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繼武已入杭州,朱國藩又帶頭獻城投降了。”
東海,舟山。
舟山城孤懸於東海汪洋之中,這座城有近千年曆史,最早在唐開元年間修建,最早名翁山,周廣五裏,宋代改名昌國,擴建達九裏,元朝時升昌國為州,增設城門六座。
在明朝,城牆屢毀屢建,前後修建六次,總共有過二十八任參將駐防舟山。
明朝時舟山設昌國衛,後昌國衛遷入象山,舟山僅留定海所。到明中後期開始,舟山海防職責加強,汛期時鎮倭總兵也駐防舟山,平時則駐定海。
在明中期有一段時間,葡萄牙人控製了群島中的雙嶼、瀝港貿易,舟山因此成為當時東海上最大的一個走私海貿基地,繁盛時千船匯聚,萬帆遮港,島上房屋連片,人口密集,還有無數工坊,不過後來最終被朝廷平滅拆毀。
王斌卿先前據舟山,為了能夠加強實力,他推行了幾條霸道政策,規定民滿十五歲就充鄉兵,男子死,妻不得守製,田即入官。年六十無子者,收其田產,別給口食。
黃斌卿來以前,舟山田地大半屬內陸的大戶人家。
因黃斌卿要求田主充鄉兵服役等,使的那些田主都不敢過海上島來,於是田全被籍為官田,黃斌卿獨占了三分之二的田,剩下三分之一是島上百姓等所有。
黃斌卿曾想在這亂世裏當一個土司島夷,不侵不叛,過著逍遙自主的海島主生活。
不過現在,他被迫前往崇明,舟山的一切也都盡為朱以海所有。
“清廷應當沒有為難朱知府吧?”朱以海挺惦記著這位同姓,他撤離時,也曾勸說朱國藩離開,甚至要授他浙江布政使之職,但朱國藩最後還是決定留下來。
杭州雖然有大量工匠等遷離,也有許多大戶南下,但留下來的仍占大部,城裏就有三十來萬,城郊還有百多萬,附屬各縣還有大量戶口百姓,他希望留下來,朱以海也遵從他的意願。
“海寧侯以他開城投降有功,向江寧奏報,而朱國藩也說自己之前是奉田雄遺命開城,為保全一城百姓計,所以才開城的。江寧還沒回複,不過嚴我公是自己人,應當會維護一下朱知府。”
陳潛夫陪朱以海在島上散步,眼下舟山島一片熱鬧,大量的工匠、軍士等湧入,讓這島熱鬧非凡。
舟山群島中最大的島是舟山本島,西麵有金塘島北麵有岱山、秀山、衢山諸島,東南有朱家尖、桃花島等,這些都是群島中麵積較大的島嶼。
從唐宋到元明,舟山群島因其特殊地理位置,一直都十分緊要,正所謂東控日本,北接登萊,南亙甌閩,西通吳會。
元明時期,舟山群島甚至幾度被禁海遷界移民,廢掉島上的城池,把人口遷入內陸,以應對海賊倭寇的侵擾。
元末的方國珍就曾以舟山等島為大本營,後來直到洪武末年,方國珍的舊部們,壯者老,老者死,沿海才稍得休息安穩。
朱以海也是看中舟山的海中地理優勢,堅持要把軍工產業和一些絲織等製造業放到舟山來,雖然劉宗周公然反駁他,說這天下豈有海上之天子,舟中之國公乎?
但朱以海才懶得理會嘴炮王劉宗周,現階段紹興都不敢說能堅守,你辛苦招募工匠,采購材料,建起工坊,然後韃子精銳一來,這些怎麽辦?
給韃子做嫁衣裳?
韃子都知道早早就開始研究鑄造火炮火槍,建立起烏真超哈炮兵部隊,難道朱以海還以為砍根毛竹削一削,就製作成竹槍、狼筅去跟韃子打?
雖然也有人建議放福建或廣東,但那裏現在都不是自己完全控製的地方,放那裏,不便宜鄭芝龍他們嗎?
<a href="http://m.siluke.com" id="wzsy">siluke.com</a>
首輔宋之普看著遠處,忍不住道,“舟山故昌國縣地,懸峙海中,周圍約四百餘裏,其間島嶼不下百餘,五穀之饒,魚鹽之利,可以食數萬之眾,不待取給於外。
如今又開海貿,島上建立工坊,通朝鮮、倭國、呂宋等,其海貿之利,更遠勝五穀魚鹽之利數十倍。”
“臣建議舟山廢衛所複縣,並開港貿易。”
朱以海點頭,“首輔所言甚是,舟山島嶼眾多,潛力巨大,且懸於海上,非常安全,值得我們大力經營。”
“便複昌國縣,轄群島。”
“殿下,臣近來對如今形勢下朝廷的一些府縣區劃官職設置有一些建議。”
“首輔請講。”
宋之普做為首輔,雖得朱以海力挺,但也壓力很大。
“之前殿下下詔把各承宣布政使司改稱行省,這是取元以來民間傳統俗稱之意,雖並非恢複行中書省之本意。臣以為如今的省,雖仍有三司,但其職能已經完全發生改變,不再適應原來的格局,因此也當順應時勢加以調整。”
“比如都指揮使司現在應當裁撤,其下衛所皆罷撤,無衛所可管轄無軍戶可統,朝廷新設之禦營、省營,禦營歸殿下親領,省營則由總督和巡撫及提督統領,因此都指揮使司其實名不符文,沒有存在必要。”
朱以海覺得建議不錯,“嗯,可以裁撤。”
從明中期到崇禎朝,朝廷在三司之上,又派總督、巡撫等,而且從一開始的臨時差遣,到後來的幾乎固定,總督、巡撫們實際掌握營兵,故意都指揮使其實已經隻是個擺設了。
現在仍留著也沒什麽用處,不如裁撤。
“殿下此前已經頒旨,總督、巡撫皆不再是京官臨時派遣地方,而是定製為地方官員,成為常設經製之職,後又新設了統領一省營兵的提督,因此一省之內,總督、巡撫、提督皆統省營,各有標營,其職責當明確劃分定義。”
各省設巡撫,甚至有的省設兩三個巡撫,巡撫可以說實際成為了高官,而原來省的三巨頭,都指揮使基本上由提督取代,布政使和按察使的權力下降。
雖然從正式設置上看,巡撫就算成了經製地方官,管的全麵,但具體的人事錢糧這些是布政使管,刑名司法歸按察使管。
東海,舟山。
舟山城孤懸於東海汪洋之中,這座城有近千年曆史,最早在唐開元年間修建,最早名翁山,周廣五裏,宋代改名昌國,擴建達九裏,元朝時升昌國為州,增設城門六座。
在明朝,城牆屢毀屢建,前後修建六次,總共有過二十八任參將駐防舟山。
明朝時舟山設昌國衛,後昌國衛遷入象山,舟山僅留定海所。到明中後期開始,舟山海防職責加強,汛期時鎮倭總兵也駐防舟山,平時則駐定海。
在明中期有一段時間,葡萄牙人控製了群島中的雙嶼、瀝港貿易,舟山因此成為當時東海上最大的一個走私海貿基地,繁盛時千船匯聚,萬帆遮港,島上房屋連片,人口密集,還有無數工坊,不過後來最終被朝廷平滅拆毀。
王斌卿先前據舟山,為了能夠加強實力,他推行了幾條霸道政策,規定民滿十五歲就充鄉兵,男子死,妻不得守製,田即入官。年六十無子者,收其田產,別給口食。
黃斌卿來以前,舟山田地大半屬內陸的大戶人家。
因黃斌卿要求田主充鄉兵服役等,使的那些田主都不敢過海上島來,於是田全被籍為官田,黃斌卿獨占了三分之二的田,剩下三分之一是島上百姓等所有。
黃斌卿曾想在這亂世裏當一個土司島夷,不侵不叛,過著逍遙自主的海島主生活。
不過現在,他被迫前往崇明,舟山的一切也都盡為朱以海所有。
“清廷應當沒有為難朱知府吧?”朱以海挺惦記著這位同姓,他撤離時,也曾勸說朱國藩離開,甚至要授他浙江布政使之職,但朱國藩最後還是決定留下來。
杭州雖然有大量工匠等遷離,也有許多大戶南下,但留下來的仍占大部,城裏就有三十來萬,城郊還有百多萬,附屬各縣還有大量戶口百姓,他希望留下來,朱以海也遵從他的意願。
“海寧侯以他開城投降有功,向江寧奏報,而朱國藩也說自己之前是奉田雄遺命開城,為保全一城百姓計,所以才開城的。江寧還沒回複,不過嚴我公是自己人,應當會維護一下朱知府。”
陳潛夫陪朱以海在島上散步,眼下舟山島一片熱鬧,大量的工匠、軍士等湧入,讓這島熱鬧非凡。
舟山群島中最大的島是舟山本島,西麵有金塘島北麵有岱山、秀山、衢山諸島,東南有朱家尖、桃花島等,這些都是群島中麵積較大的島嶼。
從唐宋到元明,舟山群島因其特殊地理位置,一直都十分緊要,正所謂東控日本,北接登萊,南亙甌閩,西通吳會。
元明時期,舟山群島甚至幾度被禁海遷界移民,廢掉島上的城池,把人口遷入內陸,以應對海賊倭寇的侵擾。
元末的方國珍就曾以舟山等島為大本營,後來直到洪武末年,方國珍的舊部們,壯者老,老者死,沿海才稍得休息安穩。
朱以海也是看中舟山的海中地理優勢,堅持要把軍工產業和一些絲織等製造業放到舟山來,雖然劉宗周公然反駁他,說這天下豈有海上之天子,舟中之國公乎?
但朱以海才懶得理會嘴炮王劉宗周,現階段紹興都不敢說能堅守,你辛苦招募工匠,采購材料,建起工坊,然後韃子精銳一來,這些怎麽辦?
給韃子做嫁衣裳?
韃子都知道早早就開始研究鑄造火炮火槍,建立起烏真超哈炮兵部隊,難道朱以海還以為砍根毛竹削一削,就製作成竹槍、狼筅去跟韃子打?
雖然也有人建議放福建或廣東,但那裏現在都不是自己完全控製的地方,放那裏,不便宜鄭芝龍他們嗎?
<a href="http://m.siluke.com" id="wzsy">siluke.com</a>
首輔宋之普看著遠處,忍不住道,“舟山故昌國縣地,懸峙海中,周圍約四百餘裏,其間島嶼不下百餘,五穀之饒,魚鹽之利,可以食數萬之眾,不待取給於外。
如今又開海貿,島上建立工坊,通朝鮮、倭國、呂宋等,其海貿之利,更遠勝五穀魚鹽之利數十倍。”
“臣建議舟山廢衛所複縣,並開港貿易。”
朱以海點頭,“首輔所言甚是,舟山島嶼眾多,潛力巨大,且懸於海上,非常安全,值得我們大力經營。”
“便複昌國縣,轄群島。”
“殿下,臣近來對如今形勢下朝廷的一些府縣區劃官職設置有一些建議。”
“首輔請講。”
宋之普做為首輔,雖得朱以海力挺,但也壓力很大。
“之前殿下下詔把各承宣布政使司改稱行省,這是取元以來民間傳統俗稱之意,雖並非恢複行中書省之本意。臣以為如今的省,雖仍有三司,但其職能已經完全發生改變,不再適應原來的格局,因此也當順應時勢加以調整。”
“比如都指揮使司現在應當裁撤,其下衛所皆罷撤,無衛所可管轄無軍戶可統,朝廷新設之禦營、省營,禦營歸殿下親領,省營則由總督和巡撫及提督統領,因此都指揮使司其實名不符文,沒有存在必要。”
朱以海覺得建議不錯,“嗯,可以裁撤。”
從明中期到崇禎朝,朝廷在三司之上,又派總督、巡撫等,而且從一開始的臨時差遣,到後來的幾乎固定,總督、巡撫們實際掌握營兵,故意都指揮使其實已經隻是個擺設了。
現在仍留著也沒什麽用處,不如裁撤。
“殿下此前已經頒旨,總督、巡撫皆不再是京官臨時派遣地方,而是定製為地方官員,成為常設經製之職,後又新設了統領一省營兵的提督,因此一省之內,總督、巡撫、提督皆統省營,各有標營,其職責當明確劃分定義。”
各省設巡撫,甚至有的省設兩三個巡撫,巡撫可以說實際成為了高官,而原來省的三巨頭,都指揮使基本上由提督取代,布政使和按察使的權力下降。
雖然從正式設置上看,巡撫就算成了經製地方官,管的全麵,但具體的人事錢糧這些是布政使管,刑名司法歸按察使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