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有更好的选择》 第一课 永远都有更好的选择 你所认为的,理所当然且颠扑不破的正确,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会轰然倒塌,碎片满地;你所坚信的,优中选优且无可替代的最满意的选择,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觉得无比糟糕,并因此心生懊悔。 人生之中,在有些时候,你可以有无数种选择,有无数条路,你不知道如何选择,于是掷骰子一般随便选择了一条路;又有些时候,你感觉人生毫无退路,你的面前只有死路一条,你没有选择余地,无法闪展腾挪,被逼入死角,所以你只能逆来顺受,不甘也不愿但是不得不接受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其实,在人生中,实际而真实的情况是:你永远都有更好的选择。这句话很有用的,而且一直都是很有用的,从来都是有用的。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一个下午,阳光如丝绒一般的柔软,我父亲跟我母亲正坐在小木桌旁边说话,我还是一个顽皮的孩童,坐在我平时最爱坐的门槛石上,雕刻着新做的木偶人。父母的对话,一字不差的落在我的耳朵里。 那时候的农村,乡下经济条件落后,我们家五口人,住在三小间破瓦房里,中间一间用来当餐厅和客厅,旁边一间隔开做为父母和我们的卧房,还有一小间是厨房,在厨房后面又隔出一个大约两平米的小隔间,用以储存一些干柴禾。到了晚上的时候,还要把鸡鸭鹅等家禽赶进小隔间里面去。鸡鸭和人同住,到了夏天,家里的气味可想而知。但这些都不是重点,关键的是房子年久失修,逢雨必漏,且一到夏季多暴风雨的天气,房屋就摇摇欲坠。这时候,我父亲就把我们姐弟三人,带到餐桌底下躲起来,防止房子倒塌压到我们。 于是我的父母打算在旁边加盖一间平房。就是普通红砖房,顶上铺设预制水泥板的那种平顶的房子。里面可以住人,屋顶上可以晒稻谷。这种房子比普通的青砖瓦房要结实牢固,至少不会有风暴雨来临时会塌掉的危险。 我父亲和我母亲一个人记账另一个人打算盘,当天晚些时候,我父亲就去砖窑厂订了一万多块红砖。 那天晚上,我坐在我母亲的膝盖上玩耍,看到我父亲凑到煤油灯旁边,拿出一张纸,跟我母亲合计:三个小孩渐渐长大了,都需要房间;老房子太旧,遇到暴风雨,到处都漏雨,万一哪天塌掉了,就算没有压到人,也得要重修。还不如趁现在全部拆掉做新平房,这样也安全一点。我母亲点头同意。 于是第二天,我看到我父亲蹬着他的自行车,去了砖窑厂。他又加订了两万多块砖。一共三万五千块砖。按他当时的说法是,稍微多订一点,万一不够很麻烦。 又到了傍晚,我母亲正在厨房炒菜,我站在土灶台边看着她熟练的用锅铲在锅里翻炒,鲜绿的蔬菜在铁锅里翻滚,发出滋滋的声响。我母亲听见我父亲回来的车铃声,就喊我父亲过来,说,我听说做两层楼房到顶,只要五万块砖! 我父亲原本根本就没有想过要盖两层的楼房,那时候,乡下有些人家甚至还住着草房。我明显感觉到父亲的声音有些激动,听谁说的? 我母亲于是说听谁谁谁说的。 我记得那天,父亲匆匆的扒了几口饭,就悄悄骑车出门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父亲回来了,说,我当面问了,某某某是说的,五万块红砖,够了的。 我母亲说,某某某这个人,人老实,不错,比较靠谱,泥瓦匠手艺也好,谁谁谁家房子是他盖的。他说五万块够了,估计是够了。我们有三万五千块砖,就只差一万五。如果我们要盖楼房,那我们就让他盖。 那天夜里,我迷迷糊糊的,看到我父亲肩膀上披着一件旧棉袄,在纸上写写画画的计算。 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我父亲不是去砖窑厂,就是去水泥厂,抽空还带着我们去河边筛河沙,拾石块。收集一切建房子有用的材料。晚上,他一有空闲的时间,就拿出纸笔,写写画画的计算。 第二年夏天,我家的楼房在周围邻居的一片艳羡声中,拔地而起。我家以前是我们村出了名的穷户,建造一栋楼房,这让我的那些邻居们目瞪口呆瞠目结舌。我清楚的记得那一年是1993年。距今已经二十多年了。 这件事,我父母后来进行过多次复盘,每次都是让他们津津乐道并唏嘘不已。 我父母后来印证了我的记忆,她说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一开始就要建一栋楼房,只是在订了砖块之后,心里面盘算,怎样做更划算。她许多次的问我父亲,我们这样做行不行?然后让我父亲算一算砖够不够,钱够不够。算着算着,就建出一栋楼房出来了。 “你父亲都被我问烦了。”我母亲哈哈大笑着。她有一句经典的话,每一次都会要很郑重的跟我们复述一遍。以至于我到现在我都能记得清清楚楚。她说,做大事情哪有一开始就算好了的,都是走一步看一步想一步!任何时候都要想想,合计一下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方法,是不是还有更好的选择!因为永远都有更好的选择! 我母亲不知道也不承认的是:其实,我父母亲当时还有更好的选择,就是换一个更好的宅基地,更靠近马路边,交通生活更方便的宅基地。在当时,乡村宅基地很多,可能只需要请人吃一顿饭,就能换一块不错的宅基地。但这也更加的印证了我母亲那句话的正确!永远都有更好的选择! 永远都有更好的选择。多么简单,以至于简单到了极易让人不拿它当回事而忽略它的程度!事情往往都是这样,大多数真正实用且有用的道理,都是隐藏在平凡而简单的事情当中,以至于我们很多人都忽略了它。 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件事情深深的印在我的心里,也时时刻刻的影响着我。每当我遇到问题的时候,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每当我遇到难缠的对手时候,我都是不停的告诉自己,放空自己,不要把自己囚禁在自己和别人设定的条条框框里。因为,当你打开心扉,释放自己,不让自己受拘束,那么你就永远都有选择的机会。为此,我还特意总结了几点心得,一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二是站在对手的角度思考,三是站在无关的第三者的角度思考,四是站在时间和空间也就是历史的角度和大局的角度思考。 我会去思考每一个选择,做出比较,权衡利弊,然后得出最优的选择。我的选择当然也必定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我做出权衡之后做出的现有条件下的最优选择。就像当年我父母建造的楼房一样,在当时的物质条件和认知模式下,这已经是最优选择了。 所以,我还学会了一点,那就是坦然接受。我总是对自己说,我想所有人都应该对自己说:我不笨,但我绝对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那个人,而且很有可能我都没有我自己想象的那么聪明。所以,我的选择,必定不是最优选择,因为永远都有更好的选择。但是当我付出努力后做出决定的,我接受。 我付出所有的心智、资源和力量,做出的选择,我必须接受它的不完美。这似乎是一条悖论,但是,这就是事实,不得不接受的事实! 有好多次,有朋友问我,当你面对问题,你这样做出选择,然后心里面却想着,永远都会有更好的选择,你会不会因此丧失最佳的时机和主动权,你会不会因此变得犹豫不决。 我的回答是,做出思考,必然会花费心智,必然会延误一点点时机和主动权,就像守门员面对射门一样,他的观察和思考,必然会延误一点点时机和主动权,但是,正是因为观察和思考,他可能会赢得更大的时机和主动权。这就像是一个天平的两端,当你要赢得更多的时机和主动权的时候,你必须花费一部分已有的时机和主动权。就像你要钓大鱼,必须要先以投饵一样。至于会不会因此而犹豫不决当断不断,则是一个度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了处理问题的弹性,都不能忘记,永远都有更好的选择。 第二课 哪个孙子? 我们先从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汉高祖刘邦说起。刘邦在历史上有很多传说和名号,好听的有布衣皇帝、斩白蛇起义等等,不好听的有无赖皇帝、吃老爹分一杯羹等等。这些故事中的刘邦有万千不同的性格,可以说有千人千面。我们应该怎么去分辨哪个才是真正的那个皇帝刘邦呢? 我的建议是,都不要听!清空!对,不错,就是清空,什么都不去想,什么都不去问,脑子就存想有刘邦这个人就可以了,至于这个人长什么样,有多高,什么学历,有什么绰号,出生时有什么打雷下雨冒火发光等异常现像等统统不管,不去想,就想有这么一个人就行了。一个正常的人。然后再看他所做所为,观一叶而知秋,通过一件事,从而推断出他的某一性格,再从另外一件事推断出他另外的性挌,一点一点的往前拱,最后把这些性格碎片组合起来,拼凑出一个完整的人。这样的人才会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史书上脸谱化的人物。 另外,大家看我的书,首先要摒弃好人、坏人;忠臣、奸臣;正义、非正义;这类棱角分明的词语和标签。因为大部分事实是:一个好人,他同时也有可能是坏人,某些人眼里的忠臣恰恰是另一些人眼中的奸臣,一件正义的事换个角度看有可能就是非正义。这些标签往往相互叠加交织,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让读者头脑迷惑,思想错乱。第二要摒弃道德等于才华的思想。认为有本事的人就肯定道德高尚,道德高尚的人就有才华,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道德与才华无关。一个懒惰的人,有可能才华横溢;一个酒鬼,可能是一个天赋异禀的政治家;一个诗书皆优的才子,有可能是个人渣。第三要摒弃读书人,尤其是会写文章会做诗的人本事就大的思想。我们平常人,尤其是中国人,对写文章漂亮、善于写诗、出口成章才华横溢的人往往高看一眼。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写诗作文,唱歌绘画其实大可看作是一个手艺,本质上和瓦匠盖房,木匠造家具,司机开车,厨师做饭没有区别。只要用心学习、勤加操练,熟能生巧,具有一定天赋的人都可以做的很好。这三种思想,在中国学生心中,可以说无处不在,根深蒂固,又隐蔽的极好,平常之人根本无从发现。 为什么要摒弃这三种思想,以后还会遇到,还会做更详细的分析。并且要深入分析。这三种思想习惯,或多或少的影响我们每个人。 好了,言归正传。我们就从大家都读过的语文课本《鸿门宴》看起。我们每次只截取一段,只看一点。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怎样去理解这一小段话,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代入法,将自己代入当时的情境,以后我们也要多次地使用这种方法。刘邦的话大概的意思是:项羽你和我一起打秦朝,我一不小心把秦朝扳倒,结果就有小人挑拨离间。 这几句话看似稀松平常,实际隐藏着许多金矿在里面。说话之人的水平之高也体现得淋璃尽致。前几句就是攀关系了,一起上学的是学友,一起坐牢的是狱友,一起吃饭的是酒友,现在一起打仗的是战友。你战河北,我战河南,你我都是一起打仗的兄弟,为了同一个目标,关系就定下来了,够铁!这些话就是拉关系,大部分人都会讲。然而后一句就体现水平了。今者有小人之言…。首先就定调子,破坏友谊的是小人。第二,破坏友谊的是小人,是坏人,那么言下之意是我们就是好人,我们就是一伙的,就要与小人撇清关系。第三,刘邦此时并不清楚是有人说自己坏话,项羽才来攻打刘邦的。刘邦这么讲,也是给双方一个台阶下,黑锅由小人的背,至于小人是谁那不重要。比直接问为什么要打我好许多倍。 这句话为何有这么高的水平?为何有这么大的魔力,令项羽都不自觉的召供出挑拔离间的小人?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类似的场景:亮剑中,旅长打电话给李云龙,你小子又在骂街吧?李云龙破口大骂,是哪个孙子又在打我的小报告。旅长回骂,你少冤枉好人,是老子猜的。 在这个场景中,李云龙一句是哪个孙子又在打我的小报告这句和刘邦的今者有小人之言…何其的一致! 小人就是哪个孙子。小人之言与哪个孙子打我小报告,这两句话其实是一个意思。 我们不妨把场影移植,让刘邦改说现代文,刘邦是这样说的,我们弟兄俩打秦国这个坏蛋,你掐脖子我扳腿,我一不小心把他报倒了,结果不知道是哪个孙子打我的小报告,搞得你对我有误解,让我们弟兄不和。 刘邦是个粗人,肯定说不出今者有小人之言这样文绉绉的话,书里的话语,都是司马迁经过艺术加工的,说不定当年在新丰鸿门,他就是破口大骂:是哪个孙子… 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三言两语,胜过刀剑冰霜。 哪个孙子一出口,还有一个好处。再举个身边的例子,小时侯,从家里带着零食到学校,刚出寝室回来零食就不见了。于是扯吼咙大叫,是哪个孙子偷吃老子零食的?眼光环视,没吃的人赶紧撇清关系,摇摆双手,不是我不是我。最后不说话、低下头或者夺路而逃的人便是要找的人。 当年鸿门,刘邦一声哪个孙子…,项羽首先撇清自己,不是我不是我,是你家左司马曹无伤,你找他算帐去吧!跟我没关系…多好的一枚暗棋,就这样给卖了。 还是李云龙的旅长霸气,是老子猜的,你能怎么地?老秀才当兵耍流氓,要文有文要武有武,谁也不是对手啊! 第三课 元芳你怎么看? 上一课中,我们讲了那个最强句式:哪个孙子…?在各种场景中的应用和变化。小可以用在人与人交往,大可以用于国与国之间的谈判。当然这个句式还有许多变种,有小人之言、哪个乌龟王八蛋等等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应答方式一般也会有三种,第一种旅长式的,霸气。老子猜的,你能怎么地?第二种是赶紧撇清关系,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正常反应,摇摆双手,不是我不是我。第三种是不仅撇清关系还帮人指出,不是我,是他!项羽就是这么反应的。 讲完最强句式,我们来谈谈刘邦、刘备、唐僧、特务站长、狄仁杰,总之一切领导都爱讲的一句话,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你怎么看成为一句流行语,并不偶然,这句话就是一个精灵,每天都以千奇百怪的形态出现在我们周围,只不过大部分人没有察觉罢了。它一直在我们身边,形影不离!如果“哪个孙子…”是一句金句,那这一句就是一句钻石句。只不过大部分人只把它当一句戏谑之词,不在乎它,而恰恰我们最忽略的地方,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巨大力量。 第一个场景,狄仁杰问,元芳,你怎么看? 这是基础版。意思很简单,我心里有数没数你别管,我就是要知道你对这件事的态度。说这句话的人的目的,就是通过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来揣测你的态度和立场。这是最明显的御下和掌控之术。狄仁杰的例子看不明白的可结合上面文字看潜伏中天津军统站站长吴敬中是怎么说的,则成啊,这件事你怎么看? 作为一个老特务,作为一个老领导,某一件事发生了,他心里必定有他的看法,但是非要问下属一句,你怎么看?目的无非两点,一是印证和补充自己的想法,二是观察下属的能力和立场。下属说的对,说的好,吴敬中会说,好,就按你说的办,下属说的不周全,吴敬忠会说,好,就这么办,另外,我补充两点…… 同学们,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所以,当你还在同事间戏谑,元芳,你怎么看时,你的领导早就在对你说,元芳,你怎么看?所以,应该怎么做?首先应该先重视起来,丢掉天真和无所谓,站在领导的视角,仔细观察并得出结论,如果,领导拍拍你的肩膀说,小王,不错,好好干。说明你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领导面无表情或者只露微笑,就按你说的办,那么,升职和加薪的机会到了! 第二个场景,西游记中,来了妖怪,唐僧会说,悟空,这该如何是好?鸿门宴中,刘邦问张良,如之奈何?刘备问孔明,该当如何?宋江问吴用,军师,该当如何? 第一个场景是基础版,这个就是升级版。 在我们所受的教育和周围人们的言谈中,有本领的人应该像诸葛孔明一样,手拿鹅毛扇,信心满满,捋着胡子说,某有一计,可安天下!或者像临阵大将,口若悬河,胸藏甲兵,对面强敌,张三李四王二麻子每个人任务分配好,执行下去就胜利了。再或者像孙悟空,武松,关羽一样,挺身而出。而像唐僧、刘邦、刘备、宋江之流,成功不是靠真本事,都是靠关系或耍流氓得来的。民间甚至有一句话,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事实恰恰不是这样的!在我心中,刘备之流,堪称人中龙凤! 所有人都知道,打妖怪,孙悟空是好手,唐僧示弱,让悟空出手,是最好的选择了,让下属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是一个成功领导的必备素质。唐僧不擅长打妖怪,如果每来一个妖怪,唐僧都要跳出来指手划脚谋划一番,孙悟空的打妖积极性肯定大受措折。外行指挥内行,反而不美。让悟空来打,这恰恰是唐僧高情商的表现,反正悟空头上有紧箍咒,翻不出浪花来。历史上有作为的帝王,都是放手让大将去做,开疆拓土。反而是紧紧把着权力不松手的帝王,指挥来,谋划去,反而没有什么功绩。 悟空有打妖怪之劳,唐僧有历难之功。出力的是猴子,得到功劳的是和尚。人说九九八十一难,不说孙悟空经历了八十一难,而是说唐僧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修成正果。下属有打妖怪的能力和爱好,那就交给他打好了!领导占有最大的利益就好了!韩非子说,无劳而有其功,就是说这个。 至于刘邦刘备宋江三人,情况更是明了。手下的张良、孔明、吴用都是智力超群、手段花样百出之辈,这样的人才,不用白不用,不过是摆低身价花点口水问问就是了。那就问吧,姿态还可以再低点,大不了再躬身下拜,先生教我。刘邦对其他人都是直呼其名喝来骂去,唯独称张良为子房;刘备三顾茅芦,称孔明先生;宋江每次都称学究先生。古代修了那么多拜将台求贤阁不就是做这些用的嘛!反正读书人好面子,我就给面子喽,面子多少钱一斤?多多的给,管够! 再有一点,这些枭雄,个个都是高明的领导,问下属之前,大致的方针政策肯定在脑子里成型了,要的就是这些细节的方案。 胸中无丘壑,完全听命于谋士的枭雄是不存在的,必定早死!徐寿辉就是最好的例子。每一位真正的枭雄必定都是善于独立思考,不随风飘荡的人!只不过,这种独立,被深深的隐藏起来。 还举个鸿门宴的例子,刘邦带着樊哙等人逃出鸿门宴,问樊哙,就这么走,好像不礼貌,我们是不是先跟项羽告辞再走?樊啥说,人家是刀,我们是肉,马上要把我们切了炒莱了,还告什么辞,赶紧跑吧!于是刘邦跑了。第一次看到这一段的时侯,才上中学十几岁,觉得刘邦又笨又迂。实际刘邦多么精明灵活的人,怎么犯这种错误?多年之后,才明白,说这句话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刚刚从必死之局逃生的人,可以说是九死一生,龙归大海,鸟入密林,急急如丧家之犬,遑遑如漏网之鱼,首先想的是有多远逃多远,而他摆出一幅回去跟人说再见的架式,这需要多大的勇气、智慧和定力才能做到?我相信刘邦心里绝对没有回去告辞的打算,即使真有人提议回去告辞,以枭雄的性格肯定会直接杀掉。之所以说这句话,我认为,一是戏言,显示出此人豪迈和胆量,就像曹操赤壁新败,却大笑自己没死一样。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大家可以看新闻里,经历战乱、天灾、人祸死里逃生的人们是什么表现!哪一个不是神情紧张,茫然不知所措,有几人能做到笑谈如故?二是看看周围人的反应,是否可堪一用,毕竟刚刚从项羽那里出来,刘项之间的战争刚刚开始了,这将是不死不休的,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做准备。 好了,言归正传,这句钻石句如果只有前面基础版和升级版的应用,那也枉称钻石句了,它还有一个极其历害的变种,我称之为变态版,我们将在下一课讲解。 第四课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上一节课我们讲了元芳你怎么看的基础版和升级版,今天我们来讲一讲变态版是如何凶险难防的。我们继续从场景中来讲解。 我曾经自负聪明,但历经这件事,让我感觉到,自负聪明其实是极大的愚蠢! 那是许多年前的冬天,刚刚下了雪,闲暇无聊,农村人聚在一起一边晒太阳一边神聊。两个老女人,在我边上一人一句,渐渐我听明白了,原来其中一个女人抱怨,弟兄两家一起办事,有一家老是拖后腿,事办一半就不了了之,这两个女人你一句我一句,似问似叙,翻来覆去的讲,还不时问,你说这怎么办?我本来对这种事都是避而远之的,当天被她们说的烦了,回了一句,两家办事,一家做一半,不就得了。是啊,是这样的,他老是做不好,唉,怎么搞啊?两人一唱一答,唉声叹气,像是问我,又像是自问。活脱脱一对无用村妇,束手无策的样子。我心里越发的不耐,这么点小事还叨叼半天,于是说,两家把事情一分,一是一二是二,你做你的我做我的。没做好接着做就是了。是啊!两老妇有气无力,好像受了极大的委屈,是这样讲的,他们一会几这样一会儿那样,老是做不好。唉,怎么搞啊。她们说了半天,一句话在口中翻过来调过去的讲,絮絮叨叨,我挺烦躁,随口来了一句,他老子办事不利,让他儿子办好了,反正一家做一半。我声音不大,但是足以覆盖在场晒太阳二三十人的耳朵,两个老妇不说话了,会心对视隐隐一笑。我感觉斜里一束目光刺来,扭头一看,正是那家儿媳妇用异样眼光看着我。我脑子轰的一声清醒过来:被人当枪耍了! 在那一瞬间,我明白了什么是以弱克强,以柔克刚。 在我的头脑里,以柔克刚以弱克强只应出现在战场或者江湖人物比武决斗中,却没想到竞活生生的出现在我们平常的生话中,竟出现在我最意想不到的地方,且以最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 元芳,你怎么看?这句话最神奇的变种就在这里,先示弱,我受了委屈,受了伤害,我是好人,别人都是王八蛋,都欺负我…先让听者产生情绪,不管是愤怒、感慨、同情还是不耐烦,反正产生情绪就好,这样就成功了一半,再似问似叙,我该怎么办?我是弱者,我无能,我不知道怎么办!这时侯就看听者的反应了。元芳,你怎么看? 我们还是从场景说起。 场景一 水浒传中武松刺配,金眼彪先是请吃饭喝酒洗桑拿,赠用具赠衣赠金银。然后哭诉,有个坏蛋叫蒋门神,如何的坏,如何的不是东西,如何的王八蛋,我是好人,是弱者,不知道该怎么办!说的武松性起,蒋门神有几个脑袋?揍他丫的。于是把蒋门神打一顿。 场景二 再来看水浒传杨雄和他老婆潘巧云。潘巧云眼泪汪汪,口中叹气,一边哭一边说,你的好兄弟对我性骚挠,你天天上班在外,他还对我袭胸,我胆小害怕不敢说,唉,怎么办?扬雄听了火起,找石秀算帐去了。 场景三 三国演义中,王允将貂蝉许配给吕布,暗地里将貂蝉送给董卓为妾,然后对吕布说,董卓强占了我的干女儿,霸占了你的妻子,唉,让天下人都笑掉牙了。人家不是笑董卓,而是笑我们俩一个无能一个无用。我本来就是要死的老头,无所谓啦,你可是盖世英雄。唉,这怎么办?结果吕布怒气冲天,最后弄死了董卓。 场景四 无数电视剧,只要是反对朝廷反对皇帝准备起兵造反,都会有这样的场景,四处点着火把,有一个人在控诉,朝廷欺负我们,占我们田地、抢我们钱财、**妇女、无恶不作,我们该怎么办呢?然后下边的人哄起来,反他娘的,于是造反了。 这便是这句话的厉害之处! 许多年之后,我方才明白武侠电视中常说的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原本以为江湖就是好汉们打打杀杀的地方,动刀动枪才是江湖,实际上,这句话不是那个意思,江湖无处不在!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你来我往唇枪舌剑皆是江湖!唇枪舌剑,这个词太贴切了!口吐莲花,即是刀剑!就连过年,亲戚间给小孩发红包,也有浓浓的江湖算计。老大家两个娃,老二家一个娃。老大给老二家娃发两百,老二给老大家一个娃一百,谁也不吃亏,谁也不占便宜!这没什么不好,也不是书上写的江湖黑暗,明白了这些道理,清者自清又和光同尘,这就是江湖。 第五课 为什么要买房子? 首先申明一下,我所说的买房是指在北上广深这种大城市买房,最少也得是省会级城市买房,尤其里在关键城市的关键地段买房。三四线城市、县城、乡镇不在讨论的范围内。 首先来看看有无买房的必要,举个例子,白云妹妹是云南元谋人,黑土哥哥是河南周口人,一起在北京上大学,相识相恋,毕业了,谈婚论嫁,那是去云南元谋还是去河南周口呢?此种情况结果,有很大可能性会留在北京,成为新北京人。北京的高挍每年从全国招生,这些学生自由组合,会有很多人选择回乡,但也有很多人选择留在这里。 高校就是抽水机,把全国的水都抽到北京,有淌回去一部分,也有截留下来的,源源不断的补给,北京买房的需求可不就是水涨船高。 那既然高校是抽水机,那么是不里说有高校的城市都有强烈买房的刚需呢?非也,高挍的吸附能力跟城市的经济和经济活力成正比。有些城市,高挍历史悠久,但城市老化,没有活力,经济停滞自然缺少吸附能力。只有北上广深这类城市,吸附能力才是巨大的。高校如果是电磁铁,城市的经济活力则是电能,有了电能,电磁铁才能产生强大的吸附能力。 当一个大学毕业生看到所在的城市跟自己老家差不多或是还不如老家所在的城市,大部分人会选择离开。当一个毕业生看到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深圳华强北,一夜之间千万富翁如雨后春笋般成片的冒出来的时侯,当他看到此地发展前景之广阔,机会之大的时侯,很可能选择留下来。 留下来,这就是买房的刚需。 刚需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不仅打压不掉,反而以另一种形式茁壮生长。 刚需不是负担,反而是能源,是动力,是资源,是正面的东西。 既然买房需求旺盛,那就再来看看买房划不划算,什么时侯买划算。 继续举例子。 张三是高级学霸,名校高材生,博士研究生学历,在上海浦东高科技公司上班,月薪两万。李四是普通学霸,985,211双名校毕业,在上海徐家汇上班,工作稳定,月薪一万。王二麻子是个学渣,从小贪玩不好好学习,在一个三流学校混了一张文凭,在上海七宝上班,卖房子,卖保险,卖保健品,苦哈哈的什么都干。2010年,东拼西凑,求爷爷告奶奶,从五叔六嫂七姑八姨那里借了二十万,把房价做高,多贷款少首付,贷款在虹桥附近买了一百平米。 每月还贷五千多,每天馒头咸莱就自来水熬曰子。他把次卧租给李四,每月800块。 三年后,王二麻子房子涨价了,每平米售价3万,小赤佬一跃,身价百万。房租每月收入3000,还贷压力大减。李四因受不了房租太高,向亲戚借钱加上积蓄,首付60万,在附近买了一套70平米房产,月供九千。 张三因浦东房租太高,搬家到虹桥,租住在王二麻子家次卧里。 又三年过去了,虹挢房子涨到六万。王二麻子家房子因位置上佳,距地铁近,一间次卧租金6000。还贷压力为零,成为同学们中,坐拥数百万房产的富人。 李四因工资上涨,还贷压力减小,日子也挺滋润,正打算结婚。 张三年龄最大,第二个小孩刚刚出生,急需买房,看中王二麻子的房子,一谈价格要六百万,哪里买得起?工作多年,工资很高,存款也有百万,一算,只够在虹挢买个50平米的蜗居。月供一万五。 好了,我们先来看几组对比。 学历:张三,名挍生+博士;李四,名校生;王二麻子,三流高校。 赚钱能力:张三,2万/月;李四,1万/月;王二麻子,5千/月。 房产:张三,50平;李四,70平;王二麻子,100平。 月供:张三,1.5万/月;李四,9千/月;王二麻子,5千/月。(由于王二麻子出租了次卧,实际月供为0。) 首付:张三,100万;李四,60万;王二麻子,20万。 负债:张三,200万以上;李四,150万以上;王二麻子,80万以下。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论学历、赚钱能力,张三无疑是最优的,李四次之,王二麻子最差;而论身价增长速度,王二麻子为最。 公平吗?有人说不公平,能力大的却买不起房,小混混风生水起,这就跟旧社会一样! 而我却恰恰认为,这是极大的公平: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力和机会,每个人做出选择,付出行动,承受相应的后果,并得到相应的回报。非常公平! 没人会为你的选择负责,除了你自己。 这是一条社会的上升之挮。 一个好的社会,应该充满活力,上升之挮应该有许多条,不应以唯一标准衡量社会。 人人都有上升之梯,人人皆可成龙。 人人如龙,群龙无首,吉! 第六课 作好人,但不要做老好人 先讲一个故事。 我的父亲是一名乡村小学教师,那个年月,读小学还是需要缴纳学费的。九零年前后,学费对于一个贫困农村的家庭,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教师有一个权力,就是替暂时交不起学费的学生担保,先入学领书上课,在接下来几个月,家长要将学费补齐。这在我们那称为“打条子”。 我父亲是班主任,开学之时,都有一众家长拥进办公室,他早已准备一摞手掌宽的白条,一张一张仔细的写,某某某,因家庭困难……。临近中午,来一个中年妇女,拖着孩子到来,王老师,帮我打个条子吧! 这个妇女我认识,家里经济条件一般,不好,也不差。她家每学期都不交学费,到处找老师打条子,但是从来不还。有几位老师因此被扣工资抵条子。我父亲之前为她家打过两次条子,一次都未还。后来据我父亲讲,鞋都磨破了几双,去她家,她好像没事人一样,该吃饭吃饭,该看电视看电视,要学费,就回一句,谁叫你当初给我打条子的。 当时我还不大,记忆力却极好,我父亲当然是拒绝的,那个妇女则是不停的说好话,王老师好,王老师是好人,整个学校这么多老师,就只有王老师最体谅我们穷人的难处。一个月内必定还上。不还怎么怎么的赌咒发誓等等。 一小时侯,我父亲极不情愿的给她打了条子。中年妇女千恩万谢的走了。临走还说希望什么时侯去她家吃饭云云。 后来,果不其然,那笔学费终究没有还上,所有的窟窿都是我父亲用工资补上的。 我不是一个坏人,不是一个看见有人遇到困难却不伸出援手的人。我的父亲也不是一个道德高尚无以复加的完人,我也曾多次看见他懊悔懊恼过。尤其是在自己家都吃不饱的情况下。曾经有一阵子,因为工资被扣,全家人晚饭每人只够吃半碗。 和很多人一样,我父亲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一个思想在作祟:当个好人。这一点,甚至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每一个人都想当个好人,但是我曾经不止一次的对自己说。做个好人,不等于做个老好人。 做一个好人,必须要有所节制,不能做一个没有节制的好人,否则那就是个老好人。 我们举个例子。 幼儿园里有个小朋友,回家告诉父母被人欺负了,原来书包里本来有一颗糖,结果被同学小胖要走吃了。父母问,那你为什么给他?小朋友说,他非要跟我要! 他非要跟我要,所以我不想给结果却给了。 第二个例子,在公司里,小芳人缘很好,在家也很懂事孝顺父母,典型乖乖女的形象,某一天,小芳拎了一包化妆品回家,情绪不高,原来花了整个月工资买的化妆品都是不值钱的大路货。父母问,明明没名气,价格贵的离谱,你为什么要买?答,我同事也买了,她非要我买! 她非要我买,所以我买了! 第三个例子,小李凌晨两点回家,醉的像个傻子,吐的一屋子狼籍,老婆问,你傻啊,为什么喝这么多?答,他们非要喝! 他们非要喝,所以喝醉的像傻子。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三个例子有一个相似的地方。就是他/她们非要怎样,所以我怎样! 这是人在日常生活中惯常形成的逻辑,有时候自己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这个不成立的逻辑所左右了! 他/她们非要怎样,所以我怎样!这本身就不成立。真正成立的逻辑是我想怎样,所以我怎样! 我们所受的教育和日常生活,很容易将我们驯化成老好人。这种意识往往很多时侯自己都意识不到,我没想当一个老好人!我不想当一个老好人!我不愿当一个老好人!事实是,你的潜意识正在把你变成老好人。 我们以为我们是生活的主人,恰恰相反,很多时侯,我们是俯首听命于生活的奴仆! 是时侯该绝地反击了! 应该怎样做?坚持自己,对自己不喜欢的事说不! 第一步往往很难,但只要迈出脚步,你就能走出去! 有人说,做最好的自己,不当好人也无所谓,也正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