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有心一展所能,於是,就預備把鄉勇們掌握的陣法,一一操練一遍。
前世的軍隊是怎樣的,李孟羲雖未當過兵,但是電視上時常有播放軍隊訓練的畫麵,因此他多少知道一些軍隊相關。
就比如早操的時候,前世的軍隊隊列完畢後,會唱軍歌吧。
而現在,李孟羲看到鄉勇們排好隊列之後,口中隻喊“殺!殺!殺!”的喊殺聲。
除此以外,沒有第二個字了。
初聽殺氣逼人,再聽一會兒,李孟羲覺得有點幹巴巴的,繼續再聽下去,李孟羲有點忍俊不禁了。
出於一個旁觀者的禮貌,李孟羲覺忍不住笑出聲會很不禮貌,他把臉轉了過去緩了好一會兒才緩過來。
早上人剛起來,精神不振,操練之前,關羽讓士兵先喊殺一陣提提精神,也很不錯。
喊殺完畢,就是李孟羲期待的真正操練。
“止!”關羽一聲口令喊出,聲如洪鍾,中氣十足。
喊殺聲震天的的鄉勇們立刻就如被捏著脖子的麻雀,一下安靜。
李孟羲微微點頭,關羽麾下的鄉勇至少能做到令行禁止,的確比黃巾軍訓練有素的多。
然而李孟羲還是發現了問題,關羽已下達停止的命令,但在靠後隊列靠中,某個哥們在伸手扣鼻子。
這要是在前世,隊列中有小動作,要是被班長發現了得一腳踹出去,加跑五公裏,兩百個俯臥撐,還得寫檢查,還得包一星期全班的髒衣服,這才算完。
關羽右手長戈頓地,左手撫捋長須,身體站的如槍般筆直,加之他身材高大,比普通士兵高了一頭不知,看上去威風凜凜,不怒自威。
“左轉!”關羽頓戈在地,又發軍令,關羽的轉字念的是四聲,語感極有力。
“吼!”幾十鄉勇同時從喉間發出一聲低吼,刷的左腳跟原地支撐,右腳腳尖著地,轉了九十度後,啪的一聲右腳和左腳跟靠攏。
就這一下轉向,驚的李孟羲雙眼大睜,差點跳起來了。
天啊!不是說古人連左右都分不清嗎?不是說古人不會原地轉向,直到戚繼光才有了和現代軍隊類似的隊列轉向動作嗎?不是說一群隻會有隊列軍訓了一個月大學生,就能吊打多數古代軍隊嗎?
那現在看到的,是啥?!是啥?!
古人竟然分的清左右,並且會原地轉向,轉向迅疾有力,鄉勇們都拿著兵器,彼此之間又站的很近,卻沒有磕磕碰碰,隊列不比軍訓一個月的大學生方隊要差多少。
“右轉!”關羽軍令又下。
鄉勇們刷的一聲又轉了回去。
李孟羲此時陷入了沉思之中。
他一直所以為的古代,跟真實情況相比,有出入。
李孟羲本以為自己掌握了早被時間證明是最科學最先進的練兵方法,什麽隊列啊,站軍姿啊,三人成行五人成列啊,等等,這是他認為自己能在漢末三國,旦夕之間就能練出一支精兵的最大信心。
然而事實情況並非如此。
李孟羲想起,似乎遠在春秋之時,孫武在吳王宮訓練宮女們戰陣之法,那時就已有令行禁止,已有隊列。穀
而且古人之於現代人,並沒有多長或少長一條腿,都是兩隻胳膊兩條腿。
既然身體先天條件一樣,怎麽轉向最快最穩動作幅度最小,動作也該是一樣的,心思細膩的人自己轉兩下就能摸索出關鍵了。
<a id="wzsy" href="http://m.loubiqu.net">筆趣閣</a>
再說戚繼光爺爺確是天縱之才,戚將軍所編寫的《紀效新書》,戚家軍的訓練一度被認為有接近現代化的程度,戚家軍的口令“立正!”“哨起!”等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軍隊中仍在使用。
世上無有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想來戚爺爺編撰兵書之時,也是站在曆代兵法家的肩膀上,不會是完全從零開始。
想到這裏,李孟羲有些明悟。
隊列轉向並不高深,可能從春秋戰國開始便伴隨著戰爭長存於中國的戰場之上。
隻是因為物質基礎的限製,中國直到漢以後才有便於書寫的紙張,到宋朝才有發達的印刷術,物質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築,因此曆代兵法家撰寫兵書時,隻能有選擇把最重要的戰略戰術記錄下來,而像原地轉向這種細微的不能再細微的東西,自然而然的不見諸於兵書之中。
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之前,可能是因為不重視或是其他原因,無有對軍隊隊列詳細到轉向的動作的記錄,但沒記載,不等於沒有。
在古典時代發生了全球百分之七十以上戰爭的戰爭頻發的地區,說中國古代的軍隊不會原地轉向,怎麽也不可能。
還有,說什麽訓練一個月的大學生,能吊打很多古代就流民構成的軍隊。這麽說更是無稽之談。
軍訓過的大學生,有個鬼的戰鬥意誌。但凡大學生有一丁點戰鬥意誌,趾高氣昂的洋留學生和黑大爺早夾著尾巴做人了,哪還敢騎到他們頭上。
再說,流民組成軍隊的確不堪一擊,可也沒那麽弱。跟物質豐富的21世紀相比,天災人禍不斷的東漢末年,哪哪都是窮山惡水。
窮山惡水,自然民風彪悍。縱然沒有黃巾之亂,平日村與村之間爭搶水源之類的,也少不了械鬥。
械鬥打起來,發狠的村民一鋤頭刨掉個人頭跟玩兒一樣。隻軍訓一個月的大學生,連村民都打不過,更別說跟戰鬥力更強的黃巾軍對陣。
今日所觀所感,糾正了李孟羲一些不實的看法,他了解到古代的軍隊沒那麽弱,古代戰爭的技術水平也沒網絡上一些一知半解的半吊子網友們所說的那麽低。
關羽的口令依然在時不時的發出,李孟羲回過神來,認真觀看。
轉向命令已結束,關羽開始下達更複雜的命令——陣型。
方陣,即為方形的陣。
方陣為一大類,囊括很多陣型,一列的長蛇陣為方陣,多列的疊陣也是方形陣。
縱陣是方陣,橫陣也是方陣。
長寬相等的正方形陣型是方陣,長寬不等的長方形陣型也是方陣。
李孟羲對方陣很熟悉,無他,這是最最簡單也最最基礎的一種陣型,在前世看電視的時候,製片方為了省事,涉及到戰爭的古裝片出鏡的對陣雙方全是方陣一擺就完事了。
方陣對齊也簡單,看起來效果也好,若弄個其他陣型,不僅視覺效果差,群演還得花費很多精力去訓練才能達到勉強能看的程度,性價比太低。
李孟羲目不轉睛的看關羽操練士卒,關羽的方陣,竟然不是李孟羲認為的長兵在前,刀盾兵在後。而是刀盾在前兩列,長兵在後。
兩相的差別,在於方陣的使用需要。
李孟羲認為方陣應該加強反騎的能力。
而關羽可能認為暫時沒有反騎兵的需求,盾兵在前,是為強化近戰而特意如此排列的。
前世的軍隊是怎樣的,李孟羲雖未當過兵,但是電視上時常有播放軍隊訓練的畫麵,因此他多少知道一些軍隊相關。
就比如早操的時候,前世的軍隊隊列完畢後,會唱軍歌吧。
而現在,李孟羲看到鄉勇們排好隊列之後,口中隻喊“殺!殺!殺!”的喊殺聲。
除此以外,沒有第二個字了。
初聽殺氣逼人,再聽一會兒,李孟羲覺得有點幹巴巴的,繼續再聽下去,李孟羲有點忍俊不禁了。
出於一個旁觀者的禮貌,李孟羲覺忍不住笑出聲會很不禮貌,他把臉轉了過去緩了好一會兒才緩過來。
早上人剛起來,精神不振,操練之前,關羽讓士兵先喊殺一陣提提精神,也很不錯。
喊殺完畢,就是李孟羲期待的真正操練。
“止!”關羽一聲口令喊出,聲如洪鍾,中氣十足。
喊殺聲震天的的鄉勇們立刻就如被捏著脖子的麻雀,一下安靜。
李孟羲微微點頭,關羽麾下的鄉勇至少能做到令行禁止,的確比黃巾軍訓練有素的多。
然而李孟羲還是發現了問題,關羽已下達停止的命令,但在靠後隊列靠中,某個哥們在伸手扣鼻子。
這要是在前世,隊列中有小動作,要是被班長發現了得一腳踹出去,加跑五公裏,兩百個俯臥撐,還得寫檢查,還得包一星期全班的髒衣服,這才算完。
關羽右手長戈頓地,左手撫捋長須,身體站的如槍般筆直,加之他身材高大,比普通士兵高了一頭不知,看上去威風凜凜,不怒自威。
“左轉!”關羽頓戈在地,又發軍令,關羽的轉字念的是四聲,語感極有力。
“吼!”幾十鄉勇同時從喉間發出一聲低吼,刷的左腳跟原地支撐,右腳腳尖著地,轉了九十度後,啪的一聲右腳和左腳跟靠攏。
就這一下轉向,驚的李孟羲雙眼大睜,差點跳起來了。
天啊!不是說古人連左右都分不清嗎?不是說古人不會原地轉向,直到戚繼光才有了和現代軍隊類似的隊列轉向動作嗎?不是說一群隻會有隊列軍訓了一個月大學生,就能吊打多數古代軍隊嗎?
那現在看到的,是啥?!是啥?!
古人竟然分的清左右,並且會原地轉向,轉向迅疾有力,鄉勇們都拿著兵器,彼此之間又站的很近,卻沒有磕磕碰碰,隊列不比軍訓一個月的大學生方隊要差多少。
“右轉!”關羽軍令又下。
鄉勇們刷的一聲又轉了回去。
李孟羲此時陷入了沉思之中。
他一直所以為的古代,跟真實情況相比,有出入。
李孟羲本以為自己掌握了早被時間證明是最科學最先進的練兵方法,什麽隊列啊,站軍姿啊,三人成行五人成列啊,等等,這是他認為自己能在漢末三國,旦夕之間就能練出一支精兵的最大信心。
然而事實情況並非如此。
李孟羲想起,似乎遠在春秋之時,孫武在吳王宮訓練宮女們戰陣之法,那時就已有令行禁止,已有隊列。穀
而且古人之於現代人,並沒有多長或少長一條腿,都是兩隻胳膊兩條腿。
既然身體先天條件一樣,怎麽轉向最快最穩動作幅度最小,動作也該是一樣的,心思細膩的人自己轉兩下就能摸索出關鍵了。
<a id="wzsy" href="http://m.loubiqu.net">筆趣閣</a>
再說戚繼光爺爺確是天縱之才,戚將軍所編寫的《紀效新書》,戚家軍的訓練一度被認為有接近現代化的程度,戚家軍的口令“立正!”“哨起!”等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軍隊中仍在使用。
世上無有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想來戚爺爺編撰兵書之時,也是站在曆代兵法家的肩膀上,不會是完全從零開始。
想到這裏,李孟羲有些明悟。
隊列轉向並不高深,可能從春秋戰國開始便伴隨著戰爭長存於中國的戰場之上。
隻是因為物質基礎的限製,中國直到漢以後才有便於書寫的紙張,到宋朝才有發達的印刷術,物質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築,因此曆代兵法家撰寫兵書時,隻能有選擇把最重要的戰略戰術記錄下來,而像原地轉向這種細微的不能再細微的東西,自然而然的不見諸於兵書之中。
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之前,可能是因為不重視或是其他原因,無有對軍隊隊列詳細到轉向的動作的記錄,但沒記載,不等於沒有。
在古典時代發生了全球百分之七十以上戰爭的戰爭頻發的地區,說中國古代的軍隊不會原地轉向,怎麽也不可能。
還有,說什麽訓練一個月的大學生,能吊打很多古代就流民構成的軍隊。這麽說更是無稽之談。
軍訓過的大學生,有個鬼的戰鬥意誌。但凡大學生有一丁點戰鬥意誌,趾高氣昂的洋留學生和黑大爺早夾著尾巴做人了,哪還敢騎到他們頭上。
再說,流民組成軍隊的確不堪一擊,可也沒那麽弱。跟物質豐富的21世紀相比,天災人禍不斷的東漢末年,哪哪都是窮山惡水。
窮山惡水,自然民風彪悍。縱然沒有黃巾之亂,平日村與村之間爭搶水源之類的,也少不了械鬥。
械鬥打起來,發狠的村民一鋤頭刨掉個人頭跟玩兒一樣。隻軍訓一個月的大學生,連村民都打不過,更別說跟戰鬥力更強的黃巾軍對陣。
今日所觀所感,糾正了李孟羲一些不實的看法,他了解到古代的軍隊沒那麽弱,古代戰爭的技術水平也沒網絡上一些一知半解的半吊子網友們所說的那麽低。
關羽的口令依然在時不時的發出,李孟羲回過神來,認真觀看。
轉向命令已結束,關羽開始下達更複雜的命令——陣型。
方陣,即為方形的陣。
方陣為一大類,囊括很多陣型,一列的長蛇陣為方陣,多列的疊陣也是方形陣。
縱陣是方陣,橫陣也是方陣。
長寬相等的正方形陣型是方陣,長寬不等的長方形陣型也是方陣。
李孟羲對方陣很熟悉,無他,這是最最簡單也最最基礎的一種陣型,在前世看電視的時候,製片方為了省事,涉及到戰爭的古裝片出鏡的對陣雙方全是方陣一擺就完事了。
方陣對齊也簡單,看起來效果也好,若弄個其他陣型,不僅視覺效果差,群演還得花費很多精力去訓練才能達到勉強能看的程度,性價比太低。
李孟羲目不轉睛的看關羽操練士卒,關羽的方陣,竟然不是李孟羲認為的長兵在前,刀盾兵在後。而是刀盾在前兩列,長兵在後。
兩相的差別,在於方陣的使用需要。
李孟羲認為方陣應該加強反騎的能力。
而關羽可能認為暫時沒有反騎兵的需求,盾兵在前,是為強化近戰而特意如此排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