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烏台桉後的蘇軾,處置結果就是責授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p>


    跟唐代時貶去潮州看鱷魚的韓愈,貶到九江的江州司馬白居易等,唐代的州司馬就是個專門給貶官安排的閑職,沒半點實際職事,到了偏遠地方任司馬,不是去做官,實際就是流放和監視看管的。</p>


    在張國維等人理解裏,冒辟疆授的這個第二同知,或者說右同知,有人說他實際上就是府司馬,左同知應當是府長史。</p>


    所以這就是個責授閑職。</p>


    可現在皇帝說這是掛職!</p>


    冒襄被派到台北去掛職鍛煉,雖然掛的是府右同知這個官職,但右同知也是知府左貳官,特別是要派出設衙分管一片。</p>


    冒襄原來的金紫光祿大夫這個三品散官本階,和三品的諫院吏科掌印都給事中,都不變。</p>


    朝廷依然給他們留著這職官散階。</p>


    連俸祿都還是在原單位領,檔桉什麽的也不變。</p>


    就是暫時下去掛職鍛煉,短則一兩年,長則三五年,幹完一任就回原單位,如果曆練好了,表現出色,回來後就可以準備提拔升賞。</p>


    幹不好,也回原來衙門,但就相當於是一次考核不合格,到時該奪職還是降級,又或罰俸,還是說平調其它單位,或改為閑職等,那也都按現有考核任用製度來。</p>


    這麽一說,大家不免有幾分半信半疑。</p>


    皇帝的這個掛職,難道還真是特別下放曆練?</p>


    一個諫院掌印都給事中,三品大員,實權京官大吏,就為了增加些地方官經驗,多深入基層體察民情?去掛個五品的府同知?</p>


    皇帝說這同知要派出設衙,分衙辦公,分管差事,倒確實不是責授閑職。</p>


    “朕還是那句話,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如冒辟疆大家也都熟悉,複社四公子,年輕才俊,他自幼讀書,十四歲就刊刻詩集發行,而今年不過三十六歲,雖說他曾六次鄉試不中,僅是秀才。</p>


    但朕向來不拘一格用人才,特賜進士出身,他在朝三年,也一直在科道任職,表現是非常出色的。可如果說將來要更進一步,他的出身與履曆,卻限製著他。</p>


    僅在六科任了三年職,既沒在翰林院做過庶吉士學習,也沒在部院行走,更沒有地方府縣任職經曆。</p>


    朕是很賞識辟疆之才情和忠心的。</p>


    他還年輕,才三十六歲,連民間也稱他為儲相。朕也希望他將來走的更遠,入閣拜相,可以他現在資曆,這條路卻不好走。</p>


    以前朝廷形成俗例,不經翰林,不入內閣,不僅要兩榜進士出現,還得是庶吉士出身才能入閣。</p>


    朕卻有另外的要求,內閣學士必須得有過地方府縣任職經曆,還得是主官或起碼左貳官才行。</p>


    總督巡撫布按,這些地方大員,也得有京師部院任職經曆才行。</p>


    朝中的侍郎、尚書、學士等,也需要在地方任過督撫或布按。</p>


    為何要有這些要求?因為不論是地方上的督撫布按,還是朝中的侍郎尚書、學士,這些官職已經不僅僅是管一地一塊,而還要統籌全局,考慮全盤的。</p>


    朕賞識冒辟疆,所以如今特定掛職製度,給這些優秀的年輕才俊們,一個特別鍛煉的機會。</p>


    朝中的下放地方掛職,地方上的也可到省裏或京中掛職,掛職期間保留其原品級和職位。</p>


    冒辟疆要是這個台北同知掛職的好,能做出成績來,積累出好經驗,那麽可以繼續回諫院任職掌印,甚至明年還可以安排掛職個布政司參政或按察司副使。</p>


    做的好,也是算入他的考核裏,考滿後,視其優異,便可直授二品布、按,或是擔任侍郎了。</p>


    未來的路,無疑會更加光明!”</p>


    朱以海拿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來舉例子,描繪了一條康莊大道。</p>


    今年掛台北同知,明年掛福建布政司參政,後年可能再到六部裏掛個職,然後考滿後,就有可能直接外放做個布政使或是按察使,或是侍郎、司諫、通政使等。</p>


    若是能做上布按或侍郎,那下一步無疑就是巡撫,再接著就是總督、尚書、大學士,一路就直入中樞,成為大學士也是指日可待了。</p>


    皇帝話說的這麽明白,張國維也不由的沉思起來。</p>


    冒辟疆以前名氣大,但確實僅是個六次鄉試不中的秀才而已,他也年輕,三十多歲投紹天帝,入朝在科道做了三年官。</p>


    哪怕現在是三品掌印,但往上再升,確實有很大限製,尤其是如今越來越規範,用人也不可能沒半點製度。</p>


    皇帝現在等於給冒辟疆特別開辟了捷徑,讓他可以到地方上去掛職,把不足之處補上來。</p>


    雖然掛職去當府同知,但依然還是三品官職保留。</p>


    掛職後,也不用從同知再一步步往上升,而是仍還是按他現在官職品階,甚至是資序論的。</p>


    想明白這些後,不僅張國維驚訝的不敢置信,其它好多今天打定主意,一定要跟皇帝據理力爭,甚至要來一出站冰跪雪的三四朝元老們,都沉默了。</p>


    皇帝所說若時是真的,那這個掛職就不是什麽貶降,而是實打實的格外開恩賞識了。</p>


    比如錢謙益兒子錢孫愛,二十歲不到,也是賜進士出身,由行人到大理寺評事,再到如今的六品大理寺丞,也確實隻在京師任職,還主要就在大理寺任職,雖是六品,可其它經曆並不豐富,現在給他機會,讓他到福建海澄縣掛職個縣丞,派出廈門建衙,分管廈門港等一片地區,這確實是個很好的鍛煉機會。</p>


    如果是貶降為八品縣丞,那確實難以接受。</p>


    可保留著六品大理寺丞的職事還有本品,下去掛職縣丞,並不影響現在的散官、職事,這無疑就讓人萬分驚喜了。</p>


    這實打實是恩賞和機遇啊。</p>


    朱以海麵帶著微笑看著這些人。</p>


    掛職當然也不全是好事。</p>


    這也是篩選淘汰的一個機製,既是機會,也是考驗,如果隻是憑著功臣子弟或勳戚名門身份在早前進了朝廷任職,可如果沒有什麽真正的本事,那麽下去掛職就不是什麽機會,而是危機了。</p>


    比如在京做個行人或是主事,又或是其它一些官職,既不用主管負責,也不需統籌考慮,甚至可能就是混混日子。可一旦到了地方,不管是縣丞、還是副鄉長、副鎮長,朱以海給的掛職職位,都不是混日子的,都是要分管一片的,都要單獨設衙主管的。</p>


    幹不好,那可是一目了然,藏都藏不住的。</p>


    掛職幹的太差,那到時自然也是要影響他的本來官職品階的,一個考核不過關,不是罰俸就是降級,更可能還是責授閑職甚至奪職,慢慢的就旁落閑置,甚至是淘汰了。</p>


    如果真有本事,表現的好,甚至隻要能做的差不多,也還有機會。</p>


    另一方麵,把大批京官,尤其是冒辟疆這樣的不安定活躍黨派分子下放,也是釜底抽薪,地方上也抽一批優秀官吏到省、京任職,注入新鮮血液,強化活力。</p>


    假如冒辟疆不識抬舉,不懂事,到了地方上還不忘記要搞黨爭那套,那皇帝收拾起來也會容易的多。</p>


    所以這次的掛職,表麵上看著非常誘人,其實是皇帝精心準備的殺手鐧。</p>


    麵對現在泛起的黨爭思潮,朱以海沒有直接簡單粗暴的去打壓處罰,那樣可能引起更大的朝堂動蕩甚至是輿論的混亂。</p>


    現在朱以海拿出掛職這個殺器來當誘餌,不是優秀人才,朝廷還不給你這掛職機會。</p>


    能挑選入掛職名單的,不管是上掛中央,還是下掛地方,那都是最優秀的儲備官員,甚至是未來儲相啊。</p>


    </p>


    選中了你不去嗎?</p>


    有何理由不去?</p>


    其它大臣如何反對這事?</p>


    想反對都沒太大理由。</p>


    就算說掛的職與本來官職相差太大,但朱以海可以說現在是頭一次,之前好多官員因局勢原因,年輕、沒經曆等,所以先從小點的職事掛起,也是小心謹慎起見嘛。</p>


    總不能說錢孫愛隻在大理寺當了三年官,現在要給他去掛個知府或同知吧?</p>


    冒辟疆一個六次鄉試不中的前秀才,在六科做了三年言官,現在就要讓他去掛個布政使或參政、副使?</p>


    不得先從同知練手?</p>


    知府是一府主官,所以謹慎起見,還是先設個右同知,專門曆練。</p>


    “徐尚書,還請你們吏部盡快把朝中下掛的一千人名單擬好上報給朕,此事盡快推行。也許我們明年此時,就能在北京過年了,到時恢複中原,接著麵臨的就是治理的問題,</p>


    治國先治吏,朕從不懷疑我們紹天朝官員們的忠誠和才能,但忠心卻無法代替經驗,尤其我們的許多官員還很年輕,更加得增加實幹經驗。</p>


    另外,以前朝廷用人,也在這方麵有所忽略,所以朝中許多大臣,履曆也不夠豐富,對許多事務都不懂。</p>


    這導致好多官員隻知一味空談,談玄說幻,如何能真正治理好國家天下呢?</p>


    尤其是製訂政策之時,更得有全麵了解調查,才有發言權,所以朕希望大家能夠好好曆練,填補一下這些短板。”</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海上升明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木子藍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木子藍色並收藏海上升明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