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砖加瓦》 第一章 搬砖 2016年,非洲大陆北非某国家。 “幺鸡,我碰。” 麻将这种“国粹”出现在非洲并不奇怪,随着国力日益强盛,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 喊“碰幺鸡”的这位是一个带着一副眼镜的中年人,名字叫做李华勇。 李华勇,男,国家一级建造师,高级经济师,教授级高工。在国内某家大型央企任职,在这家大型央企担任副总工程师。 李华勇这次来到非洲,是集体公司一家下属单位在这里承接了一个项目,李华勇代表总公司来这里进行例行检查。 对于李华勇的到来,最发愁的是项目上分管后勤的罗副经理。李华勇是集体公司的技术权威,为人也比较随和,而且他这个“李副总工”,在公司里的实际职权并不算重。但再这么说,人家也是作为上级领导来这里检查工作啊。 可是在这非洲大陆。。。荒山野岭的,怎么招待就成了很大问题。老罗就是在为这事发愁。 眼下国家各项规矩日严,什么这规定那规定的一大箩筐。这项目虽然是在海外,但作为一家央企,很多规矩同样是不能逾越的。就在项目驻地简单将近一下,这要是怠慢了上级领导怎么办?把李副总工一行拉到最近的城市去“嗨皮”一番,这要是早几年的话,那根本就不是什么事。可是在这个时候,这万一要是传回国内。。。 老罗没有办法,他也拿不定主意,为此他只好去请示项目经理程刚。 “这也叫个事?我师傅这个人你还不了解吗?” 程刚瞪着一双牛眼盯着老罗。 在这种大型央企中,各项关系错综复杂。在集体公司下面,光是分公司就有七八个,而且每个分公司,基本都具有独立承揽大型项目的资格,集体公司对下级公司的制约并不算多。 老罗以前和李华勇打的交道并不算多,他只知道李副总工是集体公司的技术权威,同时兼着国家多个建筑技术评审委员会的委员。他参加过多项国家级技术攻关项目,他的大名,在整个行业都赫赫有名,绝对称得上是整个集体公司一块响当当的招牌。 “什么个情况?老大你就直接说好了。”老罗对自己的直接顶头上司程刚说道。 老罗自己虽然和李副总工不熟,但是他知道,项目经理程刚,可是和李副总工出身于同一个分公司。而且李副总工还是程刚正儿八经的师傅---这是国企的一个传统,一个从上世纪50年代就保留下来的传统。只不过以往多是工人,到了后来,大凡有大学生分配进这种央企,公司都会指定一些有经验的工程师带带这些学生。 在这个海外项目中,除了老罗等少数人是从其他分公司抽调的外,其他大多数人都和李华勇出身于同一个分公司。 “小赵,你把李总的情况跟老罗说一下。”程刚对身边的市场部经理赵勇吩咐道。 “好嘞。” 赵勇开始笑眯眯的对老罗介绍: “。。。要说李总这个人,他的技术当然是没得说,为人更是非常随和,好人啊,好领导啊。。。不过不知道老罗你有没有听说,李总这个人生平有两个爱好。。。” “爱好。” 老罗听到这就知道戏肉来了,他是搞迎来接送的,所谓招待招待,最高境界的招待,不就是“投其所好”吗。于是老罗打起精神,继续听赵勇说下去。 “。。。是啊在我们原先分公司,谁都知道李总有两大爱好,他的第一大爱好是围棋,说起李总的围棋水平,那和他的业务一样同样是顶呱呱的呀,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去年全行业搞的一个围棋比赛,就是咱们李总夺得第一。。。” “围棋?”老罗听到这里有点失望,这和今天的事情有什么关系吗?难道在这大非洲里,找几个人陪李总下围棋? “别急,你听我说完。。。”赵勇笑着看了老罗一眼,他当然清楚项目经理程刚是什么意思,所以他继续介绍道: “李总除了喜欢下围棋外,他第二大爱好,那可能就要属麻将了。” “麻将?” “嘿嘿没错,就是麻将。” 老罗心里有点奇怪,他不知道赵勇说起李总喜欢打麻将的时候,他为什么会笑得那么猥琐。 “程经理你的意思,咱们也不用特别招待,只要在饭后找几个人陪李总玩几圈麻将,这样就行了?” “我的师傅我清楚,当然只要这样就行了。不过。。。” 在几分钟之后,老罗终于知道之前赵勇为什么会笑得那么猥琐了。 “不过我师傅这次毕竟是作为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的,我说你们几位,这次可不要对他下狠手啊,尤其是你。。。” 程刚瞪了赵勇一眼:“这次你就不要上场了,今天吃过晚饭后,我,老袁,还有老罗。。。对了流行于湘鄂那边“二五八将”的玩法你会吧?我们三个陪李总打一场麻将。” 一场“业务招待牌”嘛,老罗自然是可有可无,不过他注意到,被程刚亲自点将的项目生产副经理老袁眉开眼笑,而被排除在外的赵勇愁眉苦脸。 在准备上场之前,老罗拉住老袁问是怎么回事。老袁笑着介绍,原来李华勇这个人虽然是公司的技术权威,下围棋也是一把好手,但是他的麻将水平。。。那实在是不敢恭维。标标准准牌臭瘾大那种。10场麻将下来,赢一场是正常水平,赢两场属于超水平发挥,如果让李副总工赢了三场,那绝对就是他人品爆发运气好到爆棚了。因此在原先的分公司,李副总工就有“善财童子”的美誉。 如果仅仅这样也就算了,偏偏李华勇自己还很不服气。老袁向老罗介绍:李副总工是个极度要面子的人,他觉得自己那么聪明,业务水平自不用说,连围棋都能下那么好,没有理由连麻将都打不好呀?于是就那样屡败屡战,屡战屡败。 “李总这个人有个特点,一场麻将下来,假如他第2天满脸红光到处吹嘘自己昨天手气如何如何,那多半是没输多少或者已经保本了,你懂我的意思吗?” 老袁对老罗眨眨眼睛。 “传说中的少输当赢?”老罗愕然,同时眉开眼笑: “懂了,懂了。。。” 一场“业务招待牌”就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展开。今天我们李副总工的手气还是不错啊,那是真的不错,在程刚等人的配合下,不到2个小时时间,李华勇面前的钞票已经堆得老高,数一数的话足有几十万。 不要以为在座的都是土豪,他们使用的是当地货币,和rmb的汇率兑换,大概是150比1左右,因此折合成rmb的话,大概也就一两千块的输赢。这种级别的输赢,对在座几位还是不算什么的。 “这个李副总工,打牌的手艺还真不怎么样啊。。。” 老罗一边打牌一边心里摇头,几圈下来,就连他这个第一次和李华勇打牌的人,就已经看出李副总工的牌技实在是有够烂的。 根据老罗估计,刚刚碰了“幺鸡”的李副总工,现在应该是在做一副“清一色”大牌,而且多半已经“叫听”,这个看他那副模样就知道。 只要看到李副总工那副抓耳挠腮的模样,老罗心里就觉得好笑。打麻将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要对自己的牌了然于胸。自己出什么牌?要什么牌?准备做什么牌?这在一开始就要想好,这样才能观察整个牌桌,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其他人身上。哪有像李华勇这样的,这都已经“听口”了,他还只对着自己的牌看个不停。 老罗心里鄙视归鄙视,不过这毕竟是招待牌嘛,他还是决定成全一下李副总工。 “碰“幺鸡”打“四条”,这是什么情况?一四七一条线,你既然不要一四七的话,那我就换条线试试。。。” “六条。”坐在李华勇下家的老罗随时抽出一张牌。 除了李副总工之外,其他两位也是牌精,他们看老罗出了“六条”,都停下来等待李华勇的反应,见他没有反应,牌局继续。 “九万”,老袁出牌。 “八条”,程刚出牌。 等程刚出了“八条”后,大家再次停下来等待李副总工的反应。见他依然没有反应,老罗心里嘀咕开了: “这是什么情况?一四七不要,三六九不要,二五八依然也不要?难道。。。还没听口。。。” 老罗没有时间多想,因为就在李副总工准备摸牌的同时,坐在他下家的老袁已经翻牌了: “等等,“八条”,我糊了,“将一色”。。。” 虽然是“招待牌”,但也不可能只让李副总工一个人和牌,因此除了程刚瞪了老袁一眼外,其他倒了没什么。 问题出在下一局洗牌的时候。这个时候的李副总工好像才刚刚反应过来,他一边洗牌一边懊恼的说道: “玛德,真差火,见条子糊的牌都没糊到。。。” 等等,见条子糊。。。 老罗的手停了下来,老袁的手停了下来,程刚的手也停了下来。 你自己碰“幺鸡”打“四条”,然后桌面上又是六条又是八条,你现在告诉我你是见条子糊? 更要命的是,你的“清一色”居然是被人家“将一色”截胡。 在这一刻,老罗终于理解之前赵勇那幽怨的眼神。 第二章 灵异事件 麻将这玩意,有“手气”这种东西存在吗?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李华勇是非常相信的。 李华勇怎么都想不通,自己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那么聪明的一个人,怎么打麻将就老是输钱?当然,要我们李副总工承认自己牌技很烂那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切只能归结于手气。 相信那把奇葩的“将一色截胡条一色”之后,李副总工绝对会更加相信所谓的“手气”。因为一个多小时之后,他前面赢的那大几十万早就已经见底。 “师傅,要么咱们今天就到这。。。” 程刚还是蛮善解人意的,知道再继续下去的话,这场“业务招待麻将”可能就要失去意义。 “再玩两圈,就两圈。。。” 程刚和老罗等人面面相觑,但既然李总已经开口,那大家只好陪他继续玩下去。 最后是一件意外事件拯救了李副总工的钱包。 “出事了。。。”项目工程部部长张文忠气喘吁吁冲了进来。 这下这场“业务招待牌‘无法继续下去了。目前天色已晚,但现场还有工人在左右。建筑施工嘛,总是难免碰到各种问题。看张工这幅模样,现场出的问题好像还不小。 “什么事?” 最先紧张起来的是项目经理程刚。 在这种大型项目上担任项目经理其实有很大压力,除了要总览全局,最怕的就是怕出现像今天这样的意外。 “质量问题?安全问题?还是出了其他什么情况。。。” 一时间程刚心念急转,两只眼睛死死盯着闯进来的张文忠。 “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就是有点奇怪。。。对对,真是奇了怪了。。。” “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说话怎么颠三倒四。” 正当程刚准备发火的时候,李华勇把他制止。他递给张文忠一杯水,让他喘口气后把事情详细道来。 “是这样的,我们刚从德国进口的那台旋挖钻,进尺到15米左右以后怎么钻都钻不下去。。。”。 张文忠说的事情还真的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不过等张文忠讲完,整屋子的人都觉得这事有点蹊跷。 这里是一个高速公路项目,目前刚开工没多长时间,除了路基以往,有些地方比如说桥梁还在进行桩基施工。张文忠现在说的就是在桩基施工出了问题。听说不是质量事故,也不是安全事故,程刚稍微松了口气。不过像刚才张文忠说的情况也的确是一个让人让人头疼的问题。 有桩基施工经验的人都知道,桩基施工是不能停的。你要么不开钻,一旦钻机启动后,从开钻到最后浇筑混凝土,中间最好不要停歇,因为一旦停歇时间过长,很容易引发各种质量安全隐患。 “奇怪呀,以前一直都顺顺当当,今天怎么会出这种问题。。。” 不能怪大家觉得蹊跷,这个项目所在地距离地中海不远,同时也在沙漠边上。土质松软,地质情况并不复杂,正常情况没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钻机的情况怎么样?钻机没有出问题吧?” “我问了钻机操作手,钻机各项指标一切正常。” “采集了土样标本吗?标本又是什么情况?” “我来之前也看过标本啊,标本应该也没什么问题,和工勘报告完全吻合,在15米左右别说是微风化了,连中风化的标准都够不着。蹊跷就蹊跷在这里了,这明明还只是强风化层,怎么就钻不下去了呢?” 李华勇和程刚对视一眼,然后不约而同的说道: “走吧。” 现场出了问题,光在办公室说说是无济于事的,总要亲临现场才有可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该不会是像申城延安高架那样的灵异事件吧。。。” 大家一边赶往现场,一边开着这样的玩笑。 申城延安高架的“灵异事件”在业内非常有名。申城当年架势延安高架的时候,同样是桩基施工,前面的施工都非常顺利,唯独到了最后一根桩,当时没人搞得清楚是怎么回事,这根桩怎么都打不下去,前前后后出了七八次问题。当时的施工单位也是申城本地一家非常有实力的施工企业。 相传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这家施工企业请了普陀山一位高僧做法。奇迹出现了,等这位高僧做完法,也就是那根桩基第8次返工的时候,这次终于一切顺利。 后来这件事越传越神,最离谱的一种说法,是说那根桩基正好落在东海一个神龟背上,因此前面这么都打不下去,只是等那位高僧做完法,把那个神龟“请”走以后,延安高架才得以通车。 你还真别说,相信这种说法的人还很多。因为就算你现在跑去申城看这根桩的话,也会发现它和其他的桩不一样。其他的桩是“裸桩”,你能看到的就是一根大混凝土柱子,而这根桩呢,弄得跟华表似的,外面还雕了几条黑龙。 据相传,这是那个远遁“神龟”所要求。 大家一路说着这个业内著名故事,一边来到事发地点。 “咦?这个土样,这个土样好像有点特别呀,表面看上去像普通的强风化,张工你注意要没有,它和以前采取的样本有所不同。” “李总果然是高手啊,一来就看到不同之处,可这个土样。。。” 张文忠一边拍李华勇马屁,一边等着李副总工指示。 李华勇眉头紧锁,作为一名技术权威,以他多年的施工经验,他也没有见过如此奇怪的土样标本。 “看来只能直接到下面去看看了。” “李总,可是这满洞的泥浆水。。。”张文忠试图劝阻李华勇。 “把泥浆水抽掉,这个必须到下面去看看怎么回事。”李华勇吩咐到。 泥浆水抽掉了,吊篮也准备好,大家试图劝阻李华勇亲自下去,可他技术男的本性发挥出来了,看见新鲜东西,非要亲自探个究竟。 吊篮慢慢放下,最开始一切正常。可就在接近地下15米左右的时候,李华勇发现不对劲了。 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大力,直接把他往地心里拽,把他拽人黑暗的深渊。。。 后来那根桩基施工一切正常,但李副总工却因此失踪。 这是2016年度建筑业最大的灵异事件。 第三章 力工 1984年7月,粤省,鹏城。 作为华夏第一个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现在的鹏城无疑是一片热土。 如何定义“热土”这个名词?这在一个建筑业业内人士眼中很简单:假如有那么一个城市,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大工地,那么这个城市毫无疑问就是一片“热土”。 现在的鹏城,就是这样一片热土。 鹏城市罗孚区人民南路附近,这是鹏城最早开发的地方,也算是鹏城早期的市中心。在一个简陋的工棚中,李华勇悠悠醒来。 醒来之后的李华勇,首先闻到一股浓浓“十滴水”的味道,然后听到几个人的对话: “。。。柱子,你怎么能这样对待墩子?他可是你的表弟!你这样做,你对得起你那过世的姑姑吗,你。。你要再敢欺负墩子的话,信不信我打断你的腿。。。” “。。。爸,这事真的不怪我,我只是让他清理一下基坑而已,哪知道墩子那么实诚。。。” 看着样子是两父子在争吵,这时候另外一个声音响起: “根叔你少说两句,你知道柱子对墩子平时那么好,他肯定不是故意的。。。咦,墩子醒了,根叔你看墩子醒了。。。” 几个人围到李华勇面前,那位被称作“根叔”的人关切的询问道: “墩子你没事吧。。。” 李华勇苦笑,他这个时候只能苦笑: “我。。。我现在有点头疼。。。” 李华勇没有说谎,他现在的确很头疼。他没空去想自己堂堂“李副总工”怎么就变成别人口中的“墩子”,更没空去想在自己身上怎么会发生如此诡异的“灵魂夺舍”事件。 李华勇虽然是一名高级知识分子,但“灵魂夺舍”这种事情显然超出了他的认识范围。不过当这种事情真正发生后,李华勇肯定也没空去搞清楚这其中的原理。 他现在要做的第一件事,当然是忙着接受这具身体原主人的一切信息。 这就是李华勇头疼的原因了。 “。。。李华勇,(原来这具身体原主人的大名和自己一样,也不知道这是巧合还是缘分?)男,今年18岁,小名或者说外号就是大家口中的“墩子”。出生在南江省北部某山区县一个叫李家坳的村子,如果说县城是一个山区县,那么李家坳就是山区中的山区,那是一个极度贫困的地方。。。” 让李华勇觉得奇怪的事,这位原主人对自己父母的印象极为模糊,想起这位原主人的社会关系,最先浮现在脑海中的,就是那位叫“根叔”以及那位叫‘柱子“的人。他们一位是自己的亲舅舅,一位是自己的表哥。 李华勇继续努力接受原主人的信息,他发现原主人对自己的母亲还有一点印象,知道自己的母亲在自己2岁时候就去世。最让李华勇觉得奇怪的事,原主人对自己的父亲没有任何印象,在他的记忆中完全就是一片空白。 结合这位原主人的年龄,考虑到那个特殊的年代,李华勇在心里苦笑,这位原主人的母亲,那多半就是传说中“村里的小芳”,而舅舅他们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从来不提他的父亲,这才会造成这种空白。 慢慢李华勇的头没那么疼了,这位原主人的信息也越来越多涌现: 母亲早亡,父亲不知所踪,李华勇理论上就是一位孤儿。好在他还有个舅舅,就是那位叫“根叔”的人。这位“根叔”是个好人啊,他对待李华勇如同己出,虽然家庭条件也非常一般,但从小到大就没让外甥受到什么委屈。他甚至咬牙供李华勇读完高中---这可是他亲儿子(也就是那个柱子)都没有的待遇。 当然,李华勇和他表哥的关系也不错。表哥对他很好---不是那种虚情假意的好,是真心实意把他当亲兄弟。对于表弟的“学历”比自己高,“柱子”没有任何不满之处,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因此他对表弟的“高学历”只有骄傲,没有任何不满。 原主人在读高中的时候成绩相当不错,本来有机会考上大学的。不过这次舅舅就没有继续供下去了。这同样没有引起原主人任何不满。 就算是现在这个李华勇看来,“根叔”的做法也没有任何不妥。“根叔”平时除了在家里务农外,他还有一手不错的木匠手艺。“柱子”读完初中后,同样和父亲开始学做木匠。要说“柱子”虽然读书不行,但是在木匠这一行却展现出极高的天赋,短短几年时间,他甚至有青出于蓝胜于蓝的趋势。在李家坳附近乡里,李家父子木匠手艺远近闻名,算是村里有名的能人。 不过李家父子虽然算村里能人,却还不是最大的能人。最大的能人,就是刚才发现李华勇苏醒的那位。 他的名字叫李明达,也算是李华勇的表哥,整个李家坳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一点亲戚关系,只不过血脉远近而已。 李明达不仅是村子里的能人,甚至是整个李家坳的骄傲。因为他是整个村子唯一“吃皇粮”的人,他在一家大型建筑企业的正式职工,前段时间甚至还当上了“工长”。因此提到李家坳的李明达,别说本村的人为他感到骄傲,在整个县城都算小有名气。 “嘿嘿,工长啊。。。” 想到这里李华勇嘴角挂起一丝笑意。在建筑行业中,工长和技术员是最基层的管理人员,如果要划分级别的话,工长大概等同于助理工程师,和工程师都有一定差距,更别说像他这样的“李副总工”了。如果说李明达都算能人,那他这个李副总工。。。 当然李华勇也只是随便这么一想,他没有任何看不起李明达的意思。事实上李明达这个人相当不错。李华勇现在之所以会出现在鹏城,这一切都是拜李明达所赐。 就在前段时间,李明达特意跑回李家坳招工人,说他们单位在鹏城接了一个工程,需要大量劳动力,尤其是像“根叔”和“柱子”这种有手艺的,那更是多多益善。 要不为什么说李明达这人为人不错呢?他回村之后特意跟乡亲们说道,这次虽然是招收临时工,但他们单位的技校准备扩招,如果在工地山表现好的话,那就有可能推荐进他们单位的技校学习,学完之后能成为他们单位的正式工人。 就是这样一条信息,让整个李家坳的人感激不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华勇和他的舅舅,表哥出现在鹏城。除了他们之外,还包括全村其他20多位青壮劳动力。 李华勇的思绪继续深入,继续深入之后,李华勇的嘴角再次挂起一丝苦笑。 原先在村子里的时候,李华勇作为少数的高中生,那还是比较受尊重的。可是到了这鹏城,他发现自己的地位一落千丈。原因无他,因为他没有一技傍身。像舅舅和表哥这样的,由于他们有不错的木工手艺,因此在这种建筑工地上,他们可以当“大工”,而像李华勇这样的呢?那当然只能当传说中的“小工”。 搬砖,打杂,给“大工”打下手,最脏的活小工干,最累的活小工抗。。。这就是这具身体原主人干的话。 对于这些东西,这具身体的原主人是没有任何怨言的。因为李华勇通过搜索后发现,这具身体的原主人是个实诚人啊。比如说这次中暑事件,就是因为他表哥随口吩咐一句,让他在一个基坑中忙乎半天。也正是因为原主人中暑,才让李华勇有机会“灵魂夺舍”。。。 “力工啊,想想我堂堂李副总工,现在居然变成了一个力工。。。” 想到这里李华勇就悲从心起。 “力工”,就是建筑行业内对这种“小工”的通常。要说这个名词还是很形象的。这种小工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在建筑工地上卖出一身力气。那不是“力工”是什么呢? 李工-----力工,名字听起来倒是差不多,可是这身份差距。。。 李华勇陷入无限纠结中。 第四章 丰碑 “根叔,你说上次中暑以后,墩子的脑子是不是烧坏了?” “胡说,墩子他那么聪明的人,怎么可能烧坏脑子。。。” 根叔话虽然这样说,不过谁都看出他满脸担忧。坐在工棚里的他探了探头,从门缝里看着站在烈日下的李华勇。 “现在的墩子好像和以前不一样啊?”这是在发生“灵魂夺舍”事件后,所有熟悉李华勇的工友都有的一种感觉。 这种感觉自然是再正常不过,无论和原主人的灵活融合得多么好,在平时的言谈举止之间,和以往多多少少总会有一点差异。 如果说少许差异也就算了,但今天的墩子,或者说我们的“李副总工”,确实像一副脑子被烧坏的样子。 这是正午时分,日头最毒的时候,在干了半天重活以后,工友们都忙着找阴凉之处歇息。可李华勇却在一块牌匾下停了下来。他的表哥柱子计算过,烈日下的李华勇至少盯着那块牌匾看了足有10多分钟。 如果说那块牌匾有什么新奇也就算了,可偏偏那是一块非常普通的牌匾,是介绍本工程概况的一块牌匾,大家每天干活时都要从那块牌匾边上路过。 你说你一个最底层的“力工”,这种东西和你有关系吗?你这样盯着看是什么意思? 李华勇依然站在牌匾边上一动不动,内心的震撼没人能够知道。 鹏城国贸啊!自己所在的工地,居然是大名鼎鼎的鹏城国贸大厦! 做建筑的人,很喜欢把一句话挂在嘴边,这句话虽然有“喊口号”的嫌疑,但必须承认,这是一句相当不错的话。 这句话叫做:干一个工程,树一座丰碑。 中国建筑业几十年的发展,树立了无数座丰碑,有些丰碑甚至是世界级的:三峡大坝,青藏铁路,“鸟巢”,港珠奥大桥。。。 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这林林总总的丰碑,都是中国建筑人的骄傲。 毫无疑问,李华勇面前的“鹏城国贸”,同样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座丰碑!而且是非常特殊的一座丰碑。 李华勇继续浏览牌匾上的信息: “。。。鹏城国贸大厦,高160米,共53层,由华夏建筑总公司负责施工。开工日期:1982年10月。竣工日期:1985年12月。。。” 一栋53层的大厦,这放在后世根本没有什么稀奇。但是李华勇知道,这是目前国内在建的第一高楼,并且这座大厦建成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国内第一高楼。 如果仅仅这些也就算了,有句话不是这样说吗:任何记录都是用来打破的。某一阶段的第一并不能让李华勇如此印象深刻。 这座大厦,是在国内几乎在没有多少经验的情况下建成的高楼。这座大厦,曾经创造“三天一层楼”的速度,这在这个时候绝无仅有,这在这个时候创造了建筑史上的新记录。 因此在后来,“三天一层楼”成为享誉中外的“鹏城速度”的象征! 后世大家耳熟能详的“鹏城速度”,再由“鹏城速度”衍生出来的“中国速度”,其发源点,就是在这座大厦中! 作为一名建筑从业人士,哪怕是见多识广的李华勇,当他站在这座大厦面前,当他置身于其中,他也忍不住心潮澎湃。 “墩子,你没事吧?” 李华勇回头一看,是自己的表哥柱子。表哥的大名叫李华柱,严格来说他才是真正的姓李,这具身体的原主人是随他母亲姓。两人虽然是表兄弟关系,但李华柱一直把李华勇当成亲兄弟看待,就是在这个工地上,两人也是平时接触最多的人---李华柱是“大工”,李华勇是专门配合他的“力工”。 “柱子,陪我到处走走吧。” 李华柱睚睚嘴,对李华勇这种说话的语气很不习惯,平时都是自己吩咐对方做事,什么时候轮到对方用这种吩咐的口气和自己说话了? 不过考虑到对方是“病人”嘛,还是疑是“脑袋烧坏”的那种,那么总是要迁就一点的。大家来到鹏城已经好几个月时间,吃喝拉撒都在这个工地上,李华柱完全不知道这个工地还有什么逛头。不过既然表弟提了要求。 “好,那就走走吧。” 李华柱一边陪着表弟闲逛,一边时刻注意这个“病人”的动向。 “完了,看来中过一次暑之后,墩子的脑袋确实出了一点问题。。。” 李华柱注意到:在这一路上,李华勇不仅举止奇怪,对什么东西都很感兴趣,一副好奇宝宝的样子,他的表情还异常丰富,一会兴高采烈,一会眉头紧锁,一会又若有所思---这不正像一个神经病人么? 李华勇自己却不知不觉。 其实李华勇的反应很正常。作为一名建筑业资深人士,当他回到这个年代,那当然有足够多的东西让他感到好奇。比如旁边那台混凝土搅拌机,这如果到了后世的话,文物博物馆都未必能见到这样的实物。李华勇不仔细看清楚一点,不亲手上去摸一摸,那这还算是穿越人士吗? 表情丰富当然也很正常,这一路走下来,李华勇很自然的就会把这年代的施工水平,这年代的施工工艺和后世进行一番对比。 看到新奇之处他自然兴高采烈, 看到不合理地方他自然眉头紧锁。 并且以“李副总工”的专业素养,当他看到一些更深层次东西,那他自然是若有所思。 “墩子,这大日头的,我看我们今天就别逛了吧,你真想逛的话,要不我们明天到外面走走去?” “好好,明天还真要去鹏城其他地方走走。” “嗯,那今天就这样,我下午就去请假,随带问问达哥,这附近最近的医院在什么地方。” 李华勇愕然:“医院?什么医院?” 李华柱说不出话来,虽然表弟已经表现出很明显精神病人症状,但是谁都知道,一个真正的精神病人,他肯定不会承认自己是神经病。 这是一个常识。 “这不。。。就是。。。你有没有感到不舒服。。。最好到医院看看。。。” 当李华勇完全明白李华柱的意思后,‘李副总工’哭笑不得。 “我说到外面走走,可不是要去看病的意思。。。对了我们明天去蛇口工业园那边看看怎么样?看看能不能找到干活的地方。” 这回轮到李华柱愕然: “干活?干什么活?我们在这里干得好好的。。。” 李华勇看着自己的表哥,用很肯定的语气说道: “如果我没料错的话,在接下来几个月时间,我们在这里可能没活可干。” 第五章 三天一层 “现在的华夏建筑总公司难道就这水平?” 在工地溜达一圈后,李华勇忍不住在心里摇头叹息。 关于建筑,人们常听说“工民建”这个名词,例如在很多大学里都有这个专业。“工民建”的全称,其实是叫做“工业与民用建筑”,一看这名字就知道,可以把这看成是对建筑类型最笼统的划分。 在这其中,工业建筑涵盖的范围更广一些。在我们国家,基本上每个工业行业,尤其是那些重工业行业,都有自己相关的建筑企业。 铁道部门有“铁建”,钢铁和冶金部门有“冶建”,电力部门有“电建”,水利部门有“水建”,中石化有“化建”,中石油有“油建”,港务局有“港建”,航道局有“航建”等等等等。。。 这些林林总总的工业建筑先不去说他,不过在“民建”领域,隶属于国家建设部的华夏建筑总公司一直是业内执牛耳者。“华夏建总”下属多个工程局,每个工程局的实力都非常强劲,是国内建筑业“巨无霸”一般的存在。 如果说到了后世,部分省建,市建,或者一些大型私营建筑企业同样实力强劲,完全具备和“华夏建总”竞争的实力。那么在这个年代,“华夏建总”基本就代表了整个国家在民建领域的最高水平。 可是现在,李华勇却对华夏建筑总公司体现出来的水平表示失望。 李华勇是一个穿越者,如果用后世的标准来衡量这个年代的施工管理水平,那肯定能看到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落在李华勇眼中,即便是大名鼎鼎的“鹏城世贸”工地也存在诸多问题。 场地布置不合理,大临建设不规范,材料堆放太凌乱,各种标志,标记牌不清晰。。。李华勇甚至开玩笑似的想:假如组织一个后世的施工检查团来这个工地检查,那没什么好说的,这个明星工地多半会被勒令停工整改。 就算不考虑这些年代带来的差异,李华勇也对整个工地的现状表示失望。在“李副总工”看来,这个工地不仅仅是用“不规范”能够形容的了,李华勇不知道“华夏建总”其他的工地怎么样,但是在这个项目中,项目管理者体现出来的水平十分业余。 是的,“李副总工”给出了“业余”这样的评价。 “就这样的水平,他们是怎么做到三天一层楼的。。。” 随着对整个工地了解加深,李华勇心中的迷惑越来越大。 “鹏城世贸”之所以能被大家记住,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座丰碑。其最核心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所谓的“三天一层”。 首先必须说明的是,所谓“三天一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施工速度。要怎么说呢?这样一种说法,其实更像是说给外行人听的一个噱头。“鹏城世贸”总工53层,按照“三天一层”的说法,如果你认为它是在100多天就建设完成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真实历史中,“鹏城世贸”从开工到竣工,总共历时37个月,3年多时间才交付使用,那么这个“三天一层”的说法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要了解这个问题,那首先要从民用建筑的分类说起。 民用建筑的类型虽然没有工业建筑那么多,但“民用建筑”这个概念同样非常广泛。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像“鸟巢”这样的建筑应该怎样划分呢?首先它肯定不是工业建筑,因为它完全就是“民用”,因此虽然它的施工难度要超过大多数工业建筑,但它依然是标标准准的“民建”。 抛开这些五花八门的建筑不说,我们就讲民用建筑中最普通的分类。最普通的分类是根据楼层划分,按照楼层的多少简单分为多层建筑,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 所谓“多层建筑”通常是指7层以下的楼房。为什么定“7”这个数字呢?因为7层以下的楼房是不用按照电梯的。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体验吧,很多没有电梯的住宅楼为什么都是建在7层?这是因为国家在这方面有硬性规定。 除了“多层”以外,“高层”和“超高层”的界限就比较模糊。通常的做法是把30层以下的称为“高层”,再往上就称为“超高层”。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也不是一定之规,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在很多城市中,你经常能看到26层的高楼,28层的大厦,而很少听说什么32层的大厦,36层的楼盘,原因就在这个地方。因为“高层”和“超高层”相比,无论是施工难度还是建设成本都不是一个级数。你如果想建‘超高层’的话,那干脆就建更高的大厦,做个30几层实在是划不来。 虽然“高层”和“超高层”的界限有点模糊,但53层的“鹏城世贸”绝对是标标准准的“超高层”。而且这座大厦和其他“超高层”一样,根据其结构和功能划分,可以分为地下室,裙楼和上部楼层。 所谓的“三天一层”,你在施工地下室的时候是绝不可能达到这个速度的。在裙楼施工中基本也没有可能。唯一可能做到这点的,只能是在上部楼层施工中。 比如面前这座“鹏城世贸”,它从1982年开工,到现在已经将近20个月了,它的裙楼施工还没完成,到李华勇“灵魂夺舍”的时候,它正好处于裙楼施工收尾阶段,传说中的“三天一层”根本就还没开始。 “三天一层啊。。。”李华勇嘴角挂起一丝笑意。 三天一层的速度,放在这个年代算是一个奇迹,搁在后世的话,虽然不能说稀松平常,但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 后世一位最普通的包工头,假如他一个月只完成4层的话,那么这位包工头就要注意了,这样的速度很难赚到钱不说,还很容易让人怀疑他的实力。 一个月5层,偏低水平。一个月6层,基本合格,一个月7层,值得表扬。如果按照三天一层的标准,那就是一个月10层左右,这个速度并非达不到,只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必要这样做而已。 李华勇和表哥原路返回,在途经工地的时候,“李副总工”再次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为什么会觉得这个项目的管理者水平业余呢?这是因为在每个施工阶段,要求和做法都是不同的。 地下室有地下室的做法,裙楼有裙楼的工艺,至于上部楼层,那当然也有上部楼层的要求。以李华勇专业的眼光,他发现这个项目根本就还没有做好施工上部楼层的准备。 现场堆放的材料明显不足,准备的施工器械明显不够。。。 李华勇不清楚这里面是不是还有其他什么客观原因,他现在只想着一个极其现实的问题: 在接下来几个月,自己很可能面临失业的危险。因为要完成那些施工准备,哪怕是搁在后世,没有2个月也绝对无法完成,更别说是在这八十年代中叶了。 “想我堂堂李副总工,穿越成一个“力工”本来就够悲催的了,现在连这个“力工”居然还面临失业。。。” 李华勇心中的郁闷可想而知。 李华勇和李华柱返回工棚,他看到自己的舅舅“根叔”和村里的“能人”李明达都在等着自己。 面对众人的关心,李华勇苦笑,正当他盘算怎么把自己了解的情况告诉大家的时候。一位技术员模样的人走进工棚。那个人对李明达说道: “李工长,高书记找你。。。” 第六章 老高的烦恼 高启功最近有点上火。 老高的上火可不像李华勇的中暑一样,是鹏城的天气原因。最近好几件烦心事,让高书记有点急火攻心。 从内部渠道传来消息,国家正在酝酿一项改革,就是所谓的“政企分开”,在企业中将施行什么厂长(经理)负责制。而且像“华夏建总”这种单位首当其冲,将是首批进行改革试点的企业。 对于这种改革,作为政工干部出身的高启功内心十分不以为然,尽管在平时的大会小会中,他的表态比谁都积极。 “什么意思?这以后有些东西,就不是听党的了。。。” 这是老高的第一件烦心事。 当然如果仅仅只有这点事的话,那还不足以让高启功上火。在老高看是,无论是书记统管全局也好,还是什么厂长(经理)负责制也好,无非是让一把手换个名头而已。 自己早就从老领导那里得到承诺:只要这个项目进展顺利,那么等这项改革制度一旦铺开,自己无非由“高书记”变成“高经理”,甚至是变成“高书记兼高经理”。总而言之一句话,老高认为无论怎么改革,自己的实权和地位都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可真正要命的就是这个前提了,正是因为这个项目进展一点都不顺利,这才让高启功急火攻心。 老高把目光投向窗外,看着这个略显冷清和凌乱的工地,老高在心里叹一口气。 遥想2年以前,自己刚来到这个项目担任一把手的时候,自己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何等踌躇满志。这可是全国第一高楼啊!有多少建筑人能有幸碰到这种项目,更何况是担任这种项目的一把手。只要这个项目顺利完成,那么毫无疑问,这将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自己的仕途将一片光明。 虽然当初任命自己当这个项目一把手的时候,总公司有很多反对声音,他们的理由是自己是政工干部出身,不具备这种大型项目的管理能力。 老实说对于这种说法,高启功内心十分不以为然。这不就是盖房子吗?再高的楼还不就是盖房子?这又不是什么高科技。他们凭什么说自己不具备管理能力? 自己又不是第一次干工程,几十年下来,自己参与建设或者参与管理的项目不胜烦举,他们凭什么就认为自己无法管好这个项目? 最后还是老领导力挺,压制住各种反对声音,才让自己顺顺当当上任。 想起老领导,高启功背心有点发凉。一个多月以前,老领导风尘仆仆来到工地视察,巡视一圈后丢下这样一句评价; 打乱仗! 这句话别人听了也许没什么,但高启功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 老高非常了解自己的老领导,老领导是军人出身,“打乱仗”这种话出自他之口,那就说明他动了真怒,已经是非常严重的批评了。老领导平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如果在战争年代,打乱仗是要死人的。 现在是和平年代,和平年代“打乱仗”又会有什么后果呢。。。 高启功不敢继续想下去。 因此现在的高启功火急火燎,现在的高书记心力憔悴。 在身心疲惫之余,老高心里又觉得有点委屈。不管别人怎么看待自己,但老高自己觉得自己是一个合格的一把手。自从来到鹏城以后,自己全心全意扑在工作上,这都已经快两年时间了,自己除了开会,回家的次数都屈指可数,连续两年春节自己都是在工地度过。不仅如此,自己在生活上也从来不搞什么特殊化。本来按照自己的级别,自己完全可以吃得更好,住的更好。可是为了这个项目,为了和底下人打成一片,自己吃喝拉撒睡全都是在工地。同时自己也知道自己是政工干部出身,对业务不是那么精通,因此在平时的时候,自己对手下的管理人员态度都非常和蔼,也非常注意聆听他们的意见。。。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个项目的进度怎么都搞不上去。不管自己怎么努力,工地的状况都没有任何改观,甚至还换来老领导一句“打乱仗”评价。 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涌上高启功心头。 “高书记,您找我?” “小李来了。。。” 看到应招而来的李明达,高启功马上换了一副神态,他摆出一副最亲热,最和蔼可亲的神态招呼来到自己办公室的李明达。 这并不是高启功虚伪,老高一直很看好面前这个年轻的工长。他觉得李明达为人机灵,做事靠谱,更重要的是这个人十分听话。对于自己的指令,手底下其他人多多少少中会有点阳奉阴违,唯独这个李明达,对于自己的指令从来都是不折不扣的执行。 要说老高虽然业务水平不怎么滴,但作为一名官场老油条,他这点眼光还是有的。正是因为如此,老高一直把李明达当成自己的嫡系来培养。要不然的话,高启功也不会给李明达那么大一个人情,让他回自己家乡招那么多工人。 要知道,这可是很多个技校指标。 在这个年代,在“华夏建总”这种央企,一个技校指标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意味着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年轻人,人生的轨迹从此发生改变。 技校是培养工人的场所没错,但建筑企业的技校,又和其他技校有所不同。 在这个年代,流行着“以工代干”这种说法。意思是某人以工人的身份,干的却是“干部”的活,这就叫做“以工代干”。 在建筑企业中当然也非常流行“以工代干”,不过建筑企业中的“以工代干”和其他行业不同。 在其他厂矿或者其他行业,某人也许一直在干“干部”的话,但他想摆脱自己的工人身份却千难万难。你在某企业中,你看到某位老同志从事某项管理工作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那你总以为这位老同志应该是个“干部”吧,但是你一查他的档案,却发现他依然还只是个工人。 这样的事情,在这个年代司空见惯。 但是在建筑行业就不同,建筑行业虽然也有“以工代干”,但建筑行业最大的好处,就是你干着干着,你很容易就由工人直接晋升为“干部”。 就拿李明达为例,他刚进公司的时候也只是个工人,当他干上几年,又经过技校培训,等他当上工长以后,他就不是“以工代干”了,而是正儿八经管理人员身份。 这不是什么潜规则,而是由建筑业的特点决定,特别是像这种施工企业。在建筑整条产业链中,施工单位的地位是比较低下的。尤其是在这个年代,别说是大学生了,如果有选择的话,中专生都不愿意选择施工企业。 管理人员稀缺,怎么办?那当然只能自己培养,而最主要的培养基地,那当然是自己办的技校。 因此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你听到某某大型央企中的某经理是木工出身,某某总经又是技校出身。不用奇怪,这在这个年代非常正常。 “小李啊,来来,坐。。。” 高启功和蔼可亲的招呼李明达坐下,和蔼可亲的递上一根烟。不过他谈的事情,却一点不让李明达觉得和蔼可亲。 “。。。2个月,最多3个月,我保证让你把乡亲们重新召回工地。。。” 20分钟后,李明达苦着脸离开高启功的办公室。 这个时候的他,完全不知道怎么向根叔他们交代。 第七章 桩基又见桩基 李华勇居住的工棚,一片愁云惨淡。 当李明达转达过高启功的意思后,根叔低着头抽着旱烟,李华柱不知所措的东张西望。还有其他闻讯赶过来的同村人,个个阴沉着脸不说话,整个工棚里的气氛显得相当压抑。 李华勇在心里叹一口气,说实话,他最开始还不明白大家为什么不知所措。不就是这个工地没活干吗?重新找个干活的地方就是。如果是其他城市也就算了,这里可是鹏城,1984年的鹏城,标标准准的“热土”,作为一群农民工,而且是一群有手艺的农民工,难道还找不到干活的地方? 李华勇后来才醒悟过来,自己的思维走进一个误区,有点想当然了。现在这年代可不比后世啊,到了后世,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群体流动性极大,今天在这个工地做工,明天跑那个项目干活,打一枪换个地方,这在后世简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是在这个年代就不一样,这个年代的农民工群体没有那么大的流动性。比如说李家坳这些人,假如不是李明达的关系,不是李明达牵线搭桥,大家平时最多也就在附近乡里干点零活,根本不可能跑到这鹏城来。 更重要的是,当大家来到这个工地以后,大家都是和“华夏建总”签过协议的,包括李华勇在内,他手中也有一份和“华夏建总”签订的用工协议。 简单的说,虽然都是农民工,但这个年代的农民工和后世不同。如果后世那是标准“农民工”的话,那么在这个年代,这个群体被称作是“农民合同工”。 想到这里李华勇有点哭笑不得,时代在前进,但不是什么东西都跟着进步的。比如拿“农民工”和“农民合同工”相比,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那显然是后者显得更规范一点。 到了后世,绝大多数项目最多也就和带工的工头有份协议,像这种具体落实到每个人的情况,可能除了海外项目外,国内工地少之又少。 不过话说回来,“农民合同工”也并非全是好事,比如在现在,这个问题给李华勇等人带来很现实的困惑: 第一:因为一纸协议,这让大家缺乏“主动出击”的意识,没有主动出去找活干的觉悟,因此当大家听说要停工几个月后,所有人都不知所措。 第二:除了“华夏建总”,国内其他施工企业的情况也都差不多,大家都有自己的“农民合同工”。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就算大家主动出击,也未必能找到合适干活的地方。最最起码,在这个年代自己找活干,要比后世的难度大上许多。 “高书记说了,大家在这干了50多天不到2个月时间,为了向大家表示歉意,大家的工资都按2个月结算,另外大家想返乡的话,回去的路费也由项目上出。。。” 听到李明达这话,李华勇再次面露苦笑,他注意观察其他人的表情,发现其他人同样也是一脸麻木。 干了50多天,就算拿2个月的工资有多少呢?在李家坳来的这群人中,工资最高的是李华勇的舅舅根叔,他的工资是2块4一天。李华柱的工资是1块8一天。而作为一名最底层的“力工”,李华勇的工资。。。是干一天活拿1块2。 做了这么长时间,李华勇能拿到手的也就70多块钱,这如果放在后世的话,还不够李华勇2天的烟钱。 “。。。高书记还说了,如果大家想留在鹏城的话,他可以帮忙问问其他工地会不会缺人手,不过高书记也跟我明说,他能问的也只是本系统项目,目前在整个鹏城,华夏建总在建的项目并不多,能不能让大家重新上岗,他也并没有什么把握。到底是归是留?他让大伙自各商量着办。。。”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那大家只有商量着办,这年代可不像后世,大家既没有多少维权意识,更没有什么反抗意识。 大家商量的结果,绝对多数人都不愿就此离开鹏城,都还想试试能不能在其他地方重新上岗。少数犹豫不决的人,这时候也发扬咱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少数服从多数,一切行动听指挥。 不过既然是主动出门找工作,那也不可能一窝蜂全体出动,于是就这样,“李家坳找工作4人组”就此成立。 这个工作组的核心人员,那毫无疑问就是李明达同志。这不是因为其他原因,主要是因为他手中拿着一个法宝----他从高启功那里开出来的介绍信。在这年头,介绍信是个好东西啊,没这玩意的话,很多地方可能连门都进不了。 根叔,作为李家坳德高望重的存在,大伙实际上的领头人,工作组第2位成员。 所谓“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李华柱,工作组第3位成员。 而工作组的第4位成员,就是刚刚穿越不久的李华勇“李副总工”。别看在工地上李华勇只是一个“力工”,是最底层的存在。但出门的话他就有另外一个身份啊,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李华勇是所有人中学历最高的一位,因此他的入选并不意外。除了这个原因,还有一个理由让李华勇入选。用李明达的话来说: “这年头大家都提防坏人,而墩子的长相,一看就是憨厚老实的那种,因此由他跟我们去的话,没准还更容易找到工作。” 听了李明达这话,李副总工只能在心里感慨:所谓“看脸”的年代,原来不是后世才有啊,任何年代概莫如此。 一个短命的工作组就这样成立了,之所以说这个工作组“短命”,这是因为大家在最开始就约定:一星期。这个工作组的寿命最多只有一星期。假如在一星期之内依然无法找到工作的话,那么所有人打道回府。 肩负光荣使命的工作组就这样开始行动了。趁这个机会,来自后世的李副总工也有机会徒步巡视一遍这个年代的鹏城。 是真真正正的“徒步”,为了节省经费,工作组在行动的时候,大家没有使用任何交通工具,在不到一个星期时间,李副总工完全是用双脚丈量整个鹏城。 作为华夏第一个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这个年代的鹏城并没有留给李华勇多好感观。 这样说吧,30年后内地随便一个中下水平的县城,大家对那种地方是什么感观,就和李华勇现在的感观差不多。 当然,李华勇的感观如此之差,可能也和工作组的进展不顺有关。5天了,大家整整在鹏城跑了5天,把高启功介绍的相关工地几乎都跑了个遍,但工作的事情依然没有着落。 “根叔不好意思,现在看来,大家只能先返乡了,我看看2个月以后。。。” 根叔在沉默,李华柱也在沉默。李华勇却盯着一张纸条在研究,这张纸条,就是高启功介绍的“相关单位”,也就是“华夏建总”在鹏城在建的所有项目。 “达哥你看,这个“林氏集装箱厂”项目是怎么回事?在我的印象中,我们好像还没跑过这个地方吧?” 李明达接过那张纸条摇摇头: “这个项目我知道,这个项目虽然也是我们另外一个分公司在建,不过别的工地都没希望的话,这个项目就更别指望了。这也是我一直没带大家去跑的原因。” “哦?怎么说?” “这个林氏集装箱厂,是一个香江人投资的呀,那是一个中港合资企业,根据同事反馈,据说那边的管理非常严格,如果别的地方都进不去,这个项目可能更进不去,这也是我没带大家去跑的原因。。。” “这样啊。” “当然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如果仅仅管理严格的话,我想咱们李家坳的人也不会怕。更主要的原因是那个项目刚开工不久啊,目前还在进行桩基施工,我想我们这些人过去了,也没什么事做。” 听到“桩基”两字李华勇心中一动。桩基又闻桩基啊,想到自己就是因为桩基才莫名其妙来到这个年代,李华勇心中生出一番别样的感慨。 “反正这是最后一个工地了,死马当活马医吧,要不我们明天就去这个工地看看?” “好吧。” 第八章 反常 “林氏集装箱厂”坐落在国内第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蛇口工业园”内。这是一个以生产集装箱为主,辅以生产一些纸质包装的中型工厂。 投资方“林氏集团”,这是香江一个老牌家族。在前世的时候,李华勇对这个家族略有耳闻,他们的实力算是不错了,但林氏家族并非香江最顶级的豪门。 事实上在刚刚打开国门的时候,首批进入内地市场,首批在内地投资建厂的香江企业几乎都称不上是什么“豪门”,真正的豪门目前都还处在观望阶段。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实力界于一流和二流之间的“准豪门”林氏集团跑来内地投资建厂,得到地方政府空前重视。各项审批手续一路绿灯,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建设,几乎每花多长时间。 李华勇等人来到这个工地的时候,这个项目目前正在进行桩基施工。 “我早就说了,如果其他工地不行的话,那么这个工地,恐怕就更不行。。。” 看着耸立在大家面前的几十台钻机,以及一派热火朝天景象的大工地。李明达这样对大家说到。 李明达的话不是没有道理。 桩基施工虽然同样需要大量人手,但这毕竟属于专业施工范畴,有其特殊之处。在桩基施工中,所有施工作业当然都是围绕钻机来运转,也就说这种施工作业是以机器为主,人工为辅。 不用花脑子想都知道,人家既然敢把机器开进来,那肯定不会缺人手的。否则人家把机器弄进来做什么?难道到了工地上再来招人?随便想想也没有这个道理。 李华勇却看着整个工地若有所思。 “达哥,既然来都来了,那还是去项目部问问吧,反正问问也没什么关系。” 李华勇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以他的专业素养,他总感觉这个工地好像存在什么问题。从表面上看,这个工地机器轰鸣,人头涌涌,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可是落在李华勇眼中呢,他总觉得这个工地显得冷清。 没错,就是“冷清”这个词,能让“李副总工”觉得冷清,那就说明这个工地肯定不是一个正常的工地。李华勇隐隐觉得,问题应该是出在项目运转上,只有在项目运转上出现问题,才能给李华勇这种“老施工”以冷清的感觉。 但到底是什么问题呢,李华勇现在还不得而知。 大伙一边朝项目部驻地走去,李明达一边给大伙介绍这个项目部的基本情况。他说这个项目虽然也是“华夏建总”承建,但“华夏建总”实在是太大了,他和这个项目部的人一点都不熟,不仅是他,就算是高启功高书记也和这边的项目负责人不熟。他只知道这边的项目经理姓雷,刚刚从部队转业进入“华夏建总”不长时间。 “刚刚转业不久就能担任这种项目的项目经理。看来这位雷经理以前的级别不低啊。” “具体什么级别我不清楚,我只知道雷经理以前工程兵出身,事实上不仅是他,这个项目部大部分管理人员,以前都是雷经理的手下。。。” 李明达的解释含含糊糊,但李华勇已经大致知道是怎么回事。 在我国的建筑大军中,有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那就是隶属于“我军”的建设大军。从解放初开始,“生产建设兵团”,“铁道兵”,“桥梁兵”,“工程兵”。。。 在我们国家的建设中,这支队伍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几乎所有最苦,最难的建设任务,都能看到这些人的身影。这是一支善打硬仗和善啃硬骨头的队伍。 这位雷经理的情况,让李华勇想起一个名词,这个名词就叫做“百万大裁军”。想想“百万大裁军”应该就发生在这段期间。 大家都知道,在这种大裁军中,工程兵自然是首当其冲,那么这些裁减下了的人何去何从呢?国内各大建筑企业,尤其是那些大型央企就成了最主要接受单位。除了接受个人,也存在某工程兵部队被整体收编的情况。 某铁道兵部队被某铁路工程局整体收编,某桥梁兵部队被某水利工程局整体收编,某工程兵部队被“华夏建总”成建制收编。。。 李华勇猜测:这位雷经理甚至包括整个项目部,应该就是这种情况。 虽然大家都不熟,但现在大伙毕竟属于同一个单位了。李华勇一行来到项目部驻地后,这个项目部还算比较客气,派了一位周姓工长接待。 “请你们稍坐一下。。来来,大家来喝口水,这大热天的,我们雷队还在和其他人谈点事,他跟我交代,等他谈完后,他就会过来和大家见面,有什么事情你们亲自和他说。。。” 这位周工长的态度拿捏得很好,没有太过热情,也不让人觉得生分。从他对雷经理的称呼就能看得出来,这位以前应该也是军人,而且应该是雷经理的老部下,所以他很自然的说出以前的老称呼。 李华勇心里琢磨,从这位周工长的态度来看,这次找工作多半没戏。别以为人家项目经理亲自过来谈就是什么好事,恰恰相反,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信号。 几位农民工找活干而已,假如这个工地真有合适的岗位,那还需要项目经理过来谈吗?不需要的,就让面前这位周工长转达一下就可以。 李华勇猜测,这位雷经理应该是提前听高启功打过招呼了,考虑到他毕竟是刚进入“华夏建总”不久,所有他才需要这么客气。 他为什么要这么客气呢?只有在拒绝的时候,他才需要这么客气。 “。。我真怀疑你们到底有没有做工勘,这样一份狗屁不是的“工勘报告”是怎么被你们弄出了的。。。” 就在李华勇浮想联翩的时候,他被不远处的吵架声音吸引。虽然在等待人家的召见,但李华勇并非没见到雷经理。这是一个很简陋的大临,李华勇等人在房间的这个角落,而在房间的另一个角落,这个项目的最高负责人正在和几个人吵架。 “。。。老雷,出了问题归出了问题,但有些话你不能乱说,我们可是完全按照规范要求打了那么多洞,别说做假,就连偷工减料的情况都没有。怎么到你口中,我们的工勘报告就成胡编乱造的啦?你这样说你是要负责任的你知道吧。。。” “那你们谁能告诉我,你们的报告都说持力层在25米以下,最高也不会超过负20米。可我们在钻孔的时候,很多钻机在负10米左右就碰到岩层。你们看看这些采集的样本,这些可都是在负10米左右采集的。你们看看,你们看看,这些不是特么的中风化是什么?这些不是岩层是什么?你们谁能告诉我,这特么的到底是怎么回事。。。” 到底是怎么回事?听过作陪的周工长解释,李华勇才恍然大悟,他终于知道自己之前的疑惑到底从哪来。 这个项目确实遇到了问题,而且看上去是相当严重的问题。 这些人口中的“工勘报告”,全称叫做“工程勘测报告”。一个项目建成:规划,勘测,设计,施工,交验这些环节缺一不可。勘测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早的一个环节。 所谓“勘测”,就是弄清楚在建项目地底下的情况。为什么说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呢?因为只有做好勘测,才能给设计提供依据,然后进一步指导施工。 因此可以这样说:勘测是设计的基础,而设计又是施工的基础。 比如面前这个项目,设计方选择了“桩基”作为整个建筑物的基础。桩基的作用大家都知道,这是用来承载整个上部建筑物的重量。那么选择什么样的桩基呢?桩基的孔径需要多大?桩长需要多长?设计方在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那就需要以工勘报告作为依据了。 从周工长的介绍中李华勇了解到,在这个项目中,设计方选择了一种叫做“承载桩”的设计。 桩基的类型有很多种,有所谓的“摩擦桩”,“承载桩”等等,这里就不加一一介绍。而所谓的“承载桩”,应该算是最普通的一种桩基。 “承载桩”又俗称为“坎岩桩”,从这个名字大家就知道,坎岩坎岩,也就说这种桩基必须坎在地底下的岩层上。 大家可以进一步想象,对于这种桩基来说,工勘报告是多么的重要,它是一切设计和施工的基础。 “工勘报告都说岩层在负20米以下,可是我们在施工中发现,有些桩基的确是在20米之后才见岩,可也有不少桩基,在10米左右就见到岩层了。我们雷队就在为这事和勘测院陈院长他们争吵。唉,真是头疼啊,业主给我们的桩基施工工期只有5个月,可现在都快过去2个月了,就因为这点破事,我们的总进度还没完成十分之一。。。” 嗯?20多米的坎岩桩,在10多米就见到岩层?这种情况太反常了。按说国内勘测院的水平也没那么离谱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来自后世的“李副总工”这时候陷入思索。 第九章 发现问题但没有解决问题 在李华勇心中,他首先排除这是工勘报告出错。 李华勇之所以做出这种判断,这是基于对国内勘测单位的信任。在这个年代,如果说咱们国家还有很多落后和不足的地方,但勘测能力还是很不错的。从解放初开始,各种地质队,物探队,勘测队。。。游走在神州大地,为国家寻找各种资源的同时,也锻炼出一支相当过硬的队伍。 国内做工程勘测的,其实和这些人同根同源。因此李华勇认为:判断一个岩层面的误差竟然高达10米,这种事情他们还做不出来。 但问题是。。。 在这间大临的一角,堆放了很多从地底下采集上来的标本。李华勇装出一副饶有兴趣的样子,去观察那些地底10米采集上来的岩样。 “。。。颜色发青,成颗粒状,这。。这是典型的中风化特征啊,难道工勘报告真的出错?。。。但是。。。” 李华勇无意中把目光投向窗外,当他看到整个工地的地势后,李华勇突然灵光一闪,他终于想起某种可能。 “柱子,你看这里的地形,是不是和咱家门口那条临边溪的地势很像啊。” “啊?” 李华勇的表哥柱子被问得莫名其妙,他心说这都是哪跟哪呀,老家那里是一条小溪,这里却是一片大工地,这样的地形怎么会想象,而且我们是来这里找活干而已,你突然说起什么地形地势的。。。你想干什么? 不过表弟既然已经开口问了,而且有这么多人在这里,李华柱当然不好说别的什么: “是啊是啊,看上去好像是有点像,你看这两边的山头。。。” “我就是搞不懂了,你说我们那条临边溪里怎么会有那么多石头,那些石头到底是怎么来的呢?那些石头到底是一开始就长在溪里,还是从山上冲下来的。。。” 李华柱再次在心里狂吐槽,心说完了完了,前几天就怀疑表弟的脑子有问题,本来还以为他好了呢,怎么在这个时候又犯病了?你说你问出这种莫名其妙的问题不说,问题是你有必要那么大声吗?好像想让全屋子的人都听到似的。。。 李华勇当然是想让全屋子的人听到,而在这其中,他尤其想让勘测院的那几个人听到! 勘测院的陈逸群陈院长确实听到了。老陈听到后先是一愣,口中默念几句: “山上冲下来的,山上冲下来的。。。” 然后老陈用最快的速度来到李华勇所站的窗口,仔细观察起整个工地的地形。 “哈哈哈哈我知道了!这些石头,确实是从山上冲下来的,我们的工勘报告并没有错。。。” 这一刻老陈笑得很开心,他也确实有理由开心。 作为这个项目的勘测方,老陈最近的压力很大。这个项目的意义,老陈很早时候就知道,他知道脚下这个项目不仅是鹏城的重点项目,在省里也挂了号。老陈甚至还听说,连中央都有人在关注这个项目。 如此重要的一个项目,这如果因为在工程勘测环节出了问题。。。老陈根本不敢想象会有什么后果。 虽然老陈确信,自己单位出的工勘报告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施工单位反馈的情况又是实实在在的,尤其看过他们从地底10米采上来的岩样后----作为一名地质工程师,老陈不能骗自己,那确实是典型“中风化”特征,也就是所谓岩层特征。 所谓一语点醒梦中人,李华勇看似无意的一句话,瞬间让老陈想明白了所有问题。 “那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岩层,那就是一块块孤立的大石头。。。”老陈开始向雷经理他们解释道: “在地质学上,我们称这种石头叫“漂石”,“漂在地底下的石头”,这些“漂石”是怎么来的呢?大家过来看看这里的地形,从地形特征来看,我们脚下站的这个地方,在远古时代应该是一个河道,或者是一个河床,后来因为某种地壳作用,或者是因为地震,或者是因为海啸,山崩地裂后河床慢慢抬高了,河流也消失或者改道了,但是在地底下负10米处,就留下这么一个“漂石层”,你们在施工的时候,是不是有的桩进展顺利,要到20多米才见岩层,只有部分桩才在负10米左右遇到问题呢?原因就在这里了,你们在施工中遇到的,那并不是真正的岩层,而是遇到漂在地底下的一块块大石头。。。” 老陈讲得眉飞色舞,老雷听得眉头紧皱,两人的表情形成强烈反差,尤其当老陈继续讲道: “老雷我可跟你们说,你们的桩基可不能落在这种漂石上,这种漂石极不稳固,那是绝对不能作为持力层的,你们要想办法穿过这层漂石,桩基必须落到真正的岩层面上才行。。。” 老陈当然有理由轻松,因为只要把问题说清楚了,只要不是工勘报告出了问题,那么他们就没有任何责任。 而老雷的眉头紧皱自然也有道理,现在问题的源头算是找出来了,可问题要如何解决呢?老雷依然没有一点头绪。 “你们要想办法穿过这层漂石。”老陈说的时候是一脸轻松,老雷听起来却只想骂娘。心说这层漂石层有那么好穿越的话,那我还找你麻烦做什么?有这时间和你扯皮的话,那我还不如好好想想怎样加快施工进度。 这些漂石实在是太难缠了,从地质学角度来说,这些漂石不是岩层,但是站在施工的角度来说,这些石头又和岩层没什么两样,甚至比岩层还要麻烦。 按照“坎岩桩”的规范要求,“坎岩深度”一般是桩径的一半,也就说桩径1米的桩基,通常要求坎岩0.5米,而桩径2米则要求坎岩1米。 而这些漂石呢?动堪一两米厚的大石头,老雷前段时间亲身经历:用工地上最好的“冲击钻”去对付这些漂石,通常也要好几天才能打穿它们。“冲击钻‘还好,毕竟还有打穿的时候,假如上面架的是”回旋钻“的话,十天半月也完成不了一根桩。 “真是麻烦啊。。。” 老雷越想越觉得头疼。这是自己转业到“华夏建总‘后负责的第一个工地,自己憋了一口气想打好头炮,没想刚开始就遇到这样的困难。 这个工地总公800多根桩基,工期是150天,可现在已经快过去2个月了,才完成70多根,还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 “这的确是个问题啊。。。” 老雷在头疼的同时,李华勇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李华勇再次把目光投向窗外,看着散落在工地上那几十台钻机。 “都是一些老古董啊。。。” 假如在后世的话,遇到这种漂石层根本不是问题。架上最先进的“旋挖机”,分分钟打穿这种漂石层。但是在这个年代的话,李华勇不太清楚这个年代国外的情况,但是在国内,目前应该还没有出现“旋挖机”。 目前国内最主要的两种钻机类型,一种叫“冲击钻”,一种叫“回旋钻”。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这两种钻机的特点。所谓“冲击钻”,说穿了就是拿钻头往下砸,运用钻头的重力,运用钻头的冲击力来成空。而“回旋钻”的原理----这同样没什么好说,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磨盘是怎样工作的。 这两种钻机各有各的特点,但特点都比较单一,后世的“旋挖钻”就兼顾了两者的特点。 对付松软土质,“回旋钻”好使,遇到硬质土地或者石头,“冲击钻”好用。李华勇看了看这个工地上的几十台钻机,发现两钟机型大致各占一半。 正常来说,“回旋钻”的成孔效率要比“冲击钻”更高一点,算是这年代最先进的一种机型。这个工地能出现如此多的“回旋钻”,可见“华夏建总”在这个工地上下足血本。 可现在最麻烦的一个问题:因为这个漂石层的存在,这些“回旋钻”基本成了鸡肋,因为没人知道地底下的具体情况,没人知道在哪根桩会遇到那些让人头疼的大石头。 而且就算是那些“冲击钻”---由于功率问题,假如不能把那些大石头打碎的话,那么越往下打,只会越打越紧。 “怎么办呢?” 李华勇再次陷入思索。 第十章 解决方案 “柱子,你知道上甘岭吧?” 就在老雷为工地面临的困境感到烦恼的时候,一个声音不合时宜的响起,打断老雷的思绪。老雷忍不住往发声的那个年青人身上看去。 这是一个不到20岁的年青人,身板结实,五官端正,看上去一脸的忠厚老实像。不过这个年轻人的眼睛。。。对于这个年轻人,老雷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眼睛,透明,清澈,同时还透着一股灵气,让人很容易心生亲近。 虽然他的举动实在是有点不合时宜---在大庭广众之下,老雷实在搞不明白他说话为什么要那么大声,大声到好像想要所有人都能听到他说话。 不过老雷还是决定继续听下去,刚才勘测院老陈的困惑是怎么解除的?不就是这位年青人的一番话吗。 老雷决定继续听下去,不过李华勇的表哥李华柱却暗暗叫苦,心说墩子今天是怎么回事?犯的病未免也太离谱了吧。刚刚说起老家那条临边溪,现在又说起著名的上甘岭。说到上甘岭,那还有中国人能不知道的吗? “据说当年美国佬扔在上甘岭上的炮弹,足够把整个山头梨上好几遍,你知道我军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吧,那是我军的工事发挥了关键作用,当年我军几乎把整个山头都挖空,修筑了极其坚固的工事,这才让我军能像钉子一样钉在上甘岭。。。” 老雷嘴角含笑的听着李华勇滔滔不绝,作为曾经的军人,老雷当然对我军的光荣历史与有荣焉。因此他虽然不清楚这位年青人到底想说什么,不过他还是决定继续听下去。 “。。。真是奇迹啊,你说当年那个条件,我军根本就没有多少工程机械,整个工事几乎都是靠人工完成,所以我军真了不起。。。” 老雷头脑“轰”的一声:机械。。。人工,人工。。。机械。 在这个时候,老雷终于知道这位年青人想说什么了。老雷再次深深看了那位年青人一眼后,他一边向那位年青人走去,一边心里寻思: “看来“华夏建总”还真是藏龙卧虎啊,不是听说就几位农民合同工吗?怎么“华夏建总”的农民合同工都这么厉害。。。” 老雷径自走到李华勇面前: “这位小兄弟,你好,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雷建军,是这个工地的负责人,请问你们是从鹏城世贸那边过来的吧?” “雷经理你好你好,我们就是从世贸那边过来的,你看这是我们的介绍信,是高书记介绍我们来的,看看您这边有没有活干。。。” 最先凑上去的是李明达,“找工作四人组”的老大。 不过雷建军却把注意力都放在李华勇身上。只见他双目炯炯有神的盯着李华勇: “你们那边有多少人?” 李华勇想了想:“在我们那边,大概能找到50人左右,雷经理你这边,大概还需要再找到50人左右吧。” 李明达和根叔面面相觑,根叔又和柱子面面相觑。他们完全不清楚两人再打什么哑谜。整个李家坳出来做工的大概20人左右,大伙已经在鹏城跑了将近一个星期,都没有找到任何一个干活的地方,可是现在。。。 如果说李明达他们是莫名其妙,那么现在的雷建军只能用震惊来形容, 他在心里盘算一下,发现如果想按时完工的话,那还真需要100个工人左右。他心想这小子什么来路?能用言语点醒老陈,这就至少已经是工程师水平了,再用“上甘岭”点醒自己,当一个项目总工绰绰有余。不仅如此,这都还没等自己开口,马上又能提出最合理的劳动力计划,这又是一个优秀生产经理干的活啊。。。这小子,难道是个全才?这样的综合素质,当一个项目经理都绰绰有余,这还是华夏建总的一个普通农民合同工吗?看来我这个新单位还真不简单啊,随便出来一个人就这么厉害,看来自己以后要调整好心态,不能总以为老子天下第一。。。 老雷想到这里,嘴里就愈发客气:“这位小兄弟贵姓啊?” “免贵姓李,木子李,我的名字叫李华勇。。。” 见到雷建军这个态度,李华勇心里也松了一口气。心说还好这个雷经理是明白人啊,也不枉自己几番拐弯抹角。 其实作为一名穿越者,处理这种事情是最头痛的。这如果是在前世的话,如果自己还是“李副总工”,那么什么东西都好说,比如这个工地面临的问题,自己只要直说就行,可是现在,自己只是一个最底层的农民合同工啊,因此刚才只能采取这种说话方式。 不过还好,看来这位雷经理是个聪明人,不仅是个聪明人,好像还是一个明白人,他很快弄懂自己的意思。 又客气寒暄几句后,雷建军开口说道: “事不宜迟,这件事要抓紧落实,小李是吧?你们那边50位工人,我就交给你去落实了,请大家做好准备,我这边一有消息,大家马上赶过来。” “没问题。” 等大家告辞离开后,李明达终于忍不住开口询问: “墩子,你刚才和那位雷经理到底在说什么?50个工人?这个工地那么多工人做什么?” “挖土。” “挖土。” 李华勇呵呵一笑:“没错,就是挖土,准确的说,是挖桩,人工挖孔桩。” 李华勇刚才之所以提上甘岭的工事,其最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就在于“人工”二字。 在刚才这个工地,地下负10米左右的那层漂石层,是所有问题的结症所在。厚达几米的石头,连钻机都很难打穿,这就是雷建军他们感到头疼的地方。 但钻机打不穿,不代表人工打不穿。千万不能小看人工的威力,机械代表了速度和高效没错,但是在一个建筑工地,只有人工才是不可替代。无论机械多么先进,但总有机械不能做的事情,而人呢?在任何地方,在任何时代,可以说只有“人”才是无所不能。 由“机械钻孔桩”,改为“人工挖孔桩”,这其实就是李华勇刚才拐弯抹角提出来的思路。总算还好,这位项目经理雷建军一点就通,李华勇在帮他解决一个难题的同时,也帮自己解决了生存下去的问题。 “达哥,除了我们李家坳20来号人外,我想咱们工地应该还有类似的情况吧,你去和高书记打个招呼,一下子帮他解决50个人工作问题,我相信他一定会很高兴。” 了华勇笑着对李明达说道。 第十一章 伊藤建设 接下来几天,李华勇忙并快乐着。 李华勇当然有快乐的理由,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把穿越这种事情看成是中大奖的。 在前世的时候,李华勇也喜欢看yy小说,看过这种小说后,“李副总工”偶尔也会yy一下:假如“穿越”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怎么办呢? 说实话李华勇并没有深想这个问题,如果说“穿越”是很多混得不如意的人的终极梦想,那么作为一个事业还算有成,家庭还算美满,并且没有多少野心的中年人,他并不怎么愿意“穿越”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真是浪费了一个大好的穿越名额啊。。。” 这是在真正发生穿越后,李华勇一个人独处时发出的感概。尤其知道自己穿越还是附身一个农民工,李华勇的感慨更是夹杂着一股悲愤。 前世的李华勇一直从事建筑行业,李华勇可以发誓,他没有任何看不起农民工的意思。整个国家几十年的发展,所谓的“人口红利”,所谓的“中国奇迹”。不管那些砖家叫兽吹得如何天花乱坠,这其中一个基本事实:这其中很大一部分社会财富,都是由这些农民工兄弟创造。正是这些可亲可爱农民工兄弟的努力,让整个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的李华勇虽然成为一个农民工,但他绝不愿自己永远是个农民工。 李华勇同样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他更不会觉得自己是个虚伪的人----“人往高处走”是人的天性。相信任何一个真正的农民工,都拥有李华勇现在这种想法,更别说他这个假农民工了。 因为这次蛇口之行,因为结识了雷建军。这让李华勇有了一次摆脱农民工身份的机会----为了感谢李华勇帮忙,可能也是因为意识到李华勇的不同寻常,雷建军答应李华勇:无论他们从“鹏城世贸”这个工地带过去多少人,那么到了新工地后,这些人以李华勇为头。 换句话说,到了新工地后,项目部只认李华勇一个人。 所以李华勇快乐啊,这是。。。虽然不是那么正规,但曾经的“李副总工”,这就准备当一位带50多位工人干活的小包工头了? 李华勇的忙碌也因此而起: “舅,你带几个木工去加工一些宽度1米左右带弧度的模板。。。对对,这个在挖桩的时候要用,虽然是挖土,但是要支护啊,这些模板就是起这个作用。。。” “。。。柱子,你带些人去市场看看,买些麻绳和小桶回来。。。什么?你问这些有什么用?废话,那当然是为了挖土,你想想啊,那么深的桩,底下的土你怎么取出来?那当然只能用这种办法一桶一桶装出来。。。” 李华勇除了指挥大家做好施工准备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增加和雷建军他们的联系。 机械钻孔桩改为人工挖孔桩,这个办法算是想出来的,但是作为老施工的李华勇知道,这种改变也不是说干就能干的。对于一个建筑项目来说,这属于设计变更范畴。雷建军前几天说要等几天就是这个意思,施工方有权提出这种改变,但无权决定这种方案,这需要这个项目的设计方来决定,然后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各家都签字画押,最后才能付诸实施。 不过这些并没有影响李华勇的干劲,他依然有条不紊的做着各种施工准备。凭借李华勇的经验,这样的设计变更再正常不过了,是那种最单纯,不涉及其他因素的设计变更,同时也算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设计变更,因此李华勇根本想不出有什么不能通过的理由。 就在李华勇做着一个小包工头美梦的时候,意外还真的出现了。 这一天,李华勇又来到蛇口,准备问问什么时候能够进场干活。 “什么!夏工你说设计变更没有通过?目前还不能进场干活!” 李华勇口中的“夏工”,是这个项目的项目总工夏明焕,设计变更属于技术范畴,目前正是夏明焕在具体操作这件事情。这几天李华勇往这边跑得勤,和这边的管理人员已经很熟。 “理由呢,他们拒绝的理由是什么?” 问这话的是雷建军,事实上李华勇进来的时候,夏明焕正好在向雷建军汇报这件事。 “他们没说具体的理由。。。”夏明焕苦笑一声,递给雷建军一份公函一样的东西:“。。。这是他们的回复,雷经理你自己看吧。” 雷建军在看的同时,李华勇也凑了上去。 “施工方提出之设计变更理由不充分,设计方拒绝采纳。” 简简单单一句话,让李华勇看得心里迷惑,心说这是哪家设计院?这样的行文,好像也不是国内设计院的风格啊。 李华勇顺着公函一路看下去,当他看到最后的落款,看到一个熟悉的名称,李华勇才恍然大悟。 “日本伊藤建设株式会社”! 这个项目的设计方,居然是日本大名鼎鼎的“伊藤建设”。 “老朋友啊。。。” 李华勇心里感慨一句,如果是这家日本设计院的话,那么李华勇心中所有迷惑都迎刃而解。 在李华勇穿越之前,如果有人问他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算是建筑强国吗? 李华勇会毫不犹豫很自信很骄傲很大声的回答: 是,当然是!中国当然是一个建筑强国! 中国不仅是一个建筑强国,甚至说是世界上建筑最强国都不过分。 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最后10年,假如每年都在全世界范围内评选十大工程的话,中国最少能占到6到7个,另外1到2个,可能会出现在中东那些土豪国家,剩下的名额,才会被其他国家瓜分。 不仅如此,在这十大工程中,至少有9个存在中国因素,或者有中国的工程师和工人参与,或者有中国生产的施工器械,或者采用了中国生产的建筑材料。 总之在后世的大工程中,假如没有一点中国因素,这绝对是不可想象。 这就是中国建筑的地位,这也是中国建筑人的骄傲。 在这个世界上,有中国人干不了的工程吗?这个问题就太绝对了,因此李华勇不敢打包票。但是在另外一个问题上,李华勇却可以打十足的包票: 假如在这个世界上有中国人干不了的工程,那么其他任何国家同样干不了。 如果有人再问李华勇:日本算是建筑强国吗?对于这个问题,李华勇就会比较纠结,尽管不怎么情愿,尽管不怎么甘心,但李华勇还是必须老老实实的承认: 日本同样也算是建筑强国。 中国建筑业和日本建筑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抛开古代建筑不谈,在古代建筑中,中国是日本不折不扣的老师,这个没有任何疑问。只不过到了现代,在现代建筑中,有那么相当长一段时间,日本建筑才是中国建筑业的老师。 从日本建筑业的小学生,再到他们的竞争对手,直到最后完成超越。。。这就是中国建筑几十年的发展经历,这就是中国建筑业的发展和壮大历史。 “伊藤建设啊。。。”李华勇再次在心里感慨一句。 在前世的时候,李华勇一参加工作就从事建筑业,并且参与了很多海外项目。在李华勇参与的项目中,海外项目甚至占到一半以上。 由于在海外,日本建筑是中国建筑最直接的竞争对手,因此李华勇对日本建筑比较了解。尤其面前这个“伊藤建设”,作为日本最大的建设集团,李华勇在很多海外项目中都和他们打过交道,因此称得上是熟悉无比。 那么这个“伊藤建设”什么来头呢? 很多人都知道,日本经济,是一种所谓的“财阀经济”。在他们国内,有很多巨无霸式的财团,例如,三井,三菱,住友等等。到了后世以后,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很多国人都对这几个名字耳熟能详。 “伊藤财团”同样是日本国内一个超级大财阀。 这个财阀的实力,比起其他3个完全不承多让。 那么这个财阀为什么鲜有人知呢?这主要由这个财阀经营的范围有关。 大家知道,所谓财阀嘛,那肯定是多种经营,基本上是什么都干。不过话说回来,不过无论多么大的财阀,他们肯定都各有各的经营重点。在这一点上,尤其日本财阀最为明显。 以日本这些大财团为例,三菱的重点,是日本的重工业,三井的强项,在于日本的电子业,而住友最厉害的地方在于银行业和轻工业。 而“伊藤财团”呢?他们的强项,是资源! 日本是个岛国,国内缺乏资源,而“伊藤财阀”的专长,就是专门负责在海外为他们寻找资源。 了解这个情况,大家应该就知道这个财阀为什么那么低调了吧? 套用一句国内用语,“伊藤财阀”就是专门为日本搞“外向型经济”的。这样一种财阀,他们当然不需要高调,太过高调反而会坏事。 事实上当我们国家打开国门后,第一批进入国内市场的日本企业,基本上都属于“伊藤财团”。例如这个“伊藤建设”,例如很多很多其他。。。 李华勇还知道一个事情,由于中日两国复杂的关系,日本这些大财阀大多对华态度不怎么友好,但“伊藤财阀”好像是个例外,虽然称不上真的有多么友好,但矮子里面拔高子,在日本几大财阀中,“伊藤财阀”算是比较有名的“亲华派”了。 一个“亲华派”的日本企业,为什么在这种简单的设计变更中设置障碍呢? 李华勇再次陷入思索。 第十二章 国际视野 “夏工,我觉得问题可能是出在这个地方。。。” 李华勇指着手中的“设计变更申请报告”,转头对项目总工夏明焕说道。 “哦?小李,你说说看。”夏明焕扶扶眼镜,正色看着李华勇。 严格说起来,两人认识的时间不长,正式接触和打交道也才几次而已。不过我们的夏总工可一点都不敢小看李华勇。 夏明焕今年30多岁,由于长年累月在野外施工,从外表看上去他可比实际年龄大多了。一副粗犷的脸庞,再加知识分子的书卷气,这让夏总工有着一种非常独特的气质。其实很多坚持在一线的工程师,大多都拥有类似的气质。 夏明焕是雷建军的老部下,他和雷建军一样,也是刚从部队转业到“华夏建总”不久。夏明焕对李华勇的尊重,最开始时其实含有相当大的客气成分,这除了受雷建军的提醒,也是因为夏明焕对自己的新单位还不怎么了解。“华夏建总”在业内威名赫赫,稳坐国内民用建筑第一把交椅。 因此夏明焕最开始对李华勇的尊重,其实更多是对“华夏建总”的尊重,而并非对李华勇本人的尊重。 虽然他和雷建军一样同样想不通:为什么“华夏建总”随便出来的一个农民合同工就能如此牛b。 不过几番接触下来,两人正式打过几次交道以后,夏明焕就从表面的尊重转为真正的尊重。这几天李华勇往这边跑得勤,真正业务对口,真正负责接待的其实就是夏明焕这个项目总工。 在和夏明焕打交道过程中,李华勇其实也没有故意显摆。不过所谓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李华勇是搞技术出身,从本质上说,他和夏明焕是真正的同行,是同行中的同行。李华勇是建筑业的行家,而夏明焕当然也是另外一个行家。 行家和行家的交流其实不用过多语言的,更不用夸夸其谈。夏明焕第一次和李华勇接触以后,他对李华勇产生和雷建军一样的感观:此人不凡! 等到多接触几次以后。。。这要怎么说呢?夏明焕对李华勇的感观就不能只用“不凡”来形容了,夏明焕内心充满了各种震惊和震撼。 这个小名叫“墩子”的年青人,这还是一个农民合同工。可他永远都是一副风淡云轻的样子,他的话不多,可只要说到施工问题,尤其是说到施工技术方面的问题,他神采飞扬,他简言意骇,他三言两语就能说到点子上。他甚至经常能解答自己很多迷惑,必须特别指出的是,他的解答还不是那种特意进行解答,而是就那么漫不经心,像是无意中流露几句,就让自己豁然开朗。 只是短短几次接触,我们的夏总工明显就被我们的“李副总工”给镇住了。夏明焕有一种感觉,他感觉对方的技术水平好像在自己之上。自己堂堂一个项目总工居然还比不上“华夏建总”的一位农民合同工?这种感觉让夏明焕很不舒服。 但不舒服归不舒服,这并不妨碍夏明焕对李华勇刮目相看,甚至不妨碍夏明焕对李华勇的尊重。这其中道理很简单,目前两人地位悬殊,产生不了任何利益瓜葛。两人不仅没有利益瓜葛,甚至在很多地方利益都是一致。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夏明焕是一位工程师,是那种真正意义上的工程师。 现在整个项目遇到麻烦,一份设计变更报告被日本设计方那边卡在,这个设计变更如果无法通过,那么整个施工工期肯定要被延误。而如果工期被延误。。。这是夏明焕来到“华夏建总”后的第一个项目,更重要是这个项目还在鹏城,这是一个中外合资项目,是国内第一批中外合资项目。 没有人愿意发生这种事情,作为这个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夏明焕更不愿意发生这种事情。可现在的夏明焕完全没有头绪,他既不知道自己的申请报告哪里出了问题,也不知道设计方为什么要卡住这个报告。 就在这个时候,李华勇突然告诉他:他知道问题可能出在什么地方。这马上引起夏明焕的重视,不仅是他,这时候项目经理雷建军同样把目光对准了李华勇。 对着两道殷切的目光,李华勇心里叹一口气。几天接触下了,他认为无论是项目经理雷建军,还是项目总工夏明焕,他们其实都是非常优秀的建筑人。例如雷建军杀伐果断,意志坚定,这是作为一名优秀项目经理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个素质。而夏明焕业务娴熟,做事细心,这同样是一位非常好的项目总工。 不过现在的他们都还存在缺陷,当然这样的缺陷并不能怪他们。比如他们现在负责的这个项目,业主和甲方是香江人,设计方是日本人,听说监理方也是香江人,只有施工方是内地人。用后世的话说,这是一个标准的国际合作项目,而雷建军他们目前欠缺的,就是那么一点点国际视野。 人工挖孔桩这种施工工艺,它本身没有多少技术性可言,和机械成孔相比,这种施工工艺也难称高效,它最大的好处,其实就在于这种方法的灵活性。 灵活性是个好东西呀,正是因为人工挖孔桩有这么一个好处,因此哪怕到了30年以后,这种施工方法也在国内被大量采用,在国内建筑市场随处可见,大家对此司空见惯。 不过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人工挖孔桩虽然在国内随处可见,但是走出国门后却很难见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那些比这年代华夏还要贫穷落后的第三世界,都很难见到这种施工工艺。 这是什么原因呢?前面讲了人工挖孔桩的优点和好处,这种施工方法既然不被大量采纳,那自然就要从这种施工方法的缺点说起。 人工挖孔桩的缺点很明显,就在于它的不安全性! 一个直径只有一米多的洞口,深达十几米甚至几十米的深度。塌方,地下水,流沙,暗河。。。就先不说这些复杂的地质结构吧,单想象一下七八月份鹏城的天气,一两个工人,在如此狭小的作业平台,将地底下的泥巴一桶一桶装出来。。。 工人的辛苦是可想而知的,这种作业的危险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就连普通人都能够想到,这种作业方法其实有那么一点点。。。不人道。现代社会不是越来越讲究工人权益保障吗?不是越来越讲“人权”吗?这就是发达国家很少见到人工挖孔桩的原因。 当然,“讲人权”神马的那只是发达国家的事,那为什么那些不发达国家也很少见到人工挖孔桩呢?真心不吹不黑,像人工挖孔桩这种事,那还真只有咱们中国人能够干的好。 到了后世以后,随着国家日益强大,中国人在海外承接大量工程,其中不少工程的设计也是由国内的设计院来做。国内的设计院嘛,那当然会考虑人工挖孔桩这种施工方法。 一个有趣的事情:人工挖孔桩只要是在国内,那么放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没问题,施工单位也很高兴干这种活。但只要走出国门,施工单位就不愿意了。人工挖孔桩是纯粹的人工作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那些非洲的黑人大叔们,印度的阿三,东南亚的猴子,南美的野人。。。你让这些人来干人工挖孔桩,那么后果只有一个,你能被他们活活气死。你从国内调集工人去海外吧,但桩基施工的工期一般较短,辛苦出趟远门,人家工人也不一定愿意,而且在海外管理大量工人也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因此哪怕是中国的建筑企业在海外遇到人工挖孔桩,他们也会建议设计单位修改设计,把人工成孔改为机械成孔。 “小李你的意思是说:设计方主要是顾虑人工挖孔桩的安全性,这就是他们不肯进行设计变更的原因,是这个意思吧?” “安全性是一个方面,这是一个很重要因素,但这还不是决定性的,最重要还是另外一个原因。” “哦?什么原因?” “钱!修改设计涉及到工程造价,这才是日本人不肯进行设计变更的最主要原因。。。” 在建筑业中,大家通常把工程造价分为两部分,也就是所谓的“直接费”和“间接费”。人工费,机械费,材料费。。。这些必不可少的刚性花费,在建筑业中被称为直接费,而其他如税金,保险,计划利润,涉及到安全质量管理的各种措施费用,以及各种管理费用等等,这些就叫做间接费。 在这里间接费先不去说它,主要就说说直接费,因为在一个建筑物中,直接费一般是占大头。一个建筑的直接费是多少,基本就决定了这个建筑的工程造价。 在直接费包含的这3大费中,大多数国人应该都有这样一个普遍认识:在一个建筑物中,机械费和材料费肯定是要比人工费更贵。比如你自己盖一个房子,你自己在做预算的时候,肯定会把更多的钱留在买材料上面。如果有人跟你说,你花的人工费可能会比材料费更多,你绝对会认为这个人疯了。 没错,大家的认识一点都没错。在直接费中,人工费从来都是占小头,材料费和机械费才是占大头,这是国内建筑业的实情和现状,这种现状哪怕到李华勇重生的时候都没有改变。 那么人工费到底占多少呢?非专业人士不需要知道那么多,大家只要知道“三七开”这个概念就行。也就说盖一个房子,人的费用占三成左右,而其他的都是材料费和机械费。由于建筑不同,这个比例不可能非常精确,但大致情况基本就是这样。 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比例只放在国内有效,如果是放在国外的话,尤其是放在那些发达国家,那么这个比例就要倒过来! 在发达国家,机材费只占三成,而人工费却要占到7成! 了解这些,就知道“伊藤建设”为什么不肯进行设计变更了吧? 如果把机械成孔桩改为人工挖孔桩,这不仅存在更多安全隐患,而且在日本人看来,这需要调整工程造价。 第十三章 合同风险 “啧啧,这里面居然还有这么多道道,涨见识了呀。小李,谢谢你,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李华勇累得说不出话来。 “累,真累呀,这样和你们说话可是真累。。。”李华勇心里感慨道。 刚才讲的东西并不复杂,李华勇只是简单思索一会就找到问题的关键。而且李华勇相信,经过这样一提点,对面两位应该也完全明白自己的意思。不过李华勇还是累,这个累,是累在表达方式上。 不管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李华勇自己心里却非常清楚:自己目前的身份,其实就是一农民合同工。既然是这个身份,那就必须按这个身份的语气来说话。 这样刚才在叙述这件事的时候,李华勇采用大量“我好像听别人说过。。。”,“我猜。。。”,“我是这样乱想。。。”这样的字眼。 在这个时候,李华勇突然想起自己在前世听起点某大神说过的一句话:对于一位穿越人士来说,装逼从来不是问题,真正困难的其实在于藏拙,只有懂得藏拙的穿越人士,才是一个合格的穿越人士,一个成功的穿越人士,因为只有懂得藏拙,才可能获得更多的装逼机会。 “有道理啊,这话真有道理啊,难怪人家能成为大神。。。”李华勇再次在心里感慨到。 李华勇当然不是在胡乱感慨,因为就在这个时候,他自己就获得一个更大的装逼机会。 “小李你既然知道问题所在,那我想你肯定也知道怎么解决吧?我看你也别藏着,你再和我们说道说道,我们要怎么做,或者要怎么修改,才能让日本人同意这个设计变更?对了小周小周,你去把经营部张经理也一起叫过来。。。” “就是就是,小李你就告诉我们这个报告应该怎么打。。。对了小周小周,你去叫张经理时随带也到工程部去把小邓叫过来。。。对对,叫他过来记录。。。” 5分钟之后,雷建军的办公室多了两个人。张永平,男,40出头,作为本项目的经营经理,他也是本项目的领导层成员之一。邓超群,男,看面相还不到30,项目工程部部长。工程部部长虽然不算领导层,但也算是项目上最重要的职能部门领导。 他们两位再加上雷建军和夏明焕,基本就代表本项目最核心管理层。 可目前这个最核心管理层成员们,正在聆听一位18岁农民合同工的教诲: “。。。夏工我看过你打的报告,你建议把所有机械灌注桩改为人工挖孔桩,这样做肯定是不行的。其中原因我前面已经说过,我们这个项目桩长都是在25米以上,哪怕是出于安全考虑,日本人肯定不会通过这个方案。。。” “。。。大家请记住,我们之所以考虑设计变更不是因为其他原因,最主要是为了对付负10米左右的那层漂石层,只要人工挖孔能穿透那层漂石,那我们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因此我建议我们的报告就这么打;我们的人工挖孔只挖10米左右,以穿透那层漂石层为目的,等穿透之后在上钻机。。。” “小李的意思是说:人机结合?” “没错,就是人机结合。挖25米他们不会同意,但如果只挖10米左右的话,安全隐患大大降低,这样方案通过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除了只报设计变更还不够,夏工你这边还要编制新的施工方案和安全防范措施,尤其是后面这条,这条非常重要,有必要的话最好编制一份专门的安全保证方案,把这个附在设计变更申请后面一起报上去,这样就更有把握通过。。。” “。。。还有新的施工组织设计。。。” “。。。质量保证措施。。。” 李华勇在那滔滔不绝,其实他说的这些东西如果是放在后世的话,那只是设计变更的必要流程。对于流程上的东西,“李副总工”当然是再熟悉不过,他完全就是信手拈来。 不过旁听者的感受就不一样,听过李华勇的话后,屋子里几位个个眼中异彩连连,所有人都觉得,如果按照李华勇的话去做,通过这个设计变更绝对没有问题。 李华勇的话终于停了下来,雷建军却像是意犹未尽: “小李,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李华勇犹豫一下,话当然还没说完,李华勇只是在犹豫自己是否合适说下一个问题。迟疑片刻后李华勇还是开口: “这个。。。雷经理,您能否让我看一下这个项目的施工合同?” 施工合同,原则上算是一个项目的商业秘密。既然是商业秘密嘛,李华勇很有自觉,他知道以自己目前的身份,过问这个问题是稍微有点出格的。不过在这时候,李华勇还是决定提一下。 一份好的设计变更从来不是为了解决具体施工问题,更可能涉及很多经济利益。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做出一份设计变更,这个变更确实能加快进度,解决你施工中遇到的问题,但如果按照你这样做却要亏钱,那么这样的方案当然不能算好的设计变更。 再说得具体一点,具体到眼下这个项目。日本人为什么最开始的时候就没有考虑人工挖孔桩?甚至看到设计变更报告后现在都在犹豫呢?可以设想假如这个项目是在日本本土,因为他们那里人工成本相当高,比机械成本还要高,因此如果把机械成孔改为人工挖孔,那么将极大增加施工成本。而放在中国的话。。。 任何人稍微想一想就非常清楚,这里面一进一出差距巨大。 虽然从理论上说,在中国进行这样的设计变更,那完全可以节约施工成本。但是有一个问题需要想到,节约成本未必就代表施工单位能够赚钱。 万一节约下来的成本都是归业主所有呢。。。 这就是李华勇想看看施工合同的原因,这个项目的业主是香江的林氏集团,虽然是香江同胞,但是别忘了李华勇现在是有立场的,他必须站在“华夏建总”的角度思考问题,看看这样一个设计变更,会不会给“华夏建总”带来亏损。 而这一切,必须看过施工合同后才知道。 “呵呵,你这个小李呀,你就是不说,我也准备把这个合同给你过过眼的。我这几天也考虑过,我琢磨着按照以前的合同,变更之后应该并不存在合同风险。当然了,你也知道我们以前没有做过这种国际合作项目,合同里面一些东西我也并不是十分清楚。来来来,你今天不是正好来了吗,我今天把张经理叫过来就是这个意思,还是要请小李再帮我们把把关啊。。。” 旁边的张永平张经理冲李华勇笑笑,然后从随身带的手提包中拿出施工合同递给李华勇。 李华勇在接过合同那一刻有点发愣。在这一刻,李华勇再次对雷建军,或者说对他这个团队刮目相看。 要知道,在这年头,没有多少建筑企业知道什么是“合同风险”的。 这并非是李华勇小看他们,这是由目前国内的国情决定。 在现在这个年代,国内还是以计划经济为主,虽然在几年前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有计划商品经济”这种提法,但真正的市场经济,或者说真正的市场意识根本就还没有建立。 反应在建筑行业,雷建军虽然号称项目经理,其实在李华勇看来,他根本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项目经理。他和目前国内很多厂长经理一样,什么生产成本之类的东西根本就不是他们考虑的事情。 他们拿得是死工资,项目赚了钱,和他们没有多少关系,一起都听上面的。项目亏了钱,其实也和他们没多大关系,反正一切由国家负责。甚至连建筑材料的选择和采购,他们都做不了多大主,一起都由国家统购统销。 因此在李华勇看来,像雷建军这样的根本就不是什么项目经理,他就是一个施工队长,后世的一个生产经理而已。 李华勇知道雷建军是部队出身,按理说部队出身的人应该更没市场意识才对。 可偏偏就是这个部队出身的雷建军,却跟自己大谈什么“合同风险”。 “这几个都是人才呀,看来以后潜力巨大。。嗯,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好大腿,我以后要好好抱住。。。” 李华勇一边翻看着合同,一边在心里胡思乱想。 “怎么样?小李?” 雷建军的询问打断李华勇的胡思乱想,李华勇嘴角挂起一丝笑意: “雷经理说得对,这份合同,确实不存在合同风险。。。” “好好好那就好,哈哈。。。” 听了李华勇的话之后雷建军笑得很开心,笑过之后他杀伐果断的一面就体现出来了,他开始对手底下的人下指令: “还愣着干什么,就按照这个方案,执行吧!” 第十四章 准备谈钱 雷建军他们办事果然干净利落,执行力相当强。 等到第2天,李华勇再次来到蛇口的时候,得知设计变更已经通过。第3天,雷建军通知李华勇准备进场干活。 第4天,在鹏城人民路的“鹏城世贸”工地来了2台“解放牌”卡车,这个卡车是帮工人搬家用的。 这次是雷建军亲自过来,鹏城世贸这边则是高启功高书记亲自接待。 “谢谢,谢谢。”雷建军紧紧握着高启功的手。 “谢谢,谢谢。”高启功同样紧紧握着雷建军的手。 两人的感谢当然都是发自真心,没有任何虚情假意。雷建军那边需要大量人手,而老高这边正在为如何安置工人发愁。因此碰到这样的事,那简直就是标准的一拍即合。对,就是“一拍即合”这个词,再也没有比这更合适的形容。 “高书记,谢谢您啊,这次您可是帮了我的大忙。。。” “应该的,应该的,雷经理你别跟我客气,兄弟单位嘛。。。对了我们现在已经不能说什么兄弟单位,我们现在完全就是一家人嘛,雷经理你说是不是?既然是一家人,你就更别跟我客气。。。” 不过话说回来,两人的话虽然发自真心,但两人的心境却大不相同,雷建军现在可以说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而高启功现在依然是焦头烂额。 心境不同自然就影响了两人的交流,两人说了一大堆没有营养的客套话后,高启功借口有事离开,雷建军来到李华勇身边。 “小李,今天搬过我们那边去没问题吧?” 李华勇冲雷建军一笑:“雷经理是哪人啊?” “我们干工程的还不都四海为家,不过我老家是山东的。。。喂我说小李,怎么了?你怎么突然问起我这事?” “看您这情况,您这是第一次来到鹏城,第一次在粤省做工程是吧?那您听过有一句话是怎么评价粤省人吗?” “什么话?” “一条短裤,一双拖鞋,一张凉席,一个水桶,就可以在粤省过大半年。。。”李华勇顿了顿:“。。。所以,今天搬完家没问题。” 雷建军哈哈大笑:“你小子。。。” 事实上搬家确实没花多长时间,就在当天下午,李华勇已经站在蛇口林氏集装箱厂的工地,开始做施工准备工作。 这次从鹏城世贸跟过来的工人一共有54位。“正好是一副扑克牌的数量啊。。。”爱打牌的“李副总工”默默念叨一句,然后在烈日骄阳下带领大家干活。 目前工地上的钻机已经清场,李华勇带着七八个人开始忙乎。现在只是施工准备阶段,并不需要那么多人手,其他的人,都被李华勇安排去修建大临,好让大家尽快安顿下来。 测量,定位,放线,测标高。。。李华勇有条不紊的忙碌着,尽管天气炎热,尽管骄阳似火,但李华勇的心情异常舒畅。 这是自从穿越以来,李华勇第一次这样心情舒畅! “。。。舅,您来帮我拉一下钢卷尺,好嘞,对对,就这样,拉紧咯。。。” “。。。柱子柱子,你把那根木桩打上,偏右点偏右点。。。过了过了,你稍微回来一点,对,你往你左手方向敲一点。。。” “。。。小石头,你用油漆把这个编号表上。。。什么?你问这个b---13是什么意思?这个你就别管,反正你把这个数字给我标上就行。。。” 不远处的项目部办公楼,项目经理雷建军,项目总工夏明焕,工程部部长邓超群3个人站在一块,大家看着李华勇他们忙碌,个个面露复杂表情。 “小邓,你手中这份施工进度计划安排表是谁做的?” 邓部长没有说话,他嘴角往李华勇方向一努。 “夏工,那你这份劳动力计划和材料计划呢?这个又是谁做的?” 夏总工同样没有开口,他同样用手往李华勇方向指了指。 “那你们认为这些东西做得怎么样?” 邓超群首先开口:“比我做的更好,不仅更合理,而且考虑得更周全。” 雷建军又把头转向夏明焕,夏明焕很干脆的说道: “我根本就还没考虑到这个地方。” 雷建军再次表情复杂的看了窗外李华勇一眼:“真不知道这到底是个什么人啊,制图绘表样样都会,内业厉害也就算了,你们看看他现在干活的架势,我看他主要是不好意思和大老杨抢着看经纬仪,为什么我总觉得他干这个同样是行家里手呢?” 雷建军口中的“大老杨”是项目上的测量工程师。定位,放线什么的正是他份内的事。目前他和李华勇他们就在干这些活。 “这是个全才啊。”工程部邓部长感慨一句。 “是的,我觉得就算让小李干个生产经理都算屈才。”夏明焕夏总工接了一句。 “唉!我现在就是怕。。。”在这个时候雷建军突然叹了一口气。 至于他到底怕什么?雷建军并没有说出口,不过很奇怪的,站在他边上的两个人,却好像都明白他的意思。 “张经理还没测算出来吗?”夏明焕没头没脑的来了这样一句。 “应该快过来了吧。”雷建军补充这样一句。 “雷经理,雷队。。。东西我弄出来了,要不你先看一下吧。” 过来的正是项目经营经理张永平,他一边往这边走,一边掏出两份文件一样的东西准备递给雷建军。 邓超群眼尖,看到这两份东西一份是“内部承包合同协议书”,而另外一份,则是“劳动力单价测算表”。 这两份东西出现在这个节骨眼上当然是非常正常的。现在人家李华勇带了那么多人过来,甚至连活都已经干上了,那当然就要谈谈工钱问题。 而现在,项目部的几大巨头,就在为准备和李华勇谈钱做着准备。 雷建军没有去看那份“内部承包合同协议书”,反正这种东西在什么地方都是差不多,他首先接过那份“劳动力单价测算表”仔细翻看。 雷建军在翻看那份表格,而其他3位则在注意观察雷建军的表情。 雷建军的表情很纠结。过了好一会后,他才很纠结的对经营经理张永平说道: “这份东西既然是你弄出来的,要不,等下就你去和小张谈?” “不不不不。。。”张永平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他的表情看上去和雷建军一样纠结:“这可是钱啊,是整个项目部的财权,这样的东西,那只能是一把手出面。雷经理我跟你说,你谈的时候要我作陪都没问题,但要谈也只能是你亲自去谈。” 雷建军再把目光投向夏明焕,夏总工同样纠结摇摇头。把目光投向邓超群,人家邓部长早就躲得远远的。 这就奇怪了,只是和一位农民合同工谈工钱而已,项目部的这几大巨头为何如此纠结呢? “好吧。。。”雷建军终于做出决定,他对邓超群吩咐道: “等到吃过晚饭以后,你去把小李叫到办公室,我们几个,一起和他谈谈钱的问题。” 第十五章 不算不知道 一算吓一跳 当天晚上8点,雷建军的办公室,李华勇默默翻看着张永平递给他的“内部承包合同协议书”。 这份协议书并不长,短短的几页纸,但李华勇已经看了有好一阵子时间。 在翻看合同过程中,李华勇一直没有说话。在房间的另一头,雷建军,夏明焕,张永平,邓超群这项目部四巨头一字排开,他们同样没有任何人开口,整个房间诡异的沉默着。 这时候的李华勇心情复杂。 必须指出的是,在李华勇的复杂心情中,并不包涵“愤怒”,“不满”等等负面情绪,其实在刚接过这份“内部承包合同协议书”的时候,李华勇已经感受到雷建军他们满满的诚意。 把工程的一部分交给自己内部的职工来承包,这就是建筑企业的“内部承包合同”。既然有“内部承包”,那自然就有“对外承包”。所谓“内外有别”嘛,不用动脑筋想都知道,在绝大多数时候,“内部承包合同”肯定是要比“对外承包合同”来得更优惠一点。 这就是李华勇感受到的第一个诚意。 李华勇并不是“华夏建总”的正式职工,他只是一个农民合同工而已。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他是没有资格签订这种协议的。现在雷建军他们递给他一份“内部承包合同”,这本身就体现了项目部的诚意。 李华勇再次翻看手中的那份协议书,一条条,一款款,以“李副总工”的专业素养,他能够看出这些条款没有任何问题,处处都体现了项目部的诚意。最终,李华勇的目光在一行字上停留下来: “人工挖孔桩的计量单位按米计算,人工费单价为每米30元rmb。” 没错,就是这个“每米30元”让李华勇心情复杂,也就是这个“每米30元”,让雷建军他们从下午一直纠结到现在。 那么这样的条件算是好呢还是坏呢?这样的价格算是高呢还是低呢?这个就一下子很难说清楚。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是在李华勇穿越之前,如果让他看到这样一个单价,那他肯定想都不想马上扔进垃圾堆。但是,现在可是1984年,是中国的1984年,要搞清楚这个价钱的好坏,那就很有必要做几道数学题。 首先来算一个总账:这个项目总共800多根桩,扣除已经施工的一部分,就算它800根整吧。按照刚刚批下来的设计变更,每根桩大概挖10米左右,那么李华勇他们总共要挖8000米。很简单的算术题,8000*30=24万。 24万,就是李华勇手中这份协议书的合同总值。就算李华勇带过来的人手不够,他也许只能干一半左右,但是合同总值同样要超过十万。 一位18岁的农民合同工,在这样一个年代签订这样一份合同,那么这个合同怎么样呢? 毫无疑问,这当然算是一份大合同。因为在这份合同中,李华勇是没有其他成本的,除了力气以外,他不需要其他任何投入,这一点尤为重要。 当然,一份合同的好坏,总造价或者总产值从来不是最重要的,这只是一个参考数据,更重要的还是单价高低,想搞清楚“每米30元”这个单价的好坏,那就来做另外一个数学题。 首先确立一个参照物,这个参照物我们也不按普通标准,就按目前国内最高标准来套。和公职人员有行政级别一样,在这个年代,中国的工人也有等级的,比如传说中的“八级工”,那就算是中国工人最顶尖的存在。 那么在这个年代,就算是最顶层的“八级工”他们的收入状况是什么样呢? 在目前国内经济最发达的申城,八级工的平均基本工资大概是114元左右。就算这位八级工处在效益最好的单位,就算加上所有的补贴,补助,加班,在这年代的一位最顶尖的工人,他的月收入也很难超过200。 请注意,这里不是要讨论这个收入水平的好坏,而是把这个“月入200元”当成一个标准,当成一个参照物,来评价一下这个“每米30元”。 人工挖孔桩不是一个工人能干得了的,通常需要2到3个人配合,一个人在底下挖,一个人在上面负责把土清出去,这是人工挖孔桩施工中最常见的组合。 当然,在人工挖孔桩的施工中并非只有挖土,在这期间,工人还有一件事要做,那就是护壁施工,所谓“护壁”就是起支撑作用,防止塌方。在这个项目根据夏明辉他们报的方案,采用“一米一护”的方式,也就说不管地质状况如何,工人每次只能挖一米,挖了一米之后马上做上护壁,接着才能继续施工。 尽管这已经是最严格,也是最繁琐的施工方案了,但是工人在施工的时候效率如何呢? 2个工人一天完成1米轻而易举,2个工人2天完成3米轻轻松松,2个工人一天完成2米不算很难。 虽然中间有护壁这个环节,但是大家别忘了,整个工地有那么多根桩,工人完全可以在这里挖一米后,然后跑到其他地方再挖一米。 知道这个基本情况后,那就应该很好算账了吧。 2个工人一天完成一米,每人15元,一月450元。2个工人2天完成3米,一天20多块,一月600多块,2个工人一天完成2米,每人30块,一月900块。 算过这样的账之后,是不是所有人都觉得这个价钱不错?都感受到雷建军他们的诚意了呢? 应该说的确是这样,假如李华勇签下这份协议,他作为这个项目的承包人,可以认为雷建军已经给他留出足够的利润空间。 现在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一份看上去非常不错的合同,雷建军他们在纠结,李华勇看过之后也沉默不语?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那就必须算另外一笔账。或者说,从另外一个角度做另外一个算术题。 李华勇是看过这个项目的施工合同的,他是知道这个项目“成桩”的综合单价。 所谓“成桩”,是指施工完成以后的桩基,在建筑行业中,“成桩”的计量单位通常也是按米算。 “你那个项目孔径1.2米的桩基什么价格?” 如果你问一个内行人这种问题,就算人家有兴趣回答你,人家也不会掰开来跟你说这个项目挖桩是多少多少钱,混凝土是多少多少钱,而钢筋笼又是多少多少钱,人家通常只会报给你一个价格,一个数字。 而这个价格,就是所谓的“综合单价”。 李华勇之前看过合同,知道这个项目“成桩”的综合单价是800元每米。 那么又一个问题来了,知道这个价钱,这和李华勇正在谈的事情有关系吗? 关系大了! “综合单价”是由什么构成?人工费,机械费,材料费。 人工挖孔桩的人工费主要集中在什么地方?那当然主要集中在工人挖桩上面,90%以上的人工费都应该集中在这上面。 那么人工费在综合单价中占的比例是多少呢? 3比7! 就算达不到3比7,是2.5比7.5,是2比8.。。。 假如你算过这个账之后,你会惊出一身冷汗吧?你现在就知道雷建军他们为什么纠结吧? 假如按3比7算,这个项目的人工挖孔价格是240元每米,按2.5比7.5算,是每米200元。就算按照2比8算,人工挖孔的单价也能达到160元每米。 项目部如此高的单价,雷建军他们却给李华勇每米30块的价钱。。。 雷建军是不是有点心黑?李华勇该不该沉默? 第十六章 建筑业的“夜草” 时间已经到了晚上8点20,雷建军的办公室,房间里的人继续保持沉默。雷建军等人一遍一遍的喝着开水,而李华勇一遍一遍翻看手中那薄薄几页纸。 “每米30元”,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单价。如果李华勇真是一位18岁的农民工,如果他没有参与前期设计变更那件事,他会很乐意接受这个价钱。 可偏偏李华勇不是。他有着一颗来自后世的灵魂,他知道事情的内幕,项目部赚取的利润和自己手中这个单价形成巨大反差,这很容易让人心里不平衡。 更重要的是,项目部能赚取那么大的利润,这里面有李华勇很大一部分功劳。所以他不甘心,所以他保持沉默。现在的沉默既是表达自己的态度,同时也算谈判中的一个技巧。 建筑业中有个很有趣的事情,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假如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位做工程的小包工头和一位小餐馆的老板同时站在你面前,那么你会认为谁更有钱呢?不说百分之百,估计绝大多数人可能都会认为那个小包工头更有钱吧。 但事实上建筑业是一个公认的微利行业,无论在任何时代,无论在任何国家,建筑业正常的利润都很难超过30%,尤其是到了后世,由于竞争激烈,别说是30%了,在合同中能看到10%的利润就可以烧高香。而餐饮业呢?有谁见过毛利在50%以下的小餐馆吗?假如毛利降到这个程度,这样的小餐馆还能够开得下去吗? 经过这样的比较,那是说所有人的感觉都错吗?一个小包工头比不过一个小餐馆老板?应该说大家的感觉并没有错,在现实生活中,一位包工头确实可能比一位餐馆老板有钱。 以上这些都是常识,而这样一些常识又很容易让大家对包工头产生误解:你们行业的总体利润那么低,而你们这些家伙又那么有钱,这里面肯定有什么猫腻吧?你们肯定个个都干过偷工减料偷鸡摸狗的事吧? 的确,在建筑行业中,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现象的确是普遍存在,在某种程度甚至可以说是相当严重。但是以李华勇几十年的从业经历,仅仅依靠偷工减料就想发大财的包工头他还真是没见过,偶尔有一小撮一时得手,但是这些人基本上无法持久,很快就会被行业淘汰。 那么这些人最主要是依靠什么赚钱呢?咱们中国有句老话是怎么说来着: 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在建筑业中,充满了大量这种“吃夜草”的机会,这才是很多包工头赚钱的地方。 比如这个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项目部为什么能在桩基这一块有那么高的利润?这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在建筑业中,把这个关键词称为“价格调差”。 普通人可能很难想得明白,为什么同样是挖桩,机械成孔和人工挖孔的结果不都是一样的吗?为什么它们的价格差距会那么大?嘿嘿,如果你这样想的话,那你还真是说到点子上了。 在建筑业中,虽然是干同一件活,虽然干这件活得到的最终产品都是一样,但如果采用不同方法干这件活的话,那么这里面的价格差异就可能非常巨大。这就是建筑行业一个普遍赚钱技巧,这也是很多包工头发财的地方。 比如这个项目,原先设计是机械成孔,现在改为人工挖孔,由于机械费和人工费的巨大差距,这就给项目部带来巨大利润。 说到这可能就会有人问了:既然知道人工挖孔桩的利润更大,为什么项目部一开始就不这么干呢?这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因为这个项目是日本人设计的,前面已经说过,如果这个项目是放在日本,采用人工挖孔桩只会是增加成本,而不会节约成本。第二是因为人工挖孔这种工艺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在建筑行业中,不是你想修改工艺就修改工艺的,雷建军他们就算最开始想这么干,人家也不可能同意你这么干。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就涉及到前面提到的那个关键词:价格调差。 无论是设计方的日本人,还是作为业主的香江人,这些人难道会是傻子吗?你想采用一种更廉价的施工工艺,你以为人家就会同意?人家难道就不会把价格降下来?如果进行价格调差,而你一开始就非要坚持采用人工挖孔桩的话,那别说产生更多利润了,赚得更少都有可能。 就在前几天,当李华勇和大家一起讨论怎么让设计变更顺利通过的时候,雷建军为什么要提“合同风险”呢?李华勇当时为什么想要看一下合同呢?其主要原因就在这个地方,他想看看这个项目存不存在“价格调差”。 “价格调差”这种东西从字面上就很好理解。如果不考虑其他东西,只从经营角度来看待问题的话,可以认为建筑业的施工合同通常存在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业内人士俗称为“开口合同”和“闭口合同”。 所谓“闭口合同”,就是不进行任何价格调差的合同。大家常说的“一口价”就是这个意思,我请你来帮我盖个房子,那什么东西都事先说定了啊,我就是这个价钱包给你做,你以后也别管给我谈钱的问题了,你到时候给我按时交工就是。。。 既然有“闭口合同”,那当然就有与之对应的“开口合同”。在建筑行业中,“闭口合同”固然不少,但更多的其实还是“开口合同”。很多普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从“契约精神”的角度来说,“闭口合同”不是更合理吗?你搞个什么“开口合同”,一边干一边谈,一边随时调整价格,麻烦且不说他,岂不是还很容易造成扯皮? 的确这话说得没错,“开口合同”的确麻烦,也很容易在履行合同中造成扯皮。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这是由建筑业的一个特殊性造成。 建筑业有个履约合同时间长的特征,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就眼下这个项目来说,这个项目是今年签订合同,那么这个项目要什么时候完工呢?最早也要到85年或者86年。未来两年的事情,你就能确保在84年的时候全部考虑清楚? 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个小问题。记得在前世的时候,李华勇也忘记是05年还是06年,总之是“非典”之后和北京奥运会之前的某一年,李华勇还在集团某下属分公司担任总经济师。按照国内大型央企的惯例,一般到年底的时候,都要进行各种评审和总结的。作为公司总经,李华勇记得自己在评审公司所有在手合同时候可是发了大愁。 当时全公司在手施工合同一共30多份,其中“开口合同”超过三分之二,“闭口合同”不到三分之一。所有人都知道,那段时期国内经济高速增长,原材料一天一个价。李华勇审核合同的时间是在那一年12月,而那些合同都是在那之前签订的。 仅仅是钢筋这一项,如果按照当时12月份的价格,那么李华勇手中那些“闭口合同”很可能就要带来7个亿左右的亏损。 看到这个例子,大家应该就知道建筑行业为什么更喜欢签订“开口合同”了吧? 在很多时候,“闭口合同”往往意味着很大的风险。“开口合同”虽然很麻烦,虽然容易扯皮,但一旦弄不好的话,“闭口合同”往往意味着更大的麻烦,扯更大的皮。 比如真实历史中的李华勇,他在那一年的第2年,一整年的工作就是到处扯皮。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任何东西都具有两面性的。巨大的风险,这里面也可能存在巨大的机遇,巨额的亏损,与之对应的可能就是巨额的利润。 比如这个项目,这是一个“闭口合同”! 香江“林氏集团”和“华夏建总”签订的就是一个“闭口合同”。 至于“林氏集团”为什么会签订这样一份合同?他们的心理也很好猜测,“闭口合同”明面上最大的好处是什么?麻烦少,不容易扯皮。作为一家刚刚进入内地市场不久的香江公司,他们选择这样一种合同方式简直是太正常不过了。 当然,“林氏集团”是什么心态,这不是李华勇考虑的事情。李华勇现在只考虑自己的心态,怎么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这是李华勇目前面临最重要的问题。 “我该怎么做呢?”李华勇默默的思考着。 在雷建军的办公室里,无声的对峙还在继续。 第十七章 钱不够 活来凑 时间来到了晚上8点半左右,整个房间继续沉默。 现在的情况很清楚,李华勇的沉默是因为他不甘心,而雷建军他们的沉默是因为他们觉得面对这样一位大功臣,项目部给出这样一个价钱实在是有点不好意思。 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华夏建总”是国有企业,30元每米的价格已经是项目部报价的极限,再想往上抬的话,那是连雷建军都可能做不了主的事情。 既没有办法多给一点,又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偏偏坐在对面的那个年青人还一直不肯说话,那没有办法,那只能这样一直僵持着。 “咳咳,我看这样。。。” 打破僵局的那个人终于出现了,居然是项目总工夏明焕,因此当他一开口的时候,所有人的目光都对准他。 夏明焕瞄了一眼坐在对面的李华勇后,对雷建军说道: “这个这个。。。雷经理,小李这个管理现场的水平和能力,我想我们都看到了,因此我有一个想法,你看我们这边不是还有几十号工人吗?干脆这些人都交给小李管理得了。” 夏明焕这个意见一说出口,立刻得到众人拥护。 “对对,小李这个管理水平。。。那真不是盖的,行家呀。。。”工程部长邓超群率先表示支持。 “好好,这个主意好,这个办法好。。。”经营经理张永平很快附和。 雷建军微笑的看着李华勇:“小李,你看呢?” 这其实就是对李华勇示好的一个举动了。在大家最开始接触的时候,李华勇提出只能从“鹏城世贸”那边带50多位工人过来,而其他的工人只能是这边的项目部自行解决。这部分工人本来是和李华勇没什么关系的,现在提出这些人也让李华勇来管理,这就相当于壮大李华勇的队伍,将整个工程所有人工挖孔桩的业务都承包给他做。 李华勇苦笑。对于项目部释放出来的善意,他自然是心知肚明。不过说实在的,仅仅是这种程度的话,这无法满足李华勇的心理预期。如果按照30元每米的单价算,这个项目全部人工挖孔桩的总产值也才24万,扣除人工工资,扣除接下来几个月的开销,最后并没有多少钱能落到李华勇自己手中。 “怎么办呢?”李华勇再次陷入沉吟。 不过这次李华勇并没有思考多久,一来人家还在等着自己回复,二来“李副总工”也是大型央企出身,他了解雷建军他们的难处,深知项目部能给出这样一个单价已经相当不容易,这几乎已经到了他们的极限。假如继续在单价的问题上纠缠不休,项目部也许会让步,但绝不可能让步太多。 而项目部一旦让步的话,那么前面结下的交情,前面落下的善缘,可就全部搭进去了,这样做反而不美。 “领导既然这么看得起我,我小李要是再不答应的话,那就是不识抬举了,不过,雷经理。。。” 李华勇终于开口,他先是用这种方式把项目部释放出来的善意应承下来。不过当他说到“不过”的时候,雷建军他们都清楚,这是李华勇准备提条件了,于是都竖起耳朵倾听,雷建军更是鼓励一句: “你说,你说。” “大家既然愿意把工人都交给我管,那干脆就一不做二不休,领导们是不是可以考虑把打混凝土的活也交给我干啊?” 这是李华勇受到夏明焕的提点,既然在价钱上没法争取,那就干脆换个思路,争取在这个工地多揽点活,在其他地方赚取利润。 “打混凝土的活。。。” 房间几个人面面相觑,最后雷建军面露难色说道: “小李不是我不想答应你,只是你应该知道的,浇筑桩基时前台的活,一般都是由钻机干的,前台的活我们不好强行安排,如果是后台的话。。。” “我知道,我指的就是后台的活。”李华勇微笑着说道。 施工中浇筑混凝土有“前台”和“后台”之分。所谓“后台”,其实就是混凝土搅拌站,在这里所有需要干的活,统称为“后台的活”。而与之对应的,那自然就是“前台的活”。比如这个工地,当一根桩挖完,达到设计要求就能说是完事,只有把混凝土浇筑上才能算是完工。 当混凝土从搅拌站出来,运送到这根桩基边上开始浇筑,后面这个过程就是“前台的活”。 和普通的混凝土浇筑相比,浇筑桩基混凝土相对比较复杂。因为在浇筑前,桩基里往往含有大量泥浆水,这在建筑学中称为“水下浇筑”,而“水下浇筑”的话那就需要钻机配合了,比如说下套管什么的。 雷建军不敢答应的原因就在这里,前台浇筑虽然也需要人工,需要大量人手,但人工还是起辅助作用,前台浇筑的关键还是在于钻机。因此在签订这类桩基施工合同的时候,“前台的活”往往都会承包给钻机队。 “如果只是后台的话那就没问题,行,小李,那我们可就这样说定了。” 听到李华勇只提这样一个简单要求,雷建军等人都松了一口气。现在这年头,整个鹏城都还没有大型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因此搅拌站都是项目部自建。到了后世的时候,几乎所有大型搅拌站都实现了自动化。上料,出料,基本都是电脑控制,根本就不需要多少工人。 不过在这年代,搅拌站的自动化程度并没有那么高。不说别的,这年头连散装水泥都还没有大规模出现,所有水泥厂出场的水泥,基本上还是以袋装为主。 所谓“后台的活”,其实就需要工人把水泥一袋一袋撕开,然后送到搅拌机里搅拌。这样的活不仅辛苦,还特别肮脏。这样的活一天干下来,一身泥一身汗的特别难受。仅仅是辛苦和肮脏也就算了,这种活由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价钱也特别低。在雷建军看来,像这样的活和人工挖孔桩比起来,那简直是不值一提。 到了后世以后,大家不是喜欢用“搬砖”来形容那什么什么的吗?其实在真正的建筑工地,“放水泥”是比“搬砖”更低下的存在。 说句实话,由于夏明焕已经提出把所有工人都交给李华勇管理了,因此就算李华勇自己不提,雷建军也准备找个合适的时机,把这样的脏活交给李华勇感。 可是现在是李华勇自己主动提出。。。 雷建军警惕的看了李华勇一眼:“小李你知道的,后台的活虽然辛苦,不过价钱可是不高,而且这样的活到什么地方都差不多,我也不可能在这个地方单独照顾你。。。” “价钱我没特殊要求,随行就市就行,别的地方什么价钱,您也给我什么工钱。。。” 李华勇微笑着对雷建军说道: “雷经理我就是想说,假如您把后台的活交给我来干,假如我又能帮你节约材料的话,你能不能在节约材料部分和我分成?” “什么?节约材料?我说小李,偷工减料的事咱们可不能干。。。” 在建筑施工中,偷工减料是普遍存在的事情,而其中最典型,最安全,也是最常见的偷工减料方式,其实就在混凝土施工中。 混凝土是由什么构成?,砂,石,水泥。在这三样中什么最贵?那当然就是水泥。因此在混凝土施工中,尤其是现在这种人工上料,只要每次少放几包水泥,就很容易达到偷工减料目的。 雷建军是老施工了,因此他一听李华勇说起什么“节约”,他很快就往这方面想了。 “呵呵,雷经理你误会了,这个项目是什么意义我非常清楚,这可是个国际合作项目,这也是您第一次来鹏城干工程,给华夏建总丢脸的事我可干不出来,也不敢干。您放心,我这就可以跟你表态,我绝不干那种偷工减料的事。” “真的?” “当然是真的,到时你随时可以派人来监督嘛,而且在这我可以承诺,只要你发现我小李在偷工减料,那么发现一次处罚一次,发现三次,那么我小李一分钱工钱也不要。当然,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还能帮项目部节约材料的话,项目部是不是能给我点分成,我的要求也不高,五五分成就行。” 雷建军迷惑的看着李华勇。 李华勇自信的看着雷建军。 “好!就按你说的来,假如你小李真能办到,五五分就五五分。” 李华勇眉开眼笑:“多谢。” 雷建军转头对张永平吩咐道: “张经理,去重新拟定一份合同,这就跟小李把协议给签咯。” 第十八章 甲方来人 张永平重新草拟一份合同,把双方谈妥的条件都写上。李华勇确认无误,等双方签过字,画过押,盖上章,把这一切折腾完后,时间已经到了晚上10点多。 由于第2天还要干活,李华勇拿着自己的那份心满意足的离开。而项目部几位却没有急着散去。 “你说,小李他们到底能怎么节约呢?”雷建军对夏明焕问道。 夏明焕摇头苦笑;“不瞒你说,这1个多小时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可我就怎么都弄不清楚他葫芦里头卖的是什么药。如果真按他说的不偷工减料吧,那我就怎么都想不通这怎么还能节约,可要说他在虚张声势吧,那我觉得又不像。大家没看他走的时候吗,笑得跟个小狐狸似的。” 雷建军再把目光投向邓超越,邓超群同样茫然的摇摇头。最后还是张永平呵呵笑道:“想不通那就别想呗,反正我们自己也没准备偷工减料,也没指望混凝土上能有什么节约。小李要真能节约的话那当然是最好,我们项目部还能分五成呢。至于不能节约那我们也无所谓,本来就是白来的嘛。和大家说实话,我现在还真期待几个月后是什么情况,看看小李到底还能变什么把戏。” 大家一想也是,要了解到底有没有节约?那至少要等到3个月以后等所有桩基施工完,经过盘点以后才能够统计出来。正如张永平所说的,不管能不能节约,总之对项目部来说怎么都不是坏事,大家静观其变就是。因此大家再闲聊几句后,见天色已经很晚,大家分头回去睡觉。 再接下来,从第2天开始,整个项目部就真正忙碌开了。随着人工挖孔桩全面铺开,手下管理着100多号工人的李华勇也成为整个工地最忙碌的一个人。 除了从“鹏城世贸”那边过来的工人外,其他的工人,其实都是从钻机队上退下来的人手。最开始的时候,项目部还担心这部分人不服从李华勇的管教,还特意派了工程部不少施工人员协助。可是不到一个星期,整个工地就被李华勇梳理得井井有条。 “小李管工地,那还真有两把刷子啊。”项目部不少人是这样感慨道。 “现在这年代的工人,那还真是好管理啊。”李华勇自己却是这样感慨道。 李华勇前世是搞技术为主,说实在的,这种现场管理还真不是他所最擅长。现在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效果,李华勇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两件事而已。 第一件事,改变工人劳动薪酬,由原来的“记时工资”改为“记件工资”。 要说这种东西到后世以后那简直是再寻常不过,不过在这年代可并不普遍。比如李华勇原来在“鹏城世贸”工地,他每天的工资是一块二,这就是标准的“记时工资”。虽然这个工资已经非常低,但是说实在的,假如李华勇有心偷懒,纯粹在那混日子,那么“鹏城世贸”那边给这样的工资可能都要浪费。 这就是所谓“大锅饭”的弊病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没区别。这种情况在李华勇这里当然是不可能出现了。 和项目部签订承包合同后,李华勇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的活全部量化。好量化的一定量化,不好量化的也尽量量化。李华勇的要求也不高,他只是让手底下所有工人都明白,干多少活,就拿多少钱,你干的比别少,最后结账的时候你的工钱就一定会比别人家低。 由于李华勇给出的工钱还算不错,在整个鹏城的建筑工地都算相当的高,因此仅仅这一个措施,就充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 李华勇干的第二件事,就是尽量改善工人生活。所谓生活,衣,食,住,行也。 “衣”和“行”当然管不了,其实“住”这一方面李华勇也无能为力,大家该住工棚就住工棚,该打通铺就打通铺。 李华勇唯一能做的,其实只能在“食”上面做文章,尽量搞好大家伙食。 在签订合同后的第2天,李华勇就从项目财务手中借出一笔不小的款项,借这笔钱当然也有理由,因为接下来这几个月,手底下这100多号工人都需要李华勇“包吃包住”,因此项目部答应得很爽快。除了留下必要的应急费用,李华勇将绝大部分钱都投入到改善工人的伙食中。 其实在李华勇自己看来,自己办的工人食堂还非常一般,仅仅只做到“顿顿有肉”而已,不过要知道现在可是1984年,在这个物质相对短缺的年代,能做到这种程度已经相当不容易。 更为有趣的是,因为李华勇这个措施,不仅让底下工人士气大振,干劲十足,还收获了整个项目部大多数管理人员的好感。 目前购物食材都是要凭票的,李华勇手中当然没有那么多粮票,肉票。好在鹏城是经济特区,这个项目也受到各方重点关注,李华勇每次采购食材,其实都是让项目部的食堂统一采购。这样一来也无形中提高了整个项目部的伙食水准。 堂堂项目部管理人员,总不可能比工人吃得还差吧?因此除了雷建军等少数人对李华勇有所抱怨,李华勇收获整个项目部的好感。 工人干劲十足,各项管理到位,整个工地逐渐走上正轨。尤其在度过一定的磨合棋后,随着工人的熟练程度增加,施工速度也越来越快,到李华勇进场第10天左右,工程完全恢复正常,整个工地一派繁忙景象,一副大干快上架势。 “走,墩子,跟我到工地晃一圈去?” “走走走,领导吩咐,不敢不从。” 来人是项目工程部长邓超群,其实自从人工挖孔桩正式展开以后,李华勇接触最多的就是邓超群及其手下工程部成员。两人已经混得很熟,邓超群也不像开头那样叫他“小李”了,现在像朋友一样叫他“墩子”。 通过前期的准备,当一切的走上正轨后,现在的李华勇其实已经没有开始那么繁忙。他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每天下午的时候和邓超群一起巡视工地,在统计每天施工进度的同时,顺带检查工程中出现的问题。 “啧啧,你做的这个施工进度统计表,真方便啊。” “呵呵。”李华勇装模作样假谦虚: “哪里哪里,这都是在项目部领导之下。。。” 就在李华勇虚情假意客套的时候,邓超群在一根正在施工的桩基边上停了下来: “喂喂,你这根桩,挖深了挖深了,每次最多只能挖一米知道吗?项目部反复强调,根据安全规范,每次最多只能挖一米。。。” “。。。什么?你说你有力气?有力气那也不行,你不怕挖多了会塌方吗?你要知道如果塌方的话害的可是你自己。。。” 李华勇走了上去: “那谁谁谁,我不是更你们反复说过,每挖一米都要用铅锤吊一下中,你这样挖这么深,要是给我挖偏了怎么办?挖偏了这就是废桩一根,出现废桩你还想不想要工钱。。。” 解决这样的小问题后,两人继续在工地巡视,这时李华勇对邓超群传授经验: “邓工你知道吧,像你那样说是没用的,你和工人谈什么安全规范,这种话他们根本听不进去,你只有像我这样吓唬他们,用钱来吓唬他们,这样下次他们才真正不敢。” 邓超群笑道:“就你能的。。。咦,墩子你在干什么?” 这时邓超群突然发现李华勇走神,他随着李华勇的目光向工地外边看去,他突然看到一辆非常漂亮的轿车,从轿车上还走下一位美女。 “哟,这应该是甲方新来的香江人了,看这架势,好像来头还不小。不行不行,墩子你一个人在这待着,我必须跟雷队他们说一声去。” 第十九章 第一印象 林蔚走下车来,抬头看看眼前的工地,微微皱了下眉头。 作为香江老牌豪门林氏家族的大小姐,“林氏集团”董事长林应龙的独生女儿,林蔚现在的心情并不怎么样。 这趟大陆之行,林蔚感觉自己压力很大,担子很重。 自己父亲虽然是“林氏集团”的董事长,但整个香江都知道:在林家真正做主,真正掌舵的,那还是自己的爷爷林啸天,只是因为爷爷年事已高,身体一直不怎么好,在10年前生了一场大病后,就把董事长的位置传给大儿子林应龙,自己转为幕后主持大局。 林蔚知道自己父亲身上的压力有多大。想当年在爷爷主持大局的时候,林家在香江是何等地位,和霍家,包家,陈家等并列为香江最顶级的豪门。可是自从父亲接手以来,“林氏集团”每况愈下,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老牌家族的面子,但早就已经被包家,霍家等拉下一大截。别说是这些底蕴深厚的老牌家族了,就算是和新晋的李家,郭家,王家相比,“林氏”的实力也已经远远不如。 一个残酷和无可奈何的事实:现在的“林氏”,已经沦落为香江二流豪门。而这一切,都是在父亲主持大局期间发生。 父亲生性豁达,做事公道,他的为人处世,在整个东南亚生意场都拥有极好的口碑。但是要知道,在生意场上,“厚道”从来就不是什么优秀品质。在大多数人看来,父亲那四平八稳的做事风格,正是导致林家沦落为二流豪门,正是阻碍“林氏集团”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 “只能守成,无法进取”,这几乎是所有人对父亲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也导致父亲的地位岌岌可危。要知道,林家可不只有父亲一个人,二叔林应虎,三叔林应彪,他们个个都非等闲之辈。在这其中尤其是三叔林应彪,作为爷爷的幺儿,他本来就深受爷爷的喜爱。 “这个幺儿的性格脾气其实最像我。”爷爷可是不止一次在公共场合说过这种话。不仅如此,三叔的能力,三叔的锐意进取,也在生意场上有口皆碑。林蔚私下揣测:要不是因为父亲是家族长子,要不是因为父亲不错的品格,虽然能力不足,但总算一直没犯什么大错,爷爷可能早就剥夺父亲的大权,而把“林氏”交给其他叔叔掌舵。 林蔚甚至还知道:父亲之所以地位不稳,这应该还和自己有关。父亲是家中长子,但他却只有自己一个独生女儿。而二叔有两个儿子,这两位还是自己的堂兄,就算年龄最小的三叔现在也有一子一女。。。 虽然自己从很小开始,爷爷就非常疼爱自己,但她知道爷爷对自己的疼爱,那只是单纯出于亲情,只是单纯的溺爱。比如和自己几位堂兄相比,爷爷从来都是对自己百依百顺,但是对待几位堂兄呢?除了疼爱之外,爷爷还对他们严格要求。 林蔚不是三岁小孩,林氏祖籍是汕潮人,汕潮人的重男轻女那可是有名的,对这点林蔚心知肚明。现在爷爷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在这个节骨眼上,由于自己的原因,林蔚也清楚这让自己的父亲处在更加不利的境地。 “山雨欲来啊。。。”林蔚在心里叹一口棋。 林蔚回忆起这次来大陆之前,父亲和自己说的一些事情。其实这次到大陆投资办厂,在家族内部都是有很大争议的。当父亲做出这个决定,虽然不至于引来强烈反对,但同样没有得到任何支持。 而且林蔚知道,其他人之所以没有强烈反对,那是因为这个项目获得爷爷支持,正是因为爷爷点头,这个项目才勉强获得通过。 在香江的这些豪门家族中,有所谓的“亲中派”和“亲英派”之分。比如霍家,那是最典型和最积极的“亲中派”。与之对应的郭家,则是最标准的“亲英派”。而除了这些“立场坚定”的家族外,其他大多数世家豪门,比如李家,王家,陈家等,这些其实都是墙头草一般的所谓“中间派”。 那么自己的林家呢?按照家族大多数人的想法,其实都想把自己家族归类为“中间派”,拥有这种想法的也包括林蔚自己。只可惜包括林蔚在内的所有人心里都非常清楚:这种事情办不到。 自己家族从爷爷那里开始,就已经被打上“亲中派”的标签,而且算是立场比较坚定的那种。和霍家那种真正的顶级豪门相比,只是因为自己林家的实力不够强,影响力也没那么大,所以才不那么显眼,如此而已。 来之前父亲跟自己说:这次到大陆投资办厂,那是半年前的一天,霍大亨竟然亲自登门拜访爷爷,两人密谈很久后,爷爷才力排众议做出这个决定。既然爷爷决心已定,那么他这个当大儿子的当然要支持。现在大陆那边已经开工了,而且听说开工初期的进展就不怎么顺利,所以才准备派学建筑的林蔚到大陆主持大局。 林蔚再次抬头看看眼前的工地,一双秀眉皱得更紧。虽然自己在动身之前,爷爷还特意召见自己,和自己拉了一会家常,说了很多关爱和鼓励的话,但整个家族的人都知道,对于整个“林氏”来说,大陆投资的这个项目规模并不大。这就像下棋一样,在大陆的投资,最多只相当于整个“林氏集体”下的一步“闲棋”。 自己为什么能来这里呢?这当然不是因为自己工作能力强,事实上自己刚刚大学毕业,虽然读的是国外名牌大学,但没有任何工作经验。自己之所以被父亲派到这里,是因为家族其他人没人愿意过来,父亲在没有办法之下,才只好派自己过来主持这步“闲棋”。 想到自己只能主持一步“闲棋”,林蔚心里就很不爽,她心里感到悲哀,在为父亲悲哀的同时,也为自己感到悲哀。 心情不爽的林蔚向工地走去,很快的,让林蔚心情更不爽的事情发生了。这一切的一切,是因为林蔚看到面前这个年青人: “。。。嗯,这家伙的模样倒是不会令人讨厌,还有这家伙的笑容。。。笑容倒也有点特别,不过其他人都忙得热火朝天,只有他一个人站在树荫底下,一看就是游手好闲之辈。更重要的是这家伙的眼睛。。。这家伙的眼睛,在往什么地方看呢?。。。” 这是林蔚第一次看到李华勇,这也是林蔚对李华勇的第一印象。 第二零章 你穿了高跟鞋 有一个问题:远远看到一个漂亮女孩,如何欣赏?色狼界的同仁会告诉你,一流色狼先看腿,二流色狼先看脸。至于最开始就盯着人家女孩的胸脯看,那是三流色狼和刚进入青春期的小年青才会做的事。 现在的李华勇,那当然是在做一流色狼才做的事,所以他并没有发现林蔚已经注意到自己,并向自己一步步走近。 “啧啧,什么叫条顺盘靓,这就叫条顺盘靓,色狼界大概就是这样形容的吧?更重要这女的皮肤还不错,这么白皙的皮肤,在整个粤省都算是非常难得。8分!这女的我可以给她打上8分,只是可惜呀,这个分数本来可以更高的,只是这身衣着打扮实在不敢恭维,你说你好好一美女,这么打扮得跟个村姑似的?嗯,品味,看来这女的品味很成问题。。。” 不能怪李华勇质疑人家的品味问题。要怎么说呢?这就好比在新世纪的某一天,你闲着无聊翻出一部七,八十年代的港台录像带来看,你看录像带里那些女的是什么感觉,那应该就和李华勇现在的感觉很相似。 正当李华勇忙着给这美女打分的时候: “混蛋,小色胚。” 李华勇愕然,当他抬起头时,发现这位美女距离自己只有五六米远,美女的声音不大,不过她骂人的话可是被李华勇听得很清楚。当然美女口出脏话也不算奇怪,真正让李华勇奇怪的是:这位美女骂过人之后居然还能显得若无其事。 不过李华勇很快醒悟过来:这位美女刚才说的。。。好像是德语,是德语中骂人的口头禅,类似于“德国国骂”的那种。她想当然的认为李华勇肯定是听不懂,才敢在骂过之后依然一副若无其事模样。 想到这里李华勇又是好气又是好笑。李华勇本身并不精通德语,不过刚才那句“德国国骂”,那还真被他听懂了。在前世的时候,李华勇曾参与一个海外项目,那个项目的设计方驻现场代表,就是一德国老头,李华勇和他打了将近一年的交道。 大家都知道,任何一种语言,最先被大家熟悉的是什么?除了最基本的问候语之外,那肯定就是骂人的话。要不为什么当大家骂人的时候,会说“问候某某”呢?这其中道理恐怕就在这个地方吧。 “呵呵,这个村姑。” “你说什么!” 当林蔚满脸冰霜瞪着李华勇的时候,李华勇再次愕然。 就这样被人当面骂了,李华勇能有什么反应?他下意识的当然就想骂回来。而且李华勇还有样学样,他的这句“村姑”不是国语也不是粤语,更不是英语德语这些外来语种,李华勇说的是一句方言。 为了保险起见,李华勇说的还是自己前世老家的一句方言。 李华勇再次愕然就是这个原因了,李华勇前世是客家人,他的家乡土话其实也是客家话的一种。而在粤省呢?粤语,白话,客家话。 虽然在客家话中有“十里不同音”的说法,李华勇开始根本就没想过,自己在鹏城说一句家乡土话还能有人听得懂。只可惜有了前车之鉴,说别的对面这美女未必能懂,但是说骂人的话。。。 于是李华勇很快有了觉悟:自己刚才喊这位美女“村姑”,也许还真被她听懂了。同时有了这个觉悟后,李华勇整个人也稍微显得有点尴尬,在那一瞬间,他的脸色“澄”的一下变红。 看着面前这位满脸胀得通红,同时略显手足无措的年青人,林蔚的心情莫名其妙的变得好了起来。想想这种情况也很正常,李华勇那是什么人?他一直被根叔和李明达他们评价为“忠厚老实”。 只要想想一位面相忠厚的年青人在你面前满脸通红手足无措,那任何人都会很快消气的。只是很可惜的是,李华勇自己却对这种状况一无所知,因为他毕竟刚穿越不久,灵魂和这具身躯还没达成完美融合。 “这位小同志,请问这里是林氏集团工地吗?”林蔚换了一种自以为“亲切”的语气问道 “同。。。同志!还小。。。”林蔚的语气亲不亲切什么的李华勇没有注意,他只是被这个称呼雷得不轻。 林蔚对李华勇的表情感到奇怪,这次来大陆之前,父亲可是特别嘱咐过,到那边和人打交道的时候,最主要的称呼就是“同志”,这有什么不对吗? “没错,这就是香江林氏集团工地,小姐,请问你有什么事?” 为了报复对方喊自己“同志”,李华勇特意把“小姐”这个音拖得很长。只可惜媚眼抛给瞎子看了,林蔚对此毫无反应。 “哦,没什么事,我就是想进去看看。”林蔚继续摆出一副“平易近人”的架势,用一种自以为很“亲切”的语气对李华勇说道。 李华勇心里暗暗好笑,别说是经过邓超群前面提醒,就看到停在不远处的那辆车,他也知道面前这位应该是甲方来的大人物。因此对于对方摆出来的这幅姿态,李华勇实在是觉得。。。有点假。 奔驰啊!路口停的可是一辆白色奔驰。目前在整个鹏城,这样的车可能都没有几辆。让李华勇稍微有点奇怪的是,面前这位娇滴滴的美女,怎么会喜欢奔驰这种略显严肃的车。 “不行,你不能够随便进去,你没看到那边那块牌子吗?施工重地,闲人免入!” 李华勇似笑非笑的看着面前这位美女,故作严肃的说道。 李华勇的严肃当然是装出来的,既然已经猜测出对方身份,李华勇当然知道自己挡不住。 “你既然要拿捏姿态,那我就先调戏一下再说吧,反正过了今天之后,估计也没调戏的机会了。。。”这就是李华勇现在的真实想法。 “你。。。” 出乎李华勇意料的,美女居然没有发火,她居然继续在那表演“平易近人”: “小同志,我就想在周围转转,啊,行不行?求你放我进去。。。” 李华勇把白眼往天上一翻: “进入施工现场请带上安全帽。” “你。。。” 美女没有接话,她瞪了李华勇一眼后蹭蹭蹭跑到路口,从车上拿下一顶安全帽带上,然后重新来到李华勇身边: “现在总该行了吧?” 李华勇能感觉到,美女的语气已经开始不善。 “还是不行。” “为什么!” 就在林蔚准备暴走的时候,李华勇懒洋洋的一笑,他用手一指: “你穿了高跟鞋。” 第二一章 林总监 “你穿了高跟鞋。” 正当李华勇准备将调戏进行到底的时候,林蔚的救兵来了。邓超群带着雷建军,夏明焕,以及甲方的几个香江人匆匆往这边走来。 走在最前头的那个香江人李华勇认识,姓陆,叫陆于泉,40多不到50岁的样子,是业主“林氏集团”驻本项目的最高代表。只不过由于身份上的差距,说“认识”其实有点牵强。李华勇是知道有这号人,但之前从来没有正式交结,属于在工地碰到会相互点点头的那种。 “莲花,莲花,你总算是来了。。。” 陆于泉走得很快,比其他人都要快,准确的说他是在一路小跑,他一边跑一边用粤语和李华勇身边这位美女打着招呼。 “莲。。。莲花?”李华勇使劲憋住笑容。 林蔚的脸色涨得通红,她偷看李华勇一眼:“你。。。不准笑,笑什么。。。” 等陆于泉来到两人身边,等其他人也来到两人身边,大家都觉得有点奇怪,心说这画风有点不对呀?怎么甲方的人一副气急败坏模样,而乙方的一位年青民工却笑得那么的意味深长。 好在这点尴尬只是一闪而逝,大家都是场面上混的人,等雷建军他们到齐后,以下进入相互介绍时间。 “雷经理,各位,这是刚从我们集团总部过来的林蔚林小姐,她将担任这个项目的总监理工程师。。。” 陆于泉的介绍很正式,他在向雷建军等人介绍的时候,甚至连李华勇这个原本属于打酱油的角色都没放过。李华勇一边保持礼貌的微笑,一边在思索甲方的管理模式。 在这年头,国内还并没有推行监理制度。真正的建筑监理,那还要过几年才会试行,到90年代之后才会全面推广。李华勇不知道这年代的香江是什么情况,不过看今天这个情况,好像香江的监理制度也是不伦不类。 建筑业中的监理到底是干什么的呢?打个比方,你想请人盖一个房子,通常来说,你请的施工方肯定是建筑业行家的,但是你就未必,你可能是干其他行业,你未必清楚建筑业中那些道道。 外行对内行,如果在盖这个房子期间出现矛盾,引起纠纷的话,很容易可以想象,多半是外行容易吃点亏的。比如乙方用些隐蔽手段偷工减料怎么办?他粗制滥造以次充好怎么办?你未必能够看得出来吧? 要解决这些问题怎么办?最好的办法,那当然是聘请第三方监管。而这个,其实就是建筑监理的来由。 当然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到了后世以后,建筑监理制度已经成为硬性规定,凡属于政府投资的公共项目,或者造价达到800万以上的任何项目,都必须配备项目监理。为什么要这样做? 同样是打个比方,假如在一个项目中,甲方提些无理要求怎么办呢?甲方的工程款不能及时拨付怎么办呢?这些当然也要监理居中协调。 李华勇为什么会觉得这个项目的监理制度不伦不类呢?这是由监理的属性决定,监理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第三方监管”这几个字。监理主要应该站在甲方立场没错,但他必须相对中立,不能在任何时候都要拉偏架。 李华勇前世没干过监理,但对监理的什么“三控制一监督”,“五控制一监督”还是略知皮毛,监理监督什么?最主要就是监督甲方工程款的拨付。 说一千道一万,在一个项目中,监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作为一个项目的总监理工程师,通常需要非常丰富的经验。 不是李华勇小看林蔚,就她那副模样,凭刚才接触的印象,李华勇知道这明显就是一位刚走出学校的菜鸟。 就她这样的,那个姓陆的介绍时候还说她是什么总监理工程师。如此年轻的总监,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根本就是个挂羊头卖狗肉的头衔,这绝不是这位美女的真正身份,她和业主那些人根本就是一伙的。 假如这个项目真出现什么纠纷的话,这个所谓总监绝对会拉偏架,绝对是无条件站在业主那一边。 在路口,李华勇站在原地,他一边听大家彼此相互介绍,一边继续保持着礼貌微笑。刚才虽然胡思乱想分析了这么多,不过李华勇并不把这些东西放在心上。一来就算这个项目以后出现纠纷,产生麻烦,那麻烦也是雷建军他们的,没他李华勇什么事。自己就一民工,对了现在算一小包工头,这样的身份,再大麻烦也落不到自己身上。 二来呢,李华勇实在想不出,就林蔚那样的,她还能在这种项目中掀起什么风浪。 “一个头脑简单的总监,这个项目的麻烦只会更少啊。。。”在这一刻,李华勇甚至是这样美美想着。 等那个姓陆的介绍完香江人,接下来就轮到雷建军介绍。 “。。。这位是我们项目部的李华勇,小李。。。李工,呵呵,他是我们项目部的。。。调度,呵呵,小李调度。。。” 李华勇对雷建军随口封给自己的头衔不置可否,在外人面前,雷建军这种做法很正常,也无可厚非,真正让李华勇觉得好笑的还是这位刚到美女的态度: “嘿嘿,这个人不仅衣着打扮的品味有问题,好像情商也有问题啊,我虽然是最后一个被介绍,你和其他三位都握手了,你居然不和我握手?你这不就是情商有问题吗。。。” 倒是陆于泉的态度出乎李华勇的预料,当雷建军介绍过后,他不仅和李华勇握手,还深深看了李华勇一眼: “李生能力出众,年轻有为啊。” “您过奖了。”李华勇微笑回应。 路口毕竟不是谈话的地方,等大家相互介绍完,也算是对林蔚的到来表示欢迎。毕竟人刚到,大家就此分道扬夭。出于礼貌,项目部的先让那些香江人先走。 “泉叔,我不是跟您说过,在外人面前别叫人家小名吗。” 陆于泉诧异的看了林蔚一眼,眼神中透露着慈爱: “呵呵,是泉叔疏忽了,以后不会。” “泉叔我看着干得挺热火朝天的,不是说前段时间遇到问题吗?” “是啊,前段时间是遇到问题,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我还准备逼迫他们增加设备呢,没想到他们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这确实是个好办法啊,既解决了问题,又不会延误工期,其实大陆人的施工能力还是很不错的,至少不是我之前想象中那样子。” “是啊,这个人工挖孔桩确实合理有效,您说我们之前怎么就没想到呢,还有那些日本人。” 陆于泉再次看了林蔚一眼:“莲花你可能不知道吧。。。” “泉叔。。。”林蔚撒了一下娇。 陆于泉笑了:“好好,以后不叫你莲花了,以后啊,我就叫你林总监,呵呵。” “泉叔您刚才想说什么?” “你可能不知道啊,这个修改为人工挖孔桩的变更方案,其实就是刚才站在你身边那位年青人想出来的。” “他!就他?” “是啊,这是一个非常聪明,也非常有能力的年青人,我跟你说吧,他的本事可不止这些。。。” 就在李华勇原来站的地方,雷建军他们几个正在和李华勇开玩笑: “我说小李,我们刚才过来的时候,你们这里的气氛为什么那么怪?你到底对人家女孩子做了什么?” 李华勇一笑:“这种地方还能做什么?我刚才,只是对她进行了一番安全教育而已。” 第二二章 找茬 林蔚的到来并没在整个工地上激起什么波澜,不仅李华勇不在乎,雷建军他们同样不怎么放在心上。 从某种角度说,建筑行业和军队很像,这基本就是男人的世界。以前有句话是怎么说的?战争让女人走开。其实建筑工地同样让女人走开。 在建筑行业中当然也有女性从业者,但女性一般从事财会,预决算,后勤,办公室,资料管理等等这样一些事情。而那些需要冲到一线的,像什么安全,质量,现场施工管理,生产安排等等这些几乎就看不到女性身影。 当然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不过能在建筑工地冲到一线的女人,往往都具备“女汉子”属性。就林蔚那娇滴滴一个美女,怎么看怎么不像“女汉子”。由她担任整个项目的总监,怎么想怎么觉得滑稽。因此当她来到工地以后,并没多少人在意甲方多了这么一个人。 当然,大家之所以不在意凭空多出一位总监,也和目前工地的形势有关,在林蔚来到工地的时候,整个项目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候。 目前人工挖孔桩的施工已经进行10多天了,按照一天一米的速度,也就说从这个时候开始,部分桩基的人工挖孔阶段已经完成,即将交付给钻机继续作业。 整个工地将进入人工挖孔和机械钻孔的混合作业阶段。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现场管理难度非常之大。 如果你问一位有桩基施工经验的行家,桩基施工的最大特点是什么?那么这位行家会告诉你:不能停!必须保证连续作业就是桩基施工的最大特点。 当一根桩基钻完达到设计标高,这个时候你不能停下来,你必须马上下钢筋笼,你必须马上浇筑混凝土。为什么必须追求快?你可以想象一个20多米的深坑,而且是一个孔径只有1米多的垂直深坑,如果你敢搁置时间过长的话,它随时都可能塌方。一旦塌方你就麻烦了,其他的不说,为了保证桩基质量,你最起码必须把塌方的浮土从孔桩里清出来吧? 这是一个很麻烦的过程,这同时也是一个相当令人头疼的过程。因为一旦出现这种事情,首先一个是浪费材料,增加施工成本,因为塌方导致孔径扩大,多浇筑混凝土已经成为必然。 在前世的时候李华勇就曾经碰到过这种事,一根设计方量本来只有20多方的桩基,因为塌方,因为反复清孔,到最后浇筑40多方都是很常见的事情。 一方混凝土就是大几百块,就拿这个项目举例,总共有800多根桩基,假如到处出现塌方问题,每根桩都多浇筑几方或者十几方混凝土,那你还干个屁的工程啊,一个项目就亏不死你。 要解决这个问题也没有其他办法,唯一行之有效的办法那就是“快”!你钻孔的速度要快,速度越快越不容易导致塌方,孔桩成型后你浇筑混凝土的速度要快,你必须出来一根桩马上就把混凝土浇上。 这就是桩基施工的最大特征了。什么叫没日没夜?施工桩基的时候那就是真叫没日没夜。前段时间只干人工挖孔桩的时候,那是不存在夜间施工的。就算工人想多干一点,出于安全考虑,项目部和李华勇也不会同意他们夜间施工。但是一进入机械钻孔阶段,夜间施工就势在必行。 桩基施工还不止这点问题,前面说的是桩基施工的最大特点,假如你同样问一位有桩基施工经验的行家:桩基施工最重要,最关键是什么问题?那么这位行家很可能会这样告诉你:桩基施工最关键在于泥浆!“造浆”问题也许是桩基施工最重要的问题。 很多见过桩基施工现场的人可能都有这样一个印象:只要进入桩基施工现场就感觉特别肮脏,到处都能看到泥浆池和泥浆水。那么这些泥浆是起什么作用的呢?护壁!为了防止塌方起护壁作用。 在人工挖孔桩阶段,可以用人工浇筑混凝土的方法起护壁作用。但是一旦架上钻机之后,你就已经不能进行人工护壁了吧,机械钻孔同样要做好护壁的,用什么来承担护壁作用? 泥浆! 泥浆护壁到底有多重要?可以举一个真实历史中发生的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我国的福建省,早年在闽江上修建一座大桥的时候,这座大桥同样有桩基,不过承载大桥的桩基要求可是高多了,这座大桥很多桩基的设计桩长深达40多米。 为了打好这些桩,当时的施工单位特意从山东拉了好几火车皮的泥巴到福建。 拉的是什么土呢?这种土的学名叫“膨润土”。 当然,和这个学名相比,这种土的另外一个名字大大有名:观音土。 至于为什么要拉这种土?现在应该很多人都能明白了吧? 用这种土的作用当然就是为了造泥浆。 在福建当地当然也不能说没有黏土,不过当时的施工单位在就地取材的时候却总是没法满意,达不到设计要求,塌方现象经常出现。后来经过多方会审,在没有办法之下才想到去山东取土。还真别说,用“观音土”造出来的泥浆效果还真就特别好,也让那座大桥的桩基得以顺利施工完成。 举这个例不想说明别的,就是想说明泥浆对于桩基施工的重要性。毫不夸张的说,造浆问题是桩基施工的关键所在。对于这点外人也许很难理解,但很多内行肯定是深有体会。 这个项目当然不需要去山东拉什么“观音土”,一来鹏城本身有黏土,二来20多米的桩基不算长,要求也没那么高,本地取土造浆也能满足要求。 不过因为现在又有了夜间作业,又是混合施工,整个工地还多出那么多的泥浆池和泥浆水。从进入这个施工阶段后,从雷建军到李华勇,一个个开始紧张忙碌起来,连续一个多星期,所有人都处在连轴转状态。 李华勇现在手底下100多号工人,有将近一半是从钻机队那边过来的,现在人家钻机队已经开始恢复施工了,李华勇就必须把一部分工人退给人家了吧?而且这部分工人还不是一次性清退,需要逐步逐渐退还,因此怎么合理安排劳动力,确保两边的事都不会耽误,这是需要李华勇去平衡的事情。 除此之外,因为机械钻孔已经开始,等打穿那层“漂石层”后,机械钻孔的效率还是很高的,15米左右的话,一台钻机一天完成2根也许有点勉强,完成一根那绝对是绰绰有余。因此李华勇手中另外一个“业务”,安排工人在搅拌站“放水泥”的活已经开始,这也需要李华勇安排人手。 不仅这些,由于现在需要夜间施工,你可以想象现在整个现场已经挖开了几百个洞口,有些洞口已经深达几米上十米,那么在这种施工现场进行夜间施工,其实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万一有什么人在夜间掉进洞里去怎么办呢?因此如何做好安全防范,如何采取一些安全保障措施,这同样是需要李华勇考虑的事情。 这一切的一切,让李华勇忙得不可开交,他已经有连续一个多星期没有睡好一个囫囵觉。 时间来到了1984年7月底,李华勇穿越已经将近一个月,他在蛇口这个工地也已经干了将近半个多月时间。 这一天,李华勇正在睡午觉,这是连续一个多星期以来,他难得找到这片刻小憩时间。 “墩子墩子,快起来。。。” 被表哥“柱子”吵醒的李华勇开始发火: “如果没有特别紧要的事,你看我怎么收拾你。” 李华柱对表弟的威吓浑不在意: “快,快去,雷经理和夏工邓部长他们在找你,就在现场。” “哦?你知道是什么事吗?” “我也不知道,我就看到现场那边站了一大堆的人,不仅有雷经理他们,还有甲方那些香江人,其中还有一个长得很漂亮的女的呢。。。” “我是问你找我什么事,不是问你什么公的母的。” “我真的不知道,是夏总工通知我来叫你的。只是我听邓部长说,那些香江人。。。好像是在找茬。” “哦?找茬?” 第二三章 一切按规范办事 起身,穿衣,带上安全帽,李华勇和表哥柱子走出工棚。 和所有工人一样,现在的李华勇也住在工棚,只不过作为带班的工头,他稍微拥有一点特权,根叔和柱子他们为他隔了一个单间,配了一副桌椅,让李华勇可以在里面写写画画,这也让他有了那么一点私人空间。 7月的鹏城闷热无比,住工棚是一件非常难受的事情。这年头别说是空调了,连风扇都非常少。好在今天上午下了阵小雨,现在的天气没那样炎热---这也是李华勇刚才为什么冲柱子发火的原因了,好不容易睡个好觉啊,还是非常短暂的那种,就这样给搅黄了。 走出工棚后,李华勇一眼就看到项目部以及甲方人员所在的地方。 目前正是施工高潮期,钻机轰鸣,人声鼎沸,整个工地上的人非常多。而且这个项目的占地面积很大,总建筑面积有6万多平方米,整个厂区的占地面积更是超过30万平方米。李华勇现在所处的位置和那个地方的直线距离也有300米左右,不过他还是一下子就找到了目标。 因为在那个地方,打着一把色彩极其鲜艳的太阳伞。 “墩子,你说那些香江人怎么那么娇贵?到工地还打那么大一把伞。” 李华勇呵呵一笑: “柱子,这你倒是冤枉他们了,打伞不是因为人娇贵,而是伞底下的仪器娇贵。” 在建筑工地有资格打太阳伞的当然不是因为人,而是仪器,测量仪器。 经纬仪,水准仪,测距仪,全站仪,gps接受仪。。。这些建筑工地上常用的东西应该都属于精密仪器,这些仪器有一个特点,就是对温度很敏感,当外部温差过大的时候,很容易影响测量的精度和准确度。因为为了保证测绘质量,“打伞操作”就很有必要。 尤其在这个年代,“打伞操作”更是写进了“工程测量规范”。只是到了后世以后,随着仪器越来越先进,仪器已经对温度没有那么敏感。虽然这条规定倒是没有废除,不过“打伞操作”却是越来越难看到。 看到那把色彩鲜艳的太阳伞,李华勇心里就大致清楚是什么事。在那个地方,就在昨天,项目部测量人员进行了几十根桩基的定位,这也是全部800多根桩中,最后一批定位了。 柱子既然说现场有香江人,那应该是甲方在组织人员对那批桩的定位进行检查和复测,这是一个正常的程序,也是一个非常必要的程序。想到这里,李华勇带着柱子往那个地方走起。 在太阳伞底下,一位香江工程人员正在操作仪器,而身为“总监”的林蔚正在一丝不苟的记录着什么。 林蔚突然觉察到异样,当她抬起头来,她很快看到一双极其讨厌的眼神。看到那副似笑非笑的表情后,林蔚突然觉得很不舒服,她不自觉的抬抬腿,同时朝那个地方偷偷瞪了一眼。 李华勇无声的笑了,今天林蔚穿了一身“林氏集团”的工作服,头上的安全帽戴得很端正。 更重要的是,“林总监”今天没有穿高跟鞋。 林蔚继续在那埋头记录,一边记录一边咬牙切齿,心说这都是什么人嘛,亏得泉叔还夸他很能干。什么能干,这明明就是个色胚,人家都已经警告他了,他竟然还敢肆无忌惮盯着人家看。 正当林蔚忍无可忍,她准备再次警告李华勇的时候,她突然发现不对了。她发现李华勇的确是盯着自己这边在看,他的眼神也充满炽热,一副标准色胚模样。只不过呢,他好像不是在看自己。 他看的是,自己身边的那台仪器。 李华勇的确是用炽热的眼神看着那台仪器。全站仪啊!这可是全站仪。 全站仪:全称叫全站型电子测距仪(electronictotalstation),这是一种集光、机、电为一体的高技术测量仪器,是集水平角,垂直角,距离(斜距、平距)、高差测量功能于一体的测绘仪器系统。与传统的光学经纬仪相比较,全站仪将光学度盘换为光电扫描度盘,将人工光学测微读数代之以自动记录和显示读数,使测角操作简单化,且可避免读数误差的产生。因其一次安置仪器就可完成该测站上全部测量工作,所以称之为全站仪。 总而言之一句话,全站仪要比传统的经纬仪好得太多太多。全站仪的出现,绝对称得上是工程测量中的一次革命,它极大的降低了工程测量的难度,同时也极大提高工程测量的精度和准确度。从某种角度说,全站仪的出现,也极大提高整个人类的施工水平,比如像“鸟巢”那种建筑,如果没有全站仪的话,用普通经纬仪几乎是无法完成那种工程的定位工作。 在李华勇前世的时候,他第一次接触全站仪,那还是在参加工作好几年,在九十年代中叶以后。在那之前别说是全站仪了,就算功能更简单的测距仪都很少用过。可现在只是1984年,李华勇依稀记得,全站仪也就是这个时候才刚刚问世吧?现在居然在这个工地看到全站仪,这也难怪李华勇的眼神充满炽热。 在这个年代,进行工程测量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比如在这个工地,想完成定位工作,那只能用经纬仪配合钢卷尺进行。这种方法不仅麻烦,而且很受场地限制。就像这最后几十根桩,本来定位工作早就要做的,之所以拖到昨天才完成,就是因为这一个区域的场地不够平整,连拉钢尺都没办法拉。在花了大量人工清理场地的情况下,才在昨天勉强完成这项工作。 “唉,假如项目上早有一台全站仪的话,那我前段时间也可以多睡几个好觉啊。。。不对不对,前段时间也没看甲方有这台仪器啊,这应该是这位小妞刚从香江带过来的吧?啧啧,好家伙,这居然还是德国的蔡司,而不是更常见的鬼子货,这一台得大几十万吧?蔡司仪器可是要比鬼子货强上不少,奢侈,真是奢侈。。。咦?这小妞又会讲德国国骂,还喜欢用德国货,难道这小妞。。。” 正当李华勇在那想入非非的时候,甲方他们的检查工作好像已经完成,林蔚走到雷建军和夏明焕面前: “雷经理,夏总,我们的复测结果已经出来了,这批桩基定位的偏差普遍都比较大呀,有根桩基最大偏差竟然达到了8公分,你们说现在该怎么办?” 听说有这么大的偏差,无论从项目经理雷建军到项目总工夏明焕,还是从工程部长邓超群到项目测量工程师大老杨,一个个脸色都变得非常难看。 在整个建筑施工中,工程测量虽然只能算是一个辅助职能部门,但无疑这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因为测量定位不是别的,在任何一个项目,在这个环节出现错误,都称得上是重大质量事故。 在这其中,尤其是项目测量工程师大老杨的脸色变得最为惨白: “我。。。马上复测一遍,把错误的地方整改过来。。。” 在李华勇的耳畔,传来林蔚阴阳怪气的声音,李华勇甚至觉察到,“林总监”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有意无意的看了自己一眼: “仅仅是这些桩也就算了,毕竟我们已经检查出来了,我就是怕。。。” 说到这里林蔚没有继续说下去了,她用手往整个工地指了指。 她这句话一说出口,雷建军等人的脸色变得更难看了,黑的变得更黑,白的变得更白。林蔚现在的意思非常清楚;今天只是才检测了几十根桩,那么前面已经施工或正在施工的700多根桩呢?那些桩有没有问题? 这个时候李华勇终于听不下去了,他吩咐柱子找到一根木桩,拿过一把小铁锤,走到那把太阳伞底下后,他也没有理睬林蔚,直接对那位操作全站仪的香江人说道: “师傅,您刚才说偏差最大的是哪根,我现在就去把它整改过来。” 这么多人在现场,那位香江工程师还是很配合,全站仪毕竟是全站仪,不到5分钟的时间,那根桩的位置就被修正完毕。 打好木桩,李华勇起身,他若无旁人的对柱子吩咐道; “好了,你现在去找些人过来,多找些人,让他们把手上的活都停下,先把这些桩全部挖开再说。记住,挖开的时候小心一点,做好引桩,必须保证挖开之后不再偏位啊。” 听到李华勇说出这话,“林总监”终于爆发了,她一张俏脸憋得通红,瞪着李华勇说道: “你。。。你什么意思!你这是野蛮施工你懂吗,你知不知道什么是按规范施工。。。” 李华勇冲她一笑: “林总监,别生气啊,您还别说,你既然说到施工规范,我还正想问问这事呢。。。” 说到这李华勇也不等林蔚开口,他转头对邓超群说道: “邓部长,你还记得桩基的最大允许偏差是多少吗?” “这个。。。我要回去查一下。。。” “不用查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单桩最大允许偏差是桩径的六分之一,群桩最大允许偏差则是桩径的四分之一,应该是这样子的吧?” 当李华勇说出这话,当大家弄懂李华勇这话的意思,项目部所有人的脸色都恢复正常,邓超群更是兴奋的说道:“我现在马上就去查一下。” 然后他兴高采烈的飞奔而去。 邓超群为什么如此兴奋呢?今天检查的这些桩的桩径都在1米以上,这些桩既有“单桩”也有“群桩”,就算全部按照单桩计算,如果李华勇的话没错,这些桩的最大允许偏差也在16公分以上。 区区8公分的偏差,那还差得远呢。 邓超群很快兴高采烈的飞奔而回,他一边跑一边兴奋的喊道: “没错,没错!墩。。。李调度说得没错,桩基的最大允许偏差确实像他说的那样。。。” 现在轮到林蔚阴沉着脸。 最后出来打圆场的是业主代表陆于泉。 “莲。。。林总监,我看我们今天就先收队吧?” 安抚完林蔚后,陆于泉意味深长的看了李华勇一眼,看得李华勇心里一跳: “后生仔,不错,不错。。。” 说这句话的时候,老陆甚至还拍拍李华勇的肩膀。 李华勇强笑道:“陆总您放心,我们华夏建总。。。保证一切按照规范施工。” “好,好,呵呵。。。” 等到那群香江人走远,看着雷建军等人都是一副松了一口气的表情,李华勇自己的脸色却变了,他一把抓住测量工程师大老杨: “杨工,赶紧的,我们必须把这些桩位重新复测一遍。” 第二四章 登门道歉 “混蛋,色胚,他居然敢戏弄我。。。” 当天晚上,业主那边,在陆于泉的办公室,当陆于泉找林蔚说点事,仅仅说了几句话之后,漂亮的“林总监”就开始暴走。 林蔚很生气,是的,现在的“林总监”非常生气。因为听过陆于泉解释,她知道在下午的时候,自己算是被李华勇忽悠了。在生气的同时林蔚又有点羞愧,有点不好意思。她觉得自己堂堂建筑专业高材生居然被,被李华勇这样一位色胚蒙蔽,这简直是。。。叔叔可忍婶婶不可忍。 那到底是什么情况呢? 简单的说,下午检测到有的桩基定位偏差8公分,这并不像李华勇说的那样符合规范,没有问题。这里面不仅有问题,而且问题非常大。 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那首先就要弄清楚“施工允许偏差”和“定位允许误差”的区别,这在建筑工程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而在下午的时候,李华勇恰恰就在这个地方偷换了一个概念,他把“施工允许偏差”和“定位允许误差”混为一谈,这才成功忽悠林蔚。 什么叫“施工允许偏差”呢?简单的说吧,如果这些桩基已经打完,已经浇筑上混凝土做成成品。如果在这个时候林蔚他们再来检测的话,检测到的就是“施工允许偏差”,如果到了这个阶段,那么李华勇运用的规范就不算错,桩基的允许偏差确实可以在16公分左右甚至更多。 但是要知道,现在可是刚刚在测量定位阶段。那么在这个阶段,就不能运用前面那个规范了,而是必须运用“定位允许误差”规范。 很明显的道理,在测量定位阶段的允许偏差肯定就没有那么大了,这个“定位允许误差”通常要比“最后成品允许偏差”小很多。 这其中的原理非常简单,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按照李华勇下午说的,定位偏差16公分都没有问题,那么后面的人工挖孔施工呢?后面的机械钻孔施工呢?后面的下钢筋笼和浇筑混凝土施工呢?这些施工工序中,难道就不会再产生任何一点偏差吗? 任何人都想象得到,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其实按照桩基施工的特点,恰恰是后面这些工序,很容易在施工过程中产生非常大的偏差,并且这些偏差非常难控制,这也是国家在制定相关规范时,允许桩基偏差那么大的原因之一。 最后话说回来,桩基测量定位的允许误差到底是多少呢?根据国家规定,这个最大允许误差是5公分!这是定位允许误差的极限,这在“工程测量规范”中也是非常松的标准了,甚至在所有土建施工规范中,桩基允许定位偏差是最低的标准之一。因此下午的“8公分”,那显然是超限了。 这里面的道理本来是非常简单的,像林蔚这样的,她本来只要稍微一想就能反应过来,可偏偏在下午的时候,李华勇根本就没给她思考的机会,这样她才被李华勇成功忽悠。 只是很可惜的是,李华勇能忽悠林蔚这样的菜鸟,可他却忽悠不了陆于泉这样的老狐狸。 在业主办公室里,陆于泉笑眯眯的看着林蔚在那大发脾气。其实在他刚告诉林蔚这件事情时,他就知道林蔚这个反应。因此他这个时候一不开口,二不相劝,就那么笑眯眯的看着。老陆是“林氏集团”的老臣子了,其实从林蔚对他的称呼就能看得出来,他在“林氏集团”里面的地位很高。 见陆于泉还在那里笑,林蔚更加生气,她半生气半撒娇的说道: “泉叔你还笑,你下午在现场的时候怎么不告诉我?好啊连你都不肯帮我,不然我下午肯定要好好教训那混蛋。” “就是因为怕你教训那混蛋,所有我当时才没有点明啊。” “嗯?” 老陆微微收敛笑容,他用一种带点慈爱的口吻教育道: “莲花啊,我不知道你爸爸派你过来的时候,有没有交代你一些需要注意的事情?你要知道,我对外介绍你是这个项目的总监,可以说你在这说的每一句话,代表的都是林氏集团。你再想想,以你的身份,再以你下午的情绪,如果你在大庭广众之下和那个后生仔吵起来的话,你这样做合适吗?尤其是在雷经理他们都在场的情况下?” 老陆这话不知道林蔚有没有听明白,但如果李华勇在场的话,他一定会对老陆的话大加赞赏:这才是真正成熟和老练的业主啊! 林蔚代表的是甲方没错,下午的事她也占理同样没错,假如她下午和李华勇争吵起来,那她肯定是最后的赢家,关于这一点没有任何人会怀疑。 但是话说回来,就算林蔚争赢吵赢,那她又得到什么呢?其实什么都得不到。除了她自己争了一口气,除了她自己觉得爽,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任何好处。 好处没有多少,但与之相对应的坏处却有很多,假如下午林蔚和李华勇争吵,那么雷建军夏明焕等人就会很尴尬,雷建军等人一尴尬,就可能搞坏甲方乙方的关系,影响到双方的合作。双方一旦无法顺利合作,那么这个项目肯定要受到影响,这个项目一旦受到影响,那么整个林氏集团在大陆的投资自然也就受到影响。。。 什么叫大局?老陆的这个想法才是真正的大局啊。在一个项目的合作中,甲方和乙方的矛盾无处不在,可无论多大的冲突和矛盾,哪有像林蔚这种级别的亲自上阵?这也就是老陆明知道李华勇下午在说歪理,他也没有点破的原因。 明面上像是吃亏,其实是保护了林蔚的形象。这就是老陆成熟和老练的一面。 “想明白了吗?”陆于泉笑眯眯的看着林蔚。 林蔚虽然单纯,但人却并不傻,对其中的人情世故虽然无法想得非常透彻,但大致的道理还是理解。 “想明白了,无非是以本姑娘的身份,在大厅大庭广众之下不适合和他争吵呗。。。”林蔚气鼓鼓的补充一句: “想要教训他的话,那必须重新找一个合适的时机。” 老陆先是愕然,然后哈哈大笑:“你放心,我相信这样的机会很快就会有的。如果不出我所料的话,我甚至认为他们今天晚上就会登门道歉吧。” 林蔚睁大眼睛:“真的?” 老陆笑眯眯的稳坐泰山:“不信我们就在这等等吧。” 应该说陆于泉确实是个老狐狸,他如此笃定的理由,或者说他最大的依仗不是因为自己是甲方,而是那台全站仪。 定位出现那么大的偏差,这绝对不是开玩笑的事情。如果以前没有设备也就算了,就算项目部和李华勇有心,也无法用经纬仪配钢尺对所有桩基进行大规模检测。 但是有了全站仪就不一样。 因此老陆笃定:项目部的人一定会来借仪器。 “如果他们不来怎么办呢?”林蔚说这话的时候居然还有点患得患失。 老陆笑呵呵的安慰她:“你放心,如果他们敢不来的话,那你明天就去收拾他。。。” 老陆话音未落,敲门声响起,陆于泉和林蔚相视一笑。 “咳咳,进来。” 出现在门口的是夏明焕邓超群大老杨三人,其中并没有李华勇。 老陆的笑声变得更大: “哈哈,夏总你们来了?这个这个,小李呢?就是你们那个小李调度,如果他没来的话,你们的诚意好像不够吧。。。” 站在门外的李华勇苦笑,他当然过来了,只是在最开始的时候,他没准备进去而已。 不过到了现在,他不进去好像已经不行。 李华勇推门而入,讨好的冲林蔚一笑: “这个这个,我先道歉。。。” 第二五章 装逼背后的故事 当李华勇用最诚挚的态度表达歉意,当他和夏明焕等人说明来意。林蔚双手抱在胸前,眯着眼睛盯着李华勇,然后冷笑一声,虽然所有人都听得出来,她的冷笑其实非常假: “不行,我为什么要借给你?” “这个这个。。。” “就算我借给你,你会用吗?” “这个这个。。。” 其实李华勇很想说,不就是一台全站仪吗?我当然会用。只可惜这话他说不出口。这就是穿越人士的痛苦之处了,谁都知道装逼是一件很爽的事情,但如果有装逼的机会却不敢装,那当然就会十分痛苦。 比如说现在,李华勇有理由懂得使用全站仪吗?他当然是没有理由的,所以他现在不能装逼,所以他现在比较痛苦。 “这个这个,我当然是不会用啊,不过我可以学嘛。。。对对,我可以学,可以学。” “切,你以为仪器的操作和使用是那么好学的呀。” 李华勇一听这话大喜,因为林蔚这话,给他提供一个很好的装逼机会: “能不能学得会,那主要还是看老师怎么教啊,假如林总监肯亲自教的话,以林总监的水平,那我想我肯定能够学会。” 李华勇这个马屁一拍,林蔚莫名其妙觉得很受用。但受用归受用,表面上当然还要端着。 “吹牛。” “吹不吹牛那不还要试一下?这样的吧林总监,你就教我一遍,就一遍。假如我学不会的话,这么多人作证,那这仪器你就别借给我们了。” “这可是你说的哟。” 这其实就是李华勇端个梯子给林蔚爬了。话说到这个份上,林蔚想不当这个“老师”好像都已经不行。在两人对话过程中,老陆一直在旁边笑眯眯的听着,趁林蔚去隔壁房间拿仪器的时候,老陆甚至悄悄对李华勇竖起了大拇指。 仪器很快取过来,林蔚还真的开始一板一眼当起了老师,她现在教的学生可不止李华勇一个,除了李华勇之外,项目部杨工也在认真的学。不仅是大老杨,夏明焕和邓超群同样在兴致勃勃的围观。 当然,最重要的是:在半个小时之后,李华勇成功装逼。 “你。。。你真的是第一次接触全站仪?” “以前只用过经纬仪,这种仪器还真是第一次摸。”李华勇一边回复,一边熟练的摆弄手底下的仪器。 “。。。嗯,这第一代的全站仪,功能还是相对简陋呀,不仅没有“虚拟参考线辅助定位”之类的功能,就连数据存储程序都没有。。。”李华勇一边熟悉仪器,一边在心里这样想到。 “不可能吧,你。。。你在骗人,你第一次接触仪器,怎么可能这样熟悉。” 林蔚用手指着李华勇,一副见了鬼的模样。 但无论是她还是屋子里的其他人,都知道李华勇没有骗人。因为这种第一代的全站仪,目前整个中国都没有几台。 李华勇用很无辜的眼神盯着林蔚,这时候的他决定将装逼进行到底: “这个。。。很复杂吗?我觉得并不难呀,这个仪器,无非是一些高中解析几何的原理而已。” 看着李华勇那副欠揍表情,所有人都对他的回答表示无语。 操作全站仪难吗?这样说吧:假如你以前用过经纬仪,假如你懂一些工程测量的基本原理,说实话全站仪的操作使用还真的不难。对于有基础的人来说,这其中的难度,甚至不会比普通人使用智能手机的难度大多少。 不过话说回来,正如一个普通人第一次接触智能手机,假如他第一次上手就能将手机的所有功能全部摸清,那实在是有点。。。骇人听闻。 “李生是什么学校毕业的?”陆于泉突然开口问到。 “这个。。。高中,我高中毕业。” “高中!?那李生做这一行多长时间了?” 当陆于泉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不仅是他,包括夏明焕等人都好奇的盯着李华勇。虽然大家一起共事已经半个多月,但项目部绝大多数人对李华勇的来历并不清楚。只知道他是原“鹏城世贸”的一位农民合同工,一位非常厉害的农民合同工。 “这个。。。其实。。。我到华夏建总做事总共也才几个月时间。”李华勇有点赫然。 “几个月!才几个月?” 听了李华勇的话,从陆于泉到夏明焕,再从林蔚到大老杨,没一个人能保持淡定了。就几个月时间?他就能那么成熟老练?他就能什么都懂? 而在这其中,最不堪的可能就算是林蔚“林总监”了。因为她想起这个家伙下午对自己的忽悠。一位参加工作才几个月的高中生?他就能把自己这位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系毕业的高材生忽悠住?-----在这一刻,林蔚的情绪突然变得低落,因为她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这一刻的她觉得自己特别笨,特别没用。 当然,这时候的她,也对李华勇更加好奇。 “我虽然到华夏建总才几个月时间,不过。。。工地上的根叔大家都有印象吧?他是我舅,我亲舅,他是我乡里手艺最好的木匠师傅,我很早就跟他在工地上干一些零活了。因此说入行的话,应该也算是有好几年了吧。” 提到根叔,大家还真有一点印象,甚至连陆于泉都对这个人有点印象。现在李华勇手底下管着100多号人。据说根据管理学的一个原理,一个人最多能管7到8个人,再多了就会出现管理混乱。应该说这话还是有点道理。 比如像李华勇现在这样,手底下这么多工人,很多人的名字他都还叫不齐,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如果让李华勇垂直管理到每个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那当然是建立中间管理层,进行分级管理。中间管理层怎么建立?刚穿越不久的李华勇一无人脉,二无资历,他唯一能想到的办法,也是唯一可行的办法,那当然就是:任人唯亲。 最先依重自己最亲近的人,其次优先考虑“李家坳”出身的人,然后是“鹏城世贸”那边带过来的人,最后才考虑钻机队下来的那些工人。李华勇就是用这种方法建立自己的管理团队,从而对100多号工人进行管理。 这也许不是什么先进的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法很初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原始管理方法却是最自然,也算非常行之有效的一种管理方法。事实上国内大部分包工头,都是用这种方法起步的。 所谓存在就是合理,不是吗? 李华勇现在能把100多号工人管理得井井有条,除了他个人的能力外,说实话他的两位最重要助手,也就是舅舅根叔和表哥柱子帮了他很大的忙,他们两位现在俨然就是李华勇的左膀右臂。因此当李华勇提到根叔,在场除了林蔚以外,其他都对这个人有所印象。 当然,现在大家关心的并不是根叔,而是都在关注李华勇本人。震惊过后陆于泉开口道: “李生,能冒昧问一句吗?我看你水平这么高,知识面也这么广,你的这些东西都是从哪学来的呢?” 李华勇冲老陆一笑,为了不让自己显得那么“妖孽”,李华勇对这个问题可是早有准备: “陆总您别那么客气,您以后啊,也别叫我李生李生的了,不见外的话,你称呼我一声小李就行。您夸我水平高,那可真是过奖了,我会的这点东西呀,其实都是进入华夏建总以后,从公司内部看到的一些书里面学来的。” “什么书?” 这次问话的变成了林蔚林总监,从她的表情看来,她明显不信李华勇的话。 因为她实在想不出,国内还能有什么建筑类的书籍,能让一位高中生只学习几个月的情况下就能。。。就能让自己吃瘪。 “难道你看的还是什么武林秘籍呀?”林蔚暗自瞥了一下嘴。 “我看的其实是一套教材呀,是公司内部技校用的一套教材,对了。。。”李华勇把目光转向大老杨:“。。。我记着压在杨工枕头底下就有一本。。。对对,我说的就是那一套。” 原来是那套书啊,可能除了两位香江人不明所以,华夏建总几位都露出了然神色。 李华勇说的那套书,是我国50年代就已经出版的一套普及型建筑业工具书。书名都是“如何当好一位施工员”,“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测量工”之类的。书的内容非常浅显,讲述的是建筑施工最基本的知识。不过这套丛书涵盖面非常广,内容非常全面,并且真正做到了通俗易懂,体现了我们国家老一辈建筑人的功底。后世国内建筑业所谓“施工八大员”,“施工十大员”之类的说法就是从这套书开始。 简单的说,这一套丛书就类似于“十万个为什么”,是建筑业的“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丛书早年经常被选作国内很多建筑业技校的教材,到90年代之后还偶尔可见,因此现在能压在大老杨枕头底下并不奇怪。 “原来是那套书啊。。。” 李华勇突然听到陆于泉轻叹一声,并且他的表情好像变得很奇怪。 “怎么?陆总也知道这套书吗?”李华勇对陆于泉询问道。 “咳咳,以前偶尔翻看过。。。” 正当陆于泉准备含糊敷衍过去的时候,旁边的林蔚却把眼一瞪: “我泉叔可是姓陆,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这套书!” 这下李华勇就更奇怪了,难道这丫头也知道这套书吗?看来这丫头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傻嘛。对了还有,老陆是姓陆没错,可为什么姓陆的就一定要知道这套书呢?这是什么逻辑? 林蔚看到李华勇在那发愣,心里莫名其妙感到畅快: “你不是知识面宽见多识广吗?你不是连泉叔都夸你水平很高吗?那么你知不知道,泉叔其实和你说的那套书很有渊源。” 姓陆的,渊源。。。姓陆的,渊源? 李华勇突然一震:难道老陆是。。。那个旧上海的。。。那个浦东小木匠的。。。后人? “原来陆总是陆老先生的后人啊,失敬,失敬。。。” 第二六章 准备蜕层皮 “你竟然还知道先祖?” 见到李华勇如此作态,陆于泉眼中闪出一丝异彩。他盯着李华勇看了半天之后发出一句感慨:“现在在大陆还能记得先祖的可是不多。” 李华勇正色道:“是的,现在知道的可能不多,不过我相信,如果将来有人编纂中国的现代建筑史,那么陆老先生肯定能占据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 陆于泉面露沉思,表情复杂,过了好一会后,他像是不愿意继续这个话题。他换了一副表情,话题又扯到李华勇身上,他摆摆手笑着对李华勇说道: “本来我一直对李生很好奇,按说以你的年龄,本来没道理懂那么多的,可是你这家伙倒好,不仅做起事来踏实肯干,而且该精明的时候精明,该老练的时候老练,即讲原则,又懂变通,这完全就是一个小狐狸嘛,大家说是不是呀?” “哈哈哈哈。” 听到老陆这样评价李华勇,项目部几位就像是配合一样笑了起来。当然,唯一没笑的就是林蔚。其实林总监开始也有笑的,只是当李华勇的目光从她脸上扫过的时候,她白了李华勇一眼,然后很快收敛笑容。 陆于泉再次摆摆手,他指着那台全站仪继续说道: “本来我一直很奇怪,这到底是哪里冒出来的妖孽?不过看到李生刚才的表现,看到他只用一次就能学会全站仪的操作,我现在一点也不奇怪了,这世上毕竟还是有天才存在的,这世上总有那么一些人是与众不同。” “嘿嘿,您过奖了。” 李华勇口中虽然在谦虚,心里却乐开了花。李华勇刚才为什么要露一手呢?那当然不是他真的想装逼显摆,他真正的目的,其实就想等到别人这样一个评价。 穿越到现在,李华勇已经表现出太多的不同寻常之处。李华勇不是那种不通人情世故的小年青,这样的“不同寻常”是好事吗?不管别人怎么想,反正李华勇自己认为不算什么好事。 有了刚才的表现后,李华勇就能为自己的“妖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比方说: “李华勇这家伙为什么什么都懂?这完全不像是一个只有18岁的农民合同工嘛,这家伙的一身本事到底是从什么地方学来的呢?” “听他自己说,他的知识都是从那套教材中学来的。” “可是,就那样一套简单的教材,他就能练出这么高的一身本领吗?要知道有很多人都说,以李华勇的水平,那是很多普通工程师都比不了。” “这个。。。应该可以吧,虽然建筑学中也有很多高深的知识,但是你要知道,在施工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有90%以上都是那些最基础的东西,假如他真的把那套教材都弄通咯,他拥有这样的表现并不奇怪。” “你这样说好像是有那么一点道理啊,不过还有一个问题:那套教材的内容虽然浅,不过胜在量大啊,几乎涵盖施工中所有工种,听说他只学了几个月,几个月就能把这些东西都学全了?” “你真是个笨蛋,你没听说那个家伙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吗?别人也许学不会,但是李华勇就不是问题,何况他还那么好学,那么努力,他拥有这样的本事我是一点不奇怪。” “过目不忘!真的假的?” “嘿嘿你不知道了吧,来来我告诉你,当年李华勇学习全站仪的时候。。。一遍你知道吧,人家李华勇可是只看一遍就全部学会了。。。” 以上就是李华勇想要达到的目的了。 李华勇刚才露那么一手,他的目的当然不是纯粹为了装逼,而是为了省却将来可能遇到的麻烦。最妙的是这种方法还有一个好处,李华勇没有学过心理学,但他也知道人类心理的一个基本常识。 人类最相信什么话呢?不是别人说的话,哪怕旁人说得再头头是道,再合情合理,人类都未必相信。那么人类最相信什么东西呢?心理学家会告诉你; 人类最相信的是自己脑补出来的东西。 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后,那么接下来借仪器的事情就顺理成章。在这个时候,就算林蔚不愿意借好像都已经不行,更何况她本心也并非不愿意,刚才无非是摆摆姿态使使小性子而已,其实她这样的心态大家都懂。 敲定了借仪器的事后,大家并没有马上离开,因为林蔚还要继续当老师。虽然李华勇倒是一遍就“学会了”,不过他毕竟不是专业干这个的呀。想要对所有桩基进行全面复测,那主要还是要靠杨工他们,因此接下来的时间,就是林蔚手把手教大老杨怎么使用全站仪。 在林蔚继续当老师的时候,其他人也没有闲着,作为业主代表,陆于泉召集大家商谈整个工程下一步的安排: “来来来正好夏总和邓部长你们都在,我们来聊聊下一步的工作吧。开工到现在,打桩的问题已经被大家顺利解决了,至于下午的问题,我相信有了这台全站仪之后,有了大家的努力,这个应该也不是什么问题。不过话说回来,我现在还是有其他担心啊。” 夏明焕和邓超群面面相觑:“陆总还担心什么?” 陆于泉像是特意要考验李华勇一样,他转头对李华勇说道: “小李你来说说,你认为我现在最担心的是什么?” 李华勇沉默一会,然后一字一句说道: “生产能力问题。” 李华勇说的“生产能力问题”,是指搅拌站生产混凝土的能力。目前工程推进到这个阶段,可以说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在其他都没有什么大问题的情况下,那么浇筑混凝土这最后一道工序,很可能成为整个项目最薄弱的环节。 想起搅拌站那几台老掉牙的搅拌机,作为穿越人士的李华勇就只能摇头苦笑。这个项目总公800多根桩基,按平均桩长25米计算,所需要的混凝土大概在2万方左右。2个月左右时间浇筑2万多方混凝土,这哪怕是放在后世都是个不小的事情,更别说是这个年代了。 2个月2万方,一个月1万方,折算成平均每天都要浇筑300多方,外行人可能对此没有什么概念,但搞过工程的都知道,每天要浇筑这么多混凝土,尤其要浇筑“灌注桩”这样的“水下混凝土”,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先不说其他的,单说搅拌站的生产能力问题,这样的工程如果搁在后世的话,那没什么好说,搅拌站的搅拌能力至少要保证每24小时能够供应800方以上混凝土。可是李华勇现在看到的呢?搅拌站最大生产能力还不到每24小时500方。 说到这也许有人要问了,每天需要浇筑300多方,你一天能够生产500多方,这不是够了吗?在这里需要澄清一个概念,所谓“搅拌能力”,通常是指最高生产能力。至于实际生产能力,有施工经验的都知道,在浇筑混凝土这个环节,实际生产能力能达到最高生产能力的一半就要烧高香。 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这是因为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不仅仅只有后台搅拌,你搅出来的混凝土还要运输吧,还要通过前台作业吧,这所有的步骤都是需要花费时间。千万不能小看这些步骤,这些步骤只要稍微出点问题,就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顺利浇筑。 偏偏在这种桩基施工中,这些步骤还非常容易出问题。 其他不用多说,就单讲混凝土的运输,目前鹏城正值雨季,只要一场雨下下来,在这个泥浆横流,坑洞遍地的工地,你有时候只能看着搅拌出来的混凝土欲哭无泪,根本运送不到前台。 在座几位都算是老施工了,因此一听到李华勇提到这个问题,所有人都表情严峻默默无语。 “没有什么其他办法,现在主要看你的了。”夏明焕拍拍李华勇的肩膀。 陆于泉同样看着李华勇:“是啊,接下来这一个多月,主要就是看小李你的了。” 李华勇苦笑。他知道两位这样说,并不是真的认为自己还能想出其他的好办法。 其实在这样一种施工条件下,没有任何人能有什么其他办法。而唯一可行的办法其实和前面的人工挖孔桩差不多; 机械不够,人工来填! 手下管理着100多号工人的李华勇,他是决定工程能不能顺利完成的关键。 “准备蜕层皮了。”李华勇心里默默想到。 第二七章 喝茶 时间来到了1984年8月底,在这一天,当李华勇安排完最后一批人工挖孔施工,他长舒一口气。在这一刻,他真想大喊一声:总算熬过来了。 的确,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李华勇忙得是四脚朝天,干得是昏天暗地。他没日没夜在工地忙碌着,他的身影出现在工地每个角落。他本来只准备蜕一层皮的,只是在鹏城的烈日骄阳下,蜕了几层皮他自己已经记不清楚。 不过还好,这一切都即将结束。虽然工程还没完工,总共800多根桩现在才完成一半,不过李华勇心里清楚,最忙碌,最难熬的一个阶段已经过去。做工程也有高峰低谷之分的,在过去的一个月,就是整个桩基施工的最高峰期。等到过了这个阶段后,后面将会越来越轻松,工程的进展也会越来越顺利。 “总算快到收获的季节了,只要再过一个多月,我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桶金应该就能到手了吧。。。”李华勇心里是这样美美憧憬着。 李华勇这样没日没夜的忙碌,这当然不是他的觉悟有多高,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李华勇其实完全就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 穿越者都是孤独的,而孤独者往往心怀恐惧。自从莫名其妙穿越到这个世界以后,什么是驱赶恐惧的最好办法呢?李华勇是个俗人,他想不出其他办法,他只知道自己首先必须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尽快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这是李华勇唯一能想到的。 只有金钱,才是孤独者的立身之本,只有金钱,才能让李华勇不那么恐惧,这也是最近一个月来,李华勇如此拼命的原因。 想起自己和项目部签订的那份协议,李华勇心情愉快。根据前一段时间的施工状况,李华勇清楚如果工程能一直这样顺利进展下去,如果后面没有什么意外发生。那么自己在这个项目上的收益很可能大于自己的预期,当然,同时也很可能会大大出乎雷建军他们的预料。 桩基施工只剩下最后一个多月时间了,这后面还可能出现意外吗?虽然未来无法预测,但是李华勇认为不会。以他丰富的施工经验,他坚信后面没有意外发生。 在这个项目上已经干这么长时间了,李华勇以他的踏实肯干,以他的吃苦耐劳,已经收获绝大多数人的好评。他现在不仅在工人中树立威信,在项目部拥有很好口碑,甚至连业主那群香江人都对他很有好感。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前面两项且不去说他,目前在“人和”这项,李华勇几乎可以获得满分。而对于一个工程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李华勇认为从来就是“人和”最重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李华勇根本想象不出还可能出现什么意外。 李华勇甚至认为,如果这样的工程还会出现意外的话,那老天对自己这个穿越者就太不公道了。李华勇前世也爱看yy小说,运气好到逆天的穿越者他见过,各种匪夷所思的好运他见过,甚至各种脑残不合理的幸运者他也见过,他唯一没有见过的就是运气不好的幸运者。 一位穿越者还能运气不好?那绝对是小概率事件啊。李华勇绝不相信这种事情还能落在自己身上,说实话吧,这其实也是他信心来源之一。 “小李,你先盯着这根桩,等下打完混凝土后到我办公室来喝茶。” “好嘞。” 向李华勇发出邀请的是业主代表陆于泉。当然,所谓“喝茶”其实是一句客套话,意思是让李华勇在浇筑完混凝土后向他汇报一下。不过自从上次借仪器以后,老陆好像一直对李华勇另眼相看,他有事没事就喜欢找李华勇聊天。再加上平时接触增多,彼此之间也越来越熟悉,两人的交流也多了起来。 而李华勇呢,他觉得老陆和其他香江人不一样。这年代的香江人,大多数香江人的感觉不要太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到了后世以后,大多数香江人的感觉不要太别扭。而老陆好像就没这个毛病,这也是李华勇愿意和他打交道的原因。 “要说你们这个工厂吧,一边生产集装箱,一边还做纸质包装,集装箱的情况我不清楚,但是这个包装厂的前景可是看好。外面的那块空地,估计是你们预留的二期吧?要我说啊,你们二期干脆全部做成包装箱厂得了,我保证你们能赚得盆满钵满。” 当天晚上,李华勇如约到老陆办公室“喝茶”。由于今天不算特别忙,老陆还真的泡了一杯茶递到李华勇面前。目前两人也算是比较熟悉了,因此除了工作之外,两人偶尔也会聊聊其他话题。 “咦?想不到小李还对这些东西有研究啊,那你快来给我说道说道,你凭什么就那么看好纸质包装厂?如果你说得有道理的话,说不定我还真建议我东家这样做。” 李华勇刚才只是随口有感而发而已,他没想到陆于泉居然这么感兴趣。作为一名穿越者,他看好纸质包装简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其他的不说,就说那些白色家电,冰箱,彩电,洗衣机,甚至到电饭锅等等等等,哪一个不要用到纸质包装?李华勇虽然不是干这一行,不清楚里面的成本和利润是什么情况。但就算不是暴利,以未来国内的恐怖需求,可以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都会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产业。 “你的意思是说,我们这个纸质包装厂将来肯定是不愁订单?” 李华勇很笃定的说道:“那是当然,我这样跟你说吧,如果你们能做出信誉,在内地能疏通渠道,光是内地的订单你们就能接到手软。最最保守,10年,10年之内你们不用担心订单问题。。。” 李华勇在那里侃侃而谈,从国内政治形势讲到世界经济形势,从一个农民工的日常聊到香江娱乐圈的八卦,半个小时都不带停歇。这就是作为一名穿越者的优势,他虽然对很多东西一知半解,真要让他往深里讲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讲一些表面上的东西,聊一下潮流上的东西,装装神棍预测一下未来,那当然就是穿越者的强项了。 总之李华勇一通神侃之后,老陆听得那是如痴如醉,聊得兴起,老陆甚至还把林蔚叫进来,继续聆听“李生”的高见。 “照你说的,内地对白色家电的需求量既然那么大,那我们干脆也建一条生产线得了,不过到底做什么好呢?你这个小天才有什么建议?” 李华勇翻翻白眼,心说哥们只是个搞建筑的,那什么冰箱彩电的我哪里知道那么多。再说了,我也不了解你们“林氏集团”的底细,我哪里知道你们擅长做什么?你这是让我提建议吗?我怎么听着像是找茬。 李华勇瞥了林蔚一眼,这时他不仅觉得林蔚是在找茬,更对林蔚对自己的称呼很不习惯。自从上次让她教自己使用一次全站仪,本来李华勇对她是能躲就躲。但是没有办法,由于林蔚挂了一个总监理工程师的名头,从理论上,他接触林蔚的次数应该比陆于泉还要多。李华勇虽然已经尽量绕着走了,但两人打交道还是在所难免。就算经过上次那次事后,两人的关系算是有所缓和。横眉冷对的时候少了,但她和自己说话的时候,李华勇怎么听怎么觉得有点阴阳怪气。 “什么建议?我建议什么都不做,就单做这个纸质包装就最好。” “为什么呢?” “这个。。。林总监,美国的洛克菲勒家族你应该知道吧,你知道他们是做什么起家的吗?” “洛克菲勒?知道啊,他们是做资源的,靠石油起家。” “嘿嘿,你搞错了吧,我怎么听说洛克菲勒是靠买水起家,当年在美国西部刚刚发现大油田的时候,很多人匆匆忙忙进去找油,只有洛克菲勒反其道行之,他在沙漠里面买起了水,结果呢,那些找油的没几个赚到了钱,反倒是他这个买水的发了大财,你说是不是这样啊?” 李华勇当然不是真的清楚人家洛克菲勒到底是靠什么起家,对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其实李华勇自己都表示怀疑。在他看来,这样的故事更像是后世网络上流行的那些段子,其真实性值得商榷。 李华勇之所以讲这个段子,是因为他知道故事真不真实并不重要,关键是和眼下的话题契合,而且,这个段子看上去还很有道理。 李华勇注意观察两个人的表情,他心里得意,因为他发现自己讲了这个段子后,无论是林蔚还是陆于泉都陷入了沉思。 “李生高人啊,那集装箱呢?李生怎么看待集装箱这个行业?” 听到老陆把话题越扯越远,李华勇心里暗暗叫苦。心说你这是把我当成什么了?我只是一个搞建筑的而已,我不是包打听,更不是万事通。在这个时候李华勇下定决心,在这以后装逼的事情真的要少干,否则的话很容易让自己难受。 “我只是听说。。。你们香江的包船王都准备上岸。” 面对老陆的问题,李华勇只能含含糊糊来上这么一句。 没想到他这话一出,林蔚和陆于泉同时脸色大变。林蔚更是脱口而出: “那怎么办?” 李华勇再也受不了了:“怎么办?我怎么知道怎么办,喂喂我说你们两位,话题别扯太远啊,如果我什么都知道的话,那我还用在这工地上这么辛苦?” 两人醒悟过来,陆于泉冲李华勇笑笑,林蔚的脸色也恢复正常,在脸色恢复正常的同时她还白了李华勇一眼: “你不是挺能的吗。。。” 就在李华勇准备找个理由撤退的时候,他的救星来了。 “哈哈,原来陆总和林总都在啊。。。咦?小李也在?那正好正好,我正好要找你们,哈哈。。。” 来人是项目经理雷建军,他好像碰到什么喜事,一副很开心的样子。见到他的到来,三人纷纷起身客套。老陆一边帮他倒茶一边笑道: “看雷经理这副模样,好像是碰到什么喜事呀?说来听听,也让大家都高兴高兴。” “喜事的确是喜事,陆总,我今天是来请大家吃饭的,请大家一定要赏脸啊。” 嗯?听说雷建军要请客吃饭,屋子里3人同时愣住了。要说在一个工程项目上,迎请吃送的事情在所难免。尤其是到了后世以后,乙方请甲方吃吃喝喝,那简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是像今天这种情况,由乙方老大出面宴请甲方老大,这种情况还比较少见,哪怕到了后世以后,这种情况都非常少见。 到底发生什么事? 第二八章 雷雨彤 就在雷建军来到业主办公室的同时,在工地的另外一边,乙方项目部的工程部所在地,整间办公室灯火通明。 今天是轮到夏明焕在工程部值班。由于桩基施工的特点,那都是需要24小时连轴转的,那么与之相对应,项目部相关管理人员自然也需要连轴转,而在这其中,工程管理部又是首当其中,他们需要直接处理具体施工中出现的很多问题。 蛇口这个项目部总共30多号管理人员,其中工程部的施工技术人员就占据将近一半。但即便如此,在如今施工高峰期,整个工程部的人手依然非常紧张。夏明焕虽然算是整个项目最高管理层之一,但他毕竟是工程部的直接领导,因此在这重要关头,他也经常需要值通宵班,非常辛苦。 现在是晚上8点左右,整个工程部办公室人员进进出出,其忙碌程度和白天没有什么两样。 “。。。夏总,这根桩已经进入中风化了,达到终孔要求,持力层的岩层样本和桩长都已经在现场得到确认,请你在这份验槽报告上签个字。。。” “。。。夏工夏工,这根人工挖孔桩应该达到设计标高了吧?。。。是的是的,我的钻机准备就位,我是来办一下交接手续。。。” “。。。夏总,请你签署一下这份混凝土搅拌令。。。” 整个工程部人来人往,工地上不停有人进来找夏明焕办事。这个工程已经开工有一段时间,各种程序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大家在工程部的办公室见到夏明焕也不是一次两次的。 不过今天稍微有点不同的是,几乎所有人都被夏总工身边的女孩所吸引。不熟悉的人会惊叹于女孩的美丽。而熟悉的人则会冲女孩一笑: “彤彤来了?” 这个女孩大概十七,八岁年龄,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她眉宇之间有种超越了她年龄的惊人的美丽,清澈明亮的瞳孔,弯弯的柳眉,长长的睫毛微微地颤动着,白皙无瑕的皮肤透出淡淡红粉。 瓜子形的脸型,留一头短发,弯弯的眉毛下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再加上将近1米7的身高,这一切本来只能用“英姿飒爽”来形容。可这个女孩给人感觉不一样,虽然衣着朴素,但是在一颦一笑之间,仿佛那灵韵也溢了出来,清丽脱俗的气质自然流露,让人不得不惊叹于她清雅灵秀的光芒。 她好像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如此的外貌,如此的外形竟能给人一种可爱感觉,让人很容易心生亲近。 这个女孩的名字叫做雷雨彤,是雷建军的宝贝女儿,也是雷建军今天为什么要请客的原因。 “夏叔叔。。。”女孩闪着一双漂亮到心悸的大眼睛对夏明焕说道,很显然两人以前的认识的。 “。。。这个叫墩子的是谁呀?怎么我在你这才待一会,最少听到别人八次提到他的名字,他是我们公司的新同事吗?” 听到雷雨彤提到李华勇,夏明焕笑了。作为工地最忙碌的人之一,尤其因为手下管理着100多号工人,李华勇对整个工地的影响无处不在。 “墩子特意交代过,要我来项目部办手续。。。” “我是听阿勇这样说的,他说应该如何如何。。。” “我是勇哥叫我来的。。。” 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大家对李华勇的称呼五花八门。有叫“小李”的,也有称“李工”的,有叫“阿勇”的,甚至还有叫“勇哥”的。当然,大家叫的最多的,那还是李华勇的小名兼外号:墩子。 “他呀,你说的这位墩子那可是个大人物。。。”夏明焕和雷雨彤开玩笑道: “。。。他是这个工地权力最大的那个人。” “他比我爸还大吗?” 夏明焕先是一愣,然后哈哈大笑:“应该算是吧,你爸在这总共才管着30多号人,而人家呢?人家墩子手底下可是管着100多号人。” “这位墩子叔这么厉害?” 墩子叔?夏明焕再次哈哈大笑。 雷雨彤对“夏叔叔”的反应迷惑不解,因为她刚才可是亲耳听到,有一个30多岁的工人进来和夏明焕聊天时,他称呼“墩子叔”为“勇哥”。 “墩子叔?哈哈哈哈。。。”夏明焕依然忍俊不住,他对雷雨彤解释道:“这个墩子虽然是个大人物,不过他却不是什么墩子叔。。。” 说到这里夏明焕像是想起了什么,他看了面前的女孩后继续说道: “你说的这个人呀,他的年龄应该和你差不多,因为我听说他和你还是同一届的,如果他今年不是出来打工,而是像你一样去参加高考的话,没准你们还能成为大学同学都不一定。” “啊?!” 在这一刻,雷雨彤甚至没空去思考自己刚才叫“墩子叔”这样丢脸的事情了,这时候她心中的惊讶和好奇无以复加。 今年刚刚被申城济同大学土木工程系录取的她,可是从小就在别人的夸奖和表扬声中长大。简单的说,雷雨彤就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不仅老师喜欢,家长骄傲,旁人也为之交口称赞。比如每年放暑假的时候,当自己去父亲的工作地点探亲时,父亲那些同事总是拿自己为例教育自己的孩子。 就拿面前的夏叔叔来说吧,想起夏叔叔家里那个小屁孩。。。雷雨彤心里就好笑,因为夏叔叔老拿自己举例教训他家小孩,他都不知道这为自己拉了多少仇恨。 可是这位“墩子”好像有所不同,少女的心敏感无比,她能清晰感觉到夏明焕对待自己和对待那个叫“墩子”的人态度上的不同。 夏叔叔是很喜欢自己没错,他也经常夸奖自己也没错,但这种喜欢,那种表扬,都是长辈对晚辈的喜爱和赞赏。 可是他对那位“墩子”呢?雷雨彤能听得出来,在大家刚才提到这个人的时候,夏叔叔就不仅是“赞赏”这么简单了,在他的言语之间,甚至夹杂着一丝对这个人的钦佩和尊重。 没错,就是这种感觉了。其实还不仅是夏叔叔,刚才这间办公室来来往往那么多人,当这些人提到那个人时,几乎所有人好像都是这种态度。 这也是刚才“墩子叔”脱口而出的原因。 现在听说这个人居然和自己差不多大,在几个月前,他甚至和自己一样是一位高中毕业生。雷雨彤的惊讶和好奇在所难免。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少女开始向夏明焕打听李华勇的事情。 时间到了晚上9点左右,夏明焕也许是被雷雨彤问得不耐烦了: “彤彤你今天刚到应该累了吧?还是早点回去休息,反正为了祝贺你考上大学,你爸爸已经决定明天晚上请客了。嗯嗯,你明天就可以认识他。” 第二九章 勇哥 第2天傍晚时分,李华勇来到项目部驻地,参加雷建军举办的家宴。 整个宴会其实非常简陋,为了庆祝女人考上大学,雷建军并没有大操大办,只是在项目部自己的食堂里面简单开了两桌。这样的规模,说实话连项目部自己的管理人员都没法全部坐到台面上。 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由于正值施工高峰期,前面的施工现场任何时候都不能缺人。雷建军这样安排,大概也是为了确保有一半左右的管理人员还能坚守工作岗位。而除了项目部自己的管理人员以外,雷建军也只请了李华勇,林蔚和陆于泉3个“外人”。 整个宴会又显得非常隆重和热闹,当李华勇来到这里的时候,整个项目部都洋溢着一股喜庆的气氛。在这年头,任何家庭如果有小孩能够考上大学的话,都称得上是非常了不起的大事。更何况这个项目部几乎所有管理人员都是雷建军的老部下,大家在一起转战南北,感情深厚。 李华勇来到食堂的时候,宴会其实已经开席,除了坐在台面上的两桌外,整个食堂人来人往,非常热闹。那些没法上桌的管理人员正在排队打饭,这些人的脸上同样洋溢着高兴的笑容,仿佛是自己家的小孩考上大学一样。不少人轮流上主桌上去敬酒。 “小李,这里。。。” 坐下主桌上的雷建军一眼就看到刚进来的李华勇,他热情的招呼李华勇到主桌上面入座。李华勇观察主桌上面情况,除了夏明焕,邓超群,以及陆于泉和林蔚这些人外,还有两位是自己第一次见。其中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应该是雷建军的夫人,而另外一位漂亮得有点过分的女孩,那应该就是本次宴会的主角,考上国内重点大学的雷雨彤。 李华勇在观察雷雨彤的同时,雷雨彤也在观察李华勇。 不过雷雨彤对李华勇的第一印象却并不怎么样。 这个人的身高大概在1米75左右,身材魁梧,体型偏宽,一副忠厚老实像。雷雨彤一看到这幅模样她就差点想笑,因为她突然明白这个人为什么会有“墩子”之名。 身上是“华夏建总”最普通的那种工作服,脚上是一双解放鞋,一双沾满泥巴的解放鞋。这个人的头上还带着一顶安全帽,尽管已经来到食堂,这个人的安全帽依然系的十分整齐。可能是长期在太阳底下暴晒的缘故,这个人的整张脸晒得黝黑,黑中透红。这个人的脸上虽然挂着淡淡的微笑,不过在雷雨彤看来,那张挂着笑容的脸蛋毫无特色,令人讨厌倒是不至于,但绝对没有任何亮点。 如果说这个人还有什么可取之处的话,那可能只有他的一双眼睛了。雷雨彤觉得奇怪,这个人明明睡眠不足,他的双眼还布满血丝,可偏偏就是这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却显得特别明亮,特别有神。他的眼神中透露着一丝从容,透露着一丝。。。睿智。 雷雨彤很奇怪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个人的脸庞明明还显得非常稚嫩,看到这个人后,雷雨彤就知道夏叔叔他们说得没错,这个人的年龄应该不大,最多最多也就只比自己大个一到两岁。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位算是自己同龄人的人,自己在他的眼神中竟然能够看到睿智? 雷雨彤一度怀疑自己的感觉出错,可是在看到这个人的那一刹那,雷雨彤实在找不出更合适的形容。 让雷雨彤觉得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当爸爸招呼这个人入座的时候,这张圆桌坐着3位女性,3位女性原本是挨着坐的,自己的左手边是妈妈,右手边是那位叫林蔚的香江姐姐,由于只有这里的位置比较宽松,爸爸竟然安排这个人坐在自己身边。 “林总监,稍微让一让啊,让我在这个地方挤挤。啧啧,要说雷经理对我可是没得说,竟然把我安排在两位美女当中。” 这个人先冲自己笑笑,又冲那位香江姐姐笑笑,最后他竟然说出这样一句话。 雷雨彤偷偷看向林蔚,这个时候的她可能还不知道“女王”这个形容,但是自从林蔚来到这里以后,雷雨彤真正体会什么叫做“女王”范。就在之前,这位香江姐姐除了在和自己说话时候略显亲热以外,对其他任何人都是不假颜色。别说是其他人了,哪怕是自己的父亲在和她交谈的时都显的拘谨。 可是这个人居然敢跟她开玩笑? 更重要的是,这个人的玩笑话开起来是那么自然,而那位叫林蔚的居然没有一点抗拒? 白眼是丢给他一个白眼,可雷雨彤看到林蔚那个白眼后,她再次对自己的感觉产生怀疑。雷雨彤发誓,在林蔚刚才那个白眼中,她看不到任何厌恶,甚至看不到任何不满,反而有一股若有若无的撒娇意味? 雷雨彤同时还有另一个奇怪感觉:当这个人坐下后,整张饭桌的气氛为之一变,林蔚身上的“女王范”莫名消失,这个人的气场好像稳稳压着林蔚一头。 “来,这个送给你,祝贺你考上大学。” 正当雷雨彤在胡思乱想的时候,这个人突然和自己说话,在吓了一跳的同时,雷雨彤脸颊通红手足无措,同时把求助的目光投向自己的父亲。 既然是雷建军的私人宴请嘛,而且还是祝贺子女升学这种事情,李华勇当然是要有所表示的。这如果搁在后世,最简单也最省心的办法就是送个红包。不过在这个年代嘛,李华勇考虑半天还是送个礼物合适。 礼物很简单,一支钢笔,一本还算漂亮的笔记本而已。当然这样的礼物在这个年代还是很拿得出手,毕竟花了李华勇十多块钱。李华勇今天之所以来晚,一是要提前安排现场工作,第二就是要准备这个礼物。 “既然是小李一份心意,那彤彤你就收下吧。” 雷建军是这样和女儿说道。雷建军并不是那种虚伪的人,要说这份礼物放在这个年代虽然还算贵重,但雷建军知道李华勇承受得起---要知道目前人工挖孔桩已经接近完工,李华勇能有多少利润?雷建军差不多心里有底。因此他连客套话也没说,直接指示女儿收下。 “收了人家礼物要说谢谢,快说谢谢这位。。。这位。。。”说这话的是雷夫人,可她不知道李华勇怎么称呼。 “叫我勇哥就行。” 还没听到其他人开口,雷雨彤首先听到这样一句话。 “谢谢勇哥。” 雷雨彤几乎是条件反射般的脱口而出。而她这句话一说出口,很快引来众人哈哈大笑,笑得雷雨彤莫名其妙,同时也笑得她满脸通红。 “墩子,小李,李工,李调度,阿勇,勇哥,在这么多的称呼中,你这家伙最想听到的也许就是别人叫你勇哥吧?只可惜别人这样叫称呼你都名不副实,只有彤彤样叫你你才可以受之坦然。所以你才急匆匆让人家彤彤喊你勇哥吧。” 听到这样的解释,雷雨彤的脸变得更红。同时让她再次觉得奇怪的是,说这句话的人居然是林蔚? “女王”居然也会开玩笑?在这个人来了以后,像林蔚这种人居然也会开玩笑? “其实林总监,我认为你也可以叫我勇哥的。” “滚!” 雷雨彤看到李华勇的脸转向那一边,也不知道他说了什么或者做了什么,她突然看到林蔚堰息旗鼓,本来刚起来的势头很快下去,同时她的脸色也微微变红。 雷雨彤没有看清,不过坐在林蔚另一边的老陆可是看清了。 李华勇刚才只是比划了一个口型而已,这个口型如果用粤语发音,那就是“莲花”二字。 “这到底是个什么人呢?” 在这一刻,雷雨彤对旁边这个人已经越来越好奇。 第三零章 代沟 时间来到1984年9月。在9月初,每当李华勇在工地巡视的时候,他突然多了一个尾巴。 这条靓丽的小尾巴,那自然就是雷雨彤。由于她即将进入大学学建筑,用她父母的话说,现在就要到工地上去体验体验,好对自己以后从事的行业有个初步印象。 这个让雷雨彤提前“体验生活”的重任很自然的落到李华勇身上。这里面有几个原因,第一个是虽然项目部的管理人员众多,但大家基本各有各的侧重点,比如管安全的管安全,管质量的管质量,施工员负责施工,技术员负责技术。真正管全面的除了项目部几位领导外,好像就只有李华勇一个人。 以李华勇现在的位置,由于他管理着整个工地最庞大的一支队伍,虽然他并不是项目部的领导层,甚至整个项目部所有管理人员都可以对他发指令,但他的工作毕竟涉及方方面面,和整个项目几乎所有职能部门都能产生交集,这也是雷建军戏称他为“调度”的原因。因为这个原因,由他带领雷雨彤“体验生活”再合适不过。 第二个原因,也是因为这个项目的桩基施工已经接近尾声,随着度过最开始的磨合期,随着整个工程最高潮的通过,大家的配合越来越熟练,施工速度越来越快,整个工程的进展也越来越顺当。 建筑施工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施工速度越快,施工管理人员的事情反而越少。这其中的道理不难理解,施工速度很快,说明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很少。而施工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呢?无非就是处理施工中遇到的问题。现在问题少了,那么施工管理人员自然也跟着轻松下来。 现在的李华勇就处在这种状态,所以他有大把时间带着雷雨彤在工地晃悠。 第三个也是最重要一个原因,自从那天晚上家宴后,雷雨彤好像对李华勇特别感兴趣,她特别喜欢和李华勇在一起。每次来工地的时候,她其实都不是和李华勇一起来的,要么跟夏明焕出来,要么跟邓超群他们出来,可是每次回去的时候,她基本上都是跟李华勇分手。 “。。。建筑学其实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啊,比如这样的桩基施工,你想做好这一类的工程,起码地质学和岩体力学的一些知识你要有所涉及,你看工程部摆的那么多岩土样本,技术员需要根据那些样本来确定一根桩能不能终孔,那么怎么确定呢?这就需要用到地质学的知识了。。。” “。。。这一道工序叫做“清孔”,这是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很重要的一道工序,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呢?这是因为在孔桩终孔和浇筑混凝土之间还有另外一个工作要做,那就是下钢筋笼。你知道下钢筋笼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而孔桩里面又存在大量泥浆,在下钢筋笼的这段时间里,孔桩底部很容易形成一层很厚的沉渣,而一旦沉渣太厚,很容易影响桩基质量。清孔的作用就是要把这些沉渣清出孔外。。。” “。。。我之前为什么说造泥浆是桩基施工最重要的问题,你现在应该有所理解了吧?泥浆水过稀,起不到护壁作用,泥浆水太浓,光是这个清孔问题就让你头疼,更关键是如何配置最合适的泥浆水?这是你在书本上学不到的,这需要操作工人拥有丰富的经验。。。” “。。。这些四四方方砖头一样的东西叫做“混凝土试块”,为什么要做这种东西呢?主要是为了质量检测,比如说这个工程完工以后,你怎么知道这些桩基是不是合格?混凝土的强度有没有达到设计要求?你总不可能在每根桩基上挖一块出来去做检测吧?这就是这些试块的作用,在每次生产混凝土的同时,都要做一批这种试块。大家就是通过这些试块判断这些桩基有没有达到质量要求,甚至判断你在施工中有没有偷工减料。。。” 面对好奇宝宝一样的雷雨彤,李华勇每次就是解答这样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简单,但那也要看是什么人啊。李华勇自然是信手拈来,随口而答,但听在雷雨彤耳中就完全不同。 像什么“岩体力学”,像什么“混凝土试块”,听着李华勇口中冒出来的一个个专业性词汇,那绝对是逼格满满啊,如果说这些话的人是雷建军或者夏明焕也就算了,可偏偏这个人是李华勇,那是几个月以前和自己一样坐在中学教室里的人。 两天之后,雷雨彤对李华勇的好奇不减反增,而且随着彼此熟悉,雷雨彤的问题也越来越八卦,越来越私人。 “勇哥你今年到底多大了呀?” “这个。。。应该快20了吧,总之你叫勇哥肯定是不会错的。” 说实话李华勇还真不知道现在这幅身体到底是什么年龄。要知道现在连身份证都没有,想知道年龄只能去看户口本,而出来打工显然是不可能带上户口本的。至于根叔他们说自己18岁,李华勇认为这也不一定靠谱,因为咱们中国人报年龄的时候有“虚岁”和“实岁”的说法,李华勇完全搞不清楚按照“李家坳”那里的风俗习惯,根叔他们报的是“虚岁”还是“实岁”。 见李华勇在那支支吾吾,没想雷雨彤却愈发来了兴趣: “那你的生日呢?你的生日是哪一天?你自己的生日总该知道吧。” 李华勇心中苦笑,这个。。。还真不知道。有心随便报一个吧,或者报自己前世的生日什么的。李华勇又觉得不合适,因为以后总归会有身份证这种东西出现的,如果让别人知道一个人连自己的生日都乱说。。。 没有办法之下,李华勇只好这样回答:“喂喂,我说彤彤,难道没有人告诉你,随便打听别人的年龄是很不礼貌的事情吗?” “嗯?你说什么?” 看雷雨彤一副懵懂模样,好像完全搞不清楚自己在说什么。李华勇这才反应过来,类似于这样的观点,那还要等到“读者文摘”之类的杂志在国内风行,大家才建立起这样的概念。这类杂志有两个特点:一是心灵鸡汤,给大家灌输各种各样的心灵鸡汤。第二是小资情调,在国内不遗余力的推广小资情调。 只可惜现在才是1984年,中国还并没有进入“小资情调”流行的年代。 “代沟啊。”李华勇只能这样在心里感慨一句。 “不知道吗?这个你可以去问你的莲花姐姐,她会告诉你为什么不能随便打听别人的年龄。” 听到李华勇叫林蔚小名,雷雨彤顿时乐不可支,这还是李华勇昨天刚告诉她的: “真的假的?你怎么知道林蔚姐的小名叫莲花?” “不是你那样,应该是这样。。。”李华勇用粤语念了一句“莲花”后: “我当然知道,我是听老陆。。。对,就是那个陆总这样叫她的。” “我还是不信。” “为什么不信?” “因为我从没听过你这样叫她呀。如果你敢当她的面这样叫她的话,那我就相信你说的是真的。” 李华勇哑然失笑:“你真是个笨蛋,你见过谁斗地主的时候先把王炸甩出去的。。。对了你都不知道什么叫做斗地主,这样说吧,杀手锏你总知道,她的这个小名啊,那就是我手中的杀手锏,用来对付她的杀手锏。。。”说到这里李华勇有点洋洋得意:“。。。你没见她有点怕我吗?她为什么害怕我?其实就是害怕我叫她小名啊。但是你要知道,像杀手锏这种东西可是不能轻易使用,否则一旦用多就失灵了。” 雷雨彤格格只笑;“你真狡猾。” 两人既然提到林蔚,这时雷雨彤突然想起什么: “对了林蔚姐前两天回香江去了,今天也不知道回来没有?” “要不看看去?” “走,看看去。” 两人一前一后向业主办公区走去。李华勇喜欢往业主办公室跑,那还真没有其他意思,主要因为在整个工地,也只有业主办公室这边条件最好。这大热天的,连雷建军的办公室都只有一个破吊扇,只有业主办公室这边装了空调。 说穿了李华勇就是去“蹭凉快”的。 “对了彤彤,你不是不信她叫莲花吗?要不等下你喊她一声莲花姐试试看?” “我。。。我也不敢。” “没事没事,我不敢不代表你不敢,我是还要在这继续和她打交道,而你过几天就要跑了。” “可是。。。” “来来我现在来教你说粤语,跟着我念。。。” “莲花姐。”李华勇用粤语念了一句。 “莲花姐。。。” 第三一章 魅力 李华勇和雷雨彤来到业主办公区,并在陆于泉的办公室见到林蔚。 “小李来了?又是来“蹭凉快”?” “对对,就是来蹭凉快,您忙,您忙,我自己来。。。”见老陆准备起身招呼自己,李华勇连忙阻止,然后自己动手用办公室的茶具泡起了功夫茶。 泡完茶之后,李华勇和雷雨彤就那样规规矩矩的坐着,好像这次真的就是来“蹭凉快”一样。因为他们刚进来的时候,看到陆于泉和林蔚好像正在商量什么事,既然人家是在谈工作嘛,这种情况下当然不适合上前打扰。 “。。。莲花,这一块的东西我也不太懂,我看这样吧,内业和资料这方面的事情还是你来主持,你在德国不是正好学过这些东西吗,这正好可以发挥你的强项,你也要挑起这个担子。。。” 李华勇对雷雨彤挤挤眼,意思是说“我没有骗你吧”。雷雨彤强忍住笑,一张俏脸憋得通红,看她为了避免笑出声来,忍得实在是辛苦。 老陆和林蔚两人是在用粤语交谈,雷雨彤别的当然听不懂,但是“莲花”这个词,那可是刚刚现学的。 “哎呀泉叔,都跟你说了别叫人家的小名。。。” 陆于泉一愣,不过当他看到林蔚飘忽不定的眼神后,老陆心里暗笑。自己这样称呼林蔚已经叫了10多年了,从林蔚很小的时候起自己就这样称呼她,可她以前也没有什么不满啊?甚至在别的人面前这样称呼她,她同样没有什么反应。 怎么唯独到了这个大陆后生仔面前。。。 其实在李华勇刚才进来的时候陆于泉就已经注意到,林蔚除了和那位小姑娘打声招呼外,根本就没和李华勇说话,但她的注意力已经不集中了,和自己谈工作的时候就已经有点漫不经心。 是谁吸引她的注意力?是那位小姑娘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可惜呀。”老陆在心里叹息一声。 要说这位大陆后生仔真是不错啊,他足够优秀,优秀到出乎自己意外的地步。但他和林蔚之间显然是不可能的,身份和地位上的差距,是横在两人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至于李华勇能够吸引林蔚注意,老陆倒是一点都不奇怪。这世上有那么一种人,你如果把他扔在人群堆里,他不显山不显水,他平平淡淡普普通通。但只要你稍微和他接触,和他产生交集,他就能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他能让你如沐春风,他会让你心情愉悦,然后,就是无法遏制的被他吸引。 老陆含笑看了一眼正在一本正经“蹭凉快”的李华勇。真是从没见过如此奇怪的年青人,他的聪明能干是大家都见识过的,他的吃苦耐劳也是所有人都看在眼里,但这些并不是最主要的,真正让人称奇的还是这个年青人的态度,他永远不卑不亢的态度! 自己这次来大陆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这个项目立项到开工,从政府高官,到普通工人,自己和形形色色的人打过交道。但是说实话,自己见过故作姿态的,见过刻意讨好的,甚至还见过奴颜婢膝的,但是在这位年青人之前,自己还真没见过能像他这样,做到真正的不卑不亢。 就拿这个项目的项目经理雷建军来说吧,这已经是个非常厉害的人物,他在和自己交往的时候,基本上也能做到不卑不亢,但无论如何,在雷建军的不卑不亢中,总有那么一点“装”的成分,下意识的低人一等怎么都掩盖不住。唯独这个年青人,他的不卑不亢是完全发自内心,纯属自然。 陆于泉有时候自己都觉得奇怪,自己和这个年青人明明身份差距巨大,可自己为什么就是喜欢和他交往,就是对他青睐有加呢?这就是这个年青人的魅力了。 这个年青人有这样一种能力:他会让你在和他交往的时候,假如你在他面前拿捏作态,假如你在他面前故意端着,要怎么说呢?可能连你自己都会觉得自己已经落入下乘。 这是一种品质,一种非常高贵和稀有的品质。正是因为这个年青人拥有这种品质,这才让他魅力四射。 老陆先看看李华勇,又含笑看看站在自己身边的林蔚,最后再看看坐在李华勇身边的雷雨彤。 “这小子的魅力真大呀。。。”陆于泉再次在心里感慨一句。 为什么林蔚一碰到李华勇,就总是显得进退失距呢?还有他身边的那个小姑娘,这才认识几天呀,就被他迷得三五六道的,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了。 “小李呀。” “嗯?陆总什么事?” 老陆见林蔚反正已经无心工作了,那就干脆让他们年青人多交流交流,正好还可以继续观察一下这个年青人的其他本事。 “是这样的,你知道林总监刚从香江回来,她是根据香江那边的情况,再结合这个项目的特点,制定了一套内业资料管理规程。你知道的,这样的管理规程还要提交给雷经理和夏总工他们一起讨论啊,只有大家都认为合适才好通过。小李呀,你知道我们对大陆这边的情况不怎么熟悉,这不正好你今天过来了吗,因此我就想请你来先看一看,帮我们看看有没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啊,如果能帮我们提提意见那是最好了。” “别别,你知道我就是一带工人干活的像,内业资料这些东西,那都是夏总工和邓部长他们的事呀,您说您让我来看着合适吗。” 李华勇虽然口中是这么说,不过他却很自然的接过陆于泉递过来的那一套资料范本。 生产经理管外业,项目总工管内业,这是国内施工企业的常规。李华勇前世是搞技术工作的,他穿越之前还是单位的副总工程师,因此从某种角度说,内业资料这些东西才是李华勇真正最在行的啊。 虽然自己现在变成一个民工了,变成一个小包工头了,从理论上说,这些内业资料神马的已经和自己没多大关系了。但老陆既然这样说,出于职业习惯,李华勇还是习惯性的接了过来,他还真想看看这年代的内业资料是什么情况。 李华勇接过这套据说是从香江过来的范本后,他先是漫不经心的翻看,谁知他越看越吃惊,越看越惊讶,很快的,他就深陷其中。 3分钟过去了,5分钟过去了 “哼!装模作样,虚伪。” 林蔚冷眼看着若无旁人的李华勇,也不知道她哪来那么大邪火。 又过了几分钟,李华勇终于抬起头,他似笑非笑的看着林蔚: “请问林总监,这一套东西,是您弄出来的吗?” 第三二章 伪先进 “林总监,这份东西是不是你弄出来的呀?” 林蔚却装作没听到李华勇的话,她来到雷雨彤面前:“彤彤什么时候开学?” 雷雨彤先看看李华勇,再看看林蔚:“很快了,我们15号左右开学,再过一个星期我就要去学校报道了。” “彤彤是申城的济同大学是吧,济同大学的建筑系可是很强,到学校好好学,可不要像某人那样,就知道在那不懂装懂。” “嘻嘻,林蔚姐姐,你怎么知道我们学校的建筑系很强呀?对了对了,我听说林蔚姐姐是在德国读的大学,而我们学校最初也是由德国人创办的,所以你才对我们学校很了解,是这样吧?” “咦?是谁告诉你我是德国念的大学?” 雷雨彤偷偷看了李华勇一眼,不再说话了。 林蔚再次对李华勇横眉冷对:“哼!” 陆于泉乐呵呵的看着眼前一幕,最后他跑出来打圆场:“小李呀,我见你刚才看得那么认真,怎么样?你看过我们林总监弄出来的东西后,有什么感受?” “呵呵,挺好的,没什么感受。” “别谦虚嘛小李,你自己是不知道,其实刚才谁都看到你那副若有所思状,你说没想法谁信?你呀也别藏着掖着,我前面不是说过,请你看这份东西就想请你提提意见。” “真要我说?” “那是当然,是不是呀林总监?” 当李华勇的目光投向林蔚的时候,再次换来一个白眼:“哼!” “如果要说我的感受吧,我对这份东西只能给出八个字的评价。” “哦?哪八个字?” “脱离实际,主次不分。” “你。。。” 毫无意外的,林蔚立刻处在暴走边缘。这份东西是林蔚的心血,为了弄出这个资料管理范本,她不仅特意跑回香江查找相关资料,还借鉴了一些目前欧洲最先进的施工管理办法。对于这份东西,林蔚自己是非常满意的。 虽然因为这个人是那个可恶的李华勇,林蔚根本就没指望能从李华勇口中听到表扬,但他居然如此“毒舌”,将自己的心血贬得一文不值,这还是林蔚没想到的。 在下一刻,林蔚居然没有暴走,林莲花同学怒极而笑:“哼哼,那我倒要请教李大工程师了,我这份东西怎么就主次不分了?又是怎么脱离实际了?” “如果我没说错的话,你这套东西的核心是质量管理,以提高工程质量为目标,而你用的方法,是西方标准化管理的那一套,是这样吧?” “你。。。你怎么知道?” 李华勇苦笑,心说我怎么可能不知道,哥们前世就是专门干这个的,而且一干就干了十多年,最后还被哥们干成了国内权威。 李华勇说的这个东西,就是著名的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其实李华勇在刚翻看这份东西的时候,就觉得这东西有点眼熟,虽然还很不完善,很不成熟,但林蔚弄出来的这份东西,已经有后世iso9000系列的影子。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该组织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非政府间国际标准化机构。成立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该组织成立的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促进标准化及有关工作的发展,以利于国际贸易的交流和服务,并发展在知识、科学、技术和经济活动中的合作,以促进产品和服务贸易的全球化。 这个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巨大,尤其是在工业界,到了后世,iso组织制定的各项国际标准,在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该组织的100多个成员国家和地区的认可。这个组织的影响力简直是无处不在。 就拿我们国家来说吧,我们经常能从广告中看到:“某某产品获得某某某认证。”或者说“某某产品通过某某某认证”。好像不这样说就不够时髦,不这样说就体现不出逼格。 这个习惯是从哪来?其实大部分都是从iso那里学来。 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在建装行业内,大家习惯把这套东西称之为“贯标”。贯标贯标,“贯彻标准”的意思也。到了后世以后,这一套东西非常流行,被当做一种自发的,主动的,先进的管理办法在国内广泛推广。在很多行业里面,大家只要一提到什么“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管理经验”。这套东西就很容易被拿出来说事。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质量管理体系真有那么先进那么神吗?李华勇并不这样认为。 前世的李华勇就是靠这个吃饭的,在国内整个建筑行业里,只要说到“贯标”,那“李副总工”绝对是赫赫有名。有那么一段时间,李华勇就是依靠这个本领,经常加入到什么“专家检查团”,“专家验收团”中,这倒是给他提供了不少混吃混喝的机会。 不过李华勇虽然是这方面的专家,这个东西也给他私人带来不少好处,但李华勇依然认为,这个质量管理体系根本称不上什么先进。尤其对于建筑业来说,李华勇甚至认为: 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根本就不适合建筑业! 首先说说这套体系的“先进性”吧,按照西方人的说法,认为这套质量保证体系首先诞生于美国军品使用的“军标”。 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防部吸取二次世界大战中军品质量优劣的经验和教训,决定在军火和军需品订货中实行质量保证。即供方在生产所订购的货品中,不但要按需方提出的技术要求保证产品实物质量,而且要按订货时提出的且已订入合同中的质量保证条款要求去控制质量,并在提交货品时提交控制质量的证实文件。这种办法促使承包商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据说当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大概在1978年以后,这套质量保证标准被引用到民品订货中来,英国制订了一套质量保证标准,即bs5750。随后欧美很多国家,为了适应供需双方实行质量保证标准并对质量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在总结多年质量管理实践的基础上,相继制订了各自的质量管理标准和实施细则。 看到这样的介绍,大家会觉得这样的东西很先进吗?有必要学习这样的“西方国家先进管理经验”吗?没那么玄乎的。大家只要想想我们国家2000多年前的“车同轨,书同文”,想想大秦帝国为什么能横扫六国?秦国的军队为什么会比其他国家的军队更强大?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 秦国的做法和美国国防部的做法一个思路:武器生产标准化! 像这样的东西,还有什么“先进性”可言?还有什么必要从西方引进?并且当做什么“先进管理办法”到处吹嘘? 前世的李华勇喜欢看yy小说,尤其喜欢看历史文。在网络上,好的历史网文固然不少,但也有一些小说实在让人无语。 就拿这个“标准化”来说吧,很多作者喜欢把这个当成穿越者的“金手指”,在某个朝代,穿越者提出“标准化”的思路用于武器生产,在被别人“惊为天人”的同时很快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 嘿嘿,能不能建立起强大的军队且不去说他。但李华勇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穿越者绝不可能被咱们的祖先“惊为天人”。 想想这是2000多年前秦朝就有的东西,难道这种思想上的东西还会失传不成?不会的!也许其他东西会失传,但这种思想和方法上的东西基本不可能失传。 当然话又要说回来,自从秦朝以后,在我国的历朝历代中,那种大规模,标准化的现代工业模式大生产确实少见,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初中的政治课本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过来影响生产力。 我们的祖先真的已经把“标准化”忘记了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这种方法之所以在后世少见,首先一个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我们的祖先知道这种方法并不适合当时的生产力。 另外一个,我们中国人是特别讲究“以史为鉴”的,秦朝是唯一采用这种生产方式的朝代,但是大家都知道,秦朝的寿命短啊,“二世而亡”。这才是这种方法“失传”的原因。 第三三章 可追溯性 说完iso的“伪先进性”,再来谈谈为什么说这套质量管理体系并不适合建筑业。 在后世,相信很多工程技术人员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特别害怕“贯标”,一旦自己所在项目需要“贯标”了,需要按照iso9000系列的那套质量管理体系来运行。那么好了,这个人绝对会被这套看上去非常“高大上”的东西虐得飘飘欲仙。很多技术人员宁愿多跑外业,宁愿在工地上风吹日晒,也不愿意参与和“贯标”有关的工作。 李华勇自己也参与过很多“贯标”项目,无论是参与自己单位某些项目的贯标,还是作为一名“专家”去检查别人的贯标,李华勇可以很负责任的说:能够百分之百达标的项目,他一个都没有遇见过! 李华勇甚至可以很肯定的说:哪怕是在全行业范围内,也很难看到那种能够百分之百达标的项目。李华勇不敢说一个都没有,但这个比例绝对非常低,而且这个比例不是以百分比记,而是以万分比,十万分比记。在一万个项目中,能够找到一个完全达标的项目就相当不错。 这就是一个有趣而值得反思的问题了。到底是因为咱们中国人完全没有质量意识,根本就做不出质量好的产品?还是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就有那么差,连一个质量管理体系都适应不了?事情的真相当然不是这样的。 假如有那么一项制度,当这个制度制定出来以后所有人都适应不了,那么你认为这是人的问题呢还是制度的问题?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当然是制度的问题! 对于建筑行业来说,iso9000系列就是这样一种有问题的管理体系。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呢?对这套质量管理体系稍微有点了解的人都清楚,这样一种管理方法,其核心思想是追求产品的共性,比如你生产彩电,生产冰箱,生产洗衣机,生产手机。。。假如你能生产出完全一模一样的产品,其中没有废品,没有残次品,那就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了。你如果真能做到这点,那你就可以很骄傲的对外界宣布:我的产品,牛逼。 而这个,就是所谓“标准化”的特点了,iso9000系列的精髓就在这里,这也可以认为这是这套管理体系的最高追求。 那么为什么说这套管理体系并不适合建筑业呢?因为建筑行业追求的是个性! 建筑业的产品当然就是建筑物,各种各样的建筑业。在这个世界上,有完全一模一样的建筑业吗?没有的,一个也没有。 就像一句俗话是这样说:一个人无法两次踏足同一条河流。这句话放在建筑业内也适用:再牛逼的人也无法造出两栋完全相同的房子。这就是建筑业的特点,这就是建筑产品有区别于其他工业产品的地方。 即便你是完全相同的设计,放在不同地点,甚至放在不同季节,你的施工方法都会不一样。放在南方你就要考虑防水,放在北方你就要注意防雪。放在海边你就要准备防台风,放在地震活跃带你就要思考防震。在夏季施工你就要考虑抗高温,而到了冬季施工你就要考虑防冻。。。 建筑产品都是追求个性的,而iso9000系列追求的却是共性。你用追求共性的管理办法去生产一个追求个性的产品。这在思路上不是南辕北辙吗?这样一种“先进管理办法”,就真的适合建筑业吗? 说到这可能有人就要问了:你既然不认可这套管理体系的先进性,你甚至把这套管理方法贬得一文不值。那么为什么这套管理体系在后世能那么风行,有那么多企业对这套东西趋之若鹜呢? 应该说这个问题才算是真正问到点子上了。 iso9000系列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高大上,更谈不上什么先进性。但这却是一个标准,是一个西方人制定出来的标准。 “标准”这东西厉害呀,不是有一句话是这样说:一流国家卖标准,二流国家才卖产品。在iso这个问题上,就很好的诠释了“标准”的作用和意义。 在真实历史中,当这套标准制定出来不久,欧盟就对外界宣布:任何产品想进入欧盟国家,都必须取得iso9000系列的认证。 你的产品想卖到我们国家吗?对不起,你的产品经过这个认证吗?你想到我们这里来投标吗?对不起,贵公司先通过这个贯标再说。。。 这才是iso9000系列的真正意义所在了。你可以把这个看成一个标准,看成一道门槛。更重要是你要认识到:这其实是一种话语权,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的一道话语权。如此而已! “哼,就知道装模作样,刚才还大言不惭,现在怎么不说话了?” 林蔚的话把李华勇从回忆中拉回现实。 李华勇再次似笑非笑的看了林蔚一眼。在真实历史中,iso9000系列的1.0版本要到1987年才颁布,不过考虑到林蔚是在德国求学,她现在就能弄出这个东西并不奇怪。要知道在西方世界中,除了美国以外,也就德国人和英国人对这套标准最为热衷。 李华勇能够看得出来,林蔚的确在这个范本上花费了很多心血,也体现出还算不错的专业水准。当然这也要看她遇到的是谁了,对于李华勇来说,后世成熟的iso9000系列都不放在他的眼里,更别说林蔚现在弄出来的还算雏形的东西。 要怎么教育一下林蔚呢?李华勇稍微组织了一下语言: “林总监,我刚才看过你这份东西,质量管理啊,如何确保工程质量?这就是你这份东西的核心内容,我想这应该也是你编制这份东西的目的,这样说应该没错吧?既然这样,那么我就有另外一个问题想请教林总监了,你既然通篇都是在讲质量管理,那么您认为,工程质量管理的核心又是什么呢?或者说,你站在一个管理者的角度,你认为在一个项目建设中最需要把握住哪点,才能比较好的保证工程质量?” “这个。。。” 林蔚还真的答不上来。李华勇的问题看似简单,但是这样的问题太笼统了。换句话说,李华勇的问题有点“形而上”。对于“形而上”的问题,一般人是不好回答的。 别说是林蔚了,就连一直在旁边看戏的陆于泉都被这个问题难住,老陆思考半天也不得要领。见林蔚被李华勇问住,老陆乐呵呵的说道: “那小李你认为呢?你认为工程质量管理的核心是什么?” 李华勇没有马上回答老陆问题,他继续似笑非笑看着林蔚。 林蔚终于被李华勇盯得受不了: “李大工程师倒是说呀,我还真想听听你的高见。” 李华勇微微一笑: “工程质量管理的核心很简单,就四个字:可追溯性!” 第三四章 受打击的林蔚 “可追溯性!” 李华勇就简简单单四个字,其实就道尽质量管理的真谛。要说林蔚和陆于泉都算是懂行的,他们听过李华勇的话后,经过短暂思索,老陆含笑点头,林蔚则哑口无言。 “勇。。。勇哥,什么叫“可追溯性”呀?” 问这话的却是房间里唯一外行雷雨彤,李华勇冲她一笑: “彤彤,你知道法国的波尔多吗?” “知道呀,法国波尔多处于典型的地中海型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天温和多雨,特别适宜葡萄生长,因此那里是举世闻名的葡萄酒生产区,被誉为法兰西葡萄酒圣地。” “嗬,你的地理倒是学得蛮好。。。”李华勇随手给雷雨彤戴上一顶高帽子后继续说道:“世界上适宜葡萄生长的地方还有很多呀,那你知道为什么就波尔多的葡萄酒最有名吗?” “为什么?” “这主要是因为呀,那里的酒庄在酿制葡萄酒的时候特别用心,所有过程都能交代得清清楚楚。比如他们生产一瓶葡萄酒的时候,从原料生产过程,也就是葡萄的生长过程他们就注意控制。比如说这些酿酒用的葡萄来源于哪些葡萄树?这些葡萄树是什么年份种植?每年在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然后又是在什么时候结果、什么时候采摘?他们都有人专门盯着,然后做好记录。到了后面的酿造过程呢,那后面的酿造过程就更严格了,比如采摘下了的葡萄在什么时候压榨?什么方法压榨?是人工压榨还是机械压榨?压榨完后什么时候发酵?在什么温度下发酵?发酵过程第一次沉淀和换桶是在什么时间?第二次沉淀。。。” “哎呀呀,这样生产出来的葡萄酒一定很好,听你这样说我现在都很想喝了。” 还没等李华勇说完,雷雨彤就叫了起来。而一旁的陆于泉同样频频点头,他知道李华勇是用这样的比喻,解释什么叫做“可追溯性”。 只有林蔚的反射弧显得比较长,她疑惑的对李华勇说道: “波尔多的葡萄酒真是像你说的那样酿造吗?我在欧洲那么长时间我怎么不知道?” 李华勇大笑:“其实我也不知道的,不过我想啊,就算以前他们不这样酿造,以后都会这样做的。我想请问林总监了,假设,当然我仅仅是在假设,假设波尔多的那些葡萄酒酒庄真这样做,他们在买葡萄酒的时候,把葡萄酒的酿造过程做成一个宣传小册子,然后再加上什么“珍藏版”或者“典藏版”之类的字眼,对于这样的葡萄酒你是不是特有购买的欲望啊?恐怕在原价的基础上加价10倍都无法阻挡您购买的热情吧。。。” 林蔚只是反射弧略长,她并不是真傻,因此在李华勇这样调侃的时候,她已经和老陆一样明白了李华勇的意思。 “哼!” 林蔚丢给李华勇一个白眼,这是她今天第n次丢给李华勇白眼。 李华勇对林蔚的白眼毫不在意,他笑嘻嘻的转向雷雨彤: “林总监不肯说就算了,彤彤你来说,你说假如你碰到这样的葡萄酒,你会不会觉得它特别好?特别想买下来呀?” “这个。。。好是觉得很好,不过加价10倍可能太贵了吧,如果只加价一点点的话。。。不不,如果只加价一倍。。。”雷雨彤做豪气状: “如果只加价一倍我肯定买。” 李华勇再次大笑,这次是真正畅快的大笑: “你这个笨蛋,怎么能只加价一倍呢?你只加价一倍谁买呀?我跟你说必须得加价十倍呀,因为只有这样某些人才会趋之若鹜。。。” “为什么呢?”雷雨彤对此表示不解。 李华勇却不愿对此过多解释。目前的中国,连“小资情调”都还不怎么流行,更别说取代“小资情调”的“土豪心态”了。后世土豪们的想法,那肯定不是这个年代的人能理解的,因此李华勇只能含含糊糊的说道: “这个嘛,等你长大以后就能理解了。” 李华勇没有注意到的是,等他说完这句话后,雷雨彤的脸莫名其妙为之一红。为了掩饰脸红,她急急忙忙岔开话题: “对了勇哥,我刚才问你什么叫可追溯性,你怎么说起波尔多的葡萄酒啊?” “我刚才讲述的其实就是可追溯性啊,只不过是葡萄酒酿造过程的可追溯性。” “哎呀!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李华勇已经不用再进行过多解释了,连雷雨彤这样的外行都听得懂,李华勇相信其他人应该更听得懂。 李华勇刚才讲述的,不就是生产一瓶葡萄酒的“可追溯性”吗?如果你了解一个产品的“可追溯性”,当然前提是这个“可追溯性”是真实的。你会不会觉得这个产品的品质很高,逼格满满? 最最起码,你会不会觉得这个产品的质量有保证? 葡萄酒的酿造过程是这样,那么建筑工程呢? 建筑工程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只要你在施工过程中把握住“可追溯性”,任何一道工序,任何一次作业,你都能交代得清清楚楚。如果真能做到这点的话,那么连外行都可以想象:这样的建筑肯定是让人放心的,这样的建筑产品,在质量上肯定有保证。 而这个“可追溯性”,也就是建筑施工中质量管理的精髓。是质量管理的牛鼻子,你只有抓住这个牛鼻子,才算抓住质量管理的重点。 对于这样的道理,作为“总监”的林蔚当然是一听就懂的。因此当她看到雷雨彤一副恍然大悟模样,林蔚的情绪突然变得低落。 因为她突然想起那份花费自己诸多心血弄出来的东西。如此简单连外行人一听就懂的道理----在这一刻,林蔚觉得自己特别没有,觉得自己之前弄出来的东西简直就是垃圾。 更让林蔚气愤的是,那个可恶的家伙好像还嫌打击自己没够: “彤彤,你现在知道“可追溯性”的重要了吧?不过你知不知道,用这种方法来控制工程质量是哪个国家发明的吗?” “啊?你刚才不是说是波尔多的葡萄酒庄园吗?” “当然不是他们,我告诉你吧,最先发明这种办法的,那还是咱们中国人。” “咱们中国人?哪个人?” “并不是哪一个人。。。”李华勇再次大笑:“。。。彤彤你如果有机会去北京故宫,或者去看南京的古城墙,你会看到很多砖头上,都刻有工匠的名字,你知道这些名字是起什么作用的吗?” 这个问题就太简单了,雷雨彤几乎是脱口而出: “我知道呀,“可追溯性”嘛。” 说到这里雷雨彤甚至脑洞大开:“勇哥你说我们中国人出去旅游的时候,都喜欢到处刻字,比如说某某某到此一游什么的,是不是也和这个习惯有关呀?” 李华勇愕然,随即大笑: “哈哈哈有道理,有道理,这可能就是“可追溯性”的副作用吧。。。” 李华勇在那兴高采烈,可林蔚的脸色却变得一阵红一阵白。 最后还是老陆看不下去了,他跑出来打圆场: “咳咳咳,这个这个,小李呀。。。” 李华勇含笑看着老陆: “陆总,您说。” 第三五章 品性如何 陆于泉也没有其他意思,他只是见李华勇说得头头是道,然后以林蔚没有经验为借口,请李华勇帮忙,帮助林蔚完善这个质量管理制度和内业资料管理范本。 “我才不要他帮忙。。。”没等老陆说完,林蔚率先叫了起来。 不仅是林蔚,听了陆于泉的要求后,李华勇也面露为难之色,说实话这个忙李华勇还真不怎么愿意帮。 首先一个是自己目前的身份问题,自己现在是什么?自己现在就是一个小包工头。以自己目前的身份,实在不适合做这种工程师才干的事,否则做多了的话,这让夏明焕和邓超群他们怎么想? 另外一个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李华勇本身就是这方面的专家,他清楚这样的东西有多麻烦,什么报验项目和非报验项目的确定,检查项目和检验项目的区别,竣工资料涵盖的内容。。。总而言之一句话,这些东西也许不算太难,但却非常麻烦,繁琐无比,弄这样一份东西需要花费大量精力。 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李华勇现在每天都累得要死,而且他又是知道这些东西有多麻烦的,所以他实在不愿意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活。 “这个。。。我说陆总,其实您知道的,我刚才也就是在信口胡诌,乘机发发牢骚而已,。。。对了还有林总监,要说你这份东西吧,其实还是相当不错的,对于我刚才说的话,您就当我胡说八道好了,您可千万别往心里去。。。” “哼!” 对于李华勇这个假得不能再假的态度,林蔚再次以一个白眼回应。 没想老陆的态度却异常坚决,这个时候的他甚至摆出业主代表的架子: “不行小李,这个忙你必须得帮,如果你还不愿意的话,那我就去向雷经理反应情况,由他出面把你借调过来。。。”顿了一顿之后老陆换了一种口气: “小李呀,我知道你自己有很多事情,这段时间也辛苦你了。不过在大家的努力下,目前整个工程的进展还算顺利,你也应该不会像前段时间那么忙了。而且你也知道,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桩基在这个月就要完工,因此林总监手上的事就已经提上议事日程,这件事件不能再拖了。我想哪怕就是为了我们大家合作愉快,这个忙你也不能不帮吧?” 老陆既然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李华勇也不再矫情: “好,那就谢谢陆总给我提供蹭凉快的机会了。” 说完这句话后,李华勇又微笑着对林蔚伸出了手: “借陆总吉言,合作愉快。” 林蔚鬼使神差的伸出手和李华勇握了握。刚握完手林蔚心里就后悔,准确的说,其实是在刚伸手的时候就后悔,不过既然手都已经伸出去了,这个时候总不能缩回来吧? “我。。。我怎么会跟这个家伙握手?不过这个家伙的手,好像。。。很温暖啊。。。” 既然手都握了,那么这件事就算定了下来。接下来一段时间,李华勇成为整个工地最受人羡慕的那个人。 他不仅更加频繁的跑去业主办公区“蹭凉快”,而且蹭凉快的地方,也由“陆代表”的办公室转到“林总监”的办公室。还不止这些啊,人家李华勇在蹭凉快的时候,还天天能带着一个小尾巴。 要说在建筑工地上本来就没有多少女性,而像林蔚和雷雨彤这样的漂亮姑娘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李华勇现在享受的待遇,那是想不被人羡慕都不行。 当然,羡慕归羡慕,却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非议。一来李华勇虽然更加频繁的往业主办公区那边跑,但是他并没有影响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他照样把整个工地管理得井井有条。二来人家李华勇往业主那边跑,那是甲方的陆总亲自邀请的呀。 现在整个工地的人都知道:甲方的陆总好像特别喜欢李华勇。没人搞得清楚,他怎么就和李华勇那么投缘。 要说陆总在整个工地上的口碑不错,这人平时还是比较通情达理,并不是那种傲慢无知的甲方。但由于立场不同,在一个项目上,甲方和乙方平时总会有些矛盾,总会在某些问题上产生争执的。 但无论多大的争执和矛盾,只要是李华勇出马,只要是李华勇代表乙方的立场出马,他好像总能说服陆总,总能最大程度的维护乙方利益。这可是包括雷建军在内的项目部几大巨头都无法做到的事。因此对于李华勇“蹭凉快”的举动,大家羡慕归羡慕,非议的人却不多。 但无论如何,非议的事情总是在所难免。比如说,徐丽娟同志。 “老雷,你对那个小李,对对对,就是那个很精神的小伙子,你对他的情况了解吗?” “你是说李华勇啊,不算特别了解,只知道他原来在鹏城世贸那边做事,是一个相当能干的人,怎么了?” “那你知道他老家在什么地方?父母都是干什么的?家里有兄弟姐妹吗?” “听说是来自南江省的农村吧,具体什么地方我就不太清楚。至于他的父母。。。我倒是听工地上的工人说过,据说小李自小父母双亡,由他舅舅拉扯大,对对,他的舅舅你应该也见过,就是昨天来食堂扛猪肉的那个,大家都叫他根叔。李华勇这小子,天天买那么多猪肉,他们那里的伙食搞得比项目部还好。。。喂喂,我说你怎么突然想起问这个?” 徐丽娟同志无语的看着自己的丈夫:“我说你这个人,你没见我们家彤彤天天和他在一起吗?而且我怎么觉得,我们家彤彤好像有点黏这个小李?” “没事,彤彤马上就要读大学了,而且学的还是土木工程,现在有机会是该多往工地跑跑,也好对自己未来的专业有个初步印象。。。”雷建军漫不经心说完这句话后,好像才刚刚醒悟过来: “你。。。你说什么?我们家彤彤黏李华勇!这。。。这小子,他敢对我女儿耍流氓!” “呸,你这人说话怎么这么难听。”徐丽娟先是瞪了自己丈夫一眼,然后继续说道:“所以我要多问清楚这个小伙子的情况呀,我倒是不担心我们家彤彤能和他发生什么,毕竟彤彤是大学生。可两人天天黏在一起的话,别人说闲话不说,总要看看这个人的品性吧?我就问你:大家觉得这个小伙子的品性如何?” “这个。。。这个家伙能干还是蛮能干的。” “我没问他能不能干。。。”徐丽娟再次瞪了自己丈夫一眼:“。。。我来这也已经好几天了,这个小伙子的能干我知道,整个项目部的人都在夸他能干。我是问这人的品性,你觉得他的品性如何。” “这个。。。这人的品性应该还是不错。” “什么叫应该不错?” “这你就不知道吧,其实在工地上干活,尤其带一帮人干活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品性不好的人通常都很难服众,可这个家伙倒好,手底下管着100多号人个个都对他服服帖帖。还不止这些啊,包括我们项目部,还包括甲方那些人,只要提到他就没有不翘大拇指的。。。不对不对,这家伙有问题!我还是觉得这家伙的品性很成问题。” “啊!?什么问题?” 雷建军不说话了,露出一副非常纠结的表情。 “我说你这人怎么回事,怎么一副拉不出屎的表情。” 雷建军确实无法启齿。虽然明知道李华勇的年龄不大,虽然明知道李华勇的年龄也就和自己的女儿差不多。可是从第一次和李华勇接触起,雷建军就从没小看过这个年青人,他一直把李华勇看成自己的平辈。 雷建军可以发誓:从第一次认识李华勇到现在,自己一直都是用平辈的心态和李华勇交往的。 可是就在今天,突然听说自己看成平辈的一个人在和自己的女儿交往。。。 那酸爽,雷建军根本就说不出来。 在那愣了半天的雷建军最后叹一口气: “幸好,咱们的彤彤马上就要走了呀。。。” 说出这句话后雷大经理更加郁闷。家属来工地探亲的机会难得,在以往的时候,哪次不是想能多待一天就尽量多待一天。 可是这次,居然希望自己女儿早点离开? “这小子。。。” 雷建军咬牙切齿来了这么一句。 第三六章 自作多情 “彤彤,你怎么心神不宁的,是有什么事吗?” “没。。。没有啊。” 雷建军和徐丽娟彼此对视一眼,然后同时在心里叹息一声。 雷雨彤马上就要开学,今天就是她离开鹏城的日子。由于雷建军工作太忙,这个时候根本走不开,因此只能由她妈妈带她去申城报道。 这年头从鹏城去申城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没有动车,更没有高铁。母女俩必须先从鹏城转道羊城,再从羊城坐火车去申城。这马上就要去赶车了,可女儿今天举止奇怪,其实从今天一大早开始,她就显得心绪不宁。你看现在都还没有离开工地,她就在那里磨磨蹭蹭,并且到处东张西望。 雷建军和徐丽娟都是过来人,如何还能不会明白女儿的那点小心思。 “都是因为那个小伙子吧?彤彤是在等那个小伙子来送她。上次来的时候每怎么注意,这次倒要仔细观察一下。。。”徐丽娟心里这样想到。 “应该是因为李华勇,彤彤的心神不宁都是因为李华勇。这个可恶的家伙!等下他要是敢出现的话,看我怎么收拾他,可是,这家伙会不会来呢。。。”这是雷建军在这一刻的想法。 “来了来了。。。” 其实雷建军和徐丽娟根本就没看见李华勇的影子,但是他们却知道李华勇已经来了。因为他们都把注意力放在女儿身上,女儿在这一刻情绪上的变化,她那发自内心的喜悦根本就无法掩饰。 “林蔚姐。。。”雷雨彤向着来人的方向飞奔而去。 雷建军有点郁闷,因为他发现自己酝酿半天的情绪好像根本没有用武之地,李华勇是和林蔚一起出现的。 “来,彤彤,这个送给你,上次忘记送你礼物了,今天特意补上,到大学要好好读书喔。” “谢谢林蔚姐,这是什么呀?” “这是一套制图笔,我特意从香江给你带过来的哟。。。” 自从李华勇和林蔚出现后,其实一直就是林蔚和雷雨彤在那互动,在那交谈,在那不停的叽叽喳喳,这期间李华勇一句话也没说,他就微笑着站在一旁。不过雷建军夫妇的注意力都放在李华勇身上,尤其是徐丽娟。 “。。。嗯,这小伙子虽然皮肤有点黑,不过看上去还是蛮精神的嘛。长相是普普通通,不过他这人往那一站。。。我怎么感觉他和其他年青人不一样?举止沉稳,眼神清澈,这个小伙子,好像还有一种非同一般的气度啊。真是奇了怪了,不是听说他今年还不到20吗?他是怎么修炼出这种气质?这也难怪彤彤喜欢黏着他。。。” 当徐丽娟用丈母娘看女婿的目光审视着李华勇的时候,雷雨彤和林蔚的话好像也讲完了。当雷雨彤来到李华勇面前的时候,雷建军夫妇看得更加仔细。 “勇哥。” 雷雨彤一张俏脸红扑扑的,她含笑看着李华勇,只说了这两个字。 李华勇同样报以微笑:“到学校好好学,记住,学建筑的,理论联系实际最重要。” “知道了。。。”说到这雷雨彤像是想起了什么,嘴角挂起一丝笑意,她偷偷看了林蔚一眼,然后俏皮的吐吐舌头: “我一定好好学,争取将来设计出伟大的建筑,然后请勇哥来施工。” 李华勇哑然失笑,他突然转头对雷建军说道: “听见了吧雷经理,咱们搞施工的没地位呀,大凡是大学生,出来之后总想着搞设计,好像搞设计的总要比我们搞施工的高人一等似的。” 老雷很郁闷的看了李华勇一眼,心说你这小子是怎么跟我说话的呢? 其实李华勇倒是没有什么改变,他以前也是用这种语气和雷建军说话。现在关键问题是老雷的心态还没调整过来呀。以前老雷是把李华勇当成平辈,那么李华勇这样说话当然没问题。 可现在的问题是,老雷今天已经准备把李华勇当成“晚辈”了,尤其女儿还站在他身边的时候,那么李华勇用这种语气说话,雷建军怎么听怎么觉得别扭。 老雷张张嘴,却不知道这时候该怎么和李华勇说话。 “走了,彤彤,再晚该赶不上车了。。。”雷建军先是催女儿快走,然后又对林蔚礼貌一笑:“谢谢林总监来送彤彤啊。”对李华勇却来个不理不睬。 雷建军必须送他们母女俩去车站,李华勇和林蔚则站在原地目送他们离开。走出大概30米远的距离,雷雨彤突然回头,对李华勇比划了一个口型,看到雷雨彤的口型,李华勇笑了。 “啧啧,李大工的魅力真大啊。”李华勇的耳畔突然传来林蔚冷嘲热讽的声音。 “何解?” “你没看到彤彤和你说什么话吗?” “我近视眼,真没看清,林总监看清了吗?” “彤彤是叫你常给她写信。” 李华勇突然不说话了,他看着林蔚只乐。林蔚被他笑得心里发毛。 “你。。。笑什么?” “我就是在笑啊,林总监的国语水平有进步嘛,那么远的国语发音口型现在都能看出来了。” “你。。。多谢夸奖,反倒是你能不能有点长进啊?就只会这种阴阳怪气。” 李华勇心里暗叫可惜,这人嘛就不能太熟悉,这些天随着两人接触增多,调戏美女的乐趣也越来越少。 自己这话要是搁在一个星期以前,林蔚早就暴跳如雷了,哪像现在啊,她都学会反击了。 想到这李华勇把大拇指一翘,笑着调侃道:“林总监果然冰雪聪明,最近这段时间进步确实大呀。” 林蔚把眼一瞪:“你少跟我嬉皮笑脸,刚才的话还没找你算账呢。” “刚才的话?刚才什么话?” “就是那什么什么。。。理论联系实际之类的。” 李华勇先是愕然,接着再也忍不住笑出声来:“哈哈哈。。。刚才还夸你有长进,原来长进得很有限嘛。您放心,也别自作多情,刚才这话吧,我还真是只对彤彤说的,绝对没有任何讽刺你的意思。” 林蔚脸一红,她也搞不清自己刚才为什么会说出这话,更没想到李华勇居然会笑得如此肆无忌惮。 林蔚在羞恼之下: “谁自作多情了?你给我说清楚,谁自作多情了。。。” “好好好,林总监刚才没有自作多情,这总行了吧?” “李华勇我严重警告你,我不是刚才没有自作多情,而是我从来没有自作多情,知道吗?” “是是是,我现在知道林总监从来没有自作多情,而是我李华勇在自作多情,这总可以了吧?” “你。。。” 第三七章 准备结账 时间来到了1984年9月底,李华勇穿越来到这个世界已经将近3个月时间。随着雷雨彤的离开,随着天气逐渐转凉,整个项目的桩基工程也逐渐接近尾声。 10月1号,国庆节,李华勇难得给自己放假半天,而是跑到业主办公室去看电视。建国三十五周年的阅兵式啊,这个是非看不可。 在前世的时候,李华勇虽然看过很多次阅兵式,但唯有这次阅兵式让李华勇心印象深刻,记忆犹新。但前世那时候李华勇年龄还小,那个时候的他还只是一个小学生。现在用另外一个身份另外一份阅历重新再看一遍,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和李华勇一起看电视直播的是陆于泉,等看完整个阅兵式后,老陆对李华勇感慨道:“看来国内果然是一番新气象啊。” 李华勇听了默默无语,要说本次阅兵式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我军展现出来的军容军纪,也不是在广场溜达一圈的各式武器,而是在随后的群众游行中,由几个大学生拉出来的那个著名横幅。 那个由床单做成的横幅虽然只在电视上惊鸿一现,一闪而过,但是给人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那个横幅的意义在于:这个并非是官方安排,而完全是民众的自发行为。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像老陆这种人才会有更深感触,他比李华勇还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此他才会在看完阅兵式后,感慨国内的“新气象”。 当然,作为“过来人”的李华勇却知道事情并没有那么美好。就同样拿阅兵式来说吧。本来按照“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的惯例,五年之后的阅兵式应该更盛大才对,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呢?同样是那个广场,发生的事情只能让人嘘嘘不已。 虽然从整体上讲,中国的八十年代还称得上是一个美好时代。这是一个理想年代,这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这是一个“伤痕文学”和“朦胧诗”共存的年代,这是一个女排和老聂取得几场胜利就能让国人激动半天的时代。在这个年代里,好像所有中国人都精气神十足,大家对未来充满希望。 但是这个年代还有很多不足,经济上的落后和制度上的某些缺陷让这个时代留下了很多遗憾。 这是一个还有“流氓罪”和“投机倒把罪”的年代。这是一个还存在各种粮票,布票,肉票,几乎所有物质都相对短缺的年代。 “外汇卷”,“严打”,“剪刀差”,“万元户”,“官倒”。。。这些诞生或消失在这个年代的名词,非常鲜活的勾勒出这个时代的特征。 就在国庆节结束后的第2天,工地上传来一阵鞭炮声。雷建军冲出办公室: “谁?是谁在工地上放鞭炮?” “是李华勇那小子。” “他为什么放鞭炮?” “雷队你忘记了?今天是人工挖孔桩完工的日子,李华勇那可是早就买好挂“一万响”放在那呀,他早就等着今天呢。” 听到李华勇这个名字,雷建军面露复杂表情,他现在心里依然别扭,虽然女儿已经离开,但如何与李华勇相处?现在的老雷依然还没能完全调整好心态。 “这小子,还挺嘚瑟,老张,老张在吗?” “雷队什么事?”经营经理张永平出现在雷建军面前。 “你现在就去市里给我买封鞭炮回。。。不不不,去给我买两封,等桩基全部完工时候我们也放,一定要整得比那小子更排场。” “好嘞,我这就去。” 张永平乐呵呵的出去了。虽然他搞不清楚雷建军为什么要和李华勇较劲,但放鞭炮这种事情总是好事啊。由于桩基施工的特点,展开之后就不能停。在这样的工地待着,是很容易让人神经衰弱的。现在好了,在没日没夜忙乎好几个月后,总算见到胜利的曙光。 目前人工挖孔桩已经全部结束,在全部800多根桩中,也已经有700多根桩基浇筑好混凝土。剩下的任务虽然不算轻松,但整个项目部所有人都清楚,在合同工期还剩下半个月左右的情况下,桩基工程按时完工几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张经理,您这是去哪呀?” 张永平离开工地的时候,正好路过李华勇他们放鞭炮的地方。看着被几位工人簇拥着的李华勇,看着他笑盈盈的和自己打招呼,张永平心里感慨万千。 联想到这个项目开局时候的举步维艰,正是由于这个年青人的出现才改变了一起。是他让项目部一举打开了局面,是他让整个项目得以顺利展开。更重要的是,就算张永平现在的信心来源,有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李华勇----- 由于人工挖孔桩已经全部结束,那么李华勇手中的人手就更加充裕。当工程进展到现在,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在其他施工条件都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李华勇手下的这些工人才是保障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啊。 “小李啊,现在你的事算是差不多已经结束了,那你的工人怎么办?你现在可不能把这些工人给我退了。”张永平特意嘱咐一句。 李华勇冲他一笑:“您放心,这不还没找你结账吗?就算我想赶人,人家也不愿离开呀。我会把工人都留下,反正不就是半个月时间吗,这点伙食费我还负担得起,不过到时候请张经理签工的时候,还要请您高抬贵手呀。” 张永平哈哈大笑:“签工那是工程部的事,到时候实事求是就是,你小李为咱们项目部立了那么大功,反正到了我这肯定是不会卡你的。” 李华勇微笑道:“那就这样说好了啊。” 两人说的“签工”,是指工程中的“计时工”。 建筑施工中用工有“计时工”和“计件工”之分。“计件工”很好理解,这种用工形式也不容易引起劳资纠纷,比如像这个工地的人工挖孔桩,大家都是按“米”计算,有清晰的计量单位。项目部用这种方式给李华勇结账,李华勇同样用这种方式给工人发工资。 但是在一个建筑工地里,总有那么一些事情,是没法找到精确计量单位的。比如同样在这个工地,假如某一天下大雨,导致工地内的施工便道不够畅通,影响到混凝土的浇筑。这时候就需要安排几个工人去修路,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个修路的工钱怎么算呢? 再比如假设某一天有某位领导到工地上视察,项目部指派几位工人去搞卫生,扫扫马路,堆码材料什么的。这同样是找工人干活吧,找人家干活你总要给钱吧,那么这样的工钱怎么算?这就牵涉到建筑工地上的“计时工”。 一般来说,由于“计时工”不好计量,容易扯皮,甚至还容易产生猫腻。大家能够避免的时候都尽量避免,比如后世很多国有企业,都明文规定尽量少用“计时工”。但大家心里其实都清楚:在一个建筑工地中,“计时工”这种东西肯定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因此大多数国有企业的通常做法是规定一个比例。在一定的比例之内计时用工被视作正常。 假如超过那个比例的话,那就要承受被内部审计的风险了。 在这方面李华勇是很有经验的,作为曾经的“李副总工”,李华勇深谐其中规矩,因此他要提前和张永平打声招呼。 由于这个项目的特殊性,也由于这个年代其他条件的限制,在这个项目上产生了大量“计时工”。 如何把这些钱要回来,这是李华勇马上就需要考虑的问题了。 第三八章 第一桶金 时间来到了10月中旬,10月14号这天,随着最后一根桩基浇筑混凝土完毕,标志着蛇口工业园区“林氏集装箱厂一期”的桩基工程正式完工。 “来来来快把鞭炮挂上,这一串雷经理你亲自来点。。。” 在那根刚刚竣工的桩基边上站了很多人,所有人都非常高兴,所有人都一副如弃重负的表情。不仅有项目部买的两串鞭炮,还有钻机队的,甚至连甲方那些香江人也买了两盒礼炮跑来凑热闹,对桩基工程的顺利完工表示祝贺。 在土建施工中,桩基工程相对来说是比较难的。桩基工程的难,主要是难在这种工程的不确定性。地底下的事情,哪怕是科技再先进,也没办法全部搞得清楚。因此哪怕是到了后世,施工条件越来越好,工程机械越来越先进,在桩基施工的时候都经常出现意外。 而桩基工程又是特别讲究“连续作业”的,只要稍微出点意外,某一个环节稍微卡壳,就很可能酿成严重的质量事故。 就在雷建军他们在庆祝的时候,李华勇站在远远的地方看着,和李华勇站在一起的还有“项目总监”林蔚。这个项目的800多根桩能够如此顺利完工,李华勇认为除了“人努力”的因素,其实也靠“天帮忙”。因为桩基工程中的某些问题,有时候还真不是人力所能左右。 “林总监,你怎么不去点一串鞭炮呀?按说这样的场合,你应该亲自出面才对啊。” 林蔚把头一扭,对李华勇来个不理不睬。和大家一样,今天的李华勇也心情不错,他继续和林蔚开玩笑道: “不敢去就不敢去嘛,女孩子家不敢点鞭炮又不是很丢人的事,我真是搞不懂你,你有事没事老这样端着,你难道不觉得累?” “够了吧。”林蔚瞪了李华勇一眼,不过倒是没有发火,因为相处这么久之后林蔚已经知道,只要自己越发火,面前这个家伙就越兴高采烈。 “现在桩也打完了,你。。。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连林蔚自己都搞不清楚怎么回事,自己怎么会鬼使神差问出这样一句话。林蔚来大陆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几个月的时间足够了解很多事。比如到了现在,林蔚当然知道李华勇不是什么“李调度”。她甚至了解李华勇还不是“华夏建总”的正式职工。在这个工程完工这一刻,李华勇也就一农民,一个有点特别的年青农民。 李华勇听到林蔚居然这样问自己,先是愕然,进而大笑: “哈哈哈哈。。。还真没看出来,原来我这人还有点魅力的嘛,怎么?难道林总监还舍不得我走不成?” “你这人除了口花花之外还会什么。。。” 这下林蔚终于发怒,顿一顿后林蔚继续说道:“那是我们陆总看得起你,他说如果你愿意的话,欢迎你到林氏集团来做事。” “嗯?”这下还真有点出乎李华勇的意外,他没想都还有这样一出。不过想想也很正常,“林氏集团”刚刚进军大陆市场,在本地招募人手几乎是必然的事情。 “那就替我谢谢陆总的好意了,可惜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李华勇几乎是想都不想立马拒绝。严格来说,林蔚的这个提议还真是不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这个年代能进一家港资企业工作的话,算是非常体面的事情。君不见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很多地方领导都把自己的子女亲戚往外资企业里塞吗? 可惜李华勇毕竟不是普通人啊,作为一名穿越人士,而且是前世混得还算不错的穿越人士,他对给香江人打工有一种本能的抗拒。 “为什么不可能呢?” 面对林蔚迷惑的表情,李华勇当然不能说自己内心其实是有点鄙视香江人的,在这时候他继续选择口花花,李华勇故作惊讶对林蔚笑道: “为什么不可能?你难道不知道?这一切当然是因为林总监你呀。你看看我们现在吧,虽然我们是甲方和乙方的关系,而且是隔了一层的甲乙方关系,但是我和你开玩笑惹你生气,你照样拿我没辙,但如果我进了林氏集团就不一样的。。。喂喂,我现在高度怀疑这不是陆总的意思,而是你林总监的想法是不是?你肯定是存心想打击报复才这样说。” “懒得理你。。。” 林蔚莫名其妙脸色一红,却没有继续刚才的话题:“。。。你这人既然不识抬举,那就当我刚才的话没说。。。对了,你刚才还没有回答我,这些桩基打完以后,你下一步准备怎么办?后面的施工你还会呆在这里吗?” “后面的事情谁知道呀。。。”说到这李华勇伸了个懒腰:“。。。能不能继续在这个工地做事,那还要等我和雷经理他们谈过再说。对于后面的事情吧,我以前是没空想,而现在呢,又有点不愿想。反正等这些桩基完工后,接下来有一段相对空闲的时间,我除了要好好休息一下之外,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等着我做。” 对于李华勇所说“相对空闲时间”,林蔚还是理解的。按说桩基只是整个工程的一部分,打完桩后后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这个项目,后面还要做基础,盖厂房。但是桩基工程的一个特点,一个区别于其他专项工程的一个特点,就是施工完后立马要对桩基进行检测。否则国家有相关规定:桩基不完成检测不能进行后续施工。 这就是李华勇所说的“相对空闲时间”了----在桩基检测中,桩基的“承载力”检测是非常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而想检测桩基的承载力,首先就要求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 混凝土想要完全达到设计强度需要多长时间呢?正常情况下是28天左右。 作为慕尼黑工大建筑系的高材生,林蔚当然对这种情况非常清楚,因此她没有继续问这个问题,她对另外一个问题感兴趣: “你还有什么重要的事情?” “还能有什么?当然是结账啊,等过了今天之后,我明天就要找项目部结账了。对了,我还没问你们的工程款支付过没有?假如你们没有支付,那项目部就没法支付给我,而如果我没有拿到钱,我就没法给工人发工资。林总监你要知道,农民工工资是不好拖欠的。。。” “这个工程我们是给过预付款的。。。”林蔚白了李华勇一眼:“。。。就你做的这点事情,我们支付给你10次都够。” 说道这里林蔚又饶有兴趣的问道:“能问你一件事情吗?在这里干了几个月,你大概能赚多少钱?” 李华勇似笑非笑的看了林蔚一眼:“你这个问题可不好回答呀,林总监我能冒昧问一句吗,您今年贵庚呀?” “我今年21,其实是20周岁。。。”说道这林蔚才反应过来,她涨红着脸狠狠盯着李华勇:“哪有像你这样没礼貌的。” 李华勇哈哈大笑:“原来你也知道没礼貌呀,难道你不知道?问男人的收入,其实和问女人的年龄一样没礼貌。不过既然你都回答我了,我也告诉你吧,我赚的这点钱虽然在你眼中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我来说却非常多。你知道目前国内有“万元户”的概念,意思是说年收入过万的话,在国内就是富裕的代名词,我这几个月呢,大概赚了几十个“万元户”吧。” “怎么可能。。。”林蔚并非什么都不懂的外行:“。。。我可是知道你和他们签的协议,你的总产值也才20多万块钱,现在你跟我说你能赚几十万?” “那是当然。。。” 李华勇故作神秘的一笑:“这几个月赚的钱,也算是我李华勇的第一桶金啊,我的第一桶金,那怎么也不可能太寒碜了。要不这样吧林总监,假如我真赚了几十万的话,那我就请你喝一次酒?也好给我庆祝庆祝。” 林蔚没好气的的瞪了李华勇一眼: “去去去。” 李华勇哈哈大笑:“那我们可就这样说定了?没事的话我先告辞了,我现在就要去准备怎么和项目部结账呢。” “财迷。” 第三九章 班底 “舅,柱子,还有水生,石头,走,跟我到项目部要钱去。” 在桩基全部完工后的第2天,李华勇就带领几个工人,准备去项目部结账。 李华勇叫的这四位,算是他在这个工地上最重要的助手了。前面两位自不用说,他们其中一位是李华勇名义上的舅舅,另一位则是李华勇的表哥,因此哪怕他们俩能力不行,水平够烂,李华勇也必须重用他们,只能重用他们。更何况经过观察后发现,李华勇认为他们俩还不是这样的人。 考虑到根叔的年龄,李华勇在这个工地上并没有安排他干太重的活,而是让他负责后勤。还真别说,李华勇认为自己这个安排简直是太对了。根叔并不具备什么很强的管理能力,但他胜在处事公平,为人厚道,细致耐心。 在工地上,如果能做到这几点的话,那么管理工人就足够了。仅仅需要做到这些,那么工人们就会对你服气。从100多号人的吃喝拉撒,到工人们平时一些家长里短,根叔安排得真的还算井井有条,在这方面他算是帮了李华勇大忙。 根叔帮李华勇管后勤,表哥柱子自然就是帮李华勇管工地。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后,李华勇发现柱子这人什么都好: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还有他那一手非常不错的木工手艺。 这真是一个好木工啊,李华勇认为以李华柱的木工手艺,这如果搁在后世的话,这就是一个顶级“大工”,普通400到500块钱一天有人抢着请他。 唯一可惜的是,李华柱同学平时沉默寡言,属于典型的“闷葫芦”。这种人自己干活没问题,但管理现场显然不合适。因此在通过最初的磨合期后,李华勇又在工人中提拔了两位,那就是“水生”和“石头”。 “水生”大名叫李水生,他同样来自于李家坳,有趣的是他的年龄要比李华勇大一些,今年大概二十五,六左右,但他的辈分却要晚一辈,得管李华勇叫叔。 李水生办事稳妥,为人机灵,更重要他和李华勇一样是高中生,这可是100多号工人中难得的“高学历”呀。像这样的人,又是出身于李家坳,只要不是心术不正的那种,那肯定是要被重用的。而李华勇通过了解,知道自己这个“大侄子”确实不是那种人,那么他的提拔自然是水到渠成。 除了来自李家坳的三个人外,“石头”是李华勇这个小团队中唯一的“外人”。“石头”的名字叫石伟军,虽然他是“外人”,但是说实话,李华勇最看重的就是这个人。这简直就是一个天生的管理者啊。 石伟军的学历并不高,听他自己说只念过初中。而且他现在的年纪也不大,也才20郎当。但李华勇为什么提拔他呢?除了踏实肯干,吃苦耐劳这些共同优点外,石伟军最大特质,好像就是他特别能“服众”。 “服众”这个词看似简单,其实是相当难做到的。平时和石伟军接触多后,李华勇甚至经常生出这样的感慨;这位才是真正干包工头的料啊。 比如在这100多号工人中,自己是名义上的最高管理者,不过自己的话也不是每个人都会听的,总有一些人会阳奉阴违。但如果换成石伟军出马的话。。。嗨,李华勇就奇了怪了,石伟军的话好像比自己的话还好使,好像所有人都更愿意听他的。 这就是“服众”! 这是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你可以认为他有人格魅力,你也可以认为他天生就具备管理技巧。而国内的绝大部分包工头,最初不都是依靠这个起步的吗? 做建筑工程有个特点,就是有一个团队或者说班底非常重要,因为无论一个人有多厉害,多么的精明能干,他都不可能单打独斗的。 而今天这几位,就是李华勇设想中自己最初的“班底”。 “水生,那些签证单都整理好了吧?没遗漏吧?” “可不敢遗漏,我都复核过好几遍了,墩子叔你都说过那可是钱啊,我现在就差没抱这些东西睡觉了。” 李华勇笑笑,当一个包工头和“华夏建总”这种大型国企结账的时候,合同其实并没有多大作用,比如自己前面签订的最多只能称为“协议”,很简陋的一个东西,里面并没有规定非常详细的任务,更没有指定具体的金额。 因此这种级别的结账,其主要的依据,就是各种各样的签证单或者签工单。 比如刚刚完结的活,李华勇承包的工程内容主要分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人工挖孔桩,第二部分是搅拌站后台人工放水泥,第三部分则是各种各样的零星用工。 李华勇想和项目部结账的话,前两部分依靠“签证单”,第三部分则需要用到“签工单”。 先来说说人工挖孔桩吧,这是李华勇承接的最主要任务,也是李华勇和项目部签订的协议中最重要的内容。在刚刚签订协议的时候,双方约定这部分的合同金额暂定为24万左右。 为什么要暂定?这是因为这个24万的来源是这样计算的: 整个项目总共800根桩,每根挖10米左右,那么: 800*10*单价30元每米=24万 在这个算术式中哪个是变量呢?那当然是“挖10米”这个数字是变量。因为这个双方约定的“10米”,是根据漂石层的埋深来确定。但是在实际施工中,有可能在9米碰到漂石呢?有可能在11米碰到漂石呢?甚至有些孔桩根本就没有碰到漂石呢? 尤其在没有碰到漂石的时候,人工挖孔往往需要挖得更深,因为越是没有碰到漂石,越怕石头还在更底下,因此,12米,13米。。。直到根据岩层标本分析,确定底下再没有漂石后才上钻机。 碰到这种情况怎样计算工程量?那当然就要靠现场签证,一根桩一份签证,800多根桩就要800多份签证。 这是一个非常麻烦的过程,这又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正如李水生所说,这才是真正的钱。 这一部分的签证工作几乎都是由李华勇本人做的。但他深知做这种统计工作的道理,一个人无论再厉害,再牛逼,再耐心细致,总难免还有出错的时候。因此找个人做做复核工作总是不会错。 而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那自然就落到李水生这个“大侄子”身上。 “既然都整理好了,那就走吧。” 李华勇一行人往项目部走去,在走在路上的时候,李华勇又问表哥柱子: “搅拌站后台的活,你都和项目部的材料部门核对过吧?” “都核对过,总共2万多方混凝土,这一块大概6万多块钱,不会错的。” 李华勇面露苦笑,要不为什么说“放水泥”是比“搬砖”还辛苦的存在呢? 每搅一方混凝土,项目部给出的单价是每方3块钱。那么脏那么累的活,总产值也才6万多块。由于这部分的计量比较简单,李华勇才把这件事情交给柱子来办。 问完表哥柱子后,李华勇又把目光对准石伟军: “石头,现场签工的事是由你在负责的,这个工作不好做啊,需要和项目部各个部门打交道,那些零星用工你都找和项目部的人确认过吗?” 石伟军话也不多,他拍拍手中一大摞签证工单: “除了领导没签字外,实际用工的职能部门都已经签过字。” “那就好那就好。。。” 李华勇大笑:“那我们就快点,争取一两天之内就把钱拿到手。” 接下来大家开始忙乎,几个人开始分头行动,李华勇居中统筹安排。首先从项目部各个职能部门开始,施工,安全,质量,物质部,经营部。。。反正几乎所有部门都要跑,所有职能部门的负责人都要在决算书上签字。 由于前期工作做得扎实,再加上李华勇人缘不错,这个年代的人还算淳朴,大家并没有遇到故意刁难的情况。在忙乎2天后,到了第2天下午,一份完整的“工程决算书”已经递到雷建军面前。 “晚上你过来一下。”接过决算书的时候,老雷面无表情的对李华勇来了一句。 “您不说我也要来找你。”李华勇笑着回应一句。 当天晚上,也就是桩基全部打完后的第3天,李华勇再次来到项目部。和白天不同的是,这次是李华勇一个人过来的。 李华勇之所以一个人过来,是因为他有另外一个事情要办,一个最好不让太多人知道的事情要办。 记得还在当初签协议的时候,李华勇就和项目部约定,如果在施工中能产生材料节约,那么节约的那部分他要和项目部五五分成。 李华勇现在就是来办这件事,而这一部分,才是李华勇最看重的利润来源。所以他必须一个人来。 第四零章 邪火 吃过晚饭后,李华勇独自一人来到雷建军的办公室。 和几个月前谈合同时候的情形很像,在项目部这边,雷建军,夏明焕,张永平和邓超群这4位项目部几大巨头一字排开。而另外一边,则只有李华勇一个人。 一切又和几个月前的情形不同,几个月前彼此都不是很熟,大家在说话的时候,或者在谈判的时候都有一点拘谨和客气。可经过几个月大家一起共事,彼此之间已经非常熟悉。 当李华勇走进办公室的时候,张永平热情的和李华勇打着招呼,邓超群和李华勇勾肩搭背,夏明焕熟捻的和李华勇开着各种玩笑,一种流传在建筑行业内部,只有工程师才听的懂的玩笑。 唯一显得异常的好像就只有雷建军,自从李华勇进来以后,他不仅没有和李华勇打招呼,他甚至一直用一种很不爽的眼神盯着李华勇。 老雷的确是有理由不爽的:就在昨天的时候,老雷刚刚收到一封信,这是女儿走进大学校园之后给自己寄来的第一封家信。 刚收到女儿的家信时老雷那个高兴呀,心说女儿真是孝顺啊,和自己这个做父亲的真贴心,你看这才分开几天丫,这么厚的一封信,连用的信封都比普通信封要大上一号,可见女儿有很多话想跟自己这个当父亲的说。 只可惜等拆开信封之后,雷建军的好心情消失殆尽。因为在女儿寄来的大信封里还套着一个小信封。小信封上“转李华勇亲启”的字样严重刺激了老雷的神经,差点没让老雷暴跳如雷。 这是什么情况?敢情这封信厚就厚在里面这个小信封上面了? 看着自己手中薄薄两张纸,再看看那个厚厚的小信封,雷建军心里悲愤交加,在那一刻,他甚至很有一种撕开那个小信封的冲动。 女儿和这小子这才认识几天?好像也只有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吧?自己辛辛苦苦养了女儿18年,竟然还抵不过这小子半个月? 因此老雷现在的心情可想而知,他现在横竖看李华勇不顺眼。当然老雷现在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为人父母的,那怎么也不可能怪自己的儿女。要怪的话,那只能怪面前这小子招惹自己女儿。 只可惜李华勇还不知道自己被雷建军迁怒了,他依然在和其他几位谈笑风生。 “咳咳。。。” 雷建军板着一张脸,做威严状打断大家聊天,等大家都把目光对准他后,他先是瞪了李华勇一眼: “来办正事就来办正事,你怎么就嘻嘻哈哈没个正形。” 李华勇莫名其妙,其他几位也莫名其妙。 大概也觉得自己这个说法太没来由,雷建军扬扬手中那份“决算书”,对自己几位副手说道: “这个这个,这份东西你们都审核过了吗?难道就没有发现还存在什么问题?” 几位副手继续沉默,这时谁都发现老雷的情绪有点不对了。按照“华夏建总”这种大型央企的决算程序,决算书首先是由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签字,其次是项目部副职领导签字,最后才汇总到雷建军这里。 到了现在,夏明焕,张永平以及邓超群这几位都已经在这份决算书上签过字了。假如大家发现问题,还能在上面签字? 这时老雷自己大概也觉得自己的语气有点冲了,为了掩饰,他装模作样低头翻看起那份决算书来: “我来看看我来看看,我就还真不信了,这么厚的一本决算书还能一点问题没有?” 谁都看出雷建军现在有一股邪火,同时谁都知道老雷现在是在装模作样。这份决算书几乎经过整个项目部所有人的努力,反复的核对,反复的计算。你就这样翻一翻,你就能发现问题? 但是没有办法,毕竟老雷是老大呀,老大有邪火,身位副职的那当然只能在旁边待着。 整间办公室陷入短暂的沉默,只听到雷建军翻看决算书发出的沙沙声。 几分钟之后,只见雷建军一拍大腿: “我就说嘛,怎么可能没有问题?来看看,都来看看,这不就是问题是什么。。。” 李华勇和其他几位面面相觑,就这么一会,难道还真被他发现问题不成? 最先凑上去的是张永平,因为他是经营经理,假如决算书真有问题的话,那他就要负主要责任。 “雷。。。雷队,您看到什么地方还有问题了?” “我不是说你,我是说这小子有问题。。。”说到这老雷又瞪了李华勇一眼,然后继续对张永平说道:“正好你过来看看,看看他跟项目部借款这一项,这难道就不是问题?” 张永平又往前凑了凑,看着那份决算书: “3个月总共借款2万3.。。。这没什么问题呀?小李打的借条我们都一张张核对过的,总共就是2万3这个数字,而且我们这次决算的时候,已经把这个钱扣回来了。。。” “你也知道是2万3呀!大家来。。。大家都来说说看,这才多长时间呀?这不到3个月时间他就敢花去2万多,哪有他这样大手大脚花钱的,这不是败家子是什么。。。” 李华勇目瞪口呆,而其他几位哭笑不得。 李华勇借的这笔钱,当然是维持日常开支,是所有工人的伙食费。总共100多号人,3个月时间才花了2万多,平均一个月还8000块不到,摊到每个工人头上,平均每人每天才2块多钱。 当然这个年代大家的平均工资普遍偏低,大多数人的月工资才几十块钱。但是要知道,人家工人这几个月都是没日没夜在干活,几乎所有人的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 作为穿越人士的李华勇还经常为此感到愧疚,他觉得自己的钱花少了,觉得自己实在是够“黑心”的,居然只用2万多块钱就把3个多月时间对付过去。 可是到了雷建军这里,自己这样。。。居然是大手大脚? 李华勇没反应过来,其他几位则是惊诧莫名。还在前一段时间,雷建军还在对李华勇改善工人伙食的行为大加赞赏。认为李华勇为人敞亮,做事大气,这是一个将来能做大事的人。 可怎么就这么区区几天,曾经的年轻有为大好青年,在雷建军口中却变成了败家子了? “。。。你这个家伙年纪轻轻的,你以为赚点钱容易吗?啊?!你就不懂得什么叫艰苦朴素?你就不知道省着点花。。。” 雷建军劈头盖脸滔滔不绝把李华勇教训一通。 李华勇眼观鼻,鼻观心,只当做自己没有听到。 其他几位自然也是眼观鼻,鼻观心,当做自己根本不存在。 既然是“无名之火”嘛,虽然没人知道老雷的邪火从哪来,但对付“邪火”的最好办法,无非就是让他发泄出来再说。 老雷大概教训了李华勇足有5分钟,也许是因为累了,也许是因为邪火已经发泄出来,雷建军终于开始谈及正事。 “你们几个都核对过?我们应该支付三十一万六千五百三十四块,是这个数字吧?” 张永平首先点点头,夏明焕和邓超群跟着点点头。 “如果没问题的话那我就在上面签字了?” 雷建军一边掏出钢笔在决算书上签字,一边继续对李华勇说道,不过这次的语气稍微平和一点: “这里弄好后明天赶紧去财务支钱,首先把工人的工资都发下去再说,对了你那里那么多工人,到时要不要我们财务去帮忙啊。。。” 李华勇就在旁边微笑着听着,既不说需要,也不说不需要。 等雷建军把字签完,把签过字的决算书拿到手,李华勇才微笑着开口: “雷经理,多谢您关心啊,不过我想支不支钱什么的先不急,我现在还不急着去找财务,您看这份正常的决算已经弄完,现在我们是不是该谈一谈材料节约的问题呀?” 听到李华勇这话,雷建军面露复杂表情。不仅是他,其他几位同样面露复杂表情。 “你小子。。。” 雷建军长叹一口气,他深深看了李华勇一眼之后问张永平: “材料的盘点已经弄完了吧?最后节约了多少?” “还真是奇了怪了,光水泥就节约了好几千吨,这要折合成混凝土的话,足够打1000多方了。。。” 李华勇继续在一旁微笑听着。他知道张永平没有说假话,他对此早就心中有数。要知道李华勇可是把材料节约这部分的利润看得非常重,在搅拌站后台安排人手干活的时候,他早就让自己人把这个数字统计得清清楚楚。 如果张永平报的数字没错,总共节约了1000多方混凝土,那怕是要跟项目部五五分成,李华勇也能到手10多万块钱。 这就是建筑工程中材料的厉害啊。你看李华勇带着100多号工人辛辛苦苦在工地上干3个多月,总产值也才31万多。 这其中还包含工人工资,包括日常开销,李华勇真正能拿到手的并没有多少。 但仅仅是材料节约这一项,就能让李华勇赚取的利润翻番。 那么在没有偷工减料的情况下,这部分材料是怎么节约出来的呢? 第四一章 减料不偷工 在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从来都是利润的最主要来源。 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很多人都听过施工从业人员这样说:在做工程的时候,仅仅依靠人工费是很难赚钱的,甚至在很多时候,人工费往往还会产生亏损,真正想赚钱的话,那还是要从材料中想办法啊。 必须承认这是一句真话,这句话也能体现出国内建筑业的现状。为什么会这样?大家只要记住这个比例就行:三七开。 由于在国内的建筑成本中,材料费几乎永远占大头,永远占据工程造价的最大比例。其实也不用多说,仅仅就这样一个特点,就能知道建筑材料对一个项目来讲有多重要。一个项目的经营活动,从成本核算,到计划利润来源,建筑材料永远是施工人员思考的重点,甚至建筑行业内很多猫腻,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围绕建筑材料来展开。 比如大家常说“偷工减料偷工减料”,说实话在现实生活中,“偷工”的情况还真不多,真正厉害和严重的还是“减料”这一项啊。 “偷工”的现象为什么少?这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一点“偷工”这种事情在实际施工中其实很难做到。 比如一个工程需要5道工序,你还能省下一道工序不成?你要真敢这样做的话,别说相关部门很快回来找你,就连吃瓜群众都能很容易看得明白。 其次一点是“偷工”其实产生不了多少利润,几个人工费而已,你怎么偷也赚不了多少钱。 利润不高,偏偏还具备很强的风险性,因此在建筑行业内部,真正有经验的施工人员是从来都不屑做“偷工”这种事情的。 碰到真正敢这样干的同行,李华勇只能给出三个字的评价: 傻大胆。 “偷工”不成,那大多数人都只好把主意打到“减料”上面。“减料”这种事情好啊,不仅利润丰厚,而且还具备相当强的隐蔽性。因此这才是建筑业内的惯用手法。这种事情不仅私人爱做,企业也爱做,不仅私营企业爱干,国有企业同样也爱干。 这其中唯一的区别:有些“减料”的档次很低,减得一点技术含量没有,把“减料”做得跟“偷工”似的。而有些“减料”的技术含量就很高,具备非常强的隐蔽性和专业性,这种层次的“减料”有时甚至能真正做得“神不知鬼不觉”。 李华勇在这个项目上做的,就是第二层次的“减料”,他甚至比这个层次还要高,属于最高层次的“减料”。因为他在这个项目上的“减料”,对工程质量没有任何影响。就算别人知道他节约了那么多的水泥,少打了那么多方混凝土,他也不会受到任何指责。 那么这1000多方混凝土到底是怎么节约出来的呢?这就要提到一个专业名词;充盈系数。这是一个在桩基施工中特有的专业名词,李华勇也就是依靠这个,才活生生在这个项目中抠出1000多方混凝土。 提到“充盈系数”,可能很多人不好理解。但是如果提到“损耗”,提到建筑材料在施工过程中的“损耗”,这个也许大家就很好理解了。 举一个简单例子,用建筑工地上最常用到的钢筋来举例。我们假设盖一栋房子,这栋房子理论上需要用到1000吨钢筋。那么施工单位在采购钢材的时候,他仅仅进货1000吨够吗? 所有人都能想象出来,这显然是不够的。因为钢厂出厂的钢材和你工地上使用的钢筋显然不同。你在施工的时候需要裁剪,需要把钢筋加工成各种形状。那么这样一来,就会产生不少“边角料”。 那些无法继续使用的“边角料”,那当然就要被视作建筑材料的“损耗”。 在建筑行业中,这种钢材的损耗比例大概是多少呢?普通规定是2%到3%左右。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个比例,一顿钢材都是大几千块钱啊,比如后世那些大项目,动堪就是成千上万吨钢材,假如你能降低一个点的损耗,这里面的利润就非常可观。 说完损耗,再回过头来说说“充盈系数”。到这个时候可能大家对这个概念就有所了解了。 “充盈系数”也是“损耗”的一种,是特指混凝土施工中的损耗。 在这里必须特别指出的是,在普通的土建施工中,混凝土是不存在“损耗”这种说法的,因为混凝土都要浇筑在模板里,有模板隔着,那就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你实际浇筑的方量应该和理论方量一样。 这就和钢筋的情况不同的。在施工中,裁剪钢筋的时候会产生边角料那是没有办法,这种情况在做预算的时候就要考虑进去。而混凝土呢?如果你说混凝土也有什么“损耗”的话,人家甲方根本不予承认。 前面说的是普通土建施工,不过桩基工程却有不一样。在桩基施工中,混凝土很容易产生损耗。因为桩基工程可是没有模板的,在浇筑混凝土的时候,混凝土很容易向边上的泥土挤压,渗透,导致实际浇筑的混凝土,在绝大多数时候都要远远超过理论方量。 这就是桩基工程中混凝土的损耗,这就是“充盈系数”这个名词的来由。 雷建军和夏明焕他们为什么一听李华勇提到材料节约就面露复杂表情呢? 这是因为他们以前做惯的普通的土建工程,桩基施工的经验少,整个项目部前期都忽略了“充盈系数”这件事情。 别人可以忽略,但李华勇却没忽略,甚至早在开工以前,他就一直惦记着这件事情。对于自己的“第一桶金”,李华勇早就在这上面做了很大指望。 为了测算自己大概能赚多少钱,李华勇早在开工以前,就仔细翻看了设计图纸。在这里需要特别提一句的是,也不能完全怪雷建军等人忽略了这个问题,因为目前国内的设计院,基本很少采纳“充盈系数”这个概念,他们的“设计工程量”,往往都是“理论工程量”。 别说是现在这个年代了,哪怕是到了后世,设计院倒是不会再忽略,可施工企业自己要么直接忽略,要么在投标的时候把这一块优惠掉。 可偏偏这个项目是日本人设计的,偏偏李华勇是穿越人士。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之前还进行了一次设计变更,由机械成孔改为人工挖孔,这就为李华勇赚取利润提供可能。 日本人给出的“充盈系数”是多少呢?8%! 也就说“理论方量”如果是2万方的话,日本人给出的“实际方量”是21600方。 8%的充盈系数不算高也不算低,因为这个东西和地质情况有关,碰到好的地质,5%以下也有可能,但如果碰到国内那种常见的“喀斯特”地貌,超过10%都很正常。因此日本人给出的这个数据只能说是中规中矩。 但是有这样一个数据,对于李华勇来说就足够了。 由于前面的设计变更,这个项目的很大一部分由机械成孔改为人工挖孔。而大家知道,人工挖孔桩是需要施工“护壁”的,而在浇筑混凝土的时候,“护壁”能起什么作用?那当然能起“模板”作用,能阻挡混凝土向外渗透。 同样是因为人工挖孔桩,导致下部的机械钻孔工作量减少,速度加快,而速度一旦加快,各种塌方,塌孔的现象也随之减少。 这一切的一切,无形中就减小了“充盈系数”,虽然依然还有损耗,但这个数字已经降到一个非常小的比例。比如张永平所说“节约1000多方”,其实就是由此而来。 现在事情已经非常清楚了,在雷建军的办公室,李华勇相信以屋子里这些人的水平,他们很快就能想通其中关节。 李华勇微笑看着面前项目部几大巨头,他表情虽然平静,心里却有点忐忑不安。 “这节约下来的材料钱,项目部会给自己吗?” 第四二章 彼此赞赏 在雷建军的办公室里,当李华勇提出材料的利润分成后,他就闭口不再说话了。然后静候众人反应。 整间办公室陷入短暂的沉默,雷建军背着手,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而其他几位副职更是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努力把自己装成狗。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华勇内心不安加剧。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了;关于节省材料利润分成的问题,李华勇不是早就和项目部签过协议的吗?这都已经白纸黑字了,而且正如前面介绍的,这又不是偷工减料,可以说李华勇这个钱挣得是堂堂正正。难道他还担心“华夏建总”这么大单位还会说话不算数不成? 如果你真这样想的话。。。那您还真是猜对了。在这个时候,李华勇确实是在担心项目部不给他这部分钱。 这种事奇怪吗?如果是一个在体制内混过的人,就知道这种事情一点都不奇怪。 “华夏建总”是国有企业,这个项目部产生的材料节约,理论上也是为公家节约。雷建军能做得了这些钱的主吗?换句话说,前面签的协议,能称得上是“有效合同”吗? 李华勇自己就是在体制之内混过的。他清楚像这样的事情,别说是这个年代了,哪怕是十多年以后,在真正的“项目经理负责制”建立起了之前,国有企业都是能赖就赖。 开工之前为了忽悠包工头好好进行材料管理,答应人家如果产生材料节约就进行利润分成。可等到工程结束以后,等人家真的找上门,就各种理由,各种大道理进行搪塞。 而其中最常用的理由,项目经理会跟你说:这个东西我做不了主,像这种钱需要上级领导批准。。。 李华勇非常清楚国有企业的这种尿性,因为像这样的事情,李华勇自己就干过不少,因此他现在有点忐忑不安。 在前世的时候,李华勇赖过别人的钱,而现在呢,李华勇是担心别人赖他的钱。 雷建军还在那来回踱步,李华勇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继续等待。雷建军终于停下脚步,他盯着李华勇,一字一句的说道: “十万!材料节约这部分我就给你十万,小李你认为怎么样?” 李华勇大喜,他几乎想都不想脱口而出: “没问题,既然雷经理开口,那么十万就十万。” 如果真正严格按照五五分成的话,应该是不止十万这个数的,雷建军大概扣下了李华勇几万块钱。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李华勇内心根本没有任何不满。 作为同样坐过雷建军这个位置的人,他知道老雷能做出这个决定已经非常不容易。由于有协议在先,这也许不算什么非常严重的错误,但如果碰到有心人非要找茬的话,不说记过吧,雷建军挨一顿通报批评肯定是少不了。 李华勇和雷建军的目光在空中相遇,两人同时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到了赞赏。 “这小子。。。” “这家伙。。。” 李华勇赞赏雷建军,是赞赏老雷有决断力,有市场意识和合同意识,并没有沾染体制内的很多毛病,像一个真正的项目经理。 而雷建军赞赏李华勇呢?是赞赏李华勇大气,做事毫不拖泥带水,几万块钱说放手就放手,一点都不跟自己纠缠。 等雷建军终于开口后,整个房间的气氛稍微有点松动。雷建军和李华勇说完,他又转向自己的几位副手: “大家觉得给小李这个数怎么样?” 李华勇在旁边默默观察雷建军,同时也在观察他的几位副手。从这个细节上,也能看出雷建军一些行事风格。你老大都已经做了决定了,你这个时候再来询问副手?这还有谁会反对吗? 这样的做事风格,往坏的方向想可以认为老雷做事霸道,他有极强的掌控欲。往好的方向想呢?可以认为面前这几位都是雷建军的心腹,他根本就不担心自己这样做。 李华勇通过观察,他认为第二种的可能性居大。 听到雷建军询问,经营经理张永平率先开口,只见老张微笑着说道: “我在签这份协议的时候就说过,这样的协议对我们又没有什么损失和风险,因此这个钱是小李该拿的。” 雷建军把目光转向夏明焕,夏明焕同样笑着说道: “虽然我对小李撒的小花招有点不满,你说这家伙明明早就知道,怎么当时就不跟我们明说呢?不过这次我们还是从小李身上学了一手啊,十万块钱,就当时我们的拜师费吧,这个价钱我认为还是值。” 当所有人的目光都对准邓超群的时候,邓超群的反应最奇葩,他在这个时候竟然伸了一个懒腰“批评”起雷建军来: “我说雷队,真搞不懂你今天怎么这么墨迹,给这个钱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吗?人家小李这几个月那么辛苦,说是头号功臣都不为过啊,雷队你难道还好意思昧他这点钱?你就不怕大家戳你脊梁骨啊。” “滚。” “哈哈哈哈。。。” 随着雷建军这声“滚”字,随着大家的笑声。整间办公室的气氛彻底变得轻松。大家又开始像李华勇刚进来时候那样有说有笑。而且这时候雷建军也参与进来。 “老张。。。” 雷建军突然对张永平询问道:“真没想到啊,打几个月桩,居然节约了那么多水泥,那么钢筋呢、你们统计过没有?钢筋有没有节约啊?” “这个。。。统计当然是统计过,钢筋的用量正常,既没有产生节约,不过损耗也在可控范围之内。” 听到大家提到钢筋的问题后,由于这个时候李华勇心情不错,他忍不住开始显摆: “我说咱们这个项目部吧,我到底是说大家老实好呢?还是说你们这些人真是太笨。通常在打桩的时候吧,钢筋本来是最容易节约的,可是你们这些人倒好,连水泥都能节约那么多,却不知道怎么节约钢筋。你们呀,真是的,啧啧。。。” 说到这李华勇在那摇头晃脑,做孺子不可教状。 “哦,这话怎么说?小李你说来听听。” 李华勇开始向这些人传授桩基工程中偷工减料的经验。 其实在桩基工程中,真正最好偷工减料的还真就是钢筋。毕竟像这个项目这样节约水泥的方法,那可不是每个工地都能碰到。 那么钢筋要怎么偷呢?就拿这个项目举例,这个项目的桩基桩长大概都在25米左右,而大家知道,钢厂出厂的钢材大多都是9米左右,这个长度决定了一个钢筋笼的长度,那么在一根桩基中,通常要放3个钢筋笼。 “不可能吧,你是说少放钢筋笼?除了最上面需要露出来的那个钢筋笼外,其他两个都不放?这。。。这也太大胆了吧?” 面对夏明焕惊讶的表情,李华勇做鄙视状: “是呀夏总工,我就大胆了,我就这样偷了,那你又能拿我怎么办呢?你难道还能检测出来吗?” 夏明焕默默无语,假如真有人这样偷工减料的话,那么只要没被抓到现行,事后还是很真难检测出来。 由于桩基是埋在地底下的,这就增加了检测的难度。你总不可能每根都挖开来看。而且就算退一万步说,你真的要挖开来看,人家上面9米都有钢筋,只有9米以下没有钢筋,你总不可能每根桩都挖9米吧? 因此桩基检测的内容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检测桩基的完整度,另外一种是检测桩基的承载力。 检测完整度的方法在业内俗称为“小应变”,这是一种类似运用探测波的方法来检测桩基是否完整。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桩基检测方法,同时也是每根桩基的必检项目。 偏偏用这样一种方法,根本检测不出底下有没有配筋。 当然,要对付这种偷工减料也并非没有办法,比如检测桩基的承载力。由于少放了钢筋,这肯定会导致桩基的承载力降低,极有可能达不到设计要求。 只不过桩基的承载力检测,是桩基检测的“抽检项目”。因为想要检测桩基的承载力,需要采用一种叫“静载”的办法,也就是直接在桩基上压东西,压很重很重的东西,看看这根桩到底能承受多大的压力。 这样一种办法,被称为“破坏性试验”,因此不可能每根桩基都这样做,只能采用抽检的方法。 这个抽检的比例是多少呢?比如这个项目800多根桩,最多只要做3到4根“静载”。 如此低的抽检比例,大家都懂的,施工单位有100多钟方法不让有问题的桩被抽检到。 “你小子,哪来那么多歪门邪道?快滚快滚,别把我的人给带坏咯。” 当李华勇将其中的道道娓娓道来,在引起众人惊叹的同时,也惹来雷建军一阵笑骂。 见天色已晚,而且正事已经办完。众人纷纷告辞准备离开。在大家离开之前,雷建军又嘱咐大家两件事: “今天晚上的是,大家最好不要在外面多嘴啊。。。” 雷建军的目光从自己几位副手脸上一一扫过,最后停留在张永平脸上: “老张你明天去造个表,把材料节约出来的钱给大家发点奖金,项目部全体人员都有,具体怎么个章程、你先弄个初稿,完了大伙再合计合计。” 李华勇在旁边听了频频点头,感情雷建军扣下自己几万块钱就为了这个事啊。这样也好,本来就算雷建军不这样做,李华勇也没准备吃独食的。 老雷既然当自己的面说这件事,看来自己倒是可以省下这个环节了。 想到这里,李华勇内心对雷建军更加赞赏。 等其他人都走后,等李华勇也准备离开,老雷再次表情复杂的看了李华勇一眼: “你留一下。” 他拿出了雷雨彤寄来的那封信。 第四三章 发工资 “哟,是彤彤的信呀?我看看。。。” 雷建军很不爽的瞪着李华勇,心说你小子年纪轻轻的,难道就不能有点年青人的样子?你从我手中接过我女儿的信,不说你要表现得慌慌张张的吧,你至少也应该显示出那么一点点不好意思吧,哪怕是稍微脸红一下也好呀。 可是你这家伙倒好,不仅表现得如此坦然,竟然还当着我的面撕开来看? 老雷那个别扭啊,心里完全不是滋味。对于李华勇这种不按常理出牌,他一时间还真有点不适应。 “还真没看出来,你们家彤彤还挺文青的嘛。” “啊?你说什么?” 就在老雷还在那纠结的时候,李华勇已经把信看完,正似笑非笑的看着雷建军。 “文青,就是文学青年的意思,我是说你们家彤彤像个文学女青年嘛。” “那是,要说我们家彤彤呀,打小她的语文成绩就特别好,你是不知道,尤其是她的作文。。。” 李华勇啼笑皆非,心说我讲的文青和语文成绩好不好有什么关系吗?我说的“文青”,那可是一种病啊。 只可惜雷建军对此全然无知,在下一刻,他还装模作样故作随意的一指李华勇手中那封信: “信里到底说了些什么呀”? 李华勇心里好笑,他也故作随意的把手中信件扬一扬: “还问什么呀,想知道的话自己拿去看呗。” “咳咳咳。。。” 雷建军差点没喷出一口老血,应该说他肯定是想看的,他非常非常的想看。不过以老雷的素质,这种事情他还做不出来,否则这封信也不会完整的来到李华勇手中。尤其是李华勇说出这种话后,他当然更拉不下这张脸。 见雷建军很尴尬的僵在那里,李华勇也不再逗他,主动开口说道: “其实也没有说什么,你女儿呀,主要就是在跟我吹嘘她在大学校园里如何如何受欢迎。你看你看,又是加入什么文学社,还有什么朦胧诗社,对了,还说连学生会的文艺部都已经找上她了,盛情邀请她加入。这才入学才几天呀,要不我怎么说她是个文艺女青年呢,老雷呀,平时还真没看出来,原来你女儿还挺多才多艺的嘛。” 在这个年代,“文青”还不是“中二”的代名词,整个社会正在批量生产“文青”和“愤青”。相比较之下,“文青”还是要比“愤青”更受欢迎一些。因此听了李华勇的话后,现在的老雷心里只有骄傲: “那是,你也不看是谁的女儿。。。” 老雷的骄傲只是一闪而过,随即用警惕的眼神盯着李华勇: “就这些?” 李华勇暗自窃笑:“主要就这些呀,对了还有什么呢?我再看看。。。” 李华勇装模作样低头翻看手中的信件:“哎哟不好!” “什。。。什么不好了?”雷建军被李华勇的一惊一乍唬住了。 “我发现你们家彤彤有早恋的倾向。” “早。。。早恋?” 李华勇的话大大出乎雷建军的预料,这和他的预想完全不一样啊。本来老雷还在琢磨着,今天把李华勇留下了,就是想说这件事,想着怎么把话题往这上面引。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个词居然是率先从李华勇口中说出。 当然老雷现在也顾不得其他的了: “你。。。你怎么看出来的?她在信里都说了些什么?” “她在给我的信里呀,好几次都提到同一个名字。老雷啊,你仔细想想,你们家彤彤这才入学才几天呀,这时候就反复提及同一个名字,你难道不觉得这件事情有点反常吗?” “我怎么觉得你说的这个人是你自己呢,这所有人里面也就你这家伙最反常。。。”这样的念头从雷建军脑海中一闪而过: “我们家彤彤跟你说起谁了?” “嗯,一个叫赵树军的名字,这在给我的信中都提起好几次,老雷你想想啊,你说这个问题是不是有点严重?” “是啊是啊,那是有点严重。” 雷建军随口附和道,不过继续一想老雷又发现不对了,因为这个“赵树军”,女儿在给自己的信中好像也提到这个人呀。这分明是。。。和女儿住在一个宿舍的舍友。 想到这雷建军鼻子都差点没气歪:“你确定你说的那个人叫赵树军?” 到了这个时候,老雷要再不知道李华勇这是在戏弄自己那就是傻瓜了。 “是呀,有什么问题?。。。哦,对了对了,你家彤彤这句话我没注意,她说这个赵树军和她住一个宿舍呢,敢情这个赵树军是个女的呀?你说这家人的父母是怎么回事,怎么给自己女儿取这样一个名字呀?老雷你说是不是?” “装,你小子就跟我装吧。” 老雷心里长叹一声,到现在这个时候,他知道今天已经不适合和李华勇谈论自己女儿的问题了。这家伙哪像是一个不到20岁的年青人呀?自己和他聊天的时候,怎么有一种。。。在和张永平,夏明焕等人一起聊自己子女的感觉。更严重的是,自己好像还一直被他牵着鼻子走。 这种感觉让雷建军很别扭,这绝不是老雷今天想要的感觉。因此他今天决定放弃这个话题,以后找到合适的机会再说。 “我们家彤彤的事你好自为之。。。” 雷建军含含糊糊来了这么一句后,他继续说道: “今天这么晚把你留下来,主要是另外一件事,你看现在桩也打完了,你下一步有什么打算啊?”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人问李华勇下一步的打算了,就在前几天的时候,林蔚还问过相同的问题。 “下一步什么打算可以先缓一缓,雷经理,现在最重要的是把工人的工资发下去啊,等我把工人安顿好之后,如果项目部还愿意继续让我在这个工地干的话,到时候我们再来详谈。” 听到开始谈正事,李华勇对雷建军的称呼也从“老雷”改为“雷经理”。听到李华勇这样说,雷建军想想也对。 目前李华勇手下100多号工人,其中有将近一半的人是从钻机队那边过来的,这部分人在桩基打完后,绝大部分肯定都会跟着钻机队离开。因此当务之急就是把这些人的工资开了。不止是这些人,就算剩下的那部分,有人也未必愿意继续跟着李华勇干,或者说未必适合继续在这个工地上干。 因为后续工程和前期的人工挖孔桩不同。挖土嘛,只要是农村出来的人几乎都会干。而后续工程主要是一些钢筋模板什么的,这就稍微要一点技术。就算有人愿意像李华勇在“鹏城世贸”工地那样当“力工”,那也要根据后续任务的情况才好进行统筹安排。 “行,你明天就拿着单子去找财务的徐会计,把钱领出来先把工人的工资发下去再说,等你把工人都安顿好咯,我们再来谈谈吧。” “好的雷经理,那我先出去了。” 第2天,李华勇来到项目部,找到项目部的徐会计。徐会计名叫徐桂基,男,今年30岁左右,是这个项目部的主管会计。由于前期在项目部借过钱,李华勇也和徐会计打过交道。两人虽然不算太熟,但李华勇也听说这人工作严谨,不过平时有点小气,有时候还喜欢斤斤计较。 由于手续齐全,雷建军也可能提前打过招呼。李华勇在财务这办手续倒是没有遇到问题,总共41万多块的工程款得到确认。 “小李这次发工资准备取多少现金啊?”走完必要的程序后,徐会计随口问道。 “先给我准备20万再说吧。” “多。。。多少?20万!” 徐会计被李华勇报的数字吓了一跳。而李华勇却被徐会计的反应吓了一跳。怎么20万挺多吗?自己手下可是有100多号工人,这么多人干这么长时间,摊到每个人头上平均也才2000块钱左右。 也许是因为两人还不太熟,徐会计并没有多说什么,他深深看了李华勇一眼后这样说道:“想取这么多现金可不好办,就算银行也没有这么多钱啊,小李你可能不知道,在银行想取这么多现金的话要提前预约。” “那怎么办?” “这样吧小李,你今天先提5万块回去,这是我和银行说好的,反正也不急着这一天,咱们分几天把这事办完。” “行,那就按您说的来。” 接下来李华勇领着根叔,柱子,以及李水生和石伟军4人,汇同徐会计到银行取出5万块现金。要说这年头的5万块可不算少啊,最大面额也就是“大团结”,论及购买力的话肯定也不会比后世的50万低。 由于只有这么点钱,肯定不够发所有人的工资,因此只能按最急的来。在所有工人中最急的,那当然是原属于钻机队的那部分工人。 相比于鹏城世贸带过来的工人,这部分人不仅关系相对更疏远,事实上他们在李华勇这里干的活还最少。因为在施工途中,他们有不少人陆续回到钻机队干活。因此李华勇估计,有这5万块钱,估计就能解决他们这些人当中绝大部分人的工资。 统计,核对,计算,造工资表。前面3项都是根叔他们再做,只有造工资表这一项是李华勇自己做的。等着一切忙完,又是一整天过去了。 就在李华勇准备第2天就把工资发下去的时候,当天晚上,根叔找上门来了,他劈头盖脸就是这样一句话: “墩子,你怎么能这样干?” “嗯?” 李华勇有点懵懂,自己在什么地方做的不对了? 第四四章 升米恩 斗米仇 “舅,您别急,来,先喝口水,您说,我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了?” 对于根叔,李华勇平时还是挺尊重的。这毕竟是自己名义上的舅舅啊,哪怕直到现在,由于穿越时间还不长,李华勇对现在这具身体的身份还没有产生多大的归属感。 “我说的是工资,墩子呀,你的工资表怎么能这样造呢?” “工资表?工资表的数字我都让水生核对过了呀,没有错的。怎么?舅您觉得我什么地方做得不对吗?是你觉得我给的这个工资给少了吗?” 根叔情绪激动:“什么给少了!是你给得太多了,墩子你知道吧,像你这样,这都已经多到有点离谱的地步。。。” 说到这里,根叔用一种看败家子的眼神看着李华勇,然后换了一种口气继续说道: “墩子呀,你很能干这舅知道,舅根本就没想到你有这么能干。你不仅能干,还很仁义。刚才还有很多人托我向你打听,问接下来还能不能继续跟着你干。不过墩子你还是太年轻了呀,还不懂得升米恩斗米仇的道理。就拿你造的工资表来说吧,你这样做真的不合适。来来,我给你看看这个。。。” 根叔一边说一边掏出一个小纸条; “这是我刚去钻机队那边打听的,这是他们那边给工人造的工资表,你自己斟酌斟酌吧。” 李华勇接过那张小纸条详端,良久默默无语。 “舅。。。” 李华勇这声“舅”叫得饱含感情,好像面前这个人真是他的亲舅舅。 是的!就在这一刻,李华勇好像突然找到归属感,他已经完完全全把面前这个人当做自己的亲人。 在造工资表这件事情上,自己的确是犯错误了。而自己犯的,恰恰是根叔所说“升米恩,斗米仇”的错误。 在40多万工程款中,拿出20万左右来发工资,这是李华勇早就设想好的。这样平均每个人大概能拿到2000块钱左右。3个月赚2000块钱,在这个年代确实是非常高,因为有很多人的年收入都达不到这个数。 但谁让李华勇是来自后世的灵魂呀。考虑到工人那么辛苦,几乎所有人都是没日没夜在干,李华勇按照后世的习惯,一个夜班折合成两个白班。那么这样一来,一位工人如果每天干12个小时的话,那么一天就相当于干了两天的活。 事实上在这个工地上,几乎每个工人都是一天干12个小时以上。这样大伙总共了3个月,这就相当于大家干了半年的活。 半年赚2000,这在目前这个年代也许依然算高。可谁让给他们发工资这个人是李华勇呢?李华勇说人家雷雨彤“文青”,其实他自己才是真正有点“文青中二”的那种人啊。 李华勇是个骄傲的人,尤其是作为一名曾经的建筑业行家,李华勇对那种克扣,压榨工人工资的行为是极度鄙视的。他遵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行为准则。比如像这个工地这样,他对赚取材料节约这种利润非常热衷,如果下次还能遇到类似这种机会,李华勇照样不会放过,他肯定会积极争取。但是如果让李华勇去压榨工人,这种事他做不出来,也不屑去做。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为什么大家都说“文青是种病”呢?“文青病”的最大问题,就是很容易“好心办坏事”。 就那李华勇造的这份工资表来说吧,如果他真按照这张表把工资发下去。除了他自己知道自己是好心外?还有谁知道呢? 钻机队那边过来的那部分工人,除了在李华勇这里领工资外,同时在钻机队那边也有钱拿的。你这边的工资高一大截,你让人家钻机队的人怎么想? 说轻点你这是在拉仇恨,说严重一点呢?你李华勇这是在破坏市场行情啊。 问题还不仅仅只有这些,如果继续深想下去,还能发现更多问题。刚才根叔就已经提醒过李华勇:现在已经有不少工人在打听能不能继续跟着李华勇干。前面这个桩基工程之所以能发如此高的工资,连李华勇自己都要承认这完全是种种机缘巧合之下凑成的。像这样的工程可遇而不可求,这并不是常态。 如果下一次发不出这么高的工资呢?人家工人会怎么想?你李华勇怎么办? 除了这些现实中的问题之外,哪怕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这件事,李华勇的这种做法也不可取。 你李华勇给这么高工资,你以为工人们都会感谢你吗? 不会的! 绝大多数人最普通的想法是这样:咦?这家伙居然给这么多钱,那他自己肯定赚得更多吧?说不定里面有什么猫腻都不一定。。。 以上这种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咱们中国人用一个形容词精辟概括: 升米恩,斗米仇! 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呀。这样一种人生智慧,才是治理“文青病”的最好良药。 比如像现在的根叔,像根叔这种人吧,他的文化程度也许不高,更不可能像李华勇那样见多识广。但是他拥有这种人生智慧,所以他才能及时阻止李华勇犯“文青病”。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华勇才会突然产生归属感。根叔一直对他很好他早知道,但只有这次,他才如此深切的感受到一种关怀。 一种只有亲人才会给予的关怀! “舅我错了,谢谢你舅,我马上改,我这就改,对了舅您就在这等着,等我改完以后,您再帮我把把关。。。” 李华勇真心实意的对根叔说道。 “这就对了。”看着眼前这位能干的外甥,根叔欣慰的笑了。 就在李华勇重新忙乎的同时,根叔一直在旁边陪着。虽然根叔怎么都想不通,自己外甥在中了一次暑之后,怎么就能变得如此能干。但对于李华勇的变化,根叔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哪会去想其他什么事情。 李华勇没有注意到的一件事情:在旁边一直陪着自己的根叔,有一段时间他的眼睛不知不觉中红了: “唉!我那命苦的妹妹呀。。。” 经过根叔提醒,又经过几天忙乎,李华勇终于把所有工人的工资发放下去。等一切都尘埃落定后,李华勇看着面前的数字苦笑。 二十七万八千九百块! 这就是李华勇眼下的资产总额。这就是李华勇用了3个多月时间,重生之后赚到的第一桶金。 仅仅用了不到15万块钱,就把所有工人都打发了。可以说这并非出自李华勇本意,可即便如此,李华勇发放的依然是这年代少有的高工资。等这笔钱全部发放下去后,李华勇几乎收获所有工人的交口称赞。 李华勇觉得有点过意不去,他决定再花掉一部分钱。 李华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了一些鸡鸭鱼肉,买了一些瓜果啤酒拉到项目部,美其名曰给项目部的同志改善伙食。 李华勇这件事情一做,自然又给他拉来大量好感。后来甚至连甲方的老陆碰到李华勇都开玩笑,怎么乙方项目部的有,他们甲方这些人就没有呢? “你们香江人都吃腻了这样东西呀,这样吧,等我哪次回老家,给你带两坛自制的腌菜过来,这个也许才是最合适的。” “好!这个好,那小李咱们可就说定了。”陆于泉哈哈大笑。 李华勇办的第二件事,就是给手底下部分工人发奖金。既然不能给所有人发高工资,但只给一部分人的话,比如说像石头石伟军,以及李家坳出身的部分人多发一点还是可以的。 对于石伟军和李水生,李华勇直接每人给2000块钱红包。而对于李家坳的20多位乡亲,李华勇准备每人给500。当然,这部分钱现在先不发,李华勇让根叔跟大家说好,这笔钱等大家回去过年的时候统一发放下去。 李华勇做的第三件事,就是等前两件事办好后,他去银行开了个定期存折,然后把存折递到根叔手中。 “不行不行!这钱我不能要!我说墩子,你这是什么意思?搞得我劝你扣下工人工资,好像是我图你这点钱似的。” 看着存折上5万块这个数字,根叔像是被火烫了一般,一伸手马上缩了回去。 “舅,我这钱可不是给您的。。。” 李华勇微笑着对根叔说道; “您看我哥的年龄都这么大了,这都马上要讨媳妇了吧。。。” “。。。因此这钱,是给我哥讨媳妇用的,现在只是让您给他收着。” 第四五章 强大的逻辑 李华勇说完这句话后,微笑着看着根叔,然后再次把存折塞到他手中。 既然把表哥柱子都搬出来了,李华勇相信根叔不会拒绝。因为柱子就是根叔的最大软肋呀。 事实上对于咱们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儿女永远都是为人父母者最大软肋。 “那。。。这钱我就先帮柱子收起来了?” “给您就是让您收起来呀。” “可是。。。” 根叔还想说话,李华勇把他拦住:“咱们一家人嘛,舅您还跟我客气什么?我说舅,咱哥这年龄可不小了,今年已经20了吧?你看水生那小子,儿子都已经会打酱油,都让咱哥当上爷爷了,您难道就没有点压力?” 李华勇自己想想这事都好笑,农村的早婚早育现象非常普遍,像李水生今年才25,6,却已经有一子一女,大儿子5岁,小女儿3岁。由于李水生自己都要晚一辈,那么他的子女碰到李华柱或者李华勇,那当然就要喊“叔爷”或者“叔公”。 想到自己不到20岁年龄就当人家爷爷辈,李华勇心里那个酸爽。 果然听李华勇提到李水生后,根叔就不再坚持,他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 “行,那我就把这钱帮你哥收起了。” “这就对了。。。”见已经劝说根叔把钱收下,李华勇八卦心又起: “。。。我说舅,就咱哥这岁数,现在应该有对象了吧?我依稀记得,咱哥的对象好像就是邻村的芊芊是吧?等咱们下次回老家,就风风光光把嫂子给娶回来。” 李华勇接受这具身体原主人的信息并不多,他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没有任何印象,不过很奇怪的是,原记忆中还残留着一个名字叫“芊芊”的女孩,一个非常模糊的影子。 听李华勇提到“芊芊”,根叔露出一副很奇怪的表情: “这个。。。墩子难道你不知道?你哥是喜欢人家芊芊没错,可人家芊芊不喜欢他呀,人芊芊应该另外有心上人。” “啊?!谁这么牛逼还敢跟咱哥抢女人?您放心舅,就凭咱哥这人品,这手艺,还有这钱,咱过年回去就给她家下聘礼去,我就还不信了,在李家坳那地方,以后还有谁能比得上咱家。” 根叔再也忍不住了: “墩子你是真不知道假不知道?芊芊喜欢的那个人就是你呀。” 李华勇目瞪口呆;“啊?!” 根叔点点头,他好像没有看到李华勇异样的表情,接着说道:“其实咱们整个村子里的人都看得出来,就你读高中那会吧,你那会的成绩多好呀,芊芊就那个时候喜欢往咱村子里跑。柱子可能是喜欢人家,可人芊芊根本就不怎么搭理他呀,反而喜欢拉住你问这问那的,因此那个时候大家就估摸着,芊芊真正喜欢的那个人应该是你。” 李华勇狂汗。这个时候根叔却显得意犹未尽,他好像嫌自己的话说服力不够,他继续爆料: “就说你上次中暑的那件事吧,事后我估摸着就是你哥在故意整你,不能说他有什么坏心事吧,但他心存妒忌那是肯定的,所以事后我才要抽那小子。” 李华勇瀑布汗,这个时候他已经说不出话来。在这时李华勇脑补出这样一副情形: 一位心灵手巧远近闻名的农村小木匠喜欢一位村姑,而这位村姑又喜欢一位忠厚老实却显得有点“内秀”的农村高中生。可偏偏这个农村小木匠和这位农村高中生还是表兄弟,亲表兄弟。 这真是。。。好一个狗血八卦啊。 “这个这个。。。”脑补到这李华勇有点尴尬,为自己前面“帮咱哥抢女人”的话感到尴尬。 根叔却全然不知,他兴致勃勃的继续往下说:“现在好了,既然墩子你这样说,而你哥的年龄也确实不小了,如果他真喜欢那个芊芊的话,那就像你说的,过年时咱就上她家提亲去。” “嗯?”根叔这话稍微有点出乎李华勇的意外: “您刚才不是说,这个芊芊喜欢的人可能是我吗?” “嗨!” 根叔就差没一拍大腿,他看了李华勇一眼后,根叔的神情还显得有点得意: “虽然我们都觉得她可能是喜欢你,但我们更看得出来,你哪里看得上她呀,墩子你说是不是?尤其在这待几个月后,大伙都知道你的心可大着呢,像芊芊那种乡下野丫头,给柱子当媳妇当然没问题,配你那是绝对配不上。” 李华勇哭笑不得,根叔这个理由。。。那的确是很好很强大。 这具身体的原主人喜欢那位叫芊芊的女孩吗?李华勇判断好感也许有,但要说非常喜欢可能也谈不上。也许是因为原先那个李华勇反应迟钝,也许可能是情窦未开,他对那位叫芊芊的应该没有多大感觉,要不然也不会只留下一个如此模糊的影子。 “舅您觉得芊芊这个人怎么样呢?”由于对这个女孩的印象实在模糊,李华勇忍不住继续八卦。 “要说芊芊这闺女吧,放我们那地方还算非常不错的,人长得水灵不说,脾气还好,嘴巴也甜,平时干活还算勤快,听说还很会持家。如果柱子真能找她当媳妇的话,那也算是上辈子修来的呀。如果非要说个缺点的话,这闺女就有一点不好。。。” 说到这根叔连连摇头,一副很遗憾的表情。 李华勇的好奇心被勾起来了:“什么地方不好了?” “屁股太小,一看就是不好生养的主。” 李华勇愕然,他强行忍住笑。根叔这个理由,的确又是很好很强大呀。 根叔对此浑然不觉,他自顾自的往下说下去:“不过没有办法,既然柱子喜欢,那也只能由着他了。他哪有你明理呀,我知道换成你的话,你肯定就不会喜欢像芊芊这种闺女。” 李华勇大惊:“您。。。你还知道我喜欢什么类型的?” “这还能有什么不知道的。。。”根叔一副理所当然的表情: “你小子,打初中开始,就喜欢盯着人家女孩的大胸脯大屁股看,就像。。。对了,就像香江过来的那个林总。。。总什么来着?” “总监。” “对对对,总监,林总监,我估摸着呀,你小子可能是喜欢这种类型的,是不是呀墩子。” 李华勇大窘,他还真没想到,这具身体的原主人,居然还有这毛病啊。还打初中开始?这绝对是闷骚中的极品。 “舅,您这话可别再工地上乱说,你知道那个林总监是香江人,是这个项目的业主。” “嗨,这我还能不知道。。。”根叔无所谓的说道: “我知道那个什么林总监是香江过来的大老板,连雷经理和夏总他们看到她都客客气气,不过你当我们在工地上做工的都是瞎子呀,那个林总监平时总板着脸,对谁都没个好脸色,但是在你墩子面前,她还不照样服服帖帖。” “。。。” “所以啊。。。”说到这根叔洋洋得意的总结道: “我就知道墩子你是喜欢她这种类型的,咱也不说一定要找她吧,但我估摸着以你的心大,以后一定会找个和她差不多的,墩子你说是不是?” 李华勇觉得没法继续交流下去了,以根叔强大的逻辑,自己还真的说不过他。 不过还好,就在这个时候李华勇的救兵来了,来人恰好是李华勇的表哥李华柱。 “墩子。。。咦?爸也在呀,墩子,快去,雷经理和甲方的陆总都在找你 第四六章 人不知物,物不见人 听说雷建军和陆于泉同时找自己,李华勇有点懵。自己什么时候这么受欢迎了? “柱子,你去跟甲方的陆总说一声,说我现在有点事,等会再过去找他。” 在一个建筑工地上,理论上当然业主甲方是老大,不过他们毕竟和李华勇隔了一层。对于现在的李华勇来说,项目部才是他的甲方,他现在是跟着雷建军混的。这其中的主次关系一定不能搞错,所以他现在决定先去见雷建军。 “小李来了?坐,坐。。。” 李华勇是在雷建军办公室见到老雷的。办公室只有他一个人,而且李华勇发现老雷的情绪好像有点不对,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见状李华勇没有吱声,坐下了静候下文。 “这个。。。小李呀,你是从“鹏城世贸”那边过来的,你对那个项目的情况还了解吧?” 鹏城世贸?老雷居然问起鹏城世贸?如果不是他提醒的话,李华勇都差不多已经快忘记这个中国建设史曾经的丰碑了。 “雷经理怎么突然想起问这个?你知道我这几个月忙得四脚朝天,那边的情况我现在还真不是很清楚。” 其实李华勇现在也并没有完全断绝和鹏城世贸那边的联系,要知道那边还有一位李家坳出身的李明达工长。这几个月李华勇是没空过那边去了,不过人家李工长却来过这边2次。当然李工长主要是过来叙乡情的。对于鹏城世贸的情况,李华勇既没有多问,李明达也没有多说,因此李华勇刚才说的倒也是实话。 “那之前呢?我是说你刚过来那会,你认为鹏城世贸那个项目存在什么问题?” 李华勇苦笑,鹏城世贸当时的问题他当然已经看出来了,否则他当时也不会一醒过来就急急忙忙满世界找工作,然后一找就找到蛇口工业园这里。 只不过问题他是看出来的,但是这样的问题,适合跟别人说吗? “雷经理,您看这。。。” “没关系的小李。。。”雷建军仿佛已经看到李华勇的顾虑: “我们这是私下交流,你就当做我们这是。。。啊,朋友聊天,对对,朋友之间的聊天。你现在跟我说说,你认为鹏城世贸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雷建军既然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李华勇想了想,然后他稍微组织了一下语言: “要我说吧,我认为鹏城世贸当时存在的问题也就八个字。” “哪八个字?” “人不知物,物不见人。” “人不知物,物不见人?”雷建军自言自语般把李华勇的话重复一遍。 李华勇双目炯炯有神盯着雷建军:“没错,就是这个问题。” 李华勇说的,其实就是施工管理中最容易出现的一种问题了。 在李华勇看来,其实鹏城世贸那个工地各方面条件都不错,比如和蛇口这个工地相比,那边的施工力量更强,施工条件更好,施工器械更多也更先进。但当时为什么会窝工呢?为什么有那么多工人没活干呢?其最主要的问题,那还是出在施工管理上面。 要说“施工管理”这种东西,那还真是很难用一两句话就说清楚,这是一门相当实用的科学。在李华勇看来,“施工管理”还真没多少理论知识,更强调的是实践和经验。 就拿李华勇刚才讲的问题来说吧,你明明在这里需要一个塔吊,可是你的塔吊却立在另外一个地方,你明明需要在这个地方砌墙,可是你砖头却堆在好几百米远。 这就是所谓“人不知物,物不见人。”这就是当时“鹏城世贸”存在的问题,这也是在施工管理中很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 一旦出现这种现象,那就很容易造成窝工,让人有力没处使,使劳动生产率变得底下,更严重一点甚至会引发停工。而这一切的一切,恰好就是“鹏城世贸”几个月前出现的问题。 要如何避免这些问题呢?在这其中当然没有什么“先进管理办法”,最主要是依靠施工管理人员的预判和前瞻。 而“预判”和“前瞻”这种东西,那当然主要来自于施工管理人员的经验。像这样的东西,那肯定是课本中学不来的。因为每个工地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因如哪怕再优秀的教材,它也不会告诉你塔吊需要立在什么地方?砖头需要堆在哪里?它最多给你来一句:在场地布置时尽量合理。 但是如何合理呢?这就要靠你自己摸索了。只有等你拥有足够丰富的经验,你才能具备这种预判能力和前瞻能力。 国内很多施工企业,其中也包括像“华夏建总”这样的大型央企,搞技术的倒是大多都是科班出身,但是管现场的,管生产的,往往喜欢提拔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工长,这其中道理就在这个地方。 李华勇虽然是搞技术出身的,但他好歹参与过很多项目,也算是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因此他当初一眼就看出“鹏城世贸”存在的问题,所以他当时才要匆匆忙忙逃离。 可现在的问题是:雷建军为什么突然想到问起“鹏城世贸”工地的事呢?就在李华勇迷惑不解的时候,雷建军下一句话给出了答案: “小李我告诉你件事,不过这事没完全明确之前,你最好别给我在外面乱说啊。我刚才说了,咱们这是私下交流,是朋友之间聊天。我可能,要调到鹏城世贸项目部去。” 李华勇定定看着雷建军,鬼使神差问了一句:“那鹏城世贸的高书记怎么办呢?” 雷建军苦笑一声:“谁知道呢?过两天京城总公司会过来一个副总,我得到的信息是总公司要在鹏城这里建立一个指挥部,为以后升格为工程局做准备。至于我们这些人的安排,那要等到副总过来之后才知道。” 作为在体制内混过的人,李华勇是非常理解雷建军的苦笑的。 无论过鹏城世贸项目部担任什么职务,在老雷现在的内心肯定是不怎么情愿的。 老雷是外来户,他刚刚从部队转业到“华夏建总”不久。而老高是“座山雕”,他在“华夏建总”内部的关系盘根错节,根深蒂固。 老雷是项目经理,而老高是书记。虽然国内某些企业已经开始厂长(经理)负责制试点,但在绝大多数时候,还是书记是老大。 目前蛇口这个项目进展正常,顺顺利利,而“鹏城世贸”那里困难重重,问题多多。 因此设身处地想一下的话,如果换了李华勇自己,他在这个时候肯定也不愿意过“鹏城世贸”那边。 “就只有这点信息?不可能吧,都到这个时候了,你还会不知道自己过去干什么?” 雷建军诧异的看了李华勇一眼,李华勇对他嘿嘿一笑。咱们中国人都知道,国内的官场,体制内的事情是最没有秘密可言的。君不见哪怕是中央常委,在开会公布之前,这不是全国人民都知道吗?因此对于雷建军这种级别的干部,他绝不可能在总公司副总来宣布任命之后,才知道自己干什么。 “也不知道你小子怎么就这么猴精,我跟你说实话吧,我过那边去,主要是主抓那边的生产,负责把那边的进度搞上去。唉,这都是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啊。” 雷建军装模作样在那唉声叹气,李华勇却露出了一丝笑容: “那雷经理可是要祝贺你啊。” “祝贺我?你小子什么意思。。。” 雷建军今天找李华勇,主要是因为李华勇在鹏城世贸那边待过,因此想找他打听一些那边的情况。至于后面这些对话,其实老雷自己都没整明白,自己怎么就会不知不觉说这么多。 雷建军在那愁眉苦脸,李华勇却在感慨这家伙的好运。 “三天一层”啊!难道这个“鹏城速度”是在雷建军手中创造的? 李华勇算算时间觉得还真有这种可能。 “鹏城世贸”正常是在明年年底完工,扣掉将近一年的装修时间,那么接下来的几个月,不正好就是“三天一层”时刻吗? 想到这李华勇看待老雷的眼神已然不同,心说这家伙怎么能这么幸运呢?假如放出“三天一层”这个卫星,这家伙未来的仕途绝对不可限量。 “对了雷经理,你刚才说“华夏建总”要在鹏城设指挥部,以后指挥部还要升格为工程局,那么这是华建几局呀?” 这又是李华勇觉得奇怪的地方了,“华夏建筑总公司”底下那些工程局,李华勇没听说哪个工程局的总部设在鹏城呀? “还没定呢,最有可能是九局吧。” “九。。。九局?”李华勇几乎失声。 雷建军迷惑的看了李华勇一眼:“怎么小李?这有什么问题?” 李华勇心说当然有问题,这其中的问题大了。前世的时候“华夏建总”一到八个工程局,我怎么从没听说这个“华建九局”呢。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四七章 思考人生 在雷建军办公室,李华勇又和老雷简单聊了几句后,就起身告辞离开。 老雷这次找李华勇,主要是想初步了解一下鹏城世贸那边的情况,但由于李华勇已经离开那里好几个月,他对鹏城世贸目前的情况也不甚了解,那么在这个问题上自然就无法深入展开。 而李华勇这次来的本意,本来是想和雷建军谈谈这个项目的后续工程事宜的。但由于出了这个变故,那么至少在雷建军职务变更明确以前,好像已经不适合商谈这件事。见到这种情况,李华勇起身告辞离开。 “那行,那小李你今天就先回去,等过上几天,等我的事都明确以后,到时我请你喝酒,咱俩再好好聊聊啊。” 在临走的时候,雷建军是这样对李华勇说到,李华勇对此报以微笑回应。 离开项目部,李华勇又来到业主办公区,在陆于泉的办公室找到老陆。 “小李啊,我怎么看你今天像是有什么心事?” “没事,陆总。” 李华勇之所以看上去心不在焉,主要是因为雷建军那边的消息来得太过突兀,李华勇还来不及消化其中的信息。 “真的没事?” “是真的没事。陆总,听说您找我?” “没事就好,小李呀,是这样的。。。”老陆倒也开门见山: “是这样的,我上次听说,我们林总监曾经邀请你加入林氏集团?” 原来是这事啊。李华勇冲陆于泉笑笑: “是有这事,陆总,不过上次我已经拒绝了。” 陆于泉面无表情的盯着李华勇,足足1分钟之后,老陆也冲李华勇一笑,随后陆于泉正色说道: “小李呀,我不知道你上次为什么要拒绝,但是我现在想说的是:我现在正式代表林氏集团向你发出邀请,邀请你加入林氏集团,小李,希望你能认真考虑。” “别别,陆总。。。”李华勇把头把头摇得像个拨郎鼓: “陆总啊,咱们在一块相处好几个月,我这点老底你肯定知道,我哪里是什么李工李调啊,你知道干完这点活我其实就是一农民。。。” 陆于泉展颜一笑,他挥手打断李华勇的话: “小李呀,正如你所说的,你的老底我当然知道,不过我更知道的是,你小李是个人才呀。不是和你开玩笑,今天我是很有诚意的代表香江林氏集团正式向你发起邀请。和你交个底吧,为了请你帮我们做事,我还特意把你的情况和我们老板汇报过,我们老板很赏识你,非常欢迎你加入我们林氏。” 李华勇噗嗤一笑:“我说老陆,拜托你能把假话编的像那么回事好不好。我小李何德何能,还能让您为了我这点事亲自向您的老板汇报啊?对了还有,我小李到底干了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还能让您的老板赏识我?他凭什么赏识我?” 陆于泉摇摇头,用一种带点欣赏的眼神打谅着李华勇: “小李啊,真不敢相信你是一位还不到20的年青人,思维慎密,条理清晰,看问题角度独特。就像我和我的老板汇报你的情况时候一样,他也不敢相信这是一位还不到20的年青人。你刚才是有两个疑问是吧?那好,我现在一一解答你。。。” 李华勇没有开口,静静等待陆于泉继续说下去。这时候老陆拿起办公桌上的一个小册子,这是一个类似于介绍香江林氏集团的宣传册。 “小李,你这家伙经常到我这来蹭凉快,这个宣传册我相信你已经看过,我们董事长的名字叫林应龙,这个我估计你也知道。不过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林应龙董事长,是我们这个项目林总监的父亲,林总监是林董事长的独生女。不仅如此,另外还有一件事我要告诉你,这次向公司汇报你的事情,我也不是向林董事长汇报的,而是向我们林氏的老董事长,也就是我们林氏集团的创始人,林总监的爷爷林啸天汇报你的情况。而刚才我说赏识你的那个人,正是我们的林老董事长。” 说了这么多话以后,陆于泉有意顿了顿,注意观察李华勇的反应。将李华勇表情平静,没有任何异常反应,老陆惊讶的说道: “怎么?难道你早就知道林总监的身份。。。对了,难道是林蔚那丫头已经告诉你了?” “没有,如果您不说,我还真不知道她是林家大小姐。。。”说到这李华勇同样顿了顿: “不过呢,就算您不告诉我,我之前也猜到林总监在你们林氏集团内部的地位应该不低,至少要比你陆总要高。” “啊?!你怎么知道?” 李华勇一笑:“您别忘了,她用的车可是比你好多了。” 想起林蔚那辆极其拉风的白色奔驰,而且还是挂着特殊牌照的奔驰。陆于泉释然,随及哈哈大笑: “你小子。。。” 等这回笑过之后,老陆再次含笑用意味深长的眼神盯着李华勇: “小李,你现在应该相信我没有骗你,我为什么要把你的事情向我的老板汇报了吧?” 李华勇苦笑:“陆总,有些事情是不好乱开玩笑的。” 见到李华勇的窘样,老陆再次哈哈大笑:“哈哈,好好好,不开玩笑不开玩笑。。。” 笑过之后陆于泉继续说道:“至于你第二个疑问,就是你为什么会受到我们老董事长的赏识呢?那问题就更简单了。小李,你还记得我们上次的聊天吧?” “哪次聊天?” “就是那次关于集装箱和包装箱的争论,就凭你那句“找油不如卖水”,你就得到了我们老董事长的赏识。他甚至认为就凭你这一句话,你就值得我们林氏集团挖人。当然咯小李,我们老董事长还是没有我了解你,我可知道你的本事可不止这些,因此你一定要相信我们林氏集团的诚意。” 等说完这些话后,陆于泉就没有再开口了,他在静候李华勇的反应。 沉默,整间办公室陷入长时间的沉默。 良久,李华勇深吸一口气; “陆总,如果没有其他事的话,那我就先告辞了,您刚才说的事,请容我好好考虑考虑。” 老陆微笑:“应该的,应该的。” 李华勇同样报以微笑:“陆总,不管我会不会加入林氏集团,我都非常感谢您。同样,不管我做出任何决定,我都希望您还能让我到您这来蹭凉快。” 陆于泉大笑:“哈哈哈,那是当然。。。” 李华勇离开业主办公区回到工棚。 “柱子,陪我到外面走走去。” “没空,正忙着呢。” “石头,和我到外面逛逛去?” “老大,我这手上还有点事,你找别人吧。” “水生,走,跟叔到市里转转?” “墩子叔,我这。。。我这些天不是一直没睡好觉吗,我正想补下觉呢。” 没有办法,李华勇只好一个人外出溜达。 今天无论是雷建军还是陆于泉,他们都带给李华勇足够的冲击。因此李华勇今天决定“思考一下人生”。 在穿越3个多月后,李华勇决定想想自己未来的路怎么走。 第四八章 胡思乱想 李华勇离开工地,漫步在鹏城街头。 严格来说,用“漫步街头”这个词不合适啊,现在的鹏城,根本就还找不到多少“街头”的感觉。尤其是李华勇现在所在的蛇口,除了工业园区那一块,这根本就还是一个小渔村,充其量也就一“城乡结合部”。 “漫步街头”和“漫步城乡结合部”,这当然会是两种不同的感觉,让人产生不同的心情。 一如李华勇现在的心情。 自从穿越以来,李华勇就像一个陀螺一样高速运转,他在整个工地连轴转,他在人前人后连轴转。他一刻都没有停歇,也一刻都不敢停歇。到了现在,桩打完了,钱到手了,李华勇终于觉得可以稍微松弛一下,可以想想其他问题。 而在这其中,李华勇认为最最重要的,是要好好思考一下自己未来的道路应该怎么走。换句话说,李华勇决定思考一下人生,寻找一下理想,明确一个目标,确立下一步行动的方向。 李华勇常常开玩笑似的想,可能是由于咱们中国人教育的问题,很多人在中小学时代就写过太多诸如“我的理想”之类的作文,这导致很多人在长大后对“思考人生”不屑一顾,认为这种事情实在是太幼稚了,认为这是中小学生才应该做的事情。 这的确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啊,“思考人生”这种事情重要吗?李华勇认为非常重要。但“思考人生”这种事情是中小学生能做的吗?李华勇认为他们根本做不了。换句话说,李华勇认为在人生的那个阶段,根本就还不是“思考人生”的时候。 前世的李华勇是一位围棋爱好者,他认为“思考人生”这种东西,那就像围棋中的“布局”呀。而懂点围棋的都知道,绝大多数年青棋手,他们的布局水平都高不到哪去的。哪怕这是一位天赋卓绝之辈,哪怕他的水平已经很高,那也是高在其他地方,而很难在“布局”上面出类拔萃。 下棋是这个道理,人生何尝不是这个道理? 谁都知道“布局”对于下棋的重要性。而“思考人生”这种事情呢?对于一个人的一生同等重要。“思考人生”不是年青时候干的事情,那么什么时候最适合“思考人生”呢?李华勇认为就在自己现在这个时候。 尤其自己还是一位穿越者,那么在这样一个节骨眼上,那就更需要在这个时候好好规划一下未来的人生。 在李华勇“思考人生”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的一件事情是:对于自己的穿越,李华勇自己本身是不怎么情愿的。他不像有些穿越同行那样,穿越之后激动亢奋,豪情万丈。 李华勇前世虽然不算什么非常成功的成功人士,更谈不上什么“人生赢家”,但好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事业还算有成,家庭还算美满。现在好了,好好的“李副总工”变成一位农民,一个在这个年代的农民合同工。巨大的反差曾经让李华勇的情绪一度非常低落。自己这运气也太差点了吧?不说和其他穿越同行比较,能够含着金钥匙再来一次吧,哪怕是重生成年轻的自己也好啊,现在非要搞什么灵魂夺舍,莫名其妙变成其他人不说,年龄还大了好多岁。 要知道在前世这个时候,李华勇可还在读小学,正在享受家庭的温暖和童年的乐趣呢。哪里要像现在这样呀,在工地上一身泥来一身汗的为温饱而奋斗。 当然,李华勇不爽归不爽,却对“穿越”这件事本身并不怎么抗拒。自己岁数虽然大了几岁,但是毕竟变年轻了呀,在人的一生中,还能有什么比“年轻”更宝贵的财富吗?不管别人怎么想,反正李华勇认为是没有的。 不仅“年轻”是种财富,而且“穿越”本身也是一种财富。“穿越”是什么?在李华勇想来,穿越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作弊器,是无穷的金手指,这简直是和“年轻”一个级别的财富。 拥有这两样财富,那李华勇当然不好意思再继续矫情下去,他当然要感谢老天待他不薄。尤其是在赚取第一桶金之后,怀里揣了20多万块钱-----这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20多万块钱,李华勇当然要好好思考一下人生,好好规划一下未来的道路。“成功人士”肯定要当,“人生赢家”那也不再话下。。。 只是很可惜的是,就在李华勇准备“思考人生”的时候,他才刚刚起了个头,他就发现情况有点不对了。 因为李华勇突然发现:在自己现在这个阶段,所谓的“金手指”根本就没有多大作用啊。 “靠,那帮孙子不会都是在蒙我的吧。。。”在这个时候,李华勇甚至还忍不住诅咒一声自己那些穿越前辈们。 穿越是金手指吗?是!那金手指是什么人都可以使用的吗?未必! 金手指可能出现在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都有可能出现,但最不可能就是出现在穿越之初的时候! 这是李华勇在刚开始“思考人生”就遇到的问题啊。这是李华勇刚刚产生的明悟,这是他刚刚明白过来的道理,所以他现在很不爽,他觉得自己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自己这是被自己的穿越同行们忽悠了啊。 就拿李华勇刚刚赚取的第一桶金来说吧,这里面有“金手指”的作用吗?没有的。 这里面除了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外,李华勇只承认里面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如果不是种种机缘巧合,各种因素凑在一块,自己很难赚到这么多钱。 当然对于“运气”这种东西,李华勇还是自动把它忽略的----谁还见过那种运气很差的穿越者吗?恐怕没人见过吧,既然没人见过,那就可以把“运气”这种东西当做是穿越者的福利,是所有人的自然加成。 可即便有这样的福利,李华勇认为穿越者在赚取第一桶金的时候,通常很难用上什么金手指。这是李华勇刚刚产生的认识。而且李华勇认为:这样的认识对自己接下来的“思考人生”非常重要。这简直就是自己规划未来道路的纲领性思路。 假如没有这个认识的话,那还什么“成功人士”,什么“人生赢家”,所有的一切很可能只是虚幻,自己很可能成为史上最失败穿越者,被所有穿越同仁们嘲笑。 李华勇之所以这样想,这是因为他刚想了一个很奇葩的问题,他做了一个假设,:假设有那么另外一名穿越者,他在几个月前和李华勇落到一样的境地,那么到了现在这个时候,这位穿越者最可能是什么情况呢? 李华勇认为,最可能的情况就是:这位穿越者依然还在工地上当“力工”。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不服气了,你李华勇不就是个学建筑的吗?你不就正好落在一个工地上才让你赚到第一桶金吗,这有什么了不起的,说不定人家其他穿越者有其他本事,能够在其他领域赚到其他的钱。。。 李华勇当然无法反驳这样的话。他仅仅想强调的是:任何人的第一桶金,无论这个人是普通人还是穿越者,通常都是最难投机取巧的。 比如处在这个年代的李华勇,什么日元爆涨微软崛起,李华勇难道会不知道吗?但李华勇能从中获利吗?你的渠道呢?你的本钱呢? 苏联解体海湾危机,李华勇能不清楚?但他敢掺合进去? 后世那些经典影视作品,李华勇能不记得几部?但你确定星爷的“大话西游”在这个年代也是经典?你再经典的歌曲又有几首能比邓丽君小姐的歌更经典? 而邓丽君小姐的歌在这个年代叫什么:靡靡之音。 就先别提这些高大上的东西了,就说李华勇现在所在的鹏城,如果在这个时候往内地倒卖一些电子表,蛤蟆镜之类的东西,都是一种很不错的赚钱方式。但是你就确定你不会被抓起来?不要忘了,在这年头可是还有“投机倒把罪”。 李华勇漫无目的的在蛇口工业园区外围绕着圈子,随着他的思维发散,随着各种胡思乱想层出不穷,李华勇是越想越烦躁,越想越郁闷。 原来搞了半天,哪怕自己是一位穿越者,也是没有多少机会开金手指啊。自己的人生规划依然不能脱离实际,必须老老实实根据现实情况来。 正当李华勇重新调整思路,准备做一个切实可行人生规划的时候,一辆白色奔驰停到他的身边,林蔚从车里探出了头。 让李华勇有点奇怪的是,这次他难得在林蔚脸上看到笑容,林蔚正笑盈盈的看着他: “李大工程师,在想什么呢?” 第四九章 老司机 林蔚还真不是那种爱笑的人。 她今天之所以给李华勇笑脸,这是因为她从来就没见过李华勇今天这幅模样啊。 在林蔚的印象中,李华勇好像永远都成竹在胸,永远都风淡云轻。尤其在自己面前那更是,这家伙永远都智珠在握,永远都嬉皮笑脸没个正形的样子。好像就从来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得倒他。 哪里见过他今天这幅样子啊。 李华勇刚走出老陆办公室离开工地的时候,他那副心事重重的模样就被林蔚注意上了。等他后面在那里兜圈子,时而眉头紧皱,时而若有所思,时而嘿嘿傻乐,时而痴痴发呆,这更是成功引发林蔚兴趣。 考虑到李华勇明显像是有什么心事嘛,他像是遇到什么难题似的,因此当林蔚终于忍不住过来探个究竟的时候,她还特意少见的换上一副笑容。 只可惜林蔚的笑容柄没有维持多长时间。 当她抬起头,看到李华勇的眼睛,看到李华勇的目光所指,林蔚脸一红,头一扭,嘴里低骂一声:“呸,色狼。” 李华勇刚才在干什么呀?刚才的李华勇处在思维发散状态,就在他刚看到林蔚那一刻,他的思维。。。竟然发散到根叔所说“胸大屁股大”的问题上面去了,尤其配上之前的心事重重和目光呆痴,啧啧,刚才的画面简直不要太美。 刚才那一刻的李华勇,那绝对就是一副标准猪哥模样啊。 当然这一切都只发生在那一瞬间,林蔚的脸红一闪即逝,而李华勇又重新恢复目光清澈。 “林总监这是准备去哪呀?” 李华勇没有正面回答林蔚的问题,而是这样笑着反问。 “本姑奶奶当然是准备来看热闹的。。。”林蔚心里来了这么一句,当然这种话肯定是不能说出口。 “喂喂,刚才可是我先问你,你还没回答我的问题呢。” 听到林蔚略带撒娇的口吻,又想起老陆之前和自己的谈话,李华勇的心情稍微变好一点。 “林总监,你今天没什么事吧?” “没有啊,你。。。干什么?” 李华勇冲她一笑:“没有就陪我走走吧,你刚才不是问我在想什么吗?我告诉你吧,我刚才想的东西可多了,这不正好可以完整的跟你汇报一下?” 林蔚抿嘴一笑:“就知道口花花,那。。。上车吧。” 李华勇绕到车的另一边,直接坐到副驾驶室上面。作为穿越者有时候其实是一件挺痛苦的事情,就是有太多的秘密无法和别人分享。尤其当一个人处在某种特殊情绪,特别想和人说话的时候,这种痛苦尤甚。 严格来说,林蔚也不算好的倾诉对象,但和李华勇认识的其他人相比,像林蔚这种相对单纯的小姑娘,已经算是比较好的聊天对象了。 李华勇刚上车就有点后悔,因为他突然发现,林蔚这开车手艺,那实在是。。。 “喂喂喂,你怎么老喜欢往路中间冲?” 林蔚脸一红:“在大陆开车我还有点不习惯。” 李华勇这才想起,香江的交通规则和国内不一样。他们用的是英国佬的规矩,行车靠左。 “停停停,那要不还是我来吧?” 林蔚乖乖把车停在路边,两人换位,李华勇熟练启动车子。 看到李华勇熟捻动作,林蔚有点好奇:“原来你还会开车呀。” “那是当然,老司机了。” “还老司机呢,你才多大呀,对了你是什么时候学会开车的呀,在什么地方学的?我都看到大陆的车子都非常少。。。喂喂,你笑什么?阿勇你知道吧,最烦看到你这种莫名其妙的笑了。” 这就是穿越者好玩的地方了,比如在这个年代,李华勇可以和一位漂亮女孩公开探讨“老司机”的问题。 但这同样是穿越者的无奈之处,比如李华勇的确是“老司机”,但他有理由是老司机吗?没有理由的,所以李华勇只好信口胡诌: “我开车啊,都是在工地上学的。” “工地上学的?” “那是当然。。。”李华勇用手比划一下: “你看在工地上吧,像什么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我打小就喜欢这些工程机械,逮住机会我就喜欢上去摸一摸,这一来二去嘛,嗨,这机械操作还是没学精,不过这开车嘛倒是被我练出来了。” 李华勇这话倒是没有引起林蔚怀疑,事实上开工程车肯定要比开普通车更难,如果一个人连挖掘机都很熟练的话,那么开这种小车肯定不在话下。 林蔚嘻嘻一笑:“那你最擅长开什么车呀?” 李华勇一本正经的答道:“推土机,我实话告诉你吧,和其他工程车相比,我唯一拿得出手的,可能也只有推土机。。。” 李华勇并没有把车开多远,沿着后世的滨海大道,两人很快来到海边。看到一个适合停车的地方,李华勇把车停了下来。把车停好之后,李华勇默默走下车,然后来到海边,并站在海边极目瞭望。 在李华勇做出这一系列举动过程中,林蔚一直没有开口,她只是好奇的观察李华勇的动作,等李华勇在海边站定,林蔚不由自主来到李华勇身边,并陪着李华勇一起看海。 林蔚当然对看海没有什么兴趣,因为海的对面就是香江,而且和蛇口正对着的,那应该是香江的新界,这年代同样是一片荒凉。 几分钟之后,见李华勇依然没有开口的迹象,林蔚终于忍不住了: “李大工程师,你刚才不是说有事向我汇报吗?现在怎么了,哑巴了?” 李华勇回过神来,他冲林蔚一笑: “行,我汇报。。。” 接下来李华勇还真的开始滔滔不绝起来。 李华勇所讲的,其实也就是之前困扰他的问题:自己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抛开所有不切实际的想法,李华勇认为现在的自己主要有以下几种选择: 一是走一条最常规的道路,也就和自己前世的人生轨迹那样:考大学,参加工作,然后慢慢在体制内混。要说这条道路虽然普通,但这却是李华勇最熟悉,也是最安全的一条道路,所以李华勇把它列为第一选择。 李华勇想到的第二条道路其实和第一条大同小异,都是准备在体制内混,这其中的区别就是不念大学,而是像这具身体的原主人一样,考虑先成为“华夏建总”的正式职工,哪怕是先成为一名技校生也好,然后沿着合同工---正式工人--工长---生产副经理---项目经理。。。按照这样的台阶一级一级往上爬。 第3条道路:不进体制内混,自己单干,从一个小包工头做起。 第4条道路:本来在李华勇的原设想中,是没有这条道路的,只不过通过之前和陆于泉的谈话,李华勇相信老陆是有诚意的,因此进“林氏集团”应该也算是一条道路。 这几条道路,都是非常符合实际的,是切实可行的道路,非常具备可操作性。 但是这几条道路,又各有各的弱点和缺点,这就是李华勇纠结的地方了,面对这几条道路,他一时间很难下定决心做出选择。 顺带要提一句的是,李华勇之所以把这些话说给林蔚听,他还真没有其他意思,他纯粹就只是想找人说说话,碰到重大抉择的时候,能找人倾诉一下总是好的,至少不会把自己给憋坏了。再说了,李华勇讲的东西,那又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 于是就这样,李华勇足足花了有好几分钟,把自己面临的问题告诉了林蔚。当然,在这其中,李华勇并没有跟林蔚说自己的“第4条道路”。 李华勇说的时候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不过听的人却津津有味啊。在听过之后,林蔚甚至兴致勃勃的给李华勇当起了参谋。 “我觉得吧,你最好就走第一条道路呀,就是你先去考大学,然后再出来工作。对对,我觉得这条道路才最适合你。。。” “哦?这话怎么说?” 李华勇微笑着看着林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