如今崇禎皇帝手下已經不止宋應星這一個格物學的幹將了。</p>


    大概來說,宋應星是他手下格物學方麵的總負責人,實踐強於理論的第一人。</p>


    接下來是三強,分別是物理學方麵的第一人,方以智;化學方麵的兩個人,為朱媺娖和夏完淳。</p>


    他們這三個人,理論基礎都很紮實,甚至可以說,就理論基礎來說,他們該是大明第一梯隊的,比宋應星都要強。</p>


    這時候,宋應星還在天津造船廠牽頭打造真正的鐵甲戰艦,並不在京師。</p>


    因此,崇禎皇帝招來的,就是方以智、朱媺娖和夏完淳三人了。</p>


    事實上,要求最低的內燃機構造,以及流水線製造法,劉偉超都有發過來。可是,大明的格物學推廣才五年不到,底子太薄。</p>


    你要說手工打造,那沒問題,就是花多少時間的問題,最終肯定能打造出來的。但是,你讓這會兒的大明,用流水線批量生產內燃機,那隻能是那句有名的話:臣妾做不到啊!</p>


    事實上,就連蒸汽機也不是流水線批量生產的,而是大部分部件,是批量生產出來,但是有一小部分部件還是要靠手工繼續打磨,然後再手工組裝。</p>


    也是如此,蒸汽機的造價一直沒法降到親民的價格,主要用途是蒸汽火車以及蒸汽輪船這兩大塊上麵。</p>


    如今崇禎皇帝交代下去的內燃機,也和蒸汽機差不多,大部分部件,還是要靠手工打造,就成本來說,比蒸汽機要高不少。</p>


    但是,內燃機之所以還是沒有推行,關鍵還是燃料的問題。</p>


    劉偉超給崇禎皇帝提供了三種解決方桉,第一種是用煤氣來試;</p>


    第二種是沼氣;</p>


    第三種,自然是分離石油了。</p>


    這其中,大明京師附近,沒有石油;大明的石油,一個在遼東,那還在建虜手中,所以不考慮。另外一個,在甘肅酒泉,離大明京師很遙遠。</p>


    光是石油這個原材料的獲取,就不容易,因此,第三種方桉對目前的大明來說,並不現實。</p>


    第二種沼氣,產出有限,就大明目前的情況而言,也不實際。</p>


    反而是第一種,也就是煤氣,卻是沒問題的。</p>


    華夏從宋開始,就有大規模煉焦的。在這個過程中,就會有煤氣產生,但是,古代人對於這個煤氣的了解還很少。</p>


    明朝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在劉偉超這個外掛的加持下,不管是玻璃和鋼鐵的冶煉,都有很大的發展,技術水平進一步成熟。很自然的,煉焦的水平也跟著得到提高。</p>


    要是之前的話,因為煤氣有毒,所以煉焦時候產生的煤氣,會便通入煉焦的燃燒室去循環加熱。可如今有煤氣的需求,改造一下卻是簡單的。</p>


    隻要從煉焦室頂端的排氣管道稍微改造一下,把出來的粗煤氣進一步加工就能得到有用的煤氣了。</p>


    事實上,在原本的曆史上,1876年的時候,德國人奧托製成得第一台四衝程往複活塞式內燃機,就是以煤氣為燃料的。</p>


    有劉偉超的提醒,對於煤氣的提取,在安全方麵也會有足夠的提醒。</p>


    如今,崇禎皇帝就根據劉偉超的提議,給他手下三大將布置了這個任務。</p>


    當然,這個任務,主要是讓方以智去做,夏完淳和朱媺娖協助。</p>


    不過夏完淳和朱媺娖也有重要的任務,就是製作三酸兩堿。</p>


    工業革命其實是有兩條腿,其中一條是機械製造工業,另外一條腿,則是化學工業。而化學工業的基礎,就是這三酸兩堿了。</p>


    所謂的三酸,指的是硫酸、硝酸與鹽酸;二堿指的是燒堿(氫氧化鈉)、純堿(碳酸鈉)。</p>


    這其中,純堿是有天然礦石可以采取,在古代很早就被用作洗滌劑和用於印染。燒堿,古代煉金時候就搞出來了。</p>


    另外,硝酸和鹽酸的量產方法,大約在1625年的時候就發明的了。</p>


    總體來說,要想在明末實現三酸兩堿的量產,其實並不難。和後世唯一的差距,就是產量的大小,成本的多少而已。</p>


    硫酸的批量生產,其實很簡單,就是在大玻璃瓶中加入少量水,放置陶罐與鐵盤,上盛硫黃和硝石的混合物,用赤熱的小鐵鏟點燃後再用木塞將瓶口塞緊,經過一段時間後重複裝置,直到達到希望濃度的硫酸。</p>


    這個是最初的硫酸工業化生產,總體而言,產量還是受到一定的限製,但是就初期來說,肯定也是夠用的。</p>


    崇禎皇帝這時候的目的,並不是大規模生產,而是培養他的這些格物學人才。因此,先交給他們的,是簡單的做法,能理解的。等到他們熟悉這個化學製作原理之後,如果後續對硫酸的產量增加的話,就再上塔式法來製作硫酸。</p>


    有了硫酸這個工業之母的量產之後,另外兩個酸就簡單了。</p>


    在原本的曆史上,硝石與硫酸反應來生產硝酸的這種方法從1625年發明,用了將近300年,一直撐到20世紀初的1903年。這種方法的缺點是需要消耗大量硫酸,不過崇禎皇帝這邊是沒問題的。</p>


    具體的做法是,用硝石與濃硫酸於密閉非金屬容器內加熱反應,由於硝酸較易揮發,所以反應產生的是硝酸蒸氣,將其導出冷凝後即為液體。事實上,和上麵硫酸的量產沒兩樣。</p>


    至於鹽酸,其實和硝酸一樣,用濃硫酸加食鹽,加熱就產生氯化氫氣,導入水中就是鹽酸了。具體做法如上。</p>


    事實上,在原本的曆史上,鹽酸和硝酸的做法,都是德國的煉金士格勞貝爾,在1625年玩濃硫酸加鹽加硝石時發現的。</p>


    純堿有現成的礦,在格物學人才短缺的初期,直接挖礦就成;燒堿的製作原理,是用純堿(碳酸鈉)溶液加石灰水,發生苛化反應,生成燒堿(氫氧化鈉)溶液和碳酸鈣沉澱(苛化泥)。濾去碳酸鈣沉澱等不溶物後,蒸發溶液而得液體燒堿或固體燒堿。這種同樣不難,在崇禎皇帝這個時期一樣能做到,無非是量產多一點少一點而已。</p>


    方以智、夏完淳和朱媺娖還有自學任務,以及教導同學的任務,這兩個事情,同樣是重中之重,為此,崇禎皇帝對於這個布置下去的任務,並沒有特別的時間限製。</p>


    對他來說,如今已經不是崇禎十五、崇禎十六年左右的危急時候,他有耐心,可以等。</p>


    ……………………</p>


    朝鮮釜山,十來萬屍體早已不見,替而代之的,又是人山人海,港口則都是一艘艘的戰船,以關船居多。</p>


    岸上,則是一隊隊從船上下來的倭國軍卒,背著大包小包,也扛著一杆火繩槍,列隊從釜山向內陸進發。</p>


    朝鮮這邊的倭國大老鬆平信綱就在這裏,看著運輸船來往釜山和對馬島,看著一批又一批的戰船,沿著海岸線往北,心中就有點激動。</p>


    以他“智慧尹豆”的外號,自然能想明白,為什麽他沒有被德川家光處罰,這不,他看著那些來朝鮮的大名,心中就很感激:多虧了他們的彈劾,要不然他就倒黴了。</p>


    忽然,他轉身看向身邊的一個人,仰著頭看著對方的臉說道:“如何,我大倭國可沒有藏私了!”</p>


    他身邊那個比他高多了的人,是擅長外交的英俄爾岱。在代善和鬆平信綱會晤之後,代善年紀大了,跑不動,就讓英俄爾岱跟著鬆平信綱來了釜山看情況。</p>


    此時,聽到鬆平信綱的問話,英俄爾岱連忙回答道:“老中大人放心,我們大清絕對會信守承諾,參與攻打皮島。”</p>


    </p>


    頓了頓,他補充一句道:“島上的地形,我們熟,已經滅過皮島一次的!”</p>


    當年的時候,就是朝鮮出了水師,建虜才攻上了皮島。鼇拜就是在這場戰事中,因為第一個攻上皮島,撕開了一個岸防缺口,被皇太極封為巴圖魯的。</p>


    鬆平信綱聽了,很是高興道:“貴我兩國精誠合作,滅了明國東江鎮,便是指日可待了!”</p>


    說到這裏,他用手一指對馬島那個方向,繼續說道:“我大倭國還有一半多的戰船和兵力,還在島的那邊,正在陸續過來。嗬嗬,投鞭斷流,不為過吧?”</p>


    聽到這話,說真的,英俄爾岱其實有點羨慕的。如果大清有這麽多的兵力,估計早就打下明國了!</p>


    這幾日來,已經到達朝鮮的,就不少十萬了,這可都是倭軍,而不是平民,倭國本土那邊,不知道還有多少?</p>


    心中這麽想著,他便向鬆平信綱告辭,要返回去和代善匯合,然後再回遼東。</p>


    鬆平信綱也不挽留他,隻是對英俄爾岱說道:“那麽,半個月之後,便在平壤匯合!”</p>


    攻打皮島的陸軍,其實倭國自己也有,就是已經在北方的倭軍。但是,大清這邊表示出了誠意,他也不介意,就用大清的步軍攻打皮島。</p>


    因此,他這邊的話,隻要集結戰船北上即可,陸軍和物資的運輸,自然是有運輸船繼續來回運輸便是。</p>


    背叛者鄭一官,該是受到懲罰的時候了!</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和崇禎成了合夥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叫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叫天並收藏我和崇禎成了合夥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