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說朝廷開支,要量入為出,臣以為這點說的很好。”劉宗周身著大紫鬥牛袍,舉著玉笏板向皇帝直言,“但哪些開支是必須的,哪些又是不必須的?”
“陛下起兵以來,推行諸多仁政新政, 都是很好的。諸如取消軍戶匠戶,取消賤籍,罷撤天下衛所,更定宗藩奉養製度,都為朝廷減少了許多開支,甚至陛下勤儉節約, 不喜奢侈,到如今後宮不過十三人, 內侍宮女總不過數百。
相比起崇禎末年宮女九千、太監雜役十萬, 陛下勤儉之心確實為天下表率。”
劉宗周比較公道,做的對的也不吝惜讚賞,該是什麽是什麽,但不對的他也堅決反對,“養兵供軍護國守疆,乃是必須,但以如今情況,擴編太過迅猛,軍隊開支過高,朝廷無力供給。
江南一名長工,一年所得不過三兩銀子。而現在軍中的戰兵,最低一月餉三兩九,最高四兩五,其餘賞賜、撫恤等也極高, 雖厚餉重賞激勵將士, 但朝廷無力負擔。”
“另外各軍還專門配輔營夫勇, 一夫每月至少三兩,每一百戰兵要配三十六夫勇,這部份開支也是巨大,”
“臣以為,輔營皆可裁撤,戰時就地征召壯丁協助即可。”
“戰兵的餉銀,可適當降低,上等日薪一錢,月三兩,中等日薪水九分,月餉二兩七,下等日薪八分,月餉二兩四······,此外,既發厚餉,便當取消月糧,出征在外,可適當補發行糧。”
“更不需要厚餉雇傭西洋教官和傭兵。”
“軍官也可適當的加俸,但親兵名糧不應當給,公使銀也不應當別給。一名營官, 不過管五百兵,結果月餉五十兩, 相當於每兵增加了一錢軍費,公使銀又一百五十兩,再加三錢,其又有十名親兵名糧,再增十個士兵軍餉,太過矣!”
朱以海坐在那裏,聽劉宗周細細說完,沒急著反駁。
劉宗周是天下有名的腐儒,不過朱以海不認為他是個真書呆子,他隻是一個胸懷道義能堅持的人,在當今這種時候,既需要幹吏能才,也需要這種能夠堅決道義,堅持方向的旗手。
他說的這套,是理想主義。
朱以海新政,確實裁減了許多開支,宗藩、衛所、宮廷,這三大項裏已經減了許多開支了。
如原來朝廷幾十萬宗室,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與士農工商四民之業。宗室有優越的政治經濟地位,廣娶妻妾,宗室人口大量增加,他們廣占田產、兼並土地,巨大的宗祿開支耗費大量國家財富。
萬曆年間,天下歲供京師漕糧四百萬石,而諸府祿米凡八百五十三萬石。以山西舉例,留存一百五十二萬石,而宗祿就要三百一十二萬石。以河南舉例,存留八十四萬三千石,而宗祿就一百九十二萬石。
二省留存之糧,借令全輸,不足供祿米之半。
而明末時天下各地衛所軍戶,早已糜爛不堪戰,可各地衛所卻還有一大部份需要拿月糧的守城兵,屯田的軍戶根本供應不了,還得州縣補貼,養了百萬兵,結果不能戰,卻還得往裏貼大量的糧食,他們還占據了大量的屯田耕地,不但沒能給朝廷繳稅納賦,反而是個無底洞。
僅宗室和衛所供軍,這兩項,就壓的明末朝廷的財政不堪重負,透不過氣來。
而明末還有一大開支,就是宮廷。
內宮宮女九千,這個數量是比較真實的。
太監雜役十萬嘛,倒是比較複雜些,其實明末的宮廷太監,因為機構眾多,不僅僅是在紫禁城服侍皇帝,他們有十二監,下麵還有諸多機構。
隆慶年間,工部的一份報告裏曾說,南北二京,內侍實一萬二千七百二十九員,此後這個數字還在不斷膨脹中,萬曆元年一次就選淨身男子三千二百五十分拔各監局應役,六年又收兩千多名,十一年又收兩千,十六年又收兩千,二十九年,又收三千。
僅實錄上不完全統計,崇禎年間就增加到三萬多。
內織染局下,宦官和勞工多達一萬一千五百多人。
宮廷人員還有大量醫官,崇禎初年,官醫增加到五百三十三人,而文思院官匠人數,也增加到近三千二百名。
明末錦衣衛數量更是多達三萬四千四百餘人。
此外在外鎮守的太監、江南織造等的太監等,也數量眾多。
當時僅在京中,供給宮廷、內侍的錢糧絲布瓷器等的數量,就差不多是十萬人的標準的。
僅宮裏長隨以上內侍,就有兩萬多,而長隨以下的還有很多,不住在宮裏的各監局下屬的太監、長隨等內侍人員,數量更龐大。
當然,這裏麵真正淨身的太監了就兩三萬人,其餘的是隸屬於十二監下的人員,都是為皇家服務的。
嘉靖時負責宮廷供應的是光祿寺,歲用銀三十六萬。
劉宗周說的宮人九千,太監十萬,其實不夠嚴謹,實際情況應當是宮女數量差不多,但太監十萬是不可能的,當然如果把整個宮廷和為皇家服務的這些宦官機構下的隨從甚至臨時工算上,也大差不差。
雖然經製額不多,但就算臨時工也終究是要開銷的。
二三十萬宗室,六七十萬衛軍,加上近十萬的宮人內侍等,這三樣的開支確實是非常大的,朱以海幾刀砍下,不斷精簡,節約了大量財政開支。
現在,朱以海設了南京應天,東京奉天、還有紹京紹天,設了三個都城,但三處宮裏加起來的宮人也不過千,內侍數量也大大減少。
特別是對原十二監做了極大的精簡,新增設了內務府,將許多事務移交給內務府,特別是原來諸如織造等許多這種皇家手工作坊等,如今基本上都劃到內務府名下,並采取的是類似半獨立的經營模式。
仍是皇家所有,但相對獨立,大量的工匠、工人甚至都是如外麵市場上一樣是雇傭模式了。
另外還有一些手工單位,更是直接劃出去,不再由宮廷內侍管理了,十二監局雖然還在,但他們都精簡了人手,隻負責核心的職責,其它許多附屬的差事都奪了。
內務府接管了大量皇家手工作坊,但經營模式也改變了。
二三十萬宗室,經曆了這些年的大動蕩,許多宗室死在闖賊、西賊等手上,也有許多落到韃子手上,減少了許多。
如今幸存的有近半到了南方,還有不少仍滯留在北方。
對於這些宗室,朱以海也是數次調整宗室製度。
讓宗人府負責安置這些宗室在各地落戶。
宗位爵位大改,俸祿大降。
僅保留不多的藩,世襲罔替,其餘的都要降等襲爵,庶出還要降二等襲爵。
不過朱以海改革了這些後,也給宗室一些好的福利待遇,比如允許他們自己取名字,自己娶妻嫁女,允許他們讀書參加科舉,也允許他們當兵,可以做官。也可以去經營四業,為工為商。
取消了許多限製。
另一方麵,宗室俸祿大降同時,對宗室裏新出生的人口,發放一份口糧,到六歲時,減半,發到十二歲為止,這份口糧是每月六鬥米。
而宗室年滿六十歲,又可以領養老口糧,每月六鬥,直到去世。
宗室兒童讀書,還發給一份補貼,一月三鬥米。
這些口糧,不由戶部國庫出,而是皇帝的內帑裏拔出,相比過去,這筆補貼糧其實不多,還沒給各地縣學裏秀才廩米多。
宗室的俸祿比朝廷官員俸祿,要低了幾檔次,基本上也就是養家湖口,想繼續以前優越的生活是不可能的,得自己做事,不管是讀書做官還是當兵吃餉,還是務農經商等,都得自力更生。
像以前一樣,親王祿萬石,一品官才年千石的事不可能了。
除了幾大****世襲不降,但他的其餘嫡庶子卻都要降等襲爵,庶出的還要一次降二等,一直降下去,爵位也是越降越低,甚至最後隻能保留一個宗室子弟的頭銜,一個月隻能領二兩銀子六鬥宗米而已了。
甚至新製度還規定,皇族女子出嫁後,就沒再有俸祿供養了,她們的丈夫駙馬、儀賓什麽的自然更不可能有。
這些改革力度之大,甚至比當初劉宗周上的那些改革建議還要強許多。
不過劉宗周認為皇帝給百官加俸祿,給士兵厚餉,這等於把好不容易減下來的那點,又給搭進去,還要再找補許多。
因此他強烈建議,百官不能加俸祿,士兵更不能太過優厚,當兵打仗不是享受去的。
“劉總憲,如今不比以前,大明興盛之時,鬥米隻要二十錢,一斤肉不過六七錢,一斤魚一二錢而已,一兩銀子能買到很多東西,但是現在呢?雖然江南已經穩定,但物價仍然很高,現在廣東米價是一石一兩二左右,在浙江約一兩三四,到了太湖周邊則是一兩五,而江西是一兩六七,到了湖廣四川是二兩,
過了江更貴,現在淮揚一石米大約要三兩,登州也要一兩八。
在河南山東災區,現在每石起碼要銀五兩,還有價無市。
萬曆中期,南方一石米大約也就是五錢銀,到天啟崇禎初,南方一石米要一兩。”
明代自中期以後,白銀本位化,也帶來了溫和通脹,物價一直在漲,隻是漲的較溫和緩慢,而在天啟崇禎時,各地災害不斷加上兵災,導致物價全麵全麵暴漲,甚至居高不下。
在崇禎初,米價漲到一兩銀一石,百姓們覺得難以接受,可後來很快漲到二三兩一石,甚至四五兩都買不到糧,就隻能是人相食了。
現在情況好轉,可江南的米價仍然還要高於崇禎初年,起碼還得有個兩三熟,南方還得不再遭兵災,才有可能回落到一兩銀子一石以下,但想再回落,已經比較難了。
除非韃子被滅亡,全國再次恢複穩定,到時人口銳減,糧食產出穩定,有了糧食富餘,才有可能跌些。
在如今這種動蕩下,物價貴是正常的。
一方麵是許多人朝不保夕,背井離鄉,連口飯都吃不上,所以要是能有個落腳地方,再有個吃飯的活,哪怕再便宜的工錢都願意幹的,別說一年三兩的長工,就算隻包吃住再給個二兩,難民們都願意。
可另一方麵,因戰亂等導致動蕩,有些工匠等卻又稀缺,比如現在懂手藝的鐵匠、木匠等許多工匠,他們的薪水反而更高了。
比如舟山的造船廠、銃炮廠等訂單多,工期緊,到處招這些熟練工匠師傅,他們的待遇就水漲船高,甚至連皇家田莊裏招的一些老把頭農民,現在一年薪水都能拿到九兩。
所以,現在總體上物價資供應不足,導致價格普漲,薪水工資等也漲了,但另一方麵,因為戰爭災害,一些難民們為了求活,卻是最便宜的勞動力。
些些零工,從隻包吃,到一天十文二十文,再到五十文七十文不等,有手藝的一天一二百錢也很尋常。
所以打短工的,一月最少的二三百文,最多的能有一兩多。
那些包年長工,包吃住外最低還有三兩銀子,但高的已經有十兩了。
劉宗周說一個長工一年三兩銀子,那是包了吃住後,甚至是以前的水平,現在還拿三兩的,一般是北方來的難民。
戰兵一月餉四五兩,若放在以前,那確實高。
但現在物價起碼是萬曆年間的兩三倍,以前五兩銀子能買十石米,現在十兩銀子在南方也隻能買到三石多點米。
<a href="http://m.baimengshu.com" id="wzsy">baimengshu.com</a>
所以實際上現在餉銀跟原來差不多購買力。
士兵雖然在軍中包吃包住,但也還得養家湖口,就那幾石米,養上幾口人也勉強溫飽而已,這還是拿命拚回來的。
“劉總憲!
“將士們為國征戰,拋頭顱灑熱血,這錢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掙來的。”
“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為眾人開路者,不可使其困於荊棘!
將士們是國之衛士,不是簡單的雇傭的長工,這不是簡單的混口飯吃,而是為國犧牲奮戰的勇士,對於他們,我們必須拿出所能拿出的最高禮遇!”
“一個戰兵的餉銀高於長工佃戶,這難道不是很正常嗎?”
“一個戰兵,也不過跟匠人收入差不多,高了嗎?”
“朕覺得一點都不多,甚至若不是朝廷財政不足,還要再提高他們的餉錢,對於他們,必須時刻懷有崇高敬意,朝廷也必須時刻優先保障他們!”
“大明早些年衛所軍人的落魄狼狽,大家難道就忘記了嗎?
他們是國之長城,當他們困餓了,倒下了,這長城也就倒塌了,異族的凶蠻敵人也就殺進來了!”
“如果我們連基本的保障都給不了,如果我們不能讓他們後顧無憂,又怎麽讓他們為朝廷付出犧牲?”
“宗室的俸祿朕砍了,
宮廷的開支朕削了,
但將士們的俸祿,
朕不可能削減半分!”
“輔營也不會裁撤,這些不是民夫,而是輔兵,一樣是兵,是保障戰兵們安心作戰的。輔兵的待遇也不會削,因為他們一樣是拿命在拚!”
“朕今天就跟大家說明白,不僅不會削減將士軍餉,朕還要再增加他們的福利!”
“陛下起兵以來,推行諸多仁政新政, 都是很好的。諸如取消軍戶匠戶,取消賤籍,罷撤天下衛所,更定宗藩奉養製度,都為朝廷減少了許多開支,甚至陛下勤儉節約, 不喜奢侈,到如今後宮不過十三人, 內侍宮女總不過數百。
相比起崇禎末年宮女九千、太監雜役十萬, 陛下勤儉之心確實為天下表率。”
劉宗周比較公道,做的對的也不吝惜讚賞,該是什麽是什麽,但不對的他也堅決反對,“養兵供軍護國守疆,乃是必須,但以如今情況,擴編太過迅猛,軍隊開支過高,朝廷無力供給。
江南一名長工,一年所得不過三兩銀子。而現在軍中的戰兵,最低一月餉三兩九,最高四兩五,其餘賞賜、撫恤等也極高, 雖厚餉重賞激勵將士, 但朝廷無力負擔。”
“另外各軍還專門配輔營夫勇, 一夫每月至少三兩,每一百戰兵要配三十六夫勇,這部份開支也是巨大,”
“臣以為,輔營皆可裁撤,戰時就地征召壯丁協助即可。”
“戰兵的餉銀,可適當降低,上等日薪一錢,月三兩,中等日薪水九分,月餉二兩七,下等日薪八分,月餉二兩四······,此外,既發厚餉,便當取消月糧,出征在外,可適當補發行糧。”
“更不需要厚餉雇傭西洋教官和傭兵。”
“軍官也可適當的加俸,但親兵名糧不應當給,公使銀也不應當別給。一名營官, 不過管五百兵,結果月餉五十兩, 相當於每兵增加了一錢軍費,公使銀又一百五十兩,再加三錢,其又有十名親兵名糧,再增十個士兵軍餉,太過矣!”
朱以海坐在那裏,聽劉宗周細細說完,沒急著反駁。
劉宗周是天下有名的腐儒,不過朱以海不認為他是個真書呆子,他隻是一個胸懷道義能堅持的人,在當今這種時候,既需要幹吏能才,也需要這種能夠堅決道義,堅持方向的旗手。
他說的這套,是理想主義。
朱以海新政,確實裁減了許多開支,宗藩、衛所、宮廷,這三大項裏已經減了許多開支了。
如原來朝廷幾十萬宗室,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與士農工商四民之業。宗室有優越的政治經濟地位,廣娶妻妾,宗室人口大量增加,他們廣占田產、兼並土地,巨大的宗祿開支耗費大量國家財富。
萬曆年間,天下歲供京師漕糧四百萬石,而諸府祿米凡八百五十三萬石。以山西舉例,留存一百五十二萬石,而宗祿就要三百一十二萬石。以河南舉例,存留八十四萬三千石,而宗祿就一百九十二萬石。
二省留存之糧,借令全輸,不足供祿米之半。
而明末時天下各地衛所軍戶,早已糜爛不堪戰,可各地衛所卻還有一大部份需要拿月糧的守城兵,屯田的軍戶根本供應不了,還得州縣補貼,養了百萬兵,結果不能戰,卻還得往裏貼大量的糧食,他們還占據了大量的屯田耕地,不但沒能給朝廷繳稅納賦,反而是個無底洞。
僅宗室和衛所供軍,這兩項,就壓的明末朝廷的財政不堪重負,透不過氣來。
而明末還有一大開支,就是宮廷。
內宮宮女九千,這個數量是比較真實的。
太監雜役十萬嘛,倒是比較複雜些,其實明末的宮廷太監,因為機構眾多,不僅僅是在紫禁城服侍皇帝,他們有十二監,下麵還有諸多機構。
隆慶年間,工部的一份報告裏曾說,南北二京,內侍實一萬二千七百二十九員,此後這個數字還在不斷膨脹中,萬曆元年一次就選淨身男子三千二百五十分拔各監局應役,六年又收兩千多名,十一年又收兩千,十六年又收兩千,二十九年,又收三千。
僅實錄上不完全統計,崇禎年間就增加到三萬多。
內織染局下,宦官和勞工多達一萬一千五百多人。
宮廷人員還有大量醫官,崇禎初年,官醫增加到五百三十三人,而文思院官匠人數,也增加到近三千二百名。
明末錦衣衛數量更是多達三萬四千四百餘人。
此外在外鎮守的太監、江南織造等的太監等,也數量眾多。
當時僅在京中,供給宮廷、內侍的錢糧絲布瓷器等的數量,就差不多是十萬人的標準的。
僅宮裏長隨以上內侍,就有兩萬多,而長隨以下的還有很多,不住在宮裏的各監局下屬的太監、長隨等內侍人員,數量更龐大。
當然,這裏麵真正淨身的太監了就兩三萬人,其餘的是隸屬於十二監下的人員,都是為皇家服務的。
嘉靖時負責宮廷供應的是光祿寺,歲用銀三十六萬。
劉宗周說的宮人九千,太監十萬,其實不夠嚴謹,實際情況應當是宮女數量差不多,但太監十萬是不可能的,當然如果把整個宮廷和為皇家服務的這些宦官機構下的隨從甚至臨時工算上,也大差不差。
雖然經製額不多,但就算臨時工也終究是要開銷的。
二三十萬宗室,六七十萬衛軍,加上近十萬的宮人內侍等,這三樣的開支確實是非常大的,朱以海幾刀砍下,不斷精簡,節約了大量財政開支。
現在,朱以海設了南京應天,東京奉天、還有紹京紹天,設了三個都城,但三處宮裏加起來的宮人也不過千,內侍數量也大大減少。
特別是對原十二監做了極大的精簡,新增設了內務府,將許多事務移交給內務府,特別是原來諸如織造等許多這種皇家手工作坊等,如今基本上都劃到內務府名下,並采取的是類似半獨立的經營模式。
仍是皇家所有,但相對獨立,大量的工匠、工人甚至都是如外麵市場上一樣是雇傭模式了。
另外還有一些手工單位,更是直接劃出去,不再由宮廷內侍管理了,十二監局雖然還在,但他們都精簡了人手,隻負責核心的職責,其它許多附屬的差事都奪了。
內務府接管了大量皇家手工作坊,但經營模式也改變了。
二三十萬宗室,經曆了這些年的大動蕩,許多宗室死在闖賊、西賊等手上,也有許多落到韃子手上,減少了許多。
如今幸存的有近半到了南方,還有不少仍滯留在北方。
對於這些宗室,朱以海也是數次調整宗室製度。
讓宗人府負責安置這些宗室在各地落戶。
宗位爵位大改,俸祿大降。
僅保留不多的藩,世襲罔替,其餘的都要降等襲爵,庶出還要降二等襲爵。
不過朱以海改革了這些後,也給宗室一些好的福利待遇,比如允許他們自己取名字,自己娶妻嫁女,允許他們讀書參加科舉,也允許他們當兵,可以做官。也可以去經營四業,為工為商。
取消了許多限製。
另一方麵,宗室俸祿大降同時,對宗室裏新出生的人口,發放一份口糧,到六歲時,減半,發到十二歲為止,這份口糧是每月六鬥米。
而宗室年滿六十歲,又可以領養老口糧,每月六鬥,直到去世。
宗室兒童讀書,還發給一份補貼,一月三鬥米。
這些口糧,不由戶部國庫出,而是皇帝的內帑裏拔出,相比過去,這筆補貼糧其實不多,還沒給各地縣學裏秀才廩米多。
宗室的俸祿比朝廷官員俸祿,要低了幾檔次,基本上也就是養家湖口,想繼續以前優越的生活是不可能的,得自己做事,不管是讀書做官還是當兵吃餉,還是務農經商等,都得自力更生。
像以前一樣,親王祿萬石,一品官才年千石的事不可能了。
除了幾大****世襲不降,但他的其餘嫡庶子卻都要降等襲爵,庶出的還要一次降二等,一直降下去,爵位也是越降越低,甚至最後隻能保留一個宗室子弟的頭銜,一個月隻能領二兩銀子六鬥宗米而已了。
甚至新製度還規定,皇族女子出嫁後,就沒再有俸祿供養了,她們的丈夫駙馬、儀賓什麽的自然更不可能有。
這些改革力度之大,甚至比當初劉宗周上的那些改革建議還要強許多。
不過劉宗周認為皇帝給百官加俸祿,給士兵厚餉,這等於把好不容易減下來的那點,又給搭進去,還要再找補許多。
因此他強烈建議,百官不能加俸祿,士兵更不能太過優厚,當兵打仗不是享受去的。
“劉總憲,如今不比以前,大明興盛之時,鬥米隻要二十錢,一斤肉不過六七錢,一斤魚一二錢而已,一兩銀子能買到很多東西,但是現在呢?雖然江南已經穩定,但物價仍然很高,現在廣東米價是一石一兩二左右,在浙江約一兩三四,到了太湖周邊則是一兩五,而江西是一兩六七,到了湖廣四川是二兩,
過了江更貴,現在淮揚一石米大約要三兩,登州也要一兩八。
在河南山東災區,現在每石起碼要銀五兩,還有價無市。
萬曆中期,南方一石米大約也就是五錢銀,到天啟崇禎初,南方一石米要一兩。”
明代自中期以後,白銀本位化,也帶來了溫和通脹,物價一直在漲,隻是漲的較溫和緩慢,而在天啟崇禎時,各地災害不斷加上兵災,導致物價全麵全麵暴漲,甚至居高不下。
在崇禎初,米價漲到一兩銀一石,百姓們覺得難以接受,可後來很快漲到二三兩一石,甚至四五兩都買不到糧,就隻能是人相食了。
現在情況好轉,可江南的米價仍然還要高於崇禎初年,起碼還得有個兩三熟,南方還得不再遭兵災,才有可能回落到一兩銀子一石以下,但想再回落,已經比較難了。
除非韃子被滅亡,全國再次恢複穩定,到時人口銳減,糧食產出穩定,有了糧食富餘,才有可能跌些。
在如今這種動蕩下,物價貴是正常的。
一方麵是許多人朝不保夕,背井離鄉,連口飯都吃不上,所以要是能有個落腳地方,再有個吃飯的活,哪怕再便宜的工錢都願意幹的,別說一年三兩的長工,就算隻包吃住再給個二兩,難民們都願意。
可另一方麵,因戰亂等導致動蕩,有些工匠等卻又稀缺,比如現在懂手藝的鐵匠、木匠等許多工匠,他們的薪水反而更高了。
比如舟山的造船廠、銃炮廠等訂單多,工期緊,到處招這些熟練工匠師傅,他們的待遇就水漲船高,甚至連皇家田莊裏招的一些老把頭農民,現在一年薪水都能拿到九兩。
所以,現在總體上物價資供應不足,導致價格普漲,薪水工資等也漲了,但另一方麵,因為戰爭災害,一些難民們為了求活,卻是最便宜的勞動力。
些些零工,從隻包吃,到一天十文二十文,再到五十文七十文不等,有手藝的一天一二百錢也很尋常。
所以打短工的,一月最少的二三百文,最多的能有一兩多。
那些包年長工,包吃住外最低還有三兩銀子,但高的已經有十兩了。
劉宗周說一個長工一年三兩銀子,那是包了吃住後,甚至是以前的水平,現在還拿三兩的,一般是北方來的難民。
戰兵一月餉四五兩,若放在以前,那確實高。
但現在物價起碼是萬曆年間的兩三倍,以前五兩銀子能買十石米,現在十兩銀子在南方也隻能買到三石多點米。
<a href="http://m.baimengshu.com" id="wzsy">baimengshu.com</a>
所以實際上現在餉銀跟原來差不多購買力。
士兵雖然在軍中包吃包住,但也還得養家湖口,就那幾石米,養上幾口人也勉強溫飽而已,這還是拿命拚回來的。
“劉總憲!
“將士們為國征戰,拋頭顱灑熱血,這錢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掙來的。”
“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於風雪,為眾人開路者,不可使其困於荊棘!
將士們是國之衛士,不是簡單的雇傭的長工,這不是簡單的混口飯吃,而是為國犧牲奮戰的勇士,對於他們,我們必須拿出所能拿出的最高禮遇!”
“一個戰兵的餉銀高於長工佃戶,這難道不是很正常嗎?”
“一個戰兵,也不過跟匠人收入差不多,高了嗎?”
“朕覺得一點都不多,甚至若不是朝廷財政不足,還要再提高他們的餉錢,對於他們,必須時刻懷有崇高敬意,朝廷也必須時刻優先保障他們!”
“大明早些年衛所軍人的落魄狼狽,大家難道就忘記了嗎?
他們是國之長城,當他們困餓了,倒下了,這長城也就倒塌了,異族的凶蠻敵人也就殺進來了!”
“如果我們連基本的保障都給不了,如果我們不能讓他們後顧無憂,又怎麽讓他們為朝廷付出犧牲?”
“宗室的俸祿朕砍了,
宮廷的開支朕削了,
但將士們的俸祿,
朕不可能削減半分!”
“輔營也不會裁撤,這些不是民夫,而是輔兵,一樣是兵,是保障戰兵們安心作戰的。輔兵的待遇也不會削,因為他們一樣是拿命在拚!”
“朕今天就跟大家說明白,不僅不會削減將士軍餉,朕還要再增加他們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