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上清高徒》 第一章 茅山道院 作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茅山自古是道门兴盛传承的圣地。发源于茅山地区的上清派,同样是影响深远的重要道派。 许素是参加今年传度仪式的一名道人。为期三天的传度仪式刚刚结束,他已经成功的从道童升格成为道士。 此刻,他已经回到家中,坐在书桌前,翻看着一些资料。 “真抠门啊,就发这点东西!”许素挠了挠后脑勺,郁闷。 对比隔壁龙虎山的四件套,茅山发的属实比较贫寒了。 许素瘪了瘪嘴,把桌上的戒尺、朝笏等法器收拾起来,打开了电脑。 众所都周知,上清派之所以得名“上清”,是因为其创派之太师,晋朝的紫虚元君南岳魏夫人传下的道统,核心正是名为《上清经》的一系列道经。 然而,世风渐易,经过古今历代兵戈战乱,茅山的传承已然残缺。如今《道藏》里虽然收录了不少属于《上清经》的道经,茅山上却已经没有人去修了。 当然,身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信念的新时代优秀道人,许素早已经把全套的影印版《道藏》下载进了移动硬盘,文件夹取名“学习资料”,可谓是名副其实。 虽然没有师授不能正式修习,但许素经过数年的整理研究,已经从道经和祖师传记的只言片语中,梳理出了次第顺序。 须知,《上清经》从面世至今,已历经千余年。期间被无数人转手,拆分整合,已达数百部之多。这么多部道经,先修哪部,后修哪部,也是有顺序的,讲究一个次第深入。 许素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半天,直到深夜方才起身,去隔壁屋里做了晚课,又读了几遍《黄庭内景玉经》,这便回到卧室,躺到床上。 这《黄庭内景玉经》,也是上清派最著名的道经之一,乃是由景林真人传于太师魏夫人。由于上清派的流行,此书在古代的世俗社会也颇有受众,其文辞又显雅致,引得无数文人诵读刻写。许素也坚持在每天晚课过后诵读几遍,到现在已经有七八年之久了。 往常,许素每天晚上做完功课都能沾枕即睡,但今天他怎么也睡不着。眼前时不时地闪过前几天在茅山传度时看到的画面,最后定格在了上清宗祠的门口,门洞内漆黑一片,仿佛一眼望不到尽头的深渊。 “今天怎么心乱成这样了……”许素嘴里含混地嘟囔一句,翻了个身。 这种思绪翻飞、不受控制的情况,对许素来说是很少出现的。坚持功课经年,他自觉已经能够很从容地控制心境了。然而今天的现象,他却静不下心来。 “难道是去茅山参加传度,过于兴奋了” 许素尝试了诸如数息、定观等方法,平日里极为有效的静心手段此时也失去了作用。 无奈,他只好闭上眼睛,一遍又一遍地默诵着《黄庭内景玉经》,直至清旦才浅浅睡去。 恍惚间,他仿佛看到了一片雄伟壮观的建筑群,其间雕梁画栋,崇阁巍峨,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更妙的是,这片建筑群漂浮在层层叠叠的云雾之上,好似仙家宫府。 正当许素在梦中沉浸式体验游览时,卧室半空中突然微光一闪,现出了一根黑漆漆、圆滚滚的物件,却是他隔壁屋里用来敲击铜磬的木锤。 那木锤不知怎的闪现而来,晃晃悠悠飞到许素头顶,抡圆了就冲着许素的脑门儿砸了下去。 “哎呀!” 许素在梦中正待仔细寻找仙宫里有没有仙人,猛然间感到头疼欲裂,不自觉发出一声惨叫,梦境破碎,意识顿时清醒,随即又两眼一黑,晕了过去。 第二章 救命恩人 济南府,平原县。 时值黄昏,日头西斜。有一粗布衣裳的妇人,一步一瘸,挑着空荡荡的扁担,沿着村间小路缓慢前行。 今天的布又全部卖光了。乔女想到此处,心情稍稍轻松。她勤劳又手巧,织出的布很受大家欢迎,每次出摊卖布,连布头也不剩一片。这对以织布维生,还带着孩子的她来说,绝对是生存支柱。 她的命运实在不能算幸运。 乔女幼年丧父,与母亲和妹妹一起生活。因家中只有母女老弱,平日里免不了要抛头露面,何况乡村其实并不特别讲究什么男女大防。 然而她生的黑丑,豁着鼻子,又瘸了一条腿,每次出门洗衣打水,都会被人当面议论、背后嘲笑,迟迟没有媒人上门提亲。一直挨到她成了二十八岁的老姑娘,方才嫁给了同县四十八岁的穷困老鳏夫。 然而只过了三年,老鳏夫却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病死了,只留下一个刚出生的儿子。 想回娘家求母亲相助,谁料母亲拒绝她在娘家久住,只有妹妹稍稍暗中接济。乔女自幼被歧视欺负,早已养成独立自强的性格,当下便带着儿子回到老鳏夫家中,每天夜里织布,白天进县城售卖,勉强裹腹。 原本生活已经很艰辛了。谁料四天前的夜里,乔女正在织布,疲惫之间突然听到门外有重物扑地的声音。她家地处偏僻,周围又少有人烟,乔女不由得紧张起来,轻巧地拆下织布机的打纬木刀,小心往门外走去。 门外静悄悄的。乔女双眼早已昏花,只见得篱笆门外的地面上,缩写一团黑漆漆的事物,一动也不动。 乔女回头看了眼孩子睡觉的屋子,咽口唾沫,大着胆子走近了。 原来是个人。 她试着用木刀戳戳这个人,没有反应,顿时松口气的同时,又不禁犯了难。 这天寒地冻的初春时节,正常人在外边躺一夜,怕也是会冻死的。可要救他,这家徒四壁且不说,自己手无缚鸡之力,儿子又年幼,万一这人醒来起了歹意…… 她思前想后,又想起刚因天寒而病死的丈夫,一时心软,便奋力把此人拖进了拆房,每日探视,并灌些热水、野菜汤之类,维持这人性命。 想起家中还昏迷不醒的人,乔女的步伐不由得又快了几分。 这人皮肤细腻,手上无茧,显然是没有下过苦的,衣着怪异,形似道装,平日生活至少该是衣食无忧。可她打听了几天,都没有听说县里哪户人家或者宫观有人口失踪。 “如果明天他还不醒,我就去报官。”乔女想着,默默进行心里建设。面对官府,她这样的贫苦草民有着天生的畏惧。 …… “陌生的天花板。” 准确的说,是茅草屋顶。 眼皮子一阵跳动,许素猛地睁开眼睛,又被突如其来的眩晕感影响,缓缓闭上。 过了好一会,他渐渐适应了身体状况,方能硬撑着坐起来,靠在了柴垛上。 “我这是……什么情况” 身体的不适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股奇妙的感觉在体内流动。 许素只稍坐了片刻,就感觉身体力量已经恢复,并且耳聪目明,思维敏捷,是从未有过的状态。 “这是”他感觉迷惑不解,起身抖擞活动。自己明明是在睡觉,还做了梦来着,怎么现在身穿着茅山传度发的道装,在这个破败地方。 “嘎吱~” 突然,柴房的小门应声而开,许素连忙望去,却见一个黑丑的古装妇人,手握扁担小心翼翼地探头探脑。 这装扮 许素心中有了一种猜想,他自然地抬手作揖,出声问道:“您慈悲,请问您怎么称呼这里是什么地方” 进门的正是刚回到家,被柴房里动静引来的乔女。 许素本就是二十岁出头的年轻道人,饱读道书,举手投足之间又显和善,乔女也渐渐放下戒心,手忙脚乱行了一礼,犹豫一瞬,便将许素请进屋里交谈起来。 毕竟孤儿寡母,许素一个男人不适合在院子里坐谈,万一被人看见,对谁都不好。 夜渐深了,许素坐在柴房里,默默整理着今天获取的信息。 看样子自己确实是穿越到了古代。可是怎么穿越的为什么睡衣换成了道装都还是搞不清楚,处处透着神秘。 想了一阵,毫无头绪,他扯过一团枯草,正坐其上,习惯性地做毕晚课,又背诵起《黄庭内景玉经》。 一遍未竟,许素发现了自己体内的异动! 这是……内视 许素诵经之时,精神不自觉地内守,恍惚间仿佛看到自己周身莹徹,渐渐变得像水晶般透明,而唯独五脏各呈五色,环绕着五色烟霞。而随着他的诵读,那五色烟霞又逐渐浓郁,凝实。当一遍诵完,那烟霞又逐渐散进五脏,却留下了五枚几寸长短的小人形象! 许素心神大震。他精研道书已久,如何不知道这是什么 这正是存思法所成就的内神!而这五位内神,显五色,分别处于五脏之内,必然就是五脏之神! 自己的长生之路,真的踏上征途了吗! 许素激动难捺,兴奋之余,又连着诵经直到满十遍,略感疲惫,这才停下。 十遍结束,许素观察发现,五位内神的形貌并没有明显变化,心知这是要积年累月的修行积累。目前内神能显现,恐怕是自己以前多年的积累,在如今被穿越事件激发出来的结果。 虽然有些小成就,但是距离使用《上清经》中的各种道法,依然差得很远。自己目前《黄庭内景玉经》尚未大成,而此经只是《上清经》的入门预修。 许素躺在草堆上,又想起救了自己的妇人。 这是个可怜人,也是个善良人。自己想帮帮她,至少改善一下生活条件。 不过首先还是要搞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明天到县城里看看吧,应该可以获取更多信息。 许素想了一阵,安卧入眠。 第三章 神秘道人 第二天清晨,许素简单喝了一杯热水,就挑着担子和乔女一起去了县城。 自从五脏内神被激发,许素感觉自己对饮食的需求变得非常轻微,短时间不吃不喝也没有关系,如果能喝杯水,便可以撑过更长的时间。因为他体内的内神,时时刻刻都在运转五脏之精气,润养周身,形成了一个内循环。这或许就是服气辟谷的初级准备阶段了。 这对许素来说,着实是件好事,因为他也不好意思再吃乔女家的,用乔女家的,让乔女家的条件雪上加霜。 把行李放在乔女常摆的摊位,许素暂时辞别乔女,自己在县城里游荡。 他作为一个现代人,在这样的古代市集里逛街,踩着脚下的石板路,瞅着路旁的摊位和形形色色的古装行人,感觉非常新奇。他穿着道袍,虽然衣服外形与周围小异,但也不算过于突兀。而且他常年学道,早已经蓄起长发,挽成了发髻,用一枚小冠固定在头顶。这小冠是他穿越前用树脂材料,3d打印做出来的,又刷了层漆,也颇显古朴。 古代的县城有这么繁荣的吗? 走走停停,许素走近了一个卖梨的摊位。说是摊位,其实是一架推车停在那里,车斗里载着个大饱满的梨子。 “卖梨儿,卖梨儿,又脆又化渣,甜得很!” 这个季节,也有梨吗?许素好奇地探头望去。 卖梨的摊位被人乌央乌央围了一圈,看似不像是买梨的,倒像是看热闹的。许素颇感兴趣地信步靠近,见得人群之中有个破巾絮衣的邋遢道士,似是游方行脚的打扮,正与那摊位主人纠缠。 “这是哪里的苦行道士,在这里乞行吗?”许素心中一动。这种苦行道士在后世已经很少了,而他自己交际不广,也只是有所耳闻。 却听得那卖梨的摊主已然不耐,开始出声呵斥道士,想要赶他离去。只因这道士在他摊前徘徊,迟迟不肯离去,吸引了一大堆来看热闹的同乡,却都不是来买梨的,耽误了他做生意,又显得自己不是个善人。要送一个梨子给那道士吧,他又舍不得。没想到,道士任他喝骂,就是不肯走,于是人群越围越大。 许素仔细打量着游方道士,觉得这道士不是个简单人物。 当下初春时节,依旧天寒地冻,这道士明明衣袍单薄,不遮风霜,不蔽雨雪,却泰然自若,丝毫不见有畏寒惧冷之意。 而且无论摊主如何喝骂,他都不急不躁,不忧不怒,只是好言说这车上梨子有数百颗之多,舍给他一个,于摊主无损,反而能增福积德云云。 许素有心与这道士结缘,于是高声言道:“你不如就挑一枚给了他吧!” 随之也有围观的闲汉来帮腔:“是啊,这道士也是个穷苦的,你就挑一枚酸小梨子,打发了他去吧!” 摊主执意不肯:“我家梨子没有酸的,不给就是不给。你们谁要帮这道士的,可以,自己买来送他,我绝没有异议。” 众人听了,又议论纷纷,却再没有人出头了。 许素也是无奈,他穿越来只附带了一身行头,身上半点银钱也无。就算带了纸币在兜里,可这年头谁认这东西啊! 正郁闷时,许素却见那游方道士回头打量了自己一眼,见也是道士打扮,微微一愣,视线相对,刚要说话,又被身侧一道声音打断:“那道士,我送你一颗梨子。” 话音未落,就见一个衣着精干的矮胖汉子从围观的吃瓜群众里走了出来。听人议论,此人似乎是本县某家族的雇工。待问了价,却是要抵寻常梨子四五倍之高,听的人人咋舌。 “怎么这么贵,你莫不是宰我?!”雇工又惊又怒,声音不自觉高了起来。 “不是不是,你不要急,且听我解释。”摊主见有生意上门,态度登时一变,陪笑道:“我这梨子,乃是移栽的莱阳梨,用我祖传秘法过了冬的。个大皮薄,肉美汁多,和新鲜梨子的味道没有丝毫差别。梨树是专挑的好地,施的好肥,精心伺候出来的,否则绝不能卖这个价!我也是本县本乡的良家子,你自可去打听,我不能骗你。” 那雇工明白原委,也消了气,买下梨子,赠与道士。 那道士接过梨子,从容拜谢,转身对围观群众们说道:“老衲是出家之人,不吝惜身外之物。我这里有品质上乘的梨,可以请各位施主品尝。” 许素听罢一愣,这道士明明身无长物,哪里来的梨? 却见那道士,三两口吃完了梨,把剩下的梨核握在手中,解下肩上背着的铲子挖了坑,把梨核埋进土中。又向吃瓜群众讨了一碗热汤,慢慢地倒了进去。 许素看得两眼发直,他隐约知道这道士要做什么了。 长久以来,民间一直流传着道门高人的传说。譬如叶法善与唐皇游月宫,萨真人咒枣,点化八仙等等,是史实还是艺术加工,已经难以分辨了。许素向来也是按照对待什么小说的态度去读的。 但是现在,传说中的仙迹或许即将展现在他眼前? 许素有种极度不真实的感觉。自己到底是穿越到了什么地方? 众目睽睽之下,那梨核所埋的土间稍稍鼓动,一棵幼苗舒展而出。那幼苗迎风而长,不过一刻钟时间,便已经枝繁叶茂了。 吃瓜群众已经看得呆了,连卖梨的摊主也忍不住凑上前来瞪大了眼睛。 又见那梨树,迅速地开花结果,枝杈上挂满了圆润饱满的梨子。 众人呆若木鸡,那道士却微微一笑,朝着众人拱手作揖,又将树上的梨子通通摘下,分散给众人品尝。 许素没有凑这个热闹,他看了看众人手里的梨,又不留痕迹地看了看卖梨摊主身后空荡荡的车斗,震惊之余,一时间思绪千回百转。 第四章 聊斋? 此间事了,游方道士优哉游哉,踱着步走出了县城。 县城外挨着一片农田,阡陌纵横。此时积雪渐渐化冻,更添了几分寒意。 道士行至路旁卧石,便坐下歇脚,一边不经意地回头问道:“这位道友,未请教名号?” 身后之人也悠然坐在他对面,应声道:“道业微末,身无功行,不敢自号。末学姓许名素,蒙祖师不弃,师承茅山上清派。敢问您是何方高士?” “哦?上清?”那游方道士听闻,顿时来了兴趣。上清派虽然曾是名门,如今毕竟不是当年高道辈出的年代了,甚至更加衰落。这个趋势从宋末就已经有所预兆,并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游方道士虽然走南闯北多年,也是第一次遇到上清派道士,好奇心骤起,两人便攀谈起来。 许素不确定当今是什么朝代,也不敢乱说,只含混地讲了茅山自从宋元开始每况愈下云云,少提历史事件人物,多讲典籍失散之事,倒也引得游方道士连连感叹。 说话间,许素忍不住问道:“道长,刚才那卖梨的摊主,虽然吝啬了些,可惩戒会不会有些过于严格了?恐怕他的梨,也是一家生活所系。” 游方道士摇摇头,喟然一叹,对许素说道:“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卖梨的,上有一对古稀高堂,他却从不孝敬,卖梨所得银钱尽数与妻女穿金戴银。他自酒肉不断,父母却只能吃糠。这等不孝之人,我只是如此略施小戒,已经是轻的了。只可惜我此行有事,否则还要盘亘几日,改改他的性子。” 许素了然:“如此,是我错怪道长了。”随之心中一动,暗自思忖:自家现在修了《黄庭内景玉经》,却修为尚浅,不能使用《上清经》中的种种妙术。如今高人就在眼前,何不多加请益,学上两手日常实用道术?到时候《黄庭内景玉经》内修,诸般道术外用,对目前的自己来说也是极好的。 许素目光闪烁,正待组织语言。然而那游方道士不知见过多少人,哪里不知道许素的想法?他摆了摆手,打断了许素的思绪,直白地说道:“我看你血脉丰盈,骨濡筋强,想必是已经有高明的内炼之法备于身上。你能学的,便只有我傍身的几样道术了。可我此行急切,也来不及教你什么。这样,你将此物收好。” 说着,游方道士从随身的破布袋子里掏出一枚石令,双面刻着篆字。许素不认识刻的内容,但这显然是一件法器,立刻起身双手接下。 “这石令上刻的篆文是我的花押,你且带着,可往崂山一行。”那道士深深看了许素一眼,说道:“上清是道门大派、洞真道源,衰败至此令人惋惜。我崂山一脉同为三清弟子,太上之臣,若你有中兴之志,我等自然应当扶助。” 说罢,不待许素回答,径自飘然离去了。 许素满怀感激,手执石令,恭敬向游方道士的背影行礼。 原来是崂山的高道! 崂山道教发端于唐宋,也是历史悠久。据方志记载,吴王夫差就曾经登上崂山,获得了灵宝度人经。战国以来,这里就是方仙道活跃的地区。而早在唐末五代时期,就有道化普济真人李哲玄与华盖真人刘若拙在崂山立观修道。 许素也是对崂山闻名已久,他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崂山道士》木偶动画片,剧情好像是从《聊斋志异》里哪个章节改编的来着。 等等……聊斋? 许素脑海中猛然闪过一道光芒。 会是自己想的这样吗? 许素没有读过这本古代故事汇,对《聊斋志异》记载的故事并不熟悉。他只能记得几个传播较广的故事的主人公,比如婴宁,又比如宁采臣与聂小倩,又比如崂山道士的穿墙术…… 自己根本不记得这些故事的主人公身在何处,而崂山却是长不了腿的。看来,要搞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说不得非要往崂山走一趟。如果能找到回到原本世界的线索,那就更好了。毕竟自己并不是孑然一身,还有家中父母需要赡养。 常言道:修道不能忘父母。父母生养辛苦,即使是成为道士也不能忘报此恩。 而且,如果真是身处聊斋的世界,那么狐鬼妖怪恐怕是少不了会碰上的,往崂山参师学道恐怕是最佳选择。 平原县到崂山近山里路程,像他这样步行前往,恐怕也要大半年时间。无奈自己身无分文,想雇马车也是不行的。不过,他倒正好可以借这段时间巩固自己的内修。 与游方道士分别后,他便无所事事,便回到了乔女的摊位,正好听见有人要买乔女带来的所有布匹,乔女却不愿意卖给他。 “为什么不卖?”那男子文质彬彬,手中托着几锭银子,疑惑地问道。 “哪有像您这样买布的。”乔女一边整理着布匹,折叠抚平,手底干练,平淡的说道:“不讲价钱,不挑不选,花那么多钱买回家去,家里人会说你的。” “哦……”男子尴尬一笑,把手中的银子放在布匹上,说道:“没有人会数落我。”看他出手阔绰,想来家里也是不缺这点银子的。 哪知,乔女听了这话,却正色道:“我就要说说你。你这样大手大脚,怎么持家?连自家的钱财都不会料理,你还能成什么大事?” 男子听得愣了。 而乔女说完也反应过来,自己一时上头,说的有些过分了,低头慌乱地左瞄右瞄,歉意的说:“公子,我说话不会拐弯,您多担待。” 围观吃瓜的许素顿时“噗嗤”一声,漏了气。您这哪是道歉,分明是在扎心。 两人正尴尬间,听见动静连忙扭头看去,见是许素,乔女感觉更尴尬了。 许素却是轻笑一声,向那男子拱手作揖。男子也连忙还礼。 这人虽然是无事献殷勤,可风度还算儒雅。买东西不会讲价,看来家境也算殷实。身边没有随从跟着,也不是欺人之辈。按理说,不应该是起了什么坏心思。如此说来,那说不定…… 许素嘴角含笑,向乔女说道:“我看这位公子是真的想买布,何不直接以市价卖给他?各取所需,这买卖做得。” 第五章 离去 《诸天:上清高徒》第五章 离去 正在手打中,请稍等片刻, 内容更新后,请重新刷新页面,即可获取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