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灘有荒地三百畝,要用人手來從頭到尾每一寸土地都鬆一遍甚至數遍的話,需要三百人。
這第一處屯田之所,就當實驗吧,看該如何安排人手,以及管理啥的。
涉及到事務方麵,李孟羲經驗很欠缺,他連開荒的具體細節都不知曉。
要在河灘邊開荒,五人便縱馬又回去了。
而後下令,問有人願前去屯田與否,願屯田者,口糧加一倍。
也就是,一頓能多喝一大碗粥。
流民不知屯田是何意。
“就是,咱們去開荒,管住也管吃,在那邊把荒開出來,明年種糧食。”李孟羲跟流民解釋著。
事關切身利益,流民們圍著李孟羲七嘴八舌的問。
“那俺們開了荒,地給誰?”有流民問。
地是兩千年以來,百姓的命根,百姓視地如命。
這個問題吧,李孟羲不好回答。
一是,不知道能開墾多少地,二是,不知道把地賞多少合適。
要是,開墾出來的土地,全給流民了,那難道種的糧食,是以向流民收稅的方式征繳嗎?
這樣以來,不成的,開墾的土地根本提供不了多少軍糧。
現在流民還是義軍在養著呢,要是日後流民分了田種了地,義軍繼續養他們還是不養?
再者,收賦稅這件事,李孟羲不太想幹。
他更想幹的是,所有糧食統一分配。
而流民要是自己種糧了,就有很大一部分糧食,流民自己拿住了,就不是軍糧儲備了。
<a id="wzsy" href="http://www.156n.net">156n.net</a>
思慮很久,“地開出來,是我等兩萬人共有,種的糧,兩萬人同吃,這還不行?”李孟羲笑著回複四周的流民們。
李孟羲把開墾的土地的歸屬問題,含糊其辭模糊過去了。
李孟羲不太想把地給私人。
屯田事宜流民們全都了解之後,田地歸屬還不清楚,但是,為了每天多的一倍口糧,流民願出去墾荒者踴躍。
甚至,李孟羲覺得,漢人對土地的熱枕是紮根於基因中的,好多人就是為了開荒,為了耕點地,甚至不是為了口糧而報名的。
河灘邊那大片的地,是無主之地,張飛說三四百畝,那就按三百畝,一人開荒一畝,就三百人。
第一批,招募三百人。
離河灘不遠,七八裏地,劉關張帶著流民就去了。
帶了河灘邊,張飛義氣風發的縱馬在流民隊伍前來回跑了兩趟,手指向北樹林,“從那兒!”
再指向南河灣,“再到那兒!都其是咱的地!”
流民們四處張望的時候,劉備縱馬也過來了,劉備在馬上,拉了拉張飛的衣服,傾過身體,湊過來小聲問到“翼德,鋤頭是不是沒拿?”
張飛表情一滯。
娘的!出來急了,忘給流民發鋤頭了。
屯田第一個問題出現了。
是農具,是鋤頭,不單單隻是鋤頭,還包括其他農具。
三百屯田人,一人得一把鋤頭吧?不然,人過來幹嘛,拿手刨?
鋤頭雖然是尋常農具,但流民兩萬人,若是都出去開墾,兩萬把鋤頭可不好找。
屯田之地,自然不可能隻此一處,也不可能隻派三五百人出去屯田,肯定好多人都撒出去了,農具缺口很大。
為此,李孟羲給劉備提議趁早收購或是打造農具。
“玄德公,平日鋤頭多少一把?”李孟羲不識物價,隻能問劉備。
劉備沉思片刻,“四十文左右。”
“那就以市價稍高,就五十一把,多多購求。”李孟羲說到。
這是為了,盡可能節省時間,省事兒,以略高於市價的價錢去買,百姓家裏的農具才有可能賣,不然,要是平價去買,百姓指定不賣。
跑腿也得給個跑腿費呢。
於是,張飛先一步回莊園取農具去了。
當不久後,張飛趕著牛車,牛車上,拉著一車的鋤頭回來。
同時,張飛家的家仆,也拉著車子去縣城買鋤頭去了。
涿州城,家仆扯著嗓子一入城就喊,“誰家的鋤頭賣?五十一收一個,五十了啊!”
“五十一個鋤頭!”
一老漢推門出來,探頭張望,“嘿,後生,真個五十文?”
“五十!”家仆轉頭嘿嘿朝老人笑了,“老人家,恁有幾個鋤頭,俺就買幾個!”
老人於是回屋拿了個上麵有豁豁的鋤頭出來。
按老漢心想,這收鋤頭的,給的錢啊比買新的都貴了,何不把鋤頭賣了,再買新的呢。
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老漢把家裏最破的鋤頭拿出來了賣的,老漢想著,缺了個豁,人給四十文那也賣了。
張飛家仆早被軍師交代過收鋤頭不論價錢,省事兒為好。
兩個家仆接過老人的鋤頭,兩人嘀咕兩句,然後就從車上一麻袋錢中,數了五十個文。
“老叔,給,恁裏錢,數數夠不!”
老人驚訝,真個給五十啊,缺了豁也給五十啊。
老人數了錢,當十錢三個,一文錢二十個,一個不少。
家仆買了鋤頭,拉著車便繼續走了。
“收鋤頭!誰家賣鋤頭!”家仆邊走邊喊。
車都走遠了,剛賣了鋤頭的老漢,拎著兩把好的鋤頭慌忙出門,遠遠的在後麵喊著,“哎!俺這還有倆,還要不?”老漢忙喊著讓停停。
家仆於是又收了兩個鋤頭。
義軍以高於市價的價錢,在涿州城大肆收購鋤頭,愣是收了大幾百鋤頭,連帶著,鐵匠鋪裏的鋤頭也給買光了。
再說河灘地,鋤頭倒是有了,真的開荒的話,問題還有不少。
比如,要是規定,一人分一畝的荒地,咋個分?荒灘那麽老大一塊。
得丈量土地。
第一次開荒,經驗很不足,張飛於是回去又拿量地的東西去了。
量地的工具,李孟羲本以為,是尺子,或者,是畫了刻度的繩子,但是,不是,而是一個類似弓形,或者說是大的牛套一樣的東西。
量地的時候,就是這個弓一樣的東西,量一下,再一頭定住,再量第二下,如同人走路一樣。
而這個叫步規工具,量一下的距離,是一步。
李孟羲的知識更新了,原來,古代說的一步,百步,本以為是指用腳步量的,是目測的一個大致長度。
但其實是,跟後世的厘米分米等,步是一個正規的計量單位,有規定的長度的。
這第一處屯田之所,就當實驗吧,看該如何安排人手,以及管理啥的。
涉及到事務方麵,李孟羲經驗很欠缺,他連開荒的具體細節都不知曉。
要在河灘邊開荒,五人便縱馬又回去了。
而後下令,問有人願前去屯田與否,願屯田者,口糧加一倍。
也就是,一頓能多喝一大碗粥。
流民不知屯田是何意。
“就是,咱們去開荒,管住也管吃,在那邊把荒開出來,明年種糧食。”李孟羲跟流民解釋著。
事關切身利益,流民們圍著李孟羲七嘴八舌的問。
“那俺們開了荒,地給誰?”有流民問。
地是兩千年以來,百姓的命根,百姓視地如命。
這個問題吧,李孟羲不好回答。
一是,不知道能開墾多少地,二是,不知道把地賞多少合適。
要是,開墾出來的土地,全給流民了,那難道種的糧食,是以向流民收稅的方式征繳嗎?
這樣以來,不成的,開墾的土地根本提供不了多少軍糧。
現在流民還是義軍在養著呢,要是日後流民分了田種了地,義軍繼續養他們還是不養?
再者,收賦稅這件事,李孟羲不太想幹。
他更想幹的是,所有糧食統一分配。
而流民要是自己種糧了,就有很大一部分糧食,流民自己拿住了,就不是軍糧儲備了。
<a id="wzsy" href="http://www.156n.net">156n.net</a>
思慮很久,“地開出來,是我等兩萬人共有,種的糧,兩萬人同吃,這還不行?”李孟羲笑著回複四周的流民們。
李孟羲把開墾的土地的歸屬問題,含糊其辭模糊過去了。
李孟羲不太想把地給私人。
屯田事宜流民們全都了解之後,田地歸屬還不清楚,但是,為了每天多的一倍口糧,流民願出去墾荒者踴躍。
甚至,李孟羲覺得,漢人對土地的熱枕是紮根於基因中的,好多人就是為了開荒,為了耕點地,甚至不是為了口糧而報名的。
河灘邊那大片的地,是無主之地,張飛說三四百畝,那就按三百畝,一人開荒一畝,就三百人。
第一批,招募三百人。
離河灘不遠,七八裏地,劉關張帶著流民就去了。
帶了河灘邊,張飛義氣風發的縱馬在流民隊伍前來回跑了兩趟,手指向北樹林,“從那兒!”
再指向南河灣,“再到那兒!都其是咱的地!”
流民們四處張望的時候,劉備縱馬也過來了,劉備在馬上,拉了拉張飛的衣服,傾過身體,湊過來小聲問到“翼德,鋤頭是不是沒拿?”
張飛表情一滯。
娘的!出來急了,忘給流民發鋤頭了。
屯田第一個問題出現了。
是農具,是鋤頭,不單單隻是鋤頭,還包括其他農具。
三百屯田人,一人得一把鋤頭吧?不然,人過來幹嘛,拿手刨?
鋤頭雖然是尋常農具,但流民兩萬人,若是都出去開墾,兩萬把鋤頭可不好找。
屯田之地,自然不可能隻此一處,也不可能隻派三五百人出去屯田,肯定好多人都撒出去了,農具缺口很大。
為此,李孟羲給劉備提議趁早收購或是打造農具。
“玄德公,平日鋤頭多少一把?”李孟羲不識物價,隻能問劉備。
劉備沉思片刻,“四十文左右。”
“那就以市價稍高,就五十一把,多多購求。”李孟羲說到。
這是為了,盡可能節省時間,省事兒,以略高於市價的價錢去買,百姓家裏的農具才有可能賣,不然,要是平價去買,百姓指定不賣。
跑腿也得給個跑腿費呢。
於是,張飛先一步回莊園取農具去了。
當不久後,張飛趕著牛車,牛車上,拉著一車的鋤頭回來。
同時,張飛家的家仆,也拉著車子去縣城買鋤頭去了。
涿州城,家仆扯著嗓子一入城就喊,“誰家的鋤頭賣?五十一收一個,五十了啊!”
“五十一個鋤頭!”
一老漢推門出來,探頭張望,“嘿,後生,真個五十文?”
“五十!”家仆轉頭嘿嘿朝老人笑了,“老人家,恁有幾個鋤頭,俺就買幾個!”
老人於是回屋拿了個上麵有豁豁的鋤頭出來。
按老漢心想,這收鋤頭的,給的錢啊比買新的都貴了,何不把鋤頭賣了,再買新的呢。
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老漢把家裏最破的鋤頭拿出來了賣的,老漢想著,缺了個豁,人給四十文那也賣了。
張飛家仆早被軍師交代過收鋤頭不論價錢,省事兒為好。
兩個家仆接過老人的鋤頭,兩人嘀咕兩句,然後就從車上一麻袋錢中,數了五十個文。
“老叔,給,恁裏錢,數數夠不!”
老人驚訝,真個給五十啊,缺了豁也給五十啊。
老人數了錢,當十錢三個,一文錢二十個,一個不少。
家仆買了鋤頭,拉著車便繼續走了。
“收鋤頭!誰家賣鋤頭!”家仆邊走邊喊。
車都走遠了,剛賣了鋤頭的老漢,拎著兩把好的鋤頭慌忙出門,遠遠的在後麵喊著,“哎!俺這還有倆,還要不?”老漢忙喊著讓停停。
家仆於是又收了兩個鋤頭。
義軍以高於市價的價錢,在涿州城大肆收購鋤頭,愣是收了大幾百鋤頭,連帶著,鐵匠鋪裏的鋤頭也給買光了。
再說河灘地,鋤頭倒是有了,真的開荒的話,問題還有不少。
比如,要是規定,一人分一畝的荒地,咋個分?荒灘那麽老大一塊。
得丈量土地。
第一次開荒,經驗很不足,張飛於是回去又拿量地的東西去了。
量地的工具,李孟羲本以為,是尺子,或者,是畫了刻度的繩子,但是,不是,而是一個類似弓形,或者說是大的牛套一樣的東西。
量地的時候,就是這個弓一樣的東西,量一下,再一頭定住,再量第二下,如同人走路一樣。
而這個叫步規工具,量一下的距離,是一步。
李孟羲的知識更新了,原來,古代說的一步,百步,本以為是指用腳步量的,是目測的一個大致長度。
但其實是,跟後世的厘米分米等,步是一個正規的計量單位,有規定的長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