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唐,谋朝篡位》 第一章 汾阳王府、侠义八郎(上) “二三子可知,今日这等盛会郭家八郎为何没露面吗?” 月上柳梢,华灯初上,大唐王朝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乞巧节。 少男少女、士子任侠都穿上了新衣,打扮得花枝招展坐在了长安城内最热闹的茶楼酒肆中,一边喝着美酒香茗,一边谈论着近日京中发生的趣事儿。 难得朝廷解除一日宵禁,众人也是放松自如地聚在了一起,说说笑笑好不快活。 “一准是又惹了大祸,让老令公禁足府中了。”一个面白的士子轻摇折扇,嘴角噙笑。 这郭家八郎郭映自幼不学无术,倚仗着其父汾阳王的军功混迹于大唐将门纨绔的圈子里,飞扬跋扈、无法无天惯了,经常干些让人瞠目结舌、啼笑皆非之事。 不过,郭八郎在长安城的名声倒也并非一无是处,因为他从不欺压良善、欺男霸女、欺行霸市。 反倒是有一副侠义心肠,路见不平必然拔刀相助。 不论施暴者是达官贵人还是豪商胡酋,只要被他遇上了,他就绝不会袖手旁观。 也因此,他小小年纪就成了京师侠少心中的楷模,众人都将他比作前汉的巨侠郭解、剧孟,愿为其前驱者不知凡几。 除此之外,他还尤为擅长诗词歌赋,号称七步成诗,两年前乞巧节的宫廷诗会之上,他便以一首即兴而作的?秋夕?技压群雄,拔得头筹。 此诗更受到代宗皇帝亲自点评,说其文采斐然,诗风明丽隽永,假以时日必成一代大家。 虽然自那之后,郭映再无佳作问世,但凭借着那首?秋夕?,他也一跃成为了平康坊诸多花团锦簇、丝竹管弦之所的座上宾,更深得那些才情卓越的风尘女子喜爱。 而郭映本身也乐得享此齐人之福,自此便开始了与各色美艳婢妾共饮花酒、游湖踏青、吟诗作画的快活日子,几乎是夜夜笙歌、乐不思府…… “你猜对了,八郎的确是闯了祸被老令公禁足了。”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一个青衣士子神秘兮兮地开口。 “不过他这回呀,闯的可不是什么寻常祸事,而是弥天大祸,搞不好连老令公也要被其牵连。” 此言一出,原先叽叽喳喳的酒肆顿时鸦雀无声,众酒客纷纷向那士子投去惊讶且期待的眼神儿,似乎想知晓究竟是怎样的大祸能够危及到被今上尊称为尚父的汾阳王。 汾阳王郭子仪,历仕七朝,四朝元老,两扶王室,勋高一代,乃如今大唐国之柱石。 谁人敢将子嗣所犯祸事牵扯到他老人家头上,活得不耐烦了? “莫非,八郎是犯了十恶不赦之罪?”一位酒客小心翼翼地问。 “差矣!此言差矣!” 那青衣士子见众人皆屏息静气,显然是都被勾起了浓厚的兴致,便卖了个关子,故意拉长音调,卖弄道。 “八郎此番闯下的祸患,虽够不上十恶不赦,但却也是触怒天威了,怕是难逃责罚……” “这……八郎到底犯了何事,居然能惹得陛下震怒?”有人听出端倪,急忙追问道。 “据坊间传闻,八郎他昨日当街殴打了一位朝廷命官,这位官员是今上刚刚继位就起复的老臣,已经年过六旬,身负皇命,正要做一件事关大唐江山社稷的大事……” “此时八郎却把他打得卧床不起,你说……这不是成心给圣人添堵吗?” 青衣士子故作玄虚地说完,便拿起酒壶给自己满上了一杯,仰脖饮尽。 此话入耳,全场哗然。 一位市井屠夫打扮的中年男子不禁皱起了眉头:“八郎行事虽然张狂不羁,但也并非那种是非不分之人,怎会贸然打伤一位朝廷命官?” “是啊是啊,八郎素来嫉恶如仇,断不至于无缘无故动武,定是那位官员做了恶事触怒了他。” 一群半醉半醒的酒客也跟着附和起来,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听过郭八郎仗剑行侠的故事,心里向往得很。 青衣士子闻言放下酒杯,脸上浮现起一抹戏谑的微笑。 “此事么,倒也确有内情,你们可知,八郎打伤的那位官员是何人?” “庙堂之上的事儿,我等草民如何知晓……” “快说快说,休要卖关子!” 一帮子听众早就心痒难耐,见状连忙催促着青衣士子揭开谜底。 “呵呵,既然诸位这般迫切,某也就不藏着掖着了。” 青衣士子抚掌而笑,接着指了指城南,低声道:“那位命官姓韦,单名一个伦字,乃是正四品的太常少卿,不久前,韦伦被圣人拜为了通和吐蕃使。” 城南韦杜,去天五尺,京兆韦氏自本朝开国以来,诞生过一位皇后,九位宰相,自不需要多做介绍。 倒是那通和吐蕃使让一职让众人颇多疑惑,不约而同地看向了那青衣士子。 “这通和吐蕃使是个啥官儿?咋听着怪怪的……” “这通和吐蕃使不是官儿,是个使职。 圣人有意修好与吐蕃之间的关系,准备放归先帝以及肃宗皇帝时俘虏的吐蕃将士,还有这两朝扣留的吐蕃使臣。 韦伦这个通和吐蕃使就是负责此事的。”青衣士子冷着脸解释道。 “什么,竟有这等事?” 众人闻言,皆是感到不可置信。 自安史之乱后,吐蕃几乎年年寇边,岁岁入侵。 河西陇右几乎尽陷于吐蕃之手,数十万将士血洒疆场,上百万生民沦落胡尘,就连帝都长安也曾一度沦陷。 西北万里江山,只剩安西北庭孤悬一隅。 如今圣人刚刚即位,竟然就迫不及待向吐蕃求和,还要放归那些杀人如麻的战争罪犯,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长安城中的平民哪家没有死于吐蕃人手中的子弟,当下众人就怒不可遏。 “与吐蕃媾和,亏得朝中大臣想得出来!” “圣人糊涂,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岂能如此草率放归!” “韦伦卖国求荣,该杀!” “八郎做得大好事。” …… “嘘~~~” 青衣士子见众人群情激奋,脸色一僵,连忙抬手示意众人噤声:“讪谤圣人,非议朝政,你们想找死可别带上我!” 众人见状方才冷静下来,不再言语。 毕竟青衣士子所言属实,若真闹出什么事儿来,吃亏的终究只是他们这些庶民罢了。 而且庙堂之上的肉食者也不会因为他们发几句牢骚就更弦易张。 “依兄台之见,圣人又会如何惩戒八郎呢?” 沉默片刻之后,忽然又有人问,这话直戳要害,瞬间吸引住了所有人的目光。 “圣人心思,我一个落魄士子岂能得知,不过八郎毕竟是老令公子嗣,断不至于丢了性命。 但事情闹到这个地步,怕是朝堂之上免不了有别有用心之人要趁势发难,弹劾老令公‘纵容子弟破坏两国邦交,挑起边衅、挟寇自重’了。” 青衣士子一副看透世态炎凉的模样。 “如此说来,八郎这次可是捅破天了!” “谁说不是呢?” “这叫什么事儿嘛!” 众人闻言,又是一阵唏嘘哀叹。 第二章 汾阳王府、侠义八郎(中) 当然,众人口中的主角八郎郭映,可不会有自己闯了弥天大祸的觉悟,哪怕阖府上下都被此事整得神经兮兮,他也依然我行我素,提笔练起了字。 他是两年前穿越到大唐王朝的。 不过与以往那些穿越者前辈不同的是,他并没有穿越到大唐初建的武德年间,也没有穿越到贞观、开元这等盛世,而是来到了十分冷门、冷门到邪门的大历年间。 也就是俗称的中唐。 此时,大唐已然由盛转衰,盛唐的荣耀也已褪去。 吐蕃王朝如日中天,中晚唐藩镇割据之先河已成,尤其是河朔三镇,已成朝廷心腹大患。 当然了,这对郭映其实并没什么影响。 当得知李秀宁长孙无垢、武媚娘上官婉儿太平公主、杨玉环李裹儿这些唐穿熟人都已作古,安禄山史思明这两个大反贼也已经授首,并且自己有一个屌炸天的异姓王老爹之后…… 他一点都不带迟疑的就接受了这个设定,并顺势开始了他在大唐混吃等死、逍遥快活的二世祖生涯。 本来一切都好好的,可是自打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也就是今年五月代宗皇帝驾崩,新君李适(kuo)即位之后,局势瞬间就变得微妙起来。 先是在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立下赫赫功勋的扶风郡王马璘在死后两年因为宅第逾制遭到了清算。 紧接着郭子仪进位成了三公之首的太尉,其经年所领使职、副元帅等职务全部被罢免,只留下了中书令一职,所领兵马职事也被一分为三,李怀光、常谦光、浑瑊(jiān)三人分领其任。 天下第一强藩、在安史之乱以及历次吐蕃入侵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朔方军彻彻底底的被肢解开来,自此诸镇之间再无联系了。 为了堵住悠悠众口,不留下苛待功臣的恶名,天子又将郭子仪的食邑增至二千户,每月供给郭府一千五百人、二百匹马的粮秣。 甚至于郭氏诸子女婿都齐齐升了官。 年方十八,尚未及冠的郭映也得了个正四品下的太子左谕德,此官的职责是掌以道德教谕太子。 当然,这差事是个空头差事,今上才即位才两个月,军国大事还没理顺,哪有时间立太子。 郭映也乐得吃这份空饷,自然不会对此有什么不满。 但再往后,天子频频在朝野上说出放归战俘与吐蕃议和的荒谬言论之后,郭映就出离愤怒了。 此时河陇尚沦陷在吐蕃手中,议和不就等于是割地求和么? 祖宗疆土,岂能予人? 虽然肃宗一朝也曾向吐蕃“输过绢帛、割过土地”,但当时的情形与现在大为不同,彼时安史叛军在史思明的带领下,击破了李光弼仆固怀恩所领的平叛大军,大有卷土重来之势。 朝廷无奈,只得向吐蕃妥协,以换取吐蕃停止东侵,两国最后在长安举行了声势盛大的会盟仪式,共唱了盟誓,互递了盟书。 这其中的确是包含了一些屈辱性的条款,但也不是不能理解,毕竟攘外必先安内么。 而且代宗李豫继位之后,立刻就更弦易张、拨乱反正了,总的来说,大唐近十几年对吐蕃的态度还是较为强硬的。 但是李适一继位,就转变对吐蕃的外交态度,确实也耐人寻味。 郭映寻思着,要是太宗皇帝、高宗皇帝知道到子孙把他们打下的大好江山如此作践,非得揭棺而起不可。 于是他在国丧结束后,就写了一份请伐吐蕃、收复失地的奏疏,递到了御前。 而天子的答复也颇为耐人寻味,反正郭映看着奏折上的八个朱红色的大字“小臣越职,非宜所言”是气不打一处来。 紧接着,他就被革掉了官职。 郭映不服,但也无可奈何,封建王朝、皇权至上,皇帝决定了的事确实不是他一介白身能够左右得了的。 不过他心里对李适这个皇帝的所作所为十分不爽。 而郭子仪行事向来谦恭谨慎,遇上对他明尊暗贬的新皇李适,他更不可能袒露心胸,在这种事上随意发表见解,留给别有用心之人攻讦自己的机会。 但是人世间诸般事的玄妙之处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就在郭映对此事深感无奈之时,韦伦这个通和吐蕃使竟然主动来郭府拜见了。 大约是因为郭子仪十多年前担任过这个通和吐蕃使的缘故,两人相谈甚欢。 但郭映可不管这些,韦伦刚出郭府两条街,他就伙同一干将门子弟将其痛打了一番,然后扬长而去。 当然,也仅仅是打了一番罢了,郭映的初衷只是为了出口恶气。 至于接下来事态会怎样发展,说实话他心里也没底…… 就算是真正的主战派,也不可能随随便便就说对胜兵四五十万的吐蕃用兵。 …… “八郎呀八郎,你可真是沉得住气,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有心思摆弄文墨。” 郭府偏厅,六郎郭暧看着郭映那副若无其事的无辜模样,顿时气不打一处来。 “你知不知道因为你的胡作非为,父亲一大早就被传召入了宫中,大兄也不得不告病归家,去韦府上赔礼请罪……” “六哥你还好意思说我,你当年不也闹了一出醉打金枝的闹剧嘛。”郭映轻描淡写地笑道。 “我记得当时父亲听说你打了公主,当即就令府里下人把你五花大绑,抬到宫里请罪了……” 郭映是郭子仪六十五岁时在京师赋闲期间同一姬妾所生,按说是庶子,不过因为自幼过继给主母王氏的缘故,在礼法上又是正儿八经的嫡子。 郭暧也是这种情况。 他比郭映大上九岁,两人虽不是一母同胞,但却胜似一母所出,自幼感情甚笃。 见郭映提及自己当年做过的糗事,郭暧脸上顿时一阵青白交错:“我那是酒后冲动,哪像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圣上志在削平东方藩镇,重振朝廷威严这你不是不知道,要完成这一步,一个稳固的后方是少不了的,所以啊,没人能阻止他通好吐蕃的想法。 他更不会因为你打伤了一个使臣就放弃和蕃。” “我知道。”郭映摇了摇头,道:“我也从没想着凭我一己之力就能改变什么。” “那你干嘛打韦少卿?你知道的,圣上很看重他……” “我只是想告诉圣上一个道理,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郭映说得云淡风轻。 郭暧听了心头一颤,一时间竟不知该说什么。 而当他目光扫过郭映身前案几上的墨迹还未干的诗文时,心里的惊诧又盛了几分。 却见那宣纸上二十个如龙蛇般的大字赫然印在其上,一股杀伐之气跃然而出。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第三章 汾阳王府、侠义八郎(下) 人定时分,喧闹了一日的长安城终于安静了下来,街巷里闾渐趋冷清。 不过汾阳王府却是灯火通明、无人入眠,只因府里的定海神针郭老令公还没有归来,一众子弟姬妾、奴仆使婢都心怀忐忑的望着坊门的方向。 直到车马声由远而近传来,一众仆妇才散开,府中子弟女眷的脸上也不约而同浮现出劫后余生的喜悦,纷纷迎了上去。 郭子仪在府中管事的搀扶下下了马车,他看着一众亲眷的殷切面容微微皱眉。 “大晚上不回房歇息,聚在府门前作甚? 圣上召我入宫是叙旧,让你们这么一闹,不知情的人还以为圣上要拿我问罪呢。” 尽管郭子仪而今已经八十有三,须发尽白,身躯也不如当年那般挺拔,但他身居天下兵马副元帅之位二十余年,自有一番不怒自威的气度。 一众子侄见他面露不虞,皆是噤若寒蝉、低眉敛目,唯有郭映维持着一贯的嬉皮笑脸模样,凑到了郭子仪面前。 “阿耶想吃点什么,我这就吩咐庖厨去做。” 郭子仪闻言淡淡的瞟了郭映一眼,没有回话,脚步更是没有作丝毫的停留,径直走向了内宅。 直到他的身影已经越过一重院子,郭映才听到一道中气十足的声音传来。 “当今圣人不是汉景帝,我也不是周亚夫,少不了我那顿饭。 倒是你,一刻也不让我省心。” 听出老爷子似乎有话对他说,郭映嘿然苦笑一声,亦步亦趋跟了上去。 待到了内宅,郭子仪先是让府中的仆役、女眷下去休憩,然后便坐在堂上闭目养神起来,侍立在一旁的一众子嗣见状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开口打破这份寂静。 自打两年前府里的主母王氏过世之后,这偌大的府邸里除了郭映这个混不吝之外便再也找不出一个能在郭子仪面前随意说话的人了。 郭子仪姬妾众多,一生育有八子八女,不过二郎在安史之乱中战死,四郎十多年前暴病而亡,眼下在世的子嗣只有六人。 不知道是不是害怕引得君王忌惮,他对于子嗣的教育似乎并不是很上心,几个儿子的文韬武略都是稀松平常,一众孙儿也没人得他的用兵真传。 唯有小儿子郭映得了他的好武艺,甚至隐隐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思。 要知道,郭子仪可是玄宗开元年间的武状元,那个时候的大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他能一路过关斩将拔得头筹,武艺自是不俗。 只是他最欣赏郭映的却并非是他的武艺,而是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敏锐嗅觉。 但这…… 恰恰也是他最为担心的,这个小儿子天生行事张狂,不懂得收敛锋芒,若是真让他踏入朝堂,多半会害了他,害了郭家。 所以这两年,他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其由着性子胡来,但是他万万没想到,这混不吝的小子竟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殴打当朝大员,坏圣人的和蕃大计…… 想到这里,郭子仪忍不住叹了口气,缓缓睁开了双眸,将目光投到了郭映身上。 “你可知圣人召我入宫所为何事?” “宫中之事,我如何得知,不过我猜以今上的为人,断不会在阿爷面前提及我与韦少卿之事。”郭映漫不经心地答道。 深深的凝视了郭映一眼,许久之后郭子仪才幽幽说道:“圣人心思,你倒是摸得通透,不过他不提,不代表朝堂之上没有人替他提……” “那依父亲之见,圣人会如何惩戒八郎呢?” 年过五旬的大郎郭曜忍不住插嘴询问。 他身姿魁岸,为人敦厚寡言,有长者之风,府里的人情往来、婚丧嫁娶一应事务基本上都是由他打理的,对于郭映这一干小的来说,俨然是半个父亲。 “陛下今日召我入宫饮酒叙功一整日,个中意思不是很明显么,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更何况八郎此番还是触了龙之逆鳞。” 郭子仪语气沉重,似有千钧之重。 “圣人……”郭曜闻言瞪圆了双眸,难掩惊愕道:“当真一点旧情都不念?” 郭子仪喟然叹息道:“陛下初临大宝,正需要立威震慑宵小,八郎偏偏撞在刀尖儿上……唉,要怪只怪他行事无状。” “那八郎他……不会有性命危险吧?”郭曜满脸忧虑,紧握成拳的右手指节处隐隐发白。 尽管他也对郭映横行无忌的性格颇感厌烦,可郭映毕竟是他看着长大的,感情摆在那儿,哪能说不管就不管。 郭子仪摇了摇头,道:“老夫尚健在,大理寺取不了他的性命,顶多是流放三千里罢了。” “流放三千里,岂不是要到岭南那等充满瘴戾之气的蛮荒之地?” 郭曜惊呼出声。 当下,一众兄弟均是变了脸色,唯独郭映面不改色,甚至还没心没肺的笑了起来。 毕竟,前世他就在广东漂泊了好多年,也曾一度嫖到失联。 郭子仪自然不清楚这些,他看着郭映那张笑靥如花的俊朗面孔,忍不住蹙了蹙眉头,喝道:“笑什么笑!你以为离开京师到了岭南,就能逍遥快活了? 我告诉你,若是让我知道你屡教不改,仍旧胡作非为,我就入宫向圣上讨一个公主给你做妻。” 他虽然不太愿意束缚子嗣们的天性,但并不代表郭映可以肆无忌惮。 闻言,郭映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不见。 大唐的公主,那是能随随便便娶的么。 要知道,公主本就是金枝玉叶,再加上大唐的公主嚣张跋扈惯了,娶了的话多半要闹得家宅不宁。 若是夫妻感情再不和,帽子也不用买了。 而且娶了公主基本上就等于是断送了自己的仕途,虽然郭映没想着做大官儿,但也不至于说自毁前程。 看着郭映一阵青一阵白的脸色,郭子仪眼底闪过了一抹晦暗不明的色彩。 他心说天底下总归是有你个浑小子怕的东西。 “罢了罢了,我话就到此处了,八郎你趁早收拾收拾行装吧…… 不管朝野之上怎么争论战与和,你打了韦少卿这事儿总归是犯了国法,善了不了。” 说完,他便又闭上了双眸,不再搭腔。 见他这般,众子弟也不再逗留,纷纷躬身退了出去。 …… 不同于当世之人将岭南之地视作洪水猛兽,郭映对那片热土却是向往已久。 当然,这也可能是人的逆反心理。 他自小在长安城中长大,穿越后也基本上没有出过京师,更别说踏足异乡,一览祖国大好河山了,如今能有这么个机会,殊为难得。 对于旁人来说,流放岭南或许是要命的酷刑,但对郭映来说,这就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如今郭子仪尚在人世,郭家也没有失势,以他的身份,即使真到了岭南,也不至于吃苦受罪。 反正郭映已经打定了主意,到时候他就学东坡居士,走到哪吃到哪,把自己的流放生涯活成舌尖上的大唐。 不过,在离京之前,他还要见几个人。 不告而别,总归是失礼。 第四章 唐安公主 大明宫,含凉殿。 刚刚处理完政务的天子李适靠坐在软榻之上,微闭着双眸,神态慵懒。 他是代宗皇帝李豫与沈珍珠的长子,虽然已年近四旬,但胸中常怀拨乱之志,其身姿看似清瘦却颇具威严,任谁也不敢小觑。 当然,这位新皇也确实是个有手段的,他一即位就来了一手杯酒释兵权,解除了郭子仪的兵权,肢解了朔方军。 然后略施小计,将执掌神策军十余年的都知兵马使王驾鹤诓骗到宫中,另派亲信至神策军中接管了兵权,掌控住了京师。 这还不算完,以往得罪过的他的宰相元载、大将马璘、宦官刘忠翼等人不论死活,都遭到了清算。 一番动作下来,朝堂上终于没了能掣肘他的力量,但就在他幻想着通好吐蕃,解除后顾之忧,发兵铲除藩镇,廓清东方,中兴大唐的时候,朝堂外却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 汾阳王家的小子郭映竟然将他钦命的通和吐蕃使打伤了。 虽然此事只是小儿辈胡闹,无关痛痒。 但对李适来说,无疑是触碰了他的底线。 好在老令公深明大义,没有出言为此子求情,让他为难。 “大家,唐安公主求见。” 正当李适琢磨着该怎么吩咐大理寺处置郭映的时候,内侍监窦文场忽然从殿外走进来禀报。 “哦,阿蕙来了?” 李适闻听顿时精神一振,脸色也变得柔和起来。 “速宣。” 阿蕙是他长女李蕙的小名,打小聪明伶俐,温婉孝顺,深得皇室中人喜欢。 先帝更是专门挑选了“唐安”的这个寓意十足的封号,足可见对其宠溺。 李适对这个女儿也是疼爱有加,甚至比对一众子嗣还要重视几分,若非她是女儿身,恐怕早就被立为太子了。 片刻之后,李蕙在一群宫娥的簇拥下款款而入。 她身着一袭素色百鸟裙,衣袂翩跹,乌黑的头发梳成简单的云髻,斜插着一支点翠嵌珠凤尾簪,整个人浑身上下都透露着一股浓浓的古典美感,就像是古代仕女图中走出来的绝代佳人。 “打搅父皇处理政事,请恕儿臣无状!”李蕙入内近前,盈盈一拜。 “说得什么话,朕还不知道你的性子么。”李适笑着伸手虚扶了一下,待她站直后又道:“你呀,向来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今日来见朕,想必是有什么要紧事吧。” “父皇英明,这天底下果然没有事能瞒过您。” 李蕙抿嘴浅笑一声,俏丽的容颜上浮现出两抹晕红:“其实……嗯,其实倒也不是要事,只是女儿听母妃说父皇要将我许配给秘书少监韦宥?” “呵呵……”李适闻言哑然一笑,目光落在女儿身上审视半晌,点了点头:“女儿家总归是要嫁人的,纵然是天家也不能例外,你如今二八又一,已然是到了出嫁的年纪。” “先帝在世时,那韦宥常出入御前,朕见过他几次,其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相貌堂堂,品行端正,你下嫁他倒也不算委屈。” 李适的语气很平淡,仿佛只是在陈述一件寻常的事情。 然而对于这桩婚事,李蕙却极度抗拒,因为她心里早就有了意中人。 “父皇明鉴,我才不要嫁给那个书呆子、老学究。”李蕙撅起嘴巴,满是不乐意的说道。 李适闻言皱了皱眉头,他觉得女儿对韦宥有颇多误解,于是便纠正道:“韦少监饱读诗书,学贯古今,乃是当今士林中有名有姓的青年俊彦,如何就是‘老学究’了?” 哪知李蕙听了,言谈举止却更加激烈:“他一无诗作,二无文章,只知钻研经义,如何不是老学究?” 李适霎时哑口无言,他本想说诗作文章都是华而不实、无济于国事的东西,根本不值一提,只有圣人经义才是兴国安邦之本。 但话到嘴边,却是觉得这么说不妥。 他毕竟是天子,有些话自是不能说得那般随意。 沉吟了半响,李适最终还是决定退一步:“既然你觉得韦宥是个书呆子配不上你,父皇就给你换个门楣,兰陵萧氏如何? 湖南观察使萧复次子萧湛道德高尚,温文尔雅,与你年龄相仿……” “女儿与他素未谋面,只怕性情不合。” “张掖郡王段秀实之子段伯伦文武双全,为人谦恭朴实,实乃良配。” “段伯伦诚然是正人君子,但他不懂风月,不解风情,女儿不喜欢。” “那监察御史陆贽呢?此人实乃王佐之才,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朕正打算重用他……” “陆贽已有妻室,父皇何故要拆散人家的姻缘?” …… 李适一连推荐了数名青年俊杰,每一个都堪称是年轻一辈翘楚,但都被李蕙一一否决掉了。 饶是他有些后知后觉,此刻也察觉出了异样。 双目盯着李蕙明亮的的眸子,李适试探着问:“为父推荐的这些青年俊彦阿蕙你一个也看不上,莫不是已经心有所属了?” 李蕙闻言,娇躯微颤,一双秋水剪瞳悄悄地避开李适的目光,低着头不答话。 而她这副女儿家被说中心事的羞赧模样更让李适确定了自己的猜测。 他忍不住暗叹口气。 女大不中留啊! 不过女儿终归是他自幼捧在手心的掌上明珠,他也舍不得过多责怪,只是佯装不在意地追问道:“不知是哪家的儿郎有如此福分,能讨得我家阿蕙的欢心啊?” “这人父皇你也认识,就是……就是……”李蕙抬头偷瞄了眼李适,欲言又止。 李适眼皮跳了跳,冥冥之中他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不过他毕竟做了将近二十年的太子,心性城府早已练就,面上非但不显山露水,反而露出慈祥的微笑。 “阿蕙,父皇不会强迫你嫁给你不喜欢的人,你若是真有中意的男子,不妨告诉父皇,咱们慢慢商议。” “父皇……”李蕙咬了咬唇,突然间似乎鼓足勇气一般,抬起头凝望着李适。 “女儿的意中人是郭家八郎,求父皇成全。” “郭家八郎?” 李适闻言怔了片刻,旋即只觉脑海中一阵雷鸣乍响,一颗心瞬间揪紧。 郭家八郎,不就是汾阳王家的那个浑小子郭映吗? 这小子刚坏了他的大计,转头女儿就对他芳心暗许,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荒天下之大谬吗? 第五章 天子传召(上) “郭映,郭映……” 李适喃喃念叨着郭映的名字,心里越想越恼火,脸色也渐渐阴沉下来,沉声说道:“这小子文不成武不就,你怎么就看上了他了呢? 阿蕙呀阿蕙,你怎么就那么肤浅? 为父承认,这小子是生了一副好皮囊,身材魁梧,相貌秀杰,但他就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其行事风格与汉末的路中悍鬼袁长水简直如出一辙,也就是先帝当他是小儿辈玩闹,不与他计较,不然他生十个脑袋都不够砍。” 听出李适话中隐含怒气,李蕙顿时有些急了,忙辩解道:“八郎才不是父皇你说的文不成武不就,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是郭老令公一般的人物,只不过行事如青莲居士那般放荡不羁,为世人误解罢了。” 听到女儿这么说,李适原本压抑下去的怒意瞬间再次翻腾起来:“也不知他给你灌了什么迷魂汤,竟然把你迷得神魂颠倒。 旁人不知道他的底细我还不知道么,朕做太子的时候就听人说这小子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整日流连烟花之地,他这个样子哪里像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更遑论什么文武双绝、才华横溢了。 依朕看,两年前宫廷诗会上他那首?秋夕?也多半是剽窃他人的,只是对方碍于老令公的面子不敢声张罢了。” “才不是呢?”李蕙瞪圆了眸子,死死咬着粉嫩柔软的红唇,倔强的说道:“不信,你看他的新作。” 说罢,她从衣袖中取出了一张沾满笔墨的宣纸。 李适狐疑地接过,只扫了一眼,脸色便瞬间黑如锅底。 原来那纸上所写的诗句不是别的,正是昨日郭映有感所作……啊不,有感所抄的?夏日绝句?,只是不知道怎么突然就到了李蕙手中。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适默念完这几句,脸庞瞬间抽搐不休,额角青筋暴涨,几欲爆裂开来。 此诗看似是洗净儿女气的慷慨之音,但在他看来,却无疑是借古讽今、借咏史而讽世,表达对自己和蕃之策的不满。 “竖子狂妄,不知所谓!” 目光扫过落款处的私印、日期以及作者署名,李适的语调已是冰冷一片,透着森寒杀机。 李蕙的俏丽容颜之上也跟着浮现出一抹煞白,她身形踉跄地往后退了两步,跪倒在地。 她虽然不谙政事,可并非是傻瓜,很明显,郭映的这首抒发胸中豪情的抒怀诗词,触碰到了皇帝的逆鳞。 此刻,她有些后悔了,或者说,她没料到事态会朝着这个结果发展。 她本意只是想向父皇坦陈心迹,同时也希冀父皇免了对郭映的惩处,可谁知却弄巧成拙了…… 另一边,见女儿吓得花容失色,李适也意识到自己失态了。 他深吸口气,竭力平息内心翻涌激荡的怒气,勉强挤出一丝难看的笑容,冲着在一旁候着的窦文场吩咐一声:“传汾阳王八子郭映入宫觐见。” “啊?”窦文场闻言当场愣住,他甚至怀疑是不是自己听错了。 在他记忆里,今上即位以来除了主动召见过门下侍郎崔祐甫、中书令郭子仪、同平章事朱泚(ci)这三位宰相之外,还没召见过其他臣子呢。 可现在,他居然要单独召郭映一介白身觐见? 不仅窦文场震惊到无以复加,就连跪倒在李适身前瑟缩成鹌鹑状的李蕙也惊愕万分。 虽然她也搞不清楚此刻李适心中在想什么,但她知道她的父皇是真的怒了。 “还不快去”见窦文场久久不肯应声,李适眉梢猛然一挑,声音骤然加高了三分。 窦文场被惊醒,连忙躬身应命而去。 …… 此刻,郭映正在府中的凉亭纳凉。 他原本是计划去通化坊辞别一下恩师颜真卿,然后去善福寺跟韦应物这个忘年交讨一首送别诗,再去胜业坊古寺巷听霍娘小玉弹唱一曲,然后潇洒离开长安的。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现实与理想也往往是相悖的,大哥郭曜怕他出去又惹什么事端,一直没解除他的禁足令。 郭映无奈只好待在府里闲庭信步,观荷赏花听曲了。 郭府在朱雀门街东毗邻皇城的亲仁坊,这是长安城的核心地带,距国子监仅一坊之隔,紧邻京兆府万年县廨,是典型的“黄金地段”,附近住着不少公卿大臣、名门望族。 有意思的是,给郭子仪送了不少功劳的大叛贼安禄山也住这儿,玄宗皇帝赐给他的豪宅就在郭府的东南角。 而在亲仁坊,郭府的宅邸是最大的,约摸占了整个坊的四分之一,亭榭楼台,假山池塘一应俱全。 唯一与别家不同的是,郭府并没有院墙,平日里不论是朝廷官吏还是贩夫走卒、商贾百姓都能随意出入。 而且郭子仪也从不避讳有外人来郭府参观宅邸,更是经常不顾外人在场与众多姬妾纵情声色,花天酒地,甚至于有时候麾下将官来禀报事情,他还会把女儿、妻妾当成仆人,让她们打水或是递个毛巾。 偶尔,他还会入宫请皇帝赐几个美姬。 当然了,这其实就是最基本的自污手段,跟王翦出征之前不断向始皇帝讨要封赏一样。 毕竟没有哪个喜欢没有缺点、无欲无求的臣子。 以郭子仪所立的功劳,其实早就到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地步了,因为天子早就对他封无可封了。 但是郭子仪这人人老成精,深谙贾诩的谋身之道,他频频自毁清誉,皇帝自然不可能无动于衷,时间长了也就放下了戒备之心。 而且他一生与人为善,哪怕是鱼朝恩派人挖了郭氏的祖坟他也没有作出过激举措,与他打交道之人,无论忠奸,还是宦官、叛臣都对他十分尊重。 于是这么些年下来,郭家非但没有遭祸,反而是枝繁叶茂。 对于不修筑院墙一事,郭子仪自是有一番计较的。 在他看来,郭家吃官粮的马有五百匹,吃官饭的有一千人,家族承蒙皇恩太多,享受的待遇太过丰厚,假如筑起高墙闭门谢客,说不准就会有人觉得他傲如韩信,自恃功高。 一众臣僚也会与他渐行渐远,一旦有人心怀怨恨,诬告他图谋不轨,再有贪天之功和嫉贤妒能的人出来做证,到时候郭家就九族尽灭了。 而如果郭府四门大开,坦坦荡荡,使天下人都能看到里面的情形,就算有谗言和诽谤兴起,又有何惧哉? 虽然郭映达不到老爹郭子仪这种“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的境界,但对他的处事方式还是十分佩服的。 当然了,也仅仅是佩服而已,若是真让他学着老爹不得罪阉宦小人、处处忍让,他可做不到。 此时正是日上中天之际,郭映召来了十多个舞姬乐师演奏舞乐,一边享受着贴身美婢投喂的果蔬,惬意极了。 没办法,大唐郡王家的生活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光是郭子仪一年的俸禄就有二十四万贯之多,再加上四代君王前前后后赐的良田美器、名园大馆、珍贵玩物和歌伎舞姬,说是富甲一方也不为过。 但财富这东西么,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郭映估摸着等郭子仪一死,郭家也保不住这些,于是挥霍起来毫无负担。 就在他沉浸在美妙的歌舞节奏中时,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郭映转头向后望去,就见府里的管事郭阿大满脸焦灼之色匆匆奔来。 “郎君,圣人有召。” “圣人召唤你去禀报我阿翁就是了,找我作甚,没看见我正在为令公八十三岁寿辰编排舞乐吗?” 郭映很是不悦地蹙起眉头呵斥一声,旋即转过身对着身前的几位舞姬柔声笑道:“接着奏乐接着舞。” 郭阿大苦笑一声,他是府里的老人了,自是清楚自家八郎好色的性子。 见状只好硬着头皮提醒:“郎君,圣人要召见的是您,不是令公。” 闻言,郭映登时愣住了。 “胡说八道,圣人如何会召我一介白身,一准是你弄错了。” 虽然郭映自忖自己闯的祸事不小,但他估计此事最多也就发到大理寺走一走流程,怎么会引得皇帝召见呢? 他是百思不得骑姐。 郭阿大叹口气,继续说道:“仆都问前来传旨的内给事三遍了,怎么可能弄错呢?” 见郭阿大言之凿凿,郭映心头一悬。 内给事,侍从禁闱,掌承旨劳问,分判省事,说通俗点就是传旨太监,按说是不会犯传错旨意这种低级错误的。 他回头望了眼身前的莺莺燕燕,却发现原本热闹欢腾的凉亭已然是一片寂静。 这些舞姬大多都是天子赐的宫人,最是会察言观色,刚才那番话她们已隐约听明白了些。 于是乎,原本还围绕着郭映嬉戏取乐的众多舞姬,便悄无声息地退散开来,站成两排恭敬垂立在凉亭周围,默然不语,宛若雕像。 显然,她们也清楚天子召见不是什么好事儿,不愿意在此时触了主人的霉头。 见此一幕,郭映的脸上不由泛起一抹苦涩,他心知这一劫是躲不过了。 毕竟,不是人人都有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气魄。 回过神来,郭映拍了拍额头,神情哀戚,一副的生无可恋。 “阿大,去寻根上好的金丝绳来,我要吊死在后院的歪脖子树上。” 郭阿大闻言嘴角一抽,他自然知道郭映说的是玩笑话,但见他如此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不禁也是有些忍俊不禁。 “郎君说笑了,府里的树月月都有人修理,一颗比一颗直,哪来的歪脖子树。” “那金丝绳呢?” “仆见过有富贵人家将金丝编成金缕玉衣的,见过金丝编的翼善冠,还真没见过金丝绳是什么样子。” “白绫总有的吧?” “没有,府里只有红绫,郎君若是要的话,我这就让下人取来。” “嗯?红绫?”郭映神情古怪的看了眼颇不懂事的管事郭阿大,随即摇了摇头,叹息一声。 “红绫不祥……” “罢了罢了,我还是入宫好了,只希望圣人不要真让我入宫,人间欢好、水乳交融的滋味儿,我还没尝够呢。” 第六章 天子传召(下) “给事可知圣人召我入宫所为何事啊?” 入宫的路上,郭映将前来宣旨的内侍请上了车。 这内侍叫俱(ju)文珍,二十多岁,以前来过郭府宣过几次旨,郭映对他有几分印象,遂问询道。 虽然从古至今士人阶级都看不宦官集团,两者的斗争也从没有停止,但郭映依然秉持着礼数,奉上了一份厚礼,也没有因为那内侍身上有股子异味儿就露出嫌弃神情。 毕竟当世不比太宗高宗时宦官为奴仆的情形,自天宝后,宦官的权力就像威朗普的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至于今日,已经诞生了高力士、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等数个权倾朝野的大宦官。 大宦官李辅国更是敢当面对皇帝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俨然是已有九千岁之风。 不过下场不太好就是了。 咳咳,言归正传。 俱文珍见郭映如此识趣,心头顿时涌出几分得意:“大家召郭郎所为何事这我自是不知,不过仆之前却是看到唐安公主进了大家寝殿,想必是与这有些关联。” “哦?” 郭映微微一怔,脑海中浮现出一道窈窕倩影,旋即摇头轻叹一声:“伊人如梦,芳踪渺渺啊。” 话说作为京城最顶级的勋贵之子,他当然是认识一众皇子公主的,而且还和当今圣人的长子宣王李诵、长女唐安公主李蕙颇为熟稔,毕竟三个人年龄相仿,自幼一块儿玩大的嘛,有那么点发小兼青梅竹马的意思。 但在郭映穿越之后,察觉到李蕙对他隐隐有不一样的情愫时,他就选择了装傻充愣,激流勇退。 废话,哪个男人能因为一棵树放弃整个森林? 而且,六哥郭暧尚了公主以后的悲惨生活也给郭映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你敢想象堂堂郡王之子连亲近一下媵妾都要低声下气的讨好公主,更别说勾栏听曲、插花弄玉了。 郭映可不想重蹈六哥覆辙,哪怕公主美若天仙也不行。 “这入宫面圣不比面见上官,是有一套礼仪的,沐浴熏香、衣冠冕服一部都不能少,不过郭郎你是圣人急召,又是白身,倒也无所谓了。 但是在君前,万万不可有失礼之举……” 到了皇城大明宫跟前,二人下了车马,俱文珍又殷勤嘱咐一番,强调了一下觐见的规矩。 郭映听罢,含糊地应付了几句。 说到底这也只是寻常的召见罢了,并不是年月、月会、早朝这些个严肃场合,不用那般郑重其事。 入了大明宫,郭映则彻底放飞了自我,环目四顾,但见殿宇巍峨、琼楼耸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四方甲士、宫娥内监尽皆垂首屏息敛容,行走无声,不禁豪气顿生。 “嗟呼,大丈夫当如是也。” 不知为何,郭映忽然想到了汉太祖刘邦的名言,而且这个念头一经生出,就像跗骨之蛆一般缠绕着他,久久挥之不去。 “郭郎,郭郎……” 耳畔响起的尖细声音,打断了郭映的遐想,他回过神,这才发现自己失态了,连忙抬手拍了拍额头,略带歉然地冲俱文珍一颔首。 “见帝阙之壮丽,如临仙境,不禁望而四顾,失了礼数,给事勿怪。” “帝阙壮丽,而且难得入内一观,倒也怪不得你心下恍然,只是你还需注意分寸,你呀……毕竟是外朝中人,不比我们这些无根之辈。” 俱文珍倒是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反而提醒了郭映一句,虽说外官入宫觐见,不可东张西望,但这也仅仅就是个彰显天家威严的规矩罢了。 除非是遇上那些个不会来事儿的清流人物,一般也不会有人小题大做。 “大家在太液池边上的含凉殿,此殿是后庭的寝殿之一,到了此处,就不要左顾右盼了。 对了,大家素来喜欢清静,待会儿你回话时最好不要高声喧哗。” 复行数十步,俱文珍似是又想到了什么,再次叮咛几句。 “谢给事提点。” 郭映懂事的从怀中摸出一块玉,塞到俱文珍手中:“区区薄礼,聊表心意。” 俱文珍审视了一眼手中玉佩的成色,霎时眉开眼笑,接着顺势拍了个马屁:“人道郭八郎仗剑行侠、出手阔绰,有古人侠义之风,我原先还不信,今日见了,才知传言非虚啊。” 这玉佩是上好的鸟衔花玉佩,价值数百贯,俱文珍自然也乐得说两句场面话。 郭映当然知道他是口不对心,但是政治交往就是这样,互相捧着,各取所需罢了,谁能指望谁真拿对方当朋友呐。 …… 午后的阳光透过菱花窗照进含凉殿,落在金碧辉煌的寝殿中,显出一片斑驳耀眼的光晕,刺的人几乎睁不开眼睛。 但身着赤黄色圆领袍服、头戴翘脚幞头的皇帝李适却好似浑然未觉,他手中捧着李蕙所献的?夏日绝句?,怔怔出神。 看得出来,这首诗对这位帝王心里的冲击不小。 内侍监窦文场小心翼翼地立在一旁,偷眼瞧向龙榻上端坐的帝王,心思莫名。 暗道这郭家八郎究竟是作了什么诗词,施了什么邪术,竟将圣上气的神魂颠倒,茶饭不思,连平日里最宠爱的唐安公主都劝说不下了。 就在这时,一个小内侍蹑手蹑脚的走了进来,拽了拽他的袖子,窦文场会意,轻手轻脚退到殿外。 “大监,郭映到了。”小内侍压低声音禀报道。 “知道了,下去吧。” 窦文场挥师示意一番,旋即转头看向寝殿中央的那抹赤黄色身影,但见李适还是眉头紧锁,不禁暗叹口气,缓步回到殿中。 “大家,郭映到了。” “哦?” 听闻此言,垂坐在御榻上的李适如同出笼的猛虎,一跃而起,微眯的狭长眸子射出冷冽的目光,清瘦冷硬的面容浮现出一抹狰狞笑容。 “宣!” “喏——” 窦文场躬身应诺。 旋即便见一位身姿挺拔的青年郎迈着沉稳有力的步伐从殿门外徐徐走来。 其人身着一袭白色襕衫,五官俊逸,棱角分明,剑眉斜挑,星目含威,浑身上下透露出一股英气勃发之态,一点也不像被酒色掏空了身子的膏粱子弟。 这人,自然就是郭映了。 不过甫一入殿,他就察觉到殿内氛围十分诡异。 抬眼望去,便见皇帝李违高座御榻之上,双目圆睁,死死盯住他,仿佛要用视线将他生吞活剥掉一般。 郭映顿时慌了,连忙跪地行礼:“草民郭映,问陛下安。” “朕安,跪着吧。”李适阴测测地吐出五个字。 闻声,郭映浑身一颤,却也只得照做,毕恭毕敬地趴伏于地。 只因他根本猜不到天子召见他的用意,心里是一点底气也没有。 第七章 君前奏对(上) “郭映,你可知罪?” 过了半晌,李适终于开腔,那声音犹如野兽嘶吼,让郭映心中愈发忐忑,但这种人为刀殂,我为鱼肉,生死全在他人一念之间的糟糕感觉,也激起了他心中那丝尚未泯灭的斗志。 或许旁人会觉得天子是九五之尊、万乘之主,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至高存在,但郭映这个后世之人可不会在心里神话他,将他视若神明,更不会应和什么“君叫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是为不孝”的狗屁道理。 便是天子,褪去光环也不过是个凡夫俗子罢了。 “臣知罪。”郭映抬头仰望着御阶之上那尊高贵威仪的身影,不卑不亢。 虽然口中说着知罪,但他的脊梁却是挺直如松,脸上也不见多少惊惶恐惧之色。 见他如此坦坦荡荡的认罪,李适反倒是愣了,不是说这小子桀骜不驯、倔如毛驴吗,怎么突的转了性了。 不过此刻他也懒得计较这些细枝末节了,默然片刻,李适深邃的眼瞳中寒芒一闪,嘴唇抿起,似笑非笑地凝视着跪伏在地的郭映,一字一顿地说道:“既然知罪,那朕倒是要听听你自陈罪状。” 郭映一脸淡定从容,语气铿锵道:“臣罪在多管闲事,身为郭氏之人,却处处为李氏江山社稷筹谋,以至于屡屡冲撞陛下……” 话到此处,他忽的扬声道:“请陛下治臣多管闲事之罪。” 此话一出,满堂皆惊。 侍立在一旁的窦文场更是差点惊得尿了裤子,他瞪圆了一双绿豆眼,不敢置信地盯着殿中的郭映。 他在宫中伺候了两代帝王,还是头一回见到有人冲撞天颜,讥讽圣人呢。 那厢,唐安公主李蕙也是被郭映这番无所顾忌的言论吓到了,她张着红润的樱唇,怔怔地注视着殿中那道笔挺修长的背影,美眸中尽是惊愕。 这八郎是疯了不成吗? 竟然敢这般和父皇说话,他难道就不怕父皇一怒之下杀了他吗? 就算不杀,恐怕也不会轻饶他吧…… 念及此处,李蕙心中顿生担忧,不停地朝郭映使着眼色,但后者却完全视若罔闻,只是笔直的跪拜在地。 这让她心中既焦急又恼火,咬着银牙狠狠地剜了郭映一眼,跪在了李适面前:“父皇,郭郎只是……” 但她的话才刚刚出口,便见李适一拂衣袖,起身离榻,负手踱步起身缓步走到了郭映跟前。 他居高临下的睨着匍匐于地的郭映,嘴角扯动了一下,勾勒出一个残忍嗜血的弧度:“郭映,你好大的胆,竟敢在朕面前口出狂言,你以为朕不敢杀你吗?” “草民惶恐。”郭映垂眸敛眉道。 “好一个惶恐!”李适怒极反笑:“朕问你,越职上书,妄议朝政的可是你?” “草民听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故而斗胆上书。如果陛下认为大唐兴亡乃是李氏一族的家事,那么草民确实有越职之嫌。”郭映拱手正声道。 闻言,李适先是一怒,继而眸中闪过一丝复杂难明的情绪,有愤怒、有痛惜,也有欣赏。 他当然反驳不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话,就算他心里是真把大唐兴亡看做是李家家事,他也不可能当众承认。 万一此言流传到外朝,那些不懈于内的侍卫之臣、忘身于外的忠志之士该怎么想? 深深吸了一口气,李适再看对面少年,已有不一样的意味,此子不说其他,当得上一个巧舌如簧。 而且这份铮铮傲骨倒也真令他刮目相看,若不是亲眼所见,他当真不敢想象,他心中那个纵情深色、贪图享乐的纨绔子弟竟有这般风采。 不过……纵是心里有了那么几分欣赏,他也并不打算就这么放过这个狂悖之徒,想他一国之君,万民之主,何曾受过如此委屈? 想到此处,李适忽的嗤笑一声:“那朕问你,殴打朝廷命官的可是你?” 郭映依旧是昂首挺胸,他声音平静地否认道:“草民不记得自己打过朝廷命官,倒是记得打过一个通敌卖国之贼,只是不知,这二者有没有关联?” “呵,牙尖嘴利……”李适冷哼一声,忽地一挥手,向窦文场使了个眼色,“你去淑妃那儿通告一声,让他不用忙着备膳,朕稍晚些再过去。” “是,老奴告退。” 窦文场自然明白天子这是有意支走他,立马带着一干内侍宫娥悄无声息的退了下去,只是他心里也不免掀起了一番惊涛骇浪。 待人都散尽,只剩下三人时,李适才重新回到御榻之上,却是他怕郭映再说出什么无君无父、或者惊世之言闹得不好收场,因此屏退众人,至于暗处有没有人守着,谁还能比他这个一国之君更清楚呢。 “你倒是说说韦少卿怎么通敌卖国了?” 李适坐定后,端起茶盏轻抿一口,漫不经心地瞥了郭映一眼,看起来简直与方才那个暴怒的君王判若两人。 郭映低垂的眼帘微微跳了跳,心思百转千回,但最终决定还是硬着头皮把这场独角戏唱下去。 既然前面都说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番话,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忠义之士的形象,现在若是说不出个所以然,岂不是功亏一篑? 思及此,他索性豁出去了,沉声道:“自天宝元年以来至今三十八年间,吐蕃前后共犯我疆界三十八次,前后杀伤大唐将士数十万,抄掠人民、财货无算。 安史之乱后,吐蕃更是趁我大唐边军入中原平乱,兴兵入侵,夺我河西、陇右二十州,所下州郡,军吏多被屠戮,壮男壮女尽为奴隶,老弱病残不堪屈使者,动辄被蕃儿施以断手凿目之刑杀之,填于沟壑…… 至于被吐蕃俘获的大唐将士及其家眷,更是会被施以黥刑或是穿骨之刑,当成货物买卖。 非但如此,草民还听说吐蕃在河陇之地推行了“易发更服”“易言更字”之策……此举,是要我汉家儿郎,尽化为夷狄啊。 这一桩桩血泪,一件件深仇,难道韦少卿看不到吗? 不,他看得到,可是此贼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巧言令色蒙蔽圣上,一味鼓吹通好吐蕃之利。 于草民看来,此贼名为唐臣,实为唐奸,比汉之中兴说、晋之张宾、秦之王买德更为可恶,所以出手打了他。” 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之后,郭映拜倒在地:“如果陛下认为草民打得不对,请治草民之罪,草民绝无怨言。” 一席话落罢,含凉殿彻底陷入死寂。 许久之后,李适才开口,语调仍是平平淡淡的,但隐隐透出了几分肃杀之意。 “你当朕是刘禅还是司马衷,随随便便就能被人蒙蔽?” 郭映心说我当然知道和蕃是你的主意,韦伦不过是个办事的,但我总不能真当面指责你这个圣人吧? 毕竟就算我把自己当成魏征,你也不一定有李二凤的心胸! 当然了,这话也就是他在心中腹诽一下了,郭映可不敢虎到这个地步,见状抿了抿唇,作低姿态:“草民愚钝,请陛下教诲。” 李适斜睨一眼,冷嘲热讽道:“你确实愚钝,连孙子兵法中所讲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都不懂。 而且你的眼界也太窄了,偌大的一个天下你就只看得到大唐与吐蕃! 东边那些貌恭而心不服的藩镇看不到吗? 北边蠢蠢欲动的回纥看不到吗? 西南首鼠两端的南诏看不到吗? 岭南的土人天天造反你知道吗? 朝廷的财政状况你清楚吗? 朕二十岁就当了天下兵马大元帅,又当了十五年太子,什么大风大浪没有见过,你以为朕决定通好吐蕃是朕畏惧吐蕃?你以为朕不想收复失地?” 第八章 君前奏对(下) 李适的声音虽然很轻缓,但每一句话都如重锤一般敲击在含凉殿的地面上,说到收复失地这儿,他顿了顿,轻蔑一哂。 “你错了,朕比任何人都想中兴大唐,让大唐重现开元盛世时候的光景,朕还想像你一样快意恩仇,报了当年回纥可汗牟羽杖杀我僚属、随从之仇,但朕不能…… 朕是天子,身负天下,不能为了一己之私置天下百姓于水火之中,而今吐蕃国势正盛,疆域与大唐不相上下,胜兵数十万,兵力远超我京西北八镇,若是贸然出击,万一败北,河朔三镇必反,届时,又是一场安史之乱啊。 但是两国通好就不一样了,一来可以解除边患,使边疆、内地百姓休养生息,二来也可让朕腾出手,廓清东方。 这也是古人常说的攘外必先安内,大唐既安,则群夷自服,待河朔平定之后,国家再休养生息、积粟五年,然后集甲士三十万,西出长安,何愁河陇不复?” 说到这里,李适停住了,神色漠然地盯着郭映,似乎在等着他表态。 郭映当然不会被他一席冠冕堂皇的话就洗了脑,他承认李适的说法有一定道理,想法也很美好,但是略知历史的他可是清楚眼前这位皇帝做起事来是有多么离谱了。 削藩削出来四个反王,两个皇帝,完成了“国都一陷,天子一迁”的成就,而后为了平定内乱又以割让安西、北庭为代价换得吐蕃出兵,结果后来在李泌的劝说下又背弃了当初的约定,引得吐蕃震怒,搞出了“平凉劫盟”这出闹剧。 当然了,眼下的李适倒也还称得上英明神武。 即位之后,面对泽州刺史献的祥瑞《庆云图》,他大加申饬,并颁布圣旨,通告天下,以后地方州郡不许献上祥瑞,以免劳民伤财。 并将内庄产出的皇粮分给军队,把周边蛮夷献上的珍兽、宫中豢养的斗鸡斗狗全部放归山林,甚至于放归了数百适龄宫女出宫婚配,还罢免了梨园使及乐宫三百人。 俨然是有一番革除积弊,振兴大唐的心思。 朝廷内外对于皇帝的如此表态,都是喜不自胜,消息传到淄青,兵士们甚至扔掉兵器,奔走相告说“明君都出现了,咱们还要造反吗?” 不过郭映知道,李适的英明神武也就两三年。 就他后来那一连串的糟糕表现,和大宋三挫徽钦高,大明战神瓦剌留学生朱祁镇真没两样。 也就是此时的大唐尚有一堆裱糊匠,不然就凭李适的骚操作,大唐迟早变成南唐。 郭映深思一阵,觉得自己还是要坚持一下主见。 便道:“陛下与草民的初衷都是一样的,皆是为了我大唐江山社稷长存,但草民犹记得太宗皇帝在世时说的一句话,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 草民怕陛下释放吐蕃使臣及战俘的善意,会被吐蕃当成我大唐软弱可欺,助长了其国内主战派的嚣张气焰,反之,大唐也不免人情沮丧。” “你说的这些朕也考虑过,但朕以为,一时的荣辱算不得什么。”李适目光锐利,语调低沉。 “夏有穷夷之难,太康失国,而少康中兴之;秦有函谷之败,割地求和,最终始皇帝一统六国;汉有白登之围,和亲之辱,高帝、惠帝、少帝、文帝、景帝六帝忍辱负重,休养生息数十年,才有了武帝一雪前耻,霍骠骑封狼居胥,横扫漠北。 时下吐蕃国势正盛,正当避其锋芒,厉兵秣马,以待天时。” “古人云,夷狄璧如禽兽,得其善言不足喜,恶言不足怒也,草民以为,陛下与之和,无异于与虎谋皮。”郭映仍坚持己见。 毕竟吐蕃背盟不是一次两次了。 而且吐蕃国内诸道节度使掌控一道军政大权,即便吐蕃如今的赞普赤松德赞有意和谈,若是这些掌控兵马的节度使不愿罢兵修好,那么两国和谈也多半会沦为一纸空谈。 还不如不谈。 李适挑眉:“哦?那么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如果陛下非要放归那些滞留在江汉、岭南的吐蕃战俘,草民建议在放归之前对他们施以刖形、再斩其五指,这样,他们就不能翻山越岭、搭弓射箭了,即便回到吐蕃,也顶多是做些牧羊种地的伙计儿,不用担心他们再跟着吐蕃大军犯我疆界。” 郭映边答,边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李适的神情变化。 他的意思就是如果真要通好,那就把俘虏的吐蕃人变成残疾人再送回去,免得真成了纵虎归山。 闻听此言,李适的脸颊抽搐了两下,最终还是忍住了震怒,皮笑肉不笑地问道:“你这是想将朕的和蕃之意变成恶蕃之意?” “草民绝无此意,只是陛下既然问起,也只能从心回答了。”郭映诚惶诚恐的答道。 李适面色微动,目光咄咄,道:“莽夫之见! 朕懒得同你争辩,不过朕知你本意也是为了国家,便不治你殴打朝廷命官之罪了,但是你“煽谣国是”“指斥乘舆”这一罪,朕无论如何也不会轻饶。” 天知道郭映那首?夏日绝句?对他的心理冲击有多大,毫不夸张的说,此诗若是流传出去,他李适肯定落不下什么好名。 若是郭映知道李适此刻的想法,定是要悚然而惊。 他当初写这诗的时候只是有感而发,哪知李适会另有一番解读,不过李适的解读也不能说全无道理。 毕竟易安居士李清照写这诗的背景正是在南宋建炎年间,彼时,金军南下,大金臣藩宋国国主完颜构与一众臣望风而逃,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也因为一场叛乱临阵脱逃,让她一介弱女子深为羞愧。 不久,赵明诚又接命前往湖州上任,行至乌江,站在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心潮激荡。 面对浩浩江水,随口就吟诵出了《夏日绝句》。 歌颂了项羽的悲壮之举,讽刺了赵九等一众人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也难怪李适当初看到这诗的第一反应是怒从心头起了。 郭映当然不知道这些,见皇帝指责他“煽谣国是”“指斥乘舆”,还以为是他在风月场上键政传到宫中了呢,忙伏身叩首:“草民领罪。” 李适轻笑一声,面上不可置否,也不说怎么处置,而是问起了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郭卿年方几何了?” 不经意间,称呼竟也是变了。 郭映被他突如其来的家常话搞得一头雾水,但还是老实答道:“草民是宝应元年生人,不觉已虚度十八载。” “是吗?朕长子宣王也是宝应元年生人,不过他呀,去年就为人父了。 你如今也到了婚配的年纪,为何迟迟不成婚呢,是没有找到门当户对的适龄女子吗? 若是如此,朕便吩咐淑妃召命妇们入宫,为你讨一门好亲事。” 李适一本正经地看着郭映,似乎很关心他的终身大事。 郭映仍不解其意,愣了半晌,才讷讷地回道:“草民自幼好读?史记??汉书?,每每读到霍骠骑说出那句‘匈奴未灭,何以为家?’时,都不禁胸襟阔展,豪气顿生。 如今匈奴虽灭,但吐蕃尚存,草民每每想到遗民断肠在凉州,连饭都吃不下,哪里还有心思谈什么婚嫁。” 李适闻言,嘴角勾勒出一抹淡笑,似赞许又似讥嘲:“朕怎么听说你平日里经常出入烟花柳巷,顿顿酒不离口肉不离手?” 这时,郭映低垂的脸庞露出丝丝哀伤,却见他语气沉重说道:“确实如此,但草民也是见‘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心中愤懑难平却又无能为力,只能以酒色麻痹自己,让自己忘却这份痛苦罢了。” 他这番无限把自己形象拔高的说法李适自是不信,但他没有急着反驳什么,反倒是顺势追问了一句:“那如果朕让你总领京西北七镇,你能击破吐蕃吗?” “呃——” 郭映傻眼了,他的初衷不过是想给自己加点戏,但皇帝似乎是有当真的意思了,这让他瞬间骑虎难下了。 “朕问你话呢,你怎么哑巴了?”见郭映久久不答话,李适皱眉催促道。 “不能。” 郭映犹豫了一番答道。 他可不愿效仿袁嘟嘟,乱夸海口。 开玩笑,穿越前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基层公务员,也就是相比古人见识广博了些,真论行军打仗他说不定还不如赵括、马谡、李景隆这帮人呢。 若是让他当个前锋什么的,指不定还有得说法,毕竟原主武艺超群,弓马兵器,样样娴熟。 “那朕让你节制一镇,你能光复一州吗?”李适继续循循善诱。 “光复一州容易,只怕得而复失。” 话到此处,郭映哪还会不知道李适这是在给他挖坑,他自然不会信心满满的保证什么。 当然了,这也并非是他的谦辞,而是真的心有顾虑。 要知道京西北七镇并非一体,以一镇兵力对上吐蕃无异于以卵击石,即使能够先发制人,夺回失地,若是其他几镇不出百姓、兵士协助筑城戍守,多半是要得而复失。 “那朕让你守一堡,你能击破来犯之敌,保全疆土吗?”李适复又问。 迎着李适的咄咄目光,郭映沉吟片刻,缓缓颔首:“能。” 他估摸着再说不能就要被当成只会夸夸其谈的绣花枕头了,搞不好有性命之忧,而且前面树立的光辉形象也要毁于一旦,只好硬着头皮接下这话。 “好,这可是你自己说的。” 见状,李适满意地笑了笑:“你不是整日嚷嚷着请伐吐蕃、收复失地么,等晚些时候,朕就给你寻个与吐蕃接壤的军堡让你赴任。” “朕给三天的时间打点行装,备弓马,募护卫,三日之后,圣旨到了郭府,你就得启程了。” 这么快? 郭映愕然,但也不敢多说什么,只能是叩首谢恩然后失魂落魄的离开大明宫。 毕竟听皇帝的言辞,是铁了心要将他贬谪到边疆去戍边了,这可比流放岭南危险多了。 …… “父皇,你真的要将郭郎发去边疆吗?” 待郭映出了含凉殿,侍立在一旁的公主李蕙才怯怯的出声。 李适摇了摇头,复又点了点头:“朕不是将他发去边疆,而是觉得他志气凌云,有我少年时欲手刃安史二贼的那股子热血,发配岭南那等荒缴之地可惜了。 去边疆历练历练也好,省得浪费了他的一腔热血,只希望,他不要成为第二个狄山、第二个马谡。” 狄山和马谡…… 李蕙自不陌生,一个是只会夸夸其谈的腐儒,一个是纸上谈兵的典范。 “郭郎才器过人,才不是狄山、马谡这般人物,我料想他将来定会让父皇大吃一惊。” 反应过来,李蕙忙辩驳道。 听着女儿信心满满的话语,李适笑容渐深,目光落到远处的天际,幽幽叹息道:“但愿如此吧。若他真有个闪失,朕也无颜面对老令公啊!” 第九章 母亲小妹(上) 出宫回到郭府,已是亥初时分。 在车上一路神游天外思索皇帝将他安排到边疆的用意,再加上先前和皇帝来了一场面对面的交锋,每一句话都要斟酌词句,此刻郭映是心神俱疲,脑袋昏昏沉沉的。 “八哥。” 刚踏上府门前的台阶,一道温婉悦耳的声音在耳畔响起,那声音带着几分欣喜又略显青稚。 郭映一怔,眸光微动,便看到一袭翠绿色衣裙的少女站在灯火阑珊处,娇俏可爱的小脸带着甜腻的笑容,仿佛在向他招手一般。 少女名叫郭晚,是郭映的同母胞妹,正值豆蔻年华。 她虽然生得娇俏可人,但因为是庶女的缘故,在府里并不受宠,一应吃穿用度都比不上嫡子嫡女。 好在是她上头的七个姐姐都出嫁了,几个哥哥除了郭映也都成家立业了,各自有各自的事儿,没人和她争宠。 当然了,郭映是后世之人,自然不会太顺从古人讲求的嫡庶有别,他对这个小妹一向是疼爱有加。 但凡是她想要的,郭映无不是倾尽所能,甚至还特意花重金从外面请了家道中落的大家贵女回来教她琴棋书画,可谓是煞费苦心。 而她这位小妹也确实是块璞玉,学什么都快,很快就在京城的一众贵女之中崭露头角,深得京中贵妇赏识。 “这么晚了,怎么还没睡?” 郭映快步走到郭晚跟前,抬手捏了捏她粉扑扑的小脸蛋,含笑问道。 郭晚不躲不避,伸长脖子,将两个腮帮吹得鼓鼓囊囊的,像只小松鼠似的笑盈盈望着郭映:“我等你啊。” “等我干嘛?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也没见你等过几回。”郭映忍俊不禁地揶揄一句。 “还不是怪你,你都不知道府里下人说你被圣人召入宫时,阿娘急成什么样了?” 郭晚撅着红润柔软的唇瓣,哼哼唧唧的撒着娇:“至于我平日里为什么不等你回家你还不知道么? 你整日混迹于楚馆秦楼之中,与那些风尘女子、妖艳贱货卿卿我我,哪次回家不是一身的酒气、一身的脂粉味儿,我才懒得搭理你呢?” 郭映闻言面色一滞,旋即轻咳一声掩饰尴尬,一本正经回道:“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什么清白?前些天我亲眼看见你去了胜业坊古寺巷,你敢说你不是去寻霍小玉?” 郭映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霍娘才情样貌冠绝当世,却不幸遇上李益这个薄幸之人,伤得她郁郁寡欢、抱病不起,我成为长安第一深情,岂能坐视不理。 再者,如此美人,若是真的香消玉殒,岂不痛哉?” 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男儿本色”,什么“食色性也”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府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 郭映的母亲赵氏原是肃宗皇帝赐给郭子仪的宫人,小户人家出身,虽然年轻时候因为有几分姿色颇得宠爱,但随着近年来郭子仪年事已高,力不从心,渐渐也就失了恩宠。 当然了,赵氏毕竟是从宫里出来的,眼界比寻常的小户人家闺女宽上不少,也没什么争宠、作妖的心思,见状也就安享荣华、颐养天年去了。 平日里都是待在内庭伺弄些花花草草,或者逗弄一下狸奴、鹦鹉这些个小东西,日子倒也逍遥惬意。 反正府里的事也轮不到她一个妾室操心,郭子仪百年之后他那个最早封的代国公爵位也轮不到自己的儿子郭映继承。 只是今日听到下人们议论,说八郎因为先前所犯之事被圣人召入了宫中,赵氏不免一阵惊慌失措。 她是个通透人物,自然知晓自己的儿子郭映是个什么性子,虽然以往也曾惹是生非,但是闹到圣人出面这个地步还是头一回呢? 她自忖能引得天子传召,绝不会是小事! 郭映进府的时候,赵氏正在焚香祷告,听得郭映的声音,她转头朝一干下人们挥了挥手,眉梢眼底都染上几许温暖:“八郎,你回来了?圣人没有降罪于你吧?” 郭映摇头轻叹一声,目光扫过满脸忧色却强作欢颜的赵氏,心底不禁泛起丝丝暖流,遂拉住她的手道:“圣上是何等的人物,如何会与我计较。 阿娘不必忧心,孩儿无事,只是日后怕是不能陪伴在阿娘左右了。” 赵氏闻言一愣,下意识的挽住他的袖子,颤声道:“这……圣人要将你流放岭南吗?” “不,是圣人见我相貌秀杰,胸有良策,腹藏甲兵,乃是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欲让我出镇一方。” 郭映垂眸,遮去眼底的阴霾,嘴角噙着浅淡的笑意,语调温和的解释道。 他不想让赵氏担心,更不愿让她为自己担惊受怕。 果然,听完他的解释之后,赵氏明显松了口气,亦是舒缓了下来:“那便好,那便好。 既然圣人如此倚重于你,你可千万不要辜负了圣恩啊!” 大唐虽然经历了安史之乱,但尚武的风气并没有泯灭,文人、书生从军比比皆是,再加上郭氏一门本是是将门,赵氏听了之后倒是没有像寻常妇人一般惶恐不安,反而是倍感欣慰。 按她的想法,郭映有一身的好武艺,就该趁着丈夫郭子仪在世时搏个好功名,不然等丈夫故去了,他是爵位爵位袭不到,官位官位没有,只能老大徒伤悲了。 郭映自不清楚她的想法,但听她这么说,嘴角还是不由浮现一抹嘲讽。 他心说李适是个什么东西,也配让我效忠,我非但不会效忠他,若是有机会,我还要一步一步、一步一步爬到最高,将其取而代之。 但这话,终究只能是在心里想想而已,表面上他仍旧一派恭顺,见状忙不迭的点头应和:“我郭氏一门满门忠烈,孩儿自是不敢堕了门风。” 见郭映这般乖巧应话,赵氏欣慰地点了点头。 旋即,她像是忽然想起什么似的,关切道:“那圣人是准备是让你去何处任职呢?” 第十章 母亲小妹(下) 郭映微抿双唇,迟疑片刻后低声道:“圣人倒是没有明言,不过孩儿估计要么是泾原、要么是凤翔。” 这是他的猜测。 大唐与吐蕃接壤的方镇一共有六个,分别是朔方镇、泾原镇、凤翔镇、山南西道、剑南西川与剑南东川。 六镇之中,除了剑南东川与山南西道由于地理原因,极少受到吐蕃侵扰,其余四镇常年都与吐蕃东道、南道的数十万兵马交锋,战火经久不息。 便是吐蕃没有大举入侵,千百人的小战事也是屡见不鲜。 当然,这种级别的战事并不会记载在史书之中,连摆上御案都难,因为这种小规模的战事对灭国以数计、斩获以数万计的大唐而言,根本算不得什么。 哪怕如今的大唐不复昔日荣光,但这种小打小闹的战事还是无法像后世的王朝堂而皇之的称之为“某某大捷”。 话归正题。 剑南之地郭映估摸着李适不会让他去,因为京中有传言说圣人要召当了十多年剑南西川节度使的崔宁入京,另派了张延赏担任节度观察使。 很明显,李适是有将西川兵马财赋收归中央的意思,这样万一事情有变,他还可以效仿玄宗皇帝幸蜀。 郭映自忖他既非李适心腹、又不认识张延赏,李适没道理在这个时候将他摆在这个不合时宜的地方。 至于让他去朔方镇那就更不可能了。 普天之下谁不知道现在的朔方留后常谦光是老令公郭子仪的旧部,让他去朔方不等于是鱼入大海,只要李适这个皇帝脑子没坏,断然不可能做出这种决定。 抛除朔方等四镇,也就剩下凤翔、泾原两个去处了,现任的泾原节度使是安西军宿将段秀实。 安史之乱时,段秀实同神通大将李嗣业一道率领步骑五千入中原平乱,后来李嗣业战死沙场,河陇失陷,段秀实及其麾下的安西老兵便再也没能回去。 而现任的凤翔节度使则是曾经的卢龙节度使朱泚,他是自安史之乱后,河朔三镇数任节度使中唯一一个主动入朝觐见的,堪称是一个“大忠臣”。 这二人与郭子仪的来往都不算紧密,而且各自的防区又整好正对着吐蕃攻占了的原州、秦州,郭映估计这正好能合了李适的意。 当然,他也无所谓了。 毕竟没得选。 “泾原、凤翔紧临戎疆,你若是真去了,还需谨慎行事,莫要莽莽广广,须知战阵之上,刀枪无眼。” 赵氏听了,忍不住又叮嘱几句,末了,温柔一笑:“饿了吧?” “为娘一早就让庖厨给你煨了人参乌鸡汤,只是方才一直和你说话都忘记了这事儿,我呀,这就吩咐人给你端来。” “原本是不饿,不过阿娘这么一说,倒是确实饿了。” 郭映自不会拂了她的好意。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穿越这两年多以来,赵氏待他那是全心全意,他怎么可能毫无触动。 只不过他生来性子傲娇,不喜欢把心里话表露出来罢了。 说出来的那能叫心里话吗? 赵氏看着郭映,心里也很是熨帖,这幅母慈子孝的画面属实温馨,只是这幅画面持续了没多久就被郭晚这丫头破坏殆尽了。 却是她觉得郭映和赵氏无视了自己,立即鼓起腮帮子,瞪圆了黑葡萄似的大眼睛,嘟着嘴巴娇声道:“娘,你偏心,女儿不活啦,哇呜哇呜——” 说着,便伸手捂住自己的眼睛,嘤嘤嘤嘤假哭起来。 赵氏被她这副孩童撒泼的模样弄得哭笑不得,伸手推搡着郭晚,嗔怒道:“你哥一年半载才回来几回,娘专门让人给他熬碗汤补补身子,怎么就是偏心了?” “哼,我不管,我就是不许他一个人偷吃,我也要喝鸡汤。”郭晚取下捂着眼睛的玉手,委屈地撅了撅嘴,脆声道。 “让你喝,让你喝……不就一碗汤吗!”郭映无奈摇头,宠溺的刮了刮郭晚的鼻尖。 郭晚顿时眉开眼笑,冲郭映扬起一抹讨好的笑容,甜糯糯的唤道:“我就知道八哥你最疼我了。” 瞧着兄妹俩亲昵的相互依偎嬉戏,赵氏脸上不禁也挂上了淡淡的笑容。 入得室内,郭映便见桌上摆放了一罐热腾腾的人参乌鸡汤,香味扑鼻,闻起来就叫人食指大动。 他坐下后,立刻就有婢女给他盛上,抓起勺子盛舀起一块人参鸡汤送进口中,细细品尝了片刻,顿时眼前一亮。 “这汤味美醇厚,鸡肉滑嫩爽口,简直绝了。” “是呢是呢。”郭晚跟着附和,一双水汪汪的杏仁眸中溢满笑意,但片刻之后,她又蹙起了秀气的娥眉,道:“不过还是娘亲手炖的猪肺汤更好喝。” “你这丫头,倒是会拣好听的说。”赵氏嗔了她一眼,轻声呵斥道,但嘴角含着的笑意却是止都止不住。 郭映亦跟着笑了起来,人生在世,不就求个家庭美满,诸事如意吗? 对郭映,赵氏没有太多的耳提面命,只是在他吃饱喝足了之后拉着他坐在榻边说起了体已话。 “你此番出京毕竟是从军上阵,怎么能没有人护卫左右呢? 为娘虽然不是出身大户人家,但也有一众不得志的子侄可以供你驱驰,你若是有意,不妨明日备上些薄礼看一看你几个舅舅。” “这是应有之意,若是赵氏一族有子弟愿意从我戍边,我自然乐意之至。”郭映不疑有他,想也不想就应下了。 在古代,以亲眷乡党作为亲兵护卫本就是常事,比如出身丹阳的陶谦就对从丹阳募兵乐此不疲,而出身的谯沛曹操则是以曹氏、夏侯氏两家子弟为倚仗。 族人、亲眷、乡党,不说其他,忠心度总是有保障的。 “我也要去,我也要去……”一旁的郭晚见状立即扯住郭映的衣袖撒娇起来。 那软萌软萌的语气加上一双灵透清澈的水晶般眼珠子,瞬间击溃了郭映心底最后一点坚硬的堡垒。 “好吧,带着你。” 郭映寻思着左右不过是去探个亲,带着她也无妨,就当是离别之前陪她再闹最后一回了。 毕竟戍守边疆不比在朝中为官,此去经年,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见? 再往坏的方面想,说不准再见已经阴阳两隔了。 老话说得好,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 谁能预料到将来的事儿呢? 第十一章 少陵访亲 郭映的舅家赵氏一族也是京兆府人,世代居住在长安城西南四十里的少陵乡。 此地葬着汉宣帝皇后许平君,因北距宣帝杜陵十八里,规模和封土堆都比杜陵小,故被称为少陵。 诗圣杜甫就曾居住于此,自号少陵野老。 不过,此时的杜甫还远未到成圣的地步,不说声名鹊起,便是连小有名气都谈不上,甚至于他的一生都是在失意中度过的。 当然了,这倒并非是他的诗作不如同代的李白、王维、孟浩然等人,而是时局所致。 古代没有互联网,文人的名气,一般是靠游学、交游、参加宴会,四处拜见达官贵人,通过他人之口,互相吹捧扬名的。 而杜甫一无门路,二来他的创作风格比较朴实,而盛唐时代的文人,更偏好李白那种仙气飘飘的风格。 再加上他写的诗歌还多是针砭时弊、揭露黑暗、反映现实的诗,京中的达官贵人自然不会替他扬名,因此杜甫一直是籍籍无名,一事无成。 哪怕后来他写出了?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等脍炙人口的篇章,也依旧改变不了什么,生活反倒是愈发落魄,甚至连官方的诗集都不愿意收录他的诗。 没办法,他的诗几乎把皇帝、官吏、将军、士族全骂了一遍,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为他正名。 也就是玄宗、肃宗、代宗……这一干杜甫诗里的人故去之后,后世人们在检讨前代之过失的时候,他才会重新出现在历史舞台之上。 长安去往少陵乡的官道上,郭映一行人策马疾奔,因为旅途无趣的缘故,他索性向郭晚讲起了杜甫的生平以及佳作。 讲到最后,心有所感,情不自禁道:“于为兄看来,杜工部当得上诗圣二字。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此等胸襟理想,至今思之,仍令我汗颜呐!” “若是有朝一日我能显贵于人前,必定要出一部?杜工部诗集?,使天下人皆知,我大唐亦有国士。” “八哥好志气!” 出门在外,郭晚这丫头倒是很给郭映面子,聆听之余还不忘奉承几句。 几个随从也不甘落后,纷纷点头附和:“郎君真丈夫也。” 郭映闻言颇为受用,环顾一周笑问道:“圣人此番命我出京戍边,你们可愿与我同行啊?” “郎君说笑了,我等本就是边军士卒,得天之幸才能入了老帅的眼,选为郎君的亲卫,岂能因为惧怕边事凶险,就背弃郎君,辜负了老帅的恩德呢?” 为首的随从荔非珣抱拳躬身一礼,义正言辞的说道。 他是汉化羌人,朔方镇军卒出身,豪壮有武艺,骑射过人,能开两石弓,有一手百发百中的箭术,年轻时候做过朔方镇的都教练使,也就是教头。 不过这都教练使并不算官儿,而是个差使,不加其他检校官或者加衔表明品级的话和小兵没两样,荔非珣不愿就这么蹉跎一生,不知道走了何人的路子入了帅府,成了郭子仪的亲卫。 至今已有十多年了,而今他也已经三十多岁了。 虽然仍无官爵在身,但是这些年郭家没少赏赐财货,加上郭映对他也极为照拂,日子过得很是顺遂,不但在长安买了房娶了妻生了子,还纳了两房妾,也算是人生赢家了。 至于郭映照拂他的理由也很简单,他这一身的骑射功夫就是跟荔非珣学的,两人不单单是主仆,还有一层亦师亦友的关系在。 荔非珣这么一表态,其余几随从对视一眼,齐齐抱拳一礼:“我等虽然都是粗鄙武夫,但也知忠义二字,愿追随郎君,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大家伙儿谁不是从边军中出来的,俱是血性男儿,怎么会畏惧边疆苦寒,戎人铁蹄? “善”郭映抚掌大笑。 …… 一个多时辰后,郭映一行人来到了少陵乡。 赵氏是本乡的豪族,乡长、耆老、村正、里正这些职位基本上都是赵家人担任,平日里以酿酒为生,有一处大庄园。 但直到郭映赶到庄子外,都没见到个主事之人。 一问在田里拾穗的庄户才知道,是离本乡不远的善福寺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诗会,赵家族长、族老还有一众年轻子弟一大早就赶去凑热闹了。 其实也不能完全说是凑热闹,还有一个原因,今天是初十,大唐官员的休沐日,赵家人估摸着到时候会有六部、九寺的官员参加诗会,想趁机拜拜门庭、混个脸熟。 诗会,郭映当然不陌生,毕竟在大唐,诗是万能的。 咏物少不了它,述志少不了它,抒情少不了它,送别也少不了它…… 只不过郭映不喜欢那种氛围,甚少参加罢了。 怎么说呢,他毕竟是后世之人,总感觉这所谓的诗会就是一堆文青病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少了几分雅意。 除了刚穿越时,参加过一次宫廷诗会扬了一下名之外,他就再没有去过此类场合。 郭映对这场诗会兴致缺缺,但郭晚却是一脸跃跃欲试的表情,她听了扯着郭映的衣袖央求道:“八哥,咱们既然遇上了,不妨也去一览盛况……” “诗会有什么好瞧的,你不是也经常参加女儿家举办的诗会吗?” 郭映摇了摇头,作诗又不会作,剽窃又有负罪感,他去干什么,还不如在这乡野之中转一转,一览山水田园风光呢。 “哼!” 闻言,郭晚娇哼一声,道:“我估摸着善福寺的诗会上有不少求官无门的士子文人。 八哥你就不想招揽几个,带在身边,查缺补漏,参赞军机?” 一语惊醒梦中人。 她这话,倒是让郭映眼前一亮,怦然心动。 他估摸着按李适的尿性,多半会封他个副将、十将之类的中下级军职,管个数百上千兵丁。 郭映自忖管理这么多兵丁,确实有必要招揽几个文人,不说出谋划策,当个狗头军师、管管后勤也好啊。 总不可能让他这个主将事事亲力亲为。 那不成诸葛亮了? 念及此处,郭映欣然应允:“那好吧,我便陪你凑凑热闹。” 第十二章 诗会风波(上) 善福寺在沣水边上,月初韦应物因病辞官之后就隐居于此,郭映去拜访过他一次,自是熟门熟路。 不过等他们一行人赶到的时候,已经将近午时了。 不用说什么人流如织、熙熙攘攘,但见车马僮仆林立,胥吏四处奔走,郭映就知道这场诗会的规模不低。 用王羲之的话说那就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有人搊筝擘阮,为众人奏乐助兴;有人与友人把臂言欢,谈经论道;亦有人搬来了书案,挥毫作画,似乎是要将今日诗会之盛况记录下来。 不仅如此,还有人摆起了赌局,各式各样的赌法都有,看得郭映是一愣一愣的。 而更多的,是坐在河边草地之上饮酒赋诗、吟诗作对的文人墨客、士子佳人,毕竟诗会诗会,还是得以诗词歌赋为先,其余都不过是附庸风雅罢了。 不过看样子,诗会已经快进行到尾声了,郭映见状也就息了登台献技的心思,而是找了个僻静之地和郭晚坐了下来,准备观摩这帮文人的风采。 但他们一行十二人骑着十二匹高头大马而来,想不引人注目都难。 虽说长安的高门大阀是有不少,有的阀阅甚至都显贵了数百年,但是能给子弟家仆配大宛马的勋戚豪族,那就寥寥无几了。 一般也只有那些世代簪缨的顶级世家,或者权势超然的王侯将相,才有这份底蕴,当下众人就对郭映的身份有了几分猜测。 等郭映和郭晚兄妹两个坐定之后,他就发现周遭众人的怪异举止。 抚琴的压下了颤动的琴弦,谈经的停止了高谈阔论,作画的搁下了手中的朱笔,齐刷刷看向了他这边……就像是看一个剥光了的绝世美人一样。 郭映觉得有些莫名奇妙,纵然是他帅到宋玉潘安自愧不如的地步,也不用这么盯着他看吧? “八哥,他们干嘛这样看着我们?”郭晚被看得浑身发毛,小声嘀咕道。 郭映无奈的扶了扶腰间的佩剑,叹口气:“大抵是我生得太俊秀,不似凡俗中人,惹得他们垂涎了吧?” 确实,有时候,长得太帅也是一种负担,不帅的人是理解不了这种痛苦的。 他这话一出,郭晚噗嗤一笑,娇声道:“八哥,你可真自恋,逮着机会就夸自己个儿,真不害臊。” 郭映白他一眼:“我说的难道不是事实?” 说话间,有个文质彬彬、透着几分富态的年轻公子走了过来,含笑拱手施礼道:“敢问可是郭八郎当面?” 郭映打量了一番之后,仍然想不起这号人是谁,微皱眉头,但最终还是点了点头:“不错,我便是郭映,京中人称侠义八郎,阁下何许人也?” 闻听此言,那公子哥儿非但没有正面回答,反而是露出了一副委屈巴巴的表情:“八郎,你连我也不记得了吗?” 他这番没头没脑的话,倒是让郭映好一阵尴尬,不知情的,保不准还以为他对那位身阔体宽的年轻公子做了什么伤天害理之事呢。 就连一旁的郭晚也是一脸古怪的神情,目光在郭映两个人身上转来转去。 郭映情知自己此时必须要站出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他沉默了片刻,肃然道:“你什么意思?我们认识吗?” 那胖公子闻言,顿时满面失望之色,但很快又露出了一丝释然,微微一叹道:“我是王储,太原王储啊。” “啊?” 郭映一愣,太原王李承宗一系不是早就绝嗣了吗? 虽然武则天后来追封过武家人太原王这个封号,但那不都是些死人吗? 怎么突然就冒出来了个太原王储。 反应过来,郭映警惕的扫视一圈,厉声呵斥道:“胡说,本朝连太原王都没有,何来的王储!” “哎呀,错了,错了!” 骤闻斥责,那人忙不迭的纠正道:“我不是太原王储,而是太原人王储,两年前霍国夫人逝世的时候,我去郭府吊过唁……” 霍国夫人是郭子仪正妻、郭映养母王氏的封号,他这么一解释,郭映顿时心下恍然。 原来这人是姓王名储,若是他所料不差的话,这王储当是太原王氏一族的族人,或许会与郭映的养母王氏有一点微不足道的血缘关系。 只是…… 眼前这人多半是偏房庶子。 因为王家的一众嫡系子弟只要是来了京师,投刺到郭府,郭府就会按照礼数把他们好吃好喝招待着。 而这王储,两年前就造访过郭府,而郭映却连他面都没有见过,由此可见,他根本不是什么要紧人物。 当然了,郭映不是那种以貌取人、看阀阅交朋友的粗浅之辈,即便知晓眼前这人是个穷酸书生,依旧没有怠慢,拱了拱手,郑重说道:“原来是王兄你呀,俗事纷扰,我一时没想起来,兄台勿怪。” 他这一句王兄叫得王储顿时喜形于色,急切问道:“你可是记起我了?” “呃……记起来了,记起来了,按礼法我们还是亲戚呢。”郭映随口敷衍了一句。 “不敢高攀,不敢高攀……”王储摇着头,一脸受宠若惊的表情,同时伸出手去,抓住了郭映的衣袖。 郭映再次愣住,这又是闹哪样? 再不松开我割袍断袖了啊! 嗯,好像哪里不对!? 就在郭映暗暗腹诽不已的时候,王储忽然指着前方的绰绰人影,道:“早就听说八郎你才比曹子建,七步成诗,今日这等诗会,为何独坐角落,是看不起我等吗?” 他这话一出,附近的其余士子也纷纷起身,围拢了上来。 郭映额头瞬间滑落三条黑线,不是说自家人不坑自家人的么,怎么到你这儿上来就给我拉仇恨。 他可不想给众人留下一个目中无人的形象。 “诸位误会了。” 郭映苦笑着解释道:“我绝无此意,只是见日头已上中天,人乏马困,诗会将要结束,不忍再耽搁大家时辰罢了。” “郭郎说得哪里话,我等参加诗会就是为了求得佳句名篇的,岂会因为日晒腹饥就半途而废。 你这样扭扭捏捏,才真真是败了我等的雅兴。” 一个身材瘦削的青衫男子朗声说道。 郭映心头一动,顺着声音望了过去。 便见一个三四旬年纪的削瘦男子正笑吟吟的望着自己,此人头戴璞巾,手持一把羽扇,目光炯炯,颇有几分儒雅风流的姿态。 “李校书。” 这人郭映认识,乃是当世十大才子之一的李端。 虽然他本官就一个正九品上的校书郎,但他在当世文坛的地位可不低,众人见了自是不敢怠慢,纷纷口呼李校书。 郭映见他这么说,也是不好再藏着掖着,躬身一礼道:“既如此,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不就是装逼打脸么,这个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