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黑的夜色下,穆陵關城猶如潛伏黑暗中的巨獸。
十八歲的滿州少年伊斯哈手裏緊握順刀,低伏著身體,緊隨在同莊的大叔那滿後麵,伊斯哈在滿語中意為鬆鴨,而那滿意為山羊。
滿人取名字,頗為隨意, 往往以排行或身體特征取名,也有直接以動物名或器物名取名的,比如開國名臣費揚古,滿語就是老疙瘩(幼子)之意,武忠額,是第一的即長子,富勒塔是爛眼,祥圖, 是斜眼, 蘇克薩哈,是大長腿。
甚至某人出生時,其祖父剛好七十歲,於是就叫那丹珠,滿意七十之意·····
才十六歲的伊斯哈據說出生時頭發黃褐色,跟遼東山林裏的一種鳥鬆鴨很像,所以沒文化的父親直接給他取名鬆鴨。
這不是伊斯哈第一次戰鬥了,他屬於正藍旗,原居住於遼陽,在之前正藍旗主豪格因罪被奪去旗主身份後,正藍旗交由豫親王多鐸統領,於是伊斯哈也就成了多鐸的奴才。再之後旗佐調整,他和那滿的那個牛錄,被劃到博洛麾下。
成了博洛管理的四個牛錄之一。
早在三年前,伊斯哈就已經通過了考核, 成為了一名正式披甲旗兵,不過之前一直隻在遼東訓練, 城防, 並沒有入過關。
相比起曾經先後參與過三次入關劫掠的那滿大叔,他還是個雛,不過那滿大叔也因為在清軍第五次入關劫掠時,隨博洛父親入關,在山東打兗州時登城墜落受傷,成了一個腿有些瘸的殘疾,此後就回到了遼東。
但在今年,中原局勢受挫,許多遼東的滿兵也被抽調過來,年少的伊斯哈和微瘸的那滿也都被抽調,他以步甲身份入關,最後調到了小旗主博洛麾下,隨他南征。
從遼東到北京,再到徐州,一路上也沒打過仗,不過入關這一路來,伊斯哈並沒有經曆自己想象中的那些戰鬥和劫掠繳獲,沒有搶到半點銀子奴隸,甚至飯都吃不飽, 這跟以前那滿大叔在屯子裏經常跟他們吹噓的那些入關經曆完全不一樣。
不過做為從小習騎射的滿州青年, 鬆鴨長大後身體很強健,不再是剛出生時黃毛的瘦弱樣,條件雖苦,卻也一直表現很好,同一個牛錄抽調來的四十名士兵中,並不全是披甲人,隻有五個馬甲,另有十個步甲,還有二十五個餘丁、幼丁。
按滿州製度,旗人成年後就可以參與挑甲(八旗軍隊兵員選拔),騎兵稱馬甲,步兵稱步甲,馬甲待遇更高,因此隻允許正身旗人,(旗人中的自由民)參選。
戶下人(正身旗人的奴才),開戶人,(原是奴才後被允許脫離奴才身份,)隻能選步甲。
牛錄裏沒有選上馬步甲的就是餘丁,不滿十六的則是幼丁。
一標準牛錄是三百丁,披甲中又分出最精銳的紅白巴牙喇,以及普通馬甲步甲等,除正式披甲人外,還有許多餘丁、幼丁,以及包衣奴才等。
清軍入關之後,許多牛錄裏的披甲,都抽調到了北京駐防,其餘的也有不少抽調到各緊要處駐防,不少牛錄也遷移入關,或遷到遼西等地,經曆了很大的遷移變動。
牛錄裏平時剩下的兵丁不多,一遇戰事,又要抽調。
對於旗人來說,他們的職責就是訓練、駐防、打仗,或者當官,不允許他們從事其它,平時有餉,還給他們分有田地,甚至入關的旗人還跑馬圈地,接受投充。
個個成了地主老爺,原來土地上的主人,或者一些戰亂的饑民,或是他們搶掠來的百姓,就成了他們的奴才,替他們耕種幹活。
他們需要的就是訓練打仗,以及自備鎧甲武器等。
甚至在必要的時候,還要帶上家中餘丁、幼丁子弟從軍,甚至把包衣奴才帶上從征。
清軍從入關時的席卷中原,到如今的節節敗退,軍事壓力巨大,清廷也不得不加緊抽調旗人入伍,甚至把一些包衣奴才等都調來。
就如伊斯哈他們這牛錄,這次出動了四十旗兵,其中馬步甲也才十五個,另有二十五個是餘丁和幼丁,此外每人還帶了一個包衣,湊了一百人。
夏天的大峴山裏,居然還有些冷。
不過對於從遼東苦寒之地來的伊斯哈他們來說,這根本不算什麽,他們身上穿著的綿甲比鐵甲好的多,可以保暖。
不過他身後的那個包衣奴才阿迪斯,卻隻有一件殘破的甲身,加一頂鐵盔,身上衣衫也薄,就冷的有些打顫,這個阿迪斯本名並不叫這個,是他父親當年跟那滿大叔一起進關劫掠時,在山東兗州搶來的一個漢人,據說原是魯王府的一個宦官,沒卵子的,長的挺高大,但沒啥力氣。
帶回家後才發現原來沒卵子,幹不了什麽重活,拿去賣又不值錢,最後留了下來,平時經常挨受打罵被嫌棄,個子高大卻很溫馴,怎麽打罵都不反抗。
伊斯哈父親說這是因為他沒了卵子,所以沒有血性,這次伊斯哈入關,要求帶一個包衣,就特意選了阿迪斯,因為伊斯哈父親當初在兗州搶登城牆中炮,雖當時沒死,可拖著半條命回到遼東老家,也是一直靠參藥吊著命,整天除了躺著什麽也不能幹。
而那幾年家裏雖然早前搶了些錢財等回來,但當時關外物價極貴,又經常遇寒災等,導致糧食不足,搶來的銀子買糧買藥,幾年下來就折騰的差不多了,最後父親還是死了,家裏也一貧如洗。
連奴才都賣光了,甲槍等也隻給伊斯哈留下了一套,這次來,伊斯哈也沒別的奴才可帶,更沒辦法為阿迪斯提供盔甲,還是那滿把他的一件殘破綿甲身甲借給了他。
伊迪斯瞧著遠處,心裏很緊張。
那滿卻挺淡定,靠在一塊石頭後,還從身上摸出一塊肉幹來,撕下一點分給這個鄰居青年,“別急,穆陵關雖險,但咱們八旗也是很擅攻關奪城的,明軍就算搶先占了關城,但要拿下也不難。”
那滿雖瘸了,卻是個經驗豐富的老兵,這次甚至是以領催馬甲身份出征的,他本來已經在家享受生活,過著帶孫兒的好日子,結果朝廷征召令下,也隻好被迫出征。
他並不吝惜多提攜一下這個鄰居後生,當年他跟伊斯哈的父親並肩作戰,也是情同手足,想起兗州那一戰,他們兄弟都受重傷,最後一瘸一死,也是讓人唏噓。
“先吃點補充一下體力,一會得有場惡戰,打起來的時候,你就緊緊跟著我,不要害怕,越怕死越容易死。”
“有沒有尿,趕緊放掉,打起來可沒空了。”
伊斯哈接過肉幹,卻又撕下一條遞給身後的阿迪斯,這個沒卵子的包衣雖然無能,但這幾年在他們家,就算天天挨打挨罵,卻也一直任勞任怨,伊斯哈甚至覺得他挺好的,就跟他小時候父親給買的那條狗阿迪斯一樣親切。
那條狗陪伴了他有小十年,後來打獵時被咬死了,所以後來父親帶回這個漢人俘虜後,他就給他取名阿迪斯,幾年相處,他感覺他就跟他以前的那條狗一樣親切了。
“謝主子,”阿迪斯接過,趕緊謝了,在關外呆了四五年,他現在也會說一口滿語,說的還很好。
“一會跟緊我,你就半件甲,多小心明賊的箭銃,等打完這仗,繳獲到了鎧甲,我先給你弄一套。”
“謝主子。”
在穆陵關前略做休整後,這支由五百人組成的突襲營開始在漢人向導帶領下繼續摸向關城,他們變的更加小心翼翼,摸黑潛行。
伊斯哈緊隨著那滿大叔,緊張卻又小心。
那滿倒是十分輕鬆熟練,就算腿微瘸也不影響半點。
終於成功摸到了關城下,關城上有火光,還有守關明軍的身影。
那滿等旗兵趕緊把隨身攜帶的梯子組裝起來,這些梯子都是一段段的散的,分開攜帶,到了關下,開始用繩索捆綁組裝,簡易卻又便攜。
很快就組裝起了十幾架梯子,梯子兩頭還都包上了牛皮厚布,靠上關城時毫無聲音。
高高的大峴山嶺上,山風呼嘯,為他們添加了許多掩護。
這支五百人的突襲營,任務就是偷偷爬上關城,然後入城打開城門,發信號,接引博洛的大軍入關。
這種戰術,清軍常用,而且經常能夠湊效,所以博洛在聽說明軍先一步搶占穆陵關後,馬上就用了這種戰術。
負責統領這五百人的是一位分得拔什庫,名叫鄂勒和達,滿語人參的意思。清軍在每牛錄佐領下設一個分得拔什庫,統兵作戰,每牛錄又還有四到六個拔什庫,漢語也叫驍騎校和領催。
<a id="wzsy" href="https://www.yawenba.net">yawenba.net</a>
都是在馬甲之中挑選。
那滿就是一個領催。
鄂勒和達長的跟個人參棒槌似的,素有勇名,梯子一架好,他便口銜順刀,第一個攀梯而上。
那滿則在旁邊的梯子也第一個上。
伊斯哈緊隨其後。
八旗傳統,軍官帶頭。
所有人都小心翼翼的不發出聲響,口銜鋼刀,小心攀梯,下麵的人則持弓拉弦,對準城上,隨時準備掩護,下麵還有人扶著梯子,排隊等候。
一切都很順利。
伊斯哈甚至還低頭看了眼阿迪斯,見他緊緊跟隨,這才放心,按這情況,他們馬上就能登上城頭,然後奪取關門了。
他雖然不是先鋒,但能緊隨那滿大叔,是這架梯子的第二人,到時也能論點功的,若是上城後,再斬殺一兩個,就更好了。
他心裏默念著,我一定要恢複我們家的榮光,要興盛我們家族,等立了功升了職拿了賞,到時就能給妹妹置辦嫁妝,能給弟弟們置辦鎧甲和戰馬,甚至再買幾個強壯的奴隸,這樣就不用母親帶著弟弟妹妹們親自下地種田了。
這麽想著想著,已經攀到了頂。
分得拔什庫鄂勒和達與那滿等十餘人,幾乎同時躍上關城。
伊斯哈隻覺得渾身血往腦門上湧,也緊隨其後,躍上城頭。
十八歲的滿州少年伊斯哈手裏緊握順刀,低伏著身體,緊隨在同莊的大叔那滿後麵,伊斯哈在滿語中意為鬆鴨,而那滿意為山羊。
滿人取名字,頗為隨意, 往往以排行或身體特征取名,也有直接以動物名或器物名取名的,比如開國名臣費揚古,滿語就是老疙瘩(幼子)之意,武忠額,是第一的即長子,富勒塔是爛眼,祥圖, 是斜眼, 蘇克薩哈,是大長腿。
甚至某人出生時,其祖父剛好七十歲,於是就叫那丹珠,滿意七十之意·····
才十六歲的伊斯哈據說出生時頭發黃褐色,跟遼東山林裏的一種鳥鬆鴨很像,所以沒文化的父親直接給他取名鬆鴨。
這不是伊斯哈第一次戰鬥了,他屬於正藍旗,原居住於遼陽,在之前正藍旗主豪格因罪被奪去旗主身份後,正藍旗交由豫親王多鐸統領,於是伊斯哈也就成了多鐸的奴才。再之後旗佐調整,他和那滿的那個牛錄,被劃到博洛麾下。
成了博洛管理的四個牛錄之一。
早在三年前,伊斯哈就已經通過了考核, 成為了一名正式披甲旗兵,不過之前一直隻在遼東訓練, 城防, 並沒有入過關。
相比起曾經先後參與過三次入關劫掠的那滿大叔,他還是個雛,不過那滿大叔也因為在清軍第五次入關劫掠時,隨博洛父親入關,在山東打兗州時登城墜落受傷,成了一個腿有些瘸的殘疾,此後就回到了遼東。
但在今年,中原局勢受挫,許多遼東的滿兵也被抽調過來,年少的伊斯哈和微瘸的那滿也都被抽調,他以步甲身份入關,最後調到了小旗主博洛麾下,隨他南征。
從遼東到北京,再到徐州,一路上也沒打過仗,不過入關這一路來,伊斯哈並沒有經曆自己想象中的那些戰鬥和劫掠繳獲,沒有搶到半點銀子奴隸,甚至飯都吃不飽, 這跟以前那滿大叔在屯子裏經常跟他們吹噓的那些入關經曆完全不一樣。
不過做為從小習騎射的滿州青年, 鬆鴨長大後身體很強健,不再是剛出生時黃毛的瘦弱樣,條件雖苦,卻也一直表現很好,同一個牛錄抽調來的四十名士兵中,並不全是披甲人,隻有五個馬甲,另有十個步甲,還有二十五個餘丁、幼丁。
按滿州製度,旗人成年後就可以參與挑甲(八旗軍隊兵員選拔),騎兵稱馬甲,步兵稱步甲,馬甲待遇更高,因此隻允許正身旗人,(旗人中的自由民)參選。
戶下人(正身旗人的奴才),開戶人,(原是奴才後被允許脫離奴才身份,)隻能選步甲。
牛錄裏沒有選上馬步甲的就是餘丁,不滿十六的則是幼丁。
一標準牛錄是三百丁,披甲中又分出最精銳的紅白巴牙喇,以及普通馬甲步甲等,除正式披甲人外,還有許多餘丁、幼丁,以及包衣奴才等。
清軍入關之後,許多牛錄裏的披甲,都抽調到了北京駐防,其餘的也有不少抽調到各緊要處駐防,不少牛錄也遷移入關,或遷到遼西等地,經曆了很大的遷移變動。
牛錄裏平時剩下的兵丁不多,一遇戰事,又要抽調。
對於旗人來說,他們的職責就是訓練、駐防、打仗,或者當官,不允許他們從事其它,平時有餉,還給他們分有田地,甚至入關的旗人還跑馬圈地,接受投充。
個個成了地主老爺,原來土地上的主人,或者一些戰亂的饑民,或是他們搶掠來的百姓,就成了他們的奴才,替他們耕種幹活。
他們需要的就是訓練打仗,以及自備鎧甲武器等。
甚至在必要的時候,還要帶上家中餘丁、幼丁子弟從軍,甚至把包衣奴才帶上從征。
清軍從入關時的席卷中原,到如今的節節敗退,軍事壓力巨大,清廷也不得不加緊抽調旗人入伍,甚至把一些包衣奴才等都調來。
就如伊斯哈他們這牛錄,這次出動了四十旗兵,其中馬步甲也才十五個,另有二十五個是餘丁和幼丁,此外每人還帶了一個包衣,湊了一百人。
夏天的大峴山裏,居然還有些冷。
不過對於從遼東苦寒之地來的伊斯哈他們來說,這根本不算什麽,他們身上穿著的綿甲比鐵甲好的多,可以保暖。
不過他身後的那個包衣奴才阿迪斯,卻隻有一件殘破的甲身,加一頂鐵盔,身上衣衫也薄,就冷的有些打顫,這個阿迪斯本名並不叫這個,是他父親當年跟那滿大叔一起進關劫掠時,在山東兗州搶來的一個漢人,據說原是魯王府的一個宦官,沒卵子的,長的挺高大,但沒啥力氣。
帶回家後才發現原來沒卵子,幹不了什麽重活,拿去賣又不值錢,最後留了下來,平時經常挨受打罵被嫌棄,個子高大卻很溫馴,怎麽打罵都不反抗。
伊斯哈父親說這是因為他沒了卵子,所以沒有血性,這次伊斯哈入關,要求帶一個包衣,就特意選了阿迪斯,因為伊斯哈父親當初在兗州搶登城牆中炮,雖當時沒死,可拖著半條命回到遼東老家,也是一直靠參藥吊著命,整天除了躺著什麽也不能幹。
而那幾年家裏雖然早前搶了些錢財等回來,但當時關外物價極貴,又經常遇寒災等,導致糧食不足,搶來的銀子買糧買藥,幾年下來就折騰的差不多了,最後父親還是死了,家裏也一貧如洗。
連奴才都賣光了,甲槍等也隻給伊斯哈留下了一套,這次來,伊斯哈也沒別的奴才可帶,更沒辦法為阿迪斯提供盔甲,還是那滿把他的一件殘破綿甲身甲借給了他。
伊迪斯瞧著遠處,心裏很緊張。
那滿卻挺淡定,靠在一塊石頭後,還從身上摸出一塊肉幹來,撕下一點分給這個鄰居青年,“別急,穆陵關雖險,但咱們八旗也是很擅攻關奪城的,明軍就算搶先占了關城,但要拿下也不難。”
那滿雖瘸了,卻是個經驗豐富的老兵,這次甚至是以領催馬甲身份出征的,他本來已經在家享受生活,過著帶孫兒的好日子,結果朝廷征召令下,也隻好被迫出征。
他並不吝惜多提攜一下這個鄰居後生,當年他跟伊斯哈的父親並肩作戰,也是情同手足,想起兗州那一戰,他們兄弟都受重傷,最後一瘸一死,也是讓人唏噓。
“先吃點補充一下體力,一會得有場惡戰,打起來的時候,你就緊緊跟著我,不要害怕,越怕死越容易死。”
“有沒有尿,趕緊放掉,打起來可沒空了。”
伊斯哈接過肉幹,卻又撕下一條遞給身後的阿迪斯,這個沒卵子的包衣雖然無能,但這幾年在他們家,就算天天挨打挨罵,卻也一直任勞任怨,伊斯哈甚至覺得他挺好的,就跟他小時候父親給買的那條狗阿迪斯一樣親切。
那條狗陪伴了他有小十年,後來打獵時被咬死了,所以後來父親帶回這個漢人俘虜後,他就給他取名阿迪斯,幾年相處,他感覺他就跟他以前的那條狗一樣親切了。
“謝主子,”阿迪斯接過,趕緊謝了,在關外呆了四五年,他現在也會說一口滿語,說的還很好。
“一會跟緊我,你就半件甲,多小心明賊的箭銃,等打完這仗,繳獲到了鎧甲,我先給你弄一套。”
“謝主子。”
在穆陵關前略做休整後,這支由五百人組成的突襲營開始在漢人向導帶領下繼續摸向關城,他們變的更加小心翼翼,摸黑潛行。
伊斯哈緊隨著那滿大叔,緊張卻又小心。
那滿倒是十分輕鬆熟練,就算腿微瘸也不影響半點。
終於成功摸到了關城下,關城上有火光,還有守關明軍的身影。
那滿等旗兵趕緊把隨身攜帶的梯子組裝起來,這些梯子都是一段段的散的,分開攜帶,到了關下,開始用繩索捆綁組裝,簡易卻又便攜。
很快就組裝起了十幾架梯子,梯子兩頭還都包上了牛皮厚布,靠上關城時毫無聲音。
高高的大峴山嶺上,山風呼嘯,為他們添加了許多掩護。
這支五百人的突襲營,任務就是偷偷爬上關城,然後入城打開城門,發信號,接引博洛的大軍入關。
這種戰術,清軍常用,而且經常能夠湊效,所以博洛在聽說明軍先一步搶占穆陵關後,馬上就用了這種戰術。
負責統領這五百人的是一位分得拔什庫,名叫鄂勒和達,滿語人參的意思。清軍在每牛錄佐領下設一個分得拔什庫,統兵作戰,每牛錄又還有四到六個拔什庫,漢語也叫驍騎校和領催。
<a id="wzsy" href="https://www.yawenba.net">yawenba.net</a>
都是在馬甲之中挑選。
那滿就是一個領催。
鄂勒和達長的跟個人參棒槌似的,素有勇名,梯子一架好,他便口銜順刀,第一個攀梯而上。
那滿則在旁邊的梯子也第一個上。
伊斯哈緊隨其後。
八旗傳統,軍官帶頭。
所有人都小心翼翼的不發出聲響,口銜鋼刀,小心攀梯,下麵的人則持弓拉弦,對準城上,隨時準備掩護,下麵還有人扶著梯子,排隊等候。
一切都很順利。
伊斯哈甚至還低頭看了眼阿迪斯,見他緊緊跟隨,這才放心,按這情況,他們馬上就能登上城頭,然後奪取關門了。
他雖然不是先鋒,但能緊隨那滿大叔,是這架梯子的第二人,到時也能論點功的,若是上城後,再斬殺一兩個,就更好了。
他心裏默念著,我一定要恢複我們家的榮光,要興盛我們家族,等立了功升了職拿了賞,到時就能給妹妹置辦嫁妝,能給弟弟們置辦鎧甲和戰馬,甚至再買幾個強壯的奴隸,這樣就不用母親帶著弟弟妹妹們親自下地種田了。
這麽想著想著,已經攀到了頂。
分得拔什庫鄂勒和達與那滿等十餘人,幾乎同時躍上關城。
伊斯哈隻覺得渾身血往腦門上湧,也緊隨其後,躍上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