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陶匠家裏殘破,漢代人不做凳子的,而是隨地鋪一張草席,跪坐在草席上。
老人家裏連席子都沒有,招待劉備和李孟羲進屋,老人說著話就要去把床上的草席揭下來鋪個座。
劉備忙叫住老人,“老人家,不必忙碌,我倆有事,一會兒就走!”
因為連個席子都沒有,老人有點不好意思。
隨後,劉備就說了來意,說買點煮粥飯用的陶甕瓦罐之類的。
老陶匠摩挲著粗糙的滿是口子的手掌,小心翼翼的問,“恁是想要多少?我屋裏有那做好的,恁看夠你用不,不夠再做,中不?”
“也好。”劉備點頭。
做好的瓦罐之類的陶器在另一屋子放著,大大小小的陶器堆了半屋子,就那麽隨意堆著。
門口,放著一個最大的大陶甕,半人高,比水桶粗,這玩意兒要是做飯,能做三四十人的飯。
老人對自己的這件大甕好像很滿意,陶甕胚滿形正,表麵光堂,顏色燒的也好看,一體紅棕色,這大概是老陶匠最得意的作品。
<a id="wzsy" href="http://www.2kxiaoshuo.com">2kxiaoshuo.com</a>
老人把陶甕挪出來,手指了指大甕,憨厚的笑了笑,意思像是在說,看這個做的咋樣。
按劉備的眼光來看,這個甕看著又大又漂亮又厚實,相當不錯了。
但,和軍師商量過,軍師說,最好還是一人一個陶甕為好。
既然一人一個,陶甕自然不能太大了,不然浪費柴。
最好,大小剛好夠煮一人吃一天的飯。
劉備瞅了幾眼大甕,抬頭朝屋裏又看,“有小點的不?”
劉備沒看上老人的傑作,老人有些失望。
滿屋子都是老人積攢下來的陶具,李孟羲帶著好奇,就去翻了。
翻了片刻,李孟羲找到了一個好玩的東西。
這個東西在最底下壓著,方方正正的,兩足雙耳,分明就是個鼎的形狀。
陶土的鼎,很小,還不如狗盆大呢。
見到李孟羲把這個玩意兒拿出來了,老陶匠嗬嗬笑了,“這是我家孫兒捏著玩的,用不成的!”
難怪這東西小巧玲瓏的跟玩具一樣,原來還真的是玩具,是小朋友自個捏著玩的。
要做的陶甕屬於個人炊具,最好是,早上煮了一甕粥,早上吃過,剩了一多半,然後剩的粥就放那裏,中午或晚上幹完活回來,添一把柴,也不用煮滾,稍微熱一下,就能吃熱粥了。
所以,陶甕最佳的容積應恰好是一頓能做一人一天的飯為好。
而一個大人一天得吃多少飯呢,李孟羲不太清楚。
劉備應當熟悉。
“加糧放八碗水,熬五碗,早兩碗,晌午一碗,待黑再兩碗。
用大小可盛大碗水的甕最好。”劉備說著。
最後,挑了一個一個合適的甕,劉備左看右看,還是覺得甕大了一點。
“老人家,差不多就這麽大,再小個一指頭就差不多了。”
老人接過陶甕,看了一眼,這個就夠小了,是打泥胚的時候,剩的泥做了小的。
沒想到,劉備要更小的。
“再小木有了。”老人遲疑,看著劉備,“得重新做胚,恁準備要多少個?”
“一萬個。”正翻騰陶器的李孟羲停下了,他一旁插話,“最少,八千個。”
這個數字,聽的老人一愣,驚訝的瞪著眼,張大了嘴巴。
劉備笑到,“正是如此,一萬個,老人家能忙的過來吧?”
大生意啊!一萬個,一個哪怕賺他一文,就是一萬文,就是十貫錢。
老人家有些激動的摩挲著手掌,“明個老漢我去拾點柴,柴夠了多少都能做!”
關於起窯燒製陶器,李孟羲不知相關細節。
隨著老人一起去看了屋後的一個陶窯,窯不大,就兩個屋子那麽大。
問過老人,燒陶器廢柴,燒一窯得不鬆勁的添柴,得燒多半晌。
還有,陶器的器胚也得先把黃泥摔打瓷實,把泥的沙啊草啊什麽的弄淨,做出來才不容易裂。
而產量的話,一窯能燒七八十個。
李孟羲聽明白了。
陶器生產流程是這樣的,首先,挖泥,把泥淘洗幹淨,然後,活泥,摔打泥胚,然後,把泥胚捏成器具形狀。
接著,胚放窯裏,封窯,留幾個出火口,然後添柴燒。
其中,從挖泥開始,任何一個環節,都需要人力。
要是,讓老人家一個人幹的話。
首先,挖泥就得一個人個一兩個時辰,然後,淘洗黃泥,摔泥胚,這至少得忙活半天,才把泥弄瓷實。
然後,還沒捏幾個器胚呢,天都黑了。
這樣,重複幹了三五天,終於捏夠了一窯的陶器。
再出去撿柴,撿三天的柴,不一定夠燒一窯的。
於是,老人一個人幹,燒一窯,七十個陶器,前後得花少說七天時間。
也就是,平均一天生產十個不到。
而義軍需要的陶器是萬個之多,豈不是,得等一百天。
時間寶貴啊,黃巾之亂如火如荼的,不趕緊把流民安排好,出去打黃巾掙軍功,待這兒等陶器一等百十天,太消磨時間了。
所以,不能全指望老人家一個人幹的。
“要不,柴我們來籌備,老叔你隻管拉泥胚,如何?”
“再一個,一個窯怕是做的還慢,趕明我軍派一些人來,老叔你看著,再建十個窯,十個窯一塊開工,豈不快的多?”
李孟羲隻擔心一個,怕老陶匠藏著技術,不肯露出來,不幫著搭窯。
但,當李孟羲說,柴火義軍全管了,搭的窯用完,窯全給他。
老陶匠欣然接受。
就這樣,第二天,空閑的眾多人手,一下去了三百人,拉了劈好幹木頭十幾大車到了老陶匠家裏,讓先燒著,燒完了再拉。
然後,讓老陶匠幫忙找地方,指點著把窯搭起來。
因為性價比的問題,老陶匠自家用的窯很小,比較省柴,但要是追求生產效率的話,窯還是大點的好。
於是,三百人在老陶匠手下聽命,開始拿著鋤頭鐵鍬之類的,挖土壘窯口。
李孟羲也在窯場,幫著指揮人手幹活。
老人過來,試探著問,說活計這麽多,怕幹不過來,想走個親戚,把幾個女婿叫回來幫忙,問中不中。
當然可以,熟手陶匠越多越好。
老人家裏連席子都沒有,招待劉備和李孟羲進屋,老人說著話就要去把床上的草席揭下來鋪個座。
劉備忙叫住老人,“老人家,不必忙碌,我倆有事,一會兒就走!”
因為連個席子都沒有,老人有點不好意思。
隨後,劉備就說了來意,說買點煮粥飯用的陶甕瓦罐之類的。
老陶匠摩挲著粗糙的滿是口子的手掌,小心翼翼的問,“恁是想要多少?我屋裏有那做好的,恁看夠你用不,不夠再做,中不?”
“也好。”劉備點頭。
做好的瓦罐之類的陶器在另一屋子放著,大大小小的陶器堆了半屋子,就那麽隨意堆著。
門口,放著一個最大的大陶甕,半人高,比水桶粗,這玩意兒要是做飯,能做三四十人的飯。
老人對自己的這件大甕好像很滿意,陶甕胚滿形正,表麵光堂,顏色燒的也好看,一體紅棕色,這大概是老陶匠最得意的作品。
<a id="wzsy" href="http://www.2kxiaoshuo.com">2kxiaoshuo.com</a>
老人把陶甕挪出來,手指了指大甕,憨厚的笑了笑,意思像是在說,看這個做的咋樣。
按劉備的眼光來看,這個甕看著又大又漂亮又厚實,相當不錯了。
但,和軍師商量過,軍師說,最好還是一人一個陶甕為好。
既然一人一個,陶甕自然不能太大了,不然浪費柴。
最好,大小剛好夠煮一人吃一天的飯。
劉備瞅了幾眼大甕,抬頭朝屋裏又看,“有小點的不?”
劉備沒看上老人的傑作,老人有些失望。
滿屋子都是老人積攢下來的陶具,李孟羲帶著好奇,就去翻了。
翻了片刻,李孟羲找到了一個好玩的東西。
這個東西在最底下壓著,方方正正的,兩足雙耳,分明就是個鼎的形狀。
陶土的鼎,很小,還不如狗盆大呢。
見到李孟羲把這個玩意兒拿出來了,老陶匠嗬嗬笑了,“這是我家孫兒捏著玩的,用不成的!”
難怪這東西小巧玲瓏的跟玩具一樣,原來還真的是玩具,是小朋友自個捏著玩的。
要做的陶甕屬於個人炊具,最好是,早上煮了一甕粥,早上吃過,剩了一多半,然後剩的粥就放那裏,中午或晚上幹完活回來,添一把柴,也不用煮滾,稍微熱一下,就能吃熱粥了。
所以,陶甕最佳的容積應恰好是一頓能做一人一天的飯為好。
而一個大人一天得吃多少飯呢,李孟羲不太清楚。
劉備應當熟悉。
“加糧放八碗水,熬五碗,早兩碗,晌午一碗,待黑再兩碗。
用大小可盛大碗水的甕最好。”劉備說著。
最後,挑了一個一個合適的甕,劉備左看右看,還是覺得甕大了一點。
“老人家,差不多就這麽大,再小個一指頭就差不多了。”
老人接過陶甕,看了一眼,這個就夠小了,是打泥胚的時候,剩的泥做了小的。
沒想到,劉備要更小的。
“再小木有了。”老人遲疑,看著劉備,“得重新做胚,恁準備要多少個?”
“一萬個。”正翻騰陶器的李孟羲停下了,他一旁插話,“最少,八千個。”
這個數字,聽的老人一愣,驚訝的瞪著眼,張大了嘴巴。
劉備笑到,“正是如此,一萬個,老人家能忙的過來吧?”
大生意啊!一萬個,一個哪怕賺他一文,就是一萬文,就是十貫錢。
老人家有些激動的摩挲著手掌,“明個老漢我去拾點柴,柴夠了多少都能做!”
關於起窯燒製陶器,李孟羲不知相關細節。
隨著老人一起去看了屋後的一個陶窯,窯不大,就兩個屋子那麽大。
問過老人,燒陶器廢柴,燒一窯得不鬆勁的添柴,得燒多半晌。
還有,陶器的器胚也得先把黃泥摔打瓷實,把泥的沙啊草啊什麽的弄淨,做出來才不容易裂。
而產量的話,一窯能燒七八十個。
李孟羲聽明白了。
陶器生產流程是這樣的,首先,挖泥,把泥淘洗幹淨,然後,活泥,摔打泥胚,然後,把泥胚捏成器具形狀。
接著,胚放窯裏,封窯,留幾個出火口,然後添柴燒。
其中,從挖泥開始,任何一個環節,都需要人力。
要是,讓老人家一個人幹的話。
首先,挖泥就得一個人個一兩個時辰,然後,淘洗黃泥,摔泥胚,這至少得忙活半天,才把泥弄瓷實。
然後,還沒捏幾個器胚呢,天都黑了。
這樣,重複幹了三五天,終於捏夠了一窯的陶器。
再出去撿柴,撿三天的柴,不一定夠燒一窯的。
於是,老人一個人幹,燒一窯,七十個陶器,前後得花少說七天時間。
也就是,平均一天生產十個不到。
而義軍需要的陶器是萬個之多,豈不是,得等一百天。
時間寶貴啊,黃巾之亂如火如荼的,不趕緊把流民安排好,出去打黃巾掙軍功,待這兒等陶器一等百十天,太消磨時間了。
所以,不能全指望老人家一個人幹的。
“要不,柴我們來籌備,老叔你隻管拉泥胚,如何?”
“再一個,一個窯怕是做的還慢,趕明我軍派一些人來,老叔你看著,再建十個窯,十個窯一塊開工,豈不快的多?”
李孟羲隻擔心一個,怕老陶匠藏著技術,不肯露出來,不幫著搭窯。
但,當李孟羲說,柴火義軍全管了,搭的窯用完,窯全給他。
老陶匠欣然接受。
就這樣,第二天,空閑的眾多人手,一下去了三百人,拉了劈好幹木頭十幾大車到了老陶匠家裏,讓先燒著,燒完了再拉。
然後,讓老陶匠幫忙找地方,指點著把窯搭起來。
因為性價比的問題,老陶匠自家用的窯很小,比較省柴,但要是追求生產效率的話,窯還是大點的好。
於是,三百人在老陶匠手下聽命,開始拿著鋤頭鐵鍬之類的,挖土壘窯口。
李孟羲也在窯場,幫著指揮人手幹活。
老人過來,試探著問,說活計這麽多,怕幹不過來,想走個親戚,把幾個女婿叫回來幫忙,問中不中。
當然可以,熟手陶匠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