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自漁網之後,是有擒將術,李孟羲現在再來匯總白日的東西,他疑惑了。
是怎麽從漁網聯係到擒將術的?
想了好大一會兒,李孟羲終於記起了。
是劉備說的,劉備說,漁網可守城用。
也不知,劉備是有著怎樣的生活經曆,才會想到拿漁網來守城呢。
難不成,劉備是有用漁網網人敲悶棍的經曆?
總之,李孟羲隻想到漁網用來網魚,引起了漁網其他用途的,是劉備劉玄德。
然後才是,在抓有些戰鬥力強悍的猛將時,可以用漁網往猛將身上扔,一捉一個準。
然後是關羽提了一個更犀利和具有操作性的抓將方法——用絆馬索去撞。
李孟羲提筆寫下。
“擒將術,士卒扯長繩,兩人一組,持繩向敵將纏裹,繩直攔橫衝而來,敵將縱有呂布之勇,必被擒下。
同時,還可用漁網協助。
還可用繩套。”
“軍中輔助裝備,騎兵可隨身攜帶繩套, 此其一,可用於抓捕敵潰兵, 其二, 戰後, 戰場之上馬匹四散奔逃,繩套抓馬便利。”
“於拔寨之時, 繩套亦有大用。
三兩人,拋繩套拋至敵寨牆木頭凸起處,待勾掛住, 餘者三五人,奮力一拽,敵寨木牆轟然坍塌一片。
此拔寨之法迅疾,快人力衝撞數倍。
由此又反之【建寨之法】。
古之營寨,多為木頭排釘而成牆。寨牆建起時, 可把木樁釘為一般高齊, 平齊無凸起借力處。
如此, 敵攻寨之時,縱想以繩套勾掛拉牆, 敵無可借力勾掛處。
由此再知, 我攻寨之時, 敵寨牆若平齊歸整, 我繩套無可借力之處,此時, 可做【抓鉤】。
抓鉤有刃, 可鉤入木中,一鉤而入, 眾人拋鉤搭牆, 再用力拖拽,敵牆瞬息傾崩。”
“由抓鉤知,軍中當有特種軍備。”
“抓鉤之物,不必士卒人人配備,若人人配備, 則拖累矣。
可使百人之中隻一兩人配備抓鉤, 足以拔寨時用。”
“抓鉤兵腰係抓鉤,則不便再攜箭筒。
為盡人力之用,又便於抓鉤之【技術軍士】於百夫長身旁時時聽用, 抓鉤軍士,可同時擔任百夫長之刀盾親兵。”
“由此引申而出,軍中軍製問題。
漢之軍製, 一百夫長,轄什長十人,編製臃腫,不便管理。
以三三製為最佳軍製。
可於伯長什長之間,再設一職。
以都伯為百人管製之官,以伯長,管三什。
一都伯轄三伯長,正巧,每百人,三伯九十人,餘十人,為都伯親率。
此十人,恰巧可安排技術軍士如抓鉤手,旗手,醫官,糧草官,神射手,傳令兵,親兵等,此十人,由都伯親自指揮。
恰好,特種軍士由都伯親領,便於指揮。”
“由軍製,三三軍製為,班,排, 連,營,團,旅,師,軍。
結合漢之軍製, 伍,什,什後為伯,伯等同於排,之後為都伯,都伯等同於連。
再之後,漢軍製伯後為何,暫不知。”
“由技術軍士知,軍中需各類特種裝備,此特種裝備,不必人人裝備,不必每一伯皆裝備,可按權重,分為,連級裝備,營級裝備,團級裝備,等。”
“按此法,捕魚之漁網,可作為連級(即都伯級)裝備,一都之中,一人背大網一副。
平日,遇水網魚,稍補軍糧之缺。
糧草被劫,山窮水盡時,有網,遇水則可絕地求生。
於戰時,漁網亦可為抓捕敵悍將之捕將用具。”
“半營級裝備,為強弩手所帶之特種箭頭。箭頭鉤狀,可係繩索,以攀爬之渡崖之用。”
“營級裝備,為蜈蚣掛山梯。
此梯,三百人一副則足用。”
“若問團級裝備,則千人之伍,可帶軍號響箭等。”
寫完了,似乎是沒有別的了。
關羽劉備兩人認為份量十足的掛山梯,在李孟羲這裏,不過是一小小造物而已。
若說強大的軍事裝備,那可太多了,都說不完。
於李孟羲而言,技術裝備不是難點,難點是能想起這些技術裝備,並把各類技術裝備妥善安排好,優化軍隊構架,並弄清楚每一個細節為什麽這麽做,這是最重要的。
<a href="http://m.bidige.com" id="wzsy">bidige.com</a>
李孟羲都寫完爬到車裏睡覺了,關羽劉備二人,還是圍著篝火說李孟羲說過的事兒。
李孟羲那會兒說,做一些帶鉤的弩箭箭頭,用強弩,甚至床弩,把弩箭和繩索一起射到山崖對麵去,然後找一輕靈士卒爬過去,然後,就用繩索,在那頭開始搭橋。
此法能變天塹為通途,讓劉備關羽兩人思路大開。
夜都很深了,兩人拿著弓弩箭頭,嘀嘀咕咕的討論說用弩發射鉤爪可不可行。
他兩人討論的結果是,不太行。
一是,強弩勁力或許不足,二是,鐵鉤怕是不經拽,以劉備關羽二人的經驗,鐵鉤一拉咯嘣一聲就斷。
其實李孟羲的思路沒錯,劉備關羽二人所想,更是沒錯。
李孟羲所知的弩弓和鉤爪箭頭,是有現實裝備的,特種兵們和武裝警察們就裝備這樣的裝備爬山爬樓。
李孟羲所在的二十一世紀,材料科學已極度發達,爪鉤可以做的很輕,能被弓弩發射很遠,而且爪鉤是用高性能鋼材做的,別說人的重量拉不斷了,吊一輛車也拉不斷。
劉備關羽二人從他們的角度來思考,也對,漢末,鋼鐵強度不夠,要想爪鉤結實,就得做的又粗壯又大,做的大了,自然發射不遠。
再者,鋼材質量不好,就是容易咯嘣一下就斷。
故而,劉備關羽二人覺得,抓鉤這個方法,風險不小。
打仗本就伴隨危險,有時,哪怕就百分之九十九的危險,隻要有百分之的度過懸崖的可能,就值得一試。
或許就百分之一的可能,就是不世之功。
再說,鋼鐵材質問題,放古代會是問題,放漢末也是問題,可李孟羲都帶來灌鋼法了,煉鋼技術在不久之後就將迎來巨大的變革,脆而易斷的生鐵鉤,會變成鋼鉤。
沒有蜈蚣掛山梯又沒有用弩發射抓鉤的鄧艾尚且能偷渡陰平,劉備軍的攀山越嶺的能力,必然比鄧艾更強。
第三百六十二章 無題(二)
是怎麽從漁網聯係到擒將術的?
想了好大一會兒,李孟羲終於記起了。
是劉備說的,劉備說,漁網可守城用。
也不知,劉備是有著怎樣的生活經曆,才會想到拿漁網來守城呢。
難不成,劉備是有用漁網網人敲悶棍的經曆?
總之,李孟羲隻想到漁網用來網魚,引起了漁網其他用途的,是劉備劉玄德。
然後才是,在抓有些戰鬥力強悍的猛將時,可以用漁網往猛將身上扔,一捉一個準。
然後是關羽提了一個更犀利和具有操作性的抓將方法——用絆馬索去撞。
李孟羲提筆寫下。
“擒將術,士卒扯長繩,兩人一組,持繩向敵將纏裹,繩直攔橫衝而來,敵將縱有呂布之勇,必被擒下。
同時,還可用漁網協助。
還可用繩套。”
“軍中輔助裝備,騎兵可隨身攜帶繩套, 此其一,可用於抓捕敵潰兵, 其二, 戰後, 戰場之上馬匹四散奔逃,繩套抓馬便利。”
“於拔寨之時, 繩套亦有大用。
三兩人,拋繩套拋至敵寨牆木頭凸起處,待勾掛住, 餘者三五人,奮力一拽,敵寨木牆轟然坍塌一片。
此拔寨之法迅疾,快人力衝撞數倍。
由此又反之【建寨之法】。
古之營寨,多為木頭排釘而成牆。寨牆建起時, 可把木樁釘為一般高齊, 平齊無凸起借力處。
如此, 敵攻寨之時,縱想以繩套勾掛拉牆, 敵無可借力勾掛處。
由此再知, 我攻寨之時, 敵寨牆若平齊歸整, 我繩套無可借力之處,此時, 可做【抓鉤】。
抓鉤有刃, 可鉤入木中,一鉤而入, 眾人拋鉤搭牆, 再用力拖拽,敵牆瞬息傾崩。”
“由抓鉤知,軍中當有特種軍備。”
“抓鉤之物,不必士卒人人配備,若人人配備, 則拖累矣。
可使百人之中隻一兩人配備抓鉤, 足以拔寨時用。”
“抓鉤兵腰係抓鉤,則不便再攜箭筒。
為盡人力之用,又便於抓鉤之【技術軍士】於百夫長身旁時時聽用, 抓鉤軍士,可同時擔任百夫長之刀盾親兵。”
“由此引申而出,軍中軍製問題。
漢之軍製, 一百夫長,轄什長十人,編製臃腫,不便管理。
以三三製為最佳軍製。
可於伯長什長之間,再設一職。
以都伯為百人管製之官,以伯長,管三什。
一都伯轄三伯長,正巧,每百人,三伯九十人,餘十人,為都伯親率。
此十人,恰巧可安排技術軍士如抓鉤手,旗手,醫官,糧草官,神射手,傳令兵,親兵等,此十人,由都伯親自指揮。
恰好,特種軍士由都伯親領,便於指揮。”
“由軍製,三三軍製為,班,排, 連,營,團,旅,師,軍。
結合漢之軍製, 伍,什,什後為伯,伯等同於排,之後為都伯,都伯等同於連。
再之後,漢軍製伯後為何,暫不知。”
“由技術軍士知,軍中需各類特種裝備,此特種裝備,不必人人裝備,不必每一伯皆裝備,可按權重,分為,連級裝備,營級裝備,團級裝備,等。”
“按此法,捕魚之漁網,可作為連級(即都伯級)裝備,一都之中,一人背大網一副。
平日,遇水網魚,稍補軍糧之缺。
糧草被劫,山窮水盡時,有網,遇水則可絕地求生。
於戰時,漁網亦可為抓捕敵悍將之捕將用具。”
“半營級裝備,為強弩手所帶之特種箭頭。箭頭鉤狀,可係繩索,以攀爬之渡崖之用。”
“營級裝備,為蜈蚣掛山梯。
此梯,三百人一副則足用。”
“若問團級裝備,則千人之伍,可帶軍號響箭等。”
寫完了,似乎是沒有別的了。
關羽劉備兩人認為份量十足的掛山梯,在李孟羲這裏,不過是一小小造物而已。
若說強大的軍事裝備,那可太多了,都說不完。
於李孟羲而言,技術裝備不是難點,難點是能想起這些技術裝備,並把各類技術裝備妥善安排好,優化軍隊構架,並弄清楚每一個細節為什麽這麽做,這是最重要的。
<a href="http://m.bidige.com" id="wzsy">bidige.com</a>
李孟羲都寫完爬到車裏睡覺了,關羽劉備二人,還是圍著篝火說李孟羲說過的事兒。
李孟羲那會兒說,做一些帶鉤的弩箭箭頭,用強弩,甚至床弩,把弩箭和繩索一起射到山崖對麵去,然後找一輕靈士卒爬過去,然後,就用繩索,在那頭開始搭橋。
此法能變天塹為通途,讓劉備關羽兩人思路大開。
夜都很深了,兩人拿著弓弩箭頭,嘀嘀咕咕的討論說用弩發射鉤爪可不可行。
他兩人討論的結果是,不太行。
一是,強弩勁力或許不足,二是,鐵鉤怕是不經拽,以劉備關羽二人的經驗,鐵鉤一拉咯嘣一聲就斷。
其實李孟羲的思路沒錯,劉備關羽二人所想,更是沒錯。
李孟羲所知的弩弓和鉤爪箭頭,是有現實裝備的,特種兵們和武裝警察們就裝備這樣的裝備爬山爬樓。
李孟羲所在的二十一世紀,材料科學已極度發達,爪鉤可以做的很輕,能被弓弩發射很遠,而且爪鉤是用高性能鋼材做的,別說人的重量拉不斷了,吊一輛車也拉不斷。
劉備關羽二人從他們的角度來思考,也對,漢末,鋼鐵強度不夠,要想爪鉤結實,就得做的又粗壯又大,做的大了,自然發射不遠。
再者,鋼材質量不好,就是容易咯嘣一下就斷。
故而,劉備關羽二人覺得,抓鉤這個方法,風險不小。
打仗本就伴隨危險,有時,哪怕就百分之九十九的危險,隻要有百分之的度過懸崖的可能,就值得一試。
或許就百分之一的可能,就是不世之功。
再說,鋼鐵材質問題,放古代會是問題,放漢末也是問題,可李孟羲都帶來灌鋼法了,煉鋼技術在不久之後就將迎來巨大的變革,脆而易斷的生鐵鉤,會變成鋼鉤。
沒有蜈蚣掛山梯又沒有用弩發射抓鉤的鄧艾尚且能偷渡陰平,劉備軍的攀山越嶺的能力,必然比鄧艾更強。
第三百六十二章 無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