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大唐開國征戰,李世民對陣河北竇建德,三千玄甲鐵騎,穿刺十萬大軍。


    一戰而勝之。


    三千鐵甲,可以掃平一個河北道,並且還是亂世的河北道,擁有梟雄霸主的河北道。


    如今郭子儀派出兩千玄甲鐵騎,針對的區域僅僅是山東南路的兩個府,一府之地大約三四個縣,兩個郡府總共也就八縣之地,這等於是拿著大棒打孩子,想怎麽敲打就怎麽敲打。


    同一時間裏,琅琊郡的幾大世家突然有了動作,各自派出族中飽學士子,以及數十位名動山東的老儒,出郡城,往北行,進入兩府八縣之地,拜訪各地豪門士族。


    高談闊論,文會爭鋒,先占據道義製高點,再以利益和前景誘惑。於這兩府八縣之士族,暗中達成無數勾連協議。


    又有蘭陵縣一眾豪門,乃是帝都長安遷徙而來,經過數月時間適應,如今已經紮根穩固,於是同樣出動族人,派出幾十支商隊,攜帶各種貨物北行,散入兩府八縣行商。


    凡所賣之貨物,皆為民生之急需,並且價格低廉,幾乎相當於白送,每每銷售貨物之時,大肆吹噓蘭陵縣之繁華……


    城牆長達十五裏的巨城。


    七萬民夫同時築城的盛況。


    但是,並非發起徭役。


    每天管三頓飯,額外發給工籌,即使老弱婦孺,也能賺到吃喝。


    田產承包責任製,幾乎重現大唐開國初期的均田製。


    資助流民開荒。


    鼓勵百姓生育。


    凡是新婚夫妻,縣衙會補貼錢糧,辦婚事的時候,蘭陵酒坊會資助喜酒。


    若有女子懷孕,即刻有郎中上門,每月免費問診一次,每月提供保胎湯藥三副。


    若至分娩之時,接生婆不請自來,費用由縣衙承擔,無需分娩之家支付。


    並且嬰孩降生滿月之時,還有一筆令人驚喜的福利,隻需要把孩子抱去大將軍門前,抱著嬰孩在門前拜上一拜,大將軍夫人必然會出門,親自撫摸孩童的額頭,予以賜福,贈錢贈糧,甚至嬰孩所用之繈褓尿布,大將軍夫人也會大量贈與。


    這就是蘭陵……


    琅琊大將軍郭子儀坐鎮的蘭陵。


    人間樂土,百姓桃源。


    隨著無數商賈的傳播,兩府八縣百姓無不向往,雖然無法遷徙蘭陵定居,但是心中已經有了渴盼和歸屬……


    “若是我們也能活在郭大將軍的治下,該是一種多麽幸福的事情啊。”


    民心思順!


    而兩府八縣的官員,心情一天比一天沉重。幾乎每天都要聚集,但卻商量不出任何對策。


    終於有一天,有官員繃不住了。


    “府尹大人,請恕下官無法再硬撐,我們臨淄縣的全體官員一致認為,為官者必須做到遵守朝廷的法度……”


    “朝廷法度規定,鎮守大將軍有權征用三成軍稅,養兵之用,合情合理,恰好眼下秋收漸漸完成,我縣稅糧已經開始了征收,下官決定,十日之後親自前往蘭陵,押送三成軍糧,上繳鎮守大將軍。”


    “府尹大人,下官做出這個決定並非突兀,更不是背叛,也不是向人搖尾乞憐。”


    “而是審時度勢,認為時勢就該如此。”


    “咱們淄川府的情況,幾乎沒有了任何抵抗的可能。吾等皆是士族出身,擅長口舌刀筆之術,但是蘭陵一方同樣不缺士族,人家有整個琅琊郡的士族做刀筆……”


    “甚至還有長安遷徙而來的大族,也都加入了郭子儀的陣營之中,所以士族力量這一項,咱們淄川府輸的一敗塗地。”


    “對方又派出大量商隊,各種民生物資大肆出售,價格低廉,百姓受益,導致民間聲望一日比一日高漲,幾乎每個百姓都盼著能去郭子儀能夠鎮守淄川府……”


    “除了這兩項,還有朝堂上的爭鋒,吾等這些時日連續發給長安飛禽傳書,可惜卻未收到朝堂大佬的任何力挺。”


    “為什麽他們不力挺?”


    “因為他們在朝堂上也有阻力。”


    “根據下官所知,大皇子李琮擺開陣勢堅定不移的支持郭子儀,此皇子雖然沒有實權,但卻遙領太原牧的職位,他簽發的文書雖然不管用,但是大義上卻能占據道理。”


    “郭子儀每一項政務隻要想施行,根本不需要向朝堂上請奏報備,隻需要給李琮發去一份文書,這位沒實權的皇子立馬就給用印,那個印乃是太原牧印,蓋印之後意味著獲得允許。”


    “府尹大人啊,形勢不如人啊。請恕下官不能繼續硬撐,我要和全縣官員一起去選擇活路了。”


    選擇活路!


    什麽活路?


    無非是認清郭子儀的實力,承認郭子儀鎮守大將軍的權責,老老實實不反對,乖乖上繳三成軍稅。


    ……


    郭子儀所代表的勢力首次伸出獠牙,和固守勢力進行了一次悄無聲息的較量,最終以兩府八縣的官員頹然長歎,老老實實的接受現實而告終。


    這一年秋收,兩府之地盡入執掌。


    整個山東南路五個府,郭子儀這次僅僅隻動了兩個府,至於剩下的三個府,依舊還是風平浪靜。


    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如果步子邁的太大……


    似乎也沒有什麽威脅!


    但是,還是穩點好!


    ……


    蘭陵縣獲得了大豐收。


    古代北方種植的是春麥,並非後世熟悉的冬麥,所以收割是在秋天,而不是後世的夏糧收割。


    自古秋收是大事,如果豐收那更是大事。


    官員們欣喜,老百姓驚喜,而那些曾經流離失所的逃荒流民,則是每一天都陷入狂喜。


    任何地方的豐收,都意味著這個地方有了新糧,而家家戶戶有了新糧吃,就不需要衙門進行賑濟。


    那麽衙門征收的稅糧就會積攢出來,擁有更大的能力去賑濟流離失所的人。


    而流離失所的流民不斷接受賑濟,活下去就會慢慢的紮根下來,慢慢變成本土的百姓,慢慢轉化為擁有家產的人。


    哪怕這份家產可能很少很少,也許僅僅是一間破屋半甕糧食,但卻代表著不再是流民,代表著重新變成了可以自己活下去的百姓。


    百姓!


    流民!


    這是兩個概念!


    是兩個差距很大的層次。


    哪怕百姓很苦,但卻無有流離之危,所以能當個百姓的話,已經能讓人感覺幸福。


    ……


    柳七姐背著一個藤筐,汗水淋漓的在桑林裏忙活,秋老虎很熱,熱的人喘不開氣,渾身像是洗了澡一般,淡薄的衣衫完全濕透。


    不遠處的桑林邊,傳來兒子的哭聲,可憐巴巴的喊著,十分委屈的喊著:“娘,娘,我渴,我熱,咱們回家吧,晚上再來幹活行不行……”


    柳七姐遲疑一下,強忍著沒有過去,反而遠遠喊了一句,故意裝作生氣道:“渴什麽渴?熱什麽熱?那麽多的孩子都在桑林邊玩耍,為什麽他們全都沒有喊渴喊餓?”


    雖然是訓斥,但是做母親的畢竟心軟,所以語氣也忍不住軟下來,變成了溫柔的安撫:“乖兒子,你忍忍,娘再忙一會,馬上就能完活。”


    她一邊安撫著,一邊用目光在桑林四周尋找,很快她看到幾個年紀稍大的孩童,挖了一個土坑躲在裏麵涼快,那個土坑很小,畢竟是孩子們臨時挖的,幾個孩子縮在裏麵有些擁擠,很難再有空閑的地方留給人。


    柳七姐矜持的抿了抿嘴,最終還是發出了請求,遠遠的喊道:“是大牛二牛嗎?能不能幫嬸嬸一個忙,你們幫我照顧一下石頭,讓他到土坑裏涼快涼快……”


    那幾個孩子其實也不大,最大的一個隻有七八歲,聞言從土坑裏露出腦袋,咕嚕嚕的眨著眼睛。


    那個最大的孩子很懂事,直接點頭道:“可以照顧石頭,我們會哄他不哭,但是柳嬸嬸你聽到了嗎,石頭哭著說他很渴,可是,我們不敢去河邊打水,大將軍有規定,十歲以下的小孩不準靠近河畔。上次我偷偷去河邊,被大將軍抓到了,一巴掌抽在我屁股上,大將軍的巴掌可厲害……”


    柳七姐連忙擺手,聲音溫柔的道:“你們不要去河邊,不要去打水,隻幫我照看一下石頭,等會我幫你們所有人去打水。大牛乖,大牛最懂事了,快點把石頭包進土坑裏,讓他沾沾泥土的濕氣。”


    大牛從土坑裏跳出來,抱起哭的可憐的小娃娃,重新縮進土坑,躲避炎熱的秋老虎。


    忽然另一個小孩露出頭,遠遠的問柳七姐道:“柳嬸嬸,你還是一個人過嗎?我聽我娘說,昨天縣衙裏有人上你家了,是個辦差事的書吏,來催促你成家的。我還聽我娘說,我還聽我娘說,她說柳妹子不應該拉不下臉,她說柳妹子應該再找個男人……”


    大牛也露出頭,一臉關懷的道:“柳嬸嬸,您一個人好累啊。要養兩個孩子,特別的累。”


    柳七姐怔了一怔,隨即強行的擠出笑臉,溫聲道:“你們這些小娃娃呀,嬸嬸其實並不累,我雖然要養兩個孩子,但是大丫頭已經不需要操心。所以我隻需要照看石頭,照顧一個孩子算不得累。”


    大牛眨眨眼睛,好奇道:“那您是不願意再成家嗎?縣衙的書吏來過好幾次了。”


    柳七姐麵色漸漸悵然,神情似乎陷入迷惘,甚至連摘桑葉都忘了,喃喃一聲道:“若是能有個男人依靠,誰又願意守著呢。可是,可是我想再撐一撐。大丫頭爭氣,拜了大將軍夫人成為弟子,我這個當娘的要給她留個好名聲,不能死了男人就急慌慌的改嫁,那不好,對丫頭的名聲不好……”


    ……


    ……這章是劇情銜接,所以可能稍微枯燥,但是寫生活日常就這樣,有時候單章難以表達太多。


    7017k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第一莽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下出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下出水並收藏大唐第一莽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