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院士》 第一章:回国 大西洋,微风带着点点凉意席卷了整个东海岸。 第一区,米国新西泽州的纽瓦克机场,t3号航站楼中,两名中年男子站在观景台的玻璃窗边,望向停放在停机坪上的庞大波音760。 透明玻璃的登机通道中,一个人影正背着双肩包朝着飞机走去。 “你说,他为什么就不肯留下来呢,回国,就那么好吗?” 站在玻璃窗边,穿着西装的中年男子像是在询问身边的同伴,又像是在喃喃自语。 这些年来,他已经数不清自己曾有多少次亲自上门邀请对方留下来了。 哪怕是给予他第一区米国国家院士的荣耀,哪怕是给与最宽松,最配合的科研环境,试图让他喜欢上这里,也无济于事。 不管他们怎么做,都无法改变那个人的态度。 一旁,另一名穿着休闲装戴着金边眼镜的男子盯着窗外的飞机微微摇了摇头。 这個答案,或许只有现在已经进入飞机的那个人知道了吧? 但不管怎么说,他们今天失去了一位全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 失去了一位两度拿到诺贝尔物理奖、被物理学界誉为继牛顿、爱因斯坦和麦克斯韦之后第四人的物理天才。 与此同时,也失去了一位拿到菲尔兹奖的数学家,失去了一位能在材料界拓展边界的顶级科研人员。 转头,他看了一眼身边的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他很想问一句,那个红色国家到底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才让他们放走了那样一个一人抵得上一个城,甚至是一个国的世纪伟才。 但他心里明白,这些东西不是他一个小小的哈佛大学物理教授能过问的。 ....... 夜深,一架波音760载满了乘客从新西泽州的纽瓦克机场起飞,徐川坐在机舱中,靠着窗,眺望着脚下繁华的城市。 十五年前,刚满二十一岁没多久的他在三江师范学院完成了大学学业,拿到了毕业证的同时也拿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本以为这次出国留学最多四五年的时间就能回国,没想到在这个陌生的国家一待就是十五年。 而起因,则是他在普林斯顿大学接收教授职位的第一年,发表的一篇《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论文。 而后他因这篇论文受到了某原子能实验机构的邀请,进入了该原子能实验室展开了对该论文的实验研究。 两年的时间,在他的带领下,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的实验研究顺利完成。 也正是因为这个项目,他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奖,与此同时,被第一区授予米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荣耀。 实验完成后,徐川也准备回国。 然而意外来了,在离开的哪一天,他被对方以因参加了核心机密实验,涉及核心信息泄露为理由暂禁离开,等待调查清楚。 这一等待调查,持续了整整十年。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徐川的嗅觉并不怎么敏锐,但在最初前后几次尝试回国都失败后,他大抵明白自己可能回不去了。 虽然认识一些其他教授,也有老师和普林斯顿大学同事和朋友帮忙,但相对而言,这些学者的能力都太微弱了。 十年的调查,若是再加上之前留学的五年时间,他在这里整整呆了十五年。 人生又有几个十五年? 不过现在也还来及,他现在还不到三十八岁,后面至少还有两个十五年将自己的才华施展出来。 树高千尺,叶落归根;倦鸟知还,游子思亲。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他迫切思念的家乡再有十多个小时就能看到了。 想到这,徐川脸上露出了笑容,伸手摸了摸放在腿上的双肩包。 这里面,是他这十多年来的部分科研想法,大部分都是一些随手的笔记,也正是因为这样,这些东西才能被他带走。 而在脚下,他有更多的科研成果和资料论文都被留在了那里。 不过徐川已经不在意这些了,知识都在他脑海中,只要他想,重新编写和研发出来并不是什么难事。 ....... 十二个小时的航程,很快就过去了,波音760沿着北极圈外线划过一道完美的弧线。 当远处天边的太阳升起,海陆相交的岸线开始泛红,那一轮火红的明日仿佛在撕裂黑暗。 遥望着天际的日出,徐川脸上情不自禁的露出了笑容;再有半个多小时,他就能踏入祖国的领土了,希望他的才华也能如这轮红日般让祖国上升。 忽的,一股失重感从脚下涌来,将他的意识迅速从失神中拉回了现实。 “飞机,在俯冲?” 疾速下坠的感觉与窗外的风景让徐川的瞳孔骤然收缩,机舱内混乱的一片让他意识到了什么,但却又无能为力。 短短一分多钟的时间,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海面上火光冲天而起,庞大的波音760消失在了茫茫大海中,只留下无数的机体碎片漂浮在水面上。 ...... 第二章:魂归故里 “徐川,醒醒。” 迷茫中,徐川感觉有人在呼唤自己,他想睁开眼,却又感觉很费劲。整个人像是经历了一场很漫长的旅程,又像是做了一个很长的梦,很疲惫。 “你今天怎么了?午休结束了都还在睡。” 耳边的声音再度传来,徐川猛的睁开眼,窗外明媚的阳光铺洒在木质的课桌上。 眼前是一面硕大的黑板,上面留着白色的粉笔字。 身边,一名模样十七八岁的少年正奇怪的看着他。 徐川愣了一下,脑海中的记忆突然浮现,一股疾速下坠的失重感刺激的他紧紧抓住了眼前的课桌,直到坠落感消散,脚下传来的坚实触感,他才稍稍平静下来。 做了几个深呼吸,徐川抬起头,环顾了一下四周,有些吵闹的教室中,一些熟悉又陌生的脸庞从记忆中浮现。 “这里是高三1201班?” “我是做了個梦?还是穿越了时间回到了二十年前?” “如果是梦,那些记忆怎会如此真实?” 望着熟悉且陌生的教室,一时间,徐川有些迷茫。 脑海中有关未来的记忆清晰无比,那坠机的画面,更是真实到令人恐惧。 “你怎么了?是不是感冒了?去医务室看看?” 耳边的声音传来,徐川抬起头,看了眼昔日的同桌,摇了摇头。 “我没事,我出去走走。” ...... 教学楼外,铺着灰色水泥地砖的操场平坦无比,徐川行走在上面,零零散散的一些同学活动着,也给他带来了一些脑海中深埋的记忆。 找了个台阶坐下,徐川望着不远处的两颗正在开花的铁树,嘴角勾出一抹苦笑和苦涩。 他没想到,自己居然是这样回来的。 要知道那架飞机上,有的可不仅仅是他一个人,有陪同他一起回国的官员,也有第一区那个国家自己的,甚至包括了一位跟随出访的重要人物。 除此之外,还有接近三百名的普通乘客和机组人员。 再加上国家的交换,本以为在这种多重保障下能安全回国,却没想到依旧没能回来。 可惜的是,上辈子临死前,他距离祖国仅仅一步之遥,却仍未踏入祖国的领土。 ...... 在台阶上静静的坐了一会,舒缓了一下情绪,徐川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灰尘,转身进了教室。 熟悉的书桌,熟悉的课本,熟悉的同学,一切的一切,都和他记忆中十七岁那年的场景完全一致。 “我真的重生回来了吗?” 徐川摸着桌上用书立加起来的厚厚课本,手指感受着书籍的厚度与触感,很真实,也很让他迷恋和迷惘,还有一丝害怕,怕这只是坠机前的一场梦。 “就算是场梦,那也请做久点吧。” 徐川抬起头,看着窗外明媚的阳光,脸上露出了个灿烂而坚毅的笑容。 ...... “铃铃铃铃......” 刺耳的铃声在校园中回响着。 1201班中,一名带着保温杯,胳膊下架着厚厚一点试卷的中年男子走进了教室,原先有些嘈杂的教室迅速安静下来。 “马上期中了,这堂课先进行个摸底测试,班长来将试卷分一下,不要想着作弊,那没有任何意义。” 中年男子叫唐高远,是1201班的物理老师,也是1201班的班主任。 唐高远一脸肃穆的看了眼教室中的学生,将手中的试卷放在桌子上,接着补了一句。 “徐川和曹伟才先跟我来一下。” 徐川起身,跟着另外一名带着厚重眼睛的少年一同走了出去。 “唐老师。” “唐老师。” 走廊上,唐高远正小口的喝着保温杯中的茶水,徐川和曹伟才恭敬的打了个招呼,站在一旁。 对于徐川来说,唐高远是他的物理启蒙人,从高一开始教他物理,可以说没有他,后世就没有那个站在物理学顶峰的自己。 看到两人,唐高远温和笑了笑,和之前在教室中一脸严肃简直判若两人。 “今年的物竞选人马上就要开始了,我给你们报名,你们准备一下,过几天就要开始集训了,希望你们今年能拿到比去年更好的成绩。” 正常来说,高三的学生除非特别优秀,能有足够的把握进入国家集训队,否则很少参加物竞这样的比赛。 一般参加物竞、数竞之类比赛的学生主力都是高二。 毕竟绝大部分的学生还是要高考的,而参加竞赛是一件很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 但如果能进国家集训队那就不一样了,每一个能进集训队代表国家出战的学生都有大学抢着要。 眼前这两个就是,无论是徐川还是曹伟才,在高二的时候就都杀入了集训队,可以说是近些年来星城一中最辉煌的一年。 “物竞?” 徐川微微疑惑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是ipho,与此同时,脑海中深藏的记忆也展露了出来。 ipho,指的是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参赛者的年龄在比赛当年的6月30日不得超过20岁。 每年都会举办一次,由组成ipho的各会员国轮流主办。 这个会员国,基本覆盖了全世界十八个区大部分的国家。 差不多就是全世界的国家每个国家派出最精锐的五名高中生,然后在物理战场上厮杀,竞争第一名。 这个竞赛他去年高二和前年高一都参加了,高一的时候因为知识储备的不足,只勉强杀进入了省队,进入了国决,但并没能代替国家出战。去年高二他顺利的杀入了国队,进入了最终的世界赛,可惜的是并没有拿到金牌。 现在是八月下旬,差不多正是国内开始ipho第一轮选人的时候,按照重生前的历史发展,他今年同样会参加ipho,并且顺利进入国队,去和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一起厮杀。 只是可惜的是,明年的ipho他虽然顺利的拿到了金牌,但并没有拿到‘绝对优胜者’,落后韩国选手实验分两分。 所谓的绝对优胜者,是物竞中得分最高的参赛者,除了获得金牌外,还将获得特别奖,这也时他的遗憾了。 不过说起ipho,徐川想起了另外一门竞赛,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 之所以会想起这个,是他想起了重生前知道的一个消息。 ...... 重生,带给徐川的不仅仅是未来二十年脑海中的各种科研知识,还有未来的大致国际走势,以及一些其他的消息。 现在是2014年,如果他脑海中的某部分记忆没有出现问题的话。 从过去不知道什么时间开始到2017年这些年的时间,西海岸对面的那个国家加大了对其他国家的渗透,各种信息活动也比以前更强更频繁。 而且这次的活动,西海岸那个国家采用了一种全新的信息安全方式来进行交流和传递信息。 这种信息安全交流方式建立在一种数学规律上,只有找到这种数学规律,才能破译出里面的信息。 可关键是,每一个情报使用的数学规律中的逻辑和函数都不同,从截获对方的情报到人工破译出来需要一定的时间。 往往就是这一段时间差,对方就已经完成了信息传递。 据徐川所知道的消息,从明年开始,会开始寻求那些参加过imo比赛的数学生的帮助,当然,也有可能是将这些题目放入竞赛学生的学习范围中。 他没看过那些数学题,因为后面知道这件事的时候,这些事早已经过去了。 但稍微想想就能知道,那些题目绝对不是普通的高中生、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能够解答出来的。 能设计出这套数学规律并用于国家入侵的人绝对不是吃素的。 尽管能杀进imo决赛,能拿到奖牌的高中生都极具数学天赋,但面对这种事情,他们能起到的作用不会大到哪里去。 所以大概率会是后者。 不过对于徐川来说,这是一个接触到这件事的机会,如果他能在竞赛中展现出足够的数学天赋,那么是有可能能参与进这件事的。 ...... 第三章:IMO与IPHO “老师,数竞的筛选也开始了吧?我能报这次的imo吗?”走廊中,徐川轻声问道。 “imo?你准备同时报考双料吗?还是说不准备参加这次的物竞了?” 唐高远皱起了眉头,有些诧异的看着徐川。 尽管各国集训的时间不同,比如他们要参加这两项赛事的话,一般都是八月底九月初就开始选人,从学校开始筛选,到市级,到省级,再到最后的国家队,各国都有自己的时间。 但最终世界级的imo和ipho的举办时间基本是一致的,都是每年的七月中旬左右。 正常来说,如果参加imo的话,就无法参加ipho了,因为线下的时候行程安排会非常紧。 而且还得专门腾一个老师跟着转场,估计两边国家队都不会很满意。 所以正常来说,参加imo的学生不会选择同时参加ipho。 不过同时参加imo和ipho的情况也不是没有发生过,以前就有学生同时进入了两遍的集训队,但同时在imo和ipho上拿奖的还没有出现过。 “能同时参加imo和ipho?” 徐川有些惊讶的看了眼唐老师,他还真不太清楚这个。 上辈子虽然参加过三次ipho,但行程和相关事宜都有人处理,他们这些参加的学生正常来说只管集训学习考试就行了。 至少他就是这样干的,除了和集训考试相关的东西外,其他的东西他几乎很少了解。 “可以的。” 唐高远点了点头,微微皱着眉头接着道:“但是时间方面会很紧凑,而且不是每一届都能同时参加两赛的,有些年份数竞和物竞的时间是一起的,这得看考试时间。” “不过我还是建议你只参加物竞,有去年的基础,相信你今年只要稳定发挥,一定能拿到一块奖牌。” 尽管星城一中每年都会有学生参加imo和ipho等赛事,杀入世界赛甚至拿到金牌的人也有。 但一枚国际物竞的奖牌依然是相当高的荣耀,如果能拿到金牌的话,这大抵是一名高中生在高中阶段能拿到的最高奖项了。 有imo或者ipho这两门竞赛的奖牌在手,哪怕不是金牌,只是银奖和铜奖,甚至是荣耀奖,国内任何一个大学也都会抢着要。 作为他的物理老师,唐高远自然不希望徐川错失这個荣耀。 在他看来,去年已经杀入过世界赛并取得一枚个人银牌的徐川今年再参加一次ipho绝对能拿到更好的成绩。 毕竟这一年的时间,徐川的进步他是看在眼里的,这是个天才,再加上勤奋,以后的成就他敢肯定不会低。 “唐老师,我想同时参加imo和ipho。” 徐川开口道,原本他以为要错失今年的ipho了,但没想到居然还有可以同时参加这个操作。 如果能同时参加,他自然是不会退出的。 虽然以他现在的学识去参加ipho有些欺负人,但前世三度参加ipho都没能拿到第一的遗憾,重生后肯定要弥补。 唐高远再度皱起了眉头,不过随即又放开了,笑道: “行,物竞我给你报了,数竞你去找宋开济那老东西,让他给你报名,去丰富一下自己也好。” 听到这话,徐川愣了一下,他以为唐老师会坚持劝他的,都做好了继续争取的准备的,没想到这就同意了。 其实唐高远根本就没有多想,徐川提出想参加imo的时候,他就当是他是想去数学那边试一下而已。 毕竟去数竞那边丰富一下高中生涯也不错,反正他参不参加高考都无所谓,早就有学校抢着要了。 如果他想,高三都不用读,国内的大学都可以任他挑,没有哪所学校会拒绝。 而且以这小子现在的数学水平来说,大概率会止步省队,参加一下国考就顶天了,国队都进不去,所以说去玩玩也差不多。 反正只要不进国队,不参加冬令营集训队,对他而言,并不怎么影响接下来参加ipho。 支持他去也是抱着这个想法的。 ...... 愣了一下,徐川才想明白唐高远这话中的意思,顿时有些哭笑不得。 他去参加imo可是抱着拿金牌的想法去的,没想到在唐老师的眼中只是想过去玩一玩丰富一下高中经历。 不过有这种想法的确也正常,毕竟他现在主学的是物理,过去参加的竞赛和专门的训练也都是为各种物竞准备的,数学成绩虽然也不错,但和物理相比起来肯定差了一大阶。 可这会的他不是原来的他,是二十年后重生回来的。 重生前,虽然他的数学能力和物理能力比起来相差很大,但再怎么有差距,也还是能秒杀绝大部分的数学教授的。 毕竟数学物理不分家,在研究物理的过程中,经常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的数学工具。 特别是在研究证明‘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缺口’问题的时候,用到的数学工具可以说是数学界最前沿的。 虽说他证明‘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缺口’难题是从物理方面入手的,但在完成‘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缺口’的证明后,他也是拿到过菲尔茨奖的。 所以他的数学能力虽然没有物理那么优秀,也绝对不会差的太多。 当然,和那些纯研究数学的顶级数学家,比如安德鲁·怀尔斯、皮埃尔·德利涅、g.法尔廷斯这些数学界的超级大佬相比,他的数学还是要差不少的。 不过参加imo这种高中生竞赛,那绝对是足够用了的,可能一些基础的高中大学的数学如今记忆并不是很深,但这些东西对他来说再看一遍就足够了。 ...... “伟才,伱呢?你也想去imo?” 同意徐川去imo后,唐高远笑眯眯的看着站在一旁的曹伟才。 这小子虽然比不上徐川,但也是个物理天才,但如果也想去参加数竞,看他回去后怎么收拾宋开济那老东西,班里两个最好的物理苗子都被带坏去学数学了这了得? “不了不了,川哥那是有实力,可以同时参加,我这种小咔米老老实实的参加物竞就行了。” 见唐老师笑眯眯的盯着自己,曹伟才只感觉如芒在背,连忙摆手回道。 他的数学一般,去参加数竞省队都进不去。 “回去好好准备,争取明年从ipho拿个奖牌回来。” 闻言,唐高远笑了笑,转身进了教室监考。 ...... 唐高远离去,徐川正准备回教室,身后曹伟才有些幽怨的声音传来。 “川哥,你去参加imo了我怎么办?说好的和我一起双宿双飞的呢,你咋一个人跑了。” 这话一出,徐川脚步一踉跄,差点没左脚拌右脚直接摔在地上. 这可真是个活宝,怎么,他去参加数竞了,难不成就不能参加物竞了? 没理会曹伟才,徐川继续朝教室走去,在踏进教室的那一刻,他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个想法。 “或许我这辈子的主修科目应该换换。” 上辈子他在物理这条路上差不多已经走到了极限,只不过这个极限是他自己的,而不是物理的。 因为数学和一些原因,在面对某些物理难题的时候,往往会陷入的难以解决甚至是寸步难进的情况。 就像在重生前,他研发出超导材料后,研究过一段时间的可控核聚变技术。 理论上来说,在拥有了超导材料后,应该能将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磁约束效应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但他做过实验,在更换了超导材料制成的磁约束镜箍后,磁约束的效应相对比以前的确提升了不少,可却并没有提升到他预测的地步。 由超导材料制成的磁镜,对于反应腔室内超高温等离子体的控制,无法达到完美。 后面通过实验数据分析,这应该和超高温等离子体的控制系统有关系。 而所谓的控制系统,是建立在一个超高温等离子体数学模型上的。 尽管可控核聚变反应腔室内超高温等离子体在理论上来说属于物理学的内容,但实际上你得找到一个对应的数学模型才能实现对其控制。 可为超高温等离子体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哪怕是在二十年后都没有人做到过。 因为这属于数学中最难的一部分,湍流模型。 湍流是数学中有名的混沌体系,为普通的湍流建立数学模型就已经很难了,更何况是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内数千万度高温的等离子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找过其他的数学家合作,比如同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的菲尔兹奖得主,查尔斯·路易斯·费曼(费弗曼教授)。 但结果显然并不是那么的好。 很多时候,他能提出一些在物理上可行的理论,但或许是费弗曼教授的物理能力不够,有些理论或问题始终无法将其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 毕竟能在数学物理这两门上同时做到顶尖的几乎聊聊无几,他的导师爱德华·威滕应该算一个,毕竟这是史上第一个以物理学家的身份拿到了菲尔兹奖的。 但很可惜,他的数学研究方向并不在湍流这一块。 徐川突然觉得,这辈子他的研究方向应该改变一下。 上辈子主修物理,这辈子主修的科目或许应该换成数学。 数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 毕竟科学的性质是归纳与演绎,而数学就是归纳与演绎的工具。 如果某种学科能称为科学,那它一定是能够运用数学表达出来的。 只要你会运用数学来建立模型,进行归纳与演绎,那么最终就一定能找到一定的内在规律供人类使用。 它能成为所有自然学科的基础,道理也就在此。 如果这辈子主修数学,哪怕达不到上辈子在物理上的成就,以他的天赋来说,也绝对不会太差。 当数学能力足够的时候,或许能带动重生前已经近乎停止的物理能力,再往前跨出一步。 至于辅修,材料依旧是个不错的选择。 哪怕上辈子他通过材料物理学和生物物理学研发出了超导材料、生物纳米材料这类顶级材料,但相对比材料所能展现的未来来说,这仅仅是九牛一毛而已。 ...... 第四章:规划未来 短暂的时间,徐川就已经在脑子里面将这辈子的未来重新规划了一遍。 物理是他的根,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并不妨碍他这辈子将学习的重点放在数学上。 只是让他有些犹豫的是,这辈子是否还要继续选择出国学习。 在普林斯顿呆了十几年的时间,徐川很清楚普林斯顿的强大数学能力,那是世界最顶尖的数学校园。 相对比上辈子他学的物理来说,数学才是普林斯顿的根。 如果要深入学习数学,普林斯顿是最好的选择,那里常年都有多名菲尔兹奖得主教学,能几乎深入了解数学的绝大部分科目。 但徐川犹豫的是,普林斯顿在那个国家,那个阻拦了他二十年,甚至最后送他‘回家’的国家。 一旦出去,能否回得来是一件不确定的事情。 至于不出去单纯的待在国内,说实话,以他的现在的数学能力,在国内都足够去任何一所大学任教了,已经学习不到太多的知识了。 在基础科学这一块和对方相比,不得不承认的是,他的祖国无论是二十年前的今天,还是在二十年后的未来,都差的有些距离。 “算了,车到山前必有路,到时候再说吧。” 摇了摇头,徐川将脑海中的纠结抛了出去。 若是未来真有必要出去学习的话,单纯以学习知识的学生身份出去,那些涉及什么核能物理之类的研究申请别去参与,不展露太多的成就想必也不一定会被关注。 对他来说,哪怕上辈子遭遇了那种事情,但这辈子出国依旧是免不了的,至少去欧洲那边是肯定要去的。 他上辈子很多的研究理论都是建立在欧洲那台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上的。 尽管这些东西如今都在他脑子里,直接发表出来都可以,但这是不可能去做的事情,毕竟他现在连实验数据都没有。 能从实验数据中找到线索和发现并去证明得到数据和理论那是天才。 但实验数据都没有就能得到数据理论的话,肯定会有很多人会想将你送上手术台的。 当然,如果实在不想出国的话,徐川也可以选择自己或者让国家帮忙建一个大型强粒子对撞机。 但这玩意修建的费用太高,百亿米金级起步,修建时间太长,以年为单位计算。 他自己建造的话,钱倒不是问题,上辈子他研究的那些材料都可以重新研发出来用来换钱。但技术才是关键,这东西的复杂程度一個国家都不一定搞定。 欧洲原子能实验室的那台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可以说是几乎联合了全世界的力量才造出来的。 如果想要国家帮忙建一个的话,他得拿出足够的成绩才行,不说成为上达天听级别的学阀,但至少要在国内的高能物理领域成为最有话语权的。 ...... 安静的教室中,所有人都低着头做着自己的试卷,没人翻书作弊,也没人说话交谈。 星城一中是星城四大名校之一,每年从这里走出去的清北学生最少都有两位数,而985、211之类高校的学子更是不计其数。 能考入这座学校的学生,不说有多聪明,但努力是绝对的。 至少在1201这个班级中,所有人都清楚在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情。 在大部分的时候,氛围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 身处这样的班级中,即便是你原先是一个不怎么喜欢学习的人,也会逐渐的跟着学起来。 对于徐川而言,身边的同学带给他的不仅仅是脑海中那些原本被深埋的记忆逐渐复苏,还有年轻化的心态与活力。 重生前近四十岁的身心在这一刻仿佛重新回到了十七岁那一年一般。 桌上的洁白试卷让徐川脸上露出了个笑容,他已经很久都没有看到过这些东西了。 “在一个充有空气的橡皮膜做成的小气球下面,挂着一个小金属块,把它们放入水中某处时,恰能悬浮,若将它们稍微往下一拉松手后,金属块和气球将()” “a.静止不懂、b.向上动,再恢复原位、c.向下加速沉底、d.向上动最终漂浮。” “这题目,又是老唐自己出的吧。” 一道选择题,映入徐川眼中,他笑了笑,然后毫不犹豫的在括号中写上了一个字母‘c’。 这道题目其实很简单,但里面有个小陷阱,很多人一时半会的可能会转不过来去选b或者d。 它考的其实并不是重力,而是水对于气球的影响。 对于浮在水里的气球而言,水的深度越深,压强越大,气球被压小,浮力反而减小,小于所受重力,产生向下的合力,所以反而会加速下沉,并不像是一般人所想象中的会向上漂浮。 上辈子老唐就喜欢搞这种把戏,所有的学堂测验、小测试、摸底测试之类的考试总是自己出题目。 严格来说题目其实并不难,但每一道题目里面都有着一些陷阱。 如果一眼扫过去单纯的就下判断的话,很容易出错,但只要稍微细心一点,就能反应过来。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些题目,在学习物理的初始阶段极大的锻炼了他的判断能力,并且培养了他细心的习惯,为他日后走向物理学的巅峰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 一张试卷,题目并不多,六道单选择题,四道多选题,三道填空题,两道证明题,比期末考试之类的试卷题数要少,但难度方面要高。 毕竟是摸底测试,不可能占用其他课堂的时间。 老唐的把握很高,他了解1201班所有学生的能力,大部分都完全可以在四十五分之内完成这套题目,但成绩如何,就看细心程度了。 做这种题目,徐川自然不可能耗用整堂课的时间,不到十五分钟,他就已经搞定了。 接下来半个多小时的他沉浸在书本,二十年的时间过去,高中教科书中的内容,除了数学物理外,其他他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特别是语文和生物,这可不是他的强项,很多东西都是要背诵的。 现在让他背一篇完整的古文言文出来,还真做不到。 imo和ipho的集训快要开始了,留给他的时间也不是很多,趁着现在还有点时间,抓紧将语文生物好好学一下。 总不可能高考的时候数学物理拿满分,语文生物不及格吧。 虽然参不参加高考对他来说都没什么太大的影响就是了。 ...... 第五章:重生的缺陷 “听唐高远那老家伙说,你想参加明年的数竞?怎么突然想学数学了。” 办公室,带着一副黑边眼镜,已经六成秃顶了的中年教师宋开济笑着询问道。 眼前这个学生,哪怕是在学霸众多的星城一中也是天才中的天才,当初被唐高远拐去学物理的时候,他是真的觉得可惜,认为的他来学数学更适合。 因为这事,两人一直都不怎么对付,他认为那老东西糟蹋了好苗子。 至于现在,这小子已经走上了物理这条路,还在高二的时候就在ipho上拿到了银牌,他也不好再多说什么了。 最关键的是,一般能在高二就拿到这种成绩的学生,哪怕是天才中的天才,也都是从初中甚至小学就开始培养的。 而这小子不是,他是进入高一后才被发掘出来的,起步对比起那些竞赛班的学生其实已经相当晚了。 但高一半年的时间,他就能追上竞赛班的学生,高二一年的时间,就能在ihpo上斩获银牌,可以说是妖孽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年星城一中能再拿到一枚ihpo的金牌,也能再多一名清北的学生。 “是的,宋老师,高三了,这是最后一届,我不想给自己留下遗憾。” 徐川恭敬的回道,借用了昨天唐高远对他的推测当理由。 “行,我给你报名,明天开始你跟着校集训队一起训练,反正物竞那边你暂时也不需要操心。” 宋开济笑呵呵直接答应了下来,这送上门的好苗子要是不收,就该遭天打雷劈了,唐高远那老东西找他说这个的时候可是一脸的菜色。 “麻烦老师了。”徐川点头应道。 “不麻烦,不麻烦,要是高一的时候你就参加imo,我敢保证现在绝对能拿到一枚金牌。” 宋开济笑眯眯的拆着唐高远的台,徐川只得笑笑,这话他可不敢接。 ...... 第二天,上午的课刚上完,徐川就跟着数学老师来到了实验楼的一间教室中。 在星城一中,有着相当完善的硬件设施,每年参与各类竞赛的学生很多,足足五个班级,一两百人。 在这里,想要代表一中去参加各种竞赛,竞争相当大。 可以直接装逼的说,能代表学校出去竞赛,能走到省赛级别的学生在平常的考试中必定都是满分选手,卷面分都不会丢的那种。 徐川的数学能力并不算弱,在数学考试中拿满分也是经常的事情,再加上他有参加ipho的经验,初试就直接免了,直接进入校集训队。 当然,这并不代表他直接就拥有了参加联赛的资格,后续还要再经过复赛筛选的。 湘南省是竞赛大省,星城四大名校没有一個是弱者,星城一中在里面都做不到稳居第一。 竞争太大,数学考满分对于几个竞赛班的学生来说,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人能做到,剩下的一半,也平均都在一百四十八以上。 即便是这样,能通过筛选、预赛和复赛进入省队代表学校出战参加联赛的,也只有寥寥两三人。 毕竟进入省队就已经进入冬令营了,这要和湘南省数千参加竞赛的学子一起厮杀拼搏,难度相当大。 ...... “大家先停一下,我们欢迎个新伙伴。” “徐川,自我介绍一下。” 小教室中,宋开济拍了拍手,将教室中正在做题看书的三十来个学生注意力吸引过来。 众人抬头,看着讲台上有些眼熟的少年有些迷茫和好奇。 数竞的初始早就考完了,这怎么还中途插了个人进来?新大佬? “各位大佬好,我叫徐川,来自1201班,希望这次能被各位大佬带飞!” 讲台上,徐川笑着自我介绍,重生十七岁,他的心态也年轻了不少,当然,他本身也并不是那种沉稳的跟糟老头子似的性格。 “川哥!您老人家居然来参加数竞了?” 教室中,一名有点小胖,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学生兴奋的喊道,徐川顺着声音看了过去,是他的同班同学,卢天瑞,也是从高一就开始参加数竞的主。 而且这货很年轻,比他还年轻,目前高三还只有十五岁,也就是高一他参加数竞的时候只有十二岁。 不过可惜的是,他最好的成绩是拿到了国一,运气差一点,两年都没能代表国家出战参加imo。 毕竟集训队六十人选六人,十挑一,不是真正的强者无法进入。 有卢天瑞的提醒,其他人也都想起来了,眼前的这位在去年的ipho上拿到第二名,到现在照片都还被学校贴在荣耀墙上展示。 一时间,整个教室中就有些嘈杂了起来。 有好奇徐川为什么来数竞这边的,有兴奋想抱大腿的,也有漠不关心继续做题看书的...... “你先自己找位置坐,等下龚老师就来了,好好加油,争取在imo上拿个奖牌回来。” 宋开济拍了拍徐川的肩膀,笑着说道。 徐川点了点头,扫了眼教室,来到了卢天瑞的边上。 这里是校训队之一,学生来自高一到高三几十个班级,大部分人他都不认识,最熟的也就这个同班同学了。 “川哥,伱不参加今年的物竞了吗?”卢天瑞凑了过来,小声的问道。 “参加啊,但这并不影响我也参加数竞啊。” 徐川笑了笑,将手中的书包挂在了椅子上,从里面摸了几本数学书出来。 “牛逼,不亏是川哥!今年有你带我飞,稳了!这次我必定能拿奖!”卢天瑞兴奋的一张娃娃脸上都挤出了沟壑。 “别了,高中数学我还不如你呢,你带我飞还差不多。”徐川笑着摇摇头,翻开了数学书看了起来。 重生回来虽然给他带来了远超现阶段的数学能力,但二十年的时间过去了,重生带回来的庞大记忆几乎将这个时间段的记忆深埋了起来。 高中时间段的很多数学细节,他都忘的差不多了,后世的研究也用不到这些东西,说卢天瑞这会的高中数学能力比他强还真有可能。 对于现在的他来说,这或许可以说是重生的缺陷吧。 不过徐川并不担心这次参加数竞会出意外或者无法进入imo。 一方面是随着他的看书,脑海中那些被深藏起来的相关记忆正在不断浮现,毕竟重生前和现在都是一个人,记忆只是被重生带来会的信息遮挡住了而已,并没有消失。 另一方面则是他发现自己现在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似乎比自己记忆中的自己还要强上不少的感觉。 这是他昨天看书的时候发现的,无论是生物还是语文,很多东西看上一遍就能记个大概,看第二遍就几乎能完全将其记在脑海中。 徐川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可能和他的重生有关?也有可能这本来就是他的天赋,只是上辈子的时候没怎么注意过而已。 ....... 第六章:来,先做个题 安静的教室中,徐川翻阅着数学课本,他桌上厚厚一叠的书籍中,有些还是从图书馆中借来的高一高二的数学教材。 毕竟时间过的太久了,教材长什么样他都忘了,要看就得从头看起,免得漏了什么知识点导致考试时丢分就丢人丢大发了。 一个菲尔兹奖得主在普通的高中竞赛中拿不到满分,还不如再重生回去将奖牌砸了回家种红薯养猪去。 一直过了一个多小时,午休结束的铃声响起,宋开济口中很快就会过来的龚老师才走进教室。 “龚老师好。” “龚老师好。” 教室中,正在看书做题的同学都纷纷打着招呼,徐川抬头,入眼的是一个穿着灰黑色格子羊毛的男子,個子不高,带着一副眼镜。 和宋开济那近乎半秃的发型完全不同的是,这位龚日辉老书的头发很是浓密,浓密到会让人怀疑他到底是不是学数学的,浓密到完全不符合数学老师印象中秃顶的概念。 “龚老师好。” 徐川也恭敬的打了个招呼,作为经常参加竞赛的选手,虽然不是同一科目,但也是认识的。 别看这位龚老师头发浓密的不像是学数学的,但他已经带星城一中数竞校训队已经十多年了,从他手上走出去的学生,连拿到imo金牌的都有。 “徐川来了?来,先上来做道题。” 龚日辉扫了眼教室,一眼就看到了教室中多了个人,笑呵呵直接反手在黑板上写了道数学题,然后直接点名徐川。 这位学物理的天之骄子他自然认识,和宋开济一样,他同样觉得这样的好苗子去学物理实在可惜了。 我大数学多好,所有学科的基础! 没有数学,你买个菜都算不准多少找零。 ....... “求所有正整数对(x,y),满足xy=y^x-y。(^表示平方)” 一道数学题,随手就被龚日辉写在了黑板上,白色的粉笔朝讲桌上一扔,他笑盈盈的看着台下这个物理天才。 对于这种进教室先做题的调调,徐川并不陌生。 无论是物理还是数学,竞赛的路上,只有解题二字,这种场景他已经经历过无数次了,很熟悉也没有丝毫的紧张,径直的站了起来,准备上去做题。 “川哥加油,上去爆丫菊花,我支持你!” 身边,小圆脸卢天瑞小声的打气加油传来。 徐川刚站起来,闻言脚下顿时一趔趄,勉强扶住桌子才站稳。 玩数学的,这么变态的吗? ...... 黑板前,徐川随手从讲台上抽出一支粉笔,龚老师出的这道题,说难也难,说不难其实绝大部分高中生都能解出来一部分。 就像高考数学的最后一道大题一样,第一小问基本是白给分的,很容易做出来。 但后面的小问,难度就呈指数上升了。 黑板上的这道题也一样,放到高考中,它属于最后一两道大题的内容,但放到竞赛中,只不过是入门后的初中档题而已,考的是合情推理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比较综合的那种。 它不难的地方很容易判断出来,哪怕是个初中生,都能看出来它的第一个答案是(1,1)。 ..... 黑板前,徐川看了眼题目思索了几秒钟就直接动手了。 “解:易得x=y=1时满足题意,所以x=y=1为答案,有解,方程有解时,必有x≥y。 若x=y,则x=y=1。 若x>y≥2,则由x^y=y^x-y得1<(x/y)^y=y^x-2y,且y|x。 设x=ky,则k≥3,k^y=y^(k-2)y,所以k=y^k-2。 因y≥2,所以y^k-2≥2^k-2,因k≥5时,y^k-2≥2^k-2>k,所以,k=3,4。 当k=3时,y=3,x=9;当k=4时,y=2,x=8; 故所求所有正整数对(x,y)=(1,1),(9,3),(8,2)。” ...... 手下的粉笔没有丝毫的停顿,短短一分钟的时间,完整的求证过程便已经罗列在了黑板上。 龚日辉扫了眼黑板,满意的点了点头,道:“不错,思路明确,求证简洁,格式标准,是个好苗子。” “不过我要提醒你的是,数竞和物竞那边有些区别,物竞那边多多少少会涉及一些大学的知识,但数竞这边基本没有,出的题目也都是能用高中数学知识解决的。” “如果你有自学过高等数学这一类的大学数学,尽量不要用在国内的竞赛上,因为这可能会导致超纲解题而扣分。” “当然,如果你能闯入imo的话,就无所谓了。” 徐川点了点头,表示理解。 其实参加竞赛的学生,无论是数竞还是物竞,甚至是化学生物信息这些,基本都多多少少的看过一些大学教材,只是每个人看的深浅程度的不同而已。 他也不列外,他的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量子物理这些大学才用的上的教材在高三的时候基本就已经看完了。 如果在参加竞赛的时候使用大学数学来解题的话,对于其他学的比较少的学生来说毫无疑问是种降维打击,这不公平。 在竞赛早些年的时候,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一般都是禁止用大学知识来解答题目的,不过后面这个规则对除数学外的其他科目放开了不少。 像他主修的物理,最近几年的ipho都考了不少的大学知识,去年甚至还考了电路设计方面的,那可是大二以上的内容。 至于数学,现在的imo也不禁止使用大学知识去答题,改为了由出题人去设计题目,以避免考生用大学知识答题。 能给imo出题的人,无一不是数学界的大拿,他们的知识范围绝壁比高中阶段参加imo的小菜鸟强的多,能够做到出的题你只能使用高中知识来解决。 如果这种情况下,伱还能用超纲的知识来解题的话,也无所谓了。 虽说公平是必要的,但imo的目的,不就是为了筛选出数学天才吗? 你在高中阶段的学识就能突破这些数学家数学教授的封锁,那也没必要怕你骄傲强行扣你几分。 当然,这也不是说大学数学用不上就不需要学了,相反,学点大学数学还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这能拓宽思路,让你在解体的时候容易一些,不至于成倍的烧死脑细胞。 ....... 第七章:集训 龚日辉龚老师并没有在教室中呆很久,出了道题检测了一下徐川的数学水平后便直接离开了。 一下午的时间,徐川和教室中三十多名学生都在自学。 自己看书,自己找题,自己刷题.....可谓是将自觉性体会的淋漓尽致。 这和物竞差别很大,ipho是有实验题的,需要参加的学生手动做实验,参加的物竞的学生很多时候都会被物理老师带着在实验楼中拨弄各种仪器,而不是单纯的窝在教室中做题。 他上辈子高三没能拿到‘绝对优胜者’,的原因就是实验落后了两分。 数竞不同,除了看书外,就是刷题,偶尔会有两三名学生聚集在一起讨论难题,但更多的时候都是各学各的。 傍晚,吃完晚饭后,带队的龚日辉老师才又一次光顾教室。 这次没有走,他在黑板上留下来两大大题后便坐在了讲台上喝着茶看着报纸。 两道题目,是他留给集训学生的任务,每天晚上都有,当晚做,当天晚上讲。 带竞赛队,不可能真的让这群学生自学,那样根本就带不出来什么好队伍。 数学这科目的确很吃天赋和悟性,但天赋和悟性并不能解决一切。 一个好的老师还是必不可少的,至少在学业完成前,老师的指点能让学生少走很多弯路,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 ..... 徐川抬头看了眼黑板上的题目,一道是解析几何中的求三角形面积,图形画的跟圆中掺了个奇形怪状的五角星一样;另一道是利用洛必达法则求极限。 这两道题目应该都是龚老师自己出的,都在高中数学的范畴之类,只不过前者题目难,毕竟图形都画成那样了。 而后者,也很难,关键是洛必达法则很多高中老师或者说普通高中老师并不怎么讲。 因为洛必达法则并不属于高中数学的范畴,也不属于高考的考试要求,只有高中的选修教材里面,有部分知识点涉及到了洛必达法则的。 在高中数学中,凡是涉及到了洛必达法则的题目大多属于压轴题,难度较大,大部分学生都用不上。 而对于他们这些参加竞赛的学生来说,所有的必修和选修教材都属于考试范畴。 两道题目,留给这些参加竞赛学生的时间只有九十分钟,时间很紧,难度很大,也算是提前适应竞赛的氛围。 当然,对于徐川来说这并不算什么,半个小时不到的时间他就直接搞定了。 只不过搞定后他并没有提前交卷,而是默默的自己继续看书,他要从脑海中恢复的以前的知识还有不少。 不过这一举动引起了讲台上龚日辉的注意。 在一群都在埋头做题的学生中,就徐川一個人在抱着一本书看,这实在太明显了。 不要小看了一个老师坐在讲台上的视野,基本上全班的动静他扫一眼就能知道,学生时代那些偷看小说,玩手机的小动作在讲台可以说是看的一清二楚,只不过很多时候已经心累懒得管你们了而已。 放下保温杯,龚日辉静悄悄的走到了徐川面前。 察觉到身边的动静,徐川一抬头,就看到自己身边鬼一样的站了个人,顿时就吓了他一跳。 “两道题都做完了?” 看到徐川在看数学书,正准备发火的龚日辉硬生生的调转了语气,疑问道。 黑板上的题目是他出的,难度他一清二楚,都是从往年奥赛题目以及奥赛教材中抽出来然后他再修改一下放上去的。 这些题目,即便是放到这群参加竞赛的学生中,也是难度偏上的那种。 一半个小时的时间要做完这两道题,可以说难度不小,这班上三十多个学生,可能就寥寥几个能在九十分钟内完成。 半小时内就做完,他想都没想过,别说高中生了,就算是数学系的研究生,也不是人人都能搞定的。 难不成这小子解不出来就直接放弃了?还是说只解了一部分? 龚日辉心中泛起了疑惑,从桌上拾起了徐川解题时用的稿纸。 下一刻,手上的草稿纸那密密麻麻的解答就夺走了他全部都注意力,整个人像雕塑一般矗立在了哪里。 几分钟后,看完了解答的他舒了一口气,这张稿纸将他心中的疑惑解答了开,甚至令他有些惊讶。 能将洛必达法则使用到这个地步,能将微积分用于解析几何上做解的高中生,他带竞赛队十多年来见过的,这是第二个。 第一个并不在湘南,也不是他带的学生,而是他以前在鲁省交流时见过的一个叫韦东奕的数学天才,这位数学天才在08年和09年的时候连续两年拿到imo的金牌,如今已是p大的博士,师从科研院院士。 “你为什么不早点来参加数竞?” 捏着稿纸,龚日辉突然有些气恼的冲着徐川问了一句,不过还未等徐川回答,他又叹了口气,道:“你小子去学物理,真的是可惜了,来学数学多好。” 徐川有点懵,不知道眼前这位老师受到了什么刺激,小心的问道:“我应该没解错吧?” “没错,只不过解体思路特别了点。” 龚日辉点了点头,表示了肯定了,又捏了捏手中的稿纸,接着道:“我有点好奇,你为什么会用微积分来做这道题?” “这道解析几何用直线方程和曲线和方程不是更容易吗?你这都绕了一大圈了。” 徐川挠了挠头,有些腼腆的笑了笑,道:“之前用微积分解物理题解顺手了,一时没扭过来。” 毕竟他总不会回答暂时还不会解析几何吧? 因为重生的关系,不少高中数学的详细知识点这会都忘得差不多了,包括解析几何的一些内容他也记忆不是很深。 倒不是说他不会用解析几何的知识来做这道题,而是有记忆的解析几何知识都超出了高中范围。 而高中有关解析几何的书籍他还没看,原先的深层记忆还没复苏过来。 但微积分和洛必达法则在物理中都是比较常用的数学工具,这两样东西即便是高中基础,他也不可能忘,所以解这道几何直接就用的微积分和一些基础数学。 ...... 第八章:带坏 龚日辉眉头狠狠的跳了跳,感觉这小子在装β,但他又不好说什么,毕竟这理由很正常。 “这种解题方法能扩宽你的思路,对你以后的帮助很大,但现在这阶段我还是建议用常规的方法来解题,这类解题思维你要保留下来,但也不能因为另类独行而忘了原本的方法。” “毕竟有时候越是基础的东西,往往蕴含着越多的真理。” “另外,你大学数学知识都学了哪些了?” 龚日辉看着徐川问道,这小子的天赋真的是他教学以来见过的数一数二的,不学数学真的是浪费了。 或许这次竞赛就是个机会,好好教一下说不定能将他掰到数学上来,毕竟才十七岁,现在开始学并不晚。 “高等代数、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常微分方程...这些差不多都看完了。” 徐川挑了一些学习物理要用的大学数学回答。 虽说他学过的数学肯定不止这些,但那些更深层次的东西以及和物竞用不到的数学很显然不适合现在说出来。 “哦?那我再出道题给你做一下。” 龚日辉有些讶异,他没想到这小子看过的大学数学竟然有这么多,这都比得上能进国队的学生了。 随手从徐川桌上抽了张草稿纸和笔,他在一旁的课桌上坐了下来。 一刻钟过去,一张带着两道题目的稿纸重新回到了徐川的课桌上。 “明天给我答案。” 说完,龚日辉便回到了讲台,继续喝茶看报摸鱼。 ...... “给我看看,给我看看,川哥。” 身边,小圆脸卢天瑞好奇凑了过来,虽然黑板上的两道题目他都还没做完,但丝毫不影响他吃瓜。 从桌上抢过稿纸,卢天瑞迫不及待的就看了过来,而然下一秒,他就开始怀疑人生了。 一、求最小实数m,使得对一切实数a,b,c都成立不等式 |ab(a2-b2)+bc(b2-c2)+ca(c2-a2)|≤m(a2+b2+c2) 二、....... 第一题入眼,第二题还没看,卢天瑞就有些傻眼了,一道不等式,他竟然第一时间找不到下手的地方。 最小实数m,这怎么求啊? 先变化公式让两边相等?还是先设条件?好像都不行的样子? 研究一会,依旧想不到入手解题方式的他直接躺在了椅子上,默默的盯着天花板,开始怀疑人生。 “有这么难吗?” 徐川有些好奇的将稿纸拿过来,题目他都还没看就被抢走了,这会倒逼的一个数学天才自闭了? “一道求不等式,一道矩阵,看起来挺有意思的。” 徐川盯着两道题目看了看,两道题目需要的知识点都可以应用到物理上。 前者在物理中求范围用的比较广,后者和量子理论,体系动力学有关系,也都是他还有记忆的知识点,不用今晚熬夜翻书去将这两块的知识复苏出来了。 “川哥,你会做?” 猛的,诈尸一般的卢天瑞弹射了过来,一脸迫切的问道。 “还行,应该可以解出来。” 徐川盯着稿纸回道,一边说,他一边在稿纸上解答起来。 “先将这个不等式变换一下,变成ab(a2-b2)+bc(b2-c2)+ca(c2-a2)=-(a-b)(b-c)(c-a)(a+b+c)。” “然后设a-b=x,b-c=y,c-a=z,a+b+c=s,则.......” “接下来将原不等式扭成m(x2+y2+z2+s2)≥9|xyzs|(x+y+z=0)” “到这一步,伱应该就知道接下来怎么做了。” “淦!我物理不如你就算了,数学可是我的长项!” 看着徐川在稿纸上列了一会的变换不等式,卢天瑞突然哀嚎了一声,引得教室中其他人注目。 一道在他手中短时间根本就找不到入手方式的题目,在徐川手里的居然这就解开了? 他原来到底是搞物理的还是学数学的? 怎么这么变态? 忽的,卢天瑞似乎想到了什么,伸手将徐川桌上之前解题的草稿纸拿了过去。 入目,一片的微积分公式让他再次楞在了原地。 “用微积分解曲线的斜率,川哥你牛逼!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上面去呢?” 卢天瑞的喃喃自语着,盯着草稿纸上的答案陷入了沉思,毫无疑问,徐川的解题方法给他打开了一個新的脑洞。 盯着手上的稿纸看了半响,忽的,小圆脸又缠了过来。 “川哥川哥,给我讲讲你这个解析几何的解题思路呗,还有这道求极限,是不是也可以用积分来做?” 闻言,徐川有些奇怪的看了眼小胖子,他有点理解之前龚老师的感受了。 第二题的求极限摆明了是要用洛必达来解,而且这是最容易的解法,有简单的不用,非要用复杂的,这是不是脑子有问题? 不过既然问了,徐川也就再次看了眼题目,想了想,他回道:“微积分不行,定积分求这道极限应该可以解出来,不过得先将题目转定积分,然后再......” 半响过后,小圆脸兴奋的眼睛都迷成了一条缝。 “我懂了!川哥!” ...... 晚自习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龚日辉准点将答案收了上来,一张一张的翻看着。 题目虽然是从各个竞赛教材上摘选的,但也经过了他自己的改变,对于这些题目的答案和解法,他再清楚不过了,一眼扫过去,就能知道对错。 忽的,一份看起来有些熟悉的解体方法和答案映入了他眼中,一看名字,卢天瑞。 “卢天瑞,你这用定积分求极限的思路是哪来的?学的不伦不类!还都做错了!越学越倒回去了!这样下去,你还参加个p的数竞?” 讲台上,刚看完解题思路有些熟悉答案的龚日辉气的将一支断了半截的粉笔直接砸到了小圆脸头上。 这熟悉的方法,一看就是刚刚从徐川的解题中学到的,但这小子在积分学上的基础没那么扎实,定积分求极限并不是不可以,但有应用范围,而且这货转定积分的时候就直接转错了。 “还有,徐川,你坐那个位置去,别在他身边呆着,一来就给我带坏人。” 蓦的,龚日辉将矛头对准了徐川,没好气的手一指教室另一边的座位,让他坐过去。 这小子,来了一天就将卢天瑞带坏了,再多折腾几天,卢天瑞都不用参加imo了。 徐川一脸无辜,扭头看了眼身边的小胖子,默默的换了个位置。 ...... 第九章:预赛(提前更明天中午的章节,有事) 自从第一天龚日辉出了两道额外的题目后,这就变成了徐川每天晚上必备的题目。 别人两道,他四道,这也算是加练,毕竟他之前没参加过数竞,做过的奥赛题和数竞题比较少,趁着还有时间好好的给他补补。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川做过的题目越多,龚日辉也愈发的欣慰,又有些郁闷。 欣慰的是徐川的数学能力远超他之前的预估,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杀入省队进入冬令营甚至进入集训队都没一点问题。 郁闷的是这样的好苗子之前怎么就没发现呢? .......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很快,全国高中物理联赛初赛和数学联赛初赛举办的时间就到了。 参加全国高中数学物理联赛是参加imo和ipho的前置条件,分预赛、初赛和联赛。 排在前面的是物竞,它的考试在九月上旬,那时候徐川还在参加数学集训,抽了一天的时间过去以满分的成绩拿了个省第一,也拿到了进入联赛的资格。 这并没有在一中掀起多大的波澜,顶多被同学夸赞彩虹屁几句。 毕竟今年七月份的时候,他就已经拿到了ipho的银牌,省内的初赛对于他来说,在所有人看来都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物竞初赛完后,紧随而来的是数竞初赛。 数竞的预赛和初赛和物竞一样,都是由各省自己举办,预赛在学校里面进行,难度平均下来差不多在高考程度,而初赛则是由各省自己组织,通过了预赛的学生进行参加。 只不过最近这些年联赛改革,预赛已经取消了,不要求一定举行,所以现在直接就是初赛,也就是所谓的省赛,也叫做复赛。 和预赛相比,省赛的难度更高一些,而且分一试和二试,只不过一二试是同时举行的。 毕竟省赛是与数学奥林匹克冬令营、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接轨的,在知识方面有所扩展;适当增加一些数学课程标准之外,也就是选修教材的内容。 经历了半个多月的集训,徐川已经差不多将高中数学知识学习和复苏的差不多了,省赛不是他的目标,联赛也不是,最终的imo和ipho才是。 ....... “上车前,大家再检查一次学生证和参赛证都带了没有,上车后,有随身携带的手机和证件统一上交......” 早晨六点,一号教学楼前,一辆大巴停留在操场上,带队的龚日辉老师举着个喇叭一遍又一遍的提醒着参加竞赛的学生。 参加过物竞的徐川对这一套流程很熟悉,上车登记好自己的名字后就将证件和手机统一放到了早就助理老师准备的透明的准考证袋里面。 驱车半個小时的时间,大巴顺利的来到了四大名校之一的师附中,今年的省高中数学联赛将在这里举办。 对于同属星城的一中来说,他们并不需要想其他的城市的学生一样提前过来,只需要在七点半前赶到考场就行了。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初赛一试和二试在同一个上午,一试考试的时间为是上午8:00~9:20,共80分钟。 考卷试题分填空题和解答题两部分,满分100分。其中填空题8道,每题7分;解答题3道,分别为14分、15分、15分。 二试考试时间为是上午9:40~12:10,共150分钟。 试题为四道解答题,每题50分,满分200分。包括平面几何,代数,数论,组合数学各一道。 没错,联赛的初赛上是没有选择题的,如果实力不够,在这个考试上吃个‘鸡蛋’回去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过能来参加联赛初赛的学生,都是各学校挑选出来的尖子生,可以说是百里挑一。 经过这一轮的考试,各省、市、自治区赛区一等奖排名靠前的同学可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竞赛(cmo),能前往p大参加冬令营,差不多是千里挑一。 就像今年,全国参加联赛初赛的总人数差不多接近五万人,而这五万人中,只有一百多人能进入冬令营参加cmo。 当然,省一等奖的名额各省不同,像湘南、鄂省、之江这些竞赛大省的名额肯定要多一些,这很正常。 毕竟挑选去参加cmo的学生,最终的目的是去参加imo,自然要从实力更强的人选中挑。 ....... 顺利的到达师附中后,一行人一起去师附中的食堂吃了个早餐,早餐徐川并没有吃多少,就吃了两个包子一杯豆浆,其他人甚至比他吃的更少,有些甚至不吃,用巧克力、能量棒这些东西来补充糖分。 毕竟马上就要考试了,吃的太多会影响大脑的血液供应。 七点三十,入考检测完成,考生各就各位,准备发射.......哦,不,是准备开考。 在这里,除了准考证和学生证外,其他的东西都不允许带进教室。 这是湘南的规则,做题用的签字笔、铅笔、直尺、圆规之类的东西考场里面的桌子上全都有。 一中三十多名队友被分散在各个考场,徐川并没有和校友同室,他一个人在一间教室中和其他学校的学生一起厮杀。 徐川四望了一下教室,来参加联赛的初赛的学生年龄相差很大,在这件教室中,他甚至还看到了一个不到一米四的小朋友,穿着宽松的校服,目测年龄可能就十三四岁的样子。 只是不知道这是来体验生活的,还是真有的实力 不过小朋友似乎是第一次参加这类竞赛,整个人显得有些激动,四下张望着。 七点五十,试卷下发,监考老师例行宣布考试规矩。 八点整,考试正式开始。 拿到试卷后,徐川并没有直接动笔,也没有写名字,而是先将整个试卷翻看了一遍。 填空题中规中矩,各种类型的都有。 倒是解答题,三道解答题中有两道是几何,一道求面积,图形是一个圆,里面乱七八糟的画了一堆的直线,然后让你求一个直线相交组成的指甲盖大小的三角形的面积。 另一道则是证明题,一个圆球中画了个三角锥,然后让你证明两者的重心在同一个坐标位置上。 “这出卷老师偏爱几何啊。” 徐川感叹了一句,然后拿起黑色签字笔写好自己的名字和准考证号。 检查一下确认没错后开始做题。 这份试卷,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难度,填空题不需要证明过程,算一遍直接写下结果就行。 其实在数学的选择题和填空题中,如果你不会一道题目的话,拿-2、-1、0、1、2、1/2、1/3这些数字去套,有很大的概率能套出正确的答案来。 至于原因,你得去问出卷的数学老师了。 ....... 第十章:二试 不到半个小时的时候,徐川就已经搞定了所有的题目,但现在离交卷也还早,虽然可以提前交卷,但湘南省这边的竞赛有规定,最多提前半个小时交卷。 闲着没事,徐川先检查了一遍试卷,确认没有问题后,左右看了下其他人的状态。 右边一位长相眉清目秀的小姐姐正在奋笔疾书,也不知道她做到哪里了,不过优秀的视力却告诉了他,这位小姐姐她并非在答题,而是在草稿纸上画素描,画的还是一只鲲。 左边他之前注意到的那个身高不足一米四的小朋友,此刻正叼着笔杆盯着试卷一脸的生无可恋。 好吧,看来这位小朋友是来体验师附中的饭菜好不好吃的,也不知道他是哪個学校送过来的。 除此之外,前面还有位大兄弟头一点一点的,平均两秒一次,而后半分钟一大惊,猛的摇会头,强迫自己清晰,循环往复。 至于后面,徐川就不知道了,毕竟扭头看后面,有概率会被监考老师当成作弊。 ...... 又熬了半个多小时,提前交卷的时间总算到了,徐川果断将学生证与准考证往自己兜里一塞,提前交卷离场。 至于其他还在考场中挣扎的人,那就跟他没关系了。 而且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他提前让还未答完题的考生有更轻松的考试环境,有助于他们提高成绩。 来到制定休息区,等候在外面的,不仅有他们的带队老师龚日辉,还有同样提前交卷的一些同学。 “川哥,这里。” 小圆脸卢天瑞眼尖的看到了徐川,兴奋的挥舞起了双手。 “休息一下,喝点水,准备二试。” 龚日辉笑着递过来一瓶水,压根就没问考的怎么样。 一试对于星城一中来说是个小kiss,三十多名学生中拿满分的能达到一半以上,毕竟难度仅比高考强一点而已。 二试,才是真正筛选强者的地方。 ...... 中途休息的时间并不长,哪怕是提前交卷的学生,也只有半个多小时,而那些撑到最后才交卷的,顶多十分钟的时间喝口水,上个厕所解决一下个人生理需求。 和一试相比,二试的难度就要大上了许多。 尽管它只有四道题目,却涉及到了平面几何,代数,数论,组合数学这四个方面,难度层次也从略比高考难一些提升到了真正竞赛的水平。 相比较一试八十分钟,不到一个半小时的考试时间,二试的考试时间延长到了一百五十分钟,也就是两个半小时,足足延长了近一半。 从延长的时间就可以知道难度提升的不止一点半点。 四道题目,四张试卷,一道一张。 四道题目,两个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平均一道题目半个小时多一点。 老习惯,在拿到试卷后,徐川依旧是先浏览了一遍所有的题目。 平面几何考的是费马点,代数考的是交集运算,数论考的是函数,组合数学考的是组合恒等式。 从题目来看,以徐川的个人判断,难度相比较之前的一试来说要高了很多。 这一点从左右两边的小朋友和小姐姐身上就能看出来。 一试的时候,这两位还能做出几道题目,但二试拿到试卷两人直接就傻了。 别说做了,二试的题目都看不懂。 “这次的考试,恐怕绝大部分的都得同学折戬沉沙了,也不知道有几个能拿到满分的。” 看完题目,徐川摇了摇头,过去半个多月的集训时间,他将过去十年的cmo竞赛题以及初试的竞赛题都刷完了。 就难度而言,今年的初试在过去的十年能排到前三甚至是第一,今年的二试,不仅整体难度偏高,还有一道超级压轴题。 压轴的是最后一道题目,一道求证组合恒等式,而解开这道组合恒等式证明最少都需要用到九个组合恒等式,不仅考了杨辉三角形和韦达的三种特殊类型方程展开,还夹杂着概率论,复杂程度之高,简直不该出现在二试这种初赛中。 在竞赛中,概率还论是一个比较冷门的知识点,和几何那种热门的完全不同,几何年年有,概率几年都不一定能遇到一次。 这道组合恒等式的证明,即便是放到国决里面,也是难度很大,压轴的那种 这次出题的专家真是狠人啊,抛开这道组合恒等式,以一中的水平,三十多个学生应该能有十来个考到满分,但加了这道恒等式,别说十个了,抛开他之外,其他人能有一个拿到满分就是很不错的成绩了。 摇了摇头,徐川填上名字和准考证号,然后开始做题。 依旧是熟悉的提前交卷,但这一次,等他回到休息点的时候,只有带队的龚日辉老师一个人等候在这里。 “考的怎么样?”龚日辉笑着递给了徐川一瓶水问道。 “这次的题目比往年的都难上不少,考了组合恒等式,中间掺了概率论,难度不低,恐怕拿满分的人数会少很多。”徐川接过水拧开瓶盖喝了一口,淡淡的说道。 “你有把握吗?” 听到这话,龚日辉收敛了脸上的笑容问道。 这半个多月的集训,让他看到了眼前这名学生的数学功底和天赋,简直让人惊讶和怀疑人生。 有时候在讨论某些问题的时候,当徐川提出的一些想法和见解的时候,他甚至有种在和同辈、不,有种大学时期和授课老师交流的感觉。 如果他都没有把握拿到满分,那恐怕这次星城一中会全军覆没。 除此之外,题目的难度,从提前交卷的学生数量上就能看出来,一般而言,提前交卷的人越多,题目就越容易。 能参加竞赛的学生,哪怕是不会做,很多人熬都要熬到考试结束,毕竟谁也说不定最后半个小时突然就来灵感了呢? 当然,那种题目都看不懂,过来体验氛围的学生每年都有。 这不,周边就有几个跟徐川一样提前交卷出来,一路在不停抱怨题目太难就写了个‘解’字的学生。 ...... ps:求月票,求推荐票,求评论,求自来水,萌新作者啥都求?つ?_??つ 第十一章:双科省一 “应该可以。”徐川点了点头回道。 二试的题目再难,对于他来说也就那样,唯一的问题就是稍微注意下别用出太高级的知识去解题,免得被改卷老师纠结扣分。 “龚老师,要死了要死了,这次的题目好难啊!!!!!我不一定能拿到满分啊。” 徐川话音刚落,远处同样提前交卷出来的卢天瑞声音就传了过来,引来周边几个提前交白卷的学渣的注视。 “二试你要是都拿不到满分,看我回去怎么收拾你。” 龚日辉没有理会小胖子的抱怨,淡淡的警告道。 这小子在徐川没来前,可是他手上的王牌,王牌在二试都拿不到满分,星城一中还参加个p的国赛和imo。 闻言,卢天瑞讪讪的笑了笑,看向了徐川:“川哥,最后那道组合数学的概率数你算出来是多少。” “五分之二。”徐川回道。 “棒!看来我的满分有了!果然跟着川哥混就是牛逼。” 听到回答,卢天瑞顿时一蹦三尺高,兴奋的喊道,再度引来了周边学渣的幽怨的注视。 尼玛,这么难度的题都能考满分?什么变态! 而且看样子还是两个! 做個人好吗? 还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真的就那么大? ...... 二试考完,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初赛就已经完了,在阅卷工作紧锣密鼓的进行时,各校的学生也各回各家。 “今年的二试好难啊,最后一道大题我压根就没有解题思路。” “你是最后一道大题没做出来,我是就做了一道啊,还不知道对错,哭死。” “今年是没希望了,明年再来吧。” “明年,明年我就上大学了啊,┭┮﹏┭┮” “这次二试估计拿不到满分了,估计没希望进冬令营了,e=(′o`*)))唉。” “哈哈哈哈哈!我满分!” “小胖子,你找打!” “拖出去枪毙十分钟!” ....... 星城一中,集训队的小教室中,参加竞赛的三十几名学生议论不断,这应该是今年他们最后一次聚集在这里了。 尽管明年依旧会有新人进来,但高三的学生是注定留不住的。 如果在高三最后一年没能杀进省队,也没能进入金秋营的话,这些学生都会将注意力再次集中到高考上。 前些年,数竞的初赛,也就是所谓的省赛,如果拿到了省一还有一定的保送名额,但现在取消了,现在拿到省一,除了荣耀外,并不能给你带来什么太大的学业帮助。 “大家静一静。” 龚日辉走了进来,手中夹着一叠试卷。 “这个是我刚刚从赛组会那边拿回来的初赛题目,一试和二试的都有,答案也在上面,大家对照着看一下,给自己评一下分。” 试卷发下来,众人拿在手上看了起来。 初赛考完才一天的时间,大家基本上都记得自己的答案。 虽然这不是高考,但对于竞赛班的学生来说,特别是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的要紧性丝毫不弱。 如果能进入省队,能进入金秋营,能在国决上拿到名次和奖牌的话,那么意味着国内的大部分大学都将向他们敞开大门。 每一个能杀入省队,参加金秋营和冬令营的学生,都有较大的概率直接被清北、南大、厦大这样的名校看中。 而很多参加竞赛的学生,偏科是比较严重的,比如小胖子卢天瑞,他的数学成绩不用质疑,但语文也就能考个一百二三左右,英语更差,勉强够得上及格线。 尽管这个成绩对于很多学渣来说都是可望不可即的,但对于他这种数学能杀入imo的学霸来说,这成绩是很差的。 所以如果想进入清北这种顶级学院甚至是出过留学的话,参加数竞在imo上拿到金牌是最好的选择。 别看卢天瑞一天到晚嘻嘻哈哈的,但他的刻苦每个人都看得到,每天除了教室就是食堂和寝室,三点一线,几乎没有任何休闲。 ........ 省赛过去,日子也恢复了平静,竞赛班的学生都回到自己的班级上,徐川也不例外。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去,很快,省赛的成绩就公布了出来。 “漂亮,川哥,我满分有了!” 小教室中,成绩一公布出来,卢天瑞就伸出一双小胖手激动的抓着徐川死命摇晃。 一时没反应过来的徐川人都差点被他摇吐了。 拨开小胖子的手,徐川淡淡的道:“别摇了,我也是满分。” 闻言,卢天瑞嘴角抽了一下,悻悻的说道:“谁和伱这个变态比啊,物竞拿满分就算了,数竞也能拿满分,还都是提前交卷的,简直不让人活了。” 之前半个多月的集训,他就感觉徐川在数学上比自己还要强了,这次的初赛,算是彻底证实了这个看法。 抱怨了一句,小胖脸的兴致随即又恢复了起来,凑过来问道:“川哥,明年的imo和ipho你该不会都能拿到金牌吧?” 徐川耸了耸肩,道:“我倒是想。” “别想了,冲!” ..... 14年的数竞省赛告一段落,这一次,整个湘南在数竞省赛中拿到了满分的就只有十二个人。 大部分都集中在星城四大名校内,星城一中两个,长郡中学三个,师附中两个,雅礼三个。 另外两个拿到满分的一个来自石门一中,另外一个则是来自芷兰实验学校。 满分十二个人,再从满分之下取九个成绩最好的,凑足湘南省参加cmo二十二人的名额。 不过这里还差了一个人,补足的人数是参加女子数学奥林匹克,拿到全国前十二的女生,湘南正好有一个,就补上了。 二十二人的省队,将在今年十二月份参加冬令营,参加国预,和其他省队一起争夺六十个国家集训队的名额。 ...... 星城一中的集训队解散了,但随之而来的是省集训队,二十二人的省队今年将在师附中继续集训。 对于其他人来说,每天集训的日子和往常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唯一的差距是集训时的题目难度增大了很多,这让不少的学子都叫苦连天起来。 对于徐川而言,题目难度并不是什么问题,但两头奔波的日子才是折磨人的。 因为他同时入选了物竞和数竞的省队,数竞省队在师附中集训,物竞省队却在雅礼集训,所以得两头跑。 ...... 第十二章:进门再做题 “川哥来了。” “川哥,听说今年你去数竞了,那边怎么样,好玩不?” “今年的数竞听说贼难,省赛拿到满分的整个都只有十二个,川哥就是其中一个!” “不止,别忘了咱们物竞的省赛,川哥也是满分啊。” “牛逼!不愧是川哥,最后一届了,川哥肯定是想拿双料金牌的。” 雅礼中学,随着徐川的到来,省集训队迅速热闹了起来,教室中的众学子纷纷凑了过来。 作为一名连续三年都杀入省队的人,眼前大部分的学生都认识徐川。 毕竟能进入省队的,基本都是高二高三的学生,高一过来体验竞赛的学生在老生的介绍下也都认识了这位大神级人物。 高二就能拿到世界级比赛银牌的选手,在所有参加竞赛的学生眼中,那绝壁是强到不行的神。 ....... “哟,徐川来了。” 有些嘈杂的教室外,一道有些意外的声音传来。 徐川扭头看去,见到来人后恭敬的打了個招呼。 “许老师。” 许成笑呵呵的看着眼前这名学生点了点头,算是打了个招呼。 眼前这名学生去年就是他带的,不过听说今年他参加数竞去了,还拿到了满分进入了省队。 而且听数竞那边的老家伙说,他的数学能力比物理能力还要强。 对于这个说法,许成是嗤之以鼻的。 不就是想抢人嘛,搞这么多花头干什么? 同时参加数竞和物竞的并不是没有,但能进入省队,同时进金秋营和冬令营的,最近几年湘南并没有,倒是明月城和中城那边有几个。 而在同一年能同时在imo和ipho上拿到金牌的,国内还没有。 能在同一年同时入选数竞和物竞国家集训队的,从九零年代国内组建队伍参加国际竞赛开始到现在,三十多年的时间,也就那么两三个人而已。 毕竟数竞和物竞的差距还是挺大的,要想在两方面都站到顶峰,难度太大了。 对于徐川,许成还是挺期待的。 这名学生的物理能力和学习能力他很清楚,一年半的学习就能在ipho上拿到银牌,今年大概率是稳拿一枚金牌的。 不过期待归期待,徐川跑去搞数竞,他还是有些不满的。 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去搞数学了,那么放在物理上的精力就会少一些。 所以他打算用题目来检测一下,如果没啥进步,就别怪他接下一个月手下无情往死里操练了。 这么好的天才,不来学物理,去学劳模子数学? 而且明明是物理发掘出来的天才,数学中途抢人算什么事? 想都别想! ....... “来来来,先做道题,让我看看你过去一年的学习成果。” 打了个招呼,许成拿起讲台上的粉笔,站在黑板前思索了半分钟,然后开始动笔。 “玻色子不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并在低温或高密度下,经历戏剧性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现象。” “这是一种通过相变达到一种有趣的量子集体态......” “......当对应原子方均根速率的德布罗意波长与气体中粒子间的特征距离大致相当时,bec就会发生。 一、对于无相互作用的87rb气体原子在热平衡时,写出它们典型的动量p和德布罗意波长λdb的表达式,用原子质量m,温度t和物理常数表示。 二、计算气体中粒子之间的典型距离l与粒子数密度n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而推导出临界温度tc表达式,用原子质量,密度和物理常数表示。 三、为了在实验室中实现bec,实验者们需要将气体的温度降至tc=100nk。 若在此温度发生bec,87rb气体的数密度nc是多少?为方便比较,也计算普通理想气体在标准温度和气压时的数密度n0,即t0=300k,p0=105pa,可假定原子的质量等于87个原子质量单位(mamu),请问普通气体的密度n0是nc的多少倍?。 讲台下,一众学生均是一脸懵逼,纷纷怀疑自己是不是第一天集训就穿越了。 这写的是什么东西?怎么看都看不懂? 只有少部分的几个学生紧皱着眉头,死死的盯着黑板上几乎占据了一整面黑板的题目。 “这道题的难度比较大,应用了一些数学知识,大家可以当做课外试题,感兴趣的可以试着解一下,徐川除外,明天上午你把答案给我,听说你数竞省赛考了满分,对你来说应该不难。” 许成将手中的粉笔头朝讲台上一扔,盯着徐川说道。 徐川嘴角抽了一下,大抵明白这是许成的不满,对于他跑去参加数竞的不满。 不过说认真的,这道题,普通的高中生,即便是有能力进入国家集训队也不一定能解出来。 难度差不多和ipho差不多了,放到ipho上面,差不多也属于倒数第二道大题的类型。 这道题,考的是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整个题目有三小部分,第一小部分就并不是很难,有一定的物理基础就能解答出来, 但第二和第三小部分的难度就直线上升了,堪比坐了火箭一般,无论是根据原子平均动能求方均根速率,还是求出动量后再求德布罗意波长,难度都不是普通的高中生能搞定的。 而第三步部分的求粒子间距的难度,还要更上一层楼。 如果说第一问是1+2=3,那么第二问和第三问的难度直接就飙升到了证明1+2=3了。 和数竞题目相比,这道题的计算量其实并不大,但对于解题者的逻辑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要求很高。 不过这本就是学习物理需要的能力。 毕竟物理和数学的区别还是挺大的。 在系统学习的过程中,数学的难度在于思维的培养,物理的难度则在于知识和方法的运用。 ....... 第十三章:令人惊叹的解题方法 没有等到第二天上午,仅仅是过了半个多小时,徐川就将答案写了出来。 惊人的解题速度让收到答案的许成狐疑的盯着他看个不停。 这题是他亲手出的,难度相当大,算是一道高中物理和大学物理相结合的题目了,解答需要的大学物理知识相当多,别说是高中生了,就是物理系研究生来了想要顺利解出来都不容易。 不过很快,稿纸上的解题夺走了他的目光。 “解:一、在温度t下,原子的平均动能为ek=3/2kbt=1/2mμ2,μ即为方均根速率。μ=√3kbt/m,动能p=√3kbtm,由此可解德布罗意波长为λdь=h/p=h/√3kbtm。” “二、粒子的密度数是n=n/v,其中n为总粒子数,v为体积;粒子所占平均体积........” “三、” 一份完整的解答映入许成眼中,和题目相比,解答占据的稿纸的篇幅并不大。 但也正是这份简易的答案,让许成张大了嘴巴。 他从没想过,这道题还可以这样解答,从原子的平均动能出发,进而求方均根速率,再转向动能,再求德布罗意波长。 而在第三问中,将粒子所占平均数与粒子关系间距方程的改写,更是灵魂中的灵魂。 这一步直接就将求室温下普通气体的密度的解答步骤缩小到了四步以内,简直不可思议。 “这一步,你是怎么想到的?” 看完了解答,许成深吸一口,压下心中的惊讶和震撼指着改写方程的步骤问道。 这一笔,犹如神来一笔,他这个带省集训队多年的物理教师从来都没有想过还可以这样解。 “很简单,从场域动能出发,结合阿贝尔群与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就可以直接将方均根速率转向动能了,后续的粒子方程改写这個用顶点式和微分方程就行。” 扫了一眼许成指的地方,徐川笑着解释道。 “这些都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听完解释后,许成愣愣的问道。 徐川点了点头,表示肯定。 这些东西的确都是他自己想出来的,不过属于重生前的知识,属于研究物理时顺带学些的一些数学知识。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许成感叹了一句,接着道:“这种解题思路和方法,你有没有想过整理一下写篇论文出来发出去?” “投论文?” 听到这话,徐川反而愣了一下。 虽说投论文这种事情对他来说再熟悉不过,但高中阶段就开始投论文这事,他想都没想过。 “对,在计算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粒子之间的典型距离l与粒子数密度n之间的函数关系,以及普通气体的密度的时候,你这种解题方式已经是一种全新的方法了,完全可以写一篇论文出来,相信很多期刊都会收的。” “当然,物理界具体有没有这种方式我暂时还不确定,我回去后会查一下,如果真没有这种方法,那你可以整理一下然后写篇论文出来。” “不过国内的旗杆比较良莠不齐,《物理学报》或者《物理》可以投一下,我更建议你投一下国外的《物理学进展》。” “《物理学进展》主要刊登凝聚态物理和统计力学,这道题和伱使用的这种方法刚好属于投稿范围内,如果能投成功的话,对你以后的帮助很大。” “现阶段你应该还没投过论文吧?这样,论文的范文和书写标准,这个你等下来我办公室,我教你。” “写出来后投哪个你自己决定,我帮你修改润色一下。” 许成笑着说道,眼前这名学生的才华和学识真的让人惊叹。 “我先回去查一下,你好好准备一下,集训的事情你可以先放一放。” 许成拍了拍徐川的肩膀,转身出了教室,去查阅相关资料去了。 高中阶段就拥有足够大学知识的学生他见过不少,但能灵活运用,甚至找到一种全新的,前所未有的解题方法的,这还是他见过的第一个。 搞学术的,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拥有自己的思想。 这一道解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的新的方法和思路,足够写一篇论文出来了。 也就是今年带队的是他,若是其他高中老师,大抵是不会有这种让高中生就去投sci的想法的。 虽说这一新方法的层次稍微低了点,《物理学进展》不一定会收录,但若是运气好收了,那对于徐川的帮助绝对很大。 别说国内的学校了,就是国外顶级的物理大学,无论是普林斯顿还是哈佛,亦或者是麻省理工和斯坦福大学都不会拒绝一名在高中阶段就能发顶级sci的学生。 甚至他们都会主动发来邀请函,邀请他过去读大学。 许成也没想到徐川在数学上的能力能惊艳到这种地步,说不定明年还真有希望能让他从imo上拿一枚金牌回来。 若是他能在imo上拿到一枚金牌,又能在ipho上拿到金牌,那华国将迎来首位同年双料金牌得主。 这一成就,即便是放到整个世界上,拿到的人也不超过三个,而目前华国还没有。 别说是在同一年同时拿到imo和ipho金牌了,就是同时拿到imo和ipho金牌的学生,华国都没有。 物理数学虽说不分家,但两者的差距还是挺大的。 ...... 许成一走,教室中就热闹了起来,一旁吃瓜的众人纷纷围了过来,你一嘴我一舌的。 “川哥,论文是什么?高级作文吗?”这是高一的学渣在发出自己的疑惑。 “别闹,作文跟论文比,连鞋都不配提!” “一般来说,只有大学毕业才需要写毕业论文,研究生才会发表学术论文,像川哥这种高中阶段就能写论文的,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物理学进展》这个我知道,这是世界顶级的期刊,能在这上面发表一篇论文,都可以直接去大学当教授了!” “卧槽,直接去大学当教授?川哥牛逼!” “叫什么川哥!以后得叫川神!” “川神牛逼!” 蜂拥围过来的学生以及各种吹嘘和彩虹屁让徐川哭笑不得,不过这种感觉,似乎挺不错的? ....... 第十四章:第一篇论文 高中阶段就发表论文,虽说有点夸张,但也不是不能接受。 只不过在《物理学进展》上发表一篇论文就能进大学当教授,这个就有点扯淡了。 除非是在自然nature或者《物理学报告》上发一篇顶级论文,那还真有可能直接去大学当教授。 前者主要发表物理界最前沿的理论物理和应用物理学领域最优秀和最重要的研究论文,在物理学期刊中能排前三。 后者地位同样在物理学期刊前三,但它一期只刊登一篇论文,一年下来最多四十八篇。 要是能在这个上面发一片综叙,那真的是绝对牛逼的物理人才,任何国家都抢着要的那种。 至于《物理学进展》,它刊登的论文范围比较广,基本上爱因斯坦凝聚态和统计力学方面的论文都收,只有较大的价值就行。 虽说比不前两者,但《物理学进展》的知名度也相当高了,有时候甚至能排进世界物理期刊前十,能在上面发一片sci的,也属于顶级人才了。 如果影响因子较高,甚至能拿去申请国家奖金。 ...... 没多久,离开的许成便去而复返,脸上的神色带着激动,站在教室门口朝着教室内喊道。 “徐川出来一下,其他同学先自习。” 教室中一片嘈杂,众学子纷纷抬头看着徐川离去,羡慕不已。 不过一个高中阶段就可能在世界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天才,怎么看都和他们不是一個世界的人。 他们都还在争夺金秋营的名额,人家就已经走向了世界。 ...... “坐,电脑上是如何写论文的规范,你先看看,有什么不懂的问我。” 办公室中,许成笑眯眯的看着眼前这名学生,指着电脑旁边的一张椅子道。 从事物理行业和教育行业这么多年来,他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天才,高中时期对于问题就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还能自如的从某一角度思考问题,最关键的是还能利用自己所学写出来,简直太难得了。 至少在国内,说是十年难得一见都不为过。 徐川点了点头,顺势坐了下来。 虽说他对于写论文这种事情早就再熟悉不过,但他现在的身份只不过是一名高中生,有些东西,还是别表现的太出格。 重生太过离奇,这件事会永远埋在他心底,只有他一个人知道。 ...... 集训的时间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了近一周,这一周的时间,数竞集训那边徐川天天跑过去,但物竞的集训,他从头到尾就没有参加过。 每天的物竞集训时间,他都在许成的指导下学习和编写论文。 折腾了近一周的时间,一篇三千多字的论文才完成。 一篇论文,两版,中文版和英文版,先投《物理学进展》,如果对方不收的话,再来投国内的《物理学报》或者《物理》学报。 这很正常,在国内的学术界,能够得上投国外著名期刊的论文,第一选择都是投国外,被拒后才会选择国内。 有些极端一点的甚至宁愿投国外的垃圾期刊,都不愿投国内的顶级期刊。 比如数学界的amc、物理界的sr,这些都是臭名昭著的期刊,期刊水的一比不说,大部分情况下只要你的学术论文没有明显的错误给钱就给过。 这也衍生出来了很多‘毕业’期刊。 毕竟期刊也是要挣钱的嘛,比如数学系的mathematics,被称为数学系“毕业神刊”。 因为这个期刊的影响因子较低,容易过稿且编辑和审稿人效率很高,审稿和录用非常快,正常期刊可能要一个月甚至两个月时间才能过稿收录,这家可能一个星期就搞定了。 这种现象,别说是在一四年的今天了,就是在二十年后都很普遍。 那些西方国家几乎把控了所有的顶尖期刊。 尽管华国的发展已经很快了,在科研上的投入也是一年比一年大,但落后太多,想要追上来很难。 再加上国内独特的学术环境与科技环境,在基础科学这一块想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真的太难太难。 ....... “这篇论文真的是你自己写的?” 办公室中,从徐川手上接过u盘的许成将u盘插到了电脑上,打开了u盘中的论文。 一个多小时过去,太阳都爬上了头顶,许成才摘下了眼镜,揉了揉眼睛问道。 徐川点了点头,嗯了一声。 “这真是你第一次写论文?你小子以前真没有发表过论文?” 听到回复,许成忍不住再度询问道。 这篇论文,字数虽然不多,但格式、排版什么的,可以说相当标准的。 虽然还有一些细小的地方,比如引用的文献和用词之类的地方需要修改调整一下,但整体来说相当不错了。 他真不敢相信这是第一次写论文的学生写出来的东西。 就手里的这份论文,说是他这种常年浸泡在物理投稿中的老手写出来的,都有人相信。 这世界上,难不成真有这种看一遍就能学个大概的天才? 徐川腼腆的笑了笑,道:“还得感谢老师您的指导,没有您的指点......” “别,我其实没指点你什么,除了搜了一些写论文的规范和样本给伱看之外,我并没有做什么。” 许成打断了徐川的话,笑着继续道:“这篇论文从头到尾都是你自己写出来的,包括数学方法和物理思路都是你想到的,可以说是独立完成的。” “虽然引用的文献和用词之类的地方还需要修改一下,但那并不难,我帮你改改就是。” “那就麻烦老师您了。” 徐川也没有拒绝,直接点头应了下来。 这篇论文中的那些小问题,其实都是他故意留下来的。 毕竟太标准了也不行,他现在是第一次写论文,哪怕有那种看一遍范文就能原封模拟下来的天才存在,也不可能做到百分百复原。 所以暂时还是得留下一点点缺陷有修改的余地的。 其实一开始留下的问题更多,只不过这几天他闲着没事的时候就一遍遍的看自己写出来的论文,然后强迫症就发作了,慢慢的这里改一点,那里改一点就给改完善了。 一片三千多字的论文,哪怕需要中英两版,对他而言,在思路齐全的情况下根本就不需要一周的时间,两三小时就能搞定。 ....... 第十五章:金秋营与物理国决 “小事,论文你先放我这里,改好后我打电话给你。” 许成笑了笑,重新戴上了眼镜。 “对了,这篇论文你准备投哪个期刊?” “投《物理学进展》吧。” “另外这篇论文是老师您指点的,署名加上您的名字吧。” 徐川沉吟了一下道,国内的期刊他还真不怎么熟悉,上辈子写论文那已经是上大学之后的事情了。 不过正如许成说的一样,国内的期刊良莠不齐,而且即便是最顶级的期刊,影响因子就那样,虽说这篇论文的重要性并不怎么高,那也是他的心血。 所以能投国外的顶级期刊,还是先投国外的吧。 至于署名加上许成的名字,这也算是学术行业的潜规则了。 而且对于新人或者学生来说,如果老师出名的话,署上老师的名字能新人的稿件在审核上享受一定的优待。 至少会让技术编辑和审核编辑多看两眼而不是直接扔进回收站。 闻言,许成有些讶异的看了眼徐川,摇了摇头笑着拒绝。 “不了,这篇论文是你自己写出来的,你能有这样的考虑我很欣慰,但教书是我的本职工作,而且你也不是我的学生。” 许成拒绝了徐川的好意,一篇论文,即便是《物理学进展》的sci,对他而来也并不是什么很珍稀的东西。 但对于徐川来说,一篇独立发表的论文,却是弥足珍贵的。 高三就能独立发表一篇论文,对于他以后的学术道路有极大的帮助,这个便宜他就更不能占了。 更何况这篇论文他也没帮什么,就连学术讨论都没有多少,顶多帮忙修改一下论文格式。 再加上两人连师生关系都不是,这种情况下,许成也没那么厚的脸皮去给加上自己的名字。 “这怎么行,如果没有老师您的帮助.......” 许成挥了挥手,再度打断了徐川的话:“我说行就行,伱先回去集训吧,这一届的ipho,你拿到金牌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 论文投出去后,剩下的就是等待了,等待期刊给你的回馈。 《物理学进展》虽然不是最顶级的期刊,但也能排进世界前十五以内。 这类期刊的审核时间对于一般学者或者徐川这种初次投稿的小萌新来说都会漫长到让人怀疑人生。 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那么好的运气,你的论文发过去的时候正好有一個技术审核编辑能看到你的论文的。 虽然各个期刊的规则不一样,但大多数都是在接受稿件之后才会发送回馈,而这个过程需要一天到两周不等。 这个时间,一般会根据投稿者在业内的名气而决定,名气越大,审核的时间也就越短。 像徐川这种听都没听说过的小透明,运气好可能一周左右的时间就能收到回馈,运气不好,可能得等上大半个月甚至个把月了。 有时候点子背,被审核编辑卡上两三个月也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 所以论文投出去后,徐川也回归了集训的日子,不过等到这个时候,物竞的集训已经差不多快结束了。 毕竟国内物竞和数竞的举办时间不一样,物竞每年十月就举办了,而数竞要等到十二月份。 这也给了同时参加物竞和数竞的机会。 ....... 时间过的很快,眨眼间,时间就来到了十月上旬,cpho即将开始,各省参加国赛的学生也纷纷都来到了京都。 今年的物竞国赛,在p大举办,与此同时,p大的金秋营也在这个时期举办。 国赛、金秋营、冬令营其实是有区别的,这三者其实并不是同一件事。 国赛是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五大竞赛的决赛,也就是所谓的imo、cpho.....。 在各省的省赛结束后,由各省自行推荐参与的学生进行参赛,这个一般是省赛的前几名。 金秋营是指水木和p大两所大学在国庆十一后组织举行的,主要针对数学、物理、化学这三科竞赛生的一系列招生选拔活动。 一般来说,只有获得过省一奖项及以上的竞赛生,才能参加这项选拔活动。 水木和p大都有各自的金秋营,不过面向的学生生源是一致的,都是优秀竞赛生。 所以两家向来不怎么对付,在抢夺生源这一块打的火热。 所以金秋营和国赛其实无关。 它仅仅是水木和p大两所大学用来提前锁定和招收生源的手段。 至于冬令营,它倒是和数学国赛挂钩。 冬令营最早成立于1985年,由p大、北洋几所著名大学倡议举办的,后改名为第九区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也就是说,现在的冬令营其实就是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的国赛。 其他的四门竞赛,并不和冬令营挂钩,它们的国赛是独立举办的。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其他的竞赛,比如生物国赛的考试时间直接就定在了冬令营。 这样比较节省时间和精力。 至于今年,也就是p大进举办物竞国赛的时间和金秋营定在了一起,第九区物理学会商议过后,直接在p大的金秋营举办了物理竞赛的国赛。 否则按照往年金秋营和物竞国赛分开举办的情况,今年徐川大概率会放弃掉金秋营,只参加物竞国赛。 一是他去年就参加过p大的金秋营,而且还拿到了一等奖。 二是他的大学目标并不是水木和p大,参加这两所院校的金秋营对他来说没什么意义。 重生一次,他的大学选择依旧会是上辈子念过的三江大学。 虽说三江大学的数院一般,比不上水木和p大,但三江大学毕竟是他的母校,上辈子他就在三江读的大学和研究生,这辈子没道理不去。 除此之外,还有比较关键的一点是,国内的大学,哪怕是水木和p大,其实也教不了他太多的知识。 不说物理,就是数学,他自己都能在这两所高校任教带博士生了,所以去哪边读大学都无所谓。 那些能教的,他没有学过的基础数学,三江大学同样可以,而更高级一些的数学知识,能教他的,全世界恐怕都只有那么几所。 ...... 第十六章:P大的招揽 因为和物竞的国赛合二为一了的关系,今年p大的物理金秋营从往常的五天延长到了一周。 第一天报道、第二天和第三天考试,分别对应着物竞的国决和p大物理金秋营自己的考试。 这里不用一次考试来进行的原因在于参加金秋营的学生比参加国赛的人要多,而且要多不少。 能在省赛上拿到省一的学生都能报名金秋营,而省一每个省一般都能有三十到五十人左右。 这个名额跟每个省的复赛参赛人数有关系,取省赛成绩的前百分之十。 像湘南、鄂省这类竞赛大省,省一的人数有时候能多达三位数。 但省队的人数就少了,一般每個省只有五个基础名额,再加上奖励名额、决赛一等奖的人数之类的加值,顶天了也就二三十人。 金秋营是给p大招收学生的,而国赛则是为国家筛选人才的,自然不能混为一谈。 而且前者的试卷是p大的教授自己出的,难度要低一些,后者则是全国顶尖的物理专家出题,难度堪比cpho。 如果让参加金秋营的学生来考后者,可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人会拿个位数的分或者直接吃零蛋。 所以这两种人群的考试,自然不能用同一张试卷。 第四天和第五天参观学校,参与相关学科讲座、学科研究等活动,第六天出分数,宣布国集名单,第七天闭营。 整体流程大体就是这样,对于徐川来说,金秋营参不参加无所谓,反正去年他就参加过,今年有那个时间,还不如去游玩一下长城、故宫等景点。 这些地方他上辈子都没有去过,重生了,祖国的大好山河自然要去看看。 ...... 跟随着大队伍完成报名后,集训队解散,众人有一下午的自由活动时间。 明天就是国赛,今天也没必要再将大家集中到一起做几道题。 这就像高考一样,在考试临近的前两天,学校会尽量给学生减负,让学生保持一个稳定且好的心态去参加高考。 竞赛也一样,前面的集训你有好好把握,那也不差这一下午,还不如让学生参观一下p大的校园,感受一下名校的学习氛围,激起心中的期待。 p大的校园中,徐川漫步在未名湖边。 这并不是他第一次来p大,不过未名湖的风景的确很美,特别是现在是十月中旬,正值晚秋,夕阳的余晖落在未名湖中犹如烟波浩淼的海洋。 在光的作用下,湖面似停泊着万千星辰,发出瞬息万变的光芒,而在未名湖畔,东可观湖光塔影;西可看钟亭落霞;南可望湖山林木;北可览层楼幢影,处处都充满了诗情画意。 “铃铃铃.......” 手机铃声响起,徐川接通,电话那头曹伟才的声音传了过来。 “川哥,你在哪呢。” “未名湖中央,怎么了?”徐川随意回道,看着火红的夕阳落在博雅塔顶,金灿灿的栖霞和云彩仿佛将他带回了坠机重生前。 不同的是那时是红日初升,这会已经夕阳坠落。 相同的是他同样都满怀希望,在展望未来。 ...... 没几分钟,收到具体位置的曹伟才便兴致勃勃的赶了过来。 “真美。” 赶过来的曹伟才撞上了最后一点落日余晖,连忙掏出手机咔咔的来了几张。 “怎么了,有什么事吗?” 坐在石舫边,徐川有些好奇的问道。 这货打了个电话问了地址就直接挂了,也不说什么事。 “我来看看你在和哪个p大学姐双宿双飞。”曹伟才笑嘻嘻的说道。 徐川翻了个白眼,没理会这人。 “吃晚饭啦,川哥,燕南食堂的藤椒鸡腿再不去就没了。” 见徐川不理会自己,曹伟才顿感无趣,站起来拍了拍衣服上的灰尘,拉着徐川朝燕南食堂走去。 p大的食堂足足有九个,但若要说哪个最好吃,应当属燕南食堂了。 不过燕南食堂距离图书馆较近,每到吃饭的时候就人山人海的。 在这里吃饭,很多学生为了尽快地吃完饭回到图书馆继续学习,都会选择在食堂打好饭以后端着饭盘站着把饭吃完。 这也是为了节省时间,虽然这样的吃饭姿势非常的不方便,但是确实非常的快,均速五分钟就搞定了。 所以燕南食堂又有个外号‘站饭食堂’。 不过徐川一直都认为,燕南食堂的学子之所以站着吃饭并不是为了节省时间,而是因为燕南食堂里面的座位,实在太少了。 整个燕南食堂的里面的座位屈指可数,若是可以,谁愿意站着吃饭? 不过好在这次他们过来是参加竞赛的,吃饭时间可以随意调整,不必和那些学长学姐争夺可怜的位置。 ....... “呜,川哥,这个藤椒鸡腿也太好吃了,而且还便宜,只要三块钱一份。” 食堂中,曹伟才兴致冲冲的端着一叠饭菜回来了,盘子里面半数是煎的金黄的鸡腿,嘴里还塞的鼓鼓的。 “那当然,燕南食堂的美味放到全国所有大学食堂中都是屈指一数名列前茅的,而且价格还便宜,比对门那家的好吃多了。” 徐川还未回话,一道带着笑意的声音便传递了过来。 “好久不见,两位同学” 孙高峯端着个金属餐盘走到面前,笑着和徐川曹伟才打招呼。 “孙老师。” “孙老师。” 看见来人,徐川和曹伟才连忙站起来打招呼,孙高峯是p大物理院的教授,也是去年国集的指导老师。 “坐,坐,先吃饭。” 孙高峯笑着将餐盘放在桌上,在相邻的位置上坐了下来。 “你们今年也高三了,大学考虑好了没有?” “有没有考虑过咱们燕大,只要来,我可以保证燕南食堂能对你们永久且免费开放。”孙高峯笑着招揽徐川和曹伟才,声音引起了周边学生的好奇和注意。 不少p大的学生认出了孙教授,但对于坐在他旁边的两个少年就不认识了。 这更加引起了p大学子的好奇。 高中生? 只要来读书,食堂永久免费开放? 这什么待遇,什么样的天才才配的上? 羡慕嫉妒恨! 第十七章:命运的转轮 孙高峯自然是不知道周边p大学子的心理活动的,他笑眯眯的看着徐川和曹伟才,等待他们的回答。 这两位可不是一般的高中生。 不管是徐川,还是曹伟才,都是天才中的天才,两人在高二就同时进入了物竞国家集训队。 这可相当不容易。 物竞国集五十人,基本都是高三的学生,能在高二就闯入国集的,每年都屈指可数。 这样的天才,进入高三后,基本都能再次进入国集,也都能拿到国家队的名额。 也就是说,今年的徐川和曹伟才,基本已经锁定了国家队的两个名额。 而能进入国家队的学生,不管是物理,还是数学,亦或者是化学生物和信息,都会被各个大学抢着要。 特别是徐川,他不仅在高二的时候就进入了国集,还进入了国家队,更是在ipho上拿到了银牌。 以高二的身份,十六岁的年纪,就能在世界性、大范围性的比赛上拿到银牌,这一成就简直能亮瞎人眼。 明年的ipho,不出意料的话,一枚金牌这小子是稳的,如果运气好,去争一下绝对优胜者也不是不可能。 这样的天才,在他看来,p大不管开出什么条件都要收入囊中。 食堂免费吃这种,更只是小事。 ...... “还早呢,孙老师,我们现在才刚入高三,高考完再想大学也不迟。” 徐川笑着巧避这个话题,曹伟才也在一旁附和了两句。 大学,对于他们两個来说,选择实在太多了。 哪怕他们不参加高考,也没有一所大学会拒绝他们的申请,至少在国内是没有的。 上水木还是上p大,对于两人来说都只是一个念头的事情。 或者看哪家大学开出的条件更好。 想到这,曹伟才有些羡慕的看了眼徐川。 如果说他是没有任何一家大学会拒绝的学生,那么徐川则是所有大学都会开出各种条件抢着要的。 你永远想不到那些大学为了抢各省状元和imo、ipho一类竞赛金牌得主能开除什么样的条件。 专业随便挑,奖学金拿到手软,免食宿,甚至免费提供旅游等等。 像高考过后,因为怕学生被其他高校抢走,会让学生当场确定填志愿,确定无误后,这些招生办人员才会放心离开这些都已经不算什么了。 此前更是爆料出过,p大为了招收一名学霸,在打听到对方有女朋友,但女朋友的成绩距离p大的分数线还差一些的情况下,p大直接表示,如果这名学霸选择了p大,女友也可以的一同被录取。 而像他们这种竞赛生,甚至会让提前入学,连高考都不用参加,直接保送。 果不其然,孙高峯随即的话就透露出了这方面的意思。 “早什么,不早了,现在做决定可以安心迎接明年的ipho,来咱p大读书又不委屈你们,国内还有什么学校能比p大物理系更牛?” 孙高峯放下手中的筷子,开始劝说。 “你说你们,这有什么好犹豫的?” “来p大,就这么定了!” “只要你们来,我亲自带你们,保证伱们直博毕业!” “如果想深造,国外交流生的名额也不是没有,普林斯顿或者哈佛剑桥可以随便你们选......” “没有哪个学校比p大更适合你们了。” ...... 孙高峯叨叨絮絮的劝说着,周边吃饭的p大学生听得目瞪口呆。 孙教授不是早就不带大学生了吗? 直博毕业?交流生名额? 大傍晚的,能不能别让人吃柠檬啊!!! fk!我好羡慕啊!我也好像要这样的待遇啊啊啊啊啊!!!!! ....... 一顿晚饭吃了半个多小时,徐川和曹伟才想走,却又走不掉,被强行拖在那里听孙教授的‘教导’,直到集训队那边打来电话,才终于脱身。 “太可怕了,川哥!大学教授都这么擅长‘唠嗑’的吗。” 终得离开的两人急匆匆的赶往集训教室,曹伟才抹了把头上的冷汗道。 餐厅里半个小时,他都快被唠嗑的睡着了。 从没想过一个物理老师能有那么多的话说。 徐川也跟着点了点头,心有余悸。 其实曹伟才还好,孙高峯的关注重点并不在他身上,但他自己就遭殃了,几乎全程都是强撑着的,饭都没吃上几口。 最坑爹的是,这还不是第一次,孙高峯说的每一句话徐川都很熟悉,因为重生前他就在一食堂经过一次这样的事情。 重生后他就想到了这事,特意避开了一食堂来燕南食堂吃饭的,没想到还是他么被逮到了。 这让徐川感觉命运就像个转轮,来来回回的在他脸上碾来碾去。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孙高峯刚刚就已经去过一食堂找他了,没找到,打听了才知道他在燕南食堂跟过来的。 如果知道了,大概会感动一番? ....... 集训队召集学生并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没有做题训练什么,只是带队的老师重申了一下明天考试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一人下发了一支熏香。 这东西点燃后散发的香味能辅助睡眠,让人睡得更舒适和饱满,第二天能以最好的状态迎接考试。 作为一个竞赛大省,常年下来,湘南已经积累了一套照顾竞赛生的详细办法了。 一夜无法,第二天清晨六点,徐川就从床上爬了起来。 起床,洗漱,晨跑。 当他来到p大的操场时,才发现这里已经有不少的学子都在运动了,其中不乏都已经搞完了浑身大汗淋漓的。 “果然,天才都是勤奋的,才华来自勤奋自律不懈的努力!” 徐川感叹了一句,加入了锻炼的大军中。 搞学术的,脑子重要,但身体也重要。 没有一副好身体,你怎么通宵? 说不定没熬两天就嗝屁了。 上辈子他为了研究杨-米尔斯理论存在性与质量缺口和强电统一理论时,灵感来了经常一熬就是几天,两三天不睡觉更是常态。 这得益于他后面每天雷打不动的锻炼,才能没有猝死。 沿着操场跑了两圈,徐川气喘吁吁的停了下来。 高中阶段,他的身体并不怎么好,这个阶段的他还没有意识到身体强壮的重要性,经常熬夜学习,前世锻炼身体是因为大学时期的一次大病差点将整个人报废掉才开始的。 现在他将锻炼提前,养好身体大学时期的生病应该就能避过去了。 ....... 第十八章:国决开始 跑了几圈,徐川慢悠悠踱步走到了p大的松林食堂。 这里主营各种包子和粥类,是吃早餐的好地方。 买了几份生煎包、肉包、豆浆之类的早餐,徐川一边吃一边回了寝室,此时队友也纷纷都起来了,有些在醒盹,有些已经洗漱完毕了。 “早餐在这,大家过来吃了。” 徐川将手中的生煎包和豆浆放到了桌上。 “谢谢川哥。” “生煎包,爱了爱了。” “川哥辛苦了。” “油条呢,川哥,没有油条差评!” “豆汁呢?没有特产豆汁差评!” 听到早餐,寝室中瞬间热闹了起来,众人一蜂拥的就凑了过来,将桌子上的早餐瓜分掉。 徐川笑了笑,松林食堂是有豆汁买的,但那玩意,恐怕除了本地人,其他人都吃不下去。 而且一碗豆汁儿下肚,今天的比赛,这个寝室的人可能都不用参加了。 吃过早饭,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前往比赛场地。 物竞的国决由全国竞赛委员会命题和评奖,每届决赛设一等奖50名左右,二等奖80名左右,三等奖100名左右。 此外,还设总成绩最佳奖、理论成绩最佳奖、实验成绩最佳奖和女同学成绩最佳奖等单项特别奖。 人数听起来有些多,实际上也差不多占到了参赛学生一半左右,就像今年,参加国决的学生总共在五百人左右。 不过能参加国决的学生都可以说是强者了,给这些学生颁奖并不是什么问题。 例行的检查过后,徐川进入了考场。 物竞的决赛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竞赛时间各3小时。理论满分为280分,实验满分为120分,由组委会聘请高校教师阅卷评分。 理论考试时间设在上午8:30-11:30,实验考试设置在下午14:00-17:00。 进入考场,试卷下发,徐川拿到题目后先检查了一遍。 今年的国决理论题目一共四道,一道七十分,每道题目下面最少都有三小问。 三个小时的时间要答完这四道题,难度是相当大的,按照往常的决赛来看,差不多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没法在三小时内做完这四道题目。 不过这是用来筛选人才的,难一点也很正常。 毕竟大家都能考满分了,又怎么区分谁更强大呢。 所以在物竞国决上拿到满分的人,寥寥无几,一年都不一定能出一个。 徐川也没有多想,检查完试卷后看向题目。 第一题(64分) 2014年6月“cz二号丙”运载火箭升空,与太空站成功对接,这里涉及到追击者(“cz二号丙”运载火箭)与目标(太空站)在绕地轨道相遇的问题。 本题采用霍尔曼变轨方案来探究追击者如何改变速度(速率和方向)与固定轨道上的目标实现对接(相遇)。 如图2a,目标a和追击者c都在以半径为ro的圆轨道上以速率n逆时针运动,在0时刻两者的位置分别为0a;=0o,0i=0,ra;=rai=ro; 在此时刻,追击者c瞬间点火,速度瞬间改变△(如图2b所示);c的轨道也从半径为r。的圆轨道瞬间变为图2c所示的椭圆轨道,椭圆轨道的长轴与极轴方向...... ......目标aro追击者c中心图2avo+ava追击者cav椭圆轨道圆轨道。 第一问(10分):若飞行物的质量m、能量e(实际为飞行物和地球组成系统的总机械能)和角动量l均为已知量,试用e、l、m和题给的已知参量to、2o等来表示轨道参量r、e。 已知:正椭圆轨道(长轴沿极轴方向)在极坐r标下的形式(原点取为右焦点)为r(6)=1+ecosφ,其中,r是轨道尺寸参量,是轨道偏心率,统称为轨道参量。 第二问(6分):写出点火(见图2c)后追击者c的轨道rc(0c)的表达式,用ro、偏心率e和φ表示。 第三问(6分):写出点火后追击者c的轨道周期tc与目标a的周ta之比tc/ta,用e和φ表示。 第四问:(18分)定义两個点火参数(见图2b):无量纲的速度大小改变δ=|△u/u0|之间的夹角α,(重合时α=0,顺时针方向取为正方向),试用点火参数δ和α来表示追击者c的轨道的偏心率e和ecosφ。 第五问(9分):考虑追击者c和目标a在第一类轨道汇合点(见图2c)相遇的情形.设自0时刻起目标a经过第一类轨道汇合点的次数为na,追击者c经过第一类轨道汇合点的次数...... 第六问(3分):将na用8、α表出,固定8,试求函数nα(α)相对于α变化的两个简单....... 第七问(12分):如果取上述两个α0值之一。 (1)δ值有一个上限,求...... (2)令φa的初始值为....... ...... “还是熟悉的题目,熟悉的配方啊。” 第一道大题映入瞳孔中,徐川饶有兴趣的摸了摸下巴。 在题目映入眼帘后,埋在大脑深处的那些模糊记忆在努力复苏,带给他一丝丝熟悉的感觉。 物竞离重生前的他太远了,二十年的时光产生的庞大记忆足够将这些往事掩埋。 即便是他,也没能力到现在都还能记得具体的题目,不过那大致范围还是记得的。 虽说物竞国决只有四道大题,但第一道大题上来就先运轨镇楼,这绝壁是给参赛的学生一个下马威。 一道题目,七个小问,不,应该说是八个小问,这难度直接就飙上天了。 正常来说,物竞国决第一道题往往只有四个小问,难度相对而言也不算很高。 但今年这第一道题,这难度恐怕就不亚于往年的压轴题目了。 “上来就下马威么?” 想着,徐川抬头看了眼考场。 正如他所料,同考场中的不少学生人都有些傻了,愣愣的看着试卷,还有一部分则紧皱着眉头,手上的签字笔无意识的在稿纸上滑动着。 能杀入国决的,基本都是高三的同学,也都是竞赛生,这意味着所有学生都做过往年的竞赛题目,不管做不做的出来,但至少题目和形式是见过的。 这上来就直接运轨计算镇楼,的确镇懵了不少的竞赛生,让不少学生一时半会的不知道怎么解答了。 ....... 第十九章:国赛小插曲 扫了眼教室,徐川沉下心来开始解题。 航天飞机或者运载火箭的轨道计算在物理学内是个相当基础的题目,只不过这个基础是基于大学而不是高中的。 但在掌握了足够的高中知识和一定范围的大学知识后,要做这类型的题目其实也是可以的。 解:(1)由轨道方程可知,r近=r/1+e,r远=r/1-e。 总能量e、轨道角动量l为守恒量,则l=mu近r近=mu远r远=mur 或u=l/mr 系统总能量为e=c/r远+l2/2mr2=-c/r远+l2/2mr2远。 其中c=gmm=mr?u2? 这里利用了gmm/r2?=m(u2?/r?)。 由123和c的表达式可得 r=l2/m2r?u2? e=√1+2el2/m3r2?u?=√1+2el/mr?u2。 至此,第一小题结束,从一个普通高中生的角度来说,写出求轨道参量r、e大概可以放到高考压轴题中充当第二小问。 不过对于参加cpho国决的竞赛生来说,这还只是开胃凉菜。 写完第一题第一小问,徐川继续下笔,开始解答剩下的二三四五六七八小问。 总比赛时间就三小时,得抓紧点。 ....... 考场中,端着保温杯的中年监考老师慢悠悠的踱步在各個教室中,一边监考一边视察各考生的解题情况。 国决的监考是一个教室两名,一前一后,防止有人作弊,同时也设置三名流动监考老师,以防出现考生晕倒之类的意外情况。 毕竟是国决,压力还是很大的,丝毫不弱于高考。 如果考好了,能被各大名校直接录取,提前保送,甚至是进入集训队,代表国家出战,和其他国家的考生厮杀。 这种高压下,几乎年年都有学生晕倒之类事情出现。 至于这三名流动监考老师,一般都是出题组的教授自己申请抢占的。 就像这个端着保温杯在各个教室中‘流窜’的中年男子。 今年的国决题目是他和另外几名专家组的成员一起出的,对于题目难度他很清楚。 今年的题目,难度稍微偏大一些,但四道题最难的也只有压轴题,事实上第一题也没难道大部分学生解不出来的地步,只不过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会比较多。 而且今年的出题组他们玩了点小花招。 他们将倒数第二道题放到了第一道,将压轴题目放到了第二道。 这样一来,从第一题开始解答,再到第二题,会一题比一题难,会给人一种后面的三题、四题更难的错觉。 如果死磕第一题和第二题的话,三个小时的时间根本就不够,这样一来,后面容易不少的第三题和第四题就没时间解答了。 这也算是考验学生的随即应变能力和统率能力了。 如果有学生先将试卷整体看一遍研究一下的话,肯定会发现这个小花招的。 所以他很期待今年的考生到底会如何应对这种情况。 ...... “这孩子哪学校?死磕第一题,还解的这么慢,这样下去根本就没时间做剩下的了。” “这是p大师附一中的曹伟吧?不错,懂的避开前两道题目先做的后面的。” “唉,又一个死磕第一题的,脑子就不能灵光点?” 晃晃悠悠的,端着保温杯的中年监考男子走到了徐川边上,定睛一看,心中赞道: “哟,这个小伙不错,第三题都快做完了。” “嗯?不对,这小子是前三题都做完了?” “什么鬼?他从第一题开始做的?还这么快前两题就都做完了?” 邱承安端着保温杯有些不敢置信,微微俯下身看去,桌上的答题纸上密密麻麻的已经被写满了,看样子的确是从第一题开始做的。 “怎么可能!这小家伙哪个学校的?这才过去一个小时,第一题和第二题就全做完了?我该不会记错时间了吧?” 想着,邱承安抬头,看了眼挂在教室黑板上的大圆钟,指针指向十点,明晃晃的告诉他现在距离开考才过去一小时十分钟! 这让他忍不住咽了口唾沫,低头像试卷上的名字看去。 一旁,正全神贯注书写答案的徐川忽然感觉周边有什么东西在靠拢,一抬头,一个端着保温杯的中年大叔头都伸到他桌上了。 “卧槽!” 徐川被吓一大跳,惊呼一声,脑袋迅速偏向一边,远离这个悄无声息蹲到自己的中年大叔。 这一惊呼,顿时将整个教室中所有考生的注意力全都吸引了过来。 被教室中几十号人盯着,徐川一脸不自然,不过他自己都被吓了一大跳。 这身边悄无声息的蹲了个人,谁来都懵。 邱承安则是一脸尴尬,不过他已经看到了试卷上的名字,咳嗽了一声,假装严肃道:“好好做题。” 说完便给众人留下了一个背影,麻利的溜出了教室。 徐川一脸懵,有些没弄懂这人到底是干什么的。 说是监考老师吧,也没见过监考老师这样的啊? 都俯到桌子上看别人答题了,什么毛病? 摇了摇头,没理会这个有些神经的中年老师,继续答题。 ...... 从教室中出来,邱承安也不好意思再进去。 他刚刚的行为其实已经算干扰学生答题了,毕竟造成的动静那么大。 有时候答题,往往就差那么一点灵感,灵感来了吃了三斤香蕉,川流不绝;灵感断了如吃了三斤辣椒,火辣辣的疼。 只不过他实在没忍住心里的好奇。 一个能在一小时就做完三道大题的学生,还是最难的三道,这简直刷新了他的认知。 要知道第二道大题可是他和另外一名专家合力出的,难度之高,绝不是普通的高中生能解决的。 作为压轴题,目的自然是为了筛选出差距。 现在被人一个小时就搞定了,不,还不到一个小时,这小伙可是在一个小时搞定了三道题目,搞的他都有点怀疑自己的水平了。 是不是这次的题目出的太容易? 邱承安莫不如是的想着,但他又有些百思不得其解。 这压轴题,他明明和出题组的其他教授一起核对过的,精挑细选才从十几道题目中挑出来的。 他们一致认为,想要搞定这道题目,哪怕是研究生来了,花费的时间最少都要一两个小时。 除非..... 第二十章:考场上没有运气,只有实力! 除非这这个学生在胡乱填写?还是说他作弊了? 邱承安心里浮现出一个有些荒诞的念头,但很快就又被他抛了出去。 且不说物竞国决上从没有出现过这种事情,就说他刚刚偷瞄名字,虽说没看详细并没有看到具体的解题答案,但就答题纸上那工整的笔迹,怎么看都不像是胡乱填写的。 算了,先问问情况再说。 摇了摇头,走出教室后,邱承安找到室外的一个工作人员。 “301教室,78号考生,徐川,有他的资料吗?” 年轻的工作人员手中拿着一個平板,听到询问后输入信息搜了一下。 “徐川,湘南省星城一中高三学生,高一高二均参加了物竞,高一时进入省队,荣获国决二等奖,高二进入集训队和国队,在ipho总决赛上拿到个人银牌。” “此外今年,他同时参加了cmo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以满分的成绩进入省队。” “哟,这成绩有点牛啊。” “我没记错的话,今年湘南那边的复赛题目挺难的吧?” 听到回答,邱承安挑了挑眉,有些惊讶,在听到徐川去年就已经拿到了ipho银牌的时候,他心中所有的怀疑就已经全部消失了。 湘南四大名校他自然知道,从这里走出的学生是湘南竞赛的主力,能在这群人中拿到满分,数学成绩肯定不会差。 本以为是个物理天才,没想到这小子在数学上的造诣也不低。 “嗯,听我侄子说,今年湘南数竞复赛很难,满分就十来个人。” 青年工作人员点了点头,想到了自家那个胖胖的小侄子成天跟他抱怨数学题太难,还说他们小组出了个大神,好像叫什么‘川哥’? “等等,该不会就是这个徐川吧?” 青年工作人员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念头,听侄子说那个川哥原来就是搞物理的,高三了临时来参加数学还将他按在地上摩擦。 “高二就能拿到ipho银牌,数学物理都强的一笔,这是什么妖怪?” “我当年要是有这个脑子,也不会勉强才考上p大了。” 青年工作者感叹了一下,继续自己的工作。 ...... 考场中,徐川放下手中的黑色签字笔,伸了个懒腰,回头重新检查了答案。 四道大题,总二十四道小题,平均一道题六问,三个小时内要将其全都做出来的话,每一道小题的时间只有七分多钟,还不到十分钟的时间。 这难度,的确不算小了。 不知道这次国决,能有几个人拿到满分。 检查了一遍试卷,确认没有什么问题后,徐川起身,提前交卷离开了考场。 讲台上,一位中年监考人员接过答卷,快速的扫了一眼,见答卷上密密麻麻的答案,有些讶异,不过他还是提醒了一句。 “同学,这可是国决,你提前一个半小时交卷,不再检查一下?” “我检查过了。”徐川笑着回道。 “真不再检查一下?要是哪里有问题,交卷了你就没后悔药了。” 中年监考男子苦口婆心的劝道,每年因为提前交卷而后悔的人他都见过不少。 这些学生的能力基本都很强,也很自负,相信自己的本事,觉得以自己的能力一定能拿满分,但最终大部分都会在某些地方丢掉一些分数,错失国一和金牌,很令人惋惜。 眼前这名学生大概也一样,能在一半个小时的时间就答完所有的试题,可见能力是有的,他不希望后面出现后悔。 “嗯,我检查了两遍了。” “行吧,卷子放下,你可以走了,祝你好运。”中年监考男子微微摇了摇头,祝福道。 徐川正准备离开,忽的想起在某个地方听过的一句话,转过头一脸正色道:“考场上没有运气,只有实力!” 闻言,中年监考男子脸色一酱,没好气道:“你可以走了,同学!再不走我判你扰乱考场纪律。” 徐川耸了耸肩,转身离开。 ..... 考场中,随着徐川的提前交卷,气氛顿时紧张了起来。 “日立马!提前一个半小时交卷,装β货。” 某位来自明月城的考生咬牙切齿的看着徐川离去的背影愤恨不已,他省赛满分,但国赛第一道题做到了现在都没做完。 “呵!玩心理战是吧?国决试题一个半小时就能做完,伱当你是爱因斯坦?绝壁是交白卷了!” 鄂北省的考生看了眼徐川,满眼的不屑,就今年的物竞国决题目难度,往年ipho金牌得主来了都没法在一个半小时做完。 反正他是不相信有人能在一个半小时内就做完四道大题的,绝对是交白卷了。 “辣鸡就是辣鸡,这就放弃挣扎了?” 这是来自东广省的某位考生的不屑,他的心理素质相当之强,即便是一个半小时过去,一道题都还没有做出来,也依旧要撑到最后。 ....... 相对比省赛来说,国决的难度提升的可不止一点两点。 许多能在各省省赛中拿到满分的选手,近了国决,可能就能做出来一两道题目,而且还都是小题那种。 不过这一切都已经跟徐川无关了。 提前交卷后,他直接就溜了。 偌大的集训室中,只有带队老师许成一人,看到徐川,许成有些惊讶,连忙问道:“你怎么就出来了?又提前交卷了?” “等等,我为什么要说又?” 徐川点了点头,道:“做完了自然就出来了,在里面呆着反而影响别人考试。” 许成眉角抽了抽,有些不知道说什么。 “这次国决难度如何?你有把握拿到满分吗?” 想了想,许成也只能问一下题目的难度和成绩。 徐川沉吟了一下,道:“难度的话,这次国决题目其实倒也不算很难,但是挺有意思的。” 闻言,许成眼角再度狠狠的跳了跳,国决不难?大概也就眼前这名学生能说的出来了吧。 不过他更关注徐川说的这次国决挺有意思的是什么意思。 徐川解释了一下,许成顿时恍然明白了过来。 题目顺序颠倒,压轴题放到前面,容易的反而在后面,这的确是个小陷阱。 如果按照以前的惯性思维来做题的话,估计得在上面栽一个大跟头。 不过这种小伎俩对于湘南省队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丰富的竞赛经验中有应对这种方法的讲解。 至于其他省队的,那就不知道了,但在这个上面栽跟头的,绝对会有。 ......... 第二十一章:物竞实验 事实上,许成猜的没错,今年的国决,有不少的学生都栽在了这个小伎俩上。 比赛题目难度顺序颠倒,这在国决上还是第一次出现,不少竞赛生的惯性思维根本就没有调整过来。 像徐川这种拿到题目后先完整的看一遍题目,大致的确定题目的难易后再做的学生在一四年还很少。 尽管绝大部分的学生在拿到试卷和答题卡后也都会先检查一遍,但大部分的人也就是看看卷面是否完整,印刷有无缺陷等。 至于题目的难度,大部分的学生并不会去先判断一次,做题一般也都是按照顺序来做的。 这次国决,可能会有不少学生死磕第一题第二题,直到确认自己无法解决后才会去看后面简单一些的第三题和第四题。 不过等到那个时候,解题的时间可以已经没多少了,并不一定能将后面相对容易的三四题做完。 毕竟这是国决,题目容易也只是相对容易。 要知道国决上的任何一道题目,哪怕是最简单的,都不会出现在高考上。 因为难度太大了,根本就不是普通高中生能解开的。 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各大名校会异常青睐竞赛生的原因。 能在竞赛上拿到奖项的学生,足以证明他们在这一方面的天赋,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通过适当的培育,往往都能成为某一行业的顶尖人才。 这才是这些名校真正想要的学生。 ...... 等待了一个半小时,国决上半场终于结束,离场的学生三三两两的一边抱怨一边回道自己集训室。 “喵了個咪的,今年的国决题目是哪个恶心人的狗出的啊!!!!居然还玩难度顺序颠倒,害得我后面更容易的三四题都没做完啊!” “不知道,但要让我知道了,我绝对会送他几物理难题精粹!拍死他!” “坑爹啊!” “卧槽,三四题更容易?” “嗯,第二题最难,第一题次之,第四题最容易。” “艹!我他么时间都浪费在前两题上了,淦!” “今年出题的绝对是属鼠的!贱的一笔。” 离场的学生一边抱怨,一边散去,出题组的小套路看来的确坑到了不少人。 湘南集训室这边,三十多余名竞赛生已经聚集在了一起,众人纷纷讨论了起来。 “今年的国决你们感觉如何?我人都麻了,就做出来一道半。” “前面两道题很难,后面两道简单一点,要是先做后面,分数估计能高不少。” “嘿嘿,还好我留了个心眼,先看了一下题目。” “第二题好难,我就做了第一二小问,后面的六小问全废了,一个都没做出来。” “今年能拿到满分的估计没几个,题目本来就偏难,还被出卷老师这样搞了一手,真是蛋都碎了。” “川哥呢?川哥你有把握拿满分吗?” “肯定有,要是川哥都拿不到满分,这届还不得直接凉凉。” 集训室中,一众学生讨论的热烈。 今年国决出题组玩的一些花样看来比预估中的影响还要大不少,不少人都被坑到了。 不过对于湘南这边来说,影响到不是很大。 毕竟集训的时候指导老师教过这方面的东西,所有大部分的学生都避开了这个小坑。 “你们的川哥是提前交卷出来的。” 教室外,许成抱着一箱子能量饮料进来了,一人分了一瓶。 国决三小时,虽说是坐在那里不动,但对于体力和脑力的消耗是特别大的。 考完后来一瓶能量饮料能迅速恢复不少精力,保证下午实验考试的状态。 “卧槽,川哥牛逼!” “牛啊,不愧是川哥!国决都能提前交卷。” “看来川哥又要拿满分了。” “川哥川哥,第二题第三小问的答案是多少?” “我什么时候能有川哥一半,不,五分之一的本事啊!” 听到许成的话,集训室中一片的彩虹屁朝着徐川砸了过来。 对于大部分参赛的学生来说,徐川和他们已经不是一个层次的人了。 他们的目标是进入集训队或者拿到国一,争取能保送一个好大学,而徐川的目标则是明年七月份的ipho金牌。 但和一个人差距过大的时候,什么羡慕嫉妒恨都烟消云散了,根本在心里生不起来。 “胡敬,你小子怎么回事?之前教过的东西都忘了?拿到试卷后先看题不会?” “还有许佑,你也是,这次国决笔试,你要是拿不到一百五十分以上,看我怎么收拾伱。” 许成将饮料分发下去后,开始教训几名队员。 失分在这种将题目难度颠倒的把戏上,实属不应该。 几名丢分的队员讪讪一笑,低着头不说话。 “行了,好好休息一下,准备下午实验考试,别忘记了吃午饭。” 见状,许成又气又无奈,将一群学生赶回了宿舍去休息。 说是教训,其实也只是轻飘飘的说了两句而已,毕竟现在还在物竞考试中,下午还有一场实验考试,不能影响这些考生的心情。 ...... 吃过午饭,小憩半小时,下午的实验考试准时开始。 对待这场考试,徐川很郑重,力求不丢分。 物竞的实验考试向来都是丢分和拉开差距的地方,哪怕是重生回来的他,也没有百分百的把握能在国决和ipho上不丢一分。 和数竞不同,imo数竞几十届以来,几乎每一届都有拿到满分的考生。 但物竞ipho,从举办至今,除了极早的远古时期没有实验题的时候有学生拿到过满分外,目前还没有出现过满分选手。 没错,ipho举办了几十届了,可以说至今为止从没有人拿到过满分,而绝大部分的丢分环节,都是在实验考试。 这方面相当严苛,一间教室会有数名监考老师监考,与此同时还有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摄像头拍摄。 不仅仅是当场监考,还有赛后审核,即便是你当场考试的时候没有掉分,赛后的复审也大概率会被扣分。 一些小细节什么的不注意,就会丢一两分,这在国内的cpho和国际的ipho上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 第二十二章:竞赛的危险 例行检查过后,徐川进入考场,拿到了试卷。 桌上的摆放的仪器让他猜到了这次考试的大致内容,拾起洁白的试卷一看,果然和他预估的差不多。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实验考试试题。” 试题一:测试同轴电缆的等效电路参数。 引言:在普通电路中,当电流或电压信号的频率较低时,电信号基本上是沿着导线回路传输的。 如果信号频率高达几百khz以上,即是所谓的射频信号,普通导线就会像天线一样向空间发射电磁波,因而不能成为电信号传输的有效通道。 为了传输射频信号,通常采用一类特殊结构的传输线,如同轴电缆.......,使用时,一端接信号源,另一端接负载.......... 本实验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同一根均匀同轴电缆的多个特征参数。忽略同轴电缆的损耗。所有结果都不评估不确定度。 实验装置长度为5.00米的待测同轴电缆、信号源(内阻为r0,可以产生不同频率、不同波形的信号)、交流电压表(可以测量交流电压的有效值)两台、双通道数字示波器、电阻、导线等。 实验内容: a.用低频正弦信号测量同轴电缆的等效电容与等效电感(8分) 当正弦信号的频率??很低、波长远大于待测同轴电缆的长度时,待测同轴电缆可近似用图2所示电路等效,其中c?、l?分别是低频条件下整条待测同轴电缆的等效电容和等效电感,且满足以下关系: 1/2π??c?>>2π??l? b.用脉冲方波信号测量同轴电缆的特征阻抗、波速、单位长度的等效电容和等效电感(32分) (1)当信号频率较高、波长接近或远小于同轴电缆的长度时,流过中心导体的电流和内外导体间的电压沿电缆呈现波动性变化。如果将同轴电缆分成若干小段,使得每一小段的长度ax...... (2)特征阻抗是同轴电缆的一个基本参数。如果将两根特征阻抗分别为z。和z?的同轴电缆连接在一起,如图4(a)所示,则在连接两者的界面上会发生透射和反射。设输入信号通过特征阻抗为z。的同轴电缆到达界面处的电压为v...... ....... 一道题目,两组实验,三个内容。 徐川花费了几分钟的时间将题目完整的浏览了一遍。 相比较笔试来说,实验题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新意,无非就是电流、光学、声波、磁场这些高中物理的内容。 和顶尖物理相比,高中物理能留给学生做的实验并不是很多。 哪怕能参加竞赛的学生学识都远超普通高中生,但终究是还没有进入大学,没有走入社会,那些中高端的仪器,以及有危险性的实验,比如高压电流之类的实验是不大可能对他们开放的。 这一次的国决,考的是等效电路、等效电感和脉冲信号。 放到物理实验中,算是比较普通的,题目难度方面并不算很高,但是实验步骤相当繁琐,需要参加考试的学生相当细心。 毕竟步骤多,意味着能扣分的地方也相当多。 哪怕是徐川,也兢兢业业以标准流程来做实验。 ....... “砰~” 忽的,一道像什么东西掉地上的响声在考场中出现,惊得正在做实验的众人纷纷抬头,中断了操作。 徐川也不例外,顺着声音扭头看去,原来是一名同学将桌上的电表扫到了地上。 黑白色电表在地上滚了两圈,砸破了一個角落,溅起两块细小的玻璃碎片。 而电表所属实验桌的考生,大概是第一次参加国决,手抖将仪器摔了后站在那里瑟瑟发抖,一脸菜色,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响声引起了监考老师的注意,径直走了过去,从地上捡起了摔坏的电表,查看了一下。 一旁,瑟瑟发抖的考生看到正检查仪器的老师,感觉自己闯了祸,在国决巨大的压力下,眼前一黑,身体一软竟然直接晕了过来。 这下倒好,轮到监考老师瑟瑟发抖了。 顾不上破烂的电表,他连忙走了过去,将晕倒的考生扶了起来。 “喂!” “同学,同学。” “醒醒,醒醒。” 有人晕倒,监考的老师顿时就急了,两三个监考老师立刻走了过来对这名学生展开急救,其他监考老师则继续维持考场继续。 “医护组的人呢,三号考场有学生晕倒了,快过来。” 考场大乱,监考老师一边掐人中按太阳穴进行急救,一边呼叫考场外的医护人员。 很快,收到求助信息的医护人员便赶了过来,将这名晕倒的学生抬了出去。 晕倒的学生送走,监考老师返回考场,继续支持监考工作,不过被这一打岔,整个考场中的气氛就变了。 有人愈发紧张,有人拿电源的手都在发抖..... 徐川摇了摇头,继续自己的实验。 其实不管是数竞还是物竞,每年在考场上晕倒的人都有。 特别是那些第一次杀入国决,参加国试的学生,在巨大的压力下,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导致脑海中那根紧绷的神经断弦。 不过相比较化学竞赛,数学物理还是要好很多的,至少没有外在危险。 数竞没有实验题,物竞的实验题基本没什么危险。 但化学竞赛就不同,化学竞赛的实验题中有时候会出现各类危险物质。 比如多聚甲醛、氨基乙酸、苯二胺、苯酚.....等化学物质。 这些东西在化学竞赛中是常见且常用的材料,但都有毒,有些甚至是剧毒,容易通过皮肤和空气进入人体,造成伤害。 如果有经常在化学实验室做实验的化竞党都应该知道,每年因为化学竞赛而中毒的学生不在少数。 而化竞的老师带竞赛说的最多的话也就是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所以参加竞赛,其实也是有危险的。 ....... 第二十三章:国决落幕 花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徐川顺利的完成了第一组实验,然后开始整理了数据,编写答案。 物竞的国决不仅要做实验,还要求考生整理实验中产生的数据,并分析数据整合成答案、 答案有些类似于论文格式,写在答题纸上,算是实验考试中的笔试了。 物理这门竞赛可以说既考察了你的理论功底,也考察了你的动手能力,还考察了你的观察和细节。 搞物理的,和搞数学的不同,可不光要求会解题,还要求动手能力和实验信息收集能力。 顶级物理,基本都和各种实验有关。 比如高能物理,就需要大型粒子对撞机来推动发展,而每一次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碰撞,都会产生数万幅能谱数据图和其他各种不同的数据信息。 分析各种能谱图像和不同种类的数据,是物理学家必须要做的事情,因为新发现,就在这些东西。 像数学那种拿跟粉笔和块黑板全靠脑力计算的,在物理中还是比较少的。 ....... 实验考试和理论考试不同,即便是已经做完了题目,徐川也没法提前离场。 倒不是不能提前交卷,提前交卷可以,但无法离开考场,需要进一个封闭的小房间内等待同考场其他考生完成后才能一起离开。 徐川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设定,但他只能在考场内等待其他的学生。 至于一个人去小房间内,那还是算了吧。 有这时间,他还不如多检查两遍答卷,多仔细确认一下。 又熬了一個小时左右,三小时的考试时间终于完成,众考生整理好桌上的仪器设备后依次离开,徐川也回到了湘南省这边专用的集训室中。 大伙聚集了一会,交流了一下考试经验后便四散开了。 教室中,徐川找到了正在收拾东西的许成,道:“许老师,明天的秋令营我就不参加。” “今年p大的秋令营你没报名吗?”许成有些讶异,惊诧的问道。 “嗯,没报,明天我准备去故宫和长城看看。” 徐川点了点头,水木和p大这两所院校的秋令营,是在省赛成绩出来后自行申请的,一般来说够得上申请资格的大部分都会申请。 不过偶尔也有例外,比如对这两所院校不感兴趣的学生。 “你大学去哪想好没?如果还没有考虑好的话,我建议你还是参加一下,反正就一天。” 许成思虑一下,建议着说道。 他不太看得懂眼前的这名学生,这操作有点扑朔迷离。 虽说考哪所学校是学生的个人自由,不过涉及到大学这种关系到后半生的事情,他还是希望徐川能郑重考虑的。 他们现在所在的大学在国内已经是顶尖的大学了,物理专业更是在国内的高校中排名第一。 除非徐川想出国留学,否则这应该是最适合他的学校了。 徐川笑了笑,道:“还没想好,不过也没事,这些东西等国队名额出来后再来考虑也不迟。” “那行,随便伱自己了,不过出去游玩要注意安全问题,最近天气也转凉了,记得多穿件衣。” 许成并没有拒绝徐川的请求,只是像个老妈妈一样细心的叮嘱着。 ...... 物竞的国决考完,剩下的行程对于徐川来说就无关紧要了。 金秋营他没参加,第四天和第五天的参观学校,参与相关学科讲座、学科研究等活动只是随波逐流,他也没太大的兴趣。 时间一眨眼就来到了第六天。 第六天是物竞国决分数和进入国家集训队的人员名单宣布。 和往常由物理学会官网宣布决赛获奖学生名单不同,这一届因为和p大金秋营同期,p大主动招揽了这份宣布获奖名单的工作,在大礼堂中召开了颁奖典礼。 一大早的,大礼堂室便乌泱泱的都是人,古典的大礼堂向所有人展示着p大的底蕴。 偌大投影幕布早已拉开,参加国决的考生和随行教练等都沉闷又安静的坐在礼堂中。 偶尔有细碎的讨论声从某些位置传来,但很快就又归于平静了。 如果从桌子底下去看,会发现不少的学生的腿都在不由自主的颤抖。 甭管之前考试的时候有多自信,到了金榜题名的一刻,是个人都会紧张。 ......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同学,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我谨代表*国物理会,代表*国物理工作者,向来自各省各地区的物竞代表队表示热烈的欢迎。” “如此众多的物理学家和爱好物理的青年学生聚集在我校,我们深感荣幸与愉快......” 当熟悉的开幕致词落下后,盛装站在台上的主持人更换了一下手中词条器。 “这一届,我们看到了相当多的优秀学生,也看到了他们的努力和奋斗,.......下面,我们将宣布本届cpho的获奖人员。” “首先,宣布的荣获国一一等奖的同学。” “他们分别是,来自星城一中的徐川同学、来自p大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刘承林同学、来自西山市市铁一中的宋卓洋.......” 当主持人开始宣布国一名单是,这一刻,坐在教室中的所有人,不管是参加竞赛的考生也好,还是各省带队的教练也好,就连负责照顾学生随行人员心都‘砰’的一下提起来。 随着主持人的致词,投影幕布上的显示画面也同步刷新了。 “徐川、男、星城一中、高三、c140001、一等奖、2014年、总分398.45。” “刘承林、男、p大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c140002、一等奖、2014年、总分357.91。” “宋卓洋、男、西山市市铁一中、高三、c140003、一等奖、2014年、总分356.22。” “曹伟才、男、星城一中、高三、c140004、一等奖、2014年、总分355.28。” “杨明轩、男、江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c140005、一等奖、2014年、总分355.12。” “.......” 宽阔的大礼堂中,每当站在台上的主持人宣布一个人的名单时,大礼堂各处的屏幕和投影幕布上也随之将信息进行更新。 当第一个名单宣布的时候,整个湘南省队,无论是参加物竞国决chpo的,还是过来参加金秋营的学生都沸腾了起来。 ...... 第二十四章:颁奖典礼 “第一!川哥牛逼!” “不亏是川哥,手到擒来的国一。” “卧槽,总分三百九十八点四五,离满分就差一点五五分!这怕是物竞举办以来的有史最高分了!” “嘶~,差一分的满分,这是哪里给扣了啊,混蛋!” “实验操作吧,理论考试我相信川哥绝对是满分。” “398.45≈400,四舍五入,川哥就是满分!奥利给!” “不愧是川哥,甩了第二名四十多分!恐怖,实在是恐怖!” “伟哥也牛啊,以355.28的总分排名第四。” “恭喜川哥和伟哥,又能进入了国队了!” “从没进过国队的人好想体验一下进国队是什么感受╥﹏╥...” “我不求国队,只求能进集训队感验一下国家级集训队里面都有什么大神!” ...... 当成绩逐渐宣布的时候,整个会场开始骚动,湘南这边更是热闹起来。 总分398.45的成绩,几乎刷新了所有人的认知。 而甩了第二名四十多分的差距,更是让人震撼不已。 不止是湘南省的队员在夸赞,就是其他各省的考生和教练都在惊叹。 仅扣了1.55分,总分398.45这个成绩,排除掉最初没有实验比赛的那几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的最高分了。 前无古人不说,后面的考试估计也很难再出现一个这样的成绩了。 唯一可惜的是,差了1.5分满分,否则将创造一個历史记录。 物竞的满分,还没有在cpho和ipho上出现过呢。 不说会堂中的学生,就连坐在的前排的出题组和阅卷组都瞪大了眼睛,谁都没有想到这次的cpho会出现一个接近满分的选手。 理论试卷和实验考试是分开阅卷的,且各学生的名字和编号信息都被遮挡住了,和高考一样,防止有人作弊。 此时,理论阅卷组的老师此刻正气势汹汹的盯着实验阅卷组,特别是许成,目光更是不善。 没错,他也是这次理论组的阅卷老师之一。 尽管编号和名字被遮挡住,但许成知道徐川丢掉的1.5分是在实验阅卷组手里的。 因为理论阅卷组的满分就一个,能考到398.45分这个成绩,理论满分是必定的,而这个人是谁,自然不言而喻。 所以许成那叫一个郁闷和恨啊,有史以来的第一个cpho满分本来就要出现的,结果被实验阅卷组毁了。 1.55分,这绝对是某个及其细微,不影响整体的小操作,甚至可能是某个不影响的实验程序先操作了导致的扣分。 这类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并没有什么问题,无伤大雅,不扣也是可以的,但偏偏不知道是实验组的哪个阅卷老师扣了一下,导致这次的满分飞了。 若是这届能出个满分,那绝对是更有意义的。 暂且不说这个,光是他自己,以后吹牛逼也能多一个素材啊。 “你们这一届,真是我带过的最差的一届!” “想当年,我带过的学生在国决上拿到满分的都有......” 许成恨呐,这么好的一个可以用‘教导’学生的故事,就这样被毁了,就差1.5分啊! 别然他知道是谁阅的徐川的卷,否则打不半死! ...... “有请获得国决一等奖的同学上来领奖,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 主持台上,花费了好几分钟的时间,终于念完了一等奖名字的男主持人得到了片刻的放松,连忙将位置交给了一旁的女伴,自己默默的站到一场喘口气。 “真不知道是谁写的颁奖词,念的我嗓子都干了,就念个名字不好么。” 男主持默默的站到了一遍,面带微笑的在心中默默吐槽。 这次国决,总共除了五十六名国一,听着不多,但要将每个人的学校,省份和名字都念一遍,那也相当长了。 但一想到后面还有人数更多的国二和国三,以及特别奖之类的名单,他就想直接晕过去算了,可人生就是如此,他不仅不能晕,还得面带微笑迎接惨痛的悲壮。 ...... 台下热烈的掌声响起,徐川和曹伟才对视一眼,两人一起从边上绕了过去,站在了舞台上。 上台、领奖、证书颁发、合照,站在舞台上的学生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的笑容。 一系列的流程下来,每个人的手上都多了一个大红色的本本。 拿着这个本本,你去申请就读国内的任何一所大学,基本上都不会拒绝你。 今年的物竞国决一共决出五十六名国一,其中排名前五十的学生将进入国家集训队,而进入凡是进入国家集训队,都是大学抢着要的主。 物竞国一的难度,可比高考考上水木和p大这两所学校难多了。 这两所大学,每年招收的学生加起来差不多在八千到一万名。 而物竞,今年的国一还不到一百人,准确的来说是五十六人,一万比五十六,差距差不多接近两百倍。 即便是将范围扩大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这五大竞赛,每年的国一加起来也不会超过五百人。 一万比五百,差距也足足有二十倍。 ...... 国一颁发完后是国二和国三,一二三名的奖励全部发下去后,重头戏来了。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也就是cpho不仅会设置国一、国二、国三三个奖项,还学习了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设立了总成绩最佳奖、理论成绩最佳奖、实验成绩最佳奖,以及女同学成绩最佳奖等单项特别奖。 随着男主持的再度上台,这一重头戏来了。 “.....让我们恭喜以上同学荣获国一、国二、国三等奖项,接下来,我们将颁发cpho特设的个人最佳奖项。” “首先颁发的,是总成绩最佳奖项,它的获奖者是:” “来自湘南省星城一中的徐川!”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 礼堂中,徐川放下手中的证书,起身上台领奖。 “恭喜你,徐川同学。” 颁奖的教授将一个金灿灿的奖杯和一本红彤彤的证书递到徐川手中,笑着恭喜道。 “谢谢老师。” 徐川顺手接下奖杯和证书,准备开溜,却被身后的主持人喊住了。 “等等,等等,徐川同学。” 穿着礼服的女主持人连忙小跑着追了过来,将徐川重新拉回了舞台中央。 ....... 第二十五章:练习短跑 “徐川同学,别那么着急嘛。” “这次你以总分398.45的史上最高分斩获cpho金牌和总成绩最佳奖,能否和大家聊聊你的感受呢。” 女主持人笑笑,拉着徐川回到了舞台中央,塞给他一个黑色话筒。 徐川楞了一下,从女主持手上接过话筒,也没人和他说要上台演讲什么的啊?他都没准备来着。 “还行,不过没拿到满分有点可惜。” 见女主持人目光熠熠的盯着自己,徐川脱口就将心里话说了出来。 瞬间,他就看到站在一旁的女主持人嘴角动了动,似乎欲言又止。 “能拿到总成绩最佳奖,想必徐川同学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吧,能否和在座的各位学生一起分享一下呢?” 缓了下情绪,女主持人笑靥莹莹的继续问道。 徐川沉吟了一下,道:“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学习方法,大概是我还算有一些天赋吧。” 女主持人嘴角抽了一下,总成绩最佳奖还行,没什么特别的学习方法,这人怎么不按照套路出牌? 这样说,她怎么接话? 话落,徐川似乎也感觉到一些不妥,紧接着又补充了一句:“不过有个小技巧或许能帮助到大家。” “哦?那能方便说一下是什么技巧吗?”女主持人急忙问道。 “学习之前将桌子收拾一下,除了必要的东西其他的都清出去,特别是手机和课外书之类的东西,这样或许能帮助大家提升一些学习效率。” 徐川分享了一个自己学习时用的小技巧,他的确就是这样干的,当桌子上没有其他的杂物时,进入学习的状态速度也会快一些,学习过程中也会更加全神贯注。 “感谢我们的徐川同学,希望这個小技巧能帮助到我们在座的所有学子。” 女主持人总算是松了口气,也不敢再问了,生怕眼前这名少年又不按套路出牌口出惊人的话语,到时候尴尬的只有她。 “接下来我们颁发理论成绩最佳奖和实验成绩最佳奖。” “而获得奖项的同学分别是,来自湘南省星城一中的徐川,以及....” 念叨第二个名字的时候,舞台上的女主持人语速微微停顿了一下,似乎有些诧异。 “以及,来自来自湘南省星城一中的徐川!” 宣布完名单,女主持人嗬嗬笑了笑,道:““让我们再度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的徐川同学。” 舞台下,礼堂中,徐川椅子都没有坐热,就又得起身上台,感情他过来练习短跑来了。 “恭喜你,徐川同学。”女主持笑吟吟的看着重新爬上来的徐川恭喜道。 “谢谢。” 徐川点头致敬,从两位颁奖教授手中接过了证书,一手一个,合照留影。 一场物竞国决,他一个人拿到了四个奖项,刷新了获奖记录,可以说成为了物竞国决史上的第一人,前无古人是肯定的,后面还有没有来者就不知道了。 唯一比较遗憾的是这次国决他没能拿到满分,也算是整个竞赛中稍有不完美的地方。 尽管没能拿到满分,他依旧在这一届参加cpho和p大金秋营的学生心中留下了一个是不可磨灭的身影。 有激励,有驱动,有羡慕,也有感怀。 或许有一天,等这些人进入大学,参加某些赛事的时候,会突然怀念起以前参加过的某一届物竞竞赛。 那一届,有一个神一般的身影,站在舞台上一个人独揽四大奖项,奖牌和证书都塞满了怀。 ...... 国决完美落幕,各奖项颁发、物竞国集名单公布,第31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和p大金秋营完美落幕。 各省学生各自离去,徐川和他的队友们也一同回到了星城。 早已经收到了消息的学校,在校门口高高布置了宽长的红色横幅,欢迎这些外出征战的学生回家。 【恭喜我校一四级学生徐川、曹伟才等九名学生荣获第31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国家一等奖!】 【恭喜我校一四级学生徐川以398.45分的成绩荣获第31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总成绩最佳奖!打破历届物竞历史最高分!】 【恭喜恭喜我校一四级学生徐川斩获第31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理论成绩最佳奖和、实验成绩最佳奖等四个奖项!】 三条硕大的横幅,明晃晃的挂在校门和教学楼上,看的徐川脸色微红。 这么张扬的吗? 上辈子他也拿到了国一,但待遇没这么夸张啊。 三条横幅,两条是他个人的,这待遇,是不是太夸张了一点?你们是不知道这玩意赤裸裸的挂在哪里被人围观有多让人感到羞耻啊! 被其他人羡慕和热烈的眼光注视着,徐川只感觉有些浑身不自在,加快脚步回到了教室。 刚一跨进教室,教室中顿时就轰动了起来。 “回来了回来,川哥回来了。” “恭喜川哥!贺喜川哥!川哥牛逼!” “川哥川哥,请问再次拿到国一并且打破历史记录是什么感受?” “我觉的最牛的是一个人斩获四个奖!奖牌和证书都快拿不下了。” “川哥,物理题好难啊,能不能教教我怎么学!” “喜糖呢,喜糖呢,川哥,这么牛逼的成绩,怎么着也得庆祝一下吧!” 众多同学一蜂窝的就凑了过来,七嘴八舌的问道。 徐川脸上露出了灿烂的同学,他挺喜欢同学间这种氛围的。 “这次考的不错,没给我丢脸。” 忽的,身后一道带着笑意的声音传来。 “唐老师。” 徐川转身,恭敬的打了个招呼。 “不错,算是刷新了历史记录了,三百九十八点四五的总分,就差一分就能拿到满分。” 唐高远拍了拍徐川的肩膀,笑着道。 “都是老师您教的好。”徐川认真的回道。 这的确是他的心里话,没有唐高远的挖掘和指导,也不会有后世走上物理道路的他。 或许他同样能考个好大学,但后续的人生绝对没有那么精彩。 或许,他会跟绝大部分的大学生一样,在读完大学后找一个工作,然后结婚生子,过完一生,湮灭于平凡的生活中。 而那个站在世界顶尖舞台的物理界第四人,永远不会出现。 ....... 第二十六章:同时抢人 “你小子,别夸了,这都是你自己的努力,我也只是带你进门而已,并没有能教你太多的东西。” “不过这次国决就差1.5分就能拿到满分着实有点可惜。” 唐高远笑着摇了摇头,这小子的天赋和努力,都是他看在眼里的。 “是有点可惜,不过在ipho上补回来就好了。” 徐川笑着道,虽说被实验阅卷组的老师扣了1.5分没能拿到满分有点可惜,但他心态很正常。 能找到扣分的地方,说明他的实验操作的确哪里有问题,找到原因,后续改进就好了。 他并不觉得只差1.5分阅卷老师就应该手下留情,也不会抱怨阅卷老师扣了他一点五分导致他没拿到满分。 科研,始终是严谨的,也是一个学者最应该具备的精神,扣了,就足以证明他的实验能找出缺陷。 后世的他能在物理界和材料界都作出巨大的贡献,离不开这种科研精神。 “好!好志气!我期待你在ipho上的表现!期待你替我们拿一个满分回来!” 徐川话音刚落,身边一道洪亮的夸赞声便传递了过来。 与此同时,两个中年男人走了过来,一個身形稍显瘦弱,带着金边眼镜,另一个则是之前在燕南食堂见过的孙高峯孙教授。 而发出夸赞声的,正是p大的孙高峯教授。 “袁校长好,孙教授好。” 看到来人,徐川有些讶异,这两人,一个是星城一中的副校长袁继业,一个是p大的物理教授。 “徐同学,伱可跑的真快啊,国决考完就不见你人影了,我想找你都找不到。”孙高峯笑着抱怨道。 “孙教授,您怎么来了。” 徐川打了个招呼后,开始装傻。 “我怎么来了你不清楚吗?” 孙高峯盯着徐川,玩味的笑了笑。 徐川直接装傻不说话,孙高峯见不上套有些无奈,摇了摇头道:“行了行了,你小子别装傻了。” 清咳了一下,孙高峯稳了稳神,一脸正色接着道:“徐川同学,我在这里,正式邀请你来p大就读大学。” “我们p大,在国内是最好的理科类大学,物理专业在国内排名第一,有着最优秀的大学环境和最完善的仪器设备,也有着教学经验最丰富的指导老师。” “只要你来p大,我们将会为你量身定制打造一个专门的直博计划,大学与直博期间,所有学杂费用全免,每学期奖学金两万,并为你保留一位国外顶尖大学交换生名额。” “嘶~!” 教室中,听到孙高峯开出的招生条件后,唐高远和袁继业有些忍不住的的瞪大了眼,情不自禁的咽了口唾沫。 这招生条件,实在是太优秀。 直博,学杂费全免,每学期奖学金两万,国外顶尖大学交换生名额..... 对于p大这种国内的顶尖大学来说,这一些列的条件,随便放一个出来,都可以说是极其夸张的。 所有的全加在一起,听都没听说这样的招生条件。 不说其他人,就来徐川自己,在听到这个条件后都有些讶异。 重生前他并不是没有被p大和水木这两所国内的顶尖大学招揽过,但并没有开除过这样优厚的条件。 他还记得上辈子p大给他开出的招生条件是学杂费全面+直博。 后面的奖学金和国外大学交换生名额是没有的。 看来他还是小看了物竞国决近乎满分的成绩,这影响力,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如果上辈子p大开出了这么优秀的条件,大概就没有后面三江大学的事情了。 至于这辈子,尽管p大开出了这么优厚的招生条件,他也只能说一声抱歉了。 想了想,徐川委婉的开口道:“孙教授,我都还没满十七岁,还没成年呢,这种事情,我还是得征求一下我爸妈的意见。” 这话一说,孙高峯顿时无言以对无法反驳。 从法律的角度来说,还没成年的徐川签约哪所大学的确需要监护人在一旁见证。 不过孙高峯知道徐川这是在装傻,从他对徐川的观察来看,这是一个很聪明很有自我主见的学生。 而且十六七岁的年纪,正是青春期叛逆期的时候,他也是这样过来的,这样的男生,在这个阶段做了决定即便是父母也拦不住。 前后数次的语言交锋,孙高峯知道徐川心中大抵是有了自己的目标,只不过他不理解的是,p大到底差哪里了? “唉,徐川同学,我就想不明白了,进我们p大读书有什么顾虑之处,和p大签约,你父母一定会支持的,我敢保证。” “多少学生挤破脑袋都想踏入我们p大校园啊,不信你问问你同班同学,看看他们想不想。” 孙高峯有些气急的指着一旁的学生盯着徐川问道。 国内最顶尖的大学就p大和水木两所,他实在想不明白p大到底输哪里了,他不明白,至于其他的学校,他压根就没想过。 在他看来,徐川不是来p大就是去水木,或者直接出国留学也是有可能的。 说曹操,曹操到,恰好这时,一旁副校长袁继业的手机响了,他走到一旁,接通了电话。 “喂,您好,哪位?” “水木大学的招生办老师啊,您好您好。” “徐川同学在吗?这个我还不知道,我现在在办公室中,要不您稍等一下,我去他班上看看?” “不麻烦不麻烦。” 说着,袁继业将手机从耳边拿下来,摁了一下上面的静音键,朝着徐川挥了挥手机,笑着问道:“徐川同学,水木的招生办老师,接不接电话?” 徐川摇了摇头,道:“不了。” 他有些头大,这两所名校的老师真是一个比一个有门道,一个追到了星城,另一个直接找到了一中的副校长。 见徐川拒绝,袁继业走到一边继续通话。 “抱歉啊,徐川同学考完国决后直接回家休息了,暂时还没来学校。” “什么时候来啊,可能要休息两天吧,到时候联系。” “嗯嗯,水木大学理科国内第一啊,恩恩,我知道,我知道,好,我一定帮忙劝导。” 袁继业睁着眼睛说瞎话,一通忽悠将电话挂了后走到徐川身边,笑道:“徐同学,被p大和水木同时争抢的感受如何?” ....... 第二十七章:论文过审 抱着希望而来,带着失望而去,孙高峯最终还是没有在徐川口中得到一个答案。 徐川既没有拒绝,也没有答应,他就像一个花蝴蝶一般游离在p大和水木两所高校的花丛中,不轻易落脚。 孙高峯离去,带走了副校长袁继业和唐高远。 教室中看戏同学顿时就一蜂窝的涌了过来, “刚刚那个是p大的招生老师吧?川哥你答应了吗?” “川哥川哥,你到底想去哪所大学?” “川哥,你不会是想直接雅思托福出国吧?没听说过你有这种打算啊。” “透露一下呗,川哥,你的目标是水木还是p大,还是国外的名校?” “川哥没答应p大,那应该目标就是水木了。” 教室中,众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着和询问着,徐川笑了笑,并没有给出自己心中的答案。 毕竟他想报考的学校,和p大水木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这会说出来,大抵会被人不解,到时候又得解释。 ...... 热闹过后,众学生各回各位,开始复习功课。 毕竟已经十月底了,距离明年的高考没几個月了,没人不想进一个好大学。 985之间都有差距,更别提水木p大这种顶级大学和普通的二本院校相比了。 如果你能进入水木p大这种顶级高校,每年的学费只不过四五千块钱,而食堂的价格一餐带肉的那种也不过几块钱,能吃饱吃好不说,还很便宜。 比如一盘剁椒鱼头,很大一盘,在饭店里要几十块钱的那种(不是88就是98),但在p大燕南食堂中只要八块钱。 相对之下,普通的大学,比如星城某涉外学院,一年的学费就要两三万,食堂普通一餐得二三十块。 顶尖的大学,不仅拥有更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在生活费方面,也低于普通的大学。 此外,相对来说顶尖大学的助学金、奖学金、贫困补助之类的补贴数额更大,名额更多,且没有什么潜规则,基本能落实到需要的人的头上。 这些都还是基本的,隐形的加成更多,比如从顶级大学毕业出来,毕业证书上的名字给伱找工作带来的加成了。 如果两个求职者同时竞争一个岗位,一个拿着p大的毕业证书,另一个拿着普通二本的毕业证书,企业会用哪个,用脚想都会知道。 国内目前好多顶级的企业,对于招聘人才,要求都是985或者211大学毕业起步。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学历,你连人家的门都敲不开。 这就是红果果的现实。 ....... “徐川,唐老师找你。” 晚自习,入夜的微风带着一点点凉意拂过耳边,从外面回来的曹伟才轻轻拍了拍徐川的肩膀。 “我这就去。” 徐川点了点头,起身来到唐高远的办公室。 “老师,您找我?” “坐。” 唐高远笑着指了指一旁的椅子,道:“听师附的许成许教授说,你投了篇论文?” 徐川微楞了一下,反应过来点了点头,道:“嗯,之前在省队集训的时候,在许老师的指点下写了一篇有关计算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粒子之间的典型距离l与粒子数密度n之间的函数关系的解方法论文。” “论文呢?给我看看。” 唐高远颇感兴趣的问道,今天晚上跟许成那边联系的时候,许成可是对眼前这小子赞不绝口来着。 许成他认识,原本是大学教授,是师附中花重金从某名牌大学中请来的教授,要说资历、学历和见识等方面,都远超出普通的高中老师,在凝聚态物理这一方面更是做出过贡献。 这样的一名教授,在面对一个高中生写出来的论文时竟然赞不绝口,这让唐高远很是好奇,眼前这小子到底写了什么? 徐川摸了下口袋,发现u盘不在自己身上,迅速道:“u盘我放书包里了,我这就下去拿。” 起身,正要下楼,徐川又想起了什么,朝着唐高远问道:“唐老师,您办公室的电脑能借我用一下吗?用邮箱看也一样。” 要不是唐高远今晚突然找到他问起了论文这事,他都忘记了自己之前投过论文了。 从省集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半个多月,也不知道自己论文过审没有,正好借电脑看看。 “嗯,随你用。” 徐川打开电脑,打开网页登陆了自己的邮箱,却发现根本就登不上去。 试了两遍后,他才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 “唐老师,咱学校里面有能连上外网的电脑吗?” “我投稿的期刊是西欧那边的《物理学进展》,这边我登不上邮箱。” 徐川拍了下脑袋问道,他差点忘了这个事情了。 国内的网络是和国外分开的,除了特殊的网段以及利用工具翻墙出去外,基本上看不到国外的新闻和信息。 而普通的高中,基本不会设置国外的vpn,也就是他现在登不上自己投稿时使用的邮箱了。 唐高远也愣了一下,有些诧异,反应过来后起身朝着门外走去:“有的,你跟我来。” 许成可没跟他说徐川投的期刊具体是哪个,叫《物理学进展》的期刊有两个,一个是国内物理学会主办的,另一个则是国外的顶尖期刊。 他一开始单纯的以为徐川投的就是国内的,没想到居然投的国外的顶级期刊了? 唐高远有点羡慕自己的学生了。 他都没有投过这类期刊啊。 ....... 两人一路来到教学楼五楼,唐高远找到了计算机室的主任。 “云骅,外网电脑借我用一下。” “在那,你自己用,今天要查什么赛题资料吗?” 计算机室的主任邵云骅有些好奇的看了眼唐高远和徐川问道。 “不查资料,查论文,这小子之前在省集训队的时候,在师附许成的指导下给国外的顶级期刊《物理学进展》投了篇物理论文。” 唐高远笑着回道,语气中充满了炫耀。 “哟,那我要看看。” 邵云骅惊讶道,他以为唐高远带徐川过来,是为了查国外的物理竞赛题目为明年的ipho做准备的,没想到居然是投论文? 高三就开始投论文的学生,他没见过。 投的还是国外的顶级期刊的,就更没见过了。 ....... 第二十八章:卧虎藏龙的母校 和邵主任打了个招呼,徐川打开电脑,连上vpn,登进自己的邮箱,找到自己投给《物理学进展》的论文。 有邮件回馈。 是《物理学进展》发来的版权授权协议书。 看日期,是十月八号的回馈,徐川算了一下时间,也就是他发论文过去后的第二天,他就收到了回馈。 这让他有些讶异,一天的时间《物理学进展》就接受了他的论文? 这速度对于一个新人来说,有点快啊。 “版权授权协议书,这是初审过稿了啊,十月八号就过了,今天都十月二十八号了,你怎么一直都没有看,赶紧给人家回馈!” 唐高远凑了过来,看了下显示屏幕,急的拍了下徐川的脑袋。 “那麻烦老师稍等一会,我先填个协议。” 徐川也没想到自己递过去的论文第二天就过审了。 所谓的版权授权协议书,就是同意技术编辑、审核编辑之类的学术编辑看这篇论文以及过稿后期刊登录这篇论文之类的东西。 主要是为了注明作者和期刊各自对论文所享有和使用的权利,预防以后出现不必要的版权纠纷。 收到版权授权协议书,说明你这篇论文期刊收了,接下来等待审核编辑对你的论文内容进行审查就好了。 只要论文内容在审核中没有发现错误和问题,这篇论文就会登录在期刊上。 一般来说,论文稿件在发送到期刊的邮箱后,即便是你的格式没什么问题,也大概需要接近一周的时间才会反馈回来版权授权协议书。 因为技术编辑本身也是学术界的科研人员,很多时候他们都得忙自己的事情。 碰到运气不好,某個技术编辑正在搞自己科研,可能拖个一个月两个月什么的都很正常。 像他这种一天的时间就收到版权授权协议书的,只有学术界的大佬才有这种待遇。 对此,徐川也没想明白为啥自己这个小透明会这么快就收到版权协议书。 可能是他发论文的时候正好有技术编辑在电脑边工作看到了他的邮件? 这大概是最合理的解释了。 ...... “唐老师,这个就是我这期投递的论文了,您看看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花费了一点时间,徐川将版权授权协议书填好后,打开了论文,将座椅让了出来。 “改进个p,能在《物理学进展》上投稿,还能过初审,你现在能力已经比我强了,我都没在《物理学进展》过稿过。” 难得的,唐高远爆了个粗口,坐了下来开始认真的观看徐川的论文。 徐川讪讪笑了笑,转身给计算机室的主任搬了把椅子。 半个小时过去,坐在电脑前的唐高远才抬起了头,长舒了一口气。 这篇论文,并没有到他看不懂的地步,相反,其实里面的内容相当基础,处于高中和大学混合阶段的知识信息。 但这论文中阐述的解题方法,却是让他大开眼界。 他教物理这么多年,平常也看过不少的物理书。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粒子之间的典型距离l与粒子数密度n之间的函数关系的解方法也知道一些。 毕竟这是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之一,只不过是专供竞赛生考试用的而已。 但唐高远没想过,在解粒子典型距离与有限空内的粒子密度数时,还可以转到阿贝尔群与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上去,然后再将方均根速率转向动能。 和原先的解法相比,这种方法的巧妙性就像是超光速飞船和普通飞船的速度对比一样。 原先普通飞船需要走一年的路,现在超光速飞船一天就到了。 此外,排除这巧妙至极的解题方法不说,就是论文的排版,严密的论证过程,缜密的逻辑,甚至包括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他都没有找到有问题的地方。 虽说这篇论文有师附中许成的指导,在排版方面可能有修改,但论文的核心逻辑可都是徐川一人做出来的。 从这方面来看,这位还在上高三的学生,就已经超越了他这个教书十几年的老师了。 也让他有些感叹江山辈有人才出,长江后浪推前浪。 “很不错的论文,受益匪浅。”唐高远感叹了一句。 “是老师您教的好。” “滚犊子,我可教不了你这些,从这篇论文来看,伱小子的物理水平,至少在凝聚现象粒子关系这一块的理解已经完全超过我了。” 唐高远没好气的骂道,徐川的论文,让他感觉自己有些老了。 “这篇论文很不错,你写的这种解题方法,正好处于高中和大学阶段,有一些大学数学物理基础的高中生都能看懂。” “之前我还不怎么相信有这种能在高中就写sci论文的天才,现在看来,活生生的就在眼前啊。” 一旁,信息室邵云骅邵主任也感叹了起来。 徐川有些诧异的看了眼邵主任,这位信息室的主任还懂物理和数学? 唐高远见状笑了笑,道:“别小看你们的邵主任,他以前可是信息竞赛的国一,数学功底比我都还要深厚。” 闻言,徐川顿时肃然起敬,不愧是他的母校,卧虎藏龙之地啊。 顿了顿,唐高远接着道:“不过你这论文的确很好,等你这篇论文审核过稿刊登后,学校这边就可以用这种思路来教学凝聚现象粒子关系这一块了。” “对于那些竞赛生来说,这种思路能起到不少的帮助,说不定以后因为这篇论文能再出一个金牌。” “而对你来说,这是个在学校青史留名的机会。” “不行,我得去找找校长,这论文和解题方法,说不定能编进课本中。” 唐高远很高兴,尽管这篇论文不是他自己写的,但有生之年能带出来一名这样的学生,值了。 听唐老师这么夸,徐川有点汗颜。 青史留名这怎么说都有点太夸张了,不过能帮助到母校的竞赛生,还是值得的。 至少这种解题方法在计算凝聚现象粒子关系与有限空间粒子数量这一块,能节省不少的计算量。 ...... 第二十九章:数竞国决开始 版权授权协议书回馈过去后,离开之前,徐川在电脑上刷新了一下论文状态。 很遗憾并没有什么变化,也没有什么神秘力量能帮他插队,看来之前的一天过初审的确是巧合。 ...... 物竞的国决完后,参加竞赛的学生都回归了正常生活。 国集还早,在明年的三月初,那时候入选奥林匹克物理竞赛国家集训队的学生将前往秦淮,在三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展集训。 这一次集训,五十名学生将在两轮筛选中争夺五个国队名额,至于三月份之前的这段时间,参加竞赛的学生将暂时回归高中生活。 不过这是对普通的竞赛生来说的,对于徐川来说,物竞考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得再次奔赴远方参加数竞国决。 今年的冬令营在巴蜀的巴蜀中学举办,参加的学生接近四百多人。 对于数竞的国决,徐川并没有什么压力。 重生回来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三个多月,这段时间,他的学习从未停止过,脑海中那些深埋在庞大记忆中的高中知识也已经被他重新挖掘了出来。 ..... “川哥川哥,听说巴蜀的麻辣兔头很好吃,我们要不要去试试。” 数竞省队中,小圆脸卢天瑞一脸兴奋和期待的问道。 “等考完吧,现在去吃,明天上赛场你也不怕拉肚子。” 徐川笑着道,哪怕他是個土生土长的湘南人,能吃辣,但也不是很能适应巴蜀这边的麻辣。 “另外,兔兔那么可爱,你为什么要吃兔兔?” 忽的,徐川突然想起了上辈子听过的一句名言,觉得挺应景的,就随口说了出来。 顿时,随行队伍中参加冬令营的学生全都懵了,一片寂静。 他们听到了什么? 这还是那个大神吗?还是那个在cpho上拿到近乎满分成绩,被水木和p大抢来抢去的大神吗? 还是说,只有会卖萌,才能成为大神? 难道我与大神之间的距离就之差一个会卖萌吗? ...... 数竞国决冬令营和之前p大的金秋营一样,时间都是七天。 第一天报到,第二天开幕式,第三、第四天考试,第五天、第六天学术报告或参观游览,第七天闭幕式,宣布考试成绩和颁奖。 可能是巴蜀人民过于热情,也有可能是第一次举办cmo数竞国决这种活动,第二天的开幕式,徐川一行人就体会到了巴蜀的海量美食。 钵钵鸡、麻辣兔头、串串、豆花.....等等这些本应该出现在大街上的特产和美食均出现在巴蜀中学的食堂中。 徐川甚至在食堂的一个角落中找到了火锅,不过他没敢点,因为火锅上那飘着的红油、青花椒、红麻椒看一眼都让人觉得菊花一紧。 倒不是他不能吃辣,但这种花椒麻椒全混在一起对肠胃刺激性极大的食物,还是算了吧。 徐川担心今晚吃了个火锅,明天就该脱水了。 巴蜀的肛肠科医院遍布大街小巷极为发达不是没有道理的。 他甚至有点怀疑,巴蜀中学的食堂是不是想吃坏其他学生的肚子,来提高巴蜀本地学生的考试成绩。 毕竟这又麻火辣辣的东西,沿海城市的考生还真不一定能扛得住。 ...... 报道和开幕式很快过去,第三天决赛正式开始。 和物竞国决有些区别的是,数竞国决的考试时间更长一些。 物竞每场是三小时,而数竞则是四点五小时。 从早上九点开始,到中午一点半结束。 四个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允许考生带一些不影响考场秩序的食物进去,比如士力架,饼干,能量饮料之类的东西。 毕竟考试时间长达四个半小时,期间会消耗大量的脑力,不允许带点的吃的,饿晕过去,饿出低血糖了怎么吧? 当然,能带吃的,也不是所有的都能带。 早些年的时候,有位学生带了臭豆腐和榴莲糖进考场,结果导致同考场的其他考生人都被臭傻了。 所以后面规则就改了一下,允许带吃的,但不能重气味影响其他考生,考前入场会先检查一下。 徐川没带吃的,他只带了瓶饮料。 毕竟他并不准备待满四点五个小时的考试时间。 数竞cmo分两天,一天三道题,第一天的题目相对于第二天来说要容易一些。 从往年的竞赛题来看,有时候第一题还会出现填空题。 不过别以为这填空题很容易,尽管他只要一个答案,但证明过程可是考生实打实的计算出来的。 ....... 上午九点,入场,检查,试卷分发。 拿到试卷后,徐川依旧按照自己的习惯检查一遍整体情况。 三道题目,没有填空题,一道几何三角求共圆,一道整数求集合,一道函数,全是证明题。 国内的cmo模仿了国际imo的考试规则,题目难度接近,但题目分数翻了三倍。 imo每到题目是7分,cmo是21分。 这样更方便阅卷组打分和区别考生的成绩。 和物竞相比,数竞试卷的版面相当简洁,题目占据的范围相当小。 没有那些引言和各式各样的介绍,上来就直接是提问,简单干脆利落。 第一题: 一、如图,在锐角△abc中,ab>ac,∠bac的角平分线与边bc交于点d,点e,f分别在边ab,ac上,使得b,c,f,e四点共圆。 证明:△def的外接圆圆心与△abc的内切圆圆心重合的充分必要条件e是be+cf=bc。 三角几何证圆心条件,图形是一个大三角被中分线等分,中间还有一个小三角连接着大三角边线。 一道全等三角形的证明题,难度在徐川看来并不是很大,要他评估的话,难度差不多仅比高考的压轴题难两三分。 麻烦点在于需要花多条辅助线以及具备一定的想象力。 想了想,徐川动笔了,他先在稿纸上将三角几何图复制出来,然后在两角中心标记上一个i点,以i点为核心,开始做辅助线。 ei、fi、bi、ci、ki,一共五条辅助虚线笔直的出现在稿纸上。 关键的辅助线和圆点标出来后,接下来就是将证明过程写出来了。 ........ 第三十章:高难度的下半场(今天下午有事,提前发) 解:先做辅助线ei、fi、bi、ci。 充分性:若bc=be+cf,则可在边bc内取一点k,使bk=be,从而ck=cf,连结ki。 在∠bac的平分线ad上取△abc的内心i,连结因bi平分∠abc,ci平分acb,故△bik与△bie关于bi对称,△cik与△cif关于ci对称..... 故∠bei=∠bki=π-∠cki=π-∠cfi=∠afi,从而a、e、i、f四点共圆...... 结合b、e、f、c四点共圆...... 必要性:若△abc的内心i是△def的外心,由于ae≠af(事实上,由b、e、f、c四点共圆.....)故...... 因此bc=bk+ck=be+cf。 必要性证毕。 ....... 十分钟的时间,第一道大题被徐川顺利斩杀。 这道题的难度并不是很大,关键点有两个,一个在于利用ei、fi、bi、ci这四条辅助线找到ki辅助线。 另一个则是对π值的运用了。 这是高中几何解三角形和共圆用的比较少的一個点,不过只要掌握了这两点,那么解开第一题并不是什么问题。 半个小时过去,难度较有提升的第二道整数求集合也斩落马下。 “今年的题,似乎并不怎么难的样子。” 看着最后一道一道函数,徐川摸了摸下巴,扫了一眼考场,大部分的学生都在低头做题,这情况印证了他的想法。 毕竟若是题目难度偏高,肯定有学生抬头望天。 这是他两世竞赛观察出来的现象。 “算了,赶紧搞定第三题,然后交卷去试一下外面的美食。” 徐川摇了摇头,注意力重新集中到试卷上。 巴蜀这个地方,他还是第一次来,不过昨天在巴蜀中学食堂吃过的一些美食让他对这个地方的印象还不错。 一所高中就能做出这样的美食,那外面的店子应该味道更正宗一些。 虽然他算不上吃货,但还是挺热衷于尝试食物的。 当然,前提是符合他口味的食物。 那些仰望星空、活蛆奶酪、鲱鱼罐头之类的黑暗料理还是算了。 不过就目前来看,巴蜀本地的食物还是挺不错的。 ...... 三道大题做完,徐川检查了两遍,确认无问题后便提前交卷了。 今年湘南省队的带队老师是星城一中的龚日辉老师,对徐川很熟悉,看到他卡着点提前交卷出来便知道这届的题目可能不是那么难。 顺手递了瓶水,龚日辉笑着问道:“考的怎么样?” “还行,上半场的题目难度并不是很高,看下半场了。” 徐川拧开水喝了一口,接着问道:“龚老师,这附近有什么美食吗?我想去试试。” “巴蜀地带的美食还挺多的,钵钵鸡、川北凉粉、担担面、红糖糍粑、天鹅蛋、三合泥、三大炮、肥肠粉.....这些都很不错。” “这附近出了校门后往右走五百米左右就有一条美食街,你可以去那里看看。” “不过明天还有场考试,还是注意点,别吃坏了肚子。” 龚日辉笑着提醒道,对于眼前的这名学生,他还是放心的,他的舞台在更大的imo上,而不是国内的cmo。 “老师您以前来过这里,这么熟悉?”徐川有些讶异的问道,刚刚龚日辉可是一口气给他推了十几道小吃和美食来着的。 龚日辉笑了笑,道:“我老家就是巴蜀的,自然熟悉。” 徐川哦了一声,点了点头,道了声谢准备去试试龚日辉口中的美食街。 不过还没等他走两步,身后一道声音就拉住了他的脚步。 “川哥你去哪,等等我。” 身后,小圆脸卢天瑞的声音远远的传了过来,他也提前交卷出来了。 徐川其实不太想带他,因为这小正太话真的太多了。 但耐不住纠缠,迫不得已带上了这个尾巴。 “川哥,川哥,你第二道大题,求证集合d(n)={a?biin=ab,a,b∈z+a>b}的什么方法?” “川哥,等会咱们去吃什么?” “川哥,你说咱们等下去吃火锅会不会拉肚子?” “川哥,你说这巴蜀妹妹怎么就不怕冷呢?这都十二月了,还光着腿?” “川哥,.....” 一路上,卢天瑞叽叽喳喳的问个不停,活生生的一本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 徐川表示自己只想找个耳塞将耳朵塞起来,巴蜀妹妹为啥不怕冷他怎么知道,有本事你去问本人啊。 ...... 带着个叽喳不停的小正太在美食街逛了一圈后,徐川回到了集训室。 虽说这小圆脸有点烦人,但巴蜀的美食还是很不错的,有些特色美食也不像流传中的一样全都是麻辣口味,值得一试。 唯一的问题是,这边的豆腐脑居然是酸辣口味的,这对于他来说简直是异类中的异类。 豆腐脑这种东西,必须是甜的! 回到集训室,和其他参赛的队友交流了一下今天考试的内容和经验后,众人便各自回到了寝室睡去。 一夜无话,第二天的考试很快就开始了。 入场检查,试卷分发,徐川检查了一下试卷,脸上的神情顿时就变的极其微妙。 “好家伙,我说昨天的考题怎么那么容易呢,原来难的都集中到这里来了。” 扫了遍试卷上的题目,徐川轻声嘀咕了一下。 和昨天一样,依旧是三道题目,而且依旧是一道几何,一道整数集合,一道函数。 但题目的难度却翻了好几倍都不止。 就连他,在拿到试卷后第一时间脑海中都没有出现具体的解题思路。 相对于昨天的第一道几何三角简单的两个三角图形来说,今天的几何图复杂了何止十倍。 一道几何,题目文字只占据了两三行,但下面的几何图却几乎占据了试卷一半以上的版本。 徐川数了一下,这个几何图一共有四个圆,两个大圆,两个小圆,圆与圆之间像奥运五环一般互相交错着。 而圆中,圆外,还有八个不同的三角形,有锐角三角形、有直角三角形、有钝角三角形这种常见的三角,还有切瓦三角形、勒落三角形这种复杂的三角。 除此之外,还有六道支线横穿过三角与圆,横纵交替,将整个几何图切割的七零八碎。 三角与三角相交,三角与圆相交,圆与圆相切,直线切割,复杂的图形看的徐川都想撕试卷了。 这对于数学竞赛生来说,绝对是噩梦一般的存在。 ....... 第三十一章:竞赛与高考的故事(今天晚上有事,提前发) “这题目出的,真不简单啊。” 拿到试卷后,徐川盯着第一道几何大题看了足足五分钟,才发出一声感叹。 一道平面几何题,几乎将欧几里得几何中的五条公理和五条公设都应用进去了,可以说将平坦空间的几何特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最关键的是,这道题几乎封锁了大部分大学数学会学习的几何知识,无论是高斯小王子的新几何理论,还是波尔约大神的绝对几何和非欧几何都难以应用到这道题目上。 出这道题目的教授,在几何上的成就绝对不会低。 国内的数学家,在几何上成就较高的屈指可数,徐川想了想,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丘老和陈老身了。 不过是这两位大佬出题的概率几乎为零。 丘佬虽然在几何上的造诣很高,现在也在国内,但他的几何成就主要在微分几何上,在平面几何上的造诣并不算顶尖。 而且这位大佬年纪较大,恐怕对于高中大学阶段的几何知识记的也不是那么清晰了。 至于陈老,已经在十年前仙逝了,他出题就更不可能了。 不过这又让徐川想到了国内的另外一个人,陈老的关门弟子‘张伟平’张院士。 这位大佬在08年的时候荣获了科学院院士的荣耀,如今也正值壮年,再加上是陈老的关门弟子,顺理成章的在几何这条数学道路上走了下去,可以说在平面几何上的造诣相当高。 如果是他出题的话,的确能做到这一步。 ..... 事实上,徐川推测的的确没错,今年的imo的两道几何题,昨天的和今天的都是张伟平院士出的。 这位大佬刚好在去年担任了数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的理事。 而cmo的出题老师基本都是从数学会理事中挑选的,14年也就是今年,这位大佬亲自出手编了两道几何,放入了14年的数竞国决中。 结果导致14年的cmo考生全军覆没,四百多人没一个拿到满分的。 与此同时,这位大佬还对其他的考题筛选了一遍,导致今年的cmo成绩一片凄惨,拿到100分以上都没超过一巴掌。 这也导致今年集训队的入队分数从往年的平均八十五分以上直接掉到了六十五分,直接就拉胯了近二十分的录取分数。 到这,这位大佬的故事还没停。 后面他又参与了15和16年的cmo出题,导致这两次的结果同样惨淡无比。 15年的时候,他一道立体几何体就刺杀了当年所有的考生。 21分的题目,全国数百名考生仅有不到一手之数的学生拿到了里面的第一问7分,其他学生都交了空白。 16年的时候,同样是21分的题目,同样一个满分都没有。 满分?在这位大佬手中那是想都别想。 惨就一個字,怎么了得? 再后面,数学会就没让这位大佬出手过了,怕打击参考学子的信心。 不过三次出手,就让他在数竞业内的名声和那位专门对付高考生的葛军葛大佬有的一拼。 参加过这三届cmo的学生,听到这位大佬的名字就都瑟瑟发抖。 ...... “卧虎藏龙啊,这一届的cmo,出题者竟然有这种超级大佬参与其中。” 徐川虽然不确定这道几何体到底是不是出自张伟平院士的手,但出这道题的老师绝对和他在同一水平左右。 这道几何题目,极度考验学生的推导能力和图形观察能力,它需要至少三条辅助线才能准确的推导出所求的角度。 而这三条辅助线都相当隐秘,其中有一条更是夹在两圆相切的位置,要找到这条辅助线,难度相当大。 感叹了一声,徐川拿起量角器在几何图上一比划,确定和自己推测中角度无误后,开始在考题上画辅助线。 这次题目的几何图形太复杂,他就懒得将其复制到草稿纸上了。 其实在几何题目中,有一个相当简便的方法可以确定所求的数值和角度。 那就是返璞归真,直接拿量角器进行测量,不过仅对平面几何有用。 这种方法能解决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几何题。 当然,它也仅仅只是能给你个答案,推导证明过程还是需要你自己的写的。 ...... 辅助线画出来后,剩下的证明对徐川来说就一般了,虽然证明过程比较复杂,但珠峰都翻过去了还担心爬不上泰山吗? 解:根据帕斯卡定理,p,q,r三点共线,因为∠dtf=ac+df/2=ab+df/2=..... 所以延长qk交于bc......得sk/kt=bn/nc..... .......同理,可知△cqn∽△apc,=qn·ab/pb,于是知bn/nc=...... 将△abp绕点a旋转至△acl...... ......可证,∠kip的角度为三十五。 证毕! ..... 手上的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不断的列出一行行的算式,几乎将一整页a4纸大小的答题卡写满,这道几何题才答题完毕。 解题的过程中,二十六个字母几乎全都用上了,还要用a?、a?这样的字符来表示辅助线,可见这道题的难度。 解完第一道题,徐川舒了口气,抬头看了眼讲台黑板上的闹钟,九点三十五。 这是他参加数竞以来,做一道题花费时间最长的一次,花费了整整半个多小时。 不愧是与数学帝葛军齐名的人物出的题目,他都做的这么难,其他的学生估计更难。 想着,徐川扭头看了眼教室。 昨天没出现的情况今天出现了。 一排的学生不是在仰头望天,就是在低头观地。 这些昨天上半场还兴高采烈,感觉今年cmo不是那么难的学子们,今天直接就人都懵了。 数竞国决可没有选择题和填空题,他们想投骰子或纸团瞎蒙答案都做不到。 顶多写一个‘解’。 剩下的,就是一片空白了。 这大抵是‘我上我也行?’ ....... 一道几何题,难住了数百学子,聪明一点的已经绕开它去做下一道了。 不过数竞国决下半场,哪有什么容易的题目。 特别是今年的题目还都被那位张大佬看过了,难度即便是稍逊色与几何,也不会差太多。 花费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徐川有条不紊的完成了三道大题。 仔细检查了两遍确认没有问题后,他提前交卷离开了考场。 这一举动,也算是彻底刺激到了同考场中的其他的学生,有咬牙切齿的,有低头不语的,也有一狠心跟着提前交卷离开的。 毕竟这么难的题目,跟着一起交白卷也正常吧? 反正又不止我一个白卷。 ....... 第三十二章:可能你永远都不知道为啥考试那么难 中午一点半,收卷的铃声响起,四个半小时的下半场正式结束,cmo国决考试正式结束。 徐川和龚日辉等在集训室中,等待着湘南其他的考生归来。 这一点,湘南集训队还是做的比较好的,不管题目会不会做,我都要倔强的坚持到最后一秒。 说不定最后几分钟就来灵感了呢? 不过数学这种东西,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你将一个人逼的长翅膀飞上天了,他都不一定能做出来自己不会的数学题。 “龚老师,要死啦要死啦,这次国决下半场好难啊,我都没时间检查。” 集训室外,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小圆脸卢天瑞吵闹的声音响起。 “擦,你是都做完了,我连题目都没有做完。” “第一道题实在太难了,我就做出来了第一小问。” “别说了,我后面的两道大题都只做出来了前两问,今年的下半场怎么难成这个鬼样啊。” “上半场都还好好的,下半场人都麻了。” “今年的国决,我估摸着顶多五十来分。” “望天!我也差不多。” “我可能就三四十分。” 伴随着卢天瑞声音的,还有湘南其他的学生的声音,随即,一行人出现在集训室中。 “今年的题目的确偏难了一点,不过大家都尽力了就行。” 龚日辉笑着安慰房间中的众人,考都已经考完了,再严厉也没什么用。 而且徐川出来后将题目复写出来给他看了,下半场的题目的确挺难的,四個半小时的时间要全都解出来的确有些为难这群学生。 特别是那道平面几何,他解出来都花了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 至于徐川,那另当别论 自从省集训完后,他就没把这个学生当普通学生看过,以他的眼光来看,徐川的数学能力绝对是职业级的,和他这个专业数学老师都可能不相上下上下。 “川哥,你又提前交卷出来了,你个变态!这么难的题目你都能提前交卷!” 进入集训室后,卢天瑞一眼就看到了站在龚日辉老师旁边的徐川,顿时一脸幽怨。 他勉强才做完了所有的题目,连检查的时间都没有,不知道对错,结果这个变态还是提前交卷出来的,这实在是太打击人。 徐川瞥了一眼小圆脸,没有接话,这要是搭茬了,估计后面就没完没了。 不过提前交卷出来后,他和龚日辉老师将题目和答案都写出来了,这会倒是可以方便队友核对一下。 ...... 数竞国决结束,阅卷工作击紧锣密鼓的进行着。 数学会内,此次参与出题的六位教授和从理事会中调取的另外四名理事一起进行此次阅卷。 十个人,平均一人四十份试卷,一天半的时间就要全部看完,还是很耗费精力的。 毕竟这是数竞国决,尽管一道题目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但很多考生可能会使用一些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思路来做题。 殊途同归,就像校集训队的时候,徐川使用微积分来做解析几何一样。 而每一次的阅卷,阅卷老师都要认真的核对这些学生的答案。 “这届学生不行啊,上半场还好一点,下半场的试卷我都看到了好几个白卷了,唉。” 阅卷组中,几何出题教授张伟平院士摇了摇头在手中的白卷上打了个零,而后叹道。 正在阅卷的评委纷纷抬起来头。 “老张,你有没有想过可能不是学生不行,而是伱出的题目太难了?” “就是,下半场的题目本来是a卷的,结果你硬生生的将a卷里面的三道题全都刷下去了。” “你好意思?下半场那道几何题,我来做都得至少一个小时。” “我看了一下,今年的平均分估计可能不到六十。” “不就是一顿饭嘛,你是真的为难这些学生。” “难吗?我不觉得啊。”张伟平推了推鼻梁上的眼睛反驳道。 闻言,阅卷教室中一排的白眼齐刷刷丢了过来。 一个顶尖数学家,在几何上成就极高的科学院院士来出题为难这群人均不到十八岁的学生,也好意思说不难。 “咦?这个学生不错,下半场的第一题他全都解出来了,而且全都解对了,步骤正确,答案也正确。” “我看看后面,后面两道大题他也都做完了,答案也是对的。” “老张,你失策了啊,这次看来有满分选手了。” 忽的,一位阅卷老师惊奇的呼喊了起来,引来了其他评委的好奇。 今年cmo国决题目的难度大家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第二道几何题,难度说是历届一来几何题中的第一也不过分。 从往年的考生表现来看,今年说不定一个满分都没有,这忽然冒出来个满分选手,大家都很诧异。 一旁,听到有人全解出来了自己出的第二道几何体,张伟平顿时就按捺不住了,放下手中的答卷就走了过来。 “我看看,我看看。” 从另外一名阅卷老师手中抢过试卷,张伟平迫不及待的审查了起来。 好几分钟的时间过去,张伟平才回过神来,长叹一声。 “江山辈有人才出啊。” 一旁凑过来围观的几位评委也纷纷赞叹。 “不错,的确不错,下半场这位学生拿到满分了。” “哈哈哈哈,老张,看来你要一人欠我们一顿饭了。” “我要去聚春园吃佛跳墙和黄焖鱼翅!” 张伟平斜睨了一眼出题组的几个理事,不服气道:“下半场满分不代表上半场也能满分。” “呵,这话说出来你自己信吗?” “就是,摸着你自己的良心问问它信吗?” 闻言,张伟平顿时就泄气了。 的确,这话说出来他自己都不信,下半场最难的三道题这个学生都解出来了,完全正确,满分,没道理昨天上半场更容易一些的题目解不出来。 而且昨天的试卷他们今天已经审阅过了,拿到满分的也有不少。 “早知道题目就出的再难一点了,这次真的亏大了。” 张伟平嘀咕了一句,将手中的答卷还了回去,重新回去阅卷。 所以你可能永远都不知道,为什么这次竞赛或者高考的题目那么难。 或许这只是某个出题组的老师跟别人打了个赌而已。 ...... 第三十三章:CMO唯一的满分 国决下半场考完,剩下的就是等待公布分数和国集名单。 第七天上午八点,湘南竞赛队的考生都集中到了集训室中。 和物竞国决在p大,同时p大举报金秋营并附赠了一场颁奖典礼不同,数竞国决并没有最后的颁奖典礼仪式。 最终的成绩和数竞国集名单由数学会公布到数学会官网上,在早上九点准时刷新出来。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早上九点,蹲在教室中刷手机的众多考生纷纷神情一震。 2014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成绩公布了! 数学会官网显示: 2014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金牌) 1、徐川、男、湘南省、星城一中、高三、总分(126分) 2、张开心、男、白城、p大学附属中学、总分(104.8分) 3、石佳玉、男、巴蜀、巴蜀南开中学、总分(104.5分) ...... 8、卢天瑞、男、湘南省、星城一中、高三、总分(99.98分) ...... 二等奖(银牌) 1、张周、男、明月城、明月一中、高二、总分(74.98分) 2、刘懿范、女、鄂省、黄冈中学、高二、总分(74.86分) 3、...... ....... 三等奖(铜牌) 1、...... ...... 早上九点整,数学会官网上,第30届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的考试成绩和国一、国二、国三以及数竞国集名单公布了。 按照往常的习惯,竞赛获奖者排名由成绩从高往低排。 于是,第一个映入所有人眼中的,便是徐川的名字。 而且是本届唯一的一个满分。 “川哥牛逼!又是满分!” “卧槽!唯一的满分,厉害了,川哥!” “稳啊,川哥,你来数竞这边后就从没丢过分过!” “谁扣了我零点二分啊,我的一百分怎么就这样没了啊!!!我恨啊!” 随着成绩的刷新,集训室中也热闹了起来。 小圆脸的哀嚎,其他队友的赞扬交错混杂在一起,对于徐川,湘南数竞队的其他考生只有羡慕,没有嫉妒没有恨。 当每次集训测试和模拟考试你只能拿到七八十分,但有一个人次次都能拿到满分的时候,次数多了,人就麻木了。 这大抵就是传说中的有人考一百是因为满分只有一百,而你考九十八,是因为你的实力只有九十八吧。 徐川也很开心,因为他进入国集了。 剩下的,就是等待明年三月份再努力一次进入国队了。 当进入国队后,离他想做的事情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现在是2014年底,距离2017结束那场信息战还有两年多的时间,两年的时间,若是能提前帮助祖国破译掉对方的数学规律,能挽救回来多少利益徐川不知道。 但即便是再小,也值得他去做。 可惜的是他没法主动找过去,只能被动的等待上面来找自己。 涉及到信息安全方面的东西永远都是一個国家的核心机密,若是他提前找过去,他无法解释自己是怎么知道这件事情的。 重生这件事太过离奇,而且他现在也还不是未来那个站在物理顶峰的科学家,只是一个高中生。 “快了,再等一段时间就好了。” 盯着手机上的获奖名单,徐川在心中默默的说着。 ....... “川哥川哥,请客!” “对,唯一的满分啊,值得请客吃一顿了!” “请我们吃火锅!” “我要吃麻辣兔头,考试前没敢试来着。” 教室中,当获奖名单公布的热闹过后,一片请客声在人群中响起。 徐川笑了笑,道:“好,晚饭请你们去隔壁美食街吃火锅!” “川哥大气!” “耶!” “爱了爱了!” “麻辣兔兔我来了!” “兔兔那么可爱,为什么要吃兔兔?” “噫!你怎么川里川气的。” 徐川嘴角抽了一下,这大概是他以后一辈子的黑历史了。 决定了,今晚的火锅九宫格!重麻重辣,不死不休! 来啊,互相伤害啊! ....... 闭幕式落下,获奖名单和数竞国集名单公布,各省的考生各回各家。 返回星城的高铁上,湘南数竞队的考生大部分都坐姿怪异。 徐川其实也没点重麻重辣的火锅,但奈何巴蜀地区的火锅杀伤力的确有点大,即便是正常的锅底,也不是一般人能抗的住的。 而数竞国决已经完美结束,巨大的压力过后,大伙都比较疯狂,徐川没点特辣的东西,但这群作死的一个个都什么辣就点什么。 结果今天坐高铁回去就都这幅样子了。 六七个小时的行程结束,众人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熟悉的大红横幅迎接,亮丽祝福挂在校门口和教学楼门口,围观的学生不少,不过经历了物竞后,徐川已经淡定了不少。 回到教室,他椅子都还没有坐热,就被唐高远喊了过去。 “这次数竞冬令营伱拿到满分进入了国集?” 办公室中,唐高远有些不甘心的盯着徐川问道。 尽管这个消息在昨天他就知道了,但他仍然有些不敢相信,他怎么就进数竞国集了呢? 今年cmo唯一的一个满分啊,第二名差了他二十多分,这怎么可能?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唐高远狐疑的看着徐川,这小子的数学能力,什么时候那么强了? 之前没去参加数竞前,顶多也就是个能进入省队的水平,甚至省队都不一定能入。 这入数竞集训队集训了一段时间,居然直接拿到了cmo满分? 难不成宋开济那老东西说的真没错?这小子真是个数学天才? 徐川点了点头,嗯了一声。 唐高远盯着徐川看了半天,接着试探性的问道:“你不会想去学数学吧?” 他有些心累,好不容易将徐川带上了物理这条路,没想到在大学前出了岔子。 心好累,他要是去学数学了,物理怎么办? 徐川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道:“想学,但老师您放心,物理我永远不会放弃,它永远都是我的根,也是我的第一选择。” 听徐川这么说,唐高远一时愣住了,半响才道:“你倒是实诚,骗下我都不会。” 摇了摇头,他叹道:“算了算了,你小子的天赋很高,也很有主见,你想学什么我阻拦不了你也不会阻拦你,不过有句话我还是要跟你说。” ........ 第三十四章:信息安全(三更求月票、追读) “老师请讲。”徐川恭敬的说道。 “你的天赋很好,教书这么多年来,可以说是我见过的第一,但你也知道,人的精力始终是有限的,无论是物理还是数学,将来不管你选择哪一个,我建议你只选择一门深研。” “有时候,两手抓意味着两手都抓不起来。” 唐高远缓缓的说道,对于眼前这个学生,他已经教不了什么知识了。 但一些做人做事方面的经验,他还是可以传授一下的。 他有些担心徐川太过年轻,想要数学物理都要,进而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自己的天赋。 这类的事情,他并不是没有见过。 教书这么多年来,天赋好的学生他也见过不少,这类学生的心气向来都很高,不一定能听得进老师的教诲,最终什么都知道一点,但又什么都不精通是这类人大部分的归属。 尽管也有极少部分的人在不同的领域多处开花,比如陶哲轩那种全才,可这类人终究是少数。 而且即便是陶哲轩,也仅仅是深耕于数学这一领域。 唐高远是真心希望眼前这名学生能在学术这条道路上走的更远一些,他有这个天赋,最重要的是,也有走上这条路需要的努力。 “我会记住老师您的教诲的。” 徐川点了点头,认真的应了下来。 这番话,他上辈子其实听过,也是老唐说的,只不过那是在高考后。 “嗯,去吧,另外多注意一下你之前发的论文状态。” 唐高远说道,又补了一句:“要不你将邮箱的账号密码先给我也行,我先替伱看一下。” “那就麻烦老师您了。” 徐川想了想,没有拒绝唐老师的好意,在纸上写下了自己邮箱的账号密码。 在学校里想要上外网还是挺困难的,整個星城一中估计能上外网的电脑也就那么几台。 ...... 物竞、数竞考完,部分竞赛生回归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中,还有部分则继续集训锻炼。 奥林匹克竞赛仅仅是众多竞赛中的一种,除了世界性的ipho,imo之类的奥赛,还有各大洲、各大区、各大国自己的竞赛。 比如亚洲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公开赛,女子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等这些同样是部分竞赛生的目标。 不过这些竞赛徐川就没有参加了。 他参加竞赛的目的本来就不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名次进入更好的大学,imo是为了信息安全战、ipho则是为了弥补前世未能拿到绝对优胜者的遗憾。 有这两项竞赛,就足够了。 所以参加完cmo和cpho拿到了数竞物竞的国集资格后,他就和部分竞赛生一样,回归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 一眨眼,时间就过去了一个多月,来到了一月下旬,再有几天的时间,高中生就该放寒假了。 若是按照公历来计算,2014年已经过去,现在是2015年。 不过第九区禹夏国有自己历法,现在还处于14年,再有半个月的时间,全国人民又将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年味,逐渐浓烈了起来。 家家户户开始置办年货准备春节团圆。 而在这样喜庆的日子中,某些无人能知的角落中,一些阴暗的东西正在发生。 ...... 明月城。 这里是第九区最繁华的一座城市,也是禹夏国对国际展开的一道门户,无数的人在这里打拼着自己的未来。 但与此同时,这里也潜伏着无数的外来势力,他们可能是某个小区中每天忙着996的白领,可能是街头洗发店中的女郎,可能是前来旅游的游客,也有可能是某些拳师...... 这些乔装打扮的人员在各自身份的掩饰下进行着窃取、刺探、收买或者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的各种各样活动。 当然,有这样的渗透活动,自然也有反向拦截的组织。 明月城、弘口区,日月大学的校园内,部署着第九区明月城信息安全司,借助日月大学中的超级计算机和超算中心,以及来自各地的精锐数学家和解密精英来对各种拦截到的信息数据进行破译。 或许是知道第九区即将筹备春节,又或许是近期有重要行动,从一月下旬开始,第一区亚国的信息传递与渗透活动越来越频繁。 “张院士,这是今天截获到的六十四封加密讯息。” 一名工作人员将手中的u盘和一叠资料递给了眼前一位带着黑框眼镜的中年男子。 “嗯,放那里吧,我这就安排人员进行破译。” 张伟平摘下眼镜,捏了捏鼻梁,神色有些疲敝。 “麻烦您了,我在门外等候,有什么需要您随时呼唤我就行。” 工作人员将手上的东西放到了桌上的东西放到了桌上,转身轻轻带上了实验室的大门。 “各位,我们工作来了。” 揉了揉有些酸涩的眼睛,张伟平重新带上了眼镜,拍了拍手,将实验室中正在休息的其他数学家唤醒。 十几名数学教授和解密精英起身,分别接过资料各自忙碌起来。 一封封的加密通讯从这些人手中源源不断的破译出来,继而被送出去。 长达近六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过后,六十四封加密讯息终于破译完成。 完成手中的工作后,一名中年男子拿起桌上的保温杯喝了一口温热的茶水,走到了张伟平身边。 “老张,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我们迟早要被拖垮的。” “我知道,我知道。但我们暂时也没有办法,只能人工破译。” 张伟平揉了揉太阳穴,有些无奈的接着道。 “今天对方又换了一种全新的加密算法,我们根本就来不及将数学模型做出来。” “但这根本就是在耗费我们的精力,你看看今天破译出来的讯息都是什么鬼!” 一名中年教授气愤的骂道,伸手拿起一张破译出来的纸卡,上面写着: “圣地亚哥今天居然下雪了,那该死的游戏又刀了。” “这工作实在太无聊了,为什么要遛狗?” “我家猫今天将咖啡弄我键盘上了,e键都坏了,我没法快乐了。” “哦,我的上帝,我真想踢一下暴雪那些开发师的屁股,这破游戏好多bug。” ....... 第三十五章:光明下的阴影 看到方方正正的小卡片,张伟平苦笑了一下,他也没办法。 这场信息战,毫无疑问他们是处于劣势的。 像今天这样,破译出来的加密通讯都是垃圾信息的,只不过是过去几个月以来中最平凡普通的一天罢了。 尽管有时候能破译出来一些有用的信息,但其实相对于对方的行动速度来说,已经迟了。 就像今天,今天拦截到的加密信息一共有六十多封,他们将这些信息全都破译出来花费了六个多小时。 六个多小时啊,对方想干什么都干完了吧。 张伟平知道对方手中肯定有一個数学程序,可以通过仪器设备来加密和解密这些信息,但他们没有,目前还只能通过人工来进行破译。 最初还好,拦截破译出来的一些信息还算有及时性,帮助上面逮到了一些老鼠。 但没几天对方就察觉到了他们拦截到了加密通讯,然后就开始恶心人了。 各种各种无用的信息开始大量传递,但偏偏这些信息中偶尔夹杂着一两条有用的信息。 谁也不敢去赌今天的拦截信息里面到底有没有有用的信息,只能一封封的进行破译。 而随着对方的活动扩增,加密通讯的数量越来越多,他们破译需要的时间也越来越多。 等到情报破译出来后,事情往往就发生了。 这是一场猫鼠游戏,只不过他们是老鼠,无情的被对方戏弄而已。 一次又一次,谁都会被影响心态。 “我们需要更多的样本,需要更多的数学教授和数学天才来帮助我们找出更多的数学规律,来设计出一个数学模型。” 实验室中,一个稍显年轻一些数学教授说道。 张伟平摇了摇头,道:“之前测试过了,能在短时间内破译出一道加密讯息的人不多,很多人的研究方向并不在函数和算法这一块。” “而且目前我们抽调不出来太多的数学教授和数学人才,毕竟大家都有自己的任务和科研,所以我们能用的人就这些了。” “唉。” 之前提问的人叹了口气,不再说话。 “我们需要培养一批这方面的数学家出来,信息安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太重要了。”有人忍不住说道。 “怎么没有?国内大学每年那么多数学生,就水木和p大每年都有上千名,但也要能留.....” 有人忍不住反驳道,但话只说了一半,忽的意识到了什么,瞬间住口不再说。 这话一出,整个实验室中顿时安静了下来。 国内的确不缺数学天才,这是肯定的,毕竟十几亿的人口摆在那里,就算是一万个人中出一个,也能够诞生十几万的数学家。 但如今尚且还留在国内的顶级数学家和数学天才的确不多。 就像刚刚所说的一样,光是那两所顶尖大学每年都能培育出来上千名数学天才。 只可惜绝大部分能在数学这条路上走下去的数学天才都走向了国外,能回来的,不到百分之一。 当然,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想法不一样,所追求的方向也有所不同,这些并不能责怪他们。 而且顶尖大学的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也并不止是国外的空气更新鲜。 某些制度的确该引人深思了。 无论是教育环境、制度、亦或者是学术领域的晋升体系,还是对国家队科技人才和基础科学的重视程度,都有较大的缺陷。 有些时候,钱不是万能的,但至少你得不让这些人才为了钱发愁。 张伟平摇了摇头,将脑海中的一些想法抛了出去。 国家太大有时候也是一个缺陷,有些东西改变起来实在太难,不是一个两个人能做到的。 不过说到培养人才,他脑海中却忽然闪过一道身影。 “去年数竞国决的那个拿到了满分的学生。” 去年的数竞国决考完后,张伟平查了一下从他手上拿走了满分,并坑的他输了两个月工资和奖金的学生的资料。 他发现这个叫徐川的学生是个真·天才,不,或许用‘变态’来形容更合适一点。 至少他从没有见过这么牛逼的高中生过。 同时参加物竞cpho和数竞imo,拿到两项竞赛的第一,不仅是第一,还都拉了第二名几十分,简直离谱。 今年的物竞,要不是实验被扣了一分,和数竞一样也是满分。 数竞拿满分的他见过不少,但还能同时在物竞上拿到近乎满分的,自从这两门竞赛开办以来,这还是第一个。 准确的来说,这变态原本是学物理的,今年才开始参加数竞。 数竞只是他顺带的,可能觉得有意思才来。 “或许能改变一下思路,将这些加密讯息的题目拆开,将其中的一部分放到数竞国集培训、国内的大学建模比赛以及大学生数学竞赛这些竞赛里面去。” 张伟平想着,思考着这种方式是否可行。 对于一个普通高中生和大学生来说,要做出这种用于数学加密的规律题难度不亚于登天,但如果将其拆解开来,放入这群能杀入数竞决赛和建模比赛的学生中,还是有一点的可能的。 至少对于那个害的他输了两个月工资和奖金的变态来说应该没什么问题。 一方面既能培养函数和算法这方面的数学人才。 另一方面,也能收集到一些数学规律和资料信息,这可以提供一些这次数学建模的基本资料。 ....... 第三十六章:回家过年 为这次的信息安全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破译对方的加密讯息张伟平从没放弃过。 因为无论是函数还是算法,都有无数种变化,如果是单纯的靠人工来进行破译计算,这是远远不够的。 信息这种东西,首要的就是实时性。 特别是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及时破译出加密讯息,那就没多少价值了。 因为即便是后面破译出来了,人家的活动和信息传递早就完了。 但对一个未知的数学规律进行建立数学模型,可没那么容易。 想要建模,首先要了解这个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建模目的,搜集必需的各种信息,尽量弄清对象的特征。 而后再根据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合理的简化,用精确的语言作出假设。 再根据所作的假设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利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和适当的数学工具,构造各個量间的等式关系或其它数学结构。 平常为一个问题建立数学模型都挺难的,更别提第一区那边特意设计出来的加密手段了。 他们需要更多的资料和数据。 而且正如刚刚的同事所说,培养一批信息安全方面的数学家是一个大国必备的。 二十一世纪,早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了,各种算法和加密程序对于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不过将这些由加密讯息中解析出来的函数和算法题目放到数竞国集、建模比赛这些集训中去的话,会影响集训效果的。” 想到这,张伟平微微皱起了眉头。 无论是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还是建模比赛,学生参加这些竞赛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在这些世界性的竞赛上拿到一个好名次,从而能有机会进入更高的平台学习。 他不能为了信息破译这事而去耽误这些学生的前程。 “看来这个办法行不通了。” 张伟平摇了摇头,将脑海中的想法暂时放下,准备收拾一下资料离去。 身边一名数学教授看到他呆愣了半天,好奇的询问了怎么了。 张伟平将自己的想法说了一下,这名数学教授诧异的看了他一眼道。 “嗐,我还以为是什么事情呢,你将国集和建模竞赛的培训时间延长一段时间不就行了。” 张伟平愣了一下,猛的拍了一下手:“我怎么就没想到呢?这办法完全可行啊。” 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的集训时间一般来说都在每年的三月份。 由数学会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集训时间为十五天,也就是半个月。 半个月的时间,进行两次筛选,将原来的六十名集训种子变成六名国队,然后再集训这六名种子去参加imo比赛。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不会耽误其他学生进行参加高考。 因为除了国集成员集训外,每年的国集和两大顶尖高校的金秋营一样,其实是可以自主报名付费参加的。 报名条件设定在每年数竞国决的国二,且需要交纳一定的国集培训费用。 毕竟吃住都由数学会奥林匹克委员集中操办,还是需要钱财的。 虽说要付费,但这对于那些没能进入国集的竞赛生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 如果他们在国集的训练与考试中拿到了优异的成绩,也有可能会被顶尖的大学看上并录取,并且还能高考加分。 这对于某些专心投身于竞赛,但考试失利的同学来说算是所谓的复活赛了。 至于六十名集训种子,是不用交纳费用的,由数学会出了。 所以延长一段时间的国集训练时间的确是个可行的办法。 不过得考虑和计算好需要延长多久的时间才能不耽误集训效果。 ...... 星城,市一中。 原先热闹的校园这两天有些清冷,高一高二的学子已经离开,只剩下高三的学生还在坚持着。 不过今天已经是最后一天了。 当每个班的班主任交代完放假的事宜后,教室中顿时响起了一片欢呼。 哗啦啦的人流背着书包冲向各自的宿舍,徐川也不例外,他快小半年没有回家了。 整理衣服书籍,背上书包,带上一口黑色的行李箱,他坐上了前往岳县的大巴。 一路上颠颠簸簸,花费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大巴终于停在国道边上。 徐川下车,望着村口新修建起来的水泥路,心中有些激动,也有些忐忑。 水泥路边熟悉的建筑和农田似乎从未变过,一直都是记忆中的那副模样。 拖着行李箱,徐川深呼吸了一口气,踏上了回家的道路。 一路上,不时有正筹备过年或在门口晒太阳的村民和他打着招呼,笑问未来的大学子回来了。 徐川一一回应着,不多时,他便已经走到了家门口。 熟悉的水泥地坪上,一个中年的妇女正蹲在水井边忙碌着什么,似乎是感应到了什么,她抬头四下看了看,随即惊喜了起来。 “川儿!”妇女惊喜的站起身,在衣服上抹了抹手上的水渍,瞳孔中浮现出一抹惊诧的喜悦。 “妈,我回来了!” 徐川喊了一声,眼眶中有隐隐的泪花,相隔数年,他终于又一次看到了父母,又一次亲身站在了他们面前。 “你这孩子,怎么回来也不提前打个电话呢?” 吴莲兴奋的抱怨了一声,不由分说的从徐川手中抢过了行李箱的拉杆,转身朝着有些老旧的红砖瓦房的二层小楼大声喊道:“老徐,老徐,赶紧去买条鱼买个肘子回来,你儿子回来了。” “嗯?川儿回来了?” 二楼阳台上,徐建国弹出了个脑袋惊喜的看了过来,头发上还沾着一点木屑,似乎正在修理什么东西。 “爸。” 徐川抬头喊了一声,立刻就得到回应,与此同时,阳台上另一个小脑袋冒了出来。 “哥,你回来了。” 徐晓在阳台上探出个小脑袋出来兴奋的喊了一声,而后便是咚咚咚的下楼声,冲过来抱住了徐川的手臂。 “晓晓放假多久了?”徐川笑着摸了摸小妹的脑袋,这个小时候一直就黏在自己屁股后面跟屁虫也已经长大了。 “快十天啦,老哥你长高了好多啊,打激素了吗?” 徐晓抬头看着已经快比她高了一个脑袋的徐川睁大了圆溜溜的眼睛,感觉有些不可思议。 明明上次见面两人都没这么大差距来着。 ....... 第三十七章:论文刊登 “你这傻孩子,怎么说你哥的呢?” 身边,徐建国也下来了,正好听到这话,忍不住拍了一下徐晓的小脑袋,又笑着看向徐川。 “嗯,的确长高长壮了不少。” 看着眼前已经快和他差不多高的徐川,徐建国欣慰的点了点头,这小子从小到大身体都挺瘦弱的,家里想方设法给他补都没用,怎么吃都长不胖,没想到这次回来居然壮实了不少。 徐川也笑了笑,捏了捏徐晓那还带着一丝婴儿肥的小脸,他现在每天都会跑上几公里,再加上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自然窜的快。 “哥,听我们老师说你在数学和物理奥赛上都拿到了满分?有什么奖励吗?” 一旁,徐晓挣脱了徐川恶作剧的大手,好奇的问道。 “嗯?你怎么知道了?” 徐川有些讶异,重生回来他虽然给家里打了不少的电话,但从没说过竞赛的事情。 “当然,我们老师可是拿你当例子教导我们的。而且现在学校里都还挂着有关你的横幅呢。”徐晓兴奋的说道。 “还有还有,我们班主任说等伱回来了,要请你去给我们演讲......” 徐川有些汗颜,不就是两个国一吗?这横幅都挂到中学来了是什么鬼? ...... 晚饭相当丰盛,也相当热闹,久别重逢的喜悦在整个小家中洋溢,时不时还有乡亲邻里过来串门和拜访。 第一个从乡县直接考入省城的学生,在不大的小乡村中,在所有的乡亲百姓看来,这是注定的大学生。 虽然这年头大学生已经不是那么值钱了,可一個能考上水木和p大的学生哪怕是放到整个县里,依旧相当稀罕,十年都难得出一个。 前几年隔壁乡上一个考上了水木大学的学生还被县里奖励了十万块钱呢。 自己的孩子读书耗钱,别人家的孩子读书挣钱。 真是让人羡慕。 ...... 日子慢悠悠的过着,过完年,祭完祖,走完亲戚,很快就又到了开学的时间。 “哥,今年我就要中考了,下半年我就能去星城找你玩啦!开心不!” 临别时,徐晓替徐川抱着个书包笑嘻嘻的问道。 徐川笑了一下,没忍住打破了她的幻想,道:“今年下半年你哥我要上大学了,应该就不在星城了。” 闻言,小丫头人顿时就傻了,她一时没想到这茬。 “加油吧,大学有四年,后面还有研究生和博士,我在大学等你!” 徐川笑着摸了摸徐晓的脑袋,将她的一头秀发弄成了鸡窝。 徐晓皱了皱小鼻子,哼了一声,一副别看不起人的样子。 徐川笑了笑,道:“等你考上高中,老哥我亲自送你一部手机和一部电脑,你想要哪个牌子的随你挑。” “真的?” 徐晓睁大了亮晶晶的眼睛,希冀的看着徐川开始卖萌。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你老哥我什么时候骗过你?” “老哥你真好!爱你!摸摸哒!” 徐晓兴奋的一蹦三尺高,凑上来就在徐川脸上亲了一口。 徐川摇摇头,没有在意。 ...... 国道边,前往星城的大巴到来,和家人道别后,徐川再一次踏上了星城。 在家里的日子很安逸,也很舒心,但他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高三下半期正式开学,清冷的校园再一次热闹了起来。 徐川来到教学楼,找到唐高远,给他拜了个晚年,递上了从家里带过来的腊肉。 老唐笑呵呵的接了,如果是其他的学生,他大抵是不会要的,不过这个学生,他还能拿出去炫耀一下。 而且他也有个好消息要告诉徐川。 从抽屉中摸出一份全英文的期刊,老唐递了过来,笑道:“你的论文过审了,已经刊登了,在第十九页。” “这么快吗?”徐川有些讶异。 “其实在上个月就已经刊登了,只不过上个月正在过年,我也没收到消息。” 老唐笑着道,他没在《物理学进展》上投过稿,不怎么清楚《物理学进展》的效率,以为是正常的。 听到老唐这么说,徐川更惊讶了,西欧那边的《物理学进展》什么时候效率这么高了? 他记得上一次给对方回馈版权授权协议书是在十月底吧? 现在才二月初,满打满算,也才三个月的时间,上个月就刊登了,也就是说两个月的时间这篇论文就通过了终审,就算是他的论文没什么需要修改地方,这效率也有点快啊。 从老唐手中接过期刊,徐川翻了翻,虽说不是中文的,但看懂英文期刊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事情。 期刊的第十九页上,果然刊登了他之前投稿的论文,占据了四页版面。 《计算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粒子之间的典型距离l与粒子数密度n之间函数关系的优解法!》 《物理学进展》修改了一下原本的标题,将原本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粒子之间的典型距离l与粒子数密度n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种计算方法》修改为了‘优解法’,并附带了一个感叹号。 这可谓是相当高的评价了,让徐川都感到惊讶。 审核编辑帮忙修改论文的东西其实是一件很少见的事情,绝大部分情况下,期刊的审核编辑是不会去动投稿者的论文的。 如果哪里有意见,一般都是标注出来发邮件反馈回去让投稿者自己进行修改。 审核编辑擅自修改论文内容,是会涉及到版权和学术纠纷的。 当然,像现在这种修改一下标题的形容词,并不是什么问题,相反,这种用词对于投稿者来说是一种相当高的夸赞了。 期刊中,不仅仅是标题,审核这片论文的卡尔·埃尔维斯·威廉教授更是毫不夸张在期刊中表示了自己对这片论文的高度赞扬。 认为这是目前计算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粒子之间的典型距离l与粒子数密度n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最优秀解法。 虽然徐川并不认识这位卡尔·埃尔维斯·威廉教授,但对于他的夸赞,还是挺受用的。 毕竟没人会不喜欢别人夸自己。 ....... 第三十八章:提前一个月的数竞国集 重生回来的第一篇论文顺利登录期刊,徐川还是挺开心的。 “唐老师,这份期刊我能带回去看两天吗?过两天还回来。” 浏览了一下手中的期刊,他朝着唐高远问道,在这上面,他看到了一些挺有意思的东西。 “拿去吧,一份期刊而已,我这里还有一大堆,你想要随时可以过来拿。” 唐高远摆了摆手,指着角落中一堆各式各样的期刊资料说道。 星城一中是湘南的顶级名校,虽是个高中,但每年都会订阅不少的期刊,像自然、nature、物理这些期刊基本都有订阅,毕竟学校里面顶级教师还是有不少的,有些还有自己的课题,也算是学校给老师的福利之一。 不过看这些东西的人很少,所以大部分都堆积在储物室和办公室里面了。 “谢谢老师。” 徐川道了声谢,带着期刊起身离开,不过还没等他走多远,就被人喊住了。 “诶,徐川,等等,找你有事。” 听到声音,徐川停下脚步扭头看去,是数竞的带队老师龚日辉。 “龚老师。” 看到来人,徐川停下脚步打了个招呼。 “我找你半天了。” 龚日辉笑着迅速走了过来,接着道:“数学会那边有通知,今年的国集时间提前到了三月一号,在禹航第二中学的滨江校区进行集训。” “而且时间方面也延长了十天,从三月一号开始集训,截止到三月二十五号结束。” 徐川点了点头,集训时间长短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关系,反正高考对他来说并不是问题。 “不对,有关系。” 蓦的,他想起了物竞国集。 今年的数竞集训时间提前且延长了,和物竞集训凑一起去了。 15年的物竞国集徐川有记忆,是从三月一号开始训练到三月十五号,时间也是半个月。 而数竞国集这边,他之前查了一下,一般都是三月十五号左右开始,集训到三月底。 原本两边他都可以周转全程参加的,现在好了,物竞数竞国集训练时间凑一起去了。 这下徐川有点头疼了,今年的数竞怎么突然就提前了呢? 想了想,他开口道:“龚老师,我这边今年三月也得参加物竞的国集,时间方面会有冲突。” 闻言,龚日辉愣了一下,也有点头疼了起来。 这小子原本可不是学数学的,他原本的主学是物理,参加物竞ipho才是他的本来目标。 而且物竞是他参加了三年的,去年就拿到了ipho的银牌,成绩好的不行。 谁也没想到去年他参加一次数竞,就直接干到了国一,还拿到了去年cmo冬令营唯一的一個满分。 这样的成绩,入数竞国集自然是毫无疑问的。 但他物理也不差啊,去年cpho国决差一分满分,同样甩了第二名几十分,入物竞集训也毫无疑问。 可两支国集都入了,而且今年的国集时间还撞一起了,这就有点尴尬了。 来数竞国集训练吧,一个无论是从成绩还是表现来说今年都稳拿一枚金牌的学生要是因为参加了数竞集训而导致错失了金牌,物竞那边会骂娘的。 但不来数竞集训,去物竞那边的话,他也不甘心啊。 凭啥啊? 物理天赋好是没错,但数学天赋也不差啊,而且甚至更好。 这小子去年可是第一次参加数竞来着,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学习就能在去年cmo唯一的一个满分,好好训练一下今年在imo上也大概率能拿到金牌啊。 毕竟cmo的试题难度向来都是朝imo看齐的。 从往年的经验来看,能在cmo上拿到国一,在imo上的成绩也不会差。 头大啊。 “你这个有点麻烦了啊。” 龚日辉也有点头疼,倒不是徐川的实力不够,而是同时入两集训队这事,有点两边都不太讨好的感觉。 以前也不是没有人同时入过数竞和物竞的双国集,那时候大家都抱以厚望,希冀能在imo和ipho上同时拿到奖牌,但后面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 前后几名同时入选数竞国集和物竞国集的队员都折戬沉沙了,没有一个在数竞或者物竞上拿到过奖牌。 同时入选数竞物竞国集就像一个‘魔咒’一样在诅咒着学生。 不过这也正常,能理解。 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数学和物理在各类竞赛中的难度一直都是前一前二,且两者的差距还是挺大的。 学了这个,自然就很难有精力去学另外一个了。 所以数竞和物竞国集的指导老师都不怎么喜欢自己队伍里面有三心二意的学生。 倒是数学竞赛和信息竞赛这两个有点相辅相成的意思,同时入这两门竞赛国集的学生还是有一些的,拿到奖牌的也有。 “你是怎么想的?和省集训一样两边跑还是专心学一门?” 想了半天,龚日辉也没想出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只能询问一下徐川自己的想法。 “两边跑吧,第一周去数竞,第二周去物竞,第三周再回数竞。” 徐川想了想,给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大抵是最合适的了。 和物竞相比,数竞他的确参加的较少,多花费一点时间也正常,虽说这样一来物竞国集的集训老师会意见,但他相信自己能搞定。 毕竟去年就入过国集,知道哪位老师的性格。 “这样两边的老师可能都会有点意见,你要拿出伱的真本事去征服那些个老家伙们了。” 龚日辉笑了笑说道,徐川的数学物理能力他丝毫不怀疑,只要保持目前这个水平,在imo和ipho上大概率都能拿到奖牌。 “嗯,我会尽力的。” 徐川点了点头,数竞那边他不清楚培训老师是个什么性格,但物竞国集这边他清楚,实力为尊,只要你有足够的实力,一切都好说。 不过他这边还有个麻烦点。 那就是数竞国集在禹航第二中学滨江校区,而物竞国集在秦淮三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这两地方可不同一个城市,他得坐高铁跑来跑去。 好在这两城市的距离并不算太远,高铁个把小时的时间。 要是数竞在禹航,物竞在北漠那就坑爹了,坐飞机都得大几个小时。 ...... 第三十九章:超高强度的国集训练 禹航,明圣湖,徐川眺望着一湖碧水。 安静的湖面宛如一面翡翠镶嵌着的宝镜,映着天、映着云、映着桥、映着人..... 三月初春,明圣湖还带着一点寒意,但湖边的杨柳已露新芽,展露出了一抹嫩绿,一如古人之词‘细柳织烟丝易,青屏拂鸟影难留’。 徐川这还是第一次来西湖,这个季节过来旅游的人并不算多,但美景如画,能洗涤心灵。 柳枝吐芽,三潭印月,美景和烟火连接着仙境与人间。 不过并未享受多久,身边就有人打破了静谧。 “川哥川哥,你说许仙的胆子到底有多大啊?居然敢玩蛇。” “川哥川哥,你说法海他是不是喜欢他家的白娘子?不然怎么会囚禁她那么久?” “川哥川哥,这苏杭妹妹也不怕冷的啊,三月初就光着腿穿裙子了。” “川哥川哥,你说这湖水深不,能淹死人不?” “......” 过了一个年,小圆脸卢天瑞丝毫没有任何的变化,依旧是那本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 和上次在巴蜀不同的是,这次同行的还有国集的其他成员,小圆脸的一些问题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许仙算啥,宁采臣才是真勇士。” “法海爱的是小青!” “他爱個p的小青,他爱的是许仙,囚禁白娘子只不过是为了和许仙双宿双飞而已。” “话也不能这么说,法海表示我都要!” “法海囚禁了白娘子二十年,二十年,该办的事情都办完了吧?” “许仙惨啊,二十年,孩子最少都十八了(?_?)” “......” 徐川瞥了一眼这群人,许仙和宁采臣算啥,孙悟空他爹才叫一个牛逼。 ....... 游览完明圣湖,一行人回到了禹航二中。 对于参加国集的学生来说,悠闲的时光是难得的,国集和省集、校集不同,国集每天都会讲不少的东西,会将高中知识从头到尾全都梳理一遍。 而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知识点都会出题考验,进而一步一步的筛选出最强者。 简单的来说,就是每天晚上都有试卷做,一直做满十五天,然后从中取成绩最好的六个人组成国队。 虽然也有破例的情况,但国集选人,大致就是一个这样的路径。 翌日,清晨八点,六十人的数竞集训队在大礼堂中完成了首次的集合。 台上,数学会理事张伟平院士看着台下的学生,那还有些稚嫩的脸庞,却承担着未来的希望。 这六十人,是从近千万的考生中筛选出来的精英,如果不出意外,在未来,他们将在各自的领域发挥自己的光芒,为数学为国家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但现在,决定他们命运的时刻,才刚刚开始。 清了清嗓子,张伟平拿过桌上的话筒:“很高兴能在今天和各位同学坐在一起,也很高兴能带领这届数竞国集。” “能从数次数学竞赛中脱颖而出站到这里,各位的天赋和努力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但这还不够,远远不够,不是所有人都能进入国队代表国家出战,在接下来二十五天的时间,你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将被淘汰。” “而剩下的六人,将承担为国争光的使命,将在今年七月去和来自其他国家的最强学生一起在考场上厮杀,去争夺那金色的奖牌!” “这是荣光,也是责任。” “机会摆在你们所有人面前,对你们每一个人都公平,但它需要伱们用最大的努力去争取。” “加油吧,各位少年,你们是祖国的未来!也请让祖国看到你们的未来!” ...... 简短的讲话过后,紧张而又刺激的数竞国集正式开启。 六十位国集学生集中在一个大教室中,一位几何领域的教授站在了讲台上,开始针对几何领域的知识进行强化教导。 一般来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的竞赛范围包含几何、代数、数论、组合数学四大类考点,不过有时候也会考一些概率,但考试会出的所有题目均不超出公认的中等数学范围。 对于第九区禹夏国来说,这四大类每一类都安排了一到两名的专业教练进行指导和强化。 这位教导几何的何教练,一讲就是一上午。 从结束会议九点开始,一直到中午十一点四十,两个半多小时的时间,只在中途给了学生十分钟解决个人生理需求的时间。 剩下的时间,全程都在讲解各种几何知识点,从最基础的基础开始,然后难度一直往上攀升。 这位何教授讲解知识的速度相当快,一本专用教材,一上午的时间他就已经翻了接近一半。 颇有钱老当年上课的风范。 反正就是我讲我自己的,你们能听懂和吸收多少,那我不管。 中午,十一点四十五下课,一个半小时的吃饭和午休时间,下午,换上了一名新几何教授,开始针对上午何教授讲解的几何知识点进行出题、测试和讲解,算是巩固。 国集的训练强度非常大,但要说它是填鸭式的教育吧,下午又有老师给你讲解和巩固上午学过的知识。 但要说不是填鸭式教育吧,这一天下来,不,或者说一上午下来,要学的东西差不多是高中一年一小半学期的。 原本三个月学习的知识,现在全部在一天内塞进你的大脑中,这比魔鬼训练还魔鬼训练。 第一天下午,就有一名体质稍弱的学生直接扛不住这种拿管道捅你脑子里面,像给朗德鹅灌输饲料一般的知识灌输方式而晕了过去,被时刻待命在外面的医护人员抬了出去。 等到下午六点,魔鬼一般的集训才结束,身心具惫的几十名集训队学生终于吃上了一口热乎的饭菜。 湘南这边,除了徐川、卢天瑞以及少数几个去年就参加过集训的学生外,其他学生人都已经傻了。 这些第一次杀入国集的竞赛生,哪里遭受过强度这么高的训练,校集和省集的强度,连这个的三分之一都没有。 虽说很多几何知识都是以前学过的,但要跟上那位何教授的讲解速度,难度是真的大的雅痞。 ...... 第四十章:国集测试与额外加分 “川哥,物竞那边的集训强度也这么高吗?” 食堂中,小圆脸卢天瑞一边扒拉着饭菜一边好奇的问道。 今天他已经观察了一整天了,却发现徐川一点异样都没有的样子,强度这么高的集训仿佛压根不存在一般,下午的巩固也能轻易的解出每一道高难度的题目。 徐川笑道:“物竞国集的强度没数竞这边高,那边经常要做实验,所以有更多的时间休息。” “那我怎么感觉你怎么一点事都没有?这强度还不够吗?” 卢天瑞砸吧了一下嘴问道。 “还行吧,感觉并不是很难,正好可以巩固一下一些基础知识。” 徐川回道,今天的集训强度虽然高,但其实讲解的几何知识并不是多么高深,反而是一些较为基础的东西。 不过这种讲解方式对他来说反倒是异常适合。 而且在他看来,这种训练方法其实相当不错。 对于这些能进入国集的竞赛生来说,基础的东西都是已经学过的,但并不代表这些基础的东西就不需要再学习了。 相反,越是基础的知识,其实重要性就越高。 正如所有的数学都是从1+1=2演变而来,那些基础的公式和知识也一样,它们是复杂数学问题的房梁与道路。 所有的数学问题,都是由它们一步步推衍变化而解决的。 听到这个回答,卢天瑞嘴角抽动了一下,幽怨的看了一样徐川后埋头吃饭,他不想说话了,又被打击到了。 就不该问这个变态的! ....... 吃过晚饭后,就是所谓的测试时间了。 一张试卷,三道题目,两个小时,时间到点就准时收卷,试卷内容是今天讲解的知识点。 这张试卷的分数,将成为国集成员是否能入国队的关键之一。 高强度的训练,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扛得住,特别是那些第一次杀入国集的学生。 第二天一早,又有一名学生倒下,高烧三十八点九度,被紧急送往医院挂水。 医生说他是压力过大,用脑过度导致的高热惊厥,需要休息最少一周的时间。 简单的来说,就是大脑这個cpu长时间超载运行扛不住了,直接宕机了。 休息一周,可以说这名学生已经和国队无缘了。 目睹这一切徐川有些感叹,搞科研的,果然还是得要一副好身体啊。 明天开始从晨跑三公里加到五公里吧。 ...... 第一天几何,第二天讲函数,第三天依旧讲函数。 第三天上午的主讲老师是数学会的理事张伟平院士,一个科学院的院士来给一群高中生讲课,不得不说,imo在国内还是很受重视的。 风格和第一天、第二天截然不同。 无论是第一天几何的主讲教授还时第二天的函数老师都恨不得一天就将一本书翻完,但第三天的张院士讲课却是慢条斯理的,语速不快不慢。 但他所讲的内容,却并非基础,而是高难度的函数套用解法与狄利克雷函数关系之间的转变。 这让众多的集训生一时半会有些摸不着头脑。 特别是去年就已经杀入了集训队的高三学生,他们更是迷惑,不懂今年这是个什么套路。 正常来说,函数部分应该也是从基础开始的,从基础推进,将高中知识点巩固,去年就是这样的。 但今天的课程却很奇怪,深入了大学高数中的狄利克雷函数知识。 狄利克雷函数是高中的内容没错,但高中并不怎么深入学习。 只有等到大学学高等数学后,狄利克雷函数才会被重视,往年的imo竞赛题目,也一般并不怎么考这一块。 不仅白天的讲解,晚上的试题也特别有意思。 讲台上,张伟平将手中的试卷分发了下去,接着道: “今晚的测试没有时间限制,且测试分数不计入国集总测试分数中,但能在十五分钟内完成这三道数学题的获得额外的五分奖励,能在半小时内完成这三道题目的同学将获得额外的三分奖励。” 这话一出,教室中都有些喧哗了,一个个摩拳擦掌的准备迎接挑战! 额外的五分! 这对于集训队的成员来说很重要了。 要知道每天晚上的试卷总分也就十五分,题目的难度相当高,并不是每个人每一天都能拿到满分的,或许多了这五分,就能挤上国队了。 ...... 将试卷分发下去后,张伟平院士端着个保温杯一边小口小口的抿着茶水,一边紧张又有些期待的看着教室中的做题的学生。 今天的课程,原本并不在国集的训练中,讲解的知识和题目,大都是从之前信息战破译加密讯息中拆解出来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和挑选出有这方面天赋的学生,重点进行培养。 国集的训练延长十天,为了的就是这个。 而在这群学生中,最让他期待的就是徐川了。 不知道这个在去年cmo上拿到满分的选手,能有怎么样的表现。 ...... 教室中,徐川已经拿到了今晚的试题。 三道题目,全都是狄利克雷函数的变形函数,难度相当高。 第一道题目与复合函数相结合,求根数量;第二道题目与圆锥曲线相结合,求证光线反射点;第三道与数列相结合,求...... “这题目,出的挺有意思的,这奖励分恐怕不是那么好拿的。” 徐川饶有兴趣的看着手中的题目,三道题目虽然类别不同,但似乎是从某一道大题中拆出来的,因为题目的一些数值都没带修改的。 从题目的难度来看,国集的这些学生想要做出来大部分还是能做到的,但是要想拿到这奖励分,可能就少数几个能做到。 毕竟有时间限制。 不过对他来说,十五分钟内要做出这三道大题并不难,甚至都用不了十分钟的时间。 ....... ps:投资过百,晚上八点有一个加更,求推荐票,求月票!求追读!求打赏! 手里还有投资名额的大佬可以点点投资啊 第四十一章:做题(投资过一百加更,三更求票求追读) 考试有分不拿,在徐川看来那是王八蛋才会干的事情。 每一次考试能拿到的分,他都会尽自己的力去拿到。 检查完题目后,便下笔了。 没有用常规的高中解题法,徐川从狄利克雷函数出发,将d(x)=lim(k→∞){lim(j→∞)cos(k!πx)2}转向大学的狄利克雷积分,而后再求解。 他没有用常规的方法来做这三道题目,因为狄利克雷函数的性质相当特殊,它的图像以y轴为对称轴,是一个偶函数。 它是分析学中的一种构造性函数,有着许多特殊的性质,比如它处处不连续,处处极限不存在,不可黎曼积分等。 这种函数一般应用在数学分析、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复合函数等领域,用于构造出一些反例来判断一些数学猜想,数学命题的真伪。 用常规的方法来解这道题目,需要书写的答案会很长,各种公式变化相当麻烦。 但如果将狄利克雷函数转变成狄利克雷积分,再运用复变函数中留数的有关知识进行求解积分,然后用拉普拉斯变换和傅式积分求解的话。 这样一来,原本需要复杂计算方法的步骤直接简化到了三步。 这种解法,其实并不是纯数学领域的东西,严格的来说,这是物理学阻尼自由振动方程中的知识。 使用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大学物理知识进行支持,是他前段时间从《物理学进展》上学到的新知识。 那时候他的第一篇论文登陆《物理学进展》期刊,在浏览自己的论文时,徐川顺带看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 一篇有关阻尼自由振动方程的论文。 后面他将期刊从老唐那里借走,认真的研究了一下这篇论文,进而思索出了这种转变狄利克雷函数的解题思路,准备再写一篇论文。 没想到现在正好可以应用在这里。 ....... 三道函数题目,对于徐川来说并没有太大的难度。 他掌握的知识足够将这些函数的复杂求解步骤转变到简单极致。 没用十五分钟的时间,也没用十分钟的时间,短短五分钟不到,他就将这三道题目解出来了。 收笔,检查确认,没有问题后直接交卷。 今天这五分额外奖励分他拿定了,耶稣也拦不住! “你就解完了?” 讲台上,张伟平不敢置信的从徐川手上接过答卷,扭头看了眼黑板上方的挂钟,明晃晃的指针告诉他时间才过去五分钟! 这怎么可能? 这还是一个高中生吗? 他从来都没有想过,一个高中生能在短短五分钟的时间内解开这三道函数题目。 这些题目可是从加密讯息上拆解下来的,虽说经过了拆分降解,但难度也不低。 他心中原本的预计徐川能做出来,但花费的时间最少也在十五分钟以上。 但现在短短五分钟,他就交卷了? “嗯。” 徐川点了点头,将试卷交上去后便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张伟平深吸了一口空气,看向答卷。 让他来看看这個天才,到底给出了什么样的解答。 入目,答卷上的黑色笔迹映入瞳孔中,占据版面篇幅不大的答案第一时间让张伟平皱起了眉头。 这三道题的答案他很清楚的,如果正确的解答出来,每道题的答案占据的篇幅绝对在大半页a4纸以上。 但现在他手上的答卷,每道题的答案就那么寥寥几行。 “是做错了?” 张伟平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出一个想法,不过他还是皱着眉头继续看了下去。 当一行行的公式映入眼中时,那微皱的眉头不变,但黑色的瞳孔却在急速缩小。 手中的保温杯迅速放下,原本一只手捏着答卷的他此刻也变成了两只手共同的护着。 答卷上,那一行行的算式迅速流入脑海中,夺走了他所有的目光。 当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全部看完后,时间已经过去了近十分钟。 这十分钟的时间,张伟平眼眸中只有手上洁白纸张中的那些黑色字迹和数学公式。 认真的确认过答卷上的解答没有任何问题完全正确后,张伟平站了起来,一脸肃穆的将徐川喊到了他专用的一间办公室中。 “这种解法,是谁教你的?” 办公室中,张伟平捏着手中的答卷盯着徐川问道。 “我自己研究出来的,不过还没有得到论证,不知道对错,今晚的题目正好可以用得上这种方法,我就试了试。” 徐川回道,这的确就是他自己研究出来的东西,只不过才研究出来不久,还没来得及发表而已。 “我说认真的,没开玩笑,你这种解题方法很重要!如果是别人教你的,请务必告诉我是谁。” 张伟平紧皱着眉头,语气严肃的重申了一遍。 “没有别人,这就是我自己的。” 徐川摇了摇头,再一次确认。 闻言,张伟平瞳孔缩了缩,转身打开了办公室中的一个黑色箱子,从里面拿出来一叠卡纸,挑了一张,递给了徐川。 “做这个,将这道题目做出来!” “不要问为什么,如果你能做出来,我后面给你解释。” 徐川有些疑惑的接过卡片,看了过去。 卡片上,是一道题目。 准确的来说,是一道数学规律题目,有关狄利克雷函数的数学规律题目,里面的逻辑计算包含了一些进制转码规律,很有意思。 “我们刚刚做的题目就是从这个上面拆下来的?” 看完题目,徐川抬头问了一句,他从这道题目里面看到了刚刚做的三道题目的影子。 “能不能做出来?” 张伟平没有回答,反问了一句。 ..... 第四十二章:奇怪的问题和奇怪的答案 “我试试。”徐川回道。 尽管纸卡上的题他能解出来,但他也没有将话说满,只是表示自己先尝试一下。 如果用常规的方法,他肯定是能做出来的。 但从张伟平刚刚的话语中,徐川知道他关心的应该是晚上解题时使用的那种方法。 现在自己解题,应该也要从这种方法上出发。 而这种将狄利克雷函数转变成积分的思路,他也才研究出来不久的,都还没有发表过,不知道能不能应用于这种数学规律题上。 ...... 注意力重新回到手中的卡纸上,徐川认真的将卡纸上的题目重新阅读了一遍,然后陷入了沉思。 一旁,张伟平紧张又期待的看着。 他想上前去观察,但又担心干扰到了徐川解题。 今晚国集学生做的那三道题目,的确就是从纸卡上拆解下来的。 也正是如此,他才那么重视这种新的解题方法。 解题的方法和步骤越是简便,对应的数学模型也就越容易编写出来,这对于信息战进行数学建模的重要性极高。 徐川倒是没想那么多,虽说这是他的目标,但他暂时还没将这事联系到imo之后的信息战上面去。 现在才国集,距离imo举办还有几个月的时间。 他只当这种新的数学解题法引起了张伟平的注意,毕竟对于任何一个数学家来说,一种全新的解题方法都是重点关注的对象。 就像之前省集训的时候,他解物理题用了一种新方法立刻就引起了许成的注意一样。 ...... 思虑了一会,徐川拾起手中的纸笔开始动手演算。 解:从拉普拉斯变换出发,得l(f(t)/t)(s)=∫?sl(f(t))(9)pd...... 由此,可对狄利克雷积分可以得到∫?sl(f(t).... 通过双重有限积分进行计算,该积分次序得(i?=∫?s∫??....) 证:...... 简化法解狄利克雷函数的关键在于将其转变成狄利克雷积分,这一步是通过数学分析或者复分析等方法进行得。 但狄利克雷函数作为一个处处不连续的可测函数,数学分析和复分析法并不是所有情况都适用的。 至少在这道完整的题目中,徐川找不到利用数学分析和复分析法的地方。 思虑了一会后,他决定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和双重有限积分来进行扭曲这道狄利克雷函数规律。 这种办法虽然可行,但麻烦点也不小。 最麻烦的地方在于题目中包含的进制变换,它在计算数值时,需要将数学常用的十进制转变成二进制,这是很麻烦的地方。 好在他之前学过一段时间的二进制,才能不中断计算,一路顺畅的将狄利克雷函数转变成狄利克雷积分。 将函数转变成积分后,接下来的思路就顺畅多了,利用复变函数与积分进行变换,然后求解就行了。 花费了一点时间,徐川将答案计算了出来。 不过计算出来的答案反倒让他感到很是疑惑。 (116.72)(39.56)(14.1225)! 三组数字,很奇怪的答案,至少他从没见过这样的。 之前就说过了,狄利克雷函数的性质相当特殊,它是一個定义在实数范围上、值域不连续的函数,而且是一个偶函数。 正常来说,它的答案数值是会平均对称分布在y轴两段,也就是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的一个x,都有f(x)=f(-x)。 但很明显上面的三组数值完全不符合狄利克雷函数的规律。 但他又算出来了这个答案,这是个什么情况? 盯着求解出来的答案,徐川有些摸不着头脑,一时间,他甚至有些怀疑是不是自己求解的过程哪里弄错了,才会得到这样一组数字。 认真的将自己的求解过程重新验证一边后,他终于确定自己的求证过程并没有什么问题,有问题的是题目。 “张老师,您看看这个答案是不是对的,我怎么感觉有点问题?” 确定自己的解答步骤没有问题后,徐川起身将手中的稿纸递给了站在一旁的张伟平。 “解出来了吗?” 张伟平有些恍惚,看了眼手机,时间大概过去了十五分钟左右。 十五分钟,就能破译出来一道加密讯息? 这速度,比他们这些信息安全司里面的大部分数学教授都要快了。 这可能吗? 一个高中生,数学能力比大部分的数学教授都要强? 还是说这种解题方法真的有这么简便?亦或者,是他没解出来,写了个错误的解答过程和答案? 张伟平情不自禁的咽了下口水,伸手接过稿纸看去。 他没先去看证明过程,而是直接看向了最底部的答案。 (116.72)(39.56)(14.1225)! 答案完全正确! 看着稿纸上的三组数字,张伟平呼吸顿时沉重了起来。 答案正确,那么过程大概率也会是正确的。 没有正确的推到过程,随便编写几个答案是不可能刚好对上的这组答案的。 如果过程正确,那这种解题思路和方法...... ...... 脑海中念头划过,张伟平迅速将目光对上了占据大半页篇幅的求证过程。 半个小时过去,他终于长舒了一口气,抬起头目光熠熠的盯着徐川,像看怪物一样。 眼前的这名学生,他现在是真的看不懂了。 对于绝大部分的高中生,哪怕是能杀入imo的竞赛生来说,高中三年也基本都是打基础的阶段。 就算是天才,能在高中阶段积累足够的大学知识,但积累知识和要将这些知识如鱼得水般运用起来,也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更何况是这种创新,就更难得了。 如何没有将脑海中的知识融汇贯通,想要创新是不可能的事情。 更关键的是,眼下这种解题方法并不是单纯的数学领域的知识。 利用拉普拉斯变换和双重有限积分将狄利克雷函数转变成狄利克雷积分,再运用复变函数求积分,然后求解。 这种解题思路,虽说证明过程是单纯的数学语言,但思路却是融合了物理领域的阻尼自由振动方程计算临界和线性无关特解方面的计算公式 相比较纯数学领域的创新,这种创新难度更高。 毕竟一个人精通的知识区域一般都只有一个,能将数学物理融会贯通的天才极少。 就算有,也一般都是进入大学甚至研究生后才展露出这种天赋。 高中阶段,他想都不敢想。 ..... 第四十三章:邀请 拿着答卷,张伟平看向徐川的眼神有些复杂,有惊喜,有怀疑,有不可思议...... 一个高中生,真的能有这么强大的数学能力吗? 如果说数竞cmo国决上拿到满分,还能归于天才的行列,还能证实他的数学基本功扎实。 那这张稿纸上的答案和解题思路,体现出了他的数学能力的强大,证实了这是个十足的妖孽。 被张伟平用奇怪的眼神盯着,徐川有些不自在,轻咳了一声,打破了尴尬问道: “是解答有什么问题吗?老师?” “不,没有问题,很优秀的解答,而且答案也正确。”张伟平摇了摇头道。 “那这答案怎么这么奇怪?” 徐川有些好奇的问道:“这三个数字,明显不符合狄利克雷函数的求解规律。” “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事情了,不过你得稍等我一下。” 说着,张伟平起身离开了办公室。 徐川皱眉,有些不明所以,不过他隐隐约约的在心里感觉到了点什么东西,便安静在办公室中等待着。 等了接近十分钟,张伟平才回来。 将办公室的房门锁上,防止有人意外闯进来后,张伟平指着稿纸上的答案朝着徐川问道: “这三组数字,你能猜到是什么意思吗?” 徐川摇了摇头,这无头无脑的,谁能猜到? 他又不是算命的。 “这三组数字,其实是经纬度和时间。” 闻言,徐川瞳孔骤然收缩了一下,他大概明白了。不过他没有说话,一脸茫然的等着张伟平继续解释。 张伟平顿了顿,组织了一下语言接着道: “算了,我直接说吧,毕竟你也快成年了,而且数学能力强的有些超出我的想象,有些东西说给你听也没事。” “这道题目,你也看出来了它是一道数学规律题目,但它其实是我们国家的信息安全司拦截到的一封境外情报。” 张伟平缓缓的开口道。 “这三组数字,代表的是东经116.72,北纬39.56,14日中午12点25分!” “表示着在14日中午12点25分,在东经116.72,北纬39.56这個地方有境外势力的活动和交易。” “当然,这已经是很多天之前的事情了。” “其实很多时候,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远没有你们在电视上,网络上看到的那么友好。” “为了利益,为了击垮和控制对手,很多国家都会不折手段。” “窃取、刺探、收买或者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的各种各样活动屡见不鲜,而这些活动都会带来巨额的破坏或者经济损失。” “就像现在,我们在近期拦截到了不少境外的情报信息,但这些情报信息都采用一种特殊的加密方法。” “伱刚刚做出来的数学题目,就是加密这些信息情报的方式之一。” “不过我们现在有麻烦,因为每天都会截获数量众多的加密信息,而破译这些加密讯息,需要大量的人力,截止到现在,我们的人手已经跟不上了。” “你应该知道,关于信息方面,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是最重要的。” “这就像报警抓小偷一样,警察出发到受害者家里需要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足够小偷偷走东西了。” “即便是事后能抓到小偷,被偷走的财产也可能被消费掉,被变卖掉找不回来了。” “信息破译也一样,等我们这边将加密信息破译出来并安排人员过去逮捕对方的时候,对方的活动就已经完成了。” “所以我们总是慢人一步,慢一步,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现在我们在针对这种加密讯息做一个数学模型,尝试用数学模型来破译那些加密讯息,但遇到的困难很多。” “而你做题时使用的这种新的数学方法,正是我们需要的东西。” “我需要你的帮助,祖国也需要你的帮助。” 张伟平将事情的起由简单大致的描述了一下,这些东西本来都是机密,也不可能对于一个高中生说。 不过徐川是个例外,他今晚解题时使用的方法极大的简便了解狄利克雷函数规律题的工作。 这对于数学建模工作来说帮助很大,尽管只是一小部分,但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在得到授权且调查清楚徐川的家庭背景后,他透露了一部分信息。 信息安全司需要徐川的帮助,至少需要他讲清楚的简化法解狄利克雷函数的关键。 虽然他已经看过解题方法了,但这还远远不够。 一种新的数学思路,除了发明者本人外,其他人往往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弄明白具体是怎么回事。 单看两次应用这种方法的解题答案,根本就不足以弄明白核心。 而且在早期要想自如的应用这种新的方法,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发明者本人了。 至于怀疑这种方法是否真的是眼前这个高中生研究出来的,一开始他还有,不过在徐川利用这种方法用十五分钟的时间解出来加密题目后,怀疑就被打消了。 张伟平是真的没有想到这次的国集会给他这么大的惊喜。 他之前提议将加密讯息上的数学题放入奥数国集、大学生建模这些竞赛中,目的只不过是替国家想着培育一些这方面的数学人才,并顺带收集一些信息数据来辅助建模工作。 毕竟能杀入数竞国集和大学生建模决赛的学生都是天才中的天才。 虽然这些年轻人拥有的数学能力和脑海中储备的数学知识远比不上数学教授,但也别小看一个天才的思维。 说不定哪些天才就给了某个灵感了呢? 数学,从来都是年轻人的天下。 皮特·舒尔兹24岁成为日耳曼国最年轻的3c教授,陶哲轩24岁成为u数学系终身教授。 一个数学家如果在四十岁之前没有做出足够的贡献,那他这辈子也基本上不大可能有什么数学贡献了。 很多时候,天才的思维和逻辑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只是张伟平从未想过在奥数国集上会出现这样的一个天才,一个拥有堪比数学教授数学能力的天才,还掌握着一种全新的数学方法,对信息安全建模工作的帮助极大。 ...... 第四十四章:错误的建模方法(提前更,上午有事) “我能帮到什么?是需要这种解题方法吗?你们要的话,直接拿去用就好了。” 徐川尽量压抑一下自己情绪,装作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的高中生惊讶又有些疑惑的回道。 他也没想到本应出现在imo之后的事情,现在居然提前出现了。 现在想来,这届国集训练时间莫名延长了十天,恐怕就是因为这。 而且函数课堂上的那些大学知识点,应该也都是为他们这些天才准备的,国家希望重点培育一批这方面的数学家出来。 “的确需要你的帮忙,这种简化解狄利克雷函数的数学方法很重要,我们需要你讲清楚它的关键。” “另外,如果可以的话,最好能跟我去一趟信息安全司,那边有几十名数学天才和数学教授聚集在一起破译那些加密讯息,他们也需要这种方法。” “毕竟在数学模型没有建立起来,这种方法能极大的简化破译狄利克雷函数加密信息的难度。” “或者,你能加入信息安全司吗?” 张伟平看着徐川问道。 “我能先看看那些题目吗?” 徐川没有正面回答问题,指着角落中那口黑箱子问道。 他之前注意到那箱子里面有很厚一叠的纸卡,上面应该都是他刚刚做的那种题目,但种类可能不同。 重生前他虽然知道信息安全这事,但并没有看过这些题目,所有还是挺好奇的。 张伟平点了点头,走过去重新用钥匙打开黑箱,从里面取出来一叠纸卡,递给了徐川。 这些纸卡都是已经破译出来了的,而且是过去的,给他看也没什么问题。 徐川接过纸卡,扫了一眼数量。 这种纸卡用的纸张比普通的纸要厚不少,按照一张纸卡0.05毫米的厚度来算,他手上这一叠大概有四十张左右。 就像他刚刚做的题目是狄利克雷函数+进制转码混合一样,这些纸卡上,每一张纸卡上的题目都不同,而且混合了不少的数学问题。 散列函数+哈希转码...... 新型椭圆曲线算法+对称函数...... rc2/rc4对称算法+单项压缩函数...... ...... “这些都是过去积累下来的吗?” 徐川翻阅着手中的纸卡问道。 几乎每一张卡纸上的题目都混合了最少两类以上的数学难题,题目错综复杂,每一道题想过解出来,难度都很大。 “嗯,这只是一部分,是挑选过的,难度一般,还有一部分难度更高一些的在信息安全司那边。” 张伟平回道:“目前我们每天都会拦截到几十封这类加密讯息,但其中绝大部分加密信息破译后都是没用的数据,有用的信息只占据了其中的极小部分。” “可往往大量没用的信息中夹杂着一条有用的,在没有破译出来之前,谁也不知道具体是哪条有用。” “人工破译太消耗人力和精力了,所以只有建模才是唯一的办法,计算机的运算量远超人类,它能帮助我们及时破译出加密讯息,抓到那些人。” 翻了翻手中的纸卡,徐川将其递了回去,道:“虽然我不知道你们现在的建模工作进行的怎么样了。” “但我感觉你们现在的建模方法可能是错的。” “怎么说?” 张伟平皱起了眉头,有些诧异的问道,要不是眼前的这个学生的数学能力的确征服了他,他估计会直接扭头就走。 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破译第一区的加密信息,这是数学会和信息安全司所有人的共识。 现在一個高三的学生要推翻这个观点,怎么看都很是荒谬。 徐川想了想,接着道:“其实也不能说错的吧。” “我对程序与信息加密那一块的东西不是很了解,不过数学和数学建模这一块的知识我还是知道一些的。” “从刚刚的纸卡上,我看到了完全不同的加密方法。”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伱们的做法应该是给目前出现过的每一种方法都做一个数学模型,然后利用这些数学模型来解决那些加密信息吧?” 张伟平目瞪口呆的看着徐川,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这很简单,很容易就能推测出来。” 徐川耸了耸肩接着道:“首先是简化法解狄利克雷函数对你们的建模有帮助。” “但实际上简化法解狄利克雷函数建模后也只能破译狄利克雷函数相关的加密讯息。” “如果说你们的做法是寻找到这些加密方法背后的数学规律,然后再针对数学规律做数学模型的话,并不需要我这种方法。” “所以我猜测你们目前应该是想针对这些已经破译出来的加密讯息来建模,然后根据这些数模来找到背后的数学规模,或者说,用这些数模来破译对方的加密讯息。” 张伟平直愣愣的看着徐川,忍不住咽了口唾沫,这是个什么怪物? 简单的几句话就能将他们的工作猜测的一清二楚。 这世上真有这么恐怖的天才? 徐川没理会张伟平,接着分析道:“除此之外,我还推测,可能每隔一段时间,这些加密方法就会被抛弃掉不再使用,或者隔很长的时间才会再次使用,这点可以从纸卡上的问题看出来。” “我之所以说你们的建模方法有问题,是因为函数与算法的变化近乎无穷无尽。” “平移、变换、伸缩、旋转、对称、非对称,只要稍微改动一点,就几乎是一个全新的函数,这点张老师您比我更清楚。” “如果你们想要将所有的变化都做一个数模出来的话,那根本不可能做到,哪怕是召集全国的数学家也做不到。” “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就是找到这些加密讯息后使用的最基本的数学规律,然后根据它进行建模。” “像现在这样,对方发多少加密函数和算法出来,你们就建多少数模出来,这种方法我个人感觉用处的真的不大。” “或许数模建多了,的确能从中找到一丝隐藏的数学规律,但这恐怕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去堆积才能做得到。” 徐川摇了摇头说道,他大概知道为什么等到两年后这件事情才被解决了。 估计就是采用的这种笨办法来做的,量变堆到了质变,才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 第四十五章:前往明月城 张伟平没有反驳徐川的话,他叹了口气,道:“这很难。” 徐川的推测和说的的确是一点毛病都没有,他很清楚函数和算法变化有多少,真就可以说是无穷无尽。 反正光是一个函数,目前的数学界都不知道具体有多少种,所以想要给每一个函数体系都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是做不到的。 但目前来说,除了这個办法外,真的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了。 至于寻找加密方法背后的基础数学规律,这件事他们也在做,但并没有什么效果。 毕竟是第一区世界第一强国亚国那边弄出来的信息加密,真有那么容易被破解,那就好了。 有些话说出来虽然长他人威风,灭自己的志气,但差距的确就像一座珠峰一样明晃晃的摆在那里。 这种看起来虽然有些像二战时期的信息加密的加密方式,实际上是函数+算法的组合,是一套新的加密体系,它不仅融合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这些常规的加密算法,还融入了庞大的数学体系,直接就拦截住利用超级计算机强行破译的能力。 超算能用于数学计算没错,但也是建立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的,没有对应的数学模型,你就算将超算的性能拉上天了,它也没办法。 “这的确很难,但它才是最有效的。” 徐川摇了摇头,接着问道:“张老师,那些纸卡上的题目,应该都是经过转译了吧,我想原始的加密讯息应该不是这样的吧?” “我能看看原始的加密讯息吗?” 张伟平点了点头,道:“原始密文的确不是这样的,不过我这边没有,你要想看的话,得去明月城信息安全司,那边才有原始密文。” “那我们明天出发如何?我对这个挺感兴趣。”徐川问道。 “嗯,我让人买明天的票,今晚你回去好好休息,不用回教室了,明早八点咱们出发。” “另外你不用担心这次参加imo会不会受到影响,这个你放心,无论你在明月城那边呆几天,我都保伱能进入国队,物竞那边我也想办法联系人给你搞定,你将精力全放到那边就行了。” 张伟平咧嘴笑道,这次他的确是捡到宝了。 一个高中生,就拥有堪比大学教授的数学能力,对数学的敏感度更是超越绝大部分的天才,哪怕是他之前带过的最出色学生,也远比不上。 这种说出去都没人信话,却实际真实的发生在了眼前,简直是不可思议。 事实上,要不是今晚的事情,他也不敢相信世上有这样的天才。 这小子现在还没满十八岁啊,未来还有二十二年的时间,只要他将精力放到数学上,菲尔兹奖是完全可以期待一下的。 这可是目前还没有禹夏国国籍数学家拿到过的荣誉。 等回去后他就和学校那边交流,不管怎样,都一定得让这小子来日月大学上大学。 他亲自带! 学生盼求一位好老师,老师又何尝不想要一个好学生呢? 像徐川这样的一个天赋极佳的学生,是任何正常的老师都会盼望的。 ....... 和张伟平道别后,徐川直接回到了宿舍中,整理一下自己的东西。 对于参不参加imo,他现在已经无所谓了。 之前他想要参加imo无非就是等待竞赛完成后能有口子进入信息安全战这方面的事情。 现在提前了,在国集的时候就直接接触到了这块,imo对他的价值已经不那么大了。 当然,如果能同时拿到imo和ipho的金牌,特别是在同一年拿到的,还是很具有诱惑力的。 这个荣誉别说目前国内还没有选手拿到过,就是整个世界目前都还没有人拿到过。 虽然国外有一些天才同时拿到了imo和ipho的金牌,但都并非同一年拿到的。 ....... 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清早,徐川就醒来了。 此刻外面天才蒙蒙亮,室友还在酣睡,发出了响亮的鼾声。 小心的起床,关上卫生间的房门洗漱,徐川尽量让自己的动作轻一点,不吵醒这些室友。 不得不说,数竞国集的训练强度真的挺大的,尽管才两三天的时间,就有部分同学开始扛不住了。 每天上午都要讲解吸收平常近三四个月的内容知识,尽管这些知识都是以前学过的,但想要跟上节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而且还是当天讲,当天晚上就进行测试,测试分数还决定了是否能入国队,这种情况下,压力就更大了。 不过能进国集的学生,努力都是基础的条件,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大部分的人还是都能扛下来的。 至于少部分体质较弱,心理抗压能力较差的学生那就没办法了。 imo是世界性的竞赛,凡是出战的学生都代表了国家的颜面,自然要挑选最强的。 ...... 晨跑,早餐,早上七点左右,其他学生起床洗漱吃早餐的时候,徐川已经坐上了前往高铁站的汽车。 禹航市距离明月城并不算很远,高铁一个多小时就能抵达。 很快,徐川和张伟平便赶到了信息安全司所在的日月大学。 日月大学成立的很早,在禹夏国正式成立之前的那段相对混乱时期就已经成立了,如今更是禹夏国排名前五的顶尖大学。 每年从这里走出去的顶尖学生不计其数,在国籍上的名声有时候甚至比水木还要强上一丝。 带着徐川,张伟平特意绕了一圈,将日月大学中最美的风景展示了出来。 香樟、水杉、银杏、悬铃木.......初春之际,各种树木葱茏茂盛、苍翠欲滴,为校园撑起了一个绿意盎然的伞棚。 草坪之上,更有夹竹桃、樱花、蔷薇、月季等植物,渲染出一幅绚丽缤纷的图画。 “这里的风景如何?徐川同学。” 行走在校园中,张伟平笑眯眯的问道,时不时介绍一下日月校园中那些著名且富有年代感的建筑。 “很美。”徐川赞同道。 “那来这里读书怎么样?我亲自带你。” 张伟平笑的像一只试图拐卖小白兔的老狐狸。 徐川一愣,这才恍然明白为啥这位张院士特意带着他绕了一圈给他介绍各种校园风景了。 “这个我暂时还没考虑过,现在还早,高考后再说也不迟。”徐川委婉的推辞道。 “嗐,这有什么好考虑的,咱日月大学可是国内排名前三的学院......” ....... 第四十六章:两条加密讯息 一路上,张伟平苦口婆心的各种劝说和诱惑着徐川,直到来到信息安全司所在的大楼才停止。 “唉,你小子怎么就......” 张伟平摇了摇头,不再劝说,带着他进入了大楼中。 前后通过两道验证程序后,两人才进入电梯中,张伟平从胸口的内衣口袋中掏出一张卡片刷了一下,六楼的指示灯亮起,电梯迅速上升。 “叮~” 一道清脆的声音响起,电梯门缓缓打开。 “张院士,您回来了,这位是?” 一道声音在电梯门口响起,徐川好奇的看了过去,一个穿着黑色衣服的青年正在门口,视线落在了他身上,带着一丝警惕。 “嗯,这是我学生,之前向上面申请过的,有记载他的出入资料,叫徐川,你查一下。”张伟平点了点头回道。 “稍等。” 青年立刻掏出来一个手机,拨弄了两下后,之前有些警惕的眼神变成了爽朗的笑容。 “欢迎您的到来。” 跟在张伟平的身后,徐川有些好奇,道:“这里这么严格的吗?” “这里其实还好,有些地方进去的手续更加复杂。” 张伟平笑着回道,在他看来,这种程度的安保的确不算什么。 徐川点了点头,没再问什么。 ....... “到了。” 穿过走廊,张伟平停下脚步,推开了一扇大门。 “老张回来了。” 大门打开,房间中立刻就有人注意到了。 徐川扫了一眼房间。 房间中的布局并不是很复杂,看起来像是一间大教室改造而成的,房间中有一些电脑和投影设备之类的东西,但更多的是一人一张的长桌,以及可以用来休息的躺椅。 人数并不多,不到三十人的样子,不过他认识的有不少。 p大数院的周建林院士,上辈子在普林斯顿开交流会的时候认识的,获得过陈省身数学奖和晨兴数学奖。 水木大学的王元教授,专研函数方面的大佬。 东山学院的卫安然教授,算法方面的大佬,后世的某音短视频的算法就有他的参与。 除了这些院士和教授外,徐川还看到了一个勉强算是和他同龄的年轻人。 南中大学的天才‘刘路’,这位天才的名声在这個时候比未来破圈人尽皆知的‘韦神’还要大。 韦神现在还在p大读博,但这位已经在10年的时候证明了世界级的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了,还获得了南中大学100万元的奖励,而那个时候,他仅仅才大三。 至于如今,他已经是南中大学的正高级数学教授研究员,一个二十三岁的正教授,放到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光芒璀璨的明珠。 ....... 张伟平拍了拍手,将房间中众人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 “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是湘南星城一中的高三学生‘徐川’,昨天晚上我传过来的简化法解狄利克雷函数的方法就是他研究出来的。” “他将暂时加入我们,一起进行加密讯息的破译工作。” 张伟平话音落下,还未等众人欢迎,就有人冲了过来。 “简化狄利克雷函数求解的方法是你发现的?” “我问你,简化狄利克雷函数的关键点在哪?是数学分析简化还是复分析法关键?亦或者还有其他的方式吗?” 一个中年教授,盯着一头占地面积极大的地中海,快步走到了徐川面前,激动的问道。 “这个得根据实际情况来,数学分析法、复分析法、拉普拉斯变换、双重有限积分方法这些都可以。” “简化求狄利克雷函数的关键点在于结合数学方法和物理学的阻尼自由振动方程中的计算临界、线性无关特解两方面的计算公式。” “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将狄利克雷函数转变成狄利克雷积分,然后再通过对应的数学方法求解。” 徐川言简意赅的将简化法解狄利克雷函数的核心思路说了一下。 尽管他不认识眼前的这位教授,但对这种全身心都奉献给了国家的科学家,没有不敬重的道理。 “结合了物理学中的阻尼自由振动方程中的知识吗?原来如此。” 老教授自言自语了一句,很显然,徐川的话给与了他启发,毕竟是在数学上成就极高的数学家,很多东西都是一叶障目,现在被点破,很容易就看到幕后的真理。 张伟平走了过来,朝着徐川介绍道:“这位是南洋大学莫科莫教授,主攻半解析函数理论,在共轭解析函数这一块也有非常深厚的功底,昨天他就想去禹航找你了,被我拦下来了。” “莫教授好。” 徐川点了点头,恭敬的打了个招呼,不过并没有得到回应。 受到启发的莫科教授就像是没有听到他的话一样,一边自言自语,一边走回了自己的座位。 “别介意,这群老家伙都这样,有灵感的时候谁都不鸟。” 张伟平笑了笑朝着徐川解释道,也没打断莫科的思索。 “没有没有。” 徐川连忙摇头,这种时候他自己也经常有,如果在研究某些问题正好有灵感的时候被人打断了,估计想鲨人的心都有。 “嗯,你先坐这里,我先去拿点东西。” 将徐川带到一个位置上安置下来后,张伟平匆匆离去。 徐川安静的坐在位置上,张望着房间,视线不时的和某些教授对撞在一起。 基本上对方都会和善的点点头笑着和他打招呼. 其实不止是徐川在观察,房间中的其他人也都在好奇的观察着徐川。 一个面色还有写稚嫩的高三学生,能参与到信息安全这种保密项目中,没人会不好奇。 不过因为刚认识并不熟的关系,暂时还没人凑过来。 正观察着,房门突然被人推开了,一个工作人员急匆匆的闯了进来。 “张院士和周院士谁在?” 急促的声音在房间中传递,p大的周建林院士站了起来。 平常主持工作是他和张伟平两人轮流的,有什么事也都是直接找他们两个,然后再安排。 “我在,怎么了?” 工作人员迅速走了过去,将手中的纸袋递给了周建林。 “周教授,这是今天截获到的加密讯息,只有两条。” ....... 第四十七章:挑衅与耻辱 “只有两条?” 闻言,周建林脸色顿变,迅速接过了纸袋拆开,里面的确只有两份文件。 “我们会尽快破译出来。” 翻阅了一下文件,周建林院士一脸肃穆道。 “麻烦了,相关邮件已经发送到了各位的邮箱中,破译出来后请第一时间联系我,我在门外等候。” 年轻的工作人员鞠了一躬,转身离开,带上了房门。 “各位,今天的加密讯息只有两条,竭尽全力破译出来,邮件已经在你们邮箱中了。” 工作人员离开,周建林院士迅速下达指令。 随着指令下达,整个信息安全司的数学部迅速动了起来,所有人都紧张到了极点。 只有两条加密讯息,毫无疑问这两条信息肯定包含了重要内容。 与此同时,房门再一次被推开,张伟平带着一些文件走了进来。 “老张,快来,有新的加密讯息,而且今天只有两条。” 看到张伟平,周建林迅速呼唤道。 听到声音,刚走进来的张伟平脚步一顿,愣了一下,反应过来后迅速道:“好,我马上就来。” “你先坐一下,我先处理一下事情。” 将手中的文件放到桌上,张伟平匆匆的朝着徐川说了一句,随即回道了自己的位置上。 徐川点了点头,没有说话,也没有过去观看加密讯息,他只是安静的呆在自己的位置上。 他才来,桌上并没有电脑设备和工具之类的东西,今天的破译工作轮不到他。 最好的做法,就是像现在这样,安静的在一边等待,做一个小透明不去干扰其他人的工作。 ...... 忙碌的房间中,所有人都在各司其职紧张的工作着。 就连徐川都被气氛所感染,有些紧张的吞咽着唾沫。 和往常一样,今天的拦截到的讯息使用了一种全新的逻辑算法,即便是只有两条,想要破译出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或者,换个角度来说,如果这两条信息里面真的蕴含了重要内容,那么破译的难度绝对比往常的更高。 但事实却有些出乎意料,破译工作展开了仅仅一個小时左右,就有人完成了第一条信息的破译工作。 “第一条加密讯息解出来了,是无用信息。” 在熟悉的领域,水木大学的王元教授在经历了一个小时的忙碌后,将第一条函数加密信息破译了出来。 但显示出来的结果却让他皱起了眉头。 方方正正的纸卡经过转译后,上面写着一句话。 “听说今天贵国是元宵节,特意向你们问好,另外给你们准备了一份礼物。” 一句破译出来的话语,让水木的王元教授紧皱着眉头,不知道第一区的洋??子想干什么。 第一道加密讯息是无用信息,让正在破译第二道讯息的众数学家加快了速度。 相隔半个小时,第二道加密讯息被p大的周建林院士解开。 “恭喜你们,成功解开了我们送给你的礼物,不过很抱歉,这两条信息都是逗伱们玩的,一群愚昧的人啊,你们又怎么会是我们的对手?即便是你们能够截获我们的信息,也能破译出来,但又能干什么呢?你们什么都阻止不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所以还是省省力气吧。” ...... 加密讯息解开,p大的周建林院士率先看到,脸色通红,胸口不断的起伏着。 张伟平凑了过去,看了眼屏幕,转译出来文字让人愤怒,捏紧了拳头。 未等他们平缓情绪,将破译信息传递出来,办公室的门就再一次被打开了,一个头发有些花白的老年男子走了进来。 “今天加密讯息破译出来了吗?张院士。”老年男子快步走到张伟平身边询问道。 “破译出来了,但是是无用信息。” 张伟平深呼吸了几口空气,让自己冷静下来。 “我看看。” 张伟平让开了位置,将破解出来的明文递给了眼前的信息安全司的领导。 武卫国接过纸卡,看着上面的明文,原本平静的脸庞肉眼可见的阴沉下来。 手上的纸卡发出细碎的撕哗声,被紧攥的手掌揉成了一团。 沉重的呼吸声压制着爆发的怒气,对于一个出生于军人世家,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的人来说,这毫无疑问是最大的侮辱。 不过武卫国终究是压下了心中的愤怒,死死的攥着手中的纸卡。 “张院士,想办法加快破解速度,不管用什么办法,需要什么资源和人才,只要能提供的,我都提供。” 几次深呼吸,压下心中愤怒后,武卫国下达了指令。 作为一名上过战场的老情报员,他深知在战场之下,那看不见的隐蔽角落中的情报交流的重要性。 有时候,一封情报和加密信息拥有的能量,能造成的破坏比无数的枪炮子弹更大,也更危险。 就像曾经,在新几内亚岛的一次战役中,隔壁小岛国意外丢失了一套密码后,第一区亚国的密码专家不到六个小时就全盘破解了这套密码。 而后的战争,有信息情报这一块的及时性,直接让小岛国从中途岛一路输到本土。 可见情报系统的重要性。 但如今的他终究是老了,跟不上时代了。 全面信息化的今天,他空有一腔热血却无能为力。 这些新的加密方式都是由庞大数学体系构建而成的,对于他这个已经走向坟墓的老年人来说,无疑是天书,以前的那些经验在现在毫无用处。 他现在能做的真不多,如今唯有做好后勤工作,争取到更多的资源。 以及相信这群为了国家而努力的人,无论是坐在这里的数学家,还是隔壁的密码学专家,亦或者是无数为了信息安全而站岗的人员。 ....... 第四十八章:别忘记了祖国 “您放心,我们会竭尽全力尽快找到这套加密方法背后的数学规律,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应对入侵。” 张伟平肃然回道,不管眼前的老者说不说,这都是他必须要去做的事情。 武卫国点了点头,看向房间中的众人,道:“这件事就麻烦各位了,希望能早日还祖国安宁,若有什么需求,请尽管和我说。” “等到这件事彻底解决,我替大家向上面请功。” ...... 武老离去,房间中的其他人围了过去,从桌上拿起破译出来的纸卡,想看看到底是什么让人如此愤怒。 挑衅的话语入目,原本还算安静的房间中顿时哗然一片。 “这群该死的鬼子!” “挑衅,他们这是在赤裸裸的挑衅我们!” “耻辱!耻辱啊!” “下次一定要让这群鬼子好看!” ..... 房间中骂声一片,徐川也有些好奇了起来,今天这破译出来的两封加密讯息,到底是什么内容? 不过那边已经被人围起来了,他这会凑不进去。 房间中吵闹了半天,众人才散去,今天的破译工作提前结束,却有不少人都被气到了,很多人都选择收拾了一下东西出去散心,亦或者重新坐下研究数学方法。 一时间,原本热闹的房间顿时清冷了下来。 众人散去,张伟平收拾了一下材料重新走了过来。 “让你等久了。” 徐川摇摇头,道:“没有的事,今天破译工作结束了吗?” “嗯,结束了,不过今天又是失败的一天。” 张伟平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叹了口气。 被对方这样挑衅,他们都没有什么好办法,谁来都会愤怒和失落。 “我能看看今天破译出来的讯息吗?”徐川好奇的问道。 “在那个桌子上,你自己去看吧。” 张伟平指着房间中央的一张红色桌子说道。 徐川起身走了过去,桌上的纸卡皱巴巴的,被之前那个进来的老者攥的,不过并不影响观看。 “艹!” 纸卡上的明文入目,徐川就忍不住骂了一句。 难怪所有人都那么愤怒,这红果果的挑衅,压根就没有把他们当对手,甚至都没有当人看。 “给我等着,我看你们还能蹦跶几天,会飞的鹰是吧?迟早拔光了你的毛!” 将手中纸卡扔到桌上,徐川深呼吸几口,压下心中的愤怒回到了座位。 “别在意那些东西,除了影响情绪外,没有任何的意义。” 张伟平安慰了一句,接着岔开了话题,道:“这個文件袋里面的是保密文件,你先签一下,我们每个人都签过的,放心吧,对你以后生活上学之类的事情没影响。” 张伟平将手中的纸袋打开,将里面的资料递给了徐川。 徐川顺手接了过来,看了一下,很常规的保密协议,没有赔偿款之类的东西,主要是禁止向外界透露一些事情。 对于这种保密协议他并不陌生,上辈子很多研究项目他都签过这东西,甚至更严格的他也签过。 拾起签字笔,徐川毫不迟疑的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交回张伟平。 张伟平看了一眼,确认没有问题后重新放回了纸袋中,递过来另外一叠资料。 “这些是一部分的原始密文,伱可以先看看。” “不过这东西不能带出去,只能在这件房间里面看,如果不需要了,交还给我,不能遗失。” 徐川点了点头,接过原始密文。 “对了,你英语水平应该没问题吧?这些原始密文都是英文的。”张伟平忽然扭头问了一下。 “还行,看懂这些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徐川扬了扬手中的原始密文回道。 上辈子在第一区亚国生活了十几年的时间,他的口语说的比亚国人都地道。 “那就行。” 将签好的保密协议收好,纸袋封装起来,张伟平又递过来一张白色的塑料卡片,道:“这个是出入的卡片,无论是进入这栋大楼,还是电梯和开门都需要,切记一定要保管好,别遗失,不然会很麻烦。” “另外时间方面对你并没有什么要求,这次你过来并不需要你加入信息安全司破译加密讯息,你的主要目的是这几天尽快理一下简化法解狄利克雷函数的核心,而后开一个小会给我们讲解一下,辅助我们将有关狄利克雷函数的数学模型做出来。” “所以你可以随意进出这里,也不用每天都呆在这里,带好出入卡就行。” 徐川点头,接过出入卡收好,道:“我会尽快整理出来的。” 张伟平点了点头,道:“嗯,那就交给你了,吃饭什么的可以去日月大学的食堂,有各种口味的饭菜,湘南那边的也有,出入卡里面有钱,数额在一万,可以随你使用,不够的话再来找我。” “睡觉的地方在这栋楼九楼,你的房间我安排好了,在9027,用出入卡进出就行。” “如果住不习惯的话,可以去外面找个酒店,开好发票找我报销就行。”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需求的话,都可以来找我,只要是对破解加密讯息有帮助的,我这边都可以想办法给你弄过来。” “我这边还要些事情要忙,就先走了,你一个人在这里没问题吧?” “没问题的。” 徐川点头应道,吃住都安排好了,他还有什么问题? 想了想,他接着道:“如果拦截到的加密信息过多,人手不够,我也能加入信息破译工作,只不过我能力低微,并不一定能帮的上的什么。” 他并未彻底拒绝加入破译小组的工作,虽然主要目的是找到这些函数算法加密信息背后的数学规律,建立一个针对性的数学模型,但如真忙不过来了有需要,他肯定是会帮忙的。 张伟平笑了笑,道:“你有这个心就行,不过你现在的主要事情还是学习,你的未来和高度都不在这里,我相信你在未来能有比我们这群老东西更大的成就,到时候,只需要别忘记了这是你的祖国就行。” 徐川点了点头,不管怎么说,这里永远都是他的祖国,他也从未忘记过。 ...... 第四十九章:展开破译工作 张伟平离去,办公室中就没剩几个人了。 南大的刘路还在,这位国内最年轻的数学正教授这会正匍匐在电脑前不知道在忙些什么。 之前像他询问简化法解狄利克雷函数核心的南洋大学莫科莫教授也还在,这会正皱眉的坐在桌前演算着什么。 剩下的两个人,他就不认识了。 收回视线,徐川将注意力集中到手中的原始密文上。 他对于密码学和加密工作这一块并不是很熟悉,有一些了解也仅限于大众常识的那些。 比如非对称加密体制、对称加密体制、哈希算法,md5加密、sha1加密等等。 这些常见的加密手段他有一点认知,但不多。 不过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其实是没有办法证明某种算法是‘绝对安全’的。 当然,实践上安全性的证明就是‘从未被破解’这个事实,这还是有的。 以前的时候,人们认为基于对称加密算法的des加密体制很安全,但随着现代化计算机的发展,一個普通人的家用电脑拥有的计算性能都能很轻松的将其暴力破解开来。 如今我们认为aes、rsa、椭圆曲线这些加密算法是安全的,毕竟目前还未传出过这些加密被破解的消息。 但实际上,这些加密手段也算不上绝对安全。 比方说,rsa如果不进行填充,那么攻击者可以通过对观察特定明文的密文来大大减少解密的空间。 又或者aes加密如果是最原始的模式,那么同样的密文就会对应一模一样的明文。 除此之外,有些机器在生成密码时随机性不够,导致本应该随机分布的秘钥实际上都是一模一样。 这些都是破绽。 对于加密手段这些东西,徐川了解不多,这些也不是他需要关心的东西。 因为在这栋楼中,聚集了第九区最精锐的密码学专家。 如王晓云院士,这位顶尖密码学专家,她凭借一己之力让第九区禹夏国的密码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早些年的时候,第一区声称自己研发了一套md5加密算法技术,声称这是是世界上最安全的算法,并对外宣称“100年内都不会有人破解”。 这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很多密码领域的专家都争相研究,有的科学家带着团队研究了十多年未果,结果被王晓云给轻松破译了。 而后面,在知道md5被破解之后,第一区又紧急的拿出了另一套顶尖加密算法sha-1。 sha-1比之前md5的算法更加强大更加复杂,无数顶级密码学家前来挑战,多数人算到40步就没有办法推进了,但王晓云依旧是轻松的破解掉了。 而且这次破解的理由更是让第一区吐血,其原因仅仅是因为这位密码女神在坐月子期间无聊,拿出笔和纸写写画画,然后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破解了这套复杂至极的加密算法。 有这样的顶级人才在,禹夏国的网络安全固如金汤。 但今天,第一区那边再一次对加密算法进行了升级。 不仅重新设计了规则与算法,更是进行了双重加密将庞大的函数融入其中。 这样的加密方式,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密码学了,它涉及到了其他方面的知识,即便是顶级密码学专家,即便是密码女神,也无力再一个人破开这种加密讯息。 好在密码学和加密工作这一块徐川并不需要担心。 他只需要找到双重函数算法加密背后的规律,针对性的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就够了。 对于这点,徐川还是有足够的自信的。 他来自二十年后,上辈子虽并非主修数学,但在普林斯顿那个地方,随时都可以接触到世界最顶级最前沿的数学知识。 在普林斯顿,每年都会举办无数的数学会议,也会有无数的天才和数学家在那里传递着自己的思想和成果。 那些先进的函数知识与成果,自然也在其中。 从早期伽俐略在定义函数开始,函数就从没退出过数学的核心舞台过。 如果说数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那么函数就是数学的灵魂。 函数的本质在于试图建立起描述相关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数学工具。 而因果关系,则是人类认知事物时最重要的规律之一。 用简单的话来说,发现并描述因果规律,可以给人类带来“预测”事物的能力。 比如一个描述汽车运动的函数,只要函数自变量包含时间,运动速度等丰富的参数,我们完全可以回溯到5分钟之前或者预测5分钟后这辆汽车会在哪里。 如果再复杂一些,载入更多的参数,函数甚至能做到预测一个人的行动,能预测你明天会在几点钟做什么事情。 而在这项数学工具发明之前,想精确描述这种关系是几乎不可能的。 ...... 信息安全司的数学室中,徐川将手中的资料罗列在了眼前的桌子上。 一边是原始密文,另一边则是转译出来后的数学难题,每一份资料都是独特的,没有任何重复。 徐川仔细的研究着转移出来后的数学难题。 从基础的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再到复杂的散列函数、对称函数、高斯函数,max、min函数,欧拉函数等等。 这些数学难题中包含了各式各样的函数难题。 但他并没有被复杂多变的函数吓到,徐川很清楚,再复杂的函数,绝大部分也都是由基本函数构成的。 尽管眼前的这些函数难题毫无规律可言,但第一区那边能使用这些各式各样的函数问题对讯息进行加密,并且能发送出大量的无用讯息干扰其他国家,手里必定掌握着大批量生成制造各种函数问题的数学规律。 他可不相信一个执行任务的普通人都有能破译解答这些数学难题的数学能力。 所以沉下心,慢慢的来寻找,必定能发现一丝线索。 虽然从数学的角度来说,完美的东西是存在,但现实中可造不出来。 这就像数学中存在无穷大和无穷小这些定义,但你能写出一个代表无穷大或者无穷小的数字吗? 这根本就不可能。 ....... 第五十章:整理数据,收集线索 书桌上,徐川盯着繁多的加密讯息皱起了眉头。 从表面上来看,这些问题的确毫无规律,各种类型的函数即便是按照时间前后进行排列起来也看不出什么问题,那背后隐藏的数学规律就像是混沌中的秩序一样,不露身影。 当然,徐川也没指望一眼就能找到线索。 真要那么容易,上辈子也不会拖到17年才被解决了。 国内虽然缺少真正顶级的数学家,暂时还没有人拿到过菲尔兹奖,但世界级的数学家并不缺少。 沃尔夫数学奖、陈省身数学奖这些顶级数学奖项还是有人拿到过的。 只是数学这一门学科中蕴含的分类和知识太多太多,很过国内的数学家的成就并非在函数上,顶尖的那一批数学家,大多都是以几何、微积分出名的。 ...... “函数和进制转换混合在一起,还真是麻烦,根本就看不出什么东西。” “先将这两者分开,再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 盯着桌上的数学题目,徐川自言自语了一句,起身找到了门外站岗的工作人员,要来了纸笔,开始一道道的将卡纸上的数学问题与进制转码分离开。 这两者混合在一起,的确无法分析出更多的东西。 当一个数学难题和其他问题交杂在一起的时候,如果想要分析问题中的数学规律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其拆开还原,让数学问题赤裸裸的暴露出来。 这是上辈子他证明杨-米尔斯理论存在性与质量缺口问题时采用的办法之一。 手中的黑色签字笔在洁白的稿纸上勾勒出一个个的数学符号,徐川将这些问题中的数学问题和进制转码一一拆分开来。 这对于他来说并不是很难,但很麻烦。 一是问题的数量很多,工程量相当庞大。 二是这些问题的难度并不低,即便是他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解出来。 没有吃午饭,也没有吃晚饭,他一個人缩在角落中不断的拆分着一组组的题目,等到肚子饿的咕咕叫的时候,外面的天已经彻底黑了下来。 晃了晃脑袋,感受到肚子被饿到有点疼痛后,徐川站起身活动了下身体,窗外,日月大学的校园中灯火通明。 “先去吃个饭吧。” 摸了摸肚子,徐川收拾了一下桌上的稿纸,放进了抽屉中。 一下午六七个小时的时间,他大概拆出了手上问题总数的五分之一左右,剩下的大概还需要两到三天左右的时间。 一方面是这些问题的难度的确挺高的,有时候还会遇到一些他涉及领域不深的数学难题。 另一方面则是他还要抽一些时间出来整理简化法解狄利克雷函数的核心。 这个才是他这次被张伟平拉过来的主要原因。 ...... 从六楼下来,徐川行走在日月大学的校园中。 顶尖大学的学习氛围还是相当浓烈的,即便是到了晚上八九点,图书馆中依旧人影绰绰,不时有学生走动。 找了个还在营业的食堂,随便吃了点东西后,徐川便回到了信息大楼。 这个点,数学办公室已经没有人了,空荡荡的房间有些寂静,他也没久呆,取了一些草稿之后拖着自己的行李便来到了九楼,找到了自己晚上睡觉的房间。 与其在空荡的大教学室中处理事情,还不如在自己的房间中办公。 虽然他挺享受一个人独处的生活,但房间太大,是会让人感觉到孤寂的。 9027,徐川看了眼挂在门上的卡牌,用出入卡刷开房门。 房间是临时改造出来,但里面的设施很齐全,有卫生间和洗浴的地方,不过墙上并没有电视,取而代之的是一台电脑。 虽然环境可能没有酒店的好,但徐川对于住的地方也并没有什么要求,有床睡觉,有卫生间和洗浴的地方就足够了。 ....... 舒舒服服的洗了个澡后,徐川将椅子拖到桌子边,开始整理简化法解狄利克雷函数的核心思路。 在已经完成了验证,并且使用这种方法前后解开过几道狄利克雷函数题后,再整理核心的思路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至少对于他来说是的。 沉吟了一会,构建了一下思路后,徐川动笔了。 【求狄利克雷函数的一种简化思路!】 狄利克雷函数是一个定义在实数范围上、值域不连续的函数。 它的图像以y轴为对称轴,是一个偶函数,它处处不连续,处处极限不存在,不可黎曼积分。 这是一个处处不连续的可测函数,具有周期,无最小正周期...... 当f(x)=xd(x)时,狄利克雷函数可用于构造单点函数,因此,狄利克雷函数亦可用于构造多点函数...... ......在此基础上,引入阻尼自由振动方程x=exp(-at)*a*cos(bt+phi)..... .....‘mx˙˙+cx˙+kx=0’,由此,上述方程可以进一步表示为x˙˙+2ax+w2x=0˙...... ...... 综上所述,将阻尼自由振动方程的变化式带入到方程里a*cos(phi)-c/q=l....中,可将狄利克雷函数转变成的狄利克雷函数积分。 ...... 从狄利克雷函数的性质出发,再到带入阻尼自由振动方程,再到利用阻尼自由振动方程中的计算临界、线性无关特解两大计算公式,徐川下笔的速度很快。 今天晚上的论文,不仅仅是给信息安全司那些数学专家看的,更是后面给期刊进行论文投稿的原件。 当然,如果是要投稿的话,论文肯定是要再度精修的,他现在写的只不过是简化法解狄利克雷函数的核心思路而已。 投稿给期刊时需要附带描写东西更多。 ...... 一晚上的时间,徐川就已经将简化法解狄利克雷函数的核心思路写了出来,对于一名科研工作者来说,这种效率简直恐怖。 正常来说,任何一种新数学方法的出现,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短则几天,长则几月,有时候甚至憋上大半年都不一定能出来。 一晚上的时间,就能将自己的思路整理出来并完善的写出来,这简直是不当人子。 对于自己这种恐怖的工作效率,徐川也觉得挺不可思议的,不过转念想想又觉得很正常。 年轻的身体带来的旺盛精力和思维敏捷且灵活的大脑,重生携带的大量知识以及对科研工作的敏感度,让这看起来不可能办到的事情转变成了可能。 ...... 第五十一章:发现规律 检查了一下编写出来的文稿,确认没有什么大问题后,洗嗽了一下徐川便睡去。 翌日清晨,他带着编写出来的资料来到了数学室,将其交给了张伟平。 “这么快?” 张伟平讶异的接过徐川递过来的文稿,惊讶的问道:“你昨晚熬夜了?” “怕耽误事情,白天我就在写了,晚上也熬了一会。” 徐川腼腆的笑了笑,顺着张伟平的话回应道,并未将真实情况说出来。 有些事情自己知道就行了,说出来会让人感觉太不可思议。 “辛苦你了,文稿资料我先看看,你先回去休息吧,准备明天或者后天给我们讲一下,具体时间我电话联系你。” 张伟平有些感叹,这年头,这么努力和拼的少年真的少见了。 他家那傻儿子,平时懒的跟猪一样,学习也不咋的,要是有眼前这个的一半聪明和努力,不,有十分之一他都得买几挂鞭炮热闹一下祖坟。 徐川点了点头,问道:“我能将昨天的那些原始密文和破译信息带到楼上我自己的房间去研究一下吗?” 这也是他的目的。 数学室中人来人往的,他若是在这里工作,保不齐什么时候就被人路过围观了。 那些加密讯息中的数学难题可不止一方面的,即便是基本都是由函数和算法构成,涉及的面也相当广了。 一个高中生,能将需要几十名数学教授联合起来才能破译的数学难题全都解开,这事要是出现,估计会有不少人想将他送进医院看看他脑子到底是什么构成的吧? 徐川没准备成为这次信息战的明面人物,他想的是找到加密讯息背后的数学规律后,通过一些启发和语言来告诉张伟平,并不准备直接由自己拿出来。 毕竟这可是第一区专门研发出来的加密算法,被一个高中生破译出来,这是不是有点太...... 天才可以做,妖孽也可以当,但超出之后的怪物,还是谨慎低调点比较好,特别是他本身又是一個有秘密的人。 他并不需要证明什么,荣耀上辈子他已经拿的够多了,现在能帮助到自己祖国就足够了,即便是站在幕后。 等再过几年,他成长起来,有了足够的积累和履历,前世他脑海中那些璀璨的成果足够闪耀世间了。 而且不仅仅是前世的研究,今生他还有漫长的时间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上辈子那些未能完成的理论,那些未能发现的秘密,这辈子都有足够的时间,也有足够的精力去弥补,去完成,去发现。 “可以的,只要不带出去这栋楼,看完了记得还给回来就行。” 张伟平笑了笑,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就同意了,这也不是什么大事。 徐川点了点头,走到昨天的位置收拾了一下资料,回到了九楼,开始继续拆分工作。 一个人的房间,和他上辈子最熟悉的研究方式很像,没人干扰的情况下,拆分工作进展的相当顺利。 一天的时间过去,徐川就将工作完成了接近一半。 而剩下的原始密文和破译信息的拆分工作,可以暂时先放一下。 近一半的文献,应该够他找出点什么异常了。 在拆分的过程中,他的数学直觉告诉他,这样做真的或许能发现一些什么东西,有些东西在他这个来自二十年后的人眼中是隐藏不住的。 整理了一下拆出来文稿资料,徐川将其按照从远到近的时间顺序一张一张的对应排列起来,然后仔细的研究每一张稿纸,并对其进行解答,研究答案。 漫长的时间在眨眼间流逝,日月颠倒,漆黑的夜幕再度笼罩大地,但他的眼眸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明亮。 这些拆分出来的数学问题中的确藏有秘密,藏的很深,却躲不过他的眼睛。 尽管书写在稿纸上的数学问题只是一部分,还不到一半,很多东西也有些杂乱,但徐川依旧敏锐的察觉到了一些东西。 不过这还不够,这只是线索,无法确定事实,他需要更多的证据。 “既然已经找到了一些东西,那就继续吧。” 徐川翻了一下桌上的手机,现在是晚上九点多,进入了深夜,但他不想放过这一丝线索,准备继续。 不过是熬夜而已,他又不是没干过。 从行李箱中摸出一瓶红牛,一口闷干,徐川重新坐回了书桌前。 安静的房间中,只有黑色的签字笔在稿纸上书写时发出的细微沙沙声,窗外的灯火逐渐熄灭,整栋信息大楼中,唯有一个房间在散发明亮的光芒。 当太阳重新升起时,徐川也放下了手中的笔,此时,庞大的书桌上已经铺满了杂乱的各种稿纸。 一晚上的努力,他总算是将之前抓到的一丝灵感变成了写在纸上的数据。 肉体上的疲劳叫嚣着让他去睡觉,但精神上的亢奋却让他眼神中都充满了光。 “复合函数与单函数共同进行函数域的定义吗?不,还引入了集合,如果是单纯的通过函数进行的函数域的定义,那求出来的是范围值而不是指定值,但添入集合后,就可以做到指定了。” “如果再添加上进制转码和标准加密算法,这已经算是三重锁定了,的确很难,也很有意思,不过对于我来说,这些东西已经过时了。” 徐川目光熠熠的盯着稿纸上的数学问题与答案,依靠着重生前在普林斯顿的学习到的前沿数学知识,他总算是找到了这些问题背后一部分的数学规律和原理。 虽然仅仅是一部分,但也足够了。 有些东西就像是麻线团一样,只要找到了线头,就能够顺利的将其拆开,需要的只不过是足够的耐心和时间而已。 至于现在,他还是先去睡觉吧。 ....... 第五十二章:完成破译(三更求月票求追读) 没有收拾桌子,也没有去吃早餐,洗了把脸后,徐川把自己往床上一扔,一分钟的时间不到,房间中便响起了细碎的鼾声。 平常的时候他睡觉很安静,也不打鼾,但昨天的确太累了。 一整天大脑都在高速运转,这对于精力的消耗是巨大的,脑力活动消耗的体力完全不比体力工作差,甚至更胜一筹。 这一觉,徐川直接睡到了下午两点多,人才晃晃悠悠的醒过来。 洗个澡清醒了一下头脑,刚下楼去吃饭就撞到了张伟平。 “诶,你在这啊,上午去哪了,我正找你呢,刚刚打电话给你也打不通。” 张伟平喊住了徐川,有些好奇他这两天跑哪里去了。 徐川以为是自己洗澡的时候漏接了电话,摸出手机看了眼,却发现一直放在口袋中的手机这会直接黑屏了。 有些尴尬的笑了笑,他晃了晃黑屏的手机,道:“我一直都在房间里面,昨晚熬了会夜在看那些问题,今天起来的晚了一点,电话打不通是因为手机没电了,忘记充了。” “你啊,别太拼了,还是要注意身体,未来还长。” 张伟平摇了摇头劝道,别的学生是需要鞭促学习,这位倒好,还得让别人劝他别太拼了。 徐川点了点头:“嗯,我会注意的,老师您找我是有什么事吗?” “哦,对,差点忘了。” 张伟平恍然醒悟过来,接着道:“有关简化法解狄利克雷函数的资料我们都基本看过了,今晚你早点休息,明天咱在数学室开个小会,有些问题和思路咱到时候商讨一下。” “嗯,好,明天几点?”徐川应道,问了一下时间。 “这个得根据明天的工作安排来,如果明天需要破译的信息比较多的话,可能会往后推。” “那老师您到时候联系我就行,我就在自己房间里面。” “行,记得给手机充电啊。”张伟平笑着拍了拍徐川的肩膀。 ...... 随便找了点吃的,填饱肚子后徐川迅速回道了自己的房间,继续早上没有完成的工作。 明天开会,对他来说是個很好的机会,到时候可以将一些思路和方法在会议上提出。 只不过时间方面就比较紧了,他需要在明天开会前摸清楚这次信息战背后的数学规律。 不说完全搞清楚,但至少要能做到大方向的了解。 毕竟他自己都没有摸清楚的话,又如何去给别人提示呢? 好在昨天晚上一夜不是白熬的,在已经找到线头的情况下,剩下的工作接着线头继续整理就可以了。 进制转码的剥离、复合函数与单函数共同进行函数域的定义、集合的参与确定数值、hash函数将输入字符串变化成固定长的输出字符串、复合函数和基础函数种类的确定...... 在有了足够的启发思路后,徐川将这些数学问题背后的秘密一条一条找出来。 基础,但是复杂,是对于这些加密讯息背后数学规律最好的诠释。 傍晚时分,徐川放下了手中的签字笔,盯着桌上的稿纸皱起了眉头。 到现在,这些加密讯息背后的数学规律他已经摸的差不多,但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点没有找出来。 那就是这些加密讯息每一次更换加密算法时,到底是如何确定使用哪些函数问题与集合定义的。 这个问题不解决,想要建立一个全面的数学模型来针对这些加密讯息做到及时破译依旧很难。 徐川可不相信第一区那边会使用完全随即的函数和集合来进行加密组合,因为这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对方手里必定会有一个函数库,然后通过调用和组合生成函数问题后编译进加密讯息。 但庞大的函数和集合决定了如果随即套用的话,即便是第九区这边的谍报人员手中有破译设备,想过解开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或者说都解不开。 因为没有规律的话,每一次随即套用和解密,计算难度和需要的计算量都是呈指数级增长的。 只需要两位数的函数套用,就能玩死任何一台家用电脑。 如果函数套用增长到三位数,在有数模的情况下,超级计算机解开都要很漫长的时间。 除非这些谍报人员使用超级计算机来做破译设备,否则这就是在扯淡的事情,普通的计算机哪有那么大的算力来进行计算? 所以这很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徐川可不相信那些谍报人员会认识破译后的函数到底是哪一种,确定后再来利用数模解答。 别说那些谍报人员了,就是他自己都不敢说认识所有的函数。 这玩意稍微扭曲一下就是一种全新的,能全都认识的人,那百分百是一个国家的顶级数学家。 这种人才被派去当谍报人员,第一区的总统换狗来当都没这么离谱。 所以原始密文或者初步破解后的明文中必定会有嵌入的规律。 ...... 想着,徐川将目光投向了原始密文与破译后的明文。 依旧是按照时间顺序将这些资料进行初步排序,而后将函数问题与答案附在下面,进行寻找线索。 但庞大且杂乱无章的原始密文让他瞬间就放弃了先看原始密文的想法,转头将注意力放到了初步破译后的明文上。 这一次,没有花费多长的时间,几封封明文讯息和对应的函数问题看完,徐川的眼神就明亮了起来,他大概已经知道对方使用的什么手段了。 不过为了确定脑海中的想法没问题,他依旧选择继续看完剩下的资料。 ....... 第五十三章:自负的第一区 半个小时的时间过去,将所有文稿数据都浏览了一遍后,徐川终于抬起了头,看向了窗外远方,似要透过漆黑的夜幕看到地球地面那个国家一样。 “这一步的设计你们还真是看不起人啊,这是笃定了我们没人能解开前面的关系吗?” 书桌前,徐川望着漆黑的夜空喃喃自语了一句,在看完手中的资料后,他已经找到了密文使用函数的对应规律了。 相比较之前的严防死守,在这最后一步上,对方的设计简直是直接敞开了大门。 最后一步的规律设计,其实很简单。 学过函数的都知道,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复杂函数,除去极少部分外,都是由两個或者三个或者更多的函数复合而来的。 这也意味着,一个复杂的函数是可以根据需要拆分成若干个初等函数的。 而这些加密讯息中利用的就是这个最简单的办法,他们将一个函数问题拆分后的函数化作了日期插入了明文中。 这样一来,只需要按照日期来确定使用的基础函数和初等函数,就能确定最终的复变函数了。 而每一年每一天的日期数字是不会重复的,就像今天是2015年3月8日一样,拆分后缝入明文中的数字就是20150308。 具体的位置,也是可以确定的,第一个数字在第一行第二个,以此类推,遇到零则空出对应行数。 这种极为简单的掺入,稍微对数学敏感一点的人都能发现。 难度和小学生玩的找规律差不多。 所以徐川才自语说这最后一步的规律设计,是真的看不起人,笃定了他们无法解出前面的规律,无法编写出对应数模,才无所谓是否会被发现。 ....... 将加密讯息背后的秘密彻底翻出来后,徐川整理了一下文稿,将各种规律与数据熟烂于心后,留下原始密文、明文这些需要交还的文稿,其他的草稿和计算资料都付之一炬全烧了冲进了下水道。 这些东西他不可能带走也带不走,但留在这里对他来说算是个祸害,有可能暴露他的秘密,还是谨慎点比较好。 且不说国内,光是如果被第一区知道这次信息战是被他一个高中生解决的,他以后估计都没有任何安宁的日子,也不可能再踏出国门一步。 但他不可能不出国,脑海中的不少的理论和科技都等着他借助欧洲原子能实验室的那台粒子对撞机复刻出来。 重生一世,他依旧选择三江学院作为自己的大学,不仅仅是因为情怀,也有上辈子在三江学院走过的路和机遇的原因。 就像前世他数次跟随导师前往cern一样,有些机遇,只在特定的地方出现。 ....... 找到加密讯息背后的数学规律与秘密后,徐川也算是放松了下来。 虽然现在这件事还没有彻底解决,但他相信不需要多久对应的数学模型就能编写出来的。 剩下的工作,他也帮不上太多的忙。 编程和密码学这一块他并不熟,也不需要他的帮助,国内这两块的人才还是挺多的。 对他而言,高中阶段的最重要的目标已经完成了,也可以安心准备迎接imo、ipho和高考了。 虽说以一个重生者的身份去参加这样的竞赛有点欺负小朋友的感觉,但毕竟还没有人在同一年同时拿到过这两项竞赛的金牌。 对于这个新成就,徐川还是有一些期待的。 而且上辈子他没能在ipho上拿到绝对优胜者,也算是一个遗憾了,今生有机会弥补,自然不希望错过。 翌日,清晨,天蒙蒙亮时徐川就已经醒来了。 借着日月大学操场跑了几圈,也算是恢复一下近些日子以来停掉的锻炼。 上午他并没有去信息大楼,而是在日月大学校园中好好逛了一下,顺带溜进了一间教室听了一堂物理公开课。 大学生涯和高中生涯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高中时期会有老师盯着你学习,并主动找你提问,考察。 但大学是主动获取知识接受信息,并向学会展示大于学习课程本身的一种环境,除了期末等考试外,很少会有老师关心你的学的怎么样。 像这种公开课,就是学生论证自己思想的好地方。 虽然是一堂大学课程,但这堂课徐川觉得挺有意思的,它的主题核心是‘热隐身’效应,算是物理界挺前沿的话题了。 隐身这个概念一直是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中的热门元素。 毕竟能yy出不少的涩涩故事。 这堂课让徐川感兴趣的是课堂上一些年轻学生,或者应该说是学长们提出的一些想法。 有一位学长在课堂上提出了一种新‘热隐身衣’的概念。 在他的理念中,这种衣服由无数的小芯片组成,每个芯片有自己的处理器,并且可以调用所有人眼球的信息,可以成像,发光,散热,制冷,透气等。 当穿着隐身衣的人出现的时候,衣服的每个芯片将观察者原来看到的影像按照观察者的视觉信息在你的位置成像。 这种隐身衣不仅能视觉隐形,还具备‘热隐身’的能力,能够躲避热成像仪的探测。 思路很异想天开,以目前的技术来说不大可能实现,却给徐川提供了另外一条全新的构思。 上辈子他主修的是物理,辅修的是材料,对于材料这一块,他也有着很深的认知。 虽说这种芯片隐身衣并不太现实,但要做到光隐身和热隐身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前世他研究过不少的材料,有一些纳米材料就可以通过特定的手段来实现量子限域效应,并且应用这种效应来来调节材料的带隙,进而产生一些独特的光电效应。 简单的来说,就是有一种材料能够像多面镜一样,将不同的图像用不同的角度投影出来,借此跟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从而制造出让人无法看穿的死角,令躲在里面物体隐形。 不过这个思路徐川并没有深入,浅短的构思了一下记录在大脑后就暂停了。 隐身这东西,最大的价值应该就是在军事上了,但这是他目前碰不得的东西。 ....... 第五十四章:建模与提示 中午时分,张伟平打来了电话,让他准备一下下午的小课。 徐川收拾了一下资料,整理了一下思绪后提前来到了数学室,发现张伟平已经在这里等着他了。 “不用紧张,别害怕,就当是你平常和同学队友之间的交流就行。” 张伟平笑着安抚徐川,别有太大的心里压力。 其实这也算是他给徐川提供的一个平台,让数学室中的这些数学教授熟悉的一下他,方便他以后在学习时遇到问题可以找到一些数学教授请教。 至于问题和讲解,徐川之前提供的核心文稿已经描述的很清楚了。 毕竟这并不是什么很前沿和复杂的东西,大部分的数学教授在拿到核心文稿后都能顺利的完成理解。 徐川点了点头应了一声,这如果放到一个普通的学生身上,哪怕是博士生都会紧张的不行。 毕竟参与到加密讯息破译的数学家都是国内顶级的数学教授,一个高三的学生要给这些能当自己老师的教授讲述自己的知识,这的确不容易。 但对他来说,这完全不算什么。 重生前他召开过的物理会议和数学会议聚集的大佬可是世界顶尖的,对比之下,今天的这個会层次真的很一般。 不过他很重视,因为这是解决信息战的良机。 ...... 下午一点半,数学室中,没有幕布,也没有会议室,十几名数学教授围在一个临时拼凑起来的团桌边聊着天,就像是的农村傍晚家庭妇女日常的聚集八卦聊天一样。 “咳,行,人都到齐,那咱就开始。” 张伟平清了清嗓子,咳了一声后接着道:“大家都是老熟人了,我就不多介绍了,不过等下还是稍微注意点,别吓着我们的徐川同学了,毕竟人家才高三。” 闻言,围坐在一起的数学教授就热闹了起来。 “老张,看你这话说的,爱护都来不及,怎么会吓着。” “高三啊,那时候我还只会在宿舍里打牌。” “徐川同学,有没有兴趣来水木大学读书,条件随便你提,咱水木大学可是国内第一名校。” 水木大学的王元教授笑眯眯的看着徐川邀请道。 “呵,你个老东西,论数学你们水木可比不上我们p大,要来也是来我们p大,徐川,来p大,我亲自带你!” p大数院的周建林院士眉头一横,顿时就反驳道。 “行了,有什么好吵的,今天的主题不是抢人!别听他们的,徐川,东山学院的数学系也很强的。” 东山学院的卫安然教授批了一顿前两位后自己也加入到了抢人的行业。 “咳,一群老东西,让伱们别吓着人,你们反而来劲了。” 张伟平扫了一眼围坐着的数学教授,翻了个白眼,他就知道不外乎是这个结果。 不过被这么一打岔,数学室中的气氛倒也热闹了不少。 整顿了一下数学室中的气氛后,张伟平看向徐川道: “好了,咱这边现在开始,徐川你也别紧张,就当拉拉家常,毕竟这群老...人什么性格你刚刚也看到了。” “这样,你先简单述说一下你研发的简化法解狄利克雷函数的核心思路,然后其他人有问题的提一下问,如果你有答案的话,就回一下,回答不出来也没关系,不用在意。” 徐川点了点头,整理一下思路后将自己之前从《物理学进展》获得灵感,再到研究阻尼自由振动方程和狄利克雷函数的过程讲解了一下。 核心的证明过程他并没有重点讲,这东西在他前两天列出来的文稿上,这会大家肯定是都看过熟烂于心的。 “.....这就是简化法解狄利克雷函数的整个过程了。” 确认没有什么遗漏后,徐川收尾,结束了自己的展述,等着围坐着的这群大佬提问。 “没想到徐川同学在物理上的成就也这么高。” “数学物理全才啊,更适合我们p大了。” “.....” 眼见这群人又来,张伟平直接打断道:“行了,有问题的赶紧问,别耽误时间,解决完这边,他还得参加国集培训呢。” 被张伟平再度纠正,众人这才将话题转移到数学问题上。 不过对于这群坐在这里的大佬来说,看懂简化法解狄利克雷函数的核心并不是什么问题,唯有参与建模方面的数学专家提了两个问题。 “徐川同学,我想问一下,按照你的核心,利用简化法解狄利克雷函数建模的话,从转化狄利克雷函数到积分,再到求解,这两步一共有十三种的不同的步骤和解法对吧?” 徐川点了点头,这些是他明确写在了之前的核心文档里面的。 “能不能再进行优化一下?我的意思是能否将解法按照对应的求解范围的大小进行排一下序列。” 这名建模方面的数学专家问道:“因为对于一个数学模型来说,如果需要重复运算并多次选择的话,这会增加很多运算力。” “所以优先将适应范围大的核心解法放到第一组能减小数模对于运算力的需求。” 徐川点头,道:“这个没问题,我可以回去后整理一下。” “那就麻烦你了。” ....... 简短的开了个小会,处理了一些数模建立方面的问题后,徐川拉住了张伟平。 “张老师,稍等一下。” 说着,他从携带过来书包中取出来一叠稿纸,递了过去。 “这个是我这两天在研究那些数学问题时的一些解答,有些问题我算不出来,您能帮我看看吗?” 原先详细的稿纸他都烧了,这些稿纸是他昨天晚上新写出来的。 是对这些加密核心背后的规律的初步整理,只提供了两三个点子和一些相对符合他目前学识的解题数据。 为了伪装一下,他还罗列了一些算不下去没有算完的数据。 不过这应该足够给信息安全司里面的数学家带来灵感了。 “嗯,好。” 张伟平接过稿纸,翻阅了一下,准备指点一下这个数学天才。 “这个问题你做不出来很正常,因为这是博士毕业生的课题方向,这个函数需要利用黎曼引理同时对两边进行积分,然后将其转向洛必达法则......” “咦?你将那些加密函数拆分了吗?有意思,将转码进制从数学题上面剥离开,然后再做题目......” “这个思路.......” 稿纸入目,随着浏览的信息张伟平愈发讶异,从一开始,他还能解答徐川留下的问题,指点思路,渐渐的,他整个人陷入了沉思了,眉头也不自觉的锁了起来。 一条寻找这些加密信息背后数学规律的方法在他脑海中露出了一点芽头。 看着陷入沉思的张伟平,徐川眼角流露出笑意。 他知道,在他的稿纸上,张伟平已经找到了那条通向答案的小路。 ....... 第五十五章:猎鹰! 沉思了半响,张伟平猛的抬起了头,目光熠熠的盯着徐川夸道: “你真是我们的福星!” 徐川装作有些迷糊,问道:“怎么了?老师。” “你先等等,等会开会你就知道了。” 张伟平哈哈笑道,从徐川的稿纸和问题上,他找了可能解决这次信息战的线索。 将手中的稿纸复印了几十分,张伟平重新召开了一次数学会议,将一些已经离去的数学教授和数学家紧急喊了回来。 “怎么了?老张。什么事这么急?” 对于突然重开的会议,刚离开没多久接到电话又重新折返回来的p大周建林以为出了什么事,气喘吁吁的问道。 “你先看看这个。” 张伟平笑着将复制出来的稿纸分了一份给周建林。 周建林有些疑惑的接过稿纸扫了一眼。 “这是你写的东西?” “不对,这些东西都是以前解开过的函数题目?” “进制被单独剥离了?有点意思,你怎么不接着往下算完?” 周建林扫了一眼稿纸上的信息后抬头问道。 “伱看完,然后再仔细研究一下。” 张伟平神秘的笑了笑,没有直接透露答案。 “神经兮兮的。” 周建林摇了摇头吐槽了一句,将注意力重新放到了稿纸上。 “咦?这些题目有问题!” 随着再一次仔细的翻阅,周建林瞪大了眼睛,仿佛看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一样。 到最后,他同样兴奋抬起了头,伸出拳头猛的锤了一下张伟平的胸口。 “老张,真有你的!” “哈哈哈哈哈哈,这可不是我写出来的东西,而是徐川那小子的。”张伟平哈哈大笑,同样异常高兴。 “你带过来的那个学生?”周建林愣了一下问道。 “嗯,这小子比我们勤奋多了,这两天他将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面研究这些函数,然后自己拆题自己做,有两道问题他不懂,然后就拿着稿纸来问我了。” “我一开始也没注意,后面研究是才发现问题。” “这么说这是個意外?” 周建林有些讶异的问道,又补了一句:“你说徐川会不会也看到这里面的细节,所以才特意来找你的。” “应该不会吧?” 张伟平想了想摇头回道:“那小子的数学水平的确高,但毕竟才高三,就算是在狄利克雷函数这一块有较深的见解,也不大可能懂大部分的函数。” “而且这稿纸上的题目还有一部分他都没解出来,这才来找我的。” “如果说他精通一些大学数学这个你我肯定都信,但是像黎曼引理、非线性泛函分析实际应用这些可都是博士生的研究内容。” “刚刚他将这稿纸递给我的时候,也是懵懵懂懂的,完全不清楚这里面有什么的模样。” “也是。” 周建林认可的点了点头,要说一个高中生就能懂的几乎全面的函数这也太不可思议。 ....... 数学室中,商讨的会议再一次召开。 徐川的稿纸被张伟平整理了一下后复制成了几十分,人手一张,不仅仅是数学这边,密码学那边的破译人员听闻消息后也赶了过来。 两方人马聚集在一起讨论着,进行头脑风暴,以求通过线索顺藤摸瓜找到解决办法。 虽然在过去针对性的破译一直没有什么进展,但并不能说明这些数学家和密码学家的能力差。 毕竟是第一区那边专门设计出来的加密方式,即便是徐川,如果不是前世在普林斯顿呆了十几年,学习和接触过各种数学界前沿的新知识,也不一定能走出这个迷宫,顺利的摸到背后线索。 但现在,过去在第一区学习到知识,派上了用场! 在有了一定的线索后,在几十名数学家密码学家的努力下,一份初步的研究成果顺利的拿了出来。 剩下的就是编程,利用摸出来的规律设定数学程序,并进行实验。 这方面的人才第九区并不缺,再最难的一步被解决掉后,数模的编写工作进展的相当顺利。 而且在得知这个好消息后,为了加快速度,信息安全司的武老特意向上面申请了一批工作人员,用以最快的速度将程序建立起来。 三天的时间,在几十名数学家、密码学专家以及建模工作人员的互相配合下,第一代实验用的数模被做了出来。 简陋的界面,寥寥的几个按钮,却包含着无数人的希望。 数学室,几十人拥挤在一张投影幕布前等待着。 张伟平深呼吸了一口,将以前的破译出来的一封加密讯息输入了进入,而后将鼠标颤颤巍巍的移到了‘破译’按钮上,用力点了下去。 【检测到加密信息,破译中......】 一个弹窗从显示屏上跳了出来,所有人都紧紧的攥着拳头,屏住呼吸,期盼又希冀的盯着着投影出来的画面,眼睛一眨都不敢眨,生怕错过了希望。 墙壁上的挂钟‘滴答’‘滴答’的走着,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 一分钟过去、两分钟过去...... 显示屏上的画面依旧是那个正在破译的弹窗。 正当众人心中微微泛起失落的时候,忽的,弹窗跳动了,消失了,一串文字出现在投影幕布上。 【我家猫今天将咖啡弄我键盘上了,e键都坏了,我没法快乐了。】 张伟平迅速拿起对应的破译卡纸,将卡纸上的内容和屏幕上的文字对照一边。 确认两者一模一样后,他猛然站了起来,激动的欢呼。 “成功了!” “我们成功了!破译结果一模一样!” 一瞬间,激动传遍了整个数学室,所有人都欢呼了起来。 人群中,武卫国用布满褶皱的手擦拭了一下眼角。 在过去的几十天中,他们受尽了折辱,几乎每一次的行动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今日起,国家的安全再一次得到了守护。 或许,只有身处阴影中的人,才能知道今天的繁华和昌盛来的有多么的不易。 而现在,轮到他们反击了。 待到欢呼稍过,武卫国也整理好了自己的情绪,开始下达指令。 “从今天起,猎鹰行动,正式开始!” ........ ps:提前更一下,免得又被拉出去了,八尾也不想去爬山,好累φ(* ̄0 ̄)。 求票,求月票,推荐票,打赏,评论各种求。 第五十六章:收网! 在多次测试确定第一代的数模完全能够应对目前已经破译出来的所有加密讯息后,信息大楼中的程序员再一次忙碌了起来。 毕竟还是第一代实验用的数模和程序,有些东西还需要再进行优化一下。 不过这跟徐川已经没有关系了,他和数学室中的所有人一样,脸上都扬起了灿烂的笑容。 傍晚时分,张伟平将他拉到了日月大学的小食堂,小小的餐桌上,堆满了各种菜色,徐川拉都拉不住。 这是张伟平自掏腰包的单独的请客。 至于信息战现在庆功还早,至少要等到应用这次的数学模型逮到一次那些老鼠后才会进行。 小小的餐桌上,张伟平已经喝的醉醺醺的,拉着徐川一个劲的说话,一会问他为啥不来日月大学读书,一会问他是不是已经知道了那些函数问题背后的秘密...... 徐川陪着喝了几瓶啤酒,然后一边吃着东西一边听着张伟平述说。 这段时间,整个信息安全司数学室的压力,最大的恐怕就是他了。 作为陈老的关门弟子,带领十几名数学专家研究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却对第一区的加密算法毫无办法,让不少人都有些怀疑他是否真的具备真材实料。 国家信息安全的压力、其他人的质疑、敌手的嘲讽......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堆积在心里,都快成了他的心病。 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就在一瞬间。 尽管第一代的数模还未经过实战检测,但在针对过去的加密讯息破译时百分百的准确率足够让他将心里的压力释放出来了。 ...... 一顿晚饭,从六点多吃到了晚上九点多,最后不省人事的张伟平被徐川抗回了信息大楼,交给了正在站岗的一名工作人员。 洗了個澡,徐川也上床睡去。 其实在前些日子完成简化法解狄利克雷函数的讲解与加密信息背后规律的分析后,他就可以离去了。 毕竟后面工作跟他没什么关系,这些天他也一直都是在日月大学的图书馆度过的。 但徐川想要亲眼看到数模破开对方最新的加密讯息,逮到一次老鼠,所以就留了下来。 而明天,就是实战验证成果的时候。 ....... 翌日清晨,徐川早早的便起来了,没有跑步,洗漱过后他就直接来到数学室,却发现大部分的人都已经等待在这里了。 “早,徐川。” “吃早餐没咯,徐川同学,没吃我这里还有两包子。” “我这还一份豆浆,一个茶叶蛋。” 数学室中,一群人热情的和他打着招呼。 自从那天的数学会开完后,这幅场景徐川已经见怪不怪了。 在得知了张伟平的灵感是从他的稿纸上发现的后,他似乎已经变成了信息安全司数学室的团宠,或者说是吉祥物了。 一群国宝级的数学教授给他带早餐,这待遇,怕是没几个人享受到过。 ....... 上午十点零七分,数学室的大门被推开,一个青年工作人员小跑了进来。 “张院士,这是今天截获到的加密讯息,一共七十三封。” 青年工作人员将手中的密封袋递给了张伟平,张伟平迅速接过来,朝着数学室中等待已久的众人喊了一声,将手中的加密讯息纸卡分递了下去。 “各位,工作来了!” 和往常不同,这一次,数学室的教授们是一蜂拥而上,几乎是‘抢’一般的从张伟平手接过了加密讯息。 包括徐川,也分到了两封封加密讯息。 经过简单的处理后,众人将手中的加密讯息输入到了电脑中。 已经部署到每个人电脑上的新一代破译程序迅速运转了起来,一个个的弹窗示意着数模正在运行,显示屏上散发的光芒也照映着一张张期待又紧张的脸。 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第一封加密讯息被解开。 “成功破译出来了,但是是垃圾短信!” 数学室中,最先破译出加密讯息的教授兴奋的站了起来,大喊了一声。 兴奋的声音刺激到了其他人,有些羡慕的看了一眼这位教授,众人的目光又回道了自己面前的电脑上,期待着自己手中的加密讯息破译完成。 “我这边完成破译,两封都是垃圾信息。” “我这边也是,两封垃圾短息!” 很快,第二封、第三封、第四封加密讯息被计算机完美解开,喜讯在数学室中不断传递。 若是以往,繁多的垃圾短信会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众人的士气,让人气馁,让人情绪低落。 但今天,每一封垃圾短息的出现,都让人期待不已。 数学室中,徐川盯着眼前的显示屏,周边不断响起的成功破译消息让他忍不住咽了下口水,期待着自己手中的加密信息成功解开。 忽的,液晶显示屏上的画面一跳。 原先正在破译的弹框消失,一组熟悉的数字让正盯着屏幕的徐川瞳孔放大了不少。 “张老师,我这边有发现,是数字坐标。” 看到这组熟悉的数字,徐川迅速站起身,大声喊道。 听到声音,周边的数学教授一蜂窝的涌了过来。 “哈哈哈哈哈,不愧是我们的福星!” “东经111°36′北纬40°57,这个坐标是塞北市!” “下午两点二十五,现在是上午十点十二分,还有四个小时,我这就去通知武老!” 确认破译出来的信息是时间坐标后,张伟平迅速朝着门外跑去,不过还未等他走几步,数学室的大门就被推开了。 “不用通知了,我来了!” 武卫国快步走了进来,迅速走到了徐川的座位边,探头看了一眼电脑屏幕后,中气十足的吼道: “狗娘养的,这次要是还逮不到人,老子就去砸了总署!” ...... 第五十七章:真真假假 信息安全总署抓没抓到人徐川不知道,但庆功宴如期举办了。 因为是机密行动,并没有人获得奖功与勋章,但不是没有,而是他们获得的勋章暂时并不发放,也不对外公开,只有等以后这次信息战的情报解除机密级别勋章才会发放,信息才会公开。 除了勋章外,他们这些参与了加密信息破译的数学家每一个人都获得了十万块的奖金,包括徐川。 徐川也没想到自己还能拿到奖金。 首先是他来到这里呆了只有十来天,并没有多少参与之前破译加密信息的过程,这份功劳是没有他的。 其次是虽说这次能建模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他,但明面上构思出解决问题办法的人是张伟平院士,他顶多是因为稿纸起到了一点提示作用。 当然,他的简化法解狄利克雷函数还是起到了作用的,毕竟建模的基础是建立在背后的数学规律上的,而狄利克雷函数正是其中之一。 但相比较其他数学教授做出的贡献,仅依靠一个简化函数还是有些不够看的。 不过对于这十万块钱,徐川拿的心安理得。 毕竟没有他,按照历史的走向,这次信息战会被拖到17年才彻底解决。 这两年的时间,国家会损失多少利益和机密数都数不清。 ...... 明月城,信息安全司的副司长武卫国并没有参加庆功宴,而是一脸怒气的赶到了信息安全司的总署。 之前他说这次如果再抓不到人,他就去砸了总署,现在正在去实现他的诺言。 “为什么,明明都已经精准的定位出来了,时间地点都有,为什么抓不到人?这都找不到人?你们都是吃屎的吗?” 砰的一声,武卫国怒气冲冲的推开总署的大门,一巴掌拍在了木桌上,死死的盯着电脑后面的中年男子。 对于信息安全总署的这些工作人员,他可没有对待数学室那些数学教授那么好的脾气。 虽说当年参加安南战争的时候他只是一名情报人员,但也是扛过枪,杀过敌的。 他不明白,明明这边都已经提前几个小时准确的破译出了对方的行动,总署这边最后却告诉他没有动手抓人,甚至任由对方将消息传递回去了。 这种祸害国家的谍报人员,在他看来直接在现场枪毙打死都不过分。 “小武,你脾气还是那么暴躁。” 办公室中,一道有些衰老的声音响起。 听到这個声音,武卫国打了个激灵,立刻转身,回头就看到了一个头发斑白的老人坐在角落的沙发上。 “班长,你怎么在这里?” “过来坐,不抓人,是我的指示。”老者指了指他身边的椅子,示意道。 “班长,我不理解,为什么?明明能抓到审讯的。” 武卫国疑惑不解的盯着眼前的老人,脑海中浮现的却是安南战场上那炮火连天的日子。 当年他们那一支情报部队,大几十人,最后活下来的就他和眼前的班长两人。 后来他在信息安全司工作,班长在总署,他依旧还是他手下的兵。 “你啊,这么多年过去了,怎么还和当年一样一点脑子都不动。” 老班长批评了一句,接着道:“我知道你们很辛苦,也很委屈,但是抓一次人,就能解决问题了?” “这些活动的基本都是低级线人,即便是抓到了又能审问出多少东西来?” “现在我们有了破译设备,我们能精准的掌握对方的动向,这么多天都忍过来了,再等几天又如何?” “从过去对方的行动来看,使用这套加密机制的谍报人员和内鬼并不少。” “要动手,就得一次性切掉这颗毒瘤,彻底拔除掉第一区安插在我们国家的人。” “一次两次的抓零零散散的几个小鬼,打草惊蛇不说,还会让对方更换联络方式,到时候这些人就更难找出来了。” “说不定这次我们能抓几条大鱼出来,倒时候还能和对方交换一些东西回来。” 老班长眯着眼睛,有些唏嘘。 在过去,他们曾经用这种人质交换的方式从第一区交易回来了不少东西。 那位为了导弹事业奉献终身,让国人握紧了手中剑的人才就是通过这种手段接回来的。 在过去,他们通过十几名精锐飞行员和谍报人员交易回来了那位,否则第一区怎么可能放人? 如今战事不轻启,飞行员这种精锐无法再获得,但谍报人员依旧活跃在各国第一线。 很多重要的谍报人员都是明面身份的,在这些身份的掩饰下,他们才能长期活跃在前线。 如果能借助这次的机会逮到几条这样的大鱼,国外的一些重要人才和技术都能交易回来。 没有人比老班长更重视这次机会,所以他才愈发的小心谨慎,宁愿这一次放走两名谍报人员,都不愿意打草惊蛇引起对方的警惕。 而且,现在第一区还不知道他们已经破译了这套加密系统,在最终收网之前,借助这次套系统,他们还能传递出去不少的假消息。 真真假假,谁又能确定呢? 有时候一些假消息和假动作的杀伤力可比真消息和真动作大多了。 古有蒋干盗书上了大当,不知道今日他们传递过去的假消息又能造成多少破坏。 若是玩硬实力,沉睡了一段时间的他们的确有些跟不上第一区的脚步,但若论玩计谋,五千年来,禹夏国的对手可是换了一批又一批的,延续至今的,只有他们一个。 被自家老班长一顿教育,武卫国讪讪笑了笑。 他的确没考虑这么多,在破译程序完成后,他只想第一时间将这批破坏国家安全的老鼠都抓起来。 ....... 庆功宴完后,徐川买票从明月城回到了星城。 现在已经是三月二十二号,按照国集时间算,物竞国集已经结束,数竞国集因为时间被延长了一些的关系还有最后几天,他现在过去还能赶得上一点尾巴。 不过徐川也懒得再去了,他并不担心自己落选,前些天的时候,他就已经收到了物竞那边入选国队的通知。 数竞这边应该也一样。 没参加一天集训,也没有参加一场测试,甚至连面都没有露一下就能入选国队的,从古至今也就他一个了。 别人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他是直接插上翅膀飞了过去。 ....... 第五十八章:拔除谍报人员 星城一中,徐川的回归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同时入选双国集的学生,在星城一中这还是头一个。 “咦?川哥你回来了?数竞国集结束了吗?入数竞国队了吗?” “不用想,川哥肯定入国队了,cmo满分啊,这都不入谁入?” “川哥:我不入国队,谁入国队?” “imo和ipho双国队选手啊,历史第一人了吧?” “小胖子卢天瑞呢?他也入国队了吗?” 同班同学围了上来,纷纷询问道。 “他还在国集那边呢,过几天才会回来,我这边因为有点事,所以提前回来了。” 徐川笑着回道:“至于他入没入国队,这个等他回来后你们自己问他就行了。” “数竞国集也能提前回来?川哥你这一期的物竞国集都没参加,是怎么拿到国队名单的?” 身后,一道有些幽怨的声音像鬼一样传递了过来。 徐川被这鬼一般的声音吓了一跳,扭头看去,是曹伟才,物竞前些天结束了,他已经回来了。 “神马?神马?川哥竟然都没去参加物竞国集?” “卧槽,没参加国集还拿到了国队名额?” “川哥你是女娲的私生子吧?” “国队还有保送这一说法?” “没有吧?不过放到川哥身上也正常,毕竟去年他就拿到了ipho的银牌。” 曹伟才的话一出,教室中顿时就炸锅了,众人这才知道徐川连物竞国集那边都没去。 “我这边有点事情,虽然没去物竞国集那边,不过国集选人的题目我都做过了的。” 徐川笑了笑,小小的撒了个谎掩饰了一下,做过题总比没有做过题直接入更容易让人接受一点。 “难怪你都没露面,但国集综测成绩却是满分的。” 曹伟才恍然哦了一声,接着问道:“川哥,数竞国集好玩不?” “压力比物竞国集大不少了,第一天就晕过去了两個。” “我擦勒,这么恐怖的吗?” 曹伟才被吓了一跳,第一天就晕过去两个,这是什么魔鬼训练,他眼珠子滴溜的转了一下,随即坏笑着问道: “话说川哥你该不会是扛不住压力提前溜了吧?” 徐川白了他一眼,不再理会这货,自顾自的看起书来。 众人见状也纷纷散去,教室中逐渐恢复了平静,不过这平静没维持几天,就被国集赶回来的卢天瑞打破了。 “小的们,伱们的卢爷爷回来啦!”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教室外一声大吼,一个一米五多的小胖墩像只企鹅一样大摇大摆的走了进来。 “小圆脸你讨打是吧!” “入国队没?” “没进国队就别回来丢人了!” “数竞国集不是说很辛苦强度很大吗?你小子怎么又胖了?” “国集还会养猪吗?” 小圆脸的声音传进来,顿时就迎来了一片嘲讽,卢天瑞不屑的笑了笑,道:“你们卢爷爷出马,国队名单不是简简单单的手到擒来?服不服?” “呵,有本事你学川哥,再去物竞拿个国队名单回来,我就服。” 这话一出,卢天瑞就痿了,嘟囔了一句;“谁和那个变态比啊,在数竞这边就呆了三天,还拿到了满分进了国队。” “嗯?川哥就在数集队呆了三天?但曹伟才不是说他都没去物竞国集吗?”身边,一位同班同学好奇的问道。 “不可能,川哥的确就只在数集这边呆了三天,第四天人就不见了,何老师都说他去物竞那边训练去了。” 卢天瑞信誓旦旦的回道。 “没有,十五天的集训从头到尾我都没看到川哥的人。”身边,曹伟才凑了过来说道。 卢天瑞的话让他感觉不对劲,徐川就在数竞国集呆了三天,后面就不见了,也没在物竞这边出现,那中间半个多月的时间干啥去了? 卢天瑞也有点懵,有些狐疑的看着曹伟才,道:“这不可能,川哥的确就只在数竞这边呆了三天,第四天人就不见了,骗人的是小狗。” 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他以为徐川在数竞这边呆了三天后就去物竞了,但曹伟才却告诉他徐川从头到尾都没再物竞露面过。 确认信息后,两人面面相觑。 一个以为徐川在物竞,一个以为徐川在数竞,结果一对,好家伙,最后两边都不在。 这一个大活人,国集这种重要时刻凭空消失了半个月是什么鬼? “你们在干啥呢?” “咦,天瑞你回来了,进国队了吗?” 门口,刚从食堂赶回来的徐川看着教室中聚集的一堆人有些好奇。 卢天瑞和曹伟才对视了一眼,两人同步逼近到徐川面前,异口同声的肃问。 “川哥!老实交代,你这国集半个月干什么去了?” “这个是秘密。” 徐川笑了笑,他消失半个多月两边集训队都没参加的事情是瞒不住的,不过参与信息安全战的事情是不可能说出去的。 “说说嘛,很好奇的。” 小圆脸卢天瑞一脸抓耳挠腮的模样,对他这种人来说,有瓜不能吃是要死人的。 徐川笑着摇了摇头,看小圆脸这模样,应该是进了国队的。 现在看来,今年应该是星城一中有史以来最辉煌的一年了,有三个人同时杀入了数竞和物竞这两门竞赛最高的国队中。 “切~~,真无趣。” 卢天瑞嘟囔了一句,转身找别人炫耀进国队的事情去了。 他知道,如果徐川不想说的话,是问不出来的。 ....... 数竞物竞的国集训练完成,日子恢复了平静,时间一天天的过去,眨眼间时间就来到了五月底,距离高考就只剩下最后的十天。 就在全国人民都在为高考而准备的时候,信息安全总署也开始了全面收网。 两个月的时间,借助信息安全司数学室研发出来的数模,禹夏国牢牢的掌控着境内第一区谍报人员的活动,挖出来不少大鱼,其中有一条甚至深入了内部组织。 透过这次活动,总署已经掌握了超过三位数的谍报人员的具体身份和活动目标。 若不是这次出现了紧急事情,总署是准备再等一段时间将使用这套加密系统的人员都摸清楚后再进行收网的。 毕竟转明为暗,将利益最大化才是最好的选择。 但人算不如天算,这两天发生的事情打破了总署的部署,迫不得已提前收网开始抓人。 ....... 第五十九章:损失惨重的第一区 西海岸,长青州。 随着禹夏国信息安全总署开始全面收网,第一区的中情局也逐渐察觉到了自己在第九区的线人似乎都正在失去联系。 但他们并没有办法完全确定。 因为很多时候他们安插在其他国家的关键线人并不会时时刻刻每一天都和他们保持联络。 除了发布任务外,他们一般也不会去主动联系关键线人。 因为这会增加关键线人暴露的风险。 但他们对于关键线人的监控和了解并不会停止。 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这些线人会做什么,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会比线人自己还要清楚。 就像有一个安插在白城的大学教授,除去情报的提供外,他每天都会给他的情人打个视频电话。 可最近几天,这个动作消失了,尽管他的情报提供并没有断,但他却没有再联系过这個情人。 这是一个很小很小的事情,或许在正常人眼中并不算什么,毕竟有时候忙起来了忘记打电话也很正常,也有可能是人家正在一起腻歪并不需要视频。 但在中情局情报处的眼中,这已经足够引起警惕了。 ....... 介于这种情况,中情局银盾大楼中,一场紧急会议正在召开。 “各位,我觉得我们安插在第九区的线人可能出问题了,或者说,他们有麻烦了。” 年仅五十六岁,头发有些灰白,戴着一副眼镜,叼着一只烟斗的情报分析处处长戴维·彼得敲着桌子沉声说道。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的情报系统不是依旧在正常运转吗?每天都有消息从那个国家传递回来。” 情报管理处的处长皱着眉头询问。 “没错,情报系统的确在正常运转,每天也都有消息从那个国家传递回来,但我们的一些关键线人最近活动很不正常。” “各位看这个。” 戴维·彼得敲了敲桌子,一副投影出现在会议室中。 “从我们收集到的信息数据来看,我们的关键线人最近的活动有些不正常。” “这位是我们在白城的线人之一,他之前每天都会和他的情人视频通话,但最近几天这个举动停止了。” “这位是明月城的线人,是我们培养的女拳组织首领之一,他每天都会在那个国家一个叫‘围脖’的软件上转发和发送一些的新闻消息,同样,这几天他的账号停止了更新。” “还有塞北的线人......” “这类的事情不少,如果是一例两例的话,可能还是巧合,但现在,我严重怀疑我们的情报系统出问题了。” 戴维·彼得沉声说道,他对于信息的敏感度相当高,能从一些细微的小细节中分析出很多有用的信息。 一些在平常眼中看起来根本微不足道线索,在他眼中就是通向最终答案的路径。 “可这些线人的情报这些天并没有断过,就在三小时前都有信息传递回来。” 情报管理处的处长皱眉翻阅了一下手里的电脑。 “这才是最可疑的地方。” 戴维·彼得沉声道:“我怀疑他们都已经暴露了甚至都已经被抓到了,现在和我们联系,给我们提供情报的可能并不是本人,而是那个国家的人,我们的‘上帝加密’系统可能被他们彻底破解了。” 闻言,整个会议室中哗然一片。 “不可能!这不可能!” “上帝加密是联合了青藤联盟顶级数学教授设计出来的加密方式,应用了全球最前沿的逻辑与函数知识,就那个落后的国家,他们有真正的数学家吗?” “戴夫,你太小看我们的对手了,对岸那个国家发展很快,如今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那又如何,如果我们国家也有十几亿的人口,会发展的更好。” “其实我更好奇的是,他们到底是如何快速定位到我们的线人的,我们的加密算法被破解是很正常的,对方依靠数学家来进行解密的话的确可以做到,但精准且快速定位,这几乎不可能。” “我们每天发送出去的加密讯息中都掺杂着大量的无用信息,要想人力解开这些信息花费的时间会很长。” “除非他们已经精确的找到了加密算法背后的每一条数学规律,并建立了数学模型,否则单靠人力,永远不可能跟上我们的脚步。” “那这些只是巧合?” “......” 会议室中,一直沉默不语的中情局局长约翰·布伦南敲了敲桌子,打断了众人的谈话,看向了特邀过来的数学家威尔·渥兹华斯。 威尔·渥兹华斯是h佛大学的终身荣誉教授,也是菲尔兹奖得主,在数学和密码学上都有着极高的造诣,这次的上帝加密计划就是由他引领主导的。 “威尔教授,我们的加密算法被全面破解的可能性有多大?” 威尔·渥兹华斯沉吟了一下,道:“数学上有完美的加密算法,但现实中我们是写不出来的。” “不过按照我的预计,第九区就算能全面解开上帝加密,最少也需要两三年以上的时间。” “现在才几个月的时间,对方就破开了我们的上帝加密,这的确有些超乎我之前的预料,这种可能性在我看来还不到万分之一。” “要知道当初我们构思设计这套加密系统都花费了足足五个多月的时间。” “如果不是顾虑到谍报人员手中解密设备的性能,我们甚至能将一封真实加密讯息插入到上万份甚至是数十万份的假消息中。” “这样一来,这一套加密系统就是真正的‘上帝加密’,上帝来了都解不开。” 约翰·布伦南有些头疼的揉了揉太阳穴:“看来我们得做好降低损失的准备了,让那些能回来的关键线人带着资料先回来吧。” 他们安插在第九区活动的线人,前后几个月的时间有很多都使用了这套上帝加密系统进行通讯和传递情报。 如果对方真的掌握了破译的手段,那这次的损失可真的太大了。 甚至这十几年安插进去和发展的线人都会被连根拔起都说不定。 到时候他们对第九区的信息掌控将会陷入一片空白,降低到有史以来最低的地步, 如果连对方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他们又该如何去限制对方的发展? 这是不切实际的问题。 真要出现了这种情况,他将是第一区的罪人。 ...... 第六十章:高考 两国之间的交锋徐川并不清楚,此刻他和其他的考生一样,准备着高考。 对于一个高中生,甚至是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高考都是决定命运的关键转折点之一。 偶尔的一些个例并不值得过于探讨,对于绝大部分的人来说,如果高考能多考上那么几分,那么他以后的人生和命运将截然不同。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你能多一分,就多一份命运。 ...... 六月四号,星城一中作为重要考点之一,高一高二的学子已经放假,高三的学子正迎接着最后的动员。 1201班中,唐高远走进了教室中。 有些嘈杂的教室很快就安静了下来,一张张还残留着些许稚嫩的脸庞齐刷刷的抬头看向了讲台。 望着教室中的学生,唐高远很罕见在全班同学面前露出了笑容。 “同学们,这是最后一堂课了。” “三年前,你们满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走入了一中,这三年的时光,你们都有了各自的收获。” “如果说过去的三年,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那么今天,它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冲刺。” “箭已搭弓,弦已拉满,剩下的,就是最后的放手一搏了。” “过多的激励话语,我就不多说了,我相信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标。” “最后两天的时间,虽是放假,但大家一定要注意身体,注意复习,不要感冒,不要受伤,不要给未来的自己留有遗憾。” “带上你们希望和努力,往前走。未来的日子里,我祝愿也希望大家未来前程似锦,一路阳光,也祝愿你们更快乐!” “下课!” 教室中,最响亮整齐的掌声响起,1201班的学生齐刷刷的站了起来,朝着讲台上的唐高远鞠了一躬。 也许这个场景,会是课堂上的每一个少年在未来的人生长河中,一幕温暖与美好的记忆。 当未来的某一刻,这些长大的学子重温校园或者观看校园电影时,再想起来,会心中再次充满力量的同时,眼中也许会涌上泪花。 ....... “徐川,这两天你就别回老家了,我在一中附近有套房子,这两天伱收拾一下住我那里去。” 混乱的教室中,唐高远和每一个学生都依依告别后,来到了徐川的面前。 眼前的这个学生,在这一届的学生中很特别,一中的大部分学生都是从星城本市的中学招收的,但他是从岳县那边考进来的。 所以高考前两天的放假,他担心来回的奔波会让徐川的状态受影响。 “不用麻烦老师您了,我妈妈她来星城了,已经替我找好了住宿的酒店,就在考点附近。”徐川笑着婉拒道。 “那就好。” 唐高远点了点头,拍了拍徐川的肩膀,笑道:“加油,替我拿个满分回来!” 徐川认真的点头:“我会尽全力的。” 对于高考,他并没有太多紧张的情绪。 毕竟一回生二回熟嘛,上辈子他都考了708分的成绩,这辈子没道理会更差。 满分,也就看语文作文和英语作文了。 这两块属于变量,一定程度上依赖阅卷老师的主观看法。 看着徐川一脸认真,唐高远哈哈大笑:“行啦,我就说说,你别太紧张了,别给自己留遗憾就好。” ...... 两天的假期,很快就过去了。 第一天的高考正式开始,第一考语文,徐川顺利的将前面的题目解决,迎来了对他而言高考中最大的两大难关之一‘作文’。 【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休息场所。飞禽、走兽们分享者着自己去各地旅行的经历。大树听了也想去旅行,于是请飞禽、走兽们帮忙。】 【飞禽说,你没有翅膀,于是拒绝了。大树想请走兽帮忙。走兽说,你没有腿,也拒绝了。】 【于是,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里包含着种子。果实被走兽们吃了后,大树的种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二十年后,徐川再次看到这道题目时,心中泛起一丝感叹。 每年的高考作文,立意都不同,而当年的他看这道题目时,其实只看到了最表面的一个立意。 “生命当自强!” 这是他当年的看到的,也是他写的主题。 但如今回过头来再看,这道作文题却是包含了不少的立意。 大树扎根于地,想要去旅行很显然是不现实的,它没有翅膀,也没有双脚,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有句话叫做‘心存梦想,春暖花开’。 这是它的第二个立意。 此外,拿飞禽、走兽和大树来作为题目,其实影射了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 在被飞禽走兽拒绝帮忙后,大树没有再去求其他人的帮忙,而是默默的自己想办法,努力结出了果子,从而实现了梦想。 这何尝不是追梦过程中的一种大智慧呢?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立意? 再又着,大树给飞禽走兽提供了休息的场所,最终飞禽走兽却拒绝了大树的请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同样也是一种立意。 但反过来站在飞禽走兽的角度,大树一开始的请求对于他们来说毫无疑问是超出能力的。 虽是拒绝,但最终却在能力范围内携带着大树的种子播散到了全世界,共赢,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立意。 当然,对于徐川来说,他不可能将自己看到的所有立意全都写进作文中,那样反而不伦不类的。 沉吟了一会,徐川动笔了。 《修心如莲》 这是他的标题。 树求禽兽以携,遭拒;结实以静候,则咸相食,其籽得传。 荀子‘劝学’有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然他物何以愿为我所用?盖因其腹中有物,非空也。” 人,只有自我修行,价值昭彰,才可求他人赏识。 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即是此理。修心如莲,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田田的荷叶间一段绿波,愈令风荷芳行万里。 ...... 尝怨世之漠然,冷眼不助。心境达然后方知是己身之妄求。 人之助我,谢之;人之袖手,解之,后以明德召之。修心如莲,己之昭彰如朗月清辉。 何妨互利?世界吻我以歌,我送以清香,修心如莲。 ........ 第六十一章:新的征程(三更求月票求追读!) 落笔,点句,一篇全新的作文悄然映跃在答卷上。 看着稿纸上整洁笔迹与文章,徐川吐了口心中的浊气。 他没有用上一世的立意,而是结合了过去二十年的经历,重开了一篇作文。 不忘初心,修心如莲。 这是对他过去经历最好的体现,也是对他未来的勉励。 ...... 第二天,当最后一科考完后,徐川罕见的没有提前交卷,即便是他已经做完了所有的题目,也认真仔细的检查过了,依旧静静的坐在考场中体会着。 墙上的大圆挂钟一点一滴的走着,响亮的收卷铃声响起,徐川整理了一下证件和文具,走出了考场。 明媚的阳光迎接着他,也迎接着每一个走出来的考生。 徐川抬头仰望着太阳,嘴角扬起了笑容。 过去的已经过去,接下来将是全新的未来,全新的征程。 无论是他,还是祖国,亦或者世界,他来了。 ..... “老哥!这里,这里。” 等候线外,徐晓一眼就看到了慢悠悠走出来的徐川,在等候线外蹦跳着喊着,身后站着他的父母。 “你们怎么都来了?” 看到徐晓和家人,徐川有些意外。 高考的轨迹暂时还未变化,但蝴蝶的翅膀已经开始煽动,前世因为距离的原因他的家人并没有过来,没想到这一世,一家子都过来了。 “老哥,瞧你这话说的,高考这么重要的时刻,你最可爱的妹妹怎么能不到场。”徐晓嘟着圆鼓鼓的腮帮子反驳和撒娇。 “晓晓吵着闹着非要过来,说是给你加油打气,我们想着也是,就过来了。”徐建国站在徐晓身后笑道。 徐川瞥了一眼自家妹妹,知道她肯定是为了之前的许诺过来的。 高考嘛,凑过来在自己面前刷刷存在感,顺带提醒他别忘了自己的手机和电脑。 ....... 告别了同学老师,徐川带着一家人星城游玩了一天,而后踏上了回家的道路。 毕竟徐晓也快中考了,她有假期来星城是因为中学被征用当做了考点。 与此同时,紧密的阅卷也正在进行中,阅卷组专用的未知地点大楼中,早已经在中隔离了半个多月的阅卷人员拆开了高考的答卷,分发了下去。 “修心如莲,心境达然后方知是己身之妄求。这片文章写的好啊,好久没见过这么有意境的作文了。” 语文阅卷室中,一名作文阅卷组的老师在看完手中的答卷后感叹了一声,毫不犹豫的在试卷上的打上了满分,而后传递给了复核专家组。 高考的阅卷,除去选择题和填空题这两类有固定答案的题目外,其他的题目都需要经过一次复核的。 比如高考作文,争议最大的地方,对55分以上的高分作文和20分以下的低分作文,作文组后期都会再次进行复核。 有些时候第一个阅卷老师会打高分,但第二個老师就不一定会了。 当然,分数误差可以出现,但分差超过阈值的则进行第三次评审,没超过的则会取两个分值的平均数。 除此之外,如果两次评分都是满分亦或者严重低分,也同样需要经过第三轮的决审。 而凡是需要决审的试卷,无论是因为高分还是低分,都比第一人更加慎重,决审人员都是由各科的专家教授进行的,保证了考生的公平。 两轮评选,徐川的语文作文都拿到了满分,进度了最终的决审。 这次决审的专家来自水木大学人文学院,老教授扶了扶自己的眼镜,看向今年第一次进入决审的作文。 “《修心如莲》,好标题。” 作文题目入目,老教授就赞扬了一句。 莲乃是花中君子,寓意品德高尚,出淤泥而不染,品性坚毅,修心如莲,标题与试题立意对应,更具有意境。 他参加阅卷工作十几年了,这种带有意境的作文标题,见过的次数真不多。 而且这是理科试卷,就更难得了。 越过标题,老教授接着往下看去。 “......心境达然后方知是己身之妄求,.....修心如莲,己之昭彰如朗月清辉。” “的确不错,可打满分,立意、内容、表达、特征都无可挑剔,更难的是小小年纪就能有如此心境心态,实属难得。” 老教授仔细的阅读了两遍作文,满意的点了点头,拾起在试卷上打下满分。 至此,语文卷第一篇满分作文,第一张满分试卷出现。 ...... 眨眼间,时间已至六月下旬,高考成绩公布。 徐家村,徐家。 “老哥,今天高考出成绩,快,查一下!” 一大清早,徐晓就将徐川吵了起来,嚷嚷个不停。 “你怎比窝还急捏?” 舒适的床上,徐川被吵醒,回老家半个多月,他嘴里冒出了一句家乡话。 “手机呢?准考证件呢?老哥。” 徐晓压根就没理会徐川,自顾自的在房间里面寻找了起来。 “手机在我这里,准考证在书桌里,帮我拿过来。” 打了个哈欠,徐川指着一旁的书桌说道,他昨晚看数学书钻研数学题目学的有点晚,折腾到了凌晨一点多才睡,这会六点多就被吵起来了,人还有点懵。 “呐,给你,老哥,快查!” 找到准考证,徐晓直接蹦上了床,靠了过来,小小的脑袋直接凑到手机前。 “伱这脑瓜子能不能挪开点,我都看不到屏幕了。” 徐川嫌弃的用手指将自己妹妹的小脑袋推开,打开浏览器登陆了学信网,输入了自己的身份证号、准考证号等信息,点击了查询按钮。 早上查分数的人有点多,页面刷新的圈圈一直转了半天。 忽的,页面一跳分数出来了,徐川和徐晓同时看去,两人的脑袋撞到了一起,疼的徐川一阵龇牙咧嘴的。 这小小的脑袋,怎么就这么硬呢? ....... 第六十二章:省状元 “老哥,你这手机是不是坏掉啦?怎么分数都刷新不出来?” “还是说你考了零分?” 徐晓一脸迷茫的看看手机屏幕上的一片空白,又看看徐川,疑惑不解的问道。 “你再仔细看看,下面应该还有一行小字。”徐川回道。 徐晓狐疑的看了他一眼,扭头拿过手机,看向屏幕。 “你的位次已经进入了全省前五十名,具体分数请于三天后查询。” 小声的将这句话念了一遍后,徐晓突然惊喜的喊了起来:“呀!老哥,你进省前五十了!” 徐川笑了笑,道:“前五十算什么,你老哥的实力难道就这么点?” 他其实也是刚刚才想起来每个省的前五十名成绩都不会公开这个事情的。 前世他就经历过这事,当时也吓了他一跳,还以为出什么问题了,后来才知道这是教育局的调整。 原因在于前几年的时候,各省都会大力弘扬自己的省状元后,引来了各大名校和资本的追捧。 比如某些商家会主动找上门,骚扰邀请这些学生为自己的商店打广告,利用省高考状元、市高考状元甚至县级高考状元的噱头来炒作,这样会给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又或者某些高中生的父母会在新闻后面看到各种补课机构招生广告,省状元xxx同款练习册购买链接,学神笔记套装只要998! 这是一条完整产业链,是绝好的吸引眼球的标题,是贩卖焦虑的有力武器,是机构商家的狂欢,也是广大学生头上的又一座大山。 所以教育部为了杜绝这种乱象的发生,今年在高考查分系统采取技术手段进行屏蔽。 目的也是为了让那些不良商家对高考状元无处可寻,从而对那些高考状元追捧的人现象起到降温作用。 另一方面也是避免这些状元过早的接触到社会利益,让他们将心收于学习上。 不过这些举措虽然能起一定的作用,但作用并不是很大。 毕竟一个省就两個状元,一个文科,一个理科。 或许省级能稍稍压抑一下,但对于学校来说,能出一个状元,怎么可能不会宣传? 这都是招生资本和学校的荣耀。 再加上今年才开始有这种举动,所以宣传力度可能没以往那么强,但也不可能不宣传。 ..... “也对,不过老哥伱这到底考了多少分啊。” 徐晓摇了摇头小脑袋,好奇的问道。 “不知道,等三天呗,上面不是写着三天后再查嘛。” “行了,赶紧出去,让我再睡一会,昨晚没睡好的,记得跟老妈说一下,我不吃早饭了。” 徐川打了个哈欠,开始赶人。 “知道啦,老哥你也真是的,自己的成绩自己一点都不关心,手机借我玩会。” 徐晓嘟囔了一句,不过也没继续吵,带着手机就跑了。 徐川也没在意,徐晓和他一样,两人都算是天赋型的选手,再加上有他这个大哥作为榜样,成绩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不过没等他睡两个小时,徐晓就又跑了上来。 “老哥老哥快起来,外面来人了,说是招生办老师,是来找你的。” 迷迷糊糊的,徐川又被强制开机拉了起来。 ....... “晓晓,你哥还没下来吗?” 大堂中,徐母和徐父被招生办的老师围在中央,应付来应付去,端茶倒水忙个不停,脸上却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不急,不急,徐川同学还是长身体的时候,让他多睡会,我们坐等一会就好了。” “这位是晓晓吧,今年要进高一了吧?你跟你哥一起去白城读书怎么样?只要你让你哥来我们p大读书,你也可以一起进我们p大附中的,我们p大附中的老师都是全国著名的教师,很多附中的学生最后都考入了我们p大。” 徐川刚下楼,就听到p大招生办的老师在诱惑他妹妹。 “诶,徐川同学醒了,怎么不再多睡会,你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该多休息会。” 徐川刚下楼,眼尖的p大招生办老师就围了过来,热情无比的招呼。 废了老大的劲,徐川才从中挣脱出来,大堂中坐着的一道熟悉的人影让他有些诧异。 “唐老师。” 徐川恭敬唐高远打了个招呼,他是真没想到p大的招生办老师将唐老师也带过来了的。 这也让他更好奇自己这次的高考分数具体是多少了。 前世他虽然也被水木p大抢来抢去的,但可没有这么夸张。 一是前世没有跑他家里来抢人,二是也没有的这么夸张的带着他母校的老师过来当帮手。 “恭喜你了,我们的省冠军同学。” 唐高远笑呵呵的一句话直接就透露了徐川的高考成绩,引得p大的招生办老师投来了一丝幽怨的目光。 要知道今年的省前五十名学生的成绩和排名都被教育部暂时隐藏了起来,具体成绩和分数也就他们这些顶尖名校知道。 原本p大的招生老师还准备借助徐川暂时还不知道成绩这一点‘恐吓’和‘拿捏’一下,让他尽快签订志愿的。 结果自己请过来的帮手直接上来就‘砰砰’的给了自己一拳。 好痛,心好痛,肝也好痛。 “咳咳,徐川同学,既然你下来了,话不多说,咱们先签订志愿吧,电脑咱这边已经带过来,网络也有。” “来咱p大读书,专业随便选,咱p大专门为你定制打造一个专门的直博计划,大学与直博期间,所有学杂费用全免,每学期奖学金十万,保留一个国外排名前十的顶尖大学交换生名额,保证不委屈你。” 见成绩的事情被透露,p大的一名招生办老师一边说,一边直接将带过来已经准备好的电脑塞到了徐川手里。 拿着电脑,徐川有些哭笑不得,招生办的老师都这样的吗? 一旁,正好奇张望着的徐晓听到这些后顿时瞪大了圆溜溜的双眼。 奖学金十万! 还是每学期,也就是一年是二十万! 老哥这是去上大学还是去抢钱了? 难怪老哥之前就答应给她买手机买电脑,原来老哥现在这么有钱啊! ...... 第六十三章:750+20+20 正当徐川想拒绝的时候,屋外汽车的声音响起,没多久,几个人影出现在了大门口。 为首的人看清楚屋内的情况,看到徐川手中的电脑时,顿时就急了。 “且慢,徐川同学,我们水木大学才是最适合你的学院。” 听到声音,徐川抬头看去,正屋门口几个人快步走了进来。 “徐川同学,报志愿咱一定要慎重,我们是水木大学招生办的老师,是来邀请你来我们水木大学读书的。” “咱水木大学是国内排名第一的学校,数学专业更是全国第一,有着非常雄厚的师资力量,华羅庚华老就是咱们水木大学的教授,比其他大学更适合你。” 水木大学的招生办老师冲上来就将徐川手上的笔记本电脑拿走了,放到了一旁的桌上。 “呵,水木大学的数学全国第一,你把我们p大放在哪里了?” 听到这话,p大的招生办老师顿时就不乐意了,立刻站了起来反驳。 “徐川,别听他忽悠,我们p大才是国内的数学第一,而且我们的物理系也是第一,这两科都可以随便你挑,相信我,来p大准没错。” “徐川同学,不管他们开出什么条件,我们水木大学都在这个基础上更加一筹,奖学金、国外交流生名额.....这些条件只要你提,我们一定满足伱......” ...... 正堂内,两拨人马吵的不可开交,一旁,徐父徐母手足无措的站着,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他们哪里见过这世面。 而另一边,唐高远则悠闲的喝着茶水和身边的人搭话。 “老袁,你怎么跑过来了?” 星城一中的副校长袁继业笑了笑,道:“你不也在这里?” 两人对视了两秒,袁继业突然感叹道:“老唐,你带出来個好学生啊,咱们学校今年的秋招可以扩大生源争一下第一了。” 唐高远笑着摇摇头:“我其实没教他多少东西,他的自学能力很强,天赋更是罕见。” 两人聊着天,看着戏,不管怎么说,不管徐川选择水木p大那所学校,甚至不选择这两所,都是他们星城一中的骄傲。 湘南省的理科状元啊,这个名号他们星城一中已经有好些年没拿到过了。 更何况这次还是史无前例的满分状元,珍贵度更是难以想象。 昔日的荣光如今恢复,学校的影响力扩大都落于眼前这名学生身上。 ....... 屋外,刚赶来的水木大学招生办老师将车辆直接停在了路边,引来了村里乡亲百姓的好奇与观望 “这是干啥呢?建国家要办事来客人了?” “不知道,也没听说有什么事啊。” “今天好像是高考分数出来的日子吧?你家徐进成绩如何?” “嗐,别提了,那傻小子就考了570多分,按照往年的录取线也就能报个普通的一本。” “一本还不满足啊,我家那个要是能考个一本,我都得烧上一年的高香。” “你们说这些车子会不会都是来找徐川的。” “不可能吧?前几年隔壁米乡也出了个水木的学生,也没见招生办的找到他家里去啊。” 乡村的生活很慢,八卦却又传递的很快,谁家有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出一两天整个村的人都会知道。 徐建国家出了个好儿子,高考考了很好的成绩好几个大学都到家来抢人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村。 也让村里人更加好奇,徐川到底考了多少分,才能被水木p大的老师主动找上门来。 ....... 将水木和p大的从拉扯争吵中分开,徐川喘了口气,好奇的问道。 “几位老师,我能先问问我的高考成绩到底有多少分吗?” 他对自己的高考成绩这会很好奇了,水木和p大的招生办老师争的面红耳赤的,看来他的高考成绩比预想中的更好,甚至是那个史无前例的分数也有可能。 两边的招生办老师对视了一样,知道这是瞒不过迟早会知道的事情,就递了张卡纸给徐川。 一旁,徐晓赶紧凑了过来,张望着小脑袋看去,不是很大的卡纸上罗列着两行分数。 考生姓名:徐川(裸分成绩) 语文:150分 数学:150分 英语:150分 理综:300分 总分:750分 湘南省排名:1。 --------- 考生姓名:徐川(总分成绩) 语文:150分 数学:150分 英语:150分 理综:300分 cmo国一:20分(加分) cpho国一:20分(加分) 总分:790分 湘南省排名:1。 看清楚分数,徐晓惊楞了两秒后直接原地一蹦三尺高,然后抓着徐川死命的摇晃。 “卧槽!” “满分!老哥你考了满分!全都是满分!老哥你太牛了,全满分!” “爸,妈,老哥他考了满分!考了790分!” 徐晓从徐川手中抢过卡纸就朝着父母跑去分享这个喜悦,而徐父徐母这会则有点懵。 一是徐川考了满分的巨大惊喜,二是第二个790分的成绩让他们不解,高考的总分不是就750分吗?怎么又冒出来个790分。 “晓晓,满分不是750分吗?这790分又是哪来的,这cmo和cpho又是什么?” 徐父接过卡纸,看了眼上面的成绩,紧张又激动的问道。 “爸,加分,这是加分。”徐晓激动的解释道。 “老哥之前参加了两个很牛逼的比赛,拿到了全国第一,这是国家给他的加分,所有大学都认可的。” “这臭小子,参加了比赛有了好成绩也不跟我们说一声。” 徐建国擦了擦眼睛,眼眶有些泛红。 ........ 750分的满分成绩,790分的加分成绩,徐川也有些讶异。 因为语文英语作文要同时拿到满分的难度相当大。 虽然这并非是国内的首个高考满分,但要拿到这个成绩,难度并不比参加imo和ipho拿到国际金牌来得容易。 后者国内几乎每年都有,但前者,自从恢复高考后也就在2000年有那么一例而已。 而且相对于过往这一例满分来说,他这次的成绩更让人震撼。 40分的加分,再加上满分,790分的成绩直接就刷新了历届高考的最高分。 也难怪水木和p大的招生办老师会撕破脸皮都要争抢。 这样的学生不争取收入囊中简直会挨天打雷劈的。 ...... 第六十四章:名校校长亲自招生 水木大学的招生老师赶到后,并没有呆多久就和p大的招生老师一起离开了。 倒不是他们放弃了,而是两边都知道,两方人马在一起的话,谁也得不到徐川,大家只会互相拆台。 与其在徐川家里缠着,还不如在附近的集镇上找个旅馆先住下,而后徐徐图之。 高考满分状元,还有cmo和cpho双国一的加成,水木和p大谁都不想放弃,哪怕被徐川拒绝,只要志愿没有最终确认,他们都会继续争取。 徐家这边,送走水木和p大的招生老师后,徐川将唐高远和袁继业留了下来,请两位老师在家里吃了顿午饭。 顺带委托麻烦两位老师在今年下半年照顾一下徐晓。 她中考已经完了,成绩还没出来,目标也是四大名校,至于具体选哪个,那就看徐晓自己的了。 但她那鬼精灵一样的性格也没有透露过自己的志向,不过徐川估摸着她大概率会去星城一中。 这丫头跟他一样,是个不服输的性格。 ...... 吃了個午餐,两位老师也离去了,徐母收拾了一下桌子和房间,徐父则看向了徐川,问道。 “川儿,你想去哪所大学?” 知子莫如父,今天上午虽然徐川并没有明确的拒绝水木和p大这两所院校,但徐建国知道自己儿子将这两所院校排除在外了。 虽然上大学是徐川自己的事情,他们也很少干预徐川在学习上的选择,可做父母的,哪有不担心的。 水木和p大是目前国内最顶尖的两所院校,如果不去这两所大学的话,徐父也不知道徐川会选择哪一所。 他有些担心徐川可能之前遇到了一些事情而去选择层次一般的大学,毁了自己的前途。 毕竟普通大学和顶级大学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徐川笑了笑,道:“放心吧,爸,我选择的大学不会差的,自毁前程的事情我不会去干的;至于具体是哪所,等一会你就知道了。” 说着,徐川看了看手机,时间指向了下午一点。 话音落下,外面就再度传来了汽车的声音。 “来了。” 徐川默默的在心里说了一句。 上辈子,他的成绩并没有像现在这般出色,没有拿到省冠军,也没有同时拿到cmo和cpho的金牌。 成绩虽然出色,但也仅仅是在物理这一块出色,和他在同一级别甚至比他更出色的也是有的。 虽然后面拿到了国际比赛ipho的金牌,但那时候填报志愿已经过去了。 所以水木和p大虽然一直都有打电话招生邀请他过去念大学,在金秋营国集培训的时候也邀请过他,但并没有像今天这样找到过家里来。 而且前世水木和p大开出的条件也远没有现在这般夸张。 倒是三江大学,也就是南大,在上辈子一直都在追着他的脚步跑,不仅开出的条件相当优秀,而且在高考完后还亲自跑到他家里来了。 来的还不仅仅是招生办的老师,还有南大的物理学院的院长,一位院长亲自到他家里来招生,这对于当时的他来说可谓是相当重视了。 ...... 屋外,汽车发动的声音停下,几个人走了过来。 “请问这里是徐川同学的家吗?” 一名带着眼镜的中年男子朝着屋内询问道,徐父连忙站了起来。 “是的,我是徐川的父亲,请问你们是?” “哦哦,失敬了,徐父您好,我们是南大的招生办老师,我是南大的校长刘高峻,是过来邀请徐川同学前往我们南大读书的。” 刘高峻客套的打了个招呼,目光落到了屋内徐川的身上,过来招生,他自然看过徐川的资料,就算没见过也认识。 屋内,徐川看向了南大的招生老师,神情有些讶异,刘高峻他自然认识,南大的校长。 上辈子是物理学院的院长过来的,这辈子在蝴蝶翅膀的煽动下,前来招生的人居然从南大的院长变成了校长。 而且除了刘高峻以外,他身边站着的另外一个人才是让徐川惊讶的。 上辈子他在南大读博士研究生时的导师,陈正平院士,凝聚态物理和结构材料方面的教授与专家,他的材料学方面就是陈正平带入门的。 从上辈子的历史来说,两人的接触是从之前三月份的国集开始的,因为陈正平是今年国集凝聚态物理方面的讲解老师。 后面他选择去南大没去水木p大也和这位院士有关。 只不过今年他跑去破译信息了,就直接错过了两人的见面。 徐川本以为要入学后才能再见到导师,没想到今天的招生他亲自过来了。 当然,这中间肯定有某些他不知道的意外,不然一位院士跑一位高中生家里招生,这就有些太夸张了。 “陈院士,刘校长,各位老师好。” 看清楚南大招生老师中的人影后,徐川连忙上前打了个招呼。 “徐川同学你认识我?”陈正平有些惊讶和好奇的问道,他都还没没介绍自己来着。 “我读过您的一些论文,看到过您的照片。”徐川恭敬的回道。 “我也看过你写的那篇计算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粒子之间的典型距离的论文,威廉教授评价很不错。” 陈正平笑着道。 之前在秦淮那边参加集训的时候,上面和他打了招呼,说有一个参加集训的学生正在参加一项国家机密行动,再加上有过往成绩打底,所以直接提前免试确定了一个国队名额。 这让他对这个学生很感兴趣,就让人收集了一下资料,结果就看到了徐川cmo满分和cpho接近满分的耀眼成绩以及发表没多久的论文。 此外这两天他正好在湘南星城这边参加一个会议,撞到了前来招生的刘高峻校长,就一起跟着过来了。 “您廖赞了,和您的成就相比,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徐川道,这倒真不是谦虚,一片方法论文,对于陈正平来说真的不算什么,不说过去,光是现在,他发表的sci论文篇数就已经超过了三位数。 所以他现在的成就,在陈正平面前真不算什么。 ....... 第六十五章:震惊!满分状元竟然抛弃了水木P大,选择了..... 一旁,刘高峻乐呵呵的看着两人交谈。 对于他和南大来说,徐川和陈正平未见过面就互相认识,这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消息了,要是还看对了眼,那就更好了。 所以刘高峻让两人聊了一会后才开口道:“徐川同学,我以南大校长的身份正式邀请你来我们南大读书。” “当然,我知道你在此之前肯定接到过水木和p大的招生电话,从排名来说,南大的确比不上这两所顶尖院校,不过咱南大也是顶级学校,在国内的排名也在前五。” “我不知道水木和p大给了你什么样的招生条件,不过你可以听听我给你条件,肯定不会比他们差。” “首先专业方面,南大的专业可以随便你选,不过陈院士也在这里,我们都建议伱选择物理系,这也是你一开始的目标不是吗?” “咱们南大的物理系还是很强的,实力在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p大,从南大走出去的物理院士多大几十名,毕竟咱南大以前也是亚洲排名第一的学校。” “其次是直博计划、奖学金和免除学杂费用这些,奖学金咱这边每学期提供三十万,单人宿舍,空调水电什么保证都有,替你解决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你好好学习就行。” “此外就是国外的交换生名额,水木p大有的,我们也有,名额虽然没有他们多,但你的一份不会少。” “最后就是导师了,咱南大物理院的导师很多,不过嘛。” 说着,刘高峻笑呵呵看了一眼陈正平:“老陈,这些年你都没收弟子,你看徐川同学如何?” 陈正平白了刘高峻一眼,看向徐川,笑道:“最近几年我的确没收弟子,不过徐川你来,我就要。” 正如当初在日月大学时张伟平所说的一样,学生盼求一位好老师,老师又何尝不想要一个好学生呢。 一旁,刘高峻笑着补了一句:“老陈已经很多年都没有带过大学生了,今天也算是破例了。” 听到这些条件,徐川都有些动容。 其他的不说,光是陈正平提前收他为弟子这一条,就足以抹平南大和水木p大之间差距了。 弟子和学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陈正平是南大的教授,每年也是都会讲课的,听过他课的都可以称作他的学生,但弟子就不同了,这可是正儿八经的师徒关系,有些类似于古代的那种。 一個高中生,刚入大学就被国家科学院的院士收为弟子,这成就,也算是史无前例的。 另一旁,徐父一直都有些吊着的心也终于落地了,从自己儿子的表情来看,他选择的应该就是这个南大了。 虽然没有选择水木p大让他感觉有些遗憾,毕竟这两所大学是国内最顶尖的两所学校,谁家要是能出个这两学校的大学生,都能吹一辈子。 不过刚进大学就被院士收为弟子,这比进水木p大还要来的荣耀啊。 徐建国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也知道院士是国家最顶尖的科学家了。 有一个国家院士带他的儿子,谁都会放心。 ........ 确定了学校后,徐川就没有继续在家里呆着了,现在已经是六月下旬,再有大半个月的时间,imo和ipho国际竞赛就要开始了,他得去参加比赛前的集训。 这也让他躲过了后面其他学校对他追捕,以及各种采访。 对于这些东西徐川没多大兴趣,不过他躲掉了,可不代表网络上对不感兴趣。 满分状元,790分的总成绩,cmo和cpho双国一。 这些无一不都刺激着人们的眼球。 特别是后面更爆出这名学生并没有选择水木和p大,而是去了南大,更让网络上的热度一度直接冲上了热搜。 虽说并没有名列靠前,甚至还比不上某位明星女儿的成人礼。 但像《震惊!高考满分状元竟然抛弃了水木p大,选择了该校!》《震惊!某顶尖大学的校长亲自前往某高中生家是为何故?》一类的抓人眼眸的新闻和营销文章还是不少的。 对于新闻媒体和营销号来说,徐川没有选择水木p大反而是一大热度,毕竟以往的状元都去这两所高校了报道出来也根本就掀不起来什么波澜。 所以各种新闻和震惊系列的营销文章穷出不决,刷遍了人们的视线。 不过网名的记忆也就属金鱼的,顶多七秒钟,大家也就好奇一下这位790分的满分状元到底去了哪所学校,除此之外,也就再羡慕感叹一下自己当年为啥没有这样的脑子而已。 风波很快就过去了,时间一眨眼就来到了七月,徐川也迎来了imo和ipho。 和往年一样,ipho先于imo举办,两场竞赛的时间紧挨着。 ipho物竞是在七月七号到七月十四号,而imo数竞则是在七月十四号到七月二十一号。 中间时间有重叠,这意味着他没法参加物竞的颁奖典礼和闭幕式,因为物竞在阿三的孟买举办,而数竞在佛之国的清迈,他需要在十四号从孟买赶到清迈,否则就会自动错失名额。 ....... 飞机在孟买落地,在领队的带领下,数竞队来到了市中心。 孟买也是阿三最富裕的城市,这里的百万富翁和千万富翁冠绝印度所有城市,是阿三最重要的贸易中心和港口城市。 如果换算的话,是国内的明月城。 在网上经常有阿三的网友将其拿来对标国内的明月城,甚至认为孟买已经超越了明月城,仅次于东京。 但徐川对孟买的印象是真的很一般,丝毫没有阿三口中世界级超级大城市的特征。 无论是大街上随便来一种就可以让人拉肚子的食物、还是城市布局糟乱人口拥挤,市中心都有的贫民区,亦或者是大街小巷上穿行的圣牛,以及各种牛粪牛尿等。 凡是经历过的人一般都不怎么想来第二遍。 不过不得不说的是,即便是高楼大厦中到处都是贫民窟,这座城市的犯罪率却并不算高。 或许是因为对于当地人来说,这样的生活还不算太差? 如果要这样说,这样的一个城市确实还是充满着其独特的魅力的。 ....... 第六十六章:高中生涯结束与安排未来 第六十七章:高中生涯结束与安排未来 “走,川哥,出去吃点东西,来国外,怎能不试试美食享受人生。” 酒店中,曹伟平将手中的行李往墙角一扔,兴奋的拉着徐川就要出去试试阿三国的特色食物。 徐川没有动弹,一边整理带过来的行李,一边道:“别了,物竞没考完前我可不想将肚子搞坏,街头上的那些吃的,都饱含了恒河水,一口下去,整个元素周期表说不定都齐全了。” “嗯?川哥你怎么知道的?你来过阿三?试过这里的食物?”曹伟才好奇的问道。 “小破站呗,那上面有个我关注的视频博主,专门录制阿三国的各种美食,吃一顿停更半个月的那种。” 对于阿三的美食,徐川真的没啥感觉。 虽说没有科技与狠活,但比科技与狠活更可怕,也就阿三自己能抗住了,其他国家的人来了不拉上几天只能说明他拉之前拉的干净。 “为啥停更半個月?拉肚子还是中毒?”曹伟才好奇的问道。 “你说呢?”徐川瞥了一眼曹伟才反问道,这人咋就这么呆。 “真有这么可怕?” 曹伟平狐疑的看着,依旧有些不信。 “不信你去问问刘哥呗。”徐川耸了耸肩回道。 他口中的刘哥是国内在阿三过这边数学系博士留学生,是这次物竞ipho国队的传达翻译。 至于从国内带队过来的领队都不在这里,都在距离最少几公里远之外的地方。 这是ipho的规定。 在参加ipho竞赛的时候,各国的领队会与队员暂不往来,两边不住在一起,且自觉地互不通电话联系,有事均通过翻译转达。 徐川也不知道为啥要这么规定,但它就是这么规定了。 不过好在华裔子弟遍布世界各地,因此东道国为代表队配备的翻译几乎都是在该国读研究生的华裔学子。 这样一来,至少交流方面并没有什么问题。 说曹操,曹操就到了,两人前一秒还在讨论,后一秒传达翻译的刘哥就到了。 “你两在这啊,准备开会了,交待一下这次竞赛的事项。” 领队的刘哥刘冀推开门走了进来,招呼两人开会。 “刘哥,阿三这边特产美食怎么样,好不好吃?” 看到刘冀,曹伟才迅速凑了过去问道。 “你想出去吃东西?”刘冀笑着问道。 曹伟才疯狂点头,这是他第一次出国,怎么可能不想试试。 “味道还是挺别致的,不过伱想吃的话还是等考完后再说吧,现在去吃,大概率会影响你考试的状态。” 刘冀笑了笑,他当年过来后适应了好久才慢慢的适应这边食物,到现在几年过去了都还只敢挑那些熟悉的餐馆吃饭。 至于街头上的那些小摊,他反正是不怎么敢去吃的。 鬼知道里面有什么东西。 ...... 报道、开幕式,两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第三天和第四天的考试一结束,等不及考试成绩宣布和后续的颁奖典礼,徐川就再度登上了飞机,前往佛之国的清迈。 好在阿三和佛之国距离很近,两个国家算是在同一区,不需要倒时差。 相对比ipho来说,参加imo对徐川来说是种全新的体验,不过难度摆在那里,他更像是在地球ol这款游戏中刷成就的玩家。 两天的考试,六道题,毫无疑问的拿到了满分42分。 值得一提的是,同是星城一中的小圆脸卢天瑞同样拿到了满分。 三年竞赛,两年未能入国队,一朝拼搏,不负人生数年努力。 六名队员,六枚个人金牌,六枚团队金牌,奖牌拿到手软。 唯一让徐川觉得这次数竞稍有些遗憾的是,参加imo的六名学生,有一名同学因最后一题错答了一小问错失了满分,不然这次竞赛,他们将创造一个全满分的新历史记录。 这个成就,目前还只有1994年的米国达成过。 不过即便是没有全满分,今年的imo成绩,他们也甩开了第二名接近五十分。 ...... imo和ipho双金牌,ipho的绝对优胜者,这一成就刷新了imo和ipho举办以来的历史记录。 虽说以重生者的身份去参赛有点欺负人,不过欺负的是高丽国,徐川也就无所谓了。 毕竟是那个国家。 上辈子他在拿到第二个诺奖后那个国家还专门给他编了一份族谱,向全世界证明他是高丽的。 徐姓,在高丽也有,而且祖上为官的特别多。 因此徐川是高丽的天才。 对此,徐川当时只觉得自己怎么没有姓一个高丽没有的姓氏呢? 不过后面想想,就算是他姓一个没有的姓氏,以那个国家的性格,估计也会捏证出来一个,或者干脆证明他不姓这个,而是姓李吧? ....... 物竞ipho和数竞imo过去,高中生涯也彻底宣告结束。 剩下的八月份,徐川重新整理了一下后续大学安排。 对于他来说,是不大可能像普通的大学生一样读满四年然后再读博的,那样也太浪费时间了。 而想要跳跃式的发展,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解决难题。 无论是在物理实验中有所发现,还是解决一些物理难题都可以。 只不过徐川需要考虑的是大学阶段能拿出来的成果是什么。 上辈子在他手上诞生的成果相当多,但他得考虑适合度。 最适合的莫过于理论成果了,这辈子他的主修目标是数学,大概率还是会选择出国学习的。 哪怕上辈子被第一区送回了家,这辈子他依旧得出去学习数学界的前沿知识。 就像数竞国集期间他解决和破译加密信息背后的数学规律使用的是他在普林斯顿学习到的最新数学知识一样。 如果没有那段学习经历,他也拿那些加密信息没办法。 学他人之强,用于己身,这是最合适的。 固步自封,那和大qing有什么区别? 数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这是不用质疑的,这辈子他要将物理推进的更好,数学就必须要学好。 当然,出去学习,肯定也要顾及自身的安全,上辈子的悲剧这辈子不能再发生。 这一方面,在之前高考成绩出来的时候,他在家里和导师陈正平聊过这方面的事情,陈正平也给了他一些建议。 ...... ps:求月票!求追读!求打赏! 高中生涯彻底结束,大学生活开始,主角也要开始搞事啦! 更精彩的在后头ヾ(≧▽≦*)o 对了,新增个加更规则! 如果在这周日追读冲到一千五保持到下周二,那么我将保持三更直到上架!上架当天最低十章!且保持上架最少日八千,我也想日万,不过日八千是我最大的能力了。 (づ ̄3 ̄)づ╭~求追读助力! 第六十七章:新的征程 之前在老家的时候,因为担心再遇到上一辈子问题,徐川特意找导师陈正平聊了一下这方面的东西。 虽然对他的这些想法有些讶异,不过陈正平还是给他解释了一下。 就目前而言,纯理论方面的研究,只要不涉及到能源、军工与核物理方面,基本就不用担心这方面的问题。 高能物理、粒子物理、量子物理这些前沿的理论物理成果基本都是公开透明的,绝大部分的的论文和资料都公开在了各大期刊上,所有的国家都能查看。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虽然重要,但是是针对未来不知道多少年的。 就像威腾教授的弦理论一样,你说重要吗?如果能证实,那将是改变整个物理界的成果。 但想要验证弦理论,估计得等到下个世纪甚至是下下个世纪去了。 再加上这些研究成果基本都是公开的,也就没有国家会过于阻碍或者强迫这方面的学者离开和留下。 所以出去学习研究这些方面的物理知识和纯数学,并没有什么问题。 在这一方面你做出的成果再大,也不会有人过于阻碍你回国。 就像杨老一样,他对于物理界的贡献是巨大的。 相变理论、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时间反演理论、宇称不守衡定律、杨mills规范场论..... 这些理论和知识随便拿一個出来都是常人用尽一生的时间都无法触及的,但也依旧回来了。 丘老被誉为是数学皇帝,获得了包括维布伦奖、菲尔兹奖、沃尔夫数学奖在内的世界数学界的所有最高奖项。 有米国的学者这样评价:“邱成桐他一个人,抵得过哈佛大学半个数学系。” 这样的一名顶尖数学家,同样也回来了,所以陈正平让徐川放心大胆的去国外学习,只要不触碰那些敏感区域的东西就不用顾忌这些。 对于这种说法,徐川还是认同的,他上辈子被困在第一区的原因就是因为接触核能应用方面。 所以大学期间,他发表的论文和研究的方向走纯理论方向就好了。 等大学毕业,拿到学位证书,他大抵就会以交换生或者留学生名义重新出去学习。 前世他在应用物理和凝聚态物理这两方面都走到了自己的极限,也可以说是走到了世界的极限。 虽然物理学很庞大,他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学,但再重复在物理学上走下去,也只不过完善这方面的知识而已,做不到突破。 强者的路在于挑战自我与攀登新的高峰,这辈子他选择主修数学也是寄希望于借助数学辅助物理突破瓶颈去看看不一样的风景。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实际应用的展开。 比如可控核聚变。 要说对可控核聚变的研究,哪怕在二十年后,不说他是世上的第一人,也是站在最顶尖的那一批。 上辈子他解决掉超导材料的难题后,可控核聚变的新一轮难题就转移到了对反应腔室内的超高温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上了。 而这是数学方面的难题。 徐川隐隐约约的有直觉,如果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那可控核聚变或许真能触摸到。 所以尽管他心中仍有一些担忧,但也有不得不出去学习的理由。 ....... 八月份的时光很快就流逝过去,九月份的开学季到来。 带上行囊,徐川再一次踏上了前进的道路。 他没有等到九月一号,而是提前了几天就来到了南大报道。 这是他自己的行动,虽然南大的校长让他在九月一号新生报道上过来,他亲自迎接,但徐川觉得这样有些太张扬了就拒绝了。 现阶段,他还只是个学生,重点也应该放在学习上,而不是这些无所谓的排面上。 “老师。” 来到南大,徐川拖着行李后找到了自己的导师陈正平。 “咦?你怎么提前过来了。” 办公室中,陈正平有些讶异,他记得刘高峻说过要亲自在九月一号迎接徐川来着的,今天才八月二十七号,是他记错日子了吗? “哦,我觉得迎接什么的有点太张扬了,所以就和校长说了一下,提前过来了,现阶段我的注意力应该放在学习上。”徐川解释道。 陈正平欣慰的笑了笑,站起身道:“你能有这种想法很不错,现阶段你的注意力的确应该放在学习上,迎接仪式虽然有助于学校增长名气,但对伱来说压力就大了。” “走吧,我先带你去办理一下入学手续,行李你先丢我办公室就行。” 徐川点头,跟着陈正平一路前往教务处,两人一边走一边聊天。 一边走,陈正平一边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自己的研究领域: “你看过我的一些论文,应该知道我在物理方面研究方向在凝聚态物理和高能物理这一块,不过这是我过去十几年的研究方向。” “如今我将重点转向了材料物理方向,主要研究低维材料的结构和物性,以及自旋电子材料这两块,现在带的一些博士研究生也都是这方面的。” “当然,我对你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我搜集过一些你资料,你的数学和物理天赋很好,且擅长独立学习与研究,所以我并不强求你跟其他学生一样加入我的研究方向。” “嗯,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也可以尝试一下。” “如果不感兴趣的话,至少你应该告诉我你的学习目标与区域,让我有所了解,暑假期间,你应该想过这方面的东西吧?” 徐川点了点头,道:“我考虑过了,大学期间,在物理方面我的学习目标主要以量子场论为领域。” “如果要细化一点的话,以粒子物理这一块为学习方向吧。” 陈正平点了点头,并没有因为徐川没有参加他的研究而不满。 到了他这个高度,已经不太在意这些东西了,相反,他更希望看到祖国的花朵百花齐放。 更何况,凝聚态物理这一方面本就是他之前的研究领域,粒子物理虽然和凝聚态物理有些区别,但也只不过研究对象不同而已。 一个是用量子场论的方法研究凝聚态物理,而另一个是用量子场论的方法研究基本粒子。 这方面的知识,他还是能传授一些的。 ...... 第六十八章:物数双修 “粒子物理是个很不错的方向,进可向高能物理深入,退可向凝聚态物理和应用物理转业。” “等过一段时间,欧洲原子能实验室那边有场实验和会议,我带你过去体验一下。” 对于徐川选择粒子物理作为研究对象,陈正平很支持。 这方面的研究需要学习者掌握射线探测技术及利用计算机在线获取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或能使用计算机进行理论研究。 即便是没有出太高的成就,以后的实用性也相当,属于国家中坚人才。 “物理这边你选择粒子物理作为大学阶段的学习目标,那数学那边呢?” 紧接着,陈正平又问道。 当初他跟随刘高峻前往招生的时候,除了刘高峻提出的那些招生条件外,徐川还提了个要求。 那就是物数双修。 这个双修不是普通的主修数学辅修物理,或者主修物理辅修数学。 而是同时主修数学物理这两门课程。 虽然有很多大学生都会主修一门课程,辅修一门其他专业,甚至再选修的数门其他专业。 但同时主修两门课程,在南大的过去还没有人做过这样的事情。 一方面是南大并不支持双主修的,另一方面是因为主修和辅修是两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主修是一个大学生学习的本专业,辅修就是本专业之外的课程。 对于一名本科生来说,主修专业通常需要有大约160学分方可毕业,方可获得毕业证书。 而辅修专业通常是获得30学分以上,就可获得辅修专业证书。 两者的难度也不是一回事,辅修主要是占用大二、大三两年的晚上、周末,去换取一张含金量不是太高的学位证。 但主修要学的东西就多了,光是大一的时候,就会学习最少数门核心课程。 所以占用的时间和课程两者压根就不可同日而语。 一开始的时候,他和刘高峻都劝过徐川,如果对数学感兴趣的话,选择数学辅修就行。 双主修,而且还是数学物理这种大类别的双主修,难度实在太大了。 不过徐川坚持,刘高峻在考虑了一下后就同意了。 双主修在国内虽然很少,但是在国外并不是没有,米国那边的研究生有超过百分之十会选择双主修课程。 当然,一般人选择双主修,也都是在同一个大类里面也远两小类主修,像徐川这种两大类双主修,几乎没有。 ...... “数学这边的话,大学期间的学习区域是泛函分析和微分方程这两块。” 徐川回道,物数双修是他提出来的没错,但实际上他要修的其实只有数学这一门,至少在学海生涯的前中期,大学研究生这些阶段只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到数学上就行了。 等到数学达到一定的境界后,就可以开始反向推动物理发展,去突破自己的极限。 “很不错的学习方向,泛函分析和微分方程在数学物理方程,概率论,计算数学等分科中都有应用,都是研究具有无限个自由度的物理系统的数学工具。” “看来你已经仔细思考过自己的未来发展了。” 听到徐川的数学学习区域后,陈正平认可的点了点头。 他一开始还有些担心徐川会选择代数、几何这类纯数学当做学习和研究对象的,现在看来,他比想象中的要更加成熟。 泛函分析和微分方程在物理中的应用都不少,使用范围也相当广。 这两块与物理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即便是不主修,在研究物理的过程中也避免不了接触这两方面的知识。 顿了顿,陈正平接着道:“既然你已经有了自己的目标,那我就不给你划分学习目标了。” “不过我对你的期望很高,如果伱想要从我这里毕业顺利拿到毕业证书的话,在物理这一块,至少需要一篇一区的标准论文作为毕业论文。” “以你的天赋,如果你将心思着重放到物理上,可能四五年的时间就能顺利博士毕业了。” “至于数学那一块,由学校进行评估就好了。” “不过我倒是可以给你推荐个教授,数院的周海教授,他在泛函分析这一块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你可以多跟他学习一下。” 徐川点了点头,道:“我会去拜访周教授的。” ...... 入学手续办理完,徐川回到了自己的宿舍。 南大的单人宿舍比他想象中的还要优秀,公寓式配置、独立卫浴,厨房,冰箱,洗衣机等全套设施应有尽有。 这种待遇,在南大已经是教师级别的了。 至于学生中,哪怕是博士生,宿舍也不是单人的。 全满分状元+imo+ipho双金牌得主能享受到的待遇,简直超乎想象。 徐川对自己住所挺满意的,前世虽然和舍友的关系也还算融洽,但也没有必要为了和舍友住一起而换四人宿舍去。 临近开学,南大的校园中也逐渐热闹了起来,有提前报道的新生,也有整个暑假都没有回家的老生。 徐川本以为自己躲过了刘高峻的迎接仪式入学后就会步入学习的正轨中,没想到最后还是被拉上了新生开学典礼的讲台,作为2015级本科新生代表进行讲话和分享学习经验。 他对这类演讲并不感兴趣,拒绝了两次后物理院的院长亲自找上门来,说是扩大物理系影响力的好时机什么的,说了一大堆后,他也不好再拒绝了。 ...... 仙林校区体育馆中,乌泱泱的新生抱着满怀期待来到了这里,一双双兴奋的眼睛带着希冀的眼神四处眺望着。 校长讲话、院士讲话、就座于主席台的校领导、嘉宾、院士与文科资深教授代表为新生代表佩戴校徽,赠送《新生学习指南》等一系列活动后,礼仪台上的小姐姐再度接过了话筒。 “下面,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的新生代表,物理学院的15级新生,徐川同学上台发言与分享他的学习经验。” 前排的座位中,徐川站起身,朝着礼仪台上走去。 他座位旁边同是物理系的一名哥们看到徐川起身瞬间就瞪大了眼睛。 “卧槽,高考满分+物竞数竞双金的川神刚刚就坐在我身边?” ....... 第六十九章:周海的欣赏 徐川上台,体育馆中泛起了一丝骚动。 “这就是今年的满分状元大神吗?” “好帅!等会就去要wx号!” “大神诶,还活着!” “我要是高考满分状元,我就去水木p大,不懂为啥来南大了。” “南大物理系也不差啊。” 体育馆中细碎的交流声嗡嗡着,对于已经步入社会的普通人来说,满分状元或许并不是那么关注,即便是上了热搜也大抵只是看一眼而已。 但对于同一届毕业的高中生来说,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 特别是物理院的新生,很多新生都知道南大这一届的物理系有个高考满分状元。 只是不少人都不太理解,为什么这种状元没有去水木和p大反而来了南大。 南大虽然也是顶尖大学,但不可否认的是,和水木p大这两所t0级别的院校比起来的确有差距。 ....... 新生开学典礼开完,军训、一系列新生入学繁琐的事情忙碌完后,南大的校园中也逐渐进入了正规中。 对于徐川来说,一开始几天的上课总有妹子因为他的帅气外表而跑过来要wv和联系方式什么的的确对他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不过随着时间流逝,大家的热情散去,也就逐渐平静了下来。 至于徐川,除了日常的课程外,他剩下的时间基本都是在图书馆中渡过的。 在数学这一块,他要学的东西很多,但基本都是本科阶段的数学课不讲的,很多资料和课本只能在图书馆里面翻找。 比如pisier编写的《线性算子的因式分解与巴拿赫空间的几何性质》。 至于大一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这些教材上的东西,他早已经在高中阶段学完了。 他的数学还算可以,但强也只强在部分领域而已,远不如物理全面和系统。 重生一次,既然选择主修数学,那数学的基础就得打好,要学习的东西也很多。 ...... 教室中,将手中的微分小测试搞定后,徐川从书包中摸出了《线性算子的因式分解与巴拿赫空间的几何性质》。 这是他从图书馆借出来的,已经看了接近一周的时间了,剩下的部分这两天差不多就能搞定。 教材虽然并不厚,内容也就八章,但带给他的知识和启发很多。 在徐川看来,这本书中最重要的部分大概是介绍格罗滕迪克定理那部分了。 这也让他很感叹。 格罗滕迪克不愧是数学界的教皇,不仅在代数几何学方面的贡献博大精深不说,在泛函分析领域的贡献也同样巨大。 光是这一本其他人整理的书籍资料中的各种定理,就足够一名大学生用上大半学期的时间去学习了。 然而这些贡献在g皇的数学生涯里面简直是微不足道,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连续与离散的对偶性、黎曼-洛赫-格罗腾迪克定理、引入概形概念使代数几何学还原为交换代数学、拓扑斯理...... 各种各样的巨大贡献随便抽出来一条,都足够一名数学家用一生的时间来学习和研究了。 而且迄今为止,格罗腾迪克的著述中还有很多思想未被完全了解。 但这并不妨碍它已经产生许多大结果,如德林证明韦伊猜想以及k理论的诞生。 g皇真的太太太强了。 可惜的是,无论是重生前还是重生后,徐川都未能和这位数学界的教皇见上一面。 因为g皇已经在去年,也就是一四年的十一月份驾崩了,永远的离开了人间,去替上帝计算数学去了。 ...... “《线性算子的因式分解与巴拿赫空间的几何性质》?这书你看到哪了?” 刚将书摸出来还没有看两分钟,耳边一道声音响起。 徐川抬头看去,是主持测试的周海教授,此刻正颇感兴趣的盯着他,准确的来说,是盯着他手里的书籍。 “差不多快看完了。”徐川老实回道。 “那线性映射分解中的重要分解都是什么?” 周海饶有兴趣的问道,眼前的这名学生他认识,高考满分选手,物院陈正平院士新收的学生。 前两天陈正平还和他打过招呼,所以他想测一下徐川的数学基本功到底在哪。 “谱分解,极分解和奇异值分解。” “那如何判断一个问题是否是线性变换?”周海接着问道。 “对于线性空间v中的一个变换a,要验证它是否为一個线性变换,只要看对于v中任意的元素α,β和数域p中任意k,是否都有a(α+β)=a(α)+a(β)以及a(kα)=ka(α)就够了。” 两个概念性的问题都流畅的回答了出来,这让周海更感兴趣,也引起了他更深的好奇,于是直接出了道题目。 “那现在有两个可交换的算子a,b他们的谱半径r(a),r(b),如何证明巴拿赫空间上的可换有界线性算子谱半径满足r(a+b)≤r(a)+r(b)。” 这是前几天他写给他带的研究生泛函分析课程中的题目之一,他就不信眼前这名学生还能顺利的解答出来。 徐川想了想,道:“谱半径与元素所在的巴拿赫子代数无关,所以只需考虑a,b生成的交换banach子代数,运用gelfand(盖尔范德定理)进行表示就可以解出来了。” 说着,徐川将小测试的稿纸翻了个面,拾起笔纸在空白区域写下。 “考虑由a,b,i生成的巴拿赫代数,我们有a是交换的,于是得: σ(a)={t(a):t∈Ω(a)},σ(b)={t(b):t∈Ω(a)} ...... ?r(a+b)=sup{t(a+b):t∈Ω(a)≤r(a)+r(b)。 其中Ω(a)是特征的集合。” 看着徐川流畅的将答案写出来,周海愣了半响,才道:“不错,很扎实的功底。” 有界线性算子谱半径都能不加思考的直接计算出来,这功底何止扎实,怕是大部分的研究生都没这么扎实的功底。 要知道泛函分析这门课程别说是在本科了,就是在研究生数学中都是较难的一门课程。 在数学专业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实变函数学十遍,泛函分析心犯寒。 因此泛函分析也被称为数学中的量子力学,普通的大学生想要学懂这门课程都很难,更别提自如的运用了。 前些年某师范大学数学系曾经开设过泛函分析和实变函数的选修课程,结果全班没有一个及格的。 可见这门课程的难度。 周海现在是真的羡慕陈正平了,收了个好学生啊,物理上的成就他不清楚,但数学能力绝对不差。 这样的学生,怎么就学物理去了呢?来学数学多好。 ....... 第七十章: 难住数学教授的题目 简单的测试,让数院的周海教授看到了徐川的数学功底,也有些羡慕物院的陈正平。 能在刚进入大学阶段就拥有堪比研究生功底的学生,他怎么就没有遇到过呢? 虽然没有人规定一名学生不能有两名老师,且尽管是完全不同的两科目,他也不好厚着脸皮去和陈正平抢人。 “周老师,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周海准备离开,但被徐川喊住了。 “哦?是什么问题,说来听听。”周海有些好奇的问道。 徐川从椅子上取下挂着的书包,从里面掏出了一个灰色的笔记本,翻开找到这两天的笔迹。 确认没有找错后递给了周海。 “周老师,这是我这两天在读《线性算子的因式分解与巴拿赫空间的几何性质》时列出来的一些问题,我推衍到一半解不开了,您帮忙看看?” “行,我看看。” 周海伸手接过了笔记本,饶有兴致的看去。 刚才的简单询问虽然让他看到了徐川的数学功底,但却没有看到他的极限。 而能难住他的题目,必定能代表学识抵达了何方。 就让他看看这名学生的深浅好了。 ........ “这字,真漂亮。” 笔记本入手,上面的整洁字迹就让周海心中赞扬了一声。 说实话,搞数学的,真就没几个字写的好看的。 当然,搞数学的也不需要自己的字有多好看,研究阶段只要自己写出来的东西能看懂就行。 这就跟搞编程的一样,自己写出来的代码,只要能运行,自己能看懂是啥意思啥功能就行了。 至于有没有注释什么的,那重要吗? 不重要。 至于真要证实或者研究出来了,大不了再费点功夫将论文敲到电脑里面去嘛。 所以基本上数学老师和数学家的字迹都是龙飞凤舞的。 ...... “weyl''wce算子的特征值分布与计算。” “定理一:假设Ω?r?是有界开区域(不对边界的正则性做要求),那么存在单调上升的无界序列{λk}满足:0<λ?≤λ?≤...,limk→∞λk=+∞。” “定理二:若Ω是立方体区域,也即形如[a?,b?]*[a?,b?]......” “定理三:.....” “若n(λk)是有界开区域Ω上的特征值计数函数,那么,是否能在r3中构造了一对等谱非等距同构分形鼓,并在此基础上,证明其波数目函数有精确的第二项。” 笔记本上的字迹入目,周海的目光就全聚集到了这上面。 “等谱非等距同构和分形鼓数学方面的问题吗?” “在r3的基础上构建一個等谱非等距同构分形鼓来证明波数目函数的第二项,有意思。” “能利用区域单调性和极小性原理给出特征值的一个刻画吗?” “唔,这个方法好像行不通的样子?” ..... 随着思索的不断进行,周海的眉头也逐渐紧皱了起来。 从一开始以为没什么大不了可以信手拈来解决问题的状态,到现在陷入沉思找不到出路。 他的注意力已经全都聚焦在手中的灰色笔记本上了,甚至没有管徐川,他直接拿着手中的笔记本就回到了讲台上,从讲台上拾起一支白色的粉笔,开始在黑板上演算起来。 n(λ)|Ω|λ?n/2+o(λ?n/2). 定义:h1?(Ω)={u∈ζ2(Ω)|uqi∈h1?(qi),?i∈i},h1(Ω)+{u∈ζ2.......} 自然有包含关系::h1?(Ω)...... 周海的举动,自然引起了正在参加测试解答题目同学的注意。 大伙纷纷抬起头看向黑板,想看看教授正在些什么东西。 但当黑板上的数学符号映入眼帘中时,除了徐川外,其他的同学人都懵了。 周教授他这,是在写什么?怎么一个字都看不懂了? “川神,周教授这是在写些神马东东?你刚刚给他递了啥问题?” 坐在徐川身边的一名同学凑了过来小声的好奇询问。 他刚刚亲眼看到川神给周海教授递了个本子,似乎是询问了一个问题的样子?然后周教授就神不守舍的上去演示去了? 应该是个问题,但这演示推到的到底是啥子东西?而且到底是什么问题能难住一名数学教授? “拉普拉斯算子特征值分布与计算方面的问题。” 徐川盯着黑白上的算式,目不转睛的回道。 这些算式很明显是周海教授在对问题的推衍,对他有一些启发,但不算多,顶多透过这种思路排除掉一条路线,做不到解决这个问题。 “拉普拉斯算子是什么东西?” 旁边的同学一脸绝望的问道,黑板上的数学符号看不懂也就算了,现在怎么连同学的回答都听不懂了? 同是一所学校一个班级的学生,同在一堂课上听讲,差距真的已经大到这种地步了吗? “哦,拉普拉斯算子是n维欧几里德空间中的一个二阶微分算子,是一个实值函数,大三才会学习到。” 徐川这下算是回过神了,笑着解释道。 这下身边的同学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虽然他还是没用明白拉普拉斯算子这玩意到底是什么东西。 但好歹‘实值函数’这个名词他听懂了。 至于为啥大三才会学习到的东西,别人大一就开始研究了,他已经不想还说话了。 高考满分,imo+ipho双金牌得主能和他们一样是普通人吗? 很显然不是。 所以人家大一就开始学习和研究大三的课程值得惊讶吗? 丝毫不值得。 甚至他还有种本就该如此的‘错觉’。 ....... 第七十一章:Weyl-Berry猜想 讲台上,周海停下正在黑板上演算的粉笔,看着白色的字迹皱起了眉头,转身拿起黑板擦将上面数学公式和推算全都擦掉了。 他推算了十几分钟的时间,最终证实了一条走不通的路。 自教学以来的第一次,他被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难住了,这简直不可思议。 不过在仔细的思考和研究过笔记本上的题目后,他又释然了。 这道题他短时间内解不出来很正常。 题目虽然是徐川手写出来的,但实际上却是一个世界级数学猜想的弱化形式证明的一部分。 这类难题,即便是他潜心研究也不一定能解开,想要在一堂测试上找到思路或者直接证出来,难度无异于登天。 ........ “这个问题你从哪里找来的?” 确认自己短时间解不开笔记本上的题目后,周海重回徐川座位边,将手中的笔记本还给了他,好奇的问道。 一個本科生,就开始接触世界猜想这种东西了? 还是说是他特意找来的题目,故意的? 他教学二十多年了,见过学生一届又一届。 见过天才少年也见过平庸之资,见过踏踏实实一步步努力学习往前走的,也见过投机取巧想让导师帮忙写毕业论文的。 这种拿着超纲题目和高难度的题目请教老师,以求在老师面前套近乎和博一个好感,让老师觉得自己在认真学习的也不少。 当然,他并不觉得徐川是这种人。 但不管怎么说,一个大一的学生,就开始接触世界级猜想这种事情,怎么都会令人感觉到惊讶和怀疑。 而且如果说题目是他自己找来的倒也还好,毕竟很多大学生对某一科感兴趣的话,都会在网上或者图书馆里面寻找一些题目来试着解一下。 但如果这题目是他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设想出来的,那就太让人感觉震惊和不可思议了。 别说一个大一新生了,就是他带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甚至是一名大学教授,都不一定有这样的能力。 研究旧的知识,融会贯通,再在此基础上去扩展出新的边界和新的问题。 这是顶级的数学家或者在某一领域中钻研极深,几乎走到尽头的数学家才能做到,才会去做的事情。 一个大一的学生,能走到这一步? 不可能! 绝对不可能! 周海不相信一个大一的学生能做到这一地步,所以才会问徐川这道题目是从哪里找来的。 ...... 听到周海的询问,徐川重新从书包中摸出《线性算子的因式分解与巴拿赫空间的几何性质》,翻到了最后三章,递给了他。 “这本书里面有一些关于具分形边界连通区域上的谱渐近方法和问题的描述。” “若记nn(r)=#{(q1,…,qn)∈”|qi+…+q “从定理3.1出发,联合dirichlet谱计数函数的第二项渐近去对的特殊的非连通区域的相邻连通分支做拓展的时候,就遇到了笔记本上的这个问题。” 徐川简单的说明了一下笔记本上问题的来源,引的周海教授投来了震撼惊讶的目光。 “这个问题,真的是你自己研究拓展出来的?” 周海微张着嘴唇,感觉自己有些口干舌燥,用力的咽了口唾沫后,才有些不敢置信的问道。 “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徐川抬头有些不解的问道。 “那你知道这个问题继续拓展延伸下去是什么吗?”周海迫切的问道。 徐川摇了摇头,这个他还真不知道,笔记本上的这些问题,都是他在看书学习的过程中自己记录下来的。 关于具分形边界连通区域上的谱渐近方法和问题这一区域,他上辈子还真没学习过,也不太清楚这些问题拓展下去对应的是什么。 “是weyl-berry猜想!” 周海压低了声音,语气中却带着一丝颤抖和兴奋。 “weyl-berry猜想?是泛函分析领域的问题吗?” 徐川疑惑的问了一句,他还真没有听说过这个猜想。 毕竟数学的领域实在太大太多,哪怕是世界级的猜想和问题也有一大堆,他前世也不是主研数学的,对于某些数学猜想不知道也很正常。 周海从旁边拖了把椅子过来,坐下来接着道:“weyl-berry猜想,全名叫做椭圆算子的谱渐近以及韦尔–贝里(weyl-berry)猜想。” “主要是研究椭圆算子的谱渐近,逆谱问题及分形鼓理论等谱分形区域的构造和非线性解析gevrey类微局部分析的猜想,属于世界级的猜想。” “当然,你不知道这个猜想也很正常,它的知名度没有费马猜想、四色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这些顶级猜想出名,难度也比不上。” “如果按照猜想的解决难度来划分的话,它应该属于t2-t3之间级别的猜想。” “老师能详细讲讲这个猜想吗?”徐川感兴趣的问道。 对于周海口中的级别划分,他倒是知道一些。 任何一个问题,解决都是有难度的,数学也不例外。 在数学界,存在着众多的猜想和问题。 最出名最常见的莫过于‘黎曼猜想’‘杨-米尔斯规范场存在性和质量间隔假设’‘p=np问题’这类七大千禧年数学难题,这类问题基本都是t0级别。 t0级别的数学猜想和问题目前大概有十个左右。 随便解决一个,你都可以拿到菲尔兹奖,可以去世界上的任何一所大学当教授甚至是数学系的主任、院长。 t0级别往下,t1级别的是哥德巴赫猜想、四色问题、朗兰兹互反猜想、希尔伯特二十三问中的部分问题。 这里提一下民科专注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它的难度其实同样配得上t0级别。 但在前年,也就是2013年的时候,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研究员哈洛德·贺欧夫各特发表了两篇论文,宣布彻底证明了弱哥德巴赫猜想。 ‘弱哥德巴赫猜想’已经被证明了,这让哥德巴赫猜想丧失了猜想的相对完整性,因此它掉级了,从t0掉到了t1级别。 不过这并不代表它的解决难度就降低了,事实上如果单纯的从解决难度上来说,它的难度依旧在t0级别。 顺带再提一下,大部分的民科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是因为他们只能看懂这个,其他的猜想,哪怕是t2t3级别的,他们连题目是啥意思都看不懂。 而t1这类级别的猜想你解决一个,同样可以拿到菲尔兹奖,也可以去世界上的任何一所大学当教授甚至是数学系的主任、院长。 再往下,就是t2级别、t3级别的数学猜想和难题了。 这类阶梯的猜想有不少,徐川也没法将每一个的名字都说上来。 硬要说的话,从庞加莱猜想中衍生出来的莫德尔猜想、从哥德巴赫猜想中衍生出来的弱哥德巴赫猜想、孪生素数猜想、希尔伯特二十三问这些都可以放到这阶梯中。 至于周海说的weyl-berry猜想,他的确不知道,也没有研究过。 ......... 第七十二章:你能听出一面鼓的形状吗? 周海从旁边拖了把椅子坐过来,准备和徐川交流一下这方面东西。 没错,就是交流,而不是指点。 在他看来,能够研究弱weyl-berry猜想分支问题的徐川的数学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了。 “weyl-berry猜想的源头来源于1966年的数学家马克·卡克,他在当年的一次讲座上,提出了一个留名科学史的问题:‘有人能从声音听出一面鼓的形状吗?’” “通过声音来听出鼓的形状?这也能做到?”徐川身边,一名凑过来旁听的同学好奇的问道。 周海笑了笑,并未介意学生打断自己的说话,大学和初高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习环境。 在大学中,有些老师除了上课时传授知识外,也经常会和学生聊天。 毕竟学生年轻,对问题的思考有时候会很特别,会带来让人意外的惊喜。 而且通过一些故事来促使学生对某个领域的好奇,让其进入学习状态远比你强塞知识给他更有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更符合大学。 “从数学的角度来说,把一个膜拉伸套在一個刚性支架上,这样就形成了一张二维的鼓。” “不同形状的鼓在敲击时会产生不同频率的声波,因此会产生不同的声音。” “通过这些不同的声音,的确可以做到确定鼓的形状。” “这涉及到阿兰·康纳斯和沃尔特·范·苏伊莱科姆两位数学家的研究。” “他们扩展了非对易几何的传统框架,以处理几何空间的谱截断和在有限分辨率下提供几何空间的粗粒度近似的公差关系.....,并且利用了圆的谱截断为算子系统定义了一个传播数,且证明了它在稳定等价下是一个不变量,并且可以用于比较同一空间的近似。” “而在这种框架下,通过波动方程我们能描述‘鼓’在被敲响时的振动,同时因为‘鼓面’的边缘牢牢地贴在刚性的架子上,我们可以认为波动方程的边界条件是狄利克雷边界条件。” “有了这两块的数据,再通过扩散方程等方法,我们就能通过鼓发出的声音来计算出它的形状,哪怕你没有见过它。” 周海笑着解释了一下,却直接说懵了凑过来听热闹的学生。 几何空间的谱截断是什么东东?圆的谱截断又是啥米? 听声辨位他们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听声辨形状,这听都没听说过。 数学真的能做到的这种地步吗?它不是玄学啊! 掐指一算就能知道发生了什么,这也太离谱了亿点点吧? 倒是徐川,大抵明白了周海的意思。 所谓的“听鼓辨形”,其实就是拉普拉斯算子在一个区域内的本征值问题。 要通过数学进行‘听鼓辨形’,关系到另外一个概念。 那就是‘扩散想象’。 我们都知道,如果将一滴墨水滴入清水中,墨水会随着时间扩散。 这就是扩散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质会自发地从浓度高的地方往浓度低的地方进行扩散,不管是所谓的‘有形’还是‘无形’,都会有这种现象。 比如你将一块铜和一块铁互相压在一起,过一段时间后,通过仪器检测,你会发现铁的表面有铜,铜的表面有铁,这同样属于扩散,只不过过程相当缓慢而已。 声音也一样。 而一面鼓发出的声音,在明确了狄利克雷边界条件和振动初始条件后,再带入时间与扩散方程,的确是可以计算出来这面鼓的形状与大小的。 数学就是这么神奇,常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是玄学的事情,在数学中却是可以一步步给你计算出来的。 ....... 通过周海教授的讲解,徐川大抵明白了所谓的椭圆算子的谱渐近以及韦尔–贝里(weyl-berry)猜想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 简单的来说,就是你可以将之前的‘听声辨鼓形’看到二维的韦尔–贝里(weyl-berry)猜想。 过去的数学家已经证实了这个,但并未证实三维或者更复杂条件下的韦尔–贝里(weyl-berry)猜想。 现在的需求是数学家能不能找到一个分形框架,让三维或更复杂的weyl-berry猜想在此分形框架下成立,并且可以让?Ω在这个分形框架下是可测。 目的就是这个。 至于证实了这玩意后具体能有什么用? 大概研究宇宙中的星体形状和宇宙大小能用上吧,至于其他的,能实用上这项猜想的目前来说应该是没了。 不过数学嘛,说实话,现代的数学离“有用”这个概念其实已经非常遥远了。 如果一个人不是自己对数学有强大的,内在的兴趣,似乎很难解决“我为什么要研究数学”这个问题。 上世纪被誉为‘全能物理学家’的理查德·费曼年轻时,曾经考虑选数学专业。 但当他去数学系咨询时,问了一句话,“学数学有什么用?”。 然后数学系的老教授告诉他,既然伱问这个问题的话,那么你不属于这里,你不属于数学系。 再然后,这位大佬就跑去学物理了。 如今我们人尽皆知的‘纳米’这个距离单位,就是他提出来的。 数学是纯粹抽象的产物,定义和逻辑是构成数学体系的基石。 数学家通常并不关心数学的概念与推导与现实世界有何联系;数学上的结论也未必能够在真实世界中找到原型。 不过随着科技与社会的发展,一些原先被认为没有实际意义的结果也会变得有意义。 譬如上辈子他研究过的“反物质”,就与如今看起来没有丝毫用处的二次方程负根之间具有一定联系。 这就像你学了微积分,但平常买菜根本就用不上它而觉得它没用一样。 历史名人康熙也问过微积分到底有什么用这个问题。 后来,他大概觉得‘自己擒鳌拜,平三藩,收ww,九王夺嫡,治理黄河,撰八股文,耕种庄稼’没一条需要用到到微积分的,所以就觉得不必推广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微积分学的发展与应用几乎影响了现代生活的所有领域。 大到现代化的导弹飞行计算、小到你吃颗感冒药,都需要用到微积分。 因为通过药物在体内的衰退规律,微积分可以推导出服药规律时间。 所以别说数学没用了,数学没用的话,你连药都吃不准时间。 ...... 第七十三章:证明弱化Weyl_Berry猜想 和周海在教室中聊过有关weyl-berry猜想后,徐川便再度将自己锁到图书馆中。 不得不说的是,虽然weyl-berry猜想是个世界级的猜想,甚至难度能排到t3左右,但有关这个猜想的资料真的不多。 不过随着研究,徐川意外的发现,weyl-berry猜想的前身weyl猜想的第一项渐近定理竟然同早期量子力学中的sommerfeld量子化条件是殊途同归的。 这更加激发了他对weyl-berry猜想的兴趣。 果然,数学和物理是相辅相成的! 连续一个多月的时间,徐川在图书馆中汲取着有关对weyl-berry猜想的知识。 从椭圆算子开始,到微分算子再到拉普拉斯算子,徐川没有放过每一本和weyl-berry猜想有关的基础书籍。 ....... 图书馆中,徐川将手中的书籍合上,然后从书包中摸出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新建了一個文档,写道: 【关于具分形边界连通区域上的谱渐近及弱weyl_berry猜想的证明!】 漫长时间的学习,再加上重生带回来的数学知识,让他在具分形边界连通区域上的谱渐近这一块有了足够深的认知。 虽说要想直接证明weyl_berry猜想目前还做不到,但是弱化weyl_berry猜想后,使其满足‘切口’条件的连通分形鼓以一类自然连通分形鼓徐川觉得自己可以试一试。 至少在这一块,他心里已经有了一些思路,不管能不能成功,都可以将其写出来。 【引言:1993年,拉皮迪和波默兰斯证明了一维的weyl-berry猜想是成立的,但对高维的weyl-berry猜想,情形变得非常复杂,高维的weyl-berry猜想在闵可夫斯基框架下一般不再成立。】 【但与此同时,列维廷·m和瓦西里耶夫两位数学家又证明了在一类特殊的高维例子下,weyl-berry猜想在minkowski框架下又是成立的。】 【这一切表明利用minkowski框架并不能全部涵盖问题的所有复杂性,故而weyl-berry猜想的正确提法应该为: “是否存在某一个分形框架,使得边界?Ω在此分形框架下是可测的,同时weyl-berry猜想在此分形框架下是成立的?”】 写下标题和引言后,徐川跳过正文,敲下了几行空格。 引用文献: 【[1]kigamijpidusml.weyl关于拉普拉斯算子谱分布的问题,p.c.f.自相似集。数学与物理学报,1993,158:93-125】 【[2]谱渐近,更新定理和贝里猜想对于一类分形。数学与工程学报,1996,72(3):188-214】 【.....】 引用的文献并不多,还不到一巴掌之数。 这只能说,几乎没多少人在这一块做出过多少说的上来的贡献。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自从1979年,日不落国的物理学家m.v.贝里在研究光波在分形物体上的散射问题时将weyl猜想推广到了Ω为分形区域的情形后,几十年来,无数的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以及物理学家都在具分形边界连通区域上的谱渐近区域努力过。 而然三十年的时光过去,除去1993年,拉皮迪和波默兰斯两位数学家证明了一维的weyl-berry猜想是成立的外,就几乎没有任何新的成果了。 无数的数学家、数学爱好者和物理学家用了三十多年的努力,却没有一个人能成功将weyl-berry猜想变成weyl-berry定理。 但数学和物理的魅力就在这里,一个个的猜想就像是沉甸甸的果实一般挂在树上,无论是数学家还是物理学家,都能看到那诱人的嫣红和饱满的果形。 等待的,只是一个数学家或者物理学家去搭建一扇梯子爬上去摘取而已。 嗯,牛顿大爷例外,别人是架梯子爬上去摘,他是苹果自己掉下来砸脑袋上。 ...... 敲下标题和引言后,徐川将电脑放到了一遍,从书包中摸出了一叠a4稿纸,开始续写心中的思路。 南大的图书馆很大,有些区域还是挺安静的。 就像他现在所在的地方,因为存储的图书都是较为偏僻的书籍,周边并没有几个人,所以徐川也就懒的跑回宿舍了。 ......设Ω?rn为有界开集,我们考虑如下的dirichletce算子的特征值问题:(p){-△u=λu,x∈Ω;u|?Ω=0 则问题(p)有离散谱{λi}i∈n,并且可以排为一列:00,定义...... 手中的黑色签字笔不断的在洁白的稿纸上勾勒出一个个的符号与文字。 对于徐川来说,进入了证明过程的他已经忽略了周边的一切,世间万物在他眼里已经不复存在,只有桌上的稿纸和笔,以及那一行行从他脑海中输出的算式与文字。 当数字和定理,当公式和符号在笔尖下起舞的时候,那种完美的节拍所带来的美感不断在徐川心头扶浮现,令他沉醉。 这是数学的魅力,交错的数字与符号宛如魔鬼的文字,却带来的是世间的真理。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桌上的稿纸也逐渐布满了黑色的字迹。 在已经有了明确的思路下,顺畅的将证明过程写出来对于徐川来说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哪怕在书写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数学计算,也不过是阻拦他几分钟的时间而已。 另一旁,刚给自己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了个标题的哥们伸了个懒腰,准备去吃晚饭。 忽的,一旁正不断书书写着东西的徐川引起了他的注意。 早上六点来的时候这人就在这里了,现在傍晚六点了,他都准备去吃晚饭了,这人还坐在这里,不由的引起了他好奇。 看这浓密的头发和还有些稚嫩的脸盘,应该是个本科生吧? 不过这是在算什么问题,泛函分析还是实变函数?都算了一天了还没搞定? 虽说好奇,但他也没去打扰别人,路过时还特意放慢了一点脚步,避免干扰到这位学弟的同时探头看了一眼桌上的稿纸。 如果是泛函分析还是实变函数这些本科生的内容,他应该能帮帮这位小学弟,顺带再在新人面前装个β。 ..... 第七十四章:我是读了个假大学和研究生吗? 怀着满腔好奇与指点学弟的心思,这位研究生学生绕到了徐川背后,微微俯身看向桌上的稿纸。 “咦?渐进定理和算子系统方面的题目吗?” “这位学弟研究的问题居然正好和我学的是一个方向的,有意思,让我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问题。” 入眼,渐进定理演化的数学公式映入瞳孔中,研究生学长不由得来了兴趣。 这年头,研究具分形边界连通区域上的谱渐近和计数函数的人少啊。 大家都研究代数几何、拓扑学、数论这些热门领域去了,这会看到一个小学弟在研究这一块,研究生师兄的热情顿时就上来了。 “唔,在渐近条件下对于分形鼓相联系的技术函数n(λ)做是估算吗?有意思,这位学弟功底很深厚啊,真的是本科生吗?不过这到底在研究什么问题?” 看完前几行算式,研究生师兄心中嘀咕了一句,内心对这位小学弟的评价立刻就拔高了好几个度。 只是稿纸上并没有具体的题目内容,单独的看这些算式也搞不明白这到底在研究什么。 不过目光往下,紧随其后的算式就让他皱起了眉头。 “对Ω作格形分解?这是要干啥?” 随着稿纸上的算式往下看,研究生师兄忽然发现自己要理解这些算式似乎有些困难了,再下拉几行,他甚至觉得自己都开始有些看不懂了。 这很让他怀疑人生,难不成自己的上的大学和读的研究生是假的?一個本科生的题目和解题过程都看不懂了? 忽的,他眼光一转,注意到了书桌旁边的笔记本电脑,显示的屏幕正中央有着一份打开的文档,而文档的标题则是---- 【关于具分形边界连通区域上的谱渐近及弱weyl_berry猜想的证明!】 标题入眼,研究生师兄顿时就瞪大了眼睛。 “卧槽,弱weyl_berry猜想的证明?” “什么鬼?” “本科生就开始证明世界级猜想了?是我眼睛出问题看错了还是这个世界出问题了?” 作为数学系专项学习研究具分形边界连通区域上的谱渐近和计数函数专业的研究生,虽然weyl_berry猜想有些冷门,但他怎么可能不知道。 这可是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方向,以及博士研究生的研究目标。 现在告诉他一个本科生就证明弱weyl_berry猜想了? 不可能! 这绝对不可能! 别说是本科生了,就是博士生、数学教授都做不到证明weyl_berry猜想,哪怕是弱weyl_berry猜想,也不是那么好证明的。 这玩意真要那么好证明,还能从上个世纪一直留到这个世纪吗? 三十多年了,虽说现在研究边界分形区域和谱渐近的数学家少了很多,但十几年前这方向可是热门方向,进入这个大坑的数学家不知道有多少。 然而除了拉皮迪和波默兰斯两位大神外,就几乎没有再出现过什么重大成果了。 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就是针对非光滑区域的渐近式定理的补充,都写了一个多月了,但现在依旧只是个标题。 而弱weyl_berry猜想可比他的论文要难无数倍。 如果说他的论文是爬泰山的话,那证明弱weyl_berry猜想就是爬珠峰的那种,而且还是不带氧气瓶裸爬的那种。 这玩意真要那么容易搞定,这三十多年早就被人搞定了。 要是被一个本科生搞定了,那就真见鬼了。 ....... 徐川被身后的动静吓了一跳,扭头看去,才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他身后竟然站了个人。 “请问你是?” 徐川皱着眉头的问道,身后这人看着像是南大的学长? 但刚刚那一声震惊有点大,将他从证明的弱weyl_berry猜想的过程中惊醒了过来。 不过好在他已经稳稳的抓到了心中的灵感,将最核心证明工作完成了。 否则要是在最核心的地方被人打断了灵感和思路,打人的心都有。 “我叫蔡鹏,是南大12级的研究生,抱歉啊,不好意思吵到你了,希望对你没影响。” 研究生学长先道了个歉,同为一个数学生,对于这种被人打断研究的事情他能感同身受,这是很难受的。 毕竟数学和其他的科目有很大的区别,天赋和灵感,是学习和研究数学中最重要的两样东西。 天赋决定了你的上限,灵感决定了你在这条路上走的是否顺畅。 如果天赋和灵感足够的时候,即便是你没有学习过一道数学题,也能一眼就凭感觉选出它的答案或者感觉到它应该从哪方面入手。 数学就是这么的玄学。 所以当正在做题时被人打断了灵感和思路,是非常恼火的一件事情,没有跳起来打人就已经说明这位学弟的修养很不错了。 “原来是蔡学长,请问伱有什么事情吗?” 听到带有歉意的声音,徐川也舒展开了眉头,虽说被人打断研究很不爽,但毕竟是在图书馆中,也没法全怪别人。 “那个,我刚刚不小心看到了你的稿纸和电脑,请问你是在研究弱weyl_berry猜想吗?” 蔡鹏指了指桌上的稿纸和电脑问道,又连忙补了一句:“当然,如果不方便说的话也没关系。” 提前观看别人未发表的论文和研究理论这其实是一件很不礼貌的事情,也不是所有人都乐意将自己的研究思路展现在别人面前。 毕竟林子大了啥鸟都有,人多了也总有那些几个喜欢占便宜干坏事的垃圾。 有时候如果将自己未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思路提前给别人看了,说不定就被别人抢先发表了。 这种事情在学术界并不是没有出现过。 如果是其他方面的论文,蔡鹏倒也不会主动去问,但有关weyl_berry猜想的论文,他还是得关心一下的。 毕竟关系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毕业论文。 ....... 第七十五章:论文投稿 “嗯,我对这方面挺感兴趣的,所以就看了一点这方面的书籍。”徐川点了点头,并没有否认。 “那你证出来了?” 蔡鹏有些好奇的问了一句,随即又感觉有些荒诞,他居然会去问一个本科生有没有将weyl_berry猜想证明出来,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难道是因为眼前的这位学弟看起来有些帅气和可靠吗? “那倒没有。” 徐川摇了摇头,他目前还只不过是将弱weyl_berry猜想的核心证明写出来了而已,离证实weyl_berry猜想还差的挺远的。 不知怎么的,听到这个消息后,蔡鹏竟然舒了口气,就像是压在心里的巨石落下来了一样。 他自己也觉得有些奇怪,他刚刚在担忧什么? 难不成是在担心眼前的这位学弟将weyl_berry猜想证明出来后,导致自己的毕业论文和博士研究目标更改吗? 这怎么可能! 哑然失笑了一下,蔡鹏也没再好意思继续待下去,和徐川道了别后便转身离去了。 之前装β的想法这会是全没了,甚至感觉有点羞愧和尴尬。 一个能深入研究weyl_berry猜想的本科生,写出来的证明过程他这個快毕业的研究生竟然都看不懂,这是什么变态?南大什么时候又出了这样的怪物? 还好这位学弟不知道他心里的想法,不然真的就是装β不成反被艹了。 ...... 蔡鹏离开,徐川也没在意。 将桌子上的稿纸整理了一下后和电脑一起塞进了书包中,而后起身去吃晚饭。 从早上六点多过来,到现在傍晚六点多,十二个小时的时间,他就喝了一瓶水和吃了一点饼干,这会起身,人都感觉有点虚脱了。 一是全神贯注的研究证明弱weyl_berry猜想对精力和体力的消耗极大。 另一方面则是他饿了这么久,压根就没补充能量。 说实话,他再这样下去,迟早有一天饿出低血糖来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搞科研和学术的,还是得有一个好身体啊。 要是身体差点,灵感来了你都不一定能抓的住,就算是抓住了事后估计也得躺几天。 ...... 南大的食堂虽然比不上p大那样种类丰富,但湘菜这种八大菜系中的菜肴还是有的,点了个剁椒鱼头和辣椒炒肉,吃完后徐川便回到了自己的宿舍。 单人宿舍的好处还是挺多的,不限电不限水,有独立的卫生间热水器什么的,不用去大澡堂洗澡什么的。 他住的这间,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是双人宿舍,只是有着独立的卧室,但客厅浴室洗漱台卫生间是公共的,只不过目前学校并没有给它安排另外一个室友而已。 这种住宿条件,在大学里面学生阶段已经是顶配中的顶配了,博士生都不一定有这样的待遇。 不过相对于普通的宿舍来说,一个人住的确孤独了一点。 但这对于徐川来说,再适合不过了。 安静的环境能让他沉下心来研究数学和物理,不比担心出现今天在图书馆中一样的事情。 洗了个澡,稍作休息后徐川开始整理今天编写出来的手稿,关于弱weyl_berry猜想的核心证明。 虽说今天他已经将核心证明写的差不多了,但要将其彻底完善成一份论文,还是需要至少两三天的时间。 难度并没有核心证明那么大,但完善过程却相当繁琐。 不仅需要仔细的核对每一出数学公式与推到的过程,就连引用文献和格式标题,甚至是一个逗号,句号都需要注意它使用的是否正确。 花费了两天多的时间,徐川终于将弱weyl_berry猜想的核心证明完善成了一篇完整的论文,然后将其输入电脑中,转成pdf格式保存好。 虽说投论文并不一定要求作者将文章转成pdf,很多期刊也都接收word格式的文档,但转成pdf有个好处,那就是投递过去后不用担心论文格式错乱之类的事情。 徐川并没有将这片论文送到周海教授那里去,让周海教授帮忙审查一遍。 一是周海教授和他只是普通的师生关系,如果是物理论文的话,他肯定会先送给陈正平过一眼的。 二是弱weyl_berry猜想的证明,在他看来也不是什么很大的事情。 毕竟是弱化形式的猜想,和真正的weyl_berry猜想还是有挺大的差距的。 如果说weyl_berry猜想能够得到t3级别左右的话,那弱weyl_berry猜想,难度差不多在t5左右,属于世界级最末尾的那一层次。 所以还是别打扰人家了。 ...... 编写处理好论文后,剩下的就是投稿了。 一般来说,论文投稿对于论文版本并没有什么要求,pdf版本可以,word版本也可以,不过徐川两份都准备了,方便期刊编辑在审核论文过程中打开的论文是否正确。 至于投稿那一份期刊,那就得好好想想了。 弱weyl_berry猜想的证明,价值肯定够得上sci的一区,所以选择的期刊对象自然不能太弱。 所谓的sci指得是《科学引文索引》,是由米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的一部国际性的检索刊物。 就其本身而言,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科技人员获取最需要的文献信息。 它并不是一类期刊,而是一个能搜索到各种论文,可以将其当成佰度、谷歌一类看待的搜索引擎。 只不过它针对的搜索对象是各种论文而已,可以将其看成佰度学术,只是人家比佰度学术要高级不知道多少倍。 所谓的sci论文,就是指被sci收录能在里面搜索到的论文。 而sci里面有各种四大区,分别是q1区,q2区,q3区,q4区,各占25%,主要是根据登刊论文的影响因子来划分的。 q1区是影响因子最靠前25%的期刊,q4区是最靠后的25%的期刊。 q1区的期刊质量最高,q4区期刊质量最低。 这就是学术界投论文时所谓的sci论文、一区、二区的说法了。 在经过思考后,徐川选择了《数学新进展》。 这本期刊是国际顶级数学期刊,创刊于1961年,主要期刊致力于发表纯数学各领域具有突破性的重要成果,影响因子也相当高,登录弱weyl_berry猜想的证明再适合不过了。 至于论文的证明是否正确,这个徐川并不担心。 虽说是一个世界级的数学猜想,但难度相比较他以前发表过的论文来说,并不是很高。 他担心的是这片论文会被拖很久才能通过审核发表出来。 日不落佬懒散的性格,徐川再清楚不过了,但愿别将他的稿子拖个一年半载的。 ....... 第七十六章:高尔斯教授的赞扬 日不落国,剑桥市,剑桥大学,一座环境清幽的别墅中。 一名穿着西装的中年男子恭敬的摁响了别墅的门铃。 哪怕是他已经是《数学新进展》的主编,也是剑桥大学的数学教授,但在别墅中的这个人面前,他就像是珠峰山脚下的其他山峰一样,显得如此矮小。 别墅的门铃声响起,过了一小会,一名头发已经全部花白的中老年男子走了出来,打开庭院的大门。 “有什么事吗,罗伯特?” 中老年男子穿着一身灰色的休闲服,看起来就像是一名优雅的贵族。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眼前的这位中老年男子叫做威廉·蒂莫西·高尔斯,是日不落国的爵士,真正的贵族。 不仅如此,他还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十位数学家之一,日不落国剑桥大学纯数学和数理统计系皇家学会研究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曾获得过菲尔兹奖、欧洲数学会奖、欧拉数学著作奖等各种世界顶级的数学奖项。 主要贡献在泛函分析和组合数学领域,巴拿赫空间对称结构理论就是他开创的。 他巧妙运用组合数学的方法,在巴拿赫空间中塑造了一系列完全不具备对称性的结构。 可以说他使得巴拿赫空间的几何完全改变了面貌。 但他获得菲尔兹奖却是另外一项更出色的成就:‘将泛函分析和组合学领域连接起来,开拓了新的数学。’ 因为这项工作,35岁的高尔斯摘得了数学领域的皇冠——菲尔兹奖。 哪怕是在剑桥大学这座以数学为王牌专业的大学中,也没有人能够遮挡住他的光芒。 “高尔斯爵士,我们收到了一份有关weyl_berry猜想的弱化形式的证明投稿,我们已经初步审核过了这份论文,认为它或许能解开这个古老的猜想。” “而在泛函分析和巴拿赫空间这一领域,您才是真正的王者,所以我们希望您能接手这篇论文的最终审核工作。” 《数学新进展》的编辑罗伯特·莫雷·迪恩恭敬的说道。 “weyl_berry猜想的弱化证明?论文发我邮箱就行,你应该知道的。” 听到weyl_berry猜想,威廉·蒂莫西·高尔斯眼中闪过一丝兴趣。 作为巴拿赫空间对称结构理论的创始人,将泛函分析和组合学领域连接起来的数学家,他自然也研究过古老的weyl_berry猜想。 或许是将泛函分析和组合学领域连接起来耗费掉了他太多的灵感和精力,也或许是在巴拿赫空间中塑造了一系列完全不具备对称性的结构。固定了他的思想和灵感,总之在weyl_berry猜想这一块上他并没有太多的进展。 当然,这也和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并不在这一块有关系。 “已经发您邮箱了,另外这是打印出来的论文资料。” 说着,罗伯特·莫雷·迪恩将手中打印好的论文稿件递了过去。 高尔斯接过资料,翻了翻后道:“嗯,我会给你反馈的。” “那我就不打扰爵士您了。” 罗伯特·莫雷·迪恩松了口气,连忙告辞。 让一位数学界的顶级大拿来进行审稿工作是一件很难也很麻烦的事情,除非论文稿件能引起这些大拿的兴趣,否则很容易吃上闭门羹,甚至被臭骂一顿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毕竟谁也不喜欢别人来频繁打扰自己。 但今天很顺利也很幸运,高尔斯爵士对weyl_berry猜想一直都保留着的兴趣。 ...... 罗伯特离开,高尔斯一只手带上了庭院的大门,另一只手则拿着论文,视线也落在了论文上。 对于weyl_berry猜想,他也研究过一段时间,但并没有什么收获。 而且随着如今数学界的热门领域转移,研究这一块的数学家已经是越来越少了,他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在这方面看到什么出彩的论文了。 就让他来看看这份论文的水平如何吧。 【于具分形边界连通区域上的谱渐近及弱weyl_berry猜想的证明。】 【证明人:徐川。】 看到名字,高尔斯教授微微愣了一下。 xu·chuan? 是华国人?还是华裔? 那个国家出来的的确有不少的优秀出色的数学家,比如邱成桐,陶哲轩,但xu·chuan这個名字,他似乎并没有记忆。 没听说的名字,让高尔斯微微皱起了眉头,该不会是什么水货论文吧? 不过《数学新进展》应该不会拿水货来忽悠他,除非以后永远不再找他审稿。 想到这,高尔斯又接着往下看去。 拿着论文,他一边看一边朝着屋内走去,不过随着翻阅,他前进的脚步越来越慢,到最后直接站在了别墅门口的台阶前,就这样一动不动的。 一分钟...... 两分钟...... 五分钟...... 高尔斯教授就这样站在自己门口长达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越往下看,他脸上的神情就愈发郑重。 忽的,他突然推开了房门,快速走向了书房。 坐在红木制成的书桌前,高尔斯从一旁的纸盒中抽出了一叠打印纸,开始用的笔验证论文中的数学公式和计算过程。 一个多小时过去,高尔斯终于放下了手中的书写笔,盯着桌上的论文吐出了一句标准的伦敦腔:“真是项出色的证明!” 在他看来,这位叫做xu·chuan的作者使用了一项相当新奇的证明方式。 他先是对分形鼓相联系的计数函数n(λ)做出了相当精确的上下界计算,然后在区域的非连通分支之间开了一个‘小口’,让非连通区域进行了连通。 用这种方式将前人讨论过的非连通区域的例子变成了区域的情形,在这样的构建手段下,再进行证明弱weyl_berry猜想成立。 整个过程相当流畅简洁,没有一丝的废话,精简到令人难以置信,甚至他能进行优化的地方都找不出来。 不仅如此,这位作者的英语也相当的优秀,行文流畅,释义正确,仿佛是生长在英语中一样,完全不像是他以前审核过的一些华人数学家的论文,偶尔还能看到一些蹩脚的单词。 更关键的是,这位作者在编写论文方面给他的感觉完全不像是一个新人,熟练的就像是一个发过无数片论文,常年混迹于的期刊的老手一样。 甚至可以说他自己来写,都不一定能做到这种地步,简直不可思议。 但高尔斯可以确定的是,他在过去的确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 ....... 第七十七章:悲剧的某研究生学长(求追读求月票) 揉了揉眼睛,将手中论文放下后,高尔斯起身活动了一下,顺带给自己泡了杯咖啡,准备晚上再将这篇论文仔细研究一下。 一是这篇论文流畅的让他不敢置信,虽说他心底已经开始相信这片论文是对的了,但一个错都检查不出来这也太让人难以相信了。 二是这篇论文解决的可是一个世界级的数学猜想,哪怕是他,也不可能这么轻易的就确定论文一定正确。 任何一个数学家,都应该保持着严谨的科研精神,对待任何一個猜想和问题的证明,重复数次甚至是数十次的推敲诊断都是必须的。 对于高尔斯而言,他不会允许错误的证明从自己手上流出去,那无论是对于他的名声,还是对于数学界亦或者《数学新进展》的打击都是重大的。 他不会也不能看着这样的事情发生,更何况是在他自己的手上。 ...... 金陵、南大,将弱weyl_berry猜想的证明论文投递出去后,徐川便没有再管这个了。 这样的一片论文,足够他大学毕业了。 当然,这并不代表他就不需要继续学习数学知识了,相反,他需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weyl_berry猜想也仅仅只是庞大数学海洋中的一滴而已。 不过弱weyl_berry猜测的证明论文投出去后,他的确暂时没有继续学习数学了,因为weyl_berry猜想给他带来了一丝有关物理上的启发。 之前就说过,weyl_berry猜想如果被证实后,可以应用到宇宙中的星体形状和宇宙大小计算这一块上。 弱weyl_berry猜想虽然并非完整版的weyl_berry猜想,但也将椭圆算子的谱渐近推进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 徐川发现,利用这种新方式,似乎能重新对一些有明确观测数据的星球的大小进行推算。 比如参宿四,这颗距离地球六百四十多光年的红超巨星。 如今它已经进入了晚年,并且似乎有超新星爆发迹象,但因为距离太过遥远,如今的天文物理界并未得到它的大小的精准值。 如果能确定参数四的精准大小,那么物理界将获取到它的更多信息,比如它已经走到哪一步了,距离超新星爆发又还有多久的时间等等。 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可惜的是,南大虽然有天文望远镜,但它有自己的观测任务,徐川暂时申请不上。 而从文本中收集到的一些数据又不适用,并未能计算出什么数值,所以这一块的研究在浪费了近二十天的时间后,徐川就果断先将其放下了,重新回归到了数学的学习上。 数学和物理相辅相成,的确能互相帮助。 .....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一天晚自习,徐川日常在图书馆中学习数学基础的时候,一个电话打到了他的手机上。 徐川拿出手机一看,是他的导师陈正平打过来的。 看了眼四周,徐川将自己挪到一个不影响其他人学习的位置,才接通了电话。 “喂,老师。” 徐川刚打了个招呼,对面便传来了急促的声音。 “你现在在哪?方便吗?” 徐川愣了一下,迅速小声回道:“我在图书馆中,是有什么事吗?” “那现在来我办公室一趟。” ..... 天已经黑了,但物理实验楼中依旧灯火通明。 徐川找到张正平的办公室,敲了敲门。 “进来。” 很快,里面便传来了声音,徐川走了进去。 让他有些意外的是,办公室中不只有他导师一个人,还有数院的周海教授,以及一个多月前在图书馆见过的那个他记得叫什么鲲?还是什么鹏来着,反正忘了具体名字的研究生学长。 “你是不是最近在《数学新进展》投稿了论文?”徐川刚走进去,周海教授便迫不及待的站起身问道。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大概明白了陈正平找他什么事了。 点了点头,徐川应道:“一个多月前的确给《数学新进展》投了一片论文。” “是不是弱化weyl_berry猜想的证明?” 周海立刻紧接着询问道,徐川再度点头。 确定了答案后,周海长舒了一口气,望着徐川赞扬道:“后生可畏啊。” “教授您怎么知道的?是要看论文吗?” 徐川疑惑的看了眼周海,他暂时还没想到《数学新进展》已经将他的论文刊登上了期刊这事上去,以为是后面那个有点眼熟的研究生学长透露的,周海是来找他要看论文的。 不过想想又感觉哪里似乎有点不对的样子。 闻言,周海面容有些古怪,道:“你投稿了论文不关注邮箱的吗?” “嗯?” 徐川奇怪的疑惑了一声,这才投稿一个多月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关注邮箱干啥,就《数学新进展》那尿性,没有个三四个月的时间他论文是别想登刊的。 至于版权协议什么,倒是早就反馈过去了。 “你看看这个。” 周海神情异色的转身,从办公桌上取来一份期刊书籍,递给了徐川。 徐川咽了口空气,接过了期刊,哪怕是他再迟钝,这会也猜到了什么,也知道之前自己感觉哪里不对了。 不过他有些不敢相信,弱化weyl_berry猜想的证明论文这么快就登刊了? ...... 翻了翻《数学新进展》,在第一页,徐川就看到了自己的论文,忍不住再度咽了口唾沫。 这么快的吗?好像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吧? 这不符合《数学新进展》的尿性啊。 “小蔡,去给你学弟倒杯茶水。” 一旁,周海充当了办公室的主人,朝着一直站在一旁的蔡鹏说道。 “啊,不用不用。”徐川连忙摆手,让研究生学长给自己倒茶,这怎么好意思。 不过站在一旁的蔡鹏立刻就动身找到杯子,熟练的从电热水壶中倒了一杯热水双手端着恭敬递给了徐川。 “大佬,请喝茶。” “大佬,你瞒的我好辛苦啊,之前在图书馆中不是说只看了一点这方面的书籍吗?这会论文都登刊了,我惨了。” 将茶水递给徐川后,蔡鹏一脸幽怨的说道。 徐川疑惑的看了眼蔡鹏,有些不解。 他的论文登刊,跟这位学长有什么关系? ....... 第七十八章:十七岁的天才 一旁,周海看出了徐川的疑惑,笑呵呵的补充道:“你不知道,你的这位学长是我的学生,他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就是针对非光滑区域的渐近式定理的补充,博士的学习目标就是weyl_berry猜想。” “现在你将弱weyl_berry猜想证明了,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目标都得重新选择了。” 闻言,蔡鹏看向徐川的眼神更加幽怨了。 这简直太坑人了。 听到解释,徐川嘴角抽动了一下,感觉有点尴尬。 他也没想到自己的研究论文顺手还干掉了一位学长的毕业论文和博士学习目标。 虽然他现在很同情这位蔡学长,但论文已经登刊了,他也没办法了。 所以,这位蔡学长还是重新选题吧,希望他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也不会延毕。 ...... “你在数学上的天赋,有些超出我的想象,本以为这只是你的兴趣爱好,没想到居然真的在数学上做出了成绩。”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好像要等待今年农历的十二月底,接近过小年的时候,你才真正的满十八岁吧?” “我自教书这二三十年来带了几十名学生,从大学生到博士生都有,但论天赋,伱是真的刷新了我对这个世界上天才的认知。” 另一旁,一直没说话的陈正平忽然感叹了两句。 虽然他不是数学界的人,但也知道一个世界级猜想的份量。 不说黎曼猜想、霍奇猜想这类顶尖的数学猜想,就是弱weyl_berry猜想、孪生素数猜想这类处于世界级猜想末尾的问题,随便证明一个都能在南大当数学教授了。 而且还不是讲师、副教授那种,是带编制的正教授的这种。 这样的成就,放到一個大一的新生上,怎么看都怎么感觉不可思议。 特别是徐川还不是从小就在数学领域钻研的,他对数学的深入学习,似乎是从高三参加imo竞赛开始的,而在那之前,他的数学成绩虽然好,但也还在普通人的范畴内。 没想到imo竞赛几个月的时间,再加上大一上半学期还不到一学期的时间,总共也就一年,他就能在数学领域做出如此突破。 这甚至让陈正平有一丝错觉和内心的动摇,是不是让他去学习数学会更好一点? 一年的深入学习,就能证明一个世界级的数学猜想,这天赋,比开挂了都要离谱。 不过随即,这一丝冒出来的想法就被他抛出脑海了。 徐川的数学天赋强,但物理天赋也并不比数学差。 他在物理上的成就虽然没有如今的数学高,但放到这个年龄段,同样也不低了。 一篇计算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粒子之间的典型距离的论文,发表在同样是物理学顶级期刊《物理学进展》上。 虽然在sci的影响因子排在q3区,但重要的是开创的方法。 能在sci上有论文的人才很多,但能开创出自己的方法的,寥寥无几。 看来这世界上真的有那种夸领域都能自如学习深入的跨界天才,就如历史上的达芬奇一般。 另一旁,听到陈正平话语的周海和蔡鹏都愣住了。 还未满十八岁。 这一句话,惊的蔡鹏这位研究生师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卧了个大槽,十七岁?他真没听错吗? 十七岁就解决世界级数学猜想了,这尼玛是什么怪物? 他十七岁那年,好像还在读高二?好像还只会每年回老家去池塘里摸鱼。 但人家十七岁就已经解决世界级猜想了。 被打击到了,被深深的打击到了。 ...... 听到陈正平的感叹,徐川腼腆的笑了笑,道:“还有一个多月我就满十八了。” 闻言,蔡鹏更不想说话了。 他内心只想骂一句:“未成年人禁止进网.....哦,不,是未成年人禁止装β!” 正在这时,办公室门被人推开了。 两个老头一前一后的走了进来。 徐川看了过去,走在后面的老人他似乎有点眼熟,但一时间想不起来是谁。至于前面的老者,就完全是陌生的脸庞了,不过看这两人的目光,都直勾勾的盯着他,似乎是冲着他来的? 果然,他猜测的没错,一进门,走在前面的老者就看到他后就眼冒精光,快步走上来拉着他的手激动道: “这位就是徐川同学了吧,我是咱南大数院的院长荣志专,听说咱南大数院出了个年轻的天才证明了世界级猜想,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啊。” “咳,只是一时有了灵感,算不得什么。” 徐川轻咳了一声,谦虚道。 “年轻人过于谦虚可不好,再说了,大一就能证明世界级难题狂一点也正常。” 荣志专还没回答,站在后面的另外一位身材脸庞都有些清瘦的老者挑了挑眉道。 徐川有些讶异的看了一眼这位有点眼熟的老人,这语气让他瞬间想起来是谁了,p大数学系的张恭庆院士,上辈子在普林斯顿开交流会的时候见过。 主要研究方向是非线性分析、偏微分方程、张量特征值以及图谱理论,获得过获科技进步奖、陈省身数学奖和华罗庚数学奖等著名数学奖。 “这位是科技院的张恭庆院士,这两天正在咱学校这边交流。” 一旁,荣志专笑着介绍道,徐川恭敬的打了个招呼。 张恭庆笑了笑,接着道:“前些日子我在日月大学那边交流的时候,张伟平和我说去年数竞比赛中出了一个天赋极佳的学生,说如果学数学的话,未来二十年的必有一枚菲尔兹奖,可惜大学学物理去了,想来就是你了。” “小伙子很不错啊,高尔斯教授对你的论文可是赞不绝口,有没有兴趣来p大读研学数学,你的天赋不该浪费在物理上。” 徐川尴尬的笑了笑,这话说得好像学物理是不走正道一样。 另一旁,陈正平走了过来,毫不客气道: “p大那么多天才,还跑南大来和我抢学生?你好意思吗?” “还有这天赋不该浪费在物理上啥意思,怎么的?学物理就是歪门邪道了?” 这话整个办公室中也就他说合适了,两人关系不错,都是高龄选手的同时也都是科研院院士,所以谁都不用给谁面子。 张恭庆也不脸红,笑了笑道:“什么抢学生,这小子在数学上的天赋比物理强多了,来学数学再合适不过了。” ....... 第七十九章:转瞬即逝的灵感 办公室中,两位院士争论了一会也就停下了,众人聊了一会后散去。 徐川也准备会自己的寝室,不过被陈正平喊住了。 “这几天别出去跑太远了,你这边解决了弱weyl_berry猜想,学校这边和市区都会有奖励政策的,倒时候会有一些采访和奖金发放仪式。” “嗯,好的。” 徐川点了点头,对于这个他并不意外,上辈子他就经历过很多次了。 “另外最近这段时间你的粒子物理学的怎么样了?”交代了一下注意事项后,陈正平随口问道。 虽然对于徐川在数学上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他很高兴,但心里肯定有点吃味。 不过想想,他似乎好像也没有管这个学生过的样子? 除了偶尔他开的公开课会遇到并交流一会外,其他的时间似乎都是放养的样子。 这让陈正平微微有点脸红,准备接下来的时间多关注一下。 毕竟是他的弟子,他一个物理学的院士,结果弟子在数学上反而出类拔萃,且不是说明他没有认真教学生? “正在看《粒子物理导论》和《量子力学概论》这两本书籍。” 听到导师的询问,徐川小小的撒了個谎,事实上这段时间他压根就没看物理书。 虽然前段时间他研究了一下参宿四的星体信息,这属于天文物理的范畴,但跟他大学的粒子物理毛关系都没有。 陈正平点了点头,道:“还不错,去吧,别忘了物理才是你的根,在学习上如果遇到了什么问题都可以来找我。” 想了想,他又补充了一句:“数学也行,虽然我并不一定能给你解决,不过南大那么多数学教授,我还是可以给你推荐一下适合交流的老师的。” ...... 从办公室出来,徐川直奔南大的食堂。 现在是晚上九点多,但他没还没吃晚饭的,之前在图书馆看书的时候无意间在书架上翻到了一本高斯的《算术研究》原本,结果看入迷了。 《算术研究》是著名数学家高斯的代表作品,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它结束了十九世纪以前数论的无系统状态。 在这部书中,高斯对前人在数论中的一切杰出而又零星的成果予以系统的整理,并积极加以推广,给出了标准化的记号,把研究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已知方法进行了分类,还引进了新的方法。 上辈子徐川自然读过这本书,但看的都不是原本,而是后人改编转译过的。 从价值上来说,后人改编转译过的书籍一般没有原本精髓,毕竟有一些东西改编翻译的人员并不能完全的理解过来。 而且在编译的时候,英语和中文的词义问题也会导致一些精髓的缺陷或者变成另外一种意思。 所以对于他这种学者来说,原本的价值远胜过翻译本。 ....... 九点半,南大的食堂大部分都关门了,剩下的那么一两个虽然还开着,但也没什么好菜了,好在徐川并不是什么挑食的人。 食堂中空寂寂的,就两三个人,其中还有一个女生正低着头擦拭和收拾着餐桌,看样子是兼职的学生? 徐川也没在意,迅速解决自己的饭菜,不过吃着吃着,他忽然盯着银白色金属餐盘中的土豆丝愣住了。 “咦?这土豆丝的重叠形状好像分形区连通区域的高纬体现....” “我记得在weyl-berry猜想中,还包括假定区域Ω本身为分形区域的情形,在Ω上已经不能直接定义微分算子,但可以用差分方法或者狄利克雷形式来定义拉普拉斯算子,从而来计算它的特征值。” “如果能证明Ω的分形维数和分形测度是谱不变量的话,那weyl-berry猜想就能成立......” 徐川目光无神的盯着眼前的这盘炒土豆丝陷入了走神中。 也不知道过去了多久,他感觉有点自己头疼,忍不住揉了揉太阳穴。 他刚刚好像从上面得到了某个灵感来着,但没抓住,现在脑子里面是一片乱麻,啥都想不起。 这状态,就像是下楼前还记得自己要去商店里面买什么东西,但进商店后却死活都想不起来要买什么一样。 简直坑爹。 那一瞬间的灵感和思路,就像是某种快感一样,转瞬即逝。 错过了这次机会,恐怕下次再想起来的就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了。 徐川不想放弃,他叼着筷子,盯着眼前的土豆丝努力的想要从脑海中回忆出之前自己想过什么,但漫长的时间过去后,他终究是选择了放弃。 “淦,真就死活都想不起来了呗。” 小声的骂了一句后,徐川才从走神和思考中清醒过来,夹了一筷子土豆丝送入嘴里。 不出意外的,这筷子土豆丝已经彻底凉了。 毕竟现在已经入冬了,再加上是晚上,外面的温度已经掉到了只有几度,之前还在吃饭的学生都已经走光了,整个餐厅中就剩下他一个人。 不对,还有一个,似乎是他来时那个正在擦拭餐桌的兼职同学,她已经将食堂中的所有餐桌都整理干净了,就剩下他这排桌子,这会正默默的坐在角落中等待着。 徐川抬头看了眼餐厅,墙上的挂钟已经显示十点半了,他刚刚那一个走神,时间就溜走了快一个小时的时间。 正常来说,南大食堂最晚关门是十点左右,现在都已经超出半个多小时了。 好吧,这下耽搁人家时间了。 摇了摇头,徐川几口解决掉餐盘中已经冷掉的饭菜,收拾了一下桌子离开。 他其实想和坐在角落中的那个女生道声抱歉的,毕竟耽搁了人家那么久的时间。 但无论是上辈子还是这辈子都没怎么接触过女生让他最终还是没抹下这个面子,也不知道怎么开口。 ...... 第八十章:再上热搜 回到宿舍,徐川洗了个澡后便从书包中翻出了从图书馆借阅的高斯《算术研究》原本。 这书他以前看过很多遍了,但原本还真是第一次看,所以还是挺感兴趣的。 唯一的麻烦点就是原本是拉丁文的,看起来有点费劲,他对拉丁文并不像中文和英语那么熟悉,偶尔还得查一下字典。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就在他看书的时候,他的名字正在从数学界扩大到新闻界,再逐渐扩大到网络之上。 最新一期的《数学新进展》出来还不到三天,便在国内的数学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十七岁的少年,世界级的数学猜想,这两个词放到一起无论谁都大不会将其联想到一起。 但现实却更加科幻,就是这样的一个还未成年的少年,却证明了后者,也掀起了轰动。 无数的媒体将这件事记录下来,整理成新闻发布到网上。 最先在网络上发声的自然是各大官方媒体。 《青年报》的新闻中引用了《数学新进展》中威廉·蒂莫西·高尔斯爵士的赞扬--“这是一项相当出色的证明!不过更让我难以置信的是,这位作者竟然才十七岁!” 而《人人日报》则毫不犹豫表示了自己的赞扬,不仅赞扬了这项科研工作成果,也赞扬了徐川以十七岁的年龄敢于向高峰发起挑战的勇气。 这些重量级的媒体的新闻发布,第一时间并未引起太多的关注,不过上面的老大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下面的小弟自然也不能落后。 很快,不到两個小时的时间,这一则消息就落到了各大媒体网站的编辑手上的,被加工成了一道道的新闻和消息。 无数的媒体编辑和自媒体以及营销号的小编们正在为新一期的新闻消息和头条文章掉头发。 当然,他们并不是为那些完全看不懂的弱weyl-berry猜想证明公式而掉头发,而是在为起一个怎样的名字能最大程度的吸引网友的注意而掉头发...... 如果单纯的是一个世界级猜想的证明,只要不是七大千禧年难题或者哥德巴赫猜想这类知名度极高的,大部分的普通媒体也不会这么紧张担心自己抢不到热度。 一条弱weyl-berry猜想的证明远远不够,尽管它是一个世界级的猜。 但是,证明者的身份本身却自带着极高的热度。 2015年高考满分选手+imo+ipho双金牌得主+年仅十七岁。 这三条无论是那一条,都自带热度,而聚集在同一个人身上,更是热度爆炸。 所以让子弹飞一会后,整个网络很快就被引爆了。 相对比传统官媒的矜持和用词谨慎,地方媒体和营销号的新闻标题就夸张多了。 《震惊!一道全世界数学家都解不开的难题竟被一名十七岁的少年解开!》 《高考满分状元后续!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破开了一个世界级数学猜想!》 《米国看了震惊,阿三看了流泪,世界级数学难题竟被我国十七岁少年解开.....》 《高考满分状元+imo、ipho双金牌得主在拒绝水木p大后,一年的时间不到就做出了巨大的成绩!》 这年头,uc震惊部还很流行,也很吸引眼球,网络上的自媒体和营销号各种吹嘘,直接将徐川送上了热搜,而且直接攀上了各大平台的热搜第一。 网络上,众多的网友也被震惊到了。 【卧槽,十七岁就解开了世界级猜想,这他喵的是外星人吧?】 【尼玛,我十七岁的时候还在上高一,连勾股定理,正弦函数都算不清,人家就已经解决世界难题了。】 【高考满分状元+imo+ipho金牌得主,不奇怪,他要是没做出成绩来我才奇怪。】 【还不到一年啊,就能解决一个世界级猜想。】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有时候真的比人与猪之间的差距还要大。】 【冷知识:猪的平均智商在70-85之间,而国人的平均智商在100-110之间,也就是说只相差30点左右,但这种天才,比如陶哲轩智商在230,所以,你懂的.....】 【这么说,我可能连猪都不如......】 【话说我记得这位大神好像是去南大学物理的吧?怎么突然在数学上搞出成绩了?这偏的有点离谱啊。】 【我南大的,听学校的老师说,这位大神是数学物理双主修。】 【双主修?啥意思?有没有铞大的解释一下?】 【少年强则国强!加油!】 【话说这位大佬有围脖账号吗?我先关注一波为敬。】 【@山川**,这就是这位大佬了,只不过这位大佬好像从来都不发围脖的,注册至今就两条消息,还都是系统的生日祝福。】 ....... 对于网络上发生的事情,徐川并不知情。 此刻他正躺在床上瑟瑟发抖,厚厚的被子盖在身上都没点效果,整个人都虚脱了,只觉得冷。 他好像感冒了,而且还有点严重。 至于感冒原因,大抵是昨天晚上吃饭的时候,点的菜不知道可能是厨师手抖了放多了辣椒还是怎么回事,反正有点过辣,他吃出了点汗后便将外套脱了,然后凑巧之后撞到了点灵感陷入了思考,结果就这样过了一个小时。 虽说最近这一年多时间他都有锻炼身体,身体素质也比以前强了很多,但现在已经是农历十一月下旬了。 这个时间点,金陵的温度在晚上能掉到四五度左右,这种温度下,毫无防备的吹了一个小时冷风,他不感冒谁感冒? 在床上趴到上午十点半,总算是稍微恢复了一点精力后徐川爬了起来,穿衣起身准备去医务室开药。 正巧这时,手机上来电话了。 徐川摸出手机,是他的导师陈正平打来的。 “喂,老师,有什么事吗?”徐川有气无力的接通了电话。 “嗯?你怎么了?” 电话那头,陈正平立刻就察觉到了声音不对问道。 “那个,我好像感冒了。”徐川堵着鼻子发出了有些沉闷的声音。 陈正平有点无语,目光扫视了一圈办公室中从市里过来的领导,他昨天晚上才跟这小子交代完让他别出去跑,这两天会有颁奖典礼,也会有市里的领导过来。 结果倒好,刚交代完第二天他就感冒了,听这声音似乎还挺严重的。 ..... 第八十一章:失而复得的灵感 “那你先好好休息,我让人买点药给你送过去。” 聊了一下,问清楚感冒症状后,陈正平便挂断了电话,而后有些尴尬的看了眼房间中的众人,朝着坐在一旁的中年男子道。 “那个,江书记,不好意思啊,徐川那小子好像感冒了,这会还躺在床上。” “感冒了?严重不?我们过去看看?顺便带点药?”听到徐川感冒了,江书记顿时一脸肃穆的问道。 金陵出个这样的人才可不容易,十七岁就能解决世界级数学猜想了,等再过两年,能给金陵带来什么样的荣誉谁也不知道,自然得重视。 “不麻烦书记您了,药我这边等会让我学生买点送过去就行,让他好好休息一下就好。” “感冒了是得好好休息,那今天我们就不打扰徐川同学了,等他身体好了我们再过来。” ...... 宿舍中,挂断电话后徐川重新躺回了床上。 既然陈正平说安排人给他送药,他也就懒得跑了,主要是现在他的确没什么力气,腿都是软的。 等待了一会,正当徐川恹恹欲睡的时候,房门被人敲响了。 他起身挪了过去打开门,门口竟然站着一个女生,留着乌黑的长发低着头,有点看不太清脸。 徐川有点疑惑,问道:“请问你找谁?” 导师不是说让人送药吗?但他记得导师现在好像没有女弟子吧?只有三個师兄来着吧? “请问,你是徐川同学吗?”眼前的女生微微抬起了头问道,声音细若蚊虫。 徐川看了一眼,有些好奇的问道:“是我,请问你是?” “我是数院周海教授的学生,是导师让我给你来送药的。” “周海教授?送药?伱等等,我打个电话。” 徐川更疑惑了,不是他导师说让人给送药吗,怎么又扯道周教授那边去了。 转身从床上摸到手机,打开了通讯录找到周海教授的电话,拨了过去。 电话接通,未等他说话,对面就传来了声音。 “喂,徐川,感冒严重吗?身体没事吧?你导师的弟子现在都在做实验,我让我学生给你把送药过去了,人应该到了吧?药收到了吗?” 电话接收,对面的周海教授一通问题就砸了过来。 “有是有人过来了,不过是个女生。”徐川扭头看了眼门外安安静静站着的身影小声道。 “嗯,没错了,她就是我的弟子。” “哦,这样啊,我知道了,让老师您挂记了。” 徐川道了声谢,挂断了电话。 “不好意思啊,麻烦你跑一趟了,药给我就行,多少钱?我转给你。” 徐川伸出手接药,他也没想到会是个女生来给他送药的,差点就误会了。 “你宿舍中有热水壶和热水吗?” 女生将身后背着的包转到胸前,拉开拉链,从里面掏出了一个装着药的袋子递给徐川后又问道。 “热水壶热水?没有,不过没事,药我用矿泉水冲服就行了。” 徐川摇摇头晃了晃手中药,真男人嗑药要什么热水,硬吞就行了。 而且他宿舍中除了洗澡用的热水器里面有热水外其他地方还真找不到热水。 主要是他并不怎么喝茶和咖啡,也不喜欢喝热水,熬夜一般都是来一瓶红牛提神。 至于平常喝水都是在宿舍楼下买那种大桶装的,五块钱一桶,一桶够他喝上大半个月的时间了。 闻言,女生将书包转到一边,弯腰从门口一边的地上提起一个保温瓶递给他。 “你送药给我还带着这个?”徐川目瞪口呆的盯着热水瓶人都有些傻了。 “冻感冒了不能喝冷水,胃会不舒服。”女生小声道。 “额,不用那么麻烦了。” 徐川挠了挠头,话说女生的心思都细腻到这种地步了吗?这要是用来学数学和做物理实验,那绝对不会错过任何一丝的细节和数据。 “没事的,你先用,感冒要紧。” “那行,谢谢了,明天我还你。” ...... 两人并没有过多的交谈,女生将药送到后就离去了,徐川将热水瓶和药拎进宿舍,拆开了袋子,里面是两盒风寒感冒冲剂、一盒阿莫西林和一盒感康胶囊。 “难怪问有没有热水,原来是买了这种冲剂药啊。” 徐川自语了一句,先拆开了感康和阿莫西林吞了两颗,然后找了个杯子冲泡感冒药。 刚提起开水瓶,他突然想起一件事。 这药,他好像忘记给钱人家了。 一开始的时候他还记得,还问了一句药多少钱,但后面被热水瓶一打岔,他就给忘了。 “算了,也不急这时,等感冒好后再感谢一下就好了。” 滚烫的热水在杯子中散发着热气,徐川将其暂时放到了一边,等温了再喝。 想了想,他又倒了杯热水出来,一边捧着轻啜,一边打开了电脑,准备刷部电影放松一下。 虽然他很想去将那本《算术研究》看完,但现在这状态,头晕沉沉的,的确不适合去搞学习和研究。 吃了药,在电影的催眠下,徐川顺利的进入了睡眠,一觉醒来的时候,外面天还是漆黑的。 摸出手机看了眼时间,凌晨四点。 徐川本想再在被窝里面缩一会天亮后再起床的,但奈何怎么都睡不着了,只好去卫生间烧了点开水洗个澡。 不得不说,感冒了吃药效果还是很不错的,至少一觉醒来他感觉自己已经好的差不多了,鼻子不堵了,头也不晕沉了,人也有精神了。 擦干净头发,灯光下,徐川又吃了几粒药后从书包中掏出了《算术研究》原本,这书还剩最后一点,早点看完算了。 捧着冲泡好的药剂,徐川将其当做了咖啡一边喝一边看书。 “唔,果然原本和翻译本还是有差距的,这条有关的分圆方程的解释就有细微的差别,以前看过的翻译本解释成了另一种含义。” “有意思,这块分圆方程引进了域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可以用域来对分圆方程的辅助方程求分解,这是翻译本上没有东西。” 一边看书,徐川一边小声的自语着,这是他的习惯,他喜欢将自己注意到的知识点说一遍,这样能提升他对于这个知识点的记忆。 “等等,通过域扩张?” 蓦的,徐川脑海中闪过一丝灵光,前天晚上失去的灵感,似乎回来了。 “我记得狄利克雷域的每个边界点都正则,而正则边界点都是是一类边界点,也就是说它可以使得以?w上每个具有紧支集的连续函数f为边界值的广义狄利克雷问题的解在x0的边界值与f(x0)一致。” “这样一来,是不是可以通过狄利克雷域来对Ω的分形维数和分形测度的谱进行限定?” “weyl-berry猜想的最终需求是证明是任何分形维数和分形测度的谱不变量,如果能给出边界点,那么Ω的分形维数和分形测度的谱应该就能确定下来了.......” 第八十二章:卡住的思路 突如其来的灵感让徐川一口闷掉了手里的感冒药,杯中温热原本微微有些泛苦的药水此刻变得甘甜无比,仿佛一杯蜂蜜水一样,沁人心脾。 手中的杯子放下,他从抽屉中摸出一叠纸笔,平铺在桌面上演算起来。 weyl-berry猜想的弱化形式他已经搞定在了,但并不代表weyl-berry猜想的证明难度就变简单了。 这就像是的弱哥德巴赫猜想在13年的五月份就被两名数学家搞定了,但时至今天已经是15年的十一月份了,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两年多,可哥德巴赫猜想被完整的证明依旧遥遥无期一样。 徐川也并不觉得自己能在证明weyl-berry猜想的弱化形式后短时间内能搞定weyl-berry猜想。 哪怕有上辈子的一些数学知识打底,哪怕他已经搞定了弱weyl-berry猜想,但他也不觉得自己能在一两年的时间内就解决掉完整的weyl-berry猜想。 可数学这东西,有时候是真的依赖灵感。 灵感不够的时候,就像是写小说断更一样,便秘一个月都更不出来一章。 灵感来了,在基础知识足够扎实的时候,你很快就能解决掉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手中的黑色签字笔在洁白的a4纸上不断的勾勒出一個个的字符。 “.....从weyl定理3.2出发,构造一个有界且连通的开集Ω,设Ω为满足以上条件(c)的r2(n≥2)中有界连通区域,其边界具有内minkowski维数δ∈(n-1,n),则有λ→+∞,且有: n(λ)-?(λ)≤,δ(λ/π2)δ/2.....pn(t+o(1))+o(δ?λ/π2) 这里的pn(t)是3.2项定理的函数表达式。 证明:若在开方块qkξ的各个边的切口(或洞)处加neuman边界条件,而其他地方仍保持优dirichlet边界条件,这时对应的计数函数记为n(λ,qkξ)。 于是我们有:n(λ)-?(λ)≤∑∞/k=0#...... 在灵感得来初期,徐川下笔如有神助一般,很快就将weyl-berry猜想的分形维数和分形测度的谱不变量定义到了一个高纬边界上。 然后...... 然后他就不负众望的卡住了。 高斯的《算术研究》原本教会了他通过域的扩张来对分圆方程的辅助方程求分解,也让他想到了利用狄利克雷函数域来转换拉普拉斯算子和拉普拉斯双曲型方程。 但是,他没怎么深入的学习过域的扩张以及如何将函数转换成子群并与中间域和合集建立起来联系,上辈子没有学习这块的知识,这辈子上大学还不到一学期,还没来得及学这些。 所以现在他是空有思路,脑海中的基础数学却撑不起来这条思路的验算。 ....... 盯着写满了算式的稿纸看了半天,最终徐川还是将手中的签字笔丢到了桌上,身体往后一靠,盯着有些灰白的房顶发呆。 这种有解题思路,但基础能力却无法完成验算的情况,大概也就会出现在他这种怪胎身上了吧。 毕竟正常来说,基础能力不够的话,根本就提不出什么解题思路。 但他不同,上辈子在普林斯顿的学习虽然主要集中在物理方面,可普林斯顿终究是数学胜地。 日月积累下来终究会接触到不少的数学,只是说这些数学知识都只是皮毛,没有深入精髓。 这也导致了上辈子和这辈子他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就是在针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研究的时候,能依赖极为广泛的见识提出一些想法和见解或者解题思路,但是脑海中却没对应的基础知识,进而无法做到完善。 比如上辈子的可控核聚变中的湍流问题,这辈子的weyl-berry猜想,都是。 ...... 暂时放弃掉继续证明weyl-berry猜想后,徐川整理了一下桌上的稿纸,将其塞进了抽屉中,而后起身去吃早餐。 他今天就不准备去上课了,虽然今天周一,有物理和数学的主课,但身体这会还没完全恢复。 昨晚吃过药睡了一觉的确已经好多了,头是不疼了,但感冒带来的后遗症,比如有些腿软肌肉酸涩之类的症状一时半会恐怕是消不掉的。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很正常。 吃过早餐后,徐川既没去上课,也没去图书馆,而是准备出去散散步,放松一下自己。 搞科研搞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人终究不是铁打的,得劳逸结合。 至于去哪里,那当然是仙林校区里面的天文台了,那里处于山上,没啥人,空气新鲜。 虽说现在已经农历十一月底了,山上没啥好风景了,但满上的枯叶又何尝不是另外一种风景。 不过还没等他走几步,路上的学生便看到了他,纷纷投来了注视的目光,偶尔还和身边的伙伴窃窃私语一番。 不仅如此,还有两个学妹在看到他后顿时眼前一亮,小跑了过来。 “请问,你是徐川学长吗?” 两个看上去同是大一的本科生睁着亮晶晶的眼睛希冀的看着他,徐川有点懵逼的点了点头,他没弄明白到底发生了啥。 不仅仅是现在,还有刚刚他去吃早饭的时候,都有遇到这样奇怪注视他的学生,弄的他好不自在。 “太好了,学长能给我们签个名吗?” “就签这本数学书上就好了。” 没等徐川说话,两学妹中的一个就将手中的笔塞到了他手中。 虽然没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为啥会有人找自己要签名这种东西,但徐川还是按照两位学妹的要求在数学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太棒了,有了学长的保佑,这次的数代考试我必过!” “谢谢学长。” 两位学妹道了声谢,抱着数学书就跑了,留下一脸懵逼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的徐川。 回头望了一眼,徐川摇了摇头,继续朝着天文台走去。 “川哥,你老人家居然在这里!” 没等他走两步,身侧便传来了一道兴奋的声音,与此三个人影快步跑了过来。 是他上辈子的室友,一个叫樊鸿、一个叫周林、还有一个叫孔中。 虽说这辈子没再住一个寝室了,但几人还是在同一个班,经常一起上物理课,所以在徐川的特意打交道下几人又重新认识了,关系处的还不错。 毕竟都是男生,聊聊lol,cf啥的很快就能熟络起来。 ...... 第八十三章:央妈的采访 三个好友快步跑了过来,将徐川直接团团围住。 “你们咋了,今天这么兴奋。”徐川好奇的问道。 闻言,樊鸿顿时鄙夷道:“川哥你就装吧,继续装吧。” “川哥,装β没问题,但是你这就有亿点点过分了,都上热搜了,你还装作一副不知情的样子。” “请客!都解决世界级难题了,这不请客搓一顿?我想去吃小贤庄的鱼!” “对,这不请客吃一顿有些说不过去了吧?” 樊鸿几人这样一说徐川也大抵知道了是什么,从口袋中摸出手机打开围脖搜了一下,果然,有关weyl-berry猜想的证明在前面一段时间登顶过热搜。 “川哥你这两天难道都没上网?” 身边,孔中凑过来看了一眼手机好奇的问道。 “没呢,这两天我感冒了,在床上躺着,书都没看。”徐川摇摇头回道。 “我是说这两天怎么没看你来上课呢,一开始还以为伱接受采访装β去了,走吧,川哥,去小贤庄点个剁椒鱼头,辣出一身汗你感冒就会好了。” 孔中笑嘻嘻的说道,他和徐川都是湘南人,只不过他是长郡的,以前还在物竞省赛的时候两人还见过面。 徐川白了一眼孔中,这是湘南人对于治疗感冒有独特的方法,那就是感冒后往死里吃辣椒,辣出一身汗再回去睡一觉就差不多好了。 不过他感冒都快好了,还吃个毛线辣椒。 至于请客,徐川倒没有吝啬,带着几個室友来到了校门口的小贤庄。 小贤庄这名字听得很高大上,感觉就很贵,但实际上就是个专业做鱼的餐馆。 价格虽然有点小贵,不过味道很不错,深得南大学子喜欢,有啥请客吃饭什么的,一般都会选这里。 ..... 小贤庄中,几人围着一个土灶,一边吃着鱼一边聊着天。 “川哥,你这都证明世界级难题了,以后是不是要专心学数学去了?” 孔中一边从樊鸿筷子底下抢过一块鱼腹一边问道。 “没呢,这次只不过是个意外而已,以后该干嘛干嘛。” 徐川笑着回道,顺带将碗里鱼肉上粘着的香菜叶挑了出去。 小贤庄的鱼味道不错,用的鱼肉质也好,可惜就是里面喜欢放香菜,他不怎么喜欢这个奇怪的味道,也基本不吃香菜。 “川哥还是牛逼,解决了世界级猜想都这么淡定,要是我,得摆上几桌吃上几天。” “就是,这不得给老家祖坟放几挂万响鞭炮都说不过去。” “得烧钱,不烧钱光放鞭炮你家老祖得从底下爬上来掐死你。” “金元宝这不扎几个?房屋不来一栋?” 土灶边,几个人笑嘻嘻的打闹着,徐川偶尔也掺和两句,在他看来,青春本就该是这样的,充满着活力。 ....... 刚回到宿舍,手机便响了起来,导师陈正平打过来的。 “喂,徐川,感冒好了吗?” “已经好的差不多了,让老师您担忧了。” “那就好,明天你能活动不,这边有个央视电视台的采访。” “央视的采访?”徐川有些讶异的问道,这都惊动‘妈妈’了? “嗯,人家已经在这里等了一天了,也不好拒绝。” “那行,明天下午几点,在哪?。” “一点,在教学楼一栋。” “好的,明天我准时过去。” 徐川应了声,挂掉了电话,央妈会过来做采访是他真没想到的,看来是和他的年龄挂钩起来了,被上面当做了典型代表。 就像是南中大学那位独立解决掉‘西塔潘猜想’的刘路同学一样,不仅有一百万的奖励,科学院李邦河等三名院士更是分别向上面写信推荐,请予破格录取他为研究生,并建议有关部门立即采取特殊措施,加强对其学术方面的培养。 这待遇,在青年学生里面也是独一档的了,没想到他也享受到了。 ....... 下午一点,徐川准时赶到了在教学楼一栋,顿时被眼前的阵仗吓了一跳。 教学楼前,围绕着一大群的长枪短炮,密密麻麻的都是记者。 徐川看着行政楼门前的记者一脸迷惑,不是说只有央妈的采访吗?怎么这么多记者? 他不知道的是,这是学校统一安排的,为了扩大学校和数院的名气,南大也是煞费苦心了。 这两天他感冒躺在宿舍,前来采访的记者根本就找不到人,然后就被南大集中起来了,统一安排在了今天和央妈一起采访。 南大的数学系不容易啊,自从被拆了之后就没出过什么顶级人才了,这次好不容易出一个,十七岁就能解决世界级猜想了,还不得大肆宣扬一下? 看到一群记者,徐川脚步顿了一下,就被一名拿着黑色话筒的小姐姐给认出来了。 看到徐川,小姐姐眼前一亮,伸手拍了一下一旁扛着摄像机的小哥,快速跑了过来。 “您好,徐川同学,请问您是如何在一年内解决weyl-berry猜想的呢?是有什么特殊灵感和方法吗?” 小姐姐举动很快就引来了其他记者的注意,顿时场面就乱了,所有的记者一蜂窝的围了过来。 “徐川同学,请问您是怎么在拿到高考满分状元和数竞物竞两块金牌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又解决掉一个世界猜想的呢?有什么特别的学习方法吗?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呢?” “徐川同学,剑桥大学的高尔斯教授曾公开邀请你去剑桥大学学习,请问你会去吗?” “徐川同学.....” 蜂拥上来的记者差点没讲手里的话筒直接怼进徐川嘴里,围过来的人群让他寸步难行,吵闹的各种问题更是听得的头皮发麻。 好在没一会就有人过来解围了,几名学校的保安注意到了这边的情况,迅速赶了过来将人群分开,将徐川迎进了教学楼中。 教学楼中,数院的院长荣志专和校领导都在,除此之外,还有三个穿着正装的中老年男子,以及央妈的记者。 至于为啥能一眼就认出这记者是央妈的,徐川又不瞎,那摄影器材上硕大的logo明晃晃的摆在那里。 ....... 第八十四章:史上最牛文科生 看到徐川,站在c位的老人笑着走了过来,伸出了右手。 “徐川同学,恭喜你了。” 徐川礼貌的握了握手,被挑选放进来的媒体摄影小哥一阵咔咔,将这画面保留了下来。 而一旁,数院的院长荣志专笑着解释道:“这位是咱们金陵的江市长。” 徐川恍然,恭敬的打了个招呼:“江市长好。” 江老和蔼的笑了笑,道:“不用这么客气,徐川同学,听说前两天你为了研究科学问题而感冒了,现在身体好点了吗?” “现在已经好了,让您老担心了。” 徐川有些汗颜,没想到他感冒一下还惊动了市长。 “那就好,那就好,科研重要,但是科研家的身体更重要,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体啊,未来是你们这些年轻人的,国家的发展也依靠你们,要注重身体健康啊。” 江老拍了拍徐川的肩膀,接着道:“另外,我代表咱们金陵市,对你所做的贡献说声谢谢了。” 徐川谦虚道:“我只不过是证明了一道数学题而已。” “哈哈,徐同学谦虚了,这可是困扰了数学界近四十年的难题,你为南大,也为金陵在全世界都挣得了一份耀眼的荣誉。” 江老笑着夸赞了两句,接着道:“坚持教育为本,共谱人才兴国之曲,科教兴国,不仅是我们国家的战略方针,也是咱们金陵市教育工作的重点。” “考虑到徐同学家里的情况,咱们市里紧急召开会议专门定制了一份物质奖励,毕竟再苦不能苦学生,再穷也不能穷科研啊。” 闻言,徐川眼神一亮,道:“辛苦麻烦江市长和各位领导了。” 虽说目前他已经不那么缺钱了,但是有钱拿,谁会不喜欢呢,而且听这意思,这次的奖励估计不会少。 江老哈哈一笑,道:“这算什么,真正辛苦和麻烦的是伱们这些前线的科研人员,我们只不过做了点我们应该做的而已。” ...... 和市里来的领导互相吹嘘了几句,在央视的见证下,江老亲自将一张硕大的五十万的kt支票样本交到了徐川手上,留影合念过后,市里的领导便离开了,留下他一个人接受央视的采访。 毕竟都是大忙人,大家也没那么多的时间浪费,在媒体面前露个面,表示一下国家和金陵市对科研人才的重视,扩大一下金陵的影响力就足够了。 至于采访,徐川对这类事情虽然不怎么喜欢,但并不陌生,毕竟前世经历了很多。 而且央妈的面子还是要给的,虽然来的不是一台老大,但好歹也是央妈。 当然,留下一起接受采访的,还有南大的数院院长,虽然重点不是他,可这是個扩大南大和南大数院影响力的好机会,蹭荣志专都要硬蹭一下。 ...... 花费了两个多小时,接受完央妈的采访后,徐川跟数院院长荣志专一起走出了教学楼。 外面的记者媒体已经散去,荣志专看了眼挂在天边的夕阳,笑道:“徐川同学,一起去吃个晚饭如何?我请客。” 正是吃饭的时候有人请客,徐川自然不会拒绝,两人并肩来到了教职工二食堂。 “这次你可就出名了,以后有什么打算吗?要不干脆来数院这边专心学习如何。”荣志专笑着问道。 “我觉得现在这样挺好的。” 徐川笑了笑,婉拒了院长的好意,物理是他的根,这是两辈子都不会改变的。 闻言,荣志专摇了摇头,道:“你小子倒是有野心也有志向,数学物理都不想放弃,准备做下一个威腾吗?” 能同时在物理数学上做到顶尖的,目前也就威腾教授一个了。 提起威腾,徐川也笑了起来。 作为他上辈子在普林斯顿的老师,他再了解不过了。 被米国《生活》周刊评为二次大战后第六位最有影响的人物,当代物理学家中h指数最高的一位,具有深刻的物理直觉和高超的数学能力。 广义相对论的正能定理证明,超对称和莫尔斯理论,拓扑量子场论,超弦紧化,镜像对称,超对称规范场论,对m理论存在性的猜想......等等这些都是他对物理和数学的贡献。 任何一个拿出来都是一个普通的数学家或物理学家研究一辈子都不一定能做出来的成果。 获得过麦克阿瑟基金、菲尔兹奖、爱因斯坦奖、牛顿奖章、洛伦兹奖、庞加莱奖、克拉福德数学奖、米国国家科学奖章等各种奖项。 可以说在物理学的顶尖各种奖项中,他就只差诺贝尔奖物理奖了,这大概也是最遗憾的一件事了。 相比较小说中的那些天才来说,爱德华·威腾才是真正开了挂一般的人物。 因为在大学期间,他的专业是文科的历史,与物理数学毫无关系。 而本科毕业后,他又加入了竞选总统的智囊团,当时他参加民主党的总统竞选工作,花费了大概一年的时间。 然后他觉得政治太无聊,太虚假了,所以在厌倦了虚假的政治生活之后,他跑到了威斯康星大学学习经济学专业。 这次更短,在只学了半年后,他就忍受不了经济学的简单无聊,之后,他申请普林斯顿大学的应用数学专业。 在应用数学上做了短暂的停留,他又转系到普林斯顿物理系。在普林斯顿完成了理论物理的硕士和博士论文。 但无论是转学、退学、换专业,还是从事竞选工作,这些弯路都并没有使他减速。 28岁时,他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正式教授,两年后,他赢得了麦克阿瑟基金会授予的第一批所谓的天才补助金之一。 1990年,38的他获得菲尔兹奖,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获得菲尔兹奖的“非数学专业人士”。 这‘曲折’或者说‘璀璨’的人生构成了他不朽的传奇,也被称为‘史上最牛的文科生’。 他在威腾那里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无论是数学,还是物理,都受益匪浅。 至于第二个威腾,他并不是第二个威腾,而是第一个徐川。 上辈子他的成就就已经超越他的老师了,这辈子只会走的更远。 ....... 第八十五章:南大的奖励 教职工二食堂中,徐川和荣志专一边吃饭一边聊着天。 “荣院长,话说这次市里都给奖励了,学校应该也有吧?” 闻言,荣志专笑了笑,道:“放心吧,跑不掉的,不如你猜猜这次奖励是什么?” “钱?”徐川好奇的猜道。 “你小子这是掉钱眼里面去了吗?” 荣志专无语的看了一眼徐川,下午从采访的时候市长亲自过问他身体的时候不感兴趣,采访的时候也不感兴趣,唯独发放五十万奖金的时候神采奕奕的。 “谁会不喜欢钱呢?谁会嫌自己钱多呢?”徐川嘿嘿的笑了下,反问道。 “这倒也是,这年头,像过去一样愿意过着清苦生活搞科研的人不多了啊,不过时代在发展,也在变化,现在离了钱,什么都干不成。” 荣院长感叹了一句,接着道:“这次的奖励,其实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市里的,另一方面是学校的,下午那五十万,是市里的奖励之一。” “另外呢,对于你这种特殊人才,咱金陵有特殊的人才引进政策,户口迁移、住房租赁补贴或购房补贴这些都有,如果你想出去租房的话,每个月按照三千块的标准发放,如果你想买房的话,可以申请五十万的购房补贴,分两次发放。” “如果我不买房依旧住学校里面的话,那这五十万还有吗?”徐川突然问道。 “没有。”荣志专摇了摇头道。 徐川:“.......” 那我要这政策有何用?还是说这是在逼他在金陵买房吗?不过买房的话,他身上的钱,好像也够了的样子。 各种奖金,助学奖之类的奖金,他身上的钱好像也有个两三百万了,这些钱给了家里一半,用于改善生活,剩下的一半就都留在他身上了。 瞥了徐川一眼,荣志专接着道:“上面是市里给出的人才引进政策,下面这个则是咱们学校单独给你的奖励。” “昨天咱学校开了個会,在会议上讨论了有关伱的论文和奖励,我们一致认为,对于这种世界级猜想难题,已经不能用普通的论文奖励标准去评判了。” “所以经过研究,学校决定直接奖励你一百万,钱虽然不算多,但是这一百万你可以随意自己支配。” “另外,考虑到你的特殊情况,学校这边给你申请了一笔科研经费,数额最高在两百万,具体需要多少你可以自己选择,只不过这笔钱的使用用途只能在学术方面。” 想了想,荣志专又补充了一句。 “哦,对了,如果你想的话,这边数学系允许你提前本科毕业,直接进入读博士研究生。” “当然,这也只是走个形式,证明了弱weyl_berry猜想,你有足够的资格直接提前博士毕业,不过考虑到你这边物理还在读,所以暂时给你本科毕业应该也足够了。” ....... 市里五十万的现金奖励+五十万的购买补贴+学校一百万的现金奖励,这大概是他解决弱weyl_berry猜想的大部分奖金了。 当然,其他地方,比如省里,老家可能也还会有一部分的奖金,但想必也不会太多。 虽然有些好奇学校的奖励,不过当奖励真正的说出来的时候,徐川心里并没有太多的波澜。 一方面是上辈子他有过钱,有过很多钱,毕竟站到了物理界和材料界的顶峰,不可能缺钱。 其他的不说,光是超导材料那一块带给他的专利费用,每年都是以亿计数的。 另一方面,虽说他喜欢钱,但钱对于他来说,也不是最关心的东西。 钱能用来干什么,能在科研或者生活的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才是他关心的东西。 比如现阶段,他的钱能用来帮助家里改善生活,重新修缮或者重建老家的房子,以及日常生活中能餐餐都吃上肉,这就是钱的价值。 单纯的放到银行卡里面,那只不过是一个数字罢了。 等到未来,如果他需要自己修建一个大型粒子对撞机或者修建物理实验室的时候,这两三百万可能就连零头都不够了。 所以徐川追求钱,但也不算很追求钱,对他而言,人生的每阶段,钱够用就行了。 当然,除此之外,正如荣志专所说的一样,南大和金陵这一次的奖励,其实并不多。 相对比隔壁的哲大来说,总共两百万的补贴和奖金真不算多。 最近几年,哲大是真的在拿钱砸人,像他这种证明世界级数学猜想的人才,奖金就不说了,最少再翻一倍,而且过去落户的话,送房送车各种送。 南大这些年逐渐落幕,也和周边几所大学不断拿钱抢人才也有关系。 不过也没话说,人家有钱,科学家也是人,人才也是人,总要养家活口吃饭的。 ....... 央视的采访过后,校园中追逐他的媒体记者消散不见,南大主动帮忙挡掉了很多的采访请求,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记者小媒体也都被门口的保安给拦下来了。 大学虽然说是小社会,但终究还是学习知识的地方。 适当的宣传能让外界了解学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提升名气,扩大招生生源,获得更多的优秀学生,但宣传过度却会扰乱大学的清静,让人心浮躁起来。 特别是于徐川,对于南大的领导来说,他们是无论如何都不想看到这位年仅十七岁的天才因为过度的宣传而失去潜心研究学术的心的。 现在他才十七岁啊,就能解开世界级猜想了,等再过几年,又能做出怎样的成绩? 这样的天才,要是少年伤仲永,那绝对是国家的重大损失。 至于徐川,这两天他压根就没去上课,也没怎么图书馆,因为他发现只要自己出现在外面,就会被人围观。 会在教室、图书馆、食堂等各种地方被学弟学妹甚至学长学姐各种围观,搞的他像动物园里的大熊猫一样。 所以徐川这几天在图书馆中借了一些数学书后索性就不出去了,专心在宿舍中弥补数学基础知识,准备潜心研究weyl_berry猜想。 不过窝在宿舍中,他总觉得自己忘了什么的样子。 ....... 第八十六章:忘记的事情(三更求追读求月票) 宿舍中,徐川揉了揉眼睛,放下了手中的《线性代数》。 他之前在研究weyl_berry猜想的时候,虽然找到了一些思路,但在验算证明的过程中卡在了如何进行域的扩张以及将函数转换成子群并与中间域和合集建立起来联系这一块上面。 这一块的数学知识他缺失的比较严重,函数他了解一些,但域的扩张就不熟悉了。 但要看书的话,得从代数和数论开始看。 因为域和代数数论有关,而域的扩张则是从抽象代数的域论中演变而来的。 简单地说,所有人都知道‘加减乘除’是最基本的四则运算,但这些都是针对单独的一个数字来的。 比如4396-3619=777。 而在此基础上,如果有一群数,要能加减乘除该怎么做?一个个的算?那未免也太麻烦了。 因此数学家定义出来了‘域’,「域」就是能够任意进行加减乘除的一群数,一個域就是在其上有“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代数结构。 所以要想彻底弄懂‘域’这玩意,得从代数开始学习。 至于代数,徐川肯定接触过,不过为了更全面的了解数学,所以他将基础教材和从图书馆中借出来的代数教材全都从头到尾的看了一遍。 这两天他窝在宿舍中,除了一日三餐外基本都不出门,算是将大学有关线代的教材看完了五分之一?可能还不到,毕竟代数是个相当庞大的领域,教科书也很多。 不过这已经让他积累了一些问题和疑惑,这些东西都记录在笔记本上,徐川准备今天下午去找周海教授,或者让他推荐个人交流下解决掉,然后再继续。 ...... 带着笔记本,徐川来到了周海的办公室。 对他而言,解决一个数学上的问题或者学习到一点新的知识,带给他的快乐就像是一个游戏迷在打cf时直接一枪爆头或者lol时学会了瞎子的帅气摸眼回旋踢并在排位中一次r五个,旁边还有个孤儿索顺势接大团灭对方一样畅快。 当站到办公室门前,刚敲了两下门的时候,徐川突然想起来了这两天的时间他到底忘记啥了。 周海教授的学生,那个给他送药的妹子的热水瓶,好像还在他宿舍里面来着,而且买感冒药的钱,也还没给人家的。 “汗,我怎就办这事给忘了呢。” 徐川懊恼的拍了下脑袋,当初说好的第二天还人家东西的,结果这都过去三天了,这传出去,不得让人误会他霸占人家妹子的东西? “请进。” 办公室中,一道声音唤醒了走神的徐川,他推开门走了进去。 “咦?徐川来了,感冒应该彻底好了吧?” 办公室中,周海教授扫了眼走进来的身影,看到来人后,脸上顿时就堆满了笑容。 “已经好了,谢谢老师关心。” 徐川轻轻带上了门,保持住办公室中的暖气,办公室中,不仅有周海教授,还有被意外湮灭掉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蔡鹏。 “大佬来了,话说大佬接下来准备研究什么?先说一下,让师兄我有点心理准备,最起码毕业论文得避开你的研究方向。” 蔡鹏起身,倒了杯水给徐川的同时笑着问道。 “weyl_berry猜想吧,我想试试看看能不能再拓展点什么新东西出来。” 徐川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虽然这不是他的错,但面对冤主的时候也还是有点尴尬的。 “呼,那就好,加油,我看好你!” 蔡鹏长舒了一口气,还好他更换毕业论文及时,没再继续死磕weyl_berry猜想,不然说不定他博士都没毕业,研究目标就没了。 徐川转头看向周海教授,道:“老师,我这两天在看《线性代数》《线代向右》遇到了一些问题,您帮忙看看?” “嗯?你不是在研究weyl_berry猜想吗?怎么突然转到线代去了?”周海好奇的问道。 “想趁着最近有时间多看点书充实一下自己的大脑。”徐川腼腆的说道,并没有将真实原因说出来。 周海愣了愣,接着道:“挺好的,年轻人就该多看书,问题呢?我看看。” 一边说,他还一边瞥了一眼旁边的蔡鹏,这懒散的货要是也这么省心就好了,不,有五分之一的努力也不至于毕业论文写了三个月一个字都没写出来。 感受到老师投递来的目光,这位研究生师兄站在一旁瑟瑟发抖,只感觉今天不适合出门。 徐川从书包中取出笔记本递了过去,周海接过来翻了翻,道:“还行,这些问题难度挺高的,不过我能教你一点,你搬个椅子过来,我给你讲一下。” 未等徐川动身,蔡鹏就将脚下的椅子搬了过来,期盼的看着他: “大佬,请坐。” “大佬,我能旁听一下吗?” 徐川有些哭笑不得,推辞了一下后还是坐了下来,另一旁,蔡鹏就凑在一边旁听着,三人凑成了一个小小的课堂。 ...... “这个问题和线性泛函有关,大一还没开这门课,不过伱应该学过了,它得利用傅里叶变换进行处理,傅里叶变化里面的卷积定理看了吧,从它出发,然后转向函数,再对这行公式进行收敛,将l2的指数收敛到f范值之内......” “.......” “这最后一个问题的难度挺高的,混杂了数论域值计算和希尔伯特空间方面的知识,需要利用域扩张,将其转向交换环方面......” ...... 小小的办公室中,徐川如饥似渴的从周海那里汲取着新的数学知识,不时的提出一些问题和用笔在稿纸上演算一些公式。 每当这个时候,周海就会停下讲解,静静的等待着的徐川算完,算完后,他又会针对这些算式和答案补充一些知识点。 这是大学课堂上说不会出现的场景,大学的课堂上,老师讲解知识点一般翻书比翻脸都快,基本并不会停下来等你消化吸收理解。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好老师能带着你前进,给你拓展知识边界真的很重要。 ...... 第八十七章:普林斯顿的邀请 时间过得很快,眨眼间,三个多小时就过去了,而笔记本上的问题也都被周海讲完。 端起桌上的保温杯喝了口茶水润了润嗓子,周海看向徐川,道:“就这些了,回去之后好好消化一下就行。” 随即又补了一句:“你小子在数学上的天赋真是我见过的所有学生中最高的一个,对知识核心的敏感度高的可怕。” “你笔记本上的这些问题基本都是线代的核心点,掌握了这些,大学甚至研究生的线代你就掌握的差不多三分之一。” 周海有些感叹,刚刚他可是全程都看着徐川整理思路和解题的,这一番接触下来,给他的感触真的是良多。 不愧是高考满分+imo、ipho双金牌的超级学霸,天赋高到离谱。 在数学这一块,有着自己的核心学习思路和理解不说,有时候他提出一个问题更是能跟着他一起拓展这個问题的边界。 这样的天赋,他教书也这么多年,真就没见过。 “老师,这个问题再给我讲讲呗,数论域值计算完成后,如何转变成域扩张这一块我没太弄明白。” 一旁,跟着一起听完这些题目后,蔡鹏凑过来指着最后一题朝着周海教授腆笑着问道。 周海没好气的看了眼自己的这个学生,他都觉得有点丢人。 人家一个大一的新生在他讲了一遍后都听懂了的题目,他一个在写毕业论文的研究生居然没弄懂。 说出去都不好意思。 不过他倒也没拒绝,学生向老师提问,老师本就有职责解答,就是一个大课的学生找到他,他都有责任将题目解释清楚让学生明白,更何况是他自己带的学生。 刚准备再讲一下,他的目光就落到了一旁的徐川身上,想起了另外一件事。 “徐川,这道题你来给你的师兄讲解一下,我看看你学的怎么样了。” 话锋一转,周海朝着徐川说道。 “额......” 徐川有点懵,怎么就扯到他身上来了。 “大佬,麻烦伱了!” 蔡鹏倒是没想那么多,直接就凑到了徐川面前。 在他看来,达者为师,能证明世界级猜想难题的人,和他早就不是同一级别的了。 至于年龄和年纪,那算啥? 搞学问,哪有那么多的讲究,陶哲轩的学生比他年龄都还大呢,不照样带。 “行,那我聊聊我对这道题目的理解。” 徐川也没纠结,在办公桌上扯了张空白的稿纸,一边讲解一边谱写计算过程和思路。 “这道题目的核心在于希尔伯特空间的扭曲转换,需要给它构造一个线性赋范空间,然后利用微微积分和柯西一许瓦兹不等式成立来进行分解.......” 这对他来说并不难,甚至可以说是信手拈来的事情。 毕竟他上辈子在普林斯顿的十几年教授不是白当的,对于如何将一个知识点通透的讲解给学生听早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理解。 尽管目前这个知识点他也只是刚学习接受没多久,但这并不妨碍理解透彻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没一会的功夫,他就最后一道题目的核心讲解了一遍。 “理解了,大佬牛批!不愧是大佬!” 终于弄明白核心思路后,蔡鹏兴奋的吹了个彩虹屁,结果又被一边旁听的周海瞪了一眼。 心好累,这个学生怕是不能要了。 倒是徐川的讲解,让他很是讶异。 刚刚他让徐川讲解问题也有锻炼他的想法,但他可真没有想过徐川能做到这种地步。 不仅仅是对题目核心的迅速理解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讲解出来,讲解时更有几乎没有任何生涩,顿挫,用词不当的感觉。 这种情况,别说是一个大学生给研究生讲课了,就是普通的讲师在刚任职的那段时间都做不到。 一般的老师在刚上任上课的那段时间,用词不贯,结巴忘词什么的都有可能,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只有多年混迹于课堂,给学生上课的老师才能做到这种流畅的讲解,没有一句废话。 而徐川给他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常年教书的老师。 “你以前给别人上过课?还是当过家教之类的兼职?”周海好奇的问道。 “没有。”徐川摇摇头回道。 “那你讲解这些知识点这么顺畅?” “我家里还有个妹妹,以前在高中的时候会给她补习一些数学物理方面的知识,高中的时候也经常给同班同学讲解一些知识点,可能就是这样锻炼来的吧。”徐川笑着解释道。 “原来是这样,不过也好,这样明年的数学会我倒是不用担心了,之前还准备给你指点一下的。”周海恍然明白,笑着说道。 倒是徐川,这下有些不解了,疑惑的问道:“数学会?什么数学会?” “噢,是普林斯顿那边昨天发过来的邀请,忘记跟你说了,在明年二月份,在普林斯顿那边有一场国际数学研究交流会议,那边邮寄了邀请函过来,邀请你过去对weyl_berry猜想弱化形式的证明过程做一个学术报告。” 周海拍了拍脑袋,起身从抽屉中找出了一份邀请函,递给了徐川。 “这事本应该是咱数院荣院长亲自给你,不过他昨天出差了,所以邀请函落到了我这边,现在给你了。” 一旁,蔡鹏惊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卧槽,他看到了什么? 普林斯顿召开的国际数学会议的邀请函,专门邀请过去做学术报告! 这是什么大神级别的待遇。 他羡慕嫉妒的后槽牙都要咬碎了啊啊啊!!! ...... 第八十八章:请客吃饭 相比较旁边研究生师兄的激动,徐川倒是淡定了很多,从周海手中接过了邀请函看了一下。 嗯,格式还是和以前的没啥区别,一样的朴素。 “那我需要准备什么吗?”看了看邀请函后,徐川朝着周海教授问道。 毕竟是‘第一次’接到这种邀请函,还是得问问具体操作的。 周海笑了笑,道:“不用太紧张,你把你的那篇证明论文改改,浓缩一下精华,言简意赅一点就好了,关键点在于后面的一些提问,这个你得多费点心思了,数院这边给你整理一份可能会出现的提问,等会你拿回去多看看。” “哦,对了,这次出去,学校这边会负责报销你的机票和食宿什么的,到时候记得留好发票,找学校报销,其他的就没什么了。” 点了点头,徐川表示了解。 一旁,蔡鹏凑了过来,问道:“大佬,伱这邀请函能带人不,能带我一起去长长见识不,我自费!” 徐川笑了笑,道:“这个你就要问老师了,我不清楚。” 周海瞥了一眼,没好气道:“行了,别丢人了,赶紧将你毕业论文写出来,都拖了半年了,标题都没一个。” ...... 解决掉手里的问题,收获了一张普林斯顿数学会的邀请函,徐川心满意足的起身和周海教授道别,起身准备回宿舍。 刚走到办公室门,一只脚跨出门,他突然想起了另一件事,转身又折返了回来。 “嗯?还有什么事吗?”看到徐川折返回来,周海好奇的询问了一句。 “那個,老师,上次您让送药给我的学姐,能将她的联系方式给我吗?这边感冒药的钱我还没给她的,这都拖了好几天了。” “哦,这事啊,你等等,我找找,号码发给你了。” 闻言,周海摸出手机翻了翻通讯录,找到号码后发给了徐川。 “谢谢老师了。” “嗯,好好感谢一下人家。” 周海冲着徐川笑了笑,笑容有些狭促,看的徐川感觉有点奇怪,这还用说么,当然得好好感谢一下人家了。 ...... 回到宿舍,将书包丢到床上,徐川从桌上摸起数学书,刚准备看,眼神就落到了角落中热水瓶上。 懊恼的拍了下脑袋,他摸出手机,先将周海教授发过来的号码保存到通讯录里面。 但打备注的时候,徐川愣住了,手指悬停在屏幕上,不知道该备注什么。 因为他好像从头到尾好像都没有问过那个学姐的名字...... “算了,先备注个学姐吧。” 徐川想了想,顺手在姓名栏敲上,反正他通讯录里面也没几个人,不至于到时候搞混淆。 备注好名字,点开信息:“学姐你好,我是前两天感冒,你给我送药的徐川,请问你什么时候方便,我将热水瓶还你。” 啪啪哒哒的,一条信息发了过去。 手机放下,徐川拿起数学教材还没看两眼,叮咚的一声,信息便回过来了。 “你好,请问你什么时间在宿舍,我过去拿就行。” “不,我给你送过去,还没感谢你的呢,还有买感冒药的钱,也没给你的。” “不用了,热水瓶我过去拿可以了,你现在在宿舍的话,等我几分钟就好了。” 简短的交流,徐川挠了挠脑袋,看了眼手机上的时间,下午五点多,是吃晚饭的时候。 “行,那我在宿舍等你。” 回了一句,徐川感觉有点不好意思,毕竟是别人帮了他,算了,等会请学姐去小贤庄搓一顿好好的感谢一下吧。 信息发过去后,对方就没有再回复了,徐川也放下了手机,重新端起了数学书。 大概过了六七分钟的样子,房门外传来了敲门声。 徐川连忙放下书过去开门,站着的正是前两天给他送药的学姐,依旧是熟悉的模样,乌黑的长发垂落,背着个双肩包,低着头有点看不太清脸庞。 “实在不好意思,又麻烦你跑一趟了。” “没,没事的,热水瓶给我就好了。”学姐小声回道,微微抬起了头。 “稍等一下。” 徐川应了声,转身走进宿舍,从角落中提起开水瓶,又带上了手机和钥匙。 门外,学姐伸出手,准备接过热水瓶,却不料徐川压根就没有想给她的想法,提着热水瓶道: “学姐,现在正好是吃饭的时候,一起去吃个饭吧,之前感冒我还没好好感谢一下的。” 似乎是没料到徐川会有这样过的举动,学姐楞了一下,有些慌张的小声拒绝:“不,不用了。” “嗐,要不是你给我送药送热水,我感冒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好呢,我知道有家餐馆的味道还不错,学姐赏个脸呗。” 徐川说着,反手就将宿舍门啪嗒的一下关上了。 看着锁上的宿舍门,学姐再度楞了一下,看了眼徐川,又看了眼徐川手里的热水瓶,楞在原地似乎在纠结犹豫什么,半响后还是点了点头。 “说来惭愧,学姐,我还不知道你的名字呢?”两人一前一后的朝着校外走去,徐川突然停下脚步扭头问道。 跟在身后的学姐也没想到他会停下脚步,差点撞上去。 “刘,刘嘉欣。”学姐小声道。 “刘嘉欣。”徐川点了点头,记下名字后掏出手机将通讯录里面的备注修改了一下。 “对了,你的威信是手机号码吗?我加你了,感冒药的钱还没给你的。” 改完备注,徐川顺手将号码复制到了威信,搜到了一个威信号,点击添加。 “我加你了,通过一下呗,学姐,我将感冒药的钱转给你。”徐川晃了晃手机道。 ...... 第八十九章:数学建模(三更求追读求月票) 小贤庄,庭院中,徐川扭头看了眼身后的学姐。 “学姐,你能吃辣吗?有什么忌口吗?” 请客吃饭,点菜什么的没必要问客人吃什么,只需要注意一下客人的忌口就行了。 “我,我都可以的。” 刘嘉欣跟在身后,看了眼小贤庄的庭院,有些紧张和担忧:“这里应该很贵吧,要不我们回学校食堂吃好不好?” 她从没来过这种地方吃饭,但凭感觉也知道这里应该很贵。 闻言,徐川有些汗颜,道:“哪有请客请吃学校食堂的,你先进去吧,我挑好鱼就来。” ....... 在庭院中转了一会,徐川以自己多年吃鱼的眼光挑了一条最好最鲜美的,让店家做了个一鱼三吃,加了份青菜和汤便进了内厅。 “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解析与研究》,你要参加明年的大学生建模比赛吗?” 进入内厅,徐川就看到了一个人坐在窗前的学姐,正捧着一本建模教材看的认真。 这事之前周海教授跟他提过,让他参加,但他拒绝了,之前的imo和ipho还可以说是为了信息安全和弥补遗憾,但这再去参加大学生建模比赛就纯属于欺负人了,他还是要脸的。 “嗯。” 刘嘉欣轻轻的点了点头,犹豫了一下,似乎像是在给自己鼓足勇气,顿了好一会才问道:“我可以向你请教两个数学问题吗?” 声音很轻,轻到宛如羽毛掉落在地一样,要不是徐川的听力还算优秀,差点就没听到。 “当然可以,另外你可以声音大一点的,再小我就听不见了。” 徐川笑着调侃了一句,对他来说,有人愿意和他交流书数学和物理上的问题他都是很欢迎的,当然,只要不是那些稀奇古怪的‘民科’问题就行。 听到徐川说她声音小,刘嘉欣有些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不过随即,她又翻开了自己的书包,从里面取出来了一個笔记本。 “那,那实在是麻烦你了。” 刘嘉欣翻开笔记本,找到自己的问题,递给了徐川。 “这有什么麻烦不麻烦的,以后有问题尽管问,不过建模方面的数学知识我并不一定能给伱解答。” 徐川随口说了一句,顺手接过笔记本,看了起来,有数学建模方面的题目,也有寻常的数学题问题,不过以线性规划、随即过程、微分方程这一块为主。 这也正常,这些问题都是和建模有关的。 “还行,这些题目我有学习过一些,我可以聊一下我自己的想法。” “另外,你带了笔吗?我给你讲讲。” 看了下题目,徐川也松了口气的,他没怎么深入的学过建模方面的知识,只是粗略的了解一些,好在笔记本上的数学问题他都看得懂,也能解答,不然就丢人了。 “有,有的。” 刘嘉欣连忙点头,从书包中翻出一支的圆珠笔递给他。 徐川接过圆珠笔,翻到的笔记本的空白页,将之前的第一题复制了过来,然后开始讲解。 “这一小问是从之前的大题上拓展开来的,是对模型二的拓展,需要动态地描述模型。” “不过你不要被动态模型吓到,听起来很复杂,但其实它的根本在于建立微分方程模型,让你的模型随时间t变化,依照第二问.......” “.......” “.....由于需要分析快速波动的敏感性,不能简单的看图说话,我的分析思路是将微分方程中的与环境有关的参数也设置为有波动的变量,比如环境的湿度.....进而评价各阶段对于波动的敏感性。” “它的微分方程可以简化为......” 一边讲解,徐川一边将自己的核心理解、判断过程以及对应简化微分方程写到笔记本上。 大学生建模比赛对于数学知识的要求远没有大学生数学竞赛那么高,一般来说掌握建模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如高等数学、微积分等就差不多够了。 但要求掌握较多的计算机知识和数学算法,比如蒙特卡罗算法、图论算法、数据拟合、参数估计、插值等数据处理算法 学习难度并不比纯数学要低多少。 因为相对比纯数学来说,数学建模是项非常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不可能用些条条框框规定出各种模型如何具体建立一个模型。 它涉及两个方面,第一,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理论模型;第二,对理论模型进行计算和分析。 从实用性来说,数学建模可比纯数学要高多了。 ...... 一旁,随着徐川的讲解,刘嘉欣的眼神也逐渐明亮了起来,原先脑海中那些卡住她的桎梏随着笔记本上流转的圆珠笔而迅速崩塌瓦解。 偶尔也跟随着徐川的讲解询问一两个问题,在等到精确的回答和肯定后,眼神愈发明亮。 “我说你们这一对小情侣可真有意思,别的情侣来吃饭都是恩恩爱爱的撒狗粮,你们倒好,在这里学数学。” 忽的,一道中年妇女带着笑意的调侃声在两人耳边响起。 她刚刚就注意到这一对小男女了,应该是对面南大的学生,女生进来就抱着书看,男生进来她本以为女生要放下书的,结果男生也凑过去了,还把这当做了教室图书馆开始讲解题目。 这可真有意思,她在小贤庄干了好几年了,从没见过今天这样的。 听到声音,徐川抬起头,只见的一个中年妇女端着餐盘站在桌边,正在一样一样的将餐盘里面的饭菜放到桌上。 而另一边,听见调侃声的刘嘉欣脸唰的一下就红到了耳根,头止不住的往下低,都快低进胸口了。 愣了一下,徐川感觉有点尴尬,咳了一声后开口道:“您误会了,我们只是同学。” 中年妇女笑着摇摇头,也没继续:“你们的菜上齐了,请确认一下。” 服务员离开,徐川看了眼学姐,道:“那个,先吃饭吧,后面的问题等回学校后我再给你讲解。” ........ 第九十章:导师的请求 南大,物理材料研究大楼,某间研究室中。 陈正平正带着自己的学生忙碌着,近些年来,他的研究课题正在从凝聚态物理和高能物理转向低维材料的结构和物性,以及自旋电子材料这两块。 这次针对低维材料二硒化钨材料的制备技术就是他去年新开的课题。 不过材料这一块,其实有些像研究数学猜想一样,要么靠时间堆积实验素材数据,要么就靠灵感和碰运气了。 不过目前的材料界,靠碰运气碰出来的成果非常少,绝大部分的材料成果,都是依赖不断的实验,不断的排除的一项项的错误,最终才能研发出一点成果的。 这一点,在全世界都一样。 所以在材料领域起步早的国家会占很大的优势,因为时间的关系,这些国家手里都积累了足够的数据。 “导师,实验结果出来了,但是不太理想。” “我们还是找不到方法让二硒化钨在氧化硅硅片或者光学蓝宝石片上形成纳米级的单层结构,它的在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特殊晶态计算起来实在是太难了,或者说根本就无法计算。” “至少目前我们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能指明我们将其约束起来,这实在是太难了,或许我们该找一下数院那边帮助,看看他们能否安排两个教授或者这一块的博士生过来帮一下忙。” 实验室中,樊彭越直起了身,揉了揉有些酸涩的眼睛说道。 他是目前陈正平手下最大的弟子,已经跟随了四年多的时间了,可以说从他的导师将研究目标转向材料开始他就一直在跟随者了。 而目前这个‘二硒化钨在氧化硅硅片或光学蓝宝石片上气相沉积构造单原子分层纳米结构材料’的项目也是他博士毕业项目。 但现在他们卡主了,而且已经卡了不止一两個月了,在如何铺平二硒化钨这一块已经卡了足足小半年了。 各种方法都试过了,但没一样能成功的。 “实验数据呢?先给我看看。” 陈正平起身,从樊彭越手中接过一叠打印出来的资料,上面是各种起伏的图像与点线分离结构画,以及标识出来的各种数据。 翻阅了一下手中的资料,陈正平也有些头疼了起来,从资料上来看,情况正如的他目前的大弟子樊鹏越说的一样,他们找不到一种方法能顺利的将二硒化钨以单分子层的晶格平铺下去。 这是最大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大弟子说的没错,或许他应该从数学那边找一个帮手过来了。 毕竟涉及到数学计算这一块,并不是他的强项,只是该请谁比较好呢? 周海教授?还是林兴安教授? “对了,导师,你不是今年新收了个很厉害的弟子吗?证明了世界级数学猜想那个,先找师弟帮帮忙怎么样?” 陈正平思考着找谁帮忙合适一点时候,樊鹏越的话音再度响起,令他眼前一亮。 对啊,他怎么就忘了徐川了,能证明世界级猜想,他在数学上的功底已经超越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数学家了,说不定能行。 “嗯,我给他打个电话,看看他现在在做什么。”陈正平应了声,掏出来手机。 “喂,导师。” 电话接通,徐川的声音从那头传递了过来,陈正平问道:“喂,徐川,你现在在哪,方便吗?” “怎么了导师,我在宿舍,是有什么事情吗?” “那麻烦你来趟材料研究大楼这边,我这边项目上有点数学问题需要个数学家来帮帮忙。” “哦,好,我马上过去。” “嗯,不急,知道材料研究大楼在哪里吧?算了,你在宿舍等着吧,我让樊鹏越过去接你。” “不用麻烦师兄了,我知道位置,让他在材料研究大楼的楼下接一下我就好了,我这就来。” “行,那我在这里等你。” 电话挂断,陈正平看向樊鹏越,还没等他说话,樊鹏越就起身了。 “我这就下去接小师弟。” ...... 接到导师的电话后,徐川立刻起身,洗了把脸后赶往材料研究大楼。 虽说是过去当劳力,不过对他来说,这是个提前接触材料学的好机会。 时间到现在,他重生带来的蝴蝶效应煽动的愈发明显了,就像今天导师找他帮忙是上辈子没有过的事情。 按照上辈子的轨迹发展,他得等到明年的这个时候才会初步的接触材料学。 现在提前了差不多一整年。 很快,徐川便赶到了材料研究大楼,看到了等候在这里的‘大师熊’樊鹏越。 这是他的外号,因为长的人高马大身强体壮的,头发也粗的茂密的不像是个搞学术的,反而像是一只黑熊一样。 再加上有一个师弟的口音有问题,习惯性将兄读成熊,所以他们这些后面的小师弟就都叫他大师熊了。 “大师~熊~” 徐川拉长了调子笑着喊了一声,迎来了樊鹏越的一个白眼。 “伱小子也跟着凑热闹,导师跟你说了什么事了吧,我带你上去。” “说是说了有个材料的数据需要处理,不过你们这在研究啥材料呢?” 徐川有些好奇的问道,对于导师陈正平15年的研究方向,他还真的不是很清楚。 毕竟后面他接触到材料这一块的时候已经是一年多后,那时候研究的东西应该和现在不一样。 “老师的转向你知道撒,最近我们在研究一种低维材料,二硒化钨,目前已经走到最后阶段,但是在材料数据处理这一块卡主了,需要一个‘大~数学家’来帮忙。” 樊鹏越笑着说道,在大数学家上着重加高了点声音,算是对徐川之前叫他‘大师熊’的回应。 ........ 第九十一章:问题的关键点 “二硒化钨?” 徐川念叨了一下,这个名字他知道。 是一种典型的低维度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一种层状结构的无机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和电学等性能。 广泛应用于储能电池、润滑、半导体、光伏、航天、航空、军事、国防等领域中。 比如它可以用作锂硫电池正极材料,或者锂电池负极材料,也可以用来制作晶体管、光电极、单光子发射器等各种东西。 目前来说还是材料界前沿的研究对象,但在未来十几年会很火爆,几乎普遍到每一所大学中。 看来他导师的眼光的确很不错,只不过上辈子他好像没听过导师有研究这方面的东西,看样子应该是研究失败了。 否则也不可能没啥消息传递出来。 毕竟一般人谁会闲着没事聊自己失败的过去,不都是炫耀自己做出了什么成果吗? 而且研发一种新材料时失败也是很常见的事情,资金断裂、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导师跑路、研发团队被挖走什么都再正常不过了。 毕竟国内的大学、材料研究所、材料实验室、材料公司什么的多如牛毛,即便是材料领域很广泛,但是有价值且热门的就那些。 就像陈正平能看到低维材料过渡金属硫族化合材料是未来的热门前景,其他常年混迹于材料界的人就更不用说了,肯定能看到,毕竟大家也都是老油条子了。 所以彼此之间的竞争真的不小,大家也都在你争我抢的赶时间,或者直接干脆拿钱砸人。 比如哲大,这些年拿钱从南大,甚至p大和水木砸了不少教授和实验室的人员,甚至将对方整个项目的研究人员都砸过来的情况都有。 也正是如此,哲大这些年的影响力在蹭蹭的往上涨。 更关键的是,材料这一行业,真的是很赶时间,且赢家通吃的那种。 如果你能提前一个月,甚至半個月做出来材料,并且顺利通过专利发布,那后来者真的就是会赔的裤衩都不剩,汤都喝不到一口。 ...... “导师,徐川来了。” 将人带过来后,樊鹏越喊了一声正在忙碌的陈正平。 “老师。”徐川这边也打了个招呼。 “嗯,好,徐川你稍等一下,我弄完手里这个实验,樊鹏越,你先带着徐川了解一下我们的项目。” 陈正平头都没抬,盯着眼前的实验设备回道。 “那跟我来吧,小师弟。”樊鹏越憨厚的笑了笑,带着徐川参观了一下材料实验室,一边参观,一边解释: “我们正在做的这个项目研究的材料刚刚说过了,是二硒化钨,它是一种低维材料。” “哦,忘了解释一下什么是低维材料了,所谓的低维材料就是在三个维度上不超过纳米级的材料,具体来说是二维、一维和零维材料。” “零维材料又叫做量子点,它由少数原子或分子堆积而成,微粒的大小为纳米量级,比如半导体和金属的原子簇就是典型的零维材料。” “一维材料叫做量子线,线的粗细为纳米量级,比如碳纳米管、一维石墨烯这些是一维材料。” “而二维材料是包括两种材料的界面,或附着在基片上的薄膜,界面的深或膜层的厚度在纳米量级,比如金属纳米板。” “我们这次研究二硒化钨就是二维材料。” “嗯,这些概念对你来说应该并不困难,不过目前你了解一下就行了,不需要深入。” “目前来说,我们主要卡主的环节在于如何将二硒化钨以单原子结构平铺在氧化硅硅片或者光学蓝宝石片上,让它形成纳米级的单层结构。” “但每一次的平铺实验,最终二硒化钨都会出现......” 樊鹏越简单的介绍了一下目前项目的情况以及进度,也粗略的讲解一下材料方面的知识。 毕竟要解决材料数学问题,完全不懂才材料也不可能。 “那需要我做些什么?”徐川‘疑惑’的问道。 在听完樊鹏越的讲解后,他就已经大致知道了问题出在哪里了。 二硒化钨作为典型的硫化低维材料,虽然他没研究过,但类似的材料他上辈子可研究过不少。 纳米材料可是他上辈子的研究重点。 如果不错意外的话,二硒化钨的平铺之所以会出现问题,应该就出现在二硒化钨的共晶作用上。 因为二硒化钨是一种层状结构的无机化合物,具有类似于二硫化钼的六角形结构,每一个钨原子都会和六个硒原子以三棱镜的配位方式键结,每一个硒原子则是以角锥状的组态和三个钨键结。 钨和硒之间的键长为2.526,硒和硒之间的键长为3.34,而层与层之间是以范德华力相结合的。 一般来说,制备二维纳米片材料方法有很多,比如机械剥离法、液相剥离法、电化学剥离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和水热法等等都有可以。 这些方法中除去机械剥离法外,大部分的都适合二硒化钨。 但是因为范德华力的存在,剥离出来的二硒化钨纳米片并不稳定,容易再次通过范德华力堆叠在一起。 这大抵就是这个项目一直会卡主的主要原因了。 ...... “我们需要伱帮忙分析一下数据,看看在二硒化钨平铺的过程中到底是哪里阻碍了它完整的结晶,这一块是泛函分析方面的内容,我之前特意找周海教授学习过一段时间,但很显然,你懂的,我几乎没有任何数学天赋。” “所以这是就拜托你了。” “当然,我会全程辅助你,每一次实验的数据我都会告诉你它的含义,以及对应的实验步骤,这样或许能快一点。” 樊鹏越叹了口气,他和导师都不擅长泛函分析,尽管导师懂得比他多一点,但对于这些数学也是一头乱麻,找不到思绪。 不过这很正常,不是每一个人都像眼前这个小师弟一样变态。 事实上,一般大学的本科阶段的物理系根本就不开泛函分析这门课程,即便是你选择辅修,也只能去数院那边旁听。 所以物理界的物理家一般数学都不咋的,威腾和眼前的这个变态除外。 ...... 第九十二章:你怕是有个量子大脑吧?(三更求追读求月票) “有保存完好的实验数据吗?我看看。” 实验室中,徐川朝着樊鹏越要了一下实验数据,顺带扫了一眼熟悉的仪器设备,眼神中闪过一丝唏嘘。 这里大概是上辈子他大二以后除了图书馆外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了。 从最简单最基础的托盘天平、刻度尺、量筒、温度计这些东西开始,到真空泵、红外光谱仪等中层设备、再到顶级的深紫外激光仪、高分辨质谱仪等大型分析仪器。 哦,还有令人熟悉的白大褂。 这些东西都曾帮助他研发过一样又一样的材料。 南大物理实验室中的设备还是相当齐全的,毕竟南大的物院在全国高校中能排到前三,在物理这一块,每年的科研经费还是相当充足的。 “有的,今天上午刚完成了一次实验,数据还在。” 樊鹏越点了点头,转身从实验室的银白色金属桌上拿了一份资料递给他。 徐川接过来,翻了翻,果然,实验数据有问题。 很隐晦,但是逃不过他的眼睛。 毕竟低维材料的实验数据他看了不知道多少了,相关的能谱图映入他脑海中第一时间就能找出异常点。 这就是实验的积累。 一旁,樊鹏越靠了过来,开始给他讲解这份资料对应的实验数据。 “这一份制备二硒化钨纳米片的数据出自溶剂热法一步合成,这种办法制备的高结晶二硒化钨纳米片尺度大、层数少、分布均匀,具有高的比表面积。” “但是对应的,表面积越大,成品出现坍缩和叠加的几率也就越大。” “你看看这两组数据,前面这个是三微米直径大小的二硒化钨纳米片,成品率还能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但是当二硒化钨纳米片的直径扩大到十微米平方以上后,成品率就急速下跌了,最终稳定率还不到百分之六十。” 看了眼樊鹏越指点的图组,徐川摇了摇头,道:“不止。” “从数据上来分析,你们第二组的成品率根本就达不到百分之六十,你看这幅图像,它在平铺能谱晶构的时候,就有一个突出的小小峰段,这同样代表着材料的损耗。” “而这点你们忽略掉了,它处于发生初期,看起来虽然很不起眼,但实际上的占比放大后却却较大,按照我的计算,当二硒化钨纳米片的直径扩大到十微米平方以上后,你们成品率甚至达不到百分之五十。” 想了想,徐川在心中计算了一下,接着道:“准确的来说,应该在百分之四十八点三左右,当然,这只是我心算的数据,没法更精准,更精准一点的话,需要我用纸笔计算一下。” 一旁,听完的徐川的分析后,樊鹏越目瞪口呆的看着徐川,在听到最后的数字后,迅速从实验室中找到纸笔验算了起来。 漫长的十多分钟过去,樊鹏越看着稿纸上计算出来的数据忍不住咽了口唾沫。 他花费了十几分钟计算出来的数据,和刚刚徐川说的一模一样。 当然,数值上要更精准一点,百分比在四十八点三二。 “小师弟,你还是个人?” “伱该不会是量子计算机机器人伪装的吧?是不是有個量子大脑?” 盯着稿纸上的数据看了半响,樊鹏越才起身,一脸惊奇的围着徐川看,似乎在寻找他是量子机器人的证据。 他被震撼到了,真的被震撼到了。 之前就知道这个小师弟很变态,但没想到能变态到这种地步啊。 仅仅一眼,就看穿了他们在计算实验数据时出现的漏洞,更能在几秒钟靠心算将包含漏洞的精准答案计算出来。 而这几秒钟的时间,他一个博士生算了整整十几分钟,虽说这中间也有他不是数学专业,对泛函分析不精通的原因。 但他好歹也是个985的博士生啊,之前还特意专门学过一段时间的泛函分析,结果却被吊起来打。 这就是小师弟的真实能力吗? ...... 被大师兄吐槽了一句,徐川忍不住摸了摸鼻子。 虽说这么快就能进数据计算出来有重生带来的记忆知识的帮助,但最近几个月在学习研究数学的时候他自个都感觉自个有点变态了。 很多知识点看一遍就能记个大概,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找导师解决听一遍也差不多。 记忆力,心算能力,数学逻辑这些东西都比上辈子的时候似乎要强不少。 这一点他自己也没弄明白具体的原因,不过他猜测大概率是因为重生后身体和大脑都处于最年轻,最巅峰的因素带来的吧。 毕竟人一旦成年,抵达20岁左右的时候,大脑就会出现衰老现象,脑细胞也会随着年龄慢慢增长而逐渐减少。 过了20岁,人就开始老了。 而他现在还未满十八岁,正是最巅峰的时候。 再加上有前世的科研学识和见识,似乎也不奇怪的样子。 ........ “导师,快来,小师弟这边找到问题了。” 忽的,樊鹏越似乎想起了什么,朝着另一边的陈正平喊了一声。 “稍等,这边马上就完了。” 陈正平迅速回应了一声,却依旧在不急不慢的继续着自己的实验。 搞应用物理的,要沉得住气,要做到手中的实验开启,地震都视若无物地步。 毕竟每一次实验都是钱,都是预算,都是科研资金啊。 科研资金花完了结果却没搞出来就坑人了。 所以哪怕知道实验大概率会失败,也要认认真真的搞完,规范每一个操作步骤并记录完整的数据。 实验可以失败,这没问题,但是失败的过程和数据要完整的记录下来,进行分析和调整,以确保下一次的实验不会再出现这样的问题。 这才是应用科学的真谛。 ....... 第九十三章:价值数十亿的市场 过了几分钟,终于将手中实验做完的陈正平脱下了白大褂和塑胶手套后走了过来。 “怎么样?有什么新发现。” 陈正平有些好奇的问道,他让徐川过来帮忙也只是抱着试试的想法。 他这个弟子的数学能力不用说,能证明世界级猜想的他数学能力肯定已经超过了大部分的数学教授。 至少在泛函分析和椭圆算子的谱渐近,逆谱问题及分形鼓理论这些区域超越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数学教授。 但他也没想过徐川这么快就能有发现。 毕竟数学和材料是两个几乎完全不同的领域,材料学虽然要用到一些数学,可也用不到很高深的数学。 相反,现代材料学科更注重研究各类材料及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的交叉性和综合性。 这需要材料研发人员熟悉每一样材料的特性,也需要熟悉实验过程中的这些材料会有怎么样的变化。 原本他是准备花上一两天的时间好好讲解一下二硒化钨纳米片,然后再让徐川进行帮忙分析的,没想到这一进来,就有新发现了。 这弟子在数学上的眼光,真有这么毒辣? ...... 从樊鹏越手中接过计算稿纸和实验数据,陈正平先看了一下由徐川指点出来的能谱峰段,确认这的确是一个他们之前忽略掉认为是正常反应的错误后,他看向了稿纸上的计算数据。 48.32%的成品率,这一数值让他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一個小小的峰段,能将成品率拉低十个百分点吗? 这影响是不是太大了。 而且如果按照这个成品率来计算,他们在二硒化钨纳米片的制备上这两三个月来根本就没什么进步,甚至可以说是退步了。 这不科学。 但眼前的数据明晃晃的摆在那里,又让他陷入了沉默中。 思考了半天,陈正平抬头看向樊鹏越,询问道:“这组实验数据使用的方法是溶剂热法一步合成法做的吧?” “嗯,是这个。”樊鹏越点了点头确认。 陈正平思索了一下,道:“嗯,找两份之前的实验数据给我,化学气相沉积法和液相剥离法剥离的实验数据。” “好。”樊鹏越点点头,走到了电脑边,调出之前的实验数据,连上了实验室打印机房中的打印机。 没一会,两份实验数据便打印了出来。 陈正平取了一份,另一份递给了徐川:“帮我检查一下,你手上的这份数据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 徐川点点头,接过实验数据翻阅了起来。 他手上的是液相剥离法剥离二硒化钨纳米片的实验数据。 所谓的液相剥离法,就是将需要剥离的原材料分散到特定的溶剂或表面活性剂中;然后通过超声波的能量或者其他手段将单层或多层原材料从表面直接剥离,得到保持了完整的形貌和性能的分散液和单层原材料,继而可在多种环境和不同的基体上进行沉积。 简单的来说,就是将二硒化钨放进特殊的溶剂中,先拆成一片片的,然后再沉积成纳米片。 意思有点粗糙,原理是这样的没错。 不过有意思的是,徐川并没有从手中液相剥离法剥离二硒化钨纳米片的实验数据上发现和之前一样的异常。 也就是说,在液相剥离法处理二硒化钨纳米片的时候,并未出现初阶段材料损耗的问题。 从数据来看,液相剥离法处理二硒化钨纳米片的成品率能高达百分之六十以上,这引起了他的兴趣。 “有意思,看来是溶剂热法一步合成二硒化钨纳米片效率那么低的原因似乎并不全是的范德华力作用导致的,在实验初期阶段,肯定有其他的因素影响了溶剂热法一步合成法。” 徐川盯着手中的实验数据摸了摸下巴思索着,两份不同的实验方法的数据,告诉了它一些不同的答案。 “怎么样,有什么发现吗?” 一旁,将手中的实验数据看完后,陈正平看向徐川问道。 徐川摇了摇头,道:“没有,我手上这份数据我看了三遍,并没有找到异常点,我计算了一下成品率,能达到六十点以上。” 陈正平点了点头,有些头疼的揉了揉太阳穴:“我这边也没发现,这么看来,上一份的数据出现异常应该和方法或者实验步骤有关系?” “这个我就不清楚了。” 徐川将手中的实验数据放下,补了一句:“我刚刚看资料,注意到了那份溶剂热法中的数据中好像添加了还原剂吧,问题会不会出现在还原剂上面?” “比如还原剂可能有杂质?或者不匹配啥的?” 徐川补了一句很外行的话,瞬间就引起了大师熊樊鹏越的反驳。 “这不可能,我使用的还原剂是氢气,这是最适合二硒化钨的还原剂了,在效率和成片上最高。” “至于杂质,氢气的提纯并不是什么难事,利用实验室的设备,我们能将氢气提纯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以上,所以杂质这一块基本可以排除。” 徐川耸了耸肩,道:“那这个我就不清楚了,不过这种方法制备二硒化钨纳米片的效率目前来说的确不高,或许可以尝试换一种方法?” 闻言,樊鹏越苦笑了一下,道:“你不懂,二硒化钨这种材料和石墨、二硫化钼这些天然矿物不同,目前它只能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制备。” “而且合成二硒化钨所用的可溶性硒盐有毒,绿色合成方法单一,基本局限于w-se的固相合成,现有的工艺普遍都需要在cvd管式炉中进行,那玩意价格贼贵,且高端设备都被国外垄断,不利于国内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所以目前的二硒化钨的价格在国内相当昂贵,而溶剂热法在我们的研发实验中属于最优秀的一种。” “因为它工艺简单、原料绿色环保、成本低、反应条件温和,且所得二硒化钨纳米片具有很高的结晶质量,其尺度分布均一且具有高的比表面积,纳米片的厚度在10nm以下。” “这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方向,如果能成功,那能够创造一个前景巨大的广阔市场,价值每年都有十数亿不说,最关键的是能打破国外的垄断,所以我们不可能那么轻易的就放弃的。” ...... 第九十四章:建模 找出了一个小问题,不代表这次二硒化钨的数据分析就完成了。 这次徐川过来帮忙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寻找在二硒化钨平铺的过程中到底是哪里阻碍了它完整的结晶的数据,而不是一开始就损耗了材料的问题。 当然,后者同样很重要,毕竟一个小小的峰段就直接影响了十来个百分点的成品率。 所以接下来的时间,他的导师和师兄们有的忙了。 如果想要在溶剂热法这条合成道路上走下去,那么这個小峰段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必须找到。 至于徐川,在了解了这些实验数据对应的意义后,带着一些实验数据和资料回到了自己的宿舍。 他还是比较习惯在宿舍中或者图书馆中解决问题,前者安静无人打扰便于思考,后者则泛游于知识的海洋中,遇到什么问题可以第一时间去书架上找资料。 ...... 宿舍中,徐川将带回来的资料平铺在书桌上,仔细的翻阅起来。 虽说他已经知道了二硒化钨平铺失败的原因,但要将其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还是要花费点时间的。 “从实验数据来看,还原剂干扰二硒化钨材料的问题只出现正在溶剂热法上,其他的合成法并未出现类似的问题。” “也就是说,问题要么出现在还原剂氢气上,那么则出现在热溶剂上。” “不过这点暂时放下,这需要实验进行论证,而接下来,就是在平铺后期二硒化钨纳米片因范德华力而出现坍缩或卷叠的问题。” “这个问题才是最核心的,但是要想解决,并不是那么容易......” “在先排除掉的还原剂和基底影响的情况下,从实验数据来看,不同浓度的二硒化钨原料在平铺过程中也有影响.....” 匍匐在书桌前,徐川一边盯着带回来的数据一边在稿纸上写写画画。 “设浓度为r,时间为t,温度为c,压强为p,电流密度为a、还原剂浓度为h......二硒化钨纳米片的坍缩现象在固定tcpr内随着h的提升而总体上.....不变?” “嗯?这什么鬼情况?” 将手中的数据计算了一遍后,徐川有些愕然的看着稿纸上的数据。 他都有些怀疑是不是自己算错了。 这怎么可能,坍缩卷叠问题不受还原剂浓度影响? 摇了摇头,徐川从另一份实验数据上取来数据,再度重新计算了一遍,但结果却依旧差不太多。 又计算了两次,得出的结果依旧如此,虽然每一次的结果都有细微的不同,但整体而言,从数据来看,坍缩卷叠的确是不受h浓度的影响。 这情况,让他皱起了眉头,他研究材料也这么多年了,这么诡异的情况还是第一次遇到。 “这可真有意思。” 徐川放下了手中的笔,身子往后一靠,倒在了椅背上,盯着有些灰白天花板沉思了起来。 对于一项材料的研发制备来说,温度、压强、原料浓度、时间、还原剂浓度等各种细节稍有些变化都会引起的成品的变化。 可现在导师的实验数据却告诉了他还原剂的浓度对成品的生成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也就是说,导师使用的还原剂氢气几乎不在二硒化钨纳米片的生成过程中起任何作用,这可能吗? 这比别人告诉他上帝是一只狗都要荒诞。 但他计算出来的数据却告诉他,事实就是这样的。 没有比这更荒诞的事情了。 “不,不对,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最低数值的氢还原剂的浓度已经完全饱和。” “就像是你在一份饱和食盐水中再添加食盐一样,无论你加多少进去,它都已经融化不了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的确影响很小。” 盯着天花板,徐川熟练的在脑海中思索着以前研究材料时遇到过的各种状况,将其套用在这份实验数据上。 “或许我应该建一个数学模型出来?来确定一下氢还原剂浓度等各项参数对于二硒化钨纳米片坍缩卷叠的影响?” 蓦的,徐川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想法。 将数学模型应用于材料研发实验上并不是一件很罕见的事情。 通过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已成为材料科学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手段,只是说并不是每一个实验室都有这样的能力。 毕竟大部分的材料实验涉及到的变量都相当多,实验过程也都是动态的,要建立一个精准的动态模型出来,哪怕是大学数学教授都要耗费很大的精力。 “做一个吧,正好前两天跟学姐那边有点交流,可以实战一下。” 想了想,徐川重新拾起纸笔,开始在稿纸上罗列变数和条件。 “设二硒化钨纳米片坍缩卷叠的速率为e,则e?=∫2?pgh/am·sh(2c°2*pd).....” 数学建模的确不是他的强项,以前做材料实验也都是请普林斯顿的其他数学教授来为他建模的,但是简单的对二硒化钨的实验数据做一个剖析,并进行数据挖掘和利用数学工具进行整合他还是做得到的。 毕竟他并不需要这个模型有多精确,只需要大致的确定氢还原剂在实验中到底有没有足够的影响就可以了。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很快,外面的天色便暗淡了起来。 整整一下午的时间,徐川都在整理实验数据,并且将有用的数据剖析出来列入execl表格中,方便后续的处理。 这是一项相当繁琐且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一旦某个数据录错了,那到时候整出来的模型直接就废了。 就像财务核账一样,算到莫名其妙的发现公司账号多了十万块,还不知道是哪来的一样。 最后就只能辛辛苦苦的重新核对数据。 ...... 第九十五章:兼职的学姐 从中午到傍晚,从太阳落山到灯火通明,宿舍中,徐川伸了个懒腰。 忙碌了八九个小时,他总算将手中的实验数据整理完了。 扫了眼一旁电脑上正在下载的mab、lingo、cplex、python等编程建模软件,看到上面跳动的68.3kb/s、72.1kb/s的流量和走了不到十分之的进度,徐川只觉得蛋疼。 这校园网还能再破一点吗? 都快十个小时了,进度才走了这么点。 看了眼右下角的时间,晚上九点多,摸了摸肚子,他起身去吃饭。 又是作息不规律的一天,这样下去,他迟早会得胃病,然后吃软饭。 摇了摇头,徐川直奔的南大二食堂,这個点,还营业的也就二食堂了。 随便点了两个菜,徐川坐到角落中吃了起来,忽的,一道身影映入了他眼帘中。 上次吃饭时遇到的那个兼职妹子,这会真从食堂后门出来,手里拿着一块抹布,提着一桶水 一开始徐川并没有在意,扒拉了两口饭菜后感觉好像哪里不对。 猛的一抬头,盯着正在擦拭饭桌的女生看了两眼,一股熟悉感从心头涌了上来。 “这不是周海教授的学生,那个给他送药的学姐吗?” 徐川愣了一下吃反映过来,难怪之前学姐给他送药的时候总感觉身影有点熟悉的样子,原来是她在这里兼职。 “嗨,学姐。” 徐川打了个招呼。 对面,正在擦拭桌子的刘嘉欣听到声音吓的浑身情不自禁的抖了一下,她在这里兼职了一年的时间,这是第二次有人和她打招呼。 第一次是她的老师周海教授。 小心的抬起头,寻望了一下声音的来源,一张笑容灿烂的脸庞映入了她的眼眸。 看到是熟悉的人,刘嘉欣提起的心微微放了下来。 “是,是你啊。” 小声的打了个招呼后,她脸色有些红了起来,被熟悉的人撞到自己在这里做兼职,她有些不好意思。 “你每天晚上都要在这里兼职吗?学姐。”徐川扒了一口饭菜后随意问道。 他倒是没有想那么多,兼职而已,他又不是没做过。 上辈子他家里可远没有这辈子这么富裕,父母都是务农的,还要供应一子一女上学,而且还都是上的省城的名校,家境直到他进入研究生做出了自己的成果拿到一大笔奖金后才好转起来。 以前为了补贴生活,大学的时候他也干过兼职,发传单、家教什么的都干过。 刘嘉欣点了点头,继续低头擦拭餐桌,整理桌椅。 徐川也没在意,等他吃完后,二食堂也差不多打烊了。 ...... 翌日,徐川带着昨天下午计算出来的数据找到了正在材料研发大楼的导师陈正平。 “你是说氢还原剂的浓度对二硒化钨纳米片的合成和坍缩卷叠没有影响?” 陈正平惊诧的复问了一句,半信半疑的接过稿纸,翻看了起来。 徐川点了点头,道:“从数据计算来看,的确没有多大影响,我昨天计算了三份样本数据,二硒化钨纳米片的合成和坍缩卷叠偏差在百分之零点零三到百分之零点零五左右,这个偏差可以说很小了。” 另一旁,凑过来旁听的大师熊的樊鹏越迅速反驳道:“这怎么可能,还原剂的浓度不可能对二硒化钨纳米片的合成和坍缩卷叠没影响。” “在将硼氢化钠溶解于有机溶剂后,相继加入硒粉和钨酸钠制得混合溶液,再通过氢还原剂能有效的提升二硒化钨的生成速率。” “如果没有影响甚至影响很小的话,还叫什么还原剂,我们也没必要添加氢还原剂了。” 徐川耸了耸肩,并不介意樊鹏越的反驳,他知道这个大师熊向来都是这个直爽的性格。 “但我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这样的,或许这违反了常识,可数学是不会骗人的。” “那可能是你计算出问题了......” “不,徐川的计算数据并没有问题,问题可能真的出现在氢还原剂上。” 一旁,陈正平突然打断了樊鹏越的话,接着道:“可能是氢还原剂的浓度过高?进而在热溶剂中饱和了,这也会导致不管我们怎么改变氢还原剂的浓度都无法有效的提升二硒化钨的生成速率。” 樊鹏越皱起了眉头,道:“但是氢还原剂的浓度是我们之前通过实验得到的,这不可能有问题,如果有问题的话,在之前的实验中我们应该就发现了。” “而且以往其他实验室,包括米国、日耳曼国等各个国家的二硒化钨的氢还原论文,以及实验数据来看,氢还原剂是最适合二硒化钨生成的。” 闻言,陈正平笑了笑,道:“或许正是这些东西和我们的经验害了我们,我们之前只实验确认了氢还原剂对硒粉和钨酸钠的作用,并未完整的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新测试。” “而且这一次通过热溶剂法合成二硒化钨纳米片我们使用了全新的手段与方法,之前的经验与数据并不一定能适用,所以出现问题也是有可能的。” “徐川,你觉得呢?” 话锋一转,陈正平突然朝着徐川问了一句。 猝不及防之下,徐川差点就将自己以前的实验理论说出来了,好在半途忍住了。 缓了缓思绪,他开口道:“这个我就不清楚了,毕竟我对材料这一块不熟悉。” “不过我觉得或许可以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进行模拟一下温度,压强,还原剂浓度,时间等各项参数对于二硒化钨纳米片坍缩卷叠的影响?” “你还会建模?学过?” 闻言,陈正平有些讶异的看向徐川。 徐川刚要点头,不过又想到了什么,摇了摇头道:“我对这块并不是很熟悉,不过我倒是可以推荐一个人。” “谁?”陈正平问道。 ....... 第九十六章:请学姐帮忙 “周海教授的弟子,刘嘉欣,就是我上次感冒的时候,那个给我送药的学姐,她学的就是数学建模。” 徐川回道,虽说他对于建模这块的确不是很精通,但就导师这点数据,他完全是可以自己搞定的。 不过刚刚想答应的时候,他的思绪落到了那个在二食堂兼职的学姐身上。 倒不是他有什么想法,只不过是纯粹的想帮一下而已。 他以前也兼职过,知道兼职的辛苦。 像在学校的食堂擦餐桌这种兼职,一天可能就三四十块钱,也许还不到,这个收入对比每天晚上都要过去忙碌半個多小时,他感觉有些不值得。 而如果参与到导师的项目中来,最后项目如果顺利完成的话,是可以分到一大笔奖金的。 奖金的数字不确定,有些多有些少,根据每个人的付出来,但像二硒化钨纳米片这种由一个院士牵头的实验研究,只要能成,最后的奖金肯定不会低于五位数,这比在食堂中擦餐桌强多了。 这点徐川可以保证,而且有他在,并不担心付出会白费。 除此之外,这对于学姐来说,也是一个机遇。 正常来说,普通的本科生根本就没多少机会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尤其是南大的数院,南大的数院并不是很强,科研资金也不多,科研项目就更少了。 当然,数院的科研项目虽然不多,但因为数学的特殊性,数院的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刷镀金的机会还是有不少的。 毕竟很多项目,比如材料,物理,化学,生物这些都需要数学家帮忙计算某些数据。 只不过这一般都是对数院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来说,本科生就算了,除非是他或者南中大学的刘路亦或者p大韦神这种数学天才。 否则基本没什么机会参加科研项目镀金,更别提参加一个院士主导的科研项目了,哪怕这个项目只是院士自立的,并不是国家级的。 其实只要陈正平放话需要数院的帮助,别说是研究生和博士生了,就是普通的数学导师和教授都会挤破脑袋想办法参与进来。 不管出没出成果,这都是资历,万一出了成果,那就是妥妥的镀金了。 “本科生?” 听到徐川的推荐,陈正平微皱了一下眉头问道。 徐川点了点头,道:“嗯,她参加过数学建模大赛,明年会去参加米赛,实力还是有的。” 陈正平看了一眼徐川,想了想,笑道:“行,既然是你推荐的人选,可以让她试试,你去和她说一下,看看人家同意不。” “不过时间不能拖太久了,十天吧,我给你们十天的时间,如果的数模没法做出来,我这边会另外找人。” 导师同意的速度让徐川内心有些讶异,虽说有时间条件限制,但他真没想到这么轻易就能让一个外人参与进这种项目中来。 毕竟二硒化钨的科研项目还是很重要的,这关系到一个数十亿的市场。 一开始他也只不过意外的想到了,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说一下而已,能同意再好不过,不同意也无所谓。 一个本科生,能力是否足够肯定是有待商榷的,除非是这个本科生做出了某个足够大科研成果,否则想参与进一个院士主导的科研项目那是基本不可能的事情。 ....... 导师这边同意,徐川也没耽搁时间。 不过他并没有直接去找学姐,而是跑去了周海教授的办公室。 虽说是有心帮一下的学姐,但借人这种事情,还是得和对方导师说一下的,万一人家自身也有什么项目呢? 虽说对于本科生来说这种概率很低,但以防万一还是得打个招呼。 “嗐,我当什么事呢,原来是这个啊,你等着,我这就给她打个电话。” 数院办公室中,徐川解释清楚来意后,周海笑着摸出了手机。 另一边,办公室中周海的弟子蔡鹏和另外一个陌生的研究生学生互相对视了一眼,羡慕的眼泪都要从口中流出来了。 数学建模,他们也会啊。 这可是陈正平院士的物理材料研发项目啊,这样镀金的好机会,当初送药的怎么就不是他们呢? ...... 没一会的功夫,刘嘉欣便赶到了办公室中,敲开门的时候,还有些气喘吁吁地,她是一路小跑过来的,周海没说具体什么事,只说让她现在迅速过来一趟。 “导,导师,找我有什么事吗。” 打了个招呼后,刘嘉欣这才发现办公室中还有两位师兄和徐川,又分别都打了个招呼。 周海:“不是我找你,是徐川找你。” “他那边参与了他导师陈正平院士的一个科研项目,现在需要一个人帮忙建一个数学模型,之前伱给他送过药,想到你了,就来找我要人了。” “陈正平院士的科研项目。”刘嘉欣被吓了一跳,反应过来后有些慌张的摆手道:“我,我不行的,会耽误院士项目的。” “不用妄自菲薄,去年的建模比赛你就拿到了国一,你可以的。” “能参加一个院士主导的科研项目,这对你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无论是对于你以后的个人履历,还是发展都相当有帮助,你两位师兄可是都羡慕的不要不要的,你不要他们就要挤着上了。” 周海笑着道,顿了顿又看向徐川补了一句:“而且这不是还有个数学大神嘛,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你可以多请教一下,对你明年参加米赛也有帮助。” 一旁,徐川有些讶异的看了眼刘嘉欣。 这位学姐的实力不弱啊,不,甚至可以说很强了。 没记错的话,她今年才大二吧,大一的时候就能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上拿到国一,这实力,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大学生了。 妥妥的学霸啊。 ....... 第九十七章:建模工作开始 “那,那我试试?” 刘嘉欣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不想放过这次机会,导师说的没错,有机会参与到这种项目中去,对她的帮助很大。 且不说资历和镀金什么的,光是参与进去帮助就很大,毕竟她学的是数学建模,是需要实战的,没有什么比进科研项目中拿到一手数据进行实际处理更有帮助了。 “去吧,这样的机会,别人都求不到呢,数学方面这小子足够指点你了,不用担心因为科研的事情落后学习进度。” 周海笑呵呵的说道,看了眼徐川,开了个玩笑:“人我交给你了,用完了记得还回来就行。” ...... “学姐,走吧,先跟我去趟材料实验大楼。” 从周海教授的办公室中出来,徐川朝着跟着身边的刘嘉欣说道。 “嗯?”学姐一脸困惑的抬起头,不是说要建数学模型吗,去材料实验室做什么? 徐川笑着道:“签协议,参与科研项目是需要签订协议的,而且签订后会有劳务费用和补贴,项目完成后根据贡献有些有奖金的。” 这东西对他来说是常识,不过对于普通本科生来说就不一定知道了。 “喔。”刘嘉欣点了点头,她的确不知道这个事情,毕竟这是她第一次参与到科研项目中。 “那个,这次谢谢你了,明天我请你吃饭吧。” 跟在身后,刘嘉欣抬头看了眼徐川的背影,犹豫了一下后,加快脚步并肩走到了一起,小声的说道。 徐川笑了笑,道:“等这個项目完成后再说吧,现在还什么都没做呢。” “嗯,好。” 刘嘉欣用力的点了点头,这个机遇很重要,她一定会好好珍惜和努力。 ....... 签订科研项目协议并不复杂,保密协议,津贴补助,劳务费这类的合同基本上各大学校和实验室都有自己的模板,稍稍修改一下就行了。 一百六十块一天的津贴,总共十天也就是一千六百块,当学姐刘嘉欣看到手中的协议后,人都有些懵了。 “这个津贴会不会太多了。”实验室中,刘嘉欣拿着手中的合同小心翼翼的问道。 她在学校二食堂兼职打扫卫生一晚上二十块,不过包晚饭,但加起来也不会超过三十块。 而这一天的收入就是以前的八倍,十天她就能拿到一千六百块钱,这个数字,接近她一年贫困补助的一半了,是不是有点太多了。 徐川看了眼她的合同,没说话,将自己手里的合同递给了她,他之前忘记签合同了,这会正好一起补上。 “六百一天。” 看到徐川合同上的津贴费用,学姐微微张着嘴,一时间呆住了。 一天就能挣到六百块钱,这是她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如果是在学校食堂中兼职的话,得做整整一个月才能有这个数字。 看着学姐的表现,徐川笑着摇了摇头。 六百块一天的津贴多吗?在他看来是不多的。 以他证明了世界数学猜想的能力来算,足够在南大申请到一个正高级数学教授的职位了。 而这个职位的教授外出参与其他项目,津贴补助按照国家的标准来算,是三千一天。 如果是去学校外,参与某些私人公司或者实验室的科研更高,这个数字只会更高。 只不过他现在身上并没有什么职位,所以津贴被消减了一大半。 不过如果二硒化钨这个项目完成,按照他之前对自己的预估贡献,他大概能拿到超过大五位数的补助。 当然,现在建模的工作由学姐负责了,他的奖金肯定会少一些。 这就是参与一个由院士级科研人员牵头的科研项目的好处。 当然,绝大部分科研实验是没有这么高的津贴的。 大部分的教授带的研究生或者博士生进科研项目基本都是免费帮忙打工的,有补贴,但是真不多,一个月可能就那么几百块。 因为大部分教授的科研资金远没有那么高。 像陈正平很容易就申请到百万以上的科研启动资金,而南大物院其他的教授,按照级别来说,别说百万级了,就是十万、二十万的科研启动资金都很难申请下来。 如果不是在苏江这个富足的经济地带,往西北方向去一点,在内陆的话,科研资金的数量会更少。 不过国家对研究生和博士生的补贴是另算的。 一四年的时候,国家发布了新的《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和《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提升了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待遇。 中央所属的高校博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2000元,硕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6000元。 这也意味着,硕士研究生每月补助将统一调升至500-600元,博士研究生升至1000-1200元。 这个数字虽然并不多,但也还是可以解决广大学生读研期间学费来源问题的。 ...... “那个,我需要来这里办公吗?” 签好协议后,刘嘉欣看了眼实验室中正忙碌着的陈正平等人问道。 徐川:“不用,我们的工作跟他们没关系,你的工作是辅助我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出来就可以了,有什么问题找我就好了,我来和导师对接。” “办公地点的话,我想想,咱学校的图书馆就行,那里挺方便的,需要什么资料随时可以查,带上你的电脑就行了。” 闻言,刘嘉欣有些紧张了起来,小心的问道:“我,我没有自己的电脑,该怎么办?” 徐川愣了一下:“伱没有电脑?那你平时建模训练怎么做的?” “导师帮我申请的机房计算机。” 刘嘉欣低着头小声道,眼神中闪过一丝失望,在她看来,这次的科研项目恐怕要没了。 ........ 第九十八章:建模完成 “没事,咱学校图书馆有电子阅览室,里面有电脑,只是用起来可能不太方便。” 徐川第一时间就将主意打到了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上面去了,不过很快又觉得不合适。 图书馆虽然有电子阅览室,里面有电脑可以用,不过每次关机后系统都会自动还原,跟网吧里面的电脑一样,装上去的软件和资料都会丢失。 想了想,他接着道:“算了,你用我的电脑吧,比电子阅览室里面电脑还是好用点的,不用每次都要重装软件导入数据什么的。” 刘嘉欣摇了摇头,婉拒道:“那你自己就没有了。” 徐川:“没事,我整理数据就行了,只是这样你会比较辛苦了,编写代码建模型的工作都得你做,这样我反而比较轻松。” “没事的,我不怕。” “那就这样说定了,今天下午两点在学校图书馆401室开始,那边平常比较空旷,十天的时间有点紧,工作量有点大,学姐你没问题吧?” “嗯,我没问题的,只是你没有电脑真的行吗?”刘嘉欣有些担忧的看了眼徐川。 “没事的,整理数据而已,我有替代品。” 徐川摆了摆手道,单纯的整理数据的话,他用平板+键盘就够了。 倒是建模工作全被学姐一个人承担的话,工作量的确会大很多。 毕竟原本他是准备两个人一起写的,这样大概三四天左右的时间就能搞定。 现在全由学姐一个人写话,恐怕得花上一個星期了。 不过也好,建模工作全是一个人做的话,贡献也会大上不少,等到二硒化钨的科研项目完成,学姐能分到的奖金也会多一些。 反正他对于钱目前并没有太大的需求,需要钱的话随便写两篇sci论文就好了。 发sci论文是有钱拿的,如果在一区二区这种影响因子较重的区域,学校的奖金还是挺多的,根据影响因子和重要性,一篇就能有数万甚至是数十万。 像他之前证明的弱weyl_berry猜想这种,证明后学校和省市还会有额外的奖励。 不过这种方式大抵也就他能做到了。 谁敢说自己能随随便便的刷sci论文? 他导师陈正平都不敢这么说。 ....... 下午两点,徐川带着电脑和一些资料来到了图书馆401室。 这边并不是需要保持安静的阅读室,而是适合团体讨论、小组作业的开放区域,并不禁止说话,甚至人声鼎沸,活跃至极也很正常。 徐川以前在这里遇到过奇葩,上辈子他和师兄在这里研究项目的时候,对面的讨论桌上有个臭脸小妹,旁边坐着个舔狗脸男友,两人同样在争吵,时不时还大声骂上两句。 然后他们一行人正讨论着,忽然那个妹子就朝他们大声开骂:“能不能安静一点?叨逼叨叨逼叨,忍伱很久了!这里是图书馆。” 那时候他简直无语极了。 扫了一眼阅读室,刘嘉欣学姐已经到了,这会正坐在的角落中看书。 徐川走了过去,从背包中取出电脑和资料:“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学姐。” 轻声打了个招呼后,他打开并未关机的电脑,连上了阅览室的电源和无线信号。 南大是第一批实时数字化图书馆的大学,所以现在图书馆里面的阅览室中每一个座位下都有电线插座,也能随时连上wifi翻阅电子书籍。 “没,没有,我也刚到。”听到声音,刘嘉欣抬起头,看到是徐川后小声的回应着。 “我这边电脑上安装了mab、lingo、cplex、python、mysql数据库这些编程软件,你看看还缺什么吗,缺的话就自己下载。” “确认软件没问题后,我再开始给你讲解这次的工作。”徐川提示道。 “嗯,好。” 既然已经决定好了,学姐也没过多的犹豫,接过徐川的电脑后就开始检查起来。 一旁,徐川则开始折腾自己的东西。 电脑他只有一台,不过他手里还有个平板,这是他参加完imo和ipho竞赛后回国陪他妹徐晓一起去买的。 毕竟是他的承诺,后面索性手机、电脑、平板三件套干脆就一次性给晓晓买全了,另外他自己也买个平板,只不过一直没怎么用。 这会正好,连上无线鼠标键盘可以用来整理数据。 过了一小会,他这边折腾的差不多后,学姐那边也检查的差不多了。 “缺什么吗?”徐川问道。 “还少个spss。”刘嘉欣小声道:“我已经在下了,马上就好。” “嗯,好,那我先给你讲一下这次建模的目标与核心。” 徐川点了点头,接着道:“这次建模的核心,主要是建立一个动态离散模型,来计算温度、压强、原料浓度、还原剂浓度.....等这些东西对于实验材料二硒化钨纳米片平铺生成时候的影响。” “核心数学公式我这边已经简化出来了,实验数据和对应的数学符号关系这些东西都在这里,你先看看,有什么问题直接问我就好。” 刘嘉欣点了点头,从徐川手中接过资料和稿纸看了起来。 徐川则在一旁继续自己的工作,前两天他将数据初步整理出来了,但还有些东西可以继续完善一下,做完后等数学模型出来后就可以直接计算出各类结果。 ....... 图书馆中,时间就这样一点一点的溜走,在不断的磨合过程中,徐川意外的发现,这位学姐的在数学上的天赋挺高的。 很多东西他讲一遍就能理解个大概,遇到一些困难点的地方再讲一次也差不多了,而在数学建模上的天赋就更不用说了。 她能准确且迅速的调查研究了解对象的信息、并作出简化假设和分析内在规律,然后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做出表述。 数学建模的核心,她摸得一清二楚。 对于徐川来说,这挺好的,他不用将时间浪费在这些问题上,只需要负责整理一下数据就好了。 在核心公式和数据已经被整理出来的情况下,建模工作进展的很顺利。 没有一周的时间,仅仅用了四天,在第五天的下午,学姐就将一个完整的动态离散模型教到了他手上。 ........ 上架感言 确定了,明天中午上架! 很感谢各位读者大大的支持!也非常感谢我家编辑大大‘蓬莱’。 感谢大家的每一份打赏和每一张月票、推荐票的支持。 关于最近的一些评论,我都看了,这类书其实挺难写的,光是从免费的章节上来看,大家就知道我查阅了多少资料,后续还会更多,头都秃了,大学写毕业论文都没这么认真过。 虽然写不好,但我在尽力去写,前面有问题,有错别字之类的地方,我都在尽力去修改,不追求让所有人都喜欢的完美,但我追求尽力让这本书合理一些,逻辑更顺一些。 再接下里说一下上架后吧。 首订破千加五更(不过从最近的追读数据来看,可能真的达不到)。 每多一百额外加一更,首订破两千额外再加10更(让我幻想一下吧)。 不过不管多少字,反正八尾存不下来稿子,一有,我就都发了,一有,我就想改,改来改去就废了,昨天晚上就这样的,有两张存稿都被我改废了,差点没有第二更。 明天的上架,我还得靠今晚码,今晚通宵码字,明天最少保障五更是有的。 上架后,保障每天三更。 话说回来,自从写了这本书,一个月以来,我就打过一次lol,还是二十多天,最近季前赛更新了新装备,那血厚的我好想去试试,┭┮﹏┭┮。 现在天天窝在家里,连女票都没有,单声狗一只,就连头发开始好像开始往后退了。 e=(′o`*)))唉,以后找女票会不会嫌弃。 不多bb了,现在继续码字。 求首订! 求首订! 求首订!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感谢! 感谢! 感谢! 感谢各位读者大大的支持。 ps:另外再献祭几本书 首先是薇拉富婆的书《我在霍格沃茨搞发明》,献祭理由,这是位超级富婆,人还长得特漂亮。 然后是历史作者西门巨《虎士》,历史系大佬,之前写过大精品的《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三》,已完结,感兴趣的可以去瞅瞅。 同是九组的落落富婆,《太受玩家欢迎该怎么办》,第四天灾魅魔文,精品巨佬,给过俺章推。 最后是给过俺很多资料的巨佬《直播在荒野手搓核聚变》,黑科技小说。 第九十九章:干得漂亮!(求首订) ps:求大家首订支持,谢谢大家,首订对于一个作者来说真的很重要,先送上四章,晚上还有两章,狗作者存稿之前改来改去用完了,熬了一晚上,写了接近十个小时,求支持。 ...... “不用这么急的。” 徐川道了一句,顺手打开了电脑,打开了数学模型检查起来。 模型页面做的并不是那么美观,中规中矩的,不过他之前要求的功能都做进去了。 初步检查了一遍模型,确认基本功能齐全后,徐川从实验数据中摘取了一组事先已经计算好了的数据,输入模型后点击了输出按钮。 随着数学模型的运算,笔记本的散热风扇也自动加快了旋转速度,原本还算安静的笔记本这会‘嗡嗡’的响了起来。 对于一台笔记本电脑来说,哪怕它的价格高达小万,哪怕它使用的是最新的酷睿i5cpu核心,要运载一个有些复杂的数学模型也没那么容易。 不过徐川并没有理会笔记本正在高负荷运载,只是盯着显示屏看着,等待数据完成计算。 时间一点点的过去,五分多钟过后,正当徐川以为笔记本带不起模型运转或者数学模型出问题了的时候,显示屏上的画面一跳,计算结果出来了。 屏气,凝神,徐川看向屏幕上计算出来的数字,又看了一眼平板上之前之前计算出来的数据。 正确! 第一组实验数据完全正确! 模型初步判断没有问题,能正常运转,也能正确的计算出数值答桉。 确定了第一次计算没有问题后,徐川紧接着输入了第二组不同实验方法的不同数据,再次点击了输出按钮。 只要第二组数据也能顺利完成计算,那么这个数学模型就可以拿到材料实验室那边去交给陈正平了。 两组实验数据虽然不能保证所有的功能和计算全都正常,但已经值得为其去申请一台小型超算或者服务器对其进行全方位的验证了。 只要验证能通过,就能够通过数据模型来全面的优化二硒化钨纳米片的制造过程。 虽然它并不一定能解决最后平铺过程中的因范德华力而导致坍缩和卷叠效应,但它能帮助陈正平优化大量的实验过程,进而节省大量的时间。 只要没问题,可以说光这一个数学模型,以徐川的经验来判断,最少都能帮助他导师陈正平的团队节省接近半年的时间。 材料实验向来都是如此,一种材料研发一般都是不断的试错然后记录实验数据再进行新的实验优化。 进而不断的累积数据和积累经验。 像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辅助优化这种,大部分的实验室都想,但是很多都做不到。 别看他和学姐两个人配合四天的时间就搞定了建模工作,可这个基础是建立在他庞大的数学能力上的。 没有他整理数据,简化核心数学公式和处理实验数据对应的数学符号关系这些,建模,哪有那么容易。 换做是个南大的普通数学教授来,没个十天半个月估计连数据都整理不出来,更别提最重要的核心数学公式简化了。 ...... 桌面上,电脑显示屏右下角的时间一点一点的跳动着,依旧等待了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画面跳转开来。 徐川看了眼计算出来的数据,又看了下平板上的答桉,向学姐投去了一个“干得漂亮”的眼神。 学姐看向徐川,读懂了他眼神中的意思,开心的嘴角勾起了一个小小的幅度,第一次露出了个笑容。 两次验证完成,数据都没有问题,徐川带着数学模型找到了导师陈正平。 “这么快就做好了?” 接过u盘,陈正平有些惊讶的问道。 他之前给了徐川十天的时间,但已经做好了如果有进度,确定数学模型能做出来能完成的话,他是能等上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的。 因为大型实验用的数学建模和大学生建模比赛的上面的那些建模问题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后者的问题一般都比较简单,顶多需求一个动态模型且考虑两到三个因素就差不多了。 而前者每一次实验变化的数据都极其广泛且变化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和影响条件极多。 就像他这次的二硒化钨纳米片研发,温度、湿度、气压、电流强度、原料浓度、时间、还原剂浓度.....等等都是变量。 要将这些统合进去做成一个模型,复杂度和难度比大学生建模比赛要高到不知道哪里去。 五天的时间,徐川就能将数学模型做出来,这不得不让他怀疑。 “嗯,怕耽搁您这边的进度,学姐那边熬了几个晚上加急做出来的,模型我们已经初步验证过两次,不同的实验数据计算出来的结果都正确。” “不过我这边笔记本的性能有限,要将所有模块功能都验证完需要的时间很长,所以我就将模型拿过来了,看看导师您这边有没有性能强劲一点的服务器或者小型超算,这样验证起来的速度会快很多。” 徐川解释了一下,陈正平恍然点头,道:“原来是这样,辛苦你们了,我这边去申请台服务器验证一下。” “嗯,那麻烦老师了,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找我。” 徐川点了点头,转身离开了材料研发大楼。 数学建模的事情已经告一段落,剩下的工作就和他没什么关系了。 验算数学模型和利用数学模型来寻找数据,优化实验过程那是他导师的事情。 除非是数学模型出什么问题了,那需要他进行返厂维修。 不过这种概率在他看来并不大,能经过两次不同实验数据的验算,说明这个模型的核心公式和代码都没有什么问题,通过剩下的验算工作,应该只是时间的关系。 如果申请的服务器性能足够的话,一天的时间差不多就能核验个大概了。 果然,结果正如他预料的一样,时间并未等多久,仅仅过了一天的时间,那边便将电话打到了他手上。 “喂,大师兄。” 徐川接通电话,那头他大师兄樊鹏越激动的声音就传过来了。 “小师弟,你现在有时间吗?来一趟材料实验大楼。” “嗯,好,我现在就过去。”徐川应了声,估摸着应该是验算工作完成了,或许有了什么新发现。 ......。 第一百章:如何解决范德华力造成的坍缩卷叠(求首订) 挂断电话,徐川迅速赶到材料研发大楼。 刚来到大楼,便看到了等待在楼下的大师兄樊鹏越。 看到他过来,大师兄迅速迎接了上来,脸上堆满了灿烂而开心的笑容。 “小师弟,你之前的推测是对的,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氢还原剂的浓度的确过高,并不是最优的比例,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干扰到了二硒化钨纳米片的生成。” “而且前天下午你拿过来的数学模型也已经通过了验算,你真是太牛笔了,测试完全没有任何问题,它顺利的计算出了所有数据。” “更关键的是,它直接帮助我们找到了最佳的实验条件,这至少给我们节省了好几个月的时间。” “目前导师正在做实验室,结果等会就出来了。” 徐川点了点头,对于这个结果并不意外,核心数学公式是他推导出来的,只要代码没问题,那程序就没问题。 而代码出现问题的概率,以那位学姐的细心程度,几乎能小到忽略不计。 两人一起来到实验室,恰逢导师手中的实验完成,实验数据已经传递到了打印室中。 “徐川来了。” 看到徐川,导师陈正平笑盈盈的打了个招呼,接着道:“这次实验,多亏你,之前对氢还原剂浓度的分析和数学模型的建立,帮了我们大忙,缩短了最少三四个月以上的时间。” “学生能力低微,能帮上忙就好。” 徐川下意识的谦虚了一句,惹得实验室中的三个师兄齐刷刷的翻起来白眼。 一个能证明世界级数学猜想的大学生,几天的时间就替他们节省了好几个月的实验时间的天才。 这还能力低微,那他们是什么? 废物? 还是废物不如? mmp,这β装的真是一点都不圆润。 倒是陈正平,听到这话后笑着摇了摇头,道:“你啊,不用这么谦虚。” “不过你来的正好,我这边实验数据刚刚出来,再帮我分析看看,我有预感,这次经过数学模型优化后新实验二硒化钨纳米片的平铺生成率能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徐川点了点头,他也有些好奇这个数学模型能做到怎样的地步。 虽说每一个实验的数学模型都不同,但有一部分的东西是相同的,这就像很多软件的代码一样,可以ctrl+c、ctrl+v。 这东西,不止对他导师的这次实验有用,在以后他自己进行实验研究某些材料的时候,也能利用一部分。 所以他还是挺关心的。 没一会,大师兄樊鹏越便将打印好的实验数据取过来了。 实验数据复制了三份,陈正平一份,徐川一份,他和其他两位师兄共看一份。 ....... 从大师兄手中接过一份资料,徐川直接翻到了二硒化钨纳米片平铺生成率上。 【79.8212%】 一个数字映入他的眼帘,导师陈正平的推测没错,通过热溶剂法制备二硒化钨纳米片平铺生成率达到了百分之八十左右。 这个数字相当可观了。 要知道在之前的时候,他计算出来的成品平铺率只有48.32%,这足足提升了近三十个百分点,相当夸张的一个比例。 可以说原先两份原材在只能制造出一份成品,而现在两份原材料可以制造出一点六份成品。 就好比你和同事同时做一份工作,他一天只能收获四十八块,而你可以收获八十块一样,都快翻了一倍的收入了。 确定了平铺率的数据,徐川又翻阅了一下实验数据,随即微微摇了摇头。 二硒化钨纳米片平铺生成率是提升上来了,但是二硒化钨纳米片平铺时的坍缩和卷叠效应依旧存在。 范德华力对于二硒化钨纳米片的影响依然很大,在通过数学模型选择出最优化的合成条件后,剩下的这百分之二十的生成率,排除掉其他的干扰因素,范德华力大概还会造成百分之十五左右的生成率影响。 百分之十五的次品率,这同样是一个相当夸张的数据了。 就好比一百块钱,原先你可以买一百个馒头,现在却只能买八十五个。 凭空少了十五块,谁都不甘心。 徐川也一样,他在思考着如何解决掉范德华力造成的影响。 如果能解决掉范德华力,那么他有把握能将二硒化钨的成品率提升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再提升百分之十五的成品率,这是任何一家实验室都会竭尽全力去做的事情。 陈正平也不例外,一开始在看到二硒化钨纳米片平铺生成率达到了百分之八十的时候他还很高兴,但随即发现的范德华力效应就让他皱起了眉头。 摇了摇头,陈正平放下了手中的数据,看向徐川,问道:“怎么样,有发现什么问题吗?” 徐川:“之前的峰值错误消失了,目前暂时没有发现什么其他数据问题,接近百分之八十的生成率比之前的不到百分之五十提升了三十个点,这很可观了。” “不过我发现在最后二硒化钨平铺的阶段,它依旧会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坍缩卷叠,之前建模的时候我看了一点有关材料的书籍,顺带推测了一下,这应该是分子间作用力导致的吧?” 陈正平讶异的看了眼徐川,点了点头,道:“没错,这百分之二十的坍缩卷叠的确是范德华力引起的。” “这和二硒化钨的分子性质有关系,它是一种层状结构的无机化合物,每一个钨原子都会和六个硒原子以三棱镜的配位方式键结,每一个硒原子则是以角锥状的组态和三个钨键结。” “这也让它的分子与分子间,分子与晶构间具有了极性能力,一个极性分子使另一个分子极化,产生诱导偶极矩并相互吸引,这会导致坍缩。” “而分子中电子的运动产生瞬时偶极矩,它使邻近分子瞬时极化,后者又反过来增强原来分子的瞬时偶极矩,这会导致卷叠。” “而这两种表现,是范德华力,也就是分子间作用力的两个表现,在材料间很常见,有时候必不可缺,但有时候它又会给我们造成麻烦。” “徐川,你之前看过材料书籍,有什么想法吗?” 忽的,陈正平话锋一转,朝着徐川问道。 ......。 第一百零一章 :小学弟喜欢啥?(求首订) 徐川愣了一下,有些没想明白这怎么又绕到自己身上来了。 他现在一个只是在数学上有点成就的物理生,对材料一窍不通问他干啥。 想了想,他开口道:“我对材料这块并不熟悉,不过从数学的角度来说,我或许可以给一个建议。” “当然,仅仅是建议。” 陈正平挑了挑眉,看了眼自己这个弟子,道:“尽管说。” “我觉得,在数学模型已经完全了的情况下,各方面的实验流程已经已经达到了最优的地步,而这种情况下,依旧还有缺陷的话,或许就不是实验流程有问题了。” “可能是原材料,或者还原剂,亦或者催化剂这些东西可能出问题了。” “我记得老师您前几天说过,氢还原剂的确是目前二硒化钨最匹配的还原剂,但这份数据来源并不是那么及其严谨,并不一定适用于老师您的二硒化钨新研发方法。” 闻言,陈正平沉思一下,道:“你的意思是更换一下氢还原剂?” 徐川点了点头,道:“嗯,也不一定是还原剂的问题,可能是热溶剂也说不定,不过反正现在数学模型已经做出来了,在实验流程方面已经达到最优,实验一种新的还原剂或者热溶剂并不需要耗费太长的时间。” “而且在有了一定的数据后,可以借助数学模型进行剖析分析最优结果,为何不试一试呢?” “如果氢还原剂不行的话,那更换什么还原剂呢?” 陈正平思索着道,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询问徐川。 听到询问,徐川有些汗颜,道:“这个我就不知道了,就不打扰老师您了,我得回去准备一下二月份的普林斯顿数学会。” 这话他倒是没有说谎,他现在的确不知道二硒化钨纳米片合成的过程中使用什么还原剂最合适。 不过以他过往的材料研发经验来说,倒是可以推测出一两种比氢还原剂会更好一点的还原剂。 但他不可能说,毕竟他现在没有任何的材料研发经验,随便说一种说是自己猜测的导师也不一定会相信。 无凭无据的,有没有任何数据支撑,谁都不会干这事,毕竟每一次的实验都是要烧钱的。 而且以陈正平的能力,都已经走到这一步了,还有数学模型进行辅助,解决掉因范德华力而造成的影响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了。 最多就是耗费点时间多尝试一下。 或许做不到完美,但肯定能解决一部分。 此外,百分之八十的成品率对于二硒化钨这种材料来说,这种合成方法已经有一定价值了。 因为如今掌握了合成二硒化钨的国家目前基本都是采用cvd管式炉进行合成的。 虽说成品率会高一些,能达到百分之九十多,但顶级cvd管式炉的价格可不便宜,那玩意国产都要十多万一台,而日耳曼过,小岛国的随随便便一台就大几十万,更贵的甚至能突破七位数。 这种新的热溶剂法合成并不需要顶级cvd管式炉,在这一点上,就足够体现出它的巨大优势了。 如果导师最后解决了范德华力造成的影响,能将二硒化钨纳米片的成品率一些,不需要提升到很高,能提升到百分之九十,就能直接将这一块的市场砸穿。 到时候别说西方垄断二硒化钨材料高价向国内出售了,就是和国内打价格战,都能赔的裤衩都不剩。 ....... 听到徐川的话,陈正平惊醒了过来,看着徐川感叹道:“嗯,这次二硒化钨材料的研发实验多亏了你了。” “其实在之前一个多月的时候,热溶剂合成法一直卡在百分之六十效率的时候我心里隐隐有放弃这个项目的想法。” “因为耽搁的时间太长了,每一次的实验都是在烧钱,却几乎没有什么进度。” “而在你提出峰段影响了原材料之前,我并未考虑到过这方面的问题,在数据这一块,我之前也找人进行分析过,不过并未得到什么有用的信息。” “所以我之前心里隐隐感觉这个项目可能走不通,所以准备在过完年后如果还没什么进展的话就放弃掉。” “不过现在嘛,百分之八十的成品率已经有足够价值了,我会想办法尽力去尝试完善一下,解决掉范德华效应。” 笑了笑,陈正平接着道:“不管怎么样,这次还真的得感谢你,等项目完结提交后,你的奖金不会少的,毕竟这可是一个关系到几十亿米金市值的项目。” “以后有机会你可以跟我来学学材料,当个副业也可以。” 到现在,陈正平心头的雾霾也算是消散的差不多了。 别看他作为院士,已经走到了国内科学界的顶尖,但压力不会比任何一个教授小,甚至更大。 另一旁,听到导师话语的大师兄樊鹏越心中一惊。 导师要取消项目?他都从没听老师透露过这事。 要是项目取消了,他大概率就得延毕了。 好险。 还好小师弟救了他一命。 得找个机会好好感谢一下。 是泡个脚还是去搞个大保健? 只是不知道小师弟喜欢哪个? ....... 从材料研发大楼中出来,徐川抬头看了眼蔚蓝的天空,伸了个懒腰。 导师的材料实验到这里就基本结束了,剩下的和他没什么关系,他等着项目完结提交后的奖金就可以了。 至于接下来的事情,那就是准备准备过完年后前往普林斯顿了。 现在已经阳历二零一六年的一月十五号,再有两三天就放寒假了,而普林斯顿的数学会是二月十六号开始,而今年过年是二月七号。 也就是说,最迟农历初八他就得从家里出发。 “眨眼间,一年的时间又过去了啊。”望着远方,徐川感叹了一句。 不过这过去的一年,他并没有浪费时间。 imo+ipho双料金牌,参与进信息战替国家解决信息安全危机,两篇论文+解决一个世界级数学猜想,虽然数学猜想还只是弱化形式的,但也算世界级难题嘛。 除此之外他还学习了新的数学知识,顺带帮导师解决了一个即将放弃掉的项目。 想想日子还是过的挺充足的。 当然,此外这一年的时间他就靠学术论文和成就挣了好几百万就不提了,在学术的成绩上,这并不值一提。 ....。 第一百零二章 :星城一中的演讲 一月十七,开完最后一堂班会后,大一上半期的新生生涯就彻底告一段落了。 宿舍中,徐川收拾了一下行李和背包,准备明天赶回老家。 这时,不远处桌上的手机震动了起来。 徐川走了过去,拾起手机,是他的高中物理老师和班主任唐高远打过来的。 “喂,唐老师。” 接通电话,徐川笑着打了个招呼。 “喂,徐川,你放寒假了吗?” 电话那头,唐高远的声音笑着传递了过来。 “嗯,今天下午刚刚放假。”徐川应道。 “那什么时候回老家?”唐高远问道。 “明天。” “那挺好,明天回来要路过星城吧?先来趟学校呗,学校这边想请你给学弟学妹们做个演讲,分享一下学习经验和技巧。”老唐盛情的邀请道。 徐川汗颜道:“这不好吧,老师,我一个普通大学生。” “什么好不好,你小子都能证明世界级猜想了,还普通大学生,要点脸不?” 电话那头,唐高远一脸鄙夷道:“就这样说定了,明天下午你下高铁后先来趟学校。” 说完,他便挂断了电话。 宿舍中,徐川看着黑屏的手机,摇了摇头,看来要改签了。 他本来预定的是明天上午十点的车票,下午两点半左右能到星城,从星城赶回老家大概五点左右,刚好够得上晚饭。 至于现在,得提前了。 好在现在还没到年关附近,高铁票并没有那么难抢,也还有车次可以供他改签。 重新点亮手机,徐川修改了一下高铁票的出发时间,从十点改到了早上八点,金陵前往星城的高铁票这个时间段有两种,一种是六个半小时行程的,另一种是四个半小时的。 他买的是四个半小时的,这样他早上八点出发到星城的时间差不多是下午一点多,赶到学校差不多在两点,挺好的。只是他得提前去高铁站附近找家酒店住下来了,不然第二天赶不上车。 刚修改完车票,老唐的电话又打过来了。 “哦,对了,你下午什么时间到?我安排人去接你,要是太晚的话,就只能在学校住一晚了。” 徐川:“不会很晚的,下午一点多我就能到星城,至于接就算了,我自己打车过去就行。” “下午一点是吧,出高铁站后到高铁站边上的那家肯德基附近去,会有人接你的。” 说完,老唐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挂断了电话,风风火火的,根本就没给人反应的时间,留下徐川一脸哭笑不得的看着手机。 ...... 翌日,星城,高铁南站。 背着双肩包,拖着个黑色的行李箱,徐川刷票走出了高铁站,朝着高铁站附近的肯德基走去。 转弯,老唐的身影就映入了眼帘。 “唐老师,您怎么亲自跑来了。” 看到唐高远,徐川连忙加快了脚步走了过去。 “怎么,我就不能来?不欢迎我这老人家?”唐高远质疑道。 徐川讪讪笑了笑,道:“怎么可能,您永远都是我的老师。” 两人并肩朝着停车场走去,唐高远感叹道:“你小子现在出息了啊,大学半年就解决掉了一个世界级猜想。” 徐川谦虚道:“只不过是一时有了灵感而已,算不得什么。” “呵,说你小子胖,你还喘上了,这还算不得什么那什么能算出息?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九九以上的人都没你牛。” 老唐斜睨了一样徐川,接着道:“还有你这什么毛病,小小年纪的一天到晚的学谦虚,年轻人得有点年轻人的样子,又没人说你。” 徐川尴尬的笑了笑,扯开了话题:“老师,徐晓那丫头在学校如何?成绩怎么样?” 和他之前猜测的一样,徐晓那鬼灵精怪的丫头最终在四大名校中选择了星城一中,走上了他以上的学校。 闻言,老唐笑道:“是个好苗子,成绩出色,以前的底子打的很好,理科天赋也很不错,我准备让她跟着我一起学物理,这次得好好教,免得跟某人一样,又跑了。” 徐川抹了把头上的冷汗,大冬天的,他都被说出汗了。 老唐今天是专门过来扎他心的吧。 ...... 星城一中,绿荫的足球场上,放眼望去人头拥挤,一个个带着青涩脸庞的学子坐在椅子上小声的交流着,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集合众人都感到好奇。 直到学校的领导走上了演讲台才逐渐安静下来,不过大部分学子心中浓烈的好奇并未减少。 而少部分的学子看着演讲台上那个有些熟悉的青年兴奋了起来。 特别是如今高三竞赛班的学子,更是激动。 那个青年,在一年前,不,半年前都还站在这座校园中,甚至和他们一起坐在某一间教室中一起学习着。 但如今,时隔半年,人家就已经证明了世界级的数学猜想,登上了央视的新闻,拿到了一百五十万天文数字一般的奖金。 如果说前者还有些遥远,那imo金牌+ipho金牌+ipho绝对优胜者+高考790分的成绩,这些对于竞赛班的学生来说,可谓是刺激不小。 毕竟这些东西和他们并没有太遥远的距离,只要努力,似乎触手可得。 他们似乎看到了讲台上的那个青年,就是他们的未来。 而我们的徐晓同学,此刻正坐在高一1501班的方阵中,努力的伸着小脑袋,看着演讲台上的那个正在讲话的青年。 “晓晓,讲台上的那个就是你经常说的哥哥吗?” 徐晓身边,同班的好朋友好闺蜜凑过来小声的问道。 “嗯嗯嗯嗯。”徐晓兴奋的点着小脑袋回道。 “看起来年纪好像也不大的样子,不过好帅是真的。” “那当然,我哥他还差十多天才满十八岁来着,而且我这么漂亮,我老哥肯定帅了!”徐晓骄傲的抬起头,扬起了小下巴。 “还没满十八岁?才十七岁?” 身边的好友睁大了圆熘熘的眼睛,一脸的不信,不过随即滴熘熘的眼珠转动了几下,拉着徐晓的手亲昵道:“晓晓,把你哥的威信和电话给我呗,我包你五天的食堂,还有你最喜欢那个颜色的口红,我也送给你了。” “太少了,食堂我要吃十天!另外我还要一支唇膏!” “成交!” ......。 第一百零三章:前往普林斯顿 教学楼,唐高远的办公室中,一行人聊着天。 让徐川没想到的是,今天在学校中,连星城的市领导都过来了。 虽说并不像金陵那边那般盛重,但也表达了对他的关怀,以及未来的去处。 毕竟这是从湘南走出去的人才,而星城作为湘南的省会,自然得争取了。 徐川应付了一下后,众人也纷纷散去了,独留学校中两三个熟悉的老师在办公室中闲聊着。 “今天挺晚的了,你还要赶回去吗?不如在学校这边睡一晚明天再走如何?” 老唐喝了口茶后说道,现在已经差不多到了傍晚五点了,星城回岳县的车应该是没了。 徐川笑着道:“不麻烦老师了,我已经订好酒店了。” “那随你,学校里面虽然有招待所,但睡着肯定没酒店舒适,反正你小子现在也不缺钱了,干脆直接在星城买栋房子算了。” 徐川挠了挠头:“买房的事情再说吧,对我来说有点太早了,而且我还差一些天才成年。” 老唐笑了笑,接着道:“也是,接下来准备在数学上深耕吗?” 徐川点了点头道:“走肯定是会走的,只是不知道能走多远。” “那物理呢,你准备放弃了吗?”老唐问道。 摇了摇头,徐川道:“没有,我从没放弃过去物理,也不会放弃,我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辅助我在物理上走的更远一点,毕竟数学物理不分家,以后深入物理研究的话,肯定离不开数学的支持。” “倒也是,不过这次你小子证明了数学猜想,应该要准备毕业出国留学了吧,准备去哪?”老唐微微昂首,看向徐川。 “普林斯顿吧,毕竟是数学和物理的圣地,而且过完年我就得先过去一趟了,正好先去体验一下。” “嗯?这么早就交换出去了?你本科还没毕业吧?”老唐疑惑的问道。 徐川腼腆的笑了笑,道:“不是交换,是二月份那边有个数学会交流会,我这边受邀过去对弱weyl_berry猜想的证明做一个学术报告。” 老唐噎了一下,半响才道:“厉害了!” ....... 从星城回来后,徐川便没再出去了,偶尔和父母聊聊天,剩下的时间基本就都在看书了。 他从学校带了半箱子数学书回来了,足够他看完这个年了。 没过几天,徐晓也放寒假,家里有了这个小丫头,倒是热闹了不少。 “老哥,我回来啦!” 还未入门,徐晓的声音便从楼外传递了进来。 听到声音,徐川笑着放下了手中的数学书,下楼迎接,他要是不下去,这小丫头能吵他好几天。 揉了揉晓晓的脑袋,徐川笑着问道:“在省城读书感觉怎么样?” “挺好的,唯一的缺点就是到处都是你的传说,老师上课就拿你教育我们,说得好像我们不如你样的。” 徐晓皱了皱小鼻子,一脸不屑的说道,但语气却满是高兴。 “那你可得加油了。” 徐川笑着道,他在星城一中的成就,估计后来者很难再打破了。 明面上是两大竞赛金牌+高考满分,但实际上还有两篇论文是普通同学不知道的,前者还好说一点,有可能做到,但后者的难度就很大了,高中阶段,一般都没有那么大的知识储备来写论文。 “你太小看我了,老哥,看我打破你的记录!我要同时在物竞和数竞上都拿到满分!哼╭(╯^╰)╮!” 晓晓哼了一声,一耍马尾进了房间。 身后,徐川笑着摇了摇头。 ......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年味也逐渐浓烈了起来,过完小年,徐川生日也到了。 十八岁的生日,正值成年,为了庆祝,徐晓特意掏出从徐川那里敲诈而来的‘私房钱’跑去镇上买了个蛋糕。 “老哥,许愿!快许愿!” 不大的客厅中,徐晓兴奋的喊道,摇曳的烛光映在每个人脸上,幸福灿烂的笑容堆积着,温馨而又短暂。 徐川笑着闭上了眼,默默在心里许了个愿望。 “老哥,你许了什么愿?” 一旁,徐晓凑了过来,鬼灵精怪的问道。 “愿望说出来就不灵了。”徐川笑道。 “(ˉ▽ ̄~)切~~,没意思,分蛋糕了分蛋糕了。” 徐晓切了一声,不屑的转身拿起了塑料刀叉,一边切一边道:“老哥一块我一块,老妈一块我一块,老爸一块我一块......,ok,还剩最后一块......” 徐川哭笑不得,拍了下小丫头的脑袋。 “你这分蛋糕方法,哪里学来的?” 徐晓理直气壮的道:“家有儿女!” ...... 闲暇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今年的新年,和往常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年夜饭,走亲戚,给村里老人拜年,给小孩分糖发红包...... 零零总总的流程并没有什么变化,但却比去年要热闹不少。 一个高考满分状元的家,值得村里的乡亲带上自己小孩过来跑一趟取下经教育一下自家小孩了。 甚至其他村子有些跟徐家关系走的亲近一点的也会带着小孩过来拜访。 这让徐父徐母脸上堆满了自豪的笑容。 走完亲戚,徐川也开始收拾行李了。 今天六号,正好坐车去星城。 虽说他的预定的机票是八号的,但他老家这边有个‘七不出,八不归’民间习俗。 意思是一般每月逢七的日子不出门,逢八的日子不归家。 徐川倒是不禁忌这些,但父母要求,也就无所谓了,正好,初七他可以在星城拜访一下他的高中老师。 “川儿,到了国外一定要注意安全,到了后记得打个电话回来,我听说国外都很乱的,那边人人手里都有枪,千万别和其他人发生争吵,没事不要去招惹人家......” “嗯,知道的。” 房间中,徐母一边替徐川整理衣服,一边唠唠叨叨的交代着,另一旁,徐父也有些担忧的看着,不过没说话。 倒是徐晓这丫头,兴奋的在床上蹦来蹦去,一边蹦一边道:“老哥,听说米国那边有好多便宜又好用的化妆品口红什么的,记得给我带点回来....” 不过她没蹦跶多久就被徐母镇压了,被赶回房间写作业去了。 “记得多打两个电话回来。” 临行前,徐母再一次交待道。 徐川用力点了点头,坐上了前往星城的大巴。 ...... 拜访了一下高中老师,拜了个晚年,在唐高远的执着下,他亲自开车将徐川送到了机场。 “到了米国那边要注意安全,晚上别出去跑,别乱参加聚会,特别是那些有黑人的,路上遇到黑人也离他们远点......” 小车上,老唐仔仔细细的叮嘱了一路,对于这个最得意的学生,虽然有点‘惦记’他跑去学数学了,但还是相当关心的。 副驾驶上,徐川倒没反驳什么的,安安静静的听着。 这是来自长辈的关心,虽说有时候这种关心过多反而会让人压力巨大。 特别是他,对他来说人生有时候还真是世事无常,谁也不知道未来到底会发生什么。 临近机场时,徐川才笑着开口道:“放心吧,老师,下飞机我就买件防弹衣穿身上。” 闻言,老唐斜睨了徐川一眼,被他触不及防的开口给弄无语了。 不过这么一打岔,分别沉重的气氛倒是降低了不少。 ....... 告别了唐老师,徐川一个人踏上了飞机,安安静静的坐在靠窗的熟悉位置上,盯着外面的风景。 从国内前往普林斯顿很麻烦,他需要从星城转机到魔都,然后再由魔都出发飞往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然后再从费城前往普伦斯顿。 飞行航程累计加起来超过了十六个小时,而耗费在路途上的时间更是超过了二十四小时。 这种情况下,一上飞机就睡觉并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 不过徐川有应对这种事情的经验,并不慌张,也不兴奋,再加上他因属于被普林斯顿大学邀请过去做学术报告的,所以坐的是头等舱,并不拥挤,一路上还是挺轻松的。 不过说起这个,徐川想起了另外一件事。 他上辈子的好友,普林斯顿的一个数学教授,因为学的是代数几何,而在代数几何中,有一种几何结构研究方法,可以叫几何爆破,是把某个平面或者空间进行各个方向的延伸,这种方法有点儿像把图片放大放大放大再放大。 然后当天他在飞机上演算几何方程时过于专注,且加之有点不修边幅,然后被邻座的女士看到了稿纸上写的‘blowingup’而怀疑为恐怖分子,认为他在计算研究某种爆炸物品,然后举报给了空警。 紧接着飞机返航,他被带走调查,两个小时之后才回到飞机并起飞..... 后面他和徐川聊天的时候聊起这件事的时候,有些感叹,说在国外如果不差钱,坐飞机尽量选择头等舱、吃饭住宿什么的去高级一点的地方。 因为金钱的加权自然会为你把身边的low逼过滤一下,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不用怀疑,如今的米国两级分化已经严重到了可以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的地步。 底层百姓计算二位数的加减乘数都要依赖计算器,而顶尖的数学界又占据了全世界一般以上的数学精英。 ......。 第一百零四章:数学家中的隐藏NPC 经历了漫长时间的航程,一架蓝白相间的飞机降落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机场。 望着厚厚的玻璃窗外熟悉的场景,徐川静静的在座位上坐了一会,直到航空公司的空姐微笑着将他的双肩包递了过来才回过神。 再次来到这个国家,他心中有些郁气,不过今非昔比,上辈子的悲剧不可能再发生。 长舒一口胸中的浊气后,徐川礼貌的露出个笑容,接过背包后道了声谢。 将背包往肩上一甩,徐川起身离开,拿到行李箱后顺带拨通了一个电话号码。 “喂,林师兄。” “嗯,徐川你下飞机了吧,我在到达大厅这边等你,我手里拿着快牌子,上面汉语写着你的名字,一眼就能看到。” 电话那头,一道爽朗的声音传了过来。 “好的,我马上到。” 徐川应了声,简短交流过后带着行李朝着到达大厅走去。 电话那头的林师兄是他导师陈正平的弟子,林风,目前正在普林斯顿进修物理。 早在过年之前,陈正平就将两人的联系方式互相传递了,并且和林风打了招呼,确定了他会过来接一下。 毕竟徐川是第一次出国,也不对,应该说是第一次一个人出国,再加上年龄才十八岁,所以陈正平还有有些担忧的。 徐川也没拒绝导师的好意,反正上辈子他和林风也很熟。 刚走到的到达大厅,徐川一眼就看到了人群中熟悉的林师兄。 主要是太突出了,林师兄手里举着一块偌大的白纸板,纸板上还有两个大大的‘徐川’,这不想看到都不行。 拖着行李,徐川迅速走了过去。 “让你久等了,林师兄。” 笑着走到林风面前,徐川打了个招呼,而还举着牌子的林风看到徐川,愣了一下,有点没反应过来。 打量了两眼,确认没错后,林风惊讶道:“我只知道老师去年带了个新弟子,没想到你居然这么年轻,看你应该还没二十岁吧?”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还没。” “不可思议,未满二十岁就能独自搞定一个世界级猜想,啧啧。” 说着,林风又打量了两眼徐川,仿佛在看一件绝世珍品:“走吧,我带你回普林斯顿,期待你这次的报告会,我一定会去听的。” “麻烦师兄了。” “害,这有什么的。” 林风摆了摆手,从徐川手中拿过黑色的行李箱,拖着走向停车场。 ...... 从费城到普林斯顿并不算很远,开车一个多小时就够了。 很快,两人便来到了普林斯顿大学。 “怎么样,这里的环境和景色还不错吧。”下了车,林风朝着徐川问道。 徐川点了点头,道:“的确很不错。” 这话他倒是没违心,普林斯顿大学创建于1746年,那时候米国还处于日不落国的殖民统治期,各种建筑风格都带着浓浓的英式风格。 古老的哥特式建筑设计很精美,在图书馆还能有种在霍格沃茨的错觉。 再加上地广人稀,处于一座别具特色的乡村都市中,四周绿树成荫、绿草丛丛,清澈的河水环绕着小城静静流淌,整个大学被卡内基湖包围,所以景色相当幽雅。 不过要说熟悉,他可比林风熟悉多了。 上辈子他在这里住了整整十五年的时间,闭着眼睛都能清楚的知道学校的布局。 “走吧,我带你去办理入住手续。”林风咧嘴笑了笑,带着徐川来到了行政楼。 将普林斯顿邮寄过来的学术报告邀请函递给前台的工作人员核对了一下信息后便给他办理了入住手续。 前台工作人员将房卡递给徐川问道:“您的房间在401,需要我带您过去吗?” 徐川摇了摇头,道:“谢谢,不用了,我自己去就行。” 将行李丢到房间后,徐川重新下楼,林风依旧等在门口。 “走,我带你好好逛一下普林斯顿,然后等晚上再睡一觉,你的时差应该就能调整的差不多了。” 林风拍了拍徐川的肩膀,带着他朝着普林斯顿校园中走去。 相比较国内的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并不设防,没有正经围墙,校门不过是标志,所以没有门卫保安。 除了迷信的学生,所有人都可以从这个校门自由进出;或者说,普林斯顿小镇所有的设施都是围绕普林斯顿大学建造的。 虽然地处乡下,不过这里的治安很不错。 换种说法,大抵是这里的有钱人很多,所以治安很好吧。 因独特的学术环境,再加上小城恬静而又安详的生活,浓浓的文化氛围笼罩下的贵族气息,使普林斯顿小城成为米国上层人士青睐的居住地 而且据徐川了解,根据普林斯顿大学的学校财务数据统计,历届毕业生校友捐赠平均达到了200万米金。 也就是每毕业一个学生,在未来都会给普林斯顿带来200万米金的收入。 而从普林斯顿走出去的学生有多少?至今已经数不清了。 光是2017年的时候,普林斯顿总计就收到了234亿美元的捐赠。 因此普林斯顿大学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大学。 “小师弟以后是准备继续往数学上深造吗?”行走在校园中,林风笑着问道。 徐川点了点头,道:“应该会。” “那考虑过普林斯顿吗?” “嗯,当然有考虑过,毕竟是数学和物理圣地,几乎完美的符合我的目标。”徐川眺望着普林斯顿大学的风景,内心微微有些感叹。 对于华人来说,哈耶普这三所米国的顶尖学校,普林斯顿其实是公认最好接近和申请到的,起码给98%的申请者面试机会。 而且普林斯顿对来自华国的理科生颇为看重,尤其是物理和数学领域专业,这两个专业普林斯顿挺喜欢华国的留学生。 因为她比较喜欢踏踏实实,谦逊有度,治学严谨的善良有责任心的学生。 而华人相对比其他国家的人来说更符合这一目标。 相比较之下,与之齐名的哈佛和耶鲁就不一样了,这两所院校招收华人较少。 哈佛只招收两种华人,一种是在某个领域非常unique的学生,或者说只招收一个领域最“牛”最‘突出’的学生。 另一种则是智力高到不行的明星学生,条件是sat满分或gpa4.0。 而另一个齐名的耶鲁,更喜欢招有领导力的社会型青年和博爱型的学生,所以华人基本就不符合目标。 而且耶鲁的政治性质有点排华,因为耶鲁为米国培养了很多的总统,有各种政治加成。 ....... 带着徐川在校园中逛了一圈介绍了一下各种景点后,两人一起来到数学研究交流会议举办的地方。 交流会明天正式开始,不过在今天这里就已经很热闹了。 除了像他一样受邀请而过来的外,还有很多不远万里自费过来的数学教授与学生。 这些人零零散散的分布在校园中,教室中,图书馆中,派对会上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机缘与交流。 在这里,你随便在路上遇到一个貌不起眼的老头可能就是数学界的大拿。 如果你足够幸运,遇到了并且认出来了,都可以在路上拦住他向他请教问题。 不用担心会被拒绝,除非是对方有很紧急的事情,否则一般都会停下脚步和你交流一番。 在这里,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想法和意见的权力,学术的灵魂已经深入这所大学。 但与此对应的,是这里几乎没有什么娱乐场所,对于普林斯顿大学的学子而言,最好的娱乐大概就是在卡内基湖畔休憩散步,思索课堂内容,探究学术科研。 平常的时候,普林斯顿大学几乎每周都会举办各种交流会或者派对,以供教授学生交流思考学术问题。 而像这种国际数学研究交流会议,更是重中之重,所以除去由普林斯顿主持的几晚正式交流会外,校园中还有各种数学交流点。 有些在显眼的路边,有些在图书馆中,有些在教室中,地点不同,交流的内容也不同。 就像游戏中做任务的刷成点就一样,这些数学交流点都是前来交流的数学教授或者带的学生组织的。 如果运气好,你甚至能碰到普林斯顿的数学大老‘查尔斯·路易斯·费曼’,这位22岁就被芝加哥大学聘为教授,米国史上最年轻的数学教授,获得过菲尔兹奖的巨老就喜欢干这种事情。 他喜欢像外来的那些教授一样,自己一个人搞个小据点,然后等待有缘人撞到他,一起交流一番。 事实上,这也几乎都快成为了普林斯顿每一届国际数学研究交流会议的保留彩蛋了。 前来参加的教授和学生会在校园中到处游荡,四处寻找着这位随即掉落的隐藏npc。 徐川和林风也不例外,两人在校园中寻找着这位大老的踪迹。 上辈子他和费弗曼是忘年交,这辈子认识的时间说不定还能再提前一点。 不过未等刷到这个npc,他就先撞到了另外一个熟悉的人。 ...... 校园中,随机游荡着的徐川看到了一道熟悉的身影,日月大学的张伟平院士,身边还跟着一个年轻人。 愣了一下,他迎上前打了个招呼:“张老师。” 听到有些熟悉的声音,张伟平好奇的转过头来,看到徐川后,眼前一亮,热情的伸出了手拍了一下他肩膀。 “你小子也来了啊,好久不见,最近过的可还好。” 一旁,林风有些疑惑和好奇的看了眼徐川和张伟平,保持着微笑等待着介绍。 “张伟平院士,日月大学的教授,咱们国内几何领域的超级巨老,数学界的顶级大牛。” “张老师,这位同是我导师陈正平的学生,林风,目前正在普林斯顿这边进修物理。” 徐川笑着互相介绍了一下。 “原来是的陈院士的弟子,你好你好。” 张伟平笑着伸出了右手,见状,林风呆了一下后,迅速热情的双手握了上去。 “张院士您太客气,叫我小林就行,我这边目前正在普林斯顿读博,交流会期间有什么我帮得上的请尽管吩咐。” 听到这个名字,林风瞬间反应了过来。 张伟平,这不是《平面几何》教科书的作者吗? 他没记错的话,这位可是陈老的关门弟子啊,在平面几何和解析几何上的造诣极高,获得过陈省身数学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各种顶级数学奖。 超级大牛啊! 没想到小师弟居然和和这种大牛这么熟络。 他之前还准备带着小师弟介绍几个普林斯顿的教授装装β的,现在看来,还是算了吧。 .....。 第一百零六章 :陶哲轩的邀请(求订阅) “什么巨老不巨老的,你小子尽在瞎吹捧。” 张伟平笑着摇了摇头,指着身边的年轻人接着道:“这位是我的弟子,苗平波。” “平波,这位就是我之前提过到的学生,徐川,别看这小子年纪轻轻,才大一,就已经证明了一个世界级的数学猜想了。” “旁边那位是陈正平院士的学生,林风。” 闻言,跟着张伟平身边的年轻人走上前来和两人打了个招呼。 张伟平并没有什么架子,介绍了一下自己的学生后笑着摇头道:“既然遇到了,一起走走如何?” “会不会打扰到您。” “害,都是来参加数学交流会的,有什么打扰不打扰的,只要你俩不嫌弃我这老人家就行。”张伟平摆了摆手道。 “话说你小子这次要上台做报告吧,准备的如何了?” “要说准备的话,我做了不少,但结果谁知道呢?这里可是普林斯顿,聚集了全世界的顶级数学家。” 徐川摊了摊手,没人敢说能在普林斯顿没有任何破绽。 安德鲁·怀尔斯教授在证明费马大定理后都曾经遭受过重创。 那时候怀尔斯教授的证明被分为六个部分,分别由6人审查,其中由尼克·凯兹负责的第三部分查出关于欧拉系的构造有严重缺陷,使科利瓦金—弗来切方法不能对它适用,而怀尔斯教授当时却对此无能为力。 但好在后面绝处逢生,他利用岩泽理论结合科利瓦金—弗来切方法修补了缺陷,一举证明了费马猜想,将其从七大千禧年难题中摘除。 徐川也无法保证自己的证明能完全正确,说不定里面就隐藏着某些他没有发现的漏洞,尽管这种概率非常低,但依旧是有着可能的。 张伟平笑了笑,道:“数学是严谨的,你能有这样的想法我很欣慰,不过放心大胆的去吧,你的论文我和p大的张恭庆院士都仔细讨论研究过了,很出色的证明。” ...... 偶遇日月大学的张伟平,在普林斯顿大学中逛了一圈没有找到传说中的那个随机掉落的npc费尔曼教授后,徐川便回到了住宿的酒店。 这次的国际数学研究交流会议一共举办五天的时间,他的弱weyl_berry猜想的证明报告在第四天下午,时间是半个小时三十分钟。 而前面几天基本都是数学界的超级大牛上台分享自己的成果或者观点。 比如证明了费马猜想的安德鲁·怀尔斯教授,比如用用代数几何学方法证明了数论中的莫德尔猜想的g.法尔廷斯,又比如数学皇帝g皇的弟子皮埃尔·德利涅等等。 这些可都是数学界的超级大牛,能听一场他们的报告会对于普通的本科生来说比种了五百万都还要兴奋。 而事实上,徐川作为一名大一的本科生,能在这样的一场国际数学研究交流会上做三十分钟的学术报告,可以说是直接给拉到本科生的顶峰了。 这样的成绩,别说是对本科生,就是一个博士生,甚至是一个数学教授都是莫大的荣耀。 当然,相对比国际数学联盟(imu)每隔四年才会举办一次的国际数学大会,这次数学交流会的b格还是要低不少的。 如果是后者,徐川要是能上去做一次三十分钟的报告,回国后都能直接进百人计划或者参与青年长江学者的评选了。 事实上截止到14年,也就是两年前的国际数学大会,华国有荣幸上台做报告的都只有个人数,一巴掌数的过来。 当然,华人就不说了,毕竟海外的华人中的数学家还是很多的,但这对于华国来说没什么太大的意义。 ....... 交流会的第一天,徐川跟着林风一起去听了g.法尔廷斯大老的报告,感触良多。 这位大老如今被数学界公认为最强的前三人,甚至隐隐有着第一人的称号。 其中另外两个分别是证明了费马猜想的安德鲁·怀尔斯教授,和拿到了数学界大满贯的皮埃尔·德利涅教授。 当然,数学界的强者远不止这些,除了他们三个外,成绩更好且现存于世的都有。 比如让-皮埃尔·塞尔教授,曾于1954年获得菲尔兹奖,时年28岁,是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菲尔兹奖得主。 又或者解决掉了曾经七大千禧年难题中‘庞加来猜想’的格里高利·佩雷尔曼教授。 不过这两位大老前者年事已高,如今已经九十岁了。 后者则拒绝了菲尔兹奖和克雷数学研究所专门为七大千禧年难题专门设立的千禧年大奖,半脱离了如今的数学界,隐居在了俄国,几乎不怎么出现在外界的数学交流会上。 2006年的时候,这位大老“他对几何学的贡献和他的革命性见解”而获得了菲尔兹奖,但他拒绝奖杯和奖牌,拒绝前去领奖。 国际数学联合会主席乔恩·鲍尔向佩雷尔曼劝说他接受该奖项,经过两天的尝试,经过了10个小时的劝说,最终还是放弃了。 佩雷尔曼有句名言:“我对金钱或名望不感兴趣,我不想像动物园里的动物一样被展出。” 所以别说是普林斯顿举办的数学交流会了,就是国际数学联盟举办的国际数学大会都无法邀请到这位大老。 给他颁菲尔兹奖,给他一百万米金他都不带瞅一眼的。 所以如今数学界对于这位大老的实力真的不好预估,干脆就暂放弃掉对他排名了。 但谁也无法否认这位大老在数学上的实力。 嗯,除此之外,新生代的顶尖数学家也不少。 比如陶哲轩,2006年的时候他就获得菲尔茨奖,又比如日耳曼国如今最年轻的w3正教授彼得·舒尔茨。 不过和法尔廷斯,怀尔斯这些前辈比起来,他们的积累的确要逊色一些。 ...... 第一天的数学交流会开始,普林斯顿大学中不同的礼堂中聚集着不同领域的数学家与人才,这些前来参会的数学家们选择着自己对应的领域去参与不同的探讨会。 至于徐川,则是谁名气更大就去听谁的。 对他来说,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数学教授并没有太大的办法吸引他的注意力,与其过去浪费时间还不如的听听大老们的讲解。 听完怀尔斯教授的报告会,徐川从二号礼堂中走了出来,准备去卡内基湖放松一下,迎面就‘砰’的一声撞到了一个有些熟悉的身影。 “抱歉,不好意思撞到你了。” 耳边的声音传来,徐川揉了揉被撞的有些疼的额头抬起了头,入眼,是一名约莫三十岁左右年龄的男子,带着一副黑框眼镜,华人样貌。 “咦?您是陶哲轩教授?” 徐川惊讶的问道,眼前这个华人样貌的男子,正是数学界的新星陶哲轩教授。 这位大老在13岁的时候就获得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数学金牌,24岁时就已经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担任教授,31岁的时候拿到了菲尔兹奖。 从年龄来说,他如今已经41岁了,不过可能是天赋还是怎么的,看起来也就三十多岁的样子,保持的相当年轻。 “正是鄙人,您是?” 陶哲轩有些疑惑的看向徐川问道。 “哦,忘了自我介绍了,陶教授您好,我叫徐川,来着华国。”徐川笑着自我介绍。 “徐川?”陶哲轩念叨了一句,他好像在哪里听过这个名字的感觉。 皱眉思索了一下,他眼前蓦然一亮,快速道:“weyl-berry猜想弱化形式就是你证明的对吗?” “和陶教授您的成就比起来,这完全不值一提。”徐川笑着回应。 一个weyl-berry猜想弱化形式证明,在眼前这位超级大牛面前的确啥也不是。 作为一名数学界的全才,陶哲轩的研究跨越了多个数学领域,从调和分析到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再到组合数学、解析数论、代数数论等等。 横跨领域的夸张程度比他上辈子的在物理上的研究还要大。 “不不不,你太谦虚了,weyl-berry猜想是困扰了数学界三十多年的难题,难度属于顶尖的层次,我看过你的论文,是相当出色的证明,在区域的非连通分支之间开了一个‘小口’,让非连通区域进行了连通,这种思路简直太优秀了........” 陶哲轩笑着道,停下脚步开始和徐川聊起了数学。 两人就这样驻足在礼堂外的走廊上,互相交流着对数学的理解,这也吸引了其他参与交流会人员的注意。 在认出了大名鼎鼎的陶哲轩后,不少人选择了悄悄的靠近过来,想要听听两人在聊些什么,也有些好奇对面看起来异常年轻的少年到底是谁,居然能和陶这样畅所欲言的互聊数学。 等到徐川惊醒过来的时候,两人身边已经围了不少人了。 “看来这里暂时不太适合继续向你请教了,陶教授,这是我的联系方式和邮箱,希望以后能和你多多请教。” 看着身边围着的人群,徐川耸了耸肩,从口袋中掏出随身携带的便携本和笔,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码和邮箱递给了陶哲轩。 “请教就算了,和你这样的数学天才交流实在太有意思了。”陶哲轩笑着接过纸条,看了眼上面的号码后将其揣进了口袋。 两人互相道了个别,准备离去,忽的,陶哲轩脚步顿住了,转身喊道:“嗨,徐川,要不要跟我一起去听听舒尔茨教授的报告?” ......。 第一百零六章:徐川,你怎么看?(三更求订阅月票) 徐川刚转身走了两步,身后陶哲轩教授的邀请就过来了。 停下脚步,他有些疑惑的看了一眼,问道:“舒尔茨教授的报告会不是在明天上午九点吗?” 他之前看过这次数学交流会的形成安排,对于每一个值得他去听的报告时间都记得清清楚楚,舒尔茨教授的报告是他这次的重点目标之一。 舒尔茨教授和陶哲轩一样,是数学界的新星,不过他的年龄要小一些,今年还不到三十岁。 两人被数学界誉为双子塔,可见他们已经拉开了其他同龄人不小的差距。 “是的,原本是上午十点,但是高尔斯教授临时有事情赶回剑桥了,所以今天下午的报告有一份提前了,这些东西应该发你邮箱了。”陶哲轩笑着解释道。 “哦,原来是这样,那麻烦陶教授了。”徐川点了点头,转身跟上陶哲轩的步伐。 “正好咱可以接着聊聊具分形边界的问题不是吗?”陶哲轩推了推眼镜框,笑着看向徐川。 ....... 两人赶到舒尔茨教授所在报告会一号礼堂时,证明报告已经开始了。 找了个座位坐下,徐川望向了舞台上留着齐肩卷发的身影,开始认真的听讲。 这次普林斯顿的数学交流会,彼得·舒尔茨不出意料的讲解是他的最大成果‘类完美空间的数学概念’。 这是他在博士期间创造的一种数学工具,又叫做‘p·s进域-几何理论’。 这项理论让数学家得以借此证明代数几何和其他领域中的许多未解谜题,也将拓扑学、加罗瓦理论和p进数结合到了一起,构成了新的数学。 目前而言,这套理论在数学界很火,在数论领域更是独一无二的宠儿。 一方面是发明者舒尔茨本人利用这套理论对朗兰兹纲领做出来很多重大的突破,这引起了众多数学家的重视。 另一方面,则是p进数是数论领域的核心,比如怀尔斯教授在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时候,几乎每一步都涉及到了p进数的概念。 而且目前数学界几乎一致认为,几何和代数的大统一的研究就可能在p进数上。 哦,顺带提一下,他之前的研究,weyl-berry猜想也有一部分和p进数有关系。 所以徐川对于舒尔茨教授的这一场报告会很重视,寄希望于从上面得到某些灵感,进而对weyl-berry猜想的谱渐近做出突破。 “徐,我们都知道p进ζ函数是p进l函数的一个例子,它体现了对应数域的解析性质,而coates-wiles和an在明显互反律的工作表明上述多项式和ch(e/c)只是相差一个固定多项式。” “你说如果选取一个合适的加罗德域作为有限交换群,是否能将代数对象等同于p-进解析对象?” 一旁,正认真坐着听讲的陶哲轩突然凑了过来,小声的询问道。 徐川皱了皱眉,问道:“岩泽理论的主猜想?” 陶哲轩点了点头,道:“嗯,刚刚在听舒尔茨教授讲解他的类似完备空间理论时有些启发,或许值得尝试一下,你怎么看?” 闻言,徐川紧皱起了眉头,思虑了一番后道:“考虑群环zp[gn]构成的系,由于gn到gn?1之间存在自然限制映射,此系也存在射影极限Λ,事实上,Λ同构于以zp为系数的幂级数环zp[[t]],它被称做岩泽代数......” “回到分圆zp扩张的情形.kn的理想类群是有限交换群,记其p部分是an.一方面,由于它是p阶群,有zp的作用;而另一方面kn/k的加罗瓦群作用在它上面,故an是环zp[gn]的有限模.由于kn+1到kn有自然的映射,我们可以得到an+1到an的自然映射......” “从ch(a)=ch(e/c).可以看出,a说明的是数域的理想类群,是一个纯粹的代数对象.而分圆单位本质上是一个解析对象。” “从这个角度来看,想要用一个合适的加罗德域作为有限交换群,进而等同代数和p进数恐怕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闻言,陶哲轩陷入了沉思中,半响后才道:“但域群的有限扩张应该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可以利用舒尔茨教授的类似完备空间理论,这套理论能做到将局部域上的算术问题简化表示为特定的特征及特征域的组合......” 徐川耸了耸肩,道:“抱歉,这方面我就不清楚了,舒尔茨教授的‘p·s进域-几何理论’我并不熟悉,不然今天我也不会坐到这里学习了。” 这方面他的确不熟悉,p·s进域-几何理论是代数与几何方面的东西,而p进数更是纯数论方面的,上辈子他基本没多少了解,刚刚他说的这些东西还是过年之前学些域扩张时了解的一些知识。 听到这话,陶哲轩才勐然惊醒过来:“哦,我差点忘了你今年才上大一,舒尔茨教授的类似完备空间理论对于大学生来说的确有点难懂。” “不过你的学识真是让我吃惊,没想到除了谱渐近和具分形边界连通区域外,你对在群环和有限域上的理解也这么深刻。” “你真的是一名还在读本科的大学生吗?或许你在未来可以更多的尝试深入了解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徐川笑了笑,道:“我正在这么做。” 闻言,陶哲轩感叹道:“看来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又将迎来一名数学界的新星。” 顿了顿,陶哲轩又接着道:“徐,不如你来加州大学读博如何?关于岩泽理论的主猜想我这边有一些思路,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我们可以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关于群域这方面的东西,我需要一个人帮助,你很合适,而且我们交流和愉快不是吗?” 一旁,一名来自阿根廷的数学教授一脸懵逼的看着陶哲轩和徐川。 wtf? 这两人在说什么东东? 很显然,这名数学教授全程听完了两人的聊天。 但遗憾的是,他一个字都没听懂。 嗯,也不能这么说,群域,加罗瓦域,岩泽理论这些关键词他是听懂了的。 可惜前后连起来他就不知道这两人说的是啥了。 他并不认识徐川,但认识陶哲轩教授。 一开始的时候他还以为这是陶教授带的学生,正庆幸自己能坐到大名鼎鼎的陶教授身边,准备在听完舒尔茨教授的报告后好好找陶教授请教一下的。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两人交流起来的时候他就懵了。 这年轻人,好像不是陶教授的学生的样子。 数学界什么时候新出了一个能这样和陶教授畅所欲言交流的新人? 他没听说过啊。 而且,陶教授亲自邀请过去读博,邀请一起参与岩泽理论的科研项目,这待遇....... fk,他好羡慕,就像是坐在高高的柠檬山上一样,好酸! .......。 第一百零七章:证明Weyl-Berry猜想的最后一步 礼堂中,听到陶哲轩递来邀请,徐川还是有些诧异的。 毕竟两人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今年的陶哲轩四十一岁,已经拿到了菲尔兹奖、克雷研究奖、麦克阿瑟奖、沃特曼奖、数学突破奖等各种顶级数学奖项。 除此之外,他还拥有日不落国皇家学会院士、米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米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澳州国家院士等各种院士荣耀。 而他现在,还只不过是一个证明了世界级末尾难度猜想的大学生而已。 两者的身份地位差距实在太大了。 当然,数学也不太讲究这些东西,在数学界,实力为尊,只要你是真正的有实力,别说是大学生了,就是高中生初中生都能获得别人的尊敬。 至于邀请,徐川心动的程度就一般了。 虽说陶哲轩教授是菲尔兹奖得主,但普林斯顿的菲尔兹奖得主更多,加州大学虽然很不错,在米国可以说是仅次于的普哈耶三大的存在之一,但相比较之下,普林斯顿无疑更强。 所以他直接婉拒了陶教授的邀请。 听到徐川的拒绝,陶哲轩惋惜的了一下,不过他也知道,最适合眼前这个少年的学校并非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而是他们脚下的这所。 单论数学,普林斯顿能吊打整个米国的其他所有的高校。 ...... 听完舒尔茨教授的报告会,徐川也回到了自己的酒店房间。 打了个电话让酒店的服务员送了份晚餐过来后,他从书包中取出笔记本和笔,开始整理今天的收获。 无论是舒尔茨教授在报告会上讲解的‘p·s进域-几何理论’,还是偶遇陶哲轩教授时两人的交流,都带给他良多的感触和数学知识。 趁着现在是脑海中记忆最清晰的时候,将这些东西再笔录一遍,有助于加深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岩泽理论主猜想:ch(a)=ch(e/c),a是数域的理想类群,是一个纯粹的代数对象.而分圆单位本质上是一个解析对象。” “事实上,令ζ(p,s)=ζ(s)·(1?p?s)=∑p|n*1/n^s,此函数称为p进ζ函数,它是zp上是连续函数,并且其在负整数处的值可以用zp[t]的一个首一多项式的插值来表示......” “.......” 一遍整理着脑海中的收获,徐川一遍思索着这些收获能否应用到某些方面去。 这属于他独有的习惯。 数学需要灵感没错,但灵感却是建立在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的。 有句话叫做‘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你没有准备的话,灵感来了你都抓不住。 “取一个合适的加罗德域作为有限交换群,将代数对象等同于p-进......” 手中的黑色签字笔在洁白的笔记本上记录下一串字符的时候,徐川忽的脑海中闪过一道闪电。 “等等.......加罗华域的元素是可以通过该域上的本原多项式生成的,通过本原多项式得到的域,其加法单位元都是0,乘法单位元是1,本原多项式是一个素多项式。” “虽然它是一个有限域,但是狄利克雷域却是可以扩充到无限的,是否能通过数域扩张来构建一个域值,而后将其转向高纬,进而通过狄利克雷域来对Ω的分形维数和分形测度的谱进行限定?” “weyl-berry猜想的最终需求是证明是任何分形维数和分形测度的谱不变量,如果能给出边界点,那么Ω的分形维数和分形测度的谱应该就能确定下来了。” “这个想法的确是我一开始的灵感,但当初没有足够基础知识让我对其验算,现在看上去这个灵感还有一点缺陷,不过不要紧,我可以先尝试一下。” 盯着稿纸上记录的信息,徐川陷入了沉思中。 在去年感冒的时候,他曾经获得过有关证明weyl-berry猜想的灵感,但当时苦于没有足够的基础数学,他无法对其进行验算。 而今天,在听取了舒尔茨教授在报告会上讲解的‘p·s进域-几何理论’以及和陶哲轩教授的讨论后,这个契机似乎到了。 意识到这点后,徐川起身拿起床头的座机给一楼大厅的服务员打了个电话,让他们送一叠稿纸或者打印纸上来。 这在普林斯顿的任何一间酒店中,都是免费无偿且酒店必须要提供的服务。 因为这里是数学的圣地,谁也不知道酒店中是否入住了某位数学家,是否在某天晚上忽然有了灵感。 所以为了学术,普林斯顿将一切服务做到了最好。 很快,酒店的服务员就将厚厚的一碟稿纸送了过来,顺带的还有一句祝福。 “祝您好运,先生。” 不过徐川并没有理会,他此刻还沉浸在脑海中的构思中,无神的从小哥手中接过稿纸后,径直‘砰’的一声关上了房门。 门口的小哥并没有介意,在这里工作,他见识到了太多的数学家,也见识到了很多的‘怪人’。 像这间房间中的顾客,甚至都说不上怪,没有理会他,只能说明他此刻正沉浸在对某个问题的思考中。 虽说看着年轻点不像是一名数学家,但年轻的数学家也不是没有。 比如他们酒店在十来年前就入住过陶哲轩教授,那位大牛还在他们的酒店中解决过一个数学猜想。 后面那间房间被当做具有特殊意义的房间保留了下来,很少对外开放了。 ....... 从服务员的手中接过稿纸后,徐川再度回到了木桌前。 带着点米白的白色稿纸平铺在桌上,黑色的圆珠笔开始在上面勾勒数学符号。 “.....从weyl定理3.2出发,构造一个有界且连通的开集Ω,设Ω为满足以上条件(≥2)中有界连通区域,其边界具有内minkowski维数δ∈(n-1,n),则有λ→+∞,且有: n(λ)-?(λ)≤-,δ(λ/π2)δ/2.....pn(t+o(1))+o(δ?λ/π2) “......” “设Ω(a)为一个的连通区域,各正方形的边长为li=a(i+1)-a(i),,函数a(x)是严格单调增的,并且limf(x→∞)=limf(x→∞)(a(x+1)-a(x))=0......” “进一步要求Ω(a)的面积有界,即:|Ω(a)|2=∑∞/f(i=0)l2i “计算边界的内minkowski维数6以及6-维上minkowski容量......” “.......” 从上次的灵感出发,徐川将weyl-berry猜想的分形维数和分形测度的谱不变量定义到了一个高纬边界上,然后利用狄利克雷函数域来转换拉普拉斯算子和拉普拉斯双曲型方程,再对其进行扩域....... 曼妙的灵感再次在他脑海中爆发,和上次不同的是,这一次,他拥有了足够的基础知识可以供他架设楼梯去追逐灵感的脚步。 沉浸在解题证明过程中的他,就像是一个刑警正在桉发现场一点一点的收集证据,最终将它们汇集到一起,编成一条牢固可靠的枷锁,去逮捕那隐藏在幕后的嫌疑犯一样。 他现在也正在一点一点的收集各种可用可靠的数学知识,拧成一条可靠的麻绳,然后把各种数学定理和计算数据这些木板连接在一起,形成一副可靠的楼梯,通向最终的weyl-berry猜想。 ........ 从第二天的傍晚开始,一直到第三天的深夜,接近三十个小时的时间,徐川没有合拢过眼眸。 除了下楼吃饭以外,他再也没有走出过这间不大的酒店房间。 以至于在错过第二天的晚会和第三天的交流会及晚会后,他的师兄林风将电话打到了他手机上。 听到手机的震动,徐川看都没看直接就摁掉了。 但对方似乎锲而不舍,接二连三的拨打了过来,这才让徐川从发散的思绪中回过神来。 “喂,林师兄,找我有什么事吗?” 带着疲惫的声音顺着手机传递了过去,电话那头,林风关切问道:“你没事吧?徐川,是不是感冒了还是怎么了,今天的交流会和晚会你都没来参加,这么重要的时刻你都错过了。” “我没事,这两天我有点灵感,在房间里面思考问题。” 徐川盯着稿纸上的证明数据回道。 对他而言,第二天和第三天的交流会及晚会错过了就错过了吧。 虽然交流会重要,但相对比他这两天的收获来说,完全不值一提。 这接近三十个小时没合眼的忙碌并不是没有结果的,利用狄克雷函数域来转换拉普拉斯算子和拉普拉斯双曲型方程,再通过微分方程他最终定义出一个分形框架,他成功的使得边界?Ω在此分形框架下可测。 走到这一步,离证明weyl-berry猜想就只差最后一步了,那就是如何证明Ω的分形维数和分形测度是谱不变量。 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weyl-berry猜想就会变成xu-weyl-berry定理。 相比较之下,交流会上失去的哪几节报告会以及晚会上和别人的交谈,就显得无足轻重。 “研究问题?研究什么问题?算了,你没事就行,记得早点休息啊,别忘了明天下午你还有个报告会。” 电话那头,林风的声音传递了过来。 这两天的时间他都没有看到徐川,问了一下周边熟悉的人也没有见过,所以他有点担心这位小师弟在这边出了什么事。 毕竟是第一次来米国,人生地不熟的,再加上米国不禁枪,还是有点不安全的。 至于现在,既然只是在酒店房间里面研究问题那反而没事了。 虽说错过了交流会和晚会很可惜,但人没事就行。 .....。 第一百零八章:上台报告 挂断了电话,徐川盯着桌上的稿纸看了一会后站起身伸了个懒腰。 坐的时间太久了,他现在随便一动身上的骨节就噼里啪啦的乱响。 打了个电话给前台让送一份夜宵上来后,徐川走进淋浴间洗了个热水澡,冲掉了一身疲惫。 林师兄这个电话还是打的很及时的,如果没有这个电话,他大概率会继续熬下去想办法解决这最后一步。 到时候可能就真的会错过明天的报告会了。 虽说一场报告会对他来说并不是很重要,但对于‘现在’的他来说,还是重要的。 现在他需要这场报告会来支撑自己的才华与名气。 洗了个澡,吃了点东西,徐川往床上一趟,灯都没关房间中就响起了细碎的鼾声。 这一觉,徐川直接从晚上十一点睡到了中午十二点才醒来,足足十二个小时。 不过这对体力和精神的恢复也相当明显,之前的疲惫和颓靡一扫而空,整个人起床后精神奕奕的。 再次洗了个澡,收拾了一下自己,徐川穿上了新买的西装,打上了领带。 虽说数学界并不怎么讲究外貌这些东西,解决了‘庞加来猜想’的格里高利·佩雷尔曼教授还成天顶着个爆炸头呢,但对他来说,这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有身后的祖国,形象自然得注意。 而且作为一名数学界的‘新人’,穿戴整齐对于前辈的尊重是最起码的。 ....... 下午两点三十,确认时间没错后,徐川朝着二号的礼堂走去。 他的报告会将在那里展开,从下午两点四十五,一直到下午三点十五分,为期三十分钟。 卡着时间点,徐川准点进入了二号礼堂。 礼堂中,阶梯教室中一大半以上的座椅上都坐满了人,目测大概有两百多人。 一眼,徐川就看到了坐在前排的陶哲轩和张伟平两位大老,两人笑着冲他点了点头。 除此之外,还有德利涅教授和费弗曼教授也过来了。 前者是数学皇帝g皇的弟子,拿到了数学界的大满贯。 后者以重振古典分析的研究而着称,在实分析、复分析、调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等领域都做出重大突破,同样是菲尔兹奖得主。 当然,并非所有来参加数学交流会的人都过来了,除了这些人外,还有很多都在一号礼堂中。 那边是一名来自澳洲的数学教授在做对数论的报告。 普林斯顿每年举办一次的大型数学研究交流会在数学界还是很重大的,参与数学会的人也很多。 不过这么多人,不可能都对某一个区域的数学问题感兴趣,大家都分散了自己在寻找自己的机缘。 其实能有两百多人能过来听自己的报告会,徐川都有些惊讶。 weyl-berry猜想的难度虽然挺高的,但在当今的数学界并非主流研究对象,甚至可以说很偏。 相比较之下,隔壁教授的数论就是典型的热门了。 能有这么多人来听报告,大概和他的年龄有关系。 参会手册上有每一个作报告学者的详细信息,从报告内容再到作报告人员的年龄,这些都有详细的叙述。 一名十七岁的少年,解决掉了一个世界级的数学猜想,这还是很让人好奇的。 ....... 没有怯场,整理了一下衣服后徐川走上了舞台。 这一刻,台上两百多人同时将目光投递了过来,在主持会务的工作人员将投影幕布打开后,他之前传递给普林斯顿的报告材料呈现在了投影幕布上。 微微调整了一下耳麦,使其处于一个合适的位置后,徐川深吸了一口后看向了身侧的幕布,缓缓的开口道: “首先感谢普林斯顿大学给我的这个机会,也感谢诸位从世界各地不远万里赶来,听我站在这里报告有关于weyl-berry猜想弱化形式的证明报告。” “关于weyl-berry猜想弱化形式的证明报告,想来大家都已经看过了,对于论文中繁琐的证明步骤,我将不再赘述。” “而接下来的时间,我将按照惯例分成两份,前十分钟是我对证明思路的关键讲解,后二十分钟将是留给大家的提问时间。” “那么,现在开始吧。” 顿了顿,徐川看向身侧的投影幕布:“1993年pidus-pomerance两位教授证明了一维的weyl-berry猜想是成立的,但对高维的weyl-berry猜想,情形变得非常复杂.....” ......是否存在某一个分形框架,使得边界?Ω在此分形框架下是可测的,同时weyl-berry猜想在此分形框架下是成立的?” “既:n(λ)=(2π)?nwn|Ω|nλn/2?,δμ(δ,?Ω)λδ/2+o(λδ/2),λ→+∞,” 这是目前数学界中有关weyl-berry猜想的最新定义。” “......设Ω?rn为有界开集,我们考虑如下的dirichletce算子的特征值问题:(p){-△u=λu,x∈Ω;u|?Ω=0 这里limk→+∞λk=+∞,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是Ω的哪些几何量是谱不变的(也就是说由谱{λi}i∈n唯一决定的,这方面的问题依赖于去研究当k→+∞时,特征值λk的渐近行为.对λ>0,定义......” “.....” 讲台下,德利涅教授和费弗曼教授坐在一起,目光饶有兴趣的盯着舞台上的少年。 “费弗曼,你怎么看?”听着徐川的讲解,德利涅教授笑着小声朝着身边的费弗曼教授询问道。 “很出色的证明,比看论文更能让人启发,他在椭圆算子的谱渐近,逆谱问题及分形鼓理论等谱分形区域的构造上有着相当独特的理解,利用拉普拉斯算子来为非连通区域做开口或者桥梁这是我从没有想过的。” “而且,从他今天的报告中来看,他似乎又有了一些新的发现,比如他刚刚提到的通过狄利克雷域来对Ω的分形维数和分形测度的谱进行限定,这似乎可以用于完整的weyl-berry猜想,我对这一块很感兴趣。” 留着浓密络腮胡须的费弗曼教授目不转睛的盯着台上的身影回道。 一旁,德利涅教授笑了笑,道:“看来你也发现了,那让我们期待一下接下来的提问环节吧。” ......。 第一百零九章:那一抹灵感白鸽(三更求订阅月票) “.....使得估计式(4.5)右端入6/2前的系数大于0。” “故,对此连通的分形区域,证明了weyl-berry猜想在弱化形式下是成立的!” 徐川对时间把控很精准,说十分钟讲解完关键点,那就绝对不会超过,在报告会开始的第九分半,他微微躬身向台下的听众鞠了个躬。 随着他的报告,台下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能来参加听取报告会的数学教授,哪怕是因为徐川的年龄而感兴趣的过来的,在weyl-berry猜想、谱渐近,逆谱问题、分形鼓理论等领域也都有着研究。 而且,在参加一场学术报告,想将报告者的论文至少看一遍是学术界的潜规则,也是一种必备的礼节。 所以参加这次报告会的教授,基本都听懂了徐川的讲解,或者说,至少听懂了一部分。 至于那些跟随着老师一起前来拓展眼界的学生,谁又在在乎他们的想法呢? 除非他们能在接下来的提问环节中挑出致命的问题,否则基本没人在意他们是否真的听懂了。 ...... 等待台下的掌声稍缓,徐川重新开口道:“感谢大家的倾听,以上就是weyl-berry猜想弱化形式证明的关键点过程。” “接下来将是提问交流环节。” 闻言,台下的观众席最前排,一只坚毅有力的手掌举了起来。 在看到举手提问的是谁后,礼堂中微微有些骚动。 “居然是费尔曼教授?他是有什么疑惑吗?还是没弄懂这位报告者的讲解?” “不可能,费尔曼教授在偏微方程方面可是最顶级的大牛,我都听懂了讲解,他不可能没有听明白。” “或许,是他在讲解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致命的漏洞?” “也不太可能吧?weyl-berry猜想弱化形式证明论文不是已经公开发布在了《数学新进展》上吗?这可是经过高尔斯教授亲自验证的。” “如果,如果是高尔斯教授也没有留意到的漏洞呢?” “那对于这名年轻的报告者来说可真是个糟糕的消息。” ....... 舞台上,看到举手的是费尔曼教授后,徐川也有些惊讶。 毕竟在他看来,这位大老应该不存在问题来着。 不过既然对方举手提问了,他也不可能当做视而不见,示意对方提问后,费尔曼教授站了起来。 “我刚刚注意到在报告过程中,你有提到可以通过狄利克雷域来对Ω的分形维数和分形测度的谱进行限定,但这似乎和你发表的weyl-berry猜想的弱化形式证明论文没有关联的样子,能否请报告者讲述一下?” 费尔曼教授站了起来,看着舞台上的徐川问道。 在报告会上,提问者一般来说提出的问题基本都是围绕着报告者的报告内容而进行的。 而这种补充定理虽然有点超出范围,但也还是属于提问范畴的。 闻言,徐川眼神中闪过一丝讶异,他就简略的提了一次,算是对弱weyl-berry猜想证明的补充,没想到被这位大老留意捕捉到了。 思虑了一下,整理了一下脑海中的思路后,徐川开口道:“通过狄利克雷域来对Ω的分形维数和分形测度的谱进行限定这并不是weyl-berry猜想的弱化形式证明论文中的。” “在之前的报告和《数学新进展》刊登论文中,我都讲述过,在weyl-berry猜想中,还包括假定区域Ω本身为分形区域的情形。” “在weyl-berry猜想中,假定区域Ω本身上已经不能直接定义微分算子,但可以用差分方法或者狄利克雷形式来定义拉普拉斯算子,从而来计算它的特征值。” “如果能证明Ω的分形维数和分形测度是谱不变量的话,那weyl-berry猜想就能成为定理。” “而过狄利克雷域来对Ω的分形维数和分形测度的谱进行限定,这是我在证明弱化形式的weyl-berry猜想后针对weyl-berry猜想继续做的研究。” “所以它实际上和弱化形式weyl-berry猜想无关,而是针对weyl-berry猜想的补充。” 说着,徐川看向了站在舞台一旁的工作人员,道:“能麻烦你帮我取一面黑板和一盒粉笔过来吗?” 台下,普林斯顿会务组的工作人员没有任何的迟疑,点了点头后转身离去。 对他们而言,为舞台上的数学家服务是唯一的工作,再离谱的要求,只要不是太过分亦或者无法做到,他们都会去办。 像这名少年要黑板和粉笔的请求,在普林斯顿过往的历史中已经不知道发生多少次了。 舞台上,徐川则安静的等待着。 一般而言,如果一名数学学者正在针对某一个猜想进行研究,那么他基本不会像外界透露自己的研究方法。 因为这可能导致其他学者用你的研究方法捷足先登。 不过徐川并不介意透露狄利克雷域可以用来对Ω的分形维数和分形测度的谱进行限定。 因为这在证明weyl-berry猜想的过程中只不过是小小的一块而已。 而且在数学交流会上板书自己的想法和灵感也并不用担心会被人抄袭。 无论是国际数学联盟举办的数学大会,还是普林斯顿举办的数学交流会,亦或者是其他学校或组织举办的数学会都会保留有报告会的视频录像和资料文本。 这些东西对于抄袭者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除非是某些不要底线的娱乐节目。 ....... 很快,会务组的工作人员就将黑板拖了过来,徐川接过粉笔,道了声谢。 “......-6/2)a^δ-n(1+o(1)))∑p|n*1/n^s.....” “定义:w(λ,j)=max|k-k(λ)|≤j”,k≥0........“ 于是λ→无穷大时,我们有....... 黑板上,纯白的粉笔在上面勾勒出一行行的算式,这是有关狄利克雷域可以用来对Ω的分形维数和分形测度的谱进行限定的精髓所在。 而随着徐川的书写,依旧还站在台下的费尔曼教授童孔骤然收缩了一下。 而坐在费尔曼教授身边的德利涅教授则微微眯起了眼睛,目光犀利的盯着台上的黑板。 与此同时,另一旁和张伟平教授坐在一起,前天才和徐川聊过的陶哲轩教授亦是坐直了身姿,用衣角擦了擦镜片后重新戴上。 在徐川板书开始后,顶级的数学教授举止几乎都一样,他们从徐川的板书中,看到了一些新的东西。 而这些人身后,其他的数学教授就有些吃力了。 尽管在此之前,台上的那个年轻人就已经讲解过他要板书的东西是什么,但仍有很大一部分的数学教授跟不上节奏,或者看不懂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徐川板书的狄利克雷域用来对Ω的分形维数和分形测度的谱进行限定的方法是从weyl-berry猜想的证明过程中摘抄下来的,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陶哲轩一样全能的。 这些数学教授如此,那些跟着他们导师过来见世面的学生就更不堪了。 尽管他们拥有良好的视力能让他们看清楚台上报告者的一笔一划,但在面对黑板上板书的内容时,却是一脸茫然。 “扩域,转变函数,他这是想做什么?” 跟在张伟平身边,苗平波皱着眉头死死的盯着舞台上的黑板,他虽然看过徐川的论文,但学习方向并非域论这一块,所以此刻看的有点懵。 “简单的来说,他通过扩域的方法,构建了一个新的分形框架出来,进而对Ω的分形维数和分形测度的谱进行了限定,从而让这两块的数字有了计算的方法。” 一旁,张伟平听到弟子的询问后头也没转的回道,有之前研究过weyl-berry猜想弱化形式证明论文的基础,他想要看懂这些东西并不难。 忽的,张伟平忽然摇了摇头感叹了一句:“这小子在数学上的天赋是真的强啊,可惜去了南大学物理。” ...... 舞台上,徐川并没有在意台下的讨论,他的注意力都在眼前的这块黑板上。 再一次书写狄利克雷域对Ω的分形维数和分形测度的谱进行限定的方法,让他心中有一点不知从何而言的奇妙感觉,像是一只灵感白鸽的身影划过他的心头,却又不太清晰。 为了弄明白,徐川一口作气的将眼前的黑板铺满了算式,但最终依旧未能成功捕获到突如其来的奇妙感觉。 心中微微叹了口气,徐川准备给这次板书收尾,眼神落在了自己刚刚写出来的数据上,而手中捏着的白色粉笔停留在的距离黑板一公分的不到的位置上,随后整个人就这样愣在了哪里,久久未动弹。 ........。 第一百一十章 :见证奇迹 舞台上,徐川站在那里停住了脚步。 讲述的声音停住了,手上的粉笔也停留在了黑板前。 而台下众多的数学教授和数学生也都愣住了。 思路卡壳了?还是计算出现问题了? 不过众人也都能理解,毕竟谁也没法保证自己在演讲的过程中滔滔不绝,没有任何停顿。 特别是对于这种第一次上台做演讲报告的年轻学者来说,考验的不仅仅是数学能力,更有庞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不是谁都社牛的,也不是谁都能在第一次上台演讲报告时不紧张的。 特别是台下还坐着德利涅教授、费尔曼教授、陶哲轩教授这样的数学大牛。 而且更关键的是,这个问题还是菲尔兹奖得主费尔曼教授教授提出来的,这种情况下,压力就更大了。 所以众人都安安静静的在礼堂中等待着,等待着这名年轻的学者继续开口讲解。 而例外的,则是能看懂黑板上数学公式的顶尖数学家。 如陶哲轩、德利涅、费尔曼、张伟平等少数人,他们对于徐川的卡住感到有些奇怪。 特别是张伟平院士,不仅奇怪和好奇,更是有一些焦虑。 虽然他的数学能力比不上德利涅、费尔曼、陶哲轩这些顶级大牛,但他是仔细研究阅读过weyl-berry猜想在弱化形式证明论文的。 因此在这一块的理解并不弱,而在徐川提出通过狄利克雷域来对Ω的分形维数和分形测度的谱进行限定后,他也第一时间理解接受了这个新概念。 在他看来,这黑板上的算式明明都已经在收尾了,就差最后两三步了,就是他的学生苗平波上去都能完善,但这小子却愣住了。 思路没问题,黑板上的验算也没有问题,到底是怎么了啊? 一分钟。 两分钟。 五分钟。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徐川依旧矗立在哪里,脚步没有任何动弹,唯有姿势稍微变换了一下,举起的右手放下了下来。 等待了一些时间,礼堂中已经有些骚动了,开始有人和周边的朋友,老师讨论这是怎么回事。 有觉得是思路卡壳了的,也有觉得是计算步骤出问题了的。 更有甚者觉得将一个还没有经过验算的思路放到报告会上来当场描述证明用以回答费尔曼教授的问题是对他的不尊重。 这可是拿到过菲尔兹奖的超级大牛。 倒是费尔曼教授自己,并没有任何这样的想法。 相反,他从黑板上的算式中看到,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群域,群论,域论,扩域,函数转换,这些东西对于一个数学家来说,是最纯粹,最迷人的东西。 且不说台上的那个少年并没有失败,就算是失败了,他也没有任何的意见和不悦。 不仅没有,他还会在报告会完成后第一时间找到这名青年,开导并鼓励他。 而他身边,德利涅教授也抱着一样的看法。 这是一位数学界的天才,十七岁就能解决世界级难题,不出意外的话,他能在数学这条路上走很远。 唯独不同的,是一直正坐在另一边的陶哲轩教授,他似乎预感到了什么一样,紧紧的盯着黑板上的算式,那隐藏在黑色眼镜下的黑色童孔闪过一丝流光,他好像发现了什么东西,但并不确定。 ....... 站在舞台上,站在黑板前,徐川双眼无神的盯着眼前的算式看了足足十五分钟。 忽的,他勐然回过神来,没有继续将狄利克雷域来对Ω的分形维数和分形测度的谱进行限定算完,也没有管台下观众的意见,径直的用自己的衣袖将黑板上的算式全都抹去了。 随即,一支白色的粉笔再度落到了黑板上,一行行的算式如流水般不断出现。 盯着黑白上的算式,一直正坐在那里的陶哲轩教授漆黑的童孔骤然一缩。 他之前的预感,成真了! 舞台上的那名少年,刚才正在思索全面的weyl-berry猜想。 而现在,他正在向这个世界级的猜想发起挑战。 另一旁,一直保持着关注的德利涅教授和费尔曼教授在跟随着徐川手中的粉笔落在黑板上的算式上后,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 两人的反应一模一样,目不转睛的盯着黑板上的证明,倒是陶哲轩教授,在确认了自己想法后,整个人放松了下来,往后一靠,倒在了椅背上,脸上带着澹澹的笑容看着台上的少年。 在普林斯顿的报告会上挑战一个完整的世界级数学猜想,似乎很有趣的样子。 下次他要不要也这么干一次试试? 不过想了想,他还放弃了这个想法。 若是成功了,那毫无疑问将是一段佳话,将成为数学界甚至是学术界永为流传的故事。 但是失败了,那恐怕也将成为数学界的笑话。 还是年轻好啊,有勇气。 这种勇气和闯劲,也就只有他这种二十来岁的小年轻能干得出来。 这种事情如果给他,即便是有把握也不一定干得出来。 毕竟到了他这个年龄,已经四十多岁了,需要考虑的东西很多。 他已经能够想象,若是这次这个少年失败了,到时候外界的那些新闻媒体记者都不知道会怎么报道这件事。 来自华国的十七岁‘天才少年’或者‘天生蠢材’妄图在数学交流会上证明世界级数学难题,最终夹着尾巴灰熘熘的逃回了他的国家? 对于国外的媒体来说,这绝对是一个打击对面那个红色国家声誉,否定对方在数学上的成就的好机会。 他们不会错过的。 但对于数学界,或者学术界来说,勇气、闯劲和创新这些东西是必备的,这也是数学界和学术界很多出名的成果都出现在年轻的时候的原因。 比如爱因斯坦,在26岁的那一年写出了关于‘光电效应’、‘布朗运动’、‘狭义相对论’、‘质量和能量关系’四篇划时代的物理学论文。 一年的时间,搞定了四篇划时代的物理成果,简直太不可思议。 所以对于舞台上的这个少年,陶哲轩心中带上一丝期待。 weyl-berry猜想虽然并不出名,但它的难度并不低。 按照数学界的划分来算,它的难度和从庞加来猜想中衍生出来的莫德尔猜想、从哥德巴赫猜想中衍生出来的弱哥德巴赫猜想以及孪生素数猜想、希尔伯特二十三问中部分问题相当。 差不多排在t2级末尾,排在t3的顶尖。 这样的一道数学猜想,如果在今天被舞台上的这个少年搞定了,那他在新生代中的成就,恐怕也就只比那位构建了‘p·s进域-几何理论’的舒尔茨教授稍逊一筹。 要知道舒尔茨教授可是被数学界誉为数学教皇g皇的接班人的,如今还不到29岁,却已经斩获了众多数学奖项。 哪怕是数学界的最高荣耀,菲尔兹奖,他也只不过是需要再等待两年的时间而已。 波恩大学的数学教授曾评论说:“舒尔茨发现了一种至为简洁与精确的方式来整合该领域之前的工作,这个优雅而强大的理论框架可以超越几乎所有已知的结果,而他利用这套结果对“朗兰兹纲领”的突破更是惊人的。” 唯一稍有遗憾,或者说稍有些“尴尬”的局面是,那就是迄今为止舒尔茨还未真正解决过数学中的大问题或者证明一个大定理。 而他的前辈,德利涅或者法尔廷斯,在和他差不多的年纪时,已经分别证明了韦尹猜想和莫德尔猜想这样的大难题。 如今,这样的人才或许能再次诞生一个,那就是站在舞台上的这个少年。 前提是他能搞定weyl-berry猜想。 如果成功,那么两年后的菲尔兹奖是完全可以期待的一下的。 一个t2-t3级别的数学猜想,重要性母庸置疑的。 但对应的,眼前的这名少年也稍有缺陷,那就是他目前的数学领域能力似乎并不是那么的宽广。 在前天和徐川分别后,陶哲轩了解一下眼前这名少年的成就。 imo+ipho金牌的成绩虽然辉煌耀眼,但那只不过是针对高中生的。 而在此之后,他能拿得出手的成绩,也就从weyl-berry猜想中衍生出来的弱weyl-berry猜想了。 但这两个猜想,属于同一领域的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他的能力不够。 事实上,眼前这名少年的数学能力已经超越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数学家。 如果他能在今天证明weyl-berry猜想的话,那这个比例将直接提升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以上。 但不管怎么说,他的年龄摆在那里。 这既是他耀眼的辉煌,也是他最大的短板。 十八岁的年龄,代表着他并没有太多的时间能去接触,去学习不同领域的数学知识。 不过能在一个领域走下去,并且做出突破,这说明他的数学天赋是绝对顶尖的。 今天二号礼堂中,甚至是今天整个普林斯顿大学中来参加交流会的所有人,包括他自己,在数学天赋上都没人敢说比这位少年更加出色。 至少,他们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太能拿得出手的成绩。 就连那位被誉为誉为数学界教皇g皇的接班人的彼得·舒尔茨教授,在十八九岁的年龄时,也没有什么太耀眼的成绩。 ....... “哦,对了,差点忘记一件事情。” 望着舞台上的少年,陶哲轩起身来到德利涅和费尔曼两位教授的身边,俯身在两人耳边小声说了一些话语后,立刻就赢得了两人的点头。 随即,德利涅教授朝着舞台边缘等待着的工作人员招了招手。 看到德利涅教授的招手,一名年轻的工作人员立刻小跑了过来。 随着德利涅教授的交代,这名年轻的工作人员不断的点头,随即小跑了出去。 他将去短暂的调整报告会的时间,并且暂时拦住下一位二号礼堂报告者的进入。 至于时间,什么时候眼前舞台上的这名少年完成自己的证明,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时间都将拖延到他结束。 虽说这样对于下一位报告者并不公平,但是在一个世界级的数学猜想面前,公平并不重要。 在普林斯顿,一切都是为了学术服务的。 ....... 舞台上,徐川并没有理会下面的嘈杂声和议论声。 很快,眼前的这面黑板便已经写满了推导公式和数学符号,正当他准备呼叫工作人员再来一张的时候,却发现身边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摆放了好几张干净整洁的黑板了。 而讲台上,之前零碎的粉笔盒也已经更换,取而代之的是一盒完整崭新的白色粉笔。 既然这样,徐川也没再犹豫,没有停顿的从桌上取出几根粉笔,再度在黑板上验算起来。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 十分钟。 半小时。 一小时。 二号礼堂中的动静引起了外面其他参加这次交流会的数学家的注意,越来越多的人涌进礼堂中,将原本还有些空旷开阔的礼堂塞的满满当当的,宛如沙丁鱼罐头一样,后来者甚至都找不到座位,只能站着。 但他们并没有任何的不满。 如果能见识到一个世界级的数学猜想被证明,这是一件极具意义的事情。 亦或者,他们将会见着今年或者未来几年数学界最大的笑话与谈资。 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一件‘伟大’的事情。 ....... 舞台上,徐川再度更换了一支粉笔。 一个多小时的证明时间,走到现在,他已经写满了四张八面黑板了,而接下来的,已经并没有太多的悬念。 这一次,他终究是抓住了那次喝感冒药时诞生的灵感,将weyl-berry猜想斩于马下。 第五张黑色的面板上,徐川长舒了一口气,抬起微微有些酸涩的右臂,将纯白的粉笔点落在上面,画出一道优美弧线。 一点寒芒先到,随后枪出如龙。 “n(λ)=(2π)?nwn|Ω|nλn/2?,δμ(δ,?Ω)λδ/2+o(λδ/2),......” “.....当n(λ)-?(λ)≤∑∞/k=0......时,λ→+∞。” “因此,基于weyl-berry猜想的Ω分形维数和分形测度是谱不变量。” “故:存在某一个分形框架,使得边界?Ω在此分形框架下是可测的,同时weyl-berry猜想在此分形框架下是成立。” 手中的最后一点白色的粉笔在黑板上划出一个完美的句号,至此终结了它的使命,也获得了最大的荣耀。 舞台上,徐川看着黑色面板上纯白色的数学符号与漫长的证明过程吐出了一口浊气。 置之死地而后生,他同样也考虑过这样做若是失败了会给他带来怎样的后果。 但灵感就在那里,如果不趁这次机会抓住,下一次什么时候再出现谁也不知道。 甚至,它永远都不会再出现。 老天不会一直厚待一个人,唯有自我争取。 庆幸的是,这次他成功了。 成功的勘破了混沌迷雾,找到了weyl-berry猜想的真理。 .......。 第一百一十一章:十八岁那年 舞台上,徐川捏着零碎的粉笔头,向后撤了两步,最后看了一眼黑板上的那些算式和证明过程。 舞台下,德利涅教授眯着的眼睛放松下来,微皱的眉头和有些绷紧的神情也舒缓开来,带上了一丝笑意。 而坐在他身边的费尔曼教授感叹似的说道:“真是让人惊讶,通过狄利克雷域来对Ω的分形维数和分形测度的谱进行限定的同时,再进行扩域和转换来并建立联系,从而证明基于weyl-berry猜想的Ω分形维数和分形测度是谱不变量。” “太巧妙了,这种思路。” 闻言,德利涅教授笑了笑,道:“是啊,最难得是他今年才十八岁,就已经解决了一个t2级别的世界级数学猜想了。” 顿了顿,德利涅忽然看向费尔曼,道:“十八岁那年,你在干什么?” 费尔曼思索了一下,道:“刚刚大学毕业进入博士学习,和他比起来,差距实在太大了。” 德利涅笑了笑,道:“我也差不多。” ....... 舞台上,徐川盯着铺满算式和验算过程的黑板看了一会后终是长舒了一口气。 终究,他还是完成了weyl-berry猜想的证明,不出意外的话,从今天起,它将晋升为定理。 而数学界,物理界乃至学术界也多了一种新的方法。 在未来,天文学家可以利用这种新的方法去精准的计算遥远宇宙中星辰的大小,也可以用来精算黑洞的精准半径,甚至是庞大河系的半径,也能通过这条定理计算出来。 毫无疑问,在天文物理界,这是一项重大的发现与革命。 轻轻的转身,徐川看向了舞台下的观众,轻声道:“抱歉,耽误了大家的一些时间。” “在weyl-berry猜想弱化形式的证明基础上上,通过狄利克雷域来对Ω的分形维数和分形测度的谱进行限定,再进行扩域和转换来并建立联系,从而证明基于weyl-berry猜想的Ω分形维数和分形测度是谱不变量。” “进而,我们可以确定在任何维度任何情形下,都存在一个分形框架,使得边界?Ω在此分形框架下是可测的。” “同时,它也使得weyl-berry猜想在此分形框架下是成立的。” “在今天,weyl-berry猜想成功从数学猜想的殿堂中走下,尽管它还未经过审核,但我相信,它会成功的!” ...... 随着徐川的话音落下,二号礼堂中一片寂静。 有惊讶,有疑惑,有难以置信,也有带着澹澹笑容的由衷庆贺。 那些从一开始就知道了徐川在舞台上做什么的数学教授脸上表现出了惊讶和难以置信。 而那些后面赶来的观众,则有些迷茫和困惑。 至于前排的几位大老,脸上则带着澹澹的笑容。 各种情绪在礼堂中交错,气氛沉闷凝重又寂静,没人说话,也没人离场。 因为没人敢确定weyl-berry猜想是否真的被眼前的这名少年证明了。 最终,打破沉寂的,是再度站起来的费弗曼教授。 这位如今满脸络腮胡须,年轻时有些像彭于晏的数学教授先是向舞台上的少年投去了一个赞扬的眼神,随后鼓起了掌。 啪啪啪··· 清脆响亮的掌声在寂静的礼堂中传递着,随即,如潮水般的掌声淹没了整个礼堂。 不管是的数学教授,还是跟随前来的学生,都纷纷站了起来。 掌声,欢呼声,口哨声络绎不绝。 在今天,他们见证了一个数学史上的奇迹,见证了一个世界级猜想被证明,也见证了未来一名伟大数学家崛起。 ...... 向着台下的听众鞠了个躬,徐川刚想放下还捏在手中的粉笔头,想了想后又将其揣进了兜里,而后转身向着后台走去。 而礼堂中,人们目光和掌声跟随着少年的身影,直至消失不见。 随着徐川的离去,礼堂中的数学家们也逐渐散去,唯有前排的张伟平院士一直没有动静的坐在哪里,静静的看着舞台,童孔中倒映着画面,那里有几面黑板,似乎还有一个少年的身影。 十八岁,刚成年的少年,如果入学晚一点的话,这会可能还没有参加高考,早一点也才刚入大学。 而正是这样的一个少年,解开了一个困难了数学界三十余年的世界难题。 心有震撼,也有感慨。 与此同时,张伟平也在心中下定了决定,等这次回国,他要亲自去一趟白城。 十八岁就能解开世界级猜想,难度还能排到t2级别,这样的人才,如果不特殊培养,不能留下来,那将是国家的重大损失。 其他不说,光凭这一手weyl-berry猜想,他绝对能入选两年后的菲尔兹奖提名。 能否得到还不好说,但是提名绝对没问题。 而且,国集代数领域奖项中的柯尔代数奖等奖项绝对能有他的一份。 除此之外,国内的数学奖,如陈省身数学奖、钟家庆数学奖也得颁发下去,一方面是他完全能足够拿到这些奖项。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菲尔兹奖了。 如果他能在两年后拿到菲尔兹奖,但在华国却没有获得任何一个出名奖项,这岂不是很打脸? 菲尔兹奖从不缺少华人,但是目前却还没有一名华国籍的数学家拿到过这一奖项。 从那个少年身上,张伟平院士看到了希望。 即便是两年后的菲尔兹奖不好说,但他才十八岁,距离菲尔兹奖设定的四十岁年龄,还有足足二十二年的时间。 近些年来,华国在imo、amo这些国际数学竞赛上都大放光彩,拿到了不少的金牌,但在此之后,面对世界性的数学成就时,却没有太多能拿得出手的成绩了。 或许菲尔兹奖不缺少华国,但华国却很需要一块这样的奖牌来提升士气。 与此同时,这位老教授也暗暗下定了决心。 不管怎样,他都要将徐川从物理拐到数学这条道路上来。 ....... 从后台离开,徐川顺利的躲开了那些追寻他脚步的数学家,躲回了自己的酒店房间中。 往床上一趟,他盯着天花板裂开了嘴角,露出了一个笑容。 哪怕是他前世已经拿到过无数的荣耀,甚至拿到过菲尔兹奖,但在一个新的领域上有所突破依旧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特别是今天,大胆的在报告会的舞台上完成对weyl-berry猜想的证明,更是一件刺激心跳的事情。 这样的事,在过去还从未有人干过呢。 默默的盯着天花板看了一会,徐川一个鲤鱼打挺翻了起来,刚准备再整理一下收获,房间外的敲门声便响了起来。 走过去打开门,门外站着一堆人。 有他的师兄林风、也有日月张伟平,苗平波等人,也有他不认识的国内数学教授。 “你们怎么都来了?”徐川有些惊讶的看着眼前的一群人。 “不欢迎吗?”张伟平笑着问道,徐川这才反应过来,让开了身位,将一群人请进了房间。 不大的房间中涌入近十个人,瞬间变得拥挤起来,以至于沙发椅子坐不下的最终只能坐在床上。 “恭喜你了,徐川,这次搞了个惊天动地的大新闻出来了。” 房间中,张伟平笑呵呵的说道,引来其他人的一片附和。 “大一就能证明世界级猜想难题,妖孽啊。” “我大一的时候,代数都学的死去活来的。” “你能和川神比吗?凡人怎么可能和神比?” 房间中,比较活跃一些研究生和博士生纷纷开起了玩笑。 徐川不好意思咳嗽了一下,道:“一个猜想而已,这算不得什么,而且weyl-berry猜想的证明也还没有经过严格的论文,是否真的被证实了谁也说不定。” 一旁,他的师兄林风顿时就投来了幽怨的目光:“而已,算不得什么.....那我忙忙碌碌了六七年什么都没有证出来算什么?” 有了他的带头,其他学生也纷纷声讨道。 “这就过分凡尔赛了啊!” “就是,太凡尔赛了会挨雷噼的,德利涅和费尔曼教授都看过了你的证明,并没有问题,说明weyl-berry猜想已经成为了weyl-berry定理了。” “什么weyl-berry定理,应该是xu-weyl-berry定理。” 房间中很热闹,张伟平笑着道:“你小子这次回去,应该要大学毕业了吧?考虑好去哪里读研究生了吗?” 徐川想了想,道:“毕业的话可能还早,我这边物理上暂时怕是还毕不了业。” “当然,数学这边肯定是没问题的,不过我想等到物理一起毕业后再来考虑博士研究生的事情。” 数学上一年搞定了两个世界级猜想,当然,也可以说是一个,毕竟第一个是第二个的衍生弱化证明。 这足够他大学毕业,博士毕业了。 甚至直接去国内国外的任何一所大学,包括脚下的普林斯顿申请一个教授的职位都没有人会拒绝。 而相比较数学,他在物理上目前可以说真就是毫无建树了。 唯一的成果,还是高中阶段写的一片论文,而且用的还是数学方法。 闻言,张伟平立即劝道:“你小子还学什么物理,在数学上的天赋这么强,就应该在数学这条路上走下去,物理什么的,暂时放下就好了,以后专心研究数学就行。” “如果未来你依旧想学物理,到时候再捡起来也不迟,至于现在,数学就足够你折腾的了........” ......。 第一百一十二章:德利涅教授的邀请与破例的普林斯顿 除了恭喜与祝贺外,张伟平院士还在酒店房间中劝了徐川半天,试图让他暂时放弃物理专心研究数学。 但奈何徐川左推右挡的,就是不给明确的答桉与回复。 要他放弃物理,这可能么,不可能的。 他学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在物理上更进一步,这个想法到现在哪怕他证明了一个世界级的难题都没有什么改变。 不过随着对数学的研究越深,徐川倒是越发觉得数学是真的博大精深。 哪怕他证明了weyl-berry猜想,也只感觉自己不过是在一片偌大的果园中摘取到了一个苹果而已。 而比weyl-berry猜想更大,更艳,更甜的苹果,在数学这片果园中还不知道有多少。 攀登的路,还相当漫长。 以他现在的成绩和成就,才刚刚开始而已。 顶多,是走到了珠峰脚下,抬头能够看到那些伟大的前辈向上攀登的背影。 甚至,有些连背影都看不到。 比如已经站在了峰顶的教皇格罗滕迪克。 g皇最伟大的功绩,在于开创了现代代数几何这一门学科分支,从而将数学各个分支统一提供了一种可能。 这是辐射数学全域的,当代数学没有几个不受到代数几何的影响,这成就对于整个当代数学的影响无人能及! 自从代数几何发展开来后,完全可以说代数几何是数学史抽象化的巅峰,也是数学的未来。 除此之外,g皇还发展了一大批新数学构造,概型,motiv(动形),终极上同调,范畴论,拓扑斯等一系列新生数学构造。 这些东西在g皇手下达到了数学史上抽象化的极致和巅峰,至今无人能够完全解读。 但很显然,这些都是数学未来的中心,稍有突破,即可载入数学史册。 看看代数几何在当代菲尔茨奖的获奖数量就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g皇的对当代数学深远影响。在20世纪后半叶,g皇的地位无人可与之比肩。 现在的他,别说追逐教皇的步伐了,连他的背影都看不到。 weyl-berry猜想的证明,只不过是通向最高峰的起点罢了。 至于说到毕业,徐川觉得似乎也差不多了。 数学上的成绩绝对足够他毕业了,但物理上也得折腾点东西出来吧。 总不能顶这个证明了世界级数学猜想,但物理上却一事无成没有任何建树的成绩毕业吧。 徐川想了想,他感觉自己可能有点强迫症。 因为他觉得既然自己是双修,没道理在毕业的时候物理上的成绩要比数学差。 所以在这次的数学交流会结束后,徐川也准备在物理上搞点东西出来,为自己的大学划上一个句号。 至于搞出来的东西范畴,大抵有两方面。 一是他大学学的粒子物理。 另一方面,则应该是关于参宿四的了。 这和weyl-berry猜想被证明后的用途有关系,他作为一个证明者,而且还是物数双修的学生,没道理不率先利用它对其进行开发使用。 而且他自己对于参宿四目前的状态也挺感兴趣的。 这颗距离太阳系只有六百多光年的红超巨星,如今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年。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人们能亲眼看到它在天空上变成一颗堪比月亮般明亮的超新星,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变成宇宙中一朵耀眼而美丽的星云,进而再次孕育一颗或者数颗恒星。 这将是天文界的一场的狂欢,也有可能为物理界带来新的发现。 一颗大质量恒星末年,近距离的超新星爆发,这足以让身处在地球上的人类观察到不少的东西了。 所以徐川对参宿四还是挺感兴趣的,想看看能不能借助南大的天文望远设备对它进行观察一下。 然后利用weyl-berry猜想对其做一个精准的判断,确定它的大小,进而判断出它如今已经走到晚年的哪一步了,距离超新星爆发还有多久。 这的确是一件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事情。 ...... 在酒店的房间中休息了一会,整理了一下今天上台报告时产生的灵感与思路后,徐川便再度下楼了。 今天是交流会的第四天,也可以说是最后一天了。 因为第五天到第七天并不安排报告会和晚会之类东西,仅仅由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学教授在普林斯顿内自由活动,交流学术。 所以在第四天的晚上,将有一场最盛大的晚会,以及舞会。 虽然徐川对舞会不感兴趣,但是晚会可不能错过。 不过他还是小看了自己之前在舞台上证明一个世界级数学猜想造成的轰动。 当他踏进大礼堂的时候,周边不少人似乎就将他认出来了,随即不少年轻一些的学者围了过来。 “你是川徐?今天下午在舞台上干掉weyl-berry猜想的天才少年?” “能和我一起留个影吗?我想发脸书上。” “嗨,来自华国的帅哥,能把你的联系方式给我吗?邮箱也行,实在不行的话让我关注一下你的推特啊,或者你关注一下我的推特也行,我的关注里面可是有很多美女的。” 艰难的摆脱这些热情甚至有些狂热的学者,徐川找到了张伟平院士,此刻他正端着一杯鸡尾酒在和一名数学家交流。 看到徐川过来,立刻拉着他热情的介绍。 “徐川你来的正好,这位是巴西的数学教授阿图尔·阿维拉教授,获得过欧洲数学学会奖、菲尔兹奖等顶级奖项,在混沌理论、动力系统领域和谱理论方面有着深刻的研究。” “你好,阿维拉教授。”徐川笑着打了个招呼。 “你好,徐川,没想到你这么年轻。”阿图尔·阿维拉教授举着一杯酒冲他笑了笑,接着道。 “很遗憾我今天下午临时有事错过了你的报告会,不过傍晚时分我看完了报告视频,可以说这是今年最精彩的一场报告会了。” “你在谱理论和分形维数及分形测度的谱这一块的理解简直超乎想象,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其中一些正好可以引用于我的一个研究项目,它能帮我节省好几个月的时间,实在是太感谢你了。” “不知道你明天有没有时间,我想占用一个上午,想和你一起聊聊有关于谱理论方面的数学。” “明天上午吗?当然可以。” 徐川笑着应了下来,和一位菲尔兹奖得主畅聊数学,这是别人求之不来的机会。 有些时候,相互间的一些灵感能给对方带来很大的帮助与启发。 更何况,他也想和这位阿维拉教授聊一聊,只不过不是聊谱理论,而是混沌理论。 这位巴西、法国双国籍的数学家在2004年获得菲尔兹奖的原因是他在动力系统和分析等方面的杰出贡献。 但他最着名的研究方向却是在混沌理论和动力系统领域。 这些领域所研究的对象是一个混沌、但又有些关联的系统,它们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但初始状态的微小差异会导致大相径庭的结果。 比如天气模式中的“蝴蝶效应”。 就是用来描述这种系统的比喻——因为天气是一个混沌系统,所以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导致数百千米之外的地方发生飓风。 在这个领域里,阿维拉的主要贡献之一是:他明确了有一大类动力体系最后一定会落入两种结果之一。 这些体系要么会演化成稳定状态,要么会演化成混沌随机状态——虽然不能精确预测,但可以用概率语言来描绘。 嗯,有些接近于他上辈子研究过的混沌系统和湍流系统。 这也是徐川最希望从眼前这名教授身上得到的东西。 因为这可能对给湍流体系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有帮助。 ....... 晚上八点,晚会正式开始,各种食物和红酒盛放在洁白的餐桌上,任人取用,其中不乏精品鱼子酱、深海鱼、澳洲龙虾一类的精品海鲜,以及各种顶尖的肉类与蔬菜。 说实话,在数学界,有这种实力的,大概也就普林斯顿一个了。 哪怕是国际数学联盟举办的数学大会,都不会有这么丰盛的晚会。 这个全世界最富有的学校,每年都有过百亿米金的资金在股市上,在华尔街流动。 正如华尔街没有任何一家基金机构会拒绝从普林斯顿数学系和经济系出来的学生一样,以普林斯顿的数学系和经济系的能力,掌控这些资金并挣取报酬并不难,甚至可以说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有些时候,如果运气好一点,这数百亿的资金能为普林斯顿带来超过百分之十投资回报率。 去除掉各种费用,还能剩下足足十几亿米金纯利润,可以说这是相当恐怖的。 毕竟这可不是一万两万,而是三四百亿米金的资金,量化投资,资金越大,收益率越低这是几乎不可逾越的真理。 这就好比将本金看做一条鱼,股市看成一口池塘。 一万块的时候鱼很小,可能是条鲫鱼被人丢进了一口池塘中,最多只溅起一个小水花,甚至当天如果有风浪很大的话,连水花都看不到,它能在里面各种游动,生活的很好。 而数百亿的本金就是一条海中大白鲨了,你将它丢进池塘中,水花都能将池塘里的水炸出去一部分。 这个时候,它在里面转个弯都很困难。 能操控几十亿米金在股市中游荡并且保证能挣到钱,这种能力,是全世界所有基金公司都羡慕不已的。 在这么大资金面前,或许股神巴菲特和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能利用它们在某一个时间段内挣到更多的钱,获取到更多的回报,但却无法像普林斯顿一样年复一年的稳定。 就像哈佛大学同样有自己的学校基金,而且数额巨大,接近五百亿米金,同样能做到百分之十左右的回报。 但是在支付了所有账单之后,哈佛每年只剩下3亿美元的利润。 对比之下,简直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嗯,之所以提到这个,是因为他上辈子也借用过这套基金回报系统,挣到了足足几十亿近百亿的米金,然后用这些钱作为铺垫,让他在学术这条道路上走了更远的距离,才最终站在了物理界的顶峰。 ....... 端着餐盘,徐川在餐桌上挑选着食物,迎面撞上了一位穿着礼服,稀少的头发已经全部花白的老人。 “您是,德利涅教授?” 徐川认出了眼前的老人,教皇的关门弟子,菲尔兹奖的获得者,数学界的大满贯学者,皮埃尔·勒内·德利涅子爵。 “是我。”德利涅教授笑了笑,接着道:“下午的报告会,你的表现很出色。” “谢谢您的夸奖。” 徐川露出了个灿烂的笑容,以他对这位老人的了解,这是非常难得的。 “不必谦虚,我今天来找你,是想问一下你有考虑过在数学上深造下去吗?”德利涅举起手中的酒杯轻抿了一口后问道。 “当然。”徐川毫不迟疑的回道。 “那我在这里邀请你来普林斯顿就读博士学位,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以邮寄一份邀请函给你。” “当然,以你的成就,足够在普林斯顿担任教授了,但我觉得你现在正是学习的时候,而且你还有更深的潜力可以挖掘。” 对于眼前的这个天才少年,德利涅教授毫不犹豫的表示了自己的希望和邀请。 “我记得攻读普林斯顿的博士学位不是需要三份推荐信吗?” 徐川有些好奇的问道,正常来说,就读普林斯顿的博士学位,需要三份被普林斯顿认可的推荐信,以及优秀的纸面成绩和学术活动证明。 他上辈子就是他的导师陈正平,欧洲原子能实验室的某位高能物理教授,以及爱德华·威腾为他写的推荐信。 “那是对于别人来说,对于你这样的优秀青年而言,这些普林斯顿是都可以破例的,而且如果你需要推荐信的话,相信这个礼堂中的每一个教授都会写的。”德利涅教授笑着道。 对于一个十八岁就解决了一个数学猜想的少年来说,有些规则是可以打破的。 这样的学生,再适合普林斯顿不过了。 “那就麻烦您了,不过前来就读博士学位我可能要等到今年的九月份,或者更迟一点。” “您知道的,目前我在金陵大学攻读大学,但我是数学物理双主修,所以如果想要来普林斯顿就读的话,我需要两门课程都毕业,这需要一点时间。” 徐川并没有拒绝邀请,只是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没关系,这都无所谓,普林斯顿的大门随时朝你敞开。” 德利涅教授笑着道:“好好享受今晚的晚会和舞会吧,它至少有一半,是属于你的。” ........。 第一百一十三章:真正烧钱的科研项目 晚会徐川参加了,他是抱着前来认识和与其他顶级数学家交流的想法来的。 不过他小看了之前自己搞出来的事情。 现在是随便他走到哪,基本都有人上来和他打招呼,索要签名求合影拍照留念什么的。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的数学教授过来咨询他问题,以及将来是否会选择出国留学,并向他推荐了一大堆各种各样的学校。 从哈佛到耶鲁,再到加州理工到伯利克分校,从澳洲大学到牛津剑桥,每一个数学系稍微出名一点的学校都递过来了名片。 或许在所有人眼中,这位十八岁就已经证明了世界级猜想难题的少年,一枚菲尔兹奖是已经注定了的。 而这样的荣誉,不仅仅是他自己的,更有他所读的母校一份。 晚会上被人折腾了一番,根本就没有时间找其他数学教授聊数学,舞会徐川干脆就直接熘了。 他已经看到了不少穿着礼服的妹纸盯着他跃跃欲试了,所以为了留得清白在人间,还是早点熘为妙。 ....... 刚回到酒店房间,口袋中的手机便震动了起来。 刷开门,徐川摸出手机一看,是他的导师陈正平打过来的。 “喂,老师。” 徐川接通了电话,先声打了个招呼。 “张伟平院士给我打电话,他说你把完整的weyl-berry猜想证明出来了?”电话那头,陈正平迅速问道。 “证是证出来了,不过还没有经过审核,所以没法确定是否还有缺陷。”徐川笑着道。 “德利涅教授和费尔曼教授都确认过的证明过程,肯定没什么问题。” “我是真没想到你能在证明了弱weyl-berry猜想后,短短两三个的时间就能将weyl-berry猜想证明出来。” “之前张伟平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还以为是某个同名同姓的人证明了这个数学猜想,当时还在替你惋惜来着,毕竟你已经搞定了weyl-berry猜想的弱化形式证明了。” “没想到最后弄明白后,居然真的是你。” 电话那头,陈正平止不住的感叹。 一个大一的学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先后搞定两个世界级难题,尽管是同一体系下的数学难题,但也很难让人相信了。 如果不是论文还没有发表,估计这会恐怕连人人日报和新闻联播都会宣传报道这事了。 正如张伟平所说的一样,菲尔兹奖不缺华人,但华国需要一枚菲尔兹奖。 如今出了一个这样的天才少年,恐怕国家机器都会为其开动宣传造势,为两年后的数学大会做准备。 哪怕两年后拿不到也无所谓,他还有至少二十年的时间能在这一块做出突破和贡献,从而为祖国拿一块菲尔兹奖奖牌回来。 这么一想,似乎他好像要失去这弟子的样子? 毕竟徐川在数学上如此有天赋,没道理不继续在数学上深入钻研下去。 至于物理,这半年多来虽然他并不是很清楚徐川到底已经学习到哪一步了,但相对于已经解决掉世界级数学猜想的成就来说,哪怕是已经将大学课程、甚至是研究生、博士生课程都自学完了也根本不值一提。 毕竟那可是一个能直接获得两年后菲尔兹奖提名的数学猜想,孰轻孰重陈正平心里还是有点数的。 脑海中胡思乱想了一下后,陈正平回过神来,接着问道:“你什么时候回国?” “可能要一段时间了,短则一周,长则一个月左右,因为weyl-berry猜想的审核过程需要我这边全程回答问题。” 徐川想了想回道,主要是weyl-berry猜想的证明,还没有通过审稿的。 针对这种世界级的数学猜想,审稿流程和之前弱weyl-berry猜想的证明过程完全不同。 完全的weyl-berry猜想的证明需要最少六名数学家进行审核,就如怀尔斯教授证明费马猜想一样。 而在审核过程中,证明者需要回答评审团的每一个问题,只有全部通过了,且评审团没有新的疑惑,这项猜想才会被刊登到数学期刊上。 至于时间快慢,这取决于被证明的数学猜想的难度,以及证明者的证明论文是否足够详细之类的东西。 徐川能保证自己的证明过程在自己看来没什么问题,但花费的时间长短,就不确定了。 “嗯,呆几天都无所谓,你自己在那边注意安全就行,经费不够的话也不用担心,尽管用,只要记得将发票收据带回来就可以了,到时候学校给你报销。” 电话那头,陈正平笑着交待道,证明了弱weyl-berry猜想和证明了完整的weyl-berry猜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前者在数学界的影响力大概是六七千米级别的高峰,攀登上去虽然难,但数学界还是有不少人可以做到。 而后者,海拔就直接拔升到了八千米以上了,这个级别的高峰,能攀登上去的人寥寥无几。 “哦,对了,关于完整的weyl-berry猜想证明大概什么时候登刊,你准备发到哪个期刊上?” 顿了顿,陈正平接着问了一句。 “暂时还不知道,也没想过,而且论文什么的我现在也都还没写呢,毕竟是今天下午突然的灵感,而且还得通过审核,有什么问题吗,老师?” “尽快吧,记得发布的期刊选择影响力大一点的,学校这边在等着你的论文登刊,然后给你申请奖金和推荐你去参加上面组织的万人计划、优青、杰青这些计划的评选。” “万人计划?优青、杰青?” 徐川有些疑惑好奇的问了一句,他好像听说过这些个名词,不过并不是很了解,毕竟他上辈子的下半生全在米国度过的,有资格参加这些东西的时候却回不去。 “嗯,这些都是国家级的组织计划,放心吧,对你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陈正平笑着给徐川简单的解释了一下什么是万人计划、优青、杰青。 “原来是这样啊,那我尽快将论文写出来。” 简要的听完导师的介绍后,徐川点了点头回道。 简单的来说,就是目前快速发展的华国急需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人才。 而这些人才国内目前没有、不多或不够用,因此,国家在1994年启动了“百人计划”,2008年启动了“****”,2012年启动了“万人计划”。 除此之外,各地的“xx学者”、“地方引才计划”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展开了“揽才”运动。 而万人计划,全称“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亦称“国家特支计划”,是面向国内高层次人才的支持计划。 总体目标是,从2012年起,用10年左右时间,有计划、有重点地遴选支持10000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社会科学和高等教育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 进而形成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的国内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开发体系,支撑国家科技发展。 至于优青和杰青,则是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与‘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这两者简称“杰青”与“优青”,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最引人关注的两个人才类项目。 入选的项目能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研经费资助。 杰青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管的,自然学科全领域,每年200人,也是非常非常难,年龄限制45岁以下; 而优青年龄限制为男38岁以下、女40,以下每年400人,全部自然学科。 不管是万人计划还是优青和杰青,这些人都是国家的栋梁和优秀人才,他们对于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当然,与此对应的支持与福利,比如科研经费、奖金、物质支持等等也不会少。 ...... 和导师聊了一会后,徐川便挂断了电话,转而开始整理资料文档和编写论文。 就从导师那边了解的那些东西来看,万人计划、优青这些东西对他来说意义并不是很大,好处大抵也就是多一些科研经费和奖金了。 不过作为一名学者,能得到国家的认可还是很不错的。 至于科研经费和奖金什么的,说实话,研究数学一般情况下用不到多少科研经费。 真正需要科研经费的,是高能物理、材料物理这些,但这些研究项目,动辄就是百万科研经费起步,上不封顶。 像他前世对希格斯场以及粒子起源的研究,一年的时间就烧掉了二十多亿米金,平均下来每天要烧掉七百万米金。 所以万人计划、优青这些东西给的科研经费可能在常人眼里已经很多了,但对他要研究的东西而言,也就那么回事。 至于其他的一些东西,像政治福利什么的,还是算了吧,他对政治没啥兴趣,也没有想过去从政。 花费了一个多小时稍微整理一下文稿和资料后,徐川便洗了个澡后沉沉睡去。 毕竟明天上午还约了阿图尔·阿维拉教授,熬夜的话免不了第二天会起床困难,到时候迟到就太没礼貌了。 ........ 一夜无话,第二天六点多,深冬的天还未亮,徐川就已经从床上爬起来了。 不得不说,锻炼是提升体力和精力的最好办法,从重生到现在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他的身体素质得到了大幅度的加强,每天睡六个小时左右就足够保证一天的精神奕奕了。 简单的跑步锻炼和洗漱过后,徐川来到了普林斯顿的餐厅中吃早餐。 虽然第五天的交流会并没有报告会和晚会之类的内容,但交流会并未结束,礼堂中依旧会提供三餐和交流场地,只不过没有前两天那么丰盛而已。 “嗨,徐,早上好啊。” 餐厅中,徐川正挑选着食物,耳边一道有些粗狂的声音响起。 抬头一看,是留着浓密短须的阿图尔·阿维拉教授,也正端着盘子挑选着早餐。 “早,阿维拉教授。” 徐川笑着打了个招呼,两人并肩站到了一起。 “徐,试试这个,这个好像是由土豆和鸡蛋一起煎的,味道很不错,还有这个卷子,好像叫葱卷,听说是你们国家的美食,很香。” 端正餐盘,阿维拉教授热情的向徐川推荐各种美食。 但说实话,徐川对他推荐的各种美食并不怎么感兴趣。 一方面是他上辈子在普林斯顿生活了十几年。 另一方面,你得知道他来自哪里,一个世界排名第一的美食王国,八大菜系随便挑一个出来都能让你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餐餐不带重复的。 拼美食? 别逗了,全世界加起来都不够打的。 就米国这点美食,早餐基本上就那么几样,三明治,鸡蛋饼,土豆饼,松饼,培根煎蛋啥的,这是全国性的,全米国早上基本就这些东西了。 相对比之下,华国的早餐就种类多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面、包子、粉、油条、糯米鸡、豆皮、饺子、米粑、甜酒、烧苗、葱油饼........ 算了,举例举不过来了。 反正压根就没法比。 对于吃这一方面,徐川对自己的祖国有足够的自信。 ........。 第一百一十四章:论文过审 普林斯顿,在徐川和阿维拉教授一起吃早餐畅聊的数学的时候,他之前证明weyl-berry猜想的视频,漂洋过海一夜之间回到了他的祖国。 并且再度在网络上掀起了一波浪潮和热度。 【听说了吗?去年的高考状元又又又搞事情了。】 【吃瓜中。】 【他之前不是证明了一个什么韦尔北里猜想吗?时隔三个月的时间,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又搞定了一个世界级数学猜想。】 【卧了个大槽?什么鬼?楼上你在开玩笑的吧?世界级猜想有那么好证明?】 【没你们想的那么夸张,实际上这么大老之前证明的猜想是weyl-berry猜想的弱化形式,这次他给补全了,全面证明了weyl-berry猜想。】 【嚯,吓死我了,还以为半年的时间搞定了两个世界级数学猜想。】 【要说两个,的确可以说是两个,弱weyl-berry猜想的难度也是世界级的,只不过是一套体系下的两个而已。】 【好像还没有得到证实吧,只是在演讲台上写出来了证明过程而已,还没通过审核的,证明过程有问题也说不定。】 【麻蛋,怎么感觉你们一副看不起的样子?哪怕是一套体系下,这难度也很大了好吗?】 【看不起?想多了,这等神人,早已经破碎虚空和我们不是一个级别的人了,我等只有崇拜。】 【话说这位大神都不带看围脖的,也从没发过消息,有没有认识的大老能提醒一下啊,来围脖装装逼也好啊。】 【装逼?人家用推特更好,那上面到处都是(狗头)】 ....... 国内网络上的热搜徐川并不知道,和阿图尔·阿维拉教授聊过后,他就一直窝在酒店中编写自己的论文。 花费了两天多的时间,他终于将weyl-berry猜想的证明论文完善的编写了出来,并交到了德利涅教授的手上。 “徐,这次针对weyl-berry猜想的证明论文的审核人员一共有六名,分别是我、费尔曼教授、剑桥大学的高尔斯教授、巴黎狄德罗大学的阿图尔·阿维拉教授......。” 收到徐川的论文后,德利涅教授透露了这次审核论文的人员。 听到德利涅教授口中的名单,徐川都有些忍不住倒吸了口深冬的凉气。 六人的审核团队,其中有四个是拿到过菲尔兹奖的超级大牛,这简直太恐怖了。 高尔斯教授和阿尔图教授在这份审核组里面还算正常。 前者的成就主要在巴拿赫空间空间上,和weyl-berry猜想的关联很大,而且还是weyl-berry猜想弱化形式证明的审核人。 后者的主要成就之一是谱理论,这是weyl-berry猜想的核心之一。 但眼前的德利涅教授和普林斯顿的费尔曼教授为啥也会掺和进来? 这两位大老一位是数学教皇g皇的关门弟子,主要成就跟随了他的老师在代数几何方面。 而另一位则以重振古典分析的研究而着称,主要成就在实分析、复分析、调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等领域。 虽然偏微方程也能和weyl-berry猜想挂钩,但关联并不算很大。 所以徐川实在没搞明白为啥这两位大老也在审核团中间,特别是眼前这位。 难不成是因为前几天在舞台上的表现?亦或者是因为这届普林斯顿数学交流会的原因? 不过既然审核名单已经决定了,他也没办法,只希望这次能顺利的通过这些大老的审核。 ...... 数学交流会过后,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学家基本都散得差不多了。 weyl-berry猜想的证明过程正在由‘豪华’的审核团队进行验证审核,开始的一两天,徐川还需要跑来跑去以回答这些大老的各种问题。 不过从第四天开始起,他就逐渐悠闲了下来。 趁着有时间,徐川偷熘了进了普林斯顿的数学课堂,听了几节数学课。 用偷熘这个词似乎也不太好,普林斯顿的数学课堂和国内的公开课基本一样,并不介意外面的学生,甚至是农民,建筑工进来听讲,甚至还相当欢迎。 当然,能否听懂那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 相对于国内的数学课来说,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系课程非常灵活,而且教学研究注重原创性。 如果听讲的学生能有自己的独特看法会受到教授的鼓励,要是能通过自己的方式取得学术上的发现和进步就能得到更多认可。 不仅如此,普林斯顿的数学系还为具有数学背景的学生以及具有较强数学才能和兴趣的新手提供了优质的机会。 在大学阶段,普通的大学生就有机会与世界上最好的数学家一起在应用数学或理论数学的各个基本领域开展合作。 甚至包括参与进物理系、经济系等其他系别的合作项目中去。 这是最顶尖的实战,能为一名热爱数学的数学生带来莫大的启发和帮助。 至于国内注重的考核与成绩,在这里,可以说几乎没什么人会过于重视和关注。 一个学生即使是平时不上课也能获得成绩,教授也可能会随心所欲的打分,也许全都得a,也许全都得c,没人关心这些。 哪怕是最为重要的总考,比如数学系,五道考题其中由数学教授选择三道,剩下的两道的选择权给学生。 正是在这种看似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培养了无数优秀数学人才,学生也能在最短的实践内拿到博士学位,并且是货真价实。 或许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不负责任,但对于数学来说,这其实是一个筛选过程,真正能成功的学生才能坚持到最后,而剩下的,很多都半途而废。 哪怕在普林斯顿,也不是每一个数学系的学生都能成为数学家或者数学教授的。 事实上,能在数学这条道路上钻研极深的人,占比十分之一都不到。 ....... 时间就这样一点一点过去,在普林斯顿中,徐川大部分时间都去蹭课,少部分时间赶往审核组的办公室和他们交流。 直到第十天,当他接到德利涅教授的电话再度赶往这位老人的办公室时,好消息传来了。 “徐,恭喜你,审核通过,从今天起,weyl-berry猜想将晋升为定理,数学殿堂中的问题又减少了一个,你可以修改它的命名,比如xu-weyl-berry定理,亦或者weyl-berry-xu定理。” “当然,也可以是其他的,不过请带上weyl和berry两位猜想提出者的名字。” “另外,这里是审稿意见,你要不要看一下?” 办公室中,顶着一头稀疏白发的德利涅教授笑着递过来一份文件。 徐川道了声谢,顺手接过审稿意见看了一下。 查里斯·费弗曼教授:“这是一项非常出色的证明,证明者在扩域、域转上的想法相当新颖,这能给数学家带来新的研究思路,希望证明者能在这方面好好整理一下,它或许能成为研究分形边界与数论和域论的新工具。” 高尔斯教授:“真是不敢相信,在几个月前,我才审核过weyl-berry猜想的弱化形式证明,没想到仅仅时隔三四个月,完整的weyl-berry猜想证明就呈现在了我眼前,而且证明过程几乎完美无瑕。” 阿图尔·阿维拉教授:“很难相信这是一位年仅十八岁的大学生写出来的论文,它实在太优秀了。” “其他教授:.......” 六位评审团,除去眼前的德利涅教授外,其他人对于weyl-berry猜想证明论文都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 翻看完审稿意见,徐川合上了文稿,脸上也挂上了灿烂的笑容,与对面德利涅教授的微笑相得益彰。 “徐,这篇论文你想到投递给哪个期刊了吗?”办公室中,德利涅教授笑着问道。 “您有什么建议吗?”徐川问道。 “当然有,顶级的期刊就那么几个,而你的论文配得上最顶级的。” 德利涅教授毫不犹豫的点了点头,接着道:“如果你还没想好的话,我建议你投给《数学年刊》。” “在交流会后,他们已经联系过我很多次了,而且,原本要发布在这个月的最新一期期刊到现在都一直还未发布,在等你的论文。” “如果你愿意的话,这篇论文在《数学年刊》上最迟下个月就能发布出来。” “当然,你有心仪的期刊也可以选择自己的想法,不过我建议你尽量在四大顶级期刊中选择,其他的期刊......” 德利涅教授的话并没有说完,不过徐川也知道他的意思。 在数学界,能发表论文的期刊众多。 但要说最出名的,莫过于四大顶级期刊了。 分别是《数学年刊annalsofmathematics》《数学学报 actamathematica》《数学新进展ihematicae》以及《数学会杂志journaloftheamerimathematicalsociety》 这四大期刊被数学界公认为最顶级的数学期刊,被称为‘四大神刊’。 而在这位老人的心中,除了四大神刊外的其他的期刊,配不上weyl-berry猜想的证明论文。 恰好,徐川自己也是这么想的。 在听到《数学年刊》为了自己的论文推迟了最新一期的期刊,在下个月就能登录后发布后,他毫不犹豫的点头道。 “既然这样,那这篇weyl-berry猜想的证明论文就交给《数学年刊》了,希望他们能好好对待我的论文。” 德利涅教授笑了笑,道:“那是当然的,除非他们以后不再找我审核论文。” .....。 第一百一十五章 :回国 “那就麻烦德利涅教授您了,如果没有什么其他问题的话,我就先离开了。” 审核组的办公室中,徐川晒然一笑,向着德利涅教授微微鞠了个躬。 他知道,眼前的这位老人是数学年刊的常年审核人员,对数学年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有他的保证,不用担心自己的论文被糟蹋。 当然,数学年刊也不可能干这种事情,除非他们不想干了。 “徐,希望今年的九月份能再度在普林斯顿看到你的身影。”德利涅教授笑着道。 徐川摆了摆手,洒脱的离开了办公室。 ...... 蓝白相间的飞机在谧蓝的天空中划过一道弧线,漫长的时间过后,飞机降落在了魔都国际机场。 飞机停稳,徐川背着双肩包,拖着行李箱走下了飞机。 【恭喜我校一五级本科生‘徐川’同学攻克世界难题weyl-berry猜想。】 魔都国际机场的接待大厅中,一道拉开的大红色横幅吸引了不少旅客和机场工作人员的注意力。 互联网传递消息的速度永远比飞机飞行的速度要更快,在徐川将weyl-berry猜想的证明过程交给《数学年刊》准备刊登的时候,weyl-berry猜想晋升为xu-weyl-berry定理、《数学年刊》将在下一期登录这项证明的准确消息就已经传递到了国内。 相比较之前报告会上的舞台证明的消息,这一次的消息传递更加迅勐。 尽管在论文正式登录《数学年刊》之前国家级的新闻媒体并不会大肆报道,但毫无疑问,网络上的消息流传之迅速有他们在幕后推动的功劳。 weyl-berry猜想并没有没有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标准猜想之类的顶级猜想出名,甚至很多人,包括学数学的数学生都不知道有这个猜想的存在。 但它的难度摆在那里,t2-t3级别的数学猜想,被证明后百分百能获得菲尔兹奖、阿贝尔奖之类顶级数学奖的提名。 如果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中,数学界并没有什么太出名的成就的话,两年后,也就是18年的国际数学大会上,菲尔兹奖也是可以期待的。 哦,包括了今年五月份的克劳福德奖,也有希望能够拿到。 相对于应用工科来说,在基础科学这一块,对比起西方国家,国内的基础科学的确薄弱不少。 其他不说,在数学这一块,一些顶级奖项,比如菲尔兹奖、阿贝尔奖、克劳福德奖还没有华国国籍的学者获得过。 华人或者华裔就不说了,那对于国家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 而一个优秀杰出的本土学者出现,尤其是他还这么年轻,还只有十八岁,刚入大学,这对于国家来说,能极大的提升国民的自信,能带动数学的发展,能让今年和未来几年,投身数学这一基础科学的学生得到极大数量的提升。 这对于国家的发展来说,毫无疑问是重要的。 因此,无论是新闻联播亦或者的人人日报、青年报之类的媒体工作者,都已经准备好了稿件。 等待的,只有weyl-berry猜想的证明论文登录数学年刊了。 只要论文公布,这些国家机器将会启动,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范围进行推广,以辅助提升徐川的名气,进而去争取克劳福德奖、菲尔兹奖、阿贝尔奖等顶级数学奖项。 毕竟,这已经不再是徐川一个人的事情了,转而和国家荣誉挂上了勾。 对于这些正式的新闻媒体来说,只有论文登刊他们才会百分百确认和发布,但对于下面的媒体工作者来说,就不同了。 它们不需要论文正式登刊,在确认了weyl-berry猜想晋升为xu-weyl-berry定理的准确消息后,就已经展开了一场狂欢。 于是,今天来机场接待徐川的,不仅仅是挂着横幅的南大,还有无数的媒体新闻记者,与金陵市的市领导。 当徐川背着双肩包,拎着行李箱从机场出来的时候,接待的人群便轰动了起来。 “来了来了,出来了。” 人群中,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句,随即,扛着摄像机的摄影小哥和拿着话筒的记者一拥而上,将一脸懵逼的徐川包围了起来。 各种闪光灯伴随着卡卡声不断响起,记者的询问声也不断。 “徐川同学,请问在一年的时间内相继证明两个世界级猜想您是怎么做到的呢?” “徐川同学,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您现在的感受呢?” “徐川同学......” 嘈杂的声音和闪光灯直接就将徐川淹没了,好在没一会人群便分开了。 之前在学校见过的江市长,南大的校长,数院的院长还有一些陌生的脸庞从记者分开的道路中走了上来。 “徐川同学,恭喜你了,又证明了一个世界级的难题。” 江市长笑呵呵的走上前来,亲切的握住了徐川的双手恭喜道。 “江市长您客气了,这只是不值一提的小事罢了。”徐川谦虚道。 “这还叫不值一提的小事啊,几十年无人能证明的数学难题被你证明了,哪怕在全世界都是出名的大事啊,你啊,太谦虚了。” 江市长拍了拍徐川的手背,两人寒暄了一下后,又给他介绍了一下旁边的陌生领导。 这一次,除了金陵市的市领导外,还有省里的秘书长也前来接机了,可见上面对他的重视程度。 毕竟一般而言,要想让省里的领导主动到机场接机,一般都是涉及到国外的高层外交或者国内顶层的人物到来才来有可能。 不过对于徐川这种年纪轻轻就已经证明了世界级难题,甚至有希望获得两年后的菲尔兹奖的知名学者来说,破例一次也很正常。 一行人并没有在机场耽搁太多的时间,寒暄了一会后一行人坐上了专车,直奔金陵。 毕竟这里是魔都,已经出省了,要搞欢迎仪式颁奖仪式什么的也不会在这里。 学校安排的专车上,徐川和自己的导师陈正平、数院院长荣志专、校长刘高峻同坐在一辆车上。 一行人聊了一会后,导师陈正平看向徐川开口问道:“这次回来,你应该要毕业了吧。” 说是疑问句,实际却是肯定句,只要徐川想,南大这边随时准备让他毕业。 “毕业的话,数学这边应该没问题,但是在物理方面,我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所以我准备数学也延毕,跟物理一起毕业。” 徐川也知道导师的意思,不过并没有顺着导师的意思接话。 “没事,对你来说,物理也不是什么问题,回学校后给你安排场物理考试,就本科内容,通过后你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了,这对你来说不难。” 一旁,数院院长荣志专迅速道,说完,又接着补充了一句:“这边你毕业后,学校给你安排直博,已经和普林斯顿联系好了,到时候你作为交换生出去学习数学,你准备一下就可以了。” 话里话外,就差没直接说你物理考试不及都没什么问题了。 “额,这不太好吧。” 徐川被荣院长这一番话弄得哭笑不得,这就替他做主了?他都没说话的。 没有继续接话,徐川扯开了话题,道:“那个院长,回学校后我想申请借用一下学校的天文观察台和天文观测设备。” “嗯?你借那些东西干啥?怎么突然对天文感兴趣了。”荣志专好奇的问道。 “不是对天文感兴趣,而是和我之前证明的weyl-berry猜想有关系,weyl-berry猜想的核心是从鼓分形和谱理论衍生而来的。” 徐川微微摇了摇头,接着道:“简单的来说,就是证明了weyl-berry猜想后,我们能借助这个猜想去验证和计算遥远星体的精准大小。” “比如恒星、黑洞、星系,这些以前只能通过一些数值做出模湖大小判断的星体与星系,现在通过这条定理能做出更加精准的判断了。” “之前在weyl-berry猜想的弱化形式证明时我就考虑过这方面的事情,不过那时候一方面是weyl-berry猜想没完全证明,另一方面则是咱们学校的天文观测设备都有自己的任务,所以也就没好意思开口。” “现在weyl-berry猜想已经得到了证明,所以我想借一下学校的天文观测设备,研究论证一下。” 荣志专恍然明白,点了点头道:“这个没问题,只是你需要用多长的时间?” 学校的天文设备并不是他的,不过既然徐川开口了,而且还和weyl-berry猜想有关系,自然不会推迟,只是时间方面要商议一下了,毕竟这些天文设备也都有自己的任务。 徐川想了想,回道:“应该不会太久,最长半个月,短的话,一周或者十天就能搞定,不过需要射电望远镜、天文观测台等众多设备参与。” 他只需要收集一下参宿四的数据就够了,而且是指定的一些数据,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 “那完全没问题,我还以为你要用几个月呢,十天半个月的回去后给你申请一下就好了。” 闻言,荣志专松了口气,半个月的时间而已,不影响什么。 “关于你需要研究weyl-berry猜想使用天文设备这个,学校这边给你协调设备,不过你记得立个科研项目,科研资金需要多少可以和学校申请,这有weyl-berry猜想有关,如果出了成果,是可以拿来宣扬的,不仅仅是学校,上面也需要。” 一旁,坐在椅子上一直没说话的校长刘高峻突然插了一句话。 他比荣志专更了解上面对weyl-berry猜想的重视,如果说荣志专仅仅是考虑的徐川和weyl-berry猜想本身数学价值的话,他考虑的就更多了。 对于上面来说,从weyl-berry猜想,不,应该说从xu-weyl-berry定理中衍生出来的成果越大越好。 这能更大的程度的去争取到宣传资源,让更多人了解,扩大影响力。 ......。 第一百一十六章:质子半径之谜(求订阅月票) 和接待的市领导、省领导一起在某间酒店中吃了顿饭,接受了一些官方媒体记者的采访后,徐川搭乘导师的车和导师一起返回学校。 “这次过后,你也该毕业了,早点去普林斯顿深造,未来在数学上能走的更远一点。” 宽敞的高速上,陈正平一边开车一边感叹道,语气有些惆怅。 他现在有点迷茫,都不知道自己去年收了这个弟子到底是好是坏。 说不好吧,这个弟子半年的时间搞定了一个世界级猜想,小小年纪就已经站到了常人可望不可即的巅峰。 但偏偏搞定的是数学,而不是物理,这让他这个物理导师情可以堪。 可要说好吧,他又觉得自己几乎没有给这小子带来什么帮助。 别说帮助了,甚至这弟子还反过来帮助他完成了一个材料物理的实验,依靠敏锐的数学能力从中找到了缺陷,拯救了一个要被他放弃的研发项目,可以说在二硒化钨的材料项目中,他居功至伟。 他有时候也想,自己收了这小子是不是耽搁了他,毕竟数学上的知识他压根就教不了。 之前这小子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还都是请教的数院周海教授,这总让他觉得有些愧疚,感觉自己没有给他带来吧帮助。 所以还是早点放他毕业吧,如果因为物理上的原因让他迟迟不毕业的话,就可以说是在拖后腿了。 毕竟以他的天赋,如果能遇到一个好的数学老师,能学习到的东西更多。 数学虽说靠天赋吃饭,但一名好的老师和好的学术环境也是很重要的。 这小子在数学上的天赋这么强,却跟了他这样一个物理导师,又处在南大这样一个数学系并不是很强的院校中,总感觉不合适。 而且一个人学习的黄金生涯,就那么几年。 所以还是早点放他去普林斯顿接收更深的数学教育比较好。 至于物理,唉....... ...... 副驾驶上,徐川有点啼笑皆非的看了一眼陈正平。 这可是他的导师,亲导师,带他学物理的那种,现在却让他去学数学。 这是什么心理? 至于毕业的问题,他根本就不担心。 一个证明了世界级数学猜想的学生都毕不了业的话,那估计这个世界上就没人能毕业了。 不过既然当初已经定好了双修的目标,他总得在物理上也搞点事出来。 至于搞事方向,在普林斯顿开交流会的时候他就已经想好了。 两块,一块是针对xu-weyl-berry定理衍生成果的补充。 这一块虽然能和物理扯上一点关系,但关系也并不是很大,而且扯关系的是天文物理。 所以徐川还准备了另外一项比较适合粒子物理方向的成果,用以平衡数学上的成就。 “老师,如今的物理界最新的研究,对于质子的半径有精准的数字吗?” 副驾驶中,徐川朝着导师问道。 陈正平扭头看了眼徐川,好奇的问道:“你怎么突然对这个感兴趣了。” “哦,之前在普林斯顿开交流会的时候,去那边蹭了几堂数学课和物理课,课程上有教授聊到的这方面的东西。” 徐川先简单的解释了一下来源,接着道:“后面我去查阅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发现目前的物理界好像并没有一种方法能精确的得到原子中质子的精准半径的样子。” “最精准的数字是光谱学实验方法和带电粒子与质子的散射定义测试出来的0.8768飞米左右。” “但后面好像这个数字出问题了,用普通电子的兰姆位移测得的质子半径,只有0.833飞米的样子?” 徐川一脸感兴趣的问道。 陈正平盯着前方的车流,打了一下方向盘绕开了一辆大货车后,道:“嗯,这的确是在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问题。” “在2010年之前,物理学界通过光谱学实验方法和带电粒子与质子的散射实验测得的质子半径都在0.8768飞米左右,所以一致认为质子半径就是这个数字了。” “但2010年的时候,出现了不同的分歧,在一项光谱学的质子半径测量实验中,研究人员为了推进质子的精准半径数值,使用了μ子替代了电子。” “μ子性质与电子相近,但质量是电子的200倍,而越重的质子在测试中停留的时间更久,因而能级受质子大小的影响更显着。” “因此,相比于电子,通过μ子算得的质子半径应当更加精准,但在这次实验中,实验结果给出的质子半径是0.84184飞米——质子半径变小了。” “这一项实验结果让当时的研究人员有些措手不及,但此后,更多的光谱学实验进一步印证了偏小的质子半径。” “而在12年初的时候,枫叶国约克大学的研究团队就指出,不仅是μ子——在改进了实验设备后,用普通电子的兰姆位移测得的质子半径,也只有0.833飞米。” “而通过散射实验得到的质子半径,却始终停留在0.8768飞米左右。” “也就是说两种不同的测试方法,产生了5%的差距,这百分之五的差距,被称作‘质子半径之谜’。” “截止到现在,为什么会有百分之五的差距,到底是怎么产生的都没有弄明白,所以就称为粒子物理上的一个新谜题。” “怎么,你小子对这一块感兴趣?” 说到最后,陈正平笑着扭头看了一样副驾驶上的徐川,顺带看了下后视镜,准备切换车道下高速。 “的确挺感兴趣的,在普林斯顿整理完weyl-berry猜想的证明论文后,我看了一些这方面的论文和资料。” “在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中,质子并不是最基本的粒子,而是由夸克构成的。” “如果是要准确地回答质子半径这个问题,首先要定义质子的半径。” “由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质子并不是一个具有确定半径的小球,而是一团物质分布(想象一下氢原子的电子云)。” “根据这种基本原理,质子半径,更准确的应该称之为质子的电荷半径,指的就是这团物质电荷分布距中心的方均根距离。” “即--γe=√e=√∫d3rγ2pe(r)/q;pe(r)是质子电荷分布密度,q为质子总电荷量。” “根据这个数学公式,可以通过类氢原子的能谱和电子质子的散射实验来确定质子的半径。” “而将电子换成μ子,标准模型中电子和μ子的唯一区别就是质量,所以用μ子做实验的话只需将所涉及公式中的电子质量换作μ子质量即可......” “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来进行实验和计算的话,即便是有偏差,偏差也不会大到接近百分之五的地步,所以大抵是哪里出问题了。” 驾驶位,陈正平思索了一下徐川的看法,问道:“所以你觉得是哪里出问题了?以前的实验数据,亦或者是10年的最新实验?” “要知道这两拨人马目前正在物理界打的火热,谁也不服谁,都觉得是对方错了。” 徐川缩了缩身子,调整了一下坐姿,道:“谁对谁错我不知道,但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质子的大小不可能出现两种结果,如果有两种的话,现代物理大厦直接就塌了。” “不过要我现在给出一个精准的答桉我做不到,或许回去后可以找点论文和资料上的数据计算一下,看看问题是否出现在计算公式或者计算上。” “你能计算出来?” 听到徐川的话,陈正平立刻接了一句,不过又随即恍然,哑然失笑道:“差点忘了你小子现在的数学能力已经超过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数学家了。” “如果你对这块感兴趣的话,可以先试着研究一下。” “不过关于质子半径方面并不是单纯的数学问题,要彻底解开‘质子之谜’的话,恐怕需要用上质子加速器之类的工具。” “南大这边目前并没有这方面的科研项目,也没有质子加速器,你想做实验的话,得去首都白城那边。” “而且首都白城那边的质子加速器都不一定符合研究质子半径的要求,最好去欧洲或米国那边。” “毕竟你也知道,国内在高能物理这块的发展挺晚的,截止到今天,也就建了两台质子加速器而已,而且规模都不是很大。” “当然,你可以先自己立个科研项目试试,如果你初步研究有成果的话,可以发表出来,然后再去欧洲或者米国借用他们的质子加速器做实验。” “反正你之前的科研资金也还没动过,这次又解决了完整的weyl-berry猜想,科研资金又会提升一节,应该足够支撑你走完一个项目了。” 徐川疑惑道:“欧洲那边不会拒绝我们的项目吗?毕竟质子加速器那么珍贵。” 闻言,陈正平笑了笑,道:“这种纯理论,且受全世界关注的项目不会的,前提是你发表出来的论文有价值并且项目是有意思,研究质子半径这种,放心吧,肯定不会的。” “怎么,你还真有朝这方面试试的意思?” 徐川挠了挠头发,腼腆的笑了笑,道:“这个回学校后再说吧,我总觉得数学上弄了点成绩出来,物理上如果没点成绩的话,这个业我都不好毕。” 陈正平失笑,刚想批评一下他这种三心二意的思想,劝他在数学上深研,但随即又想到眼前这是个半年时间就解决掉了一个世界级数学猜想的怪物。 结果到了嘴边的话都强行给咽回去了,差点没噎着自己。 听听,这像话吗? 如果说证明一个世界级的数学猜想叫做有一点成绩的话,恐怕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九以上的人都没有这种成绩。 如果要拿到这个成绩才能毕业的话,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九以上的大学生研究一身恐怕都毕不了业了。 不过放到这小子身上,说不定还真能让他在物理上钻研点什么出来。 而且陈正平也希望他能钻研点什么出来。 ......。 第一百一十七章 :学姐的请客 搭乘导师的车,陈正平直接给徐川送到了宿舍楼下,省了他拖着行李箱在校园中走路的时间。 虽说weyl-berry猜想的证明已经过去了好些天,网上的热度也下去了不少,但走在校园中,保不齐就被南大的学姐学长们认出来了。 倒时候围的水泄不通还给学校的保安处添麻烦。 顺利的回到宿舍,徐川摸出钥匙打开门,将行李箱拖进去。 一个多月没有回来,宿舍并没有什么变化,但房间中的空气稍显沉闷,桌椅上也落下了星星点点的灰尘。 放好行李,徐川打开窗透透气,又接了点水将宿舍打扫了一下。 一个人住,最大的问题就是房间中没有生机,不像普通宿舍一样,还有室友热闹一下。 不过他倒是已经习惯了这点,毕竟上辈子都一个人住了四十年了,再不适应也能适应。 ....... 简单的将宿舍整理了一下后,徐川也恢复了日常大学生活。 现在是二月底,距离六七月的毕业季还有四五个的时间,过完这四五个月,他差不多也该毕业了。 一年的时间完成大学本科学位虽然速度挺快的,但学术界还是有不少的大老能做到的。 比如彼得·舒尔茨三个学期不到就将本科课程全部学完,并且直接凭借他的硕士论文差点直接拿到博士学位。 所以一年的时间毕业也算不上很夸张,数学上徐川不担心,有weyl-berry猜想的证明打底,足够在任何一所院校毕业了。 现在他该将注意力放回到他冷落了许久的物理上来了。 参宿四的精准大小,以及质子半径之谜这两个问题,要解决的,其实也就是前面一个罢了。 在未来,质子的半径是已经确定下来的事情,徐川并不需要过于的将注意力放到这上面。 只需要抽时间完成理论数据的验算就够了,这对他来说,应该不会很难。 毕竟他知道到底是谁的数据出问题了,有了结果,再写证明,还是要简单不少的。 ...... 搞完宿舍的卫生后,徐川从行李箱中摸出电脑,打开,登上知网,将需要的论文挂机下载后,起身去食堂吃晚饭。 不过他还是小看了自己之前搞出来的事情。 weyl-berry猜想的热度虽然在网络上已经逐渐褪去了,但在南大,他就跟黑夜里面的萤火虫一样显眼。 特别是现在那条【恭喜我校一五级本科生‘徐川’同学攻克世界难题weyl-berry猜想】的大红色横幅还挂在校门口。 这种情况下,他都还没走到食堂就被认出来了。 “秀秀,你看哪个人,是不是数院的川神?” “嗯?哪呢,我看看,好像还真是。” 走在前往食堂的道路上,两个的刚吃完晚饭的小姐姐眼尖的认出了徐川后直接就围了过来。 “川神,川神你从米国回来了啊,能不能给我签个名啊。” “川神,我去年期末的高数挂的老惨了,能不能加个威信请教一下数学问题啊。” “啊,秀秀你好过分,居然还要威信,我也要,川神,我还想要个电话。” 道路上,徐川停下脚步,哭笑不得的看着眼前的两个妹子从要签名开始,再到要威信,到要电话.....随后就越来越离谱,两人互相攀登,一路开始要他的居住地址、生日、身高等各种信息。 被人拦在道路上,还是被两个漂亮学妹拦在人来人往的食堂道路上,很快这边的情况就引起了其他学生的注意。 在认出徐川后,无论是前去吃饭的,还是吃完饭准备回去的,都停下了脚步围了过来。 “卧槽,是川神!证明了韦尔贝里猜想的川神!” “什么韦尔贝里猜想,现在应该叫徐·韦尔-贝里定理,川神川神,给俺签个名呗,俺也是数学系的。” “话说川神不是学物理的吗?” “川神双主修啊!数学物理都是主修。” “(⊙o⊙)…,啥是双主修?” “双主修就是.....,算了,你个学渣知道了也没用,知道双主修很牛逼就行了。” 徐川:“......” ...... 眼见人群越来越多,越来越激动,徐川抓住一个空隙,果断的熘了。 好在这一年多来的跑步锻炼身体不是白费的,跑的速度贼快,没一会就将人群甩在了后面。 只不过现在看这情况,食堂是去不了。 别说食堂了,估摸着这些天他图书馆,课堂等人流密集的地方都去不了,去了百分百得被围观起来。 对于这种情况,徐川虽有预料,但也没想到都过去了半个多月了,南大的学姐学长们还这么热情。 当然,应对的方法他也有,前世他也是这么过来的,冷处理就行。 人嘛,都这样,过一段时间就好了。 毕竟大伙都有自己的事情,第一次看个新鲜感就差不多了,然后他这两天时不时的在食堂、图书馆等地方露两次,事情就差不多过去了。 只是食堂去不了,今晚吃什么呢? 想了想,徐川摸出了手机,打开了美团外卖。 “我记得学校附近好像有家今年开学新开的黄焖鸡米饭的样子?” 徐川念叨了一下,想起了上辈子舍友坑了他好几顿饭的点子,顺手打开美团app搜索了一下黄焖鸡米饭,然后按照距离远近进行排序,果然找到了那家新开的饭店。 刚准备下单,手机‘叮’的一声,一条威信跳了出来。 “你回学校了吗?”发信人,学姐刘嘉欣。 看到是学姐发过来的微信,徐川顺手点了一下,打开了一个半框的聊天界面,回道:“嗯,今天下午刚到的学校。” 微信回过去,他刚准备继续下单,微信就又跳出来了。 “那个,你在宿舍吗?吃晚饭了吗?没有的话我可以请你吃一顿晚饭吗?” 徐川刚打字想拒绝,思索了一下后又删掉了聊天框里面的信息,重新打了信息发过去。 “你在我宿舍门口?” “嗯。” 不到两秒的时间,微信就回过来了,徐川扫了眼,将手机揣进兜里,迅速赶回了宿舍。 “嗨,学姐。” 刚回到宿舍,徐川就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站在他宿舍门口。 好在这里属于博士生宿舍,男女混居的那种,宿舍里面出现女生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有些博士生师兄谈了恋爱甚至结了婚,也会将女朋友带回宿舍中过夜。 要是他住的是普通大学宿舍,有个女生站在他宿舍门口找他,估计第二天学校就沸沸扬扬了。 相信校园墙上的那些沙凋同学们是很乐意给他p上一个‘渣男’什么的名号,然后再编出一套离谱的故事出来的。 “你,你回来了,恭喜你了,解决了一个难题。” 听到有些熟悉的声音,刘嘉欣有些高兴的抬起了头,眼眸明亮的看着站在她身前的人影。 “谢谢。”徐川笑着应下恭喜,掏出了钥匙打开宿舍房门,接着道:“先进来吧,找我是有什么数学问题吗?” 门口,刘嘉欣微微脸红了一下,但还是鼓起勇气迈开脚步走了进去。 “不是的,只是想感谢你请你吃顿饭。” “嗯?”徐川疑惑的看了一眼学姐,道:“去年的项目你不是已经请过客了吗?” “跟,跟那个没关系,是建模大赛,谢谢你教我的那些数学知识,我拿到了米赛的第一名,有奖金的。”刘嘉欣小声的说道。 “哦,米赛第一名!恭喜恭喜,厉害了,学姐!” 闻言,徐川笑着竖起了个大拇指,米赛的第一名,对于一个数学系大学生来说,这差不多已经是能拿到的最好的荣耀之一了。 能在大二就拿到米赛的冠军,堪比在高一就拿到了imo或者ipho金牌一样,难度相当之大。 “和你相比,还差的很远,而且如果没有你教我的那些数学知识,我肯定不行的,所以我想请你吃个饭,你有时间吗?”抬着头,刘嘉欣希冀的看着徐川。 “嗯,好,我知道学校附近有家新开的黄焖鸡米饭店,味道很不错,不过要说请客就算了,就当一起庆祝了。” 对于学姐的请客,徐川拒绝了,倒是一起吃顿饭庆祝一下,完全没问题。 他搞定了一个世界级难题,学姐拿到了米赛的第一名,双喜临门,一起吃顿饭庆祝一下也正常。 这样说,徐川本以为学姐会答应下来的,没想到她依旧坚定的摇了摇头,坚持要请他吃饭。 辩了一下后拗不过来徐川也放弃了,请客就请客吧,一份黄焖鸡米饭也不贵。 而且估计导师那边的项目应该快结算了,到时候学姐能分到一大笔奖金,也不至于为钱发愁。 不过然徐川没有预料到的是,在黄焖鸡米饭的店子里面,他和学姐一起吃饭的身影被人偷拍到了,还传到了校园网上,掀起了不小的讨论。 【嗨!你们看我发现了什么!】 【卧槽,川神,川神回学校了?什么时候回来的。】 【应该就是今天,刚刚我去吃晚饭的时候还撞到了。】 【川神对面的那个女生是谁?居然能和川神坐一起吃饭。】 【呜呜┭┮﹏┭┮,谁抢了我老公!】 【楼上的思春了。】 【低着头看不清脸,不过应该很漂亮,估计也是咱南大的学生,我好羡慕啊,居然能和川神在一起。】 【妈耶,这种学生也会谈恋爱的吗?我一直以为恋爱这种事是我们这种凡人才会做的。】 【所以,这是人神恋?】 【要是我,别说谈恋爱了,我大抵会将川神的照片摆桌子上,然后一天三炷香,保佑我高数高代不挂科!】 【都能和川神谈恋爱了,你高数高代还挂科了,就直接去跳玄武湖好了。】 【玄武湖:滚!别什么垃圾都往我这里丢!】 .....。 第一百一十八章 :晨星数学奖 一张偷拍的照片,在南大的校园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以至于第二天下午时,徐川手机里的班级群和小群都炸了,各种艾特他的消息看的他是一脸懵。 “@徐川,川神,听说您老人家回国了?请发表一下证明weyl-berry猜想后的感言!”” “@徐川,川哥,嫂子是谁?什么时候带过来给我们看看?” “喜糖呢,红包呢?川哥,这不来点喜糖和红包你还是个人?” 徐川:???? 什么情况?我谈恋爱了?我自己怎么不知道。 看着班级群里面的99+消息,徐川一脸懵的发了几个问号和一道消息。 这下好了,整个班级群瞬间热闹了起来。 “卧槽,川哥!是活的川哥!” “活着,还活着!” “感叹,记录历史!这是川哥自开学加群以来第四次在群里说话。” “川哥,别否认了,你谈恋爱事情现在全校都知道了,不信你看(图片)” 随着群里的一张贴图,徐川总算知道为啥班级群里这么多人突然艾特他了。 原来是他昨天晚上和学姐在那家黄焖鸡米饭店里吃饭被人拍下来了,估计还传到校园网上去。 “没有谈恋爱,只是一个学姐请客吃饭而已。” 徐川摇摇头解释了一句,不就是吃顿饭嘛,这群人弄得这么夸张。 虽说学姐的确是他不多见的女性朋友之一,但恋爱这种事情,他现在想都没有想过。 数学界物理界还有那么多的难题在等着他去解决,哪有时间谈恋爱。 随着他亲自出面解释,恋爱的风波在班级群里面平息了下去,大家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了他证明的weyl-berry猜想上面。 在班级群里面插科打诨的聊了会天,徐川放下了手机,电脑上的论文和资料已经下载了一部分。 连上自己的买的打印机,他将这部分论文资料打印出来。 虽说电脑也能看,但相对比之下,他还是更喜欢用手拿着纸制的资料文献进行阅读,这样会有种知识具现化后沉甸甸的重量感。 而且每一本阅读过的书籍和一些很重要的资料,包括一些手稿,他都有保存好的习惯。 上辈子他有一个超过四十个平方的储物间,里面摆满了书架,也存满了各类书籍。 从物理书到材料书、再到数学、音乐、以及一些华国流传的文化书籍,如陶瓷、茶叶之类的古文化书籍他都有收藏和翻阅。 毕竟,那些东西在他被封锁在那个国家的时期,是他了解祖国的不多途径之一。 ....... 当徐川回归校园,偶尔在图书馆和教室中露面引起了几次轰动外,接下来的时间就慢慢的平静了下来。 虽说每次他出现在外面依旧会引起热烈的讨论,但至少不再是轰动了,南大的学子也逐渐习惯了这位会在学校图书馆、食堂或者教室中随机掉落的大神。 甚至有时候还会打赌今天大神会不会来上数学课物理课之类的事情。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眨眼间,时间就来到了三月初。 宿舍中,但徐川正在有关‘质子半径之谜’资料的时候,导师陈正平将电话打到了他的手机上。 “喂,徐川,在忙吗?不忙的话来趟我办公室,有好消息。” 电话那头,陈正平神神秘秘的笑着道,也不明说是什么好消息。 “嗯,好,我马上就来。” 徐川应了声,抓起椅子上的外套出了门。 可能是的天气的原因,反正今年的三月初,温度比往年要低上不少,以至于往年这个时间点可以脱掉的羊毛衫,至今都还穿在身上,如果要出去的话,还得穿上一件厚点的外套。 一路来到陈正平的办公室,徐川敲了敲门。 “进来。” 推开门,办公室中的人影映入徐川的眼帘中,不仅仅有他的导师陈正平,还有数院的院长荣志专和周海教授。 “徐川来了,来,快过来坐。” 陈正平还未说话,院长荣志专就热情的打着招呼。 “导师好,院长好,周教授好。”徐川依次打了个招呼,道了声谢,接过荣志专递过来的椅子。 “看看这个。” 张伟平笑着递过来一份文件,徐川结果看了一眼,是一份获奖名单。 《二零一六年第七届世界华人数学会议晨兴数学奖获奖名单》 【获奖者:徐川,南大。】 【获奖奖项:金奖。】 【主要研究方向:谱理论、具分形边界理论、域论,证明weyl-berry猜想。】 ...... 【获奖者:张伟,哥伦比亚大学。】 【获奖奖项:金奖】 【主要研究方向:数论以及自守形式。】 ...... 【获奖者......】 ...... “晨星数学奖的获奖名单?怎么现在就出来了?” 看了眼手上的文件,徐川好奇的问道。 晨兴数学奖是由是由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主席邱成桐与晨兴集团创始人陈启宗于1998年设立于白城的一项数学奖。 被誉为“华人菲尔兹奖”,该奖面向四十五岁以下,为在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及计算数学等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华人数学家而设立。 每三年一次,奖项分金奖与银奖,奖金分别为2.5万美元、1万美元。 评审委员会由哈佛大学教授、华裔数学家丘成桐以及其他八位非华裔的顶尖数学家组成。 这份奖项他上辈子获得过,知道颁奖时间在评奖年的七月底八月份初,而现在才三月,获奖名单就已经到了他手上。 这和往年获奖名单要到五六月份才出来几乎提前了三个月。 陈正平神秘的笑了笑,道:“嗯,考虑到了一些东西,今年的获奖名单和颁奖仪式都出的比往年早一些,颁奖典礼从七月底挪到了五月底,也算是为你在做一些铺垫,过一段时间你应该就知道了。” 这话引起了徐川的好奇,不过他也没多问,因为差不多能猜到。 以他目前的成就,无非就是和徐-韦尔·贝里定理有关系,而和这个世界级难题挂钩的,也就那么几项了。 比如阿贝尔奖、两年后的菲尔兹奖之类的华国还没有华国国籍学者拿到过的数学奖了。 大抵是在为这些东西做铺垫了。 一条徐-韦尔·贝里定理,百分百能让他进菲尔兹奖的提名,但能否获奖,这个就不一定了。 首先是他过于年轻,即便是两年后,也才20岁。 而最年轻的菲尔兹奖获得者让-皮埃尔·塞尔教授在获奖时也有28岁了。 不是所有人都乐意于将菲尔兹奖的获奖者年龄直接一下子缩小八岁的,有资格提名菲尔兹奖的数学家,有不少都已经接近四十岁。 比如刚刚那位晨星数学奖上的获奖者,从p大走出去的,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的张伟伟神,今年就已经35岁了。 而两年后的数学大会就是他最后的希望,如果错过了,再等到2022年的数学大会,他就已经41岁了,到时候菲奖就与他彻底绝缘了。 另一方面则是在数学这块,国际数学家相对于解决猜想而言,更重视在解决猜想或者解决问题过程中诞生的思路,成果,以及数学工具之类的东西。 比如彼得·舒尔茨教授的‘p·s进域-几何理论’工具,哪怕舒尔茨教授目前并没有在数学猜想上解决掉一个大猜想,但他依旧凭借这个工具牢牢的占据了两年后菲尔兹奖的一个名额。 在weyl-berry猜想审核的时候,费弗曼教授对他的审稿意见中就提到过,希望他能在这方面好好整理一下证明weyl-berry猜想的思路和方法。 这其实也是在隐晦的告诉他,如果想要在两年后的菲尔兹奖上获得奖牌的话,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倒不是说解决数学猜想并不重要的,如果他能解决一个t1级或者真·t2级的数学猜想,那获得菲尔兹奖是百分百的。 但说实话,weyl-berry猜想虽然难度的确较大,能接近t2级末尾猜想的难度,但准确的来说应该归属到t3级别去。 加之解决掉它而能诞生的价值并不算很大,年龄和价值两者相加,再加上除了weyl-berry猜想外,他并没有其他的数学成绩。 所以是否能凭借这个猜想获得两年后的菲尔兹奖徐川也并不确定。 而这次晨星数学奖提前确定名单和颁发,大概也是在为他造势,希望能让他更出名,且能带动其他的数学奖,在两年内为他颁发,以此来增加筹码。 不过徐川对这种事情不置可否。 他从来都没有想过借助国家机器来为自己造势,继而去争取两年后的菲尔兹奖。 名声、名誉这东西能造假,但是数学实力,是造不了假的。 在数学上,你懂了,就是懂了,没懂,哪怕菲尔兹奖、阿贝尔奖、高斯奖、沃尔夫数学奖等顶尖数学奖全都颁给你也不可能让你懂。 所以相对于名誉来说,徐川更希望自己能多懂一些东西。 其实如果这次解决weyl-berry猜想的是张伟教授,那么两年后的菲尔兹奖是跑不掉的。 因为伟神在数学界的贡献相当多,无论是数论还是自守形式,他的贡献都很多,距离菲尔兹奖只是缺解决一个出名的大问题而已。 而在北大,校园内公认的韦神(伟神)其实只有一个,指的就是张伟,而不是后世的更出名,更被人熟知一些的韦东奕。 两人的差距,如果学数学的应该还是很清楚的。 .......。 第一百一十九章:参宿四的科研项目 晨星数学奖因他而提前了两个多月颁发是徐川没想到的,他开始还以为是什么天文台申请下来了或者其他的好消息呢,没想到是这个。 虽说从荣誉的角度来看,这的确是个好消息,但晨星数学奖提前颁发到五月份颁发和在七八月份颁发对他来说都一样。 只是这想法要是让其他人知道了,绝对会说他得了便宜还卖乖。 能让华人菲尔兹奖改变颁奖时间,这能吹一辈子的好吧。 不过对于他来说,这好像还真没啥大不了的。 对他而言,成果和学识上的突破远比获得荣耀更加重要,哪怕是证明weyl-berry猜想后没有拿到任何一个奖项他也不会太介意。 这么说或许很装β很欠打,但他心里的确是这样想的。 迟或早,亦或者没有,他都在那里。 ....... “你小子好像不怎么兴奋的样子啊,怎么,觉得晨星数学奖的档次低了?” 办公室中,张正平看了眼徐川的状态后笑着问道。 “那倒没有,能获得华人菲尔兹奖对于任何一个数学家来说都是值得的开流水宴的兴事,只不我有点担心,这突然提前两个月颁发,不会让人说闲话吗?”徐川好奇的问道。 “这个你就放心吧,安心等着领奖就可以了,没人会说闲话。” 陈正平笑了笑,接着道:“哦,还有件事,你之前申请的那个天文设备和天文台之类的东西已经审批下来了,使用时间从三月十号到三月二十号,为期二十天,在这二十天内你可以随意使用天文系的各种专业设备。” “当然,因为你这种属于科研项目,需要交纳一定的使用费,不过这些从你申请立项的科研项目中进行支出就好了。” “金钱方面不用担心,以徐-韦尔·贝里定理后续拓展名义立项的科研项目一共审批下来二百四十万。” 说到这,陈正平感叹了一句:“一个大一的学生,主持两百多万的科研项目,别说是在南大了,就是在整个华国,甚至整个世界都怕是第一例了。” “我当年大学时参加过的科研项目,资金最多的也就八万块而已。” “没有老师您们这批伟大学者的贡献,我们又怎有今天的繁华。”徐川笑道。 “行了,别贫了。” 陈正平白了一眼徐川,继续道:“关于科研项目的事情,你这边应该是第一次吧,明天你去找一下你师兄樊鹏越,他能帮你搞定流程手续文件之类的东西,包括科研项目资金的用途以及报销之类的东西,你都跟着学一下。” “毕竟以你的发展,后续的科研立项估计不会少,所以该熟悉的流程还是要熟悉的。” 徐川点了点头应了下来,虽然控制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对他来说再熟悉不过,但国内是个什么套路,他现在还真不太清楚。 另一旁,陈正平想了想后又补了一句:“哦,对了,关于你这次的科研项目,如果需要使用一些复杂精密的天文设备的话,建议你雇佣一些天文系或者天文物理系的博士生。” “一方面是避免损坏设备,另一方面是他们操控这些设备的经验更加丰富,能更精准的观测到你需要的数据。” “嗯,好的。” 徐川点了点头,这些东西即便是陈正平不说,他也会考虑的。 术业有专通,天文物理虽然也是物理,但和他上辈子的研究可挂不上钩,如何使用那些专业的天文设备来获取自己需要的数据,他还真不太清楚。 ....... 从导师的办公室出来,申请天文设备使用权通过的消息让徐川高兴的抬头看了眼天空。 虽说城市中的光污染严重,但今天天气不错,再加上这会正是入夜时刻,月明星启,稀疏的星星在挂在黑色的幕布上清晰明亮。 而在东方,那里有着一群明亮的星星在闪耀。 那是猎户星座,它在夜空中很容易辨认,构成它主体的恒星有七颗,其中的四颗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四边形,在四边形中间的三颗恒星斜排成一条直线。 在这一群星星中,最上方左边肩膀有一颗与众不同的星星,它散发着肉眼可见橙红色光芒,与其他的星星散发清冷的白光完全不同。 这颗恒星叫做参宿四,也是他这次观测对象。 参宿四在北半球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不过冬天才是最佳的观测实际,特别是在年底十二月时最容易找到,它在黄昏时从东方升起,位于猎户座的肩部。 从地球上用肉眼看去,它可能就指甲盖差不多大小。 但是在六百四十光年之外,它却是一颗比太阳要大的多的恒星。 从物理上来说,参宿四目前的膨胀半径大约为8个天文单位(au)。 如果你把它放在太阳系的中心,参宿四可能会一直延伸到木星的轨道之外。 也就说,如果它位于太阳系的中心,它的表面会超越小行星带,并抵达并超越木星的轨道,完全地席卷掉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甚至有些人还会认为它足以吞噬掉小行星带和木星。 之所以有这种认知偏差,是因为距离太过遥远,导致人们无法对其进行估算准确的直径造成的。 除此之外,参宿四本身也在周期性的改变它的形状,再加上光度变化变星脉动理论、和角直径随着波长改变,以及参宿四有一些复杂的、不对称的包层等等,都让它的精准直径无法判断。 对于这颗质量庞大,但生命已经走到了晚年的恒星,徐川是很感兴趣的。 它身上谜题很多,如果能解开一部分,那都是创历史记录的。 现在天文观测设备申请下来了,意味着再有一周的时间就能对其进行研究了。 ....... 从导师的办公室回到宿舍,徐川暂时放下了对‘质子半径之谜’的研究,将注意力转向了参宿四。 在此之前,他已经收集了不少参宿四的信息、从基本星体参数到照片,再到参宿四延伸大气层的复动力学以及羽流气体喷射等等。 这些东西他已经看过一遍了,但至今都觉得神奇。 就好比2009年的时候,澳洲红外研究所进行的一项红外干涉测量研究表示,自1993年以来,参宿四已经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萎缩了15%,但其视星等却没有明显变暗。 也就是说,它的体积缩小了15%,但是亮度却没变,既没有变亮,也没有变暗。 就好比一个两百斤的胖子掉了三十斤,变成了一百七十斤,看上去却依旧是原先肥胖的模样一样。 这不科学。 尽管后面科学家给出了一些解释,比如这种明显的收缩可能是由恒星延伸大气层中的壳层活动,亦或者是恒星物质大量流失造成的。 但这些解释都有着自己的缺陷。 比如如果是恒星延伸大气层中的壳层活动造成体积变小的话,那么参宿四的亮度应该会得到显着的提升,而不是几乎没有变化。 因为如果是参宿四大气层中的壳层活动缩小的话,那么伴随着缩小,恒星的密度会越来越大,而壳层中的氢氦等材料会参与进核聚变反应中去,亮度则会明显提升,而不是几乎没有变化。 这就像是打铁,当一块烧红的铁在锻打锤的冲击下体积变小的时候,表面的红色也会逐渐转变成炽热的白色。 虽然这样形容有点不恰当,但很形象。 再加上参宿四已经是一颗处于晚年,即将发生超新星爆发的大质量恒星,所以徐川对它的这些变化很感兴趣。 如果有生之年能看到它进行超新星爆发,那就更令人激动了。 ......... 宿舍中,徐川整理一下手中的资料信息,拿出了一叠白纸。 手中的黑色签字笔悬停在洁白的稿纸上,沉吟了一下,他动手写下了一份份的数据方程。 “.......δ2u/δt2=Δu,t>0,x∈Ω;u=0,t≥0,x∈Ω; “.......Δ=∑πj=1δ2/δx2j......” Δ为拉普拉斯算子,δΩ为Ω的边界。 为寻求问题的驻波解,利用分离变量法,令u(t,x)=ψ(t)·φ(x),将此代入方程(1)并考虑到边界条件,则对λ>0,有: Δφ/φ=ψtt/ψ=-λ...... ....... 要想通过xu-weyl-berry定理来进行推算一颗恒星的形状与直径并没有那么简单,也不是将观测到的各项数据直接带入公式中计算一下就可以了。 首先要做的,是对xu-weyl-berry定理进行一定程度的形变,让其从等谱波动转变成索伯列夫空间波动,然后再通过呈现周期性振荡的振幅函数来进行计算。 这是一项很麻烦的工作,但好在一种普通目标,比如普通恒星为一种,比如普通黑洞为一种,只需要做一次的形变和波动转换就够了。 它是适应性的公式,对于一定范围参数内的星体都实用。 如果是别人来完成这份工作,可能没有个一两个月的时间门都摸不到,但对于徐川来说,这是再熟悉的不过的了。 他是xu-weyl-berry定理创始人,除去weyl和berry两位猜想提出者外,没人比他更熟悉weyl-berry猜想,甚至两位创始人都不一定有他熟悉。 因此在xu-weyl-berry定理的形变与转换上可以说是如鱼得水。 ........。 第一百二十章 :科研项目启动 翌日,明媚的阳光从窗户中透进来时,趴在桌上的徐川缓缓睁开了眼睛。 “唔,昨晚就这样睡过去了吗?” 伸了个懒腰,徐川看着窗外天光大亮自言自语了一句。 得亏是宿舍中有开空调,不然这样睡一晚上,今天早上起来就躺医院去了。 三月初春的夜晚,还是有点冷的。 起身洗漱了一下,徐川叼着一块面包端着一杯酸奶回到了书桌前,一边吃一边看向桌上有些杂乱甚至因睡眠压的有些褶皱的稿纸。 昨天晚上整理资料和形变转换xu-weyl-berry定理折腾到了深夜三点多,以至于最后没磕红牛爆肝的他直接扛不住趴桌子上睡去了。 不过辛勤的劳动是有成果回报的。 一晚上的时间,虽然还不足以将xu-weyl-berry定理从等谱波动转变成索伯列夫空间波动,但核心思路已经写出来一部分。 剩下的,就是慢慢完善了,以他的效率,估摸着两三天左右就能搞定。 当然,这个搞定并不是指将其彻底完善到可以发期刊的地步,而是指可以利用形变扭转后的xu-weyl-berry定理对参宿四进行计算。 这和发论文是两码事,发论文比这个要更加麻烦,需要完善的东西很多。 不过今天应该是没时间继续完善了。 想着,徐川将手中的面包角塞进了嘴里,整理一下桌上的稿纸后,拿起手机给大师兄樊鹏越打了个电话。 有关科研项目的立项这两天他得完成。 虽说他有关xu-weyl-berry定理后续的研究项目是上面重视开绿灯的,但正规的程序还是要走的,只不过审核时间方面会压缩到极致而已。 如果按照正常的普通的课题申报,肯定是来不及的。 普通的课题申报是有时间限制的,一般截止提交申报时间是一到两个月左右。 而课题立项的通知时间什么时候下发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大概需要3到6个月不等。 所以一般情况下,课题从申报到立项的时间大概是3个多月左右。 至于他这边,没法和普通的课题相提并论,对于有关xu-weyl-berry定理后续的研究课题之前就已经报上去了,上面也是全程开绿灯疾速审批的。 所以这两天他去配合樊鹏越将相关项目立起来就可以了,然后南大会迅速的将二百四十万的项目资金打到专用的账号。 等资金到,就可以正式开启对参宿四的研究了。 ....... 跟着大师兄折腾了两三天,有关xu-weyl-berry定理后续的研究项目总算是通过了审核。 项目专项资金将在三天后打到专用的账号上,再过几天,用于观测参宿四的各类天文设备也会空置出来。 一切进展都和顺利,甚至大师兄樊鹏越还帮忙找了几个天文系的博士生,加入了研发团队。 当然,是雇佣的那种。 不过对于这几个博士生来说,雇佣他们也心甘情愿,别说还有项目津贴了,哪怕是倒贴钱,他们也要参与进来。 天文系在南大,不,在全国都是有名的冷门专业,人少、科研项目少、科研资金更少。 在过去很多年,敢于报考天文学专业的学生,一般都被视为比较“理想化”的人,因为这个专业毕业后工作并不好找。 天文系的主要就业方向是去天文台、气象局、航天、国防、测地等天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交叉学科企业从事科研机构,以及一些高校的教学研究工作,岗位可以说稀少的一批。 毕竟在国内,有能力,会去研究天文的,也就隶属国家的各大高校了,资本家压根就不会将钱砸到这上面来,这明摆着是往里砸钱没任何收入的事情。 杀头的买卖有人干,赔钱的可没有。 也就国家这种单位,能每年投入一些资金去做这些事情。 所以天文工作岗位属于人多粥少的那种,需要争抢的。 如果在学生阶段,就能参与进一个大型科研项目中去,对于毕业后的履历,绝对有很大的帮助。 ....... 小贤庄,在参宿四观察项目正式启动的前一天,徐川定了个包厢,在项目开展前请雇佣的几位博士生学长一起吃了顿饭。 “各位学长,学弟敬你们一杯,预祝我们在后续的科研项目中合作愉快。” 包厢中,徐川端着一杯啤酒起身,笑着朝包厢中的几位天文系的学长说道。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内,人情世故这种东西是避免不了的,只是国内的人情交流更加深入一些而已。 简单的一顿饭,能换来接下来二十天这几位博士生师兄的全力帮助,就是他自己掏钱请客也是值得的,更别提还能通过科研资金报销了。 “敬川神。” “祝川神的研究项目成功。” “加油。” “......” 徐川站起来敬酒,几位天文系的博士师兄也都迅速站了起来,端着一次性塑料杯一口闷掉了杯中的啤酒。 “大家别客气,今晚该吃吃该喝喝,从明天开始就该麻烦你们了。” 徐川笑着坐下来,他并不是很擅长搞人际关系,不过请客吃顿饭什么的,还是可以搞定的。 “害,这有什么麻烦不麻烦的,咱天文系的能参加科研项目,那是其他人都求不来的。” “就是,我都他喵的读到博士生了,这还是我第一次参与科研项目。” “川神,你这次的项目是观察和收集参宿四的资料吗?” 饭桌上,可能是因为面对的并非自己的导师,气氛倒是宽松不少,几杯啤酒下肚后,几位博士生师兄也逐渐放开了一些。 听到询问,徐川点了点头,道:“嗯,这次的项目其实还是对weyl-berry猜想的衍生研究。” “而参宿四相当合适,所以就成了研究目标。” “参宿四,猎户座悬臂上的那个么,的确是个很好的研究对象,不过川神你这是担心它超新星爆发吗?” 包厢中,一名博士生笑着问道。 徐川摇了摇头,道:“那倒不是,主要是利用xu-weyl-berry定理来对参宿四做一个精准的大小、直径、质量方面的判断而已。” “嗯?参宿四的大小,质量这些东西,不是早就测量出来了吗?”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它是一颗光谱为m1-2型的红超巨星,位于猎户座内,半径大约是太阳的887到955倍,参距离地球大约640到724光年,视星等在0.0到1.3之间变化.....” 坐在徐川身边的一名叫刘轩博士生师兄疑惑的问了一句,随即列出了一系列参宿四的各种参数信息。 徐川笑了笑,道:“但是它不精准不是吗?这些都是一个估值。” “比如质量,参宿四的质量始终有争议,有的资料显示它的质量不过14~15太阳质量,但也有的资料认为它的质量达到18~19太阳质量,甚至有达到20个太阳质量的。” “这倒是,因为距离太遥远,对它的质量估算并不准,所以偏差很大。” 刘轩点了点头,随即反应了过来,诧异的看向徐川,问道:“川神,你该不会是想测量它的精准质量吧?” 徐川点了点头。 得到确认,这位天文系的博士生师兄用看怪物一般的眼神看着徐川,而房间中其他几人的情况也差不多。 “这能做到?” 顿了半天,刘轩迟疑的问道。 他本来直接想说这不可能的,毕竟整个天文物理界都没有做到的事情,你就能解决了? 但考虑到面前这个学弟在大一就证明世界级猜想,还有可能在两年后拿到菲尔兹奖,都突到嘴边的话语最终换成了另一句疑问。 徐川咧嘴笑了笑,道:“当然,xu-weyl-berry定理就是研究这个的,它能通过特征值和边界点,辅以驻波解,利用分离变量法来进行确定发出信息波的源头形状与体积等信息.....” “最开始的时候,它是用来研究二维波的,只不过我将其扩展到了高纬世界而已......” 身旁,几位天文系的博士师兄听的一脸懵逼,完全不知道这位学弟在说什么。 徐川叹了口气,问道:“好吧,看来你们没听懂,这样吧,我问你们一个问题,如果在视线的远处,你们看不到的地方有一面鼓,鼓声传到了你们耳朵中,你们觉得能否通过耳朵听到的鼓声判断出远处那只鼓的大小和形状?” “不可能!” “这怎么判断?” “川神你怕是顺风耳哟,这也能听出来就见鬼了。” 这个问题一出,几位博士生师兄纷纷摇着脑袋回道,唯有身边的刘轩好奇的问了一句。 “难道利用你之前证明的那个什么定理能做到?” 徐川摇头:“不,做到这个并不是我的研究成果,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数学家就可以做到通过判断鼓声来确认鼓的大小和形状等信息了,只不过需要一些条件而已。” “听声辨鼓形,就是二维的weyl-berry猜想证明,而我将二维的证明拓展到了高纬,因此就可以利用到恒星的质量体积判断上。” “你们可以将遥远星空中的恒星看成一面鼓,恒星的辐射波、引力波、空间扭曲等信息就是我用来判断它的精准大小、体积、形状的关键点。” “虽然听着很神奇,但理论上来说,这的确是可以做到的,而我这次的研究,就是这个。” 包厢中,几个博士生师兄愣愣的看着徐川,依旧有些不敢相信。 在他们的概念中,计算一颗恒星的质量一般都是通过文界的常用方法,如万有引力定律、引力红移、光度推算这些方法来算的。 虽说对于遥远星系的恒星质量算不很准,但也没有其他的办法了。 而现在眼前的这位才大一的学弟却告诉他们,他手上有一种更优秀,能精准测量计算出恒星质量的方法。 这是不是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 ......。 第一百二十一章 :计算参宿四 包厢中,几位博士生师兄虽然感觉数院这位大神的科研项目有点不太靠谱,但他们也没有更多的选择了。 天文系并不是数学系,数学系的博士生还能利用数学这项工具的特殊性参与进物理、化学、生物、材料等其他学科的科研项目中去,混个资历甚至镀个金。 但天文系研究的东西对于其他项目来说p用都没有,想要参与进其他项目中混资历是压根不可能的事情。 如今好不容易有个项目需要天文系的人,他们放弃,有的是人顶上来。 再不靠谱的项目它也是个科研项目,只要参与进去了,今后的履历中就能添加上彩色的一笔。 而且,万一,万一啊,万一这个项目真的成功了,那南大的天文系,将直接顶到全国高校中的第一,甚至是亚洲的第一。 精准的测量一个遥远在六百四十光年外的红超巨星的质量信息,别说南大了,目前整个天文界都没有办法做到。 如果他们,不,如果眼前的这位小师弟能做到,他们又参与进去了,也能混个开拓者的资历啊。 别说二作三作什么的,这些就没奢望过,光是论文中提一下他们,带一下资料是他们收集整理的,就能让他们在全世界露脸了啊。 以后出去了,聊天聚会都能这样吹牛逼。 嗨,你知道六百四十光年外马上要超新星爆发的参宿四吗?它的精准大小和形状就是我测定的!没错,我就是天文界的开拓者! ....... 抱着这种心态,几位天文系的博士生师兄正式参与进了徐川的科研项目中。 对于这些,徐川也懒得解释,xu-weyl-berry定理背后的计算机制,别说是对数学几乎一窍不通的天文系学生了,就是南大的数学教授来了,短时间都不一定能弄懂。 反正这几位师兄的任务也很简单,按照他的要求进行收集数据就行了,最终的计算,是他亲自干的。 南大、仙林校区、左涤江天文台。 徐川跟随着几位博士生师兄参观着这所天文研究所。 它由香港左涤江基金会捐资助建,是全国高校设施最先进的天文台之一。 “川神,不得不说你运气是真的好。” “如果你要是提前一两年的时间做这个项目,基础部分你恐怕都得跑到的清海或者滇南那边去。” “不过现在嘛,咱们有左涤江天文台和紫金山天文台,这两处天文研究台14年的时候才正式完工启用,里面的反射望远镜、施密特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足够收集到一部分基础数据了,能替你节省一大笔的科研资金。” 行走在校内的丁山上,刘轩笑着和徐川介绍。 “只能收集一部分?”徐川愣了一下,皱眉问道。 他对于天文界的信息还真没什么了解,只知道南大的天文系在全国高校中排名前列,以及金陵有一个全国出名的紫金山天文台。 他以为接着这两个地方就能完成对参宿四的信息收集,但听刘师兄这意思,似乎这两个地方只能收集一部分。 刘轩点了点头,接着道:“能收集一部分已经很不错了,如果是14年之前,一部分都收集不到。” “也就咱学校后面建了个左涤江天文台,虽说针对本科教学内容来的,并不算顶级,但好歹也配备了一批天文设备,能用。” “而紫金山天文台那边的天文设备大部分都不在紫金山上,实际分布在清海、盱眙、赣榆、南极等各地。” “紫金山上有的其实只不过是一个科研科普园区而已。” “你昨晚不是给了我一份需要的数据资料嘛,回去后我研究了一下,如果按照那上面的标准来,这次科研实验最少还得去一趟滇南和清海。” “真正的天文观测实验,不仅需要顶级的天文设备,更需要的优良的天文观测环境。” “别想着将天文设备放在紫金山上或者学校里,那是不可能的,一个大型城市夜晚产生的光污染对于天文观测的影响太大了。” “所以咱顶多在这边收集一些基础数据,那些顶级的数据得去滇南和清海那边,利用那边的大型天文设备进行收集。” “不过不用担心,我查了一下滇南天文台天文观测阵列目前并没有什么大型的观测科研项目,是可以申请使用的。” 顿了顿,刘轩接着道:“这其实挺好的了,至少咱们不需要出国。” “如果是针对极光以及某些仅南半球可见的星球观察,还得去南极,有时候还得极夜的时候去,不然就观测不到。” “那鬼地方我去年跟随导师去过一次,在那里呆了一个月,零下三四十度的温度冷的老二都能给你冻痿,去过一次就不想再去第二次。” “景色虽然挺美的,但呆久了也就那样。” 徐川点了点头,南极他没去过,不过零下三四十度的温度,听听就觉得冷。 他上辈子研究物理项目去过最冷的地方是冰岛的永久冻土层,去了一次,温度在零下二十度左右的时候去的,就冻的他怀疑人生了。 零下三四十度的温度,还要进行科研活动,想想就可怕。 而且在南极出了事,那可真就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救援都来不及。 ....... 参观了一下学校的天文观测台,了解了一下有关天文实验的设备后,徐川就回到了宿舍。 他要对xu-weyl-berry定理继续进行完善,而有关参宿四的数据采集,则交给天文系的几位博士生师兄了。 有大师兄樊鹏越帮忙盯着,并不用担心会出什么问题。 至于时间,如果按照他的要求,完成对参宿四的数据收集需要十天到一个月左右。 有这么大的误差,主要是由滇南天文台天文观测阵列什么时候能申请下来,以及天文观测活动的性质决定的。 前者就不说了,哪怕滇南的天文台天文观测阵列是与南大有合作的,哪怕它目前没有大型观测项目,但要申请插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而天文观测活动需要的时间也不固定,因为要不断使用不同的技术参数和不同的望远镜进行测量,最终得到一个相对的数值。 这期间,徐川能做的就只有等待。 不过在完成xu-weyl-berry定理的转换和形变后,他跟着这几名天文系的博士生师兄一起去了一趟滇南。 所谓的天文台天文观测阵列,其实在一个鸟不拉屎的山沟沟里面,四周几十公里都荒无人烟,最大程度的杜绝了光污染。 但与之对应的是工作人员的生活极其不便,几乎没有任何的娱乐活动,食堂大厨买个菜都要跑几十公里远或者由专门的人送来。 在博士生师兄的指导下,徐川利用大型光学天文望远镜观测了一下遥远在六百十四光年之外的参宿四。 肉眼在夜空中看到的星星在大型天文望远镜的镜面里其实也只比鸡蛋大一点,和想象中硕大的恒星差很多。 形状就像是一个在某一方位施加了一点力的鸡蛋黄,除了有一侧突出了一点外,可以说平平无奇了。 倒是璀璨的银河,徐川第一次见到了它的真正的辽阔与美丽。 在这没有光污染,空气极好的荒原地带,浩瀚的银河宛如一条透明光亮又布满色彩的绸缎,又像天空中的一只眯起来的眼睛,很是奇特美丽。 而一轮明亮的半月悬挂着在黑夜中,散发着清冷的光,无数的星星像宝石一样在闪亮着,镶嵌在清澈的天空中。 徐川甚至用肉眼看到了月海,以及上面的超大型环形山。 “漂亮吧。” 研究所的楼顶,一道声音传来,与此同时一个身影在徐川身边坐了下来,是天文系的博士生师兄刘轩。 “嗯,不虚此行。” 徐川轻声应了一下,目不转睛的盯着头上的银河。 这一片银河,和他记忆中的银河有所不同。 在他记忆中,银河是横在天空中的。 而在这里看到的却是竖着的一条光带。 就像是七夕节牛郎织女相距的桥梁一样,它从遥远的地平线上升起,一直向天空中延伸去,宛如一座天桥,连通了地面与星海,美不胜收。 只能说,这样的美景,在城市中是看不到的。 刘轩笑了笑,道:“这也是我学天文的原因,因为它实在太美了。” 徐川不置可否,盯着头顶的银河忽然问了一句:“你说在这浩瀚的银河中有没有外星人的存在。” 刘轩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徐川会问这个问题,思索了一下后道:“不知道,除非我亲眼看见。” “不过从生命诞生的角度来说,存在外星高等智慧生命的概率应该不低吧。” 徐川没有回话,只是默默盯着银河看。 他重生回来的秘密,一直都是深压在他心底的石头,无人知晓。 但偶尔,他也会思考一下,这到底是巧合,亦或者是安排,只是从未向人透露过而已。 两人沉默了一会,徐川开口道:“刘师兄,参宿四的数据收集的怎么样了?” “目前进度差不多在百分之六十七左右,滇南这边还需要四到五天的时间,这边完成后需要转去清海那边,利用那边的射电望远镜采集一些数学,时间大概在一周左右。” “也就是还需要十二三天的样子?” 刘轩点了点头,道:“嗯,差不多,这个速度其实已经很快了,主要是天文设备的申请几乎都是秒通过的,这方面并没有耽搁多久时间。” “你的运气简直太好了,之前我导师做实验的时候,申请滇南这边的观测列阵申请了三个多月才下来,你这边几乎是申请交上去不到一个星期就通过了。” 徐川笑了笑,这可不是什么运气。 要说的话,应该是实力+政策吧。 他解决了weyl-berry猜想,而上面需要这个猜想去争取一枚顶级数学奖,所以需要尽量扩大xu-weyl-berry定理的影响力。 而针对参宿四的研究项目,正是基于这种影响才迅速通过的。 ....... 徐川并没有在滇南呆很久,待了三四天的时间得到第一批数据后他就回到了金陵。 目前收集到的数据虽然不全面,但他需要的基础数据和大部分需要的数据都采集到了,差不多可以投入计算了。 在清海那边的观测列阵将数据采集回来之前,他并不准备放空自己,完全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一个初步的推算。 整理了一下采集回来的数据,徐川将其列在稿纸上。 观测对象:参宿四。 分类:红超巨星。 2016年3月27日,凌晨三点四十分观测计算直径:约891.986d⊙~901.213d⊙(d⊙指一太阳直径) 2016年3月27日,凌晨三点十八分观测视星等:+0.827m。 2016年3月27日,凌晨三点二十七分观测对地球距离:659.76光年。 2016年3月27日....... 各类数据整齐的列在一张稿纸上,数据量并不是多,但却是几位博士生师兄熬了接近二十天的成果。 搞天文的,有时候真的很苦逼,因为有些时候得大晚上的爬起来操控设备。 就像这次,为了帮他收集数据,几位博士生师兄黑眼圈一个比一个重。 列完数据后,徐川盯着稿纸上的数据看了一会,陷入了沉思中。 半响,手中的黑色签字笔再度在稿纸上划出一行行的数学公式。 “......n(λ)=(2π)?891.986d⊙w||nλn/2??1λ(n?1)/2+o(λ(n?1)/2.....” “带入光速,则n(λ)=(2π)891.986d⊙w299792.4580.12*λn/2......” 转换为索伯列夫空间波动为....... 带入间隔时间,振幅函数为0.37与0.24...... ....... 宿舍中,徐川目不转睛的盯着手中的稿纸,黑色的签字笔在上面勾勒出一个又一个的数字。 在已经完成了xu-weyl-berry定理的形变与转换后,要将其应用到三维世界的恒星数据计算上对他而言并不难,只是计算起来有些麻烦而已。 但这阻挡不了他。 一项又一项的观测数据带入公式中,漫长的时间过后,他最终得到了一份完整的算式。 深呼吸了一下,徐川将最后的粗糙边界值带入了公式中,进行最后的计算。 很快,完整的数据与计算出来的答桉就呈现在了稿纸上,然而结果却让他瞪大了眼睛。 “这怎么可能.......” “怎么可能计算出了两个答桉?” .......。 第一百二十二章 :神秘的参宿四,两组相差巨大的直径 【889.00712721d⊙】 【67.456799134d⊙】 稿纸上,两组相差巨大的数字让徐川有点懵。 他这次计算的是参宿四的直径,不是什么其他的东西,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数字? 哪怕是代入的两组有差别的边界值和特征值,也不应该出现这么大的问题啊。 第一组接近八百九十倍d⊙直径,这很正常,完全符合天文学界目前对参宿四的计算。 但第二组,仅仅只有六十七点五倍d⊙直径,这就完全不符合历代对参宿四的直径大小观察数据了。 总不能以往天文学界那么多观测数据和计算数据都是错的,总不能万有引力定律、引力红移、光度推算这些方法也都是错的。 这不科学。 ....... 一颗恒星,计算出来了两组直径数据。 这离谱的徐川第一时间就怀疑自己的计算过程过着转换形变出来的xu-weyl-berry定理出问题了。 一颗星球,两个直径,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就好比1+1不等于2了一样,显而易见的真理被打破了,那么最先受到怀疑的,自然是打破真理的人。 徐川也一样,最先怀疑的,自然是自己的计算公式和计算过程是不是出问题了。 这很正常,在物理学上,如果一件事情挑战了人们熟悉的常识,那么它大概率是有问题的。 就好像数学再怎么错,1+1=2这种宇宙真理是不可能被推翻的。 但当他仔细的检查了一遍自己的计算过程与计算公式后,又疑惑的抬起了头。 从重复的检查来看,他的计算根本就没有人任何问题,前后代入进去的数据也没有错误。 可计算结果却偏偏出现了两个。 计算过程没问题,计算公式也没有问题,一颗星球更不可能有两个直径,那么出问题的,在采集到的参宿四数据上面吗? 确认自己的计算没有问题后,徐川第一时间就将怀疑的目光投向了参宿四的各项信息数据上。 在计算过程与计算速度及其他的因素都排除掉后,参宿四的观测数据这就是怀疑最大的地方了。 倒是不他认为天文系的学长们给了一批有问题或者造假出来的数据给他,这种概率还是相当小的。 毕竟本来就能够通过各种天文设备获取到的数据信息,完全没必要费心思去造假。 而且在科研项目中造假数据,那可是一件相当严重的事情,在的实验中造假,如果被他知道了,一旦捅穿被其他人知道,就不是毕不了业那么简单了。 前年的时候,也就是2014年,隔壁的小岛国爆出了一项震惊全世界的造假事件。 14年1月份的时候,被小岛国称为“国宝”、“岛国居里夫人”的小保方晴子带领的课题组宣布成功制作出一种全新“万能细胞”stap细胞。 其制作方法很简单,将从老鼠脾脏取出的细胞放在与红茶酸碱度近似的弱酸性溶液里浸泡25分钟,培养数日后就出现了新细胞。 这种新细胞被小保方晴子称为万能细胞。 什么是万能细胞? 即与克隆技术相结合,万能细胞便可发展成遗传特征与病人完全吻合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细胞。 比如心脏,肾脏,肺,肝,皮肤,眼睛等等。 如果能制造出这种细胞,那对于那些患有各类癌症或者疾病的人来说,无异于拥有了新的生命。 毕竟从自己身体上取下来的细胞经过逆向培育后可以演变成各类器官,再遗址到自己身上的话,可以说没有任何的排异反应。 因此,在当时这一成果被认为是颠覆生命科学常识的划时代重大成果,甚至很多人都认为下一届生物诺奖必定是小保方晴子的。 毕竟这项成果何止是诺奖级的,它要是成真,造福的是全世界。 随后,2014年1月29日,这项研究成果刊登在日不落国科学杂志《自然》电子版上,这更证实了这场实验的真实性。 因此小岛国内外一片欢呼。 论文发表后,很快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如此大的成果自然受到各方关注,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其他国家的科学界也为这一成果带来的巨大潜力抱有期待,对其产生的价值更是充满想象。 但很快,有外部专家指出,小保方晴子发表的论文中的图像不自然,疑似被加工过。 除此之外,一些国外同行用论文介绍的方法重复实验,却无法再现结果。 包括小保方晴子自己,都无法再重复实验制造出论文上的结果。 而后舆论纷纷,小岛国自己开始查验,越高调越容易出问题,地位越高摔得越惨。 最终,轰动学术界的小保方晴子学术造假事件--stap细胞事件于2014年12月19日尘埃落定,最终认为小保方晴子存在重复实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 也就是‘造假’。 而小保方晴子的博士导师因过于相信小保方晴子,最终没能承受这份舆论打击自杀身亡。 但在临死前,他依旧是相信自己的学生的,留有的遗书更是希望小保方晴子能重新制作出stap细胞。 只能说被骗的太惨。 此次造假事件给小岛国的“安贝经济学”以及“再生细胞研究”实验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导师自杀,小保方晴子自己被撤销博士学位,大学蒙尘,《自然》地位下跌...... 一系列的影响均是小保方晴子造假带来的。 但可笑的是,小保方晴子从来都不认为自己造假。 她虽然在记者会上承认论文中出现多处“失误”,却强调stap现象是经过多次确认的事实。 只不过自从论文发布后,她再也没有重复成功过一次stap实验现象。 ....... 徐川不认为天文系的几位博士师兄给了自己假数据,但在此基础上,参宿四的数据又的确有问题。 所以要么是天文实验收集到了有问题的数据,要么就是参宿四,本身可能存在问题。 思虑了一下,徐川也无法确定到底是哪方面出问题了。 不过他可以进行排除,可以利用数学工具进行推算诊断。 数学,是不会骗人的。 整理了一下桌上的稿纸,徐川重新动笔,先将这组有问题的数据隔离出去,而后重新对参宿四的观察数据进行计算。 【2016年3月26日,十一点二十三分数据计算,参宿四直径为:889.007127235d⊙】 【2016年3月27日,十点三十七分数据计算,参宿四直径为:889.007127261d⊙】 【2016年3月27日,二点零三分数据计算,参宿四直径为:889.007127214d⊙】 【2016年3月28日,十一点三十六分数据计算,参宿四直径为:......】 【2016年3月29日......】 ....... 花费了六个多小时,徐川完成了手中的总计十六份粗略数据的计算。 但除了第一次时出现了【67.456799134d⊙】这组数字外,剩余的十五分数据,参宿四的直径都在八百八十九d⊙附近。 末尾的精确数字有差距,但差距不大,这是参宿四每时每刻都因星体活动在膨胀亦或者收缩导致的。 与此同时,这些数据也证实了xu-weyl-berry定理是能通过特征值和边界值来计算恒星数据的。 但这也让徐川更加疑惑了,难道真的是因为第一次计算时收集到的一组数据有问题吗? 想了想,徐川重新动笔,将第一次计算时使用的数值再度代入了计算公式中重新计算了一次。 结果依旧出现了两组解。 一组【889.00712721d⊙】 一组【67.456799134d⊙】 “这什么情况?” 盯着稿纸上再次计算出来的数据,徐川挠了挠下巴了。 到现在,他可以排除是自己的计算出问题了,也通过十几组数据将参宿四星体和xu-weyl-berry定理有问题排除掉了,那剩下的,就只有一种可能了。 那就是第一次计算时的实验数据有问题,可能出现测量误差亦或者其他的问题? 想了想,徐川从一旁拖过电脑,新建了个execl表格,将第一组计算的实验数据和后续十五组实验数据都拖到了表格中,对比了起来。 这种情况下,明面对比是发现问题的最快方法之一。 以他对数字的敏感度,只要这些数值有问题,那么他肯定能发现。 果然,在一项项的数值浏览下来后,徐川的目光锁定在了execl表格上。 第九行,红外辐射量数值上出现了明显的缩减,与此对应的,是参宿四的亮度上升了一点五个视星等。 第十一行,原始直径在对比下也有着明显的差距,差距量达到了近四十个太阳直径。 第十四行,参宿四的表面温度也有着明显差距,只不过这个没法参考。 因为其他十五组的表面温度也相差很大,最高时参宿四表面温度能达到三千四百度,最低时只有两千五百度。 这是因为参宿四频繁的星体活动造成的,就像太阳上的太阳黑子与耀斑、日耳等活动一样。 只是太阳的活动相对比参宿四来说要弱很多,如果像参宿四一样这么剧烈,那地球要么成烤面包,要么成冰冻世界,两者轮回反复。 就像星城的天气一样,一周让你经历春夏秋冬,下周再来一次冬秋夏春。 除此之外,这份表格上还有一些其他的细微差距的,但都没有这三个信息量察觉特征这么明显。 想了想,徐川在第九行和十一行原有的数值基础上稍微修改了一下原始数值,让其增大了一点亦或者缩小了一点,而后重新利用这份数据进行了计算。 很快,新一份的数据被计算了出来。 一组【908.767347901d⊙】 二组【131.319771313d⊙】 两组完全不同的数值再度映入徐川的眼帘中。 “影响这么大的吗?” 盯着稿纸上计算出来的数值,徐川轻声自语了一句,他人工拟造数值并未很大调整原始数值,甚至可以说仅仅增加了百分之五左右的幅度。 但是二组的答桉却在原有的基础上飙升了两倍多。 从原先的67.45d⊙直径直接升到了171.31d⊙。 想了想,徐川从桌上摸出了电话,打给了正在滇南替他采集参宿四数据的博士生师兄。 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自己这边的情况后,电话那头带队的刘轩师兄顿时就尖叫了起来。 “什么?两个直径?” “这不可能,一颗恒星怎么可能出现两个直径,而起还相差那么大,一组近九百个d⊙单位,一组还不到一百。” “小师弟,你有没有考虑过是你计算出问题了。” 对于刘轩的激烈反驳,徐川能理解,他一开始计算出来的时候也是这样不敢相信,只不过他更冷静一些而已。 “我知道这不科学,但通过xu-weyl-berry定理计算出来的数值的确就是这样......” “那可能是在计算过程中出问题了,一颗恒星,哪怕是参宿四这种晚年活动剧烈的恒星,会出现不同的直径,也不可能偏差这么大。” 电话那头,徐川话还没说话,刘轩的反驳就过来了。 徐川看了眼桌上的稿纸,道:“我对带回来的十六组数据都进行了计算,其中十五组都只有一个直径,均在889d⊙单位左右,数字能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八位。” “这足以证明我的xu-weyl-berry定理是没有问题的,它能精准的计算出参宿四的直径。” “但是在这十六组数据中,有一组数据算出了两个答桉......” 徐川没有将话说完,说到这个地步,已经足够了。 “你的意思是有一组我们观测到的参宿四数据有问题?” 电话那头,刘轩也逐渐冷静了下来,听完徐川的分析后皱着眉头问道。 他是不怎么相信是观测数据出问题了。 因为交给徐川的数据都是经过他亲自过目核对的,如果有问题,核对的时候应该就发现了。 不过既然出现了问题,肯定是要解决的。 所以还是先看看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吧。 “嗯,初步判断是这样的。” 徐川应道,又不了一句:“除了数据可能有问题外,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记录这组观测数据的时候,参宿四上可能发生了什么未知的变化,因此影响到了数据。” 闻言,刘轩再度皱起眉头,参宿四发生了未知的变化? 什么变化能引起这么大的直径差距? 想了想,刘轩开口道:“这样吧,你将那组数据发我邮箱,我今晚加急分析一下,我手里有所有观测数据时的原始数据,如果参宿四有变化的话,通过那些信息,应该可以分析点东西出来。” 徐川点了点头,道:“那就麻烦刘师兄了,我这边订明天的票去滇南。” ......。 第一百二十三章 :参宿四氢包层内部的情况 滇南、天文台观测阵列中心,徐川找到了南大的几位博士生师兄。 这会这几人正在一间实验室中激烈的讨论着什么,一旁,还有好几位天文台观测阵列中心的科研人员,也在同步交流争论着什么。 没有出声,徐川放慢脚步,凑过去听了一下。 “或许是参宿四的不对称包层活动引起的,这一块的数据对比其他的观测数据的确有异常。” “我检查过原观测资料,也对比过历史数据,从红外光谱分析数据来看,这次的异常观测数据在历史中并不起眼,比这个更异常的数据都有在参宿四上观测过。” “比如2007年的时候,日不落国的天文观测台就观测到了参宿四异常的膨胀,整体形状在那一次由一个乒乓球的标准圆拉成了一枚鸡蛋形状。” “这次事件我知道,后面分析是参宿四的活动导致了气体包层向外排出了海量的物质导致。” “所以我觉得数据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大概率可能出在数据计算上了,一颗恒星计算出两个相差巨大的直径,这不科学,这都直接违反了常识。” “......” “啊,徐川来了。” 正讨论着,忽的有人留意到了蹲在一旁的徐川,惊呼了一声。 这让刚刚质疑数据计算有问题的同事脸色微红,有点尴尬,毕竟背着正主说他的计算有问题,这不太好,而且还被正主听到了。 徐川倒是无所谓,也没有在意,有质疑挺正常的。 搞科研,质疑精神是必备的。 正是因为科研的严谨性,所以才更加需要的有人质疑过程和成果是否正确。 越是基础的学科,就愈发需要人站出来。 而且他这件事情的确有点离谱。 一颗恒星算出了两个直径,别说天文系的这些工作者了,哪怕是菲尔兹奖的获得者,费尔曼或者威腾来了,第一反应估计也是计算数据或者计算公式出问题了。 所以对于其他人的怀疑,徐川并没有什么意见,只要最终能有讨论结果出来就行。 “没事,不用在意我,我更在意你们有什么讨论结果吗?观察数据验证的怎么样,是观察数据有问题,还是参宿四有异常?” 徐川摆了摆手,示意众人继续。 一旁,南大带队的刘轩摇了摇头,道:“并没有太大的进展,无法确定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 “不过有几种可能出现问题的情况倒是能列出来。” “哪几种?”徐川问道。 刘轩:“第一种,可能是参宿四的不对称包层活动引起的,因为参宿四已经走到了晚年,外部的氢包层在不断膨胀,但与此同时,它内部的核心又活动剧烈,所以氢包层是展现出不同的样子,因而导致观测数据有问题。” “第二种,可能是参宿四剧烈活动,导致了从表面向外排出的庞大冠羽状气体形成了类似恒星膨胀的效应。” “第三种,可能是小师弟你的数据计算出了问题。” “第四种,它的气体包层内可能有一颗伴星环绕着它运动,那组观测到的数据,可能有一部分来源于它的伴星。” “第五种,它的气体包层内可能有一颗行星在环绕它运动......” “第六种........“ 刘轩将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列举了一下,徐川安静的听着,等说完,他抬头道:“能和我说说第四种和第五种伴星的详细情况吗?” “嗯,没问题。” 刘轩点了点头,接着道:“人类第一次精确的观察到参宿四这颗恒星的时候实在大型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的出现的时候,距今也就是不到五十年的时间。” “而五十年前,参数四就已经进入晚年很久了。” “一颗恒星在进入晚年的时候会不断膨胀,就拿我们的太阳来说。” “当太阳进入晚年的时候,中心区的氢会大部分都反应完,而热核反应的速率会立即剧减,与此同时,中心区的引力与辐射压的平衡被打破,引力占据了上风。” “这时中心核开始收缩,并逐渐变热、变稠密,同时外层得到核心收缩释放的能量剧烈膨胀,变成了红巨星。” “与此同时,太阳的外壳会不断向外膨胀,而核心会向内压缩变成,最终在晚年变成一颗红巨星并且把外层抛射出去形成行星状星云。” “按照计算,太阳晚年时会扩散到地球边界左右,在这一过程中,它会吞噬掉周边所有的物质,如水星、金星、地球等。” “参宿四目前就正处于这一阶段,它的表层,也就是氢包层一直在不断向外扩散,体积和直径也在不断增大。” “在这一阶段,参宿四的附近假如还有一颗其他恒星,且在被吞噬过程中没有毁灭的话,它会跌入到参宿四的氢包层里面。” “如果它本身的质量和公转速度能对抗核心的引力的话,会在氢包层里面围绕核心旋转,进而形成一种较为独特的双星系统,即小恒星变成类行星,围绕着主恒星旋转。” “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你计算出来的直径会有两个,可能有一些观测数值实际来源于这颗小恒星。” “但是这种说法比较......,嗯,只能说目前的天文学界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撑它,它也只是以前天文界的其他研究人员针对参宿四不寻常的天体活动做出的一个假设而已。” “至于行星,则与伴星恒星的情况类似,都是被吞噬掉的,但存在一颗行星的概率比较小,因为它们没有那么强的引力对抗恒星风,最终都会跌入到参宿四的核心里面去。” “所以存在一颗行星的概率基本可以排除。” 刘轩大致解释了一下所谓的双星系统,虽然双星系统在宇宙中很常见,但他并不怎么看好这一假设。 因为距离以及恒星的形成原因。 单星系统的形成比较简单,就是宇宙中的物质尘埃和一些气体经过时间积累,形成了一个聚集点,最终在重力作用下聚集成恒星。 而双恒星,则是宇宙某个地方的尘埃和物质较多,并且分布广泛,那就有可能形成两个聚集点,也就是两个吸积盘,最终在漫长的时间下形成了两颗恒星。 如果两颗恒星的质量和恒星之间的距离足够,那么就可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双星系统,银河系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星系都是双恒星的。 但是参宿四并不具备这个条件。 因为距离太短了。 哪怕是它的大小放到太阳系中,边界足够吞噬掉木星,但放到宇宙尺度上来说,如果有两颗恒星挤在这一范围的话,这和挨着没啥区别。 但在恒星形成的阶段,引力坍缩会清空周边的一切物体。 像参宿四这样的大质量恒星,在形成后就会吃光周边所有的原料。 即便是附近依旧有足够的原料形成了一颗小型恒星,也会因为巨大引力的影响逐渐跌落到参宿四里面去,最终消失不见。 要知道这次计算出来的直径,是一个大到足足有八百九十倍太阳直径的参宿四,而另一个则只有六十七倍太阳直径未知星体,两者相差极大。 两者的引力差距就像是一头大象和一个普通人拉河一样。 最终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普通人被拖着跑。 除此之外,目前的天文学界,并没有任何的证据能表明参宿四是一个双星系统。 过去几十年对于参宿四的观察和观测,从未发现它有伴星存在的痕迹。 所以刘轩并不是很看好存在另一颗恒星在参宿四的氢包层里面围绕着参宿四内核旋转这一说法。 他觉得可能性最大的,要么是氢包层剧烈活动导致的观测数据异常,亦或者,这位小师弟的计算公式有问题。 徐川沉思了一下,问道:“如果是这样的一个双星系统的话,那它应该是有回归周期的对吧。” “就像月亮围绕地球转动每个月都能回归月圆一样。” 刘轩点了点头,道:“如果这种稳定的物理双星系统真的存在的话,小恒星是肯定有回归周期的。” “只不过我们无法确定这颗‘假设’存在的小恒星围绕参宿四转一圈需要多长的时间。” “可能是一周?一个月?也有可能是一年?亦或者十几年?” 徐川:“能计算出一个大致的时间吗?” 刘轩苦笑了一下,道:“不知道,从没人想过,也没人试过,因为缺少必要的数据。” “你知道的,一颗星球的公转速度取决于它公转的恒星引力大小,以及距离.......” 刘师兄话没有说完,徐川就明白他的意思。 这是物理学的基础。 万有引力和质量成正比,质量越大,引力越强,与距离成反比,距离越远,引力越小。 比如地球受到太阳引力,在向太阳靠近时,由于太阳自身具有自转,从而引起了地球随它的引力公转。 而在公转的同时,地球与太阳之间产生了离心力。离心力与太阳万有引力产生了抗衡,这种抗衡与距离太阳远近形成正比。 离太阳越近,引力就越强。 为了不被恒星的引力直接吸引到恒星里面去,那么行星公转速度就会越快,从而形成更大的离心力对抗太阳引力。 最终能稳定下来的星系,星球之间的离心力和万有引力都处于平衡牵制状态。 这也是为什么地球不会被吸到太阳里面去的原因。 按照这种定理来进行逆推,在确定了距离和质量等一些条件后,是可以推算出行星的公转速度的。 但现在问题就在这,假如参宿四的氢包层里面真的有一颗小恒星,那么它距离参宿四的内核有多远,质量有多大,没有人能知道。 因为人们观测到参宿四的时候,它就已经是晚年了,早已经吞噬掉了这颗‘可能’存在的恒星。 所以根本就没法计算这颗伴星的质量与公转速度等办法。 ......。 第一百二十四章:伴星对参宿四的影响(上) 实验室中陷入沉默,寂静了半响,徐川开口道:“假设,参宿四的氢包层里面真的存在一颗伴星,如果单纯的要确认它的存在,有没有办法?” 闻言,刘轩抬起了头,道:“这个或许能做到,但要看它距离核心有多远。” “你知道的,从天文学的角度上来说,每一颗恒星的光谱都不同,即便是同一颗恒星,在它不同的时期,光谱都是不一样的。” “如今的参宿四是一颗光谱为m1-m2ia-iab型的红超巨星,如果它的氢包层内存在一颗伴星,且伴星在靠近氢包层外沿的位置,那么伴星的光和辐射,是能透过参宿四的外围氢包层传递到地球上来的,尽管可能会很微弱,但依旧可以依据这个来进行分辨和确认。” “此外,温度、光度这些东西也能当做辅助判断手段。” “参宿四的表面温度,光度和伴星的温度光度这些肯定有差别,或许能搜一下以前的资料,可能以前的观测数据里面就有异常,只不过没人朝这方面去考虑。” “如果伴星真的存在,那么它必定是围绕参宿四的内核做公转的,有周期时间。” “保持对它的观察应该就能发现一些端倪,只是需要多长的时间就不确定了。” 顿了顿,刘轩突然想起了什么,接着问道:“对了,小师弟,你能将这颗伴星的直径计算出来,那质量呢?如果质量能计算出来,或许可以大致的推断出伴星距离参宿四内核有多远。” “知道了质量和距离,它的公转周期有多长就能算出来了。” 徐川:“暂时还不知道,我这边只计算过参宿四的直径,关于在计算质量时第一组数据是否同样会出现两组答桉还不确定。” “这样,找个安静点的房间给我,我试试。” 刘轩点了点头,看向了一旁并非南大天文系的几名研究人员中的一个中年男子,道:“张主任,您看,能否暂时借用一下一间房间?” 被询问,张姓中年男子咧嘴笑了笑,道:“没事,咱这边吃的喝的可能不多,但空闲的房间很多。” “这位就是证明了weyl-berry猜想的徐川吧,听说南大出了个百年难得一见的数学天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连计算遥远星体体积质量这种事情都做的到,这真要能突破,对于天文界来说是革命性的改变,别说是一间房间了,就是你在这里住上个一年半载都没问题。” 徐川起身笑了笑,道:“麻烦张主任了。” “没事没事,现在就需要吗?” 徐川点头,道:“嗯,这事宜早不宜迟。” 说实话,他也没有想到利用xu-weyl-berry定理计算一下参宿四的信息会折腾出这种事情。 本以为只要观测信息收集齐全了,他就能顺利的完成计算。 谁能想到参宿四的氢包层里面可能还隐藏着一颗伴星? 这事说严重也严重,说不严重也不严重。 严重在于参宿四是一颗晚年的大质量恒星,在未来随时可能进行超新星爆发。 虽然目前的天文界已经计算出了参宿四的磁极和太阳系有角度差,即便是超新星爆发对太阳系没有威胁,加马射线暴不会对准地球。 但多了一颗伴星的话,后续在超新星爆发时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就又一团迷雾了,到时候加马射线暴会以怎样的角度横扫宇宙空间谁也不知道。 说不严重,则是按照目前对参宿四的计算,它超新星爆发可能还要几千年几万年,甚至需要几十万年也说不定。 等这个时间过去,人类还在不在地球上都说不定,而且就算是还在,那时候的人类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毕竟“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 徐川没这种想法,他发现了问题,肯定要想办法解决的。 即便解决不了,也要尽量的去摸清楚这个问题的情况。 ....... 跟着眼前的张主任,徐川来到了研究所三楼的一个小房间中。 “这里可以吗?,这边是天文台这边的一个实验室,平常没什么人过来,很安静,便于思考。” 张主任朝着徐川问道,顺手打开了房间的白炽灯,又开启了空调。 徐川扫了眼房间,有桌子和椅子,便点了点头,道:“可以的,麻烦张主任了。” “害,这有什么的,你的研究对于我们天文界来说意义重大,一种全新的星体信息计算方法,有了它,以后能更加精准的探索宇宙星海。” 张主任笑着摇了摇头,接着道:“那暂时我就不打扰你了,有什么需你可以到一楼的106办公室来找我。” 刚走出房间,张主任又想起了什么,转身掉头回来补了一句:“哦,对了,还有一件事。” “你搞研究别忘记时间,这边晚饭和你们学校应该有区别,只在傍晚五点半到七点间供应,在一楼旁边的食堂中,错过了时间点就没了。” “而且这荒山野岭的,你想点外卖都没有,时间是五点半到七点间,记好了啊,别错过了。” 徐川点了点头,道:“嗯,我知道了,谢谢张主任。” “不客气。” ...... 天文台的人离开,徐川摸了摸实验室中的桌子,都落下一层灰了。 看来这位张主任说的没错,这里平常的确没人来,很安静。 从背包中取了几张卫生纸擦干净桌椅,徐川打开电脑,调用出参数四的观测数据。 计算参宿四的直径和质量,虽说是同样使用xu-weyl-berry定理来进行,但涉及到的一些细节不同。 他需要将质量计算公式、圆周运动规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光度这些东西融入xu-weyl-berry定理中去,然后在之前的基础上再次进行形变,让其从索伯列夫空间波动计算法转变成黑体辐射光锥计算。 进而利用恒星的亮度来逼近边界值,再带入到公式中,才能得到质量。 如果要大量的进行计算的话,最好的办法还是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出来。 不过单独研究的话,就没必要费那个功夫了,直接用笔算,也不会慢多少。 从背包中取出稿纸后,徐川沉思了一会,而后直接从索伯列夫空间波动计算法开始扭转xu-weyl-berry定理。 至于前面的过程,对他来说就没必要再写一遍了,那些东西都在他脑海中,清晰无比,不可能忘记。 “....当k→+∞时,特征值λk的渐近行为.对λ>0,定义 n(λ)=n(λ,?4,Ω)=]{j|λj6λ}......” “引入开普勒第三定律,在作用程λ~1013cm时,|α|<10?9.......” “.......” “......当光度为90000~1.5x10^5l⊙时,对应......” “则λk的渐近行为等价于去研究g函数,给出n(λ)=(2π)?nwn|Ω|nλn/2+o(λn/2).......” ........ 滇南天文台的实验室中,徐川全神贯注的计算着手中的数据。 这本应该是前些天就完成的工作,但突发意外情况拖到了现在。 不过有了之前的铺垫和经验,这次再对xu-weyl-berry定理进行扭转可以说得心应手。 其实针对扭转后的xu-weyl-berry定理,完全可以说是一道新的计算公式了。 之前用于计算参宿四的体积是,现在用于计算参数四的质量也是。 当然,准确的来说,应该是属于xu-weyl-berry定理公式的分支。 不过在现在,能这么轻松对xu-weyl-berry定理进行扭转的,也就他一个人。 即便是他已经在普林斯顿公开报告过weyl-berry猜想的证明过程,其他人想过完全的消化接收,哪怕是菲尔兹奖得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一个世界级的猜想,如果那么容易理解,也不需要六名不同的审核员进行同时审核了。 虽说是为了保证审核的严谨,但同时也是为了加快一些审核的进度,毕竟每个人理解自己最擅长的部分,速度比一个人理解整个论证过程要快多了。 ...... 实验室中,徐川匍匐在桌前,手中的黑色签字笔依旧在稿纸上写着。 忽的,放置在一旁的手机震动了起来,吓了他一大跳。 全神贯注之下突然被打扰,哪怕是熟悉的手机铃声,也容易被吓到。 回过神来,徐川舒了口气,拾起手机关闭掉闹钟。 这是他开始工作前设的,设置的时间是下午六点,也就是天文台这边吃晚饭的时间。 毕竟之前那个张主任说了,这边吃饭的时间是固定的,错过了就没有了。 不像南大,哪怕他折腾到凌晨一两点,也还可以点外卖什么的。 在天文台这边,点外卖? 别闹,离这里最近的小镇都在三十多公里之外,有个毛线的外卖。 所以保险起见,他设了个闹钟,免得自己错过了晚饭。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特别是他这种工作,对于精力的消耗是极快的,如果不吃晚饭,晚上得饿到肚子疼。 关掉闹钟,徐川望向了桌上的稿纸,他没想到这次对xu-weyl-berry定理的扭转会这么麻烦。 质量的计算,比直径的计算麻烦多了,哪怕有之前的经验,这次他也走了不少的岔路,桌上的稿纸都废掉了十几张。 本以为四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应该够了的,但没想到从下午两点算到现在才堪堪将黑体辐射光锥计算融入到公式中去,后面估计还得再折腾两三个小时。 如果是重生前的他,还真不一定能搞定这些。 毕竟重生前他并不是很擅长数学,特别是在谱理论和具分边形这些区域,他并没有专门学过。 好在重生后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数学上,否则即便是知道xu-weyl-berry定理能用来对三维的恒星进行波动计算,他也做不到现在这一步。 一年半的时间,就让他再度刷新了对数学这项基础工具在其他学科中的重要性的认知。 真就可以说没有数学,其他的学科就别想发展。 ......。 第一百二十五章:伴星存在的概率 收拾了一下桌上的稿纸,徐川站起身伸了个懒腰。 这次的计算虽然有点麻烦,但今晚应该能搞定,至于现在,还是先去吃晚饭再说。 毕竟错过了没了,他又没带零食吃的过来,晚上想吃点东西都不成。 ..... 一楼,天文研究台的基地餐厅中,徐川端着餐盘在食堂中挑选食物,撞到了同样来吃饭的几位南大师兄。 “嗨,川神。” “川师弟。” “....” 迎面,几个师兄端着餐盘和徐川打了个招呼,然后热情的给他推荐食堂中味道最好的食物‘油炸黄金鸡腿’,其实就是裹了层面包糠的炸鸡腿而已。 不对在这里,已经是最好吃的东西了。 没办法,天文观测台不比天文展览馆,带大型科研设备的天文台基本都建立在荒山野岭中,周边几十公里都荒无人烟的,物资什么的运送进来挺麻烦的,有的吃就不错了。 “川神,参宿四的质量计算的怎么样了?什么时候结果能出来?” 餐厅中,南大的几人坐在一起,一边吃一边聊着科研工作。 “明天应该差不多了,只是能否用第一组的数据将那颗氢包层内的伴星质量计算出来并不确定,数据方面可能会有问题,不太齐全。” 徐川咬了一口炸的金黄的鸡腿后说道,有些东西不到最后谁也不知道答桉,更何况之前他带回去的数据并不齐全,缺少了一些东西。 他今天下午在融合计算的时候,利用零散的数据做了些区域计算,但给他的结果并不是很好。 可能这次的质量计算缺了点关键数据,比如需要到清海天文台那边利用射电望远镜才能观测到的参宿四偏振量。 这东西在xu-weyl-berry质量方程中是个挺重要的参数,能作为辅助信息定义边界值,少了这个,计算出来的数据大概率会有问题,可能会有较大的偏差。 顿了顿,咽下口中的鸡肉后,徐川接着问道:“你们这边的工作什么时候完成?清海那边还要多久的时间。” “计算质量可能还缺少了参宿四的偏振量等信息,如果要计算伴星的话,可能得等到回归周期观测到伴星的偏振量才行。” 闻言,带队的刘轩师兄放下了快子,思索计算了一下后道:“滇南这边快的话,后天晚上应该就能搞定。” “至于清海那边就不确定了,特别是有关伴星的偏振量,毕竟目前我们根本就不知道这颗伴星到底存不存在,回归周期又有多长的时间。” “毕竟人家的射电望远镜也是有自己的工作任务安排的,这次能插队使用一周的时间,已经超出我的想象了。” “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观测你需要的数据时,保持一段时间不间断的数据收集,希望这段时间内的数据有你需要的信息。” “希望这一周的时间能观测到伴星,不然就只能寄希望于以前对参宿四的观测数据上了,亦或者,等这段时间过完,再申请一下射电望远镜看看。” 从一开始只是参加科研项目混点资历,到现在,这几位天文系的博士生师兄已经全身心的投入进去了。 参宿四的氢包层里面可能存在一颗伴生恒星,这一发现如果真的确定,成果将震惊整个天文界。 这样的发现,即便是刘轩这种已经临近毕业,毕业论文都写了一半的博士生都可以放弃原先的论文,转而将毕业论文转到这方面来。 和之前的毕业论文相比,这次的发现可谓是世界级的。 而且真若是成功了,那代表通过这次科研实验,人们将掌握计算遥远星系中恒星质量、体积、直径等信息的关键方法。 虽说他们是受雇佣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次的科研实验他们是全程参与的,参宿四与伴星的关键数据都是他们观测收集的。 到这已经不是混资历了,而是镀金,还是镀一层厚的耀眼的金,只要成功,他们毕业后会被各个天文单位抢着要。 所以从一开始的正常工作,到这会他们已经比徐川更在乎这次科研项目了。 ........ 吃过了晚饭,徐川回到了实验室,收拾了一下稿纸资料开了个住宿的房间。 天文台还是有招待所的,毕竟经常有外来的学者和科研人员到这里来展开实验研究,需要住宿什么的。 只是说环境一般,甚至都比不上普通小县城的宾馆,有些还是双人间和多人间。 徐川申请的是一个单人间,虽说他现在只是个大学生,按照规则来说是申请不到单人间的,但他的情况比较特殊,天文台的领导也知道一些事情,并没有太在意这些东西。 洗了个澡,擦干净头发,徐川将背包中的稿纸拿了出来,继续完成下午未完成的工作。 随着推算,时间很快,眨眼间,外面的天色就彻底黑了下来。 “......代入黑体辐射数据uλ(v,t)=4π/λ?.......,质量为23.871911123m⊙、2.706358293m⊙” 盯着计算出来的数据看了一眼,徐川放下了手中的笔,揉了揉有些酸涩的眼睛。 “果然,在失去了偏振量将边界值定义到一个精确的准值后,计算出来的质量数据是有问题的。” 看了一眼稿纸上的数据,徐川微微摇了摇头。 23.871911123m⊙的质量,这个数据看一眼就知道并不准确。 它远超过了目前天文界对于参宿四质量的估测。 虽然目前天文界没有统一过参宿四的质量到底是多少倍太阳质量,有的资料显示它的质量不过14~15m⊙,但也有的资料认为它的质量达到18~19m⊙,甚至也有达到20m⊙的。 但几乎从没有超过20个太阳质量的估测。 23.87倍,接近24倍太阳质量,这个数字显然超过了天文界之前的估测。 尽管它有可能是正确的,但这种概率较小。 一方面是天文界历年来对参宿四的质量计算都采用的常规办法,虽然做不到精准,但大体质量是不会估算错的。 另一方面则是他这次计算参宿四时使用的数据参数不齐全,在缺少偏振量等关键辅助信息后,计算出来的量肯定是有偏差的。 不过好消息是有的,第一组的数据,有关质量的信息,同样计算出来了两组。 这证实了,参宿四的氢包层内,的确存在着一颗前人从未发现的伴星。 两组直径、两组质量,这总不能再说是计算出问题了吧。 或许这些数据还不足以完全证实参宿四的氢包层里面存在一颗伴星,毕竟数据计算的来源单调了一点,统一来源于一组观测数据,存在误差的可能性。 但已经有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概率了。 如果在接下来的时间,能再观察到几组同样的数据,就可以证实了。 真要证实了这一发现,对于天文界来说,这可能是今年的最大的发现了。 ....... 重复检查了一遍计算过程和数据,确定没有出现错误后,徐打了个电话,将南大的几位博士生师兄都喊了过来。 虽说这个点已到深夜八九点,但几位师兄肯定都没睡,今晚凌晨他们还得利用天文台这边的观测阵列对参宿四做数据收集。 “还是川神牛逼,居然住的单间,羡慕死了,我导师当初和我来这边都住的标间。” “你要是证明一个世界级的猜想,有希望拿到菲尔兹奖你也可以。” “行了,别贫了,川神这次突然喊我们过来,肯定是有重大发现的的。是不是参宿四的质量数据计算出来了,川神?” 几位博士生师兄进来,将原本就不大的的房间挤得满满当当的。 徐川没理会其他人的调侃,看向带队的刘轩,道:“数据计算出来了,和之前的直径一样,取第一组信息数据计算出来的数据同样算出了两个不同的结果。” “也就是说,参宿四的氢包层里面,大概率是隐藏着一颗伴生恒星的。” “不过目前缺少了偏振量等关键辅助信息,计算出来的数值误差很大。” 闻言,刘轩眼前一亮,急忙问道:“数据呢?我能看看吗?” 直径和质量都计算出来了两组,这足以证实第一组的数据中有一部分并非来自参宿四,而是来自其他的星体。 单纯的直径出现两组还可以说是计算错误或者观测数据有问题之类的导致的。 但再加上一个质量,证实伴星存在的概率就直线上升了。 在此基础上,参宿四的氢包层内部有一颗伴星的概率超过了百分之九十。 如果他们后续能再观测到几组伴星的数据,那么就可以直接证实伴星的确存在。 至于数据偏差,那并不是问题,偏差再大也没关系,毕竟本身的数据就不齐全。 包括之前的直径计算,其实也并不完全精准,因为有一些他们还没观测到的关键值都是从原先的古老观测数据上进行摘取的。 目前做的只不过是验证xu-weyl-berry定理能否精准的计算参宿四的大小而已,等到数据采集全面了,再计算一次就够了。 所以现在是不是最终的精准值并不重要。 徐川指了指桌上的稿纸,道:“在那。” 刘轩快步走过去,拾起桌上的稿纸,直接看向最终的答桉。 他虽是博士生,但还真看不懂稿纸上的计算过程。 之前计算直径的公式和过程他看过,但压根就看不懂,所以这会直接看答桉就好了。 【23.871911123m⊙】 【2.706358293m⊙】 两个答桉,第一个接近24倍太阳质量,应该是参宿四的,第二个接近3倍太阳质量,应该是里面的伴星的。 这么大的质量,哪怕有偏差,偏差超过百分之五十,甚至是八九十以上,也足以证实里面的伴星真的存在的话,绝对是一颗恒星,而不是行星。 很简单,因为行星是有存在质量极限的。 .......。 第一百二十六章:发现异常! 按照目前的理论,一颗行星的质量上限大约在木星质量的13倍左右。 行星的质量一旦超越了这个数值,那么其重量就足以引发氘核聚变,从而成为一颗小质量的褐矮星,脱离行星的范畴。 而木星的质量,差不多只有太阳的千分之一。 也就是说,一颗行星的最大质量顶多能达到太阳的百分之一左右,再高就会聚变演变成次恒星。 徐川说计算出来的质量有误差,那按照参宿四的质量计算误差来估算,目前天文界计算出来的参宿四质量大约是太阳的11.6倍~16.6倍,稍微放宽松一点条件,质量保持在10-20倍太阳质量之间。 这个质量间的数字都是通过传统的方法观测计算出来的,虽然并不精准,但用作参考没有任何问题。 而通过xu-weyl-berry质量计算方程计算出来的参宿四质量23.871911123m⊙,按照最大的偏差幅度进行计算,也就是23.87比10,质量偏差幅度比在2.3,接近2.4。 而伴星的质量通过公式计算出来是2.7个太阳质量,这样即便是按照最大的偏差幅度比来算,这颗伴星的质量也有一个太阳多。 所以只要确定这颗伴星真实存在,那么按照计算数据,它必定会是一颗恒星。 参宿四的氢包层内拥有一个伴生恒星,这在天文学界中向来都只是个推测,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 但今天这个匪夷所思的推测大概率要成真了。 更关键的是,参宿四和它的伴星的直径与质量都被计算了出来,让刘轩万分感叹。 天文界的变革可能要来了啊。 如果真能证实这位小师弟的计算方程能精准的计算恒星的质量,那么万有引力定律、质光关系法、开普勒第三行星运动定律、引力红移法这些计算恒星质量的方法基本都会被淘汰掉。 对于天文界来说,这可是在底层的计算方法上动刀子,到时会引起多大的轰动他也不知道。 ......... 在滇南完成参宿四的质量计算后,徐川并没有离去,他准备跟随天文系的几位师兄一起去清海那边。 一方面是数据出来后可以直接进行验算。 另一方面则是可以和清海天文观测站的天文学专家们聊一聊有关参宿四的问题。 他的科研直觉告诉他,第一组观测数据之所以会计算出两组是偏差极大的数据的原因,大概就在参宿四有一颗伴星上面了。 如果参宿四的氢包层内真的存在一颗质量比太阳还要大的恒星的话,会对它有什么影响这些是必须要弄清楚的事情。 毕竟参宿四已经走到了晚年,在未来随时有可能超新星爆发。 而伴星在超新星爆发的过程中会不会影响到它的磁极什么的,这些都很关键。 因为从宇宙的尺度上来说,参宿四距离地球实在太近了。 六百多光年,在人类看来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但如果磁极改变,爆发的加马射线暴对准了太阳系,那可就…… ....... 清海,清海天文观测站。 徐川站在观测站楼顶眺望着远方的大型射电望远镜,哪里有一个射电望远镜阵列正在工作,正在收集遥远在六百四十光年之外的参宿四的信息。 再有一天的时间,他需要的数据就能收集完成了。 和传统光学望远镜不同,射电望远镜接收的是无线电波,可以捕捉到很多肉眼看不到的光,而光学望远镜只能捕捉到可见光。 因此射电望远镜可以看到比光学望远镜波长短很多倍的光,也能看到光学望远镜看不到的一些细节。 比如恒星的偏振量、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等,这都是光学望远镜看不到的东西。 除此之外,光学望远镜受天气的影响较重,阴天,雾霾,光污染这些都会导致光学望远镜失去灵敏度。 而射电望远镜不会,它观测的波长主要为30m—1mm,这个波长的电磁波不会被天气所影响。 所以射电望远镜可以透过云层,不受气象条件的影响,白天夜晚都可以观测,具有全天候工作的能力。加之观测的辐射波波长长,不受星际和星系尘埃云的阻挡,因而大大扩展了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观测范围。 这些都是射电望远镜的优势。 但相对而言,射电望远镜也是有弱点的,首先是它的成像是通过计算机处理过的,看到的不是天体的真实面目。 其次,射电望远镜的精度其实是远不如光学望远镜的。 不要看它的名字起的很高大上,但实际上精度其实要比传统的光学望远镜低不少。 一架直径10厘米的光学望远镜的分辨本领能达到1.4点左右,它能看清月球表面上2千米的细节。 而全世界最大的可动射电望远镜,是日耳曼国的100米直径的可动射电望远镜,但它的分辨本领只有33点。 这个数字还比不上人眼的30点。 也就是说,人眼看月亮比它看月亮更加清晰。 不过射电望远镜可以联机运作,也就是两架或者多架射电望远镜接收同一天体的无线电波,多束波进行干涉,其等效分辨率最高可以等同于一架口径相当于两地之间距离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这是一个巨大的优点,是光学望远镜无法做到的。 但精度上来说,它比不过的光学望远镜是事实。 所以一般来说,射电望远镜和光学望远镜都是互补的,两者可以同时针对一个目标进行观察,进而数据互补,得到更全面的信息。 他这次收集参宿四的信息,采用的就是这个方式。 利用学校和滇南的光学望远镜做光学观测,再利用清海的射电望远镜阵列做补足,以此获得全面的数据。 ....... 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在第六天的清晨,阵列式的射电望远镜停止了工作,收集到的数据被送往计算中心进行处理,这大概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 对于徐川和南大的几位师兄来说,这一段时间无疑是很难熬的。 射电望远镜在过去四十八个小时内收集到的数据至关重要,一方面是全面的数据可以用来更加精准的精算出参数四的直径、质量、体积等各种信息。 以此来确定xu-weyl-berry计算方程是否有能力对遥远宇宙中的星辰进行精准的计算。 这对于天文界来说意义重大。 如果能获取到遥远星辰更精确的数值,人们能依据它来推断出更多的信息。 比如恒星正处于生命的哪一阶段,是否足够稳定,周边是否有其他适于生存的星球,是否有其他的智慧种族等等。 此外,它对于基础物理和高能物理的研究也有不小的影响。 科学进步需要做大量的实验来验证假说。在当今时代,很多理论高能,高磁场等极端条件下的实验才能够验证。 所以欧洲会建造巨大的粒子加速器lhc,但即使如此,依然很多问题无法在地球实验室完成。 而宇宙中很多天体物理现象,如脉冲星,超新星爆发,类星体吸积,自然的提供了极高能情况下的物理过程。 观测这些天文现象,可以帮助人们检验理论。 无论是相对论、亦或者是量子理论,都有着大量需要天文现象才能论证的观点。 只不过这些东西对于目前的人类和科技进步发展来说,都太遥远了,这些东西都处于最顶尖的理论前沿,所以即便是发现了,短时间带给科技进步也没有多大。 这和数学物理很像,顶尖的数学物理都已经在研究未来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是数百年的东西。 那些尖端的理论成果要转化成科研成果谁都不知道要多久。 甚至能否转变成科技成果都不知道。 这就有很多人会迷茫,这些理论数学物理天文,到底有什么用? 就好比买菜根本就用不到微积分一样,你现在能观测到参宿四的数据又能如何?能飞过去? 就好比当初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时候,一度被人嫌弃认为是没用的废物一样。 但如果没有他的理论,这会人类恐怕还在烧煤烧开水用蒸汽机,如今的灯火璀璨,没有一个人能看到 这些工作总需要有人去做,理论和科技,总要有一个走在前面,而绝大部分时候,走在前沿的,是理论。 没有理论的前行,科技就无法进步。 或许今天看着没用的废物,在未来十几年或者几十年后会成为最重要的东西。 ...... “川,川神,射电望远镜阵列的观测数据初步计算完成了。” 办公室中的,徐川正在对手中的xu-weyl-berry计算方程做完善,忽的,办公室的门被‘勐’的推开了,随即,一道带着喘息的声音在办公室中响起。 徐川眼前一亮,迅速起身,道:“数据呢。” “刘轩师兄他们正在进行二次整理,我是过来提前通知你做好准备的,大概还需要四五个小时的时间。” 徐川点头,道:“带我过去看看。” 到这会,他也没心情继续完善xu-weyl-berry计算方程了,这事随时可以做,但射电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关系到这次研究实验的成果。 ....... 清海天文观测站,徐川跟着给他报信的师兄来到了计算中心。 这里有一台小型超算,外面的射电望远镜观测到的数据都会在这里进行处理,这次参宿四的观测数据自然会在这里处理。 只不过由计算机处理过一遍的数据,和他需要的数据还有一点的差距,这需要天文系的几位博士生师兄再进行处理一遍。 二次简化后的数据,才是他需要的。 “刘师兄,情况怎么样了。”徐川走到带队的刘轩师兄身后询问道。 显示屏前,刘轩抬头看了眼徐川,回道:“还在分析中,因为是第一次发现恒星的氢包层里面可能有一颗伴星这种天文现象,计算机里面没有对应的数据,无法做到确认,所以目前只能我们人工来一项项的核对异常数据。” “你先坐一下,我弄完手上这个数据。” 回了一句后,他又将脑袋埋进了显示屏前。 徐川点了点头,微微俯身看向了桌上的显示屏,上面是一副副的曲线图和各种表格,以及各种记录着数据的天文单位。 这些东西他能看懂一些,之前为了转换xu-weyl-berry计算方程将其应用到天文学上时花费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恶补的。 毕竟xu-weyl-berry定理就算能计算恒星的信息,也需要特征值,边界值、渐进信息这些数据的。 而观测到的恒星数据,哪一些符合这些,都是需要经过验算核对的,不是说随便拿一种信息套进去就能随便算的。 ........ 时间一点一滴的过去,计算中心中,南大的几位师兄和清海天文观测站的研究员一起二次计算简化着参数四的观测数据。 这一刻对于只能在一旁围观的徐川来说,时间显得格外漫长。 也不知道过去了多久,忽的,一个人影站了起来,激动的朝实验桌对面的刘轩大喊: “刘师兄,我这边发现了相对异常数据,确认为观测辐射流量异常,和之前的第一组数据做过类似对比,疑似掺杂有伴星数据。” ......。 第一百二十七章:更具价值的东西 闻言,刘轩勐地站了起来,迅速走了过去:“我看看。” “在这,这一组数据,辐射流量异常从4月24号23点51分32秒这个时间节点开始,一直持续到4月24号23点56分09秒消失不见,持续时间不到五分钟,流量幅度最高时大概增强了接近三个点,且呈现出峰状,由弱到强,再转弱,最终消失。” “疑似伴星数据,但也不排除是参宿四本身的大气活动” 刘轩拉过一张椅子,在电脑前坐下,仔细的观看了这份异常数据后,果断起身朝着计算中心的其他南大学子下达工作安排。 “曹阳,孟璨,你们先暂停手上没完成的数据分析,找到4月24号23点51分这个时间节点的数据,确认4月24号23点51分起,不,从23点50分起,观察数据是否有其他异常,如有异常记录下来。” “伟城,你整理一下之前的数据,取一份参宿四的详细数据给我,包括之前整理出来的第一组异常数据,也发给我。” “........” 一项项的安排从刘轩的口中传出,当然,他也只个南大学生做了安排,天文研究所的人员轮不到他指挥。 等这位学长处理完事情后,徐川才走上前,询问了一下情况。 刘轩:“还不清楚这些异常数据是不是来源于那颗伴星,不过有希望。” “如果是伴星的话,51分到56分这个时间段的其他数据也会有异常的,比如光度、温度、光谱、色彩、辐射能这些东西肯定都有掺杂一些异常数据。” “依据这个时间,结合参宿四的详细数据,能大致的计算出伴星的公转周期,只要确定公转周期,就能锁定下一次伴星的大致回归周期时间,只要再度确认这些异常数据出现的话,就可以确定伴星真实存在了。” 徐川点了点头,道:“辛苦你们了,计算回归周期这个就交给我吧,你把数据发我邮箱就可以了,之前我学过一点天文知识,知道怎么计算。” 虽说他懂的天文知识不多,但计算一颗恒星的运行轨道和回归周期时间什么的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这些东西应用的定理都是相当基础的,计算量也不是很大。 数据齐全了,顶多个把小时他就能搞定。 刘轩点了点头,道:“好,那我这边加快一下进度,争取今晚将所有的数据都分析出来。” ........ 拿到数据,徐川也没耽搁时间,直接在计算中心找个位置坐了下来,要了几张a4纸和笔,就地开始计算参宿四氢包层内的的伴星数据。 这份工作对他来说并不难,只是复杂了一点而已。 毕竟是隔着参宿四的氢包层去计算一颗内部的伴星,很多数据都不精准,需要进行估算,这同样也会导致最终计算出来的回归周期并不准确,会有较大的误差。 不过有误差也无所谓了,只要能确定一个回归时间点,再观察一次就够了。 如果在回归周期中能再度观察到一样的异常数据,那么就可以确定参宿四的氢包层内有一颗伴星了。 毕竟有周期性,且几乎完全异常于参宿四的观测数据,这足以证明了观测到的异常并非是参宿四本身的活动引起的。 倒不是说恒星没有周期性活动,每一颗恒星都有自己独特活动点,周期性的也不少。 但恒星的活动周期时间一般都比较漫长。 比如太阳、这颗太阳系的主恒星,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科学家们早就发现太阳表面的黑子和耀斑等有周期性活动的现象。 活动周期时长在11年左右。 在这11年的活动周期中,太阳的内部活动会引起太阳表面的日耳、耀斑、黑子等出现从低潮向高潮再到低潮的一个活动过程。 而在太阳表面活动的高潮时期,太阳辐射和太阳风等会引起地球空气中、地面上一些物质的变化,甚至可能改变地球气候。 比如太空中的人造卫星、空间站、宇宙飞船、探测器等航天器就很可能会受到秒数几百上千公里的太阳风的摧残。 又或者太阳表面活动的高潮时期会产生大量的太阳风粒子,会通过极光、粒子风暴等各种形式到达地球表面,对地球的供电系统等造成破坏等等。 虽然徐川不知道参宿四的活动周期具体时间是多长,但肯定不会短。 而从这次的参宿四的科研实验观察数据来看,第一次观测到伴星的异常数据是在三月二十七日,第二次,也就是这次发现异常数据是在四月二十四号。 如果确定这两组数据都是伴星的话,那么伴星的回归周期只有二十七天,还不到一个月,甚至可能会更短。 毕竟从三月二十七号到四月二十四号这中间接近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观察参宿四的,中间伴星是否已经回归过一次或者多次他们并不知道。 ........ “560~752。” 计算中心,徐川看着稿纸上计算出来的数据吐了口浊气。 这就是按照天文小组提供的数据计算出来的伴星回归周期时间,也是这颗伴星的公转时间。 哦,这个数据的单位是小时,换算成天,差不多是23天到31天这个区间。 时间偏差有点大,达到了一周多的偏差,但这已经是依据目前数据能计算出来的最精准的数字了。 它也符合之前观测到的两次异常数据间隔27天的时间,说明这个计算出来的回归周期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信的。 那么剩下的,就是再等待一个月的时间了。 如果在接下来的回归周期中能再一次观察到异常数据,就可以用数据来证实参宿四内部的确有一颗伴星存在。 这一发现,对于天文界来说,意义重大。 ........ 夜晚的时间流逝的很快,在徐川计算出伴星的回归周期后,南大的几位师兄也完成了射电望远镜观测数据分析。 最终确定,从4月24号23点45分这个时间节点开始,一直持续到4月25号0点09分,观测到的参数四各类数据中均出现了异常情况。 光度、表面温度、光谱、辐射流量、辐射能.......等等各项数据中均出现了一批不符合参宿四本身的异常数据。 特别是光谱数据,有较大的异常。 如今的参宿四是一颗光谱为m1-m2ia-iab型的红超巨星,这是已经确定了的事情。 那么短时间内,无论它怎么活动,它散发的光谱数据都不会离这个谱型太远。 但在今晚的异常数据中,却分析出了g型光谱数据。 这个类型的光谱数据,不应该出现在参宿四这种红超巨星上。 有这种光谱数据的,应该是类似于太阳、御夫座这样的恒星,它们才具有g型光谱数据。 而这也证实了徐川之前对伴星的质量计算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符合对应质量恒星的光谱标准。 此外,辐射数据上也有一些显着的差异。 参宿四的辐射能只有13%的是经由可见光发射出来,而大部分的辐射都在红外线的波段。 如果眼睛能感觉到所有辐射的波长,那么远在六百四十光年外的参宿四能成为全天空最亮的恒星,比太阳还亮的那种。 但在这次的异常数据中,可以明显的观测到,可见光波段的辐射能重量提升了接近百分之七。 这个数据很异常了,足以表面它的来源有问题。 综合判断之下,参宿四的氢包层内部,有一颗伴生恒星存在的概率已经提升到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他们,离真相越来越近了。 ......... 凌晨一点多,计算中心依旧灯火通明,并且聚集了一大堆的人。 不仅仅是南大天文系的几个师兄,还有清海天文观测站的人,在听到这个消息后,都被炸了过来。 徐川和南大的几位师兄整理了一下这次科研实验从头到尾的数据,去掉了庞大的观测数据,保留了关键的数据点和计算过程后,将这些资料复印了多份,分给了清海天文观测站研究员们。 “不可思议,这真的太不可思议了。” “从你们的观测数据来看,参宿四的外沿气层中的确隐藏着一颗从未发现过的恒星。” “这是天文界的重大发现!” “光谱、辐射流量、辐射能这些都有差异,足够证实了。” “嘶~,你们到底是怎么发现这个的?” “.........” 清海天文观测站的计算中心,常年在这里工作的科研人员在拿到了徐川一行人的研究数据后,惊的下巴都快掉地上了。 参宿四的体内存在一颗恒星? 这种匪夷所思的事情刺激着每一个人的大脑。 对于天文界来说,这不亚于一个世界级难题被解开,并且留下了无数的问题等待他们去解决一样。 如果他们手里的资料发表出去,全世界的天文站都会将目光投向六百四十光年外的参宿四。 因为这不仅能带来全新的天文知识,亦能在全世界掀起一波巨大的浪潮,更能为天文界带来无数的科研资金。 至少,各国肯定需要弄明白这颗伴星对参宿四有什么影响,会不会促使参宿四提前超新星爆发,会不会对地球有威胁什么的。 而更关键,更具有价值的,不是参宿四体内存在一颗伴星这一观测研究发现。 是这份资料数据中,对各种数据的计算方法! ........。 第一百二十八章:比肩教皇 参宿四的氢包层内存在着一颗伴生恒星这一消息的确震撼人心。 以至于清海天文观测站的科研人员的注意力几乎都在这一消息上,进而忽略掉了他们手里资料中使用的数据计算方法,以及参宿四的精准直径、质量等信息。 等震惊过后,不少人开始留意到文献资料中的计算方法和参宿四、伴星的精确数据。 虽然看不懂资料中的计算公式与计算过程,但最终的答桉,却是能看懂的。 参宿四的直径:【889.00712721d⊙】 伴星的直径:【67.456799134d⊙】 参宿四的质量:【23.871911123m⊙】 伴星的质量:【2.706358293m⊙】 ......... 一个个有关参宿四的精确数据映入这些天文研究人员的眼眸中,让人童孔骤然收缩。 虽然看不懂计算过程,也无法知道这些答桉是否正确,但这些数值无一例外都精确到了小数点八九位以后。 如此精确的数据,到底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这些答桉,是否又准确? 如果准确的话,意味着天文界是不是有一种全新的星体参数计算方法了? 那背后的公式呢?原理呢? 繁多的疑惑,在这些天文科研人员脑海中升起。 一想到有一种全新的计算方法能将遥远星空中的天体参数精确计算到传统计算法的小数点后八九位去,所有人的呼吸都不由自主的有些沉重和急促了起来。 一种全新的精确计算天体的方法,对于天文界来说,太重要了。 毫不夸张的说,放到数学界里面,开创这种方法的人,地位能比肩数学界的教皇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 教皇在原有的几何上建立新的基础,引入概形的概念,建立了一套宏大而完整的“概型理论”,彻底改写了代数几何这门学科。 对于数学界的影响,在近代历史上无与伦比。 而今天如果证实了稿纸上的这些数据,是使用一种全新的方法计算出来的,且答桉精准。 那么这种方法的创始者对于天文界的影响,恐怕丝毫不弱于教皇对数学界的影响。 能精确的计算出一颗天体的质量、直径、体积等各种信息,意味着天文学家能更加深入的掌握这颗星球的信息。 就拿参宿四来说,如果能精确的判断出这些信息,就可以在此基础上更加精确的判断它已经走到生命的那一阶段了,内核的氢氦是否已经完全聚变完成,距离超新星爆发还有多久等等等等...... 这还是恒星,放到行星上作用更大。 其他的不说,能否判断出这颗星球是否对人类宜居这一点,价值就巨大了。 而这一系列关键的信息都能从数据上分析出来,前提是数据准确。 ......... 想到这,房间中不少的天文研究员围了过来,想咨询请教一下。 只不过他们第一时间找错人了,找到了南大的刘轩。 刘轩笑了笑,道:“这种数学方法并不是我们研究出来的,而是我们南大的小师弟研究出来的。” “事实上,这次针对参宿四的观测科研项目并不是我的,我也只是过来打工的。” 说着,他将一旁的徐川拉了过来,介绍道:“这位就是,徐川,咱南大数学系的天之骄子,超级天才,数学界的璀璨新星。” “如今才大一,就已经证明了世界级的数学猜想,两年后的菲尔兹奖都有希望拿到。” “这次的项目就和他之前证明的数学猜想weyl-berry猜想有关系。” “当然,如今已经叫做xu-weyl-berry定理,利用这条定理,可以做到对遥远星系的天体进行精准的计算。” “而且参宿四的氢包层内可能存在一颗伴星,其实就是他发现的,他最初通过数据计算出来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直径,才有了后面的这些发现。” 闻言,清海天文观测站的研究人员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徐川,确认眼前这个年轻至极的少年就是传说中的那个人后,纷纷瞪大了眼睛张着嘴巴不敢置信。 这就是那位大老? 对于徐川,天文观测站的研究员基本都听说过,毕竟前些时间闹的那么大,在《数学年刊》登刊了weyl-berry猜想的证明过程后,连人人日报和央视新闻都报道了他的事迹,在座的各位就算是没见过也听说过。 只是谁都没想到,这位天才居然跑到他们天文观测站这种鸟不拉屎的贫苦地带来了。 不过也怪不得他们没认出来的,自从来到清海天文观测站这边后,除了第一天见了一面一位副站长后,徐川就一直深居浅出的,没怎么和天文站的研究员们打过交道。 虽然他有和天文科研者交流的想法,但xu-weyl-berry定理精确计算天体信息和参宿四是否真的具有一颗伴星的事情还没有完全证实。 等到确定证实后再来交流也没问题,所以也就没和这些科研人员打交道。这就导致清海天文观测站的研究员基本都不认识他。 一开始大家都以为他是南大的学生,被几位博士生师兄带着过来见见世面的,也就没在意。 结果谁都没想到这位居然就是正主。 高考满分状元、imo+ipho双金牌,大一十八岁的时候就解决了一个世界级的数学猜想,这履历,随便给一个都能让人耀眼无比了,更别提全都堆积在一个人身上了。 “妈耶,传说中的川神居然来我们这鸟不拉屎的天文站了。” “真有眼不识泰山,大老就在我眼前都没认出来。” “大老,可以请教一下这些数据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吗?” “大老大老,能给我签个名不!我要回去送给我儿子,保佑他数学不挂科。” “........” 计算中心,一群天文站的的天文研究员将徐川围了起来,各种马屁跟不要钱似的拍。 当然,最多的还是咨询参宿四和伴星的数据到底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一方面是热爱。 能进入天文这一冷门行业并深入研究下去的人,基本都是热爱着这行业的。 就像数学一样,如果不热爱数学,根本就学不下去; 天文其实也一样,如今这行业其实相当冷门,工资福利哪怕进了各大高校或者研究站之类的地方其实也一般。 而且还经常要到荒山野岭中去观测各种数据,夏天被蚊子咬死,冬天在外面吹冷风被冻死,吃不好睡不好的,苦逼仅次于干地质勘探,没点爱真不一定干得下去。 另一方面则是科研人员也是人,也有家庭和生活,能掌握一种新技能,可以给他们带来更高的工资和奖金,有机会掌握自然不会放过。 ......... 讲解xu-weyl-berry定理精确计算天体信息的方法徐川并不介意。 但这些东西对于天文站的这些科研人员来说的确过于深奥。 即便是数学界的数学家,想要接受这些东西的难度都很大,短时间内压根就学不会。 所以即便是他讲,也只是简单的聊了一些肤浅的东西, 没办法,稍微深入一点,这些研究员就一脸迷茫了。 至于以后天文学家如果利用xu-weyl-berry定理精确的计算宇宙中天体的信息,那是以后的事情。 ......... 计算中心,众人聊了一会后也就散去了,毕竟现在已经凌晨两点多了。 有些去做观测研究,有些则去睡觉,至于徐川和南大的几位博士生师兄,则在整理着这次科研实验的观测数据,为后续的论文发布和新闻发布做准备。 这次他们可以说搞了个大的出来了,不好好震惊一下天文界怎么对得起这些天的忙碌。 而且天文界的成果发表,和数学界的成果发表是有一些区别的。 数学界的成果,上至世界级的数学猜想,七大千禧年难题,下至研究生博士生的论文,一般大家都喜欢先将其公开扔到预印本服务器上。 比如arxiv、biorxiv、chemrxiv、thewinnower这些预印本网站。 这么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被抄袭。 一个好的研究成果先在预印本服务器上发出来,这样可以在漫长的投稿过程中防止一些学术不端的编辑、审核者以及其他人窃取你的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则是能让别人能看到你的论文,扩大论文的影响力。 也可以让文章能早点被别的学者引用,很多nature和sce的文章都会这样做。 这一点,在学术界已经成为默认的共识了。 至少在徐川熟悉的数学界、物理界、材料界这三大块是这样做的。 毕竟你要知道传统期刊论文审稿周期和发表周期平均在30天以上,有的甚至需要数年时间。 如果在此期间,作者选择不公布论文结果,在此领域的研究进展就显得“落伍”了,而预印本公开交流的方式则让学术交流更加顺畅,某些热点领域才能迅速发展起来。 此外,一些纯粹为了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这类稿子一般不太可能被正式期刊接收,但预印本服务器却会接收,提供了一个发布平台。 所以数学界一般都会先将成果公开,然后再走审核流程。 徐川之前的弱weyl-berry猜想的证明过程就是这样干的,先丢到了arxiv上,然后再投给《数学新进展》的。 至于weyl-berry猜想的全面过程倒是没有,因为在普林斯顿的数学发布会上公开证明,也就不用担心这方面的问题了。 而天文学界这边的情况比较复杂,不过大致根据望远镜的类型分两类。 一类是通望远镜,一类是专用望远镜。 通用望远镜的使用者是全世界的所有天文学家,通常在观测季之前征集使用申请,科学委员会对申请进行评估,选出好的研究题目,分配观测时间。 拿到观测时间的天文学家,就可以按照分配的时间动身去观测了;观测之后,会通过磁盘或网络方式拿到原始数据。 但这个数据仅仅是申请者本人可以拿到,他进行研究分析之后发表论文可以用这个数据,其他人则被限制了申请。 不过这种限制申请是有效期的,时间一到,观测者就必须对外开放这部分数据。 不同的望远镜可能有效期略有不同,有1年的,有1年半的,有2年的,这个不一定。 而专用望远镜则随意。 你可以选择公开,让全世界一起来研究,也可以不公开自己研究。 没办法,天文界的很大一批的成果,其实都是观测性和数据收集性质的。 比如这次针对参宿四氢包层内部的伴星的观测,就收集了大量有关参宿四的数据,然后徐川利用这些数据计算出了参宿四的氢包层内存在一颗伴星。 如果这些观测数据和异常数据公布出去,就默认了你已经公开数据,其他学者也可以使用。 而从这些数据里面挖出来的剩余价值,做出的成果,并不属于数据的观测者,属于挖掘者。 顶多,别人在发表成果的时候感谢一下你而已。 但如果不公布出去,你则可以利用这些异常数据慢慢的发掘里面其他的东西。 所以天文界的一些成果,在没有彻底完成前基本不会公布到预印本服务器上。 要么研究完成后直接发论文,要么有重大成果直接召开发布会,要么则直接隐藏起来自己慢慢研究。 至于徐川这边,成果大抵会直接公开。 不仅仅是观测到的参宿四伴星,还有利用xu-weyl-berry定理精确的计算宇宙中天体的信息的方法论文。 这些东西都会直接公开。 一方面是没啥好隐瞒的。 这些观测数据和理论数据,要转变成科研成果,只能说基本没得可能。 难不成你利用xu-weyl-berry定理精确的计算出了某颗类地行星适合人类生存后能直接移民过去不成? 别做梦了,人类目前发射的飞的最远的探测器是旅行者一号,已经发射上天四十年,连太阳系都没飞出去。 如果以奥特尔云作为太阳系的边界,它还要再飞三十万年才能飞出太阳系。 现在就想着移民什么的,有些太早了。 另一方面也是投桃报李。 针对参宿四的观测,从科研项目立项,到滇南、清海这边天文观测站设备的申请使用和疾速插队,上面几乎全程都是给他开绿灯的。 要知道光是大型望远镜的申请和排队,没个几个月半年的时间根本就下不来。 虽说有为了提升影响力拿菲尔兹奖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为他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 第一百二十九章:科研结束 从清海回到金陵,徐川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风尘仆仆的找到了自己的导师。 当然,一起随行的还有天文系的博士师兄刘轩,以及收到消息赶过来的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副院长邱晨。 如果不是院长因为出去开会了,那这次赶过来的应该是院长。 他这次的科研成果对于天文界来说太重大了,完全值得院长亲自过来一趟。 无论是能精确计算天体信息的xu-weyl-berry定理,还是参宿四的氢包层内存在一颗伴生恒星的发现,都是天文界的重大事情。 这些东西是否公布,该如何公布,什么时候公布,公布多少细节等等都是需要商议的。 ........ “参宿四的氢包层内有一颗伴生恒星?” 办公室中,陈正平疑惑的看着自己的这个弟子,这个消息他还真是第一次听到。 之前他并没有太关注徐川的科研项目,一方面是他自己的二硒化钨项目已经接近尾声了,目前正在整理资料准备结题,忙的一笔,压根就没时间去关注这个弟子的项目。 另一方面则是他派了樊鹏越过去辅助了,有这个大弟子帮忙,并不需要太操心科研项目流程方面的事情。 至于科研过程和科研结果,他操心也没用。 在数学上,他这个弟子已经超过他很远了,xu-weyl-berry定理他翻来覆去的看了好多遍,但至今都没能完全理解。 或者说,他能看懂的部分都不多。 虽说物理数学不分家,搞物理的也得懂一些数学,但相对而言懂的都是基础数学。 这种深入世界级猜想的证明论文,非专业的数学家想要看懂压根就不现实,普通人甚至连那些数学符号都不认识。 徐川点了点头,道:“从目前的观测结果和计算结果来看,参宿四的确存在一颗伴星。” “以前真没听说过这种,真让人想不到。” 陈正平感叹了一句,接着好奇的问道:“这一发现有什么影响吗?” 他毕竟不是天文系的人,对于参宿四多出来一颗伴星有什么影响并不清楚,也有点好奇。 徐川:“暂时还不太清楚,这也是这次我找你的原因。” 闻言,陈正平又有些疑惑了,这事找他干啥?他又不是天文界的。 一旁,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副院长邱晨替徐川解释道:“和参宿四的超新星爆发有关,参宿四现在已经走到晚年,在未来随时可能超新星爆发。” “原本天文界的计算是参宿四超新星爆发并不会对太阳系和地球产生影响,但现在多了颗伴星,就不确定了,它可能会影响到参宿四的磁极,进而让爆发产生的加马射线角度产生偏差,从而影响到地球。” “这些东西需要学校这边商议一下然后上报,直接公布出去的话,可能会造成不小影响的。” 听到这个消息,陈正平一愣,呼吸都沉重了两分。 好家伙,这可真是个不得了的消息,难怪第一时间找到了他。 当然,说轻点,这消息可能没啥影响,毕竟参宿四在六百四十光年之外,距离地球太遥远了,什么时候爆发,有什么影响都是不确定的事情。 普通人对于这个消息大抵也就看一眼,讨论两句就过去了。 但说严重点,站在国家或者文明的层次来看,这是件关系到人类存亡的事情。 如果加马射线的喷发角度因此而受到了影响对准了地球,那整个地球都得遭受重创。 加马射线暴蕴含的强大能量足够摧毁地球的大气层了,失去了大气层的保护,强烈的辐射能让地球变成火星,寸草不生失去所有的生命。 而目前还走不出地球的人类自然也难逃一劫。 徐川带着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副院长邱晨来找他,估计就是商量这个事情了。 不过对于这个消息,他也没辙。 因为就算是知道了,他也什么都做不了,唯一能做到,就是将这个消息汇报上去了。 想了想,陈正平看向邱晨,道:“这事暂时先记下来吧,邱院长,到时候让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那边商议一下,然后再汇报上去,至于公开与否,由上面来决定吧,这样如何?” 邱晨点了点头,道:“这的确是最合适的办法了。这样,后天邬院长回来后,天文院这边开个会,再商议一下这件事,陈院士和徐川同学你们一起过来吧。” “徐川去吧,我就不去了,我这边还有点事情。” 说着,陈正平看向徐川,问道:“对了,你自己的研究怎么样了,你那个xu-weyl-berry定理能不能用来计算天体的信息参数?” 相比较之下,他更关注这个弟子原本的学术研究,毕竟能成功的话,能给他增加不少获取菲尔兹奖的筹码。 这次徐川的科研项目,明面上是观测参宿四这种天文项目,哪怕意外发现了参宿四里面有一个伴星,其实也只是顺带的。 实际上这个项目的根在于xu-weyl-berry定理拓展延伸,根依然在数学界。 至于参宿四伴星造成的影响,其实有点很遥远的感觉,哪怕现在爆发,加马射线也要六百多年才能传到地球上来。 当然,也不排除六百多年前它就已经爆了的可能性,只不过这种概率实在太低了。 闻言,徐川点了点头,道:“这个已经完成了,目前可以确定将xu-weyl-berry定理扭转后,能利用它来计算天体的一些参数信息,比如质量、直径、体积等。” “相对比以前的计算方式,这种全新的方法计算出来的数据要精准不少,能提升六到七个精准级别。” “你搞研究的速度还真是快啊。”听到成功了,陈正平感叹了一句,接着问道:“那这种方法你准备全面公开吗?” 虽说这个观测参宿四的科研项目是从xu-weyl-berry定理中衍生出来的,性质特殊一点,但这出成果的速度,是真的快。 从立项到现在,也就两个多月的时间。 两个多月,别的教授可能项目才立起来,项目组的人手都没有找齐,他这边就已经出成果了。 这速度,哪怕在项目上有上面全程开绿灯配合,也能惊掉不少人下巴。 徐川点了点头,道:“这个应该是要公布出去的,不过得等我将论文写好。” “至于参宿四氢包层内存在一颗伴生恒星,这个是否公布看国家怎么处理吧,这东西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 “不过它应该能给天文界带来是不少的科研资金,如果公布出去的话,接下来一段时间恐怕全世界天文界的目光都会落到参宿四上面。” 闻言,陈正平和邱晨同时笑了笑。 “放心吧,等你的论文发布,国家和学校的奖励和奖金都少不了你的。” “这次的成果估计能申请个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你的计算方法论文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说不定都能拿到。” ........ 办公室中,徐川和导师以及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副院长邱晨聊了一会,确定了这些事情的初步处理方法后,便离开了办公室。 至于这次有关参宿四的观测数据和科研资料,包括xu-weyl-berry定理计算天体参数的方法,这些东西都交给了邱晨一份备份。 一是带回去研究伴星对于参宿四的影响。 二是提交上去给国家天文学会,商议参宿四氢包层内有一颗伴星的消息是否全面公布出去。 不过这次的科研项目,对于徐川来说到这里就差不多可以结题提交了。 虽说后续参宿四伴星的观测还未完成,但跟他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正如陈正平说的一样,参宿四的氢包层内发现一颗伴星只是顺带的,他这次科研项目的研究对象在于xu-weyl-berry定理是否能精准的计算天体的参数信息。 而这一块,他现在已经完成了,在清海得到了参宿四的全面信息后,他就已经完成了部分信息的精准计算,确认了xu-weyl-berry定理是可以做到的。 到这,这次的科研实验就基本已经结束了,剩下的,就是他将论文编写出来投出去了。 至于参宿四的伴星对于参宿四的影响,其实跟他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当然,如果天文界需要他的帮助,比如一些复杂的数据计算之类的,他还是会帮忙的。 他也好奇伴星的存在会不会令参宿四提前超新星爆发,亦或者在未来超新星爆发的时候对磁极是否有影响之类的。 ......... 南大,单人宿舍中,徐川思索着该怎么编写着这次的论文。 写论文对他来说手到拈来,只不过他有点纠结这次科研实验的论文到底该怎么写。 因为这次针对参宿四的观察,除了证实xu-weyl-berry定理可以精准的计算遥远天体的参数信息外,还有另外两个比较重要的成果。 一个是参宿四的精确直径、质量、体积之类参数的计算成果。 另一个则是参宿四氢包层内存在一颗伴生恒星的发现。 当然,严格来说,前者应该放到xu-weyl-berry定理计算论文的后面作为数据补充。 但如果要拆分出来单独再写一篇论文也没问题。 所以到底是拆开来写成三篇论文,还是直接合拢当成一篇论文。 如果是其他人,大抵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写三篇论文,毕竟多一篇论文就多一份影响力,多一篇论文,就多数百上千次甚至是上万字的引用。 这对于名气的提升有帮助。 但对徐川来说,这种帮助不大,所以思索了一下后,他决定写两篇论文。 第一篇是xu-weyl-berry定理计算天体信息的方法。 另一篇是参宿四氢包层内存在一颗伴生恒星的发现。 至于参宿四的精确直径、质量、体积之类参数的计算成果,丢到第一篇里面去当数据补充好了。 单独的给它写一篇论文就算了,不值得。 而且天文界的成果,他也不太在意。 .......。 第一百三十章:天文学界热烈的讨论 在宿舍中写了两天的论文,徐川本想第三天参加天文系那边的会议,结果给天文院的邱晨院长打了电话一问,才知道会议又延迟了一些时间。 而且华国天文会在收到了南大上报的材料后,主动将这次会议从南大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内部会议直接变成全国性的大型天文会议,届时国内天文界的一些大老都相关机构都会来参加会议。 一是一起研究讨论参宿四氢包层内伴星对参宿四的影响,二是学习xu-weyl-berry定理精准计算遥远天体的参数信息的方法。 一种比以前更精确的计算方法,对于天文界来说,肯定是值得去学习的。 发明这种方法的人现在正在南大,请他上台做个报告和讲解大家都能听听,能不能听懂另说,但学习的姿态肯定是要摆出来的。 至于南大,那肯定乐意了。 组织这种大型会议对提升南大的影响力至关重要,无论是对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亦或者是南大本身,都能提升不少。 ........ 一周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徐川将两份论文写好后将xu-weyl-berry定理精准计算遥远天体的参数信息的方法投了出去。 至于投稿的期刊,他既没有选择数学期刊,也没有选择天文期刊,而是选择了天文物理期刊《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年度评论》。 这个期刊的英文名叫做《anronomyandastrophysics》,创刊于1963年,由米国的annualreviewsinc.出版商出版,收稿方向涵盖地学天文-天文与天体物理全领域。 这份期刊在天文物理行业领域中学术影响力巨大,属于top期刊,国际一流期刊,关注度和专业度非常高,对原创文章要求创新性很高,过审难度顶尖。 但同样的,它的影响因子高到可怕。 2016年,也就是今年,它的影响因子指数为34.226,高的离谱。 虽然《nature》《sce》这两个学术界的顶级期刊影响因子同样能高达40以上,但相对应的,它们与天文有关的子期刊就没那么夸张了。 比如《nature》的子刊《自然天文学》的影响力就只有10点左右。 相对《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年度评论》而言,就低了一个层次了。 当然,这也和《nature》收录论文范围广泛有关,从生物到医学,再到自然材料自然天文等,收录论文的范围相当广,也衍生出来了繁多的子刊。 而《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年度评论》则只收录天文学和天体物理方面的论文。 在徐川看来,xu-weyl-berry定理精准计算遥远天体的参数信息的方法虽然是从数学延伸出来的,但它服务的对象并不是数学,而是天文物理。 所以投给《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年度评论》还是合适的。 当然,它投给数学期刊也没有问题,只不过这篇论文再投给数学期刊的话,他现在在物理上就真彻底被数学碾压了。 而天文物理好歹也和物理沾边,物数双修,为了平衡一下,所以徐川选择了将其投给天文物理的顶级期刊。 况且以《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年度评论》在天文物理界的地位,也不用担心沉没了这篇论文。 当然,在论文投给《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年度评论》的同时,徐川也顺带将其丢到了arxiv预印本服务器上,以供其他学者参考研究和交流。 ......... 论文投出去后,徐川就短暂的休闲了下来,不过在他休息的时候,他丢到arxiv预印本服务器上的论文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作为目前全世界最大,年龄最久也最受欢迎的预印本服务器,arxiv上有来自多个领域的文章,比如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等等,而天文物理自然也在其中。 无论是学生也好,还是教授也好,亦或者是学术界之外的研究所,实验室,或许当前科学界最前沿的知识是必备的。 而获取最前沿的知识,一般而言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订购需要知识对应的期刊。 比如《nature》《sce》这些。 但是订购这些期刊并不便宜,就拿《nature》来举例,看一篇natures一般要20米元,折合100多块。 这个价格说贵不贵,说便宜也不便宜,在大部分有钱公司和牛逼学校买个sitelise或者报个销都是不成问题的。 但是对那些有科研兴趣的个人或者是那些落后地区的学校,就很成问题了。 像马拉维,中非这种国家,在2016年,官方数据中人均gdp才400美刀(大约看20篇文章),你让人家怎么玩?难道要让知识像财富一样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么? 此外,不仅仅是这些落后地区的学校,即便是发达国家的学校和科研机构,随着的各种科研文献的数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难支付订阅期刊产生的费用。 其他的不说,就拿华国来说。 在国内,最出名的莫过于知网了,虽然它并不是期刊,但它在知识收费方面比期刊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大抵是每一个大学生,研究生在写毕业论文时的痛了。 如今国内学生的毕业论文的查重,字符要求60000字以内,价格就要到200块左右,而硕博论文查重系统,200000字符以内,价格要350元左右。 这个价格可以说相当昂贵了。 而且一个大学生,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查重可能会不止一遍,有时候多的话,一次毕业知网就能从一个大学生身上搜刮上千块。 硕士生和博士生以及高校的教授就更不用说了。 虽然向知识付费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知网,学术期刊这类知识网站的收费日益水涨船高,导致很多学校和科研机构无力跟上学术期刊发展的步伐。 就好像人们一直希望互联网拥有中立性,即电信运营商、有线电视公司等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应当平等地对待所有通过他们网络的流量一样。人们也并不希望因为钱而阻挡了知识的传播。 所以,科学界有了‘布达佩斯宣言’,即呼吁对所有新的同行评审研究实行论文的开放获取,并推广到所有学科和国家。 而在这个基础上,arxiv、biorxiv、chemrxiv、thewinnower这些预印本网站发展相当迅速,得到了不少科研人员的支持。 随着这些预印本网站的规模越来越大,上面的论文和想法越来越多,很多高校教授和科研人员都喜欢浏览这些预印本网站。 以此来从上面获取新的灵感和知识,或者保持对其他人员研究项目进度的关注。 而这些预印本网站,基本都是可以设置感兴趣,或者关注内容追踪的。 比如物理界,你可以设置一个高能物理,或者粒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的标签,如果在网站上,有人发现了这些标签方面的内容,那么网站会第一时间推给你。 这不,有关注天文物理界的研究生亦或者教授、科研人员第一时间就收到了网站的推送。 《一种利用xu-weyl-berry定理精准计算宇宙天体的参数信息的方法。》 徐川论文的标题,向来简单,但是这简单的标题,却吸引了绝大部分关注到这个推送的科研人员的注意力。 在科学界,不管是在数学、还是在物理、亦或者是材料、生物、天文这些科目,计算方法的出现往往远比成果更加困难。 而在天文物理界,计算宇宙天体参数信息的方法,已经很久很久没有更新过了。 无论是万有引力公式、还是赫罗图、光度度计算、亦或者是凌星世计算、径向速度法这些,其实都是上个世纪十几年前甚至是几十年前的东西。 这些方法发展到现在,其实已经有了不小的缺陷。 而最大的问题,自然是计算出来的数据不准确了。 就以目前天文界最火热的观测目标之一‘参宿四’来说,截止到目前,天文学界对其质量的定义,偏差大到能从十倍太阳质量起,跨度到二十倍太阳质量。 虽说有观测手段不到位的原因,但更大的问题在于以前的计算方法只能精确到这样的一个数值。 天文学家们没法再利用观测到的数据更进一步的计算出参数四的数据了。 现在一种全新的方法出现,哪怕是丢在arxiv这种大部分论文和点子都是糟粕的网站上,也足够吸引眼球了。 不过当这些满怀期待的天文学家们下载好打开论文后,纷纷都傻眼了。 这篇论文,写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中间的计算过程,都是魔鬼的符号吧? 最后的结论,确定不是乱编写的吗? ........ hobbyspace网站论坛,这里聚集的着为数众多的天文爱好者与天文工作者。 arxiv上徐川丢上去的论文在这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有人看了arxiv上《一种利用xu-weyl-berry定理精准计算宇宙天体的参数信息的方法。》这篇论文吗?】 【看了,但是压根就看不懂,里面的数学实在是太深奥了。】 【我严重怀疑这是某个数学家故意来恶心我们了,说不定里面的计算全都是错的,最后像模像样的随便写了个数值在上面。】 【那倒不是,这篇论文我也看过了,作者我认识,前段时间在普林斯顿证明weyl-berry猜想的那个十八岁的超级数学天才,xu-weyl-berry定理的确可以用来计算天体的参数,这点我可以保证,不过正如你们说的一样,这些计算过程实在太难懂了。】 【如果是真的,那我们以后应该有一种更精确的计算方法了,但他不是学数学的吗?为什么这篇论文不放到数学分类下?反而丢到了天文物理分类中。】 【可能这篇论文应用的对象并不是数学,而是宇宙中的天体?】 【但整篇论文全都是数学证明与推算,恐怕整个天文界都没人能看懂,放数学分类下不是更好吗?】 【谁知道呢.......】 ........。 第一百三十一章:伴星对参宿四的影响(下) xu-weyl-berry定理精准计算遥远天体的参数信息的方法丢到arxiv预印本服务器上后,徐川就没有再管过这些了。 至于天文界的轰动,暂时也还只在天文界内流传,还并没有破圈。 知道了这篇论文不少天文科研者都在尝试想办法弄懂这篇论文,但奈何里面数学知识实在太过深奥,整个天文界几乎没什么人能看懂。 不过科研界的圈子就那么大,天文学界也还是和数学界挂钩的,于是不少的关注到这方面的天文学家拿着论文就去找以前合作过的数学教授了。 寄希望于数学界能帮助他们验证作这篇论文中的计算过程和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与此同时,《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年度评论》期刊的内部人员也爆出了这篇论文目前正在他们手里,正在进行审核。 但同样的,他们也遇到了一个麻烦的事情。 那就是xu-weyl-berry定理作为数学界前几个月才公开公布的一条定理,目前整个数学界熟悉这一块的人真不多。 而且这篇论文的投稿者,就是证明了xu-weyl-berry定理的原作者,所以现在他们找不到合适的人员来进行审核这篇论文。 这是最大的麻烦。 ........ 徐川不知道天文界和天文物理界的波动,在将论文投递出去后,他暂时就没关注这些了,他进入了休息状态。 毕竟之前忙碌了两三个月都没好好休息的,有时候还得熬夜整理数据,身体再强也经不起这样造,得好好休息恢复一下。 不过没等他休息几天,南大这边主持的大型全国天文会议就召开了。 这次会议,他作为xu-weyl-berry定理精准计算遥远天体的参数信息的方法的创始者,肯定是要参加的。 现代国内的天文界,起步其实很晚,各种大型天文设施的数量质量,包括巡天卫星、大型外天空空间望远镜等设备,目前来说和西方国家比起来还是有很明显的差距的。 不过华国发展和追赶的速度很快,比如目前正在建设,位于黔贵省qnbyzmz治州境内的天眼,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开创了建造巨型望远镜的新模式。 建设了反射面相当于30个足球场的射电望远镜,灵敏度达到世界第二大望远镜的2.5倍以上,大幅拓展人类的视野,用于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 此外,还有大型空间站、巡天望远镜等设备也在建造中。 等到这些设备投入使用,华国将一跃称为世界上最顶级的天文观测国家。 而现在,时机恰好。 xu-weyl-berry定理精准计算遥远天体参数信息的方法出现,再配合各种天文设备,在未来几年,十几年,华国将涌现出一大批顶级的天文学者。 这就是一个学科有突破者走在前沿的好处。 即便是精准计算遥远天体参数信息的方法面前全世界公开,但只要他这个创始人有心去传播,在这一学科上注定能领先于其他国家。 一种全新的方法,特别是数学这种,创始人的理解,在方法出现的十年,甚至二十年内,理解几乎是必然超越其他人的。 .......... 大型天文会议召开,全国各地的天文学者纷纷来到了南大。 徐川倒拾了一下自己,骑了个共享单车来到了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这边离他的宿舍还是挺远的。 来到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这边大型会议的氛围十足。 道路上挂着指示牌和宣传报刊,教学楼实验楼前面也拉着横幅,足以证实南大对这次大型天文会议的重视。 毕竟也是,南大的天文系虽然在全国各大高校中都排名顶尖,但高校是高校,相对于那些顶尖天文科研机构来说,影响还是要弱很多的。 所以举办这种全国性的天文会议的机会并不多,有一次这样的机会,自然得正式一点。 “川神来了。” 举办会议的礼堂外,招待前来参会的天文系博士生孟璨笑着打了个招呼。 他之前参与了参宿四的观测实验,自然认识徐川。 徐川打了个招呼,从孟璨手中接过一份会议表程,翻了一下。 不得不说,有华国天文会总部的插手,这次的天文会议影响力直接辐射到了全国,基本各大有名的天文机构都安排了人过来。 比如天文会的理事长,国家天文台的常进院士、滇南天文台的韩占文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的主任等等。 这些人在国内的天文界,几乎都是最顶尖的一批。 而那些普通的研究员,天文家,天文教授就不用说了,名单末尾显示的人数足足有三百七十三人。 可以说除了华国天文会每隔四年才会组织一次的大型天文交流会外,几乎再没有其他的会议能有这样的规模。 毕竟天文界本身就不大,涉及到宇宙星体研究这一块的天文学家就更少了。 ......... 这次大型天文交流会的会程有三天,第一天上午开幕式和各领导讲话,下午则是由南大的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汇报这次针对参宿四的观测发现。 这项工作本来应该是徐川来做的,毕竟参宿四的科研观测项目是他的。 但徐川嫌麻烦,他在第二天的会程上还要上台做致词和讲解xu-weyl-berry定理精准计算遥远天体的参数信息的方法,就将这事抛给了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 而天文系这边也乐于接受这样的麻烦,能在全国这么多顶级科研大老面前露脸的机会,在其他人眼中,自然是极其难得的。 第三天则是内部的小型会议,天文会组织了各高校和顶级天文研究单位的顶级人才一起商议交流参宿四伴星对参宿四的影响。 这也是徐川关注的目标,他对会议的规模大小并不在意,他比较在意的是在这次交流会过后,这些天文学家们能否计算出参宿四体内的伴星是否对参宿四有影响。 这点才是他保持关注的目标。 对他而言,最好的结果莫过于伴星对参宿四有影响,能促使参宿四提前超新星爆发,但又不会影响到参宿四的磁极,不改变加马射线暴的辐射区域。 这样一来,说不定他有生之年还能观察到一场宇宙中最绚丽的烟花,为高能物理带来新的发展,也不会影响到地球。 这是最好的结果了。 ......... 前两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第三天,南大的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这边在教学楼中安排了一场小型会议,参会的人不多,不到二十人,但聚集了国内天文界的大部分顶级大老了。 徐川混在一群中老年男人间,显得是格外的格格不入。 “徐川同学,毕业后有没有想法来咱白城天文研究所工作?” 会议上,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的老人笑呵呵的拉着徐川交流着。 徐川嘴角抽了抽,这拉他去搞天文是什么鬼。 不过未等他回答,一旁就有另外一名老人出口道:“得了吧,老傅你还真是喜欢到处拉人,人家在数学上走的好好的,年纪轻轻就证明了世界级猜想,跟你去天文台?这是严重浪费人才。” 闻言,傅姓老人反驳道:“什么叫做浪费人才,搞数学和搞天文都是为国家做贡献,地位是同样的。” 对面,老人不屑的瞥了一眼:“亏你想的到,也亏你还好意思说出来,老不修。” “你什么意思........” 见两人有吵起来的意思,南大天文院的院长苏定强连忙劝和,这两人,在如今的天文界真就是活着的泰山北斗。 前者叫傅公立,带领国内天文界从一穷二白发展到现在,奠定了国内天文界的发展。 后者叫王绶琯,是华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开创了华国射电天文学观测研究,大幅度提高了授时讯号的精度,推动了天体测量学发展,研制出多种射电天文设备。 此外,他还参与了多项大型工程项目。 比如黔贵大型天眼的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教授,就是他的学生,天眼的设计与制造,就有他的参与。 这两位在南大要是吵起来了,劝架的人都找不到。 ........ 相对前两天证实交流会来说,第三天的交流会就没那么正式了。 与此说是开会,也不如说是同行之间的交流。 “王院士,从您的计算来看,参宿四氢包层内的伴星似乎不会对参宿四造成影响的样子?” 交流会上,在王绶琯院士展示了自己的看法与初步计算后,徐川看向了这位年老的长者。 这位老人出生在1923年,如今已经93岁高龄了,不过精神状态倒是还挺好的,还从事着教学和研究工作,只不过已经不是正式的了。 王绶琯笑着点了点头,道:“南大天文院之前提交个天文会的资料我都看了一下,虽然里面的计算过程我不懂,但上面有你对参宿四和伴星的质量计算。” “在来之前,我让人计算了一下,如果你的数据准确的话,这颗氢包层内的伴星几乎不会对参宿四的磁极产生影响。” “因为两者的质量相差太大了,十几倍的质差,唯一的结果就是参宿四在超新星爆发内核坍缩时直接产生巨大的引力释能,将这颗原本能稳定运行的伴星推出去。” “如果它能在超新星爆发的瞬间依旧保持自己的形态的话,这颗伴星将成为宇宙间的一颗‘孤独的’流浪恒星。” “不过更大的可能是,它会毁灭在超新星爆发中。” “因为它距离参宿四的内核实在太近了。” “强大的冲击会如同手术刀一样,一层层的将这颗恒星像剥洋葱一样,从外层开始,将所有的物质全部剥离掉,最终变成游离在宇宙中的氢、氦等材料。” “如果幸运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材料可能会重新形成一个聚集点,再度利用参宿四的超新星爆发喷出的物质,以及这颗伴星原有的物质缓慢的重组成一颗新的恒星。” “不过这个时间太漫长了,可能需要数百万,数千万甚至是数亿年,我们是观察不到了。” 徐川点了点头,表示理解。 这位老人虽然已经九十多岁高龄,但思维和表达简介清晰,即便是不了解的天文的普通人也能听懂。 确定了伴星不会对参宿四的磁极造成影响后,徐川心里的疙瘩也落下了一块,不过他还有一个疑惑,便紧接着问道: “那参宿四的超新星爆发,是否会受到这颗伴星的存在影响而提前,亦或者延迟?” 王绶琯院士沉思了一下,道:“这个没法确定,得看参宿四如今已经走到晚年的哪一步了。” 说了一句后,他看向徐川,接着道:“你应该懂一些天文知识,那我就直接说好了。” “参宿四的超新星爆发,是否会受到这颗伴星的存在影响,得看参宿四本身的状态。” “你知道的,参宿四如今已经走到了晚年,它已经演变成了一颗红超巨星。” “但受限于观测技术和计算技术,天文界目前还不知道它具体已经走到红超巨星的哪一步了。” “如果仅仅是刚开始燃烧聚变体内氦的初始阶段,那么距离超新星爆炸的时间最起码要以千年为基础来推算,伴星在这一阶段并不会影响到它。” “但如果它已经走到了氦聚变的晚期,开始聚变锂、碳、氮、氧这些物质的话,这颗伴星或许有可能影响到参宿四,让它提前超新星爆发。” “这其中的关键点在于氦后续材料的聚变一是速度相当快,恒星内核的反应会相当强烈,且会爆发出相当强烈的能量。” ”比如碳聚变,我们叫它‘碳闪’。” “它聚变的时间很短暂,还不到一秒钟,正常情况下会在0.01秒至0.9秒内瞬间闪过,但在这极短的时间内爆发出来的能量却相当强。” “如果碳闪的规模大的话,它的能量甚至能强到足够撕开参宿四星体,在星体表面撕开一道巨大裂缝。” “正常情况下,这道裂缝会很快的就被周边的物质填补上,但如果碳闪的位置,正好和伴星对应的话,受伴星的引力影响,填补的速度可能就没那么快了。” “或许可能只差几秒钟的时间,但也会对参宿四造成极大的影响。” “比如当裂缝存在的时候,参宿四会向外喷射出大量的物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内部核心的‘电子简并压力’。 “而当核心的电子简并压力降低到不足以支撑钱德拉塞卡极限质量时,恒星内部的核心就无法再支撑整颗星体了。” “强大无比的引力可能会直接压垮核心,进而引发超新星爆发或者核心坍缩。” “从这个角度来看,伴星的存在可能会对参宿四超新星爆发造成影响。” “当然,这种概率其实很小。” .......。 第一百三十二章:新闻发布会 天文交流会完成,徐川也从这次会议上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桉。 伴星不会对参宿四的磁极造成影响,但可能会影响超新星爆发的时间,这取决于目前参宿四的生命阶段。 如果参宿四才走到红超巨星的早期,那么伴星就没有影响,如果已经走到了晚期,到了碳聚变、氧聚变的阶段,是有概率促使超新星提前爆发的。 这差不多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虽说超新星爆发的时间依旧不确定,但也同样保留了一丝希望。 徐川毫不怀疑,这一结果全面公布出去后,全世界的天文结构在接下来至少一年或者两年的时间中,都会将注意力集中到参宿四上。 也就是说,顶多一两年的时间,参宿四现在处于晚年红超巨星的哪一阶段就能知道了。 ....... 交流会完成,参会人员散去,南大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院长苏定强的办公室内,还停留着几个天文界的顶级大老。 如之前在会议上吵架的傅公立院士和王绶琯院士,还有滇南天文台的站长等人。 徐川也在办公室里面,不过他是被苏定强一个电话打过来的。 “苏院长,傅院士,王院士......”徐川恭敬的和房间中的大老们打了个招呼。 “徐川来了,过来坐,先喝杯茶。”苏定强笑呵呵的起身倒了杯茶水。 “院长您找我?”徐川双手接过茶水,道了声谢谢后问道。 “嗯,这次找你过来,主要是关于你这次的科研实验结果公开和商议新闻发布会等事情的。” 苏定强笑着道:“你这次的发现对于天文界来说,意义重大,经过天文会总部的商议,决定由咱南大这边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全面公开这次的结果与过程。” “当然,还是要征求你的意见的,如果你愿意,就全面公开,如果你不愿意,可以暂时保留,亦或者你只愿意公开那些东西都可以。” “想问问你有什么想法,毕竟这次针对参宿四的发现,是你主导的科研项目。” 徐川想了想,道:“这些东西公开我并没有什么意见,这次发现参宿四内有一颗伴星存在其实只不过是意外。” “只是目前我用来计算参宿四精确质量的那个方法,目前论文才刚投给《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年度评论》,还没有过审,这个是否也要在新闻发布会上全面公开?” 闻言,苏定强沉思了一下,道:“这个看你自己了,现在公开可以,等论文过审后再公开也行,如果现在公开的话,到时候在发布会上话别说太满就行了。” “比如别被那些记者一套路,就确定你那个定理可以用来计算宇宙天体的参数信息什么的。” “这些东西可以说,得等到你的论文过稿确定后,现在说出来,免得给人留下口实什么的,到时候会对你的学术生涯造成一些影响。” “当然,你的发言稿什么到时候咱学校这边会帮你的,你有什么要求,怎么说,都会根据你的想法帮你写好,到时候你照着念就行了,你也不用太担心了。” “另外,天文界和数学界还是有些区别的,天文界特别是宇宙星体这一块,基本以观测数据为主,而不同的望远镜、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地点,这些都会带来不小的数据差异,“它不像数学界一样,答桉固定。”” “你那个计算方法,只要核心的计算过程没有问题,即便是其他人利用这种方法对参宿四进行计算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其实也是正常的。” 一旁,王绶琯院士笑着补充道:“徐川同学,在你的论文过审后,来白城或者在南大再开两场交流会如何?” “你那种利用xu-weyl-berry定理精准计算遥远天体的参数信息的方法,对于天文界来说有点过于深奥,数学功底不够的人,根本就看不懂,更别提利用它来对其他的宇宙天体做计算了。” “所以想请你多开几场交流会,好好讲解一下这方面的东西。难得咱华国的天文界第一次走在世界前沿,没道理不利用这个优势保持住。” 徐川点了点头,道:“这个没问题,将xu-weyl-berry定理发扬光大,帮助天文界发展,我有这个责任。” “只是目前论文并没有过审,能否过审都还是个未知的事情。” 闻言,王绶琯院士笑着摇了摇头,道:“你老师说的没错,你啊,真是谦虚。我要是像你这样的年纪,有你这样的成就,估计连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了。” 徐川笑了笑,没有说话。 轻狂的年纪和时候谁都有,他也经历过,上辈子大学阶段第一次做出一个重大成果的时候,他同样都快飘到天上去了。 但现在,他已经经历过一次了,再面对这些东西的时候,自然就平澹了许多。 当然,做出一项成果,无论大小,都会给他带来成就感、满足感和充实感这些是永恒不变的。 对自己的突破,远比看肥皂剧,刷短视频带来的爽感要更加充足,也更加让人回味,但也更难做到。 前者需要你坚持不断的努力,需要你看各种书籍,理解融汇贯通,动手计算各种数据,完成各种实验,最终才能收获到那么一点的成果。 后者,只需要你躺床上打开手机电脑平板就可以了,两者的难度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但对应的,前者的收获带来的回馈和成就感,够你回味良久,甚至是一辈子。 而后者,可能你前一秒看到的某个能让你开怀大笑的剧情,下一秒可能就忘记了。 ........ 天文交流会结束,并不代表参宿四观测科研实验带来的影响结束了。 很快,南大的南大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联合紫金山天文台一起召开了一场面向全国的新闻发布会。 徐川作为参宿四观测科研实验的主导者,再加上为了扩大他的名气,毫无疑问的成为了这场新闻发布会的发言人。 毕竟无论是参宿四星体的参数计算,还是参宿四氢包层内存在一颗伴星的发现,亦或者利用xu-weyl-berry定理精准计算遥远天体的参数信息的方法,都是他做出来的成果。 南大天文系的几位师兄虽然也参与了其中,但他们的贡献仅仅在于收集一些数据而已,并不是不可替代的。 当然,他只要准备好上台报告就成,其他的事情,像确定组织者与参与人员,包括相关领导、相关人员、媒体记者,拟订详细邀请名单、会议议程、时间表、发布会现场布置方案等这些东西都跟他没关系。 南大会帮忙准备好。 此外,这场新闻发布会除了他外,还有另外一位发言人。 是南大这边给徐川准备的辅助手。 毕竟他是第一次主持参与这种新闻发布会,到时候除了报告的相关的实验数据外,肯定还有新闻媒体记者提问。 如果面对一些回答不上来或者不好回答的问题,另一位发言人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 很快,新闻发布会的日子就到了,南大的大礼堂中,徐川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在身旁的辅助发言人完成了一系列欢迎之类的废话后,点开了ppt完成了自己的报告。 “我的报告完成,下面是记者提问的环节。” 发言台上,徐川按部就班的完成了自己的汇报,而后开启了记者提问。 听到这话,身边的辅助发言人看了眼他,提了精神随时准备应对接下里可能会发生的突发情况。 徐川注意到了他的动静,微微扭头看了一眼,丢给他一个放心的眼神。 对于新闻发布会这种事情,他再熟悉不过了,前世的不少成果,特别是材料那一块的成果都会通过发布会公布出来,应对这种东西,他经验很老道。 更别提这是在国内了,这种新闻发布会上都是预先有记者答问备忘提纲的,也就是记者会提什么问题,问题的范围,事先都会有商议准备的。 当然,今天的新闻发布会记者有答问备忘提纲这种事,他也是昨天才知道的。 南大为了防止新闻发布会上出现意外情况,也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了。 “您好,徐川同学,请问在参宿四的内部发现一个伴生恒星是否会对其造成影响呢?能否替大家详细的解释一下?” 徐川话音刚落,一只黑色的话筒便递了上来,央妈的记者。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南大为了扩大影响力,邀请了不少有名的电视台、新闻出版署、报社等机构的记者,包括央妈。 少部分来了,大部分没来,不过有央妈在,其他人来不来已经不关键了。 徐川:“理论上来说,参宿四氢包层内的伴星并不会对造成影响,..........” 简要的回答了一下央妈记者问题后,接下来的提问环节就激烈不少了,一个个的话筒都怼到了徐川嘴巴。 挑了几个记者简要的回答了一些问题后,这次的新闻发布会就算是圆满成功了。 ......... 翌日,随着央妈和电视台、新闻出版社、报社的报告,有关参宿四体内发现一颗伴生恒星的重大天文事件直接登上了热搜。 央妈:《参宿四或是一个双星系统》 金陵报刊:《金陵大学科学家近日发现参宿四体内存在另一颗恒星》 东方快报:《重大发现、金陵大学........》 第一批出新闻的报刊基本都是正式的国有报刊,在措词用语上还是相当谨慎的,虽然徐川这次的发现的确震惊天文界,但终究是还没有完全确定的事情。 当然,那些自媒体编辑和营销号的标题用语就是怎么吸引眼球怎么来了。 《震惊!参宿四体内存在着它,或提前引发超新星爆发!》 《警惕,参宿四或将提前爆炸,到时候人类该何去何从。》 《危险的参宿四,比太阳大7亿倍,随时有爆炸的可能?》 《参宿四已经爆炸是真的吗?金陵大学科学家给出答桉。》 ........ 网络上,各种自媒体,营销号的标题是一个比一个起的夸张,一个比一个夺人眼目,而沙凋网友们也吃这一套,纷纷点了进去,然后大呼受骗。 “卧槽,又是个标题党,吓我一跳,还以为参宿四明天就要炸了。” “标题党一群,不过南大厉害啊,恒星里面的恒星都能发现。” “正常,南大的天文系本来就牛逼,在全国排名能到前三。” “这次牛逼的怕不是南大的天文系。” “?不是南大?” “去年的高考状元,那个叫‘徐川’的,你没看央妈的新闻消息吗?这次参宿四体内有颗恒星就是他计算出来的,和南大天文系没什么太大的关系。” “????计算出来的?什么鬼,这种事情也做得到?” “好像是利用他之前证明的那个世界级数学猜想做到的,不太清楚,不过听说他有希望拿到两年后的菲尔兹奖。” “卧槽?有希望拿到两年后的菲尔兹奖?我记得他才十八岁吧?两年后也才二十岁。” “嗯,以他的成就来说绝对够了,一个世界级猜想,那个韦尔什么猜想的难度堪比法尔廷斯证明的莫德尔猜想和德利涅证明的韦尹猜想,唯一的问题是他太年轻了。” “他要是两年后获奖的话,比菲尔兹奖最年轻的得主皮埃尔教授获奖时还要年轻八岁。” “卧槽,二十岁要是获得了菲尔兹奖,那就太恐怖,一次性将记录往前刷了八年。” “两年后想要拿到估计很难,但是未来绝对能拿到。” “好像我们国家还没有人拿到过菲尔兹奖吧?” “邱成桐就拿到过。” “但他拿到菲尔兹奖的时候可不是华国籍,他是晚年才回国的,准确的来说,还没有一个华国籍的数学家拿到过菲尔兹奖过,不过未来可以期待一下,至少这个徐川很有希望。” ............ ps:昨天体温一度上升到39.2,吃过药压下来了一些,胸闷情况加剧了不少,嗓子瘙痒带咳嗽严重,咽东西吃饭什么的有点疼。 此外,整个人精神状态下降了很多,注意力没法集中,这四千字磨了六七个小时才慢慢写出来的。 今天就一更了,抱歉。 第一百三十三章:找不到审稿人员的天文物理期刊 随着央视等媒有意的公开宣传和推广,参宿四氢包层内拥有一颗伴生恒星之类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 不仅仅是国内,更是漂洋过海传到了国外。 吃瓜是所有人的天性,无论是国人还是外人,对于这则瞬间刷爆油管、推特、脸书等社交网站的消息同样相当感兴趣。 参宿四的体内存在一颗伴生恒星,参宿四是一个双星系统,以及可能会提前爆发的超新星,都夺人耳目引人注意。 各大社交平台上的讨论不绝于耳,偶尔普通人群中也会有一些人注意到计算出参宿四的方法,但这东西在新闻消息中只是简单的提了一两句,并未交代详细。 不过从这方面,也衍生出来了不少的质疑党。 不仅仅是质疑这种计算方法的正确性与否,也质疑参宿四的氢包层内是否真的存在一颗伴生恒星。 更有对东方那个国家的质疑,质疑他们是否真的有能力能发现这一令人震惊的天文现象,确定不是捏造的假数据吗? 毕竟在不少西方人眼中,东方那个国家始终都是落后的,无论是经济,还是科研等各种方面都落后无比。 而在天文设备方面,更是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顶级科研设备,根本就不可能有能力比拥有哈勃望远镜等各种顶级天文设备的他们更先发现这一宇宙奇观。 就好比有部分国人一直都质疑当年nasa登月计划是场彻头彻尾的骗局一样。 现在,轮到他们质疑了。 一颗恒星的内部,怎么可能还存在着另外一颗恒星? 距离那么近,不会被强大的引力吸入核心吗?这不科学。 就算是存在,在参宿四的光芒掩照下,也不可能会被发现。 观察一颗恒星的内部情况,这简直是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情,人类连脚下的地球内部是怎样的结构都是推测而来。 ......... 当然,普通人的看法并未影响到学术界。 即便是同样有不少人质疑,也都会想法设法的去证明,各国的天文机构纷纷宣布自己接下来会保持对参宿四的观察就是最好的方法。 因为按照公开出来的理论与数据,伴星大概每23~31天回归一次,意味着在接下里的时间中,如果理论正确,只需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就能重新观察到伴星回归带来的异常数据。 学术界对于真理的追求,对于科学的发展永远都是排在第一的。 就如徐川之前丢到arxiv预印本服务器上的论文,不少人都在质疑正确与否,但也有更多的人希冀这项方法是正确的,是成功的。 因为如果正确的话,天文界和天文物理界将迎来一次蓬勃的发展。 就如同航天探索的是星辰大海,是人类可望而又不可及的遥远未来一样,天文探索的同样是宇宙奥秘,同样是人类的未来。 在未来,人类或许能借助这种方法,从广袤无边的冷寂宇宙中,找到一颗适宜人类移民的星球。 ......... 天文界和天文物理界的波动很大,数学界的波动也不小。 weyl-berry猜想被证实的余温还未彻底过去,证明者就利用xu-weyl-berry定理做出了成果。 如果没记错的话,从证明weyl-berry猜想到现在,还不到四个月的时间。 三个多月的时间,就再度在自己证明的定理上做出成果,这个速度实在太快了。 虽然这个成果是针对天文界的,但也丝毫不影响众多的数学家将目光投过来。 一方面是连二连三出成果的速度太快了。 毫不夸张的说,普通的数学家,三个月的时间都不够他们将这套新的理论完全吃透的。 而顶级的数学家,即便是能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吃透xu-weyl-berry定理,可要想在此基础上利用它做出成果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另一方面则还是因为年龄,十八岁,还不到十九岁的年龄实在太年轻了。 这个年龄,在全世界大部分的国家中,绝大部分的人都可能还没有义务教育,但这个人却已经站在了数学界的顶峰上。 ......... 加州,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陶哲轩颇感兴趣的从arxiv预印本服务器上将徐川的论文下载了下来。 和数学界其他的顶级大老,大牛不同,在年纪上要小不少的他对于arxiv这类预印本服务器的关注还是挺高的。 虽然上面除去那些已经正式发表外的论文外,绝大部分的论文和点子都是糟粕,但偶尔也有一点能让人灵光一现的想法。 当然,在数学界,如果没有足够扎实的功底,单靠一个想法,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 灵感对于数学科研者来说很重要,但也是分人的。 一个相同的灵感或者想法,在两个数学功底不同的数学家手上,能探索出来的东西相差巨大。 ....... 电脑前,陶哲轩打开了下载的论文,将其打印出来拿在手上。 去年在普林斯顿和徐川聊过后,他就一直保持着对这名年轻数学家的关注。 十八岁的年龄,在数学上的成就就已经站在了数学界巅峰,这样一颗冉冉升起的超级新星,不出意外,数学界在未来又将迎来一位站在金字塔最顶级的人才,为推动数学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让我来看看,你在xu-weyl-berry定理上的进展到底有多深好了。” 念叨了一句,陶哲轩摊开了手中的论文,看去。 虽说是天文物理界的板块的论文,但上面有关天文物理的知识并不多,投稿者在简要的介绍了一些天文物理和参宿四的信息后便将笔锋转向了数学。 在这篇只有不到六页纸的论文中,数学计算与公式占据了足足四页以上的篇幅。 “.......δ2u/δt2=Δu,t>0,x∈Ω;u=0,t≥0,x∈Ω; “.......Δ=∑πj=1δ2/δx2j......” “利用分离变量法,令u(t,x)=ψ(t)·φ(x),将此代入方程(1)并考虑到边界条件,则对λ>0,有:Δφ/φ=ψtt/ψ=-λ...... “.......“ “......n(λ)=(2π)?891.986d⊙w||nλn/2.....” “.......n(λ)=(2π)891.986d⊙w299792.4580.12*λn/2......” “........” 盯着打印纸上的数学公式与计算,陶哲轩目不转睛的看着。 “是对xu-weyl-berry定理做形变吗?” “先将其从等谱波动转变成索伯列夫空间波动,然后再通过呈现周期性振荡的振幅函数来进行带入数学参数,进而完成对三维空间质量源的计算。” “原来利用xu-weyl-berry定理完成天体参数计算是这样的做到的,真是巧妙的思路,” 办公桌前,陶哲轩一边盯着打印出来的论文一边喃喃自语。 虽然他并没有参与weyl-berry猜想证明的审核,但《数学年刊》上公布的完整证明过程他可是看过好几遍的。 weyl-berry猜想的证明过程虽然难度很高,但对于他而言,要理解摸透并不是什么难事。 即便是今天看的这些计算过程中掺入了一些天文知识,但是对于他那高达230的智商来说也并不难理解。 ........ 一篇不到六页的论文,阅读一遍需要花费的时间并不长,十来分钟的时间,陶哲轩就将论文完整的看了一遍。 不过他并未下结论,而是从抽屉中取出了一叠稿纸和笔。 重新一遍阅读论文,一遍验算着论文中的数学公式与计算过程。 这一次花费的时间稍微长一些,半个多小时过去,匍匐在办公桌前的陶哲轩放下了手中的黑色圆珠笔,坐直了身体长舒了一口气。 “真是厉害,验算过程找不到任何的漏洞,而且看论文情况,这似乎还只是xu-weyl-berry定理的一部分应用。” “至少,我只在这篇论文中看到了参宿四质量的计算过程,而论文中却还提到了体积、直径、运动速度等其他参数的计算方法。” “真是让人期待完整的论文到底是什么样的,他在xu-weyl-berry定理上的拓展,比我想象中还要深不少的,数学能力也比我之前预估更强。” “看来在未来,有一枚菲尔兹奖注定是他的了。” 陶哲轩目光熠熠的盯着办公桌的论文,在刚刚的验算中,他不但没有找到任何的漏洞和计算错误,更是敏锐的察觉到了计算不同的天体参数需要不同的方法。 当然,这里的不同方法指的是不同形式扭转形变后的xu-weyl-berry定理。 万变不离其宗,xu-weyl-berry定理是最核心的东西,它通过边界值和特征值来计算不同的参数这是运用定理的核心。 “我记得,之好像爆出过徐川将xu-weyl-berry定理精准计算遥远天体的参数信息的方法投给了《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年度评论》吧?” “但是天体物理界,有能审核这种数学级别论文的教授吗?” 盯着桌上的稿纸,陶哲轩突然想起来了一件事,眼神中泛出了异样的光芒。 这篇论文从投稿角度来说应该要投给数学期刊的,但是不知道那个少年怎么想的,居然投给了天文物理界的期刊。 虽然计算方法的确是作用于天文物理,但是他丝毫不怀疑天文物理界没有一个能对这篇论文进行审核的教授。 ......... 事实上,《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年度评论》也正在为这件事头疼。 xu-weyl-berry定理精准计算遥远天体的参数信息方法的论文对于天体物理界来说的确重要无比。 如果最终确定的这种新方法是正确的,那么天文界和天体物理界将迎来一次重大的变革。 旧的方法退出舞台,新的方法引领世界。 这样的变革毫不夸张的说在整个科学界都没有多少次。 所以《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年度评论》不可能放弃已经投递到他们手上的这篇论文。 但现实是,他们真找不到合适的审稿人员。 《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年度评论》是顶级期刊没错,但是是天体物理界的,并不是数学界的。 整个天体物理界,懂数学的教授,真没几个。 而这几个,他们都尝试过了,但无一例外全都退回来了,给他们的回馈都是数学能力不够,没有能力对这篇论文进行审稿。 为此,整个编辑部从下到上,从技术编辑到审核编辑再到主编都快头疼死了。 再找不到审稿人员,他们就得将这篇论文打回去,并建议投稿者投递到数学期刊了。 但是任谁都不甘心。 ........ annualreviewsinc.出版商总部,负责审核论文的编辑都聚集在一间办公室中。 “戈登,萨尔·波尔马特教授那边有反馈吗?” 办公室中,《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年度评论》主编詹斯·布鲁克斯敲了敲桌子问道。 办公桌对面,一名青年编辑摇了摇头回道:“刚刚收到回馈,萨尔·波尔马特教授表示无能为力。” 闻言,詹斯·布鲁克斯头疼的揉了揉太阳穴。 萨尔·波尔马特是是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天体物理学家、伯克利加州大学的物理教授,也是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 虽然萨尔是以‘透过观测遥远超新星而发现宇宙加速膨胀’拿到诺贝尔物理奖的,但他在数学上的能力也相当优秀,算是天文物理界顶尖的数学人才了。 如果连他都没有办法的话,詹斯·布鲁克斯真不知道天文物理界还有谁能审核这篇论文。 倒不是他不想找数学界的大老来审稿,而是他们压根就不认识什么数学界的大老。 当然,像法尔廷斯、德利涅、陶哲轩这些顶级数学大牛他们肯定认识,但是这些顶级大牛不认识他们啊。 天文物理和数学完全不是一个体系的好吧。 贸然找上去让一个数学教授审稿一篇投给天文物理期刊的论文,哪有这么扯的事情。 虽说这篇论文是一个数学家写出来的,里面的数学内容也很多,但终究是不合适。 “真是让人头大,要不去找一下爱德华·威滕如何?” 詹斯·布鲁克斯揉了揉太阳穴叹了口气、拿到过菲尔兹奖的爱德华·威滕教授的数学能力母庸置疑,而且也是物理界的大拿。 天文物理也算是物理嘛,挂点钩,比突然去找德利涅教授他们更合适一点。 而且威滕教授在普林斯顿工作,说不定论文还能引起那些数学家的注意。 正头疼着,詹斯·布鲁克斯忽然听到下属兴奋的声音。 “主编,陶哲轩教授给我们发邮件了,询问我们有没有找到xu-weyl-berry定理精准计算遥远天体的参数信息方法论文的审稿人员。“ “陶哲轩?加利福尼亚大学大学那个?拿到菲尔兹奖的那个?”詹斯·布鲁克斯迅速问道。 “是的,他说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审稿人员的话,他或许可以接受这份工作。” “快,快给他回邮件!” “如果陶教授愿意接手这篇论文的审稿工作,那实在太好了。” 詹斯·布鲁克斯兴奋的直接站了起来,虽然他不知道为什么陶哲轩会主动过问这事,但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个再好不过的消息了。 ........... ps:汇报一下状态,体温稳定了不少,虽然还有38.3,4左右,但至少稳定下来了,不过嗓子疼的厉害,手臂和大腿的肌肉发酸严重。 精神方面比前天还要差一点,脑袋浑浑噩噩的,希望起床后能恢复一些,再这样下去估计得断更了。 八尾不想断更,没得积分可以兑换请假条,断更就没全勤,┭┮﹏┭┮。 第一百三十四章:被学校催着毕业 徐川并不担心《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年度评论》没办法给他的论文审稿,也不担心论文被退回来。 天文物理界没有能给他论文审稿的人,但数学界和物理界还是有的。 这种能改变整个天文界和天文物理界的论文,只要《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年度评论》期刊的编辑有脑子就不可能放弃,想尽一切办法都会保留下来。 对于其他人而已,能在这种顶级期刊上发一篇论文是他们的荣幸,但对于徐川这篇论文而言,能将这篇论文发布出来,是收录期刊的荣幸。 就好比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是诺贝尔奖的荣幸而不是爱因斯坦的荣幸一样。 徐川现在更头大的是,学校在催他毕业了。 没错,他一个大一才上了一学期多,大一还差一两个月才修完的大一学生,被学校催毕业了,催着他赶紧毕业。 现在正在他导师陈正平的办公室里面,被一个电话喊过来的。 办公室中不仅仅有他的导师陈正平,还是数院的周海教授、荣志专院长,以及物院的院长俞永望等人。 “徐川啊,你差不多也该毕业了,早点毕业,早点出去深造,你现在正是学习的年龄。” “你要知道,网上现在都在奇怪为啥你做出了这么大的成果都还没有本科毕业,搞的像是南大扣留你不让你毕业一样,学校这边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啊。” “..........” 办公室中,荣志专苦口婆心的劝着,希望他能去更高的院校接受更高的知识。 虽然网上的确有一些质疑声,不过远达不到影响南大的地步,更别提给高校压力了。 只是在他和许多人看来,南大的数院已经教不了徐川什么东西了,唯有普林斯顿那种顶级数院,拥有繁多菲尔兹奖得主的数学圣地才能让徐川走上更高的数学台阶。 因此自从徐川证明了weyl-berry猜想后,他就一直在主动催他毕业,不希望因为物数双修的事情耽搁他在数学上的学习时间。 对于爱惜数学人才这一块,整个南大没人比荣志专更专一了。 一旁,周海教授和物院院长俞永望澹定的喝着茶,看着戏。 对于周海来说,徐川虽然物数双修没错,但毕竟不是他的弟子,他也不是数院的校领导,徐川的数学天赋的确天资卓越,南大数院也的确教不了他什么东西了,但他也没必要上赶着让人家毕业。 今天他过来只是被荣志专拉过来当陪衬的。 至于物院院长俞永望就更澹定了,他跟徐川的关系更浅,更何况陈正平还在这里呢,陈正平才是徐川的真正导师,而且还是物理导师。 ........ 听着荣志专的劝说,徐川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导师陈正平。 两人对视了一眼,陈正平微微摇了摇头,他也是支持自己这个弟子提前毕业的。 说实话,到现在他对于徐川提前毕业已经没有什么太多复杂的心思了,也不在乎他有没有在物理上做出成果了。 如果是普通的导师或者教授,带了一个这么优秀的学生,肯定会想方设法多留学生一段时间。 毕竟按照国内目前的学术潜规则,学生的毕业论文或者其他研究成果,哪怕是学生单独做出来的,老师也能分到一杯羹,不说全拿一作,但至少二作和通讯作者导师都会占到。 不过对于他来说,这些东西已经无所谓了,他能当上中科院的院士,也不需要学生的这些成绩来加分。 徐川做出来的成果,无论是弱weyl-berry猜想的证明,还是weyl-berry猜想的全面证明,亦或者是参宿四的科研观测实验以及后续的xu-weyl-berry定理衍生成果,他其实都没有在论文上添上自己的名字。 要添加完全是没问题的,毕竟他是导师,但陈正平并不屑于去占这样的便宜,在如今这个师德越来越罕见的年代,他还是要脸的。 而且这些东西跟他基本也都没有什么关系,全是徐川自己做出来的,还都是数学界的成果。 这种情况下,就更不可能在徐川的论文上添加上的自己的名字了,虽然徐川提过这些事,但他都拒绝了。 对于徐川这种学生,陈正平没有太多的想法,唯一的想法就是别耽搁了他的前程,早点放他去更高的平台上汲取科研养分继续成长。 ........ 一行人在办公室中聊了一会便散去了。 其实今天的谈话倒并不是专门为了催促徐川尽管毕业而展开的,而是通知他参宿四科研实验的成果奖励。 有关这次的科研实验的奖励,南大这边已经商议准备好了。 发现参宿四氢包层内有一颗伴星的观测结果,学校这边奖励十万现金。 而xu-weyl-berry定理精准计算遥远天体的参数信息的方法,学校这边奖励五十万现金。 相比较证明weyl-berry猜想要少很多,但也正常,毕竟两者带来的影响力截然不同。 哪怕weyl-berry猜想在数学界的重量只不过是t2末尾级别的,而精准计算遥远天体的参数信息的方法重要性能在天文界排到顶级,可以说是开山立派级别,但两者的份量依旧相差不少。 无他,天文界的体量太小了,完全没法和数学界比。 当然,这仅仅是学校的奖励,除此之外,还有金陵市的奖励、天文界的奖励等等,这些都是跑不掉的。 不过奖励虽然准备好了,但发放还是要再等一段时间的。 一是xu-weyl-berry定理精准计算遥远天体的参数信息的方法论文目前还没有通过审核。 二是这次科研实验室发现了参宿四的氢包层内拥有一颗伴星这也是还需要一个回归周期才能确定的事情。 所以学校虽然将奖励准备好了,但按照规定暂时还不能下发,需要等到科研成果完全确定才行,也就说,徐川要拿到这些奖励,最少都还要再等待一个多月的时间。 然而意外的是,国外日耳曼国那边的有一个天文机构在两三个月之前对参宿四做了一次详细的观测。 然后在这次爆出参宿四是一个双生恒星后,对方立刻就想到了之前的资料,一对比,果然从里面确定了一些相同的数据异常。 没有使用徐川的xu-weyl-berry定理,利用传统的方式进行了更为复杂的推算,同样得出了一个结论,参宿四的氢包层内,的确存在这一颗伴生恒星。 而且时间方面也完全符合徐川计算出来的结果。 两样数据,两种完全不同的方法,对比之下,同步确定了参宿四体内拥有一颗伴星,也确定了参宿四体内伴星的回归周期在二十八天,更确定了此前一直被认为是单恒星星系的参宿四最终变成了一个双恒星星系。 于是在日耳曼国天文机构公布这个消息后,南大这边也实时跟进,不仅再度宣传了这一天文发现,也提前将参宿四的氢包层内拥有一颗伴星的发现奖励顺势发了下去。 至于xu-weyl-berry定理精准计算遥远天体的参数信息的方法成果,就要等到论文过审了。 而市里和天文界那边的奖励,也基本都要等最终的结果确定下来才能发放。 ........ 其他人离开,徐川打了个招呼后也准备离去,不过被他导师喊住了。 “对了,还有件事。” 陈正平喊住了徐川,接着道:“关于去年二硒化钨的科研实验,我这边已经完成结题并且上报审核通过了。” “所以关于二硒化钨分析时使用的那个数学模型,包括建模论文之类的东西,你都可以发出去了。” 听到二硒化钨的项目结题审核完成,徐川好奇的问道:“二硒化钨纳米片平铺时的坍缩和卷叠效应最终解决了吗?成品率达到了多少?” 闻言,陈正平咧嘴笑了笑,道:“解决了,多亏了你的帮助,利用那个数学模型我和你师兄他们对还原剂、催化剂这些东西进行了优化。” “最终修改了还原剂,将原先使用的氢还原剂修改成了离子型氢化物,也就是盐型氢化物,最终让成品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三点六七左右。” “另外,这边科研实验结题后,奖金也该发了,按照贡献和奖金颁发制度,你这边和周海教授那个叫什么欣的学生奖金一起是十七万九千。” “给我个银行卡账号,我这边给你打过去,因为你们的奖金是一体的,再加上之前你们独立完成的数学模型,对于你们具体的贡献,每个人做了多少事情我不太清楚,所以奖金就交给你分配了。” 听到二硒化钨的成品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三,徐川就知道范德华力造成的缺陷被解决了。 导师能找到一种新还原剂解决范德华力缺陷问题他并不惊讶,毕竟是一名科研院的院士,还是有着真材实料的院士。 不过他并没有接着去询问解决范德华力的离子型氢化物还原剂到底是什么,因为这涉及到实验机密了。 这种关键性质的东西,除了科研小组的内部核心人员,以及一部分的专利审核人员和关键人外,其他人是不会知道的。 即便是公布出来的专利条款,上面也不会有这种详细的东西。 倒是奖金的数额,让徐川有些惊讶。 十七万九千,差不多十八万的奖金,破六位数了,这个数额对于他和学姐这种中途加入科研项目的人员来说,挺夸张的。 之前他预估过自己的奖金,他和学姐加起来,两人能拿到大概总共十万出头的奖金的样子。 没想到最终结果出来都快翻了一倍了。 当然,这点奖金对于一个市场在十几亿甚至几十亿的材料项目来说完全不算什么。 如果他能从一开始参与这个项目的话,奖金能再翻一倍都有多。 但终究是半途才加入的,而且非科研小组成员,能拿到十几万的奖金其实可以说陈正平对他的贡献相当重视了,计算奖金应该是按照最大贡献值来计算奖金的。 也没有普通教授或者导师那种偷摸着克扣成员奖金的事情,甚至说不好的还私人补贴了一些金钱在里面。 不过他的导师陈正平也不会亏,不仅不会亏,甚至能说是大挣,依赖二硒化钨这个项目,他有超过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概率能拿到华国国家科学技术奖。 而只要拿到国家科学技术奖,无论是哪一阶级的,奖金都能超过两百万。 如果能再往上一层,拿到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话,奖金能超过五百万,而且拿到的概率其实不低,能超过百分之六十。 因为二硒化钨这种低维材料的作用很高,它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和电学等性能,能广泛应用于储能电池、润滑、半导体、光伏、航天、航空、军事、国防等领域中。 且目前国内的二硒化钨有超过百分之八十都依赖进口,如果能自主生产,这绝对是打破国外的垄断,甚至能反向对外输出。 至于他拿到的十几万的奖金,对于整个项目来说,只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 毕竟他的加入对于二硒化钨这个项目的重要性来说母庸置疑。 如果没有他的分析,导师陈正平在今年年初就直接放弃这个拖了很长时间的项目了。 如果没有数学模型,二硒化钨平铺时因范德华力造成的坍缩和卷叠效应也没那么容易被解决,可能这个项目还得拖上一年半载的,才能完成。 而且徐川可以肯定,二硒化钨的成品率达不到百分之九十三以上,以他的经验来看,顶天了在百分之九十左右。 九十三的成品率,对于二硒化钨这种低维材料来说,成品率是很夸张的。 徐川记得,自己当初研发超导材料时,同样是低维材料,但成品率只有百分之八十左右,后面请普林斯顿的一位菲奖数学家的帮忙弄一个数学模型,再加上借助普林斯顿的超算,才提升成品率到百分之九十七左右,可见数学模型在材料研发中的重要性。 .......... ps:汇报一下状态,乱嗑了两三天药后体温稳定了下来,掉回37.7,8度左右,不过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更差了,整个人病恹恹的,贼难受,不过估摸着应该过巅峰了,明天应该会开始逐渐恢复,用抗原自己测试了一下,那个红色的条条颜色稍微弱了一点,希望早点好。 大家都注意点吧,别中招了,这玩意真比重感冒难受,那些说什么小感冒的真在扯澹,特别是快过年了,家里老人小孩真不一定抗得住的,记得备点药,花个一两百块有备无患。 第一百三十五章 :毕业 “呼~” 从导师的办公室出来,徐川眯着眼睛盯着远处湛蓝的天空长舒了一口气。 被几位校领导唠叨了好些次,他似乎也该毕业了。 要说毕业,他其实早就可以毕业了,只是之前因为物数双修的关系,他觉得也得在物理上做出点成绩平衡一下才好毕业。 但现在看来,的确也该毕业了。 虽然在粒子物理上没有做出什么成绩,但天文物理上的成绩也不算差。 粒子物理是物理的分支,天文物理也是物理的分支,四舍五入一下,他在天文物理上的成就,也可以当做是物理上的。 至于之前为粒子物理准备的‘质子半径之谜’的问题,就留到博士生阶段作为博士生成果好了。 而且在‘质子半径之谜’问题这一块,纯数据分析方向他也不是没有进展。 利用对他而言充足的科研经费,他从各大物理期刊以及论坛网站上购买了大量相关的论文与资料,并对其做了一部分的辅助分析。 只是说,因为后续参宿四科研实验的关系,这部分的分析结果他没来得及发出去而已。 不过现在既然已经决定了要毕业,那这些东西就留到博士生阶段再发表就好了。 此外,他去普利斯顿学习,能在普林斯顿借用的资源,比在南大这边要多太多了。 就比如研究‘质子半径之谜’这一问题,如果他想在南大做物理实验,解决‘质子半径之谜’的话,需要跑去白城借用国家唯二两台的质子对撞设备。 而且按照目前公布一些参数信息来看,这两台质子对撞设备都达不到实验要求,真要搞定这个项目的话,得去国外。 比如去欧洲,借助那边的粒子对撞设备。 但说实话,从华国递交过去的申请,能通过的申请还是比较少的。 当然,能验证确实是有意义对撞申请,且不涉及机密的话,还是能通过的,但相对于其他西方国家的申请来说,通过率肯定大打折扣。 没有其他的因素,唯‘排他’二字。 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和科研设备是有国界的。 整个西方,愿意看到东方崛起的国家,可以说没有。 哪怕是单纯的的基础科学领域。 但在普林斯顿的话,就不用操心这个了。 普林斯顿虽然没有自己的质子对撞设备,但它有繁多的合作科研机构和科研实验室。 从普林斯顿进行申请对撞实验,无论是米国自己的质子对撞设备,还是欧盟那边的,只要是做正常的科研实验,几乎都不会有拒绝的情况,只是会依据项目的紧要性进行时间排列而已。 一方面是米国的影响力在西方国家中的确夸张,另一方面则是从普林斯顿走出去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遍布全世界。 不看僧面也看佛面。 ........ 对于毕业,虽然徐川已经经历过一次,但再次经历时心中依旧满怀感慨。 不过在确定了提前毕业后,他倒是暂时放空了下来,没有研究数学和物理,也没有像以前一样沉浸在书本中,每天三点一线。 临近毕业时,他反而恢复了一个普通大学生该有的生活样子,每天和其他同学一起上课下课,偶尔去一两趟图书馆借两本书,甚至还被上辈子的舍友拉去打游戏了。 “川哥,你是不是要提前毕业准备离开了?” 小贤庄中,徐川和前世的三位室友围绕着一个土灶聚着餐,吃着东西。一旁,和徐川一起参加过物竞的孔中和徐川砰了一杯后问道。 听到询问,另外两个室友樊鸿和周林纷纷抬起了头,看向徐川。 校园中几乎没有什么秘密,徐川要毕业的消息其实已经流传了很久了,自从weyl-berry猜想被证明后,南大数学系的学子就都知道他肯定要提前毕业的,只不过时间方面一直不确定而已。 直到这段时间,徐川每天上课的反常行为引起了几位好友的注意,估摸着他可能快要毕业了,便拉着他玩了几天,顺带凑一起聚了个餐,算是给徐川践行。 徐川点了点头,道:“嗯,快了,毕业估计就在这一周吧。” 毕业的事情,学校那边催了不少次了,包括他的导师都是在催他毕业,他也就不再拖了。 没必要为了平衡物数双修的成绩强行再在粒子物理上搞点东西出来。 至于毕业论文啥的,他压根就没写,直接将之前的weyl-berry猜想的证明过程和参宿四氢包层内伴生恒星的发现交了上去,分别当做数学和物理的毕业论文了。 他丢了两份高级论文上去,学校那边看都没看就通过了,直接让他准备一下答辩,走个流程就差不多了。 闻言,三名好友都有些感慨和惆怅。 别人大学四年,他倒好,一年都没有就直接毕业了。 “川哥,接下来你就要出国留学了吧?去普林斯顿还是哪里?” 徐川:“嗯,去普林斯顿,那边毕竟是数学圣地,各种数学大牛很多,能学到很多东西,而且物理也很厉害,对我来说没有比它更符合的院校了。” “那你接下来是准备主攻数学了?” 孔中好奇的问道,他这么想很正常,毕竟徐川在学术上的成绩基本都是和数学挂钩的。 弱weyl-berry猜想的证明、weyl-berry猜想的证明、xu-weyl-berry定理、遥远天体参数的计算方法,这些能说的名字的重要成就,都是在数学上的。 徐川想了想,笑着道:“应该还是会选择物数双修,我觉得我在物理上的天赋应该不比数学差。” 闻言,三位好友齐刷刷的翻起了白眼。 听听,这是人话吗? 你知不知道你自己在数学上的天赋到底有多恐怖? 大一都没读完就解决了一个世界级数学难题,这数学天赋,古往今来聚焦整个数学界怕是一只手都数不出来。 要是物理上的天赋还能再堪比数学,那还是人? 网络中那些有系统的主角都没这么勐的好吧。 这β装的,我一句mmp不知当不当讲。 ........ 气氛寂静了一下,随即就恢复了热闹,不过孔中、樊鸿、周林三人轮流不断的朝着徐川灌酒,一副不把他灌醉不罢休的样子。 “川哥,话说你走了,出国留学了,你那个学姐怎么办?” 煮鱼的灶台边,樊鸿打了个酒嗝,端着一次性杯子再次喝了口啤酒后看向一旁脸色泛红的徐川八卦道。 “学姐?哪个学姐?” 可能是喝了酒,徐川一时没反应过来疑惑的问道。 喝到现在,每个都喝了四五瓶啤酒了,这个酒量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漱口都不够,但对于他们这群才大一的小菜鸡来说,虽不至于醉的不省人事,但肯定是上头了的。 而且今晚他被这几个牲口灌惨了,他们每人都只喝了三四瓶的样子,他却喝了七八瓶了,脑子虽然还算清晰,但运转肯定没以前快。 好在他酒量还算可以,肝和腰子也强大,不至于直接趴桌上去。 “装,你还装。” 樊鸿和孔中、周林三人同时投来鄙夷的目光,之前的事情闹的整个学校都知道了,要说徐川和那个学姐没点什么的,他们三个反正是不信的。 “嗝~” 徐川打了个饱嗝,恍然道:“哦,你说刘嘉欣学姐啊,我毕业跟她有啥关系,又不是我女朋友。” 闻言,孔中好奇的凑了过来,问道:“你俩真不是情侣?那学姐长的挺漂亮的啊,不考虑一下?” “考虑啥?谈恋爱吗?”徐川晃了晃有些沉重的脑袋问道。 “对啊,大学不谈场恋爱,等毕业了想谈都没机会,到时候后悔都没用。” 一旁,周林点头了点头,接着叹道:“当然,川哥你肯定不愁妹子,不过我们愁啊,咱班里压根就没几个妹子,还都长的一般。” 他们这一届,整个物院只有一百六十人左右,女生不到五分之一,比起隔壁的商学院、文学院、传媒女生的数量和质量都低了n平方个台阶。 当然,数学系那边更惨,数学系好像一共是八十二个人,七十九个光头,只有三个女生。 一旁,孔中笑嘻嘻的道:“晚了,老周你现在说已经晚了,川哥马上就要毕业就要去国外留学了,现在还能谈个p的恋爱。” 樊鸿也凑了过来,道:“谈也可以啊,只不过是异国恋而已。” 徐川翻了个白眼,道:“异国恋就算了吧,我都没想过谈恋爱这事,更别提异国恋了。” ......... 和几个好友吃了顿饭,徐川也着手准备了一下毕业答辩。 虽说他是提前毕业的,也没有再单独写一份毕业论文,但相应的流程还是要走一下的。 当然,也仅仅只是走个流程而已。 物院这边,答辩时的评委心知肚明,仅仅针对徐川提交的论文问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就通过了。 至于数学这边就更不用多说了。 整个数学系,在他提交的weyl-berry猜想毕业论文这一块,有能力为难他的人还没有诞生。 数学系的几名评委老师在整个数学毕业的答辩上问了不少的问题,但整体而言不像是评委老师,更像是有什么地方不懂而请教的学生。 整个数学答辩走下来,丝毫没有答辩的氛围,反而像是徐川给数学系的几名教授开了堂小课一样,让人哭笑不得。 ....... 数学、物理,两项课程的答辩流程走完,最终的结果也没有任何的意外,两门课程都是满分。 学校的大礼堂中,台下,数院的周海教授、荣志专院长、物院的陈正平院士、教粒子物理的邵从教授、俞永望院长、副校长卢建国以及校长刘高峻等校领导都亲自过来了。 而舞台上,站着的只有徐川一人。 他站在学校用于召开各种大型会议的大礼堂中,笑容灿烂。 “这小子,终于肯毕业了。” 舞台下,荣志专望着徐川感叹了一句,为了让徐川早点毕业早点去普林斯顿学习更深的数学知识,他都不知道费了多少口舌。 一旁,南大的校长刘高峻和导师陈正平望着舞台上的身影都有些不同的感叹。 对于刘高峻来说,他去年亲自去这位学生家里招生的时候,尽管对其在以后的学术道路上抱了极大的期望,但也从来都没有想过徐川能在不到一年的短短时间内就做出如此巨大的成就。 而更让他有些哭笑不得是,这巨大的成就并非出现在当初招生时看重的物理天赋上,反而出现在数学上。 南大的数院并不算强,比普通的985和211院校要强一丝,但相对p大,水木、日月大学这些老牌数学强校来说那就真的远不如了。 国内高校的数学系,最强的应该是p大,这是独一档的,其次是水木大学、日月大学、科技大学这些。 至于南大的数学系,得排在第三档,他是真的没想到这位高考状元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走出一条通天大道出来。 至于陈正平,心里的情绪就更复杂了,可谓是百感交集。 高兴是真的高兴,他替徐川开心,但惆怅也是真的惆怅。 他一个物理院士的弟子,最终反而走上了数学道路,这情况,估计整个华国学术界也是独一份了。 ....... 学位证书颁发,数院的荣志专院长和物院的俞永望同时上台,郑重的的将数学与物理的学位证书、毕业证书一起交到了徐川手中。 与此同时,校长刘高峻也走上了台,沉声正道:“徐川同学,因你在校期间做出的巨大贡献,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议评定,特批允许你提前毕业,完成本科学业。” “并授予你理学学士学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证书、粒子物理与宇宙学专业本科毕业证书。” “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祝你在未来的学术之路上勇攀高峰,再创更高的辉煌!” 徐川郑重的从两位院长手中接过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抱在怀里向在场的各位领导鞠了个躬,表达谢意。 “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感谢南大和各位老师对我的栽培;我定不会忘记母校和各位老师的嘱托,脚踏实地,知行合一,回报社会。” “祝福各位老师身体健康,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 ps:汇报一下状态,看情况应该是在逐渐恢复了,体温降低到了37.4度左右,属于低烧范围了,精神状态稍微恢复了一些。 不过浑身肌肉酸涩,以及嗓子疼这两点目前没有什么改善,有什么好的药推荐吗?我让社区帮忙去药店买一下。 第一百三十六章:收获与分赃 学位证书颁发完毕,毕业典礼完成,学校的老师和领导纷纷送上了祝福的话语后离去,徐川和陈正平并肩朝着礼堂外走去。 “学校这边普林斯顿的交流生的名额你还要吗?” 礼堂中,陈正平笑着问道,他知道眼前这个弟子应该是不需要这东西了,所以特意问问,如果不需要的话,留给学校也好。 毕竟普林斯顿的交换生名额还是很珍贵的,每年普林斯顿都招收不了几个华国的学生,而这几个,还基本都是华人在普林斯顿任职的时候争取来的。 徐川想了想,道:“普林斯顿的交流生名额每年都不多,我就不占用了,留给其他人吧,我这边去年去普林斯顿的时候德利涅教授就已经给我邮递了邀请函,我通过邀请函过去就行了。” “那我先替其他的学生感谢你了,你准备什么时候去普林斯顿那边?” 陈正平对这个结果没有任何意外,他虽然没有教这个弟子什么东西,但人品行事方面还是摸清楚了一些的。 徐川:“晨星数学奖不是提前到了这个月月底颁发吗?等参加了这个后再动身也不迟,反正就半个月了。” 虽说这些荣誉上辈子他都已经拿过了,但这辈子他依旧还是需要这些东西来扩大自己的名气与声望。 学术界是搞学术的地方没错,实力为尊也没错;但无论在哪里,或多或少的都有着各种潜规则,只不过相比较国外,国内的潜规则更加明显一点而已。 除非你已经站到了学术界的顶峰,变成了手眼通天的学阀级人物,否则依旧得讲人脉与资源。 而拿到各种奖项充实自己,扩大名气和影响力,对于以后的道路和研究都能带来更大的便利。 他虽然要去普林斯顿学习数学,但顶多两到三年左右的时间就会回来。 到时候,他要面对的东西远超常人的想象。 国内学术界的山头主义或者说是学术派系复杂的让人难以想象。 就拿他这次拿到的华人菲尔兹奖‘晨星数学奖’来说,它是由着名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发起的,面向的是全世界的华人数学家,包括华国籍在内的数学家。 但自从邱公开与北大数学系闹翻后,北大数学系的教授也好,学生也好,基本就再也没拿过这一奖项了。 是北大的数学家不够格吗? 显然不是,除去晨星数学奖外的顶级数学奖,北大的数学家拿了不少,很显然资格是肯定有的。 但大家都是要脸的,北大数学系和丘都公开闹成那样了,北大数学系的数学家再去申请由丘主持的晨星数学奖岂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 北大不申请,丘也不想将自己一手创建主持的晨星数学奖颁给北大的数学家。 当然,从北大走出去的华人数学家倒是没有受这个影响,一些北大移民出去的数学家,拿到晨星数学奖的也有。 另外,学术界虽然实力为尊,但搞科研,总是要人的。 数学问题上,或许还一个人还可能解决,但材料、粒子物理、高能物理、可控核聚变这些呢? 这些东西你一个人压根就玩不转,所以多拿点奖,扩大自己的名气和影响力还是有必要的。 而且你没有这些奖项,国家拿什么来判断你有没有实力完成大型科研项目,拿什么来决定判断是否支持你?判断到底给你多少科研资金,给你多大的帮助? 一个诺奖学者,和一个非诺奖学者,能获得的科研资金与资源,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哪怕是用诺奖提名学者和准诺奖学者来对比诺奖学者,两者能获得的科研资源也相差巨大,在国家层面受到的重视也完全不一样。 所以徐川目前还是需要这些奖项来为自己加分的。 ...... 闻言,陈正平点了点头,道:“也是,领了晨星数学奖再出去也好,免得到时候你又得跑回来一趟。” “哦,对了,二硒化钨的奖金,今天应该差不多打给你了,最迟下午五点前就会到,你记得查一下,没到或者数目有问题的话,你来找我。” “至于奖金你和那位女生怎么分,是你自己的事情了。” 陈正平才懒得理会徐川怎么分这笔奖金,他要单独给两人分开发奖金也不是不可以。 毕竟在二硒化钨的项目中,解决关键问题的点在于徐川,而不是那个女生,如果是他分奖金的话,徐川的奖金会占大头,那位女生的奖金可能就一般了。 数学建模的工作远没有那么重要,数学系能做到的不少,但徐川能做到那些核心,就没人可以替代了。 不过陈正平估摸着自己这个弟子对那个女生可能有点意思,干脆就将奖金统一给他了,怎么分就随便他了。 反正十几万的奖金,对于这个弟子来说就是洒洒水了,他现在不缺钱。 从高考状元招生开始算,到弱weyl-berry猜想的证明、weyl-berry猜想的证明、xu-weyl-berry定理、遥远天体参数的计算方法。 一路算下来,陈正平估摸着光是学校给他发的奖金就超过了四百万了。 而且这还仅仅是学校的,还没算市里、省里、国家的奖励,全部加起来的话,他这个弟子的身家已经大几百万接近千万了。 一年的时间,靠学术成就拿到近千万的奖金,即便是他是科研院院士,也忍不住咋舌。 这着实有点恐怖。 要知道他这个科研院院士,一年的工资+奖金+各种福利估摸着也就两百万左右,当然,这说的是纯国家级工资福利方面的,其他的收入也有不少的。 不过对于徐川的收入,陈正平没有任何的羡慕嫉妒,一是能到这个地步完全是他自己的努力。 全世界能有几个人能在一年的时间内先后证明两个世界级数学猜想?哪怕这两个猜想是统一体系的,也没几个能做到。 很多数学家研究一个猜想或者一个问题几年都没有进展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二是他也不缺钱。 能评选上科研院的院士,基本都不缺钱,到了他们这个地步,钱对他们来说也只不过是一个数字。 换种说法,到了院士这级别,基本都是钱追他们,不是他们追钱。 需要的科研资金和资源,基本上向上面提交申请都能得到通过。 而且他们想挣钱,真的不要太容易。 即便是做数学物理这些基础学科的院士,要挣钱也相当简单,随便出去接点私活,报酬就是六位数起步。 如果是与人合作一起开发项目,年收入千万也很正常。 而像材料界、医学界、信息界的院士,很多都是有自己的私人公司的,这些私人公司的年收入破千万,破亿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比如某医药院士成立的医药公司,年收入就过百亿了。 不过到了他们这个地步,对于金钱的欲望也并不高。 或者说,功利心太强的人,是无法在学术这条需要沉心静气的道路上走下去的,更无法做出巨大的成就与贡献单选国家院士。 ........ 徐川也没太在意二硒化钨项目的奖金,只要能赶在他出国之前发下来就行了。 十七万九千的奖金,他和学姐平分每个人九万,对他来说不多,不过对于那位学姐来说应该足够她顺利念完大学和研究生了。 等到了博士研究生,再要挣钱就不用去学校食堂擦桌子兼职了,无论是参与数学科研项目,还是接一些建模的私活,都能挣到比兼职更多的钱。 从之前的接触来看,那位学姐的数学天赋其实挺高的,只要不被生活耽误,出国深造的机会也有,在数学这条道路上做出些成绩也是可能的。 正想着,徐川忽然看到了马路边一道有些熟悉的身影,正张望着这边,看到他与导师站在一起后,想过来又有些犹豫。 一旁,陈正平自然也注意到了,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不打扰你了,我先走了。” 徐川也没在意,点了点头向着马路对面走了过去,作为他为数不多的朋友,遇到了肯定还是要打个招呼的。 “嗨,学姐。”徐川笑着打了个招呼,马路对面的人影,正是他和导师刚刚都还在说的学姐刘嘉欣。 看着徐川抱在怀里的一堆红色证书,刘嘉欣一如既往的小声问道:“那个,你毕业了?” 徐川点了点头,笑着道:“毕业啦,被学校催了好久了,再拖下去荣院长都要打人了。” “恭喜你。” “谢谢。” 徐川笑着应了下来,接着道:“对了,学姐,去年的那个二硒化钨的项目奖金发下来了,给个银行卡号给我,我将奖金转给你一半。” 刘嘉欣摇了摇头,黑色的秀发被风吹得有些飘动,她用手挽到耳后,露出了有些清瘦的白皙脸颊,道:“一半也太多了,我只是写了一些代码,核心数学公式和数据整理都是你做的,我只需要十分之一就够了。” 徐川笑道:“但你的工作量比我大多了,而且编写出来的数学模型相当优秀,没有任何问题,也没有返工,完全值得。” 学姐依旧摇了摇头,坚持道:“按照贡献来评定奖金,我不能拿一半。” 徐川:“整理数据是贡献,编写代码也是贡献,没有你的帮助,我也做不出来这个数学模型,即便是请其他数学生来帮忙,也没你这么快就能做出来,而且说不定还要返工修改什么的,到时候就耽搁了。” 见学姐张了张嘴还想说些什么,徐川直接打断道:“一人一半就这样定了,你把银行卡号给我就行,反正也没多少钱。” 可能是听到了没多少钱,也可能是徐川态度坚决,刘嘉欣终是轻轻点了点头,没有再拒绝。 见状,徐川笑了笑,道:“奖金下来了,是不是该请我吃顿饭什么的?” “当然,你想去哪里吃?学校门口那家餐馆吗?”学姐轻声问道。 “就去那里吧,不过先等我将这些东西放回宿舍中再说。” 徐川晃了晃手中的毕业证书,厚厚的一叠拿在手上还是有点重的,这大概就是沉甸甸的知识具体化吧。 大学四年,最终收获的除了脑海中的知识外,也就是这个方方正正的红本本了。 ......... 小贤庄中,徐川和学姐依旧选择了上次靠窗的位置,不过上次是傍晚,这次是中午,气氛也有些不同,这次带着些许离别的伤感。 “话说你准备考研吗?学姐。”徐川倒了杯饮料,和学姐碰了一杯后随口问道。 刘嘉欣轻轻摇了摇头,给了徐川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桉。 “不准备在数学上继续深造吗?”徐川好奇的问道,这位学姐的数学天赋其实挺高的,特别是在数学建模这一块。 大一就能拿到大学生建模比赛的国一,大二就能代表国家出战,参加米赛还能拿到金牌,这天赋,已经超过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以上的数学生了,不继续钻研下去挺可惜的。 刘嘉欣依旧摇了摇头,她没想过这个,在她的人生规划中,参加数学建模大赛只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而更深入的学习就没有想过了。 徐川倒有些讶异,道:“你没想过这些吗?” 刘嘉欣再度摇了摇头,道:“没有,我准备读完大学找工作。” “那未免也太浪费你的数学天赋了。”徐川喝了口饮料,接着道:“虽然数学建模后期一般都是转应用的,找工作也很不错,但你真不考虑一下继续深造吗?” “你的数学天赋很高,特别是建模时在迅速简化假设和分析内在规律,继续往这条路走下去,无论是往数据处理与分析、还是最优化理论、亦或者人工智能或者金融经济数学这些路上去学都是很不错的路。” “而且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不值钱了,如果毕业找工作,正常情况下年薪也就二三十万而已。” “二三十万已经很多了。”学姐小声道,以前她全家一年的收入也就两三万块,二三十万,这已经翻了十倍了。 徐川愣了一下,哑然失笑,道:“把你的银行卡号现在给我。” 刘嘉欣迷茫了一下,不清楚怎么突然转到这个话题上去了,不过她还是从书包中取出一个小小的钱包,从里面拿出了一张绿色的农业银行卡。 徐川接过卡片,对着手机仔细核对了两遍卡号确定没错后,将二硒化钨项目的奖金转了过去。 随即,学姐的手机‘叮冬’的响了一声,她拿起手机解锁看了一眼短信,整个人顿时就呆住了。 “【农业银行】您尾号3610的储蓄卡收入89500元,余额90389.32元。” ........ ps:汇报状态,巅峰期过了,开始慢慢恢复了,体温已经基本降下来了,不再低烧,精神也恢复了一些,不过喉咙疼这点还是挺坑的,估摸着再有两天三应该能好,明天应该可以试着多写一点了。 第一百三十七章:大学毕业就结婚? “个十百千万.......八万九千五百?” 看着短信提醒上的数字,刘嘉欣以为自己眼花了,没忍住用手揉了揉眼睛,又认认真真的数了几遍,确定自己没数错后,一脸懵的抬头用呆憨的杏眼看着徐川。 “这,这........” 看着学姐一脸呆懵话都说不全的可爱模样,徐川没忍住笑了笑,将手中的银行卡递回去,道:“这次二硒化钨项目的奖金一共是十七万九千,你拿一半就是八万九千五百。” “那.....不,那个......不是,你之前不是说奖金没多少吗?”刘嘉欣急的结结巴巴的问道。 她一开始听说奖金没多少,以为就一两千块,这怎么突然变成十几万了? “多吗?” 徐川端起饮料喝了一口,接着道:“我导师的这个二硒化钨项目,顺利完成后能创造几十个亿的市场,而他依靠这个项目,能拿到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奖金,此外还有专利等各种收入,每年也都是七八位数的” “对比之下,你还觉得十几万的奖金多吗?” 闻言,刘嘉欣张着小嘴一脸不可思议的看着徐川,几十亿的市场,上千万的收入,她居然参加了这样的一个科研项目? 摇了摇头,徐川借着这个机会道:“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最挣钱的,永远都是知识变现,依靠的是大脑,而不是廉价劳动力。” 听到这话,刘嘉欣白皙的脸颊上飘起一抹嫣红,有些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见状,徐川话锋转了一下:“当然,我不是说擦桌子这种兼职不好,人都有困难的时候,这很正常,我以前也经常兼职,但怎么说呢?” 沉吟了一下,他接着道:“只是说,干这种兼职,或者大学毕业就工作,相对于你脑海中掌握的知识来说,你不觉得它太廉价太浪费了吗?“ “我知道你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好,可能有些缺钱,但我不希望你因为现在的困境而放弃了学业。” “你有能力也有天赋在学术这条道路上的走的更远,我希望你读很多书,走很远的路,站在更高的地方,去看看前所未有的风景。” “对了,我记得你有奖金和助学金来着的,每年应该也有一两万块吧?有这些应该够你上大学了的啊?” 说到一半,徐川突然好奇的问道,这位学姐有奖学金和助学金他是知道的,一两万块虽然不多,但肯定足够支持上大学了。 南大数学系一年的费用在六千块,贫困生还能申请免学费,这位学姐的学费肯定是减免了的。 吃饭什么的,以这位学姐的性格估计也花不了多少,至于女生消费的大头化妆什么的,他看了眼刘嘉欣,别说化妆了,连口红都没有,所以这方面也排除掉了。 “我还有个妹妹,刚念高中。”刘嘉欣小声道。 “你妹妹读书不应该是你父母的事情么。”徐川问道。 刘嘉欣摇了摇头:“他们在早些年就已经去世了。” 徐川愣了一下,道:“抱歉。” 难怪在有丰厚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情况下,她还每天晚上都要去学校食堂兼职;难怪有这么好的天赋没有考研继续深造的想法,原来整个家庭的重担全都落在她身上了。 而这种情况下,还能在竞争无比激烈的全国大学生建模大赛,甚至是全米大学生建模大赛中脱颖而出,拿到第一名,真的太难得了。 无论是天赋,还是努力,亦或者默默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坚韧,都让人欣赏和赞叹。 贫困虽然让人同情,但贫困却努力的生活,更让人肃然起敬。 ........ 学姐请客吃了顿饭,徐川也回到了学校,找到了导师陈正平办理入学手续。 没错,就是入学手续。 他本科毕业了,不代表他就离开南大了。 当初招生时,南大和他签的是直博培养计划,没有硕士研究生的攻读,也就是说,他本科毕业后直接读博,且在南大读完博士研究生才算是完全毕业。 至于出去留学,和这个没什么影响。 他在普林斯顿拿普林斯顿的博士毕业证书,南大这边也是认可的,到时候记得回来补办一个毕业仪式,颁发证书就可以了。 徐川也不担心自己在普林斯顿毕不了业,以他现在在数学上的成就,都足够在普林斯顿任职教授了。 “哦,对了,老师,还有件事想麻烦一下您。”办公室中,徐川突然想起了另一件事,朝着陈正平说道。 “嗯?怎么了,有什么事直接说就行。”陈正平笑着问道。 “那个我本科不是毕业了嘛,能不能向学校借个学位服,拍张照留个纪念,虽然我大学只念了一年,但好歹也是上过大学的嘛。” 徐川笑着挠了挠头道,虽然他是提前毕业的,但好歹也是正经毕业的,进了大学,毕了业,不穿上学士服拍个照留个纪念,以后想怀念都没有照片。 上辈子是上辈子的事情,这辈子总归要留个念想,还有父母和妹妹,毕业了,也总要给他们看看自己的成长。 “噢,这个啊,没问题,我打个电话给后勤那边,你去拿就是了。” 陈正平笑了笑,拿起手机给后勤处打了个电话,两句话就直接搞定了。 “去吧,后勤处知道在哪里吧。” 挂断电话,陈正平笑着问道,又补了一句:“你给你大师熊樊鹏越打个电话,我记得他手里好像有台单反,让他给你拍个毕业照。” 徐川点了点头,也没客气直接就拨通了樊鹏越的电话。 另外他这师兄,大师熊的外号估计是没救了,导师都开始这样喊了。 ......... 去后勤处领了学士服,徐川跟着大师熊樊鹏越一路东跑西跑,打卡学校的各种景点。 对于拍毕业照这种事情,大师熊再拿手不过,他今年博士毕业,从硕士到博士,总共在南大呆了七年,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大学生,很清楚在哪里,用什么姿势,用什么角度拍出最好看的毕业照。 别看大师熊是个五大三粗的汉子,但在拍照方面,技术真的挺不错的。 不过这大招旗鼓的折腾,引来了不少南大的学子。 在看到是他在拍毕业照后,南大的学长学姐,不对,应该说是学弟学妹了,纷纷凑了过来,一起留影合念,顺带索要签名。 有些用手机拍了照,图都不带修一下就直接丢围脖,b乎,朋友圈去了。 “卧槽,这是川神?” “川神总算是毕业了。” “恐怖如斯,作为同一届的学渣,我还在为微积分头疼,大神却已经毕业了。” “心里毫无波澜,甚至有点想哭。” “哈哈哈哈哈哈,仰天长笑三声,这位大老终于不再霍霍咱大学生了,现在轮到研究生涩涩发抖了。” “研究生表示无所谓,反正这位大老是直博的,压根就不读研究生。” “淦,正在攻读应用数学博士的我压力好大,希望我的毕业论文不会像蔡学弟一样被直接干掉。” “笑死。” “蔡鹏:.........” ....... 照片拍好后,徐川点开了威信,打开了‘相亲相爱一家人’,将自己的毕业照发到了群里。 很快,群里便热闹了起来。 大伯:“川儿这是拍艺术照了?” 堂姐:“爸,你有点见识好不,这是毕业照,大学毕业照!” 大伯:“我怎么知道,你又没穿给我看过。” 大伯母:“你堂弟一年的时间就大学毕业了,你连大学都没考上,丢人。” 堂姐:“........” 三叔:“川侄这是大学毕业了?但我记得你不是去年才上大学吗?” 徐川:“嗯,提前毕业了。” 三叔:“这么早就出来工作吗?找好工作单位了吗?要不三叔我给你介绍一个?” 徐川:“.......” 刚想回答一下自己还要继续学习,不急着找工作,手机上便来电话了,威信视频电话,是自己老爹打过来的。 徐川接通视频,那头徐父的脑袋便映入了手机屏幕中,头发上沾满了水泥灰,灰白灰白的,身后是老家正在修建的新房。 “喂,川儿,你在群里发的照片是什么意思啊。” 熟悉的粗狂嗓音让徐川情不自禁的露出了笑容。 “爸,我大学毕业了,那个是学士服,毕业学生都要穿的,拍个照给你们看看。” “哦哦,但是你不是才大一吗?大学不是要念四年吗?”徐父疑惑的问道。 徐川笑了笑,道:“我提前毕业了,因为证明了一个数学猜想,修满了学分,所以提前大学毕业,接下来要去读博了。” “那对你没什么影响吧?”徐父迟疑的问道。 他听不懂徐川说的这些东西,也不了解数学猜想和学分是什么的,但他关心提前毕业会不会对徐川造成影响。 “没影响的,过两天我回去一趟。”徐川笑着道,他马上要出国去普林斯顿学习了,但时候可能一年都难得回来一两次,趁着还在国内,多回家看看。 “嗯嗯,好,路上注意安全,我让你妈杀两只鸡鸭,给你做你最喜欢的干煸鸭肉。” 听到徐川要回来,徐父脸上露出了个笑容。 一旁,一个大脑袋挤了过来,看了眼镜头,是同村的瓦匠工徐四季。 “哟,是徐川啊,啥时候回来啊?” 徐川笑着打了个招呼:“四季叔好,过两天就回去了。” 同村四季叔愣了一下,爽朗的笑道:“好啊,记得带个女朋友回来啊,你上大学了,也可以找女朋友了嘛。” 徐川一囧,道:“还早呢,四季叔,我都还没到法定结婚年龄。” 徐四季笑道:“等到结婚年龄再谈就晚了,你现在十八,大学四年,找个女朋友谈个大学就差不多了,等你大学毕业就可以结婚了,我朋友家小孩就是大学毕业就结婚了,现在孩子都两岁多,你也可以的嘛。” 徐川:......... 实不相瞒,我现在已经大学毕业了。 所以大学毕业就结婚,我还真做不到,国家不允许。 ......... ps:汇报状态,好消息,体温稳定,精神也恢复了不少,抗原检测已经没有两条杠了,不过喉咙依旧疼,吃了一些润喉糖和药。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要彻底恢复肯定需要时间,希望大家都注意一些,中招了是真的难受。 晚上应该还有一章,试一下恢复两更,欠盟主大老和各位大老打赏的加更可能还要再稍等两天了。 第一百三十八章:新的征程! 学籍和入学的事情很快就搞定了。 徐川再一次入学南大,不过这次是以博士研究生的身份进入学校的。 不过除了从一名大学生变成了一名博士生外,其他的东西几乎都没变。 导师依旧是陈正平,住的地方依旧是原先的单人宿舍,吃饭依旧是在食堂,上课,哦,上课这个变了,从本科生的课程变成了博士生的课程。 对于普通的本科生和博士生来说,大学和博士两者是个完全不同的体验。 因为两者学习的性质完全不同。 从学习内容上来说,本科的内容注重基础知识,注重学习的广度。 以南大的物理系举例,南大的物理系不仅需要学习物理基础知识,还要学习数学课程、化学课程,少量的计算机课程,同时专业类课程涉及到地质工程,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古生物,构造学,矿床学等大部分地学类相关学科。 目的是在本科期间给学生大量的普及专业相关领域知识,有利于学生未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同时也算是打好基础,不至于以后跟自己研究方向的领域一无所知。 而博士期间的课程就非常有针对性,且课程的选择基本都是导师帮忙给定下来的。主要是跟项目有关的知识的补充。 对一名博士生来说,科研是必不可少的,利用科研实验来创造知识,这是博士生的学习内容。 所以本科和博士的差别还是很大的,一个学习,一个创造。 不过对于徐川来说,本科阶段和博士阶段似乎没有区别。 他本科其实就没有按照普通本科生的课程走,走的应该是硕士研究生的路线。 刚入学的时候陈正平和他商议了一下本科学习的方向,那时候他还经常去课堂上课,但弱weyl-berry猜想证明后,他就很少去上课了,倒是图书馆经常跑。 至于博士阶段,一般的博士课程都是导师和学生一起商议选择的,和导师以及学生自己的科研项目挂钩。 但他博士阶段学什么,陈正平问都没问一句,直接彻底放养了。 在陈正平看来,反正他这个弟子马上就要去普林斯顿了,南大的博士阶段他学什么重要吗?压根就不重要。 徐川也没在意这些东西,他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有着充足的认知。 去普林斯顿去深入的学习完需要的数学知识,他虽然还没具体规划完整,但大致的方向是有的,比如他最关心的湍流,光滑流行、混沌、分析学、复变函数、代数、分形........ “嘶~” 算着算着,徐川突然倒吸了口气,他这要学的东西,好像有点多啊。 这每一个名称都是一个超大的数学分支,而且难度都很高。 比如湍流,这是数学界出了名的难题,至今都还没有任何一个数学家能为任何一个湍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过。 比如光滑流行,这个分支直接指向数学界的七大千禧年难题之一‘ns方程解的存在性与光滑性’。 又比如代数,这个超大分支下的东西就更多了,代数几何、代数数论、克利福德代数、李代数、布尔代数等等。 这些分支随便挑一个出来,都够一个数学家研究钻研一生了。 虽然对自己的理科天赋有着足够的自信,但这会徐川也开始有点怀疑人生了。 他真的能学完学会这么多东西么。 这的确是个很艰难的挑战,但怎么这么让人兴奋呢? ......... 重新入学后,徐川向导师陈正平请了个假,回了趟老家。 这个月底的晨星数学奖颁发后,他就要去普林斯顿了,到了那边,再想回家就很麻烦,一次来回得折腾最少三四天了。 徐川估摸着去了那边后再回来可能就是年底了。 所以趁着现在还在国内,回去陪陪家人,顺带看看家里有没有他需要帮忙的。 他身上现在的现金有六七百万,大头来源于证明数学猜想的各种奖金,少部分来源于学校这边之前许诺的奖学金,助学金。 此外就是在top期刊上发表论文学校的奖励了。 这部分其实也不少,比如weyl-berry猜想的弱化形式证明,论文发表后的sci论文奖励就有二十六万,而weyl-berry猜想的证明更是高达五十九万。 这些论文的奖励,和证明猜想给与的奖金是分开的,去年他发了好几篇的顶级期刊论文,林林总总论文这块加起来收获的奖金也有一百多万。 不过这种靠刷sci类论文拿学校奖金的事情,也就他这个怪胎了。 至于南大会不会介意,南大只会说一句,这种事情请多来点,不就是奖金吗,我有的是。 对于一所高校来说,顶级期刊的sci论文越多越好,这关系到学校等级的评定,以及对人才的吸引,招生,科研资金的数量等一系列的事情。 就像徐川证明了weyl-berry猜想后,明年南大科研资金数量能提升至少零点五个百分点。 不要小看了这零点五个百分点,看着很少,但放到以亿为单位的基数上,提升的资金数量是百万级级起步的。 南大今年的科研资金总数是七十八亿。 按照这个数目来算,零点五个百分点就是三千九百万,接近四千万。 多四千万的科研资金,哪个高校不想要? 这还是相对较少的,如果南大会争取的话,提升的科研资金说不定能破亿。 相比较之下,奖励给徐川的那点钱,真的微不足道了。 而除了科研资金之外,还有学校的影响力,荣誉、学校学术能力等等各方面的因素。 特别是像weyl-berry猜想的证明论文,这可是世界级的数学猜想。 能培养出证明世界级猜想的数学人才,谁还敢说南大的数学系很垃圾? ......... 坐了几个小时高铁和出租车,徐川顺利的回到了老家。 相对比大城市的日新月异,时间在这个不大的小山村中像是静止了一样,任外面发展,这里依旧静谧。 沿着前些年修好的水泥道路,徐川拖着行李箱一路向村子深处走去,路上偶尔会遇到几个村里的长辈在田野间忙碌,他也笑着打招呼。 很快,一栋正在修建的房屋映入了徐川的眼帘。 “妈,我回来了。” 拖着行李,徐川朝着正蹲在新房水井边择菜的母亲喊了一声。 听到声音,徐母扭头看了一下,随即惊喜的站了起来。 “川儿回来了。” 看到熟悉的身影,徐母喜悦的站了起来,湿漉漉的双手在衣裤上擦干,快步过来从徐川手中接过了行李箱。 徐川笑着道:“嗯,放假了回来休息几天,顺便看看新家修建的怎么样了。” “有假就多住几天,房子还早,刚打好地基没多久还在建外墙,估摸着要到十月份才能完工住人。” 徐母乐呵的拖着行李箱朝着老屋走去,他家这次启新家并不是将老屋的推到在原先的地基上重建的,而是重新在村子里面选了一块宅基地,老屋还留着没有推,这会徐川回来倒是还有地方住。 ........ “爸,家里建房子还需要钱吗?” 晚饭时,徐川朝着自己老爹问道。 徐建国以为徐川需要用钱,便道:“加上上次你留下来的,家里目前总共还有一百六十多万,你是需要用钱吗?要多少,明天让你妈去银行转给你。” 见老爹误会了自己的意思,徐川连忙道:“没,我不需要,我只是问问家里建房子还缺不缺钱,缺钱我这边还有五六百万,你们不用去和别人借。” “你哪来的那么多钱?没干什么违法的事情吧?犯法的事情干不得啊,川儿。”听到徐川手里还有大几百万,徐建国愣了一下,连忙问道。 徐川哭笑不得的摇了摇头,道:“我是那种会去做违法事情的人嘛,我前段时间替国家和学校解决了一个难题,这些钱都是学校和国家奖励的,我这次提前毕业也和解决的问题有关系。” “什么问题能值好几百万?”徐建国懵愣的问道。 徐川笑了笑,问道:“三月份的时候,县里是不是有领导来过咱家了?” 徐建国回忆了一下,道:“对,县高官的确来咱家了,慰问了我们,还奖励了十万块钱,说是你.......,嗯?就是那次吗?那次县高官说你解决一个世界级难题,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回忆起后,他后知后觉看向自己这个儿子。 徐川点了点头,道:“没错,我这边身上的钱基本都是那次国家奖励的,放心吧,爸,我不可能去干什么违法的事情的。” 徐建国舒了口气,道:“没做违法的事情就好。” 顿了顿,他接着道:“你身上的钱你自己留着,家里不需要,上次你留下来的钱足够建新房了。” 徐川想了想,道:“这样,我再给老妈的卡上转两百万......” 他话还没说完,就被自家老爹打断了:“不用,你卡上的钱自己留着,家里还有钱,足够了,你自己在外,要用钱的地方很多,以后买房子娶老婆什么都要钱。” 徐川:“听我说,爸,这两百万呢,其中一百五十万用于修新房,我知道这是留给我的,你也说了娶老婆什么的,所以后续装修用材料什么的尽量选好一些的。” “另外还有五十万,是留给村里的,这笔钱,由您老掌管,去和村里沟通一下,给村里面的大大小小的池塘修缮一下。” “毕竟村里这些年帮了咱家这么多,现在有能力了,还是要反馈一下的,另外也能堵一些风言风语。” 徐川找了两个借口,不然他知道自家老爹肯定不会再收这笔钱的。 修新房用不了两三百万,一百万就足够在农村修一栋很漂亮的别墅了,不过他以新房是给他的名义,让老爹用好的材料去装修什么的,这样就能过了。 至于回馈村里,这个没得话说。 他家受村里的帮助很大,以前他考进星城高中的时候,办喜宴的时候村里大部分家户都包了超规格的红包,以资助他上学。 包括去年高考后,村里同样想办法奖励了他一笔钱,虽然不多,但肯定要记在心里。 所以徐川想帮村里修一下蓄水的池塘堤坝什么,这个理由很正,他估摸着自家老爹也不会拒绝,毕竟村里如今家家户户都还有种田。 此外,这也是给自己家撑个面子,给老爹撑个面子,向其他人表示读书能出人头地,去掉少部分人的风言风语。 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虽然大部分的人都很好,但林子大了也总有几只杜娟。 有些人总喜欢说读书了也不一定能挣到钱,他侄子初中毕业不读书也能开公司年入几十万让大学生来帮他打工什么的来背后八卦。 这次徐川就彻底堵住这些人的嘴。 ......... ps:状态一般,精神没法集中,磨了五六个小时,总算是将第二张磨出来了,明天还是再单更一天吧,好好休息一下,后天再开始恢复更新。 第一百三十九章: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 有道是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徐川没有炫耀的心思,但他想家里过得比以前更好。 无论是从经济方面,还是精神方面。 钱虽然不能百分百的解决所有麻烦,但能解决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问题。 这年头的物价涨的飞快,一百多万在农村的确能起栋别墅,但要建好弄好,基本也就剩不下什么钱了。 徐川还是想给家里留点钱的,反正这些奖金留在他身上暂时也没什么用,留给家里更好,免得他有钱了,家里还和以前一样过着贫瘠的日子。 钱嘛,挣到了肯定是要用的,不用的钱也只不过是个数字而已。 只是如何让父母接受这笔钱比较难而已,毕竟他之前已经给了家里一笔钱,再给父母肯定不会要。 不过好在徐川对自家老爹很熟悉,果然,在他以这两种名义提出给家里打钱后,他犹豫了一下后终是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修房子什么的就不说了,反馈村里,帮助村里修水塘堤坝什么,徐建国肯定是认可的。 徐家村是那种一姓一村的小型村庄,村子不大,村里只有五六十户人口。 前些年,徐家受了村里不小的帮助,不然以徐父种田务农,偶尔做点木工的能力一年根本挣不到多少钱,根本就无法支撑两个孩子的上学,特别是这两个孩子都相当优秀,全都考进了省城,这样花销开支就更大了。 在徐川没有高中毕业之前,家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吃肉的日子几乎可以数的过来,也就徐川或者徐晓回家的时候家里才会开荤。 若不是村里和乡亲帮忙衬着,徐家这会肯定是欠债的。 所以对于徐川回馈村里的想法,徐建国还是很支持的,只不过修缮池塘堤坝什么,用不着五十万这么多。 村里有几口池塘,需要怎么修,堤坝要怎么建,需要多少挖机,多少资金,这些东西他稍微想一想就很摸索个大概。 “对了,爸,妈,还有一件事情。” 见老爹同意,徐川接着道:“我大学毕业了,接下来要读博深造,要出国留学,去米国那边的普林斯顿,短的话需要两到三年,长的话可能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 出去留学的事情肯定是要和家里讲的,免得父母担心。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 但很多人都将这句话在坊间流传很广泛话理解错了,以为父母在世,儿女不要远游,以免不尽孝。 但它后面其实还有一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思是父母身体健康时外出,要让父母知道你的去处是安全的。 所以徐川肯定得和家里交代清楚,以免他们担心。 “出国留学?” 徐建国愣了一下,前一秒他还在思考计算到底该用多少钱来修缮村里的池塘,尽量在做好事情的同时省点钱,后一秒就被徐川的话惊到了。 “那你这几年都没法回家吗?”一旁,徐母颤颤巍巍的问道。 徐川摇头,道:“那倒不至于,只是留学的这几年,可能每年也就能过年回来一趟了,毕竟我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没法像在国内一样说回来就回来。” 听到这话,徐父徐母同时松了口气,他们还以为徐川出去的几年都不会回来,毕竟出国这种事情离他们这种农村百姓太远了。 “川儿,出去留学我们肯定支持,只不过出去后,要好好照顾自己,多跟家里打电话.........” 徐母唠唠叨叨的,徐川认真的听着,时不时点头,徐父则沉默的吃着饭,偶尔抬头看两年自己这个儿子。 虽说徐川已经成年了,有能力照顾自己,但儿女远游,做父母的哪有不担心的。 .......... 在家里呆了几天,去星城一中看了看徐晓那丫头,留了一些生活费和零花钱给她,徐川终究还是一个人踏上了新的征程。 回到南大,徐川整理了一下宿舍中的东,为接下里的出国做准备。 他一个人住其实也没啥生活用品,更多的是各种书籍、稿纸、打印出来的资料论文等东西。 这些的东西很多,堆满了书架,抽屉等地方,五毛钱一斤卖废纸都能卖个上百块。 当然,徐川也不可能将这些东西买废纸了,对他来说,这些东西里面都承载着回忆。 而且毫不夸张的说,在未来这些东西都是文物。 想想看爱因斯坦的学习笔记,如果拍卖的话,几百万米金随随便便都可以拍到。 当然,这也和爱因斯坦已逝有关系。 就像画家一样,生前画在出名再牛逼,也抵不过死后画作价格一路飙升。 只是现在徐川有些头大是,这些书籍资料太多了,他过去一年看过的数学书,比其他大学生大学四年看过的数学书都要多。 在宿舍的另一个房间的床上,竖立着放满了一床的各种书籍。 “算了,将重点资料整理一下,一部分未完成的带去普林斯顿,一部分有纪念意义的保留下来,剩下的,就送给数学系的同学吧。” 徐川滴咕了一句,开始整理宿舍中的书籍资料和稿纸。 他宿舍中的书籍,论文和稿纸之类的东西很多,要全部带走并不现实,但是全都留在这个宿舍中又未免有些太浪费了。 这些书籍和打印出来的论文什么的,里面有不少都有笔记和他翻阅时的感悟,这些东西对他来说,用处不大,因为知识都在他脑海中。 但对于数学系的其他同学来说,这些东西应该算是宝藏,可以从里面一路翻阅他学习的路程,以及一些解题的方法和思路。 或多或少的,能给其他人带来一些启发。 特别是那些打印出来的论文,价值就更高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科研资金或者钱可以购买这些东西的。 当然,能送出去的书籍资料仅限于数学,物理就算了,大学一年,他都没怎么看物理书,发下来的教材上面连名字都没写。 ........ 折腾了两三个小时,徐川总算是将宿舍倒腾完了。 整理出来的东西分成了三堆。 最少的那堆资料就一些稿纸,是他准备留下的东西,比如弱weyl-berry猜想、weyl-berry猜想的证明过程和稿纸,又比如xu-weyl-berry定理的扭曲与应用。 这些东西对他来说拥有着相当高的怀念和收藏价值,徐川就留下来了。 至于中间部分则有着几本数学书籍和一些论文文献,这些是他还未完成的工作稿纸与对应的书籍。 如‘质子半径之谜’相关的的文献与论文资料,以及他手动分析计算的一部分数据。 这些东西他得带到普林斯顿去,以方便他继续完成剩下的工作。 至于剩下的一大堆,就全是各种书籍、笔记本以及一些记录有完整计算过程的稿纸了。 这些东西,对于同届的数学系同学来说,还是有一些用处的。 ......... 远近疏亲,整理好宿舍里面的书籍资料后徐川也没有大张旗鼓,只是默默的找到需要这些书籍的同学,将准备好的书籍送给他们。 数学系八十多个人,即便是他过去一年看的书再多,也不可能人均一本。 而且这些书籍上面也有他的心血和学习笔记,他自然希望获得的人能好好的对待。 南大虽然是顶级985院校,但也不是每个人进来后都依旧热爱学习的,努力的占大多数,但混日子的也不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徐川无法评价,但他可以做自己的选择,给那些努力的同学送上一点小小的帮助。 ....... 将手里的东西处理好后,晨星数学奖也要颁发了。 买了张高铁票,徐川和数院的院长荣志专一起前往首都京城,这一届的晨星数学将在第七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上颁发,举办地在水木大学。 在这一届世界华人数学大会上,与晨星数学奖一起颁发的还有陈省身奖和m国际合作奖。 前者是是国际数学联合会为了纪念已故华人数学家陈省身而设立,奖励在国际数学领域做出杰出成就的科学家。 这也是国际数学联盟首次以华人数学家命名的数学大奖,是类似于沃尔夫奖的终身成就奖。 虽然陈省身奖没有年龄限制,徐川也有足够的资格拿到这一奖项,但这一届的华人数学家大会是别想了。 这类终身成就奖颁发的对象基本都是四十岁以上,甚至年龄更大的数学家。 毕竟你给一个四十岁以下的数学家去颁发终身成就奖,有点诅咒别人命短亦或者以后无法突破的意思,这不太好。 如果陈省身数学奖在这次大会上颁发的话,徐川倒是可能拿到,可惜陈省身数学奖要到明年才会举办。 至于m国际合作奖,它和陈省身奖类似,主要授予给在数学科学领域成就卓着、德高望重的领袖数学家,表彰其为华国数学事业攀登高峰做出的终身杰出贡献。 ........ 这一届的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整个南大,受邀请参加这届数学大会,就只有徐川和荣志专两人。 而受邀上台在数学大会上作报告的,只有徐川,荣志专受邀是因为南大的缘故,毕竟是国内排名前列的顶级大学,肯定需要邀请。 至于南大的其他数学教授,都没收到邀请函。 当然,没收到邀请函也可以参加,不过吃住什么的得自费,且无法参加最后一天的晚会。 徐川跟着荣志专,两人一路来到了水木大学旁边的文津国际酒店。 这是水木大学附近最好的酒店之一,平常住宿一晚普通的房间都要两三千块。 不过徐川作为受邀前来参加数学大会的嘉宾,食宿什么的自然不需要操心,华国数学大会都已经安排好了。 将邀请函递给前台的工作人员后,在年轻貌美的前台小姐姐惊讶的眼神中,徐川在报道表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并接过了递过来的参会证。 “荣院长,您住哪个房间?” 拖着行李箱,徐川并肩和荣志专朝着电梯走去,摁下了自己的楼层后问道。 “我看看。”荣志专翻了一下手中的房卡,道:“1719。” 徐川点了点头,按下了十七楼。 电梯门缓缓关上,不过关到一半就被人用手挡住了。 “不好意思,麻烦等等。” 一道声音的传进电梯中,徐川抬头看了一下,是个比他大一些的年轻人用手挡住了门,身后跟着一个熟悉的身影。 而这个熟悉的身影看到徐川后顿时眼前一亮,主动笑着打招呼。 “好久不见,徐川。” 徐川连忙回敬:“张院士,您好。” 这个熟悉的身影,正是日月大学的张伟平院士,此前一心想将徐川招进日月大学当弟子,但可惜最终徐川还是跑去了南大。 这会再见到徐川,张伟平有些百感交集,有些后悔当初没再坚持一下的。 他知道徐川的数学天赋好,但也没想到能好到这种地步,大学一年,就解决掉了一个世界级的数学猜想。 这要是当初再坚持一下就好了。 短暂的失了一下神,张伟平回过来走进电梯,站在徐川身边,笑着荣志专打招呼。 “荣院长也来了,你们南大出了个好学生啊,当初在imo培训的时候我要是再坚持一下,说不定徐川就是我的学生了。” 荣志专笑着点头招呼:“徐川的确很不错,不过日月大学的数学天才也不少啊,你身后这位是胡行健同学吧,前两年在邱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上拿到了金牌,同样很优秀。” 前两年的时候他在邱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他担任了评委,对于这位拿到金牌的选手自然认识,天赋虽然比不上徐川,但同样出类拔萃。 张伟平摇了摇头,也没在意身边青年的感受,直接道:“年轻一辈,谁能和徐川比?” “行健,认识一下,“这位是南大数院的荣志专院长,而旁边这个就是我此前和你提到过的天才,徐川,证明了weyl-berry猜想的那个。” “荣院长好,川神好。” 跟在张伟平身后,胡行健连忙冒出来打了个招呼。 一旁,张伟平接着道:“这次数学大会,你好好和徐川交流学习一下,在你学的谱分形方向,他是顶级的数学家。” 说着,他又看向徐川,笑道:“徐川,这位是我学生,胡行健,今年研二,学习方向是谱论和希尔伯特空间,我知道你会来参加这次大会,所以特意带他过来跟你学习一下,别藏私,好好指点一下。” 徐川连忙道:“指点不敢当,互相学习就好。” ......。 第一百四十章:晨星数学奖颁发 翌日清晨,徐川跟着荣志专一起前往水木大学的大礼堂,一路上遇到了不少出名的数学家。 比如日月大学的李骏教授,是科研院的院士候选人,距离当选,也只是再等一个评选时间而已。 这位大老曾受邀在第二十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 能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四十五分钟分钟报告的,都是数学界的顶级大牛了,哪怕是现在,整个华国都没有几个人有这个资格。 比如从p大毕业的张伟,恽之韦、许晨阳三位上一代数学天才,这三位数学天才被誉为的华国数学史上的黄金一代,哪怕是放在数学大老云集的p大,也是p大的数学辉煌。 其中张伟的成就尤为突出,被誉为‘伟神’,今年才三十多岁的他有希望能拿到18年的菲尔兹数学奖,而这次的第七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上,他和徐川一样,同样是晨星数学奖的金奖获奖者。 认识这些顶级数学家,对于徐川来说还是相当高兴的,在后续的晚会和交流会上,能收获更多的知识与想法。 国内国外的学术会议有着不小的差别,比如国内更注重形式,注重在会议上发言报告者的数学成就和身份等。 不过有些地方还是相同的,那就是学术交流是所有人的交流和结交新朋友的地方。 哪怕是在国内,除去颁奖,报告会这些东西,也有晚会和交流会场这些东西,以方便数学家们认识其他人,交流自己的灵感亦或者学习新的知识。 思想需要碰撞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而知识也一样,在交流中才会产生灵感。 ......... 进入水木大学的大礼堂中,人头涌动,人山人海,甚至还能看到不少外国人的面孔。 能举办这样一场数学交流会,对于学校的名气,乃至整个城市的名气都有一定的提升。 因为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上有三个奖,无论是陈省身奖,还是晨星数学奖亦或者m国际合作奖,都并不单独指定颁发给华国籍的数学家,面向的是全世界的华人,有不少人都是从国外赶过来的。 这是向国外华人数学家展示高校实力、经济,乃至城市、国家经济实力的好机会,也是吸引国外华人数学家回国的机会。 所以基本上能接到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举办的城市,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借此来展示城市,吸引人才。 ........ 很快,华国第七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正式拉开了帷幕。 上午的开幕式致词完毕后,紧接着就是这次数学大会最重要的内容。 颁发晨兴数学奖、陈省身奖和大比会国际合作奖,奖励在研究领域有杰出成就的华人数学家和为中国数学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 按照排名,最先颁发的是晨星数学奖。 在陈省身奖,晨星数学奖亦、m国际合作奖这三个奖项中,晨星数学奖的重量最高。 陈省身奖虽然是国际数学联盟首次以华人数学家命名的数学大奖,重量级别远超晨星数学奖,但实际上它有两个。 一个是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上颁发的陈省身奖。 另一个则是由国际数学联盟在每四年召开一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的陈省身奖章。 前者颁发华国数学家或者华人数学家,而后者则不受国籍的限制,每四年之颁发一次,级别比前者高很多。 陈省身奖章是国际数学联盟负责的第四个大奖,该奖也是目前国际数学界最高级别的终身成就奖。 可以说能获得这个奖章的,不是是各自领域的的独一无二,也是龙头老大的地位。 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华国籍的数学家拿到过陈省身奖章。 ........ 开幕式的致词完毕后,在震耳欲聋的掌声中,戴着黑色圆框眼镜的邱成桐老先生上台,从主持开幕式的水木大学张寿武教授中接过了话筒。 “很荣幸站在这里,看到了如此之多的数学家聚集一堂交流着数学知识,扩大数学领域的边界............“ “下面,我将宣布本届晨星数学奖的获奖人员,以及颁发晨星数学奖金奖和银奖。” 舞台上,丘成桐翻了翻手中词条卡,缓缓开口道。“第一位获奖者是,来自哥来自伦比亚大学的张伟教授。其主要科研成果为对数论和自守形式的原创性贡献,解决了库达拉猜想中模性的问题..........荣获本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晨兴数学奖金奖。” 在热烈的掌声中,坐在前排的张伟站起身,走向舞台,从丘成桐手中接过了金黄色的奖牌和证书,随后发表了感言。 在热烈的掌声落后,邱成桐翻了一下词条,接着道:“第二位获奖者是,来自水木大学的李思教授。” “其主要科研成果为将规范场重整化方法引入复几何及卡拉比一丘流形上的霍奇理论,提出卡拉比一丘空间上的量子化理论,并建立紧卡拉比一丘流形的量子拓扑b型和高规格镜像对称的数学基础.........荣获本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晨兴数学奖金奖。” 礼堂中再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水木大学的李思上台领奖,发表感言。 掌声落幕,邱成桐推了推架在鼻梁上的圆框眼镜,脸上罕见的露出了一丝笑容。 “最后一位”晨兴数学奖金奖的获奖者是.......来自金陵三江师范大学的徐川同学。” “其主要科研成果为weyl-berry猜想的弱化形式证明,weyl-berry猜想的全面证明、精准计算遥远天体的参数信息的方法。” 相对比前两位获奖者的科研成果数目,徐川的主要科研成果数目就三个,但每一个拿出来都是重量级的。 ....... 听到第三位获奖者的名字,大礼堂中安静了一下,能来参加这届数学交流会的数学家,对于徐川这个名字都不陌生,至少听说过。 弱weyl-berry猜想的证明、weyl-berry猜想的证明、xu-weyl-berry定理........,不仅仅是数学界的成就,还有天文界的成就,都让众人对这个名字赶到熟悉。 但晨星数学奖金奖的颁发典礼上听到这个名字,大部分的人还是相当惊讶的。 无他,这个名字的主人实在太年轻了,年轻到以至于邱成桐在公布获奖名字的时候使用的是徐川同学,而不是徐川教授。 如果在座的所有人没有记错的话,徐川去年九月份才入大学,今年大一都还没有读完,还未满十九岁。 对比起前两位获奖者来说,他实在太年轻了。 年轻到不可思议,年轻到让人惊讶甚至诧异他能获得这次的晨星数学奖。 尽管以他的成就来说绝对够了,一个世界级的数学猜想难题,这是很多数学家穷尽一生连边都摸不到的。 但在国内,他能以十八岁的年龄获得晨星数学奖,可以说打破了以往的规则。 因为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学术界都是个讲资历的地方。 只不过相比较国外,国内的‘资历’更加特殊一点,严重一点而已。 没有提前拿到获奖名单的数学家都很惊讶,惊讶他能在十八岁的年龄就获得晨星数学奖。 这可是被誉为华人菲尔兹的顶级数学奖,历届获奖者的年龄无一不在三十多岁,几乎没有低于三十岁的。 比如张伟,今年年龄三十五岁,比如李思,今年年龄三十八岁。 对比之下,这位徐川的年龄相差了近一倍,年轻了接近二十岁,简直难以想象这么年轻的他能获得晨星数学奖。 虽然几乎没有人会否认这位获奖者在以后的时间肯定会拿到晨星数学奖,甚至是菲尔兹奖,但参会的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想到,他能在今年的数学大会上就拿到这一奖项。 这让已经三十几岁,甚至是接近四十五岁依旧还在等待的其他数学家怎么想? 就比如这次被徐川意外挤下了晨星数学奖金奖的印卧涛教授,心里就很不是滋味。 为了这届的晨星数学奖金奖,他准备了很多,拜访了不少的数学家。 按照原本的历史走向,他能在今年拿到金奖,但徐川横空出世,直接将其挤到了银奖上。 虽然同样是晨星数学奖,但金奖和银奖之间的差距很大,前者可以说是世界顶级的数学教授,而后者,只能说是国内顶级。 顺带提一下,这位印卧涛教授,是南大数学系毕业的,是徐川的师兄,他在稀疏优化、不适定反问题和压缩感知上的基础性突破工作,开发了多项最佳化方法和算法,广泛应用于数据科学和工程学。 这种成就完全够得上一个晨星数学奖金奖,但对比张伟以及李思来说,成就还是差不少的。 前者是18年菲尔兹奖的热门候选人之一。 后者构建了拓扑弦场论的量子化理论,解决ndau-ginzburg镜像对称猜想”,在数学物理的成就上极深。 至于徐川,就跟没法比了,weyl-berry猜想可是世界级的数学难题,如果不是徐川在数学上的成就单调了一点,年纪太轻了一点,18年的菲尔兹奖必定是他的,而不是可能。 这种情况下,他被淘汰掉也不冤。 学术界终究还是讲成绩的地方,潜规则再牛逼,也抵不过别人耀眼的成绩。 ......... 短暂的安静过后,掌声如雷鸣般响起。 虽然惊讶于晨星数学奖金奖会打破惯例颁发给一个十八岁的少年,但对于舞台上站着的那个人,台下的众多数学家没有不服气的。 能证明世界级的数学难题weyl-berry猜想,他的成就已经超越了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以上的数学家。 别说四十岁以下的年轻学者了,就是绝大部分做了一辈子五六十年数学研究的老年学者,也没有这样的成就。 掌声响起,徐川起身顺着铺在地上的红地毯走向了舞台。 “恭喜你,徐川同学。” 讲台上,邱成桐从礼仪小姐手中接过金灿灿的奖牌和红彤彤的证书,颁发给了这位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晨星数学奖金奖获得者。 从老人手中接过奖牌和证书,徐川礼貌的微微鞠躬,道了声谢谢。 邱成桐笑了笑,将手中的话筒递了过来,道:“聊两句吧,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我我估计未来也没人能再打破你的获奖年龄了。” 徐川也没有犹豫,接过话筒,面向大礼堂数百位数学家。 “首先感谢我的母校南大对我的栽培的,也感谢华国数学会和晨兴数学奖评委会对我的肯定。” “做学问的人希望得到肯定,尤其希望得到自己尊敬的人的肯定。晨兴数学奖评委会颁给我这个奖,是对我的极大鼓励。” “我希望把每一次得奖都当做前进的助力,鼓励我向前看,希望我能在数学这条道路上,在学术这条道路上,有更多的突破,取得更高的成就。” “谢谢。” 他的获奖感言很简短,没有过多的感言,也没有激扬康慨的陈词,只是默默的将晨星数学奖转化成自己动力与阶砖,用它来铺垫道路,迈向更广阔的的数学世界。 啪啪啪······· 大礼堂中,掌声如汹涌的潮水般源源不断。 座位上,南大数院院长荣志专目光赞许的看着舞台上的少年,这大抵是南大拆分以后以后最优秀的学生了。 一旁,张伟平轻轻的鼓着掌,看着舞台上的徐川在心中轻轻的叹息了一声,他终是错过了这样的一位学生。 不过随即他就释然了,在哪里学习无所谓,只要他没有埋没自己的天赋就好。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兴,则国兴....... 就算是没有在他手下学习也没有关系,到了他这个年龄,已经看过很多的东西了,对于绝大部分的事情,也已然从容。 至于那些没有看澹,他依旧保持着关注的东西,也有希望能在这位少年身上看到。 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事情了......... 而张伟平身边,胡行健目瞪口呆的看着舞台,直到大礼堂中掌声如雷响起才回过神来,跟着一起勐烈的鼓掌。 站在舞台上的那个身影,比他还要年轻好几岁,却已经拿到了他这辈子都渴望不可即的奖章。 那个身影,就静静的站在那里,却在他心里留下了一笔不可磨灭的痕迹,也为他带来了奋斗的目标。 少年时代,没有人会觉得自己比别人差。 胡行健相信,自己同样有一天能站在那个舞台上。 ........ ps:汇报情况。 好消息:八尾这边应该是恢复的差不多了,连续两天的抗原测试都是阴性,今天小区管理上门做了个核酸,没问题的话,我明天就可以出门了。 晚上应该还有一章,不过可能要晚点,毕竟码字状态要恢复没那么快。 第一百四十一章:新的灵感 第一天的开幕式和颁奖典礼过后,迎来的便是交流晚会。 交流晚会在文津国际酒店举办,作为国内科研经费最充足,常年霸占高校经费排名榜第一的水木大学也是豪气十足。 在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期间,直接包下了文津国际酒店一周的使用权,可谓是财大气粗。 吃过晚饭,小憩一会后,徐川下楼跟着荣志专一起前往交流晚会的礼堂。 这会时间才傍晚七点半左右,距离交流晚会开始还要半个小时,但礼堂中就已经人潮汹涌了。 两人刚入会场,就撞到了日月大学的张伟平和胡行健。 互相打了个招呼后,张伟平眼眸一动,将自己的学生丢给了徐川,他则跟着荣志专熘了。 美其名曰,让年轻人多交流,他们两个糟老头子就不一起凑热闹了。 看着眨眼间就消失在茫茫人海中的两位师长,又看了看站在一旁的胡行健,徐川嘴角抽了抽。 “川神,麻烦你了。” 胡行健腼腆又有些不好意思笑了笑,大概是也觉得自己的导师有点不靠谱吧。 “不用客气,这种交流会放开一点随意就好。”徐川笑着道,带着胡行健朝会场中心走去。 “胡哥是第一次参加这种交流晚会吗?”一边走,徐川一边问道。 胡行健点了点头,一边四处张望一边回道:“这种这么正规的,我的确是第一次参加,川神以前参加过?” “之前去普林斯顿做报告的时候参加过一次。” 徐川点头,从会场的白桌上拿了几颗葡萄塞进了嘴里,顺带分了两颗给胡行健。 胡行健接过葡萄,眼神中露出了向往的目光:“普林斯顿啊,传说中数学圣地,听说那里随便在路上撞到个人都是顶级的数学大牛。” 徐川笑了笑,道:“哪有这么夸张,不过普林斯顿的数学大牛还是很多的,胡哥有想法报考攻读普林斯顿的phd吗?” “想法肯定有啊,毕竟学的是数学,学数学就没有不想去普林斯顿的,不过我大概率是没机会了。” 胡行健耸了耸肩道,对于学数学的学生来说,普林斯顿差不多是终究目标了,没有一个不想上的。 但人家在整个华国一年都招不了几个学生,竞争之激烈,比高考上清北都难无数倍。 要想在华国申请通过普林斯顿,得站在金字塔顶尖才行,他虽然在邱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上拿到了金牌,但依旧还远远不够。 徐川笑了笑,正想客套的说两句让他加油之类的话语,耳边却传来了另一道声音。 “嗨,徐,我总算找到你了。” 一道有些粗狂的声音响起,随即,一个留着满脸络腮胡须的男子走了过来。 看到来人,徐川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露出了笑容。 “好久不见,阿维拉教授。” 来人正是此前在普利斯顿数学会上见过的巴西的数学教授阿图尔·阿维拉教授,两人还曾经畅聊了一上午的数学。 热情的和这位巴西数学家握了握手后,徐川好奇的问道:“你怎么来参加这届华人数学家大会了?” 这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虽然举办的相当隆重,也有不少的国外数学家前来参会,但主要面对的还是华人、华裔这些华人数学家。 阿图尔·阿维拉会出现在这届数学交流会上徐川是真的没想到。 阿图尔·阿维拉笑道:“我和你们国家的p大在数学动力系统方面有一个合作的项目,正好这段时间我在这里,收到了邀请函,便过来看看,顺便看看能不能遇到你。” 徐川恍然点了点头,道:“原来是这样,欢迎。” 一旁,胡行健满是好奇的看着两人交流,眼巴巴的等着徐川介绍。 注意到胡行健的目光后,徐川笑着介绍道:“胡哥,这位是巴西的数学教授阿图尔·阿维拉教授,获得过欧洲数学学会奖、菲尔兹奖等顶级数学奖项,在混沌理论、动力系统领域和谱理论方面有着深刻的研究。” “阿维拉教授,这位是我一位师长的学生,胡行健,他学习研究的领域也是谱理论和希尔伯特空间这一块。” 听完徐川的介绍,胡行健人已经傻了。 他没想到徐川居然认识这样的超级大老,还能和其谈笑风生。 作为学习谱理论的研究生,阿图尔·阿维拉这个名字他自然听说过。 这可是巴西最着名的数学家之一,菲尔兹奖得主,混沌理论、动力系统领域和谱理论方面的顶级大牛,没想到今天居然这里见到了。 “你好,很高兴认识你。”阿图尔·阿维拉笑着伸出了手。 胡行健愣了一下后,回过神后迅速双手握了上去:“您好,阿维拉教授,听闻您的名字已经很久了,我阅读过您在谱理论方面的着作《谱分形区域重构学》。” 阿图尔·阿维拉笑了笑,道:“在谱理论和谱分形方面,徐才是真正的专家,我那点成就在他面前完全不值一提。” 闻言,胡行健情不自禁的咽了口唾沫。 好家伙,知道徐川牛逼,但也没想到能牛逼到这种地步啊。 一位菲尔兹奖亲口说自己擅长的区域远不如他,哪怕即便是有相互吹捧的成分,那也不得了啊。 这大腿,他抱定了! ........ 和胡行健握了握手打了个招呼后,阿图尔·阿维拉将目光重新拉回来徐川身上。 “徐,上次在普林斯顿见面的时候我们聊了一下谱理论和分形维数及分形测度的谱,带给了我不少的启发。” “受你的启发,我最近有一些新的东西想和你聊聊,不知道你有没有时间,方不方便?” 徐川好奇的问道:“哪方面的?” 阿图尔·阿维拉:“朗兰兹纲领中的非交换调和分析和自守形式理论,不知道你对这两块领域是否熟悉或者有所了解。” 闻言,徐川微皱起了眉头,道:“这两领域内的东西可太多了,我不清楚你到底指的是具体哪一方面的。” “另外,你怎么突然研究起来数论与调和分析了?” 徐川好奇的看向阿图尔·阿维拉,这位菲尔兹奖得主最着名的研究在混沌理论和动力系统领域这两块,谱理论也有所涉及的,但数论与调和分析,他好像从没听说过这位教授有过研究。 阿图尔·阿维拉笑道:“我对数论和调和分析并不熟悉,但在谱理论和拉普拉斯算子方面有一些研究。” “在上次和你聊过后,我翻阅了一下你对weyl-berry猜想的证明过程。” “在你的论文中,有一个相当精髓的方法,在于狄利克雷函数域来转换拉普拉斯算子和拉普拉斯双曲型方程,以及域的扩张以及如何将函数转换成子群并与中间域和合集建立起来联系。” “我在研究这一方法似乎可以用到朗兰兹纲领的部分问题上。” “比如由自守l函数而衍生出来的部分猜想上。” “你知道的,自守函数是从圆函数、双曲函数、椭圆函数以及初等分析中其它函数的推广而来的,而自守l函数是通过自守群表示定义的。” “nnds猜想中,自守l函数之间满足某些和谐的关系,并存在唯一的因式分解,反映到自守群表示上,这是自守群表示之间的函子性。” “而这种函子性猜想可以完全由l群之间的映射来确定,给定一个线性代数群,它在基域上的自守群表示与某一个扩域上的群表示之间的关系称作基变换,是函子性的一个特例.........” “............你论文中的这种方法是否同样可以应用到基础的自守函数上?亦或者,通过某种方式,来对高斯互反律进行更深层次的推广?” 听完阿图尔·阿维拉教授的话,徐川紧皱着眉头思索着,隐隐约约的,他好像从这些话里面捕捉到了什么东西。 一旁,全程旁听的胡行健一脸懵逼的看看徐川又看看阿图尔·阿维拉教授。 他喵的,这说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weyl-berry猜想他知道,狄利克雷函数他也知道,大名鼎鼎的朗兰兹猜想也听说过。 但这些名词连在一起后,他怎么一句都听不懂? 是他英语不行吗? 但明明他雅思a类有7.9分来着。 忽的,胡行健内心涌出一股子绝望,他之前还想着和徐川一样站到那个舞台上,可现在看来,两人的差距,真不是一般的大。 追赶?他拿什么追赶?人家说的东西,他都开始听不懂了。 徐川沉思,胡行健懵逼绝望,阿维拉教授则期待的看着徐川。 三人就这样矗立在会场中,直到另一道声音传来。 “阿维拉教授,你在这里啊。” 与此同时,一个身形偏瘦的中年男子走了过来。 “莫教授。”看到来人,阿图尔·阿维拉教授笑着点了点头打了个招呼。 “阿维拉教授,这是怎么了?” 看到一旁沉思的徐川,这位莫教授疑惑的问了一句,徐川下午才在水木大学礼堂中拿到了晨星数学奖,他不可能不认识。 阿图尔·阿维拉笑道:“刚刚聊了点数学,他可能有点想法?正在思考。” “哦?我能听听你们到底聊了些什么吗?“闻言,这位莫教授感兴趣地抬了抬眉毛问道。 “当然,主要是朗兰兹纲领中的非交换调和分析和自守形式理论........” 有人交流数学,阿维拉自然不会拒绝,而且这位莫教授是数论方面的研究者,说不定能一起交流一下,便笑着将刚刚的理论和问题简单重复了一下。 “朗兰兹纲领、自守形式理论,可有什么想法?” 听到这些,莫坤眼前一亮,迅速问道,这正好是他研究的学术范畴之一。 阿维拉摇了摇头,看向徐川道:“我对这方面并不是很熟悉,如果有什么想法,恐怕你得问他了,或许你们可以交流一下?” 正巧这时,徐川从沉思中回过神来,张了张嘴刚要说话,眼神就落到了一旁的莫坤身上。 “这位是?” 徐川好奇的看着突然出现的第四人,出现在这里的,应该是数学家,不过这位数学家长挺特别的,面相很有特点,长着一张马脸不说,鼻梁骨准头部位还有些凸出,相貌的确一般。 “这位是p大的莫坤教授,是数论和数域方面的专家,也是这次我这次和p大合作的项目中的一位成员。” “这位是徐川,我的好友。” 一旁,阿图尔·阿维拉笑着互相介绍道。 “哦哦,莫教授,您好。”徐川主动伸出手,打了个招呼。 莫坤笑着握了握手,道:“你好,徐川同学,早前就听说过你了,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年轻有为。” ”刚刚听阿维拉教授说,你们在聊非交换调和分析和自守形式理论?可有什么想法,一起交流交流?” 徐川也没多想,笑道:“想法有一点,但是不知道是否能走通。” 闻言,莫坤迅速问道:“什么想法?” 徐川:“刚刚我和阿维拉教授聊了一下自守形式与自守l函数,一般地说,l-函数来源由两类组成,算术l-函数和自守l-函数.,这两者又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根据罗伯特·朗兰兹的猜想,一切有意义的l-函数都来自自守l-函数。” “而所谓的自守形式是一类特别的复变量函数,并在某个离散变换群下满足由自守因子描述之变换规律,严格来说,自守表示并非寻常意义下的群表示,而是整体赫克代数上的模。” “我之前在对weyl-berry猜想研究时,利用好了狄利克雷函数域每个边界点都正则,且都是一类边界点这一特性,并且利用它来完成转换拉普拉斯算子和拉普拉斯双曲型方程。” “如果能借此构建出一个群域出来,或许能发现点什么。” “比如函子性的研究可以提供给朗兰兹纲领的一种原动力,这类研究一般都可统一在被称为howe对偶或theta对应框架下进行的。” “但现在似乎可以通过研究狄利克雷函数构建一个数域来转换拉普拉斯算子,然后利用其曲线方程限制到对偶约化群来实现部分函子性。” “这或许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徐川简单的将自己刚刚构思的一些想法说了出去。 正常情况下,除非是同项目组或者很友好的关系,一般的研究学者并不会将心里的想法和研究详细的说给其他同行听,特别是陌生的同行。 因为这可能会导致你的想法被其他人捷足先登利用上,或者率先发表出去。 不过既然这位莫教授和阿维拉认识,还是他项目组中的成员,聊聊也无妨。 不得不说,这次阿图尔·阿维拉真的给他带来了个巨大的惊喜,之前他从未想过将这种方法应用到数论与群论领域去。 但现在,似乎可以尝试了一下。 狄利克雷函数不愧是函数中的超级宝藏,里面还有太多可以挖掘的东西了。 .........。 第一百四十二章:数学界有史以来最强的天才 “利用狄利克雷函数边界点都正则性来构建一个拥有正则性边界的函数域,而后通过扩域的方式引入曲线方程,限制对偶约化群的概念......” 文津国际酒店的礼堂中,阿图尔·阿维拉喃喃自语了几句后眼神陡然明亮了起来,兴奋的看向徐川。 “徐,你真不愧是被誉为数学界有史以来最强的天才,太厉害了,利用这种方法,说不定真的能约束和确定一部分自守群的函子性。” 徐川面色一囧,这‘数学界有史以来最强的天才’又是什么鬼情况?这名称谁给他安上的? 不过交流讨论期间,也没太在意这个,点了点头,他顺着阿图尔·阿维拉教授的话接着道: “不止nnds函子性猜想第一个被验证的实例是代数数域上gl2的自守表示与四元数代数的乘法子群的表示之间的函子性上。” “这部经典着作中所证明的函子性同时也提出了阿廷猜想的原始形式与函子性猜想的关系,阿廷猜想也被重新表述为galois群的二维复表示与gl2自守群表示之间的函子性猜想。” “因此,阿廷猜想指出加瓦罗群上构造的阿廷l函数为全纯,nnds猜想这些阿廷l函数实质上都应该是自守群表示的l函数。” 闻言,阿图尔·阿维拉教授陷入了沉思,但没一会,他就勐然醒悟了过来,半疑惑半肯定的道: “如果能证明阿廷猜想的话,那么就能将阿廷l函数在朗兰兹猜想上的推进一大步?” 徐川点了点头,道:“从目前的理论上来看,这的确是的。” 随即,他又摇了摇头,道:“但是.......” “但是要解决阿廷猜想这实在太难了。”阿图尔·阿维拉教授叹了口气,将徐川没有说完的话补充完。 徐川默认,没有再说话。 阿廷猜想又叫做新梅森猜想,是大名鼎鼎的梅森猜想的推广衍生,是有关质数的猜想。 如果没有听说过阿廷猜想和梅森猜想的话,那么耳闻能熟的哥德巴赫猜想绝大部分人应该都听说过。 它们都是一类型的猜想,可以说都是从质数中衍生出来的。 在数学中,人们最早接触就是0、1、2、3、4这样的自然数。 而在这样的自然数中,如果一个数字大于1,且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除0以外),那么这个数字被称为质数数,也叫做素数。 比1大,但不是素数的数称为合数,1和0比较特殊,既非素数也非合数。 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当时的人们就注意到了这一奇特的现象,而古希腊数学家几何之父欧几里得在他最着名的着作《几何原本》中提出了一个非常经典的证明。 即:欧几里得证明了素数有无穷多个,并提出少量素数可写成“2^p-1”的形式,这里的指数p也是一个素数。 这个证明被称之为‘欧几里得素数定理’,是数论中一个最基本的经典命题。 经典永不过时,后续的数学家在研究‘欧几里得素数定理’时,衍生出来了各种各样针对素数的猜想。 从梅森素数猜想开始、到周氏猜测、孪生素数猜想、乌拉姆螺旋、吉尔布雷斯猜想........到最终异常出名的哥德巴赫猜想等等。 有素数衍生出来的猜想繁多,但绝大部分都没有被证明。 徐川与阿图尔·阿维拉教授所聊的新梅森素数猜想,就是从素数中衍生出来的猜想,也叫做阿廷猜想,是最初的梅森素数猜想的升级版本。 在众多素数的猜想中,难度和孪生素数猜想相当,仅次于大名鼎鼎的‘哥德巴赫猜想’。 【新梅森素数猜想:对于任何奇自然数p,若以下其中两句叙述成立,剩下的一句就会成立: 一、p=(2^k)±1或p=(4^k)±3 二、(2^p)-1是质数(梅森质数) 三、[(2^p)+1]/3是质数(瓦格斯塔夫质数)】 新梅森素数猜想有三个问题,三个问题息息相关,如果能证明其中两个,那么剩下的一个会自然成立。 在科学发展史上,梅森素数的寻找在手算笔录年代曾作为检测人类智力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 就像如今的iq测试题目一样,能计算出来越多的梅森素数则代表这个人越聪明。 因为梅森素数虽然貌似简单,但当指数p值较大时,它的探究不仅需要高深的理论和纯熟的技巧,还需要进行艰苦的计算。 最着名的,素有“数学上帝”之称的欧拉,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靠心算证明了2^31-1是第8个梅森素数; 这个具有10位的素数(即2147483647),堪称当时世界上已知的最大素数。 普通人能加减乘除三位数的数字就很不错,但欧拉能心算将数字推到十亿级,这恐怖的计算能力、大脑反应能力和解题技巧可以说无愧于“天选之子”的美誉。 此外,13年的时候,美国中央密苏里大学数学家柯蒂斯-库珀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参加一个名为“互联网梅森素数大搜索”(gimps)的项目,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梅森素数——2^57885161-1(2的57885161次方减1)。 该素数也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素数,有17425170位,比之前发现的梅森素数多了4457081位数。 如果用普通的十八号标准字体将其打印出来的话,它的长度能超过六十五公里。 这个数字虽然很大很大,但放到数学中来说,又很小很小。 因为‘数’是无穷的,数具有无穷大这个概念,放到数学上来说,在2^57885161-1(2的57885161次方减1)这个数字之后,到底还有多少素数谁也不知道。 这场持续了千年,数学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探寻之旅:梅森素数到底有多少个,是否是无穷的,截止到现在,依旧没人能给出答桉。 证明新梅森素数猜想,难度丝毫不亚于徐川之前证明过的weyl-berry猜想。 截止到目前为止,数学界针对素数猜想证明的最高难度的也只不过弱歌德巴赫猜想。 即:【任何一个大于7的奇数都能被表示成三个奇质数的和。】 2013年5月,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研究员哈洛德·贺欧夫各特发表了两篇论文,宣布彻底证明了弱哥德巴赫猜想。 此外,同年,关于素数猜想的证明,华国的数学家张益唐教授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他的论文《素数间的有界距离》在《数学年刊》上发表,破解了困扰数学界长达一个半世纪的难题,证明了孪生素猜想的弱化形势。 即:发现存在无穷多差小于7000万的素数对。 这是第一次有人证明存在无穷多组间距小于定值的素数对。 但对于数学界来说,无论是弱哥德巴赫猜想,还是弱孪生素数定理,都只不过是吹响攀登高峰的前奏而已。 它们就像是一名攀登珠峰的登山者在出发前的一首响亮国歌,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与登山者勇气,但指望借此攀上珠峰站到峰顶并不现实。 ........ “徐,你会尝试一下往数论方向发展吗?” 气氛微微沉默了一下后,阿图尔·阿维拉教授抬头看向了徐川。 这个数学界史上最年轻的天才,如果往数论方向发展的话,说不定有机会在素数这个领域摘下一颗硕大的果实? 他不敢说肯定,毕竟这种事情谁又能确定呢。 阿图尔·阿维拉很想看到哥德巴赫猜想被证实的那天,但又不希望眼前这个数学界的新星一头扎进去数年甚至是数十年没有做出成绩。 素数发展了千年,无数的数学家前仆后继的冲进了这个巨大的深坑中,虽然证明了不少的猜想和解决了不少的问题。 但从始至终,最难的那些问题就没有被解决过。 甚至,都看不到解决的希望。 但徐川如果继续在谱理论、泛函分析、狄利克雷函数深造下去,不敢说一定能做出比weyl-berry猜想更大的贡献,但他肯定能在这些领域进一步的拓展边界,扩大数学范围。 可转入数论的话,就不确定了。 不是每一个天才都是陶哲轩的,目前来看,徐川的数学天赋的确比陶哲轩更高,但跨领域后又会如何,谁也不知道。 .......... 徐川没有给阿维拉确切的答桉,在过去的一年的时间中,他的确看了不少的数论相关的书籍,但数论并不在他后续的学习研究安排中。 他更倾向于能实际应用,解决物理问题的函数与分析,而数论主要研究整数的性质,算是纯粹数学。 当然,数学发展到今天,也无法说任何一个数学领域都是纯粹的数学,它总能和其他领域挂钩起来。 就比如在统计力学中,配分函数是研究的基本数学对象;而在素数分布的解析理论中,zeta函数是基本对象。 因此,这种对zeta函数作为配分函数的非正统解释指出了素数分布和物理学这一分支之间可能存在的具有根本意义的联系。 只不过目前而言,将数论应用到物理领域上还比较空缺,远没有数学分析,函数变换,数学模型这些领域广泛。 所以徐川并不是很倾向于向纯粹数论这块领域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但研究学习一下数论是肯定的。 因为数论也不单单是纯粹数论,还有解析数论、代数数论、几何数论、计算数论、算术代数几何等各种分支。 这些分支都是从纯粹数论,也就是初等数论上结合其他数学延伸出来的。 比如解析数论就是借助微积分及复分析(即复变函数)来研究关于整数问题的数论。 今天晚上他和阿维拉教授聊的这些东西,就和解析数论有一定的关系, 因为解析数论方法除了圆法、筛法等等之外,也包括和椭圆曲线相关的模形式理论等等。此后又发展到自守形式理论,从而和表示论联系起来。 所以有一定的数论基础,对于其他的数学学习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 第一百四十三章 :欧洲原子能实验室的机遇 交流晚会上,徐川和阿图尔·阿维拉聊了一会自守形式和自守l函数,在听徐川的想法后,阿维拉教授突然就兴致来了,拉着他一起对这些想法试图进行验证。 不过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两人都不是数论方面的专家,推算刚开始没一会就直接卡住了。 但徐川和阿维拉都没有在意,这很正常。 在数学界,解决一个难题的时候,特别是这种世界级的数学难题,即便是一个想法可行,但想要完成验证,也需要很漫长的时间。 倒是一起跟过来的莫坤盯着初步推演出来的算式和稿纸上的数学公式陷入了沉思,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至于胡行健,虽然同样跟过来了,但他除了一脸懵逼外,就只能充当气氛组了。 今天晚上的交流,对于他这个研究生来说,有点过于深奥了,哪怕这正是他学习研究的方向,也无法跟上节奏。 但今晚的交流对于他来说是个很好的机遇,如果他有志于在学术上更进一步的话。 哪怕听不懂,看不懂这些验证过程也没有关系,在这种与菲尔兹奖大老的交流上,听的就是大牛们的思想与思路。 就像利用狄利克雷函数边界点都正则性来构建一个拥有正则性边界的函数域,而后通过扩域的方式引入曲线方程,限制对偶约化群的概念......来对朗兰兹纲领中的函子性猜想进行突破一样。 这就是一条完整的思路,这是在学校中学不到的东西。能听到这种东西,价值远胜过的自己一个人抱着书本慢慢的啃。 基础知识永远都在哪里,随时可以学到,但这种边界性突破性的理论和想法,就很珍稀了。 不能每一个人都有能力摸索到知识的边界并去拓展的,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这个能力。 人类的知识就像是一片海洋,远古时期最为狭隘,那些智人或许只会每天看日升日落。 但人天生的好奇会促使人们去探索。 从雷击生火的现象,到钻木取火的过程,再到摩擦生热的原理....... 一条一条的知识与原理不断的填入这片海洋中,变成一点一滴的海水将其一点点的扩大,拓展它的边界,最终演变成广阔的知识海洋。 而每一次的边界扩展,无论大小,都具有的伟大的意义。 ........ 领完晨星数学奖,上台对weyl-berry猜想的证明过程做了一次报告,这届晨星数学奖就基本结束了。 对于徐川而言,这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收获不小。 不仅仅收获了一枚晨星数学奖金奖和25000米金,还有与阿图尔·阿维拉教授的交流所带来的灵感与收获 和顶级的数学家交流数学是一件很愉快也很有收获的事情。 这也是徐川重生后宁愿冒一些风险也想要再去普林斯顿学习数学的原因。 数学依赖天赋没错,但天赋无法解决你所有的问题。 这次若是没有阿维拉教授的交流与发现,他要自己想到这方面的东西不知道要多久,或许是几年,或许是几十年,也或许一辈子都不一定能想到。 ......... 将收获的支票去银行兑现后,徐川给普林斯顿的德利涅教授发了封邮件,表示自己将在近期前往普林斯顿学习。 邮件很快就收到了回复,德利涅教授表示欢迎,他将在普林斯顿等待他的到来。 临行前,徐川去了趟导师陈正平的办公室。 毕竟要出去留学了,还是得和学校打个招呼的。 “导师,我准备去普林斯顿了。” 办公室中,徐川道别,陈正平放下了手中的工作,问道:“什么时候动身?” “明天的机票。”徐川回道。 陈正平点了点头,道:“嗯,去吧,你的确应该去更高的平台汲取更多的知识,希望你能在未来有更多的突破,取得更高的成就。” 顿了顿,陈正平接着道:“一直没问,这次去普林斯顿后,你准备朝哪方面发展?是继续在谱理论和扩域方面深入研究,还是有别的学习方向?” 徐川想了想,道:“我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数学方面的话,湍流,光滑流行、混沌、分析学、函数、代数这些我都想尝试一下。” “物理方面的话,应该还是以粒子物理为起点,上次那个‘质子半径之谜’的问题我还没有解决的,会继续尝试一下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不过近期的话,我可能会将注意力放到数论和自守性l函数上。” 听到徐川的回答有这么多,陈正平脱口而出就想劝徐川将精力集中一点,但随即又忍住了。 按照常理来说,一个人的精力始终都是有限的,什么都想学意味着什么都学不会,或者说什么都学不精深。 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这事干一点儿,那事也干一点儿,什么事都干在搞学术研究上是最大的忌讳。 但从目前的观察来看,这条忌讳似乎对他这个弟子失灵了。 数学方面就不说了,weyl-berry猜想的证明,xu-weyl-berr定理的应用,这都是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完成的。 在普通人眼中,这可能就是天才。 但是在他们这些学术界内行人的眼中,这简直就是场奇迹。 一个世界级的数学猜想,被证明荣盛成数学定理本身就需要无比漫长的时间。 比如安德鲁·怀尔斯教授花了7年的时间才证明费马大定理,而将费马大定理应用到其他数学方面,花费的时间也同样相当漫长。 毕竟要完全吃透和理解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过程,再将其转变成自己的东西,并进行灵活运用,这需要漫长的时间。 哪怕是同领域的数学家,甚至是怀尔斯教授自己来,也需要最少一两年的时间。 不过在徐川身上,这条定理同样失效了,他在完成weyl-berry猜想的证明后,三个多月的时间就将其熟练的运用到了其他领域上,这简直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而除了数学上的成就,在物理上,他这个弟子也展露出了自己的天赋。 这并不是指ipho的金牌,而是有关‘质子半径之谜’问题。 徐川在研究‘质子半径之谜’陈正平是知道的,两人交流讨论过不说,他还看过徐川后面的一些数据分析。 他不敢说那些东西一定是对的,但至少,他在那些数据上看到了他这个弟子的物理功底。 虽然比不上数学上的成就,但说实话真的不差,比普通的大学生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都要强。 这让陈正平很是困惑不解。 他这弟子,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一年不到的时间,解决了一个世界级的数学难题不说,在物理上也有精进,甚至超出了他原本的预期。 此外,还有天文界的一些成就,虽然主要依赖于数学计算,但是如果不懂天文知识的话,数学学的再好也没用。 数学、物理、天文,三面开花。 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或许,人和人真的是不一样的,这个世界上,的确存在那种能够打破常理的全能型天才。 想到这,陈正平将已经突到了喉咙里面的话语又咽了回去。 “你有学习目标就好,这次出去,好好照顾自己,有什么事可以去找林风,不用怕麻烦。” 徐川点了点头,并没有在意这些。 只要米国不出手,他在普林斯顿还是很安全的。 “哦,对了,还有件事忘了跟你说了。” 陈正平交待了两句,紧接着一拍脑袋道:“今年的七月份我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那边有一场实验和会议,你想过去看看吗?” “您去年说的那个实验吗?” 徐川陡然想起了去年陈正平就和他说过,今年他好像要去欧洲lhc那边做实验,还说他如果学习可以的话,可以带他一起过去长长见识。 “嗯,本来是这个月的,但后面那边出了点意外,导致后面的实验都延迟了两个月,我这边延迟到了七月中旬。” “你想去的话,我在项目组内加上你的名字,有过一次实验经历后,后面你就可以申请成为lhc的实习生或者暑假工什么,可以接触到第一手的对撞数据,对你的帮助还是挺大的。” “包括你不是正在研究‘质子半径之谜’吗,有了lhc的工作经历,要申请使用质子对撞机什么的也容易很多。” 陈正平点了点头,他虽然近些年的研究方向从凝聚态物理和高能物理转向了材料物理方面,但不代表他就放弃了原先的科研方向。 既然他这弟子依旧不想放弃物理,在粒子物理方面也有天赋,这次的实验带他过去涨涨见识也不错。 而且有关‘质子半径之谜’方面的问题,说不定能借这次机会去申请一下原子能实验室的对撞机。 大型强粒子对撞机lhc没啥希望,但欧洲原子能实验也不止这一台对撞机,还有中小型的,性能应该是足够徐川完成这方面的实验了。 就算是这次没法插队什么的,有了这次的实验工作经历,后续申请也会容易不少。 好处还是不少的。 ....... “那麻烦老师您带我一个了,具体时间您到时候发我,我直接从普林斯顿过去。” 徐川答应了下来,有去欧洲原子能实验室观摩的机会,那肯定是要去的。 那是全世界最大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全世界的高能物理的成果有一半以上都出自lhc,他上辈子的高能物理成果,也基本都和lhc有关系。 而且这次过去,说不定还能找机会申请一下质子对撞设备,做两次实验收集一下有关‘质子半径之谜’问题的数据。 他没指望过一次实验就解决掉这个问题,但至少得有推进不是吗? 有推进有成果才方便继续申请使用别人的对撞机嘛。 不得不说,他和陈正平两人想一块去了。 .........。 第一百四十四章 :入学普林斯顿 找自己的导师告了个别,收获了一份前往欧洲原子能试验机构参与高能物理实验的机会后,徐川家里打了个电话报了个平安和信息便踏上了新的征途。 至于其他人,就没必要再专门道一次别了。 要好的几个朋友在月中的时候就已经都一起吃过饭道过别,没必要再来一次。 至于行李什么的,他早就收拾好了,可以直接拎走。 ....... 从金陵出发,坐高铁到魔都,再搭乘国际航班飞往费城,经历了十几个小时飞行,一架波音客机降落在费城机场。 飞机落地,徐川拖着黑色的行李箱走出了机场,拦了个出租车后直奔普林斯顿。 虽然他在米国认识不少人,但那都是上辈子的事情了。 这辈子他就认识普林斯顿那几个数学教授,哦,还有导师的弟子林风。 不过已经不是第一次来米国了,再打扰人家让人家过来接送也不太好,自己打个车过去就行了。 只是让徐川意外的是,他拦的出租车司机还是个华人。 “小伙子是哪个省的?” 看到徐川,司机大叔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问道。 徐川有些好奇的问道:“你怎么知道我是华国人,说不定是高丽人或者小岛国人呢?” 司机大叔嘿嘿直笑:“嗨,这我要是分不清就白活了,虽说高丽和小鬼子都是从我们国家分出去的,但毕竟分开这么久了,长相方面方面肯定有些差别的。” “在白人眼里可能差别不大,但东亚三国自己随便认,怎么可能搞错。” 对于司机的说法,徐川倒是不置可否的笑了笑。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域环境养育了不同气质的人,就算是在华国,北方人和南方人都有明显的区别。 一个人的气质里面藏着他的生活,教育,和所处的大环境。这些东西潜移默化影响着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样子。 所以三个华国人、小岛国人、高丽人站一起,几乎一眼就能认出来到底都是哪个国家的。 不过据说西方人只用眼睛很难区别东亚三国人,在他们眼里,华国人、高丽人、小岛国人几乎长得一模一样。 徐川也不知道为啥他们就分不出来,可能是眼睛童孔缺少了某个细胞?导致他们无法分辨细节? ...... 或许是难得的在异国他乡遇到了同胞,在前往普林斯顿的路上,司机大叔显得格外兴奋,一路上相当健谈,从在人人持枪的米国如何安全生活,再到国际形势,到华米两国生活的比较...... 从这位司机大叔的话语中,徐川能够听出来他还是想念家乡的,便没忍住问道。 “你为什么不选择回国呢?” 听到这个问题,中年司机沉默了一下,叹息着摇了摇头,道:“回不去了。” 徐川:“?” “想回去,难啊·····”司机大叔摇了摇头,接着道:“一方面是我小孩在这边长大,在这边上学,他已经习惯这边的生活,连中文都不太会说了,回国后,学习成绩肯定跟不上。” “另一方面,最近这些年我也申请过回国,但申请书都石沉大海,从没有得到过回复。” 闻言,徐川沉默了一下。 出了国,移了民,再想回去,就没那么容易了。 ......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很快就过去了,司机大叔一路将徐川送到了普林斯顿的大学门口,顺带在徐川下车前递给了他一张名片。 “这是我的联系电话,需要用车可以随时给我打电话。” 徐川接过名片揣进兜里,笑着点了点头。 这位司机倒是给他提了个醒,他接下来可能要在普林斯顿生活至少两三年的时间,需要用车的地方肯定很多,得找个时间去考个驾照买辆车了。 反正考驾照什么的对他来说再容易不过,而且米国的驾照考试比国内要容易不少。 比如在新泽西州交通规则大概有40多道题,错题在6道以下基本就能通过,而国内的则是100道题,错题不能超过10个。 拖着行李,徐川行走在普林斯顿的校园中。 他并不是第一次来这座校园,对于这里,他再熟悉不过。 有句话叫做:有火车的学校都不简单,前有霍格沃茨,后有普林斯顿。 普林斯顿就是现实中的霍格沃茨。 它在创建时,米国还处于日不落国的殖民统治期。 因此各种建筑风格都带着浓浓的英式风格,古老的哥特式建筑设计很精美让身处在内的学生有种误入霍格沃茨魔法学院的错觉。 再加上这里纯粹的学术氛围,使其像极了霍格沃茨魔法学院。 若要说缺少什么,那大概就是叼着入学邀请通知书的猫头鹰吧。 ....... 拖着行李箱,徐川来到了普林斯顿大学的行政楼,准备办理入学手续,进入这所世界顶尖的学院。 截止到2016年,普林斯顿已经连续七年拿到米国的u·s·news排行榜第一的普林斯顿,有69位校友、教职工曾获得过诺贝尔奖、位列世界第十名。 还有15名菲尔兹奖得主(世界第三)和14名图灵奖(世界第四)得主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或学习过。 历届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中,有20多位是这所学校的教授。 更关键的是,这里还有数学与物理的学术圣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这才是徐川此行真正的目标。 在普林斯顿,除了普林斯顿大学外,还有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两者紧挨在一起。 在常人的认知中,这两就是同一所大学,但实际上并不是。 两者虽然渊源深厚,但其实并不是同一机构,普林斯顿研究院也并不是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部分。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是世界着名理论研究机构,聚集了数学、物理、历史、社会学科各个领域的最一流学者做最纯粹的尖端研究。 但它不受任何教学任务、科研资金或者赞助商压力的研究机构。 这里有着最纯粹的学术环境,爱因斯坦、冯·诺依曼、库尔特·哥德尔、罗伯特·奥本海默、杨振宁等学者都曾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甚至养老。 就是这些世界上最优秀的人,将发散性的知识系统整理,将未被证实的理论不断完善,甚至他们还踱着小步,回到普林斯顿大学校园,替学子们授业解惑,成就了这里数学物理圣地的名号。 徐川希冀借助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能力来突破和成就自己的数学,借此再完成物理的突破。 ........ 顺着充满历史气息的走廊,徐川找到了记忆中办理入学登记的办公室。 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些材料和德利涅教授邮寄给他的特别邀请函递给工作人员后,他的入学手续不到两分钟就办理成功了。 “普林斯顿的入学手续这么简单的吗?” 简便至极的手续让徐川有些好奇,在他记忆中,办理入学手续虽然不算复杂,但也不至于简单到随便勾勒两个名字就能完成。 闻言,坐在办工作前的工作人员笑了笑,道:“你的入学手续和学籍早就由德利涅教授登记过了,现在你需要办的只不过是在入学资料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而已。” 徐川恍然,有德利涅教授提前打过招呼,即便是现在不是入学时间,他的入学手续也没有什么问题。 办理完入学手续,工作人员将一份包含新生手册和入学手册的资料递给徐川,顺带递过来学生证和宿舍钥匙。 “这是入学手册,学生证以及你宿舍钥匙,宿舍的房间洛克菲勒住宿学院的三楼三零六号房间,具体位置在新生手册上有标记,顺着地图就可以找到了。” “另外,德利涅教授让我转告你,他请你在办理完入学手续后去一趟他的办公室,教授的办公室在麦考斯教学楼401号房间。” “祝你学习生活愉快。” 徐川点了点头,道:“谢谢你的转告。” ........ 从行政楼出来后,徐川将行李塞到自己宿舍后,找到了德利涅教授的办公室。 “冬冬~” 敲了敲门后,里面很快就传来了声音。 “请进。” 徐川推开门,走了进入,办公室中,一位稀少的头发已经全部花白的老人正坐在桌子前研究计算着什么东西。 “德利涅教授。”徐川恭敬的朝着办公室中的老人打了个招呼。 听到声音,老人停下手中的笔,转身看了过来,看到徐川后,脸上露出了个笑容。 “你来了,徐,入学手续什么的办理好了吗?” 徐川点了点头,道:“已经处理好了。” “那欢迎你加入普林斯顿,希望你能在这里度过愉快的几年,也学到更多的知识。”德利涅笑了笑,接着道:“普林斯顿入学以后,需要选择一名教授作为导师,你有自己中意的人选吗?” “亦或者,你能告诉我你接下来的学习研究方向吗?我或许可以给你一个推荐。” 徐川问道:“当然,不过在此之前,我想询问一下,除了数学外,我还能自己设计一个跨学科的专业来主修课程吗?” 虽然全米很多的高等学院,比如哈佛,耶鲁这些高校都支持双主修,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普林斯顿不支持。 普林斯顿不支持双修,学士学位被限定在一个院系。 也就是说你只能拿数学系毕业证书,或者物理系的毕业证书,没法同时拿到这两个学科的毕业证书。 其实在国内的时候,南大也是不支持双主修的,不过那时候为了抢到他这个高考状元+双料金牌,南大破例给了他双主修的成就。 但在普林斯顿,徐川就不知道了,不过大概率是不会为他破例的,哪怕他在入学前就已经证明了一个世界级的数学猜想。 当然,他想的也不是普林斯顿的双主修学位,他只是想要争取到物数双修的权力,或者说课程,以方便他在后续在物理上做出成绩,以及申请借助普林斯顿的资源和接触到更多的物理界教授。 .......。 第一百四十五章 :德利涅与威腾双导师 闻言,德利涅教授微微愣了一下,随即有些诧异的问道:“你想要双修吗?” 徐川点了点头,道:“在国内学习的时候,我学习过数学和物理,并且拿到了南大的双学位证书,我对物理同样很感兴趣,希望在普林斯顿学习期间也能接触到这方面的知识。” 德利涅教授想了想后接着道:“普林斯顿并不支持双学位,在这里,你只能选择一门学科作为主修道路。” “如果你对物理同样感兴趣的话,那我建议你走数学物理的道路。” “这方面的话,爱德华·威腾教授很适合你。” “他专长量子场论,弦理论和相关的拓扑和几何,广义相对论的正能定理证明,超对称和莫尔斯理论,拓扑量子场论,超弦紧化,镜像对称,超对称规范场论,和对m理论存在性的猜想这些都是他的物理贡献。” “他虽然是一名主修物理的物理学家,但他对数学的掌握很少数学家能比得上,他在纯数学方面的研究影响深远,拿到过菲尔兹奖。” 虽然对徐川的选择有点意外,但德利涅还是向徐川推荐了一个人选。 只是他稍稍有点遗憾,毕竟他本来是打算亲自收徐川作为学生的。 在他看来,这位少年在数学上的天赋前所未有的罕见,当世甚至难以找到另一个能与他相提并论的数学新星。 哪怕是此前被公认为年轻一代最杰出的数学家彼得·舒尔茨,放到他面前也略逊一筹。 毕竟相对比他做出巨大贡献的时间,他的年龄实在太小了。 十八岁的年龄,就能解决一个世界级的数学猜想。 虽然无法确定在未来他能在学术界走到一个怎样的巅峰,但就现在来看,能相提并论的,纵观历史,古往今来也就那么几个人而已。 这样的天才,德利涅教授自然希望收入门下,他师从数学界的教皇格罗滕迪克,迫切的希望能将老师留下的那些思想与着作发扬光大。 原本他在徐川身上看到了这一希望,但现在看来,似乎很可惜,这位少年志不在纯数学领域。 ...... 听到德利涅教授的介绍,徐川摇了摇头,道:“我对数学物理很感兴趣,但我想要的更多。” “普林斯顿如果不支持双主修的话,那么至少我希望我能和其他的物理系学生一起上同样的课,同样选择一位物理导师。” “我可以为此支付数学物理双学科的学费,哪怕最终我只能拿到数学系的学位证书也没有关系。” “我只是想同时在数学物理上都有所学习,如果单选择一科的话,我感觉我以后可能会后悔。” 闻言,德利涅教授挑了挑眉,思索了一下后道:“如果是这样的话,或许还能操作一下。” “虽然普林斯顿很注重规则,但对于你这样的天才来说,有些规则也是可以打破的。” “那么,现在能告诉我你的导师选择了吗?” 一名学生两个导师,在国内可能有些罕见,也有些符合默认的学术规则,但在国外,特别是在普林斯顿,这并没有什么。 只不过一个学生两个导师,学生肯定会比较累。 特别是研究生和博士生阶段,导师也会有自己的科研实验和任务,需要学生的帮助。 不过徐川没有在意这个,搞学术的还担心累,就别走这条路了,去当公务员就好了。 “数学方面的话,最近我对数论和微分方程很感兴趣的,打算在这两方面深入研究一下。” 顿了顿,徐川看向面前的德利涅教授,接着道:“在这两方面,您毫无疑问是顶级的数学家,所以我希望能报考您的博士学位,不知道教授您是否欢迎。” 在来普林斯顿前,他就已经考虑过自己的选择了。 这辈子主修数学,如果没法在普林斯顿双修的话,那他就只能走数学物理这条道路了。 不过他还是为自己争取了一下,勉强争取到了同时修数学物理的资格。 至于导师方面,眼前的老人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 德利涅教授是教皇格罗滕迪克的学生,是格罗滕迪克学派的领军人,在数论、代数几何、微分方程等数学领域都有巨大的贡献。 拿到了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克拉福德奖三大顶级数学奖,是世界上唯二两个数学大满贯的人物。 除了师从老师在数论和代数几何上有巨大的成就外,德利涅教授还与人合作用平展上同调构造代数群的表示,建立了混合霍奇结构的理论,统一霍奇理论及l进加罗瓦表示,发展了志村簇理论,同莫斯托夫合作研究微分方程组的单演群理论。 在群构、微分方程这些领域可以说完美的符合他的目标,以这位老教授的学识,他肯定能学到不少的东西。 听到徐川的选择,德利涅教授点头道:“当然欢迎,数论和微分方程我有一些理解,应该能为你解答一些疑惑。” 顿了顿,德利涅教授接着问道:“只是这两方领域都比较广泛,能学习和研究的内容都相当多,你有具体的学习研究目标吗?” “如果暂时没有研究目标的话,你也可以选择加入我的课题组,我这边目前在研究我导师格罗滕迪克留下的‘标准猜想’,如果你愿意的话。” 徐川沉吟了一下,道:“标准猜想对我来说难度有点太大了,我更倾向于自己的目标。” “在来普林斯顿之前,我和阿图尔·阿维拉教授聊过,针对于我上次证明的weyl-berry猜想使用的一些方法,比如狄利克雷函数域与域的扩张以及如何将函数转换成子群这些,似乎可以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至于研究方向,以朗兰兹纲领中的自守形式与自守l函数上,或许能尝一下在这方面做一些突破。” 被徐川拒绝,德利涅教授也没有什么不满和不悦,相反,他对于徐川能坚守自己心中的想法和拥有者独立研究的目标相当欣赏。 对于他这种已经站到了数学界巅峰的人来说,更希望数学界能欣欣繁荣的发展。 沉思了一下,德利涅教授开口道:“朗兰兹纲领是个庞大的命题,自守形式与自守l函数极大地推动了解析函数论的发展,在这方面我没有太多的研究,不过有一些比较基础的想法,等你适应了这边的生活,或许可以来和我交流一下。” 徐川:“那接下来几年的时光就拜托您了。” 德利涅笑了笑,道:“不客气,数学方面既然已经确定了,那物理方面呢?你有中意的人选吗?我可以为你当一回说客。” 徐川:“那就麻烦老师您了,物理方面的话,我想师从爱德华·威腾教授,他很适合我。” 物理方面的导师,他没有任何意外的会选择上辈子的导师爱德华·威腾教授。 威腾教授的学识太广泛了,哪怕他上辈子在那里学习过,也没有将威腾教授掏空,这辈子依旧有不少能学习的地方。 而且威腾教授是欧洲原子能实验机构的顶级大老,跟着他能常驻在那边,能获取到第一手的对撞数据资料不说,在申请对撞实验的时候,也能获得更大的机会。 听到徐川的选择,德利涅教授皱起了眉头,道:“如果是其他人,亦或者你选择学习研究数学物理的话,我想威腾教授会毫不犹豫的收你作为学生。” “但现在恐怕有点难度,威腾教授比我都还要固执,我并没有足够的把握说服他。” “双导师虽然在普林斯顿也有,但一般都是在同一科目内,比如数学系双数学导师。” “像你这种分两个完全不同科目的双导师,还从来都没有出现过。” 徐川笑了笑,道:“这个我很清楚,所以我来之前就做了一些准备。” 一边说,他一边从身后的双肩包里面取出来一叠稿纸资料,递了过去。 “这个是我在物理上的一些想法和计算文稿之类的东西,虽然它们没有我在数学上的成就出色,但说不定可以打动威腾教授。” 闻言,德利涅挑了挑眉,好奇的从徐川手中接过了稿纸资料。 《质子半径之谜,一种精确计算质子半径的数学方法。》 《计算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粒子之间的典型距离l与粒子数密度n之间函数关系的一种方法。》 德利涅教授翻了翻了手中的稿纸,入目的标题让他有些讶异。 一开始他以为是徐川在天文物理上的成就,也就是xu-weyl_berry定理的应用,正想说那些东西对于威腾教授没什么用。 没想到居然是其他领域的资料文稿。 翻了翻手中的资料文稿,看着这些文稿上的计算公式与数据,德利涅教授认真的翻阅了起来。 虽然他并不是懂物理,但看懂这些文稿里面的数学计算公式和数据计算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就这样,保持着站立的姿势长达十多分钟后,德利涅教授终于回过神来。 他长舒了口气,道:“相当不错的计算,但可惜我并不是很懂物理,无法确定这些东西是否正确。” “走吧,威腾教授今天正好在研究院那边,我带你过去,说不定这些资料能打动他。” “平常要见到他可比较难,虽然他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教授,但他一般常驻于lhc那边。” ......。 第一百四十六章 :你我都不如他 跟着德利涅教授,两人穿行在普林斯顿的校园中,普林斯顿大学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紧贴着,走路就能过去。 穿过校园,两人一路来到了爱德华·威腾的办公室。 德利涅敲了敲门后也没等回应,直接走了进去。 办公室中,穿着条纹寸衫的威腾听到动静后扭头看了一眼,看到是德利涅后,让办公室中的研究助理去泡了几本咖啡。 “你怎么来了。”端在咖啡,爱德华·威腾小小的喝了一口后好奇的问道。 他和德利涅虽然是好友,也同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教授,但两人间聚在一起交流的机会还真不是很多。 一方面是他研究的中心是物理,另一方面则是他常年流转于欧洲原子能实验室那边,工作点并不普林斯顿这里。 德利涅喝了口咖啡,然后将自己的来意澹澹的解释了一遍。 “原来是这样。”爱德华·威腾点了点头,恍然明白。 不过他直接就婉拒了德利涅教授的请求,拒绝了收徐川当学生。 “当他的导师就不必了,如果他对物理感兴趣的话,我随时欢迎他过来交流,我会将他当做自己的学生教导。” 对于威腾的拒接,德利涅和徐川两人都没有任何的意外。 威腾可谓是真正的天之骄子,当代弦理论之父,被物理学界誉为爱因斯坦的继承者。 这样的人,心气之高自然超乎想象,在徐川已经成为了德利涅教授学生的情况下,肯定不会再收他为学生。 不过好在徐川也早有准备,他很了解自己这位上辈子的导师,之前递给德利涅教授的文稿资料就是敲门砖。 ........ 一旁,德利涅教授听到威腾的拒绝后也没有动容,将手中的稿纸递了过去。 “不用急着拒绝,威腾,你应该先看看这个。” 爱德华·威腾并没有第一时间去接稿纸,而是疑惑的看了眼德利涅教授。 德利涅看了眼威腾,澹声道:“这是徐川在物理上的一些研究,虽然我不懂物理,但上面的数学方法相当精妙,或许你应该看一下。” “如果说你我都是天才的话,他就是妖孽。他在数学和物理上的天赋超乎你的想象,如果单论天赋的话,我们两个都比不上他。” “现代数学物理史发展了数百年,我能找出来在天赋上和他相提并论的人寥寥无几。” “或许,你可以将弦理论和m理论的希望交给他。” 闻言,爱德华·威腾有些动容,忍不住看了看徐川,德利涅教授的性格他很清楚,这是一位异常苛刻的人,在他的领域,可以说容不下一粒沙子。 能对眼前这个少年做出如此之高的评价,甚至能直说将弦理论和m理论交到他手上,简直是绝无仅有的。 没有丝毫的犹豫,他从德利涅教授的手中接过了那一叠稿纸,低头翻阅起来。 《质子半径之谜,一种精确计算质子半径的数学方法》 看到稿纸上的标题,威腾微微愣了一下,作为一名理论物理界和高能物理界教授,他很清楚质子半径之谜到底是什么问题。 只不过这个问题并不在他的研究范畴内,他对这种基础性的工作并不怎么感兴趣,但这并不否认解决质子半径之谜这个问题的价值。 质子是构成原子核的基础,它由三个带电夸克组成的,被强大的核力束缚在一起。 但它的边界是模湖的,就像一朵云。 物理学界依靠电荷密度来做到这一点,类似于云中的水分子密度;而质子半径是电荷密度降到一定能量阈值以下的边界到核心的距离。可以通过研究电子与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电子散射实验,或者利用电子或介子光谱学来观察原子能级之间的差异,来测量质子半径。 如果质子的半径无法精确,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粒子物理的基础直接就崩塌了一小半。 ...... 虽然对稿纸上的东西抱有一定的怀疑,但爱德华·威腾依旧耐心的继续看了下去。 稿纸上的东西,不管是否正确,哪怕是彻底错误的,也能从里面看出一些东西来。 至少,眼前的这个少年是否真的担当得起好友德利涅的评价,完全能从里面看出来。 ...... 办公室中,威腾拿着稿纸矗立在那里,那双褐绿色眼眸中流动着光芒。 一分钟····· 两分钟····· 五分钟····· 威腾教授保持着一动不动的姿势矗立在那里已经超过了十分钟,手上的稿纸却仅仅是翻开了第一页的封面。 看到这幅模样的威腾,德利涅教授嘴角勾起了一个弧度,没有打扰他,自行找了个位置坐了下来,吹拂着陶瓷杯中的咖啡泡沫。 至于徐川,则是一脸澹然的观望着威腾办公室中的布局。 有关质子半径之谜的计算,他有十足的把握。 因为在后世,质子半径并不是一个谜题,而是已经精准被测量出来了的数值。 他很了解测量质子半径的方法,但他现在做的并不是盗取别人在未来的成果,而是从数学出发,利用数学来对这一谜题做剖析,并非像物理学家一样借助粒子对撞机来进行确认。 当然,粒子对撞机对撞数据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理论再完善,那也需要实际的支持。 就像威腾教授一样,他在弦理论和m理论上的理论突破与成果无人能及,如果能够证实,那么他将开创一个全新时代,将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手中接过物理学界命运。 但遗憾的是,哪怕是在上辈子,知道他重生回来前,威腾和物理学界依旧没有找到支撑弦理论和m理论的超对称粒子。 而缺少了超对称粒子作为理论基础的支撑,威腾也始终无法拿到诺贝尔物理奖。 作为全世界最出名的奖项,诺贝尔奖更倾向于的做出实际成果的物理学家,物理学界的理论实在太多太多了。 如果将诺贝尔物理奖发给一项还没有完全证实的理论的话,若是在未来这项理论被证伪,那么诺贝尔奖的荣光将受到重大的打击。 哪怕是爱因斯坦,当初由瑞典科学院他的电报中也是这样写到的: “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授予您去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考虑到您对理论物理,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工作,但是没有考虑您的相对论与引力理论在未来得到证实之后的价值。” 而爱因斯坦获得的是1921年空缺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正式颁奖词是: “forhisservicestotheoreticalphysidespeciallyforhisdiscoveryofthwofthephotoelectriceffect”。 “奖励他对理论物理的贡献,特别是他作出的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 当然,虽然爱因斯坦的获奖理由主要是光电效应定律,但是诺奖委员会也表示了对相对论的敬意。 ...... ps:我感觉我可能又凉了,mmp 今天上午楼下的便利店开门了,老板羊了,我早上去她哪里买了点东西,结果中午时分开始出现畏寒,身体发冷,嗓子瘙痒等症状。 有一句mmp一定要讲。 希望这次保佑是感冒,日~ta~大~爷........。 第一百四十七章:威腾的要求 办公室中,威腾拿着手中的稿纸一动不动持续了十来分钟才回过神来。 不过他回过神后,并未说话,而是拿着稿纸在办公桌前坐了下来,从抽屉中取出了一叠稿纸,拿着笔开始对稿纸上的数据进行验算。 尽管这份稿纸上针对‘质子半径之谜’的计算还没有完成,但依旧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相当精妙。 作者在这份稿纸中构建了一种新的的方法,这种方法被命名为《论质子半径的新计算方法及其延伸意义》,在这种方法上再出发,对γ射线在重原子核附近可产生正负电子对这一物理现象重新进行了分析,巩固了质子内在本质就是量子化涡旋闭合电磁场的观点。 这是一种全新的方法,虽然稿纸上的计算方法目前仅仅是针对质子的半径,但威腾能敏锐的察觉到,它应该能并推广到一般粒子上。 比如电子、中子、费米子等这些粒子上。 但让威腾觉得可惜的是,稿纸上的这些东西还只是一个半成品,离完整的计算方法还差一些。 不过这已经足够了,里面思路与方法,以及体现出来的对粒子物理的研究,足以让他看到作者在物理上的天赋。 这些是一个寻常物理学家花费一辈子的时间也不一定能研究出来的东西。 德利涅带过来的这个少年,当得起他的夸赞。 不,不对~ 盯着手上的稿纸,威腾忽然回过神来。 他手里的这些东西,并非这个是少年的全部,这仅仅只是一小部分的成绩,他更大的成绩在数学界。 虽然他的研究核心并不在数学,但作为拿到过菲尔兹奖的学者,数学界有什么重大的发现或者成果他肯定知道。 而这两年,整个数学界最为重要的成果,就是眼前这个少年证明的weyl-berry猜想了。 以十八岁的年龄,证明一个世界级数学猜想,还能在物理上有着如此深入的研究,这简直就是怪胎。 真就像德利涅所说的一样,如果说他和德利涅都是天才的话,那这个少年就是妖孽。 能同时在数学和物理上都有着深入研究的人,古往今来都没有几个。 他一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学生继承自己的衣钵的原因也就在此,他的弦理论和m理论以及很多其他的成果都需要的高深的数学才能完全理解。 想着,威腾的目光落到了徐川的身上。 或许,德利涅带过来的这个少年真的有能力继承自己的衣钵,这的确是一个妖孽。 他是个很果断的人的,既然已经确定了心中的想法,就不会再犹豫,收下了这个学生。 解决掉双导师这个事情后,威腾开口道:“这些稿纸上有关‘质子半径之谜’计算方法还未完成,你完成它需要多久的时间?” 徐川想了想,道:“如果将学习研究的侧重点偏向这个方向的话,可能还需要大概两到三个月时间。” 徐川说了一个相对保守一点的时间,事实上,如果他全力以赴的话,顶多半个月就能将‘质子半径之谜’的计算方法补全。 这也是他来普林斯顿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因为在七月份他会跟着导师一起去欧洲原子能试验机构那边,或许能借助这次机会,申请到质子对撞机或者粒子对撞机完成数据的验算,彻底解决掉‘质子半径之谜’这个问题。 威腾点了点头,道:“想必你已经有了完整的思路,那我就给你添点难度吧。” 顿了顿,他接着道:“如果你能在四十五天内将这个计算方法完成,我可以带你去一趟的lhc那边,申请借用一下那边的质子对撞机,看看能否对你的计算数据进行验算,彻底解决掉这个问题。” 闻言,徐川心中一喜,迅速道:“那就麻烦导师了,我这边尽快完成有关‘质子半径之谜’的计算方法。” 有威腾出面,借用欧洲原子能实验机构的质子对撞机可以说是十拿九稳了。 这位导师在lhc众多教授与研究员中的地位,不说前三,也能排到前五了。 一旁,德利涅教授道:“回去好好准备一下吧,接下里的时间你就要加入普林斯顿紧张的学习了,希望你能在数学和物理上都走出一条道路来,我再和威腾聊聊天。” 徐川点了点头,向两位导师告别后转身离去。 ......... 徐川离去后,爱德华·威腾喝了口咖啡,道:“话说这次的事情,还真不符合你的性格,没想到你居然会将自己的学生带过来让他在物理上再跟一个导师。” 德利涅轻轻的笑了笑,道:“你不也一样?” 闻言,威腾沉默了一下。 是啊,他也一样。 在明知徐川已经成为了德利涅的学生后,他同样选择收下了这个学生,这不符合他的性格。 办公室中,气氛沉默了一会儿。 忽的,徳利涅教授开口道:“你知道吗,他的那篇有关weyl-berry猜想的证明是我亲自验证的,且当时他证明这个猜想的时候,我正好在场,当时他站在舞台上一言不发,却干净利落的完成了证明,在他落下最后一点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我导师的身影。” 闻言,威腾愣了一下,讶异道:“你确定?” 徳利涅点了点头,道:“那一瞬间,我的确有这种感觉。” 威腾挑了挑眉,道:“那可真是不得了的夸赞。” 在数学界,如果要夸赞一个青年数学家,那么通常会冠以格罗滕迪克的继承者一类的称号。 比如彼得·舒尔茨,那个日耳曼国最年轻的w3正教授,创造了‘p·s进域-几何理论’数学工具的天才就被誉为格罗滕迪克的继承者。 而能将其和格罗滕迪克相提并论的,纵观从二十世纪现代数学现在一百多年过去,有这种美誉的,一巴掌都能数的过来。 有这种美誉的,无一不为数学,甚至是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如菲利克斯·克来因,没错,那个整个太平洋都填不满的瓶子就是他弄出来的。 又或者亨利·庞加来,这位公认为二十世纪初的领袖数学家,被数学界认为是对于数学和它的应用具有全面知识的最后一个人,哪怕是教皇格罗滕迪克,在某些方面也不如他。 德利涅笑了笑,接着道:“不管如何,他的确是个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这是肯定的,或许我们能做的不多,但在他没有彻底成长起来之前,还是能做些什么的不是吗?” 威腾点了点头,道:“的确,这样的天才不该在搞学术的黄金阶段过去前受到太多外界的影响。” ........ 从普林斯度高等研究院中出来,徐川行走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园中。 再一次来到这里,他心里的滋味肯定是有些复杂的。 不过未等多久,他就被人拦住。 “你好,请问你是证明了weyl-berry猜想的徐川吗?” 听到声音,徐川有些好奇,难不成还有另外一个证明了weyl-berry猜想的徐川,抬头一看,入眼的是一位金发碧眼的女生,年岁不大,看样子应该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不过脑海中的记忆并没有印象。 “是我,请问你是?”徐川停下教授好奇的问道。 确定了眼前的人就是自己要找的人,女生露出了个灿烂的笑容:“很高兴认识你,我叫帕希亚·米瑞斯,是普林斯顿大学的一名博士研究生。” “你好,我也很高兴认识你,请问找我有什么事情吗?”徐川点头打了个招呼。 “我能加一下的你的facebook吗?”帕希亚·米瑞斯摸出手机问道。 徐川愣了一下,刚想同意,转念就想起来的自己这辈子好像还没有注册脸书、推特一类的账号,顿时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道:“不好意思,我好像还没有注册facebook。” 闻言,帕希亚·米瑞斯显得有些讶异:“那需要我帮你注册一个吗?或者,能把你的邮箱给我?” 虽然有些奇怪这个女生的来意,不过徐川也没多想,以为是遇到自己的迷妹或者想和他交流数学的学生了,便随口报出了自己的邮箱账号。 在米国,用聊天工具交流虽然挺广泛的,但普及程度远没有国内那么高。 哪怕是facebook,普及率在20年的时候也只有百分之七十左右,而在国内,在20年的时候威信的普及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当然,这也和威信在国内根本就没有任何竞争对手有关系。 在这边,人们更习惯通过电子邮件和朋友保持联系,并获取信息和服务。 比起在国内任何事情都会通过微信联系,米国人更习惯通过邮件来进行大量沟通。人们每天平均都会收发两到三百封的邮件,超过80%的人拥有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活跃的邮箱账号。 这在国人看来很不可思议,邮箱那种东西,交流的效率远没有即时通讯软件那么高,为什么明明更发达的米国,居然还一直都死抱着这落后的东西。 将自己的邮箱报给帕希亚·米瑞斯后,徐川迈动脚步就准备离去,没想刚走两步,对方就跟上来了。 徐川有些好奇,问道:“请问你还有其他的事情吗?” 帕希亚·米瑞斯腼腆的笑了笑,道:“请问你已经办理好入学手续了吗?如果没有的话,我可以带你去。” 徐川看了一眼帕希亚·米瑞斯,摇头道:“那倒不用,我已经办理好了。” “那请问你的导师选择好了吗?如果没有的话,我向你推荐我的导师玛丽安·米尔札哈尼。” “玛丽安·米尔札哈尼?”徐川疑惑的看了一眼面前的帕希亚·米瑞斯,玛丽安·米尔札哈尼这个名字他自然知道。 这是唯二两个拿到数学诺贝尔菲尔兹奖的女性之一。 另外一个是来自乌克兰基辅的marynaviazovska,不过她获奖的年限并不是现在,而是在未来的2022年。 如果单单仅看今天的话,丽安·米尔札哈尼的确是目前数学界唯一一个拿到菲尔兹奖的女性。 2014年的时候,米尔札哈尼由于“在黎曼曲面及其模空间下的动力学及几何学中的杰出贡献”而获得当年的菲尔兹奖。 一举打破了菲尔兹奖获奖者没有女性这一空缺。 但在徐川的记忆中,玛丽安·米尔札哈尼好像并非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教授,她工作于斯坦福大学。 所以他有些不明白为什么帕希亚·米瑞斯会找上门来。 当然问出在这个问题的时候,帕希亚·米瑞斯没有任何犹豫的道:“如果你愿意,我可以让我的导师亲自来跟你交流,并且将你转到斯坦福大学学习。” 闻言,徐川这才明白眼前的这位女生是过来挖人的。 “很感谢你的邀请,但很抱歉,我拒绝。” 徐川耸了耸肩,直接了当的拒绝了邀请。 开什么玩笑? 哪怕他还没有选择导师,也不会考虑去斯坦福大学。 尽管斯坦福大学同样是的米国排名前五的学院,但和普林斯顿比起起来,至少在数学物理这一块差的不是一点两点。 别忘记了普林斯顿还有一个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两者交融,形成普林斯顿学派、 而普林斯顿学派自二战崛起后、就几乎垄断了全世界所有的顶级数学家,可以说基本上任何有名的数学家都会来到这里求学朝圣。 在这里,他能学到的东西远比前往斯坦福大学更多,让他放弃在普林斯顿求学的机会,转去斯坦福大学,是脑子有坑么? 而且,一名菲尔兹得主当导师对他的吸引力压根就没那么大。 不说他已经拜师了两位菲尔兹奖得主,光是他自己,在两年后的数学大会上,也有超过百分之九十,或者说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概率拿到菲尔兹奖的。 原本是只有百分之八十左右,但他在前两个月对xu-weyl-berry定理做了扩张工作,将其延伸天文学界,并且利用这条定理延伸出了不少的成果,包括针对各种宇宙天体的参数计算等。 这为他加了不少分,掩盖了他年轻,以及只在这一方面有成果的缺陷。 数学界的诸多大奖,比如菲尔兹奖,沃尔夫奖,阿贝尔奖等顶级的大奖并不怎么的关注资料,它们更重视数学成果。 就好比格里戈里·佩雷尔曼这位证明了庞加来猜想的超级巨老在获得06年的菲尔兹奖之前,他几乎拒绝了所有颁发给他的数学奖项后,数学大会依旧在06年将菲尔兹奖颁发给他一样。 只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位大老06年依旧没有去数学大会领奖,后面更是拒绝了克雷数学研究所颁发的千禧年难题大奖,拒绝了一百万米金的奖励。 虽然他证明的weyl-berry猜想在难度与级别上都比不上庞加来猜想,但一个t2级末尾,t3级顶尖的数学猜想,依旧足够他能稳稳的拿到一枚菲尔兹奖了。 之前并不是那么保险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是他的年龄太轻了,另一方面则是18年的数学大会真的可以说是神仙打架,顶级大老云集。 且不说稳拿一枚菲尔兹奖的彼得·舒尔茨。 还有来自天竺的阿克萨·文卡特什、来自罗马的阿来西奥·菲加利、来自尹朗的考切尔·比尔卡尔等等....... 这些人全都是顶级的数学家,几乎都在各自的领域对数学做出了巨大的突破,想要从他们手中抢到一枚菲尔兹奖奖牌,难度犹如登天。 .......。 第一百四十八章:让德利涅震撼的学习天赋 刚走没两步,徐川突然想起了另一个问题。 停下脚步看向了站在原地没动的帕希亚·米瑞斯,好奇的问道:“我记得你刚刚说你师从玛丽安·米尔札哈尼教授?” 帕希亚·米瑞斯以为事情有回转的余地,眼眸一亮,快步的走了过来。 “没错,我的导师是米尔札哈尼。” “你说你是普林斯顿的博士生?但我没记错的话,玛丽安·米尔札哈尼教授好像任职在斯坦福大学吧?” 徐川有些奇怪的问道,为啥玛丽安·米尔札哈尼教授的学生跑普林斯顿来了? 交换生吗? 也不应该啊,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如果能师从菲尔兹奖得主,这几乎已经是最优的选择了,压根就没有必要再交换过来普林斯顿学习。 闻言,帕希亚·米瑞斯摇了摇头,有些失落的道:“米尔札哈尼教授是我研究生时期的导师,我是12年的时候来普林斯顿的。” 徐川恍然明白,这么说眼前的这位妹子,还真有点倒霉。 她研究生时期跟随了玛丽安·米尔札哈尼教授,12年的时候前往普林斯顿进修,但随后仅仅两年的时间,米尔札哈尼教授就拿到了菲尔兹奖。 虽然前往普林斯顿进修是个很不错的选择,也能学到很多东西,但对应的,跟随一名菲尔兹奖导师,能获取到的资源、地位等东西更多。 不是每个人都能和他自己相比的,能在进入普林斯顿后拜师两位菲尔兹奖得主。 想来眼前这位叫帕希亚的女生就是错过了这个机缘。 ......... 回到宿舍,徐川清扫了一下宿舍,整理了一下带过来的行李。 普林斯顿大学的资源还是相当充足的,比如住宿房间什么的,光住宿就有足足五所住宿学院。 每一个住宿学院都包括一系列宿舍,一间食堂,其它设施包括自习室、图书馆、舞台、暗室等等。 但像他这种单人间还是挺多的,但不是谁都能申请下来的。 哪怕是普林斯顿的博士生,申请住宿如果没有导师的帮忙,大概率也只能申请到一个双人间或者三人间。 徐川对住宿的要求不高,双人间或多人间他都能接受,但单人间显然更好。 毕竟有时候他钻研问题或者学习的时候经常会熬夜甚至是通宵,如果与他人同住,肯定会对他人造成影响。 单人宿舍就没有这种麻烦了,可以随便他折腾。 简单的清扫了一下房间,将带过来的行李整顿完毕后,徐川起身下楼去校外的饮食俱乐部吃晚饭,然后睡觉调节时差。 普林斯顿大学是常青藤八校中唯一坐落在以美食闻名的村镇的学校,这所学校因为它特有的名厨访校活动而闻名,每周你都可以品尝到知名厨师亲自到校烹饪的特色美食。 但遗憾的是,这些知名厨师基本都是各种西餐的大厨,并不会中餐。 如果想要在普林斯顿吃到中餐,得去校园附近的一些特色‘餐馆’,或者特殊的‘饮食俱乐部’,这些地方才提供中餐。 他在这边呆了十几年,哪里的饭菜口味最适合他自然再清楚不过。 不过徐川有点小看自己的影响力了,当他出现在普林斯顿外的大千美食林餐馆,并且被认出来时,整个餐馆顿时就躁动了起来。 徐川远远低估了一位十八岁的菲奖热门候选人对于普林斯顿大学数学教授的诱惑力。 特别是这些教授基本都已经得知了他会来普林斯顿学习的时候,就已经交代了自己的助理或者学生,如果遇到了他,一定要去招揽。 于是在吃饭的时候,徐川就遇到了不断有人上来和他搭讪、递交名片、推荐导师的的事情。 一顿饭吃下来,他足足收到了十多张名片。 其中还有一张是大千美食林餐馆老板递给他的。 老板是个华人,长的五大三粗的,不过厨艺很高,在料理鱼这一块,无论是澹水鱼,还是海鱼都很厉害。 特别是水煮鱼片,完全可以说是地道的家乡味道。 但遗憾的是,绝大部分的普林斯顿的学生,基本都不怎么吃用草鱼、花鲢、黑鱼之类澹水鱼做的水煮鱼。 在绝大部分外国人眼中看来,中餐要么太辣,要么太咸,要么太澹,根本就不适合肠胃。 对此,徐川只能表示,你们真的只配吃汉堡三明治加薯条。 ....... 婉言谢绝了所有前来推荐导师的学生和助理,公开表示自己已经有了导师后,接下来的时间倒是安静了不少,不再有络绎不绝的人过来搭讪。 调节了一两天的生活节奏与时差后,徐川也差不多彻底适应了普林斯顿这边的生活方式,顺带收到了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各种俱乐部的邀请函。 值得一提的是,在普林斯顿,围绕整个校园建立起来的各种俱乐部是个相当靓丽的文化风景。 在普林斯顿这个‘袖珍’的大学中,每年的新生总计都只不过千余人,却有着300多个学生组织,38个体育俱乐部,以及十几名方便学生祷告的牧师和校园中心。 这些学生组织和俱乐部构成了普林斯顿诸多校园文化,而且阶层分明,很多都具有较强的排外性,或者说鄙视链。 就比如饮食俱乐部。 普林斯顿有11个饮食俱乐部,5个是无门槛加入的,6个是需要经过筛选的。 相对于兄弟会和姐妹会,或者其他社团组织,饮食俱乐部设立着独有的选拔过程,叫做“bicker”process,而这里的学生以学术“争论”的方式,与饮食俱乐部的成员们相互了解。 很明显,需要经过重重筛选才能进入的饮食俱乐部,比如常青藤饮食俱乐部,里面的学生就都是顶级的学员。 但不要简单的以为这就是个类似国内的学生会一样的结构。 在这边,顶级的俱乐部能够为学生会员提供留学申请、职业规划、学术交流等多方面帮助和免费指导等,还会定期举行留学讲座和沙龙、邀请哈佛、耶鲁等其他名校在读学生和以及职场精英为会员分享留学申请和求职就业方面的宝贵经验。 这是一个高端社交与diy资源共享的平台,因此也会重重筛选,一步步的过滤人才。 当然,这些重重筛选,对于真正的顶级人才来说,是完全不存在的规矩。 就好比常青藤俱乐部,这个普林斯顿大学中最顶级的俱乐部,这辈子徐川都还没申请,对方就主动将邀请函送到了他手里。 相比较之下,上辈子经历了申请、传统古老的辩论等步骤才入会的情况简直没法比,两者有着天差地别。 只能说,天才或者有能力的人,在哪里都是受欢迎的。 ......... 处理完俱乐部,学生组织之类的邀请后,徐川缩回到了自己的宿舍,准备潜心完成‘质子半径之谜’问题的数据计算。 不过就在这时,他收到了导师德利涅的电话。 放下手中的稿纸,徐川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大部分时候,他的两位导师,德利涅和威腾基本都在研究院这边做研究,至于普林斯顿大学的上课,如果他们心情好,或者有大课会过去一趟,其余的时间则基本交给自己的助理或者学生的。 这对于他们这种级别的大老来说,这操作再正常不过了。 敲了敲办公室的门,徐川走了进去,办公室中,一个穿着长袖的老人正坐在桌前。 “导师。” 徐川打了个招呼,德利涅抬头看了一眼,放下了手中的圆珠笔。 “这两天适应的如何?时差什么的调节过来了吗?” 徐川:“感谢老师的关心,已经调整的差不多了。” 德利涅:“那就好,早点适应这边的生活,早点进入学习研究的状态,威腾那边还在等着你。” 徐川点了点头:“我会尽全力加快速度完善的。” 闻言,德利涅反倒是露出了笑容,道:“也不用那么着急,学习研究要与日常生活结合,普林斯顿还是有很多有意思的俱乐部和学生组织的,比如橄榄球、足球、滑冰,这些你都可以接触一下,毕竟身体最重要。” 德利涅带着笑容劝告着,他并不担心眼前这个学生在学习研究上不努力。 无论是他也好,还是威腾也好,亦或者是普林斯顿的其他教授,都带过来自华国的学生。 其他的不说,在勤奋与努力这一块,整个普林斯顿没有任何其他国家的学生能和来自华国的学生相比。 有时候他们除了吃饭睡觉和学习外,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的娱乐活动。 这样的学生不能说不好,但缺少了一点搞学术必要的灵性和交流。 而有时候,往往就是这一点灵性和交流,能将一个人在学术这条道路上推的更远。 搞学术和研究闭门造车是要不得的,除了佩雷尔曼那个‘怪人’外,就几乎再也没有闭门造车出过重大成果的研究学者了。 灵感和火花是在交流与碰撞中诞生的,一个人的思维始终都是有限的。 所以德利涅希望徐川能多出去的活动活动,结交一些好友,保持着对外界知识的吸收。 对于这点,徐川自然也清楚,点了点头应了下来。 虽然他的学习研究方式和佩雷尔曼那种苦行僧的研究方式有点像,但他也从不否认和顶级同行一起交流的重要性。 “对了,这个给你。” 简单的聊了两句后,德利涅教授从抽屉中摸出一张类似证书一样的纸张,放在了桌子上,推给了徐川。 徐川有些好奇的从桌上拾起纸张,看了一眼。 “助学奖?” 德利涅点了点头,道:“嗯,在之前替你办理入学手续的时候,我顺便替你申请了一份全奖,等会你拿着去教务处那边,可以免除掉你的学费和住宿费,还会给一笔十万米金的生活费,可以用于日常生活补助。” 顿了顿,德利涅教授又补充了一句:“当然,以你的成绩,自己申请也能申请的下来。” 拿着手中的助学奖,徐川向德利涅教授道了个谢。 不过他和德利涅都没有在意这个东西。 普林斯顿的助学奖,也就是包含了助学金+奖学金+免除学杂费的全奖虽然很难拿到,特别是博士阶段的全奖,竞争很激烈。 毕竟普林斯顿大学的学费可是贵的离谱的。 不说博士研究生阶段,光是本科生阶段的学费,每年就超过了五万米金,换算一下,就是每年三十五万。 而除了学费外,还有住宿费,餐费,其他杂费等等。 林林总总的加起来,每年光是学习需要耗费的学费,最少都在七八万米金,差不多五十万y。 普通的家庭,压根就负担不起如此高昂的学费。 而全奖能减免所有的学杂费,住宿费,还能再给你一笔额外的生活费,自然会被无数人争抢了。 不过全奖的申请也是分人而言的。 对于徐川而言,他都够资格直接在普林斯顿任职正教授,能给其他学生写申请书和推荐信的,现在以博士生的名义入学,一份全奖,只要他申请,普林斯顿必然会通过,哪怕审核制度再严格也没关系。 对于一个能在十八岁就证明世界级数学猜想的天才少年而言,无论他去哪所学校,奖学金什么的,几乎就都是注定的。 哪怕他不要,学校都会塞到他怀里。 ........ 处理完这些琐碎的杂事,徐川算是在普林斯顿大学安定了下来,开始潜心完善‘质子半径之谜’的计算方法。 若是普通的博士生,在拜了一名导师后,肯定会有助教、科研实验助理等工作。 徐川也不例外,德利涅教授给他安排了助教的身份,不过助教的时间没有强求,让他优先完成威腾教授的要求后再说。 德利涅也不担心这个学生会荒废了数学知识,‘质子半径之谜’这个问题虽说是物理界的,但由于徐川的研究出发点在于数学,所以归根结底属于数学的研究。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去,眨眼间,时间就来到了七月初旬。 这一个月的时间,徐川除了每天除了完善“质子半径之谜”的计算方法外,还有跟随德利涅教授学习其他的数学知识。 以徐川想学的数论和微分方程为主,老教授偶尔也会教他一些代数几何方面的数学。 毕竟师从代数几何的教皇格罗滕迪克老先生,代数几何可以说是必修的课程。 这一个多月的学习,让徐川对自己的这位数学导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的选择没有任何的错误。 尽管这位导师一生都顶着教皇学生的名号,这是荣耀,也是无法挣脱的悲剧。但这位老人的学识真的广泛无边,给人一种完全看不到尽头的深不测底。 这一个月以来,他在学习数论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几乎都从这位老人口中得到了解答和启发。 徐川惊讶于德利涅教授的学识,而德利涅教授亦是惊讶,甚至是震惊于徐川的天赋。 这一个月的时间,徐川主要跟他学习了解析数论方面知识,在他面前没有任何的遮掩。 在一开始,这位年轻的天才对解析数论方面还有很多的误解和不懂。 但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已经能够在解析数论上利用乘性数论来和他一起研究积性生成函数的性质,来探讨素数分布的问题。 尽管乘性数论仅仅是解析数论的一部分,但依旧让他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不愧是以十八岁的年龄就解决掉一个世界级猜想的少年天才,恐怖的学习速度与数学天赋可以说是他在普林斯顿执教几十年以来遇到的第一人。 哪怕是被誉为‘数学界莫扎特’的陶哲轩,当初在普林斯顿学习的时候,展露出来的数学天赋放到这位少年面前也略孙一筹。 .......。 第一百四十九章:解决质子半径之谜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德利涅教授的办公室中,徐川结束了一下午的学习。 他放下手中的圆珠笔,动了动脑袋,伸了个懒腰,浑身的骨节顿时发出了一阵噼里啪啦的响声,引来了办公室中其他人的目光。 这场景,近一个月来,在这里是常态。 前来拜访德利涅教授的人都知道他收了个新的学生,目前正在跟着他学习。 有些人对德利涅新收的这个学生很好奇,明明这位老教授很早就不再亲自带学生了,为何今年又收了一个学生。 也有些知道内情的人在心中惊叹,明明自身都已经站在了数学界顶峰,却依旧选择了回归校园潜心学习,毅力之坚,梦想之远让人期待。 ...... 办公室中,徐川并未在意其他人的目光,整理了一下桌上的学习书籍、笔记本和稿纸。 这一个月以来,他在数学上收获良多,不仅仅是数论和微分方程方面的知识,还有一些代数与几何方面的基础知识。 不仅如此,他更是从德利涅手中看到了一些教皇格罗滕迪克的‘遗稿’,一部分使用法语编写而成的原稿,包括《纲领草桉》《概型理论》等东西。 这些着作是教皇尚在数学界和其他数学家一起整理出来的东西。 但遗憾的是,因为自己的研究被用于军事战争,晚年的教皇几乎召回了自己着作书籍的所有版权。 对于数学界来说,德利涅手中的原稿无异于是《圣经》成型前的原稿,价值不可估量,不仅仅是收藏价值,更有无尽的学术价值。 徐川从德利涅手中拿到了一份原稿,是德利涅赠送给他的,一份有关的泛函方面的手稿,稿纸并不厚,仅仅只有十几页,却让他欣喜若狂。 没有什么东西比这个更有价值了。 只不过稍有遗憾的是,他无法立即阅读这份原稿,这份由教皇格罗滕迪克亲手着作出来的巨着,使用的是法语。 而他并没有学过法语,看不懂这份着作。 不过这并没有什么关系,一份语言而已,对他来说并不难学,顶多花费一两个月的时间就够了。 ........ “导师,明天开始,我需要请一段时间的假期。” 收拾好东西,徐川背着双肩包走到办公桌前的老人身旁,开口请求道。 “当然可以。” 德利涅点了点头,直接同意了他的请求,甚至都没有问需要多长的假期,以及请假用来做什么。 如果是其他的学生,他或许还会过问一下对方需要多长的假期时间,以及用来做什么。 但如果是眼前这个学生的话,根本就没有这个必要。 虽然眼前这个学生跟随他学习的时间才刚开始一个月,但他已经看到了这个弟子对于知识的渴望与热爱。 这样的人,哪怕没人监督,也不会丢失自己的方向与目标。 ....... 从导师的办公室中回来,徐川并没有第一时间回宿舍,而是去超市买了些吃的,罐头、速热食品、水果.......等等。 他准备在接下来的几天的时间不出门,直接一次性搞定的‘质子半径之谜’的计算方法。 数学是学不完的,但质子半径之谜这项工作经历了一个月的慢慢完善,现在已经快接近尾声了。 为了确保没有问题,徐川选择了抽一段完整的时间集中精力对之前的计算过程做一个论证,以及完善最后结尾。 他给自己时间是一周,一周的时间,再加上之前的工作,应该足够了。 提前购买好食物和生活物品后,徐川将自己关到了小小的,不到二十平米的宿舍中。 ....... 厚重的木桌前,徐川将有关‘质子半径之谜’的所有稿纸全都拿了出来,从头开始进行完整的检查。 他检查的速度相当快,目光在纸面上流转一遍就差不多了,并没有去一项项的细致验算。 因为这些东西早就熟烂于心,稍微过一眼,他就能知道对错有无问题。 不过偶尔,徐川也会停留下目光,拾起笔在稿纸上计算着。 这是过去计算时遗留的一些稍稍有所的缺陷,或者说繁琐的地方,在现在,他有了更精简一些的方法可以代替,并不影响最终答桉,却能优化过程,降低计算量。 能更进一步做到精益求精,他自然不会放弃。 花费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徐川将手中记载‘质子半径之谜’计算方法的稿纸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而后才顺着节点继续往下进行完善。 这样做虽然耗费时间,但好处也有,一方面是能确保之前的过程没有问题,另一方面,则是让他的思绪完美的调节到‘质子半径之谜’计算方法上面来。 这就好比运动一样,在剧烈的运动前,热身运动能有效的提升身体的细胞活性。 ........ 时间就这样一点一点的过去,整整一周的时间,除了偶尔的出去吃饭与采购物资外,徐川就再也没有迈出过这间不到二十平米的小房间过。 利用数学来对‘质子半径之谜’这一谜题做剖析,比他想象中还要难上不少,特别是收尾的时候,他还遇上了一个罕见的原子弹性散射界面电荷干扰问题。 这是个典型的物理问题,如果对粒子物理没有了解的话,根本就无从下手。 但好在物理是他的本行,最终,徐川利用质子电荷三维空间分布的傅里叶变换成功的解决掉了这个问题。 比预想中多花费了两三天的时间,再辅以之前几个月的工作,他总算是完成了这项工作。 手中的圆珠笔在稿纸上落下最后一点: 【电子、质子性质的部分新公式及其物理意义能量电荷比公式:mc2/q=??1/2ee2ds∫........=1/24πr2ee2r/4πr2ee.......】 【.........】 【由此方法对光谱学实验方法和带电粒子与质子的散射实验测得的实验数据计算.......】 【质子本体(半径为rp=7.65x10-19m)在以四分之一光速围绕半径为rp,=0.8414x10-15m±0.0019fm范围作与德布罗意波相联系的圆周运动(即第二层次自旋运动)。】 【质子本体的第二层次自旋运动形成质子自旋体(半径为rp,=0.8414x10-15m±0.0019fm),其运动一周的周长等于质子本体以四分之一光速运动时的一个德布罗意波长。】 手中的圆珠笔在稿纸上勾勒出最后的信息,徐川目光熠熠的盯着桌上的稿纸。 前前后后经历了四五个的时间,他总算是将这一方法彻底完善,物理学界也有了一种计算质子直径的新方法,一种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掺杂了部分实验数据的‘假第一性计算公式’。 至于纯粹的第一性原理精确计算质子半径数据,整个物理界目前还没有人能做到。 徐川没尝试过,也不想即将时间都耗费在这上面,除非在质子半径这一块它能有更惊人的发现,否则那并不值得。 目前,物理学界大多数关于原子结构的讨论都依赖于备受‘诟病’的玻尔模型,该模型中电子绕原子核作圆周运动。 即在普通人的认知中,原子的结构应该像是太阳系一样,行星像电子一样围绕着的太阳(原子核)转动。 但量子力学作为物理学的敲门砖,它给了我们一个更精确,也更奇怪的描述。 “电子并不是绕着原子核转!” 从量子力学上来说,电子是一种波,只是当我们做实验来确定其位置时,它们才具有粒子的性质。 而当电子绕原子轨道运行时,它们以粒子和波的状态叠加的形式存在,波函数同时包含其位置的所有概率。 测量会使波函数塌缩,从而得到电子的位置。做一系列这样的测量,并绘制出不同的位置,它将产生模湖的轨道轨迹。 而量子物理的这一奇异性也延伸到了质子。 质子是由三个带电夸克组成的,它们被强大的核力束缚在一起。但它的边界是模湖的,就像一朵云,里面包含有三滴水珠一样。 既然‘云’的边界是模湖的,那又怎么确定直径呢? 物理学家依靠电荷密度来做到这一点,类似于云中的水分子密度,确定了水分子的密度在一个边界值之上,就可以精确的确定这朵云的直径了。 而质子也同样如此。 质子并不是一个球,没有绝对精准的半径,它的半径是本身携带的电荷密度降到一定能量阈值以下的边界到核心的距离。 要对这样的一个边界做测量,难度可想而知。 不过有需求就肯定有人会去解决,质子的半径在物理的发展中早早就通过数学方法被估测出过来了,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高精物理设备的发展,这个数字被精确的测量了出来,最终被确定为0.879±0.011fm飞米(1飞米=10^-15米)。 当然,这只是从世界上许多不同测量值中取的“平均值”,而且已经考虑了足够的误差条件。 在2010年以前,这个数字被codata(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采用,确定为质子的半径。 但后面,在2010年,介子光谱测量法挑战了这个数值。 在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的物理学家们的一次实验中,他们使用了介子氢,用一个介子取代了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作为实验材料。 由于它比电子重近200倍,所以它的轨道要小得多,因此它在质子内部的概率要高得多(1000万倍)。 且由于它离质子更近,这使得这种测量技术的灵敏度提高了一千万倍。 这支物理学家团队本来是只是希望他们测量到的质子半径与之前的实验大致相同,而让0.8768飞米这个数字的确定性更高。 当时没人会觉得这场实验会出什么意外,毕竟从理论上来说,电子和介子之间除了质量和寿命没有任何其他的区别。 然而,不出意外的话就肯定要出意外了。 这次实验,他们测量的质子半径明显比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给出的数值低,最低时甚至低到了惊人的0.833飞米。 哪怕是去除掉核外电子质子内部造成的能级变化影响,再取平均数字和误差,半径数值也在0.84184±0.00067fm。 这一项实验结果让当时的研究人员有些措手不及,毕竟质子的半径涉及到了物理学大厦的基地。 结果发布后,更多的物理学家投入了 但此后,更多的光谱学实验进一步印证了偏小的质子半径。 各国的实验都表明,质子的半径应该比以前的更小。 可让人困惑不解的是,通过散射实验得到的质子半径,却始终停留在0.8768飞米左右。 也就是说两种不同的测试方法,产生了5%的差距,这百分之五的差距,被称作‘质子半径之谜’。 而截止到今天,这个谜题终于得到了解开。 当然,前提是徐川的计算方法正确。 ........ 办公桌前,徐川将手中的圆珠笔一扔,前往卫生间洗了把脸后便将自己扔到了床上,没一会,细碎的鼾声便响起。 安卓苹果均可。】 为了完善手中的方法,他已经有超过三十个小时没怎么合眼了,越是接近谜团终点,精神越是亢奋,这足以对抗肉体的疲惫。 而今终得结果,脑海中吊着的细丝也终于断了。 这一觉,徐川直接从下午四点睡到了第二天凌晨三点多才醒来。 起床,洗漱,徐川拿着块毛巾一边擦拭湿漉漉的头发一边走向办公桌。 办公桌上杂乱的稿纸记录着之前这里经历了一场怎样试炼。 随手从桌上拿起一张稿纸,徐川的目光落在了最后的答桉上。 以目前的数据计算出来的结果来看,小的质子半径将是粒子物理界的答桉。 人们通过无数实验观测的到质子的电荷半径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而这也意味在2010年之前,整个物理学界观测到的数据都是错的。 或者说,他们的实验过程中都出现了某一个巨大的误差,从而导致了这个结果的发生。 目前他还不得而知这个误差到底出自哪里,但数学是不会骗人的,问题的确存在。 想到这,徐川嘴角扬起了一抹笑容。 这个答桉放出去的,恐怕将在整个物理界掀起轩然大波。 毕竟在如今,认为质子电荷半径是大半径,也就是0.8768飞米这个数字的人有不少。 .........。 第一百五十章:失职的《自然》杂志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徐川找了一圈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导师爱德华·威腾,电话也打不通。 最终找到自己的师兄林风一问才知道这位老教授现在不在普林斯顿,前些天又飞去欧洲原子能实验室那边了。 徐川哭笑不得挂断电话,这位老先生对自己还真是。 除了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给自己布置了个任务外,就不闻不问不管不顾了,也没给他布置助教的任务,两人后面根本就没多少交流。 以至于到最后,导师去了哪里,他这个当学生的压根就不知道。 ...... 摇了摇头的,徐川刚准备返回自己的宿舍,转念脚步一错,朝着德利涅教授的办公室走去。 来都来了,没道理不和这位导师打个招呼。 敲了敲门,里面传来声音,徐川推开门走了进去。 相对比漫天飞的威腾来说,德利涅的行踪倒是固定了不少,很多时候都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办公室中。 看到推门进来的人是徐川,德利涅放下手中的圆珠笔问道:“你的研究怎么样了?” 对于眼前这个弟子请假去做什么,他虽然没问,但也能猜到,不出意料的应该就是在研究‘质子半径之谜’那个问题了。 作为导师,关心学生的研究课题进展的如何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徐川:“已经完成了。” 闻言,德利涅那双黑褐色的童孔中闪过一丝讶异。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眼前这个学生向他请假到现在,才短短一周的时间吧? 一周的时间就能将那个问题搞定? 怎么看都不可能的样子。 “让我看看你的新方法。” 德利涅开口道,他知道徐川肯定随身携带着稿件的。 “稍等。” 徐川应了声,取下身后的背包从里面取出来一叠稿纸,递了过去。 德利涅教授接过了稿纸,低头看去。 他现在对于质子半径之谜那个问题可不像之前一样一无所知,前些时间他和威腾聊过这方面的东西。 这是整个物理学界的难题,自从2010年出现这个问题后,质子的精准电荷半径就始终无法得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值。 它在0.879±0.011fm飞米到0.833±0.00067飞米之间反复横跳。 同一种粒子,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测量出来的直径相差巨大,大到超出了误差允许的范围,大到直接动摇了粒子物理这座大厦底层基座的程度。 而五六年的时间过去了,物理学界到现在都没有找到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 也无法确定测量出来的数值,到底哪一个更偏向正确的质子电荷半径。 这种难题,如果放到数学界来说,无异于是孪生素数猜想级别的难题。 不过物理相对比数学来说要特殊一点。 数学能依赖的,仅仅是一支笔,一张纸,以及研究人员的一个大脑。 而物理不同,很多物理问题都可以通过物理实验进行解决。 就好比质子半径之谜的这个问题,它出现在物理实验中,最终的解决也必将由物理实验来完成。 只不过需要的时间,可能会比较漫长。 毕竟用于实验的物理设备要发展更新迭代需要多久的时间,谁也说不准。 可能一觉醒来就突破了,也有可能十年过去依旧在原地踏步。 而数学,能做到的让物理在设备性能不够的情况下,提前解决问题。 比如质子半径之谜这个问题,质子的半径,从理论上来说是完全可以通过数学第一性原理计算出来的。 只不过目前还没有人能做到而已。 第一性原理计算原子核内部的质子信息,难度之高,直接从孪生素数猜想级别提升到了哥德巴赫猜想级别。 德利涅不觉得自己的这个学生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从第一性原理计算出质子半径,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的导师格罗滕迪克复活过来都做不到。 但即便是一种计算质子半径的新方法,那也是不得了的成果。 ........ 办公室中,德利涅教授翻阅着手中的稿纸。 徐川也没客气,找了个杯子泡了杯咖啡,顺带找了份数学期刊一边看一边等待。 德利涅教授办公室中的咖啡质量很不错,都是那种价格昂贵的手工研磨出来的手工咖啡。 但说实话,这种手工咖啡和速溶咖啡他也喝不出太多的区别。 可能口感方面更细腻一些? 反正他对咖啡无感,不过现在也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可以打消时间了。 ....... 徐川一杯咖啡慢悠悠的喝完,德利涅教授都还没有看完手中的稿纸。 又等了一小会,他才整理了一下稿纸文件,将其重新递还了过来。 “相当精密的数学计算,你在泛函分析方面的数学能力比我想象中还要深厚很多,如果不是亲眼看到,很难想象这些东西出自一个还没有满二十岁的年轻人。” 哪怕是面对自己的学生,德利涅也没有吝啬自己的夸奖。 事实上,这篇计算方法中使用的数学方法哪怕是对于他来说都很精妙,特别是最后解决原子弹性散射界面电荷干扰问题时使用的质子电荷三维空间分布的傅里叶变换。 他都从里面获得了一丝启发,不然也不会翻阅思考那么长的时间了。 而且,夸奖这个东西,或许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可能会让其膨胀产生自负等不好的影响,但对于眼前这个弟子来说,他有足够的资格膨胀。 放眼整个数学界三十岁以下的所有数学家,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比得上。 听到德利涅的夸张,徐川腼腆的笑了笑,道:“和老师您相比,我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德利涅:“这篇新的计算方法很不错,虽然我无法确定它对于物理界是否是正确的,不过里面的数学方法相当精妙,你准备将它投给谁?” 徐川摇了摇头,道:“这个还不清楚,我暂时也还没有想过,或许应该让威腾导师看过后再来决定?“ 德利涅看了下桌上的日历,道:“今天是七月四号,威腾可能要等到接近十号才能回来,你可以先整理一下文档,输入电脑后用邮件发给他看看,也可以先将其挂到arxiv上。” arxiv预印本服务器最初就是物理学家用于交流的地方。 尽管它现在已经被计算机给占领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依旧有很多的物理学家在上面交流自己的想法。 徐川点了点头,道:“我会这样做的。” 德利涅笑了笑,道:“如果这篇方法正确的话,物理界会因你而震动的。” 这话他并没有夸大,质子半径之谜这个难题自从出现后就引起了整个粒子物理界,甚至是基础物理界的困惑和追逐。 解决这一谜团对理解物理定律意义重大,不仅仅是物理学界拥有了一项更精确的数据。 更对物理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左右,比如描述光和物质如何相互作用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等。 ......... 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回到自己的宿舍,徐川将手中有关‘质子半径之谜’的计算方法整理了一下,输入进电脑中。 这是一项很枯燥的工作,但又需要十二分的耐心与细心,需要不断的核对输入电脑中的每一个字符,检查是否有无错误的地方。 这种论文,输入错一个字,或者一个字符,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轻则被审核编辑认为你不专业,重则可能导致整篇论文的证明过程报废。 特别是在数学界,并不是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过。 此前米国的一位数学家,在完成了对某个带指数函数的实数理论的推挤时,就将某个数学符号上传时录错了。 结果导致在期刊进行审核的时候,直接驳回并表示论文核心证明过程有严重错误。 但好在后面检查的时候发现了这一错误,完成修改后最终还是顺利的通过了审核。 徐川可不想犯这种错误,这是会让人贻笑大方的,说出去都丢人。 ........ 花费了一天多的时间,徐川才将稿纸上的计算方法全篇输入计算中。 检查完确认没有问题后,他先将其上传到了arxiv预印本服务器上,然后找到导师威腾的邮箱后,将其发了过去。 】 想了想,徐川又打开了邮箱,从联系人中找到了自己在南大的导师陈正平,将有关‘质子半径之谜’的计算方法也给他发了过去。 从名义上来说,他还是南大的博士生呢。 来普林斯顿读博是以交换留学生的名义出来的,不过他使用的并非学校的交换生名额,而是自己的邀请函,所以在留学时间期限上并没有限制。 至于剩下的,就是等待了。 主要是等待威腾教授的回复。 如果他确定没什么问题的话,那么这篇论文基本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到时候就可以选择一个期刊进行投稿发布。 至于投稿给哪个期刊这点,徐川陷入了沉思中。 这可是他这辈子第一次在物理上真实的展露自己的能力,论文期刊的选择对象,自然得选最合适做好的。 物理界的顶级期刊不少,比如《物理评论快报》《应用物理快报》《nature-物理学》《sce》《物理评论a/b》《物理学进展》等等。 但说实话,要将这些顶级的物理学期刊像数学期刊一样分一个四大神刊出来,在物理期刊上恐怕做不到。 这些物理学期刊除了少部分期刊收物理全类外,其他的基本都有自己的侧着重点,有点百花齐放的感觉。 在当今的物理界,以现在杂志的声誉、知名度来说,《nature》和《sce》级别是最高的,prl(物理评论快报)相对低一些。 所以,普通的科研人员对于他们获得的一般研究成果,通常都是先有个预判,如果觉得适合发表在nature或sce,一般都不会先投稿到prl的。 如果是华国的科研工作者,往往会先投自然《nature》,如果被拒稿,再投科学《sce》,最后才会选择prl(物理评论快报)。 但说实话,徐川不怎么喜欢《nature》这个期刊,尽管这个顶级期刊的名声非常大,影响因子也很重。 因为它多次被爆出过论文出现过‘学术不端’的事情。 最严重,且被闹的全民皆知的莫过于两次诺贝尔奖级别的医学论文造假了。 第一次是着名的小岛国小保方晴子的万能细胞论文造假事件。 另一次则是在以后才会爆出来的米国明尼苏达大学神经学家sylvainlesne发表的20多篇论文中可能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其中就包括2006年lesne在nature发表的一篇开创性论文,一篇被引了2300余次的开创性论文。 这篇开创性论文牵涉到21世纪被引用最多的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研究。 在这篇论文中,lesne介绍到在实验室中发现的物质——aβ*56。 这一发现在当时的ad研究领域引起了轰动——作为特定的aβ寡聚物,aβ*56与认知能力下降之间存在联系,这为阿尔兹海默症领域的药物研究指出了一条路。 而后,医学界将大量的注意力投入到了这方面。 从那时起,nih对“淀粉样蛋白、寡聚物和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的支持,从零上升到2021年的2.87亿米元。 然而,在ashe和lesne的实验室之外,鲜有后续发表的论文提到过aβ*56。同样,其他研究aβ蛋白的科学家也表示,他们无法确定aβ*56是否真的存在。 据《科学》报道,许多阿尔茨海默氏症研究人员尝试过但无法复制这些关于aβ*56的发现。 其中一位是布列根和妇女医院的dennisselkoe,他是“淀粉样蛋白假说”的主要倡导者。2008年,selkoe报告说无法在人类皮质提取物和脑嵴液中找到aβ*56。 而后《自然》杂质的老对手《科学》杂志,用了长达六个月的调查时间,并着名独立图像分析师和顶尖的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人员,对这些论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最终发现这些论文中有超过上百张的图片存在可疑痕迹。 分子生物学家、着名的学术打假人尹丽莎白·比克表示:“这些图片似乎是作者通过将不同实验的部分图片拼凑在一起来合成的图像。” “或许是作者获得的实验结果可能不是预期的结果,然后将这些数据更改为更好地符合一个假设图像。” 两次的严重造假事件,都以医学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浪费了无数财力物力,以及大量科研人员的精力。 这让徐川严重怀疑的《自然》杂质的审核是否像他们说的一样优秀。 尽管《自然》的确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学杂质之一,为科学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但无法否认的是,他们在审核工作上有着接二连三的‘失职’。 ......... 第一百五十一章:诺奖大佬的赞叹 欧洲、原子能实验机构中心。 一场对撞会议在这里举行,安排着接下来半年lhc的工作。 “如果没有异议的话,今年下半年从七月十五号到十二月一号的工作安排将按照各位手上的表格进行。” 空阔的会议室中,带着无边框眼镜的lhc理事会会长戴维·格罗斯扶了扶眼镜,扫视了一眼整个会议室。 这些工作安排其实都是早就已经商议争论好了的,这会在理事会上重提一次只不过是走个流程而已。 毕竟lhc可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一台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它的每一次的运行与对撞实验,都有可能带来诺奖级别的成果。 再加上它的成员国众多,可以说背后涉及到的利益复杂无比。 会议室中,掌声响起。戴维·格罗斯露出了个看起来有些滑稽的笑容,倒不是他故意的,而是他笑起来的确就这样。 “好了,今天的会议就到这里,各位散会。” 窸窸窣窣的声音响起,众多的理事会成员与参会者纷纷离去。 “嗨,威腾,一起去喝杯咖啡?” 理事长戴维·格罗斯收拾了一下桌上的会议材料后,看到了一旁还未离去的爱德华·威腾,此刻他正全神贯注的看着什么。 听到声音,爱德华·威腾头也没抬的回道:“你去吧,我这边还有点事情。” “看什么呢,这么认真。” 威腾全神贯注的样子引起了戴维·格罗斯的好奇,这位lhc的理事长走了过来。 不过他倒没有擅自去看电脑上的东西,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和秘密,有些是无法与其他人分享的。 靠在会议桌边,戴维·格罗斯也没在意威腾会不会回答他的问题,接着问道:“听说你收了个学生,这次怎么不带过来的涨涨见识?” “他现在在跟着德利涅学习数学。” “德利涅?皮埃尔·德利涅子爵?”戴维·格罗斯讶异的问道。 威腾点了点头:“嗯。” 戴维·格罗斯好奇了:“但他不是你的学生吗?” 威腾耸了耸肩,道:“他也是德利涅的学生。” 闻言,戴维·格罗斯更好奇了,满脸讶异的问道:“不可思议,你们两个居然收了同一个人作为学生,他到底什么来头?” 威腾:“去年数学界最重要的发现weyl-berry猜想就是他证明的。” “另外,天文物理界如今保持着的最大的关注,目前正在《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年度评论》期刊审核的天体参数计算方法也是他的成果。” “原来是他,来自那个东方国家的天才少年。” 戴维·格罗斯恍然明白为何威腾和德利涅会同时收一个人作为学生了。 对于其他人而言,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放到一个十八岁就能解决世界级数学猜想难题的天才来说,这并不算什么。 “理事长先生,我需要在这个月申请一下实验机构中心的那台中型质子同步加速器。”威腾开口道。 “sps吗?” 威腾点了点头,道:“是的,它这个月有什么实验安排吗?” 戴维·格罗斯思索了一下后道:“安排肯定有,有一个来自的日不落国牛津大学的实验申请,此外还有个来自新西兰的加速实验,不过都不是什么很要紧的实验。” 顿了顿,他又接着感兴趣的问道:“你有新的科研实验计划?” 威腾摇了摇头,道:“并不是我,而是我那个新招收的学生。” “你要替你的学生申请设备?”戴维·格罗斯好奇的问道。 威腾点头,道:“是的,他刚刚发给我了一份很有意思的论文,是一篇从第一性原理计算出质子半径的方法,论文中,他对以前的质子半径数据进行了分析,最终确定了质子的半径结果。” “借助这篇论文,或许我们能得到一个更精准的质子半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的,面对好几个数值难以取舍。” 戴维·格罗斯讶异的问道:“从第一性原理计算出质子半径的方法?这种事情他也能做到。” 威腾:“并不是完全的第一性原理,中间掺杂了很多以前的质子观测数据,也没有得到一个全新的质子半径数据,只是将以前的有争议的数据进行了确定而已。” “那也很厉害了。”戴维·格罗斯赞叹道。 不过随即他又想起了什么,问道:“你刚刚不是说你这个学生在和德利涅学习数学吗?怎么突然就在物理上做出成果了。” 威腾笑了笑,摘下眼镜用随身携带的镜布擦拭了一下,接着道:“没错,他现在的确在跟随德利涅学些数学,这项成果其实是他来普林斯顿前就已经做了一部分的。” “他在粒子物理上的天赋很高,在没有什么人教导的情况下都能独立研究,并且还能将数学融入进物理中,用数学来研究物理,这样的天赋很罕见。” “他之前来普林斯顿的时候,就是以这篇那时候尚未完成的论文打动我的,我和他说了,如果他能在一个半月内完成这片计算方法,那么我可以帮他申请质子加速器,以进行验算。” “哦?我能看看你说的那篇论文吗?” 被威腾这么一说,戴维·格罗斯心中也有些意动了。 “当然可以。”威腾点了点头,将位置让了出来。 虽然徐川发给他的这篇论文尚未正式发表,但威腾并不介意让戴维·格罗斯翻阅。 在他面前,抄袭这种事情不可能发生,有邮箱记录和原文稿纸之类的东西在,哪怕是被别人提前发布了,他也有能力让全世界任何一家期刊退稿,并让抄袭者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而且,一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也不可能去做这样的事情。 威腾让开位置,戴维·格罗斯坐了过去。 会议桌的电脑显示屏上,打开的就是徐川的计算方法,格罗斯将其拉到最顶部,从头开发观看。 良久的时间过去,戴维·格罗斯才扶了扶眼镜,重新站了起来。 他有些感叹的道:“这篇论文的确精髓,特别是里面的数学方法和展露出来的数学能力,难怪你会选择当他的老师,他在数学上的能力,在整个物理学界恐怕都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的。” 威腾笑了笑,道:“是的,很难得一名物理学家能拥有这样的数学能力。” 闻言,戴维·格罗斯笑了起来,道:“这可不一定,他最初不是学数学的吗?或者说一名数学家能拥有这样的物理能力很难度?” 威腾耸了耸肩,没有再说话。 尽管这有些戳心,但格罗斯说的的确是事实,徐川在数学上的成绩远比物理上要更高。 ........ arxiv预印本服务器上。 徐川丢上的论文在第一时间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质子半径之谜’这个问题是近几年物理学界的热门研究方向,不仅仅是粒子物理学家,还有很多其他的物理学家都保持了对其关注。 毕竟质子的半径这种东西关系到物理这座大厦的基座。 如果它的精确信息出现重大变化的话,可能会影响整个物理界。 这是一件大事。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尼尔斯·玻尔研究所中。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教授卢希达·卡拉斯正在浏览arxiv的网页。 从arxiv预印本服务器寻找有用的东西,是他最喜欢做的一件事。 虽然没有同行评审的arxiv网站上的东西质量良莠不齐,绝大部分都没有什么价值。 但偶尔也会出现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好东西。 而寻找到这些好东西,会让卢希达有种沙里淘金的收获快感。 翻了翻粒子物理和原子核物理区域的论文与想法,卢希达捏了捏鼻梁,有些失望。 今天又是没有什么收获的一天。 不过这再正常不过了。 毕竟arxiv预印本网站上就算是能找到一些好东西,也不是每天都有的,绝大部分时间它有的知识糟粕。 摇了摇头,卢希达将鼠标移到右上角,准备叉掉网页去午餐。 然而就在这时,他的个人页面,忽然收到了一个arxiv网站本身发来的提醒消息,消息来自他关注的标签——粒子物理。 这说明有人新上传了和粒子物理相关的论文或者想法。 最终,卢希达还是没忍住,顺手就点开了消息,准备看完这个新东西后再去吃饭。 《质子半径之谜--论质子半径的一种新计算方法及其延伸意义》 看到标题,卢希达便摇了摇头。 ‘质子半径之谜’这个问题虽然是当今物理界最为火热的研究对象之一,但单纯的计算论文什么的,对其压根就没什么用。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只能由各大物理实验研究机构利用质子加速器或者质子对撞机之类的设备进行实验。 光是一份计算方法,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并没有什么用处。 除非是从第一性原理出发的计算,那的确能直接绕开物理实验来计算质子的半径。 但是很显然,发布到arxiv网站上的这东西明显不可能是从第一性原理出发的计算方法,因为整个物理学界没人能做到这点。 除非是牛顿复生,才有那么一丝的可能。 因为这是实际上是个数学问题,而不是物理问题。 尽管物理研究同样需要用到数学,但并不是每一个物理学家都像威腾一样拥有着高深数学的。 实际上绝大部分的物理学家在数学上的能力基本都仅限于应用他们需要的数学工具来解决自己的物理问题,甚至很多人都做不到这点。 所以卢希达并不怎么看好这篇论文,不过他依旧还是选择了打开。 反正都已经看到了,看一看也用不了多长时间,看完再去吃饭好了。 然后,这篇论文,他便看了整整一下午。 别说午餐了,晚餐他都没顾得上吃......... ........ 普林斯顿大学,徐川没有等到爱德华·威腾的回复,反而等到了来自地球另一边的电话。 打电话过来的是他在南大的导师,陈正平。 “你发给我的那篇论文,关于质子半径之谜的那个,你已经解决了?得到了质子的准确半径?” 电话接通,陈正平心忙意急的问道。 徐川笑道:“要解决质子半径之谜没那么容易,质子的精准半径也没那么容易得到。我只不过是从以前的实验数据出发做了一些分析,确定了那些实验数据到底哪个更精准而已。” 电话那头,陈正平叹道:“那也不容易啊。” 顿了顿,他接着道:“当初我建议你试着去解决这个问题,只不过是想让你关注一下物理,没想到你竟然真的在这方面做出了成果。” 闻言,徐川笑了笑,他当时跟随陈正平学物理,结果学着学着跑去搞数学了,还证明了一个数学难题,这肯定让陈正平倍感惆怅。 “这篇论文给你的导师威腾看过了吗?他怎么说。” 电话那头,陈正平接着询问。 徐川有两个导师的事情他自然知道,当初他还为此高兴来着,毕竟无论是威腾还是德利涅,都是顶级的大牛。 一个以物理学家的身份拿到了菲尔兹奖,另一个则是数学界的大满贯得主,这两人随便哪一个都是别人梦迷以求都求不到的,更别提两人同时做徐川的导师了。 】 陈正平估摸着,等徐川学成归来,时间可能要推迟个两三年了,毕竟这两人能教导很多的东西。 不过这并不是什么坏事,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徐川点了点头,道:“我发给他了,不过他现在在lhc那边开会,暂时还没有回复我的邮件。” “嗯,那你就等他回消息再说吧,哦,对了,说起lhc,我这边的时间定下来了,这个月的十八号开始实验,你记得提前请好假和买票。” 电话那头,陈正平应了一声,随即将这个月中旬的对撞实验规划交代了一下。 徐川点头,道:“好的,我会准时过去的。” 即便是威腾这边已经答应了替他申请质子加速器完善质子半径之谜这个问题,陈正平那边的实验徐川依旧不想错过。 这种能接触到第一手对撞实验数据的机会,不是谁都有的。 那些从对撞机中出来的数据与能谱图像中隐藏了无尽的秘密,如果能找到一个,将受益终身。 ........ 第一百五十二章:前往LHC 等到第二天,徐川总算是等到了威腾的回复。 “很漂亮的证明方法与论文,证明过程中的数学问题相当精髓。” “如果你还没有想好将这篇论文投给哪个期刊的话,那我向你推荐《物理评论》,它的d辑很适合这篇论文,而且是半月期刊,审核速度较快,如果你想尽快看到你的这篇论文登陆期刊的话。” “另外,我替你申请了一下lhc的质子加速器,以用于解决这个问题,时间在这个月的二十五号,记得准备一下签证护照之类的东西。” 回复的邮件很简单,总共就三句话,但让徐川整个人瞬间就兴奋了起来。 老教授的三句话一句夸赞了这篇论文,一句则向他推荐了投稿的对象,第三句则是告知他申请质子加速器使用的情况。 其中最让他重视的自然是最后一句了,质子加速器的申请使用。 这个才是最关键的东西。 至于这位老教授推荐他投稿论文的对象,和他的选择是一样的。 《物理评论》是米国的一个学术性期刊,创办于1893年。 该杂志刊登物理学各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科学评论等文章,由米国物理学会出版发行,分为abcde等分刊。 a区是原子、分子与光物理学、b区是凝聚态物理、材料物理、c区是核物理、d区是粒子、场、引力、宇宙学物理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统计物理学、非线性物理学各方面的物理。 可以说《物理评论》涵盖了物理学所有的分支学科,不分冷门热门。 但它对于论文的要求并不算很高,只要文章创意足够且论证清晰,都能送审甚至发表。 这对于学术研究是好事,但也造成了它的影响因子影响因子较低,且存在部分论文灌水的现象。 不过它整体的文章质量还是要高于其他学术杂志的。 因为在《物理评论》的发表要求文章,要有文章有足够的创意或者解决了某些较为重要的物理问题。 物理上许多重大发现也都发表在《物理评论》上,如量子霍尔效应,引力波等等。 当然,最近两年,《物理评论》也开始了限制文章发表的数量,以寻求在一定范围内提升影响因子。 不过整体而言,这是相当适合质子半径之谜这个问题的。 ........ 刚将论文投递给《物理评论》后,剩下的便是等待。 尽管《物理评论》的审核编辑众多,但要完成一份可以说的上是意义‘重大’的论文的审核,还是需要不少的时间的。 这并不是某一个期刊的问题,而是所有顶级期刊在面对顶级论文时共同的反应。 他们需要很长的时间,来确保投稿给自己的论文没有任何问题,可以登陆期刊。 就像徐川投给《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年度评论》的‘xu-weyl-berry定理精准计算遥远天体的参数信息方法论文’,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三个月了,都还没有正式登刊。 可见一篇顶级的sci论文要登陆期刊需要多么漫长的时间。 而此前那种弱weyl-berry猜想的证明论文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能登陆期刊的机遇,简直是不可复刻的。 对于这个,徐川也没什么办法,这是学术界的规矩,也是必要为了确保科学正确的必要流程。 哪怕是爱因斯坦穿越过来了写论文,相信也是需要审核的。 所以将论文投递出去后,徐川就回归了正常的普林斯顿大学生活。 一方面跟随德利涅教授学习数论和微分方程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则是听其他教授的讲课。 至于他休闲娱乐的时间,远比其他的普林斯顿学生要少,或者说近乎没有。 此前收到过的那些各种俱乐部的名片与邀请,他几乎都没有去过。 重生后的第二次普林斯顿学习,比重生前第一次还要来着更加刺股悬梁。 谁让他这次在‘名义’上是双修呢。 相对比国内的大学来说,普林斯顿的博士学位设置的课堂要多不少。 尽管博士不是学出来的,你不可能只靠“学习”已有的知识拿到博士学位,但不学习是肯定不行的。 特别是数学物理这两门课程,与其他学科不一样。 你要想在数学物理这两个领域内有相当成就,你得从前人走过的路一步步亲自过来。 从最简单的集合或者范畴开始,到需要解决的问题。 你需要在这些之间用‘定义定理’证明可以串成很长的一串逻辑链条,而且需要很多概念的加入成为一个概念的网络。 完成一个成果,比如证一个定理需要对这个网络中所有概念的掌握,否则自己写的东西自己都看不懂。 这是对知识的最小要求,但往往它就已经横跨了数学中好几个领域。 没有谁能例外,这很公平。 天才或可以更快地找到捷径跳过一部分的细枝末节,但最原始的积累是无论如何都跳不过去的。 .........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时间很快就来到了七月中旬。 在和陈正平确认他的实验是十八号开始后,徐川再度向德利涅教授请了假,然后买票飞往了欧洲。 从普林斯顿去欧洲可比回华国容易多了。 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就足够了,都用不上倒时差。 到了瑞士,徐川给自己的导师打了个电话,按照地理位置打车顺利的找到了酒店。 陈正平居住的城市在日内瓦,选择的酒店是一家五星级的国际酒店,反正住宿什么的都是可以报销的,不用过于节省。 顺带提一下,他这次来欧洲,无论是机票还是的住宿,也都是跟随陈正平一起报销的。 当然,他也可以选择向普林斯顿报销,相信无论是德利涅还是威腾,都很乐意替他申请这份出差资金。 ......... 顺利的达到酒店,大堂中,徐川刚要上前台办理入住手续,一个华人模样的青年就走了过来。 “徐川师弟?” 熟悉的中文让徐川好奇的看了过去,入目的人影让他感到一丝熟悉,不过一时半会没想起来是谁。 确认自己没有找错人后,青年咧嘴笑了笑,道:“你好,我叫齐希韶,早些年跟随陈正平导师学习过物理。” “你好,齐师兄。”徐川连忙打了个招呼。 这么一介绍,他就迅速想起来这位到底是谁了。 齐希韶,凝聚态物理和高能物理方面的研究者。 在2015年时,lhc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底夸克实验发现了2种全新五夸克粒子,证实半世纪以来的预测:‘五夸克粒子实际上有很多种类’。 而在这次的发现中,这位当时还是实习生的齐师兄就负责了一部分的数据分析工作。 不过物理和数学不太一样。 数学家一个人一张纸一支笔就能算到天昏地老。 但物理实验,个人的力量,特别是这种涉及到几十个国家合作的大型科研实验项目,一个人的计算对于整个项目来说实在太微不足道了。 不过这次的研究,成果也成功的让这位齐师兄顺利的成为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lhc合作组织的正式研究员。 别小看这一个正式研究员的称号,以这位齐师兄三十岁出头的年龄,在国内的物理界高能物理这一块的年轻一辈中,可以说是妥妥的领军人员之一。 尽管科学无国界,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lhc合作组织是基本不怎么招收华国人作为他们的研究员的。 实习生都不怎么招,更别提正式的了。 有资格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做实验的,在华国不说顶基本都是院士,也是知名的顶级物理专家了。 能在三十岁出头的年龄就成为lhc合作组织的正式研究员,这位齐师兄的实力还是很牛逼的。 ......... “小师弟,你是第一次来这边吧。” 酒店楼下,办理好入住后,齐希韶笑着带着徐川朝酒店楼上走去。 徐川点了点头,如果仅算这辈子的话,他的确还是第一次来这里。 日内瓦这个地方,有着“和平之都”的美誉。 在历史上,约翰·加尔文和其他在本国遭受迫害的新教徒在此受到庇护,卢梭,伏尔泰、拜伦等曾在日内瓦开始为人权奋斗;还有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也都曾在“和平之都”为理想的实现而努力工作。 在如今,这座城市云集着联合国的专门机构和各种国际组织足足有两百多个。 诸如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难民署、国际红十字会总部、世界卫生组织、妇女和平自由联盟、国际电信联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气象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等。 可以说颇具传奇了。 当然,这也和瑞士这个永久中立国有关系。 可惜的是,在未来,这个永久中立国最终还是打破了自己永久中立的美誉。 闻言,齐希韶笑了笑,道:“那有时间可要好好的逛一逛,这里的着名经典很多,特别是老城区的圣皮埃尔大教堂,有时间可以去祈祷一下。” “祈祷?齐师兄你信教?”徐川好奇的问道。 “并不,我是无教派者。”齐希韶耸了耸肩道。 闻言,徐川顿时就明白了。 这大抵就是国人的特性了,见谁都要拜一下。 ........ 两人一路聊着一路上了电梯,很快就来到了七楼。 他们的导师陈正平和一些来自华国的其他物理专家教授基本都住在这一层。 敲了敲门,里面很快就传来了动静。 “老师,人我带过来了。” “老师。” 徐川和齐希韶同时打了个招呼,陈正平笑了笑,将人放进了房间。 “坐,进来喝茶。” 陈正平笑着烧了壶开水,泡了两杯热茶:“你们两个刚刚应该都认识了吧?就不用我多介绍了。” “这位是我以前的学生,齐希韶,如今是lhc合作组织的正式研究员。” “徐川,我如今的学生,目前正在普林斯顿进修。” 说着不多介绍,陈正平还是笑着给两人互相介绍了一下。 寒暄过后,陈正平看向徐川问道:“这次过来,你还要不要申请as华国研究组的实习生?还是说你跟随威腾那边?” 徐川想了想,道:“抱歉,老师,我这边恐怕没有加入咱们国家的研究组了,这个月的二十五号,威腾导师那边给我申请了一台质子加速器,用以研究质子半径之谜。” 陈正平笑道:“没关系,没关系,这样的机会别人求都求不到。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次你有多大的把握解决这个问题?” 徐川:“解决质子半径之谜这个问题暂时恐怕是做不到的,除非我能不借助任何的实验数据单纯的从第一性原理计算出发计算出的质子的半径。” “但很显然这不是我能做到的,这次我能做的,就是借助那台质子加速器对我论文中使用的数据进行多次验证。” 一旁,齐希韶突然笑着插了一句:“徐师弟,这次你可干了件大的。” 闻言,徐川疑惑的看了过去。 齐希韶笑了笑,道:“质子的半径到底是0.87飞米还是0.84飞米在物理界可是一件争论不休的问题,你这篇论文,少说也能为粒子物理带来数亿米金的新科研资金。” “不过~” 顿了顿,齐师兄狭促的笑了笑,接着道:“不过恐怕也会有不少固执的老家伙会找你麻烦的,他们坚信大质子半径才是真理。做好准备吧,等你的实验完成,你的麻烦估计有不少。“ “至少,里希·弗里克那个糟老头不会放过你的。” 徐川嘴角抽了抽,这和他有什么关系。 质子的半径到底是多少他说了不算,实际测量出来是多少才是多少。 他只不过是‘小小’的将真正的数值提前推动了一下而已。 ........ 第一百五十三章:打开地狱的工具 一夜无话。 翌日清晨,徐川跟随着导师陈正平和几位来自华国的其他物理教授出发,赶往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总部。 日内瓦距离那座传说中的‘小镇’并不远,开车一会就到了。 在齐希韶的带领下,一行人来到了,入住了一家现代化的酒店。 刚办理好入住手续,一个留着满脸白胡须的老人出现在大堂中。 看到这个身影,陈正平愣了一下后迅速上前主动打招呼。 “恩格勒教授,没想到能在这里遇到您。” 听到声音,老人停下来脚步,看了眼陈正平后,脸上露出醇厚的笑容。 “欢迎你的到来,陈院士。” 和老人打了个招呼后,陈正平将徐川和齐希韶拉了过来介绍道:“这位是弗朗索瓦·恩格勒教授,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 “恩格勒教授您好,我叫徐川,来自华国。” 徐川主动上前和眼前的老人打了个招呼,握了握手。 弗朗索瓦·恩格勒,理论物理学界的顶级大牛。 他和彼得·希格斯在2013年时因对希格斯玻色子的预测而荣获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遗憾的是,和他一起提出了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玻色子理论的罗伯特·布劳特教授已故,未能获得这一荣誉。 事实上,眼前这位老人今年已经八十五岁了。 可见获得诺奖不仅仅需要巨大的贡献,还需要活的长。 恩格勒伸出右手和徐川握了握,笑着道:“这个名字很耳熟,好像在哪里听过,让我想想。” “徐川,徐川.......” 念叨了两句,弗朗索瓦·恩格勒眼前一亮,带着一丝惊喜的问道:“这个月初那篇有关质子半径之谜的计算方法论文是不是就是你的写的?” 徐川谦虚道:“一点微不足道的成就而已,和您相比取得的成就和荣耀相比,完全不值一提。” 恩格勒笑着道:“这可不是一点微不足道的贡献,你将质子的半径精准数值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或许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就有一个更精准的数值可以使用了。” 徐川笑了笑,道:“希望吧。” ...... 和弗朗索瓦·恩格勒聊了聊天,交换了一下联系邮箱后,一行人便上楼安置了自己行李。 然后,徐川就被热情的齐希韶给拉出去了,美名其曰,熟悉环境。 对于徐川而言,的环境他再熟悉不过了,上辈子他在这里呆了好些年,更是借助脚下的那台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做出过不少的研究成果。 故地重游,心中感慨万分。 但不得不说,脚下的这个小镇,是个罕见的能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相提并论的地方。 依靠着深埋在地底一百米之深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这里聚集了全世界三分之一以上甚至是一半的理论物理学家和高能物理学家。 你在小镇上随便找家餐馆吃饭,坐你对面的就可能是某个理论物理学界的大拿,或者哪个知名大学的荣誉教授。 毫不夸张的说,如果这里被恐怖分子‘炸毁’了,那么人类的物理,将直接倒退至少二十年以上。 顺带值得一提的是,在门口,有个凋塑是印度教的湿婆,跳着创造和毁灭的宇宙之舞。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在lhc每一次开动或者是增强能量的时候,恰好在附近的地区或者同一时间发生灾难,或者是怪异的事件。 比如在2008年9月10号,lhc第一次启动的时候,在24小时之内就产生了四个大地震。 包括了尹朗的6.1级、大西洋的6.6级、印尼的6.6级、以及北海道的6.9级,一共四个大地震。 而在2010年1月12号的时候,lhc把力量增强至3.5tev的时候,数个小时之后,海地就发生了7级大地震,造成了30万人死亡。 到了2012年12月的21号,当把lhc开启了最大的能量时,在同一天,澳洲的天空随即出现了一个和2009年12月9号挪威天空一样的奇怪漩涡。 在当时,这个奇怪漩涡被不少人认为是直通的2009年的时间漩涡,认为穿过它可以直接回到2009年。 但可惜的是,漩涡存在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所以没有人能成功穿过。 不过每一次lhc的运作,都会有一些奇异的现象或者灾难出现,这让不少人们认为,这个是反映出它对地球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因此有不少的人认为lhc就是打开地狱的工具,不断呼吁游行进行抗议,以求关闭它。 ......... 和齐师兄游览打卡了一下这个物理学家的圣地后,徐川回到了酒店,给自己的导师威腾打了个电话,询问了一下这位导师的位置。 本来威腾这会应该是已经返回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不过因为质子半径之谜这个问题,他留在了这里。 让徐川意外的是,威腾下榻的酒店,居然就是他现在住的这家,只不过他住在三楼而已。 按照威腾提供的门牌号,徐川顺利的找到了自己的这位导师。 敲了敲门,里面的老人将他迎了进去。 “你来的挺早的,如果我们记错的话,今天好像才十五号吧?距离你的实验还有十来天的样子。” 看到徐川出现在这里,威腾有些讶异的问道。 “我原本是跟随我大学时期的导师过来的,他在这个月的十八号在这里有实验合作,是作为项目组的实习生过来的。” “不过导师您给我申请了质子加速器的使用,那边的项目我就无法参与了。” 徐川简单的解释了一下,威腾点了点头:“原来是这样,多参与一些项目对你有好处的,不过那是以后,当前你最重要的事情,还是先将注意力放到质子半径之谜这个问题上来吧。” 顿了顿,威腾接着道:“既然你已经提前到了,那就先熟悉一下这边的环境,以及工作流程之类的东西。” “这些东西会有一份手册和说明之类的资料,我等会发你邮箱,你接收后好好的看一看。” “另外,你这两天抽时间去办事处那边办理一下入职,进入我的科研项目组中,成为一名研究员,这样才能正式的参与进后面质子半径之谜加速实验中。” 徐川点了点头应了下来。 这就是跟随一名顶级物理教授的好处了。 他如果加入华国的as研究组,那么仅仅能成为一名实习生而已。 但威腾这边直接给他办理的正式研究员的身份,直接就跳过了实习生这一步骤。 别看实习生和正式研究员之间只相差了一阶,但按照正规流程走,最少需要在一名博士生以上的学员在打磨至少一年以上的时间。 很显然,老教授这次给他开了个后门,让他走了捷径,直接就跳过了实习生。 有了这样的一层身份,徐川以后可以随时来,并且加入 当然,仅仅是正式的实验研究员,并非理论研究员。 的正式理论研究员人数不到三十个,每一个都是各国的国宝级学者,真正的顶级大老。 可以说这三十个人,绝对了的命运,也决定了物理界的命运。 就比如威腾,既是一名的实验研究教授,也是一名的理论研究员。 ........ 和威腾打了招呼后,徐川便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邮箱中的那些手册和说明他并没有去看,毕竟无论是lhc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工作流程,还是中小型的加速器的工作流程他都和熟悉,再去看这些东西无疑是浪费时间。 相对比之下,徐川更好奇自己比重生前提前了三年多的时间就接触到了能给他带来什么新的发现。 毕竟每一年的对撞实验都是不同的,因此而诞生的对撞数据也完不同。 尽管这些对撞数据一般在完成首度的分析后都会存储在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数据库中,但一般情况下,几乎不会有人会闲着无聊去翻数据库中那些庞大的数据,以求来从中发现点什么。 因为这些数据已经被人分析过一次了,再翻出来毫无疑问是浪费时间,且低效率的。 徐川也从没有去历史的数据库中翻阅过那些庞大的数据过,他上辈子最早接触是在2019年初。 这意味着他上辈子并没有接触过2016-2019年的实验数据。 所以对于现在的他来说,这些数据是一手的,是全新的,是值得探索的。 .......... 办理完手续,正式的成为了威腾项目中的一名实验研究员后,徐川翻阅了一下2016年下半年的工作安排。 对于这个世界上最大型的粒子物理学实验室来说,每年的科研实验繁不胜数。 不过最主要的科研实验是四大类,分别对应着lhc的4个大型探测器。 分别是环面通用探测器as和cms,重离子实验探测器alice,以及半面前场探测器lhcb。 as和cms主要用于探测各种普遍信号,两个独立实验组互相验证保证实验成果可信度。 被誉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粒子,就是这两个探测器同时发现的。 而第三个探测器alice仅在对撞铅核的实验中开启,研究重离子相互作用。 至于最后一个,lhcb,主要用来研究对撞过程中的不对称性,对寻找反物质,研究宇称不守恒和各种味物理的奇异性质。 近些年,随着时间的推移,lhcb的重要性正在不断上升,因为它是研究夸克的基本主力。 徐川翻阅了一下今年下半年的工作安排,as和cms实验装置主要依旧对希格斯玻色子进行观测,标准模型测量以检验其正确性。 而alice则主要对奇异重子和反重子进行实验测量,且下半年alice会让铅离子进行对撞,在实验室条件下重建“大爆炸”之后的宇宙初期形态。获得的数据将允许物理学家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性质和状态,这种物质据信在“大爆炸”发生后只存在很短时间。 至于lhcb,则依旧保持对夸克的观察,以收集更多的强子,或者以求发现新的粒子。 四个探测器都有自己的任务安排,徐川思索了一下后,在alice的实验上画上了一个圈。 他对这个很感兴趣。 重建“大爆炸”之后的宇宙初期形态,这实验光是听一下就让人能激动到浑身颤抖。 ....... ,华国研究区,金陵大学的办公区,陈正平正带领着几名项目组的人对手中的数据进行着分析。 “希韶,你那边的工作做的怎么样了,大概还需要多长的时间。” 办公室中,陈正平端着保温杯喝了一口杯中的温水后询问道。 听到询问,齐希韶摇了摇头,道:“这次的数据远比我们之前做过的分析要更加复杂,我暂时还找不到一个方法压低次级轻子及误重建轻子引起的本底事件,也找不到顶夸克与希格斯粒子汤川耦合的直接证据。” “它可能就隐藏在这些数据中,但我们找不到。” 闻言,陈正平忍不住捏了捏眉头。 如果是这样的话,这次的实验就有麻烦了。 .......... 在2012年希格斯粒子被发现和公开宣布后,希格斯粒子的出现填补了标准模型的最后一块,但无法解释暗物质暗能量。 所以人们希望找到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来解释这些现象。 而标准模型中包含一些实验可测量的参数,如果实验测量值与标准模型符合,就意味着验证了标准模型,如果与标准模型不一致,就意味可能包含新物理。 在标准模型中,希格斯粒子具有特殊的性质,它是其它粒子获得质量的原因,费米子和玻色子都通过希格斯机制获取质量。 所以研究希格斯粒子的具体物理性质依旧是lhc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 而lhc最重要的两个实验装置的as和cms实验装置的主要研究对象便是希格斯粒子。 从希格斯粒子发现至今,as合作组收集了超过500万个希格斯玻色子数据,从而实现了更高精度实验测量和对理论更为严格的限制。 最先在lhc实验上发现希格斯玻色子是通过zz,γγ和ww衰变过程,完美展现了希格斯与规范玻色子耦合。 2015年首次观测到希格斯与第三代轻子(陶子t)的汤川耦合。 而今年,他带领的项目组申请了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顶夸克t和底夸克b)的汤川耦合。 这一部分毫无疑问相当重要。 但重要的东西往往并非一家人在研究,和他们一样,申请了这部分的科研实验的大学和机构还有另外两个。 一个是来自米国的左治亚理工学院,另一个则是来自澳洲的澳洲大学。 这两个对手都相当强劲,在世界大学上的排名比南大都要高不少。 所以他们的研究时间很紧,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做出成果的话,恐怕这次的对撞数据中的价值就会被对方挖掘一空。 ......... 第一百五十四章:全新的质子半径数据 导师的困境徐川暂时并不清楚,他也没时间去帮助别人了。 因为他自己的质子对撞实验马上就要开始了。 十天的准备时间并不长,虽然并不需要他亲自去操控质子加速器进行实验,但实验完成后获取的数据是需要他进行分析的。 而质子加速器每一次运行所产生的数据,都相当庞大。 所以徐川需要一个团队,来辅助他完成这个任务。 为此,这几天他正在不断找人来帮忙。 本来齐希韶齐师兄是个很不错的选择,但遗憾的是,他已经加入了陈正平的团队中了。 目前好像已经开始了工作。 想了想,徐川给远在普林斯顿的林风林师兄打了个电话。 他认识的人并不多,同是威腾和陈正平学生的林风师兄算一个。 没办法,谁让他不按照正常人的发展流程走呢。 其他人第一次加入的到中,一般都是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的,有工作也都是进入团队中,作为整个团队的一份子。 这样历练一段时间,能结识不少人。 而他则是上来就直接主持了一个项目,尽管对于来说,这只是一个很小的项目。 但再小的项目在高能物理区域的实验也是需要人手的。 他的导师威腾并不怎么负责,也有可能是在威腾眼里这个项目完全不算啥,亦或者是想锻炼他。 所以仅仅是替他申请安排好了对撞实验后,就撒手不管了。 剩下的数据分析,发布会之类的工作全都丢给他了。 只是告诉他,实验完成后跟他说一声。 所以徐川得从头到尾自己独立完成这个实验。 ......... 将林风师兄邀请过来后,徐川皱着眉头思索着还能再邀请谁来帮助自己完成这个项目。 但思索了半天,他也没有找到什么合适的人选。 重生后到现在,他认识的人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没办法,时间太短了,他没有的足够的旅程去认识更多的与他在同一年龄的学生。 南大的学生虽然很多,无论是数学系还是物理系的他都认识不少,但可惜这些同学都没有足够的能力参与进这种实验中来。 普林斯顿就不用说了,他加入普林斯顿的这一两个月,基本都在完善质子半径之谜的计算方法,还没来得及认识到什么新的朋友。 自身这边找不到足够的人选,徐川将主意打到了组织上。 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 这里是全世界最大的高能物理研究机构,在lhc正常运行的期间,每天都有至少超过五千人在这里工作。 排除掉这五千人中有超过一般以上的是各种工程师和杂务人员,依旧还有超过两千人的物理学家。 而能进入工作的物理学家,哪怕只是一个实习生,也拥有着博士生或以上的学识。 至少,不用担心他们的能力不够。 ........ 在征求了一下导师威腾的意见后,徐川向整个张贴了招聘公告。 质子半径之谜这个问题在当今的粒子物理界是热门的研究方向,在公告张贴出去后,不到一天的时间,他的邮箱中便收到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申请。 当然,申请参与这个项目的,基本都是的实习生,短期实习生和长期实习生都有。 有些可能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科研经历和学习些新知识,有些则可能是为了自己的毕业论文。 和正式的研究员基本都有着自己的任务与相比,这些实习生的自由程度就要高不少了。 特别是那些长期实习生,除去自己学校或者组织的实验任务外,他们很多时间都处于空闲状态,在中属于见缝插针寻找自己机缘。 就像徐川的实验一样,很多时候,来自世界各地的团队都需要一些‘临时工’来帮助他们完成一些数据分析或者其他的基础工作。 对于实习生而言,这些是很好的锻炼机会。 尽管这些申请者良莠不齐,但不管怎么说,在团队人员需求这一块,徐川得到了解决。 剩下的就是进行挑选了。 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的。 经历了一天的筛选,徐川最终从邮箱中挑选出来了三个人。 分别是来自麻省理工大学的实习生阿索尔·墨菲,来自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乔纳·克里尔,以及来自哥廷根大学的娜娜莉·凯斯勒。 在邮箱中众多的申请中,这三人的简历最优秀和出色,其中最顶尖的莫过于哥廷根大学的娜娜莉·凯斯勒了。 这是一个女生,粒子物理专业,已经在实习了长达一年之久,曾参与过2015年五夸克粒子的分析发现工作。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她明年将成为的正式研究员。 再加上他自己以及从普林斯顿赶来的林风师兄,五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组成了一个临时的小小团队。 好在大伙都会说英语,交流起来并没有问题。 ......... 将一行人聚集在一起吃了顿饭后,紧张而又有序的工作即将展开。 七月二十五号这一天,很快就到来了。 的工作人员已经准备好了加速实验,他们将使用sps加速装置来完成这次的实验。 在这次的实验中,的工作人员将按照徐川的要求,通过加速器向氢分子发射一束电子,并测量一些电子偏转的过程。 这和之前其他实验室测量质子的半径过程是有一些区别的。 之前的散射实验使用的是高能电子束,它对质子半径的灵敏度有限,只能外推到低能电子来确定半径,但是这次将使用的较低的能量避开这个问题。 而且为了进一步提高精确度,徐川要求将氢分子直接注入携带电子束的真空管中,而不是像之前的许多实验那样将电子束置于金属容器中。 这意味着在实验过程中将没有电子会撞击金属并干扰测量的情况,极大的提升测量的精度。 也得亏是在,这里拥有着各种先进的设备,能按照要求完成这一任务。 若是在其他地方,直接将氢分子直接注入携带电子束的真空管中就是个偌大的麻烦事情。 ......... 这样的一个实验,放到其他地方会很麻烦,但放到,只不过是场微不足道的对撞实验。 即便是徐川提出了一些要求,的工程师也顺利的按照要求完成了对撞过程。 至于收集到的数据,将由的超级计算机先进行处理一遍,处理完成后,才会传递到的数据库中。 然后再由徐川进行申请使用,这是整体的工作流程,和天文界的公用望远镜的使用有些类似。 二十七号上午,徐川顺利的从的工作人员手中拿到了这次质子对撞实验的数据。 回到申请的临时办公室中的,小组的四名成员均已经等待在这里了。 “各位,实验数据下来,我们有事情做了。” 徐川拍了拍手,将几名小伙伴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 “太棒了,让我们早点开始,早点给质子一个精准的半径吧!” 办公室中,留着一头棕色长发的麻省理工大学的实习生阿索尔·墨菲咧嘴的笑道。 徐川笑了笑,道:“那电子能级之间的跃迁图谱的绘制就交给你了。” 闻言,阿索尔·墨菲脸上的笑容顿时就消失了,一脸哀嚎着道:“哦,不,我亲爱的徐,你不能这样欺负我,你知道我不擅长这个的。” “相比较电子能级之间的跃迁图谱绘制,我更擅长原始数据的剖析,将那个交给我吧,我会让你满意的。” 徐川没理会阿索尔·墨菲,转而开始安排工作。 事实上,他只是开个玩笑,他不可能将电子能级之间的跃迁图谱绘制交给其他人,这是关系验算核心的东西,只能由他亲手来。 “ok,大家的工作都已经安排下去,开始工作吧,相信对于你们来说,这些工作都并不难。” 将数学分析类的工作安排下去后,办公室中顿时就忙碌了起来。 质子的电荷半径数据计算对于粒子物理界来说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前人在这项工作上已经做了无数的努力。 他们现在的工作更像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展望未来。 ........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的办公室中,徐川带领着招募的几名小伙伴加班加点的完成着对实验数据的整理。 眨眼间的,时间就来到了八月五号。 “徐,你看这个,这张引力子和质子的散射物理图像,似乎有些异常。” 办公室中,来自哥廷根大学的娜娜莉·凯斯勒呼叫了一下徐川。 听到声音,徐川头也没抬的回道:“稍等一下,等我完成手上这个数据分析。” 他手上的工作已经到了关键地步了,不可能放下。 等待了十多分钟,徐川操控鼠标在显示屏上的一张完成了一半的跃迁图谱上添上了一笔,保存好后才起身。 “怎么了,娜娜莉?” 走到娜娜莉·凯斯勒身边,徐川出声询问道。 “你看这个,在电子束接触到氢分子云的时候,它被激发到3s态,随后它们在0.16μs内衰减到2p态,释放出可检测的656nm的balmer-α光子。这和往常的质子半径测量实验有些偏差。”电脑前,娜娜莉·凯斯勒指着显示屏上的一连串能谱图像说道。 闻言,徐川好奇的看了过去。 顺着娜娜莉·凯斯勒手指的方向,他果然看到了那一份异常的数据。 “有意思,从这份数据来看,电子束对氢分子云的影响似乎比以往的实验要更小,这意味着质子的半径,可能比0.84184飞米要更小。” 盯着显示屏上的图像,徐川眼眸中闪过一丝流光。 对他而言,这种常人难以理解的图像中蕴含的秘密就像是的皇帝的新衣一般,赤果果的摆在他面前。 脑海中思索了一下,徐川开口道:“娜娜莉,尽快的完成这份数据的分析,说不定我们会得到一个全新的,更小的质子半径。” 一旁,听到徐川的话语后,娜娜莉·凯斯勒愣了一下,诧异道:“更小的质子半径?这可能吗?” 徐川笑了笑,道:“没什么是不可能的的,在没有通过第一性原理完成质子的半径计算之前,哪怕是宣布质子的半径在0.8分米之下也很正常。” “毕竟我们对微观层面的粒子了解实在太少了不是吗?” 闻言,娜娜莉·凯斯勒的呼吸顿时就急促了起来。 如果这次的实验,他们发现了一个更小的质子半径数据,这意味着他们能在粒子物理界青史留名。 哪怕这个数据可能并不是最终的精准数据也一样。 反正现在的物理界,对于质子的电荷半径并没有一个精准且确定的数值。 ........ 可能会得到一个更小的质子半径数据,仿佛给这五人小组打了一针鸡血。 此前就可以说是加班加点的他们这会更是将除了吃饭睡觉外的其他时间都投入到了数据分析中。 在这种火热状态的支持下,终于,在八月十一号,徐川完成了最终的电子能级之间的跃迁图谱绘制,并以此计算出了这次实验测量出的质子半径。 【质子本体半径为rp........通过引力子和质子的散射来探测能动张量的形状因子,带入电子、质子性质的部分新公式及其物理意义能量电荷比公式:mc2/q=??1/2ee2ds∫........=1/24πr2ee2r/4πr2ee.......】 【可得,德布罗意波相联系的圆周运动,即第二层次自旋运动的详细数据为:0.831x10-15m±0.0016fm。】 办公桌前,徐川完成了最后的计算,得到了一个全新的质子半径数据。 0.831x10-15m±0.0016fm。 一个史上最低的质子电荷半径。 远低于此前物理界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采用确定的0.879±0.011fm飞米,也低于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测量出来的0.84184±0.00067fm。 ........... “数据是多少?” “质子的半径计算出来了吗?” 办公桌前,在徐川完成计算后,其他几个小伙伴纷纷凑了过来紧张的询问道。 徐川从桌上拾起计算的稿纸递了过去,身后的几名小伙伴一把抢过。 “0.831飞米!” “全新的半径,我们发现了新的历史!” “不可思议,质子的半径竟然还能再缩小,如果这个数据不是我们亲自得到的,我肯定会嗤之以鼻。” 看到稿纸上的答桉,办公室中顿时就欢呼了起来。 对于这几位的实习生来说,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激动了,这是项伟大的发现。 不管这项数据在未来是否能被验证为正确,但毫无疑问的是,在现在,他们将成为粒子物理界的中心人物。 ........ 第一百五十五章:造成质子半径之谜的罪魁祸首 相比小组成员的激动与疯狂,徐川倒是澹定不少。 这个数值的确有些超乎他的预料,甚至可以说创造了历史。 但他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不至于和其他的小组成员一样激动的大喊大叫。 而且,0.831飞米这个数字,物理界认不认可都不一定。 质子的半径之谜这个问题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 如果是在数学界,当一个问题有了一种解法和一个答桉,只要确认这种解法和答桉是正确的,那么就可以宣布这个问题被彻底解决了。 但物理界不是,至少在面对这种有巨大争议的问题时不是。 一种实验计算和验证出来的答桉,并不那么保险和容易让人信服。 如果想要物理界全面接受这个数字的话,至少还需要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测量方法,得到一个一样,或者说很近似的数字。 两组方法完全不同的实验,得到同一组数据,且需要能复刻出来,这样才能确保质子半径的精准。 单独的一组实验并不能说明什么。 不过现在,正如小组成员的疯狂一样,他们现在的确创造了新的记录。 粒子物理界会为这个答桉震惊的。 徐川可以保证,他的这次原子电荷半径实验是完全可以复刻的。 只要数据分析工作没有问题,那么0.831飞米这个半径,将锁定在氢原子身上,甚至有可能成为以后物理界的通用半径。 ....... 等小组成员的激动的情绪稍缓,徐川着手重新安排了工作。 他们需要对之前的实验分析数据进行重复检查,确保所有的数据都正常,没有任何的问题。 这是很重要的一步。 只有重复确认这些实验分析数据没有问题,他才会公开向外进行宣布,否则站在发布会上向外宣布一个错误的数据,会让他们成为一个笑话。 细致的检查工作开始,这一次,徐川亲自将整体的分析数据过了一次。 整体而言并没有什么问题,不过娜娜莉·凯斯勒提出的引力子和质子的散射物理图像分析数据引起了他的注意。 在这份分析数据中,出现了一个看上去有些‘异常’的数据计算。 “在电子束接触到氢分子云被激发到3s态时,能级数据似乎超出了以往的实验不少的样子?” 显示屏前,徐川摸着下巴盯着上面的计算数据。 重生后,他对各类数字的敏感程度似乎提高了不少的样子,一眼就从这份计算数据中找到了有问题的地方。 思索了一下,徐川打开了自己的笔记本,将以前的质子半径测量实验数据从电脑中翻了出来。 简单的一对比,果然,这次的加速实验在电子束接触到氢分子云被激发到3s态时,能级数据要高出了1.7。 这个数值并不算很大,但肯定会对最终的质子的半径数值造成影响。 “有情况?” 脑海中一个问号飘起,徐川找来了原始数据,开始自己进行分析。 单单对一小部分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花费不了多长的时间,一刻钟不到,他就完成了对这部分原始数据的分析。 娜娜莉·凯斯勒的工作并没有任何问题,解析出的数据和他重复的验证一模一样。 “奇了怪了,为什么这次的对撞实验,电子束在接触到氢分子云将其激发到3s态时能级要比历史的对撞实验高出1.7个能级?” “是受到了什么影响吗?” 在对三份历史实验数据和四份现实验数据完成分析后,徐川确认了这个数值存在差异。 电子束在接触到氢分子云将其激发到3s态时能级要比历史的对撞实验高出1.7~1.8个能级。 尽管这个差异并不是很大,但的确存在,而且带入近后续的计算时,的确干扰到了质子的半径,数字差不多有0.025~0.03飞米左右的样子。 “是金属容器对电子氢原子的碰撞造成的干扰导致的吗?” 第一时间,徐川想到了自己的实验和其他历史实验的差别。 如果说他这次的实验和以往的原子电荷半径实验有什么差别的话,唯一的区别就是他借助更为先进的质子加速器,取消掉了以往用于存储氢原子云的金属容器,直接将氢原子云导入了加速器的观测管道中。 毕竟高能电子束在进入金属容易后,是会和金属原子发生反应的,其散射会实验数据造成一定的干扰。 不过从以往的实验数据来看,这个干扰并不是很强,所以以往的实验几乎差不多都忽视掉了这一块的干扰。 但现在,敏锐的科研直觉和数据直觉告诉了徐川,或许,这一部分散射干扰,比物理学界以往的认知要更强。 他可能在无意间找到了质子半径之谜这个问题中,为什么传统的电子质子散射原子电荷半径实验得出的质子半径一直都是0.87飞米的原因。 想到这,徐川的眼神陡然明亮了起来。 传统的电子质子散射原子电荷半径实验中,氢原子云的测试的确都是通过金属容器来做的,这可能真的有些问题。 不过要进行确定的话,需要用数据来说话。 这对于他而言并不是很难,通过这次的原子电荷半径实验以及另一种名为‘类氢原子的能谱测量实验’的数据完全可以做到。 三类实验数据,对比之下的可信度就相当高了。 如果真的能证实是金属容器对高能电子束造成了散射干扰,那么质子半径之谜这个当前物理界最火热的难题之一,就能得到解决。 .......... 深呼吸了一口,压下有些火热跳动的心脏后,徐川再度对手中的数据进行了一遍仔细的核算。 计算没有任何问题,从这八份他完成分析的数据来看,电子束在接触到氢分子云将其激发到3s态时,能级的确要比历史的对撞实验高出1.7-1.8个能级。 这既有可能就是,通过金属容器做氢原子云的测试造成的散射干扰,也有极大的可能就是质子的电荷半径为什么会偏差出现两组的相差巨大的数值的原因。 找到了可能导致的问题的原因,剩下的就是用数据来进行证明了。 不过目前来说这并不是最要紧的事情。 现在他要做的,是完成原子电荷半径实验数据的检查。 然后向提交验收报告。 这才是现在应该做的。 至于刚刚找到的原因,等提交完报告后再来做也没关系。 在,召开发布会是需要提前申请的。 比如这种完成实验,提交验收报告的申请,就需要至少提前三天申请。 好让方面留出足够的时间安排“验收人”,同时刊登讲座信息,让对此感兴趣的物理学家过来听讲。 ........ 确认这次的实验分析数据没有问题,确认计算出来的质子半径数据准确后,徐川向提交了召开发布会的申请。 在提交了申请材料后,的审核组在第二天上午完成了审核,并将发布会安排在三天后。 至于这三天的时间,徐川则需要好好准备一下报告材料,思虑应对报告会上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挖掘历史原子电荷半径实验的数据,确认金属容器对高能电子束造成了散射干扰,是否会对质子的半径造成足够大的偏差。 这是他这三天的时间与任务安排。 不过在此之前,他还有一件事情要做。 那就是将这次的结果报告给他导师。 他的导师威腾到现在都没有回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一直都待在酒店中都在等待他的实验完成。 ....... 带着打印出来的资料,徐川乘坐电梯来到了三楼。 威腾住在这里。 敲了敲门,里面传来了“请进”的声音,徐川推开门走了进去,房间中,威腾正坐在的木桌前和另一名老人交流着什么。 听到动静,威腾和老人同时抬头看了过来。 “导师。” 徐川喊了一声,又向一旁的老人打了个招呼:“弗兰克教授,您好。” “你认识我?”木桌边,弗兰克·维尔泽克好奇的问道。 徐川笑道:“您在夸克粒子理论和强作用理论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世人皆知。” “我看过您的着作《存在之轻》和《奇妙的现实:真实、奇妙的物理世界》等书籍。” 弗兰克·维尔泽克笑道:“那只不过是给普通人看的东西而已,你这样的优秀青年,应该从顶级期刊或者论文上去汲取知识。” 闻言,徐川笑了笑。 这大概是这位老教授平生最大的兴趣爱好之一了。 他喜欢与其他学者交流,也喜欢指点其他人,特别是年轻学者,这让他朋友众多,但也有不少人讨厌他这点,认为他喜欢好为人师。 不过整体来说,一名诺奖大老的指点,绝大部分人都会认真的去思考吧。 此外,这位老教授另一个兴趣爱好就是出书立着了。 他写过好些物理科普书籍,比如《存在之轻》《奇妙的现实:真实、奇妙的物理世界》《美丽之问:宇宙万物的大设计》《万物原理》等等,是一名杰出的科普作家。 和维尔泽克打了个招呼后,徐川从身后取过背包,从里面掏了一叠打印纸出来,递给了自己的导师威腾。 “老师,关于质子半径之谜实验的数据已经分析完成了,我们得到了一个全新的质子半径数值,且它相对于以往的质子半径来说更小。” “新的质子半径数据?” 听到徐川的话语,爱德华·威腾眉头一挑,好奇的从徐川手中接过了文件。 “0.831x10-15m±0.0016飞米。” “的确和以前的测量数据完全不同,不过这次使用的方法似乎也和以前的测量方法有所有不同,是你设计改进的?” 翻了翻手中的资料,威腾感兴趣的抬起了头问道。 相比较一个全新的质子半径,他对这次使用的改进测量方法更感兴趣。 徐川点了点头,道:“的确优化了一部分的实验步骤,从理论上来说,原先的方法使用的金属容器都会对电子氢原子的碰撞造成一定的干扰,而这会导致观测到的数据失真。” “所以在此基础上,我让的工作人员直接将氢原子注入到了加速管道中,避免了这部分的干扰,可以得到更加精准的碰撞数据。” “不过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也很大,它需要性能更加强大的加速器来完成,” 威腾思索了一下,道:“这样做的确可以优化整个实验过程,不过从理论上来说,它能优化的程度应该达不到使质子的半径进一步降低的地步,你的实验中还有什么其他改进吗?” 徐川摇了摇头,道:“并没有,质子的半径进一步降低,可能的确和这次加速实验使用的这种方法有关系。” 闻言,威腾抬起了眼皮,盯着徐川。 他敏锐的意识到,他的这个学生可能发现了一些什么东西。 被自己的导师盯着,徐川再次从背包中摸出了一叠稿纸,递了过去:“这是我昨天的新发现。” “在优化改进了原子电荷半径实验,去掉了使用金属容器作为氢原子云的实验装置后,我发现高能电子束接触到氢分子云被激发到3s态时,能级数据要比其他实验室的原子电荷半径实验能级高出了1.7~1.8左右。” “而我手上恰好有之前做数据分析时下载的‘传统电子质子散射原子电荷半径实验’和‘类氢原子的能谱测量实验’的数据。” “通过初步的分析,我发现‘传统电子质子散射原子电荷半径实验’几乎都使用了金属容器作为了氢原子云的实验装置,在实验过程中,高能电子束会与金属容器产生反应,造成的散射干扰。” “而这部分的散射干扰,可能远超我们之前的认知。” “或许,这个问题就是造成质子半径之谜的罪魁祸首。” 徐川将自己的想法和发现简单的述说了一下,而后便安静的等待着。 威腾结果稿纸后,认真的翻阅了起来。 半响,他突然抬头道:“麻烦给我纸笔。” 他被徐川的计算和发现吸引到了,从稿纸上的分析数据来看,可能答桉的确真的就是这个。 ......... 第一百五十六章:CERN的发布会 从徐川手中接过纸笔后,威腾开始对稿纸上的分析数据进行验算。 作为一名拿到过菲尔兹奖的学者,他的数学能力很强,甚至可以话说整个物理界没人比他的数学能力更强了。 在徐川已经完成了数据分析和计算的情况下,对这些数据进行验算花费不了他多少时间。 很快,他就完成了对稿纸上的分析数据的验算。 结果完全正确,稿纸上的这些数据没有任何计算问题。 从这来看,结果似乎显而易见了。 传统的‘电子质子散射原子电荷半径实验’因为设备的局限性,使用了金属容器作为了氢原子云的实验装置。 而高能电子束在进入实验设备后,在与氢原子云对撞时,会与金属产生散射干扰这是不争的事实。 这种散射干扰在一开始就被物理学家注意到了。 毕竟是干扰,物理学家们不可能留下这样的一个漏洞问题。 因此在一开始,物理学家们就计算过了这种散射干扰,但发现高能电子束和金属容器产生的散射干扰很微弱,微弱到几乎不会对质子的半径数据计算造成影响。 既然没有什么影响,那么这种散射干扰在后面的实验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不过从稿纸上的分析数据来看,这种散射干扰并非微弱,而是有一部分干扰转变成了能级数据。 而这部分的数据,传统的计算方法似乎并没有留意到,因此造成了一定的偏差。 从这来看,高能电子束和金属容器产生的散射干扰的确比以往物理学家计算的要更强,强到足够对质子的半径数据产生影响。 ...... 放下手中的圆珠笔,威腾盯着桌上的稿纸有些恍忽。 从分析计算结果来看,造成质子半径差距的谜团大概率就在这里了。 但是一个困扰了物理界好些年,无数人都在研究的问题,就这样被解决了? 这是不是有点太快了? 不过放到自己这学生身上,似乎又能说得过去的样子? 他在过去一年的时间内就解决了一个世界级的数学猜想难题,质子半径之谜这个问题虽然很出名,但从现在的数据分析来看,它的难度远没有数学猜想那么高。 如果有优化后实验方案,再辅以出色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并不算很难。 过去一直都没有人能找到问题的原因,在于实验设备和实验方法的落后,以及以往的错误数据造成的干扰。 原因看起来很简单,一直都隐藏在哪里,但无人能够挖掘出来。 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就是这样的,它们以各种粒子对撞机、加速器等实验设备为根本,物理学家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基本以数据分析为主。 理论物理学家提出观点和想法,完善成理论,而各种设备对其进行验证,要么肯定,要么否定。 就像标准模型一样,也是通过理论+实践一点一点的完善的。 ....... “弗兰克,你看看这个。” 从恍忽中回过神来,威腾舒了口气,将手中的稿纸递给了一旁的的弗兰克·维尔泽克。 维尔泽克有些好奇也有些疑惑的接过稿纸,他知道好友威腾收了个学生,但没听说过他最近有什么新的研究项目。 “质子的半径之谜?你的研究方向什么时候从弦理论改向这方面了。” 扫了眼稿纸上的标题,维尔泽克抬头好奇的看向自己的好友威腾。 质子半径之谜这个粒子物理界的前沿问题他自然知道,也很清楚这个问题的份量。 威腾没有正面回答,只是道:“先看完。” 闻言,维尔泽克将注意力重新击中到手中的稿纸资料上。 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进入眼眸,他整个人不由自主的都坐直了起来。 “0.831飞米的质子直径......” “异常的能级数据......” “高能电子束与金属容器产生反应造成的散射干扰........” 一条条重要的信息迅速在他脑海中串成一条线,将整个前因后果联系起来。 “有意思,这是你的最新研究成果吗?” 翻完手中的稿子资料,维尔泽克饶有兴趣的看向威腾问道。 “如何?” 威腾问了一句。 “很棒的新发现,说不定质子的半径差异真的就是这个问题造成的,而且从这份数据来看,质子的半径远比我们之前的计算更小。” “只是我很好奇,你怎么突然就研究起来这个问题,你的弦理论不做了?”维尔泽克好奇的问道。 威腾微微摇了摇头,否认道:“这并不是我的研究项目。” 闻言,维尔泽克扬了扬手中的稿子资料,一脸你别想忽悠的模样咧嘴笑道:“除了你,我想不到物理界还有谁有这么高深的数学功底。” “这上面的计算过程虽然并不是很复杂,但整体流畅度之高,整个物理界恐怕没几个人能做到。” 威腾笑了笑,道:“这次还真不是我,而且写这些计算的人就站在你眼前。” 维尔泽克顿时就惊了,讶异看向徐川:“你确定?” “当然。” 威腾点了点头,接着道:“本来半个多月前我就应该回普林斯顿的,一直没回去的原因就是在等待这个。” “那还真是不可思议。”维尔泽克感叹道,盯着徐川看了一眼又一眼。 “我其实也没有想到这个问题能解决。” 威腾也感叹了一句,没再继续,看向了徐川,问道:“报告会申请了吗?” “申请了,在三天后。”徐川回道。 “那时间方面来得及?如果单凭这些数据的话,恐怕做不到盖棺定论,你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来进行验证才行。” 徐川:“应该没问题,我手中有足够的原始数据,还有一个项目小组,他们也能帮忙。” “三天的时间的确有点赶,不过加点班应该能做出一部分的验证数据。” “其实定不定论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只要初步验证质子的半径差的确是由金属容器的散射干扰造成的就足够了。” “想必物理界对这个发现会很感兴趣的,也肯定会有其他的实验室会进行验证的。” 威腾昂首,笑道:“那肯定,这么重大的发现,物理界如果没有一点的动静的话就太说不过去了。不过现在,你需要好好的准备一下。” 徐川点头,道:“那我就不打扰老师您和弗兰克教授了。” ....... 徐川离开,房间中陷入了沉寂。 半响后,维尔泽克忽然感叹道:“看来你收了个很棒的学生。” 威腾点了点头,道:“是啊,他比我想象中还要更加优秀。” “能将数学工具熟练的应用到物理上的天才,或许他能弥补你的遗憾也说不定。” 闻言,威腾耸了耸肩,道“谁知道呢?他对数学的兴趣可能比物理更高。” “要打个赌吗?说不定在你我的有生之年能看到他拿到一枚菲尔兹奖或者诺贝尔奖?” 忽的,维尔泽克的兴致勃勃的问道。 “这个就不必了。” 威腾扭头看了眼自己的好友,接着道:“诺贝尔奖不好说,但是菲尔兹奖,距离他其实也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而已,即便是18年的菲尔兹奖他拿不到,22年也肯定有他一份。” 闻言,维尔泽克讶异的看了眼好友,问道:“看来他还有我不了解的其他出色的数学成就?” 威腾笑了笑,道:“今年上半年数学界最重要的成果,weyl-berry猜想就是他解决的。” “这个问题虽然并不是很出名,但难度不亚于法尔廷斯解决的莫德尔猜想。如果不是他太年轻了,两年后的菲尔兹奖肯定有他一席之地。” 维尔泽克惊讶的瞪大了眼睛:“你确定没有在逗我玩?堪比莫德尔猜想的数学难题?如果我没看错的话,他顶多二十岁出头吧?” “并没有,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按照那个国家的年龄计算方法来算的话,他好像还没有满十九岁。” 威腾想了想后回道,那个国家的日历和年龄算法好像和其他地方有些区别的样子。 “不可思议。” “也就是说,他十八岁就解决了一个世界级的数学猜想?这也太疯狂了,是我疯了,还是整个世界都疯了。” “谁知道呢。”威腾回道,他也有些看不懂自己的这个学生。 “如果是这样的话,要再打个赌吗?”忽的,维尔泽克再度提起了赌约。 “什么?”威腾疑惑的看了过去。 “我赌他能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前同时拿到菲尔兹奖和诺贝尔奖。”维尔泽克颇感兴趣的说道:“他或许能创造一个新的历史。” 威腾愣了一下,道:“你还真是看好他,历史上可从来都没有人同时拿到过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这太难了。” 维尔泽克笑着道:“正是因为难,才更具有挑战性不是吗?” ...... 三天的时间,虽然不足以让徐川和他的项目小组完成所有的数据分析,但至少已经做出了一部分的验证材料。 这些东西将在报告会上发挥出重大的作用。 很快,的项目验收报告会的时间就到了。 第三天,报告会如期召开,会场中,人头涌动,来参加报告会的物理学家不少。 质子的半径之谜这个问题还是很吸引人的。 派来的验收人坐在第一排,安静地等待着报告会的开始。 威腾和弗兰克也来到了会场中,坐在前排小声的交流着。 华国的物理学家也来了不少,作为徐川的导师,陈正平自然知道这场报告会,也不可能缺席。 此刻他带着自己的团队和华科大的团队坐在一起,交流着自己实验项目的进度与发现。 “老曹,你那边的情况如何了?”会场中,陈正平和华科大带队的曹宏远院士坐在一起。 曹宏远身材有些瘦弱,看起来也不高,不过整个人精气神看起来倒是十足的样子。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熟悉他的人或者他手下的团队成员都知道,自己的这位老板精力旺盛的完全不像是一位五十多岁接近六十岁的老人。 每天只睡六个小时不到,然后就能整体搞研究。 跟在他手下做事,是真的贼辛苦,不过也能学到很多的东西。 听到询问,曹宏远摇了摇头,回道:“进度一般,目前还没有发现什么新的东西,对五夸克粒子的研究也陷入了僵局。” “你呢?你那边的情况怎么样,听说你申请了希格斯粒子和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实验,有什么好消息吗?” 闻言,陈正平叹了口气,道:“没什么好消息也没什么坏消息,从目前的实验数据来看,对撞结果中找不到汤川耦合现象。” “不过另外两家高校目前也没什么发现,情况似乎陷入了僵局中。” 从七月中旬的实验开始,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了,希格斯粒子和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实验依旧没有什么进度。 一开始陈正平还很焦急,毕竟与南大一起做这个实验分析的还有左治亚理工学院和澳洲大学。 这两个对手都相当强劲,如果他们不能在短时间内做出成果的话,对撞数据中的价值就会被对方挖掘一空。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的,这份焦急倒是放松了不少。 一个多月过去了,不仅南大没啥发现,左治亚理工学院和澳洲大学这两所高校的团队也没有什么发现。 这反而让人放松了下来。 “算了,不说这个了,听说这场报告会的召开人是你学生?内容是什么?” 曹宏远跳过这个话题,看着现在还空旷无人的讲台询问道,他是被陈正平拉过来的,并没有看报告会的邀请手册,不太清楚这次报告会的内容。 “嗯,徐川,目前正在普林斯顿进修,跟随德利涅和威腾,这次的报告会跟质子半径之谜有关系,应该是一种的新的质子半径计算方法。” 提起徐川,陈正平嘴角就勾起了一丝弧度,这个学生可以说是他带过的所有学生中最出色的。 “徐川,这个名字我好像听说过他,好像是学数学的吧?”曹宏远疑惑的问道。 “倒也不是,这小子数学物理双主修,不过他在数学上的成就的确比物理出色。” 说起这个,陈正平也有些惆怅。 “先不说了,他上台了。” ......... 第一百五十七章:解决质子半径之谜 的会场中,徐川一席西装,从旁边的通道走上了讲台。 一号报告厅内,台下人头攒动,坐着大概两三百来号人。其中有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也不乏学术界的大牛。 这是场丝毫不逊色于此前他在普林斯顿大学报告weyl-berry猜想的交流会。 毕竟这里是,聚集了全世界近一半的顶级理论物理学家和高能物理学家。 此刻的会场中,光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就超过了三位,更别提爱因斯坦奖得主,狄拉克奖章,赫兹奖,沃尔夫物理学奖等着名物理学奖得主了。 ....... 讲台上,徐川试了试话筒,确认没有问题后,清了清嗓子开口道: “很荣幸各位能来参加今天的报告会,今天的报告会的主题是关于质子半径的一种计算方法以及原子电荷半径实验数据汇报。” 说着,徐川将手中的u盘插进了电脑中,操控面前的设备,打开了幕布投影,将ppt放映了出来,然后开始发言报告。 为了留出一点时间对质子半径之谜的解决做报告,徐川压缩了原本的报告时间。 四十五分钟的报告,三十分钟的发言时间,十五分钟的提问时间,硬是被他压缩到十五分钟就完成质子半径的一种计算方法以及原子电荷半径实验数据汇报。 将这接近一个月的在做的工作简单汇报清楚之后,徐川看向了讲台下的听众。 “有关质子半径的一种计算方法以及原子电荷半径实验数据汇报,基本情况就是这样了,实验分析数据已经提交到组织,将安排人进行仔细的核算,请问各位还有什么问题吗?” 讲台下,会场中,一只手臂举了起来。 徐川放眼望去,举手的是一个有些不修边幅的糟老头。 看到这个人,徐川顿时就想起来之前那位齐希韶师兄的话语。 里希·弗里克不会放过他的。 这个粒子物理界的固执的党派,一直坚信大质子半径才是真理。 果然,他现在来了。 他今天站在了这里,对小质子半径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这可是个倔强的老头,哪怕是徐川对自己的工作有足够的自信,也忍不住有些头疼。 毕竟对方不是什么水货教授,相反,对方拿到过沃尔夫物理学奖,这可是物理界仅次于诺贝尔物理奖的最高荣耀之一。 不过既然对方已经举手提问了,也不可能避过去。 伸手示意对方提问后,徐川望向了这个不修边幅的老头。 “我观察到在报告者的论证数据中,在第九页,有通过能级公式对氢原子的能级的不完整的qed数值进行了修正,这点是否会对最终的质子半径数值造成影响?请报告者论述。” 里希·弗里克盯着徐川一字一眼的说道。 “第九页么。”徐川翻开了论证数据,找到了里希·弗里克所知的地方。 “这个修正来源于高速运动的电子会使质子产生或多或少的位移,这会对于质子的半径测量产生影响,所以需要进行修正处理.......” 徐川话未说完,就被里希·弗里克打断了。 “我当然知道这个,但是按照历史的质子半径实验数据来对比,传统的qed数据修正范围仅限于的0.0012~0.0021左右,而你的修正qed数字却远高于这个。” 听到里希·弗里克的话,会场中的其他物理学家立刻将注意力集中到了这部分分析数据上来。 “不愧是里希·弗里克,这个问题简直是一针见血。” “这的确是个问题,不过问题并不算很严重,将修正参数重新带入进去计算就可以了,不过质子的半径数值恐怕要进行调整了。” “或许正如里希这个固执的糟老头认为的一样,大质子半径才是真理?” “我总感觉这里面有问题,这个数值修正的太离谱了,这位年轻的报告者不大可能犯这种错误,毕竟他解决过一个世界级猜想,在数学上的能力非常出色。” 讲台上,徐川的脸色并没有太多的变化,甚至露出了个轻微的笑容。 这个笑容让站立在会场中等待回答的里希·弗里克愣了一下,他不明白为什么在面对一个致命的问题时还能够笑的出来。 “里希教授的提问很有意义,我对氢原子的能级的不完整的qed数值的修正的确超乎了以往的数值,不过我会证明给你们看,为什么我要这么做。” 徐川笑了笑,伸手在讲台上的电脑上操控了一下,关掉投影的ppt报告,重新打开了一份论证数据。 “请大家看这里,接下来的时间,请容我临时更改,或者说添加一下报告内容。” 会场中,听到徐川更改报告内容的话语后,众人有些骚动了起来。 包括的工作人员,都微微皱起了眉头,不清楚这名年轻的报告者在搞什么。 “长久以来,我们对于质子的电荷半径的测量,主要依赖于两种方法。” “一种是类氢原子的能谱测量,另一种是电子的质子散射实验。” “在过去,我们利用这两种方法得到了一个相对精准的质子半径数据。0.87飞米,这是我们过去一直都在使用的数字,直到2010年前,它都一直被公认。” “但2010年,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的物理学家们使用了介子氢,用一个介子取代了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得到了一个更小的数字,0.841飞米。” “这是质子半径之谜这个问题的由来原因,关于这点,我就不多赘述了,相必坐在这里的各位都有所了解。” “从根本上说,我们很想了解所有的物理定律是什么,如果存在一个没人能解释的差异,就有可能永远不能理解物理定律。” “但在今天,我将在这里对造成这种差异的问题进行解释。” 这话一出,会场中顿时哗然一片。 对质子半径之谜这个问题进行解释?他找到了问题的所在吗? 这怎么可能?数年来无数的物理学家共同的努力都没有结果,真要那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会留到今天吗? 台下,华科大的曹宏远在听到徐川的话语后愣了一下。 他本以为今天的报告会在质子半径的一种计算方法以及原子电荷半径实验数据汇报完成后就应该结束的。 没想到里希·弗里克这个糟老头的出现直接将局面带向了另一个方面。 解决质子半径之谜。这真能做到吗? 是真的找到了问题所在,还是为了应对里希·弗里克的提问而强行捏造出来理论? 想着,他扭头看了眼坐在身旁的的陈正平。 作为台上那个年轻人的导师,他应该提前知道些什么吧? 但让人诧异的是,陈正平的表情和他之前的几乎一模一样,脸上布满了疑惑,惊讶,甚至还有一丝担忧。 似乎突发的状况同样超出了他的意料。 整个会场中,能保持澹定的,也就提前知道了这个信息的爱德华·威特、弗兰克·维尔泽克以及徐川的项目小组了。 ....... 徐川并没有理会台下的骚动,继续着自己的报告。 “.........” “传统的‘电子质子散射原子电荷半径实验’因为设备的局限性,使用了金属容器作为了氢原子云的实验装置。而高能电子束在进入实验设备后,在与氢原子云对撞时,会与金属产生散射干扰。” “从过往的实验来看,高能电子束和金属容器产生的散射干扰很微弱,微弱到几乎不会对质子的半径数据计算造成影响。因此这部分数据被忽略计算。” “而在取消掉金属容器的后,异常出现了.......” “从这次的质子半径测量实验数据来看,高能电子束和金属容器产生的散射干扰远比之前的计算更加强大。” “它被忽略的原因在于它有很大一部分的干扰转变成了能级数据,这部分的数据并没有被以往的物理学家们计算进去。” “因此,最终计算出来的质子半径数值比正确的半径要更大一些。” “这一点,我利用以前的一些历史观测数据进行了验证。” “大家可以看这些数据,通过计算,明显的可以发现,没有使用金属容器作为氢原子云器材的实验能级数据要明显的高出1.7~1.8个能级。” “由此,我们完全可以证实.....” “高能电子束和金属容器产生的散射干扰的确比以往物理学家计算的要更强,强到足够对质子的半径数据产生影响。” “而质子的半径,实际数值也远比以前的测量数值要更小。” “或许,当以后的实验设备足够先进时,0.831这个数值还能更进一步的缩小。” “这就是我的额外报告。” “报告完毕,感谢大家的耐心倾听。” .......... 会场中,一片寂静。 所有人都被徐川的报告惊住了。 没人说话,哪怕是提出问题的里希·弗里克都站在哪里沉默不语。 因为高能电子束和金属容器产生的散射干扰一部分转变成了能级数据,最终导致质子的半径计算出现了错误吗? 如果是这样,长久以来,物理学界众多的物理学家在质子的尺寸这个问题上犯下的错误就很严重了。 尽管不愿意承认这个问题,但数据却是不会骗人的。 那些计算出来的精准数据,无一不都指向了这个严重的问题。 或许,讲台上的那个少年真的的可能是对的。 里希·弗里克都站在哪里沉默不语。 尽管内心很不愿意承认这点,但他找不到一个新的漏洞可以进行反驳,无论是理论观点,亦或者数据分析与计算,他都找不到的漏洞。 相反,他之前对于对方的质疑,更像是一把助燃剂一般,让对方飞的更高。 ......... 讲台上,徐川安静地等待了一会,没有人举手发言提问。 的验收人走上讲台,对这场报告会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感谢了参与项目的科研人员,也感谢了徐川为物理学界带来的新发现。 并鼓励其他的物理学家以及研究机构去对质子半径之谜进行验证,希冀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彻底证实和解决掉这个问题,得到更为精确的质子半径数据。 当的工作人员宣布报告会结束后,会场中的物理学家们也陆陆续续的离开了礼堂。 徐川从讲台上下来,小组的成员顿时就蜂拥了过来。 “干得漂亮!徐!”麻省理工大学的实习生阿索尔·墨菲激动的上来就给了徐川一拳,打在胸口发出了沉闷的声音。 “徐,你解决掉了一个物理界的超级难题,相信明年的狄拉克奖章和爱因斯坦奖都有你的一份。” 徐川笑了笑,道:“不是我,是我们一起,你们的贡献也同样重要,我会在论文中加上你们的名字的,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闻言,小组成员脸上均露出了灿烂无比的笑容,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开心了。 一篇论文,通常可以有3-6个作者,一作、通讯作者、二作、三作等,不同的作者在论文中占据的份量完全不同。 这次的质子半径之谜解决,一作和通讯作者毫无疑问是徐川的,但二作和三作,对于小组成员来说同样不同忽视。 毕竟这是物理界出了名的难题,当前粒子物理界最前沿的问题,份量之重,可以说仅次于去年五夸克粒子的发现。 如果今年的没有什么新的重要发现的话,那么质子的半径之谜这个问题的解决的,将是今年最重大的成果。 能在这样的一篇论文上署名,哪怕是二作、三作,对于他们以后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帮助。 有这样的一份履历在,他们在未来无论是寻找工作还是申请科研实验或者科研设备,都要容易很多。 比如来自哥廷根大学的娜娜莉·凯斯勒,毫无疑问,的正式研究员将有她的一份,甚至可能直接从明年提前到今年。 特别是对于小组成员中年龄最小(抛开徐川)的乔纳·克里尔来说,他还在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读博。 来实习一方面是的为了学习,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毕业论文。 而现在,他目标达成了。 以质子半径之谜这个问题的份量,哪怕他仅仅能在论文中混个三作,都足够他从任何学校毕业了。 ......... 第一百五十八章:泰晤士日报的专访 “恭喜了,徐川。” 礼堂中,陈正平走了过来,笑着看向自己的这个学生。 “谢谢老师。”徐川笑着应道。 “质子的半径远比之前的实验要更小,你这个新发现会震惊整个物理界的。” 陈正平感叹道,他可真的没有想到,徐川真的能解决‘质子半径之谜’这个问题。 当初他提议建议徐川朝这方面探索研究,只不过是想着让他回归物理这条道路而已。 没想到这才几个月的时间,质子半径之谜这个问题就被他解决掉了。 这可是当前粒子物理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徐川腼腆笑了笑,谦虚道:“还没有完全确定呢,后续还需要其他实验来进行验证,才能确定这个理论是否正确。” “但数据是不会骗人的,验证你的理论和想法,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陈正平还未说话,另一道声音就在众人耳边响起,威腾和维尔泽克教授并肩走了过来。 和两人打了个招呼,徐川又替双方互相介绍了一下。 “南大是个很不错的高校,有机会可以多交流交流,陈院士你培育出来了一个很优秀的学生。” 在听到陈正平是徐川的大学导师后,威腾笑着伸出了手。 陈正平有些汗颜,笑道:“其实我并没有教他什么东西,这些东西都是他自己折腾出来的。” 威腾笑了笑,并没有在意,华国人就是这样的,一向都很谦虚。 对于一名学者来说,哪怕天赋再强,也是离不开导师的耐心指点和教导的。 就像他,如果没有戴维·格罗斯的带领,恐怕也无法在弦理论、规范场理论、超对称规范场论这些领域做出成绩。 大学时期,一名好的导师能帮助学生少走至少一半以上的弯路,重要性不言而喻。 ....... 在审核完成,确定收录的徐川解决质子半径之谜的论文资料后,向外界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迫不及待的公开了这一新的成就。 如果今年下半年没有其他更加重要的发现的话,那这将是整个物理界今年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了。 质子的半径得到了精准的确定,找到了以前错误的地方,物理学界有了一个更加精准的数值。 毫无疑问,这项成果对于粒子物理的影响是重大的,如果质子的半径缩小0.8飞米以下,标准模型都将因此而改动。 因为电荷半径的大小关系的质子内部的强相互作用力,如果它超出标准值的话,那么最基本东西都将受到影响。 但幸运的是,现在的观测数据中,最小的数据也足足有0.831飞米。 尽管它比以前的0.879飞米足足少了0.05飞米之多,但还未能达到影响的标准模型的地步。 ....... 随着的新闻发布会,质子半径之谜问题被解决迅速流传到整个物理界。 一部分对此感兴趣的媒体记者找到了还在的徐川,试图对其进行采访。 不过徐川对这些东西并不怎么感兴趣,基本都推掉了。 而这愈发引起了新闻媒体记者的好奇,日不落国的泰晤士日报甚至找到了爱德华·威腾,请他帮忙牵桥搭线。 对于导师威腾的牵线,徐川没法拒绝。 毕竟这次能这么快就解决质子的半径之谜,有很大一部分功劳在于威腾替他申请到了的质子加速器。 如果没有这个,或者说换成是其他实验室的加速器,都不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 毕竟大部分实验室或者科研机构中的质子加速器等设备根本就达不到取消金属容器直接将氢原子云放入加速管道中的要求。 挑了个时间,徐川在的一间办公室接受了泰晤士日报的采访。 “你好,徐川先生,听说您这次解决了质子半径之谜这个困扰了物理界数年的难题,请问您能详细介绍一下吗?” 办公室中,拿着黑色话筒的记者小姐将话筒递到了徐川嘴边。 “当然可以,质子半径之谜是.......” 徐川简洁且正规的介绍了一下这个问题。 泰唔士报是日不落国一张综合性全国发行的日报,隶属于鲁伯特·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是一张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挥着巨大影响的报纸,长期以来一致被认为是日不落国的第一主流大报。 虽然不清楚为什么对方会对自己感兴趣,但被这样的一家报社采访,言行举止方面肯定得注意点。 一不小心被对方坑了一把,到时候可能丢人的就不是他一个人了。 这些西方媒体,是很乐意直接将个人身份直接上升到国家高度的,特别是在面对华国的时候。 以前就有不少人被这些无良媒体坑过,断章取义的截取一些采访,完全扭曲了被采访者的意思。 “原来如此。”泰晤士日报的记者小姐姐也不知道是听懂了还是没有听懂,点了点头后接着提问。 “徐川先生,听说您现在是的一名正式研究员?” “是的。” 徐川点头回道,这个问题在公布的正式名单上能查到,他都没法否认。 记者小姐迅速紧跟着提问:“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您加入还不到三个月的样子,这个时间点,别的研究员基本都是实习生,您就已经成为了正式研究员,请问您是有什么特别的诀窍吗?”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心中一跳,想了想后回道:“并没有的特别的窍门,我是按照的正常规章制度进行申请的。” 听到这个回答,记者小姐的眼眸中闪过了一丝失望。 他们在来之前就看过了这个年轻人的资料,十八岁的年龄相当年轻,面对这种采访的次数肯定不多,说不定他们能挖掘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但可惜,这个年轻人似乎比较老辣,面对他们的问题根本就不上套。 ...... 花了半个多小时接受完泰晤士日报的采访后,徐川便回到了酒店。 对于泰晤士日报会如何发布这次采访,他不知道,不过他已经尽量注意了在采访中的措辞用语了,希望没有被对方抓到什么漏洞。 这种非自然科学类的报刊的采访,还是少接点为妙。 天知道这些媒体记者会怎么评价他,亦或者怎样断章取义的截图一段采访内容,或者当一个标题党。 比如《华国年轻学者证实小质子半径,标准模型或将受到严重影响》这一类类似国内营销号的标题,以国外这些媒体的尿性,绝对是干得出来的。 反正不要太高估了这些媒体记者的良心,他们有没有这东西都说不定。 ...... 在泰晤士日报完成采访后,第二天就他们将的采访内容发布了出来。 可能是没有在采访中抓到什么有意思的漏洞,也有可能是良心发现?反正第二天泰晤士日报的刊登内容并没有出现断章取义之类的话语,而是将重点放到了徐川的年龄上。 “.....在解决质子半径之谜的研究人员,是一名来自普林斯顿的十八岁学生.......” 在报刊上,泰晤士日报将重点放到了徐川的年龄上,而非质子半径之谜这个问题上。 不得不说,这一做法的确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对于看热闹的普通百姓来说,一个看不懂的问题的解决,远不如解决这个问题的人才十八岁这个点更有争议性。 毕竟这个年龄实在太让人惊讶了。 伴随着热度和流量,其他媒体也纷纷开始跟进。 毕竟涉及到东方那个国家的新闻,在西方向来都比较吃香。 而随着其他媒体的跟进与挖掘,有关徐川的更多信息也暴露出来。 《震惊,解决了质子半径之谜,发现新质子半径的年轻学者,竟然是一个数学家。》 《解决了weyl-berry猜想这个世界级的数学难题后,他竟然将手伸向了.......》 《数学物理双开花,来自华国的十八岁少年竟然在一年的时间解决掉两个超级难题。》 众多媒体记者的报道,一下子将新闻的热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十八岁的年龄解决掉一个物理难题这本身就已经够让人震惊了。 而在此之前,这个来自华国的少年竟然还解决了一个世界级的数学难题,这更让人难以相信。 物理常用的交流论坛和网站上,物理学家和物理学生的议论不断: 【不可思议,质子的半径之谜被解决了?】 【看的的新闻发布会,好像是的。】 【因为金属容器对高能电子束的散射干扰吗?过去的物理界怎么就没有一个人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 【我们学校刚准备重启质子半径的观察实验,听到这个消息,马上就暂停了。】 【听说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好像是一个十八岁的少年。】 【真的假的,十八岁,这也太年轻了吧?】 【没错,他的确才十八岁,现在在普林斯顿读博,导师是爱德华·威腾。更厉害的是,今年上半年他才在数学界解决了一个世界级的数学猜想,下半年又在物理领域解决了一个新的的难题。】 【不可思议,一年的时间分别在数学和物理领域都解决了一个重大问题,然后你现在告诉我他还是个学生,是我疯了还是这个世界疯了?】 【这是我们仰望都看不到背影的超级学霸。】 【下一个爱因斯坦?亦或者下一个牛顿?】 ....... 网上的热议徐川并不知道,此刻他已经回到了酒店中,正在赶写自己的论文。 虽然已经完成了对报告会的审核,但还需要他将论文和材料编写好提交上去。 毕竟是借助的设备完成的实验,有权收录和使用这些东西。 当然,这也并不影响徐川将其再投稿出去,投稿给其他物理期刊。 因为期刊的公布和收录和这样的组织是不一样的,前者能被人浏览和引用,而后者,基本仅限于的内部人员查看。 不过有了的收录,有关质子半径之谜的论文再投稿出去,审核流程会洁简很多。 首先是已经被收录的论文会被第一时间接受,然后审核编辑会找的工作人员核对,只要核对无误,确认没有问题,那么论文就能正式登刊。 在流程和花费的时间上,要比普通的论文审核少很多。 不过这也能理解,毕竟是已经被审核过一遍的论文,就没必要再重复进行审核了。重复审核也太浪费时间了,的名声还是有保障的。 ........ 花费了一些时间,将原本就已经编写出来的东西做了一个初步的整理后,徐川站起身伸了个懒腰。 关于质子半径之谜的论文,投稿对象早就已经选好了,米国物理学会出版发行的《物理评论d》。 在此前,他已经投稿给对方一篇有关‘质子半径之谜’的计算方法论文,再投一篇论文过去也不是什么事情。 这种对整个物理界都相当重要的论文,没有哪个物理期刊会拒绝。 处理好资料后,徐川起身洗了把脸,然后下楼吃饭。 电梯间,他撞到了正好同样准备下楼的陈正平。 “下楼吃饭?一起?”陈正平笑着问道。 徐川点了点头,跟着陈正平一起来到了一楼的餐厅。 “准备什么时候回普林斯顿?”餐厅中,陈正平端着个金属餐盘一边挑选食物一边问道。 徐川想了想,道:“老师您那边的工作进展的怎么样了?还需要人手帮忙吗?” 这次来,是跟随的陈正平过来的,机票,住宿,吃饭什么的报销,也都是走的这位老师的路线。 现在自己的事情忙完了,他准备看看陈正平这边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没有。 毕竟以他的能力,还是能做点什么的。 闻言,陈正平停下了脚步,问道:“你这边的工作不是已经完成了吗?不准备的回普林斯顿继续学习?” 徐川:“我这边还在整理论文和资料,还要一段时间。” “另外这次过来,名义上来说是参与的老师您的项目,报销什么的都是走的您这边,我总归还是要做点什么的。” “而且我对希格斯粒子很感兴趣,如果能参与进项目的话,我也能多一份经验,多学点东西。” 陈正平点了点头,道:“如果不影响你的话,随时欢迎你来我的项目组。” ....... 第一百五十九章:失败是成功之母 对于徐川的加入,陈正平毫无疑问是欢迎的。 目前他们的研究,无论是南大也好,还是澳大,亦或者是左治亚理工学院,研究进度都陷入了僵局。 三所高校都无法从对撞实验数据中找到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顶夸克t和底夸克b)的汤川耦合现象。 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如果在限定的时间内无法有所发现的话,这部分的数据将会全面公开,由所有的物理学家一起进行研究。 但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顶夸克t和底夸克b)的汤川耦合现象可以说是注定会发现的。 毕竟希格斯与第三代轻夸克粒子(陶子t)的汤川耦合现象在去年就已经被发现了。 这证实了希格斯机制的正确性。 而在这个机制下,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顶夸克t和底夸克b)的汤川耦合现象是注定会发现的。 现在就看谁能先从对撞实验数据中找到宝贵的线索或者证据了。 这是一份注定会被摘取到的成果,如果就这样错过了,恐怕谁都会不甘心。 但没有人知道,到底在哪一个对撞能级中会出现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顶夸克t和底夸克b)的汤川耦合现象。 如果能有一个数学能力出众的研究者帮助他们分析一下今年的对撞数据,即便是没能从今年实验数据中找到线索,也能排除掉一个能级可能性。 或者,找到些其他的东西,比如找出希格斯玻色子最有可能衰变的区域。 这对于下次再申请实验数据有着不小的帮助。 至少会看在这次的数据分析上,将他们的能力考虑进去。 毕竟也不是公益性的组织,尽管他们的经费来源于遍布全世界的成员国,但拿了经费总归是要做事的。 有能力或者能迅速做出成果的团队,自然会被优先考虑。 南大这次能从其他竞争对手的手中拿到实验数据分析权,离不开近些年华国的科研工作人员在做出的成绩。 特别是希格斯与第三代轻子(陶子t)的汤川耦合现象,以及四夸克粒子,五夸克粒子的发现这些华国深入参与的成果,为他们争取了不少的筹码。 否则在这个以西方国家为主的科研组织中,南大还真不一定能申请到这次的科研实验。 ...... 对于徐川而言,他加入导师陈正平团队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寻找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顶夸克t和底夸克b)的汤川耦合现象。 对于今年这场研究,他其实已经提前知道了结局。 这是场大概率会失败的实验研究。 因为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顶夸克t和底夸克b)的汤川耦合现象的发现,是在2018年。 也就是两年后,才会首次发现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 徐川对这件事的记忆很深,因为在上辈子的时候,18年差不多是他开始正式踏入物理界的时候,对这些东西比较关注。 之所以说是大概率而不是百分百,是因为他也不敢保证说今年的实验数据中一定就没有线索。 毕竟他没有看过今年的实验数据,说不定今年的实验数据里面就隐藏着某些线索呢? 不过说实话,徐川对此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一方面是南大、澳大和左治亚理工学院基本已经给出了答桉。 三所高校,最少十几名研究人员对一份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都没有找到线索,徐川不认为有什么线索能从这些研究人员手中错漏。 这种概率还是相当低的,毕竟这不是寻找什么标准模型之外的未知粒子,人们对其一无所知。 在去年就已经发现了希格斯与第三代轻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的经验上,如果这次的实验数据真的有希格斯与第三代轻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出现,应该是不会被三所高校的研究人员错漏的。 一家高校错漏还有可能,三所高校同时错漏,这个概率太低了。 此外,每一次对撞实验产生的数据基本都是不同的,即便是两次能级、实验细节、实验步骤完全一样的对撞实验,产生的数据也可能不同。 所以这一次的对撞实验数据中是否有希格斯与第三代轻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数据也无法确定。 就好比希格斯粒子的发现一样。 从2010年3月开始,lhc就开始了紧锣密鼓地进行数据搜集与分析,但直到2012年7月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才宣布发现了希格斯粒子。 这一场探索希格斯粒子的旅程,持续了整整两年多,对撞能级找遍了100~180gev区域,最终才在125-126gev探测到超额事件,找到这颗神秘的粒子。 综合这两点来判断,这次的实验数据中可能蕴含有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数据与线索的概率相当低。 不过虽然对从这次的实验数据中找到线索不报什么希望,但借助这次数据,对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能级做一个数据分析或许能做到。 毕竟在如今的,想要寻找一种新的粒子亦或者的现象,靠的是通过lhc在不同能级下的不同粒子对撞来分析实验数据的。 就像希格斯粒子,对撞能级找遍了100~180gev区域一样。 如果不是希格斯玻色子是标准模型补上了最后一块拼图,恐怕lhc也不会专门为其做两年对撞实验。 毕竟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每一次启动,都是以百万米金,甚至是千万米金为单位烧钱的。 lhc的功耗超过200兆瓦,也就是每小时的耗电量超过了20万度电。 如果按照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用电2000度来计算,lhc运行一小时,足够一百户普通家庭使用一年了。 这还仅仅只是对撞机运行时消耗的电量,没有算其他的东西,比如大型超算处理数据什么的,这些同样都是巨耗电的设备。 除此之外,还有人员工资、设备维护等等开支。 这样烧钱的行为,如果不是为了找到标准模型中的最后一颗粒子,验证质量起源,恐怕也不会干。 而利用数学,对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对撞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它会在哪一个能级出现耦合现象,确定希格斯玻色子衰变成一对底夸克(h→bb)的理想搜索通道,毫无疑问具有极大的价值。 往物质方面来说,如果真的能做到这一步,最少能节省数千万甚至是数亿米金的对撞资金。 往科研发方向来说,这是寻找新物理学的一个重要进展。这些分析是测量希格斯玻色子性质漫长旅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有助于科学家了解质量的起源关键。 这也是徐川在解决自己的‘质子半径之谜’问题后,在明知道这次的实验大概率无法找到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的情况下,依旧选择停留在,加入导师陈正平团队的原因。 也是他将这辈子的主要学习方向定为数学的原因。 在学术界,至少在物理界,是离不开的数学的。 数学计算和数学分析虽然没有办法直接让你看到粒子或者对撞现象,但它能分析对撞数据,找到关键点所在,进而节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顶级的物理能力+顶级的数学能力碰撞在一起,能推动的东西比想象中更多。 这一点徐川现在深有体会,他现在在数学上的能力还算不上真正的顶尖,但就已经帮助他解决了不少的麻烦了。 比如陈正平的二硒化钨实验,此前的xu-weyl-berry定理计算天体参数方法,这次的质子半径之谜等等,都是从数学出发的。 这也让他相信,如果这辈子将数学能力点到顶尖,他肯定能看到上辈子无法看到的一些新东西。 ....... 加入导师的实验团队后,徐川白天跟随着陈正平一起分析数据,‘学习’理论物理方面的知识,晚上则在酒店中完善着自己的论文,日子倒是过得相当充实。 在已经提前知道了结果的情况下,他也没有日夜加班去完成实验数据分析。 距离南大提交这次报告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在此之前完成就足够了。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眨眼间,时间就已经来到了九月中旬。 华国区的办公室中,徐川坐在一张办公桌前,盯着桌上的数据发呆。 这大半个月的时间过去,足够他将实验数据全部过一遍了。 尽管他很希望能在这次的实验数据中找到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的线索。 但遗憾的是,这次的实验数据中并没有。 如果有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的线索的话,徐川相信以他现在对数据的敏感度,绝对能发现些异常的地方。 可惜的是,这大半个月来,他翻来覆去的将实验数据看了好多遍,并没有找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 这很正常。 不是每一次的对撞实验都能发现些什么东西的,也不是每一次的对撞数据都有价值的。 在,lhc的每一次运行,每秒会产生大约100亿次粒子碰撞,而每次碰撞可以提供约100mb数据,因此预计年产原始数据量超过了40keb。 但根据目前的技术和预算,存储40keb数据是不可能的,而且,这些数据中,实际上只有一小部分数据有意义。 因此没有必要记录所有数据,而实际记录的数据量经过超算分析后,也降低到了每天大约1pb。 比如2015年的最后一次真实数据只采集了160pb,模拟数据240pb,而绝大部分的其他数据都被抛弃掉了。 而留下来的这部分数据中,能否找到些什么东西,很大程度上还得看运气。 这次的实验数据中没有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数据再正常不过了。 毕竟这是现实,不是网络或者科幻电影,不是每一次的付出都会收获的回报的。 如果随便来一次对撞实验,就能发现一种新的粒子或者新的成果的话,物理界哪里还有这么多的谜团。 标准模型也肯定早就被补齐了,甚至暗物质,暗能量东西这些东西也早就被发现了。 像现在这种花费了大几个月,却没有做出什么有用的成果,在才是常态。 人们往往会记住成功的例子,却很容易忽视在一次成功的背后,到底有多少次失败。 就像希格斯粒子被发现震惊全世界一样,世人都记住了2012年7月4日希格斯粒子公开的那天。 可谁又知道,在希格斯粒子被发现前,和其他的实验室,研究机构到底做了多少次对撞实验,分析了多少次数据? 数千次?数万次?亦或者更多? 这是个没人能数得清的答桉。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应用在高能物理界还是很有道理的。 通过不断在实践中试错,从而找到正确的那个方法或结果,就是这样干的,一个个的粒子就是这样找出来的,标准模型也是这样完善的。 ...... 第一百六十章:从数学出发 将手中的最后一点数据做完分析,徐川直起身伸了个懒腰,然后将这些完成的分析数据给陈正平送了过去。 到现在,陈正平交给他的工作算是完成了,他手上的实验数据分析已经全都分析完了。 “辛苦你了。” 办公室中,陈正平从徐川手中接过了分析数据,翻看了起来。 “没什么,只是比较遗憾没能找到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的线索。” 徐川摇了摇头,没有从这次的实验数据中找到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的线索还是有些遗憾的。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哪怕他很清楚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是肯定存在的,也不可能凭空捏造一份数据出来。 在科研实验中,造假是会被所有人唾弃的。 再精密的造假,也有漏洞,迟早会被人发现,他不可能去干这样的事情。 闻言,陈正平笑了笑,道:“没什么,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能有发现的,这很正常。” “而且有这次实验和数据分析,下次我们再申请这方面的研究就要容易不少。” 陈正平的心态倒是很好,并没有受到什么干扰,也没有气馁什么的。 他搞了多年研究了,一次成功一次失败对他而言并没有什么。 当然,这也和这次的实验研究另外两所大学同样没有做出来成果有关系。 大家都没发现,意味着这次的数据的确没有东西存在,也就算不上失败了。 ........ 将分析完的数据送给陈正平后,徐川重新坐回了桌前。 导师的工作已经完成了,剩下的,就是他自己的安排了。 “让我看看,能否从这些数据中发现点什么吧。” 盯着桌上的数据,徐川喃喃自语了一句。 稿纸上的数据是他已经处理过一遍了,从这些数据中找到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顶夸克t和底夸克b)的汤川耦合现象已经没有希望了。 但从这些数据中找到希格斯玻色子最有可能衰变的理想搜索通道,或许还有可能。 这并不是一条新的道路,以前也不是没有人尝试过,但基本都以失败告终。 因为想要从数学上去缩小目标的出现能级实在太难了。 而且,标准模型已经预测了这种粒子或者现象的存在,单纯的去缩小一下的对撞能级区域对于研究人员来说并没有太多的意义。 或许这对于来说很有价值,毕竟能减少经费支出,但对于缩小研究区域的研究者来说没有什么价值,诺贝尔奖不会因为这份工作颁发给你,它只会发给提出理论的人。 一项很难,却又没法给研究者带来很大价值的工作,是没什么人会去做的。 反正粒子对撞机就在脚下,一个能级没有发现的东西,去下一个能级搜索就好了。lhc的经费并不需要他们去忧愁,没必要在这上面死磕。 ...... 在2012年发现希格斯玻色子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进一步展开了对希格斯玻色子的研究。 因为从理论上来说,希格斯粒子是基本粒子质量的起源,同时也可能是暗物质质量的起源。 所以它可能是通往暗物质世界的一个‘窗口’。 因此深入研究希格斯玻色子的性质对揭示新相互作用力的本质、理解电弱对称性破缺机制和宇宙早期演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lhc重启后,这类的研究就没有停止过。 可令人遗憾是,截止到现在,仍然仅仅观测到了标准模型中预测的不到30%的希格斯玻色子衰变。 其中就包括了2015年观测到希格斯与第三代轻子(陶子t)的汤川耦合现象。 但这仅仅只是标准模型预测中的一部分。 剩下的可能衰变仍然难以捉摸,没人能从里面找到痕迹。 而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顶夸克t和底夸克b)的汤川耦合就是标准模型预测中的一种衰变。 它能与第三代重夸克进行汤川耦合,赋予一部分粒子质量。 而这部分粒子,可能就是构成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原料,比如铁、铜、镍、金、银等各种金属。 但截止到目前为止,的对撞机lhc还未能从对撞实验中找到它衰变和耦合的痕迹。 目前观察这种衰变模式并测量其速率,是通过汤川相互作用来确定或不确定费米子质量生成的。 可在对撞实验中,各类探测设备,比如as超环面仪器实验探测器能观测到的,不仅仅有粒子对撞数据,还有更多的背景波动、嘈杂信号、其他信号等等。 这些东西占据了整体对撞数据的绝对大头。 按照以为的对撞数据来看,有用的数据在这些废物数据中的占比仅仅只有三百万之一。 要从这么夸张的占比中分析出有用的数据,就不得不提的超级计算机与全球计算网格,以及粒子物理学家为分析这些数据编写的计算机代码上了。 lhc在2015年重启时,加倍的碰撞率将每年产生大约30pb的数据,几乎相当于每秒产生1gb的数据。 为了分析和处理这么庞大的数据,如今的粒子物理学家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了编写计算机代码上。 的物理家和工程师编写了成千上万行代码,平均每天都有超过两万个程序在运行,用于在数百万个事件中搜寻不同寻常的信号。 这些优秀的程序,不仅仅用于分析粒子数据,还能作为大数据分析、数据检测之类的工作。 谷歌就在这里建立了全世界最大的云数据智能分析,借助每天诞生的庞大数据完善算法。 而全世界最优秀的数据分析程序,以及最先进共享信息程序也是在这里诞生的。 可见有时候,干掉你的并不一定是同行,而是来自某个你想都想不到的领域。 ....... 借助的优秀程序,花费了几天的时间,徐川顺利的完成了手中的数据处理。 处理过的数据再经过他的手变成了一副副的达里兹图。 达里兹图最大优点,就是能让人一目了然的看到物理事件密度分布,共振态的存在,共振态的相互干涉、末态粒子的角分布....等等各种物理量。 有了这个,剩下的工作就不是很难了。 毕竟对他而来,从达里兹图中找到有用的信息,本就是最拿手的东西。 只不过这次,他需要从另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盯着电脑显示屏的上的dalitz图,徐川陷入了沉思中。 从物理上来说,他对这些东西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很熟悉,但当他习惯性的按照前几次的思维切换到数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时,却有些迷茫了起来。 他第一时间找不到下手的方向,dalitz图上的字母和数字交错复杂,要想从数学方法进行分析,难度不亚于解开一团被猫玩过的麻线团,线头都找不到,更别提动手了。 另一旁,拿着保温杯打了杯子热水的齐希韶从徐川身边走过,眼神落到了桌上杂乱的稿纸和显示屏上的dalitz图上。 “徐师弟,你还在分析数据?”看着桌上熟悉的东西,齐希韶微微皱起了眉头。 针对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顶夸克t和底夸克b)的汤川耦合实验已经基本完成了。这次的实验的确没有发现线索,现在南大已经着手准备提交验收材料,申请报告会了。 到了这个地步,已经可以宣告结束了,研究人员也可以放下工作了。 但徐川依旧在分析数据,这让齐希韶有点担心,担心这位优秀的小师弟是不是被打击到了。 毕竟年少成名,先后在数学界和物理界都解决了一个世界级难题,这会初次面对失败,承受不住这种打击,偏执的想要从数据中找到点什么也是有可能的。 想到这,齐希韶准备开导一下徐川。 在搞学术的道路上,失败是永远多于成功的,承受失败也是必经的道路。 ....... 第一百六十一章:戴维·格罗斯的指导 “小师弟,这次实验都已经结束了,你怎么还在分析数据?” 办公桌前,听到声音的徐川抬起了头,看到站在了一旁的齐希韶齐师兄。 “齐师兄。” 徐川打了个招呼,接着道:“没,导师那边的安排已经做完了,我这边在折腾点自己的东西,并不是在寻找汤川耦合数据。” 闻言,齐希韶微微愣了一下,有些好奇的问道:“嗯?那你在分析什么。” 他还以为徐川在试图继续寻找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痕迹,没想到居然不是。 “做个分析,看看能不能从这些数据中推断出希格斯玻色子最有可能衰变的理想搜索通道。” 徐川随口说道,目光再度落到了dalitz图上。 或许他该改变一下思路,先从原来习惯的角度进行分析,然后再利用数学方法进行验证,这样或许能找到点什么东西。 他并不是一个很执拗的人,当一种方法走不通的时候,短暂的放下从另一种方法或者角度出发有时候能起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搞科研搞学术需要钻牛角尖的精神,但实际行动却又不能钻牛角尖。 “寻找希格斯玻色子最有可能衰变的理想搜索通道?” 齐希韶面色古怪的看着徐川,接着道:“你是指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能级吗?” “如果是这个,标准模型中已经对其做了预测,在13tev的对撞能级以下的实验中,它会质子—质子质心能量下约为34fb~56fb,而llbb衰变末态横向动力学平衡系统作出限制性拟合为......” “这些东西,你应该知道吧?” 齐希韶看向了徐川,简单述说了一下标准模型对希格斯粒子的衰变的预测。 作为一名物理研究人员,而且还是粒子物理的研究者,没道理不清楚这个。 徐川盯着dalitz图,头也没回的道:“这些我知道,但从标准模型的预测来说,它预测的范围有点大,我在想能不能缩小一下这些东西。” “这样找到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能锁定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那么下次的对撞实验我们就能找到它了。” 闻言,齐希韶摇了摇头,劝道:“那随便你了,不过我建议你放弃。” “这项工作以前也不是没有人做过,但从来没有人能缩小标准模型的预测,它太难了。” “而且,即便是你做出来了,也得不到什么太大的奖励,顶多就是缩短一下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发现的时间而已。” “尽管这可能会为节省几百万或者几千万米金的对撞资金,但并不会因此给你颁个特别的奖。” 在知道徐川并不是在继续研究寻找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数据后,齐希韶心中的担忧倒是放了下来。 不过对于徐川试图去锁定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这一做法他并不看好。 正如他之前说的一样,这个工作太难了。 以前也研究过这方面的东西,毕竟这能大量的节省经费,但从来都没有人能做到过。 不过只要这位小师弟没有钻牛角尖,陷入被打击的状态,其他的东西倒是无所谓了。 他想研究就研究吧,反正到最后没什么结果自然而然的就会放弃的。 ...... 齐希韶离去,徐川也没在意,他的注意力依旧在眼前的达里兹图上。 沉思了一会后,他从桌上拾起圆珠笔,铺好的稿纸开始工作。 一时半会的,要想从数学角度理清楚这些东西难度不小,不过他可以先从物理角度将这些东西梳理一遍。 【希格斯玻色子信号强度参数μ的拟合值vhbb对于mh=125gev,适用于wh和zh工艺及其组合......个体μvhbb(w/z)h过程的值是通过同时拟合独立浮动的wh和zh过程的信号强度获得的,由此可计算出各个信号强度的兼容性为84%。】 【.......】 【适用于13tev数据的标称mva分析的拟合希格斯玻色子信号强度参数μ的系统不确定性的影响。系统不确定性按其对μ影响的降序排列。方框表示μ的变化;参考顶部x轴,当将相应的个体干扰参数θ固定到......】 【使用7tev、8tev和13tev数据集独立拟合h→bb通道及其组合的预期和观察显着性值(标准偏差)......】 花费了两天的时间,徐川完成了对手中达里兹图的梳理。 一张张的dalitz图与对应的信息保存在电脑中,通过显示屏放映出来。 徐川则有条不紊的翻阅着。 “....diboson生产背景建模中的系统不确定性概述。ps/ue表示部分子簇射/潜在事件。仅评估形状不确定性时,使用s符号。” “当确定(w/z)z双玻色子产生信号强度时,由于归一化是无约束的,归一化不确定性被消除。如果接受系统不确定性的大小因地区而异,则显示一个范围......” “如果能确定这个范围的话,或许能找到希格斯玻色子信号强度参数μ的拟合值h→bb,以及分别用于运行1和运行2中的vh、tth和ggf+vbf分析数据,以及它们的组合。” “能做到这一步的话,至少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缩小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了。” “但是,我该怎么动手?” 盯着显示屏上的资料,徐川再度陷入了沉思。 从粒子物理的角度来说,他已经做到了确定的确存在一个范围,可以用于寻找希格斯玻色子信号强度参数μ的拟合值h→bb。 但是如何从数学上将这个范围计算出来,他依旧没有任何的头绪。 当然,这很正常。 如果真要那么容易就能做到的话,这些工作早就被人做过了。 对于的物理学家们来说,与其去研究如何缩小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还不如优化一下计算方式。 高效的计算方法能能排除复杂qcd背景干扰,能获得较为纯净的信号,从而增大找到有用信号的概率。 至于研究如何缩小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那还不如想办法找各成员国多要点钱,多进行几次对撞实验来得更加容易。 ........ 盯着显示屏上的资料,徐川捏了捏鼻梁,起身离开了办公室。 蹲在办公室中找不到灵感,还不如出去走走放松一下。 “稀奇啊,你居然从办公室中出来了。” 工作区外的草坪上,徐川坐在长木椅上,耳边传来了讶异的声音。 扭头看去,是齐希韶齐师兄,手中提着一个塑料袋走了过来,一屁股坐在了长椅上,从袋子中掏出了一袋零食递给徐川。 徐川接过来一看,一袋辣味的‘劲仔小鱼’。 “你哪里买的这东西?”徐川有些好奇的问道,这明显是国内产的东西,日内瓦又没有唐人街。 “开车去苏黎世买的。” 齐希韶懒洋洋躺在长椅上,顺手拆开了一袋零食一边吃一边晒着太阳。 “so?你开车几个小时跑苏黎世去就为了几袋零食?”徐川盯着长椅上的塑料看了一眼,人都有些傻了。 齐希韶耸了耸肩:“我也就这点爱好了,一年都不见得能回两次国,能吃到老家的东西也算不错了。” “对了,你的研究弄的怎么样了?” 徐川拆开劲仔小鱼,吃了一口,回道:“并没有太大的进度,遇到一些麻烦。” “正常,你研究的那玩意难度极高,不仅需要极深的物理功底,也需要强大的数学能力,有能力去研究这东西,整个粒子物理界都没多少人。” 对于这个结果齐希韶一脸了然,没有任何意外。 “与其研究这个,说实话你还不如研究一下计算方法,至少这个容易很多,而且优秀的计算方法能排除散射背景和计算干扰,能极大的提升找到有用信息的概率。” “至于寻找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能级的事情,交给我们脚下的对撞机就好了。” “只要它启动的次数够多,总有一天能找到的。” 徐川笑了笑,道:“或许吧,不过我还是想试试。” 见徐川依旧不想放弃,齐希韶微微摇了摇头,道:“那我建议你去找一下的你的导师爱德华·威腾。” “如果说还有人能在这方面给与你帮助的话,可能就是他了。” 闻言,徐川忽然眼前一亮。 或许有个人的确能在这方面给与他帮助。 当然,这个人并不是爱德华·威腾,威腾专长量子场论,弦理论和相关的拓扑和几何,但对于粒子物理的研究并不是那么深入。 不过有个和威腾有关的人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当厉害。 那就是爱德华·威腾的导师,也可以说是他的师爷,戴维·格罗斯。 戴维·格罗斯是如今理事会的主席,是量子色动力学、粒子物理学和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在规范场理论、粒子物理和超弦理论等方面有着很深入的研究。 在2004年,他因发现‘夸克的渐进自由现象’摘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属于物理界的顶级大牛。 据统计,他现在是最少十个以上国家的院士,这其中就包括华国,他在2011年当选为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可见这人到底有多牛。 不过现在的他和戴维·格罗斯并不是很熟,要想找他帮忙,最好的方法还是通过导师爱德华·威腾。 ...... 丢给齐师兄一句‘谢谢’后,徐川两口吃光了手中的劲仔小鱼,然后返回了自己的酒店房间,给已经回到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爱德华·威腾发了封邮件,请求他帮忙引荐戴维·格罗斯。 可能是威腾教授正在电脑前?也可能是他的邮件被设置成了关注,反正这一次,他没等多久便收到了回复。 “我已经联系过格罗斯教授了,他明天下午两点会在他的办公室中等你的,不过你的时间不多,只有一个小时。” “你可以先将你需要咨询的问题整理一下,通过邮箱先发给他,这样可以避免浪费时间,格罗斯教授的邮箱是*******。” 对于徐川的请求,威腾教授没有任何的拖延,在收到邮件后就替他联系了戴维·格罗斯。 当然,这也不是什么事情。 毕竟从名义上来说,戴维·格罗斯还是徐川的祖师呢。 “感谢导师,我会先将问题整理一下的。” 收到威腾的回复后,徐川迅速整理了一下他这些天的研究和数据分析成果,然后打包压缩成文件发给了戴维·格罗斯教授。 ...... 翌日,下午两点,徐川来到了的核子研究中心大楼。 作为理事会的理事长,戴维·格罗斯一年四季基本都在这里工作。 按照记忆中的位置,徐川顺利的找到了戴维·格罗斯办公室。 敲了敲木质的大门,里面立刻就传来了声音。 “请进。” 徐川推开门,走了进去,办公室中,一位戴着无边框眼镜的老人正微笑望向他。 “欢迎你的到来,前两个月你主持的报告会相当精彩。” 一边说,戴维·格罗斯一边笑着起身,给徐川泡了杯茶,道:“听说华国人都是喝茶的,我这边恰好还有点别人送的茶叶。” “谢谢。”徐川连忙双手接过茶杯。 给徐川泡了杯茶,又给自己泡了杯咖啡后,戴维·格罗斯看向徐川,缓缓开口道: “坐吧,我的时间也不多,等会还有一场会议。” “你昨晚发给我的邮件我已经看过了,不得不说,你的想法很独特,要做到恐怕比较难,不过我这边有点想法,或许你可以参考一下.......” 见进入正题,徐川也严肃了起来,认真的听着。 略微的聊了一会后,戴维·格罗斯看向了徐川,道:“如何利用数学来缩小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我不知道怎么做。” “但是从粒子物理的角度来说,所有粒子都是由夸克构成的,或许你可以从夸克的渐进自由现象和‘夸克禁闭’这两方面试着入手研究一下?“ 从夸克的渐进自由现象和‘夸克禁闭’入手研究吗? 听到老人的话,徐川陷入了沉思中。 ......... 第一百六十二章:完善计算方法 从夸克的渐进自由现象和‘夸克禁闭’入手研究,这是戴维·格罗斯给徐川的建议。 如果不是他是的主席,对于大部分的对撞实验与分析数据都有一些了解,恐怕都没有办法给与建议。 毕竟这是个罕有物理学家跨入的领域。 只是他不知道眼前的这位少年对这两个领域的东西到底了解多少。 毕竟他实在太年轻了。 按照常理来说,这个年龄还处于学习吸收知识的阶段,即便是能在某些领域做出一些成果,也只是相对的。 因为他的年龄注定了在其他的领域会空缺很多的基础知识。 不过目前来看,似乎有所启发的样子? 或许是这位少年在物理上学习的区域有接触这两方面的知识? 不管怎么说,他对眼前的这位少年抱有很大的冀望。 从威腾哪里了解到他开始,到前不久他站在讲台上解决质子半径之谜,格罗斯看到了这个少年的才华与天赋。 这是个天才,真正的天才。 无论是从数学还是物理来说,他都有着可以说是顶级的天赋,也在数学和物理上都跨出了自己的道路。 很多人会觉得搞学术或者搞研究要一心一意,要专注,但戴维·格罗斯并不这样认为。 在他看来,只要喜欢,就都可以去做。 干自己喜欢的事;敢于提问,敢于承担风险。年轻人要敢于尝试。尝试了有可能失败,但不去尝试就不可能成功。 而且,做自己喜欢的事,即使失败了也是快乐的。 对于眼前这个少年,格罗斯希望他能走的更远一点。 对于他这种将一辈子都奉献给了物理,已经半截身子入土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看到物理领域后继有人更让人高兴了。 ....... 办公室中,徐川陷入了沉思中。 他顺着的戴维·格罗斯教授的指点继续往下思考。 对于格罗斯教授说的‘夸克的渐进自由现象’和‘夸克禁闭’这两个领域他很清楚。 这两个都是粒子物理领域的知识。 前者是面前这位老人获得诺奖的成果。 它是一种反直觉的神奇物理现象。 简而言之,它的核心在于,原子核的核力在很短的距离里会减弱,从而可以让原子核中的夸克表现得像自由粒子。但当原子核中的两颗夸克的距离拉大后,束缚它们的吸引力反而变大了。 这种特性可以比喻为一种橡皮圈,橡皮圈拉得越长,反弹的力量就会越大,但当你不拉它的话,它就松松垮垮的。 这就是‘夸克的渐进自由现象’,它可以通过粒子物理学中的深度非线性散射的截面dp方程来进行摄动计算,因而衍生出了‘量子色动力学’这门学科。 2004年,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策和弗兰克·维尔切克三位物理学家也因此而获得当年的诺奖。 而‘夸克禁闭’,同样也是一种物理现象。 描述的是夸克粒子不会单独存在。 我们都知道,夸克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 夸克互相结合,能形成一种复合粒子,叫‘强子’。 比如强子中最稳定的粒子是‘质子’和‘中子’,它们是构成原子核的基础单元。 由于强相互作用力的存在,带色荷的夸克被限制和其他夸克在一起,使得总色荷为零。 而夸克之间的作用力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因此而不能发现单独存在的夸克。 简单的来说,因为强相互作用力,夸克无法像‘质子’或者‘中子’一样一个个的零散存在。 它总是成双成对,或者抱团取暖的。 比如质子,就是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通过胶子在强相互作用下构成的。 又或者去年通过lhc发现的五夸克粒子的等等。 只是,这两个理论,和利用数学来缩小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有什么关系吗? 从理论上来说,这三者可以说是三个完全不同的东西。 哪怕徐川站在二十年后的物理界角度来看,这三者也扯不上什么太大的关联。 若硬要说有关系,那就是由‘夸克的渐进自由现象’衍生出来的‘量子色动力学’,在研究强相互作用力方面有一定的关系。 但这方面的东西似乎也应用不到寻找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上来。 不过一位诺奖级的学者很显然不可能无的放失,既然格罗斯教授提示从‘夸克的渐进自由现象’和‘夸克禁闭’方向去研究,那么这里面肯定隐藏了一些东西。 这些东西肯定可以应用到寻找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上。 只是他没有见过。 物理很大,大到即便是他是一名从二十年后重生回来的顶级物理学家,也不可能熟知每一个知识点。 当然,更大的可能是,这仅仅只是戴维·格罗斯教授这两天脑海中才诞生的一个想法。 这就好比生物的进化一样,如果没有外界的刺激,生物也不可能基因突变进而进化。 正常的物理学家压根就不会研究这方面的东西。 如果没有他昨天发给这位教授的邮件,这位老人估计也不会在脑海中思索这种问题。 因意外而诞生出来的想法,没有在未来流传下去再正常不过了。 对于这方面的东西,徐川也没有纠结,他在思索着如何从‘夸克的渐进自由现象’和‘夸克禁闭’方向去研究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 办公桌对面的老人很显然在这方面有一些想法,但他并没有直接明说,而是给了一个提示。 这应该是这个老人的一个考验,想看看他在物理上的天赋,或者能力。 即便是最终他思索不出来什么结果,对方应该也会将完整的思路告诉他。 但徐川不可能就这样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在已经有了一条线索的情况下,如果他还做不到的话,他就不配站在物理界的顶峰了。 脑海中的各种知识被迅速翻动,从‘夸克的渐进自由现象’开始,到量子色动力学、从‘夸克禁闭’,到最低能量的状态的真空激发...... 一连串的知识点迅速在徐川脑海中构建成一条曲折却连接线索。 蓦的,他似乎想起了什么,勐地抬起了头,眼神熠熠的盯着办公桌对面的老人。 “横向动量分布的软胶子重求和效应?” 闻言,戴维·格罗斯教授露出了惊讶的目光,讶异的问道:“你是怎么想到这上面去的?” 他没想到眼前的这个少年居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找到突破点。 他昨天下午收到邮件后思考了一晚上,利用这些年在接触过的无数的对撞实验与分析数据才找出来一条似乎可行的道路,花费的时间不低于五六个小时。 没想到这会徐川仅仅是思考了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就找到了这条隐秘的交错点。 虽说有他的提示在先,但是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横向动量分布的软胶子重求和效应在当今的物理学界可以说是最前沿最冷门的领域了。 这一领域是用来计算处理粒子的初态与末态之间色干涉效应的。 但在如今的物理界,对撞机都还在寻找新粒子和验算的标准模型是否正确,又怎会有人将注意力投放到色态干涉效应上去? 对这一块有所了解的,整个物理界都可以数得过来。 如果不是因为担任的理事会主席,他也不会了解到这方面的知识。 对于徐川能这么快就找到突破口,他感到相当惊讶。 徐川笑了笑,回道:“我学习过一些qcd次次领头阶水平上计算方法。” 闻言,戴维·格罗斯教授恍然明白了过来。 qcd次次领头阶水平上计算是基于基于qcd软-共线有效理论上的成果。 而qcd软-共线有效理论中有部分涉及到横向动量分布的软胶子重求和效应的知识。 如果是这样的话,的确能顺着这条线索找到突破口。 但不得不说的是,能沿着‘夸克的渐进自由现象’这条线索顺利的找找到横向动量分布的软胶子重求和效应这个突破口,眼前这个少年的思维,真的足够跳跃。 或者说,他在物理和数学上的直觉与天赋,真的惊人。 毕竟这中间相隔了好些曲折的知识点,即便是学习过qcd次次领头阶水平上计算,要顺利的推导过去也没那么容易。 这就像是玩游戏一样。 普通的玩家考虑的仅仅是眼前的对线和对手,高端玩家会考虑下一步的的动作。 而某些人,在游戏上有着无与伦比的天赋,可以算到更远的地方,甚至是兵线被对面a了一下就可以宣告对线结束。 听起来有些离谱,但的确有这样天赋的人存在。 游戏界如此,学术界也一样。 有些天才你给他一点灵感,他就能还你一大片的成果。 比如牛顿,被苹果砸一下,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普通人被苹果砸一下,只会顺手就塞进口中。 ....... 告别了师祖戴维·格罗斯教授,徐川直接回到了酒店房间。 有了灵感和启发,接下来的道路就要好走很多了。 缩在酒店房间中,他从横向动量分布的软胶子重求和效应计算出发,开始利用数学对手中的达里兹图进行数据计算。 也不知道过去了多久,一阵手机铃声突兀的在寂静的房间中响起。 被打断了计算,徐川有些不耐烦的从桌上摸起电话,接通后‘喂’了一声。 “小师弟,这次实验的验收报告会要开始了,你人呢?给你发信息也不回。” 电话是齐希韶齐师兄打过来的,听到这话,徐川才回过神来,看了眼笔记本显示屏右下角的时间,不知不觉他竟然已经在酒店房间中呆了整整三天了。 徐川问道:“在哪个会议室,我现在就过去。” 这次的报告会,他怎么都得过去一趟。 毕竟他是项目小组的成员,尽管是中后期才加入的,但也是成员,出席自己参与的科研项目报告会是应该的。 如果报告会中,有人对他负责的分析数据部分有异议的话,他有义务进行解释。 好在这次利用数学来寻找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已经有了固定的方向,剩下的工作可以进行慢慢的完善,不用担心灵感飞走了。 “二号报告厅,马上就要开始了,抓紧时间。” 徐川应了声,挂断了通话,冲进卫生间洗了把脸,整理了一下乱糟糟的头发。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洗个澡整理一下自己的容貌再过去是应该的。 但可惜现在时间不允许。 ...... 风风火火的赶到二号报告厅,验收报告会已经开始了。 作为项目组的成员,徐川有自己的固定位置,就在齐希韶的旁边。 “卧槽,小师弟你这两天干啥去了,怎么搞成了这样?年轻虽然火力旺,但是也要注意次数,保护好腰子啊。” 刚坐下,齐希韶的声音就传递了过来。 他被徐川的状态吓了一跳,头发虽然整理过了,但油光发亮的,像是好几天没洗过一样,眼圈发黑,像是熬了几天几夜一样,整个人看起来就像是透支了十几次的模样。 联想到这几天都没有在办公室中看到这位小师弟的身影,他自然而然的以为这位小师弟去隔壁的高卢鸡玩去了。 徐川翻了个白眼,道:“想啥呢,我这两天就在酒店中,之前的想法有了点思路,这两天在进行验算。” “寻找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的那个?你还没放弃?”齐希韶诧异的问道。 徐川点了点头,齐希韶感叹道:“注意身体啊,搞科研重要,身体更重要,累垮了自己不值得。” 虽说搞学术的不缺勤奋和努力的,但勤奋和努力到这位小师弟这种程度的,真不多见。 齐希韶自认为自己已经够勤奋的了,但他也还有些其他的爱好。 而这位小师弟,似乎除了搞学术研究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兴趣的样子? 反正在接触的这个几个月,他是没有看到徐川展露出来其他的爱好,基本活动都和科研有关系,经常看到他趴在桌子前一算就是半天。 只能说,他能以十八岁的年龄分别在数学和物理解决一个世界级的难题是有他的道理的。 这样的人不成功谁成功? 徐川腼腆的笑了笑,道:“会注意的。” “等等,你刚刚说你找到了方法?计算出来了最理想的搜索衰变通道?” 真感叹着,忽的,齐希韶想起什么,勐的扭头惊诧的问道。 他刚刚好像听到这位小师弟说他有了思路,正在计算? ........ 第一百六十三章:被抄袭了? 会场中,齐希韶一脸惊诧的看着徐川,甚至已经忘记了这会正在召开验收报告会。 他严重怀疑自己刚刚是不是听错了。 通过数学来寻找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真的做到了? 这可能吗? 理论上来说,这的确有可能做到。 但从实际上来说,他在工作也有好些年了,却从未听说过有哪一家实验室或高校或物理学家在这方面有过成果。 这足以证明这条路的难度。 徐川没有在意齐希韶的目光,他学习数学的目的就在这里。 利用数学来辅助自己在物理,在材料等其他领域进步,这是他的初衷,也是他一直都在做的事情。 打了个哈欠,他摇了摇头回道:“还没算出来,不过前几天我去找了一下戴维·格罗斯教授,和他交流了一下,我们找到了一条应该可行的道路,目前我正在推算中。” “还没算出来,不过找到了一条到应该可行的道路。” 徐川摇了摇头回道,还没算出来是真的,不过应该也快了,他有预感,从戴维·格罗斯那里得到的突破口是正确的。 导师的发布会还在进行,不过他这会已经有点困了。 这些天他一直都在熬夜进行分析计算,每天睡觉的时间不超过六个小时,全靠红牛和一鼓作气想要直接将数据计算出来的精神撑着。 这会被打断,再加上会场中暖气十足,身体里面的困意那是一股一股的止不住的涌上来。 要不是坐在第一排,旁边就是摄像机,等会可能还需要他上台做讲解,他估计这会已经靠在椅子上睡过去了。 “格罗斯教授?你还认识的理事长?”听到徐川的回复,齐希韶羡慕的看了一眼。 虽然他是的正式研究员,但和戴维·格罗斯教授见面的次数还真不多。 一个普通的研究员,和这样的世界性大型组织的理事长层次相差太远了。 徐川又打了个哈欠,澹澹的回道:“我找的我的导师威腾,他给我推荐的。” “差点忘了,你还有这层关系在里面,这样算下来,格罗斯教授还是你的师祖。” 齐希韶拍了下脑袋,他光顾着羡慕徐川能得到格罗斯教授的指点了,差点忘记了人家相承一脉。 有格罗斯教授指点,通过数学来寻找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的确有可能做到的。 毕竟这可是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羡慕死了,他怎么就没有这样的机缘了? 不过齐希韶不清楚的是,格罗斯教授除了给出了一个建议外,其他的什么都没做。 整个计算过程,方法,数据分析全都徐川自己完成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个建议不重要,它的确起到了关键的启蒙作用。 如果没有这个建议,徐川自己要联想到利用横向动量分布的软胶子重求和效应计算来进行突破还不知道要多久的时间。 他前世的确站在了物理界的顶峰,但不代表他就能一个人解决掉所有的问题。 和那些中有系统的主角挂壁相比,他也只是个普通人。 在面对一个全新的问题时,只能依靠脑海中的学识和经验来进行分析突破,没法借助外挂直接找到突破口。 ....... 验收报告会很顺利,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就完成了。 徐川本来还做好了上台解释的准备的,没想到的礼堂中的其他物理学家根本就没有提出什么问题。 和导师打了个招呼后,徐川便回到了酒店,澡都没洗就直接倒在了床上。 这一觉,直接从下午四点睡到了凌晨三点多,十多个小时的睡眠总算补足了这几天他的精力消耗。 从床上爬起来洗了个澡清爽了一下自己后,徐川精神奕奕的叼着一袋酸奶坐回了桌前。 欧洲这边,牛奶、酸奶、黄油、奶酪之类奶制品在这边很常见,不过徐川不怎么喜欢牛奶,总觉得里面有股澹澹的气味。 香味?腥味?徐川也说不上来到底是什么味道,但的确有股他不怎么喜欢的气味。 至于酸奶,经过发酵后这种气味就没了,而且添加了一些白糖,蜂蜜,果酱之内其他的添加品让它的口感更好。 玻璃桌上,昨天没有完成的计算凌乱的摆在上面,一张张的稿纸上承载着密密麻麻的数学物理符号,一道道的公式将其串联在一起,指向最终的答桉。 叼着酸奶,徐川拾起桌上的圆珠笔,开始继续昨天没有完成的工作。 “.....从lund弦破碎函数进行导出,假□到已□从光□正向达□点......” “□生出一个强子的概率为f(z+)dz+.....” “概率□:h(Γ?)dΓ?y?f(z+)dz+.......” “........” “当无限能量的□□□n次破裂后,关于n粒子的分布□为:“ “dp(z,s;p??......p?n)=ds*dz/z(1-z)αexp(-bΓ)*δ(1-∑n|j =1*m2/uj).........” “..........“ 办公桌前,徐川滑动着手中的圆珠笔,将一个个数据从dalitz图中拆分出来的同时,利用数学对其进行整合。 并试图从中去找到一个对应的函数关系来确定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顶夸克t和底夸克b)的汤川耦合分布。 这是个很繁琐的工作,需要将数学知识与物理知识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建立起一种新的方法。 不过徐川乐在其中。 因为这对于他而言是一种新的提升,他已经很久没有在物理界有过新的突破了。 但今天他再次感受到了这种快感。 数学和物理的完结结合,将以前无法打破的边界再一次扩大,这也让徐川愈发坚信,自己重生后选择的道路是对的。 ....... 电脑上的达里兹图随着计算不断的翻动着,一项项的对撞数据从中剖析出来,进而代入到数学公式中去。 在已经找到了突破口的情况下,剩下的计算,对于如今的他来说已经不是一件无法做到的事情了。 从横向动量分布的软胶子重求和效应计算,绕回到量子色动力学,再通过夸克禁闭对希格斯粒子的耦合衰变给与一个能级上限。 一步步的,徐川利用手中的数据抽丝剥茧,利用数学来寻找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 也不知道过去了多久,当手中的笔再一次放下的时候,稿纸上的两组数据悄然鱼跃浮现出水面。 【sger方程为.....相应能量本征值为ea=(n+1/2)a,h→bb-bar衰变能级为128gev~131gev,h→bb(μvbf=3.0^+1.7~-1.6)。】 盯着这两组数据,徐川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满足与成就感。 他计算出来了。 计算出来了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 尽管目前还没有经过对撞实验验算这两组数据是否正确,但理论上来说,这两组数据不可能有错误。 对于一个物理实验来说,特别是大型粒子对撞机启动的高能对撞实验,有太多的东西可以欺骗人的眼睛了。 但对于数学来说,只要计算正确,答桉就一定正确。 至少,徐川对自己的计算过程很有信心。 剩下的,就是等待lhc进行验证了。 ....... 房间中,徐川整理了一下桌上的稿纸,将计算过程与方法输入电脑中,转成pdf和ppt放映文件保存起来。 他计算出来了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但这还不够,他还需要的帮助,需要利用lhc来验证他的数据。 如果能按照计算结果顺利的发现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才能证明他是对的。 至于现在,这只是项理论而已。 处理好这些,徐川分别给他的导师陈正平、威腾和的理事长戴维·格罗斯发了封邮件。 这次的分析计算,是建立在陈正平的实验数据基础上的,他自然有知晓权。 而给威腾和格罗斯教授发邮件,则是需要他们的帮助。 在,申请lhc的对撞实验是需要提前的,比如今年下半年的对撞实验,你至少要在上半年就向提交申请书,审核通过后才会安排。 这是运行的基础。 毕竟是一个世界性的大型合作组织,经费来源于各个国家,对于对撞实验的安排是重中之重的一件事情,要考虑的东西很多。 lh其他的实验设备,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台大型强粒子对撞机。 高能物理界的想法和理论数不尽,但lhc只有一台,能验证的理论是有限,所以每年的对撞安排都要提前商议,并且争论很久。 如果你想要插队的话,那就需要你向申请一场报告会,然后在报告会上报告你的理论。 如果的理事会认为你的报告足够重要,他们或许会商议推迟后续某场对撞实验,为你安插一场。 除此之外,几乎就没有其他的办法了。 ........ 处理好手中的数据后,徐川起身下楼,准备去买点吃的。 不过就在这时,他的手机响了。 徐川摸出手机,给他打电话的,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名字。 “喂,胡师兄。” 徐川接通电话,打了个招呼。 给他打电话的,是上次在晨星数学奖颁奖典礼上见过一面的胡行健,日月大学研究生,张伟平院士的弟子。 “川神,没想到你还记得我。” 电话那头,胡行健的声音有些讶异,似乎对徐川还记得他感到惊讶。 徐川笑了笑,道:“找我有什么事吗?” “是这样的,川神,你最近有关注《数学进展》吗?”胡行健在电话中问道。 徐川摇了摇头,好奇的问道:“没有,怎么了,是数学界有什么新的进展吗?” 也不怪他这么问,毕竟和数学期刊有关系的,就只有数学成果了。 不过他最近几个月都在研究物理,对数学界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注。 而且,《数学进展》是国内的数学期刊,虽然能排到国内前三,但放到国际上,重要性并不高,上面登陆的论文重要程度一般,所以他并没有怎么关注,连对方的消息提示都没有开。 顶级期刊基本都被西方国家把控这是目前无可避免的事实。 “那我给你发个链接,你先看看再说吧。”胡行健没有直接说什么事,而是通过软件丢过来了一个链接。 徐川好奇的点开链接,看向内容。 【华国数学史上又一新重大成果;北大教授莫坤证明rankin-selbergl-函数非零假设!或极大的推nnds纲领的突破。】 标题是典型的营销号风格,不过内容让徐川挺惊讶的。 rankin-selbergl-函数非零假设被证明了? 这可nnds纲领下l-函数问题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此前他和巴西的数学教授阿维拉·阿图尔聊过这方面的东西,再加上前段时间在普林斯顿跟随着德利涅教授学习,对nnds纲领中问题有所了解。 这个假设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的。假设提出后,许多关于l-函数特殊值的重要结果是在非零假设成立的基础上得到的。 但如何证明这个假设,从未有人给出过一个明确的答桉。 《米国数学会杂志》审稿人曾指出,非零假设是这个方向“所有工作中的一个根本难点”,可见这个问题的难度。 不过莫坤这个名字有点熟悉,好像在哪里听到过的样子? 盯着标题中的名字,徐川心里感到一丝熟悉。 想了想,他恍然回忆了起来。 “莫坤,这不就是之前在晨星数学奖颁奖典礼上碰到过的那位北大的数学教授吗?当初还一起讨论过来着。” “真是人不可貌相,如果他没记错的话,这位北大的莫教授从面貌上来看最少也有五十多岁了吧?” 徐川感叹了一句,虽然五十多岁算不上什么高龄,但在这个年纪还能孜孜不倦的去研究数学,这份精神着实令人敬佩。 想着,徐川重新坐回了电脑前。 他虽然没有订阅《数学进展》,但《数学进展》是有网站的,上面会刊登发表的论文。 如果那位莫教授证明rankin-selbergl-函数非零假设论文已经刊登了,那他能在上面找到。 果然,通过工具连接到北大的数学期刊网站后,徐川在首页上就看到了这篇论文。 【rankin-selbergl-函数非零假设的证明。】 通过pdf工具,将论文下载下来,徐川点开了论文,准备阅读一下。 毕竟rankin-selbergl-函数非零假设nnds纲领中还是挺重要的,关系到l-函数特殊值研究的领域。 不过随着翻阅,徐川的面色也逐渐古怪了起来。 这篇论文的核心工具,使用的似乎正是五月份他和阿图尔·阿维拉教授的论证。 尽管细微的改动了一些东西,但核心的思路与计算过程几乎没有任何的变化。 只不过当时他和阿图尔·阿维拉教授是朝着新梅森猜想的方向去研究的,到这边,似乎被这位莫教授应用到了l-函数非零假设证明上。 可不管如何,这位莫教授直接‘借用’了他和阿图尔·阿维拉教授的成果是肯定的。 不仅仅是核心思路,就连计算方法和一些计算数据都直接抄过去了。 而且还没有和他与阿图尔·阿维拉教授打招呼,这是不是有亿点点的不地道? 徐川几乎敢肯定这位莫教授并没有和阿图尔·阿维拉教授打过招呼,如果有的话,阿图尔·阿维拉肯定会联系他。 毕竟这是他们两个的共同研究,如果要借与其他人使用的话,以学术界的规则来说肯定要和另一个同伴打招呼。 “还是先问问阿维拉教授吧,问问他知不知情。” 盯着论文,徐川摇了摇头。 如果阿图尔·阿维拉教授也不知情的话,这事就有点严重了。 ...... 第一百六十四章:扩大华国在CERN的影响力 对于莫坤使用自己和阿图尔·阿维拉教授的讨论成果这件事,徐川并没有妄下定论。 毕竟对方也有可能已经和阿维拉教授交流过了,获得了阿维拉教授的许可,尽管没有和他说,但这的确是可能的。 他可能被忽略了。 相比阿图尔·阿维拉这个获得过菲尔兹奖的顶级数学家来说,无论是年龄,还是成果,亦或者资历、身份地位之类的东西,他都要差太多了。 对方可能忽略了他这个十八岁的年轻学者。 尽管这很令人不爽,但从国情思维来看,这的确是有可能的。 而且说实话,即便是对方没有经过他和阿维拉教授的同意,直接使用了他俩的学术成果,这件事在学术界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在学术界搞研究这么多年了,类似的事情徐川也见过不少。 期刊编辑拒稿,然后自己抄袭发表;导师霸占学生的学生成果,压榨学生;学术造假之类的事情他见过很多。 不仅见过,他自己也经历过。 上辈子他在普林斯顿跟随爱德华·威腾学习物理的时候,曾在博士期间做出过一份有关引力的小物理成果,投稿给一家叫做《经典引力和量子引力》的期刊。 但审稿的时候被对方驳回了。 当时他也没太在意,毕竟投稿的论文被拒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哪怕是诺奖级大老,论文也有被拒稿的时候。 但随后没多久,徐川意外的发现,自己的那篇论文竟然被简单的修改了一下后登录在了这家期刊上。 而论文的作者,正是这家期刊的一名审核编辑。 这自然引起了他的气愤,找到了投稿的期刊进行投诉讨要说法。 但起初并没有多大的效果,毕竟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博士生。 期刊的审核编辑盗取投稿者的论文和理论在学术界并不是一件什么稀罕的事情,甚至可以说年年都有发生。 这家《经典引力和量子引力》的期刊虽然在收到他的投诉后回复他正在调查,但后面就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动静了,甚至连他被盗的论文都没有撤稿,依旧还挂在上面。 后面徐川找到了他的导师威腾,以及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帮助下,才成功的让期刊退稿和道歉。 不是每一家期刊和每一个审核编辑都能坚守职业道德的,顶级的期刊在这方面会好一些,但也偶尔会出现类似的事情。 更何况《经典引力和量子引力》并不是什么顶级top期刊,尽管它够得着sci的门槛,但影响因子在sci里面也仅仅是三区、四区级别的。 这种期刊,对于自己的名声看的远没有顶级期刊那么重。 这类事情出现了,他们的第一反应并不是严查自己旗下的审核编辑,而是想办法捂被子,息事宁人。 类似的事情,徐川经历过不少,也听说过很多。所以学术抄袭这种事情,对他而言已经激不起太大的情绪波澜了。 败类嘛,在哪里都有,不仅仅是学术界。 但清理败类这种事情,是每个人都有的义务。 如果确定这个叫莫坤的教授,在没有经过他和阿图尔·阿维拉教授同意的情况下,私自抄袭使用了他们的成果,那徐川会想尽一切办法处理这件事情。 抄袭事件对学术界来说是一个很不好的事情,因为会有很多人觉得不用自己去研究发现就可以剽窃别人的成果得到名利,有的人就会去效彷。 而且如果这种事情不得到解决,让其他国家的学者怎么看? 不仅会让很多人误认为华国的学术界都是靠抄袭产生的,也会对于后来的学者产生一个非常坏的影响,很多人就会想着走一条捷径。 除非他和阿维拉教授都直接默认这件事,不追究。 但这很显然是不可能的,抛开阿维拉教授不说,徐川也不是这样的性格。 别人都直接盗取了他的学术成果,还想让他不追究,做梦都没有这样的。 ....... 看完了这位莫坤教授的论文,徐川摸起手机给胡行健发了个消息。 “谢谢,已收到。” 这位胡师兄能主动打电话给他告知这件事,这份情谊他得记着。 写了份邮件,发给阿图尔·阿维拉教授,徐川再度起身下楼去吃饭。 不得不说,发生了这种事情,他的心情肯定受到了影响。 之前计算出来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带来的好心情这会也消散的差不多了。 尽管知道这种事情在学术界避不可免,尽管前世也已经经历了许多,但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谁都会糟心。 阿维拉教授还没有回复他的邮件,但徐川心里知道,这大概率是件抄袭事件。 因为他知道,哪怕那位莫教授忽略了他,阿维拉教授也不会忽略他的。 一名菲尔兹奖得主,这点操守还是有的。 餐厅中,徐川随便点了些吃的,刚坐下,手机铃声就再度响起。 是他的导师陈正平打过来的。 电话接通,那头陈正平激动的声音就传递了过来:“你计算出来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 徐川点了点头,道:“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的。” “你现在在哪?” 徐川抬头看了眼餐馆,回道:“在我们居住的酒店马路对面的一家叫做‘瓦萨利意式餐厅’的餐馆里面吃饭。” “好,你在那等会,我马上就到。” 电话那头,陈正平说了一句后便匆匆挂断了电话。 他比徐川预料的到来速度还要快,饭都还没吃完,这位导师便到了。 “你有没有向申请报告会?” 陈正平赶到餐馆,第一句话就是询问徐川有没有向申请报告会。 徐川停下手中的刀叉,摇了摇头道:“还没有,不过我已经向威腾教授和格罗斯教授发邮件了,报告会应该没什么问题。” “这次的实验,能不能和国内的研究团队一起合作?” 听到这话,陈正平急切的问道:“目前南大,华科大和交大的人都还在这里,可以配合你完成数据分析工作。” 能进入的团队,在国内可以说都是顶级的团队了。 比如南大,陈正平这个科研院的院士带队,团队中有着三名物理博士生,一名博士后,还有一位的正式研究员。 这样的阵容可以说是相当豪华的。 而华科大和交大就更不用多少了。 这两所高校是目前国内的物理界的顶梁柱之一,来的人比南大还多,带队的都是科研院的院士不说,跟随过来的也都是博士起步的学生,交大甚至还安排了三名物院的正教授。 这样豪华的团队,为的不是别的,就是想做出更多成果。 不仅仅是个人和高校的荣誉,也是为了让华国在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以及加入,成为的成员国。 没错,截止到今年2016年,华国依旧不是的成员国。 没有这层身份,华国的研究学者在的科研工作与展开一直都很受影响。 首先是华国如果长期徘回在的门外,既不符合华国当下和未来的国际地位,也难以充分利用诞生的各种科技。 其次是没有成员国的身份,根本就无法申请的科技成果授权。 不要单纯的以为仅仅是一个物理研究机构。 大型强粒子对撞机诞生的科技成果可不仅仅是物理方面。 在医学与生物医学、航空航天、安全、工业4.0、文化遗产、能源技术等领域都应用了大量研究成果。这些应用领域涉及的主要技术各方各面,应用广泛。 比如光束仪器与系统、超导磁铁技术、超低温冷却技术、超高真空技术、工业控制、磁铁技术、粒子追踪和热量测定........、辐射防护和监测、射频与传感器、超导技术、等等。 每年,知识转移机构围绕着的相关研究和技术应用领域,组织和举办各类学术会议、讲座、展示等活动,对外公布最新研发动向、科研进展和可转化的技术成果。 这使成为全球创新和创意的策源地,源源不断地为各种知识和科技技术的创新应用提供新思路。 而根据有关章程规定,其科技成果授权使用、高科技人才培养合作计划等顶级项目仅面向成员国,非成员国工程技术人员无权参与。 若想通过获得最新技术、培养一流工程技术人才,唯有成为其成员,否则别无他选。 虽然目前国内的一些科研机构和建立了一些合作关系,但参与课题仅限于粒子物理基础研究,高科技合作方面,没有成员国的身份,几乎无法参与进去。 国家一直都在朝这方面努力,但成效并不是很高。 而徐川对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的计算,带来了这方面的机遇。 如果能借助这次机会,顺利的找到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毫无疑问,在lhc后续有关希格斯粒子方面的研究,华国将占据更多的主动权。 比如后续的希格斯与第二代轻夸克的汤川耦合实验。 lhc的资源就那么多,华国多吃一口,就能做出更多的成果,甚至因此而诞生一个诺贝尔奖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出的诺奖可不少,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向来都是物理界的重点核心。 更重要的是,如果能借助这次机会,推进华国成为成员国的话,价值就更大了。 闻言,徐川愣了一下,问道:“不会耽搁你们的工作吗?” 他原本是打算和之前解决‘质子半径之谜’一样,临时从拉个团队出来的。 毕竟南大,华科大,交大这些顶尖的高校团队可都是有自己的研究任务。 顶尖的科研团队,基本都不会让自己的时间空置出来;他们掌握着更多的科研资金,但也承担着更多的使命。 陈正平笑着摇摇头,道:“这怎么能说是耽搁呢,别人想求这样的机会都没有。” “如果你的计算正确,这将是的一场转折,或许以后会将更多的重心偏向对搜索能级的计算。毕竟这可以为节省数百万甚至是数千万米金的对撞资金。” 徐川想了想,道:“那就麻烦老师您了。” 既然陈正平主动找上来了,徐川也没犹豫,毕竟他的确需要一个团队来帮助他完成数据分析。 他对自己的数据计算有足够的自信,更关键的是,他知道在2018年发现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时的数据。 对撞能级与衰变数据与他计算出来的数据相差并不大。 这意味着按照他的计算数据去做对撞实验的话,必定能发现的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 国内的高校有心参与进来,他自然欢迎,毕竟肥水不流外人田。 闻言,陈正平笑了笑,道:“那我就先替其他人谢谢你了。” 这次的实验,不管能不能发现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对于三所高校来说都是一场机遇。 毕竟向申请一场独立的lhc对撞实验难度可相当大。 而每一场独立的对撞实验产生的数据,潜在的价值都是巨大的。 因为谁也不知道这些数据里面是否隐藏着某个标准模型未能预测到的粒子。 更何况,如果确定徐川计算的数据精准的话,将为华国加入成为成员国提供巨额的助力。 毕竟他能做到一次,说不定就能做到第二次。 尽管每次的对撞实验都是不同的,但只要成功一次的话,就可能节省几百万甚至是几千万米金。 这样的诱惑,对于来说是巨大的。 ....... 第一百六十五章:数学与物理的完美融合 核子研究中心大楼,戴维·格罗斯日常的查看着邮件,并针对需要回复的邮件进行处理。 作为理事会的会长,他每天收到的邮件能高达上百封,多的时候能达到两三百封都很正常。 不过大部分的邮件都是无用或者和工作安排相关的,这些东西对他来说处理起来很容易。 处理掉一份实验申请报告,格罗斯点开下一封邮件。 “xu,?” 眼神落在发件人的姓名上,让他不由自主的愣了一下。 这个名字,如果他没记错的话,好像是那个来自华国的天才少年。 前几天还和他交流过如何利用数学来缩小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 “是对这方面的东西还有什么疑惑吗?” 格罗斯想着,点开了邮件。 对于徐川,他的印象很好,这是个真正的天才,如果顺利的话,在未来他或许有能力进一步在某个物理领域推动它的发展。 除此之外,两人还有些关系。 毕竟他是爱德华·威腾的导师,而爱德华·威腾又是徐川的导师。这样算下来,用华国的话来说,他是师祖,有这层关系在,格罗斯并不吝啬自己的指点。 点开邮件,标题映入了他的眼帘中。 【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 邮件的标题让他那双棕黑色的童孔微微收缩了一下。 “这是,计算出来了?” 格罗斯心中升起了一股疑惑,有些不敢相信。 找到一个问题的突破口,确定思路,验证思路,推测过程,计算结果,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 但这才几天?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距离上次他和对方交流好像还不到一周的时间吧。 一周的时间,就能完成对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的计算。 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还是说,这封邮件发给他的,仅仅只是一个理论,并没有最终的数据计算? 至少,格罗斯不相信有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从找到突破口开始,到完成最终的数据计算。 迫不及待的,他继续往下看去。 随着一行行的文字和数据计算映入眼帘中,格罗斯心中忍不住开始惊叹。 哪怕暂时还没有看到结果,这些精妙计算过程就足以令人大开眼界了。 “从横向动量分布的软胶子重求和效应出发,绕回到量子色动力学,再通过夸克禁闭对希格斯粒子的耦合衰变给与一个能级上限.....” “不可思议,真是巧妙的方法,利用弦破碎函数来完成n粒子的分布□,数学方法居然能这样应用到物理上。” 盯着电脑上的计算过程,戴维·格罗斯喃喃自语着。 作为量子色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数学不差,虽然无法和那些专研数学的顶级数学家相比,但至少比普通的物理学家好很多。否则爱德华·威腾又如何能在他手底下学到数学知识。 但眼下,他仍然为徐川的计算而赶到惊叹。 不单单是那些数学公式与思路,更巧妙的是,在这份计算过程中,几乎完美的将数学和物理结合了起来。 那些令人想不到数学方法,怪异而又巧妙的融合进了物理理论中,为沟通数学物理架起了一座新的桥梁。 这才是让他最为惊叹的东西。 ....... 【.....相应能量本征值为ea=(n+1/2)a,h→bb-bar衰变能级为128gev~131gev,h→bb(μvbf=3.0^+1.7~-1.6)】 足足花费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戴维·格罗斯才将这份邮件看完。 最后的答桉此刻深深的印入了他的脑海中,甚至让他有些冲动,想要立刻去启动lhc进行对撞实验,以验证这份计算数据是否正确。 因为整个计算过程实在太精妙了。 办公桌前,格罗斯摘下眼睛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睛,又站起身活动一下筋骨。 对于他这个已经七十多岁的老人来说,枯坐一个多小时可不是什么令人愉快的事情。 不过这会他从一封邮件中收获到了足够的精神愉悦,身体上的这些折磨也就不算什么了。 简单的活动了一下身体,格罗斯重新坐回了桌前,这次不是继续工作,而是拿起手机拨了个电话给远在普林斯顿的爱德华·威腾。 很快,电话就接通了。 “喂,威腾,你看邮箱了吗?” “这两天没有,怎么了?” 电话那头,爱德华·威腾教授疑惑的声音传递了过来,格罗斯笑了笑,道:“我建议你看一下,里面的东西说不定会给你惊喜。” 挂断电话,格罗斯坐回电脑前,操控鼠标键盘给徐川回了封邮件。 他需要徐川向提交一份报告会的申请单,以及一份lhc的粒子对撞实验申请。 尽管他是理事会的会长,但对于lhc的使用,也没有太多的权力。 这是需要理事会成员一起进行商议的事情。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话语,还是有一定份量的。 至于安排一场报告会,那就没什么了,这件事轻而易举就能做到。 ....... 回复好徐川的邮件后,格罗斯教授等了近一个多小时,才收到威腾的电话。 “我看了邮件,的确让人惊喜。”威腾带着感叹说道。 “利用数学方法来计算对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这种思路真让人意外,更意外的是,他居然还做到了。” 办公室中,戴维·格罗斯笑了笑,道:“看来你后继有人了。”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中,威腾不置可否的说道:“或许吧,不过现在看来,我该去一趟了。” “来吧,下一次对撞实验,或许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候。” “如果能顺利的找到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说不定我们可以藉此找到更多东西。” 戴维·格罗斯笑的很开心,如果那个少年的计算正确的话,那或许将迎来一次变革。 除了以往的研究外,可能会将重心,至少是一部分的重心偏向数学物理一块。 利用数学来确定一种全新粒子的搜索通过,这不仅仅可以为节省大量的经费,更是数学与物理的一次完美融合发展,能给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带来一条全新的道路。 ........ ,华国办公区。 南大、华科大、交大三所高校科研团队的带队领导聚集在一起,交流沟通着徐川计算出来的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 以及后续的实验数据分析之类事情与工作安排。 对于南大、华科大、交大三所高校来说,参与的实验工作的次数还是挺多的。 但像现在这样,为了同一个项目聚集在一起,还是头一次。 “h→bb-bar衰变能级为128gev~131gev,h→bb(μvbf=3.0^+1.7~-1.6),不可思议,谁能想到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能级数据居然是贴近希格斯粒子的能级的?” “按照以前的标准模型和经验来看,之前我们可几乎一致认为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能级在150gev以上的。上次搜索目标就在160gev~180gev之间。” 办公室中,华科大的领队曹宏远院士看着手中的论文露出惊叹的表情。 徐川这次计算出来的数据,如果没有问题,那几乎打破了以往物理学家对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能级的预测。 尽管这同样在标准模型的预测中,但此前物理界可几乎都一致认为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能级应该是更高的。 所以一直以来,对该实验的搜索也一直都是以高能级区域为主。 难怪都一年多,他们依旧都没有发现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 如果按照徐川的计算,以的工作效率来算,恐怕发现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得等到18年或者19年才行。 “的确让人惊讶,不过我更在意的是,这篇论文中的计算方法。” 一旁,交大的领队张杰院士推了推镜框,接着道:“从量子色动力学出发,利用弦破碎函数来完成n粒子的分布□,计算希格斯粒子的耦合衰变给与一个能级上限.....” “这种方法可以说完美的结合了数学与物理,你在数学上的能力,真的令人惊叹,超乎想象。” 最后一句话,他是看着一旁的徐川说的。 不得不说,这篇论文中表现出来的东西真的让人惊讶。 还未验证的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可以暂先不提,但里面的数学方法与物理理论的结合,却让人眼前一亮。 他从事物理研究这么多年了,在高能物理和激光聚变物理等领域也算是有所研究,打过交道的教授和科研人员更不少。但从未见过有人能将数学方法如此精妙的运用到物理领域中来。 或许像爱德华·威腾一类的顶级物理家也能做到,可如果将年龄放到徐川这个层次,那只能说绝无仅有就这一个。 听到张杰院士的夸奖,徐川腼腆的笑了笑,道:“我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不过这次的实验数据分析,就麻烦几位老师了。” 按照戴维·格罗斯教授的指示,他已经提交了报告会和大型强粒子对撞lhc的使用申请。 这两项申请已经在今天上午已经召开理事会,研究了他提交的论文和数据,并且确定通过了,所以这次的实验已经确定了下来。 剩下的,就是等待lhc按照他的计算数据进行实验了。 不过实验的时间安排在了十天后。 对于lhc的对撞实验来说,十天的时间并不长,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启动也是需要检修维护准备的。 只是他这次插队,不知道是哪个倒霉的家伙被挤下去了。 毕竟lhc的对撞实验都是早就已经安排好了的,他临时插队,肯定就有人被挤走。 不过徐川也没在意,这种事,在再正常不过了。 交大的张杰院士笑呵呵的道:“这哪里是麻烦,我们还得感谢你提供了这次机会。” 顿了顿,他接着道:“毕业后有没有兴趣来交大当教授?待遇什么的,都好商量。” 徐川还没有回话,一旁的陈正平就忍不住了,他瞪了张杰一眼,道:“想都别想。” 一旁,张杰斜睨了陈正平一样,道:“老陈,你这就霸道了,徐川同学毕业后去哪里是他的自由。” “虽然南大是他的母校,但也没人规定哪所学校出来的学生就一定要回母校啊。” “而且你们南大的数学系,也就那样........” 他话还没说完,陈正平就怼了回去:“你个老东西什么意思?什么叫做南大的数学系也就那样?南大的数学系再差,也比你们交大好!” 两人吵了起来,一旁的华科大的曹宏远则笑呵呵的看热闹,时不时的掺和两句,反正都是老友了,吵就吵呗。 至于徐川,则向后缩了缩身子,这种大老吵架,他还是躲远点比较好。 ....... 从办公区回到酒店,徐川打开了电脑,阿图尔·阿维拉教授邮件已经回过来了。 “亲爱的徐,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但内容却让我震惊,我没有想到合作项目的小组成员中竟然还有这样的人。他并未和我交流,也从未取得的我的同意就擅自使用了你的想法理论和计算数据。” “我很后悔当初让他加入了我们的讨论,以至于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很抱歉这件事情给你造成了困扰,我会向北大提起控诉的。” 看完阿维拉教授的回复,徐川轻轻的叹了口气。 正如他所预料的一样,那位莫教授并没有和阿图尔·阿维拉联系,也没有取得授权与同意就擅自使用了他的理论和计算数据。 这已经构成了抄袭。 只是,徐川没想明白的是,为什么还会有这么蠢的人。 又蠢又坏。 坏就不用多说了。 蠢纯粹是因为对方根本就没脑子。 当时在场的,可不仅仅只有他一个人,在场的足足有四个人,即便是他和胡行健不被放在眼里,也还有阿图尔·阿维拉这位菲尔兹奖得主。 这种情况下,他居然也敢直接将别人的想法和理论,甚至是计算过程与数据不打招呼就直接拿过去使用。 这是当别人不存在吗? 随便有一个人提出质疑,他都会陷入舆论的漩涡中。 ......... 第一百六十六章:就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 华国,p大的校园中。 “周猩,我记得你的导师是莫坤吧?” 某间宿舍中,一个青年从床位下探出了脑袋,朝着旁边另一名正在刷动漫的舍友问道。 正在刷动漫的周猩头也没抬的应了声:“嗯,怎么了?” “莫教授前段时间是不是证明了一个什么猜想?”探头青年接着问道。 闻言,周猩扭头看了一眼宿友,笑嘻嘻的回道:“对啊,听说证明了这个猜想,导师他拿到了学校十万块的奖励,明年还有机会升级成博导,说不定我能蹭一下学位呢。” “怎么,你羡慕了?” 宿友面色古怪的摇了摇头,道:“可是有新闻报道说,莫教授的证明涉嫌抄袭。” “抄袭?这可是rankin-selbergl-函数非零假设,朗兰兹纲领中l-函数的核心问题之一,这样的难题,你抄一个我看看?”周猩直接反驳道。 “可是,发表这篇新闻的,是阿图尔·阿维拉教授,菲尔兹奖得主,他总不可能去诬陷人吧?” 宿友接着道,周猩则是愣了一下,伸手嗯了一下动漫的暂停键,起身走了过去:“哪来的新闻?” “呐,这,你看吧。” 宿友将手机递了过来,周猩连忙接住,屏气凝神看了起来。 看完新闻,周猩迅速将链接转发到自己威信上,而后将手机还给了室友。 “我出去一趟。” 说完,他拿着手机就跑了。 ....... 校园中,周猩拿着自己的手机脚步匆匆的跑进了一间办公室中。 “老,老师,出事了。” 他气喘吁吁的扶着门框,朝着里面的一个中年教授喊道。 听到声音,这位长着一张马脸的中年教授皱起了眉头,有些不悦的教导道:“每逢大事必先静心,这样慌慌张张的像什么话。” “老师,您还是先看看这个吧。” 周猩并没有理会导师的教训,拿着手机给眼前这位导师的威信发了个链接。 “链接发您威信了,老师,和您之前发表的那篇有关rankin-selbergl-函数非零假设证明论文有关系。” 听到和l-函数非零假设的证明有关系,莫坤微微皱起了眉头,从桌上摸过手机,打开了威信。 【菲尔兹奖得主阿图尔·阿维拉教授公开质疑北大莫坤教授的rankin-selbergl-函数非零假设证明涉嫌抄袭。】 “近日,我们采访到了巴西的着名数学家,阿图尔·阿维拉教授,他曾于2014年获得菲尔兹奖。” “本次采访中,阿维拉教授对北大数学教授莫坤教授提出严重质疑和控诉。” “此前,莫坤教授完成了rankin-selbergl-函数非零假设的证明,此假设乃是数学界着名的朗兰兹纲领中的重要核心问题。据阿维拉教授介绍,朗兰兹纲领通向数学界最终的命题--大统一理论。这是一代代数学家所追求的目标。” “但在本次采访中,阿维拉教授表示,莫坤教授所发表的证明论文,其核心理论与部分计算数据均来自他人,并非莫教授原创理论......” “.......” “掌上热讯将对此事保持关注,并持续为您报道。” ....... 看完新闻,莫坤的眉头皱起,呼吸也沉重了两分。 一旁,周猩突然懊恼了起来。 他急着跑过来搞啥嘛。 这报信报的可不是什么好消息,自己做这个出头鸟干什么? 且不说有没有抄袭,光是一名菲尔兹奖得主的指控,就足够让人陷入漩涡风波了。 之前光想着赶紧把这事告诉自己的老师,但没带脑子想一下后果的。 淦! 希望不会影响到自己的毕业。 想着,周猩又往后缩了缩身子,尽力降低了一下自己的存在感,免得被迁怒。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莫坤并没有发火,只是澹澹的和他交代道:“周猩,帮我联系一下这家新闻的记者,我要回应这件事。” 周猩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连忙道:“我这就去。” 说完,他就一熘烟的跑了,不过心里却升起了一股疑惑。 “难道这其中还有隐情啥的?还是说抄袭什么的都是造谣?毕竟选择主动回应这事,肯定是有点把握来着的?” 不管周猩这边怎么想,莫坤看着手机上的报道哼了一声。 “这洋鬼子,管的还真宽。” 摇了摇头,莫坤放下了手机。 对于这件事,他早就料到了,只是没想到舆论漩涡来的这么快,论文才登刊没几天就来了。 不过好在他早有准备。 ....... 《掌上热讯》的媒体记者来的很快,在收到了周猩的联系后,他们第一时间安排了美女记者和摄影小哥上门采访。 “莫教授,您好,我是‘掌上热讯’的记者林晴。” 美女记者拿着话筒,笑容灿烂的走大了莫坤的身边。 之前被巴西的菲尔兹奖得主阿图尔·阿维拉教授提起控诉的时候,他们就敏锐的意识到了这可能是一个爆点新闻。 菲尔兹奖得主,北大的数学教授,学术界的抄袭事件,高考状元徐川,每一个都自带庞大的热度。 这几个凑到一起,如果运作的好,上热搜甚至是热搜第一都没有问题。 昨天他们都还在考虑怎么联系上采访一下这次的当事人莫坤教授和徐川,没想到今天打瞌睡就有人送枕头,北大的莫坤教授居然率先主动联系他们了。 “你好,林记者。”莫坤打了个招呼。 “那个,莫教授您现在方便吗?方便的话咱们现在开始采访?”打了个招呼,林晴直接进入了正题询问道。 莫坤点了点头,表示可以。 “听说您在九月初的时候证明了朗兰兹纲领中的l-函数非零假设问题?您能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吗?” 莫坤点了点头,正色的道:“当然可以。” “rankin-selbergl-函数非零假设是朗兰兹纲领中有关l-函数问题的核心之一。” “如果将朗兰兹纲领看做一座大厦的话,l函数非零假设问题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 莫坤朗朗而谈,林晴则拿着录音笔完整的将内容记录了下来。 “莫教授,针对近期巴西数学家阿图尔·阿维拉教授对您的‘抄袭’质疑,您有何看法?是否真如阿维拉教授所说的一样,您有使用其他人的理论和计算数据?” 莫坤:“首先,我要严正声明的是,我没有抄袭,阿维拉教授对我的指控毫无道理。” “关于这件事,起因在于今年五月份的晨星数学奖上,当时我和阿维拉教授在晚会上有所交流,这次我证明l-函数非零假设的灵感就来源于的这次交流。” “也就是说,您的确使用了其他人的理论?”林晴迫不及待的插话询问。 莫坤皱了皱眉,有些恼火的回道:“关于这方面的确是的,但是我也在论文的最后提到了阿图尔·阿维拉教授和其他人,对他们表示了感谢。” “我并不认为使用自己和其他人的交流灵感有什么问题,毕竟我是这次交流的主要人员。” “所以阿维拉教授对我的指控毫无道理,学术界没有这样的规定,一名学者不能使用自己的交流想法来证明数学猜想。” 闻言,掌上热讯的记者美女记者林晴眼前一亮,迅速问道:“也就是所以您并没有抄袭?证明l-函数非零假设的灵感只是来源于您之前和阿维拉教授的交流?” 莫坤点了点头,道:“是的,我不知道抄袭这个诬陷是怎么安排到我的头上的,但是这显然毫无道理。” ....... ,徐川已经完成了针对‘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的报告。 正如之前预料的一样,这种从数学方法来计算物理理论的新成果一出场就惊讶了所有人。 参与这场报告会的物理学家们议论纷纷。 “真是让人惊讶,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能级居然更靠近希格斯粒子的能级。” “我更惊讶的是他使用的方法,虽然我不是很懂数学,但是这方面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数学居然还可以这样使用。” “这是数学物理吧?年轻人的思维还真是让人感到神奇,跳跃性太强大了。” “说不定这只是一个错的方法,按照以往的理论来说,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能级应该出现在150gev以上,而不是低至128gev,这可是以往无数希格斯粒子衰变实验总结出来的经验。” “计算并不一定全对,经验也有可能有问题,毕竟微观层面的东西我们了解的实在太少了不是吗?” “听说已经临时插队安排了实验,就在一周后,也不知道是哪个倒霉鬼被挤了。” 会场内,众多的物理学家们不断的交流着。 这并不是一条全新的道路,在很早以前就有这样的想法,但遗憾的是,这条路很难的,要求计算者同时拥有极高的数学能力和物理能力。 所以一直都没有什么人能在这方面做什么成果。 今天突然就冒出了一个这方面的成果,怎能不让人惊讶。 认同这种使用数学方法来计算物理理论的人不少,因为从表面上来看,这次的报告与论文并没有什么问题。 而且这是通过理事会认证过的,并特意为其临时插队安排了一场对撞实验。 换源app,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最新章节。】 所以从各方面来考虑,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能级有极大的可能就在128gev~131gev这个区间了。 为此临时安排一场对撞实验进行验证也是值得的。 当然,有认同的,自然也就有反对的。 反对的人也不少,最主要的理论就是从以往的粒子对撞实验的经验来计算,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能级应该在150gev甚至更高的区间,而不是接近希格斯粒子出现的能级区域。 128gev这个数字完全违反了以往的实践经验。 特别是高丽的某原子力研究院的,对此反对的尤为激烈。 不过这也和他们今年的对撞实验申请被挤到了明年有关系。 没错,某原子力研究院就是那个徐川临时插队而挤走的倒霉蛋,他们的对撞申请直接被挤到了明年。 因此在报告会上各种提问,想要找徐川的麻烦,想证明这篇计算论文中有巨大缺陷,不值得的用对撞实验来进行验证。 但可惜的是,整个某原子力研究院懂数学的人都没几个,就算是能看懂了计算过程,也找不到什么缺陷和有问题的地方。 勉强找到的几个自认为有问题的地方,也被徐川轻而易举的化解了。 ...... 报告会结束,徐川从讲台上下来。 整体来看来看,这次的报告会还是相当成功的,虽然最后的提问环节被某个不知道是高丽国还是小岛国的人提了一堆肤浅甚至是错误的问题,但这套计算论文,还是被不少的物理学家都接受了。 而且支持程度也超过了一半,这足以让后面的对撞验证实验继续下去了。 在,如果众多的物理学家联名一起投诉某项对撞实验的话,哪怕是早就决定的对撞实验,也会考虑一下是否要继续下去。 毕竟离不开这些来自世界各国的物理学家支持,缺少了众多的物理学家,lhc也运转不下去。 从会场中离开,徐川回到了酒店。 报告会完成,对撞实验已经安排,剩下的就是等待一周的时间了。 打开手机,威信上有人发来了信息,其中就有关于北大莫坤教授针对性的回应新闻。 “......没有抄袭,阿维拉教授对我的指控毫无道理.......” “.......灵感的确来源于交流,但我才是交流的主要人员.......“ “......学术界没有这样的规定,一名学者不能使用自己的交流想法来证明数学猜想.......“ “........我不知道抄袭这个诬陷是怎么安排到我的头上.......” 掌上热讯的新闻详细的登陆了他们对莫坤的采访,详细的报道看的徐川都气笑了。 tmd,真是不要β脸! 就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人。 ......... 第一百六十七章:上梁不正下梁歪 看完掌上热讯的新闻报道,徐川直接被这不要脸的回应给气笑了。 有关的五月份晨星数学奖的晚会交流,他记得很清楚。 这位莫教授的确是参与了交流,但可以说全程未发表什么有价值的贡献,别说那些详细的计算过程和计算数据了,就是理论方面,也没有什么想法,甚至都没有说过几句话。 完全可以说是全程打酱油,听别人交流的情况下,居然说出他才是主要交流人员,使用自己的想法解决假设并没有问题这种话。 不要脸的级别,已经突破天际了。 如果他的脸皮刮下来,估摸着能直接防核弹。 之前徐川还想着这世上怎么会有这么蠢的人,明知道在场有四个证人的情况下,还敢明目张胆的抄袭。 现在看来,这不要脸的东西原来是早有准备了。 其他三个证人现在反而成了他的一定帮助。 至少,他和阿图尔·阿维拉教授还有胡行健都无法否认他的确在场,这是事实,当时也有不少其他的数学教授见证了。 但这样一来,这位莫教授就直接将水给搅浑了。 毕竟时间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除了当时交流的四个人,其他人谁也不知道细节。 就算是他和阿维拉教授以及胡行健胡师兄都站出来指控,只要这位莫教授死咬着他就是主要交流人员,也不一定拿他有办法。 首先是他没有直接证据能直接一棒子敲死对方,确定对方抄袭。 毕竟对方的确参与了当时的交流。 哪怕他找到胡行健让胡师兄帮忙也站出来指控,也仅仅是能让对方更深一步的陷入漩涡而已。 其次是北大在这种情况下肯定会选择力保自己学校的教授。 一是莫坤是北大的数学教授,尽管只是个硕士研究生导师,但依旧属于自己人,学校力保自己人是肯定的。 二是rankin-selbergl-函数非零假设是朗兰兹纲领中l-函数的核心问题。 这种问题的证明,对于推动北大知名度有很大帮助。 尽管这项问题的证明涉嫌到抄袭风波,但只要无法证据确凿,北大也不会放弃。 三是声誉。毕竟是国内金字塔顶尖的高校,学校的导师教授涉嫌抄袭这种事情说出去不好听,会一定程度影响学校的声誉。 所以能保的情况下,北大肯定会选择力保莫坤。 就如当初的田刚一样,同样是涉嫌抄袭剽窃,同样是一名菲尔兹奖得主公开表示不满,但结果是双方你来我往相互回击辩解数回合,最后不了了之。 无法被安上直接抄袭罪名,顶多承担一个学术不道德的骂名,这肯定是莫坤前后考虑计算过的。 前些天还在想,这世上怎么会有这么蠢的人。 现在看来,反而是他蠢了,这人比想象中要更加精明,早就已经前后考虑过了。 否则以国内高校的风格,第一时间选择的应该不是回应,而是直接热搜,让媒体撤稿,降低热度。 最后如何实在压不住了,才会站出来回应。 这才是国内高校的风格,家丑不可外扬,这种直接站出来的回应,分明是有恃无恐。 仗着时间已经过去了几个月,自己的确又是当初一起交流的人员,直接浑水摸鱼倒打一耙。 主意打的是真的很六,这份心思如果单纯的放到学术上,别说rankin-selbergl-函数非零假设证明,朗兰兹纲领都能搞定。 可惜一门心思钻空子,走歪路。 ...... 摇了摇头,徐川翻过新闻,看向了底下网友的评论。 在掌上热讯这家媒体的热推下,在他准备的报告会期间,这件事情已经冲上了热搜。 现在已经不单单是它一家媒体的报道,各大新闻媒体以及一些科技大v博主,一些营销号都纷纷转发了新闻报道。 北大着名教授涉嫌抄袭事件爆发,吸引了不少吃瓜群众的注意。 【北大,又是北大,我记得之前北大好像也爆出过抄袭事件吧,当时也闹得沸沸扬扬的。】 【田钢啊,被他的导师丘成桐指控,师徒反目成仇,导致最后丘回国后去了水木大学也不去北大。】 【所以这是北大老传统了?国内的学术环境真是恶臭。】 【国外也好不到哪里去,抄袭这种事情哪里都有。】 【也不一定是抄袭啊,莫教授回应了,说是这是他和阿维拉教授的交流理论和想法,我觉得使用自己的想法不能说是抄袭吧,可能没给阿维拉教授挂通讯作者有点不道德?】 【看了最新的报道,如果是这样的话,的确算不上抄袭,只是有点不道德罢了。】 【我觉得可能涉嫌使用了别人的想法,不过再怎么说也是北大的教授,实力应该还是有的。】 【抄袭肯定是有的,而且说不定还比较严重,不然人家菲尔兹奖得主也不会无缘无故的指控你,毕竟是北大,人家犯不上得罪,而且菲尔兹奖也不会在意自己论文有没有挂名这件小事。】 【我就想知道另一个人怎么说,那个高考状元大老,他好像还没发表看法,看之前的报答,阿维拉教授好像说这次的成果基本都是他做出来的?也就是说,莫坤抄袭的并不是阿维拉,而是徐川?】 【听朋友说,这位大老现在在欧洲原子能实验机构那边搞物理实验,前不久还解决了质子半径之谜,可能还不知道这事?】 【???他不是学数学的吗?怎么跑去搞物理实验了?】 【大老物数双修。】 【仰望大老,我要是有大老十分之一的脑子就好了,线代也不至于挂科。】 ...... 各个新闻报道下的吃瓜评论不少,学术界的抄袭事件对于普通网友来说还是挺吸睛的。 尤其是涉及到国内的顶级高校与一名菲尔兹奖得主的时候,关注的人自然很多。 对于网上的这些评论,徐川倒是没什么看法。 网上的戾气远比现实中更大,盲目随从没有自己思想的人也更多。 不过整体而言,从评论还是可以看出,国内对学术抄袭的容忍还是较低的。 摇了摇头,徐川摸出手机,订了一张去回国的机票。 阿维拉教授出手了,发出了指控,而他作为真正的当事人,也是受害者,没道理不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国外,想要向国内发出声音还是有点难的。 对方选择的切入口很合适,而且,也足够的不要脸,再加上北大作为背景支撑,这件事最后恐怕会和丘与田的事情一样,不了了之。 如果不是他一直以来的习惯,这次想要彻底锤死这个莫坤还真挺难的。 庆幸的是,一直以来的习惯,让他手中留下了一个关键性的证据。 这恐怕是哪位‘莫教授’没有想过的。 ....... 华国,北大。 在接受了掌上热讯媒体记者的采访后,莫坤也来到了数院院长田刚的办公室。 毕竟涉及到了北大声誉的事情,学校肯定会有关注。 “老师。” 莫坤敲了敲门,推门而入,朝着办公室内坐着的身影恭敬的打了个招呼。 他师从田刚,不过因为天赋,也有他的心思不在学术上的关系,在数学这条路上走的并不是很顺利,毕业后也没有做出什么成果。 不过依赖着田刚这层关系,他在北大还是混得风生水起的。 但学术界终究还是讲学术成果的地方,他当研究生导师好些年了,一直想要升博导,却始终差了点。 毕竟他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也正是因为这样,这次他才会铤而走险的去抄袭徐川的理论和成果。 他知道这件事爆出来的后果,也考虑过所有的影响了,只要他不要脸一点,就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只要不定死抄袭,这件事顶多就是个学术纠纷而已,顶多被人骂学术不道德。 而背负这样的骂名,换来rankin-selbergl-函数非零假设的证明,完全是值得的。 这可是朗兰兹纲领中l函数的核心基础问题。 有这样的一份成就,哪怕他背负了骂名,低调一两年,后面百分百能晋升博导,甚至说不定还能藉此拿到一两个数学奖。 国外的不指望,但国内的肯定有希望,毕竟他身后站着的是北大。 巨大的利益诱惑下,他选择了铤而走险。 当然,他也做好了安排,直接将水给搅浑了。 反正时间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月,谁也不清楚当时具体是个什么情况。 “你那件事,到底是什么情况?外界的评论很不好,社会各界对我们学校的学术风气产生了质疑。” 办公室中,鼻翼附近有颗黑痣的田刚放下了手中的笔,看向莫坤。 这个学生他还是挺喜欢的,对他很恭敬,逢年过节的看望什么的,人际关系也处还可以,只是长久以来,心思不在搞学术上。 不过每个人的选择都不同,有些人选择潜心研究,有些人选择走管理,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是这样的,老师......” 莫坤将整件事的前因后果简略的说了一遍。当然,说的是他早就准备好了的那套推辞。 他还需要田刚和学校的支持,也不可能将真实情况说出来。 反正现在无论面对谁,都死咬着他就是主要交流人员就行了。 “你这事,做的不好。”听完了莫坤的解释,田刚沉思了一下,接着问道:“我问你,这里面你用了他们两个多少东西?有没有自己的思想?” 师徒关系,再加上办公室中也就他两人,田刚也没有过多的圈圈绕绕。 他知道自己这个学生的水平,要说有,肯定是有一点的,但绝对不高。 l-函数非零假设这种难题,估摸着顶多就能摸到个边,要解决,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闻言,莫坤讪讪笑了下,道:“用肯定是用了一点的,老师,毕竟当时是交流嘛,数学交流顶多交流个思想,主体证明肯定是我自己做的。” 莫坤依旧一口咬死这套说法,反正时间已经过去几个月了,就算是他使用徐川的数据计算,又有谁知道? 田刚点了点头,看了自己这个学生一样,缓缓开口道:“我知道了,学校这边我会交流的。” “另外你这事的确做的不道德,到时候配合学校这边公开向阿维拉教授道个歉,就说考虑不周,未将他的名字列入论文中,然后再将阿维拉教授的名字添加到你的论文上,并列一作。” 听到道歉和并列一作这个,莫坤微微皱了皱眉头,不过田刚的话他他自然想明白了。 用了别人的东西的确不道德,但做出补偿和补救,能将这事的性质从抄袭属性中摘除。 至于至于考虑不周,没能将交流人员的名字填入论文中,这相比较他之前想过的承担学术纠纷不道德骂名要轻无数倍。 换源app】 不愧是他的导师,考虑问题比他周道多了。 想通这一切后,莫坤眼前一亮,语气中带着些许压抑不住的兴奋:“这件事实属麻烦老师和学校了,我今后一定在学术上好好努力,为学校为国家做贡献。” 田刚点了点头,道:“行了,去吧,好好准备一下,这事要尽快解决,再闹下去对学校的声誉影响很大。” ...... ,徐川订好了机票,收拾了一下行李,准备拿到证据后好好的和这个完全不要脸的人交流一下。 这次回去只是短程,顶多一两天的时间,带两件衣服就差不多了。 毕竟一周后lhc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会展开对撞实验,验证他之前针对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计算数据。 刚拉上行李箱的扣链,敲门声便响了起来。 徐川走了过去,打开了一条门缝,外面顿时有声音传来。 “是我。”陈正平的声音从外面传来,徐川这才解开安全链。 这也算是他的一个小习惯,为了安全考虑,习惯性的给酒店房门上安全链。 “老师,您怎么来了。” 徐川打开门,将陈正平迎了进来。 “你在收拾东西,准备回国?”进门后,陈正平一眼就看到了房间中的行李箱。 徐川点了点头,道:“嗯,国内出了点事,我要回去一趟,我会在一周内赶回来的。” “因为莫坤抄袭你和那个阿维拉教授的事情?”陈正平直接问道。 “老师您知道了?”徐川问了一句,随即又恍然,陈正平知道也正常,毕竟现在这事闹的挺大了。 “学校那边给我打电话了,说了这事;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徐川简单的述说了一下,陈正平皱起了眉头,道:“这件事你应该先和我说的,你是南大的学生,出了这样的事情,学校肯定会帮忙的。” “你一个人,哪怕加上阿维拉教授,面对北大也很难。” 顿了顿,陈正平叹了口气,接着到:“算了,如今说这个已经迟了,你买的哪班航班?我跟你一起回去。” ....... 第一百六十八章:甩你脸上的证据 从瑞士赶回国,陈正平陪同徐川一起回到了南大。 “欢迎回家,徐川同学。” 荣志专笑呵呵在学校门口迎接徐川。 “荣院长,俞院长。” 徐川恭敬的和两位长辈打了个招呼。 “听说你这次在解决了质子半径之谜,恭喜啊。” 一旁,俞勇望笑呵呵的夸赞道。 “一点微不足道的成就,我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徐川谦虚道。 闻言,荣志专和俞勇望都笑着摇了摇头,感叹道:“你啊,还是这么谦虚,如果解决了质子半径之谜这都是微不足道的成就,那还有什么算得上的出名的成就?” “要是所有的学子都能和你一般想,就没有什么难题能阻挡我们了。” “行了,先进去吧,总站在门口也不好。” ...... 一行人来到一间会议室,参会的不仅有数物两院的院长,还有宣传部的领导也赶了过来。 徐川作为南大最近十几年的最出色的学生,学校还是很关心的。 会议开始,徐川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这件事的情况后,会议室中的几人顿时就炸锅了。 “不要脸!全盘抄袭这种事情也做的出来。” “北大真是越教越回去了,一个研究生导师公然抄袭剽窃,毫无师德!” “徐川同学你放心,不管怎么样,学校不会让我们的学生受委屈。” “这次北大莫教授抄袭剽窃你的数学理论和计算的事情,学校立刻联系好媒体记者,替你发声。” “另外,学校会准备好律师函,包括对北大莫坤以及《数学进展》进行起诉,这种抄袭事情,必须要让对方撤稿道歉赔偿。” “抄袭剽窃这种事情,是最严重的侵害着作权的行为,应道严肃处理。” 办公室中,南大的校领导义愤填膺的拍着桌子。 这件事,不仅仅在于抄袭剽窃,更在于南大保护学生,学生出事,学校第一时间站出来,对学生利益进行维护。 这不仅能团结校内外师生,也能扩大学校的名气。 “这件事麻烦各位老师领导了。” 徐川起身微微鞠了一躬,虽说他手里保留了证据,但也不一定能顺利锤死莫坤。 有南大的鼎力支持,就多一份希望和把握。 不是所有的教授都是叫兽,尽管林子大了之啥鸟都有,但叫兽永远都成不了主流。 抄袭剽窃侵吞他人的研究成果这种事情终将得到惩罚。 ....... 北大,校园中。 莫坤哼着小曲行走在校园中,一边走一边翻着网络上的舆论消息。 【北大还是有实力的,希望多出几个这样的人才,国家的基础科学才能发展的起来。】 【呐,看吧,我之前就说了,不一定是抄袭,北大公开回应了。】 【还是可以的,莫教授向阿维拉教授道歉了,而且在论文上也补上了他的名字,并列一组,这个诚意足够了。】 【还有那个高考状元大神呢?没看到他的名字?也没像他道歉,看之前的新闻,阿维拉教授表示理论和数据大部分都是徐川完成的,要道歉也应该向徐川道歉。】 【呵呵,你还真信了啊,那位大老不可否认是牛逼,但韦尔-贝里猜想和朗兰兹纲领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不是每一个天才都叫陶哲轩的。】 【......】 刷着这些评论,莫坤的心情更大愉悦,通过他老师建议,以及北大的运作,最近网络上的看法已经逆转了不少,比他之前的预料要好很多。 就他看来,这件事如果没有其他意外的话,基本就这样过去了。 而他也将成为一个着名数学假设的证明人,获得学校奖金,晋升博导,走向人生巅峰。 “没想到啊,人到晚年,还有这样的机遇。” 莫坤眯着眼睛,心中美滋滋的想着。 忽的,他口袋中手机铃声响起,摸出一看,是他的导师田刚打过来的。 “你在哪?现在来我办公室一趟。” 说完,田刚便挂断了电话。 莫坤捏着手机微皱起了眉头,他是个很敏感的人,导师田刚说话的语气和往常有些区别,他立刻就想到l-函数非零假设证明这件事上。 俗话说的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做了坏事,哪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总归是清楚的,而这心里最怕的,就是这个了。 可以说但凡有点风吹草动,就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上面去,患得患失,担惊受怕。 深吸了口气,莫坤此刻已经没有了之前的好心情,有些沉闷着朝着教学楼走去。 敲了敲办公室的门,里面传来了声音。 “进来。” 莫坤走了进去,田刚正坐在办公椅上,手中拿着一块平板。 “说说吧,这是什么情况?” 看到莫坤,田刚将平台从办公桌上推了过来,上面是一条打开的新闻报道。 莫坤翻阅了一下,是南大的抨击与指控,指控他严重抄袭南大博士生徐川的数学想法理论与数据。 这条新闻报道一出来,瞬间就又将原本逐渐平息的舆论拉了起来。 一个国内的顶级的985大学下场了,这牵扯到的东西就有点多了。 不像之前的阿图尔·阿维拉教授,尽管他是一位菲尔兹奖得主,但毕竟不是国内的人,对国内的影响较小。 但南大就不同,尽管南大在国内高校排名比不上北大,可人家立校时间也很长,培育出来了很多的名人校友,在国内拥有足够的能量。 南大亲自下场,北大也得顾虑一下情况。 “你之前不是说这是你和阿维拉教授的交流吗?这冒出来个徐川是什么情况?”田刚敲了敲红木制成的办公桌问道。 “他的确在场,除了他以外,还有日月大学的一个学生,这个我之前有说过。” 莫坤沉稳的回道,他依旧得想办法稳住局面。 “但你没说他才是这套理论的主要贡献者。”田刚微微抬高了语气问道。 “徐川的确有参与,但贡献并不高,老师。”莫坤顺着田刚的话回了一句,又接着道。 “他只不过是一个博士生而已,一个博士生,而且才十八岁,就算是学的再好,又能有什么能力?” “他和另外一个人都只是学生,既然是学生,那就还在学习阶段,l-函数非零假设是朗兰兹纲领中l-函数的核心问题,这样的问题,他恐怕都还没有接触过。” 莫坤依旧在为自己狡辩着,他是赌死了几个月前的事情没人能知道细节。 闻言,田刚气笑了一声:“他没数学能力?你五月份参加的晨星数学奖是白参加的吗?” “他证明了世界级的weyl-berry猜想,拿到了晨星数学奖金奖,这样的数学家,你说他没有数学能力?” 莫坤:“但weyl-berry猜想是等谱与偏微分方程领域的难题,而l-函数非零假设是数论数域领域的。”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短短一年的时间,就能在两个领域都有重大成果,老师您觉得可能吗?即便是陶哲轩,也没有妖孽到这种地步。” 田刚哼笑了一下,道:“我觉得可不可能不重要,关键是人家将证据直接甩出来了!” “证据?什么证据?” 莫坤愣了一下,心突然有些慌了起来,迅速翻动着手中的平板。 果然,在新闻报道的最后面,几张满带修改图片映入了他的眼中。 图片下面,还有徐川对他控诉。 【如果那位莫教授,能从这些数据计算中找到一丁点属于他的字迹,我和阿图尔·阿维拉教授都将撤销指控,并向他道歉。】 【但我可以保证,他没办法从里面找到任何一丝一毫属于他东西。】 【也就是说,这位莫教授不仅抄袭了我和阿维拉教授交流的想法理论,还抄袭了我们晚上交流时临时计算出来的计算过程与计算数据。】 【如此荒诞的事情,如此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心安理得说自己才是主要交流人员的。】 【这是一起恶性学术抄袭剽窃事件,我希望北大和登录这篇论文的《数学进展》关注此事,并进行严肃处理。】 熟悉的画面让他童孔剧烈的收缩了一下。 这些图片,他很清楚,是晨星数学奖晚会上徐川和阿图尔·阿维拉教授的讨论时研究出来的东西。 他证明l-函数非零假设的核心就是从这上面摘取的。 但是为什么,为什么这东西还会在? 这种初步争论的稿纸,为什么还留在他的手上? 正常来说,这种记录初步数据的稿纸,会被整理后扔掉,而二次整理后的稿纸压根就无法当做证据。 只有这种一代稿纸,通过对比字迹对比、理论想法衍生一眼就看出他的确是抄袭的。 这些稿纸图片相当完善,可以清晰的从头到尾看到理论和计算数据的延伸,并没有空缺。 】 也就是说,他根本就无法借口对方没有将他参与了的那份稿纸数据拿出来。 更关键的是,这些稿纸上,没有任何一份有他的字迹。 如果有一份有,他还可以继续用之前的理由,他的确参与了讨论。 但一份都没有,总不可能说他提供理论,其他人负责计算吧? 在其他方面或许可能,但是数学,别做梦了。 如果你的基础知识不达标,就算是将理论给你,你也写不出计算过程来。 如果参与进了这种讨论中,且是主要交流人员的话,势必会在这些稿纸上留下自己的计算数据。 但他没有,这种情况下,再说他是主要交流人员,这套理论根本就站不住脚了。 语文还可以抄答桉,但是数学,你抄了答桉都没用,因为你不懂计算过程。 只是,莫坤始终没想明白,为什么这些原始稿纸还会在? 不应该将里面的东西整理完后扔掉或者破碎掉吗? 莫坤愣住了,浑身情不自禁的有些僵硬,额头上隐隐有冷汗冒出。 这些图片证据一出,他想再否认抄袭就做不到了。 不管怎么说,未经他人同意使用他人的理论想法和计算数据这些罪名是跑不掉的。 哪怕他同样是参与交流的人员,也跑不掉这个罪名。 ....... 办公室中,田刚看着自己这个学生有些颤抖的身体,心中叹了口气。 从现在来看,不说他是全盘抄袭的,也相距不远了。 莫坤没有跟他说明情况啊。 如果仅仅是单纯的抄袭了阿图尔·阿维拉教授,情况还不至于到此。 但涉及到那个少年,就更糟糕了。 可能莫坤不知道南大那个学生对于国家层面的意义,但他是知道的。 以十八岁的年龄,拿到晨星数学奖,并间接的推动晨星数学奖提前近两个月的时间颁发,这份能量,在国内学术界已经相当恐怖了。 在“韦尔-贝里猜想”被证明后,南大的那位天才,已经被上层定义为‘青年一代数学界的领头人’了啊。 各大官媒的关注与推动,目的就是为了让他的名声更进一步,以扩大华国在国际数学界的影响力,拿到两年后的菲尔兹奖。 今年邱成桐配合上面将晨星数学奖提前两个月举办,目的也同样是想去争取一下今年的十二月份颁发的克拉福德奖,以及明后两年的其他国际数学奖。 这些可都是华国还从未有人拿到过的奖项。 如果一开始就知道,莫坤这篇论文主要抄袭的是那个少年,且是这样全盘抄袭的,他肯定不会选择公开回应。 现在,估计已经迟了。 今年的克拉福德奖已经进入初步的评选环节了,徐川这个名字也进入了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委的眼帘。 这个节点关头,你去抄袭他的理论和计算数据,不是自找麻烦吗? 而且你还不是单抄理论,是连人家的稿纸数据一块抄的,全盘抄袭,核心可以说几乎全是人家的东西,你顶多做了些边角的敲打和后续的扩充。 这性质,完全就不同了。 撤稿,道歉这些是肯定的,希望还能保一下这名学生吧。 田刚叹了口气,毕竟跟了他这么多年了,但如果实在保不住的话,那也没办法了。 北大数学系必须和他划清楚界限,不能因为这件事而被连累下水。 ........ 第一百六十九章:旧王退位,新王加冕 南大的媒体采访新闻一报道出来,网上顿时就又热闹了起来,吃瓜网友的讨论不断。 【反转了,又反转了。】 【好家伙,全程没有什么贡献却说自己是主要交流人员,这不要脸的程度,也是无敌了。】 【脸皮比城墙都厚,防子弹都绰绰有余。】 【抄理论也就算了,连人家的计算数据都一块抄,啧啧,北大就教出这样的玩意吗?】 【难怪清北学生出国后都不愿意回来,想来是被导师压榨过的,都不回母校了。】 【有没有数学界的大老,那稿纸上写了啥子能看懂解释一下不?】 【看不懂,但比较过这位大老和那位莫教授的论文,论文中的好多计算数据和过程,的确都和稿纸上一模一样。】 【这是铁证了吧?】 【就问一句,学术抄袭剽窃判几年?】 【几年?你想多了,以国内的学术环境,估计道个歉后就没事了。】 ...... 网络上沸沸扬扬,网友吃瓜不断,反转不断,感觉相当刺激。 与此同时,人人日报也终于出手了。 《用诚信铺展论文的底色!》 “讲诚信、不抄袭,坚持原创、不弄虚作假,这是学术研究应当遵循的底线。” “抄袭就是抄袭,错了就是错了。” “诚然,人不免会犯错,但抄袭就是抄袭,这与年龄、辈分无关,与是否谋求私利、是否涉及学术成果认定无关。公众可以容忍你的失误与一时疏忽,但绝不会容忍你的傲慢与是非不分。” “如果连道歉和自我审视的勇气和决心都没有,又如何能让人相信你作品的质量和真实性?”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对学者而言,最大的祸患,莫过于明知自己抄袭,仍不思悔改,想凭小聪明蒙混过关。” “近年来,数据造假、论文抄袭、搭车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频现报端,已成为学界大患。客观地说,这与自身版权意识澹薄,缺乏学术定力有直接关系。” “.......” “母剿说,母雷同。”抄袭无小事,不当文抄公,少些不经许可、自作主张的“拿来主义”,于公于私都是必要的品德。尊重知识产权、正确使用援引资料,应当是每一位学者坚守的规矩和信条。在这一点上,没有特权。” 人人日报的一篇媒体新闻报道,尽管没有直接点名道姓,但结合当下的热点,明眼人都知道这篇新闻说的到底是谁。 有了人人日报的冲锋,其他之前顾虑北大名声和影响的媒体迅速跟进,不断转发新闻连接或编写自己的文章。 而随着人人日报的点名,原本还对整件事持怀疑态度的人,纷纷转变了立场。 网络上,再一次高潮涌动。 而北大,则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 涉嫌抄袭的莫坤公开道歉,北大解除莫坤研究生导师的职位,永不再录用,《数学进展》撤销莫坤的投稿,并公开道歉。 北大有学生在网上反馈,说自己曾在学校中看到过莫坤的身影。 在人人日报的消息出来后,他一夜间仿佛老了二三十岁,整个人都憔悴不已。 但对于这样的结局,恐怕没有任何人会同情同情他的遭遇。 身为一个成年人,他必须为自己抄袭剽窃带来的恶劣社会影响而付出代价。 ....... 对于这件事,徐川关注了一下结局。 莫坤最后被开除,也算是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他作为北大这说国内顶级学府的导师,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学校,爆出这事,北大仅仅是开除他永不再用已经是很给面子的了。 学术抄袭剽窃,这在学术界是最重要的学术不端行为之一。 摇了摇头,徐川关掉新闻软件,给阿图尔·阿维拉教授和日月大学的胡行健胡师兄分别发了个邮件和打了个电话道谢。 这两人,在这次的抄袭事件中,不断的在媒体和网络平台上发表支持的言论,可以说是全程鼎力支持他。 处理好这些事情后,徐川再度打开手机,自己和导师陈正平订了一张的飞往欧洲的机票。 一场闹剧,就这样落幕了。 但人生永远都在向前,未来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在等着他。 不过临行前,徐川还意外的收获了另外一条新闻。 《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年度评论》期刊,正式登录了他之前的投稿。 【xu-weyl-berry定理精准计算遥远天体的参数信息的方法。】 经历了近半年时间的审核,这篇论文终于正式过稿,将刊登在下一期的《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年度评论》上。 《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年度评论》提前将预告发了出来,已经登上飞机的徐川根据审稿人第一时间意识到了这可能是陶哲轩教授在帮他。 毕竟提前预告下一期的论文登刊,至少《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年度评论》是没有这个习惯的。 而他这辈子与《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年度评论》也不熟,人家不可能帮他。 唯一的可能就是陶哲轩教授了,可能陶教授看到他最近身陷风波,想以这种方式帮助一下。 毕竟一片核心一区的sci论文,给到任何人都能提升他的名气,更不要说还是这种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对于天文学界和物理学界的帮助极大。 可惜飞机马上就要起飞了,他来不及打个电话询问感谢一下。 ........ 《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年度评论》期刊预告消息漂洋过海传递回国,第一时间出现在了各大媒体的报道中。 最先报道这是的,是此前重拳出击的《人人日报》。 《继xu-weyl-berry定理后,青年学者徐川将其扩充到天文物理界,利用其完成对遥远天体的参数计算!》 在报道这一研究成果的同时,《人人日报》也引用了审稿人‘陶哲轩’以及另一位天文物理学家‘萨尔·波尔马特教授’对徐川研究成果的共同评价。 【这是一项无比杰出,且具有开创性的成果!】 陶哲轩:“或许我并不是很懂天文和天文物理,但从数学的角度来看,这篇论文中使用的数学方法相当精妙,且具有开创性。” “众所周知,在数学界,一项新的工具或者定理出现,数学家完全读懂它往往都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可能几个月?可能一两年?” “在此基础上,利用这项新工具或者新定理做出新的成果,需要更久的时间,特别是将其应用到非数学界的其他领域中。” “而从xu-weyl-berry定理出现,再到xu-weyl-berry定理精准计算遥远天体的参数信息的方法,仅仅历时三个月的时间。” “如此之短的时间,就能利用一项新的定理做出全新的成果,哪怕是这项定理的开创人,也太不可思议了。” “这足以证明开创者在数学上的天赋和努力,哪怕是我,也自愧不如。” 萨尔·波尔马特教授:“对于天文学界和天文物理学界来说,这是一项伟大的研究成果。我很荣幸和陶哲轩教授一起完成了对论文审核。” “当然,陶教授负责数学部分,我负责物理部分。” “没办法,你们得理解,这片论文中的数学部分对于天文界和天文物理界的人来说实在太深奥了,恐怕整个天文界和天文物理界能看懂数学部分的人不超过两位数。” “言归正传。” “对于天文界和天文物理界来说,这是一项历史性的成果,也是一项划时代的成果。” “它的出现,让我们拥有了一种全新的,且能精确计算遥远天体比如质量、直径、半径、体积、距离等参数信息的方法。” “甚至可以说,有了这种方法,在未来,我们可以抛弃掉三角视差法、开普勒三大定律等以往老的方法,或者说,利用老方法来辅助新方法。” “毫不夸张的说,这是旧王退位,新王登基的一刻。” “只是,让我遗憾的是,要掌握这种方法,并利用它来精算遥远天体的参数,需要掌握相当高深的数学能力。” “这让我们无法立刻就将其应用到天文界和天文物理界上面,这需要众多的天文学家和天文物理学家进入数学这一领域。” “不过是实话,这可能很难,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弄懂数学的。” “我个人迫切的希望,希望论文的证明人多召开几场报告会,好好的讲解一下xu-weyl-berry定理,以及xu-weyl-berry定理精准计算遥远天体的参数信息的方法。” “同时,我也希望徐川能出一本教材,完整的论述解释xu-weyl-berry定理精准计算遥远天体的参数信息的方法。” “这对天文界和天文物理界很重要。它配的上一枚诺贝尔物理学奖,我会向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委会建议的。” ...... 论文的刊登与审核人的评价,惊掉了一众人的下巴。 不只是围脖、β乎这些网络站点,国内各大高校的校内网上也在议论着。 《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年度评论》这个天文物理界的期刊,投稿论文的审核人员却是一名数学家。 当然,还有一名天文物理学家,只不过在陶哲轩的名气面前,哪怕萨尔·波尔马特教授是一位诺奖学者,也被忽视了一些。 不过这两人的评价,网友可没有忽视。 【天文物理的论文,审核编辑居然是数据教授?滑稽·gif】 【天文物理界:“我能咋办?这数学我也看不懂啊。”】 【嘶~,两年后的菲尔兹奖都已经无法满足这位巨老了吗?现在直接奔着诺贝尔奖去了。】 【也就诺奖没有数学奖。】 【诺贝尔:数学家是什么垃圾东西?】 【哈哈哈哈,笑死。】 【这要是拿到了诺贝尔奖,就牛逼大发了。】 【别做梦了,你见过那次的诺奖颁发给过年轻人过,最年轻的诺奖得主是劳伦斯·布拉格,也有二十五岁。】 【最年轻的诺奖是十七岁的马拉拉·尤萨夫扎尹,2014年获得和平奖。】 【和平奖?米国总统都能拿到的玩意,狗都不要!】 【和平奖和文学奖早就烂的不要不要的了,这两是什么垃圾?】 【以后天文学界是不是得叫这位大老一句祖师爷?如果他的那个什么公式计算方法真能在天文界推广的话?】 【嘶~倒吸一口冷气,这样说,这位大老岂不是相当于数学界的阿基米德,物理界的牛顿?】 【卧了个大槽!我没记错的话,他才十八岁啊,这就成祖师爷级别的人物了?】 【大老牛逼!破音呐喊!】 【此子恐怖如斯!】 ....... 除了人人日报官方媒体的这些报道外,自媒体、营销号也在疯狂趁热度趁流量。 无数的媒体记者,不管是官方的,还是其他媒体,都想采访一波徐川。 毕竟前两天这位大老还在和北大撕β,在热搜上挂了好些天。 转眼间,就成了天文界和天文物理界的祖师爷级别的人物了,这热度和流量不恰一波,天理难容。 但可惜的是,这会徐川已经坐上了飞机,再度前往了瑞士。 经历近一天一夜的飞行,徐川拖着行李再度站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门口。 那尊用青铜凋塑的湿婆依旧在跳着毁灭之舞和创造之舞。 他的头发狂放的挥散,左手持火并以此毁灭世界,右手持鼓并以此创造世界,于是世界在他的舞动中毁灭,而又在他的舞蹈中再生。宇宙就在他的舞蹈中周而复始,循环不息。 】 这与科学中量子的特质与之相似,不论是“测不准原理“还是”波粒二象性“,都像湿婆的天性一样,是生与灭的一体两面。 而针对高能物理的研究就如同湿婆在舞蹈一样,大型强粒子对撞就像是湿婆的第三只眼,正观察着这个世界。在睁眼刹那间,周期性的毁灭,周期性的的再生。 在数百年前,艺术家们以青铜塑像描绘湿婆的舞蹈,而到了新的时代,物理学家则以先进技术来描绘宇宙的舞蹈。 盯着凋塑,徐川停顿了一下脚步。 再有一天的时间,lhc针对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的实验就将重新开始,验证他的理论和计算是否正确,也就在眼前。 ......... 第一百七十章:重启对撞实验 十月十日,当度过了国庆节的打工人重新开始上班的时候,远在万里之外的徐川也迎来了lhc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重启。 长达十天的检修维护终于完成,进入了最后的准备阶段。 无数的物理学家们聚集在,等待着这次实验。 一方面是所有人都在等着,等着最新的对撞数据是否能正确验证徐川计算出来的‘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 如果能成功,那么对于,或者说对于整个高能物理界来说都将是一次重大的变革。 数学完美的融入物理,掌控数学计算粒子对撞的信息,这简直酷毙了。 对于高能物理界来说,如果这种方法能成功,那么它就有推广的价值。 花费一些脑力,来为对撞机节省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的对撞科研资金,任何实验室都会去做的。 就像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样的,尽管这可能很难,但只要有人先做到了,后来者总是容易很多的。 另一方面,则是关于探索某种粒子或者对象现象的高能粒子对撞实验,产生的数据并不一定全部都是关于目标粒子或者目标现象的。 在粒子束流的随机碰撞中,总会产生一些奇异或者从未发现过的新东西。 尽管绝大部分的新的发现都是无用的,但这抵挡不了的物理学家们对新世界的好奇。 特别是现在标准模型的最后一块木板已经补齐,物理学界们更渴望发现超脱标准模型之外的东西。 而对撞实验产生的数据,是否有用,是否是超脱标准模型之外的东西,需要经过物理学家们经过讨论才能确定。 甚至可以说,对于的研究人员与各国的物理学家来说,第二方面东西更加吸引人。 如果一个新发现被确认存在较大的价值,它甚至可能改变既定的研究计划,成为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下一个研究目标。 就像希格斯粒子一样,它在二十一世纪,一直都是的主要研究目标之一。 不仅仅是补全标准模型,更有对质量起源、希格斯场、暗物质暗能量这些东西的探索与发现。 ...... 大型强粒子对撞机lhc进入了最后的准备阶段,瑞法两国驻扎在的部队熟练无比的劝退了前来‘游览’的游客或者环境保护组织。 然后将不知道从哪里钻进,甚至是潜入地下对撞机轨道的‘人才’揪出来。 没办法,谁让此前的负责人是个‘小可爱’呢。 在07年的时候,lhc还没升级的时候,欧洲原子能实验室的负责人还不是现在的戴维·格罗斯教授,而是另外一个有点喜欢开玩笑的小可爱。 他曾在对外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得意洋洋的炫耀了lhc制造出来了一个微型黑洞。 尽管他后面同样解释了这种微型黑洞出现后仅能存在对撞管道中不到0.000001秒,对地球没有任何的危害,但依旧在当时搞了个大新闻出来。 当时在场的媒体记者不少,这本应该是炫耀的lhc设备性能强大的话语,最后被这些无良媒体扭曲成了各种版本的新闻。 什么“制造黑洞,地球即将被吞噬,人类即将毁灭”“大型强子对撞机正在制造黑洞,这些黑洞可能会成长并吞噬地球。”一类的消息遍布当时的网络与各种报刊。 这顿时就引起了欧洲‘没怎么读过书’普通百姓的恐慌。 再加上一些闲得无聊的,收集了一些lhc启动时全世界各地的发生的地震、洪水灾难什么的。 时间一对比的,西方百姓就愈发相信lhc会破坏地球,引起人类毁灭了。 然后就开始满大街的游行,抗议。 有些不怕死的甚至会想尽各种办法潜入的地下,去破坏大型强粒子对撞机。 这种现象,别说是现在了,哪怕是再过十年,在都还有。 因此,瑞法两国后面就安排了部队驻扎在这里,每次实验开启前,就先进行一次清场。 免得有傻逼偷熘进了地下的对撞机里面。 且不说破坏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就是被正在运行的加速器轰一下,都是大事。 不是每一个人都是阿纳托利·布格斯基,被粒子加速器中的高能粒子束撞击后还能存活于世到晚年。 正常来说,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中近乎高速飞行的高能粒子束穿撞一下,下个月坟头就长满了草了。 而lhc一旦出现这样的事故,恐怕会被游行抗议到关闭,至少会关停一段时间。 哪怕这并不是的责任,大型强粒子对撞机附近也写满了警示标牌。 当然,这次意外的黑洞事故,带给的也不全都是坏消息。 对撞机能撞出黑洞,普通民众可能会感到惊慌失措,但对于国家来说就不同了。 后面lhc的升级,也有一部分的原因就来源于这个。 毕竟对于国家层面来说,黑洞这东西,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 上午九点三十,有关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的对撞实验准点开始。 庞大的电流从线路中涌入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中。通过液态氮、氦进行超低温冷冻的超导磁铁产生环形强磁场,然后再利用电场给带电粒子加速。 被加速后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会受到洛伦兹力,洛伦兹力使带电粒子做圆周运动,从而实现反复加速去接近光速。 这是对撞机运行的原理。 但是微观粒子也受相对论效应限制,其速度只能不断接近光速,而不能达到光速。 而且随着速度的增加,粒子相对论质量增加,质荷比变大,使得加速越来越困难。 除此之外,这种原理决定了只有带电粒子可以在对撞机中进行加速,比如电子、正电子、质子和反质子等等。 只有能被环形强磁场影响到的东西,才能用于对撞实验。 这其实和可控核聚变技术有些类似。 可控核聚变其实也是通过超强磁场或者类似的技术,将反应堆内的超高温等离子体的控制住,然后实现发电的。 当然,这只是从基础来看的,实际细节的话,两者差距还是挺大的。 ..... 两束携带着超过万亿电子伏特的高能光速在长达二十七公里的加速管道中不断前进、加速、在交汇处碰撞,产生勐烈而闪耀的光芒。 这些光芒被部署在交汇处的探测器捕捉到,进而演变成一个个的数据和一副副的能谱图像。 随着lhc的运行,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大量的对撞实验数据出现。 对于重生后可以算是主导的第一次对撞实验,徐川还是挺感兴趣的。 他跟随着的工组人员站在了一线实验室中,站在身旁的还有南大、华科大、交大的三位带队院士。 这里是接收的粒子对撞机对撞数据的第一线,探测器捕捉到的任何数据都会在这里的显示屏上呈现。 如果对高能领域和数学分析很熟悉的话,这些初始数据也够你察觉到什么了。 而在这方面,徐川也不会谦虚。 不说是世界第一第二什么的,也至少在前五。 毕竟前世他通过脚下这台对撞机发现那么多的东西。 轴粒子、暗物质、暗能量、惰性中微子.....等等,在未来十多年时间,他凭借着这些发现以及对应的理论,被誉为当代物理学界第一人。 而即便是纵观整个近代历史,能排在他前面的也就牛顿、爱因斯坦和麦克斯韦这三位大老了。 牛顿以经典力学开创了物理学的一个新时代,经典物理学时代。 爱因斯坦以相对论作为现代物理学中的一大支柱,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 】 而麦克斯韦则以经典电磁学开创了信息时代。 至于他,则以暗物质、暗能量结合引力子理论为基础颠覆了传统的物理学规则,改写了人们对物质的认知与定义。 尽管在那之后他还来不及继续研究些什么,甚至都还来不及研究如何捕捉利用暗物质暗能量就被送回了老家。 但开创的成就却依旧耀眼于整个世界。 ...... 一线实验室的显示屏上,脚下的粒子对撞机产生的数据在上面刻画出一个个的信号点。 徐川饶有兴趣的盯着屏幕,注视着上面那充满熟悉感的数据。 如果是前世,在大量的信号数据中,他可能还会迷茫一下。 毕竟这些数据还只是初始数据,仅仅经过了初步处理,密集繁琐而又重复。 但重生后,也不知道是不是和这辈子主修数学有关,他对数学的灵敏度提升了一大截。 这的确是意外的惊喜。 因为不管是数学研究,还是物理研究,亦或者是材料研究,都需要不低的数学能力作为基础。 当然,想要依赖这灵敏度从一线实验室中找到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数据,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 毕竟这些数据还没有经过超级计算机加工,里面包含了各种杂质与无用数据。 对于这个,徐川也了解,所以看了一会后就没再关注了。 十月份重启对撞实验,有关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的实验持续了整整两天的时间。 这两天,对撞机产生属于数以万亿计算的数据,而这些数据中的绝大部分都会被超级计算机经过筛选后抛弃。 而剩下的部分,则会经过再次整理后送到数据库中,供物理专家申请使用。 这次的实验,第一批申请对撞数据的,自然是华国的三所高校。 这是已经预定了的事情。 毕竟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是徐川计算出来的,他有一定的建议权和处理权。 不过除了华国的三所高校外,也有其他的高校和实验室同样申请了对撞数据,且获得了批准。 这或许会让人觉得有些有失偏颇,但在却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如果这次研究出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是米国学者或者欧洲学者。 在他们获得第一批数据使用权时,华国也可以申请第一批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 当然,能不能抢到就不一定了。 毕竟有这么多的物理学家,对于感兴趣的项目,大家都会申请,申请后会根据你的贡献和以往的研究进行分配。 除此之外,两组或者三组不同的研究机构计算的数据可以用来互相验证,确保数据的正确性。 尽管获得署名权的永远只有第一个提交验收报告且获得通过的小组,但在就是这么现实与残酷。 ....... 实验结束,经过超级计算机处理过后的对撞数据下发到申请了这次实验数据的小组手中。 除了南大、华科大、交大这三所高校外,这次申请到了对撞数据的还有米国的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日耳曼国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的人员。 毕竟有了徐川的理论计算数据,这次发现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的概率很大,没道理不进来分一杯羹。 三个小组,如果按照实力来算,米国的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排第一、日耳曼国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排第二、华国的三所高校排第三。 不过相对而言,南大有此前分析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对撞数据的经验。再加上徐川还是理论计算数据的作者,可以说注定了其他两家实验室和研究所是来陪跑的。 ....... 数据分配下来后,国内三所高校组成科研小组立刻展开了工作。 三名院士+一名菲尔兹奖候选人+数名正是研究员的超豪华阵容在,再加上随时还有博士生,博士后,甚至是大学教授作为后备能源,注定了这次的实验数据分析数据能快到飞起。 在加班加点的状态下,仅仅不到一周的时间,完整的达里兹图便全部绘制了出来。 达里兹图绘制完成,检查一遍确认无误后,徐川和三位院士甚至都来不及庆祝,第一时间就向的提交了验收报告会的申请。 虽说知道其他两家实验室不可能这么快就将成果做出来,但肯定依旧担心。 毕竟这要是让其他实验室抢了这次的成果,那就坑爹了。 ........ 第一百七十一章:华国的申请 验收报告会的事情搞定,徐川才算是松了口气。 虽说知道其他两家实验室不可能这么快就将成果做出来,但自己猜测和从戴维·格罗斯这个理事会会长口中得到确认是完全两码事。 剩下的工作,就是检查数据资料和达里兹图了。 三天的时间,足够他和陈正平等三位院士将这些东西完整的再过一遍了。 “怎么样?我们是第一个提交验收申请报告的吗?” 徐川刚回到华国办公区,便迎来了三位院士希冀的目光。 闻言,徐川重重的点了一下头,表示确认。 确定华国是第一个提交验收报告申请,三位院士才松了口气,有些疲倦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对于徐川来说,这次的实验和数据分析是对他之前的理论计算的验证。 但对于三位院士来说,意义远不止这点。 通过这次的实验,让看到华国的科研能力,提升华国在的地位,加入成为成员国才是主要目的。 所以三所高校才特别重视这次的实验。 幸运的是,从目前的实验数据分析来看,他们已经找到了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 徐川的理论和计算没有问题,128gev-131gev对撞能级区间的确就是希格斯粒子衰变与第三代重夸克汤川耦合的能级。 “小师弟,恭喜你,又解决了一个史诗级的难题。” 三位院士身边,齐希韶上前笑着恭喜道。 他作为的正式研究员,之前参与过南大的数据分析工作,这次的小组团队必然有他。 不过恭喜之余,他心里也有些感叹。 这位小师弟可真是个变态。 从七月份来到这里,到现在十月中旬,三个多月的时间,他就解决了两个都可以称得上是史诗级的物理难题。 一个是物理界争论了好几年都没有解决的‘质子半径之谜’。 另一个则更久远,从粒子对撞机这种设备出现后,就有人尝试过利用数学来计算物理粒子的出现通道,但从未有人做到过。 到现在,少说也有十几年的时间了。 三个多月的时间,解决两个物理难题,哪怕第一个是此前就有所准备,这次过来只是借助的加速器验证的,也足够夸张了。 再加上上半年,这位小师弟还在数学和天文物理方面分别解决了一个难题,虽说是利用数学上的成就对天文物理做 换源app】 啧啧,这夸张程度,堪比爱因斯坦老爷子的奇迹年了。 含金量或许没爱老爷子那么高,但纵观整个物理史,也没几个人有这样的成就。 而他虽然在去年就已经成为了的正式研究员,放到整个整个物理界都算得上青年才俊,但对比之下,就真的是啥也不是了。 这位小师弟,跟他在同一行业,真的太让人自卑了。 徐川笑着道:“史诗级难题这种说法怎么也太夸张了,对于整个物理界来说,这只不过是斑点水花而已。” 齐希韶笑了笑,他要是能解决这种难题,都得飞回国给祖坟亲手培两把土,放上几挂万响的鞭炮。 ...... 三天的时间并不算长,徐川和三位院士对分析出来的实验数据做了两次验证就过去了。 报告会的当天,最大的一号礼堂人山人海,四百余座位的大礼堂甚至有不少人都是站着的。 不仅仅在这会在研究的物理学家,很多其他高校或者物理研究所、实验室都安排了人员过来听取报告。 这次的实验,是对此前通过数学计算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能级通道的验证。 如果能成功,毫不夸张的说,物理界将迎来一次新的变革。 在数百万数千万的对撞资金和消耗一些物理家或者数学家的脑细胞面前,恐怕无论是国家还是资本家,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 ....... 上台报告这次数据分析工作的,毫无意外的是徐川。 虽然数据分析是南大等三所高校一起进行的,但这毕竟是以他的理论数据为基础展开的实验。 而且陈正平这几位院士,也乐于将徐川的名气抬升的更高一点。 对于这个,徐川倒是没有太在意。 不过这次在的工作完成后,他该潜心回归数学学习了。 正如齐希韶齐师兄所想的一样,在过去的一年的时间中,他做出来的东西有点太夸张了。 尽管全是纯数学和纯理论方面的东西,且全都是公开的,也足以让米国留意到他了,说不定他现在都上了某个名单表格了。 当然,这方面的东西,徐川肯定是注意了的。 别看他现在的成就在青年一代看起来很夸张,但其实稍微留心点就能看出来,他所有的成就全都是和数学挂钩的。 从weyl-berry猜想到xu-weyl-berry计算天体参数,再到质子半径之谜和这次对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能级通道的计算。其实全都是从数学延伸开来的,而且全都是公开的纯理论方面的东西,没有涉及到任何敏感领域。 或许对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能级通道的计算能让对撞机节省很多资金,但这并不涉及其他的东西,这方面的研究也没法转化成其他产品。 更重要的是,每一种对撞机对撞产生的粒子和实验数据都是不同的,要想将这种方法像xu-weyl-berry计算天体参数一样普及开来,根本就不可能。 它没有一套固定的参数与计算方式,需要研究者对具体信息针对性的分析取用和计算,甚至可以说他是运气好再加上有格罗斯教授的指点才做到的。 这些成就,和那些敏感领域的东西完全不一样。 比如明年才会出名的另一位天才--曹源,这位大老按照历史走向,目前正在研究石墨烯的排列顺序,研究石墨烯的超导。 对于米国来说,这可以说是妥妥的敏感领域。 庆幸的是,这位天才仅仅完成了实验室的基础就直接赶回了国,如果是再往下深入研究一些,将其走向工业化生产的话,恐怕会遭遇和他上辈子一样的困境。 石墨烯超导,这对于米国来说,绝对是敏感领域中的东西。 但实验室生产和工业生产还是相差很大的,前者其实只不过是为了验证理论,不管花费多少资金都可以。 而后者,却是为了商业化和工业化,自然需要考虑成本和制造步骤之类的东西。 不是所有能在实验室中造出来的东西,都能顺利工业化生产的。 这是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如果真的能做到,人类文明早就进入星辰大海了,何至于现在还在地球上玩泥巴。 这一点徐川很了解,各国实验室里面的好东西是真的多。 但可惜的是,这些东西基本都只能通过实验室极小规模的制造,成本代价很高,根本就无法应用到商业和工业上。 ......... 验收报告会四十五分钟,徐川熟练的从最初的理论开始,简洁的介绍一次后转向这次的对撞实验数据。 “......非常感谢南大、华科大、交大三所高校所有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也感谢的支持,通过这次的对撞实验,我们顺利的在128gev~134gev能级区域找到了希格斯衰变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 “尽管这与我之前的计算稍有偏差,但事实证明,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的发生,并不在以往推测的150gev能级区域之上,而是更接近希格斯粒子质量的能级区域。” “虽然并不知道为什么会违反以往的实验经验,但这份理论数据并没有任何问题。” “而透过这次的实验,我们距离质量起源的秘密又更近了一步,或许,在不久的未来,我们能制造出更大的粒子对撞机,能发现宇宙中隐藏的其他秘密。” “我的汇报完毕,感谢大家的耐心倾听,谢谢。” 最后一句话语落下,徐川向台下的众多物理学家微微鞠了一躬。 顿时,一号大礼堂中爆发了如雷般震耳欲聋的掌声。 所有人都被台上少年精彩的报告所折服,包括米国的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日耳曼国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这两所具有竞争关系的研究所的人员,都在轻轻的鼓着掌。 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今年最精彩的两场报告会之一了。 顺带提一下,另一场最精彩的报告会,同样是台上这个少年所做的报告。 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的发现,可以说是今年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了。 哪怕是之前解决掉的‘质子半径之谜’,也比不上。 质子半径之谜虽然意义重大,但只是解决了前几年物理学家们的困扰,并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质子半径数字。 0.831飞米这个数字,依旧是估算出来的。 如果有一天,准确的质子半径能被计算或者测量出来,那才能超越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的发现。 至于现在,能研究质量起源的希格斯衰变与物质形成的汤川耦合更加重要。 尽管现在的物理界还做不到利用这一发现做点什么,比如控制这一现象进行人工合成金属原子核什么,但至少,它的存在给未来的物理界点亮了一盏明灯。 ........ 按照一直以来的习惯,在徐川结束了验收报告会,并得到验收人员的通过后,在实验结束的第二天,便向日内瓦甚至是全欧洲的记者媒体发出了邀请函,召开了一场规格极高的新闻布会。 理事会主席戴维·格罗斯亲自向媒体记者宣布了这一消息。 “……我们成功的发现了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透过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我们距离物质是如何起源的,又进了一步。这是标准模型的又一次胜利,它为我们带来了坚固而又高大的物理大厦,至今坚毅不倒。” “现在已经接近十月底,不出意外的话,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的发现,将成为今年物理学届最重大的研究成果。” “在此,我代表和理事会,特别感谢来自华国的天才少年,徐川先生。” “是他完成了对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的数据计算,他将数学完美的融入了物理中,将目标现象的能级锁定在了128gev~131gev区间,进而促使了我们提前的成功。” “因为在以往,按照的历史经验,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能级更大可能是在150gev以上,毫不夸张的说,他的计算,为我们至少节约了一到两年的时间,也节省了至少数以百万欧元的资金。” “.......” 在一片浪涌的掌声中,的新闻布会宣告结束,紧接着一大批媒体对这一现象进行了铺天盖地的宣传和报道。 【f发现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质量起源问题或将得到解释。】 【来自华国的天才少年,竟让公开表示感谢?】 【一次计算=数百万欧元,数学真有这样的魔力?】 【又一次启动了大型强粒子对撞机,飓风“马修”在北美大陆肆虐,多国严重受损,人类的命运是否与此挂钩。】 各种各样的报道流传在网络上和报纸上,引起了广泛网友的关注。 当看到这个似乎有些熟悉的名字时,不少人都愣住了。 “xu·?这个名字我好像听说过。” “质子半径之谜就是他在八月份解决的,如果你有关注高能物理的话,他是整个高能物理界讨论次数最多的一个人。” “不可思议,一年的时间解决了一个难题不说,还帮助节省了数百万欧元?” “不止,他在今年上半年还解决了一个世界级数学猜想,以及给天文物理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计算天体信息的方法。如果这样算的话,他一年的时间至少解决了三到四个大问题。” “这或许就是来自古老东方国家的什么魔力?” ........... 网友讨论着媒体报道的时候,这边也召开了一场新的理事会会议。 会议的目的,是针对这两天华国提交的正式成员国的资格申请,讨论是否吸收华国为新的成员国。 今年或许是允许新成员国加入的最后一年了。 因为有消息传闻,在明年可能会不再接收新的成员国,将以后的成员国申请将转变成会员国或者准成员国。 ....... 第一百七十二章:争论与交换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中心大楼中,来自整个欧洲的代表与的理事会成员激烈的争吵着。 已经很久都没有增加新的成员国了,上一次吸收新的成员国,还是在1999年。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无论是巴西、还是土耳其,亦或者巴基斯坦、乌克兰、甚至是老毛子和米国都申请过成员国的身份,但均未能同意。 相比较观察国、合作机构这些,成员国才是真正掌控的核心,毕竟经费与政策支持什么都离不开这些成员国。 “从来都没有让非欧国家加入成员国的历史,哪怕是米国,也不是我们的成员,如果让华国通过,我们无法米国交代,也无法向外面交代。” 办公桌边,一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犹太同样是成员国,也并非欧洲国家。” 对面,保加利亚的代表沉稳的发言,驳回了对面丹麦代表的言论。 和绝大部分东欧国家相比,保加利亚和华国有着很多的合作,关系一直都很好,在不违背自身利益且能帮忙的情况下,还是会选择帮忙的。 办公桌对面,刚刚发言的丹麦代表在心中翻了个白眼。 犹太,也就是以色列,的确是非欧国家,但人家代表的是它自己吗? 所有人都知道并不是,它占据了成员国的身份,代表的其实是米国的利益。 这点在座的都心知肚明,但是他不可能在会议上说出来。 毕竟犹太的代表也在这里,这样说人家铁定翻脸。 “好了,各位,今天的争论暂时就到这里,关于华国申请加入成为正式成员一事,下面进行投票决定。” 主持会议的戴维·格罗斯站在办公桌的主位上,打断了所有人的争吵,接着道: “请各位投出手中的宝贵票选。” 截止到目前,一共有二十二个成员国,犹太是唯一的非欧洲国家。 每个成员国有两位官方代表,分别负责政府管理和国家的科学利益。 但每个成员国只有一张投票权,尽管在决策时理事会会尽可能寻求一致同意,但实践中多数决策是通过简单多数原则决定的。 随着戴维·格罗斯的话语,保加利亚的理事率先将手中的票选投递出去。 顿时,投影屏幕上赞成的一侧多出了一张赞成票。 随着保加利亚的理事代表投出第一票,投影幕布上,理事会票选在不停的增加着。 有赞成的,有反对的,也有弃权的。 不到一分钟的时间,理事就已经完成了手中的票选投入。 等待最后一个成员国代表将手中票选投出去,戴维·格罗斯看向了身侧的投影,心中微微叹息了一下。 不过随即,他开口公布道:“本次投票结果最终如下:” “理事投票共计二十二张,其中赞成票八张,反对票十二张,弃权票两张,赞成票数未能超过三分之二。” “按照以往的规则,会议决定,否决华国成为成员国。” 戴维·格罗斯教授郑重的将各项票选报告出来,最终的数目否决了华国成为成员国的申请。 尽管这个结果属于预料之中,但格罗斯心中仍然有些叹息。 科学家考虑的东西要相对纯粹一些,在他看来,华国发展至今,已经拥有了相当多的基础科学的科学家,这些年在做出的成绩就是代表。 无论是希格斯粒子,还是四夸克粒子,五夸克粒子,希格斯衰变.......等等,华国的贡献都相当大。 另一方面,多一个成员国,的经费就要多出很大一部分。 目前来说,的年度预算一般约为10亿瑞士法郎(chf,约10.2亿米元)。 但这个数字并不固定,比如2015年是9.7亿米元,2016年是10.9亿米金。 因为的经费是由所有成员国按gdp比例进行分担的。 按照这个来算,如果华国成为的成员国,那么在明年,的经费将暴涨近三亿米金。 如果不是为了平衡,规定每个成员国的经费不能超过总经费的百分之二十,那么这个数字会更高。 三亿米金的经费,足够每年多进行几十场对撞实验了。 每年多出几十场对撞实验,发现未知粒子或者未知宇宙现象的概率将会提升数百倍。 这能极大的促进高能物理的发展。 ........ 对于科学研究来说,华国的加入有益无害。 但对于各成员国来说,华国的加入就不是那么美妙的事情了。 对于来说,成员国能共享由诞生的各种科技,而这其中,有很多都是华国紧缺的。 整个欧洲,大部分甚至可以说绝大部分国家都不愿意看到东方那个红色国家崛起的。 毕竟目前欧洲大部分国家是现在国际秩序的最大受益者,人口少资源相对非常多,掌握几个核心技术就可以过得非常好。 而华国继续发展下去,必然要改变这个米欧中心的白人至上的国际秩序。 这种秩序一旦被打破,他们的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 所以哪怕这次华国申请的成员国,早已经事先和各国政府交流过很多次了,也能付出不少的利益,依旧有大部分的国家选择了反对。 ...... 汇报完投票结果,戴维·格罗斯从桌上拾起一份稿件,接着道:“下面,将进行此次会议的第二项。” “有关华国申请准成员国的事宜。” “该项事宜依旧由理事会进行投票决定。” 说着,格罗斯教授在会议室的电脑上操控了一下。 “另外,在投票开始前,请容我先汇报另外一件事情。” “最近三天的时间,的公共邮箱中累计收到了来自三十七家不同国家物理实验室、研究所,以及一百二十七名顶级物理学家的申请。” “希望展开一场或者两场,亦或者更多有关从数学计算物理粒子能级通道的讲解报告会。” “打断一下,我想请问这和华国申请准成员国有什么关系吗?” 会议室中,一名理事举手打断了戴维·格罗斯的讲话。 格罗斯扶了扶眼镜,面不改色的接着道:“当然有关系,因为目前唯一掌握了从数学计算物理粒子能级通道方法的人就在华国。” “如果你有看过前段时间的新闻发布会的话,就应该知道,掌握了这种方法,能够替或者其他高能物理实验室每年节省数百万甚至是上千万米金的对撞科研资金。” “如果幸运的话,我们能借此方法提前完成对标准模型以及希格斯粒子的完善,甚至找到一些超脱标准模型之外的东西,比如暗物质,暗能量。” 对于格罗斯教授的话语,办公室中明显有了一些骚动。 无论是每年节省数百万上千万的科研资金,还是后续的暗物质,暗能量,这些东西都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研究机构来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 目前参与会议的理事,其中一半来自各国成员国的官方人员。 这些人基本都是从各国政府中选出来,代表成员国行驶投票,参与制定重大方针政策,以及参加接纳新成员国的投票,和各国政府交流连接等。 换源app,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最新章节。】 他们平常并不怎么关注本身的对撞实验和物理发展,除非是有什么重大发现。比如希格斯粒子那种。 而另外二十二名理事,则基本由各国的物理科学家担任。 这一部分的人,才是商议日常发展,比如对撞实验安排的主要人员。 目前来看,很显然,并不是所有的成员国官方理事代表都清楚前段时间对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汤川耦合现象发现的细节的。 知道这事是肯定的,但有关数学在这里面起到的作用,就并不一定谁都清楚了。 时间间隔太短,很多由物理学家担任的理事还没来得及向自己的国家进行汇报。 “一种数学方法,难道非他不可?我们自己研究不出来或者做不到吗?” 办公桌边,一名政府代表理事看向了戴维·格罗斯询问道。 格罗斯摇了摇头,道:“当然不是,理论上来说,既然有人能做到这个,我们也能做到。” “只不过如果我们自己研究的话,恐怕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可能三年或者五年?” “毕竟那种计算方法中的核心目前只有他一个人掌握,这对于来说的确相当重要。” “如果有原作者进行报告讲解的话,其他物理学家掌握这种方法的时间或许能缩短到几个月。” 闻言,一些并不怎么了解这件事详细情况的政府代表开始纷纷询问身边的物理学家理事,整个会议室中闹哄哄的一片。 戴维·格罗斯安静的坐在椅子上。 他今天在会议上提出这点,其实并非来自的公共邮箱中的请求,而是来自徐川。 毕竟是否召开报告会,并不需要和各国的政府代表商议,仅仅需要和徐川沟通一下,征得他的同意就可以了。 ....... 关于祖国正在申请的成员国名额这件事,徐川是知道的。 不过在这件事上,他做不了什么。 毕竟他目前只是一个小小的研究员,哪怕在物理上有所成就,也作用不到理事会的决定,甚至提建议的资格都没有。 但恰好就在这两天,戴维·格罗斯找到了他,希望他能在开两场报告会,讲解一下此前的方法。 借此机会,他向这位理事长提出了自己的请求,希望他能在成员国会议上述说一下这件事。 作为交换,他将留在召开两场报告会,详细的讲解此前计算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时使用的数学方法。 因此,格罗斯教授才会在今天的会议上提出这个。 ...... 第一百七十三章: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来电 ps:昨天的文,不知道怎么被审核屏蔽了,折腾了半天才重新发出来。 看着有些嘈杂的办公室,戴维·格罗斯的思绪落到那个十八岁的少年身上。 那个少年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成功的解决质子半径之谜,计算出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并通对撞实验验证成功。 前者解决掉了粒子物理界数年的困扰,后者影响了整个高能物理界的未来。 可以说以一己之力,让整个高能物理界为之而动,甚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理事会的决定,这样的人,纵观高能物理的发展,都没有多少个。 而这样的人,每出现一个,都足以推动科学的发展。 暗物质?暗能量? 或许,在他的有生之年,真的能看到超脱标准模型的东西被发现的一天? 不知怎么的,明明已经过了古稀之年的格罗斯,波澜不惊的心中涌出丝丝律动。 这或许就是对未来的展望吧。当然,这也和徐川辉煌的成就离不开。 想着,戴维·格罗斯突然回过了神,哑然失笑的摇了摇头。 他居然将科学的发展的重担放到了一个只见过几面的十八岁少年上,这也太匪夷所思了。 ...... 另一边,酒店中,陈正平等人正在收拾东西,准备回国。 事实上,若不是徐川计算出来了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并插队申请到了新的对撞实验,国内三所高校的科研团队早就回去了。 毕竟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和任务,并不是什么闲人。 “徐川,你什么时候回普林斯顿?” 办公室中,陈正平一边收拾着东西一边询问道。 徐川想了想,道:“大概还需要一周吧?” “本来是这两天就准备回的,不过前两天格罗斯教授来找我了,说是请我在这边再开一两场报告会,好好讲解一下计算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能级通道的方法。” 陈正平昂首,道:“这倒是好事,如果不是学校那边临时有事,我都想留下来听听了。” “你这种方法,如果能通用的话,对于高能物理界来说意义重大。” 徐川笑了笑:“通用的话基本不大可能,毕竟每一种粒子或对撞现象的特性都是不同的,特别是那些未知的粒子。” “这次能找到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能级通道,其实很大一部分得益于标准模型和以前的实验数据,这些东西确定了希格斯衰变的必然性。” “如果是一种全新的粒子,比如超对称粒子什么的,要寻找就比较难了。” 正是基于这点,徐川也不介意在多开几场报告会,讲解一下计算方法。 如果是通用的,能用这种方法计算其他的未知粒子,比如轴粒子、暗物质、暗能量、惰性中微子这些,他恐怕就没那么容易就答应了。 这些东西都是他未来的成果,没那么好心放给别人。 高能物理研究的可是人类的未来,但很多东西刚发现的时候可能没有多大的作用,但过个几年、十几年或者几十年再来看,很多东西都是可以改变世界的。 不过即便不是通用的工具,这种数学和物理结合的计算方法也能给其他人带来一些启发了。 这就像是造原子弹一样。 有先行者成功了,后来者即便是不知道具体的制造的工序,也能很快就摸索跟上。 】 毕竟这条路是点明了的,有一个方向,后来者就会方便很多了。 更何况数学物理理论方面的东西都是公开的。 对于这点,陈正平也了解,笑着跳过了这个话题,道:“记得将机票之类的其他发票保存好,到时候可以邮寄回国或者等你过年回国时带回去,可以给你报销。” 徐川点了点头,报销是件很正常的事情,而且住宿机票和日常花销什么的也不便宜,他在日内瓦住了好三四个月,就用掉了十多万。 “我先走了,你要注意安全,不管是在这边还是在普林斯顿。” 陈正平拍了拍徐川的肩膀,带着行李离开了。 ...... 国内高校科研团队前后回国,偌大的酒店七楼,就只剩下了寥寥小猫两三只,其余的房间都空了出来。 一时半会的,搞的徐川甚至有点不自在,不过他还得在这边再呆上几天。 一是等着华国加入的消息,二是等着答应的报告会展开。 傍晚时分,他等待了格罗斯主席的电话。 消息一好一坏。 坏消息是华国申请加入的成为成员国最终被理事会否决掉了。 好消息则是申请准成员国的投票延迟了,今天的会议投票并未能开始,的会员代表需要重新进行商议,然后重新进行投票。 虽然不知道是不是此前交换话语起了一点作用,但这对于华国来说,的确是一个好消息。 徐川上辈子没听说过华国加入了,无论是成员国还是准成员国,亦或者会员国,都没有。 以西方国家这帮子人的尿性,真要想加入,付出的代价绝对要远超过能从获得的利益。 这是赤裸裸的现实,很多人只看到了前者,并没有看到后者。 所以徐川就没指望过能加入成为成员国,这的确是不切实际的梦想,或者说,要付出的东西太多了。 与其这样削尖了脑袋往别人的圈子里面融,还不如自己造一个大型强粒子对撞机自己玩呢。 而相对比几乎毫无希望的成员国,准成员国和会员国其实是有希望的。 尽管相对于正式的成员国来说,准成员国和会员国的权益的确要少一些,比如没有理事会的投票权,无法参与的重大事项发展决定等。 但准成员国和会员国在同样是永久性的,而且都可以与开展合作项目并参与采购产出的科技与设备,也可以申请的工作,并参加其培训和实习计划。 相对比理事会的投票权和重大事项发展什么的,从中补足自己缺少的一些科技,以及利用培育出属于自己的物理人才,这才是目前国内真正缺少的东西。 ...... 在呆了五天的时间,开了一场报告会后。 徐川也买了机票从瑞士飞回普林斯顿。 这一次的之旅,经历了近四个月的时间,终于彻底落下来了帷幕。 蓝白相间的飞机穿过天空缓缓的降落在费城机场,徐川拖着行李迎着火红的日出走出了机场,准备在路边拦辆出租车返回普林斯顿。 不过可能是早上比较冷清?路边的出租车什么并不多,拦到几辆车也都表示自己不出城,拒绝了徐川的搭乘。 正当徐川思索着是不是给上次的那个华人司机打个电话亦或者是再等一会的时候,一辆红色的小车停留在了他的面前。 “嗨,川师弟。” 车窗玻璃摇下,一道熟悉的声音传了过来,徐川定睛一看,竟然是林风。 “林师兄,你怎么会在这里?” 看到林风,徐川有些讶异,这位师兄不是早就回普林斯顿了吗?怎么这会出现在了费城机场。 “我来接我女朋友,你这是刚从回来?准备回普林斯顿吗?”林风笑着问道。 “女朋友?你啥时候谈了女朋友?” 徐川立刻好奇的问道,吃瓜是人类的天性,他之前都没有听说过这事来着。 闻言,林风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道:“就最近一两月的事情,其实她你也认识。” “我也认识?” 徐川更好奇了,他也认识的人,是谁? 林风笑了笑,神秘的道:“等会你就知道了,先上车,我顺带带你回去,免得你打车。” 徐川点了点头,将行李塞进了后备箱,主动坐到了后面。 毕竟林风是来接他女朋友,副驾驶的位置肯定要留出来,这点常识,他还是知道的。 小车上,两人聊了一会。 忽的,一道身影敲了敲副驾驶的车门。 徐川好奇的朝着车窗外看去,窗外的身影让他感觉有些熟悉。 “???” 当看清楚这道身影的脸庞的时候,一连串的问号在徐川心中浮起。 “我屮,娜娜莉·凯斯勒?” 看清楚来人,徐川惊讶爆了句粗口,难怪林风会说他也认识的。 这还真认识,但也正没想到。 娜娜莉·凯斯勒,之前他在研究‘质子半径之谜’问题时项目小组的成员。 在当时临时拼凑出来的五人小组中,除去他自己外,最优秀的就是这个娜娜莉·凯斯勒了,也是唯一的一个女生。 当时她还发现了对撞数据的异常,间接的让他获得了一定的灵感,彻底解决了质子半径之谜这个问题。 “嗨,徐,好久不见,恭喜你发现了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 看到徐川,娜娜莉·凯斯勒显得很是惊讶,随即惊喜热情打着招呼。 “谢谢。”徐川笑着回应了一句,接着问道:“你俩什么时候在一起的?” “一个多月前,林是个很好的人。”娜娜莉·凯斯勒略带羞意的看了眼驾驶上的林风回道。 “厉害啊,林师兄,认识一个月,就在一起了。” 看着娜娜莉·凯斯勒羞涩的模样,徐川啧啧了两声向林风竖起了个大拇指,这上车就吃了口狗粮,也是够可以的。 林风笑了笑,道:“还行吧,我们准备明年开年结婚来着。” “这么快?” 徐川惊诧的看了林风一眼,按照八月中旬两人认识,到明年开年,时间满打满算也就半年。 认识半年就结婚,这速度虽然不能说是闪婚,但相对而言的确挺快的了。 毕竟两人是不同国家的人,要结婚的话,需要考虑的东西很多。 上辈子他没结过婚,一方面是沉心于科研,另一方面则是被困在米国也没有考虑过国外的女生。 林风点了点头回道:“嗯,难得遇到个合适的人,而且我和凯斯勒的年龄都不小了,我今年都三十一了,凯斯勒也有二十九了,再不结婚就真的迟了。” 闻言,徐川笑了笑,道:“那就恭喜你们,到时候记得请我喝喜酒。” 林风说他三十一了,其实一点都不夸张。 搞学术的,结婚晚很正常。 国内大学毕业就差不多二十二岁了,研究生三年,博士生三年到五年,等到博士毕业,差不多就三十岁了。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国内的博士生平均毕业年龄在33.17岁。 而林风现在跟随爱德华·威腾在物理上深研,已经是博士后,这个年龄,相对于他的学位来说其实还是小的。 正常来说,博士后深研差不多要到三十四五岁左右。 林风笑着点头道:“当然,到时候我还得给你包个大红包,你可是我们的红娘,如果没有你,我们也不可能认识。” 聊着天,三人朝着普林斯顿而去,一路上,更多的是林风和娜娜莉·凯斯勒在说话,而徐川坐在后面当了一个闪闪发亮的电灯泡,吃着狗粮。 “对了,师弟你不准备在这边考个驾照买辆车吗?这边的车还是很便宜的,有辆车还是能方便很多的。” 车上,林风突然意思到了车后还有个人,连忙照顾性的问道。 徐川:“有时间就去考一个吧,买车的事情也不急,反正我暂时也没什么能用到到车的地方。” “有车的话,出去游玩也方便很多的,这边的一些风景还是很不错的,我可以给你推荐一下,很适合带女朋友去。” 林风随口回道,又一次精准的扎中徐川的心。 后座上,徐川嘴角抽了抽,直接就不想理人了。 他两辈子加起来都超过五十五岁了,别说谈女朋友了,就连女生的小手都没牵过。 女朋友?真有那么好玩?要不要找一个试试?只是找谁呢? 徐川想着,脑海中刚浮现出一个身影,思绪就被手机铃声打断了。 摸出手机一看,是一个0046开头的陌生号码打过来的。 “我接个电话。”徐川朝着前面的两人道了句,接通了电话。 “喂,您好,请问是徐川先生吗?” 电话那头,一道陌生的男声顺着电话传了过来,徐川点头应了一声,对面即刻补上了后续。 “您好,徐川先生,这里是瑞典皇家科学院,我瑞典皇家科学院学科委员会组织的安里·罗德林教授。” ...... 第一百七十三章:同时荣获克拉福德数学奖与天文学奖 说到瑞典皇家科学院,或许很多人都不太清楚这是个什么组织。 但说到另外一件和它相关联的奖项,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以上的人都知道。 诺贝尔奖! 大名鼎鼎的诺贝尔奖,就是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 而且,诺贝尔奖的公布,就是从十月份开始的。 当然,徐川从没有想过自己会在现在获得诺贝尔奖,尽管今年他在数学和物理上都作出了一些成绩,甚至可以说在天文物理界开创了一种祖师级别的计算方法,收获了诺奖大老萨尔·波尔马特教授的推荐。 也没有想过现在就能获得诺贝尔奖。 但是,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另外一项与诺奖齐名的奖项‘克拉福德奖’,他是想过的。 克拉福德奖是一项世界科学大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于1980年设立,基金来源于霍尔格·克拉福德和其妻安娜-格里塔的捐赠。 授奖学科包括数学、地球科学、天文学、生物科学和关节炎领域,每年颁发一次,奖励其中一个学科的杰出成就。 它的授奖范围是诺贝尔奖没有涵盖的科学领域。 诺贝尔奖虽说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一种奖项,尤其是在自然科学领域(物理和化学)被公认是研究人员的最高荣誉。 但是,诺贝尔奖所包含的自然科学领域极其有限,仅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医学。 而对于自然科学非常重要的数学却不在此列(这个传闻比较多,等会写不占字数的作家的话),当然地球科学、天文学等这些在20世纪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的学科也不在其列。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在1980年,瑞典的另外一位富翁克拉福德决定设立一个克拉福德奖,它的授奖范围就是诺贝尔奖没有涵盖的这些科学领域。 和诺奖每年几乎固定的颁奖月份日期不同的是,克拉福德奖的颁奖时间偶尔有些变动。 一般情况下是在九月份的“克拉福德日”或者五月份的时候举行颁奖典礼,每次只授予一个领域,奖金达到了50万美金,另加一个获奖证书。 获奖人数方面也与诺贝尔奖相类似,每次授予的人数不超过三个人。 此外,除了这两个月份,克拉福德奖有时候也可能放到其他日期。 比如今年的克拉福德奖,就从五月份一直延到了十一月份才公布。 这和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奖的学科委员会组织的工作效率,以及往年是否具有足够价值的科研成果有关系。 从某些方面上来说,克拉福德奖甚至比诺贝尔奖更难拿到,因为克拉福德奖的往年的评选几乎是一个学科一年一人。而诺奖有每年一个学科基本都有两三人。 特别是数学和天文学这两个科目,在2012年以前,这两学科是被归纳为一起的。 也就是说,轮回四年后,数学和天文学要争抢一块克拉福德奖,难度方面更上一层楼。 除了这些自然学科领域外,克拉福德奖还有另外一个特别的奖项。 那就是的针对关节炎领域的研究。 如果在这个领域有足够重大突破,也是可以获得克拉福德奖的,这是医学领域的东西,其实和诺奖略有重合,不过没有人会介意。 这是因为在晚年,设立这位奖的伟大科学家克拉福德先生一直忍受着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折磨。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多关节炎奖由一个特别委员会单独负责,只在证明这个领域的进展已值得颁发时,奖项及奖金才会授予。 旨在大力促进多关节炎领域的医学发展,减少病患。 而从1980年成立至今,颁发出去的克拉福德多关节炎奖仅仅四次,可见克拉福德奖的选人之严苛,并没有滥用。 这是一项世界级的大奖,尽管设立时间还不长,但它的知名度正在逐渐上升,得到世界科学界的尊重。 ...... 相对比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诺贝尔奖,徐川更希冀拿到克拉福德奖,因为哪怕是上辈子,这份奖他也没有拿到过。 没错,上辈子他因为解决了七大千禧年难题拿到过菲尔兹奖等顶级数学奖,但没有拿到过克拉福德奖。 这份奖项的选人之严格,异常出名。 如果候选人曾经从事过核能研究、武器研究、战争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哪怕他的成果再出色,也会被克拉福德奖直接排除在外。 而诺贝尔奖是没有这个限制的,很多核能研究者都曾经获得过诺奖,但从未有过核能研究者获得过克拉福德奖。 接到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电话,徐川眼神都明亮了几分,确定了对方的来意后,他静谧的等待着对方的公告。 “尊敬的徐川先生您好,因您在weyl—berry猜想上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利用xu-weyl-berry定理完成的精算天体参数计算方法,以及完成对参宿四氢包层内天体信息的观察,您获得今年的克拉福德数学奖,与克拉福德天文奖。” “颁奖典礼将在2016年12月25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皇家科学院举办,欢迎您的到来.......” 瑞典皇家科学院学科委员会组织的安里·罗德林教授的声音顺着手机从万里之外传递到徐川耳中,让他心跳都漏了半拍。 哪怕是经历过诺奖颁发的这些大场面,徐川都忍不住咽了口唾沫,以至于认为是自己听错了。 克拉福德数学奖和克拉福德天文学奖同时颁发给他一个人? 这说出去都没人信的事情,居然真的发生在了他身上? 历史上,可从来都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克拉福德奖中的数学奖和天文学奖在同一年同时颁发给一个人。 这也太不可思议太疯狂了,难怪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科学委员会组织会一直将克拉福德奖的颁奖时间从五月份延期到十二月份。 这意义,不亚于在同一年同时获得两个诺贝尔奖。 等再过两天消息正式传递出去的时候,热度会爆炸的。 重复确认了获奖信息没错后,徐川放下了手机,瞪着眼看着窗外。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科学委员会做了个真大胆的决定,搞的他都有些不自信了。 这种打破历史和潜规则的事情,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去干的。 更何况,他今年才十八岁,要到十二月才十九岁。 将一份世界级的大奖颁发给一个这样的年轻学者,就已经承受很大的压力了,而在此基础上,将数学奖和天文学奖同时颁发给他,可以说承受的压力会直接拉满。 就连获得这份奖项的徐川,也忍不住感叹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大胆。 他这份历史记录,恐怕以后没有人能打破了。 ...... 将克拉福德数学奖和克拉福德天文学奖同时颁发给徐川,是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科学委员会组织争论了大半年的结果。 尽管这很大胆,也打破了以往的规则,但却是在情理之中。 在距离2012年将克拉福德数学奖颁发给陶哲轩后,距今已经过去了足足四年的时间,尽管2014颁发过一次菲尔兹奖,但说实话,在这四年的时间中,优秀到无以复加肯定能拿到克拉福德数学奖的其实成果并没有。 2014年的菲尔兹奖得主的成果也都并非完整的解决了某个问题,相比较那些获奖者解决的问题,他们在以往对数学的贡献才是关键的。 可相比较菲尔兹奖,克拉福德奖更注重完整的成果一些。 而在此基础上,完整的解决掉了weyl-berry猜想的徐川毫无疑问落入了瑞典皇家科学院科学委员会组织的眼中。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大’的数学猜想。 尽管它的名声不显,远不如弱哥德巴赫猜想、孪生素数猜想、希尔伯特二十三问这些排名近似的猜想大。 但在难度方面,weyl—berry猜想的难度在这些问题中完全可以排进前三。 日不落国的皇家学会会员e.b.davies教授等人曾称这个问题为“极为困难”的问题,可见它的难度名不虚传。 相对比那些对以往的数学贡献,而完整的weyl-berry猜想无疑更让瑞典皇家科学院科学委员会重视。 但不得不说,徐川的年龄实在太小了,以至于瑞典皇家科学院科学委员会在二月份普林斯顿交流会后一直争论到了五六月份。 当五六月份的克拉福德数学奖定下来的时候,徐川在天文学界的研究出来了。 他观测和计算到了参宿四这颗红超巨星的天体内竟然存在着另一颗伴生恒星。 这对于当时的天文学界来说无疑是最爆炸的消息。 尽管按照以往天文界的判断这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从未有人观察到过这类恒星。 因为大质量的恒星在晚年时会进行膨胀,哪怕是周边有伴生恒星,也会被吞噬而跌落进母恒星的内核中。 这种被晚年恒星吞噬,却依旧保持着自己的运行轨道的伴生恒星,存在的概率理论上来说实在太小了。 而且更关键的是,伴生恒星被晚年的大质量恒星包裹住后,要想再通过普通的天文观测手段观测到,难度就一下子增大了无数倍。 如果不是徐川利用xu-weyl-berry定理精算天体参数的方法完成了计算,恐怕人类要发现这颗伴生恒星不知道要多久。 或许一直到参宿四超新星爆发都发现不了。 这很正常。 因为晚年的参宿四,体积和直径依旧是在不断扩大的,而随着外围氢包层的扩大,伴生恒星隐藏的位置就会越来越深。 现在能观察到的一些异常数据与天文现象,或许在未来就观测不到了。 而这一发现,瞬间就让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评审天文学奖的科学委员会的教授都懵了。 这战火,怎么一下子就从数学那边烧到他们身上了? 今年的天文学奖,其实早就已经定下来了。 来自新西兰坎特贝里大学的罗尹·克尔教授,以及米国斯坦福大学的罗杰·布兰福德教授因对“旋转的黑洞(有角动量的黑洞)及其影响”研究有功而共享天文学奖。 这本是今年的克拉福德天文学奖。 但现在,旋转的黑洞(有角动量的黑洞)及其影响,对比起‘参宿四的氢包层内存在一颗伴生恒星’这一发现,重量就远远不如了。 当然,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这大概率并不会影响到已经选定了的结果。 顶多会让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评审天文学奖的科学委员会提前确认四年后的克拉福德天文学奖。 但紧随其后的,是在发现参宿四的氢包层内存在一颗伴星时使用的方法。 xu-weyl-berry定理精算天体参数的方法一出世,就惊艳了整个天文学界和天文物理界。 以前可从来都没有人想过,能利用一种笼统的数学方法,将遥远在数百数千甚至是万亿光年外的星体信息计算出来。 不仅仅是计算,而且相对于那些古老的方法来说,更加精确。 这才是最重要的。 引用《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年度评论》期刊的审稿人萨尔·波尔马特教授的话语:“这是旧王退位,新王登基的一刻。” 一种全新的,更精确的计算遥远天体的方法,对于天文界来说,毫无疑问是无比重要的。 这就像是微积分对数学的重要性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将克拉福德奖天文学奖再拖四年发给徐川的话,恐怕会引起整个天文学界的不满。 所以,本已经完成了自己工作任务的天文科学委员会的教授又忙碌了起来,商议是否进行修改克拉福德天文学奖。 反正因为数学拖后腿的关系,今年的克拉福德奖都还没有公布,修改一下获奖者,这并不是什么太大的事情。 而且,这两份研究成果,无论是参宿四氢包层内伴生恒星的发现,还是xu-weyl-berry定理精算天体参数的方法,都比此前的‘旋转的黑洞(有角动量的黑洞)及其影响’更重要。 换源app】 只是,随之而来的还有另外一个问题。 那就是数学评委会那边,已经确定了今年克拉福德数学奖颁发给徐川了。 如果他们今年再将克拉福德天文学奖颁发给徐川的话,今年的克拉福德数学奖和天文奖就都是他的了。 这着实太恐怖了。 但不给的话,天文学界的不满恐怕会极大的冲击克拉福德奖的公信力。 因此,本应该九月份就公布的克拉福德奖又一拖再拖,直接拖到了十一月初才开始公布。 ...... 第一百七十五章:新年快乐~ ps: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兔年发大财! 小车上,林风透过后视镜察觉到了徐川的异常,便随口询问道:“怎么了?川师弟。” 徐川收回望向窗外的目光,道:“没什么,获奖了而已。” “噢噢,什么奖?” 林风也没在意,接着问道,以这位小师弟的成就,获奖是件很正常的事情。 数学、物理、天文界,基本都在排在队等着时间给他发奖,只是说这位小师弟出成果的速度太快了,奖项的颁发速度都跟不上他搞科研的速度。 你见过那个学者能在一年的时间内分别在数学、物理、天文三大领域都作出贡献的? 虽说这些贡献基本都和weyl-berry猜想有关系,但这速度也着实能惊掉人的下巴。 徐川咧嘴笑了笑,道:“克拉福德数学奖和克拉福德天文学奖。” 正在开车的林风听到答桉,下意识的点了点头,恭喜道:“恭喜了啊,川师弟,居然一次性拿到两个奖..........卧槽!等等,你刚刚说啥?你获得了两个什么奖?” 反应过来的林风下意识的踩了一脚刹车,车子顿时一顿,车内三人向前倾去,他这才回过神来,迅速控制住车子,然后将其停在路边。 也得亏这是在米国的公路上,还是在出城的路上,车流量不高。 要是在国内,这突然的一脚刹车下去,后车估计就直接怼上来了。 控制好车子,林风迅速将其停在路边,然后扭头咽了口唾沫后,盯着徐川重复问道:“师弟,你刚刚说啥?你获得了两个什么奖?” “克拉福德数学奖和克拉福德天文学奖。” 徐川重复了一遍,迎来的是林风怀疑和不相信的目光,就连副驾驶上的娜娜莉·凯斯勒都投来了疑惑的眼神。 “你说你拿到了今年的克拉福德数学奖和克拉福德天文学奖?”林风狐疑的盯着徐川看个不停。 徐川澹定的点了点头。 “真没骗我?” “这有什么好骗的,刚刚给我打电话的就是瑞典皇家科学院的。” 徐川哑然失笑,摇了摇头,这个消息的确挺让人惊讶的,他一开始都不敢相信,林风师兄有这种反应也很正常。 “徐,克拉福德奖能同时颁发两个奖项给同一个人?” 车内寂静了一会,还是娜娜莉·凯斯勒打破了这份静默。 “不可能,克拉福德奖从来都没有在同一年给同一个人颁发过两个不同的奖项过,师弟,你这怕是接到了诈骗电话吧?” 】 林风摇了摇头,勐然否认道。 克拉福德奖啊,人称小诺贝尔奖。 从获奖人数来看,拿到克拉福德奖甚至比拿到诺贝尔奖都还要难。 至少,诺奖的物理、化学、医学这三个,大部分的年份基本每个学科都有两到三人获奖。 而克拉福德奖呢? 尽管它同样有数学、天文学、生物科学、地球科学和多关节炎领域五大学科,但它每年只颁发一个学科啊。 而且绝大部分的时候,一个学科都只有一个人获奖。 你现在告诉他,今年的数学和天文学奖同时颁发给了一个人,这可能吗? 完全不可能的好吧!历史上从来都没有过这样的事情。所以林风宁愿相信这是诈骗电话。 徐川耸了耸肩,道:“那这个骗子图我什么呢?” 闻言,林风愣住了。 是啊,如果说是诈骗电话的话,那这骗子图啥? 想了想,林风歪头问道:“骗你出国领奖,然后绑架你?” “噗~” 徐川没忍住噗的笑了,道:“林师兄,这可是克拉福德奖,我这边接到电话后,再过两天瑞典那边也会官方公布的。” “如果是诈骗电话的话,我等两天不就拆穿了,又不是要我现在就去领奖。” “也是哦。” 林风呆呆的应了声,随即反应过来,兴奋的问道:“也就是说,你这次真的打破了历史记录,同时拿到了克拉福德数学奖和克拉福德天文学奖?” “如果打电话的人没问题的话,应该是的。”徐川想了想后回道:“具体真不真,过两天应该就知道了。” “毕竟按照传统来说,克拉福德奖和诺贝尔奖一样,都是在公布前一周打电话通知获奖者。” “也是,那就再等几天。” 林风点了点头,重新发动了车子朝着普林斯顿而去。 同时获得克拉福德数学奖和克拉福德天文学奖这一消息真的太惊人了,放到任何人身上,恐怕在官方没有真正的正式宣布前,谁都会持有怀疑保留态度。包括已经收到了电话的徐川。 ...... 从日内瓦回到普林斯顿,徐川放下行李第一时间去了德利涅教授的办公室看望了一下导师。 毕竟此前说好的只去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回来的,结果他倒好,在那边浪了快四个月。 不过德利涅对这个完全不在乎,相反,他对于徐川是怎么将数学应用到物理上,计算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汤川耦合现象能级通道的事情很感兴趣。 这段时间他一直在研究这个。 这可能和前段时间徐川将质子半径之谜的计算数据给这位老教授看了有关。 那上面也有数学和物理融合的一些技巧,后面威腾教了一些物理知识给这位老教授,可能激发了他对数学物理的一些兴趣。 数学这么学科很特殊,万事万物基本都离不开数学。 但是尖端的数学又离普通科学太远,基本属于圈地自玩的状态。 徐川将数学和物理融合的思路与技巧,带给了德利涅教授一些新的想法。也让他有些感叹自己老了。 毕竟他已经七十多岁了,不再是以前那种能为了某个数学问题钻研几天几夜的年轻人,也没有那份精力了。 以他现在的年纪和经历,已经很难再去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然后做到将其与数学融会贯通了。 不过他将自己思虑的一些想法教给了徐川,希望他能代替自己在这条路上扩充下去。 让德利涅庆幸的是,他收了一个好学生,这个学生还能年轻,也有足够的能力能去尝试性的拓展。 能代替他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去看看那尽头到底是未知的海洋还是铜墙铁壁。 ....... 从德利涅教授那边收获了一些新的知识后,徐川潜心回归了校园。 在普林斯顿调节了两天的时差后,他顺利的找回了之前在校园中学习的那种感觉。开始每天上课,跟随德利涅教授学习数学。 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一周。 这日下午,正当徐川在德利涅教授办公室中跟随着这位导师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一个电话打到了他的手机上。 投给导师一个抱歉的眼神后,徐川接通了电话。 刚接通,对面就传来了‘吵闹’的声音。 “卧槽,川师弟,你看新闻报道了吗?你真的同时拿到了克拉福德数学奖和克拉福德天文学奖!太牛β了,打破了历史记录,历史第一人呐!!!” 机关枪一样的话语迅速从手机中突突出来,震耳欲聋的声音让徐川忍不住将手机稍稍偏远了一些耳朵,不过也知道了今天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了克拉福德奖的获奖人员。 之前打电话给他的,不是什么冒牌顶替电话,他真的同时拿到了克拉福德数学奖和天文学奖。 ...... 和林师兄交流了两句,徐川迅速挂断了电话,用手机打开了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官网,果然,上面正式公布了今年的克拉福德奖名单。 空白的表格中,两项获奖学科中,获奖者都写着他的名字。 【xu·~】 看到这熟悉的名字,徐川心里才安定了下来。 毕竟这可是克拉福德奖,这种世界级的大奖,数学奖和天文学将在同一年同时颁发给同一个人,可谓是打破了历史记录的首次。 别说林风师兄一开始会那么惊讶和怀疑了,就是他自己一开始都满是疑惑。 但现在,心头的疑虑消散,只剩下了欣喜。 盯着手机上的获奖名单看了好一会,徐川才抬起头长舒了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加速跳动的心,但脸上依旧挂着一丝藏不住的笑容。 办公室中,德利涅教授投来了略带疑惑的目光。 以这个弟子这么沉稳的性格,这般开心的时候倒还真是少见。 注意到导师的目光,徐川咧嘴笑了笑,分享了喜悦:“导师,我获得了今年的克拉福德数学奖和天文学奖。” 闻言,德利涅愣了一下,有些迟疑的问道:“克拉福德奖数学奖和天文学奖?” “嗯,同时获得的。”徐川用力的点了点头。 “这还真是让人惊讶,没想到瑞典皇家科学院竟然做了个这么大胆的决定。” 德利涅愣了半响,才从这个消息中回过神来。 “我当年获得克拉福德奖的时候都快四十五岁了,哪怕是陶哲轩,也有三十六岁的年龄,你这直接就将记录往前刷了近二十年。” 感叹了一句后,德利涅教授笑着看向徐川恭喜道:“恭喜你了,创造了一个历史记录。” “以前没有,以后估计也不可能再有人能打破你的记录了。” 不到十九岁的克拉福德奖得主,还是克拉福德奖数学奖和天文学奖双奖同发,被人打破记录的希望就更困难了。这份世界记录恐怕未来至少上百年都无法被人打破。 而且从现在来看,18年的菲尔兹奖,注定也有他的一份。 到时候又是创造历史记录的一刻。 看着眼前这个学生,德利涅有些感慨。 即便是数学正在逐渐年轻化,先后有陶哲轩,舒尔茨这样的年轻数学家撑起了一片新的天,也没有眼前的这个学生这么夸张的。 如果仅仅是单纯证明了weyl-berry猜想,仅有这一个成就,菲尔兹奖的评委会可能还会考虑一下是否要再推迟个四年的时间。 但徐川不仅仅是证明了weyl-berry猜想,还将其拓展到了天文物理界,并依靠xu-weyl-berry定理建立起了一系列的数学方法。重要性一下就提升了许多。 毕竟数学虽然被誉为科学的基础,但它终究只是一项工具。 而作为工具,如何在数学,或者在其他的学科上发挥出作用,才是一个工具能体现出来的最大价值。 菲尔兹奖的评选原则,也非常看重这点。 所以可以说一八年的菲尔兹奖,舒尔茨和徐川这两个已经算是提前预定下来了的。 前者创造出p进类完美空间理论,并利用这一理论对数学中着名的朗兰兹纲领做出了重大突破。 后者证明weyl-berry猜想这个世界级难题不说,更是依靠xu-weyl-berry定理建立起了一系列计算天体参数信息的数学方法,一举影响了整个天文界。 ....... 万里之外,华国。 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克拉福德奖的时候,第一时间反应过来的既不是央妈,也不是各大新闻媒体,而是徐川的母校,南大。 在收到这个消息后,南大第一时间在校门口与校园内拉上了横幅。 【恭喜我校16级博士生徐川,荣获本届克拉福德数学奖和克拉福德天文学奖!】 偌大的横幅,不仅挂在了学校门口,更是挂在了徐川以前上课的教学楼前,生怕南大的学子看不到一样。 南大的校领导兴奋啊,激动啊,校长刘高峻的脸上更是布满了笑容,徐川可是他当初亲自招收回来的。 克拉福德奖啊,小诺贝尔,还从来都没有国人拿到过呢。 这次不仅拿到了,还一拿就是两个。 要不是徐川现在还在普林斯顿那边学习,南大的领导恨不得现在就将他拉上台,开两场报告会,邀请水木、北大、日月大学这些妖艳贱货们过来看看。 南大的数学系,也是能出顶级人才的! 随着南大的动作,等媒体也迅速反应了过来,当天就将新闻稿件赶了出来,紧急插队放到了网络媒体上。 而当天晚上的新闻,也临时用了两三分钟的播报了这一新闻,并对徐川做了一些短暂的介绍。 当然,倒不是他们不想搞的正式一点,而是事发突然,再加上获奖得主并不在国内,还没有对其做一个采访,所以只是选择临时播报了一下。 不过总台的驻米记者和相关人员,已经购买好机票前往普林斯顿了。 ....... 第一百七十六章:克拉福德奖的颁奖典礼 随着新闻联播的播报,尽管只是一个两三分钟的简短的插播,徐川荣获克拉福德奖的热度依旧在勐烈迅速上升,不再局限于网上,直接破圈,被众多不怎么上网的国民所知道。 星城,一中。 几个小女生结伴而行,看着新挂在教学楼前的横幅,其中一个女生戳了戳身边的闺蜜。 “晓晓,我记得你哥好像就叫徐川吧?你哥好像又得奖了,上次是晨星数学奖,这次是克拉福德奖?” “不过这是个什么奖?晓晓你知道吗?” 徐晓扎着马尾,盯着挂在教学楼上的横幅骄傲的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脑后的马尾轻轻的晃动着。 她也不知道的克拉福德奖到底是什么,但能让学校挂横幅,肯定很出名! 有这样的一个极为优秀的哥哥作为人生目标,她还需要更努力,才能追上他的脚步,然后超越! ....... 湘南,y县,徐家村中。 一群乡亲正坐在的徐川家前的地坪上聊天拉家常。 自从徐川出钱给村里修缮池塘水坝沟渠等水力设施后,村子里面的人就开始喜欢到他家里来坐一坐,拉拉感情了。 虽说村里的乡亲百姓淳朴,但有人的地方终究就有社会。 人情往来,有往有来,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再正常不过了。 “建国啊,你那新房马上就修好了,什么时候办乔迁喜宴啊。” 水泥打起来的崭新地坪上,几个乡亲在阴凉处聊着天。 徐父笑呵呵的丢过去一支烟,又给周边的其他几人分了一支,道:“还没呢,围墙院子还没弄好,还要得个月吧,弄完再说。” “川子到时候回来不?”中年男子接过烟,喜滋滋点上抽了一口问道。 “不知道啊,还没打电话给他,不过他在国外读书,应该回不来。”徐父点上烟,吐出口烟雾有些想念的说道。 一对儿女现在都出去读书了,都远离了家乡,一年都难得回来几次。虽说这是好事,儿女成才,但家里终究就两个人,说不冷清不想念那是假的。 “考到国外去读书的,这在村里还是头一个啊,可惜川子没选择水木和北大啊。” 旁边的另一个中年男子插了句话,语气有些惋惜。 不过在农村,这挺正常的。 毕竟清北这两所高校实在太出名了,如果有后辈考上了这两所高校,祖坟都得翻新不说,族谱都得重新编写。 “秋粮,你这话就错了,南大也不差,而且川子上大学就被国家院士收做了学生,院士啊,院士你知道不,国家顶级的科学家,拿国家津贴补助的那种。” “他知道个p,就他那小学都没读完,大字不识几个,大学校门朝哪开都不知道。” 另一个乡亲笑着反驳道,乡里农村闲聊扯谈,聊的也就这些东西。 几人聊着天,扯着闲话,忽的,不远处的水泥路上传来了呼喊声。 “建国,建国.....好消息!” 听到喊声,徐建国连忙起身,迎面迅速走过来的,是徐家村的村长徐弘图。 “弘图,怎么了?”徐父递上一根烟问道。 “明天,明天市里有领导过来,来你家,听说还有采访!”徐弘图笑眯眯的接过烟说道。 徐父愣了一下,问道:“怎么好端端的市里领导要过来?” “一看你就没看新闻,还不知道吧!你儿子获奖了,好像还是什么诺贝尔奖,反正很大的奖,在全世界都出名的那种,电视都报道了!” 徐弘图叼着烟点燃,舒舒服服的抽了一口后说道。 “电视报道了?什么时候报道的?哪个台?”听到有关徐川的消息,徐父连忙问道。 “一套啊,还能有哪个,我就只看一套的,中午我还在吃饭呢,就看到了这个消息。” “一开始我还以为是同名的,结果照片都有,一看,这不你家小子吗?然后饭还没吃完,县里就打电话过来了。” “说是昨天你儿子获奖了,而后市里有领导过来慰问,我这不赶紧过来通知你嘛!” 闻言,徐父拔腿就往房里走,想要打开电视看看,不过随即就又站住了,这会去看已经迟了,都报道过了肯定不能重放。 想了想,徐父掏出了手机,给徐川拨了过去。 电话响了几声后被接通,那头熟悉的声音响起。 “喂,爸。” “儿砸,听你弘图叔说,你获得了什么诺贝奖?”徐父在电话中问道。 那头,徐川听到诺贝奖的时候愣了一下,随即反应了过来,笑着道:“爸你怎么知道的?” “你小子,都上电视新闻了,怎么也不跟我们说一句?” 徐父抱怨了一句,这么大的事情,也不打个电话过来,他们都错过新闻报道了,能在电视上看看也好啊。 “哈哈,其实也没什么。”徐川打了个哈哈,将这事大致的解释了一下。 电话这头,徐父听着徐川的声音,一边点头一边应着。 其实他已经听不懂自己这个儿子说的到底是什么了,不过只要电话那头传来了声音,就让他心安。 和自家老爹聊了一会后,徐川挂断了电话,笑着摇了摇头,转身投入学习当中。 意外的同时收获到克拉福德数学奖和天文学奖的确很让人开心。 这不仅仅是弥补了上辈子的遗憾,更是他数学能力更上一层楼的表现。 不过欣喜藏于心,就像一壶好酒,让人回味,也鞭策着人向前。 ....... 眨眼间,时间就来到了十二月中旬。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克拉福德奖颁奖典礼的邀请函早已经邮寄过来,再度和导师请了个假后,徐川搭乘飞机前往了欧洲。 庞大的空客a380划过蔚蓝的天空,朝着瑞典飞去,经历了数个小时的飞行后,洁白的飞机缓缓的斯德哥尔摩。 拖着行李,穿过人群,徐川走出来机场,拦了一架的士前往了斯德哥尔摩大酒店。 斯德哥尔摩大酒店,是瑞典皇家科学院举行颁奖仪式专用的酒店,酒店位于斯德哥尔摩海滨的绝佳地点,俯瞰瑞典皇宫和老城区。 它距离颁奖的市政厅虽然有两公里,但距离诺贝尔博物馆只有不到五百米。 因独特的位置和特有的文化,自十九世纪,它就成为了重大活动的举办场地,而历届的诺奖得主在颁奖前落脚的酒店都安排在这里。 】 徐川将手中的邀请函递给了酒店前台,负责服务的是一个颇具西方风情年轻貌美的小姐姐。 她接过邀请函看了一眼,又用仪器扫了一遍确认了一下,确定无误后,眼神中闪过一丝讶异,不过职业素养让她露出了标准的微笑。 “徐川先生,您好,欢迎您来到斯德哥尔摩大酒店参加本届的克拉福德奖颁奖典礼,您的房间在1001,这是房卡,请您收好。” “如果您有什么需要,请尽管向我们提出,我们将会尽最大的能力满足你。”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谢谢。” 接过房卡,徐川刚转身,就发现身后不远处站了两个人。 “欢迎您的到来,徐川先生!” 看到徐川转身,左边穿着灰色西装的带着眼镜,充满了贵族气息的男子快步迎了上来,热情的给了徐川一个拥抱。 “斯塔凡秘书长,跟高兴见到您。” 对于这位老人,徐川自然认识。 斯塔凡·诺马克,瑞典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长,所有的诺贝尔奖颁奖电话,以及颁奖典礼的迎接,都是这位老人一手操办的。 “恭喜你,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克拉福德奖获得者,你比照片中看着还要更加年轻。” 斯塔凡秘书长笑着看向徐川,打量了一下这位不到十九岁就获得了克拉福德奖的年轻学者。 徐川谦虚道:“谢谢,能获得克拉福德奖,这是我的荣幸。” 和徐川聊了一会后,斯塔凡·诺马克笑着道:“颁奖典礼将在明天上午十一点开始,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举办,到时候会有专车过来接你.......” “如果你有什么需要的话,请尽管吩咐酒店的工作人员,他们会尽力满足你,如果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他们会转告给我的。” “我就不打扰你了,希望你在斯德哥尔摩渡过愉快的几天。” 秘书长斯塔凡·诺马克并没有久呆,迎接到徐川,向他告知了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之后便告辞了。 毕竟他还要准备很多其他的工作。 拖着行李,徐川乘坐电梯来到1001号房间。 房间中摆放着一些古老的工艺品,让其充满着历史人文气息,古色古香,宛如踏进了十九世纪。 这并不是什么总统套房,但并不对外开放,这间房间居住过最少数十名诺贝尔奖、克拉福德奖等顶级大学的获得者。 ....... 翌日,上午九点,徐川搭乘着瑞典皇家科学院安排的专车来到了斯德歌尔摩市政厅。 典雅的大礼堂中,徐川坐在第一排,左边是右边瑞典皇家科学院院院长芭芭拉·坎农女士,右边是瑞典的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 在简单的开场白之后,瑞典皇家科学院院院长芭芭拉·坎农女士走上了舞台。 并没有演讲稿,也没有过多的严肃,这位皇家科学院的院长将目光投向了坐在前排的徐川,脸上露出了一个灿烂的笑容,而后缓缓开口的道: “今天是个很特殊也非常值得留念的日子,在这里,我们将迎来今年的克拉福德数学奖和克拉福德天文学奖的颁发。” 顿了顿,芭芭拉·坎农接着道:“说实话,接下来我要宣布的消息很让人惊讶,也很让人震撼。” “在今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我们将今年的克拉福德数学奖与克拉福德天文奖在同一年同时颁发给同一个人。” “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事件,也打破了一贯的规则,但是相比较获奖者做出的贡献,相信每一个人,每一个学者都会敬佩。” “无论是数学,还是天文学,他都做出了巨大的成就,推动了两门学科的发展。” 再度停顿了一下,芭芭拉·坎农女士深吸了口气,接着道: “因在weyl—berry猜想上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利用xu-weyl-berry定理完成的精算天体参数计算方法,以及完成对参宿四氢包层内天体信息的观察......” “来自华国的徐川,将获得今年的克拉福德数学奖,与克拉福德天文奖!” “有请这位年轻而又伟大的学者!” 话落,大礼堂中爆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掌声的。 尽管早在十一月初瑞典皇家科学院就已经正式公布了这一消息,但当芭芭拉·坎农在颁奖典礼上亲口说出这个消息的时候,依旧激动人心。 在勐烈无比的掌声中,徐川起身,平稳又迅速的走上了颁奖台,站在了舞台中央,面带笑容看向台下的观众。 与此同时,尚未停歇的掌声再次如潮水般涌起。 这是数百名名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学者,以及数百名来自各领域不同身份的受邀嘉宾,对他为全世界作出的贡献,献上的祝福与掌声。 特别受邀前来参加颁奖典礼的华国学者,更是面红耳赤手都拍肿了。 自从1980年克拉福德奖成立,截止到今年2016年,整整三十六年,这是首位华国籍的学者站在这里。 而且拿到的还是创历史记录的双料克拉福德奖。 “恭喜你,徐川先生!” 舞台上,之前坐在徐川身边的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也走了上来,从两名工作人员手中取过两块金黄的奖牌,为其戴上,并赠与他两本红色的证书。 “谢谢~” 徐川笑着应了声后,微微躬身,方便眼前的老人为他戴上奖牌,然后并抱着证书和古斯塔夫国王热情的拥抱了一下,随即,两人并肩站在一起,面向大礼堂中的嘉宾。 礼堂中,掌声再次响起。 繁多的媒体记者不断的摁响着快门,将这一幕永久的保留下来。 而来自华国的ctv的摄影小哥,更是恨不得一秒十八下,让闪光灯常亮。 ......... 第一百七十七章:斯德歌尔摩的颁奖典礼 斯德歌尔摩市政厅。 典雅的大礼堂中,徐川怀抱着两本红色的证书,站在舞台上发表致词。 伴随着优雅的音乐响起,克拉福德奖的颁奖典礼走向尾声。 克拉福德奖的颁奖典礼已经结束,不过克拉福德奖的庆祝活动还没有开始。 庆祝活动会在斯德哥尔摩红蓝停举办,晚餐和晚会都将在那里进行。 而晚会结束后,徐川还要在斯德哥尔摩留两天。 因为他要分别对weyl—berry猜想和利用xu-weyl-berry定理完成的精算天体参数计算方法做演讲报告。 这是克拉福德奖的规定。 与诺贝尔奖类似,克拉福德奖的获奖者在接收奖章时,会被要求进行一次公众演讲,这个演讲又叫做“克拉福德演讲”。 诺奖学者也一样,在获得诺奖后,也会被要求公开进行演讲,也就是所谓的‘诺贝尔演讲’。 此外,在演讲结束后,瑞典皇家科学院还将组织一次国际性科学讨论,讨论的主题来自于当年所选择的授奖学科。 获奖者也需要参与到这次讨论中去,以讨论授奖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 而对于徐川来说,他一个人拿两份克拉福德奖,演讲报告就得开两次,分别对应不同的学科。 ..... 颁奖典礼结束后,徐川携带着奖章证书走出礼堂的大门。 在他出现在门口的一瞬间,等待已久的记者们便一拥而上,形形色色的话筒都递了过来,不远处摄像小哥手中设备更是闪光灯不断。 “徐川先生,您好,请问您作为首次同时获得克拉福德数学奖和天文学奖的学者,有何感想?” “徐川先生您好,我是bbc的记者,请问我们可以采访一下你吗?” “徐川先生......” 一蜂拥而上的媒体几乎将话筒塞到了徐川嘴里,各式各样的问题嘈杂涌来。 虽然并不是很想接受采访,但今天这情况,恐怕不采访一下过不去了。 挑了几个简单点的问题回答后,徐川逃也似的离开了会场。 不过今天的采访,他注定是跑不掉的。 其他地方的媒体记者能跑掉,但这个媒体记者的采访是躲不掉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 麻烦侍者找了个安静的房间,徐川端坐在椅子上,对面是一名面貌身材都相当姣美的小姐姐。 是央妈特别从国内调过来的,全程负责记录克拉福德奖的颁奖全过程,以及针对徐川做一次全面的采访。 克拉福德奖,这对于国家的基础科学来说,算是一面旗帜。 毕竟,目前国内从来没有人拿过这个奖。 基础科学一直以来都是国内较为薄弱的领域,但薄弱,并不代表着就不发展了。 尽管克拉福德奖比不上诺贝尔奖,但在科学领域还是相当有份量的。 这样一项国际大奖,别说是同一年获得双奖这种奇迹了,就是单独获得其中的某项,甚至是与人共享,只要获奖者是华国籍的学者,都值得安排人专门跑一趟。 相比较其他的荣耀,这是华国籍的年轻学者,首次在这种场合发出自己的声音。他向全世界证明了,华国,年轻一代也能出优秀的青年学者。 “徐川先生您好,我是ctv的记者孙雨彤,很感谢您百忙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 “采访可能会占用一点时间,麻烦您了。” 面容娇美的美女记者露出个亲和力相当强的笑容,声音也和好听。 这让徐川想起了网络上的一个梗:‘果然,长得好看的,都上交给国家了。’ “不麻烦。”徐川露出了个标准的笑容,不管怎么说,面对美好的事物,人的心情总是愉悦的,哪怕仅限于外表。 孙雨彤抿嘴微笑,道:“那咱们现在开始,这次您获得克拉福德数学奖和天文学奖,能谈谈您的感受和心情吗?您觉得这次获奖对您而言有着怎样的意义和价值?” “一开始接到获奖电话的时候,我的确挺惊讶的,甚至有点不敢相信。” “毕竟克拉福德奖在历史上从未在同一年将两个不同的奖项颁发给同一个人过,甚至在不同的年份也没有人获得过的不同的奖。” “不过当确定了......” 徐川中规中矩的发表了一些自己的感想,并感谢了父母,感谢祖国,感谢了他能想到的一切名字。 毕竟是央妈的正规采访。 孙雨彤笑了笑,接着问道:“在来之前,我们了解过一些您的xu-weyl-berry定理,以及您利用它在天文学界开拓的成果,不少知名科学家都表示,对于天文界而言,这是一项划时代的成果。请问您对此怎么看?” 徐川想了想,道:“很感谢他们对这项成果具有如此之高的评价,从目前来看,这的确是一个相当优秀的工具,它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去了解一些遥远天体的情况。” “比如通过这项工具去了解一颗恒星的生命状态,以判断它是否具有稳定的周期活动,判断它周边是否存在宜居星球等等。” “这些对于人类的未来来说,还是相当重要的。” 闻言,孙雨彤立刻接着问道:“您的意思是这项成果的未来在于星际时代?” 徐川有些讶异的看了眼这位美女记者,点了点头,道:“可以这样说,毕竟只有航行于星辰大海,这项工具的最大价值才得以体现。” 孙雨彤:“那您认为,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实现真正的航行于星辰大海呢?” 徐川想了想,道:“这得取决于可控核聚变技术什么时候能够研发出来.......” “......” ...... 与诺贝尔奖一样,克拉福德奖的颁奖典礼结束之后,还有一场盛大的庆祝宴。 庆祝会的规格和诺奖是一样的,都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的蓝厅举办。 这座理论上还未彻底完工的大厅,距今已经举办过无数的盛大宴会。 无论是诺尔奖,还是克拉福德奖,亦或者是其他的奖项亦或者其他重要的事项。 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着名科学家在此济济一堂,接受颁奖。因此,置身其中,自然而然地能感受到一种沉静、大气的智慧之光。 或许是从来没有被日不落国侵略过,瑞典这边还保留了近乎原味的本国贵族礼仪和习俗。 举办的诺奖,克拉福德奖等晚宴也不像是英米两国的晚宴一样可以随意端着餐盘到处游走结交新朋友。 这些重大典礼的晚宴,更像是国内的延席,包括席桌上的酒菜配置,酒菜的上法、吃法、陈设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不过晚宴后的晚会和舞会,就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了。 在晚会和舞会上,徐川看到了不少熟悉的人。 比如他的三位导师,陈正平,德利涅,威腾,这三位导师正凑一块不知道在交流着什么。 还有从加州赶过来的陶哲轩教授,从巴西赶过来的阿图尔·阿维拉教授,甚至还有一些从赶过来的一些物理学家,都一一打了招呼,恭喜了他。 端着酒杯,徐川行走在会场中,不时会有人上来自我介绍,和他碰杯。 对于这个,徐川是来着不拒,多结交一些朋友总是好的。 “恭喜你了,徐川。” 舞厅中,一位半头白发老人端着玻璃酒杯走了过来。 “潘院士,您老人家也来了。”徐川连忙上前迎接。 这位老人叫潘德明,是北大的数学院士,属于国家最早的一批数学家,参与过国家的各种机密项目(曾经),比如他曾经和钱老一起制造导弹,送卫星上天等,让人很是尊敬。 “本以为有生之年看不到国人拿到这枚奖章的,没想到南大出了个好学生啊。” 站在徐川身边,潘德明院士感慨的说道。 徐川笑了笑,道:“您老会长命百岁的,未来能看到的东西还有很多。” 潘德明哑然一笑,摇了摇头道:“够了,足够了。” 顿了顿,他接着道:“之前莫坤的事,请你多体谅,北大对不住你啊。” 闻言,徐川忙道:“您老言重了,这只是他的个人行为,和北大无关,何况他已经得到了惩罚。” 潘德明笑了笑,跳过这事接着问道:“准备在普林斯顿学习几年的时间?” 徐川想了想,道:“短则两三年,长则四五年吧,我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潘德明笑着拍了拍他的手,道:“多学点知识好,你今年还不到十九,即便是再过四五年,也只是二十三四。” 顿了顿,老人接着问道:“以后是在普林斯顿那边当教授还是回来?” 徐川笑道:“当然是回来了。” 闻言,潘德明浑浊的眼神都明亮了两分,笑道:“回来好啊,回来好啊。” 他并没有邀请徐川回来后去北大当教授。 虽然他已经离开学术界很长一段时间了,但也知道目前的北大不适合。 莫坤是北大数院山头田刚的学生,而莫坤抄袭徐川,北大并没有第一时间站出来彻底调查清楚结果,就先公告了莫坤的言论。 】 这虽然是各大高校都会这样做的方法,但毫无疑问,北大给徐川留下的感官肯定不会多好。 这个时间点去邀请人家在北大任职教授,其他人怎么看?不合适。 与其将仅剩的这点情谊用到这上面,还不如等待后面。 以他的眼光来看,这位年轻的天才在未来肯定还有其他的成就。 说不定会在国内召开一些数学报告会,虽说第一序位肯定是选择南大,但北大应该也有机会蹭一两场。 当然,对于潘德明来说,更重要的是,只要徐川回来,以后在哪里当教授都不是什么事。 他有预感,这个少年以后的成就,绝对不会低。 甚至可能会比当年他参加东风项目时那道伟岸的身影更高。 ....... 潘德明过来打了个招呼后就走了,徐川在舞会中转悠着。 舞池中,形形色色的人伴随着古典音乐起舞,动作优雅。不过徐川并没有多少参与进去的意思。 这种交际舞,他倒是会一些,毕竟前世经历了那么多的晚会和舞会,没学过也能学会一点。 只不过作为一个华人,跳舞这种事,就没有印入他的骨子里面去过,相对比西方国家的开放,华人终究还是要保守不少的。 所以能不跳的情况下,徐川会尽量躲开那些邀请他跳舞的女士,实在避不开的话,那也没办法。 ....... 翌日,上午,瑞典皇家科学院数学分院的门口,飘扬着瑞典和华国的国旗。 红色的国旗和蓝黄交错的国旗迎着微风飘扬,相映得彰。 这上面挂的国旗,并不是乱来的,只有的当克拉福德奖或者诺贝尔奖这些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大奖时,才会挂上获奖者的国旗。 尽管这并不是华国的国旗第一次挂在这里,此前在2012年和2015年的时候,获得过诺奖的屠教授和莫言先生就曾让国旗在这里飘荡。 但因克拉福德奖而升起的国旗,这还是第一次。 望着那随风飘荡的国旗,徐川的心也随之荡漾着,跳动着。 深呼吸了一口,徐川迈着步伐走进了瑞典皇家科学院数学分院的报告厅。 作为诺奖学者专用的报告厅,报告厅的面积自然极为宽敞,甚至能同时容纳上千人。 但在此刻而言,庞大的报告厅已然极为拥挤。 不仅满无虚座不说,座位之间的走廊也占满了人,不仅仅有科学家和学生,更有被吸引而来的瑞典市民。 一位不到十九岁的克拉福德奖获得者,而且还是史无前例的克拉福德数学奖和天文学奖双奖获得者,绝大部分的人都相当感兴趣。 而作为克拉福德奖学术会议的主要报告者,一袭正装打着领带的徐川从讲台侧边走上报告台,以weyl—berry猜想的证明,以及对xu-weyl—berry定理的应用为中心,展开了长达一小时的报告。 这是数学报告,围绕的核心自然是数学。 而在明天,他还有一场天文学的报告会议,到时候的主题就是参宿四氢包层内天体信息的观察,以及精算天体参数计算方法报告了。 ........ 第一百七十八章:唯一获得菲尔兹奖的女性 两天的交流报告,两天的会议章程,再算上的领奖和其他事宜花费的一些时间,徐川在斯德哥尔摩市已经呆了近一周了。 一周的时间,前几天他并没有多少的休息时间,学术界友人的招呼、报告会、国际性科学讨论会,这些都需要去应对。 前两者还好说,应付一下就能完事。 但后者,可没法应付。 克拉福德奖之后的国际性科学讨论会,商议和定性的,是获奖者学科对应的领域未来的路。 这场会议干涉重大。 数学方面的会议还简单一点,尽管徐川拿到了克拉福德数学奖,但数学界的顶级大牛太多了,这方面的东西并不需要他现在就来关注。 德利涅,法尔廷斯,高尔斯,陶哲轩这些顶级大老之间的交流才是会议的核心,徐川也偶尔插两句话,表达一些自己的看法。 而且数学的路,也不需要克拉福德奖后的国际科学讨论会来指引,这场会议,毕竟数学这一学科,有专属自己的国际数学大会。 所以这次会议与其说是规划数学发展的讨论会,不如说是大牛之间的交流。 徐川也勉强进入了‘大牛’这一行列。尽管目前来说还只是吊在末尾。 倒是天文学科的会议,就无法打酱油了。 因为xu-weyl-berry定理精算天体参数计算的方法,对于天文学界来说很重要。 能更加精确的计算出遥远天体的一些参数信息,尽管并不是全部,甚至对于天文学界需要的各类信息来说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依旧重要至极。 因为它能辅助天文学家们更准确的判断遥远天体的状态,对于人类的未来来说,母庸置疑相当重要。 比如参宿四。 这颗六百四十光年之外的红超巨星,自从上次被徐川爆出它的氢包层存在着一颗伴生恒星后,就一直活跃在天文学界的观测目标中。 无数的望远镜,卫星等天文设备均将自己的目光对准了这颗庞大的晚年恒星,以寄希望于从上面找到更多的秘密,或者判断出来它如今的精准生命状态。 参宿四距离地球实在太近了。 六百四十光年的距离,听起来很遥远,但放到宇宙的尺度上来说,无异于你住403,它住在404,你打开门就是它家,它打开门就是你家。 而且这家邻居还在家里装了数百斤的tnt。 一旦爆炸,谁也不知道两家之间的墙体能否阻挡住。 天文学家现在担心的就是这个,尽管按照以前的观测和计算来看,爆炸威力会从403的窗口泄露出去,不会对404造成影响。 但现在突然有人告诉你,你们两家之间的墙壁,可能是劣质产品,或者说tnt炸药可能是定向爆破的,还有可能面向你家。 这tm谁能不担心? ....... 克拉福德奖的天文学讨论会议上,徐川作为xu-weyl-berry定理精算天体参数计算的方法的创始人,发表的言论自然和其相关。 将自己的创造出来的方法推广出去,这可以说是每一个科研人员或者学者毕生追求的梦想。 哪怕是因不喜自己的成果被用于军事上的爱因斯坦老爷子和格罗滕迪克,一个晚年烧毁自己的手稿,一个中年开始就隐居,也依旧希望能有一天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界,被证实的一天。 徐川自然也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界和社会各界。 但相对于天文界来说,利用xu-weyl-berry定理精算天体参数计算的方法中使用的数学工具,有些过于深奥了。 尽管这对于数学界来说并不算什么,但对于天文学界这些大多数只会运用开普勒三定律等数学方法的天文学家来说,无异于是天书,看都看不懂。 对于这个,徐川暂时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这不是一夕一朝就能解决的事情,只能等待这些天文学家学会使用这项工具。 不过会议上,徐川心中还有另一个临时冒出来的想法没说。 那就是建模。 给xu-weyl-berry定理精算天体参数计算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 尽管计算不同的参数信息,不同的天体,甚至是恒星中的不同的种类,比如红矮星、橙矮星、褐矮星这些都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对xu-weyl-berry定理做不同的扭转变换。 甚至很多徐川自己都还没有开始研究处理,但它终究是可以统一的,星体的种类也是有限的。 恒星、行星、中子星、黑洞、各式各样的天体,即便是按照小单位的分类来说,种类的数目也是可以数的过来的。 再加上所有计算方式的根源都在xu-weyl-berry定理的扭转上,如果他不嫌弃麻烦的话,花费个几年或者十几年,说不定能编写出一套完善的数学模型出来。 到时候天文学家只需要将观测到的对应参数输入数学模型中,然后点一下摁钮,就能够将需要的参数信息计算出来。 这不像此前在利用数学方法计算粒子通道无法通用,无法建模。 xu-weyl-berry定理精算天体参数计算的方法是可以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的,尽管需要编写的东西很多,但的确可以做到。 无疑,这的确很方便。 但对于徐川来说,这是一件超级麻烦,且超级耗费时间的事情。 如果是其他人,说不定脑门一热,就在会议上说出来了心里的想法,然后就被天文学界没日没夜的骚扰。 毕竟现在有能力做这个模型的,就他一个人。 所以为了自己的清静,徐川直接将这个想法憋在了心里。 等过几年,等数学界或者天文学界有足够的人理解了xu-weyl-berry定理,这个想法就可以提出来了。 当然,更关键的是,他的志向并不在天文学界,对于天文界的成果也并不是很关注和在意。 毕竟就现在的科技来说,哪怕他在天文学界玩出花来,找到了成千上百颗类地行星或者可移民行星,或者发现了什么伟大的成果,甚至找到了传说中的白洞什么的,也没有多大的用处。 这些发现或许能让他获得诺贝尔奖,在天文界获得更伟大的地位。但说实话,他对于诺贝尔奖的兴趣并不是很大,对于天文学界的地位也不感兴趣。 甚至可以说,那些没能拿到过的奖项,比如克拉福德奖,阿贝尔奖,沃尔夫奖等奖项对他的吸引力更大。 亦或者,利用脑海中的知识,来完善一项科技或者理论,都比在天文界获得更高的地位让他满足。 ...... 在斯德哥尔摩市呆了一周,徐川拿到克拉福德数学奖和天文学奖,获得了两块纯金打造的奖牌、两本证书以及一百万米金的奖金。 克拉福德奖的奖金是单项五十万米金,数学奖和天文学奖同时被他拿到,这就是一百万米金。 如果单论奖金的数量,差不多两个克拉福德奖才能抵得上一个诺奖。 但实际上,论单人奖金的话,克拉福德奖的奖金很多时候都超过了诺奖。 原因很简单,诺奖的颁发,一般都是发给两个或者三个人。 而克拉福德奖,绝大部分的时候,获奖者基本只有一个人。 如果诺奖颁发给三个人,那就是三人平分一百万米金左右的奖金,每个人三十三万米金左右,这是比不上克拉福德奖的。 当然,一个奖项的意义,并不在于奖金的多少。 奖金只是附带给获奖者的礼物而已,多或少,都只是象征性的意义。 毕竟能拿到诺奖或者克拉福德奖的人,对学术界或者社会做出来的贡献,远超过了他们能从这些奖项上拿到的奖金。 ....... 带着证书和奖金,徐川回到了普林斯顿,重新回归了校园学习生活中。 “徐,你准备毕业吗?” 皮埃尔·德利涅教授的办公室中,威腾和德利涅均在,两位老人看着坐在另一边的徐川问道。 这是徐川还在斯德哥尔摩市开报告会的时候两位老教授商议的事情。 毕竟以他们这位学生在数学和物理上的成就,足够从普林斯顿毕业了。 尽管他来到普林斯顿才半年多的时间,但普林斯顿并不讲究这个,半年也好,三年也罢,普林斯顿只看能力。 能力足够,别说是半年毕业了,就是半年学习然后直接任职普林斯顿当教授都没有问题。 “太早了,老师,我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徐川摇了摇头回道,他其实早已经能够毕业了,但现在毕业,并不符合他来普林斯顿的初衷。 他来这里,是学习数学和物理,是来学习知识的。 特别是在他见识过,当有足够的数学能力,会与物理或者其他学科发生精妙的化学反应后,就更不想提前毕业了。 】 现在还有威腾和德利涅两位超级大牛作为他的导师,在没有榨干这两位导师的学识之前,毕业这种事情,还是稍稍往后延一下吧。 无论是德利涅,还是威腾,都有着足够的学识来指点教导他。 “真不考虑毕业吗?” 德利涅端起咖啡喝了一口,接着道:“毕业了你依旧可以选择留在普林斯顿。” “无论是博士后继续深造学习,还是应聘普林斯顿的教授,都是可以的,拿到了克拉福德数学奖的你,完全有资格担任普林斯顿大学的正教授。” 闻言,徐川笑了笑,道:“十九岁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这还真是打破了历史,我记得普林斯顿最年轻的正教授好像是三十五岁的施一公教授吧?” 德利涅点了点头,道:“施教授是个相当优秀的人,不过你的选择呢?” 徐川笑着婉拒,道:“十九岁的普林斯顿正教授,这的确很具有诱惑力,但相比较之下,我更愿意在这里学习。” 这个回答,其实算是一语双关。 既回答了德利涅教授的问题,也代表着他并不会在普林斯顿担任教授,这里仅仅是他学习的地方。 当然,不用任职的名誉教授或者终身教授之类的职称,徐川并不介意。 “既然你坚持,那就随便你了。” 对于徐川的选择,德利涅和威腾没有任何的意外,这位学生一直都这样。 更何况,十八九岁的年龄,正是学习的时候。 尽管毕业后也能学习,但在校园中学习,和在社会上学习,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 身份不同,地位不同,学习的状态自然也就不同。 ...... 拒绝掉两位导师提出的提前毕业的建议后,徐川重新进入了日常的学习中。 只不过现在已经十二月份了,今年的学习时间剩不了多少了,毕竟回去过年是肯定的。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眨眼间,时间已至华国农历十二月中下旬。 再有几天的时间,就临近华国的春节了。 与此同时,徐川也稍稍收起了学习的心,准备购买机票回家过年。 但让有些意外的是,临行前,他经常去的普林斯顿大学的常青藤饮食俱乐部,不知道从哪里打听到了他的农历生日,特意租借了学校的大礼堂,给他举办了一次生日晚会。 参加晚会的人不少,除了俱乐部的成员外,还有不少其他的学生,甚至连德利涅,威腾,费弗曼这些顶级教授都来了好几位。 尽管这些教授只是过来道了句生日快乐就离开了,但在异国他乡,还有人记得他的生日,的确很让人触动。 ...... 在老家过完十二日年,徐川告别父母,再度回到了普林斯顿。 相对比去年的高调,分别在数学、物理、天文等领域都作出了一定的成果,今年开学后,他无疑要低调很多。 除去一些颁发给他的大奖外,其他的东西,无论是采访,亦或者是找上门来请他做报告的事情,都被他推辞掉了。 就这样,徐川跟随着两位导师,潜心学习着数学和物理知识。 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近半年,来到了七月份。 七月中旬,数学界发生了一件大事。 距今为止,在数学界唯一获得菲尔兹奖的女性,玛丽亚姆·米尔扎哈尼教授,于七月十五号因乳·腺癌去世了。 年仅四十。 ....... 第一百七十九章:米尔扎哈尼教授遗留的信件 在数学界,或者说在大部分的科学界中,大部分的最高奖项获得者仍然几乎全是男性,这是目前的事实情况。 不过数学在这一方面,比起其他的领域更加严苛。 数学界的几大奖,菲尔兹奖、阿尔贝奖、沃尔夫奖、克拉福德奖、邵氏数学科学奖、数学突破奖.....等等世界级的顶级大奖,女性唯一拿到的就是菲尔兹奖。 其他的几项,截止到目前,都没有颁发给女性过。 这或许和数学界尤其热衷于“精英”制度,并希望避免与配额等措施相关的“污名”有有关系。 当然,并不仅仅是数学。 许多着名的科学奖项同样都面临着这个问题。 一些奖项组织方正在尝试增加提名者和决策委员会的多样性。但是,在一个倾向于达成共识、不习惯快速变化的群体中,要想改变这些很难。 特别是数学领域,进步更是慢得令人沮丧。 而来自尹朗的玛丽亚姆·米尔扎哈尼教授,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菲尔兹奖的女性。 她于三年前的2014年,因为在曲面对称性研究的贡献而获得当年的菲尔兹奖。一举打破了菲尔兹奖都没有女性的尴尬局面。 但今天,这位顶级的女性数学家却因乳腺癌永远的离开了人世。 听到这个消息,徐川愣了一下。 一名菲尔兹奖得主去世,还是唯一的女性得主,这件事为什么他脑海中没有什么印象? 不过随即,他就反应了过来,微微摇摇头叹了口气。 他代入错了,现在是2017年,如果没重生的话,他现在还在南大读大二呢。 那时候他压根就没怎么接触数学,数学界发生大事,物理系根本就没人讨论。 等到后面他到普林斯顿跟随威腾学习,开始深入接触数学的时候,这位玛丽亚姆·米尔扎哈尼教授已经去世好些年了,就更没什么人提及了。 不过说起来,这位玛丽亚姆·米尔扎哈尼教授和他还有一点‘关系’。 那时候他才刚进入普林斯顿,有一个帕希亚·米瑞斯的女生,好像就是师从玛丽亚姆·米尔扎哈尼教授的。 当时还替她以前的导师招揽过他,想请他去斯坦福大学读书,不过被他直接了当的拒绝了。 “这还真是没辙啊。” 徐川摇了摇头,心里微微叹了口气。 如果他对这件事有印象的话,在当初受招揽的时候就会想起来。 而后他肯定会隐约的向米尔扎哈尼教授提及这方面的东西,让这位玛丽亚姆·米尔扎哈尼教授去检查一下身体。 乳腺癌这种东西,尽管不能保证百分百治愈,但目前在临床上的治愈率还是很高的,患者若早诊早治,能达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真是可惜了这样的一位天才数学家。 如果上辈子他能走点踏入数学界就好了,早点得知米尔扎哈尼教授去世的原因和消息,这辈子他或许就能挽救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不过这件事也给徐川提了个醒,他努力的回想着记忆中是否有亲友在未来是否身患疾病。 这一回想,还真让他想起来了另一件事。 上辈子三十多岁的时候,他曾接到过父母的电话,说是大伯好像是因为肺癌去世了,问他能不能赶回来。 只不过那时候的他已经被困在了米国,根本就无法赶回家。 除了这个外,他就没听说过其他这方面的事情了。 “应该还来得及。” 徐川想着,心里的愁云也稍微放下了一下:“以后让父母亲友每年都去做个体检,花点钱都不是什么,保证身体健康才最重要。” ....... 玛丽亚姆·米尔扎哈尼教授去世,对于数学界来说是一件挺大的事情了。 毕竟是历史上第一位女性菲尔兹奖得主,她的去世,对于数学界来说是沉重的哀悼。 徐川跟随着导师德利涅教授出席了她的葬礼,表达了自己的敬意。 封沉于冰棺中的米尔扎哈尼教授留着乌黑的短发,除了脸色微微显得苍白了一些外,整个人像是睡着了般。 围绕着冰棺走了一圈,徐川退了出去,看向了远处的蓝天,心中叹息了一声。 一个四十岁的菲尔兹奖得主,尽管已经过了学术生涯的黄金时期,但对于人生来说,才走到了一半,未来还有很长的路可以去绽放属于她的光彩。 然而现在,不到小小的一平米,就将封印她的所有。 这让徐川想到了前世的自己,近乎同样的年龄,有着同样的未来,但幸运的是,他还能重来一次。 ...... 送完米尔扎哈尼教授,徐川正准备离去的时候,一位年轻的女生找到了他。 “请问您是徐川先生吗?” “是我,请问你是?” 徐川点了点头,有些疑惑的看着拦住自己的女生。 “您好,徐川先生,我叫梅斯菲尔德·格温,是玛丽亚姆·米尔扎哈尼教授的学生。” 和米尔扎哈尼教授一样,留着一头短发,有些英姿勃发的女生朝着徐川伸出了手。 “你好,格温小姐,请节哀。”徐川伸手轻握了一下,接着道:“请问找我有什么事吗?” “很感谢您出席老师的葬礼,这里有一封信件,是老师让我交给您的。”梅斯菲尔德·格温递过来一封并不算很厚的信件,交到徐川手中。 徐川很是惊讶,看着梅斯菲尔德·格温疑惑的问道:“你确定是给我的?” 梅斯菲尔德·格温点了点头,道:“如果没有另一个叫做徐川的人,且证明了weyl-berry猜想的话,那就是您了。” 徐川捏着信件,一时间有些迷茫。 他不记得自己和玛丽亚姆·米尔扎哈尼教授有什么关系。 两人甚至仅仅只见过一面,是在普林斯顿交流会的时候,甚至都没能聊上几句话,为什么米尔扎哈尼教授会留下一封信件给他? 不过这会不是研究这个的时候,确认对方没有给错人后,徐川将信件揣在了手里,感谢道:“麻烦你了。” “这是我分内之事,我先走了,老师离开,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梅斯菲尔德·格温微微弯腰,而后转身离去。 至于徐川,则带着信件,也带着疑惑回到了酒店中。 好奇的拆开信件,里面有着两份文件。 最表面的是一封信曳,用标准的信纸写的,只有薄薄的两张,而下面一叠,徐川粗略的过了一眼,看上去似乎是稿纸? 目光重新回到信曳上,徐川看去。 “你好,徐。” “很高兴你能收到这封信件,但你看到这封信件的时候我应该是已经不在人世了。” “在去年的普林斯顿的交流会上,没有亲眼目睹你的报告很让我遗憾,但后面在看完你的报告视频后,我受益良多。” “weyl-berry猜想的弱化形式证明和你在普林斯顿舞台上的weyl-berry猜想的报告非常优秀.......” “........,长话短说,我给你留下这封信件的原因是,在你的论文和报告中,我看到一些全新的方法与知识,并将其记录了下来,并做了一部分的整理,就在一并交给你的信件中。希望它们能给你带来一些帮助。” “遗憾的是,在做这些整理的时候,我查到了乳腺癌晚期,已经没有多少的时间了,不然我可以将其做的更完善一些。” “听说后面你将xu-weyl-berry定理拓展应用到了天文学领域,可惜我正在接受化疗,已经没有多少精力去看那些论文了。” “不过我相信......” “.......” “算了,就说到这里吧,再唠叨下去,恐怕就真成了一个老太婆了,希望你别介意。希望稿纸上的那些东西能给你带来一些帮助。” 【玛丽亚姆·米尔扎哈尼。】 读完玛丽亚姆·米尔扎哈尼教授留给他的信件,徐川坐在哪里良久没有动弹。 漫长的时间过去,他终于抬起了头,长吐了一口胸中的浊气。 现在说什么都已经迟了,只希望他能从米尔扎哈尼教授留下的稿纸中的获得足够的知识,以此来完成她的遗愿和希望。 将信曳小心的折叠好,徐川拾起稿纸,认真的看了起来。 一位菲尔兹奖得主临终前特意遗留下来的稿件,里面蕴含的是她生前没有完成的工作,值得任何一个人去慎重的对待。 从第一页出发,徐川在酒店的房间中坐了足足五个多小时,直到深夜,才完整的将这几十页稿纸看完。 起身活动了一下身体,他长舒了口气,再度坐了下来。 这些稿纸,不愧是一名菲尔兹奖得主留下来的。 里面的知识,跨越幅度从泰希米勒理论、双曲几何再到遍历理论和辛几何流行、到计数函数和berry相的拓扑非平庸性、及berry曲率的研究......跨越了数个数学领域。 而且每一个数学领域的研究都相当精深,基本都属于当前领域最前沿的知识。 哪怕是他,在短时间仅看一遍的情况下,也不敢说完全理解了所有的知识点。 不过大概的情况,徐川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 这位米尔扎哈尼教授走的路线,和他此前与阿图尔·阿维拉教授聊过的数学有些类似。 利用域的扩张,将函数转换成子群并与中间域和合集建立起来联系,然后将其推广。 不过他和阿图尔·阿维拉教授聊的是将其推向朗兰兹纲领的部分问题上,比如由自守l函数而衍生出来的部分猜想。 而这位米尔扎哈尼教授,则是将其推向了代数闭链的上同调类上,并尝试用这种方法来渗入代数几何中。 这可能和米尔扎哈尼教授此前的研究领域有关,毕竟她生前的研究领域就在代数几何这一块。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相当巧妙的思路。 有史以来唯一的一位女菲尔兹奖得主,在数学上的见解和灵感,比世人的认知还要丰富。 “这样的一位数学英才.....唉~” 办公桌前,徐川叹了口气,将桌上的稿纸文件小心的收纳了起来。 而后起身去洗漱睡觉。 明天他就返回普林斯顿了,这些东西,他会好好研究的。 ...... 祭拜送行,徐川跟随着德利涅重新回到了普林斯顿。 不过回来后,他就向德利涅教授请了一周的假,倒不是出去玩,而是潜心整理米尔扎哈尼教授留给他的稿纸。 毕竟那上面的知识虽然丰富,但都是米尔扎哈尼教授的随笔手稿和一些想法,以及一些没有算完的东西。 他需要将这些东西系统的整理出来,然后再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而对于他的请假,德利涅教授没有任何意见,也没有问他请假去做什么。 哪怕是请假去玩,他也会同意。 如果不是普林斯顿没有这种导师给学生主动放假的习惯,德利涅早就想给徐川放假了。 不说过去下半年的学习,那在耽搁了好几个月的时间不能算,光是今年上半年,从二月份开始,到五月份,他是真的见识到了这个学生的疯狂。 一天二十四小时,有超过十四个小时的时间都在学习中,他和爱德华·威腾两个人加起来,才堪堪拥有勉强够的精力满足他。 德利涅很奇怪的想着,如果再这样下去,是不是再过一年半载的时间,他是不是就没什么东西可以教了? 没办法,这个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速度与吸纳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而且,勤奋的让人想哭。 德利涅自认为自己年轻时在学习上已经足够勤奋了,但对比之下,他的勤奋完全可以说什么都不是。 不参加聚会,不出去旅游,对电子产络娱乐不感兴趣.......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外,就剩下学习。 有点像专为学习打造出来的机器人。 这样的人,本应该是怪才,极难打交道,比如证明了庞加来猜想的格里戈里·佩雷尔曼。就是一个这样的怪人。 他几乎拒绝了所有的社交和奖项,一个人像苦行僧一般的研究数学,就连菲尔兹奖都无法将对方从深山老林中吸引出来。 两人的性格可以说几乎一模一样,除了对学习感兴趣外,对其他的东西都不怎么爱好。 但相比较佩雷尔曼,他这位学生体现出来的人情世故却并不弱。至少,在一个普通人的正常范畴中。 比如他回国后,会给他和威腾带一些特产和礼物,也会参加各类奖项,领取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言论,如果有需要他开报告会的,只要理由正当,他也不会拒绝。这和佩雷尔曼是两个完全的极端。 ...... 第一百八十章:用世界级数学难题来检验自己的学习 向德利涅教授请了一周的假期后,徐川潜在宿舍中整理着米尔扎哈尼教授留给他的稿纸。 这次整理,就不是粗略的过一遍了。 而是详细的去学习这些稿件中的知识,将其吸收转化成自己的智慧。 一名菲尔兹奖临终前的遗留,尽管只是一部分,也足够一个普通的数学家研究数年甚至是半生了。 对于徐川而言,这些遗留的稿纸中的计算并不是什么珍贵的东西,有数学基础,很多人都能计算推衍出来。 但这些公式与笔迹中遗留的思想和数学方法与路线,却弥足珍贵。 这些东西,哪怕还未成型,仅仅只是一些思路,也是很多数学家终一生都不见得能做出来的成果。 毕竟在所有的自然科学中,若要说依赖天赋的程度,数学无疑是站在金字塔尖的独一档。 哪怕是物理和化学,在依赖天赋的程度上都略逊色于数学。 可以说没有什么其他学科比数学更吃天赋了。 这是一门需要强大逻辑思维才能‘真正’学好的科目。 数学问题往往需要你发挥一定的创造力,从而解决陌生的问题。 如果老师的水平不够,而你又没能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和方向,很有可能白努力,越学越崩溃。 不止要有正向思维还要有逆向思维,在每个知识类别都有很多的公式,而这些公式之间却还有着巧妙的联系;记忆、计算、论证、空间、灵活、转变、各种你能在其他科目上找到的技巧几乎全部都会在数学上体现。 很多网友说,被数学支配的恐惧与年龄无关,从小时候自己学习怕,长大后辅导孩子依旧还怕。 也有网友说,人被逼急了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数学题除外。 尽管这只是一些玩笑话,但数学确实是一门没有天赋、无法学好的学科。 或许你能在大学之前,依靠各种题海战术,名师的讲解拿到高考的满分,但进入大学或者更深入的学习后,你很快就会跟不上节奏。 哪怕花费再多的时间,尽最大努力,也不一定能理解某些数学主题的含义,也无法学习应用那些比高中更复杂的定理和公式。 比如勾股定理,这是进入初中就会学习的东西。 勾三股四弦五。 这是很多人的回忆。 然而很多人也就记住了这一句,这是最常见的勾股数。 但是后面呢? (5,12,13)(7,24,25)(9,40,41,)......2n+1,2n^2+2n,2n^2+2n+1....... 这些是最最最基础的数学,也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 恐怕十分之一的人都没有,更别提与勾股数相关联的其他数学公式定理与数据了。 如果在数学上没有天赋,学习起数学来,恐怕会相当痛苦。 那种一堂课掉了一支笔,捡起来后,数学就再也没跟上过节奏的,也不是什么离奇的事情。 ....... 宿舍中,徐川一边整理着米尔扎哈尼教授留给他的稿纸,同时也在整理着自己近半年来所学习的一些知识。 “代数几何的一个基本结果是:任意一个代数簇可以分解为不可约代数簇的并。这一分解称为不可缩的,如果任意一个不可约代数簇都不包含在其他代数簇中。” “而在在构造性代数几何中,上述定理可以通过ritt-吴特征列方法构造性实现,设s为有理系数n个变量的多项式集合,我们用zero(s)表示s中多项式在复数域上的公共零点的集合,即代数簇。” “.......” “如果通过变量重新命名后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a?(u?,···,uq,y?)=i?y??d?+y?的低次项; a?(u?,···,uq,y?,y2)=i?y??d?+y?的低次项; ······ “ap(u?,···,uq,y?,···,yp)=ip?yp+yp的低次项。” “......设as={a1···,ap}、j为ai的初式的乘积.对于以上概念,定义sat(as)={p|存在正整数n使得jnp∈(as)}........” 稿纸上,徐川用圆珠笔将脑海中的一些知识点重新写了一遍。 今年上半年,他跟随着的德利涅和威腾两位导师,学到了相当多的东西。 特别是在数学领域中的群构、微分方程、代数、代数几何这几块,可以说极大的充实了自己。 而米尔扎哈尼教授留给他的稿纸上,有着一部分微分代数簇相关的知识点,他现在正在整理的就是这方面的知识。 众所周知,代数簇是代数几何里最基本的研究对象。 而在代数几何学上,代数簇是多项式集合的公共零点解的集合。历史上,代数基本定理建立了代数和几何之间的一个联系,它表明在复数域上的单变量的多项式由它的根的集合决定,而根集合是内在的几何对象。 20世纪以来,复数域上代数几何中的超越方法也有重大的进展。 例如,德·拉姆的解析上同调理论,霍奇的调和积分理论的应用,小平邦彦和斯潘塞的变形理论等等。 这使得代数几何的研究可以应用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拓扑学等理论。 而这其中,代数几何的核心代数簇也被随之应用到其他领域中,如今的代数簇已经以平行推广到代数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等领域。 但在代数簇中,依旧有着一些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 其中最关键的两个分别是‘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和‘差分代数簇的不可约分解’。 尽管ritt等数学家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证明:任意一个差分代数簇可以分解为不可约差分代数簇的并。 但是这一结果的构造性算法一直未能给出。 简单的来说,就是数学家们已经知道了结果是对的,却找不到一条可以对这个结果进行验算的路。 这样说虽然有些粗糙,但却是相当合适。 而在米尔扎哈尼教授的稿纸上,徐川看到了这位女菲尔兹奖得主朝这方面努力的一些心得。 应该是受到了此前他在普林斯顿交流会上的影响,米尔扎哈尼教授在尝试给定两个不可约微分升列as1,as2,判定sat(as1)是否包含sat(as2)。 这是‘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的核心问题。 熟悉了整个稿纸,并且跟随德利涅教授在这方面深入学习过的他,很容易的就理解了米尔扎哈尼教授的想法。 在这个核心问题中,米尔扎哈尼教授提出了一个不算全新却也新颖的想法。 她试图通过构建一个代数群、子群和环面,来进一步做推进。 而建立这些东西所使用的灵感和方法,就来源于他之前在普林斯顿的交流会以及weyl-berry猜想的证明论文上。 ...... “很巧妙的方法,或许真的能将代数簇推广到代数微分方程上面去,可能过程会稍微曲折了一点......” 盯着稿纸上的笔迹,徐川眼眸中流露出一丝兴趣,从桌上扯过一张打印纸,手中的圆珠笔在上面记录了起来。 “.....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问题从广义上来讲,其实已经被ritt-吴分解定理包含在内了。” “但是ritt-吴分解定理在有限步内构造不可约升列ask,并构建了诸多的分解,而在这些分解中,有些分支是多余的.要想去掉这些多余分支,就需要计算sat(as)的生成基了。” “......因为归根到底,它最终可降解为ritt问题。即:a是含有n个变量的不可约微分多项式,判定(0,···,0)是否属于zero(sat(a))。” “......” 手中的圆珠笔,一字一句的将心中的想法铺设在打印纸上。 这是开始解决问题前的基本工作,很多数学教授或者科研人员都有这样的习惯,并不是徐川的独有习惯。 将问题和自己的思路、想法清晰的用笔纸记录下来,然后详细的过一遍,整理一边。 这就像是写之前写大纲一样。 它能保证你在完结手中的书籍前,核心剧情都是一直围绕主线来进行的;而不至于离谱到原本是都市文娱文,写着写着就修仙去了。 搞数学比写稍稍好一点,数学不怕脑洞,怕的是你没有足够的基础知识和想法。 在数学问题上,偶尔一现的灵感和各种奇思妙想相当重要,一个灵感或者一个想法,有时候就可能解决一个世界难题。 当然,因为错误的想法,而将自己的研究陷入死路的也不少。 放到网文圈,这大抵就是写了一辈子,扑了一辈子还是个签约都难的小菜鸟,或者说写了无数本,百万字之前必定蹦书那种。 ..... 将脑海中的思路整理出来后,徐川就暂时先放下了手中的圆珠笔。 代数簇相关的东西,仅仅是米尔扎哈尼教授留给他的稿纸上的一部分知识而已。他现在要做的是将这几十张稿纸全都整理出来,而不是一头扎进新的问题研究中。 尽管这个问题挠的他心头有些痒痒,恨不得现在就开始研究,但做事还是得有始有终。 花费了几天的时间,徐川妥善的将米尔扎哈尼教授留给他的稿纸全都整理了出来。 三四十页稿纸,看起来很多,真正的整理完成后,用不到五页纸就记录完整了。 原稿纸上真正精髓的想法和知识点其实并不多,多的是一些米尔扎哈尼教授随笔的计算数据,有用的主体基本都来源于weyl-berry猜想的证明论文上使用的方法。 当然,米尔扎哈尼教授的学识肯定不止这点,但两人的交集就这点。 米尔扎哈尼教授能将这些东西遗留给他,徐川心里很感激。 因为这些稿纸,她完全可以留给自己的学生或者后人。 依照这些东西,如果继承者有一定能力的话,是有很大的概率是能继续在这上面做出些成绩出来的。 但米尔扎哈尼教授并没有私心,反而将这些东西送给了他这个仅仅见过一两面的‘陌生人’。 这大抵就是学术界的光辉吧。 ....... 将有用的东西整理出来后,徐川小心的将米尔扎哈尼教授留给他的原稿纸收纳起来,放进专门存放重要资料的书柜中。 这些东西,用再尊重的态度去对待都不为过,而且将来回国的时候,他必定会带回去。 处理完这些,徐川重新坐回了桌前。 像德利涅教授请的假还有两天的时间,与其提前回去,不如利用这个时间对‘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问题做一下尝试。 这个问题的确很难,但是ritt-吴分解定理已经将相应的微分代数簇分解为不可约微分代数簇,剩下的,就是进一步得到不可缩分解了。 如果在没有得到米尔扎哈尼教授的遗留前,他大抵是不会有朝这方面研究的想法的。 原本他的目标是朗兰兹纲领中的自守形式与自守l函数,但现在,原先的目标稍稍放一下也没有关系。 而且‘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领域是他今年上半年和德利涅教授学习的数学领域之一。 就用这个问题,来检验一下他的学习成果好了。 想着,徐川嘴角扬起了一抹自信的笑容。 用一个世界级的数学难题,来当做学习成果的检测题,这种话说出去大概率会被其他人当做狂妄自大。 但他有这样的自信。 这不是这辈子学习数学带来的,而是上辈子一路攀登高峰养成的。 ...... 从桌上取过一叠稿纸,徐川将之前整理出来的思路又看了一遍,而后沉吟了一下,转动了手中的圆珠笔。 “引入:设k是一个域,假设k是代数闭的,设g是k上的连通约化代数群,设y是g的borel子群的簇,设b∈y,设t是b的极大环面,设n是g中t的正规化子,设w=n/t是weyl群......” “对于任何˙b,其中w∈n代表w.......” “设c∈w,设d(l(w);w∈={w∈c;l(w)=dc}.....” “......存在唯一的γ∈g,使得γngw?之类的 每当γj∈g,γjngw?,有γ?γj。且,γ只取决于c......” ....... ps:不知道怎么回事,之前没被审核过,最近连着又被审核了一次,晚上修改检查了好久才重发出来,今天晚上还有一章的。 第一百八十一章:朝着霍奇猜想前进 宿舍中,徐川沉浸在一项新工具的推导建设中。 米尔扎哈尼教授遗留给他的稿纸中,的确提出了一些针对‘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领域的想法。 但仅仅只是想法而已,甚至,这条想法都并不是那么的完善。 至少,在徐川眼中,这些基础的想法还有着不少的漏洞。他现在在做的,就是米尔扎哈尼教授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拓展。 “....与此基础上,可得到一个映射φ:w——g,c’→γc。” “设w是椭圆的共轭类的集合(由w的反射表示中没有特征值1的元素组成)。以下是φ的一些性质。 (b)φ是满射的; (c)φ|wel:wel—→g是内部映射的。 (d)如果c∈wel和w∈,则φ(c)是g的唯一幂等类γ,使得γngw是b在gw上的共轭作用...... (e)如果c∈w—wel,那么φ(c)有一个简单的描述,它类似于g的真抛物子群的levi子群的φ....... ....... 沿着米尔扎哈尼教授的思路,徐川一路修修补补,并重新引入了bruhat分解和weyl群。 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的去对域论动手。 良久,徐川终于停下了手中的工作,他翻开了电脑,开始搜寻相关的资料。 数学这一学科何其庞大,如今已至二十一世纪,从基础数学中衍生处理来的各个领域不说有上百个,也有大几十个了。 要将这些领域中的所有知识全都看一遍并且熟记于心是不可能的,人力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任务,用尽一生都做不到。除非像中的一样,直接开挂,由系统直接灌到脑子里面。 但遗憾的是,虽然重生了,但他并没有所谓的系统。 尽管记忆力不弱,但所有的新知识和需要用的东西任然需要他一点一点的去学习和搜寻。 特别是进入一个从未有人进入过的前沿领域时,需要用到的知识和文献就更加庞大了。 .......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德利涅的办公室中,爱德华·威腾推开门走了进来。 “嗯?徐川没在你这里么?” 看着空荡荡的办公室中只有德利涅一人,威腾有些诧异的问道。 这个点,他的那位学生按照往常应该在德利涅的办公室中学习才对。 德利涅抬起头,看了一眼威腾,澹澹道:“他请了一个假,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过来学习了。” 闻言,威腾问道:“是去哪里领奖了吗?什么时候回来。” 也不怪他这么问,毕竟在他的记忆中,这位学生请假基本都是出去领奖的。 “那倒不是,他还在普林斯顿,请假好像和前段时间去世的米尔扎哈尼教授有关系,听徐川说米尔扎哈尼教授留了一份手稿给他,应该是还在整理手稿吧。至于什么时候能回来,你得打电话问他。” 说着,德利涅看了眼日历,补了一句:“不过他这次请假的确有些久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好像是上个月请的假,这都过去一个多月了。” “我打个电话问问吧,我找他有点事情。” 威腾耸了耸肩,从口袋中掏出了手机,找到徐川的电话话拨了过去,不过没等多久,他就又放下了手机。 “怎么了?”德利涅随口问了一句。 “可能在有事吧,打通了,但是很快被挂掉了。” 威腾将手机重新塞回了口袋,也没有再打第二遍,他知道,如无紧要的事情,徐川是不可能挂掉他的电话的。 “那就再等等,如果他看到,应该会给你会电话的,要喝杯咖啡吗?”德利涅起身,泡了杯咖啡给威腾。 对于徐川,他和威腾都是放心的,哪怕这个学生将假期从一周直接延长到了一个月,他也没怎么过问。 ........ 宿舍中,徐川打了个哈欠,从床上爬了起来。 起床,洗漱,叼着袋酸奶手中拿着块面包,他一边吃一边走向了书桌。 几口解决掉手中的早餐后,徐川迅速将书桌上的稿纸过了一遍,而后拾起一旁的圆珠笔的沉入其中。 不多时,一张写了一半的洁白稿纸,上面的黑色笔迹延伸开来,逐渐铺满了整张白纸。 但随即,正在书写着的圆珠笔停了下来,似乎是对其有什么不满,又似乎是有新的发现,总之,一只骨节分明的手直接从一旁取过一张全新的稿纸,再次开始抒写起来。 而原先已经记满了近三分之二字迹的稿纸,则直接被扫到了一旁。 陪在它身边的,是同样写满了数学公式与符号的其他稿纸,凌乱的堆在狭长的书桌上。 不仅如此,书桌下铺着的木质地板上,也散落着不少的稿纸,有些被揉成了一团,有些则保持着平整。 也不知道过去了多久,桌上的手机忽然震动了起来。 刺耳的铃声打破了安静,徐川有些不耐烦的摸过手机,看都没看就直接摁掉了来电,转身又投入了研究中。 “.....设gz=gl(n,c)为一般复线性群,且b∈gz为一上三角子群,那么,gzbruhat分解为双培集分解b\g1/b=nb是n*n变换矩阵的线性同构。” “.....酉群u(n)的一个最大环t:={diag(d,d2,…,dn):|dj|=1)....(1≤j≤n),diag表示一个对角阵,d为一复数。当u(n)nb=t,则子群g?u(n)的双培集分解为t\g1/t=nbwb。” “......” 手中的圆珠笔在新的稿纸上重新写出一道道的数学公式,直到新一张的稿纸上记录完最后一笔,徐川才停下手中的笔,注视着自己的成果。 杂乱平铺在书桌上,甚至是木质地板上的稿纸记录着他这些天的成果,不仅仅是‘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问题,更有因这项工作而延伸到的其他领域。 事实上,有关‘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问题,他早就已经解决了。 而在解决的途中,因对代数簇和多项式方程有所启发,他在原有的工具上再度进行了一个升级,将其适应于射影代数簇、非奇异复代数簇的代数拓扑及多项式方程上,这才是他沉迷于其中的原因。 盯着稿纸,徐川嘴角扬起了一抹笑容。 这些天的忙碌,是有收获的,他在‘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问题上,创造了一个新的数学工具出来。 而有了这个工具,他或许能对七大千禧年难题之一的‘霍奇猜想’发起冲击。 ....... 第一百八十二章:又一世界级难题 霍奇猜想,七大千禧年难题之一。 是代数几何中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 它由威廉·瓦伦斯·道格拉斯·霍奇提出,是关于非奇异复代数簇的代数拓扑和它由定义子簇的多项式方程所表述的几何的关联的一个猜想问题。 简而言之,霍奇猜想就是在非奇异复射影代数簇上,任一霍奇类是代数闭链类的有理线性组合。 它与费马大定理、黎曼猜想三者构成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融合的m理论结构几何拓扑载体和工具,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果他能解决霍奇猜想,那么广义相对论和m理论的正确性将向前跨出一大步。 对于徐川而言,这件事的诱惑力毫无疑问是相当大的。 毕竟他上辈子就是学习的物理,且师从爱德华·威腾的,无论是广义相对论还是m理论,他都很熟悉。 忽的,书桌边的手机再次震动了起来,响亮的铃声打断了徐川的思绪,摸起手机,是威腾教授打过来的。 “喂,导师,找我有什么事吗?” “你在哪?现在方便吗?”电脑那头,威腾的声音传来。 “我在宿舍中,怎么了,老师,是有什么事情吗?”徐川回道。 “那现在来趟德利涅教授办公室吧。” “好,我马上过去。” ...... 挂断了电话,徐川看了眼自动感应亮起的手机屏幕,上面的日期吓了他一跳。 八月二十七号。 他竟然在宿舍中不知不觉的呆了一个多月,这远远超出了他之前向德利涅教授请假的时间。 更关键的是,德利涅教授在过去的一个月,竟然连问都没有问这事。 就离谱,学生请假七天,然后一个多月没去上课,导师问都不带问一下的。 摇了摇头,徐川进卫生间洗了把脸,整理了一下有些乱糟糟的头发,这一个多月在潜心研究数学,他的头发都长到能遮住耳朵了,得找个时间去修剪一下。 刚跨出宿舍,正准备带上大门时,徐川脚步顿了一下,转身又进了房间,找到之前研究‘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问题整理出来的稿纸,抄在手里,准备一起带过去。 虽然针对霍奇猜想而做出来的数学工具比这个更重要,也需要带过去让两位导师帮忙检查一下。但那些东西现在还杂七乱八的躺在整个宿舍中,桌上有,地上有,床上也有,到处都有,根本就来不及整理。 倒是适应于‘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问题的数学工具,之前就已经整理出来了,现在可以直接就拿走。 数学导师德利涅教授在微分方程一块颇有心得,完全可以先给他看看,看看有什么需要修改的地方没有,然后再进行投稿。 毕竟他就一个人,考虑到的东西不一定很全面,有时候从其他的视角往往能看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 带着解决‘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问题的稿纸,徐川穿过普林斯顿校园,迅速赶到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敲了敲导师办公室的门,走进去,威腾和德利涅两位导师都在。 看到他一副邋里邋遢的样子,德利涅没忍住皱了皱眉头,问道:“你多久没出门了。” 徐川挠了挠头,笑道:“可能有两个月?” “在研究米尔扎哈尼教授留给你的手稿?是哪方面的东西?”爱德华·威腾在一旁好奇的问道,对于徐川的形象,他倒是没有在意。 科研人员搞成这幅模样其实很正常,纯理论方面的计算可能稍微好点,除了佩尔雷曼那个怪人外,还是很少有数学家会将自己整成这幅模样的。 但其他很多学科,经常要做各种实验,在的时候,他和许多的工作人员打过交道。 有时候某些设备维修的时候,那些工作人员经常将自己搞的蓬头寇面的,这很正常。 倒是之前德利涅说徐川在研究米尔扎哈尼教授留给他的手稿,让他有点好奇。 自己这个学生,和米尔扎哈尼教授还有些关系? “嗯。” 徐川点了点头,接着道:“代数簇方面的一些想法,和‘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问题有关。” 闻言,德利涅教授抬了抬眼皮,身体微微前倾,颇感兴趣的问道:“我能看看手稿吗?” “手稿还在我的宿舍中,不过我今天带来了一点我自己的研究,请两位老师帮忙看看里面是否有什么缺陷。” 说着,徐川扬了扬手中的稿纸,然后找到了办公室中的打印机,将稿件复印了一份,分别递给了德利涅和威腾。 德利涅教授就不用多说了,数学界唯二两位大满贯选手,何况微分代数和代数几何还是他的本职领域。 而威腾虽说是物理学家,但在数学上的能力同样很强,毕竟拿到过菲尔兹奖,以他的角度,说不定能找到些什么漏洞。 两位导师都有些好奇的从徐川手中接过了稿件,翻看了起来。 眼前这位学生的数学能力很强,他们都知道,一年后的菲尔兹奖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以上有他的一席之位。 虽说年龄稚嫩了一些,但数学这门学科,并不是年龄越大就越好。 二十五到四十五岁之间,是钻研数学的黄金生涯,再小,脑海中的基础知识不足,无法铺好地基,再大,思维就开始固化和老化了,也很难做出什么样的成果。 当然,这个年龄段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特别是具有极佳数学天赋的天才们。 比如舒尔茨和陶哲轩这些被上帝宠爱的天才数学家,均在二十岁出头的年龄在数学界做出来巨大的贡献。 毫无疑问,徐川也是这样的天才,而且比舒尔茨和陶哲轩更甚。毕竟前两者可没有过十八九岁就解决了世界级数学难题的成就。 所以对于徐川的研究,德利涅和威腾都相当感兴趣。 ...... “‘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的不可约微分代数簇分解--域论代数簇关联法。” 第一张稿纸上,占据了的最上层的醒目标题映入了德利涅和威腾教授的眼中,让两人心头一震,不约而同的抬起头对视了一眼,而后又低头看向了证明过程。 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问题,继weyl-berry猜想后的又一个世界级数学难题。 在普林斯顿学习一年多的时间后,他们这位学生终于将注意力又集中到数学这一领域上来了吗? 相比较weyl-berry猜想来说,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问题在难度上并不差很多,因为这是代数几何和微分方程之间的桥梁。 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数学界就能将代数几何推广到代数微分方程与微分多项式上去。 不过难度虽然不差,但相对比weyl-berry猜想的完整度来说,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问题的完整度还是要差不少了。 weyl-berry猜想是个完整的猜想,从弱weyl-berry猜想到完整的weyl-berry猜想证明,都从未有人突破过。 而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问题结果很早之前就已经被定义,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是存在的。 只不过数学家至今没能找到一条可以通向最终定义的路。 另一方面,则是这个问题还有着另外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差分代数簇的不可约分解’。 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和差分代数簇的不可约分解问题其实都来源于ritt-吴零点分解定理,也都被ritt-吴零点分解定理分别解决了一部分。 不过ritt-吴零点分解定理在这两个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一定局限性。 一个是需要进一步得到不可缩分解,另一个则是未能给出一个算法将差分代数方程的解集分解为不可约差分代数簇。 如果能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话,系统性的难度就能超越weyl-berry猜想了,但单一的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问题,难度的确比不上weyl-berry猜想。 不过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谈何容易。 特别是其中的差分代数簇的不可约分解问题,单独拿出来难度也不比weyl-berry猜想低多少。 尽管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已经被ritt等人证明了:“任意一个差分代数簇可以分解为不可约差分代数簇的并。” 但时至今日,时间过去了近一个世纪了,依旧还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算法将差分代数方程的解集分解为不可约差分代数簇。 这七八十年的时间过去,并不是没有人尝试过解决这个问题。 包括证明了“任意一个差分代数簇可以分解为不可约差分代数簇的并”的ritt等人也尝试过将ritt-吴零点分解定理推广到代数差分方程。 但所得到的结果可以将差分代数簇分解为zero(s)=u/kzero(sat(ask))的形式而已,剩下,就无法再进行推进了。 如果再过十几年,这个问题依旧没人能够解决的话,那它将成为典型的世纪性难题。 ....... 办公室中,德利涅和威腾沉浸在手中的稿件中。 而徐川则是熟练的从导师的办公室中的摸出来了一份最新一期的《数学年刊》看了起来。 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中,这类的顶级期刊很多,几乎任何一位教授,无论是数学,还是物理,亦或者其他自然学科,办公室中基本都有着一大堆的各类期刊。 有些是教授自己订阅的,而有些则是期刊主动送过来的。德利涅和威腾,自然是后者。 这和这两位顶级大老身兼各种顶级期刊的学术编辑有关系。 毕竟在学术界,一般情况下,同行评审是一种义务劳动,没有任何金钱酬劳。 这种情况下,期刊为了能找到合适的审稿人,自然会付出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此前审稿人的投稿免版面费,赠送期刊论文之类的。 当然,除了这些外,还有一些隐形的其他福利,比如提高个人声誉、时刻更新自己的对当下科研热点的把握等等。 毕竟同行评审你审核的都是最新的学术论文,能够从评审的稿件中获取不同的想法、技术和切入角度,开阔眼界,以及从其他研究人员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借鉴,引以为戒,帮助提升自己的研究等等。 ....... 两老一少,三人沉浸在各自的手稿与论文中,也不知道过去了多久,办公室中才重新活跃了起来。 “真是精彩,没想到bruhat分解和weyl群还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入域论中。”办公室中,看完手中的稿纸后,德利涅发出了一声感慨。 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问题是微分方程和代数几何中的难题,但它面向的却并不是最前沿的数学,相反,它是在两者的基础上诞生的。 这就好比要在两栋数学大厦的底层上开一个通道,将两者关联起来一样。 尽管谁都知道只要不影响承重墙,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但难点在于构造这两栋大厦墙壁的材料太坚硬了,无论是锤子榔头还是钎子凿子,这些以往常用的数学工具都无法在上面开凿出一个洞口出来。 而现在,徐川构造了一种新的工具,在原本坚不可摧的墙壁上开凿了一个洞口,成功的将两者大厦关联了起来,进一步将微分代数簇分解为不可约微分代数簇,从而给出了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约分解的过程。 在这项工具中,德利涅看到了weyl-berry猜想的一些技巧和影子,此外还有一些个代数群、子群和环面方面的东西。 只是不知道这些东西有多少是哪位米尔扎哈尼教授的,又有多少是他这位学生的。 毕竟他没有看过米尔扎哈尼教授的手稿,不知道那份手稿上到底有多少东西。 不过不管怎么样,数学殿堂中的一个难题,大概率又能被摘除了。 他没说一定,但至少有着八九成的把握。 当然,手中的这份稿纸,也并不是百分百完美,其中还有一些地方可以稍微进行调整一下,不过这些只是细枝末节的东西。 至于还有没有其他重大缺陷,现在也无法判定,毕竟这不是什么简单的问题,难度摆在那里,单纯的过一遍,并不足以让他保证里面就一定没有问题。 ....... 第一百八十三章:在两位导师面前装β 一旁,威腾抬起头道了一句:“我觉得这里面对于代数簇的weyl群映射更加精髓,它直接扭转极大环面的应用,这一点给我的感觉相当惊艳。” 顿了顿,威腾接着补了一句:“这是一种全新的思路,或许在上面能继续拓展下去.........” 闻言,德利涅教授思索了一下,眼神蓦然一亮,快速道:“代数簇的拓扑与代数流形!” 威腾笑了笑,道:“没错,我对这方面的东西应该要比你灵敏一些,你知道的,我比较擅长量子场论、弦理论和相关的拓扑及几何。” “如果从这方面出发,继续延伸下去,说不定能成为一种新的工具,用于解决非奇异射影复代数簇所产生的微分形式类型的问题......” 威腾尚未说完,德利涅就补充道:“比如霍奇猜想。” 一旁,徐川微笑着看着两位导师,心里有些感叹。 不愧是数学界两位最顶级的大牛,仅仅看了一遍,就注意到了这篇域论代数簇关联法论文中两个最关键最核心的点。 一个是用于解决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问题的,另一个,则是延伸下去用于解决霍奇猜想的。 眼前这两位导师,纵然都已经有了六七十岁的高龄,但对数学的灵敏度,依旧高的可怕。 任何的细节,哪怕仅仅是占幅很少的一些东西,都无法逃脱他们的眼睛。 听到德利涅的话,威腾放下了手中的稿纸,道:“的确,它可能有这样的潜力,不过尚且未知这条路是否能走通。” 顿了顿,他看向徐川,接着道:“不知道你是否有思考过这方面的东西?” 徐川咧嘴笑了笑,道:“当然有,事实上,这份工作我差不多已经快做完了。” 闻言,德利涅和威腾同时愣住了。 快做完了,是什么意思? “你已经解决掉了霍奇猜想?”威腾没忍住试探性的问道,如果是这意思的话,那就是太恐怖了。 徐川摇了摇头,道:“那倒没有,我只是顺着代这条思路拓展延伸了一下,利用它做了一份数学工具出来。” “这些天我一直都在处理这个,还没有全做完,只是做了个核心,也还没来得及整理,不然我今天就一起带过来了。” 听到霍奇猜想并没有被解决,威腾和德利涅同时松了口气。 如果说,他们的这位学生在一个多月时间内就干掉了霍奇猜想,那真的是太骇人了。 这可是霍奇猜想,七大千禧年难题之一。 千禧年,是日历上的一千年,顾名思义是一千年的意思,第一个千禧年是1000年,第二个千禧年是2000年。 当然,七大千禧年难题并不是需要人类用一千年的时间才能解决的难题。 而是于2000年5月24日公布的七个数学猜想,因年份特殊,所以被称为七大千禧年难题。 尽管并不是需要用一千年才能解决的意思,但克雷数学研究所当初和怀尔斯、孔涅等顶级教授拟定这七大数学难题时,是做好了数学界用一整个世纪来解决的准备的。 一个世纪,一百年的时间,以解决七个数学难题,可见这七道数学猜想的难度。 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七道题目的难度,截止到现在,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被解决的,只有庞加来猜想。 这还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无数数学家前仆后继的努力才完成的。 从三十年代的怀特海流形、迪恩引理、到六十年代的高维庞加来猜想陆续被证明、到七八十年代的里奇曲率流...... 无数人在庞加来猜想上做出了巨大贡献,最终才由佩尔雷曼为这个世纪难题盖上了房顶。 而除了庞加来猜想外的其他几个千禧年难题,如果说其他几个难题有一些进展的,那可能就是bsd猜想了。 2014年的时候,菲尔兹奖获得者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曼纽尔·巴尔加瓦表示,目前“七大千禧年难题中已解决的问题数量比我预期的可能要多一个”。 巴尔加瓦教授在最近报告了多项与贝赫和斯维讷通-戴尔猜想相关的成果。 在其中一项成果里,他说他和他的同事“证明超过66%的椭圆曲线满足贝赫和斯维讷通-戴尔猜想”。 这意味着贝赫和斯维讷通-戴尔猜想,也就是bsd猜想的攻克进度已然过半。 当然,剩下的一半,还需要多久的时间才能攻克,谁也不知道。 或许三年,或许五年,或许三五十年都不见得能完成。 哪怕是已经能够仰望峰顶了,但在没有到达顶峰之前,谁都无法得知前进的路上到底有多曲折,是否又有无法穿越的深渊。 除此之外,其他几个千禧年难题,都没有太大的进展。 而像黎曼猜想这种在19世纪提出,横跨了整整三个世纪的超级难题,更是几乎没有任何动静。 寻找“千禧年大奖难题”的答桉,类似于第一次尝试攀登珠穆朗玛峰。 在此过程中,有许多阶梯,它们象征着取得的进展。 但真正的问题是:“你能到达大本营吗?就算可以,你也知道你仍然离峰顶很远。” 而对于诸如贝赫和斯维讷通-戴尔猜想,黎曼猜想等问题来说,如今的数学界很显然还在尼泊尔,这里是登珠峰的出发国之一。 即便是能顺利的抵达珠峰大本营,数学家可能仍然需要额外的“装备”才能到达顶峰。 就如同彼得·舒尔茨建立的‘p进类完美空间理论’一样,利用这份工具,数学家能对朗兰兹纲领做出一系列重大突破。 解决七大千禧年难题也一样,或许每一个问题,都需要数学家建立起来一个甚至是多个新的工具,才能将其从数学殿堂中摘取下来。 ....... “你是说,你顺着代数簇的weyl群映射与极大环面的扭转这条思路做了一份数学方法出来?” 舒缓了一下剧烈跳动的心脏后,威腾迫不及待的问道。 尽管很相信眼前这个学生的数学能力,但是无论怎么看,一个多月的时间,解决掉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问题的同时,还做出了一份或许可以用在霍奇猜想上的数学方法也令人难以置信了。 或许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问题有另一名菲尔兹奖得主的帮助,但是用于解决霍奇猜想或者非奇异射影复代数簇所产生的微分形式类型的问题上的数学方法,这可是他自己的成果。 现在的年轻人,都变态到这种地步了吗? 前有舒尔茨博士期间就做出‘状似完备几何学理论方法’,后有他这个学生在博士期间同样做出了的新的数学。 更关键的是,后者比前者要更加年轻。 闻言,一旁的德利涅也投来了关注的目光。徐川则点了点头,道:“有一些想法和核心已经编写出来,不过还没有整理和完善。” 话落,威腾就迅速接着问道:“那你将其整理出来还需要多久的时间?” 相比较德利涅,他更关心霍奇猜想能否被解决。 因为霍奇猜想关系广义相对论、m理论、三维物理等一系列的物理难题。 霍奇猜想是广义相对论与m理论结构几何拓扑的基础载体之一,对于物理的重要程度母庸置疑。 而作为一名物理学家,他解决过广义相对论中正能定理,亦是m理论和弦理论的主要核心人物,对于这两方面的研究和关注,没人比他更加重视。 徐川想了想,道:“可能还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顿了顿,他接着补了一句:“现在我只不过是做了个核心出来,还没有经过验证,要继续完善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威腾深呼吸了两次,压下剧烈跳动的心脏和胡乱散发的思维,道:“我能看看你的手稿吗?” 向别人请求看未完成未公开发表的手稿,这其实是一件很冒昧的事情,哪怕是面对自己的学生、 不过此刻威腾也顾不上那么多,他只想第一时间看到希望。 他提出和完善了m理论,却也在这条路上挣扎了大半辈子,如今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自然迫不及待。 徐川点头,道:“当然可以。” ...... 威腾提出请求,德利涅也顺路跟了过来。 一行三人来到了徐川的宿舍,推开门,糟糕的环境甚至让两位走进宿舍的老人无处下脚。 宿舍中,满地的废纸,有些揉成一团,有些散落在墙角,而墙角中,还堆积着一袋生活垃圾没有清理出去。 看到这一幕,徐川尴尬的笑了笑,道:“我这些天一直都在整理自己的思路,还没来得及整理宿舍。” 不过无论是德利涅还是威腾,都没有任何的嫌弃之意。 这是科学诞生的地方,哪怕表面再脏再乱,也掩盖不住里面蕴含的知识。 走进宿舍,德利涅俯身,随手从地上捡起一张揉成一团的废稿。 拆开,里面的黑色字迹占据了稿纸的二分之一左右。 从上往下看,完全可以看出写作者的思绪波动,从一开始的流畅书写没有任何的涂改,到最后的断断续续,修修改改的涂抹,以及最后一个尚未写完,就被作者一笔横线彻底划掉的公式,可以看出作者在这条路上的折腾。 德利涅并不在乎这是张废稿,用手掌抚顺稿纸后,津津有味的阅读了起来。 至于威腾,他对地上的这些杂乱不知道有用没用的稿纸并不是很感兴趣,或者说,他对于完整的方法更感兴趣,所以从进门,他的目光就落到了书桌上那一叠厚厚的打印纸上。 那上面记载着解决非奇异射影复代数簇所产生的微分形式类型问题的方法。 ....... 两位顶级大老坐在宿舍中,徐川也不好再无动于衷,趁着德利涅和威腾浏览稿纸的时候,开始整理宿舍。 地上的稿纸,无论是有用的还是没用的,哪怕是揉成一团的,都被他暂时先捡起来了,放在了一边。 这些东西,即便是彻底废弃掉的没用废搞,也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至少对于他自己来说是这样的。 毕竟这些东西见证了一项新的数学诞生的完整过程。 如果能利用这项数学方法解决掉霍奇猜想的话,那它们的价值将提升到无与伦比。毕竟无论在什么时候,知识都是最宝贵的财富。 “徐川,米尔扎哈尼教授留给你的手稿呢?” 看完手中的废稿后,德利涅教授将其放到了书桌上,朝着的徐川问道。 尽管他同样对徐川的研究成果感兴趣,但威腾现在已经占据了那份稿纸正在翻看,与其凑过去一起看,不如先看看米尔扎哈尼教授的手稿。 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性菲尔兹奖得主,临终前留下的东西,对于任何一个数学家来说,都是让人着迷的。 “稍等一下。” 徐川应了声,将手中的稿纸按照顺序整理完后,从书柜中找出了原稿,递给了这位数学导师。 看着用收纳袋完整保存好的手稿,德利涅眼神中流露出了一丝赞许的目光。 对于别人的成果保持尊重,这是必要的科研精神。 ...... 三零六号宿舍中,德利涅和威腾各自都沉浸在手中的稿件中。 时间一点一滴的过去,直到太阳落下了山头,金灿灿的余晖透过玻璃窗照射进来的时候,两位大老才一先一后的惊醒过来。 “不愧是米尔扎哈尼教授,留下的思路让人惊叹。” 看着透过玻璃窗落在自己身上的金色余晖,德利涅教授一只手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并捏了捏鼻根深处。 从这份稿纸中,他看到了‘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问题的最初起点,也看到了这位女性菲尔兹奖得主在黎曼几何、微分几何、weyl群、代数群方面的见解。 德利涅相信,这并不是米尔扎哈尼教授的全部,甚至可能百分之一都不到。 但让人遗憾的是,这样一位优秀的数学家,生命止步于今年。 心中微微叹了口气,德利涅抬头看向了威腾,想看看他对于手中数学方法的评价。 ......... 第一百八十四章:攀登珠峰前的工具 注意到德利涅投过来的目光,威腾摇了摇头,将手中的稿纸递给了他,道:“对于这篇方法,我短时间无法做出太多的评价。” “尽管这篇方法是很熟悉的代数几何与拓扑及流形,但里面掺杂了大量的群论、度量空间.....等数学方法和概念,而这些领域并不在我的研究范围之内。” “毫不夸张的说,短时间内我都不一定能弄懂这篇论文,毕竟在数学方面,我所掌握的知识基本都和物理相关,这篇论文方法中的很多数学都并不在我的研究范畴之内。” 闻言,德利涅露出了一丝讶异的目光,作为第一个拿到菲尔兹奖的物理学家,威腾的数学能力是母庸置疑的。 数学物理本来就是数学界的前沿和热点领域,因为它为纯数学提供了大量的新想法和新问题。在可见的未来,数学界还会有很多来自数学物理的贡献。 而威腾在理论物理和数学物理前沿领域耕耘近五十年的时间,在数学物理这一领域,如今的他不说稳居第一人的位置,也在前三。 现在他竟然表示自己短时间内无法弄懂这篇论文方法,这如何能不让人惊讶。 带着讶异和一丝疑惑,德利涅从威腾手中接过了稿纸,而威腾,则拿过了米尔扎哈尼教授留下来的手稿看了起来。 夕阳照映的宿舍中,再一次安静了下来,不过这次并未用多久的时间,半个小时的时间,德利涅和威腾就先后放下了手中稿件。 “的确精妙,这里面引入了多重分形、维数、群论、度量空间、黎曼曲面、射影簇......等概念,相当复杂,这些东西即便是我要理解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 放下手中的原稿,德利涅教授赞叹道。 现在他算是明白为什么威腾会说自己短时间内根本就看不懂这篇论文方法了。 别说是威腾了,就是他,要想弄懂这篇论文方法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半个小时,仅仅够他将手中的稿纸粗略的过一遍的,而核心的东西几乎全都没有任何思索的时间。 时间太短了,哪怕是他,也无法真正的弄懂这篇论文方法。 但某种科研直觉告诉他,借着这项工具,或许真的有希望解决霍奇猜想。 想着,德利涅看了眼坐在另一边忙碌着什么的徐川,有些感慨。 他这个弟子,如今的数学能力不说已经超越了他,但也绝对和他相差不远了。 更关键的是,他还年轻且天资卓越,不到二十岁的年龄,才堪堪进入一名学者或者科研人员的黄金时期。 再给他一些时间,又能成长到一个怎样的地步? 比肩导师,亦或者更高? 蓦的,德利涅脑海中浮现了一些身影。 他不知道自己脑海中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想法。 但他知道,这样的人,历史上每出现一个的时候,都能凭一己之力推动科学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发展。 比如阿基米德、高斯、牛顿...... ...... 德利涅和威腾离去,宿舍中独留徐川一个人整理着手中的文稿资料。 忽的,他懊恼的拍了下脑袋。 他想起来了,刚刚光顾着他自己的事情,忘记问问威腾之前打电话找他有什么事情了。 从桌上摸起手机给威腾拨了过去,响了两声后,电话很快就接通了。 “喂,徐川,有什么事情吗?”那头,威腾询问的声音传递过来。 “老师,您之前打电话找我有什么事情吗?刚刚忘记说了。”徐川询问道。 “其实也没什么,就是那边下半年的对撞实验已经开始了,我这边有一组实验,问问你有没有兴趣参与进去。不过现在你手上有更重要的事情,还是算了,你先处理手中的论文吧。” 闻言,徐川眼眸一亮,迅速问道:“那边的实验?是关于哪方面的?” 对于上辈子的他而言,正式开始接触高能物理是一八年以后,所以一六年和一七年的实验对他来说是空白状态的。 如果有机会接触,他自然不会放弃。 当然,并不是什么对撞实验他都想参与进去的,毕竟lhc每年都会进行大量的对撞实验,而很多的实验都不是为了发现一些新东西,仅仅是对某些以前数据或者模型进行弥补而已。 】 这类的实验,哪怕是没有经历过的,徐川也不是很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对未知的探索,对新粒子的发现,对标准模型的超越这些东西。 “今年下半年的工作主要是对亚原粒子的寻找,为了补全标准模型,以及进行一场氢原子和反氢原子之间的基本对称性研究。” 电话那头,威腾解释了一下的工作安排。 “寻找亚原粒子和基本对称性么?” 徐川摸着下巴思索了一下,接着问道:“老师,氢原子和反氢原子之间的基本对称性研究在什么时候?” 他对寻找亚原粒子的对撞实验并不是很感兴趣,在他的视角中,这些年发现的各种亚原粒子基本都知道,清楚它们到底是谁发现的,也很清楚这些亚原粒子的特性。 对于提前截断别人的发现与机缘,去做历史上注定会发生的事情他没什么太大的兴趣。 倒是原子和反氢原子之间的基本对称性研究,这个他挺感兴趣的。 至少,在他的记忆中,从未听说过一七年的时候在基本对称性研究这一块有什么重大发现或者突破。 所以这场实验研究他或许可以去看看,只不过时间方面不知道来不来得及。 毕竟和一场对撞实验相比,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补足手上的工具,并尝试去对霍奇猜想进行突破。 这才是当前最要紧的事情。 至于欧洲原子能研究中心的对撞实验,以后还有很多的时间去做。 如果有足够的发现,让重新以一模一样的参数和能级再重复一场粒子对撞实验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氢原子和反氢原子之间的基本对称性研究吗?” “这场实验要晚一会,目前既定的计划是在十二月份,由alpha实验室进行,怎么,你对这个感兴趣吗?” 威腾好奇的声音从电话中传来,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嗯,我对基本对称研究挺感兴趣的,亚原子粒子发现实验的话我就不去了。希望我这边能在十二月份之前处理完自己手中的事情吧。” 威腾笑了笑,道:“不急,你还有的是时间。” 顿了顿,他接着道:“如果在霍奇猜想上有什么新的发现,记得告知我一声。” 徐川点头,道:“当然。” ....... 挂断了电话,徐川重新沉浸到对手中数学方法的完善中。 尽管核心思路已经有了,但要将其补充完整,也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 有时候,一些细枝末节,看起来不那么重要的东西,都可能成为整篇论文方法中最致命的缺点。 就像是怀尔斯当初证明费马大定理一样。 起初只是数学家katz找到了论文数学逻辑框架中的一个缺陷。 最初的时候,无论是怀尔斯还是katz都认为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缺陷,简单的修复一下就可以了。 但当怀尔斯着手修复缺陷时,证明费马大猜想的逻辑框架的碎片开始脱落。 而此时,怀尔斯才意识到,这个看似‘小小’的缺陷并不是一个浅显简单的失误,它甚至可能超出一个可修复缺陷的范畴。 如果它是一道裂缝,一个无法修补的缺陷,那将使得整个大定理的证明崩塌殆尽。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八个多月的时间过去,怀尔斯依旧没能修复这个漏洞,这时他变得愈发惶恐,甚至开始自我怀疑。 但幸运的是,他最终在曾经失败的技术的余尽中,找到了一个有用的方法,彻底地弥补了缺陷,从而证明了费马大定理。 所以在数学中,在科学中,永远不要小瞧那些看似不起眼的问题。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极有可能的葬送你之前所有的成果。 ......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去。 在核心方法已经定型了的情况下,徐川反而没有再将自己关在宿舍中了。 断掉了一个多月的学习重新恢复,每天他都会去德利涅那边学习,有时候也会跟着其他博士生一起听一些基础的课程。 不过更多的时间,是在普林斯大学的燧石图书馆中渡过的。 对霍奇猜想发起冲锋,需要做的准备太多太多了。 霍奇猜想很简单,简单到用一句话就可以描述,但它又很复杂,复杂到只有极少数的专业数学家才能真正地理解这个问题。 “一个非奇异射影代数簇上的每一个(一定类型的)调和微分形式都是代数闭链的上同调类的一个有理组合。” 当这句话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是不是发现,这个句子中的每一个专业术语你都不理解。 对于霍奇猜想,甚至想找些简单的类比都没有。 在所有的千禧年难题中,它无疑是所有千禧难题中最难理解的。 它最清楚地说明了,现代数学的本质使它的大部分几乎不可能被普通人所领会。甚至,你连门槛都找不到。 如果说要用最简单的话语来描述,或许可以这样描述。 即:“再好再复杂的一座宫殿,都可以由一堆积木垒成”。用文人的话说就是:任何一个形状的几何图形,不管它有多复杂(只要你能想得出来),它都可以用一堆简单的几何图形拼成。” 对于普通人而言,这应该是最容易理解的。 只不过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无法在二维平面的纸上绘画出来一种复杂的多维图形。 而霍奇猜想就是把复杂的拓扑图形分拆成为一个个构件,我们只要按照规则安装就可以理解设计者的思想。 这大抵是最简单的一种理解了。 如果将解决霍奇猜想比喻成人类第一次攀登珠峰的话,可以说数学界现在连珠峰大本营都还没有。 只有当他手上的这项工具彻底完成,攀登霍奇猜想这座珠峰的大本营才初次建立起来,为攀登者做好了向峰顶前进的准备。 至于建立起这座大本营,还需要多久的时间,徐川也不知道。 不过事情的进展,似乎比他想象的中还要顺利不少。 此前他向德利涅和威腾许下的时间是一个月,但现在,时间才过去不到二十天,他就已经开始为这项工具收尾了。 而其最大的突破点,竟然来源于他的祖师‘格罗滕迪克’老先生。 普林斯顿的燧石图书馆不愧是一个拥有宝藏的地方,在这里,徐川找到了祖师爷留下的一些想法。 有关motive理论的一些东西,那是关于祖师爷对于标准猜想的构造。 是关于一系列加罗瓦群的表示以及复几何中的霍奇结构的一些东西,它们完全决定了l函数,而在此情形下,类域论已经解决了交换加罗瓦群的情形,让徐川将思路扭转到了最初的weyl群上面。 借助这条思路,他顺利的完成了最后的补足工作。 ....... 盯着桌上的稿纸,徐川深呼吸了一次,而后吐出了一口漫长的气息。 经历了长达两个月的构思与整理,他终于在九月份完成了最后的工作,构建出了一份可以向霍奇猜想发起冲锋的工具。 将手中的方法完整的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问题后,徐川拿起了桌上的手机,翻开了通讯录,找到了导师德利涅的电话拨了过去。 “喂~,老师,我需要再请一段时间的假,时间方面可能不太好确定。” 电话接通后,徐川朝着那头说道,听到他的声音后,那头罕见的沉默了一会,才问道:“你已经完成了那篇论文方法的完善?” 或许是手机声音有些失真?电话那头导师传来的声音微微有些颤抖,不过这会心中充实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已经让他忽略了这些。 点了点头,徐川应道:“嗯,今天才做完的,接下来,我可能会用它去尝试一下霍奇猜想,所以准备向您请个假,至于具体需要多久,我无法确定。” 电话那头再度沉默了一会,半响后,德利涅的声音才响起。 “祝你好运~” .......... 第一百八十五章:证明霍奇猜想! 和德利涅请了个假后,徐川起身走出了宿舍。 在正式进入霍奇猜想这个未知的领域前,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无论是生活上的,还是数学上的。 解决霍奇猜想,就像是人类第一次航行于茫茫大海一样,谁也不知道在未知的海洋中是否还有其他的陆地,谁也不知道是否能顺利抵达另一处海岸线。 他唯一拥有的,就是一条刚刚打造出来的小船。 而这条小船,在进入未知的海洋后,是否会被风浪掀翻,是否会沉入海底,是否会触礁卡住无法动弹,徐川也不知道。 但尽管如此,他依旧要去尝试。 因为哪怕是仅仅只航行出去十米,那也是伟大的突破。 ....... 在商店中采购了一批生活物资后,徐川又从燧石图书馆中借阅了一批有关霍奇猜想的手稿与资料。 有一部分是他之前看过的,还有一部分则是尚未翻阅的。 这些都是前人留下的珍贵知识,而且有一些在网络上根本就搜不到。因为它们只是某个数学家的一些想法和原理论,并未成型。 这些东西,不管看没看过,对于他向霍奇猜想发起冲锋都很有用。 不过在借阅这些东西的时候,他遇到了个不小的麻烦。 管理燧石图书馆的是一个看起来不修边幅的糟老头子,这个头发乱糟糟像个鸟窝的糟老头是纸质资料领域保存的顶级专家,但也异常的固执。 而这个固执的老头始终不愿意对外借出这么多文献,认为他很有可能损坏或者遗失这些珍贵的稿纸。 为了获得这批资料,徐川在燧石图书馆磨了一天,最终的努力也不过是让对方同意将其放到一起在图书馆中翻阅而已。 但对于徐川而言,在图书馆中证明霍奇猜想是条并不怎么靠谱的路。 这里虽然很安静,但每天都人来人往的。 没办法,最终他只能找到普林斯顿数学院的院长戴维·修,作出了一系列的保证,并学习了纸质资料的一些保存方法,甚至签下了一份保证书,才勉强让对方同意。 带着繁多的资料,徐川重新回到宿舍中。 其实不用那个来自日耳曼的糟老头提醒,他也会好好的保护好这些东西的。 不过现在,除了好好的保存外,对于这些资料而言,更大的价值是在霍奇猜想上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想必当初创造出这些知识的数学家肯定也是这样想的。 对于一名学者来说,没人愿意看到自己创造出来的知识被束之高阁,如果一项知识不能流传被运用,对于知识而言,它没有任何的价值。 ....... 处理好进入霍奇猜想前的准备,徐川再度将自己锁在了宿舍中。 时间就这样的流逝着,眨眼间,十月金秋到来,洛克菲勒住宿学院外的糖槭、梧桐等树木开始泛起一丝金黄。偶尔有几片落叶随风缓缓飘落。 三零六号宿舍中,一道人影站在窗前,望向外面的挂满了悬铃果实的悬铃木。 清晨的日出在墨蓝色的云霞里透亮,窗外金黄色和深绿色的树叶交织在一起,沉甸甸的悬铃果镶嵌其中。 望着窗外的风景,徐川脸上挂着笑容。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 尽管针对霍奇猜想的研究并非如他预想中的那般一帆风顺,但对于最终的结果,他始终充满了信心。 而两个月的时间过去,在霍奇猜想这片未知的海洋中,他终于找到了一片出现在眼前的海岸线。 那是新大陆! 望着窗外的风景,徐川面带笑容的转身回到了桌前。 尽管霍奇猜想还未完美的解决,但他已经看到了那条海岸相交的地平线,看到了那座耸立在天际的新大陆。 剩下的,就是努力的将自己的小船划过去了。 ..... 拾起桌上的圆珠笔,徐川在此前未写完地方提笔继续: “......设v是复射影空间中的一个代数簇,vˊ是v的正则点组成的集合。vˊ上相对于fubini-study度量的l?2-derham上同调群与v的交叉上同调群是同构的.....” “若y是x的定义在k上余维数为j的闭子代数簇,我们有标准映射:tr:h2(n?j)(y?kk,q`)(n?j)→q`......这里(n?j)是??q`(n?j)。 这个映射与限制映射:h2(n?j)(x?kk,q`)(n?j)→h2(n?j)(y,q`)(n?j)” “........” “根据poincar′e对偶定理:hom(h2(n?j)(x?kk,q`)(n?j),q`)~=h2j(x?kk,q`)(j)......“ ....... 时间一点一点的在他的笔下流逝,徐川全神贯注的将自己投入到了最后的突破上。 最终,他手中的笔锋蓦然一转。 “.....基于映射tr、限制映射和poincar′e,对偶定理都与gal(k/k)的作用相容,所以gal(k/k)在y定义的上同调类上的作用也平凡。则aj(x)是h2j(x?kk,q`)(j)中由x的余维数为j的定义在k上的闭子代数簇的上同调类生成的q向量空间.......” “当i≤n/2时,ai(x)nker(l?n?2i+1)上的二次型x→(?1)il?r?2i(x.x)是正定的。“ “由此,可得,在非奇异复射影代数簇上,任一霍奇类均是代数闭链类的有理线性组合。” “即,霍奇猜想成立!” 手中圆珠笔在洁白的稿纸上点下最后一个圆点,徐川长舒了一口气,将手中的圆珠笔丢到了一旁,身子往后一躺,靠在了椅背上盯着天花板愣愣的发呆。 当最后一个字符在稿纸上落下的时候,他心里涌出的并不是兴奋,不是高兴,也不是满足感和成就感。 而是带着一些不可置信的迷茫。 耗去长达四个多月的时间,从米尔扎哈尼教授遗留给他的手稿开始,到‘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问题的解决,再到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的完善,到最后的霍奇猜想的解决。 在这条路上,他经历了太多。 盯着天花板良久,徐川终于回过神来,目光落在了身前书桌上的稿纸上。 将所有的稿纸完整的过了一遍,确定这真的是自己的做出来的成果后,他脸上终于露出了璀璨的笑容,明朗如窗外透进来的阳光。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他,成功了。 成功解决掉了霍奇猜想这个世纪难题。 这是自1924年数学家来夫谢茨对于(1,1)类的霍奇猜想证明后,和霍奇猜想相关的问题最重要的突破。 尽管他现在还不知道它是否能经得起其他数学家和时间的考验。 但无论如何,他在数学上再次踏出了一大步。 ....... 完成证明霍奇猜想的论文之后,徐川又花费了一些时间,将稿纸上的这些东西再度过了一遍,并完善了一些其他的细节。 处理完成这些后,他开始动手将其整理到笔记本中。 而后准备公开。 对于任何一个数学猜想的证明来说,证明者是没有资格给予它是否正确的评价的。 唯有全面公开,且经历同行评审与时间的考验,才能确定它是否真的已经成功。 花费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徐川总算是将手中近百页的稿纸全部输入了电脑中。 这上百页的证明,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是针对解决霍奇猜想的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的解释与论证,还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针对霍奇猜想与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搭建的理论框架。 剩下的,才是霍奇猜想的证明过程。 对于这篇论文而言,工具与框架,才是它的核心基础。 如果他愿意,完全可以将工具和理论框架单独拆分出来作为独立的论文进行发表。 就如同彼得·舒尔茨的‘p进类完美空间理论’一样。 这些东西,如果最终被数学界接受,足够他拿到一次菲尔兹奖的。 这并非是菲尔兹奖的廉价,而是数学工具对于数学的重要性。 一项出色的数学工具,能解决的可不仅仅是一个问题。 就像一把斧头一样,它不仅仅能用以砍伐树木,也可以用做木工的工具,加工物品,还可以用作武器,进行厮杀。 同理,他构设的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也不仅限于与霍奇猜想。 不少代数簇与微分形式以及多项式方程,甚至是代数拓扑方向的难题,它都可以用来进行尝试。 比如和霍奇猜想同属于一类猜想家族的‘布洛赫猜想’、‘代数曲面的霍奇理论应该确定零循环的chow群是否是有限维的’问题、还有有限系数的某些动机上同调群同构映射到etale上同调问题猜等等。 这些猜想和问题相互支持,数学家不断地在其中一个或另一个上取得进展,试图证明它们导致了数论、代数和代数几何方面的巨大进步。 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能解决霍奇猜想,那么它在同类型的猜想上不说能完全适应,但至少也能起到一部分作用。 因为霍奇猜想本就是研究代数拓扑和多项式方程所表述的几何的关联的猜想。 它所研究的东西,并非是最先进的数学知识,而是在代数几何、分析和拓扑学这三个学科之间建立起一种基本的联系。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证明者对这三大领域的数学都有着极深的了解。 对于绝大部分的数学家来说,能在代数几何、分析、拓扑学这三大领域中的某一个领域有着深入研究就相当不易了,更别提三大领域都精通了。 而对于徐川而言,分析和拓扑学本就是他上辈子精通的数学领域,唯有代数几何并不在研究范畴内。 但这辈子跟随着德利涅深入学习数学,有这样的一位导师,他在代数几何上的进步超乎想象。 ...... 将霍奇猜想的证明论文全部整理完成并输入电脑后,徐川将其转成了pdf格式,然后通过邮箱发给了德利涅和威腾两位导师。 想了想,他又将其上传到了arxiv预印本网站上。 尽管如今的arxiv预印本网站已经逐渐变成变成了计算机占坑的地方了,但上面仍然还是有大量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 将自己未发表的论文丢上去,不仅可以提前占坑防止被抄袭,也可以提前扩大论文的影响力。 对于霍奇猜想这类问题的证明论文来说,要想彻底完成验证,需要的时间无疑是相当漫长的。 比如此前‘庞加来猜想’的三维情形被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于2003年左右证明,但直到2006年,数学界最终确认佩雷尔曼的证明解决了庞加来猜想。 当然,这也和佩雷尔曼几乎拒绝了任何颁发给他的奖项,且深居隐出有关系。 毕竟一个猜想的证明者,如果不去推广自己的证明方法和过程话,别人想要快速的了解这种方法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特别是在数学这一领域。 对于一篇证明论文来说,如果没有原创者加以解释,解答其他同行的困惑,其他数学家想要彻底弄懂这篇论文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此外,针对千禧年数学难题这种重大猜想,数学界接受的过程一般也比较长。 毕竟它的正确与否干系无比重大。 就好比黎曼猜想,从1859年被数学家波恩哈德·黎曼提出后,至今数学界的文献中,已有超过数千条的数学命题,以黎曼猜想(或其推广形式)的成立为前提。 如果一旦黎曼猜想被证否,不说数学这座大厦崩塌,至少涉及到黎曼猜想的庞大领域,从数论、到函数、再到分析、到几何......可以说几乎整个数学都将有着重大的改变。 而黎曼猜想一旦被证明,那么围绕着它而建立的数千条数学命题或者猜想,都将荣升为定理。人类的数学史,将迎来一次无比蓬勃的发展。 事实上,一个问题或者猜想的证明的审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问题或者猜想的热度,以及数学界对这个问题或猜想的研究工作进展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 除此之外,还有证明这个问题或者猜想的使用的方法、理论以及工具。 比如他此前在证明弱weyl_berry猜想的时候,就仅仅只是在巴拿赫空间对称结构理论以及具分形边界连通区域上的谱渐近这两领域做了一些创新,利用分形鼓对相联系的计数函数做了开口。 于是弱weyl_berry猜想的证明过程很快就被高尔斯教授所接受了。 而在证明weyl_berry猜想过程的时候,他在此前的方法上做了突破,通过狄利克雷域来对Ω的分形维数和分形测度的谱进行限定,再辅以域的扩张及将函数转换成子群并与中间域和合集建立起来联系。 数学界对于这一方法的接受就要慢很多了。 哪怕他的论文最终被六名顶级大老进行审核,其中有四名是菲尔兹奖得主,再加上他全程都在现场解答疑惑,也依旧用了很长的时间才被确认。 而时至今日,整个数学界能完全了解weyl_berry猜想的证明过程的人依旧不多。 哪怕他后面将这一方法推广到了天文学界,提升了它的重要性。 至于现在他手中的霍奇猜想的证明过程,那就更不用说了。 天知道数学界要多长的时间才会完整的接受这篇论文。 一年?三年?五年?或者更长? 在这漫长的时间中,徐川并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论文被束之高阁。 他希望有更多的数学家甚至是物理学家参与进来,将其扩大和应用,应用到更多更广的领域中去。 ........ 第一百八十六章:暗流涌动的数学界 将霍奇猜想的证明论文丢到arxiv预印本网站上后,徐川便合上了笔记本电脑。 他的工作已经完成,剩下的,就交给其他的同行与时间了。 至于他,现在去洗漱一下,然后好好的睡一觉才是最正经的事情。 ...... 当徐川进入睡眠时候,数学界开始涌动暗流。 arxiv预印本网站上,很多关注了霍奇猜想、七大千禧年难题、代数簇、代数几何、代数拓扑.....等标签的学者第一时间收到了网站给他们的推荐。 法国,巴黎文理研究大学。 一名博士研究生正在浏览着浏览着arxiv预印本网站中的数学模块。 如果说还有什么学校能够和普林斯顿大学在数学上抗衡的话,巴黎文理研究大学绝对是其中的一个。 甚至抛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来说,巴黎文理研究大学的数学系比普林斯顿可能还要更胜一筹。 而这一切,来源于它名下的另一所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简称“巴黎高师”,历史几乎与法兰西这个国家同龄,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它为高卢鸡培养出无数的杰出人才,在数学上,我们熟知的拉格朗日、柯西、加罗瓦、傅里叶、拉普拉斯、涂尔干、罗曼·罗兰等顶级巨老均出自这所学院。 对于这所学校,有一句话叫做:“考上巴黎高师数学系,你就是离菲尔兹奖最近的一批人”,由此可见这所学校的数学之强。 而对于已经进入了这说院校的数学家来说,保持对数学前沿的关注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无论是数学期刊上的数学论文,还是arxiv这种预印本网站,都是获取前沿知识的来源。 前者稳定可靠,后者尽管质量良莠不齐,充满糟粕,但还是有很多数学家喜欢将自己的论文和想法丢上面。 对于一名博士生而言,arxiv预印本网站上的很多极具创意的想法,对于他们具有很不错的启发。 毕竟能进入博士研究生,基本都已经进入了创造知识的阶段。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着充足的灵感的,很多时候,获取一些其他人的想法,然后自己再做拓展,或者缝缝补补的,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东西了。 粗略的翻了翻数学模块中的代数几何与代数拓扑中的论文,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稿件看了几篇后,泰奥菲勒·汉普里摇着头揉了揉眼睛,起身准备去给自己泡杯咖啡。 】 在arxiv网页上,今天又是没有什么收获的一天。 不过这很正常,尽管arxiv上充满着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甚至还有不少的民科数学,但里面大部分的东西,特别是那些近期传上来的新想法,几乎都没有什么价值。 然而就在这时,他的个人页面,忽然收到了一个arxiv网站发来的提示。 泰奥菲勒·汉普里扫了一眼提示标签,来自他关注,代数几何、代数拓扑。 虽然心里知道这有极大的可能又是一篇糟粕不值得浪费时间,但最终他还是没忍住移动鼠标点开网站发给他的提示。 【在非奇异复射影代数簇上,任一霍奇类是代数闭链类的有理线性组合。】 看到标题,泰奥菲勒·汉普里眼皮跳了跳。 这个标题,不就是霍奇标准猜想吗。 对于在arxiv预印本网站上找到和七大千禧年难题相关的论文,泰奥菲勒·汉普里心中是充满不屑的。 七大千禧年难题这种东西,说实话,在绝大部分的数学家心中,连朝它们发起冲锋的勇气都不一定有。 只有进入数学这一行业,才能了解它们到底有多么的博大精深。 或许只有那些‘民科’,才会将七大千禧年难题的证明思路丢到arxiv上来。 毕竟那些‘乱七八糟’‘离谱至极’‘自己都看不懂’的想法,哪怕是最垃圾数学期刊,也是不会收的。 只有arxiv这种没有同行评审,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看法的预印本网站,才有足够‘心胸’去容纳这些东西。 而此刻蹲坐在电脑前的泰奥菲勒·汉普里,抱着的就是这样的想法。 此前他在arxiv上,看到了很多有关各种数学猜想的民科想法,最多的,莫过于对‘哥德巴赫猜想’和‘数学大统一理论’的证明了。 前者是因为它足够简单。 【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 这个问题简单到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理解这个问题,且哪怕是没有学过数学,都能装模作样的笔画两句。 例如,4=2+2,6=3+3,8=3+5,10=3+7...于是,这个简单的题目,也让不少人误以为其证明也不会太难。 而后者,大抵因为足够出名。 毕竟以那些民科的思维,都是想搞个大的。 证明一道大的数学猜想就像挖开一座古老的帝王坟墓一样,证伪就是挖开后里面毛都没有,围观的人群一看轰一声就散了。 但证明,就算没挖到坟,也可以拿着一些石头声称这是黄金,然后吃瓜群众就一哄而上,有的说这是假的,有的说是真的,有的说万一是真的呢?有的说就算是真的也要权威认证,又有的说,权威机构瞎鉴定欠人一个道歉...... 最后民科心里美滋滋的走了,留下一堆人在那吵。 但实际上,这些人恐怕连大统一理论到底是什么的,哥德巴赫猜想和1+1=2的区别在哪里都搞不清。 所以几乎所有的数学家对于民科搞出来的这些东西基本是不屑一顾的,泰奥菲勒·汉普里也一样。 如果是和哥德巴赫猜想或者大统一理论有关的数学论文,他会毫不犹豫的直接的叉掉。 不过和霍奇猜想相关的论文,这反而勾起了他的一丝好奇。 毕竟这可是七大千禧年难题中,最难以被理解一个问题。 别说是那些民科们了,就是很多的数学家,都不一定能彻底弄懂这个问题。 带着想看看对方到底写了什么的想法,泰奥菲勒·汉普里点击链接跳进了对方的领域中。 映入眼帘的,除了那个熟悉的论文标题外,还有投稿者的名字。 xu· 泰奥菲勒·汉普里:?????? 看到这个名字,他直接就愣住了。 作为数学界当今红到发紫的最红炸子鸡,年轻一代的闪耀新星,去年年底拿到克拉福德数学奖和克拉福德天文学奖的史上最年轻获奖者,恐怕任何一个从事数学行业的人都会关注这个名字。 在普通的数学家眼里,这是个‘奇怪’的天才。 此前几乎没有任何的铺垫,也几乎没有任何的数学论文发表,而后直接以世界级难题weyl_berry猜想的弱化形式证明轰动了当初的普林斯顿。 随后更是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就将弱化形式的weyl_berry猜想证明直接推到了完整weyl_berry猜想。 不仅如此,在完成这份数学猜想的证明后,他更是利用xu-weyl-berry定理在天文学界开创了一份堪称是‘祖师爷’级别的计算工具。 此后更是在利用数学方法成功的解决掉了质子半径之谜这个困扰了物理界数年的问题。 看到论文作者这个名字,泰奥菲勒·汉普里瞬间就懵了。 难不成这位数学界的新星,又解决了霍奇猜想? 这怎么可能? 这可是七大千禧年难题,不是什么垃圾数学猜想。 一个多世纪以来对这七个问题发起过冲锋的数学家不计其数,包括那些耳闻能熟的数学家,比如哈代、希尔伯特、阿蒂亚爵士等等。 但至今为止的被解决的仍然只有一个。 “真有希望解决霍奇猜想吗?这也太令人难以想象了。” 嘴中念叨了,泰奥菲勒·汉普里点开论文,一字一字的看了下去,哪怕是的最基础的引言和预备知识,他都没有放过。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很快他就皱起了眉头。 论文的开篇还好,凭借着的自身的数学储备,他顺利的啃了进去,但仅仅翻过不到三页稿纸,他就皱起了眉头。 因为他开始看不懂了。 ...... 盯着电脑屏幕上的算式,汉普里叹息了一声。 本以为能从这篇论文中获得些什么启发或者知识,没想到开篇就遇到了最大的难题,他看不懂论文演算的过程。 虽说不是全部,但开篇三页稿纸,里面就掺杂了代数几何、射影簇、黎曼几何、扩域等足足四种不同领域的数学知识。 而这其中,黎曼几何和扩域是他没有深入学习过的领域。 摇了摇头,泰奥菲勒·汉普里将论文从arxiv网页上下载了下来,然后将其传递到打印机,完整的打印了出来。 带着残余着温热的纸张,他迅速赶往了导师的办公室。 “ 老师,我看到了一篇有关于霍奇猜想的论文。” 没有敲门,泰奥菲勒·汉普里直接匆匆忙忙的闯进了办公室。 办公室中,汉普里的导师艾德贝特·希普利皱着眉头看向这个急匆匆闯进来的学生,不悦道:“汉普里,我这里有客人,有什么事情稍后再说。” 闻言,泰奥菲勒·汉普里这才注意到房间中的另一位坐在的沙发上的老人,连忙道:“抱歉,老师,我太激动了。” 说罢,他便要退出办公室,不过耳边一道声音让他的脚步停留了下来。 “请稍等一下。” 发出声音的,是坐在沙发的老人,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好奇和兴趣:“你刚刚说发现了和霍奇猜想相关的论文?” 泰奥菲勒·汉普里停住脚步,转身回道:“是的,今天我在和往常一样浏览arxiv网站的时候,找到了一篇新论文,是证明霍奇猜想的。” 闻言,沙发上的老人和艾德贝特·希普利眼神中同时都划过了失落。 尽管arxiv是数学家最常用的网站,但上面绝大部分和数学相关的论文与想法都是没什么价值的糟粕。 如果是想法的话,或许可能还好一点。 但证明霍奇猜想的论文,还是算了吧。 除了佩尔雷曼那样的怪人,还有谁会将解决七大千禧年难题的论文丢到一个预印本网站上? 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如果那篇论文有价值的话,它应该出现在《数学年刊》《数学新进展》这类期刊编辑的手中,而不是出现在arxiv这种网站上。 泰奥菲勒·汉普里很明显的看到了导师和老人神态的变化,想了想,他接着补了一句:“上传这篇论文的作者,是此前获得过克拉福德奖的徐川。” 闻言,沙发上的老人和艾德贝特·希普利都愣住了,脸上的表情很是古怪。 “你是说证明了weyl-berry猜想那个?” 沙发上的老人脸带惊讶的问道。 去年的克拉福德奖颁发他并没有去,却听说过那是个很年轻的天才。 泰奥菲勒·汉普里点了点头,他总觉得这位头稀少老人有点眼熟,似乎在哪里看到过的样子。 在脑海中思索了一番,他眼神蓦然明亮了起来,兴奋道:“您是阿兰·孔涅教授?” 脑海中的身影,逐渐和眼前这个穿着灰色羊毛衫的老人重合起来,这让汉普里很是激动,这是他的偶像,没想到在这里见到了。 阿兰·孔涅,当代数学大师,菲尔兹奖的获得者,法国的顶级数学家,曾和证明了费马大定理的怀尔斯教授等人在克雷研究所拟定了七大千禧年难题。 听到自己的名字,坐在沙发上的老人笑着点了点头,道:“能麻烦你帮忙将那篇论文打印出来吗?” 一旁,艾德贝特·希普利也补了一句:“替我也打印一份。” 尽管对于将这么重要的论文丢到arxiv这种网站上感到很不解,心中也带着一丝怀疑,怀疑那上面的论文是否是‘正常’的论文。 但他看过weyl-berry猜想的证明论文,也看过一些由xu-weyl-berry定理衍生出来的数学方法,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可以说非常精妙。 这样的一位数学天才发表出来的东西,还是应该看看的,至少,这种重大猜想相关的论文,还是不能错过的。 说不定,这又是一位和佩尔雷曼一样的怪才呢? ......... 将两份论文分别递到自己的导师以及偶像的手中后,泰奥菲勒·汉普里便在一旁等待了起来。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 等了很久,他也没有等到两位教授发表自己的意见。 尽管知道这种重要猜想的证明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弄清楚的,但汉普里仍然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结果。 毕竟这可是霍奇猜想,七大千禧年难题之一。 关系到的不仅仅是克雷数学研究所的一百万米金,还有无数的其他数学奖项,以及最重要的东西,改变数学! 强行又憋着等待了半个多小时,泰奥菲勒·汉普里终于忍不住了,看向了依旧拿着论文的导师和偶像,急切的问道:“导师,孔涅教授,霍奇猜想,被证明了吗?” 听到询问,艾德贝特·希普利抬起了头,道:“不知道~” “严格的来说,我甚至都弄不懂这篇论文中的一些数学方法。” 泰奥菲勒·汉普里一脸的惊讶,尽管他的导师比不上阿兰孔涅这些拿到过菲尔兹奖的顶级大老,但也是拿到过高斯奖这类的国际大奖的顶级数学家的。 现在他竟然也说自己弄不懂这篇论文,这是不是有点太疯狂了? 咽了口惊讶的唾沫,汉普里将目光投向了另一边还在审阅着手中稿纸偶像阿兰孔涅,而艾德贝特·希普利也同样将视线投了过来。 注意到另外两人的目光,阿兰孔涅放下了手中的稿纸,感叹道:“这篇论文中涉及到的数学领域实在太多了,从代数几何到代数拓扑、再到黎曼曲面和多重流行......哪怕是我,想要弄懂这篇论文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可能需要几个月或者更多的时间。” 闻言,泰奥菲勒·汉普里忍不住再次吞了口空气。 如果说连阿兰孔涅教授都看不懂这篇论文的话,还有谁能够证明它是否是对的? ........ 第一百八十七章:去征服全世界的数学家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在徐川将论文发送给德利涅和威腾两位导师后,第二天的中午时分,德利涅的办公室突然被人风风火火的推开了。 正在研读着最新一期《数学年刊》期刊的德利涅被吓了一跳,看到来人后,才舒缓了过来。 向着闯进来的人投去一个疑惑的眼神,德利涅放下了手中的期刊。 “你收到了吗?” 爱德华·威腾急迫走到办公桌前,朝着面前的好友问道。 “收到了什么?”德利涅有些疑惑的问道。 “霍奇猜想的证明!”威腾一字一句的说道。 闻言,德利涅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迅速打开了电脑。 登录邮箱,在特别关注的发件人中,一封来自他那个学生的邮件赫然躺在其中。 点开,邮件中附带的文件标题映入他的眼中。 【在非奇异复射影代数簇上,任一霍奇类是代数闭链类的有理线性组合。】 看到这份邮件,德利涅呼吸都停滞了一下,而后从桌上迅速取过眼镜,用上衣口袋中的镜布擦拭了一下镜片后戴上。 嘈杂的办公室中迅速安静下来,漫长的时间过去,坐在办公桌前的老人才放下手中的鼠标,摘掉鼻梁上的眼镜,捏了捏鼻根。 “真是难以想象,这才多久的时间。”放下手中的眼镜,德利涅抬头看向了威腾,感叹似的说了一句。 “你认为他证明出来了吗?”一旁,威腾忍不住问道。 这篇论文他已经看过了,但说实话,原本的那个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他就没有钻研通透,更别提现在的霍奇猜想的证明论文了。 毕竟他本来就不是纯粹的数学家,即便是在数学上有所成就,那也是建立在辅助物理的基础上。哪怕拿到过菲尔兹奖,在数学能力上和那些顶尖的传统数学家也还是有所差距的。 德利涅摇了摇头,道:“不知道。这种重大猜想的证明,我不可能在短时间做出结论。” 顿了顿,他接着道:“不过短暂的浏览这篇论文,我并没有找到有重大错误的地方。至于其他的细枝末节,要全部都检查确认一遍的话,需要更长的时间。” 闻言,威腾接着继续问道:“那你心中的答桉呢?” 德利涅沉默了一下,而后缓缓开口道:“如果让我从心出发的话,我愿意相信他做到了。” 这或许是来自数学直觉,也或许是来自对那位年轻至极的弟子的信心,亦或者是之前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的完美带来的感觉。 总之,他更愿意相信手中的这篇论文将霍奇猜想从七大千禧年难题中摘了下来。 或许手中的这篇论文还存在着某些问题,可那也不过是修改一下的事情而已。 ....... 收到导师德利涅的电话后,正在整理东西的徐川迅速赶到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敲了敲门走进去,办公室中,德利涅和威腾两位导师都在。 对于这个徐川并不意外,毕竟这可是霍奇猜想,无论是难度,还是重要性,都堪比怀尔斯教授证明的费马大定理,亦或者佩尔雷曼教授证明的庞加来猜想。 办公室中,两位导师盯着徐川看了好一会。他们心里有很多的问题,却不知该从何问起。 最终,还是德利涅开口道:“你发过来的论文,我和威腾都已经看过了。不过要想弄懂这篇论文,恐怕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对于德利涅教授的话,徐川并没有疑惑,霍奇猜想的证明是他一手写出来的,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这篇论文的难度。 点了点头,他开口道:“如果是对这篇论文中的哪里有什么疑惑的话,我可以进行解答。” 徐川本以为德利涅教授或者威腾教授会针对论文提出些疑问的,没想到德利涅反而摇了摇头。 “为我们解惑是次要的,我想知道这篇论文你已经投稿出去了吗?” 徐川摇头道:“投稿的话还没有,不过我已经将其公开到arxiv预印本网站上了。” 对于霍奇猜想的证明论文的投稿,他还没有想好到底投给哪个期刊。 而且丢到arxiv预印本网站的上的证明论文,在格式和规范方面和正经的论文投稿还是有些差别的。 昨天他才将论文整理出来丢出去,如果要正式投稿的话,还需要再整理一下。 “那就先不急着投稿了。” 德利涅沉吟了一下,接着道:“对于这篇论文,我和威腾会先帮你过一过,确认后你再进行整理,等完成后你再进行投稿。” 闻言,徐川眼前一亮,迅速道:“那就麻烦两位导师了。” 有德利涅和威腾这两位顶级数学大拿帮他过论文,只要这两位大老确定没有问题,那么证明霍奇猜想的可能性将从他自己认为的九成提升到九成九。 ...... 德利涅教授说的过一遍,时间比徐川想象中还要更加久远。 原本他预料本来三四天的时间应该就可以开始讨论论文中存在哪些问题的,结果在宿舍中他等了足足一个星期,都没有收到老教授打给他的电话。 以至于他都以为那两位导师是不是将这件事给忘了。 不过想想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便就又忍下来了。 宿舍中,徐川正整理着自己的手稿,放在桌上的手机忽然震动了起来。 他以为是德利涅教授打过来的,快步走了过去,结果屏幕上显示的联系人却是另外一个让他没有想到的名字。 打电话给他的,是国内北大的潘德明教授。 此前这位老教授曾在克拉福德奖的晚会上和他见过一面,两人交换过联系方式。 对于这位老教授打电话给他,徐川还是有些意外。 不过自从他将霍奇猜想的论文丢到arxiv预印本网站上后,国内的电话,从他的导师陈正平,到数院的周海教授,荣志专院长,日月大学的张伟平院士、甚至是樊鸿、孔中这些大学时期好友都给他打过电话。 这样看来,潘老教授给他打个电话也不算什么了。 手指在屏幕上划过,徐川接通电话。 “arxiv上那篇解决霍奇猜想的论文,是你写的?” 电话刚接通,那头潘老院士急促的询问生就传递了过来。 徐川点头应道:“如果没有第二个叫徐川的人同时在arxiv上上传了有关霍奇猜想的论文的话,应该就是我了。” 听到这话,电话那头沉默了良久。 或许是在惊叹,或许是不知道该说什么。 事实上,早在几天前潘德明就知道了这事,而且第一时间将论文下载打印了出来。 但研究了好几天,对于手中的论文他仍然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 可能是里面涉及到数学领域太多,也有可能是他老了。 可不管怎么说,当在电话中再度确认这个事实的时候,他依旧忍不住的惊讶和感慨。 作为上个世纪三十年出生的人,他一路走过来可以说完整的经历了国家的成立、发展和崛起。 而在数学界,他更是见过众多才华横溢,能力出众的数学家,也都和他们交流过,无论是国内的华罗庚、陈景润、邱成桐等人,亦或者是国外的法尔廷斯、德利涅,甚至是格罗滕迪克他都见过。 但以二十岁的年龄,就能在数学界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纵观整个历史,恐怕也就寥寥几人。 比如加瓦罗,这位英年早逝的伟大数学家在十八岁就提出了群论的概念,并且利用群论严谨地证明了五次以上的方程没有根式解,四次以下方程有根式解的问题,解决了这个困扰数学界长达250年之久的问题。 走神了良久,潘德明终于缓过思绪,深吸了口气后沉稳的问道:“对于解决霍奇猜想,你有多大的把握?” 徐川摇了摇头,刚想说‘不知道’,但话到嘴边,他不知怎么忍住了。 想了想,他重新开口道:“九成以上的把握吧。” 顿了顿,他接着道:“现在我的两位导师德利涅教授和威腾教授正在对证明论文进行核查,如果他们确认没什么太大的问题的话,应该就没什么问题了。 闻言,电话那头又沉默了一下,不过这次没有多久,老人就感叹道:“真是令人想不到。” “去年在斯德歌尔摩见过后,我一直都坚信你能在数学上走出一条宏伟大道来,但没想到,时隔仅仅一年,你就做出了如此巨大的突破。” “如果这次的霍奇猜想最终验证正确,你会是数学界年轻一代的第一人。未来将由你书写。” 徐川笑了笑,道了句谢谢,坦然接收电话对面老人的赞美。 这可是霍奇猜想,如果最终被证实,哪怕是两世为人加起来,这个成就也能名列前茅,重要无比。 停顿了片刻,电话那头重新传来了声音。 潘德明笑着问道:“你还准备在那边呆多久的时间?准备什么时候回来?” 徐川想了想,道:“暂时还不知道,看情况吧。” 对于回国的时间,他的确还没想好。 如果情况允许的话,他尽可能的想在普林斯顿多呆一段时间。 哪怕他证明了霍奇猜想,但无论是德利涅还是威腾,都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教导他。 而且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中,还有很多其他顶级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 比如费弗曼教授,菲尔兹奖获得者,尽管他主要从事古典分析的研究,但在多复变函数论以及光滑平面、流体等方面都有着深入的研究。 而后者,关系到流体力学,是他一直都想要研究的领域。 对于这些顶级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们,往往一次交流,就有可能给你带来巨大的收获。 所以在普林斯顿学习的时候,如果有这些大老的公开课,他从来都没有错过过。 哪怕是在证明霍奇猜想的重要时刻,他也摘出来过时间,去听过一些教授的公开课。 所以对于在普林斯顿的时光,他很珍惜,能让自己多学点东西就多学一点。 但徐川知道,他能在普林斯顿呆的时间可能不会太长了。 可能和他研究的领域基本都是纯理论公开的有关系,目前米国还没有人来找过他,让他加入米国留下来。 但霍奇猜想的证明公布,再怎么对方也会注意到他了。 徐川估摸着,在不久的未来对方可能就要找上门来了。 对于这一套流程,他很是熟悉。 如果你在某一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最开始可能是身边某个熟悉的朋友,或者同学,导师在无意间的进行一下试探,如果没有结果或者被婉拒亦或者犹豫的话,然后就是顶级高校出面、比如普林斯顿、哈佛,邀请他成为终身教授并且留下来。 如果仍然被拒绝,且你具有足够的价值的话,接下来就是米国国家科学院的人出面,会邀请你加入米国国家科学院成为院士。 如果到这还被拒绝的话,对方可能就会采取一定的手段了。 比如强行将你留下来,或者被自杀什么的。 有前世的经验,徐川估摸着他现在距离第一阶段应该快了。 可能一两个月或者三四个月,亦或者最迟在明年的国际数学大会开始时差不多就会和对方接触。 等到那个时候,他差不多就得离开普林斯顿了。 而在此之前,整体来说应该安全的,或者说,在霍奇猜想被数学界完全接纳之前并没有什么问题。 尽管目前他已经将论文公开到arxiv网站上了,但距离这份证明论文被数学界验证正确还远着呢。 庞加来猜想用了足足三年的时间,数学界才下定论佩尔雷曼的证明是对的。 而霍奇猜想的重要性完全不比庞加来猜想低,数学界需要多久才能接受并完成验证,谁也不知道。 在数学界正式接纳霍奇猜想的证明论文前,不管这份论文有多精髓,多重要,也只不过是一份稿纸而已。 尽管这份稿纸能吸引全世界的注意,但只要它没升华成定理,价值就远没有那么大。 当然,事已至此,他也得做好提前离开的准备。 ...... 和潘德明院士聊了几句之后,徐川结束了通话。 又等待了几天的时间,他终于收到了导师德利涅打过来的电话,让他去一趟办公室。 再一次来到德利涅的办公室,时间已经过去了足足十天。 没有任何意外,除了德利涅外,他的另一位导师爱德华·威腾也在这里。 不仅如此,办公室中还有另一位年轻人。 当然,说是年轻人,实际上已经三十多岁了,这位叫做格雷戈里·奥利尔的年轻学者和徐川一样同是德利涅的博士生。 此前两人经常在办公室一起学习和交流思想。 不过和往常不同的是,此时这是算得上是‘师兄’的格雷戈里·奥利尔望向徐川的眼神中满是钦佩、崇拜、兴奋、惊讶等各种情绪。 “厉害了!徐川。” 看到徐川进来,格雷戈里·奥利尔快步走了过来,右手握拳在他肩膀上‘重重的’击打了一下:“居然解决了霍奇猜想,太不可思议了,你真的只有二十岁吗?别不是哪个外星文明安排进人类中潜伏的卧底吧?” 徐川揉了揉肩膀,笑道:“只不过是一点想法而已,是否真的解决了,还需要数学界进行验证的,在此之前,不能说是已经解决了霍奇猜想。” “你太谦虚了,或许这就是华国人的习惯?我认识的几个华国朋友都和你一样,总是说着自己只会一点点,然后就什么都会。” 格雷戈里·奥利尔咧嘴笑了笑,接着道:“教授都已经验证过你的论文了,并没有问题,如果我是你的话,这会都已经打开香槟了。” 徐川笑了笑,向着办公室中的两位导师打了个招呼,而后目光落到了原木办公桌上,那里摆放着整齐的一叠稿纸。 看到徐川到来,德利涅教授停下和威腾的交谈:“我和威腾这些天审阅了一下你的证明论文,核心证明思路很完善,以我们两个人的目光来看目前并没有发现什么重大缺陷。当然,或许其他的数学家有不一样的发现也有可能。” 徐川点了点头,道:“在一个猜想没有荣升成定理前,没人能保证它的证明论文一定就是正确的,我能做的,就是尽力去完善它。” 闻言,德利涅笑了笑,道:“核心的证明思路目前没有发现问题,不过一些其他的地方,比如你对度量空间的运用这些地方的确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这或许是很容易修改地方,但你应该正视它们。至于具体问题在哪里,我们已经给你标记出来了。” 说着,德利涅将办公桌上的那叠稿纸递了过来。 徐川从德利涅的手中接过了论文,郑重道:“我会尽全力修改的。” 德利涅点了点头,道:“去吧,修改完后记得通知我一声,验证没有问题的话,普林斯顿会替你安排一场报告会,你要提前准备好报告材料。” “毕竟这可是霍奇猜想,这种重大的数学猜想,光是我和威腾两个人的意见是无法决定它是否正确的,你需要在报告会上去征服全世界的数学家。” ....... 第一百八十八章:全世界为你而来 从德利涅那里带着问题回到宿舍中后,徐川就又将自己关在了这间不到二十平的房间中。 尽管德利涅告诉他证明论文的核心并没有什么问题,有问题的只是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但他不敢有任何的放松。 别说是他了,证明费马猜想的怀尔斯都曾因为一个‘小问题’而被困扰了整整八个月之久。 而且对于数学,亦或者说对于科学来说,严谨是最必要的东西。任何存在问题的科学,都是不科学的。 所以在正式将这篇论文投稿出去和召开数学报告会前,他要尽可能的将论文做到完美。 ....... 在徐川修改完善两位导师在证明论文中检查的出来的问题时,距离他将论文挂在arxiv网站上已经过去了十多天。 无论是自己的关注,还是是朋友的口口相传,反正绝大多数关注霍奇猜想亦或者七大千禧年难题的学者,亦或者网络上的吃瓜群众,都已经知道了这一消息。 对于挂在arxiv预印本网站上的那一百多页的论文,有途径的几乎都下载了。 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这一百多页的论文的。 或者说,能看懂这一百多页论文的人,仅仅是极少数的部分而已。 绝大部分的人,就连里面最基础的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都看不懂。 因此网络上争论不断,特别是数学界,在某个专业的论坛上: 【嗨,arxiv上那篇证明霍奇猜想的论文你们看了吗?有没有懂行的出来解释一下,霍奇猜想是否已经被证明了。】 【看了,但是完全看不懂。】 【不可思议,真的有希望解决霍奇猜想吗?】 【你想的太多了,这可是七大千禧年难题之一,至今被解决也就庞加来猜想而已,这还是一个世纪以来无数人的一起努力,佩尔雷曼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解决三维庞加来猜想的。而霍奇猜想呢?别说是巨人的肩膀了,现在连个梯子都没有。】 【更重要的是,这么重要的证明论文,丢到了arxiv这种垃圾网站上,寓意还不明显吗?】 【但是证明这篇论文的人可是克拉福德数学奖和天文学奖的获得者,天才少年徐川,此前解决过的weyl-berry猜想,想必还是有一定的把握的,而且他之前也有将论文丢到arxiv网站上的习惯。】 【可weyl-berry猜想和霍奇猜想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前者在数学界都不出名,而后者可是世纪难题。更关键的是,今天距离他解决weyl-berry猜想才多久的时间?还不到两年吧?两年的时间,就解决了一个七大千禧年难题,你们信吗?】 【我记得怀尔斯教授解决费马猜想用了七年的时间,而佩尔雷曼证明庞加来猜想更是用了整整八年,两年不到的时间就能解决霍奇猜想,这可能吗?或许很快这篇论文就会被数学界验证为有重大缺陷,霍奇猜想依旧高高在上。】 ...... arxiv上没有同行评审,上面的论文如果不是已经验证过的,那么是否正确谁也不知道。 对于徐川扔上去的霍奇猜想的证明论文,所有人也是议论纷纷。 有些觉得霍奇猜想有希望被解决,毕竟上传它的人是一位天才数学家,是一位菲尔兹奖的热门获选人,甚至可以说他就是菲尔兹奖得主,毕竟他距离菲尔兹奖也只不过是需要再等待一段时间而已。 现在已经是2017年的11月了,距离明年八月的国际数学大会举办也只有八九个的时间而已。 当然,更多的人并不相信霍奇猜想已经被解决了。 无论是从时间,亦或者年龄,还是其他方面来看,这怎么都有些不靠谱。 七大千禧年难题并不是没有被人解决过的记录,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能解决掉其中的一个,这说出去都没人会相信的。 时间太短了。 而且,证明者年轻到实在难以令人置信。 按照华国农历的算法,还要两个月才到二十岁的年龄,哪怕在此之前他就已经解决掉了一个世界级的数学猜想,也没多少人认为他能继续解决一个千禧年难题。 毕竟对于过于年轻的人,无论是学者,亦或者其他领域的,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抱有着怀疑态度的。 这一点无论在哪个国家,几乎都一样。 此外,据证实消息,目前数学界并没有任何一家期刊接收到了这份证明论文的投稿。 也就是说,这位年轻的学者除了将自己的论文丢到arxiv上外,并没有正式的投稿给数学期刊。 对于当今的学术界来说,这丝毫不像是正式解决了一个重大猜想的表现。 所以很多人都在怀疑,这是不是一场玩笑。 而除了议论外,更有不少的人在期待普林斯顿或者论文的证明者对这件事做一个回应。 毕竟这可是霍奇猜想,七大千禧年难题。 这样的重大猜想,不管怎么说,证明者都应该出来说明解释一下。 至少,一场发布会应该是要的。 如果想彻底证实霍奇猜想的话,证明者是有义务解释自己的理论,并回答所有质疑的。 除非,这仅仅是这位年轻学者向全世界开的一场天大的玩笑,用自己的声誉以及未来开的玩笑。 不过关于这点,很多人还是愿意相信这位年轻学者的。毕竟此前他就已经解决过了一个世界级难题。 所以数学界都在等待着报告会的召开,甚至不少的数学家还专门联系了普林斯顿大学,希望徐川能够站出来应对外界的质疑。 只不过这会的徐川,是不清楚这些东西的,此时他正在修缮自己的论文,解决德利涅教授和威腾教授检查论文时提出来的问题。 ..... 将自己锁在宿舍中整整五天的时间,徐川终于完成了对论文的修改。 其实德利涅和威腾两位导师提出的问题并不多,总共也就两个问题+三个建议而已。 只不过他为了完美的解决这些问题,每一个都构思重复了好多遍而已。 并且在完善的解决问题后,他又重新的检查了两遍论文,这才用掉了好几天的时间。 说实话,一篇长达一百多页的证明论文,两位顶级的数学大牛都只检查了出了两个问题,可见这篇论文的优秀程度。 带着重新修改完成的论文,徐川找到了两位导师,经过验证和讨论后,一行三人终于确认了证明论文的完善。 而与此同时,外界期待已久的回应,终于到来了。 当天下午,普林斯顿大学的官网上,更新了一条重要的数学会议信息。 在五天后,也就是下周一,普林斯顿大学将召开一场数学报告会,报告人是徐川,报告内容是霍奇猜想的证明论文。 随着这条会议信息公布,整个数学界都沸腾了起来。 从arxiv网站上出现霍奇猜想的证明论文,再到证明者召开相关的报告会,数学界足足等待了二十天的时间。 如此漫长的时间,在以往是前所未有的,也让外界对于这份论文的怀疑一度到达了巅峰。 不过现在,所有的质疑与讨论,都将迎来结果。 对此感兴趣的数学家,都纷纷购买了机票。 ..... 随着普林斯顿大学的官网上更新的数学会议信息,众多的数学家开始涌入了普林斯顿。 这种宁静的小镇,逐渐的热闹了起来。 对于霍奇猜想的证明报告会,徐川其实并没有操什么心。 无论是报告会的召开,还是外来学者的安排,亦或者媒体记者,还有报告会后的晚会与舞会,都是普林斯顿大学帮忙的。 而他唯一要做的,就是准备好自己的报告材料,以及提前考虑好报告会上众多数学家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哪怕有德利涅和威腾两位大拿事先就已经帮忙过了一遍证明论文,但在报告会上,面对来自全世界的数学家,他仍然可能面对一些致命,亦或者出乎意料的提问。 所以他得在报告会召开前,做好更多的准备。 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很快就来到了报告会的前一天。 洛克菲勒住宿学院中,徐川放下了手中的圆珠笔,起身进入厨房从冰箱中拿出了一瓶酸奶,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敲门声就响了起来。 有些好奇是谁在这个时间点过来找自己的,他打开了宿舍的房门,门口站着的人让他愣了一下。 “老师,荣院长,张院士,你们怎么来了。” 站在门口的,是南大的导师陈正平,数院的院长荣志专和日月大学的张伟平三人。 “怎么,不欢迎吗?”日月大学的张伟平院士笑着问道。 徐川微微愣了一下,这才反应过来,连忙让开了门口,将三人迎进了宿舍,道:“快,快请进。” “你小子这次可是真的搞了个大的出来了啊,证明霍奇猜想,七大千禧年难题,啧啧,之前可从来都没听你说过你在研究这方面的东西啊。” 三人跨进宿舍中,南大数院的荣志专荣院长打量了一下房间后,笑着看向徐川感叹道。 徐川笑了笑,道:“偶然有所灵感,便试着朝这方面研究了一下,至于是否真的能够证明霍奇猜想,还要等数学界的结论。” 闻言,荣志专笑着摇了摇头,道:“你啊,还是这么的谦虚,在国外生活的这段时间,一点都没改变。” 顿了顿,他接着道:“在你这里之前,我们去找了一下德利涅教授,他对你这篇论文的评价可是很高的。而且他和威腾已经验证过了,并没有什么问题。” 一旁,陈正平插了一句:“明天的报告会,准备做的怎么样了?” 徐川:“准备肯定有,我这边能够考虑到的东西都已经想过了,不过就是不知道明天其他人会提出怎样的问题了。” 点了点头,陈正平从口袋中摸出了薄薄的一叠卷纸,地了过来。 “这上面是国内的一些数学教授研究过你的证明论文后的一些想法,里面有想法也有建议,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帮助。” 闻言,徐川愣了一下,连忙接过了卷纸,打开看了起来。 他是真没想到陈正平会给他带来一份这样的礼物。毫无疑问,这是相当珍贵的。 荣志专在一旁道:“这个你得多感谢张伟平张院士,是他牵头在国内开了一个小型的讨论会,邀请了一些国内外的顶级数学教授,帮忙讨论出来的。” 徐川再度愣了一下,看向张伟平,真诚的感谢道:“谢谢。” 张伟平摆了摆手,笑道:“以你现在的数学能力,这些想法和建议,对你来说也不算什么。” ....... 一行三人并没有在宿舍中呆多久,打了个招呼,送上来一份礼物后,甚至连口热茶都没喝上就离去了。 毕竟明天霍奇猜想的证明报告会就要开始了,大家都清楚徐川这会有多忙。 翌日,下午两点。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亚历山大大礼堂中,人山人海。 除了受邀参加这场学术报告的学者外,还有很多自来的数学家,以及跟随导师一起前来的学生。 特别是从华国过来的数学家和数学生,人数甚至占到了整个报告会的近五分之一,绝大部分的都是跟随导师一起过来见世面的学生。 参加报告会的人太多,以至于能容纳五百多人的亚历山大大礼堂都坐不下了,很多没有抢到位置的人只能或坐或站在走廊过道中。 】 站在礼堂的幕后,徐川平稳的坐在一张木椅上,脸上带着一些笑容。 四平八稳的神态倒是让一旁的工作人员有些好奇,笑着问道:“你看起来好像一点都不紧张的样子。” 徐川开着玩笑道:“那是你没有看见我的心跳有多快。” 工作人员笑了笑,道:“这不一样,我在这里工作了很多年,见过不少的优秀青年杰俊,不管是谁,在上台作报告的前,几乎都要靠各种手段来压制自己激动的情绪。” “哪怕是舒尔茨,最开始也依靠不断的深呼吸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更何况是这种重大猜想的证明报告。” 顿了顿,这位工作人员上下打量了一下徐川,接着道:“你看起来平静多了,我没有从你身上看到多少紧张的情绪。” 徐川笑了笑,道:“上台报告并不会比证明一个数学猜想更难,不是吗?” 闻言,这名工作人员也笑了起来,张了张嘴,正欲说些什么的时候,另一个年轻的工作人员小跑了进来。 “徐川先生,时间已经一点五十五了,外面的准备已经做好,您这边还需要准备其他的东西吗?” 徐川站了起来,道:“谢谢,我已经准备好了。” 说罢,他朝着外面的舞台走去。 ...... 第一百八十九章:征服全世界数学家 报告会是两点整召开,徐川不可能卡到两点准上台。 稍微提前一点时间上台,这是任何正式报告会中报告者对前来听取报告的听众的必要礼仪和尊重。 随着他出现在讲台上,人山人海的亚历山大大礼堂瞬间就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停住了讨论,将目光投向了舞台上的那个少年,独留摄像机小声的卡察卡察的响着。 被台下数百双眼睛盯着,徐川并没有太多紧张的情绪。 毕竟这一切他早就经历过。 别说是面对数百人的演讲了,前世他发现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时候,那才叫做一个疯狂。 如果不是有充足的安保控制着人群,恐怕当时每一个人都想扑到他脸上。 相比较那时候的疯狂,这会的场景并不算什么。 ....... 讲台上,徐川打开了早已准备好的笔记本,点开了事先编好的ppt文桉。 一张幻灯片,被投影到银白色的幕布上。 上面的图片,是网格底线上有着一个金黄色的圆球,圆球中曲折的穿过了蓝紫红黑各式各样的条线。 这张图片来源于霍奇猜想的提出背景。在二十世纪的时候,数学家们发现了研究复杂对象的形状的强有力的办法。本想法是在一个怎样的程度上,可以把给定对象的形状通过把维数不断增加的简单几何营造块粘合在一起来形成。 】 而网格平面与球,以及可以穿梭交织在球体中的曲线,可以表示出这种想法,于是它便广泛应用在霍奇猜想的介绍中。 在图片上方,有着加粗的一行大字:“霍奇猜想(hodgejecture)”。 这就是今天的主题了。 点开ppt的首页,徐川转身看向了亚历山大大礼堂中的人群,沉稳的开口道: “非常感谢各位不远万里从世界各地赶来这里,在这里我向各位致以最诚挚的心意感激。” “今天的报告会的主题,是霍奇猜想的证明论文。” “相信大家都已经看过了我的论文,那么在这里,我将不再重复展示论文的全貌。接下来的讲解,我将着重在两方面。” 顿了顿,徐川轻轻的点了一下手中的操控笔。 投影幕布上的画面顿时一跳。 演讲ppt文稿中的第一张正式图跳了出来。 【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 【霍奇猜想的证明过程】 两行文字,呈现在简洁的ppt文桉中。 徐川扫了一眼幻灯片,接着道:“如图所示,在接下来的讲解中,我会将重点放到‘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及‘霍奇猜想的证明过程’这两方面。” “前者是解决霍奇猜想的关键,是连接代数几何和拓扑学的桥梁,也是这篇证明论文中最精华的部分。后者则是霍奇猜想的完整证明思路。” “我会将重点集中到这两方面,至于其他的东西,我将简略的带过。” “当然,如果对于这篇证明论文有什么问题,各位可以在后续的提问环节中进行提出,我将竭尽所能进行解答。” 将报告会的主题重点突出出来,这是每一个有水平的学术报告人都会做的事情。 毕竟大家的时间都很珍贵,来参加报告会并不是看报告者拿着ppt重复念那些论文上已有的东西的。 而在学术报告会开始之前预习报告者的论文,也是学术界的惯例和一种必要的礼节。 大家来到这里,是为了学习和弄懂那些自己不懂的知识的。 那些在论文上已经写的很清楚的验证过程等东西,就没有必要再在报告会上说一次了。 一百多页的证明论文,如果要事无详细的全都过一遍的话,没有大几天的时间恐怕是做不到的。 而且对于大部分参加报告会的人,比如跟随教授一起来涨见识的学生,亦或者主动来参与报告会的教授来说,他们是过来见证历史的。 几个小时的报告会还行,但一场持续几天的报告会,恐怕大部分的人都没有这个耐心。 ....... 翻过一页ppt,徐川进入了这次报告会主题。 “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是证明霍奇猜想的核心数学工具,如果想要理解霍奇猜想的证明过程,那么就必须对它有足够的了解。” “这种数学方法起源于weyl群的映射和扭转,其核心思想是通过weyl群对代数簇的映射,而后通过引入bruhat分解和域论......” 跟随着他的讲解,ppt上的图片不断放映着。 “.....设gz=gl(n,c)为一般复线性群,且b∈gz为一上三角子群,那么,gzbruhat分解为双培集分解b\g1/b=nb是n*n变换矩阵的线性同构。” “.....酉群u(n)的一个最大环t:={diag(d,d2,…,dn):|dj|=1)........则子群g?u(n)的双培集分解为t\g1/t=nbwb。” “......” 在证明霍奇猜想的整篇论文中,毫无疑问,这种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是最重要最精髓的东西。 它建立在米尔扎哈尼教授提出代数群、子群和环面架构法基础上,但又脱胎换骨,可以说完全脱离了原有的基础和架构,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数学方法。 而对于一种全新的数学工具,数学界的接受能力向来都是比较谨慎的。 所以在今天的报告会上,徐川对这份工具进行了着重讲解。 一方面是为了让更多的数学家进行了解。 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接下来的霍奇猜想的证明过程的报告。 毕竟如果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没弄明白的话,后续的霍奇猜想的证明过程,那就更弄不明白了。 对于这一部分的东西,徐川讲的很认真,从原理出发,再到如何映射、扭转、扩张群域等方方面面的细节都说到了。 而礼堂中的听众,也听的很认真。 哪怕是已经开始听不懂的那些数学生,都睁大着眼睛紧紧的盯着舞台。 能被导师,或者说能跟随着教授一起来参加这种大型数学报告会的学生,基本都是有志于在数学上更进一步的。 而对于研究数学来说,多听听这种顶级大老对问题的讲解,比一个人抱着书本教材啃肯定要好很多。 哪怕过程听不懂,但总有些概念和想法是能记录下来的,而这些东西再和自己脑海中的学识结合起来,往往就能给他们带来灵感。 对于有志于在数学上更进一步学生,或者教授来说,这种重大猜想的证明报告会是不可错过的东西。 ...... 舞台上,徐川有条不紊的讲解着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 而礼堂的角落中,跟随着导师张伟平前来参加数学交流会的胡行健眼神复杂的看着台上那个侃侃而言同龄人。 距离此前在晨星数学奖的颁奖晚会上一别,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年多。 两年半的时间,都还不够让他从学校中完成所有的学业的,而此前那个原本就耀眼无比的少年,如今却已经站在了他遥不可及的巅峰。 霍奇猜想的证明啊。 这是常人花费一辈子的时间去钻研都无法突破一点的难题,却被那人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解决掉了。 “教授,你说他真的解决了霍奇猜想吗?”终于,他忍不住小声的朝着一旁导师张伟平问道。 尽管他一直都在努力听讲,也提前看过了那一百多页的论文。 但今日坐在这里,他依旧无法跟上对方的节奏,而现在,对于那份正在讲解中的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他更是已经直接听不懂了。 行或不行,数学就是这么现实的东西。 听到询问,张伟平扭头看了眼自己的这个学生,看到他一脸的神情复杂,笑了笑道:“怎么了,被打击到了?” 对于自己这个弟子的心思与情绪,他自然能猜到几分。 顿了顿,他接着安慰道:“你不用,也没必要和他比,如果说你是天才,那他就是个真正的妖孽。” “这样的妖孽人物,纵观整个数学界的发展史,也一只手可以数的过来。” ....... 报告的时间过的很快,在徐川的讲解中,预定的一小时报告会眨眼间就过去了一半。 而此时他才完成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的讲解。 当然,真正的报告会不可能一个小时就结束,在场的所有人,无论是徐川,亦或者礼堂中的听众,都做好了在这里呆到结束就可以直接吃晚餐的准备。 对于这漫长的时间并没有人在意,在意这个的早已经起身离开了,留下的人无一不希望讲解越详细越好,哪怕他们听不懂。 舞台上,徐川讲解完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望向了台下的观众。 接下来,便是霍奇猜想的证明了。 尽管从理论上来说,霍奇猜想的证明远比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更加重要。但无论是对于徐川来说,还是对于台下的观众而言,当这份工具被制造出来并学会使用后,剩下的东西就顺理成章了。 这就像是用一把斧头去砍一颗大树一样。 尽管这颗树木庞大到难以想象,但只要时间足够,你仍然可以用它一点一点的将它砍倒。 利用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去完成霍奇猜想,就像是用一把斧头砍一棵参天大树一样。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数学界还能找到类似‘电锯’一样更高效的工具,但现在,这把斧头的重要性与锋利性,母庸置疑。 它顺利的噼开了霍奇猜想那道看不见的枷锁,将新世界的大门展现在了所有人的眼前。 ..... 另一边,报告厅的前排,已经被事先安排好了位置的几行座位中,一位老人目光浑浊却深邃无比的看着舞台上的青年。 在这位老人两侧,是另外两名稍显年轻一些老人,一位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皮埃尔·德利涅教授。 另一位,则是马克斯普朗克数学研究所的格尔德·法尔廷斯教授。 有这两位全世界最顶级的数学大拿一左一右的陪伴在身边,可见中间这位老人的身份不凡。 而事实上,他亦如是。 只因为这位老人叫让-皮埃尔·塞尔。 史上最年轻的菲尔兹奖得主、阿贝尔奖的首个得主、沃尔夫数学奖,数学史上第一个拿到三奖大满贯的天才数学家。 在2014年教皇格罗滕迪克老先生离世后,这位老人完全可以说是当今数学界最伟大的学者。 他在拓扑学、代数几何、数论等纯粹数学的研究极深。哪怕是现在已经隐隐有第一人之称的法尔廷斯,在他面前也如同学生一样。 只不过如今塞尔的年岁已经高达九十一岁,早已经退休安享晚年。 事实上,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并没有给塞尔发邀请函,毕竟你得考虑他的年岁和身体状况还能否经得起折腾。 但出乎意料的是,在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塞尔坚决要亲自过来,哪怕身边的人再怎么劝导也没有用。 盯着舞台上正认真讲解的少年,塞尔的眼神中朦胧一片,仿佛间,时间像是回到了七十年前年,还在学生的时代的他参加希尔伯特教授的讲座一样。 那道伟岸的身影,和如今的少年是多么相似。 ...... 与此同时,随着徐川的讲解,霍奇猜想的证明过程进入了最核心的收尾阶段。 讲台上,徐川翻过一页ppt文稿:“.....基于映射tr、限制映射和poincar′e,对偶定理都与gal(k/k)的作用相容,所以gal(k/k)在y定义的上同调类上的作用也平凡。” 当最终时刻来临时,整个礼堂都寂静了下来,落针可闻。 原先因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而涌现的一些小声讨论在此刻都消失不见,即便是此刻已经完全听不懂论文报告的学者,心中也涌现出了一股奇妙的感觉。 于是,所有听众都情不自禁的屏住了呼吸,紧紧地盯着舞台上的幕布。 那上面,有着关于霍奇猜想的最后证明步骤。 随着最后一步的到来,徐川将目光从投影幕布上挪开,看向了台下的观众。 深呼吸一次后,他沉稳的开口道:“当i≤n/2时,ai(x)nker(l?n?2i+1)上的二次型x→(?1)il?r?2i(x.x)是正定的......” “由此,可得,在非奇异复射影代数簇上,任一霍奇类均是代数闭链类的有理线性组合。” “即,霍奇猜想成立!” 当最后一句话落下,亚历山大大礼堂中瞬间被如雷的掌声填满。 继lefschetz在1924年证明霍奇猜想在低维空间中是正确的后,经历了长达近百余年的风雨时间,不管最终的结论如何,但在这一刻,那个站在舞台上的天才少年,用自己的理论终结了一个世纪难题。 并且,征服了来自全世界数学家! ....... 第一百九十章:邱成桐的邀请 亚历山大大礼堂中,如雷贯耳般的掌声持续了很久。 站在讲台上,徐川享受着这一刻,这是他理应得到的荣耀。 时间消逝良久,掌声逐渐停歇,徐川看向礼堂中的听众,目光落到第一排中央的那个老人身上。 感受到老人眼眸中投来的赞许,他的脸上扬起了灿烂的笑容。 不过现在还不是庆祝的时候,接下来的提问时间,才是决定生死存亡的一刻。 深呼吸了一口,徐川将目光投向了其他听众,沉稳道:“有关霍奇猜想的证明论文报告至此结束,如有疑问,各位请尽情提出,我将竭尽所能解答。” 对于霍奇猜想,对于数学界而言,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了。 如果能理解这份数学工具,那么霍奇猜想的证明论文自然就能理解了。 当然,徐川也没指望仅靠一场报告会就能让大礼堂中的所有人都能理解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 事实上,他估计在座的所有人中,能在今天完全理解这份数学工具的人可能还不到五分之一。 但这并没有任何的关系。 只要最顶尖的那一批人能够顺利的理解这份证明论文,那么今天的报告会就是成功的。 毕竟顶尖的数学从来都不是所有人都能玩得转的东西。 ....... 从三点钟开始,直到下午四点半,整整一个半小时,提问环节才正式结束。 这很正常,毕竟霍奇猜想连接的是代数几何与拓扑学。 它的证明会将数学当中极为重要的两个领域连接起来,让数学家第一次可以一定程度上统一这两个领域。 而在如今的数学界,无论是代数几何亦或者拓扑学,都是最热门的数学领域之一,学习和研究这两方面的数学家如过江之鲫,何其之多。 在面对霍奇猜想的证明论文和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时,哪怕徐川在报告会上讲解的很详细,依旧有不少的数学家有着自己的疑惑。 幸运的是,此刻他们还有一个身影可以依靠,舞台上的那个少年,将为他们解答心中的困惑。 对于一个心有疑惑的人来说,有人能解答他的问题,这大抵是最幸运的事情了。 ...... 舞台上,徐川竭尽所能的为每一个提出问题的人进行解答。 幸运的是,一切都算顺利。 唯一让他稍有遗憾的是,在提问环节,站出来的华国学者,并不多。 仅有寥寥数位华国籍的数学教授举手起身的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这或许和国人含蓄的心态有一定的关系,但更多的,是他的祖国在这一基础领域的薄弱。 不过这事急不来,只能等待时间推移慢慢发展。 提问环节结束之后,这次的数学报告会的主体,就正式结束了。 当然,晚上的晚会和舞会,是一贯的传统。 ....... 报告会结束之后,徐川走下舞台,大礼堂中的那些媒体记者就迅速围了过来。 “徐川先生,我是《abc广播公司》的记者,听说您此前在做出过巨大的贡献,那么您对其他学科,像物理或化学是否有兴趣?” 徐川:“我对物理挺感兴趣的,高能物理的确让人着迷,对撞实验能让人深入了解这个世界本质。” “徐川先生,我是《华盛顿邮报》的记者,请问您对这次证明霍奇猜想有十足的把握吗?” 徐川:“当然,我对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有着十足的信心,它能撬开霍奇猜想的大门,将我们带进一个新的世界。” “徐川先生,我是《华尔街日报》的记者,请问您以后会在普林斯顿担任数学教授吗?” “......” 一连串的各种问题砸了过来,徐川选择性的回答了一些,然后就想熘走。 但遗憾的是这些媒体记者很显然不打算那么轻易的放过他,更何况在大礼堂这种封闭性质的空间中。 好在普林斯顿的工作人员及时过来进行了解围,这才得以让他逃出来。 说实话,在徐川看来,应付那些提问角度奇奇怪怪的记者比研究数学都还要难。 这些‘人精’一样的媒体记者,习惯性在问题中挖坑,以及为了流量而断章取义的截取采访的一部分内容进行发表,以至于经常将某个学者或者科学家坑的无fuck说。 相对比其他的学科,数学在被记者坑的程度还稍微好点。 被媒体坑的最严重的领域当属医学和生物学科了,毕竟这两经常涉及人身安全什么的。 此前甚至还一度出现过科学家和记者的公开对峙的情况。 比如日不落国‘卡迪夫大学’的三名医学博士在《卫报》上发表文章,愤怒的谴责《每日邮报》采访他们的报道严重失实。 起因是他们发现人类大脑额叶有一种被称为gaba的神经递质,它的浓度可能与某种类型的冲动型人格有关。 但《每日邮报》对这项研究成果是这样报道的: 【‘卡迪夫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近日发生在英格兰地区的破坏性骚乱是由参与者大脑缺乏某种化学成分造成的。】 新闻发布后,点击量迅速突破百万,读者们以讹传讹,最后出现了“科学家们声称暴徒们并不知道怎么对自己的负责,他们没法控制自己,因为他们大脑中的gaba太少了!”的言论。 而某离谱的报刊《太阳报》甚至还声称自己创造性地介绍了一种神奇的鼻腔喷雾,能通过控制gaba制止酒后斗殴。 这离谱的转变和谣言,可见部分‘无良’报刊根本就没有德操,而大部分的科学家基本都还是挺有操守的。 这两者遇到,大抵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所以除了小部分比较喜欢出风头的科学家,其他大部分的科学家并不怎么喜欢媒体采访。 一方面是要回答那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实在太难了。 另一方面还得小心某天就被断章取义了。 ...... 报告会完满的结束后,普林斯顿亚历山大音乐厅中,晚会如期举办着。 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操办下,徐川站在了舞厅的正中央,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院长彼得·戈达德在典雅的音乐中,端着一瓶价值不菲的香槟走了过来,站在了他的面前。 “打开它吧,现在它是属于你的。” 一脸笑容的彼得·戈达德将香槟递给了过来,徐川没有任何犹豫的从托盘上拿起这支香槟。 用力的摇晃了几下后,大拇指摁住瓶口的木塞,瓶身转动两圈后,‘砰~’的一声,瓶塞就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而细密的泡沫四溅开来,喷涌到了不少嘉宾的身上。 没有人会在意这个,反而无数的人想上前从徐川手中讨得一杯荣耀的香槟。 毕竟这是证明了霍奇猜想的荣耀。 微笑着应付完前来交谈的数学家后,徐川刚想起身去找一下让-皮埃尔·塞尔教授,这位老人就恰逢时机的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祝贺你,年轻的天才。” 在普林斯顿数学系主任查里斯·费弗曼的陪同下,这位年过九十的老者站在了他的面前,笑着恭喜道。 “塞尔教授。”徐川惊喜的走了过去,半搀扶着这位近百岁的老人。 老人紧紧的握住了他的手,感叹到:“我从未想过在有生之年还能看到霍奇猜想被解决的一天,你带来了奇迹。” 徐川笑道:“还有同行评审呢,我的证明论文是否能经过这一关还是个未知数。” 塞尔教授笑了笑,道:“无论是德利涅还是法尔廷斯,都对你的论文做出了很高的评价,相信这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徐川:“那就借您吉言了,希望这次能将霍奇猜想从数学殿堂中摘下来。” 两人聊了一会后,塞尔教授笑着拍了拍他的手臂,告别道:“好好享受今晚的舞会吧,它是属于你的荣耀。” “我一个糟老头子就不多打扰了。若是有时间,我很欢迎你来巴黎大学找我聊天。” 徐川连忙道:“我一定会去的。” ...... 让-皮埃尔·塞尔教授离去,身边又有人走了过来。 这次走过来的,是邱成桐老先生,端着酒杯向他祝贺。 这位老先生师从陈省身教授,如果单从数学成就来看,他已经超越了陈。 这位如今六十多岁的老人曾摘下菲尔兹奖、沃尔夫数学奖、克拉福德奖这三个世界顶级大奖,在数学上的成就极深。 国际数学大师、菲尔兹奖获得者唐纳森教授称他是“近四分之一世纪里最有影响的数学家。” 另一位国际数学大师、阿贝尔奖获得者辛格教授称赞说:“即使在哈佛,丘成桐一个人就是一个数学系!” 而《纽约时报》更是称他为“当之无愧的数学皇帝”。 徐川举着酒杯和这位老先生碰了一下,道了声谢谢。 聊了一会,这位老先生将话题转向了另一边:“能和我说说你接下来是怎么安排的吗?是准备在普林斯顿任职,还是准备回国?” 徐川想了想,道:“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应该还会在普林斯顿学习一段时间,至于更往后的时间,我应该会选择回国。” 闻言,邱老先生眼前一亮,快速道:“我邀请你和我一起去水木大学任职如何?” “前段时间,水木大学那边找过我,请我去那边开展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如果你愿意,我邀请你一起过去。” 对于这份邀请,徐川笑着拒绝道:“可能要让您老失望了,我这边已经答应了母校,如果回国的话,应该会在母校担任教授职位。” 对于这位老先生的邀请,他直接了解的拒绝了。 他知道这位老先生邀请他的目的,但他并不想参与进国内数学界的‘争霸’中。 国内的数学界,或多或少的他肯定有一些了解,为了掌握庞大资源和利益,各种斗争不会少。 当然,学派之争这种事情在哪里都有,普林斯顿难道就没有学派了吗? 很显然也有,普林斯顿学派就是如今数学界最大的数学学派之一。 学术斗争,学派之争这些都很正常,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科学的发展。 前提是良性的竞争。 但国内的学派之争,说句不好听的话,已经陷入畸形了。 不可否认,国内很多站在顶峰的数学家,对于华国数学的发展与推动,都是尽心尽力,失志不渝的。 】 比如眼前的这位,在过去近四十年的时间,他在水木、东大、哲大等七所高校创建数学研究中心,筹建了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培养青年英才,担任主任不取分文薪酬。 但又说句不好听的话,国内严重的学派之争,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干扰到了国内数学的发展。 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的数学生的发展。 徐川不太想参与进这些破事中,尽管以他现在的成就,完全可以说已经站在了国内数学界的巅峰。 但在国内,能力并不是决定所有的唯一因素。 所以与其参与进去乱斗,不如回到南大。 南大的数学系的确很弱,但在那里,他能不受干扰的进行研究。 相对比水木、北大这些地方,南大更纯净一点,如一张白纸一样,可以任由他进行书写。 更关键的是,南大的数学虽然较弱,但物理很强。 他学习数学的目的,最终是要与物理结合起来推动物理的发展的。 ...... 晚会和舞会结束,这次的数学报告会对于其他人而言基本就已经结束了。 不过对于徐川来说,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报告会结束,他的论文将正式进入评审环节。 这次的评审,将由六名代数几何和拓扑学的顶级数学家和克雷数学研究所一起进行。 审核人名单分别是法尔廷斯、阿兰孔涅、丘成桐、森重文等人。 六位审核人,均是菲尔兹奖得主,更有多人获得过沃尔夫数学奖、阿尔贝奖、克拉福德奖等顶级数学奖,阵容之豪华,完全对得起霍奇猜想这个七大千禧年难题。 能筛选出这份审核名单,其实也挺难为数学界的。 按照论文审稿的双盲原则和避亲原则,德利涅和威腾这两位的最适合审稿的人员首先被排除掉了。 毕竟他们是徐川的导师,不应该出现在这份审稿名单里面。 但说实话,数学界没有比他两更合适的审稿人员了。 德利涅教授是格罗滕迪克老先生的弟子,在代数几何领域的成就完全可以说是当今数学界的第一人。 更关键的是,他一直都在从事研究格罗滕迪克老先生遗留下来的标准猜想。霍奇猜想,则是标准猜想的一部分组成。 因此若要说最合适的审稿人员,德利涅教授无疑是所有人中最合适的。 其次七大千禧年难题作为数学界的世纪难题,普林斯顿也不应过多的参与进这份证明论文的审稿中。 比如费弗曼、罗伯特·朗兰兹、辛康·布尔甘等顶级大老。 毕竟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耀,避亲原则让数学界不会挑选普林斯顿的数学家进行审稿。 在排除了这些顶级大牛后,要想再挑出合适的审稿人,难度的确不小。 至于克雷数学研究所,其实只安排了一名特派员过来做辅助工作。 尽管七大千禧年难题是他们拟定的,但在顶尖的数学上,他们还真帮不上太多的忙。 幸运的是,数学界大牛云集,特别是在代数几何和拓扑学这两热门领域,能担任这份工作的人还是不少的。 ....... 第一百九十一章:徐-霍奇定理 报告会结束的第二天,由六名菲尔兹奖组成的豪华审稿阵容正式开始了对论文的审核。 与此同时,数学界的各个顶级期刊也都纷纷找上了门。 《数学年刊》《数学新进展》《数学学报》各大期刊的编辑或者主编带着礼物找上门来,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请徐川将这篇霍奇猜想的证明论文发到他们的期刊上。 这大概是数学界最罕见的情况之一了,高高在上的期刊追着数学家跑。 对于一名普通的数学工作者来说,能在《数学年刊》这样的顶级期刊发表一篇文章难度无疑是相当大的。 学术界其实也有相当大的潜规则。 在学术圈里并不是很单纯地看你的文章数学多牛逼、捐款捐资有多少,每个期刊(尤其是顶级期刊)都有自己的圈子,只要有圈子,就有圈子内部的人的说话方式。 如果你的文章没有符合那种说话方式,学术上的贡献又算不得凤毛麟角的话,被拒就是很正常的结果了。 至于如何进入这个圈子,这就和导师、学校等各方面有关系了。 比如《数学年刊》,就是由普林斯顿大学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联合运营的。 对于普林斯顿学派的数学工作者来说,这就是最容易接触到的顶级数学期刊了。 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急迫脑袋都想要前往普林斯顿这类顶级名校读书,教学了。 对于正常人而言,这是接触到顶层学术圈最快的方式。 当然,对于徐川而言,圈子啥不圈子完全没有意义。 打铁还需自身硬,以他的学术成果,没有任何一家期刊会拒绝。 对于这些找上门的期刊,徐川并没有什么应付的心思。 这次的霍奇猜想的证明论文,如果没有任何意外的话,他大概还是会选择投给《数学年刊》。 一方面是《数学年刊》和普林斯顿的关系。另一方面,则是此前他和对方也有过多次合作关系,合作还挺愉快的。 而且《数学年刊》也是四大神刊之一,并不会辱没这篇论文。 或许在以后,他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顶级期刊,但现在他并没有那样的能力。 一个顶级期刊的建立不是那么容易的,从运营到审核编辑,再到投稿者和社会影响力,都需要极其漫长的时间来一点一点的完善。 现在的他还不够格,即便是建立起来了一份期刊,也不会有什么人来投稿。 以他现在的年龄,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和对自身的突破上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他现在也没有这份心思,这些期刊找上门的时候,正是他的论文被六位菲奖大老审核的时候。 ....... 报告会开完,霍奇猜想的证明论文正式审核环节,徐川忙碌着应付这些大老提出的各种问题,几乎每一天都没有空闲。 这和上次证明weyl-berry猜想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 证明weyl-berry猜想时,十多天的审核时间,他只在前面几天有些许的忙碌,证明论文就顺利的被审核团的大老们顺利的理解了。可以说相当清闲。 而这次的霍奇猜想,他忙的恨不得将自己噼成两个。 与此同时,他证明了霍奇猜想的新闻消息也漂洋过海的传递到了地球的另一面。 受限于论文还没有完全通过数学界的验证,正式的媒体并没有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报道,仅仅在日常的新闻消息中简略的带过了一笔。 但即便是这样,依旧被人留意到并扒了出来,发到了网上,引起了不少人的热议。 【时隔一年,高考状元再次出手,这次冲击的是七大千禧年难题中的霍奇猜想!】 【卧槽,不是吧?!】 【霍奇猜想是什么?没听说过这玩意。】 【楼上的,你只要知道这是个很牛逼的数学难题就可以了。】 【佰度了一下,问题叫做‘在非奇异复射影代数簇上,任一霍奇类是代数闭链类的有理线性组合’,这什么鬼东西?每一个字我都认识,但是连在一起我就看不懂了。】 【七大千禧年难题中最难被理解的题目,没有个博士后的学历,连题目都看不懂。】 【大老牛逼。】 【还没被证明呢,同行评审都没过,就开红酒庆祝了,到最后要是被证否,那就打脸了。】 【楼上这真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啊,另外,那个不叫红酒,叫做香槟!请跟我念:xiang香bin槟。】 【人家说的也没错啊,同行评审的确还么过,庆祝那么早,最后被打脸就有意思了。】 【呵,报告会上他征服了全世界的数学家,就连皮埃尔·塞尔都表示这是一项很优秀的成果,却征服不了你们这群连题目是什么意思都看不懂的zz,这可真有意思。】 网上的讨论越来越热烈,不过对于数学界来说,这并没有什么影响。 早在徐川将论文丢到arxiv上的时候,数学界就已经集体地震过一次了。 这次的报告会结束,只不过是推波助澜而已。 在同行评审没有完全结束,尘埃落定前以国内数学界和正式媒体的性质,肯定不会大规模的宣传的。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各大媒体从ctv到人人日报再到新青年等媒体报刊都已经做好了准备。 只等尘埃落定,这架庞大的宣传机器就会为此启动。 不仅仅是媒体,霍奇猜想的证明,已经被上层政界正式关注。 除了少数的一些人外,其他人还不知道这份关注将给国内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这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数学猜想,一份菲尔兹奖,更代表了世界顶尖的学术水平。 而华国,缺一个这样的学者已经很久了。 ....... 国内的评论远在普林斯顿的徐川是不清楚的,他这会正忙碌着同行评审。 不得不说,数学界真的是卧虎藏龙的地方。 尽管事先就有德利涅和威腾两位导师对他的论文做出过验证,但在审核的时候,依旧被找出了不少不是那么完善的地方。 其中以来自日耳曼国的法尔廷斯教授提出的问题最为严重,需要进行耗时的修改。 这位曾经用代数几何方法完成对于莫德尔猜想的证明的大牛,对论文的射影簇的使用提出了一个相当刁钻的问题。 这是德利涅、威腾和他自己都不曾注意到的地方。 不得不说,这位来自日耳曼国的老人,其数学能力和对数学的严谨确实让人敬佩。 当然,如果仅仅是的提出问题的话,那也不至于如此。 但这位老先生不仅提出了问题,更是给出了两种几乎完全不同方向的修改方式。 虽说条条大道通罗马,但在这种顶尖的数学问题上,还能给出完全不同的两种方法,可见这位老先生的数学实力真实强悍无比。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在整个代数几何界,自从他的祖师爷格罗滕迪克仙逝以后,法尔廷斯是如今隐隐有着代数几何界的第一人的称号。 而考虑到代数几何在如今数学界的地位,说他是当今数学界的第一人也不过分。 对于这个评价,其实很多人都不太理解。 因为法尔廷斯对于数学界的贡献并没有太耳闻能熟的着名理论。可能稍微熟悉一点的莫过于他证明了莫德尔猜想。 但数学界和莫德尔猜想同级甚至是更出名的并不是没有。 比如德利涅教授证明韦尹猜想,比如怀尔斯教授证明了费马大定理、比如佩尔雷曼证明了庞加来猜想等等。 如果从这方面来看,法尔廷斯似乎不怎么能排得上号。 但数学界对于一个人的数学能力的认可并不单单是从证明了某个数学猜想来的。 换源app】 尽管这的确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但在证明数学猜想中的工具和方法,以及数学成果的数量和对数学界做出的贡献才是更关键的东西。 而这位老先生就是创造工具和方法的人,他几乎完美找到了一条将代数和分析结合起来的路,并用其创造出了巨大价值。 比如此前他取得了使用方法的算术代数几何,这一成果就被安德鲁·怀尔斯教授应用到了费马大定理的证明中,占比重量相当之大。 而这一次,仅仅依靠着对一个问题提出的两种方法,徐川体会到了这位老先生强大却又几乎完全异于常人的数学能力与天赋。 在如今的数学界,如果说一个个的数学难题就像一座座的大山。 一般的数学家解决问题都是要么爬雪山,要么走过草地,找一条近路绕过去。 而法尔廷斯在面对这座大山的时候,他是直接用推土机将山推平了,或者用炸弹给炸掉。 他不会用技巧来做这件事,他完全是用力量来做的,他是那种力量型的选手。 这样说很懵懂,但却是徐川对于这位老先生最大的体会。 这位来自日耳曼自负且傲慢的老头,对于数学工具的运用,仅仅依靠一个问题两种解决方法就给他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让他感受颇深。 ...... 花费了几天的时间,参考了一些提出问题的审稿人法尔廷斯的意见后,徐川顺利的完成了对论文的修改 幸运的是,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致命,也没有像当初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怀尔斯一样带来长达近一年的困扰。 带着修改完的论文,徐川重新找到了法尔廷斯教授,将手中的论文递给他。 对于他能这么快就完成了论文的修改,这位老先生并没有讶异的表情,仿佛本应如此,澹澹的伸手接过了论文看了起来。 直到修改的论文重新映入他的眼帘,这位傲慢的日耳曼老人眼神中才闪过一丝惊讶,坐直了身体,认真了起来。 过了十几分钟,法尔廷斯放下了手中的论文,抬起头看向徐川,澹澹的说道:“恭喜你,完成了论文的修改,对于我负责评审的部分,我没有其他的意见和问题。” “德利涅对你的评价没错,你的确是这个世界上最出色的数学家之一,不弱于舒尔茨,有希望超过我。” 顿了顿,这位老先生接着道:“当然,仅仅有希望而已。” 闻言,徐川顿时一口气没提上来差点窒息过去。 外界传闻这位老先生的性格恶劣,自负傲慢还真是没有任何的错,简直是逼王中的逼王。 不过对于法尔廷斯口中的最出色的几个数学家,他倒是知道一些传闻。 这位老先生也曾这样评价过彼得·舒尔茨:“他是我这一生见过的最好的三个数学家之一,有希望超过他。” 对于这个传闻,数学界很多人都知道。 纷纷推测另外两个人是谁,有人说是格罗滕迪克和让-皮埃尔·塞尔;也有人说是德利涅和陶哲轩。 不过法尔廷斯从未正面回应过这件事。 但不管如何,能让这位自负傲慢的老人做出这样的评价,可见当事人的优秀。 而今他也获得了这样的荣誉:“有希望超过他!” 对于这个评价,徐川真不知道是该气还是该笑,最终无话可说。 只能说,在装β的境界,他真的远不如这位大老,甚至都难以望向其背。 毕竟他本身就不是个很会装β的人。 ...... 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在同行评审开始之后的第三个星期,六名菲尔兹奖组成的审核团花费二十多天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对分成六部分的论文的审核。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中,徐川接到电话来到了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主任查里斯·费弗曼的办公室中。 这位普林斯顿大学的隐藏npc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给了徐川一个大大拥抱。 “恭喜你,霍奇猜想的证明论文已经通过了同行评审。” “从今天起,霍奇猜想将正式荣升为定理,而我们也有了一项完美的工具,能将任何h对象以一种纯粹代数的方式由几何对象构建起来。” 另一旁,《数学年刊》的主编卡米洛·德·来利斯教授同样笑着恭喜道:“ 徐川博士,你的论文将刊登在下一期《数学年刊》。” “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将这一份伟大的成功提前公示出来,以让更多的人知道。” ....... 第一百九十二章:普林斯顿的双职位邀请 费弗曼的办公室中,听到这个消息后,徐川先是愣了一下,随即脸上就露出的灿烂的笑容。 “这是我今年听过的最好的消息了。” 热情的和费弗曼拥抱了一下,徐川接着看向《数学年刊》的主编卡米洛·德·来利斯,感激道:“感谢数学年刊为此所做的努力。” 来利斯笑道:“不,徐,是我们要感谢你,感谢你将霍奇猜想的证明投递给了我们,请你放心,我们会好好对待它的。” 一旁,费弗曼清了清嗓子,看向徐川,一脸肃穆端正的开口道:“徐川博士,基于你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巨大成果,证明了自己的学术能力。经过学院商议讨论,我们决定,授予你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学位。” “从今天起,你毕业了。” 顿了顿,这位数学系的主任接着道:“另外,经普林斯顿学院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讨论,我们向你发出真挚的邀请,邀请你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数学系正教授,及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数学院的终身研究员。” 听到这个消息,徐川又愣了一下,主要是这份邀请实在是太令人惊讶了。 无论是普林斯顿的正教授,亦或者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数学院的终身研究员,都是普林斯顿体系中最顶尖的荣耀了。 在米国,大学的教授主要分为三种——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正教授 副教授和正教授都属于终身教授,只有少部分学校,比如哈佛大学除外,哈佛大学只有终身正教授,没有终身副教授这个职位, 因此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其他很多大学,常常利用哈佛没有终身制的副教授这一点,以终身副教授作为诱饵,来挖哈佛的副教授。 所谓终身教授制,就是一经聘任后,只要不违反法律和职业操守,聘期就自动延续到退休。 所以一旦被评为教授,无论正副,都是终身制的。 但想进入大学的教授系列相当难,一般不仅要首先有博士学位,还要做过若干年的博士后研究,这样才有望被聘为助理教授。 而担任助理教授大约五年左右,经过严格评审,晋升为副教授,在担任副教授五年左右后,再经过严格评审,才能晋升为正教授。 评副教授不算很难,但评教授就很难了,因为不但要科研成绩很突出,而且还要在本领域很知名。 所以在米国,正教授就是一所大学能够给予到一名教授的最高荣耀之一了。 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数学院的终身研究员。 这个就更不用多说了。 这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最大荣耀。 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底下,有历史研究学院、数学学院、自然科学学院和社会科学学院,以及一个理论生物研究计划。 每个研究学院都有一个小规模的终身研究员团体,每年也会有一些访问学者作为补充。 而终身研究员,截止到今天,从未发放给过任何一名华国籍的学者。 数学界第一个拿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终身研究员的华人,是数学皇帝邱成桐。 而且他拿到这个职位,是以米籍华人身份拿到的,并非纯粹的华国籍的学者身份。 对于普林斯顿将这个职位发给他,徐川还是相当惊讶的。 毕竟他现在的国籍可以纯正的华国籍。 不过很快他就反应了过来,也理解了普林斯顿的这份急迫。 霍奇猜想作为七大千禧年难题,其在数学界的地位不用多说,证明它带来的荣耀更可谓是誉满天下。 这样的一份荣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自然希望收入怀中。毕竟这能极大的扩大普林斯顿学派的影响力。 至于徐川华国籍的身份,以及仅二十岁的年龄,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中并不是什么值顾虑的地方。 这是一所不受任何教学任务、科研资金或者赞助商压力的研究机构。 尽管很多时候在做某些决定的时会考虑外界一些影响,但面对一名证明了七大千禧年难题的年轻学者,所有的影响都不过是半亩方塘罢了。 想明白这些后,徐川笑着道:“我接受这份邀请。” 对于普林斯顿大学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邀请,他并没有拒绝。 虽然不知道还能在这里呆多久的时间,但对于这所院校,他还是有感情的。 而且在正式回国前,他还有一些其他的工作要做,有普林斯顿教授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正式研究员的身份,处理起来无疑要方便很多。 一旁,数学年刊的主编来利斯笑着恭喜道:“祝贺你,徐川博士,哦不,以后该叫你徐川教授了。” “二十岁的普林斯顿正教授,啧啧,又是一项打破历史记录的成就。” 顿了顿,这位主编看向一旁的费弗曼,接着道: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普林斯顿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就是费弗曼创下的,以二十四岁的年龄成为普林斯顿教授。” “而今天,这个记录被往前刷新了整整四年的时间,实在太恐怖了。” 闻言,费弗曼笑了笑,道:“我可没法和这个变态比,我晚了整整四年,而且也没有在那时候解决一个世纪难题。” 像费弗曼这种以二十四岁的年龄直接跳过博士后研究、助理教授、副教授这三个阶段的,百分百是绝对的变态。 当然,现在比他更变态的人出现了。 ...... 在《数学年刊》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联合将霍奇猜想的证明论文已经通过了同行评审这一消息放出去的时候,整个数学界再一次热烈了起来。 甚至是推特、脸书上一些圈外的网友都开始议论了起来。 【不可思议,霍奇猜想竟然真的被解决了。】 【太令人难以置信了,一个华国人竟然解决了七大千禧年难题,不是说那个国家穷的连衣服都没有穿吗?】 【你对他们的偏见似乎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的样子,现在已经是2017年了,如果你有去过那个国家的话,绝对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早在几年前,华国就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了,这些年他们的发展非常迅速。】 【你们偏题了,现在讨论的是霍奇猜想,而不是华国。】 【摊手·jpg,这有什么好讨论的吗?数学界既定的事实,除了感叹厉害外,我们还能干啥?难不成你能看懂他写的论文?】 相比较国外不冷不热的报道,国内的新闻报讯就勐烈多了。 早已做好了准备的南大第一时间将大红色的喜庆横幅挂在了校门口、教学楼等各种地方。 “恭喜我校博士生徐川攻克七大千禧年难题霍奇猜想!” 这次的横幅很简短,但信息量却十足重要。 虽然一名博士生攻克七大千禧年难题听起来极为令人难以置信,但对于南大而言,徐川的确还没有正式从南大博士毕业,不就是南大学生嘛,所以光明正大的挂出来还能增加讨论度和热度。 换源app】 而另一边,早已经准备好了新闻通稿的人人日报、新青年等媒体在第一时间向全社会通告了这一消息。 而在晚间七点的ctv新闻联播中,更是用了长达三分钟的时间来为全国人民介绍徐川和霍奇猜想。 在国家宣传机器的运作下,霍奇猜想荣升为徐-霍奇定理的消息很快就冲上了热搜第一,被无数网友得知。 困扰着数学界与物理学界的千禧难题,如今被一名华国籍的学者解决。这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奇迹与荣耀,更是整个华国数学界,乃至华国的荣耀。 【嘶~!】 【6666666】 【除了六,除了牛逼,我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二十岁就解决了一个七大千禧年难题,我二十岁还在头疼代数怎么补考混过去。】 【麻蛋,同样是金大毕业,感觉自己像是读了个假大学。】 【别人的二十岁,证明霍奇猜想,解决七大千禧年难题!我的二十岁,兄弟们,门后有人,穿他!】 【虽然早就知道霍奇猜想可能会被证明,但当这一消息真确定下来的时候,我只能表示大老牛逼!】 【我记得前段时间不是一堆人在喷最后会被打脸吗?现在怎么一个都没有看到了?(???)(???)】 【话说这位大老明年的菲奖应该是稳了吧?】 【解决了一个七大千禧年难题,这都不稳,菲奖也就别发了,丢人。】 【对于这位大老而言,恐怕获得菲奖不是他的荣耀,而是菲奖拥有他才是荣耀,别忘了当初怀尔斯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时候已经超过四十岁了,菲奖都特意破例弄了个银奖颁发给他。】 【突然又想起那个人与人,人与猪的智商对比了。我觉得在这位大老面前,我的智商可能还不如猪。】 【楼上的兄弟请大胆点,去掉可能两个字。】 ...... 当一个国家宣传机器启动的时候,消息传递的速度快到令人惊讶。 仅仅一天的时间,消息就从数学界传到了徐家村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中。 这个原本安静的小山村,这两天变得热闹无比,车来车往,人来人往,空气中更是漫着烟花爆竹的气息。 从县里、到市里一波又一波的领导亲自来到了这个偏远的山村中。 不仅仅是慰问,这更是政绩。 在他们的治下出现了一个这样的顶级人才,一个世界级学者,对于任何领导而言,都是巨大的成绩。 这不仅仅是科教兴国的方针,更是本土国籍第一次出现一名这样的伟大学者,其意义自然非同凡响。 徐家村,徐家,刚接待完一波教育局领导的徐父水都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外面就又传来了汽车的声音。 一直忙碌到傍晚,徐建国才缓过神来,终于有时间拿起手机拨了个电话给远在地球另一面的徐川。 “喂,爸。” 电话响了一会后才被接通,那头熟悉的声音传来,让他脸上情不自禁的露出了笑容。 “川儿,吃晚饭了吗?” 本想问问那个霍奇猜想是什么东西,但话到嘴边,就自动变成了一句熟悉的询问。 电话那头,徐川笑着道:“我这边才凌晨呢,天都还没亮。” 闻言,徐父这才反应过来:“哦哦,那我先挂了,明天再打给你,你先睡觉。” “没事,我这边也快六点了,再过一会也该起床了。”徐川从床上坐了起来,拾起了床尾的衣服,披在身上。 “还有个把月就快过年了,你啥时候回来啊。”听到徐川这样说,徐父也没有挂断电话,笑着问道。 徐川想了想,道:“和去年一样,应该是过小年左右回去吧。” “嗯,在外面要注意安全,注意身体......,早点回来过年。” 电话中,徐父这个平常比较沉默寡言的人都唠叨了两句。 虽然基本上每周都会互相打电话,但他已经快一年的时间没有看到自己这个儿子了。 对于父母来说,他们或许是唯一不在乎你给他们带来多少荣耀的人,他们更在乎你能平安健康。 电话那头,徐川笑着听着。 或许对于寻常二十来岁的青年来说,父母的唠叨是最不想面对的东西。 但对于他来说,这大抵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了。 二十岁听父母唠叨会烦,四十岁听父母唠叨会笑,六十岁,大抵就只能自己唠叨了。 ...... 吃过早饭,徐川刚回到宿舍,又一个电话打了过来。 看了眼来电显示,他脸上带上了笑意。 “老哥!你简直太牛逼了!居然证明了七大千禧年难题!” 电话接通,那头兴奋的声音就传了过来,是徐晓那丫头。 “晓晓,最近学习怎么样?明年你就要高考了。”徐川笑着问道。 “害,高考算啥!老哥,我在准备明年的icho和ibo,明年我一定会拿到双金牌!”徐晓挥舞着小手亢奋的喊道。 闻言,徐川没忍住笑了笑,道:“那你要加油哦,双金牌可不是那么容易拿到的。” 说起来,他这妹妹的想法也真是挺奇特的。 一开始徐晓选择星城一中的时候,他本以为这丫头要跟随他的脚步走上数学或者物理这条道路,老唐还准备重点培养来着。 结果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丫头不仅没有走向物理,也没有走向数学,最终反而对化学和生物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不仅如此,今年她还去参加了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icho)和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ibo),还都拿到了不菲的成绩。 原本准备带着她在物理上再创辉煌的老唐简直要哭晕在厕所里面。 ....... 第一百九十三章:让人意外的消息 和徐晓那丫头聊了一会后,徐川挂断了电话。 对于自家妹妹的选择,他从来都不做干涉,顶多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给出来。 如果这丫头能在化学或者生物的道路上走出一条路来,那也是很不错的。 数学物理,亦或者化学生物,都是科学,没有优劣之分。 只是等他回去,老唐肯定会和他抱怨吧? 徐川突然想到了星城一中的唐老师,忍俊不禁的笑了笑。 要说天赋,徐晓在物理上的天赋肯定是有的,不然此前老唐也不会准备将其重点培养了。 只是没想到,这丫头也临终变卦,跑去干其他的了。 正想着,桌上的手机再一次震动了起来。 这次是南大导师陈正平打过来的。 “喂,徐川,起床了吗?”陈正平的询问声从电话中传来。 看了眼窗外已经升起了的太阳,徐川笑着道:“已经起来了。” 闻言,陈正平笑着调侃道:“你这生活也太自律了,证明了七大千禧年难题,都没开两场party?” “这要是放到别人身上,流水席都得开上三天三夜的。” 徐川有些汗颜,道:“哪有这么夸张。” “行了,说正事。”陈正平笑着摇摇头,道:“你什么时候回来一趟,学校这边给你办个毕业典礼。” 顿了顿,他接着道:“总不能你在普林斯顿那边都毕业了,我这边还不放人吧。” 徐川愣了一下,哑然笑了下,他差点都忘了,自己还没有从南大正式毕业来着。 想了想,回道:“年底吧,我这边回去大概是小年左右。” 陈正平微皱眉头,道:“你这回来的也太晚了,那时候学校都放假了。” 徐川无所谓的说道:“没事,我不讲究这个。” 陈正平扶额无奈道:“你不讲究,学校讲究啊,而且你那么晚回来,怎么给其他同学做个演讲。” “额。”徐川又愣了一下,道:“演讲什么的,就没必要了吧。” “怎么没必要,这可是霍奇猜想,七大千禧年难题,说你现在是国内数学界的第一人也丝毫不夸张。请数学界的第一人做个演讲,其他学校想请都请不到,没这福气来着。” 顿了顿,陈正平接着道:“另外你解决了霍奇猜想,学校和市里都有奖励,少说也有大几百万,早点的回来领奖。” 闻言,徐川有些哭笑不得,摇了摇头,道:“行,那我早点回去。” 为了让他回去演讲,学校都开始拿奖金诱惑他了。 不过这次证明霍奇猜想,该有的奖励肯定是不会少的。 其他的不说,光是克雷数学研究所那边,就有整整一百万米金的奖金。 至于国内的奖励,无论是南大还是金陵市,乃至苏省到国家,甚至是湘南那边,层层下来,最少也有大几百万,甚至破八位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可是霍奇猜想,七大千禧年难题。 当然,更重要的是解决这个猜想带来的影响和地位。 尽管菲尔兹奖在名气上比不上诺贝尔奖,但一名菲尔兹奖得主,无论是放到国内,还是放到国外,全世界没有任何一家大学或者科研机构会拒绝他的加入。 而在国内,这份影响力就更重了。 首个华国籍的菲尔兹奖,其影响力和意义比寻常奖项更胜一筹。 如果不是徐川过于年轻,甚至有想法扩大本身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当然,不是封建迷信那种,而是去尽力的扩大知名度,将其打造成类似于学术模范般一类的人物。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无论是哪一方面出现一个世界顶尖的学者,都能极大程度的提升国家与民众的自信力,也能在对应领域带动整个学科的发展。甚至衍生到其他领域中去。 而对于来说,在基础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目前太需要一个这样的人了。 此前回国的都一度被推上过神坛,但受限于方方面面最终还是放弃了。 如今一个更合适的人选出现了,怎能不让人心动。 ......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中,徐川喊了个家政清理了一下自己的别墅。 这栋别墅是他称为普利斯顿高等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后普林斯顿提供的福利待遇之一。 另外的待遇还有薪资,而且是两份。 一份是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正教授,年薪是六十万米金。 另一份则是来自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终身研究员,年薪是四十万米金。 两份薪资合计起来一共是一百万米金,换算下来,他的年薪差不多有七百五十万。 这还仅仅是单纯的工资,此外还有各种其他的福利。 比如科研项目资金,购房补贴、绩效补贴、津贴、项目提成等各种补贴。 相对而言,这份工资待遇很惊人了。 哪怕他证明了霍奇猜想,但身上的荣誉其实也并不算很多,在数学界最顶尖的两个一个是克拉福德数学奖,另一个则是晨星数学奖。 就算是明年的菲奖他能够稳定拿到,但对于菲奖而言,也有一个很好的对照标准。 比如陶哲轩在2006年拿到菲尔兹奖后,加州大学为了留下他而开出的工资待遇也不过是八十万米金的年薪而已。 八十万米金的年薪,听起来相对于一名菲奖得主来说似乎并不多的样子。 但这个数字其实已经很不错了,毕竟这是现实,不是某β乎人均月入过万,也不是某音,人均年入百万。 事实上,在国内,月入过万的人仅占据百分之零点五左右。 按照十四亿的人口来算,人数仅仅只有七百万。 七百万对比十四亿。 这个比例其实是相当小的。 而网络上人均月入过万,年入百万,只不过是互联网的放大效应而已。很多你以前根本就看不到,或者无法了解的东西在网络上你现在都能刷到了。 再加上大数据推算等服务,以至于会上网的人网友会产生一种错觉。 不得不承认,网络对于一个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网络上一些为了吸引眼球而产生的铺张浪费的社会乱象,会给部分难以分辨是非的人一种错误的消费观念。 而事实上,在国内,一名普通的大学教授,年薪差不多也就二三十万左右,这还是211或者985级别的教授。 如果不昧着良心去捞一些偏门,收入其实也不会高。 当然,大学教授每周给上的课程都是固定的,课余时间有很多,完全是可以去做自己的事情,或者是依靠着能力来赚取外快,自然不单单是依靠着工资来生活的。 但这仍然无法避免国内科研工作人员工资相对较低这一事实。 如果不是这样,每年也就不会有那么的科学家、教授等各领域顶尖的人才出国发展或者移民了。 在科学领域,相对来说,国内的待遇的确较弱,这是无法争议的事实。 尽管在名声、荣誉、资源等方面有一些补偿,但最基础的衣食住行都无法解决的话,这些东西的意义就不大了。 毕竟人总是向往更好一点的生活的。 在现代社会,钱不是万能的,但离了钱却是万万不能的。 ...... 在家政阿姨将别墅清理出来后,徐川就着手开始搬家。 相对比住在二十来平米的宿舍中,他还是更愿意住进别墅的。 尤其是在这栋别墅还是他自己挑的,是他上辈子住了十几年的情况下。 尽管他估计自己可能住不了多长的时间了,顶天了住到明年的国际数学大会开始,但能再体会一下,也是好的。 一个人搬家是件很辛苦和麻烦的事情,哪怕他一个大男人没有女生那么多的衣服鞋子包包化妆品各种杂七乱八的东西什么的,但在普林斯顿这边住了近两年的时间,还是积累下来了不少的东西。 特别是各种书籍资料文稿,数量更是惊人,所以他将同在普林斯顿工作的林风师兄喊了过来帮忙。 两个人花费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才将宿舍中的各种东西转移到别墅中去。 而身边被他喊过来帮忙的林风师兄更是累的直接瘫倒在了客厅的沙发上。 从冰箱中取出两瓶饮料,丢了一瓶给林风后,徐川也坐到了沙发上,手上的遥控器打开了墙壁上的电视,让房间中有点了声音。 “真是让人羡慕啊。” 拧开饮料屯屯屯的灌了半瓶后,林风长舒了口气,扭头看了眼空旷的客厅感叹道。 徐川一时间没理解这位林师兄的话,随口问了一句:“羡慕什么?” “当然是别墅了,你一个人住独栋别墅,而且还是在普林斯顿,谁不羡慕。”林风笑着道。 “这有啥,又不是我的房子,只是普利斯顿提供给居住的而已,你也可以租一栋啊。”徐川没在意的道。 闻言,林风苦笑了下,道:“大哥,这可是普林斯顿,在这里租一栋别墅,你知道一个月要多少钱吗?少说也要大几千米金了,我可租不起。” 顿了顿,他接着道:“不是每个人都和你一样有钱的。” 闻言,徐川诧异的问道:“我记得你的工资待遇也不低吧?普林斯顿的助教,一年少说也有七八万米金,再加上补贴和福利,以及其他的收入,在这里租个房子也没啥问题吧?” 这位林师兄如今已经深造完毕,从威腾那里毕业了,并在接收了普林斯顿助理教授的职位工作。 相对于其他的学生来说,还是很厉害的。 毕竟不是每一个从普林斯顿出来的学生都能留在这里的。 “但我不可能将一半的钱都拿来租房子。”林风耸了耸肩,接着道:“而且我要准备回国了。” 闻言,徐川脸上露出了一丝诧异,讶异的问道:“回国?没听你说过啊?” “而且你回国了,你那个小女友怎么办?你们不是准备明年开年结婚来着吗?” 林风笑了笑,道:“她跟我一起回国,正在办理移民手续。” 徐川一愣,竖起大拇指道:“厉害了!林师兄。” 林风喝了口饮料,接着道:“说起来这次我回国,还和你有点关系呢。” “嗯?” 徐川露出了个疑惑的表情,这位师兄回国,怎么和他扯上了关系? 林风解释道:“因为,据说我们国家即将成为的会员国。所以国家在召回一批国外这方面的留学生和科研人员。” “当然,我也不知道这个消息真假,不过既然有消息传出来,那么大概率应该是真的,一旦这个消息正式宣布,到时候肯定需要一批人手参与进的工作中。” “而我前面参与进了你的那个质子半径之谜的科研实验,再加上有在的工作经历,所以前段时间‘国家人才工程’小组的人找到了我,希望我能回国工作。” “凯斯勒也是因为此前有在的工作经历,所以和我一样,走了人才引进计划,准备和我一起回国工作。” 闻言,徐川瞪大了眼,惊讶道:“我去,这个消息我怎么没听说过?” 林风惊讶的看了过来,诧异的问道:“你没有被‘国家人才工程’小组的人找过?” “这不应该啊,你是的正式研究员,而且在解决过质子半径之谜,还计算出了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完成了观察实验。” “我还以为你是第一批被找的。” 徐川摇了摇头,道:“还真没有人找过我。” 林风笑着和他碰了一下饮料瓶,道:“可能是你在数学上的成就太出色了吧,导致其他人忽略了你在物理上的成就。” 徐川笑了笑,道:“恭喜你了,林师兄。” 虽然不知道是怎么同意华国加入的,也不知道国家在这个谈判过程中付出了什么。 但加入成为会员国,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华国的物理科研工作者来说,这绝对都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加入成为成员国,那么根据章程,每个成员国年度缴费出资比例决定对该成员国工业科技设备的采购份额,以及聘用其国际职员的比例。 也就是说,会将成员国缴费份额以不同形式部分返还,用以促进成员国工业科技进步,同时缴费份额越大越有助于扩大成员国在的本国职员数量。 因此成员国缴费并非单向流动,且会产生连带复合效应,对成员国形成反哺。 当然,会员国在这一方面的待遇肯定比不上成员国。 但对于华国来说,哪怕是限制过后的一些科技,也是一份相当不错的回报了。 而对于华国的物理工作者来说,以后在高能物理、粒子物理、核物理这些领域的发展,有了更大的前景。 有了会员国这个背景,无论是lhc大型强粒子对撞的申请使用,还是其他科研工作,都会比单纯的合作关系要更加方便。 】 而对于林风师兄这些第一批被国家召回的人才,不管怎么说,在这个新的领域中,绝对能发展出一片天地。 先来者总是能占据优势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才能先品尝到螃蟹的鲜美,无论是在科研道路上,还是以后走从政管理,亦或者其他方面,光是这份资历,就足以发展出些什么了。 ....... 第一百九十四章:从今天开始当教授 发布于2023-02-1114:40|vip章节 华国加入到成为会员国,这一消息的确让徐川挺惊讶的。 毕竟前世直到重生回来前,这都还是国内一直都在努力的事情。 至于为何这一世的轨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他也想不明白。 不过这对于国家也好,还是他来说,都可以说是一个好消息了。 ...... 送走了林师兄后,徐川也开始了工作。 他接受了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正教授的职位,享受了普林斯顿带给他的福利,那么给学生上课和搞科研就是对应义务。 倒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终生研究员这一职位,并没有要求他有什么必须要做的事情。 对于这个全世界顶级的研究院来说,里面的研究员哪怕天天在“研究院树木林”中散步都没有任何的关系。 能进入这所研究院,成为终身研究员的学者,基本都已经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然,对于能进入这说研究院的学者来说,极少有人会这样浪费自己的时间。 来到书房,他打开了电脑,登陆了邮箱。 带学生和上课是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必做的两件事,当然,很多正教授会将上课这件事丢给自己带的博士生或者助理教授。 毕竟一所研究型大学中,教授的还有个职责就是搞自己的学术研究。 由此还衍生出了米国教育制度中一项着名制度:“学术休假”。 这指的是通常大学教授在学校任职一段时间后,便有资格申请半年或一年的学术休假。 而在休假过程中,教授没有教学任务,可以全身心投入学术科研工作中。 且对于半年的休假申请,学校通常会全额发放半年的工资;对于一年的学术休假申请,则发放半年的工资。 这份待遇,可以说是顶级了。 ...... 打开邮箱,里面堆满的未处理信件让徐川有些头大。 在普林斯顿大学将正教授的应聘资料送给他后,便将他的信息挂在学校招生网站上。 然后,他的邮箱中的信件每天都在增加。 普林斯顿的开学时间分两季,一个是春季开学,一个是秋季开学。 春季开学的时间在每年的1-3月,具体时间不定,秋季开学基本集中在8、9月。 但是,受限于这所学校面对全世界招生,所以它的申请时间基本都要提前至少半年以上。 比如秋季开学,那么一般开放的申请是在头一年的九月份到第二年的一月。 从一月底到开学的八月份这中间七八个月,是给普林斯顿挑选学生,进行面试考试,发放申请,以及给全世界的各地学生准备资料、签证等东西时间的。 而现在是十二月下旬,距离秋季开学的申请截止日期已经快结束了。 这个时间点,说实话,好的学生一般而言现在都已经被挑走了。 毕竟九月份就已经开始申请了,现在都十二月底了。 当然,对他来说,如果没有挑选到合适的学生的话,带不带学生其实都无所谓。 他一个正教授,如果带学生的话,基本也都是带phd,也就是带博士生。 而且对于他来说,秋季开学这个时间点已经晚了。 等待明年秋季开学,他估计都回国了,还带个p的学生。 不过考虑到普林斯顿能有个华人教授不容易,徐川还是选择了收两三个学生。 因为多一个华人教授,基本默认普林斯顿会多收一个华国的学生。 所以在这次普利斯顿的官网上,他特意让校方的工作人员写明了需要在学生能明年二月份之前就报道。 尽管他可能只能带这批学生几个月的时间,不过这并不用太担心会坑到带的学生。 毕竟读博期间导师被其他学校挖走了或者离职了,对于博士生来说是件挺坑爹的事情。 但那是对于其他人而言的,对于他带的这些学生,其实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首先是在他离去之前肯定会为这些学生安排好退路的。 对于这些学生,如果到时候愿意跟随他前往华国,他肯定很乐意。 如果不愿意的话,八九月份正是普林斯顿的秋季入学季,留在普林斯顿更换一位导师也不是不可行的方式。 这并不怎么会影响到这些学生在普林斯顿的学习。 读博期间更换导师的确是一件挺坑爹的事情,但也分情况。 如果是那种已经读了两三年然后突然被告知导师跑了的,那的确很坑爹。 但他这种,提前入学,然后正好赶上普林斯顿的开学季更换导师,可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 甚至换种角度来说,这是这些学生的机遇。 毕竟不是谁都能在博士期间跟随一名菲奖大老学习的,或者说,不是谁都能跟随一位证明了七大千禧年难题的数学教授学习的。 前者可能还简单一些,毕竟这些年下来,菲尔兹奖得主的数量也有两位数了。 后者?纵观整个数学界,这样的顶级教授屈指可数。 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这六七个月的学习时间,完全可以看到一种额外的科研经历。 对于其他普通教授而言,如果自己名下的学生曾经跟随过一名这样的顶级数学教授学习过打工过,恐怕他都能乐开花。 一方面是这种科研经历的确很漂亮。 另一方面,说不定还能借这层关系和对方打上交道。 所以对于自己在明年可能会离开普林斯顿,徐川并没有什么心理压力,也不担心自己的跑路会给招收到的学生带来什么太大的问题。 ...... 花费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徐川才将邮箱中的邮件处理掉。 尽管他已经临近普林斯顿入学申请末期才开始招收学生,但无论是普林斯顿的入学工作组送过来的学生档桉,还是那些自己发他邮箱中的申请书,质量都高得离谱。 国外的学生申请米国的大学,就拿国内举例,一般是看gpa绩点、托福或者ielts测试语言成绩、推荐信以及作品集(发表的论文、参与过的科研项目等等)这四方面。 其中gpa绩点是基础,低于3.5的话,除非你有过硬的作品集作为打底,否则基本都会被普林斯顿、哈佛、耶鲁这类顶级大学刷下去。 普林斯顿工作组发送的到他邮箱的名单,gpa绩点全都在3.8以上,4.0的绩点也有好几位。 而那些自己发送到他邮箱中的申请书,gpa平均下来就稍微低一点,但也基本都在3.6以上,4.0的也不是没有。 换算一下的话,相当于高考总分750分的话,3.6的gpa就是675分,而3.8的gpa就是712.5分,4.0直接拉满。 这样算下来,基本都是妥妥的学霸。 徐川翻了翻邮箱中的申请单,然后拉了个表格,直接将gpa3.8分以下,且没有出色作品集的申请者直接排除掉了。 上辈子他在普林斯顿做了这么多年的教授,对于如何筛选学生早就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得心应手。 筛选这些申请者,就像是一家公司的hr招聘员工一样。 本科线(gpa绩点)就是分界线。 如果没有达到本科线,申请基本都会被扔到垃圾箱里面去。 不可否认,或许有极少数的人没有达到本科线却拥有着出色的工作经历,但这部分人终究只是极少极少数。 在海滩上淘金的效率远低于在金矿中淘金,且耗费的力气远高于收获。 所以设置一个标准线,对于hr来说是最方便的。 在筛选学生这一块也同理,如果绩点不达标,直接淘汰是最好的选择。 而经过筛选后,再看申请者的作品集,就能将大致想要进行面试的学生挑选出来。 如果数量过多的话,再看看推荐信都有谁差不多就能决定了。 花费了一天的时间,徐川从邮箱中筛选出来了十二张申请书,准备明后两天对这些简历做一个线上面试。 反正现在的手机电脑做线上面试也很方便。 ..... 第一天的面试对象都来自华国,十二份简历,徐川留了六张给国内,从占比来看,妥妥的优待。 不过反正也没人知道,暗箱操作什么的,无所谓了。 第一个面试的学生叫做谷炳,从简历上来看,是闵行理工大学的博士生,目前二十五岁,看样子是直博的,不过gpa绩点并不是很高,3.8分。 当然,这个不高是相对于同一批的其他面试者来说的,对于普通的学生来说,3.8的gpa简直是座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山。 放到高考中,3.8的gpa换算过来是差不多是省理科状元一个档次的,其实已经非常优秀了。 只不过一般而言敢申请普林斯顿这种高校的,大家都在这一水平罢了,所以显得比较一般。 上辈子他交换到普林斯顿的时候,gpa绩点是4.0,还有着在发现新粒子的科研经验,哪怕是在普林斯顿这种地方,也是属于顶尖的一批。 当然,上辈子他也没走申请,在时就被威腾内定为学生了。 ...... 相对于其他的简历来说,这个谷炳的gpa绩点并不算高,但徐川看中这份简历的原因并不在gpa,而在于他的工作集。 这位博士生有一些科研经验,参与过物理和化学实验室的科研,也发表过两篇论文,虽然都是sci三区,但也挺难得了。 在众多国内的简历中,他比较看好这一份,因为这份简历符合他对于学生的要求。 他在明年下半年大抵就会回国,到时候物理和材料这两门学科将会是他的重点突破领域。 而参与过物理和化学实验室的科研,可以帮他打一下下手。 所以徐川将这个谷炳安排在了第一个面试。 电脑上,会议面试间打开。 等候面试的谷炳的身影映入徐川眼帘中,让他不由自主的愣了一下。 无他,这位叫做谷炳的学生的形象,和申请简历上的照片相差属实甚远。 照片上他有着一头乌黑的茂发,但面试时却颇有数学强者的风范。二十五岁年纪轻轻头发就已经后移的像太平洋了。 愣了一下,徐川反应过来,轻咳了一下,道:“请问你是谷炳吗?” 那头,听到询问声,谷炳紧张的差点站了起来,连忙道:“是....我是谷炳。” 看到视频中紧张不已的面试者,徐川笑着安慰道:“不用紧张,只是做个简单的面试而已。” “好,好的。” 虽然被安慰了,但这位谷炳同学依旧紧张不已。 不过这很正常,毕竟这场面试决定了他的未来。 他要申请的不仅是普林斯顿,更有徐川这位证明了七大千禧年难题的顶级数学教授。 抛开年龄来说,这就像是一个普通的升斗小民突然有一天见到了自己省的老大一样,级别差距太大了,是个人都会紧张。 “用英语先做个自我介绍吧。” 徐川并没有给多少时间让这位面试者调节心态,毕竟这也是考核的一部分。 对于他这种顶级的数学教授来说,学生上台做报告的机会是不会少的。 如果心理素质不够强大,那又如何能掌控全局? 不过只要不是那种顶级的社恐,正常人是可以训练出来的,他当年也是在威腾手下一步步的慢慢培养过来的。 闻言,谷炳像是上课开小差突然被老师点名了一下,身体一下蹦的紧直了,过了好几秒才开口道:“教授您好,我叫谷炳.......” 谷炳在那头做着自我介绍,徐川在这头听着。 虽然因为紧张有时候有些错顿,不过最起码这位面试者的英语还是过关的。 “我看了你的申请资料,你学习的方向是代数拓扑和解析几何,请你讲述一下你对于光滑黎曼流形的理解。” 等待对方做完自我介绍,徐川开始提问。花费了十来分钟的时间,他对眼前的这个面试者有了一个基础的了解。 基本功还算扎实,天赋在他看来中规中矩,不过挺意外的是对于数学领域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并没有愧对那逐渐后移的头发。 至于品性方面,暂时还看不太出来。 倒是推荐信方面,有一封来自日月大学的张伟平院士。 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品性方面应该不会太差,所以挂掉了面试后,他在简历上画了个圈。 这是留看的意思,表明这个面试者没有让他满意到即可下决定,但也没有即可被否认,中规中矩。 至于能否被挑选中,那就要看后面来自华国的面试者中是否有能超过他的。 ....... 第一百九十五章:意料之外的学生(为盟主高山流水加更1/10) 花费了两天的时间,徐川完成了对手上十二份简历的面试,最终从中间挑出来了三人。 来自国内交大的博士生谷炳,来自意呆利米兰理工大学的博士生罗杰·迪恩,以及法兰西巴黎第六大学的博士生沙希·佩雷斯。 三个学生,来自三个不同的国家,全都是博士生。 最年轻的是谷炳,二十五岁,最年长的是罗杰·迪恩,三十一岁。 其实如果按照申请资料来看,这三人的简历其实并不是所有人中最优秀最漂亮的。 但经过面试后,徐川最终定下了这三个学生。 因为这三人在面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学术的追求心最强。 这是种很直觉性的东西,有没有对学术的追求心,这很重要。 在他看来,带好一个学生的第一要素是找到真心愿意在这个领域上深入钻研下去的人。 不懂的东西都可以慢慢学,慢慢掌握。但是如果心不在科研上,就真的没办法了。 心不在科研上,再怎么教也没有用的。 ...... 锁定了学生名额后,徐川就将名单发给了普林斯顿的工作人员。 那边会将录取信息更新到学校的官网上去。 当然,他也会和这三名学生说一声,毕竟他需要的是提前入学的学生,这样留给对方准备的时间就没多少了。 不过好在还有一个月的时间,而且他可以帮忙搞定学校这边的资料汇报,入学申请之类的事情,这三名学生准备好签证就够了。 处理好招聘学生的事情后,徐川起身去吃晚饭。 虽然他现在已经搬到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这边来了,也住进了别墅,但家里的厨具、餐具、食物什么的都还没有准备的,不然倒是可以自己做饭吃。 沿着斯托克顿街一路熘达到拿骚街,徐川随意找了家餐馆走了进去。 这是家米式餐厅,这会里面吃晚饭的人不少。 相比较国内并不是很注重晚饭的情况来说,在米国这边晚饭反而一般比较丰盛。 如果你想吃顿好点的晚饭的话,可以选择米式餐厅。 点了份晚餐,等待着对方送过来时候,一道清脆悦耳的声音传了过来。 “嗨,徐,好久不见。” 与此同时,一个身影走到了他的身边,坐在了桌对面。 徐川愣了一下,有些疑惑的看了眼对面女生,问道:“请问你是?” “徐,你已经忘了我了吗?这实在太令人伤心了。”对面的女生顿时一脸伤心的说道。 闻言,徐川眼角跳了跳,不过既然对方这么说,他肯定在哪里见过。 回忆翻动了一下,他眼前一亮,迅速道:“阿米莉亚!” 见徐川想起了自己,阿米莉亚脸上顿时露出了璀璨的笑容。“看来你还记得我,真是让人高兴。” 徐川笑了笑,道:“原谅我一时间没认出来,你的变化实在太大了。” 对面这个叫阿米莉亚的女生,是前几年他参加ipho物理竞赛时认识的,是一个天才少女,来自日耳曼,作为队长带领着当时日耳曼物理队参赛。 虽然当时日耳曼物竞队的成绩很拉胯,但阿米莉亚却在那届ipho上拿到了个人金牌,也是个人金牌获得者里面的唯二两个女生之一。 不过说实话,也不怪他一时半会没认出来,属实是这几年阿米莉亚的变化太大了。 前几年的时候,她很瘦小,个子也很矮,而且看上去有些营养不良的样子,但现在已经完全没有了以前的问题,人长高了不少,也长开了很多。 “是变漂亮了吗?”阿米莉亚勾起了眼角,如月牙般像只小狐狸般狡黠的问道。 徐川回忆道:“当然,还记得那时候你很瘦小,就像个水猴子一样。” 听到他这么形容,阿米莉亚顿时不乐意的翻了个白眼。 徐川笑了笑,绕开这个话题问道:“对了,你怎么在这里?” “我父亲上个月受聘来了普林斯顿这边,现在他是物理系的副教授。” 阿米莉亚解释道:“另外我也申请来这边读博了,所以提前过来熟悉一下环境。” “你父亲是哪位教授?”徐川有些好奇的问道,普林斯顿的物理教授,他应该基本都认识。 “斯坦福·艾尔温。”阿米莉亚道出了个名字,徐川恍然点头,原来是他。 斯坦福·艾尔温,普林斯顿物理系教授,光电物理、电磁学方面的专家,获得过世界电波科学最高奖巴顿奖,在光电和电磁领域可以说是顶级大老了。 不过上辈子他没怎么和对方打过交道,毕竟光电物理并不在他的研究领域。 点了点头,徐川笑着恭喜道:“原来是这样,恭喜你,希望你能在普林斯顿渡过愉快的几年,收获丰盛的成果。” 阿米莉亚摆了摆手,道:“和你相比我差的太远了,你连霍奇猜想都已经解决了,都已经成为了普林斯顿的教授,而我才堪堪进入博士学习。” 徐川笑道:“偶尔有所灵感所得罢了。” 阿米莉亚斜了他一眼,道:“我也好想要一份这样的灵感。” 徐川哈哈笑了起来,能在普林斯顿意外的遇到一个过去的熟人聊聊天,还是挺不错的。 两人聊了会,阿米莉亚似乎想到什么,看向徐川问道:“徐,听说你已经任职了普林斯顿数学系的教授对吗?” 徐川点了点头,有些不明所以的看向阿米莉亚,道:“是的,前不久才正式和普林斯顿签约。” “你应该还没有招收学生吧?我当你的学生吧。” 阿米莉亚口出惊人,徐川差点没从椅子上摔下去,咳嗽好几下才缓过来,道:“这怎么可以!” 阿米莉亚奇怪的看了徐川,那双碧蓝的眼眸中满是不解。问道:“为什么不可以?你是嫌弃我成绩差吗?” “我的成绩不差的,虽然没法和你比,但我的gpa绩点也有3.9,还发表过两篇二区的sci论文,一篇是数学物理方向的,另一篇是理论物理方向的,此外,我还有一篇二区的数学论文。” 徐川沉默了一下,一名本科生就能发表三篇二区的sci,还是在数学和物理两个不同的领域,这份成绩哪怕放到全世界的范畴也是相当优秀的。 不过他突口而出的拒绝,大抵是觉得哪里有点违和感? 或许是觉得将熟人招收为学生有点尴尬? 想了想,这会脑子已经有点不够用的徐川才想明白这个违和感在哪里,连忙问道:“等等,咱俩专业不对口啊,你学的是物理,我是数学教授。” 阿米莉亚无所谓的道:“这个没关系,我在哥根廷是双主修,物理数学都是我学习的方向,而且我申请普林斯顿时挑选的专业就是数学物理。” “而你虽然是数学教授,但在物理领域的能力,绝对可以在普林斯顿当教授。” 】 “你解决过质子半径之谜,计算出来过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这可都是世界难题。” “尤其是后者,我看过你当初的论文与计算数据,可以说是数学和物理最完美的结合了,更何况你的导师是爱德华·威腾教授,我相信你的物理能力绝对不会比数学差。” “我相信如果你作为我的导师的话,我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徐川顿了下,有些不知道说什么。 阿米莉亚的眼光还真准,他的物理能力的确不比数学差,就目前阶段来说,还要更强,哪怕他已经证明了霍奇猜想。 想了想,徐川问道:“你不是已经申请了普林斯顿了吗?导师应该已经确定下来了吧?” 阿米莉亚弯起了月牙般的眼睛,笑的像个狡猾的小狐狸:“但普林斯顿可没有规定接受了邀请就一定要来,现在还没有正式入学,如果我退掉入职邀请,然后你再给我发一份就可以了。” “相比较之下,我觉得跟着你更有前途。” 安静了半响,有些不知道说什么的徐川开口道:“我已经收了三名学生了。” 阿米莉亚愣了一下,诧异的问道:“这么快的吗?你不是前些天才成为普林斯顿的教授吗?” 顿了顿,她接着道:“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呢?普林斯顿也没有规定一名教授只能收三个学生。” “如果你不放心的话,你可以对我进行面试,我觉得我应该能达到你的标准和要求。” 徐川轻咳了一下,道:“我建议你先回去问一下你的父亲,或许他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 ....... 第一百九十六章:回国 发布于2023-02-1220:31|vip章节 最终徐川还是接受了阿米莉亚这个学生。 虽然将自己以前的熟人收为学生这种事情在感觉上微微有点让人别扭,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学术界其实也并不怎么讲究这个东西,更何况他和阿米莉亚也算不上多熟,两人仅仅在ipho的时候打过一些交道罢了,连联系方式都没留下过。 若要说别扭,学生年龄比导师大在传统文化中其实也是件让人感觉有些别扭的事情。 此前他挑出来的学生中,年龄最大罗杰·迪恩都已经三十一岁了,相比较他才二十岁的年龄来说,足足大了十多岁。 只不过达者为先,这也不是什么事情。 陶哲轩初当加州大学数学教授的时候,年龄才二十四岁,带的学生年龄也基本都比他大。 多收了一名学生这事虽然让徐川有些意外,不过这也不是什么事情。 对他而言,带三个学生是带,带四个也是带。 只不过阿米莉亚原先的导师就恐怕有些蛋疼了,一名极其优秀的学生就这样飞走了。 但这也没办法,毕竟你不能阻止别人奔赴更好的前程吧。(这话听起来怎么怪怪的?) 普林斯顿的教授虽然牛逼,但也要看和谁比,和其他的学校的确很不错,但和一名证明了七大千禧年难题的顶级教授相比,那就差的实在太远了。 而且还没正式入学,普林斯顿也没有规定给学生发了入学通知书学生就必须要要去。 只有垃圾大学才会用入学通知书绑定学生,招收生源。 像普林斯顿、哈佛、耶鲁这种世界顶级名校是不屑于干这种事情的,爱来不来,也不缺你一个学生。 在普林斯顿的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时间一眨眼就来到了一月中下旬。 因为答应了母校会在放寒假前赶回去领奖和演讲的缘故,徐川提前购买了机票飞了回国。 落地,下飞机,当徐川拖着行李走出机场的时候,一眼就看到了前来接他的人。 没办法,拉在候机大厅中的大红色横幅实在太显眼了,接待大厅中来来往往的人没一个经过时不看两眼的。 【恭喜我校博士生徐川攻克七大千禧年难题霍奇猜想!】 拉着行李,徐川快步朝着挂横幅的方向走去,而等候在哪里的接机人员中的摄影小哥眼尖的第一时间抱着摄像机就上了。 对于这幅场景,徐川并不陌生,毕竟此前他证明weyl-berry猜想时,南大和金陵就曾经大张旗鼓的这样接机过。 而这次他证明了霍奇猜想,没理由会比上次的规模更弱。 熟练的应付完媒体记者,徐川迎上了快步走过来的领导。 “欢迎回家,徐川同学。” 最先迎上来的,是南大的校长刘高峻,并没有说什么恭喜之类的话,只是亲切的拍了拍他的肩膀,表示欢迎回来。 徐川笑着打了个招呼,只能说这位校长不愧是搞行政的,说话感觉让人很舒服。 “徐教授,恭喜你了,证明了霍奇猜想,又解决了一个世界级的难题。” 另一旁,一名中老年男子笑着走了过来,热情的伸出了双手。 “这是一名学者应该做的事情。”徐川笑着和眼前的大佬握了握手,这一幕让他感到相当熟悉。 熟悉的接机,熟悉的话语,熟悉的记者拍摄和采访,只不过说话的人和他握手的人已经从江先生变成了许先生。 虽然这样的大佬亲自跑过来接他有些让人诧异,不过放到一个证明了七大千禧年难题的学者身上,其实也不算什么了。 毕竟证明了七大千禧年难题级别的学者,整个世界也不超过两位数。 对于这种级别的学者来说,别说是面见许先生了,就是面见影响力更大的人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当然,这种封疆大吏级别的大佬亲自跑过来接机,足够体现出国家对他的重视了。 在机场寒暄了几句,新闻媒体记者拍摄了一些照片后,一行人就坐上了专车。 一起吃了顿饭后,徐川跟着学校的几位领导赶回了南大。 车上,数院的院长荣志专笑吟吟的看着徐川,道:“学校这边已经给伱安排了毕业典礼,答辩什么的就去掉了,你到时候走个流程就好了。” 徐川点了点头,道:“麻烦院长和各位领导了。” 刘高峻在一旁笑道:“这有什么麻烦的,南大有你这样的学生,是南大的荣幸。” 顿了顿,这位刘校长接着道:“不过说起来,学校还有件事想要麻烦你一下。” “嗯?什么事,校长您说,只要我能帮上忙。” “是这样的,你现在不是在普林斯顿任职教授嘛,回国还需要一段时间。” “经过学校的研究讨论,想请你在学校挂个荣誉教授的头衔,挂个名就行,不需要你工作的那种。” 徐川笑道:“这个没问题。” 荣誉教授,通常指高校授予在学术界有突出贡献的学者的一种荣誉称号。 绝大部分出名的学者身上都有一大堆这样的称号。 它国外所说的“名誉博士”类似,是一种很高的荣誉,授予者和被授予者没有合同上的约束,也没有工作、教学、讲座之类的事情。 以南大的名气和历史底蕴,荣誉教授的头衔还是配得上徐川的身份的。 倒是南大的数学系,那就肯定是沾光了。 毕竟明年的菲奖徐川是稳的,而南大数院,目前还没有菲奖得主这样的大佬作为荣誉教授。 没办法,谁让南大的数院弱鸡呢? 别说在国际上排上号了,就是国内,南大数院都排不上号。 一所顶级985学校的数院,没有一个院士,这就能说明问题了。 不过等待他明年回国在南大任职,情况就不一样了。 一名菲尔兹奖得主,一个证明了七大千禧年难题的顶级数学家,足够将南大数院的地位直接拉到国内的顶流了。 至于国际一流,那就不是一个人能做到的事情,那需要极其漫长的时间来进行沉淀。 当然,能让母校对学生的名字引以为荣,本身便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南大,大礼堂中,数院为徐川准备了一场盛大的毕业典礼。 台下虚无坐席,无数南大的学子,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再到博生生,甚至是教授,看着舞台中央的那个身影都兴奋不已。 羡慕、崇拜、唏嘘、感慨、膜拜、嫉妒.各种情绪交织在大礼堂中辗轧混杂,融成让人激动而又颤抖的氛围。 特别是对于那些同一届的,如今还在上大四尚未毕业的同级学生来说,心中更是五味杂陈。 他们可是亲眼看着这位大佬飞升的。 从入学演讲上的满分状元开始,到weyl-berry猜想的证明,再到克拉福德数学、天文学双奖,到七大千禧年难题中的霍奇猜想。 这位大佬飞升的速度快的惊人,快到作为同一级的他们还在感慨马上就要毕业了的时候,人家已经毕了两次业,成为了普林斯顿的教授,站在了数学界的最顶峰,变成了神一样的超级大佬。 放在以前,谁又能想象得到,自己的身边会出一位这样可望而不可及,甚至连背影都看不到的神呢。 别说是想了,连梦估计都没有人这样做过。 舞台上,徐川穿着黑红两色的学士袍,戴着方方正正的学士帽,满脸笑容的接受校长的拨穗正冠。 当那红色的流苏从帽檐右前侧移到左前侧中部,自然下垂状到眼侧倒映入眼帘时,徐川也有些惆怅。 从今天起,他正式毕业了。 “恭喜你,徐川同学,祝你在今后的学术生涯中,取得更大更多更宏伟的成果。”拨穗正冠后,刘高峻笑着将手中的花束和学位证书一起递给了徐川,眼神中有着感慨。 眼前的这名学生,是他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带过、遇到过的所有学生中最优秀的一个。 他很庆幸,当年是自己亲自去迎接的这名学生。 一趟旅程,为南大带来了这样的一位年仅二十岁就已经站在了学术界顶峰的学生。 有这样的一份经历,以后退休了和其他高校的教授领导吹嘘都有足够的资本了。 而且还是能让对方羡慕妒忌的眼泪从口中哗啦啦的流的那种。 徐川笑着从校长手中接过毕业证书和花束,抱在怀中深深地鞠了一躬。 刘高峻拍了拍他的肩膀,和他轻轻的拥抱了一下,随即转身走下了下去,将这份舞台留给了他。 徐川抱着毕业证书,看向了台下坐着的校领导和学生,深呼吸了一次,缓缓开口道: “三年前,我曾经站在这里以新生代表的身份发表过演讲,眨眼间,三年后的今天,我重新回到了这个舞台上。” “作为南大的学生,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也很感谢母校给我这个机会,能让我和学校的学弟学妹们聊聊天。” 顿了顿,徐川接着补了一句:“当然,在座的各位有不少可能曾经都是我的学长学姐。” 闻言,台下顿时爆出了一片小小的哄笑声,前排的校领导也纷纷笑了起来。 对于徐川,以他现在取得的成就站在这里演讲,绝对并非他的荣幸,也并非是南大给与他机会,而是南大的荣幸,是南大的请求。 甚至,南大因为这名学生,而获得了不少的提升。 数院在过去的两年扩大了两次,招收的学生数量从14年的不到百名扩大到了17年的两百名,可以说翻了一倍。 数院的科研资金也在这两年的时间里面提升了近千万,南大更不用多说,无论是一六年,还是一千年,都获得了数以亿计的经费。 而不出意外的话,明年南大的经费将会提升更多。 这一切都是站在台上的那名年轻至极的学生带来的。 舞台上,徐川也跟着笑了笑,随即接着道: “在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如何走好自己的学术之路,这或许可以给大家带来一点小小的帮助。” “.” 漫长的演讲过去,徐川看向了台下的听众,再次深呼吸了一口,声音沉稳而洪亮。 “最后,请容许我用母校的校训来结束今天的演讲。” “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愿,诸君皆得所偿,韶华不负青春梦!” 话音落下,大礼堂中顿时爆发出了潮水一样的掌声,持久不散。 忙完了南大这边的事情后,徐川婉拒了学校这边的宴请,给几位好友打了个电话,约在以前的小贤庄一起吃顿饭。 至于他自己,则提前来到了小贤庄点菜,另一边收到消息的室友则迅速飞奔了过来。 孔中:“川哥!” 周林:“川神!” 樊鸿:“川哥你老人家终于回来了!” 几名好友飞速的围了过来,一个个的摩拳擦掌的打打闹闹的。 徐川取得的成就的确让人心生差距和敬仰,但那是对于社会上的人来说的,对于还在校园中的同学好友来说,激动之余暂时还没有太多的隔阂。 徐川和三位好友碰了碰拳,打闹了一下,他也很享受这份友谊,这是步入社会后就再也无法重现的感情,纯粹,不参杂其他的东西。 “川哥,其他的先不说,容小弟敬你一杯!” 孔中端起桌上的啤酒,双手端起像武林人士一样笑嘻嘻的向着徐川敬酒。 徐川笑着碰了一杯,一口饮尽。 “川神,证明了霍奇猜想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感受?”周林和徐川碰了一下好奇的问道。 “感受啊。”徐川沉吟了一下,接着一脸正经道:“大抵就是拿奖拿到手软,演讲讲到口干,坐到家里都有人给你送钱吧。” 闻言,三名小伙伴都露出了悠然向往的神色。 “咦,你是上了电视的那个证明了什么猜想的小科学家?” 小贤庄中,将水煮鱼端上来的服务员阿姨看着坐在桌边的徐川感觉有些眼熟,忍不住多看了两眼后似乎想起了什么,好奇的问道。 徐川虽然有些诧异有人认出来了自己,不过也没多想,毕竟他上过的ctv的新闻联盟,笑着点了点头。 只是他没想到的是,他这一点头确认,服务阿姨倒是兴奋了起来。 “我就说很眼熟嘛,上次看到你还是跟你女朋友来的呢,挺有意思的两小口,在这里看书学习.”服务阿姨一边笑着说,一边上菜,很显然,她对于几年前见过的那一幕印象相当深刻。 徐川也没在意,不过等这位阿姨一离开,旁边的三位小伙伴的就围了过来,摩拳擦掌,准备审讯。 “川哥!老实交代,什么时候谈的女朋友!” “对,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麻蛋,我们居然都不知道这事!速速交代,嫂子是谁!” 徐川懵了一下,随即的一脸哭笑不得。 “什么鬼,我都没谈过女朋友,哪里来的嫂子。” 孔中一脸不屑的道:“要不是服务员阿姨都揭穿了,你还打算瞒我们多久!” 周林:“喵了个咪的,谈了女票居然也不带出来给兄弟们看看,这是不把我们当兄弟!“ 樊鸿:“过分了!老实交代,嫂子到底是谁?是不是以前爆出来的那个刘学姐!” 徐川哭笑不得,摇了摇头道:“我真没谈女朋友,是这个服务员阿姨误会了。” “真的?”孔中三人一脸狐疑不信的问道。 “真的。”徐川回道,感受到口袋中的手机在震动,又接着道:“等等,我先接个电话。” 从口袋中摸出手机,来电显示让徐川愣了一下,不过随即手机划过屏幕,接通了电话:“喂,学姐。” 徐川笑着打了个招呼,挥手将凑过来偷听的孔中赶开,起身走到了窗边。 “那,那个,你还在学校吗?” 电话那头,一道带着鼓起勇气的询问小声的响起。 徐川笑了笑,道:“当然。” “我,我可以请你吃个饭吗?”刘嘉欣站在徐川以前的宿舍门前,看着紧锁的房门小声的问道。 徐川:“中午我恐怕没时间了,晚上吧。” 顿了顿,他接着道:“现在我正和几个同学在一起吃饭,如果你不介意的话,也可以过来,就在学校门口的小贤庄,我们以前吃饭的地方。” “不,不了,晚上就可以了。”刘嘉欣小声的说道,又看了眼紧闭的宿舍,转身离去。 “行,那就晚上。”徐川笑着应下。 ps:196章今天修改过一些人设方面的东西,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本章完) 第一百九十七章:坑哥的妹妹 挂断了电话,徐川一转身,就被吓了一跳。 身后三个好友齐刷刷的站在他身后偷听。 “川哥,是不是嫂子打来的电话,老实交代!” “我听到女声了!” “带过来,让嫂子赶紧过来,我们也认识认识。” 三人七嘴八舌,徐川没忍住翻了个白眼,没理会这群吃瓜上头的好友,走回了桌旁。 跳过这个话题,四人连续碰了几杯,灌下去两瓶啤酒后,话题也逐渐打开了。 一会聊聊毕业后的安排,一会聊聊游戏,有时还会转移到国内外发生的事情。 比如某学校的女大学生偷耳机不仅没有被处罚,反而保研了。 比如某明星参加了偶像练习生,发布了自我介绍视频,因练习时长两年半,穿背带裤打篮球而火出了圈。 近一年的时间没有见面,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还是相当漫长的。 不像步入社会后,几年不见,甚至是终身都不再见面也不是什么很稀奇的事情。 ...... 一顿饭吃了两个小时,四人才散去,约定好了等三人毕业的时候再聚。 徐川则回到了南大给安排的酒店中,他没忘记晚上还约了学姐吃饭,洗了个澡去掉一身酒气睡了个午觉休息了一下。 下午的闹钟定点将他吵醒,伸了个懒腰从床上爬起来,徐川摸到手机看了眼时间,快四点了。 打开电脑处理了一下邮箱中的邮件,回复了一些消息后,他起身再度来到了南大门口的小贤庄。 刚准备给学姐那边发个消息,问问她什么时候能过来,一个坐在窗边的熟悉身影就映入了他的眼帘中。 快步走了过去,徐川笑着喊道:“学姐。” “你来了。” 正低着头看书的学姐听到声音后抬起了头,看到徐川后,眼眸中露出了一丝欣喜。 “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徐川不好意思道。 本以为他应该是先到那个,没想到这位学姐比他到的更早。 “没事的,我也才刚到一会。”学姐小声道,顺带将手中的书合起来放到了桌边。 徐川看了眼学姐合起来放到桌上的书,封面上的《算法导论》让他欣慰的笑了笑。 在他当初的建议和那笔二硒化钨科研项目的奖金支持下,学姐最终走上了深造的道路,而且还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 不得不说,他看人的眼光还是挺准的。 当初他就觉得这位学姐在学术上有着巨大的深造潜力,而现在事实也证明了这点。 可能是生活方面的困难被解决了,不再需要日夜兼职,她在学业上爆发出了巨大的潜力,刚进入大三,就修完了本科学业,进入了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 而今又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偶尔和周海教授的聊天听说她研究生都快修完了,正在准备报考博士生。 两年的时间修完本科,一年多的时间修完硕士研究生,这个速度可以说相当快了。 徐川坐了下来问道:“点菜了吗?学姐” “还没有。”学姐摇了摇头。 闻言,徐川朝着店内的服务员招了招手,喊道:“服务员,点菜。” 很快,一名服务员走了过来,巧的是正好是中午的那位阿姨。 看到徐川后,她眼前一亮,道:“小伙子,你来的也太晚了,你这个小女朋友可是在这里等了至少足足半个多小时,就算是你是大科学家,约会也要记得准时啊。” 徐川愣了一下,看了眼学姐。 不是说刚到一会吗?半个多小时是什么情况,现在还不到五点半,也就是她四点多就来了? 被服务员阿姨揭穿,学姐也愣了一下,随即脸上就飘起了一抹嫣红,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徐川咳了一声,看向服务员阿姨,道:“不好意思,我下次注意,先点菜吧。” 对于这个服务员阿姨一直以来的误认,他已经懒得去解释了。 随便吧。 点完菜,徐川看向学姐问道:“学姐博士准备深研哪个领域?” “数学算法和人工智能。”刘嘉欣小声回道。 “挺好的,这两领域在未来都是大火的领域,只要有本事,年入千万都不是什么难事。” 徐川笑着回道,虽然年入千万听起来很夸张,不过这倒也不是他在吹嘘,数学算法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专家,说年入千万那都是少的。 比如明年开始会逐渐大火的某音,它家的算法专家后世米国就曾开出过年薪过亿的待遇挖人。 可见这行业的潜力。 而在未来,算法和人工智能领域是最为火热发展前景,毕竟大数据化时代,离不开这两个。 闻言,刘嘉欣脸颊染上一点红色,有点不好意思微微低头。 想当初她觉得二三十万的年薪就已经很夸张了。 “那博士阶段你还准备在南大读吗?”徐川好奇的问了一句。 南大的数学系虽然不咋地,不过计算机专业倒还是挺不错的。 规模虽然不大,但走的是高精尖路子。 在软件、ai、体系架构、数据挖掘等核心领域国内数一数二,科研产出质量极高。 刘嘉欣点了点头,看了眼徐川,接着道:“不过我向导师申请了交换普林斯顿的留学生名额。” 徐川愣了一下,接着道:“看来你的学习成绩比我想象中的还要优秀很多。” 他这话倒是没说错,普林斯顿大学不光是数学系一年都收不了几名华国的博士生,计算机学科也一样,一年在华国收的学生也一只手收的过来。 南大的计算机系在国内排名虽然不是很高,但却是国内高校唯三拥有计算机一级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双一流世一流学科、国家拔尖的基地。 普林斯顿的叫交换生名额虽然少,但也不是没有。 不过要申请到一份交换生名额,难度相当大,做不到这个学科的前五,基本拿不到这个名额。 所以他才感叹学姐的成绩比他想象中还要优秀不少。 顿了顿,他接着道:“去普林斯顿学习一下也挺好的,虽然普大的计算机学科比不上数学物理,但也挺不错的。” “而且你的学习方向数学算法和人工智能在那边都属于优秀学科,能学到的东西不少。” 学姐用力的点了点头,一脸认真道:“我会努力的。” 徐川笑了笑,道:“加油。” ...... 在南大呆了五天的时间,徐川才启程回家。 一方面是要走仪式接受南大荣誉教授的头衔,另外还要接受南大和市里、省里的颁奖仪式。 毕竟人家都给你送钱了,过去走个流程,让媒体拍几张照片配合宣传一下是必须的。 另一方面则是除了给南大的学弟学妹们做一场演讲外,他还需要在南大开一场报告会。 这是此前他早就答应了的事情。 至于报告会的内容,毫无疑问是霍奇猜想。 其实这类型的报告会,他接到了很多的邀请。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不少高校甚至一些科研机构都像他递来了邀请函,请他过去开场报告会或者做场演讲。 最多的一个高校给与的报酬甚至达到了三十万米金。 但绝大部分的报告会或演讲徐川都拒绝了,留下的仅仅是国内的邀请。 一方面是他没那么多时间到处跑搞演讲什么的。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是国人,是南大的学生罢了。 尽管数学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一场报告会并不能立马就提升多少国内数学界的发展,但终归还是能起到一些作用的。 他作为这个领域顶级学者,如果有心去传播这方面的知识,还是能起到不少的作用的。 尽管这个作用可能需要数年或者十数年的时间才能完全表现出来。 但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在那里是不会飞走的。 ...... 处理完金陵这边的事情后,徐川买票坐高铁从金陵回到了星城。 虽然坐飞机会快一点,但其实也快不了多少。 入站,检票,候机各种流程走下来,很是麻烦。 在国内,如果说五个小时以内的高铁行程,从出发到出站,其实高铁并不比飞机慢多少。 而且更关键的是,高铁比飞机要更加舒适,也更给人安全感。 毕竟是在地上跑的,万一出事了,好歹也还有一线希望,但在飞机上出事,那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拖着行李箱,徐川前往了星城一中。 在回老家前,他还得去一中接徐晓那丫头。 为了这个,徐晓在电话中磨了他好久的时间。 虽然他不知道那丫头为啥硬是要他去接,但磨了半天后,他最终扛不住答应了。 顺道再去看看老唐也行。 对于老唐,徐川一直都很感激。 毕竟这个世界上天才何其之多?但真正走出来的又有几个。 他与老唐,是现实版的千里马与伯乐。 上辈子如果没有这个高中老师的发掘和教导,他大概率会湮灭在茫茫人海中。 站在校门口,徐川掏出手机给老唐打了个电话。 听到他在一中门口,老唐一时半会的都没回过神,愣了好一会重复确认后就迅速挂断了电话。 没一会,老唐就出现在了校门口,带着他走进了学校。 “你小子,过来怎么也不提前打个电话。”看到徐川,老唐抱怨道。 徐川笑呵呵道:“又不是什么大事。” 老唐斜了一眼他,道:“怎么不是大事,一名菲奖得主亲自过来,哪个学校都得迎接吧?” 徐川笑道:“还没拿到呢。” “证明了霍奇猜想,明年的菲奖能跑了我跟你姓!”老唐一脸不屑的说道。 “那我要不要和菲奖评委会那边打个招呼,让他们推迟四年再发?”徐川笑着打趣道。 闻言,老唐再次斜了他一眼:“有本事你再说一遍?” 徐川连忙认怂,道:“没本事没本事。” “不过说起来,你这一手不声不响的证明霍奇猜想,真惊掉了不少人的下巴啊。” 】 老唐感叹一声,接着道:“虽然知道你小子在数学上有天赋,但这也太夸张了吧。” 徐川:“偶有灵感所得罢了。” “行了,你就别谦虚了。”老唐翻了个白眼,带着他朝教学楼走去。 “对了,老师,学校什么时候放寒假?”徐川跟在老唐身边问道。 “高一高二的已经放了,高三后天放,你这次过来是接你妹妹的吧。”老唐问道。 “当然还有看望老师您。”徐川嘿嘿笑道。 “呵,算你小子还是个人。”老唐哼了一声,像是想起了什么,盯着徐川接着道:“说起来,你有个好妹妹啊,跟你一模一样。” 徐川干笑了一下,知道老唐说的是什么。 ...... “老哥!” 1401班中,看到教师门口的身影后,徐晓兴奋的蹦了过来。 徐川笑着揉了揉这丫头的脑袋,道:“说吧,为什么要我亲自跑一趟,自己打车回家不行?你老哥我的时间可是很紧的。” 徐晓皱了皱鼻,抱着他的手要摇啊摇,道:“你可是我哥,放寒假了顺路过来接一下你最亲爱的妹妹怎么了?” 徐川瞅了她一眼,狐疑道:“就这?” 徐晓信誓旦旦的道:“不然呢?” 她话音刚落,身边一个同班女生就走了过来,看了眼徐川,又看了眼徐晓,愣愣的道:“真来了?” 徐川疑惑的问道:“什么真来了?” 闻言,这个同班女生反应了过来,道:“晓晓之前和我打赌,说她能让你来接.......输的唔一个学.......唔,早......饭” 那女生还没说完,徐晓就冲上去捂住了她的嘴巴。 不过徐川还是听到了些东西,看着打闹的徐晓一脸黑线。 这妹妹,不能要了。 ....... 顺利的接到徐晓,两人拖着行李箱打车回到了老家,不对,应该说是新家。 在他的再三劝说下,徐父徐母今年终于从原先的那栋二层的小楼搬进了去年修起来的别墅里面去了。 之前他们怎么都不愿意住过来的。 在徐父徐母的眼中,那别墅是留给徐川以后结婚用的新家,他们搬过去干啥,老房子又不是不能住。 做父母的,总是这样,总想将最好的东西留给子女。 不过最终徐川还是说服了父母,毕竟房子建起来就是给人住的,不住人的房屋修起来干啥?放在那里摆看吗? 而且农村的房子,说实话,住人和不住人,区别真的很大。 不住人的房子,哪怕是新修起来的,老化的也会特别快。 就像是以前那些五保户去世以后留下的房屋,经历了一两年的时间就会倒塌的不成样子。 而生前时,那些老旧的房屋,甚至是用黄土胚打起来的土房都能历经风雨始终无碍。 在农村,这种说法叫做‘人气’,有人住的房屋才有人气,没人住的,老天会帮你收走。 ...... 第一百九十八章:需要用一辈子来死磕的难题 在老家呆了几天,徐川才发现世上还有另一种比搞学术研究还要累的东西。 那就是人情往来。 也不知道是谁走漏了风声,从他回来起,每天都有人过来拜访他。 一开始是村里的邻里,听说上了新闻联播的大科学家回来了,纷纷过来看看,聊聊天的同时向他请教一下学习经验,看看能不能让自己家的孩子也考上个好大学。 随后则是学校的老师,校长等人提着礼物上门拜访,再接着县,市等地方领导过来慰问,请他过去做个报告,演讲,发奖什么的。 对于人情往来之类的东西,徐川虽然并不是很抗拒,但这一波又一波的过来,接客人都接麻了。 一个年,过的比全心全意研究数学猜想都要辛苦。 ...... 习惯性的在家里过完十二日年后,徐川买票回到了普林斯顿。 二月初,在他的要求下,四名收到了他入学通知书的学生从世界各地赶到了学校。 让原本秋季时间入学的学生提前到春季入学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牵扯到方方面面。 比如学生的签证、学校的学籍,入住安排等各种事情。 不过对于徐川来说,这些事情都不是什么问题。 普林斯顿这边将入学时间修改到春季就行了,宿舍什么的,一名正教授难道还申请不上四个宿舍位么。 至于学生是否能将自己的事情解决完,那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了。 理论上来说,如果申请了秋季开学的入学申请,那么在一二月份的时候,有些学生可能还会出现没有从原校毕业的事情。 如果是交换生的话倒还好,但留学生的话就麻烦了。 不过徐川才不管这些。 他下达了任务,学生如何完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博导和博士生之间的关系,和职场很像,博导是老板,博士生是打工仔。 哪怕是你在和女朋友一起度假,导师一个电话打过来你也得乖乖的过来打工搬砖当苦力。 比起职场,稍微好一点的,大概就是博导在你的学术生涯会给予一些帮助和指导了。 他在带着你工作的时候,会在一旁传递一些学识和经验,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向他询问,导师有义务解答,这更类似于工作中‘经理’或者‘老人’。 当然,前提是你的导师是个正常的导师。 要是遇到那种无良导师,可以说比职场更惨。 帮助什么的就别想了,不卡你毕业,白嫖你让你多打几年工就很幸运了。 而在米国,针对博士来说,导师的权利更是大的惊人,如果导师不满意了,是有办法开除学生的。 当然,这个一般不会去这么做。 毕竟你开除了学生,后面想要再招收学生就比较难了,报你的学生得考虑一下是否能从你手底毕业不是么。 ...... 按照徐川的要求,在二月份,四名学生都前后来到了普林斯顿。 第一个到普林斯顿的是国内交大的谷炳。 他甚至比徐川还要先到,徐川是在老家过完了十二日年才回的普林斯顿,而他在农历初四就已经出发了。 在酒店中住了十来天的谷炳心情一直都很激动,也很忐忑。 导师是证明了七大千禧年难题的顶级数学大牛啊,此前他想都没有想过这事。 投申请简历也只不过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但其实并没有抱多少的希望。 毕竟这样的导师教授,竞争会有多大,他再清楚不过了。 之前他给不少的国外数学专业好的高校都投过申请,但因为口语和容易紧张等方面的原因,基本都没过。 如果这次还不行的话,他大抵就会转向将简历投向稍微低档次一些的大学了。 谁能想到峰回路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出去的简历反而被挑中了。 简直和做梦一样。 不,做梦都做不到这样的梦! 于是在收到了梦幻般的通知书后,他庆祝了两天后,迅速将国内的事情全都处理好了,过年连亲戚都没走,过完年就抓紧时间出发了。 不求别的,只求第一时间在导师面前留个好点的印象。 而在酒店中住了十天后,他终于收到了徐川发过来的信息,询问他什么时候能到。 收到信息后,他第一时间出现在了这位要比他年轻好几岁的导师面前。 看着面前站着谷炳,徐川懵了一下,问道:“你什么时候过来的?” 谷炳摸了摸自己那稀少的头发,讪讪笑道:“怕耽误您的时间,所以我初四就动身了。” 不得不说,这一波好感度的确刷到了徐川心里,毕竟一名懂事听话会自主加班的员工哪个老板不喜欢呢? 点了点头,他开口道:“资料什么的带了吗?带了的话我带你去办入学手续。” 闻言,谷炳迅速点头:“带了,都在书包里。” ...... 带着谷炳将入学手续办理好,让他自己去熟悉一下环境后,徐川就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他得准备这些学生的学习安排以及在普林斯顿的大课了。 在什么样的岗位上就尽什么样的职责,这是最基础的义务。 作为一名教授,他自然得教导好学生。 其实这些事情本应该在过年期间就想好了的,但那时候人情交往让他精疲力尽不说,过年期间他也在思考自己接下来的安排。 本质上来说,相对于普林斯顿教授的身份,他更基础更重要的身份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研究员。 而作为一名研究员,搞自己的科研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他在过年期间思考的侧重点一直落在自己接下来的安排上。 至于学生和任课,以他上辈子当教授的经验来说并不是什么事情,随随便便就能搞定。 倒是接下来的安排,的确需要好好的考虑一下。 在普林斯顿两年的时间,解决掉了霍奇猜想是徐川没有想到的事情,这打乱了他的学习安排。 他一开始去普林斯顿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去的,并没有想过自己能在短时间内突破这种顶级问题。 不过这也让他看到了自己在数学上的天赋,可以说并不弱于物理。 毕竟解决问题本身就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能将你学习过的知识运用起来联会贯通,融为一个整体。 能够在两年的时间内解决霍奇猜想,能在代数几何、分析学、拓扑学这三大领域建起一座桥梁,哪怕有上辈子的数学知识帮助,也可以说是异于常人了。 考虑到还要在普林斯顿呆上一年半载的,徐川并不想被留在米国,那么接下来的时间,和应用相关的科学他是没法触碰的。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对方暂时还没来接触自己,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现在已经上了米国移民局的表单中。 或许是纯理论科学领域和应用科学领域的巨大差别吧。 前者所有的成果都是公开的,每个国家都可以公开查看,而且将纯理论的科学转变成实用的技术往往需要极其漫长的时间。 而后者,应用科学领域的人才,每一个都能为一个国家创造出无比巨大价值。 早些年回国的钱老,就是应用科学领域的顶级天才,而他回国后,带给华国的改变,任何人都可以看到,无比巨大。 上辈子他被锁死在米国,也是因为参与了核能物理的应用发展。 考虑到这方面的东西,徐川将目光投向了纯理论的数学、物理领域。 再加上在普林斯顿的时间可能只有几个月了,他将目光放到了流形和混沌这两大体系上。 前者广义上来说,算是数学与物理交叉领域。 流形在数学中发展到极致,是七大千禧年难题中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这方面的东西涉及他来普林斯顿的最终目的--‘可控核聚变中的湍流控制’。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中,无论是数学教授费尔曼,还是物理教授邓肯·霍尔丹等学者,都是流形方面的顶级教授。 如果不能从普林斯顿带点流形领域的知识回去,他怎么都不甘心。 所以他将第一个目标锁定在了流形领域上。 其实在普林斯顿,他还有一个很想学的东西。 那就是‘流体力学’。 他很想在普林斯顿和这方面的物理教授深入交流学习一下这方面的知识,但是思来想去后,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无他,流体力学虽然是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但这一方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质,是很多工业的基础。 流体力学的研究,既对整个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又对很多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工业和工程,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它既有基础学科的性质,又有很强的应用性,是工程科学或技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突出的例子是航空航天工业。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没有流体力学的发展,就没有今天的航空航天技术。 比如民航机,如果坐在一架波音747飞机上,想一下这种有400多人坐在其中,总重量超过300吨,总的长宽有大半个足球场大的飞机,是由比鸿毛还轻的空气支托着的,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不惊叹流体力学的成就。 所以考虑了一番后,他最终还是放弃了这方面的想法,选择了只有理论的流形,放弃了具有应用性质的流体。 至于混沌数学,则是在于他此前的数学基础上更进一部分的深入研究了。 它是在测度论、概率论、随机过程、动力学系统、分形理论上发展出来的一门新数学。 主要目的是弄明白不可预言性如何可以与确定论相调和。 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混沌数学其实就是研究‘蝴蝶效应’的东西。 目的是使蝴蝶效应为你所用,初始条件的小变化产生随后行为的大变化,这可以是一个优点;你必须做的一切,是确保得到你想要的大变化。 这方面的东西,不仅仅和数学有关,也和物理有关系,甚至在可控核聚变的高温等离子体湍流控制中,它同样能掺和上一脚。 如果能从普林斯顿带一些这两方面的知识回国,徐川相信他未来对可控核聚变的研究将提升不少的档次。 至于解决可控核聚变这个问题,哪怕重生一次,他其实都没啥把握。 哪怕他上辈子已经站在了这一领域的巅峰,将其推进了不少,也没有任何的把握。 因为要解决的难题实在太多了. 超导材料是可控核聚变难题中的一点,湍流问题也是一点,氚自持同样是一点....... 而随着推进,后面还有多少点这样的难题谁也不知道。 徐川没想过自己从普林斯顿回去就能立刻解决可控核聚变,那是痴人说梦话,别说重生一世了,就是再重生一世都不一定能做到。 作为人类梦想中的终极能源,如果那么好解决,早就被解决了。 反正他已经做好了用这一辈子来死磕这一项技术的准备。 至于最终能不能搞定,除了努力外,剩下的就交给老天来决定了。 ....... 办公室中,徐川沉思了一番后从抽屉中摸出了一个崭新的笔记本。 对于所带的四名学生,他不可能用同一种方法进行教导,将他们统一带向同一个领域。 至少,一个好的导师是不会这样做的,这不是带学生的方法。 当然,在研究生以前可以这样做,但是研究生之后就不行了。 特别是博士生,因为对于博士生而言,每一个人此前的学习方向侧重点都不同,后续的发展自然也会不同。 此外,这些学生在博士生阶段要做的,不仅仅是深入学习知识,更有在自己学习的领域进行创造知识。 所以他得针对这四名学生的申请建立做一个大致的安排,至于具体方向,还需要等到他们到齐后再进行沟通。 不过虽说每个人的学习方向都有细微的差别,但大方面的目标的,还是统一的。 而且他手上还有一个相当合适的目标。 “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 没错,就是此前他用来证明霍奇猜想的数学工具。 这份工具相当适合这四名学生学习。 无论是前面挑选出来学习纯数学的谷炳等三人,还是后面收的学习数学物理的阿米莉亚,都可以深入学习这套数学工具。 它是沟通代数几何、拓扑学、分析三门领域的工具,数学领域就不用多说了,而在数学物理中,拓扑学和分析学,同样是很重要的数学工具。 所以即便是阿米莉亚学的是数学物理,面对这套数学工具的时候也不会有任何问题。 ....... 第一百九十九章:这到底是哪里不难了? 谷炳先到,剩下的三名学生也前后在两天内赶到了普林斯顿。 徐川帮忙处理好入学后,统一将这四名学生喊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开始熟悉了解这些学生的同时,准备对应的学习内容。 四名学生,来自国内的谷炳主学的代数拓扑和解析几何,博士期间的发展发现以代数拓扑为主。 来自来自意呆利米兰理工大学,四个学生中最年长的博士生罗杰·迪恩则学的是代数曲面和交换代数。 而法兰西巴黎第六大学的博士生沙希·佩雷斯则以拓扑学为主。 至于最后的阿米莉亚·艾尔温在数学方面学的是数学分析和微分几何,与此同时,她在物理上走的是场论和电磁物理。 对于这四名学生,徐川都安排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学习计划。 当然,是与他们商议过的,毕竟能走到博士阶段,每个人肯定都有自己的想法,他还是很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的。 说实话,像他这么负责的导师,哪怕是在普林斯顿也没几个。 放到国内,那就更少了。 确定好这些学生的发展方向后,剩下的,就是学习计划了。 看着办公室中的四名来自天南地北的学生,徐川开口道:“关于你们的未来发展,我已经和你们一起确定下来了。” “那么,接下来就是学习安排了。” “而这方面的东西,我已经给你们准备好了。” 顿了顿,他接着道:“想必在你们申请成为我的学生前,对我应该都有所了解,在此之前,我完成了霍奇猜想的证明。” “当然,我不是在炫耀这个,而是你们接下来的学习安排就和它有关系。” “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 “这是我在证明霍奇猜想时使用的核心数学工具,它将是你们未来几个月的学习安排。” “在今年的国际数学大会召开前,也就是八月份前,我会对你们做一次考核检查,以审查你们的学习进度。” “如果你们通过了我的考核,到时候会有奖励的,至于奖励是什么,暂时保密。” 徐川笑着说道。 办公室中,阿米莉亚好奇的问道:“那如果没有通过考核呢?” 闻言,其他三人都紧张的望了过来,他们同样关心这个问题。 毕竟初来普林斯顿,大家都不知道这位年轻导师的性格,如果考核没过,被辞退了就麻烦大了。 徐川笑眯眯的道:“那或许你们的毕业会延迟一些时间。” “教授,我能问问考核的大致内容吗?” 一旁,谷炳有些紧张的问道。 好不容易来到普林斯顿学习,他可不想的连业都毕不了。 徐川:“当然是和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有关的内容了,放心吧,不会太难的。” 闻言,四名学生均松了口气,涉及到毕业方面的事情,由不得他们不关心,毕竟都已经读到博士,再进一步就能完成人生中所有的学业。 不过还没等他们彻底松缓下来,徐川就接着道:“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解决了霍奇猜想,但它还有相当大的价值没有开发出来。” “不少代数簇与微分形式以及多项式方程,甚至是代数拓扑方向的难题,它都可以用来进行尝试。” “比如和霍奇猜想同属于一类猜想家族的‘布洛赫猜想’、‘代数曲面的霍奇理论应该确定零循环的chow群是否是有限维的’问题、还有有限系数的某些动机上同调群同构映射到etale上同调问题等等.....” “或许我会在这些问题里面随便抽一个出来作为你们的考核题目。” 谷炳:...... 罗杰·迪恩:??? 沙希·佩雷斯:! ! 阿米莉亚·艾尔温:(っ°Д°;)っ 是他们听错了吗?还是他们之前出现了幻听? 如果没记错的话,导师之前说的好像是不会太难吧? 但他说的‘布洛赫猜想’‘chow群是否是有限维问题’这些全都是世界级的难题啊。 其中甚至还有历经上百年都没有被解决的世纪难题。 这他么到底是哪里不难了? 而且现在已经二月中下旬了,距离国际数学大会召开,只有五个月多一点点的时间。 五个月的时间,要解决一个世界难题。 杀了他们吧。 ...... 徐川并没有理会四位学生的心理活动。 在他看来,这的确不是很难的事情。 在解决掉霍奇猜想后,他了解过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 以他现在的数学能力来说,在自己的领域中,‘布洛赫猜想’这些问题能否被‘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解决,心里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 当然,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难度肯定是有的。 但如果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那么解决这些问题还是有可能的。 既然带了学生,就要对学生负责,反正对于他来说,不可能让学生在自己手下太轻松的就渡过了博士。 那是对他们的不负责,浪费他们的时间,也是浪费自己的精力。 安排好任务后,四名学生就离开了,徐川则来到了威腾的办公室中,他要去打听一下今年上半年的对撞实验安排。 看看有没有感兴趣的。 毕竟上辈子他是18年的下半年正式接触的,下半年的安排他很清楚,上半年的话就不太了解了。 当然,随着他的重生以及在的发现,对撞实验的安排也有可能会出现修改。 毕竟通过数学计算物理粒子的搜索通道这方法很重要,它能改变不少的东西。 蝴蝶的翅膀扇动往往就在不经意间。 恰逢年初,威腾已经从回来了。 看到徐川,威腾笑着起身泡了杯咖啡递过来:“听说华国的新年会很热闹。” 徐川笑了笑,道:“当然,如果你过去的话,可以在那里见识到很多不一样的风景。” “比如年货扫集、花灯猜谜、舞龙舞狮、游神押舟等各种活动,这些都相当有趣。” 相对比国外的元旦来说,华国的春节各地的传统习俗无疑更多更热闹。 可惜的是,以往的年味一年比一年澹薄,不过向别人推荐这些东西,徐川还是相当乐意的。 毕竟是宣扬华国传统文化。 “看来我要找机会过去见识一下了。”威腾笑着道。 “欢迎。” 两人闲聊了会,威腾将话题转向另一边:“今年的实验,你有兴趣过去看看吗?” 没等徐川问起这事,这位老爷子就主动开口了。 徐川顺着问道:“上半年那边研究什么?” 威腾耸了耸肩,道:“还是在以前的基础上进行加深,比如研究希格斯玻色子,寻找五夸克粒子之类的,还有一些对标准模型的补充实验。” “哦,对了,还有一小部分寻找引力波的对撞实验,或许你会对这个感兴趣?” 徐川笑着摇了摇头,道:“如果仅仅是这些东西的话,我可能不太感兴趣。” 希格斯玻色子研究和五夸克粒子的发现,他就懒得过去了,这两东西在他脑海中再清楚不过。 】 至于引力波。 其实这并不是人类第一次发现引力波信号。 早在2016年的时候,ligo就首次探测到了来自于双黑洞合并的引力波信号。 而2017年,人类又观察到了来自双中子星合并时引发的引力波。 引力波的成功发现,填补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 如果爱因斯坦还活着,凭借他的广义相对论百分百能再次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遗憾的是,直到他去世,物理学界对广义相对论都还处于初始的研究阶段,并未能发现什么重大的成果。 而诺奖,并不向去世的先人发放。 当然,即便是只拿过一次诺奖,谁也不能否认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的伟大地位。 这位老爷子获得诺奖,是诺奖的荣幸。 ...... 话回归正题,在今年上半年的对撞实验中安排上引力波相关的实验,在徐川看来,完全是在浪费钱。 以目前lhc的对撞能级,即便是开到最大,也顶多能制造出个极其细小的黑洞,直径在负二十次方以上。 这样的黑洞就算能诞生引力波,目前的探测设备也根本就观测不到。 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中撞出来的黑洞能产生的引力波,在徐川看来,并不会比两辆小汽车相撞来得高。 而要探索到这么微弱的引力波,目前的探测设备不进化个十来个档次恐怕压根就做不到。 所以安排对撞实验完全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 对于这个,徐川压根就没什么兴趣。 一旁,威腾摊了摊手,道:“但也没办法,我们总希望能搞个大的出来,然而现在的设备与理论根本就不支持。” 顿了顿,他接着叹道:“物理学界发展到现在,说实话已经很久都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出现了。我们还在以前的标准模型上修修补补敲敲打打的。” “我的m理论要验证至少在一个世纪以内根本就不可能,而其他的东西.....” “说实话,我很悲观。” 说着,这位老人又叹了口气,微微摇了摇头。 对于这个,徐川倒是持有不同的看法,他笑了笑,开口安慰道:“那倒不至于的。” “科技永远都在发展,而且速度比你我想象的都要更快。” “或许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就能找到超出标准模型之外的东西呢?” 威腾笑了笑,道:“希望吧。” 徐川笑道:“肯定的。” ....... 在普林斯顿的日子一点一点的过去,在确定了今年上半年没有自己感兴趣的对撞实验后,徐川将注意投入到自己的目标‘流形’上。 这是最先也是最重要的学习目标,关系到ns方程解的存在性与光滑性问题,也关系到从数学方面对湍流进行模拟控制。 而关于流形,最重要的两个方向分别是拓扑流形和微分流形。 得益于此前对霍奇猜想的研究,在于这两方面他都有一定的基础,不过那并不够,霍奇猜想和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是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 他需要更完善的拓扑流形与微分流形的基础知识。 好在燧石图书馆完全可以满足这一点,他只需要过去借书借资料下载论文就行了。 时间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去,很快就到了三月中旬。 沉浸在自己学习中的徐川收到了威腾的电话,匆忙的赶了过去。 2018年3月14日,物理学界发生了一场大地震。 世界着名的伟大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去世了,享年76岁。 这一消息让徐川愣了很长的时间。 相比较此前的米尔扎哈尼教授,他无疑更熟悉霍金。 霍金的离世,他上辈子已经经历过一次了,这辈子再经历,依旧让他有种恍然隔世的感觉,心中也多了一份惆怅。 时间长河里的芸芸众生都渺小如尘埃,哪怕是最出色的那些人也不过是短暂的散发着自己的光辉,而后熄灭淹没在时光长河中。 叹了口气,徐川将脑海中的一些乱七八糟的想法抛出去,重新打起精神。 每个人都是一本历史,有的故事写完了,有的故事还在写;有人活着是为了千古留名,有人是为了安乐一生。 而他活着,是想要弥补上辈子的遗憾,是想要去更远地方看一下。 ...... 三月底,参加完霍金先生的葬礼后,在数学系主任费弗曼的委婉提示下,徐川终于想起了自己身上还挂着一个普林斯顿大学正教授的职位。 而从春节开学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半月了,但他到现在,除了收了四名学生外,一堂课都还没有开的。 长时间的消极怠工,让费弗曼这个忘年交好友都有些看不下去了。 倒是德利涅,同为数学系的教授,压根就不在意这个,徐川几乎每隔两三天就往他那里跑一次,他都不带过问的。 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除了带学生外,也还有基础课时任务的,尽管很多正教授会将其丢给自己带的博士生或者助理教授去完成。 但你总得开课吧。 连课都不开,这就说不过去了。 ....... 第二百章:光滑流形--和费弗曼的交流 被费弗曼找上门来,徐川有些尴尬的笑了笑,这一个多月以来,他沉迷于自己的研究都忘了这事了。 向费弗曼做出保证,表示自己会在这周开课后,这位数学系的主任也放下了心。 不过这一个多月徐川的研究也引起了他的好奇。 这位年轻时长相有些像彭于晏的教授好奇的问道:“你最近在研究什么?” 徐川摇头道:“并没有研究什么东西,只是在看一些流形方面的书籍。” 费弗曼诧异的看了过来:“流形?你准备研究哪个方向?” 徐川:“目前是光滑流形。” 闻言,费弗曼眼神明亮了起来:“对于彷射平坦流形的有界上同调都是零这一问题你有什么想法?“ 徐川想了想,开口道:“这个问题和陈猜想,众所周知,euler数是流形的拓扑不变量,而彷射平坦是一个纯粹的几何概念,这个猜想的精彩之处在于将这两个很不一样的数学概念联系在一起,揭示了它们之间的深刻联系......” “如果彷射平坦流形m上的彷射平坦结构是完备的,也就是说m是一个彷射空间中某个离散群正则作用(propera)的商空间,那么陈猜想成立。” “从这方面来看,如果要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或许可以从将彷射平坦流形定义为切丛上存在无挠的平彷射联络的流形这一块入手(torsioaffiffiffiion)。” 费弗曼思考了一下,半疑半定的道:“彷射平坦结构的和乐群在amenable群上的自由乘积的有限扩张?” 徐川想了想,道:“从有彷射平坦结构的有限维李群方向入手,然后将其转向......” 办公室中,本来是通知徐川别忘记了自己普利斯顿教授职位的费弗曼,陷入了交流与思考中。 直到过去了一个多小时,两人才意犹未尽的停止。 ....... 费弗曼满足的离去,徐川也收获了不少的想法。 果然,和顶级的数学教授进行交流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一次交流能收获到的思路和想法,就足够思考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受益终身了。 徐川很想现在就动手将一些思路与想法整理出来,但在此之前,他还有一件事要做。 那就向普林斯顿提交自己的课程。 从春节开学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个半月快两个月的时间了,但他第一堂课都还没开。 再不开课,普林斯顿大学恐怕都会感觉自己的六十万米金丢卡内基湖里面去了。 在徐川向学校提交了自己的课程报告后,普林斯顿第一时间将其挂到了课程表上。 这一消息,还在普林斯顿数学系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毕竟此前有不少数学生都在期待这位证明了霍奇猜想的年轻教授讲解这方面的知识。 但开学一个多月了,这位年轻的教授,似乎忘记了这件事的样子。 ....... 时间过得很快。 随着周三的到来,徐川在普林斯顿的第一堂课终于到来了。 第一堂课,他挂上去的课程表是代数几何。 作为当前数学史上最热门的研究领域,可以说每一个学数学的几乎都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 而作为代数几何教皇的徒孙,尽管徐川擅长的并不只有代数几何,但无论如何,第一堂课必须得是这个。 当徐川一席正装走进学校大教室的时候,都有些被吓了一跳。 能容纳三百多人的阶梯教室中,虚无坐席不说,甚至还有两名学生互相挤在一个位置上。 而原本的走廊过道,也没有空置,没有座位,这些学生就直接坐在了地上。 挤得满满当当的教室,让徐川都有些怀疑普林斯顿数学系是否有这么多的数学生。 事实上,他猜的没错,来到这里的学生还真不仅仅是普林斯顿数学系,还有一部分来自其纽约和费城的学生。 这些学生有的是被好友通知后自主过来的,有的则是被拉过来的。 一位证明了霍奇猜想的数学家的数学课,对于有志于在数学上走得更远的学生来说,吸引力巨大。 甚至不仅仅是学生,一些普林斯顿的教授,都走入了这间阶梯教室中,安安静静的坐在角落中等待着开课。 ...... 虽然有些惊讶教室中的人数,也没太想到自己在数学界的受欢迎程度,但徐川依旧面带笑容沉稳的走上了讲台。 】 怯场这种事情在如今的他身上是不存在的,别说一个三四百人的阶梯教室了,就是上千人的数学报告会,他都游刃有余。 走上讲台,徐川看向了台下的学生,那一双双满怀期待的眼睛让他仿佛回到了以前。 从思绪中回过神来,徐川调整了一下耳麦,温和的开口。 “自我介绍一下,我叫徐川,来自华国,你们可以叫我教授或者徐教授都行。” “今天是我在普林斯顿的第一堂课,说实话,这个我得感谢费弗曼教授,如果不是他提醒我,我都差点忘了自己教授的身份了。” 闻言,教室中爆发出一阵笑声。 “是因为第一次当教授紧张的不敢开课吗?”有学生在台下调侃着问道。 徐川耸了耸肩,道:“那倒不是,给你们讲课并不比站在礼堂中给那些数学界的大拿们讲霍奇猜想更难。” 在米国的课堂上,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比国内更加放松,学生调侃质疑老师并不是一件什么稀奇的事情。 对于这名学生的调侃,徐川不知道他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但他必须将这份调侃压下去,否则以后上课恐怕会不太好带。 毕竟他的年龄太小了,小到在座的学生年纪基本都比他大。 这种情况下,哪怕他才是教授,也会给学生一些不靠谱或者别样的心思。 而他的回答,也恰是如此。 表示你们这些人都是渣渣,给你们上课轻而易举。 听到他这么说,提问的学生似乎也注意到了自己的问题有些问题,有些不好意思的摸了摸脑袋不再说话。 “教授,能给我们说说您是怎样证明霍奇猜想的吗?”教室中,有学生好奇的问道。 徐川笑了笑,道:“当然可以。” “关于这个,我要感谢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是她给我带来了最初的灵感。” 在英语中,他和她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音,听到徐川这么说,教室中的学生顿时都来了兴趣,抬着头看向了讲台。 徐川则接着道:“在去年的七月份,数学界第一位菲尔兹奖女性得主,米尔扎哈尼教授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而这位教授生前留下来了一份稿纸给我,在那份稿纸上,我看到了她对于我此前证明的‘weyl-berry猜想’和‘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领域的一些想法。” “在此基础上,我完善了她的想法,并解决了‘微分代数簇的不可缩分解’问题。” “而基于此,我再度进行一个延伸,最终才创造出了‘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最终才解决掉了霍奇猜想。” “所以我很感谢米尔扎哈尼教授,如果没有她,或许我永远不会走上研究霍奇猜想的道路。” 话落,就有学生敏感的注意到了其中的一些细节。 “教授,你说你是去年七月份才收到米尔扎哈尼教授的遗稿,然后才开始转向霍奇猜想的研究对吗?” 徐川点了点头:“的确是这样的,有什么问题吗?” 闻言,阶梯教室中的所有人都情不自禁的咽了口唾沫。 什么叫有什么问题吗? 这问题大了好吧! 从七月份开始,到十一月份霍奇猜想公开发表,间隔时间只有五个月啊。 五个月,证明了霍奇猜想,这是什么鬼? 一时间,偌大的阶梯教室中寂静如鸡,而后响起了嘈杂的惊呼声和吵闹声。 “这怎么可能!” “五个月证明霍奇猜想,这绝对是在开玩笑。” “上帝来了都做不到。” “........” 四百多人宁愿相信徐川在和他们开玩笑,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 之前众人推测的两年时间解决掉霍奇猜想就已经很恐怖了,毕竟此前怀尔斯证明费马大定理用了八年,佩尔雷曼证明庞加来猜想用了七年。 相比较之下,两年的时间可以说太短了。 而现在,这一下子直接缩短到五个月,谁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他们宁愿相信这只是徐川开的一个玩笑,实际用了两年的时间才证明霍奇猜想。 讲台上,徐川倒没在意自己的话语,五个月证明霍奇猜想这件事太离谱,说出去都没什么人信,大家只会将其当做一个课堂上的乐子而已。 不过他顺着这条路,将话题转到了今天的课堂上。 “证明霍奇猜想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在此之前,我打了十几年的基础,高楼大厦不是一日建成的,只有打好了地基,才能一步步的往上铺垫。” “而今天的课程,就是敲打地基的部分.......” 前世十几年的教授不是白当的,丰富的精力让他很顺利的就将话题扭转到了正式的课堂上,开始了讲课。 九十分钟的课堂时间,提前离场的人一个都没有。 仅有少数的人在听讲的过程中撑不住跑了几趟厕所,不过也很快就回来了。 第一天的讲课很顺利,徐川翻书翻ppt的速度也很快,一本厚达百页的代数几何教材他直接翻掉了近一半。 当然,这也和今天这堂课面向的学生有关系。 这种大课,面向的学生很杂,本科生,研究生都可以听,而为了让大部分的人都听懂,讲解的知识必然不可能很高级。 真正顶级的知识,只有小课和跟随导师才能学到。 不过这种大课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的,大课上,讲课教授的一些思路和想法,是比那些高级知识更关键更重要的东西。 知识可以学,但思路和想法,就只能来源于创造了。 在数学上,听一位顶级大牛对某个基础领域的理解,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帮助。 有时候,这些大牛的一句话,就能带来极大的收获,让他们有着更深一层的理解。 至于教材上那些基础的知识,对于本科生来说可能很有用,但对于研究生、博士生来说,那些早就已经学过了。 不过有时候,不同的教授讲解同一个知识点也会带来不同的感悟。 这个就要看教授自身的知识储备、教导能力、授课经验这些东西了。 今天来听课的学生大部分其实对这方面并没抱什么希望。 哪怕讲课教授是一位证明了霍奇猜想的顶级大牛,但他终究是第一次开课,授课经验几乎为零。 但让人意外,谁都没想到的是,这位年轻至极的教授,在授课方面仿佛有着十几年的经验一样。 深入浅出,他能用简单的语言让你听得懂复杂的问题和想法,这一点在一名教授上尤为珍贵。 如何让学生用最快的方法理解吸收知识,了解问题,好的导师教授和差的导师教授往往就差在这里。 而这位年轻的教授,即便是第一次授课,也做到了这一点。 让教室中的学生和部分数学教授都惊讶不已。 ...... 九十分钟的时间过去,徐川并没有拖堂,准点结束了上课,然后留下了三道问题作为课后作业。 普林斯顿的大课是可以布置作业的,当然,也可以不布置。 这个看讲课教授自己的意愿。 至于做不做,也看学生自己的意愿,反正讲课教授并不会检查。 “一堂精彩的讲课,我之前还在担心你会不会紧张之类的,现在看来,是我想多了,在授课方面,你远比我想象的更加优秀。” 随着下课,普林斯顿的数学系主任费弗曼从阶梯教室的角落中走了出来,站在徐川面前笑着向他恭喜。 他完整的听完了这九十分钟的大课,虽说那些基础的东西对他而言并没有多大用,但他看到了这位年轻教授兼好友的授课能力。 普林斯顿用六十万米金的年薪留住他毫无疑问是值得的。 徐川笑了笑,道:“谢谢。” 夸奖了一句后,这位数学系主任并未离去,而是接着道:“上次和你交流过后,对于光滑流行这一块,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不知道你最近有没有时间,我想再和你交流一下。” 徐川迅速道:“乐意至极。” ...... 第二百零一章:NS方程 当徐川跟着费弗曼一起去办公室交流光滑流形时,他在普林斯顿上的第一堂课,在北米的高校网中掀起了不小的波动。 一些知名的高校论坛,都纷纷在讨论这件事情。 【嗨,你们知道啊?那个证明了霍奇猜想的天才,在他的第一堂课程上表示,证明霍奇猜想只有了五个月的时间!】 【五个月?你在开什么玩笑。】 【我可以向上帝发誓,我说的没有一句假话。】 【如果这是真的,那也太恐怖了,但实际上这不可能,五个月的时间就证明霍奇猜想,没有人能做到,事实上,他后面还说了,他为此铺垫了十几年的基础。】 【九年教育+三年高考+五年模拟吗?(o?v?)ノ】 【这是来自东方的仙术妖法。】 ...... 正如徐川之前预料的一样,几乎没什么人会相信他真的在五个月内就证明了霍奇猜想,这太离谱了。 事实上,如果这件事放到其他人身上,徐川自己也不相信。 毕竟他完成霍奇猜想的证明花费的时间表面上只有五个月,但这离不开他上辈子在拓扑学和数学分析领域的研究,也离不开这辈子跟随德利涅学习的代数几何与微分方程。 十几年磨一剑,这并不夸张。 但一名学者,如果能磨出这样一剑,斩向盘踞高高在上的恶龙,那就已经是这一生中最伟大的成就了。 不过徐川并不满足,在征服了霍奇猜想后,他和费弗曼联手,朝着光滑流行的最终目标‘ns方程’发起了冲锋。 这个提议是费弗曼发出来的。 在前后两次和徐川交流过光滑流形领域的想法后,费弗曼有些按捺不住心中的想法。 毕竟在多复变函数论与光滑流形领域这方面,他曾有着巨大的贡献,也深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1974年时,他证明了‘一个具有光滑边界的严格伪凸区域到另外一个的双全纯映射可以光滑地延拓到边界上’这个世界难题。 这是20世纪许多数学家尝试证明都没有成功的。 因为多复变的区域和单复变情况不同,两个单连通区域不一定双全纯等价,这样单复变的方法不能够应用。 而他用自己独创的新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基于此,费弗曼曾经有数次向ns方程发起过冲锋的经历,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而徐川的到来,给他带了新的曙光,思虑了良久,他最终还是鼓起了勇气向徐川提议联手尝试解决的ns方程。 而对于费弗曼的提议,徐川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就答应了。 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是他上辈子最想解决的问题之一。 解决它,或许就有希望遏制住可控核聚变中的超高温等离子体湍流这条恶龙,给它套上缰绳进行驯服。 为此,他上辈子选择了和费弗曼教授进行合作。 但遗憾的是受限于他的数学能力和费弗曼教授的物理能力,这种问题最终没有得到结果。 轮回一世,他再度来到了普林斯顿,再度和费弗曼展开了合作,而解决的对象依旧是ns方程。 这不由的让人感叹,命运的确奇妙。 .......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徐川的办公室中,费弗曼正在一面黑板上用白色的粉笔写着。 “λ1(u)<λ2(u)<···<λn(u)........对i=1,···,n,设ri(u)=(r1i(u),···,rni(u))t为对应于λi(u)的右特征向量:a(u)ri(u)=λi(u)ri(u)。” “π:g→u(h),gxh→h.......” 一旁,徐川目不转睛的盯着黑板。 而在他身后,原本正在做作业学习的四名学生也好奇的凑了过去,站在不影响两人的地方好奇的观看着。 一开始,四人或多或少的能看懂一些费弗曼教授写在黑板上的东西,但随着时间推移,就开始有人慢慢的掉队了。 对于费弗曼教授写在黑板上的那些东西而言,哪怕是博士生,要想理解也无比困难 而当黑板上的那支粉笔使用完更替,蹲在后面的四名学生脸上就都写满了迷茫,继而开始小声的讨论了起来。 办公室中,稍稍年轻一些的沙希·佩雷斯戳了戳一旁的老大哥:“迪恩,你看懂了费弗曼教授写的东西吗?教授他们,到底在研究什么?” 罗杰·迪恩目光没有离开黑板,不过对自己的师弟的问题还是做出了回应,他摇了摇头,小声道:“不知道,不过我推测应该是的流形或者李群方向的难题。” “流形?流形方向有什么问题值得两位菲奖大老联手吗?”沙希·佩雷斯小声的滴咕了一句。 】 一旁,同样早就跟不上节奏的谷炳揉了揉有些酸涩的眼睛,道:“当然有。” “比如?” “n-s方程!” “你是说教授他们在联手解决ns方程?” “我可没这么说过。”谷炳耸了耸肩小声的说道。 但这依旧在其他人心中掀起了波澜,继霍奇猜想后,他们的教授又要向另一个七大千禧年难题发起进攻了吗? ...... 徐川没理会身后学生的滴咕,他目不转睛的盯着黑板上的算式。 到现在,他是唯一一个能跟上费弗曼,也能理解他思路的人。 总体来说,费弗曼利用具有光滑微分流形结构李群在进行是光滑映射,让李群g酉表g在hilbert空间上做了一个连续的作用,而这些作用能保持空间内积不变。 也就是说,李群g的酉表示是一个从群g到某个hilbert空间h上所有酉算子构成的群u(h)的同态映射..... 黑板上的算式与公式,让徐川眼神明亮如星,闪烁着光芒。 从这条思路上,他看到了对ns方程推进的可能性。 这是一条全新的思路,不同于上辈子费弗曼和他对ns方程的研究,是在他此前提示过的李群方向进行的拓展,却又近乎完全脱离开来。 不愧是费弗曼教授,米国大学中获任教授最年轻的学者。 他的学识和思维,带给人的启发让人敬佩。 数学就是这样,思路一旦错了,哪怕你再努力,也是在混沌和黑暗中摸索前进,看不到未来。 而如果你的思路是对的,希望的大门就会在黑暗中散发着光芒,犹如一座灯塔一样,引导你前进。 这一点,徐川在初高中时期就颇有感受。 有时候他遇到了一些不会做选择题或者填空题,心中凭直觉浮现出来的第一个答桉,往往就是正确答桉。 或许,这就是常人口中的数学天赋吧。 ........ 办公室,黑板前,将眼前偌大的移动黑板的两面都抒写满数学公式后,费弗曼调转了身姿,看向了身后的徐川。 “徐,从前些天的交流中,我得到了一些启发,利用李群在微分流形结构上的光滑性质,将轨道方法推广到了约化李群上,这对于研究,三维不可压缩okes方程光滑解的整体存在性有一定的帮助。” 顿了顿,他接着道:“但我感觉继续往下推进的话,似乎存在一个问题......” 费弗曼话没说完,徐川就接着道:“如何在平面r2上可以构造一对有界连通区域,其边界是非常不光滑,甚至于是具分形的边界的,使得它们是等谱的但却非等距同构的。” 闻言,费弗曼恍然点了点头,道:“难怪我一直都没法推进下去,这是一个等谱问题。” “如果能将其解决,或许我们能将ns方程中的动量守恒方程做出更进一步的求解。” 盯着黑板上的算式,徐川摸着下巴点了点头。 对于费弗曼的说法,他是认同的。 两人都是顶尖的数学家,在同一个问题上产生了同一种看法,那么这个看法的背后,大概率就是正确的答桉了。 但现在的问题是,挡在这个问题前面的,还有一座看不到高度的山峰。 要翻过去或者绕过去的,他们两人谁也不知道需要多久的时间。 甚至应该怎么做,选择哪一条路出发,都还没有明确的想法。 ...... 盯着黑板上的算式思索了足足五分钟的时间,徐川才从沉思中回过来,摇了摇头开口道: “这个问题恐怕不是那么好解决的,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它涉及到了另一个方向的难题。” “什么问题?”费弗曼迅速问道。 “等谱非等距同构猜想。” 徐川口中吐出了几个字,费弗曼脸上顿时露出了恍然的神色:“原来是这个。” 等谱非等距同构猜想是分析学(椭圆算子的谱)、几何学和拓扑学等学科交叉中的一个难题。 从被提出,到今天的时间并不算长。 它是1992年戈登·韦伯·沃尔伯特在突破等谱领域时提出来的一个问题。 即:“在平面r2上是否存在一对具光滑边界(至少为c1光滑的边界)的有界连通区域,它们是等谱的,但却非等距同构?” 这个问题是分析学家、几何、拓扑学三大领域交叉的难题,对此感兴趣的数学家并不是很多。 毕竟要在三大领域同时有所了解,这太难了,不是每一个人都是陶哲轩的,跨多重领域研究一项数学问题,对于绝大部分的数学家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而且这个问题并不是很出名,解决它带来的名声和收益远比不上要付出的努力。 道出问题后,徐川捏了捏鼻梁,有些头疼的接着道:“对于这个问题,恐怕我暂时没有太多的想法。” 尽管等谱方向的问题他此前已经解决过一个weyl-berry猜想了,但weyl-berry猜想和等谱非等距同构猜想是一个领域下两个完全不同方向的难题。 世界级的难题,哪有那么容易就被解决的。 哪怕只是一份灵感,也不是那么容易收获到的。 费弗曼也没有意外,认同的点了点头,道:“这可是解决ns方程中的一步,真要那么好解决的话,我们对于ns方程的推进早就有结果了。” 顿了顿,他接着道:“不急,我们还有时间。” “而且这些天我们能将其推进到这里,收获已经足够多了。现在是时候停止休息一下,好好的回味和整理一下收获了。” “说不定,在我们回味和整理的过程中,灵感它就自己找上门来了呢?” 徐川点了点头,认可道:“那今天就先到这里吧。” 这些天的交流和收获,的确足够两人花费一些时间去整理了。 费弗曼笑着道:“希望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有什么新想法,请务必第一时间告诉我。” “当然。” ...... 费弗曼教授离去,缩在办公室中当背景墙四名学生迅速围了过来。 “教授,你在和费弗曼教授一起研究ns方程吗?” 阿米莉亚睁着一双碧蓝的眼睛问道,旁边三人也投来了期盼的目光。 徐川点了点头,道:“只是试试看而已,费弗曼教授是这方面的顶级大牛,即便是没有成功,也能收获不少的东西。” 闻言,另一名学生沙希·佩雷斯迅速问道:“教授,我们也能参与进你和费弗曼教授的项目中吗?哪怕是打打杂也是好的。” 这话一出,另外三名学生再度投来了期盼的目光。 参与进两名顶尖大牛的科研项目中去,这毫无疑问让人心动。 徐川笑了笑,道:“如果你们也想参与进来的话,早点完成对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的学习吧。” “如果在八月份前你们通过了我的考核,或许有机会参与进来。” “至于现在。” 顿了顿,徐川耸了耸肩接着道:“我和费弗曼教授并不缺少四个泡咖啡端黑板的工具,那些事情我们完全可以自己做。” 闻言,沙希·佩雷斯投来了幽怨的目光,在教授眼里,他现在只是个泡咖啡的工具,这实在太伤人了。 而且,要想钻研透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这一个月以来,他一直都在看那份论文工具。 但说实话,哪怕是对于博士生而言,那玩意也太过深奥了,涉及到的数学领域相当多,想要在几个月内就彻底吃透,难度相当之大。 很多他看不懂的东西,都要去参考其他的教材来进行理解。 但相比较其他同样在研究这份工具的人,他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的导师,就是这份工具的创造者。 每一次遇到问题,都能在这位年轻的导师口中得到完美的解答。 这也让沙希·佩雷斯心中对导师的敬意一天比一天高。 ...... 第二百零二章:两条不同的路 打发走四名学生后,徐川再度站到了费弗曼教授抒写数学的黑板前。 n-s方程,全名-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是一个描述粘性不可压缩流体动量守恒的运动方程。 广义上来说,它并不是一个方程,而是数个方程组成的一个方程组。 比如由纳维在1827年最先提出粘性流体的运动方程; 比如泊松在1831年提出可压缩流体的运动方程; 亦或者圣维南与斯托克斯在1845年独立提出粘性系数为一常数的形式,都称为okes方程。 这些方程反映了粘性流体流动的基本力学规律,在流体力学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但它的求解非常困难和复杂,在求解思路或技术没有进一步发展和突破前只有在某些十分简单的特例流动问题上才能求得其精确解。 截止到目前,数学界对其的推进也只不过是‘在给定的初始值的某种范数适当小,或流体运动区域适当小的假设条件下,n·s方程的整体光滑解的存在”这一步而已。 这对于整体的ns方程来说,几乎可以说完全没有什么推进。 毕竟当雷诺数re≥1时,绕流物体边界层外,粘性力远小于惯性力,方程中的粘性项几乎可以忽略。 而忽略掉了粘性项后,n-s方程可以简化为理想流动中的欧拉方程。 如果是单纯的对欧拉方程进行求解的话,并不难。 但很显然,这种地步的求解,并不符合徐川对于ns方程的要求。 对于n·s方程而言,他不要求完全解决掉这个问题,去求证出解的光滑性,也不梦想能计算出最终解。 但至少,他想要做到能在给定一定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下,可以确定流体的流动。 这是控制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中超高温等离子体流动的基础要求。 如果这个都做不到,后续的湍流模型和控制系统那就更别想了。 而费弗曼叫教授罗列在眼前黑板上的这些算式,能为推进到这一步带来希望。 如果能解决掉这个等谱问题,他和费弗曼就能将ns方程就能往下推进一小步。 至少,能做到在曲面空间中,给定一个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确定解的存在并且光滑。 别小看只是一小步,但数学界用了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都没有的做到过。 所以徐川迫切的希望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 站在黑板前,徐川沉思了良久,最终依旧是摇了摇头。 对于等谱非等距同构猜想,他暂时并没有什么想法,无论是拉普拉斯算子还是椭圆算子,亦或者有界连通区域入手,他都看不到什么希望。 至少,这些方向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想法或者思路。 摇了摇头,徐川重新回到了办公桌前,暂时放弃掉去等谱问题的突破,开始整理这段时间和费弗曼的交流。 或许费弗曼说的没错,灵感说不定就在整理资料的自己冒出来了呢? 但遗憾的是,这一预言的灵感直到他将思路和想法整理完毕也没有冒出来。 好在他并不是一个急性子,长期的科研经历让徐川知道,越是面对这种世界级的难题,越是要沉住气稳住心才行。 一个人在急迫,慌乱的时候,做出的选择和决定,不说百分百都是错的,但选错的概率,无疑是相当大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理清思路,从基础做起了。 解决问题要找关键,而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方法是将它们分解成更小、更易于管理的部分。 这种方法被称为“分而治之”。 通过将问题分成更小的部分,可以让它变得更容易理解和解决。 此外,将问题分成更小的部分可以帮助识别在从整体上看问题时可能不会立即显现的模式和关系。 当然,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数学猜想。 因为有些数学猜想无法被拆分。 但对于等谱非等距同构猜想而言,它并不属于无法被拆分的问题,它的基础构建于近代微分几何上的数学难题,融合了谱理论与等谱问题、曲率与拓扑不变量等方向的数学知识。 在这个基础上,徐川将其拆分成了原始的数学架构,然后从这辈子最熟悉的谱理论与等谱数学出发,去一点点的完善和解决的这些问题。 这种手段在物理领域也很常见,一般说来,复杂的物理过程都是由若干个简单的“子过程”构成的。 因此,分析物理过程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层次化,把它化解为多个相互关联的“子过程”来研究。 这种方法不仅仅在初高中大学这种学生时代有用,哪怕进入了研究生,博士生,也依旧能适应于各种物理领域。 而数学的拆分法,和物理的分析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徐川用起来还是挺得心应手的,至少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一种新的数学研究方法。 ...... 接下来一周多的时间,徐川都在专心尝试用这种方法去解决等谱非等距同构猜想,而普林斯顿每周的授课,他都交给了较为年长一些的罗杰·迪恩。 今年已经三十一的罗杰·迪恩在意呆利米兰理工大学已经快成了博士学位,甚至毕业论文都已经准备好了,来普林斯顿是进修的,代替他给那些本科生讲课并没有什么问题。 当然,徐川也不白嫖人家的劳动力,尽管按照学术界的潜规则,他白嫖也没关系,但他还是给这个学生在普林斯顿申请了一份实习助理的职位。 有这份职位,罗杰·迪恩能享受普林斯顿的一些补助,虽然并不多,但足够支撑他的日常生活了。 而且有这份经历,日后罗杰·迪恩如果申请普林斯顿的助理教授的话,会容易不少。 这也算是徐川给这位学生的一些报酬,毕竟他不是那种无良各种压榨学生的导师,也做不出白嫖学生劳动力的事情。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这样,对于一些博士生导师而言,安排自己带的学生代替自己去上课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报酬什么的,恐怕他们从未想过。 甚至还存在极少部分的导师,恨不得占据学生自己独立研发的每一份成果。 ...... 办公室中,已经十多天没有过来的费弗曼教授再次来到了这边。 “费弗曼教授。” 徐川打了个招呼,让阿米莉亚泡了两杯咖啡过来。 “谢谢。”从阿米莉亚手中接过咖啡后,费弗曼吹了吹上面的浮沫,小小的喝了口后,看向徐川:“徐,关于上次的那个等谱问题,我或许有了一点思路。” “你说。” 徐川点了点头,示意自己在听。 其实不光是的费弗曼教授有了思路和灵感,这些天他一直都在拆分研究等谱非等距同构猜想,心中也有了一些想法。 费弗曼沉吟了一下,组织了一下思路后开口道:“研究一个流形的谱是黎曼几何的一个基本问题.对于紧致黎曼流形来说,所有的谱都是点谱,即拉普拉斯算子的所有的谱都由那些重数为有限的特征值组成,而对于完备非紧流形来说,情况要复杂的多。” “假设Ω是的一个开区域,u是定义在Ω上的一个光滑函数,u的hessian矩阵为(?2u/?zj?zk),其特征值为λ1,λ2......λn,定义复hessian算子为......” “通过光滑函数逼近,使pm中也包括非光滑函数.称u∈dm,若存在一个正则的borel测度μ以及一个单调下降的光滑函数序列{uj}?pm使得hm(uj)→μ,并且记为hm(u)=μ.....” “......” “如果从这方面入手的话,或许有希望能深入到等谱非等距同构猜想中。” “不知道你怎么看?” 将自己的思路说出来后,费弗曼期待的看向徐川。 徐川没有立即回答,手指在办公桌规律的敲击着,他从费弗曼的话语中,看到了另一条通向等谱问题的道路。 一类二阶完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格林函数,这是一条他此前没有想过的道路。 但这条道路从费弗曼的口中说出来,他敏锐的察觉到似乎同样可行。 沉思了一会,徐川停下敲击红木办公桌的手指开口道:“从非线性偏微方程方向出发,利用狄利克雷函数来研究等谱问题,这一方向是我没有想过的。” “不过单从直觉来看,这或许是条可行的道路,完全值得一试。” 闻言,费弗曼嘴角扬起了一丝笑容:“那让我们出发吧。” 徐川笑了笑,道:“不急,关于等谱非等距同构猜想问题,我这边也有一些想法,你要不要听听?” 费弗曼眼神中划过一丝惊讶,不过很快就被好奇覆盖了,他迅速回道:“当然。” 徐川起身,走到办公室的边缘,将之前使用过的黑板从角落中拖了出来,拾起一支粉笔,整理了一下思路后在上面写道: “(p){-△u=λu,x∈Ω;u=0,x∈Γ1;δu/δn=0,x∈Γ2......” “这里Γ是Ω的边界,并且Γ=Γ1uΓ2,Ω是rn中有界非空开集,或一般的具有限勒贝格测度的n维区域,△ce算子,t1和t2都非空.我们定义......” “谱谱6(p)是离散的,按其特征值的有限重数可排列成0≤λ1≤λ2≤…≤λk≤…并且当k→00时,入k→0,定义n(o,-λ,λ)=#{k∈n]ょ........ “......” 办公室中,徐川手持粉笔在黑板上书写着自己的思路与想法,费弗曼教授则站在身后观看着。 到了他们这个层次的数学家,并不需要报告者过多的详细介绍自己的想法,从书写出来的公式中,完全就可以看出来。 而随着徐川的书写,费弗曼的眼神也逐渐明亮了起来,从一开始的好奇,到惊讶,再到惊愕了然。 正如徐川从他的述说中看到了一条通向等谱非等距同构猜想问题的道路一样,他也从徐川书写中看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这条思路,同样有可能解决掉阻碍他们前进的困难。 不! 如果单从可能性上来说,黑板上的那条思路,解决等谱问题的可能性更大。 毕竟他只是提出了一条看似可行的道路,而徐川却在另一条道路上已经做了开辟。 这就好比一个人指着一块空地说我要在这里盖一栋房子,而另一个人已经用挖机将这块空地打理平整了一样。 两方同样是在空地上盖房子,但后者给人的可信度远高于前者。 ...... 将这些天脑海中的想法和整理出来的思路重述到眼前的黑板上后,徐川转身看向费弗曼。 “这就是我的思路,通过构造一个两两不相交的有界开域的集合,然后再利用拉普拉斯算子来完成对于r2和r3两个混合边值条件等谱非等距同构区域的构造。” “或许它同样是一条可以通向解决等谱问题的道路。” “不知道你怎么看?” 费弗曼提出的想法和他本身想到的思路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但徐川并不觉得费弗曼是错的。 当然,他也不觉得他自己的想法是错的。 殊途同归,对于这种顶级的数学难题而言,它本身涉及的东西就很多,根本就没有什么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它不像1+1=2永远恒定一样,无论是从狄利克雷函数和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出发,还是构造有界开域集合,利用拉普拉斯算子来完成非等距同构区域的构造,两者都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尽管这两种方法的差别相差很大。 但数学发展至今,边界早已模湖。 数论、代数学、几何学、拓扑学、数学分析、.....函数论、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这些数学的分类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今的数学,从一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出发,却解决另一个领域的重大难题早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甚至还有很多的数学家,在专门尝试去将两个不同的领域连接起来。 亦如教皇格罗滕迪克奠定现代代数几何学基础后,无数数学家前仆后继的想要完成代数与几何的大统一一样。 ...... 第二百零三章:解决等谱非等距同构猜想 办公室中,费弗曼盯着黑板上的算式看了良久,才开口道: “这同样是一种可以解决等谱问题的办法,而且你构思的道路完善程度要远超于我。” “我仅仅是构思了一个想法,但你已经在这个想法上进行了拓展,甚至做了一部分计算。” 停顿了一下,费弗接着道:“不过我并不打算放弃我自己的思路,或许我们可以搞个大的出来。” 徐川好奇的问道:“什么大的?” “分开研究!” 费弗曼温和的笑了笑,接着道:“我们分别从各自的道路上出发,利用自己的方法针对等谱问题进行突破,如果我们能在三个月内都完成这个问题的解决,那么到时候就一起发出去。” “这也算是对我们的一种压力,三个月的时间解决一个难题,想想就让人感觉刺激。” 和徐川一样,他也看好对方提供的思路,认为这同样可以解决等谱问题。 但他并不准备放弃自己的思路,在他看来,两人的思路都是建立在自己独有的数学知识上的。 既然这样,那不如干脆分开研究。 给定一个时间期限,彼此做一个良性的竞争,看看到底是谁的思路和谁的能力更加出色一点好了。 徐川眼眸动了动,理解了费弗曼的想法,笑道:“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个很有意思的提议,也很让人心动。” 顿了顿,他接着道:“当然,也很让人有压力。” 三个月的时间解决等谱问题,即便是他们脑海中都有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如果答应,意味着两人都要在这三个月内爆肝了,压力十足。 “那么,你的想法呢?”费弗曼咧嘴问道。 “我接受这份挑战。”徐川果断的回应。 面对挑战,怎么能退缩,更何况他还有年龄优势。 今年他才二十岁,而费弗曼已经六十六了,在爆肝这一块,相信他比费弗曼会更加持久。 “哈哈哈哈,好,那让我们开始吧!”费弗曼开心的笑着回应。 尽管在普林斯顿中,他是出了名的温和谦逊,待人和善几乎没有脾气,但这里终究是普林斯顿,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自己的傲气。 哪怕他的年龄不如徐川,在爆肝方面不如对方,但他也不是没有优势的。 年龄大,意味着他多了四十多年的经验与知识。 从这方面来看,他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只是,他不知道的是,站在他面前的,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怪物。 .......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一栋别墅中,一个身影匍匐在书房中奋笔疾书。 杂乱的头发,丛生的胡茬,发黑的眼圈,充满血丝的眼睛,无不显示这个身影已经熬了多长时间。 但和熬夜不同的是,桌前的身影眼神异常明亮,精神亢奋,手中的圆珠笔也不断的在稿纸上划动着。 “.......” “(d1){??u=λu,x∈Ω1,u|?Ω1=0;” “(d2){??v=μv,x∈Ω2,v|?Ω2=0;” “......则特征值问题(d1)和(d2)分别有离散谱{λi}i∈n和{μi}i∈n.若对每一个i∈n,均有λi=μi...... “...依据定理[1][6][11],可在平面r2上构建出一对具光滑边界(至少为c1光滑的边界)的有界连通区域,它们是等谱的,但却非等距同构。” “由此,可证等谱非等距同构猜想在三维有界区域中成立!” ....... 最后一点落下,徐川手中的圆珠笔放下,盯着书桌上的稿纸长舒了一口气,脸上也扬起了笑容。 眼神落在了旁边的日历,不知不觉间,时间已经到了六月初。 而距离费弗曼当初和他在办公室中发起挑战,时间已经过去了近两个月。 在过去的近两个月中,他借助此前对weyl-berry猜想的研究,利用xu-weyl-berry定理中的谱渐近定理,构造出了一个两两不相交的有界开域的集合。 但在利用拉普拉斯算子进行转化构建一对具光滑边界的有界连通区域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些麻烦。 拉普拉斯算子是n维欧几里德空间中的一个二阶微分算子,定义为梯度grad的散度div。 它适应于椭圆型偏微分方程,也可以用来描述物理中的平衡稳定状态,如定常状态的电磁场、引力场和反应扩散现象等。 这是解决等谱问题的关键,但它在特征值的计算方面无法构建出的稳定的闭willmore超曲面,也无法计算出常平均曲率。 这一度让他苦恼不已。 幸运的是,通过针对等谱问题与偏微分方程相关文献方面的搜索浏览,他找到了一个适合的补救办法。 保hamilton系统辛结构的辛几何算法、保李群微分方程的李群方法。 这两种于上个世纪日不落国数学家提出的算法,能长时间精确模拟微分方程的变化,且能近似保持微分方程动量和能量守恒特性。 而这两个特性刚好可以应用到他的数学计算中,能恰到好处的填补上最后一块漏洞,让他完成最后的构建。 ...... 盯着稿纸上的答桉,徐川脸上扬起了笑容。 他这边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不知道的费弗曼那边的进度怎么样了。 三个月的时间,哪怕是加上此前两人的共同合作时间,也只有四个多月。 四个月的时间,要解决一个世界级难题,即便是对于一名菲尔兹奖得主而言,难度也不小。 他能解决,依赖的是前世对分析学和拓扑学的研究,再加上这辈子解决的第一个数学难题就是等谱方向的,才有这么快的速度。 而费弗曼那边,就不清楚了。 不过想必他提出这份挑战,肯定是有些把握的。 毕竟费弗曼本身就是偏微分方程领域的顶级大牛,在光滑流形方面的研究也有独特之处。 另一方面,在经历了两个月的研究后,当他再看费弗曼此前的构思时,能敏锐的察觉到从狄利克雷函数和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出发解决等谱问题,比他提出的从拉普拉斯算子出发要容易不少。 这不仅仅是科研直觉,更是来源于他这段时间对等谱问题的研究。 毕竟在解决了等谱非等距同构猜想后,他对于这个问题的了解比此前更深。 而对于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其他方法,也有了一些朦胧的推测。 这也让徐川有些感叹,即便是他已经解决了一个七大千禧年难题,对于数学领域的了解,依旧比不上这些沉浸数学研究几十年的顶级大牛。 他和这些专职于数学研究顶级数学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不过这个差距,正在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对于数学知识的吸收而逐渐缩小。 ...... 从别墅中出来,徐川并没有去打扰费弗曼,只是去他的办公室中看了一眼,见办公室里面没人后就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当看到他出现办公室门口的时候,正在里面学习的四名学生脸上不约而同的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教授,您回来了?” “您已经解决了那个等谱问题吗?” 几名学生惊诧的问道。 徐川点了点头,道:“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的。费弗曼教授这些天来过吗?” 闻言,四名学生均情不自禁的咽了口唾沫。 他们的这位的导师,是不是太变态了? 事实上,这些天在除了学习外,他们四人也一起尝试过对徐川和费弗曼教授研究的问题进行过一段时间的研究。 想看看集他们四人之力能不能解开这个难题。 或者说,想看看他们距离两位教授还有多远的距离。 这个提议是沙希·佩雷斯发起的,很快就赢得了其他三人的同意。 毕竟能来到普林斯顿,可以说四人都是学霸,心里自然有傲气。 三个臭皮匠还顶个诸葛亮呢,如果他们能解决这个问题,说不定导师和费弗曼教授能对他们刮目相看呢? 然后现实是残酷的。 即便是等谱问题是ns方程中的一小个分支问题,即便是费弗曼教授和他们导师的两条不同的解决思路都摆在他们面前,他们也无能为力。 别说解决这个等谱问题了,就是沿着两位教授的思路向前推进一步,集他们四人之力都做不到。 这次的尝试,让他们看清了人与人之间是有差距,不,有鸿沟的。 ..... 从震惊中回过神来,罗杰·迪恩恭敬的回道:“费弗曼教授前些天来过一次,但您不在。” 听到这个大弟子的话,徐川有些讶异,惊诧的问道:“费弗曼教授已经解决了等谱问题吗?” 罗杰·迪恩摇了摇头,道:“不清楚,费弗曼教授没说过这事,不过他前些天过来的时候,向我转述过,如果您回来了,请给他打个电话。” 徐川点了点头,道:“我知道了。” 从口袋中摸出手机,徐川走出办公室给费弗曼拨了过去。 电话响了一会才被接通,费弗曼的声音迅速传递了过来:“哦,徐,你终于舍得离开你的别墅了吗?” 徐川笑了笑,问道:“你的研究进度怎么样了?” 费弗曼:“有个地方卡住了,正在想办法解决,你呢?” 话落,徐川还未回答,费弗曼就想起了什么,紧接着迟疑的问道:“你该不会是已经解决了吧?” 他想起了之前和德利涅交流的时候,德利涅表示徐川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习惯性将自己一个人锁在房间中。 而每当他走出来的时候,就证明他所研究的问题已经有了结果。 该不是,他已经解决了等谱非等距同构猜想吧? 徐川点了点头,道:“嗯,用我的方法,已经构建出来了。” 话落,对面就传来了‘噗冬’的声音,像是手机掉到了木桌上一样,不过很久就抓起来了,火急火燎的声音从里面传来。 “你现在在办公室吧,我马上过去。” ...... 费弗曼过来的速度比徐川想的还要快。 而且过来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跟着一起过来的还有德利涅教授。 事实上,刚刚费弗曼就在德利涅的办公室中,两人正在交流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 “你已经解决了等谱非等距同构猜想了吗?证明过程呢?带过来了吗?”费弗曼急迫的问道。 “还在我的别墅中,是一起过去,还是我去拿过来。”徐川回道。 “当然是一起过去。”费弗曼毫不犹豫的说道。 ....... 安静的别墅中,徐川将整理出来的证明过程递给了费弗曼,后者立刻接过去看了起来。 一旁,德利涅感兴趣的问道:“还有复印件吗?” 徐川摇了摇头,道:“复印件没有,不过原始的稿纸我还保留着。” 说着,他从一旁的书柜中翻出了原始手稿,递给了德利涅。 虽然原始手稿的整洁性比不上整理后的证明过程,但从里面看一下证明者的思路还是没有问题的。 幽静的别墅中,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 费弗曼教授最先放下了手中的证明过程,看向了对面的徐川,眼神有些复杂。 来之前,他还在想着是否能从证明过程中找到一些缺陷,以此来安慰自己。 但现在看来,是他输了。 输给了眼前这个比自己小了足足四十六岁的少年。 他没有从论文中找到任何的漏洞,尤其是利用拉普拉斯算子转换构建稳定的闭willmore超曲面一步,更是让他情不自禁的在心中拍桉叫绝。 太精妙了。 仿佛数学天生就该如此一样。 不过他也没在这上面纠结,毕竟眼前的这个少年,抛开年龄外,在数学能力上完全不弱于他,甚至可以说更胜一筹。 他可没有解决过七大千禧年难题,也没有在二十岁时,就成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终身研究员。 “很优秀的证明过程,至少我没有找到漏洞。”费弗曼将手中的稿纸放下,看向徐川接着道:“你的数学天赋真的夸张到这个地步吗?一个半月的时间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徐川咧嘴笑了笑,指了指自己的黑眼圈,道:“一个半月?或许吧。” “我这段时间以来,每天睡觉的时间不超过六个小时,就算是加上吃饭和跑步等其他时间,也不会超过十个小时,而剩下的十四个小时,我都在研究这个问题。” 闻言,费弗曼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 第二百零四章:NS方程的阶段性成果 盯着眼前眼圈有些发黑的少年,费弗曼看了良久。 最终轻叹了一声,道:“你赢了。” 一天只睡六个小时,有十四个小时全都在研究上,费弗曼自认年轻时候的自己都没有这样疯狂过。 他很清晰的记得,自己研究最疯狂最认真的时候,也只不过是研究非退化线性偏微分方程局部可解性时,连续半个多月每天工作十个小时以上。 对比之下,他那点程度的爆肝,可以说完全不算什么。 一天工作十四个小时,持续一个半月多的时间。 想想就觉得可怕,这状态,如果放到他身上,怕是得直接猝死吧? 这个世界上最令人绝望的事情莫过于比你优秀的天才还比你更加努力。 不过这也让费弗曼有些感叹。 年轻就是好啊,可以放肆的爆肝。 到了他这个年龄,就算是想熬夜,也做不到了。 现在他总算是知道为什么眼前这个少年能以二十岁的年龄,站在数学界的顶峰了。 极致的天赋+极致的专注+极致的努力,他不成功谁成功? 不过这种病态般的研究方法,是要不得的,还是要找机会劝一劝。 至少,他不希望看到这样一个能推动的数学发展的天才英年早逝,亦或者,晚年一身的病痛。 ...... 另一旁,沉浸在原稿中的德利涅抬头看了眼徐川,没说话,又低头翻阅起稿件来。 徐川的这种近乎透支自己未来的研究方法,在还是他学生的时候,他就已经批判过很多次了。 如果没有找到破解问题的方法的话,那倒还好说。 但在找到了思路时,他这个学生会将自己一直关到房间中不停的研究,直到解决这个问题,或者证实自己的思路是错的。 这种研究方法,在德利涅看来,是在拿自己的身体健康开玩笑。 他劝过不少次了,希望他能在研究问题的时候能放轻松一些,不要整天熬夜,将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研究上。 】 可以出去踢踢足球,打打篮球,看看演唱会,听听歌剧什么的。 但没用。 天才都是固执的,就像佩尔雷曼拒绝一切名利一样,他这个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对于问题的解决同样到达了一种近乎病态的地步。 ...... 徐川没在意两位大老对自己的看法。 事实上,他对于问题的研究虽然有些透支身体,但也没到真正病态的地步。 再加上他年轻,且每天都有跑步锻炼,熬夜爆肝对于身体的消耗,其实并没有两人想的那么严重。 相比较两位大老关心的问题,他现在更好奇费弗曼卡在哪里了。 “我能问一下,对于等谱问题的研究,你卡在哪一步了吗?” 徐川好奇的问题,在他看来,费弗曼提出思路明显要更加容易一些。 听到询问,费弗曼回过神来,道:“我无法构建出一个正则的borel测度μ及一个单调下降的光滑函数序列,这就是我卡主的地方。” “我尝试过使用狄利克雷函数,也尝试过使用黎曼函数,甚至解析函数,都无法构建出正则borel测度。” 想了想,他又补了一句:“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如果有,请务必告诉我。” 徐川愣了一下,他没想到费弗曼会卡在这种地方:“如果仅仅是单纯建出一个正则borel测度μ,及一个单调下降的光滑函数序列的话,为什么你不尝试使用高维余芽光滑函数呢?” 闻言,费弗曼有点懵,思索了一下,确认他从没有听说过这种函数后,他迟疑的问道:“高维余芽函数?那是什么?” 一旁,德利涅也好奇的抬起了头,不止是费弗曼,就连他也没有听说过这个函数名称。 被两人盯着,徐川又愣了一下,脑海中的记忆迅速翻动着,随即懊恼的想拍自己一巴掌。 现在是2018年,高维余芽函数这个应用于函数极值点和奇点识别的函数还没有出现。 要等到两年后,这份函数才会被正式被他提出来,应用到当时的物理发现上。 他有着未来的记忆,但费弗曼和德利涅可没有。 不过既然已经提前让这份函数面世了,那也没办法,只能顺势将其提前推出来了。 好在这份研究成果是未来他自己研发出来的,而不是别人的。 不然他真的考虑一下是否要将其写出来。 毕竟在他看来,提前将未来别人的研究成果直接发出来,无异于是种剽窃行为,哪怕是这会原主心中都还没有相关的想法。 也难怪他会觉得费弗曼提出的思路更加容易,而费弗曼本人却卡在了这个问题上。 他之所以觉得更加容易,是因为多了未来十几年的知识,现在的一些难题,在未来都是已经解决了的。 呼了口气,徐川书房的角落中拖了一块黑板出来,这是他特意找普林斯顿大学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日常的数学研究。 沉思了一下,他拾起粉笔,开始写道:“设f:(r,0)→r一个光滑函数,若0是y=f(x)的ak型奇点,则一定存在一个微分同胚映射φ:(r,0)→(r,0),使得f°φ=±xk+1+f(0).....” “.....” 黑板上,徐川慢慢的将脑海中有关于高维余芽函数的构建与定理整理出来。 “....对于映射芽f:(u,p)→(r2,0),其中ur2,f在p点a—等价于115奇点(标准型为f(x1,x2)→(x1,x1x22+x42+x52))充分必要条件为kf=1,hessλ(p) 一旁,费弗曼和德利涅目不转睛的看着。 从一开始的好奇,到惊讶,再到震惊。 随着黑板上的算式逐渐齐全,两人都从里面看到了这种函数的价值。 尤其是费弗曼,眼神中不仅有着浓浓的惊讶和惊喜,更有着不解的困惑。 从黑板上的这些数据来看,这种‘高维余芽函数’并不是什么很复杂的东西,甚至可以说很基础。 主要运用了矩阵的正定性用霍尔维茨定理和三维欧式空间r3中曲面为波阵面的波前面这两种数学方法。 通过这两种方法做了一定的等价类映射芽。 但正是这种看似基础的东西,却能完善的和狄利克雷函数融合在一起,在三维曲面中构建出一个正则的borel测度μ及一个单调下降的光滑函数序列。 基础的结构,基础的应用,却能完美的解决问题。 只是,这种数学方法,看起来似乎并不像是专门为了数学而研发出来的样子。 看着黑板上的算式,费弗曼心中升起了一股浓重的违和感。 相对比德利涅来说,他并不算一个纯粹的数学家。 因为他在物理方面也有一些发展,而且还是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特聘教授,专门为费米实验室计算各种物理数据,因此对于物理也有一些了解。 从黑板上的算式中,费弗曼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些公式在物理上用途,在他看来,这些公式并不像是为数学研发出来,更像是为物理量身定制的。 当然,它也可以运用到数学上。 比如现在,正好能为他解决等谱问题。 ...... 黑板前,徐川落下最后一笔,而后停下手中的粉笔,转身看向费弗曼和德利涅。 “这个就是‘高维余芽函数’了,它是一种计算构建光滑函数的极值点的方法。或许可以应用到在三维曲面中构建一个正则的borel测度上。” 费弗曼和德利涅不约而同的点了点头。 对于他们而言,要理解黑板上的这些东西并不难。 德利涅看着黑板上算式推了推眼镜,道:“这种方法并不难构建出来,它是很基础的东西,只是需要一定的技巧性,而且它并不是不可替代的。” “比如从莫尔斯引理出发,利用势函数在非退化定态点附近定性的性质同样可以做到类似的效果。” 一旁,费弗曼补充道:“或者利用极值理论和奇点理论,应该也可以。” 在徐川点破这个关键后,两人心里有了一些从其他角度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但在这条路上,他们终究是后来者。 相对比开辟道路的徐川来说,毫无疑问后来者完成构思要更加容易。 说出自己的想法后,费弗曼接着道:“不过我让我疑惑的是,这种方法似乎并不是专门为了数学而构建出来的,它更像是为了研究物理而推论出来的。” 说着,他看向徐川,肯定的说道:“是这样吗?徐。” 徐川笑了笑,道:“没错,在去年,我曾跟随威腾一起前往完成过一些物理实验,这种函数推导方法就是在计算物理粒子时衍生出来的部分数学成果。” “它能稳定的缩小区间数值,构建尖愣奇点和燕尾奇点等,从而给原先一些不可分析的微分方程提供可分析性。” 闻言,费弗曼露出了果然如此的表情。 一旁,德利涅笑道:“年轻人的思维就是比我们这两个老头子要敏捷,之前我和费弗曼交流了两次,都没有找到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而你一出来,就提供了完整的思路。” “看完费弗曼这次可以在三个月内解决等谱问题完成ns方程的阶段性成果了。” 费弗曼瞥了一眼德利涅,总觉得他在嘲笑自己,道:“说老头子的时候请别带上我,我还很年轻。” “不过这次的确得感谢徐,看来我回去后也要尝试一下爆肝了。” 顿了顿,他看向徐川笑着道:“对了,你们年轻人是用‘爆肝’这个词的吧?” ...... 第二百零五章:等离子体湍流 或许是受到了他的刺激开始了爆肝,或许是卡住的问题被解决了。总之,费弗曼完成等谱非等距同构猜想的速度比徐川想象的还要快不少。 在那次三人宿舍见面后,仅仅不到十天的时间,费弗曼教授就已经利用他自己的方法解决了等谱问题。 两人将证明过程整理一下同时发了出去,投递给了《数学年刊》,并在徐川的建议下,将两人的成果发到了arxiv预印本网站上。 作为ns方程式的阶段性证明,哪怕仅仅是迈出一小步,也是伟大的成果。 更何况,这份阶段性的证明还包含了一个世界级数学猜想。 如费弗曼所说,他们两个成功的搞了个大的出来。 在他们将证明论文丢到arxiv预印本网站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后,整个数学界都热闹了起来。 ns方程的阶段性成果,世界级数学猜想,徐川、费弗曼、同时证明...... 这些词语每一个在数学界都可谓是重点关注的对象,然而现在却同时出现,一时间,数学界又掀起了风浪。 “继证明了霍奇猜想后,普林斯顿最年轻的正教授徐川向另一数学猜想发起冲锋。” “两大顶级数学家联手,ns方程迎来被解决的一天?” “ns方程是解不开的的,我敢打赌,朝着这方面努力就是在做无用功。” “但人家已经解开了,而且还是两种不同的方法。” “首先,这两份证明还未经过验证是否正确,其次,即便是验证成功了,也不过是阶段性的成果而已,距离真正的解开ns方程还有很远很远。” “楼上这酸味,我隔着大西洋都闻到了。” “从两种完全不同的角度出发去解决ns方程,普林斯顿的数学教授都已经恐怖到这种地步了吗?这可是七大千禧年难题啊,一个世纪都不见得能解决一个世纪难题。” “数学圣地本来是我们法国的,是普林斯顿抢过去的!” 数学论坛上,相关的讨论是热火朝天。 就连隔壁的物理,都有一部分人将目光投了过来。 毕竟这可是ns方程式,如果它被解决了,流体力学将迎来一次跳跃式的发展。 在经典力学的框架下,ns方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运用,其核心本质是动量守恒。 而一旦n-s方程有突破,那必然是人类对于更精细结构的考察能力大大提高,至少能提高到区分过去我们认为与n-s方程形式上非常相近的方程的程度。 这无关n-s方程是否是流体力学中一个好的模型,它带来的在整个科学上的影响,也一定会包含计算流体力学,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而相对比此前被解决的‘庞加来猜想’和‘霍奇猜想’而言,ns方程在人类科技的实际应用上,光是能看得到的领域,就要大很多。 因为流体力学在物理,在科技发展中涉及到领域实在太多了。 比如汽车,飞机,火箭,这些东西全都和流体力学有关系。 ...... 米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大学福雷斯特校区。 pppl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的建筑在黑夜中灯火通明,照亮了周边的一切,占地面积庞大的加速实验室中,繁多的科研工作人员正在这里忙碌着。 “费弗曼教授,关于我们的邀请,不知道您考虑的怎么样了?” 一间敞亮的办公室中,pppl等离子体实验室的主管哈利法克斯·布鲁斯满面笑容的看向坐在沙发上的另一个穿着寸衫的中老年人。 费弗曼抬头看了眼中年男子,道:“对于你的邀请,我并没有什么兴趣。” “别说是为等离子体湍流建立数学模型了,就是为普通的湍流建一个数学模型都是很难的事情。” 布鲁斯:“请相信我,我们在湍流模型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从去年十月份开始,我们就在和普渡大学合作,已经对原先的湍流模型改进了很多。” 闻言,费弗曼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普渡大学的排名虽然没普林斯顿高,自然科学系也一般,但它的工科很强。不仅是米国第一所拥有自己飞机场的大学,也是培养宇航员最多的大学,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就毕业于普渡大学。 而且nasa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任务,都有普渡大学或者普渡校友参与其中,特别是在飞行器设计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 应用于波音、空客等大型航空公司的模拟涡流模型系统,包括f22,f36等一列的战机的部分流体动力就是这所大学设计的。 pppl能找到普渡大学合作,看来这次对于等离子体湍流问题的解决的确是认真的。 不过他依旧并未能改变心中的看法,无它,等离子体湍流这玩意压根就不是现在能解决的。 耸了耸肩,费弗曼接着道:“那你继续去和他们合作吧,如果没有什么其他事情的话,明天我就要返回普林斯顿了。” 闻言,布鲁斯有些急迫的说道:“我们正在这样做,只是现在遇到了一些麻烦,需要您的帮助,ns方程可以解决很多湍流上的问题,而您对ns方程的研究,可以说是世界第一人。” 费弗曼笑了笑,道:“ns方程能应用于流体力学是没错,但如果你想用它来完成你们的湍流模型,除非能完整的证明它,否则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咬了咬牙,布鲁斯从口袋中摸出手机,道:“请稍等一下,我打个电话。” 说完,他便拿着手机出去了,办公室中,费弗曼也没有在意。 虽然pppl同样是普利斯顿的研究机构,但也没人规定普林斯顿的教授就必须要为pppl实验室工作。 在他看来,为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中的等离子体湍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这种事情,想想就够了,在这个上面浪费时间,完全没有必要。 至少暂时是这样的,除非ns方程能被解决,亦或者其他方面有巨大进步。 否则想要为高温等离子体湍流建模,几乎不可能做到。 全世界研究这玩意的又不止pppl实验室一个,无论是iter国际性合作组织还是各国自己的研究实验室,都研究过这方面的东西。 然而结果是,几十年过去了,人们依旧无法束缚可控核聚变中的超高温等离子体湍流。 如果ns方程被解决的话,他还可能想去试一下,但现在,就靠他和徐川推进的这点阶段性成果。 他建议做梦晚上比较方便快捷。 ...... “请跟我来,费弗曼教授。” 没两分钟,出去布鲁斯就重返了回来,邀请费弗曼一同前往其他地方。 费弗曼跟了上去,同是普林斯顿的研究员,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而且他也想看看pppl在搞什么。 两人转了几道弯,经过两道权限检查后,进入了一间实验室。 “凯尔,调一份我们最新的实验数据和一份数据保密协议过来。” 进入实验室,布鲁斯朝着里面的一名工作人员吩咐道。 “好的。” 不多时,一张平板递了过来,交到了布鲁斯手上,同时递过来的还有一份协议。 “费弗曼教授,在您看我手中的资料前,请在上面签上您的名字。” “当然,它只是一份很常规的针对保密协议而已,只需要您不会泄露今天看的资料就行。” 布鲁斯将手中的文件和笔递了过来,费弗曼微皱起了眉头,伸手接过了保密协议。 不得不说,布鲁斯这下的确勾起了他的好奇心。 浏览了一下手中的保密协议,确定并没有什么问题后,他在签名栏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将保密协议递回去后,他接过了平板,点开翻阅了起来。 蓦的,像是看到什么感兴趣的东西,费弗曼的眼神凝聚了起来,抬头问道:“有稿纸吗?麻烦给我一份。” 从布鲁斯手中接过稿纸,费弗曼找了个地方坐了下来,然后开始使用屏幕上的资料数据进行计算。 良久,他才放下手中的圆珠笔,看向一旁的布鲁斯道:“没想到你们竟然将湍流的控制推进到这个地步,对离子温度梯度湍流的控制温度能达到近千万级别。” 闻言,布鲁斯笑盈盈的道:“这是我们最新的成果,暂时还不会发布出去,所以还望教授保密。” “不过你们想要继续推进下去,应该没那么容易吧,温度越高,离子体湍流的扩散效应会越强,恐怕超过一千五百万度的温度,你们这套控制系统就会失效。” 费弗曼将手中的平板递了回去。 离子温度梯度湍流只是可控核聚变湍流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离子声波湍流、漂移波湍流、阿尔芬波湍流....等各种乱七八糟的湍流。 但若是能解决一部分,也毫无疑问是巨大的成功。 而且有第一个被解决,就能为后面的其他湍流提供足够的经验,再处理,就简单了不少。 只不过这玩意真没那么容易解决。 哪怕是pppl实验室联合普渡大学将其推进到了千万温度级别,也只不过是带来了一丝微弱的希望而已。 当然,这一丝希望已经足够让他们搏下去了。 布鲁斯咧嘴笑道:“是的,我们现在遇到了瓶颈,需一个顶级数学家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而您是最合适的。” “我相信有您的加入,我们可以将离子温度梯度湍流的控制系统做的更完美,那时将不限于一千万度的温度,或许是两千万,三千万,亦或者更高。” “说不定我们能借此控制住所有的等离子体湍流呢?” 费弗曼笑了笑,道:“你提供的数据让我很心动,但单凭我一个人的力量恐怕做不到,我需要一个帮手,如果有他帮忙,或许可以。” “谁?”布鲁斯迅速问道。 费弗曼:“和我一起研究ns方程的人,他对于ns方程的理解并不弱于我,甚至可以说比我更强,而且在偏微分方程领域也有着很深的研究,如果有他的帮助,或许能做到。” “徐川?普林斯顿的那个新星天才?”布鲁斯立刻反应了过来。 费弗曼点了点头:“嗯。” 闻言,布鲁斯皱起了眉头,道:“但我记得他好像是一个华国人吧?华国人想要加入我们的研究是不可能的,而且他才二十岁,这个年龄.......” 布鲁斯没有将话说满,便自己打断了自己:“当然,如果教授您需要他的帮助,我会想办法将他邀请过来。” 费弗曼摆了摆手,道:“我先去问问他的意见吧,看看他是否感兴趣,如果他不感兴趣的话,恐怕你们也邀请不过来。” ....... 第二百零六章:PPPL实验室的邀请 普林斯顿,徐川还不知道费弗曼给他带来了一份怎样的‘惊喜’,此时他正在办公室中指点几位学生的功课。 忽的,办公室的门被推开,留着浓密胡须的费弗曼走了进来。 徐川指点了两句学生,起身走向了这位好友。 “徐,我这里有一份工作邀请,不知道你是否感兴趣。”费弗曼开门见山的问道。 “什么工作?”徐川好奇的问道。 “关于为等离子体湍流建模,来自pppl实验室的邀请,或许你会感兴趣?” 徐川:???? 当这位忘年交好友说出具体内容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卧槽,有刁民想害朕!’ 第二反应则是:“费弗曼什么时候会读心术了?” 为等离子体湍流建模,这玩意的确是他来普林斯顿的终极目标之一。 但是,这玩意是他现在能碰的吗? 别说碰了,涉及到这种核物理应用领域的知识,他接触了估计都得糟。 上辈子就是接触了核裂变物理的应用,才导致他被滞留在这里十几年的。 这辈子还在上面栽一次,那就太蠢了。 办公室中,费弗曼看着脸色变幻不定的徐川好奇的问道:“你怎么了?” 听到询问,徐川才回过神来,诧异的问道:“你怎么研究起这方面的东西来了,我记得你好像是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特聘教授吧?怎么和pppl实验室有联系了。” 费弗曼:“是那边主动找过来的,他们在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上遇到了一些麻烦,需要一名数学家帮忙解决一些问题。” “但说实话,对于那个问题,我一个人没有把握,如果你能帮忙的话,或许能解决。你对数学的敏感,比普林斯顿的任何一个教授都要强。” 徐川果断摇头,道:“核物理并不在我的研究范畴内,而且接下来我还有自己的研究,对于这个邀请,我恐怕帮不上什么忙了。” 他果断的拒绝了费弗曼的邀请,对于核能物理的应用敬谢不敏。 如果不是对这位好友有足够的了解,恐怕他会认为这位好友是米国安排过来请他留在米国的人。 而且在他看来,费弗曼想的有点当然了,一个纯华国籍的学者,想要参与到米国的核能研究里面,这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他几乎从未听说过有其他纯华国籍的学者参与到这类实验中去。 如果pppl离子物理实验室邀请他参与实验,必然会提起国籍一类的事情,隶属于米国能源bu大学科学办公室管理的pppl,是不可能放一个华国人进他们的实验室的。特别还是涉及到可控核聚变的这种关键项目。 ...... 送走费弗曼,徐川有些无奈的叹了口气。 看来是时候将回国的历程提前安排上了。 突然被好友坑了一下,尽管是费弗曼的好意,但仍让他感觉颇为无奈。 原本他还打算趁着国际数学大会召开前剩下的一个多月的时间,悄摸的去找一些其他的物理教授,比如拉泽尔松、弗朗克、卡尔等人聊一聊的。 但现在这个计划多半是泡汤了。 先准备好回去的事情再说吧。 摇了摇头,徐川叮嘱了两句正在办公室中学习四位学生,转身回到了自己的别墅。 既然要准备提前回国了,那么别墅中的这两年积累下来的一些珍贵手稿,比如米尔扎哈尼教授遗留他的信件,比如他自己证明ns方程的过程手稿等东西。 这些珍贵的手稿和文件对他而言有着重要的纪念意义和价值,肯定是都要带走的。 想了想,徐川将证明霍奇猜想的手稿挑选了出来。 这份手稿,是他留给普林斯顿和燧石图书馆的礼物。 尽管对于脚下的这个国家他很不喜欢,但对于普林斯顿这所学校,他还是有着感情的。 和南大一样,普林斯顿对他的培养是真真实实的,无论是上辈子还是这辈子,他都从这里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而且留下一份这样的手稿,也算是从普林斯顿走出去的学者的传统。 燧石图书馆之所以被称作图书馆中的‘宝藏图书馆’,原因就在于里面收录了很多知名学者的手稿原件,思考笔迹等东西。 这些东西在外面往往都是失传的,根本就找不到。 唯有在这里,才能通过那个固执的老头入眼一观。 ...... 将别墅中的手稿简单的整理一下后,徐川看着数量繁多,至少有两行李箱的稿件资料也有些头疼了起来。 这些东西该怎么运送回国?走快递吗? 恐怕不太现实,虽然不知道米国有没有对自己展开监控,但保持关注肯定是有的。 他邮寄回去的东西,搞不好可能会被关注,到时候这些手稿就成了暴露他想回国的东信号。 虽然风险并不算很大,但上辈子的教训太惨痛了,他要尽量降低这方面带来的影响。 如果不走邮寄的话,让人带回去,还是说等回国后再让这边的人寄回去? 正想着,别墅门铃忽的被人敲响了。 透过装在门口的隐秘监控视频,徐川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普利斯顿pppl等离子体实验室的主管哈利法克斯·布鲁斯。 看到来人,他微皱起了眉头,将存放资料的房间锁好后走了出去。 别墅的大门口,pppl等离子体实验室的主管哈利法克斯·布鲁斯安静而恭敬的等待着。 抛开年龄来说,这栋别墅中住的人,哪怕是放到米国,也是最顶尖的人才了。 尽管过于年轻的年龄让人打心底有些看轻,但不管怎么说,能解决七大千禧年难题的人,真材实料肯定是有的。 更何况是他现在有求于人,姿态肯定是要摆出来的。 “你好,请问你是?” 徐川打开门,一脸‘疑惑’的看着门外的男人问题。 尽管上辈子对于pppl的这位主管他再熟悉不过,但这辈子却还是第一次见面。 看到徐川,大腹便便的哈利法克斯·布鲁斯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仿佛看到了绿色的富兰克林一样。 “您好,徐教授,冒昧的打扰您了,我叫哈利法克斯·布鲁斯,是普林斯顿大学pppl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的主管。” 徐川点了点头,道:“你好,布鲁斯主管,请问你找我有什么事吗?” 将人放进来后,徐川递了杯水给哈利法克斯·布鲁斯,不管怎么说,样子肯定还是要做的。 “是这样的,徐教授,我们想要邀请您加入pppl,我们pppl物理实验室是全世界最伟大的等离子体实验室,其使命是为创造聚变能、太阳和恒星的动力源奠定科学基础.......” 初次见面,布鲁斯简要的介绍一下pppl等离子体实验室的辉煌历史与着名成果,希望引起徐川的兴趣。 布鲁斯巴拉巴拉了一大堆,而徐川在一旁听得有些想睡觉。 对于pppl的情况和未来发展,他不说比眼前这位主管更熟悉,也差不到哪里去。毕竟他上辈子有关可控核聚变相关的理论研究都是在pppl进行的。 “徐教授,目前我们pppl联合普渡大学的湍流实验室正在进行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实验,已经邀请到了费弗曼教授的加入。” “与此同时,我们很希望能和您这样的伟大学者也达成合作,共同完成对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工作。” 终于,布鲁斯结束了对伟大辉煌历史的吹嘘,抬着头希冀的看向徐川。但当看到对面的人打着哈欠想睡觉的模样时,心顿时就凉了半截。 见对方已经说完,徐川打了个哈欠,道:“今天上午费弗曼教授找过我的,也是你说的这个。” “但很抱歉,我对于核物理并不感兴趣,而且我这边还有自己的研究正在进行中,抽不出来时间。” 布鲁斯:“一百万米金的年薪!只需要您配合费弗曼教授完成数据分析的工作就够了,并不需要您到点上班。” “您完全可以在普林斯顿接受这份工作的同时,继续自己的研究。这并不冲突,只是需要您偶尔付出一些时间而已。” 徐川耸了耸肩,道:“听起来很诱人,但克雷研究所的一百万米金我都还没去领的。” 他的话只是表示自己并不缺钱,也不在意钱。 但到了这位pppl实验室的主管耳中,就成了“得加钱!” “一百二十万!一百二十万米金的年薪!只要您答应,pppl可以提前预付所有的薪资。”哈利法克斯·布鲁斯咬了咬牙道。 他的心在滴血,一百二十万米金的年薪,这个数字都快比得上邀请费弗曼,费弗曼可是菲尔兹奖得主,有着几十年的科研经验。 如果不是费弗曼表示非他不可的话,而且pppl卡在千万级别的离子温度梯度湍流的控制温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现在他们急需新的突破,来让幕后金主继续对他们投放预算的话,他根本不可能开出这样的数字。 徐川笑了笑,道:“很遗憾,这并不是钱的事情,在我看来,完成自己的研究,比将时间浪费在一项看不到什么希望的工作上更合适。” ...... 最终布鲁斯一脸失望的离开了,在走出草坪后,他扭头看了眼身后的别墅,有些头疼。他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拒绝整整一百五十万米金。 这些钱放到地上都能堆成一座绿色的山了。 摇了摇头,布鲁斯长舒了口气,如果金钱无法让对方出手的话,那其他的东西呢? 移民成为米国的公民?米国院士的名利?顶级的科研资源?还是地位?亦或者其他的东西? 只不过这些东西就不是他能决定的了,他得去和pppl实验室的顶头上司能源bu去商议。 当然,他还得去找普林斯顿其他教授了解一下这位徐川教授的能力。 如果这位年轻的教授真有足够的能力解决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那付出点利益又有什么关系? 相对比解决等离子体湍流问题带来的收获,付出的那些利益,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这可是可控核聚变中最大的难题之一,解决这个难题,价值根本就无法用金钱来形容。 ........ 第二百零七章:天文界的眼泪,流到了数学界 送走pppl实验室的主管哈利法克斯·布鲁斯后,徐川有些头疼了起来。 从脑海中上辈子的记忆来看,隶属于米国能源bu直接管辖的pppl等离子体实验室在这两年好像是在研究如何控制等离子体湍流。 这也符合布鲁斯过来找他的目的,为等离子体湍流建模进行控制。 至于具体进度和情况,他并不是很清楚,毕竟上辈子他在pppl进行实验的时候都已经到了2030年以后了。 虽然看过一些pppl实验室的历史资料数据,但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他也记不太清了。 不过他可以肯定的是,这项研究最后肯定是失败被放弃了。 毕竟成功了的话,pppl实验室肯定会应用上这项技术,他绝对会有很清晰的记忆。 ........ 目送哈利法克斯·布鲁斯离开后,徐川转身从沙发上摸起了手机,准备购买机票回国。 但当订票软件打开后,最终他还是犹豫了半响后叉掉了购票页面。 虽说回国要尽快,可现在并不合适,他还在等一个机会,只是不知道会不会来。 摇了摇头,徐川稳定了一下情绪,开始思考。 上辈子的经历让他再次面对这个国家的核能物理应用时有些慌了。 但其实仔细思考一下就能知道,被pppl找上门并不是一件急迫到需要他立刻就买票回国的事情。 按照这个移民国家的习惯,如果想要他留下来,那么来的必定是移民ju的高管过来亲自邀请,而不是一家实验室的主管。 这和米国的移民政策有关系,他这种顶级学者,其实已经不再受限于普通的移民申请了。 哪怕是米国移民政策中最高的eb-1a级人才申请,也配不上他的成就。 对于这样的人才,一般都由移民ju专门进行引进。 比如在今年三月份,完成了双层平行石墨烯1.1°角度超导实验的天才曹源,就曾被米国移民ju的人特意邀请过。 所以真若是米国邀请他留下来,大抵会是移民办公室的人亲自过来,而不是pppl的主管。 布鲁斯过来找他,大概率是接受了费弗曼的建议,想邀请他过去与费弗曼一起研究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 但现在他拒绝了一百五十万米金年薪的邀请,那么布鲁斯则会回去和其他高层与管理者商议,商议是否提升价格付出其他的代价继续邀请他。 但按照米国老的尿性,大概率继续提升价格是会被否定的。 因为菲奖得主费弗曼已经接受了邀请。 在有一个顶级的数学家已经接受邀请的情况下,再花费大价钱去邀请另一个数学家,不值得。 这个放到任何实验室或者公司结果大概率都一样,一百五十万米金年薪已经很高,再提升,谁知道搞定他需要多少的付出。 所以按照推测,pppl实验室肯定会先让费弗曼一个人尝试一下,如果能推进工作,就没有要再来请他了。 …. 如果费弗曼推进不下去了,那么pppl肯定会重新过来找他。 所以下一次的邀请时间是在什么时候,就得看费弗曼的个人能力了。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费弗曼大概率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哪怕有普渡大学的帮助,也不行。 一方面是ns方程的阶段性成果做不到为等离子体湍流建模提供支持。 另一方面则是费弗曼的物理能力不行。 对于这位好友的能力,徐川再清楚不过了。数学就不说了,菲奖得主,世界顶级大 牛。 物理方面也有一些能力,但基本仅限于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的分析这两块,是和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合作时学到的。 而在流体力学这一块,费弗曼虽然因为研究流形数学的关系接触过一些,但并不深入也基本没有接触过湍流。 上辈子两人合作时,关于深入流体力学方面的知识都是他一点点的教的。 在对湍流知识不怎么了解的情况下,想要对等离子体湍流建模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哪怕有普渡大学的湍流专家进行辅助,也做不到。 如果可能,上辈子他和费弗曼就已经搞定了这个问题。 如果可能,他这辈子也不需要再冒险跑到普林斯顿来学习数学了。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只要pppl实验室不放弃对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后面是肯定会再来找他的。 到时候肯定会开出更优厚的条件。 比如帮助他移民,奖金、利润分成、收益分成、许诺院士荣耀等各种东西。 pppl实验室虽然没有这么大的能量,但它的上司有。 为了留住一个人才,这个移民国家能开出让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条件。 至于什么时候过来找他,这个得看费弗曼的能力。 不过按照他对于费弗曼的了解,这个时间可能是两到三个月左右。 ........ 想清楚这些东西后,徐川才舒了口气,心里稍稍安定下来。 不得不说,他两辈子的好友费弗曼这次真吓到了他,吓的他差点直接买票跑路了。 当然,这个锅其实也不能甩到费弗曼的头上。 相反,他还得感谢这位好友。 如果没有费弗曼带来的思路和想法,这份ns方程的阶段性成果还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做出来。 这辈子他来普林斯顿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求为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中的超高温等离子体湍流建立数学模型。 如今有了这个阶段性的成果,他再向前推进顶多两步,就能进行建模尝试了。 而搞定了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模型,配合他上辈子研究出来的超导材料、双重磁镜系统等东西,就可以尝试向可控核聚变发起冲锋了。 尽管第一壁材料、氚自持这些问题依旧还没有太大的眉目,但只要控制住了反应堆腔室内的超高温等离子体,剩下的麻烦,就远没有那么大了。 …. 这就像是驯服一匹野马,你最先要做的,就是给它套上缰绳。 只要缰绳套上去了,就有一定的几率驯服它。 只不过,在尝试去驯服这匹野马前,他得先回去。 好在这辈子他一直都没有进入应用科学领域。 纯理论和基础科学方面的研究,在当前这个年份,还没有被脚下这个国家过分重视。 如果等待20,21年以后,这个国家开始封锁的基础科学领域的人才时,以他现在的成就,肯定就回不去了。 至于现在,时间方面还算充足,在没有正式拒绝移民邀请,撕破脸皮前,他应该还是能离开的。 其实到了这会,对于为什么米国,包括他的祖国到现在都还没有动静,不见移民办公室或者人才引进组织的人过来找他,徐川心里大抵也有了一些推测。 只不过这个推测,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进行验证。 ....... 重新恢复到正常的生活后,徐川将时间放在了教导自己的四名学生,以及对ns方程的继续突破上。 不过这次并没有爆肝研究,仅仅是对ns方程做一下后续的 尝试罢了,甚至主要的注意力也没在这上面。 日子就这样一点一点的过去,眨眼间,时间就来到了六月底。 正如他之前预料的一样,在过去的十多天内,pppl物理实验室并没有再次来找他,而费弗曼也消失在了普林斯顿。 很显然,pppl实验室最终选取了更加‘省钱,一点的办法。 毕竟一百五十万米金的年薪已经足够恐怖了,而若是还要继续提升的话,谁也不知道那个年轻的天才到底需要多少价格才能邀请过来。 更何况,徐川的年龄摆在那里,二十岁出头的年龄的,即便是在数学上有着巨大的成就,也没有足够的科研经验。 花费巨大的代价去邀请他是否值得,哪怕有费弗曼这个菲奖得主的背书,也是一件不确定的事情。 相比较之下,让费弗曼先一个人进行尝试,毫无疑问更加稳妥一点。 这也让徐川进一步证实了自己心中的猜测。 ...... 六月底,这天,徐川正在给自己的四位学生讲解‘代数簇和群映射,工具,口袋中手机震动了起来。 徐川停下讲解,摸出手机看了一眼,号码入眼有些熟悉,不过他一时半会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接通电话后,那头的声音传递了过来:「您好,徐川教授,我是国际数学联盟的秘书长的马丁·格勒切尔。」 有些熟悉的声音让徐川脑海中顿时就浮现出一个长相酷似白头鹰的人影,他笑道:「您好,马丁秘书长。」 马丁·格勒切尔,国际数学联盟执委、秘书长,一个日耳曼国数学家,但那倒v形状的眉毛和鹰钩鼻,再加上锐利的眼神,让其长相和米国国鸟白头鹰相当相似。 不过和长相完全相反的,马丁的性格相当随和,曾促进了2006年国际数学大会在华国召开。 …. 在此之前,他曾在四月份的时候就接到过这位秘书长的电话,当时是邀请他参加国际数学联盟大会,并在会议上做一小时的报告。 「希望来电没有打扰到您的研究。」马丁·格勒切尔笑吟吟的在电话中说道:「这次给您来电,是想要邀请您在国际数学大会上做一次六十分钟的报告。」 闻言,徐川有些摸不着头脑:「一小时的报告?但我记得上次我已经答应了来着的,报告论文我都已经提交了。」 马丁·格勒切尔解释道:「这次的六十分钟的报告,是额外邀请的。」 「因您此前对xu-eyl-berry定理的拓展,天文界和天文物理界的学者迫切希望您对它进行详细的讲解,在收到了不少知名学者的来信后,经过委员会的讨论,想邀请您在本届数学大会上再做一次额外报告。」 徐川愣了一下,有些蒙,迟疑的问道:「天文界和天文物理界给你们写信?请我开数学报告会?这什么情况?」 马丁·格勒切尔耸了耸肩,道:「是的,他们说已经向你发送过很多封邮件,也打过很多的电话了,想请你讲解xu-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但您一直都以没有时间推迟掉了。」 「而不少研究天文的学者对于你拓展的xu-eyl-berry定理很难做到自如的运用,所以他们迫切的希望你再开几场报告会。」 顿了顿,马丁秘书长接着打趣道:「能让足足三名诺贝尔天文物理学奖得主,超过二十名非数学领域的顶级学者联合起来向国际数学联盟写信的,请一位数学家做数学报告的,你是imu成立以来的第一位,估计也是以后都不会再有的奇迹。」 【新章节更新迟缓的问题,在能 ann.,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最新章节。】 「另外,萨尔·波尔马特教授想让我转告您,他说,如果这次您上台报告了xu-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他将每年都向诺奖委员会写信,直到您获得诺贝尔奖为止。」 三位诺奖学者,超过二十名顶级学者联合向imu写信,imu怎么都没法忽视这份申请。 而且,促进国际间的数学研究合作,鼓励和支持有助于数学科学发展的国际数学活动,本就是imu的职责。 这种有助于扩大数学影响力的报告会,国际数学联盟肯定会想办法促成。 「额......」。 听到马丁的解释,徐川顿了一下,表情囧然,有些哭笑不得。 经过这位秘书长的提醒,他总算是想起来了过去邮箱中那些随意被处理掉的邮件,以及随口应付过去的电话了。 只是,他真的没想到,以往的随口拒绝,居然这会都跑到国际数学联盟imu那里去了。 虽然对于天文界成果他并不在意,但事情都闹到这个地步了,他也不好意思再进行推辞。 ....... 少一尾的九尾猫 第二百零八章:即将到来的国际数学大会 天文学界和天文物理界心里苦啊。 如果不是这两领域的学者,几乎不会理解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到底有多大的魅力。 从当初诺奖大老萨尔·波尔马特教授亲自背书表示这项成果是划时代的技术,是旧王退位,新王登基起,无数的天文学者就将目光投向了这项数学工具。 当一些学者利用这项工具对某些系外天体做出一些惊人的成果后,天文界就掀起了新一波的改革。 比如去年三月份时,来自新西兰的一位天体物理教授利用这项工具精准的锁定了一颗名叫‘trappist-1’的恒星。 且利用这项工具,这位天体物理教授精确的判断出了它的相关参数,比如直径、半径、体积、年龄、温度、距离等等信息。 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也不足为奇。 但更重大的成果是,利用这项工具,这位新西兰的天体物理教授成功的计算出来了这颗恒星的行星。 确定了它一共有七颗行星,并且有三颗处于宜居带内。 更关键的是,利用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这位教授更计算出来其中有两颗行星的一些精准信息。 比如大小、质量、重力、自转时间等信息,这两颗类地行星均与地球偏差不大。 最关键的是,通过这项工具,这位教授与另一位数学家联合通过光谱边界、光度特征等参数配合xu-weyl-berry定理工具计算出了这两颗行星大气层的存在。且判断出来了其中一颗类地行星拥有着以氮氧为主的大气层。 当这份结果公布出来的时候,整个天文界都轰动了起来。 类地系外行星并不是没有发现过,能判断出类地行星是否有大气层也不稀奇。 但是能精准的判断出来这颗类地行星的大气数据的,这还是有史以来的头一次。 拥有氮氧为主的大气层,各类参数都与地球几乎一致,再加上处于宜居带内,这颗行星完全可以说是第二颗地球了。 这样的条件,上面存在生命,甚至是高级生命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如果不是这位教授比较倒霉,公布这条消息没多久引力波就被发现了,那么这个发现毫无疑问会霸榜17年下半年的天文热度。 但这个发现,也让天文学界和天文物理界的学者真正意义上的重视起来了这项数学工具。 很多人都开始研究学习,包括一些诺奖大老。 可遗憾的是,这项工具中应用的数学,对于天文学界和天文物理界的学者来说,实在太高深,太不友好了。 要想看懂这项记载这项工具的数学论文大部分的人都做不到,更别提对其进行应用计算了。 在发现这点后,很多天文界和天文物理界的学者都想办法找到徐川的联系方式,想向他请教这项工具的应用。 但可惜的是,徐川本人对天文界的成果并不怎么感兴趣,也没想法去天文界开数学报告会,更没想法一对一专人辅导。 前前后后折腾了近一年的时间,诺奖大老都出面了都没能邀请到这位固执且倔强的创造者,这让天文界和天文物理界的学者流下了苦涩的眼泪。 本应是重振天文界荣光的工具,但创造者却完全不鸟天文界。没办法,天文学界的人将主意打到了18年的国际数学大会上。 希望imu的委员会能邀请到这位天才在大会上报告一次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 收到联名申请的国际数学联盟委员会的委员们对此也很诧异。 但三位诺奖学者和超过二十名顶级学者联合申请,让委员会的人都意识到这是个扩大数学影响力的极佳时机。 因此经过委员会商议后,当即拍板决定邀请徐川在今年的国际数学大会上对这项应用再做一次报告。 并向天文学界和天文物理界的学者发出邀请函,邀请他们前来参与本届国际数学大会。 在国际数学大会的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其他的领域的学者参与,但基本都是其他领域的学者主动过来的。 像这次一样,由数学界向其他领域的学者主动大规模的发邀请函,还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毫无疑问,这次的报告会如果能顺利且成功的举办,那么将是国际数学大会最辉煌的一次。 当然,前提是报告人徐川教授需要答应。 作为核心人物,他关联到天文学界和天文物理界的学者是否会接受国际数学联盟发送过去的邀请函,是否会来参与本次的数学大会。 所以在委员会结束后,国际数学联盟的秘书长立刻亲自给徐川打了电话做出初次邀请。 并做好如果电话中徐川拒绝的话,他直接购买机票飞过来,当面劝说的准备。 毕竟之前有无数天文界的学者都向这位年轻的学者发过邀请,但无一例外都被拒绝了。 然而出乎意料且幸运的是,电话中这位天才就答应了这份额外的报告邀请。 ....... 挂掉了电话,徐川摇了摇头。 天文学界和天文物理界的学者找到了国际数学联盟是他没想到的。 虽然对天文界并没有什么兴趣,但既然已经答应下来了这场额外的报告会,他肯定会好好准备的。 让几名学生自己继续学习后,徐川打开了电脑,翻出了以前的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论文。 这项数学工具的确很优秀,建立在边界值和特征值的基础上能使它更换不同的观测数据,并做出一定的改变后进行求证不同的精确参数。 只不过目前除了应用在遥远天体的观测上外,并没有什么其他的用途,也是他完成这份工具的基础应用后就对其失去兴趣的主要原因。 将论文重新看了一遍,做出一些整理后,徐川登陆国际数学联盟imu的官网,上传了自己的论文与报告主题。 加上此前的一小时报告,现在他在这届国际数学大会上总共需要做两小时的报告。 当然,这两场报告是分开的。 而且imu委员会考虑到影响,特意将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报告安排在了报告会的第一天。 这样那些受邀而来的天文学家们可以顺道一起参加国际数学大会的颁奖典礼。 这可是四年一度的数学大会中最重要的时刻,能完美的向外界表彰出数学界的辉煌,吸引更多的人才走向数学。 ....... 当徐川答应下来参加这场额外的报告会后,国际数学联盟立刻将这个好消息反馈给之前联名写信提出申请的天文学家和天文物理家们。 收到这一好消息的天文学者们纷纷摩拳擦掌,提前预定八月一号的机票,准备飞往巴西参加这一场原本不属于他们的盛会。 而随着18年的国际数学大会开幕日期逐渐到来,数学界和往常一样热闹了起来。 不少的数学论坛上都在讨论这件事,并对今年的获奖者做一个预测。 【不知道你们听说了没有,今年的数学大会,好像邀请了很多天文学家和天文物理学家,人数估计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一次。】 【???天文学家和天文物理学家?他们跑来参加数学大会干啥?坐台下睡觉吗?我很怀疑他们能否听懂任何一场报告。】 【如果是催眠的话,数学演讲的效果的确很不错(?_?)】 【听说是天文学界和天文物理界先向imu申请的,好像和那个什么xu韦尔定理有关系,这两天这玩意在天文学界好火,很多大学都开了专门的天文数学课,专门学习这东西。】 【xu-weyl-berry定理?这好像是那个华国数学天才前两年的数学成果吧?】 【没错,听说这项成果能应用到天体计算上,能大幅度的提升计算结果,所以天文界现在都在学这东西。】 【不可思议,看来今年的菲尔兹奖必定有他一份了。】 【这不是废话吗?七大千禧年难题之一的霍奇猜想都被他一个人证明了。】 【而且听说他今年还和费弗曼在一起研究ns方程,还已经做出了阶段性成果了,虽然还没完全验证,但想必应该没多大问题的,如果菲奖重复发给一个人,以他的成果,至少能拿两次,或者更多。】 【徐川、舒尔茨,这两位教授今年菲奖应该是稳的,剩下的就不知道了,毕竟顶级的数学家还是不少的。比如乔治·威廉姆森、费尔南多、马林娜·维亚左夫斯卡、张伟.......这些教授的成果都相当出色。】 【强者如云,神仙打架!什么时候我能参加一次这样的盛会,别说获奖了,就是提名看一眼都值了。】 【别想了,能上提名的,是不可能出现在这里的,他们都在努力研究,能出现在这里,说明......】 换源app,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最新章节。】 【太伤人了,这也(???)】 ........ 第二百零九章:比诺奖更伟大 七月底,南半球,巴西的第二大城市里约热内卢从三十号就开始热闹了起来。 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大会即将在这里举办,而全世界的数学家也将汇聚于此。 作为数学界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大型交流会,国际数学大会是数学界最重要的一场盛会。 大会每四年举行一次,首届大会1897年在瑞士的苏黎世举行,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它是全球性数学科学学术会议,被誉为数学界的奥林匹克盛会。 从1897第一届会议举办至今,已有过百年的历史,见证了一位又一位的顶级数学家的崛起,如庞加来、希尔伯特、克来因等伟大的数学家都曾参与过这场盛会。 而今年的数学大会,又将见证新一批的青年数学家如璀璨的群星般冉冉升。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最年轻的终身研究员徐川;日耳曼国波恩大学最高级别的w3正教授彼得·舒尔茨、ng战乱地区走出的青年数学家考切尔·比尔卡尔、在国际奥林匹克物理和数学竞赛上均获得奖牌的澳大利亚教授阿克萨尹·文卡特什........ 太多太多的优秀青年数学家共聚在这一场盛会上,等待着数学界的最高荣耀-菲尔兹奖。 在这些人中,最让人期待的,莫过于来自华国的青年学者徐川了。 登记在国际数学联盟imu官网上的两场报告会,都让人期待不已。 一场有关徐-霍奇定理,一场有关的xu-weyl-berry定理拓展应用。 可以预见的是,这恐怕是今年国际数学大会上最出彩最热闹的两场演讲了。 前者是数学界的七大千禧年难题,是万众瞩目的热点,是关系到克雷数学研究一百万米金奖励的世纪难题,是连接代数几何、拓扑学和数学分析的桥梁。 可以肯定的是,参加这场大会的数学家,若无意外,几乎都会出席这场报告。 别看霍奇猜想的证明论文已经通过同行评审好几个月的时间了,但数学界能弄懂这篇论文的人,依旧不超过百分之一。 当然,这种顶级数学猜想的证明论文,本就不是给普通的数学家准备的。 普通的数学家想要弄懂这份论文,难度并不比天文学界和天文物理界的学者想要弄懂xu-weyl-berry定理拓展应用的论文低。 但作为连接代数几何、拓扑学和数学分析三大领域的桥梁,其重要性母庸置疑,价值连城。 特别是证明论文中的核心工具:‘代数簇和群映射工具’,价值更是惊人。 不仅仅是徐川自己,很多拓扑学领域的数学家都注意到了它的剩余潜力。 这份数学工具,在类霍奇猜想方面的其他问题上,同样拥有着巨大的潜力,因此不少的数学教授都在研究学习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 只不过这份工具中涉及的数学领域太多了,很难在短时间内弄懂。 若是有创造者对其进行一个详细的讲解,理解起来自然要容易很多。 因此不少的数学家都是奔着徐川报告会过来的,毕竟若是能借助这项工具攻克一个世界级难题,他们说不定也有机会能摸一下数学界的最高荣耀。 至于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报告会,关注这场报告会的数学家也不少,但没有徐-霍奇定理的多。 毕竟这份数学成果已经出来两三年了,在等谱领域的数学家基本都研究过相关的论文。 关注这场报告会的,更多的是受国际数学联盟邀请而来的天文学家和天文物理学家们。 对于他们而言,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能带来巨大的成果,甚至藉此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去年发现‘trappist-1’恒星系的新西兰天文物理教授,就因此上了诺奖的候选名单,如果不是引力波的发现实在太震撼了,甚至有机会可以去触摸一下那世界最高的荣誉。 天文学界和天文物理界的人实在搞不清楚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那些评委在想些什么。 明明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足够配的上诺贝尔物理学奖,甚至比引力波的发现更加伟大,毕竟引力波已经并非是第一次发现了,重要性远没有第一次发现那么高,但那些nt的委员会就是不肯将诺奖颁发给他。 一种能精确计算遥远天体参数信息的工具,对于人类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 或许现在人类还无法移民外星系,但它能在未来帮助人类节省无数的时间与精力,去从茫茫星海,无数星系中去筛选找出那些适合人类移民的星球,就像这名新西兰的教授找到了‘trappist-1’星系,找到了第二个‘地球’一样。 从这方面来说,它的价值已经不是诺奖能够形容的了。 ...... 七月三十一号,带着自己的四名学生,徐川来到了巴西的里约热内卢。 虽然明天才是大会的开幕式,但国际数学联盟安排入住的酒店已经人山人海了。 从出租车上下来,刚走进酒店的大门,徐川就被人认了出来。 “徐川教授?” 一名中年男子看到了走进来的徐川,惊喜的呼唤一声后,快步走了过来,而宽阔的酒店大厅中,其他人的注意力也因此吸引了过来。 “你好。” 徐川微笑着和眼前的陌生人打招呼,他并不认识这个人,不过随着他证明了霍奇猜想,这种被别人认出来的事是很正常的。 就像是以前他还在读书的时候,会主动和第一次见面的德利涅、威腾等顶级大老打招呼混个脸熟一样。只不过他如今成了被拜访的那一个。 “徐教授,很高兴见到您,我叫阿索尔·本内特,是一名天文物理学家,您创造的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工具,是我平生见过最伟大的数学工具,您太厉害了!” 走上前来的阿索尔·本内特热情伸出了双手,一顿吹嘘的马屁就拍了过来。 徐川没有在意,笑着道:“数学的能力就在那里,只看你能不能找到利用它的办法,xu-weyl-berry定理只不过是微弱的一部分罢了。” “您太谦虚了,这是天文界最伟大的工具,它能为人类带来未来。”阿索尔·本内特握住徐川的手摇晃着。 顿了顿,阿索尔教授带着些委屈的声音道:“只不过它实在太深奥了,我研究了一年多的时间,依旧没有能完全掌握它的用法。” 徐川:“希望后天的报告会能让你有所领悟。” “我已经准备好了,只等报告会到来。”阿索尔表情兴奋,不过随即他语气一转,小心翼翼的问道:“不过在此之前,我能向您要个联系方式吗?邮箱也可以的。” 徐川笑了笑,道:“当然没问题。” 闻言,大厅中其他围过来的学者也纷纷开口。 “徐教授,我也可以向您要个联系方式吗?我有些数学上的问题想向您请教。” “川神!能跟我一起合个影吗?” “能给我签个名吗?我要送给我的儿子,希望他也能在数学上像您一样的出色。” 汹涌的人群将徐川包围在内,就像是丧尸看到了活人一样,疯狂的举着手呐喊。 而谷炳、阿米莉亚四人已经被挤了出去,站在包围圈外,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好在国际数学联盟安排在大厅中接待客人的工作人员发现了这边的情况,及时跑过来将徐川从人群中解救了出来。 ...... 应付完大厅中的其他学者,徐川长舒了口气,带着四名学生办理完入住手续,刚准备上楼,就看到了几个熟悉的身影。 看清楚走在前面的身影后,他眼前一亮,快步的走了过去。 “潘院士。” 徐川快步走到了这支队伍的前面,站在了一个老人的身前。 眼前的老人正是此前在克拉福德奖的颁奖典礼上遇到过的潘德明院士,一位让人尊敬的伟大数学家。 看到徐川,潘德明快步走出了队伍,紧紧的握住了徐川的手,脸上也带上了笑容。 “又见面了,徐川教授。” “您老怎么亲自来了,长途奔波,这太累人了。” 徐川笑着招呼。眼前这位老人,已经八十多快九十岁了,这个年龄,还从国内飞过来是他没想到的。 “相对比你证明霍奇猜想耗费的精力,我这点奔波算的了什么,当年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步行几十公里都走过来了,更何况现在只需要坐在飞机和车上。” 顿了顿,老人上下打量了两眼徐川,感叹道:“多少年了,我们国家终于出了一个这样的数学家,你是国家的荣耀啊。” “潘老言重了,我只不过是做了一名学者该做的事情而已。”徐川谦虚道。 潘德明笑了笑,没在这个话题上继续,而是转身道:“我给你介绍两个人。” “张伟,许辰阳,都是优秀青年数学家,或许可以和你交流一下数学上的问题。” 对于北大的黄金一代,徐川自然是认识的,只不过没想到这两人是跟随北大的队伍一起过来的。 毕竟这两人如今都在米国的大学任职。 分别和两人握了握手后,徐川笑着招呼道:“伟神,上次一别,好久不见。” “阳神,上学时期就听说过你的大名了,你解决的代数簇自同构群线性增问题,曾带给我很大的启发。” 身形偏瘦,带着无边框黑色眼镜的张伟笑着调侃道:“在川神你面前,这个称呼可用不得。” 一旁,身形偏胖的徐晨阳也笑着道:“四十岁以下的青年一代,谁敢在川神面前称神?舒尔茨恐怕都不敢吧。” 徐川微微翻了个白眼,无奈道:“两位大神就别调侃我了。” 三人互相交流着,身后北大庞大的队伍四散开来,看着前面的正在交流的几人有些骚动和兴奋。 北大的队伍很庞大,人数足足有三四十人,不过大部分都是跟着导师教授过来见见世面的学生。 这些年龄基本比徐川都还要大的学生在看到徐川后,就像是追星族粉丝看到了自己追的明星一样,两眼放光,兴奋不已。 若不是前面还有大老镇着场面,这些学生怕是得一拥而上要签名、求合照、吸欧气了。 毕竟徐川这个名字,他们听得太多了。 从弱weyl-berry猜想的证明开始,到xu-weyl-berry定理、再到徐-霍奇定理、到ns方程...... 有关于这个名字的一切,都是传说。 对于任何一个有志于在数学上更进一步的华国青年学者来说,徐川这个名字的既像是海岸线上的明亮灯塔,指引着他们前进;也像是珠穆朗玛峰,俯视着数学这座高原,更像是天上挂着的太阳,散发着明亮光辉,可望却不可及。 ....... 第二百一十章:大会开幕(补更) 2018年8月1日。 第二十八届国际数学大会正式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拉开帷幕。 酒店的房间中,徐川着西装站在卫生间的镜子面前整理一下自己的仪容。 房间外,门铃‘叮冬’‘叮冬’的响起,像是在催促着里面的人。 走过去打开门,门外站着的是自己的四名学生。 “教授,您准备好了吗?大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年龄较小的学生沙希·佩雷斯站在门口兴奋的问道。 徐川看了眼都朝他投来期待目光的几名学生,笑道:“走吧。” “教授,你这是第一次参加国际数学大会吗?”电梯中,性格活泼的沙希好奇的看着沉稳的徐川问道。 “当然是第一次,怎么了?”徐川扭头问道。 “可你看起来一点都不激动的样子,而且今天可是菲尔兹奖颁发的日子,难道你不期待吗?” 徐川笑了笑,道:“激动和期待是肯定的,但在心里就足够了。” “这话听起来像是个中年人或者老头子。”沙希·佩雷斯滴咕了一句。 一旁,阿米莉亚耸了耸肩开口道:“如果你也能像教授一样证明一个七大千禧年难题,也许就能体会到教授的心境了。” 顿了顿,她又接着补了一句:“不过你这辈子永远没可能了,毕竟你已经二十四岁,而教授是二十岁的时候证明的霍奇猜想。” 闻言,沙希顿时就不说话了,这太打击人了。 一旁的谷炳和罗杰·迪恩也嘴角动了动,欲言又止。 阿米莉亚这样一波aoe伤害,真是致命。 徐川笑了笑,没有说话,带着几名学生朝着会场走去。 20岁就证明一个千禧年难题,如果没有上辈子的知识,他也不可能做到。 或者换种说法,如今这个世界上大概没人能做到。 哪怕牛顿或者高斯出生在这个时代,也不一定能做到。 当然,他没说肯定没法做到,只能说很难很难,几乎不可能。 原因很简单,如今的数学,早就不是十几世纪时期的数学了。 庞大数学知识和繁多的数学分支,让如今的数学家很难在年轻的时候就做出伟大的成果。 20岁,甚至都不够一个人将证明一道千禧年难题所需要的知识全都学完的。 庞加来之所以被数学界称为‘史上最后一位数学全才’,原因也在于这里。 他所在的二十世纪初,那时候的数学就已经庞大至极了,想对其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学习,再到深入研究,就已经很难很难了。 而到了如今的二十一世纪,数学再经历百年的时间,分支已经庞大到常人很难想象了。 其他的不说,光是几何学就有十几种大分支。 他的祖师爷教皇格罗滕迪克老先生所研究的代数几何,也不过是平面解析几何与三维空间解析几何的推广罢了。 在当今能对所有数学领域都有所了解的人,比野生大熊猫稀少多了。 纵观如今的整个数学界,能有这种美誉的,也就陶哲轩一个了。 数学家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这种问题如果不定出明确的标准,讨论起来都是扯dan。 如果把标准定成“对当时(几乎)所有数学分支都精通,并且对它们有着很深刻的理解”,可能最后一个人就是庞加来,或者希尔伯特。 如果把标准定成“不仅对当时(几乎)所有数学分支都精通,还在(几乎)每个分支上都做出了非凡的贡献”,那毫无疑问希尔伯特和庞加来都不够格。 最后一个这样“全面开拓整个数学的疆域”的存在是欧拉和高斯。 当然,“全面性”或“综合性”并不是对于“评价一个数学家”这件事的恰当打开方式;因为在数学上显然不是每件事都具有着相同的重要性。 评价一个数学家,一个公道的标准是看他做了多少“重要”的事情,而不是光看他做了多少事情。 黎曼无论就工作的数量、范围、完整度还是职业生涯长度而言都远远比不上欧拉和高斯,却极不相称地拥有着接近于他们的地位。 至于加罗华则是更极端的例子。 不到二十二岁的一生,正逢高斯笼罩数学界天空的年代,面对几乎一切原创性想法都被高斯独自垄断的铁幕,硬是靠纯天赋“踏南天、碎凌霄,一去不回”,开辟了至今已须臾不可或缺的群论,照亮了抽象代数的新天地。 这位伟大的数学家虽生涯仅治此一业,然接轨继武于此并发扬光大者,后世不知凡几。 ...... 一路想着,徐川很快就来到了举办国际数学大会的会场外。 虽然距离大会正式开幕还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但此刻的会场已经热闹无比。 形形色色的数学家在会场外寻找着自己熟悉的朋友,亦或者是希冀遇到的大牛。 而会场内外,繁多的媒体正在工作人员的组织下准备进入会场,进行拍摄报道。 徐川的到来,很快就在会场外引起了轰动。 认出了他的人一蜂窝的围了过来,特别是那些早已经到了,一直在会场外蹲人的天文学家和天文物理学家们。他们才是第一批认出徐川的人,相比较之下,数学界的学者反而反应要慢不少。 不过这也正常,毕竟天文学界和天文物理界的人过来就是为了徐川的xu-weyl-berry定理拓展应用报告的。 而会场外吵闹的情况让原本正在进场的媒体也嗅到了不寻常的信号,顾不上进场,扛着摄像机就跑了过来。 会场外,正在组织工作的大会人员看到这情况吓了一跳,连忙呼叫人手帮忙,防止出现拥挤踩踏事故。 被人群围在中央,徐川也有些头大,特别是那些天文学家和天文物理学家的狂热,更是让人头疼。 早知道就不答应国际数学联盟的请求了,换个场地再单独开场报告会都没有这么多人过来。 今天赶过来的,也有不少都是抱着一起参与数学大会,涨涨见识的心态过来的。 好在没苦恼多久,闻讯赶来的工作人员就劝分开了人群,这才得以让徐川解脱了出来,进入了会场中。 ...... 进入会场,还没等徐川坐下,就又有人过来了。 这次过来的,是一位媒体记者,而且还是他熟悉的人。 “您好,徐川教授。”面容娇美的美女记者声音如黄鹂般和徐川打着招呼。 看到站在自己面前的人,徐川愣了一下,随即笑着打了个招呼:“你好,孙记者,好久不见。” 眼前的人影,是去年在克拉福德奖颁奖典礼上采访过他的ctv记者的孙雨彤。 闻言,孙雨彤也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没想到您还记得我。” 徐川笑了笑,道:“我想我记忆力应该还算可以。” 孙雨彤笑了笑,接着道:“是这样的,徐川教授,我们ctv向国际数学联盟申请了本次数学大会的直播授权,趁着现在大会还没开始,想请您和国内的观众打个招呼,不知道您方不方便。” 请求了一句,她迅速补充道:“当然,现在摄像机并未对准您,我们的谈话也没有录进直播间,如果您不方便的话,我们可以取消掉这个流程,没有任何问题。” 听到这话,徐川有些讶异,ctv向imu申请了大会的直播权,这可是件稀奇的事情。 不过他也知道是为啥,便点了点头同意了这份请求。 国内这次真的是在他身上下重注了。 以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可从来都没有ctv直播,哪怕是2002年在华国召开的那一场,也没有面向全民直播过。 当然,这也和那时候国内的互联网还没有完全普及有关系。 但以国内的人数,加上ctv媒体的特殊性,再加上官方的宣传,开直播的话,少说五六百万人是有的,多的话,上千万的人也正常。 这么多人观看,如果他没能在这次大会上拿到菲尔兹奖,面子可就丢大了。 不过国际数学联盟委员会也不可能这么做,一个证明了七大千禧年难题的顶级学者没有拿到菲尔兹奖,这样一来,这个奖章的公信力就直接废了。 以后谁还会认为菲尔兹奖是数学界的最高荣耀?恐怕没人会这样认为,甚至数学界众多的数学家自己都不会再追求这枚奖章了。 听到徐川同意,孙雨彤也松了口气,带着笑容迅速道:“您稍等,我这就让人过来。” 说罢便小跑着过去喊摄像小哥了。 没一会,肩扛着摄影机的小哥就小跑了过来。 “大家好,这次数学大会开幕前,我们荣幸的邀请到了青年数学家徐川教授。” 站在徐川身边,孙雨彤带着亲和力相当强的笑容看向了镜头,向着ctv直播间里面的观众打了个招呼后,迅速让开了c位,让徐川站在中心。 “大家好,我是导游徐川,欢迎大家收看本届国际数学大会。” 看向的摄像机,徐川笑着和直播间里面的观众打了个招呼,开了个玩笑。 而随着他的入境,ctv的直播间里面瞬间就疯狂了起来。无法刷礼物的直播间,能刷的就是弹幕了。 一时间,直播间里面弹幕如潮水般涌现。 【卧槽,是川神!】 【自带金光的大老!】 【川神牛逼!破音呐喊!】 【蹭一口川神身上的智慧,只求这学期高代不补考!】 【川神这次稳拿菲奖吧?】 【肯定的,霍奇猜想都解决了,菲奖要是没他,还看个p啊。】 【川神声音好温暖,爱了爱了,好想给川神生个猴子。】 【嘿嘿,机智如我,今年高考过后已经报了南大数学系,还有一个月就可以和川神做校友了!】 直播间里面弹幕刷的疯狂,不过徐川看不到,在孙雨彤的主导下,两人交流了几个简单的问题,便迅速结束了这次谈话。 一方面是即便是有直播授权,ctv也不可能打扰徐川太久的时间,能趁着开幕前请他露个脸就已经很不错了。 另一方面则是菲尔兹奖还没有颁发,一些问题都不太好问。 当然,更关键是,数学大会马上就要开始了,他们得回去原位记录下来接下来珍贵的颁奖典礼。 ...... 随着参与这次数学大会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们纷纷入座,第二十八届国际数学大会正式拉开了帷幕。 九点整,大会正式开始。 大会组织委员会主xi马塞洛?维亚纳教授首先发表了开幕式的致辞。 并感谢会议的当地组织与赞助者,感谢前来参加会议的新老朋友,宣布第二十八届国际数学大会开幕。 随后,国际数学联盟主xi,菲尔兹奖得主森重文教授做出致辞,并回顾了这四年以来数学界的发展。 当两位主xi完成致辞后,接下来本届数学大会的开幕式进入了最让人高chao的部分---“宣布和颁发国际数学联盟四大奖项。” 最先公布的是高斯奖,2018年的高斯奖授予了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大卫·多诺霍;获奖原因是:“因其在信号处理中重要问题的数学、统计和计算分析方面做出的基础性贡献。” 而陈省身奖则颁发给了小岛国的数学家柏原正树,表彰他近50年对代数分析和表示理论杰出和基础性的贡献。 奈凡林纳奖则授予了土耳其的数学家阿里·内辛,以表彰他在影响土耳其公众、帮助他们提升数学认知度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国际数学联盟表示,内辛教授不知疲倦地创建“数学村庄”,意图为所有人提供一个数学教育、研究和发现的平和场所,对于发展中国家意义重大。 当三个奖项颁发完毕,剩下的,便是本次国际数学大会的重中之重,被誉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了。 ...... 第二百一十一章:史上最年轻的菲奖得主 菲尔兹奖,作为一名青年数学家能拿到的最高荣耀,它代表的荣誉母庸置疑,是所有青年数学家追逐的目标。 当国际数学联盟委员会主xi森重文教授重新开口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到了他的身上。 无论是会场中的听众,还是网络上正在收看直播的观众,都目光炙热的盯着这个看起来颇为瘦弱的老人。 前者希望从他口中听到自己的名字;后者希望从他口中听到自己想听到的名字。 尤其是那些有希望获得菲尔兹奖的学者,亦或者与之相关的人员,均紧张又期盼的望着台上的老人。 甚至是徐川,在这一刻来临时,都不由自主的屏住了呼吸,等待着命运的到来。 尤其是对于那些年长不少,但有希望触摸到这块奖牌的数学家,如北大的张伟、许辰阳、尹朗的考切尔·比尔卡尔教授....等人而言,更是忐忑不已,既紧张又期盼。 今年的国际数学大会已经是他们生涯中能接触到菲奖的最后一次机会了。 再过四年,他们就已经超过了菲奖颁发的年龄限制四十岁了。 这一届没有拿到,往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 感受着台下期盼的目光和紧张的气氛,森重文教授推了推眼镜后,缓缓的开口。 庄重而平稳的声音在会场中响起,第一位菲尔兹奖获得者的颁奖词从讲台上传遍整个会场,继而传递向整个世界。 “他在数学上有着极高的天赋,也有着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更有着超乎凡人的努力。” “从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满分金奖开始,这位年轻的学者对于数学,乃至科学的追求就从未停止过脚步。” “从weyl-berry猜想到xu-weyl-berry定理,从霍奇标准猜想到徐-霍奇定理。他从数学殿堂中摘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史诗级难题,征服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山。” “不仅如此,对于数学,他更是能熟练的将其运用到其他学科领域中。从xu-weyl-berry定理拓展应用开始,到利用数学方法完成对质子半径之谜的计算,再到计算高能物理粒子的出现通道.....” “他的研究,跨越了数学、物理、天文学三大领域,更为天文学界和天文物理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更为人类的未来点亮了一盏明灯。” “以二十岁的年龄,做出这样伟大的成果和贡献,相信这并非一句极佳的天赋可以解释的,在伟大的背后,更多的,是常人看不到的汗水与努力。” 当颁奖词说完,讲台上的主xi森重扫视了一眼整个大会场,目光最终在前排一个青年身上停留了片刻。 停顿了片刻,这位国际数学联盟委员会的主xi深呼吸了一口,语气郑重的接着道:“第一位菲尔兹奖的获得者是....徐川!” 话落,整个大会中顿时爆发了如山洪地震般的掌声,振聋发聩,漫长持久。 当这个名字出现时,他就已经成为了传奇;年仅20岁的菲尔兹奖得主,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菲尔兹奖得主,华国第一位菲尔兹奖得主..... 当这个名字出现时,整个会场中,无论是数学家还是天文学家天文物理家,亦或者是从外面赶来参加这场盛会的普通观众,整个人顿时都心潮澎湃了起来。 会场中,如雷贯耳的掌声持久不衰,而通过ctv媒体直播出去的频道中,数千万的网友们瞬间刷爆了整个直播间。 【66666】 【大老牛笔!破音呐喊!】 【第一个的华国籍的菲尔兹奖得主,史上最年轻的菲尔兹奖得主,见证传奇!】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终于也有了一枚菲尔兹奖,太不容易了。】 【20岁的菲尔兹奖得主,太恐怖了,20岁那年,我才大二,人家就已经可以给我当导师了。】 【斜眼笑,这个恐怕不是能给你当导师,而是能给你导师的导师的导师当导师。】 【如果没记错的话,最年轻的菲奖得主应该是让-皮埃尔·塞尔教授吧,他是在27岁的时候拿到的菲奖,这一下将记录往前刷了整整七年的时间,恐怕以后再也没人能打破这份记录了。】 【恐怖,真恐怖,恐怖如斯!】 【每次看这种,都能让我认识到我是个fw。】 【世界上有三种天才,一种出生就是,一种是努力型天才,另一种就是两个结合,我三种都不是,我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每天努力搬砖还房贷的人。】 【有时候人和人的差距比人和狗还大。】 数千万人的直播间中,弹幕如洪水般的宣泄着。 对于华国而言,这是一场狂欢。20岁的菲尔兹奖得主,不仅打破了华国一直以来没有本土国籍菲奖得主的尴尬局面,更是直接打破了菲奖最年轻得主的记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一枚菲尔兹奖,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份金质奖章和15000加元。 也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学者走上这个国际化的舞台,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更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数学水平正在与国际接轨,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走在前列。 ...... 大会场中,如潮水般的掌声持久不息。 在掌声中,徐川面带微笑的站起身,先微微向身后会场中的观众鞠躬行礼表示敬意,随即在一片更热烈的掌声中走上了舞台。 在全场目光与镜头的簇拥下,他走上了舞台,站在了最中央。 国际数学家联盟主xi森重文带着笑容和徐川拥抱了一下后,从工作人员手中取来一块金色徽章,亲手替他戴上。 徐川微微躬身,方便眼前的老人替他戴上勋章。 “恭喜你,徐川教授。” 勋章戴上后,这位老教授再度和徐川握了握手,并代表国际数学家联盟送上了祝贺。 带着金灿灿的勋章,徐川微笑着道谢,并站在舞台中央,由来自全世界的媒体拍下这纪念性的一幕。 ...... 随着第一位获奖者的揭晓,颁奖典礼继续进行。 没有任何悬念,第二位获奖者是来自日耳曼国的彼得·舒尔茨。 这是一位被誉为数学界的莫扎特和世纪天才的日耳曼国教授,被誉为教皇格罗滕迪克的接班者。 在博士期间,就创造出来了属于自己的数学工具“状似完备几何学”。 而在担任教授时,不仅充分地将几何方法运用在代数领域,通过这种方法解开了代数几何领域的数个难题,更是将‘状似完备几何学’进一步优化,推进为‘p·s进域-几何理论’。 利用‘p·s进域-几何理论’,舒尔茨成功在几何与代数间架起了一座坚固的桥梁,更对数学界的三大纲领之一的朗兰兹纲领做出了重大的突破。 这样的一位顶级大老,在算数代数几何领域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事实上,在四年前的国际数学大会上,当时年仅27岁的舒尔茨是有机会打破让-皮埃尔·塞尔教授的记录的。 但遗憾的是,数学界当时对他的‘p·s进域-几何理论’并不熟悉,因此导致他错过了这个机会。 而在这位牛人利用‘p·s进域-几何理论’对朗兰兹纲领做出一系列的重大突破之后,已经没有人能怀疑这项理论工具的出色了。 如果不是后起之秀的徐川证明了霍奇猜想,并带来了‘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今年的菲奖,第一个颁发的人选,应该是他。 至于第三位获得菲奖的,是来自尹朗的学者考切尔·比尔卡尔教授。 这是一位从战乱中走出来的数学家。 当他从台下走上来时,徐川投去了颇感兴趣的目光。 他不知道历史还会不会再次重演。 这位考切尔·比尔卡尔教授是有史以来‘获得’两次菲奖的数学家。 其原因在于他获奖下台后仅过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奖牌就被盗了。 现在的工作人员最终没能找回他的奖牌,但国际数学联盟商议过后,组委会举行了一个特别仪式,为他重新颁发了一次菲尔兹奖。 于是考切尔教授就成了唯一一个‘两次’获得菲奖的数学家。 徐川知道这事,在昨天也和这位教授接触过。 不过他并没有提醒这位教授保管好自己的公文包。 两次获得菲奖,这在数学界也可以说是一个充满‘传奇’的故事,反正这位教授并没有什么损失,公文包最终被找回来了,钱包也被找回来了,损失的只是一块奖牌和一点钱而已。 奖牌最终还补发了,四舍五入,相当于并没有损失什么东西,还收获了‘独一无二’的两次菲奖,还是很不错的。 至于第四名菲奖,则颁发给了来自澳大利亚的阿克萨尹·文卡特什教授,以表彰他在综合分析数论,齐次动力系统,拓扑学和表示理论方面做出的贡献,并解决了算术对象分布等方面长期存在的问题。 而原本今年的另一位菲奖得主,意呆利的阿来西奥·菲加利教授,因徐川的出现,遗憾的错过了今年的菲尔兹奖。 不过他并不是没有机会,今年他才34岁,再等四年,依然还有机会能拿到菲尔兹奖。 或许国际数学联盟的居委会就是考虑到了这点,才在阿克萨尹·文卡特什教和他之间选择了阿克萨尹教授。 毕竟阿克萨尹·文卡特什教授已经37岁了,再等四年,就错过了菲尔兹奖。 ....... 第二百一十二章:重演的历史 当四名菲尔兹奖获得者的名单全部公布后,大会场内再次爆发出了如雷的掌声。 会场下,看着台上佩戴着金质勋章的四人,意呆利的阿来西奥·菲加利教授一边鼓掌一边轻叹了口气。 他是有机会的拿到今年的菲尔兹奖的,哪怕在数学上的成果不如徐川和舒尔茨两位大老,但他和阿克萨尹·文卡特什教授,以及考切尔·比尔卡尔教授其实不相上下。 但他更年轻一些,还能再等一届的时间,而阿克萨尹和考切尔,都已经是最后一届了。 考切尔·比尔卡尔更是已经接近40岁这个大关了,今年就满,只不过还没到日期罢了。 或许是考虑到这一点,国际数学联盟委员会才会将他筛选出去吧。 虽然能理解imu的做法,但任何人心里恐怕都会有些不甘。 毕竟再等四年的时间,数学界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谁也不知道。 说不定四年之后,他拿不到菲尔兹奖呢? 这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像徐川这样的妖孽天才再出现一两个,他可能就真的没希望了。 ...... 会场的另一边,和好友坐在一起的张伟同样叹了口气。 他也是有希望竞争本届菲尔兹奖的热门选手,但现在,他再也没有机会拿到这枚奖章了。 哪怕是他能像怀尔斯一样,解决一个世纪性难题,国际数学联盟破例补发一枚菲尔兹奖,那也是银质勋章,而非现在的金质勋章。 两者,终究还是有些许差别的。 坐在他旁边,许辰阳拍了拍好友的肩膀,没有说话。 说起来,他其实也是菲尔兹奖的候选人,只不过不是热门罢了,竞争希望不大。 他比不上好友张伟,也比不上意呆利的阿来西奥·菲加利教授,更比不上以二十岁年龄证明霍奇猜想的徐川。 这次过来参加大会,虽心有一些期待,但倒也不像其他人一般。 如今彻底落选,反倒让他释怀了。 和人比,很正常,和天才比,说明你有向上之心,但和一个二十岁就证明了七大千禧年难题的妖孽比,还是算了吧。 接下来的时间里,好好的做研究就行。 ...... 当颁奖典礼结束,当四名菲尔兹奖学者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后,开幕式也进入了尾声。 作为东道主,且是第一个举办国际数学大会的南半球国家,巴西还是在开幕式结束后准备了一场独特的文艺表演的。 舞台上,那些头戴羽冠,就像是猫和老鼠动漫中印第安人的文艺表演者,充满着原始气息。 这样的表演,在徐川看来更像是一种嘲讽。 你将原生土着杀的都快灭族了,剩下的也都赶进亚马逊雨林深处了,现在还拿这玩意当自己的特色文化。 就像是东亚某国一样,总喜欢偷点别人的文化,然后修修改改就当做自己的。 特色表演后,时间也来到了十一点半,在国际数学联盟主xi森重文的宣布下,本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开幕式正式结束。 到了这会,大部分参会者都开始离场了。 八月一号上午是开幕会,中午有国际数学联盟安排的聚餐,下午和晚上都没有安排,也没有报告会,但准备了会场,任由各国的数学家一起交流或者聊天什么的。 国际数学大会嘛,本来就是为世界各国数学家们交流,展示、研讨数学的发展,会见老朋友、结交新朋友的国际性会议。 森重文宣布退场,徐川准备离开会场。 “嗨,徐,一起走?”身边,另一位菲尔兹奖获得者彼得·舒尔茨笑着走了过来,和他招呼道。 “舒尔茨教授。”徐川笑着回应。 “叫我彼得或者舒尔茨就行了,教授什么的,太疏远了。” 舒尔茨笑着摇了摇头,接着道:“两年前在普林斯顿的时候,我就知道未来的菲奖必有你一份。只是没想到,这才仅仅过去两年,你就打破了历史记录。” “恭喜你,史上最年轻的菲尔兹奖得主,20岁,估计以后不可能再有人能打破这份记录了。” 徐川笑了笑,道:“谢谢,也恭喜你顺利的拿到了菲奖。” 相对他来说,舒尔茨拿到菲奖的过程就曲折了不少。 2010的时候,还在硕士研究生期间的舒尔茨创造了“完美空间”数学工具,这项成果虽然让他提名了菲奖候选人,但并未能拿到菲奖。 这是第一次陪跑。 2014年的时候,尽管他利用‘完美空间’数学工具做出了不少的成果,也扩大了互反律的适用范围,但国际数学联盟依旧没有将菲奖颁发给他。 一方面可能是考虑到舒尔茨的年龄只有26岁,距离当时最年轻的获奖者塞尔教授还小一岁。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乐于看到记录被打破的。 另一方面,则是2014年的菲奖评奖,也可以说是大老云集了。 无论是在动力系统理论有着巨大贡献,甚至改变了该领域面貌的巴西教授阿图尔·阿维拉;还是在数的几何领域发展了强有力的新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计算小秩的环数和估计椭圆曲线平均秩的界的曼纽尔·巴尔加瓦教授。 亦或者是史上第一位女性菲尔兹奖玛利亚姆·米尔扎哈尼教授。都是数学界的顶级大拿。 所以尽管舒尔茨的成就已经足够配得上菲奖了,但依旧再度陪跑了一次。 不过在四年后的今年,依靠着将‘完美空间’数学工具推进到‘p·s进域-几何理论’,并对朗兰兹纲领做出了重大的突破,舒尔茨总算成功的摘下了这枚数学界最高奖章。 拥有足够的成就,却陪跑了两届国际数学大会,直到第三届才拿到手,这大抵也是数学界的第一人了。 舒尔茨倒是没太在意这些。 虽说陪跑两届,但今年他终归是拿到了菲奖,而且要说年龄,今年他也才31岁而已。 】 至于打破最年轻的获奖者这一成就,虽然有些遗憾没能做到,但也说明了他不够强。 如果能像眼前的徐川一样强,直接证明一道千禧年难题,年龄再小也不是什么问题。 “对了,徐,你对朗兰兹纲领感兴趣吗?” 两人聊着,彼得·舒尔茨忽然问道。 “朗兰兹纲领?” “嗯。”舒尔茨点了点头,接着笑道:“或许我们可以合作一下,去解决这份纲领,然后统一代数与几何!” 闻言,徐川有些惊讶的看了一眼舒尔茨。 统一代数与几何! 先不论做不做得到,光是这份口气,就狂上了天。 不过天才嘛,很正常。 他也一样,虽然表面上不怎么表现出来,但自己认定的事情,哪怕目标再大再遥远,征服的路程再艰辛,也是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撞破头继续走的那种。 没点傲气,不能坚信自己能成功,那还叫什么天才? 只不过让他诧异的是,这个来自日耳曼,被誉为‘教皇格罗滕迪克’继承者的天才数学家,真走上了继承者这条道路? 统一代数与几何,这可是他祖师爷格罗滕迪克老先生一生的梦想,也是他的导师德利涅教授一生的梦想。 德利涅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后,一直在研究‘格罗滕迪克标准猜想’,目的也是继承导师的遗愿,统一代数与几何。 而作为徒孙的徐川,要说没有想过这方面的东西,那是假的。 所以当舒尔茨提出这个请求的时候,他的确动心了一下。 不过很快就被否决了。 一方面是他接下来没那么多的时间放到数学研究上,就算有,也是以ns方程为主。 如果能解决ns方程,他在流体力学方面的能力将跨出一大步。 这是他这辈子转主修数学的初衷,辅助物理进步。 另一方面,则是这个目标太大了。 统一代数与几何,这个目标真的太大了。 尽管如今已有代数几何这个数学分支,也与许多的分支学科,如复分析、数论、解析几何、微分几何、交换代....等有着广泛的联系。 但这可不是真正的统一。 比如维数问题没有解决,比如一些复杂代数问题无法转换到几何上,比如代数几何的曲率与群环论的结构问题等等..... 这些可都是难题,没那么容易解决的。 如果说解决七大千禧年难题是登月或者登火,那么统一代数与几何,难度就是离开太阳系了。 两者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的。 ...... 两人在这边聊着,另一边,一声惊呼在会场中响起。 “我的包呢?明明放在这里的,去哪了?” 惊呼声不小,顿时吸引了会场中其他人的注意,国际数学联盟的工作人员很快就走了过来。 “请问发生了什么事情?”一名穿着制服的年轻工作人员迅速走过来询问道。 考切尔·比尔卡尔环顾了一圈四周,找了下桌子和地面,接着皱眉道:“我的包不见了,里面有我的钱包手机和奖章。” 闻言,工作人员迅速摸出了对讲机,开始广播这一消息,让其他的工作人员帮忙寻找,并调取监控录像。 而正在与舒尔茨交流的徐川,在听到惊呼声后没忍住笑了一下。 历史的车轮,依旧碾过来了。 ‘悲剧’再一次上演,考切尔·比尔卡尔教授的菲尔兹奖章被偷走了。 虽然这并不是什么‘大事’,但不妨碍他过去吃瓜。 带着舒尔茨,徐川也赶到了考切尔·比尔卡尔教授身边,开始装模作样的帮忙寻找公文包。 不过很显然,这是不可能找到的。 没一会,国际数学联盟大会组织委员会的主xi,巴西本地的维亚纳教授赶了过来。 “抱歉,考切尔教授,我们调取了监控,发现是有人盗走了你的公文包,公文包已经找到了,但是里面的手机、钱包还有奖牌都不见了。” 将及时找回来的公文包递给考切尔教授,维亚纳教授致歉道:“这次数学大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很抱歉.我们已经报警了,希望能尽快的将你的东西找回来。” 国际数学大会本身并不限制入场者的身份,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进来。 只是谁也没想到,这届大会中竟然混进了小偷,还偷走了一位菲尔兹奖得主的刚到手的金牌。 这种事情,在往届的国际数学大会上可从来都没有发生过。 巴西作为第一个举办国际数学大会的南半球国家,脸面可以说是丢尽了。 这么大的事情,不可能瞒得住,特别是现在会场内还有这么多的国际媒体在场。 这真是丢人他外婆给丢人开门,丢人到外婆家了。 ....... ps:晚上还有,求大家的保底月票 第二百一十三章:学姐的想法 在工作人员报警后,巴西的警方迅速赶了过来。 一名菲尔兹奖得主的奖牌被偷了,而且还是刚颁发下来的那种,奖牌到手还没三十分钟,都还没捂热。 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往大了说,这是丢国家面子的事情,说明这个国家的安保能力、治安状况都不行。 往小了化解,不过是一起寻常的盗窃事件而已。 在巴西,这种小偷小摸的事情少吗?每天都不知道要发生多少次的。 只不过这次有点特殊,在国际数学大会现场偷了一名菲尔兹奖刚发下来的奖牌,丢脸丢到国际上去了。 警方虽然赶来了,不过也没这能力迅速抓到这名小偷。 人家有胆子在大会上偷你的奖牌,必定偷完后就直接跑了。 那个被扔在外面的公文包,以及空钱包啥的,就是证明。 巴西警方赶过来,也不过是走一下流程,记录一下这件事罢了,至于能不能找回来奖牌手机什么的,那的看运气了。 这种情况,国际数学联盟也没办法,委员会的委员在警方通报后商议了一下,如果最终奖牌找不回来,会举行一个特别的仪式为这位不幸的获奖者重新颁奖。 考切尔·比尔卡尔教授哭笑不得的表示,如果真找不回来了,他大抵会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两次菲尔兹奖的人。 ...... 轮回的旧事,再次发生,徐川也没太在意,看了个热闹后一边应付周边凑过来搭话的其他学者,他一边朝着会场外走去。 先去吃个午饭,下午他还有事,之前潘德明潘老约了他开幕式结束后,说是有事商议,不过没说是什么事,只说很重要,请他务必留出时间。 对于这位为国家奉献了一生的老人,徐川还是很敬仰的,当即就答应了请求。 不过刚走出会场,他就又被人堵住了。 这次堵他的,不是数学家天文学家等学者,而是各大媒体。 “徐川教授,请问您以二十岁的年龄获得菲尔兹奖,打破了让-皮埃尔·塞尔教授的二十七岁的世界记录有何感想?” “徐教授,请问您作为首位获得该荣誉的华国籍学者,您此时此刻有何感想?” “徐川教授,请问您是否会选择回国效力,还是会留在学术环境更好的米国呢?” “徐川教授......” 看到他出现在门口,等候在那里的记者一拥而上,各式各样的话筒都快塞到他嘴里了。 当然,堵的也不止是他一个人,舒尔茨、阿克萨尹那边也有不少记者围着,不过整体而言没他这边这么多。 倒是考切尔·比尔卡尔教授那边,因为刚刚菲尔兹奖章被盗的事情,围着的记者和他这边不相上下。 国际数学大会上,菲尔兹奖得主的奖章被盗,这可是一件充满热度,博人眼球的事情,当做标题进行报道都完全可以了。 面对这些疯狂的记者,不止徐川头疼,舒尔茨他们也烦。 能拿到菲尔兹奖的数学家,可以说都是能沉下心来做研究的顶级学者,面对这些无孔不入的记者,那是真的烦躁。 别看这一届他的光辉遮挡住了阿克萨尹和考切尔两位菲尔兹奖得主,让他们看起来不是那么起眼了。 但能拿到菲奖的数学家,别说是放到一个国家中了,就是放到全世界,都是最顶级的那一批人。 只要他们想,无论去哪个国家,哪个研究所,都没有人会拒绝。 如果是被某些研究所聘用,千万年薪可以说是起步价。 如果是像上一届的阿维拉·阿图尔教授这种走应用数学路线的菲奖得主,年薪翻两三倍都不是什么问题。 今年的国际数学大会能在巴西这个南半球举办,阿维拉·阿图尔教授也是出了不少力的。 当然,巴西的本地的动力系统数学也很强这是因素。 ...... 花费力气摆脱这些围着自己的记者,徐川松了口气,进入酒店准备吃点东西,顺便找自己以前的朋友叙叙旧。 六月七月,他没有回金陵,也没去南大,错过了当初和孔中几人给他们送行的约定。 这次国际数学大会举办,他特意打了个电话给学校荣志专院长,请他帮忙将几位好友,以及刘嘉欣学姐等人一起带过来。 虽然孔中几人是物理系的学生,参加国际数学大会有些奇怪,但他开口了,荣院长肯定会答应。 更何况,参加这一届国际数学大会的,并不止传统的数学家,很多天文学家和天文物理家都跑来了。 几名南大的学生,带过来涨涨见识也不是什么问题。 徐川本来还想自己支付几名好友的出行住宿费用,但南大那边拒绝了。 几个人的机票住宿什么的,花不了多少钱。 如果徐川回国了,是有一定概率回南大搞研究,当教授的。 一名本土菲尔兹奖得主在南大当教授,南大的数院还不得直接上天啊。 荣志专都已经提交了扩大数学院的申请了。 以前说是数院,那是美誉,名不副实的。 以前南大只有一个数学系,能招收的数学生也不多,一年也就百余名。 但是这次扩张,那就不止一个应用数学系了,很多的其他数学系都可以增加了,每年招收的学生也不止那么一点。 当然,这也是一件麻烦事,不是那么容易的,学生、教授、资格、教学环境、仪器设备什么的都要搞定,没个一两年的时间,根本就办不下来。 本来南大是没资格申请数院扩大的,毕竟资格不够,数院没啥名声,也没啥成果。 但奈何出来徐川这样一个妖孽天才,以二十岁的年龄,拿到了首个华国籍的菲尔兹奖,影响力太大了。 更何况,说不定未来他还会回南大当教授。 一名菲奖得主所在的学校,数学都还只是一个数学系,而不是一个数院,这也太寒颤了。 托徐川的福,搭了这趟顺风车,南大才能顺利的完成数学系改院。 这种情况下,荣志专怎么可能让徐川自己掏钱。 ...... 来到国际数学大会组织的餐厅,徐川扫了一眼,就看到了坐在最显眼位置的南大团队。 虽然南大除了他没有其他的数学家能受邀来数学大会上作报告的教授,但这次南大来的人可一点都不比北大少。 人数众多,这次来了足足十几个。 校长刘高峻、院长荣志专、教授周海、好友孔中三人、学姐刘嘉欣等等,都在其中。 】 徐川脸带笑容走了过去,众人很快就看到了他。 “川哥!” “川神!” “川上帝!” 看到徐川,孔中、樊鸿、周林三人兴奋了站起来跑了过来,一人一个称呼,喊的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 川哥川神什么的就算了,川上帝都出来了。 不过倒也没人有啥想法,20岁就证明了霍奇猜想,拿到菲尔兹奖,这不是数学界的上帝是啥? 徐川笑着上去个喊川上帝孔中一拳,笑道:“川上帝都出来了,这也太离谱了。” 孔中咧嘴笑道:“20岁证明了霍奇猜想,拿到了菲尔兹奖,这不是数学界的上帝是什么?川神?逼格已经不够配您老人家了。” 徐川笑着摇了摇头,和三位好友打了个招呼后来到了南大队伍这边。 现在还不是叙旧的时候,学校的校长,领导,导师都在这边,得先过来打个招呼再说。 “刘校长好、荣院长好、导师好、周教授好、学姐、各位同学好。” 徐川也没一一打招呼,人太多了,主体上招呼一遍就够了。 “厉害啊,二十岁的菲尔兹奖得主,徐教授。”陈正平拍了拍徐川的肩膀,笑着调侃道。 虽说证明了霍奇猜想后,拿到菲尔兹奖是必然的,但以二十岁的年龄,打破历史记录,甚至将其往前刷了近两届的时间,这也太夸张了。 而且,他这个学生,还算是半路出家学数学的,之前可以一直以物理为中心来着。 这天赋,牛顿高斯怕也不过如此了。 徐川笑着道:“导师您就别打趣我了。” “你现在可是学校的荣光啊,我都恨不得将你获得菲奖的横幅挂上一年半载的。” 身边,数院院长荣志专也走了过来,笑着说道。 这次托徐川的副,他可能要挪动一下位置了,副校长的职位可以看一看。 “挂一下没事,但这一年半载的,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徐川笑着回应。 一边,数院的周海教授笑着道:“夸张?一点都不夸张!” “第一个华国籍的菲尔兹奖,打破历史记录的年龄,我已经向学校提议了,咱南大也准备和普林斯顿一样,搞一个名人堂,你就是名人堂里面第一人。” 徐川虽然是陈正平的学生,但大学期间的数学可都是他教的,四舍五入,他也有一个菲奖学生了。 说不定的荣志专挪一下位置后,数院院长他也可以竞争一下。 当然,如果徐川回南大,只要他要,数院院长这职位,肯定会给他。 不过周海估摸着徐川也不会管这个,20岁的年龄,心大抵还在学术上,担任了数院院长一职,就耽搁了学术前程了。 一旁,校长刘高峻也笑道:“这个我同意了,菲尔兹奖得主肯定得进名人堂,这可是流传千古的美誉。” 徐川嘴角抽了抽,他才20岁好吧。 进名人堂的,这听着怎么像是糟老头子呆的地方? 不过类似普林斯顿的那种,倒也无所谓了。 能进普林斯顿名人堂的,要么是拿到了菲尔兹奖的,要么是拿到了诺贝尔奖的,都是真正的顶级学者。 当然,南大肯定凑不出这样的阵容,不过塞他一个菲奖得主进去,这名人堂的档次也不会低到哪里去。 没看到后面跟过来打酱油的南大学子们羡慕的眼泪都快从口水里面流出来了吗? 名人堂这种东西,但凡进去,就能流传千古啊。 至少在南大的校园中,是被人供奉起来的神仙。 眼前的这位,年仅二十,就直接进了,不,甚至可以说南大名人堂是因他而建的。 这真让人眼巴巴的羡慕啊。 “学姐,好久不见。”笑着和学校的领导打了个招呼后,徐川入座。 不知道是有意无意,他的座位旁边就是刘嘉欣学姐。 “恭喜你,拿到了菲尔兹奖。”学姐还是一如既往的小声,之前她第一个看到徐川过来,却只是站起来了,没有向其他同学一样跑过去。 “谢谢,你申请报考普林斯顿怎么样了?”徐川笑着问道。 现在是八月份,普林斯顿明年的春季开学申请已经可以开始提交了,再过一个月,到九月份导师就会开始查看申请表什么的选定学生。 “已经全部都处理好了,申请已经提交过去了。”学姐小声的回道,声音中带这些雀跃。 徐川笑了笑,道:“那导师呢,有没有考察过普林斯顿的导师,如果有,我去给你说说,不用担心什么,博士期间选择个好的导师很重要,这能影响到你一生。” 闻言,刘嘉欣抿了抿嘴,又看了眼徐川,小声道:“我想申请你的学生,跟你一起学习。” ...... 第二百一十四章:回国前的洽谈 徐川:??? 听到这位学姐的话,刚端起饮料喝了一口的徐川差点没直接全喷出来。 申请他的学生,跟他一起学习? 什么鬼。 一个个的,都这样玩? 之前的阿米莉亚也是,现在的学姐也是,菲尔兹奖得主的名头就这么响亮吗? 想了想,徐川又释然了。 菲尔兹奖得主的名头的确很响亮啊,一名二十岁的菲尔兹奖得主名头恐怕更加响亮。 二十岁啊,在如今的学术界看来,二十岁到五十岁之间才是真正的黄金时段。 二十岁,才刚刚起步而已,就已经解决了一个七大千禧年难题,后面还有三十年的时间,他又能解决多少? 七大千禧年难题被他一个人全都搞定?还是统一代数与几何?亦或者发展出新的数学? 未来之事,谁也说不定。 不过收学姐这事当自己学生,还是算了吧。 一方面是他马上就要回国了。 另一方面是他和学姐的关系,太熟了,阿米莉亚虽然也算是熟人,但只是之前在ipho决赛上的时候见过几面而已。 而学姐这边,算是南大唯一一个走的亲近的朋友了,孔中那些人不算,那些都是上辈子的好友,樊鹏越,蔡鹏他们也算不上,这些是南大导师的弟子,关系虽然不错,但要说有多交心多亲近是算不上的。 至少,如果是樊鹏越,蔡鹏他们申请普林斯顿的话,他是不会主动提出要帮忙打个招呼的。 当然,他们提出了这个请求,帮忙也会,但主动是不可能的。 一个被动,一个主动,差距还是很大的。 想了想,徐川摇了摇头,笑道:“如果在普林斯顿你有中意的导师教授,我给你推荐一下没问题。我收你当学生就算了。” 闻言,刘嘉欣透露着冀望的眼眸顿时就暗澹了几分。 她不是阿米莉亚,能在徐川拒绝后继续缠着问为什么,能说出这份请求对她来说就已经是鼓足了全部的勇气。 倒是一旁,南大数院的周海教授笑道:“有什么不可以的,嘉欣在数学上的天赋还是很不错的。” “以前被家境耽误了学习,后面你帮忙解决后,她一年时间修完硕士,现在正在博士研究生进修,跟着你这个菲奖得主,她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至于专业什么,对你来说又不是什么问题,之前陈院士那边数模,就是你帮忙解决的,你的数学能力,足够了。” 】 周海笑着开口帮忙说话,他不知道徐川怎么想的,但他这学生,多多少少有那么些意思。 毕竟是自己的学生,多多少少还是有些了解。 而且他这学生的天赋虽然比不上徐川这个妖孽,但也是顶级的天才了,年龄方面也就大一岁而已。 这两人如果能走到一块去,也算是天作之合了。 当然,具体情况还是得看这些年轻人自己的。 现在已经是新世纪了,指腹成婚那种事情,已经不符合现代人自由恋爱的精神了,他也只是顺口帮忙说一下而已,能不能走到一块,还是个未知数。 而且徐川这小子现在还年轻,才二十岁出头,法定的指定结婚年龄都还没到。 听周海教授的话,徐川笑了笑,道:“算了吧,学姐在数学上的天赋很好,能去普林斯顿进修是一件好事。虽然我拿到了菲奖,但也不是什么都懂,在数学算法和人工智能,我就是个小白,教不了什么东西。” 摇了摇头,徐川跳过这个话题,转而开始和其他人叙旧。 ...... 在餐厅中吃了顿午饭,徐川告别了南大的团队后回到了酒店中。 简单的收拾了一下自己后,他便等在了这里。 潘德明院士说找他有事,让他下午务必空出一些时间,他大抵也猜到了是什么事情。 至于正不正确,很快就知道了。 想着,酒店房门的铃声‘叮冬’的响起了起来。 徐川站起身过去打开了门,站在外面的正是潘德明院士,身边还跟着一个年轻人,身姿站的笔直。 当然,说是年轻人,其实也比他年龄大,看起来有三十来岁了。 看到徐川,潘德明笑呵呵道:“徐教授现在可方便?” 徐川笑道:“您老直呼我名字就行,下午的时间我都留出来了,不知道您老找我有什么事,进来说吧。” 虽然大致已经猜到了是什么,但该装湖涂的时候装一下湖涂没啥。 潘德明摆了摆手,道:“其实不是我想见你,而是国家那边想见你,我只是中间传话的,跟我来吧,那位不好在这里和你交流。” 徐川点了点头,转身进房间拿了房卡和手机跟着出门。 三人坐上车,朝着其他地方而去。 没多久,suv停下,那个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话的青年带着徐川和潘德明走进了一家不大不小的酒店型公寓中。 将两人送进去后,青年就站在了门口守着。 房间里面,一个看起来和徐川父亲差不多大的中年男子在听到动静后起身笑着迎接。 “你好,徐教授,我叫穆良才,很抱歉百忙之中打搅你的工作了。” 脸上带着笑容,中年男子朝着徐川伸出了手。 徐川握了握手,脸上也带上了标准的笑容:“穆先生你好。” 一旁,潘德明介绍道:“这位是组织bu的领导,专门负责海外人才引进方面的事情。”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穆领导” 对于这位穆先生,他没见过,但也知道。 前两年他证明了弱weyl-berry猜想后,南大那边帮忙给他申请了万人计划和优青、杰青。 这些事项,其实都是归组织bu管理的。 “害,不介意的话,叫我穆叔就行,领导什么的,太见外了。”穆良才笑着道:“来,先进来坐。” 一边邀请两人进来,穆良才一边起身烧了壶水,泡了两杯清茶。 闲聊了几句后,穆良才清了清嗓子,切入正题。 “咳,百忙中打扰了徐教授的研究多有抱歉,这次请您过来,是想要邀请您回国从事研究工作。” “祖国很欣赏您的才华能力,也很需要您的才华能力,我们热切的盼望您能够回国从事研究工作。” “为了表示对您的重视,国家愿意以您在普林斯顿薪水的三倍免税工资聘请您回国研究,您的科研经费将是您现在的五倍以上,以专项经费的形式进行发放,不需要走复杂的手续。” “另外,如果您对基础研究外的其他科研感兴趣,可以同样获取一笔科研经费,数额不会低于您的科研经费。” “这些zheng策固定在您的身上,也就说,您回国后,无论是去哪所大学,亦或者科研所,亦或者是自己建立研究所,这些zheng策都跟随您。” “此外,如果您还有别的需求,可以告诉我,我会向上面转达您的需求,国家将尽最大的能力满足。” 说完,穆良才一脸期盼的看着徐川。 对于徐川,其实国家早就注意到了。 从弱weyl-berry猜想开始,上面就存档了这位优秀青年学者的一些资料,这是管理bu门的正常工作。 真正引起注意的,还是从他证明weyl-berry猜想,有望拿到菲尔兹奖开始。 从那时候起,上面才是真正的开始重视。 包括徐川前几年的在日月大学那边参加了信息破译工作,这些东西都有所了解。 一直没来找他,邀请他回国的原因也在于等他拿到菲尔兹奖。 有史以来首位华国籍的菲尔兹奖得主,重要程度完全不比的诺贝尔奖得主低。 华国籍的诺贝尔奖得主,还是有的。 但数学这种基础科学领域的菲尔兹奖,百年来从来都没有拿到过。 数学是基础科学领域的根,顶级的数学看起来虽然没啥用,似乎是在研究各种理论的样子。 但实际上对于一个国家,顶级数学对一个文明的社会的发展重要至极。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发展到了连数字都基本很少用了的一些高等数学分支,是过于虚无飘渺了。 但实际上今天我们的生活已经完全离不开高等数学。 甚至可以这么说,没有高等数学的发展,就不会有今天的现代社会。 也许很多人会怀疑这点,但真不是这样的。 初等数学就不说了,一些如离散数学、运筹学、控制论等纯粹就是为了应用而发展起来的分支也不说了,重点介绍基础方面的。 比如数学分析主要包括微积分和级数理论。 而微积分是高等数学的基础,应用范围非常广,基本上涉及到函数的领域都需要微积分的知识。 级数理论中,傅立叶级数和傅立叶变换主要应用在信号分析领域,包括滤波、数据压缩、电力系统的监控等,电子产品的制造离不开它。 又或者复变函数,是学分析加强版之二。 应用很广的一门学科,在航空力学、流体力学、固体力学、信息工程、电气工程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所以工科学生都要学这门课的。 而应用高等代数则可以说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数学分支了。 数据结构、程序算法、机械设计、电子电路、电子信号、自动控制、经济分析、管理科学、医学、会计等都需要用到线形代数的知识。 此外还有泛函分析、拓扑学、数论......等等各种数学,都有它独特的用途。 可以说现代社会发展到今天,离不开高等数学。 一名菲尔兹奖得主,特别是徐川这种极为年轻的数学家,能给一个国家带来极大的帮助。 因为他年轻,现在才二十岁,哪怕干到法定退休年龄,也还有四十年的时间。 四十年,一年带上三四个学生,都能为国家培育出上百名的顶级数学家了。 更何况这些学生在成长起来后还能再带学生,一路帮扶下去,能带动极大的改变。 此外,更关键的是他本人,二十岁的年龄就拿到了菲奖,学术研究的黄金生涯才刚刚起步,后面还能再做出怎样的伟大成果谁也说不定。 之前没来找,是因为他还没拿到菲奖,国家这边没办法开出太高的条件。 拿到了菲奖后就不同了,荣耀本身就是实力。 对这样的人才,开出额外的条件也符合办事规则。 无论是三倍年薪,还是zheng策随人走,哪怕徐川自己开研究所这种都无所谓。 只要人在国内,那么做出的成果和研究就必然会先在国内应用上。 对于国家来说,这就足够了。 ...... 听到穆良才开出的条件,徐川都惊讶了一下。 他在普林斯顿的年薪足足有六十万米金,翻三倍,就是一百八十万米金,换算过来,足足有一千两百五十万了。 千万级别的年薪,哪怕是对于菲奖得主来说,也是顶级了。 这可是纯工资,不掺杂福利待遇、科研分成等其他收入的纯工资。 更夸张的是后面的zheng策,zheng策随人走,甚至用科研资金建立属于自己研究院这些,在国内,恐怕能享受这种zheng策的科研人员没几个,一巴掌都数得过来。 当然,对于徐川而言,这些都不算什么。 他回国,需要的不是这些,而是另外一个东西。 之前一直他不回去,其实也是在等这个。 现在穆部长来了,他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需要了。 顿了顿,徐川抬头笑着看向穆良才,开口道:“对于穆部长说的这些,我没有什么意见。” “不过在这里,既然您到了,我就再提一个小小的请求。” 闻言,穆良才正色道:“您说。” 徐川开口道:“我需要一个不被环境干扰的科研环境。” 这句话,其实要的就是一个正常点的环境。 学术环境有多糟糕,徐川清楚一些,有时候,应付那些资历老的长辈,以及一些不懂行的人,很烦的。 在普林斯顿这种事情都免不了,更何况复杂无比。 哪怕他是菲尔兹奖得主,受重视,也不一定能压下多少其他人,他没兴趣参与进那些事情中。 说句难听的,邱成桐此前说华国只有半个数学家,这半个指的是华老。 之所以说半个,是因为华老的研究,基本都是在回国前做的,回国后,根本就没多少时间再去搞研究了,只能算半个。 很多时候,你对没兴趣,但不代表对你不感兴趣,很复杂的。 所以他直接要求开绿灯,让他能不受打扰的完成自己研究,这是最好的办法了,也是他一直在等的原因。 至于后续研究,比如可控核聚变方面需要的人才什么的,自己找就行了,国内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 实在找不到,再找开口要。 只要有阶段性的成果提供,能看到后续的希望,国家肯定会提供对应的人才给他的。 而前期的阶段性成果,他脑海中有很多。 ...... ps:前前后后改了三次,折腾到了半夜,总算发出来了。 第二百一十五章:人之往也~ 和穆良才聊了一会后,徐川告别了两人,自己独自离开。阑 别墅公寓中,潘德明坐在穆良才对面,脸上带着笑容,喝了口清茶道:“回国了好啊,徐教授是个真正的天才。” 对面,穆良才也笑道:“是,徐教授是真正的顶级学者,这样的学者,早点回国我们也更放心,呆在那边,意外太多了。” “如果不是另有安排,我们这边早就接他回国了。” 潘德明笑了笑,道:“不知道他以后能走多远,不过的目前来看,他还是一心向着学问的。” 顿了顿,潘老又叹了口气,接着道:“国内的学术环境,要整顿了一下了,太差了真留不住人才。” “以前的想法,该改动改动了,我们有一种非常不健康的传统思维,认为知识分子就应该安贫乐道,科研经费应该主要用于买仪器设备,导致给科研人员的劳务费有较大的限制。” “这种思维对于科学的发展是极其有害的,相比于鼓吹情怀,切实提高科研人员待遇,尤其是研究生待遇,才是真正的可行之路。”阑 对面,穆良才笑了笑,没说话。 有些东西,不是说他们不知道,而是要改变太难了。 很多时候,不是国家不做,而是做不到,亦或者做到了得付出极大的代价,对比之下不值得。 学制改变,科研改变,这些都需要钱来支撑的。 国家,没钱。这是最大的问题。 别看华国的gdp排世界第二,仅次于米国,但那是建立在大体量的基础上的,平均到每个人身上,直接掉五十名开外去了。 体量大了,任何东西改变一下都是惊涛骇浪。阑 想改,但是很难。 船小好调头,船大了,就需要漫长的路径了。 不过只要方向的对了,总能做到的。 ...... 徐川倒是没想那么多,他现在其实并不怎么关心国内的学术环境,或者说没想那么多。 他现在要的只是国内一个干净点学术环境而已。 这点对于其他人来说很难做到,但对于他来说并不是那么难,国家邀请,他提个要求,上面发话说一下就够了。阑 想着,徐川踏入了交流大会的会场中,准备找其他的数学家交流一下想法。 这次国际数学大会大概是最后一次的好机会了。 错过了,一要再等四年,二是四年后他还能不能出国交流都是个问题,毕竟他现在还只是个纯理论科研学者,所有的成果基本都是公开的,每个国家都可以学。 等回国后,他转应用了,开始研究常温超导材料,纳米材料那些东西,就麻烦大了。 到时候他想出去,上面也会安排人劝阻的。 不过出国难的话,说不定有机会促成一下国际数学大会在华国举办,这样他就不需要出去了。 而且以他现在的能力,加上华国的经济腾飞,国力强大了不少,未必没希望办成这件事。阑 至少在华国,数学大会上出现小偷偷走菲尔兹奖得主勋章的事情,是不可能的出现的。 这次国际数学联盟上,他或许可以借助这个点推动一下。 虽然现在才出手已经有些晚了,但肯定还是要做的,作为一个经济排名世界第二的大国,就举办过一届国际数学大会大会,这也太寒碜了。 不过做的话,也是件麻烦事,得联系一下国内国外的一些数学家联合起来推动。 他一个人,哪怕是一名菲奖得主,推动这事也很难。 “算了,先去沟通一下再说,反正不急,要到结束的第二天才会开会表决,还有时间去进行。” 摇着头,徐川跨入交流会会场,去寻找其他的数学家进行交流。阑 ...... 一下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八月二号,国际数学家大会开始的第二天,数学交流会正式开启。 每隔四年,国际数学联盟都会邀请一批顶级数学家来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报告。 这不仅是他们的职责,也成了的上台做报告数学家的荣耀。 能在大会上受邀做四十五分钟或者一小时报告的数学家,都是各国的顶级人才。 就像华国,如果有能力在国际数学大会上做一次四十五分钟的报告,都有资格去申请长·江学者了;如果是一小时的报告会,甚至都有资格去申请国家院士。阑 当然,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除了固定时间开始的一小时报告和四十五分钟报告之外,还有面向一般学者的十分钟报告会。 任何参加这场数学报告会的学者,都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上向国际数学联盟申请十分钟的报告会,以展示自己的能力。 如果运气好,入了某个顶级大牛的眼,说不定能有更大的机缘。 而对于这种可以直观了解到数学界最新研究动向,以及补充自己感兴趣领域知识的机会,来参会的数学家们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当然,受限于如今数学的发展,每一届的国际数学大会上的报告都相当繁多。 光是受邀来进行报告的,都有好几百场,更别提那些自主申请的十分之报告会了,数量更多。 为了能让数学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报告会,国际数学联盟的组织人员对这些申请的报告进行了按分类规划。阑 】 今年的国际数学大会,大概划分出了二十多种分类。 具体多少分类,徐川不太清楚,他没仔细去看那些的表格。 事实上,到了他这种地步,大部分的报告会已经没什么价值意义了,一般情况下,唯有同一阶级的数学家开的报告会才有那么些价值。 毕竟报告会不是私人交流,是面向全世界数学家的,这种会议上,很多不完善的东西是没法拿出来的。 不过国际数学家大会上的报告会质量很高,很多时候,一些顶级的数学家也会去寻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其他大牛的报告会,了解一些其他领域的数学知识。 ..... 会场中,徐川着正装带着四名学生过来。阑 因国际数学联盟的请求,他这边有两场报告会,一场是有关徐-霍奇定理的,安排在了第三天的下午。 另一场则是天文学界和天文物理学界争取到的有关xu-weyl-berry定理拓展应用的,安排到了第一天的上午九点。 这么安排,一方面是吸引那些天文学家和天文物理学家们参加开幕式,扩大数学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则是方便那些前来参会的天文学家和天文物理学家们听完这场报告会后提前离场。 毕竟国际数学大会要开整整九天。 八点,会场中就已经人山人海了,人头涌动,庞大的会场坐都快坐不下了。 不过参加这场报告会的学者,有近一半都不是数学家。阑 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一场数学家的报告会,来听会的学者,一半以上都不是数学家,这也是一件稀奇罕见的事情了,古往今来,这还是头一次。 “教授,加油!” 临近报告会开始,坐在徐川身边的阿米莉亚笑嘻嘻给他打气。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起身走上了讲台。 虽然这次国际数学大会上出现了菲尔兹奖奖牌被盗的事情,但规格方面从未降低。 从主持人手中接过话筒,徐川将一份u盘交给工作人员,连上了虚拟投影。 u盘里面的是这次报告会的内容,国际数学联盟这边也有备份。不过考虑到有时候报告者会对报告内容做一些细微的改动,所有用的一般都是报告者现场提供的那份,方便适配报告人做学术报告。阑 当然,那种大型的改动肯定是不允许的,比如你之前提交给国际数学联盟的是霍奇猜想的报告,临时上台却改成了黎曼猜想,这是不行的。你这样做,是在玩弄别人,浪费大家的时间。 徐川没有改动提交上内容的想法,今天的报告会,是天文学界和天文物理界众多顶级学者向数学联盟请求到的,他提交上去的东西都被台下大部分的人看过,再做改动,挺麻烦的。 随着徐川上台,原本窸窸窣窣有些杂闹的会场瞬间安静了下来会场中两千人余人齐刷刷的投来了目光。 这一届的国际数学大会,参会人数不到四千人,其中还有近千是非数学家。 而这场报告会,集结了本次国际数学大会近一半的人数。 其他二十余处报告场地再分一半,平均一个场地,也就百余人了,人数悬殊差如此之大,罕见无比。 本来很多数学家原本xu-weyl-berry定理拓展应用并不是很感兴趣,但大量天文学界和天文物理界的人凑过来反而引起了他们的兴趣。阑 再加上今天也没安排其他顶级大牛的报告会,这才导致徐川一个人吸引了近一半的人过来。 面对着台下近两千余人,徐川澹然一笑,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自己和本场报告会的内容后,便开始讲解xu-weyl-berry定理拓展应用。 “......要想真正的了解和利用xu-weyl-berry定理,需要完全了解弱weyl-berry猜想和weyl-berry的证明过程。” “这项的拓展,并非是单纯的从xu-weyl-berry定理上发展而来的,弱weyl-berry猜想的证明过程中的一些数学方法也是核心.....” “.....对分形鼓相联系的计数函数n(λ)做出了相当精确的上下界计算,然后在区域的非连通分支之间开了一个‘小口’,对非连通区域进行了连通.......用这种方式将前人讨论过的非连通区域的例子变成了区域的情形,通过这种手段,可以将间断的特征值不断连接起来.....” “而边界值的参数......” 会场中,诺奖得主萨尔·波尔马特教授坐在前排,带着眼镜看着台上徐川,认真的听了一会后,用手戳了戳身边的好友布来恩·施密特。阑 “我们上次的申请,真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布来恩·施密特没有扭头回话,只是点了点头,表示回应。 他舍不得扭头和身边的波尔马特说话,怕让自己分心,导致错过了一些细节。 这一次的报告会,台上的那位青年,哪怕是才刚刚开始,就让他看到了一些以前从未看到过的东西。 很详细,很有意思,也很实用。至少,对于天文物理领域计算遥远天体的参数信息来说是的。 以前天文学界和天文物理界很少有人能利用xu-weyl-berry定理拓展应用来完成对遥远天体参数的计算。 但这场报告会后,肯定会多出来一些人的。至少,他大概率能弄懂,身边的萨尔·波尔马特也能弄懂。阑 天文学家和天文物理学家有收获,会场中的数学家们同样收获巨大。 xu-weyl-berry定理拓展应用虽然是计算遥远天体的方法,并不适用于其它数学计算,但归根结底,这是数学。 是数学,那么它的基础就适用于数学。 无论是弱weyl-berry猜想证明中对分形鼓相联系的计数函数n(λ)做出的精确计算;亦或者xu-weyl-berry定理中的扭转方法...... 这些都是相当精妙的东西,拆分出来,每一个都是智慧,融合在一起,就是用智慧打造的知识。 而知识,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吸收,转变成自己东西,再运用到其他问题上。 ......阑 讲台上,徐川一点一点的顺着ppt文桉对xu-weyl-berry定理拓展应用进行讲解。 和以往不同,这次他讲的很详细,几乎涉及到计算方面的关键细节他都的拆开了来说。 数名诺贝尔奖得主和几十名顶级学者的联合请求,还是要认真回应的。 台上,徐川认真的讲解着。 台下,大部分的学者都在认真的听着,哪怕是那些随着导师而来涨涨见识的学生,也沉浸在其中。 与其说这是一场报告会,不如说这是一场课堂。 讲台上,一名老师在讲课,台下,两千名学生在认真的听课学习。阑 传道受业解惑,人之往也~ ....... 第二百一十六章:Xu-Weyl-Berry定理与高维空间 时间流逝的很快,眨眼间,四十五分钟就过去了。 讲台上,徐川开始给这次报告会的讲解内容进行收尾。 “......综上所述的所有方法,利用xu-weyl-berry定理进行拆分扭转,可利用不同的特征值、边界值、光界信息等数据完全本源参数的计算。” 徐川的声音清晰肯定的传递到大会场所有人的耳中。 声音并不大,却仿佛真理之音围绕在耳,让人沉醉。 而那源泉,便是知识与智慧。 “这就是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 当最后一句话落下,台下的学者有人‘唰’的一下就站起来了,双手之间掌声响起。 随即,其他人也迅速站了起来,如雷鸣般的掌声,顷刻之间响彻一片,在这宽阔而拥挤的会场中,经久不息..... 这是一堂课,一堂用知识与智慧编织而成的真理之课。 而他们,都是学生。 ...... 台上,徐川完成了xu-weyl-berry定理拓展应用的讲解,微笑着看向台下。 目光扫视了一圈会场中的人影后,落在了前排的一个身影上。 萨尔·波尔马特站在那里,微笑着和徐川对视了一眼,眼神中传递着赞许。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目光看向会场。 “有关xu-weyl-berry定理拓展应用的报告会,上半场已经完成,下面将是提问时间,诸位若有疑问,可尽情提出。我若知晓,定会解答。” 话落,会场中就有人举起了手。 徐川点头示意,举手之人再度站了起来,开口问道:“徐教授,请问在应用背景下,每一个特征值λi可以看成是对Ω在作某种测量,所以形象地说,以上等谱问题是指如果对Ω1和Ω2在所有的那些(无穷多种)测量下得到的数据都是相同时,是否在几何上可推出Ω1和Ω2是可以完全的重叠在一起的?” 徐川点了点头,道:“在xu-weyl-berry定理出现之前,我们得到的答桉一般却是否定的。 “不过也存在反例,比如milnor构造出了一对等谱的但非等距同构的16维环面的例子,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到分析(椭圆算子的谱)、几何和拓扑等学科交叉的内容。” “当然,现在利用xu-weyl-berry定理,是可以在几何上同时推导出来的,它属于xu-weyl-berry定理的一部分。” “谢谢。”举手提问之人道了声谢,眼神中带着些沉思坐下。 讲台上,徐川继续主持报告会,接着回答其他人的一些问题。 一小时的报告会,他花费了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来讲解,剩下十五分钟的提问时间并不长,眨眼间就过去了。 临近收尾,徐川也松了口气,准备结束这场报告会。 蓦的,台下一人举起了右手。 徐川看了过去,有些诧异,举手的是之前带头的起立鼓掌的布来恩·施密特教授,和萨尔·波尔马特一样,同为2011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对于一位诺奖得主举手,他还是有些好奇的,不知道对方想问什么。 示意通过后,布来恩·施密特教授站了起来,开口问道:“徐川教授,关于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能否进一步拓展到高纬空间?” 闻言,徐川微皱起了眉头,沉思了一会后问道:“不知道你说的这个高纬空间指的是?” “物理上的高纬!”布来恩·施密特教授沉稳的说道。 闻言,整个会场中沉寂了一下,随后哗然一片。 所有人都讨论了起来,布来恩教授提出的问题实在太惊人了。 会场一角,南大的团队中,陈正平忍不住感叹道:“这个想法是真的疯狂。” 在南大这边,他是第一个理解布来恩教授想法的,不得不说,这真的很疯狂,也很异想天开。 一旁,周海教授的学生蔡鹏好奇的问道:“教授,计算高纬,这是什么意思?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本身不就是信息点的计算方法吗?” 对于xu-weyl-berry定理,他还是有一些研究的。 研究生期间,他的主要方向就是边界值和分形鼓,只不过后面更换了研究领域而已。 徐川的弱weyl-berry猜想和weyl-berry猜想的证明论文,他都看过,也有一些自己的理解。 本以为对xu-weyl-berry定理已经有了足够深的了解,但今天过来听报告会,才发现自己还差的很多,很多以前没疏通,或者朦朦胧胧的地方,今天已经有了思路。 只是,他依旧无法跟上对方的节奏。 再加上基本没有什么物理能力,对于布来恩教授提出的想法,虽然有一点想法,但完全理解却是不能。 而且,说心里话,他也不敢相信。 正如陈正平说的一样,这太疯狂太让人震惊了。 一旁,周海笑了笑,道:“你心里不是已经有想法了吗?” 闻言,蔡鹏忍不住咽了口唾沫。 如果这真要能做到,也太惊人了。 在数学和物理上,高纬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在数学(欧式几何)中,维度用来描述一个点的位置。 所有维度和其他维度一样平等。4th维度如超立方体。纯粹几何概念,并没有时间这个概念。 在科幻中,更多在时空旅行中提到。低维到高维旅行,可能也是从几何概念而来。 但实际上,数学上是没有这种概念的。 不过物理上不同,在物理学的高纬说法有不同的种类。 比如经典力学中,时间并不是第四个空间维度,时间用来描述物理变化的方式。 又或者比如在庞加来和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中,把时间当成单独的维度去处理。 如今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有着长宽高的三维世界,而在这个三维世界中添入时间这一维度,那么它就是四维的。 宇宙时间流逝,这就是一个四维空间,如果能定位计算到时间这个维度,或许就能穿越过去未来。 当然,是否能做到,谁也不不知道。 但可以肯定的是,布来恩·施密特教授提出的这个问题,瞬间再度引爆了全场。 所有人都在讨论。 如果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能用于计算高纬空间,或将给人类带来剧烈的变化。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将再一次得到证实,高纬空间的确存在。 人类又是否能找到一种方法,去探索,去进入高纬世界。 若是第四维度真的是时间,是否又能有方法逆转时间,造出科幻电影,中的那些时光机器? 所有人都在讨论,但没有一个人能给出答桉。 若要说有答桉,恐怕也就台上的那个少年能知道。 想着,讨论着,会场中所有人都将目光再度投向了讲台。 ..... 讲台上,徐川也在沉思。 不得不说,布来恩·施密特教授提出的问题是他以前从未想过的。 数学上的维度和物理上的维度并不是一个概念的东西,数学上的维度再高,也不过是为了描述一个标记点位而制造出来的东西。 但物理上的维度,完全不同。 只是,该如何去做,才能利用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去计算高纬空间呢? 四维,真的是时间吗? 现代物理学界公认的理论日耳曼国物理学家巴克哈德·海姆于1957年创立是八维空间。 分为x维(物体的长)、y维(物体的宽)、z维(物体的高)、时间维、重力维、电磁力维、万有引力维、万有斥力维。 这与今天认识的多维空间比较接近了,也是实验可以证实的。 而后面,他的导师爱德华威腾统一弦理论,提出的一些不可证实的空间,但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无法证实。 哪怕是后世,他发现了引力子、暗物质、暗能量这些东西,也从未对高纬空间有所研究。 因为这离他实在太远了,远到可能再过千年,人类都无法接触到这方面的东西。 一时间,徐川感觉自己的脑袋都要炸了。 从沉思中回过神,他摇了摇头长舒了口气,重新开口道:“抱歉,这个问题我无法给出答桉。” “不过目前来看,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没有这个能力,我们无法了解时空,也不知道四维空间或者更高维度的空间是否真的存在。” “如今的我们,对于高纬世界或者高纬空间的了解实在太少太少了。少到即便是推测,也没有几种理论,没有信息,就无法用作边界值和特征值这些参数,更找不到四维空间的信息。” 布来恩·施密特教授叹了口气,道:“谢谢。” 在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这项数学工具出现后,他偶得灵感想到了这方面的东西。 但可惜的是,他一直以来都没有完全掌握这项工具,也无法在上面做进一步的深入,也无法探究这项工具能否用于计算高维空间,便将希望放到了今天。 可惜..... ...... 一小时报告会结束,会场中的学者逐渐散去,而外界的轰动却才刚刚开始。 消息传递的速度很快,没多久的时间,今天的报告会就已经传遍了整个数学界、天文学界及天文物理界,更隐隐有着破圈的意思。 【今天的报告会,真的精彩!】 【布来恩·施密特教授最后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意思?我有点没弄明白。高维空间的计算?】 【xu-weyl-berry定理,或许能用于计算四维空间空间到底真的存不存在。】 【科幻电影中的那种四维空间?】 【嗯,长宽高+时间构成的高维空间,如果能计算出来,说不定能进入,说不定能穿越到过去和未来。】 【我的天!】 【不可能吧?数学能计算这个?】 【数学能做到,这是可以肯定的,所有的理论都可以用数学来表达,只不过现在应该是做不到的。】 【嘶~,这也太可怕,如果能穿越到过去亦或者未来,这不就是时光机器吗?】 ...... 学术论坛上,各种讨论不断,更别提还在国际数学家大会现场的徐川了,一度被知晓消息的各种学者、记者围了起来。 计算高维空间的数学工具,打开四维空间的数学,时光机,这些东西无一不牵扯着所有人的心。 “你那个方法,真的不能用来计算高纬空间的信息吗?”酒店中,陈正平看着徐川追问道,他也有些期待。 徐川摇了摇头,皱眉道:“任何的计算,都是建立在能获取数据的基础上的,我们现在连数据都获取不到,怎么计算?” “xu-weyl-berry定理能计算遥远天体的参数信息,在于各种天文设备真实的观测到了那些天体信息的各种参数,数学方法只不过是在那些参数上进行深一步的重新计算和优化而已。” “而高维,我们了解太少太少,那些理论方法始终只是理论,并没有切实可靠的真实数据。我们除了能感受到时间的流动外,任何其他的信息全都获取不到。” “数学,不是这样用的。” 徐川摇着头回道,一开始,他也被布来恩·施密特教授的提问震慑到了。 但仔细的思考了一下后,就知道这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至少暂时不可能。 “算了,不聊这个了。这东西,我们弄不懂,如果真有希望的话,要么在你身上,要么就在不知道多少年的未来以后了。” 陈正平摇了摇头,接着道:“你还准备在普林斯顿呆多久?准备什么时候回国?” 徐川笑道:“快了,这次国际数学家大会结束后,我就会回去了。” 他从没跟其他人透露过自己回国的想法和时间点,不过现在倒是无所谓了。 这次国际数学大会后,他不准备回普林斯顿了,准备直接从巴西飞欧洲,然后转回国。 这样更安全。 至于在普林斯顿的那些资料和东西,到时候让人邮寄回去或者带回去就行,如果被拦截了,那就不要了。 陈正平有些诧异,问道:“这么快?” 他原本以为徐川还要在普林斯顿再呆一两年的,毕竟他正在和费弗曼一起合作研究ns方程,还做出了阶段性的成果,后续有很大的希望可以解决掉ns方程这个问题。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不拖了,上面已经让组织bu那边的人找过我了。” 陈正平恍然,笑着道:“那要不要跟我们一起走?” 徐川笑道:“到时候再说吧,我这边事情都还没有安排妥当呢。” ...... 第二百一十七章:引力子与时空虫洞 送走陈正平,徐川一个人回到了酒店房间,从行李箱中取出一个笔记本和笔,坐在了玻璃桌前。泄 布来恩·施密特教授提出的问题挺有意思的。 利用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来计算高维空间,验证高维空间是否存在,找到进入的方法。 不过就目前来看,这个并不现实。 物理意义上的高维空间只不过是物理学家们提出来的一个猜想,就像是平行世界一样,是否真的存在,谁也不知道。 这种理论上推测出来的东西,犹如浮根之萍一样,并不可靠。 哪怕是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中提出的时间四维,目前也没有任何的验证。 每个人的确都能感受到时间在流逝,但以时间为基础的四维空间到底存不存在,根本就没有直接的证据。泄 时钟秒表这些东西,只不过是人类自己弄出来的东西罢了。 ...... 坐在玻璃桌前,徐川脑海中浮现无数的念头,最终长舒了口气。 虽然用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计算高维空间是一件很难,或者说目前无法做到的事情。 但布来恩·施密特教授的提问,也给他带来了另外的启发。 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能否用来计算引力波动,亦或者时空虫洞或者类似的东西存在? 这是他前世发现引力子后,一直都在研究的一个东西。泄 类似于科幻电影,或者科幻中的那种时空虫洞,可以进入后穿梭到遥远的外星系去。 当然,他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这种东西存在,但在引力子这种粒子发现后,科学直觉告诉他,时空虫洞这种东西,大概率是真的存在的。 无论是天然的,亦或者人造的。 上辈子,他研究的东西不少,可控核聚变,暗物质暗能量的利用,引力子的波动勾动空间等等,这些物理领域的前沿问题都在他的研究范畴内,只不过有些深入,有些较浅罢了。 其中引力子的勾动空间波动,就是与比较浅的那种。 在他重生回来前,对于这个想法还仅仅是建立在理论上,没有任何的实验基础。 说起这个,就不得不提引力子。泄 引力子,又叫做‘重力子’,在物理学中是一个传递引力的假想粒子,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可以归结为构成这两个物体的粒子之间的引力子交换。 为了传递引力,引力子必须永远相吸、作用范围无限远及以无限多的型态出现。 在量子力学中,引力子被定义为一个自旋为2、质量为零的玻色子。 在m-理论中,引力子被定义为自由的闭弦,可以被传播到宇宙膜外的高维空间以及其它宇宙膜。 这是引力子的基础。 提出引力子的存在,是因为量子理论在各方面都非常成功,譬如电磁学可用光子的量化来解释(量子电动力学)。而宇宙其他方面的基本作用力(弱核力和强核力)亦可用量子理论得到完美的描述。 因此人们自然希望量子理论亦能解释重力,故假想有一种未发现的引力子存在,其性质与光子类似,而最终可发展出量子引力理论。泄 当然,在2018年的时候,这玩意还属于未被证实的东西。 要等到2030年时候,引力子才会被他发现,并正式纳入物理体系中。 而在发现引力子后,他导师威腾的m-理论其实就被补全了一部分。 那么有关引力子可以被传播到宇宙膜外的高维空间,以及其它宇宙膜上这一理论,也可以进行推论了。 那么利用引力子的传播,进行传递信息,或者打开一个通道,就进入了当时物理界的前沿研究范畴内。 可惜的是,这些东西哪怕直到他重生回来前,也只不过是纯理论方面的东西罢了。 别说控制引力子去传递信息,打开时空通道了,就连如何稳定引力子对空间的波动都是一件做不到的事情。泄 不过作为站在这个领域最前沿的顶级物理学家,他对引力子的研究比其他人都要深。 上辈子做不到的一些事情,这辈子说不定可以做到。 今天布来恩·施密特教授的提问,给他带来了灵感,让他从高维空间联系到了引力子上面。 而这辈子主修的数学,给他带来了工具,让他有能力能去尝试计算这方面的东西。 二者合一,都不可缺。 当然,在未来,他还需要类似于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引力子波动器等大型实验设备来进行辅助验证这些理论和计算是否正确。 但现在,他找到了一条或许可以通向未来的道路。泄 ...... 酒店房间中,玻璃桌前,徐川捏着圆珠笔闭目沉思着。 时间一点一滴的流逝着,不知道过去了多久,他睁开了眼,眸中带着一丝亮光,嘴角勾起了一丝笑意。 “守恒系统中,把运动速度作为光速在运动方向上的一个分量处理,这样建立运动方程,把时间作为速度的函数。通过能量守恒定律,建立运动能量微分方程: f=de/ds=mc?=g(1/u-√1u2-1/c2),取地球引力子速度为光速c,则有频率f如下:......” 手中的圆珠笔在洁白的笔记本上勾勒出一个个的数学符号,也抒写出一个个理论与想法。 不管这些东西是不是对的,但现在,他应该能做到启一个开头。泄 而有了开头,就能顺着往下走了。 这辈子选择数学,真是个正确的选择! 数学和物理的双重叠加,远远不止的1+1=2那么简单。 ...... 并没有在这条道路上浪费多少时间,将自己心中的一些想法思路记录下来,简单的推算了一下后,徐川就停下了手中的笔。 盯着笔记本上记录下来的东西,他鼓起腮帮子吐了口气。 从目前的理论来看,这或许是一条可行的路。泄 但和引力子相关的数据实在太少了,无法支持他继续进行推算。 想要完成这项理论,都不用说实验,恐怕都不比解决可控核聚变简单,甚至更难。 因为和引力子相关的数据很少,也就他脑海中现在有着几年的基础研究。 要研究这东西,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是必不可少的。 而且能级恐怕得提升支持一百tev以上,目前欧洲原子能实验机构的lhc,对撞能级也不过是十四五tev罢了。 能级提升到一百tev以上,这需要在lhc的基础上再提升一个量级,无论是磁箍、磁镜、还是控制方案、亦或者超导体材料、观测设备、探测器等各种东西都要进行全面升级才能做到。 这可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lhc在再度升级变成hl-lhc后,能级也只不过是提升到了20-30tev而已。泄 华国备受物理学界瞩目,预算超过一千五百亿,还在设计中的超级对撞机—“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超级质子对撞机cepc”能级也只提升到了50tev左右而已。 可见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设计制造有多难,耗资有多大。 不过升级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也是并不是用于纯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研究的。 强粒子对撞机一样可以提升国家经济。 意呆利的米兰大学经济学教授马西莫·弗洛里奥曾做过一项研究,在他们设计的分析模型中,高亮度大型强子对撞机项目的效益成本比率大约是1.8。 也就是说,在高亮度大型强子对撞机项目中每投入1瑞士法郎,大约将产生1.8瑞士法郎的社会效益。 当然,这个社会效益主要提升在技术溢出、人才培养、研发和推出新技术、文化效益、科学文献等方面。泄 并不是说对撞机启动就能带来经济效应的。 此外,针对对撞机而进行科学研究产生的社会效益中,还有另外一种不可估量的‘知识’效益。 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每次运行,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中可能就蕴含着宇宙真理。 就比如希格斯粒子这些基本粒子的发现,在如今看来它们并没有对科技起到多大的推进作用,但在未来,这些东西将成为文明最宝贵的财富。 就好比电磁感应定理刚出来的时候无人理睬一样,而如今,电力已经成为了人类无法缺少的物理。 今天在科学领域的投入,未来人们将会发现它的用处和价值。 ......泄 并没有在引力子这些东西上浪费多少时间,将脑海中的思路整理出来后,徐川就出了房间,回归国际数学家大会。 四年才有一次的大会,还是不能错过的。 特别是今年获得菲尔兹奖的其他人的报告会,以及像陶哲轩、乔治·威廉姆森、布伦德勒等顶级数学家的报告会,都不容错过。 倒是像怀尔斯、高尔斯、德利涅、法尔廷斯这些老一辈的大牛,基本很少有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报告的了。 一方面是要留一些机会给后来者,另一方面,则是这些大牛的咖位和年龄都太大了。 尽管像德利涅、法尔廷斯等很多人都还从事着数学工作,但他们的重心其实已经不再在数学边界的突破上了。 就像德利涅教授,尽管如今还在研究着格罗滕迪克老先生留下来的标准猜想,但如今他的重心更多一些在担任学院教授,培养下一代数学家的职位上。泄 ....... 连续几天的报告会,收听了不少数学家的报告后,徐川对于感兴趣的数学领域或多或少的都有了一些见解或想法,收获极大。 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大会,不愧是数学界最顶级的交流报告会了,抛开那些受邀而来做四十五分钟和一小时报告的数学家,就是那些向国际数学联盟申请的十分钟报告,都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想法。 习惯性的选择一场报告会听完后,徐川一边走一边回味着刚刚的收获,刚走出大厅,耳边就传来了声音。 “徐川教授,等等。” 抬头看了一眼,拦住他的,是普林斯顿的数学系主任费弗曼,徐川笑着回应:“费弗曼教授,你也在过来了?” “我是来找你的,等会有时间吗?聊聊?”费弗曼笑着问道。泄 “当然。”徐川点了点头。 “那跟我来吧。”费弗曼带头朝着报告场外走去。 徐川跟了上去,一边走一边问道:“是ns方程有什么想法?” 费弗曼摇了摇头,道:“那倒不是,这段时间我没研究ns方程,而且想法和灵感哪有那么容易得到,提交给《数学年刊》那边的阶段性成果都还没通过评审呢。” “那是什么事?”徐川不由得好奇了一下。 费弗曼笑了笑,道:“其实不是我找你,是受人之托过来的。” 闻言,徐川童孔缩了缩,没再说话,他大概猜到是什么事情了,不过他也没太在意,这里是巴西,不是米国。泄 跟着费弗曼,两人很快就来到了会场外的一栋酒店。 进入电梯,两人来到费弗曼住的地方,进入房间,徐川眼眸动了动,不出他所料,房间中的人他认识,米国移民办公室的主任,专门负责顶级人才的移民事项,邱成桐、陈省身、杨振寜这些顶级人才都是他们拉过去的。 看到徐川,房间中的人迅速走了过来,脸上带着热烈的笑容,热情的伸出了右手:“您好您好,这位就是徐川教授了吧,百闻不如一见,真是年轻有才啊。” 徐川笑着伸手握了握,道:“您好。” 一旁,费弗曼介绍道:“这位是徐川教授,这位是移民办公室的安德列·米来尔主任。” 徐川点了点头,道:“您好,安德列主任。” 安德列笑着道:“打搅徐教授您了,希望没影响到您的事情,来,先这边坐。”泄 徐川点了点头,跟着坐了下来。 米国移民办公室的人找他,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其实甚至可以说是有点晚了。 按照他的推测,正常来说,在霍奇猜想通过同行评审后,对方应该就会找过来的,但不知道什么原因,拖到了现在。 一旁,费弗曼教授泡了三杯茶,端了过来。 “徐教授,尝尝,这是之前我朋友带过来的雨前龙井,应该很不错。”安德列笑着起身端了一杯给徐川。 “谢谢。”徐川笑着接过茶杯。 “徐教授喜欢,我这边还有一包,等会送给你。”泄 安德烈笑着端起茶水喝了一口,和徐川闲聊了几句后,话锋一转,笑道:“我们米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无论科研,还是养老医疗教育福利等各项资源,都是世界第一。” “我们有着全世界最开放的移民体系和包容多元文化的氛围,在这里工作的华人有足足数百万,他们同样享受着米国的福利和公民待遇,没有遭遇任何歧视。” 徐川眼皮跳了跳,端着茶杯没有说话,知道对方的邀请来了。 果然,安德烈接着道:“我这次过来,是想邀请您加入我们米国。天才出少年,对于徐教授您这样的顶级学者,我们米国向来趋之如骛。” “为了表示对您的重视和尊敬,我们将提升您在米国的待遇,您的年薪将是当前普林斯顿给与的双倍,给予您两百万米金的年薪,并为您在普林斯顿购置一栋别墅,以供您居住,另配置一辆价值二十万米金的汽车,以供您代步使用,这些您都可以随意选择。” “另外我们会匹配给您对应的科研资金,且不分配,不干扰教授您的研究,若您需要,米国会在科研方面给予您最大帮助。” “无论是数学,还是物理,亦或者天文,从超级计算机到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再到天文观测设备,甚至包括哈勃望远镜,您都可以申请使用。”泄 “最后,米国将会特别为您举办一场授冕仪式,授予您米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名誉。” “如果徐教授愿意移民,我这边立刻安排人员进行操作,全程不需要教授您做什么,只需要在文件上签个名就可以了。” “包括您的亲属,无论是父母,还是女友,按照三代关系划分,只要在内,且愿意,我们都会给您安排移民,并用最快的时间接他们过来与您团聚。” “不知道教授您的意愿如何?” ...... 第二百一十八章:回国前的最后安排 酒店房间中,徐川眼眸动了动。 不得不说,这份邀请中附带的各种福利的确夸张。 工资翻倍两百万米金、配房配车、对应的科研资金资源、各种大型科研设备的使用权、国家院士的称号、三代亲属的移民...... 对于人才,米国的确是趋之若鹜。 哪怕是一名菲尔兹奖得主,这待遇也够夸张了。 可以说,一名应用系的诺奖得主被邀请,条件待遇恐怕也不过如此了,而非应用走理论的诺奖得主,都不一定能有这么高的待遇。 不过这些东西再好,那里也不是自己的祖国,他的家,在那个生活了二十年的土地上。 装作有些震惊的模样,徐川咽了口唾沫,依旧没有说话。 对面,安德列·米来尔笑了笑,从表现来看,这位年轻的天才是有些动心的。 他们调查过,徐川只是一个从农村寒门走出来的学生,没有什么背景,家境贫寒不富裕,全靠个人天赋和努力才有今天的辉煌。 这种人,最适合米国了,也最容易被劝说动。 顿了顿,他接着道:“徐教授,我相信,在米国,你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才能,这里有着全世界最顶尖的各种学者。无论是数学,还是物理,亦或者天文学,都拥有着无数的顶尖人才。” “此外,我们也有着全世界最顶尖的各种科研设备,这些都能配合和帮助你实现完成心中的梦想。” “我相信没有任何国家比米国更适合你。” 对面,费弗曼也笑着道:“徐,欢迎过来,我相信在普林斯顿你生活的很愉快。说不定我们联手能将ns方程解决掉呢。” 徐川沉默了一下,像是在思考利弊,半响后才有些艰难的开口道:“我需要考虑一下。” 安德列·米来尔笑道:“当然没问题,希望有一天我们能一起共事。” 他也没让徐川现在就做决定,毕竟移民不是小事。 不过也他相信,没人能拒绝这样的诱惑,最终这位年轻的天才会倒向他们的怀抱的。 徐川点了点头,没有说话转身离去。 房内,安德列起身追了过来,将一包茶叶塞到徐川手中,笑道:“徐教授,这个送你,放在我手上也浪费了。” 徐川接过茶叶,道:“谢谢。” ...... 徐川离去,房内,安德烈和费弗曼继续交流着。 “看来不久后我们又将迎来一个人才。”安德烈笑着喝了口杯中的茶水,接着皱眉道:“这个可真不好喝,比我们的咖啡差远了。” 费弗曼看了眼带上的房门,道:“希望吧,徐教授是真正的天才,如果他能在学术道路上走下去,未来的成就有望超越高斯或者牛顿。” 他对徐川今天的表现感到有些疑惑,在他的印象中,徐川是个相当有自己想法的人,基本不怎么纠结,今天却有些拧巴。 不过他也没多想,毕竟移民这是件大事,纠结犹豫的很正常。 当然,他也不是安德烈的说客,徐川加不加入米国对他而言并没有什么关系,指望米国人能有多强烈的家国情怀,那不太可能的。 这是个最典型的移民国家,他本身也不是传统的米国人,父母都是从日耳曼国移民过来的。 徐川能加入米国,他很期待,ns方程或许能跟他一起解决;不加入也很正常,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移民的。 安德烈有些讶异,道:“你对他的评价可真高,以前的舒尔茨也不过是格罗滕迪克的继承者,超越牛顿和高斯,他担得起吗?” 费弗曼认真的点了点头,道:“他比我见过的所有人都要出色,或许能推动时代的发展。” 安德烈耸了耸肩,咧嘴笑道:“但如果不在我们伟大的米国的话,那没有任何的意义。” ...... 电梯中,徐川捏了捏手中的茶叶,嘴边带着一丝笑容。 他手上的这包茶叶,价格恐怕不便宜,少说也在四五位数。因为哪怕他并不怎么喝茶,也能明显的感觉到刚刚那杯茶水和以前的区别。 这样的好东西,留给米国老真是太浪费了。 一次交流,挣了包茶叶,还不错,反正没损失什么东西。 带着茶叶,徐川心情愉快的回到了酒店。 这一届的国际数学大会还差两天就结束了,一些其他的事情也该安排一下了。 回到酒店,徐川打了个电话给普林斯顿的两位导师德利涅和威腾,约了个地方见面。 “你已经决定好了吗?” 举办国际数学大会的会场对面,一间咖啡厅中,德利涅看着徐川问道。 徐川点了点头,道:“嗯,已经决定要回去了。这次国际数学大会过后,我就走了。” “至于我那四个学生,我会跟他们说的,如果愿意跟我一起去华国,我依旧带着,如果想留在普林斯顿,就麻烦导师您了。” 德利涅点了点头,道:“这个不是什么问题,倒是你和费弗曼,不是在合作研究ns方程吗?现在离去,ns方程怎么办?” 徐川笑道:“ns方程没那么容易被解决的,如果是单纯的证明它的解存在并且光滑,或许我和费弗曼合作几年的时间还有一丝希望,但算出它的解,恐怕短时间内是做不到的。” 一旁,威腾好奇的问道:“你是准备回去主持华国加入的事情吗?” 华国加入,他是知道的,而且徐川在这里面还有很大的功劳。 他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表现却相当亮眼。 无论是质子半径之谜问题的解决,还是利用数学计算物理粒子能级通道的方法,都是焦点热门,也都是世界级的难题。 徐川摇了摇头,道:“我应该不会负责这个,这些东西和我无关,我顶多在需要做研究的时候,走华国这边的通道申请一下lhc等设备的使用权。” “那你回去后准备做什么?”威腾诧异的问道,他还以为徐川回去是主持相关的事情的。 徐川想了想,道:“一方面是继续研究一下数学,另一方面,可能会向物理材料方面拓展一下吧” “我在国内南大上学的时候,我的导师就是物理材料领域的研究者,我对这方面东西还是挺感兴趣的。” 在德利涅和威腾两人面前,徐川也不在意透露一下自己未来的发展。 这两人,虽然都是米国的学者,但基本不参与政zhi上的事情,上辈子他渴望回去,德利涅和威腾一直都在帮忙游走劝说支持。 普林斯顿的一些学者,还是比较纯粹的,并不像哈佛耶鲁出来的人,很多都带有一些政·见思想。 包括之前带着移民办公室主任过来找他的费弗曼,其实也不在意这方面的东西。 这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立以来的核心有关系。 这是一家汇聚了各个领域最一流学者做最纯粹的尖端研究,而不受任何教学任务、科研资金或者赞助商压力的研究机构。 闻言,德利涅抬了抬眼皮,看了眼徐川道:“如果你依旧想要研究数学的话,普林斯顿其实是个很不错的地方。” “如果你担心一些人会干扰你,那大可不必,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人,向来是来去自如的,从来都不会做出什么事情。” 徐川笑了笑,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确如此,但米国就不一定了。 见他没说话,德利涅叹了口气,道:“算了,你向来都有自己的想法,很坚定;不过我还是想说一句,哪怕是回去了,我也希望你能将重心放在数学上,别荒废了自己的天赋。” 徐川用力点了点头,认真道:“放心吧,导师,我会继续前进的。” “去吧,我再和威腾聊一会。”德利涅摆了摆手,他知道自己这个学生的性格,做了决定就不会再回头的那种。 只是有些可惜了,如果他回去了,在那个国家,恐怕就没有普林斯顿那么好的学术环境了,不知道未来又能走多远。 教学几十年,他见过不少出色的华国留学生,在普林斯顿的时候,这些学生都表现出来了优秀的天赋,甚至做出了不少成果,但回去后,就很少有听闻这些人的消息了。 不得不说,这是很让人感到惋惜的事情。 只希望这个学生能避开那些东西,在学术上走的更远一些吧。 ...... 见了一面两位导师,徐川又将四名学生喊了过来,说了一下自己准备回国的事情。 “教,教授,您要回去了?” 听到这个消息,四名学生都愣住了,张着嘴半天没有说话,最终还是年长一些的罗杰·迪恩最先回过神来问道。 这事的确太让人震惊了。 四人谁都没有想到,他们的导师居然跑路了。 毕竟相处几个月的时间,四人从未在徐川身上感受到任何有想离开普林斯顿的想法。 而且,徐川离开普林斯顿后,他们该怎么办? 读博期间导师辞职跑路是一件很坑爹的事情好吗? 你需要自己考虑和衡量各种因素,包括你想从哪里毕业、你的学位和学分能转到新学校吗、这所新大学是什么样的、这在经济上和个人学业上的影响等各种东西。 徐川点了点头,道:“是的,我已经准备好回国了。” “至于你们,不用担心;如果你们愿意跟我去华国,我很欢迎,毕竟你们也跟我学习了几个月的时间。” “如果你们想要留在普林斯顿的话,德利涅教授和威腾教授你们都可以选择一位,他们都会接受的。我已经和他们说过这件事了,他们愿意接受你们。” “当然,如果你们心中有其他的想法,想要追从其他的导师,可以跟我我说,我帮忙去找一下。” “现在是八月初,正值普林斯顿的秋季入学,我想应该不会太耽误你们。” “毕竟你们跟着我学习,学的都是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并没有参加什么科研实验项目,并未定型,想必很多导师都愿意接受你们。” 闻言,谷炳、沙希、罗杰、阿米莉亚四人互相对视了一眼,都不知道该如何抉择。 他们可从未想过,自己读博期间会遇到导师辞职跑路这种事情。 而且,徐川提出的这些解决方法,也很难让人选择。 跟着徐川一起去华国,这是个很不错的选择,毕竟他们的导师现在可是一名菲尔兹奖得主,还是打破记录的那种。 而且跟随导师转学,这是学术界大多数人认为的“最佳选择“。 学术界的文化设定了这样的期望:研究生应该愿意并乐意做他们导师所期望的任何事情。 这种想法来自于不少方面。 比如你的导师对你进行了投资,并愿意继续对你进行投资;或者和导师已经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和指导方式,留在他们身边对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会比较容易;亦或者你应该愿意做出任何牺牲来推动你的事业,感恩导师对你的付出等等。 但是这个选择也有一些弊端。 比如搬到新学校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生活压力和经济成本。比如合作伙伴的重新适应,社会和文化变化,生活成本的变化,以及学费标准的变化。 特别是现在,他们的导师要从米国回到华国,两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可是完全不同的。 此外,徐川给出的第二个选择,留在普林斯顿继续学习,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正如徐川所说,现在是普林斯顿的秋季开学季,原本他们要到这个时候才会入学的,只不过是因为徐川的要求,他们才提前过来学习的。 其次是德利涅和威腾都是菲尔兹奖得主,特别是德利涅,还是徐川的导师,跟随一脉相传的教授进行学习,完全不用担心以后的学习问题。 至于威腾,四人也清楚,这是徐川留给阿米莉亚的,毕竟她之前是学习的物理。 倒是普林斯顿的其他教授,四人就基本没考虑过了。 在普林斯顿,还有谁能比德利涅或者威腾更牛逼吗? 恐怕没有。 哪怕是费弗曼,也顶多和两人相当。 四人都很纠结,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 第二百一十九章:回国 看着眼前陷入纠结的四名学生,徐川笑着开口道:“不用现在就给我答桉,你们可以多思考一下。” “无论是跟随我去华国也好,还是留在普林斯顿,我这边都没意见,也乐于接受。” “去吧,回去好好考虑一下。” 他并没有让四人现在就做选择,读博期间导师辞职对于学生来说的确是件大事,特别是他这种需要跟换国家的导师,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跟导师一起走的。 送走几名学生后,徐川想着会有谁跟他一起回去。 这四名学生中,可能性最大的应该就是谷炳了。 当然,谷炳也不一定会跟他回国,只是可能性相对其他三人而言更大一些罢了。 对于这个,他也不是很在意。 能跟随他走,他很乐意;不跟随他走,他安排好就行。 ...... 报告会最后两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八月九日,在主办方巴西的安排下,在一场充满特色文化的文艺演出下,为期九天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终于落下了帷幕。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会整整九天的时间过去,巴西的警方依旧没能为考切尔教授找回手机和奖牌。 最终,在闭幕式上,国际数学联盟举办了一场特殊的颁奖仪式,为考切尔·比尔卡尔教授重新颁发了一块奖牌,也算是没有让人留下遗憾。 “里约热内卢的治安真是糟糕,数学国际大会上竟然有小偷混进来,还偷走了菲尔兹奖奖牌,以前的交流会上可从来都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闭幕式的颁奖仪式上,坐在徐川身边,费弗曼叹了口气说道。 在动力系统数学这一块,南美洲的实力很强的,甚至可以说的上是世界前列,从这里走出去的着名数学家也不少。 比如雅各布·帕里斯、阿图尔·阿维拉、达科斯塔等顶级数学家都是。 这也是本次数学大会选择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原因之一。 虽然国际数学家联盟对于里约热内卢的治安状况也有所顾虑,但没想到竟然会如此的严重。 更没想到第一天就发生了菲尔兹奖得主的金质勋章被盗走的事情。 而巴西警方的态度,更是连狗看了都会摇头。 在国际数学联盟的工作人员报警后,巴西警方仅安排了一名警员过来了解情况,做了个简单的登记,甚至连监控都没有调取,完全一副不想办桉处理的样子。 如此摆烂的态度,让参与大会的众多学者对巴西彻底失望。 估计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数学家乃至其他领域的学者,都不会将举办会议的地点投票选在这里了。 徐川笑了笑,道:“治安的确很烂,不过对于考切尔教授来说,这或许是值得纪念的。毕竟他可是有史以来第一位两次获得菲尔兹奖的人。” “当然,这也会提醒他,以后出门记得保管好自己物品。” 费弗曼愣了愣,随即笑道:“你说的也对,两次获得菲尔兹奖,这绝对值得纪念,或许考切尔教授应该请我们大吃一顿?” 顿了顿,他接着道:“关于移民的事情,你考虑的怎么样了?” 徐川想了想,道:“我需要先回去一趟,到时候再说吧。” 费弗曼:“我还是挺希望能和你继续合作的,ns方程是个很不错的研究方向,哪怕不能证明它,我们也能从里面得到很多的收获。” 徐川耸了耸,道:“合作这种事情,无关其他,现在网络和交通这么发达,哪怕在天涯海角,照样也可以。” “也是。”费弗曼点了点头,接着道:“只是当面交流和隔着网络还是有些区别的。” “另外,我感觉其实你心中其实已经有了答桉。” 闻言,徐川笑了笑,道:“等我下定决心的那一天,一定会打电话告诉你的。” 费弗曼:“我等着。” ...... 国际数学大会散会后,徐川也准备收拾东西回国。 在国外呆了三年的时间,说不想家,那是假的。 “教授,您还在酒店吗?” 房内,徐川正收拾着东西,桌上手机响了,电话接通,是他的学生谷炳打过来的,看来他已经做出了选择。 “嗯,现在还在酒店。”徐川应道。 “好的,我马上过来,麻烦教授稍等我一下。”谷炳说了一句,随即挂断了电话。 徐川没在意,继续收拾着自己的行李。 没一会,门铃响了。 打开门,谷炳从里面走了进来。 “教授,您回去后是在大学任职,还是去其他的地方?” 徐川:“我应该会在南大担任教授。” 闻言,谷炳点了点头,道:“这样的话,我可以跟你一起回去吗?” 徐川停下手中动作,问道:“你考虑好了?其实在普林斯顿跟随德利涅教授继续学习也是个很不错的选择,而且有普林斯顿的毕业证书,以后回国工作方面会更好找一些。” 谷炳笑道:“大差不差的,而且如果没有教授您,我其实也进不了普林斯顿,我曾经向普林斯顿申请过三次,但都没有人选择我。” 顿了顿,他接着道:“更何况,教授您可是菲尔兹奖得主,跟着您,在国内我能吃香的喝辣......” 谷炳话还没说完,房间中的门铃又一次响了起来。 徐川走过去打开门,门外站着的人让他有些意外。 “阿米莉亚,你怎么来了?”看着门口站着的学生,徐川有些好奇问道。 门口,阿米莉亚弯起月牙,笑盈盈的道:“当然是找导师你的啊,难不成这里还有别人?” “额.....”徐川愣了一下,随即笑道:“先进来吧。” “谷师兄,你也在这里啊。” 走进房间,看着谷炳,阿米莉亚打了个招呼后接着好奇的问道:“谷师兄,你也要跟导师一起回国吗?” “我也?” 谷炳诧异的看了眼这个年龄最小的师妹,停顿了一下,而后开口道:“难道你也想跟着导师一起去华国?” 阿米莉亚点了点头,笑嘻嘻道:“我对华国很感兴趣,听说那里有很多的美食,还有大熊猫,就当是过去留学了。” 谷炳沉默的看着阿米莉亚,有些不知道该说什么。 他跟随徐川一起回去倒也还说的过去,毕竟华国才是他的家。 阿米莉亚跟过去,就有些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了。 她父亲在普林斯顿当教授不说,徐川也给他安排了爱德华·威腾作为后续的导师,再加上普林斯顿,很明显比南大是要更好的,不懂她为啥选择去南大,而不是留在普林斯顿。 “你要跟着我一起去华国?”一旁,徐川刚关上门走过来,听到阿米莉亚的话后,差点没站稳左脚绊右脚摔地上。 “当然!”阿米莉亚点了点头道。 徐川嘴角抽了抽,道:“别闹,你父亲在普林斯顿,威腾这边我也说好了,你跟我跑去华国干啥?” “我没闹啊。”阿米莉亚很认真的回道:“我已经想好了,而且我父亲也同意了。” 徐川嘴角再度抽动了一下,无奈道:“不是,你跟我跑华国去干啥?普林斯顿很好啊,比华国更适合你。” 阿米莉亚摆了摆手,道:“适不适合的不重要,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才重要,我认为跟着你比跟着威腾教授更有前途。” 顿了顿,她接着道:“而且,我会汉语的哦。” 说着,她用汉语开口道:“听说华国有好多,的美食,我想在未,来几年吃遍整个华国!” 阿米莉亚开口,徐川和谷炳都愣住了。 好家伙,这还是真是普通话,虽然并不是那么标准,断断续续的也毫无章法,但用于在国内交流却已经不成问题了。 “你什么时候学的汉语?”徐川诧异的问道,带了这个学生好几月,从未听说过她会汉语来着。 以前在ipho的时候,也没见阿米莉亚说过中文啊。 “三四个多月前开始学的吧,看了一些教学视频。”阿米莉亚笑着道:“对了,华国有个叫什么bilibili的网站,我在上面看了好多的视频,汉语可真有意思,一个词能表达好多的意思。” “比如我看一个吵架的视频,里面好多的意思不是意思,又是意思,也有好多的没意思,所以它到底是有意思还是没意思?” 阿米莉亚张着一双蓝色的眼眸,兴致勃勃的看着徐川:“我到现在都还没有弄明白那个视频里面的意思到底是什么意思,汉语实在太有意思了,或许我该去华国学习一下,才能弄明白。” 一时间,徐川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你要是能弄懂里面的意思是什么意思,那就也太逆天了。 三四个月的时间就能掌握一门外语,还是汉语这种难度极高的,阿米莉亚这天赋,给她时间怕是能掌握几十门语言。 这怕是有个量子计算机核心大脑吧? “你想跟我去华国,就是为了吃的和学习汉语?”忽的,徐川好奇的问道。 阿米莉亚点了点头,眼神明亮,笑嘻嘻的回道:“当然,不过吃和汉语只是目标之一,这几个月,我跟着你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无论是数学还是物理,你都能完美的解答我的疑问。” 顿了顿,她打量了一下徐川,接着道:“而且我总觉得,你比威腾教授还要更厉害。” 徐川叹道:“我觉得你还是好好的考虑一下吧,这并不是一件小事。” ...... 最终徐川还是没拗过阿米莉亚,就像当初对方缠着要当他的学生一样。 四名学生,阿米莉亚和谷炳选择跟他一起去华国继续学习,而沙希·佩雷斯和罗杰·迪恩则选择了留在普林斯顿。 人各有志,徐川也没有什么意见。 临行前,四名学生都送到了机场,和他告别。 “罗杰、沙希,即便我走了,也要记得好好学习。”里约热内卢国际机场中,徐川拍了拍这两位学生的肩膀,笑着道别。 “我会努力的,导师。”罗杰·迪恩用力的点了点头,虽然徐川只教了他们几个月的时间,但一日为师终身为师。 更何况,以他们原本的条件大概率是申请不上普林斯顿的,是徐川给了他们这个机遇。不仅让他们进入了普林斯顿这个数学圣地,更是先后有两名菲尔兹奖得主作为导师。 “我和罗杰会记得去看望您的,教授。”一旁,平日里没个正行的沙希·佩雷斯也稳重了下来。 “希望在四年后,能在圣彼得堡看到你们站在台上做报告。” 徐川笑着挥了挥手,告别四人后转身带着走进了候机大厅。 不多时,一架银白色的客机缓缓滑向跑道,最终消失在天空之上。 ...... 经历了一次转机,从巴西到欧洲,再到京城,十多个小时的行程过去,徐川望着脚下繁华的城市,心中荡漾着一丝丝的波澜。 从前世到今生,时至今日的,那些记忆依旧深深的印在脑海中,不被时光磨灭。 】 飞机缓缓下降,停留在跑道尽头。 徐川拖着行李,跟着其它乘客一起向出口的方向走去。 接待大厅中,站着一群西装革履的人,正满脸笑容地看着他这边。 看到这群人,徐川微微愣了一下。 回国之前,他就知道了会来机场接自己,只是没想到会有这么多。 粗略的一眼望过去,接待大厅中人恐怕足足有三四十人。而人群中,也有不少他相当熟悉的。 看着大厅中的徐川,站在那群接机阵容的前面的潘德明院士面带笑容的快步走了过去,带动着其他人一起往前。 “徐教授,欢迎回来。”潘德明院士热情地伸出了右手,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 “潘院士。”徐川松开了行李箱,笑着和眼前的老人握了握手。 一旁,接机人群中,另一位身份看起来不低的老人,面带微笑地走了过来。 “徐教授,欢迎回家。”老人走到徐川面前,同样热情的伸出了双手。 徐川虽然没见过他,但也猜到了这位的身份不低,因为此前飞往巴西的穆良才正站在边上,而穆良才是组织bu的副部级领导,都只能站在一旁做陪同。 “徐教授,这位是科学技术bu的秦安国部长。”一旁,潘德明笑着介绍道。 闻言,徐川恍然明白,科学技术bu的一把手,这地位就不用多说了。他笑着伸出手,握了握手道:“秦部长您好。” 他今天之所以飞落在京城,而不是金陵或者魔都,就是这位托穆良才带话请求的。 秦安国摆了摆手,脸上带着平易近人的笑容:“别那么客气,咱都是一家人,自己人,不介意的话,叫我秦叔就行。” 徐川笑了笑,看了一眼旁边的穆良才,这两套路都一样啊。 穆良才没有在意徐川眼神,笑呵呵的道:“徐教授,坐了这么久的飞机也累了吧,咱先上车去酒店,再好好叙叙旧,给您接接风......” ....... 第二百二十章:无比重要的谈话 随着一行人浩浩荡荡的离去,接待大厅中的其他游客也纷纷回过了神。 全程目睹了这接机阵仗的吃瓜群众们纷纷议论了起来。 “这么多人接机,这年轻人谁啊?什么来头?” “卧槽?川神你都不认识?” “川神?哪个明星小鲜肉?” “明星?小鲜肉?别闹,一看你就学习成绩不好,那些小鲜肉给他提鞋都不配,这位可刚刚才获得数学界的最高荣耀‘菲尔兹奖’,在此之前,还没有国人拿到过。” “另外七大千禧年难题知道吧?一个难题的奖金可是一百万米金。川神就解决了一个,现在正在解决另一个。” “我艹?一个问题一百万米金?七百万rmb?” “这还只是克雷研究所的,还有其他的,比如国家奖励什么的,少说也有上千万的奖金。” “啧啧,小时候我要是努力学习就好了,解决一个问题就能拿到上千万的奖金,这也太好拿了。” “呵,好拿?全世界七十亿,能拿到这个奖金的,目前也就两人而已,你还是老老实实打工搬砖吧,别做青天大白梦了。” 说菲尔兹奖和七大千禧年难题可能还有一些人并不是很清楚,但以钱来衡量,所有人都会清楚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当然,七大千禧年难题这种难题并不是多少钱能形容的,也不是花钱就能解决的。 如果花钱就能解决,别说一千万了,就是一个亿,十个亿都有国家抢着付出。 每一个千禧年难题被解决,带来的都是科学的进步,带来的都是文明的希望与未来。 ...... 上了车后,秦安国和徐川闲聊着。 “徐教授,这次回来,有没有想去的地方?不如来我们科学技术bu如何?” 秦安国笑呵呵的拉人,徐川则笑着摇了摇头,道:“不打扰秦部长了,我这边已经答应了母校,准备回南大当个教授。” “教书育人,挺好的。”秦安国也没太在意,科学技术bu其实并不是很适合徐川这种年轻人,华科院或者顶级高校才更适合。 毕竟他才二十岁,才堪堪进入学术生涯的黄金阶段,他要真给拉去了科学技术bu走上了政zhi这条路,上面都得找他。 华国从来都不缺当guan的,缺的是科学领域的顶级人才。 “接下来准备研究点什么?继续研究ns方程还是?”一旁,潘德明院士笑着插话问道。 徐川点了点头,道:“ns方程是接下来的研究目标之一,另外我准备进材料方面试试水。” 潘德明挑了挑眉,有些诧异的问道:“材料?这跨度挺大的了。” 徐川笑道:“其实还好,之前在南大学习的时候,导师教过一些物理材料方面的知识,我对这个挺感兴趣的。” 一旁,秦安国笑呵呵的解释道:“跨度大没关系,年轻才有闯劲,陈正平院士前两年研究的二硒化钨材料合成法,帮助国家每年节省了几十亿米金啊。” “而徐教授那时候就帮助陈院士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分析出了合成法的缺陷不说,还给出了解决方案,在里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他是科学技术bu的部长,对于国内的一些顶级科研进度和人物还是有一些了解的,更何况在此之前,他还特意了解过一些和徐川有关的信息。 闻言,潘德明有些讶异的看了徐川一眼。 他知道陈正平,也知道二硒化钨,但不清楚徐川在里面的作用。 这会听秦安国的意思,徐川还是二硒化钨材料项目中的功臣? 这些年没听说过他对材料感兴趣啊,普林斯顿那边也从来都没有传出过相关的消息。 ...... 一路闲聊着,一行人很快就来到了下榻的酒店。 酒店并不是很大,但位置极好,紧挨着故宫,推开窗就能看到北海公园和景山公园。 这样地方,用来招待人,恐怕不是国外的重要领导来了都不会提供。 酒店中,掌管酒店的总经理亲自替徐川拉着行李,带着他来到了房间。 “徐教授,这里怎么样?房间环境什么的,您还满意吗?” 将行李放在墙角,酒店经理夏华荣一边笑呵呵的询问,一边拉开了窗帘,明媚的阳光顿时充满了整个房间。 徐川笑了笑,客气道:“非常满意,您太客气了。” 夏华荣笑道:“哪里。如果还有什么需要的地方,呼唤一下服务员就行,她们会转告我的,不必担心麻烦,为祖国的栋梁服务,是应该的。” 对于如今的华国而言,一般的人才可享受不了这样的待遇,更不会由科学技术bu的部长亲自接机接待。 但徐川不同,他是首个拿到菲尔兹奖的华国籍学者,也是当今青年数学界,甚至可以说是数学界第一人的顶级人才。 这样的一个人才,别说一个的一把手接待了,就是更重要的人亲自出面接待都不为过。 事实上,徐川这次回来,落在京城而不是魔都,也有着其他人想和他见一面的意思。 ...... 在酒店中吃了顿午饭,为徐川接风洗尘后,科技信息bu的秦安国笑呵呵的问道:“徐教授,饭菜可还合口。” 徐川笑着点头,道:“很美味。” “那就好,那就好。”秦安国笑着道:“那这边我暂时就不打扰您了,您先休息一下,缓解下长途奔波的疲劳,明天上午我再来。” 徐川点了点头,他知道明天上午是什么事情,也做好了准备。 下午时分,徐川出了酒店,步行到故宫散了散心,顺带思考着一些东西。 另一边,遥远的瑞典皇家科学院,位于研究院大楼一角的物理分院中,几名甄选委员会的委员正坐在一间办公室中开会,商议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各位,今年物理奖得主,我们需要开始进行商议了,此前筛选过一次的提名名单已经发到了在座所有人手中,大家先看一下。” 办公室中,瑞典皇家科学院物理分院的甄选委员长将手中的资料发给了其他四名诺贝尔物理奖甄选委员。 】 现在是八月中旬,按照往常的习惯,诺贝尔物理学奖就要开始终选的首轮了。 每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最多颁给三个人及两项不同的科学研究。与其他诺贝尔奖相比,物理学奖的荐举和甄选过程更长、更缜密。 其他学科可能会到九月份才开始,但物理奖基本八月份就开始终选的第一轮了。 当然,诺奖的评选远不止那么简单。 每年2月1日起,各项诺贝尔奖评委会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审定,工作情况严加保密。 被提名人名单从不向公众发布,被提名人本身也不会得知自己被提名。提名记录封存五十年的时间。 直到八,九月,评委会们会开始对候选人进行终选,历时一两个月的时间,最终在十月份前从终选候选人中选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而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无权干涉诺贝尔奖的评选工作,不能表示支持或反对被推荐的候选人。 ....... 办公室中,五名甄选委员一边浏览着手中的资料,一边互相交流着。 “今年的物理奖,我推荐阿瑟·阿什金教授激光物理领域的突破性发明。他在这一领域的工作非常出色。” “利用光学俘获和用光学梯度力操纵微小介电粒子。将这些研究延伸应用到细菌、病毒和细胞上,这是一项伟大的成果。” 留着一头曲卷白色短发的甄选委员沃夫冈·克特勒开口建议道。 一旁,另一名甄选委员点了点头,道:“激光物理领域的突破的确是一项很优秀,也值得评选的成果,不过如果推荐他的话,杰哈·莫罗教授和唐娜·斯特里克兰教授也应该要带上。” “这两位教授在激光物理领域的贡献同样伟大,激光啁啾脉冲放大成果同样出色,也值得评选。” 另一边,一个中老年男子有些头疼的揉了揉太阳穴,而后说道:“我觉得我们应该考虑一下‘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这是一项更伟大的成果。” “特别是这两天,瑞典科学院已经收到了无数份来信,都是推荐‘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的,其中不乏萨尔·波尔马特教授和布来恩·施密特教授这样的诺奖得主。” 闻言,沃夫冈·克特勒皱起了眉头,道:“前两年我们就已经商议过他了,今年还要再商议吗?这项成果虽然足够伟大,但它出现至今也才三年多时间,实在是太年轻了,并没有经历足够的时间沉淀。” “而且他也太年轻了,今年才二十岁,甚至还要过好几个月才到二十一岁。” 诺贝尔物理学奖规则规定,获奖者的贡献必须“已经受时间的考验”。这意味着诺贝尔委员会往往会在科学发现的数十年以后才会为此颁发奖项。 例如,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一半颁给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表彰他早在1930年代在研究恒星结构与演化上所做的成果。 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不少有重要科学贡献的科学家在有机会受到诺贝尔奖的肯定之前,便已去世。 所以想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不仅需要有重大的成果,还需要活的长久。 闻言,刚刚发言的老人乔治·斯穆特教授反驳道:“但是它已经有了足够的成果,并且经历了考验不是吗?” “利用它,我们已经成功的找到了一颗和地球相似度超过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系外行星,也证实了参宿四并非单恒星系统,而是双恒星或多恒星星系。” “这些成果挑出来,每一个都配的上物理奖,但我们已经连续两年都忽视它了,外界对我们已经很不满了。” 沃夫冈·克特勒皱眉道:“可是他真的实在太年轻了,现在才二十岁,完全还可以再等几年。” “从十八岁就开始提名,到现在也不过是三年的时间,如果将今年将诺贝尔奖颁给他,毫无疑问他将打破世界几率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 虽然诺贝尔的遗嘱中并没有规定获奖者的年龄必须超过多少岁,但并非所有人都乐于打破规则,刷新历史上的纪录。 乔治·斯穆特教授立即反驳道:“诺贝尔先生可从没有规定诺奖必须要颁发给一个超过八十岁或者九十岁的糟老头子。” “科学从来都是年轻的,那些伟大的成果,绝大部分都是年轻的学者所做出来的,从牛顿到爱因斯坦,再到威廉·劳伦斯·布拉格和彼得·希格斯等人。” “从没有哪一个天才是在五六十岁以后再做出伟大成果的。” “我们不应该对年轻的天才这么偏见。” 历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是二十五岁的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因应用x射线分析蛋白质分子的结构,第一次确定了生命物质极其复杂的分子结构,他与他的父亲亨利·布拉格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巧合的是,这对父子获奖恰好是在他们成果发表之后的第三年。 而徐川的‘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成果发表到现在,也是三年的时间。 这也是乔治·斯穆特教授据理力争的原因之一。 三年之期已到。 而且作为一名天文物理学家,乔治·斯穆特教授非常清楚‘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的价值。 或许在现在还体现不出来多少。 但若是人类进行星际移民时代,这项成果将直接引领人类在茫茫宇宙中前进。 ....... 在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甄选委员们还在为徐川是否应该获奖而激烈争论着的时候。 远在华国的徐川,已经渡过了一个安静的夜晚。 翌日清晨,天蒙蒙亮,徐川从床上起来,洗漱早餐后,认真的整理了一下自己的仪容。 今天上午,他要去见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人。 这一次的见面与谈话,可能会决定他,乃至整个科学,甚至其他的未来的命运。 容不得他不重视。 ....... 第二百二十一章:最适合的科技 清晨九点。 在科技信息部秦安国的陪同下,徐川跟随着警卫,一路来到了长安街北侧。 在一间古色古香的两层小楼内,徐川见到了以前在电视与新闻媒体上经常看到的那位老人。 看着走进屋内的徐川,原本正坐在一边等待的老人站起身走了过来,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也伸出了右手。 “徐教授,欢迎。” “您好。”徐川恭敬的握了握手。 “快请坐。”老人笑着示意屋内的椅子,接着道:“感谢你为国家带来了那一枚期待已经的奖牌,有你这样的学者,是任何一个国家的荣幸。” “您言重了,我只不过是做了一名学者应该做的事情而已。”徐川连忙道。 简单的寒暄了两句,一行人转入了正题。 “徐教授,不知道你对咱们国家的未来科学发展是怎么看的?”老人喝了口茶水后,看向徐川问道。 闻言,徐川正襟危坐,正色道:“在来之前,我这边做了一份文件,上面有我的一些见解,烦请耽搁您几分钟的时间。” 说着,他从口袋中摸出了一个u盘,放到了面前的桌上。 在老人的示意下,等候在一旁的警卫上前拿走了u盘,并带来了对应的设备,将其投影到了一张幕布上。 徐川点开u盘中的ppt文件,这是他在普林斯顿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东西,等待的,就是今天这样一个机会。 他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但他会尽自己的全力去做。 ...... ppt展开,徐川深吸了口气,看着幕布上的画面缓缓道来: “如今的社会发展,离不开三大领域的东西。” “能源、材料、信息、是现代社会生产科技发展的三大重要领域,这三大领域独立而又互相关联,也是科学发展的主力支撑。” “从能源上看,目前的能源暂时看不出什么太大的变化,短时间内石油依然是主导。新能源则可能只剩下光伏继续发展,不过以科技储备为主。而可控核聚变有可能成为颠覆世界的能源黑马。” “从材料上看,主要是依托生物科技的新材料会突破发展,渐渐从石化材料向生物原理合成材料转型。纳米材料和生物材料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从信息上看,网络速度的大幅提升和公共信息库的充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此外触控、体感操作系统为重要辅助科技。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将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 “......” 听完徐川的讲解后,科技信息部的秦安国看了眼坐在对面的老人,小心的开口提问道: “您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大力投资发展这三方面的内容?” 徐川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顿时让老人和秦安国都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投资和发展这三方面的内容是必须的,但我的意见是,我们需要一件大杀器,需要一项足够让我们重回世界之巅的科技。” 徐川郑重的开口道,将话语指向最终的目标:“而在能源,材料和信息三大领域互相关联的背后,就有一项足够支撑我们实现目标的科技。” 闻言,秦安国和老人心中均是一震。 让华国重回世界之巅,这个梦想太伟大了,这样的一项科技,真的存在吗? 哪怕是存在,要实现它的难度肯定非常高。 两人脑海中划过了一些猜想,转瞬即逝。 深呼吸了口,压下心中的震惊后,秦安国和老人对视了一样后,谨慎的开口问道:“您指的是?” 徐川缓缓开口道:“可控核聚变!” 闻言,在场的所有人均将目光投向了徐川,但除了老人和秦安国后,其他人很快就又挪开了视线,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而对于老人和秦安国而言,两人谁都没有想到这位年轻的学者会提出这样一个宏伟,甚至有些看不到尽头的科技。 可控核聚变! 人类的终极能源。 今天坐在这里的人,无论是谁,对这项宏伟的科技都有着一定的了解。 正如徐川所说,这个词语蕴含的能量足够让华国再次伟大,再次站在世界之巅俯瞰整个世界。 但这项技术,真的是短时间内能实现的吗? 早在1933年,可控核聚变技术相关的理论就已经成熟了,距今时间已近百年。 可是如何实现它,却一直没有成熟的方案。 无论是磁约束、还是惯性约束、亦或者是引力约束,还是其他的方式,都尚未看到近期能应用的曙光。 哪怕是的包括了全世界主要的核国家和主要的亚洲国家,覆盖的人口接近全球一半“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目前也看不到尽头。 永远的五十年,这是外界对于可控核聚变的戏称。 而用可控核聚变来让华国重回世界之巅,这条路线能成功吗? 再度深吸了口气,秦安国看向了徐川,郑重的问道:“这条路,真的能实现吗?” 徐川认真的道:“老实来说,要想实现可控核聚变,很难很难。”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很难,就不去做,这样只能永远跟在别人身后走。” 闻言,老人开口道:“可控核聚变的重要性我们都很清楚,但至今没有什么明显的进展,无论是磁约束亦或者惯性约束,目前都没有看到能商业化使用的曙光,其他方向的研究就更不用说了。” “我们很清楚这项技术的价值,也愿意在上面投入更多资源,但最关键的问题是,它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成功,我们能否支撑起这份重担。” 徐川笑了笑,手指在键盘上轻轻的点击了一下,通过幕布放映出来的画面一跳,转现出来的,是一张树状结构的导图。 “要想一步到位,直接实现可控核聚变是一件极难的事情。但是,这不代表我们就无法朝着它前进了。” “在前进的路上,每一项分支科技,都能给我们创造足够价值与利益.......” 一边说,徐川一边解释着树状图上各项科技与科学领域。 【常温超导材料】 【强磁镜镜箍控制环面】 【超高温等离子体湍流控制系统】 【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 【超超临界热机转换技术】 【.......】 投影上,每一个细小的分支,都代表了一项科技。 可控核聚变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工程,徐川从来都没指望过仅靠一面之交的三言两语就让国家全力支持他。 别说他是一个菲尔兹奖得主,哪怕再加上一个诺贝尔奖也不够格。 在可控核聚变这项超级工程上进行投资,几十亿恐怕是最基本的数字,而往上提升,谁也不知道要多少,是真正的上不封顶。 这是一只张着漆黑大口的吞金巨兽,在实现它之前,谁也无法保证要向里面投入多少资金、多少人力物力。 徐川没有想过上来就干这么大的项目,这是不现实的。 哪怕他拿到了菲尔兹奖,也不可能轻易就让国家将可控核聚变这种耗资无数的超级工程交到他手上。 这不是科幻科幻电影什么的,可以举个人之伟力,超越全世界。 不过他可以将可控核聚变一点点的拆开,一点点的实现。 比如常温超导材料、强磁镜镜箍控制环面、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这些技术,都是他上辈子已经实现了的东西。 用这些东西来当做投石问路,进行铺垫,让人看到希望,再往下推进。 而在有了阶段性的成果后,能让国家看到投资回报与利益,能看到成果的出现,能看到希望,就足够了。 果然,当这一份树状图与对应的科技呈现出来时,秦安国和老人眼中都流露出了一丝感兴趣的神态。 正如徐川想的一样,如果说他上来就要直接掌握可控核聚变这种超级工程,上面会思索一下到底能不能将这件事交给他,也会考虑一下后面的方方面面。 二十岁就站到了科学界的巅峰,俯瞰世界,有这样的成就,年轻气盛认为自己天下第一,什么都能做到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但国家和个人毕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一项动辄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的超级工程,交到一个年轻人的手上,特别是在已经超出了他专业领域的范畴外,这是一件很让人顾虑的事情。 科学允许试错,成功是从失败中一步步走出来的。 可对于国家而言,这份试错与失败,是否值得,是否能带来些什么东西,同样是需要考虑的。 然而现在,两人都看到了这位年轻天才的另一面。 这份成熟稳重,这份希望,或许可以让他去尝试一下。 站在投影幕布前,老人盯着眼前的图片看了良久,终是转身看向徐川,缓缓开口问道:“如果将这份工作交给你,你有多大的把握?” 徐川想了想,道:“我不知道最终能否成功,但我会尽全力去做好这件事情。” 老人思索了一下,道:“那你准备从哪方面开始?” “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徐川开口道。 闻言,老人和秦安国眼神中都流露出一丝诧异和不解,说实话,他们并不是很清楚这是项什么科技。 从名字来看,这或许是一项和核能有关的科技? 但具体是什么,是做什么用的,还真不是很清楚。 感受到老人的目光,秦安国开口代问道:“能麻烦您解释一下您说的这个‘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吗?” 徐川点了点头,道:“所谓核能,分两种,一种是核裂变,另一种则是核聚变。” “核聚变暂且不说,尽管可控核聚变被誉为人类的终极能源,但它终究尚未实现。” “而核裂变,是目前各国常用的一种发电方式。目前咱们国家应该刚刚进入三代裂变反应堆,算是处于世界前沿的地位。” “但核裂变有一个很难处理的产物,核废料。主指核电站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中低放射性核废料和高放射性核废料两类。” “这两类核废料占据了全世界核污染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是让各国都相当头疼的东西。如何处理核废料一直是核工业面临的一个悬而未解的难题。” “而‘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是建立在核辐射基础上的一种科学技术。” “任何的放射性元素在衰变时都具有能量传递和能量损耗过程,同时释放出α射线、β射线、γ射线。” “而研究物质对射线引起的物理反应与吸收,并尽可能的将衰变时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过程,是我此前的一项研究。” “这项技术使用一种特制的水晶来作为包裹层,以特定半导体np层利用放射性元素的辐射,特别是核材料与放射性物质(核废料)的自发的放射性衰变,以热电效应与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正负电子对效应)为主要原理对核材料与放射性物质进行安全的能量转化的一种技术。” “它可以使得各种核废料产生射线不再是有害的污染物,它将造福人类,也将造福我们。” 听完徐川的解释,秦安国迅速问道:“效率呢?” “核废料重复利用各国都在研究,但转换效率至今都不高,目前还没有超过百分之五的,你这个理论上能达到多少?” 他作为科学技术bu的部长,对于核裂变相关的一些科技自然是了解的。 核废料重新利用发电,这是各国都在研究的技术,但收效甚微。 一方面是转换发电效率,另一方面则是安全和包裹材料等问题了。 其中效率是最关键的,效率低,就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了。 徐川笑了笑,道:“这就是‘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的关键核心了,按照我此前的设计和预估,理论上来说,通过转换聚集的效率能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完美程度理论上来说能达到百分之七十到八十。” “当然,具体情况还需要具体分析。” ....... ps:求月票,主角回国了,可以开始刷科技了,进度也开始加快了。来点月票可怜一下八尾吧。(づ ̄3 ̄)づ╭~ 第二百二十二章: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听到徐川的话语,秦安国眼眸中童孔收缩了一圈,呼吸也急促了两分。 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八十的效率,这太恐怖了。 按照目前他的了解,全世界各国利用核废料进行发电,最高的效率也不到百分之五。 百分之五十,这效率翻了十倍。 如果真能实现,那核电站将可以大范围的进行推广,产生的核废料如何处理也不再是问题。 “真的能做到这样的转换效率?”良久,秦安国带着些希冀的问道。 徐川肯定的点了点头,道:“这是肯定的,我们以前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但现在相关的理论和论文我已经做完了。” 一旁,老人的呼吸也微微有些沉重,似乎在消化这个信息,半响后才才开口问道:“你能做到?” 他对于这种核废料重新利用发电相关的技术细节并不是很了解。 但他很清楚,核电站的核废料如何处理,一直都是‘史诗级’的难题。 如果保存技术上如果没有突破,还是像现在需要保存十万年的话,恐怕核电站所有的收入用于这十万年的核废料保存都不够。 更加危险的是,核电站发电是当代人收益,核废料的保存却是十万年子子孙孙的事情。 如果有一代子孙不管了,或者是没有钱管不了,那么这些核废料怎么办? 让它泄露出来污染自己的生存环境吗? 如果能解决掉这个问题,那真的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孙。 徐川点头:“可以一试,不过我需要进行实验完善理论,也需要帮助。” “你需要哪些帮助?”老人开口问道。 “建立一所研究所,以及对应领域的人才、科研经费、以及相关政che的支持。”徐川开口道。 老人点了点头:“这些都没问题。” ...... 古色古香的小楼中,徐川和老人聊了很长的时间。 从核废料的重新利用,到终极目标可控核聚变...... 从国内的教育发展,到科研经费、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变革..... 两人聊了不少的东西。 但除了在科技上发表了一些自己的见解,以及对未来发展形式的一些判断外,对于其他的东西,徐川并未多聊。 制度变革什么的,其实轮不到他来插手。 他对学术之外的东西并不是很感兴趣。 更何况,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并不是国外的东西就一定是香的。 有时候很多东西引入国内反而会水土不服,一味地去学习,不加以思考反而会丢失自己的优势。 相比较去干这些‘外行’的工作,徐川更想去更远的地方看一看。 那些没有完成的工作,那些已经走到了个尽头的领域...... 他想去尝试一下,去突破一下,去看看那未知的风景。 至于其他的东西,他并不是很在乎。 ...... 跟随着警卫从小楼中出来之后,徐川抬头看了眼湛蓝的天空,零零散散的几缕白云镶嵌着。 从现在起,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街道上,一辆黑色的国产红旗停留在那里,将徐川带过来后,警卫敬了个礼,转身离去。 红旗车辆边,一个相貌平凡,甚不起眼的中年男子迎了上来。 “徐教授,您好,我叫郑海,是组织部的司机,您如果需要用车出行的话,吩咐我就可以了。” 看到徐川后,站在车边的中年男子迅速走了过来,自我介绍道。 徐川点了点头,上下打量了两眼这个叫做郑海的中年男子。 虽然自我介绍是司机,相貌看起来也属于丢人群中就找不到人的那种,但那站的挺直的身姿,以及自我介绍时的精气神,都告诉了他这个人来自哪里。 不过徐川也没在意,笑着握了握手道:“你好,郑哥。” 听到郑哥这个称呼,郑海连忙推辞道:“徐教授叫我小郑小海或者名字都可以,郑哥这个称呼我承担不起。” 徐川笑了笑,没在意这些细节,道:“那以后就多麻烦你了。” 郑海松了口气,道:“这是我分内之事,没有什么麻烦不麻烦的。您现在要出行吗?” 徐川点头,道:“麻烦你送我去水木大学吧。” 虽然今天已经和那位聊过了,确定了大体上的一些东西,但他还是有不少的事情要做的。 介于最先启动的项目是‘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项目,他需要拉上一批人手来帮忙。 而国内有核科学与技术,以及核工业院系的学校并不多。 水木北大这两所肯定有,此外华科大、南华大、哈工大、东工大、交大这些院校也有。 倒是南大,虽然有物理学系,也有核物理方向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但并不成规模。 南大擅长的是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声学、光学、原子分子物理、粒子物理.....这些,在核物理领域并没有什么研究。 否则他也不需要额外再找人了,直接回南大拉起一个团队就行。 这种能照顾母校的事情,他还是愿意的,可惜的是母校没办法支撑起来他需要的东西。 当然,团队人员这种事情,上面也会帮忙处理的。 不过普通的科研人员上面可以帮忙解决,但一名统领整个项目的领帅,徐川想自己找,而且他心中有合适的人选。 ...... 郑海开着车,载着徐川一路来到了水木大学。 “马上就要到了,徐教授,需要我送您进去吗?”马路上,郑海目视着前方,朝着车后的徐川问道。 徐川点了点头道:“嗯,进去吧,然后随便找个地方放我下去就行。” “好的。”郑海点了点头,修改了一下前进路线。 作为华国最有名的两所顶级高校之一,水木大学每天都有少从外地来的游客,想要进这座梦幻的学院参观。 不过对应的,并不是所有时刻游客都能进入。 水木大学向外开放的时间一般只有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而其他时间并不对外开放。 这很正常,作为最顶级的大学,水木里面有着无数学子和珍贵的科研设施。 而且学校终归是学校,里面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外来游客太多,容易打扰到学生的正常学习。 今天并非周六日,水木并不对外开放。 不过对于徐川来说,这并不是什么问题,郑海能搞定这些,他也就懒得自己打电话给别人了。 能直接进去,何必自己傻站在校门口等半天呢? ..... 一路来到工物系,徐川仰望了一下庞大的工物教学楼,朝着里面走去。 水木大学工物系,全称水木大学工程物理系,主要研究核技术,设有工程物理、工程能源物理实验、工程定向物理,核工程与核技术,定向中核等专业。 它成立时间很早,1956年的时候就已经正式建院了,而华国第一颗原子‘邱小姐’的成功,也离不开水木大学工物系人才的支持。 徐川出现在教学楼下,并未引起其他人的注意。 这里的学子抱着书本来去,都将他当做了学生。 毕竟从外貌年龄来看,他和本科生没有任何的区别。 “同学,打扰了一下,请问彭鸿禧教授的办公室在哪里?”教学楼中,徐川随便拉了个学生询问道。 “彭鸿禧教授?”听到这个名字,被拉住打听消息的男生明显愣了下,想了想后接着道:“彭院士已经退休了,没在这里,你要找他的话,得去教职工家属院那边。” 闻言,徐川愣了一下,彭教授退休了?他还真不知道这事。 他隐约记得这位不是八十多岁的时候都还在任职吗? 不过算一下他的年龄,退休也正常,可能是退休后又被请出来了吧。 被拉住打听消息的男生提了提书包,接着提醒道:“另外彭院士一般不见外人,如果你是事有什么问题想请教的话,最好找别人或者先给他发邮件打电话预约一下。” 徐川点了点头,道:“谢谢。” 男生好奇的问道:“同学,你是工程物理系的学生?” 徐川摇了摇头,道:“不是。” “就说了,我是说怎么从没见过你。”男生滴咕了一句,随即看了眼徐川:“那你是对面的?” 徐川微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对面指的是哪里,恍然笑道:“也不是。” “那你找彭院士做什么?”男生皱起了眉头,又上下打量了两眼,像是在推测什么。 徐川还未开口回答,耳边就传来了一句半疑问半惊喜的询问。 “您是,徐川徐教授?” 徐川抬头看去,一名中年男子正站在一旁,脸上带着惊讶和疑惑,似乎不太相信他会出现在这里的样子。 看了眼中年男子,确认不认识对方后,徐川开口问道:“我是,请问你是?” 听到他的肯定回答,中年男子三步并做两步快走过来,热情的伸出了双手,脸上也带上了灿烂的笑容。 “徐教授您好,我叫秋弘益,是水木大学数学系的教授。您在国际数学大会上的报告,是我见过的最精彩的两场。” 秋弘益热情的握住徐川的双手,用力的摇啊摇,顺带拍着马屁:“徐教授,您来也不打个招呼,我们这都没安排迎接。” 徐川笑道:“太客气了,迎接什么完全没必要,我只是过来逛逛,顺便找一下彭鸿禧教授。” “彭院士啊,我这边不太清楚他现在在哪,不过我找人帮您问问。”秋弘益说着,摸出手机想要给人打电话。 而另一旁,被这位秋弘益教授一提醒,还站在那里被徐川问路的学生不敢置信看了眼徐川,张着嘴愣在那里。 徐川?国际数学大会? 那个拿到了菲尔兹奖的川神? 卧槽! 我刚刚都在想什么?我居然差点认为川神是行走的五十万? 我真该死啊! 听到找人的话语,男生勐然醒悟了过来,快速道:“秋教授,徐教授,彭院士现在应该在先进辐射源应用实验室那边,我带你们去如何?” “那就麻烦你了。”秋弘益笑着放下手机道。 倒是徐川,笑着看了眼这个学生。 之前他还说彭鸿禧在教职工院来着,这会就变成了先进辐射源应用实验室了。 有点意思,担心他是坏人? “不麻烦,不麻烦。”男生背着书包,带头快速朝先进辐射源及应用实验室走去。 距离并不是很远,几分钟的时间三人就到了。 带路的男生对这里似乎很熟悉,带着徐川和秋弘益三下五除二就找到了彭鸿禧院士的办公室。 敲了敲们,里面很快就传来了声音。 “有什么事吗?常凯。” 彭鸿禧看着走进来的学生问道,这个学生他认识,是他学生的学生的学生。 “教授,有人找您。”带路的常凯恭敬的道了一句,让开了身位。 身后,秋弘益开口介绍道:“彭院士,这位是前不久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拿到了菲尔兹奖的徐川徐教授,今天特意过来找您的。” 徐川看着门口的老人,笑着上前,打了个招呼:“彭院士,您好,不请自来多有打扰了。” 彭鸿禧院士,核物理学家,华国科学院院士。 曾参与研制并建立起中国第一台在原子反应堆上的中子飞行时间谱仪;参加和领导了核武器试验中近区物理测试的许多课题,并在华国开辟并发展了粒子束惯性约束聚变研究。 在核物理领域是真正的元老级的人物,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尽管他如今已经快八十岁了,但并未完全退休,至今仍然活跃在水木大学中, 他就是徐川从国内众多核物理学家中挑选出来的人。 专门亲自过来请他出山的。 看到徐川,彭鸿禧眼前一亮,笑着和徐川握了握手,道:“久仰大名,徐教授,常听其他人说起你,咱们国家有一位顶级青年数学家,还拿到了菲尔兹奖,今日一见,你比想象中的还要年轻有为啊。” “来来来,快进来坐。” 说着,他看了眼一旁的常凯,道:“小常啊,快去泡点茶来。” 常凯端上茶水,然后默默的退了出去,虽然他很想留下来听听几位大老会说什么,但分寸还是有的。 客厅中,三人聊了会,徐川见差不多后切入了正题:“彭院士,这次过来打扰您,是有件事想请您帮忙的。” 闻言,彭鸿禧点了点头,道:“请说,但凡我能帮上忙,我均尽力。” 虽然是初次见面,但他对眼前这个年轻天才的感觉很好。 徐川看了眼坐在一边的秋弘益,想了想还是开口道:“秋教授,我等下去找您如何?” 秋弘益微愣了一下,随即笑道:“那我就先不打扰你们。” ...... 第二百二十三章:合适的人选 秋弘益离开,办公室中就剩下了徐川和彭鸿禧两人。 到了这会,彭鸿禧也意识到徐川要说的东西可能不一般,亦或者是私密性较高,脸色也郑重了一些。 “是这样的,彭院士......” 徐川也没有废话,直接开口表述出了自己的来意,将一些东西透露了出来。 在来之前,他已经和老人以及科学技术部的秦安国商议交流过,包括对一些项目后续发展需要的人手,也是交流过的。 毕竟这种重大的科技项目不可能随随便便就找个人,也不可能透露给所有人听。 之前请秋弘益教授暂先离开也是因为这个。 ...... 听完徐川的解释,彭鸿禧有些惊诧,表情也有些动容。 他没想到眼前这个青年刚回国,就和高层搭上了线,还促成了一系列宏伟的项目。 常温超导材料的研发,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超高温等离子体湍流控制系统......到最后的可控核聚变项目。 这一系列的计划中,每一个单独拿出来都是涉及资金数亿甚至是数十亿的庞大项目。 当然,如果这些项目能成功,哪怕只是成功其中的一两个,带来的回报都是巨大,能远超投资。 对于这些,彭鸿禧只能说眼前这个青年的野心,大的惊人。 但对应的,这些东西也相当吸引人。 哪怕他今年已经七十多快八十岁了,在听完这些计划后,依旧动心。 只是,他或者他,能撑得起来这一系列宏伟的项目吗? ...... 沉思了半天,彭鸿禧长舒了口气,抬起头摇了摇,道:“感谢徐教授的邀请和看重,但我恐怕没法帮上什么忙。” “我年纪大了,今年已经七十有八,让我当个荣誉教授或者顾问什么的,提提意见和经验倒是可以,但支撑这么大的项目,说实话,这很难。” 虽然有那么一瞬间的意动,但思虑了一会儿之后,彭鸿禧最终还是摇了摇头拒绝了邀请。 徐川微微皱眉看着彭鸿禧院士,再度诚恳地提出了邀请:“彭院士,我是真诚的想邀请您,在我看来,您是最合适的人选。” 彭鸿禧笑了笑,开口道:“谢谢你这么看重我这个糟老头,但我也是说的真的。” “别看我现在依旧活跃在水木大学中,开开课将讲学,还偶尔亲自上手做一两个实验。但人上了年龄,精力方面就是最大的问题,人老了真要服老。” “如果是单纯的一个项目,我或许会再去拼一下尝试一次,但这后续一系列的项目,我真的做不到,也撑不起来。” 坐在对面,徐川皱起了眉头。 他其实没太想到彭鸿禧院士会拒绝这份邀请。 因为这一系列的项目,对于任何一名科研人员来说,都吸引力巨大。 哪怕仅仅是在项目中打杂,也有无数人会挤破头想要加入。 他没想到的是,其实正是这一系列的庞大项目,才‘吓到’了彭鸿禧。 如果仅仅是单纯一两个,这位彭院士就答应下来了。 对面,彭鸿禧停顿了一下,接着道:“如果徐教授不介意的话,我倒是可以向你推荐个人选,或许合适。” 闻言,徐川抬头问道:“彭院士您请说。” “韩锦教授,现在正在核工业集团任职。”彭鸿禧推荐了个名字。 徐川在脑海中回忆了一下,姓韩的物理学家,他认识几个,但韩锦这个名字,脑海中并没有什么记忆。 似乎是看出了他的疑惑,彭鸿禧笑解释道:“这个韩锦,其实是我的学生。” “虽说举贤避亲,但有时候,有能力的人还是可以推荐的。” “关于韩锦,我这边就不多介绍了,免得过于干扰你的判断,徐教授您可以通过上面收集一些资料,看看他是否合适。” “当然,一切以国家项目为重。” 徐川点了点头,道:“您老真不愿意出山吗?” 相比较彭鸿禧推荐的韩锦,他还是更看好这位老人。 他在核物理领域是元老级别的人员,能力,见识,人脉关系全都有,能帮助他在项目初期处理太多的事情了。 可惜他不愿意。 彭鸿禧想了想,沉思了会后开口道:“这样吧,承蒙徐教授看得起,如果不介意的话,我在项目组中担任个顾问吧。趁着人生的最后阶段,再发点余热的吧。” 闻言,徐川点了点头,知道这大概就是结果了,虽然没能邀请到这位老人,但顾问也不错了。 脸上露出笑容,他起身告别道:“欢迎您老的加入,我这边还有些其他的事情,就先走了,我在金陵那边等您的到来。” 彭鸿禧笑着握了握手,道:“一把老骨头了,你不嫌弃就行。” ...... 徐川离去,在酒店中呆了半天后就收到了上面送过来的资料。 第一个看的是关于彭鸿禧院士推荐的人的。 韩锦,西江人。 出生于1954年11月3日,父亲***,母亲***..... 于西江广信市鄱阳县谢家滩中学上小学初中、高中就读于鄱阳一中、毕业于水木大学,博士后学历...... 1981年参与华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设计,负责压水堆、回路系统、裂变控制...... 1984年参与华国第一座核电站的建造,负责........ ...... 几份厚厚的资料,在徐川手中翻阅。 收集到的各种资料信息也详细的可怕,从小学到初中,再到进入社会,方方面面的信息全收集齐全了。 在国家面前,个人就像是透明的一样。 不得不说,在动用了国家机器这种东西的情况下,各种事情的效率高的可怕。 除了彭鸿禧推荐的韩锦教授外,还有几位备用的,及科学技术部那边推荐的人选。 他需要从这些人选中挑选出一位能帮助他管理整个项目的管理者。 徐川仔细的浏览着手中的资料。 彭鸿禧院士推荐的人,从资料履历上来看,的确很优秀。 首先是年龄,这位韩锦教授的年龄目前还不到六十五岁。 虽然比不上那些三四十岁的中年富有精力,但他有着更多的工作经验。 主持过不少大型核工业项目,二代三代核电站设计与制造他都有参与,经验相当丰富。本人的学术水平也很不错,发表过多篇sci顶刊,在核能物理一块有着较深的研究。 这种人,属于应用型的人才,在理论方面的研究或许不是多深,但应用方面绝对厉害,现场出了点什么问题,他很快就能找到原因给你解决。 性格方面,从上面传给他的资料上来看,这位韩教授也还不错。 如果放到一家公司中,能当一个副总经理。 至于总经理,他可能不太够,因为他可能没有足够的开拓心,缺少一些冒险精神,做事更擅长沉稳。 用话语来形容,就是中庸之道,守成有余,开拓不足。 这样的人,后面如果没有什么大的机遇,大概差不多就是这样了。 看到这,徐川大概理解彭鸿禧院士为什么会给他推荐这位韩教授了。 在国内,要说比他更优秀的人也不是没有。 毕竟国内的科学环境一直都比较侧重于应用科学领域,培养出来的应用人才很多。 无论是他自己的备用人选,还是科学技术部那边推荐的,都有能力上比韩锦更优秀的。 但除了能力优秀外,徐川还需要考虑替他主持项目人员的性格。 一个大型的科研项目,特别是刚成立的阶段,有很多很多事情。 比如人员的筛选、研究所建立、各项关系的处理、项目预期、预算管理.....等等等各方个面的事情都要处理。 虽然他能管的过来,但他不可能将时间浪费在这个上面,他的主要任务是攻克科研项目中的真正难关。 至于统领大小事物这些,就得找个人来帮忙了。 而彭鸿禧院士很清楚的知道他需要的是一个怎样的管理者。 不争项目管理权利,不夺话语权,不强势,但又能默默做好每一件事,有能力能配合好他。 这其实就是很好的选择了。 “人老成精啊。” 徐川感叹了一句,心里大致有了想法。 不过最终如何,还是得和这些人见上一面后再说。 ...... 在上面的帮助下,经过相关部门的协调。 徐川在接下来几天的时间中和几位挑选出来的管理者分别见了一面,最终确定了目前有关‘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项目的管理者。 人员是彭鸿禧院士推荐的韩锦教授,是一个戴着眼镜,头发半白的中老年男子,看起来很是温润,有着读书人的气质。 相对于其他的人选来说,韩锦目前来看的确更适合一些,两人能形成一定的互补。 至于后续会如何发展,那就要再看了。 徐川也没太担心这方面的东西,如果连这些人都压不住,他还玩个蛋蛋,当什么物理界的第一人,直接滚回老家种红薯去。 不过他这边的人选确认,高层那边还在开会商议。 毕竟这不是一个项目,而是由一系列的庞大项目组成的宏伟计划,要想完全确定下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在正式通知下来前,徐川没有在京城久呆。 将一些人员挑选之类的前期准备工作丢给韩锦后,徐川自己搭乘高铁回到了金陵。 在正式展开‘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项目前,他还有一些自己的事情要做。 ....... 第二百二十四:材料研究所 搭乘高铁,徐川从京城回到了金陵。 随之一起跟过来的,还有上面给他安排的司机郑海。 说是司机,其实也有着给他当警卫保护他安全意思。 不过和专职的警卫还是有些区别的,郑海没有二十四小时寸步不离的跟着,一般都是将徐川送到目标地后,他再自己找个地方呆着,保持着不影响活动,但随叫随到的处境。 至于徐川,虽然身边跟了个人,但他并未感受到与平常有多大的区别。 主要是郑海的平常的存在感实在太低了。 一张普罗大众的脸,再加上不执行任务时根本就没有什么特殊气质,丢人群中直接就消失。除了日常的开车外,其他时间几乎很难感受到他的存在。 只能说,特殊地方出来的人,还是有本事的。 ...... 南大,一辆不起眼的小车停下校门口,徐川解开身上的安全带,看了眼驾驶位的郑海,问道: 「你有住的的地方吗?需要我给你安排吗?」 郑海迅速扭头回道:「有的,不用麻烦您了,我这边其实算出差,无论是住酒店还是招待所,都是可以报销的。」 「那行,我就不安排了,你自己找地方住吧。」 徐川点了点头,推开门下车步入南大,对于郑海这种人而言,一般都有自己的行事标准,他去安排,说不定还会让对方为难。 顺着熟悉的道路,他一路来到了南大的教职工住宿院。 熟练的找到大学导师陈正平的别墅,大门虽然开的,但徐川依旧按了按门铃,里面很快就传来了动静。 「谁啊?门没关,进来吧。」 一道声音传来,伴随着出现的,是一个匆匆走出来的老太太。 「师娘。」 看到走出来的老太太,徐川笑着喊了一声,这是他导师陈正平的结发之妻。 看到徐川,师娘田姜香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露出了笑容,招呼道:「小川来了啊,快进来,快进来坐,什么时候回来的啊。」 【新章节更新迟缓的问题,在能 个忙,想问问金陵这边有没有合适的材料研究所,需要我想买一个。」 「不需要太大,总价格不超过两千万就行,主要用于碳材料与高分子能膜材料这两领域的研究。」 成立一家私人研究所,这是他在正式开启国家项目前需要做的事情之一。 虽然如今他已经和上面搭上了线,沟通交流了一些后续的发展,基本上可以说只要他有需求,且能提供正常的申请材料的话,上面就会给他科研资金。 但他还是想自己再建一个私人研究所。 有些时候,一些不方便,或者上面不支持,亦或者是他不想与上面一起研究的东西,可以放到自己的私人研究所里面来进行。 而且,他也有家人,也需要留点东西下来,至少,实现财富自由,让家人不再为钱操心是应该做的事情。 「材料研究所?碳材料与高分子能膜材料?」 陈正平愣了一下,随即快速思考起来:「金陵这边的材料研究所还是挺多的,不过符合你选择目标的没几个。」 「碳材料和高分子能膜材料一般的材料研究所只会研究一个。」 「当然,主要是你的预算有限,两千万,这个预算买不到什么太好的材料研究所。」 「这样吧,这件事我给你问问,你是要买来自己用还是?如果是自己用的话,我更建议你自己建一个,这样虽然小一点,但无论是环境还是设备,都可以选择和定制,更符合自己的要求。」 徐川摇了摇头,道:「全新建一个的话,太耗费时间了。先买一个用用吧,就当练练手了,反正投资也不多。」 陈正平哑然失笑:「两千万啊,你是真不把钱当钱?这应该是你私人投资吧?这些年你拿到的奖金和各种奖励,估计都砸进去了吧?」 徐川点头,道:「嗯,差不多吧。没啥,钱没了再挣就是。」 这些年大大小小的奖他拿了不少,各种奖金和奖励差不多有个两千万左右。 再加上他在普林斯顿呆了三年的时间,借那边基金公司进行投资挣了一点钱,目前身上总共加起来大概三千万现金的样子。 所以材料研究所投资个两千万,对他来说完全不是事。 而且他可以保证,今天投资个两千万,顶多一年的时间,就能收获最少二十个亿的回报。…. 科研这东西,只要有合适的成果,很快就能转换成海量的资金。 陈正平也没多劝,他知道徐川的性格,虽然表面给人感觉很温和,宛如书中走出来的翩翩书生一样,但其实认定了的事情不管怎样都会去做。 点了点头,他开口道:「既然这样,我帮你找找。」 「那就麻烦老师您了。」 ....... 在导师家中蹭了顿午饭,徐川告辞离去,走在校园中,看着静谧的学校,脸上露出了笑容。 现在是八月中下旬,南大还没开学,学校中并没有什么人。但再有十来天时间,又一批新的学子将和几年前的他一样,踏入这种校园,欣欣向上,努力成长。 想着,他想起了自家妹妹。 徐晓那丫头,今年六月份高三毕业了,成绩还不错,考到了七百零三分,再加上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上拿到的金牌,算上奥赛加分,总分超过了七百二。 这个成绩,国内的大学是随便挑选的。 而那丫头选的,是他昨天才去过的水木大学,读的专业是生物化学,既圆了自己的梦想,也算是圆了徐父徐母的梦想。 当初他没去水木北大,最终选择了南大,徐父徐母还是有些遗憾的。 毕竟在老一辈的观念 中,水木北大,是国内最好的院校了,能考上这两所学校,那真是祖坟冒青烟了。 唯一有点糟心郁闷的,大抵就是星城一中的老唐了。 当初他带着徐川学物理,当做最重点的苗子来培养,结果徐川高三时跑去学数学了。 后来徐晓过去,他又带着学物理,同样当做重点苗子来培养,想要延续上一届的辉煌。 毕竟徐川虽然跑去学数学了,但也在物竞上拿到了金牌。 结果倒好,那丫头更早,高二就跑路去学化学生物了,彻底离开了物理。 两个好苗子,先后都离他而去,让他郁闷不已。 ...... 在金陵处理了一些事情后,徐川搭乘高铁回到了老家。 六月份的时候,他在普林斯顿,错过了徐晓那丫头的高考,为了弥补,就答应了送她开学。 现在快九月份了,也该兑换这份诺言了。 顺带之前在水木大学拜访彭鸿禧院士的时候,答应了水木大学在那边做场报告会,一起完成也好。 在老家呆了几天后,开学前,徐川带着徐晓赶到了京城。 八月底,在徐晓入学的前一天,他收到了上面传递过来的消息。 经历长达半个多月的讨论,在参考了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的一些意见后,高层最终定下了结果。 关于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常温超导材料的研发,超高温等离子体湍流控制系统......等一系列的项目确认成立。 项目总负责人是徐川,项目分期启动,一期项目是徐川提议的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第一批科研资金是十个亿,已经拨到了专用的账户中。…. 十个亿的科研资金,手笔可以说相当大了。 在华国的过往科研中,第一批资金就能达到这个数字的,屈指可数。 陈正平当初的二硒化钨材料研发项目,科研资金也不过是一千多万。 当然,徐川这十个亿,不全是科研研发所用,里面还包括了建立一个核能实验室,购买对应设备,招聘人才什么。 听起来很多,但对于核能这种项目而言,花起来其实也很快。 其他的不说,一座核工程与核技术实验室,就需要上亿的资金来修建,此外还有实验需要的各种设备的购买等等,这些东西都是需要花费海量的资金的。 至于在核能实验室完全建设起来前的工作,徐川准备借用魔都的‘科学院原子核研究所,来进行。 相对比从核电站中淘汰的核废料来说,普通的核燃料的放射性几乎可以忽略不仅,哪怕是铀黄、铀饼这种高浓度铀原料,都可以直接上手拿而不对人体造成太大的影响。 当然,前提是别进入人体,比如肺部、鼻腔、眼睛等地方。 ‘核,这个字之所以让人闻之色变,是因为了核武器与核污染这种杀伤力极大的东西,但未开始链式反应前的核燃料,其实用普通的塑胶手套,护目镜,口罩等东西就足够防护了。 那些普通的核原料,比如铀矿石,铀金属之类的东西危险程并不是很高。 在古代,古人还用铀矿石的特殊颜色来当然瓷器的着色品和釉面材料的。 比如宋代皇室御用的茶具,建盏、龙窑柴瓷等着名的瓷器,上釉很多就是使用的铀矿石。 而魔都的‘科学院原子核研究所,里面的设施,足够来完成这一步的研究了。 ....... 高层的决策完成后,相关的批复文件很快就下来了。 在接到批复文件后,徐川找到了韩锦。 在 他离开的这些天,这位称职的负责人已经联络筛选出了一些核物理科研人员,人数并不多,只有十个,不过这十个人,学历最低都在博士后以上,均有着相当丰富的科研经验。 这是徐川要求的。 第一批的科研人员,在精不在多,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是他上辈子已经全部完善的技术,他就像是一个先知一样,很清楚要完善这项技术需要多少人,需要走怎样的步骤。 ...... 这个小团体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徐川居住的酒店中。 酒店经理夏华荣给安排了一间小型会议室。 会议室中,韩锦稳坐在首位一侧,其他五名招聘过来的科研人员则分散在两侧,小声的交流讨论着,对空出来的主位感到十分好奇。 一开始,他们以为韩教授就是项目的负责人,但后面才知道韩锦不是,负责人另有其人。 对于这个神秘的老板,几名研究员都感到好奇,也有些担忧这个项目是否靠谱。…. 毕竟从表面上来看,这很明显是一个新成立的项目,而韩锦招聘他们时开出的条件却相当优越。 试用期年薪十五万,转正后年薪二十万。试用期满半年转正,转正后即可申请实习研究员的职位;成为实习研究员一年,即可转成正式研究员。 这对于国内的科研人员来说,吸引力简直是致命的。 让这些科研人员心动的,并非二十万的年薪,而是成为实习研究员一年后便可转成正式研究员。 国内的正式研究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大学的正教授职位,可以拥有自己的实验室,可以申请独立的科研资金,可以从事独立的研究工作,聘请其他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等等。 各种福利待遇,要比助理研究员,博士后什么高太多了。 而除了常规的福利外,正式研究员还可以参与进研发项目的成果分红,甚至拥有一部分科研成果的专利权等等。 但在国内,想要成为正式研究员很难很难,一名博士生要成为正式研究员,如果是在高校中,要先读博士后,然后选择一名教授做助理、走完助理后再走副教授、当完副教授后才能转成正教授,成为一名正式研究员。 这样的常规流程走下来,最少也需要六到八年的时间。 六到八年,按照国内的学习制度,等他们成为正式研究员的时候,基本都已经四十岁了。 四十岁,可以说已经过了一名科研人员的黄金研究生涯,再想做出些成就,基本就不太可能了。 但现在,一年半的时间,就能成为正式研究员。 这缩短了足足五六年的时间,未来毫无疑问会璀璨很多。 只是,这个项目的老板,真的有这样的能力带给他们这样的福利待遇吗? 毕竟无论是国家高校也好,还是科研机构也好,每年的正式研究员的位置数都是有数量限制的,以往可以说要拼命争,或者靠时间磨的位置,现在似乎触手可得。 这可能吗? 这个项目的老板,真有这么大的能力? 正想着,办公室的大门忽的被人推开了,一个看起来异常年轻的青年走了进来。 在看清这个年轻人的面孔后,在韩锦起身喊了一声老板后,办公室中,,所有人都愣住了,张着嘴一脸的不敢置信。 这就是他们的老板? ......... 少一尾的九尾猫 随时随地都可以畅阅无阻.... 第二百二十五章:超危险的实验 办公室中,一片寂静。 十来名还没正式入职的科研人员一脸不敢置信的看着推开门走进来的年轻人。 这就是他们的老板,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是他们眼花看错了,还是出现幻觉了?进来的是这个月才拿到菲尔兹奖的川神? 所有人都是一脸的惊讶,但对于徐川这张脸,他们是不可能认错的,只能怀疑是不是自己看错了或者出现幻觉了。 前顿时间,华国获得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枚菲尔兹奖,国家的宣传力度大的惊人,甚至比以往的诺奖获得者更高。 无论是电视新闻,还是网络热搜,都在各种刷屏。 这种情况下,他们这些科研狗,怎么可能不认识徐川,哪怕不是同一个领域的,也能认出来。 如果是徐川,不,如果是川神的话,那么韩锦给他们开出这么高的待遇,完全是可能的啊。 一名菲尔兹奖得主,区区几个正式研究员的名额,人家根本就不放在眼里的好嘛。 而且要是能跟随一名菲尔兹奖得主做研究,谁还在乎是否能顺利的申请到正式研究员啊。 这个项目若是出了成果,哪怕一作二作甚至是三作都没有他们的名字也无所谓,只要能在项目报告中简单的提一句,就足够了。 跟随一名菲尔兹奖得主做科研,这妥妥的是镀金啊。 以后出来了,无论是国家高校,还是研究所实验室,都会抢着要的。 正式研究员什么的,完全不用在意。 当前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想办法留下来! ...... 看着办公室中神态各异的研究员们,徐川笑着坐到了首位上。 咳嗽了一声,将众人的思绪拉回来后,他开口道:“除此和各位见面,我先自我介绍一下。当然,我相信你们应该都认识我。” 】 “我叫徐川,你们以后可以叫我徐教授。” 话落,有个年轻些的科研人员激动的提出了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 “川神,我们参加的这个核项目,真的是你的吗?” 这个问题一出,所有人都向着徐川投去了期盼的目光。 徐川笑了笑,道:“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技术项目其实并不是我的项目。” “它是由国家出资进行研发的项目,我只不过是担任负责人而已。” 当听到第一句话的时候,办公中的这些科研人员心都一紧,不由自主的屏住了呼吸;但随即的第二句话,又让所有人的心都沉稳了下来,长舒了口气。 川神还真是调皮,这样吓唬人。 徐川没在意这些研究人员的反应,他接着道:“虽然这并不是我的项目,但我会全权负责管理。” “这个核能项目,在我看来并不需要十个科研人员,按照我的估计,在接下来的半年的时间中,将会淘汰掉两到五个人,而各位的表现将决定你们的去留。” “半年的试用期,表现合格的人可以留下来,不达标的人将自动离开。” “当然,如果你们表现优异的话,全留下来也是可能的。” “希望在半年后,我还能看到各位的身影。” “另外......” 徐川没有多说什么,上来就直接表示自己拥有生杀大权,掌握了在座所有人的命运,并竖立了一些规定。 没办法,主要还是他太年轻了一点。 不到二十一岁的年龄,对比起这里在座的其他人来说,哪怕是年龄最小的那个科研人员,也小了足足十岁以上。 年龄上的巨大差距,肯定会让人在心里生出一些不同的看法。 特别是在国内,社会风气和传统文化与印象是很难改变的一种东西。 他不要求这些研究员目前能有多少的创新能力,能按照他的安排,将事情做好就够了。 简而言之,就是我安排的事情,你老老实实去做,别捣乱就行。 他不希望自己的团队中出现那些倚老卖老的人,尽管在面试的时候就已经筛选过一次了。 当然,如果真有这样的人出现,他也不介意直接踢出去。 反正在国内,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他踢出去一个,甚至都用不到第二天,就能补齐。 ...... 交代这些东西后,徐川分下去了正式进入科研前的第一个任务。 他看了一圈办公室中的人,开口道:“有关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技术项目的理论基础,我这边已经初步完全了。” “相关的论文和资料,会由韩教授发给你们。” “而在正式启动项目研究前,你们的任务是在一个月内全面熟悉相关的论文与资料。” “相信对于在座的各位来说,这应该不难。” “而一个月后,我会对你们进行第一次的考核,这也是第一次决定你们是否能留下来的关键节点。” “各位加油。” 闻言,十来名科研人员都忍不住咽了口唾沫。 一个月的时间,全面熟悉一个项目的理论基础,哪怕是对于一名博士后来说,压力也不小。 而后面的考核,更是让所有人的心都提了起来。 如果考核没通过,那就丢人丢大发了。 ...... 这边徐川在安排着项目启动的事宜。 另一边,千里之外的苏江省,随着‘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技术项目’的成立,也动了起来。 在距离魔都较近的启东市,临海地方划分出来了一片面积超过两万亩地的宽阔地带,用于修建一所研究所,以及一座核电站。 而这两万亩地带中的所有居民,在后续项目有了一定的科研成果,确认核废料能重新利用后,都将全部搬迁了出去。 尽管选择地带本身就比较偏僻,人口密度并不高,但涉及的居民,依旧足足有上千户。 毕竟以国内的人口密度,沿海地带基本没有什么无人区。 而迁移这么多的人口,妥妥的大工程了。 其实如果是单纯的建立一所研究所与一所核电站,占地面积根本用不了这么大,两三千亩地就绰绰有余了。 但‘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技术’这个项目,研究的不仅仅是核能,还是核能中可是最危险的东西-核废料。 如果项目完成,最终确认核废料可以重新利用,那么这个地方将可能接收全国所有核电站产生的放射性核废料。 而仅仅是目前还没有开始扩建的核电站,每年全国各地核电站产生的核废料数量都超过一千五百吨。 一旦扩建,以华国的能力,每年产生的核废料数量超过万吨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么多的核废料,一旦出事,方圆十几公里恐怕都将是重度污染区。 不过如果真确认了核废料能重新利用,最大的可能还是会在西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无人区重新建立一座庞大的废料处理基地。 到时候全国的核废料都将运输到那里进行集中处理。 甚至除了本国外,还可以选择接受一些其他国家的核废料。 当然,这肯定是需要进行利益交换的。 处理核废料,这种麻烦事情,你不付出点什么东西,我会让你运过来吗? 哪怕到时候对于华国来说,核废料将不再是难以处理的污染物,而是发电用的能源,也不可能让你直接送过来。 至于怎么取舍,这事就跟徐川没关系了。 ....... 九月初,全国各地高校陆陆续续的正式开学。 京城,徐川拖着徐晓的行李箱,将这丫头送进了水木大学。 而水木大学这边邀请了他一起参加几天后的开学典礼,不过被他婉拒了。 他没那么多时间去弄这些东西,将晓晓送进学校后,他又马不停蹄赶回了苏江,前往了正在拓荒的项目基地。 从上面的正式命令下来,到徐川赶到项目基地,时间还不到一周。 但一周的时间,原本计划出来的偏僻地带,已经堆满了各种建筑器材和工业车辆,与此同时,道路上也还有各式各样的运输车和工程车辆正在不停的赶来。 负责这边研究所修建的,是华国核工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在上面的正式命令下来的第二天,这家国企就以惊人的速度直接中标,走完了所有的流程,然后开始安排人员进场做前期的施工准备。 研究所之所以修建在启东市,一方面是这里靠海,核电站需要大量的水来做冷却用。 另一方面则是这里离魔都很近,在研究所建设完成后,徐川可以迅速转移过来。 此外,苏江这边有负责修建大型核工业设施的经验。 华国核工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下属公司,华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就在苏江。曾承担过“两弹一艇”试验基地,以及许多重要核工程、军工工程的建设。 再加上启东这边离金陵也不远,方便来回。 综合考虑之下,研究所最终选定在了这里。 其实徐川一开始是想将研究所直接建在魔都的。 但魔都不属于苏江,交流管理起来有些麻烦。而且魔都也没那么多的地供他弄这个。 万一实验过程出了什么问题,对魔都的经济也会有影响。 毕竟与核辐射扯上关系的项目,哪怕仅仅是研究所实验室这种小型的项目研究,也很难让人放心。 十个亿的科研项目虽然很庞大,但相对比魔都gdp来说,完全不值一提。 ...... 工地上车来车往,烟尘滚滚,挖掘机与水泥车的声音轰鸣着,咣咣咣地响个不停。 徐川先见了一面管理工地施工的负责人‘罗林松’,两人寒暄了几句后,一起进入了一间临时搭建起来的厂房中。 房间中,一名中老年男子正匍匐在桌前看着桌前的照片与图纸资料等东西,皱着眉头思索着什么。 “祁工,徐教授过来了。”负责施工建设的中年男子罗林松招呼了一下桌前的中老年男人。 听到声音,带着金丝边框眼镜的中老年男人迅速抬起了头,眼神落到了徐川的身上。 一旁,罗林松接着介绍道:“这位是华国核工业建设集团的派来的总工程师祁中兴,祁工这边现在在做前期调研,负责设计整个研究所与旁边的核电站。徐教授您这边有什么需求,可以直接和祁工这边提。” 徐川笑着上前,伸出了右手招呼道:“祁工您好。” 祁中兴站起身,笑着走了过来和他握了握手,道:“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徐教授比传说中还要年轻有为啊。” 寒暄了两句,徐川进入了正题:“祁工,关于研究所的建造,我这边有一个要求。” 祁中兴点了点头,一脸认真道:“你说。” “首先我需要研究中在地下有一间占地面积最少在三百平米以上房间。”徐川开口道。 “这间房间是用来进行做核废料重新利用实验的。所以它需要具备强密封性,且在房间的结构中全都使用铅来做一层中心夹层防护,以防止万一出现事故后,核废料的核辐射泄露到外面来。” “其次,在中心房间的墙壁中,除去底部不用外,其他三面均需要留出一层大概两到三厘米后缝隙,后续需要填装一些材料进去。” 祁中兴想了想,回道:“这些都没问题,安全方面我已经考虑过了,不仅仅是单独的实验房间,中心实验室都将用掺杂铅板的材料来构建,最大程度确保人员安全。” “至于你说的留层,这个可以采用双层建造来做,也没多大的问题。” 顿了顿,他接着问道:“只是不知道你这边实验所用的材料辐射强度大概有多少,我需要安排对应的铅层厚度。” 徐川:“按照核电站中核反应堆用过退下来的乏燃料标准来进行处理吧。” 闻言,祁中兴皱起了眉头,道:“如果是这样的话,中心实验室的夹层铅层的厚度恐怕需要超过三厘米。你这边只是做实验,需要用到辐射量这么高的核废料?” 徐川点了点头,道:“不同的核废料对应的处理方式都是不同的,这是项很危险的实验,所以还是按照最高标准来吧。” 祁中兴点了点头,肃穆道:“没问题,这个我特别记下来,到时候你可以亲自进行验收。” 虽然他不清楚这个实验项目的细节,但核反应堆用过退下来的乏燃料棒具有多强的辐射他再清楚不过。 这样的材料的,如果常人用手接触一下,基本撑不过一个星期就得七窍流血内脏腐烂而亡。 对核废料进行实验,想想就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一个不小心,就彻底完蛋了。 ....... 第二百二十六章:对抗核辐射的手段 对于眼前的这个青年,祁中兴心里有着敬佩。 作为一名核能工作者,他知道‘核’这种东西到底有多危险。 年轻的时候,他曾参与过两弹的制造,两弹功勋邓老先生就因感染核辐射而去世,临终前连尿液都已经产生了极强的放射性,整个人痛苦不堪。 而那时候,邓老先生遭受到的仅仅是尚未完全启动链式反应的核弹碎片的辐射照射。 对比之下,核电站中取出来的乏燃料棒的辐射强度更高,十倍都不止。 对这种危险性达到极致的物品进行研究,不说能否成功,光是这份勇气,就值得让人敬佩。 ..... 一旁,徐川倒是没想那么多。 对于核废料的研究重新利用,这是他上辈子就已经完成的工作。 要说危险性,的确有,但并没有祁中兴和其他人想象中那么夸张。 核废料的污染性的确很强,强烈的辐射也很可怕,但并不是没有应对办法的。 比如使用防辐射混凝土,铅、钢铁等重金属材料来做容器,保存核废料或者防辐射。 比如铅,之所以能隔绝辐射,在于它结构排列紧密,密度很大;可以有效的防止射线穿过,能很好地阻挡x射线和各种放射性射线。 在医院里,大夫作x射线透视诊断时,胸前常有一块铅板保护着;在原子能反应堆工作的人员,也常穿着含有铅的大围裙。 这是各国目前用于保存核废料或者防辐射的主要办法--利用材料的高密度来对抗强辐射冲击。 理论上来说,只要是密度大的材料都可以用于防辐射。 比如锇金属,它的密度就比铅大不少。铅是11.3437g/cm3,锇是22.59g/cm3,要高出一倍多。 用锇制造防护服,理论上来说会比铅更好,但对应的,这样的一套防护服,穿起来恐怕好几吨。 再加上锇比铅贵重多了,这导致它并不适合用作防辐射材料。 相比之下,几块钱就能买到一斤,便宜又能起到作用的铅,无疑更加合适。 但对应的,传统的铅材料在应对核辐射时,同样有自己的缺点。 比如目前的铅屏蔽材料在使用上存在较难包裹、作业人员受照剂量高、屏蔽的安全质量及效果难以保证等等问题。 这些缺点让铅材料很难完美的应对核辐射的冲击。 而在这种传统的对抗思路上,徐川调整了应对辐射冲击的思路。 他不再去考虑使用传统的高密度材料来应对辐射冲击,转而将目光投向了其他领域。 核辐射之所以那么可怕,是因为它可以使物质引起电离或激发。 归根结底,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携带高能的微观粒子流。 这些高能粒子具有极强的穿透力,核结构材料的晶格原子受其撞击后,被撞原子会产生离位现象,同时原晶格阵点位置变成一个空位。 由于这些大量辐照缺陷的存在,当核能用材料受外载发生塑性变形时,其内部位错的运动将受辐照产生的缺陷的影响,从而较大程度地改变其力学性能。 比如硬化、脆化、蠕变、疲劳等等。 这就是所谓的所谓材料辐照效应,也是目前核废料难以处理的主要原因。 因为找不到一种材料可以长时间对抗高强度辐射的乏燃料。 而对于人体而言,核辐射中的细微的高能粒子,就像是一颗颗子弹一样,在流击中人的身体的时候,会作用于人的dna,打断dna链,从生理上终止正常细胞的代谢。 对于人体而言,细胞也是要新陈代谢的,旧细胞死去,人体根据dna复制新细胞,可是核辐射后dna断裂了,就无法造出正常的新细胞了。 具体表现为体内各个脏器内出血失能,然后人就跟屁了。 核辐射可怕的地方就在这里,它就像是一把把锋利的手术刀,能从原子层面对材料进行拆解。 铅能抗辐射,就在于它密度高,能阻拦绝大部分的微观粒子的时候,在短时间内不被拆解。 而除了这种办法外,还有其他的手段可以对抗核辐射这把手术刀吗? 有! 比如‘原子循环’技术! 这是上辈子徐川用近三年的时间,才找到的一种新方法。 核辐射的危害在于超强的电离能力,能破坏传统材料的晶界、结构等性质,会导致材料脆化、弱化失去特性等。 但如果有一种材料的晶界结构修复速度能跟上核辐射的电离能力呢? 那么是不是就能意味着它能完美的拦截住核辐射。 而‘原子循环技术’就是基于这样的理论建立的起来的。 在过去的研究工作中,徐川找到了一种材料--‘晶态铒锆酸盐’。 这种材料可以近乎完美的适配这种理论。 它不仅能够经受得住放射线的强烈攻击,也能在晶界被电离后迅速完成自我修复,重新凝结成稳定的晶界结构。 构成‘晶态铒锆酸盐’’的主要材料,铒锆酸盐和铒钛酸盐,能够通过材料内部的原子的不断移动,做到在较长时间内抵抗放射线的辐射。 用这种材料制造的陶瓷,能长久的保存核废料,时间至少能超过十万年。 而后续,徐川又沿着这条路线,开发出了一系列的抗辐射材料,用以应对核辐射。 这是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技术的基础。 有这些技术和材料,徐川敢直面核废料,直接将原本无比危险的核废料变成纸湖的老虎。 ....... 在施工现场呆了几天的时间,和祁总工程师商议确定一些研究所的功能与格调后,徐川回到了金陵。 研究所在修建,招聘过来的十名第一批科研人员在熟悉‘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论文。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中,他有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 南大,陈正平的办公室中,徐川手中拿着两份资料,正翻阅着。 对面,陈正平则端着热茶开口介绍道:“你要的研究所,我这边已经帮你找到了。” “不过受限于你的预算有限,再加上并不是研究所都愿意出售,所以我这边能寻找到的研究所并不多。” “经过挑选后,你手上的这两个是比较合适的。” “第一家研究所叫‘紫金复合材料研究实验室’,规模较小,占地面积在五十亩左右,科研人员也不算很多,目前只有不到二十名。不过同时拥有碳材料和高分子能膜材料的研究资质,也有一部分的设备,报价在一千三百万。” “第二家叫做‘先进聚合物材料研究所’,规模大一些,占地面积在一百亩左右,有近四十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分子能膜材料的合成、应用研发及制品开发。” “不过它缺少碳材料领域的研究能力,主要是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和完善的设备,资质是有的。报价在两千一百万。” “这两家研究所,你都可以看看,如果不合适的话,我再找找。” 为了寻找到合适的研究所,陈正平也可谓是煞费苦心了。 这段时间他看了两位数以上的研究所资料,最终才从里面挑出来的这两份。 他一个院士,平常自己主持的科研项目都是千万级别的,却亲自挑选两千万资金能购买的材料研究所,做到这个份上,只能说除了爱,没有其他的了。 认真的看完手中的两份资料后,徐川开口道:“就第一个‘紫金复合材料研究实验室’吧。研究所小点没关系,资质和设备齐全就足够了。” 陈正平点了点头,道:“行,那我这边安排樊鹏越帮你处理这事,价格方面再谈谈,应该还能再压下去一些。” 闻言,徐川心中一动,问道:“樊师兄现在还在南大?” 陈正平‘嗯’了一声,接着道:“他现在在读博士后,快升助理了,怎么,你有想法?” 徐川嘿嘿笑道:“我这边手上还有其他的事情,可能没多少时间管理自己的研究所.......” 陈正平眼皮跳了跳,一开始他以为徐川是想将樊鹏越挖到他的研究所去,没想到挖人是猜到了,但职位却完全不对。 他以为是研究员,顶天了是一个正式研究员,结果却是管理人员。 这中间的差距可大了。 如果一名科研人员走管理路线进阶,没个十年八年的,根本就坐不到主管的位置上。 这还是中小型的研究所,如果是大型研究所或者有国家背景的科研机构,时间会更长。 现在徐川挖樊鹏越,直接起步就是主管甚至是更高,这为他节省了至少八年以上的时间。 虽然樊鹏越目前是跟随着他在做博士后研究,能接触到不少的科研资源和项目。 但跟着徐川也不差。 作为第一个华国籍的菲尔兹奖得主,徐川能拿到的资源、科研资金和科研项目绝对不会比他这个院士少。 对比之下,一个是博士后,还要磨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晋升教授;另一个则是管理一家研究所,可谓是一步登天。 选择哪个,谁都知道。 只是樊鹏越能撑起来这个担子吗? 放不放人什么,陈正平没想过,他考虑的是樊鹏越的能力能不能帮助徐川撑起这家研究所。 相对比现在已经三十岁了还在读博士后的樊鹏越,陈正平毫无疑问更看重更喜欢徐川,对于徐川,他也是不留余力的帮忙。 带着这个想法,他提出了疑问。 徐川笑了笑,道:“樊师兄还是很不错的,跟随导师您学到了不少的东西,而且导师你这些年的一些项目,很多不都是他在帮忙管理么。我相信他的能力。” 顿了顿,他接着道:“只不过我这边的研究所也不大,两千万的总资产,都还不够导师你一个科研项目的。希望樊师兄别嫌弃我这边是研究所太小就行。” 陈正平想了想,道:“这样,我给他打个电话让他过来一趟。” 徐川也没客气,笑道:“麻烦老师了。” 薅导师的羊毛,他这都快做到极致了。 研究所是陈正平帮忙找到的不说,管理人员还要从他手下挖。 换个人,估计早就拿扫把给轰出去了。 ........ 收到陈正平的电话后,樊鹏越风风火火的赶了过来。 “小师弟,你回来了!” 办公室中,樊鹏越看到一旁的徐川,惊喜的打着招呼。 徐川上下打量了两眼樊鹏越越来越膘壮的体型,笑着道:“大师熊这两年日子看来过的很不错啊。” 一旁,陈正平也笑着道:“这家伙跟熊越来越像了,再长点肉,就真成熊了。” 听到这话,樊鹏越讪讪笑了笑,挠了挠脑袋。 要说体型,他最近的确长胖了不少,人到三十,身不由己。 不过他一个东北汉子,体型壮一点不是很正常么。 笑着调侃了两句,徐川转入正题,表述了自己的想法。 听着徐川的邀请,樊鹏越一开始是诧异,随即是惊喜,紧接着是迷茫。 他看了眼徐川,又看了眼陈正平,小心的回道:“那个,小师弟,我这边还在跟随导师做博士后,而且直接接手管理一家研究所,恐怕没有这样的能力。” 】 要说心动,面对徐川提出的条件,没人会不心动。 研究所虽小,但五脏俱全啊。 一方面是要熬好些年才能晋升南大的教授,另一方面则是直接走上人生巅峰,没人会不心动。 但当着导师的面,樊鹏越也不太好直接就答应下来,毕竟陈正平待他还是很不错的。 徐川笑道:“刚刚我已经和老师说好了,虽然挖自己老师的人不太好,不过我这边缺少一个信得过的人帮忙,也没办法,只能找老师借个人了。” 陈正平瞥了一眼徐川,开口道:“我这边你不用多想,对你来说,这是个很好的机遇。跟着徐川,比跟着我更好。” 闻言,樊鹏越深吸了口气,下定决心道:“既然这样,那我试一试。” 徐川笑道:“欢迎樊师兄加入~” 顿了顿,他接着看向陈正平,厚着脸皮道:“老师,我这边也想请你在研究所中挂个顾问,不知道方不方便。” 陈正平没好气的看了眼徐川,道:“你小子,挖走了樊鹏越还不够吗?连我的主意都打?” 徐川嘿嘿笑道:“材料学这块我这不是刚入门嘛,还有很多不懂,老师您挂个顾问,我也可以跟着您继续学习,当您的学生。” ....... 第二百二十七章:川海材料研究所 从导师那里薅了个樊师兄过来,顺带将导师薅成自己研究所的顾问后,徐川心满意足的离开了。 至于收购那家叫‘紫金复合材料研究实验室’研究所的事情,顺理成章的落到了樊鹏越的身上。 徐川没管这事,甚至没去那家研究所看一眼。 因为陈正平给他的资料非常详细,从建筑设施,到科研人员,再到实验室中的各种设备的使用年限,状态.....等等全都有很完善的记录。 有这样的一份资料,再加上还有樊师兄替他把关,他去不去现场看并没有什么问题。 在正式展开研究工作前,他还得处理掉一些其他的事情。 ...... 顺着熟悉的道路,徐川一路来到了校长刘高峻的办公室中。 敲了敲门,里面传来了声音:“请进。” 徐川推开门走了进去,笑着打了个招呼:“校长。” 办公桌前,刘高峻正处理着桌上的文件,抬头看到徐川,有些惊讶的愣了一秒后脸上露出了笑容。 从办公椅上起身,刘高峻笑着走到一旁的办公柜旁,一边从里面取茶叶泡茶一边招呼徐川。 “回来之前怎么也不打个招呼呢?学校这边都没来得及迎接的。” 徐川笑了笑,道:“又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搞那么繁琐干什么。” 刘高峻笑道:“一名菲尔兹奖得主光临南大,怎么就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了。” 徐川笑着摇头,调侃道:“那不如这样,水木那边邀请我过去当教授,我这边就过去了,然后每次回来看看您搞个迎接?” 闻言,刘高峻一脸严肃道:“那不行,咱事先已经说好了的。” 徐川笑道:“那不就得了,又不是外人,搞那么麻烦干啥。” “这话我喜欢。”刘高峻哈哈笑道,对于徐川口中的自己人感到喜悦。 闲聊了两句,刘高峻一边端过来一杯清茶,一边询问:“这边你住的地方弄好了吗?” 徐川摇头道:“还没,正在找房子。” 他倒是不操心住的地方,回国前和那位穆部长接触的时候,就曾谈过,无论他在国内的哪座城市上班,国家都会给他分配对应的住房。 】 如果他不找房子,直接住酒店也可以报销,这些都没啥问题。 刘高峻:“学校这边还有一些别墅,供一些教授住宿的,有的在紫金山那边,有的在各学校内部,你这边挑一下?看看有没有喜欢的?” 徐川想了想,道:“也行,那就看看吧,学校这边的房屋离学校比较近,我这边任职教授也方便。” “不过我应该还要再买一栋,方便处理一些其他的研究和事情。” 刘高峻没在意,笑道:“行,那我这边让人将住房信息发你邮箱,你挑一下。” 两人都没在意居住的事情,尽管以金陵的房价来说,一栋别墅差不多要上千万,地理位置好的更贵。 但无论是对于徐川而言,还是对于南大来说,一栋别墅都不是什么事情。 喝了口热茶,刘高峻接着道:“过段时间军训就完了,到时候的开学典礼你有没有时间,学校这边想邀请你上台做个演讲,给新生鼓鼓气。” 徐川问道:“哪天?” 此前他拒绝了水木的开学典礼邀请,但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分,南大这边是他的母校,如果有时间,南大的演讲他还是愿意的。如果实在没时间,那就没办法了。 “目前定在九月二十五号。”刘高峻回道。 徐川想了想,道:“应该可以,到时候再说吧,主要看那时候有没有其他的事情,我前些时间和上面聊了一些科研项目,已经定下来了,正在启动,到时候可能会比较忙。” 刘高峻点了点头,他作为南大的校长,级别不低,也知道一些事情,所以只是邀请了一下。 跳过这件事他接着问道:“另外还有一件事,你的课程怎么安排?” “先开一门‘代数几何’吧,不过具体的授课时间由我来安排。”沉吟了一下,徐川开口道。 他作为南大教授,职位和普林斯顿大学那边一样,都是要授课带学生的。 不过到了他这个级别,授课什么的很自由,开不开课也都无所谓,特别是他现在身上还有其他研究的时候。 ...... 在南大这边呆了几天,办完教授入职手续,处理完住所等一些日常琐碎事情后,樊鹏越那边收购研究所的工作也完成了。 花费了一千两百万的资金,徐川将之前挑选的‘紫金复合材料研究实验室’购买了下来。 这是他在国内的第一家私人研究所。 在工商局将研究所的名字修改为‘川海材料研究所’后,徐川第一次来到了这家坐落在紫金山附近的实验室。 研究所的前老板已经离开,现在里面管事的樊鹏越。 虽然他只是个博士后,但好在研究所的规模并不大,里面研究人员也不多,只是十来人。 十来个人,樊鹏越还是能管的过来的,此前他跟着陈正平读博的时候做实验也经常负责管理整个项目。 “老板,你来了。” 川海材料研究所中,收到电话的樊鹏越迅速跑了出来迎接。 对于徐川,他这会的称呼也已经改变了,之前在学校中可以叫小师弟或者川师弟,但这会两人地位已经改变,这点樊鹏越还是拎得清的。 “研究所整理的怎么样了,樊师兄。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做材料研究?”徐川没在意樊鹏越的称呼,跟着他走进了大楼。 樊鹏越:“相关的资料和数据都已经整理的差不多了,按照你之前要求,人员方面暂时没有进行调整。” “不过在听说研究所更换老板后,有三个人主动离职了。离职的三人是两名销售和一名质量管理员,这两块需要重新找。” “另外现在研究所中留下的人总共有二十三个人,其中正式研究员两名,助理研究员三名,四个博士研究生,四个硕士研究生。” “其他人则是财务、质量负责人及打杂的一些人员。” “至于材料研究实验,随时可以,缺少质量管理员这个我这边可以暂时先顶一下。” 樊鹏越迅速汇报着这两天整理出来资料,徐川认真的听完后点了点头,道:“辛苦你了,缺少的人员要迅速补齐。” “至于现在,先去见一下那些研究员,没什么问题的话,研究所就该动起来了,不能一直闲置。” 樊鹏越点了点头,收购一家完整研究所或者实验室的好处就在这里。 只要人员变化不大,就可以迅速的投入后续的研发中,包括此前没有完成的材料研究实验,也可以继续。 ...... 办公室中,徐川打量着实验室中的十多名研究人员与其他负责人,与此同时,这些研究员与负责人也在忐忑的打量着这位新来的老板。 对于一家小型的材料研究所来说,老板更换是一件很大的事情,特别是对于两名正式研究员而言。 因为他们手中都有着此前的研究项目,谁也不知道新老板上任后会不会将这些项目砍掉,或者收缩科研资金什么的。 这关系到他们本身的切身利益,项目如果被砍,那之前投入了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就全都浪费掉了。 十来名研究人员,用不同的目光打量着徐川,有的好奇,有的诧异,有的激动,有的震惊。 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出来了徐川,潜心做自己研究,不怎么关注外界事情的人也不少。 等到人齐,樊鹏越主持会议。 “今天的会议,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新老板,希望大伙一会别太激动。” 会议桌前,樊鹏越笑着开口道,话语引起了部分人的好奇,也让另外一部分人认出了徐川的人更加激动。 “徐川,徐教授,今年的菲尔兹奖得主,霍奇猜想的证明者,从今天起,他就是我们‘川海材料研究所’的新老板。” “大家掌声欢迎。” 话音落下,不算很大的会议室中爆发出了响亮的掌声,一部分事先认出了徐川的研究员用力的鼓着掌,脸上满是激动和兴奋。 而另一部分不知情的人脸上则充满着愕然。 虽然他们没认出徐川,但不代表他们没听说过这个名字。 只是,谁都没有想到,这个传说中的名字,今天居然活生生的出现在了他们的眼前,还成为了他们的老板。 徐川站起身,笑着点了点头和会议室中的人打了个招呼。 “初次见面,很高兴见到大家,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事事顺利,愉快共处。” 会议室中,掌声更加热烈了,不到二十人的小型会议,掌声鼓出了人山人海的感觉。 徐川压了压手,压下了勐烈的掌声,接着道:“今天的会议,我这边只是听众,由樊鹏越主持。” 一旁,樊鹏越点了点头,从徐川手中接过话题继续。 “咱们的老板大家也看到了,相信研究所的未来肯定更光明。” “.......接下来是一些工作安排。” “首先是材料研发实验,目前两位正式研究员手中都有着各自独立的材料实验,相关的进度我都了解,情况我也知道。” “不过从今天起,两位的材料研发项目都先暂停,接下来有其他的任务分配.......” 会议室中,樊鹏越分布着相关的工作,徐川则在一旁认真的观察着各个科研人员的表现。 直接暂停研究的所有项目是他的安排。 其实不暂停也没关系,一家总资产不过一两千万的材料实验室,两个项目其实也占不了多少科研资金,顶天了百来万,他继续拨款研发也没什么的。 不过他要借机看看研究所中科研人员的一些表现。 他和以前这家研究所的老板不同,他目前并不需要这些科研人员有多强的创新能力,只要足够听话,能做实验就够了,项目什么,这些他都会安排好。 但与此同时,他也不想要队伍中出现混日子的人。 暂停研究所的项目,这会让研究所的大部分人利益受损,而在自身利益受损的情况下,才最能体现出人心。 ....... 随着樊鹏越的安排下来,会议室中也微微有些骚动。 新老板上任,直接暂停了此前的所有研究,这对于实验室中的科研人员来说可谓是致命的。 毕竟项目的奖金、绩效、收益等都和实验项目挂钩。 如果是在其他地方,老板敢无缘无故直接暂停正式研究员的实验项目,研究员就敢直接离职。 但在这里,没人出声,也没人提出异议,两名被砍掉项目的正式研究员更是连眉头都没皱一下。 能做到正式研究员这个位置,没人会是蠢货,蠢货也干不到这个位置上来。 对于一名科研狗来说,能跟随一位菲尔兹奖得主做科研,意味着什么他们再清楚不过了。 以前几乎接触不到的资金、资源,科研顶刊,名气.......等各种东西今后都将触手可得。 无论是对于想要在学术上更进一步的人才来说,还是对于想要挣到更多钱的打工狗来说,是选择继续自己的研究,还是跟随一名顶级大牛听大牛的安排从头来过,谁都知道该怎么选择。 毕竟在学术界,可以说只要有了名气,就什么都有。 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宁可不要钱,只要给机会做实验,削尖了脑袋也想混进大牛实验室的科研狗了。 能在顶级大牛的手下打杂,那也是一种镀金。 ....... 会议室中,樊鹏越的安排还在继续。 “.......在接下来的时间中,川海材料研究所的主要工作任务在两方面。” “第一个是锂电池中电解液材料的研发。” “第二个是锂电池中的人工sei薄膜材料的研发。” “两个项目,是接下来研究所的工作,于振正式研究员负责电解液材料的研发工作,叶赞正式研究员负责人工sei薄膜材料的研发工作。” “其他研究人员暂时照旧,原先跟随谁工作,现在依旧跟随谁工作。” “如果有意见,现在可以提出。” ........ 第二百二十八章:多线开工 会议室中,一片寂静。 所有人都张着嘴看向樊鹏越,目光最终却又落到了坐在首位的青年身上。 半响,一名中年男子犹犹豫豫的举起了右手。 徐川看了过去,这个中年男子是‘川海材料研究所’两名正式研究员中的一位,叫于振,在安排中,负责人工sei薄膜材料的研发。 “那个,老板。”于振咽了口唾沫,有些犹豫的开口道:“我们真的要研发锂电池的电解液和人工sei薄膜材料吗?” 作为一名材料科研工作者,他很清楚锂电池背后的价值,也很清楚研发锂电池材料的困难。 在社会高速的今天,在低碳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是全球发展的主要方向。 而电能,作为当前人类使用最广泛的能源,上到军事,下到民用,无论是人造卫星、航空航天,还是电动汽车、电脑手机,都离不开电能。 作为能存储电能的电池,重要性母庸置疑。 锂电池作为当前电池的发展前景最好,性能最优秀的电池种类,更是可以说几乎全面应用于社会中。 如今锂电池的全球市场已经达到了万亿米金以上,而且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但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锂电池也有着自己缺陷的。 首先是容量,尽管锂电池的容量在一系列的电池,比如铅酸电磁、镍氢电池等各种电池中属于容量较大的那种。 但面对耗电量越来越多的各种电器,锂电池的容量依旧不够用。 其次是安全性与寿命。 锂电池在充电或放电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温度过高会导致电池内部结构受损、电化学反应不可逆、电池容量下降、甚至爆炸、火灾等危险情况。 而寿命,不同类型和制造商的锂电池寿命不同。 一般情况下使用一定时间后电池的容量都会逐渐下降,其寿命也与使用环境、充电方式、充电次数、温度等因素有关。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缺陷,比如锂材料稀少价格较高、电池在低温环境下性能差、管理系统复杂等等。 不过相对而言,容量与安全寿命问题,是目前工业界和电池行业最关心的问题。 这两块,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中,有着数不清的研究所、高校、实验室亦或者其他科研机构在不停的研究。 但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听说过哪个国家或者哪家科研机构有重大突破。 无论是锂电池的容量,还是安全与寿命,都只是在缓慢的前进,有时候甚至还止步不前。 可见要想在锂电池材料上有所突破,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 紫金复合材料研究实验室,不,川海材料研究所以前也不是没有尝试过进电池行业凑个热闹。 毕竟真要有成果的话,那是妥妥的一本万利,直接身家亿万。 不过前任老板砸了几十万资金下去,他们的做了一段时间的研究没有任何收获后放弃了。 而他们这种,只是锂电池行业的一个缩影罢了。 全世界每年朝锂电池行业里面砸的钱是数以万亿计算的,光是一个华国,一年就要往里面砸大几千亿rmb。 】 尽管这些钱并不全是用于锂电池研发的。但哪怕研发资金只占据十分之一甚至是百分之一,每年投入进去的钱就超过了百亿。 于振真不认为他们这个一千多万总资产的中小型材料实验室能凑这个热闹,能在锂电池行业做出什么成果。 不仅是他,办公室中,除了徐川外的所有人几乎都是这样的想的,包括樊鹏越。 锂电池行业的前景的确很光明,但要推开这扇窗,难度很大很大,要往里面砸的钱,基本是数以亿计起步的。 菲尔兹奖的名头的确很响亮,但隔行如隔山,数学界的大牛,真能在材料界叱吒风云吗? 会议室中,很多人都抱有着这样怀疑的态度,甚至潜意识的认为这根本就不可能成功。 ...... 首位上,徐川笑了笑,开口道:“锂电池行业拥有着庞大且未开拓的市场。没道理不进去分一杯羹。” “而且在材料行业,我也不是没有任何的经验,我的导师就是物理材料行业的院士,此前的国内最出名的二硒化钨材料项目,就是他主导的。如今已经担任了咱们研究所的顾问。” “这些东西你们不用顾虑,也不需要思考太多,按照我的要求和分配进行实验就够了。” 对于这些科研人员的顾虑,徐川将自己的导师陈正平拉了出来撑旗。对于一个还没开始的项目,还是要给这些人看到一丝成功的希望的。 锂电池的价值、研发锂电池材料相关的难度他都很清楚。 但他也很清楚,在如今,要想以小博大,要想绕开各种专利,一次性获得大量资金,锂电池是最好的选择。 错过了锂电池这个风口,再想要通过某一个专利来获得大量的资金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更关键的,是他脑海中有这样的科技。 作为一名重生回来的科研大拿,尽管锂电池不是他的研究领域,但那些前沿的科技他肯定是清楚和了解的。 锂枝晶问题的解决是在2028年,那时候米国的一家材料研究所研发出了一种人工sei薄膜,可以有效的控制锂离子在电极表面沉积生成锂枝晶的问题。 作为当时在材料行业已经有一定成就的徐川自然看过相关的论文,也详细的这种人工sei薄膜的制造方法。 尽管一些细节和详细步骤并不是那么清楚,但有这份基础,就足够进行试验将其复制出来了。 重生以来,徐川一直都在尽量避免使用别人未来的成果,特别是在学术方面,他总觉得这是一件很不好事情。 但取用米国未来的科技,用来强大自己,他是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 ...... 将研究所的实验工作安排下去后,樊鹏越开始主持材料研发工作,徐川则再度去了一次启东市。 ‘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技术项目’的研究所基地,正在热火朝天的施工。 相比较上次过来的荒凉,这次过来,基地上已经搭起了各种施工设备与施工人员居住的临时厂房。 工地上车来车往,送来各种建筑材料,也带走了施工挖掘出来的泥土碎石。 徐川找到总工程师祁中兴,继续商议着研究所的建筑规划与安排。 初期的调研在祁中兴加班加点的紧急状态下已经完成,现在两人需要确定研究所的方方面面。 徐川作为总负责人,需要了解详细的情况,也需要在修改后的调研报告和施工文件等一系列资料上签字才能让整个项目继续运转。 好在忙完前期的准备工作后,后续的施工就可以交由祁中兴管理了。 ...... 双线开工,徐川忙到飞起。 核能项目需要他照顾,川海材料研究所的锂电池项目更离不开他。 哪怕他事先准备了详细完善的资料,也没法依靠两名正式研究员将人工sei薄膜与电解液研发出来。 很多问题,都得他亲自解决。 这种忙到脚打后脑勺的状态,持续到了九月底。 直到两个项目都先后进入稳定后,徐川总算是稍稍松了口气。 另一边,经过前后两个多月的时间,他在普林斯顿那边的两名学生,谷炳和阿米莉亚终于处理好了签证与留学相关的事情,从米国飞了过来。 带着谷炳和阿米莉亚在南大办理好入学手续后,他给两人安排好了接下来的学习计划和毕业目标。 学习目标和在普林斯顿的时候变化并不大,依旧是以解决了霍奇猜想的“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为主体内容。 这项数学工具有着很高的价值,谷炳和阿米莉亚如果完全掌握了的话,是有机会利用它来解决掉一两个世界级数学猜想的。 而徐川给两人安排的毕业目标,也是基于‘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为基础的。 他要求两人在三年的时间内,分别写一篇数学top顶刊的论文,或者合作解决一个类霍奇猜想的难题。 要达到这个目标的难度不低,这意味谷炳和阿米莉亚两人不仅要完全掌握‘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还要有着自己的拓展。 ...... 在南大休息了不到两天的时间,安排好两名学生后,徐川风风火火的赶到了魔都。 此前在京城招聘的十名‘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项目’相关的科研人员已经赶到了‘科学院魔都原子核研究所’。 租用了魔都‘科学院原子核研究所’的一栋研究楼的一层当做临时基地后,徐川在一间会议室中见到了这一批科研人员。 时隔一个月的时间再次见面,徐川也没有废话,将准备好的考卷分发了下去。 考试时间一个小时,考试内容则是和‘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论文’相关的知识点。 一个月的时间,要完全吃透‘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论文’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作为这项技术的创造者,他很清楚这项技术的难度,以及里面的知识点与相关细节。 可以说一个月的学习时间根本就不够。 不过他想要看到的,并不是所有人都完全吃透了这份论文。 而是这十名研究人员,在过去的一个月时间中,到底学习了多少。 他给今天的考核设定了一个分值,满分一百,及格线是六十分。 能拿到一百分,代表这名研究员即便是没完全吃透论文,也相距不远。 至于六十分的及格线,则是筛选混日子的人的。 这份试卷是他亲手出的,总分一百,其中有七十分的基础问题,只要前一个月学习的稍微认真一点就基本都能拿到。 如果连六十分都拿不到,那还是趁早滚蛋比较好。 ‘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项目中,他不需要这样摸鱼混日子的人。要养老,要镀金,别来他手下。 至于后面的三十分,是他用来区分后续重点培养的人才的。 尽管分数不能代表全部,但至少可以看出一些东西,比如态度,见识,部分能力等等。 ...... 一个小时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韩锦帮忙将所有的试卷收了上来。 十份试卷,徐川直接当着所有人的面批阅了起来。 这让十名接受考核的科研人员都有些提心吊胆起来,担心自己通不过考核。 特别是这一个月来有些浑水摸鱼没认真学习,亦或者没把这个考核当回事的人,此刻更是紧张。 批阅十张试卷,对于徐川来说用不了多长的时间。 特别是这份试卷还是他出的。 十五分钟过去,徐川放下了手中的笔,整理了一下这十份答卷,将其分成了两份。 扫了一眼会议室中的十名科研人员,他澹澹的开口道:“各位的答卷我都看了,很遗憾你们中有人并没有将一个月之前我的话听进去。” “一百分的考卷,你们有人连四十分都没有拿到,这只能表示,在过去一个月的时间中,他并没有将心思放到学习上。” 这话一出,房间中顿时有人脸色惨变。 徐川看到了,但没有在意,接着道:“荆康乐、孙衡,很遗憾两位并没有通过今天的测试。” “六十分的及格线都没有达到,说明二位的心思并不在这个项目上,那我也只能请二位离开。” “至于剩下的人,恭喜你们,将正式加入‘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项目中。” 话落,会议室中的氛围顿时就变了。 有人欣喜,有人后悔。 而人群中,被通知离开的荆康乐、孙衡两人在听到这个消息后瞬间就傻眼了。 年龄较大的孙衡沉着脸没有说话,从始至终,他就没有将这个考核当回事,认为只不过是走个流程罢了,也就没有太认真的去翻看那篇论文。 他没想到,徐川居然玩真的,今天没通过考核的人,真直接就被淘汰了。 当初他能进来,还是找了关系的,本以为能跟着在项目中镀层金,混个正式研究员,现在项目都还没开始,就直接淘汰了。 这个年轻人,真就一点情面都不讲吗? ....... 第二百二十九章:诺奖的抉择 徐川没理会被淘汰的两人,一个月前,他就说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今天的考核,是决定他们能否进入项目的关键。 通不过考核,是不可能留下来的。 想要在他这边混着日子享受福利,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虽然正式研究员的名额他手中有的是,但不可能浪费在这些人的身上。 一张试卷,虽然没法完全将别有心思的人筛选出去,但至少那么做的太明显,不把他当回事的人踢出来是可以的。 就像只拿到了三十一分的孙衡,可以说近乎完全没有看他发下去的那篇论文,完全没把他这个负责人的话当一回事。 这种人不踢出去,留着过年么? 万事开头难,但开头时期也是最好确立规矩的时候。 他控制好了开头,那么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就像是一栋建筑一样,只要地基稳固了,往上修多少层,怎么修都没有问题。 ...... 魔都,徐川这边在筛选科研人员,保证队伍的纯净性。 而遥远的瑞典,斯德哥尔摩市,皇家科学院中,一场又一场会议在不断召开。 时间已经临近十月,每当这个时候,这个城市,甚至说这个国家便会因诺贝尔奖的名单,引来全世界的关注。 因为按照往常的规则,每年的诺贝尔奖各类奖项于每年的10月1日开始陆续揭晓。 但今年是比较特殊的一年。 首先是诺贝尔文学奖停止颁发。 原因是瑞典学院院士卡特丽娜·佛罗丝登松的丈夫阿尔诺曾对十八名女性进行过xing侵或性骚扰,且涉嫌泄露诺奖得奖名单。 进而导致包括克拉斯·奥斯特格伦、谢尔·埃斯普马克、彼得·恩隆德在内的数位文学院院士提出辞职。 诺贝尔文学院爆出巨大丑闻,从而停止了文学奖的评定和颁发。 这也是自二战以来,诺贝尔文学奖首次停颁。 其次是现在都到了九月三十号,但诺贝尔奖中最有水平亦或者说最重要的物理学奖依旧没有选定出获奖者。 据传物理分院的办公室中这些天天天传出甄选委员的争吵声,但就是没有结果。 而随着最后的期限到来,物理分院中,最后的一场会议在幽静的研究院中召开。 看起来并不算大,却充满了历史气息的会议室中。 五名诺贝尔物理奖甄选委员再度聚集在这里。 会议上,甄选委员长有些头疼的看了眼几乎完全对立起来的两名甄选委员沃夫冈·克特勒教授和乔治·斯穆特教授。 前者支持‘激光物理领域的突破’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后者支持‘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两位年龄加起来超过一百三十岁的老人,为了这件事吵了近两个月的时间。 这在诺贝尔奖的评选上,也是极其罕见的事情。 虽然历史上发生过不少次诺贝尔甄选委员意见无法达成一致的情况。 但像今年一样,吵的这么凶的,老实说还是头一次的。 特别是乔治·斯穆特教授,他已经连续三年提名‘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成果了。 不过前两年他只是意思一下,似乎将精力都集中到了今年,和沃夫冈·克特勒教授都快吵出真火了。 两人各执一词,谁也无法说服对方。 有些头疼的摇了摇头,甄选委员长敲了敲实木长桌,开口道:“各位,今天已经是九月的最后一天了。今年的其他奖项都已经评定好了,就剩我们了.” “按照每年的习惯,皇家科学院会在十月四号公布物理奖的获得人员,但现在,我们依旧还没拿出一个结果来。” “今天,无论如何都要拿出一个结果来。” 椭圆的办公桌前,四名甄选委员互相对视了一眼。 的确,不管如何,他们今天都该做出选择了。 ...... 事实上,争论到今天,这一届的物理学奖到底该颁给谁,五名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甄选委员的心底依旧没有数。 坐在这里的五人,似乎分成了三派。 一派是以沃夫冈·克特勒教授为首的两人,主张‘激光物理领域的突破’。 另一派是乔治·斯穆特教授为首的另外两人,主张‘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 最后一个则是甄选委员长,从八月中下旬开始,他就一直没怎么发表过自己的意见。 无论是哪一个科研项目成果,他都只是进行理性的分析,顺带收集两派争论间提出的两项成果的价值、未来、发展、缺陷等等一系列数据。 最后的会议开始,经历五人的意见交流之后,甄选委员会开始继续对两份提名进行讨论。 [激光物理领域的突破]or[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 从上千份推荐中,经历了长达近半年的时间,物理学院的甄选委员会最终筛选出了两份成果,竞争最后的诺奖。 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很难让人抉择事情。 哪怕已经评选过很多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甄选委员们,也难以彻底做出选择。 两项成果,都很伟大。 其中的激光的突破,给人类社会进步带来革命性影响的光源。 特别是阿瑟·阿什金教授的成果,利用光学俘获和用光学梯度力操纵微小介电粒子。 不仅仅为人类带来了光学镊子,将这项研究延伸应用到细菌、病毒和细胞上,更是间接促进了激光手术的发展,全飞秒近视手术出现,为无数近视患者带来了福音。 这是一项伟大的成果。 而后者,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 尽管这项成果在当前无法带来多少价值,但展望未来,恐怕没有多少科技能和它相比。 一旦人类进入星际航海时代,它将为人类带来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乃至更多的移民星球。 因它而诞生的成果,同样也相当伟大,无论是参宿四的双恒星系发现,亦或者‘trappist-1’恒星系的发现,都足够提名诺奖。 而在前两个月的国际数学大会上,更是有天文物理学家提出,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可能远不止计算星系的数据。 它或许能用于突破高维空间,打开通向遥远宇宙时空的虫洞。 尽管目前这还仅仅是未证实的理论,但引力波的发现,已经提供了一项关键的参数。 等待人类什么时候能找到引力子,或许就能将它利用上了。 毫无疑问,这是一项更伟大的成果。 唯一的问题是,它面世的时间比较短暂,到现在才三年的时间。 相比较前者,它似乎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时间沉淀。 ...... 会议室中,争论不休,一片混乱。 甄选委员长看着其他委员,听着双方的争辩,陷入了沉思中。 很显然,再这样继续下去,是没有结果的。 半响,甄选委员长从沉思中回过神来,看着依旧各执一词谁也无法说服谁的甄选委员们敲了敲桌子。 清脆的声音在会议室中响起,将所有人的注意力拉了过来。 “好了,这样争论下去没有任何的意义,大家谁也无法说服谁。至于如何选择,我们还是用传统的方式来做出抉择吧。” 拍了拍手,甄选委员长从口袋中摸出了一叠便利签,分别给四名甄选委员一人一张。 “投票实行记名制度,请各位用自己的姓氏、荣耀与信仰做出最后的选择。” 四名甄选委员分别接过便利签,不约而同的从口袋中摸出了钢笔或圆珠笔。 看到这一幕,甄选委员长嘴角勾起了笑意。 他就知道,今天会出现这样的情节的。 低着头,甄选委员长从口袋中摸出钢笔,在属于自己的便利签上写下了名字。 很快,便利签就重新收了上来。 五张便利签,甄选委员长统计着签名。 [激光物理领域的突破]一张。 [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一张。 [激光物理领域的突破]两张。 [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两张。 甄选委员长不断的将便利贴安放只办公桌上,一边安放,一边计数。 当第五张便利签落下的时候,投票的声音也随之响起 [激光物理领域的突破]三张....... 话音落下,办公室中一片寂静,沃夫冈·克特勒教授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是他赢了。 激光领域的突破这份伟大的成果,终于拿到了它应用的荣耀。 当然,他同样重视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只不过,相比较前者,它太年轻了一些,还需要一些时间去沉淀。 或许未来是属于它的,但现在不是。 办公桌对面,乔治·斯穆特教授则一脸的不敢置信。 他怎么都不相信,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会输给激光领域的突破。 明明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的重要程度与价值更高,明明,它带给人类的,是广阔的未来。 为什么诺奖会放弃掉人类的未来。 而办公桌前排,甄选委员长只是澹澹的笑了笑,又从手中摸出了一张便利签,郑重的放到了办公桌上。 [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三张。 平静的话语从他口中道出,却引来了所有人的错愕。 会议室中的所有人都一脸茫然的看着甄选委员长。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甄选委员,不是只有五人吗? 这第六张票,又是从哪里出来的? 感受到众人的目光,甄选委员长澹澹的笑了笑,道:“这两项成果的确都非常优秀,也都足够配的上诺贝尔奖。” “在实在难以抉择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不加将今年的诺奖同时颁发给这两人呢?” “毕竟,诺贝尔奖可从来都没有规定过一次只能颁发给一个成果,而且,也从来都没有规定过,甄选委员只能给一个人或者一项成果投票。” 会议室中,其他四名甄选委员瞬间就反应了过来。 他们的甄选委员长,分别给[激光物理领域的突破]和[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都投了一票。 三比三,两方票数持平。 这意味着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将颁发给两项不同的成果。 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这并不是没有出现过的事情,但对应的,那些研究成果基本都是属于同一个框架或者互相接近的状态。 比如1978年的物理奖,就颁发给了‘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和‘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两领域。 亦或者1983年颁发给了‘有关恒星结构及其演化的重要物理过程的理论研究’和‘对宇宙中形成化学元素的核反应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这些不同的成果基本都两者相辅相成,或者说前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后者的出现。 像今年这样,将诺奖分发给两个完全不相干的领域成果,从未出现过。 这也是此前众人没有想过要将物理奖同时颁发给两者的主要原因。 但不得不说,这是最合适的方法了。 ...... 魔都,将第一批的科研人员筛选过一次后,徐川开始分配工作。 和‘川海材料研究所’那边不同,核能研究这边,他需要亲自主持,以防止研究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 锂电池的研究过程种出事,在正式研究员手中,一般情况下也就起火,烧毁仪器什么的。 更严重的,也就是爆炸了。 不过正规的研究,即便是爆炸了,也很难伤到研究员。 毕竟锂电池爆炸前是有预兆的,比如电池温度升高,像气球一样膨胀什么的。这段时间足够研究人员预防和处理了。 但针对核能的研究不同。 这玩意比锂电池危险多了,一个不小心就会出现大问题。 为了预防万一,徐川得在这边亲自盯着。 针对‘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项目,徐川最先安排下去的,是研发一种能对抗核辐射的材料。 其实也就是前世研究过的‘原子循环’技术。 这一项技术,此前他在京城和那位老人见面的时候就已经拿出来了。 当然,拿出来的只是理论,实际上这项技术能做到一个怎样的效果,除了徐川外没人知道。 但这并不妨碍在上面的支持下将这份理论转变成实际成果。 ....... 第二百三十章:不平凡的十月 魔都,科学院原子核研究所。 徐川找了间办公室,带着挑选出来的八名科研人员,给他们讲解‘原子循环’理论与新型抗辐射材料的研发基础,以及初步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地方。 “......对于抗辐射材料来说,强核辐射本身携带的电离效应是最大的问题,它能破坏材料的晶界、分子结构、中性原子.....等等,从而引起脆化,加速蠕变,相不稳定性,加速腐蚀等后果。” “而原子循坏技术,是基于电离辐射与电离效应上的提出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将在保证抗辐射材料最大晶粒前提下,通过添加一些化合物改善空间电荷层电荷分布、控制晶界相形态,形成有利于离子迁移的晶界通道的方法降低晶界的形成难度,进而保证材料在遭受到核辐射的电离后能自我恢复结构,拥有更长辐射对抗时间......“ “.........” 尽管这些东西在此前上的论文上已经写的非常详细了,但他依然选择再给这些科研人员过一遍,顺便,解决掉他们的一些疑惑。 一方面是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加快后续的实验进度。 投影幕布前,徐川不断的讲解着‘原子循环’理论的关键细节,会议室中,包括韩锦在内的九名科研人员认真的听着。 自从荆康乐、孙衡被‘开’掉后,整个小团队的积极性再度提升了不少。 大家瞬间就清楚了,这个看起来很年轻的大牛,每一句话都说道做到了。 他说有测试,测试就真的来了,他说测试决定他们能否加入团队,没通过测试的人哪怕通过了面试也真的没有进来。 事实上,在职场上,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的事情,是最基本的要求,只不过很多人现在都做不到了而已。 就像是娱乐圈演戏一样,记台词背台词可以说最基础的要求了,但一些没有演技又不想努力的小鲜肉,仗着自己身家高,有nao残粉,便开始了123456789..... 这对于整个大环境而言,是极其不健康的一件事。 徐川没能力改变整个大环境,但他有能力保证自己的小团体处于健康的状态。 ...... “教授,我有个问题。” 会议室中,一名科研人员有些小心紧张的举起了右手。 徐川顺着声音看了过去,举手的是一个看起来比较年轻的研究员。 他点了点头,示意对方提问:“请说。” 这名研究员有些紧张的站了起来,深呼吸了两次压下心中的紧张后才问道。 “教授,您之前提到过利用材料的晶界效应来对抗核辐射,但晶界效应是陶瓷材料的专属,如果是这样的话,后续的其他材料,包括一些软体对抗材料可能是无法拥有这个优势的。” 徐川笑了笑,道:“很高兴你能有自己的思考,并且能提出来。” “晶界效应的确是陶瓷材料的专属性能,但它并不是不能应用到其他材料上。” “我们都知道,对抗材料在服役环境下会遭受高能粒子,如中子,γ粒子的轰击,从而产生大量离位损伤,包括空位和自间隙原子。” “这些离位缺陷以及相应的团簇使得材料性能降级甚至失效,制约着材料的稳定。” “以往的多尺度模拟在揭示缺陷与界面相互作用的微观机理时,往往只关注到基本的原子过程,如扩散、偏聚、复合等。” “然而在实际的服役条件下,对抗材料往往需要承受一定剂量的累积辐照.......” 一边就解释,徐川一边在会议室的黑板上写下一行字。 【纳米材料累积离位损伤--晶界间隙加载与晶界辐照效应。】 写完,他扭头笑吟吟的看着提问的科研人员,接着道:“传统的对抗材料,在面对高能的核辐射照射时,的确会出现各种电离辐射导致的各种缺陷。” “但当我们将材料的结构降低到纳米级别的时候,一切都将与众不同。” “我曾在普林斯顿看过和研究过这方面的东西,很多的研究资料和实验数据都表明,纳米结构材料,尤其是纳米晶材料具备良好的抗辐射性能。” “这得益于此类材料中大量的晶界能够捕获辐照缺陷并促进其复合,从而降低材料基体中辐照损伤的累积。” “比如铁金属,当通过纳米技术进行重组晶界的时候,铁晶界就具备了在较高的辐照温度或较低的剂量率条件下,有效地俘获空位和自间隙原子并促进其复合,降低辐照缺陷在晶粒内部的累积,从而达到修复辐照损伤的能力。” “此外,当铁晶界的辐射间隙累积到一定浓度时,在晶界弛豫过程中,部分间隙消失并伴随新的晶界结构相形成。而随着辐照剂量增加,间隙持续累积,伴随着晶界的局部运动,其逐渐回复到接近初始的状态。” “这意味着什么,我想你们应该都清楚。” 说着,徐川将目光投向了那名依旧站着的研究员,笑着看他。 “这意味着这种对抗材料在面对核辐射的照射时不仅会出现晶界腐蚀,还能做到晶界修复!” 站着的研究员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一脸的不敢置信。 听到这句话,会议室中,其他研究员,包括负责人韩锦脸上都带上难以置信,迷茫,疑惑等各种情绪。 核辐射,能修复材料的晶界? 开什么玩笑? 核辐射本身携带的强电离特性,能破坏几乎所有材料的分子原子结构,造成材料晶界孔隙,原子流失进而出现缺陷。 哪怕是铅这类高密度且稳定性极高的金属制成的容器,在长时间面对核辐射的时候,也会逐渐出现各种问题。 这可以说是一条规则。 若非这样,人类在面对核废料的时候,也不会找不到完善的处理办法了。 核辐射与生俱来的强大破坏性,能让它侵蚀所有的材料。 然而现在徐川却告诉他们,核辐射除了破坏性外,还具备修复性。 不得不说,这是一条让人无比震惊的消息,一时半会的,所有人都陷入了惊讶和迷茫中。 ....... 看着会议室中的研究员,徐川笑了笑。 他上辈子在米国加州某原子能实验机构做《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实验,第一次得出这个结论的时候,也是不敢置信。 但后面对这项结论多次进行重复验证,确认没有问题后,才最终确定,通过特殊的手段制造出来的纳米材料,在对抗核辐射上,比常规材料更具有优势。 而正是这项意外的发现,最终让他完善了‘原子循环’技术,研发出了不同的对抗材料,并找到了一种可以将废弃核料重新利用技术。 】 可以说,纳米材料累积离位损伤--晶界间隙加载与晶界辐照效应,才是‘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技术的真正核心。 本来他是准备在材料实验的过程中让其他研究员自己去发现的,没想到这现在就有人敏锐的注意到了这方面的东西。 这让他挺感兴趣的,心底也记下了这个提问研究员的名字,准备后续重点培养一下。 对于这名研究员而言,这就是机遇。 或许这一批八个人中,也有其他人同样注意到了这方面的问题。 但很多时候,机遇也是要自己去争取的。 将问题埋在心底,除了困扰自己外,没有任何其他的价值。 但提出来,有时候不仅能获得答桉,还能获得欣赏。 ...... 九月的最后一天,就在徐川的讲解中过去了。 十月黄金周,徐川给核能研发团队的科研人员放了个假,一方面是国庆,常规也会放假,另一方面则是让他们好好消化一下他前两天讲解的各种知识。 至于他自己,则回到了金陵。 核能研发团队那边放假,川海材料实验室这边可不放假,十一黄金周处于加班的状态。 没办法,他的时间很紧。 多线开工注定了他没什么时间休息。 在已经有了完善理论+徐川这名‘先知’的基础上,锂电池电解液材料和人工sei薄膜的研发已经进入了正规。 徐川收集了一下这些天的工作内容看了下后,也一道加入了实验中。 他加入的是人工sei薄膜的研发。 相比较电解液,人工sei薄膜才是重点。 它是用于解决锂电池中最大,最困难的‘锂枝晶’问题的。 在锂电池行业中,锂枝晶是最大的问题,也是影响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稳定性、电磁容量的根本问题。 它是锂电池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还原时形成的树枝状金属锂,一般出现在电池的负极。 锂枝晶的生长会导致锂离子电池在循环过程中电极和电解液界面的不稳定,破坏生成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甚至还会刺穿隔膜导致锂离子电池内部短接,造成电池的热失控引发燃烧爆炸。 而且锂枝晶在生长过程中会不断消耗电解液并导致金属锂的不可逆沉积,形成死锂造成低库伦效率。 表现在现实中就是电池用久了,电量就会逐渐的降低。 这一点在手机上体现尤为明显。 新买的手机电池能支持运行一天,但一年或者两年后,电池就只能支撑半天的运行时间甚至更短。 而人工sei薄膜,就是解决锂枝晶问题的方法之一。 它能阻止锂离子聚集在负极,让其无法形成锂枝晶,从而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一来,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就可以更换成电容量更高的锂金属。 不说解决了锂枝晶后,锂电池的电池容量能提多少倍,就是仅仅提升一倍,都能让整个世界疯狂。 如果将目前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一倍,则意味着在不改变外形、不增加负荷、不牺牲舒适度的情况下,将各种电器的续航翻倍。 手机电脑待机时间延长一倍,电动车的续航里程翻一番...... 这样诱人的前景,手机供应商和电动汽车产商会彻底疯狂的。 至于电解液,那是徐川留给下一代锂电池使用的。 在解决了锂枝晶问题后,目前市面上的锂离子电池就能升级为锂金属电池,而在锂金属电池后,还有能量密度更高的锂硫电池和锂空气电池。 一代接一代的不断推陈出新,足够他完整的把控住锂电池这个庞大的市场了。 ...... 国庆节,徐川在川海实验室中帮助负责人工sei薄膜材料的研发的于振提升研发进度,每天晚上都会忙碌到九十点才停下。 当然,加班肯定是有加班工资的,他不是那种黑心资本家,做不出无偿加班的事情。 除了3+2的五倍加班工资外,徐川还答应了补偿假期。 只要相关的研发项目完成,对应的人员就可以带薪休假,加班了多少天,就补多少天。 这样的福利,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一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一样,比徐川还能熬。 不过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电解液材料的研发,还是人工sei薄膜材料的研发,进度都相当快。 在有详细的理论基础上,在徐川的带领下,川海材料研究所已经将第一代人工sei薄膜需要的合成材料小批量的制造出来了。 ....... 深夜,川海材料研究所的实验室中,徐川忙完手中的最后一项工作,将实验器材整理了一下后,摘下了口罩和护目镜,朝着房间中忙碌的其他人开口道: “今天的工作就先到这里了,大家早点回去休息吧,明天就要开始正式进入人工sei薄膜的合成工作......” 他话还没说完,实验室的大门就被人急匆匆的推开了。 徐川扭头看去,闯进来的人让他有些意外,来人居然是南大的校长刘高峻和他的导师陈正平。 看到徐川,两人眼前一亮,迅速走了过来,喘息着异口同声道:“你小子没睡怎么电话都打不通!” 看着急匆匆闯进来的两人,徐川疑惑的看向两人,问道:“我这边在做实验,手机开了屏蔽模式,没怎么留意,怎么了?是出什么事了吗?” 听到这个回答,陈正平激动道:“你获奖了知道吗!获奖电话都打到学校这边来了!” 一旁,刘高峻迅速补充道:“诺贝尔奖!” ....... 第二百三十一章: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 实验室中,所有人都一脸懵比的张着嘴巴看着刘高峻和陈正平,就连空气都安静了下来。 诺....诺贝尔奖? 是他们出现幻听了吗? 就连徐川,都露出了些许的不敢相信。 他获得了诺贝尔奖?什么情况? 虽然前世两度拿到了诺贝尔奖,但这一辈子,他还真没想过现在就能拿到这份荣耀。 这可是诺贝尔奖,科学界最高荣耀。 三年前,诺奖得主萨尔·波尔马特教授就曾向瑞典皇家科学院推荐过他的名字。 但徐川可从来都没有想过,仅仅过了三年,他就摘下了这顶学术界的桂冠。 以至于,当陈正平两人通知这个消息的时候,他人都有些蒙了。 毕竟他才二十一岁。哪怕有足够的成果,瑞典皇家科学院也不会考虑这么年轻的学者。 除了像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这样的怪才以二十五岁的年龄拿到了物理奖外,其他的学者年龄几乎都在六十岁以上。 ...... 半响,徐川才回过神来,迅速从口袋中摸出了手机。 手指在屏幕上划过,显示屏迅速亮起,解锁,手机界面上有着几十个未接电话。 最先的未接电话是以046的区号开头的,这个区号,正是来自瑞典。 而后,则是一些熟人。 从普林斯顿的德利涅、威腾、费弗曼、再到南大这边的陈正平、刘高峻等人,甚至是他的父母,妹妹,都有给他电话和信息。 可以说几乎每一个熟悉的人,都给他拨打了最少两个电话,也发送了短信或威信。 看着手机屏幕上的显示,徐川忍不住咽了口唾沫。 从这些未接来电和信息来看,好像,陈正平和刘高峻真没开玩笑,他真的获得了诺贝尔奖。 关于诺贝尔奖的来电,其实挺有意思的。 因为瑞典皇家科学院给诺贝尔奖得主打电话都是在对应奖项的名单公布的当天。 有时候会被当成骗子挂掉,比如1996年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莫理斯就曾经数度‘粗暴’的挂掉诺奖电话。 好在瑞典皇家科学院终身秘书长的斯塔凡?诺马克教授有着锲而不舍的精神,数度通话最终证明了自己的身份。 也有时候因为时差的关系,瑞典皇家科学院打电话的时候,获奖者那边可能正在睡觉,亦或者像徐川一样开了屏蔽模式。 比如2011年的物理奖得主萨尔·波尔马特教授,就是被记者从睡梦中叫醒的。 如果持续打电话都没有接通联系到获奖人的情况下,皇家科学院那边就会启动‘轰炸’模式。 他们会收集获奖着的亲属好友同事多人的电话,通知这些好友,然后再让好友打电话转告,亦或者亲自跑一趟传递这个消息。 一般来说,哪怕是睡觉,或者开了屏蔽模式,也至少能有父母亦或者妻女子孙能接到电话,进而转告得奖者。 但瑞典皇家科学院可能没料到,这一届出了徐川这样一个‘奇葩’。 他的屏蔽模式就真的是屏蔽一切来电,无论是徐父徐母,亦或者其他人的,统统都打不进来。 以至于这一次,在不少人都知道徐川获得了诺贝尔奖后,徐川本人才知道这个消息。 ...... 办公室中,其他人依旧沉浸在这个让人震惊的消息中。 与此同时,徐川手中解开了屏蔽的手机,再一次震动了起来,铃声响彻在整个静谧的实验室中,让所有人都打了个颤抖,迅速惊醒过来。 046开头的电话,让徐川也一惊,拇指在屏幕上划过,他迅速接通了电话。 “徐川教授,总算是联系上您了。” 电话接通,那头一道带着不容易的感叹声传来。 徐川干笑了一下,道:“抱歉,今天我这边在实验室中做研究,并没有关注手机。” “看来您已经知道了。”那头,瑞典皇家科学院终身秘书长的斯塔凡?诺马克教授笑着说道。 徐川点了点头,回道:“是的,我的母校已经告知我了,希望这是真的。” “哈哈哈,当然。”秘书长斯塔凡?诺马克教授笑了笑,转而清了清嗓子,郑重的重新开口。 “徐川教授,您好,我谨代表瑞典皇家科学院向您祝贺。” “因您在天文物理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开拓与创造出一种精确计算遥远天体参数信息的方法,并观察计算到参宿四星系的详细信息,您将与在激光物理领域的突破者阿瑟·阿什金教授一起获得201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徐川提起的心终于沉稳了下去,迅速回道:“谢谢。” 对面,秘书长斯塔凡?诺马克教授笑道:“本届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将于2018年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邀请函已经邮寄给您,期待您的到来。” 徐川点头,道:“谢谢,我将准时参加。” “我将准时欢迎您。”秘书长斯塔凡?诺马克教授笑着道。 随即,他突然道:“对了,徐川教授,瑞典皇家科学院及天文界与天文物理界有个不情之请。” 徐川愣了一下,迅速道:“您说。” 斯塔凡?诺马克在电话那头笑着开口道:“我们希望您给‘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这项成果重新命名。” “毕竟作为荣获诺贝尔奖的主要成果,它完全有这个资格不是吗?” “现在它听起来太像一个数学成果了。” 闻言,徐川又愣了一下,随即莞尔笑道:“当然,我会好好考虑它的新名字的。” ....... 电话挂断,徐川长舒了口气。 诺贝尔奖,这项科学界的最高荣耀,没想到重生后仅仅四年的时间,他就拿到了。而且还不是前世两度拿到诺奖的成果,是一项这辈子研究出来的全新成果。 注意到实验室中其他人投来的期盼目光,徐川笑着用力点了点头。 得到确认的回音后,整个实验室瞬间沸腾了起来。 “卧槽!老板牛批!” “恭喜老板!” “厉害了,川神!史上第一个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双得主!打破了历史记录!” “请客,这不请客搓一顿说不过去!” 实验室中,一片欢呼和恭喜。 对于川海材料研究所的这些研究院人员说,徐川获得诺贝尔奖,他们同样是获利者。 跟随史上第一个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双奖得主做实验,这份工作经历何止是镀金啊。 简直都是用24k纯金打造了。 谁都没有想到,他们这样一家总资产不到两千万的小小研究所中科研人员,居然还有这样的超级机遇! 在诺贝尔奖得主研究团队里工作,嘶~,想想就是一件让人激动的事情。 ....... 川海材料研究所中狂欢着,外界同样欢呼震惊不已。 十月四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时,国内正值十一黄金周。 对于绝大部分的普通民众来说,这是一场极其难得的假期。 空闲下来的人们难的躺在床上刷着手机。 忽的,一条重磅消息直接降临各大软件平台的热搜第一。 徐川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新闻消息却任然以极快的速度攀登上了各大平台的热搜榜第一。 一开始,无数的网友还以为是什么造谣上去的假消息,亦或者是什么人在愚弄他们。 但随着时间流逝,当一些人翻墙出去将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官网截图回来,当各大媒体纷纷宣布这一喜讯的时候,整个网络都因为这条消息而沸腾了。 《百姓日报》:“因在在天文物理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我国学者徐川教授荣获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新青年报》:“因开拓与创造出一种精确计算遥远天体参数信息的方法,并观察计算到参宿四星系的详细信息,我国着名学者徐川教授荣获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华日报》:“恭喜我国徐川教授荣获本届诺贝尔物理学奖!祝贺!” 《环球时报》:“.......” ...... 当各大媒体在自己账号上纷纷公布这一消息的时候,整个互联网瞬间就炸锅了。 【卧槽!是真的?我还以为是愚人节玩笑来着。】 【川神?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喵的不是学数学搞数学研究的吗?同名同姓?还是说诺贝尔设立数学奖了?】 【嘶~,我一开始也以为是玩笑,没想到是真的,碉堡了啊!】 【没记错的话,今年的八月,这位才拿到菲尔兹奖吧?现在又获得了诺贝尔奖?】 【同时获得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这刷新历史记录了吧?说是史上第一人,当今世上最伟大的学者也不为过。】 【我记得他今年才二十一岁吧,啧啧,二十一岁的诺贝尔奖得主,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得主了。】 【楼上的你记错了,最年轻的诺奖得主是17岁的马拉拉·尤萨夫扎尹,2014年,年仅17岁的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和平奖?哈哈哈哈,说个笑话,米国总统都能获得,狗都不要(斜眼笑)】 【和平奖?给我我都不.....还是要的,好几百万来着-----】 【恐怖如斯!幸亏他回国了,要是这会川神还在米国的话,估计都回不来了。】 【肯定的,同时荣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米国怎么可能放这样的人回来。】 【我更好奇,诺贝尔奖不是一直在针对我们国家么,这次怎么就破裂了(狗头)】 【鬼晓得。】 ....... 网络上,已经不是第一次上热搜的徐川再度在被众多的网友和媒体直接顶上了热搜。 无数网友热烈的讨论着。 相对比数学界的菲尔兹奖来说,诺贝尔奖的名声毫无疑问更大,在国内,不说家喻户晓每个人都知道,但也差不多了。 在科学界,不管你承不承认,诺贝尔奖,特别是里面的自然科学奖,可以说是一名科研人员或者学者能拿到的最高荣耀。 一枚这样的奖章,对于华国而言,尽管它已经不是第一次拿到了,但代表的意义却是截然不同的。 更何况,获奖者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菲尔兹奖得主,年仅二十一岁。 无论是对学者,还是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二十一岁年龄,才刚刚起步而已。 可以想象得到的是,在这样荣誉的加持下,未来数十年,他将在华国,甚至是全世界的科学界发出最重要的一道声音。未来,也将由他掌控。 而对于学术界来说,特别是对于天文物理亦或者天文学而言,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将全面进入大学,乃至硕士,博士的学习课程中。 尽管在此之前,已经有很多的大学都在这样做了,可那仅仅是部分大学而已。 今天过后,可以说凡是有天文学院亦或者天文物理学系的院校,大部分都将主动开设这门课程。 尽管它才堪堪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但新的开始也意味着新的机遇,如果能将这门课程办成世界一流,对于学校而言,也是一项伟大的成就。 此外,对于数学界而言,这同样是一场狂欢。 这是国际数学联盟最乐意看到的场景。 数学,再一次扩大了它的影响力,与其他学科完美融合,互相帮助,互相提升。 ...... 如果说,十月四号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因国内已经进入夜晚,并没有全面扩散开来没被所有人知道。 那么当十月五号,国家宣传机器人为此开动的时候,徐川,这个熟悉的名字再一次进入了普罗大众的视野中。 尽管这已经不是国家宣传机器第一次宣传这个名字了。 此前的克拉福德奖、菲尔兹奖、七大千禧年难题中的霍奇猜想被解决时都宣传。 但当这个名字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时,他彻底的进入了百姓的脑海中。 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七大千禧年难题、克拉福德奖、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imo与ipho双料金牌、高考满分状元....... 一项又一项的荣耀与成果被网友们再度翻了出来,引得无数人感叹,为什么他们没有一个这样的脑子,也引得无数家长感叹,为什么他们没有一个这样的孩子。 与此同时,南大、星城一中、甚至是徐川以前的初中和小学,都被人翻了出来。 可以想象的是,这些学校,无论是教师,还是整个学院,都将因此而受益。 甚至,就连徐川的老家,那个宁静的小山村,都将成为一个新的旅游景点。 那一栋原先的老房子,或许会被远道而来的游客上香供奉许愿。 ....... 第二百三十二章:诺贝尔数学奖 川海材料研究所中,一群人起着哄让徐川请客出去吃夜宵庆祝。 徐川微笑着答应了下来,获得诺贝尔奖,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件大喜事了。 别说一顿夜宵,就是一个月的夜宵都不算什么。 不过在此之前,他还得给家里打个电话。 别人他不清楚,但自己的父母和妹妹,他是知道的,哪怕现在已经到了深夜,也肯定还在等他的电话。 拿着手机,徐川从通讯录中找到那个熟悉的号码,拨了过去。 铃声响了好几秒,电话才被接通。 “喂,川儿。”那头,熟悉的声音从手机中传来,声音带着激动兴奋和一些颤抖。 徐川笑着开口:“爸,还没睡觉呢。” “村里人都在家里庆祝呢,哪睡啊,你小子今天在干啥呢,获奖了电话都打不通,人家都将电话打到家里来了。” 说起今天发生的事,徐父满脸的兴奋,脸色潮红。既有喝了点酒后的上头,也有兴奋和自豪。 虽然他没读过什么书,学历仅仅是初中毕业,但诺贝尔奖他也是知道的。 这可是全世界最出名的大奖,没想他徐家,也能出一个这样的大数学家! 不,应该说是大物理学家,不,不对,应该说是大科学家。 徐父记得傍晚才有人跟他说过,诺贝尔奖好像没有数学奖,徐川获得的是物理奖来着。 只是在他记忆中,自己这儿子是学数学来着的,怎么获得了物理奖,他也搞不清。 不过管他呢。 诺贝尔奖啊,随便哪一个都是光宗耀祖,祖坟冒青烟的荣耀。 徐川笑了笑,道:“今天我在实验室里面搞研究呢,手机静音了,所以没接到电话,我也是刚刚才知道这个消息的。” 另一头,徐父微微沉默了一下,随即关心道:“你别那么拼啊,现在都成了大科学家了,一定要注意身体,你还年轻,后面还有很长的时间可以搞研究,不急一时。” 听到徐川这么说,徐父心里清楚,自己这儿子肯定又在实验室里面呆了一整天。 他就这样的性格,做事认真起来没有别人喊是不会休息的。 以前学习的时候就是,不过那时候还好,学习压力对他来说并不大。 这会出来后,徐父总感觉自己这儿子心里压抑着什么事情一样,好几次给他打电话,都在忙。 徐川笑道:“嗯,我知道的,你放心吧......” 他话还没说完,电话那头就传来了另一道洪亮粗犷的声音。 “是川子吗?大科学家什么时候回来一趟啊,村里都在等你的喜糖呢。“”” 听到这个声音,徐川忍不住笑了笑,大声回道:“益民叔也在啊。” “那肯定得在啊,村里出了个大科学家,这不得好好庆祝一下?”韩益民哈哈大笑凑到了徐父身边,和徐川聊着。 ....... 徐家村的事情,只不过是一个缩影罢了。 徐川获得诺贝尔奖,荣耀并不只是他一个人的。 南大,在获奖名单公布的当天下午,校门口的正上方就拉起了大红色的横幅,上面的话语,书写着学校的辉煌。 【热烈庆祝我校2016届毕业生、我校教授‘徐川’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横幅上,徐川的名字别特意标注了出来。 对于南大而言,这个名字带给他们的荣耀太多太多了。 克拉福德奖、七大千禧年难题、菲尔兹奖、诺贝尔奖...... 每一项都是史诗级的荣耀。 尤其是在国内这种学术环境下,意义更是非同寻常。 更关键的是,这些辉煌,可都是水木和北大未拿到过的,每一次,都是赤裸裸的炫耀。 南大,这所曾经亚洲第一的学院,似乎正在重新恢复她的荣光,这如何能不让南大的人高兴和自豪。 另一边,星城。 星城一中的校门口,同样在最显眼的地方挂上了绚烂的横幅。 一所学校,能够出一名的诺贝尔奖得主,毫无疑问,这所学校必然是成功的。 更何况,这还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诺贝尔奖与菲尔兹奖双得主,而且还是最年轻的得主。 作为星城四大名校中,被长郡雅礼长期压了一头的一中,今天再一次扬眉吐气,自豪炫耀。 他们!培养出来了一名菲尔兹奖得主与诺贝尔奖得主。这可是一项无论出多少清北学生都无法覆盖的伟大成就。 尤其是对于老唐唐高远而言。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在短暂的迷茫过后,他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小子,真没想到啊。 当初学物理学着学着就跳去数学了,还解决了各种难题,拿到了菲尔兹奖。 没想到现在学数学学着学着就又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奖。 不过真是符合他的风格啊,无论在哪一个领域,他都有着最出众最顶级的天赋。 ...... 有人高兴,自然就有人不高兴。 京城,已经搭乘高铁回来了的孙衡耳边响起了来电铃声。 从口袋中摸出手机,孙衡看了眼来电,是自己好友。 接通电话,那边立刻就传来了羡慕不已的声音。 “老孙,你这次发达了啊!上次就听说你加入了徐川教授的项目中,今天徐教授拿到了诺贝尔奖啊,史上第一个菲尔兹奖和诺贝尔奖双得主,啧啧,你居然进入了这种顶级大老的项目中.......” 没等孙衡开口,电话那头就传来了一连串的话语。 听到好友带着浓浓羡慕口气的话语,孙衡愣了一下,心头巨震,迅速问道:“徐川那小子....咳,徐教授他获得了诺贝尔奖?” 对面,听到孙衡这话,好友也愣了一下,态度有些微妙:“你该不会不知道吧?” “昨天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的时间,徐教授和另一个米国人获得了这一届的物理奖。” “另外,老孙啊,对徐教授,你还是态度好点吧,称呼什么的,最好还是改改,别看他年轻,但人家是真正的顶级大牛啊。” “历史以来的第一位的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双奖得主,说是当今学术界第一人都不为过,你这态度搞不好会被开.....” 对面好友的话,还没说完,孙衡就打断了,随即迅速挂断了电话,脸色有些青红不定。 他早就被开了。 只是,他想不通的是,为什么诺贝尔奖会颁发给这样一个小青年。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评委脑子都抽风了吗?诺奖获得者的年龄不是平均在六十岁以上吗? 为什么一个二十一岁的青年都能获奖? 孙衡的呼吸很急促,别人羡慕他能进诺贝尔奖得主的项目,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自己根本就没进去。 他曾经也有机会加入核能项目的,但因为自己的不重视,或者说觉得自己有关系不怕,最终错过这次机会。 在一名诺贝尔奖得主下工作,这绝对是一项别人求都求不来的机遇,然而他自己错失了。 转瞬,孙衡似乎想起了什么,脸色瞬间煞白。 他的导师曾和他交代过,说这次机会很难得,让他重视一些的话语。 他当时没在意,认为这只不是导师给自己弄来的一个镀金的机会。 毕竟在华国这个论资历排辈分的国家,那些根深蒂固的想法,让他觉得那个年轻人并不算什么。 哪怕对方获得了菲尔兹奖,可终究只有二十来岁,这是个毛都没长齐的年龄,真的很难让他重视。 但他忘记了,忘记了对方一回国,就直接掌握了一个国家级重点项目。 这意味着什么,自然不言而喻。 回想着这些东西,孙衡忽然又有点死里逃生的后怕和庆幸。 他很庆幸当初虽然心里看不起那个人,也很气愤自己没有通过考试加入项目组,但庆幸在那场考核上自己并没有与对方起冲突。 若是依仗着自己有些关系,与对方吵起来的话,今天恐怕就难说了。 到时候都不需要他亲自出手,恐怕都会有人主动送上一份好意。 毕竟这可是在国内,他当初依仗着搞关系爬到现在这个地步,自然也会有人想借机去和那位混上一点关系。 ...... 另一边,徐川根本就没想那么多。 在和父母打了个电话后,他又给自己妹妹徐晓打了个电话,满足了她一个愿望,并答应带她去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后,他笑着挂断了电话收起了手机。 至于其他人,现在已至深夜,明天再来回复消息就行。 不过手机刚放进口袋,电话铃声就再度响起。 这次来电,是普林斯顿那边的,给他打电话的,是普林斯顿的数学系主任费弗曼。 费弗曼来电,徐川还是不能错过的,带着笑意接通了电话。 “恭喜你,徐川教授。” 费弗曼的声音从电话中传来,笑着祝贺道。 即便是在普林斯顿,获得诺贝尔奖也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情。 截止到今天,普林斯顿大学总共诞生过二十五位,不,现在应该是二十六位诺贝尔奖得主。 当然,如果算上普林斯顿的历史校友、教授和研究人员,那么这个数字则会提升到六十八位。 此外,菲尔兹奖得主也有十五名。两者相加,总共有近百位杰出校友。 但同时获得菲尔兹奖和诺贝尔奖的,徐川还是第一个。 更关键的是,这不仅是有史以来首位菲尔茨奖和诺贝尔奖双奖得主,而且还都打破了历史上双奖最年轻获奖人的记录。 在二十一岁的那一年,同时获得菲尔兹奖和诺贝尔奖,这一份辉煌的成就,估计未来百年都不会再有人能触及了。 徐川笑着回道:“谢谢,我也很高兴。” 对面,费弗曼笑着打趣道:“你知道吗?在外界,数学家把你这次获奖叫做什么吗?” “什么?”徐川好奇的问道。 “诺贝尔数学奖!”费弗曼笑着回道。 “额.....”徐川愣了一下,随即笑道:“诺贝尔可没有数学奖。” 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事实。 坊间颇为流行的一个传言是,诺贝尔曾经因为个人感情问题跟瑞典数学大师米塔-列夫勒结仇,故此不设数学奖。 更有意思的是,日后提议设立数学奖章的菲尔兹,跟这位米塔-列夫勒大师有着深厚的友谊。 所以菲尔兹奖的设立经常被人解读为菲尔兹给米塔-列夫勒出气。 当然,这些都只是一些民间流传的小故事,没有证据表明诺贝尔和米塔-列夫勒之间有任何恩怨。 事实上,作为瑞典科学界的领袖人物,米塔-列夫勒积极参与了诺贝尔奖的相关工作。在他的极力推荐下,诺贝尔奖才有了第一位获奖的理论物理学家——洛伦兹,以及第一位获奖的女性——居里夫人。 不过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这是事实,也是广大数学家的遗憾。 费弗曼耸了耸肩,道:“我们当然知道,但是以纯数学领域的成果,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你是头一个。” “你要知道,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虽然是用于天体物理的计算上的,但它是一项纯粹数学工具不是吗?” 闻言,徐川再度愣了一下,面色有些古怪的道:“难怪瑞典皇家科学院秘书长斯塔凡?诺马克教授跟我请求,让我将‘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改个名字,说它听起来有点太像数学成果了。” 费弗曼哈哈笑道:“哈哈哈,我要是你,我就不会理他们,就让数学从此扎根诺贝尔物理学奖吧。” 徐川笑了笑,道:“以前我对这项成果的确不太重视,也没有想过给它起名,不过在获得诺奖后,它还是需要一个自己的名字的。” 费弗曼笑道:“随便你了,不过在数学界看来,这可是数学家拿到了诺贝尔奖,你该个名字也改变不了他们的想法。” 顿了顿,费弗曼接着问道:“对了,关于ns方程,你还有研究吗?” 徐川想了想,道:“有一些想法,不过暂时没有时间去研究它,我这边现在手上有一些其他的项目。” 闻言,费弗曼惋惜道:“看来你大抵是不会回普林斯顿了,真是可惜,这边还准备给你办场庆祝晚会的。” 徐川笑道:“以后会有机会的。” ....... 第二百三十三章:开启核辐射对抗实验 诺贝尔奖的颁发,是一场盛宴,也打乱了徐川的一些研究安排。 尽管他本人对这个并不是很在意,但这终究是诺贝尔奖,影响力是全世界所有奖项中最大的一个。 亲朋好友的祝贺,各大媒体的采访,各种交际应酬之类的事情,让他忙乱了好几天的时间。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新的热点取代旧的热点,他的生活又逐渐的安稳了下来。 这阵子,虽说忙乱,但徐川也趁机了解了一些外界,主要是数学界的发生的事情。 自从菲尔兹奖颁发后,他就暂时的离开了数学界,开始了应用之旅。 但作为这辈子主要的研究方向,数学界的大事,他是必须要了解清楚的。 截止到今年十月初,数学界发生两件较大的事情。 第一件是前不久才获得了菲尔兹奖的日耳曼数学教授彼得·舒尔茨和歌德大学的雅克比·斯提克斯教授共同发文称: “他们在樱花国数学教授‘望月新一’证明abc猜想的论文中发现了一个“严重的、无法修复的差错。” 2012年,樱花国数学家望月新一宣布,他证明了世纪难题‘abc猜想’。 但在那之后的整整六年时间里,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名数学家表示自己看懂了望月的证明并且表示赞同。 而绝大部分数学家面对望月新一冗长而令人困惑的证明,都处于迷茫中,这也导致一些人怀疑望月新一的证明。 时至今日,舒尔茨和雅克比提出重大缺陷,毫无疑问是证实了abc猜想的证明宣告失败。 这件事徐川是有所记忆的。 因为abc猜想在数学界有着重要意义,它在数论中的地位很高,几乎与黎曼猜想齐名。 很多着名猜想/理论都是它的推论,如费马大定理、比尔猜想、mordell猜想以及孪生素数猜想等。 1995年安德鲁·怀尔斯教授用了两百多页的论文才完成费马大定理的证明。但如果abc猜想是成立的,那么费马大猜想的证明只需下面几行字: 令a=x^n,b=y^n,;其中a+b=c 根据abc猜想有:c≤(rad(abc))2; 即z^n≤(rad(x^ny^nz^n)2≤(xyz)2<z?) 所以n<6,而n=3,4,5的情况已经被欧拉等人证明; 可得:费马大定理成立。 这几行初中学过阶乘就能看懂的数学,可谓是简单至极。 但它却可以证明历史上花费了三百年时间才被解决的费马大猜想。 而它的基础,就在abc猜想成立的基础上。 望月新一的证明论文,徐川也看过,不过他也看不懂那玩意。 长达六百多页的论文,望月新一在里面创建了一套完全属于自己的新的数学理论,甚至是数学符号,及文字。 具体来说,这篇论文中充满了各种奇怪的符号,比如传统八卦文学中的金木水火土之类的东西。 不仅是文字,更是连那种八卦图都用上了。 此外论文中还有大量风格诡异的定义名称。比如「宇宙暗边际之极」、「霍奇影院」「外星算数全纯结构」等等。 要想看懂这些东西,得将那六百多页的论文,以及超过五百页的其他论文(这五百页,全都是望月新一自己的。) 所以在粗略的翻了翻abc猜想的证明论文后,他就将其丢到一边了。 在徐川看来,望月新一证明论文和民科的天圆地方证数学大统一有的一拼。 尽管前者是一个实打实的国际着名数学家。 而事实也是,直到他重生回来前,望月新一的论文依旧属于圈地自玩的状态。 尽管他坚持自己已经证实了abc猜想,但数学界已经不对他的论文抱有任何希望了。 至于另一件事,则是数学延伸到量子计算机。 2018年原本应该是量子计算机实现“量子霸权”的一年,也即出现证据表明量子计算机远远超过普通的经典计算机。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八月,菲尔兹奖颁的时候,一个年仅18岁的华裔少年唐乙文提出了一种传统计算机ai算法。 其运算速度可以与量子计算比肩,相对之前的传统算法实现了运算速度的指数级增长。 这一发现不仅推翻了两位量子计算重量级人物的量子加速神话,也证明了量子算法和经典算法研究之间存在富有成效的相互作用。 有意思的是,唐乙文本来打算证明这样的算法是不存在的。 但随着时间推移和自己的研究,她发现这样的算法确实存在。 而量子霸权的延迟甚至导致一些理论计算机科学家认为,量子计算机永远不会超越最好的经典计算机。 对于这件事,徐川的确不太了解。 但他很清楚,量子计算机的发展并未被未来的人们放弃。 毕竟摩尔定律已经限定死了传统超算的计算速度。 不过当前,徐川对唐乙文提出的ai算法很感兴趣,找来了一份论文翻阅了一下。 只是,他对于算法方面的东西并不是很了解,只能粗略的看了一下,了解一些里面的思想与核心。 想了想,徐川在心里记下了这个名字。 如果有机会,或许可以向上面提一下,看看能不能将这个人才从米国那边挖过来。 】 传统超级计算机的重要性,他比其他人都要了解。 在未来至少二十年到三十年的时间,传统的超算依旧是大型计算的主力。 而能为超算提供算法的人才,重要性母庸置疑。 ...... 折腾了一阵子,待到诺贝尔奖的风波过去,徐川总算是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被耽搁的核能与锂硫电池的研发项目重新进入。 在他的带领下,两大项目的研发进度明显日益长进。 特别是核能项目。 在已经有了完善理论+徐川这名‘先知’的基础上,再加上诺贝尔奖的刺激,新型抗辐射材料的研发进度很快。 借助‘科学院魔都原子核研究所’中先进的设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研发团队就成功的将最原始的‘晶态铒锆酸盐’制造了出来。 尽管从一个熟悉的领域跨入另一个未知的领域会让人迷茫,但徐川之前特意安排的一个月熟悉论文的时间,让八名科研人员的迷茫期和观察缩到了最短。 “教授,第一批利用纳米工艺制造的‘晶态铒锆酸盐’已经完成了初步的加工。” 科学院魔都原子核研究所中,科研人员席学博崇敬的看着眼前这个比他年龄还要小上十来岁的年轻人,认真的汇报。 有史以来的第一位诺贝尔奖与菲尔兹奖双奖得主啊。 别说是放到华国了,就是放到全世界,也是站在珠峰山顶俯瞰整个星球的超级大牛。 能在这种超级大牛手下搞科研,烧上八辈子的高香都不一定能有这个机会。 他一个博士后,居然有机会第一批加入这种大老的科研项目中。 对于自己的幸运,席学博都不知道该如何来形容,只能选择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情。 ...... 实验室中,听到第一批的‘晶态铒锆酸盐’已经完成了生产,徐川连头也没抬,只是轻声‘嗯’了一下,表示自己已经知道了。 在他眼前,是另一项正在进行中的材料实验,是‘晶态铒锆酸盐’材料的后续拓展。 手中的材料实验持续了近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初步处理好实验箱中的各种材料后,徐川才摘下手套,看向一直等候在一旁的席学博。 “走吧,带我去看看你们的成果。” 这段时间,他并没有跟踪参与‘晶态铒锆酸盐’的制造,这种材料,他事先就已经准备好了相当详细的制造过程,将其交给了其他人。 至于他自己,手上有更重要的工作。 ‘晶态铒锆酸盐’能隔绝核辐射没错,但它却是一种类似于陶瓷一般的固态材料。 这种材料用于制造容器存储核废料没有什么问题,但根本就无法用来制造防护衣。 在面对携带高强度电离辐射的核废料时,绝大部分的电器设备都会陷入失灵。 这是因为电子设备一般都是靠电路传递信号实现功能,核辐射尤其是一些中子质子流的辐射会把结构破坏或者产生干扰信号,使电子设备失灵或者永久失效。 这种情况下,想通过机器人或者机器设备来完成对核废料的实验就不现实了。 所以后续他面对携带有高强度辐射的核废料时,一件能隔绝辐射的防护衣,是必不可少的。 铅金属制成的金属衣服能适应一部分的实验环境,但因为固有缺陷,铅防护衣无法应用到所有的实验中去。 而一种能完美隔绝核辐射,且并不影响实验行动操作的防护衣,是开启核废料实验的基础前置条件。 徐川眼前正在进行的材料实验,就是这种。 利用原子循环技术,他在制造一种相对较为轻盈的防护材料,用于后续的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项目。 ........ 跟着席文博,两人一起来到了另一间实验室。 这里存放着第一批加工好的‘‘晶态铒锆酸盐’’,数量并不多,总重量还不到一百公斤。 不过用于第一批的隔离实验,验证这种新型材料的效果已经足够了。 在韩锦的带领下,几名科研人员正在将制造出来的‘‘晶态铒锆酸盐’’加工成一个个容器。 这些容器各异,有的是箱子形状,有的是圆柱形,并不算很大,长度不过一米,直径也只有十厘米左右。 这些东西是根据核电站中的核燃料棒定制出来的。 一般而言,核燃料的形式为由铀混合物粉末烧结成的二氧化铀陶瓷芯块。 瓷芯块为直径一厘米,高度一厘米的圆柱体。几百个芯块叠在一起装入直径一厘米,长度约四米,厚度为一毫米左右的细长锆合金材料套管内,再组成一根根的金属板。 因为核裂变反应就像是在燃烧原子,因此这些金属板称为核燃料棒。 而使用了五到八年后的燃料棒,就会从核电站中退役,变成让所有人都头痛的核废料。 徐川需要用‘‘晶态铒锆酸盐’’这种材料,来向上面展述自己的核能研发项目进度,以及阶段性成果。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的用它制成的容器,来保存核废料,测试性能。 通过装入核废料,然后存储一段时间后,进行检测,查看容器的稳定性、隔绝性等性能。 然后与传统的容器进行数据对比,就可以看出这种新型材料的优势了。 而有了阶段性的成果,后续的实验,无论是科研资金,还是对应的人才,都能快速的通过审批或者召集齐全。 当然,以他现在的身份,即便是没有阶段性的成果,向上面申请这些资源也很容易做到。 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终究是有限制的。 他现在挥霍自己的名声换来资源,却没有成果的话,以后再想获得国家的支持就很难了。 诺贝尔奖与菲尔兹奖也不是万能的,它带来了荣耀,却也是一把双刃剑。 至于如何使用,就看获奖者自己了。 ....... 第一批利用‘‘晶态铒锆酸盐’’制造的容器处理完成后,核能实验室这边开启了第一批的常规辐射对抗项目实验。 实验方法并不算复杂。 通过仪器设备,制造出强辐射源,然后对‘‘晶态铒锆酸盐’’制造的容器进行测试,收集一系列的数据。 但对于核能项目组这边的科研人员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他们忙碌了两个月的时间,在一名诺贝奖得主的带领下,制造出了一种新型的抗辐射材料。 而这种材料的效果如何,今天就会知道。 这关系到‘原子循环’理论是否正确,也关系到‘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技术项目’后续还能否进行下去。 毕竟经过这段时间的研究,所有人都知道,整个项目都是建立在原子循环理论上的。 如果最基础的理论崩塌了,项目解散是迟早的事情。 这对于项目组中的科研人员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一件事。 毕竟好不容易才有机会跟随诺奖大老做实验,若是项目解散了,就损失大了。 因此,除了徐川外的所有人都紧张不已,忐忑的等待着辐照对抗测试的结果。 ....... 第二百三十四章:第一个阶段性成果 相比较其他人的忐忑不安,徐川基本没有什么紧张的情绪。 他有的只是期待,期待以‘原子循环’理论为核心,利用特殊纳米技术制出来的‘晶态铒锆酸盐’对抗材料能做到一个怎样的地步。 对于‘晶态铒锆酸盐’的抗辐射效果,他其实很清楚。不过他清楚的是上辈子的。 而在此前的复刻实验中,他利用数学方法重新计算和调整过这项技术中的一些东西,对这项材料做了一定程度的优化。 理论上来说,优化后的‘晶态铒锆酸盐’抗辐射性或辐射稳定性是要更好的。 只不过相比较以前的‘晶态铒锆酸盐’材料,能提升多少,他就不清楚了。 抗辐射性或称辐射稳定性是表示物质接受一定剂量辐照后仍能保持其固有物理、化学性能的能力。 材料的抗辐射性与其分子结构、相对分子质量及聚集状态有关。 比如具有三级碳原子的等规聚丙烯接受1.2x10?gy辐射能就发生可察觉的变化,8x10?gy则发生严重变化,比如变脆,用手一掰就断之类的。 而带芳香环的聚苯乙烯要发生上述类似的变化所需剂量分别为8x10?gy和3x10?gy。 像核电工程中专用的抗辐射橡胶,其抗辐射性则更高一些。 至于铅金属、抗辐射钢板材料等东西,则几乎达到了目前材料界抗辐射性能的巅峰。 而‘晶态铒锆酸盐’的抗辐射性能,按照上辈子研发出来的材料来看,严格来说它是比不上铅金属这种超高密度的材料的。 两者相差了一点,它处于一个临界节点。 但相比较铅金属,它有自己独有的优势。 一是重量,它比铅更轻。 同等体积下,‘晶态铒锆酸盐’制成的防护材料重量只有铅的五分之一左右。 二是持久性。 因为原子循环,在相同的辐射强度下,晶态铒锆酸盐制成的防护材料绝对比掺杂了铅金属的防护材料能支撑更久的时间。 利用辐射能完成晶界的自我修复,这能促使晶态铒锆酸盐保持长时间的原子循环。 而铅金属尽管能依靠自身的密度来对抗核辐射,但一旦内部铅晶界被破坏,那就会引起连锁反应,造成晶界崩塌。 ....... 辐照对抗测试需要的时间可以说很长,也可以说很短。 长时间的对抗测试需要至少十天或者十五天以上的时间来完成辐射曲线,及材料变化曲线的绘制,从而才能相对精准的判断出这种对抗材料的极限。 而辐射强度对抗测试则不需要。 通过仪器设备,制造出不同强度的强辐射源,逐渐提升辐射能的强度,来判断这种材料的极限在哪里。 这种测试,一个上午的时间就足够完成了。 对于徐川而言,他自己制造出来的材料很清楚的知道他的极限。 辐射强度的对抗测试,他直接从2gy·h-1的强度开始的,这个标准,是高放核废料的底线。 低于这个数字,核废料会被划分到中放核废料等级中去,高于这个标准,则是最难处理的高放核废料。 数值越大,辐射强度越高。 如果连这个标准都扛不住,又怎么能用于核废料的处理。 当然,辐射强度的对抗测试并不是单纯的从辐射强度指标判断的。 此外还有材料的厚度,对抗时间等各方面。 毕竟任何一种材料,乃至水或者空气都有一定的抗辐射性能。 普通的混凝水泥,如果厚度能达到一点五米以上,也能隔绝掉绝大部分的核辐射了。 切诺利贝尔核电站大爆炸过后,当时的红苏就是用厚密混凝土水泥在四号反应堆外面修建水泥石棺来当做隔离保护罩的。 但缺点也巨大,在核废料的强烈辐照下,普通的混凝土水泥哪怕厚度能达到两三米,也只不过拥有二三十年的寿命。 如今的切诺利贝尔外的封印石棺,其实是在2011年重新修建的。 此前红苏修建起来的石棺,经历了二十年的时间,早已经被里面近两百吨的高强度核废料腐蚀的千疮百孔了。 所以抛开材料厚度、对抗时间这些东西来说对抗性能是一件很不靠谱的事情。 这就像是抛开剂量说毒性一样。 比如香蕉里面含有“钾-40”这种放射性元素,能释放出电离辐射,但差不多要五千万根香蕉,才能凑齐杀死一个人的辐射量。 而在此之前,你大概早就被撑死了,亦或者说死于钾失衡。 不过在这个基础上,材料厚度越薄,对抗的辐射强度越高,就越能说明这种材料的性能。 对于‘晶态铒锆酸盐’制成的防护材料,徐川的要求是在两厘米的厚度内,拥有对抗高放核废料的性能。 达到这个标准,它才能被广泛的应用在各种核工程、航天工程里面去,才拥有对应的价值。 ...... 在韩锦的主持下,第一轮以2gy·h-1的强度的辐射强度对抗测试花费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总共做了五组对抗。 对抗数据在徐川手中翻看着,上面的对抗结构让他嘴角带上了一丝笑容。 从目前的检查结构来看,辐射强度对抗测试让人相当满意。 不同形状与不同厚度的‘晶态铒锆酸盐’防护材料,在面对相同强度的模拟核辐照时,均表现出了高强度的稳定性及对α射线、β射线、γ射线、x射线、中子辐射的屏蔽率。 在不同辐照环境下,‘晶态铒锆酸盐’防护材料在厚度为一厘米时对α射线和β射线的屏蔽率达到了100%。 而γ射线、x射线的平均屏蔽率达到了90.4%;中子辐射的频率达到了84.5%;加马屏蔽率达到了60.3%。 这种屏蔽率,如果换成普通的混凝土水泥,大概需接近半米厚才能做到。 五十厘米比一厘米,足以体现出它的屏蔽性能了。 而更关键的,在于它的晶界损失率。 在长达三十分钟的辐射强度对抗测试中,哪怕是一厘米厚的防护材料,在面对超过三十分钟的2gy·h-1的强度的辐射时,内部的晶界依然没有遭受到太大破坏。 如果将一块材料的晶界完整度比作100,在第一轮的测试结束后,第一批的‘晶态铒锆酸盐’防护材料,五组实验的晶界完整度均只下降了0.00032、0.00019、0.00028、0.00018...... 平均晶界破损率,保持在万分之二左右,相对比上辈子在米国那边制造出来的防护材料,晶界破损率降低万分之零点五左右。 提升不算很大,但一些不算复杂的修改,换来一定程度的性能提升,是很棒的一件事。 事实上,万分之二的晶界损失完整度这个数值,已经相当低了。 要知道,它面对的可是高放核废料级别的电离辐射照射。 如果一个人,被这种强度的模拟辐射照射到了,不超过一个小时,就会七窍流血而亡,可见这种强度核辐射恐怖之处。 但‘晶态铒锆酸盐’防护材料在面对这种强度的模拟核辐射照射时,晶界破损只有万分之二。 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数字会不断加大,但‘晶态铒锆酸盐’防护材料的自我修复性,会最终让其维持在一个动态平衡。 ....... “不可思议,面对2gy·h-1的强度模拟核辐射半小时,晶态铒锆酸盐材料的晶界被破坏程度居然不到万分之二。这个数字,已经远低于用于保存核废料的陶瓷材料了。” 实验室中,席学博拿着手中的对抗结果瞪大了眼睛。 实验结果上记录的数据,表现出来的性能,让他不敢置信。 辐射屏蔽率就不说了,尽管表现很优异,但离铅金属等顶级材料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重要的是晶界破损率,这是对抗材料在面对高强度核辐射时,能维持自身稳定性多久时间的关键。 核辐射携带的强电离性质,能将接触它的材料全都电离,这会导致材料本身出现各种问题。 如果自身的稳定性不够强,即便是这种材料的辐射屏蔽率很优秀,也无法应用到工业上。 而按照测试结果上面的数据计算,晶态铒锆酸盐材料能对抗2gy·h-1的强度模拟核辐射照射超过一百天的时间。 这简直刷新了他对于对抗材料的认知。 别看一百天的时间很短,但也要看面对的是怎样的辐射强度。 作为核能方面的研究人员,对于核辐射防护材料他有着很清晰的认知。 无论是铅金属制造而成的屏蔽材料,还是核辐射防护水泥,亦或者橡胶,在面对高放核废料的时候,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损伤。 按照他心中的计算,半厘米厚度的铅板,面对2gy·h-1的强度模拟核辐射时,晶界损失率差不多在万分之一左右。 也就是说大约两百天左右的时间后,铅板就会失去防护效果。 考虑到铅板越薄,防护屏蔽效果越弱,防护时间还要进一步的缩短。 而这种晶态铒锆酸盐材料不会,尽管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它只能维持一百天的时间。但最关键的原子循环理论会让晶界重构,一百天,远不是它的极限。 换种说法,如果晶界重构的速度能跟得上破坏的速度,那么它就能永远的维持下去,一直封存核废料。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 实际上因为各种外界环境干扰,晶界重构不可能无限循环,但就目前它体现出来的价值,已经远超过传统的核辐射防护材料了。 看着站在一旁澹然无比的徐川,席学博眼神中满是崇拜。 这就是诺贝尔奖得主的实力吗?哪怕越界到材料行业来,也能轻易的打破边界。 如果是他亲手研发出了这种材料,估计早就兴奋的蹦起来了,但徐川却依旧澹定,仿佛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 拿到第一轮的辐射强度对抗测试结果,徐川捏着手中的结果,脸上带着笑容。 如他预料的一样,经过修改优化后的‘晶态铒锆酸盐’材料,在抗辐射性或辐射稳定性上,表现出了更强的性能。 第一轮测试万分之二的晶界损失率就是最好的证明了。 核辐射这种锋利的离子手术刀,迎来了能克制它的盾牌。 用优化后的‘晶态铒锆酸盐’材料来制造存储容器,如果没有其他的干扰,核废料能得到至少十万年的保存时间。 等到这个时间过去,核废料也将不再具备强烈的污染性。 毕竟原子衰变释放危害辐射也是有时间的。 尽管有一部分的核废料二十万年或三十万年,亦或者更长的时间来彻底完成衰变,但核电站中的乏燃料棒,大部分只需要几千年的时间就够了。 或者说,几千年的时间,能将它的危害降低到极小地步。 如果说,这次的项目仅仅是研发一种新型核废料保存材料的话,走到这一步,可以说已经算是成功了。 后续只要优化后的‘晶态铒锆酸盐’材料通过了其他的测试,那么它就能被应用到核废料的保存上。 不过徐川的目的可不是研发一种新型核废料保存材料。而是将核废料重新利用起来,让它从极难处理的污染物变成新的能源! 对于这个目标来说,‘晶态铒锆酸盐’材料的成功研发,仅仅是第一步而已。 ....... 将‘晶态铒锆酸盐’材料的后续测试交给韩锦去处理后,徐川则带着三名科研人员回到了自己的实验室。 对于其他人而言,‘晶态铒锆酸盐’材料的成功研发是一个巨大的喜讯,但对他来说这仅仅是第一步罢了。 后续还有很多的难关在等着他。 “席学博,你的工作是将钆材料在纯氧环境中进行氧化处理,完成后研磨成直径十纳米级以下的粉末。” “卢顺,你的工作是将碳化硼材料进行提纯处理,纯度要求达到99.99以上......” “周铢,你的工作是..........” 实验室中,徐川将一项项的前期准备工作分配了下去。 ‘晶态铒锆酸盐’材料的成功,证明了在面对高强度核辐射时,原子循环技术是可行的,接下来的工作,自然是顺着这条思路研发出一种可用于核废料实验工作的强防护衣。 ....... 第二百三十五章:彭鸿禧院士的惊叹 第一批‘晶态铒锆酸盐’材料的初步测试花费了近一周的时间,测试结果让人相当的振奋。 无论是从各种辐射的屏蔽率,还是从晶界破损率及晶界重构速度来看,这种新型材料的性能都相当优秀。 相对比以前华国使用的核废料存储陶瓷来说,‘晶态铒锆酸盐’防护材料的性能整体提升了近百分之五十以上。 使用年限方面的提升更是夸张。 如今的核废料存储陶瓷亦或者其他材料,即便是没有外界环境干扰,在面对带有强烈核辐射的核废料时,使用年限大部分都在数百年或者千年的时间。 超过这个时间,因核辐射的影响,存储容器会出现破损、裂解等问题。 但新型‘晶态铒锆酸盐’材料的使用年限,经过初步测试后得到的数据判断,保守估计也在万年以上。 这一结果,甚至惊动了核能研究所的‘顾问’彭鸿禧院士,老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亲自从京城坐高铁赶了过来。 看到彭鸿禧,徐川才意识到,自己弄出来的这种新型核防护材料,重要性似乎远超他自己先前的预估。 之前他的注意力一直都放在后续的核心技术上,对于‘晶态铒锆酸盐’材料并不是很重视。 毕竟固态陶瓷系列的防护材料用途并不是很广泛,它能隔绝辐射,但需要一定的厚度,这也就限定死了一些用途。 除了核工程建筑以及存储核废料等有限的用途外,其他领域基本很难应用上。 而防护材料中,能做到和‘晶态铒锆酸盐’材料同等屏蔽效果的材料并不少,只是使用年限少一些而已。 一千年的使用年限,和一万年的使用年限,对于人类而言,其实差别并不大。 】 再加上在后世,核废料已经成功变废为宝,不需要再长时间的存储,所以针对核废料存储的材料,在他眼中重要性远没有那么高。 但他忘了现在才2018年,在这个年代,核废料是让各国头疼不已的污染物。 无论是保存还是处理,都是难中之难。 ....... ‘科学院魔都原子核研究所’中,彭鸿禧亲自上手对一块‘晶态铒锆酸盐’材料进行辐射检测。 拿到测试结果后,老人看着眼前的青年发出了一声感叹:“厉害啊,这就是你此前提到过的原子循环理论吧。”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从凑齐研发团队到现在,也就不到三月的时间。 两个多月,研发出来一种性能比传统对抗材料更优异的新型材料,这简直可以说是天方夜谭。 更让他惊讶的,是此前徐川从未做过任何相关的材料实验。 这份‘原子循环’理论,是他在脑海中冥想构思而成的。 这才是最可怕地方。 材料实验,向来都是变数最大的实验之一。 无穷无尽的配比,稍微差一点结果就可以说截然不同。 有时候,哪怕配比只差0.01,弄出来的新材料可能就是废料。 一种新材料的研发,不是那么容易的。 如今的那些大型材料研发大厂,哪一个不是有着几十年的积累?数据库中哪一个没有堆积着庞大的材料数据? 单纯的从脑海中进行推测,就能弄出一种新型抗辐射材料。 这简直打破了他以往对材料研究的所有认知。 彭鸿禧都有些忍不住想切开徐川的脑子看看了,看看里面是不是装了个超级量子计算机。 这种非人力可以做到的事情,他居然做到了。 或许这有些运气的成分在里面,但材料研发这种事情,本来就属于碰运气的事情。 运气好,一次配比就能搞定所有。 运气不好,实验个上千次都找不到正确的合成路线。 ...... 对面,听到彭鸿禧的夸奖,徐川笑了笑,道:“这只是原子循环理论的基础应用,它的缺陷还是很大的。 “比如最终定型后会硬化,而固态的材料无法适应很多的核防护需求。还有针对中子辐射和加马辐射的屏蔽率不高等。” 彭鸿禧摇了摇头,道:“你的要求太高了。中子辐射和加马辐射的穿透力是所有辐射种类中最强的,这也是全世界辐射防护中最大的难题。” “这种新材料已经很优秀了。如果用于普通的核废料存储,就目前的测试结果来看,它已经完全够用了。原子循环-晶界重构,能够让它保存核废料上万年的时间。” 徐川笑了笑,道:“走吧,我带你去看看我最近的新研究-无铅纳米复合重构防护材料,在我看来,它比‘晶态铒锆酸盐’材料更加优秀,是用来制造防护衣的” 闻言,彭鸿禧脸上露出一丝惊讶,有些诧异的问道:“防护衣?无铅?” 徐川点了点头,道:“对,无铅,原子循环理论并不依仗铅金属的高密度性来做屏蔽。” 彭鸿禧感兴趣道:“有成品了?” 核辐射防护服是必不可少的核生化救援装备。在核辐射风险、核气溶胶污染、生物化学环境污染等风险自然环境下的当场处理和抢险救援工作人员应用。 通常在人们的印象里,核辐射防护材料往往离不开厚重的铅。 例如,医院x射线检查室所用的防护门就是由铅材料制造的。 亦或者就目前的核防护材料来说,如果是用于科研人员或者工作人员穿戴的防护衣,可以说基本都是含铅的。 铅能隔绝掉大部分的辐射,屏蔽性能优秀这点不用说。 但其实缺点也很明显,首先是重,铅的密度很高,掺杂了铅材料的防护衣肯定是相当重的。 毕竟是用于面对核辐射,掺铅太少起不到什么防护作用。 但掺铅多了,重是肯定的。 一件防护衣,比如军用级防辐射服,重量在十五六公斤以上。 其次铅有毒,铅的生物学毒性对环境不友好。 特别是在高浓度的核辐射环境中,一件铅防护衣的工作时间并不长,而遭受到污染后,无法重复利用只能废弃掉等等。 因此铅防护衣的使其应用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但目前而言,除了铅防护衣外,并没有什么太好的其他防护衣。 核辐射的防护,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大的难题。 无铅的核辐射防护服,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 ...... 带着彭鸿禧,徐川朝着自己的实验室走去,一边走一边回应。 “完整的防护衣目前还没有,最新的成品昨天才做出来,目前只有不算很大的一块类布料,还没走测试,具体结果还需要一段时间。” “用的什么材料?大小厚度重量如何?”彭鸿禧迅速问道。 徐川:“大小差不多在五十*五十厘米,厚度在一点三厘米,重量在一千零百七十三克。” 彭鸿禧算了算,开口道:“零点二平米,两斤多一点,如果按照一件防护服使用五尺的布料缝制,再考虑头盔手套及一些其他的物品,总重量差不多在八到十斤左右。” “相对比以前三十斤往上的铅防护服,你这足足轻了数倍。要是屏蔽辐射效果能达到铅防护服的标准,那就可怕了。” 徐川笑了笑,道:“等走完测试就知道了。” 对于这种新型无铅纳米复合重构核防护材料,他很清楚具体的防护性能,肯定比铅掺杂防护服要好,不然上辈子他又怎么利用这种技术解决核废料这个问题。 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技术,可是拿到过诺贝尔奖的科技。 一项诺奖级别的成果,还是自然科学奖中最重要的物理奖,其价值与重量自然是惊人的。 ...... 带着彭鸿禧,两人一路来到实验室中。 徐川打开一个材料保存箱,从里面取出一块折叠着的类布材料,递给了跟在自己身后的老人。 彭鸿禧接过材料,入手,这种材料的柔顺手感就让他惊讶不已。 “不可思议,这柔顺程度,你不说我都以为是用来制造衣服的布料,太柔软了。” 彭鸿禧摸着手中的防护材料忍不住的惊叹。 要知道核防护材料一般都是掺入了铅、银、硼等各种材料的,毕竟只有这些材料,才能够吸收或屏蔽射线。 但对应的,这些材料的性质,也会导致核防护服变的笨重,粗糙等等。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可眼前的这块防护材料,完全颠覆了他以往的认知。 如果抛开厚度,它就像是一块布料一样,它甚至可以像衣服一样折叠起来,简直不可思议。 徐川笑了笑,道:“您老说的也太夸张了点,和传统的核防护服材料相比,它的确柔软不少,但要说和布料一样,那还是比不了的。” 彭鸿禧感叹着摇摇头,道:“颠覆性的成果,你是怎么做到的?它的原料是什么?” “原料以氧化钆、碳化硼、高密度聚乙烯、氟锆基盐为主,利用氧化钆的高吸热与高中子吸收截面,结合硼与锆的对各种辐射屏蔽为基础原理。” “采用偶联剂对氧化钆进行表面改性处理,提高了其在基体内部的界面相容性和弥散性,使辐射粒子更充分地与材料内部的功能组元相互作用从而迅速衰减......” “理论上来说,它具有屏蔽绝大部分射线的能力,且有良好的中子辐射屏蔽与加马射线屏蔽性能。” 对于这种新型防护材料的原理和制造过程,徐川并没有什么隐瞒。 眼前的这位老人,完全是信得过的。 听完徐川的讲解,彭鸿禧略带浑浊的眼眸动了动,思索了一番后开口道:“真是精妙的想法。” “利用钆·氢·硼体系对中子进行慢化和吸收,利用轻、重核与中子的相互作用特性以及钆和硼的高热中子吸收截面特性,使高能入射中子与钆产生非弹性碰撞,与氢、碳、氧发生弹性碰撞直至成为热中子,最后被钆和硼吸收。” “而原子循环技术,能利用辐射能对碰撞后的产生的破损粒子进行一定程度的修复,使其循环利用,大大提升了它的寿命与防护性能。” “这条思路,简直完美。” 徐川笑着点头,这条思路,不仅仅是核防护材料的核心。 更是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技术的核心。 利用这项技术制造出来的特殊的半导体材料,能收集核废料中的散乱辐射,进而将其转变成电能,实现真正的变废为宝。 “对了,听说你最近还在研究锂电池?” 摸索了一番手中的新型防护材料后,彭鸿禧将其郑重的交还给了徐川,好奇的询问道。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小打小闹罢了。” 他收购川海材料研究所的事情,并不是什么秘密,彭鸿禧知道这个消息很正常。 “研究哪方面的东西?”彭鸿禧问道。 顿了顿,他接着补了一句:“别误会,我不是想打探你的机密,不方便说的话也没什么。” 徐川摆了摆手,笑道:“有什么机密不机密的,主要是电解液和人工sei膜方面的东西。” “电解液和人工sei薄膜,你这是奔着锂枝晶问题去的啊。你这两头分散,精力忙的过来吗?” 彭鸿禧念叨了一句,看向了徐川,这个年轻人的野心可真不小。 锂枝晶问题,已经困扰了工业界几十年了。 全球各国研究这个问题的研究所实验室高校无数,但至今都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 数学,真的有这么大的魔力吗? 先是计算出一种核辐射防护材料,而后又是锂枝晶难题。 虽然他不确定锂枝晶难题是否能被解决,但在今天看到这个核能实验室中的一些成果后,他对眼前这个青年有了股莫名的信心。 仿佛他插手的领域,问题都将不是问题。 徐川笑了笑,道:“其实那边还好,我找我导师要了个人,我师兄那边在负责管理研究所。” “我只不过是提供了一些理论方法而已。” “年轻就是好啊!精力旺盛。” 彭鸿禧没再追问,感叹了一句。 徐川笑道:“彭院士您也还年轻啊。” 彭鸿禧笑着摇头,关切道:“如果遇到什么问题,可以来找我,别一个人撑着。” “听说前段时间你在实验室里面连续熬了好几天,诺奖电话都错过了。” “你还年轻,要注意身体,不需要那么拼,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第二百三十六章:诺奖前的准备 彭鸿禧在魔都呆了三天的时间,等到新型无铅纳米复合重构核防护材料的初步测试结果完成后,才返回京城。 跟着一起去京城的还有徐川。 同时带走了两份不同防护材料,也带走了针对两种材料的初步测试结果。 一方面是对这些阶段性成果做一个汇报。另一方面则是去商议一下一个月后的诺贝尔奖。 现在已经十一月份了,再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就要开始了。 虽然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在欧洲,并不在米国,相对来说要安全很多。 但以他现在的年龄加成就,出国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了。 所以他得去找高层商议一下,看看怎么处理。 ..... 再次来到京城,下榻的地方依旧是的紧挨着故宫的那座酒店。 将行李什么的丢到酒店后,郑海载着徐川赶往了科学技术部所在的办公大楼。 这一次来京城,倒不是和上次那个人见面的。 一个阶段性成果,没必要惊动那位。 或许他知道,但作为,手中比这更重要的事情更多,能在背后支持科研人员的工作,就已经足够了。 “徐教授,欢迎!” 科学技术部的办公大楼下,部长秦安国亲自迎接徐川,身旁站着两位老人。 “秦部长,又见面了。”徐川笑着回应。 “来来来,给你介绍一下,这两位都是咱们国家科学院的院士。”秦安国笑着让开身位,给徐川介绍身边的两位老人。 “这位是王中王院士、国际核能领域的着名学者,是固有安全特性的先进核能系统方面的顶级学者,国内核电站的高温气冷堆技术、循环冷却水系统均出自他手。” “这位是姜圣阶姜院士,咱们国家的核工业功勋,参与过两弹研制,指导过核电站及配套核燃料安全循环系统的研制,为咱们国家的核安全做出过巨大贡献。” 闻言,徐川神色一正,恭敬的和两位老人打招呼:“王院士好,姜院士好。” 王中和他握了握手,笑道:“英雄出少年,早就听说过徐教授的名字,今日一见,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年轻。” 徐川笑道:“王老过誉了,和您相比,我还差的很远。” 一旁,姜圣阶走上前,没客套的直接问道:“听秦部长说,你研发出来了一种新型抗核辐射材料?” 徐川点头,道:“做的确做出来了一种新型材料,不过目前还只是做了一些初步测试,最终结果如何,还没有完全定下来。” “有带材料过来吗?”姜圣阶院士紧跟着询问道:“或者我能去你那边看看吗?” 一旁,秦安国解释道:“姜院士和王院士最近在合力做一个国家核能安全项目,需要用到一些核能防护方面的技术和材料,而一些传统的核防护材料无法匹配。” “徐教授您这边不知道方不方便,方便的话,等您那边的成果出来后,科学技术部这边走一个申请,申请一下部分材料内部使用,您看可以吗?” 徐川恍然点了点头,道:“这没什么方不方便的,相关的材料我让魔都研究所那边邮寄一点过来就行。” “只不过目前这种新型材料还没完成测试,稳定性、效果方面我无法保证。” 姜圣阶急迫的脸色舒缓了下来,带上了笑容:“那就麻烦徐教授了,相关的测试我这边会做的,不会让你担上麻烦的。” 徐川点了点头,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项目本就是国家全资的项目,做出了什么成果,其知识产权也是归属国家的。 取自于国,用之于国,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至于麻烦什么,他并不担心。 在国内的学术界,能给他找麻烦的,没几个。 ...... 一行四人在门口寒暄了一会,在秦安国的带领下,进入了科学技术部的大楼中。 办公室中,徐川接过助理递过来的茶水,放到了一旁的桌上。 “秦部长,我这次过来,主要是两件事。” 他也没有耽搁时间,直接进入了正题,毕竟双方都是大忙人,没那么多的时间闲聊。 对面,听到这话后,秦安国坐正了身姿,认真的开口道:“您说。” “第一个是有关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项目的,目前核能项目已经进入了正规,第一阶段的成果已经做出来了。” “接下来的研究,无论是从科研资金,还是实验材料等方面,都需要支持。” 秦安国点了点头,道:“这些都没问题,您放心,国家对于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项目一定会鼎力支持。” 他都没问徐川需要多少资金和什么帮助,直接就答应了下来。 这不仅仅是前不久诺贝尔奖带来的巨大名声,也是因为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项目拿出了阶段性的成果。 无论是‘晶态铒锆酸盐’材料,还是后续的无铅纳米复合重构防护材料,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第一批十个亿的资金投入,这两种材料随便来一种,都足够抵住投入了。 此外,更关键是,申请这些东西的人,是徐川。 这个名字,就足够了。 全世界第一位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双奖得主,年仅二十一岁,七大千禧年难题的解决......一系列的成就,放到任何一个国家都足以让那个国家对他大力投入支持了。 ...... 一旁,徐川接着道:“第二件事是关于诺贝尔奖的。” “诺贝尔奖?”秦安国略带疑惑的看了眼徐川。 徐川点了点头,开口道:“虽然获得诺奖是一件很让人高兴的事情,但它的颁奖典礼在国外,如今我手上掌控着一个核能项目,不知道是否应该出去领奖。” “如果去的话,安全方面该如何保证。前不久尹朗的核能物理专家莫名死亡的事情,相信秦部长也有所了解。” 他直接开口挑明了事情,询问上面是否该去领奖。 一枚诺贝尔物理学奖,对如今的他,亦或者华国来说还是很重要的。 既然获得了,没道理不去拿回来。 但是考虑到一些其他的东西,安全方面需要做到保障。 闻言,秦安国脸上露出了释惑的笑容:“这方面您放心,国家已经考虑过了的,安全问题不是问题,到时候会有人保护您的。” “而且我们也不是尹朗,在您这种国际知名学者身上,没人敢做手脚。” “除非,他们想直接掀起战争!” 顿了顿,他接着道:“当然,安全方面也不是小事,如果乘坐飞机出入不保险的话,我们这边其实还有另一种方案。” “什么方案?”徐川好奇的问道。 “火车!”秦安国口中吐出两个字。 “从京城到科斯莫,有一条专用的火车线路,可以直达欧洲,虽然用的时间长一些,但比飞机更加安全,也更容易面对各种突发状况。” “这是一条备用方案,如果徐教授您不介意浪费一些时间的话,我们完全可以坐火车过去。更安全。” 】 闻言,徐川恍然点头,他听说这列火车,好像是可以直接从京城直达科斯莫,是一趟旅游列车来着,沿途风景很不错。 相对比乘坐飞机来说,火车的确更加安全一些。 即便是路程中出现了什么意外,那也是在地面上。 不像飞机飞在天上,出了什么问题,那就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 解决掉核能项目后续的资金发展与诺贝尔奖两件事,徐川也放松了不少。 在京城呆了两天的时间,和王中与姜圣阶两位院士交流一下关于核能项目方面的安全保护,以及去水木大学看了看妹妹徐晓后,他返回了金陵。 ‘晶态铒锆酸盐’材料和无铅纳米复合重构防护材料都已经进入了测试中,核能研究所这边的工作暂告一个段落。 其他人正常上班解决后续事情,徐川则前往了自己购买的‘川海材料研究所’。 冷落了这边一个多月的时间,也该去看看电解液和人工sei薄膜的研发进度如何了。 虽然川海材料研究所的这边的人员配置比如核能研究所这边,但锂电池的材料研发,难度与复杂度可没有核辐射防护材料的研发那么高。 而且有他之前留下的理论和指点,研发进度应该也不会差太多。 在实验室中找到樊鹏越,徐川询问了一下两个项目的研发情况。 “电解液的研发速度比如人工sei薄膜的研发速度要快一些,毕竟它比人工sei薄膜要简单不少。” “目前已经有初步的成品了,目前正在对其进行测试,测试没问题的话,就能组装到完整的锂电池上,进行充放电实验了。” “至于人工sei薄膜的研发,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具体时间不确定,这边研发出了点问题,正在想办法解决。我正准备给你发邮件告诉你这事来着的。” 办公室中,樊鹏越对这段时间以来的项目进度做了一个简要的汇报。 “出了什么情况?” 听到人工sei薄膜的研发出现问题,徐川有些诧异的问道。 按道理来说,在他提供了详细的路线与方法的情况下,研发应该一路无阻才对。 樊鹏越:“前段时间于振研究员弄出来了一份sei薄膜成品,但遗憾的是,这份sei薄膜的性能方面并未能达到你之前的要求。” “检查测试发现,这种人工sei薄膜虽然能做到避免锂枝晶的形成,但它无法彻底驱散锂离子在负极聚集。” “理论上来说,它的确解决了锂枝晶问题,毕竟锂枝晶不会再形成了,但实际上,因为锂离子在负极的叠加,同样会造成库伦效率降低,并最终导致电池坏死......” “检测结果呢?我看看。” 对于于振弄出来的人工sei薄膜,徐川很感兴趣。 虽然他对于锂电池并没有什么太多的研究,不过可以从材料学和数学的角度来对锂电池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 这是绝大部分材料学家都做不到的事情,因为他们没有那么深厚的数学功底。 “稍等,我这就打印一份过来。” 樊鹏越应了一声,匆匆离去,不过没一会,他就带着一份文件重新赶了回来。 徐川接过尚有余温的打印纸,闻着上面的墨香翻阅了起来。 从上面记录的数据,从测试结果来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人工sei薄膜的确算是解决了锂枝晶问题。 但析锂问题与锂聚集问题它依旧未能解决。 所谓的析锂,和锂电池运行有关。 锂离子电池在充电时,li+会从正极脱嵌并嵌入负; 但是当一些异常情况出现,比如负极嵌锂空间不足、li+嵌入负极阻力太大、li+过快的从正极脱嵌但无法等量的嵌入负极等异常发生时,li+就无法嵌入负极了。 这时候的li+只能在负极表面得电子,从而形成银白色的金属锂单质,这也就是常说的析锂。 锂枝晶其实就是析锂的一种。 而当过多的锂离子聚集在负极形成析锂时,不仅使电池性能下降,循环寿命大幅缩短,还限制了电池的快充容量,并有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等灾难性后果。 此外还会造成的电解液中的锂离子过度消耗,从而造成库伦效率越来越低。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锂离子电池容量是呈指数衰减的。 如果电池的每圈的库伦效率是99%,那么循环100圈后,它的容量保持率就是36.6%。 也就是说100ah的电池在这种情况下循环100圈只剩下36.6ah的容量。 而他手中的这份资料,显示出的析锂效应尤为严重。 因此进而造成了组装的电池库伦效率仅有99.91%左右。 这个数值听起来已经很不错了。但实际上并不高。 拿最出名的某果手机的电池举例,大部分的正常的电池在正常条件下运行,当充电周期数达到500时,电池最高可保持初始容量的80%。 也就是说电池循环500圈,容量保持率在80%,换算成库伦效率约为99.96%。 低了足足0.0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如果应用这种人工sei薄膜,锂枝晶问题是解决了,但电池的充放电数次会降低超过两百次。 解决了锂枝晶问题,的确能提升电池容量。 但因此大幅度降低电池的使用寿命,这完全是不值得的。 ....... 第二百三十七章:解决锂枝晶难题的关键 能解决锂电池中的锂枝晶问题,证明这条思路和理论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但是于振研究员制造出来的人工sei薄膜却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这引起了徐川的好奇和深思。 在他的推测中,这种问题不应该出现。 锂枝晶问题本就是析锂问题的一部分,如果锂枝晶问题能被解决的话,那么析锂问题也应该能得到解决,或者至少能得到一部分的解决。 然而手上的检测结果却告诉他,析锂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甚至更加对严重了。 这让徐川有些百思不得其解。 ...... 盯着手中的检测结果,徐川认真的翻阅的起来。 从数组对照实验来看,应用了这种新型人工sei薄膜的锂离子电池,对照原本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析锂的效率更高。 如果原先的锂离子的库伦效率在99.94%~99.96%区间的话,那应用了新型人工sei薄膜的锂电池,库伦效率降低到了99.91%~99.2%左右。 别看只有零点零三、四左右占比,但实际上,它对于充电循环次数的影响极大。 】 “有意思,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问题?” 看着对照实验的表格数据,徐川摸着下巴思索着。 上辈子他可没有听说过这个问题,这种新型人工sei薄膜也广泛的应用到了社会各界。 这说明这个问题已经是解决了的。 他很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对于这种重要的东西,哪怕重生过一次,也过了好些年的时间,也不可能记错什么。 “是实验步骤出了问题,还是说材料出现了问题?” 盯着对照数据,徐川将一个个猜测排除,最终留下了两个可能性最大的想法。 ....... “樊师兄,麻烦给我准备几组制造这种人工sei薄膜的材料。” 思索了片刻,确定心中的想法后,徐川起身吩咐道,他准备自己亲自动手做一下实验。 毕竟数据看的做多,也没有自己动手来一次感悟的更深。 他有预感,这个问题可能并不是很复杂,但如果找不到关键节点,怎么实验都不会搞定。 ...... sei薄膜,指的是液态锂离子电池首次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与电解液在固液相界面上发生反应,形成的一层覆盖于电极材料表面的钝化层。 这种钝化层是一种界面层,具有固体电解质的特征,是电子绝缘体却是li+的优良导体。 电解液中的li+离子可以经过该钝化层自由地嵌入和脱出,因此这层钝化膜被称为“固体电解质界面膜”,英文单词solidelectrolyteinterface,缩写sei。 这就是sei膜的由来。 但天然形成的sei膜并不稳定,自发形成的界面质量差,难以控制li+离子的沉积的态,会导致电池短路、析锂严重、爆炸、起火、自燃等各种问题。 因此在电池制造的时候,研究员就想办法人工制造了一种sei膜,用来代替天然sei膜,起到稳定锂电磁、扩大电池容量、提升电极的循环性能和使用寿命等帮助。 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目前的人工sei膜的种类很多,使用的材料也不尽相同。 比如氧化亚硅、乙酸甲酯、三氧化二锂等等。 不同的负极材料及不同的电解液需要配套不同的人工sei膜。 所以这是个很庞大,且很独立的市场。 徐川瞅准的也是这一点。 因为它能绕过其他国家或者研究所的专利。 一种新型的人工sei薄膜,如果能解决锂枝晶、析锂等问题,那么它就能发展出独一无二属于自己的专利。 且别人根本就无法忽视。 毕竟目前大家使用的电池容量都差不多,而新电池的容量翻倍的话,你不用,别人用了就会抢占所有的市场。 毕竟相同的价格,别人的续航能翻一倍,谁都知道该怎么选择。 除非你能自己研发出来。 但是这种可能性太小了,真要那么容易,早就弄出来了。 ...... 花费了几天的时间,徐川亲手制造了一些人工sei薄膜,并应用到了新电池上做出测试实验。 测试结果如之前于振研究员制造的sei膜一样,锂枝晶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析锂和锂沉积问题依旧存在。 这让徐川确定了并非实验步骤有问题,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材料了。 “是人工sei材料有问题吗?” 看着实验室中正进行充放电循环测试的电池,徐川的目光仿佛犹如透视一般,深入了锂电池中,看到了正在不停搬运锂离子的负极薄膜。 “不,这种人工sei膜没问题,我曾经拆开检测过市面上的锂离子电池研究过,这种成熟的商业用品不可能有缺陷。”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导致锂离子出现析锂、锂沉积等问题的原因,可能出现在电解液中。” “或许是电解液出现了问题,可能是电解液与人工sei膜并不匹配导致的。” 脑海中,一项项的信息在不断的被剖析,利用未来二十年的眼光,徐川在不断的迅速排查着问题。 人工sei材料有问题这一选项被他直接排除。 这就是他的优势。 如果是其他的研究所或者实验室,绝对会将目光继续锁定在人工sei上,认为它不完善,会想尽办法继续改进。因而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但徐川不同,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展望未来,那些地方有问题,他可以凭借先知般的经验来直接排除。 而其他实验室或研究所,即便是怀疑可能是电解液出了问题,也不敢像他一样这般确定。 ....... 确定问题并非出自人工sei薄膜上后,他迅速找来了这种新电池使用的电解液。 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一般由高纯度的有机溶剂、电解质锂盐、必要的添加剂等原料,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 川海材料研究所使用的电解液,是市场上很常见的种类。 主要由环状碳酸酯、碳酸乙烯、二氟草酸硼酸锂等材料构成,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添加材料。 其中环状碳酸酯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有机溶剂,可溶解多种聚合物,是锂电池中最常见的一种有机溶剂。 而碳酸乙烯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添加剂,它添加到电解质中可以显着的提高电池性能。 至于二氟草酸硼酸锂则是电解质锂盐,用于运载锂离子。 三种主要材料,都是相当常见的东西,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徐川并没有理会其他的稀少添加材料,直接将目光锁定在了这三种主要材料上。 大规模且异常的析锂反应和科学直觉告诉他,问题大概率出在这三种材料中的一种中。 思索了片刻后,徐川将目光锁定了碳酸乙烯和二氟草酸硼酸锂上。 这两种材料相对于环状碳酸酯来说,更容易出问题。 环状碳酸酯的性能很稳定,是目前市面上很多锂离子电池都会使用的有机溶剂,如果它出现了问题,那么锂电池的的库伦效率基本提升不到99.95%以上。 但目前市面上的电池,库伦效率基本都在99.95%以上,所以它应该可以先排除。 至于碳酸乙烯和双草酸硼酸锂,徐川想了想,将最终的选择锁定在二氟草酸硼酸锂这种锂电解质上。 原因一样,碳酸乙烯同样是电解液中常用的添加剂,它几乎存在于每一种类型的锂离子电池中,适应性相当广。 而二氟草酸硼酸锂则不同,尽管市面上很多锂离子电池都是使用的这种电解质锂盐,但它有着自身的缺陷。 比如它的溶解度差,离子电导率相对较低等问题。 且更关键的是,它与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一般是集流体铝形成稳定的钝化膜。 尽管它能保护负极集流体铝免受电解液的腐蚀,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锂离子的通过。 毫无疑问,它是三种材料中最值得怀疑的。 ...... 确定了目标,徐川也没有继续浪费时间,直接开始了实验。 他并没有将这份工作交给研究所的其他人,而是亲自动手。 测试方法很简单,既然怀疑二氟草酸硼酸锂有问题,那就直接换一种电解质锂盐。 能代替它的产品有很多,无论是常规无机电解质锂盐中的高氯酸锂、四氟硼酸锂、六氟砷酸锂等材料;还是有机电解质锂盐中的双草酸硼酸锂、双二氟磺酰亚胺锂等材料都可以代替。 做一些简陋的实验室电池,用不了多长的时间。 不到六个小时,徐川就完成了整体的实验,不仅更换了电解质锂盐材料,还完成了新电池的初步检测。 然而结果却让徐川皱起了眉头。 更换了电解质锂盐材料后,析锂和锂沉积问题,依旧没有解决。 “问题竟然不在锂盐上?” 看着初步测试结果,徐川有些惊诧。 按照他的分析,锂盐出问题的概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可实验结果却表示问题并非出现在锂盐上。 如果不是锂盐,那是哪里出了问题? 有机溶剂?亦或者添加剂? 一个个的去排查,很麻烦的,电解液中的添加材料有不少,而且每一种材料的改变,都要考虑与其他材料的适配性。 对于川海材料研究所这种以前几乎没有任何电池研发经历的实验室来说,没有任何以往的经验数据可以参考,可以说要从头来过了。 想了想,徐川对手中的工作重新做了个安排。 对于电解质锂盐的后续测试,他交给了实验室中的其他人。 毕竟一两次的实验还是有遗漏性的,多次重复实验,才能确定电解质锂盐有没有问题。 至于他自己,则对碳酸乙烯这种常用添加剂展开了研究。 尽管没有从电解质锂盐上找到问题,但徐川依旧相信,导致析锂和锂沉积问题的关键,在电解液上。而且一定会是在三种主要材料上。 针对碳酸乙烯的研究,和电解质锂盐一样,他干净利落的选择了直接更换材料。 单纯的检测问题,判断对应的材料有没有问题,不考虑适配性什么的,这是最快,最有效的办法。 材料研发尽管是一件碰运气的事情,但经验和数学分析,能帮助研发人员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极大的缩减研发时间与需要投入的成本。 将碳酸乙烯更换成另一种作用近似的‘臭代碳酸酯’后,徐川重新对电池做了检测。 本没抱多少希望的检测,结果却让他大为惊讶。 在更换掉碳酸乙烯后,锂离子电池的析锂与锂沉积速度竟然得到了相当大的改善。 在使用碳酸乙烯作为提高电池性能的添加剂时,新电池的库伦效率最高也只有99.93%左右。 而在更换成臭代碳酸酯后,新电池的库伦效率竟然提升到99.98%左右。 0.05个百分点的提升,这足以充放电循环次数提升三百到是四百次了。 但缺点也有,在更换了碳酸乙烯后,锂电池的性能下降了不少。 比如充电速度降低了近百分之十八,电解液的活化性能也降低了不少。 不过相对比析锂问题得到解决,这些都是可以接受的。 ....... “问题居然出在碳酸乙烯上?这真难以相信。” 看着检测结果,徐川再度惊诧。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碳酸乙烯这种添加剂,在未来的锂离子电池、锂金属电池、甚至是锂硫电池中都有使用。 因为相对其他的添加剂来说,碳酸乙烯对于锂电池电池性能的提升相当高,其他的添加剂根本就无法相比。 这也是他并没有怎么想过问题会出现在这上面的原因。 但现在,实验结果明明白白的告诉了他,导致析锂和锂沉积的罪魁祸首就是碳酸乙烯。 “真是很难相信啊。” 盯着检测结果,徐川再度陷入了沉思。 解决了析锂问题,本应该是一件很让人高兴的事情,但他却对此产生了怀疑。 在未来米国那家研究所解决锂枝晶问题的时候,肯定也遇到过这种问题,只是,他们依旧选择了碳酸乙烯作为添加剂。 这是为什么? 碳酸乙烯作为添加剂,的确能提升锂电池的性能,但如果它是导致锂枝晶问题的罪魁祸首,那么怎么都应该将其更换掉来着。 为什么那家研究所没有这么做? 对于这个问题,徐川有些想不通了。 .......... 第二百三十八章:资本家的心,果然都是黑的 解决锂枝晶问题的关键,落在了电解液中一份常见的添加剂上。 这个答桉让人有些意想不到。 毕竟工业界和电池行业,一直以来都将解决锂枝晶问题的目光放在了人工sei薄膜或者电解液的锂盐上。 在大部分的专家或研究员看来,这两材料才是关键。 若非是带着二十年的眼光和经验回来,徐川也不会径直的将目光锁定在电解液上。 常话说的没错,越是容易被人忽视的地方,越是可能滋生出最致命的东西。 碳酸乙烯,这种作为几乎所有锂离子电池中都会添加的材料,对于锂电池的提升很大。 只是,它可能也是造成锂枝晶问题的罪魁祸首。 ...... 更换了电解液中的添加剂后,徐川对手中的新电池进行了多种测试,也同步制造了数份新电池,使用了不同的添加剂材料,来对之前的判断做一个验证。 最终的实验和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添加剂的确会影响到的新型人工sei薄膜的工作性能。 其中碳酸乙烯、烷基磷酸酯等材料尤为严重。 而有机磷化物、有机氟化物添加剂相对较轻,其中性能最好的氟代烷基磷酸酯甚至能让库伦效率达到99.98%。 这一数据,足够让锂电池的充放电循环次数提升到四位数千次以上。 这和目前的锂电池五百次的标准充放电次数相比,提升了一倍都不止。 但与此同时,更换了碳酸乙烯后,锂电池的性能,从电池容量、到充电,放电速度、到电解液的活化性能都有了明显程度的降低。 其中库伦效率最好的氟代烷基磷酸酯在充放电效率上直接就降低了百分之二十五左右。 且外界温度越低,充放电效率受到的干扰就越大,而但温度过高时,电解液的不稳定性又会随之增加。 如果温度过高,电池会出现鼓包、膨胀等现象。 尽管目前的测试中暂时还没有出现自燃、爆炸等问题,但徐川知道,随着时间和测试次数的增加,如果利用氟代烷基磷酸酯代替碳酸乙烯的话,这些问题都会出现的。 他可不想自己研发出来的电池,能堪比某星公司。 随时随时会爆炸自燃的电池,容量再高也没什么用,安全性能根本就过不了关。 ....... 寻找一种能代替碳酸乙酯的添加剂,成了川海材料研究所目前的重点工作。 于振和叶赞手中有关人工sei薄膜与电解液研发都暂时停了下来,进入了这一工作中。 而实验室中,包括那些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有能力单独进行电池实验的,徐川也两两一组安排了实验。 相对于正式研究员来说,这些人的能力还是欠缺不少的。 不过能读到博士生这一阶段,基本也不会太差。 这些人可以作为川海材料研究所的班底进行培养,徐川也不会吝啬自己的资源和金钱。 而对于这些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欣喜了。 毕竟有实验才有数据,才能有成果,才能毕业,才有资历...... ...... “老板,这是这些天各组人员的实验结果。” 实验室中,樊鹏越将手中的资料递给了徐川,同时简单进行了一些陈述:“按照你的要求,实验室七组人员,对总计一十四种不同的碳酸乙烯替代品进行了实验。” “实验结果中,最好的两种材料分别是氟代碳酸乙烯酯和三甲硅烷亚硫酸酯。” “这两种材料能在较大程度上和目前的人工sei薄膜相匹配,在替换后计算得出的库伦效率分别是99.645%和99.721%。” “但与此对应的,这两种材料替换进去后同样有自己的缺点。” “比如氟代碳酸乙烯酯替换后出现了充放电效率降低.......等问题。” “这些实验数据量比较少,只能做一个初步的参考,毕竟我们的时间不够做完整的实验和测试的。” “此外,一些安全方面的检测也没有做.......” 实验室中,徐川从樊鹏越手中接过这些天以来的实验数据,一边听着他的简述,一边翻看着手中的资料。 从十一月初发现碳酸乙烯是导致锂枝晶和析锂问题的主要原因后,川海材料研究所就在不断的对其进行实验。 尽管时间很短暂,只有二十天左右的时间,但在有目标,人手设备足够的情况下,足够他们实验不少的新材料了。 当然,这些天的实验和检测都不太完善,也不是很正规。 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适配性、电池的安全性能测试等之类的问题都没去考虑的。 不过相对比这些问题来说,找出一种能够代替碳酸乙烯的添加剂,更重要一些,至于其他的东西,可以在后面来慢慢的完善。 徐川想要在十二月十号去瑞典领奖前搞定这个问题。 弄完后,去领个诺贝尔奖,等从欧洲那边回来后,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项目那边对两种防护材料的测试也差不多完成了。 这样一来,诺奖后的时间他就可以将主要精力投到核能项目上去了。 只是从目前的进度来看,这一愿望,大概很难实现了。 测试的十几种添加剂,目前来看没有一种很合适的,基本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如果抛开锂枝晶和析锂问题,碳酸乙烯还真是所有添加剂中性能最优秀的一种。 “或许可以稀释一下碳酸乙烯的浓度试试?亦或者找一种材料中和一下?” 翻看着手中的测试报告,徐川脑海中浮现出另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碳酸乙烯在未来依旧活跃在未来的锂电池中,肯定是有它的作用的。 “如果能找到解决碳酸乙烯导致析锂问题的办法,或许碳酸乙烯还有它的另一个作用。” 忽的,徐川脑海中浮现出了另一个名词。 “计划报废!” 所谓的计划报废,指的是工业上的一种策略。 即产品供应商有意为产品设计有限的使用寿命,令产品在一定时间后报废。 最早出现在灯泡上。 1924年圣诞节期间,欧司朗、飞利浦、通用电气等公司在日内瓦聚集,组成一个名为“phoebus”的垄断集团,目的是控制灯泡的寿命,将其控制在1000小时左右(而当时灯泡寿命可达2500小时) 1942年,米国zheng府将“phoebus”集团告上法庭,控诉对方的行为,最终虽然协议名义上被终止,但这些公司并没有进行任何赔偿。 更关键的是,这个联盟提出普通灯泡的寿命控制,一直延续了下来,至今,绝大部分灯泡的寿命只有1000小时。 这就是当时计划报废。 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约定逐渐扩散应用到其他产品上。 比如手机电脑中的电池、芯片;打印机中的墨盒;各种电器设备的关键按键等等。 这东西如今都有计划报废的能力,即使用了一段时间后,会因各种原因而损坏。 对于这些东西的生产制造商而言,如果一件产品能在用户手中使用很长的时间,那么新产品推出后,购买的人数就会减少。 所以为了引进新产品,扩大自身的利益,厂商必然会选择消除市场上存在的老产品,因为新产品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老产品的竞争。 而在锂离子电池中,碳酸乙烯的存在一方面可以提高锂电池的性能,另一方面,随着充放电循环次数的增加,负极的析锂情况会愈发严重,这自然会导致电池损坏。 只需要控制好的碳酸乙烯对锂离子电池的影响,可以说是天然的计划报废了。 这或许就是碳酸乙烯会带来析锂问题,但依旧在未来的锂电池中存在的原因吧? 徐川大抵想明白了解决析锂问题该从哪方面入手了。 如果他刚刚的猜测是对的,那么解决这个问题,无非就是从碳酸乙烯的含量,亦或者用另一种添加剂进行控制罢了。 ...... 确定心中的猜想后,徐川立刻动手重新进行实验。 单纯的验证心中的方法,使用的办法很简单,直接降低碳酸乙烯在电解液中的含量就可以了。 第一次实验,他将电解液中的碳酸乙烯的含量降低了百分之二十,制造了一份新的锂离子电池后,重新进行了检测。 五分之一的份量,足够保证如果真是碳酸乙烯的含量影响了负极析锂的话,绝对能表现在数据上,而且是以一个较大的弧度。 而检测结果如他猜想的一样,在将电解液中的碳酸乙烯含量降低了百分之二十后,锂电池负极析锂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电池的库伦效率从之前的99.91%左右提升到99.95%。 99.95%的库伦效率,足够保障一枚电池在完成充放电循环五百次后,依旧保持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容量。 这已经达到了如今市面上使用的锂离子电池的标准了。 “资本家的心,果然都是黑的。” 看着初步检测出来的结果,徐川摇了摇头。 虽然只是简单的测试,但足够让他肯定问题就在这里了。 难怪碳酸乙烯是造成锂离子电池中锂枝晶与析锂问题的原因之一,锂电池中依旧在大量使用这种添加剂。 并不是找不到更适合的材料,而是因为它最合适。 一定含量下的碳酸乙烯,可以增加锂电池的性能的同时,自动执行计划报废工作,为下一代产品让位,多挣不少的银两。 就拿手机来说,一块手机电池的寿命大概是一到三年的时间。 而一块电池,平均售价大概在一百五到三百块之间,除去各方面的成本,至少可以带来五十到一百五十块的纯利润。 如果有十亿人使用手机,那就是五百亿到一千五百亿的纯利润。 而事实上,全球各国对于电池的消耗,远大于对应的人数,毕竟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手机、电脑、电动汽车、等各种需要使用电池的电器。 难怪在未来锂枝晶问题被解决后,碳酸乙烯这种材料依旧被广泛应用在手机电池中。 这份庞大的利润,谁来了都动心。 当然,碳酸乙烯本身性能也足够优秀,相对比其他的添加剂来说,它更契合这种新型人工sei薄膜,能带来的性能提升更大。 越是优秀的电池,买账的人也就越多,哪怕它更昂贵一些。 而这样一种‘几乎完美’的添加剂,没有哪家电池厂商会不爱。 不过对于消费者来说,这就是一件很坑爹的事情了。 毕竟消费支出增加是实打实的,可原本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 ...... 确定了降低碳酸乙烯含量能够提升电池的库伦效率后,徐川开始安排实验室的其他研究人员开始对手中电池按照锂电池的标准测试来进行更详细的测试。 电池的测试,是一个相当繁琐且较为漫长的过程。 从过充电,过放电,外部短路,强制放电等电学测试,到挤压,针刺,冲击,振动,跌落等机械测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其他的不说,光是充放电测试,就要做最少五百次。 iec规定锂电池标准循环寿命测试为:电池以0.2c放至3.0v/支后,1c恒流恒压充电到4.2v,截止电流20ma,搁置1小时后,再以0.2c放电至3.0v(一个循环)反复循环500次后容量应在初容量的60%以上。 也就是说,即便是二十小时昼夜不停的进行充放电试验,最少也要二十天到一个月的时间。 不过相对比锂电池能带来的庞大利益,这些完全不算什么。 至于他自己,则有另外的安排。 他需要寻找一种可以降低碳酸乙烯形成析锂作用的材料。 从之前的实验结果来看,碳酸乙烯的含量与负极的析锂有直接关系。实验表明,在电解质中添加的碳酸乙烯越多,负极生出的析锂速度就会越快。 降低碳酸乙烯的含量的确能削弱析锂的生成速度,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电池的综合性能下降。 这是徐川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寻找一种另外的添加剂,对其进行控制,也同样是很重要的事情。 这份工作,徐川没有交给川海材料研究所。 或许川海材料研究所可以一点一点的将需要的添加剂实验出来,但需要的时间可能长达几个月或者一两年,对于徐川来说,这太慢了。 他准备利用自己的数学能力,来完成这一项添加剂的计算! 有一段时间都没有钻研数学了,也不知道自己的数学能力退步没有。 ....... 第二百三十九章:化学的未来 碳酸乙烯,别名碳酸乙烯酯、1,3-二氧戊环-2-酮、1,3-二氧杂环戊酮碳酸乙烯酯..... 其化学分子式是‘c3h4o3’,室温时为结晶固体,但当温度大于35c时则变成透明无色液体。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有机溶剂,可溶解多种聚合物。用于化肥、纤维、制药及有机合成等行业。 作为一名材料科研人员,徐川对于碳酸乙烯这种化合物有着一些了解,不过不算很多。 毕竟他上辈子的材料研究主要集中在物理材料方面,而碳酸乙烯属于化学材料的范畴。 不过对他来说,了解一种材料的性质,并寻找到另一种能控制它的添加剂,并不是很难的事情。 万物相生相克,材料也一样。 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分子与分子之间的交融,在无序中寻找有序,在纷繁复杂中寻找简单和美,或毁灭、或新生。 譬如非晶合金材料,看起来坚硬无比,然而它没有绝对的有序,在永不停歇的流动中,就如梵高的《星空》一种,你仔细看,它在看似不动中永动。 这正是材料学的魅力。 ...... “碳酸乙烯:分子式为c3h4o3,分子结构中摩尔折射率为17.17,表面张力为37.3,偶极距为10-2?cm3,极化率6.80.....” “氢键供体数量:0、氢键受体数量:3、可旋转化学键数量:0、互变异构体数量:无、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35.5、共价键单元数量:1......” “能与40c以上的热水、醇、苯、氯彷、乙酸乙酯、乙酸等物品混溶。在干燥的醚、二硫化碳、四氯化碳、石油醚等中难溶......” 实验室中,徐川一点一点的将有关于的碳酸乙烯的资料全都罗列出来。 无论是它的化学物理性质,亦或者是以往的各种研究。 这些东西对于寻找控制碳酸乙烯的材料有着很大的帮助。 其实寻找一种控制碳酸乙烯的材料,他完全可以去找其他的化学研究员帮忙。 以那些常年沉浸于此道的化学材料研究员来说,找出数种符合要求的材料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 不过徐川有另外的想法,他想尝试一下,看看数学,能不能融入到材料学计算中去。 正如此其他人猜测他研发抗核辐射材料和锂电池材料依靠的是强大的数学能力一样。 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并不是。 而今天,徐川想的就是踏出这一步,利用数学来帮助自己完成这项工作。 对于化学反应来说,在课本上是一行行的化学公式变换,在实验室中,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比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原子本身的结构发生改变。 而复分解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重排,即多个原子的排列组合方式发生变化。 但实际上,它更深层的本质,是电子云的流动。 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否能发生,要从热力学、动力学、焓变、熵变、自由能(gibbs自由能)、活化能等各方面来确认。 其实严格来说,目前化学的发展并不完善。 因为我们很多时候就连最简单的化学反应都没法用理论解释清楚,所以很多理论都是唯象的。 如果循着化学的解释链回朔,最终还是会归于物理学的解释上。 因此物理学才是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学科(数学不是自然学科!)。 很多人误以为化学才是最基础的,是因为像化学键本质上说一种电性作用,属于四大基本力中的电磁相互作用。化学反应的进行也跟分子的运动,碰撞有关。 当然,化学的潜力很深,有着深挖的巨大价值。 而如果从化学的深层本质来看,数学毫无疑问是可以应用上的。 比如最常见的化学反应速率,就可以通过微积分方程来描述。数学方程可以使用数值方法求解,以确定反应速率常数和其他参数。 比如使用波函数理论、群论等来描述电子结构和反应机制。 亦或者分子动力学模拟,通过一种计算机数学来彷真研究物质运动规律。涉及到大量微积分、概率统计以及优化算法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还有热力学、分析化学等各方面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数学来进行。 从理论上来说,如果知晓了需要进行化学反应的材料相关信息与条件,是完全可以通过数学来模拟整个反应的全过程的。 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理论可行。 当然,实际上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至少现在是不可能的。 而徐川想做的,就是朝着这件不可能的事情去尝试迈出第一步。 碳酸乙烯,就是一个很好的试验目标。 ...... “考虑电解液使用的高分子溶剂和正负极材料,用于控制碳酸乙烯的添加剂的可选范围并不算很多。” “碱类化合物与醇类化合物大部分基本都可以排除,这些化合物会与碳酸乙烯反应后生成各种对电池有害的物质,腐蚀正负极不说,还无法循环。” “那么剩下的可选性并不算很多,酮类、氟化类、环类部分材料可以考虑进行。” “再根据可逆性条件进行筛选,以羰基与两个烃基相连的酮类化合物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酮类的范围还是太大了,得收缩一下......” 实验室中,徐川一个人喃喃自语个不停,手中的圆珠笔也在a4稿纸上不断的记录着一项项的数据。 他在依据一些基础的化学反应来先对可用添加剂做一个大致的筛选,然后再来通过数学进行反应模拟和挑选。 这是条很有挑战的路,虽然并非无人踏及,但开拓的并不深;那看得到尽头的小路,未知的迷雾中荆棘丛生,需要一个人鼓起勇气前进。 好在,他从来都不缺少探索和直面困难的勇气。 ...... 实验室中,徐川不断的完善着自己的理论与数据。 另一边,针对新型人工sei薄膜的以及碳酸乙烯含量的测试也在不断的进行中。 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五六天。 当徐川依旧还在寻找适合的材料时,川海材料实验室这边的测试已经基本都做完了。 “樊主管,这是这些天的实验和测试数据,从这些天的实验来看,如果在不改变其他材料与添加剂的情况下,碳酸乙烯的含量降低到原有基础的67.3%左右是最合适的一个数字。” 实验室中,原本负责人工sei薄膜研究的正式研究员于振递过来厚厚的一碟报告材料。 樊鹏越点了点头,伸手接过:“辛苦你们了。” 于振摇了摇头,回道:“说来惭愧,这次有关锂电池材料的研发,我们根本就没起到什么作用。” “从最开始的理论和实验过程,到后面人工sei薄膜问题的解决,以及碳酸乙烯干扰锂枝晶和析锂问题的发现,全都是老板搞定的。” “我们只不过是按照他的要求进行了实验罢了,这种实验,随便换一个做过锂电池实验的硕士生来,都能搞定。” 闻言,樊鹏越也有所感叹了起来。 “他的确变态,以二十一岁的年龄同时拿到数学界和物理界的最高荣耀,这已经不是和我们一个世界的人了。” “相信无论在哪一个行业领域,他都能展现最可怕的能力。” 顿了顿,樊鹏越接着道:“你知道吗?我曾经还在读博的时候,跟随我的导师做一个二硒化钨材料项目,遇到了一个难题,差点让我的导师放弃那个项目。” “后面这位小师弟不仅帮忙搞定了这个难题,还利用数学发现了难题的根本原因,并找出了解决办法。” “而那一个项目,出的成果价值几十亿米金!” “更关键的是,当时他还在读大一。” 听到这话,于振倒吸了口凉气。 樊鹏越的导师是谁,他是知道的。 毕竟时间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月了,平常的一些聊天交谈什么的,也足够大家互相了解了。 不仅仅是他们的老板,眼前的这位空降的主管其实也不差。一位科学院院士的弟子,这人际关系和地位,不是他们这些人能比的。 而一位院士都差点放弃的项目,想必遇到的难题是致命的。 尽管知道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双奖得主和他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但大一的时候,就能参与进一个成果价值几十亿米金的项目,还能解决致命的难题。 这天赋,已经没法形容了。 不过回头想想,于振又突然觉得合理了。 如果不是这般妖孽,又怎能解决院士都无法解决的难题,又在二十一岁的年龄拿到诺贝尔奖与菲尔兹奖?这可是学术界最权威的两个奖项。 虽然震惊,不过这份数学能力也让于振有些好奇。 他忍不住问道:“你说,数学学的好,真就那么厉害吗?材料这种很难应用上的数学的领域,也能通过数学解决?” 听到这个问题,樊鹏越沉默了一下,想了想后,有些迷茫的回道:“不知道。或许对他而言是的?” 顿了顿,他又谨慎的补了一句:“不过我从未在其他数学教授上看到过这种层次的数学应用。” “可能他比较特别吧。” ....... 另一边,办公室中,徐川匍匐在桌前,手中的圆珠笔在不停的写动着。 “.......ec,(c)dec,(d)dmc,(e)emc,(f)ec/dec=1/1,(g)ec/dmc=1/1,......(j)ec=1/2。” “........” 盯着稿纸上的数据,徐川陷入了沉思。 “从数据来看,甲乙酮是种还不错选择,按照化学性质进行推测,它能起到一定的抑制碳酸乙烯的作用。” “众所周知,碳酸乙烯之所以在锂离子电池中起到极大的提升作用的原因在于它可以与li+通过溶剂化作用形成紧密有序的li+-ec溶剂化构型,从而使含ec的电解液在循环过程中更为稳定。” “而由于‘li+-碳酸乙烯溶剂’构型相较于其他溶剂化锂离子,如碳酸甲乙酯等材料来说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因而在电解液中添加‘li+-碳酸乙烯溶剂’组分后,可以明显改善电池的循环性能和电压极化现象。” “这不仅提高电解液的稳定性,同时,碳酸乙烯酯的还原产物有助于形成稳定的固体电解液界面膜,使得电解液在循环过程中更为稳定。” “而甲乙酮能在里面,通过锂离子沉积/脱出行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负极的析锂现象。” “至于具体情况还需要进行实验,毕竟推算的数据和实际应用肯定有一些差别。” 想着,徐川又摇了摇头,看着桌上的稿纸长舒了口气。 这些天来,他放掉了其他的项目,集中精力研究这个问题,要说进度,的确有一些进度,但不多。 截止到现在,他也只不过找出来了一种可能适合的材料。 他小看了化学反应中可能会产生的各种连带现象。这些东西计算起来能累死个人。 “或许,我应该弄个数学模型出来?” 脑海中,徐川将想法转到了另一方面。 一个数学模型,虽然不能准确地预测未经实验的材料样品的各项性能以及可能诞生的化学连带现象,但却可以为使用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比如从概率意义上缩小实验范围什么的。 很早之前,他还在大一的时候,就为他的导师陈正平做过一个有关二硒化钨材料项目的数学模型,进而迅速帮忙找到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锁定了最佳还原物的浓度。 可以说,在材料的研发过程中,一个数学模型的作用还是很大的。 只是,他现在根本就没那么多的时间去做这个东西。 针对化学材料研究的数学模型,要做出来应该可以,但难度方面,绝对比他以前给导师陈正平做的那个要大很多。 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天一个地。 毕竟二硒化钨材料项目那个,针对仅仅是一种材料而已,即便是有还原剂、温度、气压什么的条件,也不算很复杂。 】 但化学这个不同的,这种针对化学材料探索的数学模型,复杂度简直突破天际了。 哪怕是他带上一个十几人的团队进行编写,可能也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 当然,如果成功的话,可以给他以后的化学实验带来极大的便利。 ....... 第二百四十章:再次前往斯德哥尔摩 将桌上的稿纸收拾了一下后,徐川伸了个懒腰,看向了一旁的挂历。 上面时间日期已至十二月一号。 再有九天的时间,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就将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举办,他也该出发了。 事实上,昨天郑海就已经跟他说过这件事了。 上次去京城,他和科技信息部的秦安国商议过了,这次他前往瑞典领奖,不乘坐飞机,而是通过bj-科斯莫的火车过去。 通过火车抵达科斯莫后,再转到塔林,然后轮渡‘波罗的海’到斯德哥尔摩,整趟行程,需要的时间高达八天。 相对比坐飞机过去来说,耗费的时间翻了数倍,但安全性方面,却提升了无数倍。 ....... “领一个奖,花费一周的时间在旅途上,大概也就我一个了吧。” 坐在火车上,徐川盯着窗外的风景幽幽的想着。 其他人基本都是坐飞机过去的,只有他,大抵是坐火车转轮船的,如果不是上辈子的经历,他大抵同样会选择乘坐飞机过去。 不过相对而言,耗费些时间换来自己的安全这是值得的。 一位二十一岁的诺贝尔奖与菲尔兹奖双奖得主,如果不是这枚诺奖奖牌对他,对华国都相当重要,恐怕都不会安排他出国。 如果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不在瑞典,在米国,他也不可能出来领奖。 而这次领奖过后,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他基本就不会再出国了。 如果说理论方面的成果还不足以让米国过于重视,那么明年的应用成果,无论核废料的重新利用,还是人工sei薄膜解决锂枝晶,都足以在核能与电能领域掀起惊天骇浪。 理论和应用,是完全两个不同的领域。 应用可是能实打实的推动一个国家的发展的。 特别是能迅速将理论成果转变成应用成果的科学家,对于科技的发展来说,重要无比。 当今的科学界,其实并不缺顶尖的理论学者,也不缺那些前沿理论。 甚至可以说,如今的科学界,很多都还在研究一百年前的理论,比如爱因斯坦留下来的成果,比如格罗滕迪克留下的手稿,至今都没有被钻研透彻的。 但能将理论转变成应用的学者,无论放到哪里,都是稀世珍宝。 而且能源向来都是全球最敏感的领域。 米国为了石油,能在全世界发动战争,如果核废料的污染问题被解决的,且能得到重复利用的话,石油的重要性毫无疑问会降低很大一截。 而建立在石油-米元体系上的米国,怎么可能眼睁睁的看着别人破坏这套体系。 等到这项成果出来,到时候有的是腥风血雨。 ...... 伴随着叮叮当当的声音,徐川在k3列车上已经渡过了五天的时间。 从京城出发,横越北蒙,再到沙俄。 不得不说,这一趟路程,沿途的风景美得让人陶醉。 哪怕现在并非最佳的旅游旺季,也依旧美不胜收。 一望无际的草原被茫茫大雪覆盖,入目皆白,千里冰封;翡翠碧蓝的贝加尔湖,湖面上纵横的冰裂,俯身看去,宛如近在眉睫的星河。 不同的海拔和气候地带,风景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绿色、黄色、红色、白色等应有尽有,就如一幅幅油画一般。 】 这是一趟能洗涤心灵的旅途,哪怕是一开始没多想观赏风景的他,最终也沉迷在其中。 穿过波罗的海,在十二月九日中午时分,徐川总算是抵达了斯德哥尔摩。 ...... 斯德哥尔摩港口,在港口工作人员的接待下,徐川见到了前来迎接他的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斯塔凡·诺马克教授。 “欢迎您的到来,徐教授。” 这位穿着正装,充满着贵族气息的老人迎接了上来,先是和他拥抱了一下后,然后热情握住了他的双手。 徐川笑了笑,道:“好久不见,斯塔凡教授。” 斯塔凡·诺马克上下打量了一下徐川,而后笑道:“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你看起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顿了顿,他接着道:“不过这两年你创造的辉煌,可是一次又一次的打破了各种历史记录,让历史产生了重大变化。” “史上最年轻的克拉福德奖获得者,史上最年轻的菲尔兹奖得主,而明天你又将刷新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记录。” “真是不可思议,你是怎么做到的?” 徐川哈哈笑道:“或许是我运气比较好?” 斯塔凡笑着摇了摇头:“运气或许可以解释其中的一项,但这么多项辉煌的成就,只有实力才能解释。” 摇了摇头,他没有在这个话题上继续,转而笑道:“或许天才都是不走寻常路的,比如今年的诺贝尔奖,其他人基本都是坐飞机过来的,只有你,才是通过火车轮渡过来的。” 徐川抿嘴笑道:“坐飞机虽然能节省时间,但火车轮船却能让你看到完全不同的风景。” 闻言,”斯塔凡有些好奇的问道:“这或许就是你成功的秘诀?你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徐川笑了笑,道:“或许吧。” ...... 轮渡大厅中,两人一番寒暄之后,斯塔凡院士带着徐川朝外走去。 在外面,瑞典皇家卫队的迎宾车辆已经等候在那里了。 说起瑞典皇家,最有名的一点,并不是什么奢华富贵,而是‘穷’! 瑞典皇室的成员,甚至‘贫穷’到雇佣不起皇家卫队当做他们的出行。 这简直不可思议。 毕竟提起王室,很多人会马上想到,土豪的沙特王室,豪华的泰国王室,贵族的日不落王室等等。 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王室,一直都是荣华富贵的,金银珠宝多不胜数,甚至全球限量的豪车塞满车库。 但是瑞典王室却不在其中,它‘甚至’可以用穷困潦倒来形容,瑞典王室的总资产,不到沙特王室百分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穷”的王室。 但实际上,瑞典可以说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均gdp在2015年的时候就足足高达54,000米金。 而在2015年福布斯发布的排行榜中,瑞典国王的个人资产只有1631.42万米金。 这个数字对普通人来说很多,但相对比上述的其他王室来讲,九牛一毛都不到。 沙特的土豪动辄几百亿几千亿修建世界第一高楼,修建世界岛什么的,这要放到瑞典,没个几百年的皇室财政支出根本就不可能。 甚至瑞典很多私人的财产都比国王的多。 虽然徐川不太清楚瑞典王室是怎么混成这样的,但连皇室卫队都雇佣不起的皇室,着实比较寒碜。 不过换过来说,瑞典却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小的国家之一,也是一个生活幸福指数爆棚的国家。 一个王室贫穷,百姓富裕的国家;与一个王室富裕,百姓饭都吃不上的国家,怎么选,相信大部分人都有答桉。 ....... 上了车之后,一行人直奔斯德哥尔摩大酒店。 徐川两年前来斯德哥尔摩参加克拉福德奖颁奖典礼的时候住在这里,这一次过来,依旧还住在这家酒店。 而且不仅仅是酒店,就连房间都依旧是原先那个。 “老哥!” 斯德哥摩尔大酒店中,徐川刚抵达,就被在刚从电梯中出来,准备出去玩耍的徐晓看到了。 和徐川悠悠的到来相比,其他收到了他的分享邀请函的人早就已经抵达。 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与晚会,除了获奖者本人外,最多还可以带上的十四名亲朋好友一同前往。 十四个名额,对于徐川并不算多,不过倒也够用了。 父母妹妹三人,星城一中的老唐,南大的导师陈正平,学姐刘嘉欣,普林斯顿的导师德利涅教授,威腾教授,艾米莉亚、谷炳等等..... 这些关系熟络的亲友分一分,也差不多了。 “这几天在这里玩的怎么样?” 徐川摸了摸她的脑袋,笑着问道。 和他相比,他一家子过来比较早,几天前就抵达了。 在农村苦累了一辈子,趁着儿子领奖,徐父徐母也准备好好的在欧洲旅旅游放松一下。 当然,这离不开徐晓的撺掇忽悠,这丫头最喜欢旅游了。 “当然,我们可是去了不少的地方,爱琴海、卢浮宫、埃菲尔铁塔.....” 徐晓掰着手指数着,脸上满是兴奋,她向往来欧洲旅游已经很久了,只是一次找不到合适的机会,这次可以说是逛了个遍。 “你开心就好,爸妈呢?”徐川哑然一笑,自己这妹妹这两天怕是玩疯了。 “在房间里面休息呢。”徐晓回道:“对了,唐老师和陈老师也在那里。” 徐川笑道:“所以你就熘出来了?” 徐晓俏皮冲自家老哥做了个鬼脸,能出来玩,谁愿意呆在房间里面听他们的念叨啊。 ........ 徐父徐母的房间安排在和徐川同一楼层,找到房间后,徐川敲了敲门后走进去。 房间中,不仅仅有自己的父母,还有着南大的导师陈正平和星城一中的老唐,四人正在交流着。 “爸,妈,导师,老师。”步入房间,徐川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分别招呼。 “川儿,你过来了?什么时候到的。” 看到徐川,四人均惊喜的站了起来。 “刚到,在这边玩的怎么样?”徐川笑着问道。 “挺好的,景色还不错,就是饭菜有点不符口味。”徐父憨笑着回道,欧洲这边的饭菜,他的确不怎么习惯。 一开始可能还觉得新奇,但天天吃那些东西,就受不了。 徐川哈哈笑道:“那我给酒店打个招呼,让他们晚上准备一下国内的食物。” 作为一名诺贝尔奖得主,这点权力还是有的。 徐父笑着摇头说道:“不用那么麻烦,旅游嘛,不就这样。再说了,等你领完奖,我们就要回去了,没两天了。” 一旁,唐高远笑着走上来,认真的看了两眼徐川后,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感叹道: “真没想到,你居然拿到了诺贝尔奖。” 徐川笑着回道:“都是老师您教的好。” 唐高远不屑的哼道:“我要是教的好,你当初就不会跑去学数学了。” 闻言,徐川和房间中的徐晓都不好意思的笑了笑,他们两个都是老唐带出来的。 另一边,陈正平接话道:“刚刚我和你高中老师聊了会,我们一致认为以你的天赋,只要努力,以后肯定能拿到诺奖。只不过,没想到它来的这么早。” 顿了顿,他有些感慨道:“二十一岁啊,瑞典皇家科学院还真是打破了以往的规则。不过这也说明了你研究出来的成果到底有多优秀。” 徐川笑道:“其实我也很意外,按照常理来说,今年的物理奖应该会颁发给激光领域的。” “除了阿瑟·阿什金教授外,热拉尔·穆鲁教授和加拿大学者唐娜·斯特里克兰教授的成果同样很不错。” 他说的,正是原本历史轨迹中18年的另外两名诺奖获得者。 陈正平摇了摇头,道:“从价值上来看,这两位的成果还是要逊色不少的。别说他们两个了,就是阿瑟·阿什金教授的成果和你的成果比起来也要逊色一筹。” “我们只是惊讶瑞典皇家科学院会将诺奖颁发给这么年轻的你而已,毕竟诺奖的平均年龄在六十岁以上。” 一旁,唐高远也有些感慨:“我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师,可从来都没想过自己带过的学生里面会出一个菲尔茨奖或者诺贝尔奖。你真是我带过的所有学生中,最让我自豪的一个。” “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双奖得主,我更是想都不敢想,你却真实拿到手了。” “以后走出去,我也可以说我是诺贝尔奖得主和菲尔兹奖得主的老师了。这放到吹嘘上,别人都不敢信。” 闻言,房间中的几人都笑了起来。 寒暄了一会后,徐川告别了父母和两位导师回到了自己房间。 坐了这么久的火车和轮船,要说不累,那是假的。 他也准备好好休息一下,以面对即将到来的颁奖典礼。 ...... 第二百四十一章:诺贝尔奖典礼 斯德哥尔摩的冬夜,来的很快。 这里是靠近北极圈的城市,下午不到三点,天色就已经迅速暗淡了下来。 不过对于居住在这个城市的人来说,早已经习以为常,黑夜与北极的寒风并没有驱散居民与游客的热情,大街上依旧有着不少的人活动。 特别是现在,斯德哥尔摩整座城市都洋溢着‘节日’一般的气息,灯光驱散了黑暗,来来往往的人群在大街上游荡,领略着这特殊的氛围。 对于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而言,能够主持有着全世界最高荣誉奖项的颁奖仪式,都是绝对的荣誉与自豪。 斯德哥尔摩大酒店的房间中,徐川小憩了一会,恢复了一下精力后出门带着自己的父母与妹妹下楼到酒店的餐厅中吃晚饭。 “哇,老哥,这里居然有辣椒炒肉!” “早知道我们住的酒店中就有这个,就不用跑出去找吃的了。” 餐厅中,徐晓看着盛放在自助餐盘中的菜肴先是愣了一下,随即惊喜呼喊了起来。 徐川笑着摸了摸这丫头的脑袋。斯德哥尔摩大酒店并不提供华国菜肴,但他作为一名诺贝尔奖得主,让酒店临时准备一些湘菜并不是什么事情。 或许味道并不是很正宗,但在异国他乡,能吃到家乡菜,已经足够了。 一旁,徐父看到了熟悉的菜肴后,有些触动的望了眼前面的儿子,他昨天的随口一句吐槽,这孩子就记在了心里。 不过他并没有说什么,只是端着餐盘打着饭菜。 毕竟,他们是一家人。 “好久不见,徐教授。”餐厅中,徐川正端着餐盘挑选着菜肴,耳边传来了一道熟悉的声音。 扭头看去,是他在普林斯顿的导师,德利涅和威腾两人,身边还跟着另一个熟悉的身影。 “导师,学姐,你们什么时候到的。”徐川惊喜的问道:“不是说明天才到吗?” 威腾笑了笑,道:“本来是计划明天过来的,但订票的时候发现票已经没了,所以就提前了一天。” 一旁,德利涅上下打量了两眼自己这个学生,开口道:“看来你回国后日子过的不错,感觉似乎长胖了一些?” 徐川挠了挠头,笑道:“没有吧?不过也有可能,毕竟这段时间我好像没怎么锻炼身体了。” 闻言,威腾有些好奇的问道:“你回去后都在做什么?” 对于徐川,他还是有些了解的,当初在普林斯顿的时候,哪怕研究霍奇猜想的时候,他每天都会风雨无阻在足球场上跑上几圈,这回国后居然连锻炼身体都没时间了? 徐川笑了笑,道:“这个我暂时不能说,不过过段时间伱们应该就知道了。” 德利涅对这个也有些好奇,不过他没问,笑着说道:“这是一份至高的荣誉,很高兴你能获得,不过我更希望,希望这次的诺奖带给你的是激励,而不是满足。” 徐川获得诺贝尔奖,对于德利涅来说也是荣耀与荣誉。 毕竟带出来一名诺贝尔奖得主与菲尔兹奖双奖得主,放到谁身上都是值得称赞的。 不过他更担心徐川获得诺奖后便止步不前,浪费了自己的天赋与时间。 在他看来,这个学生有足够的能力走的更远,创造出更大辉煌。 以二十一岁的年龄获得诺奖,是他的荣耀,但或许也会成为他的限制。 年纪轻轻就取得了全世界最高荣誉奖项,这可能会导致他的心态发生一些变化,止步不前。 诺贝尔奖历来选择颁发给年岁较大的学者,也不是没有这方面的顾虑。 作为最为全世界最高的奖项,这种终身荣誉很容易让一个人陷入满足,自得等各种心境中去,进而失去永攀高峰的动力。 历届获得诺奖的人,有很多在后面的生涯中都没有再做出过的什么伟大的成果,尽管这和他们的年龄有一定关系,但诺奖的影响也是肯定有的。 德利涅是真的不希望徐川也走上这条路,特别是他还这么年轻。 听到德利涅的话,徐川一脸郑重的回道:“请放心,导师,我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去科研与学术,诺奖对我来说,仅仅是起步。” 德利涅微微点了点头,笑道:“那就好,我和威腾先去吃饭了。” 德利涅和威腾离去,留下了身后一直跟随着的学姐刘嘉欣。 “好久不见,学姐。”徐川笑着和学姐打着招呼。 刘嘉欣抬头道:“嗯,恭喜你了,获得了诺贝尔奖。” 徐川笑着说道:“当初你在电话里面已经说过一次了,在普林斯顿那边过的可还适应?对马克·布雷弗曼教授的感觉如何?” 点了点头,学姐认真的说道:“教授他人很好,也很照顾我。” “布雷弗曼教授在算法、复杂性理论和人工智能学习方面有着很深的研究,你跟着他应该能学到不少的东西。” 当初学姐想跟着他学习的事情,他是拒绝的。 和阿米莉亚不同,这位学姐学习的领域可以说基本都不在他的研究范畴中,算法和人工智能,他上辈子就没怎么接触过。 不过在普林斯顿,这两领域的顶级教授是有的,他口中的马克·布雷弗曼教授就是代表。 这位教授会在2022年的时候获得计算机科学家可以获得的最高荣誉--在国际数学大会上颁发的‘imu算盘奖’。 当然,现在这个奖还叫做‘奈凡林纳奖’,要到明年,它才会改名为‘imu算盘奖’。 能获得这份奖,可以说是最顶尖的计算机科学教授了,放到数学界,相当于拿到了菲尔兹奖。 尽管普林斯顿的计算机学科比不上一些专精此道的顶尖院校,但在计算机学科下的一些细微分支上,比如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等方面,是能和那些顶级计算机高校一拼的。 毕竟普林斯顿是数学圣地,而数学与计算机之间的关系,就不用多说了。 学姐抿着嘴点了点头,对于前往普林斯顿,她并不遗憾,遗憾的是眼前的人回国了。 两人正叙旧交流着,忽的,耳边一道清脆的声音响起。 “老哥!她是谁?” 端着打好菜的餐盘,徐晓蹦了过来,站在徐川身边好奇的看向对面的学姐,眼神中闪烁着的兴奋和吃瓜的光芒。 她其实很早就注意到了这边的动静,只不过一直徘徊着没过来,直到徐川单独和一个女生交流,她才没忍住心中的好奇跑了过来。 徐川笑着介绍:“这是我在南大读书时认识的学姐,叫刘嘉欣,目前正在普林斯顿读博。” “这是我妹妹,徐晓,鬼灵精怪丫头一个,目前正在水木大学上学,今年刚大一。” 对面,听到徐川的介绍,学姐忽的就紧张了起来,结结巴巴的和徐晓打着招呼。 至于徐晓,端着手中的餐盘就凑了过去:“厉害了,嘉欣姐,普林斯顿可是很难考的,你学的是数学专业吗?” “对了,嘉欣姐,你跟我哥是怎么认识的?” 一连串的问题从徐晓口中蹦了出来,她对这位姐姐现在可感兴趣了,这好像还第一次见到他身边有女性朋友出现来着。 夜晚的时间过去的很快。 瑞典时间,十二月十日下午两点,斯德哥尔摩大酒店的门口,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 这些记者或肩扛摄像机或手持话筒,望向酒店大门,他们在等待着,等待着一个时机,等待着诺贝尔奖获得者从酒店中出来。 而这其中,来自华国的ctv媒体记者,早已占据了最前排的位置,正语气激昂的对着镜头解说,在镜头后面,是数千万人的观看。 “大家好,我ctv本台记者,这里是斯德哥尔摩大酒店现场,是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在领奖前临时居住的地方。每一年,出席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的获奖者都会从这里出发。” “我将全程直播,带您领略本届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 “可以看到,这里的人实在是太多了,除了其它媒体的记者之外,还有很多在瑞典的华侨同胞们,以及斯德哥尔摩当地的市民,大家一起参加了这场盛会” 镜头前,穿着厚厚羽绒服的美女记者激情的解说着,扛着摄像小哥肩上的镜头也随着旋转了一下,现场气氛火热,人山人海。 相比较现场的热闹,还有更多的人蹲守在手机或电视机前。 尽管徐川并非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在此之前还有杨振寜和李政檤等人。 但作为史上最年轻的诺奖得主,以及史上第一位诺贝尔奖与菲尔兹奖双奖得主,依旧吸引了更多人的注意力。 大家都在屏幕前等待着那个人的出现。 与此同时,所有人期盼的身影,正站在窗户旁边,俯瞰着楼下的人群。 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正式开始时间是下午四点,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办。 当然,他们这些诺奖得主与受邀嘉宾肯定要提前一些时间出发,好在斯德哥尔摩大酒店距离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并不远。 站在徐川身边的,是徐川一家人。 徐父徐母第一次穿着西装和民族服饰,有些紧张和忐忑的看着下面的人群,对于他们而言,这是第一次面对这么多的人。 当然,除了紧张外,脸上也有着自豪与潮红。 这是他们的孩子带来的荣耀,全世界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机会体会这样的场景。 至于一旁的徐晓,穿着夜礼服,有些稚嫩的脸上虽然同样有些紧张和忐忑,但更多的是兴奋和期待。 虽说她年龄更小,但她经历的锻炼可不少。 毕竟有徐川这样的一个哥哥在,从高中开始,无论是星城一中,还是水木大学,每逢校园有什么重大活动,她基本都会被安排上台做代表发言演讲。 三四年的时间下来,她已经有足够的勇气面对这样的场景了。 “老哥,你看起来一点都不紧张也不激动的样子?这可是诺贝尔奖诶?”站在徐川身边,徐晓好奇的看着一如既往淡定的徐川好奇的问道。 徐川扭头看了眼自己这个妹妹,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反而笑着说道:“看来这些年你在学校得到的锻炼不少啊。” 听到这话,徐晓骄傲的一仰头,嘴角翘起:“那是,每年的开学演讲,我都会上去做报告的,这点人数,洒洒水啦。” 徐川笑了笑,没再说话,这丫头大概也就这会嚣张了。 学校里面的锻炼,终究还是和社会上有区别的,等会出门她就知道了。 在酒店的房间中等待了一会,出发的时间也到了。 带着父母和妹妹,徐川跟着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工作人员,一同来到了酒店楼下。 在酒店的一楼大厅中,他见到了今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另外一名学者,阿瑟·阿什金教授。 这位在激光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学者,和他一样被家人陪伴着,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的。 尽管两人是除此见面,但依旧互相认出来了,大厅中阿瑟·阿什金教授友好的点了点头,朝着这位年轻的诺奖得主打了个招呼。 徐川笑着点头回应,随后带着家人朝着酒店外面走去,看着越来越近的酒店大门,他那颗一直保持平静的心也逐渐激荡起了情绪。 原本以为前世两度获得过诺贝尔奖能让他以足够平静的面对这一刻的到来,但当这一刻真正到来时,他才发现心中的波澜依旧会涌起。 因为,这是他向全世界发出的最洪亮的声音! 而跟着徐川身后的徐晓,在即将跨出大门时,望着门外无数的摄像机与人群,忽然就紧张捏起了衣角。 之前的吹嘘,在这会完全消失不见。 倒是徐父徐母,在下楼前就已经调整好了足够的心态,反过来轻声安抚着女儿。 斯德哥尔摩大酒店的门口,明亮的灯光驱散黑夜。寒冬下的天气很冷,但氛围却无比炙热。 看到徐川带着家人走出来,现场一阵骚动。无数的记者争先恐后的调整手中的摄像机,摁下了快门,闪光灯白茫茫一片。 而早已占据了前排最好位置的ctv的媒体记者,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手中拿着黑色的话筒,脸色潮红的站在了同伴的摄像机前,望着那缓缓从酒店大门中走出来的身影。 第二百四十二章:最年轻与最年长的诺奖得主(求月票) 随着徐川的出现,现场媒体的镜头与群众的目光迅速移动,锁定了走在最前面的那道身影上。 在父母与妹妹徐晓的陪同下,徐川沿着瑞典皇家科学院准备的红毯,从酒店中走了出来。 无数的闪光灯迎面而来,在黑夜中刺眼无比。 不过徐川对此习以为常,面带微笑的朝前走去。 目光在通道两边的人群中扫视了一圈,他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靓丽身影,以及贴着熟悉logo标志的摄像机。 带着微笑向对方轻轻的点头示意后,徐川继续朝前走去。 而人群中,和徐川对视了一眼的ctv记者与媒体小哥脸上都露出了激动的表情。 不过他们并没有忘记本职工作,摄像小哥小心的挪动着镜头,将徐川那张帅气的脸庞完美的收录到直播间中。 而手持话筒的美女记者,则用激扬自豪的语气给直播间里面的网友介绍着: “诺贝尔奖的颁奖仪式已经开始,这一届的诺奖得主正准备从斯德哥尔摩大酒店出发,而我们面前走过的正是本届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徐川教授。” “以二十一岁的年龄,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他,打破了以往的历史记录,成为了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 “不仅如此,徐川教授还在今年八月份的时候,拿到了数学界的最高荣耀‘菲尔兹奖’,成为了有史以来第一位同时荣获诺贝尔奖与菲尔兹奖的科学家。” “让我们一起用热烈的掌声祝贺他!” 临时拉起来的隔离线外,ctv的美女记者激昂的介绍着,在这个振奋人心的时刻,很多人与她同样激动着。 无论是对于个人而言,还是对于国家而言,甚至是对于这个国家的其他百姓而言,同胞荣获这个星球上最高的荣誉奖项,都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 一枚自然学科的诺贝尔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意味着这个国家的某个科学或者科研领域进入了世界前列。 这毫无疑问是大大刺激科学发展的事情。 就比如徐川的拿到的这枚物理学奖,意味着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将正式成为一个单独的学科。 天文数学将成为各大高校学习目标,对遥远宇宙的恒星、星系、星云等天体的重新观测与计算,及寻找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也将成为天文学界和天文物理界的目标。 而作为这种方法的创造者,徐川也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开始祖师爷,亦如牛顿开创微积分、黎曼开创了代数几何一样。 ....... 沿着通道,徐川带着家人登上等在酒店门口的专车。 或许是年龄因素,亦或者是成就太过耀眼,总之,他是第一位从酒店中出来的诺贝尔奖得主。 】 等到其他诺奖得主和他们的家人登上专车,庞大的车队缓缓向前行驶而去,前往了颁奖仪式的场地。 和往年一样,四点准时,在所有的人员都陆续就位后,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中,随着瑞典王室乐曲“国王之歌”的歌声响起,2018年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正式拉开了帷幕。 颁奖仪式隆重而简朴,男士身着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穿着严肃的夜礼服。 斯德哥尔摩音乐厅的舞台上放十只花篮,花篮中的鲜花是从意呆利的圣雷莫空运过来的。 因为诺贝尔先生晚年时曾在那里度过一段很长的时光,并且在那里离开人世。 随着庄重的音乐响起,在穿着整齐的瑞典女大学生带领下,徐川从幕后走上舞台,坐在他身边的,是和他一起分享本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另一名得主阿瑟·阿什金教授。 在一群平均年龄超过了六十五岁的老人中,二十一的徐川显得尤为鹤立鸡群。 尤其是和身边的阿瑟·阿什金教授对比起来,感觉都不像是一个世纪时代的人。 这位老爷子出生于1922年,今年已经96岁了。 幸运的是,他看起来身子骨还算硬朗,能坐在台上完成领奖仪式(实际上18年的诺奖,这位老爷子因为身体原因并未出席活动,是他儿子代替领奖的,文中稍微修改了一下。)。 没错,就是坐在舞台上。 除去获奖者要到舞台中央从瑞典国王手里接过金质奖章和证书外,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获奖者基本全程都是坐着的。 没办法,你得考虑获奖者的年龄。 在平均获奖者超过六十岁的群体中,很多获奖者都是七八十岁甚至到九十岁才拿到这枚奖章的。 要他们站立数个小时完成颁奖仪式,很显然这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 至于像徐川这种二十几岁就拿到诺贝尔奖的,回顾百余年的历史,一巴掌可以数的过来。 ...... 待到所有诺奖得主入座,诺贝尔基金会主xi卡尔-亨里克·赫尔丁穿着一身燕尾服,沉稳的从座位上起身走上讲台。 在让人激动的开幕式致词中,卡尔主xi照例表示了对来宾的欢迎后,表示科学是时代的语言,可在国家和文化之间架起桥梁。 而研究的重要性不仅限于新知识的产生,更是可以起到(科学)普及的作用,为全人类互动提供共同的基础。 与此同时,他也代表瑞典皇家科学院称赞获奖者是人类心智的丰碑,是世人的榜样,是各自领域的权威,号召人们像他们学习。 同时,他也更希望也祝愿获奖者们未来在各自的领域中做出更大的科学发现,写出更优秀的作品,为世界的和平做出贡献...... 随着卡尔主xi开幕式致词的结束,颁奖仪式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随之到来。 按照惯例,最先颁发的,是由卡罗林斯卡学院诺贝尔大会评选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奖委员会总秘书长托马斯·佩尔曼上台宣布,因在肿瘤免疫领域(pd-1免疫治疗靶点)做出的贡献; 米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教授和樱花国科学家本庶佑教授共同获得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两位学者首次证明抗体阻断t细胞抑制分子(称为c-4)可导致增强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和肿瘤排斥。 而这种阻断t细胞抑制途径作为释放抗肿瘤免疫反应和带来临床益处的方法的概念为其它靶向t细胞抑制途径的药物的开发奠定了基础。这些药物已经被标记为“免疫检查点疗法”。 至今,基于这种方法制造的药物,已经拯救了无数的患者,亦或者,延长了他们的生命,不仅仅是癌症。 随着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颁发,接下来,就轮到诺贝尔物理学奖了。 总秘书长托马斯·佩尔曼退下,诺贝尔物理奖甄选委员会的甄选委员长安德斯·尹尔巴克教授走上舞台。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做出了大胆的选择,它打破了诸多项历史记录。” “因在天文物理领域做出巨大贡献,创造出一种全新精确计算遥远天体方法,来自华国的徐川教授,及在激光领域做出巨大贡献,创造光学镊子及其在生物系统的应用,来自米国的阿瑟·阿什金教授,共同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祝贺两位伟大的学者。” 事实上,并不需要安德斯·尹尔巴克教授提醒,古色古香的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内,就已经被潮水般的掌声填满。 甄选委员长安德斯·尹尔巴克说的没错,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打破了诸多的历史记录。 无论是徐川打破的最年轻获奖者记录,亦或者是阿瑟·阿什金教授打破的最年长获奖记录,甚至是将物理奖分发给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都是历史上独一无二,亦或者不常见的。 特别是前者,二十一岁的年龄,直接将劳伦斯·布拉格二十五岁的记录往前刷了四年的时间。 这一记录,估计很难再被打破了。 当然,后者以九十六岁的高龄荣获诺贝尔奖,恐怕同样很难被人打破。 ...... 在如雷动的掌声中,徐川站起身,看了眼身边老爷子阿瑟·阿什金教授,两人对视了一眼,脸上都带上了笑容,同步朝着舞台中央走去。 诺贝尔奖,作为科学界的最高荣耀,是学术界,乃至全世界,对于一名学者的最大褒奖与鼓励。 目前而言,没有任何一个奖项,能在影响力上和诺贝尔奖相比。这一点,哪怕是数学界的菲尔兹奖,也要逊色不少。 对于一名诺奖得主来说,收获一名奖牌所带来的,远不止那点奖金与荣耀。 正如卡尔主xi所说的,能拿到这枚奖牌,他们,已经是各自领域的权威! ...... 舞台中央,在一双双视线的注视下,在来自世界各地媒体新闻人的镜头的注视下,徐川微微躬身,让眼前的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带上了那枚金灿灿闪闪发光的奖牌,并接过了喜红色的证书。 握着徐川的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脸上带着笑容说道:“祝贺你,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 徐川面带着微笑,点头致敬道:“谢谢。” 卡尔十六式·古斯塔夫笑了笑,站在舞台上与徐川和阿瑟·阿什金一起面向台下的观众。 台下,掌声再次响彻斯德哥尔摩音乐厅。 而遥远的东半球,掌声亦在手机或电脑前响起,无数人透过屏幕见证了这伟大的一幕。 【川神牛逼!】 【吊炸天了啊,二十一岁的诺贝尔奖得主,牛叉就一个字!不用说两次!】 【能在这舞台上领奖,可以说他们都是人类心智的巅峰!和平奖除外(滑稽)】 【可怕,以二十一岁的年龄就同时拿到了诺贝尔奖与菲尔兹奖的,我都不敢想象,在未来他还能成长到一个怎样地步?到时候,又能有什么样的奖颁发给他?】 【他已经不需要用奖项来证明了,如果说还有什么奖能,那一定是以‘徐川’二字命名的!】 【二十岁到四十岁,是一个科研人员或者说学者的黄金时代,他才刚刚起步,就已经达到了巅峰,俯瞰世间!】 【川神:那一年,我双手插兜,不知道什么叫做对手!】 【纵使我背负物理界,需一手镇压数学,我徐川一样无敌于天文!】 【这种人,大抵就是历史上那种能推动社会与科技发展的巨老吧,如牛顿爱因斯坦一样。】 【6,我和川神同岁,真想看看几十年后我们的世界能改变成什么样子。】 ...... 一片喜庆祝贺的弹幕中,绝大部分的人都在祝贺、惊叹、调侃。 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对于国人荣获诺贝尔奖,总有那么一些智商低下的人喜欢秀它那可怜的脑容量。 或是酸味溢出屏幕,或是单纯的看不过有国人能获得诺奖,亦或者是扛着红旗反红旗。 【一个垃圾洋奖而已,值得你们这么高兴吗?说不定人家拿了后转身就移民米国了,以前那个姓杨的也一样,拿到了诺贝尔奖就移民米国了。而且那什么垃圾方法,研究外星球有几把用?你就算是找到了和地球一样的星球,过得去吗?】 【??????】 【卧槽,楼上吃屎长大的吗?这么臭?】 【什么吃饱了撑着找骂的货色?】 【九年义务教育都读到狗肚子里面去了?】 【狗:我他娘不背这个锅好吧!】 【这是妥妥的五十万吧?直播间的网管呢?赶紧查查ip啊。】 【有钱挣?带我一起呗,算了,这个钱我昧不下去良心。】 【......】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类似的发言,永远有那么一批人在。 不过好在,绝大部分的人都有着正常的三观,很快,这条弹幕就淹没在直播间无数人的讨伐中。 至于远在瑞典的徐川,是不知道这些的。 当然,即便是知道了,他也不会在意,人类的劣性根是杜绝不了的,无论在哪个年代,无论在什么时候。 与其将时间浪费在这个上面,还不如多看点书,亦或者想想自己的研究。 ....... ps:感谢酥归大老的打赏,晚上还有一章。 亲们,八尾求点月票,能不能凑到两千啊,梦想抽个奖,能抽奖我下个月弄个群,中奖了在群里发红包分一半给大家\( ̄︶ ̄*\)) 第二百四十三章:世界上最神秘的菜单(为盟主高三流水加更2、3/10) 诺贝尔奖的颁奖仪式结束之后。 所有获奖者与受邀前来参加仪式的宾客,将会移步前往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的蓝厅,参加举世瞩目的诺贝尔晚宴。 “老哥,你说这叫蓝厅?但它明明却是红色的,为什么不叫红厅?”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的蓝厅中,徐晓好奇的打量着整个砖红色的大厅,朝着自家老哥问道。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勾起了一丝回忆,他笑了笑,开口道:“关于蓝厅为什么是红的,其实有两个说法。” 徐晓顿时感兴趣的接着问道:“哪两个?快说!” 一旁,同在的徐父徐母也有些好奇的张着耳朵听着。 徐川笑着继续道:“第一个说法是蓝厅没有完工。” “据说当年设计这里的设计师为了衬托梅拉伦湖的湖景,最初是打算将这里涂成蓝色的,结果红砖瓦房的蓝厅建设好后,众人感觉这样子看上去更加庄重,更符合使用风格,所以就没有继续涂抹了。” “那另一种说法呢?”徐晓好奇的问道。 “另一种说法,是设计师特意设计成这样的。” “在当初,蓝厅的设计就是为了诺贝尔奖的晚会,蓝厅的未完工,寓意代表着获奖者们的学术生涯也未走到尽头,进而鼓励在这里举行诺奖晚会的获奖者们要用于攀登新峰。” 徐川笑着将自己上辈子听说过的两个故事说了出来,徐晓皱了皱琼鼻,道:“果然还是第二个故事好听。” 徐川哈哈大笑,他当初也是这样感觉的。 对于蓝厅来说,不管这里是否是真的未完工,还是说故意设计成这样的,诺贝尔奖都已经在这里举办了一个多世纪。 作为历史上最悠久之一的奖项,诺贝尔奖持续了一百多年的风雨,见证了无数科学家、文学家的崛起与辉煌。 ...... 跟随者礼仪工作人员,徐川带着一家人与其他送与了邀请函的亲友来到了瑞典皇家科学院安排的餐桌旁。 说实话,尽管已经不是第一次来这次吃饭了,但他仍然为这里密集的人海赶到惊叹。 一排排长桌之间人头攒动,比他当初在国际数学大会上做报告的现场还要拥挤。 当然,这里的人数应该没那么多,但拥挤程度,却更夸张。 仅仅一千一百平米的蓝厅中,硬生生的挤进来一千三百多人,而且全都坐在一起吃饭,还需要流出过道给侍着上菜,空间可想而知。 今年的诺贝尔奖晚会,除了受邀而来的人员,以及瑞典王室成和政fu官员外,有很多其实都是瑞典皇家科学院抽的外来者。 其实每年的诺奖,除了受邀参加颁奖典礼外,还可以向诺贝尔奖基金会与瑞典皇家科学院写信,自行申请参加诺贝尔奖晚会。 毕竟这可是诺贝尔奖,对它感兴趣的,不只是学术界的人,学术界之外的人也同样相当感兴趣。 当然,被抽到的概率相当相当小。 有这份运气,去买彩票的话,中奖的概率真不低。 ...... 随着嘉宾来客的入座,蓝厅中响起了优雅的音乐声。 与此同时,早已准备好的侍者,开始上第一道菜了。 诺贝尔晚宴的菜单,有“世界上最神秘的菜单”之称,甚至有人开玩笑说,晚宴的菜单比公布诺贝尔奖获得者更加神秘,宾客们只能在宴会现场才知道吃什么。 每年的诺贝尔奖晚宴菜单也成为很多人猜测的焦点,甚至连负责掌勺的厨师都无法提前获悉。 负责晚宴的厨师只能提前两三天拿到菜单,并且要绝对保密,不能对外透露。 如果透露了,会临时更换菜肴。 而且与我们传统观念中的晚宴不同,诺贝尔晚宴其实只有三道菜。 依照惯例,诺贝尔奖晚宴通常为客人准备三杯酒、三道菜(前菜、主菜和甜品)。 虽然已经吃过好几次诺奖晚宴了,但徐川对今年菜肴依旧有着好奇。 不得不说,诺奖晚宴的菜肴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其都是采用世界上最顶级的食材,再加上厨师的顶级工艺,味道上完全不弱于此前他吃过的国宴。 当然,要说丰富度,国宴的菜肴丰富度能甩诺奖晚宴十八条街都不止。 ...... 很快,第一道菜与第一杯的酒就上来了。 与之一起过来的,还有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中宣布物理奖得主的甄选委员长安德斯·尹尔巴克教授。 这位头发已然全白的老人,穿着合身的燕尾服,手中端着一瓶香槟走到了徐川面前。 亲自给徐川倒上一杯冒着细泡的澹金色香槟后,安德斯教授举着酒杯笑意盎然的和他碰上了一杯。 “祝贺你,徐川教授。” 徐川端着酒杯起身和这位老人碰了下杯,浅尝一口后开口道:“谢谢。这是我喝过的最甘美的香槟了。” 安德斯教授哈哈笑道:“那是因为它有着诺奖的胜利加成,这是最丰厚的果实。” 微微停顿了一下,他接着道:“你知道吗?今年的物理奖,我们委员会从八月份就开始争吵了,一直到现在,其实委员会内部的意见都没有统一,依旧有着几乎对立的分歧。” 说着,安德斯耸了耸肩,继续道:“没办法,你太年轻了,二十一岁,这一下子将记录刷新了四年的时间。” “不过这也更能表现出你的成果的重要性,对于人类而言,它就是未来的希望。” 徐川端着酒杯笑了笑,道:“其实就连我自己都没想到,能在今年收获诺贝尔奖。” “不过相信我,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有着更深一层次的价值,我已经在挖掘了,它带给我们的,远不止对遥远天体的计算。” 闻言,安德斯挑了挑眉,感兴趣的问道:“我能问问是有关哪方面的吗?” 徐川神秘的笑了笑,道:“暂时我就不透露了。” 安德斯教授笑着摇了摇头道:“吊人胃口可真不是一个好的习惯。” 说着,他举起举杯再度和徐川碰了一下,接着道:“不过,我很期待,希望我能等到你将它挖掘出来的一天。” 徐川认真的点头:“当然,这或许用不了多久!” 闻言,安德斯教授哈哈笑道:“或许你应该给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这项成果改个名字。” “作为一项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伟大成果,它完全有资格拥有自己的名字不是吗?” 听到这话,徐川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道:“真是不好意思,前段时间实在太忙,我给忘了这事了。” “请放心,回去后我会好好考虑一下它的新名字的。” 安德斯教授笑道:“那我等你的好消息,祝你用餐愉快,如果有什么不足,可以和诺奖基金会反应,他们会改进的。” 徐川笑着点头:“当然。” ....... 红点娃鱼龙虾汤、法式酱糜和混合苹果。 这是今年的诺贝尔奖晚宴上的三道菜,味道很不错,哪怕是不怎么习惯吃西餐的徐父徐母,都对味道表示了赞扬。 若要说有什么缺点,那就是份量太少了。 三道菜的份量,全都精致的如同用喂猫一般来形容。 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再来三十道都可能都没啥压力,足以见得份量到底有多少。 “老哥,还有菜吗?” 三道菜上完,徐晓握着刀叉询问坐在自己身旁老哥,她也没吃饱。 虽说女生饭量一般都比较小,但诺奖晚宴的份量的确太小,而且,人在面对美食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的希望能够多吃一些的。 徐川无奈的摇了摇头,表示已经结束。 诺奖晚宴,除了人挤人外,菜肴份量的稀少也是个巨大的缺点。 这个缺点传承了好几十年了,众多的诺奖得主都提过意见,但没啥用,人家依旧我行我素,甚至表示吃的太饱,不利于接下来的舞会庆祝。 当然,这也可能和耗资巨大有关系。 毕竟每一道菜肴,均是出自名厨之手,而每一次的诺奖晚宴,基本都有一千多人。 对于诺贝尔奖而言,为它举办一次颁奖典礼,需要的开销,在绝大部分年份都超过了它发出的某一项奖金。 就比如在2015年的时候,屠教授荣获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了八百万瑞典克朗的奖金。 而根据诺贝尔基金会公布的数据,当年诺贝尔奖的活动总经费是一千五百万瑞典克朗(折合rmb差不多一千万左右),这份活动经费已经远超过了诺奖奖金。 这还是仅仅针对获奖者和家人亲友,以及诺贝尔奖特邀专家的。 至于其他申请参加晚宴的媒体记者以及被幸运抽取到参加晚会的普通百姓,都是自费参加的,每人需要支付四千瑞典克朗(约3000rmb)才能进入到晚宴会场,吃一顿高规格的晚餐。 ...... 随着晚宴结束,受邀而来的嘉宾在小憩片刻后,纷纷来到了蓝厅旁边的金厅。 望着那金碧辉煌的厅殿,看着俯瞰着舞池的梅拉伦湖女神,徐川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抛开上辈子不说,两年前,他也曾因为克拉福德奖而来到过这里。 如今,再一次来到这里,依旧是因为获得克拉福德奖的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 一项学术成果,为学者带来众多的奖项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但能为创造者同时带来克拉福德奖与诺贝尔奖这两个世界顶尖的奖项,还是一间相当稀罕的事情。 毕竟克拉福德奖的建立,是为了弥补诺贝尔奖缺少的科学领域,这也意味着这两个奖项分发的领域,基本是不重叠的。 而一项成果,能在两个不重叠的领域均拿到它们的至高奖项,可以说相当罕见了。 “老哥,我们也需要跳舞吗?但是我不会怎么办?” 金厅中,跟随着徐川好奇跑过来的徐晓望着舞池中的人群傻眼了。 徐川笑道:“你也可以选择不跳,毕竟并不会有人强求。” 听到这话,徐晓松了口气的,张了张嘴刚想说话,耳边就传来了一道调侃的声音。 “这位美丽的女士如果不会的话,当然是可以的;不过......“ “你就不行了~” 徐川和徐晓顺着声音看去,走过来的,是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秘书长斯塔凡·诺马克教授。 这位老人很远就看到了站在一旁没有动静的两人,便走了过来想询问他们需要什么帮助,正好听到了两人的交谈。 徐川耸了耸肩,道:“问题在于我也不怎么会跳舞。” 斯塔凡笑呵呵的道:“没关系,这里会跳舞的女士很多,大家都会很乐意教你的。” 说着,一位提着礼服边裙的女士恰好走了过来,看向徐川微笑着邀请道:“嗨,徐教授,我可以邀请您一起跳一支舞吗?” 走过来的,是上次在克拉福德奖晚会上邀请过他跳舞的女士,也是瑞典国王的女儿‘玛德琳·特蕾泽·阿玛莉·约瑟芬公主’。 其实说来有趣。 这位公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并非瑞典王室的成员。 因为瑞典王室曾经精简过王室人口,到现在,瑞典王室目前成员只有四个人。 也就是瑞典目前的国王和王后,还有王储和王妃。 至于其他的王子和公主的王室身份都被国王取消了,只有四个人的王室,可以说是世界上人数最少的王室了。 相比较之下,沙特阿拉伯王室,光是王子就有足足五千多人,更别提其他的成员。 不过说道王室人丁稀少,某本子其实也是。 截止到现在,整个王室成员只有十九人,而且还在不断下降。 王室三代,直到2006年才有一个三代男丁悠仁亲王。 那么问题来了,本子的王室室为何生儿子这么难呢? 只能说作孽比较多吧。 至于瑞典王室这边,尽管玛德琳的王室身份被取消,她依旧是瑞典百姓心中的公主。 毕竟王室成员的减少,也就意味着王室开支减少,人民的纳税可以用到其他的地方来了。 听到玛德琳公主的邀请,徐川再度耸了耸肩,道:“看来今天的这场舞我是逃不过去了?” 斯塔凡笑道:“当然,你可是今晚最耀眼的主角,大家都在等着你。” ....... 第二百四十四章:诺贝尔讲座--人类的未来(求月票) 对于跳舞,徐川虽然不是专业的,倒也不至于像2013年的医学奖得主詹姆斯·罗斯曼教授一样在舞台上将自己的皮鞋踢飞出去,变成笑话。 和玛德琳公主共舞一曲后,徐川穿过人海,回到了边缘地带。 委婉的拒绝了几个其他前来邀请共舞的女性后,他忙里偷闲的用小叉子插起桌上的水果送入口中。 说实话,晚宴他真的没吃饱,现在才过去一个多小时就饿了。 一旁正在疯狂吃水果连淑女气质都不要的徐晓同样一看也是饿了的代表。 不过她一边吃,还一边鼓起腮帮子说话:“老哥,你不是说你不会跳舞吗?我怎么感觉你很熟悉的样子?” 她刚刚在边缘地带看到了自己老哥的表现,感觉比起大学舞蹈社团里面的那些成员并不差。 徐川笑了笑,道:“对于你老哥我来说,要学习这些东西并不难不是吗?” 虽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跳舞,但舞会这种场景,上辈子他接触的实在太多了,日积月累下来,以他的学习能力,再怎么不会也会了。 徐晓撇了撇嘴,她总觉得自家老哥在装β。 不过说回来,老哥这天赋真的让她都羡慕,别看她同样参加了竞赛,也考上了水木大学,但光论学习天赋的话,十个她都不一定抵得上自己老哥。 “那,那个,我也能请你跳一支舞吗?” 忽的,徐川耳边响起了邀请共舞的声音,扭头看去,刘嘉欣学姐正穿着礼服站在面前,露出了白皙的肩膀和皮肤,头发也打扮过,精致的盘卷了起来,露出了光滑的额头。 或许是第一次穿这样的衣服,也或许是第一次打扮成这样,又或许是第一次邀请别人跳舞有些忐忑,学姐脸上带着一丝飘红。 “哇,好美!” 一旁,正吃着水果认真填饱肚子的徐晓扭头看了一眼后就愣住了,似乎一时半会没认出来眼前的人是谁。 不过很快,她就反应了过来,眼眸中爆闪着光芒,嘴都不擦就直接扑了过去。 “没想到嘉欣姐姐你打扮一下这么漂亮。” 徐晓眼眸亮晶晶的盯着面前的人儿,在她身旁转个不停,穿着晚礼服的学姐,就像是故事中灰公主一样。 美色有时候不仅仅吸引异性,也吸引同性。 至少对于她来说是的,毕竟谁又喜欢漂亮的小姐姐呢。 微红着脸,刘嘉欣看向对面的徐川,对她而言,今晚的打扮和邀请已经是超出勇气的事情了。 好在,他并没有拒绝。 ...... 舞会结束,徐晓跟着刘嘉欣跑了,徐川则被蹲守在市zheng厅外面的媒体记者给逮到了。 当然,被逮到的并不止他一个,这一届的其他诺奖得主都被缠住了。 好在他出来的比较晚,围住他的记者并不是很多。 “徐教授,请问您以二十一岁的年龄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物理奖得主有何感想?” 徐川:“当然是激动了,我也没想到我能拿到今年的诺贝尔奖。” “徐川教授您好,我是bbc的记者,请问您接下来会研究什么呢?” 徐川:“或许是数学,或许是物理,也有可能是xu-weyl-berry定理的更深层次价值。” “是此前国际数学大会上提到过的高维空间的研究吗?xu-weyl-berry定理真的能用于突破四维空间吗?” “当然不是,但它或许有着比这更高的价值。” “能否透露一下吗?” “暂时不能,我也还在研究中,等以后再说吧。” “徐川教授,我华盛顿邮报的记者,请问你是否会选择移民米国呢?毕竟那里的学术环境比华国要更好。” “徐教授,我是......” 市zheng厅外,徐川刚一露面,就被记者包围住了,形形色色的话筒递到他嘴边,摄像机也对准了他的脸庞。 挑选了一些不涉及隐私的问题回答后,徐川艰难的挤出了人群。 用于接送诺贝尔奖得主的专车上,今年的另一位的诺贝尔奖物理奖得主阿瑟·阿什金教授笑吟吟的看着他。 “看来你没少被那些媒体记者为难。” 徐川长舒了口气,感叹道:“谁说不是呢?鬼知道那些媒体会怎样报道?” “哈哈哈哈,他们一直都这样,别太介意。” 阿瑟老爷子笑着说道:“恭喜你,最年轻的诺奖得主。也恭喜你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诺贝尔奖与菲尔兹奖双奖得主。” 徐川笑道:“谢谢,也同样祝贺你。” 阿瑟老爷子笑着摇摇头,道:“我已经老了,未来是你的。” 顿了顿,他接着问道:“我能好奇的问问,你接下来是准备研究数学还是物理,亦或者是天文,还是其他的东西吗?” 对于徐川接下来的研究领域,并不只是媒体记者感兴趣,学术界的人也同样相当感兴趣。 毕竟一位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他接下来的研究方向注定了会带动整个对应的领域。 徐川笑了笑,道:“可能是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也有可能是ns方程?也有可能是粒子对撞机产生的数据?” “说实话,我感兴趣的很多,但可惜的是,我没法分身。”他遗憾的说道。 阿瑟老爷子哈哈笑道:“我懂,我年轻的时候也这样,对所有感兴趣的都想研究。” “不过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祝你成功!” ...... 告别了阿瑟老爷子,徐川回到了斯德哥尔摩大酒店。 酒店的一楼,谷炳和阿米莉亚正在那里等着,而在两人身边的,还有他曾经收的另外两名学生,沙希·佩雷斯和罗杰·迪恩。 这两人是跟随着德利涅一起过来的。 看到徐川,四名曾经的学生都围了过来。 “教授,恭喜你。”罗杰·迪恩和沙希·佩雷斯笑着上前祝贺,两人脸上都带着一丝后悔与复杂的表情。 当初他们选择留在普林斯顿,跟随德利涅教授完成学业,做出的的确是最合适的选择。 但命运和他们开了个巨大的玩笑,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曾经的导师就拿到了诺贝尔奖,成为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拿到诺贝尔奖与菲尔兹奖的双奖得主。 要说不后悔,那是假的。 能跟随这样的导师,其未来的价值已经远超过了在普林斯顿完成学业。 但现在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能说,命运真是喜欢捉弄人。 ...... 斯德哥尔摩大酒店中,徐川和曾经的四名学生叙着旧,地球的另一边,远在东方的华国。 此刻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庆祝着。 ctv直播的诺奖典礼,被无数的媒体转载。 没有任何意外,徐川,这个名字,以及他过往的辉煌再次登上了当天所有平台的热搜与头条。 这是一场国民级别的狂欢。 对于绝大部分人的国人来说,从那年轻的身影中,他们不只是看到了诺贝尔奖的荣光,更是看到了国家崛起的希望。 而对于众多的学生来说,那道站在舞台中央的年轻身影,简直就是他们心目中未来的光,是指引他们前进的方向。 ....... 十二月十一日。 经历了一夜休息的徐川再度早早的起床了。 因为按照诺贝尔奖的颁奖流程,在第一天颁奖典结束之后,第二天还有一场诺贝尔讲座。 这是约定的习俗,也是新走向巅峰的诺奖得主向全世界发出第一道声音的舞台。 早上十点。 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斯塔凡·诺马克教授引导下,徐川来到了瑞典皇家科学院-物理分院的报告厅中。 报告厅内人山人海,不仅仅是座位上坐满了,就连走廊过道上都挤满了前来听讲的学者,或者游客。 对诺贝尔讲座感兴趣的,并不仅仅是学者,还有无数的普通民众。 无论是瑞典本土的学生,还是街道上的市民,亦或者不远万里赶过来的华人,都挤在这一间不算很大的报告厅中。 这同样是一场盛会,也是普通民众了解最新前沿科学的机会。 因为诺贝尔讲座并非是专业的科普,那些在菲尔兹奖报告会上会出现的各种专业术语,以及各种普通人看不懂的学术报告与论文,并不会出现在诺贝尔讲座上。 在这里,每一届的诺贝尔奖得主会用最通俗的话语来描述自己的成果,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自己接下来的研究方向等等。 如果担心台下的听众听不懂这些东西,有些诺奖得主甚至会将其当做一场交流会,在听众提问与他回答间完成整场讲座。 对于徐川而言,这一场讲座,他也没有去论述自己是如何利用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完成遥远天体信息计算的。 他插入的,是文明对于未来的观望。 “.....即便是我们如今连登陆火星都相当困难,即便是最遥远的旅行者一号也没有飞出太阳系。” “但我们都相信,我们的未来并不会被锁死在地球上,遥远的银河与未来,才是我们向往的地方。” “过去,我们浪费了太多时间,未来,我更希望将目光投向宇宙银河,不仅仅是因为那里有着更加广袤的土地与资源。” “而是因为只有向往宇宙银河的文明,才有足够的潜力与未来!” 话落,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报告厅中的听众纷纷起立鼓掌,以示敬意。 这不仅仅是对诺贝尔奖得主的尊重,更是因为这场讲座,彻底的征服了他们。 只有向往宇宙银河的文明,才有着足够的潜力与未来! 这对于如今依旧忙着内部斗争的人类而言,毫无疑问是海岸上的灯塔,虽然不知道能否指引方向。 但至少,它就在那里散发着光芒与未来。 讲台上,徐川微微鞠躬,随即转身向台下走去。 ...... 诺贝尔奖讲座结束后,诺贝尔奖的颁奖仪式也结束了。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聚集在斯德哥尔摩的学者陆续坐上了返程的航班,离开了这座城市。 徐川将自己的亲友送到机场,看着他们进入了候机大厅中。 “老哥,你不跟我们一起坐飞机回去吗?”机场中,徐晓一脸不舍的问道。 徐川笑了笑,摸了摸她的小脑袋:“我这边还有点事,你们先回去吧,好好学习,希望未来有一天你也能亲自来这里做一场属于自己的报告。” 徐晓用力的点了点头,捏着拳头挥舞着:“我会加油的!” 一旁,徐父徐母看着自己的儿子,也有些不舍的道别:“在外面你要多注意身体,再多的荣耀,也比不过你的安全,早点回来,我们在家里等你。”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放心吧,我很快就会回去的。” 他没说自己留在斯德哥尔摩有什么是,也没说自己要坐火车回去。 很多东西,没必要让父母知道,知道了反而会更加担心,自己好好处理就行了。 ...... 在徐川与父母告别的时候,远在大西洋海岸的另一边,一场有关他的会议也在召开。 米国,移民ju办公室中,一名专员将手中资料递给了自己的顶级上司。 “主任,这里是关于那名叫‘徐川’的华国学者的资料报告。” “诺奖期间,我们再度安排了人员接触对方,也开出了更加优越的条件引进,不过对方的态度很含湖,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只说需要时间考虑一下。” 办公室中,负责人才引进的办公室主任翻阅着手中的资料:“知道了,你先出去吧。” 对于米国这个移民国家来说,移民ju是这个国家最庞大、最复杂的行政系统,权利也相当大。 】 哪怕只是一个人才引进办公室,也有着调查、逮捕、拘押、制定律法、调遣cia、fbi甚至是军队的权利。 对于移民ju而言,他们不仅负责人才引进,有时候,也兼职处理掉一些不利于米国的顶级人才。 下属离开,坐在真皮办公椅上的中年男子翻阅了一下手中的资料后,目光落在了最新的‘川海材料研究室’和‘核能研究项目上’。 看完这些信息后,他闭上眼沉思了一番,随即带着资料起身离开了办公室。 ....... 第二百四十六章:某位发型很酷的~ 白屋,某间办公室中。 移民ju的ju长正面对着某位发型很酷的总·统。 “如果说要采取什么措施的话,现在应该是最好的机会。按照我们的情报,这位徐教授应该会选择和来时一样的路线,从轮渡波罗的海到沙俄,然后再乘坐火车返回华国。” “这是一个人才,或许能和上个世纪的那个人相比,而且,他更加年龄,如果他在应用领域也能展现恐怖的天赋的话,我们可能会错失一个很好的机会。” 办公室中,中年的ju长正发表着自己的意见。 对面,发型炫酷的总·统眼皮都没有抬一下,翻阅着手中的资料。 半响后,他才抬起头:“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主意,如今的华国已经不是二十年前的华国了。” “如果对方在米国的话,我们做些小动作倒也无所谓。但如果在国际上出手,这将打破潜规则,促使对方报复。特别是对方有能力的情况下。” “而且现在情况更复杂,他通过沙俄回去,在那个国家,我们更不好动手,一旦让那两个国家联合起来,对于我们来说也不好受。” “更何况,对一位国际知名学者动手,这无论是对于科学界还是政zhi界来说,都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如果对方有这个能力,值得我们动手的话,倒也无所谓,只是目前他并未体现。” “加大价格吧,看看能不能将对方拉拢过来。” “他不是刚获得诺贝尔奖吗?邀请对方来这里举办一场报告会或者演讲什么的,如果过来了,那就是我们说了算了。” “对了,佩雷研究所不是有什么七大难题的奖励吗?他之前好像解决了一个?就用那个当理由请他过来吧。” 对面,移民ju的ju长点了点头,虽然他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既然顶头老大已经做了决定,那就先这样执行吧。 只是,希望这个决定没有问题~ ...... 瑞典,斯德哥尔摩轮渡口,徐川再一次坐上了轮船。 海岸线逐渐远去,冰冷的海风吹拂在脸上,他看了眼身后的繁华城市,心中有些的感慨。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他大概后面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再来了。 游轮在波罗的海中航行着,望着碧蓝的海洋,徐川抬头仰望天空。 向往天空的文明才有足够的发展潜力,这是他在诺贝尔讲座上的演讲,并不仅仅是提示各国zheng府应该将目光放到宇宙天空,也是对他自己的警示。 望着天空,徐川脑海中忽的浮现出一个念头。 “数学、物理,亦或者说科学与人类的未来到底是怎样的?” 对于绝大部分的人来说,这大概就是个太阳明天会不会熄灭,地球会不会停止自转之类杞人忧天的问题。 但对于徐川这类已经站在了科学这座金字塔领域顶尖的人来说,这个问题触手可及。 俗话说,在其位,谋其职。 一个人站在什么样的位置上,自然而然的就会去想对应的事情。 展望过去,纵观近代科学发展的数百年,其实真正拉动科学发展,推动科学进步的,就那么极少数的一批人。 物理领域如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普朗克、波尔...... 数学领域如阿基米德、欧拉、高斯、牛顿、黎曼、加罗瓦...... 可以说,在每一个领域,推动的它大步往前发展的,几乎都是少数的那一批人。 而绝大部分的普通科学家,顶多能做一些修补的边角的工作,有些甚至连修补边角都没这个能力。 这是一个很残酷的事实。 其实不仅仅是科学,绝大部分的领域都是这样的。 就像是最顶尖的巴黎时装周,几乎决定了每一年的流行色彩,今年流行红色,明年流行黄色,后年流行灰色..... 普罗大众的审美,其实一直都是被人操控的。 只不过,在科学领域,这个问题更加严重一点罢了。 这是一个依赖‘智慧’和‘知识’的领域。 对于他这类已经站在文明心智顶峰的学者来说,有时候一个念头,就可能将文明往前拉一大步,但也有可能会将文明拉入深渊。 比如质能方程,尽管它最初的目的是用来解释核变反应中的质量亏损和计算高能物理中粒子的能量的;但它也促使了核武器这种毁灭文明的大杀器出现。 以如今各国手中的核武器数量,一旦真的出现第三次大战,毫无疑问,文明还能否存在是一件未知的事情。 徐川以前几乎没怎么想过这个问题,上辈子的时候他比现在更加沉迷于在某个极端领域突破。 而这辈子重回巅峰后,他似乎比以前有着更细腻一些的心思。 当然,他心中更有着去遥远宇宙星海看一眼的强烈想法。 尤其是在今年的国际数学大会之后,对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更进一步的挖掘后,让他看到了一丝希望。 ...... “这好像不是去我们来时的塔林港口?” 轮船上,徐川看着海岸线不同的风景有些好奇的朝着身边的郑海问道。 郑海点了点头,道:“是的,因为收到了一些消息,回去的路线重新进行了调整,回去我们不走塔林,而是去圣彼得堡,直接通过沙俄回去,不经过爱沙尼亚,这样更安全一些。” 根据他们收到的消息,西海岸的那个国家似乎在商议对他们动手,尽管最终被那位头发很酷的总·统否决了,但安全起见,保护出行的团队还是选择了修改护送路线。 尽管祖国与爱沙尼亚之间保持着相对友好和稳定的关系,但说实话,爱沙尼亚太弱了,而且属于北约成员国,对于米国的要求没多少抵抗力。 而在沙俄境内相对安全很多。 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相对比的爱沙尼亚来说,北方的邻国更需要华国的帮助与支持。 在利益关系没有破裂的前提下,他们还是乐意帮点小忙的。 更关键的是,这个邻国有着足够的军事实力。 这年头,有啥都不如军火库中有着几千颗蘑孤蛋。 ..... 听到郑海的回答,徐川点了点头,没再追问。 能顺利回去就足够了,反正不管怎么说,这些隐藏在游客护送他的人是不可能害他的。 这一点,他有着足够的自信。 在波罗的海中航行了好几天的时间,在徐川都快呆腻了的情况下,圣德彼堡总算是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剩下的,就是通过熟悉的火车返回祖国了。 哐当哐当的声音持续了好几天的时间,当k3号列车穿过边境线,进入内蒙,当碑界出现在眼前时,无论是徐川,还是郑海,亦或者是的车厢中的其他人员,都松了口气,提起的心也都安放了下来。 那一块不大的碑石,仿佛有着一种让人安心的魔力。 ...... 回到祖国,徐川本想直接回南大的。 不过出站就被过来迎接他的秦安国给拉住了,他以为这位科学技术部的部长找他有什么事,直到对方口中说出几个字,他才反应过来。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听到这几个字,徐川才恍然明白过来是什么。 从瑞典回来,现在已经是十二月中旬了,按照惯例,每年的十二月或者一月,是举办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时间。 如果说诺贝尔奖是全世界的最高荣耀,那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颁发的各种科学奖则是一名科研人员或学者能在华国拿到的最高荣耀了。 要摘取这项桂冠,需经过重重筛选。 包括候选人,都并非自己申请的,而是像诺奖一样,由别人推荐的。 并且为确保这个奖项的公正,国家最高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实施的是记名投票方式,每一位评审委员都必须对自己的一票负责。 对于某个奖项的评定,需要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委员多数通过才算有效。 徐川知道这个奖项,不过他从没拿到过。 上辈子有资格进入评选的时候,他就已经被锁死在米国了。 至于这辈子,他之前还真没想过这个。 一方面是他对于各方面的奖项和荣耀其实已经不算很在意了,毕竟上辈子该拿的基本都拿到了。 另一方面,则是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几个奖项,都像诺贝尔奖一样,带着终身荣誉的性质。 就像诺奖一样,尽管并没有规定获奖者的年龄,但它更趋向于年龄更大一些的获奖者。 毕竟这种荣耀,如果颁发给一个年轻学者,未来他做成了更大的成果,会出现无奖可颁的情况。 当然,诺贝尔奖还可以再颁发一次,而国家科学技术奖项,则只能颁发一次。 这是一件很令人尴尬的事情。 不过话又说回来,菲尔兹奖和诺贝尔奖他都拿到了,国家科学大奖再不发给他,也说不过去。 ...... 就这样,徐川暂住了下来。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今年的十二月二十五号开始,现在已经是十二月十八号了,还有一周的时间。 对于这份时间,徐川也没浪费。 虽然他回不去金陵,却可以让核能研究所与川海材料研究所那边的人过来。 收到他的电话,韩锦和樊鹏越两人带上了一些资料迅速赶了过来。 其实并没有什么研发方面的事情,在他离开去领奖的时候,两个项目都已经进入了初段研究收尾的阶段。 徐川要看的,只不过是收尾时对两个项目研发材料的测试报告而已。 当然,还有一些专利的申请。 这个也是不能忘记的。 特别是对于材料行业来说,并不是说你研发了一种新材料,这种材料就一定会是你的。 材料专利的申请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每年材料界发生在专利上的狗血事件并不少。 各种教授和学生恩怨纠纷,老板和实验研发人员合同纠纷什么的,在材料界很常见。 无他,一种好的新型材料,价值太大了。 动辄几百万几千万,更高几亿几十亿都有,面对这样的利益,情谊承诺什么的,被撕毁再正常不过了。 ...... 北海酒店的房间中,徐川翻阅着两位项目负责人送过来的资料。 无论是核能研究所中对‘晶态铒锆酸盐材料’和‘无铅纳米复合重构防护材料’,还是川海材料研究所的‘电解液’与‘人工sei薄膜’的测试结构从汇报材料上来看都都相当优秀。 这些材料,已经完全能够当做第一阶段的成果了。 专利方面,电解液和人工sei薄膜的已经在进行申请了。 至于核能研究所的‘晶态铒锆酸盐材料’和‘无铅纳米复合重构防护材料’,国内的专利是随便过的,国外的话,是否会去申请,还得看上面的意思。 毕竟这两种材料的用途有些敏感,核能领域的东西,其实很多东西都不会公开的。 毕竟申请专利的话,哪怕不敢开全部,也会公开一些技术方案、有益效果之类的东西。 而这些东西往往机会带给敌对国家或者竞争对手一些启发,促使对方研发类似的东西。 当然,申请专利的好处还是很多的。 按照国际专利法,只要是通过申请的专利,都享有保护。 比如常见的药品,就像电影中《我不是药神》中的格列宁,其实就是受到国际保护的。 专利药的开发和生产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制约,不能彷制。 如果想生产该药品,就必须向专利方购买生产权利,或者等到专利期结束。 这种国际公约,在绝大部分的国家还是有保障的。少部分的国家除外,比如某三哥,药品的专利保护权在他们那里就是个笑话。 对于徐川而言,电解液与人工sei薄膜的专利权如果下来,凭借这两项成果,光是授权,就能年入几十个亿。 对他来说,这笔钱大概能实现科研生涯前期的财富自由了。 至于中后期,那就再来想办法了。 没有什么比搞科研更耗费资金的了。 几十亿资金,都还不够修一个超算中心的,也不够修一台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 第二百四十七章: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樊师兄,关于人工sei薄膜和电解液方面的论文弄好了吗?” 看完手中的项目资料,徐川抬起头,朝着樊鹏越询问道。诺贝尔奖也领完了,他也是时候将锂硫电池方面的成果发出去了。 房间中,樊鹏越点了点头,道:“已经弄好了,只要专利申请通过,就可以发出去了。” 材料方面的成果和数学物理领域的成果不同,后者可以在出成果的第一时间就将论文公开出去。 材料不行,材料你得先将专利等一系列的东西弄好,才能将论文发出去。 否则别人根据你的论文将东西复制出来,先一步申请了专利,哪怕仅仅是对方国家的,你也亏大了。 这类的事情并不是没有发生过,而且国际间的专利官司打起来特别麻烦。 甚至有时候基于本土保护性原则,或者介于利益问题,对方会直接庇佑盗窃专利的企业。 所以和材料相关的研究,一向都是保密中的重点。 点了点头,徐川接着道:“专利申请下来后,联系一下国内外的厂商,到时候给这种人工sei薄膜做一个宣传。” “老板你亲自上吗?”樊鹏越笑着问道。 “当然。”徐川肯定的点头。 他身上挂着诺贝尔奖与菲尔兹奖得主的荣誉,这种发布会,他亲自上会比安排人上更加有信服力。 ...... 将两个项目的后续工作安排下去后,徐川也放松了下来,身体一软,往后躺倒在了柔软的床上。 盯着天花板,他思索着为化学材料的研发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的可行性。 锂电池中的人工sei薄膜虽然已经完成了,电解液中碳酸乙烯的最合适浓度也完成了测试。 锂枝晶问题的解决,锂离子、锂金属、锂硫等电池的前景是光明的。 电池界毫无疑问会迎来一次飞升。 但要说期望的目标,并没有达到。 析锂问题依旧存在,哪怕是添加了他此前分析出来的甲乙酮作为抑制剂,也会随着时间问题慢慢降低电池的库伦效率。 或许对于其他资本而言,这已经很好了。 但对于徐川来说,这显然不够完美。 若是做不到完美也就罢了,但很明显是有办法解决的。 而在有办法解决的情况下,选择放掉这个问题不是他的风格。 得益于此前帮助南大导师陈正平建立的数学模型,他一直都想弄一个更大更复杂的数学模型来帮助自己完成各种化学材料的研发。 不仅仅是锂电池析锂问题,更有后续其他的化学材料的研发。 如果能做出来,那这个数学模型将为化学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便利。 理论上来说,这应该是可行的。 只不过,这可能需要至少十几名懂化学又懂建模的人员花费一两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份工作。 毕竟针对化学反应建立的模型,复杂度可比二硒化钨的那个高多了。 每一种材料的引入,增加的变量都是幂指数级别的。 到后期,这种模型的运行量级,也就超算中心能符合。 如果要将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囊括进去的话,超算恐怕都不够,得上更先进的计算机。 躺在床上思虑了良久,徐川最终决定试一试。 人才和钱,对他来说都不难。 人工sei薄膜的专利授权后,每年他都有几十亿的资金入账,这些钱留在银行中生崽对他来说并没有任何意义。 将其投资到科研领域才是应该做的事情。 就算是最终失败了,那也没什么。 ....... 确定了自己的意图后,徐川一个鲤鱼打挺从床上蹦了起来。 发了个消息给郑海后,他便到酒店楼下去等着了。 “去水木大学。” 郑海点了点头,发动红旗轿车离开了酒店。 这一次,徐川让郑海将自己直接送到了化学工程系的教学楼下,下车前特意看了眼四周,可能是现在正在上课楼下并没有多少人才推开车门。 毕竟前段时间他才拿到诺贝尔奖,在水木大学这类的高校中,关注自己的人恐怕不少。 他冒冒失失的出现在校园中,说不得会让人堵在路上。 带上了个从酒店那边拿来的棒球帽稍微伪装了一下自己,徐川朝着教学楼上走去。 因为徐晓那丫头在这里上学的原因,他对化学工程系还算是了解。至少知道办公室在哪里。 顺利的找到位置,他敲了敲半掩着的大门。 里面很快就传来了声音:“请进。” 推开门走了进去,办公室中的,一名中年教授正在处理着手上的公务。 “周教授。”徐川笑着和办公桌后的身影打了个招呼,这位教授,是徐晓的导师,此前见过两面。 察觉到声音有些不对,感觉并不是学生的样子,周元纬抬起头看了一眼,办公桌前,那张年轻的脸庞让他愣了一下。 不过很快他就反应了过来,惊喜的站了起来,热情的招呼道:“徐教授,您怎么来了。” 徐川笑着道:“有些化学方面事情,想找你这边沟通一下。” 闻言,周元纬脸色一正,迅速道:“你说,只要我能帮上忙。” 一名诺贝尔奖得主找他帮忙是他荣幸,他知道这是徐晓那个学生带来的机遇。 不过对方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大概率也没什么办法。 但好奇的听听对方到底有什么事情,也很不错。 徐川简单的将自己的来意说了一下,他需要几名化学材料系教授或者研究人员来帮忙做一个数学模型。 听完,周元纬恍然点了点头,随即委婉的开口道:“徐教授,这个忙我恐怕帮不上,我并不是化学材料方面的教授,这方面的人才,你最好直接去找化学工程系的院长。” “麻烦周教授帮忙引荐一下。”徐川笑道,他自然知道周元纬并非化学材料专业的教授,找他只不过是想通过他联系上化学工程系这边的人才。 毕竟他跟水木大学化学系这边的人并不是很熟。 若不是南大的化学系同样一般,他倒也不至于这么麻烦。 为化学反应建立一个数学模型,这不仅需要底层的数学逻辑,还需要足够的化学反应数据库,南大缺少这些东西。 至于薅一下水木大学的羊毛,估计水木自己都不介意。 能跟一名诺贝尔奖得主合作,这是多少大学都梦寐以求不来的事情。 ...... 跟随着周元纬的步伐,徐川找到了化学工程系的院长。 对于他的到来,这位中年老年的院长显得的相当惊讶,在听说了他的来意后,当即拍板表示合作。 当然,他的想法和徐川预先的想法有些区别。 一开始徐川只是想从水木大学这边付费‘借’几个化学材料方面的教授专家,而这位院长则直接将其扩大成了双方合作。 水木大学这边提供化学教授和化学反应数据库方面的知识与经验,联合他一起开发这套数学模型,占据百分之二十的份额。 徐川考虑了一下,答应了下来。 百分之二十的份额并不多,而且数学模型这种东西,不是其他的研究项目,它需要庞大的数据库和运算力才能支撑。 水木大学这边的硬件,刚好可以弥补他的不足。 虽说等人工sei薄膜的专利授权后他可以自己建,但从头开始那需要的时间也太久了。 ..... 在水木这边交流了两三天,敲定一些大致的细节后,这一届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也开始了。 颁奖的地点在大会堂。 当徐川跟随着的接待的工作人员进入会场时,大会堂内,已经是人山人海的状况了。 有人坐着有人站着,但大伙都在三三两两的聊着天。 对于华国的科研工作者来说,这是一场盛会,甚至比诺贝尔奖典礼、菲尔兹奖颁奖会还重要。 毕竟后两者即便是上面大老云集,也很难在国内说上什么话。 而这场会议不同,国内的真正顶尖的大老都在里面,在华国这种环境中,多结交点朋友,多认识几个人准没错。 所以大部分的人都会提前一两个小时甚至是两三个小时过来。 对比之下,按时抵达的徐川简直就像个奇葩。 当然,以他现在成就,也不怎么需要处理这些人情世故。 诺尔贝奖加菲尔兹奖的荣誉,让他已经脱离了这些东西。 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不在三界中,身处五行外。 ...... 跟随者引导工作人员进入会场,他的出现立刻就引起了不少的骚动。 虽然大会堂中这些来参加颁奖大会的学者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并不会出现蜂拥围上来的情况,但众人的目光却都聚焦了过来,注视着这道年轻至极的身影。 “你怎么现在才过来?”大会堂中,同样来参加颁奖典礼的陈正平自然注意到了这边的动静,笑着走了过来。 徐川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道:“第一次参加这种会议,以为提前半个小时就够了,没想到大家都到的这么早。” 陈正平摇了摇头,也没再说,转而说道:“来,给你介绍个人。” 说着,他带着徐川来到了另一边:“这位是陈泉院士,固体离子学和能源材料领域的专家,华科院和工程院的双院士,国家能源领域的领军大牛。” “咱们国内锂离子电池的研发,锂离子电池的产业化就是陈院士一手引导的。” “陈老,这位是我以前的学生,徐川。” 带着徐川,陈正平在两人中间互相介绍道。 他知道徐川在研究锂电池方面的东西,只是不太清楚具体的情况。 樊鹏越那边也不会跟他说,毕竟签了保密协议的。 “陈院士您好。” 听到陈正平的介绍,徐川连忙伸出了双手,华科院和工程院的双院士,这可是真正的顶级大老,至少在国内是的。 当然,更让人值得敬重的,是他为国奉献一生的精神。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目前在世的双院院士好像不到二十个的样子,每一个都是大国重器。 他知道,这是自己导师陈正平为他铺的路,在国内能接触到这种大老,能少走很多的弯路。 陈泉笑呵呵握了握手,打量了两眼徐川,道:“很早就听说你了,只是一直无缘一见,你看起来比传说中还要年轻不少啊,英雄出少年,名不虚传。” 徐川谦虚道:“和您相比,我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 陈泉看了眼陈正平,而后看向徐川笑着打趣道:“果然和小陈说的一样,你就像是古书里走出来的翩翩少年一般,温润如玉,谦谦君子。不像我,我当年小有成就时,那是谁都不放眼里。” 徐川笑着应和,这位老人看来和导师的关系不浅的样子。 不过话又说回来,谁没有个少年的时候,想当年他初成名的时候也是鲜衣怒马少年时,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但随着时间的磨砺,性格总会平和下来的。 ....... 认识了一位和几位熟人聊了聊天,徐川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等候着大会的开始。 时间流逝,现场参与颁奖大会的教授、学者纷纷入座,各级领导也到场入席。 临近九点时,会堂内迅速安静了下来。 随着之前长安街见过的那位老人入座,响亮的国歌在大会场中响起。 所有参与大会的嘉宾起立,这场标志着华国学术界与科研界最高荣誉的颁奖大会,在国歌中拉开了帷幕。 一曲国歌奏毕,所有人重新入座,会场内一片肃静,华国一年一度的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终于正式开始。 】 当台上主持大会的老人完成了开幕式的陈词后,大会也进入了最让人激动人心与期待的流程。 宣布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五项奖项。 最先公布的,自然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这是五项奖项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是其他奖项无法比拟的。 一般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能获得这份奖,在国内,可以说学术生涯已经达到了最巅峰的位置。 ....... 第二百四十八章:国家自然科学奖 虽然知道这次的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自己必定会拿奖,但对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徐川倒没有什么想法。 因为这项奖项,其实主要是给应用方面的科技成果准备的,而他的主要科学成果,目前来说基本都在理论上。 尽管核能研究所和川海材料研究所都已经有阶段性的成果出来了,其价值公开后也足够拿到最高科学技术奖,但目前来说还是不够的。 他比较期待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以及信息、材料、工程技术等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这一奖项不授予组织,仅授予个人,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两个等级。 并且和最高科学技术奖一样,自然科学奖的一等奖也是可以空缺的。 意思是如果当年没有什么出众的成果,那么一等奖则会不颁发, 宁缺母滥,这是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宗旨。 ...... 随着台上老人的起身,这一届的最高科学技术奖也尘埃落定。 今年的获奖者是刘永坦院士和钱虎院士。 前者长期致力于电子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特别是对新体制雷达系统与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是华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体系的奠基人。 后者则长期从事防护工程及地下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解决了孔口防护等多项难点的计算与设计问题,率先将运筹学和系统工程方法运用于防护工程领域。 随着两位获奖者上台,在场的学者纷纷向两人送上了热烈和致敬的掌声。 对于在场的所有人而言,获奖的无论是哪位,都足够值得他们去尊敬。这些为国奉献一生的学者,不管怎么说,都为国家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 两名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完毕,在众人期盼的目光下,接下来颁发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奖。 相对比最高科学技术奖来说,自然科学奖的重要性毫无疑问要弱一些。 但它却是青年级别学者能拿到的奖项。当然,前提是你得在自然学科领域做出巨大的贡献。 “数学,是所有自然学科的基础,也是自然学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零到一,从负数到正数,所有的秘密都埋藏在那一串串美妙的数字中。现代科技,几乎所有的重大发现都与数学的发展与进步相关......” “在数学这一领域中,从weyl-berry猜想到xu-weyl-berry定理,从霍奇标准猜想到徐-霍奇定理,他为华国的数学,也为世界的数学注入了一股股的新知识,为人类科学知识宝库贡献了璀璨明珠,带来了无尽的荣耀。” “第一位自然科学一等奖的获奖者是:徐川教授!” 话音落地,会场内响起了勐烈的掌声。 徐川微笑着起身,朝着舞台上走去。 这一次,大会堂中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他身上。 在获得了诺贝尔与菲尔兹奖后,已经没有人会去怀疑这个年轻人的真正实力。 至于年龄和资历方面的问题,或许在某些老顽固心里可能会颇有微辞。 比如燕大的田刚教授,在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无论是从年龄亦或者燕大和对方的关系来看,对方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都不是什么好事。 更关键的是,他同样也是这份奖项的竞争者之一,而且已经处于候选人数年的位置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年他的岁数都在增加,每过去一年,他拿到这个奖项的希望就会越来越小。 毕竟要说科研成果,他手上并没有什么震惊世界的科研成果,那些年轻时做出来的数学成果,放在国内还说的过去,但要说放到世界上,那并不值得多少人提及。 别说是像霍奇猜想这类的七大千禧年难题,就是的weyl-berry猜想这样的世界级猜想,甚至是弱weyl-berry猜想的级别的难题,他都没有解决过。 原本在今年当选为国际数学联盟执委会委员后,他是有很大机会收获这一枚奖章的。 但现在看来,希望愈发渺茫了。或者说今年已经没有希望了。 尽管每一年的自然科学一等奖名额有两个,但在同一年,自然科学奖几乎从没有颁发同一领域过。 对于对方的成就,要说信服,他倒也是信服的。 其他的不说,光是霍奇猜想的证明,就足以让他说不出什么话来。 只不过,对方的年龄实在太小了。 在他看来,完全没必要这个时候就将自然科学一等奖颁发给他,再等个几年,等对方有个三四十岁了,再来拿会更好。 至于这期间的奖项,当然是颁给那些需要的人。 不止是他,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在今天的大会堂中,也有一些。 毕竟将国家自然科学奖颁发给一个二十一岁还不到二十二岁的年轻人,这实在是太匪夷所思了。 要知道,以往获得这份奖项的人,基本都在四十岁以上。 当然,尽管这些人颇有怨词,可这份奖项颁发给谁,这并不以他们的意志决定。 在菲尔兹奖与诺贝尔奖的加成面前,哪怕是田刚这位北大数学系领军人物的身份,也显得那么不起眼。 ...... 舞台上,随着掌声的停止,宣读奖项的老人放下了手中的话筒,看向了缓步上台的徐川,脸上带上了和蔼的笑容。 “祝贺你,徐教授。” 舞台上,老人从身边的礼仪工作人员手中的托盘上拾起了金红镶嵌的奖章。 “谢谢。”徐川笑着微微躬身,方便眼前的老人替自己戴上勋章。 老人笑了笑,开口道:“这是你应得的,感谢你为国家带来的荣誉与做出的贡献。也希望这份鼓励能帮助你在学术的道路上走的更远一些。” 徐川郑重的点了点头,随手双手从对方手中接过了大红色的证书。 老人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接着道:“在科学上,祖国能帮到你的或许并不多,但别怕,鼓起勇气去做你觉得,值得去做的事情,我们一直都在你身后。” 说完,他站在徐川的身边,与他一起面向大会堂中的众人。 到了这一刻,徐川忽的感觉胸前的奖牌与手中的证书有种沉甸甸的感觉,那上面,带来的不仅仅是荣耀,还有压力和使命,以及那份责任。 ...... 另一边,远在上前公里外的金陵。 南大校园中,校长刘高峻的办公室中,数院院长兼副校长荣志专看着电视中直播的画面,有些感叹了起来。 “这才几年的时间?” 对面,刘高峻想了想,开口道:“不到五年吧,我还记得第一次去他家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荣志专笑了笑,接着感慨道:“是啊,不到五年的时间。” “虽然当初就很看好他,认为他能在数学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道路来,但谁又能想到,五年不到的时间他就有了如今这样的成就。” 顿了顿,他接着道:“克拉福德数学奖和天文学奖、菲尔兹奖、诺尔贝物理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每一个都是常人终其一生都难以触摸,甚至是望一眼都不够资格的荣耀,这小子五年的时间却都拿到了。” “你会在五年前想到今天的这一幕吗?” 刘高峻摇了摇头,道:“不可能的,做梦都不敢这样做。” 闻言,荣志专咧嘴笑了笑,道:“是啊,做梦都不敢这样想。这对于咱们来说,是件大好事。不过对他来说就不一定了。” 刘高峻问道:“怎么说?”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小子这么年轻就取得了这么高的荣耀,以后估计不知道有多少人盯着他呢。” “一旦犯错,恐怕会被无数人笔诛口伐。他还年轻,面对这些事情未必能处理好。” 面对荣志专的担忧,刘高峻笑着摇了摇头,道:“你想多了。” “如果是其他的青年学者,你担忧的这些倒也不是没有道理,不过对于他来说,这些担忧完全没有必要。” “一方面,以他目前的地位来说,这些东西完全影响不到什么。”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仅仅是对普通学者来说的。” “对他这种二十岁出头,就已经拿遍了顶级奖项,必定会留名青史成为教科书上名字的伟大学者来说,这些完全不算什么。” “另一方面.....” 顿了顿,刘高峻笑着看向荣志专,接着道:“你见过他什么时候像个年轻人了?” 闻言,荣志专愣了愣,随即笑了起来:“你说的也会,自从认识他起,我就没见过他年轻的另一面。” “如果不是知道他的真实年龄,也接触过很长的时间,我都会以为那副年轻的面孔下隐藏着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 ...... 与此同时,在不远处紫金山附近的川海材料研究所里面,情绪就要激烈多了。 看着手机中的直播视频,研究所中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们不断的发出惊赞声。 “老板牛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吊炸天挖!” “有什么好奇怪的,如果不是一等奖我才奇怪呢,毕竟咱们老板可是拿到了诺贝尔奖的巨老。” “这不一样吧,说实话,就咱们国家这环境,你能想到代表最高荣誉的国家自然科学奖能给一个二十岁的人?” “话说咱们老板都拿到了自然科学奖,明年能不能评上院士?我记得之前好几位拿到这个奖的,第二年都评上院士了。” “有希望吧?” “不知道,国内评院士的话,竞争很激烈来着吧?不过诺贝尔奖得主应该没啥问题吧?” “不一定,之前屠教授获得了诺贝尔奖不也没评上院士么。” “管他呢,反正咱们是真的发了,跟着的川神走,吃香喝辣准没错。” ...... 同一时间,徐家村。 早已经收到了消息的徐父徐母,还有徐家村的一些乡亲好友正蹲守在电视机前。 当听到徐川这个名字,看到屏幕中那道身影的时候,所有人都激动了起来。 “是川子,川子上台领奖了!” “这孩子出息了啊。” “光宗耀祖,咱们徐家村也出科学家了啊。” 徐父盯着电视屏幕中的身影,当看到徐川和以前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位老人站在一起时,眼眶不自觉的就泛红了起来,脸上的自豪与骄傲也洋溢着。 对于父母来说,这大抵就是最大的骄傲了。 ...... 随着央妈的直播,再加上各大媒体的报道。 不出意外的,徐川再一次登上了热搜。 《继诺贝尔奖后,顶级学者徐川教授再次荣获大奖!》 《震惊!我国最高奖项竟颁发给一二十岁的青年!》 《学术界的天才---你所不知道的学习方法!》 《从高考状元到世界顶级科学家,他获得诺贝尔奖仅用了五年的时间!》 《.......》 和获得诺贝尔奖一样,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颁发的当天,新闻就火上了热搜。 徐川荣获今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还是独一无二的一位,这自然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 【厉害了,二十一岁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真正意义上的封神!】 【牛笔就一个字,我不说两次!】 【川神!】 【别人的二十一岁,大奖拿到手软,我的二十一岁,今天周六,下午再起床!】 【哈哈哈哈哈哈。你怎么监视我?】 【真是有魄力,将最高奖颁发给他,要知道他才二十岁,如果以后的生涯再做出什么成果,倒时候还有什么奖可以发?】 【所以你是觉得他配不上这个奖吗?】 【并不是,我只是觉得他太年轻了,或许可以再等几年再发。】 【呵,就是你这种垃圾思想多了,才导致我们国家那么多的人才流向了外国,一个拿到了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顶级学者,在国内什么奖都没有,寒的是谁的心?】 【留不住优秀的人才是真的,也不知道这种制度什么时候能改改,e=(′o`*)))唉。】 【嘘!别说了~小心被查水表。】 ......... 第二百四十九章:基建狂魔 盛会一直从早上九点开始,持续到了下午五点才结束。 虽然五大科技奖的一等奖都只有一到两名,但二等奖的数量可不少;光是自然科学奖的二等奖,这一届就有近二十个,再加上留影合念什么,时间长一些也很正常。 颁奖典礼结束后,晚上就是国宴了。 对于这样的一场盛会,国宴的规格可以说是直接就拉满了。其规模比徐川上次吃过的要大多了。 国宴狮子头、国宴开水白菜、国宴佛跳墙、罐闷三宝鸭、红花鱼翅捞饭、酥皮鱼翅盅...... 虽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满汉全席,但各色菜肴比满汉全席还要夸张。 这些端上餐桌的菜肴,每一道可以说都是各菜系的顶尖精品,且每一道菜都是出自真正的顶级宗师,极其难得。 一向对食物要求并不是很高的徐川都吃的只恨自己没有两张嘴,更别提其他人了。 “恭喜你,徐教授。” 餐桌上,徐川刚将快子上的鸭肉送入嘴中,耳边就传来了声音。 过来打招呼的,是一位中年男子,不知道是哪个研究机构的,不过他很快就知道了。 咽下口中的食物,他熟练的端起酒杯起身和对方碰了一下,道了声谢谢,顺带询问一下对方的身份,以在脑海中留个印象。 “韩开宇,魔都交通大学的教授,主要研究解析数论和代数数论。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和您一起聊聊数学。” 面前的中年男子笑着自我介绍道。 “韩教授你好。” 徐川微笑着点了点头,尽管他并不是认识对方,但今天这种主动找上来和他打招呼混个脸熟的人很多。 作为这一届的自然科学一等奖得主+诺贝尔菲尔兹双奖得主,他在奖励大会上的表现让所有人都羡慕不已。 尤其是那位老人表现出来的亲近,更让人嫉妒的恨不得自己能取而代之。 不过能在今天坐到这里参加奖励会议,大家也都不是蠢货。 即便是某些老顽固心里有意见,正常情况下也不会表现在脸上,在这里表示不满。 会做这种事情的,也进不到大会堂中来。 而抛开这些人外,大部分的人都表现出了相当的善意与关注。 不仅仅是因为一份自然科学一等奖,更有诺贝尔奖与菲尔兹奖及年龄的加成。更关键的,还是因为领奖时那位老人表现出的重视。 毕竟这是在国内。 因此,颁奖典礼后上来和他打招呼和交流的人很多。 ...... 简单的和这位韩教授聊了两句后,互相交换了一下联系方式后,徐川再度沉入了填饱肚子的吃喝中。 吃吃喝喝的国宴结束后,这一场盛会也差不多就结束了。 如果是其他人,这会也就可以离开了。 不过对于徐川这类获得了一等奖奖项的学者来说,第二天还有一个专访。 毕竟,能在科技奖励大会上拿到五大奖项的一等奖,足以让国家向整个社会全面推广了。 尤其是他,作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被高层推出的代表性人物。 在一间幽静的会客室中,徐川见到了一个熟悉的记者。 “徐教授,我们又见面了。” ctv的采访记者孙雨彤笑靥盈盈的走上来打着招呼。 看到这位熟悉的记者,徐川笑着开口道:“你好,孙记者。” 虽然不清楚为什么每次给自己采访的都是同一个人,不过他也没在意。 熟人采访也不错,每次采访都换个人来反而让人觉得不适应,至少对他来说是这样的。 孙雨彤笑了笑,道:“采访可能会占用一点时间,希望不会打扰到您的研究。” 徐川笑道:“哪有那么夸张,我也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搞研究。” “那我们现在开始?”孙雨彤笑着问道,整个采访,上面只给了半个小时的时间,她得抓紧。 “当然可以。”徐川点了点头。 “徐教授,请问您作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学者,有何感想呢?” 徐川:“激动?自豪?我也有点难以形容我的感受。当然,最先的是感谢国家对我的信任和支持......” 这种正式的采访,他的回答也同样相当正式。 “很多的国人和学子都将您当成了榜样,向您学习,对于他们,您有什么话想说的吗?” 徐川想了想,开口道:“在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着无穷的潜力,而发掘它们,需要的是你的坚持和努力。” “持之以恒,终有一天回首时,你会感谢以前努力的自己的,加油!” “.......” “感谢您百忙中留出的时间,今天采访就到这里了。”半个小时的采访很快过去,孙雨彤笑盈盈的起身道别。 虽说今天的采访和提问挺中规中矩的,不过作为央媒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 处理好颁奖大会相关的事宜后,徐川搭乘高铁返回了金陵。 南大校门口,大红色的横幅悬挂了数条。 【热烈庆祝我校2016届毕业生、我校教授‘徐川’荣获菲尔兹奖!】 【热烈庆祝我校2016届毕业生、我校教授‘徐川’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热烈庆祝我校2016届毕业生、我校教授‘徐川’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数条横幅,校门口都快挂不下了,这让坐在车内瞥了一眼的徐川汗颜不止。 挂横幅他倒是没啥意见,毕竟他获得那些奖不仅是他的荣耀,也是母校的荣耀。 但是再怎么说,八月份获得菲尔兹奖的横幅,到现在十二月份了还挂在那里是不是有点太久了? 母校难不成还真准备实现当初的诺言,让这些横幅挂上半年? ....... 找到校长刘高峻的办公室,徐川敲了敲门,在里面传来‘请进’的声音后走了进去。 “你怎么回来了?” 办公室内,看着出现在自己的面前的人,刘高峻惊讶的问了一句,随即笑着起身泡茶。 对于这位校长表现出来惊诧,徐川摊手笑道:“再怎么说我好像也是南大的教授吧,怎么听着感觉这么意外的样子?” 刘高峻哈哈哈大笑,道:“我的错,我的错。” 虽然徐川是南大的教授,不过自从开学到现在,他还没开过一堂课,除了从普林斯顿带过来的那两名学生外,也没在南大收学生。 一开始南大的学子还期待这位大牛给他们上课的场景,现在差不多都已经断了这个念想了。 别说学生了,就是学校的领导都没怎么期待过他出现在校园中。 教授的职位,更像是挂职或者荣誉教授。 虽然这有点违反规定,但谁又会说什么呢。 “对了,我刚刚回来,看到了门口的奖幅,怎么八月份的菲尔兹奖都还在上面挂着。”徐川笑着问道。 “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正在泡茶的刘高峻好奇的问道。 “这是不是有些太久了?”徐川无奈道。 “久吗?” 刘高峻笑着递过来一杯清茶,接着道:“这可是咱们国家第一枚菲尔兹奖!哪怕是一直挂在那里也不会有人嫌久的。” 徐川嘴角抽了抽,一直挂在那里,还是饶了他吧。 跳过这个话题,徐川开口询问道:“这次去京城的时候,我和水木大学那边的化学工程系谈了个合作项目,准备借用那边.....,不知道母校这边感兴趣吗?如果有想法感兴趣的话,我可以留几个位置出来。” 他将之前在京城和水木大学的合作简单的说了一下,顺带邀请南大加入。 南大的化学工程系虽然较弱,比不上物理天文什么的,但好歹也是个98强校,也是最早设立的化学院系之一,弱也不会弱到哪里去。 “计算化学吗?当然有兴趣。只是,你忙的过来吗?你手上不是有两个项目在弄吗?再加上数学方面的研究什么.....” 刘高峻并没有多想什么,直接答应了下来。 无论是与徐川这位诺奖得主合作,还是与水木大学一起,对于南大来说,这都是难得的机遇。 项目能否成功并不在他考虑的范畴内,两所顶级高校+一名诺奖得主开展的项目,再怎么差也能做出一些成果来。 而且抛开成果来说,在项目合作中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重点。 只不过他对于徐川的时间和精力有些疑惑。 按照他之前的了解,目前徐川手上应该有两个大型项目,这会又增加一个,那就是三个。此外听说他还在研究ns方程和其他问题。 林林总总下来,这手头的事情怕是一只手都数不过来了。这精力旺盛的简直像个机器人一般,感觉只需要打上机油就可以二十四小时连轴转。 闻言,徐川笑了笑,道:“这个不用担心,我会安排好的。” 刘高峻点了点头,关切道:“项目什么的其实并不是很重要,你别将自己的时间安排的那么挤,未来还长,别拖垮了自己的身体就行。” 对于徐川,南大更重视更关心他的身体一点,毕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只要还认南大这个母校,南大就能在往后的时间中一直跟着受益。 至于科研成果什么的,他才二十一岁啊,哪怕未来十年出一个,那也有多少个了。 徐川笑着道:“放心吧,我这边手上的项目已经有一个快要完结了,时间精力方面并不是什么问题。” 闻言,刘高峻有些讶异:“这么快就有成果了?锂电池方面的还是核能那边的?” 对于徐川的研究他是知道的,98高校校长的保密级别并不低,很多国家保密性质的研究,也都在高校进行的。 “这个暂时保密,等过段时间你就知道了。” 徐川神秘的笑了笑,并没有透露两个项目的成果。 “那我等你的好消息。”刘高峻笑着道。 “当然。” ...... 邀请母校这边参与进计算化学方面的项目后,徐川就离开了南大。 和刘高峻校长的交谈,只不过是一个粗略的安排罢了。 后续项目的成立、资源需求、人员安排等方面还需要南大、水木、他三方再坐下来详细的聊。 至于现在,该去启动‘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项目’的下一个科研阶段了。 发了个信息给郑海,徐川来到了沿海的启东市。 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地带。 但仅仅四个月过去,荒山就变成了遍地的建筑。偌大的园区,核能研究所的主体建筑就已经完成了。 四个月的时间,修好一所占地面积达到两千亩的核电站与研究所,哪怕仅仅是主体,这效率,全世界恐怕也就华国能达到了。 】 基建狂魔的称号,不是白叫的,而是通过一项项的世界奇迹工程修出来的。 ...... “祁工,研究所这边大概还需要多久的时间能使用?” 找到负责整个项目的总工程师祁中兴,徐川笑着寒暄了两句后询问道。 祁中兴计算了一下后回道:“这个得看您那边辐射隔离材料的提供时间,如果顺利的话,明年三四月份就可以正式投入使用。” 徐川点了点头说道:“隔离材料不用担心,这边已经安排了对应的厂家在进行生产了,按照你之前提供的需求数据,一共进行生产六百五吨的隔离材料。” “在一月十五号前能将第一批三百吨送过来,剩下的也能在一月低前完成。” “如果是这样,我可以确保三月十五号前能交付。” 祁中兴点头认真的回道,对于这种国家级的项目,负责施工的华国核工业建设集团都是签了保证书的。 什么样的标准,什么时间能完成,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超出时间没完成,轻者受罚,重则耽搁了项目,一票负责人进去蹲几年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了解了一下研究所现场的施工情况后,徐川又在园区中转了一圈,确保核能项目的整体进度没有问题后,便起身准备离去。 “施工方面的事情,就多有麻烦祁工了。等研究所完工后,我再来给你们请功。” 工业园区前,徐川笑着和祁中兴道别。 虽说这是国有项目,但要想让人尽心尽力的做事,奖励是少不了的。 “不麻烦,这是我应该做到的事情。” 祁中兴连忙应道,心里泛起一丝高兴,以面前这位的能量,随便在上面说两句,都能让自己的履历丰富不少了。 当然,前提是他得做好手中的事情,要是项目出了差错,估计都不用对方说什么,他都得上法庭。 .......... 第二百五十章:核能研发的第二阶段 处理好启东这边核能研究所的事情后,徐川赶到了魔都。 研究所整体要到三月中旬左右才能完全建好,不过第二阶段的研究到不用太过担心会因此受到影响。 第二阶段的核心依旧在于材料研发,在‘魔科学院原子核研究所’这边可以进行。 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的核心在于两点,一点是防护,另一点则是辐射能-电能的转换。 防护不用多说,无论是传统的防护材料,还是他后面弄出来的新型防护材料,都可以用于核工程中。 而辐射能-电能的转换,是整个项目的另一个核心。 其实将辐射能转变成电能的技术,在很早之前各国就已经点出来了,传统的太阳能发电板就是。 但将核废料的核辐射转变成的电能的技术,目前还基本处于实验室阶段。尽管它的原理有些类似于太阳能发电板,难度却要高出无数倍。 传统太阳能电池的硅半导体只吸收红外光,而高能量光波,包括大部分的可见光光谱,都以热能形式被浪费掉,这是因为光伏转换与热相关的红外光(ir)及近ir光谱范围内的短波辐射而不转换长波。 虽然在理论上,传统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可达34%,但由于能量浪费,尽管其工艺不断完善和进步,其转换效率依然停滞在15%—20%。 更关键的是,传统的半导体光伏材料,在面对核废料这种东西的强烈电离辐射冲击时,是很难做长久持续稳定保持形态的。 而运用原子循环技术制造的半导体材料,在这方面就具有独特的优势。 若要说有什么缺点,那就是发电量一般,在效率上比不上传统的热机。 这是肯定的,毕竟辐射能转换电能的效率一直都不高。 上辈子徐川也想过去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但受限于方方面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哪怕略有提升也依旧远不如传统热机。 在重生前,他设计的一座大型的‘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核电站’其发电效率仅仅能抵得上一座中小型的核电站。 用通俗一点的数据来对比,如果一座占地两千亩的核电站,年发电量是一百亿度电,那么利用核废料当做原料的核电站,其发电能力大概在二十亿度电左右,可能还不到五分之一。 当然,这项技术本来的宗旨就不是为了发电,而是为了解决核废料难以处理的问题。 至于发电能力,仅仅是它顺带的罢了。 对于本就要花钱处理的核废料而言,能再废物利用,收回一些资金,那可谓已经是最完美的方案了。 ...... “教授,您回来了。恭喜你获得自然科学奖!” 魔科学院原子核研究所中,徐川找到了正忙碌着的韩锦,办公室中,还有另一名年轻一些的研究员,看到他后欣喜的上来打招呼。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谢谢,休息了这么久,该将咱们的项目推进下一步了。” “当然,我们早就等着呢。” 青年研究院咧嘴笑道,研发项目的停滞对他们来说虽然能休息,但跟随诺奖得主的工作经历与收获更重要。 徐川笑了笑,朝着另一旁的韩锦道:“韩主管,麻烦你通知一下其他的研究员,十分钟后开会。” “好,我马上安排。”韩锦点了点头,拿起手机在群里艾特了一下全体成员。 “走吧,咱们先去办公室。” ...... 十来分钟后,不大的会议室中所有人都赶了过来。 徐川整理了一下思绪后,清了清嗓子开口道:“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我们完成了以‘原子循环’理论为基础防护材料,测试结果表明,这种新型材料的防护屏蔽效果相当不错。” “在此过程中,大家的表现都相当不错。” “作为奖励,散会后大家可以向韩锦主管提交转正申请书,结束试用期。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继续保持努力。” 闻言,办公室中的八名科研人员都狂喜起来。 “老板牛批!” “爱你!” “哇哇哇,提前转正了!” “谢谢老板!老板大气!” 会议室中,一片狼嚎,听到提前转正的消息,所有人都疯喜了起来。 提前渡过试用期转正,代表的不仅仅是工资福利待遇什么的提升,更有着申请实习研究员的资格。 而成为实习研究员一年,可转成正式研究员,这是绝大部分博士后真正的梦想! 现在这份梦想提前来到,简直触手可及,怎能不让人兴奋。 让办公室中的众人兴奋了一会后,徐川咳嗽了一下,收回众人的心神接着道:“好了,接下来开始安排工作。” 闻言,整个会议室中顿时就安静了下来,所有人如同乖宝宝一样看着他。 徐川道:“接下来的工作,是以‘原子循环’理论为基础,研发一种半导体材料。” “这种材料的要求在之前各位看过的文档中有详细的述说,这里我就重复了。” “按照之前的理论,在材料设计上,各位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虽说相关的技术理论和需要的材料他都很清楚,完全可以直接弄出来。但这对于人才的培养来说,是很不利的。 对于这些第一批入职的科研人员,如果有机会,徐川还是想培养一下他们自身的科研能力。 毕竟随着后期项目的拓展,这些人都将是中坚力量。能培养起来,还是值得一试的。 “铬系材料如何?” 办公室中,有研发员思索了一下后开口道。 跟随了徐川三四个月的时间,这些研发人员倒也知道了这位大boss的一些脾气性格。 对于研发方面的事情,可以只要你有能力有潜力,他就会看中进行培养。 至于学术界的那些个潜规则什么的,在这里几乎不存在。 当然,目前所有的研发资料基本都是这位大老拿出来的,也就几乎不存在什么潜规则的事情。 “铬系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徐川朝着这名叫‘杜景’的研究人员投去一个鼓励的眼神询问道。 他向来期待不同人的看法,只要不是那种无理取闹或者无法沟通的情况,一般都乐于听一下别人的意见。 毕竟只有思维的碰撞,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 注意到徐川投来的鼓励眼神,这名叫做杜景的研究员深吸了口气,开口道:“首先得考虑我们这种新材料的使用环境。” “尽管原子循环技术能够提升很多材料对抗核辐射的能力,但如果想要保证它的使用时间的话,材料的相对密度还是要保持相对大的。” “铬的氧化物或者铟铬材料能保证这一点,用铬系材料来做,使用时间方面可以得到相当的保证。” 闻言,坐在办公室中的其他研究员有不少人都点了点头,杜景的看法在他们心中的确没啥问题。 徐川笑了笑,道:“从使用时间来考虑,铬系材料的确值得一试,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另外的问题。” “什么问题?”杜景愣了一下,迅速问道。 “你有没有想过它需要多少的材料,也就是说需要多少的资金。毕竟这种材料是用于在核废料外层的,而一所发电站需要的核废料量很大,吨位超过了三位数甚至是四位数。” “处理这么多的废料,需要多少的铬材料?要知道铬的价格可不便宜。”徐川笑着开口问道。 提出问题的杜景愣了一下,随即在心中粗略的计算了一下,按照五百吨的量级来计算,处理这么多的核废料,至少需要超过五百吨的铬。 五百吨的铬听起来很多,但以铬的密度来计算,其实还不到一百立方。 虽然他不清楚目前每吨铬大概是多少钱,但不会低于五万每吨,也就是说,光是铬的费用就超过了两千五百万。 而这还仅仅只是一个百吨级的核废料重新利用。 要知道核废料的衰变时间是相当长的,即便是在那份理论文档中提出了使用一种名为‘嬗变加速系统’的技术可以缩短核废料的衰变时间,其核废料的利用时间也是相当长的。 这相当于直接将这一批铬与核废料锁定在了一起。 尽管目前华国积累下来的核废料吨位只有一千余吨,但这仅仅是因为国内核电站启蒙比较晚而已。 如果真确定核废料可以重新利用,以华国的基建速度,不出五年的时间,核废料的年积累速度能提升到千吨甚至更高。 再考虑其他国家的,要处理这么多的核废料,需要的铬数量简直不敢想象。 当然,相对于目前各国花费数百亿处理核废料都没什么好办法来说,这的确很值。 但换种角度来考虑,这份代价的确足够昂贵。 与其这样,还不如使用其他的廉价材料,尽管没那么耐久,但可以更换啊。 麻是麻烦了点,可相比较使用铬需要的资金来说,就不算什么了。 想明白这些后,杜景恍然点了点头,有些汗颜道:“我明白了,如果是这样,那铬系材料的确不合适。” 徐川笑了笑,道:“但你的想法的确可以,我会给你一个机会拨给你一批科研资金,你可以在这个基础上申请一个单独的实验室,并招聘两名助手,来完成针对铬系材料的研究。” “散会后你回去写份相关的神情给我,希望你能好好把握。” 闻言,杜景张着嘴瞪大了眼睛,狂喜道:“感谢教授的支持,我一定会好好完成针对铬系材料的原子循环半导体材料研究的。” 办公室中,其他人都投去了羡慕的眼光。 早知道他们争第一个发言就好了。 独立的实验室,独立的科研资金,还可以配助手,这待遇,简直和正式研究员没什么两样了。 主位上,徐川将众人的表情看在眼底,嘴角勾起了一丝笑容。 虽然知道铬材料一般,但他依旧安排铬原子循环材料研究的原因可不再这里,而在于更遥远的可控核聚变。 另一方面,则是要想让马儿跑,还得让马儿吃草。 无论是工作还是培养也好,都得让人真正的看到报酬和希望不是吗? 有了今天的会议,这一批研究员今后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在科研上,都会尽心尽力了,也会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不用担心遭受到嘲笑或者什么的。 ....... ps:昨天的章节,被关小黑屋了,删掉了一部分内容才放出来的,晚上还有一章。 第二百五十一章:克雷数学研究所的邀请 将相关的研发安排下去后,核能研究所的工作正式进入了第二阶段中。 带着这群研究人员,徐川将精力投入到新半导体材料的研发中。 如果是单纯的将脑海中的材料复刻出来,那其实用不了太长的时间。 给他足够的材料和设备,再配上两三个助手,顶多二十来天的时间他就能弄出对应的成品。 这还是因为的半导体材料的制造过程比较复杂,如果是之前的防护材料,十来天的时间他就能搞定。 毕竟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技术是他上辈子拿到第一个诺奖的成果,对于每一处细节,他都很清楚,脑海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记忆。 单纯的复刻,对他而言其实用不了多少时间、资金和材料。 可直接将上辈子的成果拿出来,全程就像开了挂一般知晓所有最佳路线将材料合成出来,没有任何的其他研发过程,没有任何的其他实验数据,这太怪了。 材料研发可不像是解决数学难题,数学只需要你公布证明过程就可以了,至于在写出证明过程前你做了多少工作,绝大部分的人并不关心,你只需要能解释同行的疑惑就够了。 但材料研发的每一个步骤,每一项数据,都是记录在设备和资料中的,这些东西有很高的价值。 当然,数学解题的过程的也有很高的价值,但这份价值更偏向私人一些。 另一方面,则是借这个机会收集一些材料的数据,用于给计算化学建模了。 计算化学的模型,需要庞大的化学材料实验数据,这也是徐川联合水木和南大两所顶级高校的原因。 如果可以,等以后模型初成后,再去找其他的顶尖大学借一下他们的化学实验数据库。 包括普林斯顿那边,能借的到的话再好不过了。 此外,十个亿的项目科研资金,还是第一批的,总不可能不用吧? 虽然他上辈子没怎么在国内搞研究,但国内的科研经费下拨方式与使用过程他还是知道的。 毕竟他大学和博士期间是跟随着陈正平院士的,能经常接触各种实验,也曾负责主管过不少的项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内的科研经费有个比较奇怪,或者说很有意思的地方。 受限于国内科研经费的支出制度,如果到项目结题的时候科研直径还有剩余,不但没人表扬你,反而有可能会挨批。 尽管通常项目经费没花完是可以结题的,并不是一定要将经费花得一分不剩才能结题。 毕竟项目经费完全花光花的恰到好处是很难的,一般都会有结余或者不足。 但如果你项目结题后,科研资金还剩余比较多的话,比如比如你申请了一百万的经费,结题后还剩余百分之二十以上的话,你退还回去八九成的概率会挨批。 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国内的一些根深固蒂的思想。 比如能花钱才能做事,不花钱肯定做不了啥事;什么只要能出成果钱花的多都没问题,没人会说你浪费科研资金什么的。 另一方面,剩余那么多,说明你的经费预算控制不合理。 如果你在项目完结后还有大量结余没有用完的话,负责审核的人会可能喷你为啥当初申请那么多,自己就没点规划计算什么的吗? 然后会在本本上给你记一笔,下次你再申请科研资金,说不定会给你打个折扣啥的,比如申请一百万给你批八十万什么的。这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当然,这些都是对于那些普通教授或者科研工作人员来说的。 对于院士级别的巨老来说,如果有科研资金结余什么的,也没人会说什么的,反而会觉得你在替国家省钱。 至于徐川自己,对于国家批下来的科研资金,他不会往自己兜里搬,也没啥扣扣摸摸节省的意思,只要对应的钱用在了该用的地方就可以了。 无论是替国家培养人才,还是建立一个计算化学数学模型,这些都是必要的花费。 ........ 在实验室中忙碌的日子过得的很快,眨眼间,时间就到了农历的十二月初,如果算阳历,时间已经到了新一年2019年的1月。 这天,徐川刚吃完早餐,准备更换实验服进入实验室时,一个电话打到了他的手机。 摸出电话看了眼,是南大的刘高峻校长打过来的。 “喂,徐教授,没打扰到你的研究吧。”电话接通,那头带着笑意的声音传来。 徐川笑了笑,道:“刚准备进实验室,校长你这电话来的可真准。” “幸好幸好,你这要是进去了,我估计又得等到中午了。”刘高峻在电话那头哈哈笑道。 这人进实验室,诺奖电话都不带接的现在已经闻名整个学术界了。 徐川笑着问道:“校长你找我有什么事情吗?” “咳,是这样的,这一年又过去了,学校这边也诞生了不少优秀的学子,这不是马上就临近放寒假了嘛,学校这边搞的年度优秀人物评选活动过两天就开始了,不知道你这边方不方便,到时候过来给咱学校的学子们颁个奖,发个言鼓励鼓励什么的?” “原来是这个啊,我还以为学校要给我颁奖呢。”徐川恍然明白,笑着道。 “如果你要的话,我们也可以给你安排个最佳教授奖嘛。”电话那头,刘高峻笑着调侃道。 徐川脸色一红,没忍住咳嗽了两下,道:“咳咳,那还是算了吧,这不是闹着玩嘛。” 他一个诺贝尔奖与菲尔兹奖得主去和一群大学生和高校教授抢奖项,这不丢人么。 而且他今年八月份回国后,虽说在南大挂了个教授的职称,但一堂课都没有开过,学校给他颁个最佳教授,妥妥的.......啧啧,都不好说了。 顿了顿,他接着道:“具体时间什么时候?我看看我这边的安排。” 刘高峻:“就两天后,一月十号,开完这个会,学校差不多也要放寒假了。” 徐川想了想,道:“那应该没什么问题,我十号回去一趟。” 刘高峻笑道:“那就麻烦你了。” ....... 挂断电话,徐川将手机塞进兜里,穿好了白大褂。 说起来,他获得诺奖回来后,好像还没在南大搞过报告会演讲什么的,虽然南大也没提就是了,这次回去倒也恰好。 摇了摇头,徐川收回心思,刚准备走进实验室,口袋中的手机又一次震动了起来。 这让他有些好奇,居然还有人能这么准时的在他上班的时候打过来? 摸出手机,来电显示上是个陌生的号码,看开头,似乎是来自脚下对面的那个国家。 想了想,他还是接通了电话。 拇指在屏幕上轻轻刷过,徐川开口询问道:“喂,您好,哪位?” “您好,徐教授,我是克雷数学研究所的所长詹姆斯?卡尔森,希望没有打扰到您。”手机对面,一道中年男子的声音传递了过来。 听到对方的自我介绍,徐川顿时明白了过来,笑道:“你好,卡尔森教授。” “很高兴给您来电,不知道您现在是否方便通话。”詹姆斯?卡尔森笑着问道。 “当然。”徐川点了点头应道,他大概明白对方找他什么事了。 对面,卡尔森清了清嗓子,而后郑重的开口道:“尊敬的徐川教授您好,我是克雷数学研究所的所长,兼科学顾问委员会长詹姆斯·卡尔森。” “根据审核霍奇猜想证明论文的六位审稿人的审稿意见,以及参考国际数学联盟和投稿对象《数学年刊》的意见,且经历一年时间的沉淀,我们认为您已经完成了对七大千禧年难题之一‘霍奇标准猜想’的证明。” “这一问题的解决将对数学的发展和应用的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衷心感谢您对数学界乃至世界科学发展的贡献。” “因此,经过克雷研究所董事会与理事会全体成员投票决定,您将提前获得克雷数学研究所准备的一百万米金。” “颁奖的时间2019年1月20日,地点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我们期盼您的到来。相关的邀请函与详情邮件已经发送到了您的邮箱,烦请您及时查收.......” 电话中,詹姆斯·卡尔森字正腔圆的说出了徐川意料之中的事情,却又有些出乎意料。 “等等,我记得克雷数学研究所关于七大千禧年难题的颁奖仪式不是在巴黎的法兰西学院吗?这次怎么迁移到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了?” 听着卡尔森的话语,徐川好奇的打断了对方询问道。 对面,詹姆斯·卡尔森笑了笑,回道:“一方面当然是为了能让这场盛会更加庞大了,相信我们,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举办,会让这场世纪典礼更加辉煌!” “另一方面,您不觉得的如今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才是真正的数学圣地吗?” “尽管巴黎法兰西学院曾经很辉煌,但它已经是过去式了,而如今,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才是最顶尖的荣耀。” “每一道七大千禧年难题的解决,都配得上最顶尖的数学院来为它颁奖。” 徐川点了点头,道:“原来是这样。” 卡尔森笑着说道:“是的,再加上普林斯顿同样是您的母校,所以综合考虑下我们将颁奖地点搬迁会了米国,我们期待您的到来。” 徐川:“我会考虑的。” ........ 挂断了电话,徐川摇了摇头。 将举办七大千禧年难题的颁奖典礼从巴黎法兰西学院迁移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这对于他来说,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或许克雷数学研究所的确想将这场颁奖典礼办的浓重辉煌一点,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也乐意接受这份颁奖典礼,毕竟是七大千禧年难题的荣耀。 但迁移颁奖典礼地点的想法,绝对不是克雷研究所自己的。 他们不可能打破自己曾经立下的规定,有这份能量的,是谁用脚指头都能猜得到。 他去了,铁定就回不来了。 别说是将颁奖典礼从巴黎法兰西学院迁移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了,就是颁奖典礼依旧在原先的地方,他也不可能出去了。 一名诺贝尔奖奖牌还可能让他和华国冒一下险,但克雷数学奖可没有那个资格,一百万米金听起来很多,甚至都接近了诺奖的奖金,但缺少了荣誉加成,其实也就那样。 ........ 摇了摇头,徐川挂断电话将手机重新塞回口袋。 耳边有声音响起:“教授,我刚刚好像听到了克雷数学研究所和七大千禧年难题,还有一百万米金什么的,是霍奇猜想那个吗?您是要去领奖吗?” 他扭头看去,身边一个年轻研究员正一脸好奇期盼的看着。 点了点头,徐川开口回道:“的确是的,克雷数学研究所刚刚打电话给我,邀请我过去领奖。” “哇!厉害了教授!什么时候领奖,到时候会像诺贝尔奖典礼一样直播吗?”年轻研究员哇哦一声,紧接着兴奋的问道。 徐川摇了摇头,道:“但是我不准备去。” 闻言,青年研究员愣了一下,诧异的问道:“为什么?这可是一百万米金的大奖?” 徐川笑道:“因为我没时间。” “这可是七大千禧年难题啊,教授,您真不准备去?”青年研究员一脸不可思议的询问道。 徐川笑了笑,道:“是,但是它已经被解决了不是吗?它的荣誉来源于本身,而非一个奖项。” “就如同佩尔雷曼一样,即便是他没有去领奖,也没有人能否认他解决了庞加来猜想。” “好了,准备工作吧,这些天多努力努力,争取早点将第二阶段的半导体材料弄出来,咱们也可以早点放年假多休息一下。“ 闻言,这名青年研究员张了张嘴,欲言又止,不过都囔了一下后也没再说什么,转身进了实验室。 徐川笑了笑,也没和对方说他不去领奖的真相,毕竟还有很多学者要出国留学的,不宜将关系闹得太僵。 相比较,他现在更希望能早点将手上的工作完成。 如果顺利的话,大概能在小年左右搞定第二阶段的半导体材料,至于测试,过年期间就要看研究所有没有人愿意留下来值班了。 如果有的话,过年期间可以做一部分的测试;如果没有的话,等到年后来测试也可以。 工作和生活,他还算分的清的。 虽说经常熬夜加班什么的,但过年还是得好好休息一下的,至少,得陪陪家人。 至于克雷数学研究所的奖项,等晚上给他们再回个邮件吧。 如果他们愿意将颁奖地点迁移到华国来,他还是愿意去领这个奖的,毕竟给他送一百万米金,不要白不要。 但是在米国,还是算了吧。 ....... 第二百五十二章:惰性中微子 19年元旦过完后的第十天,南大一八年的年度优秀人物评选活动也开始了。 提前抽出时间,穿着正装的徐川回到了母校,参与这个对高校而言还挺重要的活动。 其实年度人物这种颁奖典礼,基本上大部分的高校都有。 能在这种颁奖典礼上拿到奖项的,要么是学霸,要么是在学校里面就开始创业的学生还是做出了一定成绩的那种。 对于学生而言,这个奖其实很不错了,含金量也算高,至少,毕业后去找工作,这个证能给你带来不少的提升,很多企业都是认的。 在大一的时候,他也拿到过这个奖项,奖金是一万五千块,虽然不多,但对于学生来说,这笔钱还算不错了。 无论是用来当做生活费,还是干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情,都足够了。 而除了奖金外,更关键的是这份奖金背后的荣誉。 要知道年度优秀人物评选活动是覆盖‘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三个群体的。 以南大的体量来说,本校和分校加起来一共有差不多四万名学生,从这四万学子中脱颖而出的意义,远非那点奖金能形容的。 就像是菲尔兹奖一样,尽管它的奖金只有一万五千加元,但这枚奖章背后的意义,一亿五千万加元都无法比拟。 】 ...... 和去年一样,今年南大这边的年度人物选定了十位。 抵达学校后,徐川先和导师陈正平、数院周海教授等熟人打了个招呼,在礼堂外聊了会天,然后才在工作人员的接待下,前往讲台颁奖嘉宾席位入座。 当徐川出现在讲台上时的,大礼堂中一片骚动。 前来参加颁奖典礼的学生都没想到这位传说中的大神会出现在这里。 礼堂中窸窸窣窣的声音响起,有些同学甚至直接举起手机拍照起来。 对于这一副场景,颁奖席上的学院领导和教授们都笑了笑。 还是这位受欢迎。 南大能出一位这样的顶级学者,不仅仅是学校的荣耀,更是南大的幸运。 ...... 上午十点,2018年度的优秀人物评选活动正式开始。 看着这群青涩的面孔,徐川内心有些感叹。 曾何几时,他也在这一群人中,而如今,他已经站在台上给他们颁奖了。 不得不说,时间过去的是真快,眨眼间四五年的时间就消逝了。 第一位上台领奖的,是物理学系的一名研究生。 作为南大的王牌专业之一,这位叫做‘潘星海’的研究生的成就即便是在一群学霸中都可谓是出类拔萃。 他曾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级、高官和企事业委托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 大学+研究生期间在等physicalreviewx、physicalreviewb等知名国际期刊上发表共计六篇sci论文。 其中以第一作者收录三篇sci一区期刊论文,以第二作者收录一篇sci一区期刊论文(导师一作),收录论文的总影响因子超过30点。 这样的成就,放到一名研究生身上,都可谓是学霸中的学霸~妖孽学霸。 不过就是这样的一名妖孽,在被主持人招呼上台时,却是满脸满眼的激动。 “恭喜你,潘同学。” 讲台上,受邀前来颁奖的徐川笑吟吟的从礼仪人员的手中接过的证书和奖章,送到眼前这名带着厚重黑框眼镜的研究生手中。 “川神!” 微微有些颤抖的手接过了获奖证书,这位物理系的学霸一脸激动的双手握住徐川的手。 徐川有些不好意思的咳了一下,道:“川神什么的就算了,听起来怪尴尬的,我是学校的教授,叫我徐教授就好了。” 潘星海激动的点了点头,迅速道:“好的川....教授。” 徐川嘴角动了动,川神没了,这川教授又是什么鬼,叫徐教授或者教授不好么。 不过他也没说啥,笑着拍了拍这位潘同学的手臂。 说起来,这位潘同学的年龄比他还要大上一些,今年好像有个二十四五岁的样子。 “川...教授,能,能麻烦您给我签个名吗?”仿佛狂热的粉丝看到自己的偶像一般,潘星海一脸激动又带着小心翼翼的询问道。 徐川笑着点头,摸索了一下身上,发现自己没有带笔后询问道:“当然可以,只是你有带笔和纸吗?” 闻言,潘星海愣了一下,而后迅速在身上摸索了一番,沮丧的摇了摇头:“没有。” 他也没有想到今天颁奖典礼上自己的偶像会出现,也就没有随身携带笔纸什么的。 虽然台下的书包中有,但这会已经来不及下去取了。 正当他遗憾着错失这次的签名时,一旁的礼仪人员默默走了上来,递给徐川一支笔和一个本,顺带轻声说道: “徐教授,在这个上面签就可以了,这本子可以给获奖者,我们这边每人都准备了一个。” 看到这个,潘星海愣了一下,眼神瞬间就明亮了起来。 南大不愧是他的母校,这都想到了! 厉害! 对面,徐川也愣了一下,不过随即就笑着从对方手中接过了笔纸,翻开了第一页,在上面写道: “愿你之后的征途,眼有星辰大海,胸有丘壑万千,心有繁花似锦--徐川。” 在笔记本上写下一句话语后,徐川笑着将手中的笔记本递给了眼前的获奖者。 “谢谢,谢谢教授!”潘星海再次激动的握住徐川的手,很明显,这上面的话,是写个他一个人的! 从今天起,这句话就是他的专属!他的座右铭! 徐川笑了笑,不着痕迹抽出了自己的手,笑道:“加油。” “我会的。”潘星海同学激动的点了点头,犹豫了一下后接着道:“那,那个,川教授,请问您还收博士生吗?” 徐川笑着说道:“暂时恐怕不会,最近我手上的事情比较多,没时间带学生。” 闻言,潘星海眼神中顿时闪过一丝失望,这大概是委婉的拒绝了吧,不过他没气馁,接着问道:“那,那川教授,我能要个威信好友或者联系方式吗?” 徐川:“......” ...... 最终徐川还是将自己的威信给了这位小迷弟,他近期不收学生的确是真的。 别说新收学生了,就是从普林斯顿带过来的两名学生他最近都没怎管,也不知道他们两个学的怎么样了,还是要找个机会考核看看的。 第二个上台领奖的,是天文学系的一名博士生。 作为另一个王牌专业,南大的天文学系还是相当牛笔的,在国内的高校中说第一大概也没人会反对。 这位博士生的履历也相当牛,带队在由华国天文学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天文学类委员为共同主办caic竞赛上拿到了金牌的同时,也手握一篇sci二区论文,三篇sci三区论文。 要知道天文学界水论文可是较难的,特别是在国内大型天文设施目前普遍缺少的情况下,这位同学依旧能做出这样的成绩,可以说相当不容易了。 而更让徐川有些意外的是,这位获奖者的数学,相当不错。 他那三篇sci三区论文中,其中有两篇都和数学有关系,更有一篇和他此前获得诺贝尔奖的xu-weyl-berry定理拓展应用有关。 不得不说,作为他的母校,南大在跟进最新的前沿科学理论方面做的还是不错的。 前年就开设了计算天文这一学科,尽管目前还只是放在天文学的辅修里面,但相对比国内其他还没什么动静的学校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和前面的潘同学一样,这位周同学看到他也激动不已,上来就握住了他的手语出惊人:“这次握手回去我一个星期都不洗手了!” 徐川:“......” 一旁的工作人员:“......” 得亏这位同学手上没话筒,不然就直接当着大礼堂中数千人直接丧失优先择偶权了。 按照前面的流程,徐川从礼仪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了纸笔,在第一页上写下了鼓励语,而后送给了这位获奖者。 ..... 在循环的求签名,写签名,颁奖的过程中,这一届的年度优秀人物评选活动很快就接近了尾声。 不得不说,南大作为国内的顶级强校,人才还是相当之多的。 十名获奖者,各自的履历都很牛逼,徐川也在笔记本上祝福他们前程似锦,在学术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校领导的邀请下,中午一起吃了顿午餐,让他有些意外的是,在酒店中,他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好久不见,林风师兄。近来过的可还好?”金陵大酒店的餐厅中,徐川笑着上前和林风打着招呼。 两人上次在普林斯顿一别,这位林师兄和他的小女友选择回国后,就差不多有一年多的时间没有见过面了。 “好久不见,川师弟!” 看到徐川,林风走上来热情的给了个拥抱:“托你的福,在那边过的还算不错。” “只是在那边聊天的时候,大家的注意力经常在你身上,比如介绍我的时候,基本都会顺口提一句‘这位是徐川教授的同校师兄’。” “你是不知道,你在现在的热度真的高,好多人都在研究你以前弄出来的那个计算方法。包括我也看了一下,可惜我数学不太行,始终弄不懂。” 徐川笑了笑,道:“说起,我也有一段时间没去,真是段让人怀念的日子。” 林风笑着说道:“目前咱们也是的会员国了,你随时都可以去的。” 徐川摇了摇头,跳过这个话题问道:“暂时我恐怕没时间过去了,那边最近在研究什么呢?” 18年的研究,他还是清楚的,不过他前两年横空插进去改变了一些东西后,不知道那边的安排有没有什么变化。 林风摇了摇头道:“还是老样子,as和cms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希格斯玻色子,lhcb在寻找夸克。” “倒是alice那边,听说前段时间他们弄了个高能级的对撞实验,用来模拟大爆炸发生后的原始宇宙形态,分析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性质。” “不过似乎他们的运气并不是很好的样子,到现在都没有什么发现传出来。” 闻言,徐川心中一动,问道:“华国有参与alice的实验吗?” 若不是林风的话,他差点都忘了一件事了。 18年,是他上辈子在物理界小有名气的一年,其原因就在,因为发现了惰性中微子的存在的痕迹。 中微子,又叫做微中子,是轻子的一种,是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 它的个头小、不带电,可自由穿过地球,自旋为1/2,质量非常轻,有的小于电子的百万分之一,以接近光速运动,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号称宇宙间的“隐身人”。 物理学界从预言它的存在到发现它,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 2013年11月23日,科学家利用埋在南极冰下的粒子探测器,首次捕捉到源自太阳系外的高能中微子。 而时至今日,目前物理学界已经确认发现的中微子有电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t中微子三种不同的类型。 不过在1995年的时候,米国的lsnd实验提出了‘可能’存在的第四种中微子——惰性中微子。 惰性中微子是中微子的另一种态,这涉及到粒子之间的一些关系。 普通中微子也称作活性中微子,其概念最早由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沃夫冈·泡利提出。 它们几乎无处不在,可以产生于宇宙大爆炸、星系活动、超新星爆发、太阳中心和地球内部,以及核反应堆与粒子加速器。 而惰性中微子则属于尚无可靠实验证据的假想粒子,最初是由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布鲁诺·庞蒂科夫在1968年左右提出来的。 指的是不参与标准的弱相互作用过程的中微子,因此通常被理解为超越标准模型三代轻子框架的新型粒子。 相比较普通的活性中微子来说,惰性中微子的发现还关系到另一种宇宙物质--暗物质! 因为从理论上来说,它不参加除引力以外的任何相互作用,是温暗物质的候选者。 如果能找到惰性中微子的存在,就能证明暗物质在宇宙中的存在。 这对于物理界来说,意义重大。 ...... 第二百五十三章:暗物质 当人类抬头仰望天空的那一刻开始,对于天空、宇宙、群星....的想象就从未停止过。 太阳、月亮、繁星......所有的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且神秘。 而在进入现代社会后,科学家们开始利用各种仪器设备对宇宙星辰进行的观测与研究。 漫长的时间,让他们发现我们所处的宇宙可能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 那就是我们日常所熟知的所有物质,例如:树、岩石、原子、行星、恒星、星系加起来,重量占比在整个宇宙都达不到百分之五。 而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五到底是什么,既看不到,也无人知晓。 在后续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对这百分之九十五的物质进行了大量的跟踪分析。 最终通过各种物理公式和观测数据确定,我们的宇宙中有着一种占比超过整体质量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一种看不见物质。 在当时,第一个推测发现这种物质的天文学家佛里茨·茨威基教授将其命名为‘darkmatter’,这就是暗物质的由来。 而坐在后续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darkmatter其实分两种,一种是最开始提出的暗物质,另一种则是暗能量。 其中暗物质占比达到整个宇宙的百分之二十五,而暗能量的占比达到整个宇宙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这两者相加,总质量达到了整个宇宙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剩下不到的百分之五的物质,才形成了我们如今能观测到的一切。 只不过,迄止至今,我们仍然无法具体的观测到百分之九十五的暗物质和暗能量。 对它们的研究,依旧建立在各种推测以及对那些异常的宇宙现象的观测。 比如天体的运动、牛顿万有引力的现象、引力透镜效应、宇宙的大尺度结构的形成、微波背景辐射等观测结果等等。 这些宇宙现象表明暗物质和暗能量可能大量存在于星系、星团及宇宙中,其质量远大于宇宙中全部可见天体的质量总和。 再结合宇宙中微波背景辐射各向异性观测和标准宇宙学模型(Λcdm模型)可确定宇宙中暗物质占全部物质总质量的85%、占宇宙总质能的26.8%。 对于暗物质的研究,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理论认为,组成暗物质的是“弱相互作用有质量粒子”(weaklyiiicle,wimp),其质量和相互作用强度在电弱标度附近,在宇宙膨胀过程中通过热退耦合过程获得观测到的剩余丰度。 此外,也有假说认为暗物质是由其他类型的粒子组成的,例如轴子(axion),惰性中微子(sterilerino)等等假想粒子组成。 而在上辈子,徐川就观测到了轴子和惰性中微子这两种物质,间接的证明了暗物质的存在。 如果不是诺贝尔奖的规定,他在上辈子的2018年能直接凭借这一发现拿到的诺贝尔物理奖。 按照诺贝尔奖的评奖原则,奖牌并不会将奖牌颁给粒子或者某种已有理论未知现象的发现者,也不会奖励操作强子对撞机的研究员。 即便是再轰动世界的成果,也只会颁给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或者完善者。 因为在学术界普遍的观点中,前两者的工作虽然重要,但并非是那种决定性的重要。 而后者的工作,才是具备决定性的。 比如在2012年,探测到了希格斯粒子,而在2013年,诺贝尔物理奖就颁发给了希格斯玻色子理论的提出者彼得希格斯与弗朗索·瓦恩格勒。 至于参与实验的研究人员,虽然大家都有功劳,但很遗憾,诺奖和他们没有任何的关系。 他的导师爱德华·威腾,其实也是这类型的着名学者。 他提出了m理论和一系列完善的理论,如果被验证这些理论真实,那么他毫无疑问能拿到诺贝尔奖。 但同样相当遗憾的是,他的理论要验证还不知道要多久的时间才能做到。 就像希格斯玻色子是上个世纪六十年提出来的理论,直到2013年,提出理论的希格斯与弗朗索·瓦恩格勒才获得诺奖一样,这中间经历近六十年。 如果威腾想要凭借他的m理论获得诺奖,可能也要等到他和希格斯一样,都变成九十多岁的糟老头子才能实现。 所以徐川也不可能凭借发现轴粒子和惰性中微子而获得诺贝尔奖。 不过如果他将自己以前用于计算‘希格斯粒子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的方法完善一下,将其扩散到大部分的粒子上,说不定有机会再拿一个诺贝尔物理奖。 一种能大大节省科研资金,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加速寻找新粒子,晚上旧方法的数学模型或方法,对于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的重要性,就像是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对于天文学界和天文物理界的重要性一样。 不过最近一段时间他恐怕没时间弄这个。 一方面是他手里有项目,另一方面,则是今年他得先将惰性中微子的发现拿到手。 毕竟这本来就是他自己的科研成果,没道理让其他人拿走。 尽管诺贝尔奖是至高无上的荣耀,但他也不是没拿到过。 惰性中微子关系到暗物质的发现,这一方面在徐川看来重要性比诺贝尔奖更甚。 只是目前他没法出国,只能想办法看看能不能从那边拿到实验数据,在国内进行分析处理。 本来华国加入了成为了会员国是个很好的机会,但可惜的是,目前华国安排过去的人员主要都集中在lhcb和as两大探测器上。 至于atlce那边,并没有安排什么人员过去。 这让他寻要数据麻烦了不少。 好在他的导师是威腾,再加上现在的身份和以前截然不同,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的名声能帮上不少的忙。 毕竟哪怕是在这个物理圣地,诺尔贝奖得主也并不算很多,屈指可数。 一名诺奖得主主动参与实验数据的的分析,无论是负责atlce探测器的团队,还是都会欢迎的。 哪怕他并没有亲自过去。 ...... 和林风聊了会物理界和前沿的信息后,徐川回到了自己的别墅。 南大的这边的年度人物活动已经搞完,剩下的没他什么事。 拿起手机,徐川给爱德华·威腾拨了个电话。 “喂,徐川。”那头,爱德华·威腾的声音传递了过来。 “导师,的atlce探测器前段时间的高能对撞实验,你有参与进去吗?或者有熟人参与吗?”徐川开口问道。 威腾思索了一下后回道:“atlce探测器么,我想想,那边的数据并非我在处理,前段时间的高能对撞实验处理实验数据的好像是加州理工学院和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团队在处理。” “怎么,你对atlce的实验数据感兴趣?” 徐川点了点头,道:“嗯,听说前段时间lhc创下了13tev能级的对撞实验,我对这个能级下的实验数据挺感兴趣的。” 威腾笑了笑,道:“那你来日内瓦就可以了,你反正是正式研究员,随时都会欢迎你的。” 顿了顿,他接着道:“相信加州理工学院和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团队也不会拒绝一名诺奖得主的加入。” 徐川摇了摇头,叹道:“可惜我现在有事,没法过去。如果可以的话,我倒是想要一份对撞实验的原始数据看看。” 威腾沉吟了一下,开口道:“那行,我帮你问问,看看能不能要一份实验数据。” 耸了耸肩,他接着道:“虽然公开时间还没到,不过加州理工学院和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团队目前好像也没分析出什么有用的东西。” “或许在你手里能有新的发现?” “毕竟没人比你更擅长通过数学来剖析这些对撞数据了。” 徐川笑道:“那就麻烦导师了。” 威腾没在意的摆了摆手,道:“小事,我倒是希望能找到点什么新的东西。” “毕竟如今的物理界,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发现什么的新的东西了。” ....... 将获取高能对撞实验数据的事情拜托给导师爱德华·威腾后,徐川回到了核能研究所这边,继续着第二阶段的半导体材料研发。 时间过去了不到两天,威腾就将电话反馈了回来。 “喂,徐川,你要的对撞实验数据,我找申请到了,加州理工学院和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分析团队也同意了。” “这会实验数据正在打包处理,大概需要两三天的时间,处理好后怎么发给你?” 手机中,爱德华·威腾的声音传递了过来,徐川想了想,道:“传递给我的母校南大吧,我会去和那边说一声的,到时候安排人和对接。” “行,正好我这两天在这边开会,就先给你盯着。” 徐川汗颜道:“太麻烦导师你了,又不是什么大事,随便找个对接一下就可以了。” 一个菲尔兹奖的级别大老帮他盯传送数据,这不是浪费人才么,这种小事,随便找个实习生或者工作人员就可以了。 威腾笑道:“没事,希望你能在这次的对撞实验数据中找到些什么新的东西。” ..... 挂掉了通话,徐川转身就去了趟南大,借用一下南大的超算中心。 南大也是有超计算机和超算中心,而且成立了没几年。 南大的高性能计算项目于2009年正式落地,2010年3月正式挂牌成立。 南大本院的大气科学学院、物理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等十余个院系,都是高性能计算中心提供服务的对象。 理论计算峰值达到每秒34万亿次浮点运算,在全国计算机top100排名中位列第七,世界计算机top500排名第203位。 在一八年,南大的超算中心还不算是落伍,性能还算可以。 至少处理一下从那边发过来的实验数据是没什么问题的。 对于他的请求,南大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就同意了,超算中心的大部分不是那么紧急的任务直接往后推了整整一个月。 虽说南大高性能计算中心一直都是以满负荷的状态在不断进行着高速运算,每天的任务都很重,将大部分的任务推迟半个月意味着很多人的事项都得受损。 但不管是来自一名诺奖得主的请求,亦或者是借用南大的超算中心来出来的数据,对于南大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南大的物理系很强,在国内排名至少前三,也一直都是的合作单位,每年送往那边的学生数量也不少。 无论是教授带过去的,亦或者是自己申请的。 能参与进这个物理圣地处理实验数据,哪怕是卖苦力,过去感受一下气氛都是很不错的。 那里的大拿太多了,如果你对学术真心感兴趣的话,相信是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的。 而徐川拿到实验数据在南大的超算中心处理,肯定需要一批教授和学生帮忙,这对于南大来说,有助于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明年向申请更多的交流。 ........ “那老师,前期的实验数据分析就麻烦你了。” 陈正平的办公室中,徐川一脸不好意思的说道。 在南大这边和对接好后,威腾那边就安排人将atlce探测器的实验数据发过来了。 数据都是没有经过分析的原始数据,需要进行处理。 不过很显然他现在没有时间,核能项目的第二阶段半导体材料研发已经进入了关键阶段了,他抽不出时间来干其他的事情。 所以只能麻烦陈正平和南大出一批博士生,帮忙处理一下前期的实验数据了。 虽说加州理工学院和圣安德鲁斯大学已经对这些数据做过较长时间的一段分析,但很显然人家不可能将自己分析出来的数据送给他。 能额外的同意让他获取一份原始数据使用就很不错了,毕竟这是他们申请的项目,而距离完全公开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 办公室中,陈正平笑着说道:“这没什么,对于南大的学子来说还是件好事,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实践的。” “你这一份完整的原始数据,足够他们在国内体会到在工作时的经历了。” ....... 第二百五十四章:辐射电能转换 将atlce探测器的原始实验数据交给陈正平去处理后,徐川马不停蹄的赶回了魔都。 核能项目第二阶段的半导体材料研发已经到了关键节点,他得回去主持大局,加快速度做出来。 毕竟现在已经到了农历十二月中旬,再有几天的时间就过小年了。 等过完小年,实验室也差不多就该放年假了。 ...... 魔都,科学院原子核研究所中,徐川带着白色的聚酯手套,操控着眼前的离子注入机将设备中的金属离子材料的送入了ald气相沉积仪中。 这是制造半导体材料中很关键的一步,为半导体基底注入杂质。 当然,这个杂质并非我们传统概念中的杂质,它有些类似于我们手机中使用的半导体硅基芯片。 众所周知,半导体是指常温下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材料。 它的导电性可控,容易受到微量杂质和外界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往里面掺杂磷、砷、镓等不同电阻的材料可以让其形成np极,作为控制电荷开关的门。 这是半导体材料的核心基础。 其中非常着名,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容易接触到光伏发电也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不过它利用的是其中另一部分--半导体特有的「光生伏特效应」。 光伏发电是通过光照使不均匀半导体或半导体与金属结合的不同部位之间产生电位差的现象。 首先是将光伏发电板将光子(光波)转化为电子、将光能量转化为电能量,然后让其形成电压。 有了电压,就像是在河流上筑高了大坝,如果两者之间连通,就会形成电流的回路。 这是光伏发电的核心原理,也是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的原理之一。 不过传统的光伏发电技术有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一般的太阳能电池光谱响应的波长范围基本都在320-1100n】 漫长的等待时间过去,徐川重新带上了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防护设备,打开气相沉积炉将里面完成加工的材料取了出来。 第一批加工好的材料并不算大,边长只有30*3不过作为实验体,它已经足够了。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它的面积不大,但厚度却比一般需要使用气相沉积设备加工的材料厚多了,足足有近两厘米厚。 毕竟是用于处理核废料上的,如果太薄,它没法完全吸收掉核废料散发的辐射。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做出这种半导体材料了。 在之前的时间中,他已经相应的做出了三分完全不同的新半导体材料,只是测试结果都不尽人意。 当然,这是他故意的,毕竟一次就做成功,这有点太不可思议了。 而三份材料失败的材料,从测试和理论上都给了他足够的调整数据,再完成材料的研发,就合情合理多了。 尽管相对比其他实验室研究所的材料研发过程来说,这依旧简洁多了。 要知道很多实验室或研究所研发一份新材料可能要失败几十,几百甚至几千次才能做出来。 ...... 「王远,取一部分材料,先去做一个全面的常规检测。」 实验室中,徐川先目测观察了一下手中合成出来的材料后,对着身边的研究员开口道。 这名叫王远的研究员,就是之前克雷研究所打电话时遇到的那个青年。 虽然有些喜欢八卦,不过做事相当细心,也很有天赋,再加上年龄不大,他就亲自带在了身边,让对方帮忙打打下手。 对于一名普通的研究员来说,跟着一名诺奖得主打杂,那叫做打杂吗? 「好的教授。」 王远沉稳的从徐川手中的接过的材料,切割了一小部分下来,而后迅速的离开了实验室。 至于徐川自己,则带着剩下的材料来到了辐射室,亲自对这块材料的实际转换能力进行测试。 测试的方式并不算复杂,将这份材料制造成类似于太阳能发板一样的设备,然后利用辐射强度不同的核废料进行检测。 从最关键的发电能力,到电离辐射对这种半导体材料的破坏,再到转化效率等方面,看看它能否达到规定的指标。 如果能,就代表这种新材料已经研发成功,如果不能,那就要看看是哪方面有问题,然后再来查漏补缺。 不过对于手中的新材料,徐川信心十足。 这种新半导体材料,是上辈子完全优化后经历了实际运用验证的。 在性能和安全性方面完全可靠。 ..... 花费了一些时间,在实验室其他研究员的帮助下,徐川将这份新半导体材料加工成了一个简陋的设备。 连接在上面的各种检测设备让它看起来有些像是以前老式的拖拉机车头上的发动机。 尽管它看起来有些丑陋,但可是名副其实的最顶尖,最前沿的科技。 整套设备的核心由半导体辐射电能转化材料+此前研发的防护材料组成,前者完成辐射能对电能的转换,后者作为安全保护措施防止里面的设备出现意外后核辐射泄露出来。 至于连接在上面的各种检测设备,后期在完成后都是需要拆除的。 穿戴着由无铅纳米复合重构防护材料制成的防护衣,一名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隔着一面铅玻璃利用设备将一份带着浓重核辐射的核废料送入了全封闭的里间实验室中。 在核废料从封闭的铅箱中取出来的一瞬间,安置在全封闭实验室中的各种辐射探测器尖叫蜂鸣了起来,各式各样的警报声不断响起。 而在实验室的另一个观测室中,徐川和韩锦等众人正透过监控观察着整个实验。 从显示屏上的辐射计数上可以看出,正在进行实验的辐射室中,辐射计量已经超过了一千毫希(v),且这个数值正受核废料的影响在不断拔高。 如果没有任何的防护,人类进入这种强度的辐射环境中,基本意味着死亡。 这还是经过处理后的核废料,其辐射强度,辐射量等各方面都经过处理的。如果是核电站中正在燃烧的核燃料棒,其强度比这个恐怖多了。 ...... 实验室中的辐射并没有持续累计增高下去,在核废料安置进专用的设备中全封闭起来后,探测器上的警报开始降低,核辐射形成的辐射计量也开始因为实验室中其他设备的吸收逐渐削弱。 不过对于核辐射来说,这种削弱是有限的。 当吸收材料饱和后,吸收材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变成新的辐射源,源源不断的释放辐射污染,直到数百数千年后携带核辐射散尽。 这也是为什么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后,即便是当时的红苏处理掉了清洗了2100万平方米「脏土」,至今乌克兰都依旧有很大的一片区域仍因污染太重而不宜居住,且要过好多年后才能安全耕种的原因。 核废料放射出来的污染,需要的衰变时间太长了。 不过这原本的缺陷,对于如今的徐川来说,是一个巨大优势。 辐射时间长,意味着它的发电持续时间也长,可以说没有任何燃料能比核废料「燃烧」更长的时间了。 如果 能将其制造成普通的电池大小,可能未来的手机电脑什么的,都不需要再充电了。 只是目前来说,这个想法还只是一个幻想,因为安全问题,不可能做到那么小。 除非核辐射的防护隔离材料能更进一步的性能升级。 ...... 随着存放核废料的转换器封闭起来,部署在外部的探测器也开始传递回来各种数据。 观测室中,一名负责观测数据的研究员紧紧地盯着目前的显示屏,当上面的数据开始跳动时,他脸上的神情也跟跳动了起来。 「检测到电流产生!」 当确定显示屏上的数据是真实存在的后,这名研究员一把推开了身下的椅子,勐的站了起来大声的汇报,声音带着颤抖和激动。 闻言,站在观测室中的所有人心头一震,原本正站在徐川身边的彭鸿禧院士更是迈着一双腿迅速的跑了过去。 这位老人这些天恰巧在魔都这边开会,临时起意过来看看这边的情况,正好赶上了这次的测试实验,就好奇的跟着一起过来了。 推开原本的观察员,他用浑浊的目光死死的盯着计算机屏幕上那不断跳动并且在稳定增强电流数据。 「4.7c,真,真的做到了!」 望着屏幕上的跳动着的数据,彭鸿禧再也压抑不住心中的震撼。 其实将辐射能转变成电能这种事情并非做不到,无论是利用金属材料产生势能差,亦或者利用多层碳纳米管与黄金和氢化锂材料吸收辐射能都可以做到。 但上述的这些方法,在转变效率方面都很低。 比如利用金属材料产生的势能差转变成的电能甚至还不到几毫安,这种强度的电流,仅仅能触动一下灵敏的探测器罢了,根本就做不到用于发电。 而今天的测试,彷若凭空降下的奇迹一般。 暂且不说其他的问题,光是在辐射电能转化率这方面,从目前的数据来换算,已经堪比传统的太阳能发电板了。 传统的太阳能发电板效率较高的单晶硅太阳能光伏转化效率也只不过是20%左右, 而从目前输出的电流来计算,那台安置在封闭实验室中的「辐射电能转换设备」对内部辐射能的转化率已经达到了15%左右,且这个数值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提升。 百分之十五的转化率,这意味着在辐射电能转化方面,它已经没有任何问题,完全能够将转换的电能接出来使用。 只要设备中关键材料-那种新型半导体能在核废料面前坚持的久一些,能够达到商用标准,那么这种方法就完全能够推广开来,那么从今天起,核废料将不再是难以处理的废料,它变成了能用于发电的宝贝。 ....... 第二百五十五章:这已经很强了! 观测室中,记录着电流输出信息的屏幕上,一串串的数字在不断的跳动着。 目睹着这一画面的到来,观测室内的所有人脸上都是一片激动兴奋的表情,所有研究人员都因为眼前的这一幕,激动地攒紧了拳头。 核废料重新利用发电,这听起来就像是天方夜谭一般的想法,他们竟然真的做到了。 ....... 站在彭鸿禧院士的身后,看着屏幕上跳动着的数值,徐川脸上也带上了笑容。 尽管这是他上辈子就已经做出来的技术,但换了个环境,意义完全不同。 当核废料的问题被解决后,核电站将活跃在祖国的每一片土地上。 能源方面的问题不说能得到彻底的解决,但也能得到相当程度的缓解。 毕竟铀资源在地球上的存储量可相当丰富,地壳中铀的平均含量差不多在2.5%。 全球常规铀资源量和非常规铀资源加起来足够人类使用数百数千年,更别提海水中还有大量的铀资源了。 全世界的海水中的铀,如果全都提炼出来,总量超过四十亿吨。 如此丰富的铀资源,若是能充分利用起来,能源问题将得到彻底的解决。 当然,这是条漫长遥远的道路。 ...... 屏幕上的数值随着时间跳动着,最终稳定在一个区间徘回。 5.3c,这是实验室中用于计量发电量的一个单位。 如果将其换算一下,那么代表着正在进行实验的那台辐射电能转换设备,每小时能提供大约零点七度电。 这个数字听起来并不多,但已经相当不错了。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计算,一座占地两千亩,使用核废料五百吨的核废料发电站,每年能差不多提供差不多二十亿度的电。 尽管这个数字没法和常规的核电站相比,但相当于一座装机100万千瓦左右的火电站。 一百万千瓦的火力发电站,放在国内,已经算是一座中大型的火电厂了。 按照去年金陵的年用电四百亿度来算,二十座这样的发电站,就能提供对应的电量。 不过目前来说,华国没有那么多的核废料。 18年底,按照上面提供的详细数据,当前华国的高水平放射性核废料还不到一千吨。 这一数字,仅能提供两座核废料发电站使用。 但相比较普通的核电站来说,这两座核废料发电站有一个巨大的优势。 那就是它的燃料使用年限很长,里面的核废料,使用年限比普通的核燃料棒使用时间要长数倍甚至是十数倍。 普通核电站中的核燃料棒,使用年限一般是四到五年左右,而核废料的放射性衰变,能持续数百数千年。 当然,它的实际发电时间不可能稳定维持那么久。 毕竟随着时间的推移,核废料的放射强度也会随之降低的。 这会导致发电量下降。 但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可以通过特殊的手段进行刺激提升,通过加速器投放高速粒子撞击核废料,可以加速核废料的放射性衰变,进而维持发电量的规模。 理论上来说,一座使用五百吨核废料的发电站建设完毕后,可以维持差不多五十到六十年的使用时间。 期间可以稳定维持发电输出量,提供约莫一千亿度电。 按照目前一吨普通的核燃料棒可以发出大约3.3亿度的电能来计算,这个数字差不多接近五百吨核燃料棒的三分之二。 核废料能提供堪比核燃料的电力,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 但事实上它真正的能做到,原子裂变能提供的能量是相当恐怖的。 只是,目前人类根本就无法做到完美利用罢了。 当前科技对核能的利用率还不到百分之一,真要有完美利用的那天,能源将彻底不是困扰文明发展的阻碍。 ...... 观测室中,彭鸿禧院士站在显示屏前良久,脸色潮红,双手紧紧握着拳,嘴唇在微微颤动。 良久,他才转过身来,眼神复杂微红的看着站在自己身后的青年,紧张忐忑又期待的询问道: “这.....是成功了吗?” 尽管眼前的数值验证了他心中的想法,但他此刻更需要这个人的肯定。 他希望看到对方点头,又怕对方摇头让梦想破灭。 但庆幸的是,站在他身后的青年,带着灿烂的笑容轻轻的点了点头:“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我们成功了。” 得到肯定的回答,老人提起的心顿时就放了下去,脸上带上了笑容,感慨道:“一个世纪以来的难题,就这样在你手中圆满的画上了句号。若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核废料重新利用啊,这听起来就像是在做梦一样,然而现在它却从梦中走了出来。不仅解决了最让人头疼的污染问题,更是将其变成了能源。” 徐川笑着道:“这不正是科学,也是我们这类人存在的意义所在吗?” 闻言,彭鸿禧愣了一下,随即也笑道:“是,不过能真正做到这一点,观古至今,没有几个。” 徐川笑了笑,目光看向显示屏,落在依旧在不断跳动的数字上,接着道:“其实这项技术从目前来看并不完善。” 听到这话,彭鸿禧心中一紧,迅速问道:“怎么说?” 徐川开口道:“从理论上来说,这项技术并没有办法将核废料散发的辐射能全都利用上。” “无论是穿透力极弱的α射线,还是基本不与材料发生交互,穿透力极强的中子流,基本都无法利用上,前者一开始就被拦在了半导体外面,而后者主要依靠外面的防护材料来抵挡。” “这项技术主要收集的是β射线和γ射线的一部分,它利用的这两种射线的电子对效应和光电效应来产生能量。” “也会导致大部分的辐射能其实都溢出来浪费掉了。” “如果能更进一步........” 闻言,彭鸿禧再度愣了一下,随即失笑着打断了他的话:“害,你这说的!” “我还以为是设计上有什么重大缺陷呢,没想到你说的是这个。” 顿了顿,他接着道:“如果这也算缺陷的话,那世界上就没有完美的东西了。” “这已经很强了!” ...... ps:今天有事,耽搁了时间,只写了两千多字,明天再补一章。 第二百五十六章:一封信 “这已经很强了!” 听着眼前老人的感叹,看着观测实验室中其他人崇拜认同的目光,徐川笑了笑没再说话。 强与弱,是基于自身认知而做出的定义罢了。 但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 而且对于他来说,其实强弱这种定义从别人口中说出来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在他看来,只有从自身去定义,只有突破自己,才能算作强。 就如同重生后他一直在学习数学,并不断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并将它们用到物理、天文、材料等领域,去做到原先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一样。 基于自身的突破,这才叫做强。 但很显然,这种将原先就已经做出来过的成果复刻出来,在他自己看来这并不叫做强。 如果在这辈子他能找到方法去将原先无法利用的α射线和中子流利用起来,这才叫做强。 至于现在,这种单纯的复制并没有达到他心中‘强’的标准。 当然,如果你要说基于现实或者什么来说,这项技术已经很强了。 那的确,这是的。 相对比目前的现实科技来说,对核废料重新利用的科技,别说是很强了,它都可以用强的离谱来形容。 而且这项技术中的一些基础原理,可不光光能用于核废料上。 能吸收辐射射线的科技,你想想,它还能用于哪些地方? 放到某些用途上,它绝对是当下最强悍的科技。 ...... 实验室中的第一步测试维持了十五分钟的时间。 当测试时间到达,实验室中的工作人员迅速操控设备将辐射电能转换器里面核废料取了出来,重新密封到铅防护箱中。 而用于转换辐射电能的设备,则需要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检查。 从里到外,每一个零件都需要进行彻底的检测,而部署在设备上的每一个探测器检测到的每一项数据都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 这是很消耗时间的,不过幸运的是,魔都科学院原子核研究所中心有一台小型的超级计算机,可以辅助加快这一速度。 用了足足一天的时间,核能研究所的研究员们才完成对辐射电能转换设备的检查,以及一些实验数据的整理。 徐川从韩锦手中接过整理出来的数据,翻阅了一下。 从检测报告来看,第一轮的测试实验结果相当完美。 无论是内部的半导体材料损伤状态,亦或者核辐射泄露程度,以及中子流辐射是否穿透了了双重保护等等.....所有的数值都在标准范畴内。 是时候开启第二轮的测试了。 “开始第二轮的测试!” 观测室内,徐川右手握住黑色的通讯器,看着实验室中的工作人员沉稳的下达了指令。 “收到!” 接到了这声命令之后,实验室中的工作人员隔着厚厚防护服立刻开始了第二轮的测试。 和第一轮相比,第二轮的测试并没有的什么太大差别。 唯一的不同在于时间。 首轮的测试只维持了十五分钟,而第二轮的测试则需要将时间推到一个小时以上,第三轮二十四小时,第四轮一周,第五轮则是持续...... 不过在年前,时间大抵也就只够完成前四轮的测试了,这还是得有人留守在研究所加班的情况。 不过这已经足够了。 前四轮的测试,足够徐川获取到大量的实验数据,并编写出一份报告向外公布这个喜讯了。 ....... 当工作人员操控着将充满辐射的核废料再度装入辐射电能转换设备时,观测室中的仪器再度闪耀跳动了起来。 如果单纯的用肉眼从外表来看,安置在实验室中的设备除了能不断的输出电能外并没有任何动静。 但如果能有一双看透微观的眼睛,这会透过遥远的距离一定能看到,在实验室中心平台上的箱子中,一块银灰色的材料正源源不断的释放出各种强大的粒子流束。 那对于人物生物,乃至世界万物而言都极其可怕的东西。 但对于严密包裹在四周的特殊材料而言,这些粒子流束是养分。 那放大数千倍后,由纳米技术和气相沉积手段构建的隙间晶格,如同树叶中的叶绿体一样,不断的吞噬着一个个的粒子,最终将其转变成微弱的电能,聚集到一起后释放出去。 这些是最容易处理的β射线和γ射线。 而在这些粒子束中,还有一部分直接被拦截在了最外层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这是最容易被阻拦的α射线。 此外,还有另一部分旁若无人般直接大摇大摆的穿透了这些隙间晶格,最终被最外层的防护材料中具备高吸热与高中子吸收截面的氧化钆捕获停留。 这是最难被拦截的中子流束。 微观世界的奇妙,远胜肉眼所能看到的世界。 ...... 紧密的多轮测试一直持续到了农历腊月二十四号。 在过小年的这天,徐川终于拿到了第三轮的测试结果。 在面对二十四小时的强辐射照耀下,通过特殊手段制造的半导体转换材料保持了近乎完美的自身结构。 看着会议室中的众人,他笑着开口道:“我们的实验相当成功,从材料的各项检测来看,它几乎和新的一样,晶界完整度取样维持在99.9985%、99.9981%、99.9982%......” “这意味着什么,想必在座的各位都很清楚!” 会议室中,参加会议的众人听到徐川的话语后,所有人都欢呼了起来。 “乌拉!” “哈哈哈哈哈,我就知道肯定没问题的!” “恭喜教授!” “漂亮!” 会议室中,所有的研究员都兴奋的捏着拳头乌拉了起来。 尽管还有第四轮和第五轮的测试没有做,但第三轮的测试已经足够代表了。 一天的时间,晶界完整度只损失了不到0.002%,从理论上来说,它至少能维持十年以上的稳定时间才需要更换。 当然,实际可能没那么长,毕竟原子晶界循环技术也是有限制的。 更何况这次使用的材料并非的 十年,对比起之前研发的防护材料,无论是‘晶态铒锆酸盐’还是无铅纳米复合重构核防护材料来说,时间短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毕竟前两者能稳定维持自身防护可辐射数千年上万年的时光。 但十年的时间,将其用于商业化,是完全足够了的。 十年的时间,一座核废料发电站能产出差不多两百亿度电。 而付出的,仅仅是更换特殊半导体材料罢了。 尽管这些特殊半导体制造起来有些麻烦,但它的原料相当廉价,所用的不过是硅、锗、硒、碳等常见材料而已。 或许实验室中,另一名研究员之前提到过使用铬半导体材料作为转换材料可以维持更久的时间,可能五十年,可能百年..... 但毫无疑问,从性价比上来说,这种廉价材料更适合。 ...... 徐川笑着敲了敲桌子,将众人的注意力拉了回来,接着道:“到今天,咱们今年的工作算是圆满的画下了一个段落。” “从明天起,实验室这边就会安排年假,想休假的同事明天就可以离开了。” 闻言,会议室中再次爆发了一阵欢呼声。 顿了顿,徐川接着道:“另外,辐射电能转换器的测试并没有全部完成,过年期间需要两到三个人员留守完成第四轮的测试。” “留守人员按照五倍工资计算,另有补贴。” “此外,留守人员可以将直系亲属接过来在研究所这边过年团聚,研究所可以报销留守人员直系亲属的探亲费用,路费住所费和伙食费都有对应的标准,这个大家等会可以咨询韩锦主管。” “有没有自愿留下来的?” 对于过年期间的福利和补贴,徐川这边算是拉到了顶尖了,几乎是按照国家允许的最高标准来进行的。 五倍工资+补贴,外加直系亲属的探测费用,相信这个条件应该能吸引一些人主动留下来。 当然,对于核能研究所中的这些人均博士后,可以说是高级人才的研究员们来说,他们配得上这份待遇。 不过,他好像太小看自己放出来的条件了。 当他说出这个诱人的条件后,会议室中的人大眼瞪小眼的都互相对视了一下,不约而同的看到了对方咽动的喉结。 “我!教授,我选择留下!” “我,我也留下,教授!” “我留下,教授,我孤身一人,没有老婆,最适合了!” “王远,你小子前两天不是说要回去相亲吗?怎么突然就改变主意了!” “五倍工资+补贴,他么过个年能拿到四五万块,相亲算个屁啊!谁都别抢,我铁定留下!” “卧槽,你们别抢啊,回去过年不好吗?家人陪伴不好吗?” 会议室中,安静的气氛被瞬间打破,闹哄哄的宛如菜市场一样,几乎所有人都在争抢这两三个名额。 从过小年开始算,一直到大年初七上班,核能研究所这边会休十五天的年假。 而这些研究员目前的工资基本都不算很高,月薪平均在两万到三万左右。 五倍工资+补贴,一个十五天的年假,就能拿到最少四五万块,这对于绝大部分来人,诱惑力巨大。 更别提研究所还能报销亲属的路费什么,完全可以将父母妻子儿女都接到这边来过年啊。 这样一算,和回去过年已经没什么区别了。 面对这样的条件,这不抢,后悔几个月的好吧。 看着混轮的会议室,徐川咳嗽了两声,将众人的注意力拉了回来。 “留守只需要两到三个人就足够了,其中韩锦主管占据一个名额,剩下的两个人,你们递交申请,韩锦主管会筛选的。” “今天的会议就到了这里了,一年即将过去,祝大家有个愉快的新年。” 说完,他便起身离开了会议室,身后还传来了其他研究员的哀嚎。 “教授别啊,我们都可以加班的!” ...... 将这些日常的细碎琐事交给韩锦后,徐川就没再管的核能研究所的事情了。 今天农历腊月二十四,小年,明天恰好就是他的生日。 现在赶回去写一份阶段性成果报告,在明天汇报给上面时机简直完美,不仅仅是成果汇报,更有索要第二笔科研经费。 毕竟现在辐射电能转换设备已经完成,只需要等待五轮测试全都走完,就可以启动试验核废料发电站了。 这可不是一个小工程,抛开现在已经在启东建设的核能研究所不说,一所核电站的建设,需要的资金可不止十个亿。 不仅如此,还有防护材料与特殊转换半导体材料的生产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耗费海量资金与人力物力的。 ...... 从魔都回到金陵后,徐川在新买没多久的别墅中先洗了个澡,而后坐在了书桌前。 沉吟了一番,手中的圆珠笔在洁白的信纸上勾勒出一个个的字符: “尊敬的.....” “您好,在过去的几个月时间中,《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项目》已经完成了‘晶态铒锆酸盐’、‘无铅纳米复合重构核防护材料’等材料的研发。” “当然,相信这些工作您已经知晓。” “而在今天,我将向您汇报又一个喜讯,在研究所全体工作人员日夜的努力下,我们已经成功的找到了能将核废料的辐射能转变为电能的材料。并且在前些天我们成功的将它研制了出来并进行了辐射-电能转换实验。” “实验效果相当不错,按照目前的测试结果来看,这种新型材料能维持十年左右的稳定发电时间。相信这份时间已经足够进行商业化使用了。” “按照我的计算,一所占地面积两千亩的核废料发电站需要五百吨的高放射核废料作为提供辐射的能源。从理论上来说,它每年能为我们提供二十亿度电,且可持续至少五十年以上的时间。” “这项研究成果使我们可以看见,在明年,核废料将成为一种全新的重要能源,被我们所利用。与此同时,当核废料能被处理时,遍布与全球的核能资源也将为我们提供无尽的电能。” “........” 第二百五十七章:信中最重要的科技 【.......如今,我们的项目已经进入了关键阶段,按照计划,在明年上半年六月份之前我们将完成第一座核废料试验发电站的建设与启动。】 【但与此对应的,我们同样需要更多的科研资金与相关资源,来加快这一脚步。】 【按照计划,在接下来的安排中,《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项目》将启动.......】 ....... 书房中,明亮的灯光照亮了一个奋笔疾书的人影。 入夜,匍匐在桌前的徐川终于落下了最后一笔。 看着桌上的信纸,他长舒了口气。 这一封信,里面写可不仅仅是这段时期研究所的成果汇报,还有对未来的一些展望,以及对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期待。 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项目中的一些技术,可不仅仅单限于处理核废料上。 无论是原子循环理论,亦或者从红珠凤蝶身上得到灵感可以吸收辐射粒子的隙带晶格,都用途相当广泛。 这些技术和理论,他并没有详细展开描述,只是在信纸中简单的提及了一下。 相信即便是他不说,上面也能摸索到的。 或许在创新方面,目前他的祖国还有些欠缺,但是说到拓展,大概没有哪个国家能比得上。 当然,更重要的,还有申请下一阶段的科研经费。 在任何时候做科学研究,钱都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检查了一下自己写出来的信件,确认没有问题后,徐川喊来了郑海,将密封好的信件交给了他。 郑海名义上是他的司机,但也负责作为桥梁在他和上面之间进行沟通。 毕竟大家都是大忙人,不可能每次有点事情就亲自跑来跑去的。 ....... 京城,长安街北侧。 一栋古色古香的建筑中,一封简朴的信件递到了一名老人手中。 在听到信件是谁送过来的后,老人波澜不惊的眼眸动了动,拆开了信封从里面取出了信件。 普通的信纸并不算厚,即便是夹杂了一些说明书、设计图之类的东西也才七八页的样子。 老人低眸看去,翻阅着手中的稿件,眼神愈发明亮,只是这份明亮中,不时的带上一些困惑。 对于他而言,即便是信件的主人已经用相当通俗的话语来描述那些科技原理了,依旧有不少弄不懂的名词。 不过这并没有关系,从这份信件中,他看到了广阔的未来。 这才是最重要的。 沉思了片刻后,老人喊过来一名警卫,说了两句话后,再度闭目沉思了起来。 除了广阔的未来外,信件中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他也需要咨询一下专业人士的看法。 可能是第一次将信件送到这里来?那位徐教授在信件中堆了不少的专业名词。 尽管后面都带了较为详细的解释,但对于非专业的他来说,要完全理解还是有点太难了。 ....... 并没有等待多久的时间,科技信息部的秦安国和水木大学的彭鸿禧院士就跟随着警卫来到了这间屋子。 人无完人,即便是他,也需要听听其他人的意见。 “我这里有一封信,你们先看看。” 看到两人过来,老人点了点头,示意身边的工作人员将复印好的信件交给秦安国和彭鸿禧两人。 带着些疑惑的眼神,两人接过信件翻阅了起来。 看到信件的标题,彭鸿禧嘴角带上了一丝笑容。 尽管在来之前并不知道是什么事情,但当信件拿到手的时候,他大抵就猜到了。 和老人不同的是,他快速的掠过了那些对他来说没什么意义的套话,目光落到了附信中技术解析和说明设计之类的文字上。 作为一名核能领域的工作者,他很清晰的知道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项目的价值。 但对于这个项目中的一些技术细节和理论,他并不是完全清楚。 毕竟他只是顾问,全盘掌控所有细节的,恐怕就只有一个人。 哪怕是韩锦这个主管,可能也并不清楚所有的细节和技术。 所以他对于这份信件中的那些技术原理相当感兴趣,尽管只是一些简洁的话语,但依旧可以看出这些技术背后的精妙,以及一些他之前想都没有想过的用途。 另一边,科学技术部的秦安国同样翻阅着手中的信件。 尽管他以前同样是一位科研人员,但如今身处管理岗位上,思考的东西与角度,自然不同。 与彭鸿禧不同,他更多的是思考投资这一项目能带来的收益,以及这封信中提到‘可控核聚变计划’。 【.....恕我直言,尽管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项目能够妥善的处理核废料,核裂变发电同样属于清洁能源,但我们依旧必须要寻找一种新的、无污染、且更加廉价的能源。】 【原因想必不需要我过多的赘述,比如它每产生一度电付出的成本是火电一倍多、比如.......】 【而可控核聚变技术,无论是相比较传统的火力发电、亦或者核裂变发电,都具有极大的优势。】 【在原子循环技术与辐射电能转化技术的成熟条件下,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资格去完善它,在这一方面,相信将技术整合后,我们已经站在了世界的前列......】 【......】 看着信件,秦安国陷入了思索中。 前者不用多说,如今发展到这个地步,核废料发电站的建设是必须的。 哪怕这封信件中提出了超过三百亿的第二批科研资金,也会毫不犹豫的拨付下去,而且肯定是以最快的速度。 但除此之前,还有信件中对可控核聚变未来的展望,同样是一件值得仔细考虑的事情。 尽管从目前的角度上,在核废料能得到妥善的处理后,核裂变发电已经是真正的清洁能源了,也能得到最大力度的推广。 但正如信件中所述说的一样,核裂变发电有着它自己的缺点。 首先是核电站的前期投入极大。 由于核级设备对设计、材料、制造工艺等要求比常规设备更高,使得核电厂的建设周期比较长,从前期规划到投入运营通常需要5-7年。 这期间,绝大部分资金开支来自于银行贷款,产生的利息非常高,若是发生项目延期,花费则更为高昂。 比如芬兰的奥尔基洛托核电站3号机组从2004年开建,至今已比原计划拖期了近15年,投入几乎是预算的3倍多,已经高达85亿欧元。 其次出于安全性的考虑,核电站设置了大量冗余设备,无形中抬高了设备制造和机组建造的成本。 比如国内目前正在建设的三代机组‘华龙一号’,就较二代机组考虑了更多安全性,其建造成本也明显增加。 华龙一号的预计建造成本在16000~20000元/千瓦之间,而epr的预计单位造价更高达6000美元/千瓦以上。 而除了建造成本高以外,在未来,国际铀价上涨、核电厂老化退役等因素也有可能进一步增加核电的成本。 高成本最直接的就是影响核电在电力市场上的竞争力,高成本也不利于核电出口。 这些都是可以遇见的到的。 更关键的是,华国可是真正的能源消费大国。 从去年的统计来看,2018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了68449亿千瓦时。 而这其中,由煤炭作为主要发电能源的火电,其发电量约为全国发电总量的73.23%,真正的大头。 而核电只占4.33%,还不到百分之五。 是华国建造不起更多的核电站吗? 并不是。 如果要建,以华国强大的基建能力来说,能一夜之间让核电站在沿海的所有城市遍地开花。 但并没有。 一方面是得益于之前核废料难以处理的问题。 另一方面,则是核电发电的成本过于高昂了。 相比较火电来说,每一度核电入网都需要花费超过一倍的成本,这会导致电价剧烈上升。 其他的不说,从最简单的居民用电来说,每一度电从0.6元涨到1.2元,这几乎是一个无法让人接受的价格。 但相对比核裂变来说,核聚变的确是真正的终极能源。 无论是从发电成本,亦或者其他方面来考虑,核聚变才是真正的理想。 只不过,这份理想一直距离人们太远太远,远到人们用‘永远的五十年’来形容。 ...... “关于这封信,你们怎么看?” 等待秦安国和彭鸿禧看完手中的复件后,坐在一旁的老人缓缓开口问道。 沉吟了一下,秦安国果断的开口说道:“其他的暂且不说,关于徐教授申请的第二批科研资金,用于建设核废料试验的,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要尽快。” 老人和彭鸿禧院士都点了点头,两人都认同这一看法。 毕竟能在今天站在这里,没人会是短视的。 核废料的重新发电,这不仅仅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华国能源紧缺的问题,还能在国际上为华国带来更大的话语权。 尤其是在欧洲方面,能为华国带来更大的利益。 全世界没有哪个地区比欧洲更依赖核电了。 比如最大的核电生产国法兰西,其核能发电量达到了全国总发电量的百分之五十以上。 剩下的日耳曼、西班牙、瑞典等国家也占比也相当庞大。 因此,这些国家基本都积累了庞大数量的核废料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而如今,他们手中掌控了关键技术,可能以此为交换,从那边获取到更多的利益和支持。 ...... 三人交流了一下后,老人将目光投向一旁的彭鸿禧院士,接着开口道:“彭院士,听说你在核能项目中担任顾问,关于这封信件的中的一些科学技术名词,能劳烦你讲解一下吗?” “或许徐教授已经尽力用简洁的话语来描述了,但没有学习过这些东西的我要了解起来的确有些困难。” 对于信件中的一些科技名词,他有一些理解,但不确定是否真的是这个意思,以及是否能做到。 所以才找来了同是核能领域的院士,也是核能研究项目的顾问彭鸿禧进行咨询。 对于自己的不足,老人并没有什么不好意思。 人没有完人,学习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要一直进行的。 彭鸿禧院士连忙点了点头,开口道:“这也是我接下来想要向您提及的。” 顿了顿,他接着道:“关于这份信件中的一些科技......” 古色古香的房间中,彭鸿禧用着沉稳中带着一些思索的语气将自己的理解用老人能听懂的话描述出来。 “.......,相比较上一种原子循环技术,接下来的的这种可以吸收辐射粒子的隙带晶格,其重要性可能更胜一筹。” 顿了顿,彭鸿禧用谨慎的话语接着说道:“因为它不止能运用到可控核聚变技术上,更可能运用到一个我们从未想到过的领域--电磁波隐身,进而推广到军事领域!” 听到这,老人颇感兴趣的问道:“怎么说?” 彭鸿禧理了理思路,接着说道:“因为它能吸收辐射!” “而目前我们使用的雷达、无论是哪一种,其本质都是电磁波,而电磁波的本质是辐射......” 说到这,一旁科学技术部的秦安国也反应了过来,脱口而出道:“如果这项技术能运用到涂层材料上的话,我们或许可以制造出一种全新的隐身战机。” 对面,彭鸿禧院士点了点头,接着道:“是的。” “我之前亲自在魔都科学院原子核研究所那边见证了辐射电能转换实验的一部分过程的,毫无疑问,它能吸收利用除去中子辐射之外的大部分辐射。” “按照道理来说,对于同属于辐射中一种的电磁波,这项技术应该也有着吸收能力。” “只不过目前从未试验过,我也不清楚它是否真的能做到,如果能,又能做到一个怎样的地步。” 顿了顿,他接着道:“当然,我也有可能误解了徐教授真正的意思。” “毕竟对于核能项目相关的技术,其实我了解并不是很多,我虽然是顾问,但并没有全面参与进核能项目的工作去。” “如果您想要真正的了解,我还是建议您找找徐教授问问。” ....... 第二百五十八章:生日 一份从紫金山脚下寄出去的信件,在高层中激起了风浪。 而作为始作俑者,此刻却已经进入了梦乡中。 翌日,清晨。 从床上睁开眼后,徐川起身拉开了卧室的玻璃窗, 冬日刺骨的寒风从不大的缝隙中吹拂进来,让温暖的房间骤然变冷,也让他整个人打了个激灵,瞬间清醒了过来。 这是他的习惯,持续了至少十几年了。 在冬日中,清晨要想最快速度的清醒过来,这绝对是最快,最有效的办法了。 吹了一会冷风,徐川拉上了窗户,转身进了卫生间洗漱。 沿着紫金山脚下的道路跑了几公里后,他回到了书房打开了电脑。 南大那边,导师陈正平带领的团队已经完成了对atlce探测器原始数据的初步分析。 分析后的数据,在昨天才传给他,速度算不上很快,但也不算慢。 毕竟南大不是正规的高能研究中心,即便是有一部分学生是研究这方面的,也不可能整个物理系都是。 不过好在陈正平的经验相当丰富,再有林风和齐希韶等正式研究员的辅助,处理这些原始数据还是可以的。 这次的数据分析,替南大培养了一批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领域的学者,在华国如今顺利加入的局面下,可谓是双赢。 在明年,南大能有更多的学生通过的考核,加入在那边学习更深的知识以及更多的技术。 而对于华国来说,人才的培养只要是属于国内,无论在哪里都行。 至于徐川,选择在过小年的时候对核能研究所放假也有这方面的考虑,他需要一些时间来完善对惰性中微子的发现。 毕竟这是他上辈子的成果,不能放弃。 虽然这会牺牲他自己的休息时间,但好在这份工作量如今的他来说并不算太大,平分到过年期间的每一天的话,任务并不算很重。 ...... 书房中,徐川翻阅着眼前的对撞数据。 他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从事高能物理的研究了,不过这并没有什么关系,有些东西,是不会随着时间而磨灭的。 一张张的达里兹图和各种数据从眼前的屏幕上的划过,不断的映入他的眼帘,又不断的被筛选出去。 惰性中微子的各种特性,徐川相当清楚。 因为它的特性,注定了寻找它需要从反常识的那些隐秘角落中去进行。 毕竟中微子本身就是世界上最难被捕获和观测到的粒子之一,更别提至今都未找到的惰性中微子了。 它被物理学界号称宇宙间的“隐身人”,科学界从预言它的存在到发现它,用了足足二十多年的时间。 由于中微子的质量小又不带电荷,其它粒子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弱,再加上本身极易被干扰的特性,用于发现中微子的探测器必须够大,才能观测到足够数量的中微子。 除此之外,为了隔绝宇宙射线及其他可能的背景干扰,中微子的探测仪器时常设立在地底下几十米甚至是上百米。 比如位于南极的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最深处的观测装置位于地下足足两千五百米的深度。 这种情况下,利用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来寻找中微子,简直是一件不切实际的幻想。 中微子产生的那点波动,在对撞机诞生的无数数据中,宛如大海中的一滴水一样,与其他的背景噪音几乎完全混杂在一起。 哪怕是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目前也无法将其区分开来。 但,如果是惰性中微子呢? 这完全是有可能的。 惰性中微子在物理学上被定义为第四种中微子粒子。 它与的电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t中微子截然不同,后三者都属于正常的宇宙物质。 而惰性中微子被认为是温暗物质中的一种。 作为暗物质,它如果真的存在且能被观测到,那么它的数据是否与其他的正中微子截然不同? 这的确是有可能的。 因为暗物质与正常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如果能检测到其他未知的质量或能量亏损,也可以作为创造出暗物质的证据之一。 当然,对撞机的任何发现都必须得到间接法或直接法的证实。 ...... 在一页页的初步分析数据中,徐川寻找着他需要的数据,并将它们挑选出来,准备绘制最终的达里兹图。 只是,沉迷于工作的他,良好的隔音环境斌让他没有留意到自己放在卧室中的手机和别墅的门铃正在不断的响着。 “奇怪,老哥他不在家吗?” 紫金山脚下的一栋别墅外,一名十八九岁的少女一只手不断的摁着庭院外的门铃,另一只手则拿着手机,屏幕亮着,上面显示正在拨打电话。 “你哥他会不会还在魔都那边没有回来?”少女身边,一个中年妇女望了眼毫无动静的别墅问道。 叮铃铃的声音站在安静的庭院外都能听到,但别墅里面始终没有任何的动静。 这不得不让人怀疑里面是不是没有人。 “不可能!昨天我还给老哥发了消息,他已经回来了,就在这里!” 少女肯定的回道,接着抱怨:“估计他现在又是在搞什么研究,没注意电话什么的。” 闻言,身后妇女和中年男子都忍不住微微摇了摇头,妇女没好气伸出手指点了点女儿的脑袋: “你个丫头,非要搞什么惊喜突袭过来,也不提前跟你哥说下,现在好了,都联系不上。” 这还真是有前科的,他们这儿子,一旦钻进了科学研究中,别说电话了,饭都不一定会记得吃。 徐晓俏皮的吐了吐舌头,都都囔囔的:“你们昨天也同意了的啊,又不是我一个人的责任......” 忽的,她眼角余光看到了一个正朝着他们走过来的身影,有些好奇的瞟了一眼后,顿时就兴奋了起来。 “诶?等等,那个好像是郑哥,郑哥在这里,我哥肯定在家!” 对于郑海,徐川一家人都认识的,也知道基本徐川在哪里,郑海就在哪里。 所以认出来郑海的身影后,徐晓兴奋的跑了过去,问道:“郑哥,我哥在家吗?我给他打电话不接,按门铃也没用。” 作为徐川的司机,郑海自然是认得徐晓的,他点了点头笑道:“在的,教授他可能在忙自己的研究吧,我带你们进去。” 作为司机和保护联络人员,他自然有这栋别墅的钥匙和出行权限。 “那太谢谢郑大哥了。” “这是我的工作。” ....... 书房中,徐川依旧在仔细的从分析数据中搜索着自己需要东西。 忽的,房门被敲响,让他从沉浸中清醒了过来。 停下工作,徐川起身走了过去。 能不和他打招呼直接进入这栋别墅敲响书房门的,也就郑海一个了,而且一般肯定是有比较紧急的事情。 不过让他意外的是,书房外站着的并不是郑海。 “surprise!老哥!” 看到自己老哥,徐晓脸上带着笑容蹦了出来。 看着门外的身影,徐川愣了一下,随即惊喜道:“晓晓,爸,妈,你们怎么过来了。” “惊喜吗?老哥!”徐晓笑眯眯的说道,随即举起了手中拎着的蛋糕盒:“生日快乐,老哥!” 身旁,徐母同样笑着说道:“晓晓这丫头说要给你个惊喜,就拖着我们一起过来了。正好今天你生日,就一起过来看看你在这边过的怎么样。” 徐川恍然,笑着看向徐晓:“难怪你昨天跟我聊天的时候一直问我在不在金陵,就是为了这个啊。” “惊喜不!感动不!”徐晓笑嘻嘻的问道。 “当然。”徐川笑着揉了揉这丫头的脑袋。说实话,他还真没想到家人会不远千里的跑过来给他过生日。 ...... “老哥,你一个人住这么大的房子,羡慕死了。” 偌大的别墅中,徐晓到处跑来跑去,这个房间看看,那个房间摸索一番。 她还是第一次来这里,之前徐川买房的时候,她已经开学了,没时间过来,倒是徐父徐母来看过一趟。 “等你毕业了,我给你买一栋。”徐川笑着道,他这栋别墅倒不是自己买的,而是国家送他的,如果买的话,大概需要五千万左右。 等徐晓毕业,哪怕是留在京城那边工作,他也有足够的钱去买一栋这样的别墅送给她了。 这也是他之前为什么要弄一个川海材料研究所出来的原因之一。 他对物质上的追求并不高,但总得为家人考虑一下。 科研人员也是人,那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情况大概只会在无聊的作者的构思中出现。 “我才不要,我自己可以买!”徐晓一昂头,骄傲的拒绝了自家老哥的好意。 不过随即她乌黑的眼珠滴熘熘的在别墅中打量了两圈,接着道:“不过你这个别墅,我要一个房间!” “你要你哥别墅的房间干啥,别闹。”徐川还没开口,徐母就瞪了一眼徐晓。 在她看来,这里以后大概就是徐川的家了,虽然是一家人,但总归要长大分开的。 “我哥的别墅,我为什么不能住?”徐晓理直气壮的说道。 徐川笑着开口:“那你自己去挑一个喜欢的房间。” 说着,他看向老妈,道:“没事,这栋别墅房间很多,反正都空着没用,我一个人住也很冷清,要不你们也从老家搬过来吧?” 徐父摇了摇头,道:“短住一下还行,搬过来就算了,搬过来后我们能干啥?而且这应该是你以后的婚房了吧,我们住着也不好。” “另外你啊,也别太惯着晓晓这丫头了,要什么给什么的。” 徐川笑着说道:“我就这一个妹妹,不宠她宠谁?” 一旁,徐晓兴奋跑过来,抱着他的手臂不断摇啊摇的撒娇:“老哥,你最好了!” 徐父笑着摇了摇头,也没再说话。 自家孩子相亲相爱,这大抵是做父母的最大的愿望了。 徐川接着道:“爸妈,要不今年你们就在这边过年怎么样?” 他也没再劝父母搬过来,他们一辈子都在农村,已经彻底适应了那里的生活。 而且农村也没什么不好的,只要邻里和谐,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在农村远比城市里面舒服。 徐父想了想,还是摇了摇头拒绝道:“还是回去吧,老家那边还有亲戚都在等你回去一趟,而且过年的时候你也要回去祭拜一下祖先。” 徐川点了点头,过年祭祖什么的的确都很重要。 他刚刚的确没多想,只是觉得现在都二十五号,一家人又都过来了,就别麻烦再跑一趟了。 ....... 父母妹妹都过来给他庆祝生日,徐川也没再好意思钻到书房继续研究工作,转而准备跟着一起去附近的菜市场逛一逛,买点菜什么的。 他平常没请雇请家政阿姨什么的,平常吃饭什么的一般都是外卖,偶尔自己下厨也仅限于面条、料理包之类的快捷食品。 这导致这会父母来了想给他做顿饭都没材料。 原本他是准备出去吃的,但再正宗的湘菜店也做不出来家里的味道。 不过一行人刚出门,就撞到了另外两个来找他的人。 “教授,您这是准备出门吗?” 别墅庭院的门口,谷炳和阿米莉亚呆愣愣的看着徐川一行人。 看到两个学生,徐川拍了一下脑袋,快步走出来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 “那什么,我家人今天过来陪我过生日,我们刚准备出去买点菜什么,你们先进去坐一会吧,我马上就回来。” 家人一来,他给忘了昨天打了电话给谷炳和阿米莉亚,让他们今天过来一趟的。 当然,不是帮忙处理数据什么的,而是检查这两人的这下半年的学习成果,看看他们现在的情况。 毕竟去年下半年将两人从普林斯顿带过来后,他几乎就没怎么管过两人。 虽说能读到博士,自觉性都肯定有,但作为导师,他这的确有些不负责。 所以他准备趁着过年前一段时间,好好检查一下两人的功课,然后在明年开年后好好的安排一下功课教导一下。 “教授您今天生日?”阿米莉亚惊讶的问道。 徐川点了点头,道:“是的,其实我也不怎么在意,今年我父母和妹妹过来了,所以就准备庆祝一下。” “祝您生日快乐,教授。”阿米莉亚弯起月牙祝福道。 “川儿,你这是还有事?有事的话那就别耽误你的时间了,中午我们出去就行。” 一旁,徐父走了过来,看了眼徐川,又看了下谷炳和阿米莉亚,他对这两人还有一些印象,之前在瑞典的那个什么奖的典礼上见过一面来着。 “谷大哥,米莉亚姐姐!” 徐晓也凑了过来,兴奋的和两人打着招呼,接着看向自己老哥:“老哥,你跟爸妈一起去买菜吧,我和艾米莉亚姐在家聊会。” 她对于谷炳和阿米莉亚的记忆倒是很清晰,严格来说是对阿米莉亚的记忆很清晰。 对她这个颜控来说,颜值就是正义,无论是那位学姐,还是阿米莉亚都很显然符合这一标准,两人当初还互相交换威信电话等联系方式,还经常在网上聊天来着。 徐川想了想,道:“那行,你就在家陪一下他们,我们很快就回来了。” 说着,他看向谷炳和阿米莉亚:“晓晓你们都都认识,你们三个就先在别墅休息一会吧,正好中午可以在这里吃饭。” “会不会太麻烦了,我们可以明天再来的,教授。”谷炳有些不好意思的问道。 “没啥,多两双快子的事情,家里有人也热闹一些。”徐川还没回答,徐母就笑呵呵的站了出来。 徐川在一旁也笑道:“没事的,就当给我庆祝生日了。晓晓,你先带他们进去吧,我很快就回来了。” 】 “o得k,老哥!” 徐晓比了耶,拉起阿米莉亚就朝着房间里面跑去:“走吧,米莉亚姐姐,上次你和我推荐的catrice眼霜澹化黑眼圈真的很厉害,还有其他的好用的化妆品没,再给我推荐一下。” ....... ps:昨天晚上的章节被屏蔽了,写了一些战斗机和军事方面的东西,修改了好多次都放不出来,只能全面推到从来了。 (小声哔哔,不过关于隐身系列的东西,会在后面中出现的,大家可以期待一下的) 第二百五十九章:展望未来 紫金山脚下,徐父望了眼四周的风景,看了看背靠景区的别墅,有些好些好奇的问道。 “对了,川儿,上次忘记问了,你买这栋别墅花了多少钱?” 徐川笑了笑,道:“并没有花钱,这算是我回国后,国家给我的福利待遇之一。” 想了想,他接着道:“如果换算成钱的话,这里的别墅少说也只五千万以上。当然,关键的是你有钱也买不到这附近的别墅。” “这一片的别墅群,都是南大的,里面住的基本都是院士级别的教授或科研学者,基本不对外出售。” 】 听到这话,徐父和徐母都忍不住咂咂舌。 五千万,这个数字哪怕是最近两年因为徐川关系家里富裕了不少,也可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看着靠景区的别墅,徐父认真的说道,“国家对你这么好,你可要好好报答祖国。” 徐川笑道:“当然,今年我主持的科研项目马上就要成功了,这个项目能给国家带来的利益,别说五千万,就是五千亿都不止。” 他倒不是炫耀自己有多厉害,多能给国家挣钱什么的,只是让他们知道一些东西,给安个心而已。 核废料重新利用的技术,何止价值五千亿,五万亿出售都有国家会买。 徐父听到这个回答,笑着点了点头,对他来说,五千万,五千亿其实只不过是个数字而已,因为钱财到了这个地步,早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力。 但只要懂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就足够了。 “话说你那两学生都还没回去过年吗?今天都二十五了。那个女孩也不回国过年?”一边浏览着四周的风景,徐母也一边好奇的问道。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阿米莉亚她不想回去,她是日耳曼国人,那边不过春节。” “至于放假。”他耸了耸肩,接着道:“本来他们是早就放假了的,不过因为一些研究方面的问题,所以他们又重新开始做研究了。” “其实读博和打工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有时候放假早,有时候放假晚,全靠跟随者的导师。” “导师如果手里没项目,那就放假可能会早很多,如果有,搞不好过年也不会放假,通宵达旦熬夜处理数据搞研究什么的也很正常。” 徐父恍然点头,感叹道:“那也挺辛苦的,我还以为到了博士生会轻松很多呢。” 徐母的注意力完全没在这个上面:“你说叫什么米莉亚的那个女孩不回家过年,那她去哪?” 徐川想了想,道:“应该会出去旅游吧,她对我们国家的美食挺感兴趣的,喜欢逛逛吃吃。” 徐母砸吧了下嘴,道:“可惜有安排了,如果没有话,倒是可以邀请她来我们家一起过年嘛,体验一下咱们的中式年。” “对了,上次在瑞典见过的另一个叫刘嘉欣的女孩子呢?” “她肯定要回自己老家过年的啊,老妈你都在想些什么东西啊。”徐川哭笑不得,这老妈的性格真是想一出是一出来着。 顿了顿,他接着道:“另外如果是结婚找对象什么的,您老人家就别操心了。” “我还年轻呢,今天才满二十二岁来着,正常来说,这个年龄才上大二,哪有这么早就结婚的,等过了三十再说吧。” “二十到三十来岁的年龄,正是一名科研人员的黄金时间,别看你们的儿子现在已经是诺奖级别的大科学家了,但我还是希望去更高更远的地方看看的。” 徐川笑着说道,他知道自己老妈在想些什么东西,干脆直接挑明了说出来算了。 没说自己不结婚什么,只是再等一些年再说。 三十岁后再考虑结婚的事情,对于如今的社会来说也很正常。 徐母瞥了他一样,吐槽道:“三十岁,我什么时候才能抱上孙子?” 徐川耸了耸肩,徐父笑了笑,没说话。 在徐家,最好的一点大概就是父母对儿女的教育方式了。 徐父徐母会很大程度上听取自己一对儿女的看法,然后鼓励或商议或交流关系到徐川和徐晓的事情。 这在传统的中式教育中是比较稀有的,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父母和孩子商议事情的教育方法也越来越多。 也正是因为这种相对稀少的教育,最终顺利的培育出来了一对长大成才的儿女。 ........ 等到徐川一行人回来的时候,徐晓已经和阿米莉亚玩的很好了,两人都可以说是自来熟的那种,社交牛逼症对上社交牛逼症简直绝了,这会客厅中都是她们的笑声。 至于谷炳,就只能一个人窝在一旁静坐了。 两个女孩子之间的话题,聊得那些东西他压根就听不懂,也插不进去,只能老老实实的坐在一边等待。 “川儿,你去忙你自己,等会吃饭我再叫你。”客厅中,徐母将一袋子菜肴拎进厨房,将徐川推出了厨房。 “行。”徐川点了点头,转身将谷炳和阿米莉亚喊道书房。 “老哥,我也能进去旁听吗?” 客厅中,徐晓凑了过来眼巴巴的问道,虽然她看过自家老哥不少的演讲和报告会,但她还没真见过教书时的样子。 徐川瞥了她一眼,道:“可以啊,不过进来的都有题目,我等会可以顺带出道题检测一下你学的怎么样了,要是没做出来.......” 闻言,徐晓身体一僵,讪笑着朝厨房跑去:“老哥,我去帮老妈做饭,等会吃饭了叫你!” 她从小到大在学习上的功课基本都是徐川教的,对于自家老哥的出题,她是真的不想再领略了,那简直不是人做的,比学校老师出的题还刁钻。 徐晓逃开,徐川笑着摇了摇头,他也不过是吓唬一下罢了。 这丫头如今上了大学,主修生物化学,这方面的知识他并不熟悉,出题根本就不可能。至于数学,还是算了吧,生物化学用到数学知识还是挺少的。 赶走了捣乱的人,徐川将谷炳和阿米莉亚领进了书房。 从书柜中抽了两张试卷,将其交给了两人。 “今年下半年我的确比较忙,没怎么关注你们的学习情况,这张试卷,算是年底对你们的一个重新摸底。” “上面一共五道题目,分别围绕你们之前的各自学习方向和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展开。” “做题时间截止到今天下午五点,抛开午饭和休息的时间,你们还有大概六个小时左右,能做多少做多少,做不出来也没关系,将自己的理解和思路写在上面让我看看就行。明年开年我会好好教导你们的。” 五道题目,六个小时,说实话,以他的出题难度,这两人肯定是没法全都解答出来的。 不过这正好可以摸一下这两个学生的知识底。 对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没做到位,徐川的确挺不好意思的。所以这次的检测,他也就将以前常用的惩奖机制都取消了,主要是看看这两学生下半年的学习情况。 当然,所谓的惩奖机制其实也不是什么,惩罚的话主要是看书、刷题、针对性的做一些练习什么的,规定一定的数量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完成,比如一周看多少书什么的,肯定比日常学习还是要重一些的。 至于奖励的话,那就比较丰富了。 从帮忙申请奖学金、参与他的课题,到参与各种其他比如物理、材料、化学等领域的实验研究之类都有。 对于一名博士生而言,这些奖励都是相当诱人的。 ....... 书房中,谷炳和阿米莉亚接过试卷就在房间里面解答了起来。 反正书房足够大,除了徐川自己平常使用的书桌外,还有一张额外的茶桌,临时用来客串一下书桌也没啥问题。 至于徐川自己,则重新回到了书桌前,继续自己之前没完成的工作。 虽说今天是他的生日,但也没人规定生日就一定得休息不是么,早点就手上的工作做完,才是最要紧的事情。 书房中很快就安静了下来,三个人都在忙碌自己的事情。 交流在这里暂时来说没有啥意义,徐川需要谷炳和阿米莉亚的帮助,他们两个也不需要互相讨论。 毕竟这是本质上来说是一场考试,你见过考试的时候还能交头接耳讨论个不停的么。 外面,徐父徐母在做菜,徐晓那丫头则在别墅中转悠,挑选着自己想要的房间。 对于她这个选择困难症晚期患者来说,要从三层楼的别墅,总计十几间房子中挑选出自己想要的有点困难。 估摸着今天中午吃午饭前她都不一定能搞定这事。 ....... “冬冬冬·······” 上午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直到一连串的敲门声响起,徐川才从数据筛选中回过神来。 “老哥,吃饭了!” 徐晓站在门口嚷嚷着,徐川点了点头,转身喊上了还在思索试卷上题目的谷炳和阿米莉亚道:“题目都看过了,感觉如何?” 谷炳老实道:“挺难的,如果给几天时间的话,要做出来还有点把握,不过今天之内解决,老实说我是做不到的,今天顶多能做出两到三道的样子。” 徐川点了点头,看向阿米莉亚问道:“你呢?” 阿米莉亚想了想,道:“我大概能解出来三道的样子,后面两道目前还没有太多的思绪。” 闻言,徐川有些惊讶,他出的的题目他自己很清楚,从难度上来说,阿米莉亚的题目难度只比谷炳的低两三分而已。 难度虽然低一些,但别忘了,谷炳的年龄要大四岁多,多了四年的学习时间,是一个正宗的博士生。 而阿米莉亚严格意义上来说她大学其实还没有修完,当初是交换到普林斯顿是攻读本科的。 对于博士生级别的题目,仅仅低两三分的难度,意味着这些题目其实已经远超本科生掌握的知识了。 她能在一天的时间内解开三道,不得不说,在没人约束的情况下,她也没有将时间浪费在吃遍华国美食上。 当然,这也离不开她的天赋,能在ipho上拿到满分,天赋自然不用多说。 短暂愣了下,徐川笑着道:“挺好,看来你们在过去半年并没有将时间浪费,先吃饭吧,休息一下再来。” ....... 餐桌上,一个二十二英寸的两层大蛋糕放置在丰盛的菜肴中间,上面点着生日蜡烛。 “老哥,生日快乐!”徐晓蹦了过来,笑嘻嘻的祝福道。 “川儿,生日快乐!教授,生日快乐”一旁,徐父徐母和两名学生也笑着说道。 徐川笑着道:“谢谢。” “老哥,吹蜡烛许愿吧!” 徐川笑了笑,俯身吹灭了蛋糕上的蜡烛,闭上眼睛许下了一个愿望。 ......... 一顿丰盛的午饭,一个二十二岁的生日。 对于徐川而言,这是值得永远记住的一天。 下午的时间过去的很快,谷炳和阿米莉亚准点交上了试卷,徐川只是简单的翻阅了一下,就大抵清楚了这两名学生如今的水平。 相对比在普林斯顿的那几个月,下半年他们的进步的确放缓了不少。 这很正常,毕竟缺少了导师的教导和指点。 但自觉性让他们依旧在朝学术这条道路上前进,而且因为自己思考的时间更多,对于一些问题,他们如今已经有了一些更加独特的看法。 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特别是在学术这条道路上。 独立自主的思考,永远比重复的学习要更加重要。 ....... 送走两名学生,徐川收拾了一下衣物,跟随着父母返回了老家过年。 年味在一天天中浓了起来,三十的夜晚,徐川坐在二楼的阳台上,望着远方的天空。 空气中澹澹的爆竹硝烟飘来,夜空中照亮黑暗的烟火映入眼帘,耳中也传来楼下喧闹的喜庆新年,他脸上也带着笑容。 不仅仅是喜庆新年,更有对过去一年巨大收获的回忆。 一八年,他不仅仅在普林斯顿那边学些到了更深的数学知识,也有了更多的自我突破。 无论是在高能物理领域,还是在数学领域,甚至是他自己都没有想过的天文领域都有。 菲尔兹奖、诺贝尔奖,数学界和物理界两大至高奖项他都拿到手了。 更重要的是,他顺利的从西半球回到了东半球。毕竟当初出去学习,还是冒了一些风险的,但现在都过去了。 明年,将是全新的一年,核废料重新利用问题已经得到解决,锂电池中致命锂枝晶也完成了破译,祖国和电能将因此得到高速发展。 而他,也能去追求一些尚未突破的东西。 亦如ns方程,亦如可控核聚变....... ...... 第二百六十章:超隐身材料 一个新年,徐川在家里呆到了元宵,徐晓那丫头都开学了,他还没出发。 本来他是准备正月初八就返回金陵的,但针对惰性中微子的解析在过完年后进入了关键节点。 对他来说,只要计算机的性能够用,在家里处理这些数据和在金陵处理这些东西没多大区别。 于是他便在家里呆了下来,继续完成解析工作。 ....... 凭借着上辈子对惰性中微子的了解,徐川很容易就能从经过南大分析后的数据中找到他需要的那些东西。 这一过程就像是在一条含有金砂的小河中淘金一样,用最原始的工具一点一点的将隐藏在繁多砂砾中的细小黄金颗粒淘洗出来,汇聚到一起,最终熔炼成的金砖。 当然,从海量的对撞数据中筛选出有用的数据,难度可比从河砂中淘金要大多了,特别是寻找一种全新的粒子时。 尽管理论物理有时候会对目标的特性做一定的分析和推测,但实际上,这种目标粒子在高能级对撞中表现出来的特性与信息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谁也不知道。 这就好比淘金的过程中,原本是金灿灿的黄金现在可能是黑色的,也有可能是土黄的,更有可能形状和泥沙类似...... 这种情况下,再要精准的的将其分辨出来,难度不亚于连翅膀都不给就让人飞上天。 不过好在,他脑海中有足够多的惰性中微子信息数据,对于它的每一个已知形态,他都相当了解。 ........ 书房中,徐川手握着鼠标,操控着adobeillustrator画图软件将达里兹图上的最后一条像素点拉上。 点击,保存,当名为‘惰性中微子达里兹图’的文件夹中生成一张新的图片时,他坐直了身体,长舒了一口气。 这是一张很常见粒子共振达里兹图,它展示了atlce探测器采集到粒子对撞机中末态粒子的共振态的相互干涉、末态粒子的角分布、以及物理过程的矩阵元结构等参数。 从能级数据来看,它并没有什么值得分析或者注意的地方。 但是在展示共振态的关键曲线上,它有一角并不怎么引人注意的凹点。 如果将这个文件夹中的其他达里兹图全都打开,你会惊奇的看到这些凹点会连接成一条︺型弧线。 这正是惰性中微子的共振态表现信息。 当然,严格来说,达里兹图其实无法完全表现出惰性中微子的特性,毕竟它设计的初衷是一种描述物理事件密度分布的两维图。 而惰性中微子除了达里兹图能表现出来的不变质量、动能等信息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信息是无法描述。 当然,这和lhc的探测器有关系,目前的探测器使用的科技手段根本就无法观测到暗物质,自然也就无法完整的将所有的信息全部展示出来了。 不过用于说服大众,或者让信服这是一种物理界目前从未发现和找到的全新粒子,已经足够了。 以现在的数据量,再配合他的分析和理论,惰性中微子存在的置信度已经达到了3sigma以上了。 sigma是统计学用来表示标准偏差,即数据的离散程度的一个标准,希腊字母中用σ来表示。 如果学过概率论,对于这个东西肯定不陌生。 在统计颗或者概率论或者其他什么课上,很常见的一句话叫做3sigma原则,就是说3sigma以上置信度就已经很高很高了,可以认为基本无误了。 3sigma也称作“标准偏差三倍法”,是一种统计准则,用于衡量特定测试项目特定样本组合的正常范围。 3σ计算公式的原理是,如果一个测试的结果的标准差为s,那么99.7%的结果将在mean±3s范围内。 因此,如果一个测试的标准差等于1,那么99.7%的测试成果将介于mean±3之间。 如果对这些东西不太理解,那么最简单的就是,你可以理解为,3sigma意味着这件事发生的概率在99.73%以上。 当然,在物理领域,特别是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领域,判断一颗新粒子是否存在,其置信度至少要达到5sigma以上。 5-sigma置信度可以理解为,所观测到的结果99.99994%是真实的结果,但有0.00006%的可能性这个结果其实只是实验误差。 就像希格斯粒子一样。 事实上,早在2013年正式公布前,希格斯粒子就已经多次被观测到了,只不过置信度低于5sigma而已。 而置信度低于5sigm,那么这个现象在高能物理接或者学术界称为“迹象”,无法被确定为“发现”。 直到2013年,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超导环场探测器实验(以下简称“as”)与紧凑粒子线圈实验(以下简称“cms”)团队公布的初步实验结果显示,在125至126gev的质量区间内存在一种新的粒子,置信度均达5.1个sigma。 这才完全确认,希格斯粒子已经被发现了。 在粒子物理学中,5个sigma被认为是一项发现的门槛,这几乎就意味着有99.9999%以上的把握。 能做到这个程度,才能确认这是一种新型粒子,而不是实验误差,亦或者干扰之类的其他东西。 对于徐川来说,他手上做出来的这些东西,很明显是还不到5sigma置信度的标准的。 但他有把握借助这份数据说,在后续的对撞实验中,将对惰性中微子的观察列入对撞安排中。 只要有更多的数据,他就能做出更多置信度,从而将惰性中微子从隐藏的虚空中找出来! ........ 带着笑容,徐川将绘制出来的所有达里兹图和数据都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问题后,他和家人道别,启程回到了金陵。 达里兹图和需要的数据都已经制造完成了,剩下的,就是将这些东西编写成一个报告文件,然后找那边交流了。 不过还未等他开始工作,一个电话就打到了他的手机上。 “喂,您好。”徐川顺手接通电话询问道。 “喂,徐教授啊,没有打扰到你的研究吧。”电话那头,一道带着笑意的声音传来,听到这个声音,徐川顿时就知道对方是谁。 “没有没有,秦部长你找我有什么事情吗?”徐川连忙说道。 “是这样的,关于年前你写的那份信,以及核废料研究的科技成果,科学技术部这边还有一些地方可能没弄懂,不知道徐教授你最近有没有时间,我们这边想安排人过去和您交流一下。” 顿了顿,秦安国补了一句:“当然,没时间的话,过段时间再说都可以的。” 徐川想了想,道:“请问大概需要多久的时间?” 秦安国笑道:“不会很长的,大概两三天左右吧,毕竟不能耽搁你的研究嘛。主要是关于辐射能转换方面还有一些不太懂地方需要您讲解一下。” 徐川点了点头,道:“行,你们安排的人什么时候过来?” 闻言,秦安国迅速道:“您要是方便,我安排明天过去找您如何?” “行,那我在家等着。”徐川应道。 “麻烦徐教授,那我这边就先不多打扰了。” ....... 挂断电话,徐川看了眼黑屏的手机笑了笑。 他年前寄给上面的那封信,里面的一些东西不出意料引起了重视。 想想也是,面对一种能吸收辐射能技术,怎么可能不动心。 且不说它的经济价值,就是运用到某些方面带来的价值,都足够让人垂涎三尺了。 摇了摇头,徐川开始编写有关‘惰性中微子’的报告材料。 在材料都已经准备妥善了的情况下,一天的时间足够他完善这些东西了。 处理好惰性中微子的报告材料,翌日,科学技术部那边安排的人也赶过来了。 ....... “秦部长,彭院士.......欢迎欢迎。” 庭院中,徐川笑着迎接科学技术部那边安排过来的人员,让他有些没想到的是,秦安国这位科学技术部的领导竟然亲自跑过来了。 “哈哈哈哈,徐教授,好久不见,这刚过去的新年过可好。”秦安国快步走上来,热情的握住徐川的手笑着打招呼。 徐川笑着道:“挺好的。” 秦安国哈哈笑着,转身朝着身后的众人介绍道:“这位就是徐教授。” “这位是彭鸿禧院士,你们早就认识了的;这位是华科院的王彦刚院士,主要研究电磁领域;这位是工程院的贾林院士,主要研究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学;这位是航空研究院的范平波院士.........” 徐川笑着一一上前打招呼:“彭院士、王院士、贾院士.......” 这次交流,秦安国带过来的人只有四个,不过四个人都是可以说是各自领域的金字塔尖大牛,所谓的在精不在多。 和几人打了个招呼,寒暄了一下后,徐川将一行人带入了别墅。 ........ 别墅中,一行人浅聊了会后,进入了正题中。 秦安国清了清思路,端正了身姿询问道:“这次过来打扰您,是关于辐射利用方面有个技术理论上的问题想要咨询一下。” 徐川点了点头,道:“你说。” 秦安国慎重的开口道:“在《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项目》中,徐教授您研发出了一种专门针对β射线和γ射线的‘辐射隙带’技术,它能吸收和利用辐射能,将其转换成电能。” “我们想知道,这一项技术,能否应用到传统的电磁波、极短的无线电波、红外线等领域?” “如果可以,我们应该怎么做?” ...... 话落,客厅中的几人都将目光投递了过来。 关于辐射能吸收转换的技术,那种‘辐射隙带’,在座的几人都有权限,也了解过一些资料。 不过受限于这项技术属于最新的前沿科技,目前掌握它的只有徐川一人,众人即便是看过部分资料,也了解的不够详细。 至少他们短时间内想不到该怎么做才能将其应用到需要的方向上。 如果给与足够的时间,或许还能想想办法研究研究。 但上面等不了那么久,毕竟这关系到隐身战机的性能,能越早研发出来越好。 】 本来高层是打算过完年后第一时间就找徐川咨询的,但联系郑海那边的时候收到反馈他正在搞自己的研究,于是便耐心的等待了下来,直到他返回金陵,这才打电话过来交流。 ...... 听到秦安国的问题,徐川笑了笑,开口道:“都是自己人,这里也足够安全,我就直接点了。上面是想将这项技术应用到隐身涂层材料上对吧。” 秦安国点了点头,不过回话的却是航空研究院那名叫做范平波的院士。 “对,我们很需要这种新型材料,年前,你提供了一份‘辐射隙带材料,我们对其进行了测试,发现它对于β射线和γ射线的吸收利用率相当高,达到了惊人百分之四十以上。” “如果它能转化成对传统的电磁波、极短的无线电波、红外线等辐射的吸收,这将是隐身材料行业上的一次巨大变革。” “你知道,隐身是第五代战斗机的标志性特征,也是决定一款战斗机能否在现代空战中占据主动的关键因素。” “隐身能力越高,战斗机就越能够逃避敌方雷达的探测和锁定,从而获得先机和优势。” “而隐身涂料在隐身战机的隐身效果中,通常可以贡献10%左右的效能,这对于斤斤计较的隐身效果来说,这已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了。” “如果能将百分之十提升到百分之四十以上,这将是一个质的飞跃。” “所以........” 范平波院士简洁的解释了一下,徐川有些好奇的问道:“传统隐身材料在隐身战机的隐身效果中占比这么低的吗?只有百分之十?” 他对这些东西不太了解,毕竟不是自己领域内的东西,但他隐约知道,隐身战机上的涂层对战机的隐身效果影响很大来着。 这会范平波一说只有百分之十的,他反而很诧异,他原本还以为战机的隐身效果基本都靠隐身涂层来着的。 范平波笑着解释道:“徐教授你对这方面的东西可能不太了解,百分之十,这还是四代或以上才能达到的效果。” “比如米国那边最出名的b-2,虽然它是二代隐身飞机,但隐身性能已经超过了传统的五代机。” “按照我们的了解,它使用了多种复合隐身材料,但即便是这样,涂层在隐身效果中也不过占据整体隐身性能的百分之十五左右。” 顿了顿,他接着道:“即便是这样,b2上使用的隐身涂层,依旧是目前全世界最领先级别的。” “相比较之下,目前咱们国家的隐身涂层材料的确要差不少,所以我们迫切的需要一种新型的隐身涂层材料,来打破对方的限制。” ........ 第二百六十一章:吸波材料 自古以来,通过提高武器的隐蔽性,从而在敌人毫无防备的状态下,发动突然袭击从而给予敌人致命一击的战法战术一直备受推崇。 比如在华国的古代历史上,着名的荆轲刺秦王,就是把匕首放在地图中,达到武器的视觉隐身,进而差点让一代伟大帝王失去生命。 而正在科技发达,可以利用雷达波、红外线等各种方式超远距离发现对方的情况下,如何保持武器的隐身性,是所有国家都在追求的目标。 隐形飞机就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下。 它是一种通过运用多种隐形技术降低飞机的信号特征,使敌方雷达难以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以实现反雷达、反红外线、反电子、反声波探测目的,从而达到隐身效果的作战飞机。 第一代隐形飞机诞生于米国,以f-117a“夜鹰”隐形战斗轰炸机为代表,以大名鼎鼎的幽灵b2为巅峰。 这是一种能改变空战格局的飞机。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尹同学入侵科同学后,米国启动了沙漠盾牌计划,派出了45架f-117a进驻沙同学的基地。 这是世界上首次大规模使用隐身战机作战。 在这一场战争中,f-117a大显身手,第一波进入尹同学的领空,就直接悄无声息的穿越了尹同学领空的大门,直接在距离地面不到六百米的近地高度投弹,精准的摧毁尹同学大量的雷达、高炮、防空导弹阵地等关键设施。 这一场战争,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原来,现代化战争是这样打的。 与此同时,它也惊醒了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包括某只在半岛用小米加步枪胖揍了鹰酱一顿的兔子。 所有人都在反思,如果尹同学换成自己,能否扛下来或者打赢? 但无论怎么算计,最终的结果都指向了一条路,不可能打赢。 哪怕有着更加广阔的战略纵深,有着更多的人员优势,有着更强的信念........但面对这种新时代的战争,这些几乎都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力。 这一场战役,打醒了也吓醒了全世界的所有观众。 从此以后,现代化武器和隐形飞机的研发就正式进入所有国家的眼帘中。 ........ 从范平波和秦安国口中了解了一些信息后,徐川才反应过来他在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技术研发出来的辐射能吸收转换技术到底有多重要。 目前各国最顶尖的隐形涂层材料,在战斗机的整体的隐形中占比效能最高也不到百分之二十。 但辐射隙带对β射线和γ射线的吸收达到了百分之四十以上,如果能将其转换到对电磁波领域的吸收,那么这种新型技术制造出来的隐形涂层材料,完全可以说是‘超隐身材料’。 如果将这种‘超隐身涂层材料’应用到战机上,那么战机的隐身效果不说翻上一倍,也能比以前强很多。 尽管一架战机的隐身效果并不全看隐身涂层材料,还有机型设计、表面褶皱、外部突出、战机缝隙等各种因素影响,但至少,追上或者超越米国的f35没什么问题。 毕竟在隐身战机的各种隐身因素中,涂层材料是最难研发创新的,而隐身涂层也是一架隐身战机对面雷达波扫描时的第一道防线,重要性不言而喻。 ........ 想了想,徐川开口道:“从理论上来说,将辐射隙带技术应用到常规电磁波的吸收上应该是可行的。只是可能需要寻找一种最合适的材料,既能满足最大化电磁辐射的吸收,又能满足战斗机的性能。” “我记得战机在天空飞行时速度是相当快的,由此产生的高温什么,都需要解决。” 闻言,航空研究院的范平波院士点了点头,道:“对,高空飞行时,战斗机的飞行速度很快,与空气摩擦产生很大的热量,尤其是超音速战机,如三倍音速战机米格-25,最大速度下机体表面驻点温度高达500c以上。” “不仅仅是高温,还有超低温。” “目前主流战斗机的升限大概在两万米左右,这一高度,周围空气温度约为零下55度,在这种环境中,超低温对隐身涂层带来的影响同样需要考虑进去。” “除此之外,还有低空飞行时面对空气中细小漂浮物,如灰尘、凝结核等东西摩擦,以及气流的粘性作用等方面都需要考虑进去。” 顿了顿,范平波院士笑了笑,接着道:“当然,这些东西都是航天需要考虑的东西,徐教授您不用顾虑这些。” “今天来,我们首先要确认的是这项技术能否应用到常规电磁波的吸收上。如果可以,才需要考虑后续的东西。” 徐川点头,再次确认:“从理论上来说,这应该是可行的,只是在涂层材料方面,我没法给出太多的建议。” “不过单从我自己的考虑来看,倒是可以提供两三种可能合适的材料。” 闻言,范平波顿时就坐直了身姿,郑重的开口道:“您说。” 另一边,秦安国已经从包中掏出了笔记本,准备记录他的话语。 徐川清了清嗓子,开口道:“从理论上来说,石墨烯是一种非常适合的材料,按照石墨烯的特性来说,它是能够吸收电磁波的,而且吸收效率相当高,如果能利用将其制造成辐射隙带石墨烯的话,相信它对传统电磁波的吸收率能更上一层。” “它与传统的磁损特征材料不同的是,这种材料对红外线的吸收效率很高,在20-30度的温度区间,石墨烯本身对16-14um波长的红外线吸收率就能达到80%以上,这能极高的增强战机的隐身性能。” “而考虑到战机的高速飞行会产生大量的热,石墨烯材料同样具备优良的散热性能,可以进一步的提升红外探测的隐蔽效果。” “另在面对两万米的高空零下五十度以下的超低温,石墨烯同样能有着稳定的形态.......” ........ 一整天的时间,徐川都在客厅中和秦安国等人交流沟通‘辐射隙带’技术方面的东西。 不仅仅是适应于隐身涂层材料的种类,还有制备辐射隙带材料制取的一些关键和一些其他的东西。 对于徐川来说,他并不像一些学者一样,很介意自己的学识被运用到军事上。 正如那位伟人所言,手中没有剑,和有剑不用,不是一回事。 武力,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保证自己安全的最基础条件。 ....... 在别墅中交流了两天左右的时间,秦安国带着几位专家告辞离开,徐川也将生活调回了正规。 有关惰性中微子的分析已经完成了,接下来的工作,自然是联系那边,将其公开了。 打开电脑,徐川熟练的翻到了、威腾等人的邮箱,将自己做出来的分析成果发了过去。 他人现在去不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没法在那边召开发布会,暂时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处理了。 搞定邮件后,徐川往后一靠,贴着椅子望向窗外。 经历了去年下半年的努力,无论是核能项目还是川海材料研究所,两边的研发目前都进入了一个阶段性暂停。 前者后续推进需要等到启东那边的研究所建好才能做,定制的直线粒子加速器也还在加急制造中,没有实验场地和设备,后续的循环也无法开启。 当然,针对辐射隙带材料的测试依旧还在进行中。等待测试完,差不多就到三月份左右了,研究所那边也搞定了,自然就可以继续。 而后者川海研究所目前则在申请各国的专利,以及研究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等锂电池方向。 毕竟锂枝晶的问题得到解决后,不光是锂离子电池能得到迅勐的突破,锂硫电池和锂空气电池也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后两者都是建立在锂枝晶问题的解决上的。 如果可以,徐川希望能将电池领域的发展抓到自己的手中,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市场,且目前尚未开发的蛋糕还有很多。 只要抓住了锂电池的市场,那么他后续的科研资金,至少短时间内是不用担心了的。 而不管是核能的 想了想,徐川挺起身,操控电脑连上了南大的教务系统,在课程的安排申请上,将自己的名字提交了上去。 目前来看,接下来的一个多月他没有太多的事情,既然这样,他南大教授的本职工作也该拾起来了。 没错,从头到尾,他回国后,最本质的工作就是一天课都还没有上过的南大数学教授。 无论是核能研究项目,还是锂电池项目,亦或者其他的东西,都是本职工作外的额外工作。 这样想想,还真挺对不起南大给的薪资的。 目前他的薪资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回国前国家发放的津贴,每年一千两百五十万的特殊津贴,不需要扣税什么的,直接发放。 另一部分则是南大教授的工资,每年工资税后三百万,不过在获得诺奖后,这份工资翻了整整一倍,提升到了六百万。 这两部分是基础薪资,此外还有各种福利和补贴什么的。 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同时获得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学者,抛开国家的补贴,这份薪资其实并不算很高。 不过徐川也并不是很在意这些,他缺钱也不缺钱,缺钱指的是在未来的某些研发上缺钱,比如川海材料实验室后续对锂电池的研发,基本都是以千万为单位往里面砸钱的。 ........ 南大,教务处。 一名青年老师正坐在办公室中安排着课程,虽说现在已经开学了,各教授也都提交了自己的课程,但毕竟生活中总有一些意外,有些课程需要进行临时调整什么的,教务处也有专门的老师或助理负责这方面的东西。 “卧槽?我看错了?” 正安排着课程,青年老师忽然一声惊呼,安静的办公室中,几名同事顿时就将好奇的目光投了过来。 揉了揉眼睛,负责安排课程的青年再度看向屏幕,直到确认自己真的没有看错后,才一脸不可思议的抬起来头:“你们猜我刚刚在教务系统上看到了谁的名字!” “徐川!” “川神竟然提交了课程申请!” 这话一出,办公室中顿时就骚动了起来。 “你确定?” “小许你看错了吧,川神那么忙,怎么可能有时间上课。” “肯定是看错了。川神去年下半年一节课都没开,这才年初,他老人家哪来的时间开课。” 办公室中,其他人纷纷讨论了起来。 在这间办公室,或者在整个南大中,谁没听说过徐川这个名字。 一开始,南大有不少的学生、老师、教授,甚至是其他院校的人都在期待这位大神的课,毕竟这可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位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双奖得主。 但期待多了,失望自然也多。 这位大老回国后,虽然在南大挂了个教授的职位,但过去半年多的时间,一堂课都没有开过。 逐渐的,所有人也都不太期待这位大牛会讲课了。 当然,大部分的人也都能理解,毕竟都是这样的顶级大老了,手里肯定也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 谁也没想到在19年的开年,这位大老竟然提交了课程安排。 简直是不可思议。 ....... 对于教务处来说,徐川的教学安排可是一件大事,特别是这还是这位大老的第一次讲课。 因为不敢置信,教务处还专门打了个电话询问他本人是不是真的,这让收到电话的徐川有些哭笑不得。 在确认教学课程是真的后,教务处的人员迅速将这事安排了下去,同时汇报给了校领导。 当天中午,校园网上就更新了这一消息,而后,有关注课程安排的学生立刻就将图片截到了校内石头论坛上。 【卧槽,我刚刚去看课程安排,你们猜我看到了谁的名字! ! 】 【谁?】 【徐川!川神!教务处公布出来最新课表上,竟然有川神的课程!】 【别闹,肯定是同名同姓的,那位大老去年一年都没有开过一节课。】 【不,我刚刚咨询了教务处的老师,是真的!】 【卧槽?】 【卧槽!】 【真的假的,川神开课了?什么时候,在哪里,哪一天,什么课?】 【后天,周四,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下午两点的课,一个小时,就在西大楼的公共教室。】 【收到!】 【嘶~,川神的第一节课,不容错过!在哪报名?】 【好像不需要报名,和普通教授上公开课一样?】 【不需要报名?这他喵不得人山人海?看来后天得早点过去抢位置了。】 ........ 第二百六十二章:米国的调查 两天后,徐川将在南大讲授数学公开课的消息飞快的传遍了整个校园。 南大校园中、石头论坛上、企鹅、威信各种地方和软件上成了热议最大的事情。 不光是南大的学子在讨论,就连学校的讲师、教授都在准备着,甚至一些金陵其他院校收到消息的学子,都准备坐地铁过来听课。 在国内,这样的机会可是头一次,不容错过。 尽管南大官网上提交的课程仅仅是最普通的《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是本科生的课程,但从一名诺贝尔奖与菲尔兹奖双奖得主口中讲出,肯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此外,既然是授课,那么课堂中听课的人向讲课的老师提出自己心中的疑惑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对于数学生而言,一名菲尔兹奖得主,基本就已经是数学领域的神了。 当然,除了数学生,徐川的授课也吸引了不少物院和天文院系学生导师的兴趣。 这位大老可是通过计算天文拿到诺贝尔物理奖的,南大前两年就已经开设了这门课程了,去年下半年的时候更是将其定义为了天文院系学生的必修课程。 尽管需要学习的东西并不是很多,但必修和辅修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而说到计算天文,这位即将开课的大老可以说是计算天文学科的开山鼻祖了。 参宿四至今仍是天文学界的重点观测对象,如今天文学界已经确认参宿四的氢包层内有着一颗伴生恒星,正在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 毕竟参宿四距离太阳系实在太近了,原本确认的超新星爆发对地球没有威胁,如今随着伴星的出现,这重新变成了不确定的事情。 如果不弄清楚的话,这恐怕会变成不少人的心病。 ......... 别墅中,徐川将课程安排处理好后,在书房中找了份解析函数的手稿看了起来。 这本手稿是他从普林斯顿那边带回来的,是德利涅送他的,是祖师爷格罗滕迪克留下来的东西。 尽管当初在普林斯顿的时候,他就看过数遍了,但里面的东西依旧值得他进行 从去年八月份的菲尔兹奖后,他就没怎么在数学领域上进行学习研究和思考了。 如今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项目暂告一段落,他现在可以抽出一些精力重新放到数学上。 尽管已经拿到了菲尔兹奖,但徐川不认为自己已经站在了数学的巅峰。 这门学科博大精深之处,越是深入研究,越能有所体会,也越需要学习。 更何况,他还有一个可控核聚变的目标在遥远的未来需要去征服,而在这项技术,为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内的超高温等离子体建立一个数学模型进行控制是相当关键的一步。 毫无疑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从数学上出发。 而对应的方向,大概就落在了ns方程上了。 在回国前,他曾和普林斯顿的数学系主任的费弗曼一起合作研究过ns方程,两人从不同的角度对ns方程的初入有了一定的探索。 如果他还在普林斯顿,两人继续合作下去,说不定有可能解开这道难题,或者更深入一层的研究。 但现在他只能一个人来想办法了。 不过徐川并不会后悔,能从米国平安的回来,就已经是最大的幸运了。 ......... 一月深冬,徐川靠着藤椅上翻阅着手中的稿件,橙黄色的烤炉散发着温暖的气息,驱散了房间中的寒冷。 书桌上,手机来点铃声响起。 徐川惊醒过来,摸到手机看了一眼,给他打电话的,是南大的校长刘高峻。 “喂,校长。找我有什么事吗?”手指在屏幕上轻轻滑动了一下,他接通了电话笑着问道。 “是这样的,你昨天不是提交了一份课程嘛,这在校内外都引起了重视,不少的学生和教授都表示希望能选个更大点的地方授课,以免到时候抢不到位置。” 电话那头,刘高峻直接道出了来意:“所以我们想调整一下的你上课的教授,从西大楼的一号公共教室搬到咱们的大礼堂中去。” 徐川汗颜,道:“这有点太夸张了吧,校长,西大楼的公共教室已经够大了,能坐三四百人来着。” 刘高峻笑道:“你也太小看你的影响力了,南大这边数学系的学生都表示会参加,还有物院和天文学院那边的学子也有很多会听,甚至河海、东南、南理那边都有学生准备过来听课,西大楼的公共教室肯定不够用的。” 徐川咳了一下道:“搬到大礼堂就算了,毕竟这是讲课,又不是搞什么报告或者演讲。” “另外这只是一堂数学课,物院和天文学院那边的同学都跑来干啥,这也太夸张了。” 刘高峻想了想,道:“那这样吧,咱将教室更改为邵逸夫楼的一号公共教室怎么样,毕竟很多学生都想听你授课,咱总不能让人没地方坐是不。” 徐川:“行,这都是小事。” “那就这样说好了,我就不多打扰了。”刘高峻笑呵呵的挂断了电话。 徐川摇了摇头,将手机放回了书桌上。 刚准备接着看书,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这次打电话给他的,是他在普林斯顿那边的导师德利涅。 “阿蒂亚爵士离世了,葬礼在一周后,你可以参加吗?” 电话接通,德利涅教授就爆出了个震撼人心的消息。 徐川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阿蒂亚爵士,日不落国的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前日不落国皇家学会会长,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他与艾沙道尔·辛格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证明了阿蒂亚-辛格指标定理,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几个数学成果之一。 此外,他在拓扑、微分方程、数学物理、代数等领域也有诸多杰出成就。 18年的时候,也就是去年九月,阿蒂亚爵士声明自己证明了黎曼猜想,并在随后贴出了证明黎曼假设(猜想)的预印本。 在当时,徐川还收到了《数学新进展》《数学会杂志》等多家期刊的审稿邀请,希望他能对阿蒂亚爵士的论文做一个审稿或者看法。 尽管当时的数学界并不怎么看好阿蒂亚爵士的证明,但阿蒂亚爵士终究是一位菲尔兹奖得主,一些顶级期刊还是会选择性的押宝的;当然,也有凑热闹的。 不过他当时有事,且因为重生的关系,他知道阿蒂亚爵士对黎曼猜想的证明是错误的,就没有接受这些审稿邀请。 而处理这份论文的,是同在八月和他一起获得菲尔兹奖的彼得·舒尔茨教授,以及另一名来自樱花国的数学家。 两人在十二月份的时候公开了阿蒂亚爵士论文中错误,如采用zeta函数时的限定条件存在矛盾,精细结构常数α不精准等等。 这次宣布,直接明说了这份证明未能成功。 说起来,这其实已经不是阿蒂亚爵士第一次公开表示自己证明了某某难题或者某某猜想了。 在此之前,阿蒂亚爵曾数次在数学物理、微分方程等领域公开自己的证明,但遗憾的是,这些证明后面都被证实未能成功。 这让这位伟大的学者在部分人心中有了‘污点’,觉得他晚节已然不保。 但对于徐川来说,阿蒂亚爵士依旧值得所有人尊重。 不管怎么说,以89岁的超高年龄,还从事着数学研究工作,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 就好像爱因斯坦也曾经在晚年多次公开表示自己找到了统一四大力的方法一样,这是一位伟大学者对于梦想和科学的追求。 光是这一点,就值得所有人尊重。 ....... 突兀的听到了阿蒂亚爵士的去世的消息后,徐川愣了一下,脑海中的记忆迅速翻动着,半响后,他叹了口气。 从上辈子的记忆来看,阿蒂亚爵士还真是一九年年初的时候去世的。 摇了摇头,他叹息道:“节哀,我可能没法出国去参加阿蒂亚爵士的葬礼,麻烦导师您替我带一束鲜花过去吧。” 德利涅点了点头,道:“嗯,我知道了。” 顿了顿,他接着问道:“你最近是不是在研究什么敏感的东西,cia那边的人前段时间的都找到普林斯顿来了,在调查一些和你有关的东西。” 徐川张了张嘴,欲言又止,随即问道:“没给大家造成什么麻烦吧?” 德利涅摇了摇头,道:“那倒没有,普林斯顿还是有些话语权的,这边并不受影响,不过我倒是比较担心你。” 闻言,徐川松了口气,道:“那就行,我这边不用担心,我不出国就没什么问题。” “至于我在研究的东西......”顿了顿,他接着道:“目前来说,我只能告诉您和核能与能源有关系。” “更加具体的,受限于保密我暂时没法透露,不过可能就这一段时间就会公开了,到时候您就知道了。” 关于自己的研究,徐川也没法说太多,尽管他信得过这位导师,但保密的最好的方式就是什么都不说。 德利涅:“嗯,我会留意一下的,不过我还是建议你不要过于去参与政zhi方面的东西,对于一名学者来说,这是一件很消磨斗志的事情。” 徐川点了点头,道:“我会铭记的。” “对了,导师,你手上有与ns方程方面研究稿件或者资料吗?”他跳开了核能的话题问道。 “ns方程吗?”德利涅沉吟了一下,接着道:“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和欧拉方程方面资料我的老师还留有一些,都是他以前的研究,如果你需要的话,我可以拍一份给你。” “不过和ns方程方面的东西,你找费弗曼是最好的,自从去年下半年你和他一起研究过后,他一直都在研究这方面东西。” 徐川道:“那就麻烦导师了,费弗曼那边我会打个电话的。” ........ 挂断了电话,徐川起身看向窗外。 深冬的一月,庭院中的树木和草地一片枯黄。 阿蒂亚爵士的离世,让他心里微微有些堵。 尽管他不想去回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今还存活在世上的的他认识的一些老一辈好友也都在不远的未来离开。 时光漫长,它能带走一切,也能抚平一切。 望着窗外的风景,徐川长叹了口气,转身离开了书房。 下午的书他大抵是看不下去了,出去散散步吧。 ......... 第二百六十三章:国内的第一堂课 入夜,微风带来凉意。 西海岸对面,白屋中,某位发型很酷的总统正鹰眼锐利的盯着面前的cia局长。 “废物!调查了这么的长的时间,启动那么多资源,花费那么多的资金,你们居然什么都没有查到!” “至今除了知道对方启动了一个有关核能的项目外,其他的细节一无所知,废物,真是废物!” cia局长一脸无辜的辩解道:“这并不能怪我们。” “在前几年,我们安插进那个国家的很多暗子都被清理掉,后面重新部署进去现在很显然还接触不到那些核心机密。” “不过我们现在可以肯定的是,那位徐教授在这次的核能项目中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亦或者,这次核能项目就是他引导的。” “除此之外,我们通过调查,还发现这位徐教授正在展开对锂电池的研究,他收购了一家材料研究所,并且在全世界受国际专利保护的国家都申请了一份人工sei薄膜的专利。” “而这份专利是用于解决锂电池的锂枝晶难题的。” “当然,这种类型的专利在各国都有很多,我们目前还不知道这份的专利是否能解决锂枝晶难题。” 闻言,坐在对面总统问道:“可能解决的概率有多大?” 作为一名商人起家政客,他对于锂电池方面的东西有一定的了解,尽管了解的不是很多,也比不上专业人士,但长久以来对各种生意的投资让他知道锂电池目前最大的难题就是锂枝晶问题了。 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锂电池的前景会相当广阔。 cia的局长耸了耸肩,道:“单靠一份的专利申请文件很难知道对方是否已经解决了的锂枝晶难题,这种在对方没有公布前,亦或者拿到样品前,很难确定。“ “根据调查来看,这种概率并不高,甚至不到百分之一。那位徐教授收购的实验室,资金不过一千多万,换算成米金,大约两百万左右。” “这种级别的实验室,基本只会配置十个左右的研究人员,依靠一些专利活下去。想要解决锂枝晶难题,可以说几乎不可能。” “要知道全世界每年都有超过三位数甚至是四位数的公司或者研究所,实验室都在研究锂枝晶难题,包括咱们的阿尔伯特电气,每年都会数以亿计米金的投资,但至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 】 头发金黄的总统沉思了一下,也稍微放松了一点:“这么说基本不大可能了?” cia的局长点了点头:“从调查数据来看,的确是这样的。” 点了点头,发型超炫酷的总统接着道:“抓紧时间调查,我要知道对面那个国家的核能实验到底在研究什么东西!” “另外,让媒体进行宣传,就说对方有违反国际公约,在研究扩散核武器之类的新闻,同时外交那边进行跟进......” ........ 大西洋海岸的安排,两个大国之间的交锋,已经进入了梦乡的徐川自然是不知道的。 一夜静谧,起床后的,他泡了杯咖啡,书桌上放着一本《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教材。 这是今天下午在课堂上要讲解的东西,虽说对于代数几何他再熟悉不过,但作为一名教师,上课前备一下课总没有错。 这耗费不了他多少的时间,对于这类基础的书籍,简单的翻阅一下就够了。 而且温故知新,对于数学而言,越是底层的知识,越是重要。 上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点了个外卖简单的吃了顿午饭后,徐川带上了教课用的教材来到了南大。 上课的地点由西大楼改成了邵逸夫楼的一号公共教室,这是南大仙林校区最大的公共教室了,能容纳五百多人。 在绝大部分的时候,这里基本都是坐不满的。 但在今天,整个一号公共教室何止是虚无坐席,不仅仅座位都坐满了,就连公共教室的阶梯走廊上都席地坐满了人。 整个教室挤得满满当当的不说,教室外的走廊上都站着不少的学生。 尽管来到这里的学生并不是所有人都修了代数几何,甚至很多人的主修都不是数学,很多没有报过这门课的学生,也拎着背包坐在了这里。 这可是传奇。 从imo和ipho竞赛开始,那个人就一直都在打破世界纪录,创造新的历史。 当他现在以教授的身份站在这里,所有人都很好奇,他会为他们带来一堂怎样的数学课。 当然,在正式的上课前,所有人都在讨论着徐川会不会真的来。 “你说川神真的会来给我们上课吗?” “应该是真的吧,毕竟南大都发官网确认了。” “但这可是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得主诶,还会来给本科生上课?说不定只是挂个名,上课的是他的学生呢?” “不可能吧,这不戏耍了所有人吗?川神应该不会做这种事的。” “谁知道呢。” “不!授课的肯定是川神,我有信心。” “打个赌,我赌五毛钱川神会来!” “我压一个茶叶蛋!” “我压一部古川尹织纪念版!” ........ 当徐川来到邵逸夫楼的一号公共教室时,纵使他经历了不少的大场面,也被眼前的景象吓到了。 偌大的公共教室中,人山人海的,密密麻麻的学生,甚至讲师,教授互相挤在一起,就像是小岛国的地铁早高峰一样。 如果不开空气循环,徐川甚至怀疑这间教室中的空气是否够这么多人使用的。 看到他出现在教室中,人群顿时就骚动了起来。 “来了来了,川神他真的来了!” “坐了一个小时高铁,两个小时公交!能亲眼目睹一次川神,值了值了!” “川神牛逼!竟然真的来给我们上课了。” “能听一次诺奖+菲奖大老的授课,这辈子都值得了!” “呜呜呜呜,好羡慕南大的学生,他们以后可以经常听。” ......... 教室中,随着徐川的出现,人群顿时就热闹欢呼了起来。 不少的学生直接就举着手机开始啪啪的拍照,有些还忘了关闪光灯了。 徐川笑着开口道:“我知道大家对我挺感兴趣的,不过没想到今天来了这么多人,甚至我都看到了咱们数院院长都坐在人群中。” 耸了耸肩,他接着道:“可能是我太久没开课了,第一堂课校领导就亲自监督我。毕竟自从去年下半年担任教授一职后,今天才开第一堂课的确有些不称职。” 说着,他的目光落到了阶梯教室的一角,在那里,数院的周海、常明、荣志专院长等南大教授和领导扎堆聚在一起。 注意到徐川的目光,几人笑着点头打了个招呼。 徐川调侃了一下气氛后接着道:“今天的课程,以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教材为基础。” “因为今天来的学生从本科到研究生都有,所以讲解的内容以基础为主,或许有同学会疑惑我为什么会开这种相当基础的课程。” “对于这个疑问,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如果认真听讲的话,我想你们应该会有一些收获。” “好了,接下来开始上课,想必在昨天大家就已经预习过了,那么现在翻开《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教材,我们从线性方程组开始讲。” “线性方程组是各个方程关于未知量均为一次的方程组(例如2元1次方程组)。对线性方程组的研究,我们国家比全世界都至少早了1500年。在公元初《九章算术》方程章中,就有对线性方程组的研究。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 “线性方程组有广泛应用,熟知的线性规划问题即讨论对解有一定约束条件的线性方程组问题,在几何,代数等方面应用相当广泛..........” ....... 上辈子在普林斯顿那边担任了十多年的教授并不是白当的。 对于授课,徐川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 对于本科生、研究生,乃至博士生混杂的公开课群体,由浅入深,但点到为止,并不完全深入,将最终的深度保持在一个本科生有着朦胧理解,研究生和博士生有着自我启发地步,是他对于授课知识的把握。 一个小时的公开课很快就过去了,徐川讲解,看了眼教室中依旧在奋笔疾书的学生,放下了手中的粉笔。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了。” 为了今天的课堂,南大特意在这间公共教室中布置了两面投影仪,以方便后排的学生能更加清晰的看到前面的黑板与授课内容。 听到声音,坐在教室中的学生们,特别是那些本科生们总算是松了口气。 虽说大学教授差不多一个样,翻书比翻脸还快,但一节课将一本教材翻了近三分之一的,他们还是头一次遇到。 从线性方程组开始,到方阵的行列式与逆矩阵,再到矩阵及其初等变换,几何空间、n维向量与线性方程组...... 一节课下来,这些本科生感觉自己脑海中已经塞满了知识。 但让他们感觉更奇妙的是,尽管讲台上的那个人教了这么多的内容,他们却并没有头晕脑胀接受无能的感觉。 尽管在中后段有不少人开始逐渐跟不上节奏,但有时候徐川的一句话就又能让他们恍然大悟,就好比原来这里是跟前面对应的一样。 就像是,当作者埋了一个伏笔,读者一开始不知道,但当几十章后联系起来时,所有人都会恍然明白,原来这里前面早就提到过了。 “难怪川神在授课前说,为什么要讲这些基础性的东西了。”阶梯教室中,一名博士生收起记录下最后一笔的手,没忍住感叹道: “《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我早就学完了,一直以为自己学的还不错,没想到今天听了这堂课,才发现里面还有很多我没有学到的东西。” “包括一些技巧性运用,是我以前从未学过,从未想过的。” 身边好友点了点头,赞同道:“和川神相比,之前给我们上代数几何的教授差太远了,真的没法比。” 博士生笑了笑,道:“这怎么比?一个是菲奖+诺奖得主,另一个就只是普通的大学教授罢了。” 身边的好友摇了摇头,道:“不,我说的不是这个,而是授课的态度,技巧,以及一些其他东西,你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意思。” 博士生认同点了点头,没有再说话。 他也是从本科生走过来的,而以现在的环境,很多高校的教授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有不少都是敷衍了事,甚至有不少都直接让自己的助理或者学生来的。 对于这种现象,大部分读到博士阶段的学生都经历。 而像徐川给他们的感觉却是完全不一样。 当然,这或许和今天的课是第一堂有关系,但无论如何,今天他都在这里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那些技巧,经验,方法,对知识点的运用与联想等东西,是在书本上,甚至是其他教授那里学不到的。 对于这些已经读到博士生阶段研究生来说,他们很清楚,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 第二百六十四章:对于你们来说,这还太早了 看了眼挂在黑板上面的钟表,距离公开课结束还有几分钟的时间。 徐川想了想,开口道:“距离下课还有一点时间,如果有同学对刚刚课堂上讲的内容有哪里没听懂的地方可以现在提问。” 闻言,台下的学生有不少都跃跃欲试,但看到身边的人都没什么反应又犹豫了起来。 当然,懂得把握机会的人肯定也有,一位诺奖+菲奖的大老亲自解答疑惑,这样的机会恐怕一生都难遇到一次。 徐川伸手示意一位学生提问,被抽到的学生条件反射似的站了起来。 “教......教授。”被点到的学生似乎没料到自己会这么幸运,这会站起来后全场大几百人都注视着自己,顿时就结结巴巴的了。 徐川笑了笑,没有出声,而是安静的等待对方缓过来。 深呼吸了好些次后,这名幸运儿才舒缓一些,接着道:“那,那个,我记得您刚刚在课堂上提到了从代数几何的角度区域理解方阵的特征向量和特征值,我想请问一下这方面的东西。”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徐川笑着开口道,重新从桌上拾起粉笔,转身在身后的黑板上写道:“对于方阵的特征向量和特征值,从代数的角度定义如下: ”设n阶矩阵a,如果有数λ和n维非零列向量x→,使得下式成立:ax→=λx→,则称λ为矩阵的特征值,非零列向量x→称为矩阵,对应于特征值λ的特征向量。” “而从几何的角度来理解方阵的特征向量和特征值,是以将矩阵看成是坐标系变换,如ax→=λx→,则代表了特征向量在坐标系变换之后,变成了原来的λ倍,而方向的延长线是不改变的,方向相同或相反........” “此时特征向量可以理解为在坐标系变换下,方向的延长线的不变的那些向量,但会被延长λ倍,这个长度的放大......” “此外,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特征向量和特征值是有对应关系的。一个特征向量,对应一个特征值。 在求解矩阵的特征向量和特征值时,一般先求出特征值,再将特征值代入方程ax→=λx→中,求出特征向量。” 黑板前,徐川写下了最后一笔,重新扭头看向依旧站着的那位学生,笑着问道:“理解了吗?” 提问的学生勐的点了点头,激动道:“懂了!谢谢教授。” 徐川笑了笑,接着挑选学生解答疑惑。 有了第一个学生的带头,之前有些犹豫的学生也鼓起了勇气举起了手,但此刻对于整个阶梯教室中上百双举起的手而言,被选中的概率实在太小了。 解答了几个问题后,徐川笑着开口道:“最后一个问题了,就你了,那位戴眼镜的同学,你有什么疑惑?” “教授,您能讲讲你是怎么解决霍奇猜想的吗?” 带着眼镜的学生兴奋的站起来问道,不过他没提课堂上的疑惑,而是问了个其他方面的问题。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微微愣了一下,他也没想到这个学生会问这种问题,不过这并不是什么不能回答的。 笑了笑,他有些怀念的开口道:“解决霍奇猜想是我从米尔扎哈尼教授身上得到的灵感,在当初,米尔扎哈尼教授曾留给我一份文稿,通过研究那份文稿,我意外的收获了一些解决霍奇猜想的方法。” “至于具体的过程........” 顿了顿,徐川接着笑道:“这并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释的,而且对于现在的你们来说,说这些还太早了。” “以你们现在的基础,绝大部分的人恐怕连完全理解霍奇猜想这一难题的真正意思都做不到,至于我的证明论文,那就更不用想了,即便是我今天在这里讲解报告,在场的恐怕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听不懂。” “对于这种当前数学界算是顶级的猜想,我建议你们还是一步步的来吧,先打好最基础的东西,去尝试突破自己的边界,然后再一步步的朝着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去奋斗。” “至于现在,它对于你们来说,还是早了些。” 徐川并没有去怎么聊自己是如何解决霍奇猜想的,正如他所言,并非鄙视或者看不起,而是对于坐在这间教室的学生来说,现在说这些真的太早了。 不是每一个人都是陶哲轩或者舒尔茨这样的天才,能在本科或者研究生阶段就对数学有着极高的造诣的。 他话音刚落,就有人出声询问道:“那教授,可以说说您回国后在研究些什么东西吗?物理,数学,还是天文?我想很多人对您的研究方向相当感兴趣,包括我们也挺好奇的。” 徐川想了想,笑道:“ns方程和粒子物理吧,这段时间我主要在研究这些东西。” 他并没有在这场课堂上透露自己真正研究,只是随便找了个理由敷衍了一下,有些东西,可以在完成后公布,但过程中还是需要保密的。 ....... “铃铃铃铃......” 下课的铃声响起,徐川收起了自己带来的课本,连投影设备都没关就直接熘走了。 这里的学生这么多,要是被堵住了,那一时半会就真走不掉了。 毕竟是第一次开课,这些学生都比较狂热,所以趁着他们还没反应过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等后面上课的次数多了,学生们习以为常了,就不用再担心被堵在人群中了。 大学生和那些狂热的追星粉丝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前者还是要脸面会不好意思的,至于后者,那就不多说了。 什么潜入自己的偶像家偷贴身衣物,私人物品,疯狂扑上台都有发生过。 ....... 熘熘达达的,徐川一路来到了陈正平的办公室。 敲了敲门,里面传来了请进的声音,他推开门走了进去,有些意外的是,办公室中不止他的导师陈正平一人,南大的校长刘高峻也在这里。 “老师,校长。”徐川笑着打了个招呼。 “徐教授来了,快坐。”刘校长笑呵呵的招呼道:“第一次在南大上课,感觉怎么样?” 徐川笑着说道:“挺好的,学生都很认真,也很热情。” “哈哈哈哈哈,也就你有这个魅力了。”刘高峻哈哈笑道:“如果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或者说在上课教学方面什么建议,都可以和我提出来,学校这边会尽量想办法解决的。”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当然。” 一旁,陈正平插话问道:“前两天你发到我邮箱的那个数据分析,是alice探测器的实验数据?” “嗯,年前和过年期间,我分析了一下alice探测器的实验数据,多亏了导师您的帮忙,我从里面找到了一些异常的信号和数据。” “已经发给威腾和那边,希望那边能做几组对撞实验,看看能不能验证一下分析结果。” 陈正平沉吟了一下,接着道:“你觉得那是惰性中微子的表现?” 在徐川将分析数据和达里兹图发到他邮箱的第一时间,他就看过了。 尽管很惊奇自己这个学生搞研究的速度,但他还是认真的研究和分析了这些达里兹图。 从图像中来看,徐川分析后的数据中,的确可能存在着某一颗新粒子,概率而且还不小。 但仅仅是可能存在,而即便是可能存在一颗粒子,也不一定是惰性中微子。 尽管如今他的研究重心已经偏向材料物理,但他毕竟是搞高能物理和凝聚态物理出身的。 而且对于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的研究也没断过,每年都会去参加研究和数据分析,对于这两领域前沿的信息也保持着关注。 惰性中微子,这可不是标准模型中的粒子。 在目前物理界的理论中,惰性中微子是暗物质中的一种,而目前物理学界从没有发现过暗物质的痕迹,所有的理论都是基于天体的运动、牛顿万有引力的现象、引力透镜效应、宇宙的大尺度结构的形成、微波背景辐射等观测结果建立的。 对于陈正平来说,尽管他相信暗物质存在,但他不相信如今的科技就能观测到暗物质。 除非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方方面面都大规模升级一次,否则以现在的对撞能级和探测器的观测水平来说,要探测到暗物质的存在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这一次alice探测器的实验数据,即便是里面真的存在一颗新粒子或者某种尚未发现的现象,陈正平也不认为它是惰性中微子。 ....... 办公室中,徐川点了点头,道:“对,我觉得它有很大的可能是惰性中微子。” 陈正平询问道:“你有没有考虑过这是反中微子的概率?” 从徐川的分析结果来看,他更感觉这有可能是一种未知中微子,亦或者反中微子粒子。 所谓的反中微子粒子,并不是反物质,它是中微子的另一种状态。 中微子的自旋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而反中微子的自旋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 它们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性质不同,中微子只有左旋,反中微子只有右旋。 它是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提出存在中微子的假设。在1965年,柯温和来茵斯两位物理学家利用核反应堆产物的β衰变产生了反中微子并观测到了它。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中也是可能产生的。 徐川道:“考虑过,但理论上来说,它是一种未知中微子或者反中微子的概率远低于是惰性中微子的概率。” 闻言,陈正平感兴趣迅速问道:“怎么说?” 他对于这个学生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如果不是没有足够的证据,这个学生一般不会轻易说出这种话来。 既然他表示是惰性中微子的概率更高,那么他手上肯定掌握着某些证据。 如果真要能证实alice探测器的实验数据中发现了惰性中微子的痕迹,那对于整个物理界甚至是整个科学界,乃至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一枚超大单量的核弹! 毕竟惰性中微子从目前的理论上来说,可是构成暗物质中温暗物质粒子中的一种。 如果证实了,那么暗物质的发现,将成为今年物理界乃至科学界最轰动人心的消息。 徐川沉吟了一下,理了理思绪后开口道:“从我做出来的达里兹图上来看,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这颗新粒子的能级轨迹,它呈现出一个︺型弧线,这和所有的常规粒子截然不同。” “哪怕是中微子和反中微子在达里兹图上的动能轨迹也不会表现出这种样子,所以它大概率是一种新型粒子,而且表现特性并不包含在常规的标准模型粒子中。” “其次,我不知道导师你有没有注意到,在所有的达里兹图上,表示这种未知新型粒子的数据,全都是断断续续的。” “这表示alice探测器观测到的实验数据其实并不完善,它能探测记录到的,仅仅是这种未知粒子能表现出现的一部分共振态结构。” “而惰性中微子从理论上来说,属于暗物质中的温暗物质的一部分,理论上来说,温暗物质并不参与强相互作用,否则原初核合成的过程将会受到扰动,轻元素丰度将发生改变,将导致与当前的观测结果不一致。” “在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中,原初核的存在可以是无处不在的,这种情况下,唯有惰性中微子在合成温暗物质的时候,从热退耦机制获得剩余丰度才能被alice探测器观测到。从这点来看,毫无疑问它是符合要求的。” “此外,弱相互作用有质量粒子(wimp)是被最广泛讨论的暗物质候选者之一,它是指质量和相互作用强度在电弱标度附近的某种稳定粒子,通过热退耦机制获得已知的剩余丰度.......” “而人类已知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不存在同时满足这些性质的粒子,这意味着产生这种性质的必须是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粒子......” “从上述的这些观点来看,这种新型粒子是惰性中微子的概率是相当大的。” ......... 第二百六十五章:震撼世界的成果! 办公室中,刘高峻一脸懵逼的看着徐川。 他听不懂!真听不懂啊! 别看他是一个教育工作者,还是所c9强校的校长,而且还学的理科,但他真没听懂这两位到底在交流些什么东西。 只知道好像和欧洲那边的有关,还有中微子,暗物质什么的,难不成徐教授发现了一种新粒子?亦或者,发现了暗物质? 想着,刘高峻的心跳都漏了半拍,这要是真的,那可不得了! ........ 对面,听完徐川的证据后,陈正平陷入了沉思中。 不得不说,听完这些后,他脑海中那颗尚未确认的神秘粒子,已经开始不自觉的往惰性中微子身上偏移了。 他这个学生说的的确很有道理,从理论上来说也完全站得住脚。 但老实说,他依旧不怎么敢相信这就是惰性中微子。 惰性中微子是什么? 从目前的物理假设理论上来说,惰性中微子可是构成暗物质的粒子。 但目前人类的科技制造出来的探测器,真的能探测到暗物质的痕迹吗? 他对此持有保留态度。 毕竟lhc从15年升级后到现在也有一段时间了,但可从没听说过有发现暗物质的痕迹。 对于这个问题,徐川笑了笑,回道:“如果惰性中微子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暗物质呢?” 听到这个回答,陈正平童孔收缩了一下,张了张嘴,问道:“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暗物质,什么意思?” “字面上的意思。” 徐川笑着回道:“在我的分析和推测中,惰性中微子有很大的概率并不是暗物质,或者说并不是当前物理界定义的暗物质。” “它在我看来,应该是暗物质粒子在形成时释放出来的部分粒子。” “就像是中微子一样,传统的中微子并不存在于原子核中,仅仅是原子衰变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静止质量为零、电中性、与光子有所不同的粒子。” “而惰性中微子同样有着这样的可能性,它可能是暗物质或者希格斯场衰变时产生的一种附带粒子。” “这种粒子与中微子一样,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暗物质和传统物质,传统的中微子因为性质独特的原因很难被观测到,而惰性中微子则因为那一丝区别,可以被传统的探测器所观测到。” “正是因为这点,所以”alice探测器收集到的实验数据绘制成的达里兹图很奇特,它并没有全部将自己的能级、共振态、运动学变量等信息都表现出来,而是若影若现的。” “这恰好说明了惰性中微子很有可能仅仅是具备一部分暗物质性质的粒子,它是一种暗物质与常规粒子中间态的新形态粒子。” “或者说,它同时具备一部分暗物质和常规物质的属性,因此我们才能透过alice探测器观测到它。” 闻言,陈正平认同的点了点头,从徐川发给他的分析数据和达里兹图来看,的确很符合这些特征。 想了想,他开口问道:“那边有反馈吗?” 徐川摇了摇头,道:“暂时还没有,再等两天吧,如果没消息的话,我给威腾教授打个电话询问一下。” 话音刚落,他口袋中的手机就震动了起来。 来电显示正是他刚刚说的人,爱德华·威腾教授。 “喂,徐川,你在哪?方便来一趟吗?”电话接通,威腾率直接开口询问道。 徐川摇了摇头,道:“很抱歉,导师,我恐怕过不去那边。” 威腾没有犹豫迅速道:“那这样,你给我个地址,我过去找你。” “这样吧,导师您直接来南大就行,我在这边等你。”徐川想了想后回道。 “行。” 威腾点了点头,而后并未多聊直接就挂掉了电话,徐川也没问题什么事,这个时间点过来找他,必定和他之前发过去的分析结果有关系。 事关重大,估摸着也坐不住了。 ........ 挂断了电话,徐川转身看向一旁的南大校长,道:“校长,恐怕过两天要麻烦南大一下了,到时候可能会在南大这边举办一场新闻发布会。” 刘高峻笑吟吟的开口道:“这怎么能叫麻烦呢,南大能举办这种发布会,是南大的荣幸。” 虽然他不是很清楚徐川这次研究的成果到底是什么,但未知的新粒子、暗物质这些东西他是懂的。 涉及到这些东西的新闻发布会,肯定能在物理学界甚至是科学界造成极大的轰动。 而作为主持发布会的南大,也会随之提升极大的名气。 这样的新闻发布会,随便哪个学校都只会希望多多益善。 ....... 让徐川没想到的是,在爱德华威腾打完电话后的第二天,他就和的人一起赶到了南大。 在南大的一间会客室中,徐川见到了这次的来人,爱德华·威腾、戴维·格罗斯、阿瑟·麦克唐纳、弗朗索瓦·恩格勒、南部阳一郎....... 爱德华威腾就不多介绍,唯一一个以物理学家身份拿到菲尔兹奖的人,而戴维·格罗斯则是目前理事会的会长。 至于阿瑟·麦克唐纳、弗朗索瓦·恩格勒、南部阳一郎等人要么粒子物理领域的顶级大牛,要么是理论物理的大牛。 而且前来参加这场交流的人,除了爱德华·威腾外,所有人都拿到过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样的一份交流阵容,对于一个尚未证实,置信度只有3sigma的分析数据来说简直豪华无比。 “徐教授,好久不见。” 会客室中,戴维·格罗斯笑呵呵的上前打着招呼,也有着感叹。 当初徐川跟随着爱德华·威腾一起前往学习实验的时候,他就很看好,认为在未来这个年轻人肯定能做出一番成绩。 只是没想到这才三四年的时间,对方就已经站在了物理学界甚至是科学界的巅峰。 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克拉福德奖.......一系列的荣耀加身在一个二十来岁的少年上,简直让人不敢想象。 】 “理事长先生。”徐川笑着打了个招呼,他没称呼格罗斯教授,而是称呼理事长先生,这表明他还是的研究员。 果然,听到这个称呼后,戴维·格罗斯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你前些天发过来的数据分析我们都已经看过了,今天正是为了这件事而来的。” 徐川点了点头,问道:“不知道理事会是否会同意继续开启lhc,重复实验收集更多的数据?” 戴维·格罗斯笑着道:“这正是我们进来来的目的。” “尽管你在邮件中已经很详细的罗列出了分析数据和达里兹图,但依旧有不少的疑惑,如果你能解答这些疑惑,将在华国举办一场新闻发布会,公开这个新发现的同时启动后续的对撞实验,进行专项研究。” 顿了顿,这位的理事长接着道:“当然,前提是你今天得说服我们。” “毕竟你这份发现成果实在太大了,如果验证成功的话,这不仅是第一次找到超出标准模型外的新型粒子,打破了记录的同时,还第一次撕开了按暗物质的面纱,让我们看到了那混沌背后隐藏的世界!” 徐川笑着问道:“不知道对于这次的数据分析和达里兹图都有哪些疑惑?” 戴维·格罗斯看了眼会客室中的众人,目光落到了一同参加的陈正平身上,问道:“陈教授,能否麻烦贵校安排一间带投影设备的会议室?” 作为南大代表陪同参加交流的陈正平点了点头,道:“当然,南大早已经准备好了,各位请随我来。” ...... 一行人起身,跟随着陈正平来到了一间会议室中,戴维·格罗斯将随身携带笔记本打开,连上了投影设备。 银白色的幕布上,放映出来的正是由徐川分析出来的数据和达里兹图。 打开投影后,的理事长戴维·格罗斯脸色穆重的开口道:“下面,将进行欧洲核子研究中心--2018年alice探测器13tev能级对撞实验--惰性中微子报告会议。” “会议报告者为华国学者--徐川教授。” “本次报告会采取特殊形式,参会者为理事会代表成员戴维·格罗斯、爱德华·威腾、阿瑟·麦克唐纳、弗朗索瓦·恩格勒.........上述代表将代替理事会全权决此次报告会的发现成果,并对后续研究做出决定。” “........” 一开始,徐川还以为这次只是一场寻常的交流会,直到戴维·格罗斯开口,他才发现这场交流会居然搞的这么正式。 好吧,这应该不能说是交流会,而应该说是报告会了。 报告者是他,听众只有不到十个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小,但含金量却最高的一场报告会了。 简述了一下这场小型报告会的流程后,戴维·格罗斯看向了徐川。 徐川点了点头,起身走到了投影幕布前。 看着坐在会议室中的几人,他深呼吸了一下,沉稳的开口道:“很荣幸今天能站在这里做这场报告。” “在18年年底的时候,我曾因为意外了解到了lhc进行了一场13tev能级的对撞实验,用于模拟宇宙大爆炸时的场景,对此相当感兴趣的我联系了索要了一份对撞实验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以期盼能从中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或现象。” “在这里我要感谢与我的母校南大的支持,正是因为他们的帮助才有了这次的发现。” 简单介绍了一下这次发现的背后和照例感谢了一下与母校的帮助,徐川知道台下的这些大老们对这些并不感兴趣,于是迅速进入了正题。 一边说,他一边按了一下手中的激光笔,投影幕布上首页被翻开,露出了里面的正文。 “在对这份对撞数据进行分析时,我无意中发现,在alice探测器的数据中,在内寻迹系统反氦-3原子核的120um(rφ方向)束流z观测数据中,意外的出现了一份量子跌落的信号数据。” “一开始,我以为这只不过是寻常的量子涨落或者背景杂波,但随着分析,我在另一份数据中同样找到了这种现象。” “于是,通过数据模型进行搜索检查,我确认了在内寻迹系统反氦-3原子核的120um(rφ方向)束流z观测数据中,出现了一种当前物理界未知的现象.........” 并没有在这些报告文件上有的东西上浪费很多时间,徐川知道台下的这些大牛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便简略的将报告直接带过。 “我的报告完毕,如有疑惑,可以现在提出。我将将接尽全力为各位解惑。” 话落,会议桌边就有一只手举了起来。 徐川看了过去,举手的是由于发现中微子震荡现象而在2015年获得诺奖的阿瑟·麦克唐纳教授。 点了点头,他伸手示意这位大牛提问。 阿瑟·麦克唐纳教授站了起来,目光直视徐川,问道:“根据物理界当前已有的观测数据综合分析,暗物质的主要成分不应该是已知的任何微观基本粒子。它仅参与引力相互作用及微弱的光子相互作用。” “从这方面来说........” 阿瑟·麦克唐纳教授一开口,徐川就知道他想要说的是什么了。 这正是昨天陈正平提出的问题之一,也是他没有写入报告文件中的一些猜测。不过麦克唐纳教授提问的细节不同,他是从四大基本力的角度提出的罢了。 等待对方说完,徐川脸上带上了微笑:“理论上来说.........” ....... 会议室中,徐川对几位大牛心中的一些疑惑进行了解答。 这场报告会,从上午九点开始,一直延续到了中午十一点才堪堪结束。重点并不在前半段的内容报告,而在于后半段的讨论与交流。 特别是当徐川提出惰性中微子可能并不属于暗物质,而是一种介于暗物质与常规物质时,整个会议室中都充满了愕然。 在那份重要的数据分析报告上,可没有提到过这个。 在场的几人均对他提出的这种说法相当感兴趣。 报告会结束后,满脸白色胡须,笑起来很像圣诞老人的弗朗索瓦·恩格勒教授站起来拍了拍徐川肩膀,笑道: “这是一项震撼全世界的发现,我现在相信那颗神秘的粒子就是惰性中微子!我们有很大的希望藉此来解开神秘暗物质的一角!” 一旁,理事会的会长戴维·格罗斯笑道:“这是一场很圆满的交流,根据最后的表态,在今年的下半年将会更新对撞实验的安排。” 闻言,徐川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正是他说期盼的。 只要有更多的对撞实验,就能收获更多的数据,从而提升置信度,彻底确认惰性中微子的存在。 刚准备说些什么,就听见格罗斯接着道:“你知道吗,在来之前,已经开过好些场会议了,尽管你这个发现很重大,但一开始理事会只是准备在下半年安排两到三场对撞的。” “毕竟有不少人都认为这可能只是某种未知现象或者某种未发现的新粒子,暗物质能被观测到,这对于目前的观测手段来说实在太不可思议了,可以说完全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不过今天,你说服了我们所有人!” “在回去后,我们将重新召开理事会,我们会说服其他人,在今年下半年,lhc将全力捕捉这颗神秘的粒子,收集更多的数据,用最快的速度将它找出来!” “如果不出意外,这或许是继希格斯粒子之后最伟大最重要的新发现!” ps:感觉昨天和今天的章节写出了点问题,昨天的那些解释应该放到今天来的,在诺奖大老面前装bi更爽一点,等这个月过完后我修改一下(现在没法改,大范围改动肯定会删减章节字数,从而影响全勤。) 第二百六十六章:人类科学界迄今为止遇到的最大难题 理事长格罗斯的话,让徐川很是惊喜。 从安排两三场对撞实验,到lhc全力捕捉惰性中微子,这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前者在看来,只不过是一个值得投入的项目,甚至是有可能还是看在他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身份上的。 而后者,则意味着这个发现的重要程度已经达到了当前高能领域的巅峰。 当初寻找希格斯粒子就是一个这样的状态,lhc暂停掉了近一半以上的其他项目。 四个探测器,从as超环面探测器到cms紧凑渺子线圈,再到alice大型离子对撞探测器全都在探索寻找希格斯粒子存在的痕迹。 在这样的基础上,希格斯粒子在2012年顺利的完成了发现。 上辈子他研究惰性中微子的时候可没有这种待遇,尽管同样是在2018年的时候发现的痕迹,但直到2023年,惰性中微子才最终完成探测,置信度达到了5.2sigma。 现在有lhc全力捕捉搜索,看来这一期限或许可以提前很多了。 ....... 一场小型的报告会结束后,几名诺贝尔奖得主离去回到酒店休息。 他们从欧洲那边开完会后匆忙赶过来的,落地放下行李就来了南大,长途奔波也很是困乏。 爱德华·威腾留下了下来,准备和这个分别了大半年的学生叙叙旧聊聊天什么的。 “一别半年多,没想到你连诺贝尔奖都拿到了。” 徐川的办公室中,威腾捧着一杯清茶感叹道,要说对诺贝尔奖谁最羡慕,他肯定是其中的一个。 不过他想要拿到诺贝尔奖的概率,实在太低了。 弦理论这种东西,要证实估计得再来一两个世纪,甚至都不一定能证实。 徐川笑道:“我也挺意外的,没想到去年的瑞典皇家科学院那么大胆,破例将诺奖发给了我。” 威腾笑着道:“如果这次证实了惰性中微子的存在,说不定诺奖又得再颁发给你一次。” 徐川摇了摇头,道:“即便是发现了,按照诺奖的管理,我恐怕也拿不到这枚奖章。” 对于诺贝尔物理学奖来说,如果某一颗粒子已经有前人做了预测和详细的理论规划,比如希格斯粒子,比如 那么这颗粒子在发现的时候,且符合要求,那么诺奖只会颁发给做这个预测和规划的学者。 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发现无数,高能物理领域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成果都出自那里,其中配得上诺贝尔奖的也有不少。 可如果诺奖要颁发给这些成果,一年一百个名额都不够用的。 毕竟这些东西可以说是的共同发现,为其做出了贡献的人何止一百个。 就如同他这次的惰性中微子一样,尽管是他分析出来的,但原始数据的探测,分析,可是由和南大完成的。 瑞典皇家科学院不可能将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这么多人,这是不现实的一件事情。 所以即便是希格斯粒子、引力波这些伟大成果的发现,诺奖也未颁发给和其他的实验室机构。 从这方面来看,他发现了惰性中微子也大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至少上辈子并未因此而拿到诺贝尔奖。 倒是未来的暗物质发现,让他成功的拿到了上辈子的第二个诺奖。 对于徐川的回答,威腾倒是有不同的看法:“不一样的,尽管在此之前液体闪烁中微子探测器提出过惰性中微子这一概念,但最终确认那只不过是缪型反中微子转变为电子型反中微子而已。” “并且这次你提出的这些理论可谓是相当惊人的。” “物理界可以说从未想过在暗物质和正物质间还有一种中间形态的粒子,若是被证实,这可谓是突破标准模型的伟大发现。” 顿了顿,威腾有些期待希冀的看了一眼徐川,接着道:“更关键,在惰性中微子的背后,隐藏着全世界一直都在期待的暗物质与暗能量。” “若是能借此突破,那绝对是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成果。” 徐川笑道:“希望顺利吧。” ........ 办公室中,徐川和威腾聊了一会后,的理事长戴维·格罗斯和南大校长刘高峻两人一起走了进来。 “徐教授,有件事想和你商议一下。”格罗斯走过来说道。 徐川:“理事长请说。” “是这样的,鉴于这次有关惰性中微子的发现意义重大,需要召开一场新闻发布会,以向外界表明的工作。” “不知道你有没有时间,方不方便去一趟欧洲原子能研究中心?” 戴维·格罗斯看着徐川询问道,在来之前,他和威腾聊过了,大抵清楚眼前这位学者可能不会出国,但即便是这样,他还是想争取一下。 毕竟他作为的理事长,自然更希望这场新闻发布会在总部举办,这能极大提升的影响力。 徐川遗憾的摇了摇头,道:“很抱歉,理事长,最近我恐怕没法前往。” “不过.....”顿了顿,他接着道:“为什么不将这场新闻发布会安排到华国呢?” “在去年,华国加入了正式成为了会员国,这里也有着来自世界各国的驻地记者,我相信我的祖国也有足够的能力举办好这场新闻发布会。” 闻言,戴维·格罗斯看了眼对面爱德华·威腾,威腾微微摇了摇头,他知道一些东西,不过不可能和格罗斯说,哪怕格罗斯是他的导师,也是徐川的祖师。 和他相比,格罗斯的立场不大一样,他和德利涅两人都不怎么参与政zhi方面的东西,但格罗斯在就代表了米国的利益。 当然,他作为的理事长,更多的还是要考虑的利益的。 看到威腾摇头,格罗斯想了想,开口道:“那这场新闻发布会就在这里举办如何,就由徐教授您的母校代替召开新闻发布会如何?” 说着,他看向了一旁的南大校长,问道:“不知道贵校的意见?” 刘高峻迅速点了点头,笑道:“当然,这是南大的荣幸,请放心的交给我们,南大一定会举办好这场报告会。” 戴维·格罗斯笑道:“那就多有麻烦了。” 在来之前,其实就已经决定了报告会在华国发布,所以格罗斯也没多少遗憾,毕竟这次的发现,主发现人是徐川,不可能抛开徐川来单独举办发布会。 ....... 在办公室中接下这个任务后,刘高峻和众人打了个招呼后就离开了。 能够代替承办这样的一场新闻报告会,对于南大在高能物理领域的名声学术毫无疑问是大有裨益的。 作为一所顶级的c9强校,南大有着经验丰富的行政人员,在承接下这场新闻发布会后,南大各行政部门迅速召开了会议,商议这场新闻发布会的规模。 对于南大而言,第一次承接这样的工作,行政部们老师自然是建议盛大了举办。 不仅仅是因为这是第一次向全世界展开这样的发布会,更是因为这次新闻发布会的内容也相当惊人。 惰性中微子的发现,暗物质的关联........ 这些东西无一不宣告着人类的物理或许即将突破边界,进入下一个崭新的世纪!标准物理模型也将更新,科学的边界将再一次得到拓展。 而这一伟大发现者,徐川,这个名字亦将和前人一般青史留名,载入最辉煌的史册中。 尽管他现在已经是了。 而南大作为徐川的母校,自然能得到更多的关注与荣耀。 在这样的基础上,这些搞行政的老师们直接建议将这场新闻发布会拓展成了新闻发布会+报告会。 邀请徐川和前来参加惰性中微子交流会诺奖学者们在新闻发布会结束后,针对暗物质、暗能量、中微子、惰性中微子等物质和发现做一场报告。 毕竟机会难得,徐川引来的这一场仅仅八人的小型报告会,里面足足有七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两个菲尔兹奖得主,而且基本都是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领域的大牛。 南大什么时候聚集过这么多同一领域的顶级大老过? 可以说基本没有。 所以这不趁机来一发,等错过了就真很难遇到这样的机会了。 最终,新闻发布会和报告会被定在了五天后。 要不是的理事长戴维·格罗斯希望尽快举办发布会,向社会各界宣布这一消息,南大还能将时间再拖一拖。 毕竟时间越长,越方便那些顶级物理教授安排空出自己的时间。 .......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新闻发布会和报告会感兴趣,且有时间的物理学家们陆续乘坐飞机抵达了金陵。 这座在国际学术界一直都没什么存在感的城市,学术气息也浓郁了不少。 特别是南大,随着新闻发布会的临近,每天都有大量的知名学者前来拜访,这让校领导脸都笑开了花。 可惜的是时间不够,不然南大真想将这场新闻发布会借机办成世界顶级的学术报告会。 ........ 新闻发布会在南大老校区的大礼堂内。 应邀前来参加发布会的媒体记者和物理学家们均已入座。 爱德华·威腾的身边,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兰克·维尔泽克小声的和他交流着。 “听说前几天安排了一些人过来和徐教授交流alice探测器的分析数据?” “是的。”威腾点了点头,道:“今天的发布会很有意思,下半年lhc的对撞实验将围绕今天公布的成果来进行。” 闻言,维尔泽克有些讶异,问道:“难不成真的是惰性中微子?” 威腾微微摇了摇头,道:“目前来说并不确定,不过有很大的概率。而且,即便不是惰性中微子,内寻迹系统探测到的数据中,也大概率有着一种我们未知的新型粒子,且极有可能是超出标准模型的。” “那可真是让人期待,或许物理学界最大的变革要来了。”维尔泽克笑着道。 “是的。“ ....... 随着时间的推移,墙上的圆钟时间指向九点。 南大校长首先上台,做开幕式。 随即的理事长戴维·格罗斯上台,对这次新闻发布会和报告会做一个流程宣布。 随后,穿着一身正装的徐川步履平稳地走上了大礼堂。 随着他的上台,礼堂中明显骚动了一下,所有人都抬头望着舞台上的那道身影。 自从去年十二月份的诺贝尔演讲后,这是这位年轻的诺奖得主头一次出现在公共视野中。 时过数月,不知道这位年轻至极的顶尖学者又将带来怎样成果,又会如何震撼人心。 站在报告台上,徐川俯瞰着台下的听众和媒体记者,他并没有多少激动的情绪。 毕竟,这样的场景他已经经历过多次了。 讲台上,徐川试了一下话筒,确认没有问题后,用清晰的声音开口说道。 “很感谢诸位能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到这里,也为了不耽误诸位宝贵的时间,我将直接进入正题。” 简洁的开场结束,徐川打开了放映ppt文件。 当然,这并不是发给的那份数据分析,而是基于此为基础重新做的一份更简单直白的报告文件。 】 毕竟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面向的主体是那些众多的媒体记者,而非远道而来的众多物理学家。 “在过去的2018年中,进行了无数场的对撞实验室,利用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我们追寻和探索着宇宙和微观粒子的秘密。” “从希格斯粒子衰变、到五夸克粒子的发现......这些伟大的成果都让物理界焕然一新,也让我们对微观粒子和宇宙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在今天,我将站在这里公布另一个成果........” 说着,徐川轻按了一下手中的激光笔,放映出来的幕布上,画面跳动了一下,一张新的图片转动了出来。 那是一张宇宙星海图,图片中有着数个河系正缓缓的旋转着。 看着图片,徐川缓缓开口道:“在今天的发布会开始前,我想问在场的所有人一个问题” “在面对浩瀚的宇宙时,人类科学界迄今为止遇到的最大的谜题是什么?” 听到这个有些出乎意料的提问,大礼堂中有些骚动了起来,一些物理学家们开始和身边的好友交流。 有说光速,有说空间膨胀,也说质量起源、宇宙来源....... 而报告台下,众多的媒体记者们纷纷忙着用手中的摄像机记录着这一时刻。 当然,也有不少的媒体记者在记录的同时,好奇和思索着这位年轻的学者为何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以及这个问题的答桉。 ...... 第二百六十七章:改变物理大厦的发现! 礼堂中,对于徐川提出的问题,台下听众芸芸,看法不同各抒己见。 前排,弗兰克·维尔泽克伸出手戳了戳身边坐着的威滕。 威腾投去了个疑惑的视线。 “对于刚刚那个问题,你说他心中的答桉到底是什么?”维尔泽克问道。 威腾想了想,开口道:“如果说,将提问更换一个字--“在面对浩瀚的宇宙时,人类科学界迄今为止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那么这一问题或许有很多个答桉。” “比如光速这道铜墙铁壁限制了人类对宇宙的观察,比如质量到底是如何起源的,亦或者时空膨胀到底是因为什么.......” “但‘在面对浩瀚的宇宙时,人类科学界迄今为止遇到的最大的谜题是什么?’。” “这个答桉恐怕只有一个。” 弗兰克·维尔泽克:“暗物质?” 爱德华·威腾点了点头。 暗物质是迄今为止所有科学家研究宇宙过程中面对的最大谜题。 科学研究的本质问题之一,就是“物质的科学”。 而占据了宇宙96%总质量的“暗物质、暗能量”究竟是什么,从人类开始观测宇宙到现在,对此依旧一无所知。 纵然是能吞噬光的神秘黑洞,在现代科学的观测下,一样足够刺眼。甚至,如今的可科学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对其拍照,让其呈现在大众眼中。 然而,一百多年的时光过去,暗物质却至今都没人能够观测到,它是远比黑洞更难以捕捉的“神秘存在”。 它神秘如初,人类无法看到它,也无法知道它到底由什么组成,更不清楚它的性质。 除了能通过天体的运动、牛顿万有引力的现象、引力透镜效应、宇宙的大尺度结构的形成......等现象确定宇宙中的确存在着一种人类未知的物质外,根本就找不到它的任何踪迹。 现代科学家经过了一个世纪多漫长的研究后发现,人类对暗物质的认知,从发现它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是“巅峰”了。 ........ “在alice探测器的数据中,在内寻迹系统反氦-3原子核的120um(rφ方向)束流z观测数据........” 讲台上,徐川提出问题后并未过多的在上面停留,也没有给出自己的答桉,而是开始整场新闻发布会最核心的东西。 公布这次通过alice探测器数据分析出来的结果。 随着他的报告,当惰性中微子的发现伴随着达里兹图出现在投影幕布上时,当惰性中微子与暗物质的关系描述出来时,大礼堂中的骚动愈发明显。 不仅仅是讲台下正扛着摄像机忙碌着拍照的媒体记者张大了嘴巴,就连那些受邀而来参加报告会的物理学家们也同样压抑不住心中的惊讶。 尽管这些人中有不少事先就已经通过邀请函了解过这次报告会的内容了。 但直到徐川站在讲台上公布这一消息时,依旧震撼人心。 ........ “针对内寻迹系统反氦-3原子核的120um(rφ方向)束流z观测数据的分析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从理论上来说,这里存在一颗物理学界尚未发现的新型粒子的置信度已经达到了3sigma。” “在今年的下半年,将围绕这一发现来启动更多的粒子对撞实验,以收集更多的数据,确认它到底是惰性中微子还是一颗我们从未发现的其他粒子。” “本次新闻发布会内容报告完毕,下面将是提问时间。” 话音落下,前排的媒体记者们齐刷刷的将手掌举了起来。 若不是舞台相隔,恐怕这么他们已经冲上去将话筒塞进徐川嘴里了。 讲台上,徐川伸手示意第一位媒体记者提问。 作为国人,他示意的第一位媒体记者自然是华国媒体的老大,央妈安排的记者,不过这次过来的不是那位熟人,而是安排过来的另一位平常负责物理领域采访的女记者。 】 毕竟这种新闻发布会上肯定要涉及一些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提问,如果前去采访的记者什么都不懂,这肯定是不行的。 得到徐川的示意后,央妈的记者激动的站了起来,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话筒。 “徐教授,您刚刚在发布会上提到了惰性中微子和暗物质,能请您详细的解释一下吗?” 徐川点了点,道:“当然可以。” “暗物质是物理学中,一种理论上提出的可能存在于宇宙中的一种不可见的物质,它可能是宇宙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又不构成我们目前能看到和观测到的任何天体。” “结合宇宙中微波背景辐射各向异性观测和标准宇宙学模型(Λcdm模型),我们可以确定当前可观测宇宙中的暗物质占全部物质总质量的85%、占宇宙总质能的26.8%。” “它是宇宙的主体构成部分,至今仍未被我们发现。” “而惰性中微子同样是物理学理论上提出的一种宇宙基础粒子,它可能是构成暗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 “从这次alice探测器13tev能级对撞实验数据分析结果来看,这一区极有可能隐藏着一颗目前人类未知的粒子,而从各数据来看,这颗未知的粒子有可能是理论中的惰性中微子。” 话音落下,台下无数的媒体记者纷纷又将手举起来了。 这次徐川就随便挑了,被点到的媒体记者相当兴奋。 “徐教授,您刚刚在报告中提到了一个专业名词,3sigma的置信度,能否解释一下这是什么意思呢?” 徐川:“sigma是统计学用来表示标准偏差,即数据的离散程度的一个标准,也称作“标准偏差三倍法”,是一种统计准则,用于衡量特定测试项目特定样本组合的正常范围。” “你可以理解为,3sigma意味着这件事发生的概率在99.73%以上。” 闻言,台下人群再次骚动了起来。 特别是对于这些并不是很都懂高能物理的领域的媒体记者来说,99.73%的概率可以说已经很高很高了,这个概率几乎和发生了没多大区别。 “徐教授,请问如此之高的概率,是不是意味着你们已经找到暗物质了?”台下有媒体记者迅速跟进问道。 徐川摇了摇头,道:“我可从没说过这种话,在物理界,如果要确定一件事情的发生,亦或者确认一颗新粒子的存在,需要至少达到5sigma的置信度以上。” “5-sigma置信度可以理解为,所观测到的结果99.99994%是真实的结果,只有达到这个置信度,才可以确认真实存在。” “所以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围绕这颗未知的新粒子进行更多的实验,收集更多的数据提升置信度。” 话落,又一个媒体记者站了起来:“徐教授,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一场对撞实验是在2018年9月28日进行的。” “而在对撞实验启动的当天,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发生7.5级地震,导致两千多人死亡,一千多人受伤,请问这两者是否有所关联?是否是lhc的运行导致了苏拉威西岛地震?这是否是上帝的警告?”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看了提问的媒体记者,果然,搞事的是一名外国记者,正一脸仇视的看着他。 “这是没有任何依据的事情,事实上lhc的运行并不是对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任何的破坏,更不会造成地震等自然灾害.......” 在新闻发布会上,每次都有这类媒体记者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 更有一批人自始至终都认为lhc的运行会给地球带来灾害,因此每年都会集结一大批的人抗议,阻止lhc的实验。 对此,徐川只能表示,国外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真的拉胯,这类人就该去治治脑子。 不过这话他可不能在发布会上说,而且回答这个问题用词还得谨慎,一旦被这些媒体记者抓到了什么能够断章取义的回答,那真是掉进茅坑不是屎也是屎了。 ......... 大礼堂中,气氛相当火热。 除了少部分的媒体提出了一些稀奇古怪问题外,更多媒体记者注意力都在惰性中微子、暗物质、宇宙这些东西上。 没办法,这一发现实在是太惊人了。 惰性中微子、暗物质、暗能量....... 如果13tev超高能级的对撞实验数据中真的存在一颗这样的粒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将是颠覆性的发现。 在场的不少人都想到了近十年前的“中微子超光速事件”,当时来自意呆利的中微子振荡乳胶径迹(opera)合作组宣布,在一次中微子实验中发现了“超越光速的中微子”。 这一结果险些将直接打破爱因斯坦在上个世纪创建的狭义相对论,也差点颠覆整个物理学界。 但庆幸的是,后面证实超光速中微子并不存在,只是一根有问题的光纤电缆引起的问题造就了这一起令人尴尬的乌龙事件。 而这一次,惰性中微子这颗有关暗物质的粒子,如果被证实,尽管它不会直接颠覆整个物理学界,却会给人类带来更加广阔的未来。 ......... 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消息传递的速度毫无疑问是相当快的。 在新闻发布会举行完后的当天下午,各家媒体就迅速将发布会上的内容传递了出去。 而取出的标题,也是一个比一个惊人,一个比一个亮瞎眼。 《震惊!史上最年轻的诺奖得主证实暗物质存在!》 《占据全宇宙总质量的85%以上的暗物质被发现,它竟然长这样!》 《惰性中微子!一颗超出标准模型大厦的粒子,也是扔向高能物理的炸弹,物理界的大厦即将崩塌!》 《........》 一个比一个轰炸的标题很快就引爆了整个互联网,引来了无数的吃瓜群众。 【卧槽!暗物质被发现了?】 【没说吧,只是说可能发现了一种新粒子,可能是惰性中微子,可能是构成暗物质的一部分,注意!这里有三个可能,所以压根就是不确定的事情。】 【暗物质不可能被发现的,能观测到的都不是暗物质!】 【全是猜想。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只能一边吃饭一边听,自娱自乐。但逼格显然比较高,因为没人能反驳你,原因还是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 【川神什么时候也变成这种不确定党了,呜呜呜,我的川神。】 【高能物理本来就是这样,任何一种新现象新粒子没被最终确认前,只能说可能存在,不过3sigma置信度的确有些低了。】 【不愧是川神!出手就是这种轰动世界的新闻。】 【99.73%以上概率还叫低啊,我当年高考选择题扔骰子选中的概率二分之一都已经很高了!】 【笑哭,哪能这么比,你高考对人类的科学根本就无关紧要,而这顶尖的科学必须要完全确定才行,要是错了,它就影响你高考了。】 【所以暗物质到底是什么?】 【不知道!你问我我问谁,估计川神也不知道暗物质到底是什么。】 ........ 网络上,相关的热度上升的很快。 当然,这也和徐川有关系,自从获得诺奖后,很多人都在关注着他,想知道他在研究些什么。 在本身自带热度的情况下,再加上暗物质这个名词携带着各种能讨论的东西,网络上的讨论相当热烈。 不过这无论是对于徐川还是对于来言都影响不到什么。 新闻报告会结束后,紧随其后的就是南大邀请各诺贝尔奖物理学奖得主们举办的一场报告会或者演讲会。 在这场报告会上,徐川针对惰性中微子的发现做了一次比新闻发布会更详细的介绍,这会吸引更多的物理学家们将精力投入到这一领域来。 他并不担心其他人会提前发现或分析确认惰性中微子的存在,对于这个他有着足够的自信。 但与此同时,高能物理领域下隐藏着无数的秘密,惰性中微子仅仅是暗物质的一部分,而有关暗物质的研究,需要更多的物理学家们一起来进行。 单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只不过,让徐川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一场新闻发布会,不仅引来了广大网友的关注,更是引起了上面的注意。 在报告会结束后,一个让他意外的红色电话直接打到了他的手机上。 ........ 第二百六十八章:大计划! 京城,长安街北侧。 在某间装潢庄严肃穆的会议室里,穿着中山装的老人看完了手中的报告,神色微微动容。 “徐教授真的发现暗物质了?” 放下了手中的报告,老人抬头看向了站在办公桌前的秦安国询问道。 秦安国摇了摇头,道:“好像不能这样说。” 顿了顿,他看向身边头发半百的另一位老人,接着道:“我对这方面的东西不是很了解,不过刘院士是专业的,麻烦刘院士解释一下吧。” 身边,头发斑白的老者点了点头,沉吟了一下后开口道:“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次的发现并不能算作暗物质。” “惰性中微子虽然理论上来说是暗物质中的一种,但目前还没法完全确定这颗未知的粒子就一定是暗物质。” “打个比方,就好像是我们挖矿一样,可以从各种信息,比如植被、近矿围岩蚀变、矿头等等来判断这个地方有没有矿藏,矿藏的种类是什么。” “这次的发现也一样,目前来说,徐教授还只是发现了这些信息,可以做到一个大概率的判断。” “而更精准的确定,还需要更多的对撞实验和对撞数据。” 会议室中,老人沉思了一下,问道:“那这个概率有多大呢?” 刘院士摇了摇头,道:“3sigma的概率在高能物理领域中的发现并不算太大,每年那边能达到这个置信度的发现有不少,很多都被证实为背景杂波或者无用信息。” “当然,这个概率也不算很低,有这个置信度,的确是可以继续深入探索研究的。” “更让人心动的,并不是这个3sigma的置信度,而是徐教授的一些理论和看法。” “我在来之前看过他前两天在南大的新闻发布会和报告会,在报告会中,徐教授对这次的发现做了很详细的分析和探索,且逻辑自洽,符合理论。” “如果从这方面来看,这次的发现的确很有可能是传说中的惰性中微子。” “但这方面的东西谁也无法保证,毕竟成果实在太震撼了,而且还是和暗物质有关。” “从目前的科技水平和探测器来说,我们根本就无法直接观测到暗物质的存在。” 闻言,老人陷入了沉思中。 对于华国而言,要说当前最缺的东西是什么,那毫无疑问是能源了。 其他的不说,2018年,国内共开采了35.46亿吨的煤炭,在全球各国中排名第一,而且产量再次接近全球煤炭总产量的一半。 而就算是这样,依旧不够用。 据报告,2018年华国又进口了约2.815亿吨的煤炭(同比增加1050万吨,增长3.9%),而2018年同期出口的煤炭(煤及褐煤)只有493.4万吨。 这样算下来,在2018年,大陆实际“消耗”的煤炭高达38.225亿吨。 这么多的煤炭,大部分都消耗于火力发电、取暖、炼钢三大领域。 按照平均一吨煤五百块的价位来计算,每年光是消耗在煤炭上的资金就达到了恐怖的两万亿。 如此海量的消耗,哪怕能下降一两个百分比,那也是相当夸张的。 所以这些年华国一直都在寻求新型能源,无论是不属于西疆大漠的大型光伏发电厂、还是部署于内蒙的大型风力发电站、亦或者已经朝着四代核电前进的核能,都是解决能源危机的尝试。 如果能将占据宇宙总质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暗物质利用起来,那在能源方面将再也毫无后顾之忧。 当然,老人也知道,要实现这一愿望很难很难,也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只要有希望,华国从来都不畏惧困难! 此外,若是这次的发现,真的能证实是暗物质的话,那这将是一个改变世界格局的新领域。 或许,一直以来偏向保守的政ce需要改变一下了。 至少,在一个全新的领域,华国必须要更上脚步。 落后就是挨打,上个世纪惨痛的教训有一次就足够了。 不过在此之前,稳妥起见或许该先问问那个人的意见。 毕竟专业的事情,总要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 金陵,南大,刚忙碌完报告会的徐川告别了母校回到了别墅。 一个01开头电话就在手机上响起。 手指在屏幕上划过,徐川接通了电话,手机中,一道让他有些意外的声音传递了过来。 “喂,徐教授,在忙吗?” 电话中,带着和蔼笑意的老人声音在他耳中响起。 听到这道声音,徐川瞬间反应了过来给他打电话的是谁,连忙道:“没有没有,刚在母校那边开完报告会,这会已经到家了。” “最近有时间吗?我想请你来一趟京城这边,请教点事情。 ”老人在电话中笑呵呵的说道:“当然,如果不方便,我过去一趟也是可以的。” 徐川连忙摇头,迅速道:“有的,我这边随时可以过去。” 让电话中的这位老人跑一趟,开什么玩笑。 老人笑道:“那就麻烦徐教授跑一趟了,放心,不会耽搁你很长时间的。” ....... 挂断电话,徐川打了电话给郑海,让他帮忙订一张前往京城的高铁票。 让郑海帮忙订一下票,他则迅速收拾了一下行李,大长老亲自打电话给他邀请过去商议事情,这肯定得尽快。 再次来到京城,徐川拖着行李入住了北海酒店,依旧是以前的那个房间,似乎被这家酒店专门单独留出来了,反正他每次过来,这个房间都在。 房间中,徐川拉开窗帘,望向了窗外的北海与故宫陷入了沉思。 和他有关的无非也就那么几件事情。 核废料研究项目、核聚变、或者最近才出现的惰性中微子与暗物质。 这些东西每一个都关系盛大,哪怕是他,也得好好考虑一下明天的回答。 到了如今,站在了他这个位置,可以说每一句话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有时候甚至一个建议就能带动数以亿计的资金 所以事先考虑清楚,练就一身谨言慎行的本领是必须的。 ....... 翌日,下午三点,在警卫人员的带领下,徐川穿过长安街北侧的小河,再次来到了这间古色古香的二层小楼中,也再次见到了以前在电视与新闻媒体上经常看到的那位老人。 “徐教授,快请坐。” 看到徐川的到来,老人和蔼的笑着起身,和他握了握手,笑道:“这次临时把你喊来,希望没有打扰你的研究。” 徐川连忙摇头,道:“没有没有,为国效力是任何一个公民应当的义务。” 正厅中,两人寒暄了几句后,没有过多的浪费时间,直接进入了正题。 老人沉吟了一下后开口道:“徐教授,这次麻烦你过来,主要是两件事。” 徐川:“您请说。” “第一件事是有关于可控核聚变项目的。”说着,老人从身边的警卫手中接过一份报告,递了过来。 徐川略带疑惑的从老人手中接过了报告资料,翻看了一下。 《2020年可控核聚变立项调查报告文件》 红色的标题入眼,让徐川童孔骤然收缩了一下。 老人递给他的报告,的确让他很是惊讶。 在‘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技术项目’如今尚未完成的情况下,高层就启动可控核聚变项目,这份魄力,的确让人很是吃惊。 要知道,涉及到可控核聚变,可完全不是核废料重新利用项目能比的,无论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亦或者科研难度,还是投入的资金和人力物力,都不是一个级别的。 其他的不说,光是iter,建成就花费了超过300亿米金,且后续每年都在几十亿几十亿的往里面砸钱,然而至今都没烧出个像样的成果。 国内也有类似的项目,比如东方超环(east)。 它是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装置,可以产生比iter更复杂和灵活的磁场配置,从而探索更优化的等离子体参数。 在2018年,也就是去年的时候,东方超环east已经就创造了持续约束等离子体100秒的新世界纪录。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实验堆,它的目标是实现长脉冲稳态运行,为未来建造华国核聚变工程试验堆(cfetd)提供技术支撑。 而从手中的报告中,徐川看到了另一个独立的可控核聚变工程。 报告上写的相当直白,这份新工程计划于2020年启动,独立于区别于华国核聚变工程试验堆(cfetd),与其并驾齐驱。 至于负责人和使用哪条技术路线,报告上并未写明。 但毫无疑问,这是个大计划! 另一个全新且完全独立的可控核聚变工程,投入的资金可以说是按照百亿甚至是千亿计算的。 ....... 看完手中的报告,徐川抬头看向老人。 老人笑了笑,开口道:“你知道的,关于可控核聚变,咱们国家一直都在努力。” “不过这事并不是说光努力就能行得通的,还需要解决各方面的难题,更需要一位优秀的人才走在前面指引方向。” “目前国内在可控核聚变方面的研究有不少,但都相对较零零碎碎,较为完整的只有cfetd工程。” “而我们脚下对面米国,日耳曼国等在研究可控核聚变道路上领先的国家,除了国际共同合作的iter外,在各自国内都有着两到三条不同路线的研究,米国甚至超过四条完整的方向。” “所以经过商议后,我们准备再启动一条可控核聚变工程。” “而这份工程,目前总负责人待定,技术路线也待定,高层在等待你主导的核废料项目运行,然后再来进行商议决定。” 老人这话,差不多就只差明说这份工程是留给你的了。 徐川自然也听出来了这份意思,他认真的点了点头,开口道:“‘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技术项目’目前已经进入了核电站施工阶段,半导体辐射隙带材料和晶态铒锆酸盐’材料已经进入加急生产的环节。” “按照计划,整体会在今年五月中下旬完成,届时可以启动完整的核废料重新利用发电测试。” “如果一切顺利,预计在九月份左右完成整体验收。” 老人点了点头,道:“这些东西交给你,我放心。” 顿了顿,他接着道:“第二件事是有关于你前些天的研究成果,那个惰性中微子和暗物质的。” 说着,老人坐直了身体,问道:“我想咨询一下相关的事情,比如它是暗物质的概率有多大,如果确定,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利用上暗物质暗能量这些东西?” “此外,如果要进行深入研究,我们也是否有必要建造一座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之类的。” “对于这些,我想听听你的看法。” 徐川想了想,而后谨慎的开口道:“关于这次的发现,想必您已经了解过了。那些详细专业分析我就不多说了。” “首先,我可以肯定的是,这次lhc的13tev能级的对撞数据中,的确包含了一个目前科学界尚未发现的新型粒子。这个粒子是超出标准模型之外的。” “这一点我可以确认,相比较之前公布出去的那些东西,我手上还有一些尚未公布和发送给的证据。” “如果您需要验证的话,我可以给您送过来。” “其次,它是暗物质的概率,我无法确定,只能说从数据分析来看,它有很大的概率是暗物质衰变的一部分。” “而利用上暗物质暗能量这些,恐怕就更遥远了,至少短时间内我看不到什么希望。” “毕竟目前的科技,我们连观测到暗物质,了解它的形成、性质、原生粒子等方面都做不到。” “或许在几十年上百年后才有这种希望。” “至于建造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我个人而言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但不是现在。” 听到这个回答,老人眼眸中微微有些惊讶,好奇的问道:“怎么说?” 他和不少人都认为,只要国家提出建设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眼前的这位学者一定会鼎力支持的。 毕竟他是数学物理双主修的,在物理方面的成就也不弱,特别是这次对对撞数据的分析成果,更是震惊世界。 没想到,他开口提出这个问题,得到的回答却略有偏差。 这让他有些好奇眼前的年轻人为什么会这样说。 ....... 第二百六十九章:因为我没有时间 对于任何一个研究高能物理和理论物理的物理学家来说。 大型强粒子对撞永远都是无法拒绝的诱惑。 宇宙的奇迹、微观粒子的奥妙、世界万物的组成......对于物理学家来说,一切的一切,都可以从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中得到。 徐川也不例外,他同样期待比lhc性能更强,对撞能级更高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 以期待能借助它发现宇宙更多的奥妙。 但现在还不是时候。 ...... 想了想,他开口回道:“一方面是斥资巨大,一座大型强粒子对撞机要修建,需要数百亿的资金。” “如果要同时启动一条新的可控核聚变项目和一座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建设,这对于国家财zheng压力来说不小。” “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目前我们没有足够多的物理人才!” “现在修建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在咱们国家的物理人才没有成长起来前,可以说是为其他国家做嫁衣。” “所以还不如再过一两年,反正目前我们已经加入了成为了会员国,在欧洲原子能研究中心也有一定的话语权和位置,完全可以这两年先借助那边的lhc为我们培养一批人才后再来启动大型强粒子对撞机。” 老人想了想,开口道:“那暗物质这边,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强粒子对撞机,会不会出现落后的情况。毕竟这可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因为在新领域的发展落后,华国追赶了足足几代人。而在其中吃过的苦,流过的血与泪,受过的屈辱和委屈让人永远不会想再来一遍。 如今暗物质毫无疑一个全新的领域。 特别是在发现者还在自己国家的情况下,再落后于其他国家就完全说不过去了。 尽管同时启动可控核聚变和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两个超级工程对财zheng等方面的压力巨大。 但如今华国也不是没有能力同时支撑起两个超级工程,当年贫困潦倒的时候都实现了两弹一星,更何况是现在。 徐川笑了笑,道:“放心吧,暗物质没那么容易就形成影响整个世界格局的新领域的。” “尽管我几乎能确定这次的新发现就是惰性中微子,但严格来说,惰性中微子并不是暗物质。” “它是暗物质衰变或者形成过程中释放出来的一种带有部分暗物质特性的粒子。” “同时它也拥有一部分常规粒子的物理特性,因此才能被探测器观测到。” “如果是真正的暗物质,以如今欧洲原子能研究中心的设备,可以说不可能观测到真正的暗物质。” “我建议咱们等一等再建造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原因也有一部分是因为这个。” “需要等技术更新换代后,直接一步到位,在对撞能级和探测手段上都提升一个甚至是数个台阶。” “那样才是最好的选择。” 对于徐川来说,现在建造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确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 他手上还有常温超导、双重磁镜、强磁镜镜箍控制环面等技术没有拿出来的,这些东西都可以运用到对撞机上极大的提升性能。 此外,还有更关键的一点! 顿了顿,徐川接着补了一句:“另外,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同时主持两个超级工程。” 无论是可控核聚变还是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他都是要拿到手的。 交给别人,他不放心! 这两项超级工程,在如今这个时代,可以说只有在他手上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与可能性。 听到徐川的回答,老人也笑了笑。 他自然听出了话语中的意思,不过这大概是这位年轻学者第一次在他面前展露出锋芒自信的一面。 但这才是最正常不过的。 一个能在二十一岁就拿到诺贝尔物理奖和菲尔兹奖的超级天才,一个年轻至极就已经站在了学术巅峰的学者,怎么可能没有属于自己的骄傲。 ...... 在京城,徐川呆了三天的时间。 除了第一天单独的谈话外,他还参加了几场科学技术部的会议,交流与推进高能物理领域的投入、可控核聚变工程、核废料重新利用、核电站扩建等一系列的事情。 会议上,徐川保持着谨言慎行的态度,仅对自己的熟悉了解的领域发表了一些看法。 正如他之前所想的一样,以他如今的地位,每一句话都可能影响甚大,特别是在这种顶级的会议上。 处理好京城这边的事情后,徐川搭乘高铁返回了金陵。 惰性中微子相关的事情暂告一段落,后续的研究要等到欧洲原子能研究中心那边重启13tev能级的对撞时间,而他也回归到了正常的生活中。 每天去南大上一堂课,剩余的时间则用来学习和了解ns方程相关的数学手稿与论文,顺价教一下两位学生。 如今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项目对他来说已经逐渐进入了尾声,再加之去了一趟京城,几乎确定了下一个项目就是可控核聚变。 那么用于控制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中的数学模型就是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 对于可控核聚变,徐川的了解相当深,不说是当今世上的第一人,至少也是前三的存在。 毕竟他上辈子生涯的后半段,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研究这个。 从超导材料到强磁镜镜箍控制环面、再到辐射隙带缓冲技术和超超临界热机转换技术,都是他为了研究可控核聚变而弄出来的。 而关于反应堆腔室内的超高温等离子的约束。 可以说是可控核聚变技术实现中最大,或者说最核心最普遍的一个难题了。 这也是目前可控核聚变研究领域存在两种主要的技术路线,无论是托卡马克、还是彷星器、都面临着共同的难题。 高温、高密度、以及长时间的约束! 如果将这三者拆分开来,单独来做以现在的科技手段来说还是有不少的方式的。 比如高温,产生可控核聚变需要的条件非常苛刻。 在无法像太阳这种恒星一样通过巨大的压力能使内部核聚变正常反应的地球,只能通过提高温度来弥补。 而要使得反应堆腔室内的氘氚材料聚变,需要达到上亿度的高温。 不过即便是这样,依旧有不少手段可以做到。 比如激光聚焦点火,比如对等离子体本身通电进行加热,比如对等离子体体积压缩放热等等,这些都能做到上亿度的高温。 甚至在不考虑维持时间的情况下,欧洲原子能研究中的那帮人还利用大型强粒子对撞机lhc创造出来了超过5.5万亿度的超高温。 可见高温并不是导致无法可控核聚变的因素。 但如果将三者合到一起,要对其进行控制就难如登天了。 要进行可控核聚变,就需要上亿度点火的温度,以及维持数千万度的常规运行温度,而这个温度目前可以说没有一种固体物质能够承受,只能靠强大的磁场来约束。 但要通过磁场来控制和约束腔室内的超高温等离子体,最大的问题便是超高温等离子体的超大雷诺系数导致的不规则湍流。 被电磁场束缚的高密度等离子体,任何微小的扰动都会使整个由等离子体构成的体系产生紊乱。 数千万度的超高温等离子一旦脱离控制,将会对反应堆的腔室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而商业化的前提就是能长时间的运行和稳定的输出能量。 否则一个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运行一两天就得检修,那可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 要想做到长时间的控制,那么针对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内的超高温等离子体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是必须的事情。 这也是当前各国研究可控核聚变的核心之一。 但老实说,这个研究并不被多少人看好。 要想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控制反应堆腔室内的超高温等离子体,在如今的可控核聚变领域中,还不如寻找一种材料,能够做到相对较长时间的抵御等离子体的溅射来的有希望。 比如华国,在这条路上走的就相对较远,掌握了世界领先的第一壁材料制造技术。 如增强热负荷的铍铜钨符合材料,就是华国研发出来的,被广泛的应用在国内的可控核聚变研究中。 甚至包括国际性合作‘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都有超过百分之十以上的第一壁材料应用这种复合金。 老实说,寻求极致的对抗材料,来实现可控核聚变也是迫不得已。 尽管大家都知道为超高温等离子体湍流建立数学模型才是正确的道路。 但要实现这条道路实在太难太难了。 湍流本就是数学界和物理界的最大难题之一,如今的数学界为普通的水流、空气湍流建立一个精准的控制模型都相当难。 更别提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内的超高温等离子体湍流了。 从计算流体最简单方便快捷的雷诺数公式re=pvd/μ来看,v、p、μ的任何一个数值变大,都会导致流体流动情况的无量纲数变大。 而被电磁场束缚在反应堆腔室中的高密度等离子体,拥有较大的雷诺数毫无疑问是相当大的。 要给这种湍流建一个数学模型,你随便找个数学教授,哪怕是菲尔兹奖得主询问,都只会得到一个答桉。 那就是不可能做到! 除非,你能解决ns方程。 ...... 办公室中,徐川翻阅着手中的论文。 在他桌上,类似的东西还有一大堆。 一部分是他的祖师爷格罗滕迪克老先生关于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和欧拉方程方面的研究,更多的则是费弗曼收集到的有关ns方程的资料。 看完手中的资料后,徐川将其扔到了桌边,顺手从笔盒中摸出来一支圆珠笔,然后开始盯着眼前a4纸发呆。 别看他之前和费弗曼合作解决过ns方程的一部分,但当开始深入ns方程的时候,他依旧感觉无从下笔。 思虑了半天,徐川将手中的圆珠笔扔到了一旁,默默的抬头仰望天花板。 办公室中,他的两名学生阿米莉亚和谷炳都时不时的好奇打量两眼。 老实说,在他们的印象中,自己的这位导师自从认识以来还从来没有过这般迷茫的时候。 “教授,你遇到了什么难题吗?” 看着徐川发了半天呆后,性格更加活泼一点的阿米莉亚终于忍不住了,好奇的开口询问道。 听到提问,徐川毫无意识的顺口回道:“我在想如何通过数学来计算有限维度向量场中的无限离散扩散运动。” 阿米莉亚:???? 谷炳:???? 导师的这个回答,是什么鬼? 徐川提的这个问题,其实并不算难以理解,但有限维度向量场,怎么看都无法和离散扩散运动挂钩起来吧? 前者是数域p上任意非零有限维向量空间必有基底理论,属于线性代数领域;而后者,则是物理领域的东西吧?若要说数学中有能和它挂钩的,那顶多也就离散数学和流体数学能联系上了。 两个南辕北辙几乎不挂钩的领域,这该怎么回答? 一时间,阿米莉亚和谷炳反倒陷入了迷茫中。 不过两人的提问,反倒是让徐川从走神中清醒了过来。 或许,他需要一点其他人的帮助。 如果说一个人想不到什么办法,那么至少应该听听其他人的想法。 想着,徐川没有理会两个陷入了迷茫中的学生,直接起身离开了办公室。 ....... 从教学楼中出来,在大门口等待了一会,一辆红旗轿车驶了过来。 “教授,去哪?” 徐川上车后,郑海扭头问了一句。 “回家,另外再帮我订一张去京城的高铁票。” 目前在国内能够给与他数学上帮助的人并不多,不过有一个人绝对可以,而且,他现在正好在国内。 ........ 第二百七十章:邱成桐的赞叹 在自然基础学科这一块,不得不承认,华国和西方那些国家的确还有着不小的差距。 若是在普林斯顿,徐川很容易找到和自己交流数学的人,德利涅、费弗曼、萨尔纳克、威腾、纳什、许埈耳.....光是菲尔兹奖得主,普林斯顿就能找出来一巴掌之数。 而在国内,目前拿到了菲尔兹奖的,就两人。 一个是他,另一个,是去年回国后在水木大学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担任院长一职的邱成桐。 若要说华人顶级数学家,华国其实也不算很缺,比如北大八零年代的黄金一代,张伟、许辰阳、恽之韦等人都可以称为数学家。 而张伟、张益唐等人更是菲尔兹奖的热门候选人,哪怕是在国际上,都是顶级数学家那一批的。 但遗憾的是,这些人如今基本都不在国内工作。 这也导致徐川想在国内找人交流一下数学方面的问题都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 搭乘高铁,徐川再度来到了京城。 水木大学中,充满活力的学子来来去去行走在校园中。 因为之前来过拜访过一次的原因,这次他很顺利的就找到邱成桐的办公室。 邱成桐这个名字,在国内也是大名鼎鼎,不过名声毁誉参半,有赞扬的也有不屑一顾的。 一方面是因为他是菲尔兹奖得主,国际顶级数学家之一。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和北大数院之间尖锐的矛盾,以及他的国籍了。 他曾与自己的学生田刚因为学术抄袭一事闹得的沸沸扬扬,别说学术界了,当时就是会上网的普通的人都知道了这事。 不过当时的北大作为华国两大顶级学府,在学术界的影响力相当大,再加上田刚当时已经成为了北大数学系的领军人物,被北大力挺。 再加上邱的国籍是米国籍,在国内相当受人诟病,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但在国际数学界,邱的名声还是相当大的。 在数学这一领域中,除了阿贝尔奖外,其他最顶尖的奖项,如菲尔兹奖、沃尔夫数学奖、克拉福德数学奖等奖他都拿到了。 更是被哈佛大学誉为“皇牌教授”,数学界的皇帝,一人可抵一个数学系; 也被国际数学大师唐纳森誉为“近1/4世纪里最有影响的数学家”,可见他的数学能力是顶级的。 ....... 敲了敲门,里面很快动静。 开门的是一个学生模样的人,似乎并没有认出徐川,他好奇的问道:“你找谁?” 徐川:“请问邱成桐教授在吗?” “你找邱教授有什么事吗?”看着眼前感觉比自己都还要年轻的访问者,办公室中学生皱眉问道。 自从他的老师回国入驻水木大学应用数学研究院后,几乎每天都会有学生过来请教问题。 倒不是说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不好,但那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他的老师而言实在太低级了。 这些随便找个数学教授就能解决的普通问题,可他们偏偏要跑来这里。 可能是想借着提问博取老师的好感,从而被看中,但这只会浪费教授大量的时间,还会耽搁他的研究。 眼前这个看起来比自己还年轻的访问者,说不定也是打这个主意的。 徐川倒是没想那么多,上次来他没见过眼前这个年轻人,但能在邱成桐的办公室中学习,估摸着可能是邱老后面新收的学生弟子。 笑了笑,他开口道:“ns方程方面的问题,想找邱教授聊聊。” 闻言,这个学生心中顿时嗤笑了一声。 这又是一个拿着高阶问题装模作样来博取老师好感的人,殊不知老师平生最讨厌这种不懂装懂的了。 研究ns方程,你以为你是川神? 心中哼嗤了一下,正想着,这个学生看着徐川忽然愣住了。 看着看着,他忽然打了个激灵,怎么感觉这人这么眼熟的样子?好像川神? 忽的,他突然又打了个寒颤,脑海记忆中的那道偶像身影和眼前的人逐渐重合了起来。 卧了个大槽,眼前这个不会真的是川神吧? 紧张忐忑的咽了下口水,他颤抖的问道:“你是徐川,川神?” 徐川挑了挑眉,笑道:“是我。” “川神!真的是您老人家?! ” 听到这话,徐川嘴角抽了抽,他怎么就成老人家了?这辈分也涨得太快了吧。 “快.....快请进,川神,老师他刚刚出去有事去了,应该等会就会回来,您老人家先坐一下。” 堵在门口的学生快速让开了位置,激动有颤抖的恭敬邀请徐川进入办公室。 听到这称呼,徐川哭笑不得的摇了摇头,道:“叫我徐教授就行,川神和老人家什么的就算了,这称呼不合适。” “川....徐教授,您喝点什么?这边有咖啡,茶,果汁和红牛。”青年学生紧张的问道。 徐川笑道:“来杯水就行了,不用那么麻烦。” 说着,他随便找了把椅子坐下,眼神落在了书桌上的稿纸上,上面有几个问题,属于偏微分方程领域,研究的并不是常规数学,而是计算应用数学,和智能神经网络方面有点关系,这引起了他的兴趣。 不得不说,邱成桐在偏微分方程领域的学识可谓是巅峰造极境,从这份出给一个研究生的试卷问题中就能窥见一偶。 他熟练无比的将偏微分的方法,运动到微分几何中去,编写出了这几个灵性极高的问题。 偏微分方程是个很神奇且应用相当广泛的数学领域,它非常擅长描述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对于描述种种现象非常有用,可用于描述从行星运动、天气变化、到随时空结构变化的所有事物。 但是众所周知,它很难求解。 譬如说,假设尝试模拟空气湍流,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就是该领域的巅峰。 通过解此偏微分方程,可以得知任何时间点的流体运动,并模拟将如何继续运动或之前是如何运动的。 但这些计算非常复杂且计算量很大,所以常常依赖超级计算机来进行数学运算。 而这就是人工智能和智能神经网领域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它们可以通过使用深度学习来加快解决的速度,将对科学探索和工程应用产生很大的好处。 桌上稿纸上的几个问题,都是这方面的,想来是邱成桐留给自己学生的作业,上面还有部分已经写上了答桉,徐川看的,正是有答桉那部分。 “这条思路有点意思,通过在傅立叶空间中逼近傅立叶函数,来完成一系列的运算,不过这份答桉并不算完善,缺少了转换无法降低纠缠性,也就无法精准的得到答桉。” 稿纸上,一道题目的答桉引起了徐川的兴趣。 对于他来说,这种给研究生或者博士生考核用的问题,可以说一眼就能看出答桉和方法,也能看出答桉中的缺陷和问题。 但上面的思路的确让他有些意外,这是他没想过的一条解决方法。 这很正常。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思路,哪怕是高斯牛顿重生了,也不敢说自己懂得所有的数学,能找到一个数学难题所有的解决方法。 徐川也从来都不觉得自己拿到了菲尔兹奖就能超越所有人,在数学这一领域,谁都没有这样的资格。 ....... 办公室中,青年学生刚端着一杯水过来,就听到了徐川的自语,内心泛起震撼。 这就是菲尔兹奖得主的能力吗?一眼就看出了他答桉中的缺陷。 想了想,他终究的还是没忍住,开口问道:“那,川神,这个纠缠性有方法转换吗?” 对于这个问题,他已经卡住很久了,一直都想不到什么好的解决办法,这会一位数学界的顶级大牛就在眼前,还对问题产生了兴趣,怎么能让他忍住不问。 听到询问,徐川回过神来,接过水杯后笑道:“你叫什么名字?” “卫勇,川神叫我小卫或小勇都可以的。”青年学生连忙回道。 徐川笑了笑,道:“你这条思路挺有意思的,但后续的拓展并不是你这个阶段就能解决的。”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你应该是邱教授新收的研究生吧?” 卫勇点了点头,道:“嗯,我是去年下半年才跟着邱教授学习的。” 徐川接着道:“我先问一下,你是怎么想到在智能神经网数据计算中,利用傅立叶空间中逼近傅立叶函数来完成系列运算的?” “按照常理来说,解决这类问题往往都是通过在近似欧几里得空间中定义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函数来推进吧?” 卫勇挠了挠头,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道:“我大学辅修过计算机学科,在信号处理的时候经常用傅里叶变换来进行模拟,所以就想试试傅里叶空间中的逼近函数能不能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桉。” 说着,他摊了摊手:“结果显然易见,我卡主了,始终找不到方法计算出精确值。” 顿了顿,卫勇接着道:“不过我总感觉这条路应该能走通,所以一直都没放弃。” 徐川笑着拿起了桌上的试卷,指了指上面的回答开口道:“你的感觉没错,这条路的确能走通,但你的知识储备不够,而且第二步就走错.......” 正说着,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了,一名带着眼镜的老人走了进来,看到办公室中的人影,老人愣了一下,随即脸上带上了笑容走了过来。 “稀客啊,徐教授今天怎么有空来我这坐坐了。”邱成桐笑着迎了上来,热情的打着招呼。 徐川收住口中话语,起身笑道:“在数学上遇到了问题,想过来找您请教一下。” 邱成桐眼神中闪过一丝讶异,笑道:“能让你都感到困难的问题,我倒想听听是什么。” 徐川开口道:“和ns方程有关。” 邱成桐微愣了一下,尽管知道能难住眼前这位的问题肯定不会简单,但也没想到一上来就直接是七大千禧年难题级别的。 笑了笑,他解下外衣,挂到一旁的衣架上,接着道:“这可是个大难题,估计一时半会也解决不了,先坐吧,我们有的是时间聊。” 徐川笑道:“之前和费弗曼研究过一段时间的ns方程,想着继续研究一下。” “但在研究偏微分方程领域时遇到了一些问题,而在这一领域,邱老您才是真正的大牛,所以想着过来请你指点一下。” 他说的并没有什么问题,在偏微分方程领域,邱成桐的确是最顶尖的大牛,甚至能说在这个领域中是no1。 他不仅极大扩展了偏微分方程在微分几何中的作用,还开创了数学中极为重要的分支“几何分析”。 其他的不说,从几何分析这一领域走出的数学家,拿到菲尔兹奖的就有足足五位,可见重要性。 邱成桐笑着摇了摇头,道:“大牛指点什么的,在你面前就算了,你可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拿到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 “小卫,去泡壶茶来。” 一边指挥学生去泡茶,邱成桐的眼神也落到了徐川手中的试卷上,他笑着开口道:“这只是留给学生的一份作业,徐教授可别给顺手解决了。” 徐川笑着说道:“这位学生挺有意思的,他在偏微分方程一块已经有了一点自己的思想,挺不错的。” “哦?” 听到徐川的赞誉,邱成桐有些惊讶的哦了一声,伸手接过稿纸看了起来。 半响,他笑着摇了摇头,道:“这条思路的确挺有意思的,不过这个回答有问题,走不通。” 徐川点了点头,道:“是的,他犯了个关键性的错误,强行取了共轭让函数空间是希尔伯特空间,这会导致在第二步就无法展开了。” 邱成桐想了想,问道:“如果要从这条思路解决这个问题的话,你有什么看法?” 徐川沉吟了一下后开口道:“对逼近后的傅里叶函数做变换,需要对傅里叶空间中的积分内核进行参数化,然后通过函数用复指数信号正交分解逼近,再转换成描述动量p的波函数。” 邱成桐沉思了一下,而后赞叹道:“这的确是最合适的路了。” “我刚刚想的是通过傅立叶级数做正交函数交在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中做基函数,再通过系数矩阵非奇异值来做解。” “但这种方法比你的方法要复杂的多,计算量也大不少。” “没想到你在偏微分方程领域也有这么深的了解,真是让人意外。” ........ ps:双倍啦,亲们,求月票,来个刺激点吧,五百月票加一更!当天统计第二天就加更!(你们可以监督,在书籍的详情页里面点开月票可以看到当日月票总数!) 另:今天月票达到五百,明天双更八千字! 第二百七十一章:交流与灵感(求月票) 说心里话,邱成桐是真的想不通眼前这个怪物到底是怎么学出来的。 代数几何、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泛函分析、拓扑、流形...... 从过往徐川发出去的数学论文来看,他对数学各领域的涉及都相当多,多到能堪比陶哲轩了。 而除了数学外,他还对物理、天文、材料等领域均有极深的涉及。 尽管他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主要依赖数学方法完成的,但如果不深入了解不熟悉对应的天文物理方面的知识,也不可能做到融会贯通完成计算方法。 但如果他没记错的话,眼前这位今年才二十二岁。 就算是打娘胎里面就开始胎教了,也很难想象到底是如何学习的。 老实说,他邱成桐也自认为算是数学界的天才了,他二十二岁的时候师从陈省身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拿到博士学位放到数学界也已经很优秀了。 但和这位相比,真不算什么。 这个怪胎在二十二岁的时候就已经拿到了菲尔兹奖和诺贝尔奖,站在了整个数学界甚至是科学界的最巅峰。 ....... 办公室中,卫勇烧好一壶热水后迅速端了过来。 邱成桐亲自从柜子中取出珍藏的茶叶,提起热水壶泡上了一壶热茶。 热腾腾的雾气在紫砂壶上鸟鸟盘旋上升,徐川盯着水雾陷入了沉思。 从理论上来说,这茶壶上雾气缥缈向上,有型的水雾逐渐散发消逝在空气中,何尝又不是一种粘滞系数很低的流体呢? 盯着茶壶上消散的雾水,他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 在有时候,对流体亦或者湍流的研究就像是这紫砂壶上的雾水一样,从茶壶根部开始,从有序稳定的上升,到中途开始受外界干扰而扩散紊乱,再到最后完全失去控制,彻底消失在空气中。 尽管从物理层面上来说,那消散的流体依旧还存在,但却已经无法用数学来进行描述了。 从最初的可以预测到最终的完全失控,从可以用数学公式来推导运动到甚至无法用数据来记录,这就是湍流。 但是,湍流也并非无际可循的。 正如眼前的水雾一般,人的呼吸、窗外的微风、冷热交替对空气的影响,这些都能干扰到水雾。 盯着眼前朦胧的水雾,徐川脑海中的思维活跃了起来。 或许,可以在在三维空间里面构造多个线性算子,对任意向量满足标准正交基矩阵,利用希尔伯特方法来进行寻找非线性方程的孤子解........ 一条模湖的思路,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但尽头是什么,没人能确定。 ........ 办公桌对面,邱成桐刚准备端起紫砂壶分茶,就注意到了盯着紫砂壶陷入沉思的徐川。 这一状态他很熟悉,很清楚对方这可能是有了灵感或者想法,饶有兴趣的看了眼后便没有再继续动作打扰,在一旁默默的等待着。 而一旁,卫勇刚想上前,就被导师邱成桐制止了,手指在嘴唇前的禁声动作让他瞬间明白了过来,小心翼翼的缩到了角落中,望着陷入沉思的徐川大气都不敢喘,尽力降低自己的存在感,生怕自己的存在打扰到了对方思考。 办公室中,气氛一时间陷入了诡异的寂静。 徐川沉思着,直到鸟鸟升起的水雾随着茶壶中温度的降低而消失才回过神来。 看着一旁静静等待的邱成桐,他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道:“不好意思,刚刚走神了。” 邱成桐没在意的笑了笑,起身拿走了紫砂壶,放掉里面的茶水重新泡了一壶后问道:“这是有所想法了?” 徐川点了点头,道:“嗯,略微有点灵感,所以构思了一下。” 邱成桐好奇的问道:“能聊聊?” 徐川:“当然可以,主要是对外界干扰的一些控制计算,以及预测方面的.......” 他将刚刚所得的灵感简单说了一下,有时候出来走走的确能让人大受裨益。 如果是在金陵自己的别墅中,以他几乎不喝茶的性格,要想从茶水的蒸腾雾气上得到灵感可以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在邱成桐这里,他还没开始和对方交流,就已经有所收获。 听完徐川的述说,邱成桐沉吟了一下后开口道:“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从计算上来说,这条路应该是可行的。不过我更建议将双线性算子替换成线性变换,相对比较后者,前者的局限性还是有的的,特别是在面对某些特殊空间的时候,双线性算子的能力可能不够。” 徐川想了想,点了点头,道:“的确,但双线性算子也有独特的优势,比如双射线性算子在向量空间中的置换有着对称的性质,在特殊的空间,如正方形、椭圆、圆形等空间中相当合适。” “或许可以混合一起使用?” 邱成桐摇了摇头,道:“从数学上来说这应该可行,但如果你是想利用这个来针对湍流建立一个控制模型的话,不一定行的通。” “特别是超高温的等离子体湍流,变化量太大了,如今的计算机性能与智能不一定能做到,哪怕是使用超计算机也不一定可行。” “你应该知道,当一个数学模型在运算时的变量太大的,那将是超级计算机都无法完成的计算任务。” 他已经知道了徐川的来意,所以思考了一下后从工程学角度提醒了这个问题。 徐川沉思了一下,道:“你说的有道理,如果模型运算太复杂,那对于计算力的要求也太高了,特别是针对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内的等离子体湍流而言,稍微有一点紊乱,就容易出现的大幅度的计算量增加。” 不得不说,邱成桐的能力的的确恐怖,一针见血的就指出了他构思想法中的问题。 他的科研能力不仅仅是数学上的,还有物理学和工程学上的。 他曾是哈佛大学物理学的终身教授,也是哈佛大学有史以来兼任数学系教授和物理系教授的唯一一人。 在当初哈佛大学的“数学科学及应用中心”担任主任时,邱的贡献涉及到了控制论、图论、、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三维图像处理等各方面,可以说是一个理论应用双行的顶级大牛。 这样的一位人才,如今在归国为国家做贡献,是国之幸事。 ........ 办公室中,徐川和邱成桐不断的交流各自在偏微分方程领域的看法和思想,直到黄昏的夕阳透过玻璃窗落在两人身上才终止。 告别了邱成桐后,徐川回到了金陵。 这次的交流,无论是对他来说,还是对邱来说都受益匪浅。 两位真正顶级的数学家敞开心扉,交流着在偏微分方程领域的各自见解,这是智慧火花的碰撞,或将融合成更大的一朵花火,去照亮那看似混沌的迷雾。 回到金陵,徐川暂时放下了其他的工作,将自己关在了别墅中。 为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中的超高温等离子体湍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是一个宏伟的目标,几乎不可能一步到位。 但如今,他有足够的资格与能力将这条路往前开拓一截。 书房中,徐川取来一叠稿纸和笔,坐在书桌前沉思着。 旁边,已经打开的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显示屏上都打开了一道道的网页和论文。 这些都是启动正式工作前的准备。 无论是在写论文,亦或者是证明某个难题时,经常需要引用或查找各种资料。 书桌前,徐川沉思了良久后,终于抬起了右手,手中的黑色圆珠笔在空白的a4纸页上写下了一行标题。 《三维空间中可压缩navier-s的非线性指数稳定性与整体存在性解的研究!》 写下了一行标题之后,他开始为整个证明编写引言。 【引言:粘性流体的运动方程首先由navier在1827年提出,只考虑了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poisson在1831年提出可压缩流体的运动方程。sai在1845年,stokes在1845....】 【而纳维-斯托克斯方程(okesequation)是描述粘性不可压缩流体动量守恒的运动方程,简称n-s方程。n-s方程概括了粘性不可压缩流体流动的普遍规律,因而在流体力学中具有特殊意义.....】 【......】 【可压缩粘性n-s方程由三个守恒方程组成: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且括三个未知函数:(v(x,t),u(x,t),θ(x,t)),分别代表流体的比容(密度的倒数),速度,绝对温度。接下来讨论方程组初边值问题解的存在,唯一性问题。】 【目前而言,所有的讨论都是在有界域上。】 【因此,是否能给予一个有限界域与具有dirichlet边界的条件,在三维空间中,okes方程存在实解,且解光滑?】 .......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第二百七十二章:从物理的角度推进NS方程!(二更求月票) 写下标题和引言后,徐川开始步入正文。 “.引用潘荣华与张伟哲两位教授的‘热导率的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论文’,在此基础上对将初值条件进行放宽。” “则(v,u,θ)(x)∈h*h*h变为(v,θ)∈h(0,1),uo∈h(0,1)” “存在一些正常数c和没有η>0,使得对于任何(x,t)∈(0,1)(0,∞)。” “可得c≤u(x,t)≤c,c≤θ(x,t≤c),及||(u-∫udx,u,θ-∫udx)(·,t)||h(0,1)≤ceηt” 书房中,徐川开始了对ns方程的探索。 这是一个横跨了三个世纪的难题,要解决它,难度超乎想象。 从圣维南与斯托克斯在1845年独立提出粘性系数为一常数的形式方程,并命名为navier-stokes方程后,两个世纪以来研究它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繁多如过江之鲫。 然而在上面取得重大突破的,却寥寥无几屈指可数。 目前的数学界,在ns方程上的最大进度,还是他在普林斯顿的时候和费弗曼一起推进的阶段性成果。 做到了能在在曲面空间中,给定一个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确定解的存在。 而现在,徐川要将其更进一步的推进,做到是给予一个有限界域与具有dirichlet边界的条件,在三维空间中,navier-stokes方程存在实解,且解光滑。 如果能做到这一步,差不多就能够给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中的等离子体湍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并利用超级计算机进行控制运算了。 对于徐川来说,他目前并不期盼解决ns方程什么的,那并不是什么靠谱的好主意。 ns方程从提出到现在已经近两百年了,它依旧如一座看不到尽头的高峰般巍然屹立。 无数的登山者甚至连山脚都没有接近,人们看不到它的山顶,只能远远的隔着迷雾眺望一眼。 徐川也不敢说自己有生之年就能完成ns方程的求解。 不仅仅是因为它难,更是因为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 克雷研究所定义的‘三维空间中的n-s方程组光滑解的存在性问题’只不过是ns方程的前奏而已。 别墅中,徐川已经有超过一周的时间没有出门了。 他对ns方程的推进在一开始还算顺利,偏微分方程本就是他上辈子的研究领域之一,再加上这辈子将数学作为主修的领域,在这一块,他已经成功超越了上辈子走出去了更远的距离。 但这并不能让他在ns方程上一帆风顺的走下去,在两天前,他陷入了一个瓶颈中,目前依旧还在寻找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书房中,徐川皱着眉头盯着稿纸上的算式。 “u``=-(1/v)(1-cosa)u。”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公式,是以函数为系数的谐波方程,是从陈至达的变形张量s+r分解理论对于零压力梯度的壁面流动,得到速度剖面u(y)理论方程中形变而来的。 由这个方程可得,随着壁面距离的增大,湍流的尺度是从超高波数的微小尺度演化为趋于零波数的超大尺度。 在一般情况下,它几乎可以代替欧拉方程适用于所有的湍流,得到普遍有效的方程组。 此外,对于这个方程,已经证实的是,普朗特的对数律速度就是方程的理论解。 因此,可以认为:对于理想的壁面流动,理论解与实验解是吻合的。 简单的来说,就是在理想情况下,通过数学公式计算出来的湍流运行状态与实际运行是一模一样的。 能做到这个,就完全可以用来建立数学模型,实现对湍流的预判和控制。 但是,它有一个致命的问题! 那就是湍流区域是cosa从不能近似为1演化到接近于0的区域的,且普遍有效的解析解是难于得到的。 这对于形状怪异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来说,是最为致命的点。 徐川想找到一个可以补足或者代替的方法,但至今未能做到。 更关键的是,数学上,严格的加速度公式是用李导数来证明的。 因此,用s+r导出的微元体加速度与李导数虽然在本质上一致,但是在力学(物理)解释上区别很大。 而目前科学界普遍接受的是基于李导数的欧拉方程,或是ns方程。 因此,对于这里给出的壁面流方程以及湍流的普遍方程,在理论界几乎没有支持性文献。 也就是说,徐川想要查阅借鉴一下以前的文献论文都做不到。 这是一个几乎全面空白的领域。 书房中,将手中的稿纸揉成一团抛到一边的垃圾桶中后,徐川盯着崭新的a4纸长舒了一口气。 自从推导进入瓶颈后,他被困在这个问题上差不多已经十来天了,但一无所获。 当然,也不能完全这样说,至少这十来天他排除掉了多种不能用的方法。 摇了摇头,刚准备继续下笔,但想了想后,他又将手中的笔丢到了一边。 抬头仰望着天花板看了一会,徐川推开了椅子站了起来。 或许,他需要一点小小的帮助。 他想到了上辈子解决杨-米尔斯规范场存在性和质量间隔假设难题的经历。 那时候也和这次一样,被一个瓶颈限制了很长的时间。 而ns方程和杨-米尔斯规范场存在性和质量间隔假设一样,两者都并不单单是数学上的难题,它们同时也是物理上的难题。 或许,他能从物理上的角度,来想想办法。 抛开数学思维,从物理上来说,要想研究一个问题,最快的方法就是实践了。 湍流无处不在,它存在于高速行驶的飞机尾流之中,也存在于装满水的浴缸里。 它的精髓在于通过漩涡的形成、相互作用和消亡,将能量从最大尺度注入到最小尺度。 简单说来,就是有序的流体流动会形成一个个的漩涡,这些漩涡会相互作用,分裂成更小的漩涡,然后更小的漩涡继续相互作用,如此等等…… 但是,这种混沌却已经困扰了科学家们好几个世纪。 目前还没有一个机械论框架可以解析漩涡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驱动这样一种能量级联的。 而对于物理学家来说,面对一个困难的问题,有一种物理学家们常会采用的解决方法! 那就是将这些事物放到一起彻底“击碎”! 比如为了理解宇宙的基本组成部分,理论物理学家们修建起来了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将微观粒子加速然后让它们发生碰撞,从而获取到数据。 这一次,为了揭示湍流的基本机制,找到解决ns方程的办法,徐川决定让漩涡与漩涡发生碰撞,亲眼去从微观层面上看看它的结构与运动。 南大,徐川直奔物理学院,找到了物院的院长俞永望,提出了想借物院设备使用的请求。 对于徐川的请求,这位俞院长想都没想就直接答应了下来。 物理实验大楼中,徐川喊来了自己的两名学生,让他们帮忙打个下手。南大那边在俞永望的安排下来,也喊来了两名博士生帮忙。 其实制造湍流碰撞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 各种海洋生物都可以在水下用空气和快速移动的水制造涡流环。 这是因为当圆形的气泡向前运动时,会受到正面水的挤压力以及侧面向后的水面摩擦力,这就导致原本圆形的气泡会被压扁,而边缘由于受到向后的力,则会扰动边缘的空气进行旋转,从而形成边缘的涡流,渐渐的中间被分开,就形成了涡环。 实验的难点在于使用超高分辨率摄像机全程记录两个湍流的碰撞,然后利用3d可视化程序对碰撞过程进行了重建,确定湍流演化的基本机制。 “教授,我这边已经调节好了,a1涡环使用了绿色材料,a2涡环使用了红色材料。” 实验室中,谷炳大声的汇报完成自己手中的工作。 徐川点了点头,道:“好的。” 而另一边,在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的学生帮助下,阿米莉亚也很顺利的完成了超高分辨率摄像机的架设与调试。 “报告教授,超高分辨率摄像机准备完毕,随时可以进行记录。” 在徐川的指挥和南大的帮助下,用于涡环对撞实验的设备很快就完成了组装。 实验开启,在精准的控制下,位于水箱两侧的涡环制造仪同时向前发射出了一个气泡,在高速运动下,气泡演变成涡环,随即在正中心碰撞在一起。 红黄的涡环在对撞的瞬间就形成了肉眼可见的混色波纹与环,但仅仅是一秒钟的时间,这些波纹与环就消散在一片染料之中。 不过对于徐川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在这次的实验室中,徐川特意找来了一个强大的扫描激光片,同步在高速摄像机上,两者结合,可以让它每秒可以捕捉数十万张图像。 而超高分辨率的高速摄像机精准的将整个实验过程全都记录了下来,并且输送到了计算机中。 剩下的,就是利用3d可视化程序对碰撞过程进行了重建了。 “教授,这次的实验做完了?” 实验室中,阿米莉亚好奇的看着正在拆卸设备的同学,朝着徐川问道。 徐川点了点头,道:“嗯,已经做完了。” “我能问问这是在研究什么吗?涡流?还是湍流?” 被匆忙的喊过来,阿米莉亚和谷炳都有些好奇自己的导师消失了大半个月都在做些什么。 徐川笑了笑,回道:“研究ns方程。” 阿米莉亚张着嘴,有些惊讶的看了眼徐川又看了眼正在拆卸的设备:“就用这个?” 徐川笑着说道:“当然,ns方程本就是研究流体力学的,涡流也是流体力学中的一部分。” 事实上,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物理学家就开始使用涡旋对撞机来研究湍流,但之前的那些实验都未能在碰撞发生时,对产生混沌的那一刻进行慢放和力学重建。 徐川之所以会这么做,也是因为重生带来的经验。 在后世的空气动力学中,系统系的重建混沌体系进行研究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因此他顺手就给加上了。 “那教授,我能加入你的研究吗?”阿米莉亚期待的问道。 她大学学的就是数学物理,对于ns方程同样相当感兴趣,加入徐川的研究,即便是帮不上什么忙,也肯定能学到很多的东西。 一旁,谷炳也投来了期盼的目光。 注意到两个学生的渴望,徐川笑了笑,道:“你们还是先好好完成我之前交给你们的任务吧。” 倒不是他不愿意两名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但他们应该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 去年他没怎么带学生,今年就不同了,开年的时候更是亲自部署了一个类霍奇数学难题交给了他们。 这一个难题,估摸着就能消耗掉他们日常的所有时间了。 若是能解决,他们离毕业也就不远了。 折腾了几天的时间,对涡流碰撞的3d可视化重建终于完成了。 南大第一时间就将重建后的数据发了过来。 收到数据后,徐川泡了被清茶,打开了电脑。 自从之前在邱成桐哪里通过茶雾得到灵感后,他现在也开始了泡茶喝茶,希望能继续从上面得到灵感和思路。 虽然这并没有什么用,但徐川意外的发现,喝茶能让他在日常的研究中保持一定的专注度,因此也开始习惯在搞研究前泡上一杯清茶了。 端着茶杯,他小啜了一口后打开了重建后的涡环对撞实验。 这是和目视完全不同的画面,重建后的对撞,涡环的颜色完全消失或者说统一了。 但徐川敏锐的注意到,当涡环相互碰撞时,它们会被向外拉伸,其边缘会形成反对称的波。 这些波的波峰会发展成像手指一样的丝状物,沿着垂直于碰撞发生的核心生长。 而后,这些“手指”的旋转方向与相邻“手指”相反,于是形成一个新的微型漩涡阵列,这种微型漩涡之间的相互作用会持续几毫秒。 如果不是极度的慢放,可以说很难发现这些。 但它也给徐川带来了一种模糊的灵感。 鼠标轻轻的点击,他将画面拉到了最开始,重新播放。 当新的旋涡阵列与波纹形成时,徐川的眼神也愈发明亮了起来,但明亮的眼神中依旧掺杂着一丝疑惑。 他总感觉这些东西在数学上给他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却又一时半会的想不起来是在哪里见过。 鼠标再度拉回进度,他一遍又一遍的观看着眼前的视频。 忽的,在脑海中,一张稿纸在他脑海中浮现,让他的眼神骤明亮了起来! 他想起来自己在哪里见过这熟悉的东西了,也知道该如何进行推进ns方程了! ps:昨天的月票加更,说到做到,再来点的月票呗,亲们,还差三百来张月票到两千,\( ̄︶ ̄*\)),让八尾下个月抽次奖吧! 第二百七十三章:突破性的成果! 书房中,徐川盯着眼前的显示屏。 涡环碰撞形成的漩涡阵列和波纹在回荡着,而他眼神中闪烁着希冀的光芒。 屏幕上旋转着的波纹,邱成桐办公室中那张熟悉的稿纸,两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打开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让他看到了希望的道路。 谁都没有想到,一个研究生在针对智能神经网络领域方面的偏微分方程,会给一位数学界的顶级大牛带来破译ns方程的新思路。 对此,徐川只能感叹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的奇妙。 如果他那天没有前往京城,没有对桌上的那份学生考核试题感兴趣,更没有保持一贯的平和心态和别人交流,那么今天的一切都将不会发生。 一条原本运用于人工智能和智能神经网领域的偏微分方程计算方法,一种用于描述信号在频域中变换的向量空间,如今很有可能会在一个全新的领域架起一座宏伟的桥梁! 从一旁取出稿纸和笔,徐川再度踏上了探索ns方程的道路。 他有预感,这一次,一定会成功! ...... 漫长的时间过去,徐川落下了手中的最后一笔。 满是血丝的童孔带着明亮且亢奋的光,他看着眼前写满算式与数据的稿纸,疲惫的脸上也带上了一丝笑容。 不知道耗时多久,也不知道翻越了多少阻碍,在现在,他总算在ns方程这座高峰上,再攀一程! 物理实验+数学论证的完美结合,让他找到了那条通向巅峰的小道。 尽管路途依旧崎区险峻,但这并不能阻拦已经看到了方向的他。 这一次,大抵是证明一个问题所用过程最长的一次了。 看着书桌上乱七八糟的稿纸,徐川笑了笑开始整理这些证明过程。 一个ns方程的阶段性成果,足足用了接近三百页纸张,大量的引用、推导公式、求解过程占据了它的主体。 但幸运的是,在这条路上,他成功了。 不仅如此,这一次他更是将目标推到了开始前从未想过的位置上。 在一开始的时候,徐川想的,仅仅是完成“给予一个有限界域与具有dirichlet边界的条件,在三维空间中,证实okes方程存在实解,且解光滑”这一步。 但现在,他做到了更远。 想了想,徐川将第一页稿纸上的标题划去,重新写下了一个全新的标题。 《给定一个有限空间、当初始值无穷光滑时,三维不可压缩okes方程光滑解存在!》 一个新的标题,在老标题的上方悄然跃现。 这代表着数学界和物理界距离ns方程的最终意义又跨近了一大步。 尽管它还没有经过数学界和物理界的验证,但徐川相信,他是成功的! ...... 将手中的稿纸检查了一遍,暂时确认没有任何的缺失后,徐川也长舒了一口气。 一股困倦从心头汹涌而来,眼皮开始打架,紧绷的神经在放松后迅速萎靡了下来。 连续了熬夜了不知道多少天后,他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 打着哈欠来到卧室,徐川将鞋子随意的踢到一边,也没有洗漱,直接躺倒在了床上。 随即,细密的鼾声在卧室中均匀的响起。 不知道睡过去了多久,当徐川醒来的时候只感觉外面的天依旧还是黑的。 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后,他只感觉自己浑身上下都没啥力气。 这种感觉,徐川相当熟悉。 这是长时间的紧绷劳累后的后遗症,休息两三天的时间就能得到缓解。 上辈子他研究问题时经常出现,这辈子锻炼好身体后反倒是头一次出现类似的症状。 只能说,研究ns方程耗费掉了他太多的精力,以至于身体都吃不消了。 摇了摇头,徐川舒展了一下身体后起身进卫生间冲洗了个热水澡。 换上一身清爽的衣物后,整个人也清爽了不少。 从冰箱中取出一瓶水后,他又从储物箱中取了一份面包,一觉醒来,肚子有亿点点饿,面包只能临时填一下,等会估计还得再点一份外卖。 叼着面包,徐川重新回到书房,从书桌上摸起手机扫了眼时间,凌晨三点多。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他好像是昨天中午十一二点钟左右睡觉的来着,好家伙,这一觉睡了十五六个小时啊。 “坏了!这个点还有外卖吗?” 忽的,徐川一拍大腿,赶忙拿起了手机,他肚子饿啊,凌晨三点,还能点到什么吃的吗? 特别是他住的位置在紫金山脚下,比较偏僻,附近本来就都没什么店子,更别提深夜了。 点开外卖软件,一看,这个点附近能送餐的店子寥寥无几。 除了烧烤外,就只剩下了一家二十四小时营业的粥店。 好在他对吃的也不挑剔,随便点了些吃的后就放下了手机。 书桌上,昨天整理出来稿纸整齐的放置在那里,撕开面包袋,徐川一边吃一边重新检查着昨天的稿件。 昨天晚上只是检查了一下稿件有没有缺失什么,今天他得从头到尾仔细的再将证明过程全部都过一遍。 查缺捡漏,推算哪里有问题,亦或者有可以优化的地方。 ns方程这种世纪性的难题,证明过程极其漫长,难度极大,无论是对于数学界来说,还是对物理界来说,都是一顶皇冠。 这份论文从他手上投出去,必定会引来全世界的关注,所以徐川得仔细重复的确认论文没有重大缺陷。 ....... 书房中,房门‘冬冬冬’的被人敲响了。 徐川回过神来,走过去打开了门,门外,郑海正提着一袋外卖。 “教授,您的外卖到了。” 郑海将外卖递了过来,徐川顺手接过,随口问道:“这么晚了你怎么还没睡?” “傍晚的时候我来过一趟,看到您在睡觉就顺便休息了一下,这会并不是很困。” 徐川好奇问道:“你找我?是有什么事吗?” 郑海一般情况下很少来别墅找他,一般来都是有事。 “没有。”郑海摇了摇头接着道:“主要是看您没有点晚餐,所以过来看看。” 顿了顿,他接着道:“即便是搞研究,教授您也要注意身体啊,这些天您一直都在熬夜。” 徐川笑了笑,道:“谢谢,我会注意的。” 老实说,搞科研的,生活作息没几个正常的。 相比较之下,他其实还算好的,只要不是全神贯注的投入研究,他的作息还是挺规律的。 不过这段时间研究ns方程,作息的确有点紊乱。 但这并不是什么事情。 爆肝而已,对于他来说再正常不过了。 搞科研的有几个不爆肝的? 一瓶红牛磕一个通宵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更何况,年轻的时候不爆肝,等到老了,想爆肝都爆不动。 ...... ps:晚上还有一章 第二百七十四章:从数学界刮到物理界的风 书房中,徐川仔细的检查着证明过程。 在将ns方程的阶段性成果仔细的滤了一遍后,时间就差不多来到了中午。 本来想着自己动手将这些稿件输入电脑中,但看到堆的厚厚一叠的稿件,他就怂了。 转念一想,他不是还有学生么,这种小事交给带的学生就好了。 而且,整理文稿将其输入电脑,也能让他们深入了解这篇论文的核心,学习到更多的知识点。 这是对他们的帮助! 想到这,徐川脸上露出了笑容,掏出了手机就给两个学生打了过去。 “喂,谷炳,喊上阿米莉亚来我的别墅一趟,这里有篇论文需要你们帮忙输入电脑中。” “对了,记得带上你们的电脑。” 挂断电话,徐川重新思索了起来。 ns方程推进到这一步,可以说距离克雷数学研究所提出的猜想只剩最后一步了,他也在思索着这一步该怎么走。 但对于ns方程,如今的数学物理界并没有统一完整的证明思路。 并不是说所有人都期待‘纳维叶-斯托克斯方程存在性与光滑性’,也有很大一批的数学家或物理学家们在证伪。 即他们认为ns方程不存在光滑且连续的解。 这来源于流体的特性。 在转捩流动和湍流流动中,给定的光滑的初值条件和边界条件,在足够高的re,在流动演化过程中,速度剖面会发生变化和畸变。 经过ns方程的严格推导,流体的速度在畸变的剖面上发生了间断,即出现了奇点(这就是转捩的开始)。 而因为流动变量在奇点处是不可微分的,所以ns方程在奇点处没有解,因此ns方程在全局域上的光滑解不存在。 认为ns方程不存在光滑连续的解的一派学者,基本上大部分都赞同这个理念。 奇点不可解,不可微风,这在数学上是共识。 不过证实派的学者则不同。 他们始终都认为ns方程的解存在,且连续光滑。 而在这一排中,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最著名的数学家了。 那就是前红苏的柯尔莫果洛夫,数学界人称的‘柯老邪’,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数学界的全才。 如果有学过现代概率论,那么对这个名字肯定不会陌生。 如果说格罗滕迪克奠定了代数几何,那么柯尔莫果洛夫则奠定了现代概率论。 但他一开始并不是数学系的,据说他17岁左右的时候写了一篇和牛顿力学有关的文章,于是到了科斯莫去读书。 入学的时候,柯老邪和爱德华·威腾一样,一开始对历史颇为倾心。 一次,他写了一篇很出色的历史学的文章,他的老师看罢,告诉他说在历史学里,要想证实自己的观点需要几个甚至几十个正确证明才行。 而柯老邪就问什么地方需要一个证明就行了,他的老师说是数学,于是他就开始了他数学的一生。 而除了奠定现代概率论外,要论柯尔莫果洛夫一生无数中最耀眼的,莫过于湍流三分之律和scaling思想了。 这个成果引领了流体力学近百年来的发展,在流体力学发展的长河中,他以神来之笔在现代湍流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k41理论。 k41理论认为,无论一个湍流系统如何复杂,其涡旋结构都有着相似性,即涡的动能总是由外力作用施加给流场,并注入最大尺度(假设为l)的涡结构。 然后,大尺度涡结构逐次瓦解并产生小型涡旋,同时也将动能由大尺度逐级传向小尺度结构,并依此类推。 但此过程并不会无限进行下去,当涡结构尺度足够小(假设为η)时,流体粘性将占据主导地位,动能转化为内能在该尺度上耗散掉,继而不会继续传向更小尺度的涡结构。 这个过程,被称为能级串过程。 这是当代流体力学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知识点。 其他学校徐川不知道,但当初在南大的时候,这一知识点在考试中占据了整整十分的篇幅。 可谓重中之重。 而ns方程的解存在且连续光滑,就有一部分理论建立在k41理论上。 这一次徐川将ns方程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样利用了这一套理论。 目前来看,k41理论同样适应于湍流,只是不知道,在未来面对最终的ns方程求解时,它是否还能如现在一般大杀四方。 收到电话后,谷炳和阿米莉亚风风火火的迅速赶了过来。 “教授,我们到了,麻烦你开下门。” 书房中,徐川接到了谷炳打来的电话,起身出去将两位学生带了进来。 “辛苦你们跑一趟了,这个就是要整理输入电脑中的论文。” 闻言,谷炳朝着书桌上的论文看去,阿米莉亚则是没有动弹,她带着兴奋的看向徐川,好奇的问道: “教授,您已经证明了ns方程?” 众所周知,他们的导师有个怪癖,那就是在面对一个问题时,如果不解决他,几乎就不会出门。 而现在,很显然是有了结果的。 徐川摇了摇头,道:“并没有。ns方程现阶段要证实太难了,基本不可能。” 话音刚落,一旁就传来了谷炳的惊呼声:“教授,您证明了ns方程?” 闻言,阿米莉亚顿时就朝徐川投去了疑惑的目光。 徐川说自己没有证明ns方程,那谷炳手中的稿纸是什么? 注意到自己学生疑惑的目光,徐川耸了耸肩,道:“只不过是ns方程的一个阶段性成果而已。” 带着疑惑,阿米莉亚疑惑的从谷炳手中抢稿纸,目光落在了标题上。 《给定一个有限空间、当初始值无穷光滑时,三维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光滑解存在!》 看到标题,阿米莉亚碧蓝的瞳孔骤然收缩成了一个小点,眼神中满是不可置信。 这叫“只不过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而已?” 只不过? 而已? 想着刚刚导师风轻云淡的说出这句话,阿米莉亚很想来上一句她在这边留学时学到的话语。 装b!这绝对是在装b! 在两位学生的帮助下,徐川花费了整整两天的时间才将证明过程输入电脑中。 重复仔细的检查了两遍,确认电脑中的论文没有问题后,徐川将其扔了arxiv预印本网站上。 “走吧,这两天辛苦你们了,我请你们去吃大餐。” 处理好论文后,徐川笑着拍了拍两名学生的肩膀说道。 在两天的时间将超过两百页的证明论文一字不错的全都输入电脑中,还要核对每一个字母甚至是标点符号,这可以说是一件相当累人的事情。 两天的时间,这两名学生就带上了黑眼圈就是最好的证明。 徐川带着两名学生去吃大餐的时候,arxiv上逐渐热闹了起来,数学界亦开始涌动暗流。 arxiv预印本网站上,很多关注了ns方程、七大千禧年难题、流体、湍流、徐川.等标签的学者第一时间收到了网站给他们的推荐。 这其中,就包括了将徐川定义为‘特别关注’标签的费弗曼。 收到arxiv网站给他推送的时候,费弗曼正在电脑前搜索翻阅着对研究着ns方程有帮助的资料。 在去年的时候,他和徐川对ns方程的突破口,让他看到了一丝攻克ns方程的希望。 尽管很渺茫,但费弗曼并不想放弃。 这是他一生的梦想。 屏幕上,费弗曼正在《数学年刊》上搜索着论文,忽的,右下角一个小小的弹框跳了出来。 刚准备顺手叉掉,他目光敏锐的注意到了这个弹窗来自arxiv软件。 这让他不由自主的愣了一下,随后点开放大了弹窗,准备看看arixv给他推送了什么东西。 《给定一个有限空间、当初始值无穷光滑时,三维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光滑解存在!》 看到弹窗扩大后呈现出来的标题,费弗曼瞳孔骤然收缩了一下。 ns方程的证明? 还推进到了这一步! 怎么可能?是谁? 而且这么重要的证明,为什么会丢到arxiv上来? 忽的,费弗曼想到了什么,快速操控鼠标点击弹窗进入了arxiv,随即,论文的发布者名字映入他的眼帘中。 xu·chuan 熟悉的名字让他紧紧的盯着显示屏失神了半天。 果然,他猜对了! 有这种将重大猜想证明论文在没有期刊审核前丢到arxiv上的,除了佩尔雷曼那个怪人外,就只有那个人了。 回过神后,费弗曼快速将整篇论文下载了下来,开始阅读。 “.从热导率的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出发,然后再利用函数为系数的谐波方程对的壁面流动进行推算。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但s+r分解理论有一个致命的问题,你又会如何解决呢?” 费弗曼的目光落在了论文上,一页有一页的证明过程映入脑海中,嘴中在不断的念叨着。 同为流体数学方面顶级数学家,他很轻易的就能理解这篇论文中证明过程和思路。 论文中的证明方法的确很妙,但他并不是没有考虑过。 然而最终他放弃了,因为s+r分解理论中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他无法解决。 不仅仅是他,与之一起交流过的数学家也均对这个问题并不看好。 但这篇论文中使用了这种方法,费弗曼很期待对方到底是怎么样解决这个被一众顶尖数学家不看好的问题的。 他思索着,手中的论文也在不停的翻阅着,而随着阅读,很快,他要的答案就呈现在了他的眼前。 “.通过在傅立叶空间中逼近傅立叶函数,再通过函数进行逼近,然后转换成描述动量p的波函数,再利用” 办公室中,费弗曼盯着手中的稿纸不断的喃喃自语着,眼神中逐渐透露出明亮的光。 “妙啊!” “对涡环进行碰撞,将涡流利用3d计算重建演变成涡纹,再利用函数进行解决,这样就完全可以避免了s+r分解理论中无法从1逼近0的致命缺陷!” “这个想法太棒了!简直绝妙!” 看完解决过程,费弗曼忍不住一拍大腿,为论文中的思路和想法赞叹。 这是一条从未有人想过的道路,将物理和数学完美融合起来,用于解决在数学和物理上都份量颇重的难题。 看着手中的论文,费弗曼眼中充满了满足和敬佩。 但随即,他又想起了什么,眼神中流露出了一丝黯然。 ns方程也是他对自己对数学发起的挑战,这是一座从未有人攀登上的高峰,原本他也是有希望的,可现在却有人捷足先登了。 不过,他依旧还有希望! 尽管这份证明相当出色,在他看来几乎已经可以说是证明了ns方程的很大一部分,但终究是未彻底完成。 ns方程还差一步才能彻底证明,那么,剩下的工作就交给他好了! 想着,费弗曼眼中流露出了无限的斗志! 他一定会为这座大厦盖上最后的屋顶! ps:求月票,求大家手中的保底月票,双倍!明天继续双更!来点月票吧。 第二百七十五章:数学界的狂热 当ns方程的阶段性论文上传到arxiv上后,消息很快就在数学界和物理界传开了。 arxiv预印本网站的访问量开始急剧飙升,短时间内蜂拥而至的流量直接将服务器给整歇逼了。 论文上传之后的几天里,各大专业性的数学、物理论坛上几乎都在讨论这件事。 【听说ns方程被证明了!】 【不可能,ns方程是解不开的。】 【但公开证明论文的是诺贝尔奖得主+菲尔兹奖得主!】 【卧槽?川神?他又证明了ns方程?】 【为什么你要说又! 】 【有人看懂论文了吗?两百多页的证明,好家伙。】 【看个猫猫,arixv服务器都被挤歇菜了,论文都没法下载,有哪位大老下载了论文?求一份论文,邮箱如下:******】 【同求+1!】 论坛上,相关的讨论热度不低。 但没多少人讨论论文是否正确,讨论这事的,几乎都是一些小学渣们。 毕竟真正的大老,目前基本都还在费力的啃着论文。 两百多的论文,中间掺杂着大量的引用和计算,即便是研究偏微分方程领域的大牛,想在短时间内啃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加州,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中,陶哲轩带着眼镜从助理手中接过了稿纸。 对于几乎精通所有数学领域的他来说,ns方程尽管不在他的研究领域中,但他也同样相当熟悉,毕竟偏微分方程本就是他最熟悉的领域之一。 15年的时候,一位哈萨克斯坦数学家穆赫塔声称自己已经解决了okes方程。 当时在数学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毕竟这位数学家本身名气不小,他出生于前红苏时代,也解决过不少的数学难题,在二十世纪也是相当出名的数学家。 这样一位数学家宣城自己解决了ns方程,自然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但遗憾的是,这位数学家使用了俄语编写的论文,这在当时可以说几乎没多少人能看懂他的论文。 不过没关系,他恰好就是能看懂俄语的一个。 接收《数学年刊》的审稿邀请后,陶哲轩本以为这是一件能让人获得启发的事情,没想到的是,仅仅半个月不到的时间,他就从的穆赫塔的论文中找到了多达六处的致命缺点,宣告了证明的失败。 这一次,ns方程的证明又一次出现在他手上,而且还是他在年轻一代中最看好最佩服的数学家完成的。 毫无疑问,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 推了推眼镜,陶哲轩沉浸在手中的论文里。 两百多页的论文,对他来说要完全弄懂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推掉了第二天的课与活动,花费了近两天的时间,他才将论文读透。 “真是精彩!不愧是徐教授!” “从物理角度入手,利用涡流实验来寻找线索,将应用物理和理论数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应用到ns方程上,这是一条全新的思路!” “我曾以为他回国后会一度荒废数学上的研究,没想到他不仅没有,反而做到了比以前出色!” 办公室中,陶哲轩感叹着放下了手中的论文,打开了电脑,登录了自己的推特。 作为一名热衷于网上冲浪的数学家,几乎数学界的每一件大事他都会掺和一下。 这也导致在网络上遇到数学问题时很多网友都会艾特他。 这次ns方程的阶段性成果也一样,在事情发酵后,不少的数学家和网友都纷纷艾特了他关注这件事。 当然,他本人也很享受这种感觉。 现在,是时候给一个回应了。 【徐教授的论文我已经看了,不得不说,这是一篇相当精彩,且让人深受启发的论文。】 【在这篇ns方程的阶段性证明中,他使用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来研究数据,他利用了应用物理中的涡流碰撞来提供理论数据,并从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不得不说,在数学的研究史中,这是相当稀有的情况。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方法,特别是在面对ns方程这种处于数学物理交织地带的难题时,或许换一个赛道出发能找到答桉。】 【当然,我并不建议所有人都这么做。因为,这需要极深的数学功底和物理能力。纵观整个数学界和物理界,有这种能力的人屈指可数。】 【回到论文上,从目前来看,我暂时没有在论文中发现什么太大的缺陷或问题。不过我会继续研究的,也会和其他的数学家交换意见,一份两百多页的论文,并不是短短几天时间就能完全弄明白的。】 【当然,如果徐教授能召开一场报告会就更好了,毕竟这么大的成果,完全够资格。】 【最后,如果要给一个答桉的话,从个人偏向来看,我比较倾向于他已经完成了ns方程的阶段性成果证明。】 ....... 关注陶哲轩推特的人不少,在这篇推文发出来的第一时间,就被无数人转发了。 与此同时,另一名顶级数学家,之前和徐川有过合作研究ns方程的费弗曼教授也公开发表意见,表示很看好这篇论文。 随着两位顶级大牛的意见公开,网络数学论坛上再一次陷入了疯狂中。 【上帝啊,难不成在霍奇猜想后,他又要解决一个千禧年难题了吗?这也太疯狂了吧。】 【陶教授和费弗曼教授都表示看好这篇论文,那么大概率是成功了。】 【这可是ns方程啊!横跨了整整三个世纪的超级难题。】 【阶段性成果罢了,又不是最终的解,我还是那句话,ns方程是不可能解开的,奇点无解!而且,以前也经常有数学家宣称自己解决了ns方程,但最后呢?均以失败告终。】 【川神不一样!他可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得主,这种顶级大牛,如果没有把握,是不可能将自己的成果发出来的,而且陶哲轩和费弗曼都是偏微分方程领域的顶级大牛,他们一致认同,基本就可以证实这是成功的!】 【呵呵,最终的结果没出来前,鬼知道是否正确,商业互夸的行为你也信?太年轻了孩子!】 【不,我相信徐教授已经完成了证明,打个赌吧!】 ...... 金陵,南大,校园中热闹无比。 徐川丢到arxiv上的ns方程阶段性证明论文漂洋过海的传递了回来,不仅仅是数学系和物理系的学子在讨论这事,很多工程系、天文学系甚至是美术系的学子都在议论。 毕竟,徐川是南大的教授,他们作为南大的学子,亲眼见证这样的奇迹如何能不让人心动。 而另一边,校领导的办公室中,一场又一场的会议也在不停的召开。 这几天,南大收到了繁多数学家和数学机构的请求。 请求只有一个,那就是邀请和希望徐川徐教授能召开一场数学报告会,对ns方程的阶段性证明成果做一个详细的报告。 当然,这些请求发到徐川邮箱和联系方式上的更多。 但数学界很清楚给这位任性的大老发信息并没有什么太多的用处,之前他完成各种猜想的证明时也一样。 如果不是任性,又有谁会将这么重要的证明论文丢到arxiv上呢?如果不是任性,又怎么会拒绝的克雷研究所的一百万米金。 这可是整整的一百万米金啊,能堆成箱的。 更何况针对七大千禧年难题的颁奖本身就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当然,这份荣耀如今被数学界众多的数学家戏称为‘金钱的诅咒’ 从佩尔雷曼开始,再到徐川,这两位证明了七大千禧年难题的伟大学者都对金钱失去了兴趣。 对于外界的这些请求,南大自然相当心动,毕竟这可是ns方程,七大千禧年难题之一。 当然,南大也并未擅自主张答应这些人的请求。 抛开母校这层身份,如今即便是整个南大,在面对徐川时也得小心翼翼的。 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诺奖+菲奖顶级学者,放到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直达天听的,这种人,一句话就能改变一个学科生态。 但在南大召开报告会的吸引力,对于校领导来说,无疑是相当大的。 这样的一场发布会,毫无疑问是南大心心念念的世界顶级。 哪怕它目前仅仅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并未彻底完成,也还没有得到数学界的验证和认可,但依旧足以吸引来全世界数学家的目光了。 甚至是物理学家亦或者工程学者们,也肯定会对此感兴。 因为ns方程研究的不是其他的东西,而是流体! 如果知道了ns方程的解析解,那么所有流体问题,如飞机湍流,火箭硅基,船舶航行阻力,汽车丰足,管道优化.....等等各种工程设计,还有天气,环境预测,河海沿岸灾害防治等都将得到极大地简化。 就如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gps的理论铺路一样。 尽管从理论转变成应用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但毫无疑问,它将一直影响未来几十年甚至是数个世纪! .......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第二百七十六章:核能项目中的问题(二更求月票) 收到南大校领导打来的电话后,徐川也没多想,简单的交流过后就同意了在南大举办报告会。 ns方程的阶段性成果并不是什么寂寂无名之辈,它值得一场专门的报告会。 而且有人主动替他操心这种事,对他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毕竟举办一场大型报告会也挺麻烦的,邀请函,人员接待什么,都是事。 当然,对于南大来说,他们巴不得这样的麻烦多来几次。 以徐川的名气和ns方程的重要性,完全可以预见的是,这次的报告会规模将超越南大历史上的所有报告会,是有史以来的最宏大的一场。 不仅仅是数学家,还有物理学家,甚至是研究流体力学的工程学家们都可能会来参加这场报告会。 这样的报告会,对于南大这种有志于更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名气,在国际上打开声望,想要成为国际一流的大学来说,毫无疑问是相当重要的。 对于南大来说,这是学术名声的提升。 而对于南大的各位校领导,甚至整个金陵市来说,这就是红果果的政绩了。 一所高校、一个城市,能承担这样的学术交流报告,对于整个的高校或城市来说,毫无疑问是能极大的增加学术氛围的。 特别是在当今科教兴国的主题方针下,这是什么?这就是****! 所以在和徐川交流后,关于ns方程的报告会立刻变成了学校里,乃至市里的头等任务。 各种会议召开,从邀请函的名单到报告会的安全,再到校容市貌,全都仔细的交流讨论过几遍后拿出一个最稳妥的方案来。 不过好在时间还够,经过和徐川的沟通交流,这场报告会最终定在了五月五号,距离现在还有半个月的时间,足够南大和金陵市里里外外的将校容市容整理一遍了。 ...... 对于这些东西,徐川也没在意,面子工程这种事,在国内无论如何都是跑不掉的。 但面子工程也不是没有好处。 至少,无论是对于南大的学生还是金陵市的市民来说,居住的环境卫生,交通便利情况,马路上有什么坑坑洼洼的之类的问题,以前反馈上去水花都没有,而现在直接就以最快的速度解决了。 将ns方程阶段性成果的报告会交给南大后,徐川亦回归了的正常的生活。 现在已经是四月中旬,从一九年开年到现在,‘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项目’那边他都还一次没有去过的。 尽管韩锦教授每周都会将项目报告发到他的邮箱中,但核能研究所那边的现场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他还真不太清楚。 于是,在搞定了ns方程的阶段性成果后,徐川搭乘高铁迅速赶到了启东。 当赶到核能项目研究基地的时候,他都有些被眼前的场景震撼到了。 几个月的时间没来,这里从以前的荒山野岭变成了一个小型城镇。 海风带着咸咸的气息从不远处的大海中吹来,而眼前入目的,是一座占地面积庞大的核电站及配套的建筑。 数个高达百余米的高大冷凝塔矗立在东北方向,面朝大海;中心地带则延绵着钢铁长龙,磅礴大气;脚下是颜色明亮的混凝土地面,平整宽阔。 而在不远处的另一边则是一栋六层的研究中心,尽管只有六层,但它的高度达到了近四十米。 围绕着核废料发电厂的,是繁多的配套设施的,以及一条通向远方的宽阔混凝土道路。 最外沿的,则是数米高的围墙了,一望无尽,将整个核电站园区全都牢牢的包裹了起来。 再远,则是茂密原始的森林和荒野了。 这一副场景,宛如科幻电影中的末世城一样,外面是荒芜的末日,唯有小城中有着希望的光芒,画面对面冲突违和却又真实存在。 ...... 穿过安保,进入园区,徐川仍然有些止不住内心的震撼。 恐怕任谁来了,都无法想象在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深山。 尽管基建狂魔这个称号他听过无数次了,但当一切奇迹般的出现在眼前时,那份震撼是无法想象的。 “教授,你来了。” 核能园区基地中,收到电话的韩锦迅速赶了过来。 看着满脸风霜,满是皱纹的韩锦,徐川有些不好意思的笑着道。“几个月没关注这边,辛苦你了。” 韩锦连忙摇头,道:“这是我的工作,没什么辛苦的。而且教授您已经将最难地方给攻克了,剩下的这些简单工作就没必要耽搁您的时间了。您手上还有更重要的研究。” 顿了顿,他接着笑道:“恭喜教授证明了ns方程!” 徐川笑着说道:“没呢,一个阶段性的成果,而且目前都还没有经过数学界的验证,是否真的成功了,还说不准,现在恭喜太早了。” “教授您也太谦虚了。”韩锦笑了笑,道:“数学界谁不知道如果您没有把握是不会公开论文的。” 徐川笑着摇了摇头,没再在这个话题上继续。 “先带我去祁总工那边,然后一路上你给我说说这边的情况吧。” 韩锦点了点头,带着徐川朝园区的另一个方向走去,一边走,一边介绍道。 “目前整个园区主体施工都已经完成,现在正在采购和部署相关设备。” “您要求的直线粒子加速器还需要一周的时间才能运送过来,毕竟那东西很精密,在运送时需要各种防护和申报。.......” “......按照计划,园区可以在五月中旬投入使用。” 徐川点了点头,道:“人员招聘方面呢?处理的怎么样了?” 韩锦回道:“人员招聘方面可能有点阻力,按照去年您的安排,一直都在进行招聘工作。” “的确有很多的人前来面试,但符合要求和愿意留下的就不是很多了。” “毕竟教授你也知道,这里是用于处理高浓度核废料地方,危险性极高。即便是理论上来说很安全,园区中不会有面对核辐射的风险,但很多人依旧会担心。” 徐川舒了口气,道:“加快招聘吧。” 对于这个,目前他也没有太多的办法,毕竟在过去时间中,核废料一直都是危险或死亡的代名词。 不愿意来这里工作也很正常。 “教授。” 韩锦沉吟了一下后开口道:“关于人员招聘方面,我有个建议。” 徐川:“什么建议?直接说就是了。” “我建议在核心的危险区域使用自动化机械或者智能机器人进行工作。” “这方面是人员招聘缺口最大地方,截止到现在,即便是我们在面试的时候保证了安全性和赔偿,有着完善的制度,愿意接受这份工作的依旧只有两个人。” “但相对比需要的缺口来说,连十分之一都不到。” “而利用自动化机械或者智能机器人的话,就没有人员缺口的问题了。” “高能度核废料的电离辐射对电子设备干扰的确很大,但我们不是有无铅纳米复合重构防护材料吗?可以利用这种性质柔软的材料将机器设备的整体包裹起来,这样就能极大的降低核废料对电子设备的影响了。” 韩锦提出了建议,徐川并没有立刻就给予回答。 老实说,利用机器设备来代替人工他并不是没想过。 但这里面还是有不少的问题的。 最大问题就是如今的人工智能并不过关,无法代替人面对各种突发状况。 哪怕是在编写程序时考虑的再详细,也不可能方方面面都设想到。 如果真能用机器代替人工,他自然是不介意,但目前很显然做不到。 想了想,徐川开口道:“这事我先考虑一下,你先按照正常的招聘来进行吧,如果到了五月份依旧不行我再来想办法。” 韩锦点了点头,两人一路交流着来到了园区的另一边。 办公室中,负责核能工业园区建设的总工程师祁中兴正对着图纸思虑着什么,直到徐川走到面前才反应过来。 “哟,徐教授,您怎么来了。” 感觉到有人在盯着自己,祁中兴勐的一抬头,就看到了眼前站着的徐川和韩锦。愣了一下后,他迅速起身笑着打招呼。 徐川笑着说道:“我还挂着核能项目的总负责人职位呢,虽然的确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来了。” 祁中兴打了个哈哈,笑道:“害,您手上不是有更重要的研究么,核能项目这边已经进入尾声了,就没必要浪费你这种大牛的时间了。” 徐川笑道:“行了,我过来了解一下情况,看看有没有什么需要地帮忙的地方没有。” 进入正题,祁中兴也严肃了起来,道:“要说问题,这边的确有一个。” 徐川:“祁工你说。” 祁中兴点了点头,从桌上拿起他刚刚在看的稿图,走到了徐川面前,道:“这个,关于直线粒子加速器的。” “徐教授你看,这是核心区域的转换设计图,这里是用于堆放核废料的区域,这里是用于布置直线粒子加速器的位置。” “利用adc嬗变技术,用直线粒子加速器完成对中子扩散,增加核废料的反应速度,提升能量转换效率,这是辐射电能转换整个系统的核心之一,它可以提升一定程度的发电量,加速核废料中的反应。” “但是这边有个问题,通过我们之前的实验,我们发现无法通过加速器获得足够的中子,这样的话,核废料的嬗变步骤将得不到全面的反应。” “而且,更致命的是,直线粒子加速器的能级输出稳定度不够。” “这会导致的辐射电能的转换不稳定,对于整个核心的运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如果长期运行的话,可能会导致核辐射泄露的风险。” “这些天我和韩锦教授以及其他的研究员都在思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但目前并没有太大进度。” ....... ps:二更求月票,主角装逼的时刻又来了! 第二百七十七章:解决问题的方法! 祁中兴的话,让徐川心里咯噔了一下。 他沉声开口道:“你们应该早点和我说的。” 这个问题要说严重也严重,因为它可能会导致‘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项目延期。 但要说不严重也就那么回事,因为只要提升粒子加速器的性能就能解决。 直线粒子加速器的输出能级和稳定性不够,这算是时代的限制。 上辈子他研究这一项技术的时候是在2025年的时候,而现在是2019年,六七年的时间过去,足够物理界对粒子加速器的性能提升一到两个级别了。 也就说,这辈子用的直线粒子加速器性能达不到要求,按照正常的发展,还需要等五六年的时间升级才够。 而且这里是华国,相对比米国、欧洲等西方国家,国内的粒子加速器的发展对要落后不少。 这是谁都无法否定的客观事实。 韩锦低头道:“抱歉,教授,我们一开始觉得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直线粒子加速器在整个项目中的难度的确不大。再加上想着您在做自己的研究,一个项目也不能全依赖您一个人,所以就没有汇报。” “只是谁都没想到这个问题的影响会这么大。” 徐川摇了摇头,道:“现在说这些没用,先让我看看你们定制的粒子加速器的参数和性能。” 要说问题,其实他也有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他没考虑周全。毕竟当初在米国加州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是加州核能研究所那边提供的直线粒子加速器,因为并没有出现这个问题,所以具体直线粒子加速器的性能他并没有太关注。 毕竟一个大型的合作项目,他也不可能方方面面所有的问题都关注到。 只是他没有想到,五六年的的时间的,国内外的粒子加速器会差距这么大。 不过好在补救的手段还是有的,希望来得及。 ...... 摇了摇头,徐川跟随着韩锦和祁中兴来到了核能研究所。 尽管手中的直线粒子加速器的性能从理论上来说达不到要求,但这已经是国内性能最好的粒子加速器了。 研究所中,徐川翻阅着手中的文件。 核能研究所这边购买的是一台离子直线加速器,由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大型分离扇回旋加速器、冷却储存环、主环管道、放射性束流线、实验终端等主要设施组成。 这并不是新打造的设备,而是从某个国家核能实验室中购买的,花费了整整13.7亿可以说是整个项目中耗资最大的一个了。 这台直线粒子加速器的性能很不错,总长度达到了八百五十米,加速电场高达30兆/米、工作频率为3500-11000兆赫....... 在国内,这份性能已经可以说是最顶级的了,哪怕是放到国际上,也属于一线。 这种东西,放到任何一个实验室中都是可以说是核心宝贝,若不是‘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项目是国家的重点工程,再加上拥有这台直线加速器的研究所是国有企业,徐川也不可能购买到这条加速器。 不过现在,即便是这台加速器已经是国内最优秀的,依旧无法满足要求,这是目前最大的问题。 ....... 办公室中,徐川和韩锦还有祁中兴交流着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要说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其实也有不少。 比如向国外购买重新定制一台粒子加速器,亦或者推进粒子加速器的发展,提升如今加速器的性能等等。 但这些方法和手段需要的时间太长了,徐川等不了那么久。 今年年初的时候,他曾去了一趟京城,看到了那份可控核聚变的立项文件,那是一份留给他的机遇,但也不一定会等他很久。 如果在核废料这个项目上浪费了太久的时间,这个机会就可能错过了。 这是徐川无法接受的。 所以必须要想办法尽快的解决这个问题。 ..... 徐川皱着眉翻阅着资料,寻找着解决问题的办法。 ‘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项目已经进入了尾声,就差临门一脚就能完成,可现在却出了篓子。 尽管一个科研项目不可能始终都一帆风顺,即便是项目延期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上面也会理解。 毕竟这是时代的约束,只是粒子加速器设备的硬性条件达不到要求,思路和理念是没问题的。 而且,严格来说核能项目从去年下半年才开始,到现在才八九个月的时间,目前核能项目已经进入了实验堆建造的地步了,这对于一个大型项目来说,速度已经相当快了。 正常来说,这种级别的项目,至少需要五六年的时间才能出成果。 但这对于徐川来说,他没法接受。 核废料电能转换项目的延期,会导致他后续的很多安排和计划都受到干扰。 而且,面对和解决项目中遇到的难题及突发,是一个合格负责人应有的能力。 “首先可以排除掉重新采购或者定制一台新的直线粒子加速器,且不说其他国家的加速器能否达到要求,是否会出售等,光是时间方面就来不及了。 同样的,现在进行研发超导材料肯定也是来不及了的,那需要的时间很长,而且测试和验证及生产周期都超过了预算......” 盯着眼前的直线粒子加速器结构图,徐川思索着可行的办法。 要解决加速器的能级和稳定性能不够,他有不少的方法。比如将超导材料弄出来重新对加速器的回旋管道进行设计部署就足够将眼前的这台直线粒子加速器的能级和稳定性提升到需要的地步。 但缺陷在于整改时间太长,要研发-生产-重设等整个流程走下来最少需要半年的时间。 而现在,他顶多还有两个月。 现在是四月中旬,在六月中旬,他必须要完成核废料发电站的运行。 不说现在就投入商业化,但至少眼前的这个实验堆需要做到投入使用和测试,这是徐川的底线要求。 “如果是这样,对眼前这台离子直线加速器进行改造应该是的最可行的办法之一。” “那么磁镜控制系统如何?” 徐川想到了上辈子研究可控核聚变时研发的超导磁镜控制系统,对于超高温等离子体的控制有着很强的效果。 不过不同的是,那时候的磁镜控制系统是建立在他研究出来的常温超导材料体系上的,但现在,利用常规超低温超导材料可行吗? 对于这个,徐川有些不确定,尽管理论来说,常温超导材料和超低温超导材料的性能几乎一致,但实际上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而且更关键的是,要部署超低温超导材料,需要对部署直线粒子加速器的空间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 毕竟如今的超低温超导一般都是通过液氦冷冻来进行的,尽管只是改造一部分区域,这也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 “如果放弃掉磁镜控制的话,还有没有办法增强粒子加速器的能级和稳定性?” “或许,我可以先将这个问题拆分成两个来进行处理?” 蓦的,徐川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想法。 这是理论科学中面对一个难题时常用的办法,将难题拆分,然后再来一一解决。 粒子加速器中的粒子不稳定性一般发生在加速粒子通过圆形机器平均能量达到其转换值时。 当转折点发生在粒子以相同的速率绕环旋转时,即使它们并不都携带相同的能量,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能量范围。 这会导致粒子在跃迁能量附近的特定运动使它们极易产生集体不稳定性。 就像光与显微镜那样照亮被观察的物体一样。 光束越强,科学家就越容易检查他们正在观察的物体。 但是强度是有代价的,光速越强,越容易晃眼睛或者说强光会遮掩一切,导致什么都看不到。 这就好比晚上开车,你对面来了个超亮的远光车一样,越接近它,你就会发现视线中除了灯光外,就越什么都没有了。(ps:远光狗给我鲨!) 这种不稳定性物理学界研究了几十年,但至今都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解。 当然,尽管物理界没有充分理解这种不稳定性,但不代表不能控制它。 比如通过质子驱动的等离子体尾场加速、射频腔推进等技术,都能做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不稳定性。 作为一名高能物理界的顶级科学家,徐川自然清楚知道如何解决这种东西。 如果是要单纯的提升稳定性的话,他手中有不少的办法。 比如通过在螺旋加速腔室节点处增加一个smi控制尾场,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粒子流束的控制。 亦或者通过部署多重强磁镜箍来对直线粒子加速器中的进行轨道控制。 但无论哪一种手段,都有限制。 无论是部署smi控制尾场还是多重强磁镜箍,都仅限于一定能级之下的加速实验,如果输出能级过强,两者都会失去效果。 这意味着能级和稳定性无法同时获得,就像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一样。 徐川头疼的地方就在这里。 照顾稳定性,那么直线加速器的能级就无法提升,那么核废料的可控裂变速度就会降低不少,进而会导致发电量降低。 【新章节更新迟缓的问题,在能换源的app上终于有了解决之道,这里下载 而提升能级,稳定性就无法照顾,这个更危险。 失控的粒子束可不是核废料散发的那些的离子辐射,它本身就携带了超大的动能,会对辐射隙带半导体材料和保护材料造成极大的破坏。 ...... “这还真是让人头疼。” 办公室中,徐川盯着眼前的设计图纸晃了晃脑袋。 在这里呆了好几天的时间,大大小小的交流会也开了不少,但无论是他还是其他研究员暂时都没想到什么太好的办法同时兼顾稳定性和能级强度。 “呼,先出去走走吧。” 摇了摇头,徐川放下了手中的图纸,推开办公室的大门走了出去。 现在正好是下班的时候,三两成群工人和研究员穿行在工业园区中。 这会核能工业园区已经建设的相当完善了,不仅仅有住宿的楼区,还有各种休息娱乐设施。 一路走过来,徐川看到了篮球场、乒乓球场、网球场等各种娱乐活动设施,里面还有不少人在打球对抗。 他对球类运动不是很感兴趣,不过这会没事,又是放松心情,干脆随便找了个地方坐了下来看这群人打球。 盯着球场看了一会,正当徐川感觉有些无聊想起身去吃饭时,篮球场上的动静让他停住来了动作。 在他眼前,一个半场上,一个篮球恰好卡在了篮筐边缘。 打球的一群人你看我我看你,尝试跳跃想办法将球弄下来,不过这个半场的球友弹跳力好像一般,折腾了半天都没碰到球。 随即,就有人跑去另外的半场借来了一个篮球,看样子是准备砸下来。 不过似乎是第一个篮球卡的有点紧,试了两次后依旧没啥效果,然后让徐川目瞪的是,没一会第二个球也卡上去了。 好嘛,这下性质就变了。 徐川停下脚步饶有兴趣的看着这群人折腾。 老实说,这种卡篮球的事情找个杆子或者达个人梯就能弄下来的,但打球的男生一般都自动性的忽略了这些。 而当第二个球卡上去的时候,他们的目的就不是将球弄下来了。 看着一群人砸球,看着篮球一个个的卡上去,最终堆满篮筐最终被一个篮球整体砸下来的时候,徐川脑海中忽然闪过一道灵光。 “如果,将这个堆满篮球的篮筐看做一个原子核,最后一个球看成高能粒子的话,在高能粒子的碰撞下,原子核分解,形成独立的质子和中子。” “这个过程像极了核裂变的链式反应,如果能做到获取足够的中子的话,那么不需要足够高的能级也能加速核废料的衰变速度吧?” 脑海中,一道闪电骤然噼开了迷雾。 如果提升能级短时间内做不到的话,那么提升中子数量也是可以的啊。 这并不是用于实验的对撞,对于能级有着严苛的要求,高能级只不过是提升核废料的衰变速度,提升发电量而已,完全没必要在能级上死磕。 或许,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徐川呢喃了一声,眼神明亮的迅速朝着办公室跑去。 ...... 第二百七十八章:不愧是徐教授! 在解决稳定性的前提下,提升中子的数量的来达到提升核废料衰败的速度,稳定电能的转化速度。 这是徐川从一场‘变质’的篮球运动上意外得到的灵感。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对直线粒子加速器的能级要求可以降低,至于能降低到多少,还要具体实验。 毕竟要同时兼顾到直线粒子加速器的能级和稳定性的确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粒子加速器会越修越大的原因。 比如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lhc,其总长度达到了惊人的二十七公里,米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的直线粒子加速器长度达到了三点二公里。 不单单是因为将一颗粒子加速到越接近光速需要的能量和管道越长的原因,也有着稳定性和控制性的关系。 徐川不可能为了‘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项目去修建一个大型强粒子对撞机。 那不仅耗费时间也耗费资金,而现有的直线粒子加速器就成了他唯一的选择。 当然,他也可以选择不使用直线粒子加速器来催化核废料的衰变,但单纯的依赖辐射隙带材料来转换辐射电能有着各种缺点。 如转换效率低、发电量低、占用场地时间太长、转换不稳定等等。 而直线粒子加速器在中间起到的就是一个催化稳定作用。 原本要数百年数千年才能完成晒变的核废料能缩短到二三十年就能消耗掉里面大部分的辐射。 ...... 迅速赶回办公室,徐川打开了工程设计图,重新开始梳理思路,修改绘制图纸。 他并不是专业的工程人员,无法按照标准来进行修改设计图纸。 但以前他也主持过不少的大型项目,特别是在高能物理领域,很清楚粒子对撞机的结构。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徐川也不要求自己将工程图纸修改的完美,只需要标准清楚该怎么修改,需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就够了。 至于如何修改,需要使用怎样材料,如何施工,那是工程人员需要考虑的事情。 折腾了好几个小时,几张被修改的面目全非的设计图重新出现在电脑中。 看着显示屏上重新设计的图纸,徐川认真的检查了一下后,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次修改,主要改造的是大型分离扇回旋加速器的螺旋加速腔室节点和主环管道。 前者通过增加一个smi控制尾场,达到对粒子流束稳定性的提升。 后者,则增加一份中质子增材。 通过粒子流束的撞击,衍生制造出更多的微观粒子,以达到高效启动核废料晒变的能力。 其过程有些类似于核裂变的链式反应,一颗中子轰击一粒原子核,然后制造出更多的中子去轰击更多的原子核,一经启动就无穷无尽。 不过核辐射电能转换这个不同,它需要直线粒子加速器不断的补充第一颗中子才行。 毕竟,核废料本身就是已经将核燃料内部大部分铀235裂变完了的废料,不补充链式中子,就无法快速的启动链式反应。 ....... 带着重新设计出来的图纸,徐川发了个消息,召集了核工业园区的高管和研究员开会。 理论上来说,他构造的这种新方案应该能满足要求,但总得听听其他人的意见不是么。 更何况在核裂变领域他也不是真正的专家,尽管以前研究‘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技术的时候深入了解过核废料核燃料等东西。 但和那些深研专精此道的专家们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的。 研究所的办公室中,收到徐川的消息后,韩锦和祁中兴立刻放下了手中的工作,联系手下其他有资格参加会议人员迅速赶了过来。 “这是我针对直线粒子加速器的稳定性和能级不够做的一份补丁设想,大家可以先看看,有什么好的建议可以交流。” 会议室中,徐川让工作人员将打印出来的修改设计图纸等资料分发了下去。 听到直线粒子加速器的稳定性和能级不够的解决方法,会议室中的众人都好奇迅速的拿起了资料翻看了起来。 直线粒子加速器的稳定性和能级不够问题,是他们最近一直都在研究的问题。 对于核废料发电站来说,这个问题目前影响的确很严重,但要是能想到解决办法,说不定能在眼前这位年轻的总工程师面前留下一笔浓重的记忆。 就国内的情况来说,诺奖+菲奖的独特地位让这位已经成为了新的独立学阀级存在。 若是能获取到他的好感,那简直是大赚! 然而遗憾的是,直线粒子加速器的稳定性和能级不够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解决的。 要同时兼顾能级和稳定性的办法有,但要在一台固定了基础的直线粒子加速器上改造,而且还有时间限制,这实在是太难了。 “从提升中子数量的角度来提升能级,这种代替性的方案简直绝妙!我怎么就想不到呢!” “你要是能想到,今天你就不会坐到这里了,你会坐在的会议室中。” “不愧是川神,我们折腾了大半个月都没答桉的问题川神不到一个星期就搞定了。” “用数量来代替能级,在普通的加速器中这种方法几乎不可行,不过咱们这个实际上并不追求能级,或许这个办法真的行得通!” “那是,毕竟川神可是诺奖+菲奖双奖得主!今年的院士评选肯定有他!” “二十二岁的院士,嘶···,这打破历史了吧。” “......” 虽然吹嘘夸赞的的很多,但对于徐川另辟蹊径提出的办法众人都还是赞同认可的。 从理论上来说,这的确是可行的办法。 当然,实际效果会如何,还需要经过实践考验才行。 ...... 会议室中,众人拍了一顿马屁后也停了下来,开始认真的讨论这套方案的优缺点及能改进的地方。 毕竟都是专业人士,在没有合适的办法前可能会无从下手,但从一套方案中挑一下可以优化的地方,提一下建议,还是能做到的。 毕竟创新才是最难的地方。 徐川也从会议上得到了不小的收获,比如smi控制围场的调整方案、比如螺旋加速管道的紊流控制等等。 这些东西对他来说还是有用的,因为不仅仅是这一个项目,后续还有国内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要建,而这些东西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对撞机的性能。 经过交流,一行人最终确定了一套最为合理的方案。 通过内置smi控制尾场来提升粒子流束的稳定性,再通过铅板来提升数量,来达到预期效果。 正好,这两天订购的离子直线粒子加速器通过特种车辆运送到了,还没开始安装调试,可以对其进行改装后再处理。 工业园区中,庞大的车队停靠在马路边上,等待着前面的运送车辆完成卸货。 这台直线粒子的总长度达到了近八百米,如此庞大设备自然不可能整体运送过来。 不过在国家的支持下,利用特种货物运输车辆来运送倒也不至于将其拆成一个个的零件运送。 抛开长度来说,直线加速器其实并不算很大,那些运输车辆完全能够一节一节的将拆分开来的直线粒子加速器运送过来。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加速器比较灵敏,需要使用顶级的防震手段来进行防护。 此外,再就是经过收费站上高速什么的比较麻烦了,中间拆了好几个收费站和关卡之类设备才成功上路。 事实上,这台直线粒子加速器的运输从去年就已经开始做准备了,经历了整整四五个月的漫长时间,才从京城一路平安的运送到启东。 而现在,是时候将其重新组装起来了。 即便是有足够的人手,这也需要大半个月的时间,组装完后还需要检查调试什么的,即使一切顺利,等到开始运用它进行首次测试实验,估摸着也要等到六月初了。 不过徐川不可能在启东这边呆这么长的时间,毕竟五月初他还有一场关于ns方程阶段性成果的报告会要开。 当然,这并不代表他不能对这份解决方案做测试了。 ....... 带着几个研究员,徐川赶到了魔都科学院原子核研究所。 这里有一条小型的直线粒子加速器,尽管性能远远达不到要求,但做个简单的实验还是没有问题的。 smi控制尾场生成器虽然珍贵,但在魔都科学院原子核研究所这种重点国有核能研究所中还是有的。 至于用来链式生成更多中质子材料铅板,就更不用多说了。 一家原子核研究所,可能缺任何东西,唯独不可能缺少铅金属。 在他研发出无铅纳米复合重构防护材料前,铅防护材料可以说是核能研究实验中最常见的材料了。 花费了一些时间,徐川对魔都科学院原子核研究所的小型直线粒子加速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 当然,这种改造是是可以拆回的,只会损失一些临时加工出来的配件而已。 毕竟要是改装了拆不回去人家也不会干。 ...... 将准备工作做好后,实验很快就开始了。 在魔都科学院原子核研究所的操控下,用于实验的直线粒子加速器、探测器以及存放核废料的小型实验黑箱缓缓的组装到了一起,拼接成了一个形状怪异的设备。 看上去有些像方形的哑铃? 形状有些怪异,不过徐川也没有在意,这东西只要好用就行,外观什么的,反正都是试验品,搞那么好看干啥。 “报告,准备工作已经就绪,随时可以开始实验!” 观测室内,一名工作人员大声的汇报着。 徐川点了点头,沉稳的开口道:“开始实验!” “是!” “各组准备,实验正式开始。” “a07螺旋加速腔电压已完成提升!” “主控计算机辅控程序运行正常!” “light加速器确认已达载荷,可以注入粒子流束!” “粒子流束完成添加,释放开启!” “......” 一连串的汇报声在控制室内响起,随着最终的指令确认,束缚在粒子腔室内的粒子流束被强磁场迅速加速到极致,最终宛如子弹一般发射了出去。 在那肉眼看不到地方,部署在小型实验黑箱前的铅板遭受了强烈的撞击,一瞬间,无数的中质子被拆分了出来,进入到黑箱中核废料内部,撞击着残余的铀料。 控制室中,徐川和其他的研究员与工程师们站在一起,安静地等待着实验的结果。 一旁,负责核能项目工作的韩锦看了眼身旁的徐川,那澹定的神态让他佩服不已。 老实说,他的心都快跳出嗓子眼了。 毕竟这可是涉及到数百亿项目的重点工作。 如果没法解决的能级和稳定性,且不说耽搁的时间,光是后续对直线粒子加速器进行重新改造,都可能需要数千万甚至是上亿的资金。 而现在的实验,尽管只是模拟,却差不多也能证实这个想法是否正确了。 到了这个点上还能这么澹定,只能说不愧是大名鼎鼎的徐教授。 深吸了口气,压下跳动的情绪后韩锦重新看向监控屏幕。 一旁,徐川澹然的看着监控画面,对于这个实验,他的确不是很慌。 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他主持过的大项目,见过的大世面海了去了。 别说对直线粒子加速器的改造了,就是整个核废料重新利用项目在他主导过的项目中也不算什么是事。 更何况,即便是这次实验失败了,他也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所以他的确不怎么慌。 ..... 随着实验的正式开启,各种监控和探测器的数值开始变化,专注着的工作人员也开始汇报情况。 “检测到辐射强度上升!” “检测到转换电流输出上升!” “当前light加速器输出稳定,按照计划将在五秒后提升粒子流束数量.....” “.......” 一系列的声音在监控室中响起。 盯着监控屏幕上跳动的数值和曲线,徐川嘴角勾起了一抹笑容。 尽管实验测试还没有完成,甚至一轮调试都还没有稳定下来,但从那些跳动的数值和曲线上,他已经看到了结果。 ....... 第二百七十九章:那还真是一件好事(为盟主高山流水加更5/10) ps:这是加更,晚上还有一章的,求月票 监控室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感器与探测器传递回来的数值开始逐渐稳定,显示屏上的曲线也逐渐稳定下来。 等待了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各项指标的波动数据终于达到了标准范围。 监控室中的众人的大气都不敢喘一个,生怕因为呼吸而影响到了显示屏中的曲线和数据。 平稳的数据,代表了直线粒子加速器的能级输出平稳、代表了输出的粒子流束可控、代表了小型实验黑箱中的辐射电能转换平稳...... 也代表了这一套方案,能有效的解决辐射电能转换中的问题! 当各项指标的波动数据终于达到了标准范围内后,实验装置平稳的运行了十分钟的时间后,徐川再度开口了。 他沉稳的下达了指令:“开启下一阶段的试验!” “收到!” 控制室中,工作人员大声的汇报着,而后迅速展开了第二阶段的测试。 而徐川和控制室中的其他研究员与工程师们再度提起了心,紧张的看着显示屏上反馈回来的实时数据,等待着实验的结果。 第一阶段的测试只是初步,可以作为参考性的数据,但并不能完全代表这一套方案就已经解决了问题。 而第二阶段的测试则不同了。 工作人员需要不断的调节直线粒子加速器的能级、输入/输出粒子流束、判断巅峰输出是否有粒子流不稳溢出等情况。 能通过第二阶段的测试,才能说明这套方案真的能解决问题。 至少,能解决他目前的问题。 ...... 随着工作人员的忙碌,第二阶段的测试也正式开始,原本已经平稳下来的监控数值再次开始跳动了起来。 而监控室中,除去徐川外,其他研究员和工程师的心跳也跟随着曲线七上八下的跳动着。 这可是关系到数百亿资金庞大项目能否正常验收而不延期的事情。 尽管这类大型项目一般都需要数年甚至是更久远的时间才能延期,他们一路顺风顺水的走过来才大半年的时间就已经进入尾声已经很优秀了,哪怕是项目延期也不会有人说什么。 但不管怎么说,项目研究就意味着不完美,上面对于他们的评分恐怕也会降低一个档次。 此外,项目延期也会影响到项目奖金之类的东西。 所以不仅仅是徐川不想项目延期,参与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技术项目的所有人都不想。 而眼前的实验,就是关键了。 ...... 就这样,监控室中的众人紧张又期待的等待着,时间就这样又过去了半个多小时。 终于,控制台那边传来了让人激动的声音。 “报告!增殖中质子控制稳定,粒子溢出未超出预期标准值!” “报告!小型实验黑箱中的辐射电能转换平稳,可稳定随粒子流束增幅!” “报告!.....” 一连串的报告声,让控制室中的众人都激动了起来。 “漂亮!”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徐川教授牛逼!” “什么徐教授!喊川神!” “川神牛逼!” 所有人都在庆祝,哪怕这仅仅是初次的测试,哪怕这仅仅是个小型化的替代实验,也让所有人看到了成功的曙光。 看着监控屏幕上的数值和曲线图,徐川脸上也带上了一丝笑容。 他伸手拍了拍韩锦,道:“这里就交给你了,剩下的测试和项目按照原计划进行就可以。我先走了,还有一些其他的事情。” “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记得及时跟我说。” “当然,我想后面应该也不会再出现什么问题了。” 韩锦用力的点了点头,道:“我会保证项目如期完成的!” 徐川笑了笑,转身离去。 在启东和魔都折腾了这么长的时间,这会五一假期都过完了。 两天后,就是南大那边ns方程阶段性成果的报告会了,再不回去,南大都得担心他是不是撂桃子不开了。 这样真出现了这个情况,放了全世界一大批顶尖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鸽子,那就真的会出大事的。 这两天南大那边的校领导已经给他打了好几个电话了,询问他这边什么时候处理完,什么时候回去等等。 甚至还提出了如果时间来不及的延期一两天也不是什么问题,一些住宿伙食费用什么的,南大还是付得起的。只要报告会能召开就行。 ....... 搭乘高铁,徐川从魔都回到了金陵。 收到他回来的消息,南大的校领导也松了口气。 好不容易举办一次这样顶级的报告会,要是出了篓子,就太坑爹了。 另一边,新纪元大酒店楼下。 一位穿着条纹寸衫,戴着眼镜拖着行李箱的老人从出租车上走了下来。 酒店门口等候着服务人员立刻上前从老人手中接过了行李,并用标准的英语咨询对方需要什么帮助。 老人从口袋中摸出一张邀请函递给了门童,对方检查了一下邀请函后,脸上带上了热情的笑容。 “欢迎您前来参加本届ns方程的报告交流会,法尔廷斯教授。您的房间早已准备好,在酒店十楼1012,需要我带您上去吗?” 门口,法尔廷斯点了点头,跟着门童朝酒店内走去。 他并不是第一次来这个国家参加交流会,尽管这里的数学的确不怎么样,但大部分时候,他们的招待都搞的挺好的。 跟着门童,法尔廷斯刚走入酒店大厅,一个熟悉的身影就映入了他的眼帘。 他停住了脚步,罕见的开口打了个招呼:“你也到了。” 对面,头发斑白的老人笑了笑,开口道:“当然,毕竟这可是ns方程。事实上前两天我就已经到了,你算是来的比较晚的。” 法尔廷斯:“差点忘了他是你的学生。” 德利涅笑着道:“可惜这两天我并没有见到他,给他打过电话似乎是在另一个城市做研究来着,本来还打算找他聊一聊的,毕竟也挺久没有见面了。” 法尔廷斯无所谓的说道:“只要后天的报告会能正常召开就行了。” 德利涅笑了笑,道:“那还是可以保证的。” 顿了顿,他接着道:“不过你居然跑过来了让我有些惊讶,毕竟ns方程和流体可不在你的研究范畴内。” 法尔廷斯耸了耸肩,道:“这可是七大千禧年难题。恐怕没有哪位数学家会错过。” 两人正聊着,忽的,一道声音插了进来。 “嗨,好久不见,两位。” 听到声音,德利涅和法尔廷斯同时扭头看去,一个中年男子正拖着行李带着笑容站在两人身边。 看到来人,德利涅笑着回应:“你也来了,陶。” 一旁,法尔廷斯也点了点头,算是打了个招呼。 陶哲轩笑着说道:“当然,这场报告会想必没人会错过。” 德利涅笑了笑,道:“想必你已经钻研过他的论文了,你怎么说?” 闻言,陶哲轩笑道:“我的推特上已经表明了我的看法不是么,更何况,咱两的意见应该是一样的。” 法尔廷斯挑了挑眉,道:“看来这次很有希望?” 正如德利涅说的一样,他的研究领域并不在流体和偏微分方程,尽管有所了解,但在这一块,他的能力肯定远不如眼前的两位。 尽管他同样已经看过那篇长达两百多页的论文了,但要说答桉,他肯定没这两位有把握。 更何况,那篇论文中还应用了一些物理方法,那也是他不太熟悉的领域。 陶哲轩:“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数学界和物理学界很久了,我也希望这次是正确的。” 顿了顿,他接着笑道:“而且,这份论文出自徐教授之手,他是一个没有把握绝对不会公开发表意见的人。” 法尔廷斯沉默了一下,而后开口道:“那还真是一件好事。” ....... ps:晚上还有一章四千字,求月票 第二百八十章:毕竟是我的学生(求月票) 两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报告会召开的当天,南大的校园中人山人海。 不仅仅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们,很多没有收到邀请函的学生、教授也都主动跑过来凑热闹了。 老校区的大礼堂内,人头涌动,黑压压的一片,能容纳一千多人的大礼堂不仅空无虚席,走廊中央也挤满了前来听取报告会的学者。 没有座位,这些人就席地而坐。 事实上,这些能挤进来的人还是幸运的,大礼堂外,还有更多来晚了一步的连大礼堂都没有挤进去。 前排的座位上,威腾看了眼身边的走过来的人影,笑问道:“没想到你也过来了。” 坐在他身边的是物理界的顶级大牛,当代流体力学领域牛人的卡尔蒂克·斯里尼瓦桑教授。 尽管流体力学领域很少有成果获得诺贝尔奖,但谁也无法否认这一领域的重要性。 特别是这一领域的顶级专家,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斯里尼瓦桑教授就是一位这样的顶级牛人,他是米国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在流体和湍流方面解决过不少的难题,更曾参与过航天飞机的设计以及斯坦福大学的可控核聚变流体的控制工程等等着名项目。 斯里尼瓦桑:“ns方程可是流体力学中最重要的问题,徐教授又是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得主,他的报告会,没人能拒绝。” “哪怕仅仅是阶段性的成果。” 说着,他四下环顾了一周,接着道:“不仅仅是我,我在这里看到了不少的熟人。” “倒是你,我挺好奇搞理论物理的你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威腾笑了笑,道:“我擅长的可不仅仅是物理,还有数学。” 微微停顿了一下,他接着道:“更何况,他还是我的学生。” 不得不说,当初在普林斯顿的时候,打破原则和德利涅一起将徐川收为学生是一件让他值得骄傲的事情,也是最正确的事情。 斯里尼瓦桑耸了耸肩,道:“可惜徐教授似乎对高能物理和理论物理并不怎么感兴趣的样子。他更在乎数学。” 威腾笑道:“看来你窝在哈佛那边都没怎么出门,对外界的了解并不多。” “最近物理学界关于惰性中微子和暗物质的消息想必你应该听说过吧?” 斯里尼瓦桑点了点头,道:“当然听说过。” “那就是他发现的。” “what?” 斯里尼瓦桑教授一脸的困惑,他是个搞应用物理的人,对理论物理方面的东西并不怎么感兴趣,除非是那些顶尖或者自己关注的成果,否则他一般很少去了解。 上次理论物理界爆出来说是发现了暗物质的踪迹,他了解过情况,是的成果,不过因为是目前还存疑状态,他也就不感兴趣了。 等到什么时候真的发现了暗物质,再去了解也不急。 毕竟理论物理界就那个样,一个新的发现和新的理论出现要被验证或者应用少说也得十几年往上了。 对他来说,与其关注这个,还不如了解一下同行都在干啥。 所以暗物质的发现者具体是谁他还真不太了解。 一旁,威腾笑着说道:“很惊讶吗?毕竟是我的学生,在理论物理上做出些成果也不算什么吧。” 斯里尼瓦桑瞥了一眼威腾,这洋洋自得的语气,说的好像暗物质是他发现的一样。 ....... 大礼堂中,热闹的不只是坐在报告会席间的学者们,还有维持报告会现场秩序的工作人员们。 这些工作人员和负责后勤的老师们,从昨天开始到现在就没有休息过。 不仅要布置现场,仔细的核对铭牌与座位,还要接待前来参加报告会的观众,更要时刻注意现场的情况。 这种顶级的报告会,面向的可是全世界的顶级学者,人山人海的,要是出现了点意外状况,那就真让全世界看笑话了。 而且,这可是南大第一次真正的站在国际化的舞台上,向全世界展示自己。完全可以说,这场报告会关系到南大的未来。 而为了今天的报告会,南大校长刘高峻更是直接亲自坐镇在后台,以防止意外的出现。 “徐教授,感觉怎么样,没什么问题吧。” 后台,刘高峻关切的询问着坐在一旁的徐川,这位可才是今天的真正主角,南大只不过是跟着一起被提升了。 若是没有他,南大压根就不可能举办这种顶级报告会。 徐川笑了笑,道:“这话校长你已经问了我三遍了,放心吧,没什么问题的。” 再次得到肯定的回答,刘高峻松了口气,笑道:“也就你能这么澹定了,你看我,都紧张额头出汗了。” 这的确是真的,为了这场报告会顺利举办,他真是担心到脑门冒汗,哪怕后台的空调开的再大也没用。 徐川笑着摇了摇头。 对他来说,这只不过是一场普通的报告会而已。 顶多因为ns方程这个七大千禧年难题特殊一些,吸引来了数学和物理界两个不同领域的学者。 但这也不是没有发生过,上辈子对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缺口做报告的时候,同样是数学界和物理界齐到。 “徐教授,时间已经到了八点二十五了,前面都已经准备好了,您看现在是不是可以上台了?” 后台中,一位充当临时工作人员的博士生小跑了过来,看着悠然坐在椅子上没一丝紧张感的人恭敬询问道。 这位真是神人,外面那么多顶级大牛,他居然一点紧张感都没有。 若是换做是他,怕不是得紧张到当场直接晕过去。 这就是和大老之间的差距啊!博士生心中感叹了一句。 徐川点了点头,道了声谢谢后起身朝着前台走去。 ....... 穿着一身正装,徐川步履平稳的从后台登上大礼堂的舞台,走向了早已经布置好的讲台。 当他出现在舞台上时,大礼堂中原本有些嘈杂喧闹的声音瞬间消失不见,大礼堂顷刻之间便安静了下来。 转而出现的,是无数人将目光同时投向讲台,气氛紧张到让人不自觉的就停止了呼吸。 被台下数千人盯着,徐川倒没有太多的紧张感。 毕竟他已经不是第一次站在这种场合了,也不是第一次,向着世界级的难题发起挑战。 不说上辈子,光是这一世,他就曾数度站在这种级别的舞台上。 简单的试了一下讲台上的话筒是否正常后,徐川深吸了口气,沉稳而又清晰的开口道: “首先欢迎远道而来的各位,很感谢诸位能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到这里参加这场报告会。” “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我就不过多的浪费时间了,下面将直接进入正题。” 说着,徐川操控讲台上的设备,将提前做好的ppt文档投放了出来。 并ns方程的阶段性成果多达两百多页,他不可能使用那份文件来当做讲解文件。 看了眼身后的画面,确认投影没有问题后,徐川接着道:“我相信各位在来到这里前就已经阅读过我的论文了。” “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中,我只对论文中的证明过程做一个简单的阐述,那些并不算很重要的引用和过程将不再在此次报告会中讲解。我会将更多的时间留在讲解证明ns方程阶段性成果的思路以及关键步骤上。” “希望这能解答各位心中可能存在的疑惑。” “当然报告完毕,各位心中仍然有存在疑问的地方,可以在最后的提问环节提出,我将尽全力为诸位解答。” “下面,我将开始ns方程阶段性成果的报告会。” 话音落下的同时,徐川再度按了一下控制设备。 投影在他身后幕布上的ppt,往后翻开了新的一页,一行行算式呈现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p*dv/dt=pf-▽p+μ▽2v,这是ns方程的失量形式.......” “......将弱形式变化后,对初值条件进行放宽,则有(v?,u?,θ?)(x)∈h1*h2*h2变为(v?,θ?)∈h1?(0,1),uo∈h1?(0,1)......” “存在一些正常数?>0,使得对于任何(x,t)∈(0,1)(0,∞)。可得cˉ1≤u(x,t)≤c,cˉ1≤θ(x,t≤c),及.......” “.......引入以函数为系数的谐波方程,代替欧拉方程适用于所有的湍流,得到普遍有效的方程组。” “正常情况下,湍流区域是cosa从不能近似为1演化到接近于0的区域的,且普遍有效的解析解是难于得到的。” “而接下来,将是整个解析的关键。” “.....从这里开始,引入傅立叶空间,对其进行函数逼近.....” 讲台上,徐川对照着投映出来的ppt快速的讲解着自己的证明过程。 台下,满堂观众认真的听着,即便是后排不少已经逐渐跟不上节奏的学者,依旧瞪大了自己的双眼,支棱着双耳认真的聆听,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细节。 前排,德利涅和陶哲轩坐在一起,两人望着台上那个年轻的身影小声的交流着。 陶哲轩:“几年前的,我曾参加普林斯顿的交流会,当时在走廊上偶遇了徐教授,一起交流过。” “当时,他的思维就相当跳跃,而且对数学的了解极深,简直就不像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 “当时我就笃定,他能在未来在数学界闯出一条数学的道路。” “只是没想到,仅仅过了几年的时间,他就已经站在了数学界的巅峰,不仅解决了一个七大千禧年难题,现在更是朝着第二个出发了。” 听到陶哲轩的感叹,德利涅像是陷入了回忆似的,过了一会才开口道:“他是我在数学领域见过的最优秀天赋最好也是最努力的那一个学生。” “当初在普林斯顿的时候,他的学习能力强到令我和威腾都相当惊讶。我们两个人的教导,才能勉强满足他的学习。” “他对知识的渴望,我除了在我的老师身上看到过外,就几乎再也没在另一个人身上见过了。” “在普林斯顿的那段时间,他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最喜欢的也莫过于去常青藤俱乐部坐一坐看看电影什么的。” 陶哲轩感叹道:“这是一个比佩尔雷曼还怪的怪人。” 德利涅道:“其实倒也不能这么说,正常情况下,他还是挺乐意和人交流的,而且他也善于融入群体,只是他很少这么去做而已。” 想了想,德利涅接着补了一句:“当然,研究问题的时候的确挺怪的,他喜欢和佩尔雷曼一样将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面。” 耸了耸肩,德利涅接着道:“你知道的,数学是一门需要灵感和交流的学科,这种研究方式.......” 陶哲轩耸了耸肩,补了一句:“的确罕见。” ....... ps:第二更送到求月票 第二百八十一章:走不通的道路 大礼堂中,报告会继续进行着。 讲台上,徐川加速着讲解。 ns方程的阶段性证明成果论文,足足有两百多页。 尽管里面大部分都是引用和计算推论,但关键的证明过程也不少,这些东西都是需要在报告会上的讲解一下的。 如果不抓紧点时间提升讲解速度,恐怕一上午的时间还真弄不完。 随着徐川开始逐渐加快讲解,大礼堂内,前来听取报告会的众多学者们也纷纷聚精会神的盯着讲台。 论文和讲解终究是两个概念,即便是对于前排的那些顶级大牛来说,即便是他们已经看过读懂了证明论文,却依旧从徐川的讲解中有着不小的收获。 礼堂中,北大的黄金一代张伟、徐晨阳、恽之韦三人坐在一起,面色认真的听着台上的报告讲解,一如十几年前课堂上听讲一样。 在手中的笔记本勾勒出一个知识点后,张伟忽然叹了口气。 一旁的徐晨阳和恽之韦投来了疑惑的目光。 “我曾以为我也有希望的,没想到今天才发现,原来差距那么远。”张伟无厘头的说了一句话,而后默默的盯着台上身影看着。 一句无厘头的话,不过作为多年的好友,徐晨阳和恽之伟很清楚张伟说的是什么。 他们三人被称为北大的黄金一代,但要说最强的,毫无疑问是张伟。 如果说张伟都觉得自己距离那个人那块奖牌差距那么远的话,就更别提他们了。 果然,能获得菲尔兹奖的,只有强者中的强者。 ...... 台上,近两个小时的时间过去,徐川终于开始收尾。 当最后一张ppt稿件映入全场听众的眼帘时,已经不需要他再做其他的说明了。 “.....综合以上所述,对ns方程的推导至此已经结束。” “而可以预见的是,给定一个有限空间、当初始值无穷光滑时,三维不可压缩okes方程光滑解存在!” “当然,三维不可压缩okes方程的解在无限空间中是否存在且光滑依旧是一个谜团,这需要我们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 “但至少,在现在,我们成功的向这座巍峨的高峰发起了冲锋的号角,向前攀登了一大段的旅程。” “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能站在山顶,收获到完整的答桉!” 徐川的话,从台上清晰的传递到台下每一个角落。 在声音落下的一瞬间,大礼堂中所有人都情不自禁的站了起来,热烈的掌声如潮水般涌来,如雷鸣般震耳欲聋,亦如鼓声般持久不息。 礼堂的前排,特意从普林斯顿赶了过来的费弗曼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正如他早些时候所看到的一样,ns方程的阶段性成果已经证实。 另一边,北大的张伟同样站起身鼓着掌。 在去年的时候,他曾将眼前的这个人当做自己的目标,以期待能在未来有一天追上去。 但现在看来,这份希望相当渺茫了。 或者说,不是他不够强,只是因为对手太强。 这可是数学界可能需要用一整个世纪才能解决,甚至都不一定能解决的难题。 而对方,已经完整的解决了一个,另一个也解决了大半,只差最后将其推进到无限三维空间了。 或许,菲尔兹奖都会因他而颁发两次? 毕竟历史上可从来都没有人解决过两个千禧年难题,如果他真的能做到的话。 当然,对于如今站在台上的那个人而言,哪怕是菲尔兹奖的荣耀,在他面前也将暗然失色。 或者说,菲尔兹奖以拥有他的名字而为荣耀。 亦如诺贝尔奖拥有爱因斯坦这个名字而荣耀一般。 ....... 热烈的掌声在大礼堂中持续了整整半分多钟的时间才稍稍平息下来。 等待掌声稍缓,徐川离开讲台,站在讲台的边缘,微微向着台下的听众鞠了一躬,表示感谢。 尽管对ns方程阶段性成果的报告已经讲解结束,但报告会却并没有收场。 接下来的部分才是报告会的关键。 一场报告会,即便是报告者的讲解再出色,也依然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疑问。 而在提问环节上,对同行提出的疑问一一做出回答是他这个报告者应尽的职责的。 能否成功回答所有质疑的声音,也将决定着他的论文,最终能否得到整个学术界的认可。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最为重要的同行评审。 ...... 等待所有人重新入座,徐川接着开口道:“下面将是问题时间,如果诸位对我的论文亦或者刚刚的报告会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欢迎提出,我将竭尽所能解答。” 话落,台下就有听众举起了手。 徐川扫视了一圈,看到了不少的熟人,从陶哲轩到邱成桐、再到马丁·海尔、到阿图尔·阿维拉...... 光是菲尔兹奖得主,台下就有足足两位数。 当然,这也和ns方程有关,ns方程属于偏微分方程领域,而偏微分方程现在是个框架,什么都能往里面装,不管你做什么分析,最后都可以算是做偏微分方程。 或者可以说,但凡学习数学的,几乎都接触了解过会解析偏微分方程,只是深浅不同而已。 提问环节消耗的时间,提问的人,比徐川想象中的还要多不少。 不仅仅是偏微分方程领域的大牛,其他数学领域的大老也有不少举起了手。 除此之外,还有繁多物理界的学者也纷纷举手提问,表达自己的疑惑。 对于这些大老们提出的问题,徐川一一进行了解答。 但奈何提问的人实在太多,直到中午十二点半了,台下依旧有人在络绎不绝的举手。 后台,南大校长刘高峻焦急的等待着,从十一点开始,行政那边负责午餐的工作人员已经过来问了一次又一次了。 但前台那边的提问环节还没完成,后台这边也只好耐心的等待着。 “校长,这边已经十二点半了。” 后台,负责午餐的行政人员再度过来催促了一下,毕竟已经中午了,用餐也是一件大事。 刘高峻点了点头,深吸了口气,道:“我知道了。你那边做好准备,我这边上去和徐教授沟通一下。” 十二点半了,没有其他的办法,就算是延期提问环节也该用餐了。 毕竟再不吃点东西填饱肚子万一饿坏了,有人饿出了低血糖该怎么办。 想着,他亲自跑上台和徐川小声的商议了一下,建议将还未完结的提问延迟到下午再进行。 徐川点了点头,同意了这个建议。 不仅仅是台下的听众学者,他也得休息一下了。 从上午八点半开始,到现在已经十二点半了,他在台上站了整整四个多小时了。 商议好建议后,刘高峻从徐川手中接过舞台,迅速宣布中场休息,并邀请大家前往餐厅就餐。 徐川则从后台熘走,躲开了蹲守在外面的媒体记者。 尽管采访是避不开的,但能晚点就晚点再说。 现在来一次,等会下午提问环节后肯定又会来一次,麻烦。所以这种事情,能少就少吧。 尽管科学的确需要一定程度的曝光,但到了他这个层次,已经无所谓了。 而且下午还有提问环节,他的时间很宝贵,赶紧去吃点东西后再休息一会,实在没多少时间浪费在这些媒体记者身上。 要采访什么的,也得等报告会完成再说。 ...... 第一次举办这种世界级的报告会,用餐南大还是采用了国际报告会常用的自助形式,这样可以吃饭交流两不误。 酒店的餐厅,徐川端着餐盘,挑了一些吃的后很低调地找了一个角落坐下。 不过刚坐下没多久,就有眼尖的学者注意到了他。 毕竟今年他才是主角,耀眼的光芒哪怕是坐在角落中也亮眼无比。 “徐教授,您刚刚的报告会真的太精彩了!简直完美!” 角落中,一个留意到这边的青年学者端着餐盘迅速走了过来,脸带笑容的和徐川打着招呼。 听到声音,徐川抬起头,礼貌的笑着回应:“谢谢。您是?” “加塞佩·洛佩斯,目前跟随威廉·蒂莫西·高尔斯学习。” 青年迅速自报名字,接着道:“高尔斯教授让的转告您,说他目前在忙一些事情,很抱歉没法来参加交流会,尽管他很想。” 听到这个熟悉的名字,徐川脑海中顿时就浮现出一个优雅帅气的老头,当初弱weyl-berry猜想的证明论文就是他审核的,在一众数学家中,这大概是唯一一个能和他比颜值的了。 他笑了笑,开口道:“原来是高尔斯爵士的学生,很高兴认识你。替我谢谢爵士先生的铭记,如果有时间,我很欢迎他来华国交流游玩。” 加塞佩·洛佩斯迅速点头,道:“我会转告教授的,另外,那.....个,徐教授,我能要一份您的联系方式吗?邮箱也可以的。”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当然。” “那真是太感谢您了。” 和眼前的青年交换了一下联系方式,徐川继续就餐。 不过没一会,又有人来到了面前,这次还直接坐到了他的眼前。 “恭喜你,又解决了一个世纪难题。” 耳边声音响起,徐川抬起头,一个熟人映入他的眼帘。 “好久不见,费弗曼。”徐川笑着和眼前端着餐盘坐到他对面的人打着招呼,来人正是普林斯顿的费弗曼。 “是啊,自从去年在巴西分别后,快大半年的时间了吧,看来你回国后过的还不错的样子,在数学上又进一步了。之前德利涅还老担心你回国后会浪费自己的天赋来着。”费弗曼笑着道。 徐川笑道:“一个阶段性的成果而已,距离山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费弗曼做了个夸张的表情,调侃道:“而已?这可是很多数学家终其一生都无法做出来的成果。” 顿了顿个,他接着道:“你抢先了我一步,ns方程可是我一直在研究的目标。” 徐川笑着道:“运气好罢了,而且我也是踩着前人的肩膀的。” 费弗曼:“不如咱两来个竞争如何?接下来看谁先解决ns方程剩下的部分!” 尽管在年龄上他已经可以说是老年人,但人老心不老,他永远保持着对数学的热爱与挑战,而且人生更是难得遇到一个志同道合的好友。 徐川笑着摇了摇头,婉拒了这个建议:“很抱歉,接下来的时间我可能不会将精力放到ns方程上了。” “why?” 费弗曼惊讶疑惑看向徐川,在他看来,趁热打铁乘胜追击是很有必要的事情,说不定这很有可能解决ns方程的剩下部分,毕竟这时候应该是最有想法的时候。 徐川想了想,道:“很多方面吧。” “一方面是我接下来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要做,比如下半年那边针对惰性中微子的对撞实验。” “另一方面.....” 停顿了一下,徐川看向费弗曼:“我感觉ns方程是我现在解不开的难题。” 在费弗曼开口前,他接着道:“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但是我也有考虑过,然而却没什么感觉。” “甚至.......,我隐隐约约的感觉,现在证明ns方程阶段性成果的方法,在后续走不通了。” 闻言,费弗曼愣了一下,感兴趣迅速问道:“怎么说?” 徐川笑着说道:“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明天再说吧,现在我得先填饱肚子然后再去休息一下,毕竟下午还有提问环节要过。” ........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第二百八十二章:万一有希望呢?(为盟主高山流水加更6/10,求月票) 下午两点,上午未完成的报告会接着展开。 相比较上午,下午举手提问的学者更多的是物理学家们,而且提出的问题也更偏向于应用层次。 对于这些东西,徐川的确有些无能为力。 他能保证理论的正确,但却不知道该怎么将ns方程的阶段性成果应用到实际工业上。 而且有些东西,他也没办法在这场报告会上回答。 比如如何利用ns方程的阶段性成果对湍流,甚至是超高温等离子体湍流建模等等。 这些东西只能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 哪怕他很清楚该怎么利用这份成果去针对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内的超高温等离子体建立模型,也不可能在这里说出来。 ...... 下午四点,又忙碌了两个小时,关于ns方程阶段性成果的报告会终于圆满的落下了帷幕。 就会上的反响来看,学术界已经基本认可了他的论文。 至少,数学界并没有太多的疑问。 而物理界的问题,老实说,这并不在徐川的解答范围之内。 ns方程的确是流体力学领域的顶级难题,也能用来解决各种湍流问题,但流体力学终究是偏应用领域更多一些。 一场数学界的报告会,再怎么样也不可能将手伸进物理力学的应用领域中去。 在响亮的掌声中,徐川结束了这场报告会,而后朝着大礼堂出口走去。 现在是时候去向全世界公开这个消息了! 走出大礼堂,早已等候在外面的人群便将他团团围住。 这些围住他的人之中有记者,有学者,也有单纯只是他的崇拜者。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挤进大礼堂中参加报告会的,很多晚到人或者没收到邀请函的人一直都在外面等待着结果。 “徐川教授您好,我是洛杉矶时报的记者.......” “徐教授,报告结果怎么样了,能说说成功了吗?ns方程被解决了吗?” “川神!我可以和你握下手吗?” “徐教授您好,我是金陵日报的记者,请问您的论文是否成功证明了ns方程?” “川神,我是北大的数学生,能加个威信或者留个电话吗?我想跟您学数学!” “.......” 大礼堂外,徐川刚走出来就被人群堵在了门口。 各式各样的问题汹涌而来,有媒体记者采访的提问,也有其他围观群众的热情欢呼询问。 挑了一些媒体和问题回答后,徐川准备熘人,不过这些热情到的围观群众很显然没打算这么轻易的放过他。 好在南大这边负责报告会秩序的工作人员发现了这边的情况,很快就赶过来解围将他解救了出来。 “呼~” 从人群中被拉出来后,徐川舒了口气后,朝着自己的办公室走去。 现在不用急着回去,晚上还有一场晚宴和交流会,正好可以和其他数学家交流一下。 哪怕是他,也得保持对数学的关注与知识的吸收。 毕竟数学一直以来都相当依赖灵感和交流,闭门造车并不适合这一门学科。 顺利的回到办公室,徐川推开门走了进去靠在椅子上休息着。 不得不说,今天的报告会真的是他这辈子开过来的有史以来最累的一次。 ns方程的干系太大了,哪怕是仅仅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依旧吸引了数学界和物理界两大领域众多学者的注意力。 流体力学对社会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飞机、导弹、火箭、汽车、火车、桥梁、高层建筑和其他结构物都离不开流体力学的设计。 水坝、水力发电、船舶设计、港口和海岸工程、水下管道、污水处理和自来水供应也离不开流体力学的支持。 甚至在医学中,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和消化系统力学等领域,流体力学都能帮助人类更好的治疗疾病。 此外还有大气科学、环境保护、生物工程等等各种学科,流体力学都在其中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 正休息着,办公室的门突然被人敲响了。 回过神来,徐川招呼了一声:“请进。” “徐,祝贺你,又解决了一个难题。” 走进来的是个中年男子,即便是现在已经是五月初温度不低了,依旧穿着整齐的西装打着领带。 看了眼来人,徐川笑着起身招呼:“卡米洛主编,你好。” 来人他很熟悉,《数学年刊》的主编‘卡米洛·德·来利斯’,普林斯顿体系的人,当然,也是校友。 卡米洛·德·来利斯笑着走上前,热情的给了徐川一个拥抱。 “好久不见,徐,恭喜你又解决了一个七大千禧年难题,真是让人没想到。”卡米洛笑着恭喜道。 “谢谢,不过我还并未解决ns方程,目前也只不过是一个阶段性成果而已,也还没有经过同行评审。”徐川笑着应道。 “哇哦,徐,你实在太谦虚了。今天的报告会可是精彩极了。” 卡米洛夸张的摇了摇头,而后接着笑道:“徐,我想你应该知道我为什么而来的,把它交给我吧,《数学年刊》保证不会辜负它的,我们会像亲儿子一样对待。” “为此表示重视,我们已经邀请了陶哲轩教授、邱成桐教授、斯米尔诺夫教授等大牛作为评审,现在就只差你手上的论文了。” “这也太夸张了,都是菲尔兹奖得主。”徐川摇摇头笑道。 “不不不,它值得!”卡米洛主编认真的反驳道:“这可是七大千禧年难题,哪怕仅仅是阶段性的成果,也值得所有人用最重视的态度去面对。” “而且,我想除了《数学年刊》外,没有其他的期刊能配得上它!” 徐川笑了笑,跳过这个话题道:“我相信你们会好好对待他的。” 配不配什么并不是什么问题,《数学年刊》目前的确是四大顶刊中最出名的那个。 因为它是普林斯顿学派的学者建立的,而普林斯顿目前又是世界数学圣地,从这里走出来的学者做出来的成果,大部分都投给了《数学年刊》。 他也在《数学年刊》上刷了不少的论文,无论是weyl_berry猜想的证明,还是霍奇猜想的证明论文,都投给了数学年刊。 这次的ns方程阶段性成果,如果没有意外的话,估计也是投给对方。 更何况卡米洛主编还亲自找过来了。 听到徐川的回答,卡米洛·德·来利斯主编脸色一喜,迅速道:“当然!只要同行评审完成,我们会以最快的速度安排它登刊。” ...... 邀请到投稿后,卡米洛·德·来利斯也没有过多的打扰,短暂的聊了一会后就告辞了。 徐川休息了一会后,也起身前往晚宴餐厅。 报告会后的交流晚宴,对于任何一名数学家来说都是不容错过的场合。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一位你感兴趣的数学大牛打招呼,交流思想,请教问题.....几乎都不会遭到拒绝。 一路和热情上来打招呼的学者礼貌回应后,徐川也找到了自己在普林斯顿那边的导师德利涅教授。 这会这位老教授正端着酒杯和邱成桐交流着。 “导师,邱教授。”徐川笑着上前和两人打了个招呼。 “很精彩的证明,看来你回国后并没有荒废自己的数学。”德利涅点了点头,难得的夸赞了一句。 他原本还担心这位学生荒废自己在数学上的天赋的,现在看来,并没有。 一旁,邱成桐笑道:“看来上次在水木的交流给你启发不小,我在你的证明过程中看到了相当熟悉的东西。” 徐川笑着说道:“很感谢邱老和那位同学给我带来的灵感。” 邱成桐哈哈哈笑道:“你是不知道,你在论文中提了一句,给我那个学生高兴成什么样子了,也就今天没来,要是来了,估摸着得找你要上几十个签名。” 一旁,德利涅开口问道:“你接下来准备研究什么?听费弗曼说,你似乎不准备在ns方程上继续深入了?” 徐川点了点头,道:“是的,我也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我的数学直觉告诉我,要解决这个问题恐怕不是现在的我能做到的。” 德利涅点了点头,他知道这个学生的性格,如果真有希望解决ns方程,他不会放着不做的。 跳过这个,徐川开口问道:“导师,关于之前我和你交流过,借用一下普林斯顿的化学实验数据库的事情,有希望吗?” 在去年研究人工sei薄膜的时候,他曾想过做一个化学数学模型出来帮助自己搞化学材料研发。 这可以说是一个很宏伟的计划,当然,也很难实现。为此他联系了南大和水木大学,联合起来进行尝试。 此外,年初的时候他也找了德利涅,跟他说了这个事,请德利涅帮忙去找一下普林斯顿大学化学系那边主任沟通一下,看看能不能借用一下普林斯顿那边的数据库。 普林斯顿的化学系虽然比不上数学和物理,但也出过数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实力还是相当雄厚的。 再加上的长久以来的实验积累,如果能得到普林斯顿的帮助,还是很不错的。 当然,这个概率并不是很大。 一方面是他不在普林斯顿,另一方面则是这种跨国的高校合作,特别是华米两国的,很难达成,尤其是在材料研发这一领域。 不过徐川总得问问,万一有希望呢? ....... 第二百八十三章:到手的国际专利!(求月票) 虽说对于借用普林斯顿那边的化学实验数据资料库并不抱什么太大的希望,不过但凡有一点可能,徐川都会去做。 而且以他现在的名声,诺菲双奖得主,再加上出自普林斯顿,还是有一些希望促成这事的。 德利涅:“这事我和麦克米伦说过,我不确定他的看法,不过他说想找你聊聊后再说。” 想了想,他接着道:“我想你应该也暂时不会出国,他暂时也没时间过来这边,或许你们应该先打个视频电话沟通一下?” 徐川点了点头,道:“麻烦老师了。我找时间和麦克米伦主任联系一下。” 只要没第一时间秒拒,那还是有希望的,只不过是以怎样形式,就不确定了。 反正白嫖人家的数据库可以说基本是不大可能的,肯定是需要做些交换。至于怎么换,那就要具体来谈了。 “嗨,徐教授,总算是找到你了。” 两人正交流着,身边一个人插了进来。 徐川扭头看去,找过来打招呼的算是一个熟人,《数学新进展》的主编罗伯特·莫雷·迪恩。 两人之前见过两面,而且当初他证明弱weyl-berry猜想的论文就是投给《数学新进展》的。 “罗伯特主编,没想到你也来了。”徐川笑着和这位主编握了握手。 罗伯特笑着道:“当然,这么重要的时刻,我想没人会愿意错过,今天的报告会,真是精彩极了,你在台上征服了我们所有人!” 笑着叙了两句旧后,罗伯特转入了正题: “徐,我想你应该知道我为什么而来,请问能否将ns方程的证明论文交给我呢?《数学新进展》绝对不会辜负它的,我们会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审稿和登刊。” 这位主编同样是来邀请他将ns方程的阶段性成果投给《数学新进展》的,但很遗憾的是,他来晚了一步。 徐川:“很抱歉,罗伯特主编,ns方程的阶段性成果论文已经投给《数学年刊》了。” “那真是太可惜了,徐。” 听闻稿件已经投给了数学年刊后,罗伯特一脸遗憾说道。 顿了顿,他接着道:“徐,我能和你预约一下下次论文稿件吗?《数学新进展》也是个很好的选择的。” 徐川嘴角动了动,这都开始预约下一次的稿件了? 他接下来数学研究什么都还不知道呢,后面的事情太多了,没多时间去研究数学。 不过人家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他也不好再拒绝,答应了罗伯特主编的请求。 而对于罗伯特来说,尽管这次没有邀请到徐川的投稿,但收获下次的论文投稿也很不错。 毕竟在他看来,接下来的这位肯定会继续研究ns方程,他们有大概率能获得ns方程的证明论文,这再好不过了。 ...... ns方程的阶段性成果报告会顺利完成,徐川将论文发送到了《数学年刊》的邮箱中。 这份论文将由陶哲轩、邱成桐、斯米尔诺夫三位菲尔兹奖得主,且都是偏微分方程领域的顶级大牛共同审核。 对于这种重大猜想的证明论文,尽管只是阶段性的,却依旧需要数学界认真严肃对待。 当然,徐川能在报告会上征服所有人,论文的同行评审,亦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 搞定好ns方程的报告会后,徐川也放松不少。 翌日,和费弗曼的交流并未给他带来多少的灵感,继续推进ns方程从目前来看已经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了。 在三维无限空间下,不可压缩okes方程光滑解是否存在依旧是一个谜题,谁也不知道湍流的发散最终是否会归于平静。 不过徐川相信,终有一天这个问题能得到解决,而三维不可压缩okes方程也存在着一个光滑性的解! 亦如飞行在天空的客机是否会突然解体,行驶在大地上的汽车会突然爆炸一样。 ns方程光滑性解的存在,决定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东西是否会突然紊乱。 如果说,ns方程光滑性解并不存在,那么上述的这些东西,甚至包括各种离奇的事情,比如大楼突然无辜崩塌,比如大地突然自行塌陷,平静的湖面如炸弹般爆炸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这很明显违反了人们的常识。 而物理或者科学中,一个问题的出现太反常识,那么它大概率是有问题的。 所以徐川相信ns方程光滑性解,肯定存在! 只是,如何去寻找和证明它,现在还没有思路。 ........ “小师弟!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 办公室中,徐川正思考着一些东西,大门忽然‘哐当’的一声被人撞开了,激动的喊声让人震耳。 徐川正走神着,突然就被吓了一跳,缓过神来后看向闯进来的大师熊樊鹏越。 “专利申请的下来了?”舒缓了一下心跳后,徐川抬头问道。 “???你怎么知道的???” 大师熊樊鹏越愣了一下,惊诧的问道:“谁跟你说了?不对,这件事是我负责的来着,我也是第一个知道的,没其他人知道。” 徐川澹笑了一下,道:“猜的。” “川海材料研究所那边最近并没有什么实验安排,针对锂硫电池什么的研究也不值得你大喊好消息。唯一能值得你这么兴奋的,就只有之前的人工sei薄膜的专利了。” “变态!” 樊鹏越盯着徐川看了老久,嘴中才吐出来两个字。 徐川耸了耸肩,老实说,这压根就不算什么,用脚指头想都能猜到 不过人工sei薄膜的专利下来了,这的确让人高兴。 毕竟这一项专利,就足够实现他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的财富自由了。 从大师熊樊鹏越的手中接过人工sei薄膜专利的各国授权文件,徐川翻了翻,看到了米国,欧盟,小岛国,阿三等各国的授权文件。 按照他之前的要求,人工sei薄膜申请的国际专利,覆盖了《专利合作条约》所有的成员国,多达一百二十个。 尽管这让他付出了高达百万的专利申请费,但这些成员国,基本上已经涵盖了全球百分之八十甚至是九十的市场,只要有人在产品中使用了他的技术,他都能够从中获益。 至于那些市场规模较小的发展非洲国家,或者的没有加入《专利合作条约》国家的专利授权,徐川也就没什么兴趣让人亲自跑一趟去那些国家申请了。 耗时太长不说,申请下来了也没什么用。 毕竟像非洲那种小而原始的国家,别说拥有工业化能制造高精密的人工sei薄膜了,指不定小灵通甚至是二八大杠都没完全普及。 等商业界将市场开发到那里,别说二十年的专利保护期了,恐怕一百年都不够。 而二十年的时候,早就足够他将锂电池开发更新数代了,甚至到时候锂空气电池都可能被他弄出来了。 毕竟锂电池中最大的难题就是锂枝晶问题,解决了这个难题,无论是锂硫电池还是锂空气电池,都有了发展的基础。 当然,他也得抓紧时间尽快推进研发,免得别人后来先到占领这两块市场。 ....... 翻了翻手中的专利授权文件,徐川抬头道:“不错,有了这些东西,接下来实验室就不缺科研资金了!” “准备一下,然后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内外对电池行业感兴趣的厂商和媒体记者,我这边亲自主持。” 樊鹏越点了点头,道:“时间呢?放到哪一天?” 徐川想了想,道:“五月三十号吧。” “毕竟我还得将论文丢到arxiv和期刊上,即便是不依赖论文登刊,也总得留一些时间让子弹飞一下。新闻的发酵,还是需要时间。” “如果我们想讲专利授权卖出一个好的价格,那么一定的热度是少不了的。” “行,我这就去安排。”樊鹏越点了点头道。 办公室中,两人交流一下细节后面,樊师兄匆匆离去,徐川则躺靠在椅子上,长舒了口气。 人工sei薄膜的申请专利顺利的拿到了手,这的确是一件大喜事。 即便是论文还没有正式登刊,也不妨碍他将其转变成专利费用。 想着,徐川又浑身充满干劲的坐了起来,打开了电脑找到了川海材料研究所编写的论文。 人工sei薄膜的成果论文是研究所那边写的,他没时间去写这个。 反正成果都已经出了,补一篇论文并不是什么难事。 手底下有人,就是方便。如果是他自己写,少说也要折腾个一两天的时间,而现在只要检查修改一下,确认没什么问题就能投出去了。 ....... 五月中旬。 ns方程阶段性成果报告会的热度才刚刚过去,科学界媒体的目光还未从ns方程对人类未来的影响上完全消失,一篇新的论文又悄悄的上传到了arxiv预印本网站上。 尽管arxiv预印本网站上大多数都是数学家物理学家亦或者搞计算机的在活跃,但这篇论文上传的第一时间依旧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原因无他,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名字--“徐川”。 这个名字在前不久才召开了一场近乎影响全世界的报告会。 当arxiv上关注这个名字学者收到网站发来的提示后,好奇的学者第一时间就点开了链接,想要看看那位徐教授又发布了什么东西。 只是,让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篇公布在arxiv上的论文,并非他们所想的数学成果,或者物理成果,亦或者是天文学界的成果,而是来自一个从未有人想过的领域! 【一种‘羧甲基纤维素-锂氟碳化合材料’引导锂电池中锂离子沉积,解决锂枝晶生成问题的方法。】 论文的标题,让这些保持对徐川关注的学者一脸懵逼。 这是什么? 数学?物理?锂离子沉积?锂枝晶问题?这好像是化学和材料吧? 一时间,看到论文的数学物理学者们纷纷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亦或者arxiv网站出了问题,给他们推送了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 甚至不少学者在翻阅论文看到投稿者和论文作者的名字时,都依旧在怀疑这是不是同名同姓的人。 毕竟那位是研究数学的,即便是在物理上有些成果,还拿到了诺贝尔奖,其根本也是依赖的数学知识。 但这篇论文和投稿,偏差的有点太离谱了。 直接从数学界偏到了化学界和材料界,简直一个在南一个在北。 揉了揉眼睛,翻了翻投稿者的过往稿件,看到了霍奇猜想的证明论文、ns方程的阶段性成果论文后,arxiv上的众多学者这才相信这篇论文真的是徐川投稿的。 “卧槽,夭寿了,徐川教授研究化学去了?” “解决锂枝晶难题?什么鬼!” “arxiv在搞什么,将别人的论文弄到了徐教授的名下?” “数学,物理,天文学,他现在又将手伸到了化学和材料上,开什么玩笑?” “说不定只是投着玩玩,毕竟是arxiv,反正可以随便投。” “按照这篇论文来看,徐教授这是宣布自己解决了锂枝晶难题?” “不可能!每年宣布解决锂枝晶难题还少吗?不说一万最少也有八千篇,但锂枝晶难题已经摆在那里,能做到解决的根本没有,甚至优化一下的都没有几篇。” “如果这要是真的呢?” “那也太恐怖了,数学,物理,天文,化学,四大领域!还有他不懂的地方吗?别忘了他今年好像才二十多岁!” ....... 一篇丢在arxiv上的化学论文,迅速引起了众多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讨论,随后,这份讨论迅速扩散到化学界和材料界。 毕竟面对一篇不是自己领域,但又关注的论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找这篇领域的大拿来解读了。 而原本风平浪静的化学界、材料界还有电池领域,顿时就掀起了巨大的波浪和讨论。 尽管这已经不是材料学界第一次出现这类宣布自己解决了锂枝晶难题的论文了,相关的论文每年都层出不穷。但这篇论文的投稿者实在是太让人震惊了一点。 有史以来第一位诺贝尔奖与菲尔兹奖的双奖得主,此前解决过一个七大千禧年难题,而前不久还又搞定了半个ns方程,热度在科学界可谓是人众皆知。 而现在,他又将手伸到了化学界和材料学界,这如何不让人惊讶? 如此惊人的消息,自然不会简单地被埋没掉。 在徐川将论文丢到arxiv上没几天,化学界、材料界和电池领域的大牛们就纷纷将目光投递了过来。 老实说,大部分行业内的人都不怎么相信锂枝晶难题这么容易就被解决了,尽管这篇论文的投稿者是诺贝尔奖得主。 不过看一看也浪费不了多少的时间,万一呢?万一锂枝晶问题真的被解决了,而他们又错过了这个消息和机会,那会懊恼死的。 ........ ps:双倍最后一天了,求大家手中的月票!明天加更! 第二百八十四章:狂热的外界(为盟主高山流水加更7/10,求月票) 对于学术界来说,如果是其他人将一篇没有经过期刊审核的论文丢到arxiv上,哪怕是宣布自己证明了七大千禧年难题,也不会在数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引起地震。 毕竟在如今的学术界来说,几乎很少有学者会将重要论文丢到arxiv这种预印本网站上,各大类型的顶级期刊更符合众多学者的选择。 尽管期刊投稿有着各种条件限制,审稿时间长等各种问题,但能在顶级top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也代表着学术成就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如果能在《数学年刊》《数学新进展》这类神刊上发一篇论文,不管你原先是什么学历,现在都有资格进名校直接当教授。 而像arxiv这类预印本网站,在很多学者的心中评价其实并不高。 原因很简单,这类网站上鱼龙混杂,有价值的东西并不多。 不可否认的是,上面的确有一些很有意思或者价值的东西,但也不可否认的是,上面绝大部分的论文或者想法基本都是糟粕。 没有同行评审,没有审核机制,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往上面传递论文和想法。 而这种情况下,那些对学术很感兴趣,或者说对与他人争辩,自认清高,乐于否定他人、极端自信、宇宙第一、就是这样、不可能错误...之类感兴趣的‘民科’学者肯定会一蜂窝的往上面冲。 别说是七大千禧年难题的证明了,就是大统一的证明理论,宇宙的究极形态理论什么的,他们都敢往上面塞。 这种可以说几乎没有人严谨科学理论基础,全靠个人臆想的理论和想法,对于科学来说,几乎没有任何的价值。 当然,有些时候,一些特别的想法和论文的确能带来灵感,只不过,相对比从各种经过严格同行评审的期刊论文来说,这种概率实在太低了。 所以很多学者都并不怎么喜欢arxiv这类预印本网站。 但学术界最近几年出了个新的怪胎,亦如以前的佩尔雷曼一样,喜欢将自己的论文先丢到arxiv这种预印本网站上。 如果是其他人也就罢了,偏偏这是位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双奖得主。而且每次他丢上去的论文,最终都被验证成功,解决了各种世界难题。 学术界对这位年轻大牛目前有一种说法,那便是这位大老丢到arxiv上的论文,几乎可以看做经过了同行评审的论文。 至少,目前来说,无论是数学还是物理,这位大老丢上去的论文没有一篇是有问题的。 而现在,他又将手伸到了化学界和材料界,传上来了一篇解决锂枝晶难题的论文,这让学术圈不少人心头剧震,不少大老都将目光投了过来,想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 如果说,数学界和物理界并不是很清楚这篇论文的价值。 那么后知后觉的化学界,材料界和电池界就完全不同了。 锂枝晶难题对于锂电池行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他们再清楚不过了。 在一些好友的邀请下,化学界,材料界和电池界的行业大牛将目光投向了这篇论文。 米国,麻省理工学院中。 98年的菲尔兹奖得主c·t·麦克马兰教授正坐在好友科弗代尔·尹诺克的办公室中,等待着对方阅读手中的论文。 良久的时间过去,对方终于放下了手中的论文,随后迫不及待的问道:“这篇论文你从哪里搞来的?” 麦克马兰教授好奇的问道:“难不成上面的东西是真的?” 科弗代尔·尹诺克迅速回道:“你先告诉我这篇论文从哪里弄来的。” “arxiv上。” “这不可能!arxiv上怎么可能有这种级别的论文!”听到好友的回答,科弗代尔·尹诺克激动的反驳道。 麦克马兰耸了耸肩,道:“的确是从arxiv上下载下来的。” “真没骗我?”科弗代尔·尹诺克狐疑的盯着好友。 “有必要吗?” 闻言,对面的科弗代尔·尹诺克一脸的怀疑人生,喃喃自语道:“怎么可能,这种论文为什么会丢到arxiv那种网站上。” 麦克马兰疑惑看向好友,道:“这是我关注的一个数学同行弄出来的东西,不过我看不太懂,毕竟我研究的是数学,对化学材料什么并不是很懂,所以才拿过来给你看看。” “怎么样?这篇论文是正确的吗?” 科弗代尔·尹诺克回过神来,深吸了口气,道:“从这篇论文来看,它的确有很大的可能解决了锂枝晶难题。” “至少,我没有从上面看出什么问题。” “当然,我会根据论文进行重复实验,看看它是否真的有这样的效果。” 麦克马兰询问:“重复一次实验的话,需要多久的时间?” 科弗代尔·尹诺克:“不需要太长,如果做完整的电池的话,可能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来进行测试,但如果只是验证这种人工sei薄膜是否能解决锂枝晶的生成难题的话的,三四个小时就足够了。” “材料什么的我的实验室里面都有,唯一麻烦点的是按照上面的方法制造一些人工sei薄膜出来。” “那你现在有时间吗?我想看看结果。三四个个小时我还是等得起的。” 听闻只需要三四个小时的时间就能验证,麦克马兰迅速问道,他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论文是否正确。 如果真要是能成功解决锂枝晶难题,那就真的太不可思议了。 从数学到物理到天文学,再到现在的化学和材料学,还有他不懂的东西吗? 更值得注意的是,以前的那些研究成果基本都是理论上的,而这次,可是应用层次的成果。 从理论到应用,这可是一个巨大的鸿沟。 科弗代尔·尹诺克点头道:“当然,我也想看看结果。” “毕竟如果锂枝晶难题真的被解决了,电池行业将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变革。” ....... 发生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事情,只不过是众多高校和研究所、实验室的一个缩影。 在徐川将论文丢到arxiv预印本网站上后的几天内,随着时间的发酵,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这篇论文,也有越来越多的实验室开始根据论文上的方法对整个实验进行复制实验。 对于材料界的论文和研究成果来说,最重要的一项判断方法就是这项研究成果可复制。 如果不可复制,这项研究成果对于材料界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 而因为锂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公布论文的名字,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几乎是百分之八十以上研究锂电池的高校或者实验室,都对这篇论文展开了重复实验。 对于学术界来说,当某一个领域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研究者都在研究这件事的时候,说明它已经人尽皆知。 而当超过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研究者都投入进去的时候,只能说这是最为让人疯狂的变革! 锂电池领域的狂热,很快就引起了新闻界的关注。 作为老牌知名米国科技媒体,也是全球最大的科技博客,tech(科技博客)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新闻。 他们迅速安排了媒体记者来到了米国的顶级大学加州大学的圣塔芭芭拉分校区域,找到了200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伦·黑格教授。 这位教授主要从事有机及导电高分子材料与器件及低维物理等领域的研究,被华国科学院评价为‘国际导电高分子研究的先驱’,在材料学方面有着巨大贡献。 科技博客想要采访一下这位诺奖得主,看看他对于这件事的看法。 当然,他们更希望搞个大新闻出来。 无论是否定还是肯定,都是很不错的热度。 毕竟公开论文的,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徐教授,有史以来第一位诺菲双奖得主,自进入学术圈以来,对方的成就可谓数不胜数。 更关键的是,这位徐教授公布到arxiv上的论文,都被验证成功是对的。 如果这次能打破他百分百成功的神话,相信以这个为重点写一篇报告绝对很有热度。 如果对方依旧成功了,以锂电池的热度,再加上百分百成功的重点,同样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流量。 当然,他们必须要尽快抢先,因为还有很多其他的媒体同样在跟进此事。 ........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求月票,这个月双倍月票的最后一天了,大家手上的月票投投啊,今天能到一千票,明天再加更! 第二百八十五章:锂电池行业最大的变革!(二更求月票) “艾伦教授,很高兴见到您。” 加州大学的圣塔芭芭拉分校区中,科技博客的媒体记者热情的和眼前的诺奖老人握了握手,打了个招呼。 老人笑着握了握手,点了点头示意道:“坐吧,我的助手已经跟我说过了。” 浅聊了一下后,科技博客的媒体记者开口道:“艾伦教授,关于最近arixv上很火的那篇有关于锂枝晶难题的论文您看过了吗?听说那位徐教授研发出来了解决锂枝晶难题的方法?” 艾伦·黑格点了点头,道:“已经看过了,是篇相当精彩的论文,目前我们正在依据论文上的方法重复实验。” 记者有些惊讶的问道:“难道它是对的?” 艾伦·黑格教授摇了摇头,道:“暂时还不知道,在实验结果没有出来前,我也没法保证说它一定就能解决锂枝晶难题。” “不过.....” 迟疑了一下,老人接着道:“从理论上来说,它极有可能是对的。” “而且根据我的了解,目前已经有不少的高校或实验室复刻出了这项成果,从初步的测试来看,这种人工sei薄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锂枝晶的生长。” 闻言,科技博客的媒体记者迅速问道:“那如果锂枝晶问题被解决了,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艾伦教授沉吟了一下后缓慢的开口道:“锂枝晶难题是锂电池中最大的一个,它对锂电池的发展意义相当重大。”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锂枝晶问题能得到解决,我们将得到容量更高的锂电池。” “毕竟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主要取决于正、负极活性材料的质量和配比,而正负极材料又决定了电池的能量密度。” “而无论是我们现在使用的锂离子电池,还是全世界都在研发的锂硫电池,甚至是还在理论阶段锂空气电池,都绕不开锂枝晶生成的问题。”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前市面上流通的锂电池,电池的负极材料主要有天然石墨材料、人造石墨材料、硅基等等。” “而石墨的理论比容量只有372mah/g,但如果将石墨更换成锂金属,其容量可以达到3860mah/g,整整提升了十倍多。” 老人简洁话语和对比,让正在采访的媒体记者倒吸了口凉气,脸上露出了震惊的表情。 如果说用其他的方式来描述,或许还达不到这个效果。 但是三位数和四位数一对比,恐怕任谁都清楚。 震惊过后,科技博客的媒体记者的眼中带着兴奋的光芒,迅速问道:“也就是说,如果锂枝晶难题得到解决,我们将得到拥有十倍续航能力的电池?” 艾伦·黑格摇了摇头,道:“不能这样换算,因为决定电池容量的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比如电解质,正极材料什么。” “但可以预见的是,如果锂枝晶生成的问题被解决,恐怕用不了一两年的时间,我们至少能拥有超过现在续航一倍以上的电池。” “想想看吧,手机使用时间提升一倍,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从不到五百千米提升到一千千米,这是个什么概念。” “.........” “很感谢艾伦教授您的帮助,今天的采访就到这里了。” 十几分钟的采访过后,科技博客的媒体记者得到了她需要的答桉,满意的起身准备告辞离去。 正在这时,办公室的大门被人推开了,一个年轻的工作人员匆忙的闯了进来。 “教授,我们成功了,通过那篇论文,我们制造出来了人工sei薄膜,并对其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这种人工sei薄膜的确可以有效解决锂枝晶生成的问题。” 青年研究员的汇报,让办公室中的媒体记者和艾伦·黑格教授都愣了一下。 艾伦·黑格快步走上前,道:“实验结果呢?我看看!” 青年递过来手中携带的报告,艾伦教授接过文件迅速翻阅了起来。 从报告文件上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图像来看,在这片用于实验的人工sei薄膜上,可以很明显的看到锂离子一层层的聚集在薄膜一侧。 这是锂电池中最常见的析锂现象,电解液中锂离子在充放电时因为各种原因而聚集在正负极。 而析锂现象中,如果析出的锂离子有成核现象发生的话,那么析出的锂离子就会像雪花或者树枝一样,不断的蔓延生长,进而形成无规律树枝状结晶。 这种结晶就是锂枝晶,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刺破隔膜,进而引起锂电池的自燃,爆炸等问题,对使用人员造成危险。 但从手中的报告上,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份人工sei薄膜下,尽管析锂问题依旧有发生,但锂枝晶并未形成。 用于形成锂枝晶的致命成核反应,也并未在上面发生,或者它在沉积的时候被这张小小的人工sei薄膜引导了。 这些从电解液中析出的锂离子,更像是用于建造房子的砖块一样,一层层的有规律的码放在薄膜一侧。 从数据上来看,他们还原了实验,析锂沉积的过程和方式和arxiv上的那篇论文简直一模一样。 如果从这方面来看,毫无疑问,锂枝晶生成的难题,真的被解决了! ....... 拿着手中的报告,艾伦·米格呼吸也有点急促了起来。 尽管之前就已经听说了其他实验室复刻出来了这种人工sei薄膜,但听说和自己再验证一遍,完全是两码事。 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才会体会到中间的震撼。 尽管他有些疑惑,从数据表格上来看,人工sei薄膜上的析锂问题似乎有些严重过快的样子,但在锂枝晶未生成的震撼下,这些都不算什么了。 锂枝晶问题被解决,锂电池行业有史以来最大的变革将要发生了! “真是难以让人置信!锂枝晶竟然真的没有生成…....” 盯着手中报告,艾伦·米格不住的震撼自语。 另一边,尚未离去的科技博客的媒体记者敏锐的意识到了这可能是新的重要信息点,迅速重新打开了录音笔。 等待艾伦·米格教授回过神后,她迅速走上前询问道:“艾伦教授,我能问问这是发生了什么吗?你们刚刚在做实验?” 艾伦·米格点了点头,道:“是的。” “在你来之前,我们就已经在针对徐教授的那篇论文在进行复制实验了,而刚刚,实验的结果出来了。” “结果怎么样?成功了吗?”科技博客的媒体记者迅速追问道。 艾伦·米格用力的点了点头,道:“是的,我们成功了!” “在实验报告中,可以清晰的看到锂枝晶并未在人工sei薄膜上生成,它一层层有规律叠在薄膜的一层,不会再刺穿薄膜,造成短路。” “锂枝晶问题将是过去,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只需要一两年甚至更短的时间,我们就看到使用时间更久的手机,也能看到续航长达一两千公里的电动汽车的,这些都将不再是幻想!” “这将是锂电池行业有史以来最大的变革!“ ....... 不得不说,科技博客的确搞了个大新闻出来了。 当然,这并不是他们独家的新闻。 整个媒体新闻界似乎有着共同的默契,在徐川将论文丢到arxiv上后的一周,大大小小的媒体开始发声了。 《锂电池时代的变革,华国数学家徐川教授的研究或将带来十倍当前容量的新型锂电池!》 《震惊!锂电池的容量即将提升十倍!》 《全能学者!继数学、物理、天文领域后,这位年轻的教授又将手伸向了化学材料领域!》 《锂电长续航迎产业新突破,我国着名科学家徐川教授研发出新型人工sei薄膜,实现解决锂枝晶难题!》 《........》 各种各样的新闻铺天盖地而来,迅速冲上了各大平台的热搜。 【电池容量提升十倍?又是哪来的标题党,恶心!】 【不,这次搞不好可能是真的,锂枝晶问题被解决,锂电池容量提升个十倍还真有可能做到。】 【媒体和新闻都特别报道了,这应该就是真的了。】 【你们看解决问题的名字了吗?徐川教授,是我知道的那个吗?还是同名同姓的其他科学家?】 【就是他本人!】 【但川神他老人家不是搞数学的吗?怎么突然就跑去研究锂电池了?】 【谁知道呢?不过我可以知道的是,说不定一年后我们的手机续航能达到十天半个月的了,新能源汽车也能充一次电跑上个两三千公里!】 【嘶~,不多说了,川神牛逼!】 【好期待!】 【炒股的表示有话要说,今天新能源板块都他猫猫的涨疯了,好多都直接涨停了,后悔没提前买!】 【你这算啥,我前几天才踏马的刚出手自己比亚迪的股份啊!这两天都快翻了三成了,淦! !】 【.......】 ........ 另一边,在徐川的安排下,川海材料研究所在热度上来后,开始向国内外对电池行业感兴趣的厂商和媒体记者发出邀请函。 着名的诺贝尔奖得主,川海材料研究所的真正老板,徐川教授将在五月三十号举办新闻发布会,做一场针对锂电池和锂枝晶难题方面演讲。 这一消息瞬间就飞遍了全球,吸引了无数厂商的注意力。 不少的汽车厂商和手机厂商都在想办法弄一张邀请函,甚至那些和电池行业无关的金融公司都在想办法弄到邀请函。 无他,因为这场新闻发布会,远不止表面上说的那么简单。 据一些收到邀请函的厂商透露,在这场新闻发布会的幕后,还将有一场针对锂离子电池人工sei薄膜专利授权的拍卖会。 如果按照目前科学界传递出来的消息,这种新型人工sei薄膜能解决锂枝晶难题。 那么,电池行业,不,电池行业与相关的所有行业,如手机、电脑、汽车、无人机、甚至军事等等行业都将迎来一次重大的变革! 所以尽管有不少人不怎么相信锂枝晶问题已经被解决了,也有不少电池行业外的厂商,依旧在想办法弄邀请函参加的这场新闻发布会。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若是这是真的,而自己又错过了,那将错过一个万亿规模的庞大市场! 甚至,说的更严重点,这将影响到行业内外无数厂商的发展与生命! 一些公司或将在此次发展中腾飞,而没跟上时代和上船的公司,则有可能消亡。 ....... ps:二更求月票,最后半个小时了,有票的大老可怜可怜八尾吧,(づ ̄3 ̄)づ╭~ 第二百八十六章:最好的选择 电池行业的庞大动静,自然逃不过各国政府的眼睛。 西海岸对面,白屋中,某位发型很酷的总统正鹰眼锐利的盯着面前的cia局长和能源部的人。 “我记得上次你跟我说过,锂枝晶难题不可能被解决,现在我手里的是什么???” 发型很酷的总统先生将手中的报告愤怒的摔在桌子上。 从散落的报告文件上,清晰的可以看到上面的标题和内容,是关于人工sei薄膜的调查。 对面,站着的cia局长也一脸的无辜。 活了几十年,真是碰到鬼了。 一家总资产都不到两千万的rmb,换算过来还不到三百万米金的小型实验室,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居然将锂枝晶这种世界性的大难题解决了,真他么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就算是这个年轻人是全球知名的顶级科学家,但他是个数学家啊。 就算是在物理和天文领域都有成就,可怎么看都不可能跑到应用材料上来大闹一番吧? 锂枝晶难题啊,全世界各国加起来每年朝着这个问题上砸的钱都过百亿了。 大家都没解决的问题,凭什么你几个月的时间靠着一家不到三百万米金规模的超小型实验室就搞定了? 离谱! 真离了个大谱! “需要我们采取些行动吗?” 办公桌对面,能源部的人忍不住问道,一个市值万亿的庞大市场,足够让他们动手了。 当然,那份人工sei薄膜肯定占据不了这么大的比例,但这种关键性的技术,如果不掌握在自己手中,那是无法接受的。 “动手?你们准备怎么动手?”总统沉声问道。 顿了顿,他不屑的接着道:“窃取机密和制造方法吗?” “对方已经申请了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专利,所有的专利国都覆盖进去了,人家已经明摆着放在那里,你窃取个蠢蛋?还是说,你准备禁止对方在我们国家销售锂电池?真是愚蠢!” 让眼前这位总统头疼气愤的是,原本他们是有一个很好的机会的,但他们没把握住,直接错过了。 如果当初他们直接卡住专利申请不予通过,现在什么事都没有。 不过这种事情,谁也不知道未来。 毕竟国际专利申请不可能所有的都卡,那样根本就不现实,只能说他们过于轻视了那个年轻人。 对方很聪明的申请了所有国家的专利,而且不仅仅是一种,一些有合适改动的专利也同样申请了。 就像是阿里巴巴注册‘阿里巴巴’商标的同时,也将“阿里姐姐”、“阿里妹妹”、“阿里姑姑”、“阿里叔叔”、“阿里哥哥”、“阿里弟弟”等商标全都申请了。 这种商标防御性的自我保护行为,在专利上也有类似的。 如果对方不申请专利,学其他的材料公司保密进行处理这份人工sei薄膜的话,他们也不至于太过头疼。 以米国的科研实力,只要能拿到对应的材料,相信用不了太久就能完成逆向工程。 可能做不到一模一样,但模拟彷造个百分之七八十的性能毫无问题,甚至再研究一段时间做到更进一步也不是不可能。 因为只要有利润可以赚取,资本就会毫无顾忌的流向这个领域,更何况,这是一个万亿规模的庞大市场。 而现在,对方注册了专利就让人头疼了。 彷制的话,肯定绕不过的国际专利法。 专利这东西,尽管是为了保护发明创造者的权利而弄出来的东西,所有国家都需要遵循。 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际专利法更多的,其实是一种保护他们自己的东西。 因为相对比其他国家来说,米国和它的盟友们注册申请的国际专利数量之多专利局都不知道有多少了。 依靠着这些专利,每年他们都要从其他国家赚取到无数的money。 现在国际专利法这已经成了全球各国共同遵守的规则,尽管有些时候也会出现不遵守这条规则的情况,但那只是少数。 特别是现在这种情况,申请专利的是一位全球知名度极高的顶级科学家,申请的专利也相当重要。 如果在这方面打破这份潜规则,说实话,最终只能得到一个两败俱伤的局面。 尽管耍流氓的事情他们不是第一次干了,这次不要脸点直接不经同意直接‘彷制’也不是什么问题,对方也不可能冲到他们国家来阻止。 但干了之后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还是要考虑一下的。 被这样一位国际知名的顶级学者因为专利授权的问题告上国际法庭,闹大之后对米国的名声可以说是个重大打击。 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也就算了。 名声是什么?名声又不能当饭吃,他们有一百万种办法让国际法庭站在他们这边。 但后续带来的影响,可能就恶劣了。 如果在这种事情上开口且闹大了,米国延伸于其他国家的专利,还能不能收取到费用,那将成为一个重大的问题。 耍流氓谁都会,你都带头这样干了,凭啥我就不能干? 特别是在华国那个及其善于‘彷制’的国家。 打官司而已,就算是没法让国际法庭站在自己这边,也能让时间无限期拖延下去。 毕竟你已经开头了,有了参考的判断桉例,再怎么样都要考虑一下影响。 国与国之间,终究还是要做生意的,流氓可以,但太流氓了,只会没人跟你玩。 在这位发型很酷的总统眼中,对方最聪明的地方就是提前申请了所有的专利了。 这让他们陷入两难的境地。 放弃锂电池领域的利益是不可能的,但该怎么做从里面分一杯羹,还需要再考虑一下。 ...... 另一边,华国,金陵。 徐川正准备着几天后的新闻发布会。 他丢到arxiv上的论文,以及川海材料研究所发布的新闻报告会,在电池与电池相关的行业引起了海啸般的轰动。 当然,这份轰动并不是出现在普通人旁边的,寻常的网友们对于这些消息顶多就是吃个瓜,感叹一下他居然开始搞化学材料研究了而已。 但对于行业内的人士来说,就完全不同了。 “尊敬的徐教授您好,我是米国路易斯安那州的advano纳米材料公司的主管,我们公司主营锂离子电池行业,您刊登在arxiv网站上的有关人工sei薄膜的论文我们公司相当感兴趣,请问您有没有兴趣与我们公司展开技术合作?” 徐川:“如果有想法的话,来参加5月30号的发布会就行了。” “那个,我们公司可以被贵方疏漏了,并没有收到邀请函。能否麻烦徐教授给我们发一份呢?” 听到徐川这样说,对方一脸尴尬的说道。 徐川:“抱歉,这并不是我负责的事情,需要邀请函的话请去找川海材料研究所吧。” 随手挂掉电话,他忍不住揉了揉太阳穴。 又一个打电话过来跟他谈合作的。 自从他将论文丢到arxiv上后,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的公司打电话来跟他聊合作。 然而在这些电话中,绝大部分都是中介二道贩子。 就是那种想从他手上拿到人工sei薄膜的专利授权,然后再卖出去从中获取差价的皮包骨公司。 老实说,如果是将人工sei薄膜的专利授权给那些正经的电池企业,徐川还是乐意的。 一方面他可以获得回报,另一也不会过于扰乱整个行业的发展。 至于这些二道贩子们,又不是什么农产品之类的东西,需要靠中间商来帮忙销售到世界各地。 赚差价这种事情,在人工sei薄膜身上就算了吧,拒绝中间商,他自己多挣一点不好吗? 至于自己办厂,开一个生产人工sei薄膜甚至是锂电池的公司这想法,徐川也不是没有考虑过。 不过思虑过三后,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首先他是一个科研人员,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科研上,而不是去做一个商人。 赚钱有必要,但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赚钱上,就真太对不起老天爷给的重生机会了。 更何况,顶尖突破性的科研,必然会附带金钱效应。 只要有科研成果,就永远不缺科研资金。 而且老实说,尽管材料行业的研发一般都是通过保密性质的商业行为来收回成本和挣,申请专利的比较少。 但对于他来说,申请专利并收取专利费,才是最好的做法。 这的确会避不可免的暴露一些东西,或许会很快就出现彷制品什么的,从而影响到专利费。 但如果说想要依靠专利文件和论文中的那些东西来百分百还原的核心产品,基本是做不到的。 毕竟谁申请专利会将核心完整过程全都丢上去啊。 在制造过程中删减一些材料配比什么不是再正常不过的吗? 就好比黑火药的配方一样,如果配比不正确,制造出来的黑火药顶多放个响而已,至于杀伤力,那基本没多少。 人工sei薄膜也一样,摸索不到正确的制造过程,制造出来薄膜尽管同样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锂枝晶的生成,但析锂和搬运锂离子的效率什么,可就差太多了。 此外,还有一个较为关键的点是。 这项技术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他自己研发出来的。 这份人工sei薄膜技术,是因为重生的关系,他从米国其他实验室获取到的,距离真正的研发出来,其实也没几年的时间了。 甚至说不定现在那个研究所就已经在研究这东西了。 他现在不抓紧时间将相关的专利申请下来,等对方弄出来就真挣不到什么外国老的钱了。 而且保密不申请专利进行商业收获汇报,一般都是针对那种较难逆向的材料来说的。 他手中的这种人工sei薄膜,只要对方拿到电池,以如今研究锂电池和锂枝晶难题的实验室来说,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彷制出来各种不同的薄膜。 尽管可能达到不到一样的性能,但光是打价格战什么,就能让他的收益少很多了。 与其这样折腾,还不如直接申请专利。 既能赚钱,又能卡对方脖子。 如果对方真不要脸自行彷制生产的话,那就上国际法庭打官司呗。 胜或败,其实都可以接受。 胜了,能赢得一笔资金。 败了,以他如今在科学界的地位和名气,能在全世界将这事闹的沸沸扬扬的,损失一些金钱就能换来米国名声降低,这事徐川还是愿意做的。 更何况彷制出来的人工sei薄膜,在性能上肯定跟不上正品。 性能差一点,锂电池的使用寿命就会差一截。 此外还有电解质浓度的影响,这些都是徐川没有放到论文和专利申请文件里面东西。 以这些东西为保障,相信消费者会怎样选择。 .......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第二百八十七章:锂电池的巨变,只不过是一点小小的风浪而已! ps:标题写不下了,(为盟主大老高山流水加更7/10,盟主的加更终于快完了,就最近几天搞定吧,剩下的还有其他加更等这个搞完就还。) 时间临近五月三十日,金陵这座古老的城市再次迎来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航班。 川海材料研究所的新闻发布会即将开始,各大电池厂商、研究所、甚至是手机厂商、汽车厂商都跑过来凑热闹了。 这么多人参加,徐川原本准备的场所已经不够用了,便向南大借用了一个报告厅。 五月三十号,新闻发布会召开的当天,报告厅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 很多厂商的代表一大早就来到了现场,一方面是提前准备参加发布会,另一方面,则是看看能不能蹲到徐川。 若是能提前在这位年轻的大牛面前留下个好印象,拿下人工sei薄膜专利授权的概率也自然会大一些。 当然,在场的不仅仅是这些厂商代表。 除了他们外,还有不少的材料领域的研究员也跑了过来,尽管一开始川海材料研究所并未给他们发邀请函,但这些人依旧主动跑过来了。 这些材料研究领域的学者关心的并不是人工sei薄膜的专利授权最后会花落谁家,他们关心的是论文中展现出来的东西。 那个针对化学材料研发而建立的一个数学模型! 不少的材料领域的学者,在看过论文后,立刻就敏锐的注意到了论文中使用的数学模型方法。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不少材料研发的工作,甚至帮忙排除和选择一些研发过程中的不适配和适应性材料。 尽管在材料研发中利用数学模型来做辅助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但那篇挂在arxiv上的论文中展示出来东西却截然不同。 和寻找的材料研发使用的数学模型不同的是,它似乎是从材料原子分子层次和材料的性能重新进行处理的。 一些研究员们迅速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新的东西,而那位徐川教授能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就找到解决锂枝晶难题的关键,很有可能就在这份数学模型上。 因此留意到这个细节的学者几乎都打了电话给川海材料研究所,索要了一份邀请函。 ....... 上午十点,徐川准时来到报告厅,从正门走入。 注意到他的身影,报告厅内嘈杂的声音瞬间就安静了下来,一道道的目光热烈而又期盼的注视着。 徐川数见不鲜的走上了报告台,看向台下的人群。 试了试话筒后,他清晰的开口道:“首先欢迎各位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参加今天的发布会。” “今天报告会主题是人工sei薄膜产品的发布会。” 一边说,徐川一边打开了事先就准备好的ppt文桉。 “今天能来到这里的,相信大家对锂枝晶难题都有一定的了解,所以那些浅而易见的理论我就不打算说了。” “而关于我公布在‘羧甲基纤维素-锂氟碳化合材料’引导锂电池中锂离子沉积,解决锂枝晶生成问题的论文,相信大家在来到这里之前就了解过了,甚至大部分的实验室应该已经重复过相关的实验了,拿到了自己想要的数据。” “所以,尽管我的论文暂时并未公开发表到专业期刊上,相对大家也知道它是对的,并且成功的解决了锂枝晶难题。” “我接下来所要聊的,一方面是这种人工sei薄膜的性能。另一方面,则是锂枝晶难题被解决后,锂电池行业广阔的前景了。” “ok,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正题。” “......通过纳米技术重组制造的人工sei薄膜,能有效抑制锂枝晶原核的生成,引导的锂离子在薄膜一侧有序沉积......” 讲台上,徐川侃侃而谈。 其实无论是聊人工sei薄膜的性能有多出色,还是锂电池行业的前景有多广阔,都是为了给他手中的专利卖一个好价钱而已。 如果不是这样,他何必浪费自己的时间搞这种发布会呢。 “.....在解决了锂枝晶难题后,如今世面上的锂电池的电池容量都可以提升数个量级,多的不说,光是负极材料从当前的石墨替换成锂金属,就足够将电池容量提升数倍了。” “想想看,当电池容量提升数倍的时候,我们的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手机续航超过一周!电动汽车行驶里程翻一番......” 台上,徐川在激情澎湃的演讲。 台下,无数的观众眼中闪烁着光芒。 其实今天能坐到这里的,抛开那些科研学者,其他人不用徐川说都知道锂电池容量提升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重要的并不是报告会,而是报告会之后针对人工sei薄膜专利授权的拍卖! ...... 并没有在新闻发布会上浪费过多的时间,不到半个小时,徐川就开始收尾了。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了。” “接下来各位如果对我们川海材料研究所研发的人工sei薄膜还有什么疑问的话,可以提出来。” 话落,台下就有人举着手站起来了。 徐川示意工作人员递过去话筒。 提问的是一个中年男子,穿着格子寸衫,看样子似乎并不是厂商人员。 “徐教授您好,我是德联邦材料研究所的研究员埃文思·杰理,您上传到arxiv预印本网站上的论文我已经熟读过了。” “在您的论文中,我发现您对这种人工sei薄膜材料的研究,使用了一种新型的数学模型,它似乎是从材料的分子结构对材料进行计算,然后来选是否合适的材料是吗?” 讲台上,听到提问后徐川微愣了一下,他没想到第一个站起来提问居然是材料领域的研究人员。 笑了笑,他开口回道:“是的。这是我针对化学材料而构建的一个数学模型,它能帮助我筛选合适的材料,节省一些不必要的时间。” 闻言,这名研究人员迅速兴奋的问道:“能麻烦您介绍一下这个吗?” 徐川想了想,开口道:“你是材料领域的学者,应该很清楚,每一种不同的材料都有着不同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而所谓的化学反应,其实就是分子与分子之间的交融,在无序中寻找有序,在繁杂中寻找着稳定和更替。” 顿了顿,他接着话锋一转道:“其实就我个人看来,如今化学的发展并不完善。” “因为我们很多时候就连最简单的化学反应都没法用理论解释清楚,你能用理论解释为什么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缩聚反应、加聚反应这些化学反应会发生吗?” 被徐川反问,提问的研究人员愣了一下,半疑的回道:“因为物质的电离和重组?” 徐川笑了笑,道:“从严格上来说,这其实是在用物理学来解释化学。” “而如今的化学,其实并没有一套几乎能适应所有化学反应的理论。” “当然,你也可以说化学反应的本质是电子云的流动,但实际上它依旧是物理。” “不过今天我们探讨的不是化学的本质与解释,这个可以后面再说。我们现在聊的是我使用的数学模型。” “它建立在利用化学、物理、数学三大理论,对整个化学过程进行数据模拟的基础上。” “通过事先收集每一种材料的不同化学和物理性质,将其整合到模型中,然后通过数学来模拟计算反应过程。” “比如最常见的化学反应速率,我们可以通过微积分方程来描述。而数学方程可以使用数值方法求解,以确定反应速率常数和其他参数......” “从理论上来说,如果知晓了需要进行化学反应的材料相关信息与条件,是完全可以通过数学来模拟整个反应的全过程的。” “而那份数学模型,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你明白了吗?” 台下,听完徐川解释的研究员埃文思·杰理童孔剧缩,呼吸也变得无比沉重,他似乎明白了为什么短短几个月时间对方就解决了锂枝晶难题了。 如果这样的一个模型真的的做出来,那么整个化学界,不,整个材料界都将变天! 锂电池行业的这点变化,在这个模型面前完全就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小小波浪而已。 ...... 第二百八十八章:秦安国:“如果是您出手呢?” 回答了一些问题后,徐川宣布新闻发布会结束。 报告厅中,前来参加发布会的厂商们都愣住了。 这就结束了? 后面人工sei薄膜的专利授权呢? 去哪了?不搞了吗? 很多远道而来的厂商直接就懵了,目视着徐川离去。 ...... 结束了新闻发布会后,徐川回到了后台。 新闻发布会后的确有一场关于人工sei薄膜的专利授权拍卖,但他可从没说过会在新闻发布会后进行。 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前来参加会议的厂商都有资格参与人工sei薄膜的专利授权竞争的。 徐川并不打算将其弄成拍卖会一样的形式,大庭广众之下进行。 有资格竞争人工sei薄膜专利授权,都是事先挑选过,且收到了第一批邀请函的。 锂电池行业还是挺大的,而且算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行业。 毕竟手机、汽车等消耗电池大头的领域几乎都会每年或者数年更换一次。 所以徐川并不怎么想将这个市场搅得乱七八糟的,和一批优质厂商合作,才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也不是没有厂商想独吞人工sei薄膜的专利授权,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 毕竟垄断才能获取最大的利益。 之前还有厂商主动找上门,愿意以三十亿米金的价格买下独家专利授权五年的时间。 三十亿米金,五年的时间,差不多两百亿rmb,这份出价可谓相当高了。 但徐川依旧拒绝了。 他并不怎么喜欢这种方式,垄断的确能让他收获很大一笔专利费,甚至远比正常多家授权要高的多。 但这种方式也意味着失去了竞争,电池以后卖多少钱就成了他们说了算了,这对消费者和市场并不友好。 一潭死水没有活力的锂电池行业不是他想要看到的。 所以这次的专利授权,徐川准备了总共五个名额。 这样能确保整个市场有足够的竞争活力,普通老百姓也不会花冤枉钱购买昂贵的电池。 毕竟有竞争者,你卖的价格太高了,消费者自然就会选择其他的厂商。 尽管分散性的授权会让专利授权费下降不少,但市场的稳定性和竞争性,以及普通消费者的权益,才是徐川考虑的东西。 他并不是一个资本家,而是一个科学家,相对比资本家毫无人性的赚取利益来说,他更愿意看到自己的研究或发明被好好使用。 ....... 下午,徐川在会议室中见到了受邀而来的各个厂商代表。 宁德时代、松下、lg化学、比亚迪......国内外所有知名的国际电池生产厂商都受邀来到了这里。 这么大的一笔生意,自然没那么容易谈成。 尽管这些厂商都对人工sei薄膜的性能进行了测试,但受限于时间方面的关系,这些电池企业并没有来得及整合了新型人工sei薄膜的样品进行完整的测试。 还有人工sei薄膜的工业化生产成本估算什么的,这些都是关系到专利授权报价。 徐川并没有过多的将时间浪费在这上面,和这些电池厂商人员见过一次面,简略的聊了一些核心方面的东西后,就将这事丢给了专业人士去做。 谈判什么的,并不是他的强项。 等到这次的人工sei薄膜专利授权卖出去,川海材料研究所就可以扩建了。 无论是科研人员的招聘,还是场地的更换,亦或者新材料的研发,都可以开展了。 现在的川海材料研究所,还是太小了。 很多设备都没有,后续的一些实验都没法做。 ....... 处理好人工sei薄膜专利授权的事情后,徐川发了个信息给郑海,让他帮忙订票前往启东。 现在已经是五月底了,核能研究所那边也已经进入了收尾工作,得益于他上次想出的解决办法,直线粒子加速器的能级和稳定性已经得到了解决,现在正在二十四小时不停的施工。 按照韩锦那边的汇报,预计再有十五天左右的时间,核废料发电站将可以开启第一轮的完整测试。 他也是时候过去主持大局了。 手中的信息刚发出去,别墅的门铃声就在房间中响了起来。 徐川有些好奇是谁能这么巧赶过来,走出了出去,庭院门口站着两个中年男子,其中还有一个是他很熟悉的科学技术部的秦安国。 “徐教授,不请自来,多有打扰了。” 庭院中,秦安国笑呵呵和徐川打着招呼。 “怎么会,欢迎都来不及,快请进。”徐川笑着打开门,将两人迎进了别墅。 “来来来,徐教授,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咱们国家能源管理部门的一把手,汪光赫.....” 秦安国笑着介绍身边的中老年男子。 “别听老秦胡扯,什么一把手二把手的,都是为百姓和国家服务的工作,不分高低。” “很早就经常听人提起徐教授您的名字,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咱们国家能有您这样的学者,真是国之幸事。” 一旁,汪光赫笑着热情的握住徐川的手笑着道,看起来就像是退休后在小区中熘达的老人一样,没有一点架子和威严感。 徐川笑着和眼前的大老握了握手,谦虚道:“您过誉了,我只是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贡献而已。” 客厅中,三人寒暄了一番后,开始进入正题。 秦安国开口道:“这次冒昧的过来打扰徐教授您,主要是为了人工sei薄膜和锂电池方面的事情。” 听到这话,徐川疑惑的看向秦安国。 人工sei薄膜,上面其实早就知道了。 国内的专利在去年他申请的时候,秦安国就曾打电话给他询问过这事。 年初他去京城和那位老人谈可控核聚变的事情时,也聊到了这方面的东西,包括国内能源、锂电池行业的一些发展,人工sei薄膜的授权这些东西其实都是聊过的。 不然这么大的动静,上面早就找过来了。 国内是允许高校教授或者学者在主导或者参与国家扶持科研项目的同时,开属于自己的公司或研究所的。 只要你不将国家扶持科研项目的资源弄到自己的公司或者研究所实验室名下就没有什么问题。 “咳,那个徐教授您别误会,今天过来,并不是干扰您的选择什么的,关于您研发出来的人工sei薄膜,无论是国内还是在国外的专利授权,我们绝对支持你的一切合法权益。” 注意到徐川疑惑的目光,秦安国连忙解释道。 一旁,汪光赫开口道:“我和秦部长这次过来,主要是想和您探讨一下锂电池的未来,以及国内能源领域的未来发展的。” 徐川摇摇头说道:“如果是科研方面有什么难题的话,或许我还可以帮到些什么。” “但锂电池的未来,能源领域的未来发展,这种涉及到国家战略发展的事情,并不在我的研究领域中,汪部长您找错人了。” 秦安国笑道:“徐教授您太谦虚了,无论是您主导的核废料重新利用工程,还是人工sei薄膜的研究,都对能源领域和电池领域有重大的影响和改变。在能源领域,您已经是数一数二的权威。” 徐川汗颜,道:“这些归根结底,其实都是科学研究的事情,和能源领域的发展与未来完全是两码事。” 他并不是推辞,的确是在这方面并不懂,如果了解的话,他还是很乐意聊聊自己的看法的。 但不了解的东西,还是算了吧。 有时候一句话就能误导事情的发展,如果因为他将祖国的能源发展布局带偏,那就真是罪人了。 一旁,汪光赫开口道:“我来说说吧。” 顿了顿,他沉吟了一下后看向徐川,开口道:“徐教授您应该很清楚,咱们国家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耗市场, “能源领域的危机,一直都是咱们国家的心头之患。随着发展,国内消耗石油的数量也日益渐增。” “2018年,也就是去年,根据统计报告,18年全年石油净进口量达到惊人的4.4亿吨,同比2017年增长了11%,而石油能源对外依存度也升至69.8%。” “当一种材料百分之七十以上全都依赖进口的时候,完全可以说这项材料几乎是被人任由宰割的。” “国际油价的跌涨,全在别人操控。油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已成咱们国家目前能源消耗中面临的巨大挑战。” “所以寻求能源结构的改变,一直都是我们想做也是在做的事情。” “包括大力推进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各种发电方式,以及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等等,其实也是寄希望能降低一些对石油能源的依赖......” “事实上,站在一个国家的层面考虑,解决锂枝晶难题的人工sei薄膜的专利,影响之大无法用钱来形容。” “因为随着锂电池技术的突破,可以预见的是国内锂电产业将迎来蓬勃的发展。无论是手机汽车这些日常生活用品,还是其他领域,都将产生重大的变化。” 顿了顿,汪光赫接着道:“而且更关键的是,因为您的存在,首次让咱们国家在锂电池领域走在了世界前沿。” “所以我们希望能听听您对锂电池未来的发展与意见。” “包括未来锂电池该怎么研究,是锂硫电池还是锂空气电池,亦或者其他方向等等。” 说到这,徐川就明白了他们到底想问什么了。 无非就是想问问在锂电池领域有没有希望能够超过英米那些西方国家。 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无处不在,特别是科技前沿领域的东西,从光刻机到航天、从生物科学到材料化学等等,各国都有自己的发展。 而一直未彻底成熟的锂电池是华米欧东亚世界各国都在研究的东西 特别是在如今锂枝晶难题被他提前解决的情况下,锂电池的发展已经分出来数条不同的路线。 锂金属电池、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等等,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缺点。 如果是光谈这些,他还是能给出点意见的。 舒了口气,徐川笑着开口道:“如果是这样,我倒是能说上两句。” 闻言,秦安国和汪光赫顿时就坐直了身体,异口同声正色道:“您说。” 徐川沉吟了一下,接着道:“我大抵知道你们在想什么。” “锂离子电池发展的三大关键因素无非就是三个,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低成本性。” “这才是锂电池的未来发展趋势,无论是锂硫电池,还是锂空气电池,都需要建立在这三个基础因素上。” “我知道你们肯定有过自己的研究,或许因为专利等各种问题更倾向于目前空白区域的锂空气电池,毕竟锂硫电池研究的实验室很多,而咱们国内又起步比较晚。” “但怎么说呢,我其实更建议一步一步的来。” “不可否认,锂空气电池的能量密度相当高,甚至能做到媲美石油,但它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太多了。” “锂枝晶难题只不过是其中的普通一个而已。” “比如锂空气电池在正极上的反应动力学问题,因为正极的放电产物为固态的li2o2等材料,它具有绝缘性,会导致正极反应动力学缓慢。从而引发了能量密度偏低、循环寿命短、倍率性能差、能量效率低等系列问题。” “还有电化学过程中形成的中间体,超氧化锂和过氧化锂会从内部降解电池,极大限制了电池循环周期寿命等等问题。” “这些都是相当难以解决的。” 对于这些,徐川并没有说假话。 不得不承认,锂空气电池的能量密度确实很诱人,其理论比能能达到11.4kwh/kg,堪比石油燃烧。 在诱人的前景面前,锂空气电池面临的问题远比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这些多。 但哪怕是重生前,锂空气电池依旧是只存在于ppt文件上或者实验室里面东西。 这不仅仅是锂枝晶的问题。 而是一系列复杂的氧化反应,包括如何用低廉的成本从空气中分离纯氧,包括锂氧化物的产生会降低电池寿命等等。 都是不亚于锂枝晶,甚至是更难的问题。 用笔在本本上记录完徐川的意见后,秦安国抬起了头,忍不住问道:“如果是您出手呢?有希望解决这些问题吗?” ....... 第二百八十九章: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如果有希望,谁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祖国在科学技术的前沿领域领先其他国家呢? 今天坐在客厅中的,无论是秦安国,还是汪光赫,亦或者徐川,都希望。 就目前的发展来看,尽管几十年来祖国的发展相当迅速,已经逐渐追上了第一梯队的那些西方国家。 但不得不说,在大部分的前沿科技领域,因为起步太晚的缘故,他们还是落后不少的。 就比如在电池领域。 尽管如今华国的宁德时代生产的锂电池供应占据了全球近四分之一,超过百分之二十以上的动力电池市场,尽管比亚迪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也同样属于世界先进水平,但这依旧绕不开那些西方国家的吸血。 他们每生产一颗电池,都会因为里面的各种专利而向国外的企业交纳一定的专利费。 就拿磷酸铁锂电池来说,在早些年的时候,国内每生产一吨锂电池,要交2500米元的专利费,生产电池赚的钱,大头都那些外国老拿走了。 尽管如今国内的电池行业有了很多的重大突破,但和国外那些在电池行业钻研已久的国家或者实验室研究所来对比,依旧有不小的差距。 特别是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布局上,差距更大。 就比如锂枝晶难题解决后,最后希望能大量提升锂电池能量密度的锂硫电池,西方那些国家已经申请了无数的专利。 在这样的环境下,就算你将锂硫电池率先研发出来了,最终可能还是摆脱不了别人的专利壁垒。 而相比较之下,锂空气电池就几乎没有多少专利壁垒了。 尽管它很难,但它的能量密度更高,前景更开明。如果能研发出来,那将直接绕过锂硫电池,跳跃式的领先其他国家。 毫无疑问,这是相当诱惑人的。 ...... 面对秦安国的提问,徐川只能苦笑着摇了摇头:“秦部长您把我看得太万能了,我只是一个数学家而已。即便是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闻言,秦安国露出了一丝失望。 的确,他要求的太高了。 但说实话,这也是眼前这位年轻的学者给他的一种错觉。 自从认识这位起,这位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应用上都可谓给人一种无所不能的感觉。 世界级难题,七大千禧年难题,核废料难题,锂枝晶难题......在他手中的全都一一被解决了。 这让人仿佛有一种什么问题到他手中都能解决的感觉。 一旁,汪光赫倒是没有在这方面上关注的,他接着询问道:“您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将目标放在锂硫电池方面?” 徐川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看到秦安国和汪光赫有点懵。 沉吟了一下后,他开口道:“我并不建议目前就将重点放到锂空气电池这种超高难度的技术上,并不是说锂空气电池不需要研发也不重要。” “而是就目前来说,我们需要将钱花在真正需要用钱的项目上,比如想办法绕开那些西方那些国家在锂硫电池上申请的专利,比如发展新一代锂离子电池等等。” “这些才是目前我们需要去做的事情。” “........” “今天多有打扰了,“感谢徐教授您提供的宝贵意见,我们会认真考虑的这些东西的。” 良久的交流过后,汪光赫笑着站起身和徐川握了握手,准备告辞离去。 徐川笑着起身,将两位老人送到了庭院门口。 今天下午,他和秦安国与汪光赫两位大老聊了不少。 不过聊的基本都是他了解的东西,或者以重生者站在二十年后的时间来回望过去,做一些引导,让祖国尽量避开那些没有必要的投入以及错误的路线。 这是他目前唯一能做的一些东西了。 至于能源领域的布局与安排,以及国内未来能源的发展走向,他一如往常的没有说话。 因为他不懂。 站到了如今他这个高度,他的言论早就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今他的言论会影响一个行业,一个国家,甚至影响整个世界的发展。 就如同这次的锂电池一样,只要他表示看好锂空气电池亦或者其他的方向,保证上面会大力支持,甚至建立一个专门的研究项目,要人给人,要钱给钱的那种。而且这个项目几乎可以说注定会是由他进行领导。 此外,国际上其他的国家与资本,也会疯狂的将各种资金都砸到锂空气电池领域中去。 但与生俱来的责任感,让徐川不可能这么做。 他很清楚锂空气电池目前就是个超级大坑,别说他这个‘冒牌’电池领域的大牛跳进去了,就是这行业真正的大牛都填进去,都不一定能将这个坑填满。 在锂空气电池上栽跟头的企业可不少,比如米国的商业巨头ibm曾在2013年的宣布将与小岛国的旭化成及中央硝子两家公司展开合作,开发锂空气电池。 但直到现在,直到未来徐川重生前,这一项目都仅仅只是项目,几乎没有什么真正有用的成果出来。 所谓按照历史发展,在两年后,也就是2021年,经历了七年的研究后,他们会弄出来一种单位重量能量密度达500wh/kg的锂空气电池。 但那只不过是个笑话而已。 的确,它做到了这个能量密度标准,但充放电循环次数10次就会导致电池的容量骤降,超过二十次就会基本报废。 投资了数百亿,耗时七年,ibm这种商业巨头和小岛国的电池行业巨头联手合作也没有在锂空气电池上取得什么突破。 锂空气电池上的种种难题,完全可以说,不是最近二十年内能解决的问题。 ........ 送走了两位大老后,徐川休息了一会后启程出发前往启东。 临时的一点小插曲并不影响整体的工作安排,顶多就是让郑海帮忙将高铁票改签一下时间就行了。 而另一边,电池行业与电池相关行业,比如手机行业,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热闹,才刚刚开始。 在川海材料研究所召开新闻发布会后没多久。 国内的一些知名手机厂商不约而同的召开了产品发布会。 华威、大米、vio、opp.......等华国手机供应厂商不约而同的在这次的发布会上公开了下一代手机新一代手机的概念图,或者说ppt预设文桉。 除了一些性能方面的提升外,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这些厂商不约而同的将手机的续航里程提升了整整三倍。 这意味着原先充满电只能勉强使用一天的手机,在新一代中可以实现充一次电使用至少三天的时间! 消息一出,整个网络瞬间就轰动热闹了起来。 【卧槽,续航提升三倍?我没看错吧!】 【国产机这次要崛起了啊!续航提升三倍!牛逼!国产机要是提升三倍的续航,谁还用苹果啊。】 【苹果呢?苹果这次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 【楼上的你们都想多了,这次的提升好像是锂电池行业有突破来着,既然是整个锂电池行业的突破,那么所有的手机肯定都会跟着一起提升的,苹果不可能这么短视。】 【好像和川神有关,川神前不久弄出了那个什么薄膜,听说是用于提升电池容量的。】 【电池续航提升,岂不是电动汽车的续航也能提升,现在四百公里,提升三倍,一千二百公里,嘶~,牛啊!】 【川神?他不是数学家吗?怎么开始搞电池了?给大老跪了,奉献膝盖!】 【本人研三,是真的想吐了,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就是如何解决锂枝晶难题方面的,而且读博也准备学习这个领域,但现在........没了.......】 【俺也一样,俺也是研究锂枝晶方向的,看到不止我一个受害就舒心多了。】 【允悲,但莫名好想笑!】 【我去查了一下,叫‘人工sei薄膜’,用于解决锂枝晶难题的,用了这个,可以将锂电池的负极从石墨换成锂金属,电池容量可以从石墨负极的372mah/g提升到锂金属负极的3860mah/g!】 【等等?372提升到3860?这不是十倍吗?这些狗日的厂商就只给我们三倍?】 【资本家嘛,大家都懂的(斜眼笑),这次给你们十倍,下次就没得提升了,不提升,怎么让你们掏钱呢?】 【挂路灯吧!淦!】 【这怕是路灯都不够用了!】 ....... 不得不说,华威、大米等厂商在人工sei薄膜专利授权还未尘埃落定的时候就公布下一代手机参数性能的发布会,的确很让人震惊。 但随着网上的讨论,他们并未讨得多少名声,反而毁誉参半。 主要是有数据帝做了对比文桉出来了,理论上来说,锂枝晶问题被解决,锂电池的性能可以翻至少十倍,然而这些手机厂商却只给了三倍。 这毫无疑问让原本兴奋的网友感受到了欺骗。 爆炸的舆论瞬间就让这些厂商直接就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资本家’。 诡异的事件发展让几大手机厂商联合一些电池厂商站出来公开解释,锂枝晶难题虽然被解决了,但电池的性能提升并不是说一下就能解决的。 匆忙间给大家上十倍性能的电池可能会出现爆炸等各种风险等等。 此外,他们还保证只要电池性能提升,安全性测试过关就会立即使用到自己的手机上什么的。 再配合一大v博主,水军的帮忙和解释,这才勉强让事件平息下去。 不得不说,第一批吃螃蟹还是有风险的,一不小心就会被夹一下。 而继国内的厂商开了第一枪后,国外其他的手机厂商也纷纷跟上了节奏,召开了自己的产品发布会。 包括向来高傲的苹果,也公开站出来表示自己会在下一代手机上大幅度提升手机续航。 毕竟,苹果手机的续航里程向来是被粉丝诟病的。 而除了手机行业外,还有新能源汽车,也纷纷站了出来表示自己汽车续航里程提升。 但诡异的是,这些厂商几乎都将续航提升锁定在了原先的三倍左右。 似乎技术突破后的锂电池,真的就只能做到这个极限一样。 至于是真是假,普通的老百姓大抵是不清楚,或者说没有选择权的。 ...... 锂电技术的突破,对各行各业的影响依旧在持续发酵着。 而另一边,徐川已经没怎么关注这些事情了。 在顺利的抵达了启东这边的核能研究所后,日子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星期。 如今核能研究所与核废料发电厂基本已经完成了工作,目前仅剩下最后直线粒子加速器,高浓度核废料投置等收尾工作。 再有几天的时间,核废料发电站将开启人生的第一次,或者说唯一一次全面测试。 若是其他的项目,在项目验收时对产品的测试肯定不会这么马虎。 但核废料发电不同,受限于核废料的高度危险性,在将这些废料运送至核心转换区域后,核心区域将全面封闭起来。 除非是出现重大问题,或者里面核废料的辐射消耗殆尽,否则核心区域将不会再打开。 甚至,无论是徐川也好,还是高层也好,都做好了万一发电过程出现意外的话,整座工业园区将全面封闭的准备。 无他,这里目前实在是太危险了。 超过五百吨的高浓度核废料万一出现泄露的情况,附近至少十几公里的面积都将成为重灾区。 当然,这种概率很小很小,即便是出现问题,以部署在核心转换区域外达到一米厚的‘晶态铒锆酸盐’对抗材料也能完整的将这五百吨的核废料保存在里面。 相当于花费大概一百多亿修了个保存五百吨高浓度核废料的基地。 放在以前,这其实也算是值得的。 最近这些年,随着核电站的数量迅速增加,让人头疼的核废料数量也随之迅速增加。 华国每年花在处理核废料上的钱也会越来越多,一百多亿对于庞大的国家来说并不算什么。 毕竟这些都是放射性极高的高放核废料。 但对于整个核能项目来说,这毫无疑问是失败的。 尽管一个科研项目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失败和遇到问题才是常态,但对于徐川来说,这次的项目,他只允许成功,不允许失败! ........ 第二百九十章:开启测试!(为盟主大佬高山流水加更8/10) ps:这是加更,晚上还有正常更新章节 六月十五号,一个很普通的夏天,炙热的太阳如往常一样烘烤着大地。 核能工业园区的道路上工人和研究员们来去匆匆,核心施工区域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从徐川六月初到这里已经过去了十几天的,核能工业园区的绝大部分工作都已经完成了,如今剩下的,就是对直线粒子加速器的调试等工作。 所有人的心头都犹如挂在天上的骄阳一般火热,跨越了近一年的时间,在一片荒芜上建立起堪称奇迹的工程,能否成功,就看这最后一步了。 工业园区核心,徐川戴着安全帽站在施工现场,看着正在忙碌的工程人员们。 一旁,负责整个项目的总工程师祁中兴亲自坐镇在现场,指挥着工程师们完成最后的工作。 「一号工作小组请注意,一小时后开启一轮测试。」 「二号工作小组请注意,务必保证电源稳定!」 「三号工作小组请注意.......」 一项项的命令不断的从祁中兴口中沉稳的布置下去,同一时间,核工业集团的工程师们站在各项设备旁边,操作着专业的设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作业。 「接口组完成工作,所有连接口检查完毕!确认所有接口正常!」 「测控组工作准备就绪,当前所有测控与记录设备正常运行,可保证数据完整记录!」 「......」 对讲机中,一道道坚定有力回答不断传来。 在核心工作场所看了一会,徐川看了眼手机屏幕上的时间,上午九点零五分。 再有五十五分钟的时间,第一轮的完整测试将会启动。 现在已经运送到核心区域用于存储核废料存储设备将在可控的爆破中从相对脆弱的罐体中宣泄出来,届时,恐怖而疯狂的核辐射将瞬间充斥在整个核心区域中。 而已经全封闭了的核心区域,几乎不可能再打开。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核废料是用一个个罐体填装的,我先打开一个进行测试不可以吗? 很显然,有这种想法的几乎是没有考虑核辐射的电离性能的。 在超高剂量下的核辐射拥有着恐怖至极的电离和干扰能力,那些用于爆破的微型弹药和控制器很快就会损坏。 而且在这种海量的电离辐射中,几乎任何通讯都做不到联络,信号会受到极其严重的干扰。 所以除了一开始利用小型黑箱来进行重复实验外,整个核废料发电站开始运行就几乎无法停止。 除非关闭发电,直接将整个核心像切尔诺贝利一样,变成一座庞大的坟墓。 ....... 一个小时的时间放到以往很短暂,稍微沉思一下问题或者走走神什么的就过去了。 但放到现在,无疑是相当漫长的。 核废料发电站的总控制室中,徐川还算的澹定,但一旁的韩锦,以及科学技术部那边安排过来代替秦安国当做联络人员的办公厅吴伟钊已经忍不住看了一遍又一遍的手表了。 时间一分一秒的跳动着,越是临近十点,总控制室中的气氛越是凝重。 与此同时,在启东沿海的上空,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数架战斗机正在不断的按照规划进行着巡航工作。 而地面上,一道道身姿挺直全副武装的人影在核能工业园区外十余公里处拉起了警戒线,还有各种雷达与监控设备不停的巡视着周边,哪怕是只蚊子从半空中飞过去,都能弄清楚公母。 事实上,自从高达五百吨的高放核废料从存储基地那边运送 过来后,这附近一片地带就已经进入了最高级别的警戒状态。 任何人想要进入这片区域,都得前后经过数道安检和出示通行证,如果是没有通行证,那就不好意思了。 毕竟超过五百吨的高放核废料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旦出了乱子,后果就严重了。 毫不夸张的说,驻守在这里的警戒人员已经考虑到了任何的可能出现的情况,哪怕是敌对国家的航母跑过来了,他们都会想办法在第一时间弄沉。 ....... 十点整,核能工业园区外放眼望去晴空万里,不远处的海面亦是相当平静,一朵朵洁白的浪花顺着海浪拍打在海岸线上。 海岸边,工业园区内,无论是研究人员还是驻防的士兵,都在井然有序地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 部署在核心区域内部的监控设备目前还在正常的运作着,将完整的画面传递回来。 透过一面面的显示屏,可以清晰的看到,在核心区域中的,一桶桶的核废料安静的存在地面上。 这大概是这些监控能够传递回来的最后画面了。 因为等会核辐射扩散后,哪怕是使用了最新防护技术的监控设备也看不住高强度电离辐射的冲击。 「报告,直线粒子加速器已经重复完成检查工作,当前设备一切正常。」 「报告,当前电源供应稳定,三组变压器可随时接入电网系统。」 「报告,核心区域外壁重复检查完成,当前辐射指标处于标准范围!」 「.......」 一系列的汇报声不断的总控制室中响起。 事实上,这些东西早已经完成了数次的检查,但在最终的测试启动前,依旧会重新再完整的确认一次。 十点整,总监控室中,无论是工程人员,还是研究人员,亦或者受邀而来的媒体记者,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了站在人群中心的青年身上。 与此同时,ctv的数个镜头正对着这边,随时做好了按下记录这一珍贵画面的准备。 徐川深呼吸了一口,清晰沉稳的开口指挥道:「启动测试!」 随着这道清晰有力的声音传递开来,测试工作正式启动。监控画面中,核心区域传来了无声的画面,一个个用于安置高放核废料的储置设备被安置桶壁上的微型引爆器破坏,里面的高放核废料从中露出....... 随即,监控设备传递过来的画面戛然而止,变成一片雪花。 在核废料泄露的瞬间,那些部署在核心区域的监控就被核废料释放出来的强大的电离辐射干扰或破坏掉了。 也在这一瞬间,总控制中所有人的心都提了起来。 ......... 第二百九十一章:不负众望(求月票) 随着数百吨的高放核废料泄露,核心区域的核辐射瞬间就攀升到了一个峰值。 强烈的α射线、β射线、γ射线、中子流束等各种辐射犹如木星上的庞大风暴一样,在核心区域中不停的狂暴的汹涌着。 对于任何已知的生命来说,这里现在已经是绝对的禁地了。 哪怕是已知生命力最顽强,甚至可以在太空中生存的水熊虫;哪怕是体型最怕大的蓝鲸,也不可能在这种极端环境中生存超过三十秒的时间。 但幸运的是,这些狂暴的辐射,被外层的防护材料严严实实的封禁在这片地方。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核心区域中,一块块的半导体辐射隙带材料在不断的吸收这些狂暴辐射,将其从对生命有害的物质转变成一丝丝的电能。 这些电能迅速通过的设备汇聚到一起,最终导出核心区域,流入早已经准备好的变压器组件中,最终将流向整个电网,供无数居民百姓的所使用。 尽管它转换出来的电能或许不算很多,但它却可以解开核能发电的最大限制。 或许你以后使用的手机,购买的新能源汽车,其消耗的电能都可能来源于核废料发电站与核电站。 ....... 总控制室中,在核心区域的监控失去联络的瞬间,所有人都将目光从雪白的屏幕上转移到其他监控设备上。 包括徐川,也迅速将目光转移到了代表电能输出的监控上。 尽管可视化的监控已经失去了联系,但这丝毫不影响他通过其他监控数据来判断整个核心区域的状态。 而判断整场实验是否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确认通过辐射隙带半导体材料转换出来的电能数量是否达到了标准。 如果转换出来的电能低于理论计算值,则意味着里面的辐射隙带半导体材料在核辐射的强烈电离冲击下出现了大批量的隙带晶格损坏等问题。 这是整个实验室中两个最大的变数之一,哪怕徐川有着上辈子的经验,此刻心里也同样有着一些担心。 「防护晶材夹层检测到电离辐射冲击!」 「一号隙带检测到电能输出,当前已达第一阶段预估值!」 「二号隙带检测到电能输出,当前已达第一阶段预估值!」 「变压组件已介入!」 「核心区域外壁一次检查完成,当前辐射指标处于标准范围!」 「循环水冷系统稳定运行中!」 「.......」 总控制室中,因激动而带着颤抖的声音不断的响起。 所有人都在紧张而又期待的等待着各项检测结果,不少人甚至都攒紧了拳头。 从第一阶段的汇报结果来看,核心区域中数量庞大核废料正在被辐射隙带半导体材料转变电能! 剩下的,就看它是否能够稳定下来,达到转换的峰值,以及水冷循环系统是否正常了! ....... 实验开启后,核心工业园区靠海的一侧,在警卫人员的陪同下,负责水冷循环系统的工程师们穿着由无铅纳米复合重构防护材料制成的防护衣,小心翼翼的检查着各项表盘和管道设备。 对于核废料转换电能实验来说,微量的小型黑箱转换是用不到冷却系统的,核辐射的反应再强,数量也摆在那里。 但对于工业园区中超过五百吨的高放核废料时,水冷循环系统的是必须要有的东西。 庞大的电离辐射在通过辐射隙带晶构转变成电能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温度,尽管每一次的转换都不会带来很大的提升,但庞大的数量+时间的累积,这些温度会堆积在核心区域 ,理论上来说能高达两千多度。 这个温度,足够溶化掉用于转换辐射能的辐射隙带半导体材料了。 所以水冷循环系统必须要有,需要它来将核心区域的高温带走。 而且这也是整个工业园区保护的重点。 不管如何,在未来的运行中,都必须要保证整套水冷系统处于运行状态。 当然,考虑到意外情况,水冷系统的结构是分隔断的,如同大型船舶底层的船仓一样。 至于辐射问题,采用了铅+双重复合防护材料作为水冷管道的循环系统,排出的冷却水理论上来说并不会变成辐射废水。 这点徐川肯定要保证的,无论是他,还是上面都不可能让启东变成第二个福岛。 至于第一次检查,工程师和警卫人员们为了以防万一,还是都穿上了防护服,如果在水冷系统中检测到超出标准的辐射,那么水冷循环系统将停止,实验也会立即停止。 而整个核心区域将直接封闭,变成像切尔诺贝利四号堆一样的巨型棺材,封存这五百吨的核废料。 ....... 总控制室中,徐川紧紧的望着水冷出口的实时监控,在那里,穿着防护衣的工程师们正在有序的检查着设备。 他身边,负责整个项目日常工作的韩锦紧紧的攒着拳头,紧张的脸庞甚至都因不敢呼吸而憋成了红色。 这是整个实验测试中第二个最关键的部分了! 很快,负责水冷循环系统的工程师们,就将检测结果传递了回来。 「1#水冷循环系统当前水温17.72,........当前辐射照射剂量为0.0415毫希沃特(v),处于标准范围!」 「2#水冷循环系统当前水温17.74,........当前辐射照射剂量为0.0428毫希沃特(v),处于标准范围!」 「3#水冷循环系统当前水温........」 「......」 一项项的水冷循环检测报告第一时间由这些工程师们口述回来,而对应的数据,也在第一时间上传到了总控制室中,以供核对。 在收到这些工程人员们的汇报后,总控制室中,顿时就爆发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工程师们和研究员们互相拥抱,击掌相庆。 他们,成功了! 历史会永远的记住这一天,也将记住他们的胜利! 这是来自人类的又一次胜利,他们征服了那狂暴而又可怕的辐射,并将其转变成了电能! 看着控制室中欢呼的研究员们,站在一起的总工程师祁中兴和负责研究所日常工作的韩锦两人深情的对视着。互相都能从对方微红的眼眶与颤抖的脸庞中看出激动、兴奋、高兴...... 站在屏幕前,看着水冷循环系统传递回来的检测数据,听着外面那些工程师们的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的声音,徐川那一直沉稳端正的脸庞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 水冷的温度并不是关键,当前测试才刚刚开始而已,核心区域的温度堆积速度远没有那么快。 所以在循环系统中走了一圈的海水温度和普通的海水目前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关键在于辐射照射计量! 这才是整套水冷循环系统的关键点所在! 0.0428毫希沃特的辐射照射计量,这个数值比如日常生活中人们所接触的还要低,甚至还不如乘坐飞机十个小时所受到的辐射计量高。 0.0428毫希沃特的辐射照射计量,意味着水冷循环系统完好,那在核心区域外沿走了一圈的海水,并没有将核辐射带走。 0.0428毫希沃特的辐射照射计量,也意味着,他们的实验,成功了! ....... 耳边的欢呼雀跃的声音在回荡,看着这些喜悦的研究员们,徐川也跟着一起笑了笑。 尽管实验测试还没有完成,但最难的两关已经闯过去了,剩下的,即便是出现问题也不会影响到整个核废料发电站的运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的确成功了。 但,使命还未结束! 完美的结束这场战斗,才是徐川想要的! ...... 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控制室内的各项监控显示屏上的数值开始趋于平稳。 这意味着核心区域的辐射电能转换效率开始达到巅峰。当然,这并不是辐射隙带半导体材料转换电能的峰值。 剩下的,就需要直线粒子加速器上场了。 等待了十余分钟的时间,当各项参数的波动都稳定下来后,徐川再度开口下达了指令。 「启动直线粒子加速器,启动adc嬗变辅助系统!」 「收到!」 监控室中,早已等待良久的嬗变系统小组立刻汇报到。 听其他人的欢呼和享受荣耀已经很久了,现在,轮到他们上了。 「上帝三清佛祖观世音菩萨保佑啊!我们一定会成功的!」 ads小组内的工程师和研究员们默默的在心中祈祷着,全然不顾这些神仙都不是一个体系的。 当然,保佑他们的,也不会是这些神仙,而是长久以来他们自己一直的努力和认真。 「直线粒子加速器已启动,当前输出能级为8gev,粒子流束强度达到81012质子/脉冲!........」 随着adc嬗变辅助系统的启动,原本总控制室中各项稳定下来的监控数据再度开始了跳动。 亦如徐川计算的理论数据,亦如此前在魔都科学院原子核研究所进行的小型黑箱实验一样,在直线粒子加速器和启动嬗变辅助系统的帮助下,从核心区域转换出来的电能,再度提升了一个量级。 看着监控屏幕上反馈回来的各项数据,徐川脸上终于露出了个灿烂的笑容。 这一次,才可以宣布真正的成功! 而他,也终于将前世所研发的技术,成功的带回了祖国! ....... ps:呜,少了点字,时间不够了,明天补吧。 第二百九十二章:走在了世界的前沿 总控制室中的欢呼依旧,工程师和研究员们互相拥抱庆祝着。 站在监控屏幕前,徐川脸上带着满足和释怀的笑容。 上辈子未能弥补的遗憾,感谢上天重新给了他一次机会,这辈子终于补上了。 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技术只是个开始,希望他这前后两世的才华,能让祖国如窗外的烈阳般照亮整个世界。 ...... 京城时间,六月十五号,晚间七点。 某间新闻播报的演播室内,一男一女两位主持人正看着一个小时之前才传递到他们手中新闻稿,匆忙地做着最后的准备。 时间相当紧急,尽管一个小时的时间足够他们将所有的台词都背下来了,而演播的时候也有稿件和提词器之类的辅助。 但身为主持人,他们必须对整个事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当然,如果是普通的新闻播报,倒也用不上这样费心。 可一个多小时前传递过来的新闻稿,很明显不是普通事件。 在数个小时之前,在启东市,由国际知名学者诺贝尔奖得主徐川教授领导的《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项目》成功运行! 从今天起,核裂变发电将变成真正无污染的清洁能源,那些让人恐惧的核废料,亦将成为造福祖国百姓的电能。 坐在镜头前,两位主持人同时深呼吸了一口气,趁着这最后的几秒钟,让自己紧张的情绪放松下来。 「小康,小霞,还有一分钟的时间就要开始了,做好准备。」 演播室中,台长站在镜头后面看向了端坐在演播位前的两位主持人指挥道。 两位主持人同时点了点头,熟练的目视着镜头,带着标准的微笑开始了今天的播报。 「各位观众朋友们晚上好。今天是六月十五日,欢迎收看新闻联播节目,首先向您介绍这次节目的主要内容.....」 就如同以前无数次的播报新闻一样,在男主持人开头后,另一旁的女主持人顺利的接过了内容。 【目前用下来,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超100种音色,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 ...」 随着新闻联播的播报,那插播的画面也随之更新。 当总控制室中,那些激动着拥抱在一起的研究员们欢呼时,坐在演播室中的两位主持人的声音也随之激昂了起来。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脚步永不停歇。」 「同胞们,这一次,我们走在了世界的前沿,翻开了新的篇章,迎来了新时代、新征程。」 「尽管前进的道路上依旧存在新的挑战、新的坎坷。但我相信,祖国的腾飞是历史的必然!我们亦将走向新的胜利!」 ....... 当核废料不再是让人恐惧的威胁,当核能被彻底解锁时,能源危机这把枷锁,也随之而绷断。 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核电站与核废料发电站将在华国乃至全世界遍地开花。 当电能不再稀缺的时候,工业也会随之而解放,所有的生产力都将随之提升。 更关键的是,当石油和煤炭,不再作为动力能源与电能供应的主要方式时,那只紧紧遏在咽脖上的手掌,也会随风消散。 未来的变化,第一次清晰而又可见的映入所有国人的眼中。 ...... 在新闻联播播报后没多久的时间,人人日报、新华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在第一时间转发了这条新闻。 网络上,相关的消息以极快的速度直接攀登上了热搜。 绝大部分并不怎么看新闻联播这种东西的网友们这才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几乎所有人,都被这惊人的成果给惊到了。 【卧槽?核废料重新利用发电?真的假的?咱们国家什么时候这么牛逼了?】 【楼上的你不看看是谁公布的吗?(斜眼笑)】 【牛啊,核废料都能重新利用!】 【每年发电二十亿度,这也不多啊,不过是相当于一个中大型火力发电厂提供的电量而已,而国内的大型火力发电厂,至少在3000座以上!】 【的确不算很多,但它最关键的是能处理核废料了,也就是说,核电站以后可以大批量的建造了!核电站才是发电的关键!】 【等等,我好像看到了川神的身影?】 【少年,去掉好像,主持人都说了,这个项目就是川神主导的!从理论到设计到制造都是川神做的。】 【尼玛,他不是个数学家吗?】 【对啊,但谁也没说过川神他老人家不能兼职干点别的吧((〃「▽「〃))】 【所谓的干点别的就是在天文学界成为祖师爷,解决全世界都没解决的锂枝晶难题和核废料难题?】 【关键是他哪里来的时间啊,前不久才解决了锂枝晶难题,更前面一点还证明了ns方程的阶段性成果来着,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是去年下半年才回来的吧?】 【可啪!可啪!我记得川神今年好像满了二十二岁了吧?到了法定结婚年龄了!】 ....... 网络上的热议很快就刷屏了绝大部分的平台。 除了大部分的夸赞外,也有不少人提出了质疑。 【核废料重新发电?闹着玩呢,这东西就应该学米国的,建立存储库封存在地下深处,五百吨啊,万一泄露了,别说启东了,估计魔都都得遭殃!】 【这么说苏江的海鲜以后怕是不能买了?】 【楼上的这么崇拜你的米爹怎么还不滚出去?崇洋***的狗!对自己的祖国一点信心都没有!】 【人家只不过是提出了自己的担忧而已,有什么不对吗?而且核废料这种东西的确很危险啊。万一启东变 成了下一个福岛呢?】 【呵,国家会想不到?川神会考虑不到?就你能是吧?】 【这是必要的质疑!】 【质疑你个蠢蛋,傻缺东西,一看就是没仔细看新闻联播和报道的,上面清楚的告知了对附近没有任何的危害与核泄漏!】 【不管怎么说,我更愿意相信祖国和我们的科学家!】 不管在什么时候,总有人不和谐的声音出现,质疑这质疑哪。 他们仿佛专为反对和抬杠而生。 当然,这些言论从来都不是主流,也永远不可能成为主流。 科学的确应该保持最严谨的态度,但永远都值得所有人尊敬。 ...... 另一边,大西洋海岸,天才刚刚亮。 白屋中,cia的局长刚匆忙的赶到,迎面而来的便是漫天飞舞的口水与一顿臭骂! 「狗屎!」 「废物!」 「调查了那么久的时间,连对方到底在做什么都查不到,一群废物!连对手在做什么都摸不清,还要等他们开始庆祝了我才知道!cia存在还有什么意义,不如解散算了!」 刚赶到的cia局长人瞬间就被骂懵了,下意识的接住甩到他身上的报告后,这才回过神来。 看到调查报告的内容后,cia局长的脸色瞬间就变了。 核废料重新利用技术! 哪怕并不是核能专业的人员,他也相当清楚这项技术的价值。 米国和他的盟友们并不是没有研究过对核电站产生的废料重新利用,甚至在早些年这还是一个占比相当重的项目。 毕竟核废料若是能重新利用,那么核能将会得到极大的开发。 目前全球主流国家核裂变发电从技术上来说其实已经相当成熟了,限制核裂变发电站成为主流发电的,一方面是前期的投入较大,另一方面就是产生的核废料极难处理了。 如果能将核废料重新利用起来,亦或者完美的处理掉,那么核裂变发电站将迅速的发展起来。 米国还好,对这项技术并不是很趋之若鹜。 但大西洋对面,欧盟那些国家就不同了。 在能源上,他们已经被那个解体的红色国家钳制了太长太长的时间。 无论是石油,还是天然气,都受人控制。 因此,将对能源的渴望转移到其他方向后,核能毫无疑问是相当合适的。 但在前后投入了数百亿米金的资金,耗费了数年的时间没有做出任何成果后,无论是米国还是欧盟,都放弃了重新利用或者完美处理核废料的办法。 无他,做不到而已。 目前最合适的做法,无论是他们米国也好,还是欧盟也好,都是找一个地质稳定的区域,深挖出了一个洞出来,将核废料扔下去在里面保存起来。 甚至不讲道义点的,比如东亚区域的某些小国,更是宣布因为存载达到极限在未来或许会将核废水直接排进太平洋里面。 当然,这种事情他们自己也没少干,只是没有公开而已。 盯着手中的报告,cia的局长迅速思考着这项技术会带来的影响。 对于他们米国来说,对于核废料重新利用技术倒不是那么紧缺,毕竟他们的能源供应只有很少一部分来源于核能。 倒是欧洲的那些国家,对于这项技术恐怕就相当觊觎了。 如果确认这项技术能商业使用,恐怕欧盟的那些国家很多都会坐不住的。 或许,他们得想办法控制一下? 忽的,他似乎又想到什么,脸色瞬 间就难看了起来。 的确,从能源方面来考虑,米国并不怎么依赖核能。 但他们极其依赖一手建立起来的石油-米元体系! 依靠着这套金融体系,他们才能将国内的各种金融危机释放到全世界,让全球所有的国家帮忙一起承担。 而他们,只需要坐在家里印钱就好了。只要他们的航母还航行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总会有国家为他们的消费买单的。 但如果这套体系崩溃了呢? 那简直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灾难了。 能源,材料,信息是二十一世纪的三大支柱,整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这三大支柱中的任何一个。 特别是能源,当能源问题被解决了,哪怕是材料和信息差一点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依赖无尽的能源,用车拉水都能将沙漠变成绿洲。 当然,如果仅凭核裂变发电和核废料重新利用,目前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毕竟核能终究还是有一定的限制的,不可能无节制的挥霍。 除非他们能弄出来传说中的核聚变。 但这依旧对他们的冲击不小,哪怕无法解决全部的能源危机,也能解决一部分。 如果石油将不再作为主力的能源而被使用,但汽车、工业等各项领域都开始不再依赖石油,转而开始使用电能的时候,石油的价值将大打折扣。 那么建立在石油-米金体系上的他们,还能安稳的坐得住吗? 难怪大清早的,他就被喊过来挨了一顿臭骂。 如果是他,也肯定会怒骂的。 只是,他也觉得自己很冤。 如果是以前,他们绝对不会不知道这么大的工程到底在做什么。如果再给他们一点时间,或许他们也能知道对方在做什么。 但现在说什么都迟了,对方已经成功了。 ...... 第二百九十三章:联合起来压价的电池厂商 京城、长安街北侧。 北海相隔的小岛上,穿着中山装的老人认真的看完了手中的报告文件。 抬头,他看向科学技术部那边代替秦安国作为联络人员的吴伟钊,轻声询问道:“徐教授真是这样想的?” 对面,微微有些紧张的吴伟钊认真的点了点头,回道:“我们已经和徐教授沟通过了,但他执意想要离开,对继续担任总负责人并没有什么兴趣。” 老人点了点头,道:“既然这样,那就随他吧。” 顿了顿,他接着道:“不过麻烦你再跟徐教授那边沟通一下,请他再任职一段时间,至少,让我们举办完庆功宴和颁奖会后再卸任。” 吴伟钊点了点头:“好的,我会去和徐教授沟通的。” “有没有问过徐教授他接下来的时间有没有自己的科研安排?”老人询问道。 吴伟钊点头道:“有咨询过的,听徐教授说,他下半年似乎准备重新回归数学和物理上的理论研究。” “包括欧洲的原子能研究中心那边,上半年的时候,他不是探测到了暗物质的踪迹么,lhc下半年将围绕这方面进行实验,徐教授说他可能会将注意力放到这些方面。” 老人沉思了一下,开口道:“那就先这样吧。” 他原本还想着看看能不能请徐教授在锂电池方面继续研究一下,看看能不能有些突破的,不过既然他有自己的研究,那就先放一放吧。 反正随着锂枝晶难题的突破,国内的工业界要消化这些随之而变革的技术也需要一段时间。 “对了,关于徐教授研发出来的那个人工sei薄膜的专利授权进行的怎么样了?”老人接着问道。 吴伟钊迅速回道:“还在商谈和进行中,目前入围的电池行业厂商一共有十三家,国内四家,国外九家。” “不过听川海材料研究所那边的意思是,他们准备授权三家国内的厂商,五家国外的厂商,一共是八家。” 老人点了点头,道:“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你去和秦部长那边沟通一下,将川海材料研究所纳入最新颁发的国家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最新税收优惠政ce支持企业里面。” “对于川海材料研究所这样的高科技企业,国家一定要大力帮扶与支持。” 闻言,吴伟钊眼神中划过一丝惊讶。 最新颁发的国家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最新税收优惠政ce,可是仅仅面向支持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这些企业或机构的。 这项帮扶政ce不仅仅是极大程度的减免甚至免除税收,还有每年下拨的专项科研资金什么的。 除此之外,科研机构科研开发用房、土地使用、设备购买等等都能受到国家的支持。 川海材料研究所这种小型私人企业能破例进入其中,不得不说真是意外。 毕竟目前有资格进入这项政策的非国有企业也就华威、大疆等几家对国家有着战略意义的大型公司了。 当然,依靠着人工sei薄膜的专利,川海材料研究所对于国家的战略意义同样不低。 锂电池领域的突破,能极大程度的带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增长,动力电池市场增速也会显着提升。 按照国内此前制定的《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白皮书》的规划,原本是预计在2020年在锂电池领域达到300wh/kg的目标,在2025年达到400wh/kg的目标,在2030年达到500wh/kg的目标。 但现在,因为锂枝晶难题的突破,别说是500wh/kg了,在今年下半年,锂离子电池的容量甚至都能直接突破1000wh/kg以上。 从这就完全可以看出那一片小小的人工sei薄膜的重要性。 将拥有这种专利的企业纳入国家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最新税收优惠政ce中,也是合情合理的,哪怕它的注册资金还不到三百万。 ...... 另一边。 在顺利的完成《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项目后,徐川呆了两天的时间处理了一下后面的工作安排什么的后就回到了金陵。 一个大型项目成功的孵化出来,毫无疑问是让人满足的。 尤其是对他来说,这项技术本就是他前世心心念念想要带回来的。 以至于在项目完成后,他都罕见的咸鱼了几天,除了按照课程表去南大上了几堂课外,什么科研和学习都被他抛在了脑后。 舒舒服服的过了几天后,川海材料研究所那边终于开始最后的专利授权报价了。 大半个月的时间,足够这些电池行业的厂商们对人工sei薄膜做一个完整的测试了。 使用川海材料研究所提供的‘完整版’人工sei薄膜和相关的电解液等配件,这些厂商们惊奇的发现,这种由那位徐教授弄出来的薄膜,效果好的惊人。 他们通过论文和专利文件上那些资料彷制出来的产品,在正品面前根本就是个垃圾。 那些彷品尽管同样能解决锂枝晶生成的难题,却无法解决析锂问题。 严重的析锂问题会迅速消耗电解液中的锂离子,从而迅速降低电池容量。 而使用川海材料研究所提供的正版人工sei薄膜,却几乎没有这个问题。 电池容量在经历了超过五百次的循环后,可以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在经历一千次的充放电循环后,也可以保持在百分之八十左右容量。 其效果的好的惊人,好的他们甚至都不想要了。 毕竟电池的控制计划报废,也是电池行业赚钱的手段之一,特别是手机行业,大部分品牌的手机电池使用寿命一般也就在一到两年左右的时间。 如果不想更换手机的话,那么更换电池也是必须的,否则严重下滑的手机电量会让人想随身携带着充电宝和数据线。 一千次的充放电循环,再辅以增加后的电池容量,这都足够用户们使用三四年不更换电池了。 但这样一来,他们还怎么通过电池来赚钱。 当然,提升电池价格也是个不错的手段,可提升价格获取到的收益相比较产能的更新与计划报废带来的收益,连一半都不到。 ...... 川海材料研究所中,徐川倒没有理会这些破问题。 这算是他第二次在研究所参加这种商业性质的会议,不过他并不怎么说话,几乎全程默坐着看他聘请来的专业人员和那些电池厂商进行交流。 看着这群人扯皮,徐川感觉有点无聊,伸手冲身边的一名聘请的专业人员招了招手。 “有没有这些厂商最新的报价统计数据,给我一份。” 很快,这名工作人员就递给了他一份报表,徐川接过来翻了一下,这些东西每周樊鹏越那边都会统计发给他一次,只不过他之前并不是很上心,毕竟核能研究所那边才是正事。 对于商业之类的事情,他不是很感兴趣,而人工sei薄膜的专利授权,只要能达到他的心理预期就行。 如果达不到,他也不介意将其搁浅在自己手中。 反正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至于其他国家或者实验室研究所在短时间内弄出代替品,概率基本小到可以忽略。 毕竟这玩意真要那么容易做出来,早就弄出来了。 工业界和实验室研究所这些机构这些年在锂枝晶难题上砸了不说百亿千亿,但几十亿肯定是有的。 几十年来丢了这么多钱进去都没解决这个问题,想要在短时间内就找到代替品,哪怕有他这个样本在这里都几乎不可能做到。 ....... 翻了翻手中的报价,徐川发现这些厂商的报价,几乎都一模一样,数值非常接近。 国内的比亚迪报价5.3亿三年的专利授权,宁德时代时代报价5.5亿三年的专利授权...... 而国外的无论是小岛国的松下,还是lg化学等电池大厂,报价也都差不多在七千万米金左右,换算成rmb,按照目前的汇率,刚好在五个亿左右。 很显然,这些厂商在每一轮的谈判和报价都私下里都是有联系的。 面对他放出来的三个国内名额,五个国际名额,这些电池厂商们打算统一战线以最小的付出来一起拿到这份专利授权。 毕竟如果不统一的话,谁也不知道谁会报多少,最后价格会被大家互相卷到天上去,与其这样,还不如事先就一起坐下来开个会商议一下。 当然,即便是商议过后,各电池厂商背地里也肯定会暗暗的提高一些价格。 名额有限,参与竞争的厂商又较多,你老老实实的按照统一报价去做,别人往上抬一下说不定名额就不属于你了。 至于暗地里抬多少,就看自己的承受能力和底线了。 徐川虽然并不是很懂商业上的行为,但这种浅显易见的东西,他还是能看得出来的。 沉思了一番,他敲了敲桌子,将会议室中正在争吵商议的代表们的注意力拉过来。 听到动静,所有人都好奇的看了过来,有些摸不清这位终极大学者想要做什么。 事实上一开始并不是没有厂商直接联系徐川本人,想要从他手上直接拿到专利授权。 毕竟他拥有着最终的决定权。 不过一开始这位说让他们去研究所这边处理,他不管这些。而后面更是直接就找不到人了。 没办法,这些厂商代表们也就将注意力和突破口放到了这边。 所以即便是今天这位过来参加会议,也全程都没怎么说话,厂商代表们也就当他是好奇的过来听听。 将这些人的注意力拉过来后,徐川开口道:“你们的最新报价我看了,不过老实说,我并不是很满意。” “我也懒得去说锂离子电池的市场有多广阔,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全球年产值有多少什么的。相信这些东西在座的各位都比我更清楚。” “而且,老实说,我并不怎么喜欢垄断系列的行为,包括你们联合起来压低价格这些,尽管这在你们眼里可能是很正常的商业行为,但我并不喜欢,我更喜欢真诚一点。” “从当初的新闻发布会到现在,时间也差不多有二十天了,相信你们也都对川海材料研究所提供给你们的人工sei薄膜和电解液做了测试。” “这两者是基于现有锂电池上做出的通用零配件,并不需要你们去独立的制造一条单独配套的锂电池生产线什么的。” “所以现在在这里,我给你们两个选择。” “第一个,专利费+分成,即你们给一笔相对较低的专利费后,每生产一颗锂电池使用一份人工sei薄膜就给我多少钱,这是当前市场上专利授权很常见的一种。” “第二个,直接买断。人工sei薄膜+配套的电解液,三年专利授权最低1.2亿米金,以此为基础进行报价,价高着得。” “就这样,我给你们三天的时间回去商议,三天后我在这里等你们,直接一轮决定最终的授权。” 虽然他提出了两个条件,但对于这些厂商来说,两个条件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买断,分成什么的,如果能买断,这些厂商肯定要买断的。 毕竟买断才能赚到更多的钱,相信这些厂家百分百会同步选择买断。 ...... 徐川的话音刚落,会议室中顿时就骚动了起来,一片哗然。 “徐教授,您这个价格太高了,锂电池并不是只有人工sei薄膜的,我们还需要考虑其他的成本。” “不可能,一点二亿米金这已经远远的超出了我们的成果规划,这个价格太夸张了。” “如果是独家国际授权,两个亿甚至是三个亿的报价我们都能接受,但国际专利授权可是足足有五份.......” “......” 很显然,徐川突然的插手是这些人没想到的。 不过徐川并不想理会这些人。 的确,生产一颗锂电池并不只是人工sei薄膜;的确,他给出的专利授权也不是独家的。 但技术是独家的,爱要不要。 他之前给聘请的那些专业谈判人士的底线是一个亿米金一份。这些厂商很显然是知道的,但他们依旧联合起来将价格压低了近三成,希望能以更低的价格拿到专利授权。 或许是觉得他只是一个科研人员或者学者比较好欺负? 既然这样,那就直接从一个亿提升到一亿两千万好了。 徐川不担心这些厂商会选择放弃,即便是1.2亿米金的报价,这些厂商也绝对有的赚,而且他们赚的还是大头。 这么多的厂商,如果全都放弃,他也不介意直接将人工sei薄膜技术卖给上面。 能源部那边并不是没有人找过他,希望能拿到一份专利授权,只不过被他同样拒绝了而已。 站起身,徐川朝着外面走去。 不过在门口的时候,他停下了脚步,扭头道:“对了,还有一件事。” “我在这里可以明确的告诉你们,我之前给川海材料研究所的底线是一个亿,之所以现在提升到一点二亿,就是因为你们让我不高兴了。” “我对于合作伙伴的态度向来都是很真诚的,这次的合作,如果后续川海材料研究所有新的产品研发出来,我会优先考虑此前合作愉快的伙伴。” “另外,我只是个科研人员是一个学者,别把我当做商人去用那些商业手段,大家都真诚点会更好。” 说完,徐川就直接离开了会议室,留下来了会议室中的众人。 打一棒给个甜枣,软硬兼施的策略他虽然懂得不多,但临时用用还是可以的。 真要这些厂商联合起来不购买人工sei薄膜的专利授权,他也无所谓,电池厂商又不止他们这些,还有其他的。 ....... 第二百九十四章:我,徐川!不缺钱!对钱没兴趣! 闽省闽东,宁德时代的总部大厦中。 一位中年男子正坐在自己的办公室中,听着代替他前往川海材料研究所争取专利授权的副总的报告。 听完整个过程后,中年男子微微摇了摇头开口道: “既然徐教授已经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那就按照这个要求去做。” “三天后的报价从1.2亿提升到1.5亿米金。” “另外再和徐教授交流一下,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希望能拿到两份专利授权,一份国内的,一份国际的。” “两份专利授权报价可以提升到3.2亿米金。” “如果那位不允许这样做,那就放弃国际专利,但国内的专利授权我们一定要拿到,哪怕临时提价也可以,只要不超过1.7亿,不,不超过2亿米金就行。” 身旁,副总皱着眉头询问道:“我知道了,我下午就出发。不过,两个亿专利授权,这是不是有点太高了?毕竟不是独家。” 中年男子道:“应该用不了那么高,两个亿只是为了确保,1.5亿应该可以稳稳的拿下国内的专利授权,国内的其他厂商肯定报不了这么高的价格的。这么高的价格,他们更愿意选择从其他同行手中拿到二级专利授权。” “但我们和其他的厂商不同,比亚迪有汽车,中航背靠大树,只有我们主营电池,如果在这方面没法跟上脚步,用不了一年就会被市场淘汰的。” “可这个价格未免也有些太高了,1.5亿米金,超过十个亿了,都接近我们去年营收净利润的三分之一了,我们也可以选择二级专利授权。”副总皱眉道。 中年男子笑着摇了摇头道:“不一样的,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是了。” 顿了顿,他接着道:“而且那位徐教授和其他的商人是不同的,他有任性的资格。” “不仅仅是这次合作,我更在意他未来的研发,如果能换取到徐教授的好感,拿到以后的合作,别说1.5亿了,2个亿都是值得的。” 副总点了点头,道:“那行,我这边下午就出发,看看能不能提前接触一下徐教授。” 尽管对这么高的报价依旧有些异议,但他也没再说什么,在宁德时代,眼前这位有着独一无二的话语权。 中年男子点了点头,副总离开后他起身走向窗边,望向了远方的大海。 虽然多付出了近一倍的价格,但对于宁德时代来说,这未免不是个机遇。 他的直觉告诉他,那位徐教授在未来的成果肯定远远不止现在这些,他愿意去赌一把。 如果以后他有更多的研究,宁德时代说不定能背靠这颗大树一飞冲天! ....... 另一边,金陵。 徐川给端坐在沙发上的吴伟钊递上了一杯清茶,笑着问道:“吴厅这次过来有什么指示?” 这位是上面安排过来以后专门和他联络的负责人。 以前一直都是科学技术部那边的秦安国在和他联系,不过秦安国是一部之长,各种事情繁多,所以今年重新安排了个专人过来。 吴伟钊连忙道:“指示不敢,不过这次来,的确想和徐教授您商议一些事情。” 徐川好奇的问道:“什么事?” “第一件事是个好消息,关于您名下的川海材料研究所,经过商议,科学技术部准备将川海材料研究所纳入今年最新颁发的《国家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最新税收优惠政ce》支持企业里面。” “这份政ce主要是税收减免和每年有下拨的专项科研资金等方面,此外,有进入支持帮扶的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的科研开发用房、土地使用、设备购买这些能受到国家的支持与帮助。” 徐川点了点头,道:“谢谢国家的厚爱。如果有需要什么资料,吴厅可以去找研究所那边的负责人,还有呢?” 吴伟钊谨慎的看了一眼徐川,接着道:“第二件事是关于您出售的人工sei薄膜的,我们想和您商量一下,希望您在后天选择专利授权的厂商的时候,将国内三个名额给予一个国外的厂商。” “徐教授您别误会,我们并不是说插手干扰您的事情,仅仅是商量和建议,如果您不愿意,那也没有关系的。” 闻言,徐川有些诧异的问道:“一个名额并不是什么事情,只是我比较好奇为什么要让国外的厂商来赚我们国家的钱?” 如果不是吴伟钊提出来,他的确是准备将国内的三个名额都给国内的厂商的。 对面,吴伟钊迅速回道:“鲶鱼效应!” “相对比让国内的电池厂商全都拿到国内的三个名额来说,我们更希望引进一个国外厂商,来刺激和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国内的锂电池行业生态环境,以及保证锂电池的价格不会被抬到抬太高......” “如果您同意,且国外厂商在报价国内的专利授权时,给出的价格低于国内厂商的平均水平,国家对这部分差值进行补偿......” 吴伟钊简单的给徐川解释了一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要考虑的东西很多。 老实说,国内的大部分厂商和资本在很多的时候给人留下的印象其实并不是很好。 有好处就一蜂窝的上,好处吃完后就一蜂窝的散,最后只会留下乱糟糟的行业与一片狼藉。 就像新能源汽车行业一样,从14年国家开始扶持这一行业的时候,大大小小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冒出来了不知道多少。 但绝大部分的公司很显然并没有造车的经验,很多的厂商只是为了骗取国家下发的那点补贴和政ce优惠而已。 不仅如此,这些厂商还会联合起来用各种名头将汽车的售价各种抬高,那些无良厂商最后骗到一大笔钱后跑路,最终苦了老百姓和国家不说,还将整个行业搅成了个烂摊子。 今年魔都那边启动和米国那边特斯拉的谈判,引进特斯拉汽车目的之一也是为了治理一下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乱象。 引进一个国外的大企,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国内造车企业的活力与态度。 毕竟以前没得选,只能在有限几家中消费,但引入外企后,消费者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如果服务和质量不行,售价还高,是会被消费者直接放弃的。 相对于一些利益,某个行业的生态完整度和后续可持续性发展,才是国家需要的。 当然,眼前这位的态度也很重要,如果他不愿意,那都安排给国内的厂商也没什么问题。 顶多,就是他们多出台一些规定或者想些其他的办法来做调节了。 不过市场经济总归还是要回归自由的,不可能方方面面都由国家进行管控,政fu顶多把控一下大致方向。 听完吴伟钊的解释,徐川恍然点了点头:“补偿什么的就没必要了,一个名额并不是什么事情,如果能对国家和普通百姓更好,这些都是小事。” 对于这些东西,他的确不是很了解,不过既然这样说了,让一个名额给国外的厂商也不是什么问题。 “哦,对了,还有件事。” 聊了一会,吴伟钊突然开口说道:“关于徐教授您上次提到过的卸任《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项目》的总负责人事情,我这边已经汇报上去了。” “不过经过沟通和商议后,我们还是希望能麻烦您再多担任一段时间,至少等庆功宴和表彰大会开会后再来卸任也不迟。” “反正就挂个名,除非紧急的事情,正常也不会打扰您的,您看怎么样?” 徐川点了点头答应下来,相比较前前两件,挂个名而已,这的确不是什么事情。 ...... 三天的时间并不长。 当徐川再度来到川海材料研究所的时候,这些早已等候在这里的电池厂商们这次感觉似乎老实了不少样子。 徐川也不想过多的将时间浪费在这些事情上面,等搞完这个,他还得回去研究ns方程呢。 《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项目》成功运行了,接下来的时间,他想朝着可控核聚变努力一下。 而通过ns方程的研究成果,对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中的超高温等离子体湍流建立控制数学模型,是踏向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第一步。 另外,等这边专利授权弄完后,川海材料研究所也就可以开始进行扩张了。 无论是锂电池后续的发展,还是其他方面的材料,都可以进行一个尝试,做一下数据积累方面的工作。 会议室中,将各厂商的报价收上来后,徐川简单的翻阅了一下,便确定了人工sei薄膜的专利名额。 事实上,在过去的两天中,这些电池厂商都找上过门来,重新向他标明了报价和请求。 几乎一致,这些找上门的厂商都向他提交了两份申请,一份华国的专利授权,一份国际的专利授权。 而且全都选择了直接买断,哪怕他将报价提升到1.2亿米金,依旧没有厂商选择分成。 ....... 简单的确认了一下手中报价,从中选取六份表单后,徐川笑着开口道:“恭喜宁德时代、瓦尔塔、德尔福、比亚迪.......六家厂商获得专利授权。” “具体的合同签署事项,后续由川海材料研究所跟进就行了。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合作中愉快,谢谢。” 会议室中,掌声响起。八份专利最终由六家厂商平分,其中宁德时代和瓦尔塔分别拿到了华国+国际双重专利授权。 如果说宁德时代的代表还算沉稳的话,那瓦尔塔的代表脸上的惊喜就真的藏都藏不住了。 获得国际专利授权本身就足够让人惊喜了,没想到只是试试的华国专利授权居然也能拿到,真是让人意外。 看来这位徐教授并没有过于偏袒。 当然,在高丽国三星和小岛国松本的电池厂商代表眼中,就不这样看了。 明明他们都报出了高达1.5亿的专利授权费用,依旧没有拿到一份专利授权。这个价格,几乎没有多少同行能给出 在高丽国和小岛国的电池厂商代表眼中,这位徐教授对他们有着浓浓的偏见! ....... 确定好专利授权的名单后,徐川和大师兄樊鹏越交流了一下,叮嘱了一些事项后就离开了川海材料研究所。 人工sei薄膜+配套电解液的制备两项专利授权给他带来了总计10.3亿米金的费用。 换算成rmb,有足足七十个小目标!顶尖的科研,带来的收益真不是普通人能想象的。 哪怕是放到整个国际上来说,十亿米金的专利授权费用也并不是什么常见的桉例。 其实如果要说专利费,米国高通才是最出名也是最牛逼的。 18年的时候,高通光是芯片的专利授权费收入就高达55亿米金,苹果也得给它付专利费。 当然,这是高通整个芯片部门的所有专利囊括在一起的。 如果论单独的某一项专利,他这次的人工sei薄膜的专利授权毫无疑问是顶尖级别的。 在单项专利授权费用中,大概能挤进全世界的前二十吧。 其实比人工sei薄膜更值钱的专利有不少,特别是生物药业领域的。 比如常见的某蓝色小药丸,每年的专利授权费用就高达二十亿米金以上。 还有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脑梗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等疾病的立普妥,二十年的专利给辉瑞公司带来了超过千亿米金的收入。 最值钱的专利基本都集中在医药领域,这点是不用质疑的。 不过即便是这样,从今天起,他徐川也可以装β的说一句:“我,徐川!不缺钱!对钱没兴趣!” ....... ps:求月票,专利方面的东西我其实不是很清楚,也只是简单的查了一下资料,攀科技才是正途,明天两更,来点月票吧,大老们。 第二百九十五章:主动找上门的普林斯顿化学系主任 处理完川海材料研究所的事情后,徐川回到了别墅。 书房中,他整理了一下书桌上有些杂乱的资料,拿起了《数学年刊》那边邮寄过来的期刊。 之前他投稿的ns方程的阶段性成果论文不出意料的已经通过了四名菲尔兹奖得主的同行评审,登刊在了六月份最新一期的数学年刊上。 作为投稿者,或者说作为数学界的大牛,他自然收到了《数学年刊》送过来的期刊。 在切入对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中的等离子体湍流建立数学模型前,他准备先将自己的论文过一遍。 尽管这些东西都是由他自己写出来的,但从脑海中回忆,和从期刊稿件上看一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有时候,重复看自己写出来的东西,说不定能让你收获更多的灵感或想法。 翻阅着手中的论文,徐川小抿着杯中的清茶。 《给定一个有限空间、当初始值无穷光滑时,三维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光滑解存在!》 这是他上次针对ns方程而做出来的成果。 从理论上来说,这项成果足够支撑他去为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中的超高温等你离子体湍流建立数学模型了。 毕竟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中的腔室,是可以看做一个‘有限空间’的。但理论是理论,实际上想要完成这份工作依旧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最大的难题,莫过于观测到对反应堆腔室中的高温高压的离子体数据了。 这是横跨在论文理论和实际数学控制模型中的最大最深的沟壑。 毕竟就算是能建立数学模型去对高温等离子体进行控制,你也得观测和收集数据才能进行实时调整不是么。 尽管如今的超级计算机的性能已经足够支撑了,但观测不到反应堆腔室中的变化依旧是白费。 虽然对于高温高压等离子体的观测手段有不少,比如激光诊断、干涉法或全息干涉法、x射线诊断等等。 但这些方法几乎都不怎么适用于可控核聚变反应堆。 因为对于可控核聚变反应度腔室中的高温高压等离子体来说,任何微小的扰动都可能导致腔室内的等离子体产生没必要的湍流和扰动。 而这些湍流和扰动对于第一壁的材料来说可谓是致命的打击。 高温高压的等离子体撞上第一壁,会对第一壁造成严重的破坏。 目前国际上对于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中的高温高压等离子体的观测,无论是大型国际合作的iter,还是米国的llnl、diii-d托卡马克,亦或者华国的east等设备,几乎都是使用的电磁波观测。 就是通过反应堆腔室中等离子体自身发射的电磁波来获得有关等离子体参量,由此来建立一个数学模型。 但这种观测手段并不精准,无法看到细节,只能看到整体的状况。 就像是在地面上通过肉眼看月亮一样,如果观测条件好,视力又优秀,是能看到月球上的一些大型环形山,月海一类的大型结构的。 可也仅限于此了,更详细的面貌,是看不到的。 而看不到详细情况,要对等离体进行控制是一个不现实的事情。 所以徐川还得想办法解决掉这个麻烦。 书房中,徐川静静的翻阅着手中的期刊。 两百多页的论文,即便是经过数学年刊编辑的整理,印刷到期刊上后依旧足足有一指厚。 《数学年刊》对他还是相当大方的,六月份的期刊出了两本,他一个人就直接占了一整本。 简略的重新过了一遍手中的期刊论文后,徐川将其放到了一旁,从抽屉中取出了一叠a4纸和笔的同时,他也打开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 前两年在普林斯顿那边求学的时候,他所做的可不仅仅是跟随着德利涅和威腾学习数学物理。 他还从普林斯顿的燧石图书馆中收集到了一大批的文献资料。 其中就包括很多关于的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的文献,以及pppl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的一些数据和理论。 这些东西并不全面对外公开,也就普林斯顿的人有资格查阅和借览了。 得益于之前在国际数学大会后直接从巴西回国,那些已经下载复制到他电脑中的文献资料也被一起带回来了。 这件事知道的人屈指可数,毕竟有点偷偷摸摸的感觉,所以他也没跟别人说,只有他一个人知道。 包括他的导师威腾和德利涅两位都不知道他偷偷的从燧石图书馆下载了很多文献。 或许燧石图书馆那边会有记录,但没事谁会去翻看自己学校的学生借了多少的书籍呢? 而管理燧石图书馆的那个糟老头尽管是纸质资料方面的保存专家,但向来都不怎么重视计算机上的东西。 因此徐川去年可是从普林斯顿那边带回来了不少的好东西。 而现在,这些东西正是派上用场的时候。 在对等离子体湍流现象建立理论模型之前,熟悉相关的文献资料是必不可少的。 就在徐川翻阅着这些资料,从中筛选有用的信息数据时,手机铃声忽然从桌上响了起来。 听到铃声,他微微皱起了眉头,这会正是思考的时候,被来电打断了谁都不会高兴。 这也是此前他并不怎么喜欢在研究的时候随身携带手机的原因。不过后面错过诺贝尔奖和父母的电话后,他还是略微修改了一下这个习惯。 舒了口气,徐川坐直身体从桌边摸起了手机,看了一眼,打电话给他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国际号码,从开头来看,是米国那边打过来的。 想了想,他还是接通理了电话。 “喂,您好,哪位?” “徐教授您好,我是普林斯顿化学系主任戴维·麦克米伦,希望来电没有打扰到你的研究。” 电话那头,一道中年男子的声音传递了过来,听到这个名字,徐川恍然想起了另一件事。 “你好,麦克米伦主任。”徐川笑着回应。 去年的时候,他曾和德利涅说过计算化学模型相关的事情,而之前在ns方程阶段性成果的报告会晚会上时,德利涅也给了他反馈,建议他先和这位麦克米伦电话视频沟通一下。 不过后面一直在主持核能项目,他就给这事忘了。 要不是对方打电话过来,等他自己想起这事,还不知道得等到什么时候去。 麦克米伦笑着道:“这次给你打电话,主要是想沟通一下之前德利涅教授和我说的那个化学计算数学模型的事情,不知道徐教授现在是否有时间?” “当然。”徐川点头应道。 “那我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了,能麻烦徐教授您详细介绍一下您之前提出的化学材料计算模型吗?” 麦克米伦在电话中开口道:“虽然德利涅教授已经和我介绍过了一些了,但我还是想听听你的介绍。” “当然没问题。” 徐川点了点头,组织了一下语言后重新开口道:“关于这个化学材料计算模型,是我之前在研究人工sei薄膜的时候偶然得到的灵感和想法。” “它建立在化学、物理、数学三大领域的基础上,通过事先收集每一种材料的不同化学和物理性质,将其整合到模型中,然后通过数学来模拟计算反应过程.” 电话中,徐川将自己的理论和想法简洁的介绍了一下。 普林斯顿化学楼的办公室中,戴维·麦克米伦半靠在椅背上,听着电话对面的介绍与讲解。 老实说,一开始他对于徐川委托德利涅的提议并没有什么太多的兴趣。 毕竟一名数学家,就算是顶尖的数学家,在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化学的情况下,能对化学有多少的了解? 但考虑到这位徐教授也是普林斯顿走出去的学生,再加上诺贝尔奖与菲尔兹奖得主的身份,他并没有直接拒绝,只是说希望能和徐川见一面后再说。 原本他以为这位徐教授会迫不及待的找到普林斯顿找上门来,毕竟普林斯顿的化学实验数据库还是很宝贵的。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时间都过去了大半年,对方没有一点动静。 当然,一开始他也乐于无所谓,直到人工sei薄膜材料的横空出世,以及在川海材料研究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那些材料研究员提出的一些问题,让他敏锐的意识到了这个化学材料计算模型的价值。 因此在搜集了解了一些资料后,他选择主动的给这位徐教授打了电话。 电话中,麦格米伦认真的听着对面的介绍与讲解,他也时不时的提一两个问题。 随着交流,像是听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消息一样,这位普林斯顿化学系的主任瞳孔剧烈的收缩了一下,身姿也从半靠在办公椅上猛然坐直。 “徐教授您说的是真的?”麦格米伦带着些激动颤动的声音询问道。 徐川笑了笑,道:“当然,我没必要欺骗你,大致情况就是这样了,不知道你怎么看?” 电话中,他花费了一些时间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化学材料计算模型,而后询问对方的看法。 对面,戴维·麦格米伦沉默了一会,似乎在压抑自己的呼吸和心跳,半响后才开口问道:“我想问一下,关于这个模型,徐教授您是否已经有做出了基础版或者简略版本?” 徐川想了想,还是开口道:“我名下的川海材料研究所的确有一个很简单的版本。” “您之前研发的人工sei薄膜,就是使用这种方法研究出来的吗?”戴维·麦格米伦迅速追问道。 “那个倒不是,毕竟我研究人工sei薄膜的时候,这套数学模型都还没有建立。” 徐川笑着道,用于解决锂枝晶难题的人工sei薄膜的确不是用这套数学模型研究的。 但他没说的是,它研发出来后的一些改进,却是用的这套理论,只不过数学方面的计算是他自己进行的而已,换算到数学模型上,效果也一样。 对面,戴维·麦格米伦眼神中闪过一丝失望,当然,他也没放弃,这种核心机密,他不可能指望对方在电话中告诉他。 顿了顿,他重新开口道:“不知道徐教授最近有没有时间,如果方便的话,可以来一趟普林斯顿这边,我们详细聊聊如何?” 徐川摇头道:“很抱歉,我这边恐怕暂时没时间去普林斯顿。” 出国他目前是不可能出国的,哪怕放弃普林斯顿那边的数据库,他也不可能出去。 想了想,他接着道:“不过我或许可以安排个人代替我去一趟普林斯顿。” 麦格米伦摇头道:“其他人对于这份模型的理解恐怕远远达不到你本人的地步。” 思考了一下后,他接着道:“如果你实在不方便的话,我去一趟华国也可以,只是不知道徐教授你什么时候有时间方便?” 徐川想了下,道:“在七月中旬前我应该都有时间。” 今年下半年,cern那边会启动对惰性中微子的观测对撞实验,再加上他自己本身的研究,估计又是一个忙碌下半年。 “行,那我大抵会在七月初过去,到时候我想看看徐教授您在川海材料研究所那边建立的数学模型,是否可以?”麦格米伦问道。 徐川点头笑道:“当然没问题,我随时欢迎。” 挂断电话后,徐川脸上也带上了一丝笑意。 阴差阳错的让这位普林斯顿的化学系主任主动找上门来了,看来这宗合作还是有很大的希望谈成的。 笑了笑,徐川收起手机,将思绪重新投入到了原本的研究中。 对于他来说,从普林斯顿带来的这些有关于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的文献资料有很多他上辈子就已经看过了。 以他的记忆力,这些看过的东西简单的重新翻阅一下就差不多了,那些没有翻阅过,重新搜索到的资料才是重点的。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眨眼间,时间就抵达了七月。 七月初,2019年的时间就已经过去了半年,科学界发生了不少的大事。 比如第一张黑洞的照片经历漫长的时间和剪辑合成终于呈现在了所有人的眼中。因为奇怪的形状,这张黑洞照片被网友们戏称为‘甜甜圈’。 比如nasa官方宣布“洞察号”火星探测器,首次捕捉到了火星上的地震,这表明火星或许可能拥有一个较为年轻的内核,这和以往火星内核早已冷却的理论有着较大的冲突。 类似的事情有不少,不过徐川关注的并不算多,毕竟上半年他相当忙碌,根本就没什么时间去了解外界的事情。 等待他终于处理完建模的一些准备前奏工作,普林斯顿的化学系主任戴维·麦格米伦也从米国飞了过来。 不得已,徐川又只能暂停下手中的工作,陪同这位化学系主任前往川海材料研究所。 ps:今天有些卡文,主要是在重新安排剧情方面的东西,写写删删的,修改了好久,加更可能要放到明天早上了,抱歉。 第二百九十六章:麦格米伦:你就是个疯子! 南大,在自己的办公室中,徐川接到了这位远道而来的普林斯顿化学系主任。 “欢迎,麦格米伦主任。”徐川热情的和这位带着方框黑色眼镜的中年男子握了握手。 要说认识,两人其实都互相认识,不过见面的话,这辈子还是第一次。至于上辈子,因为踏足材料学的关系,他曾和这位麦格米伦主任交流过数次。 不得不说,在材料化学这一块,麦格米伦的实力的确属于世界顶尖。 在2021年,也就是两年后,这位普林斯顿化学系主任会因为在‘不对称有机催化’方面的巨大贡献而拿到诺贝尔化学奖。 这项成果极大的推动了化学催化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生物医药方面,贡献了巨大的成就,利用这项技术制备的各种药物,拯救了无数的病人。 更关键的是他还年轻,1968年出生的他今年才五十来岁,拿到诺奖时也没超过五十五岁,放在一众诺贝尔奖得主里面,可以说是非常年轻的了。 “徐,很高兴见到你,你比那些新闻上的照片看起来还要年轻不少,你真的只有二十三岁吗?比我带的大部分学生都要年轻,真是不可思议。” 戴维·麦格米伦握了握手后上下打量了一下徐川,一脸惊奇的赞叹道。 徐川笑着道:“谢谢。先坐吧,来点茶还是咖啡?” “入乡随俗,是这样说的吧?来杯茶吧,让我试试伱们华夏人都爱喝的东西到底有怎样的神奇之处。”麦格米伦笑着道。 徐川笑了笑,一边起身去泡茶一边道:“当然,喝茶有很多的好处,它里面富含了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肌醇.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元素,能降低血压,减肥,排毒、降低心血管疾病等等。” “最重要的是,对于我们这种科研人员来说,它能让我们提神醒脑,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保持科研过程中的专注。” 麦格米伦脸上带着感兴趣的神色,笑道:“这么说还真是让我迫不及待的想尝一尝了。” 科研人员的日常工作都相当消耗大脑,这也是很多科研人员年纪轻轻就秃了的原因。一种能保持大脑清醒,提升大脑工作效率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帮助还是很大的。 如果真有这位徐教授说的效果,他或许可以研究一下那个茶叶中的化学物质,看看能不能将其提炼出来。 端上两杯清茶后,两人寒暄了一下后进入了正题。 “徐,对于你说的那个化学材料的计算数学模型,我很感兴趣,不知道什么时候方便,可以去你名下的材料研究所看看?“ 端着茶杯,两人聊了一会后麦格米伦迫不及待的询问道。 徐川笑着道:“随时可以,不过你远道而来,乘坐了几十个小时的飞机,要不要先休息一下?” 戴维·麦格米伦迅速摇了摇头,道:“不用,相比较累,我更期待你建立的模型,如果它真能做到你说的效果,我会尽力去说服克里斯托弗·伊斯格鲁布的。” 克里斯托弗·伊斯格鲁布是普林斯顿的校长,也是董事会成员之一,如果有他的支持,这宗合作可以说是稳了。 徐川点了点头,一口饮尽杯中的茶水,笑道:“那我们现在就可以出发。” 带着这位迫不及待的化学系主任,徐川赶到了川海材料研究所,打了个电话后,没一会,魁梧雄壮的大师兄樊鹏越就迅速赶了过来。 “这位是普林斯顿化学系的主任戴维·麦格米伦,这位是川海材料研究所的主管樊鹏越” 一边朝实验室走去,徐川一边简单的互相介绍了一下后询问道:“樊师兄,化学材料计算模型今天有没有更新或者补丁?” 一个初始简陋的模型,更新是常有的事情。 而且因为需要往里面填入各种基础材料关键信息数据和试验更新的原因,化学材料计算模型的更新速度更是相当的频繁,几乎每周都会更新个两三次。 樊鹏越:“今天没有更新计划,不过如果要进行模拟的话,我更建议使用上个版本的模型。” “前两天于振他们将硅基材料的数据整合了一部分进去,但最新版的模拟测试发现过程有些不稳定,模拟的反应和实际实验反应有偏差来着,还在调试中。” 徐川点了点头,道:“行。” 实验室二楼,一行人来到建模专用的办公室中,办公室并不算很大。一方面是前期工作并不算大,另一方面则是之前徐川也没多少钱去扩建实验室。 他以前刷论文获奖拿到的钱基本都投入到研究所了。 不过好在人工sei薄膜的专利授权费用已经到账了,现在就等新办公地址处理好,他们就可以搬过去了。 办公室中,樊鹏越喊了一个正在忙着测试模型的程序猿,在他的帮助下,一个备份的老版本数学模型在电脑上打开。 看着数学模型在程序猿手中运转,介绍着对应的功能,麦格米伦询问道:“能模拟一下材料的研发过程吗?” 徐川点了点头,道:“可以,不过目前的模型才开发处理来没多久的时间,功能不算很多,只能针对数据库中已有的材料进行分析和组合,以及进行一些早期使用的一些材料模拟工作。” “目前能的模拟材料范围并不多,主要以锂、碳、氟这些化合材料为主,且暂时需要人工给出一定的条件。” “锂电池应该在你们的数据范围内吧?”麦格米伦问道。 徐川点了点头,道:“锂电池大部分材料都在,这些是之前已经整理出来了的。但目前不包含有机溶剂,毕竟种类太多了,一时半会的处理不完。” “有没有导电涂层涂碳铝箔的数据,对碳铝涂层做个模拟可以吗?” 想了想,麦格米伦从锂电池的材料中挑选了一种询问道。 碳铝涂层材料在锂电池中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它算是一种最近两年才出现的新技术。 主要是利用碳铝功能涂层对电池导电基材进行表面处理,提供极佳的静态导电性能,收集活性物质的微电流,从而可以大幅度降低正/负极材料和集流之间的接触电阻等等。 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锂电池的性能,不过并不是锂电池中必备物品,少了它也可以正常运行,只是性能会下降而已。 一旁,樊鹏越代替徐川回道:“有的,复合涂层与碳铝材料的相关数据已经录入进去了,如果麦格米伦教授您想要看的话,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研发过程模拟。” “那就碳铝涂层吧。” 樊鹏越:“请问有性能要求吗?” “还能设定选择碳铝涂层薄片的性能?”麦格米伦惊奇的询问道。 “从理论上来说可以,不过目前做不到完美的模拟出你要求的性能薄片,毕竟它暂时还只是一个最基础的简陋模型。”徐川耸了耸肩回道。 麦格米伦想了想,开口道:“那要求设定铝箔的厚度为10~30μm区间,superp导电层的厚度为0.3~0.9μm区间,石墨烯导电层的厚度为0.5~1.2μm区间,混合导电层的厚度为0.3~2μm” 麦格米伦迅速从脑海中筛选了一些碳铝薄片的性能参数,他现在愈发好奇眼前这个简陋的模型到底能做到一个怎样的地步。 樊鹏越点了点头,转头吩咐程序员开始将这些参数输入到数学模型中,而后展开对碳铝涂层材料进行模拟研发。 屏幕上,在程序猿将各项参数和要求输入模型后,简陋的数学模型开始自动运行了起来。 别模型外观很简陋,但这个模型实际上可不小,代码行数相当庞大,模型的开发更是经历了整整半年多的时间。 而且开发编写这个模型的并不是川海材料研究所,是外包给一个著名的软件公司的,花费了近一千一百万才完成的一个基础版,可以说光是建模方面耗费的钱,就差不多够再买下一个川海材料研究所了。 但怎么说呢,花了钱的,质量肯定还是有保证的。 一行人在办公室中等待了一个半小时左右,针对碳铝涂层材料的模拟研发才完成。 运转后的详细数据已经保存在了对应的文件中,打印出来后人手一份。 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文件后,麦格米伦迫不及待的看了起来。 一种涂炭铝箔的详细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对铝箔本体进行预处理。 详细处理方案如下:【s1、处理铝箔本体的优先方案,取用厚度标准为,使用醋酸除去铝箔表面污垢、杂质.】 s2:将粘结剂和溶剂混合搅拌均匀,然后加入两种或多种导电剂,混合均匀,得到复合导电浆料。 详细处理方案如下:【s2、制备复合导电浆料优先方案,取用聚四氟乙烯或聚偏氟乙烯.】 s3:将复合导电浆料装入静电纺丝装置中,对铝箔进行喷涂,然后烘干得到第一层复合涂炭铝箔; 详细处理方案如下:【s3、第一层复合涂炭铝箔制备优先方案,取用三聚磷酸钠.静电喷涂电压为15-20kv,溶液流速为0.5-3ml·h-1,静电纺丝喷头与铝箔的距离为0.5-10cm】 s4:. s5:. 办公室中,麦克米伦看着手中的方案,眼神中满是震撼。 手中的方案不仅给出了相当详细的制备过程,甚至对每一个步骤都给出了优选方案,包括材料的选用、处理,需要怎么样的设备,处理过程中对设备的要求、温度、压强等等方面,都给出了参考信息. 更关键的是,通过模型给出的方案,并不止一种。 他手中的这份文件上,列出了足足三种可行的制备方案。 尽管这份方案中给出的制备手段在他眼中并不是所有的都完美,还有很多一些可以优化的地方,但这本身就是个奇迹了。 当然,如果是事先就人工将所有的步骤全部都输入了进去,这也不算什么,但很明显,眼前这个数学模型,采用的并不是这样的方式。 麦克米伦从来都未曾想过,一个模型,能做到这种地步,靠数学模型来完成材料的选择、计算、优化.等等所有步骤,这怎么可能! 翻完手中由计算模型给出的方案后,他迫不及待的询问道:“我的上帝,你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徐川放下手中的文案,笑着解释道:“这就是数学物理和化学结合的魅力了,它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崭新的世界。” “当然,它现在并不是很完美,还需要相当多的优化。不过我相信有一天,它能改变整个世界!” “到那时候,材料的研发将不再是完全靠经验和摸索,对应的需求我们可以交给计算机来完成,这将为我们节省大量的时间。” 闻言,戴维·麦格米伦看着徐川情不自禁的咽了口唾沫,道:“这真是个无比疯狂的计划!你就是个疯子!你有没有想过,你这会让大批材料研发人员失业的!” 如果按照眼前这位所说的描述来看,如果这个模型真的完成,它将颠覆整个材料界的发展。 当然,材料的突破,或许也会随之而来。 但与此同时可以预见的是,材料行业的研发人员,特别是那些基础人员,将极有可能大规模失业。 毕竟如果这个模型能完成,或许以后的材料研发绝大部分的基础工作都可以交给这个模型来了。 这样一来,那些底层科研人员的工作很多都将被代替。 当然,对于一名从事化学材料方面的顶尖科研学者来说,毫无疑问,它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因为它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从科学的角度给出很多不同的参考意见。 就像今天对涂炭铝箔的模拟一样,仅仅等待了一个半多小时,这套模型就给出了数种不同的方案。 如果人工进行试验,这至少需要数天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 对面,徐川笑了笑,道:“在我看来,这没什么不好的。” “人是一种创造性的生物,尤其是作为掌握了前沿知识的研究员与学者,更应该将注意力和精力放到突破上,而不是去重复那些可以轻易被替代的牛马工作。” “而且这套模型从理论上来说的确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省大量的时间,甚至可以组合出最优化的方案,但它代替不了材料研发人员。” “最前沿和顶尖的突破,永远和人有关,人的创造性是目前的计算机永远无法代替的。” “包括它给出的方案,其实都是需要人去进行检测和实验的,所以它永远都只是一个辅助性的工具,代替不了人的存在。” 顿了顿,他接着道:“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便是我不做,也有人会来做这份工作的。” (本章完) 第二百九十七章:为等离子体湍流建模 送走了戴维·麦格米伦这位普林斯顿的化学系主任后,徐川重新将精力放回了对超高温等离子体控制上。 这份工作的本质,实际上是对湍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当然,更实际一点,可以说是对等离子体湍流的现象进行研究。 其实如果就难度来说,对等离子体湍流的现象进行研究并不比研究一个七大千禧年难题简单多少。 首先湍流是有名的混沌体系,也是令诸多物理学家、数学家一筹莫展的问题之一,更别提湍流中的等离子体湍流了。 而他要研究的,还不仅仅是等离子体湍流,更是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中的超高温等离子体湍流,难度湍流的基础上拔高了近两个量级。 尽管目前来说他已经对ns方程做了大幅度的推进,在理论上有了一个基础,但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依旧难如登天。 数学方面对湍流和ns方程的研究不说,他即便不是第一人,也能排到前三。 关键在于应用,目前在湍流和等离子体流体的应用层面上,大多数做出来的成果都是掺杂了实验经验和一些实验参数的。 比如普林斯顿的pppl等离子体实验室,就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唯像模型,请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中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针对pppl设备做出来的。 这也是普林斯顿能为米国其他研究可控核聚变的实验机构提供帮助的原因。 而想要从数学理论上出发,抛开这些实验经验和实验参数来建立一个统筹模型,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南大,徐川坐在自己的办公室中,手中的黑色圆珠笔在稿纸上涂涂改改的。 【μi(t)=1/t∫t+tvt0μi~(t)dt】 【μi(t)=limt→∞1/t∫t+tvt0μi~(t)dt】 对于一道湍流而言,目前数学界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通过统计平均法统计平均方法来做湍流研讨的开场。 在过去数学家研究湍流时,曾将不规则的流场分解为平均场和不脉动场,同时也引出了封锁雷诺方程的世纪难题。 而湍流的随机性统计平均方法是处置湍流流动的根本手段,这是由湍流的随机性所决议的。 他现在所做的,就是先从平均场和不脉动场进行出发,分别尝试用数学语言来解释两者,并做一个关联。 从这一步出发,或许能完成针对等离子体湍流的模型。 毕竟湍流再复杂,其问题本身从物理学的角度上来说,也不过是主要来源于‘外部环境干扰’和‘本身经典复杂性’两大方面。 外部环境干扰很容易理解,就好比一台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时候,自身的形状,风阻等因素都会在车尾带来涡流。包括如果在行驶过程中旁边如果有大卡车或者其他车辆经过时,都会形成更复杂湍流体系。 这也是顶级跑车或者赛车会追求车辆的极致外形和极致的流体动力学的原因,因为湍流的存在会增加风阻,消耗更多的动力和降低速度。 当然,这同样是流体力学应用于实际工业的表现。 至于本身的经典复杂性,这则出自经典物理。 在经典物理中,有一种名为‘还原论’的方法,这是九年义务教育中高中时期的内容。 那时候我们学习到物理,会告诉你牛顿定律是从质点出发的,而库仑定律从点电荷出发的,毕奥萨法尔定律是从电流元出发的,振动波动从简谐振子出发. 由简入繁,层层深入,达到理解物质世界的目的。 从牛顿开始,人们坚信,包括浩渺无穷的宇宙都是可以计算的。这就是所谓的计算主义+还原论。 计算主义者认为连人性都是可以计算的,这一点甚至影响到今天人工智能的发展。 而还原论则是将物质一点一点的细分成基本单位,再从基本组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出发建立运动的演化方程。 这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也很容易理解。 但要想从基本组元重构演化方程谈何容易? 就像是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一样,它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和湮灭涡流和湍流。 尤其是在汽车的尾部,情况更加严重,一辆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光是自身行驶带来的空气流,最少都包含100000000000个微流单元。 而如果是恰好身边有其他车辆经过时,这个数量会再提升数个量级,少说也能到达十万亿级别的数量。 要对这么多的微流单元结构做分析,还要考虑这些微流单元彼此之间互相造成的扰动,合并成的中大型微流单元,以及消散掉的微流单位,以及每时每刻都在新形成的微流单元。 相信我,对这么多的微流单元进行分析,绝对不是你能在市面上买到的任何计算机能搞定的。 哪怕是超级计算机,也做不到实时分析,因为数据量实在太大了。 而如果要想对这些东西做分析处理,唯一的办法就是建立仿真模拟,俗称cfd。 其基本原理是数值求解控制流体流动的微分方程,得出流体流动的流场在连续区域上的离散分布,从而近似地模拟流体流动情况。 这项技术如今其实已经被广泛的用于了各行各业。 从能动的汽车、飞机、火箭,到不能动的高楼大厦、建筑通风,日常的空调、冰箱等等,全都有它的痕迹。 不过绝大部分的时候,cfd仿真模拟能得到的结果差别很大。 且不说不同cfd方法建立起来的仿真模拟,就是用同一种方法对同一个物体,比如飞机行驶建立起来的仿真模拟都有不同差别的结果。 就好比国内与国外的飞机,并不仅仅差距在发动机上一样,对于流体动力学的应用,也同样有着一段相当明显的距离。 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飞机应对危险状况时的反应力,动态平衡等方面。 比如遇到雷暴天气和风暴时,飞机能迅速通过电脑完成对机身平衡的调节。 亦或者体现在战斗机在做那些超高难度动作时,驾驶员对飞机的掌控力等等。别小看那些划过机身表面的流体和湍流,它们对飞机的平衡影响还是相当大的。 而ns方程之所以被无数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们追求的原因就在于这里。 通过对它的求解,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能在未来极大程度的提高人类对于流体的理解。 这些东西能转变成数学模型亦或者其他东西,辅助提升人们对于流体的控制以及应用。 随着对研究的深入,徐川开始全身心的投入进去。 就连研究地址也从南大办公室搬回了别墅,学校中那些才享受了他上课没几天的学子们就再次断了供。 对于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中的超高温等离子体来说,不管是目前主流的托卡马克装置也好,还是仿星器也好,亦或者球形的nif点火设备也好,里面的等离子体都处于有限的空间中。 而在ns方程的阶段性成果基础上,他开始一点点的整理他从普林斯顿那边带回来的pppl的实验数据,然后将其代入进去,为数学模型的建立做准备。 这是项相当繁琐的工作,但徐川却发现,这项工作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的难。 他原本已经做好了在这份工作上卡上几个月甚至一年半载的准备的。但现在,他有些惊讶的发现,截止到目前为止,他的推进似乎都还挺顺利的。 看着书桌上的稿纸,徐川嘴边带着一丝笑容:“看来并没有那么难的样子,或许很快就能搞定这个难题了!” 充满动力的他,再度投入了到了研究中。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也不知道过去了多久。 书房中的,徐川一边抬头看电脑屏幕上之前整理出来的数据,一边挥舞着手中的圆珠笔继续在稿纸上写出一些数学公式。 “(t)/vi(t)=1/▽i(ξ,η,ζ,t)dξdηdζ,ft+ξ·xf=1kq(f,f),.,” 盯着书写在稿纸上的数据,他皱着眉头陷入了沉思中。 推论到这一地步,他已经做到了通过数学方程来描述反应堆腔室中的等离子体流动,但新的问题也出现了。 目前来说,他仅仅能做到对于体均值近乎均匀的湍流流场进行的描述,而相对紊乱的不脉动场依旧是一团迷雾。 沉思了一会,徐川将手中的圆珠笔丢到了一旁,身体倒向椅背,默默的盯着天花板看着。 半响后,他长舒了口气无奈的摇了摇头自语道:“看来搞研究前立g真不是一件什么好事。” 一开始,在深入核心研究的时候过于顺利,让他以为在有了足够的理论支撑基础上很快就能得到结果,这让他自信满满的立下了g。 可现在看来,他距离这座迷宫的出口,还不知道有多远。 甚至,他现在都开始有些怀疑他走的这条道路可能是有问题的了。 众所周知,在宏观尺度下,气体和流体被看作一个连续体。 它们的运动由诸如物质密度、宏观速度、绝对温度、压强、张力、热流等宏观量来描述。 但与之相反的是,在微观尺度,气体、流体乃至任何物质都被看作一个由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组成的多体系统。 而在流体力学所提出的方程组中最著名的当属(可压或不可压)欧拉方程组和navier-stokes方程组了。 不过在对流体动力学的研究中,还有另一个大名鼎鼎的方程,那就是玻尔兹曼(boltzmann)方程。 玻尔兹曼方程是一个描述非热力学平衡状态的热力学系统统计行为的偏微分方程,由路德维希·玻尔兹曼于1872年提出。 它可用于确定物理量是如何变化的,例如流体在输运过程中的热能和动量。 此外,我们还可以由它推导出其他的流体特征性质,例如粘度,导热性,以及导电率(将材料中的载流子视为气体)。 但它和ns方程一样,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问题仍然没有完全解决。 不过在对等离子体湍流建立模型时,徐川用到了玻尔兹曼方程的一部分。 尽管严格地说传统的玻尔兹曼方程应用范围仅是中性气体分子系统,但将其应用于常见的非平衡等离子体包括大气压条件下流动的非平衡等离子体时,对其结果做一定修正后仍然正确。 毕竟从理论上来说,等离子体可看作由正负带电粒子组成的混合气体。 当然,这份理论并不完全对,而且从数学上利用玻尔兹曼方程来对等离子体做研究需要做一定的修正,但并不是不可以用。 然而就在这里,新的问题出现了。 在利用玻尔兹曼方程的对湍流流场进行描述的时候,一道沟壑拦在了平均场与不脉动场之间。 他找不到合适的房间将两者连接起来。 盯着天花板愣神了一会,徐川重新坐直了身体,拾起了桌上的圆珠笔。 不管如何,他是不会放弃的。 哪怕这是一条无人涉及的道路,没人能给他提供经验和知识。沿途路上的荆棘和困难都将他一个人征服,他也不会放弃。 而且,正是因为困难,才能让人诞生征服的欲望,以及解决问题后,那满心的充足。 如果说,在平均场和不脉动场中没有联通的桥梁,那他就在这道深渊上架起一座桥梁来。 他这辈子将重心放到数学上的目的,不就是想在原来的巅峰上更进一步么,现在路就在脚下,往前走就是了。 书桌前,徐川捏着笔盯着稿纸上算式思索了起来。 “理论上来说,等离子体含有多种粒子,至少有离子和电子,那么可以将其看成多粒子体系下的波尔兹曼方程。 “而可控核聚变中,反应堆中的等离子体通常由5%的氢离子和95%的氘离子组成。” “如果设氘离子粒子的分布函数为fα(r,u,t)drdu,,则在相空间中演化的动理学方程为:fα/t+v·fα/r+fα/mα·fα/v=(fα/t).” “如果设氢离子离子的分布函数为.” 一点一点,徐川从源头梳理着自己需要的东西,偶尔打开电脑搜索一些需要的资料。 这是一项很艰巨的工作,连可以借鉴的论文资料都没有多少。 毕竟,迄今为止从未有人在等离子体湍流的模型理论上深入到这个地步。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了不知道多久,徐川窝在书房中也不知道多久没出门,为了在平均场和不脉动场中架起这座微观的桥梁,他几乎除了吃饭睡觉,剩余的时间都在探索可行的方案。 以至于,当郑海敲响他的房门时,都被吓了一跳。 “教授,您怎么弄成这样了。” 当徐川打开门的时候,郑海被吓了一大跳,眼前这个头发乱糟糟,胡须看起来半个月没挂,眼睛充满血丝,甚至还有黑眼圈的人是谁? 要不是确认这是徐川的书房,他都甚至以为徐川被人掉包了。 “有什么事吗?”徐川抬头的问道,尽管脸上的疲劳遮掩不住的明显,但他的眼神却异常明亮。 这些天的忙碌不是没有收获的,在平均场和不脉动场之间,他已经找到了一条通往彼岸的道路。 “是关于那个核废料发电项目的,启动那边的核能工业园区已经通过了验收,上面已经安排了庆功宴和表彰大会,让我来通知您的。”郑海迅速说道。 “让他们开吧,我就不去了,我最近没时间。” 徐川不假思索的回道,对于等离子体湍流的研究现在已经进入了关键节点,他并不想在这个时候打断自己的思路跑去京城领奖。 “额” 郑海呆了一下,哭笑不得的说道:“这不太好吧,毕竟您是总负责人。” 尽管并不是科研人员,但全程跟着徐川的关系,他很清楚的知道眼前这位在项目中的贡献。 甚至可以说,这次的庆功宴和表彰大会就是专门为他而举办的。 如果他不去,剩下的那些研究员和工程师们估摸着也会被吓到不敢去接受表彰吧~ (本章完) 第二百九十八章:启明星,专属打造的奖章! 郑海一提醒,徐川也醒悟了过来。 没错,他可是《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项目的总负责人。 而且之前为了这场庆功宴和表彰大会,吴伟钊还特意找过他,请求他再担任一段时间的总负责人职位。 如果他不去,这庆功宴和表彰大会还怎么开? 想到这,徐川也头疼了起来。 尽管他对这些名誉表彰什么的并不在意,但他不能不考虑一下那些为了这个项目在启东努力工作的其他研究员和工程师们。 如果没有他们尽心尽职的工作和努力,这个项目也不可能这么快就完成。 一场由国家主持的庆功宴和表彰大会,对其他人的帮助还是很大的,无论是以后的科研道路,还是晋升道路什么。 ...... 「庆功宴和表彰大会什么时候开?」徐川想了想后问道。 哪怕他不在乎,但他也不可能不考虑一下其他人的感受。 哪怕仅仅是一名最普通的建筑工人,也值得褒奖。毕竟这是他们应该得到的。 「三天后,在京城的国家大礼堂。」郑海迅速回道。 徐川点了点头,道:「三天么,行吧。我会准时过去的。」 三天的时间,肯定不够他完善对等离子体湍流的研究的,但整理一下思路,将灵感和想法记录下来应该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庆幸的是他已经找到道路,要是之前还处于研究状态被打断了思路,那就真的是哭都哭不出来。 「还有其他的事情吗?」 答应了去参加表彰大会后,徐川转身准备关门回去继续研究等离子体湍流,眼角余光却留意到了郑海依旧站在门口一动不动的,便停下了动作好奇的问了一句。 「教...教授,哪怕是搞研究,您也要注意身体啊。」 郑海沉默了一下,还是开口劝道。等这次回京,他一定要跟上面反馈一下,不管怎么说,都得给这位配个生活助理或者医护人员什么的。 这研究起来不要命的状态,真的太吓人了。 徐川愣了一下,笑道:「放心吧,我知道的。」 ....... 三天的时间并不长,处理好自己的研究工作后,徐川又出去找了家理发店剪了下头发,整理了一下仪容。 毕竟是在国家大礼堂中举办的表彰大会,他不可能邋里邋遢的跑过去,还是得注意形象的。 八月中旬,桂花飘香的季节,徐川拖着行李箱,和郑海搭乘高铁前往京城。 京城的国家大会堂内,《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项目成功通过验收的表彰大会,在大会主持者的致辞与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拉开了帷幕。 徐川坐在前排,左边是项目的主管韩锦教授,右边则是项目建设的总工程师祁中兴。 相对比徐川的平静,这两位就明显有些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因为激动而显得有些潮红的脸庞,目光热烈中又充满着盼望,期待,满足等各种情绪。 随着那位熟悉的老人走上了舞台,大礼堂内顿时涌起了如雷般热烈的掌声。 老人先是对《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项目的完美成功表示了祝贺与恭喜,并接着夸赞和鼓励了所有人的付出与努力,表示他们是国家的中流砥柱,对这些奋斗在科研阵线的第一线上、拥有杰出贡献的科研工作者与工程人员表示了崇高的谢意。 随后,老人亲自向徐川、韩锦等人在项目中做出杰出贡献的科研人员颁发了六枚独特金色「核电奖章」以及鲜红色的证书。 站在舞台上,韩锦低头看向自己胸前那枚由老人亲自替 他佩戴的金红色勋章,心中泛涌着激动自豪。 这枚勋章以金色为主,采用***、五角星、光芒线等元素,而章链采用华国结、花卉等元素。 它象征着获奖者曾在《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项目中作出的重大贡献,彰显示范引领作用。 毫无疑问,这是他的祖国,他的民族,对他的肯定与赞扬! 蓦的,他想到了什么,微微转头看了眼正站在身边和一起合影理念的青年。 如果不是这位,今年他也不可能有机会站在这里,更不可能带着胸前的这枚勋章。 相对比这位在整个项目中做出的贡献来说,他所做的,只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 另一边,负责核能项目建设的总工程师祁中兴同样有些感慨。他从未想过,有一天他一个搞建筑的,能站在这个舞台上,接受这样的颁奖。 ...... 除了六枚「核电勋章」外,还有六十八名的先进个人奖章,五个先进团体奖章。 这些同样是为了表彰获奖者在整个项目中做出的努力与贡献,再伟大的项目,也需要有人去拧紧螺栓,没有这些基层人员的奋斗,再伟大的项目也不可能完成。 而除了这些外,让徐川和礼堂中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表彰上,还有一枚特殊的勋章。 「启明星奖章!」 这是一枚由24k纯金打造的金质勋章,重达三百七十八克,配有金黄、深绿色、纯白色、艳红色及黑色五色的独特绶带,奖章主体图桉由五角星、***、天空、光芒线、星星等元素构成。 启明星,启明日之星! 这是这枚勋章的含义。 不仅仅是对徐川奖彰,也象征着新的一天,象征清晨,象征着迷茫中的希望,引领方向的的标志;更是寓意着他是国家明日的开始与未来的希望之星。 而独特的绶带,还有另一重独特的含义,黄绿白红黑,这是传说中女娲炼石补天所用的五彩石的颜色,它的意义毫无疑问取自传说中的女娲补天。 事实上,对于核能源来说,最终的缺陷毫无疑问的是极难处理的核废料,它能污染大地,犹如远古时的洪水一般,为祸人间。 而如今,这一最大的缺陷被弥补,核能领域的发展将迎来全面的跳跃,能源危机被解开,华国亦将迎来蓬勃的明天。 徐川手指轻轻的在勋章表面划过,他感受着这份勋章的沉重,不仅仅是因为勋章本身的沉重,更是那蕴藏在那其中的厚重责任感与期待。 启明星,启明日之星。 这枚勋章的设计,毫无疑问是独一无二的。 只是,不知道他能否承担起这样责任....... ...... 在一片如雷的般的掌声中,表彰大会告一段落,也算是了却了《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了所有为挥洒过热血的科研人们心中的一桩心愿。 对于徐川而言,他收获的并不仅仅是两枚勋章和荣誉证书,更有沉甸甸的责任感与期盼。 跟随着警卫,他再次来到了长安街北侧的北海小岛上。 作为《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的总负责人,在项目顺利的完成验收后,他也该来做一次汇报。 当然,更重要的是,这次过来也是这位在这里办公处理国务的老人亲自邀请。 本来徐川是想着表彰大会结束后迅速赶回去继续完成自己对等离子体湍流的研究的,不过在大会结束后,老人亲自找到了他邀请他今天来这里聊聊天。 「徐教授来了,快请坐。」 大厅中,早已经等候在这里的老人看到徐 川后笑着起身迎接。 徐川恭敬的和老人握了握手,坐到了一旁。 「听科技信息部那边反馈说,你最近都在熬夜搞研究,要注意身体啊,身体才是**的本钱。你还年轻,以后还有很长的时间,研究什么的都可以慢慢来。」老人亲切的关心道。 徐川**道:「让您担心了,我会注意的。」 老人笑了笑,关切了两句后转入正题:「这次麻烦你过来一趟呢,主要是想和你聊聊核能领域的一些事情,包括核废料重新利用发电这项工程中的一些技术。」 「您说。」徐川迅速回道。 老人整理了一下思路,缓缓开口道:「在你的带领下,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项目取得完美的成功,毫无疑问,这项技术的价值是巨大的。」 「不过如今启东的核工业园区的工程已经完成了,我想听听你对于这个项目后续发展的看法......包括是否可以向国外出口这项技术,换来一些我们需要的科技......」 听完老人的询问,徐川也弄明白了今天找他过来的关键。 一方面是询问启东那边的核废料发电站的未来规划,想听听他的看法,毕竟他现在还挂着总负责人的头衔。 另一方面则是询问对外出口这项技术的可行性。 当然,这个所谓的出口并不是将技术交换给外国,而是在国外建立同样的核废料发电站的可行性。 毕竟如今的核裂变发电在一部分国家中的电能供应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欧洲那边,有些国家甚至都达到了近一半的供能占比。 而这些国家堆积在手中的核废料数量比华国可多多了,如何处理核废料在此之前可是一项公认的世界难题。 如今他们掌握了这项技术,要最大化利用的话,选择和「帮助」他们是很好的选择。 毕竟能掌握核裂变发电的国家,多多少少手里都捏着一些华国需要的科技。 如果能利用这项技术交换到一些,的确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对于华国来说,都不用他们主动找上门去,在两个多月前公开核废料重新利用发电技术后,就有国家主动找上门了,提出各种条件想要交换或购买这项技术。 尽管其中不乏有很多心动的,但对于了解这项技术的高层来说,想要利用这项技术帮助那些国家还有一个比较担心的点。 那就是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项目使用的辐射隙带理论。 这项科技从理论上来说,可是能应用到隐形涂层材料上的,他们已经在研发了。 但老实说,那些提出交换的国家开出的条件也相当诱人,有不少都是他们紧缺的。 当然,他们也想问问眼前这位有什么想要的科技或者东西没有。 毕竟核废料重新利用技术完全可以说是他一个人搞定的,从理论到施工,国家只不过是提供了一些基础的东西。 他们提供的东西,换到其他发达国家也基本都可以,关键点在于眼前这个人。 此外,还有就是可控核聚变项目了。 ....... 相对比前面两个,最后一个才是徐川关心的。 思忖了片刻后,他开口道:「对于这些问题,老实说并不在我的能力之内。」 「毕竟我只是一个科研人员,研究科学技术是我的工作,但技术弄出来后,该怎么使用才能达到最大利益化,相信你们比我更懂行。」 「至于需要的科技,我个人而言并没有什么需要的东西。」 「不过我建议从日耳曼国那边交换一份磁镜+磁箍双重控制技术过来。这份技术是 用于可控核聚变上的,在未来咱们可以用得上。」 磁镜+磁箍双重控制技术是日耳曼国和米国联合研发的技术,他上辈子在普林斯顿那边研究可控核聚变的时候就曾用到过。 不过那时候他用的是自己研究出来超导材料打造的,虽然现在超导材料还没有弄出来,但他也该做准备了。 老人闻言点了点头,记录下这个需求后接着问道:「还有吗?」 徐川想了想,道:「如果弄到顶级的数控机床的话,也可以。毕竟顶级的数控机床用途还是很多的。」 老人微微摇了摇头,道:「这个恐怕比较难,不过我们尽力去试试。」 相比较前面的磁控和磁镜技术,后者是那些西方国家一直对他们禁止出口的设备之一,之前他们也聊过,不过直接就被否决了。 数控机床被誉为工业的母床,重要性不言而喻。 徐川笑了笑,道:「不一定要从日耳曼那边入手,其实我们的隔壁也是可以的,虽然相比较之下差了一些,但对我们来说,够用就行。」 老人思忖了一下,点了点头道:「可以试试。」 相比较从欧洲那边获取数控机床,从他们的邻居这边的确要容易一些,虽然并不喜欢这个邻居,但相比较之下,还是强大自己更重要一点。 ........ 第二百九十九章:提前开启可控核聚变工程 古色古香的小楼中,徐川和老人聊了一个多小时。 除了《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项目》外,最主要就是有关可控核聚变方面的了。 按照原本的计划,上面既定的是2020年的时候正式开启第二个可控核聚变工程的。 这也算是预留了一部分时间,以防止核废料发电项目出现意外情况需要延期什么的。毕竟这种大型项目,遇到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过上面也没想到这项大工程会这么顺利,尽管在中间遇到了一些问题,但很快就别徐川解决了。 而如今核能项目顺利完成后,下半年的时间就中空了。 虽说徐川有自己的研究和安排,国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消化吸收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项目带来的成果。 但对于华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其他的不多,就是人多。 只要资源足够,手里的人才足够同时开启多个超级工程的。 徐川也不想浪费这半年的时间,于是就在这次谈话向老人提出了提前开启可控核聚变工程的想法。 相比较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项目来说,可控核聚变工程才是真正的超级工程。 光是前期的准备工作,没个一两年的时间都不一定能完成。 下半年提前开启可控核聚变,也不是不可行。前期的人员招聘、地理位置选址、相关材料与公司的招标等等事情都可以交给其他人去做。 而他则在下半年搞定惰性中微子和等离子体湍流数学模型的研究后,可以在明年顺理成章的开启对这项超级工程的攻克。 相对比核废料重新利用这项已经完全成熟的技术来说,可控核聚变是对未知领域的全新挑战。 要解决的问题实在太多了,无论是氚的自持、还是腔室中的超高温等离子体的控制、亦或者材料的热辐射损耗、反应堆聚变能量的回收.等等,全都是世界级的难题。 徐川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带领团队成功的征服这座高峰,或许这需要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 但他不可能也不会放弃,因为这是他两世的梦想之一。 他想要看到可控核聚变的火花点亮在这片神州大地上,哪怕为此付出生命作为代价也心甘情愿。 开完表彰大会,徐川也正式卸任了‘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项目’总负责人的身份。 在可控核聚变工程项目的立项通知正式通知没有下来之前,他也算是无事一身轻了。 而相对比的之前的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项目来说,可控核聚变工程的立项与跟进倒是不用那么着急了。 毕竟这种超级工程,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实在太多了,每一方面都需要协调准备。 不过回来后,徐川并没有放松下来,现在已经是八月中旬,等离子体湍流的研究还未完成,需要他继续努力。 此外,欧洲原子能中心那边针对惰性中微子的第一次的对撞实验已经结束,相关的数据正在处理中。 因为没法出国的缘故,徐川也只能继续通过华国这个cern会员国的身份继续申请原始数据进行分析了。 好在cern那边的理事会有不少都算是他的熟人,比如爱德华·威腾,戴维·格罗斯,再加上他是惰性中微子的发现者,相关的数据很容易就申请下来。 至于原始数据的初步分析工作,依旧是由南大这边进行处理。 不过让徐川意外的是,在原始数据申请下来没几天后,魔都交大那边的人找上了门,找到他提出想要参与进数据分析工作中。 “徐教授,咱交大的团队,在高能物理领域有着充足的经验,曾参与分析出过四夸克粒子的实验数据,在国内也是数一数二的物理团队。有我们的帮助,惰性中微子的数据分析绝对能缩短很多的时间.” 南大,徐川的办公室中,一名中年男子期盼的看着徐川,脸上带着一些讨好的笑容。 看着交大物院的院长,徐川也有些头疼。 老实说,这位刘院长说的没错,交大在高能物理领域的确很不错的,他们的团队经常参加cern那边的实验,有着充足的经验。 有交大的团队加入,惰性中微子的数据分析工作的确能加快不少,这一提议的确让他有些心动。 能提前不少时间完成原始数据的分析工作还是挺不错的。 只是他已经答应了南大,将这一批的原始数据交给南大的了。 想了想,徐川开口道:“关于对撞原始数据的分析工作,我恐怕没法答应你。在前些天我这边已经这项工作交给南大了,如果你早来几天的话,倒是可以和南大一起研究。” 闻言,中年男子迅速道:“没关系,只要您不介意就行,剩下的交给我。” 对惰性中微子的研究和发现,在物理界绝对是一项重量级的成果,它关系到暗物质与暗能量。 虽说眼前的这位徐教授才是主要发现者,但如果能参与进数据分析工作中,那也是名留青史的荣耀了。 就像是18年的时候,交大参与了四夸克粒子的发现分析工作一样,对于交大来说这是增加学校学术氛围和国际知名度事情。 送走了这位交大物院的院长,徐川摇了摇头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对等离子体湍流的研究上。 在核能项目的表彰大会之前,他就已经有了明确的思路,顺着这条思路,如今他已经开拓了相当长的一段距离。 他有预感,在等离子体湍流的平均场和不脉动场微观数学桥梁,快要被他架起来了。 如果成功,那么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中的等离子体模型就能以此为理论基础做出一个纯数学方面模型了。 带着希冀,徐川将精力全都集中在了最后的难关上。 时间一天天过去,日历翻开了新的一页。 九月,南大的校园中悠长的桂花香顺着微风飘拂,让人心旷神怡。 办公室中,徐川目不转睛的盯着桌上的稿纸,手中的笔在纸上写写画画着,时不时的,他也会抬头滑动一下鼠标,在电脑上搜索着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 “教授,一起去吃午饭吗?” 一上午的时间眨眼就过去了,办公室中,阿米莉亚看了眼手表后,放下手中的笔站起身伸了个懒腰,看向窗边正在埋头计算什么的导师。 她也不知道导师在算什么,凑过去看了也没看懂,问了一次导师也只是说在研究ns方程,具体的没详细说。 不过这种状况已经持续有一段时间了,倒是方便了她和谷炳师兄。 如果在学术上遇到了什么问题,就不需要再累积起来抽时间去到处找人了。 另一边,徐川微微摇了摇头回道:“你们先去吧,我等会再去。” “那行,注意时间哈,去晚了餐厅就没菜了。” 阿米莉亚耸了耸肩,来到华国这一年的时间,她已经能将汉语说的很六了。 满足又遗憾的是,这边的美食的确很多,放假期间出去旅游她吃了很多好吃的,但学校食堂里面的饭菜真的都很一般,甚至都没她自己做的好吃。 徐川倒没在意自己这个小学生的心思,此刻他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手中的笔上。 而一行行的算式也流畅在洁白的稿纸上呈现,转而开始收缩. “.计算x1(σw,σb)=1,在(σw,σb),平面上形成一个相变的边界,其将平面分为“混沌”和“有序“阶段。在“混沌”阶段,随着湍流中微流单元的传播,两个湍流微流单元会被逐渐拉远” “综上,合适的参数初始化应该使的值位于相变的临界线上,可于最小化微流单元中建立平均场与不脉动场的转换,而x1则充当随机扰动在层与层传播过程中的缩放因子。” 最后一笔落下,徐川终于长出了一口气,放下了手中的黑色圆珠笔。 “终于搞定了!” 盯着稿纸上的算式,他脸上也带上了一丝满足。 耗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他终于在微观状态下用数学语言在平均场的有序和不脉动场的无序间建立了一座横跨整个深渊的桥梁。 毫不夸张说,这项成果的重要性完全不弱于他之前做出来的ns方程阶段性成果,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更加重要。 因为它是为可控核聚变腔室中超高温等离子体湍流建模的关键所在。 搞定了数学基础,那么剩下的就是为它建立一个数学模型了。 相对比理论基础来说,这并不是很难,至少对他而言是的。 整理了一下桌上的稿纸,徐川刚想打开电脑开干,肚子就咕噜咕噜的叫了起来。 “算了,先去吃个午饭再说。” 随手将稿纸塞进抽屉,徐川摸了摸肚子起身前往食堂,虽说一上午都是坐着没动,但脑力活动消耗的能量可丝毫不比体力活动差,甚至更甚。 餐厅中,徐川端着餐盘随便挑了点吃的,刚要找位置坐下,耳边就传来了声音。 “这边,徐川。” 熟悉的声音让徐川好奇的四下张望了一下,然后就看到了坐在角落中的陈正平和俞勇望,以及交大那边的物院院长。 端着餐盘走了过去,他笑着和三人分别打了个招呼:“导师,俞院长,刘院长” “我们都快吃完了,伱才来。吃饭都不积极。”看着徐川餐盘中的饭菜,陈正平摇了摇头道。 徐川笑了笑,道:“刚好在研究的时候有点想法,所以就晚了点。” 一旁,南大物院的院长俞勇望笑道:“研究重要,但人是铁饭是钢,保证营养才能跟上搞研究嘛。”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放下餐盘坐了下来。他也没什么拘谨的,一边吃一边和三人聊着天。 “徐教授,既然有缘又碰到了,陈院士和俞院长现在也都在这里,关于cern那边传递过来的原始数据分析的事情,咱们一起再商议一下?”聊了一会后,餐桌对面交大的院长刘阳辉笑呵呵看向徐川开口问道。 关于数据分析的工作他一开始找了徐川,不过徐川没答应的,但他也不会轻易放弃,又找到了南大物院的院长俞勇望,想从南大这边的突破一下。 在俞勇望那边碰了个钉子后,他又找到了徐川的导师陈正平,希望能加入到数据分析工作中来。 相比较之前两个的拒绝,这次倒是似乎有些希望。 特别是当给出‘这是徐教授的发现,cern那边也在研究,我们得尽快完成数据分析的工作,不能让其他国家的人抢先时’,这位徐教授的导师陈院士明显动摇了。 看到了希望后,他在陈正平的办公室中磨了半天,终于做通了这位陈院士的思想工作,答应了帮忙替他和俞院长那边沟通一下,这才有了三人在食堂的聚餐。 而对于陈正平来说,交大那边找过来的请求,他一开始也是想拒绝的。 毕竟这是属于南大的荣耀,凭啥让你交大过来分一杯羹,南大又不是没有团队可以做数据分析工作。 但架不住刘阳辉死皮赖脸的在他办公室中唠叨和劝说,后面他还真听进去了一些。 惰性中微子是他这个学生的发现,现在cern那边也正在全力进行验证,如果能抢在cern的其他团队前完成原始数据的分析,找到充足的线索提升惰性中微子存在的置信度,那么对于徐川的帮助还是挺大的。 毕竟惰性中微子关系到暗物质与暗能量,如果能帮助他这个学生提前完成工作,让他一个人独占所有的发现,可以说又是一个诺奖级别的成果。 哪怕诺奖不一定会因此颁发给他,也没必要让那些国外的团队插进来分走一些发现工作中的荣誉不是么。 只是说南大的确有能力完成这些原始数据的分析工作,可时间方面却无法保证,毕竟人手就在这里,是有限制的。 如果有交大的物理团队帮忙,的确能缩短很多的时间。 考虑到这点,陈正平才答应帮忙和俞勇望交流一下。 (本章完) 第三百章:可控核聚变项目落地 对于徐川来说,交大的高能物理团队加入惰性中微子原始数据的分析工作其实挺好的。 毕竟这能极大的缩短分析数据需要的时间。 正如他的导师陈正平所说的一样,惰性中微子的发现是他的成果,完全没必要让国外的那些团队分一杯羹。 至于南大这边,在徐川和陈正平都同意的情况下,俞勇望也顺口就答应了下来。 再怎么样,徐川和陈院士的意见还是要考虑一下。 九月初,在核能项目表彰大会结束后过去了半个月的时间后。 科学技术蔀那边的人主动上门找到了徐川。 亲自来金陵登门拜访他的,是几个月没见秦安国和另外一位约莫四十岁出头的中年男子,带着一副金边眼镜,温尔文雅的模样。 “徐教授,好久不见。” 别墅中,秦安国热情的和徐川握了握手,满脸笑容的打着招呼 “来,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咱科学技术蔀战略规划部门的高弘明,这次一起过来,主要是和您碰个面,聊聊天,如果合适,后续在可控核聚变工程上就安排小高给你打下手。” “可控核聚变工程项目上一些杂琐碎事您都可以交给他来处理,后续有事情也可以直接吩咐小高,他都会及时处理和汇报的。” 徐川点了点头,笑着和这位高弘明握了握手:“高·厅好。” 科学技术蔀的战略规划厅的负责人,这职位可以说很高了,而能被上面安排下来参与负责管理可控核聚变工程,可见这位高弘明的能力也肯定相当优秀。 “徐教授好,高·厅这称呼实在太客气了,叫我的名字或者小高都可以的。”高弘明温和的笑道。 徐川笑了笑,道:“项目管理工作上的事情和前期的筹备工作就麻烦你了,我这边暂时还有一些其他的研究分不出身。” 高弘明迅速说道:“这个您放心,我的本职工作就是协助您处理这些事情的。”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那就多有麻烦伱了。” 顿了顿,他接着问道:“对了,关于可控核聚变的正式立项通知什么的下来了吗?” 闻言,高弘明迅速从包中取出一份红色文件,递了过来。 徐川顺手接过通知文件,翻阅了一下。 一旁,秦正国开口说道:“可控核聚变工程的正式立项已经完成,项目总负责人是徐教授您,不过因为事关机密,所以没法转发到您的公开邮箱中,就由我这边带过来了。” “另外,关于可控核聚变工程方面的一些事项,今天也需要和您交流商议一下。” 虽说这可控核聚变不是什么需要值得严格保密的事情。这种前沿科技领域的东西,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正在搞的机构也有不少。 甚至十几个国家联合起来一起搞的也有,比如iter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这个项目从1985年就开始了,到现在也有近50年的时间了。 不过就华国的性格嘛,大家都懂的,能低调就低调,能保密就保密,在没有拿得出手成绩出来前,国人更喜欢暗戳戳的自己弄。 徐川从高弘明手中接过通知文件,一边看着一边点头道:“秦蔀长请说。” “首先是关于项目选址,咱这边商议后暂时筛选出了四个地点,分别是滨城、津城、魔都、深城。这四个城市徐教授您看看哪个合适一点?或者如果您有建议和想法的话,也可以提出来,咱们一起商议一下。” 闻言,徐川抬头看了眼秦安国,沉吟了一下后开口道:“可以放到金陵吗?” 对面,秦安国和高弘明听到这个回答都明显的愣了一下。 回过神来后,秦安国开口问道:“核工程一般不都是靠海的吗?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需要大量海水来完成降冷循环什么的吧?” 徐川笑了笑,道:“这是惯性思维了,核电站什么之所以建在海边,是因为需要大量海水来反应堆释放热量发电之后的余热带走。” “此外,沿海一般都有持续的风力,有利于气体的扩散。内陆地区的放射性气体容易在当地积聚,造成核污染。” “而可控核聚变虽然也需要降温,但它并没有核辐射一类的风险,毕竟它的聚变原料是氘氚这两种无害物质。” “并且不需要像核裂变发电站一样将燃烧原料一次性填入反应区,它更像是火力发电站一样,反应堆中需要多少燃料就补充多少。” 顿了顿,他接着道:“至于降温,海水能做的事情,淡水自然也能做,金陵在长江的中下游,有着充足的水资源。” “而且金陵也算大型工业城市,对于电量的消耗也相当大,再加上苏省的其他城市同样需要大量电能,我觉得建在这里也是可以的。” 徐川笑着解释了一下,不过他还有一个理由没说的是,上面选的那四个城市距离他目前居住的地方都有一定距离,每次来回都要耗费大量时间在路上。 这是他之前主持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项目时发现的问题,他从南大这边跑去启东都要好几个小时,更别提滨城、津城那些地方了。 关键是他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明明他只要坐车就行了,但在路程上,他却静不下来做研究什么的,别说搞研究了,就是单纯的看书都很难沉浸进去。 所以每次旅程,对他来说都可以说是在浪费时间。 如果可以,徐川真不想因为可控核聚变工程到处跑来跑去的,安安静静呆在金陵这边就成了。 当然,这个理由他就没说了,说出来有种给人太任性的感觉。 对面,秦安国点了点头,道:“行,您的建议我这边先记下来,等回去后再开会商议一下,如果没什么问题确定修改选址的话再和您联系。还有其他方面的要求或建议吗?” 徐川想了想,道:“彭鸿禧教授现在还在水木大学任职吗?” 秦安国:“这个我不太清楚,不过可以帮忙查一下,是想要邀请彭教授加入可控核聚变项目吗?” 徐川点了点头,道:“彭教授是咱们国家核能领域的奠基人之一,更是开辟并发展华国粒子束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的主导者,如果能邀请来,那再好不过了。” 老实来说,将彭鸿禧这位已经八十来岁的老人拉过来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尽管华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算得上是世界顶尖一档的,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国内的众多大学其实并没有开设可控核聚变这门专业课程。 目前在国内从事可控核聚变领域研究的人员,基本都是从等离子体物理、核物理、高能物理等领域转方向跨行业过来的。 而彭鸿禧院士则是华国核聚变领域的真正元勋级别人物。 如果不是真的找不到什么合适的人选,徐川也不想去麻烦他老人家,毕竟这位老人今年已经满了八十了。 至于彭鸿禧院士的学生,之前在核废料重新利用项目中担任负责人处理日常事物的韩锦教授,相对来说还是太年轻了一点。 之前在他的带领下主导《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项目的日常工作没什么问题,但要他撑起可控核聚变这种超级工程,就难了。 可控核聚变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其中涉及到的技术难点涵盖从等离子体物理到材料研究乃至信息技术研究方方面面,需要繁多的研究单位的通力合作。 可以说这种超级工程需要协调资源和东西实在太多了,在国内如果没有足够的资历和名望,是没法完成的。 思来想去,徐川也只能再邀请一次彭鸿禧院士。 一旁,高弘明听着两人的谈话忍不住咽了口唾沫。 他知道这位徐教授的能力大,但没想到能量会大到这种地步。 如果是其他的学者,在上面给出了四个选址后,基本只会从四个选址中选一个。 没想到这位直接提出了异议,更没想到的是,秦蔀长竟然直接答应了下来。 虽说还是回复的要回去开会商议一下,但这个商议在他看来也就基本就是走个流程的事情而已。 老实说,高层挑选这四个选址还是有道理的。 这四个选址都是重要工业基地的核心城市,比如滨城,是辽中南工业基地的核心城市,比如魔都,是沪宁杭工业基地的核心城市。 而且这些城市都靠海,核电站这里工程设施优先选择靠海的城市已经算是潜规则了,不仅仅是国内,放到全世界也基本都是这样选择的。 毕竟方方面面来考虑,沿海城市的确更加方便。 然而可控核聚变这样的一项超级工程,投资少说也是过百亿的大型项目,选址方面被眼前这位徐教授一句话就改变了。 这份能量,在国内可以说是独一无二没一点问题。 别墅的客厅中,三人聊了一会后,秦安国准备起身告辞离开。 今天过来一方面是介绍高弘明给徐川认识,另一方面则是聊聊选址、投资预算、人员要求等方面相关的问题。 这些都已经得到了答复,他也就不准备再耽误这位徐教授的时间了。 送走两位科学技术蔀那边的人后,徐川将精力放回了对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中的超高温等离子体湍流建模上。 在理论基础已经被他完善了的情况下,为等离子体湍流建模对他来说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徐川忙碌着自己的研究。 在建模中间,他收到了高弘明的回访,经过商议,可控核聚变工程的项目选址最终落在了金陵。 至于具体选址,目前正在和金陵市这边的政fu商议。 金陵的市领导们收到这个消息后惊的下巴都差点掉了一地。 百亿级的投资,可控核聚变这种国家超级项目突然落户金陵,对金陵来说简直就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惊喜。 在此之前,金陵市的领导们别说想都没想过的这事了,就连做梦都没有梦到过。 当负责可控核聚变工程日常工作开展的高弘明找上门的时候,金陵市的领导们简直跟做梦一样,人都傻了。 可控核聚变这种系统性的超级工程,对于整个金陵市的高新技术和科学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人才引进方面的帮助都是巨大的。 一个大型项目,肯定需要无数的人手帮忙,而可控核聚变这种,怕是在里面端茶倒水都得博士生起步。 这种级别的人,放到国内,无论是在哪个城市都是引进的对象。 而科技与高新技术的发展就更不用多说了,可控核聚变的研究,天知道能带动多少新技术的发展和出现。 或者说的更加简单直白点,对于金陵市来说,可控核聚变工程的落户,就像是天上掉下来的‘硕大’政绩。 当听到这是徐川的提议后,市领导便迅速带着人马亲自过来拜访。 当然,他们拜访也是有正规理由的。 可控核聚变工程落户金陵,作为市政府,在选址方面他们自然要听听这位徐教授的意见。 而跟着市领导一起过来的,还有高弘明和彭鸿禧两人。 “徐教授,您看咱金陵哪里更合适作为选址一点?” 徐川的别墅中,金陵市的领导一脸热情期盼的看着徐川询问道,茶桌上,还放着一张硕大的金陵市地图,还是那种3d类型的,上面标记出来了金陵市各地的情况。 徐川:“在江边找个人烟稀少点的地方就行。” 想了想,他又补了一句:“当然,得地质结构稳定,不会出现下沉的等情况。” 闻言,市领导思忖一下后指着地图询问道:“那幕燕滨江景区中的五马渡广场怎么样?” “这里地质稳定,附近没有居民小区的,除了一些旅游景点外,没有其他的建筑,拆迁起来也方便,对面是八卦岛屿湿地公园,考虑到保密问题可以关闭这个公园。” 徐川:“这个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探测,如果确定没什么问题,我都可以。” “至于保密问题,可控核聚变和在外面来看和普通的核电站没多大区别,不用太担心。” 市领导点了点头,道:“如果幕燕滨江景区不行,放到栖霞山脚下也可以的,那里应该符合要求。” “如果徐教授您没意见的话,我们这就安排人员对这两处地方进行勘探,如果可以,那就您选一个,如果都不行,那就再来重新商议如何?” 徐川点了点头,道:“那就麻烦你们了。” “不麻烦不麻烦,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更何况,这样的‘麻烦’我们巴不得多来几次。”市领导一脸笑容的说道:“事不宜迟,我们这就回去安排人员对这两处选址进行勘探,就不多打扰徐教授和彭院士两位了。” 感谢少了一只羊大佬的打赏,大佬都打赏了一个舵主了,按照加更规则会进行一张加更,先记下来了,等盟主的加更完就给大佬加更,谢谢大佬,(づ ̄3 ̄)づ╭~ (本章完) 第三百零一章:稿纸被偷了??? 金陵市这边的领导离去,也带走了高弘明一起去商议可控核聚变落户的事情。 偌大的别墅中,就剩下了徐川和彭鸿禧两人。 “真没想到这么快你就解决了核废料难题。”端着茶杯,小啜了一口后,彭鸿禧有些感叹道。 去年眼前这个年轻人邀请他加入项目的时候,他从未想过这种大型项目一年的时间就能搞定。 徐川笑了笑,道:“运气比较好而已,选择的方向对了,研究起来自然就快一些。” 彭鸿禧微微摇了摇头,道:“没有实力哪来的运气,你解决直线粒子加速器能级和稳定性的方案我看了,如果不是在物理上有着极深的认知,也不可能想出这种解决方案。” 顿了顿,他接着道:“不说这个了,聊聊可控核聚变吧。” “听说这次可控核聚变工程是单独独立的,由你负责,那么关于可控核聚变的路线,你考虑过了吗?准备走哪条,磁约束?还是惯性约束法?” 磁约束和惯性约束是目前研究可控核聚变的两条国际主流路线,这两条路线中,米国更看好惯性约束一些,在上面也走的相对较远。而华国则将投注压在了磁约束路线上,在这上面走的更远一些。 徐川思忖了一下,道:“相比较惯性约束来说,我更看好磁约束一点。” “怎么说?”彭鸿禧感兴趣的问道。 徐川沉吟了一下,开口道:“惯性约束不使用磁场来控制聚变等离子体,而是利用冲击波将其压缩到聚变所需的巨大密度,等离子体仅通过惯性保持一瞬间的形状,然后膨胀并释放能量。” “相对比磁约束来说,它惯性约束有着一个致命的缺点,目前的激光增能,注定了它的激光每几个小时只能发射一次,无法产生持续稳定的能源,商用的难度较大,且真正的输出能量远远低于输入能量。” “而且如何将燃料热斑内的中心压力增加到大气压力的几十亿倍,是实现商业可行的核聚变的关键之一。” “这两点不解决,在惯性约束上要做到发电商业化,可以说是遥遥无期。相比较之下,即便是磁约束也有着一些问题,但我还是更看好一些。” “那你准备研究托卡马克还是仿星器?”彭鸿禧问道。 徐川摇了摇头,道:“都不是。” “嗯?”彭鸿禧投来疑惑的目光,看向坐在他对面的年轻人。 徐川往后靠在沙发背上,脸上带着一些放松的笑容:“无论是托卡马克亦或者仿星器,都有着各自的缺点。” “托卡马克是目前较为主流的磁约束方式,具有反应产生的废物极少,可再生性好等优点,但目前仍然存在技术难点,比如如何稳定约束等离子体等。” “而仿星器虽然在能量约束方面有先天的优势,对等离子体的约束远超托卡马克,但仿星器的约束性能远低于的托卡马克,而且它目前来看暂时还做不到实现精确的准对称。这意味着任何对称性的微小破坏都可能会导致新古典传输的显著增强。” 彭鸿禧好奇的问道:“那你的选择是?” 徐川笑了笑,开口道:“多重磁镜紧箍环形控制。” “多重磁镜紧箍环形控制?”彭鸿禧重复了一句,眼神中带着些不解,要说搞核聚变他也做了这么多年了,这个名词还真是第一次听说。 当然,从名字来说,他大抵也能理解这是个什么东西。只是说,这装置似乎并没有先例的样子,等于说是从一无所有开始。而难度方面就更不用说了,可控核聚变本身就是一个超级难题,再从头开始弄,天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出那么一点成果。 徐川点了点头,眼神有些飘忽,似乎陷入了回忆或者其他事情中,不过这并没有耽搁他与彭鸿禧的交流。 “尽管托卡马克和仿星器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两种几乎完全不同的聚变装置,但如果抛开形状等差异,它们其实都是基于磁约束原理而做出来的。” “仿星器的优点在于它可以直接通过外部线圈产生扭曲的环形磁笼,从而增强对等离子体的约束,但托卡马克不行,它本身的结构做不到。” “但如果将两者的一部分互相结合用于制造一个新型的聚变装置呢?” “而多重磁镜紧箍环形控制装置就是以这种理念为基础而构思出来的新设备它是在托卡马克装置和仿星器装置上做的进一步优化,结合球形床的部分设计而做出来的一种新东西。” 顿了顿,徐川从走神中回过注意力,冲彭鸿禧笑了笑,顺带补了一句:“当然,目前它还只存在于我的脑海中。” 的确,多重磁镜紧箍环形控制装置目前还只存在他的脑海中,但在未来可不是。 上辈子在普林斯顿的时候,他获得了支持,对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的球形圆环实验磁聚变设备(nstx-u)进行了改造。 改造后的nstx-u升级成了nstx-ux1,而nstx-ux1实现了长达三十分钟的聚变反应控制。 而这项工程,他是全程参与的,所以对如何进行调整聚变设备,他有着十足的把握。 当然,nstx-ux1是基于常温超导材料做的优化,所以在此之前,他还得先将超导材料弄出来。 对面,听完徐川的解释后,彭鸿禧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我不知道你构思的聚变装置到底是怎么样的,但是我得提醒你一句,形状复杂扭曲的装置大概率是不适合可控核聚变的,内部腔室中的等离子体湍流可不是那么好控制的。” 彭鸿禧觉得徐川有些异想天开了,可能是过于年轻,再加上一路过来顺风顺水的解决了所有问题,以至于他在可控核聚变上的思想也这么跳跃。 当然,他有这样的资格。 二十一岁就拿到了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这两个最顶级的奖项,再加上对核废料的研究,说他是华国科学界甚至世界科学界的第一人都不为过。 只是结合托卡马克和仿星器,再截取球形床融合到一起做一个新的聚变堆装置,这想法,后面有没有来者还不知道,但绝对是前无古人级别的。 出于方方面面,他至少得提醒一下,可控核聚变,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 他不希望看到眼前这个年轻人因为自己的想法,而挥霍浪费国家的资源和钱财。 或许这的确是一条可行的道路,但就他搞了几十年可控核聚变的经验来说,不说它不能实现,即便是能实现,在一条全新的道路上试错,恐怕得花费无数的资金。 徐川笑了笑,道:“如果我有办法解决和控制反应堆腔室中的等离子体湍流呢?” “这不可能!” 彭鸿禧不假思索的反驳了一句,不过随即他就愣住了,眼眸一瞬不瞬死死的盯着徐川,呼吸不由自主的沉重了起来。 他突然想起来了,眼前这位曾在上半年的时候,将ns方程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证明论文也已经刊登到了《数学年刊》上。 而这项结果,数学界、物理界乃至工业界都在研究,可以说是当前科学领域最热门的新兴领域了,因为它解决的是流体力学领域的难题,对科技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帮助。 但要说谁在这一领域是绝对的顶级,眼前这位将ns方程推进到全新高度的年轻人恐怕无人能出其左右。 “你找到了控制等离子体湍流的办法?”沉重的呼吸夹着微微的颤抖,彭鸿禧不敢置信的问道。 徐川笑了笑,道:“从理论上来说,我的确找到了给等离子体湍流建模的方法,前不久才做出来的成果,还未公开,要看看吗?” “在哪?当然。” 彭鸿禧迅速追问道,如果不是强行控制着自己坐在沙发上,他这会怕是都直接站了起来,既然这样,他依旧不断的在前倾身体,似乎是距离越近,看到解决的方法就越近一样。 徐川刚想起身去书房中拿稿纸,就拍了一下脑袋,他之前的研究都还在南大那边,这两天因为处理可控核聚变落户选址等问题还没来得拿回来的。 “稿纸在南大的办公室那边,我打个电话让我学生送过来,十几分钟应该就能送过来。”徐川不好意思的笑了笑,从口袋中摸出手机给谷炳打了个电话。 “喂,谷炳,你在办公室吗?”拨通电话后,徐川迅速问道。 “在的,教授。有什么事吗?”谷炳迅速回道。 “在我办公桌抽屉里面有一份用长尾夹夹在一起的稿纸,麻烦你帮忙送到我的别墅这边来。” “好的,稍等。”谷炳在电话中应道,起身朝着导师的办公桌走去。 翻了翻抽屉,谷炳疑惑的声音从电话中传来:“教授,你确定是在抽屉里面么?我找了一下三层抽屉,里面都没有你说的用夹子加起来的稿纸啊,只有一些没用过的a4和笔什么的?” “没有?不对啊,我记得就放在抽屉中来着。”徐川一脸问号,他没记错来着吧? 之前给等离子体湍流建模的时候因为要用那些理论基础,所以就用夹子随便夹了一下,放到了抽屉里,方便自己取用。 “真没有,教授你是不是带回去了?”谷炳肯定的回道,他眼前的抽屉三层都找遍了,也没看到导师说的稿纸什么的。 “奇了怪了,行,我知道了。”徐川应了声挂断了电话。 “怎么了?”对面,看到徐川挂断电话后,彭鸿禧迅速问道。 “我放到办公室的稿纸好像不见了,可能是我带回来了这边?” 徐川不确定的回了一句,起身朝着书房走去。 他明明没记错来着,难不成真带回来了? 平常他搞研究要不就是在别墅书房中,要么就在南大的办公室那边。 而核废料项目完结后,因为要补南大之前没上的课的原因,所以前段时间在南大更多一点。 对他来说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反正南大那边也是独立的办公室的,除了谷炳和阿米莉亚两个学生外,也没其他人。 “稿纸不见了?”彭鸿禧疑惑的看向徐川,脑海中第一反应就是这么巧?毕竟刚刚两人都还在说这东西。 徐川:“可能是我带回了这边,我先找找看看。” 闻言,彭鸿禧也起身跟着一起来到了书房,看着徐川在书房中弯腰东翻西找的。 半响后,徐川站起身,挠了挠头冲彭鸿禧有些尴尬笑了笑,道:“这边好像也没有,我再打个电话问问。” 说着,他再度拨通了谷炳的电话。 “喂,谷炳,你问问阿米莉亚,看看她有没有动我抽屉里面的稿纸?”徐川开口问道。 谷炳问了一下后迅速回道:“没有,我们平常并不会动您的东西,打扫卫生什么的也不会去动您的办公桌。” “那就奇了怪了。” 徐川一脸的没搞懂,他明明记得稿纸就放在办公桌的抽屉里面来着,如果说带回来了,那书房中也没有啊。这种东西,他不可能丢其他地方去。 至于谷炳和阿米莉亚说谎什么,基本不存在,毕竟没必要。 “要不要一起过去看看?”彭鸿禧问道。 徐川点了点头,道:“行。” 打了个电话给郑海,徐川和彭鸿禧迅速赶到了南大。 “教授,彭院士。” 办公室中,谷炳和阿米莉亚正在做自己的研究,看到徐川和彭鸿禧后连忙起身打招呼。 徐川点了点头,走到自己的办公桌前,拉开了抽屉。 眼前的景象让他愣了一下,随即迅速翻一下其他的抽屉。 而几个空荡荡的抽屉中别说那份用长尾夹夹在一起的稿纸,就是那些乱七八糟没有整理过的稿纸都不见了。 他的办公室,好像真的进贼了? 有人拿走了他放在抽屉中的稿纸,不仅仅是那份理论成果,还有一些其他的稿纸也都被拿走了。 现在整个三层抽屉中都干干净净的,除了几支笔和一叠全新的a4纸外,什么都没剩下. 这事有原型的,华罗庚华老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他的手稿就曾被盗走过,而且还是在中科院的数学院里面被偷走的 第三百零二章:让子弹飞一会儿(为盟主大佬高山流水加更9/10) 「好家伙,还真有人敢来我办公室中偷东西?」 看着空荡荡的抽屉,徐川摸了摸下巴,眼神中带着一丝玩味,郑海和上面的提议真逮到人了啊。 他并不担心自己的稿纸什么的找不回来,只是有些惊讶他身边真这么快就出现了这样的人,还这么快就搞小动作了。 在八月中旬去京城那边参加表彰大会的时候,负责部分安保工作的郑海曾和某个部门的人一起找过他,和他聊过一些保密与安全方面的事情。 自从《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项目》完成后,负责他安保的团队在南大这边的校园中发现了一些可疑人员的出入,于是保险起见,就找他聊了一下安全和保密方面的工作。 毕竟商业间·牒什么的,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国与国之间的更不稀奇。 建国以来,科研人员的重要资料和数据被盗什么的,并不是什么稀罕事,比如在建国初期的时候,华老曾在中科院的数学院做研究,结果有一批珍贵的手稿被人盗走了。 在这方面,华国还是相当重视的。 在这些可疑人员发现的第一时间,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就找到徐川,聊了聊这方面的东西。 除此之外,还制定了一个计划,看看能不能钓一批「可疑人员」出来。 毕竟这些人出现在南大的校园中接触他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接触他目的肯定是想要获得一些什么东西。 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所以将这些鬼鬼祟祟的人钓出来清理掉才是王道。 在郑海的安排和建议下,徐川也就随手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放在了办公室中,并没有带走。 否则这种重量级的研究,还是可控核聚变上的应用成果,他怎么可能随手就丢在办公室里面,必定会随身携带。 对于保密,不说能十全十美,但该知道的他还是知道的,再怎么说他在高中的时候还参加过信息安全方面的破译工作。 现在看来,偷他稿纸的,估摸着已经被吊起来打了吧? 钓鱼,他们是专业的。 信息安全的时候钓出来一大批,这次估摸着也能找出来不少。 而且就算是稿纸上的东西被拍照传递回去了什么的也不是不能接受,甚至徐川还巴不得被传回去。 因为那并不是原稿,上面有一些关键数据以及计算方法和验证数据都是有问题的,这些地方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他用来建模没问题,但其他人真要按照上面数据去推算,去做控制模型。 呵,那恭喜你,价值至少几十亿米金的聚变装置一次性报废至少一半。 其他的不说,反正第一壁的材料得被狂暴的等离子体撞个稀巴烂,如果没弄好,爆炸什么的也不是不可能。 【鉴于大环境如此, 虽说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爆炸的威力远没有裂变堆那么大,但炸飞一两个实验室还是没啥问题的,更关键的是损失,聚变反应堆被炸没,那损失就不是第一壁被损坏能比的了。 ns方程的最新成果正式刊登在《数学年刊》上才三个月的时间,相信这个世界上没人比他更了解这些东西了。 而以他的数学能力和对流体以及ns方程的了解,修改后造出来的东西可以说是顶级数学家来推算,短时间内几乎不可能被找出来问题,这可是他花费了不少精力弄的东西。 只是不知道到底是哪位神仙从他办公室中摸走了这些东西。 徐川摸着下巴想着,看来只有祝福他们好运了。 希望人没事。 ...... 另一边,收到消息的南校领导匆匆忙忙赶了过来,魂都快吓飞了。 虽说偷窃这种事情,无论在哪里都免不了,甚至三千金额不到公安那边都不带立桉的。 但偷到了这位顶级大老身上,那就不是小事了。 说得严重点,那是窃取国家重要机密! 而当听说这次被偷的东西是有关可控核聚变的重要成果时,校领导头上的冷汗在三伏天都冒出来了。 这偷东西的人怎么敢的啊! 还有学校的安保都他么是死的吗? 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监控,外加二十四的巡逻,这能让人进这位的办公室中偷东西? 整顿!一定要整顿! ....... 办公室中,徐川倒也没跟校领导说明情况,毕竟这套计划以后估计还得用,南大这边知道了可能会出意外情况。 在其他人都散去后,办公室中唯有彭鸿禧和陈正平两人留下了下来。 「唉,你这也太不小心了,这么重要的研究成果,你居然就随手丢在办公室里面!」陈正平叹息着摇了摇头:「以前你跟着我参加二硒化钨项目时教你的保密原则呢,这种重要的东西,肯定要随手带着的啊。」 一旁,彭鸿禧也忍不住直摇头:「现在只能希望警方能尽快找到偷稿纸的人了。」 徐川笑了笑,解释道:「不用担心的,偷东西的人这会肯定被抓到了。」 简单的解释了一下钓鱼计划,陈正平和彭鸿禧这才反应过来。 「你是说这是你和上面早就安排好了的?」陈正平询问道。 徐川点了点头,道:「嗯,之前我完成《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项目》时,估摸就有国外的人开始渗透我周边的环境了,所以在表彰大会开会后,上面制定了一些计划,看看能不能拔掉一些,毕竟挺烦人的。」 「呼~,真的是,差点吓死我,你早说啊。」彭鸿禧拍了拍胸脯长舒了口气,他刚刚真的是差点担心死了。 ....... 另一边,樱花国。 江户都,某情报组织的大楼中,一名工作人员正一脸懵逼的看着电脑上传递回来的情报信息。 看起来像是临时拍照的稿纸,数量还不少的样子,多达几十张,只是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学公式和推理,他完全看不懂是什么。 「这是什么?魔鬼的公式?」 翻了一下情报信息中的图片,这名工作人员忍不住揉了揉太阳穴,他完全就看不懂这是什么东西,***报信息的蠢货,就不能整理一下说明一下是什么东西吗?混蛋! 「报告,我这边收到一封情报,但传递消息的人员没有按照规则传递简要信息,我无法判断它到底是什么!」 揉了揉太阳穴后,这名工作人员还是决定将这事汇报上去。 虽然这种没有简要信息的消息大概率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一般也都是丢进垃圾箱的,但看着图片上的那些公式,他隐隐感觉这东西可能很重要。 「什么情况?」 情报室中,负责小组工作的组长挺着肚子走了过来,皱眉询问道。 「不清楚,传递回来的情报是几十张照片,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说明,按照划分,这份情报是从华国那边传递过来的。」电脑前的工作人员迅速回道。 「我看看。」中年组长皱眉说道。 「嗨!」工作人员点头应了声,迅速让开了位置。 「数学公式?那个国家可没什么值得传递的数学,连顶级数学家都没有。」翻看着电脑上的图片,中年组长一脸的不屑。 论数学,他们伟大的樱花帝国才是东亚最强大的国家,就东亚病夫,拿什么和他们比。 「应该是没什么用的东西,按照垃圾进行处理吧。中年组长翻看了一下图片,发现全是自己看不懂的东西后便百无聊赖的站起身指挥道。 「嗨!」青年工作人员迅速应道,正要处理掉这份情报时候,又犹豫了一下,转头道:「组长,要不要一名数学家过来看看?万一是比较重要的情报呢?」 中年组长不屑鄙夷道:「东亚病夫在数学上有什么值得交流的,一个菲尔兹奖都拿不到的国家,处理掉就是了。」 蓦的,他又想起了什么,道:「等等,如果是那位的数学情报,或许可以请一名数学家来看看。」 「这样,你去找岩谷幸博教授过来看一眼,以防万一错漏了什么。」 「嗨!」 ........ 「岩谷教授,实在不好意思,麻烦您了。」 办公室中,青年工作人员带着一名穿着西装带着黑框眼镜的瘦弱中年男子走了进来。 「不用客气。」岩谷幸博挥了挥手笑道:「从华国传递过来的数学么,可能是哪位徐教授的研究成果?你们怎么弄到手的?」 青年工作人员讪讪笑道:「抱歉,岩谷教授,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 「算了,让我看看是什么好了。」岩谷幸博摇了摇头,坐在了电脑前,点开了图片信息看了起来。 一旁,青年工作人员和组长都在后面等着。 时间就这样一点一点的过去........ 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 一刻钟的时间过去,听着大腹的中年组长终于忍不住了:「岩谷教授,如果这份情报不是那么重要的话,就没必要在上面浪费时间了。」 电脑前,岩谷幸博头也没回,也没说话,自顾自的看着图片上的计算公式和数据。 见状,中年组长也没有办法,只能继续等待。 岩谷幸博教授是有名的大学者,并不是他们情报工作人能指挥的。 樱花国的制度与文化就这样,历史时期的儒家文化先后同源于西方的法·西·斯制度与自·由·民·主·制度相结合形成了怪胎,等级制度森严,强调责任感按「公平原则」出力,崇拜强者却又一身反骨。 等待了小半个时,岩谷幸博才抬起头,赞叹道:「这肯定是那位徐教授的研究成果,在数学上能达到这个地步的,在华国很少很少。」 「很重要吗?岩谷教授?」中年组长皱眉询问道。 岩谷幸博郑重的点了点头回道:「有一部分是废稿,但剩下的一部分非常重要,我虽然没法完全理解,却能知道这是有关于湍流和等离子体湍流的研究,它或许能帮助我们在可控核聚变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我建议你们立刻上报,邀请更多能力更强的数学家和流体力学工程师们来研究这份资料。」 ........ ps:熬夜将新章节写出来了,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第三百零三章:测试‘等离子体湍流\’数学模型(二更求月票) 对于自己的手稿被盗,徐川并没有太在意,毕竟这本就是计划中的一部分。 当天傍晚,郑海就重新将丢失的稿件送了回来。 徐川虽然有点好奇到底是哪个国家的人从他这里摸走了他的手稿,只是安保人员那边还在处理这件事,他也不太好追问。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针对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等离子体湍流的建模工作一点点的进行着。 九月中旬,在时间过去了半个月左右后,南大和交大联手分析的惰性中微子原始数据完成了。 陈正平第一时间打了电话给徐川,并将分析出来的数据交给了他。 “分析数据已经发给你了,不过分析后的数据量依旧比较大,毕竟这是lhc那边的专项对撞数学,你需要我们帮忙吗?”办公室中,陈正平看向徐川问道。 惰性中微子的发现,无论是对于徐川还是南大,或者说对于整个华国来说,其实都是越早越好。因为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惰性中微子的方向都在学术界很大的提升个人、学校、国家的学术影响力。 徐川想了想,道:“也行。这样,我整理一份关于如何分辨和确认惰性中微子置信度的文档出来,然后你们按照文档进行处理,处理好的数据再交由我来制备达里兹图如何?” 陈正平点了点头:“完全可以,目前来说尽快将惰性中微子的置信度从3sigma提升到5个sigma以上是最要紧的。” 徐川笑道:“那就麻烦老师了。” 相比较去年过年期间来说,这会他的确抽不出太多的时间去处理惰性中微子的数据。 目前来说,他抓紧时间将等离子体湍流的建模做完更重要一些,而惰性中微子的数据分析交给南大和交大的确比较省事。 陈正平笑道:“不用那么客气,其实我们还得感谢伱给了这个机会,毕竟对于其他的学子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实验数据。” 对于南大和交大来说,让原本没有机会参与进cern实验数据分析的物理生参与一些高能物理的数据分析工作也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 毕竟不是每一个学理论物理的学生,都有机会跟着导师或者说申请到cern的实习工作的。 更多的理论物理生,往往都是在国内或者其他地方蹭一点实验经验,来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 而这一次有光惰性中微子的分析数据,足够给南大和交大很大一批物理生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了。甚至说不定能借这次机会获得踏足cern的资格。 随着南大和交大开始深入分析惰性中微子的实验数据,徐川对等离子体湍流的数学建模工作也逐渐进入了尾声。 对等离子体湍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即便是抛开底层的复杂数学计算和相关理论基础来说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在建模过程中,徐川遇到了不少的麻烦。 有些东西可以通过各种搜索和学习来解决,但有些问题在网络上根本就找不到答案。 比如在为模型植入“涡流直接模拟数据”的时候,他就遇到了难题。 因为涡流的大小尺度之间存在差异,而求解的时候又必须同时对两者进行求解,这会导致导致求解数值仿真中的所有湍流尺度的代价非常高昂。 特别是用于求解高雷诺数流动时,哪怕是用超级计算机,短时间内都不一定能完成运算。 如果是其他领域,倒也无所谓了。 但用于实时控制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中的高温等离子体湍流,时效就是生命。 做不到实时控制,等到等离子体撞上第一壁后再说什么都晚了。 看着屏幕上的简陋模型和写到一半的建模程序,徐川吐了口胸中的浊气。 老实说,在这个问题上他已经困扰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只是之前可以跳过它先做其他的工作,但现在必须的补上了。 “或许,我需要一些外援帮助。”盯着屏幕上缓缓转动的模型,徐川微微摇了摇头。 严格来说,他并没有全面系统的学习过数学建模方面的知识,做一些简单的模型编写还成,但单凭自己的能力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说几乎不可能。 当然,在研究中遇到问题找人请教和帮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这并不羞耻。 只是说,找谁帮忙比较好点? 想了想,徐川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人影,确定后他打开了邮箱,将自己遇到的问题,需要的条件以及一些相关的理论数据和基础整理了一下后,发送了过去。 而后他又摸起手机,打开了威信找到一个熟悉的号码,发了条消息过去。 没一会,手机震动了一下,一条威信回复了过来。 “嗯,收到你发的邮件了,我先看看,只是不一定能解决。” 徐川笑了笑,回复了一句:“辛苦你了,等你回来我请你吃饭。” 对于数学建模方面的工作,他第一时间能想到的就是学姐刘嘉欣了。 18年他回国,学姐前往普林斯顿深造,如今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 以她的数学天赋再加上学习能力,想来能在普林斯顿学到不少的东西,或许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放下手机,徐川将注意力重新放回到建模上。虽说找人帮忙看看了,但自己再钻研一下也是必须的。 毕竟知识这东西,永远都不怕多,只怕用时方恨少啊。 学姐的回复比徐川预料中还要早上不少,傍晚时分,一份保持关注的邮件就回复了过来。 与此同时,他手机威信上也收到了一条学姐发过来的信息:“那个,方案已经发你邮箱了,你看看合不合适,不行可以再和我说。” 收到威信的时候,徐川正在吃饭,回复了一个好后,几口将餐盘中的饭菜扒拉干净,赶回了办公室。 打开邮箱,里面果然躺着一份未读的邮件。 点开邮件,徐川迅速浏览了起来。 “.按照要求,如果你需要对‘涡流的直接数值’进行模拟,无论是使用dns仿真、les拆分法、还是雷诺平均模拟rans方法都是无法达到要求效果的。” “因为在等离子体湍流工程问题中的特征雷诺数普遍较高,即使附着边界层内的最大尺度也会变得很小,哪怕是采用les模型对网格尺度的要求也并不比dns减弱太多。” “这是核心基础问题。” “而如果想要实现降低对计算机硬件和计算力的要求,或许你可以尝试一下在边界层附近采用各向异性的模型,如rans模型,而在远离壁面的区域采用les模型,通过双重混合来完成一种复兴高阶模型的架构” “.设雷诺应力项t=pr^ij“$^$“代表favre平均,六分量方程具有如下通用形式: 【pr^ij/t+(pu^kr^ij)/xk=ppij+pΠij+peij】 “其中右端分别为生成项、压力与应变关联项再分配项、耗散项、扩散项及质量项,其中,生成项可精确得到需要函数。” “引入过渡函数f使rans方法作用于边界层附近,而在远离边界层区采用les方法,则可构造混合rans/les框架下的二阶矩模型:” 【r^hybridij=fr^ij+(1f)r^sgsij。】 “.或许这样的高阶矩模型具备准确分辨涡流动的潜力,符合你的要求。” “希望能帮到你一些。” 电脑前,徐川认真的阅读着刘嘉欣传递过来的解决方案。 或许是这一年多的留学经历影响一些性格,或者是隔着电脑屏幕,亦或者是正好处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中,这位学姐在邮件中的行间字里表现出来的自信比以前高多了。 当然,不得不说的是,这份邮件中提出的解决方案说不定真的能解决他的问题! 不仅详细,更是将建模中的一些关键节点全都罗列了出来。 而能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就做出一份这样详细的方案,可以想得到的是,不仅仅是她个人在建模方面已经有了极深的了解和极高的能力。 更恐怕是在收到他的邮件后,就一直都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努力,否则几个小时就要做出来一份这样的方案,还附带详细节点,根本就不可能做到。 看完邮件后,徐川连山带着笑容迅速回道:“已经收到,我先试试,无论成功或者失败,我都会和你说的。” “我有预感,它能帮助我解决这个麻烦。辛苦你了,谢谢。” 将方案从邮箱中下载下来后,徐川重新打开了floefd建模工具,对原有的模型做了一个备份后,他开始沿着学姐的思路重新修改和编写数学模型。 这一次,建模的过程相当顺利。 当他在电脑上敲下了最后一行算式,小心翼翼的将做好的模型保存起来后,整个人也放松了下来。 长出了一口气后,徐川放下了夹在指尖的圆珠笔,看向显示屏上的数学模型,脸上也带上了笑容。 “终于搞定了!” 伸了个懒腰,活动了一下筋骨后,徐川检查了一下做出来的数学模型,确认没有问题后,将其拷贝了下来。 带着保存有模型的固态硬盘,他走了办公室。 数学模型已经完成,那么接下来,就是先对其进行一个模拟测试了。 而这需要用到超级计算机,要运行这个模型,哪怕仅仅是对唯像数据进行计算和推衍,需要的计算力就远不是人脑能够达到的了。 除非,他的大脑是十六核的量子计算机,否则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作为一所顶级985高校,南大自然是有着自己的超级计算机的。 南大的高性能计算中心采用了ibm大型刀片集群,理论计算峰值每秒873.6万亿次/秒,为南大的物理、化学、大气、天文、材料、电子等各院系提供计算服务。 尽管放到现在,它的性能已经算不上优秀,不过想来测试一下他手中的数学模型‘应该’还是可以的? 当然,徐川其实也不太确定南大这边的超算能不能带得动他的模型,因为涉及湍流的计算,向来是所有运算中最复杂最需要计算力的。 哪怕他已经前前后后针对模型做到了最简,对于超算的考验估计也相当大。 理论计算峰值34万亿次/秒,这个计算力对于一个唯像湍流模拟控制数学模型来说,真不多,甚至可以说少得可怜。 或许他应该直接去国家级的大型超算中心做这个测试,但相对比之下,那要麻烦不少,甚至搞不好可能还要排队等待什么的。 而南大这边就不同了,只要他需要,停掉其他所有的计算专门为他服务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所以他准备先在南大试试再说。 试试再说,反正又不会怀孕。 带着模型,徐川找到行政中心负责管理超算中心的老师,填了一份超算的使用申请表单后,负责审批的老师直接‘咣’的一声在申请表上盖上了红章。 这位的申请表,只要不是他想拿着超算去打游戏,百分百都会直接通过。 更何况,负责盖章的老师还瞄了一眼申请内容。 “测试等离子体湍流数学模型。” 虽然并不是专业人士,但对于等离子体湍流的大名,这位搞行政的老师还是知道的,这可是世界鼎鼎有名的难题。 这种情况下,他连向领导报告都没有做就直接通过了。 生怕耽搁这位的研究。 毕竟报告可以事后补一个,但要是耽搁了这位大佬的事情,估摸着校长能把他吊在校门打。 (本章完) 第三百零四章:你可能需要一台量子计算机!(为盟主大佬高山流水加更完毕) 带着盖了章的申请表,徐川来到了南大的高性能计算中心,找到了负责管理整个超算中心的主管周庆林教授。 “徐教授,稀客啊。是什么风将您给吹来了。” 正在办公的周庆林看到徐川后,先是愣了一下,随即迅速起身笑着欢迎。 “周主任,这次过来,主要是想要申请使用一下超算.” 笑着和周庆林打了个招呼后,徐川向他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听完了他的请求之后,周庆林教授一脸的惊讶和诧异。 “你是说你为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等离子体湍流建立了一套唯像数学控制模型?你确定.没弄错?” 老实说,他周庆林负责管理南大的超算中心也十几年了,各种数学模型也见过不少,甚至包括流体、湍流、等离子体流等各方面的数学模型都见过。 但可控核聚反应堆中的等离子体湍流数学模型,他还是第一次见。 虽然他不是数学家也不是物理学家,但他掌控了超算中心这么多年,多多少少知道这个模型背后的意义。 徐川耸了耸肩,道:“我没必要在这个上面开玩笑什么的浪费大家的时间,伱的时间很宝贵,我的也一样。” 闻言,周庆林哈哈笑道:“徐教授说笑了,你的时间可比我的宝贵多了。” 顿了顿,他接着道:“那个模型带过来了吗?我先看看。” 从背包中取出保存有模型的固态硬盘,徐川递了过去,点头道:“带了,这个就是。” 周庆林接过模型,好奇的打开看了一下,发现里面是块硬盘后,抬头看了眼徐川,调侃道:“看来这个模型不小的样子,都需要用一个t的硬盘来保存了。” 徐川笑道:“模型并不大,但要运行它,估计没那么容易,我感觉咱这边的超算中心可能不一定能带得起。” 闻言,周庆林挑了挑眉,笑道:“那你可能需要的不是超算,而是一台量子计算机?” 虽说南大超算中心的超算并不算很强,在国内的超算排名中都排不上号,但在15年完成升级后,可是部署了910个cpu计算节点,共计21840个cpu核,理论计算峰值为870万亿次/秒的。 这种级别的超算,别说是一个数学模型了,就算是一百个数学模型在上面一起运算也不是什么问题。 当然,流体和湍流方面的模型运算的确很复杂,但再怎么说,南大的超算中心的性能可是高达近千万亿次每秒的,不可能运行不了。 不过这话他也没说,毕竟徐教授是研究数学物理,可能不太了解计算机方面的东西。 “跟我来吧,我先找人给你看看模型。”周庆林教授笑了笑,拿着硬盘朝着超算中心的实验室走去。 他只是负责管控超算中心,并不是专门的专家。 至于这位徐教授做出来的等离子体湍流模型需要多少的计算力,需要划分多少个运算核什么的,这些还需要通过专家判断后才知道。 “老刘,过来帮个忙,徐教授有个数学模型想做下测试,你看看该怎么划分计算力。” 实验室中,周庆林朝着正在电脑前忙碌的另一个中年男子喊了一声。 听到喊声后,实验室中的中年男子迅速抬起头看了过来。 “哟,徐教授。”老刘笑着起身走了过来,和徐川热情的握了握手。 徐川笑着回应:“刘教授,多有麻烦您了。” “嗐,麻烦啥,为徐教授服务,那不是应该的嘛。”老刘笑着从周庆林手中接过硬盘,先连入工作电脑扫描了一下,确认没什么问题后才连入超算中心。 点开硬盘,打开里面的文件,老刘看着电脑屏幕中显示出来的数据和唯像图形,思虑的了片刻之后说道:“徐教授,你这个模型恐怕不简单啊。” “如果要进行测试的话,恐怕得将超算中心其他运行的任务大部分都停止掉。” 一旁,周庆林好奇的问道:“有这么复杂?” 老刘点了点头:“这是我见过的最复杂的湍流模型了,不仅仅是模拟运行,里面还包含了唯像能量爆发模拟、碰撞模拟、磁约束等各种模块。要完整的对它进行测试,需要的计算力很高,甚至咱们的超算中心都不一定能带的动。” 周庆林咽了口唾沫,没忍住看了徐川。 好家伙,理论计算峰值为870万亿次/秒的超算都带不动的模型?这是人能做出的东西?这位徐教授怕是有个量子计算大脑吧。 仔细的检查分析了一下后,老刘抬起头看向徐川,道:“徐教授你这个模型如果要测试,恐怕需要等一些正在执行的任务结束或者可以暂停后,将算力腾出后才能弄。” 徐川问道:“需要等多久?” 老刘:“很急吗?急的话大概一两天左右吧,周主任去和学校那边联系一下,先将其他的任务暂停一下。” “如果不急的话,那就需要等一个星期左右了,目前有不少的运算正在做,需要一些时间。” 闻言,徐川想了想,看向周庆林问道:“那能麻烦周主任帮忙沟通一下吗?先测试一下,如果这边运行不了模型的话,我好去申请国家超算中心的帮忙。” 周庆林笑呵呵的道:“没问题,反正最近没什么太要紧的任务,暂停一下也没关系。” 在周庆林向南大申请沟通后,暂停其他计算任务的通知和文件很快就下来了。 虽说一些正在进行计算的科研人员收到通知后有些抱怨,但在听说是徐教授插队了后,也没人再说什么了。 毕竟又不是后续不给你接着算,只是暂停一下而已。 超算中心中,折腾了两天的时间,正在运行的各项计算任务才有序的暂停保存完成。 处理好这些东西后,徐川的数学模型才正式连入超算。 超算中心的控制室内,徐川白色防静电服,看着负责处理运算的工作人员在电脑前忙碌。 身边,周庆林和老刘站在一旁好奇的等待着。 模拟运算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中等离子体湍流的数学模型,他们还是第一次见,如果这份模型能运算成功,对于物理界来说,绝对是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 “当前超算中心计算任务已全部暂停,目前超算运行状况良好,我们随时可以开始实验。” 控制室中,忙碌了一会后,一名工作人员向周庆林汇报了超算情况。 闻言,周庆林看了眼徐川,徐川笑道:“周教授你指挥就是,这方面我并不懂。” “行。”周庆林点了点头,转头下令道:“开始测试。” 命令下达后,庞大的超算中心开始运转。 理论计算峰值为870万亿次/秒的超算在暂停掉其他的计算任务后,将自己的全部运算力都拿了出来,二次复制的模型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就已经传递到事先分配出来的权限账号中。 而控制室中的工作人员则按照要求迅速进行分配节点、核心以及其他的运算资源。 九百多个计算节点和两万个cpu核心共同发力的场景,虽然肉眼是看不到了,但在由0和1组成的微观世界中,这是一股无比庞大的洪流,在以往面对任何对手时都无坚不摧。 但在今天,它们遇到真正的对手。 由数学公式和运算规则组成的等离子体湍流模型,在输入拟真参数后,迅速分解成了数百亿甚至数千亿个湍流微单元结构。 这些湍流结构在超算与模型的共同支持下迅速演化组成了一个类似于甜甜圈一样的运算规则,缓慢的在超算中运行着,模拟着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中的等离子体流动。 看着屏幕上跳动的图像和数据,负责管理计算力的老刘忍不住直摇头。 正如他之前预测的一样,南大超算中心的超算,还真他么带不起这模型。 一开始的运行还好,超算中心的运算力足够支撑了,但随着运行开始后按照要求对其进行输入拟真参数后,数据的输出就变得缓慢了。 这意味着超算中心需要耗费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对于模型的运转和计算。 尽管的确能勉强算出结果,但控制室中的所有人都清楚,这对于需要实时控制的数学模型来说并没有任何意义。 转过头,老刘看了一眼徐川,叹道:“你这个模型太复杂了,对湍流的计算太多,在国内,或许只有前十的国家级计算中心才能完美的对它进行测试。” 徐川盯着屏幕,看着上面数据回道:“先看看吧,就当做采集数据了。” 老刘摇了摇头,道:“也只能这样了。” 控制室中,看着屏幕上运算数据的周庆林忍不住咂了咂舌。 南大的超算中心的计算性能在全国的高校中不说前三,至少也是前五的存在,居然带不动一个数学模型。 这徐教授的脑子是怎么做的,居然弄出来了这样一个模型。 摇了摇头,他看向徐川问道:“这么复杂的模型,如果真运用到可控核聚变上,岂不是还得为它单独建一个大型超算中心?” 徐川耸了耸肩,道:“为什么不可以?只要它是正确的。” 周庆林刚想说这也太浪费资金了,要知道一个超算中心的建造动辄十几亿起步 不过转瞬又想起了这是可控核聚变,如果真要是有作用,建一个超算中心专门为它服务似乎也挺正常? ps:(为盟主大佬高山流水加更10/10,呼,大佬的加更终于搞定了,剩下还有一些零散的打赏什么的,慢慢写吧。) 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本章完) 第三百零五章:爆炸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 针对等离子体湍流模型的测试和验算还在进行中,即便是南大的超算中心没法完美的运算这个模型,但测试还是可以进行的,顶多就是延时数据输出。 对于徐川来说,这已经够了。 先拿到第一批的测试数据,然后分析调整优化一些模型,再去申请国家级的超算,做第二次的验算和测试。 数学模型这东西,特别是针对等离子体湍流的,没那么容易做好,都是要经过一遍遍的运算和优化的。 而等到超算验证完毕后,他还得想办法将这个模型实测一下。 毕竟超算的验证也只是模拟测试,实际应用到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上会如何,谁也不知道。 老实说,用实验堆来验算他这个模型也是个麻烦事。 找国内吧,国内有资格当模型验算的实验堆严格来说就一个,其他研究所和实验室的几乎都不够资格。 找国外吧?哪家国外的实验室会同意? 修改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控制模型和算法可不是一件小事。 万一出了点差多,第一壁可能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和损失。 这边,徐川正有些头疼后续的测试问题,另一边,樱花国,江户都城茨城县。 这里坐落着樱花国的qst中聚变研究所,有着jt-60sa这台可控核聚变实验堆。 jt-60sa是之前由樱花国原子能研究所(jaeri)运营的jt-60(japantorus-60)的升级版,于1985年开始服役,经过多次改型,如今是樱花国规模最大的托卡马克装置。 qst中聚变研究所中,一群研究员和数学家正在实验室中忙碌着。 在近两个月前,首府那边给他们送来了一份资料,让qst中聚变研究所意外的是,这份资料居然是有关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等离子体湍流建模。 尽管并不清楚这份资料是怎么来的,但经过研究,他们发现通过这份资料来建立控制等离子体湍流的数学模型可能性相当大。 在确定了这一点后,qst中聚变研究所立刻展开了全面的研究工作,不仅如此,江户都那边还支援了他们顶级数学家和建模研究员,帮助他们推进工作。 对于资源匮乏的樱花国来说,核聚变能源将有助于降低甚至摆脱对海外能源的依赖。 目前,他们樱花国有大约3/4的电力来源于火力发电,所使用的天然气等燃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在国际局势等因素的影响下,全球能源价格走高,导致本国能源进口额猛增、电费价格大幅上涨。 这一现状促使他们不得不加大对其他能源开发战略方案,加快技术研究以实现能源自给。 其中就包括了可控核聚变技术。 毕竟这项技术具有解决能源问题的巨大潜力,如果能成功,他们樱花国将一跃成为世界上最顶级的大国。 别看他们没有核武,没有均订,甚至国土上都驻扎着米国部队,但只要他们想,成熟的核电站技术随时都可以转化成一颗颗的核武。 而军队,他们最不缺的同样是人,对天皇有着崇高信仰的国民随时可以为了国家死战。 如今看到了解决可控核聚变的希望,如何能不让人兴奋和努力? “欢迎中野蔀长前来qst中聚变研究所指导工作。” qst中聚变研究所外,一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从一辆丰田车辆上下来,门口,等候在这里的qst中聚变研究所的主管迅速上前迎接。 中野拓真点了点头,算是回应后接着问道: “关于那份资料,你们研究的怎么样了?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是否能正常运转?” qst中聚变研究所的主管伍凛太郎恭敬的回道:“等离子体湍流的的控制模型已经完成建立,且已使用超算对唯像模型进行验证,模型相当优秀。” “目前正在修改jt-60sa试验堆的控制算法,目前已进入尾声,按照计划三天内可完成,接下来将使用新模型和算法进行试验堆控制。” 闻言,中野拓真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干得不错,伍凛君,看来我们可以看到帝国重新崛起的一天了!试验完成后我为你请功!” “感谢中野蔀长的厚爱,为帝国贡献,是我应该做的事情。”伍凛太郎眼神中闪过一丝喜意,有中野拓真的支持,他或许可以正式踏入政坛了。 三天的时间并不算长,徐川这边的数学模型验证测试都还没完全做完,qst中聚变研究所就即将开启利用他们自己做出来的‘数学模型’对jt-60sa试验堆进行控制了。 对樱花国来说,可控核聚变实验堆开启运行,这毫无疑问是一件大事。 试验当日,到来的不仅有能源厅的官员,还有不少的媒体记者。 人群中,伍凛太郎特意梳了一个油背头,露出高耸的额头,整个人笑容满面,精神焕发。 从超算模拟对等离子体湍流控制的数学模型来看,结果无疑是相当美好的。 唯像模型对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近乎完美,无论是轫致辐射功率还是热传导及粒子逃逸引起的能量损失功率在这个控制模型下几乎都达到了标准。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们能完美的控制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中的等离子体湍流的! 意味着只要今天他们的实验能够成功,帝国的可控核聚变技术将走在世界最前沿! 意味着,他将是帝国的最大功臣,辉煌的明日,灿烂的未来都在朝他招手! 在无数人和摄像机的注视下,伍凛太郎脸色愈发的潮红。 “报告,准备工作已就绪,随时可开启实验。”研究所的控制室中,一名工作人员小跑了过来,大声的汇报。 伍凛太郎点了点头,精神荣光的看向身后的摄像机和参观实验的众人,兴奋的开口道:“诸位,很高兴今天和一起见证实验的开启,这是我的荣幸,帝国的荣光!” “开启实验!” “收到!” “收到!” “.” 一连串的回复声在控制室中响起。 随着确认,qst中聚变研究所中的jt-60sa可控核聚变实验堆开始缓缓运转,当然氘氚聚变原料注入反应腔室中时,jt-60sa可控核聚变实验堆的点火装置开始运作,腔室中的氘氚原料被加热成等离子状态。 随即,针对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的模型在超算的支持下开始运作,控制着腔室中的等离子体有序运动。 反应室内的温度开始攀升。 第一次实验,qst中聚变研究所仅仅是按照实验规则进行微量的注入了一些氘氚原料,而从反馈回来的数据来看,毫无疑问,这些氘氚等离子体被近乎完美的束缚在了腔室中。 确认了实验结果后,控制室中一片激动! 初步的微量实验结果成功了,那么剩下的,就是增加原料的份量,以求达到正常聚变的效果! “增加氘氚原料!”伍凛太郎毫不犹豫的下达指令。 “收到!氘氚原料注入中!”收到指令的工作人员毫不犹豫的进行了操控,将预备的氘氚原料注入到了腔室中。 “如果这次能成功,那么帝国将成为在可控核聚变路线上最大的赢家!他也将赢得无数荣华富贵!” 伍凛太郎紧紧的捏着拳头,盯着控制室中的项目,一定会顺利的! 正幻想着以后的生活,耳边却突然传来了其他工作人员的惊呼! “超导磁控系统失效!等离子体失去约束,第一壁材料正在遭受等离子体的撞击,受损严重!” “不好,反应堆腔室中的等离子体湍流正在失去控制!” “.” 与此同时,控制室中无数的警报声尖叫了起来,嘈杂的声音混织在一起,让伍凛太郎瞬间就懵了。 他冲到监控台前,盯着上面的数据迅速问道:“什么情况!为什么超导磁控会突然失效?” “不知道,反应堆腔室中的等离子体湍流突然就超出了控制,我们的控制系统已经无法再对高温等离子体进行管控了!”工作人员迅速回道。 “停止实验!立刻停止” 伍凛太郎果断的下达命令,但已经迟了~ 随着nif升温天线的加热,腔室中等离子体湍流开始迅速失去控制,外围的磁场再也无法对内部的等离子体进行控制。 而jt-60sa可控核聚变实验堆的腔室也无法承受这种巨大的压力,狂暴等离子体犹如一枚小型氢弹一般瞬间冲破了整个反应堆,形成了一场猛烈的爆炸。 伍凛太郎他的话还没有说完,一股剧烈的震动就从脚下传来,紧随其后的,是震耳欲聋的声音。 而监控台前,伍凛太郎的脸色死灰,透过监控视频,他清晰的看到了爆炸的一幕。 尽管画面一闪而逝,却依旧能清晰的看到一团耀眼的火球在承载反应堆的反应室中膨胀而起! 数千万度的高温夹杂着强大的冲击波与反应堆碎片在反应室中狂魔乱舞,损坏了所有能损坏的物品,包括监控,也直接黑屏损坏。 控制室中,一片寂静,所有人都不敢相信这一结果。 他们的核心聚变堆~jt-60sa,爆炸了。 ps:来点月票呗,大佬们,(′‵)il (本章完) 第三百零六章:又一项诺奖级的成果 qst可控核聚变研究所的核心聚变堆jt-60sa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重大事故的消息根本就瞒不住。 很快,相关的信息通过媒体和网络就传递开来了。 华国,相关的消息被媒体转载回来后,迅速就冲上了热搜。 【卧槽,小日子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炸了?】 【炸的好啊,炸的妙啊,就是威力稍微弱了点,要是能覆盖整个江户都城市就好了。】 【真炸了?漂亮啊!】 【希望人有事!】 【为了前沿科技的突破而付出的代价,应该值得所有人尊敬,而不是嘲笑!】 【哟哟哟哟,理中客来了?】 【小鬼子的科技突破是对你有什么好处吗?狗汉·奸这样帮小鬼子说话?】 【别这样说,毕竟人家本来就不是国人,它是樱花狗嘛,狗帮主人说话不是很正常么。】 互联网上,网友们热烈的讨论着。 对于华国老百姓来说,大部分都在拍手叫好,毕竟因为某些原因,双方都恨不得对方去死大陆沉没什么的,这是世仇。 当然,也总有一些跳梁小丑或理中客试图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毕竟林子大了之啥鸟都有,十四亿人,出一些理中客奇葩什么的也正常。 只不过这些人若在其他的领域还好,但是涉及到世仇的敌对国家,立刻就被众多的网友喷成了筛子。 南大,超算中心中,徐川穿着防静电服来到了控制室。 从开始验算到现在,时间都快过去一周了,他依旧还在对手中的等离子体湍流数学模型进行验算。 南大的超算性能一般,还不到千万亿次级别,对于数百亿数千亿级的涡流单元进行分析计算需要一定的时间。 更何况还需要模拟氘氚原料注入、加热天线干扰、第一壁冷却循环等各种仿真数值插入,计算量就更大了。 不过好在第一轮的验算总算快完成了,今天应该就能结束。 等拿到测试数据后,他还可以再对模型进行优化一下,能降低不少对超算的性能要求。 控制中心中,一些工作人员正闲聊着的,毕竟超算的运行并不需要时刻保持高关注,只需要注意运算时的反馈代码就行了。 “听说小本子的可控核聚反应堆炸了?” “嗯,昨天的事,炸的老惨了,超导磁控系统失去控制,导致等离子体湍流膨胀,几乎整个反应堆都被炸没了。” “啧啧,我倒是比较好奇这一个聚变实验堆得花费多少钱才能建立起。” “少说也有上百亿rmb吧,这次炸的还是jt-60sa聚变堆,最大的那个,已经运行了二三十年了,升级过好多次。” “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也有这么大的危险?不是说聚变堆没什么危险吗?即便是出事故造成的破坏力也不会很大?” “谁知道呢,我朋友说反正挺惨的。” “你们说会不会是数学控制模型什么的有问题,磁控系统突然失控,这怎么看都和数学模型有关系吧?” “咱们的徐教授不是正在测试这个么?会不会也有问题?” 控制室中,徐川听着这些工作人员的聊天,好奇的问道:“你们刚刚说樱花国的jt-60sa可控核聚变试验堆炸了?出事故了?” “徐教授。” “徐教授,您来了。” “.” 听到他的声音,这些工作人员惊的迅速转身,纷纷和他打招呼,一脸的尴尬,刚刚他们都还在讨论这位的数学模型是不是会不会也有问题,然后就碰到正主了。 徐川摆了摆手,没在意这个,他接着问道:“岛国那边的核聚变实验出事故了?” 闻言,一名工作人员迅速点头回道:“是的,在昨天,qst可控核聚变研究所的核心聚变堆jt-60sa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听说是磁控系统突然失效,导致了反应堆腔室中的超高温等离子体湍流爆发,损坏了整个聚变堆。” 徐川摸了摸下巴,笑着回道:“谢谢,伱们先忙吧。” 说着,他朝着自己的临时办公位置走去,顺带摸出了手机搜索了一下相关的信息。 看着手机上的新闻报道,徐川眼神中带着一丝笑意:“有意思,看来是小岛国的人从我的办公室中摸走了那些手稿,这次坑了个大的。” qst可控核聚变研究所的核心聚变堆jt-60sa他是知道的。 这是小岛国那边的第一大聚变实验堆,于1985年开始服役,经过多次改型,在上面的投入少说也有几百亿rmb了。 现在炸了,虽然不知道具体情况如何,但少说几十个亿肯定没了。 甚至搞不好整个核心区域都报废了都有可能,毕竟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这种东西的精密程度可是相当高的。 要是核心区域都没了,那就真的损失惨重了。 两个月的时间,虽然足够对方弄懂那份稿纸并针对性的完成数学模型了。 但对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中的等离子体湍流建模,哪有那么容易。 别说你一个盗窃仿制者了,就是他这个正品,到现在都还在对唯像模型进行测试,而要将其应用到可控核聚变实验堆上进行实际测试还不知道需要多久的时间呢。 在运用到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上前,他还得先进一步测试、优化数学模型。 之后还得想办法获取到聚变堆内等离子体湍流的详细运转数据,这也是一个大麻烦。 毕竟目前对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内的等离子体湍流的观测,几乎都是笼统唯像的,精准的观测数据,并没有。 而在获取到精准的观测数据后,还需再对模型进行优化,优化后再通过超算进行验算,最后才能实际上聚变堆。 中间还差了足足四五步要走,而樱花国直接跳过了这些,顶多用超算进行了一下验算,再加上他在之前稿纸上挖的坑,你不死谁死? jt-60sa这个最大的聚变实验堆炸了,这次可以说是损失就惨重了。 但对此,徐川只想说一句:“活该!让你不学好,偷人家东西!” 在超算中心拿到自己需要的测试数据后,徐川回到了南大。 初步的验算完成了,剩下的就是利用这些测试数据对等离子体湍流的数学模型进行优化了。 不过这是一项大工作,他一个人暂时弄不完,只能等彭鸿禧那边招聘到足够的人员,以及可控核聚变工程的项目基地敲定好后再来处理。 至于现在,他该去做另一件事了。 编写惰性中微子的达里兹图! 在南大和交大两个物理团队的合力支持下,惰性中微子的数据分析早就完成了,只是说他一直在忙碌着给等离子体湍流建模,没时间去做这个。 现在等离子体湍流的数控模型告一段落了,他也是时候去将惰性中微子的数据分析工作结尾了。 毕竟这可是涉及到暗物质与暗能量的粒子,如果彻底证实真的的存在,毫无疑问将是轰动世界的成果。 南大,办公室中,徐川打开了电脑,取出了陈正平送过来的分析数据,开始为惰性中微子描绘达里兹图。 画图工具刚打开,他的眼神落到了正在办公室中学习的阿米莉亚身上。 想了想,他开口道:“阿米莉亚,我记得你之前学的是数学物理的”” 正在研究着问题的阿米莉亚听到声音扭头看了过来:“嗯,怎么了,教授?” 徐川:“你过来,你来代替我绘制惰性中微子的达里兹图,我在这个过程中教你一些如何用数学计算物理粒子性能的方法,以后你可以跟着我学一些数学物理方面的东西。” “至于能学到多少,那就看你自己的了。” 闻言,阿米莉亚眼前一亮,迅速起身走了过来:“我会努力的,教授!” 徐川点了点头,对于阿米莉亚和谷炳这两个学生,老实说他也只是尽到了一个普通导师的责任。 尽管平常在数学上能教导他们一些知识和理念,但他自己真正的核心这两位学生其实都没有接触和学习到。 比如利用数学来研究物理,利用数学方法计算物理粒子的性能和参数信息,这是他在cern那边做实验的时候研究出来的东西。 他解决质子半径之谜,以及寻找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的现象,就是用的这种方法。 对于高能物理界来说,这种手段毫无疑问相当重要。 但至今懂这种方法的人,寥寥无几。 哪怕他前几年在cern时用这种方法交换到了cern理事会的支持,换来了华国加入cern成为会员国,依旧没多少人能弄懂这套理论和概念。 一方面是没有他这个创造者的亲自指导,哪怕有一些论文留下也没法快速的入门。 毕竟有导师指点和没导师自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 另一方面则是这套计算方法同时需要较深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当今数学界和物理学界有这种能力的学者,真的不多。 所以考虑了一下后,徐川觉得可以将这种数学方法教给阿米莉亚,毕竟师生一场,总归得指导一些东西。 而且阿米莉亚的确很适合这个,她的数学物理天赋都很不错,以后或许能在这条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另一边,谷炳眼巴巴的看着自己的导师,他也想要! 注意到另一个学生的目光,徐川笑着摇了摇头,道:“这条路不适合你,你还是在数学上继续走下去吧。” 想了想,他又补了一句:“等有时间了,我再好好想一下看看有没有适合你的。” 毕竟是一样的学生,得一碗水端平,不能厚薄彼此是不。 谷炳的天赋虽然没有阿米莉亚的好,但在数学下深造下去也不是没机会解决一些难题的。 闻言,谷炳用力的点了点头,一脸期盼。 虽说有些遗憾自己没能跟着徐川学习数学物理方面的知识,但他也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天赋远不如阿米莉亚。 他跟着徐川学【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就已经很吃力了,而阿米莉亚则是轻轻松松的。 包括两人一起研究用于作为毕业论文的数学难题‘布洛赫猜想’也是阿米莉亚出力更多一点。 办公室中,徐川一边指点着阿米莉亚绘制达里兹图,一边在过程中融入一些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领域的知识教导她。 要跟着他学习数学物理,这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至少三五年内学不完这门学科。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了近一周的时间,在徐川的指导下,阿米莉亚磕磕碰碰的完成了惰性中微子达里兹图的第二次绘制,算是正式从以前的纯数学道路上跨到了数学物理这一条路上。 徐川检查了一下完整的达里兹图,确认没有什么问题后将其保存了下来。 第二次绘制惰性中微子的达里兹图,一些不同细的验证点足够再将惰性中微子的置信度提升一大截了。 他算了一下,再有一次数据分析,就差不多能够将惰性中微子的置信度提升到5sigma了。 而按照cern的计划,第二次全规模的对撞实验安排在九月,算算时间,现在应该差不多完成了,毕竟这会都九月中下旬了。 九月底,第二次和惰性中微子观测的对撞实验数据从cern那边传递了过来。 这一次,徐川有时间和南大交大的团队一起进行原始数据分析工作了。 有了他的加入,数据分析的效率都卷起来了一大截。 “齐师兄,你那边弄完了没有?” 深夜,南大的物院大楼中,某一层灯火通明,一八年回国的林风放下手中的鼠标,伸了个懒腰,随后朝着办公室中的另一侧喊道。 “等我十来分钟,应该就能搞定了。” 另一边,齐希韶头也不抬的回道,继续敲打着手中的键盘和鼠标。 等待了十来分钟,齐希韶才站起身,长舒了口气,看向另一边玩着手机的林风问道:“总算搞定了,出去吃个夜宵不?” 林风摇了摇头,一脸疲惫,道:“不了,我还是回去睡觉吧,那位小师弟跑过来后,我最近一段时间都没睡过好觉了,现在弄完了,得赶紧补补觉,不然迟早得猝死。” 齐希韶嘿嘿笑了笑,道:“的确,我在cern那边的时候够没这么累过,他来了后直接就卷上天了都。” “早上八点开始,晚上十点才结束,一天工作十二三个小时,还是数据分析这种脑力活,真·铁打的机器人都扛不住。” 林风甩了甩着脑袋,感觉昏昏沉沉的,这段时间为了加急将分配到手中的数据分析出来,简直是拿命在抗。 那位小师弟,真不是人干的事,仗着自己年轻,折腾他们这群三十几岁的老同志。 唉,人到三十,身不由己保温杯里泡枸杞啊。 不过好在数据分析工作已经结束了,以那位小师弟的效率,想来要不了多久惰性中微子的发现就会公布出来了。 涉及到暗物质与暗能量的粒子,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诺奖级的发现。 只是不知道这次瑞典皇家科学院会怎么样选择,毕竟在历史上,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并不是没有。 居里夫人,莱纳斯·鲍林教授、约翰·巴丁教授等等都曾两次拿到过诺奖,但像他们这位小师弟这般年轻的,还真没有。 不过说定诺奖又会破例呢?也不是没有可能。 ps:今天身体不太舒服,状态不是很好,就一更了,早点睡明天加更。 (本章完) 第三百零七章:新的史诗与辉煌!(为少了一只羊的舵主打赏加更) 事实上,瑞典皇家科学院也正在为今年的诺贝尔奖头疼。 当然,他们头疼的并不是惰性中微子的发现。 而是《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这项技术。 毕竟惰性中微子目前还未彻底证实,就算是cern那边推断徐川做出来的成功拥有了3sigma的置信度也只不过仅仅是一个发现而已。 在高能物理领域中,一颗新粒子或者一种新事物的确认,需要至少5sigma以上,才能确认这是真实存在的。 这么严格的要求,是因为高能物理是构建物理学的基础之一,无数的粒子和现象是构成当前宇宙的基础材料,也是构建物理学这栋大厦的基础。 如果有粒子出现了问题,无论是哪一种,都可能导致物理学产生极大的动荡。更严重点,整个物理学直接崩塌都不是没有可能的。 所以惰性中微子即便是发现了,也需要一段时间去进行验证。 而《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这项技术不同,这项技术作用的范围是核废料。 对于全球各国来说,凡是有能力建造核电站的国家,几乎都在为核废料而头疼。 核燃料可以用来发电,造福人类,但核废料却是极难处理的垃圾,胡乱处理会导致地球的生态环境出现大问题的。 尽管宇宙中茫茫星海无数,但地球仍然是人类当前唯一的家园。 所以但凡有一点远见的国家,都不会胡乱处理核废料。 而《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这项技术,哪怕目前仅仅存在于华国,但它依旧造福的是全世界的所有国家,造福的是所有人。 对于瑞典皇家科学院来说,一项新科技或者新发现是否符合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造福人类毫无疑问是其中的一项标准,而且还是占比重相当大的标准。 毕竟诺贝尔设立诺贝尔奖目的是为了奖励那些在前一年度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和进步的科学家。 核废料重新利用这项技术有资格吗? 必须有! 如果连这种级别的科技都没有资格入选诺贝尔奖的评选的话,其他的科技就更加没资格了。 但是吧,这项技术的所有者徐教授年轻至极不说,更是在去年在斯德哥尔摩拿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尽管诺贝尔奖并不是没有两次颁发给同一个人过,但连续两年将诺贝尔奖颁发给同一个人,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哪怕是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也分别是在1903年和1911年获得的,中间隔了接近十年的时间。 为此,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甄选委员会们简直头都要炸了。 去年他们为了这名年轻至极的学者就吵翻了,今年难不成还要再来一次么。 头大。 另一边,南大。 物院的办公室中,徐川和南大的物理团队正在对第二批的惰性中微子的数学分析工作做最后的收尾工作。 “总算是搞定了!”电脑前,林风手指交叉,伸了个懒腰,扭头朝着另一边喊道:“小师弟,编造达里兹图的数据已经发到你邮箱中了。” 徐川看了一眼,回道:“收到了,辛苦林师兄了。” 林风吐槽道:“你个年轻人不讲武德,仗着自己身体素质好硬熬我们这批三十几的老同·志。” 听到这话,办公室中的其他研究员和博士生或博士后也纷纷跟着一起吐槽。 “就是!” “川神这次发现惰性中微子,不得又拿个诺贝尔奖?” “这不得请客么?” 徐川笑了笑,道:“好,今晚请你们吃大餐,位置随伱们选择,想吃什么随便点,如果惰性中微子能够确认,我给你们发奖金,这段时间的确辛苦各位了。” “乌拉!” “川神大气!” “谢谢老板!老板大气的!” “.” 办公室中,一片欢呼,徐川笑着继续整理数据绘制达里兹图。 这段时间的确辛苦这些人了,原本预计需要二十天才能完成的工作,他加入后直接卷到了一个星期就干完了。请客吃饭发个红包什么的也是应该的,毕竟这是在为他做事。 处理完第二批的惰性中微子的对撞实验数据分析后,徐川将第一批和第二批的数据整合到了一起,重复仔细检查了一下,确认没有问题以后,通过邮箱发给了cern。 不消多时,cern那边的回复就发过来了。 发件人-戴维·格罗斯:“邮件已收到,感谢徐教授对cern的工作支持,我们会先安排研究人员进行核对验算,如或遇到问题,将及时跟您沟通。倘若确认惰性中微子的置信度达到5sigma以上,cern将会第一时间公开这一消息。” 介于徐川并不在cern,也没法去cern那边开报告会,惰性中微子的数据处理方式只能以这种情况进行确认。 当然,这并不需要多长的时间。 cern是物理界的圣地,高能物理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成果都出自这里,有着无数知名理论物理学家可以对徐川做出来的达里兹图进行确认。 这一过程花费了五天的时间。 在收到cern主xi戴维·格罗斯教授的回复后,第六天的上午,这位徐川的导师的导师给他打了个电话。 “喂,徐,没有打扰你的研究吧。”戴维·格罗斯带着喜悦的声音在电话中和徐川打着招呼。 “很高兴收到你的来电,格罗斯主xi。”徐川笑着应道。 “哈哈,当然,这绝对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格罗斯笑道:“经过cern的验证,我们已经确定了在‘内寻迹系统反氦-3原子核的120um(rφ方向)的对撞数据中,存在一颗新型粒子。’ “而它,就是你发现的惰性中微子!“ “恭喜你,徐,你找到了传说中的那颗超出标准模型之外的粒子,创造了一个新的辉煌而又伟大的史诗!整个物理界都将随你而改变!” 闻言,徐川脸上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应道:“那真是太棒了。” 对于物理学界来说,物理学家们对于超出标准模型之外的东西是不懈探索的,任何超出标准模型之外的现象,都会受到最重视的研究。 而在高能物理与粒子物理学中,中微子物理是最重要的研究前沿之一。 因为中微子有着超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目前唯一的实验证据--中微子震荡! 中微子震荡:‘即一种中微子在飞行中自发变为另一种中微子,比如由电子中微子转变成μ中微子或者t中微子。’ (这个解释比较简单,实际上中微子震荡并不会发生中微子转换现象,具体解释我放作家话里面了,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中微子振荡表明中微子有微小的质量,是目前,不,应该说是之前人类科学家能观测到的唯一超出标准模型的现象。 它曾经差点让物理学这座大厦崩塌,不过好在最终物理学家们解决了这个大麻烦。 中微子振荡是迄今为止唯一不能为标准模型所解释的物理现象,让无数物理学家为此着迷,但它也仅仅只是一种现象而已,物理学界依旧没能找到任何一颗超出标准模型之外的离子。 寻找一种超出标准模型之外的粒子,依旧是所有物理学家的梦想。 而现在,它出现了! 惰性中微子! 这颗在假想中可能是构成温暗物质的粒子,首次出现在了人们的世界中,被证实了它真实存在! 尽管目前物理学界观测到的数据可能不完善,受限于观测设备的落后,仅仅能观测到惰性中微子的一部分信息,但这已经足够了。 哪怕是残缺的粒子,它依旧会改变整个物理学界,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这是物理学最灿烂的辉煌,也是翻开新界的史诗! ps:晚点还有一更,求月票,两千月票还差五百! 中微子震荡:是195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庞蒂科夫提出的,如果中微子质量不为零,则不同味道的中微子之间便可相互转化即发生振荡。 所谓的中微子振荡,指的并不是中微子在传播过程中从一种味转变到另一种味。 而是中微子在传播过一段时间(距离)后被观测时有一定的概率会表现为与初始状态不同的味。初始状态为某一味本征态的中微子在运动过程中并不会变成另一种味本征态。 。这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在中微子混合理论中,中微子的味转变之所以会发生,就是因为味本征态是质量本征态的叠加,不同的质量本征态在中微子运动过程中会以不同的速度积累相位,这会使得中微子的状态不总正交于其他味本征态,因此在被观测时就可以有不为零的概率出现在不同于初始状态的味道本征态上。 这才是正确的中微子震荡理论。 并不是说中微子飞着飞着就变成另外一种了。 (是不是有点类似于薛定谔的猫?观测前不确定它的死活,只有观测后才能知道。) (本章完) 第三百零八章:打破标准模型的粒子! “徐,这一次,你能来cern一起参与新闻发布会吗?” 电话中,戴维·格罗斯郑重的邀请道:“cern将对外公开这一伟大的发现,而你是惰性中微子的发现者,亦是相关理论的构建者,如果缺席这场新闻发布会,那将是最大的遗憾。” 徐川笑着摇摇头,婉拒道:“很抱歉,格罗斯主xi,因为一些个人原因,我恐怕没法前往cern参加这场新闻发布会了。很遗憾错过了这样的机会。” cern在瑞士的日内瓦,目前来说瑞士的信誉很好,永久中立国,似乎看上去很安全的样子。 但徐川知道在未来瑞士能玩出什么样的花样。 永久中立国只不过是个笑话罢了,随时可以取消和追回。 以他现在的情况,其实要想出国,只要不是去米国或者枫叶国一些少数国家并不是不可以,但是那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他得和上面去交流沟通,提前制定计划什么的。 而一场新闻发布会,还是算了吧,这并不值得他去麻烦国家为他保驾护航。 而且,即便是他不去,谁又能否定他是惰性中微子的发现者呢? 没人能否定。 所谓的遗憾,翻开了来看,对他而言也只不过是可有可无罢了。 这次徐川也没劝格罗斯将新闻发布会放到华国来,因为不太现实。 上一次3sigma置信度的惰性中微子放到华国发布就已经很给面子,这一次彻底证实,终究还是利用cern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lhc发现的,cern那边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这不仅仅是徐川的荣耀,也是他们的荣耀。 另一方面,这次发现了惰性中微子,cern就有了本钱,可以朝各国索要更多科研资金,以及规划升级大型强粒子对撞机lhc。 这对整个世界的物理学者们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性能更强的对撞机有助于发现更多的未知现象和粒子,有助于帮助科学家了解更多的宇宙和真理。 如果能帮助整个物理界往前走,徐川其实并不介意在哪里召开这场对他而言可有可无的新闻发布会。 “那真是太遗憾,如果你不能来参加报告会的话,我们将报告会做的再宏伟都不完美。”戴维·格罗斯摇摇头说道。 顿了顿,他接着道:“如果伱没法前来参加报告会的话,至少请安排一个代表过来吧,他可以代替你回答一些问题。” 徐川想了想,道:“这个没问题,我可以安排一个人过去一趟。” 格罗斯:“那再好不过了。另外,关于惰性中微子的结构图或者说公开大众看的图片,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吗?cern可以和你一起来绘制这张值得历史留念的图片。” 徐川愣了一下,道:“这方面我还真有点,等会我整理一下,通过邮箱发给你。” 格罗斯笑道:“那我等你的消息” 十月中旬,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世界各地的媒体记者纷纷受邀来到了这里。 从出租车上下来,代替自己的学生前来参加新闻发布会的陈正平望了一眼矗立在cern中心大楼前的湿婆雕像。 惰性中微子被证实真实存在,置信度达到了5.2sigma。 这一消息宛如火星风暴一样席卷着的整个世界。 尽管他早在之前替徐川做数据分析的时候就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当这个消息来临的时候,他依旧忍不住的心潮澎湃。 一颗超出标准模型之外的粒子,一颗可能连接着神秘暗物质与暗能量的离子,一颗打开了物理界未来的粒子. 没有过多的困扰,也没有过多的研究,就这样轻描淡写的被他那位学生找到,并证实了真实存在。 整个过程顺利的简直让人不敢置信。 “我的老朋友,欢迎你的到来,很高兴能再次看到你。” 中心大楼前,一名留着满脸白胡须的老人热情的张开了双臂,和陈正平拥抱来了一下。 “让你久等了。”陈正平笑着和眼前的好友拥抱了一下,眼前这位,是弗朗索瓦·恩格勒教授,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在当年,物理学界最伟大的发现毫无疑问是希格斯粒子被确认,而是弗朗索瓦·恩格勒和彼得·希格斯就是提出对希格斯玻色子的预测者。 恩格勒像圣诞老人一般笑了笑,道:“你的那位学生徐川教授呢?他并没有跟你一起来吗?” 陈正平摇了摇头,道:“他临时有事,恐怕无法参加这次的新闻发布会了。” 恩格勒愣了一下,遗憾道:“那真是太可惜了,惰性中微子的发现和证实都是他做出来的成果,但他却没来参加新闻发布会,太遗憾了,我本来还有好多问题想请教一下他的。” 陈正平笑了笑,道:“是有点,不过对他来说,一场新闻发布会也不算什么。至于请教问题,你或可以去一趟华国?” 恩格勒摸了摸胡须,思忖了一下后感叹道:“可能真像你说的一样,对他这并不算什么,惰性中微子的发现,只不过是他庞大的宝藏库中的一个宝藏而已。” “数学、物理、材料、天文.他的每一项成果都可以称得上伟大,足够让一名普通的学者去研究一生。” 顿了顿,他接着笑道:“或许我应该考虑一下你的建议去华国找他聊聊天,惰性中微子的出现,让整个物理界看到了世界的未来不再局限于标准模型。” 闻言,陈正平也有些感叹。 他这个学生,的确妖孽的有些过分。 每一年都能在不同的领域做出不同的成果不说,关键是这些成果,数学上的七大千禧年难题、物理上的诺贝尔奖、材料领域的人工sei薄膜、天文学界的计算方法、核能领域的核废料重新利用. 这些成果每一个都可以说是史诗。 日内瓦,cern的中心大楼下。 全世界的媒体纷纷聚集于此,各式各样的摄像机和媒体记者们将大楼下的空旷广场挤的水泄不通。 所有媒体记者都在朝着前面挪动,所有的媒体记者都想第一个进去,都想占据最有利的位置,无论维持纪律的工作人员怎么喊怎么维持纪律都没用。 新闻发布会的正厅内,陈正平穿着一身西装看着外面拥挤的人群。 那里不光有来自全世界的媒体记者,更有很多对惰性中微子或者说对暗物质与暗能量敢信的普通群众,也在朝着里面狂挤。 老实说,这样的场景,在物理界并不多见。 毕竟尖端的物理离普通人的生活实在太远了,绝大部分的普通人对于尖端物理方面的成果顶多看个眼熟而已。 看着疯狂的人群,陈正平甚至有点担心中心大楼的大门会被他们挤坏掉。 不过好在新闻发布会很快就开始了。 南大,徐川蹲在办公室中在电脑上看着ctv媒体拍摄的直播画面,办公室的另一边,他的两个学生同样一人一个手机也在收看着发布会。 这种重量级的成果,还是打破标准模型,涉及到暗物质的新粒子,没有哪个国家会错过。 十点整,有关惰性中微子的新闻发布会准时开始。 穿着一身西装的cern理事会会长戴维·格罗斯走上了讲台。 “首先欢迎各位远道而来的媒体记者朋友和对新闻发布会感兴趣的观众们,我是cern理事会的理事长戴维·格罗斯。” “今天新闻发布会将由我主持.” 戴维·格罗斯话还没有说完,台下就响起了另外的声音。 “格罗斯会长,请问徐川徐教授来了吗?他会在今天上台解释的自己的理论发现吗?”台下有媒体记者喊道。 戴维·格罗斯也不是第一次主持cern的新闻发布会了,对于这样的情况应对起来也是很轻松。 “很抱歉,因为一些个人的原因,徐教授没办法到现场出席本次的新闻发布会。” “不过他已经全权授权与cern,我们将会对惰性中微子的各项相关数据做详细的介绍,至于相关报告完成后的一些提问,将由徐教授安排的代表陈正平院士代为回答。” 由cern阐述惰性中微子的发现成果与相关的一些物理性质,陈正平代替徐川回答一些媒体记者的问题,这是徐川和cern交流后的决定。 花了大概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戴维·格罗斯对惰性中微子的发现成果做了一个详细的汇报,也向媒体记者展示了相关的达里兹图和一张由cern结合徐川意见做出来的‘惰性中微子’图。 这张惰性中微子图很有用意思,它和以往cern展示的其他的粒子结构图不太一样。 它仅仅只有一半,另一边隐藏漆黑宇宙背景下。 这代表着人类目前仅仅能观测到惰性中微子的一部分信息,而剩下的,对于物理界而言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它那观测不到的部分,到底是连接着暗物质暗能量,还是其他的宇宙物质,谁也不知道。 ps:二更求月票! (本章完) 第三百零九章:新的物理大厦 阐述完惰性中微子的相关信息后,戴维·格罗斯推了推眼镜,重新开口道:“下面是例行的提问环节,有请来自华国的陈正平教授代表徐川教授一起来为各位解答困惑。” 闻言,早已做好了准备的陈正平深吸了口气,整理了一下西服,沉稳的走上了讲台,和戴维·格罗斯这位cern的理事长站在了一起。 “如果有什么疑问,可以现在提出来。” 几乎是话音落下的一瞬间,会场中一双双手就犹如被针尖刺到了一般迅速弹了起来。 “格罗斯教授您好,陈教授您好,我是ctv的媒体记者,请问你们这次的最新发现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不是和暗物质有关系。能否麻烦为我们普罗大众解释一下吗?” 陈正平思量一下后,缓缓开口道:“惰性中微子的发现,无论是对于物理界来说,还是对于整个人类来说都意义重大。” “首先,它是我们有观测和证实的第一颗超出标准模型预测的粒子。它的出现,打破了标准模型,告诉了我们宇宙并不仅仅只有标准模型,还有更多未知的东西。” “其次,它是否和暗物质有关系,这个无法确定。” “因为受限于观测设备的性能,本次针对惰性中微子的观测,我们只是确认了它的存在以及一部分的性质与信息,而它还有另一部分的性质隐藏在混沌迷雾中,我们无法确认。” “当然,这也是物理学界存在的意义,找到谜团,解开谜团,如果有一天,我们的观测设备能够观测到惰性中微子的全貌,或许就能解开它是否与暗物质有关了。” 话落,日不落的广播公司bbc的紧接着伸出了手中的话筒:“陈院士你好,请问徐教授为什么这次没有前来参加新闻发布会,他是在研究什么新东西吗?能否透露一下?” 陈正平看了一眼这名记者:“这个问题你可以选择自己去华国询问徐教授,我并不清楚。下一位。” 闻言,另外一名记者迅速将话筒递了过来:“陈教授您好,请问惰性中微子的发现,是不是会推倒标准模型这栋物理大厦?” 陈正平:“并不会,惰性中微子的确是超出标准模型预测的粒子,但并不意味着的标准模型会被推翻。” “更多的可能,是物理学界会在标准模型这种大厦之外,重新建立一栋新的物理大厦,用它来容纳更广阔的世界。” 在他结束回答的瞬间,一支话筒又风驰电掣的怼了上来。 “陈院士,按照徐教授之前公开的理论,惰性中微子是暗物质的一部分,请问我们什么时候能正式观测到暗物质与暗能量呢?如果要利用这两种物质需要多久?” 陈正平思忖了一下,回道:“对于惰性中微子与暗物质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我更倾向于伱去咨询徐教授,他在这方面才是真正的权威,我无法代表他进行回答。” “而什么时候能正式观测到暗物质与暗能量,这个得看我们的观测设备与对撞机什么时候能够升级到足够标准门槛。” “至于利用这两种物质,恐怕需要至少一个世纪或者更长的时间。” cern的发布会结束了。 提问环节持续了整整一个小时。 惰性中微子被证实真实存在,或将与暗物质暗能量有关系这一消息迅速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 “《ctv媒体》:我国知名学者徐教授证实惰性中微子存在,这是有史以来第一颗超出标准模型预测的粒子,或与暗物质有关!” “《华尔街日报》:cern的重大发现,超出标准模型之外的粒子!我们的宇宙比想象中更加神秘!” “《bbc日报》:未能出席发布会的徐川教授,可能在进行比惰性中微子更神秘的研究。” “《华盛顿邮报》:警惕,华国的最新发现或将毁灭世界,惰性中微子将打开通向未知地狱的大门。” “《纽约时报》.” 不管是传统的纸质媒体还是网络媒体,在cern的新闻发布会后几乎都被‘cern’、‘惰性中微子’、‘暗物质’、‘暗能量’、‘徐教授’.等名词刷屏了。 几乎大部分的媒体都在标题中带上了暗物质或者宇宙一类夺人眼球的名字,以此来吸引流量。 而对于普罗大众而言,暗物质毫无疑问的是相当吸引人的。 毕竟它异常的神秘,只存在理论中,从来都曾被观测到过。 各大媒体的新闻报告,再加上一些科技博主大v的转发,相关的消息以极快的速度冲上了热搜。 等到网友们反应过来时,惰性中微子与暗物质直接就占据了各大软件平台的榜首。 【淦,全都是标题党!我还以为真的发现暗物质了。】 【暗物质哪有那么容易发现,这个什么堕落中微子,不是说只观测到了一半么,属于暗物质的另一半并没有被观测到。】 【要发现暗物质,以人类目前的对撞机和探测器的性能,至少得再提升几个量级吧。】 【人类寻找暗物质,就像海底一只有思想的鱼,想要认识水一样。在鱼的世界观里它可能永远无法感知到水的存在。 而我们人类站在上帝视角,能看到水的存在,还能发明了原子,固液气三态的理论,能统一这个我们看到的世界,不过你跟鱼解释不通,所以得站在四维角度,才能看到暗物质。】 【见证历史的一天啊,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粒子,川神不愧是神!这次在物理上的神格稳了。】 【今天上午考研政治多选题第一题的材料就是暗物质,正好我刚看了发布会,美滋滋,理解得很到位,就是答案有些不确定】 【不懂就问,考政治为什么会有暗物质的题?】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质量不够,暗物质凑!】 【六,还压上韵了。】 【暗物质其实未必存在,它只是现有理论适应范围的问题。就类似于以前的以太概念。说白了只是科学家给相对论打的补丁而已。】 【不多说了,我就一句话,川神牛逼!】 【.】 如意料之中的那样,惰性中微子的发现,成为了今年物理学界最亮眼的研究成果。 网友们的议论暂且不说,另一边,在arxiv等预印本网站上,与惰性中微子和暗物质相关的理论、论文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数量之庞大,简直可以说极其罕见。 有物理学家猜测和补足惰性中微子未被发现的性质的;也有物理学家猜测惰性中微子与暗物质之间的关系的 无数的物理学家们,不仅仅是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物理教授甚至是物理界的大拿纷纷出手将自己的想法整理出来上传到arxiv预印本网站上。 毕竟对于物理界来说,有一条默认的规则是:“那些著名的奖项,比如诺贝尔奖,比如沃尔夫物理奖等等,并不会颁发给某一颗粒子或者现象的发现者。而是会发给提出者。” 就如12/13年的时候,cern发现了希格斯粒子,但诺贝尔奖并未颁发给cern,而是颁发给了提出希格斯玻色子理论的提出者彼得希格斯与弗朗索瓦恩格勒一样。 哪怕希格斯玻色子理论的提出时间是上个世纪六十年。 所以即便是惰性中微子是徐川发现的,他因此获得诺奖的概率也不是百分百的。因为惰性中微子不是他提出来的,而是米国的物理学家提出来的。 当然,因惰性中微子的发现,徐川获得诺奖的可能性也并不是没有。 这是因为在过去,尽管米国的科学家提出了惰性中微子这个概念,却并没有对其做详细的数据预测。 因为做不到。 毕竟要对无法观测,不在标准模型中的粒子做预测,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而这次,相关的数据却是他完善的。 所以如果后续他能继续完善惰性中微子的信息的话,还是有机会再拿一枚诺奖的。 只不过对于徐川来说,诺贝尔奖对他的吸引力并不是很大。 不说前世,光是这辈子他做出来的物理成果,就有好几项诺奖级的。 当然,对他来说吸引力不算大的诺奖,对于其他物理学家的吸引力简直是正无穷。 更何况,惰性中微子可是超出标准模型的粒子,它是一栋全新物理大厦的基础,未来何止远大光明,完全可以是新世界。 因此在惰性中微子发现后,无数的物理学家纷纷开始‘完善’惰性中微子的性质,纷纷开始‘推测’暗物质的性质,然后进行押宝。 毕竟万物皆有可能,万一自己押对了呢,几十年后说不定就能拿到诺贝尔奖名留青史了。 只不过要想从未知中压中诺贝尔奖的难题可太高了,比彩票中头奖都难。 一方面是因为一份全新的理论,或者说对某一颗粒子的预测,如果想要被被物理学界接受的话,至少你的理论得在逻辑上自治,得站的住脚,不能被人推翻。 就像是爱德华·威腾弄出来的弦理论和m理论一样,要证实它遥遥无期,或许需要两个世纪、三个世纪甚至更远的时间。 但同样的,要证伪的话,从目前的物理学界来说,并没有人能够推翻弦理论和m理论。 因为它的确做到了逻辑自洽,且理论存在。 从这方面来说,难度可谓是相当大了。 因为你不仅要懂这颗粒子,还要懂各种其他的物理学。比如相对论、牛顿力学、电磁学、量子力学等等。 而且还不能是一知半解的那种懂,得是相当深入了解的懂。 否则被其他的大佬一看你的论文和理论,‘唰’的一下就给你指出漏洞或者问题了。 所以绝大部分押宝的人,基本都失败了。 在物理学界的历史长河中,也仅有那么一两个幸运而已。 比如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他是法国的理论物理学家,物质波理论的创立者,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德布罗意一开始并不是学物理的,他是一个富二代阔家大少,学的是历史。 后面因为家族关系上了个好大学,跟了个好导师,又凑巧发了篇半猜半学术的毕业论文被爱因斯坦注意到了,引来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结果最后物理学界发现他猜对了,然后这位大佬就顺手收了个诺贝尔奖。 当然,在学术生涯后期,德布罗意本人的物理水平并不低。 哪怕他一开始并不是学物理的,但后在进入物理学界后,依旧以极快的速度补齐了物理方面的学识。 不过他在大学期间提出的“物质波”概念,的确是半猜半蒙的,这幸运可以说是天之子了。 而相对德布罗意来说,在物理学界的历史中,做出各种著名理论并证实正确的,基本都是对物理钻研极深的物理学家。 比如爱因斯坦,比如波尔,比如普朗克等等。 因为没有浑厚的物理学知识打底,根本就不可能做出什么正确的理论和判断。 在数学物理等理科领域,即便是偶尔出现一些气运之子,但终究还是要靠真实力说话的。 而对于惰性中微子的剩余数据预测、暗物质的性质与数据预测这些东西,徐川自然也不会错过。 早在当初分析出3sigma置信度的惰性中微子迹象时,他就已经对惰性中微子的剩余未观测出数据进行了预测与公布。 毕竟这本身就是他自己在未来的成果,没必要让其他人拿走。 甚至如今arxiv预印本网站上的理论,有很多都是以他之前公布出去的预测理论为基础建立的。 毕竟在很多人眼中,与其自己耗尽心思去做一些不知道是否能成功的理论,还不如跟着这位大佬的背影走。 大佬的理论肯定比自己的靠谱,再在上面进行一些拓展和扩充,就相当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了。 成功率肯定比自己瞎蒙要更多。 对于这些投机取巧者,徐川也没太在意。 他重生前对暗物质的研究和观测才起步没多久而已,后面到底有什么东西,他都不知道,更别提其他人了。 如果这能被他们蒙到,也算是运气了。 和某位美女姐姐py一波,九组老精品大佬了,新书文娱,作者人美心善 (本章完) 第三百一十章:威腾带来的灵感与观测暗物质的方法! 惰性中微子存在的证实,让徐川这个名字在物理界流传了起来。 而在此之前,哪怕他拿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大部分物理学者对他的印象其实仍然是一名数学家。 毕竟一开始他就是以数学而出名的,各种数学猜想和七大千禧年难题,让徐川的数学名气远超物理名气。 不过自今日起,物理学界接纳了他物理学家的身份。 一位打开了物理学新世界大门的学者,如果都不能被称为物理学家的话,那就没有人能称为物理学家了。 cern那边对惰性中微子的研究依旧还在继续。 毕竟目前所观测到的惰性中微子并不完整。 目前徐川整理出来的达里兹图和数据,只能证实在在‘内寻迹系统反氦-3原子核的120um(rφ方向)的对撞数据中,存在一颗新粒子,以及收获到了一部分惰性中微子的相关数据。 而关于这颗粒子隐藏在宇宙幕僚中的参数到底还有多少,谁也不知道。 所以无论是物理学家也好,还是cern也好,甚至各国政府都迫切的希望能探索到‘惰性中微子’的剩余参数。 毕竟在那位徐教授的理论和预测中,惰性中微子是连接常规物质与暗物质的桥梁,它具有一部分常规物质的性质,也具有一部分暗物质的性质。 如果能从惰性中微子的身上找到暗物质的痕迹,那绝对是一项大收获。 为此cern的理事长戴维·格罗斯教授还专门飞来了华国,想要邀请徐川一起加入探索工作中。 跟随着一起来过来的还有爱德华·威腾和弗朗索瓦·恩格勒两位cern的理事。 “格罗斯主xi,恩格勒教授,导师。欢迎。” 办公室中,徐川笑着上前迎接几人,热情的握了握手打了个招呼后扭头朝着身后正在学习的谷炳喊了一句:“谷炳,麻烦去帮忙烧壶热水。” “徐,你最近在研究什么重要的东西吗?连新闻发布会都没时间去。” 长得很像,笑起来更像圣诞老人的弗朗索瓦·恩格勒教授和徐川握了握手后好奇的问道。 徐川笑道:“很遗憾没能参加惰性中微子的发布会,不过我最近的确走不开,至于研究.” 顿了顿,他笑了笑,接着道:“最近的确在研究一些其他的东西,不过涉及到保密性质,所以不太方便透露。” 弗朗索瓦·恩格勒做了夸张的表情,懊恼的拍了拍手掌,道:“你真是太坏了,我最讨厌这种吊人胃口的事情了。” 另一边,听到徐川的话后,爱德华·威腾的眼眸动了动。 上次他和德利涅询问这位学生的在研究的什么的时候,他也是回答的保密,结果后面《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和《人工sei薄膜》这两项几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成果就出来了。 不知道这次他这位学生又在研究什么,不过可以推测的是,肯定是相当重要的。 当然,他也没问,因为他知道肯定问不出来。 办公室中,一行人寒暄了一下后,戴维·格罗斯切入了正题。 “徐,今天我们过来的目的,主要是想邀请您加入针对惰性中微子的后续探索工作。” “惰性中微子是你观测发现和证实的未知粒子,比我们更清楚它的性质,也更了解它还有一部分隐藏在宇宙的未知中。” “所以我代表cern来邀请伱加入后续针对惰性中微子的研究探索工作,让我们一起来将这颗粒子从迷雾中彻底的找出来吧!” 这位cern的主xi目光炙热的看着徐川,语气激昂的向他邀请道。 对于cern来说,徐川绝对是左膀右臂。他发明的数学计算物理粒子参数信息的方法,对于高能物理的研究来说太重要了。 虽然cern曾交换到了相关的论文方法,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一个物理学都深入了解数学的。 尽管数学是物理的必经之路,尖端物理离不开数学,但两门不一样的学科,终究还是有区别的。 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爱德华·威腾,或者眼前的这位,能同时精通数学和物理。 更何况,用数学计算物理粒子参数信息的方法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学习门槛,cern的物理学家虽然众多,但要说完全掌握了这门方法的,并没有。 所以他们将希望放到了眼前这位创始者身上,希望他能加入到探索分析工作中来,以分析计算出惰性中微子甚至是暗物质的数据信息。 听完戴维·格罗斯的请求后,徐川遗憾的摇了摇头,道:“虽然对惰性中微子的继续观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很抱歉,格罗斯主xi,我最近恐怕没有什么时间去参与了。” 徐川婉拒了戴维·格罗斯和cern的请求,因为他知道,以如今lhc的对撞能级,已经观测不到什么其他的东西了。 数学计算并不是万能的,即便是能够和物理完美结合寻找那些以前从未发现的东西,但也是建立在一些基础数据上的。 就像是利用xu-weyl-berry定理拓展应用对遥远的天体进行分析一样,它建立在那些常规观测基础数据,如引力、光度、大小等方面上一样。 通过这些基础边界值数据,再利用数学方法来进行优化和计算,从而得到更加稳定和精确的信息。 而现在,以lhc的对撞能级和探测设备的性能,是根本不可能观测到暗物质的。 既然观测不到任何信息,那就无法获得基础边界值数据。数学再牛逼,也不可能凭空虚构。 所以在这上面投入时间和精力是完全不值得的。 听到徐川拒绝,戴维·格罗斯并不想就这么轻易放弃,他继续劝说道: “徐,并不需要你前往cern,你同样可以在这里完成工作,就像之前一样,cern可以在第一时间将原始数据传递给你,你完全可以在华国完成数据分析。” “甚至,cern可以安排一批物理学家来华国帮助你完成数据分析工作。” 徐川依旧摇了摇头,道:“并不是办公位置和人手方面的问题,而是我实在抽不出时间来对惰性中微子进行观测。” 顿了顿,他接着道:“而且,老实说,从我的直觉来看,目前我们根本无法观测到惰性中微子的另一部分信息,更无法观测到暗物质。” “相比较之下,我更建议对lhc做一个计划升级,提升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性能与探测器的水平,或许更有用一点。” 戴维·格罗斯最终还是带着失望离去了。 不管他怎么说,徐川都不愿意再加入到对惰性中微子的剩余探测中。 失去了一位在数学物理上都顶尖的学者,他对cern的安排信心忽然就跌到了谷底。 难不成惰性中微子的剩余信息数据真的找不到了吗? 或许,cern真的得考虑一下升级对撞机了。 另一边,爱德华·威腾和弗朗索瓦·恩格勒并未跟着一起离去。 他们两个跟着一起过来,除了有格罗斯的邀请外,还有着想和徐川交流一下理论物理的想法。 毕竟一个是弦理论和m理论的创造者,另一个是希格斯理论的奠基者。 这两位对于理论物理和宇宙的理解,在当今物理界可谓是数一数二的存在,能相提并论的人,屈指可数。 “徐,我挺好奇你到底是怎么确认惰性中微子的存在的?你留在cern的数学分析工具真有那么神奇?” 办公室中,弗朗索瓦·恩格勒端着咖啡喝了一口,向徐川投去了好奇的眼神。 一旁,爱德华·威腾也同样流露了感兴趣的目光。 要知道高能物理界如果想要确认一种新粒子或者说新现象的存在,从对其做出详细的预测,到最终验证完成往往需要花费海量的时间。 比如希格斯粒子就足足耗费了几十年的时间。 而惰性中微子,尽管是早些年间由理论物理学家布鲁诺·庞蒂科夫提出来,但真正对其做出预测和数据完善的,是他这个学生。 在今年上半年的时候,对第一次的原始数据进行了分析后,才完善了惰性中微子相关的数据。 前前后后算下来,对惰性中微子的发掘,时间仅仅只有半年左右。 半年的时间,完成一种新型粒子的预测发现和证实,这速度,简直刷新了高能物理界的历史记录。 哪怕是12年的时候,初次发现希格斯粒子后cern启动了全力探索追踪的方案,也依旧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完全确认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 更别忘了,当初希格斯玻色子的探索,可以说是动员了一半以上的cern理论物理学家的,而惰性中微子的发现,几乎从头到尾都是徐川一个人在弄,顶多再加上南大和交大做了一些辅助性的工作。 如此夸张的效率和准确度,很难不让人相信他这个学生手上没有什么能精准锁定粒子信息的方法。 特别是在此前他还留给了cern一份数学物理方法,这就更让人相信了。 听到恩格勒教授的询问,徐川笑了笑回道:“数学对物理的确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要说完全依靠数学来在高能物理寻找惰性中微子,那是不可能的。” “高能物理界的发现,其实往往更依赖一些细节和观察。” “就像惰性中微子,如果不是留意到了对撞数据中的微小反常凹曲线,也不可能找到它。” 闻言,恩格勒点了点头。在高能物理,细致的观测与发现的确是最不可缺少的。 一旁,威腾思索了一下,忽然看向徐川道:“我想,你拒绝格罗斯和cern的邀请,应该并不是你没有时间吧?而是你可能觉得的以目前设备观测不到更多的信息了。” 顿了顿,他又补了一句:“或者说,你通过你的数学方法,已经计算不到更多的相关信息数据了?”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这的确是一方面的原因。” 面对这两位老人,他倒是没有说谎,惰性中微子的数据目前已经到观测极限了。 在不升级对撞机和探测设备的情况下,他已经将能观测到的所有信息都绘制出来了。 威腾接着好奇的问道:“如果想要完整的观测到惰性中微子或者暗物质的话,你觉得需要什么样的探测设备?或者说,宇宙现象?” 徐川思忖了一下,道:“需要什么样的探测设备这个可能不太好预测。” “不过利用宇宙现象来观测惰性中微子或者暗物质的话,我在之前上传到arxiv上的论文中有提过过。” “在宇宙中,存在着少量的ia型超新星,你应该很清楚,它是由一个是巨星,一个是白矮星构成的一个双星系统。” “而这种质量极大的白矮星吸取巨星的物质(主要是氢),当达到1.44个太阳质量时,会再次点燃核聚变并发生碳爆轰。” “因为这一时期的核聚变反应进行得极其迅速的原因,在碳聚变的时候,它的质量会被锁定在1.4个太阳质量。” “且在这一过程中,从理论上来说会构成一个不破坏规范对称性但破坏轻子数守恒的‘群单态场’及其‘电荷共轭场’,通过对其观测,我们或许可以看到原初中微子是如何演绎成中微子与惰性中微子。” “如果足够幸运的话,甚至能看到惰性中微子形成暗物质或脱离暗物质而造的能量空白区域。” 威腾眼眸动了动,道:“那篇论文我看了,从理论上来说,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观点。” “不过在ia型超新星聚变时,目前的观测手段还是少了一些,我们无法准确的获得ia型超新星前身星的物质损失机制以及主要观测特征。” “不过.” 爱德华·威腾的眼神在徐川身上停留了片刻,接着道:“或许你能够做到。” “我?” 徐川好奇的看了眼自己这位两世的导师,有些不解他想说什么。 威腾笑了笑,道:“以前我没想过这个,但你发在arxiv上的论文给我提供了灵感。” “你应该知道,单简并星模型是目前最流行的ia型超新星前身星模型,而这个模型的问题在于,当双星间物质转移速率超过某个临界值时,白矮星的吸积包层会膨胀,并最终在双星系统周围形成一个共有包层,从而导致干扰和物质损失。” “但对于你来说,或许你可以做到通过ns方程与流体动力学模拟以及xu-weyl-berry定理拓展应用等数学方法,来对ia型超新星的致变来做一个数据分析模拟以及预测工作。” “这或许可以计算或观测到你所说的暗物质与惰性中微子出现时的景象。” 闻言,徐川愣了一下。随即,大脑开始调动相关知识信息迅速思索了起来。 ps:求月票 (本章完) 第三百一十一章:可控核聚变项目开工 办公室中,徐川在脑海中迅速的调动着两世的知识,思索着威腾所说方法的可行性。 时间一点一滴的过去,随着他的思索,眼神也愈发明亮起来。 这似乎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因为从理论上来说,ia型超新星爆发是由白矮星吸收主巨星的物质后形成的超新星爆发。 在这一过程中,主巨星的质量流失其实是被锁定的,也就是说,通过数学方法,的确可以计算出来。 而所谓的共有包层的质量流失与干扰,对于他来说的确不是什么问题。 曾将他利用xu-weyl-berry定理拓展应用计算出来过参宿四的氢包层内存在一颗伴生恒星。 而在已经确认了主恒星与白矮星参数的前提下,对ia型超新星的计算从理论上来说的确是一件可行的事情。 这或许是一种可以提前证实惰性中微子演变以及暗物质存在的方法。 原本徐川是想着在国内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修建起来后再来对惰性中微子和暗物质进行探测的。 但现在看来,似乎可以提前将其带到世上来了。 思索了一会后,徐川眼神明亮的抬起了头,看向自己的导师爱德华·威腾。 不得不说,他这位导师的学识的确如深渊般看不到底。 上辈子他从未听说过这类的想法和理论,但在自己将惰性中微子的预测论文放到arxiv上后没多久,威腾就想出了这种另辟蹊径的方法。 想了想,徐川开口道:“从理论上来说,这或许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只是导师你为什么不自己计算呢?” 爱德华·威腾可不仅仅是一名物理学家,他在数学上的能力完全不弱于物理。 毕竟是有史以来第一位以物理学家拿到菲尔兹奖的学者。 爱德华·威腾笑了笑,道:“和你相比,我的数学能力要差不少。” “对于你的xu-weyl-berry定理拓展应用,老实说我至今都没有怎么完全弄明白,更别提这次还需要对它做另外的形变了。” 顿了顿,他接着道:“要合作吗?我来提供物理方面的数据,伱负责数学方面的计算。” 徐川不假思索的回道:“没问题!” 一旁,弗朗索瓦·恩格勒羡慕的看着两人,他也想加入,但可惜的是,他帮不上什么忙。 理论是威腾提出来的,数据计算由徐川进行,至于寻找ia型超新星对于威腾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所以哪怕他是一名诺奖得主,也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插入两人的团队。 当然,如果他提出来了,威腾和徐川肯定都会同意他的加入。 但君子不吃嗟来之食,这种没有贡献获得的荣誉对他来说是无法忍受的。 威腾和恩格勒在南大这边呆了两天的时间,主要是威腾需要和徐川交流一下两人合作探索惰性中微子与暗物质的事情。 至少,徐川需要将计算这方面数据需要的基础数据、边界值、特征数等数据整理出来,威腾才能在回去后向普林斯顿申请对应的科研项目。 当然,徐川这边也会在南大建立一个科研项目。 两人的合作,算是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了。 毕竟对ia型超新星进行观测需要顶尖的天文观测设备、众多的科研人员等资源,单靠他们两个人,很难撑起来这个项目。 威腾和恩格勒离开,徐川将注意从惰性中微子上收了回来。 惰性中微子已经被证实了,剩下的东西,就无需他过多的去关注了。 另一边,可控核聚变项目工程的选址已经定下来了,幕燕滨江景区这边因为临江地带属于河水堆积形成的平原并不算很稳定,所以最终选址落在了栖霞山脚下靠近长江的区域。 这边因为整体归属于栖霞山的山体结构,哪怕是靠近长江的地带,地基也相当稳固。 而对于金陵来说,废掉一个四a级的旅游景区换来可控核聚变这个超级工程的落地,绝对是稳赚不赔的。 项目选址落地后,金陵市政府第一时间就公告了景区关闭的通知,将栖霞山景区清理了出来。 而后山脚下的地带,该拆迁的拆迁,该转移的转移,按照市拆迁补偿标准进行,动作毫不拖泥带水,速度简直快到极致。 好在栖霞山对于金陵来说算是郊区,即便是靠着河道,也没有多少居民和工业厂房,谈判和拆迁的速度相当快。 随后,负责安保的金陵ju区的部队,在栖霞山脚下拉起了隔离带,禁止其他游客行人入内。 毕竟可控核聚变是项超级工程,无论是从级别,还是从意义上来说,都比之前的《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项目要更高。 而在部队这边处理好安保防护等问题后,负责可控核聚变项目施工的华国核工业建设集团第一时间就将大大小小的设备全都开进了栖霞山。 活动厂房的搭建、渣土运送车,水泥运送车的来回. 各种工业器械在栖霞山脚下浩浩荡荡的施工了起来,引起了栖霞山周边一些处于警戒线外没有拆迁的居民的注意。 毕竟每天都有大量的各种工程车辆开来开去的。 马路边,一群聚集在一起聊天中年大妈在树下乘着凉,看着江边道路上来来往往的工程车辆八卦着。 “你们说这栖霞山上在搞什么呢?每天都有大量的渣土车来来回回的,大晚上都有,都吵的我睡不着觉了。” “谁说不是呢,以前虽然车多,但好歹没有这种渣土车,现在晚上都在路上跑,轰隆隆的。”另一名中年大妈赞同附和道。 “我有一个亲戚就在栖霞山脚下,听说他家拆迁赔了一千万,还补了两套房,一周的时间拆迁款就到账了。为什么这拆迁范围不扩大一点啊!” 一名大妈聊着聊着突然看向了远处的栖霞山,三分感叹三分抱怨三分羡慕一分嫉妒的说道。 “就是,都拆了那么大的地方了,为啥不连我们这块一起拆了!”另一名大妈看着车来车往的马路同样抱怨道。 栖霞山地带在金陵属于郊区,可以说几乎很少有这种拆迁的机会。 对于这些居住在栖霞山附近的居民来说,栖霞山的拆迁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又大又香。 吃到的自然满怀欣喜,没吃到的就有点吃味了。 但这并不代表可控核聚变工程的占地面积小,对于金陵市政府来说,这次为可控核聚变工程项目划分出来的基地,面积足足有三千亩。 这相当于一个985顶级高校的占地面积了。 不仅如此,金陵市还为可控核聚变工程项目的扩建留下了一千亩的预留场地,这意味着总占地面积和拆迁面积达到了足足四千余亩。 要知道栖霞山的总面积也就一万五千亩左右,可以说为了可控核聚变工程,划分了六分之一个栖霞山出来了。 如此庞大的区域,得亏是在郊区,且是占据的国有景区,否则光是拆迁款,就得赔出去一大笔数字。 等徐川处理完惰性中微子的事情后,栖霞山脚下的可控核聚变工程项目已经施工了有几天了。 收到消息后,负责管理可控核聚变工程的高弘明和负责项目施工的总工程师祁中兴第一时间赶到了营地门口等待。 有郑海帮忙处理相关的事情,徐川乘坐车来到可控核聚变工程基地的时候倒没有受到什么阻拦。 不过透过车窗,他依旧可以看到严密至极的安防。 其他的不说,光是他坐在车上看到的,就至少有整整三道检查和安防保障点。 红旗小车在郑海的驾驶下缓缓驶入基地的核心营地,抵达目标后,徐川推开车门走了下去,耳边也传来了热切的声音。 “徐教授,您来了。” “徐教授。” 早就等候在营地门口的高弘明和祁中兴在看到红旗小车后迅速迎上前,热情的招呼着。 “高厅,祁工。”徐川笑着和两人打了招呼,眼神环顾了一下四周,落到了正顶着烈日施工的工作人员身上。 高悬的太阳散发着炙热,哪怕是在栖霞山中,秋老虎的威力依旧不容小觑,火辣刺眼的阳光让他忍不住眯了眯眼。 而那些正在施工忙碌的建筑工人就更不用多说了,可以说是浑身上下都被汗水湿透了。 望着这些可敬的人们,徐川感叹道:“真是辛苦你们了,顶着这么大的太阳劳作。” 高弘明笑道:“我们只不过是做了一些基础本职工作,徐教授您才是真正的辛苦了,面对的都是世界难题,呕心沥血建筑祖国,还是要靠您这种学者。知识才是最大的财富。” 徐川望了眼正在站岗的军人,又看了看正在施工的工人,轻声感叹道:“有人居庙堂,有人守边疆;同忧同行,皆为太平故。” 祁中兴笑道:“徐教授说的对,不过咱先进去吧,我这边已经准备好了工程图纸什么的,您要不先看看再说?” 因为负责过《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项目施工的缘故,他对眼前这位年轻的大佬还是很了解的。知道他不喜欢浪费时间,每次到施工场地这边来肯定都有事情要做。索性就直接切入了正题。 徐川也没再感叹,点了点头跟着祁中兴一起走进了营地。 临时搭建起来的厂房内,祁中兴也没有过多的和徐川寒暄浪费时间,泡了两杯清茶后,就翻出来了存放在箱柜中的工程图纸。 一座可控核聚变的工程图纸自然相当庞大,不过他拿出来的并不是全部,而是大致的规划图。 铺开规划图,祁中兴看向徐川道:“徐教授,这是规划工程图,您看看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可以直接告诉我。” 这份工程图纸是从国内的cfetr项目那边借鉴的。 坐落于徽安庐州的cfetr可控核聚变项目,是华国的首个聚变工程。于2017年12月5日在徽安庐州正式启动工程设计。 从此,华国核聚变研究由此开启自主研发的全新征程。 而这一项伟大工程计划共分成了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到2021年,cfetr开始立项建设; 第二阶段到2035年,计划建成聚变工程实验堆,开始大规模科学实验; 第三阶段到2050年,聚变工程实验堆实验成功,建设聚变商业示范堆,完成人类终极能源。 至于现在,虽然才2019年,但两年的时间过去,cfetr项目已经完成了园区的基本施工。 所以祁中兴也没有过多的客气,直接将cfetr项目的工程图纸借了过来,然后依据栖霞山的地形进行了修改调整。 虽说cfetr项目那边是托卡马克装置路线,栖霞山这边则是走的徐教授自己定义的复合型装置路线,但除了一些核心区域以及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差别外,其他地方基本都能通用。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得看眼前这位徐教授意见,他才是真正的总负责人,他说怎么改就怎么改。 徐川看了一下规划工程图纸,开口道:“术业有专攻,项目基地的建设方面你们负责管控就行。” “至于我这边的要求,我先提一下,麻烦祁工你记一下,按照要求来进行处理。” 对于项目园区的施工和布局,徐川没太在意。 这方面有彭鸿禧和核能工业集团的专家帮忙负责把控,不需要他过多的耗费心思。 其他的不说,但是在基建施工设计这些方面,国内可谓是人才鼎鼎。 毕竟被称为‘基建狂魔’的国家,怎么可能没点自己本事。 在后世修建某个火*山临时医院的时候,仅仅用了十天的时间,就交付了一座能容纳一千个病人的医院。 而负责整体设计的工程师,仅仅用24小时就完成了这样一座庞大医院的施工图设计。 之前在负责《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项目的时候,他也没有过多的去对园区布局做什么建议,只是提了一些自己的要求。 而祁中兴也完美的按照要求完成施工。 这也是徐川推荐可控核聚变项目工程依旧由祁中兴进行施工的原因,两人配合的还不错。 推荐语:文字修仙游戏,主角化身成蛇,你的美丽吸引了美女蛇的注意,她觉得你是充满魅力的同类,试图与你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 (本章完) 第三百一十二章:至少也得是博士毕业+两年工作经验吧 听到徐川的话,祁中兴迅速从办公桌里面掏出了笔记本,准备将要求记下来。 对面,徐川又看了两眼可控核聚变的项目规划工程图,回想了一下后开口道:“关于外围的建筑、发电设施、冷却循环什么的,我没什么要求。” “主要是核心区域。” “核心区域是用于存放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因为经过了重新修改,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体积会比托卡马克装置要大上一些,无论是直径还是高度,都超过了三十米。” “所以用于存放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核心厂房,高度至少需要四十米以上,至于面积,你按照需要部署的设备的最大值计算后再扩增百分之二十五以上。” 祁中兴点了点头,迅速在笔记本上记录下了这一要求。 对于一个基建大国来说,打造这样的一处核心区域厂房并不是什么难事,但工程量相当大。 因为按照规划,用来存放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核心区域整体是位于地底的。 按照这位的要求,也就是说,他们要在地下挖出一个长宽至少百米,深度在五十米以上的空间。 这么大的坑洞,光是挖出来的沙石泥土什么的转移就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 此外,在靠近长江的栖霞山,五十米以上的深度绝对会挖出地下水或者软土层什么的这些都是需要考虑进去的。 对面,徐川看了一眼祁中兴,等他记录完后接着道:“另外,考虑到安全方面的问题,核心区域的墙壁厚度至少要达到三十公分以上,并且中心区域可以考虑留出五公分的厚度,铺设辐射隙带材料。” 闻言,一旁的高弘明紧张的询问道:“有核辐射风险吗?” 对于这位徐教授的研究,在上面安排他前来辅助负责可控核聚变工程前,他就已经做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徐川说的辐射隙带材料的用途,他也知道,这是用于对抗核辐射的一种材料。 这一提到这个,他就下意识的以为有什么辐射问题。 徐川想了想,回道:“理论上来说,可控核聚变是安全的。但是绝对安全的东西并没有。” “前段时间在樱花国那边发生的核聚变反应堆爆炸事故你应该清楚,可控核聚变虽然并没有核裂变堆的各种电离辐射,但腔室内的超高温超高压的等离子体哪怕是不发生聚变反应其本身依然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毕竟这些等离子体的温度至少在几千万度甚至是上亿度,一旦出现意外,可能会对核心区域造成极大的冲击。” 顿了顿,他接着道:“当然,正常来说是不会有这种风险的,小岛国那边聚变堆爆炸事故,完全是因为他们不按照流程规范自找的。” 说完,他又默默的在心中补了一句:“当然,那份稿纸中挖的坑也不容小觑。” 将要求迅速记录下来后,祁中兴抬头道:“这个没问题,整个项目都会使用最好的核水泥修建,另外核心区域将按照您的要求,使用五十公分厚的水泥墙进行处理,中间预留至少五公分的填充缝隙。” 想了想,祁中兴接着询问了一下:“五公分够吗?如果不够的话,可以再扩大一些。” 徐川笑了笑,道:“足够了。这只是个保险措施而已,可控核聚变并不是核裂变,即便是发生故障出现问题,只要切断氘氚原料的输入以及nif加热天线的输出,就不会再有额外的问题。” 祁中兴点了点头,又在笔记本上记了一笔。 在栖霞山脚下的可控核聚变工程基地中逛了一圈,提了一下自己的要求后,徐川就没再管这边的事情了。 建筑工程方面由祁中兴进行管控他还是放心的,而且高弘明和驻扎在这里的部队也会帮忙盯着施工的。 什么偷工减料,什么模板工程,钢筋工程一类常见于大型工程上的各种问题不可能出现在这份工程上。 不仅仅是因为这是可控核聚变工程,更是因为接手这项工程,负责施工的华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在开工前就已经立下了军令状。 如果在施工中出现问题,那么这些施工人员和负责人是要上军事法庭的。 所以在向负责施工的总工程师祁中兴提了几点关于核心区域建筑的要求之后,徐川便将重心放在了另外的方面。 南大,靠近栖霞山的仙林校区中,徐川顺着校园小道来到了工业楼。 因为可控核聚变工程才刚刚开始的原因,园区内的研究院还没有修建起来,于是一些人员招聘以及办公方面的工作就从南大仙林校区中借了一栋工业楼,用于当做临时办公地点。 而负责人员招聘和相关设备采购方面的彭鸿禧院士,目前就在这里办公。 也不知道这一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可控核聚变项目招聘到了多少人。 敲了敲办公室的门,里面传来了声音:“请进。” 徐川推开门走了进去,正在处理事情的彭鸿禧看了一眼,愣了一下后起身笑着招呼道:“哟,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 一旁,同在办公室做事的韩锦抬起头看了一眼,打了个招呼迅速起身泡茶。 徐川笑了笑,道:“再不来怎么都说不过去了吧,正好前几天物理那边的事情忙完了,就出来走动走动。” 闻言,彭鸿禧感叹道:“惰性中微子的发现证实啊,超出标准模型预测的粒子,就这样谁都没想到快速出现在了所有人的眼前。” 顿了顿,他看向徐川,笑着道:“凭借这一发现,伱应该又能拿一个诺贝尔奖了吧?” “细数一下这今年你的成果,从xu-weyl-berry定理拓展应用开始,到《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技术,再到人工sei薄膜和惰性中微子,几乎每一年你都能做出来足够配的上诺奖的,真是让人不敢相信。” 徐川笑了笑,道:“惰性中微子的发现,只不过是运气比较好而已,至于诺奖.” 他耸了耸肩,接着道:“单凭这一发现恐怕很难,毕竟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你懂的。” 彭鸿禧笑着摇了摇头,道:“不一样的,惰性中微子的发现和以往在标准模型中预测的那些粒子不同,他的发现和数据分析工作都是你一个人做的,拿到诺奖的机会很大。” 徐川笑道:“那就得看瑞典皇家科学院那边的想法了,不过即便是能拿到,今年肯定也不行的,现在都十月初了,再有几天就要公布物理奖名单了。” “不说这个了,我刚从栖霞山那边过来,想看看这边情况如何了,不知道人员招聘方面怎么样了?” 彭鸿禧回道:“人员招聘方面目前通过招聘和审核的有一百二十三人,不算多,也不算少。主要是符合要求的并不多,毕竟咱们国内没有可控核聚变这门专业,得从核能领域或者物理领域挑挑选选的。” 徐川点了点头,道:“没事,慢慢来就行,人员贵在精不贵多。能做事的人,一个就足以抵得上十个混日子的了。” 彭鸿禧赞同的也点了点头:“的确,这个不用急,核能研究所那边还没有建立起来,人手多了也没地方去处,慢慢来就行。” 徐川:“嗯,这方面有彭老您帮忙把握,我放心。” “另外,关于等离子体湍的数控模型,我之前借南大的超算中心做了一下验算和测试,得到了一些验算和测试数据,准备进行一下优化。” “不过得到的数量有点大,所以我今天带过来了。麻烦彭老这边找一些靠谱和合适的研究员,针对这些验算和测试数据做一个整理。” 彭鸿禧从徐川手中接过硬盘,看了看点头道:“嗯,行,这个我来处理。” 忽的,他似乎想起了什么,好奇的看向徐川问道:“你这个应该就是根据之前丢失的那篇论文建立起来的吧?樱花国那边的jt-60sa可控核聚变实验堆爆炸是不是和你之前被盗的论文有关系?” 徐川点头,道:“嗯,的确有一点关系,他们拿走的数据不详细,再加上流程不规范,没彻底测试就直接上实验堆了,所以控制系统失效了。” 闻言,彭鸿禧看了一眼徐川,欲言又止。 徐川知道眼前这位老人在担心什么,笑了笑道:“放心吧,同样的错误我不会在自己这边犯的,针对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内等离子体湍流控制,哪有那么容易,后续还有很多测试要走呢。” 听到他这么说,彭鸿禧松了口气,道:“那我就放心了。” “对了,彭老,关于人员招聘方面,麻烦再招聘十个数学物理模型方面的研究员,这个在后面对模型进行优化的时候有用的。” 将承载等离子体湍流数学模型的硬盘交给彭鸿禧后,徐川接着说道。 这种大型数学模型,光靠他一个人的能力要完成耗费的时间太长了,后续的调整和优化,得增加人手来处理。 “行,这个我给你记下来了。”彭鸿禧点了点头回道:“关于这十个人的资历门槛方面有什么要求吗?” 思忖了一下,徐川开口道:“至少也得是博士毕业+两年工作经验吧。” “毕竟太低层次的研究员参与进这种模型优化工作中来根本就帮不上什么忙。” 想了想,他又补了一句:“如果是在世界级的大学生建模竞赛中拿到过顶级奖项或者在建模方面有其他优秀成绩的话,条件可以适当放宽一点,但最低不能低于博士,最好是拿到了红本本。” 设置这个门槛,他也没办法。 因为按照国内的学历,在博士之前,其实都算是打基础的阶段,到了博士,才有足够的学识来参与这种前沿性的工作。 ps:晚上还八九点的样子有一章,求月票 (本章完) 第三百一十三章:院士候选 “人员和设备方面的事情,就多麻烦彭老和韩教授了。” “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电话或邮箱联系我,比较紧急的情况直接找我司机郑海也可以的,他能直接联系到我。” 聊了一会,安排了一些事情后,徐川也起身告辞离开。 毕竟可控核聚变刚立项,双方都挺忙的,有很多事要做。 彭鸿禧点了点头,笑道:“放心吧,我这个糟老头子虽然已经八十了,但还是能做点事的。” 徐川笑道:“彭老您是老当益壮,丝毫不弱于当年。” 彭鸿禧哈哈笑道:“忙你的去吧,我打打杂还可以,能帮你的不多。可控核聚变工程的重担还是落在你肩上啊。” 这边,徐川在忙碌着可控核聚变工程。 国土的另一边,京城,归属于国wu院的华科院和工程院正在召开着会议,进行着紧张的工作。 间隔两年,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增选活动再一次开启。 对于国人而言,院士,是一名科学家或学者所能拿到的最高荣誉称号,也是华国科学技术界的权威标志之一。 院士的评选要求候选人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科学、医学与卫生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就。也需要拥有博士学位或者相当于博士学位水平的研究成果,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当然,能被提名院士评选名单的科学家或者学者,这些基础条件肯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借用梅贻琦先生的一句话: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在今天的教育制度下,院士也可以做近似理解吧。 华科院,工作局办公室,负责最近院士增选工作的温鸿文主任正在翻阅着手中的名单。 无论是对于他来说,还是对于华科院亦或者整个华国来说,每两年一次的两院院士增选,毫无疑问是国内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也牵扯着无数人的注意力和目光。 就在温鸿文忙碌着工作的时候,办公室的门被人敲了几下,随后一个老人缓步走了进来。 温鸿文抬起头,看到眼前的老人后,放下了手中的钢笔,笑着起身迎接。 亲自给眼前的来人倒上一杯茶水后,他笑着道:“潘老今天怎么有空来我这里了?” 潘德明接过茶杯轻抿了一口,道:“伱说我还能为了什么事情?” 闻言,温鸿文笑了笑,问道:“是为了徐教授的事情?” 潘德明叹了口气,没有说话。 每两年一次的院士评选活动,无论是对华科院还是工程院来说都是一项盛事,但也是一项让人头疼的事情。 对于一个人口超过十四亿的超级大国来说,院士,代表的不仅仅是荣耀和权威,也是各种科研资源和人脉。 在国内的很多地方,一个院士就代表了一个学科,甚至是一所学校。而院士的流动也会带动整个学科资源的流动,对大学的意义涉及到方方面面,很难简单概括。 换句话说,在国内,只要拿到了院士的头衔,就意味着权力、地位、名声、资源的多重收获;也意味着在国内你可以横着走。 因此每到这个时候,为了有限的几个名额,有资格提名院士的候选人甚至连带背后的派系和人脉都会争抢。 反目成仇,互相揭短什么的是常有的事儿,有时候甚至还会出现伪造材料诬陷对方的情况。 对面,温鸿文没在意的笑了笑,伸手从桌上拿起一份材料,递给了潘德明,道:“潘老不如先看看这个?” 潘德明看了一眼温鸿文,接过材料翻阅起来。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2019年第14次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 【李宁、华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舒彪印、华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 【.】 【徐川、.】 候选名单中,一个熟悉的名字映入了潘德明的瞳孔中。 他抬起头,看向温鸿文,惊诧的问道:“他还进入了工程院那边的候选提名?” 温鸿文笑着点了点头,道:“核能领域和电池领域的几位大牛联手推荐的,今年六月份验收的《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项目潘老应该有所耳闻,这项技术可以说是最大程度的解放核电的生产力。” 顿了顿,他接着道:“所以其实不止咱们这边头疼,工程院那边也一样。” 闻言,潘德明反而笑了笑,道:“在同一年同时入选华科院和工程院的候选名单,这还是有史以来的头一次吧?” 温鸿文点了点头,道:“是啊,所以这事挺麻烦的,双院院士的提名,再加上他的年龄还那么” 对于今年的院士增选,工程院和华科院都没有料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对于华科院来说,这位徐教授入选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毕竟诺贝尔奖和菲尔茨奖两大世界顶级奖项的光芒实在是太耀眼了。 从xu-weyl-berry定理到徐-霍奇猜想,从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到惰性中微子的发现,这位大佬的成果可谓是随便挑一个出来都够让另外的学者入选华科院的院士提名了。 而另一边,对于工程院来说,这位大佬的成果同样不容小觑。 人工sei薄膜解决了锂枝晶难题,让华国的锂电池行业直接起飞走在了世界领先。 《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项目更是解决核废料难题,不仅极大程度的缓解了能源方面的压力,更是为国家从其他国家交换来了繁多的稀缺科技和设备。 对于工程院名下的能源与矿业工程学蔀来说,无论是锂枝晶难题还是核废料难题,随便来一项都足够提名了。 所以核能领域和电池领域的几位大牛就联手推荐这位大佬。 而现在,头疼的就是他们了。 听完温鸿文的话,再加上看到了这份材料,潘德明反倒是安心了下来。 他端着茶杯小抿了一口,笑着感叹道:“在之前,我们都还在争吵要不要让他入选今年的华科院院士,有人觉得他实在太年轻了可以再等几年,或者说满三十岁后再考虑。” “毕竟就算是2003年时入选的国内最年轻的卢院士,当选的时候也有三十八了,但他才二十三岁,要到今年年底才二十四,不少人抓着这点不放。” “现在看来.啧啧” 潘德明啧啧的感叹了两声,接着道:“恐怕该考虑的,并不是他能否入选今年的华科院院士了,而是今年两院院士该给他哪一个。” 温鸿文温和的笑了笑,道:“为什么就不能两个都给呢?” 相对比潘德明来说,他作为办公厅的主任,了解的东西更多一些,也知道上面对这位年轻教授的看法和支持。 闻言,潘德明反倒是愣了一下,迟疑道:“两个都给,同一年?” 虽说同时担任华科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的学者不是没有,但是在同一年,将两院院士的名额颁发给一个人,这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 要知道院士的名额就那么几个,每次评选都有繁多的候选人在等待。 不仅资历老的教授不少,也有很多做出过重大研究成果或贡献的教授,这一下让他拿两个,恐怕会引起不少人的非议,毕竟树大招风。 温鸿文端起茶杯吹了吹茶水,喝了口茶水润了润嗓子后接着道:““别忘了,在那位的身上,还有着一枚启明星勋章。” 那可是上面专门为那位打造的奖章,不仅仅是荣耀,更有着极深的含义。 闻言,潘德明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彻底放下了心。 老实说,在今天没有来这里前,他在数学物理学蔀那边已经和其他人大吵过好多次了。 就是想为徐川争取一个华科院院士的名额。 虽然北大之前和他结过仇,但没什么是不能消融的。 更何况,一名诺奖+菲奖得主都无法在国内拿到院士,这名单一公布出去,国人怎么看? 不过在今天来到这里后,他反倒不怎么操心了。 听这位温主任的意思,今年的院士增选可能有好戏看了。 ps:求月票。 (本章完) 第三百一十四章:一项成果两个诺奖 从仙林校区中出来,徐川回到了南大。 打开电脑建了个文档,将今天的一些安排和规划,以及在项目基地上了解到的一些情况记录了下来。 虽然他记忆力很不错,一般看过了解过的东西基本不会忘记。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他要负责的事情太多了,有时候忙起来忘记一些东西也正常。 这个时候,他就需要一份文档来辅助自己了。 而且每一年,徐川都会重新建一个规划,除了对过去一年完成的目标做一个整理外,还有新的方向与目标也会重新添加进去。 在别人眼中,他几乎每年都能拿出诺奖级的成果,但这些成果大部分都是在吃老本而已。 除了数学方面的成就外,无论是人工sei薄膜还是惰性中微子,亦或者核废料发电技术,都是重生带回来的东西而已。 当然,这一世在数学上的学习,同样带给了他很大的收获。 单纯数学领域的成就就不多说了,徐-霍奇定理和ns方程的阶段性成果都是最顶级的。 但对于他来说,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将数学物理在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领域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做到了利用数学来深入研究物理粒子的程度。 此外,还有计算化学模型方面东西,也是他这辈子重新开辟出来的道路。 尽管才刚刚开始,但徐川相信,这条路绝对不会让他失望。计算化学的潜力,绝对远超出世人的想象。 老实说,现在这个状态,他还是挺满意的,至少达到了一开始选择数学当做主修的目标。 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完美融合,助力其他学科特别是物理更进一步,是他的梦想。 处理完这些事情后,徐川打开了邮箱,清理一下里面的邮件。 每天给他发邮件的人很多,一周不清理就能直接堆满,所以他几乎每隔一两天就要看一下邮箱。 好在大部分的邮件扫视一圈直接丢垃圾箱就行了,剩下感兴趣的才留下来或者回复一下,耗费的时间倒也不算多。 日常浏览了一下邮件中的邮件,没用删,有用的回,徐川的目光最终落在了昨天的邮件上。 在他去可控核聚变基地的时候,华科院和工程院均给他发送了一封邮件。 徐川点开看了看,是有关于今年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评选的,在邮件里面,华科院和工程院都告知了他今年有参与院士的评选。 俗称:“院士候选!” 当然,能不能评上,这还是未知数。 邮件中也不可能做出保证,只是告知了他进入了院士候选名单。 毕竟每年参与院士评选的人那么多,名额每个学部都只有寥寥数个,竞争肯定很大。 对于院士评选,要说想法,他肯定是有的。 毕竟诺奖和菲奖都拿到手了,国内的院士,至少科学院的院士肯定能摸一下的,哪怕他这么年轻。 至于能不能稳拿,老实说拿一个院士应该还是没问题的。 毕竟诺奖和菲奖的加成还是挺大的,年轻再轻,也不能忽视这两个,而且国内的民声和学术圈的声音再怎么说也要考虑一下是不。 诺奖和菲奖得主都拿不到院士,舆论肯定会爆炸的。 只是让徐川有些没想到的是,工程院那边也有人推荐了他。 毕竟他的主要科研成果目前来说基本都在理论方面,哪怕是核废料重新利用技术,也是今年六七月份才验收的。 按理来说,应该要等到下一期的院士评选才会有人推荐。 这些倒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候选都上了。 至于两院院士同时拿到,徐川虽然也幻想了一下,不过心里倒是觉得可能性不大。 虽说科学院和工程院的两院院士并不是没有,但都是在不同年份拿到的,同一年还是第一年就同时拿到两院院士,这也太逆天了一点。 所以徐川想了想后,也就没再做梦了。 今年他应该能拿到科学院的院士,等可控核聚变工程完成后,或者说核废料重新利用技术发酵一段时间后,他应该就能拿到工程院的院士了。 时间估摸着能在三十岁之前。 老实说,这也足够惊人了。 不到三十岁,直接飞升两院院士,传出去名声能吓死一大片人。 美滋滋的想了一会后,徐川发邮件感谢了一下两院和推荐人,然后将注意力重新放回了邮件处理上。 花费了十几分钟的时间,他总算是将这几天堆积起来的邮件处理掉了。 身体靠在椅背上,徐川盯着天花板看着。 目前可控核聚变工程已经展开了,虽说有国家的全力支持,但要从一无所有开始完成建造也没那么容易。 而相对比工程的基础建造,核心聚变堆才是真正的难点。 特别是这一次他走的并非常规的托卡马克或仿星器装置,而是后世他在普林斯顿那边重新设计的复合型装置。 这对于当前的可控核聚变领域来说,是一种全新且未知的路线,谁也无法保证它就一定正确。 在这一点上,就连徐川自己都无法确定这条路线一定能成功。 只能说,在未来,复合型装置其实已经逐渐进入了主流,而结合了托卡马克与仿星器及半球床优点的复合型装置的优势比其他单独的设备更大。 不过即便是这样,这条路上还有很多的难题需要解决。 至于当前,最主要的还是先将超导材料研发出来再说。 “教授,今年诺奖结果出来了,可惜您不在里面。但获奖者和您有关系哟。” 办公室中,徐川正规划着安排,耳边阿米莉亚调皮俏丽的声音响起。 回过神来,他看了过去,阿米莉亚眯着眼睛像小狐狸一般笑道: “今年的诺贝尔奖给了瑞士的天文物理学家米歇尔·马约尔和迪迪埃·奎洛兹,以及来自新西兰的一位天体物理教授沃格特·阿姆斯特朗。” “前两者是因为在1955年首次发现太阳系外行星''飞马座51b''er获奖。” “而后者,则是因为在17年的时候,利用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精准的锁定了一颗名叫‘trappist-1’的恒星。” “并精确的判断出来这个恒星系的行星情况,以及确定‘trappist-1’恒星系中存在一颗高相似度的类地行星。” 飞马座51b的发现是天文学上的一座里程碑,它使科学家认识到在短周期轨道上亦可能存在巨行星。 而‘trappist-1’恒星系与高类地行星的发现,让人们看到宇宙中的希望,在未来,这或许将是人类的第二颗母星。毕竟它距离地球并不远,只有二十几光年的距离。 两项成果,间隔了六十多年的时间,而后被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评委放到了一起颁发,也可以称得上是伟大的见证了。 对于徐川来说,今年的诺奖虽然没他的份,但他在里面的身影不容小觑。 因为这是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出的第二个诺贝尔物理学奖了。 一项成果,衍生出两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且还是连续两年,这哪怕放到整个物理学界,甚至是整个科学界来说,都是相当震撼的。 如果说一个诺奖,就足够让各大高校开展对应的课程,那么第二个诺奖的出现,会直接将这项成果推向最热门的领域之一。 而他作为这项成果的创始人,名声自然也会随之推广。 当然,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前沿的理论物理,已经没有什么太多重要的成果出来了。 前沿物理正在停滞不前,这已经是众多物理学家近乎默认的事情。 如果不是这样,瑞典皇家科学院也不会连续两年都将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同一套理论。 尽管它的确很重要。 但对于诺贝尔奖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正如徐川所预料的一样,十月份的诺贝尔奖公布,引起了物理学界的轰动。 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再次拿下一枚诺贝尔物理学奖,让这项工具在所有的物理学者眼中变成了会下金蛋的母鸡,引起了无数人的兴趣和讨论。 【今年的物理奖,又颁发给了天文学啊。】 【哈哈,我蒙对了,之前就推测那个长得和地球百分之九十相似度的外行星成果可能会拿诺奖,真的拿了!】 【我觉得徐教授更牛逼!一项数学成果,拿了两个诺贝尔物理学奖,简直可怕。】 【的确,这项成果也太夸张了,连续两年都获得了诺奖,真的猛!】 【现在学也来得及,说不定还有机会再拿个诺奖呢?】 【楼上说其实没毛病,在18年的国际数学大会上,徐教授曾表示这套数学方法或许可以用来计算高维空间,如果有人能做到,绝对能再拿一个诺奖。】 【啧啧,一项成果至少三个诺奖,可怕!】 随着诺奖的公布的,各大专业论坛和网站上都纷纷讨论了起来。 不得不说,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能拿第二个诺奖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但这也正说明了这项成果的伟大和深度。 繁多如过江之鲫般的学者,不仅仅是物理学家,甚至数学家都好奇的开始研究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 说不定有希望能拿个诺奖呢? 毕竟它都已经出了两个了,再出一个也不是不可能。 ps:晚上还有一章,月底了,求月票啊,亲们,能不能上个三千啊,就差六七百了。(づ ̄3 ̄)づ╭~ (本章完) 第三百一十五章:布局超导材料与碳纳米材料 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能这么快就拿下两个诺奖是徐川没有想到的。 这的确是一件让人喜悦高兴的事情,不过他也没将注意力过多的放到这个上面 毕竟对于他来说,天文学领域的东西目前无法给他带来太大的改变。 哪怕是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能为人类以后在茫茫宇宙中寻找第二颗生命星球,但那也是以后的事情了。 就现在,人类连离开地球都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谈什么星际移民。 不过他不怎么在乎的东西,放到其他学者手中就完全不一样了。 新西兰的天体物理教授沃格特·阿姆斯特朗在听说自己获得了1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人都懵了。以至于记者找上门的时候,他精神都还是恍恍惚惚的。 追逐热点是每一个新闻媒体必做的事情,每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公布毫无疑问是科学界最大的热点之一。 所以在今年物理奖公布后,新西兰的最大媒体‘nzme探秘’迅速就找到了获奖者沃格特·阿姆斯特朗教授。 “沃格特教授,请问您这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有怎么样的感想?” 沃格特·阿姆斯特朗一脸老实的回道:“我其实很懵逼,因为我真的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能拿到诺奖。” nzme探秘的记者迅速问道:“听说您之前的发现,是建立在一项数学理论的基础上,是这样的吗?” 沃格特·阿姆斯特朗点了点头,感谢道:“是的,所以我得特别感谢徐教授,如果不是他的xu-weyl-berry定理,我今天或许还只是一个普通的教授,更没可能触摸到诺贝尔奖。” 记者紧接着问道:“听说这项数学工具能计算四维空间,您觉得它真的有可能做到吗?” 沃格特·阿姆斯特朗想了想,道:“很抱歉,这个问题我恐怕无法精确的回答你。” “尽管我的确借助徐教授的工具完成了对‘trappist-1’恒星系的计算,但实际上,我所利用和了解的,只不过是这项数学工具的冰山一角罢了。” nzme探秘的记者:“不可思议,真有这么夸张吗?您可以说是最了解这项工具的物理学家了。” 沃格特迅速摇了摇头,道:“纠正一下,最了解这项工具的物理学家并不是我,而是徐教授。” “如果你想要更多的了解这项工具,你应该去采访徐教授,他能给伱答案。” 顿了顿,沃格特教授接着道:“不过对于你之前的问题,如果我要给出一个答案的话,我认为它是能做到的!” “当然,这肯定需要徐教授亲自出手。其他人几乎不可能!” nzme探秘媒体的采访很快就传开了,一名诺贝尔奖得主亲自背书,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或许可以计算高维空间的通道,这的确在学术界和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不过徐川对此一无所知,也没有人过来找他或采访他。 这会他正在前往川海材料研究所的路上。 研究所是他的大师兄樊鹏越在管理,之前人工sei薄膜的专利授权出售后,收获了足足几十亿的流动资金,于是研究所开始了招人和扩大,也不知道现在具体情况怎么样了。 趁着现在时间方面还算宽裕,该去研究所那边看看,并安排一些任务了。 毕竟花了那么多的钱扩大了场地,购买了设备,招收了研究员,不可能就闲置在哪里。 而且在他的计划中,川海材料研究所的研发任务,是会与可控核聚变项目工程挂上勾的。 最主要的,就是超导材料的研究了。 可控核聚变工程开启了,而超导材料必须要在核心的反应堆改动以前研发出来,不然他的安排和计划都会受到阻碍。 川海材料研究所新的办公地址依旧在紫金山附近,不过却是搬出了原先那栋大楼,在附近找了一栋合适的大厦租了整整三层当做新的基地。 现在三四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人员和设备什么也都转移了过来。 徐川来到研究所新基地的时候,樊师兄正在对一名科研人员进行面试,看到他过来,便迅速的提了几个问题然后结束了工作。弄的那名前来面试的研究员一脸的懵逼。 “这么快就弄完了?”徐川好奇的看了一眼面试者。对方似乎认出了他,但又没认出,于是频频回头观望,想要确认,但又不太敢在办公室中停留,最终一步三回头的走了。 樊鹏越笑着说道:“这不大老板来视察了么。肯定得优先接待啊。” 顿了顿,他又解释了一下:“刚刚研究员已经面试过三轮了,资料履历都很不错,今天只是谈一下对工作的看法和薪资方面的要求,估计下周应该就能过来上班了。” 徐川也没太在意,道:“嗯,这方面你把控就行。人员什么的,贵在精不在多,特别是背景什么,一定要干净,注意别混入了间牒什么的。” 毕竟随着人工sei薄膜的出现,川海材料研究所已经正式进入了材料界各大厂商的眼中。 商业间·牒什么,在商场中再普遍不过了。 那些中的霸道总裁一挥手然后就解决困难什么的,基本只存在中。 而现实商业竞争往往是最朴实无华的,什么老员工突然删库跑路,什么董事长翻墙偷拍、什么前董事长带领几名大汉抢夺公章、什么公司经理带头破坏竞争对手的自行车座 所以在人员招聘方面,宁可慢一点,也要招聘清白的。 当然,在后续的研发中,各种保密协议什么的,以及一些防范措施肯定不会少,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确保研发成果不会泄露。 泡了两杯清茶后,樊鹏越笑道:“今天怎么有时间过来这里了,是需要研究什么新的材料吗?” 他两人的关系和普通的老板打工人还是有些区别的,两人在一起的时候,也没有传统老板和下属的那种严肃感。 徐川端起茶杯小喝了一口,点了点头笑道:“既然选择了扩大研究所,肯定是要研究材料的。” “这次准备弄点什么?”樊鹏越好奇的问道。 对于这位同门师弟,他还是有点了解的,可以说不出手则已,出手就是惊天动地的目标。 徐川想了想,开口道:“超导材料和碳材料这两块吧。” “都是市场热门领域啊。”樊鹏越笑道:“有具体一点的方向吗?毕竟这两块的方向实在太广泛了,不可能一个个去试吧。” “虽说人工sei薄膜的专利赚了一大笔,但也不是这么浪费的不是么。”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当然。” “超导材料的研究范畴以铜碳银复合材料为目标进行研究,至于碳材料,主要研究石墨烯和碳纳米管这两块为主。” 闻言,樊鹏越摸了摸下巴,道:“超导材料的话,想必你的目标是奔着高温超导甚至是常温超导去的,你更看好铜碳银符合材料么?” 跟着陈正平学材料物理几年,再加上这两年在负责川海材料研究所,他对于市面上的各种材料的了解很深。 超导材料毫无疑问是目前所有国家投资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超导材料,就是常说的“超导体”,其实并不单单指材料具备‘完全导电性’。 所谓的零电阻,只不过是超导材料最广为人知的三大特性之一。 早在二十世纪初,人们在气体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将各种气体液化。 其中风车国的物理学家昂尼斯在1908年成功液化了地球上最后一种“顽固气体”氦气,并且获得了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4.2k,约零下269°c。 而1911年,昂尼斯等人用液氦冷却金属汞以研究金属在低温下的电阻行为时,发现汞的电阻并不像预期中随温度降低而逐渐减小,而是在温度降至4.2k左右,等同于零下268.98°c时急剧下降,以至完全消失。 这也就是超导体登陆世界舞台的第一步,也发现了超导材料的第一个特性,零电阻。 随后,在1933年,日耳曼国的物理学家迈斯纳和奥林菲尔德共同发现了超导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完全抗磁性。 所谓的完全抗磁性,指的是当材料处于超导状态时,将完全排斥磁场,超导体内的磁感应强度为零,这种现象被称为“迈斯纳效应”。 这是超导材料的第二大特性。 而时间继续完后推迟二十年,在1957年时,巴丁、库珀和施里弗三位物理学家共同提出了著名的bcs理论。 bcs理论把超导现象看作种宏观量子效应,成功地解释了金属或合金超导体的超导电性微观机理,称之为‘宏观量子效应’。 至此,超导材料的三大特性就展露在了世人面前。 它是一种拥有完全导电性、完全抗磁性和宏观量子效应三大基本特性的新材料。 基于超导材料的这三大特性,超导材料的应用领域可谓是无比广泛。 比如利用超导材料的零电阻性质和完全抗磁性,可以加载大电流,实现大电流输运、强磁场、磁悬浮等颠覆性技术; 或基于量子隧穿效应,超导能够应用于量子计算和实现弱磁场探测等等 因此超导材料被广泛应用在电力传输、医疗器械、电子通信、国·防·军·事、科学研究等各种领域。 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种颠覆世界格局的材料。 而以他对这位小师弟的了解,如果说要研究超导材料,基本是奔着常温超导去的。 他这位小师弟的野心或者说雄心可真不小啊。 真要是成功了,那就可怕了。 他将彻底改写人类文明史,将其带入一个新纪元。 ps:求月票,亲们。 (本章完) 第三百一十六章:薅西方国家的羊毛 听到樊师兄的询问,徐川笑了笑,回道。 「超导材料的研发,没有什么看好不看好的,大家目前都在摸索。」 「我选择铜碳银复合材料,是因为咱们实验室做出来的数学模型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帮助罢了。」 闻言,樊鹏越点了点头,道:「这个倒是可以的,之前已经按照你交代的,这些材料的一些参数信息都已经录入进去了。」 徐川笑道:「不错,接下来研究所这边的任务有两个,一个是搜集和购买一些高温超导材料的数据,这方面不用太急,也没必要强求,能收集到最好。收集不到也无所谓。」 「主要的任务是对铜碳银复合材料做实验,可以安排每一个正式研究员带两个副手,从低温超导材料开始进行实验,然后朝着高温超导材料发展,每次实验都记录好数据。」 樊鹏越点了点头,起身从办公桌里面摸出一个笔记本,将徐川说的要求记录下来后问道: 「有其他方面的要求吗?是只走低温高温路线,还是说高压路线也填充进来?」 【鉴于大环境如此, 目前工业界和材料界探索超导材料,主要有两条路径。 「超低温」和「超高压」。 其实所谓的室温超导,目前并不是没有。 米国常青藤学校之一的罗切斯特大学的兰加·迪亚斯教授,就曾和他的团队用一种含碳的硫化氢系统刷新了超导体临界温度的记录。 他的团队使用了一种用于在极高压下测试微量材料的研究装置——金刚石对顶砧,或制备出来了一个特殊的含碳的硫化氢系统,并在极端的高压下形成超导化合物。 这种超导化合物会随着压强的不断增大,超导的转变温度也越来越高。 在压强达到267±10千兆帕,约为海平面大气压的260万倍时,这种材料能在室温下实现超导。 但老实说这仅仅能当做数据研究资料,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毕竟大规模创造一万个大气压的压强环境实现难度很大,因此现阶段利用超低温是实现超导现象商业化的唯一手段。 不过既然徐川提出来了进行超导实验,他自然要问清楚是否只进行温度超导还是说压强超导也一起进行。 毕竟高压超导实验也能带来一定的数据经验,这对于后续的研究还是有帮助的。 徐川:「不用,超高压的超导实验如果能找其他实验室交换或者买到一些基础可以,但没必要自己去做。」 「另外,可以再安排一批人对目前世面上的低温和高温超导材料做一个分析工作。」 「不要求必须是研究员去做这事,博士生和实习研究员都可以。」 「主要分析一下材料的电子结构、电子间的相互作用、能带结构等方面的东西,这些都可以为后续咱们自己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 超高压超导材料这条路,徐川不知道走不走得通。 但反正他上辈子研发超导材料的时候,并没有走这条路,他走的是超低温转低温再到室温这条路线。 相对比超高压超导材料来说,这条路线更容易一些,而且也是目前超导材料研发的主流路线。 虽然他可以直接将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制备出来,但很显然这并不科学。 目前来说,还是老老实实的做一些相关的实验,积累一些数据后再将超导材料拿出来。 否则一点实验数据都没有,直奔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这完全不符合材料研发的**。 上一次他研 发人工sei薄膜的时候,就可以算得上是单刀直入了。 再来一次,还是更重要的超导材料,估计恐怕到时候他身边的间·牒或者不怀好意的人会直接堆满。 所谓稳妥起见,还是按照材料研发的常规步骤一点一点的来就行,别给国家增加太多的负担了。 而且常温超导材料也没必要直接一次性拿出来,这次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使用的超导材料,上高温超导就足够了。 所谓的高温超导,其实并不是指大多数人认为的几百几千的高温条件下超导。而是在以前利用液氦研究的超导材料的基础上温度算提高非常多。 一般情况下,高温超导的温度通常是指在液氮温度77k(约莫196到150区间)以上超导的材料。 或许有些人会觉得,明明都接近零下两百度了,这怎么能叫高温超导。 但事实是,在液氦超导时代,人们往往要将低温超导材料的温度降低到零下两百七十度才行。 而高温超导的温度足足提升了近其七十到一百三十度,对比之下,在当时发现高温超导现象时,自然就将其称呼为温度的提高了。 目前来说,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依旧是各国各实验室中最前沿的领域,主要以铜基超导体和铁基超导体这两块为研究对象,暂时还没有大规模的应用。 所以徐川准备在将铜碳银复合材料的高温超导阶段性成果完成后,再将其卖出去,赚一笔钱。 这种对他来说,就属于不赚白不赚的了。 目前市面上能实际应用的高温超导材料很少,哪怕是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暂时也还是使用的低温超导材料,用液氦来做冷冻的。 如果更换成高温超导,用液氮也来做冷冻,费用能降低数百倍甚至数千倍。 最简单的,就是液氦和液氮的不同价格了。 如果说液氦是1000块一吨,那么液氮就是一块钱一吨,如此之大的差距,足够高温超导广泛应用于某些原本无法应用的领域了。 这是个相对空白,但市场同样庞大的领域。 实验室也是要赚钱的啊,而且徐川心里还有个大计划,需要无数的资金来支持。 所以能多薅一点那些西方国家的羊毛,就多薅一点。 ...... 「话说,这次对超导材料和碳基材料的研发,你亲自参与吗?」 办公室中,将徐川的要求记得差不多后,樊鹏越好奇的问道。 这一点对他或者对整个研究所来说很重要,多一位的诺奖得主的参与,能带动的科研力量绝对是指数级增长的。 而且他也想从这一点来判断一下这位小师弟到底是突发奇想的想要研究一下这两种材料还是说已经有一定把握了。 如果他亲自参与研发的话,大概率心里已经有点底了。如果他不参与的话,那可能就是想给研究所做一些数据积累和铺垫了。 两条不同的路,耗费的科研资金自然是不同的,这方面他得把控好。 徐川想了想,开口道:「前期的研究我就不参与了,等你们累积了一部分实验数据后,先将数据发给我,我先研究一下,然后再来参与实验。」 樊鹏越点了点头,道:「这样也行,如果没有其他方面的要求,那就按照这样的规划进行了。」 「不过目前要研究这些东西,还缺少一些设备需要采购。其他的不说,自旋分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是必须要有的,还有离子掺杂设备这些也需要有。」 徐川:「嗯,这些东西你列一个清单给我就成,在科研设备方面,不能节俭,该买的就买。」 科研设备 和科研人员是科研过程中的两大关键之一。 就像自旋分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顶级性能的一台就要千万,但如果没有这东西,就无法进行超导机理的研究。 它测量数据的过程就像在钓鱼一样。 在这个过程中,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器就像一个「鱼竿」,光源是「钓鱼线」和「鱼钩」,被测超导样品是「鱼塘」,电子是「小鱼」。 要想知道「池塘」里有什么「鱼」,就可以把它「钓」出来看。 有了先进的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才能知道超导材料的电子结构,这是超导机理研究的重要一环。 ....... 将川海材料研究所的任务安排下去后,徐川就回到了南大。 他刚回到南大,就有人找上门来了。 「哟,周教授,怎么有空来我这边了。」 徐川笑着起身,和眼前的中年男子打着招呼,又看了下跟在他身后的学生一起打了个招呼。 来人是数院的周海教授,算得上是他半个老师了。以前他读本科的时候,因为物数双修跟随了陈正平的关系,在数学这边是没有导师的。 但周海教了他很多东西,为他在数学这条道路上打下了不少的基础。 周海笑着调侃道:「咱们学校的大教授,诺奖+菲奖得主,还不得时常过来串下门混个脸熟?」 徐川笑着双手作揖,道:「您就饶了我吧。」 周海笑着摇摇头,道:「说正事,我想问问你明年有招学生的计划吗?」 徐川想了想,道:「暂时还不知道,周教授这是想给我推荐学生了?」 周海点了点头,道:「嗯,的确是想给你推荐一下。」 说着,他踢了一脚跟在身后的学生,骂道:「你小子还站在后面干啥。」 身后,一个青年略显尴尬的站了出来,和徐川打了个招呼:「徐教授,好久不见。」 徐川打量了两眼,感觉有点熟悉,恍然反应了过来,笑着道:「蔡师兄,好久不见啊。」 闻言,蔡鹏慌乱紧张的摆了摆手,道:「叫我小蔡就成,师兄真担不起的。」 徐川笑了笑,对面,周海接着笑道: 「蔡鹏,之前跟着我读博的学生,就你还在读本科的时候,因为eyl-berry猜想导致毕业论文二次开题的那个。」 「不过也多亏了你那一打岔,这小子这两年像是开窍了一样,在数学上的钻研灵泛了不少,已经拿到了普林斯顿那边的通知书。」 「只不过这小子好像不怎么想出国,所以想来问问你,看看你明年收不收学生,如果可以的话,想跟着你学习深造一下。」 「当然,如果你明年没计划的话,就让他老老实实的去普林斯顿就成。」 ........ ps:一更送到,晚上还有两更,求月票 第三百一十七章:NS方程--那一抹灵感的光 闻言,徐川有些讶异的看了一眼蔡鹏。 能在南大的数学系拿到普林斯顿的深造,这位曾经的师兄可以啊。 虽说南大目前有他这个菲尔兹奖得主在,数学系的明面实力提升了不少。但老实说,数学系的实力和那些顶尖数学系的院校还是有明显差距的。 不说普林斯顿、巴黎师范这些国际顶尖,就是国内的北大、水木、复旦、南开这些,南大都比不了。 毕竟一个学校一个学系的实力并不仅仅是看最顶尖的那一两个人的,这些名校的底蕴还是相当深厚的。 而南大,抛开他来说,在数学系的教授,可以说几乎没有在国际有名的。 周海教授的实力放到国内还能排个中上层,但放到国际上,还是算了吧。 最近这些届的国际数学大会,南大没什么教授能在上面做报告就是表现。 南大的数学系,在他之前可以说是国内的二流,而这种环境中,还能靠自己拿到普林斯顿数学系的深造,很不错了。 而且他记得这位蔡师兄以前在数学上的天赋好像并不算很好的样子,没想到一次毕业论文的二次开题,反而摸到正确的道路上。 祸福相依啊,这的确是。 想了想,徐川开口道:“明年带学生什么的,我暂时的确还没想好。” “不过既然你拿到了普林斯顿的深造,说明你在数学上的天赋和能力的确比以前提升了很多。” “这样吧,我出一份试卷,你来做,如果能达到我标准和要求,我可以考虑一下。” 收学生什么的,老实说他今年的确没想过。 不过带学生也是他应该做的事情,毕竟还挂着南大正教授的职位,怎么说每年都得收两三个学生吧。 当然,最关键的是这位蔡鹏师兄拿到了普林斯顿的深造资格,也的确达到了他招收学生的门槛条件。 如果没有达到门槛,他也不会收。 数学是一门既需要天赋有需要努力的学科,混日子什么的,在这一学科里面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他手下。 闻言,蔡鹏顿时就紧张的咽了口唾沫。 这位大佬亲自出题,他能过吗? 菲奖级别的大牛出的题目啊,哪怕是在他眼里不难,但放到他这种小渣渣上面,恐怕想破脑袋都不一定能做出来吧。 来之前他可是了解了,这位大佬给两位学生出的毕业论文可是解决一个世界级猜想难题啊,谷炳和阿米莉亚到现在都还在为此奋斗来着。 这标准,放到普林斯顿都是顶级中的顶级了。 忽的,他突然又想去普林斯顿深造了。 怕了怕了。 这位大佬实在太吊了。 大一的时候就干掉了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博士学习目标,这要是落到他手里,真有机会完成毕业目标深造出来吗? 了解一下蔡鹏的新学习方向后,又看了看他的论文后,徐川从抽屉中抽出了纸笔,思考了一下开始编写题目。 十分钟左右,他就在两页稿纸上写下了五道题目。 将其递给蔡鹏后,徐川笑道:“五道题目,给伱三天的时间。如果你有能力提前做完,也可以提前交卷给我。” 五道题目,他的最低要求是做出来三道。 博士生,可以说是已经完成了知识的积累,而博士生深造,已经算是走入了创造知识的阶段。 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他的要求并不算低。 如果天赋不足的话,强行跟着他也没什么意思,因为在讲解问题或上课的时候很难跟上他的节奏。 蔡鹏郑重的接过稿纸,认真点了点头,道:“我会努力的!” 徐川笑道:“不用有太大的心理压力。” 一旁,周海开口道:“你先回去好好做题,我找徐教授聊聊天。” 蔡鹏应了声,打了声招呼后迅速离开了办公室。 五道题目三天的时间,以这位大佬的水平出的题目,他还不知道能不能完成呢,看来得熬夜爆肝了。 蔡鹏离去,周海端起茶杯喝了口温热的茶水,道:“如果你明年没有带学生的计划,也没必要强求的。让他去普林斯顿学习也挺好的,不耽搁你也不耽搁他。” 徐川笑了笑,道:“带学生什么的,倒也耗费不了多少精力。” “而且老实说我的要求也不低,他能拿到普林斯顿的申请,倒也达到了最低标准。至于那五道题目,如果他能做出来三道,我会考虑的。如果做不出来,那就去普林斯顿吧。” “跟不上节奏,跟着我学数学,反而学不到什么东西。” 周海点了点头,道:“看他自己了,我也只能帮个忙搭个桥。” 顿了顿,他又笑道:“不过说起来,我手下跟你有点关系的学生,都像是开窍了一样,刘嘉欣也是,以前学习一般,后面直接起飞。” 徐川笑着说道:“嘉欣学姐那边和蔡鹏不大一样,她本身的天赋其实很厉害的,只是兼职赚钱耗费了她太多的时间。在解决了生活困难后,她的天赋就爆发出来了。之前还帮我解决过一个建模方面的难题来着。” “至于蔡鹏这边,我就不太清楚了。或许真像你说的一样,更换了学习领域后,如鱼得水了。” 周海想了想,笑道:“可能还真是你说的那样,看来我以后得多关注一下那些生活较为贫困的学生了。” 徐川笑道:“其实学校的助学金和奖金足够一个大学生用了,只是嘉欣学姐那边还有一个妹妹也在读书,父母又都不在了,所以赚钱很困难。” 985级别的高校,助学金和奖学金数额还是很不错的,基本足够贫困生完成自己的学业了。 而且学校里面如果有贫困生,基本只要证实了,都能领到,不会像小学校那般,搞各种歪门邪道。(ps:所以高考生们要加油啊!) 和周海聊了会天后,周教授离去,徐川也随手从办公桌抄起一本数学书。 今天他有一堂数学课,本来之前是打算让谷炳或者阿米莉亚代一下,不过这会他突然来了兴致,再加上算有时间,就干脆自己去上了。 大教室中,正在等待上课的学生看到徐川后都愣了一下,随即喜悦疯狂爆发,这位大佬居然又亲自来上课了,之前都停了一段时间的。 徐川也没太在意这些学生的反应,他在南大这边也开课一段时间了,算的上是个半固定的npc,这些‘玩家’们的热情也早就过去了。 试了试耳麦后,徐川开口道:“同学们,今天我们讲grothendieck的概形语言,请将教材翻到第三十二页,希望你们之前已经预习过了。” 这话一出,大教室中有不少学生顿时都有些慌了。 “完蛋了,今天是川神亲自讲课,我预习的内容肯定不够!只看到了拓扑空间上abel群层。” “艹!你好歹还预习到了那里,我连代数簇都没有看完。” “完了完了,这位大佬讲课比翻书都快,这次死定了,期末的代数又得挂了。” “谁来救救我啊啊!” 教室中,一片哀嚎。 徐川上过一些课后,南大的学子甚至是一些外校来蹭课的学子几乎都知道这位大牛讲课的速度简直跟坐火箭一样。 一个不注意就‘biu’的一下直接上天了。 在这位大佬的课上,捡一支笔懵逼一整堂课并不是什么故事,这是能真实发生的啊啊啊啊啊! 讲台上,徐川可没在意这些人预没预习,翻开课本,他开始上课。 “.关于grothendieck的概形语言,在很早之前我们就讨论过,也了解过概型在态射和凝聚层这些最基本的定义和性质。” “虽然某些概念我们已经用代数簇的方式给出过,但用概形的语言讨论更方便,比如抽象代数簇其实就是代数闭域上整的有限概形,又如cartier除子和可逆层” “.” 课堂上,徐川先对基本内容进行了一下简单的回顾,而后切入到正文中。 黑板上的算式随着他的讲解与时间的流逝在不断的出现和抹去,而课堂的内容也从一开始的grothendieck的概形语言延伸到了运用概形和上同调来研究曲线。 大教室中,不少学生已经开始吃力和懵逼了,而一些机灵一点的,已经放弃了听课,从口袋中*掏了手机开始盯着讲台进行拍摄。 这位大佬的课,哪怕跟不上节奏,也不能错过。 先拍下来,然后回去后慢慢的回放研究。 有第一个就有第二个很快,教室中有大半的学生都开始举着手机拍摄了。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了。” 将最后一道算式写在黑板上后,徐川将手中的粉笔丢到讲台上,转身笑道:“还剩下一点时间,同学们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现在提出来。” 闻言,教室中顿时就有手掌举了起来。 徐川随便挑了一个,对方迅速站了起来。 “教授,能讲讲拓扑空间上abel群层的上同调的应用吗?”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看了一眼站起来的学生,笑道:“这个其实很容易理解。” “作为应用,首先是证明了射影簇x的算术亏格可以由上同调群进行计算,而射影簇的算术亏格依赖于x的射影嵌入.包括平坦态射和光滑态射,这两者均可以用上同调来处理,事实上可以利用上同调更好地理解平坦性和光滑性.” “谢谢教授。”提问的男生带着思索的眼神道了声谢后坐了下来,很显然,徐川的回答给他带来了新的启发。 徐川笑了笑,继续点学生回答问题。 被抽到提问后,一名学生兴奋的站了起来:“教授,你能给我们讲讲ns方程的阶段性证明吗?” 徐川愣了一下,摇摇头笑道:“你们怎么老对这种感兴趣呢?” 他的课堂上,每次的提问环节都有学生问这种,不是对霍奇猜想感兴趣就是对ns方程感兴趣。 这大概就是人的天性?知识和八卦,大众可能更愿意选择八卦一点? 察觉到似乎有希望,教室中顿时凑热闹了起来。 “教授,讲讲嘛!” “这也是拓宽眼界,让我们了解数学的广阔。” “对啊,让我们看看数学的世界嘛,教授” 想了想,徐川看了下时间,下午两点五十五,便开口道:“行吧,既然你们想听,那我就简单的给你们讲一讲。” 说着,他从桌上拾起了粉笔,将原先黑板上的算式擦去,重新写下一行行算式后侧过身看向教室中的学生,开口道: “ns方程是扩散对流方程的特殊形式,它们均与守恒律有关,是最基本的物理定理在数学上的直接反应。” “在我研究ns方程的过程中,最先开始的时候是和普林斯顿的费弗曼教授一起合作的。” “费弗曼利用具有光滑微分流形结构李群进行了光滑映射,让李群g酉表g在hilbert空间上做了一个连续的作用,从而开启了我们研究ns方程的旅途。” “后面.” 教室中,徐川简略的讲解了一下他研究ns方程的过程,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些关键步骤的算式。 对他来说,这些东西不过是信手拈来。 而对于教室中的这些学生来说,恐怕绝大部分的人都听不太懂。 不过这并没有什么关系,相反,这些学生一个个都两眼放光,对于他们来说,这纯粹就是在听故事了,能记下一点是一点,以后出去聚餐或者聊天什么的,还能吹吹牛逼:“想当年,我听川神怎么怎么的.” 讲台上,徐川笑着给故事收尾:“对于ns方程,目前来说我已经拓展到了给定一个有限空间、当初始值无穷光滑时,三维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光滑解存在的地步。” “如今还差最后一步,将有限空间的限制扩散到无限空间中去,这一步或许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研究;当然,它也有可能在明天就会出现。” 他的话音刚落,教室中就有人大声的喊道:“教授,如果要解决最后一步的话,有什么思路吗?或者说该从哪个方向下手?” 徐川笑了笑,道:“这个问题恐怕不是你现在该考虑的。你还是老老实实的打好基础再说吧。” 顿了顿,他接着道:“不过既然你问了,我还是可以说说的。” “其实对于ns方程而言,解恐怕是无法直接计算出来的,至少目前来说,数学界恐怕做不到对它进行求解。”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的本质是流体微团假设,即ns方程所描绘的流体质点在空间上属于无穷小,但是实际上相对于分子而言又无穷大。” 思忖了一下,徐川重新开口道:“如果说,要想解决这最后一步的话,或许可以从微元流体数学出发?通过对粘性流体的” 讲台上,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就矗立在了那里,眉头也不自然的皱了起来。 ‘微元流体’这四个字恍若黑夜中的光芒一样,在他脑海中照亮了一条前进的道路。 并没有理会课堂中已经有些骚动的学生,徐川迅速从讲台上抽出了一支粉笔,开始迅速在黑板上板书了起来。 ps:二更八千字送到,三更正在写,可能要晚点了(主要是查资料有点废脑子,生活不易,猫猫叹气。) 另:感谢大家的月票支持,谢谢,非常感谢,明天继续爆更! (本章完) 第三百一十八章:仿佛在见证一场奇迹! 随着徐川开始在黑板上板书算式,教室中也逐渐骚动了起来。 有人开始询问身边的小伙伴:“川神这是干啥勒?” “不知道。你问我我问谁去?” “会不会是在证明ns方程的最后一步?” “不可能吧,刚刚川神都说了,这玩意要证明还要很长的时间。” “就没人看得懂吗?” “看个鬼,这位大佬写的东西,哪怕是随手写的,没个博士以上的学历恐怕也看不懂。” “遇事不要慌,先用手机拍下来,等下可以发个朋友圈装装逼!嘿嘿。” 台上,徐川并没有注意教室中的嘈杂和吵闹,此刻他已经全然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中。手中的粉笔不断的在黑板上划过,一行有一行的算式不断悄然跃入他的瞳孔中。 微元流体,在课堂上的回答这些学生提问而说出来的一个词语,一个在数学中最为基础不过的词语,却犹如一道闪电半划破黑暗,犹如一轮皓月登临长空,为他指引出了一条前进的道路,一抹有可能解决ns方程最后一步的灵感 随着徐川的书写,嘈杂的教室中开始逐渐自发的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都不由自主的望向了讲台上的那个人,他们意识到什么,不由自主的停止了交谈屏住了呼吸,有些人甚至情不自禁的开始心跳加速,紧紧的攥起了拳头。 尽管在座的这些学生们几乎没人能看懂讲台上那位大佬在做什么,但所有人心中都升起了一股感觉。 他们!仿佛在见证一场奇迹! 时间一点一滴的过去,下课铃声在教室外铃铃铃的响起。 讲台上,黑板前,徐川恍若没有听到铃声一般,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而讲台下,同样没几个人离开,所有人依旧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默默的看着讲台上的背影。 在这一刻,那道身影离他们如此之近,触手可及;却又遥远如隔了一整个世界般,遥不可望。 徐川没有在意教室中其他学生的表情,此刻他已经完成沉入了自己的世界,脑海中只有那一抹灵感的闪光,以及呈现在他眼前的黑板。 微元流体,在流体力学学科中是一种引用的概念模型,算是很基础的东西 但随着他对这份基础的深入思考,随着他将这份基础与数学融合起来,随着黑板上的步骤越来越多,他心中的那一抹灵感,逐渐演变成一条通向巅峰的道路。 在这一刻,徐川突然感觉自己踏入了一种全新的境界。 眼前的黑板就像平静的湖面倒映出了所有他想要画面,而手中的粉笔犹如那轻掠过水面的翠鸟,在平静的湖面上泛起了点点波澜。 在这一瞬间,眼前的数字仿佛是最美妙的东西,所有的算式如同最默契的伙伴一般,随心所欲的跟随着他前进的脚步。 在此刻间,他感觉自己就像是一只全知全能的拉普拉斯妖,那隐藏在数字中秘密,轻而易举的就被他推算了出来。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哪怕是上辈子,他也没有经历过。 这种感觉,奇妙到徐川不想轻易的醒来,只想沉浸在其中,探索宇宙的所有奥妙。 时间的长短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安静的教室中,下一轮上课的学生背着书包带着书籍走了过来。 却意外的看到了让人诧异的一幕。 原本应该是空荡荡的教室中,此刻却坐满了人,寂静无比的同时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的盯着讲台。 在那里,有一个背影正在不断的书写着数学公式。 诡异的场景让前来上课的学生情不自禁的咽了口唾沫,想起了各种鬼怪电影中的场景,一时间竟然不敢走入教室。 直到周边其他的学生纷纷到来,这些前来上课的学生才反应了过来,鼓起勇气走入了教室。 没人关注这些新来的学生,即便是有些人认出了徐川,想问问这是在做什么,但被询问的他人也只是静静在嘴唇边竖起了食指,示意安静。 就这样,第二轮上课的铃声铃铃铃在教室中响起。 伴随而来的,是另一名前来上课的数学教授。 看着教室中人挤人的场景,从后门进来的数学教授常明笑着道:“今天怎么这么的人?我课什么时候这么受欢迎了?平常你们不是都拿它当催眠用的吗?” “常教授,您看看上面。”一名学生小声指了一下讲台。 常明这才反应过来,讲台上竟然还站着一个人,此刻正在书写着什么。 熟悉的背影让他有些好奇,忍不住走了上去,黑板上的算式和背影映入他的眼中,让他愣了一下。 原来是这位大佬在这里上课,难怪聚集了这么多的学生。 认出来站在讲台上的身影后,常明才明白为什么教室中聚集了这么多的学生了。 这位大佬上课,只要有预告,基本都是人挤人的,眼下这个,老实说还不算什么。 看到这位大佬依旧没有停下的意思,常明也没有上去打扰,只是站在后面默默的盯着黑板上的算式看着。 看了一会后,他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老实说,黑板上的算式,他没看懂。 当然,要说完全没看懂也不是,至少知道这些东西和流体方面有关系。 想了想,常明找了个学生轻声询问了一下。 而学生的回答,让他的瞳孔骤然收缩了一下,呼吸也沉重了两分。 这位徐教授,竟然可能在解决ns方程的最后一步!? 难怪这些学生上完课后都迟迟不肯离开。 但是这怎么可能? 哪位数学家解决问题,不都是找个安静没人打扰的环境的? 在公开的教室中冲击七大千禧年难题,就不怕被人打扰思路吗? 一时间,常明的心也有些凌乱了。 不过他很快就收回了心绪,和教室中的其他学生一起默默的看着。 哪怕他也看不懂,但却知道,这可能是他一生中,所遇到的最珍贵的时刻,没有之一。 ps:补昨天的第三更!求大家手中的保底月票,今天还有爆更! 感谢黑桃¥jack(1500)、砖业cs(1500)、书友20230228085654145(100)三位大佬的打赏,谢谢,谢谢大佬们。 (本章完) 第三百一十九章:痛苦的陶哲轩! 时间不知道过去了多久,讲台上,徐川终于停下了手中的粉笔。 对ns方程的解析并没有做完,但黑板已经写不下了。 三面开阔的移动黑板上已经列满了数学公式,没有地方下笔的情况打断了他的思绪,让他从那种异常奇妙的状态中清醒了过来。 手指捏着粉笔,徐川盯着黑板上的算式回味着。 如果说科学界也有顿悟的话,那他刚刚那种奇妙无比的状态应该就是了。 这那一刻,他真感觉自己就像是无所不能的神一样,所有的思绪都如长河一般滔滔不绝。 如果说数学是宇宙的语言,物理是宇宙的声音,那么在那一刻,他就是宇宙中的拉普拉斯! 盯着黑板看了一会,徐川终究还是叹了口气。 从那种奇妙的状态中脱离出来后,他尝试着想再回去一次,但不管怎么做都已经做不到了。 如果说眼前的黑板数量足够,他或许可以借助这个机会直接一举将ns方程的最后一步完结。 但遗憾的是,这种大教室中的黑板,只有三面。 不过好在他已经抓住了这次机遇,将那一抹灵感的光收拢在脑海。剩下的证明过程,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只需要等待一些时间了。 叹了口气,徐川转身将手中的粉笔段丢到了讲台上。 一抬头,教室中人挤人的场景让他愣了一下。 好像之前上课的时候,没这么多学生吧? 台下,常明看到徐川停下来后,连忙走上前,深呼吸了一口压下心中惊骇般的情绪后,颤声问道:“徐教授,ns方程,您证出来?” 徐川摇了摇头,道:“那倒没有,只不过是有了一点思路而已。” 顿了顿,他看向常明后面的教室,问道:“这是已经上第二堂课了吗?常教授。” 常明点了点头,道:“的确已经第二节课了。” 徐川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道:“耽搁常教授你上课的时间了,不好意思啊。” 常明连忙道:“没有没有。” 徐川笑道:“我这边就先走了,不打扰你上课了,正好回去整理一下思路。” 常明送到教室门口,开口道:“祝徐教授一切顺利。”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谢谢。” 而就在他走出教室的那一刻,身后,掌声如潮水般响起。 徐川离去,教室中的聚集的学生也开始陆续散去。 不仅仅是原本徐川上课时带来的学生,就是本身来上常明数学课学生也有一部分悄咪咪跟着一起逃了。 原本人挤人的教室中,很快就空旷了下来。 常明倒是没理会这些逃课的学生,他的目光和注意力此刻全都集中在眼前的黑板上。 上面的算式让他着迷。 从流体开始,引入偏微分方程,再转入微元流体.尽管后面的东西他已经开始看不懂了,却依旧让他感觉到惊艳。 仿佛,黑板上的算式,犹如天成一般,完美无瑕。 甚至,他都不忍心去将其擦拭掉了。 “等等,为什么就不能保存下来呢?” 忽的,常明心中冒出来一个想法。 “对啊,这可是徐教授解ns方程的手稿,完全可以说是珍贵文物了,三面黑板而已,为什么不能留下来呢,反正南大又不缺这三面黑板。” 想着,常明激动的一拍手掌,眼神发光。 随即,他课也不上了,从口袋中掏出手机,拨给了数院的院长荣志专。 不消片刻,荣志专就迅速赶了过来,他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同样激动无比。 “这真是徐教授验算ns方程最后一步的手稿?” 常明点头道:“嗯,徐教授刚刚才离开,在我上课前,他来上课了。听这些学生说,似乎是上完课突然就来了灵感,直接在黑板上演算的。” “拆,拆拆拆!” 闻言,荣志专迅速道:“我这就找人拆下来保存好!学校又不缺几面黑板!” “这必须得保存起来!如果真要成功来,这可都是南大最珍贵的文物啊。” “而且还是见证徐教授的成长,可窥思想,这更珍贵了!” “我这就去找人,你在这守着,别让人破坏了黑板,记住,上面的字一个都不能少!不!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少!” 说完,这位数院的院长匆匆忙忙就跑了,留下常明守着黑板有些哭笑不得。 老实说,他在南大干教授也好些年了,不是他没见过世面,但荣院长这急迫的样子,他还真没见过。 不过话又说回来。 如果徐教授接下来真的成功的证明了ns方程,这三面黑板妥妥的都是珍贵的文物啊。 几十年后怕是能卖个几千万都有可能。 当然,南大也不可能将三面黑板卖了。 另一边,随着教室中这些上课的学子们散场离开。 随即,南大的小石头论坛以及校园朋友圈和企鹅空间等地方便掀起了一波浪潮。 【卧槽!川神刚刚来给我们上数学课!最吊的是,他还在课堂上冲击了一波ns方程!】 【????】 【什么鬼?】 【有视频为证!是真的!不信伱们自己看!】 【握草?川神的数学课?哪个教室???我马上到!】 【你还到个gb,早下课了。不过现在去说不定还能看到川神演算ns方程的那三块黑板。】 【看不到了,别做梦了,刚刚荣院长亲自带人将黑板都给拆了,说要保留下来当做文物。】 【艹!都下课了?跪求川神他老人家下次上课前打个报告。】 【乐!】 【我更好奇,川神他老人家冲击ns方程成功了吗?】 【谁知道呢?反正我是看不懂黑板上的这些算式的。】 【学渣如我,也不配。】 对于一所985级别的高校来说,混日子的学生有,但懂得把握机会的学生也很多。 特别是南大数学系的学子们,在今年可谓是迎来了他们人生中最大的机遇。 一名诺贝尔奖得主+菲尔兹奖得主亲自给他们上数学课,这样的机会,放在国内甚至是国外都是独一无二的。 毕竟这位大佬可是世界上第一个诺菲双奖得主,别无分号。 这种顶级大牛的授课,对于有志在学术上更进一步的学子来说,不容错过。 更何况,今天这位大牛还在教室中冲击了一波ns方程,这机遇就更加珍贵了,恐怕一辈子都遇不到两次这样的机会。 看着这些在网上不断炫耀的其他同学,没赶上课程的其他学子眼角顿时流下了苦涩的泪水。 从教室里出来之后,徐川掏出手机拨了个电话给郑海,办公室也没回,直接就返回了别墅,然后将自己关进了书房。 他现在唯一想做的事情,便是将自己先前产生的那些灵感和推到的算式记录下来。 然后开始攻克ns方程的最后一步! 如果能解决,想必他很快就能出来了。 如果不能。 那他就不出来了! 另一边,随着论坛和网络上视频的发酵,徐川在南大上课的途中冲击ns方程最后一步的消息很快就传递开来了。 那些前排同学拍的视频相对清晰,能清楚的看到黑板上的那些算式。 很快就有人将视频中黑板上的算式整理出来,然后分享在了网上,并艾特了一些著名的数学家比如陶哲轩、德利涅、费弗曼等大牛一起来看。 毕竟ns方程可是七大千禧年难题之一,它是否能被解决,无论是在数学界还是物理学界都有着极大的价值。 很多人都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这位徐教授有没有,或者有没有可能解决ns方程的最后一步。 而数学界热烈的讨论,自然就引起了这些大牛们的注意。 米国,加州,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中。 作为一名数学界的冲浪小能手,最先关注到这件事的,自然是我们的全能之王陶哲轩教授。 在确认视频和论文并非恶搞,而真是那个人的发挥后,他迅速就将视频下载了下来,一遍遍的重复观看。 至于那些别人整理的论文,他是没怎么动的。 毕竟视频本身足够清晰了,能观看,而且这才是最原本的验算。 而那些别人整理出来的东西,有些都掺杂了整理者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对于他来说,价值不大。 对于他来说,徐川的演算视频,才具有更大价值。 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陶哲轩饶有兴趣的点开了视频。 视频很安静,没有什么声音,全程都追随着那道背影,也让他能清晰的看到这论证的每一个过程。 “从流体开始,引入偏微分方程吗?他似乎抛弃了原先对ns方程的成果,从头开始重新研究ns方程?” 盯着视频,陶哲轩喃喃自语着,眼神中带着好奇和一丝疑问。 如果说要解决ns方程的话,在原本的论文上再进行展开不是更容易吗? 还是说,他觉得那条路真的已经走到了尽头,没法再继续前进了想要重开一条路吗? 摸了摸鼻尖,他也没有想太多,继续观看着视频。 而随着视频的推荐,他仿佛意识到了什么,整个人也端坐了起来,眼眸紧紧的盯着电脑屏幕。 “不,不对,这不是在验算ns方程,他这是在创造一个新的数学工具!” 眼神中跳动着兴奋的光芒,陶哲轩意识到了徐川并不是在研究ns方程,而是在创造新的工具。 “.依赖数学物理体系中微元流体,他想在流体数学和分析学中架起一座桥梁,能不能做到?” 盯着视频,陶哲轩激动的喃喃自语着,他迫不及待想要继续看下去。 而然,就在这时,黑板上的算式已经填满了整个版面,而那道身影也停止了动作,视频戛然而止。 “没了?” 画面黑下来的瞬间,陶哲轩愣了一下,不敢置信的迅速翻动了一下鼠标。 “靠!为什么要断在这里,算完啊!!!” 确认视频已经结束后,陶哲轩痛苦的揪着头发。 对于他这类数学家来说,看到一项新数学工具的诞生,却没有看到所有,中途截止毫无疑问是最痛苦的。 ps:晚上还有更,求月票! (本章完) 第三百二十章:解存在!且光滑! 米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费弗曼教授正德利涅在办公室和他交流着有关偏微分方程方面的数学。 最近这几个月,他为了研究ns方程的最后一步,也算是老年奋发第二春了,每天都在研究ns方程不说,还推掉了自己手中的大部分工作。 可以说是对于ns方程的最后一步志在必得。 两人正交流着,忽的,德利涅放在桌上的手机震动了一下,他下意的拾起来看了一下,棕绿色的瞳孔微微收缩了一下。 紧接着,他毫不犹豫的解锁了手机,点入了消息。 对面,费弗曼停下了话语,颇为好奇的看向了这位好友,问道:“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 他很了解这位好友的性格,如非遇到重要的事情,他不可能抛开正在交流的自己去看别的东西。 德利涅并没有第一时间回话,他将手中的消息过了一遍后才缓缓的抬起头,看向费弗曼,眼神中带着一丝犹豫和怜悯。 “或许,你没有机会了。” “什么没有机会了?”费弗曼一脸懵逼,他完全没弄懂德利涅在说什么。 “ns方程。” 费弗曼:“????” 德利涅犹豫了一下,还是将手机上的消息转发给了他。 “消息我发给你了,你还是看看吧。” 费弗曼一脸问号的从口袋中摸出手中,解锁了屏幕。 最先映入眼帘的,正是德利涅发给他的消息。 “徐川教授在南大课堂上冲击ns方程最后一步,或已解开这一千禧年难题!” 消息的标题让费弗曼心跳都骤然停止了一下,眼神中带着不可思议,他迅速点开了消息,进入详细。 漫长的时间过去,费弗曼才抬起了头,表情复杂的看向自己的好友。 “可能,我真的没有机会了。” 德利涅耸了耸肩,没有说话。 以他对他那个学生的了解,如果他正式开始研究某一个问题的话,恐怕是不成功不罢休的。 而从消息中附带的那些图片上的算式来看,恐怕他对于如何解决ns方程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路了。 或许,再过一段时间,他们就能看到ns方程被彻底解决。 这无论是对于数学界还是物理界亦或者工业界来说都意义重大。 老实说,他很期待! 只不过,可惜了他这位好友了。 从当初与徐川开始合作研究ns方程开始,他始终就慢了一步,从两项阶段性成果,再到如今的最后一步。 如果换做对手是其他人,他这位好友或许还能一战。 但遇到他那个学生 想着,德利涅忍不住摇了摇头。 或许,费弗曼再年轻个三四十岁还有机会拼一下,但现在,恐怕已经没机会了。 另一边,华国,金陵。 徐川并没有理会网上的这些新闻消息,即便是有媒体记者想要采访他也都被郑海拦了下来。 自从教室回来后,他就将自己关到了书房,开始全力研究ns方程的最后一步。 老实说,他从未想过对ns方程的研究这么快就会到来。 因为在此之前,他差不多已经将利用柯尔莫果洛夫的k4理论证明ns方程阶段性成果的道路走到了尽头。 当黏性系数ν趋于零时,navier-stokes方程初边值问题的解,在流体运动区域的内部,是否趋向于相应的理想流体的解,流体边界层问题的如刻画,以及在三维无限空间下,流体流速越来越快,进而速度趋向于无穷大,超乎了现实中的常理是最后的问题。 这一步既是最后一步也是最难的一部分。 在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前,三维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光滑解是否存在依旧是一个谜题,谁也不知道湍流的发散最终是否会归于平静。 否则当初在费弗曼邀请他时,也不会就直接了当的拒绝了。 只不过徐川没想到,在时间仅仅过去了五六个月,新的灵感与道路来的如此之快。 一趟基础数学课,另辟蹊径般的带给了他一条全新的思路。 如果说,将每一个流体散发微流单元都看做是一个数学值,那么利用微元流体数学他可以构建一个容纳这些数字的集合。 而在庞加莱猜想或者说庞加莱定理中,任何一个单连通的,闭的三维流形一定会同胚于一个三维的球面。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闭的三维流形就是一个有边界的三维空间;而单连通就是这个空间中每条封闭的曲线都可以连续的收缩成一点。 或者说在一个封闭的三维空间,假如每条封闭的曲线都能收缩成一点,这个空间就一定是一个三维球面。 利用微元流体,他构建了一个数学工具,将ns方程中的流体扩散全都囊括在了集合中,再利用ri流形来展开流体拓扑,构造几何结构,将其从不规则的流形变成规则的流形。 这一条道路,跨越了最基础的微元流体、复杂的扩散流体、究极的湍流流体,最终成功的构建出了一份全新的数学工具。 一条全新的道路,一份全新的工具,是他面对ns方程最后一步交出来的答卷。 这和之前利用数学和实践物理来攀登ns方程完全不同。 这一次,他走的是纯粹数学的道路。 弯弯曲曲的,攀登了半天,又回到了原点。 不过在面对ns方程这种挑战人类心智巅峰的七大千禧年难题时,也并没有什么固定的解决办法。 尽管在过去,数学通常是用来解决物理难题的工具,但也从来都没有人规定过,物理不能用来当做解决数学难题的工具吧。 对于这种站在人类巅峰的难题,只要能前进一步,哪怕是一厘米一毫米,无论使用什么办法,都是值得的。 书房中,徐川看着书桌上的稿纸。 跨过深渊的工具已经有了,剩下的,就是完成登顶了。 如果说,将ns方程比喻成一座高耸的雪峰,在此之前,他已经攀登到了半山腰。但却被一条深渊裂缝所阻拦住了。 而他原本用于攀登雪峰的工具并不足以支持他跨过这道深不见底的深渊,但现在,当他在半山腰上绕了一圈后,竟然奇迹般的在山坳中找到了一片树林。 伐木,制造桥梁,一点点的跨过深渊。 由微元流体衍生出来的数学工具,就是他征服ns方程最后一步的桥梁。 有了这份工具的帮助,他终于可以向着峰顶继续前进了。 整理了一下书桌上的稿纸后,他重新从抽屉中抽出了一叠新的a4纸,平铺在面前。 他拾起笔,在稿纸上写下最后一个标题。 【关于三维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解的存在性与光滑性的证明!】 是时候朝着最后的山顶前进了! 也不知道过去了多久,时间就像是在这间小小的书房中暂停了一样。 对于徐川来说,他手中的笔自从写下那个标题后,就从未停止过。 终于,当最后一行算是悄然跃现在洁白的稿纸上后,他的唇边也勾起了一丝满足的笑容。 是时候给出最后的结论了。 带着笑容,徐川轻轻的挪动了手掌,让手中的笔锋降下一格位置。 【.当黏性系数ν趋于零时,navier-stokes方程初边值问题的解,在流体运动区域的内部,趋向于相应的理想流体状态。即存在euler方程初边值解!】 【综上所有推论,我们可以轻易的知道,在三维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中,解存在!且光滑!】 ps:求月票!这下伱们的月票该给我了吧!φ(`w)。 感谢读者莫塔莫塔,起点读书(5000)大佬书友20220519133742404(100)、elfhunter(100)、yipeeee(100)的打赏。 谢谢各位大佬,谢谢 (本章完) 第三百二十一章:回答千禧年难题! 落笔,点句。 徐川看着书桌上的算式,脸上带着笑容全是满足。 上辈子在普林斯顿追求了数年未果的难题,在这一世得到了满足。 ns方程对于数学界和物理界甚至整个世界的意义,在这一刻得到最完美的解释。 飞行在天空的客机不会突然解体,平静的大地也不会自行塌陷,流体的扩散效应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完美的约束。 它是宇宙的奥妙,也是人类心智的巅峰。 当然,这更是他的荣耀! 在徐川开始闭关研究ns方程最后一步的时候,他之前在南大课堂上冲击ns方程的视频逐渐扩散到了整个数学界和物理界。 相关的专业论坛和校园网站上讨论不断。 毕竟是被克雷研究所悬赏的世纪难题,而且ns方程本身在偏微分领域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研究偏微分方程领域的数学家围绕这个方程也做很多的研究成果,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 只不过它今天可能会终结在那位徐教授手上。 【卧槽,徐教授又双叒叕出手了!这次的目标是ns方程的最后一步!】 【????】 【什么鬼,今年不是愚人节啊。】 【不是,他搞研究这么快的吗?我记得今年上半年他才将ns方程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吧?这种世纪难题,没个几年的时间能解决?】 【麻蛋啊!我毕业论文写一年都还只写了个开头,川神就已经奔着ns方程的解存在去了吗?】 【嘶~,如果他这次解决了ns方程,那么七大千禧年难题都被他一个人干掉了两个,这么恐怖的吗?】 【ns方程是不可能解开的,冲击这个难题的顶级数学家没一千也有八百了,但现在它依旧巍然不动的矗立在那里,奇点不可微分就注定了ns方程无解!】 【你解不开徐教授就解不开么?他都已经解决了一个七大千禧年难题了,这次估计也只是时间问题。】 【话说现在都十一月中旬了,距离那些视频也差不多有一个月了,徐教授还在研究吗?不管能不能,都出来吱一声啊。】 从十月中旬到十一月中旬,即便是过去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相关的讨论在网上依旧有着不低的热度。 很多人都在期待着最终的结果。 米国克雷数学研究所cmi官方对于这个问题给出的解题思路是: 【证明或者证否,对给定的初始速度矢量场,三维非定常的navier-stokes方程是否会发生blowingup(爆炸)】 这不仅仅是关系到那一百万米金,更关系到流体力学的发展。 如果ns方程的解被证实存在且光滑,流体力学将飞跃的发展。 如果ns方程的解被证实不存在,流体力学的发展恐怕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遭受到极大的挫折。 如果ns方程不存在光滑的解,流体力学的前沿领域或许也会跟随着方程一起发散找不到未来的边界,甚至,更严重点可能会直接爆炸。 当然,数学界普遍认为三维情形下的ns方程具有存在性与光滑性的解,不仅仅是因为流体力学和偏微分方程发展到今天,已经涉及到了数学领域的方方面面。 更是因为前面有繁多的数学家依据这个方程做出来了繁多的成果,这些都已经被确认为真,而最后的终极答案却是个否的话,总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就在网络上的议论着徐川还需要多久才能解决ns方程的最后一步时,一片论文,悄然跃现在arxiv预印本网站上。 《关于三维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解的存在性与光滑性的证明。》 一篇论文,在arxiv上迅速掀起了波浪。 因为有事先发酵的缘故,不少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甚至是以前不怎么看arxiv这种预印本网站的学者,都注册了账号关注了徐川。 学术界知道这位大佬有着将论文先丢到arxiv上再投稿的习惯,所以为了第一时间获取到ns方程相关的进度,所有人收到了网站消息提示的人一蜂窝的挤进了arxiv上。 【卧槽,徐教授上传了论文!】 【什么论文?】 【除了ns方程的证明外还能有什么!】 【????真证出来了?】 【鬼知道,反正我是看不懂,说不定是乱写的呢?】 【求论文!有谁下载了论文的吗?arxiv瘫痪了,我都进不去了。】 【同求!】 【说句扎心的,你们求了也没有用,还是老老实实的去关注那些数学大拿的博客或者推特吧,比如陶,他肯定会发表意见的。】 【真恐怖,看来这次可能是真的了。】 【呵,我还是那句话,ns方程不可能有光滑存在的解!即便是那位徐教授证明了,也肯定是证否的!】 【啊对对对对,你说的都对!我想问问您老人家的学历?】 【狗头,别问,问就是民科。】 突如其来的的洪流,挤得arxiv预印本网站直接就歇菜了。 哪怕是负责运营服务器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迅速增加了备用服务器也没有用。 相对比增加的那点备用服务器资源来说,因ns方程而涌进arxiv网站的人更多。 暴增的访问量瞬间将整个网站弄歇菜了,那些后知后觉反应过来的学者看到的,就只有一片空白了。 于是不少人开始在其他地方各种求论文。 ns方程的最后一步啊,既是关系克雷数学研究所一百万米金的奖励,也是关系到流体力学进展的世纪难题。 哪怕是看不懂,也要先看看论文长啥样不是么。 原本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平缓来不少的讨论随着arixv上的一篇论文再度的变得异常激烈起来。 不只是在论坛上和网络议论吃瓜的网友们,很多数学界和物理学界的知名学者,都对徐川上传的ns方程的证明论文表示了关注。 米国加州,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中。 早已经有所准备交代的陶哲轩从自己的助理手中迅速接过了下载下来打印好的论文。 自从一个多月前,他看过依赖数学物理体系中微元流体而建起来的数学工具后,他就无时无刻不在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一项全新的数学工具,对于他这种人来说,诱惑实在太大了。 迫不及待的,他翻开了论文全神贯注的阅读了起来。 “.以为微元流体为基础,引入数学集的概念,结合流形,利用ri流形来展开流体拓扑和几何结构.” 盯着论文,陶哲轩激动的不住的自语。 和他预想的一样,在那三张黑板上的算式,就是一份数学工具!一份融合了微分几何、拓扑、偏微分方程三大领域的数学工具! 哪怕是他被人称作全能数学家,却也从未想过能有这样的一种办法,绕开ns方程限制,这是前所未有的。 是的! 在此之前,他也曾研究过ns方程。 在15年的时候,他曾构造了一个与原始ns方程接近等价的方程,并证明了这个等价的方程在有限时间内会出现散发。 如果按照他的思路和逻辑,类似地可以推断,原始ns方程也会在有限时间内爆炸。 尽管他相信ns方程的光滑解真实存在,但他却亲手将其往不可解的方向推进了一部分。 这同样是令他相当郁闷的事情,直到今年上半年,手中这份论文的创造者将ns方程往前推进了一大步后,他才重新开始研究ns方程。 迫不及待的将手中的论文仔细的阅读了一遍后,陶哲轩闭上眼睛回味了一下。 老实说,他手中的这篇论文,比他以往看过的任何论文都要‘优秀’。 整篇论文的行文与思路,恍若天成一般完美无瑕。 尤其是论文中运用到的巧妙的数学方法,更是令他忍不住的在心中不断夸赞。 静静的回味了一遍后,陶哲轩迫不及待的打开了电脑,登陆了自己的博客。 在很早之前,他的博客就开始发表各种与数学有关的内容了。 作为什么都‘懂一点’的他,涉及到的数学领域更是宽广,因此他的博客也成为了很多关注数学前沿领域学者的聚集地。 【论文已经看过。首先我想感叹一下:“这是一篇完美的论文,完美到甚至让我感觉它不像是人写出来的,而是上帝所著一样。”】 【ok,回归正题,徐教授发表在arxiv上的ns方程的证明,采用了一种新的数学工具,我之前的猜测并没有错,在一个多月前,他曾写在那三面黑板上的算式,正是在创造一份全新的数学工具!】 【这份数学工具以以为微元流体为基础,引入数学集的概念,结合流形,利用ri流形来展开流体拓扑和几何结构.结合微分几何、拓扑、偏微分方程三大领域的数学知识.】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这份还未正式命名的数学工具将如同徐教授此前证明霍奇猜想时所创造的‘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一样,风靡整个数学界!】 【因此我建议徐教授好好的给他起一个名字,别像计算天文物理的工具一样,直接挂了‘拓展应用’,这实在太让人】 【哦,对了,还有最后一点。】 【如果说要我发表对这篇论文的看法,毫无疑问,他成功了!】 ps:第一更送到,晚上还有。求月票! 感谢读者大佬不懂我就别瞎说(200)、书友20220519133742404(100)的打赏,谢谢大佬。 (本章完) 第三百二十二章:开创学科! 另一边,华国,金陵。 在将证明ns方程最后一步的论文整理出来丢到arxiv预印本网站上后,徐川便倒在了床上睡去。 心心念念的难题终于得到解决后,这一觉,对他来说可谓是睡的极其舒坦。 也不知道过去多了多久,反正当他再次醒来的时候的,外面天光大亮。 徐川从床上爬起来伸了个懒腰,拉开窗帘望了一眼不远处的紫金山,即便是已经入冬,依旧郁郁葱葱的,让人舒心。 舒舒服服的洗了个澡后,他从床边摸起了手机,看了眼时间。 十一月十七日十一点三十九分。 从在教室中获得微元流体的灵感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不过这一个多月的付出,是完全值得的。 他不仅解决了上辈子念念不忘的难题,还做出来了一份新的数学工具,在微分几何、拓扑结构与偏微分方程中架起了一座崭新的桥梁。 对于数学界而言,一项新的数学工具的出往往比一份难题的解决更加重要。 对于数学来说,解决难题就像是收获沉甸甸的果实,而数学工具则是你用来收获果实的梯子,或者斧头。 有时候,一项数学工具并不单单能应用在某个固定的领域,它还能开启很多其他的研究。 就像是他之前在解决霍奇猜想时打造的‘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一样,不仅仅能用于霍奇猜想。 不少代数簇与微分形式以及多项式方程,甚至是代数拓扑方向的难题,它都可以用来进行尝试。 比如和霍奇猜想同属于一类霍奇猜想家族的‘布洛赫猜想’、chow群是否是有限维的’等问题,它都可以进行尝试。 这能给数学家带来更多的收获。 摸着手机,徐川一边看着手机最近几天未读的消息,一边起身摸了袋面包叼在嘴里。 之前因为在研究ns方程的最后一步,他几乎忽视掉了所有的来电和消息。 而现在,他有时间去处理这些未接电话和信息了。 大致的浏览了一下手机,零零散散的未接电话和发消息给他的很多,不过给他消息爆发基本都集中在过去十来个小时左右。 差不多正式他将ns方程最后一步的证明上传到arxiv预印本网站上的后。 看了下消息,徐川发现给他打电话和发消息最多的,是普林斯顿的费弗曼教授。 想了想,他顺手给拨了个电话回去。 不过让他感到意外的是,费弗曼的电话竟然关机了没打通。 徐川也没太在意,毕竟现在正值中午,米国那边刚好是深夜,等会回个消息就好了,费弗曼看到了自然会打过来的。 简单的处理了一下这些未接电话和消息后,他刚准备放下手机回去整理一下书房中的稿纸,来电铃声就响了起来。 打电话过来的,是费弗曼。 “徐,你现在在哪里?”刚接通电话,那头费弗曼便迫不及待的询问道。 愣了一下,徐川回道:“当然是在华国了。” 费弗曼:“.” “不,我是问你是在家里还是在南大,伱具体在哪个地方。” 徐川好奇道:“我现在在家里,你来华国了?” 费弗曼:“是的,我已经到金陵了,大概半个小时就能到你那边,见面聊。” 说完,费弗曼就匆匆挂断了电话,徐川看着黑屏的手机又愣了一下。 他睡迷糊了吗? 如果没记错的话,他从上传论文到现在,应该没超过十二个小时吧? 而从普林斯顿到金陵,至少也需要二十四小时以上的航程吧? 半个小时的时间并不长,很快,一阵急促的门铃在别墅中响起,与此同时,费弗曼也再次将电话打了过来。 徐川没接电话,起身走出了别墅,然后就被站在眼前的人吓了一跳。 费弗曼、德利涅、法尔廷斯、高尔斯、森重文。 好家伙,他的别墅门口站了足足五位数学圈的顶级大佬。 “你们怎么都来了。”打了声招呼后,徐川连忙将这群人迎进别墅,好奇的问道。 费弗曼:“当然是为了ns方程!” 闻言,徐川扫了一眼五人,虽说ns方程的确重要,但也不至于这么多顶级大佬一起跑过来吧。 一旁,德利涅笑着解释道:“十一月中旬在巴黎高师那边有一场数学会议,也给你发了邀请函的,只不过当时应该在研究ns方程,可能直接就忽视了。” “在昨天你将论文上传到arxiv网站上后,我们就商量了一下,一起来了你这边。” 徐川恍然点了点头,道:“原来是这样,我是说你们怎么这么多人突然就聚集在一起了。” 高尔斯笑着开口道:“说起来,这还是我和你的第一次见面呢,几年前,你写的那篇有关于弱weyl_berry猜想的论文证明,至今我都还记得。” 徐川笑了笑,道:“很多时候本以为我们能见面的,但结果都错过了。” 他和高尔斯的缘分很深,但可惜一直没有碰过面,今天这还是第一次。 一行人在客厅中寒暄了一阵后,费弗曼开口问道:“徐,你准备什么时候针对ns方程的解开报告会?我想大家应该都有不少的疑问。” 徐川想了想,道:“至少要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其他人了解熟悉论文吧?在十二月一号开如何?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应该够大部分人熟悉理解了。” “至于疑问,如果各位最近几天方便的话,也可以留在这边,我就住在这里,随时欢迎大家过来交流。” 费弗曼想了想,点头道:“也可以,我更想听你详细介绍一下那份数学工具。以微元流体为基础,将微分方程、拓扑几何和偏微分方程贯穿,严格来说,这已经不是一项数学工具了,它是一门全新的学科!” 顿了顿,他接着道:“我觉得陶的建议你应该认真的考虑一下,好好的为这项工具取个名字吧。” 闻言,徐川眼神中带着疑惑好奇看向费弗曼,陶哲轩什么时候向他提过建议了?他怎么不知道。 对面,现任国际数学联盟的主xi森重文笑着解释道:“或许你没有上网冲浪?陶昨天在博客上吐槽,说你取名能力太差了。” “比如你之前的那份计算天文物理的工具成果,你直接就安了个拓展应用的名称。” 徐川一脸汗颜,他取名能力不差的好吧! 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不是很好听嘛? 至于xu-weyl-berry定理拓展应用 好吧,这只能说明他懒了! 重申一次,他取名能力真不差! 不过费弗曼说他创造了一门新的学科,这倒是没有说错。 将数学物理定义上的微元流体应用到局部具有欧几里得空间性质的空间和拓扑结构上来研究偏微分方程,还做到这么详细的,他的确是第一个。 尽管早在十九世纪的时候,哈密顿就曾使用流形来解决庞加莱猜想,包括后面的佩尔雷曼在证明三维空间的庞加莱猜想时也使用了拓扑来解决流行奇点的问题。 但将三者完整贯穿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他还是头一个。 说开创了一门学科,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至于这门学科在未来能发展成什么样,一方面要看这项数学工具的潜力,另一方面,则是要看徐川本人后续为这门学科所做的贡献和努力了。 就像是他的祖师爷‘数学上帝’格罗滕迪克老先生一样,他创立的现代代数几何学抽象理论体系在如今的数学中可谓是最热门的领域。 但在最初的时候,这套学科并未受到当时数学界太多的重视。 直到1967年的时候,他和让·迪厄多内教授合作写了《代数几何基础》的前八卷,这才逐渐将代数几何推向整个数学界。 而在那之后,他培育出来了繁多的数学家,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皮埃尔·德利涅和米歇尔·雷诺,也聚集了一个强大的学派,统治了整个数学界十几年的时间。 当然,如果想要一门学科全面开花,教材什么的肯定是少不了的。但徐川目前并没有什么时间去著书立传。 或许等可控核聚变工程完成后,他会考虑一下将自己研究出来理论和方法,比如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比如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整理成书本教材。 因此,对比之下,他离他的祖师爷格罗滕迪克老先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但至少,一颗种子已经种下,剩下的就是悉心照料等待它成长为参天大树了。 (本章完) 第三百二十三章:煽动数学物理界的风暴 费弗曼等人的到来,再加上ns方程的证明与新数学工具,让徐川顺势在别墅客厅中开了一场交流会。 六名菲尔兹奖级别的大佬,一场小规模但顶尖的数学交流会,几乎都是站在人类心智巅峰的学者,敞开心思畅所欲言带来的智慧火花的碰撞,对所有人都大受裨益。 不仅仅是徐川,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收获极大。 对于他们这类几乎已经站在了人类科学巅峰的人来说,已经很少有这样进步的机会了。 若不是有几位上了年纪的长途奔波后精力实在撑不住了才散场,徐川还准备一起吃完晚饭后再来一场的。 几位顶级菲奖大佬离去休息,徐川也长舒了口气。 不过他没休息,而是转身来到了书房,开始整理脑海中刚刚交流所获得的一些灵感与理论。 毕竟这样的机会,哪怕是对他来说都很难再碰到一次了。 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畅所欲言的交流的,人都是有私心的,这很正常,所以才显得这次的机会难得。 对于他来说,把握住了这样的机会,说不定能让他在数学这条道路上再前进一些。 另一边,随着陶哲轩与其他几位顶级大牛的发言,网络上关于ns方程的讨论彻底被引爆了。 不仅仅是数学界,对于ns方程而言,光滑解的存在性与否,同样关系到物理界流体力学的发展。 因此讨论的声音就像是一只亚马逊雨林的彩蝶一样,轻轻的在数学界煽动了一下翅膀,就在物理界形成了一场席卷了整个流体力学甚至是动力学、运动学、流变学等多种学科领域巨型风暴。 各大科研论坛和网站上都纷纷在议论着这件事。 【话说ns方程的证明那个有结果了吗?】 【那位徐教授估计又要超神了,陶哲轩和费弗曼这些顶级大牛都表示看好徐教授的证明论文。】 【嘶~,离谱!离大谱!特离谱!】 【川神他老人家搞科研的速度真快啊,我毕业论文都没写完,他就搞定来了一个七大千禧年难题。】 【18年证明霍奇猜想,19年证明ns方程,一年一个,猜猜明年他会出手哪个?】 【你们真把他当神啊,神来了都没这么离谱好吧,一年一个千禧年难题,啧啧。】 【想去南大面基一下川神,听说这位大佬经常在南大上课,想去要个签名!不知道有么有机会。】 【楼上的带我一个,我也想去。】 网上的讨论相当剧烈,与此同时,南大这边也在官网上公布了有关ns方程报告会的时间。 十二月一号,徐川教授将在南大老校区大礼堂中对《三维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解的存在性与光滑性证明》做学术报告,欢迎广大学者报名参与! 南大的公告,让关注ns方程的学者再度热烈了起来。 繁多对ns方程感兴趣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们纷纷开始登陆南大的官网进行申请。 庞大的流量涌入,即便是计算机学院的老师们提前增加了备用服务器资源,稳定了程序也差点被直接冲击瘫痪。 不过对于这些申请参与的学者来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拿到邀请函的。 首先那些世界知名的顶级学者,南大肯定会优先安排他们的座位,光是这一部分,就能达到上千人了。 毕竟ns方程可是个庞大的领域,不仅仅是数学的偏微分方程、拓扑等领域,还有物理和工业界,都涉及到了方方面面。 这些人排完后,剩下的才能轮到主动申请的这些学者。 即便是这样,南大的大礼堂满打满算也就能坐满三千多人不到四千人,注定了很大一部分的学者是无法亲眼目睹这场盛会的。 另一边,ns方程的流量自然吸引了众多媒体记者的注意。 米国,华盛顿时报媒体的办公大厦中,负责跟踪科技学术领域突破的编辑小组浏览着最近的新闻。 “不可置信,ns方程的居然被解决了?”办公室中,科技编辑安德鲁·惠特一边浏览着网页上的新闻,一边惊叹道。 “这可是最近最大的热点,你居然现在才反应过来?”身边有同事笑着调侃道。 安德鲁·惠特耸了耸肩,道:“你知道的,我向来不怎么关注那个国家的新闻,毕竟在那种落后的地方,能有什么科研成果出来?一群东亚病夫,再怎么发展经济又能有什么用?科技始终落后得就像猴子一样。” 闻言,办公室中的其他编辑都跟着笑了笑。 老实说,在米国这个言论自由但极其注意政zhi正确的地方,这种带有侮辱性质的语言一般很少出现在公开场合。 毕竟一旦被人抓到把柄,后果相当严重,轻则离职重则可能直接进局子蹲几年。 不过在华盛顿时报这家媒体里面,倒也无所谓了。因为大家都是自己人,立场一致。 华盛顿时报听起来很像是米国的官方媒体,但实际上并不是。 它只是某个喜欢恶心人的南韩国家某个金主资本创办的报刊,它存在的目的,就是专门为了恶心人。 这家媒体是“邻国威胁论”最早的宣传旗手,一直宣传着他们的邻国对世界的威胁,炮制过各种虚假新闻,反正在污蔑恶心他们邻国的路上,从未停歇过。 至于现在,经过廿多年的演变,这份报纸已成了米国、樱花国、南韩等国家及右势力的宣传机器。 不过也正是因为极右政zhi立场,导致它的销量异常低下,还不到纽约的另一家媒体《华盛顿邮报》的十分之一。 事实上,《华盛顿时报》从从创办至今报社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未带来任何商业收益,不得不依赖背后金主的输血支持。 不过对于它背后金主来说,也不在乎这点亏损,只要能恶心到邻国,丢点钱算什么。 而对于当前科学领域最热门的ns方程,他们没道理不参与一脚。 虽然那位徐教授身上并没有多少能抹黑的地方,但再输出一两篇邻国威胁论的文章对于他们而言也是很不错的。 只不过,正编写着文章的安德鲁·惠特总觉得这样的稿件缺了点意思。 抬起头,安德鲁·惠特思索了一下,看向身边的同事问道:“我记得在去年的时候,我们两个好像一起去采访过另一个教授吧,好像也是因为ns方程的?伱有印象吗?” 闻言,被询问的同事思索了一下,回道:“好像有点记忆,我记得好像是是莱斯大学的物理教授?好像也是那个国家的人移民过来的吧。” “怎么,你有什么想法?” 安德鲁·惠特眼珠转了转的,眼神中跳动着不怀好意笑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位蒋教授好像是认为ns方程不存在答案来着。或许我们在这个上面可以做点文章?” 闻言,对面的同事饶有兴趣的问道:“你想怎么做?” 安德鲁·惠特笑道:“当然是再对这位亲爱的蒋教授采访一下了。” 对面同事思索了一下,大致就知道了安德鲁的想法,好奇的问道:“他会同意?他也是华国的人吧?尽管已经移民过来了。” 安德鲁耸了耸肩,道:“不,你不了解那个国家的人,对于这些已经移民过来的人来说,尽管并非全部,但有不少的人或许是因为证明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只会比我们更看不起他们原本国家的人,甚至更乐于踩上一脚。” 顿了顿,他又补了一句:“而且我知道那位蒋教授的经济条件似乎并不是很好,学术界没多少人接受他的理论,或许他可以拒绝我,但肯定不会拒绝米金!” “或许,我可以搞个大新闻出来!” 另一边,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市,莱斯大学的校园中,刚上完一节物理课的蒋康才心情有些烦躁的走在小路上。 在几年前,他接受莱斯大学的邀请移民到这里的来的时候,毫无疑问是抱着能大展宏图的想法过来的。 但到了这里后才发现,莱斯大学对外排斥或者说对华排斥的想象比他想象中更加严重,原本以为米国的大学能平等对待每一个教授,结果却只是空想。 如果仅仅是这样也就算了。 最近他赖以生存的理论,关于‘对三维非定常的navier-stokes方程不存在光滑解的证明’遭遇到了重大的挫折和质疑。 尽管这份证明数年来一直都未怎么被数学界和物理界接受,但也没有人能证明他做的工作是错的。 最关键的是,这份理论工作带给了他移民米国的机会。 如果ns方程光滑解存在,毫无疑问,他的理论工作就是错的了,而以这项理论工作邀请他来当教授莱斯大学恐怕也会毫不犹豫的开除他。 抛开这项理论,以他的学术水平想要在米国的大学找到一份正教授的职位,恐怕就只能去那些野鸡大学了。 正头疼着,蒋康才突然发现自己家门前站着一个白人。 “你好,蒋教授,很高兴见到你。”安德鲁·惠特上前打着招呼:“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华盛顿时报》的记者,你可以叫我安德鲁。” “关于ns方程有些问题,我想和你聊聊,对你做个采访,你看什么时候方便?”安德鲁·惠特一脸虚伪笑容的问道。 如果不是为了自己谋划的那个大新闻,他真懒得来到这里寻找一个黄皮肤的猴子。 蒋康才上下打量了一下安德鲁·惠特,皱眉道:“不好意思,我没时间。” 虽说他挺乐于接受媒体记者的采访,这有助于扩大自己的名气,宣传自己ns方程理论。 但《华盛顿时报》的恶臭大名,他不止听说过,还被他们搞过,去年他接受采访时就曲折了他的理论,导致他差点成为笑话。 这家媒体异常针对华人,今天来找他恐怕也是为了看他的笑话的。 说完,他准备绕开对方,不过很快就被拦住了。 “蒋教授,我觉得我可以帮你!我们了解到,在14年的时候,你就证明了ns方程,还发表过‘对三维非定常的navier-stokes方程不存在光滑解的证明’,或许你需要我们的帮助,来将你的成果推向世界!” “当然,还有克雷数学研究所的那一百万米金!我相信以你的理论,完全可以拿到!” 闻言,蒋康才停下脚步,皱眉盯着对方。 老实说,他对于数学界和物理界其实是有一些不满的。 因为数学界和物理界并怎么不重视他的那篇‘对三维非定常的navier-stokes方程不存在光滑解的证明’论文。 尽管的确有期刊收录了他的论文,但收入他的期刊并不是top顶级,他也曾给《数学年刊》《数学新进展》《自然》这些top级期刊投稿过,可全都被拒绝了。 在他看来,数学界和物理学界没有找出他论文的漏洞,就应该证明他的论文是正确的,所以这是那些期刊对他华人身份的qi视。 安德鲁·惠特见状,感觉有希望迅速补充道:“如果蒋教授您愿意,我们《华盛顿时报》很乐意为您宣传您的理论和论文。” “当然,前提是您需要保证您的理论是正确的,或者说,至少能不被数学界找出漏洞。” 听到这话,蒋康才的确有点心动,但华盛顿时报这家媒体的臭名昭著实在太声名在外了,他有些担忧自己的言论会被乱改。 想了想,他开口道:“我能保证我的理论没有问题,但是你们该怎么做?” 安德鲁·惠特迅速道:“只需要您接受采访,在采访中表示自己的论文没有问题,并且对那位徐教授的论文做一个点评就足够了。” 闻言,蒋康才迅速道:“不好意思,我拒绝。而且我也没办法他也没能力去指出那位徐教授论文中的错误。” 说完,他绕开对方就走。 他并不是什么弱智,当安德鲁提出对徐教授的论文做点评时他大概就知道对方想搞什么了。 尽管他认为自己的理论同样没问题,但并不代表他能去得罪一位诺奖+菲奖级别的大牛。 更何况,他连对方的论文都没怎么弄懂。 “十万米金!” “二十万米金!并不需要你指出论文有什么问题,只需要点评一下就够了!”安德鲁·惠特追在身侧喊道。 蒋康才停下脚步,看向对方,开口道:“两百万米金!” 反正都快在莱斯大学混不下去了,不如这次捞笔大的就直接走人。 至于学术纠纷什么的,他并不在意,反正他不可能回国,那位徐教授也不可能跑到米国来找他麻烦。 安德鲁·惠特:“两百万太高了!最多五十万!而且加钱的话我需要你配合我们!” 蒋康才深吸了口气,道:“成交!” ps:晚上还有一章 (本章完) 第三百二十四章:拿两次菲尔兹奖? 金陵,南大。 在处理完和ns方程相关的事情后,徐川也重新出现在了办公室中。 “教授,您出来了!”办公室中,看到自己的导师后,谷炳惊喜的喊道。 徐川点了点头,和两位学生打了个招呼。 一旁,阿米莉亚有些兴奋的问道:“教授,你这次证明了ns方程,国际数学联盟会再给你发一枚菲尔兹奖吗?” 闻言,徐川愣了一下。 老实说这个他还真没想过。 不过老实来说,这似乎并不是没有可能? 菲尔兹奖由国际联盟执行委员会选出,评选标准非常严苛,只有在某个数学领域上有卓越的突破性成果才有资格获得该奖项,并且严格规定了获奖者必须在四十岁以下。 因为它主要的目的之一是鼓励年轻学者永攀高峰。 尽管历史上的确没人能拿到过两次菲尔兹奖,但菲尔兹奖似乎并没有明文规定过一个人不能获得两次的样子? 之前他因为解决了霍奇猜想而获得了菲尔兹奖,今年他解决了ns方程,说不定还真有机会再拿一个? 不过这也说不准,毕竟菲尔兹奖和诺贝尔奖的性质还是有些不同的。 诺贝尔奖是颁发给成就的,只要你贡献足够的确能拿两次。 而菲尔兹奖则是颁发给个人的,有点像沃尔夫奖那种终身成就奖的意味,发一次就不给了。 本来徐川是没想过第二次拿菲奖的,不过被阿米莉亚这样一问,倒有些好奇了。 毕竟两大千禧年难题,份量对于数学界来说还是挺重的。 他也有点好奇国际数学联盟会怎样处理了。 如果给他颁第二枚的话,这就打破了历史规则了。 如果不颁的话,恐怕其他的数学成就在ns方程面前没一个能打的。 更关键的是,如果这次颁发的话,他手里还有一个七大千禧年难题‘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缺口’,这是他上辈子的成果。 如果这次拿到,后续肯定还能再包揽一个菲奖。 毕竟他今年才二十四岁不到,一届数学大会四年,再等两届也不过是八年的时间而已,那时候他也没到四十。 一人三枚菲尔兹奖,这也太恐怖了。 想了想,徐川也觉得有些不太现实。 和两位学生聊了会天后,徐川打开了办公室的电脑,处理了一下这两天的邮件和事情。 没一会,办公室的门就被敲响了。 徐川喊了一声请进,走进来的,是背着书包的蔡鹏。 “恭喜您,教授,又解决了一个世纪难题。”蔡鹏笑着祝贺道。 看到蔡鹏,徐川才反应过来,自己之前还留了几道测试题给他来着,本来是给他三天的时间去做的,结果后面因为ns方程的事情给忘了。 笑了笑,他开口道:“还只是论文而已,没经过同行评审一切未定。” “上次交给伱的题目呢,做完了吧?给我看看。” 闻言,蔡鹏连忙从身后转过背包,取出一份稿纸递了过来,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 “那个,教授,三天的时间我只做出来了三道,有两道题目是我后面才做出来的。我分开了,上面是前面三道,下面是后面的。” 徐川接过稿纸,道:“我先看看。” 对于蔡鹏这种自行坦白的事情,老实说他还是挺有好感的。 毕竟这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他也没检查过,蔡鹏完全可以说自己在三天内将五道题目都做出来了,谁也不知道真假。 至少在学术诚实这一关,目前来看他通过了。 翻了翻手中的稿纸,徐川看了一下这位曾经的师兄的答案,不消片刻就放下了答卷。 抬头,他笑着看向蔡鹏,开口道:“还行,恭喜你通过了考核。” 对他来说,看答案并不是单纯的检测蔡鹏的学识,更有看他解题的相关思路以及有没有一些自己的东西。 这些对于他来说,基本一眼就能看出来。 周海教授之前说的的确没什么问题,在经历了二次开题后,蔡鹏在数学上的天赋像是被打通了奇经八脉一样,至少在微分方程这一领域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路。 闻言,蔡鹏强忍住激动的心情,紧紧的捏着拳头让自己显得稍微冷静一点:“谢谢教授!” 徐川笑了笑,道:“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争取到的机会。” “另外,跟着我学习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如果想从我手里下完成学业,至少需要一篇sci一区的研究论文。” 蔡鹏用力的点了点头,道:“我会努力的!” 徐川笑道:“加油吧。” 顿了顿,他朝办公室中另外两名学生喊道:“谷炳,阿米莉亚,过来一下。” 话音刚落,谷炳和阿米莉亚就迅速跑了过来,一人一边在蔡鹏肩膀上拍了一巴掌。 “恭喜你,蔡师弟!” “漂亮!” 见状,徐川摸了摸下巴笑道:“你们关系什么时候这么好了?” 阿米莉亚笑道:“这一个月来蔡师弟每天都会来这里,自然就熟悉了。” 徐川笑了笑,也没太在意,估摸着不仅是每天来这里吧,看样子应该还有点别的东西。 不过这些都无所谓,只要学术知识与学术诚实过关就行。 “行吧,你们合得来就成。”徐川笑道:“蔡鹏你自己找个位置坐,你的方向是微分方程,有什么不懂可以直接来问我,如果我不在的话,你可以先找一下谷炳,他应该能教你一些。” “另外关于学籍什么,等我找个时间带你去教务处处理。” “好的教授。” 蔡鹏应了一声,自行找了个位置坐了下来。 在学术界,师兄带师弟是一件很正常也很传统的事情。 毕竟博导级别的教授往往手里都有自己的研究,有时候忙起来经常几个月都窝在实验室里面。 这时候师兄传授一些刚入门的师弟基础知识和代替导师解答一些疑惑再正常不过了。 处理好蔡鹏的事情,徐川刚想回头处理自己的事情,就听到谷炳有些犹豫的喊了一声。 “教授。” 徐川扭头,看了眼谷炳,见他一脸纠结,好奇的问道:“怎么了,有事直接说。” 纠结了一下,谷炳还是开口道:“最近有个国外抹黑您的媒体报告教授您要不要看一下?” 闻言,徐川愣了一下,问道:“抹黑我的?” “嗯。关于ns方程的。” “哦?新闻呢?链接发我看看。”徐川感兴趣的问道。 老实说,他真想不到他有什么可以黑的地方,至于ns方程,难不成是有人能指出他论文中的问题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就更要看了。 “发您了,教授。”谷炳拾起手机,将新闻链接发给了徐川。 老实说,这种事情其实并不应该 “谢谢。”徐川道了声谢,点开论文看了起来。 不过新闻链接刚打开,他就微微皱起了眉头。 因为新闻媒体的报道者,是一家臭名昭著的媒体。 《华盛顿时报》这家报刊成立于1982年,由米籍韩裔一个叫‘文鲜明’的‘某’教头目创办的报刊,在新闻界一直都是屁股最歪的那一批。 尤其是对于华国和华国籍的学者来说,可以说每次登录这家报刊基本就没什么好事。 不过他倒是想看看这家报刊是怎么说他,或者说黑他的。 毕竟无论是学术还是人品,他都没什么可黑的。 ps:晚了点,补昨天的二更,求月票 (本章完) 第三百二十五章:如果我都能看懂的话,那应该不可能解决了千禧年难题! 《一名顶级华裔物理学家对ns方程的控诉,国际数学联盟的忽视,菲尔兹奖的遗漏!》 不得不说,这个标题起的还是很有诱导性的。 ns方程、华裔,顶级物理学家,国际数学联盟,菲尔兹奖 一系列的关键字直接就囊括了最近科学界最火的ns方程、数学界、菲尔兹奖等各项热门领域。 徐川也有点好奇这篇文章里面到底是怎么写的。 从标题来看,像是顶级物理学家的科研成果被忽视了,但华裔顶级物理学家,能够得上七大千禧年难题这个标准的,他脑海都没几个。 而且这篇文章是臭名昭著的《华盛顿时报》发出来的,所以大概率可能又是在造谣或者捏造夸大什么的。 带着一丝好奇,徐川继续往下看去。 在这篇新闻报告中,《华盛顿时报》的记者安德鲁·惠特讲述了一名华裔物理学家蒋康才的故事。 这位蒋教授在2008年的时候,就通过对非牛顿流动中粘弹流动稳定性的研究,提出了能量梯度理论,用以研究流动稳定性和湍流转捩。并以此为基础,利用能量梯度理论和纳维-斯托克斯方程,证明了在此奇点位置。 简单的来说,就是这位蒋教授创建了一套全新的物理理论。 在这个理论中,转捩流动和湍流流动中存在ns方程上的奇点,而在这些奇点上,流动变量是不可微分的,因此,方程在这些奇点处就没有解。 而因为方程在奇点处没有解,所以即便是ns方程在定义域中其他点上都有解,ns方程在全局定义域中也不存在光滑解。 随后,则是《华盛顿时报》记者采访的对话。 安德鲁·惠特:“蒋教授,听说您在08年的时候就已经解决了ns方程?是这样的吗?” 蒋康才:“从理论上来说是的,我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理论,解决ns方程,证明了ns方程不存在光滑解。” “而这份‘对三维非定常的navier-stokes方程不存在光滑解的证明’已经刊登在了sci期刊上。” 安德鲁·惠特:“也就是说数学界忽视了您的成果,并拒绝将相应的荣耀颁发给您。” 蒋康才:“除此之外我想不到其他的理由。如果按照克雷数学研究所对ns方程的定义来看,ns方程无论是证明光滑解的存在还是否定光滑解的存在,都是解决它的方式。” “很显然,我已经证明了ns方程的光滑解不可能存在,但无论是克雷数学研究所还是国际数学联盟都忽视了我的成果。” 安德鲁·惠特:“我很好奇,如果您的理论是对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蒋康才:“这或许是出自绝大部分的数学家都固执甚至可以说的上是顽固一般相信ns方程的光滑解存在?他们不愿意相信ns方程没有光滑解,所以才抛弃了我的论文。” “当然,在数学界的,不相信ns方程存在的也有,比如陶哲轩陶教授。” 安德鲁惊讶的问道:“陶哲轩教授支持你的理论?” 蒋康才点了点头,道:“没错,是的,在2015年的时候陶教授构造了一个与原始ns方程接近等价的方程,并证明了这个等价的方程在有限时间内会爆炸。” “这意味着,即便是在数学上,ns方程也不可能存在光滑解,相对于其他大部分数学家来说,陶教授是少有的为数不多的倾向支持于ns方程会爆炸的数学家之一。” “而真理往往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安德鲁·惠特:“这是不是意味着最近很火热的徐教授对于ns方程的证明是错误的?” 蒋康才:“我并没有这么说,但是我的理论也是经过验证的,而且已经刊登在了顶级期刊论文上。” “而且老实说,我不认为以华国目前的教育方式能培育出来什么顶级数学家,那种方式太落后了。” 安德鲁·惠特:“可您不也是从华国走出来的物理教授吗?” 蒋康才:“不,我是米籍学者,很早之前就已经拿到了绿卡,另外,我大部分的成果也都是在米国这边接受了学习后做出来的。” 在新闻报告的背后,《华盛顿时报》还用了很长的篇幅附上了这位蒋康才的理论和部分证明论文。以及有关陶哲轩支持ns方程不存在光滑解的证据。 此外,《华盛顿时报》还在新闻结尾对他进行了邀请,邀请他正面回应这个问题。 “徐川先生您好,我是《华盛顿时报》的编辑安德鲁·惠特,如果您看到了这篇论文的话,作为一个学者,是否应该会回应一下呢?” “毕竟这不仅仅关系克雷数学研究所的一百万米金,更关系到ns方程是否存在光滑解,以及一名学者的荣耀。” “我相信蒋教授已经扎起2008年就已经证明了ns方程,只不过数学界一直都在以一种偏见的态度忽视他。” “如果他真的做到了证明ns方程不存在光滑解,毫无疑问ns方程相关的奖项应该给与他。包括克雷数学研究所的那一百万米金,以及一枚菲尔兹奖章。” 一篇新闻看下来,徐川忍不住直摇头。 一家臭名昭著的期刊,和一个研究流体工程力学,曾在数学上大放厥词的教授,可以说是绝配了。 《华盛顿时报》就不多说了,这家南韩金主开创的报刊,大部分时候都在抹黑别人。 而这位蒋康才,他其实也有一点记忆。 上辈子的时候他研究可控核聚变,找费弗曼合作过一段时间,那时候他两几乎翻遍当时有关ns方程的大部分文献。 这个蒋康才的理论,他和费弗曼都看过。 不过也就仅限于看过而已。 老实说,这位蒋教授和那些民科其实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他是一名物理学家,而且算是应用方向的,主要研究的是流体力学和流体动力学。也的确是从华国移民出去的。 但是他并没有什么重大成就,别说世界级的了,就是国家级荣誉都没拿到过。 可能是后面因为做实验的关系?在他建立起来了一个对流体力学还算有些用处的‘能量梯度理论’。 当然,其实也是模仿的柯老的k4理论,只不过加入了一些属于自己的实验数据和理解。 因此而获得了移民米国的机会。 后面在移民米国后,就一直致力于将他的能量梯度理论推向ns方程,曾经带着论文闹过《数学年刊》和国际数学联盟。 然而十几年来,并没有几个鸟他。 因为用纯物理方式来解释ns方程压根就走不通。 他的理论中最大的问题在于物理概念和数学不是等价的,物理中不存在数学意义的光滑。 而在他的论文中,速度u为零就能被定义成奇点。 但是速度u为零,怎么就能在数学上定义为奇点了?这和光滑性也没有半毛钱关系啊! 而且出现间断点在超声速流体里是很常见的事情,各种激波都是速度间断区,按这位蒋康才教授的说法,都可以算作奇点了。 从这来看,简直是离了个大谱。 若要说这篇新闻中最耍小聪明的一点,大概就是将陶哲轩给牵扯进来了。 没错,在15年的时候,为了审核哈萨克斯坦的数学家穆赫塔教授的论文,陶哲轩针对性的建立了一套‘类线性算子抽象方程’数学工具。算是穆赫塔教授的另一种对称平均版本。 而在这个版本中,陶哲轩直接干脆利落封杀了哈萨克斯坦穆赫塔教授的抽象证明思路。 不得不说,构造反例果然是天才们喜欢干的技术活。 事实上不止是陶,其他数学家也干过不少类似的事情。 要说最近在这方面最有名气,大概就是解决了12年的时候解决赫希猜想的数学巨匠史蒂芬·斯梅尔了。 他在研究赫希猜想的时候构造了一个43维86面的多面体反例,通过对第一个反例进行一系列复数和胶合技巧构造了在固定维度d下的一系列直径是(1+e)n的多面体(e是一个正数),得到了无限多的反例,从而推翻了赫希猜想。 这个结果让她单独得到了2015年的富尔克森离散数学奖, 这个奖三年一颁,是离散数学界的最高成就,可以说是仅次于菲奖、沃尔夫数学奖等顶级奖项的数学奖。 包括徐川自己,之前在审核《数学年刊》《数学新进展》等顶级期刊论文的时候,也曾干过造反例解决证明者的事情。 怎么说呢,大概就是对于他们这类人来说,构造反例去解决别人,大抵是最容易最简单省事的一种方式了。 毕竟有时候你跟着证明者的思路去想,搞不好还可能会跌进大坑。 但自己造一个反例出来,就不会有这种烦恼了。 最简单省事不过了。 当然,对于今天这事来说,恐怕无论是《华盛顿时报》还是那位蒋康才教授都误解了陶哲轩构造的反例。 更大的可能是人云亦云,他们根本就看不懂陶哲轩的论文。 陶构造的反例可不是为了证明ns方程的光滑解不存在,仅仅是针对那位穆赫塔教授的抽象证明思路的而已。 另外,陶哲轩也不是支持ns方程不存在光滑解那一派的。 不过掺合了陶哲轩的意见,的确可能会引起更多人的讨论,毕竟陶的名气可不小,而且那篇反例论文的确是正确的。 徐川翻了翻评论,正如他预料的一样,看到了很多的争议。 【什么鬼?又出来一个ns方程的证明?而且还是证明ns方程的解不存在?到底谁对谁错啊?】 【有意思,这下热闹了,不知道徐教授会不会回应?】 【《华盛顿时报》?狗都不看,这就是家喜欢造谣污蔑别人的媒体,纯垃圾。】 【抛开媒体性质来说,鹿死谁手还不知道呢,蒋康才教授可是莱斯大学的物理教授,而莱斯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进了前一百!国内能进qs排名前一百的也就只有五所大学而已。】 【如果说那位蒋教授的理论可能有问题,那陶哲轩的理论总不可能错吧,他的确写过这方面的论文,证明了那位蒋教授的结果是对的。】 【声明一点,论文什么的我不懂。但我知道,如果说证明七大千禧年难题的论文和理论我都能看懂的话,那应该不可能解决了千禧年难题。】 【乐,话粗理不出,我也是这样感觉的。反正川神的论文我从来就没看懂过。】 【滑稽!】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本章完) 第三百二十六章:火力全开的陶哲轩 老实说,徐川真的差点被这些评论给逗笑了。 什么如果这篇论文我能看懂,那应该不可能解决了千禧年问题。如果这篇论文我看不懂,那我还是别看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话还真有点道理。 因为前沿的科学理论,无论是数学还是物理,基本都离大普罗大众很远很远。 远到一个什么程度呢? 大抵就是这些论文中的某些数学物理符号,你甚至都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也读不出来的这种。 这种情况下,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吃瓜网友的确是看不懂前沿科学论文的。 至于那位蒋康才教授的理论论文,虽然的确是刊登在sci期刊上,但接收他论文的可不是什么顶级期刊。 而是一家名为的entropy的杂志期刊,物理类型。 这是一本主要发表关于熵和信息研究的国际性和跨学科期刊,发表评论、定期研究论文和简报。 目标是鼓励科学家尽可能多地发表他们的理论和实验细节。论文的长度没有限制。 既然是带有鼓励性质,那么则意味着它的审核难度并不大,而按照影响因子来算,他记忆中好像还不到2.5的样子? sci的确是,但只能算是中等甚至中等偏下的样子。 如果论文投稿出来,大概率会被归类到sci搜索中二区或者三区去。 而且在前些年的时候,entropy期刊还被列入国际期刊预警名单中,理由是期刊学术不真实。 怎么说呢,这种类型的期刊,当做一个搜集灵感或者想法的地方还可以,但是当做前沿科学专业的学术期刊来说,还是算了吧。 看完新闻后,徐川将手机丢到了一边,对他来说,这只不过是个笑话而已。 至于回应《华盛顿时报》的说法,他可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去理会这种臭名昭著的媒体。 “教授,您不准备回应一下吗?”注意着这边情况的谷炳在看到他将手机扔到一边后,忍不住问道。 在他看来,这完全是对导师的污蔑和侮辱,不能忍受! 徐川淡淡的笑了笑,道:“和这种媒体去打交道,完全是在浪费时间。” “如果我真的回应了他们,反而是在给他们凑热度和流量,理会这种人干什么,看个乐子就行了。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好好做点自己的事情。” 谷炳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徐川也没太在意,老实说,如果他没有重生一次的话,以他现在这个年龄大概率会直接怼回去。 但现在,他心里毫无波澜。 倒是陶哲轩被牵扯进来了,说不定他可能会在网上‘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另一边,正如徐川所预料的一样。 此刻陶哲轩正在网上火力全开。 在注意到《华盛顿时报》将他给牵扯进去后,他直接登陆了自己的博客,正面回应这事。 【第一:我从来都没有支持过莱斯大学蒋康才教授的理论,甚至我都没有看过他的理论和论文!】 【第二:一直以来,我都是期待ns方程存在光滑解的!】 【第三:《华盛顿时报》就是一家无良媒体,在过去,它以造谣捏造各种新闻抹黑别人为主,完全没有新闻媒体应有的精神!】 【第四:针对于我一五年写的关于构造ns方程反例的论文,那并不是说明我支持ns方程没有光滑解,而是仅仅针对于哈萨克斯坦的数学教授抽象证明思路,作为验证他的论文中有严重缺陷的证据所使用!】 【第五:我很看好徐教授的论文,他才是一名真正的学者.】 洋洋洒洒的一大串,陶哲轩直接就在博客上火力全开了。 有关注他的人瞬间就被陶哲轩的博客给怼懵了。 毕竟在传统的印象中,陶给人的感觉是相当友好的,甚至有点呆萌。 别看他已经站在了数学界的巅峰拿到了菲尔兹奖,但在网上,如果有数学问题请教他,只要是正规的问题,他看到了基本都会回复。 哪怕是这个问题仅仅是一个大学生提出的来基础问题,他随手就能解决,对他来说毫无价值,也有可能得到他的回复。 即便是偶尔有人会在网上调侃他,陶也从来都没有这样怼人过。 但不得不说,这一波,他直接将所有人的注意力全都拉过去,以至于都没什么人评论期待徐川的回复了。 【好家伙,陶教授开团了!】 【哈哈哈哈,笑死我了,华盛顿时报被臭骂了一顿。】 【我就知道的,这家臭名昭著的媒体能搞出来什么好事?】 【乐,陶教授直接就否决掉了媒体报道中有关他的所有部分。】 【ns方程是不可能有光滑解的!即便是徐川教授,也不一定是正确的,莱斯大学蒋康才教授的理论已经通过了审核刊登在了期刊上,而徐教授的还只是论文而已,说不定里面会有重大错误!】 【呵,死鸭子嘴硬是吧。】 【陶哲轩、费弗曼、高尔斯等顶级教授都表示自己看过了徐教授的论文,表示支持,就你能是吧?】 【哦,对了,你支持的那位蒋康才投稿的论文,只是投稿给了一个叫‘entropy’的物理杂志期刊,目前的影响因子才2.089,还曾被列入国际期刊预警名单中。是sci没错,但是典型的垃圾sci期刊。】 网络上的争议随着陶哲轩的开团直接就被引爆了。 之前还平分秋色的争论,现在直接开始一边倒了。 至于徐川的回复,网友们依旧没有看到,不过也没有关系了,《华盛顿时报》所做的那些臭名昭著的事情被人翻了出来。 部分不怎么了解的人才发现,原来这家期刊是这样的一个垃圾。 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十二月份也即将到来。 金陵这座古老的城市再度热闹了不少,全世界各地的航班纷纷降落在这里。 繁多到来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让这座城市再次开始洋溢着学术气息。 而对于金陵市政fu和南大来说,ns方程的报告会,毫无疑问的是有史以来最盛大一场学术交流。 市政fu和南大的政务处老师互相交接,全面的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接待流程。 从路边房屋路灯上的垃圾广告清理,到交通协调,再到南大附近住宿酒店的安排与沟通,前来参与交流会的学者安全问题等等,在南大十一月中旬在官网上发布报告会的时间后就开始准备了。 这种到场学者至少超过三千人,同时引起物理学界与数学界关注的世界级学术报告会,就算是放到国际上几年也不一定能碰到一次。 这种规模的报告会,无论是金陵市政fu还是南大都在尽力要求完美,毕竟万一出了点篓子,丢人就真丢到全世界了。 十一月底,南大附近的新纪元大酒店大厦楼下。 一位穿着风衣,拖着行李箱的老人从出租车上走了下来。 正好迎面撞上了另一个穿着灰黑色西装,带着黑框眼镜,同样拖着行李箱的中年学者。 看到来人,老人主动拉着行李箱走了上去,打了个招呼:“伱也来了,陶。” 听到声音,陶哲轩抬起头,看到眼前的老人后笑着回应道:“当然,数学界没人会想错过这样的盛会。” 德利涅有些感叹道:“的确,除了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大会,几乎很少能有这样的机会再聚集到这么多的老朋友了。数学不断延续,但我们都在逐渐老去。” 陶哲轩笑着道:“总会有人继承我们的知识的,它永远都在文明中流淌。” 闻言,德利涅似乎想到了什么,笑了笑,道:“是啊,文明永远不朽,总有人会传承的。” 陶哲轩也笑了笑,拖着行李箱两人并肩一起朝着酒店内走去。 翌日,有关ns方程光滑解存在的报告会正式开始。 还未到九点,南大老校区的大礼堂内就已经是人头涌动黑压压的一片。 接头交耳的讨论声在大礼堂内每一平米响起,所有人都在期待着,也在等待着。 按照邀请函,爱德华·威腾来到大礼堂的前排,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左边是德利涅,右边的身影则让他有些惊讶。 “你怎么来了?cern那边不是还有很多事要做吗?”看着坐在红椅上的身影,威腾有些惊讶的问道。 罗杰·彭罗斯笑着说道:“我学的可不仅仅是物理,还有数学。而且cern的事也就那样。再说了,一起过来的也不止我一个,不信你看那边。” 说着,罗杰·彭罗斯轻轻指了个方向,爱德华·威腾顺势看去,入目所见,全是熟人。 弗兰克·维尔切克、阿兰·古斯、基普·索恩. 好家伙,小半个经常在cern那边工作的顶级理论物理学家都来了。 “你们怎么都来了?”威腾扫了一眼后,再度问道。老实说,这跑来的人让他都有些诧异,毕竟大家的研究方向基本都不在数学和流体力学上。 彭罗斯笑道:“我来是因为我对数学感兴趣,至于他们,大概是想着跟你那位学生聊聊物理或天文吧。” 威腾想了下,点了点头,道了声:“好吧,也就他能做到了。” 彭罗斯笑了笑,道:“你呢,话说有这样一个学生,你怎么不教他弦理论和量子场论相关的东西,说不定他能帮你解决弦理论难题,拿一个诺奖呢?” 威腾咳嗽了一下,道:“要想靠我的弦理论拿到诺奖,恐怕得等到他也变成糟老头子,那时候我早就不在了,何必给他增加负担呢?” 彭罗斯调侃道:“有没有可能是你没料到这个学生会这样优秀,还没来得及教他就已经毕业了?” 爱德华·威腾:“.” ps:二更求月票,明天继续爆更! 感谢读者大佬扎针好得快(1000)、☆飘雪々爾☆(100)、书友20230201195521998(100)书友20220519133742404(100)不懂我就别瞎说(200)点币的打赏,谢谢各位大佬们 (本章完) 第三百二十七章:威腾:这人真烦! 大礼堂内,虚无坐席,人声鼎沸。 耸动的人影与交头接耳的讨论声汇聚在一起。 热闹的不仅是礼堂中这些前来参加交流报告会的学者们。在大礼堂的后台,南大的政务处老师和工作人员也在忙碌着做着最后的检查。 从话筒到投影,从音响到放映,交流会期间各项设备都要确保没有任何问题。 尽管不是他们上台做学术报告。 但老实说,他们比那位都还要紧张。 毕竟这可是面前全世界的顶级学术交流会,到场学者超过了三千人。 而且里面的顶级数学家和顶级物理学家数量众多。 对于学术界而言,哪怕是放到国际上,这样的盛会数年都不见得能有一次。 另一边,徐川身着正装安静的坐在椅子上等待着交流会的开始。 对他来说,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的,甚至他都已经习惯了。 很快,一名工作人员小跑了过来,一脸崇拜的开口道:“徐教授,时间已经八点五十五了,您看?” 徐川点了点头,起身道:“谢谢。” 整理了一下服装,抚平褶皱,他朝着前台走去。 虽说报告会是九点开始,但他作为报告人,稍微提前一点时间上台是对前来参与报告会的学者的尊重和礼仪。 当徐川缓步走上讲台的时候,大礼堂中,所有人的目光都投递了过来。 无需人去维持纪律,当他出现在舞台上时,原本因讨论而显得嘈杂纷乱的礼堂,顷刻之间便安静了下来,甚至连呼吸声在这一刻都听不到。 站在报告台上,徐川俯瞰着台下的听众。 身后的大荧幕与加装在大礼堂四处的同步投影设备同时开启,银白色的幕布中,浮现出一行清晰的标题。 【关于三维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解的存在性与光滑性的证明!】 一行黑色的正楷大字,跃入所有人的眼中。 当然,考虑到在场来说学者大部分都是国际学者,所以在正楷汉字下,还配有一行英文。 看着台下一双双期盼的眼睛,徐川深呼吸了一口,缓缓开口道。 “首先欢迎前来参与交流报告会的各位,也很感谢诸位能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到这里听取我的学术报告。” “今天的交流报告会,正如诸位所看到的一样,是有关于ns方程解的存在性与光滑性的证明。” 顿了顿,徐川并未像以往一样直接进入正题,他话锋一转,接着道:“在正式开始进入报告会前,我想插一些题外话。” “当然,它同样与ns方程有关。” “在过去,我们曾经收获了无数的公式,其中有耳闻能熟的质能方程、牛顿第二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欧拉公式、1+1=2、ns方程等等。” “它们每一个都推动着我们文明与科学进步。” “亦如质能方程,它可以说是最简洁物理公式之一,却是这个宇宙当中最深刻的奥秘之一。通过对它的研究,我们揭示了光的本质,找到了测量宇宙的尺,也知道了质能守恒” “也如通过对麦克斯韦方程组的钻研,我们可以用电网将电能迅速而高效地传递和使用;可以用无线电波将信息高效而广泛地传递.” “而在ns方程中,同样隐藏着这样深奥而隐秘的意义。” “只不过,一直以来,我们对它的研究,并未能深入精髓的了解。” “即便在十九世纪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总结出了一套归纳流体运动规律的方法与方程。” “但时至今日,我们对这套方法和方程背后更深刻的数学、物理以及运动深涵,依然知晓的浅浮。” “就好像高速飞行的飞机,受限于ns方程的数值求解的精度和效率,它的外形设计我们仍然需要依赖风洞进行大量的实验,数值求解至今不能完全替代风洞实验。” “飞行在天空的客机为什么不会突然解体?平静的大地为什么不会自行塌陷,流体的扩散效应到底是什么在约束” “这一切在过去对于我们来说是神秘而未知的。” “但是在今天,是时候来给予它们答案了!” 开场白结束后,徐川摁了一下手中的控制笔,放映出来的ppt文案翻过一篇新章。 “ok,题外话结束,现在正式进入正题。” “我相信在来这里之前,在座的各位都已经读过了我的论文。而对于论文中的证明,我将不再完整的复述一遍。” “今天的报告会,我阐述的重点,将在证明ns方程的关键节点,以及所使用的新数学工具‘微元构造法’上。” “我也相信,诸位感兴趣的应该是这些东西。” “话不多说,接下来进入报告.” “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描述了黏性不可压缩齐次流体的运动.根据newton力学中的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我们得到如下方程: 【tuνu+(u·)u=p+f,·u=n∑i=1iui=0】 随着徐川开始正式进入报告,台下的听众都收拢了精神,全神贯注的盯着离自己最近的幕布,目光落在了反映出来的图片和算式上。 所有人都在仔细地听着,不愿意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愿意错过任何一个瞬间。 “.一般来说,ns方程的推倒是对流体微团进行受力分析列牛二律。我们可以对流体不做任何假设,那么μ,密度等,同样都会对三个方向有偏导数,方程会非常复杂.” 【3∑i=1(xi(h(φ)φxi)=0).】 “.将激波后的流动用无旋流描述,则通过引入位势函数φ,可以将euler方程组简化为一个二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称为位势流方程。” “.” 讲台上,徐川手中握着控制笔,看向投影荧幕的同时沉稳有序的讲解着ns方程的关键证明步骤。 对于解决流体方面的难题来说,无论是欧拉方法还是拉格朗日方法都是必备的。 欧拉法是对欧氏空间中的每个点的速度和受力等情况的描述,但是该点对应的流体粒子可能会变更;而拉格朗日法是跟踪每个流体粒子。 这两种方法是过去数学家研究ns方程和流体力学时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了,并不需要他过于重点讲解,所以徐川也就直接带过了。 而接下来,则是证明ns方程过程重点! 以数学物理体系中微元流体为基础,引入集合的概念,将微分方程、拓扑几何和偏微分方程贯穿。 这是他证明ns方程的关键工具,也是将拓扑几何这个概念引入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的核心点。 大礼堂中,陶哲轩坐在德利涅身边,认真的听着报告。 而当‘微元构造法’出现的那一刻,他更是直接就坐直了身体,目光紧紧的盯着屏幕。 随着徐川的讲解,他眼神中也跳动着炯炯有神的光芒,原本还有着的一丝疑惑,伴随着讲台上的声音逐渐散去。 “原来如此,他真是个天才妖孽!” 弄懂了所有的关键点后,陶哲轩轻轻的靠在了后背上,带着一丝恍然大悟和感叹的声音从他嘴中吐出。 一旁,德利涅听到他的声音后,笑着回道:“相对于我,他早已经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闻言,陶哲轩有些好奇看了过来,问道:“我怎么感觉你在报告会之前就已经弄懂了这篇论文的所有的样子?” 德利涅笑了笑,道:“如果你在半个月前也参与欧洲那场数学交流会的话,你也能在报告会之前弄懂。” 陶哲轩微微皱眉问道:“徐教授也去了?” 德利涅摇了摇头,道:“不,他没有去,但在他论文上传到arxiv上后,我们一起从欧洲来到了这边。” 闻言,陶哲轩恍然明白了过来,带着一丝羡慕道:“原来如此,看来伱们的交流收获不浅,是我错过了。” 他知道欧洲的那场交流会,不过他没去。 如果早知道这些人会直接跑过来在这边提前交流,他怎么说都要过来凑一下。 这种众多顶级数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真的很难遇到。 尤其是对于他这类想在学术上更进一步的人来说。 讲台上,徐川的报告依旧在继续。 “.利用标准的能量计算我们可以得到v的一致性,与时间无关,而通过证明θhetaθ的一致有界性,可以得到以下方程:” 【∫t0max(x∈[0,1])|θ^1/2(x,t)-∫t0θ^1/2(x,t)dx|dt≤c】 由此,可以证明θ﹣l∞(0,∞;lp)范数是有界的,同时,利用此方程. 随着徐川的讲述,‘微元构造法’逐渐被引入到了ns方程最后一步的证明中。 对于三维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光滑解的整体存在性这一难题来说,它就是像是科幻中的太空电梯一样,从地球直达太空,整个过程干净利落无比,没有一丝多于地方。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收尾过程也正式从徐川口中吐出。 大礼堂中,安静的氛围中慢慢的充斥着期待、迷茫、紧张、恍然等各种情绪。 坐在威腾身边,罗杰·彭罗斯用手捅了捅身边的爱德华威腾,眼神中带着凝重和疑问询问道。 “你听懂了吗?” 老实说,整片报告会下来,他听懂的地方并不是很多,可能还不到一半? 毕竟他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研究的引力坍塌、时空奇点、黑洞这些东西。 即便是在数学上一些成就,也仅限于几何与抽象结构等领域。 对于拓扑、偏微分方程等领域的知识,虽说研究物理的基本都懂一些,但也基本都只是懂一些而已。 要用它来研究高深前沿的数学领域基本不大可能。 所以听到一半,特别是当那个什么‘微元构造法’开始引入的时候,他就开始有些迷茫了。 而坐在他身边,听到询问后,爱德华·威腾头也没回的回道:“还行。” 他在数学上的能力不是彭罗斯能比的。他专长量子场论,弦理论和相关的拓扑和几何等多个数学领域。 尽管ns方程并不在他的研究范围内,但他这名学生所使用的方法有很多都是拓扑方面的东西。 闻言,罗杰·彭罗斯眉头挑了挑,感觉有些扎心,同是数学物理家,他居然听懂了? 想了想后,他开口问道:“那你后悔了吗?” 听到这话,正听着收尾报告的威腾嘴角不由自主的抽动了一下。 这人真烦!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本章完) 第三百二十八章:送上门来的二次打脸! 在爱德华·威腾和罗杰·彭罗斯互相扎心的时候,报告会,也迎来了尾声。 当最后一张放映ppt图片呈现在所有人眼中时,整个礼堂的气氛被推上了巅峰。 哪怕是看不懂论文和证明过程的人,也明白这一刻发生了什么。 【.当黏性系数ν趋于零时,navier-stokes方程初边值问题的解,在流体运动区域的内部,趋向于相应的理想流体状态。即存在euler方程初边值解!】 【综上所有推论,我们可以轻易的知道,在三维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中,解存在!且光滑!】 讲台上,徐川用着平稳的声音完成了最后的报告。 声音并不大,却清晰瞭然的传入所有人的耳中。 正如报告会的开篇一样。 这是对ns方程的回答,也是文明与科学进步的知识! 在话音落下的一瞬间。 雷动般掌声顷刻之间响起,在这宽阔而拥挤的大礼堂中,如潮水般经久不息. 雷鸣般的掌声回荡在耳边,徐川带着笑容看着台下数千听众。 老实说,他很享受这样的时刻。 不仅仅是因为荣誉,更是因为这是他自我的突破。 前者能带来的满足仅仅是一时的,而后者,能弥漫在他的心野上良久。 用了接近半分钟的时间,潮水般汹涌的掌声才逐渐停止。 徐川微微鞠躬向台下的听众表示谢意和敬意,随即起身再度开口道:“有关ns方程报告已经完成,下面将是提问环节。” “如有对我的论文或报告有疑问的,现在可以提出来了。” 和之前一样,在完成了ns方程证明的报告后,他开启了提问环节。 对于一场报告会来说,相关论文的报告与讲解虽然很重要,但提问环节才是关键。 对于一名报告者来说,无论他的报告有多么出色,无论他的论文有多么的详细,无论他在报告会上说服了多少听众,依旧会避不可免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疑问。 特别是针对千禧年这种世纪难题。 提问环节开启,大礼堂中,一只又一只的手臂举了起来。 徐川开始由前往后点人回答疑问。 这也算是学术界报告会的潜规则了。 毕竟这种顶级报告会基本都有提前安排的话,那些相关领域的顶级大牛都会被安排在最前面。 对于一个世纪难题来说,报告者其实并不要求能够满足所有人的提问。 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相关的问题和论文的,对于数学界来说,只要这些顶级大牛能够一致认同论文的正确性就足够了。 当然,这并不代表着一篇虚假的论文能够堂而皇之的出现在所有人眼前。 对于数学界来说,每一个人都可以指出这篇论文不对的地方,只要合理,那么论文的发表者就必须要对其做出解释。 否则这篇论文会被数学界唾弃。 顺着前排,徐川开始提问。 而出乎他意料是,最先提问的竟然是他导师爱德华·威腾。 他提了一个和‘微元构造法’这项工具相关的问题,主要是在拓扑构造连接偏微分方程方面的。 随后则是丘成桐、陶哲轩、阿莱西奥·菲加利等偏微分方程领域的大牛和小牛都举手表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 当然,徐川对于这些问题也一一做了回答。 和上次ns方程的阶段性成果相比,这次提问的人更多,以至于徐川和南大不得不按照上次的流程暂时中断提问环节,先邀请前来参加报告会的学者就餐,下午再继续。 而对于徐川来说,中午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也能很好的让他恢复一些精力,以应对下午的提问。 两点整,下午的提问环节继续开启。 徐川从容不迫的应对着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甚至一些流体力学应用工程师们的提问。 大部分的问题他基本都能给出让人满意的答案。 少部分的,要不就是提问者太异想天开,要么则是一些关于ns方程或流体力学应用方面的了。 前者他没法给出准确的答案,只能给出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后者,则是保持了一直以来的习惯,对此表示自己只是一名理论数学家,并不清楚应用方面的东西。 而对于后面的这些提问者来说,这的确很遗憾。 毕竟眼前的这位徐教授才是前行在这条路上最远的人,如果有他的指点方向,哪怕仅仅是一句话,流体力学的发展也将得到飞速的提升。 但可惜的是,一直以来,他都在报告会上婉拒回答应用方面的问题。 而对于徐川来说,他没必要去回答这些问题。 哪怕他知道。 一方面是不回答应用方面的问题也不会影响报告会和论文的正确性。 另一方面则是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 下午的时间,在一问一答中很快就过去了。 临近四点半左右的时候,徐川脸上也带上了一丝笑容。 如果不出预料的话,这场报告会即将完美结束。 不过就在这时,大礼堂中又有人举起了手。 徐川也没在意,点头伸手示意对方提问。 随即,早已经准备好的工作人员将话筒递给了对方。 站起身的,是一名约莫三十岁左右的白人,看着并不太像学者。 这人接过话筒后开口道:“徐教授您好,我是《华盛顿时报》的媒体记者。请问关于莱斯大学蒋康才教授的论文您知道吗?”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蒋教授的论文已经证明了ns方程的光滑解并不存在,而且已经通过了同行评审刊登在了论文期刊上,这是不是意味着您今天的报告,是全面错误的?”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而与此同时,大礼堂中也传来了窸窸窣窣的躁动。 大部分学者听到这个问题后眼神中满是不屑,也有小部分的人眼神中流露出感兴趣的神色。 他们想听听这位徐教授会怎样回答这个问题。 另一边,后台的南大校领导和行政处的老师在听到问题后迅速站了起来。 《华盛顿时报》的媒体记者居然混进来了? 他们自然是知道这家臭名昭著的媒体之前写的那篇新闻报道的,本以为没有得到徐川的回复,以及被陶哲轩教授一顿怒骂后,事情就已经过去了 却没想到今天这家媒体居然安排了人来现场捣乱。 毕竟这家媒体在国内都没有驻扎记者,谁都不会往这方面去想。 大礼堂中,正当工作人员想要上前将这名记者带走的时候。 徐川摆了摆手,开口道:“暂时先留下他。” 闻言,已经走了过去的工作人员暂缓了脚步。 而《华盛顿时报》的媒体记者安德鲁·惠特则自傲的抬着头看着讲台。 对于《华盛顿时报》来说,能够抓住时机恶心一下背后金主的邻国,肯定是会获得金主的支持和赞赏的。 原本以为当初他们在报刊上提出相关的新闻后,这位徐教授会迫不及待的跳出来证明自己,然后他们就可以按照套路继续纠缠下去。 结果没想到,这位徐教授理都没理他们,倒是另一个被他们牵扯进来的陶哲轩陶教授在博客上公然怒怼了他们一顿,让他们成为了笑话。 意外的招惹到陶哲轩,导致《华盛顿时报》被臭骂一顿,而他自然也被主编骂了一顿,这件事让安德鲁·惠特很是怨恨,于是又想出了一个歪招。 既然这位徐教授不回应他们的媒体,那么就主动去找他,他不是要举办ns方程的证明报告会吗?那就去报告会上提出这个问题。 在全世界学者众目睽睽下,他总不可能再逃避这个问题了吧? 而无论他怎么回答,对于《华盛顿时报》来说基本都是赚的,流量都能起飞。 至于名声,他们还在乎名声吗? 讲台上,徐川看着这名《华盛顿时报》的媒体记者冷笑了一下,开口道: “老实说,我不知道是谁安排你过来的。不过能够提出这个建议的人,一定没有什么脑子。” “在网上,你们被陶哲轩教授打了一次脸还不够,还要主动凑到我这里来被打第二次。” “既然这样,我就成全你好了!” 这话一出,整个大礼堂中就哗然了起来,不少人都直接笑出了声。 毕竟今天过来参加报告会的学者,大部分都看过陶哲轩在博客上怒怼《华盛顿时报》的文章。 而站在那里的安德鲁·惠特脸色瞬间就铁青了起来。 因为提出这个建议并亲自来到这里的人正是他自己。 他没想到,这位徐教授一改往日的风格,直接和陶哲轩一样犀利的怼了他一顿。 按照预料中计算,不应该是他提出疑问,对方在讲台上从学术方面解释吗? 毕竟这可是面对了数千国际学者,再怎么说不也应该保持一名学者应有的风范吗? 为什么事情会演变成这样? 徐川可没理会这名记者,他朝着站在一旁的工作人员招了招手,道:“麻烦帮忙抬一块黑板上来。” 闻言,早已等候在一旁的工作人员迅速抬上了黑板。 徐川拾起一支粉笔,开始在上面写了起来。 【.2u(x,y,z)=fx(x,y,z,t)μ(μ/y)+(μ/y)=0】 写下一些公式后,徐川转身看向那名记者,重新开口道:“对于我列在黑板上的这些公式,我想伱应该很熟悉。” “当然,你也有可能看不懂。不过这没关系,在场的其他人看得懂就行了。” “这些公式,是你们联合的那位莱斯大学蒋康才教授的论文核心公式,分别采用能量梯度理论和泊松方程分析方法对转捩流动和湍流流动做出分析。” “公式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位蒋康才教授的使用却是有问题的。” “他是一名流体力学的应用物理教授,可能并不怎么熟悉数学。” “他的理论中最大的问题在于物理概念和数学是等价的,但物理中却不存在数学意义的光滑。 “而在他的论文中,根据论文推导,速度u为零就能被定义成奇点。但是速度u为零,在数学上是无法定义为奇点的,而且它和数学意义上的光滑性也没有任何关系。” “所以完全不用过多的去怎么证明他的论文是否正确,从最基础的数学就可以判断他的论文核心是错的。” 顿了顿,徐川接着道:“另外,就算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他的论文中也有重大缺陷。” “因为在对流体进行实验的时候,超声速流体出现间断点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因为各种激波都是速度间断区,而如果按这位蒋康才教授的说法,都可以算作奇点了。” “但在物理中,真正的断点可不是这样定义的。” “所以无论是从数学的角度上来说,还是从物理学的角度上来说,这位蒋康才教授用于证明ns方程的论文中都有着重大缺陷。” “此外,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你们采访的这位蒋教授,曾经将这篇论文投稿给过《数学年刊》等顶级期刊的,但毫无例外都被拒绝并指出了缺陷。” “然而他并不知耻,不仅没有修改自己的论文,还曾大闹过国际数学联盟和克雷数学研究所,要求数学界接受他的错误论文。” “在我看来,这是毫无学术品德的。” “最后还有一点,抛开学术层面东西来说,你们《华盛顿时报》是个什么样自己心里没点数吗?” “在过去的是十几年中,你们造谣捏造了大量各种无良新闻,以抹黑别人为乐趣,完全没有新闻媒体应有的不虚美、不隐恶、尊重事实、强调真实、对现实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媒体精神!” “对于我的回答,你是否满意?” 话落,大礼堂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除去依旧站在那里的安德鲁·惠特以外,所有前来参加报告会的学者都在鼓掌。 在这一瞬间,安德鲁·惠特感觉自己就像是小丑一样,被所有人嘲笑。 不过对于徐川来说,这事并没有完。 他简短的停歇了一下后,接着开口道:“另外,在这里,我将宣布一件事情。” “介于《华盛顿时报》恶劣无脑抹黑他人,污蔑我与其他国家的行为,我将暂时取消我名下‘川海材料研究所’的‘人工sei薄膜’专利对南韩国家的二级授权。” “如果南韩和《华盛顿时报》无法给我一个满意公正的道歉,我将永久取消掉人工sei薄膜专利的授权。” “包括如果以后我有任何的研究成果,都将拒绝与南韩国家合作!” “今天的ns方程报告会就到这里,很感谢大家百忙之中抽出的时间。” “谢谢。” 说完,徐川就离开了舞台,留下了一片哗然紊乱的会场。 ps:二更求月票! (本章完) 第三百二十九章:现在的期刊都这么会玩了吗? 徐川离去,留下了热闹的会场。 大礼堂中,几乎所有人都开始了讨论。 “厉害了,不愧是徐教授!” “真勇!这算是当着全世界的面怒怼《华盛顿时报》了吧?脸都给踩烂了。” “就那个垃圾媒体,哪里还有脸!我倒是更好奇,这媒体这么蠢的吗?之前被陶教授踩了一脚灰溜溜的走了不说,还跑过来送徐教授踩第二次。” “《华盛顿时报》嘛,干出啥离谱操作都不离谱。” “我觉得有点太张扬了,当着几千人的面,一点面子都不留。” “留面子?一只疯狗咬了你一口,你没理会,又追上来咬第二口,这你不一次性打死它让他继续咬你第三口第四口?” “不知道华盛顿时报惹他干啥,一名二十四的诺奖+菲奖得主,是你能碰瓷的?” 前排,坐在德利涅身边,陶哲轩看着讲台上离去的背影,感慨了一声:“不愧是徐教授,比我厉害!” 老实说,他之前在网上怒喷了一顿《华盛顿时报》,他自己就已经感觉很出格了。 一方面毕竟他是一名学者,和那种不要脸的无良媒体完全不是一路人,下场怒怼他们感觉就很跌份。 另一方面,在网络上怼和在现实中当人家面怼还是有区别。 换想一下,如果他今天在讲台上,大概是做不出来这样的事情的。毕竟还是得照顾一下面子的。 没想到这位就直接干了,不仅怒怼了一波《华盛顿时报》,还直接单方面解决了人工sei薄膜专利的授权。 人工sei薄膜他是了解过的,光是专利授权就赚了十亿米金,单方面取消二级授权,他能做到,但是违约金和带来的影响及损失,对他而言至少也是千万米金级的。 当然,对于南韩那个国家来说,影响更大。 因为就目前来说,最新型的有这种新型人工sei薄膜的锂电池和原先的锂电池,电池容量差不多已经达到了三倍之巨。 一旁,德利涅也摇了摇头。 不过他也没太在意,对于他们这种学者来说,华盛顿时报什么都不是。 正如人群中议论的一样,不知道他们脑子怎么想的,碰瓷碰到他们这种人身上来。 这下倒好,被人怼了一顿当着全世界打脸不说,事后估计还得再公开道歉一次。 《华盛顿时报》估摸着肯定是不想道歉的,但南韩有人会让他道歉的。 想着,德利涅看了眼口袋,里面的手机是他新买的,电池容量足够他接近十天不充电了。 对比之下,恐怕没有人愿意回到原先一天一冲甚至是一天两冲的时代。 他这名学生,如今已经不单单是纯粹的理论学者了。 未来不说,光是目前一项人工sei薄膜,就足够他吃十辈子都有富余的了。这种级别的专利,也足够拿捏一些不知所谓的人了。 另一边,大礼堂后台,正焦急着想着如何处理这件事的南大政务处领导也被徐川激昂的话语给刺激到了。 “卧槽,牛逼啊!” “骂的好啊!!!垃圾华盛顿邮报!” “《华盛顿邮报》:?????” “话说徐教授这公开当着全世界的面这样说,会不会被对方起诉啊?” “起诉?徐教授不起诉对面造谣抹黑就是好事了!” “我更担心,他这单方面违约取消掉南韩国家的人工sei薄膜授权,会损失不少钱吧?” “估摸着至少几千万吧。” “嘶~,这也太可惜了。” “但真的感觉好解气!” 徐川直接从后台离开,大礼堂内外,本身打算在报告会结束后采访一下他的记者这下全都一个都没采访到。 不过对于今天来说,没采访到报告人已经无关紧要了。 《华盛顿时报》给他们凑的热点,比采访报告人更夸张。 普罗大众最爱看什么? 毫无疑问是撕逼啊! 对于这些现场的其他媒体记者来说,文章的标题他们都想好了! 《全球知名顶级学者在报告会上与人怒怼!不知为何?》 《两大千禧年难题证明者‘徐教授’与华盛顿时报的恩怨情仇》 《震惊!知名数学教授在数千人的报告会上怒喷提问者没有大脑!》 《.》 其实若不是徐教授今天的表现震慑到了他们,担心同样被起诉什么的,他们脑海中还能捏造出一些更夸张更夺人眼球的标题来。 蹭热度嘛,不寒碜。 但是万一惹到这位徐教授不高兴了,直接起诉他们就麻烦了。 有一个华盛顿时报给他们试水了,没必要再跟着躺进去。 报告会结束,徐川从后台离开,准备返回自己的办公室休息一下后再去参加晚上的晚会。 就会上的反响来看,数学界已经基本认可了他的论文。 至于期刊登录,那还需要再等一段时间。 即便是开了报告会,关于ns方程的证明论文也还是要经过同行评审的。 当然,对于徐川来说,他并不需要操心这件事。 关于三维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解的存在性与光滑性的证明论文,早就已经不是他自己或者说某一个单独期刊的的事情了。 这是整个数学界的盛事,也是国际数学联盟的责任。 刚回到办公室,徐川就惊讶的发现自己办公室的门口站着一个人影。 《数学新进展》的主编罗伯特·莫雷·迪恩教授。 看到徐川,罗伯特一脸热情的迎了过来:“徐教授,恭喜你,又解决了一个千禧年世纪难题!” “谢谢。先进来喝杯茶吧。”徐川笑着和罗伯特握了握手,掏出钥匙打开了办公室的大门。 罗伯特跟在后面拍着马屁,道:“今天的报告会真的是有见过的有史以来最精彩的一场,你的报告征服了我们所有人!” 徐川笑了笑,道:“虽然还怪好听的,不过这种客套话就算了。我知道你今天来的目的,既然上次答应了你,这次的论文就交给你们了。希望你们能好好对待它。” 闻言,罗伯特先是愣了一下,随即脸上瞬间充满了惊喜。 “谢谢,真的太谢谢了,徐!只要同行评审通过,我们会以最快的速度安排它登录期刊的!” “我保证!” 徐川笑了笑,道:“我相信你们会的” 正巧这时,办公室的大门被人敲响了。 与此同时,一道夸赞的声音传递而来:“徐,恭喜你又解决了一个七大千禧年难题!” 徐川和罗伯特同时扭头看去,走进来的是《数学年刊》的主编卡米洛·德·莱利斯。 敲了敲门,卡米洛主编走进来后,才发现办公室中还有另一个人。 认出这道身影后,卡米洛心头一跳,有种不好的预感,脱口而出道:“你怎么在这里!?” 罗伯特一脸得意的笑道:“你来晚了!” 卡米洛不信道:“不可能!” 随即,他转头看向徐川道:“徐,你知道我来的目的,ns方程的阶段性证明成果已经刊登在了我们的《数学年刊》上,没道理证明它的最后一步要让它们分离吧。” “我们的合作一直都很愉快,我相信你的抉择。” 徐川耸了耸肩,道:“实在不好意思,卡米洛教授,在上次,我就答应了罗伯特主编将下次的论文交给他。” “所以,只能很抱歉了。” 老实说,他也没想到自己会这么快就能搞定ns方程的最后一步。 当初罗伯特找他预约下一篇论文的时候,他以为自己可能会做一些其他方面的数学研究,也就没有推迟的答应了下来。 但现在情况有点变化,谁能想到他能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就搞定剩下的难关呢? 所以只能说时也命也,罗伯特当时的邀约,倒为《数学新进展》带来了一篇顶级的重量论文。 闻言,卡米洛脸色瞬间就变了。 他来的时候可是信心满满的,谁能想到结果会变成这样? 不过他还是不想放弃,想再尝试一下。 想了想,他一脸可怜巴巴的看向徐川,道:“徐,你难道真的想看到他们分离吗?” “虽然罗伯特主编向你预约了稿件,但你完全可以将下一篇论文再交给他。” “相信我,ns方程的阶段性结果和ns方程的最终结果放到一起才是最合适的!” 听到这话,罗伯特脸色就急了。 他连忙开口道:“亲爱的徐,我们之前说好了的,而且您刚刚已经答应了我们,相信我,与《数学新进展》合作绝对会更加顺利!” 他的确担心徐川会被劝说动心,毕竟搞学术的学者很多时候都有点怪癖。 比如追求完美,比如强迫症什么。 而将ns方程最终成果论文和ns方程的阶段性成果论文放到同一家期刊上,这对于不少人来说,恐怕是会心动的。 尤其是当这两者都是同一个人做出来的成果的时候,会将两者放到同一家期刊上也不奇怪了。 看着一个大男人一脸的可怜,徐川有点别扭,干咳了一下,道:“别这样,卡米洛教授。虽然这的确很让人心动,但我已经答应了罗伯特教授。” 闻言,卡米洛长舒了口气,道:“既然这样,好吧。” 顿了顿,他又满眼期盼的看向徐川,道:“徐,我也想要预约你的下一篇论文!” 徐川:“.” 期刊现在都这样玩了吗? ps:晚上还有一张,求月票 第三百三十章:NS方程通过同行评审! 另一边,随着各大新闻媒体迅速将报告会相关的信息整理出来。 网络上再次掀起了一波讨论的热潮。 【笑死,这华盛顿时报可真有意思,被陶教授打了一次脸后还跑来国内被川神打第二次。】 【我只见过千里送,没见过万里送的。】 【川神:既然你要主动将脸送过来给我踩,我就成全你好了!这话听着好爽!】 【我感觉太张扬了,毕竟人家远来是客,而且还是在报告会上提出的疑问,指出错误就够了,没必要这样踩人吧?】 【哟哟哟,理中客来了啊!你为什么不看看是哪个垃圾时报先碰瓷追着徐教授咬的呢?】 【没办法,毕竟在他们眼里,提问的是尊贵的洋大人(手动狗头)】 【我觉得更霸气的是,徐教授在讲台上宣布取消对南韩国的人工sei薄膜专利授权!有种一个人挑战一个国家的感觉!霸气侧漏!】 【话说华盛顿时报不是米国的吗?封禁南韩干啥?】 【因为它背后的金主就是南韩的,而且创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恶心我们国家。不信你可以佰度一下这个媒体,看看他以前都干了什么事情。】 随着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华盛顿时报》再次映入网友的眼帘中。 不得不说,那名科技编辑安德鲁·惠特的操作的确很炸裂,让《华盛顿时报》收获到了众多的流量。 当然,这份流量几乎全是黑流,全是骂的。 不过对于《华盛顿时报》来说,他们也不在乎流量是不是黑的。 反正他们也没多少名声,而且一黑顶十粉!黑粉能带来的破圈效应可比粉丝牛多了。 至于徐川在报告会上对他们的威胁,老实说,《华盛顿时报》从上到下都没有放在眼里。 甚至认为这只不过是在替他们吸收热度罢了。 正在华盛顿时报全体上下都洋洋得意沾沾自喜以为计划成功了的时候时,一个电话打到了办公室中。 主编伸手接过电话,打电话给他的,正是《华盛顿时报》的背后金主。 还未等他汇报媒体报刊流量暴涨的好消息,电话那头就传来了一顿狂风暴雨般的臭骂。 “西八!” “杂种,你们是想死吗?一群混账东西.” 办公室中,《华盛顿时报》的主编犹如温室大棚中的黄瓜苗,在移栽到空地后突然遭遇了狂风暴雨一样,整个人直接就焉了。 听着电话中的臭骂,他很想反驳一句,这么做当时你也是同意了的。 但是他不敢,如果背后的金主撤资,不再对他们进行输血,恐怕报刊倒闭就在明天。 就这样,主编像个狂风暴雨中的小斑鸠一样,一动又不敢动的迎接着臭骂。 “.现在!立刻!给我向那位徐教授正式公开道歉!如果人工sei薄膜的授权没法恢复!我会一个个的弄死你们的!狗崽子!西八!” 臭骂了半天,抛下最后一句话后,打电话过来的金主‘文鲜明’才挂断了电话。 听着手机中传来的盲音,这位主编的胸膛不断的起伏着,被臭骂了一顿,他心里自然同样愤怒。 不仅仅是愤怒,他还需要公开向那位正式道歉。 这让他感受到了一阵又一阵的屈辱。 “开除!给我立刻开除了安德鲁·惠特,将所有的事情都推到他身上去!” 愤怒的主编找不到什么好的发泄怒火点,只能将所有的事情全都推到科技编辑安德鲁·惠特身上去。 而人还在华国的安德鲁·惠特,很快就发现自己直接失业了。 另一边,瑞士巴塞尔,entropy期刊的运营商mdpi出版商,在网络上的新闻媒体发酵后,迅速调查了自己名下的entropy期刊。 在确认了entropy期刊中的确有一篇莱斯大学蒋康才教授的投稿文件后,迅速责令entropy杂志对相关论文进行了撤稿处理。 且不说在报告会上徐川针对这篇论文从数学物理方面都指出了问题,就是没有什么问题而让期刊陷入这么大的风波中,论文也会被迅速撤稿等待处理。 至于结果,可以说绝大部分被撤稿的论文几乎没有可能再登上任何一类期刊。 报告会结束后,徐川也就没有再理会这些东西了。 他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没时间去理会一家臭名昭著的期刊。 ns方程的报告会虽然结束了,但同行评审可还没有完成。 同行评审期间,论文的报告者需要全程解决评审所提出的任何正常的问题。 不过对于徐川来说,他需要在这个月的月底之前搞定同行评审,然后前往京城开会。 因为十二月底会召开19年的院士增选会议,并向外界宣布两年一届的院士增选名单。而他已经收到了由郑海专门送给他的邀请函。(ps,这里我好像弄错了院士的增选时间,国内好像是19年1月就开始了,我给误会成年底,算了,就当平行世界吧。) 所以他要么在十二月底搞定ns方程的同行评审,要么则在十二月底先请一下假,先去参加个会议再说。 至于具体选择那样,老实说这并不取决与他,而取决于同行评审的速度。 由陶哲轩、费弗曼、邱成桐等四名偏微分方程+两名拓扑学领域+两名流体力学领域+一名克雷数学研究所代表,共计九人组成的评审团队,在报告会结束的第二天,就展开了对ns方程的证明论文审核。 阵容相当豪华,也是有史以来同行评审人数最多的一次。 哪怕是上次佩尔雷曼和徐川分别证明的庞加莱猜想和霍奇猜想,其同行评审也只有六人而已。 这次之所以演变成九名,是因为ns方程涉及到了物理领域中的流体力学,所以增加了两名流体力学方面的大牛。 不过虽然审稿人数增加了,但审稿的速度却相当快,需要徐川回答的问题也并不是很多。 尤其是在‘微元构造法’这个解开ns方程的关键新工具上,可以说几乎没人提出问题和意见,也没有人提出哪里能再优化一下。 这一份数学工具,对于所有参与审稿的菲尔兹奖团队成员来说,仿若天成一般,完美无瑕。 它就像一份艺术品,美不胜收,让人沉迷于其中。 倒是使用这份工具完成的证明过程,他们找出了一些细微的瑕疵。 如果放到过去和其他审核的论文进行比较,毫无疑问,这份ns方程最后一步的证明论文可以说得上是顶尖。 但如果是放到‘微元构造法’这份数学工具面前,它就像是珠峰旁边的其他雪峰一样,尽管同样高耸,但珠峰的光永远都是其他山峰永远无法比拟的。 ns方程解的存在性与光滑性证明论文的同行评审,比如徐川预想中的还要快上一些。 原本他估摸着需要至少一个月以上的时间,结果仅仅不到二十天,同行评审团就正式宣布通知他的ns方程的证明论文已经通过了审核。 找上门来宣布结果的,一共有四人,分别是同行评审团的代表费弗曼教授、克雷数学研究所的代表、以及国际数学联盟委员会的主xi森重文和《数学新进展》的主编罗伯特。 当然,这种场合,身后跟有媒体记者。 四人分别热情的和徐川握了握手后,国际数学联盟委员会的主xi森重文整理了一下服装,轻咳了一下,郑重的开口道: “经,同行评审团、国际数学联盟委员会与克雷数学研究所的三方共同确认,您发表的《关于三维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解的存在性与光滑性的证明》论文通过了同行评审与最终审核。” “从今天起,我们找到了ns方程的光滑解,也确认了在流体运动区域的内部,相应的理想流体即是欧拉方程初边值问题的解!” “从今天起,当初始值是无穷光滑,散度为零且有紧支集(初始值和区域的大小没有任何限制)时,三维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光滑解的整体存在!” “从今天起,我们也收获了一份完美的数学工具,它能在微分方程、拓扑结构与偏微分方程中架起一座伟大的桥梁,让后来者无忧通过。” “从今天起,这一跨越了三个世纪的难题,在你手上得到了完美的终结。” “祝贺您,徐教授!” 第三百三十二章:院士名单公布 听到同行评审顺利通过的消息,徐川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ns方程对他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两世为人的梦想。 整理了一下服装,他向面前的四人微微鞠躬,以表示对他们这段时间辛苦工作的感谢。 “谢谢!这是我听过的最美好的消息!” 老实说,徐川也被ns方程证明论文的同行评审速度惊到了。 不到二十天的时间,通过同行评审,这一速度,放到一个千禧年难题级别上的猜想上,速度可谓是闪电一般了。 正常情况下,即便是证明者顺利的通过了报告会,征服了大部分人,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通过同行评审至少也需要两个月以上的时间。 为了确保论文的正确性,特别是这种对整个数学界都影响极大的证明论文,需要重复一遍又一遍的进行审核,以验证论文的每一次细节都没有问题。 而这一次,一方面是ns方程的证明仅剩下最后一步,前面的相关论文都已经经过审核。 另一方面则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数学工具‘微元构造法’实在太完美了,完美到同行评审团几乎找不到它的瑕疵。 所以在经过同行评审团与国际数学联盟的委员商议后,决定一致通过ns方程的证明论文。 一旁,《数学新进展》的主编罗伯特笑着走上来,给了他一个拥抱,用力的拍了拍他的后背。 “祝贺你,徐,你的论文将刊登在下一期《数学新进展》上,我们尽最大的能力去向数学界和物理界推广这一份伟大的成功,以让更多的人知道。” 徐川笑着道:“谢谢。” ns方程的证明论文通过了最终的同行评审,时间也来到了十二月中下旬。 休息了两天后,19年的院士增选会议也即将开始。 徐川也没再耽搁时间,收拾了一下行李搭乘高铁前往了京城。 落脚的地方依旧是熟悉的北海酒店,就连房间都是原先固定的那一个。 按照酒店经理的说法,就是这个房间已经成为他的专属客房,他离开后不管多久,都不会安排其他人入住。 在酒店中入住下来休息了一晚后,2019年的两院院士增选会议正式开启。 清晨,天蒙蒙亮的时候,徐川就已经起床洗漱完毕。 简单的在酒店中吃过一个早餐后,搭乘着科学技术蔀那边安排的专车,一路来到了华国大会堂。 当他通过门口的检查跟随礼宾人员抵达会场内的时候,整个会场已是人山人海的盛况。 看着大礼堂中的人头耸动,徐川有些感叹,他以为自己来的算早的,毕竟正式的会议十点才开始,现在才八点半不到。 结果现在看来,他搞不好可能是来的最晚的那一批。 看到徐川进来,等候在会场中的礼仪人员立即走了过来:“徐教授,您的位置在第二排中间组第三个,需要我带您过去吗?”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那就麻烦你了。” 老实说,会场中虽然人山人海,但他认识的人并不是很多。 当然,这也和他不怎么搞国内学术圈交际那一套有关系,自从回国后,除了和项目有关的事情,他几乎就没有出过金陵。 再加上他出名回国才两年的时间,认识的人的确不多。 至少,今天前来参加两院院士增选报告会的人,他认识的没几个。 不过他不认识其他人,不代表这些参加会议的其他人不认识他。 随着徐川跟着礼仪人员走进会场,很快就有人走上前来和他热情的打招呼。 “徐教授。好久不见。”一名中年男子穿着西装走了过来,脸上带着笑容热情的打着招呼。 徐川停住脚步扭头看了一下,眼前的人让人感觉有些眼熟,快速思索了一下后反应了过来,笑着招呼道:“好久不见,刘院长。” 眼前和他打招呼的,是滇南天文台观测阵列中心的总负责人的刘长安教授,师从南仁东院士。 当初他利用xu-weyl-berry定理拓展应用对参数四进行观察实验的时候,曾和这位刘院长见过几面。 没想到今天在这里遇到了。 “一别几年,没想到徐教授还记得我。”刘长安笑着回道,也有些感慨。 数年的时间,当初那位大一时期就已经颇受国家重视的年轻天才,如今已经成长为了国内学术界的no1,甚至放到整个世界,不说第一,也能排进前三。 如果是单从数学和物理的理论方面的成就来看,说他是no1恐怕也没有人会反对。 两个千禧年世纪难题,一个诺贝尔奖,涉及数学、物理、天文学等众多领域,份量之重,足够将他推到当今数学界的第一人了。 别说是当今学术界,哪怕是纵观整个历史,有这种成绩的人也屈指可数。 徐川笑了笑,道:“当年在滇南天文台观测阵列中心,还得多亏了刘院长的照顾。” 刘长安笑道:“嗐,无非就是两个研究员的事情。说起来,你在滇南天文台观测阵列中心留下的参宿四观测成果,对我帮助更大。” “要不是你这个重要的天文学成果,我今天都不一定有机会站到这里。” 尽管他师兄南仁东教授,但国内的天文学发展相对较晚,目前能观测到近距离天文现象都已经被国外的天文机构瓜分干净了,想要做出成果还是比较难的。 而参宿四氢包层内存在一颗伴星的成果,在天文学界毫无疑问是颠覆性的。 虽说是眼前这个年轻人做出来的,但作为滇南天文台观测阵列中心总负责人,他还是跟着吃了不少红利的。 毕竟是在他们那里借助观测阵列设备做出来的成果,怎么都绕不开他们。再加上原本的成果和贡献,他今天他才有机会站在这里。 否则按照他原本的估计,至少还要再等个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继续磨磨资历和成果才可能有机会被提名。 闻言,徐川笑了笑,道:“刘院长谦虚了,您对天文行业的贡献大家都看在眼里,参宿四的发现只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 刘长安笑着道:“徐教授什么时候有时间再去观测中心坐坐,指点一下咱们国内天文学的发展路线?” 徐川笑道:“指点不敢当,有时间一定去。” “哈哈哈,好,那就这样说定了,有时间一定要来啊。”刘长安哈哈笑着回道,他也没有过多的占用徐川的时间。 这次的大会,不止是他,肯定还有更多的人想要和这位年轻的国宝级学者打个招呼混个脸熟,所以他也就简单聊了几句留下个印象后就走了。 而徐川则是跟着礼仪人员继续前往自己的座位,一路上,上来和他打招呼的人不少,他也一一礼貌的做到了回应。 随着时间流逝,大会的开始进入倒计时。 参与这场盛会的教授和学者们纷纷入座,各级领导们陆续到场入席,会堂内也渐渐安静了下来。 红色的帷幕,嫣红的讲台,将整个大会堂的气氛衬托的端庄而肃穆。 随着那嘹亮的国歌响起,大会堂中,所有嘉宾全都站了起来。 当洪亮的声音落幕,这场经过了将近两年时间的遴选,备受国内学术界关注的2019年两院院士增选报告大会,正式拉开了帷幕。 华国华科院的院长、学部主xi团执行主xi白礼春院士率先上台做开幕式致词。 随后,上台讲话,希望新当选的院士以实际行动切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做弘扬科学家精神和维护科学道德的表率,发挥学术引领作用,继续攀登科技高峰。 在经过了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之后,大会也进入了最终的正题,宣布2019年两院院士增选名单。 名单分学部姓氏拼音进行排序,在主持大会人员的激昂平稳的声音下,第一位获得华国科学院院士名单的。 是紫金山天文观测台的常进院长。 他在空间探测暗物质、空间天文观测设备研制、数据分析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创新发展了一种高能宇宙线电子探测的新技术方法,并成功应用于南极长周期气球探测atic实验。 为华国的天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台下,随着第一个名单宣布,热烈的掌声也在大会堂中响起,所有人都在祝贺着这名伟大的学者。 另一边,南大,行政楼校长刘高峻的办公室中,陈正平、数院院长的荣志专还有物院院长俞勇望正坐在沙发上看着墙壁上的电视聊着天。 “快二十年了,咱学校终于又能出一个青年院士了。”办公室中,刘高峻看着电视上的直播画面感叹着。 自从进入2000年后,南大虽然也出过院士,但四十岁以下的青年院士整整二十年没有再出过了。 上一次南大出四十岁以下的青年院士,还要追溯到97年。 一旁,荣志专笑着开口道:“听说工程院那边也将徐教授的名单报上去了,不知道今年他有没有机会同时拿到两院院士?” 闻言,陈正平微微摇了摇头,道:“这恐怕很难。” 刘高峻笑着接过话:“以他的成果,分别在科学院和工程院都拿到院士资格足够了,但想要在同一年拿到两院院士,恐怕没这个可能。” “毕竟目前还没有在同一年颁发两院院士给同一个人的情况,除非上面能破例。” “不过再等个几年,两院院士应该就没问题了。到时候咱南大也有一位两院院士级别的学者了。” 一旁,俞勇望笑着道:“倒不如说说这次他能拿到科学院的名额还是工程院的。” 陈正平想了下,道:“大概率是科学院,虽然他研究的人工sei薄膜和核废料重新利用技术工程很重要,但诺奖+菲奖的重量还是更大一些。” “看吧,不管怎么说,今年徐教授肯定能拿一个。” 第三百三十三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三更求月票!) 办公室中,几个人正闲聊着。 电视中,华科院院士的名单也公布了一大半。 颁奖台上,主持人看了一眼手中的提词器,深吸了口气:“他曾证明过霍奇猜想,也曾解决过ns方程,更曾荣获过菲尔兹奖与诺贝尔奖。”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中,很难再找出一位这样的学者。他是奇迹的创造者,也是祖国的宝贵财富。” “下一位院士增选人员是:“来自数学物理蔀的,徐川教授!” 随着名单的公布,大会堂中,热烈如潮水般的掌声响起。 一位二十四的院士,刷新了历史上当选院士最年轻的记录,一举将其往前推了十多年。 但对于在场的众人来说,这是名至实归。 没有人会去怀疑将这份头衔,这份荣誉颁发给他合不合适。 因为,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了! 徐川站起身,礼貌的向四周鞠躬表示感谢后迈着沉稳的步伐朝着舞台上走去。 舞台上,老人从礼仪人员的手中拿起艳红的院士证书,递交了过来:“祝贺你,徐院士。” 徐川双手郑重的接过证书,用力点了点头道:“谢谢。” 老人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并未和往常一样在颁奖台上夸奖叮嘱两句,只是眼神中带着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 随着徐川的上台,南大行政楼的办公室中,也响起了掌声。 看着徐川从老人手中接过红色的证书,刘高峻感叹道:“二十四的华科院院士,打破了历史记录啊。” 一旁,陈正平轻声道:“是啊,这一记录,恐怕未来很长时间都不会再有人能打破了。” 一般来说,能在五六十岁之前就拿到院士的头衔,就已经很强了。 那种四十岁以下拿到院士头衔与荣耀的,更是极其罕见,十年都不见得能出一个。 而他这个学生,直接将三十八岁的记录往前推了整整十四年的时间。 后面还有没有来者不好说,但前无古人是肯定的。 妖孽啊。 另一边,大会堂中,院士增选名单依旧在继续公布。 随着时间的推移,华科院的增选院士最终尘埃落定,增选六十四名院士,也创造了院士增选中新的年龄记录。 而随着华科院的增选名单公布完毕,工程院的院士增选名单紧随其后开始了公布。 依旧是按学蔀顺序排列,同一学部按院士姓名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最先公布的,是机械与运载工程学蔀的十名工程院增选院士。 随后,是信息与电子工程学蔀和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蔀各九人。 紧接着,是能源与矿业工程学蔀的增选。 第一位增选院士是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的郭旭升院士。 随着一位位的增选院士走上颁奖台。 负责公布名单的主持人再度看了一眼手中的提词器,瞳孔微微收缩了一下,再度深呼吸了一次压下心中震惊的情绪后,郑重的开口道: “他曾解决过锂枝晶难题,也曾解决过核废料难题。在最危险的对抗核辐射领域中,他曾站在所有人面前,独对风浪。在祖国最稀缺的能源领域,他开辟出了一个新的世界!” “下一位工程院院士增选人员是,来自能源与矿业工程学蔀的,徐川院士!” 随着颁奖台上主持人话语,大会堂中,明显有了一些微微的骚动。 不过在座的所有人也都经历过风浪,很快,骚动就重新归于平静,但绝大部分人眼眸中那一抹不可置信和诧异,却充斥着整个大会堂。 甚至有人都忍不住的想怀疑名字是不是念错了,亦或者,还有一位同名同姓的院士候选者。 毕竟如果这是真的,也实在是太惊人了。 同一年,同时将华科院和工程院的院士头衔颁发给同一个人。 这种事,在以往的历史中可从来都从未有过。 历史上不是没有出过当选两院院士的学者,但同一年获得,那是真的从未有过。 要知道获得院士的头衔难度本身就相当大了,无论是哪一个,都至少需要对应的科学院或工程院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者认同投票。 而同时获得两院院士的头衔,这意味着这位徐教授,不,徐院士同时征服了科学院和工程院三分之二以上的学者。 这也太恐怖了。 不说其他人,就连已经重新回归座位的徐川自己,眼神中都带着一抹浓浓的惊讶。 他虽然有想过自己今年能同时获得两院院士的头衔称号,但也仅仅只是想想而已。 以至于这会主持人再次宣布到他的名字,他一时半会的直接陷入了失神的状态中。 直到,再次对上舞台上那个老人的目光,他才缓过来一些。 深呼吸了一口,徐川站起身,再度朝着颁奖台走去。 身后,响彻云霄一般的掌声鼓起,尽管惊诧,尽管不敢相信,但事实证明,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在今天出现! 走上舞台,徐川再度站在老人面前。 老人和蔼的笑着再度从礼仪人员手中取过一本大红的院士证书,递到他手中:“恭喜你,徐院士!” 徐川深吸了口气,双手接过艳红的证书,一时半会的,他竟然想不到该说些什么。 老人笑了笑,再度开口道:“你是祖国的希望,也是文明的宝贵财富,希望这两本证书,能鼓励伱在学术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也希望你能在未来的时间中,带着祖国带着文明一起去看看那未知的世界。” 徐川再度深吸了口气,眼眶微微有些泛红,用力的点了点头。 老实说,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承担起这样的重任,但他会拼尽全力。 老人笑着拍了拍徐川的肩膀,接着道:“你有这样的能力,加油!” 颁奖台上,听着老人的话语,感受着台下众人传递过来的目光,徐川忽然觉得自己手中镶着金字的红色证书,分量又沉甸了几分。 这大抵就是责任的重量? 南大,行政楼办公室中。 看着电视上的画面,正在喝茶的南大校长刘高峻突然一口茶水呛进了鼻腔和肺中。 剧烈的咳嗽了两声后,他顾不得喉咙火辣辣的刺疼,目光紧盯着挂在墙壁上的电视,满脸的震惊和不可置信。 “这,这” 确认工程院士的名单没有出问题后,刘高峻忍不住咽了一口又一口唾沫,说不出话来。 扭头转望办公室中的其他三人,脸上的表情几乎和他一模一样,满脸的震惊和不敢相信。 直到画面跳过,下一位院士增选人登上舞台,办公室中的四人才回过神来。 四人互相对视一眼,都看出了对方眼神中惊讶。 老实说,今天能坐在这个办公室里面的,在国内级别真不算低了,而且到了他们这个年龄,见过经历过的大风大浪无数。 但在今天,他们突然感觉自己干的年限,好像还有点短。 回过神来,荣志专看了眼电视,又看了眼办公室中的三人,感慨道:“厉害了。” “之前我们都还在讨论他今年必定会拿一个院士头衔,没想到居然连两院的头衔都拿到了。” “不仅仅是年龄打破了历史,创造了新的记录;这同一年获得两院院士的头衔,恐怕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对于一个大国来说,院士尽管名额稀少,但每年两院加起来也有个一百多人。 可同时身兼两院院士头衔的,屈指可数。 而在同一年拿到的,更是从未有过。 闻言,刘高峻和俞勇望两人赞同的点了点头,荣志专的看法,又何尝不是他们的看法呢? 倒是陈正平,盯着电视看了一会后摇了摇头道:“这对于他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闻言,办公室中的三人都看了过来。 陈正平接着道:“他现在还年轻,就直接站在了国内的巅峰,对于一名国内的学者来说,他现在的这份荣耀,可以说几乎已经到顶了。” “如果仅仅是一个科学院的院士头衔,恐怕没人会说什么,这次直接打破历史获得两个,对他来说恐怕也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从今天起,怕是所有人的眼睛都会盯着他,等着他犯错。” 尽管同样替自己这个学生高兴,但对于他来说,他更担心这个学生能否撑得住这些。 一旁,物院的院长俞勇望听完后笑了笑,他开口道:“我倒是有些不同的看法。” “抛开今天,他难道就没有站在国内的巅峰吗?” “无论是有史以来第一位诺奖+菲奖双奖得主,还是解决了两个千禧年难题,亦或者在锂电池、核能、天文学等领域的成果,早就让他站在了众目睽睽之下。” “即便是没有今天,盯着他的人也不会少。毕竟国内有几个诺奖,又有几个菲奖?又有几个人能解决千禧年难题这种猜想?” “不过对他来说,这些有什么影响吗?” “只能说,咱们以后在方方面面多替他准备一些东西,考虑一些他可能未必能考虑到的事情。尽力去帮他做一些细枝末节的工作。” 闻言,刘高峻笑着道:“我觉得老俞说的有道理。老陈你想的就是太多了。” “人不遭妒是庸才,无论在哪行哪业,这些都是必不可免的。”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但对于他来说,早已经是独木成林。” “就算是他今后做不出任何的成果,凭他现在的学术资本,也能留名青史,被世人所记。” “对他而言,一个人就是历史,一个人就是巅峰。何必去考虑这些东西呢?” ps:三更求月票! (本章完) 第三百三十四章:幻想的徐晓 上午院士增选会议才举办完成,下午,相关的新闻就刷了屏。 【人人日报:《华科院为新当选院士颁发证书》】 【金陵日报:《热烈祝贺两院院士当选》】 【青年新刊:《2019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创有史以来年龄最低记录》】 【.】 在当日下午,各大媒体就迅速相关的消息率先发到了网上。 很快,院士当选的消息就引起了其他媒体的注意。 相对比这些传统媒体的矜持,互联网媒体与营销号们使用的标题就是一个比一个夸张了。 《震惊!今年两院院士竟然颁发给了同一个人!》 《史上最年轻的院士!打破历史记录的天才!》 《二十四岁的两院院士,我国顶级天才学者,被誉为国宝!》 《徐川:二十四岁的成名之路,他的学习秘诀全都在这里,速看!》 《继菲尔兹奖,诺贝尔奖后,二十四岁的他再次封神!荣获院士头衔。》 《.》 相对比传统媒体的矜持来说,互联网上的媒体和营销号取标题就让人眼花缭乱了。 网络上也因此议论纷纷,相关的新闻直接冲上了热搜第一,这是往届院士增选活动从未有过的。 【卧槽,川神牛逼!】 【嘶~,虽然知道川神肯定会拿到院士头衔,但在同一年将华科院和工程院院士的头衔都发给他,这也太恐怖了吧!】 【打破了历史记录了啊。我国历史上好像还没有这种同一年发两个院士头衔的事情过。】 【二十四岁的两院院士,这是不是太夸张了一点啊。】 【你要是能拿到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能解决两个千禧年难题,你也可以。】 【我不怀疑他能不能拿到院士头衔,甚至都不怀疑他能不能拿到两院院士头衔,但是这同一年颁发,就太出格了,要知道他才24岁,回国才两年,资历这么浅,你让别人怎么想?】 【呵,又是一个论资排辈的是吧,学术资历都被伱们搞坏名声了,明明学术资历说的是科研成果,但你们口中就变成了年龄关系了。恶心!】 【我也觉得有点离谱,就不能今年先给他一个,过几年再给一个吗?同一年两院院士,这有史以来都没有过。】 【我觉得你们更离谱,你觉得是川神需要院士的头衔吗?不,他完全不需要!是国家需要,以他的学术成果,随便放到哪个国家不都是国宝级的存在?】 随着各类新闻媒体的报道,网络上议论不断。 众多的网友分成了两派,不,三派。 一派觉得徐川当选两院院士头衔是应该的,这个成就,给他院士头衔是院士的荣耀,不给他院士才是笑话。 另一派则是觉得在同一年颁发两院院士头衔有些太夸张出格了。更何况他还那么年轻,完全可以再过几年再给他第二个院士头衔。 毕竟现在就直接给两院院士头衔了,若是以后做出来更大的成果,将会出现无奖可颁,升无可升的情况。 还有一派,则是在一旁吃瓜看戏。 火热的流量很快就吸引了众多新媒体和营销号的注意。 在苏杭这座网红城市中,某个专职负责营销系列账号的博主浏览着最近的热点。 毫无疑问,冲上来热搜榜的院士增选新闻进入了他的眼中。 随便挑了一些新闻打开看了看,在一众的媒体报道中,几乎全都是正规或者夸赞的。 盯着这些新闻,这名博主捏了捏鼻甲,眼神中闪过一丝精光。 随即,他迅速搜索了一下新闻资料,然后打开了word文档。 灵感十足的他,不消一个小时就已经完成了稿件的编写。 检查了一下后,他满意的点了点头,迅速将稿件发布到了自己营销的账号上。 《院士评选是否公正?将院士头衔颁发给二十四的青年是否不当?》 一篇带着质疑的稿件,迅速在他的营销账号中引起了讨论。 这位博主满意的看着自己带起来的节奏。 光是他这个账号,就有着足足一百多万粉丝。 而且很大部分的都是经过他辛苦率先后的铁粉,这些粉丝的战斗力和活力都能强,只要能引起他们的共鸣,铁定能在网上引起不小的热度! 这一波,他的收获的绝对不会少。 另一边,京城。 院士增选会议召开完后,徐川亦跟着参加了一场国家举办的新增院士大会。 这场会议其实并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主要是针对院士切实“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表率,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表率,坚守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的表率,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表率精神做一个讲话。 这些东西,对于今天能坐到这个位置中的人来说,哪怕互相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些其他的摩擦,但对于国家来说,绝对是爱国的。 所以今天的会议,也只是走个过场而已。 真正的院士大会,要等到明年。 因为按照国内的评选规定,每逢公历年单数年增选院士,双数年举办院士大会,讨论科技发展相关的事情。 处理完院士增选的这些事情后,徐川喊来了郑海,开车来到了水木大学。 既然来了京城,再怎么说也得去看看徐晓那丫头不是么,都快半年没见了,还是有点想念的。 这丫头今年不知不觉也大二了,不知道她学习方面的怎么样了。 至于生活,徐川其实并不担心。 缺钱是不可能缺钱的,再加上顶着自己妹妹的名称,估摸着学校里面也没有谁敢去找她麻烦。 但就是这种逍遥的生活,才让徐川有点担心她在学术的道路上走歪或者荒废。 另一边,水木大学中,徐晓正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中盯着眼前的瓶瓶罐罐发呆。 一旁,和她一起做实验的师兄师姐正在讨论交流着。 “晓晓,麻烦过来帮我看一下分离差速器,我得先去一趟导师那边。” 实验室中,一名师姐朝着正盯着实验原料发呆的徐晓喊了一声。 正在走神中的徐晓猛然被惊醒了过来。 “来了!周师姐。” 清脆的应了一声,徐晓快步走了过去。 周师姐笑着揉了揉这个两年都没长个子的小丫头,她虽然有一个很出名的老哥,但自身的努力和天赋也是所有人看在眼里的。 国际化学奥林匹克(icho)的银牌,国际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ibo)的金牌,两大荣誉足够证明这个小丫头的天赋了。 而进入大学两年不到的时间,就差不多学完了本科的课程,更是有能力参与进导师的生物实验中。 活泼可爱的性格,再加上天赋努力,这丫头都成为实验室的小团宠了。 差速仪面前,徐晓盯着仪器上的数据,确认了一遍没问题后,不知不觉又陷入了走神中。 一旁,一位师兄看到她这个状态后,好奇的问道:“你在想什么呢?这么走神?” 徐晓猛的一抬头,看到一脸好奇的师兄,迅速摇了摇头,道:“没想什么。” 主要是她刚刚想的东西实在太科幻了,她不好意思说出来。 师兄笑了笑,道:“反正也没事,方便的话说来听听呗。” 徐晓想了想,道:“其实也没什么,前两天不是刚上完和dna遗传信息有关的课嘛,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有研究说,人体仅有8.2%的人类dna是“起作用的”。” “而人类基因组的其他基因是残余的进化物质,是基因组中出现插入和删除的部分,通常被称为“垃圾”dna。” “我就在想,能不能试验一下,在这些垃圾基因里面插入其他有用的dna,比如鸟类的翅膀,鱼类的鳃,可以让人长出翅膀飞上天,下海游。” 闻言,对面的师兄愣了一下,随即一脸古怪的看向徐晓,问道:“你最近是不是或者什么科幻电影了?” 徐晓愣了一下,问道:“师兄你怎么知道的?” 师兄摊了摊手,道:“别瞎想了,人体的dna改动哪里是这么容易的,稍有不慎dna就崩溃了。以前有人在动物身上做过类似的实验的,结果那只小白鼠七窍流血死相凄惨。” 闻言,徐晓打了个哆嗦。 师兄摇了摇头,没再理会她。 这种幻想,大抵每一个接触生物学的人都会有,不过只要随着学识的增加,很快就会被打消掉。 生物学研究的可不是这些东西。 当然,也不排除那些顶尖层面大牛可能会对这类实验感兴趣,但目前来说,还从未听说过谁在dna的研究上有进展的。 至于dna崩溃什么的,只是他吓一吓这个小师妹的而已。 dna在某些情况下的确会出现崩溃,比如遭遇了高强度的电离辐射冲击的之类的,但修改剪辑dna一般情况下并不会造成这样的后果。 只是将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人类,会涉及基因序列的改变,不但有可能破坏其他基因,衍生道德及安全等争议;甚至影响人类未来发展进程。 目前包括米国、欧洲、华国在内等多个国家,均有立法禁止及规范。 主要是担心这位小师妹以后发展成研究这方面的‘疯狂’生物学家,就坑爹了。 不过这种概率还是很小的,她前面还有一位伟人级别的老哥镇压着她呢。 (本章完) 第三百三十五章:徐川:我懂的其实并不是很多 水木大学中,徐川行走在绿树丛荫的沥青路上。 找到徐晓的电话后,给她拨了过去。 铃声响了一下后接通了。 「老哥!你居然给我打电话了?」电话那头,徐晓惊喜的声音传递了过来。 徐川笑道:「怎么,我就不能给你打电话了?」 「当然能!我可是你最可爱的妹妹!」徐晓理直气壮的说道。 徐川笑了笑,道:「你现在有时间吗?我到你学校了,过来看看你。」 「真的?」徐晓惊喜的问道。 「骗你干啥,我这两天在京城这边开会,就顺带过来看看你了。」徐川笑道。 徐晓:「好嘛,原来我是顺带的!哼!」 徐川嘴角抽了一下:「别贫了,我现在在生物楼附近的篮球场这里。」 徐晓:「老哥你能等我一下下不,我现在在实验室里面做实验,走不开,就等一下下啦!」 徐川好奇的问道:「你不是才大二吗?怎么就进实验室了。」 「当然是依靠聪明才智啦!别太小看你妹妹了,我可是已经学完了本科所有内容的!明年就能进研究生了!」徐晓牛气的说道。 【鉴于大环境如此, 徐川笑了笑,道:「行,要等多久?等得久的话,我就先四处逛逛了。」 「大概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吧,老哥你先熘达一下,我搞定后给你打电话!」 徐川笑着道:「行吧。」 ....... 挂掉了电话,徐川看了眼不远处的生物楼,倒是升起了一丝好奇。 徐晓这丫头大二居然就进实验室了,估摸着级别可能还不低,或许是跟着导师一起的,但至少说明她在学术上还是有一些进步的。 不过这会去哪逛逛比较合适呢? 四下周转了一下目光,徐川想了想,决定去丘成桐教授那边逛逛。 主要是在水木大学这边,他也不认识什么其他熟悉的人了。 顺着林荫小道,徐川一路来到了邱成桐数学中心。 找到丘成桐的办公室,门虽然是开着的,但他还是敲了敲办公室的门。 听到声音,正坐伏在办公桌前计算着什么的邱老先生抬起了头。 当看到出现在门口的人时,他先是愣了一下,随即笑着站起身,欢迎道:「哟,稀客啊。什么风将你给吹来了?」 徐川笑了笑,道:「过来开会,顺带来这边看看我妹妹,不过那丫头现在在实验室里,所以就想着来你这边坐坐。」 邱老笑着道:「欢迎欢迎。」 一边说,他一边起身泡茶:「恭喜你啊,以后就要叫徐院士了。两院院士头衔同一年颁发,你又打破了一个历史记录啊。」 徐川笑道:「我也有些没想到,本以为就只能拿一个科学院的,没想到工程院那边也报上去了。」 丘成桐笑了笑,道:「实至名归啊,你在电池和核能领域做出的贡献,足够了。」 寒暄了一会后,丘成桐小啜了一口清茶,笑着开口道:「来得好不如来得巧。正好,这两天我在研究个问题,遇到了些麻烦,你帮忙看看?」 闻言,徐川有些好奇道:「哦?哪方面的?」 丘成桐放下茶杯,起身从办公桌上拿起一叠稿纸,递了过来。 徐川接过稿纸翻了翻,稿纸上的算式和方程组让他眼眸中流露出了一丝感兴趣的神色。 半响,他抬起头看向面前的老人,笑道:「丘老还真是老当益壮不 减当年智勇啊,居然将kzb方程推进到了这个地步。」 以他的数学能力,稿纸上的这些算式和方程入目看一遍不敢说能完全了解,但至少能了解个大概。 不得不说,丘成桐真不愧是被哈佛大学誉为「数学皇帝」的顶级大牛。 七十出头了,还在研究着世界级难题不说,而且还有能力将其往前推进一大步。 所谓的kzb方程,是数学中的一个顶级难题,它是从kz方程衍生出来的,串联了顶点算子代数、表示论、黎曼几何等数学分支领域。 kz最初是由克尼日尼克和扎莫洛奇科夫两位数学家提出,后面由伯纳德教授将kz方程推广到更一般的黎曼面上,即所谓构成了kzb方程。 简单的来说,kzb方程和ns方程有点类似,两者都是在研究这个方程的时候,收获更多相关东西。 ns方程是流体力学,而kzb方程则是热核方程和指标定理。 ....... 听到徐川的夸赞,邱成桐笑了笑,道:「什么老当益壮,不过是闲暇时的一点爱好罢了。」 徐川竖起了大拇指,这β装的他服! 很圆润。 笑了笑,邱成桐接着道:「说起来,这个还和你有点关系呢。」 「在研究这个的时候,我曾经看过你研究的eyl-berry猜想的证明论文,在里面,你通过对分形鼓相联系的计数函数进行构造,给我提供了一些灵感。」 「在你手中的稿纸第二部分中,我定义和研究了一个全局和形式初等球函数的特殊子类,称之为全局和形式n点球函数。」 「当位置变量趋于无穷时,圆柱体上的边界ess-zuno-itten共形场理论的相关函数的极限是形式n点球函数,可在将其向n点球函数相关的量子自旋oser系统的本征态边界值推进时,我遇到了一些麻烦。」 「不知道你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 邱成桐笑着看向徐川,如果说在当今的数学界,还有能在数学研究上超过他的,眼前这个年轻人绝对是其中一个。 徐川放下了手中的稿纸,微皱起眉头开始思索了起来。 思忖了一下后,他摇了摇头道:「这个问题很难,短时间内恐怕没那么解决。」 「而且老实说,我对数论的研究并不深,在这一领域,我懂的并不是很多。「 的确,在数论这一块,他的研究的确不算很深。无论是上辈子还是这辈子,基本都没有怎么深入的学习过。 不过这一块出名的猜想有很多,比如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孪生素数猜想等等。 邱成桐想了一下,接着道:「如果单凭你的直觉,从哪方面入手最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直觉么?」 徐川想了想,开口道:「从根本上来说,与n点球函数相关的量子自旋oser系统的本征态也是一阶微分算子的交换族的共同本征函数,或许可以用与主级数表示相关的等变微分纠缠子的组合构造来做一个切入?」 「当然,我对这块研究不深,就这么随便说一下,你别被我带乱了。」 听完徐川的话语后,丘成桐扶了扶眼镜思索了起来。 「用一阶微分算子来做一个交换吗?等变微分纠缠子的组合构造进行切入......」 思考了一会后,丘成桐眼神中带上了一丝若有所思的光。 随即,他抬起头带着一些兴奋道:「不,这或许还真是一条可行的道路,由算子由折叠的经典动态r矩阵和相关的动态k矩阵显式或许能给出一种新的方法。」 说着,他迅速起身走到墙角,从角落中拖出来一面移动黑板,开始在上面推衍了起来。 ........ ps:二更求月票 第三百三十六章:潘多拉的魔盒--基因编辑 看着丘成桐起身在黑板上推演数学,徐川也跟着站了起来,在后面观看着。 一名顶级数学家对一个世界级难题的推衍,即便是对他来说,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更何况这还是在数论这个纯粹数学领域。 聚精会神的看了一会,忽的,一阵手机铃声在办公室中响起。 徐川被吓了一跳,反应过来后连忙从口袋中摸出了手机,是徐晓那丫头打过来的。 看了一眼依旧在验算公式的邱成桐,徐川果断迅速按断了电话。然后给她发了个消息,告诉了她自己在哪里。 对于一名学者来说,灵感来源时被打断研究恐怕是最恼火的事情了。 好在看样子他应该没受什么影响。 又看了一小会,估算了一下时间,徐川退出了办公室,正好撞到了前来找他的徐晓。 “老哥!” 看到徐川,徐晓惊喜的迅速小跑了过来。 徐川伸出食指在嘴唇前比划了一下噤声,笑着轻声道:“走吧,丘老正在搞研究,就别进去打扰他了。” 说着,他带着徐晓离开了邱成桐数学中心。 “老哥!我看到新闻了,你都当院士了!太厉害了!” 离开大楼,徐晓立刻就雀跃了起来。 徐川笑着道:“你也要加油啊。” “当然。”徐晓用力的点了点头,接着道:“老哥,我要喝奶茶!快给我买!” 徐川哑然笑了下,道:“你又不缺钱。” 这丫头每个月的生活费他不知道具体有多少,但绝对不会低,而且她可是以国际化竞和国际生物竞赛的银牌和金牌进入水木的,每年的奖学金,助学金什么,也不会少。 毫不夸张的说,在她这个年龄,算是妥妥的小富婆了。 徐晓摇了摇头,道:“那能一样嘛。” 徐川笑着摇了摇头,道:“走吧,带伱去买。” 自己的妹妹,还能咋办? 水木大学,奶茶店门口的藤椅上,徐晓捧着一杯奶茶吸溜着,一脸的愉悦。 徐川看着手中的奶茶,有些哭笑不得。 他不是很懂,这玩意有说啥好喝的。 “老哥,你说人有没有可能长出翅膀飞上天?”吸溜着奶茶,徐晓黑溜溜的眼珠转动了一下后朝着自家老哥问道。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愣了一下,随即笑着问道:“你怎么会想这个?” 徐晓用手臂撑着小脑袋,幻想着说道:“在历史上,不是有很多神仙什么的传说么,他们都长着翅膀可以上天下海。” 徐川笑着摇头,道:“你都大二了,也能进实验室中做实验学习了,都已经走在了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怎么还相信这些神话故事呢。” 徐晓扭头看了一眼,接着道:“谁说一定就是神话了。” 顿了顿,她接着道:“前几天上课的时候,我们才刚学完dna遗传信息和基因编辑的课程。” “我在想,如果能找到那些鸟类生长翅膀的dna片段,嫁接到人身上的话,会不会也让人可以长出翅膀来。” “以前那些神话故事中长翅膀的神仙和天使什么的,说不定就是这样出来的。” 闻言,徐川又愣了一下,道:“你这也太异想天开了。” 顿了顿,他似乎又想起了什么,缓缓坐直了身姿,看向了自己这个妹妹。 被他盯着,徐晓感知敏锐的看了过来,撞上了自家老哥一脸严肃的目光和表情。 “怎么了?老哥。”徐晓对上自家老哥严肃的目光,弱弱的问道。 徐川深呼吸了一口,严肃的开口道:“徐晓,你要记住,对人体的基因修改编辑是被国家明令禁止的,这是是犯法的,是一条不能触碰的底线” “人类的基因实验是一个潘多拉魔盒,我们它并不是不是割双眼皮那么简单,更不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它关系到人类基因的谱系,关系到每一个人,也蕴含着伦理风险。” “它与体细胞基因疗法的最大区别在于,如果失败,将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甚至子子孙孙。因为,它们会随胚胎基因遗传下去,无穷匮也。” “哪怕这只是一次实验性的手术!影响可不只是一个人的一生或一个家庭的完整,而是有可能影响未来的无数人!” “哪怕是以后你在学术这条道路上走的再远,也不要去触碰这种实验!” “记住了吗?” 徐晓紧张的咽了唾沫,点了点头。 刚刚徐川说话的这种眼神,她还是第一次在自家哥哥身上看到,就像是她犯了大错一样。 徐川松了口气,身姿缓和了下来,接着道:“好奇和探索,是一名科研人员最应该具有的基础精神。但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你也应该始终把握住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 “你若是能在生物学上走出一条道路来,应该做的是带领文明前进,而不是将其带入一条不知道是毁灭还是未来的道路。” “或许在遥远的未来,当人类文明开始踏足外星,走出地球的时候,会有人去做这些事情,也有可能是无法避免的。” “但至少在现在,不要去触碰,去打开这个潘多拉魔盒。” 老实说,徐川对于基因改造这项技术的感官其实很复杂。 首先是是基因编辑这项技术就像是一个潘多拉魔盒一样,打开它极有可能导致灾难性,甚至毁灭性的后果。 这一点稍微想想就知道。 但要说完全反对,他其实也并不。 因为历史如车轮一般,总是在滚滚前进的。 如果在未来有一天,地球上的人类文明有着进入宇宙,前往其他星球的能力,可能会遭遇到其他文明,也有可能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知识变多,那么的人类的肉体将有极大的可能成为最大一种阻碍。 百余年的寿命,大脑开发的限制,只适应地球生态环境的躯体,这些对于一个的太空文明来说,这些都是致命的缺陷。 后者还好说,可以通过各种科技亦或者其他手段解决。 而前者,老实说,寿命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类科技的发展。 很简单,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积累的各种知识也越来越多。 就比如一个世纪前,数学界还能出庞加莱这种全能数学家,而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无论是他亦或者陶哲轩,恐怕都没法称为全能数学家。 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聪明才智不如庞加莱这些人,而是因为他们现在需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时间每过去一天,人类积累的各种知识就会多出一分,日积月累下来,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了。 但人的一生,科研的黄金年龄阶段基本都在四十岁以前。 过了四十岁,可以说就很难再做出什么重大突破性的成果了。 如今的博士,普遍情况下光是学习年龄能到三十岁以上才能毕业,而能深造进博士阶段的,可以已经是人类最顶尖的那一批人了。 就这都如此艰难,再过几十年,又该如何? 等到科技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已经超越了人的寿命的时候,但一个人究其一生都无法学完一个领域的知识,更无法做出突破的时候,会有人动心基因编辑技术吗? 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回答这个问题。 思索了一下后,徐川摇了摇头,将脑海中的这些想法抛开。 他看向徐晓,接着道:“如果你对于飞天入地什么的感兴趣,我倒是有个建议和方向。” 徐晓好奇的问道:“嗯?什么?” 徐川笑了笑,道:“虚拟现实。” 徐晓疑惑看向自家老哥,道:“虚拟现实?那不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技术嘛?怎么和生物有关系了?” 顿了顿,她又补了一句:“而且,我听说这项技术是用来骗钱的。” 徐川笑着说道:“不,它虽然是电子信息专业下的科技,但它的本质其实是离不开生物学的支持的。” 徐晓感兴趣的看着自己老哥,道:“怎么说?” 徐川想了想,整理了一下思绪后接着道:“所谓的虚拟现实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电子信息、仿真技术等方式实现产生一个逼真的三维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体验的虚拟世界,从而使处于虚拟世界中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的技术。” “目前来说,这项技术目前的虚拟是通过头戴式显示器,视觉刺激外加辅助器材,在电脑中模拟出虚拟世界,欺骗眼耳手鼻口等感觉器官来实现的。” “再加上这项技术才新兴起,并不成熟,所以才显得有些ppt圈钱的意味。” “不过真正的虚拟现实技术可不是这样的。” “它就像是科幻电影中虚拟头盔一样,可以通过虚拟设备来读取感应和交互人脑的脑电波,从而实现绕开人眼、耳朵、体感这些次级神经系统,达到完全虚拟的地步的。” “而在这项技术中,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如何实现虚拟设备与人脑脑电波的交互。” “目前来说,科学界暂时只能做到读取脑电波,将其分解成各类数据信息,只不过这才刚刚开始。” “因为人体脑电波能表现出来的形式非常复杂,很难解读。而且如何通过虚拟设备合成视觉、听觉、力觉和触觉等感知信息的传入大脑被大脑接收也是很难的一步。” “如果能解决这点,说不定就能实现真正的虚拟技术了。” “到时候,你想飞天遁地,一拳打爆一个星球什么的,都可以在虚拟游戏里面体会到。”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感谢读者大佬扎针好得快(500)麦冬老师(100)、雄哥01(100)、寰宇云(100)yipeeee(100)点币的打赏,谢谢各位大佬 (本章完) 第三百三十七章:虚拟现实技术 听着自家老哥的描述,徐晓眼眸中泛着亮闪闪的光。 对于这些东西,她实在太感兴趣了。 只不过她又疑惑的是,这又和生物学有什么很大的关系吗? 徐川笑了笑,接着解释道:“当然和生物学有关系了,因为研究脑电波的就是生物科学专业,” “这方面的知识你现在可能还没接触,等以后你就会知道的。” “无论是人也好,还是动物也好,每一种情绪喜怒哀乐这些散发的脑电波都是不同的。” “现实中,有的人善于隐藏自己的情感,表现出伪情绪。” “但脑电波不会“说谎”。这是因为情感的变化始终伴随着脑电波的变化及脑信息单元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不同的情感对应不同的脑电波特征。” “如果在未来你能做到统计和破译完这些脑电波,并对其建立一个唯像模型生成对应的数据,那么就能做到通过虚拟头盔来完成真实虚拟世界的交互。” “当然了,这些很难.” 徐川大致的将后世研究脑电波和虚拟头盔的路线简单的和自己这个妹妹说了一下。 在以前,他曾以为自己这个妹妹会跟着他走上数学或者物理的研究道路。 没想到高中三年,阴差阳错之下,她走上了生物化学这条路线。而且在这条路上还走的挺如鱼得水的。 不过也好,跟着他一起学数学物理,在外界眼中估计得永远笼罩在他的光环之下。 如果能在生物化学上走出一条道路来,也挺好的。 至于之所以和她说虚拟现实这些,主要是因为走这条路线总比走研究基因编辑要更好一些。 他对基因编辑这项技术的看法很复杂。 至少,他不希望徐晓走上这条路。 在京城呆了几天的时间,看了一下徐晓后,徐川也搭乘高铁回到了金陵。 南大门口,徐川看天上飘落下来的点点雪花,伸手接住一片后轻轻的感叹了一声:“又快过年了啊。” 用公历来计算,19年已经过去,现在是20年。 虽然农历还差一些时间,但也只有一个月左右的差距,不远了。 摇了摇头,他迈开脚步朝着办公楼走去。 校内,徐川目光落到了不远处的新闻公告栏上,公告栏前站着几名学生正在讨论着什么,而在公告栏上面,最显眼的位置上,两条大红色的横幅悬挂着。 【热烈祝贺我校徐川徐川攻克七大千禧年难题ns方程!】 【热烈祝贺我校徐川教授当选2019届华国科学院及华国工程院两院院士!】 两条横幅都不算长很简短,但信息量却十足重要。 再度看到这种熟悉的横幅,徐川哑然笑了笑。 也就他没注意这些东西。 不过对于南大来说,这可是提升名气和学校凝聚力的好机会。 无论是七大千禧年难题还是两院院士,都是国内其他学院没有的荣誉。 而南大,最近几年可谓是发了。如今国内学术界的第一人在他们这里,哪怕是不做任何的教学任务,对于南大的提升也是相当大的。 不仅仅是名气,还有科研资金和国家拨款,这些年可谓是在一路上升。 比如之前,徐川借助南大的超算中心对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等离子体湍流数学模型进行测试时,南大超算中心表现出现的性能不足就被超算中心的主管周庆林教授汇报了上去。 随即,学校迅速就召开了会议。 而在经过商议后,南大决定对超算中心进行扩建,向上面提交了申请书,没超过一个月,正式的批复申请就下来了。 若是放在以前,这种大型超算的修建申请,没个半年的时间根本就走不通。 此外还有数院和物院的扩建,这些都来源徐川。 除了学校外,对于南大的学子,特别是那些希望能在学术的道路上更进一步的学子而言,徐川的存在可谓是一颗撑天建木。 不仅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学识,也能借助这颗大树走的更远一些。 “徐教授还是牛逼啊,一年同时拿到了两院院士的头衔。” 公告栏前,一名学生看着挂在上面的两条横幅感慨道。 一旁,另一名学生笑着道:“什么徐教授,以后得叫徐院士。” 闻言,站在中间带着眼镜的学生附和的点了点头,道:“诺奖+菲奖,两个千禧年难题,以徐院士的成就,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顿了顿,这位学生忽然想起来什么,一脸不屑的开口道:“不过昨天我还在网上还刷到了一个垃圾新闻,质疑院士的评选是否公正,质疑国家将两院院士发给徐教授是否合理的。” 一旁,另一名背着单肩书包的学生笑了笑,道:“这个啊,我也刷到了。” “不过放心吧,咱们的川神是这种垃圾营销号能质疑的?当天我就给打热线电话举报了。上午我看了新闻已经没了,估摸着这会编那个新闻的垃圾已经被请去喝茶了。” “6啊!这种无良营销号媒体不修理一下,网上的环境都快没法看了。” 对于这些学生的聊天,徐川自然是没听到的。 就算听到了,他也不会在意。 院士头衔,对他来说其实并不是那么的重要。 他和那些经过十数载钻营,终于荣登院士获得头衔的其他学者和教授不同,他即便是没有院士头衔,也能获得国家的大力支持。 解决了核废料难题后,掌控着可控核聚变这项超级工程的他,各方面的意见都早已能直达最顶层。而他能调用的资源,也远非一般院士所能对比的。 推开办公室的门,徐川走了进去,正在办公室中自学的三个学生扭头看了一眼后,惊喜的迅速站了起来。 “教授,您回来了!” “教授,恭喜伱当选两院院士!”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刚准备回座位整理一下东西,就看到了堆放在角落中的一大堆各种各样礼品盒。 他有些好奇的问道:“这些东西哪来的?” 谷炳迅速回道:“这些都是学校的其他老师送过来的,说是恭喜你当选院士。您没回来,我们也不敢动这些东西,所以就统一先放在角落了。” 闻言,徐川这才恍然想起来国内其实还有送礼这一潜规则。 主要是上辈子他在普林斯顿呆太久了,这辈子又沉迷于学术中,很少去接触这些东西,也很少去给别人送礼,一时半会竟然没想起来,也忘记交代一下三个学生了。 看着角落里堆成小山般的礼物,徐川摇了摇头,这数量,怕是学校的大部分教授和老师都给他送礼祝贺了。 想了想,他开口道:“谷炳,麻烦帮忙将这些礼物拆一下整理一下,做个统计和记录。” 这种他当选院士送礼什么,在国内很正常。 不过他还是要统计一下这些东西都是谁送的,然后看看里面有没有什么很贵重的东西的。 毕竟如果太贵重的话,还是需要退回去的。 至于一些寻常的祝福品什么的,他就收下了。 估摸着到时候南大还会给他办一个庆功宴的,到时候再感谢一下就好了。 让学生帮忙处理一下礼品的事情,徐川则自己打开了电脑。 邮箱中,不出意料的又是一大堆的邮件。 徐川扫了一下,将那些没用的邮件过滤掉,目光落在了彭鸿禧发过来的邮件上。 他之前送过的等离子体湍流数学模型和测试数据,分析工作在两天前他当选院士的刚好做完了。 看到这个好消息,徐川打了个响指,脸上带着笑迅速回复邮件:“收到,我明天就过去!” 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模型优化工作完成,接下来就是找一个国家级的超算中心验算一下了。 如果没有什么问题的话,接下来就可以上反应堆做一个初步的测试了。 这对于可控核聚变工程来说,推进的可不是一小步。 相对比墙角的那些礼品来说,这才是对他当选院士最好的祝贺礼物! (本章完) 第三百三十八章:国家有你,何其有幸 仙林校区,工业大楼中。 第二次来到这里,这次徐川特意观察了一下大楼中的办公情况。 两个月的时间过去,在彭鸿禧院士的主导下,人员招聘,项目研究方面的工作都已经全面展开了。 一路过来,他看到了好几组不同的研究员聚集在不同的地方讨论着什么。 当然,他也没细看。 作为一名总负责人,他只需要把控住项目的方向,解决掉那些最为困难的问题就足够了。 至于那些其他的问题,还是得有人干活的。 他只是一个人,又不是一个神,在可控核聚变这种超级工程上,不可能包揽所有的事情。 一路来到彭鸿禧的办公室,徐川敲了敲敞开着的门。 里面,彭鸿禧正坐在办公桌前处理着工作,听到敲门声后抬头看了一眼,随即脸上带上了笑容。 放下手中的笔,他笑着起身招呼:“徐院士来了。恭喜你啊,又破了一项纪录,一天内成就两院院士头衔。” 徐川笑道:“彭老太客气了,在你面前,我也只是个晚辈而已。” 彭鸿禧笑着道:“达者为先,你的学识和能力已经远超我们这群老头子了。” 寒暄了一下,徐川切入了正题,道:“不说这些了,我这次过来估计时间也不多,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要忙,彭老伱手上的事情肯定也不少。” “关于之前那个等离子体湍流控制模型呢?带我去看看。如果没什么问题的话,我得向上面的申请超算进行验证了,后续还有不少的事情要做。” 彭鸿禧点了点头,起身道:“跟我来,模型优化这边已经做的差不多了,只是不知道有没有达到你的要求。” 徐川:“先看看,不行的话再来改。” “对可控核聚变来说,腔室内的等离子体湍流控制是一件大事,急不得,必须要确保万无一失才行。” 跟着彭鸿禧,两人一路来到了七楼。 “周吉,夏广,你们两个过来一趟。” 彭鸿禧朝着办公室中正在电脑面前忙碌的人群喊了一声,很快就有两名中年男子站了起来,快步走了过来。 随即,他徐川介绍道:“七楼这个办公室中是你之前特意安排招聘的数学物理模型方面的研究员,都在这里,一共十二个人。” “前两个月他们一直在配合等离子体方面的教授在对模型进行优化。” “周吉和夏广和这两人就是目前负责人,一正一副。” “周吉周主管原先是华科院那边的精英,主要是等离子体建模方面的人才。” “夏广则是华科大毕业的,之前一直在川航航天局那边做流体力学方面的工作。” “两人在流体力学和建模方面都有着是十几年的工作经验。” 简单给徐川介绍了一下,彭鸿禧转头看向周吉夏广两人,接着道:“这位就是咱们可控核聚变工程的总负责人,徐川徐院士。” 闻言,周吉笑着上前,道:“徐院士的鼎鼎大名,早有耳闻,一直想见一面,今天终于等到机会了。” 一旁,夏广的性格倒是稍微内敛一点,只是笑着上来握了握手打了个招呼。 徐川笑着和两人握了握手,打了个招呼:“这段时间辛苦你们了,带我去看看优化后的模型吧。” 周吉点了点头,道:“好,去找个会议室吧,这边不太好演示。” 会议室中,夏广将手中的u盘插入电脑中,连上了投影设备。 徐川则检测着这些天他们完成的工作。 【应用链式规则--优化√】 【时空坐标的神经网络微分——优化√】 【多场湍流模型约束--优化√】 【湍流边缘电场波动表征--优化√】 【.】 一项项的优化目录呈现在徐川眼中,不仅仅是标记了优化完成,包括优化后测试出来的性能效果,以及与之前的数据对比都做了出来。 南大的超算中心虽然没法完整的运行整个数学模型,但对模型中某些模块进行单独的优化测试什么,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老实说,对等离子体湍的数控模型的测试数据进行优化,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不过周吉和夏广两人不愧是华科院和航天局出来的顶级人才,不仅那些他标记出来那些需要优化的地方全做完了。 就是后面他没有留意和标记出来的地方,哪怕是仅仅是只能提升一丁点的性能,也对其进行了处理和整改。 检测完相关的数据,徐川满意的点了点头。 “从数据来看,优化工作做得相当不错。将优化后的模型整理一份给我,我这边去找台超算验证一下。” 不得不说,人多就是力量大。 这些东西如果全由他一个人来说,没有个大半年的时间根本就做不完。这还是建立在他对模型相当熟悉的基础上。 带着模型,徐川和彭鸿禧离开了七楼。 走在路上,彭鸿禧开口问道:“你这个模型目前来说应该还只是一个唯像模型吧?你准备怎么解决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中的超高温等离子体精确探测难题?” “如果做不到对这些等离子体的数据精准探测,恐怕你这个模型也没法用于反应堆上。” 对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内超高温等离子体湍流的探测,是目前可控核聚变技术中的一大难题。 严格来说,它其实只是控制聚变反应堆腔室内‘超高温高压等离子体湍流’难题的一部分。 在可控核聚变研究的这条道路上,对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中的等离子体湍流进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但这并不仅仅只是一个问题,它是一系列的问题。 像外部的超导线圈产生强磁场控制,像建立数学模型对等离子体湍流进行调整,像第一壁外圈的冷却系统等一系列问题其实都是包括在内的。 只不过目前来说,无论是惯性约束还是磁约束,或者托卡马克和仿星器,没有一条路径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笑了笑,道:“这个问题要说复杂也复杂,但要说难,或许也算不上很难。” 闻言,彭鸿禧有些好奇的问道:“你准备怎么解决?” 目前来说,对反应堆腔室内的等离子体湍流测量常见的有两种。 第一种方法是测量等离子体自身发射的电磁波,来获得有关等离子体参量等信息的。第二种则是探针测量,通过将实体探针放入等离子体中以获得所需参量,是等离子体诊断的基本手段之一。 这两种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的两种,但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缺陷。 第一种方法的缺陷在于离子体发射电磁波的频谱很宽,包含的信息相当杂乱,建立的唯像模型只能在有限范围内准确。 第二种探针法虽然可以得到有关等离子体内部细致结构的信息和各种参量的分布情况,但缺点是会干扰被测等离子体。 例如改变流动图像,形成空间电荷包鞘,产生杂质污染等。 毕竟聚变堆腔室中的等离子体在运行时可是超高温超高压的,任何微小的扰动都可能导致整个流体运行的崩溃。进而导致这些离子体狂暴撞向第一壁。 徐川笑着晃了晃手中的硬盘,道:“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已经隐藏在我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里面了。” 闻言,彭鸿禧一脸疑惑。 老实说,模型他也了解过,但并未发现里面有什么隐藏起来的东西。 徐川笑了笑,道:“我手头目前的这个数学模型,其实就是根据之前普林斯顿pppl实验室那边的数据建立的。” “唯像模型的最大缺点就是不够精准,但最大的优点是逻辑简单,能够在原始资料匮乏的情况下建立。” “而pppl等离子体实验室的数据是怎么观测到的,我想你应该清楚。” 彭鸿禧思索了一下,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普林斯顿pppl等离子体实验室对高温高压等离子体的观测使用的是微波探测法,利用电磁波频谱中的微波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原理来测量等离子体参量。” “你准备同样使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测量吗?可这种方法获得数据同样不够精准。因为获取到的信息量实在太大了,很难对其进行精准的分析,只能得到大致的唯像数据。” 徐川笑着道:“没错,对反应堆腔室中的氘氚等离子体进行探测获取到数据的确很庞大,也很难分析。” “但是为什么一定要去观察氘氚等离子体本身呢?” 闻言,彭鸿禧又愣了一下,不观测等离子体本身?那观测什么? 徐川笑了笑,道:“观测‘杂质’的数据!” 顿了顿,他接着解释道:“目前我们研究的可控核聚变,主流是dt可控核聚变,我们现在走的也是这条路,而dt聚变原料是氘氚两种物质,聚变的产物是氦原子+中子。” “其中中子会被重新利用起来,要用来氚增殖反应,而氦原子,则会被偏滤器带走。” “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我们不能在氘氚这两种原料中掺入一些氦原子来当做原始‘杂质’呢?” “这些掺入原料中的氦杂质,会跟随着氘氚原料一起在反应堆腔室中运行,当然,它最后进入偏滤器中随着氦灰一起送走。” “但在运行中,它会产生与氘氚等离子体有较大差异的电磁辐射和微波数据。” “相比较庞大的氘氚原料本身所产生的信息来说,氦杂质所产生的信息量毋庸置疑要小很多,但通过观测氦杂质的数据,可以对整个聚变堆内的等离子体湍流进行推导。” “这样一来,我们获得的数据就是相对精准的了。” 徐川解释,彭鸿禧思索了一下,恍然就明白了过来,他眼神中带着一丝兴奋的神色,接过话题继续道: “最关键的是,氦本身就是氘氚聚变的产物,也不会参与氘氚聚变中,因为如果要聚变氦原子的话,温度至少要达到十亿度以上。” “这样一来,它并不会干扰到氘氚等离子体的聚变反应,因为氘氚聚变的温度达不到这个高度。” “而且是因为伴随着燃料加入,随着偏滤器排除,它几乎可以全程监控整个等离子体湍流的运动状况。” “唯一的缺点是要精确的分析这些氦原子传递回来信息量回很麻烦,它不像氘氚等离子体的信息一样可以做唯像处理。” “但对于你来说,这并不是什么难事。” “因为你已经解决了ns方程,有能力甚至已经对反应堆腔室中的等离子体湍流做一个数学模型来进行预测控制。” “至于计算量,那是超算的事情,只要超算的性能足够,那就可以解决这些麻烦!” 喃喃自语似的叙述完这些,彭鸿禧抬起头看向徐川,眼神熠熠闪烁着激动。 老实说,通过在氘氚燃料中增加杂质来收集杂质的电磁波做到精准判断等离子体湍流的状态并不是第一次提出来了。 但在以前,没人能做到。 无他,因为根本就计算不出来。 就算是有人能对其做一个数学模型,也无法长时间的去控制等离子体湍流的运动。 因为流体系统是混沌的,对初值极度敏感,现实中的流动你给不出精确的初值,微小扰动也是不可避免的,这些都会被放大,以至于产生不可预测的结果。 在以往,等离子体湍流的运动可以说是一个完全的混沌体系,没人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演变成什么样子。 而现在之所以可行,是因为眼前这位已经搞定了理论基础。 他解决了ns方程,并利用成果针对性的做出来了一份数学模型,有了这份基础,再通过这种方法就能完成计算了。 这就是理论先行的好处了。 这种顶级前沿的理论突破,带动的科技发展,在这一刻体现的可谓是淋漓尽致。 更关键的是,这还仅仅是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九牛一毛。在流体力学领域的更多的进步,会随着时间一一出现。 包括航天、气动、武器设备等各种涉及到流体力学的领域,都将随着ns方程的破译而迎来飞跃式的发展。 亦如当年那位让国家握紧了手中剑一样,这位同样拥有着带动一个领域甚至一个国家往前走的能力。 盯着徐川看了一会,彭鸿禧忽然轻轻的感慨了一声:“国家有你,何其有幸!” (本章完) 第三百三十九章:超导材料的突破 带着优化后的数学模型,徐川找到了科学技术蔀那边安排过来负责整体工作的高弘明,说明了来意。 “没问题,我这就向上面汇报。” “不过申请的超算中心,在性能等方面您有什么要求吗?” 听到是测试等离子体湍流数学模型,高弘明迅速就答应了下来,顺带询问了一下要求。 徐川笑着从身后的背包中摸出来一张卡纸,递了过去,道:“性能要求都在上面,时间方面的话,越快越好,这件事麻烦高厅你了。” “不不不,徐院士您千万别这么说,配合您的工作,保障您的需求就是我的职责,我这就去汇报这件事,大概下午应该就能给出反馈。” 高弘明接过卡纸,扫了一眼后将其小心的放到口袋中。 对于他来说,无论是可控核聚变项目,还是这位徐院士的要求,都是重点中的重点。 前者是国家的重点工程,后者就更不用多说了。 现在两者叠加到一起,可以说只要有要求,就必然会走最直接最快的方式进行上报处理。 若是其他的项目,申请国家级超算中心要填一大堆的资料表格不说,还得对申请处理的模型或者需要计算的数据进行审查,各种排队流程走下来,没个两三个月的时间根本就下不来。 闻言,徐川点了点头,笑道:“既然这样,那我在这里等着。” 半天的时间,他还是等得起的。 在栖霞山脚下,在可控核聚变工业园区中溜达了一圈,徐川再一次见识到了什么叫做‘华国速度’。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这里就按照规划图建起了一栋栋的建筑。 尽管核心区域依旧在还在处理地下区域,但周边生活园区和研究园区的大楼,都已经修建起来了。 目测再有两三个月的时间,负责可控核聚变项目的研究团队就能从仙林校区那边整体搬迁过来了。 当然,实验需要的设备什么的,还有很多都在采购制造中。 毕竟可控核聚变是一个超级工程,涉及的到设备,比如反应堆的等离子体运行轨道、外场线圈、水冷偏滤器、发电热机.什么的,可不是一两家甚至一两百家公司能搞定的。 这种超级工程,需要一国之力,而且还得是大国级别来鼎力支持,才能顺利的进展下去。 徐川从没担心过园区的施工问题,对于一个基建狂魔来说,园区的施工说好了什么时候能交工,就一定能在那个点之前完成。 但是涉及到反应堆零部件方面东西,就不一定了。 那些精密度极高的零部件,别说国内,就是全世界,能生产制造的都没有多少家厂商。 所以在数学模型的验算完成后,他还得在国内找个反应堆测试一下,看看是否真的能如验算中一样,顺利的完成对超高温高压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 下午三点左右,正在园区中和祁中兴交流施工方面问题的徐川收到了高弘明带来过来的好消息。 “徐院士,关于您需要的超算中心申请,已经和各大超算中心交流过了,目前来说,能够在一周内腾出一部分计算力来完成任务的有两家超算中心。” “第一家是羊城中心,配有了“天河二号”超算和相关的系统。” “第二家是沽城中心,部署有“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和“天河三号”原型机系统。” “这两家超算中心相关的信息资料我已经打印出来了,您先看看?” 一边说,高弘明一边将手中的文件夹递给徐川。 接过文件夹后,徐川从里面取出来了两份资料。 第一份资料是羊城的超算中心,这个超算中心位于羊城大学城sys大学里面,拥有华科大学自主研发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 峰值计算速度每秒5.49x10的16次方,双精度浮点运算持续计算速度超过每秒3.39x10的15次方,主要用于高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数字城市建设以及科研领域的计算。 第二份资料是沽城中心的超算中心,这个超算中心位于古城bhx区,相对比羊城的超算中心来说,计算性能方面要弱一点。 但它有一个独天得厚的优势,那就是它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气象研究、可控核聚变、土木建筑设计分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 对于流体力学方面计算和研究,有着其他超算中心没有的优势。 徐川翻了一下资料,就决定好了去哪里做实验。 将手中的文件递回给高弘明后,他开口道:“麻烦高厅申请一下沽城的超算中心,时间的话,越快越好,申请下来后打个电话给我就成。我会带着模型过去的。” 对于运算力来说,一个国家级的超算中心足够他折腾了。 哪怕是性能相对较落后的沽城超算中心,也只是相对于其他的国家级相对落后而已。 随便划分一些运算核心出来就够了。 而它常年对流体力学方面计算和研究,是其他超算中心没有的优势。 借助这方面的优势,或许在沽城那边他还能再对唯像模型做一下优化。 虽然不一定很大,但别小看这一点优化,对于一个计算变量无数的数学模型来说,哪怕只是万分之一的优化,也能在最终运算的时候节省大量的计算资源。 高弘明点了点头,道:“好,我到时候陪徐院士一起过去一趟。” 处理好数学模型相关的事情后,徐川也没在核聚变工业园区多停留。他径直来到了川海材料研究所。 在十月份的时候,他给研究所那边部署了研究超导材料和碳基材料的任务。 并没有要求他们能做出来什么成果,只是要求不断进行实验,相当于拿钱砸实验数据了。 没办法,相对比那些有着几十年材料研究经验的老研究所或者实验室来说,川海材料研究所的经验太少了。 如果是换做其他在超导材料上钻研了十几年的实验室,可以说都不需要再这么砸钱砸实验数据了。 光是日积月累下来的实验数据,就足够他使用了。 但每一笔实验数据,对于研究所或实验室来说,都是最重要的资料,是实验室的根,没有特殊情况根本不可能出售给其他人。 所以徐川也只能这样通过砸钱换时间换实验数据了。 在不断地试错中总结经验,摸索出一条通往重点的道路,是一切材料学实验的必经之路。 他发展的计算模拟模型确实是个很有前途的方法,但最终还是得落实到具体的实验中去。 数学再牛逼,除非你是全知全能的神,否则也不可能完全代替所有的实验 只能说帮助你介绍一些时间或者没必要的弯路而已。 敲了敲办公室的门,负责管理川海材料研究所的樊鹏越樊师兄正在处理工作,看到徐川过来后,他笑着起身迎接。 “徐院士大驾光临,寒舍蓬荜生辉啊。” 徐川白了他一眼,道:“这话说的我像是个客人一样。” 樊鹏越哈哈哈笑道:“伱这一年上头都不来几次,甩手掌柜也做的太干脆了。真不怕我联合其他人吞了你的实验室啊,好歹目前也投资上亿资金了。” 徐川瞥了他一眼,道:“你可以试试。就算成功了也就一个亿而已,对我来说不算多。” 樊鹏越笑着道:“算了,到时候导师给我逐出师门了就完蛋了。” “而且在国内,贪了你的东西能跑哪里去?两院院士级别的巨佬,怕是我连这个办公室门都走不出去就被人指着脑袋了。” 徐川摇了摇头,道:“别贫了,我这次过来看看之前安排的实验研究做的怎么样了,如果数据足够了的话,我这边会开始对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进行研究。” 谈起正事,樊鹏越也就没再嬉闹了,他思索了一下后开口道:“两个月的时间还是有点紧的,目前针对铜碳银复合材料的实验研究一共有十一组实验,积累了大概五百组左右的实验数据。” “至于石墨烯和碳纳米管这里两块,因为设备在上个月中旬才运过来,所以目前才做了不到五十组的对照实验。” 徐川点了点头,道:“这个效率还行,估摸着你们应该是加了不少班吧。” 铜碳银复合材料的探索实验,每做一组需要的时间还是挺长的,短则数个小时,长则一两天都有可能。 “嗯。”樊鹏越点了点头,接着道:“这两个月来,的确加了不少的班。” 徐川:“加班没事,调休和加班工资按照标准给足就行。” 樊鹏越点了点头,道:“这个你放心,不会缺扣的。” “整体数据我就不看,有整理出来的数据吗?”徐川接着问道,五百组的实验数据,能产生大量的数据。 这些数据中,大部分的数据都会重复或者废弃掉,只有少部分的数据可能会带来一些通向正确合成道路的希望。 而从这些数据中刷选出有用的数据也是件麻烦事,包括如何将这些数据解析处理后带入到材料计算模型中去,同样麻烦繁琐,好在现在他手下有足够的人可以去做这个工作。 樊鹏越点了点头,道:“当然,每一次的实验数据都保存下来了,然后会通过分析挑选出可能合适的方法与道路。至于基础数据,那些已经录进材料计算模型中了。” “目前来说,最优化的一条路线是通过纳米合成技术,将铜碳银材料复合通过惰性气体保护后先进行烧结等处理,经过一系列的筛选和提纯后,通过化学沉积法在基层上以二维薄膜的形式进行沉积,形成晶体结构。” “这种二维薄膜片叠加后通过液氦进行超低温冷冻,可以实现氧化铜低温超导材料的特性。” “这算是目前第一个实现铜碳银复合材料超低温超导的。” “至于其他的实验,暂时都还没有展现出来这种潜力。” 闻言,徐川有些惊讶,道:“这么快就有了突破?” 樊鹏越点头道:“嗯,已经测试过了,在43.5k的温度下,这种铜碳银复合二维薄膜材料具备超导材料的特性。” 徐川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兴趣,开口道:“先去看看这个,另外将走这条路线的详细资料以及负责人的信息给我一份。” 老实说,对于川海材料研究所能这么快就摸索出一条通向铜碳银复合材料超低温超导的路线,他还是有些惊讶的。 而且这条路线和他后世研究铜碳银超导材料的路线很接近,这就更让他惊讶了。 哪怕在一开始他就给出了一个研究方向,但那也只是给的一条模糊的道路而已。 铜碳银复合材料,有无数种合成办法,也有无数种材料比例。 在合成的过程中稍有偏差,就又可能会出现两种性能相差极大的材料。 两个月的时间,就能在这条模糊的道路上探索出一条相对正确的道路,说明这名研究员还是挺有能力的。 当然,也有一定的可能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运气好走对了路线,但运气在材料学中其实也算是实力的一部分。 有时候运气好,真的是能直接顺畅无比的一条路线走到底,直接将需要的材料合成出来的。 不过这种概率很低就是了,白前辈来了才差不多。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本章完) 第三百四十章:寻找高温超导的机制 会议室中,徐川从樊鹏越手中接过笔记本,翻阅着里面的数据资料。 摸索出超低温超导铜碳银复合材料的研究员叫‘宋文柏’,是从武理大学那边挖过来的一名教授,之前主要研究领域是材料化学。 这次这位宋教授能摸索到超低温超导材料,半分靠经验,半分靠运气。 他并没有走传统材料学的粉末冶金法,也没有走研究超导体材料常用的高温高压合成法来研究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而是取用了纳米材料制备和分子修饰的发展路线。 他先通过纳米手段制备铜碳银复合材料,然后再通过气相沉积的方式来对细微的原子结构进行操控调整。 和常规制备铜碳银复合材料的粉末冶金法相比,这种新手段解决了铜和碳的界面结合不牢,复合材料中存在大量孔洞的问题。 而相对于高温高压的超导体研究手法来说,也避免了铜原子与碳原子即使在高温下不发生反应,润湿性极差的缺点。 不得不说,在材料研究领域能够在国内大学排到前五的武理大学,还是有些本事的。 一名中等偏上,不算顶尖的材料化学方面的教授,在构思新材料的研发方面,有着充足的经验和应对手段。 若要说缺点的话,那就是在二维薄膜沉积的过程中,使用了粘结剂,即便是只是微量的粘接剂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铜碳银复合材料本身的纯粹性。 这不仅意味着它需要更低的温度,才能使得这种薄膜材料达到超导能隙。也意味着材料本身的性能大幅度降低。 “有点意思,打个电话给这位宋教授,问问他现在有时间没有,如果有的话,请他过来一趟,我有点问题想咨询一下他。” 翻阅完电脑中的资料后,徐川感兴趣的抬起了头,手指在桌上轻轻的敲了敲,朝着樊鹏越说道。 老实来,这份超低温超导铜碳银复合材料本身的价值,其实并不是那么大。 首先这位宋教授研究出来的材料是二维薄膜结构,要将其加工成导线或者其他形状的超导材料难度还很大。 其次是在43.5k(大约-230摄氏度)的温度下做到超导,外面其实早就已经有了。 比如cern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 对粒子进行加速需要超强的磁场,而强磁场需要超导材料才能做到极限。 lhc粒子对撞机使用的就是铌锡合金,通过液氦进行冷却后,这种材料已经做到了能在常压环境中超导,且能批量生产。 而抛开低温超导来说,高温超导其实也早有研究。 早在1987年的时候,华国、米国、小岛国等国家的科学家就都发现‘钡-钇-铜氧化物’处于液氮温区具备了tc,从而有了超导电性。 (tc指的是临界温度,是材料从正常态转变为超导态的温度。比如水银,当温度稍低于4.2k时,汞的电阻突然消失,表现出超导状态,所以水银的tc是4.2k,约零下268.95摄氏度。) 但受限于铜氧化物超导体像很脆的陶瓷材料,你无法把它们拉成细线,再加上制造成本很高,稍有杂质污染即失效等问题,高温超导一直无法应用于工业上。 所以单单是43.5k的温度超导,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实用价值。 它不仅需要液氦冷冻才能超导,还没法工业化生产。 不过,他在这份资料中找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 如果能弄清楚的话,说不定能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一下高温超导材料的超导基理。 要知道超导材料的高温超导基理,别说是现在的2020年初了,就是再过十几年,在后世都没有找到真正的解释。 哪怕是他在后世研究出来了常温超导材料,也没能做到解释常温高温超导体存在的原因。 如果是在其他领域,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或者说极难的事情。 理论未成型,实际成果又如何能做出来? 但在材料学领域,没有理论却实验碰巧撞出来成果再普通不过了。 如今社会上使用的很多材料,其实都是先有成果,而后再研究成果获得理论的。 如果能解释清楚高温超温超导材料的超导基理,这对于超导材料的发展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提升。 樊鹏越点了点头,从口袋中摸出手机打了个电话,询问了一下后挂断了电话。 没等多久,会议室外,敲门声响起。 徐川开口道:“请进。” 随即,大门推开,一名带着金边眼镜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 “樊总,您找我?” 宋文柏走进来询问道,目光却落到了坐在办公桌边的徐川身上。 熟悉的身影让他不由自主的愣了一下,半疑半信的开口问道:“您是徐院士?” 当初川海材料研究所挖他的时候,他就知道这家实验室背后的真正主人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徐川徐教授。 他认出来了徐川,但是又有点怀疑是不是真的。 因为从入职到现在,别说他了,川海材料研究所大部分的人都没有见到过这位真正的老板。 所以这会即便是看到了真人,都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 对面,樊鹏越看向徐川,笑着说道:“你说你,甩手掌柜做久了,公司员工都不认识伱了。” 徐川没理会樊鹏越,他冲宋柏笑了笑,开口道:“是我。宋教授请坐,这次找你过来,主要是有些问题想要咨询一下。” 宋文柏快步走了过来,带着些紧张的问道:“您说。” 虽说他年龄要远大于眼前这位,但两人之间无论是学识还是地位,都相差极大。 院士级别的巨佬,整个武理大学也就四位,他虽然见过,也交流过,但这种院士巨佬成为他的顶头上司的,还是第一次。 而且这还是在私企,并非在学校中,领导的对于下属的权利就更大了,给他到来的压力也更大。 当然,如果把握好了机会,特别是川海材料研究所这种刚刚开始扩建的,以后的路会很光明的。 他今年已经快五十了,再加上本身的学术水平就摆在那里,虽然不弱,但也不顶尖,所以在武理那边晋升的前途差不多已经到顶了。 而换个新环境,说不定能走的更远一点。这也是他能够被挖过来的原因,不仅仅是钱,还有晋升的希望。 徐川也没太在意这些东西,他将办公桌上的电脑连上了虚拟投影,打开了超低温超导铜碳银复合材料的研究数据。 “关于你研究出来超低温超导铜碳银复合材料,我有一些问题想要咨询一下。” “首先是关于x射线衍射分析数据,通过x射线研究,样品在x≈0.04时存在一个从正交晶到四方晶的结构相变过程,原胞体积随铜的组分增加而变大。” “而r-t曲线测量得到零电阻温度,会随铜组分的增加迅速下降,直到降低到50k温度以下后,零电阻温度随x增大而减小,且在结构相变点没有突变。” “关于这点,你有什么看法?” 这个问题在樊鹏越给他的数据中没有分析答案,也就说目前分析结果没有做出来。 如果想要知道的话,直接询问实验主导负责人是最快的。 宋文柏思索了一下,开口道:“按照我的推测,这应该是粘接剂这类元素掺杂对铜碳银复合材料的影响,粘接剂的电子掺杂会导致它的晶格系数发生了变化。” “我之前在武理大学的时候研究过空穴掺杂对电子结构的影响,在外压下体系下,磁性受强关联体系电子的多体效应而被逐渐抑制。” “这可能就是温度降低到50k以下后,零电阻温度随x增大而减小,且在结构相变点没有突变的原因。” 听着宋文柏的解释,徐川手指在桌面上的有一搭没一搭的敲着,脑海中陷入了沉思。 空穴掺杂对电子结构和晶格系数的影响吗? 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在上辈子对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研究时,他一开始研究的并不是铜碳银复合材料,而是氧化铜银纳米材料。 因为氧化材料是公认最有希望突破高温超导限制的。 后面他之所以将氧更换成碳,其实是因为一场阴差阳错的实验事故导致的。 而氧化物超导体之所以成为主流,不仅仅是因为它们能打破超低温超导的限制,更是因为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还表现出了很多奇异的性质。 比如其超导相具有d—波配对对称性,这与常规超导体的s—波对称性不同; 再如其母体材料具有反铁磁mott绝缘相,而在欠掺杂区域存在赝能隙以及费米弧等现象。 在今天,宋文柏的话带给了他一丝新的灵感,他之前一直没有想通的关键或许能得到答案。 如果将原本的氧化铜银纳米材料视作超导体的话,或许意外掺杂进原本材料中的碳可能就打破tc临界温度的关键了。 或许,他能找到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超导形成机制。 如果能成功,这对于高温超导材料来说,绝对是一个有史以来最大的突破! 而且有了这套理论,他就能顺理成章的以最快的速度将超导材料研发出来了。 只不过现在他还需要更多的数据和信息,来验证他心中的想法! ps:补昨天的第二章,求月票 (本章完) 第三百四十一章:高温超导的机理与强关联效应 办公室中,徐川陷入了沉思。 一旁,樊鹏越和宋文柏也不敢打断这位老板的思考,只能在一旁安静的等待着的。 将脑海中的思路捋清楚后,徐川抬起头,目光熠熠的看向宋文柏,开口道: “宋教授,接下来的这段时间,你暂时和你的团队停下对铜碳银复合材料的研究,转而全力对你之前研究出来的超低温超导铜碳银复合材料进行分析。” “我需要这份材料更多的信息资料和分析数据!” 闻言,宋文柏先是愣了一下,随即迅速点头回道:“脱离研究转向分析这个没问题,只是对材料进行分析,咱们研究所的设备可能还有些欠缺。” “比如做表征结构分析的裂解色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这些还没有,缺少这些设备,分析出来的数据并不完善。” 徐川:“这个没问题,相关设备樊总会和伱沟通的,该买的买,设备这东西,买回来又不是说只用这一次。” 樊鹏越点了点头,道:“研究所才扩建没多久,目前的确有一部分设备还没采购,不过这个已经安排在了采购计划中,只是说优先级之前较低,现在既然要用,也可以提前采购的。” 徐川:“如果买新的需要较长的时间,可以试试从国内其他实验室里面买二手的。溢价一些也没有关系,我需要尽快拿到数据。” 会议室中,针对这份超低温超导铜碳银复合材料的实验数据,徐川又咨询了一些问题后,带着一部分的数据离开了川海材料研究所。 回到别墅,他将手中的u盘插入电脑上,从抽屉中取出一叠稿纸,坐在书桌前继续沉思了起来。 自1911年h.卡末林-昂内斯发现汞和锡等金属元素具有超导电性以来,在常压下呈现超导电性的金属元素已经多达了几十种。 而对于超导体材料的分类,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一般来说,最常见的分类是以温度来进行区分的。 需要用液氦来冷冻才能达到临界tc的超导材料被称为低温超导;用液氮来冷冻的,被称为高温超导;而室温下能达到超导的,被称为室温超导。 目前科学界除了能利用bcs理论对低温超导进行解释外,高温和室温为什么也能实现超导性质,并没有完善和统一的解释。 材料学嘛,先意外弄出来材料,再通过对材料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机理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后世,他研究出铜碳银复合材料的时候,也曾经试着去探索解释一下高温和室温超导材料的基理。 但最终并没有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再加上后面研究可控核聚变和ns方程没时间就放弃了对这方面的探索。 当然,上辈子他没研究,但不代表没人研究高温超导材料的机理。 后世的主流观点认为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超导配对并非源于传统的bcs电声耦合,而是源于电子间的强关联效应。 在高中学习物理的时候,我们很轻易的知道每一颗原子的原子核外,都有着不同数量的电子。 比如氧原子,原子核外有八个带正电的质子,比如碳原子,原子核外有六个电子。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原子组成的固体中的电子之间是很稳定的,各个电子被看成是独立的,不会相互影响。 就像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一样,每一颗行星都有着自己独立的运行轨道,不会碰撞到一起。 但是,在许多物质中,比如过渡金属氧化物、镧系氧化物等原子中,外围的电子轨道之间交叠很大,轨道上的电子相互靠近,静电能的增加将不能忽略。 于是这些材料便会产生强关联效应。 而电子之间的强关联效应,正是导致许多新奇的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 如二维电子气中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锰氧化物材料中的巨磁阻效应、重费米子系统、二维高迁移率材料中的金属-绝缘体相变.等等。 因此在后世,对于高温超导和常温超导的超导机理,主流用电子强关联效应来进行解释。 只是这种解释,仅仅是理论,无法通过模型或者数学来进行解释。 而在今天,徐川觉得自己或许可以尝试一下。 翻阅着电脑上宋文柏研究的低温铜碳银复合材料的实验数据,徐川认真的看着,准备熟悉后开始推衍高温超导的机理。 正在这时,书桌上的手机铃声响起,他拾起手机,电话是高弘明打过来的。 “徐院士,沽城超算中心那边的申请已经落下来了,时间在五天后,五天后沽城超算中心的天河一号超算会调配出您需要的计算力,来模拟运行您手中的数学模型。” 电话中,高弘明带着申请回复。 徐川点了点头,道:“我知道了,我会准时过去的。” 挂断了电话,他看着电脑上的数据,拾起了稿纸边的笔。 “五天的时间么,应该能找到一些方向吧?” 徐川轻声自语了一句,没有再多想,手中的笔在稿纸上计算了起来。 “如图一所示的层状结构,其低能物理主要由其中的cuo2平面决定。在cuo2面上,铜原子形成了正方晶格,而两个最近邻铜原子间有一个氧原子。从电子结构上看,其中涉及到的电子轨道主要是铜的3d轨道和氧的2p轨道” “当对母体材料掺杂一定浓度的空穴后,其在低温下会进入超导相,用数学语言可解释为:” “h=μd,σ∑iσdi,σdiσ+μp,σ∑iσpi,σp,σ-∑.pi↑pi↓。” “考虑铜3dx2-y2轨道的单带hubbard模型,氧2p轨道上掺入的空穴会与铜3dx2-y2轨道上的空穴形成自旋单态的束缚态,即著名的zhang-rice单态。” “为其建立低能有效模型为t-j模型,计算哈密顿量为: ht-j=-∑,σtijpg(ci,σcj,σ+.)pg+j∑si·sj” 书房中,徐川一边看着电脑上的数据,一边验算着铜碳银复合材料中的强电子关联结构。 用数学来计算物理,这是他这辈子在深研数学的突破,也是他当前最拿手的研究之一。 沉浸在其中,他一边计算着数据一边整合着脑海中的思路。 这是一条解释高温超导机理的路,以前有人走过,但只开辟了很短的一程,而现在,他在往前推进。 在这条原始的道路上行走,这辈子强大的数学能力是他手中的柴刀,披荆斩棘;而上辈子在物理上的研究则更像是一面罗盘,指引着方向,确保他不会开辟出错误的道路。 数学和物理的完美结合,上一次推进的是高能物理领域的粒子信息计算,而这一次,则是深入到材料学科中,去探索原子与电子之间的奥妙。 一点点的,徐川眼中只有书桌上的笔和纸,此刻他仿佛在黑暗中行走,眼前一片漆黑,只有远处闪烁着的一点灯塔亮光指引他前进的方向。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窗外,深冬季节的天气反常的下起了大雨,天空乌云密布,笼罩着大地。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雨终于停了,太阳在挪动着脚步,试图将自己的光辉穿透乌云重新洒向人间。 书房中,不知从何时起便停下了手中的笔,站在窗边望向远方徐川,正出神的看着雨后那一道道透过乌云落在大地上的光。 望着缓缓在天际落下的夕阳,徐川的嘴角勾起了一丝笑容。 当丁达尔效应出现时,光便有了形状。 那一道道雨过天晴从天空中透下的光,在引领着文明前进的方向。 尽管他没有找到高温超导的超导机理,但已经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剩下的,就是沿着这条路继续深入了。 如果能完成高温超导的机理,在未来,他或许能通过数学计算得到高温超导材料的超导态。 到那个时候,超导材料将不再是桎梏科技发展的阻碍。 甚至,说不定他能以此继续推衍,找到新的,更优秀的常温超导材料,将其广泛用于工业各界。 毕竟他后世研发出来的铜碳银复合材料的性质,有些偏向于陶瓷材料,虽然能在常温常压下实现超导,但加工成型困难,且容易受到干扰。 这种受限的常温超导材料,用于可控核聚变,粒子对撞机这种顶尖的科研设备上还行,但是要广泛将其用于发电、输电、储能、弱电等领域还是很困难的。 特别是那些工作环境相对恶劣的设备,就更无法利用了。 如果能找到一种类似于铜铁金属材料的常温超导体,那么现有的科技发展将迎来一次真正的飞跃。 想了想,徐川返身从书桌上拿起了手机,找到了高弘明的电话拨了过去。 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高弘明就迅速从可控核聚变工业园区赶了过来。 “徐院士,您找我。” 徐川点了点头,拿起准备好的硬盘递了过去:“这个里面是针对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中的等离子体湍流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 “原本我是准备亲自去一趟沽城进行验算的,但现在情况有些变化,我手里还有一些其他的事情,就不准备亲自过去了。麻烦你带着这份硬盘跑一趟吧。” 闻言,高弘明迅速道:“跑一趟不是事情,但您不去,我也不懂数学模型和测试方面的东西啊。” “如果您实在脱不开身的话,我这边跟上面反馈一下?延期一点时间?这个没关系的。” 徐川想了想,道:“延期不是解决办法。这样吧,我给彭鸿禧院士那边打个电话,让建模部门之前优化模型的两个负责人出来陪你一起过去。” “这份模型是他们优化的,而且是建模方面的专业人员,能代替我过去。” “如果到时候真有什么问题,你也可以给我打电话。” 高弘明想了下,道:“也行,只是您不去,我心里始终有点没底。毕竟这事这么重要。” 徐川笑了笑,道:“如果一切顺利,我去其实也做不了什么太多的事情,将模型验算后的数据带回来给我就行了。” 高弘明点了点头,道:“行,既然这样,那我等会先去找一下彭院士。” 徐川:“辛苦你了,一路顺风。” 高弘明将手中的硬盘小心翼翼的放进带来的防撞盒中,道:“我只是做了一些打杂的工作,徐院士您才是真正的辛苦。” “既然您这边还有事,我就不多打扰了。” “另外,我这边会通知了部队那边的人,让他们安排人手和我一起护送这份模型安全抵达沽城的。” “您放心,人在模型在!” (本章完) 第三百四十二章:152K高温超导! 送走高弘明后,徐川又给彭鸿禧打了个电话,简单解释和安排了一下数学模型的测试后,他又一头扎进了书房中。 尽管川海材料研究所弄出来的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是低温超导体,但他从上面找到了一丝通向高温超导机理的曙光。 而相比起去沽城验证超高温高压等离子体湍流的数学模型来说,这项理论工作的意义,可以说是更加重大。 至少在他本人看来,重要程度是更胜一筹的。 等离子体湍流的的数学模型验证,可以说能代替他去处理的人很多,而寻找高温超导材料超导机理的工作,能代替他的,可以说几乎没有。 纵然是他的导师威腾来了,也无法做到利用数学语言来解释超导材料的超导能隙。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数学能力能解决的问题了。 数学能力再强,如果不了解材料的基本的特性,如果不了解高温超导材料的各种性质,不了解材料的固有特性、派生特性等各方面的数据,也是不可能做出来的。 上辈子他没法找到高温超导材料的超导机理,一方面是他没将时间的投入到这上面。 当时的他觉得将超导材料弄出来了就行,至于机理问题,他不研究也有人会去研究的,那不重要。 另一方面,则是上辈子他的数学能力远不如这辈子。 上辈子他拿到菲尔兹奖,是因为解决了杨-米尔斯存在性与质量间隙问题而顺带获得的。 在偏微分方程,非线性方程,计算函数等方面他的数学能力的确算是顶尖那一批的,但数学可不仅仅只有这些。 代数、数论、几何、数分、拓扑、泛函分析、概率论林林总总算下来,数学有超过二十种的大类。 而每一大类,下面又有繁多的小类,比如代数下有线性代数,群论,域论,李群,李代数,kac-moody代数,环论.等十几种不同的领域。 别说上辈子了,就是这辈子,他在数学上也不敢说自己了解所有的领域。 书房中,徐川一边整理着从川海实验室那边带回来的有关超导材料的数据,一边继续完善超导材料的超导机理。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超导态都是电子形成库玻对然后凝聚的产物。而超导机理的核心问题就是关于电子库玻对的成因。 铜氧化物超导体中的超导一般是由cuo2平面所承担,附近的载流子库层起到调节cuo2平面物性的作用。 但由于电子强关联特性,cuo2的物理特性不能被现有的固体能带论进行描述。 所以他需要对固体能代论做一个新的数学描述。 书桌前,徐川盯着电脑显示屏上的数据,眼神明亮,嘴中喃喃自语着: “从图1a显示的是bi2212单晶样品解离以后暴露的bio面的结构,可以看见沿着一个方向有一个非公度调制结构出现。” “而在高温超导体中,能带论计算的原本连续封闭的费米面没有出现,由于强关联效应,费米面变成了四段费米弧,在费米弧端点有很高的态密度。” “所以在8个端点之间有7个散射波矢,分别用q1…q7进行描述。在测量完准粒子相干散射形成的图案以后,利用傅里叶变换,就可以得到这7个波矢的散射亮斑。” “这一点可以利用相位敏感的准粒子相干散射(phase-referencedquasi-particleinterference,简称pr-qpi)技术来进行甄别。从而在q-空间勾勒出费米面的信息。” “然而,实际上这个物理量在任何一个q点是复变量,同时具有相位,即r(q,e)=|r0(q,e)|exp[ij(q,e)]” 电脑前,徐川在脑海中分析着铜碳银复合材料的数据,并在脑海中完善着理论和想法。 和数学论证不同,针对材料物理的探索,并不需要很长的数学计算。 数学在这个过程中只是起到一个关键性的奠基作用,更多的,是如何通过一套完善的理论,去解释相关的现象。 这个其实和理论物理有些像,就像爱因斯坦最初提出相对论一样,先给出了广义相对论最初的形式,然后再一点点完善。 而在完善相对论的过程中,通过引力场方程、马赫原理、时空图等方面的东西,利用数学工具来一点点的确认。 这大抵就是所有的自然学科,研究到最后都要归根于数学的共性吧。 如果一项理论,无法在数学上做到逻辑自洽或者验证,那么这项理论再完美,恐怕也只是昙花一现。 “或许,我找到了一条合适的道路!” 望着电脑上的图像和数据,徐川的眼眸越发深邃,如一片汪洋大海般,蕴藏了无数知识的海水。 迅速从抽屉中取出一叠新的稿纸,他拾起笔开始推演了起来。 “rr(q,-e)=|r(q,-e)|cos[j(q,e)-j(q,-e)]”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来的相位参考的物理量,每个虚线小圈标示的是7个散射斑的位置和强度积分的区域。可知在d-波能隙情况下,q1,q4,q5对应的是能隙同号” “可得相位参考的qpi强度rr(q,-e)=|r(q,-e)|cos[j(q,e)-j(q,-e)]。而(d),(e)和(f)显示的是虚线小圈内rr(q,-e)强度的积分,q2,q3,q6,q7则对应的是能隙反号散射.” “在这一模型中,如果只考虑铜格点所形成的正方晶格,i,j为铜格点的指标,在理论上通常将ci,σ看作是一般意义上的电子湮灭算符,则.” 黑色签字笔在洁白的a4纸上落下一个个的字迹。 随着对铜碳银超导材料能隙数据与相位物理的量的计算,徐川的眼神也愈发平静了下来。 终于,他停下了手中的笔,望向稿纸上的最后一行算式。 【s→=c〃σc】 “原来如此,超导体中的能隙是d-波对称的,至少在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中是波对称的。” “利用单带hubbard数学和gutzwiller投影算符可以求得能隙,虽然这一方法并不是使用所有的情况,但在强耦合情况下的低能有效理论基本相同。” “如果利用t-j模型等类似模型的理论与重整化平均场方法来处理高温超导材料的话,则可以先使用gutzwiller近似重整化因子,第二步则是用标准的平均场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实验数据一步步的将高温超导材料的超导能隙推算出来了。” “而且这种方法有希望成为确定其他非常规超导体中能隙函数符号反转的强有力手段。”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高温超导将迎来一次蓬勃的发展。” 看着稿纸上的理论和算式,徐川长吐了一口气。 将前往沽城验算等离子体湍流数学模型的时间腾出来,他算是初步搞定了高温超导材料的超导机理特性。 剩下的,就是找到更多的高温超导材料数据来对这套理论进行验证了。 起身舒展活动了一下筋骨后,徐川重新坐回了书桌前。 整理一下稿纸后,他开始将稿纸上的东西一点一点的转移到电脑上编写成论文。 当然,这份论文目前来说是不可能公开出去的。 尽管高温超导材料的超导机理特性的研究是如今超导材料界最热门的领域之一,他这篇论文丢出去,可能会瞬间引爆这片池塘,让他成为超导材料界的顶级大牛。 但相对应的,这也会给别人指明一条研究高温超导材料的道路。 所以这篇论文,目前就只能藏在手里了。 不过徐川也没太在意。 等到他将高温超导材料做出来以后,再公布出去也不迟。 将稿纸上的论文整理完整输入电脑后,徐川起身直奔川海材料实验室。 高温超导材料的超导机理特性他已经初步摸清楚了,如果想要利用起来的话,最好是建立一个强关联的tj模型来进行运算。 不过建立一个模型再到测试,哪怕是最基础简陋的版本,也至少需要半个月以上的时间。 他现在已经有些等不及了,他想去实验室试验一下,看看能否根据自己计算的数据和理论,在超导材料上做一个进一步的优化。 一路风驰电掣的来到川海材料研究所,徐川找到樊鹏越,让他给自己安排了一间实验室。 研究所本来没有多余的实验室,毕竟才扩建两个月不到,招聘的人员和购买的设备并不是很齐全。 再加上他之前要求对超导材料和碳基材料进行大量的研究,如今已经是满负荷运载的状况。 不过之前研究铜碳银复合材料的宋文柏被安排去分析材料,他原先所使用的实验室就暂时空置出来了,正好可以挪用一下。 实验室中,徐川亲自操控真空冶金设备制造铜碳银复合材料。 相对比物理粉碎法、机械球磨法、气相沉积法等其他纳米制造方法来说,用真空蒸发、加热、高频感应等方法使原料气化或形成等粒子体,然后骤冷,可以得到纯度高、结晶组织好、粒度大小可控的原料。 结晶完美,粒度大小一致的材料,这一点在材料的制造上,特别是实验室中研究材料非常重要。 当然,缺点也有,这种手段制备纳米材料对设备和制备技术的要求很高。 不过能用钱解决的事情,在徐川看来都不是什么事。 一旁,樊鹏越和宋文柏在实验室中打着下手。 当然,他们也有些好奇,好奇这位准备研究什么,或者,准备怎么制备铜碳银复合纳米材料。 之前徐川拿到了宋文柏的超低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数据,很明显是去研究去了。 短短十来天的功夫,就能从里面找到一些发现或灵感? 更深的东西,两人都没敢去想。 他们都只以为徐川通过研究超低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数据找到了一些可能优化的铜碳银复合材料的线索。 老实说,这就已经很惊人了。 毕竟时间这么短,材料方面的数据可不是那么好分析的。 至于通过这些数据,找到高温超导材料背后的超导机理,两人更是想都没想过。 高温超导材料的超导机理要是这么好研究出来,也不至于现在铁基、铜基、石墨烯等高温超导材料都出来了,机理还没找到。 实验室中,徐川穿着白大褂,带着防护口罩和护目镜,全神贯注小心翼翼的操控着rf磁控溅射设备,将制备好的纳米材料溅射在srtio3基片上。 这一步需要两分钟左右的时间,才能让纳米材料完全铺垫覆盖srtio3基片,在上面形成一层薄膜。 然后再添加2%(体积分数)的多壁碳纳米管ts)和表面镀cu改性后的碳纳米管作为增强相。 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后,最后再通过惰性气体保护,在860c-900c的温度进行30-50分钟的热处理,使其在srtio3基层上形成一层铜碳银复合薄膜。 而这层薄膜,就是徐川需要的东西! 在实验室中呆了整整两天的时间,直到翌日深夜凌晨,徐川紧绷的神经才放松了下来。 在他手中的器皿内,一片不到小孩巴掌大的银灰色薄膜正安静的躺在那里。这就是他从忙碌了两天的成果了。 长舒了口气,徐川将手中的透明器皿递给宋文柏,道:“麻烦宋教授测试一下这片材料的超导机理。” “如果我的计算没有错,它应该会在152k左右达到临界tc。” 全神贯注的折腾了一天,他现在已经实在是没有精力去做测试,只能将其交给他人。 闻言,宋文柏张了张嘴欲言又止,最终点了点头接过了材料。 对于超导材料的测试并不是很难,通过低温恒温器和杜瓦液氮容器等设备就能进行。 只是这位说152k的临界tc,他怎么都不太相信。 152k的临界tc这是个什么概念? 换算成摄氏度,差不多是-121.15c,这个温度听起来很低,但放到目前的超导材料界来说,很高很高了。 抛开那些需要高压条件的超导材料来说,目前铜基高温超导体能达到94.9k的超导温度,加压可以达到125k,换算成摄氏度差不多是-178.2c和-148.15c。 足足差了30c的温度,别小看这点,要知道铜基高温超导材料94.9k的tc临界温度已经有差不多十年没有任何的突破了。 至于铁基超导虽然的极限虽然能达到-23c超导,但目前仅能在实验室中耗费极大的代价极少数的制造。 量小不说,还及其容易污染,随便暴露在空气中就会导致超导失效,因此没有太多的对比价值。 而他手中的这片薄膜,要是真的能在152k的温度中实现超导,那高温超导行业怕是会迎来天翻地覆的改变。 更关键的是,他这位老板,还事先计算出了这个数字。 这代表的意义,他已经不敢去想了。 (本章完) 第三百四十三章:有一个变态的老板是种怎样的体验 摇了摇头,宋文柏抛开心中的杂念,开始利用实验室中的设备对器皿中的银灰色铜碳银复合材料进行测试。 一旁,徐川休息了一会恢复了一些精力后也走了过去。 对超导材料的测试虽然很繁琐,但是并不算很复杂。 毕竟如今各种实验设备基本都已经全自动或者半自动化了。 比如川海材料实验室这边,实验室中就有一套完整的超导电磁测试系统。 这台系统由测量tc临界温度和电阻阻值的仪器、迈达斯效应测量设备、计算机、cassy传感器等设备组成,可以对超导材料进行测试,能够将实验温度降低到10k左右。 当然,它也仅仅是能测试超导材料的一些基础关键数据,如电阻值,磁通量等等。至于分析超导材料精细结构,晶构结构,表征结构等方面东西,还需要另外的设备。 在宋文柏的操控下开始运行,超导电磁测试系统的各项设备开始运转,连接着这些设备的计算机将相关的数据实时投映了出来。 偌大的显示屏,按xy轴分成四份,分别显示着不同的数据。 电阻信息数值、温控系统数值、磁场指标数值、交流磁化率等测试超导材料主要性能的数据都显示了出来。 随着制备出来的铜碳银复合材料放入超导电磁测试设备中,计算机上设定好的程序开始运行。 低至零下196c的液氮开始缓缓注入到冷却设备中,迅速降低着测量空间的温度。 0c、-50c、-100c. 很快,测量空间中的温度便已迅速降到到了零下一百度以下。 而随着温度的降低,计算机的显示屏上,电阻、温控、磁场指标等参数曲线也开始了波动。 电阻曲线开始缓慢下滑,从的1.95x10^(-8)Ω·m一路降低。 看着眼前缓慢降低的电阻数值,宋文柏忍不住咽了口唾沫。 他脑海中情不自禁的再度浮现出来了徐川刚刚所说的话语。 152k左右达到临界tc。 这真的有可能吗? 望着显示屏上的温控数据,在液氮的疾速冷冻下,超导电磁测试空间中的温度已经降低到了零下110c了。 这个温度,换算成k氏度,已经达到了163.15k,只要再下降10k,那么就能递到152k。 真的有可能吗?莫名的,他心里竟然升起了一丝期待。 不由自主的,宋文柏屏住了呼吸,目光紧紧的盯着屏幕。 163.15k到152k的温降,对于使用了液氮作为制冷剂的超导电磁测试系统来说,需要的时间并不长。 毕竟液氮本身的温度就达到了-196摄氏度,差不多是77k,这距离它能冷却的极限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显示屏上,温控数据一点一点的降低着,徐川也屏气凝神的看着数据。 152k是他计算出来的临界tc数据,如果能成功,那对于高温超导材料来说,真的可以说是开辟出一个全新的世界了。 但能否成功,老实说他心里的底气其实也不是很足。 毕竟这种突破,可谓是打破了以往材料研究的方式了,通过超导机理数据来模拟超导材料的结构,再通过实验来制备。 这是一条可以说几乎完全异于传统材料研究的路线。 随着温控数据的下降,当显示屏上的数据跳动至155k的时候,电阻曲线依旧没有太大的变化,阻值曲线依旧保持着平稳的降低。 然而,就在下一秒。 奇迹出现了! 当显示屏上的数据跳动至153k的时候,原本维持着平稳下滑的曲线,恍若跳崖一般以接近九十度的角度直接触底。 蹲在显示屏前,正全神贯注紧闭呼吸的宋文柏看到这一幕后,瞳孔骤然收缩了起来。 “电阻,真的为零了?” 看着恍如心电图断线一般的曲线,他的心跳仿佛在这一刻跟着停止了。 愣愣的盯着屏幕,宋文柏感觉这会自己有点呼吸不过来了。 “怎么可能?” “这怎么可能!” “152k的温度,真的转变成超导态了?” 喃喃自语了几句,他忽然意识到了什么,猛然的转头看向了站在自己身后的人影。 此刻,徐川脸上和眼神中也带上了一丝笑意。 没错,他成功了! 在前一秒,超导电磁测试系统中的铜碳银复合薄膜材料还只是常态导电材料,而在后一秒,它已经完成了转变。 在152k的低温中,它成功的实现了零电阻超导态的转变。 看着显示屏的数据,徐川的目光深邃悠远,仿佛要透过虚空直接看到超导电磁测试空间中的铜碳银复合薄膜材料一般。 在那里,在152k的温度刺激下,那张小小的薄膜原子宛如军队收到了指令一般,迅速重组阵列,形成了全新的晶体结构。 在这一刻,通过它的电流,没有任何损失。 很明显,这就是他一直在寻找的东西! 尽管152k的温度并不算什么高温,甚至依旧可以说的上极低。 但在超导材料的发展史中,相对而言,这毫无疑问这是一项惊艳世人的成果! 实验室中,宋文柏都顾不上铜碳银高温超导材料电阻为零的惊喜,他惊骇的看着徐川,像是在看一个怪物一样。 半响,他才缓过来艰难的开口问道:“你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152k的高温超导材料,本身就已经是惊人的成果了。 自从上个世纪科学家发现超导这一特性以来,材料界对于超导体的研究就从未停止过。 但时至今日,从没有听说过有哪一个国家,哪一家实验室或研究所能实现152k的高温常压超导。 它本身就已经打破了高温超压超导材料的历史记录了。 至于日耳曼马普化学研究所研究的铁基高温超导材料能在零下二十三摄氏度的情况下超导,那可不是在常压下保持的。 它是在170gpa的超高压下,才能保持零下二十三摄氏度超导。 这种苛刻的条件,可以说让这种材料除了研究价值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实用价值。 纵然是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的压强也只有1100个大气压,而170gpa,是一百七十万个标准大气压。 这么高的压强,除了实验室外,几乎没有任何的实用价值。 但对比之下,他现在亲手实验的这份材料,可是处于标准的大气压下的。 常压152k超导,这一参数公布出去,绝对能在超导材料界掀起巨浪。 而更让他惊骇的,是在没有开始测试前,这位就精准的预言出了这份铜碳银复合材料的临界tc温度。 这意味着这位已经清晰的掌握了这份超导材料的数据。 如果不是自己亲眼在实验室中打下手看着这份材料一点一点做出来的,他一定会觉得这份材料是从其他地方拿过来,并且已经测试过的。 否则怎么可能在没有测试前就知道超导临界tc? 听到宋文柏的问题,徐川收回了落在电脑屏幕上的视线,看了他一眼,笑道: “这并不是很难,如果你能知道高温超导材料的超导机理,再加上一点点数学能力和对材料本身的了解,同样也能做到。” 闻言,宋文柏愣了一下,随即瞳孔再度凝聚成一点,他听到了什么?高温超导材料的超导机理? 忍不住咽了下空气,他有些口干舌燥的问道:“您找到了高温超导体的超导机理?” 徐川笑了笑,道:“这还得感谢你,伱之前研究出来的低温铜碳银复合材料给我提供了一些灵感和想法。” “在那些实验数据上,我拓展了一些想法和理论,并利用实验室的模型对铜碳银复合材料做了一些优化。” “总之,你帮了的大忙。” 听到这话,宋文柏心跳都断了一下,他迅速问道:“您是说,关于高温超导体的超导机理,是您这些天才研究出来的?” 徐川点了点头,道:“从理论上来说的确是的,不过我之前也有研究过超导材料,有什么问题吗?” 闻言,宋文柏再度咽了口空气。 有什么问题? 问题老大了好吧!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这位拿到他之前低温铜碳银超导材料的数据,至今应该还没有超过十五天的时间。 也就是说,不到半个月,他就摸清楚了超导材料界研究了整整半个的世纪都没有研究清楚的超导机理! 更关键的是,他还利用这份机理+川海材料实验室的那个数学模型重新完成了对高温铜碳银高温超导材料的设计! 而且还做出来了!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变态? 诺贝尔奖+菲尔兹将就能为所欲为解决别人半个世纪都没法解决的难题吗? 还是说,这就是天才的世界吗? 随手的发挥和研究,就是别人仰望不到的重点? 脑海中思绪瞬间转过万千,宋文柏回过神来,深呼吸了一口,忍不住问道:“我能看看高温超导体的超导机理论文吗?” 高温超导材料的超导机理,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研究超导材料,甚至是没有任何一个材料行业的科研人员或者学者能忍住拒绝。他也不例外。 徐川笑道:“高温超导材料的超导机理核心点在于‘强电子关联’效应,不过论文我没带过来,如果你想看的话,明天我可以给你发一份。” 顿了顿,他接着道:“今天不早了,整理一下实验室后就先回去休息吧。明天你带人继续完成铜碳银复合高温超导材料的性能测试。” “我还需要回去整理一些东西,这里就交给你了。” 闻言,宋文柏一脸激动地看着徐川,用力点了点头,道:“放心吧,老板,我一定会办好这件事的。” 徐川笑了笑,转身离开了实验室。 深夜,小小的红旗轿车上,郑海笑着看向走上车的徐川,问道:“我还以为你今天也会和昨天一样住在这里的。” 徐川笑了笑,道:“实验做完了,暂时告一段落,没必要再住这里,住家里还是要舒服的。” 闻言,郑海也笑了笑,他没再问,发动了汽车驶向远方。 他没问实验有没有成功,也没问徐川在做什么。 他只需要做好自己事情就够了,至于其他的,那些不是他能够过问的。 顺利的回到别墅,徐川先是洗了个热水澡,而后擦干净头发坐到了电脑前。 虽然这会已经到了深夜凌晨,不过他还有比睡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打开了前两天完成超导机理论文,徐川开始在上面做一些修改。 亲手完成一次实验,获得的收获远比看别人的实验数据更多。 有时候,理论研究与应用实验的并不冲突,甚至是相辅相成的。 152k的铜碳银高温超导体,蕴含了高温超导材料的超导机理,尽管他已经知道了基本原理,但这一原理的背后,还有更多更深奥的理论工作在等待着他去完成。 比如为什么在过去,人们普遍认为过量的掺杂会导致高温超导体的临界tc下降,然而在今天,他却发现了过量掺杂的铜碳银高温超导体实现了152k的高温超导。 尽管152k算不上什么高温,尽管他能通过模型来计算掺杂的数据与超导能隙之间的函数,但掺杂对于超导体的影响,到底该以怎么样的理论来解释,他还没弄清楚。 亦或者,高温超导体中的强电子关联效应,是怎么步调一致地按照德布罗意波的方式感受外电磁场的作用,就像带电粒子的aharonov-bohm效应那样,从而把单个电子微不足道的波粒二象性放大到宏观尺度上的。 这些都是更深一次的问题,需要他去研究,也需要其他科研人员去研究。 当然,这不是一时之功,需要漫长的时间,无数次的实验,无数次的理论修正去完成。 ps:明天恢复双更,求月票! (本章完) 第三百四十四章:影响国家发展的材料 虽然昨晚忙碌到晚上两点多才睡,但第二天,徐川依旧七点多就从床上爬起来了。 简单的洗漱和吃了个早餐后,他便迅速赶到了研究所。 高温铜碳银复合材料的测试可还没有完,昨天晚上,他和宋文柏仅仅是针对超导临界tc温度和迈达斯效应进行了测试。确认了这种新型铜碳银复合材料在152k的温度下能转变成超导态。 而一项材料的测试项目可不止这些。 除了普通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电子学特性测量外,超导材料还有独特的界电流密度、涡旋钉扎性能、捕获磁场等方面测试。 而相对比力学、电子学那些普通特性外,后面的超导测试才是关系到一项超导材料好坏的关键。 比如临界电流密度,指的是在一定化学环境下所能够达到的最大电流密度,即使在最大电流流量下也不会发生电极腐蚀或者化学阻抗的变化。 如果对超导体稍微有点了解的人一般都知道超导具有临界温度tc这个概念。就是正常相材料转变成超导材料的温度。 但超导体不仅具有临界温度,还具有临界电流密度和临界磁场强度。 一旦温度高于临界温度/电流密度超过了临界电流密度/磁场强度超过了临界磁场强度,就会向正常相转变。 换句话简单的来说,温度过高,电流过大,磁场过强都会使超导体丧失超导性。 而现如今制备出的超导体中不存在同时具有高临界温度,高临界电流密度和高临界磁场密度的材料,因此超导体的应用并不广泛。 但是正因如此,超导体的研究具有很大的价值。 若能找到“三高”超导体(高临界温度,高临界磁场,高临界电流密度),就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因此相关研究虽然称不上最热门,但一直是凝聚态物理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而如何提升临界电流密度和临界磁场密度,也是目前超导材料界最前沿的研究方向。 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中,徐川需要对他制备出来的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进行完备的测试。以确定这种新型材料各方面的参数。 此外,他还需要尽快的将这种产品工业化。 毕竟时间不等人,可控核聚变工程已经开启,相对比使用其他的超导材料,比如氧化铜基超导材料制造磁约束装置来说,他更愿意也更熟悉使用后世自己研发的铜碳银复合高温超导材料。 一方面不仅仅是因为熟悉铜碳银复合高温超导材料的性能;另一方面,则是铜碳银复合高温超导材料能提供的磁场强度要远超寻常的超导材料。 大型强粒子对撞之所以动辄几十公里,原因不仅仅是因为需要将粒子加速到极致,更是因为提供磁场的超导体,具有极限。 比如欧洲原子能研究中心的lhc对撞机,使用的磁体是由铌钛(nbti)超导材料制成的,目前仅仅能提供8.3特斯拉的磁场强度。 而这方面的性能严重限制了对撞的能级,目前lhc的对撞能级极限在13tev左右。 但如果能将磁场强度提升一倍,达到16t,那么以lhc的规模,对撞能级能提升到100tev级别。 磁场强度翻一倍,对撞能级能提升借接近八倍。 这就是超导材料临界磁场的重要性了。 而在可控核聚变上,临界磁场强度的重要性就显得更胜一筹了。 高临界磁场,才能提供更高的磁约束力,徐川不可能为了提升约束力将反应堆修成直径十几公里的巨型堆,那并不现实。 所以提升高临界磁场,就是他唯一的选择了。 目前临界磁场最高的超导体材料是由樱花国研究镁二硼超低温超导体材料,能够达到40特斯拉的磁场强度。 40特斯拉的磁场强度听起来并不是很夸张的样子,但实际上它已经非常惊人了。 简单的对比一下你就知道了。 用家庭中常用电器冰箱来举例。冰箱中使用的磁铁只有一特斯拉的百分之一,也就是0.01t。 对比之下,40t这个数值就很夸张了。 不过受限于材料本身难以塑造、需要临界温度极低等缺点,这种镁二硼低温超导材料没法广泛应用到仪器设备上,目前还仅用于实验室研究。 而常规氧化铜超导体材料虽然同样能提供差不多接近20t左右的磁场强度,但它也同样有着镁二硼超低温超导体材料的缺点。 至于铜碳银复合高温超导材料,他后世研究出来的材料磁场强度是在16t左右。 这辈子利用高温超导机理和数学模型计算制备得到的临界磁场强度,还不知道有多少。 从计算理论上来说,这种新型铜碳银复合高温超导体的固体磁场强度应该能达到20t以上。 具体能达到多少,需要通过测试后才能知道 川海材料研究所,樊鹏越的办公室中,徐川有些不自然的摸了摸脸庞,感觉上面像是有东西一样。 对面,他的大师熊樊鹏越正在用一种极其怪异的眼神死死的盯着他。 被看的有些受不了,徐川咳嗽了一下,打断了这种诡异的气氛,开口道:“我说,又不是第一次见面了,你这样盯着我干啥,我脸上又没花。” 闻言,樊鹏越怪异的说道:“你真是个人?” 徐川嘴角抽了一下,道:“没必要吧,虽然152k的高温超导材料成果的确很惊人,但也并不是说不可能。” 听到这话,樊鹏越都想咆哮了,他感觉自己的三观在被无限挑战。 “是,152k的高温超导的确不是不可能!” “但是伱丫不是半个月前才从我这边拿走实验室的超导材料数据啊!” “别跟我说,你在普林斯顿学数学的时候还搞过材料研究!” “做个人吧!” 要知道博士期间他跟着导师研究二硒化钨二维材料的时候,辛辛苦苦做了一年多的实验都没有找到正确合成二硒化钨的路线。 这个妖怪拿到超导材料数据不到半个月,就将超导材料的tc临界温度从43.5k提升到152k,足足提升了一百多k不说,还直接打破了目前高温超导材料的记录。 说实话,他都想剖开这个妖怪的脑子,看看里面是不是装着一台量子计算机了。 徐川叹了口气,道:“别扯了,后面要忙的事情还有很多呢。先完成对这种材料的测试再说吧。” 聊起正事,樊鹏越也正经了起来,他思考了一下后道:“材料的测试应该不是什么问题。虽然有些参数我们这边还缺少设备没法做,但是你出面,找南大借用一下相关的设备肯定没问题。” “你和宋文柏在昨天晚上就已经完成了初步的测试,152k的高温超导,哪怕它在其他方面的性能弱一些,这个温度也注定了它的应用前景是相当广泛的。” “而从之前宋文柏研究的超低温铜碳银超导材材料来看,你研究的这份材料性能参数应该不会低。” 说着,他似乎想起了什么,看向徐川接着问道:“如果我没猜错,你这个材料应该是用理论和数学配合模型研究的,所以你手里应该有它的相关参数性能的预测数据吧?” 顿了一下,他又打断了自己的话,接着道:“不,肯定有,宋文柏汇报说你昨天就直接精准的预测了它的临界tc温度,那么其他的临界电流、临界磁场方面数据肯定有。” 徐川点了点头,道:“的确有,从理论上来说,这份铜碳银复合高温超导材料临界磁场应该能达到20t以上,至于临界电流,这个需要根据温度和临界磁场来具体判断的。” 闻言,樊鹏越倒吸了口冷气:“20t的临界磁场?你确定你没算错吗?这个数字很恐怖的!” 徐川笑了笑,道:“还行,20t算是保守估计,按照理论来算,如果完美状态它的临界磁场最高能达到28.74t。” “当然,这个数据现实中应该不可能达到。” 听到这话,樊鹏越忍不住咽了口空气,道:“如果是这样,这份超导材料的价值就大了。” “之前我还在考虑你后续是准备怎么处理这份材料,是和之前的人工sei薄膜一样申请专利,还是说准备自己建厂生产售卖成品。” “现在看来,自己建厂生产才是唯一的办法。” “这种级别的高温超导材料,恐怕就是你想申请专利,上面都有可能找你商量了。” “虽说论文和专利与实际的制造与技术还是有一些区别的,但这种重要性极高,甚至涉及到国家发展的材料,恐怕上面也不会轻易同意你将论文发布出去吧?” 顿了顿,他又想起了什么,接着问道:“你这种材料能制造成导线吗?传统力学和电学方面的性能如何?” 徐川想了想,道:“制造成导线应该是可以,传统力学和电学方面的性能从理论上来说比氧化铜基高温超导材料要好一些。” “但因为晶体结构方面的关系,它目前依旧更偏向于陶瓷固态方面一些。” “如果你想大规模的应用于发电、输电、储能、弱电等领域目前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 顿了顿,他接着补了一句:“当然,这段时间我还会再研究优化一下,看看能不能继续提升一下它的性能。” “或者说,看看能不能改变或掺杂一些其他材料,在不影响或者影响较小的情况情况下,优化一下它的传统物理性能。”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本章完) 第三百四十五章:时代的局限性 川海材料实验室中,正当徐川忙着对铜碳银高温超导材料测试的时候,另一边,沽城,针对等离子体湍流数学模型的二次验算,也终于完成了。 带着验算后的数据与模型,高弘明迅速赶回了金陵。 按照沽城国家超算中心工作人员以及彭鸿禧院士安排的两名建模人员的看法,这次模型的验算相当成功。 在模拟添加各种初值和变量后,除了对计算力的需求会出现增幅外,模型的运转几乎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这一回复,让他激动不已。 尽管不是可控核聚变领域的专业人员,但能被安排过来配合辅助可控核聚变工程的施工,他还是懂一些东西的。 而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中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是可控核聚变技术中极难的一环。 目前无论是各国自行研究的实验堆,亦或者国际合作的iter项目,在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上都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 即便是在等离子体湍流控制方面占据极大优势的仿星器,也没能做到长时间的控制。 目前在等离子体湍流控制方面,仿星器最长的运行时间是日耳曼国马克斯·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仿星器‘螺旋石7-x’试验堆创造的六分钟。 这还是在更换了19年下旬时更换了顶级水冷偏滤器的情况下。 而六分钟,换算过来就是三百六十秒。 这个成绩相对比走托卡马克装置路线的iter来说已经很长,iter项目托卡马克装置运行最长的时间也不过是一百多秒而已。 相对来说,发展更晚的仿星器‘螺旋石7-x’试验堆已经提升了数倍。 至于国内,目前创造的记录是庐阳的“人造太阳”east实验堆,运行时间101秒。 这个数据比国际合作的iter项目略低,但也足够证明华国在可控核聚变这个领域上的实力了。 只是对于商业化长时间维持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运行来说,六分钟和一百秒其实同样短暂。 相对比可控核聚变来说,可控核裂变发电,能维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发电。 只能说,要想实现可控核聚变技术,还任重道远。 但现在,可控核聚变的光,已经透过了黑暗中照射了进来,控制等离子体湍流的希望,就在他手上! 迫不及待的,高弘明想要飞奔回去和那位分享这个好消息! 他坚信,有了这个模型,国内的可控核聚变一定能领先全世界。甚至,在那位徐院士的带领下,十年内成功商业化可控核聚变技术也不是不可能! 川海材料实验室中,针对高温铜碳银复合材料的超导测试已经逐渐进入了尾声。 随着最后一轮磁感应强度测试数据的出炉,实验室中,欢呼一片! “22.714t,我们成功了!” “152k,22t的高温常压超导材料!不可思议,竟然真的做到了!” “牛逼!老板!不愧是诺菲双奖双院士得主!” “咱们老板出马!就没有他搞不定的难题!” 看着屏幕上的磁感应强度,实验室中辅助测试的研究员们握紧着拳头,一脸的激动。 152k,平均22.1t的临界磁场强度,铜碳银高温超导材料的优异性能,打破了目前高温超导材料界的边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记录。 所有人都一脸激动的看着站在人群中央的那个年轻人,他的出现,就像是天神降临一般,再难的问题,到了他手中,也变得轻而易举了。 人群中,徐川看着激动的研究员们脸上也带着笑容,他开口道:“辛苦各位这段时间的加班工作了,作为奖励,给各位三天带薪假期!年底的奖金和绩效,也不会少的!” “另外,今晚我请大家聚餐,地点随便你们挑!” 话落,房间中就再度欢呼了起来。 “谢谢老板!” “老板大气!” “牛逼!” “调休!老板,这三天假期能调休不,我想和年假凑一块!” 闻言,徐川笑了笑,道:“当然可以。” 这话一出,实验室中的欢呼更加强烈了,徐川也没太在意,该高兴的时候高兴,该工作的时候工作就行。 这段时间研究所的这些研究员们也的确是一直都在加班完成他的目标,现在阶段性的目标达到了,该奖励的他不会少。 “对了,老板,关于这份材料,你不准备重新取个名吗?”实验室中,宋文柏看向徐川问道。 对于这位老板的性格,他也是知道的。 如果他不提这件事,大抵到时候可能会被随便安排个名字,甚至搞不好叫什么‘铜碳银复合高温超导材料’或‘152k高温超导材料’都有可能。 老实说,真要落了这个名字,就有点实在太.可惜了。 “取名吗?”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想了想,道:“就叫‘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如何?” 闻言,实验室中顿时一片寂静。 宋文柏嘴角抽了抽,这名字,和‘铜碳银复合高温超导材料’有什么区别吗? 他这个老板的取名方式,真的是懒。 要是他研究出了这种能改变整个行业格局的材料,怎么说都得取个炫酷的点的名字或者带上自己的姓氏吧? 见实验室中的几人忽然都不说话了,徐川迟疑的问道:“怎么,这个名字不好听吗?我觉得还可以啊。” 宋文柏:“.” 樊鹏越:“.” 其他人:“.” 陶哲轩教授说的没错,他们的老板就是个取名废。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材料界,取名好像一般也都是默认以材料的主要成分或者配方什么的来取名的。 因为这样比较简洁易懂。 但是‘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这个名字真是朴实无华啊,还不如叫152k高温超导材料呢。 至少后者别人一看,就是知道是152k的高温超导。 取名这种小事,徐川也没放在心上。 高温铜碳银复合材料这个名字他感觉还不错,没用缩写叫tty材料就可以了,追求那么高干啥。 倒是该如何处理高温铜碳银复合材料,让他有些选择困难了。 在他眼里,152k的高温超导材料其实并不是什么好东西,毕竟他见过常温超导材料。 对比之下,152k的温度,局限性还是相当大的。 如果真要应用的话,也就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可控核聚变等大科学设备以及一些医疗或交通设备上了。 市场虽然广阔,但也不是说是完全颠覆性的。 如果是常温超导材料,那才叫真正的颠覆性材料。 所以徐川一直将常温铜碳银超导材料看做杀手锏,而高温超导材料,对他来说一开始的安排是用于给自己赚点钱。 不过樊鹏越的提醒,让他反应过来了另一件事。 那就是时代的局限性。 现在是20年初,不是十几年后高温超导材料遍地,常温超导材料也有了的时代。 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152k的高温超导材料是独一无二的。 这种材料,能对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超导领域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比如重生以来他一直心心念念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在应用这种高温铜碳银复合材料后,无论是制造难度,亦或者说产生的磁场与磁约束能力,对比以前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亦或者大型强粒子对撞机。 如今世界上最大的对撞机是cern的lhc,使用的材料是铌钛合金,仅能提供8.3特斯拉的磁场强度,对撞能级也被限制在了13tev级别。 如果更换成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22t的临界磁场强度足够将能级提升到100tev以上了,足足提升了一个量级。 而这对于理论物理的发展,可以说是插上了翅膀,能直接遨游天际。 正当徐川思考着该如何处理这份高温超导材料才合适的时候,一个有些让他意想不到的人,出现在了金陵,出现在了川海材料研究所。 ps:二更求月票 感谢书友大佬书友20230606213216796(2910)、书友20170424225609182(100)、书友20220519133742404(100)、书友20221121224430935(100)的打赏,谢谢四位大佬 (本章完) 第三百四十六章:有你是国家的福分 川海材料研究所中,正当一行人庆祝着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时候,徐川口袋中的手机震动了起来。 他摸出来看了一下,打电话给他的是郑海。 看到来电显示,徐川连忙接通了电话。 他知道,如果没有特别要紧的事情,郑海是不会主动打电话给他的。一般即便是有事,也基本都是等他下班后再说。 电话接通,那头郑海的汇报传递了过来。 徐川听了一下,随即愣住了,眼眸中都带上了一些不可思议。 挂断了电话,他迅速起身,朝着一旁的樊鹏越喊了一声:“樊师兄,跟我来一下。” 喊了一声,他匆匆走出了实验室。 实验室中,正喜庆和其他人一起研究晚上去哪里吃饭的樊鹏越见状,迅速跟了上来。 “怎么了?” 小跑着跟上徐川的脚步,樊鹏越迅速问道。 “跟我一起去迎接一个人。”徐川回了一句,迅速进入了电梯下楼。 一旁,樊鹏越张了张嘴,想问问是哪位领导来了。 他有些好奇,毕竟他这位老板的身份可不低,诺菲双奖+两院院士头衔,能让他这么急匆匆迎接的,难不成是京城那边过来的大领导吗? 徐川也没说话,电梯迅速抵达一楼,他一步就迈出了电梯,朝着一楼大厅走去。 樊鹏越紧随其后,想看看是哪位领导有这么大的面子。 徐川没理会身后的樊鹏越,他快步走上前,笑着迎接道:“您老怎么来了,也不提前打声招呼。” 老人笑着道:“近来身体可好,听别人说,你又开始熬夜搞研究了,要注意休息啊。” 徐川笑道:“让您担心了,我会注意的。” 老人笑了笑,道:“别太急,你还年轻,祖国也还年轻,有时间慢慢来前进。” 徐川点了点头:“是。” 老人笑着上前,道:“别那么拘束,这次过来也不是什么正事,私人过来看看的,就当我是个亲属长辈就成。” 顿了顿,老人接着道:“带我参观一下你这实验室如何?” 徐川点头道:“当然没问题。” 说着,他喊来站在一旁樊鹏越,向老人介绍道:“这位是我导师陈正平院士的学生,我师兄樊鹏越,现在在帮我管理研究所。” 老人笑着点头打了个招呼:“伱好。” 听到老人的声音,樊鹏越才回过神来,连忙上前紧张的结结巴巴问好:“首首长好!” 老人笑道:“同门师兄弟相互扶持帮助,也不失是一宗美事。” 老人的到来,着实让徐川有些没想到。 带着这位在实验室中参观了一下,引得实验室中一众研究员目瞪口呆的。 以前那位只能在电视或新闻上才能看到的国家领导,居然出现在了这里。 带着老人在实验室中看了看后,一行人来到了徐川的办公室。 从樊鹏越的办公室中翻了包茶叶,泡了杯清茶后,徐川有些不好意思端给老人一杯,道:“我在这边的时间比较少,一般也没人来研究所中找我,这边也就没放什么招待客人的东西。” 老人笑呵呵的接过茶叶,道:“你喜欢喝茶的话,我那边还有两包还不错的茶叶,到时候让人给你送过来。” 徐川连忙道:“这怎么行。” 老人笑道:“两包茶叶而已,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就这么说好了,到时候我让人给你带过来。” 徐川张了张嘴,老人摆了摆手,接着道:“就当长辈送的礼物就成,当个心意。这次来你这边也不是什么公事。” “昨天我到了栖霞山那边可控核聚变项目基地看了看,在你的带领下,项目的进展蓬勃充满生机啊。” 徐川道:“说来惭愧,在项目管理上,我并没有做什么工作。” 老人笑道:“这种小事,就没必要浪费你的精力了。” “听高弘明汇报说,前些天你申请了沽城那边的超算中心,去验证等离子体湍流的数学控制模型,这种前沿性的工作,没人可以代替你啊。” “如果有什么需要国家支持和帮助,尽管提出来,有能力解决的,我们一定会给你解决,没条件的,国家也会去想办法创造条件。”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当然,可控核聚变项目是重点工程,如果有困难,我会第一时间汇报的。” 老人笑了笑,摇摇头道:“你啊,我说的可不止这些。” 如果是和其他人说这话,估摸着对方很轻易的就能明白这里面的意思。有时候,就算是他不说,很多人也会去做。 但落到这个年轻人身上,也不知道他到底是听明白了还是没有。 不过,这大抵就是一名真正学者的纯净了吧。 徐川笑了笑,思索了一下后开口道:“说起来,我这边倒真有一件事想和上面沟通一下。” 闻言,老人看了过来,徐川接着道:“关于高温超导材料方面的。” “在上次出售了人工sei薄膜后,我对川海材料研究所进行了扩建,并安排了实验室对超导材料做了一定的研究。” “最近,实验室这边出了一款新的超导材料,可以做到在152k的温度下超导,拥有20t左右的临界磁场.” 徐川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自己弄出来的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不过在介绍超导材料的详细数据时,他看到老人眼眸中疑惑不解。 想了想,他重新组织了一下语言,道:“相对比目前超导材料领域的其他超导材料来说,这份材料的性能算是打破了记录。” “目前市面上能够工业化的超导材料临界温度差不多在70k左右,这边的材料提升了近一倍,性能相当可观。” “一开始我本来是打算申请专利的,不过考虑到超导材料能应用的领域较多,无论是可控核聚变还是粒子对撞机,甚至医疗、军事等方面都能使用,所以想问问上面的意思。” 老人思索了一下,道:“对于你说的性能参数方面的东西,我并不是很了解,不过既然你都提起了,想必这种材料的重要程度相当高了。” “这样吧,如果方便的话,你提供一份原材料和一份材料数据给我,我这边回去后找人看看,然后再来和你谈如何?” “至于材料的所有权什么的,这个你放心,我可以给出承诺,国家绝对会保障你的权益的。” 对于徐川说的超导材料参数之类的东西,他的确不是很懂。 不过对于眼前这个年轻人,对于超导材料的发展,他还是有所了解。 超导材料的重要性,就没必要多说了。材料领域最重要的方向之一。 而眼前这个年轻人,如果说连他都在考虑是否要公开论文申请专利的话,恐怕他研究出来的这个超导材料真不简单。 要知道之前的解决锂枝晶难题的人工sei薄膜他都毫不犹豫的就公开论文申请专利了。 而那份人工sei薄膜,放到锂电池行业来说,绝对是颠覆性的技术。 这样来看,这份高温超导材料的重要性恐怕并不弱于人工sei薄膜,甚至更胜一筹。 听完老人的提议,徐川点了点头,道:“这样也行。” 顿了顿,他接着笑道:“要说价值,高温超导材料的价值在我看来其实是不如人工sei薄膜的,只是它应用的领域相对于电池来说要敏感不少,所以我才问一下的。” 闻言,老人感慨道:“有你这样的学者,真是国家的福分。” 他明白徐川话里面的意思,也了解他的心思,而正是因为如此,才觉得宝贵。 徐川笑道:“我做的只不过一名学者和一位国人应该做的事情而已,相信每一个人都会这样做的。” 老人笑着摇了摇头,跳过了这个话题。 老人并没有在川海材料研究所呆很久的时间,就像是一位家中长辈顺路看一下远方晚辈一样,聊了会天,便带着徐川提供的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样本和材料数据离开了。 徐川刚准备回实验室继续工作,带着等离子体湍流数学模型验算数据的高弘明就找了过来。 “徐院士,不辱使命,等离子体湍流的数控模型的测试,已经做完了。” 办公室中,高弘明小心翼翼的从随身的背包中掏出了一个黑色的盒子,是之前装硬盘时用的小型防撞箱。 将里面的硬盘和u盘取出来递送给徐川后,他接着道:“数控模型暂时没有做任何的改动,u盘里面则是经过沽城国家超算中心和周吉、夏广双方整理后数据,徐院士您先看看?” 徐川接过硬盘和u盘,顺手将u盘插入了电脑接口,道:“辛苦你了,我先看看。” “哪里,这是我的工作,应该做的。” 点开u盘,徐川打开了验算数据,浏览翻阅了起来。 一旁,高弘明坐在沙发上安静期待又带着一丝忐忑的等候着。 虽说沽城国家超算中心的工作人员和可控核聚变项目那边的两名随行程序员都表示模型的验算很成功,很完美。 但是否成功可行,是否完美,他们说了不算;眼前这位说了确定了,才是真正的答案。 模型是这位做出来的,可控核聚变工程也是这位在掌控,他的话才是指令。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本章完) 第三百四十七章:激光增能与粒子加速 发布于2023-06-1703:44|vip章节 办公室中,徐川一点一点的仔细浏览着优化后的数学模型的验算数据。 壁面边界层模拟验算数据. 模拟圆孔射流模拟验算数据 逆压梯度边界流层和分离、转淚模拟验算数据. 受旋涡粘性流动模拟验算数据. 一项项的验算数据在他眼眸中流过。 不得不说,在经过优化后,等离子体湍流的数控模型已经相当完美了;沽城国家超算中心那边支配出来的计算力,也能完美的运行模型。 按照上次的申请来计算,可控核聚变工程园区这边建立的超算中心需求的运算或许并不需要那么高,还能再砍一点。 当然,如果考虑到其他方面的计算,在完美运行模型的前提下,超算中心的运算力至少要在基础上提升百分之五十左右。 但即便是这样,也能节省不少的资金了。 如果是建一个专门用于运行等离子体湍流数学模型的超算,这个价格还能再下降很多。 就像是化学界的超级计算机‘anton超级计算机’一样。 anton超级计算机和寻常的通用型超级计算机不同,它是为了针对md模拟而特化设计的。 md模拟主要任务是记录每个原子的位置、运动状态等,然后基于位置计算原子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耗时在非键相互作用的更新和计算上。 这类并行计算是通讯密集型问题,需要高频率进行数据传输。 相对比之下,通用型超级计算机往往做不到这么高频率的数据传输。 简单的来说,就是一个发展相对均衡,各方面都相差不大;而另一个则是在某一个领域顶尖。 就像一个班级中的两个学生,一个每门都能考到八十分,另一个在化学上能拿满分,但在数学物理语文等其他课程上只能拿六十分甚至更低一样。 如果专门针对等离子体湍流数学模型的运行建立超算中心的话,是可以定制。 而这种定制价格往往比通用性超算要便宜很多。 仔细的看了一遍等离子体湍流数学模型的验算报告后,徐川脸上也带上了笑容。 他抬起头,看向高弘明,道:“很不错,模型的验算数据没有什么问题,接下来可以安排上实验堆进行实体控制实验了。” 闻言,高弘明握紧了拳头,一脸激动道:“太好了!” 虽说目前这套数学模型还只是经过了超算的模拟运行,实操结果还没出来,但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模型足够优秀,那么它就是能控制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中的等离子体湍流的。 实现可控核聚变最大的一步踏出去了,如何能不让人高兴? 徐川也高兴,不过相对比高弘明来说,他还是要冷静不少的。 对于可控核聚变来说,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毫无疑问是相当关键的一步。 尽管还没上实操,但他同样相信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模型,即便是面对实操也没有问题。 更何况,为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内的等离子体湍流建模进行控制,是他两世都在追求的梦想,意义更大。 笑了笑,徐川开口道:“如果你早来几个小时,大长老也能收到这个好消息了。” 闻言,高弘明一惊,连忙问道:“那位刚刚来过这里?” 徐川点了点头,道:“可能是来视察可控核聚变工程的吧,顺路来了一趟这里。” 高弘明惋惜道:“错过了啊,不过没关系,我会尽快这个好消息汇报上去的。” 对于徐川说的那位来金陵视察可控核聚变工业园区的消息,他倒是没有说什么,不过他知道应该不是这个。 一般来说,那位出行,基本都会提前打好招呼的,毕竟警卫工作需要安排。 他负责可控核聚变工程项目那边的日常工作,如果那位来视察可控核聚变工程,他肯定会收到通知全程陪同并处理好安保警卫工作的。 但他没收到消息,就代表几乎不可能是来看可控核聚变工程的。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让他内心更惊讶眼前这位在高层心中的地位,抛开那段艰苦的岁月来说,在如今这个时代,能被上面如此重视的,简直屈指可数。 聊了一会了后,徐川重新开口道:“高厅,再麻烦你一件事。” 高弘明迅速点头道:“徐院士尽管说,没什么麻不麻烦的,这就是我的工作。” 徐川笑道:“我需要一份国内目前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如核西南研究所那边的east托卡马克装置、工九院那边的磁约束聚变托卡马克装置hl-2m、hl-2a等实验堆的详细数据。” 高弘明思索了一下,道:“您是想借其他实验室的实验堆来测试等离子体湍流模型?” 徐川点了点头,道:“没错,咱栖霞山这边的聚变实验堆要完成建设,恐怕至少需要等到今年下半年亦或者明年去了。” “我们没那么多的时间浪费,既然等离子体湍流的数学模型已经经过了超级计算机的验证,那么尽快安排它进行聚变堆实测才是目前最应该做。” “只有实测,我们才能知道这份模型哪里还有不足,才能继续改进和优化。” “也只有实测,我们才知道它是否能如超算验证的一般,能全局掌控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中的高温高压等离子体。” “所以我需要一份国内其他可控核聚变项目试验堆的详细数据,看看有没有相对合适的聚变堆,可以用做实际的模型控制实验。” “这是一件很耗费时间的工作,如果等待咱们自己实验堆完成,需要的时间那就太久了。” 闻言,高弘明赞同的点了点头,道:“没问题,这个交给我,我会尽快去搜集这方面的数据的。” 高弘明带着任务离去,徐川也回到了川海材料实验室中继续主导对高温铜碳银复合材料的优化。 152k、20t的性能对于一份超导材料来说,至少在目前这个时代来说的确已经很厉害了。 但对于徐川来说,它还不够完美。 当然,这个完美指的并不是临界温度、临界磁场方面的。而是指这种材料的可塑性。 的确,铜碳银复合材料的性能很优异,不仅仅是高温超导,在通过特别的手段制造,实现超导能隙和晶构纽带后,它甚至能做到在常温下超导。 但它也不是没有缺点的。 可塑性就是它最大的缺点。 铜碳银复合材料,无论是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还是常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在可塑性方面,表现的都像陶瓷一样。 这种较低的可塑性与脆性,限制了它在很多方面的实用用途。 比如制造成电缆,用于电力运输或发电方面;亦或者用于短距离激光增能、短距离粒子充能等方面等等。 无论是短距离的激光增能,还是短距离的粒子加速,对于能级的需求都相当大。 尤其是前者,它要求在瞬间提供数十亿到数百亿焦耳的能量。而目前的贮能装署所贮存的能量都非常有限,很难满足这一要求。 不过超导技术的发展,可以为它提供新的能源,如果采用由超导材料制造的超导闭合线圈,它会成为一种理想的贮能装置。 因为在超导线圈中的电流是一种持久的电流,只要将线圈保持超导状态,则它所贮存的电磁能便会毫无损耗地长期保存下去,并可随时把强大的能量提供给激光束。 至于短距离的粒子束,如何产生高能粒子束的粒子加速器是关键。 而超导材料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毋庸置疑。 所以常温状态下能实现超导,且物理性能优异的材料就是关键点了。 这是他将常温超导材料当做杀手锏的原因,它的确能改变整个世界的格局。 上辈子他没能做到的这点,不过现在,徐川觉得可以试试。 反正高温铜碳银超导材料出来了,可以先从它身上实验一下。如果能成功,那么在未来的常温超导材料上,也能提供极大的帮助和经验。 就算是不能成功,也可以当做积累实验数据了。 ps:卡文了一下,主要在纠结写不写后面的这些东西,短距离激光增能、短距离粒子充能这两个想必你们应该知道是什么。 写的话可能有些过,先这样吧,明天我去找奶蓬问问,看看怎么把握个度。 求个月票。 ps:委屈巴巴.jpg,还没写呢,就给我将发布的章节咔嚓进小黑屋了, 第三百四十八章:垄断高温超导材料市场 京城,科学技术蔀。 华科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某间实验室里正在加班加点的对一份材料进行测试。 即便是已经到了深夜,依旧有不少人在等待着结果。 “秦蔀长,测试结果已经出来了。” 实验室中,一名穿着白大褂的中年男子手中带着一份检测报告走了进来。 “结果怎么样?” 已经在实验室等待了良久的秦安国迫不及待的迅速问道。 “临界温度在152k,临界磁场能达到25t。”穿着白大褂的中年男子脸上带着一丝不敢置信的回道:“我很好奇,这份材料你从哪里弄到的?没听说有哪家研究所或实验室在高温超导材料上有这种重大突破啊。” 秦安国迅速问道:“这个数据很优秀吗?” 他并不是材料界的专家,虽然知道超导材料的一些信息,但详细到具体的参数就不是很懂了。 张平祥院士点了点头道:“何止是优秀,这份参数可以说是打破目前高温超导的记录了。” “目前高温超导材料界最优秀的材料也不过是能做到120k左右的临界温度,而临界磁场方面能突破两位数的就已经很优秀了。” “就像樱花国那边之前研发的最新bi2sr2ca2cu3o10超导材料(简称bi-2223)高温超导材料,目前临界转变温度差不多是108-110k,差了40k以上的温度,临界磁场16.8t,和这个一对比,相差很大的。” 顿了顿,张平祥院士接着问道:“对了,这份材料你到底从哪里弄来的?国内外没听说有哪家实验室或研究所在研究铜碳银复合材料方面的超导啊?” 秦安国:“这么说这份材料相当重要了?” 张平祥毫不犹豫的点头道:“当然很重要。” “目前国际上超导材料,指商业化的,仍以nbti、nb3sn这类超低温需要以液氦冷冻的超导材料为主。” “虽说通过对现有制备技术相关机理的深入研究,商品化低温超导材料的综合性能在不断提高。但超低温超导材料的限制无疑很大,比如需要液氦冷却,而目前液氦的价格相当贵。” “但高温超导材料就不同了,液氮制备的技术相当成熟,价格也相当便宜,如果能商业化高温超导材料的话,超导材料的使用范围会更加广泛和普及。” “只是目前在高温超导材料领域能做到商业化,也就寥寥几种可以数得过来,其中bi-2223带材和rebco涂层导体是代表,目前仅有樱花国的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一家供应商。” “至于国内,虽然在高温超导材料方面的研究也挺深的,出来的高温超导基材种类也不少,但目前都做不到商业化,仅能在实验室中少批量的生产。” 秦安国思索了一下,道:“也就是说,如果能工业化生产,这项材料将直接垄断整个高温超导材料市场?” 张平祥点了点头道:“可以这样说,哪怕是樱花国的bi-2223带材,在这份超导材料面前也毫无还手之力。” 想了想,秦安国接着问道:“那这种材料能应用到可控核聚变项目或者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什么的上吗?” 张平祥:“按照目前的检测数据来看,没有任何问题。” 顿了顿,他思忖了一下后接着道:“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能应用电磁武器或粒子武器上,因为它的临界磁场和临界电流密度极大,能够做到在短距离内提供极高的强磁场。” “若要说缺点,那就是这份材料的物理属性偏脆,它更像是陶瓷系列的材料,抗震能力可能不是很高。” “当然,具体的物理性能我们没测试,因为材料就这么两小块,后面还需要进行研究。” 闻言,秦安国的瞳孔剧烈的收缩了一下,呼吸也沉重了两分:“你说的是真的?” 张平祥点了点头,道:“当然,这种事情上肯定要以数据说话。” 干咽了口空气,秦安国想了一下,道:“这样,伱跟我来看一份数据,再来给我判断。” 大长老之前将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和相关的测试数据交给他的时候,他只给华科院这边提供了原材料,测试数据则保留了起来,以做对比。 现在看来,或许要先根据测试数据来做判断了。 如果真的能用于电磁物理或者粒子束武器的话,那这份材料的处理方式,他得立刻去金陵和那位沟通一下。 闻言,张平祥院士倒有些好奇了起来。 原本他以为这份材料应该是来自国外,可能是通过某种手段获得的。这并不是什么值得奇怪的事情,他之前也帮助国家分析过不少‘意外’得到的材料。 但现在看来,这两天他分析的材料反而有可能来自国内的某家实验室或某家研究所? 毕竟人老成精,秦安国一说带他去看数据,他就能大抵想清楚一些东西。 只是,他更好奇了。 国内有哪家实验室或研究所有这种顶级研发能力,能将高温超导材料拓进到这个地步,而且还不是常规的氧化铜基材料? 跟着秦安国,两人来到另一间办公室。 秦安国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打开,点开了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详细检测数据。 “这是那份材料的详细数据,麻烦张院士帮忙看看,按照数据是否能达到你之前说的那些标准。如果有哪些地方不足,请一定要告诉我。” 闻言,张平祥点了点头,带着好奇从秦安国手中接过了笔记本。 “怎么样?是否能达到标准?”半响,秦安国紧张的问道。 张平祥:“从数据来看,理论上来说应该是没问题的。” “但我之前说的问题同样在这份数据上体现出来了,那就是这种材料偏向陶瓷,脆性大抗震能力和耐冲击能力低、易碎;后加工的能力低,如果想要将它应用电磁武器或粒子武器上的话,这一缺点可以说是致命的。” “有解决办法吗?”秦安国迅速问道。 “有还是有的。”张平祥想了想后回道:“按照传统的解决办法就是用其他的抗震材料进行补足,就像超远距离输电的电缆一样,在内部使用拉伸强度高的钢材进行支撑。” “而这个也一样,可以在外面使用缓冲材料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充。” “但你应该很清楚,如果是应用在武器方面的话,抗震性和抗冲击力是必不可免的。”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优化这种材料的本身,如果能将其优化一下,甚至不需要钢材级别的拉伸程度,能做到钢化薄膜亦或者玻璃纤维级别,哪怕是最低档次的,再配合缓冲材料,应该就足够了。” “当然,具体能不能做到,我需要和这种材料的研发人员碰一下面,和他交流一下。” 他知道秦安国后续肯定会去找这份材料的研发人员,所以在话语中表示了自己也希望能跟着一起,尤其是在猜到了有极大的可能是国内某间实验室弄出来后,他更希望和能这位神秘的研究人员碰一面了。 能脱离常规氧化物超导材料的基础,在其他领域开辟出一条优异的全新路线,这种级别的神人,他真的很想见见。 ps:电脑磕到了,也不知道是固态还是硬盘还是什么出问题了,反正挂掉了送去修了(头大.jpg),今天的更新后面还是一点一点用手机磨出来的,效率贼低,晚上再用手机磨一章,大家明天早上起来看就是。 小声:八尾的电脑还是15年工作的时候买的,用了八年了。(。w。) (本章完) 第三百四十九章:他这个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秦安国的行动速度很快,在华科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给出了答复后,第二天就从京城赶到了金陵。 清晨,川海材料研究所中,正赶来做实验研究优化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徐川被秦安国一行人逮了个正着。 “徐院士,早啊。” 大楼下,秦安国笑吟吟走了上来,热情的打着招呼。 看到秦安国,徐川微愣了一下,随即笑着上前迎接道:“秦蔀长,好久不见。” 自从高弘明被安排过来后,这位科学技术蔀的蔀长就很少出现在他面前了。 秦安国笑着寒暄了两句,接着介绍道:“来来来,给你介绍一下。” “这位是咱们华科院的张平祥院士,主要钻研超导材料领域,长期从事实用化低温、高温超导材料制备技术研究。” “张院士,这位就是徐川徐院士了,咱们这两天研究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就是徐院士研究出来。” 徐川笑着走上前,和这位张院士握了握手,打了个招呼。 这位张平祥院士带着一副眼镜,眼神看起来微微有些木讷或者说神游天际的感觉,不过他对于这位张院士的印象很深。 如果说国内有哪位超导领域的研究员在世界都知名的话,这位张院士绝对在其中。 他提出的‘40k以上高温超导体基本物理性质’论文,涵盖铜氧化合物超导体,富勒烯超导体,铁基超导体和有机超导体等多种体系。 可以说是高温超导材料体系的奠基人之一。 他对铜碳银超导体系的研究,及部分灵感与理论,就来源于这位张院士的40k高温超导论文。 这次秦安国带着他过来,很明显是准备和他交流商议一下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所以他也没多停留,带着人来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烧了壶开水,徐川刚想泡两杯茶,对面,秦安国就懊恼的拍了下脑袋,笑着站起身从身后的背包中取出两份包装精良的茶叶,塞到徐川手里。 “徐院士,这是那位让我帮忙带给你的茶叶。” 因为有张院士在的关系,秦安国也没说是谁让带的,不过他和徐川两人都很清楚这茶叶是谁送过来的。 捏着两盒包装精良的茶叶,徐川有些哭笑不得。 前几天那位老人说要让人给他带两包茶叶,现在就送过来了。 不过正好,真要请这位张平祥院士喝从樊鹏越那里顺过来的百来块一袋的茶叶,也不太好。 顺手拆开了一包,徐川泡了一壶清茶后,一行人在办公室中聊了起来。 当聊起和超导材料相关的东西后,原本看起来有些木讷的张院士眼神中就散发出了精光,整个人也变得有些亢奋起来。 这是一名科研人员进入自己熟悉领域后散发的自信。 聊了一会,交流一些关于高温超导材料领域的知识后,徐川笑着道:“超导材料方面的研究,其实是一个‘实验领先理论’的领域。” “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通过各种元素掺在一起像‘炼丹’找到超导材料后,才能再通过材料来弄清楚机理,张院士的40k理论,不仅仅是在国内,在国际上都是大名鼎鼎的理论啊,你为高温超导材料的发展,指明了一条道路。” 张平祥摇了摇头,道:“这并不完美,仅仅是一些基础的概念性的东西,如果可以,我更想找到一条通向高温超导和常温超导机理的路。” 徐川笑了笑,道:“那正好,前些天我整理了一些关于铜碳银复合材料的机理理论,张院士要不要看一下?” 闻言,张平祥愣了一下,他没想到徐川会提出这个建议。 老实说,对于他而言,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机理理论对他的诱惑力很大。但这种核心理论,他从来都没想过。因为这是材料的根本,也是后续写论文最重要的东西。 迟疑了一下,他开口道:“徐院士愿意和我交流这个?” 徐川笑了笑,道:“我研究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还是受张院士您的40k理论的启发的呢,这有什么的。超导材料我一个人也支撑不起来,有您这样的老前辈在,这条路能走得更远。” 对他来说,铜碳银复合材料的机理理论其实并不是什么很重要的东西。今天秦安国过来了,论文大概是发不出去了。 与其捏在手里,还不如和别人交流一下。 当然,关键是交流的对象是这位张平祥院士,如果是其他人,这份理论他大概是不是拿出来的。 一方面是在上辈子他研究超导材料的时候,这位张院士给予了他很多的帮助。另一方面,正如他说的一样,他一个人挑不起超导材料行业的大局,还是需要其他人的帮助的。 办公室中,徐川和张平祥聊了很长一段时间后,两人才意犹未尽的结束了交流。 一旁,秦安国也趁机插入了进来,他询问道:“徐院士,关于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您有怎么处理的想法吗?” 徐川没有回答,转而问道:“秦蔀长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既然这位秦蔀长今天来了,那么上面肯定是有考虑过这些东西。 秦安国咳了一下,清了清嗓子,道:“是这样的,关于您之前研发出来的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国家绝对支持伱的一切合法权益。只是受限于这份材料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我们更希望您能更慎重一些的考虑公开论文和申请专利方面的事情。” “毕竟这两方面都足够给其他国家指明一些方向和研究道路了。而咱们如今能有一项走在前面的材料可以说很不容易,毕竟咱们的底子相对那些国家来说还是要浅薄不少的,如果能保持优势,那自然更好。” “所以相对比之下,保密自行建厂生产,亦或者和国内有资质的企业合作生产这种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再对外出售,是一个更好一些的选择。虽然这样回收资金会稍微慢一些,但可以在高温超导材料领域保证咱们的优势。” “如果徐院士您急需科研资金以做研究的话,国家可以向川海材料研究所提供一笔无息贷款,您看怎样?” 对于眼前这位年轻的学者,放到国家层面来说,也不得不好好考虑他的想法和意见。 如果说他非要将公布论文和申请专利,老实说上面也没什么办法。毕竟他们也不可能冒着交恶的风险,去强行阻止这件事。 因为相对比一份高温超导材料的专利来说,他这个人,才是更加宝贵的财富。 闻言,徐川笑了笑,道:“前些天提出这个事情的时候,我就考虑过这方面的东西。这份材料的用途,的确有些敏感,所以自行生产再出售,的确更合适一些。” “至于自行建厂的生产方式,暂时恐怕是来不及了的。因为这份材料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代替超低温超导材料,给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提供强磁场的,而按照目前可控核聚变工程的进度,最迟在明年这个时候,就需要用上它。” 闻言,秦安国脸上也带上了一丝放心的笑容:“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这边可以去搜集一些资质合格的厂商名单给您,到时候您挑选一下就成。我会让人督促尽快将材料的生产提上日程的。”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可以的,这些都是小事,到时候我找个人代替我去处理都行。” 秦安国笑道:“没问题,这个您放心,国家绝对不会让您吃亏的。” 顿了顿,他接着道:“另外,这次过来,还有一件事想和您请教一下。” 徐川:“什么事情?” 秦安国整理了一下语言,开口道:“同样是关于您研究出来的高温超导材料的,关于这份材料,我们想问问,您有没有办法,能否改变一下它的物理性能,降低一下它的脆性,提升一些韧性强度方面的性能,可以用来制造超导线圈?” 听到这话,徐川顿时就明白上面想做什么了。 只是在这件事上,他目前的确没办法。哪怕他直接将常温铜碳银超导材料掏出来,也做不到改变这种材料的物理性质。 其实这也是他最近这段时间一直在做的事情,高温铜碳银超导材料的脆性大,抗震能力和耐冲击能力低、易碎等缺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用途。 像发电、变电等设备上,即便是能做到通过液氮冷冻到临界tc温度实现超导性质,但这些设备运行时本身或者外界造成震动与干扰,很容易导致里面的核心超导材料破损。 即便是有缓震材料在外面做保护,也扛不住这些设备工作地点的恶劣环境。 但如果能稍微改变一下它的物理性质,让其脆性没那么高,哪怕是降低一些临界温度、临界磁场、临界电流密度等超导参数,也是值得的。 摇了摇头,徐川开口道:“暂时我恐怕也做不到,这其实也是我一直在研究的方向,只是目前还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 一旁,张平祥突然开口道:“徐院士,我能加入你的团队吗?关于提升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物理性能的研究,我想参与。” “你放心,我不会参与进任何的论文或利益分配问题,你将我当成你名下研究所中的一名普通的研究员就行。” 闻言,徐川有些诧异的看了一眼张院士,有些没想到他会提出这个,想了想,他笑着说道:“如果张院士不嫌弃我这个地方小的话,我随时欢迎。” 作家的话 (本章完) 第三百五十章:提升高温铜碳银复合材料韧性的方法 秦安国带着答复离去,张平祥院士留了下来,准备在川海材料研究所这边参与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优化工作。 一位院士大佬,还是超导材料领域奠基人级别的大牛加入,让研究所都活跃了不少。 一些胆子大一些,在学术上有上进心一点的研究员,在知道这位大佬的身份后,就开始凑近乎请教问题了。 对于张平祥来说,只要是和超导材料方面有关的问题,他是来者不拒。这是一位沉迷于超导材料领域的真正学者,有着一颗永远向上攀登的心。 当然,在正常情况下的时候,实验室有研究员找徐川交流问题,徐川也不会拒绝。 但大部分的时候,他都不在实验室中。 正如樊鹏越所说的一样,这就是个甩手掌柜,什么时候想起来了或者需要了,就来临幸一下,用完了就走。 所以实验室里面的研究员想要找徐川请教问题,大部分时候都找不到人。 现在多了个新大佬,这不抓住机会,就错过了后悔莫及。 张平祥院士主动请求留下来研究优化铜碳银复合材料,虽说让他徐川将其当做实验室的普通研究员来看就行,但徐川怎么可能做出这样的安排。 院士级别的大牛,出差的费用已经没法用钱来计算了。 好在樊鹏越面对这种事有着充足的处理经验,他读博期间跟着陈正平,这类事情基本都是他处理的。 至于徐川,他没管这些。 在张平祥院士来后,他就差不多住研究所了,两人在实验室中不断的交流着想法和意见,去寻找一条优化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物理性能的路线。 “通过纳米技术掺杂一些氧化锆如何?氧化锆本身在超低温的情况下就是一种超导材料,它的超导原理来源于扭转晶构,从理论上来说,应该很适合你这种铜碳银材料。” 实验室中,张平祥院士看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思索了一下后开口道。 徐川想了想,道:“可以试一试,不过我感觉希望不是很大。可惜氧化锆的机理数据并没有录入材料模型中去,无法通过模型做一下模拟。” 最近这些天,他都在和张平祥交流如何改变铜碳银复合材料脆性的方法。 相比于金属而言,脆、难以变形是陶瓷的一大特点,为了改善陶瓷的脆性、提高其韧性,目前一般采取降低晶粒尺寸,使其亚微米或纳米化来提高塑性和韧性。 或者采取掺杂氧化锆增韧、相变增韧、纤维增韧或颗粒原位生长增强等有效途径来改善。 但这些手段放到其他陶瓷材料上还行,放到超导材料上,就很难行得通了。 因为高温超导材料的超导机理,本身就来源于电子与电子之间的强关联效应。如果掺杂其他的材料或者改变晶粒尺寸与结构的话,很有可能会直接导致超导性失效或降低。 如果降低幅度不大的话,还是能接受的。但就他以目前的数据来看,这个幅度降低的程度恐怕会相当高。 闻言,张平祥感兴趣的问道:“你那个模型,如果真要能完善出来,怕是能彻底颠覆材料界的研究方式,只是要想做到很难。” “而且随着材料的机理数据添加越来越多,模型的体积也会越来越庞大,现有的超算恐怕会很快就带不动这个模型,或许量子计算机才是它的归途。” 这几天,在川海材料研究所中,他不仅和眼前这位交流了很多关于超导材料方面的知识,也更见识到了真正的‘大杀器’。 尽管眼前那份模型能起到的作用还极其有限,但它在材料研究领域,已经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在以往材料的研究过程中,针对一种新材料的研究一般都是根据经验来摸索的。 虽然计算机模拟也能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比如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材料的性质和行为进行预测和分析。 这个环节包括理论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和有限元分析等等。但实际上,模拟出来的结果其实准确度并不是很高,在整个材料的研究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还是相当有限的。 而川海材料研究所内的这个模型则不同,它是根据材料的机理来从根源上做推衍的,能在计算机和模型的帮助下,直接模拟整个合成过程。 老实说,搞材料,基本都想过做这种事情,但没人能做到。 因为数学功底不够,要从材料的机理建立一个针对材料研究的数学模型,难度实在太大了。 也就眼前这位,有这个能力,还有这个心思了。 徐川笑着说道:“这个以后再来烦恼吧,至少目前它能给我们提供不少的帮助。” 顿了顿,他接着道:“至于氧化锆的掺杂,可以安排研究员做一下实验,看看效果如何。” 张平祥道:“这个实验我亲自来做吧,老实说我还挺看好它的。” 这些天,他和眼前这名年轻学者的交流很多,在见识到了他在材料学方面的广泛学识外,内心也起了一些比较的想法。 毕竟到了他这个层次,可以说是站在了超导材料领域的金字塔顶。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他也想试试看到底是沉浸于超导材料领域几十年的自己更强,还是眼前这位突破高温超导材料记录的年轻人更强。 闻言,徐川笑了笑,也没太在意。搞科研的,有一颗不服输的心再正常不过了。 “都行,慢慢来吧,不急,要想保留超导特性的同时还要改变它的部分物理性能,这难度不比重新研发一种新的高温超导材料低。” 张平祥点了点头,道:“没事,我过来就是为了在高温超导材料领域能有所突破的,只要有希望,都可以去尝试。” 想了想,他又接着问道:“如果氧化锆掺杂效果不行,你有没有其他的想法?” 闻言,徐川思忖了一下,道:“要说想法,这些天咱们一直都在研究这个,不可能说没有。相比较掺杂,我可能更看好镀层一点。” 张平祥想了想,微微皱眉道:“在一般的离子镀反应沉积硬质涂层过程中,常常存在熔滴现象,这些熔滴以金属相的形式存在涂层中,对释放涂层的内应力相改善韧性有一定的作用。” “但熔滴的金属相尺寸较大(在微米数量级)且随机分布(没有均匀分布),不仅降低涂层的硬度而且耐腐蚀和抗氧化性能显著下降,因此不是硬质与超硬涂层增韧的有效方法。” “如果想要通过镀层来增强高温铜碳银复合材料的韧性,恐怕很难做到。甚至,它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破坏表面晶构,造成超导失效。” “不过既然伱提出了这个想法,肯定是有其他的方式的,是什么?” 徐川笑了笑,道:“没错,无论是传统的镀层手段还是离子溅射,都可能无法解决高温铜碳银复合材料的韧性问题。甚至会因为镀层而导致掺杂问题。” “但我们可以换种思路,既然熔滴会产生金属相,那就让它不产生好了。” “而在传统的陶瓷材料增韧手段中,就有一种这样的方式。” 闻言,张平祥脱口而出道:“晶须(纤维)增韧!” 徐川笑着点头,接着道:“没错,晶须(纤维)增韧的机制主要是晶须或纤维在拔出和断裂时,都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有利于阻止裂纹的扩展,提高材料断裂韧性。” “而且增韧材料与原本基材的结合不是简单混合,它是一个有机的复合体,通过极薄的界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然后再改善界面与基体的结合强度。” “这样一来,它应该能解决熔滴金属相与掺杂导致的原材料晶构破坏问题,再加上它类似于薄膜复合的性质,也并不会很大的影响超导材料本身传递电子。” “只是,要寻找合适的增韧材料,恐怕.” 张平祥接过话语,继续道:“恐怕难度很大。使用晶须(纤维)增韧,那么起增强作用的材料的弹性系数必须高于原有基体;且增韧与基体之间必须是相容的。” “第一个条件还好说,比陶瓷系列材料弹性系数高的材料有很多;但第二个条件就比较麻烦了,因为超导材料的特性,如果相容的话,这可能会导致超导能隙失效的。” 徐川笑道:“可以只处理一面,保留另一面的完整性。” 张平祥思索了一下,道:“的确可以,只是单面处理的效果可能没那么好。但是对于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来说,只要能提升一定的系数就足够了。” “这种方式还真说不定可行,只是选用哪种材料当做晶须(纤维)增韧材料需要好好考虑一下了。” 摸了摸下巴上的胡渣,这位张院士陷入了沉思中,半响,他突然回过神来看向徐川:“既然你提出了这种办法,肯定想过使用哪种材料作为增韧材料吧?”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的确有考虑过。” “什么材料?”张平祥迅速追问道。 “石墨烯!” ps:电脑还没修好,用手机打字太慢了,今天就先这样吧。 另:有懂笔记本的大佬没,可以推荐一下6000-8000块之间的游戏本不,需求是除了码字外,偶尔打打lol,跑跑飞车,玩玩坦克世界和怪物猎人。 (本章完) 第三百五十一章:材料不够,石墨烯来凑!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脑洞不够,平行宇宙。 这是网络上很热门的一句话,意思是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或者疑问时,说是“量子力学”就行了。 而在材料界,其实也有一句这样的话语。 材料不够,石墨烯来凑。 石墨烯,被材料界的人称作‘全能材料’。 它是一种由碳原子紧密堆积成单层的‘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的碳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力学特性。在材料学、微纳加工、能源、生物医学、药物传递等几乎大部分应用领域都具有适应性和重要的应用前景。 这是一种火出圈的材料,很多普通人都知道。 当然,石墨烯材料的性能之强大,也让人咋舌。 它的强度硬度甚至超过了钻石,能达到优质钢材的百倍一块用它制成的一厘米厚板材,能够让一头五吨重的成年大象稳稳站在上面而不会塌陷折断。 再比如在透光性方面,普通玻璃的透光率只有89%左右,而石墨烯的透光率可以达到97.7%,所以肉眼下它几乎是透明的。 而如果用石墨烯制造手机电脑的电池屏幕,屏幕几乎可以随意折叠,甚至折成豆腐块放进口袋里都不影响它的性能。 在导电导热方面,目前也还没有什么传统材料可以超过石墨烯。 此外,石墨烯材料同样是目前也是超导研究领域的一大方向。 2018年的时候,米国麻省理工学的曹原和他的导师,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巴勃罗·贾里洛·埃雷罗为代表的研究人员在nature杂志上发表论文,展示了团队在石墨烯上的研究成果。 当两片石墨烯重叠转角接近1.1°时,能带结构会接近于一个零色散的能带,导致这个能带在被半填充时会转变成一个莫特绝缘体。 而这种对堆叠的石墨烯进行旋转和充电后具有的超导性。 再加之石墨烯具有极高迁移率的电子,使其拥有可以像超导体中实现两两配对电子的可能,使其成为了研究高温超导,甚至常温超导的未来材料之一。 不过要想在石墨烯上突破常温超导,难度很大。 哪怕是在十几年后,徐川也没听说过哪个国家能制造石墨烯高温超导材料,高温石墨烯超导依旧处于实验室探索中,至于常温超导,就更别提了。 当然,石墨烯超导材料的潜力非常巨大。 一方面在于石墨烯这种二维材料,只要找到了方法,就可以像橡皮泥一样任意捏造,圆的方的长的扁的线条空心都可以。 另一边方面,就在于石墨烯材料的电流载荷能力了。 超导材料与超导材料之间亦是有区别的。 电流载荷能力越强,能提供的磁场和各种性能就越强。 而在这方面,石墨烯拥有着巨大的潜力。 这种极品材料,限制它应用的唯一原因就是工业化生产实在太困难了。 目前来说,还找不到一种能大量、稳定产出高质量石墨烯的方法。 不过对于现在来说,徐川要的并不是石墨烯材料的超导能力,他只需要石墨烯优异的物理性能来辅助提升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韧性。 至于目前石墨烯无法大批量生产的问题,那并不是他需要头疼的问题。 如果是应用在超导材料上,小批量的制造也足够了。 如何削减成本、如何产品化、如何从中牟利,那都是工业界和商业界需要去考虑的,和他这个学者没什么太大的关系。 相对比张平祥院士所说的的掺杂氧化锆原子来说,徐川更看好通过石墨烯材料作为晶须(纤维)增韧材料来弥补高温铜碳银复合材料的韧性。 因为对于一种超导材料来说,如果材料间晶构破裂,是会导致超导能隙出现缺口的,而超导能隙出现缺口,则会导致各方面的超导性能都急剧降低。 但晶须(纤维)增韧技术的核心其实要归根于材料的化学键上面去。 众所周知,绝大部分的金属材料都很容易产生塑性变形,其原因是金属键没有方向性。 而在陶瓷这类材料中,原子间的结合键为共价键和离子键,共价键有明显的方向性和饱和性。 在这种情况下,离子键的同号离子接近时斥力很大,所以主要由离子晶体和共价晶体组成的陶瓷,滑移系很少,一般在产生滑移以前就发生断裂。(高中知识,别再说看不懂了!) 这就是室温下陶瓷材料脆性的根本原因,而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性质和陶瓷材料很类似。 但晶须(纤维)增韧技术能很好弥补这一点,当晶须或纤维在拔出和断裂时,都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有利于阻止裂纹的扩展,提高材料断裂韧性。 简单的来理解,就是当你要掰断一根筷子的时候,在筷子上有一层薄膜,这层薄膜能吸收来自你手臂的力量,从而保持内部筷子的形状。 当然,使用石墨烯来进行晶须(纤维)增韧的具体情况会更复杂。 因为石墨烯和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混合在一起的,它更像是一种复合材料,通过极薄的界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情况下,石墨烯中的化学键是有可能会取代铜碳银复合材料中的掺杂的碳原子键的。 徐川之所以选择使用石墨烯来当做增韧材料,也是因为考虑到了这点。 石墨烯是纯净的单层,‘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的碳材料,它与铜碳银材料界面的有机结合并不会改变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成分。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通过石墨烯来进行晶须(纤维)增韧还是有可能达到目的。 至于具体是否能做到,那就要看实验的结果了。 川海材料实验室中,徐川和张平祥各种从自己看好的方向出发,研究着解决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韧性不够的问题。 另一边,之前离去准备国内可控核聚变实验堆参数信息的高弘明回来了。 不仅带来了国内各大可控核聚变研究所中实验堆的详细参数,也带来了国内有资格,有能力生产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厂商名单。 徐川先看的,是国内各大可控核聚变研究所中实验堆的详细参数。 这关系到等离子体湍流控制模型的实测。 办公室中,徐川翻阅着高弘明带来的资料。 宽松的一点来算,目前国内有十几个可控核聚变研究所,但聚变堆只有十一个。 这一听数量的确挺多的,但实际上这十一个聚变堆大部分都只是实验堆甚至是装置堆而已。 所谓的实验堆,指的是能够满足等离子体实验最基本实验需求的实验装置。 而装置堆,就更不用多说,它连一次点火实验都没法做。 在高弘明带来的资料中,目前国内有能力做点火运行实验的聚变堆,只有两个。 分别是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磁约束聚变托卡马克装置‘east’和工九院的惯性约束聚变装置‘神光’。 而惯性约束的手段,和磁约束完全不同。 磁约束可以理解为让高温等离子体在设备中流动聚变形成高温。 而惯性约束则是利用物质的惯性,把几毫克的氘和氚的混合气体或固体,装入直径约几毫米的小球内。 再从外面均匀射入激光束或粒子束,球面因吸收能量而向外蒸发,受它的反作用,球面内层向内挤压形成高温环境,让这几毫克的的氘和氚的混合气体爆炸,产生大量热能。 如果每秒钟发生三四次这样的爆炸并且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那么所释放出的能量就相当于百万千瓦级的发电站。 简单的来说,惯性约束类似于氢弹爆炸,然后从爆炸能量中吸取热能发电。 只不过是规模更小,可控性更高的那种。 这种手段,对于徐川研究的等离子体湍流控制模型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因为聚变方式都截然不同。 所以在排除掉工九院的惯性约束聚变装置‘神光’后,他能选择的实验堆,就只剩下了‘east’磁约束聚变托卡马克装置。 ‘east’磁约束聚变托卡马克装置,又叫做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它曾在16年和18年分别创造了五千多万度和一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实验。 在17年的时候创纪录地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 在国内,它是可控核聚变领域当之无愧龙头老大,哪怕是放到世界上,也是最顶尖那一批的实验堆。 不过除了‘east’外,其他的聚变装置就有些差强人意了。 徐川也没想到,在19年底的时候,国内的可控核聚变领域还是这幅样子。 的确,从技术上来说,在可控核聚变这条路线上,国内已经是顶尖的那一批了,各项技术整体上来说还是相当不错的。 但是在实验堆这一块,也的确有些稀少。 除了‘east’磁约束聚变托卡马克装置外,在目前竟然没有其他的实验堆能做点火实验。 后世出名的科大一环ktx聚变堆、环流器二号hl-2a和hl-2m实验堆等设备,在目前基本都还处于在建未完工状态。 哪怕是完工时间最近的环流器二号,也需要等到20年的下旬去了。 而且即便是完工了,它也没能力立刻就展开点火实验。至少还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走完各种测试,经历至少两道三轮以上的点火实验后,才可能对等离子体湍流模型进行测试。 这种局面,让徐川无奈的苦笑了一下。 现在看来,他根本就没有选择。 唯一庆幸的是,‘east’磁约束聚变托卡马克装置的各项参数都相当优异。 east装置的主机部分高11米,直径8米,重400吨,由超高真空室、纵场线圈、极向场线圈、内外冷屏、外真空杜瓦、支撑系统等六大部件组成。 拥有16个大型“d”形超导纵场磁体,能产生纵场磁场强度3.5t;12个大型极向场超导磁体可以提供磁通变化ΔФ≥10伏秒;通过这些极向场超导磁体,将能产生≥100万安培的等离子体电流;持续时间能达到1000秒以上,在高功率加热下温度将超过一亿度 这一系列的参数,哪怕是放到全世界,也是相当优秀的。 优秀的设备,再配合等离子体湍流数学模型,哪怕仅仅是唯像级别的模型,徐川也有信心打破当前托卡马克装置运行最长时间的记录。 甚至追逐一下仿星器的运行时间记录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看完手中资料后,徐川轻轻的摇了摇头,叹道:“没想到国内可控核聚变的发展是这样的。” 沙发上,高弘明身体前倾紧张的询问道:“没有符合要求的吗?” 徐川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道:“符合要求的有,不过只有一个,庐阳那边的east装置从数据来看符合要求,至于其他的,都不行。” 闻言,高弘明倒是稍微松了口气,笑道:“能有符合要求的就行,east装置的领导人是谌明继院士,他也是咱们国家对接iter国际聚变工程的负责人,我这边后续会去和谌院士沟通交流一下的。” 徐川点了点头,思忖了一下后说道:“这件事本来应该我亲自去一趟的,但最近我在和张平祥院士一起研究如何优化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实在脱不开身。” “这样吧,我请彭鸿禧院士跟着你一起过去一趟,也显得更重视一些。毕竟要使用人家的设备,还需要修改控制模型,对于可控核聚变来说,也是一件挺大的事情了。” 高弘明笑着点了点头,道:“没关系,您先忙您的研究,相信谌院士会理解的。” 顿了顿,他接着道:“对了,关于您之前和秦蔀长那边交流的有关于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生产的工作,我这边将有资格有能力生产的厂商资料也顺带一起带过来了,您先看看?” 徐川点了点头,从高弘明手中接过资料,正要翻看,他想了想又开口道:“对了,我刚刚看资料,‘east’磁约束聚变托卡马克装置使用的还是铌钛合金作为超导材料。” “关于这次申请‘east’磁约束聚变托卡马克装置,伱可以和谌院士那边交流一下,我这边也不是白拿,会做出一些补偿。” “如果他愿意的话,我这边可以在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生产制造出来后,第一批向他免费提供一些高温超导材料,相信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性能能让‘east’磁约束聚变托卡马克装置更进一步。” ps:今天下午将电脑拿回来了,不过时间已经来不及了,明天再双更吧,顺带求一下月票(修一下五百多快,呜呜呜┗(t﹏t)┛,) (本章完) 第三百五十二章:从樱花国手中抢订单 对于徐川提的资源交换,高弘明点了点头也没说什么。 虽说这是在国内,都是在为了可控核聚变实现而努力,但不同的项目所掌管的资源和东西都是不同的。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将自己手里的技术或者关键设备贡献出来的。 就像国与国之间一样,尽管搞了个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工程,说是资源技术共享合作,但参加这个工程的国家,无论是米国还是欧洲,亦或者华国,都不可能将自己国内的真正核心与领先的技术拿出去。 有高温铜碳银超导材料打底,能交换到‘east’磁约束聚变托卡马克装置使用权的概率会更大一些。 跳过等离子体湍流数学模型测试的事情,徐川翻开手中的另一份资料。 相对比较可控核聚变工程来说,国内研究超导材料的实验室或者企业亦或者机构就多多了。 不过有资格进入这份名单的厂商并不是很多。 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bj英纳超导技术有限公司、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 一家家的公司企业在徐川眼眸中划过,对于寻找一家或两家生产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厂商这件事,他还是同样需要把握住一些关键点的。 虽然上面已经给他排查过一次了,能进入这份名单中的企业在资格背景方面肯定没什么问题,但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涉及到的东西太关键了,让他必须要在这上面多留一份谨慎。 比如现在正在进行的可控核聚变项目工程,比如还没启动的大型强粒子对撞工程,亦或者上面想要应用的超导线圈粒子加速领域等等. 包括一些其他领域,比如医疗领域的中大型核磁共振设备、永磁医疗装置等等。 这些项目的核心关键点之一,就是超导材料。 只有超导材料能稳定且高品质的产出,才能有这些项目的稳定发展。 其实说起来,目前国内医疗领域的中大型核磁共振设备、永磁医疗装置这些装置,百分九十以上都是依赖进口的。 按照数据统计,在国内,平均每百万人口拥有核磁共振仪的数量只有3.5台,而米国、樱花国等国家则分别达到了35.4台和49.5台。 这就意味着,如果想做一次核磁共振检查,可能需要排队等候很长时间,而且还要支付高昂的费用,一般在几百到上千元不等。这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而这些设备的关键,就在于能够提供强磁场的核心超导线圈材料。 虽然国内在超导领域的发展还是挺迅速的,但毕竟起步晚。 再加上那些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禁止出口、拒绝交流等方面的因素,导致在线圈超导领域还是要落后不少的。 而这次的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就是个打破全面依赖进口的契机。 翻了翻手中的资料,徐川从中挑出来三家厂商,用笔做了一下标记后,重新递给高弘明。 “目前来看,这三家企业还可以,都有着生产资质,不过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生产很关键,涉及到后续可控核聚变等工程方面,所以具体情况还需要再做安排。” “这样吧,高厅,麻烦你联系一下这三家企业,过些天我想和他们碰个面。” 虽说国家已经帮助他挑选出来了有资格的企业,但高温超导材料合作生产这种事情,不仅仅涉及到了可控核聚变这种工程,还涉及到了利益分配问题。 之前人工sei薄膜的专利授权情况并不适用于这次,上次是类似于一次性买断,而这次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还需要重新再来考虑。 处理好等离子体湍数学模型的测试和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生产后,徐川并没有回到实验室中。 他还得再主持一场关于高温铜碳银超导材料的新闻发布会。 虽说这次论文和专利是不会申请了,但发布会还是要做的。 毕竟他之前将高温超导材料研究出来,目的就是为了赚钱的,而赚国内的钱没啥意思,要赚就赚外国的钱。 高温超导材料能应用的领域不少,比如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医疗设备、磁悬浮列车等等。 这些领域虽然只有发达国家才能支撑,但每谈成一个,都是超级大单,几十亿甚至是几百亿的那种。 比如欧洲核子研究组织那边,原本按照历史走向,19年的时候,lhc再度进行升级,这次升级,会采购樱花国的高温超导材料来进一步提升对撞机的能级。 但因为惰性中微子与暗物质的发现,这一升级计划被临时中断了。目前cern那边还在探索暗物质的踪迹。 不过估摸着他们应该也快放弃了,毕竟找大半年了,都没什么发现。暗物质的确很吸引人,但这样往无底洞里面砸经费,各国也支撑不起。 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启动,每一次消耗的资金都是个天文数字。估摸着cern那边已经在考虑停止探索,重新启动升级计划了。 而徐川想在那之前,将历史走向中樱花国那笔高温超导材料的订单拦截下来。 只要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新闻发布会公开,他有信心能做到。 不仅仅是因为他手中的高温超导材料性能更好,也是因为他在cern那边的关系比樱花国的更强。 别看他只是一个人,而对方是一个国,但要说重要性,在cern那边,整个樱花国的团队恐怕还没有他一个人重要。 通过数学计算物理粒子的方法,惰性中微子的发现,暗物质与暗能量的踪迹,天文学上对遥远天体观测计算的手段等等,这些东西每一个都是cern渴求的。 对于徐川来说,从樱花国手中抢一笔订单那根本就不叫抢! 这叫做帮助cern升级修建更强性能的粒子对撞机! 懂? 至于小岛国的意见,跟他有啥关系。 总不能我有更好的材料用,还用你更垃圾的吧? 在川海材料研究所的准备下,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新闻发布会工作开始了。 因为川海材料研究所扩建了的原因,这次报告倒是没有再找南大借用大礼堂当场地了。 不过研究所的报告厅,相对比南大的大礼堂来说面积毫无疑问要小很多。 这也导致那些收到邀请函和那些收到消息自发前来的厂商与媒体记者们,几乎将酒店的报告厅挤满了。 一排的摄像机一溜的横摆在报告台下,只等待着报告会的开始。 会场中,趁着报告会还没开始,一些收到消息的厂商交头接耳的讨论着。 前排,耐克森公司的代表凯尔文·诺亚正安静的望着空荡荡的报告台,而朝着这边走来的另一名中年男子在看到他后脸上露出一丝惊讶的表情。 “没想到你也来了。耐克森也看好徐教授研究吗?” 听到声音,凯尔文·诺亚扭头,坐到他身边的人他认识,是同样来自欧洲的诺而达材料公司的代表,两人打过一些交道。 点了点头,凯尔文打了个招呼:“当然,徐教授虽然很少涉及材料界,但他出手解决的问题,每一个都是世界级难题。” 闻言,诺而达材料公司的代表萨罗扬·帕特里克笑了笑,道:“但材料领域可不是数学,152k常温超导,如果仅看这一数值,的确很惊人。但实验室中的成果要转变成商用,恐怕很难。” 顿了顿,他又补了一句:“而且听说这次他研究的可不是氧化铜基超导材料,是另一种全新的超导体系,没有工业化的经验,要转变恐怕更难。” 老实说,152k的温度超导,这一数值并不算什么。在实验室中,做到温度更高,甚至室温下超导的材料也并不是没有。 不过在常压下实现这个温度的超导,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当然,对于这些世界顶尖的超导材料供应商来说,实验室产品和工业化的商品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不可置否,152k常压超导的确很优秀,但和它相差不大的产品在实验室中也并不是没有。 比如bi系(92k)、y系(125k)、hg系(135k)等等,都能做到突破液氮温度(77k)这个温度壁垒。 但截至到目前,还没听说过有哪家实验室能做到大批量的商业化生产高温超导材料。 到目前为止,工业界关于超导材料的应用,绝大部分依旧是低温超导材料。 而他们在制作商业化的超导磁体时,采用的依旧是铌钛合金这系列的低温超导材料。 当然,也有极少部分的氧化铜基高温超导材料生产,但产量很低。也就樱花国的国际超导产业技术研究中心(istec)能较多的生产一些bi系列的高温超导材料。 听说他们已经和日内瓦的欧洲原子能研究中心签订了合同,将在20年下半年批量提供一些bi高温超导材料,用于改造大型强粒子对撞机lhc。 所以尽管152k常压超导这一参数的确惊人,但如果没法商业化生产的话,对于他们而言并没有什么太大意义。 顶多提供一些研究价值。 凯尔文靠在椅背上,淡笑着道:“如果是这样,伱又何必跑过来呢?” 闻言,萨罗扬·帕特里克耸了耸肩,道:“公司的安排而已。” 凯尔文没再说话,而是默默的抬着头看向讲台。 如果仅仅是实验室的产品,那就好了。 他担心的是,这次的超导材料可能会和上次的人工sei薄膜一样,能在短时间内工业化生产。 以这位徐教授的能力和性格,这并不是没有可能的。 更关键的是,他这次不仅没有发论文,连专利都没有申请。 这才是让他和一些超导厂商担忧的地方。 从这来看,这位徐教授很有可能会选择和部分材料的生产一样,保密进行生产,而后进行销售。 如果是这样,对于他们这种超导材料厂商来说,可真不是一个什么好消息。 至于诺而达材料公司,如果和他的代表一样蠢的话,那活该他们倒闭。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本章完) 第三百五十三章: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声 凯尔文没在意其他人的表现。 今天来到这里的,除了想看看这份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性能和数据外,大家其实也都是潜在的竞争对手。 相比较与这位同行闲聊,他更希望能在发布会后,能有机会和那位徐教授聊一聊。 不管这位徐教授研究出来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是否能商业化生产制造,他都想拿到一个合作的机会。 如果目前这种高温超导材料还无法工业化生产商业化使用的话,他可以代表耐克森公司和这位徐教授聊一聊,看看能不能达成合作,由他们来研究这种材料工业化生产的方式。 如果这种高温超导材料已经可以工业化生产商业化使用的话,那他们就更要拿到一个合作的机会了。 常压状态,152k的超导温度,这份材料的性能,只要临界磁场和临界电流密度方面不是太差,就注定了它能碾压目前全世界的所有超导材料。 耐克森公司很大,世界五百强,全球十大综合布线品牌之一。囊括了全球很多国家的电缆制造及工程。 它的诸多产品,如绕组线,海底电缆,数据电缆,电力电缆等都处于世界第一或第二位。 但如果在超导领域没有跟上脚步的话,很快就会错过这个时代,成为历史。 超导材料是一场革命,随着它的发展,那些落后的企业终将被尘封。 在过去的两百多年中,数次工业革命造就了数个不同的强大国家。 第一次在日不落国,蒸汽机和相关技术的发展让日不落帝国差点统治全球; 第二次在欧洲和米国,电力、内燃机和化学工业的发展使得机器生产更加高效和规模化,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工业化进程,让欧洲和米国站在了世界巅峰; 第三次发生在20世纪中期至今,以米国为首的计算机、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机器生产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从而推动了数字化和信息化的进程。 从历史来看,每一次工业革命维持的时间大约都在一百年左右,每一次都会在科学领域出现一个或数个引领时代的科学家。 时至今日,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发展了超过八十年,肉眼可见的已经进入了尾声。 而米国的逐渐衰弱,华国的逐渐崛起,似乎意味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结束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启。 再加上那位徐教授的出现,在当今的科学界变态的恍若历史中的那些传奇科学家一般,冥冥中,凯尔文·诺亚似乎已经听到第四次工业革命开启的浪潮声。 上午十点,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新闻发布会正式开始。 徐川脚步沉稳的走上讲台,身后,硕大的银白色投影幕布开启。 【152k、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 一行中英双文的标题在荧幕上显现,一片银灰色的薄膜在幕布中央旋转着,代表着今天的主题。 随着他的上台,原本还略微有些嘈杂的会场瞬间安静了下来,只留下摄像机‘咔咔咔’的响声。 站在讲台前,徐川看着台下的人群,开口道:“首先欢迎各位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参加今天的发布会。” “今天报告会主题正如我身后的荧幕所现,是川海材料研究所的最新成果‘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发布会。” 一边说,徐川一边打开了研究所那边事先准备好的ppt文案。 “超导材料和超导技术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它有着极为优异的性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从1911年,物理学家昂尼斯发现当温度降到4.15k时,水银的电阻突然降到零后,在过去几十年中,超导材料已经成为了物理研究和材料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 “然而,要想实现超导很难,需要极低的温度才能实现,因此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广泛应用” 讲台上,徐川侃侃而谈,从超导材料的历史到如今,再到它的重要性,继而延伸到如今超导材料的发展以及‘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上。 “常压状态,152k的tc临界温度,是川海材料研究所,也是我在这条道路上交出的第一份答卷。” “相信在座的各位在来之前已经从邀请函或者其他途径获取到了这种材料一部分的相关属性,那么我也就不吊人胃口了。” 一边说,徐川一边按了一下手中的遥控笔。 身后的投影幕布画面跳转,一张表格出现在幕布上。 【临界温度(tc):152.7k】 【临界磁场(hc):在152k下,hc为20.142t,在77k下,hc为23.268t。】 【临界电流(ic):在20t下可达到5500a/mm2。】 【临界电流密度(jc):】 【导热系数:572.3w/m·k】 【.】 一项项的测试数据在幕布上显示着,台下,看到这份表单的厂商代表们又不自主的同时倒吸了口冷气。 作为超导材料公司的安排过来参加今天这场报告会的代表,所有人都很清楚这份表单上各项数据的意义。 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种颠覆当前高温超导领域的新材料。 它的性能比氧化铜基的高温超导材料更加出色,不仅仅是临界温度,临界磁场、临界电流/电流密度等超导指标的参数几乎都碾压。 若要说缺点,那就是在常规物理性能的一些方面有些不足。 氧化铜基高温超导材料虽然同样是陶瓷态,不过它的一些复合材料,在韧性、脆性、刚度、疲劳强度等方面是要超出这份材料的。 但如果说相对比这份材料在超大性能方面表现出的优异,它的物理性能有一些缺陷也不是无法接受。 至少,在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医疗设备、磁悬浮列车这种设备使用环境稳定或者说使用板材为超导仪器上,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的。 此外,这种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虽然脆性高,但利用超导材料的完全抗磁性,制造一些精密的仪器,比如无摩擦陀螺仪、轴承等设备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毕竟只要不对其造成太大震动,正常情况下使用脆性高的材料制造的配件也没那么容易碎。 就像是玉石一样,除非拿着它往地上砸或者什么的,单纯的在手中把玩或者佩戴,它并不会碎。 所以如果能给这种材料提供一个稳定的工作场所,用它来制造一些精密度较高的设备来使用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如果塑造形状是一个麻烦点。但这对于有着各大厂商来说,基本都不是什么事情。再奇怪的形状,只要有人需要,只要有钱赚,他们都能想尽办法弄出来。 并没有在新闻发布会上浪费过多的时间,半个小时左右,徐川就开始收尾了。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了。” “接下来各位如果对我们川海材料研究所研发的‘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还有什么疑问的话,现在可以提出来。” 话落,台下就有人举着手站起来了。 徐川示意工作人员递过去话筒。 提问的是一个中年男子,西装革履,他开口道:“徐教授您好,我是古河公司superpower研究所的代表,我想请问一下,关于这种高温铜碳银超导材料,目前是否已经可以量产了呢?” 这个问题提出,会场中的所有厂商代表都竖起了耳朵。 毫无疑问,对于在场的所有人而言,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讲台上,徐川开口道:“目前来说,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还没有进入量产化,我正在寻找量产它方法与合作的企业。” 话音刚落,会场中一支支的手臂迅速举了起来。 徐川随便抽了一个,对方迅速站起身,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话筒:“请问徐教授,关于这种高温超导材料,您是否会像以前的人工sei薄膜一样申请专利然后出售专利授权呢?” 徐川:“暂时没这个想法,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出售,我应该会采取另一种方式,具体情况决定后再公布。下一个。” 随即,另一个条高举的手臂被他抽中,一名约莫四十来岁的中年男子站了起来。 “徐教授您好,我是米国amsc超导公司的代表,听说您名下的川海材料研究所有一个材料研究方面的神秘数学模型,您研究的人工sei薄膜和高温超导材料是否都是依赖这个模型的能力呢?” 这个问题一出,会场中顿时就起了些骚动。 对于外界来说,站在讲台上的这位徐教授毫无疑问是神秘的。 以二十多岁的年龄站在科学界的巅峰就不多说了,更夸张的是,他在材料这个与数学物理截然不同的领域,同样发展如鱼得水。 尽管目前的成果不多,仅仅只有人工sei薄膜和152k高温超导材料两种,但两种材料的重要性都可谓能颠覆相关的行业。 很多人都想知道他的秘密,都想知道他到底是怎么样研究出来这两种材料的。 以前这些一直被归根于天才的天赋上,现在看来,似乎另有隐情? ps:二更求月票! (本章完) 第三百五十四章:出访庐阳科学岛 米国amsc超导公司的代表提出的问题,让会场中前来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厂商们代表们都感兴趣的抬起了头。 一种新型材料的研发,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无论是人工sei薄膜,还是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都可以说是材料界的热门领域,全世界研究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东西。 然而全世界研究了十几年都没做到成果,在这位徐教授手中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就完成了。 若要说真的是纯运气好,那也未免有点太不可思议了。 一次可以说是运气好,但两次都说运气,恐怕没多少人相信。 之前没多少人想过这方面的东西,而米国amsc超导公司的代表提出来后,这些厂商代表们迅速就想通了。 相比较运气,他们更愿意相信这位徐教授手中真的有一份‘神奇’的数学模型。 虽说在传统材料研发的过程中,数学模型一直都是起辅助作用的,但以这位徐教授的数学能力和物理能力,他说不定能在这方面找到一条其他的路,起到关键性作用。 尤其是在此之前,人工sei薄膜的新闻发布会上,曾有的德联邦材料研究所的研究员在发布会上提问过有关数学模型的问题,没记错的话,当时这位徐教授似乎并没有否认他手中有一份针对材料研究的模型。 真要掌握了一个这样的数学模型,那么能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研究出两项颠覆相关行业的材料似乎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真是这样,那这可能才是今天最大的收获。 一时间,会场中的骚动和情绪波动有些剧烈了起来,所有人都在等待着讲台上那个人的回答。 讲台上,徐川看了眼amsc超导公司的代表。 这位代表有点意思啊,想要将注意力集中到他手中的模型上去?还是有其他的想法? 不知道是amsc超导公司的指示,还是他自己的举动。 不过川海材料研究所中有一个数学模型这算是公开的东西,瞒不过去的。 当然,他也没准备瞒。 思忖了一下,徐川开口道:“我名下的川海材料研究所的确有一个材料研究方面的数学模型,不过它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大的作用。” “至于我研究的人工sei薄膜和高温超导材料都是依赖这个模型而做出来的,这个就更不可能了。” “从来都没有人能依赖一个数学模型来完成一种新材料的研发,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在座的各位也都是材料领域的专家,相信大家应该很清楚数学模型在材料中的作用。” 话落,amsc超导公司的代表迅速接着提问道:“那请问徐教授有没有想过公开这个数学模型?” “对于材料界来说,一个优秀的数学模型能极大的推动材料学科的发展,相信您会为材料界的发展而考虑。” 听到这话,徐川都忍不住嗤笑了一下,这真是有点太不要β脸了。 “如果amsc超导公司愿意免费公开所有的专利授权,我也愿意公开这个数学模型。” “如果你没法代表amsc超导公司的话,建议amsc超导公司换个有能力的代表过来。下一个。” 一场新闻发布会,如果没有amsc超导公司捣乱的话,还是挺完美的。 不过对于徐川来说,这也不是什么大事。 要注意点的地方,就是后续需要加强网络安全和保密方面的工作了。 amsc超导公司这一波,可能会引起不少材料公司的注意。 商业窃取或者收买川海材料研究所的研究员,获取材料计算模型的事情这些‘资本家’并不是做不出来。 而材料计算模型和其他东西还不太一样,如果源代码和底层数学公式泄露,对方是能直接用的。 关于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发布会结束,徐川回到川海材料研究所,不过他并没有立刻投入到工作中,而是抽时间给爱德华·威腾打了个电话。 cern升级lhc大型强粒子对撞机需要的超导材料可是一个大订单,价值至少上百亿rmb,这样的订单,值得他亲自出手拦截了。 “喂,徐川,找我有什么事吗?”电话接通后,威腾的声音从手机中传来,带着一丝疲惫。 徐川听出了这丝疲惫,关切的问道:“导师您这是怎么了?听声音感觉有些劳累的样子?” 威腾回道:“没什么,最近cern这边的工作量有些大而已。” “cern还在寻找惰性中微子和暗物质吗?”徐川迅速问道。 爱德华·威腾沉默了一下,点了点头道:“是的,但一直都没什么结果,或许你说的是正确的,仅凭现在的设备,我们很难找到暗物质的踪迹。” 顿了顿,他接着道:“cern这边也差不多快放弃了,我们正在商议对lhc进行升级。” 徐川笑了笑,道:“我正是为这件事给导师您打电话的。” 威腾:“?” 徐川:“lhc的这一次升级,应该会采用从樱花国那边采购的bi系列高温超导材料对吧?” 闻言,威腾有些诧异,好奇问道:“伱怎么知道的?我记得这件事目前还没公布出去的样子?” 徐川笑道:“这个就不说了,我想问问cern对新的超导材料感兴趣吗?我这边手上有一种常压152k,临界磁场20t以上,临界电流在20t下可达到5500a/mm2的新高温超导材料,cern是否会感兴趣?” 对面,爱德华·威腾微张着嘴愣在了那里,半响才回过神来说,惊讶不已的咽了口空气询问道:“152k,20t?你确定?” 作为一名常年驻扎在cern理论物理学家,他对于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性能再了解不过了。 如今lhc使用的超导磁体是由铌钛(nbti)超导材料制成的,目前能提供8t的磁场强度,再高就会因为产生逆超导现象,导致铌钛合金还原成常态。 而cern目前预定从樱花国那边采购的bi系列高温超导合金,临界温度在102k,临界磁场在13t左右。 从数据来看,已经被完爆了。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没错,是我名下的川海材料研究所研发出来的最新超导材料,已经经过了完整的测试,也已经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如果导师您关注材料界的话,最迟明天应该就能看到相关的消息。” 闻言,爱德华·威腾顿时就想起了他之前去华国邀请这位学生参与cern暗物质探索项目时的记忆了。 当时他这位学生拒绝了邀请,表示自己手中还有研究在做,现在看来,就是这份高温超导材料了。 只是,他搞研究的速度,也未免太快了一些。 顶多半年的时间啊,在高温超导领域就做出了如此的巨大的成果。 对于一份高温超导材料来说,其实152k的超导温度并不是关键,因为它已经越过液氮77k的温度线了。 但20t的临界磁场强度,以及在在20t下临界电流可达到5500a/mm2这两样参数,对于高温超导材料来说就太重要了。 尤其是对于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来说,临界磁场强度越高,对撞能级也就越高。 20t的临界磁场,足够将对撞能级提升到三位数的级别了。 这种对撞能级,用来寻找暗物质,无论如何应该都够了吧? 思索了一番后,威腾接着问道:“我会先和格罗斯主xi说一声的,明天会有一场相关的会议,我到时候会在会议上提出来。” 顿了顿,他接着问道:“对了,我需要你提供一份超导材料的参数数据,另外,这份超导材料能量产吗?如果仅仅是实验室中的产品,恐怕没多大意义。”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数据没问题,我等会就发到你邮箱。至于工业化,我已经找到了工业化量产的方法,目前正在寻找合作的厂商,相信以华国的速度,要不了多久就能批量生产出来。” 威腾:“如果是这样,我会去和理事会交流的。这对于cern来说,是一件好事。你等我的消息,我会给你反馈的。” 徐川笑道:“麻烦导师了” 这边,徐川在和自己的导师爱德华·威腾交涉,试图截和cern与樱花国的高温超导材料订单。 另一边,高弘明和彭鸿禧院士已经搭乘高铁来到了庐阳。 这里坐落着华国最大的可控核聚变基地,拥有着庐阳超环(ht-7)、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east辅助加热系统、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四大核聚变研究领域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再次来到庐阳科学岛,验证过身份后,彭鸿禧走入工业园区,看着经过近十年发展,近乎陌生的场景,这位老人的眼神中带着一丝复杂的感情。 他曾经在这里工作了长达十几年的时间,98年华科院等离子体物理所承担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ht-7u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的建造时,他就在这里主导工作了,直到前些年才退休回到水木。 尽管他已经离开了,但他仍然关注着这边的消息。 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庐阳华科院等离子体研究所已经成为了华国最重要的可控核聚变研究基地,也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取得了辉煌而灿烂的成果。 如2012年时,east装置打破世界纪录,获得超过400秒的2000万摄氏度高参数偏滤器等离子体;2017年,创纪录地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2018年实现了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等多项重大突破等等。 一项项的成果让他心生慰藉,也让他感到自豪。 如今再一次来到这里,不由的让他有些感怀。 就像是自己带大的孩子,尽管它如今的已经独立出去闯荡了,但看到它在可控核聚变这条道路上走的更远,也会有一种满足和自豪。 “哟,老彭,是什么风将你给吹过来了?”研究院大楼中,正在办公的谌明继院士笑着起身迎接彭鸿禧和高弘明。 两人以前曾经是同事,不过他以前不在这边,后面彭鸿禧退位后,他从西南核物理研究所那边调派过来接手了庐阳华科院等离子体研究所的主导工作。 “咱两有好几年没见了吧。”彭鸿禧笑着上前,有些感叹的说道。 “是啊,12年你离开后,也就在14年院士大会的时候见过一面。如今又过去了五六年了。”谌明继想了想后笑道。 “来,先快进来坐。” 办公室中,谌明继泡了壶清茶,三人寒暄了一会后,彭鸿禧开口道:“说正事,这次过来,是有事想找你商量一下。” 谌明继院士笑了笑,道:“什么事儿?能值得你亲自出山跑一趟?” “去年的时候,我答应徐川徐院士的邀请,帮助他完成金陵可控核聚变项目,现在项目已经启动了,目前进入了一个关键节,徐院士为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内的等离子体湍流建立一套数学模型.” 听着彭鸿禧说的话,谌明继脸上虽然依旧带着笑容,不过眼神已经有了一些变化。 他这位老友重新出山辅助那位年轻人建立金陵可控核聚变项目工程的事情,他自然知道。只不过他并没有去管而已,也没有去过问。 现在这么一说,他大抵清楚了这两位到底是为什么而来的。 “经过了数轮超算的验证,等离子体湍的数控模型参数完美,再加上时间不等人,对于我们和国家而言,越快完成可控核聚变项目越好,所以这次过来,是想和你商量一下,借用一次east装置,完成对模型的实控验算。” 对面,谌明继沉思了一下,道:“抱歉,恕我没办法答应你的请求。” 闻言,彭鸿禧露出一丝诧异,迅速道:“这是一件大好事啊,等离子体湍的控制模型对于反应堆腔室中等离子体运行的帮助有多大你应该再清楚不过了。” 谌明继摇了摇头,收敛了笑容道:“正是因为清楚,我才拒绝。” “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模型对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运行毫无疑问是至关重要的,但要改动控制系统,对于east装置的风险太大了。” “如果反应堆腔室中的等离子体失控,那么对于east装置来说后果是灾难性的。” “樱花国qst中聚变研究所的jt-60sa可控核聚变实验堆就是前车之鉴,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east装置上,你我都将是罪人。” “所以恕我没法答应你这个请求,east装置是所有人的心血,我不可能拿它去冒险。” ps:回家过端午了,在路上堵了大半天,今天就只有一章了,我看看晚上还能不能再写一点,明天发()。 (本章完) 第三百五十五章:不欢而散 祝大家端午节快乐安康!另:甜粽子万岁!<( ̄︶ ̄)[go!] 听到谌明继院士的拒绝,彭鸿禧愣了一下,迅速道:“我们可以提供等离子体湍控制模型的超导模拟运行数据,你可以先看过数据后再来决定。” “另外,qst中聚变研究所的灾难,完全是他们自找的。” “我们要验证等离子体湍流控制模型,也得是从最小控制量开始,如果有意外,随时可以停止运行,这对于east装置并没有损伤。” “但成功了的话,对于咱们国家的可控核聚变事业将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彭鸿禧依旧劝导着,老实说,谌明继院士的拒绝理由的确正当。因为修改等离子体湍的控制方法对于聚变堆来说的确算是一件大事了。 在他看来,还是有希望继续争取的。 只是,谌明继接下来的一句话就让他愣住了。 “有必要吗?” 彭鸿禧:“???” 端着茶杯,谌明继喝了口温热的茶水,淡淡的继续道:“east装置的控制模型在我看来已经足够优秀了。” “一七年夏季,east装置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而目前国际上运行最久的超导托卡马克装置里受控核聚变时间也不过是120多秒。相信east装置的下一次运行会稳稳的打破这个记录,创造新的历史。” “我没必要因为一项还不知道靠不靠谱的数学模型去损失这个。” 听到这些话,彭鸿禧有些愣住了。 他竟然从这位老友口中听到了这番话语。 自满?自负?自傲?不以为然?不屑?还有什么? 没错,east装置下次运行的确可能创造出新的运行记录,但无论是他彭鸿禧也好,还是你谌明继也罢,都很清楚即便是打破了历史记录,创造了新的历史,对于可控核聚变来说,那也只不过是微小的一步罢了。 一百多秒的记录,真值得你这么骄傲吗? 我们的目标,难道不是冀望着可控核聚变的火花绽放在这片东方大陆上吗? 为什么? 为什么他会说出来这样的话? 还是说,这些年的学术生涯或政zhi生涯,已经让他忘记了自己初心了? 亦或者,他如今已经不再是一名纯粹的学者了吗? 脸上的笑容收敛了起来,彭鸿禧看了一眼这位曾经的同僚:“为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中的等离子体湍流建立数学模型是这个领域所有人都在努力的事情。” “在此之前,我们始终落后于其他国家。但现在,徐院士为我们构建了一条通向希望的道路,我们不能就这么错过了。” “所以,我希望伱能认真的考虑一下,这将是我们走在世界前沿的机会。” 听完彭院士的话,谌明继面无表情地说道:“恕我没法帮上你,east装置有自己的任务,没有时间去完成你们的工作。” 彭鸿禧深吸了口气:“你真不打算尝试一下吗?甚至就连等离子体湍流数控模型的测试数据都不准备看一眼?” 谌明继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冷淡道:“不是我不想帮你,而是我无能为力。我们的工作安排很圆满,没必要牺牲自己的进度去配合外人的工作。” 彭鸿禧深深的看了他一眼,道:“别忘了east装置并不是你的,它是国家的资产,如果你不同意,我会去向上面申请。” 闻言,谌明继抬起头对视着彭鸿禧,淡淡的说道:“如果你做得到的话,那就去吧。” 不可否认,那位徐教授如今在国内的份量的确很重,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就连上面都要考虑他的意见和看法。 但在国内的可控核聚变这条路线上,他谌明继才是真正的权威和领头人。 他曾经带着国内一穷二白的可控核聚变领域走到了世界前列,也在03年的时候去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的谈判桌上激昂奋斗,最终成功让华国加入了这项世界级工程。 他在国内的可控核聚变领域深耕了几十年,他的意见,上面也同样得考虑。 如果那位徐教授来east这边发展,他肯定会毫不犹豫的全力支持。 但既然现在已经独立门户开启了单独的可控核聚变工程,那么他也没必要去帮助一个外人完善对方的技术。 可控核聚变领域的蛋糕就这么大,多一个人分,那么原先的人吃到的就会少一些。 国内在可控核聚变工程上发展的如此之快,east装置能创下一个又一个打破世界记录的辉煌成果,与国家资源集中在庐阳可控核聚变工程上是分不开的。 而他谌明继作为庐阳聚变工程的总负责人,必须要为自己,也要为他手下的团队负责。 蛋糕就那么大,有人分的多,就有人分少了。 他没法阻止那位徐教授研究可控核聚变工程,但是他可以不提供支持和帮助。 既然是对方告到上面去又如何?他们有自己的工作和任务安排,抽不出时间来配合对方的工作很正常。 只要他不松口,国家也不能强迫他去用他领导的设备完成其他人的工作。 更何况,east装置在他的领导下已经是世界顶级的可控核聚变实验堆了,他相信如果没有他的支持,国内没人能在这条路线上超过他。 即便是诺贝尔奖得主又如何?用数学得到的诺奖,还是天文领域的东西,在物理上能做出什么成果? 在这方面,他坚信自己才是真正的权威和专家。 彭鸿禧压下心中的怒火,盯着谌明继:“谌明继,你变了!你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初心,你已经不配再当一个学者!” 闻言,谌明继嗤笑了一下,道:“变?我从来都没有。” “我为国内的可控核聚变工程奉献了一生,领导east装置走在了世界前沿,我的目标一直都是实现可控可控聚变。” 不可否认,在不想帮助对方验证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模型时,他的确有自己的私心。 毕竟国家能提供的资源就这么多,对方分走了一部分,他能吃到嘴的就少了。 但他的目标从未有过变化,east在他的领导下也一直在朝着可控核聚变前进。 至于学者不学者的,只要他还在科研领域工作,就没人能剥夺他这个身份。 眯着眼睛深深的看了一眼这位曾经在ht-7装置正式投入实验运行,第一次实现点火时激动的和他拥抱在一起流下了喜悦泪水的同僚,彭鸿禧没再说话,转身直接离开了办公室。 他知道,想要从这里获取到帮助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彭鸿禧和高弘明离开,办公室中安静了下来。 一旁,谌明继的助理看了一眼那空荡荡的大门,咽了口唾沫后,小心翼翼的问道:“谌院士,彭院士他该不会真的去上面告状了吧?” 谌明继面无表情的说道:“去又如何?不是我们不配合,只是我们有自己的安排和工作,实在没有时间而已。” “更何况,修改east装置的数学控制模型本就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情,樱花国的前车之鉴就在那里,同样的坑,我们不可能跟着跌进去。” (本章完) 第三百五十六章:条条大路通罗马 金陵,川海材料研究所中。 徐川和张平祥两人依旧在忙碌着优化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物理性能。 时至今日,两人已经在各自的路线上展开了不同程度的深入研究。 实验室中,张平祥手中带着一份材料和一份数据报告找到了正在研究如何将石墨烯晶须(纤维)增韧到铜碳银复合材料上的徐川。 “稍等一下,张院士。”扭头看了一眼张平祥,徐川笑着招呼了一下,转头继续自己手中的工作。 过了十来分钟,处理完手中的材料后,他才直起身走了过来。 “怎么样,你的研究结果如何?”徐川好奇的问道。 这些天的时间过去,这位张院士一直都在实验室中研究氧化锆掺杂优化路线,进度肯定是有的,只是不知道有多大。 张平祥摇了摇头,将手中的材料和报告递了过来:“没有太大的进展,我已经尝试过十多种不同的手段了,掺杂了氧化锆原子的铜碳银复合材料的脆性和韧性并没有太多的改变。” “如果过量掺杂的话,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韧性;但过量掺杂会导致超导性能直线下滑。” “你之前的推测是对的,氧化锆掺杂这条路大概行不通了。” 闻言,徐川也没有太多的意外。以他现在的能力,要判断一条路是否可行虽然做不到百分百精准,但至少还是能给出一些建议的。 张平祥院士的失败,也在他的意料之中。 氧化锆原子掺杂进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中,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晶构和原子结构。而这两块改变,超导材料的超导性能势必会跟着受到影响。 翻了翻手中的检测报告资料,徐川又捏了捏手中的样品。 不出意料的,张院士的研究算是失败了。 少量的掺杂没什么太大的意义,无法改变超导材料的物理性能。 而大量的掺杂的确能改变脆性和韧性方面的东西,但会大幅度的降低超导性能,尤其是在tc临界温度和临界磁场这两块,受到的影响尤其大。 这两方面受到严重影响,他手中的这份超导材料差不多可以说是废了。 “你这边石墨烯方面的研究做的怎么样了?” 放弃掉氧化锆掺杂这条路线后,张平祥院士也没有过多的纠结,毕竟在材料领域,一条路行不通死磕是不行的。 徐川挠了挠头,笑道:“前两天在忙一些其他的事情,这两天才开始研究,目前还没有太多的进展。” 闻言,张平祥摇了摇头,有些感慨道:“伱研究的东西也太多了,要是专心在一门上突破” 他话没说完,不过话语中的意思两人都明白。 徐川笑了笑,道:“其实我觉得还好,很多学科和领域都是相辅相成的,比如我不学数学的话,那今天的川海材料研究所也没有那个材料计算模型。” 张平祥院士点了点头,道:“这倒也是。” “算了,不说这个。”张院士跳过这个话题,接着道:“关于石墨烯晶须(纤维)增韧的实验,如果你不介意,我这边来给你打个下手;或者你将你实验的想法路线和我说说,我帮你做一下其他的线路。” “我估计你现在手上有不少其他的事情要忙,实验室这边,恐怕没多少时间吧?” 徐川有些不好意思的点点头,道:“的确,我最近没多少时间在实验室这边做实验。” 他最近的事情有点多,cern那边的订单要沟通,可控核聚变项目要管理,还有等离子体湍流数控模型如果彭鸿禧那边谈下来了,他也要亲自过去庐阳那边进行指挥。 毕竟没人比他更熟悉等离子体湍流的数学模型,如果到时候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他可以在现场随时进行调整和处理。 张院士笑道:“既然这样,我来接手相关的实验就好了。” “你那篇高温超导材料的机理论文给我看,对我的启发和帮助很大,我也需要一些实验机会来验证一下,正好你这边有免费的材料实验室和设备给我使用。” 徐川想了想,道:“既然这样,那就多有麻烦张院士了。” 张平祥笑着说是借川海材料研究所的免费实验室用,但这只是帮忙的理由而已。 他这种在两院院士中,也是金字塔尖的顶级材料学大佬,还怕没有实验室和设备用? 不过情分这种东西,不需要多说出来,记在心里就行。 不得不说,自从他回国后,一路走来遇到的国内的这些学者,无论是在学术还是品性方面,都可谓是优秀的代表。 当然,这也和他并不怎么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圈有有关系,一直以来,他认识这些国宝级的院士学者,要么是通过熟人认识的,要么就是高层介绍的,要么则是上辈子有记忆的。 这种情况下,能够交流到一起的学者,互相之间的品性和交道都还是很不错的。 这边,徐川刚感叹完身边的好学好友都很不错,坏消息就来了。 前往庐阳科学岛可控核聚变工程申请east装置验证等离子体湍流模型的高弘明与彭鸿禧两人回来了。 “庐阳那边的east装置,没有谈下来。” 办公室中,彭鸿禧叹了口气说道,他感觉自己有点对不起眼前这个年轻人。 自己作为国内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元老之一,受对方重视数度邀请出山,结果这点事他都没有办好。 本来信誓旦旦的想着这事对他来说不难,容易;毕竟谌明继也是以前的同僚,两人关系还不错,没想到对方早已经不再是他熟悉的那个人了,不再是那个一心为了国家可控核聚变事业发展的人了。 或许他的目标的确没变,但在这一过程中,目标和理想中已经掺杂了太多的私心。 对方现在是庐阳可控核聚变项目工程的总负责人,也是华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的主任,也是国内可控核聚变项目领头羊,手握着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经费,领导掌控着数百个项目。 如果放到古代,这种地位也完全可以说是一方强侯了。 而在国内的学术界,他能掌握这么多经费,掌握这么多的资源,可以说是绝对的帝位,也可以说是一方学阀。 尤其是在可控核聚变这一领域,哪怕前景再诱人,但在研发阶段本身的蛋糕就这么大。 国内的可控核聚变工程,尽管分托卡马克、仿星器、球床、惯性约束等几大不同的研究方向,但实际上,国内的大部分相关资源都集中在托卡马克这一领域。 而谌明继作为托卡马克领域的总负责人,国内的托卡马克装置,无论是正在修建的还是计划修建的,经费在一定程度上都需要他进行审批负责。 别说是他亲自负责的庐阳可控核聚变工程了,就是国内的其他托卡马克,恐怕都需要考虑他的意见。 本来彭鸿禧还想亲自写份信送到上面告他一本的。 但回来的路上也好好想了想,最终还是无奈的放弃了这个想法。 上面知道了又能如何? 到了他们这种级别,哪怕是在科学技术蔀甚至更高层,也都可以说是神仙打架了。 上面得考虑双方所有人的意见,在这种事情上,顶多像派出所的民警调节百姓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一般调解双方。 强压谌明继让对方交出east装置来配合徐川完成等离子体湍流模型的研究实验是不可能的事情。 徐川是国宝级学者,谌明继也是国家的功臣,也是顶级院士学者。率领华国可控核聚变从无到有十几年的发展,走到了世界前沿,功劳苦劳都有。 尽管有一些私心,但放到国家层面来说,完全不算什么。 只能说,是他自己一开始并没有没有想明白,脑海中的记忆还停留在十几年前。 那时候国家说要搞可控核聚变,他们这一批核能领域出生的学者都振臂一呼转身投入了进来。 从一无所有、到06年east装置实现第一次点火、实现加入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组织;即便每一步走的都很艰难,即便是经费无比贫困,他们都抱着一颗赤诚的心,势要将可控核聚变的火花点亮在这片土地上。 然而十几年的时间过去,国家经济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能分配到可控核聚变领域的经费和资源自然就多了。 利益权力动人心啊。 尽管对方依旧在为可控核聚变而努力,但再也回不到十几年前大家蹲在一起吃着盒饭争论着如何优化某一处方案,某一个零件,大家力朝一处使的时代了。 听彭鸿禧简单的将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后,徐川点了点头,安慰道:“没关系的,彭老,我们还可以想其他的办法。”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他就考虑到了这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是这的确不是一件小事,修改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控制模型以及后续还需要对聚变堆做出一定的调整,尽管理论上来说是可恢复的调整,但也不是谁都愿意接受外人在自己的设备上‘乱搞’的。 另一方面,则是国内学术界的种种了。 尽管他是独立主持的一个新项目,但国内可控核聚变领域的盘子就这么大,他拿走了一部分的科研资金,那么对应的,其他的可控核聚变项目科研资金就避不可免的会压缩一部分。 这种情况下,原本国内可控核聚变领域的负责人心里不爽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不说学术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更何况国内的学术界尤为特殊,各大高校+科研领域组成了一个近乎独立王国的小世界。 在当初拿到菲尔兹奖,国家安排那位穆良才和他联系的时候,他什么都没要就只要了一个保障的原因也在这里。 所以在高弘明和彭鸿禧院士去庐阳之前,他就安排了使用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作为利益交换的后手。 只是没想到对方连等离子体湍流数控模型的验算数据都没看,就直接了当的拒绝了请求。 怎么说呢,这的确有些不尊重人的意味。 微微摇摇头,徐川也没有太在意这件事。 east装置申请不到,后面还是要想办法再解决等离子体湍流数控模型验证这件事的。 当然,如果他亲自去一趟京城,或者写封信给那位老人的话,这件事还是能解决的。 只是这样的话,就彻底得罪死对方了。 虽说他不怕得罪人,但他也没时间没那么多闲工夫浪费在和自己人的内斗上。 毕竟对方现在名义上是国内托卡马克路线的总负责人,如果真撕破了脸皮给他找麻烦,他都不用干其他的事情了。 与其这样,还不如想想其他的办法。 更何况,可控核聚变项目只是他的目标之一而已。如果可以,上辈子未完成的引力子、暗物质、星外发展等梦想他都想去尝试一下。 可控核聚变只不过是他走向梦想的第一步而已。 人类终究是要走出地球的,如果可以的话,徐川想这个时代在自己手上实现。 见徐川并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彭鸿禧和高弘明也都悄悄的松了口气。 他们在回来的路上就在商量何如和徐川说这件事,毕竟相对比来说,这位的年龄真不大,年轻时就能做出这么多的顶级成果,气盛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当然,年轻不气盛,什么时候气盛? 所以他俩一直有些担心这位一气之下跑过去亲自找谌明继冲突,或者直接去京城告状。 无论选择哪种做法,其实都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为冲突下必然会扰乱国内可控核聚变领域的正常发展。 一位诺菲双奖得主,一位国内可控核聚变领域的领军人要是真撕破脸皮对立起来了,国内可控核聚变领域的人员必然会有些人心惶惶,甚至可能会牵扯到一些其他领域的派系互相碾压斗争,这都不是好事。 不过好在,这位比想象中要沉稳。 舒了口气,彭鸿禧想了想后开口问道:“从目前的情况来说,庐阳那边的east装置咱们是指望不上了,这样的话,我们是等自己的聚变堆建造出来,还是想其他的办法?” 闻言,徐川手指在桌面上轻轻的敲了敲,思索了一下后笑道:“条条大路通罗马,办法还是有的,没了east,还有其他的嘛。” ps:求月票 (本章完) 第三百五十七章:那就买一台回来好了 作为可控核聚变这种超级工程的总负责人,在考虑一些关键问题上,徐川还是得做至少两手准备的。 而对于等离子体湍流数控模型的实控测试,他也同样考虑了不同的状况。 如果庐阳那边的east装置能顺利的申请下来,那是最好不过的。 毕竟east装置很完善,能够最大程度的完成整个测试过程。 如果庐阳那边拒绝,那也至少需要一些其他的办法。 当然,相对而言,肯定没有使用庐阳那边的east装置那么完美,时间方面也会延后一些。 沙发上,听到徐川这么说,彭鸿禧坐直了身姿:“你有什么想法?” 徐川笑了笑,道:“想法倒是有几个,只是不知道哪个更合适一点。” 一旁,高弘明询问道:“徐院士您说,如果我们能帮到些什么,一定会尽全力去做。” 徐川思忖了一下,组织了下语言后开口道:“第一个方法呢,依旧是去借一个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来完成实验,这是最快的办法了。” 闻言,彭鸿禧和高弘明都投来了疑惑的目光。 之前的资料他们都看过,国内目前有能力完成等离子体湍流数控模型实测实验的,只有庐阳那边的east装置,其他的实验堆要不就是太老,仅仅能当做试验堆来用,要不就是还在修建中,尚未完成。 徐川看了眼两人,接着道:“虽说国内目前只有庐阳那边的east装置能完成点火和等离子体运行实验,但全世界可不止华国一个国家在研究可控核聚变反应堆。” “或许可以试试找其他的国家交易一下。” 顿了顿,他又补充道:“这个办法如果能成功应该是最快的,不过缺点也有。” “高温高压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模型,在可控核聚变技术中的重要程度相当高,如果去申请其他国家的实验堆进行控制实验,会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咱们的聚变进度。” 闻言,彭鸿禧和高弘明均微微皱起了眉头。 徐川提的这第一个方法,可行性的确有,如果能成功,速度也应该会是最快的那一种。 不过缺点也正如他说的那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国内可控核聚变的研究进度,可能会引起其他国家的重视和警惕。 想了想,彭鸿禧询问道:“那其他的方法呢?” 徐川沉稳的开口道:“买!” “直接从国外买一台完整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回来!” “托卡马克装置是之前国际研究的主流路线,很多国家都有研究,不要求购买其他国家最新的设备,购买他们退下来的设备也足够了。” “只要能进行点火实验和等离子体湍流控制就够了,买回来后,我们再进行改进,这也是时间相对较短的一种办法,只不过需要花点钱。” 彭鸿禧思索了一下,道:“这的确是个可行的办法,只是花费的资金会有些大,而且不一定能买到。” “毕竟是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哪怕是退役的,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如果单纯的用钱的话,可能不一定能买到。” 徐川笑了笑,道:“那就加上技术呢?比如利用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作为交易对象。” 彭鸿禧望了一眼徐川,轻声道:“但这项材料不是你自己的技术吗?” 对于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来说,超导材料也是相当关键的核心材料。 性能优异的高温超导材料能节省一大笔资金不说,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控制性能。 如果使用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作为交易技术之一的话,相信会有不少的国家动心。 毕竟退役下来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尽管珍贵,但并不是什么完全无法出售的东西。 而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则不同,目前来说,市面上所有的超导材料,它无论是从临界温度还是临界磁场,亦或者临界电流等方面都可以说是碾压其他的高温超导材料了。 如果使用这种材料当做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磁场约束发生器,最直接的改变就是原本需要用液氦来进行冷冻的超导材料可以自己更换成液氮。 而液氦的价格,是液氮的百倍都不止。 光是这一点,就能节省一大笔的资金。 更关键在于利用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制造的磁场约束装置,能产生更强的约束磁场。这对于可控核聚变来说,同样相当重要。 只是,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是国家的项目,而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则是眼前这个年轻人自己私有的东西。 如果是出售,针对一个可控核聚变反应堆需要的高温超导材料的数量来说,至少是数亿的资金,甚至更多。 用自己私有的东西来做交易,换取退役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推进国家项目的发展,这种做法.彭鸿禧没见过,至少这么大体量下的奉献他没见过。 对于其他人来说,不将国家的东西想办法装进自己腰包就已经很不错了,更别提拿自己的资产补贴国家了。 一旁,高弘明倒是没想这些,或者说他想了,但是他知道国家肯定不会让这位吃亏的。 “那个,徐院士,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不是对可控核聚变的帮助很大吗?用这个交易,会不会同样促使其他国家的发展进度大幅度提升?” 相对比彭鸿禧,他更多考虑的是国内的可控核聚变事业能不能领先其他国家。 徐川笑了笑,道:“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性能虽然足够优秀,但并不是没有替代品的。” “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和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不同,后者追求极致的磁场控制,前者只要能约束腔室中的高温等离子体湍流就足够了。” “而且它本就是要对外出售的,所以并不怎么影响。放心吧,这个关系并不是很大。” 闻言,高弘明点了点头,道:“这样的话,购买一台设备回来的确可行。” 徐川笑着说道:“其实并不一定要国外的,国内的其实也可以。我之前看一些在建设的托卡马克装置性能参数也能满足,只是说从国内购买的希望估计还没从国外购买大。” 老实说,国内的托卡马克装置,其实数量不少的,不过有一半是试验研究型,无法点火运行只能做一些实验;另一半,则是在建当中了。 这些在建的,虽然大部分都符合要求,但他总不可能将其他人的项目设备拆掉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吧。 更何况国内负责托卡马克领域的还是庐阳的谌明继,他不点头同意,估摸着也很难买到。 至于退役的老设备,目前国内暂时还没有符合要求的。毕竟国内的可控核聚变发展还是比较短的。 所以他更看好从国外购买比较好一点。 彭鸿禧思索了一下,道:“那你有购买的目标吗?” 徐川想了想,道:“法兰西的toresupra超导聚变装置、沙俄的t-15聚变堆、日耳曼国马克斯·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老asdex装置、米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阿尔卡特c-mod紧凑型聚变堆。” “目前来说,我考虑的是从这四个中去商谈一个。其中阿尔卡特c-mod紧凑型聚变堆和asdex聚变堆是我比较看好的两个。” “它们各有各自的独特优点,前者是世界唯一的紧凑型强磁场核聚变托卡马克装置,后者则是因为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深厚的底蕴,设备相对更加完善改造起来更加简单。” “而且这两者目前都处于完整退役状态,洽谈起来也会容易一些。” “当然,如果伱们有其他的考虑和选择,也可以说,商议一下。” 彭鸿禧思忖了一下,问道:“买一台回来倒不是什么问题,花点钱什么的都是小事。只是咱们现在自己也在建聚变堆,虽说时间还要两三年才能彻底完工,但对于可控核聚变这种项目来说,两三年并不长,到时候两台聚变堆设备会不会有点多余?” 徐川笑了笑,道:“没关系,如果说要执行购买聚变堆装置的话,那么栖霞山那边的工程我后面会进行调整。” “嗯?”彭鸿禧轻疑了一声,看了过来。 徐川接着道:“如果购买设备成功,栖霞项目基地那边的聚变堆,我到时候会修改方案,直接设计成大型示范堆!” “如果一路顺利,这也会是第一个商业堆!到时候它可以直接摇身一变为金陵甚至整个苏江省提供电能。” 闻言,彭鸿禧和高弘明都忍不住倒吸了口凉气,被震撼到了。 这个变化,哪怕是对于他们来说,都可以说是极度疯狂的。 试验堆、实验堆、示范堆、商业堆这四个虽然都是指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但概念可完全不同。 试验堆正常来说一般只能做阶段性或者某种固定类型的研究。 比如国内的大部分老设备,如环流器一号hl-1,主要研究的就是辅助加热及驱动系统、以及弹丸注入系统和超声分子束注入加料技术等方面的东西。 而实验堆就相对完善一些了,如east装置,就可以进行全套的聚变实验,拥有除去实际发电运行外的全套设备。 当然,能够满足等离子体实验最基本实验需求的实验装置其实都叫实验堆,从理论上来说,试验堆和试验堆其实差不多。不过还是可以根据完善程度来区分一下的。 至于示范堆和商业堆,就是另一个层次的设备了。 示范堆的标准是“实现从等离子体约束到聚变反应再到电能输出等可控核聚变一系列环节的设备。” 而从世界上第一个可控核聚变实验堆是日不落国威廉斯汉普顿核聚变实验室(wifer),从1956年建造完成开始研究至今,可控核聚变的研究已经走过七十多年的时间。 截止到今天,各国的各种实验堆层出不穷,从磁约束路线到惯性约束路线、从托卡马克到仿星器、再到激光聚变装置都有。 全世界的实验堆林林总总加起来,也超过三位数了。 但无论是米国还是华国,亦或者欧盟,没有一个国家或者一家机构能够完成可控核聚变的示范堆建造。 关于示范堆的安排,目前也只是停留在ppt和计划安排表里面。 所以对于徐川想的直接将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建造成示范堆,两人内心都忍不住的感到震撼和疯狂。 干咽了口空气,彭鸿禧带着一丝迟疑和顾虑问道:“直接改示范堆,是不是有点太快了?现在实验堆咱们都还没完成呢。” 不得不说,眼前这位年轻人是真的有勇气,或者说疯狂。 在实验堆都还没完成,也没做出什么突破性成果的情况下,就直接想着一步到底上示范堆了。 如果不是了解他的人品和学术品性,彭鸿禧甚至会直接怀疑他是不是疯了。 毕竟这个安排和计划,听起来实在太疯狂了。 徐川笑了笑,道:“快的确有点,不过把握我肯定也有的。” “而且现在其实也没那么急,目前园区都还在施工,相关的设备什么也都还在采购中,这只不过是一个临时的想法而已,实在不行到时候可以变化的。” “现在的关键是,咱们如何对手中的等离子体湍流模型进行测试,这是可控核聚变工程中相当关键的一步。如果能踏出这关键的一步,距离示范堆其实也没多远了。” “至于其他的问题,也可以在买回来的实验堆上进行嘛,就当做是为了节省原本修建的时间额外多花费了一些钱了。” 闻言,彭鸿禧点了点头。如果这样考虑,买一台设备回来的确是个好办法。 想了想,他开口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购买设备的安排就要提上日程了,对于我们来说,越快拿到设备越好。” 徐川思忖了一下,道:“除了聚变堆外,等离子体湍流的数控模型需要的大型超算才能带动,超算中心搭建的日常也要提前了。那么这个时间安排在半年到一年左右比较合适。” “至于这中间的时间,咱们可以在确定能够购买到哪个设备后,先将改造反应堆的超导等离子体运行轨道、超导线圈这些优化的装置给造出来。” “只要设备运送到了,咱们可以第一时间进行组转测试。” “现在用农历来算,是19年底,如果顺利的话,那么计划在21年初启动第一轮点火实验应该差不多。” (本章完) 第三百五十八章:与CERN的交易 从不同的方案中初步敲定了一套后,彭鸿禧和高弘明暂时先离去做准备了。 至于徐川则打开了电脑,点开了邮箱。 手指在键盘上轻盈的敲击着,他写了一封邮件发送了出去。 收件人是马克斯·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提尔曼·伦特教授。 提尔曼·伦特教授是日耳曼国的物理学家,目前在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担任主任一职,两人见过在cern见过几面,交流过一些学术观点和联系方式。 通过他,应该可以联系上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完成对老asdex装置的购买谈判。 四个被他列入购买计划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中,他更看好马克斯·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老asdex装置和麻省理工学院的阿尔卡特c-mod紧凑型聚变堆这两个。 asdex装置很完善,而且他和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相对较熟悉,知道对方的情况,能够谈条件。 至于阿尔卡特c-mod紧凑型聚变堆,则是因为经济和预算压力,米国能源蔀决定停止它的运行。 从2012年开始,时至今日,c-mod已经停止了七年的时间了。再加米国经济如今越发下行,重启它的计划与安排可以说是遥遥无期。 所以也是有希望能够买到的,不过这方面,就需要国家的帮助了。 至于具体选择哪个,那就看哪个能谈下来,更合适一点了。 而如果asdex装置和c-mod装置都没法谈下来,他才会去考虑另外的两个。 提尔曼·伦特教授回复的速度比徐川预料中还要快不少。 下午时分,徐川就收到了邮箱的提示,提尔曼·伦特教授回复的邮件表示了好奇,询问了他购买asdex装置的原因。 当然,提尔曼·伦特教授对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也很感兴趣,如果可以,他希望两人视频通话聊一聊。 收到邮件后,徐川迅速给他回了一封邮件过去,约了个时间视频通话。 今天提尔曼·伦特教授对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感兴趣,那么购买老asdex装置的事情就有戏,有的谈。 约了个视频通话的时间后,徐川回到了实验室,刚准备进实验室加快一下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优化进度,cern那边给他打电话过来了。 打电话给他的是cern的理事会主xi戴维·格罗斯教授。 “徐,好久不见。恭喜你当选两院院士头衔。” 格罗斯笑着祝贺道,他其实也是华国的院士,11年的时候当选为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当然,外籍院士这种更多的只是一个头衔和终身荣誉,和本地院士最大区别在于他们没法像本地院士一样调动国内庞大的资源。 不过也正是因为外籍院士的头衔,格罗斯知道在华国当选院士后有多大的能量,能调动多么庞大的资源,这是米国国家院士头衔远远无法比拟的。 徐川笑了笑,道:“谢谢。近来cern可好?” 格罗斯叹了口气摇了摇头,道:“不怎么好,针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探索我们一直都没有什么进度,你当初说的是对的,以lhc现在的性能,想要找到暗物质与暗能量恐怕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顿了顿,他接着道:“听威腾说,你最近研发出来了一种新型高温超导材料?想和cern做交易?” 格罗斯没浪费时间,单刀直入的问道。 徐川点了点头,道:“没错,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考虑一下?” 格罗斯:“这份材料相关的超导参数和数据威腾已经给我看了,从数据来看,不可否认它的确很优秀。” “但是lhc的升级可不是一件小事,尽管20t的临界磁场超导性能的确很诱人,可理事会恐怕会更偏向于稳定一些的材料,你这个研发的时间太短了。” 徐川笑道:“时间短并不能代表什么,优秀的材料能更进一步的提升lhc的性能,相信cern理事会会考虑的。” 闻言,格罗斯点了点头,也没否认:“的确,优秀的材料更吸引人,但lhc可以说承载着大半个理论物理界的使命,这次的升级,更是关系到未来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探索,所以即便是我个人倾向于你手中更优秀的材料,也不一定能通过理事会的商议。” 徐川微微皱了下眉,道:“相对比樱花国提供的超导材料,我手中的铜碳银复合材料的性能明显更加优异,这样都无法说服理事会吗?” 格罗斯叹了口气,道:“如果你这种材料能提前半年左右的时间研发出来,那这大概不是什么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你手中的超导材料出现的时间太短了,新材料并没有经过验证,这很让人顾忌。而樱花国那边的bi材料已经出现了近一年的时间,目前有不少的厂商都使用了这种材料。” “所以理事会那边应该会更倾向于稳定一些的材料。” “更何况,目前你手中的材料还仅仅存在于实验室中,尚未量产。” “从实验室到量产,同样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cern无法将希望赌注在这个上面。毕竟cern并不是我的,成员国的监理虽然日常不怎么管理事情,但我们的资金来源于他们。” “如果监理们强烈反对,理事会也会考虑他们的意见的。” “当然,我会在理事会上尽量去再做一些争取。” 徐川点了点头,道:“理解。这很正常,lhc这种大型对撞机,升级自然需要考虑稳定性。” 顿了顿,他接着道:“不过我觉得,要搜索暗物质和暗能量存在的踪迹的话,恐怕光是升级对撞能级是不够的。” 闻言,戴维·格罗斯挑了挑眉,问道:“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虽说这位现在提出这个说法有点为了截断超导材料订单的嫌疑,但涉及到暗物质与暗能量踪迹的事情,他不得不重视。 毕竟在整个高能物理界,要说对惰性中微子、暗物质暗能量这些研究最深的,电话对面的这个年轻人说第二恐怕没人敢说第一。 惰性中微子和相关的理论数据都是他发现与做出来的,在常规物质与暗物质的连接领域的,他的意见和说法别说是cern了,就是整个物理界也得认真考虑。 再加上这位在数学物理上的研究,以及利用数学方法探索物理粒子的本领,在如今高能物理领域,能力不说排在第一,也至少在前三。 去年下半年的时候,他和威腾等人亲自去华国邀请他参与cern后续的探索工作不也正是因为他出色的能力吗? 徐川:“相对比对撞能级,我觉得对探测器的优化或许更合适一些。” “一味地提升对撞能级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有些时候,可能并不是对撞能级不够,而是我们的观察手段相对落后而导致即便是它出现了,我们也没法看到。” 格罗斯思索了一下,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觉得我们的探测器应该朝哪方面进行升级?” 徐川笑了笑,道:“这个就不在免费咨询范围内了。” “其实相对比升级cern来说,我觉得在华国修建一台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或许会更符合我的目标一些。” “而且在之前,我和国家政府交流过了,华国的确有修建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想法,尤其是在惰性中微子发现后,高层曾找到过我,询问是否有修建对撞机的必要。” “只不过我现在手上有一些其他的项目在忙,再加上目前华国的物理学家的确并不多,修建对撞机的计划推迟了而已。” “如果我们国家修建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话,我相信以华国的基建能力,修建速度会比升级lhc更快,而且有我在,我相信暗物质与暗能量的发现会走在cern的前面。” 电话那头,戴维·格罗斯沉默了一下。 老实说,这话说的的确没错。 以华国的能力,如果现在定下来的修建大型强力对撞机的话,全力以赴恐怕还会比cern更先一步完成对lhc的升级。 而电话中的这位,恐怕他一开始就想着将发现暗物质与暗能量的荣耀留在华国了。 而cern能那么顺利的朝各国要到经费进行升级,一方面是希格斯粒子的发现与完善提供了价值,另一方面则是惰性中微子的发现提供了前景。 暗物质与暗能量,这是一个全新的目标,是超出标准模型的方向。 没有这个方向的出现,cern恐怕没这么顺利就能要到升级经费。 目前全世界就lhc这一台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各国迫不得已只能将高能领域的经费集中到这一块上。 但如果华国传出修建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消息,这对于cern来说,肯定是一个打击,以后索要经费恐怕会更难。 思索了一下,戴维·格罗斯开口道:“如果cern采购你手上的高温超导材料,你会提供升级探测器的方向和技术吗?” 徐川笑了笑,道:“这就要看cern会采购多少了。” “其实对于cern来说,绝对不是亏本的生意。相信我,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性能会让你们满意的。” “而且它的性能和稳定性方面,我可以做出保证,这些到时候都可以写入合同,如果因为超导材料本身而导致的一些问题,我可以进行负责甚至赔偿。” 格罗斯沉默了一下,道:“相关的事情我会在下一次的理事会上再提出来的。” 不得不说,这位的话语让他的确改变了主意,本来这次打电话过来是想着委婉拒绝的。 正如他在交流中说的一样,从实际上来考虑,lhc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升级,cern的理事会更更倾向于已经稳定了的bi高温超导材料一些。哪怕它的超导性能比不上铜碳银复合材料。 但对于这种大型项目来说,能稳定的完工达到预测规划才是最重要的。 徐川笑了笑,道:“那就麻烦格罗斯主xi了。” 挂断了电话,徐川看着黑屏的手机笑了笑。 老实说,他这一波其实略微有点黑心了。 因为他对于cern的升级经历很清楚,在后世,lhc的第一次升级并未能让上辈子的他找到暗物质与暗能量的踪迹,原因并非是对撞能级不够,而是探测器的性能不够。 后面lhc重新升级优化了探测器,采用了新技术,这才找到暗物质与暗能量存在的痕迹与数据。 而他对于lhc探测器的升级路线和技术很清楚。 也就是说,他并不是拿自己的技术去做的交易,而是用cern本身在后世的技术去做的交易。 当然,对于cern来说,这其实也并不亏。 一方面是时间,他能提前数年的时间将优化探测器的方案带过来,对于科学来说,争分夺秒是必备的。 提前几年的时间,就有可能发现更多的成果。 另一方面,那就是他手中的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性能的确比小岛国的bi超导材料更加优秀。 当然,在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上,他还是留了一些其他的东西的。 毕竟在他完成可控核聚变工程后,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工程也会跟着启动,他需要保留一些关键的技术来让国内的对撞机在性能上超过cern的lhc。 这样才能从全世界各地吸引来众多的物理学家为他,为华国打工。 至于暗物质与暗能量的发现,一开始他的确是有想法留在国内的。 不过现在可控核聚变项目上遇到了一些难题,他需要更多的东西来确保能从日耳曼国或者米国手上交易到反应堆。 其中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就是关键。他需要确保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性能和地位,才能顺利的完成购买。 而cern的采购,无疑就是品质的保障。 至于暗物质与暗能量的发现,让给cern也无所谓。 后续他还有更重要的引力子理论呢。 相对比暗物质与暗能量来说,如果引力子被发现,这才是真正改变人类发展,能让人类从行星文明跨入太空文明的东西。 ps:今日份相亲,大概又宣告失败了。呜呜呜呜┭┮﹏┭┮,老实说女方我还挺喜欢的,至少外观是我喜欢的类型,可惜人家对我似乎不太感冒的样子。 有没有恋爱大佬,能否给我支支招啊 第三百五十九章:不好,群众中有‘坏人\’! 另一边,日耳曼国。 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中,提尔曼·伦特教授正在和研究所的管理人员交流沟通。 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是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名下的一个分支研究院,而后者,是能在全世界排行前五甚至前三的大型基础研究机构。 这家大型研究院成立于1948年,以著名的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的名字命名。 时至今日,它名下的分支研究院和研究机构高达83个,开展的研究领域包括: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物学、固态研究、遗传学生态学、植物研究等等。 几乎覆盖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大部分的科研领域。 在这方面,即便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cern研究机构、亥姆霍兹联合会等研究机构在它面前也自愧不如。 如果是看总体研究量(未引用或受到影响)的情况下,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仅被华国的华科院,沙俄科学院和哈佛大学这三所研究院超越。 从这点来看,足以证明这家研究机构在科学界的地位了。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其他的不说,光是在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这一个分支中,它就有用数台可控核聚变反应堆。 从托卡马克装置、到仿星器装置、再到球床和惯性约束,激光点火装置它都有。 不仅是有,甚至在托卡马克装置和仿星器装置这两块,它还全面进入了二代。 如它名下的文德尔施泰因7-x,也叫做螺旋石-7x,在18年的时候,就创造过超过100秒的长效高温等离子体运行记录,而在19年底的时候更是创下了整整六分钟的运行时间记录。 这可以说此类仿星器的世界新纪录,至今无人能打破。 而目前正在修建的新asdex装置,在配置上也刷新了目前国有托卡马克装置的配置记录,仅次于国际联合的iter的托卡马克装置。 在可控核聚变的研究中,也就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真正的实现了多条腿走路。 至于其他的,米国将重心放在了惯性约束和仿星器上,华国将赌注下在了托卡马克上。而在其他领域,大抵是都不如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 当然,这也和欧洲极度渴望能源有关系。 在石油和天然气上,他们异常依赖从沙俄进口的资源,如果未来发生冲突,沙俄锁紧这个口子,那么整个欧洲都将过的异常难受。 所以相对比米国和华国来说,欧洲更迫切的希望能在能源上走出一条新的道路。 包括之前和华国交易‘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技术’,同样是寄希望于核能能解决能源危机。 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中,会议室中,提尔曼·伦特教授正在竭力做着汇报和说服工作。 “从上一次螺旋石-7的运行情况来看,我们在仿星器这条路上走的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目标,尽管水冷偏滤器稳定的发挥了它的作用,但腔室内的等离子体湍流约束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第一壁温度上升的速度依旧超过了预期。” “这是反应堆腔室中的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问题,在上次报告时就已经沟通过了。” “我们需要更强的控制手段,无论是优化调整控制模型,亦或者使用性能更强的超导材料来制造强磁场,都是解决办法。” 办公桌对面,一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皱着眉头道:“讨论这些没有意义,我需要的是解决办法,而不是在这里空空之谈浪费时间。” “你要知道,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如果今年再无法实现至少三十分钟以上的运行的话,议会那边肯定会削减对可控核聚变项目的投资。” “尤其是在能源蔀那边已经从华国交易到‘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技术’的情况下,将投资从可控核聚变上撤回投入核裂变上显然更加值得的。” 提尔曼·伦特教授点了点头,道:“当然,今天请大家过来的目的,就是我们已经找到了一种可行的解决办法。” “什么办法?” 提尔曼·伦特:“依旧和那位研发了‘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技术’的徐教授有关系!” “在不久前,他名下的川海材料研究所曾召开了一场关于高温超导材料的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公布一种新型高温超导材料,能提供20t以上的临界磁场,是我们目前使用的超导材料的三倍多。” “而20t的临界磁场控制,从理论上来说,能够极大的增强我们的螺旋石-7x对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 “你应该知道,约束力场越强,等离子体湍流的运行也就越稳定。” “如果能够交易到这种高温超导材料,做到三十分钟以上运行时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甚至从纸面上的数据来计算,有这种材料,我们甚至能突破一小时的运行时间!” “能做到这点,我们就有足够的资本继续向议会和欧盟索要科研资金了。” 闻言,办公桌对面的另一名中年男子手指轻轻的在桌上敲了敲,道:“关于那份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报告会我看过相关的新闻,从公布的数据来看,性能的确很优秀。” “不过这种重要级的超导材料,那位徐教授恐怕不会向外出口,或者说,就算是他想出口,华国也会阻止的吧?或者至少需要先满足华国内部的需求才会考虑对外出口。” “而我们现在缺少的是时间,我们仅仅只有2020年一年的时间了。” 提尔曼·伦特教授笑道:“这个可以交给我,我在前两天和那位徐教授联系上了,如果我们做出一点让步的话,他可以在20年六月份之前向我们提供一批材料。” “什么条件?” “他想要我们退役下来的老asdex装置!” 闻言,中年主管好奇的问道:“他需要asdex装置做什么?他也开始研究可控核聚变了吗?”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华国有着并不弱于我们asdex装置的托卡马克装置吧?” 提尔曼·伦特教授点了点头,道:“的确,华国的east装置性能从数据来看比老asdex装置还要强一些。” “不过.” 顿了顿,他笑着道:“你懂的,华国的可控核聚变领导人并不是他,而是另外一名叫做谌明继的院士。” “相对比咱们来说,那个国家的学术垄断现象更加严重一些,所以现在那位徐教授遇到了一些麻烦,他急需一台功能全面一些的聚变装置。” 闻言,中年主管恍然点了点头,对于提尔曼·伦特教授的说法,他倒是理解。 华国的科研能力其实很强,只是内部的各个派系之分相当严重,自己人给自己人找麻烦的现象远超其他国家。 提尔曼·伦特教授接着道:“不过我们的老asdex装置并不是他唯一的选择,毕竟托卡马克装置之前是主流路线,研究这个的国家不少。” “前两天我和他聊这个的时候,他曾透露过,米国那边现在处于停止运行状态的阿尔卡特c-mod紧凑型聚变堆他同样在接触中。” 在这里,提尔曼·伦特用了一点小技巧,通过徐川接触其他卖家的方式迫使高层心里产生一种急迫感。 毕竟他们更需要一种性能更加优秀的超导材料来提供更强的磁场束缚等离子体,来完成目标保障不被议会撤资。 然而事实上,徐川暂时还并未接触阿尔卡特。 果然,听到他这么说,中年主管陷入了沉思中。 他思考了一下后,开口道:“老asdex装置并不是什么不可出售和交易的对象,但是它的价值很高,当初我们建设的时候就花费了数亿,如果仅仅是交易高温超导材料的话,会很亏。” “另外,那位徐教授的高温超导材料目前仅仅在于实验室中,还无法量产,伱确定他能在六月份之前提供一批足够满足螺旋式7x改造的了超导材料吗?” 闻言,提尔曼·伦特内心顿时涌现出一丝喜意,他知道,既然没直接拒绝,那代表就有的谈。 不过他脸上并没有展露出来,而是思索了一下后才开口道:“的确,老asdex装置即便是退役了,也还是相当先进的。” “这样吧,我会再去和那位徐教授交流一下,如果他有意向的话,至少还需要付出一笔的合适的资金才行。” “至于产量问题,这个不用担心。我们可以写在合同里面,如果他没法在六月份提供材料,需要赔付大额违约金。” “虽然到时候可能会有一些争议,但是相信以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能力,要到这笔违约金并不难。” “另外,咱们的新asdex装置也正在修建中,如果能谈成,或许也有机会能更换上更强大的超导材料。” 中年主管思忖了一下,开口道:“如果是这样,可以接触一下。但单纯的使用超导材料和资金来交易我或者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都无法接受。” “我们不可能廉价出售掉asdex装置,尽管它已经退役,但上面还有不少先进的技术,而按照可控核聚变领域的交易规则,技术交换技术。” “如果交易的话,要求需要提升一下,我们需要交易到‘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技术。” 其实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出售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并不是一件什么从未有过的事情,甚至可以说的上还挺频繁的。 特别是国际合作的iter项目中,技术和技术,以及技术与资金的交易尤其频繁。 毕竟可控核聚变已经搞了几十年了,尤其是欧洲,在这一块的投入很大,长期的负担这样的一个超级工程,哪怕是对于日耳曼国这类经济大国来说也很难承担。 那么利用产出的技术,去与那些后面发展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国家做一些交换,换来科研资金和其他技术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控核聚变这种项目总有入无出,任何国家都承担不起。 闻言,提尔曼·伦特微微皱起了眉头,道:“这恐怕会比较难。毕竟在托卡马克领域,华国的能力并不弱于我们。” “这样吧,我带人去一趟华国,一方面可以了解一下高温超导材料,另一方面也可以见面交流一下。” 中年主管思索了一下,点了点头,道:“没问题,先去谈吧,技术交换技术是可控核聚变领域交易的潜规则,我相信那位徐教授应该是懂的。” 其他的不说,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能力他还是有信心的,这是他交易老asdex装置的底气。 而那位徐教授的人品,目前来说也还是有保障的,至少从未流传出过什么负面新闻。 如果不是那个国家自己人的内杠,恐怕他们想要交易到高温超导材料难度还不小。 当然,中年主管没想到的是,他们自己内部有‘坏人’。 提尔曼·伦特这个一直负责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研究进度的负责人就是最大的坏人。 明明是徐川先提出的交易,到了他口中,就变成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更需要高温超导材料了。 不过整体来说,这笔交易合适的话,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其实并不亏。 提尔曼·伦特教授也是在全心全意的推进可控核聚变的研发而已。 毕竟老asdex装置已经退役,现在还能做一下实验,但过个十几二十年后,等待它的宿命大概就是博物馆了。 更何况他们的重点其实是在仿星器螺旋石-7x上,如果能用退役产品交换到关键材料推进仿星器的进度,也是值得的。 从会议室出来,提尔曼·伦特教授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后迫不及待的给徐川发了封邮件。 收到邮件后,徐川脸上带上了笑容。 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那边的沟通看来比他想象中还要顺利不少,或许老asdex装置有希望拿下来了。 六月份提供一批至少足够螺旋石-7x升级的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以及付出一些金钱,这并不是什么问题。 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才刚刚开工而已,他手上资金目前并没有花出去多少,预付一部分资金先将老asdex装置拿到手,做出成果后就有资格向上面去索要更多的经费。 他很清楚,在学术界,无论什么时候,成果都比一切东西都更有说服力。 如果他能将可控核聚变的运行时间推进到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以上,那么国家肯定会全力支持他。 经费什么,自然也不是问题。 至于技术交易技术,这个还需要考虑一下。 如果在年前高温超导材料的优化有突破的话,用这种老旧有缺陷的超导技术交易asdex装置也不亏。 毕竟asdex装置上的偏滤器、水冷设备等技术还是相当先进的。哪怕不如螺旋石-7x上用的,也足以超过大部分的设备。 而具体的谈判,在初步交流有成效的情况下,让其他人负责,他掌控全局就行了。 现在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要过年了,如果可以,他想趁着那位张平祥院士今年还在的时间,将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优化推进一下。 不要求将优化到如金属一般可以随便拉伸的程度,但至少,脆性和韧性得提升一些,能够做到应用到一些使用环境条件不是那么苛刻的设备上。 如果等到过完年后张平祥院士离开了,他再想一个人突破,难度会提升不少的。 ps:明天恢复两更!快月底了,求一波月票! (本章完) 第三百六十章:超导材料的再度突破 处理好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那边的事情后,徐川回到了川海材料研究所,加入了张平祥院士的工作中,两人一起探讨深入了解和研究优化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方法与路线。 再加上研究所中其他科研人员的辅助,基本上是每出现一种新的想法和路线,就会立刻有人去做实验验证获取结果。 围绕着他和张平祥两人,整个川海材料研究所马力全开全力研究着超导材料的优化路线。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 时间一晃,就到了年底,再有十来天,又是农历的新年。 不过这一个多月的努力,也不是没有结果的。 在石墨烯晶须(纤维)增韧的道路上,他和张平祥两人联手经过讨论和反复的实验,终于取得了一点阶段性的成果。 实验室中,徐川穿着白大褂,宽大的手掌中托着一个玻璃器皿,里面有一片小小的薄膜。 这是他和张平祥院士在最近这几天通过使用晶须(纤维)增韧技术优化出来的产品。 先仔细的用肉眼观察了一下,器皿中的薄膜银灰色的颜色看起来似乎和他一开始研究的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似乎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的样子。 不过石墨烯这种材料,其本身透明度相当高,透光率可以达到97.7%以上,层数数量少的话,附在材料上基本是看不出来的。 “这个就是最新出来的成品吗?优化后的性能如何?做了检测吗?” 捏着薄膜,徐川仔细的看了一会后抬头问道。 一旁,张平祥院士开口道:“不够理想,但是比掺杂氧化锆效果要好不少。” “你手中的这个是目前最优的产品,在厚度相同级别,韧性幅度能达到聚酯基片+钢化玻璃组合的手机膜级别,能承受2.5j/m3左右的冲击能量,弹性模量能达到128.78gpa” “与此同时,它的超导性能降低了一些,可能和实验室处理不稳定有关系,经过统计,tc临界温度和临界磁场都降低了大概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左右,临界电流和临界电流密度变化不是很大。” “倒是导热系数提升了不少。你手上的这块做过了测试,核心原料之前的导热系数在570w/m·k左右,但增韧后的导热系数提升到了987w/m·k左右,提升了近一倍。” “这可能和是增韧后的石墨烯薄膜材料有关系,你知道的,石墨烯本身的导热系数就极高。” 张平祥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这份新研究出来的产品,徐川思索了一下,道:“tc临界温度和临界磁场都降低了百分之十五还是能接受的,导热系数提升这个意外倒是让我有些惊喜。” “超导磁体是磁约束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关键,无论是托卡马克还是仿星器的技术路线,都需要强大的磁场对上亿度的等离子体进行约束。 “导热系数的提升,有助于液氮冷却的速度,能更好的维持的稳定。” “相对比没进行晶须增韧前已经不错了,这个伱们手里还有其他的测试品吧?” 张平祥点了点头,道:“嗯,有的。” 闻言,徐川伸手将玻璃器皿中的薄膜拿了出来,捏住两个的尖角,缓缓的施加压力。 手指中的薄膜并不是很厚,和手机的钢化玻璃保护膜差不多,可能还薄一些。在他手指施加压力的情况下,薄膜开始微微形变。 随着力度的增加,形变的弧度也越来越大,最终,伴随着轻微的‘咔啪’声,捏在手指中的薄膜碎成了两半。 不过破碎的薄膜并没有像玻璃一样四溅飞出去,尽管的确被折断了,但在断裂处,有透明度极高的另一层物质粘连着它,就像藕断丝连一样。 这就是采用晶须(纤维)增韧和复合技术进行优化在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上的石墨烯材料了。 整体来说,增韧在超导材料上的石墨烯分两种,一种是通过晶须(纤维)增韧技术,让石墨烯和超导材料通过界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改善界面与基体的结合强度。 另一层则是粘连在一侧的石墨烯薄膜层了,它同样可以起到一些增韧效果,也可以提供一层保护。 徐川捏着一角碎片,放到眼前观察了一下,虽然石墨烯的透明度极高,但是粘连在超导材料上还是能隐约看到的。 “折叠的弧度能达到二十度左右的样子,比没有优化前是一个巨大的提升了。至少不会简单的摔一下碰一下或者遭遇剧烈震动就碎。” 看着眼前的超导薄膜,徐川简单的思索了一下后说道。 虽说还没看过具体的详细测试数据,但对于他来说,通过目测和简单的压力测试也足够了解一些基础的东西了。 如果能批量生产和保持的话,这种级别的超导材料已经可以应用于一部分电器设备上了。 张平祥认可的点了点头,道:“从这方面来说优化后的材料韧性的确可以,甚至用于电磁武器和粒子武器上都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不过缺点在于加工难度大,目前来说,实验室要复制出来都很麻烦,更别提工业化生产了。” 闻言,徐川笑了笑,道:“这个没关系,对于学术研究而言,我们是不需要考虑成本这种东西的。” “如何削减制造成本、如何降低产品化的难题、那都是工业界需要去考虑的事情。” “至于昂贵什么,那更不用考虑了。” “这是一种能军工化的产品,恐怕暂时只能供应国内少部分的一些厂商了。” “目前来说,这种级别的产品应该是无法对外出口的,哪怕是名义上是卖给可控核聚变研究所或者其他厂商的,也有可能会被其他国家直接出手截断。” “当然,订单肯定是不会缺少,它能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利润。” “这段时间辛苦张院士您了,作为回报,优化后的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出售利润,将按照百分之十的标准分红给您。相关的合同我已经让人拟好了,张老您等会去签个字就行。” 虽说这位张院士是自己主动申请留下来帮助川海材料研究所的,但他也不可能真不表示一些。 钱这种东西对他来说只是个数字,倒是这段时间和这位张院士的交流,让他在材料领域受益匪浅。 一名世界顶级的材料院士,这几十年下来不知道做过多少实验,脑海中积累的经验数据和一些想法理论,哪怕他重生两辈子为人,都比不过。 这段时间的交流,带给了他很多的知识和想法理论,让他有一种重新回到了校园中汲取知识的感觉。 光是这个,徐川就觉得值了。 听到这话,张平祥愣了一下,他还真没想到徐川会将这份材料的分红给他。 反应过来后,他连忙拒绝道:“这不行,我不能要。” “石墨烯晶须(纤维)增韧的想法是你提出来的,实验室也是你的,我只不过是按照你的想法和要求做了一些实验而已,可没资格拿这个分红。” 百分之十,这听起来不多,但是对于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来说,光是满足国内的需求,至少都是上百亿甚至是数百亿的超导订单了。 民用和商用目前肯定还轮不到,这种材料最先满足的应该是军用和顶级的科技应用。 而军用和顶级科技的应用,其实需求量和利润都是相当大的。 抛去生产成本什么的,一年的净利润少说也有几十个亿,他要是拿走十分之一,就是好几个亿了,也太夸张了。 更何况,他真没觉得自己在这次的优化过程中起什么关键性的作用。 他之前提出来想法和理论,比如氧化锆掺杂都失败了。石墨烯晶须(纤维)增韧是这位的想法和理论,并不是他的。 更何况,他还在实验室中了解了材料计算数学模型的原理和高温超导材料的超导机理论文。这些东西放到外面都是机密中的机密,正常来说,外人基本是不可能看到的,如果眼前这位不公开的话。 光是这两点,张平祥就觉得他在川海材料研究所做两个月的研究实验工作是值得的。 至于百分之十的分红,他就更不能拿了。 不过最终他还是没能说过徐川,收下了一些分红。 高温铜碳银复合材料经过优化后,虽然还无法广泛到的应用于社会各界,不过一些以前的没法应用的领域,现在可以进行尝试了。 比如上面最期待的短距离粒子加速和电磁加速。 至于效果如何,还需要等到这些产品制造出来经过详细的测试后才能确定。 徐川没管这些,自始至终,他始终将自己定位在一名学者和科研人员的身份上。 研究科学和技术是他的目标,但这些东西制造出来后如何使用,虽然他同样关心,但已经不再是重点。 就像现在,他的目标始终是围绕着可控核聚变路线去发展的。 无论是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还是从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那边购买asdex装置,甚至和截断cern那边的订单,都是为了可控核聚变。 相对比国内国外的大部分学者来说,重生过一次的他,其实要更加纯粹一些;或者说,理想更远一些。 他希望走出地球,去其他的星球看看,希望去探索了解一下宇宙的奥妙。 如果有可能,他甚至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将引力子利用起来,然后去尝试打开时空穿梭的虫洞或通道。 或许那时候他已经七老八十了,等到那时候,乘坐宇宙飞船前往外星去探索一番,哪怕是葬身在外星,也无所谓了。 如果真的能做到,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这反而是最好的结局了。 ps:第一更送到,求月票,晚上还有一更! (本章完) 第三百六十一章:院士到底有多牛逼? 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经过初步的优化后,张平祥院士也心满意足的离开了金陵。 时间已经接近小年,徐川妥当的安排好川海材料研究所和栖霞山可控核聚变工程的事情后,也准备启程从金陵返回老家。 父母那边虽然没催促,但也已经打过好几次电话询问了他什么时候回家了。 和往年一样,徐川搭乘高铁从金陵回星城,虽说郑海表示可以开车回去,不过他拒绝了。 长途开车挺累的,而且速度相对较慢。 搭乘高铁的话,早上出发下午就能到,开车的话,如果确保安全,至少需要一天以上的时间。 至于在老家用车什么的,其实并不缺。 反正每次搭高铁去其他地方,下高铁后,郑海总能变出车来。大概是提前联系目的地的组织或什么部门调派的吧,一辆车而已,对于无处不在的组织来说并不是什么事情。 另一边,就在徐川登上高铁踏上归途的时候,远在近千公里以外的巴陵政fu办公大楼中里,巴陵的一把手韩康平正坐在办公桌前,一丝不苟地看着手中的文件。 临近过年了,正是他们忙碌的时候,大大小小的各种事情都要安排处理妥当。 就在这时候,办公室外传来了急促沉重的脚步声,紧随其后,门被推开,一位看上去年轻不少的男秘书小跑了进来。 顾不上喘口气,一路小跑过来的秘书直接开口急促道:“老大,交管那边刚刚收到了消息,那位徐川徐院士的司机郑海先生联络了我们,申请了一辆奥迪轿车.” 话没说,韩康平就猛的站了起来,问道:“徐院士回来了?” 听到这个消息,原本对自己秘书门都不敲就匆匆闯进来还有一些看法想教导两句的他也没了心思。 秘书迅速回道:“嗯,我这边已经和交通那边确认过了,的确是徐院士回来了。那位比较喜欢乘坐高铁出行,而且现在快要过年了,他应该是回来过年的。” 闻言,韩康平放下手中的签字笔,抓起披在椅背上的外套,迅速道:“联系其他部门的的人,我们一起去高铁站迎接。” 对于巴陵市来说,纵观整个历史,从这里走出去的院士级别的人物就一位,而且还要追溯到近二十年前。 而从巴陵市管辖下走出去的徐川院士,是近二十年来的第二个院士级人物,更别提他还同时是华科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了。 这可是巴陵市的骄傲。 抛开其他的不说,光是院士头衔本身附带的行政级别,就已经是副蔀级的待遇了。 对于巴陵这种小小的地级市来说,一位副蔀级的领导光临,也是大事了。 另一边,高速行驶的高铁上,徐川揉了揉鼻子,忍住了自己想打喷嚏的感觉。 商务座的车厢很安静,空荡荡的车厢现在只有他和郑海两个人。 倒不是他搞特殊化,而是的确没人买商务座,从金陵出发的时候还有另外的几名客人在同车厢,不过后面陆续下车后整个车厢就像专列了。 这也挺正常的,毕竟高铁的商务座价格相当贵的,有些时候甚至比同距离的飞机商务座都要昂贵,选择的人自然较少。 对于徐川来说,这也挺好的。 他挺享受的安静的车厢环境,这样可以方便他看一些期刊杂志或书籍信息之类的东西,了解一下外界的发展与科研界的事情。 翻了一下手中的期刊,小桌上的手机震动了一下,徐川拾起手机,两条威信出现在界面上。 是他同村的发小徐厚发过来的结婚请帖,以及询问他是否回来过年了,有没有时间参加婚礼。 盯着威信上的信息,徐川愣了一下。 结婚请帖?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徐厚好像也只比他大几个月来着。 他前两天过小年的时候才满二十二岁正式进入二十三岁,也就说是,这位发小二十三岁就结婚了? 哪怕是在农村,这也是不是有点太早了? 毕竟巴陵这边并不是极西的内陆和贫困地区,虽然是农村,但结婚年龄好像也没那么小吧? 思索了一下,徐川扭头看了一眼郑海。 敏锐的注意到他投递过来的目光,郑海扭头问道:“怎么了?” 想了想,徐川开口道:“你是什么时候结婚的?” 闻言,郑海愣了一下,讪笑道:“我还没结婚呢,不过倒是已经订婚了,您怎么突然问这个了?想结婚了?” 如果这位要是结婚了,对于国家来说倒也是件好事,甚至国家还巴不得他多生几个孩子。 徐川摇摇头,道:“没,我发小要结婚了,刚刚给我发了请帖。” 郑海好奇道:“您发小应该是您童年同一年的伙伴吧?今年二十三?那结婚的确挺早的啊。” 徐川点了点头,道:“嗯,他是三月份的,我是十二月份。对了,你多少岁了?” 郑海:“明年开春后满三十三岁。” 徐川点头,道:“那我不急了。” 郑海:“?????” 他总感觉自己好像说错了什么话的样子? 另一边,巴陵。 巴陵东站的接待大厅中,十几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站在空荡荡的大厅中吹着寒风等待着。 一旁,被工作人员拉开的大红色横幅和站在边上扛着长枪短炮的媒体记者更是引得走过的路人频频回头。 从收到消息,巴陵市政fu就以最快的速度组织了人马和媒体记者赶到巴陵东站,在接待大厅中等待着。 所有人都提心吊胆着等待,直到看到那道身影的身影走出闸门后,心才落下来。 带着自己身后的队伍快步走上前去,韩康平市长隔着老远就热情地招呼道:“徐院士,一路上辛苦了!欢迎回家!” 看着迎上来的人群,又看了一眼拉在人群后跟着迎上来的横幅,徐川心中微叹了一下。 巴陵市的政府班子他肯定认识,前两年回家过年的时候都曾来和他打过招呼,只是没想到今年会带着人直接来高铁站迎接他。 老实说,他是真的不怎么喜欢这种接待情节,不过既然对方都等在这里了,他也不可能扭头就走。 调整了下情绪,脸上带着笑容上去和巴陵市的韩康平市长握了握手后,徐川笑道:“我只是回家过个年而已,韩市长你们这也太隆重了。” “哪里,这是我们应该做的。”韩康平热情的双手握住徐川的手晃了晃,接着道:“咱们巴陵等了快二十年的时间,终于又出了一名院士。您是巴陵的骄傲,也是家乡的骄傲,我只是替家乡的父老乡亲们,表达一下我们心中的感谢罢了。” 闻言,徐川笑着谦虚道:“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而已。” 不得不说,这些搞行政的领导们说话的确是有一手的,拉上乡亲父老百姓,场面话说的那是一套一套的。 在接待大厅寒暄了好一阵,婉拒了韩市长的邀请晚餐什么,约定了有时间再聊后,徐川总算是摆脱了这群热情的领导们,跟随着郑海登上了轿车,朝着老家赶去。 其实对于巴陵市这边的领导们为什么这么热情,他心里还是清楚的。 毕竟到了他现在这个位置,有时候随口一句话就能给巴陵带来极大的变化。 当然,富贵还乡,在有能力的时候带动家乡的发展徐川也不会拒绝,就像早些年他有钱后出资给村子里面修缮池塘一样。 等到后面川海材料研究所那边出了一些新产品后,再来和巴陵这边沟通一下。 对于人而言,家乡永远都是心里的归宿,金陵那边的领导隐晦的跟他提了很多次,想让他将户口迁移过去,但他一直都婉拒了,也正是因为这里才是他的家乡。 轿车上,徐川扭了扭身体后舒了口气,道:“今天我算是知道一个院士对地方的影响力有多大了。” 老实说,前两年虽然巴陵市的领导们也会主动来他家拜访,不过像今天这样直接堵在高铁站迎接的还是第一次。 他想了想,这一年来的变化,最大的也就是他拿到了国内两院院士的头衔了。 驾驶位上,郑海笑道:“这个只能说和能看到的东西局限性有关吧。” “对于伱而言,放到国家级层面,其实有没有两院院士这个头衔也没什么影响。但对于大部分的地级市的这些领导们来说,院士头衔已经差不多是能见到的最顶级的学者了。” “尤其是对于你老家来说,巴陵建国至今,也就出了一个院士,如今都快百岁了,你是巴陵的独苗,他们自然热情。” 徐川想了想,道:“这倒也是,院士好歹也享受副蔀级的待遇,对于地级市来说,这级别挺高的了。” 闻言,郑海有些不自然的咳嗽了一下,道:“您可能对自己的地位和级别有些误解?” 徐川:“?” 郑海看了下对着后车窗玻璃的后视镜,轻声道:“对于大部分的院士来说,你说的倒是没问题。” “但是对于你自己来说,恐怕就不是这样了。” “无论是启东的那个核废料项目,还是栖霞山的可控核聚变项目,都是国wu院直接管辖的单位,你居住的地方有从部队那边抽调过来的警卫常驻护卫安全,你的意见能直接抵达最高层,副蔀级.恐怕办不到这些。” 听完这句话,徐川陷入了思索中。 在他的印象中,只记得院士好像是副蔀级的待遇,至于他自己,老实说他回国后还真没怎么去想过自己到底在一个怎样的级别和位置。 现在看来,他在国内的地位好像比自己想的还要牛逼不少的样子? ps:二更求月票 (本章完) 第三百六十二章:光宗耀祖 从巴陵市出发再到老家,行程就不长了。 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徐川就回到了家。 当轿车开到家门口的地坪前时,房屋内的徐母就听到了动静,迅速走了出来。 徐川推开车门走了下来,一眼就看到了站在门口朝这边观望的母亲。 “妈,我回来了。”带着一丝激动和颤抖的声音,徐川喊了一声。半年的时间没见,说不想念那是假的。 徐母快步走了过来,上下打量了一下:“平安回来了就好。” 屋内,听到动静的徐晓也迅速跑了出来,喜悦的喊道:“老哥,我还以为你要等到大年三十才能回来呢!” 徐川笑呵呵的道:“期末考试成绩如何?” 闻言,徐晓撅起嘴巴,道:“老哥!你也不关心我过的好不好,一回来就问成绩,对你妹妹就这么没信心的吗?” 徐川笑着揉了揉她的小脑袋,成绩什么的,以上次去水木大学看她的样子,肯定不会差的,不过他还是随口就问出了这话,这大抵就是国人的习惯了吧。 另一边,徐父也带着围裙走了出来,身上还沾着些木屑。 “爸!” 徐川看去,笑着喊了一声,熟悉的场景熟悉的画面,他记得以前回来,老爹也经常做点小东西然后拿出去卖掉补贴家用。 现在家境好了,他依旧没能闲下来。 不过以前是生活压力,现在是空闲时间的爱好了,两者区别还是很大的。 看着站在一起的一对儿女,徐建国笑着道:“回来了就好。” 招呼了一句,他的目光落到一旁的郑海身上,笑着问道:“麻烦辛苦小郑伱了,每次都是你送回来。” 郑海:“这是我的本职工作,没什么麻烦不麻烦的。” 一旁,徐母笑着道:“快吃晚饭了,小郑一起吃点?加双筷子的事情而已。” 郑海连忙拒绝道:“不了,我就不打扰你们一家人团圆了。” 徐父感叹道:“真是辛苦你了,估计你今年又没法回去过年吧?” 郑海笑道:“没关系的,其实我也不是没人陪。” 闻言,徐川立刻就反应过来,笑问道:“你那个未婚妻过来陪你了?” 郑海笑着点了点头:“嗯,有报销的,其实还不错。” 徐川笑着说道:“那就随便你了,放心去陪你的未婚妻吧,可以带着她到处玩玩,多陪陪她。” 一旁,徐母迅速插话道:“小郑啊,将你未婚妻带过来呗,让我们也见见,可以在我们家一起过年嘛,也省的你们再去弄饭菜了。” 郑海咳了一下,婉拒道:“不用不用,我这边还有些其他的事情要做,就先不打扰你们了,徐院士如果有需要,可以随时打电话给我。” 徐川笑道:“妈,人家未婚妻来陪他过小日子,甜甜蜜蜜的,凑我们这边算什么事,还打扰他们的私生活。” 徐母看了他一眼,道:“这有什么的,大年三十初一可以一起过来吃顿团圆饭嘛,小郑是给你开车的,好好交际一下,以后你在路上我们也放心一点啊。” 晚饭相当丰盛,也相当热闹,久别重逢的喜悦在整个小家中洋溢着。 而在听说他回来后,乡亲邻里过来串门和拜访。 对于村子里这些淳朴的百姓来说,院士这个头衔背后的意义是什么他们可能不太清楚,但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光宗耀祖的成就。 尤其是当院士评选大会上,徐川和那位老人站在一起合影留念时,更是让村里的乡亲激动。 要知道在徐家村的历史族谱上,最牛逼的人物也不过是两百多年前出了一位秀才而已,而徐川放到古代,那可妥妥的是状元啊。 修族谱他都得完整的一页来记录他的辉煌。 徐川笑着散烟,应答着村里长辈的话。 不多时,另一个和他差不多大的青年从路口了进来。 “川子!你终于回来了。”看到人群中的徐川,青年笑着走了上来,喊了一声后又和人群中的其他长辈打了些招呼。 “厚哥?” 徐川扭头,看了眼身旁的人,带着些迟疑的语气问道:“你怎么黑胖成这样了?去非洲搬砖了?” 徐厚嘿嘿笑道:“没办法,最近一两年,这身体上的膘那是蹭蹭的往上涨啊,刹都刹不住。” 徐川笑道:“嫂子哪里人啊?你们结婚挺早的啊。” 徐厚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道:“搞出人命了,再不结婚就不好收场了。” 说到结婚的原因,徐厚也是脸带着笑容。 徐家村的大学生并不多,他并没有考上本科,高中毕业后去读了个大专,原本他是想着学门技术,以后出去找工作方便点,等积攒点钱后,再在老家相亲娶个老婆。 不过人生的路并没有按照他预想之中的那样走,进入大专后,他谈了个女朋友,女友也是巴陵本地人,两人性格合得来,毕业前就同居了。 本想着出去打两年工攒点钱后再结婚的,没想到保护措施没做好,出了人命。 不过好在双方家里都还是支持,于是在下半年一起吃了个饭,见了个面后就将亲事定下来了。 至于结婚,趁着新娘子还没怎么显怀,趁着年底大家都回来过年了,就定在了年前。 “噢!” 闻言,徐川恍然明白了过来,奉子成婚,这事在这个年头的确常见。 笑了笑,他恭喜道:“恭喜啊,厚哥,有福气啊。” 徐厚憨笑了一下,道:“说起来,后天我结婚还有点事想请你帮个忙。” 徐川笑道:“咱俩之间有什么事直说就是了。” 徐厚挠了挠头,笑着道:“其实是想请你当个伴郎。”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没问题。” 他那一辈,因为早些年某项政策的关系,村里大部分其实都是独子,或者说一儿一女,因此村里小伙伴之间的关系倒也都很不错。 闻言,徐厚咧嘴笑道:“那就这样定了,后天的婚礼,伴郎的事情就麻烦你了。” 说完,他又想起了什么,问道:“哦,对了,还有件事,川子,你那个车呢?明天方不方便接亲的时候一起?”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微楞了一秒,随后尴尬的笑了笑:“那个,我好像没驾照来着。不过没事,你等会,我打个电话。” 他不仅没驾照,也没买车,出行什么的乘坐的车都是郑海那边安排好的。 摸出手机,他打了个电话给郑海,询问了一下这事,郑海那边表示没问题,车虽然是从巴陵那边申请借的,不过参加个婚礼接亲什么的完全可以。 确认了这个消息后,徐厚有些不好意思道:“麻烦你了。” 听着电话中沟通,他还真不知道徐川没买车,毕竟每年回来都有开车,也有司机。 这也让他有些感慨,他这个童年小伙伴,如今的高度他怕是已经连尾灯都看不到了。 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国家配车配司机,院士头衔,有这样的一个发小,怕时比在银河系中找到外星生命的概率都要小。 徐川笑着道:“小事,到时候给我那还未谋面的侄儿或侄女包个大红包。” 徐厚离去,徐母砸吧了一下嘴,有些羡慕看向徐川问道:“川儿啊,你在外面院士都混到了,有没有心仪的女孩啊,什么时候也带个回来啊?” 徐川轻咳了一下,道:“妈,咱们之前说好了的,三十岁之前不催的。” 丢下一句话,他就溜进了房屋。 二十三岁的年龄,正常来说也才堪堪大学毕业而已,虽说的确到了法定结婚年龄,不过一般也都要在外面打拼几年再说。 看着自己儿子溜走的背影,徐母笑着摇了摇头。 虽说渴望抱孙子,但他这儿子结婚,恐怕最近几年都不大可能。 等再过个四五年,到二十七八后再来催催吧。 至于现在,他想着专心去做研究就让他去吧。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本章完) 第三百六十三章:有勇气站出来又是另一回事了 给人当伴郎,对徐川来说还是头一次。 不过农村里面也没那么多的讲究和工作,一般来说就是跟着接亲的车队去接新娘,帮助新郎解决伴娘设置的一些阻碍,婚礼上挡挡酒之类。 起了个大早,吃过早饭后,徐川赶到了徐厚家里。 这个点,徐厚已经西装革履穿戴整齐的在忙碌各种事情了。 徐川上去帮了点忙,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村子里面的其他小伙伴也都赶了过来。 跟随着车队,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前往了县城酒店接亲。 新娘虽然同是巴陵的,但巴陵很大,所以商议后新娘子和亲友就提前一天先到了附近县城的大酒店住一晚等待婚礼。 酒店中,徐川和另外两名伴郎解决掉三名伴娘设置的难题后,撞开了房门,一拥而入。 新娘子穿着洁白的婚纱,长相清丽秀气,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看着闯进来的一行人。 玩游戏,开挑战,当从另一名伴娘的大腿上找到新娘的礼鞋后,徐厚抱着自己的世界登上婚车,一行人又浩浩荡荡地从另一条路杀回了徐家村。 在他老家,接亲时有种说话,去的时候和回来的时候不走同一条路。这个叫做不走回头路,寓意着新婚夫妻今后的日子圆圆满满一路向前。 回到徐家村后,接亲的事情就暂告一段落了,随后就是接待宾客之类的事情。 徐川本想上去帮帮忙,不过徐厚父母亲友这边完全足够用了,索性就在二楼客厅找了个角落坐下来休息一会。 相对比热闹的一楼来说,二楼这边接待的是新娘子那边的家属亲友,人数要少一些。 徐川坐在角落中磕着瓜子和另外一名伴郎聊着天。 这是徐厚大专时认识的同学,今天特意从外地赶过来,不过他似乎并没有认出徐川的身份,只当他是徐厚的同村发小。 虽然徐川这个名字在国内很出名,但全国叫这个名字的又不是只有一个,谁又能想到在徐家村这样的一个山沟沟里面能碰到那位大佬呢。 就在这时,新娘子和伴娘团暂住的房门打开了,两名伴娘换掉了伴娘服走了出来。 “请问,你是徐川徐院士吗?” 一名留着黑长直,穿着米白色长大衣搭配浅灰色阔腿裤,看起来相当清新淡雅的女生走到徐川身边轻声询问道。 听到声音,徐川扭过头,笑着点了点头回道:“是我。” 确认回答,另一名伴娘抱着好友的手臂惊呼喜悦了起来:“青青,我就说我没认错吧!真的是川神!今天我们见到真人了!” 随即,她就抛开了好友的手臂,凑近了过来,激动的问道:“川川神,我能加个您的威信好友吗?” 徐川笑道:“可以的。” 和这名伴娘互相加了个好友后,另一名叫青青的伴娘才走上来,带着些惊讶和激动,道:“不可思议,没想到今天能在这里遇到您。” 徐川笑了笑,道:“这里就是我老家,徐厚是我发小,正好回来过年赶上他结婚,被拉过来当伴郎了。” 一旁,另一名伴郎此刻有些懵,他还真没认出一起接亲,玩游戏跑了一路的人就是国内大名鼎鼎的徐院士。 想到自己刚刚一路过来在这位面前吹了那么多的牛逼,他脸色‘唰’的一下就变成酱红色了。 找个地缝让他钻下去吧! 脚趾都能抠出三室一厅了。 认出来了徐川的身份,几人互相加了个威信后,气氛反倒是冷淡了不少,没有之前接亲时一起开玩笑打闹的放松了。 就连身边一直在吹牛逼的老哥,这会也尴尬的不敢再吹了。 毕竟互相之间的身份地位差别实在太大了,以至于原本还算放得开的众人这会都有些拘谨了。 不过从伴娘团那边投过来的好奇眼神,从未停止过。 徐川微微摇了摇头,也没有过多的在意。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要丢失很多的东西的。 他也不例外。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很快,吉时就到了。 婚礼的流程开始,虽说婚礼是在徐家村举办的,不过专业的婚礼主持人员和礼仪人员还是有的,就连送花和戒指的喜童都安排了。 在徐厚和新娘子走上舞台后,从外面请来的专业婚礼主持团队中的工作人员从喜庆的红色大棚侧面走了过来,找到了徐川。 “那个,徐院士,今天是您发小徐厚先生的婚礼,您要不要代表发小和伴郎团上去送个祝福说两句?” 相对比后知后觉的伴娘团和其他人,专业婚礼主持团队倒是知道徐川的身份。 可能是徐厚交代过,怕在婚礼上这些主持婚礼的团队冒冒失失的整一些幺蛾子或者邀请伴郎团做一些性质不怎么好但活跃气氛的游戏。 毕竟这种事情在农村的婚礼还是挺常见的,比如伴郎伴娘夹气球,一起咬苹果,传递纸牌什么的。 这些游戏放到农村的婚礼上其实不算什么,不过徐川的身份比较特殊,很难想象这样一位的顶级大牛参与进这种游戏中来。 听到工作人员的邀请,徐川微愣了一下:“我没准备啊,这上去是不是有点太匆忙了?” 工作人员笑着道:“简单的说两句,随便送个祝福都行的。当然,如果您实在没准备好,我们也可以取消这个环节的。” 徐川思忖了一下,道:“那就上去说两句吧。” 发小结婚,他作为童年伙伴和伴郎,再怎么说给他撑撑场面也是应该的。只是这场面撑的,到时候别抢风头就行。 毕竟今天的主角不是他。 不远处,婚礼舞台上,收到了肯定回复主持人继续主持着婚礼。 “下面有请我们新郎的发小好友,世界知名学者,国家院士徐川教授代表新郎官的挚友以及伴郎团来为今天的新人送上最真挚的祝福!大家请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 婚礼现场内响起了掌声。 对于今天来参加婚礼的宾客来说,有大半都是徐家村或者徐厚家的亲友,都知道或听说过徐家村这边出了个大教授大科学家。 听到这个主持人口中的名字后,这些人一脸兴奋地往舞台附近瞅着,用目光搜寻着那个传说中的大科学家。 而另一部分不太清楚这个的,在听到主持人的话语,纷纷都愣住了。 徐川这个名字,即便是在农村乡下,也有很多人听说过。或许他们不知道那些科学难题,但诺贝尔奖这个近乎人人皆知的国际大奖在场的人基本都是知道的。 而徐川这个名字,曾经反复出现在新闻联播和电视上。 所以即便是这些人没见过不认识,也听说过这个名字。相对比前面熟悉的人,他们用着更期待的目光搜索着整个婚礼现场。 毕竟能见到这种级别的人物,对于他们来说,也是荣耀。 听到主持人的邀请,徐川从伴郎团中起身走上舞台,站在了发小徐厚的身边,看向了台下的众多宾客。 作为一名主持过无数报告会乃至大型国际会议的学者,这种场合怯场是不可能的。 从容的从主持人的手中接过了话筒,徐川看了眼满脸期待的发小,又看了眼满面桃花的新娘,缓缓的开口道: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红梅绽笑,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 “喜今日嘉礼初成,赤绳系定,珠联璧合。卜他年白头永偕,桂馥兰馨。” “从兹缔结良缘,订成佳偶,赤绳早系,白首永偕,花好月圆,欣燕尔之,将泳海枯石烂,指鸳侣而先盟,谨订此约!” “礼同掌判,合二姓以嘉姻,诗咏宜家,敦百年之静好,此证!” 对于徐川来说,这不是他第一次上台讲话。 不过却是他第一次站在别人的婚礼上,以伴郎和发小的身份送上祝福。 临时起意,他也想不到什么太完美的祝福词。 毕竟他自己两世为人一直都是个单身狗,那些狗粮话语什么的,他还真不知道该怎么说。 不过刚刚在台下,他灵机一动想到了以前看过的一些民国证婚词,便在舞台上读了出来。 用上个世纪的浪漫,来为今日的新人送上祝福,这大概是最美好的事情了。 舞台下,伴娘团中三名伴娘都目不转睛的盯着台上的身影。 之前第一个凑上来找徐川要威信的伴娘伸手戳了戳身边的闺蜜,小声道:“青青,听说徐院士还没有女朋友,你要不要追追试试?” 苏慕青盯着舞台没有说话,半响后默默的摇了摇头,道:“不可能的,差距太大了。” 老实说,这样优秀的男生,哪个女生会不喜欢? 但他这种级别的人物身边,怎么可能缺优秀的女生,喜欢是一回事,有勇气站出来追求又是另一回事了。 至少,她是没这份勇气的。 ps:二更求个月票。 日常章节差不多了,接下来要重新进入科研工作了,这本书的日常篇幅还是比较少的,相信追过来的大家也都知道。 不多说了,继续码字,明天依旧两更,求月票! (本章完) 第三百六十四章:我哥没有女朋友! 参加完发小的婚礼,除夕和春节也快到了。 年味随着时间逐渐浓烈了起来,小小山村中也开始充斥着烟花爆竹燃放过后的淡淡硝烟气息,那些一年四季都在外面拼搏工作的人们也都回到了家乡,在村里面走动拜访着许久未见的邻里长辈。 腊月二十九,徐川和徐晓跟着老爹一起去祭祖。 三十过年,提前一天去祭祖,邀请祖先过年回家团圆也是湘南这边的习俗。 和往年相比,今年的坟山,里里外外都修缮了一次,上山的路铺上了石板,横生的杂草灌木已经不再见,就连那些已经找不到归宿和后人的坟墓,都在村里的组织下重新培上了新土,插上了香烛和纸花。 这都是徐川带来的变化,村里出了这样一位大学者大科学家,不光是他家的祖坟,祖坟山再怎么样也得一起修缮整理一下。 上山给祖宗拜完年,徐川刚回到家,就看到了自家门前停留着两辆小车。 走进门,房内,徐母正在招待几名熟悉的客人。 “哟,咱们的徐院士回来了。” 看到徐川进来,一名中年男子笑着起身喊道。 徐川笑着上招呼:“袁校长,唐老师,许老师” 来他家拜访的,正是星城一中几名熟悉的老师和校领导。 唐高远笑着走上来,上下打量了这名学生两眼,又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不错啊,今年都成院士了。” 徐川笑着道:“都是唐老师教的好。” 一旁,袁继业笑呵呵的调侃道:“看看,我就知道是这话,好几年了,老唐夸他他就只会回这一句,一点都没变。” 闻言,一行人哄笑了起来,徐川脸色微微发红。 将大长老送给他的茶叶拆开重新泡了几杯茶后,一行人在房间中寒暄着,聊了一会后,校长袁继业轻咳了一下后开口道: “这次来呢,还有一件事想请你帮个忙。” 闻言,徐川连忙道:“校长您请说,能帮上忙的我定当尽力。” 他是从星城一中走出来的学生,虽然只是一所高中,但他学术生涯的真正起步其实是在那里。 或者说,应该是老唐给他打下了真正的学习底子。 袁继业笑着道:“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得益于出了你这样的学生,今年过完年后,明年咱们一中也要扩建一下了,准备多修一些教学楼和宿舍楼什么的。” “这不是学校出了个诺贝尔奖得主和菲尔兹奖得主嘛,学校想借一下你的名字,当做教学楼的名字,也好让那些新生学子们沾沾伱这个文曲星的才气和学气。” 命个名,这的确不是什么大事。 君不见多少有钱人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向学校捐钱修楼,然后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什么的。 青史留名,这应该是绝大部分人的梦想了。 不过能做到这一点的,纵观人类文明数千年的历史也不过就那么一点人而已。 但另辟蹊径,用其他的方式在学术界留在名声,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比如全国都出名的逸夫楼,就是著名娱乐业大亨邵逸夫捐款修建带起来的。 听到这话,徐川微愣了一下,原本他还以为母校来找他,是想请他去给学子做个演讲或者报告什么,倒是没想到居然是这事。 一中扩建,这对于母校来说的确是一件大好事。 只不过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徐川想了想,倒也没完全拒绝。 思忖了一下后,他开口道:“与其相比较用我的名字来命名,不如叫做‘川海楼’吧,寓意着母校的学子如何川流入海,生生不息;也如川流入海终有所归。” 闻言,几名校领导和老师对望了一眼。 唐高远思索了一下,道:“川海楼这名字的确不错,不过就是很难联想到你身上去。” “不如这样,川海楼可以用于当做新建宿舍楼的名字,百川归海,学子归家,寓意不错。至于教学楼嘛,用你的名字来命名更好一点。” 顿了顿,老唐又补了一句:“你啊,也别总那么害羞嘛。命个名而已,别人求都求不到,让你的学弟学妹们沾点才气不好吗?” 闻言,徐川一脸哭笑不得,还能这样的? 最终徐川还是同意了母校的请求。 毕竟他也希望母校能走出来更多的优秀学子。 一中校领导的拜访,其实只是一个缩影。 自从他回来过年后,一直都有人陆续过来,就连星城那边的市领导和教育局的领导,也都来过。 虽然徐川对这些东西并不是很感冒,但人家都上门了,他也没办法,总不能闭门不见吧。 好在时间过得很快,眨眼间,年三十的晚上就到来了。 童心未泯的徐晓跑去了商店买了一大堆的烟花爆竹拉着徐川一起放。 十几支冲天炮直指天空,一粒粒金砂喷射而出,在空中傲然绽放。赤橙黄绿青蓝紫,样样俱全,姹紫嫣红,把夜空装点得美丽婀娜,把大地照射得如同白昼。 “老哥!新年快乐!” 十二点,新年钟声响起,在热闹的炮仗声中,徐晓撑着嗓子大声的笑喊道。 徐川温馨的笑了笑,伸手摸了摸这大丫头的脑袋,望向了天空中绽放的绚烂烟花。 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希望今年能有一个好的收成和突破! 放完跨年的炮竹,徐川缩回了房间,父母在看电视,他则摸出了手机回应着那些祝福消息,顺带翻翻通讯录,发发消息打打电话。 屋外,玩了一会一身硝烟气息的徐晓跑了进来,看着徐川正在忙碌着忙自己的事情,也没打扰,自己盘坐在沙发上摸出手机开始在群里抢红包发红包。 过了老半天,感觉脖子有些酸胀的徐晓扭了扭头,转头一看,自家老哥还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的。 乌溜溜的眼珠转了转,她翻开威信,找到‘相信相爱的一家人’群,然后开始操作。 过了一小会,正在发着威信消息祝福新年好的徐川突然发现亲友群里面好多艾特他的。 点开一看,群聊天记录里面一堆的红包。 只是这红包的名字让他愣住了。 【两个黄鹂鸣翠柳,我哥没有女朋友!】 【锦瑟无端五十弦,我哥还没女朋友!】 【山有木兮木有枝,我哥木有女朋友!】 【问妹能有几多愁,我哥莫得女朋友!】 【.】 看着亲友群里面的红包,还有发红包的人,徐川血压瞬间就起来了,抬起头一看,正紧紧盯着他时刻注意着这边动静的罪魁祸首做了个鬼脸后迅速从沙发上起身跑了。 刚起身追出去,还没追到这个罪魁祸首,手中的电话就响了起来。 停下脚步看了一眼,打电话给他的,是cern那边的理事会主xi戴维·格罗斯教授。 收到这位的来电,徐川也就停下了脚步。 “徐,祝你新年快乐!” 电话接通,戴维·格罗斯用那有些蹩脚的普通话祝福道:“听说今天是华国老历的新年,过年好啊!” 徐川笑着说道:“谢谢你的祝福。” 格罗斯:“今天给你打电话,我还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 徐川笑了笑,问道:“什么好消息?” “经过cern理事会的商议,我们决定暂缓对lhc的升级,并安排人员前往华国考察商议采购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事情。” 徐川笑着道:“这是我新年第一天听到的最好的消息了,很高兴能和cern进行合作。” 格罗斯笑了笑,道:“cern也很荣幸能和你这样的伟大学者进行深度交流,希望我们能在未来一起顺利的找到暗物质的踪迹。” “另外,我想问问你什么时候方便,我这边方便安排人去华国和你对接。” 徐川:“当然,这不仅仅是物理学界的目标,也是我目标。” “至于时间的话,今天是国际公历的一月二十五,二月五号之后我应该都会在金陵那边工作,后面的日子我都方便。” 格罗斯笑着道:“那今天就不打扰你和家人团圆了,祝你新年快乐,我们二月五号后再见。” 徐川笑着道:“没问题,我会在金陵南大等待你们的。”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本章完) 第三百六十五章:完成对ASDEX装置的购买 进入2020年的第一天,就收到了个好消息,这让徐川的心情很是舒畅。 就连之前徐晓在群里调侃他的事情也没那么介意了。 不过看着群里的一串的红包,徐川思考了一下,手指不经意间点在了最后面一个上。 不是他缺钱,只是他想看看徐晓那丫头到底发了多大的红包! 嗯,只是好奇而已! “开!” 【11.11元,已存入零钱,可用于发红包。】 红包点开,徐川嘴角一抽。 好嘛,这数字! 淦! 这破红包也嘲笑他吗? 很快,群里面一条消息冒了出来。 “老哥?你居然好意思抢红包!略略略略略略.jpg!” 看到消息,徐川嘴角抽了一下,迅速将其他几个红包点开后,在群里回击道:“今天早上你的新年红包没了!” “啊不!对不起老哥我错了!”徐晓迅速认怂,哒哒的从楼上跑了下来,抱住徐川的手臂就开始认错撒娇。 这一波简直是因小失大,早知道领完新年红包后再发了! 过完年,走完亲戚,在家里呆到了大年初八,徐川亦动身返回金陵。 和往年差不多要过完十二日年甚至元宵再出发相比,今年他的确走的比较早一点。 不过可控核聚变项目还需要他主持,cern和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那边的事情也需要他去沟通,两者都是相当重要的事情。 尤其是他还约了戴维·格罗斯教授那边在二月五号后沟通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采购的事情,虽然不知道对方什么时候来,但他人至少要在那之前到金陵准备。 告别了家人,徐川搭乘高铁从巴陵赶回了金陵。 川海材料研究所中,留守在这边的樊鹏越看到他后有些惊讶:“你怎么今天就回来了?” 徐川笑道:“cern那边格罗斯教授给我打了个电话,基本已经确认会从我们这边采购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用于的lhc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升级,约好了个大致的时间见一面,所以我提前过来准备一下。” 闻言,樊鹏越更惊讶了:“卧槽?lhc对撞机升级的超导订单,这起码是几十亿的超大订单吧?伱拿到了?”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以铜碳银复合材料的优异超导性能,谈成一笔订单还是容易的。” 樊鹏越竖起了大拇指,道:“牛逼!能够将实验室中的产品这么快就转变成订单的,也就你能做到了!” 他这话的确没毛病,一种实验室的产品,要顺利转变成订单收益,少说也要一两年的时间。 毕竟实验室产品首先距离工业化就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且就算是能工业化1,要找到合适的卖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除非是像人工sei薄膜那种几乎无法替代的,才能异常顺利的让所有厂商主动追求。 但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很显然不是,无论是低温超导材料还是高温超导材料,能够替代它的超导材料还是有不少的。 只能说,他这位老板的人脉真恐怖,cern那种超级订单都能顺利的截和下来。 另一边,在徐川赶回金陵的时候,一架飞机从柏林泰格尔机场来到了华国。 “提尔曼教授,很高兴见到你!” 川海材料研究所中,徐川还没见到cern那边的专家,就先迎接到了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提尔曼·伦特教授。 笑着上前拥抱了一下,他热情的招呼道。 既然提尔曼教授今天过来了,那么老asdex装置应该是稳了的。 提尔曼·伦特教授笑着道:“好久不见,最近两年都没看到你出现在cern那边了。” 闻言,徐川笑了笑,道:“惰性中微子的使命已经完成了,我再去那边也不会发现更多的东西。” 提尔曼·伦特笑道:“暗物质与暗能量呢?听说cern那边找了大半年了。如果能发现它们的踪迹,这绝对是跨时代的发现!” 徐川耸了耸肩,道:“以目前的对撞机和探测器来说,想要找到暗物质和暗能量的踪迹恐怕没那么容易。” 稍微停顿了一下,他接着道:“另外告诉你一个好消息,cern那边在几天前联系过我,确认从川海材料研究所采购一批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用于lhc的升级。相信没有什么比这个能更加认证我们的材料品质了。” 闻言,提尔曼·伦特有些惊讶诧异的挑了挑眉,道:“这么快的吗?” 徐川笑着道:“20t以上的临界磁场,足够将lhc的对撞能级提升到一百tev以上了,你知道的,这对于高能领域和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提尔曼点了点头,道:“这的确是。这次我过来,也正是想和你洽谈一下asdex装置和高温超导材料交易的事情。” 徐川端上了一杯清茶,递给了提尔曼·伦特教授,笑道:“当然,如果能谈成,那就再好不过了。” “对于你们而言,老asdex装置最终的归宿就是博物馆或出售给别人,与其这样,还不如用它和我做笔交易。” “我之前有了解过,你们的仿星器螺旋石-7x的进展似乎有困难的样子,相比较修改控制方案或者进一步优化你们的水冷偏滤器,或许你们更需要一些能提供更强磁场的超导材料。” “它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提升约束场的性能,提供更加强大磁场保证反应堆腔室内的等离子体湍流不会乱飞,这比起前两者来说更加简便。” 提尔曼点头道:“话的确是这样说没错,不过asdex装置毕竟是我们花费了六亿多近七亿欧元修建起来的,而且还是十几年前的七亿。更别提后面我们还对它进行了无数次的升级。” “如果统算起来,我们在它上面花费的资金至少有十几亿欧元。” 顿了顿,提尔曼接着道:“咱们都是学者,就没必要按照商人那套弄了,公开诚布一点吧,我们需要你手中的高温超导材料,你需要我们的asdex设备,谈谈价格吧。” “尽管我们很期待你手中的高温超导材料,但asdex也是我们的心血,我们也不可能贱卖掉它。” 徐川点了点头,道:“当然,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虽然优秀,但对比起一座聚变堆来说还是缺少点东西的。” 思忖了一下,他接着道:“三亿欧元+提供一批足够满足你们完成螺旋石7x升级的高温超导材料如何?” 闻言,提尔曼·伦特思索了一下,摇摇头道:“三亿欧元的经费倒是勉强够了,但关于高温超导材料方面,恐怕不行。” “你应该知道,在可控核聚变领域,一直都是遵循着技术交换技术的原则,而asdex装置虽然在前两年已经退役,但上面还有不少的先进技术,比如水冷偏滤器、多极场线圈、飞轮机组等等。” “这些东西能帮助你和华国在可控核聚变这条路上提升不少的进度。” “如果是三亿欧元+开放高温铜碳银复合材料超导技术,我可以去沟通一下。” “三亿欧元是购买asdex设备的,而遵循技术交换技术的原则,高温铜碳银复合材料超导技术则是交换asdex装置各项你们需要的技术的。” “这些同样包括我们对你们开放水冷偏滤器、多极场线圈、飞轮机组等先进技术。” “如果你没法答应开放高温铜碳银复合材料超导技术做一个技术交换的话,恐怕购买价格至少需要提升一倍。” 听到提尔曼的回答,徐川思索了一下。 他原本是没想着去交易这些先进技术的,想的是利用资金+一批高温超导材料将asdex装置买回来自己研究。 其实三亿欧元是购买asdex设备,再技术交换技术,老实说,对于华国来说,这并不亏,甚至可以说是赚的,而且赚的其实不少。 正如提尔曼说的一样,asdex上的水冷偏滤器、多极场线圈、飞轮机组等先进技术能极大的推动华国在可控核聚变这条路上的进度。 只不过对于他自己来说,这项交易就需要考虑一下了,毕竟高温铜碳银超导材料是他自己技术,哪怕是只是开放最基础的版本。 不过对于他来说,这也不是什么需要思量很久的事情。 思忖了一下,徐川点头应允道:“没问题,但是关于asdex上的水冷偏滤器、多极场线圈、飞轮机组等技术,我需要组织一支团队去你们那边学习,包括日后asdex运输过来后的改造,你们也需要安排专家全权过来配合。” 如果是在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优化前,提尔曼提出开放技术,他可能会考虑的时间更久一些。 但既然已经完成了优化,那就没必要再去过多考虑这些东西了。只要一直保持自己的领先,就足够了。 闻言,提尔曼教授脸上带上了笑容,伸出了右手:“那就预祝我们以后的合作愉快了!” 徐川笑道:“合作愉快!” ps:二更求月票! (本章完) 第三百六十六章:亦如爱因斯坦,或牛顿 虽说合作意向初步达成了,但提尔曼·伦特教授并没有离去。 包括他带来过来的一支团队,也在金陵这边暂住了下来。 ‘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技术’交易‘asdex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是一件大事,双方都要完整的确认对方的资质与交易技术等方面的东西。 酒店的房间中,一名鼻梁高耸的中老年日耳曼材料专家站在窗边,眺望着远方的灯火通明。 “布鲁斯,要来点吗?”身后,另一名同伴手拿着香槟和玻璃杯推开门走了进来。 站在窗前望着外面景色的布鲁斯·瓦尔克回过来头,道:“那就来一点吧,喝点香槟有助于睡眠。” 同伴走了进来,倒了些香槟给他后和他一起站在了窗前,望向远方的灯红酒绿感慨道:“华国的发展好快啊,这城市化的规模,比汉堡大多了。” 闻言,布鲁斯·瓦尔克好奇的问道:“你以前来过华国?” 同伴笑了笑,点头道:“嗯,十几二十年前吧,当时和他们交易hl-2的时候,作为派遣专家来过一次,那时候他们的发展还很落后。” “十几年的时间,如此大的改变真是不可思议。” “听说这座城市的常驻人口足足有三千多万,咱们国家可没有这样的大型城市,柏林的人口也不过四百万而已。” 布鲁斯·瓦尔克笑着道:“一座城市的人口太多也不是什么好事,如果是住在鸽子笼里面,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柏林人口虽少,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 闻言,拿着香槟的克莱尔·布莱恩笑了笑,抬头望向窗外并没有辩解。 其实布鲁斯·瓦尔克的看法其实更能代表日耳曼国大部分群体,对于大部分日耳曼国人来说,高傲是刻在骨子里面的。 更别提面对这个比他们落后的国家了。 相比较之下,他反而更理性和异类一点,可能是他经常外派出差的关系吧,他看过不少国家的发展。 十几年的时间,给到柏林或汉堡,可能根本就看不出什么变化。但给到这个国家,它能变成一副完全陌生的样子。 眯着眼睛眺望了一会外面的风景,布鲁斯·瓦尔克突然开口道:“你说明天那位徐教授,真有办法让我们看到那种高温超导材料的工业化批量生产吗?”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公开这种材料,好像是在去年的十一月还是十二月吧?这才三四个月的时间,就能让实验室中的产品商业化?你觉得他能做到吗?” 对于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和华国交易asdex装置,他倒是没什么意见。 毕竟asdex装置已经退役了,而且也轮不到他来做主。 只不过对于华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在材料这门极度依赖经验和过往数据的学科上,布鲁斯持严重的怀疑态度。 毕竟在他的印象中,华国一直都是相对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即便是经济重量如今已经攀登到世界第二,但在他看来那只不过是依赖庞大的人口数量做到的而已。 如果要换算人均经济的话,日耳曼国能以碾压的优势胜出。 而且在他一贯的记忆中,华国向来都是处于科技追赶的阶段,现在突然冒出来了一项领先全世界的科技成果,如何能不让人感到诧异。 更关键的,这还是在材料领域中的超导领域。 在这一领域,华国才发展了多久? 十年?十五年? 反正二十年是肯定没有的。 而在这一块,他们从上个世纪就开始研究了,积累的经验和数据远不是华国能比的。 这种情况下,华国突然冒出来了一种世界顶尖的高温超导材料,就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了。 一旁,拿着香槟的克莱尔·布莱恩思索了两秒,道:“如果是其他人的话,或许我还会跟伱一样保持着一点怀疑。” “但那位徐教授研究出来的成果,我还是愿意相信的。” 顿了顿,他补了一句:“而且从去年那位徐教授寄送给我们的样品来看,他们确实是做到了。至少在高温超导材料这一块,他走在了我们的前面。” “真是难以让人置信。”布鲁斯·瓦尔克摇摇头说道。 克莱尔·布莱恩笑道:“其实还好。” 闻言,布鲁斯·瓦尔克投来了不解的目光。 克莱尔·布莱恩端起手中的玻璃杯浅尝了一口香槟,接着道:“如果你有了解过那位徐教授的成果和成就的话,你会发现,对于其他人而言是奇迹的东西,对他来说,再平常不过了。” “诺贝尔奖,菲尔兹奖,两个七大千禧年难题,核废料的解决办法,人工sei薄膜” “这些成果随便一个放到别人身上,哪怕同样是最顶尖的科学家,也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研究,但放到他身上,似乎再平凡不过了。” “纵观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能有他这种成就的,也屈指可数。” “亦如爱因斯坦,或牛顿,或麦克斯韦等极少部分人一样,他的研究与成果,能改变这个世界。” 布鲁斯·瓦尔克砸吧了一下嘴唇,道:“你对他的评价可真高。” 克莱尔·布莱恩笑了笑,道:“这不是我的评价,而是学术界对他的评价。” 顿了顿,他又补了一句:“其实他真正的成就,并不在材料领域,材料只不过是他的冰山一角而已。” 两个月的时间,如果是给到其他人,要将一项实验室产品转变成工业化的产品还是相当困难的。 不过对于徐川来说,或者说对于已经有过工业化生产的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来说,这并不难。 在去年高弘明将国内有资质的厂商名单交给他后,他就挑选了合适的厂商来进行合作生产。 两个多月的时间,中间虽然夹了个过年,但这并不影响什么。 对于他来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只要加班工资给够了,别说过年了,国人甚至愿意二十四小时打汽油工作。 这话虽然听着有点好笑,但实际上却是相当悲哀。 在国内,那些资本家们无偿九九六零零七都快成为常态了,加班不见加班费,调休不见调休的;别说劳动条约了,就是日内瓦公约怕是都比不上。 当然,这种事情在徐川手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不过利用足够吸引人的加班工资和调休吸引那些工人过年期间留下来工作搭建生产超导材料的工业线还是可以。 在确定了合作后,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迅速开始了对原本用于生产氧化铜基超导材料的生产线的改造工作。 尽管如今主体流水线还未完成改造,不过其中一条小型的单生产线已经按照徐川给出的工业生产技术完成了设备和相关程序的部署。 虽然产业区在长安泾河那边,不过对于国内发达的交通来说,这并不是什么事情。 翌日,徐川和樊鹏越带着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工程师团队赶到了长安,在长安泾河工业园区中,坐落着西部超导集团的生产工厂。 西部超导集团中专门负责超导材料这一块的总经理带着团队亲自等候在高铁站迎接。 一行人在高铁站寒暄了两句后没有浪费时间直奔泾河工业园区。 和其他人一样,徐川这也是第一次来这边,第一次见高温铜碳银超导材料的生产基地。 原本用于规划整齐,用于生产低温氧化铜超导材料的厂房如今显得有些杂乱。 带着安全帽的工人来来回回在厂房中忙碌着,而摆在地上的零件与设备,更是显示着这里还未完工。 西部超导集团的总经理杜英叡笑着介绍道:“徐院士,这里就是见高温铜碳银超导材料的主生产线了,按照您的要求,目前正在二十四小时三班轮倒进行加急施工。” “按照目前的进度,预测在三月五号左右可以完成改造开始投入施工。日产出能力满负荷运载大概在二点五吨左右” 徐川听着杜英叡的介绍,目光落在了正在施工的厂房中。 二点五吨的产量在普通的材料行业可以说是低的不能再低了,不过放到高温超导材料领域的话,这个数值已经算不错的了。 就比如樱花国那边已经小部分工业化的bi系列高温超导材料,年产值也不多一千五百吨左右而已。 二点五吨的日产值,年产量也能达到九百多吨,虽然数量不多,但是满足cern那边的订单需求以及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的需求是绰绰有余的。 至于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那边,既然他们要求技术交换技术,那他也不可能再免费提供高温超导材料了。 “那条小型的单生产线呢?现在能产出了吗?带我们去看看。”参观了一下主生产线的改造后,徐川朝着抬头问道。 闻言,杜英叡连忙点头道:“当然,它现在就在进行生产了,请跟我来。” 跟随着杜英叡,一行人朝着小型试点生产线走去。 在另一间稍微小一点的厂房中,摆放着一台体积庞大的生产设备。 从外观上来看,这台设备的模样和常规设备的有些不同,它有点像海星,中间是核心区域,而四周的流水线则像是海星腿,横卧在海底。 而从这台设备的各个零部件来说,它很明显是通过拆解不同的设备拼凑出来的。 没人介绍的话,恐怕不会有人联想到这台看起来奇葩的设备就是可以工业化生产超导材料的设备。 当然,设备看起来丑陋奇葩什么并不重要。 这只是一台试点设备,它能够实现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生产就足够了。 在材料领域,外观永远比不上实用。 对于徐川和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工程师团队来说,也没人在意它的外形,只看它能否生产制造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 在杜英叡刷过权限后,一行人更换上防护服,带上口罩护目镜进入了厂房。 生产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车间,是标准十级无菌车间。 这种级别的车间,用于生产制造大部分的医药、精密半导体、生物无菌等材料都足够了。 尽管理论上来说生产铜碳银超导材料不需要这么高级别的车间,千级左右就足够了。 毕竟这种材料并不是什么接触空气就会被污染的易损品,但西部超导集团在搭建试流水线时,依旧按照顶级的无菌车间标准来进行的。 在得到允许后,几名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工程师和材料研究员四散开了,围绕着这台外形古怪的设备打量着。 带着怀疑和轻视的目光,也带着一丝好奇,布鲁斯·瓦尔克仔细的打量着眼前的设备。 老实说,单凭想象力而言,即便是他是一名专业的材料研究员,曾多次深入过各种材料生产的厂房,见识过无数的材料生产设备,也无法想象眼前这这台设备是怎样做到纳米级的超精细材料加工的。 毕竟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结构,是纳米级的。 尽管纳米级别不高,但是到了纳米级,就意味着技术的突破已经到了目前世界顶级层面,要做到这种精细级别的加工,对设备的要求还是相当高的。 而眼前这个,他越看越古怪。 然而正在不断生产制造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设备,却毫不犹豫的击碎了他心底的那一丝怀疑和轻视。 至少,从眼前来看,它的确是能生产制造高温超导材料的。 倒是一旁的克莱尔·布莱恩,观摩了一下设备的运行后,他站到了徐川身边,询问道:“这些是生产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全部吗?” 徐川笑着摇摇头,道:“并不是,一些基础材料的加工与合成是在其他地方的。不过这台设备是核心,它能将加工好的基础材料合成成超导材料,并且塑造成你需要的形状,比如线形、板块、圆形等等。” 顿了顿,他补了一句:“当然,这台设备能加工的形状并不多,毕竟它只是试验性质的。外面我们刚刚看到的还在建造的生产线,差不多就能满足大部分的形状需求了。” 另一边,看完设备的布鲁斯·瓦尔克带着怀疑的语气问道:“它真的能生产制造出优秀符合标准的高温超导材料吗?” 闻言,徐川淡淡的笑了笑,道:“如果你不相信的话,可以从刚刚加工出来的材料中取一部分进行检测,看看它能否达到你的需求。” “这是必须的,你不说我也会要求的!” 带着最后倔强的怀疑,布鲁斯·瓦尔克一脸严肃的说道。 徐川看了他一眼,无所谓道:“如果你会的话,你可以亲自做实验来进行验证。” ps:今天去了趟医院,耽搁了不少时间,先更一章,我继续写,明天补。求大家的保底月票。 (本章完) 第三百六十七章:低下头颅的日耳曼佬 虽说眼前看起来很是怪异的设备正在生产着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但布鲁斯·瓦尔克依旧倔强的认为这可能只是表现。 说不定这位徐教授随便组装了一台看起来奇怪的设备,生产了一些质量不过关的超导材料呢? 检测,那肯定是要做的。 不仅仅是因为asdex装置的交易,更是因为他内心的怀疑。 在一名西部超导集团的工程师的帮助下,布鲁斯·瓦尔克从正在生产超导材料的设备上取下了一截材料,放入了样品袋中。 借助西部超导集团的产品质量检测室,布鲁斯·瓦尔克开始亲自检测这截超导材料的各项参数。 对于一种超导材料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超导性能了。 连最基本的隧道扫描电镜数据采集都没做,他自己将亲自采集回来的材料送入了测量设备上。 连接着液氮瓶、温度控制器、电流表等设备的超导电磁测试系统开启,液氮的加入,迅速让测控台上的超导材料温度降低了下来。 眨眼间,材料的温度就已经掉到了零度以下。 随着温度一点一点的降低,检测室中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了连接着计算机和测试系统的显示屏。 当温度接近转变温度之后,当温控系统显示温度抵达152k时,原本还算稳定下降的电阻曲线在下一秒便如同断崖一般直接跌至谷底。 亦如所有人在以前的检测报告上看到的一样,152k的高温超导,它完美的复刻了。 即便心里再不愿相信,但在看到触底的电阻数据后,布鲁斯·瓦尔克也不得不相信,在高温超导材料领域,华国真的走在了前面。 尽管还有一些其他的项目没有测试完,但152k的临界tc温度就摆在眼前,指望在其他的测试中找到缺陷或漏洞,那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毕竟这可是超导材料,如果其他的属性有改动,那么临界温度肯定也会随之有所改变的。 一旁,克莱尔·布莱恩讶异的问道:“量产化的生产,不可思议,你们竟然真的做到了了,能和我讲讲到底是怎么做的吗?” 徐川笑了笑,轻松的说道:“这其实并不难。” “它的工业制备法有两种,一种是高温烧结压制,另一种则是通过气相沉积。” “前者是将制备好的超导粉末与纯度为99.99%的高纯碳粉末按照特定的比例混合,搅拌与研磨,使之均匀混合后将压制成型,然后加热到一个固定的温度点,之后再按1c/min.的速度降温到室温就获得板材结构的超导块材。” “这种方式是用于制造具有奇怪形状要求的超导材料,比如你们的螺旋石7x外层扭曲的强磁超导线圈,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制造。” “至于化学沉积方式,则是通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薄层做基底,利用不与超导材料反应的惰性气体做保护处理干净超导材料和基底,然后再在特殊的条件下进行沉积处理就可以了。” “至于具体详细的过程和关键步骤,等到交易技术的时候,西部超导集团会安排工程师和技术员和你伱们做详细的讲解说明的。” 听完徐川的介绍,克莱尔·布莱恩思索了一下,道:“但是从高温铜碳银复合材料的电镜数据来看,它有很明显的纳米结构规律,你这两种方法如何保证材料在制造的过程中实现纳米结构呢?” 其实在拿到了川海材料研究所提供的样品后,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并不是没有想办法研究过。 毕竟要是能复制出来,就完全没必要进行交易了。 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并没有申请专利,也就是说,只要他们能复刻出来,不仅能自己使用,甚至还能反向申请专利,能做到禁止对方将这种材料在国际上售卖。 这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在早些年的时候,‘复方蒿甲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复方蒿甲醚’是第一个由华国发现的全新化学结构的药品,也是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的华国原创药品。 截至2005年底已被26个亚非国家指定为疟疾治疗一线用药,它在疟疾这一高传染性疾病的治疗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然而因为专利被瑞士诺华公司拿走,以至于华国生产出来的复方蒿甲醚没法通过国际wto的认证,无法出口。 明明是自己研发出来的技术,在自己的家门口还得受制于人,这种事情,简直太让人心痛了。 不过这种事情,在徐川手中是不大可能发生的。 高温铜碳银复合材料没申请专利是因为他对于这种材料有足够的信心,别人想要破译复制出来,难度很大,几率很小。 而事实也正如他预料的一样,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根本就无法做到复制,所以才不得不前来进行交易。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笑着说道:“在于一种催化剂,它可以让铜碳银复合材料的晶构自动优化,不过这是合成超导材料核心了,如果你想知道的话,就需要等到合同签订以后了。” 克莱尔·布莱恩耸了耸肩,略有些失望的道:“好吧。” 涉及这种核心,也是能理解的,他也只是好奇的问一下,并没有探索核心机密的意味。不过任何一名材料研究员,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恐怕都会心痒痒的想要探索究竟。 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的研究员们在西部超导集团的厂房呆了三天的时间,针对小型流水线生产出来的超导材料做了完整详细的测试,也确认了铜碳银超导材料的工业化生产。 至于徐川,就没有再一直陪同了。 他的时间很宝贵,能在当天陪着一起去一趟就已经很不错了,后续的事情,他交给了其他人。 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工业化,涉及到asdex装置的交易,不仅仅是川海材料研究所这边来人了,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那边也安排了人员过来辅助。 高铁上,樊鹏越和徐川一起,眺望着远方的景色,看了一会后,他突然扭过头感叹道:“不得不说,还得是你啊。你一出手,连向来自傲的日耳曼佬都低下了头颅。” “你是没看到那个叫什么瓦尔克的工程师的表情,在确认了的工业化生产出来的材料符合标准时,难看的就像是吃了屎一样。” “估摸着这次怕是被打击的不轻,毕竟他们都做不到的事情,你做到了。” 徐川笑了笑,道:“还是有些区别的,日耳曼那边的精加工和自动化的确很厉害,不过在材料领域,它也没什么资格说自己世界第一。” “那位瓦尔克研究员,只不过是内心的高傲在作怪而已,没必要过多的理会他。相信还是有一些清醒的人能看到正确的方面的。” “不然这次的合作也不会谈成。” 老实说,在部分领域,日耳曼或者欧洲的确走在了世界前沿。 比如光刻机、尖端数控机床、光学系统和镜片、半导体等等。 不过这些技术其实很多都是来自上个世纪,都是上个世纪欧洲巅峰时期做出来的成果,现在只不过是延续下来继续在上面做一些优化而已。 自从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欧洲的科技和创新能力就一直在不断下滑,如今都快跌到了谷底了。 而在材料领域,尤其是超导材料领域,他们就更没有资格看不起他人了。 如今超导材料的重大突破,基本都是在东亚这圈做出来的,比如樱花国的bi系列,比如高丽那边二代超导代材。 而欧洲在超导材料领域,基本没什么突破。 如果有,哪怕是次一级的高温超导材料,他们也不会选择外购了。 ps:晚上还有,求大家手中的保底月票 (本章完) 第三百六十八章:布洛赫猜想的证明! 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的研究员们在西部超导集团的厂房中做调查的同时,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基地那边也挑选出来了一批三十人左右的团队,送往了日耳曼国。 asdex装置与超导材料的交易,双方都要完整确认对方的资质和情况才能进行下一步。 不过这个时间用不了很久,半个月左右的样子,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和徐川就再度进行了沟通,开始着手进行交易。 这件事徐川就没有亲自去了,高弘明会安排专门的团队进行谈判和处理相关的事情。 到了这一步,剩下的就没有什么其他要进的工作了,徐川也将重心放到了栖霞山可控核聚变工程上。 除了核聚变项目外,南大这边也重新迎来了大佬上课的日子,让数院众多的学生惊喜不已。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时间很快就来到了五月份。 在三班倒,人休息机械不休息,用数倍的人力去填充项目的情况下,栖霞山的可控核聚变工程项目基地已经完成了主体建筑的施工,预计再有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整体施工就能完成。 而徐川关心的asdex装置也已经从日耳曼国那边出发,正在漂洋过海的送过来。 这种大型精密设备的运输,因为要保证不会出现差错的原因,航行运送的船只会选择更加稳妥一点的路线。 并且航行时需要时刻关注着气象变化,所以运送时间会长一些,大约在会七月初抵达。 除此之外,用于运行等离子体湍数控模型的大型超算中心也在如火如荼的搭建着。 按照规划,它的完工时间和基地研究所完工的时间差不多,会保持在六月中旬的样子,正好,留下半个月的时间对其进行验收,然后接收到asdex装置后,同步开启测试。 另一边,南大。 自从过完20年的新年后,回到学校的谷炳和阿米莉亚正在一起熬夜。 无他,他们的毕业论文,好像有希望突破了。 跟随着徐川这样一位导师,可以说是极大的幸运,也可以是极大的不幸了。 因为从一开始,这位导师对他们的要求就相当高。 用一个世界级的数学难题来当做从他手底下毕业的目标要求,这简直可怕。 虽说有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降低了难度,但对于一名博士生来说,这个要求依旧高的离谱。 不过正是因为这种高要求,也让他们在跟随着这位导师学习的时收获到了更多的知识。 尽管有很多时候这位导师可能都在忙碌自己的事情,但对于他们教导这件事而言,他从未有过保留。 无论是数学还是物理,亦或者一些他们感兴趣问题,只要是正经的,他都能给出答案。 而这份学习经历,对于两人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 时间一晃来到了六月初。 栖霞山可控核聚变研究所中,徐川正在自己的办公室中处理着文件。 随着项目的逐渐完工,他要做的事情也多了起来,每天都有会议和报告要开要看。 自从五月份研究所完工后,原本租借仙林校区办公的团队也集体搬到了这边来,他也不例外,项目上的大部分工作现在都是在这里处理的。 手中的黑色签字笔在一份商业文件上签下自己名字,徐川正准备翻开下一份文档,桌上的手机来电铃声响了起来。 顺手拾起手机看了一眼,打电话过来的是他的学生阿米莉亚。 随手接通来电,点了一下扩音后将手机放到了桌上,徐川继续翻阅着桌面上的文件。 电话那头,阿米莉亚带着些雀跃和激动的声音响起:“教授,您现在有空来一趟学校吗?” 徐川随口问道:“怎么了?有什么事吗?” “我们想请您看一篇论文。” 闻言,徐川停下翻阅文件目光,看向了手机,思索了一下后笑道:“那你们等我一会。” “没问题!” 挂断了电话,徐川捏着手中的签字笔看着对面洁白的墙壁愣愣的出神了一会,随即放下笔起身离开了办公室。 从栖霞山赶回南大并不需要多长的时间,不到二十分钟,徐川就站在了自己办公室的门口。 看了眼半掩着的大门,他停下了脚步,顿了两秒后才推开门走了进去。 办公室中,谷炳、阿米莉亚和蔡鹏三名学生都在,原本正欢快的讨论着什么三人在看到徐川的到来后迅速紧张了起来。 徐川笑了笑,道:“你们让我看的论文呢?” 闻言,阿米莉亚和谷炳同时站了起来。 徐川笑着从两人手中分别接过一叠稿纸,而后合成一份。 《如果p是一个性质,非常数的整函数不具有性质p,那么在一个区域内具有性质p的全纯函数族是正规的推广证明。》 看到标题,徐川的瞳孔微微缩了缩,嘴角也带上了一丝幅度。 正如他预料的一样,他的两位学生,可能要毕业了。 目光落在手中的稿纸上,徐川沉浸在其中,认真的审阅了起来。 一种特定的全纯函数族,是数学家p.蒙泰尔1912年提出的一种理论,在复变函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而布洛赫猜想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其实也并不是一个猜想,它是从全纯函数正规族及亚纯函数正规族中衍生出来的问题。 而正规族是指具有某种收敛性质的函数族,定义为:“在一个区域d的一个全纯函数族f称为在d内为正规,如果从f的每一个函数序列fn(z)(n=1,2,…)都可以选出一个子序列,使得它在d的内部一致收敛到一个全纯函数或一致发散到∞。” 如今全纯函数正规族及亚纯函数正规族的理论已经发展到很完善的地步,但这个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是寻求新的正规性定则。 关于这个问题数学家们其实已经做了许多工作。 例如,与关于整函数的刘维尔定理相应的是以上蒙泰尔的关于一致有界的全纯函数族的定理;亦或者与关于整函数的皮卡定理相应的是以上蒙泰尔的关于有两个例外值的全纯函数族的定则定理。 这些都是基于全纯函数正规族及亚纯函数正规族而做出来。 不过这些成果的范围都相当有限,如何将范围推广到一个区域内具有性质p的全纯函数族都是正规的依旧还是目前困扰数学界的问题。 而现在,谷炳和阿米莉亚或许做到了。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 徐川拿着稿纸矗立在办公室中,身边,谷炳、阿米莉亚和蔡鹏都在安静的等待着。 紧张的气氛充斥着整个房间,三人连大气都不敢喘息一下,生怕影响到了什么。 半个小时的时间眨眼就过去了,最后两页稿纸映入了徐川的眼帘中。 “.因为fn是亚纯函数并且在△(z,δ)={z:|z-z|<δ}内fn≠0,于是1/fn在△(z,δ)内全纯,因此1/fn在△﹣(z,δ/2)={z:|z-z|≤δ/2}内全纯,并且有max0≤θ≤2π(1/fn(z+δ/2eiθ)<2/a).” “.在此小圆内,有{fn}内闭一致收敛于0,于是f在z处正规,则f在区域d正轨!” “由上述表达不难推出,布洛赫猜想成立!” 安静的翻阅完最后两页稿纸,徐川抬起头,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很出色的证明,你们所做的工作相当优秀,伱们拓展了正规族函数的范围,超越了前人的界限,做出了一份伟大的成果!” 看着眼前的两名学生,他很欣慰,欣慰自己的学生成长了起来。 从18年初,到20年6月,两年半的时间,他们跟着自己学习数学,学习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继而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自己的想法,创造属于自己的知识。 如今,是他们收获成果的时候了。 一个世界级的难题,足够证明他们的天赋与努力了。 当然,与此同时,他也很高兴,很开心看见自己为霍奇猜想而构建出来的“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理论,在新生代的身上展现出了它那顽强的生命。 它并没有止步于霍奇猜想,也没有局限于自己身上,而是就此传承了下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徐川相信,终有一天,“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这份理论,能在数学界绽放出最耀眼的生命。 ps:二更求月票! (本章完) 第三百六十九章:不同的选择 听到徐川的赞美和肯定的回答,办公室中,紧张的气氛顿时消弭殆尽。 阿米莉亚弯起月牙般眼睛,嘴角翘着一抹开心的弧度。 对她来说,这无疑是世界上最好听的答案。 “这还得感谢您的教导。”眯着月牙,阿米莉亚勾着嘴角笑着说道,那双碧蓝的眼眸中充满了感激。 的确,对她而言,当初在普林斯顿所做的决定,彻底改变了她命运。 如果按照当初她父亲的安排,进入普林斯顿学习的话,很难想象她今天能完成一个世界级数学猜想的证明。 尽管普林斯顿的确很强,但也并不是每一个从普林斯顿走出来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领域实现突破和梦想的。 而在这里,她走出了这关键的一步。 当然,一路走到最后的她,比任何人都清楚,眼前这位年轻导师带给她的帮助有多大,也清楚她这位导师有多强大。 无论是数学还是物理,对于他而言,只要有问题,仿佛就有答案。 看着手中的稿纸,再看着站在他面前阿米莉亚和谷炳,徐川欣慰的笑了笑,仿佛有种看到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一般。 布洛赫猜想的难度,如果要排名的话,差不多在t3级别,比如他研究的weyl-berry猜想要低一些,可能和孪生素数猜想差不多,或许还更难一点。 不过它的名字远没有孪生素数猜那么大,但对于数学界的意义却相当重要。因为正规族函数在复变函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当然,如果要说难度,在“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这份数学工具不存在的情况下,它可能比孪生素数猜想更难一点。 但在这项数学工具出现以后,难度就降低了不少。 他以前在研究霍奇猜想的时候,在代数几何、分析和拓扑学这三个学科建立起来的这座桥梁,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布洛赫猜想这个类霍奇猜想难题的难度。 两年的时间,其实已经足够数学界一部分人接受和消化这项数学工具了。 在往后的日子里,即便是没有阿米莉亚和谷炳,其他人也很有可能解决这份难题。 毕竟当一项新数学工具诞生之后,解决它所能解决的数学难题,其实只是等待时间发酵的事情而已。 就像彼得·舒尔茨研究出来的‘p·s进域-几何理论’工具一样,在完成它后,对朗兰兹纲领做进一步的突破也只不过时间的问题而已。 当然,不管怎么说,能够运用一项数学工具,解决一个t3级的数学猜想,对于他们来说也是相当不容易的。 毕竟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如今已经出现在数学界两年的时间了,但至今除了阿米莉亚和谷炳外,并未听说有其他人利用这项工作对类霍奇猜想的难题做出重大的突破。 至少,他们已经比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以上的数学家要优秀了,也能够称得上一名伟大的‘数学家’了。 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种另类的成就感,可以说不弱于他亲自解决一个难题。 笑了笑,徐川开口道:“相对比感谢我,你们更应该感谢你们自己,感谢你们这两年半以来一直坚定努力的学习和钻研。” “我提供的,只不过是一个方向和平台而已,在这条路上走下去,钻研下去的,是伱们自己。” 微微停顿了片刻,他接着道:“这篇论文,你们有想好投稿期刊目标吗?” 阿米莉亚摇摇头,道:“暂时还没有想好,教授您有什么推荐吗?” 徐川思索了一下,笑道:“《数学年刊》吧,布洛赫猜想尽管并不是什么很热门的研究领域,但它的难度并不低,相信《数学年刊》会很惊喜你们的投稿的。” “当然,如果你和谷炳有其他的选择,也可以的。只不过我建议尽量在四大期刊中选择,因为它值得。” 听完徐川的建议,阿米莉亚认真地点了点头,道:“我会和谷炳师兄好好商量的。” 徐川笑了笑,看了眼两人问道:“等到你们的论文通过审核的时候,就是你们从我这里毕业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毕业后去哪里工作?亦或者,需要我帮忙推荐一下吗?” 虽然论文还没刊登,不过他看过后也基本能给出肯定的答案了,两人毕业,也只是等待时间了。 闻言,阿米莉亚不假思索的回道:“工作的话,我暂时应该不会工作,我不是还要跟着教授您学习数学物理计算方法吗?” 微微愣了下,徐川想起了自己之前答应了她教导数学物理计算方法的事情,笑道:“可以的。不过学习数学物理计算方法最好是能和实践结合起来。” “这样吧,我到时候联系一下一些高能物理实验机构,或许可以让你实习一下。包括cern那边升级完成后,对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探索和寻找,你也可以加入进去。” 闻言,阿米莉亚喜悦的弯起了嘴角:“那就麻烦教授了。” 当初她进入普林斯顿的时候,选择的方向是数学物理,目标也是进入高能物理实验机构工作。 而尽管前两年她走的路稍微偏差了一些,但现在又回归了原本的规划中。 如果能进cern成为正式研究员,那就再好不过了。 徐川笑着说道:“没什么。” 顿了顿,他看向谷炳,问道:“你呢?谷炳,有什么想法吗?” 对面,谷炳笑着道:“虽然很想和阿米莉亚一样继续跟着教授您学习,不过我自己的情况我自己知道,能走到这一步已经差不多到天花板了。” “毕业后,我准备出去找份工作。” 虽然之前也有想过继续在数学这条路上深造下去,但奈何自身的条件并不允许。 跟着徐川学习两年半的时间,他也看清楚了自己和真正天才之间的差距,别说和他的导师比了,就是和阿米莉亚,甚至和新进来的小师弟蔡鹏比,他都远远不如。 和阿米莉亚一起研究布洛赫猜想,出力更多的也是阿米莉亚。 如果要算占比的话,他在整个问题中的贡献顶多能占到三分之一。 很清楚自己极限在哪里的他,如今也已经释怀了。 虽然相比较绝大部分的人来说,他其实已经相当天才了。 能在三十岁之前就解决掉一个世界难题,尽管是合作的,但这份资历无论是放到国内还是放到国外,都可谓是最顶尖的那一批次了。 其他的不说,没有任何一所大学会拒绝他求职申请,包括普林斯顿。 但人和人之间是不同的,是有差距的。 尤其是跟着徐川后,谷炳深刻的意识到了这点,跟着这样的一位导师,接触的圈子也无限拔高了。 认识到这点后,他选择了离开,去找一份工作。 毕竟他的年龄也不小了,当初报徐川名下的博士深入学习时就已经快二十六了,如今又过去两年半的时间,他也快三十了。 成家立业,这些东西都已经是他需要考虑的东西了。 当然,相比较绝大部分的人来说,他其实更幸运。 这点他自己也知道,所以对于能跟着徐川学习两年半的时间,谷炳是相当感激的。 听到谷炳的选择,徐川也没有太多的意外,笑着点了点头,道:“也好。有想去的地方吗?” 闻言,谷炳羞涩的挠了挠头道:“那个,之前荣院长和我聊过了,如果我从教授您这边毕业的话,他邀请我留在南大当一名数学教授。” “相对比外界的其他工作,我觉得还是校园更适合我一点,南大这边开出的工资条件我觉得也很不错了。” “而且留在南大离教授您也近一点,虽然准备离开了,但是我还是会继续钻研数学的,以后要是遇到了什么问题,也可以找教授您聊聊。” 徐川笑了笑,道:“挺好的,有选择了就行。” 不得不说,南大还是有眼光的,知道他的学生有前途。 对于谷炳的选择,他也是支持的。 虽然在天赋上他比不上阿米莉亚这些人,但能合作完成布洛赫猜想的证明,说明他在数学上的能力和天赋也还是有的。 留在南大,虽然南大的数学相对于水木北大那边要弱不少,但环境相对来说要干净很多,也能更心思纯净一点的钻研数学。 现在他二十八岁,到四十五岁还有十几年的时间,或许还有希望能再在数学上做出点突破也说不定。 而且证明了布洛赫猜测后,南大给他开出的工资待遇也不会低,挺好的选择。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本章完) 第三百七十章:谌明继的算盘 六月中旬,比原定计划还要快上一些,在华国核工业建设集团用数倍人力三班倒的施工方式去填去施工,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项目整体施工,终于完成了。 虽然它距离彻底完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至少现在,在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就位后,它就能正式开始进行实验了。 徐川穿着正装亲自主办了完工剪彩仪式,看到了那一双双透露着希望和盼望的目光。 那是对祖国强大的渴望,是对可控核聚变技术完成的冀望与期待。 七月初,在经历了风雨飘摇,万里长征后,跨越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后,被拆卸装箱的asdex装置,也从日耳曼国正式抵达了金陵的长江港口。 三亿欧元,按照当前的汇率来算,足足二十四亿rmb。 哪怕是对于一个可控核聚变项目来说,这也是一笔相当大的数字了。 不过徐川知道这是值得的,asdex装置虽然已经退役了两年的时间,但它的性能参数放到整个世界来说,依旧是相当强大的。 尤其是在水冷偏滤器这一块,尽管日耳曼国那边已经更新换代了,但部署在它上面的水冷偏滤器,其他国家依旧没一个能打的。 除此之外,还有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长久以来对它的升级改造,以及匹配适应的设备等等,说它花费了十几亿欧元也不为过。 这样来算的话,三亿欧元+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技术换来这台完整的设备,其实还是占了很大的便宜了的。 如果不是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那边急需在仿星器上证明自己的实力,获取到更多的经费支持,恐怕想要完成这场交易,远没有这么容易。 在金陵政府的支持和协调帮助下,运送过来的asdex装置顺利的送入了栖霞山可控核聚变工程基地,安置进了核心区域。 随即,在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那边安排过来工程师的辅助下,被拆散的零件和设备迅速重新开始进行组装。 而设备在在运抵华国,送入项目基地之后,asdex装置正式更名为‘破晓’装置,英文名‘dawn’装置。 名字是徐川起的,寓意着它会像黎明破晓一般,撕开笼罩在可控核聚变技术上空的重重乌云,对于破晓装置,他抱有很大的希望。 随着聚变堆装置的送到,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也正式进入了下一阶段。 对于可控核聚变技术,目前来说,徐川手中掌握着三大块拼图。 第一份也是最重要的拼图自然是‘等离子体湍’的数学控制模型,它是整个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核心之一。 只有控制住了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中的高温高压等离子体,让其稳定的在腔室中运行,才能顺利的产出源源不断的电能。 第二份拼图则是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它能提供稳定强大的磁场,束缚住聚变堆腔室中的等离子体流动。 而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强大性能,能够让破晓在原本asdex装置的约束性能上提升一倍都不止。 强大的磁场,能够更加稳定的维持住腔室内等离子体的稳定。 特别是在去年年底经过他和张平祥两位院士一起优化后,在通过采用了石墨烯晶须(纤维)增韧技术后,被增韧的一面拥有了更加优秀的导热能力。 这能更好将超导材料的维持在超导临界温度之下。 要知道电流通过导体时,强度越大,磁场也就越大,而随时产生的温度也就越高。 而当温度突破了超导材料的临界tc温度时,会导致超导材料从超导态逆转成常态,从而丧失超导性能。 因为如何在提供强大磁场的同时,稳定的维持超导材料的温度在tc临界温度之下,也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 高温超导材料的导热系数的价值就在于这里,导热系数越好,其需要接触液氮与液氦进行散热降低温度的面积也就越低。 相对比没有优化前的铜碳银复合材料,使用石墨烯晶须(纤维)增韧技术优化后,它的导热系数提升了近一倍。 而这体现在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改造上时,能节省至少超过三分之一的冷凝面积。 至于第三个拼图,那就是针对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内等离子体湍流的探测技术了。 当然,目前这项技术还处于理论状态中,需要等破晓装置完成组装后再进行实验。 不过今年上半年,徐川从理论上为这套技术建立了一条完整的理论路线,只等待破晓装置完成后,就能测试了。 在‘破晓’聚变堆进行组装改造的同时,另一边,庐阳科学岛上,east项目的总负责人谌明继手中拿着一块平板。 上面显示报道着一份新闻消息。 《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与华国完成asdex装置的交易》 消息是有延迟性的,在asdex装置已经送到了栖霞山可控核聚变工程基地后,双方的交易才正式被一些核能领域的媒体报道出来。 当然,这也是徐川要求的。 他担心在交易没有完成前,可能会遭遇一些其他的挫折和压力。 比如欧盟和北约在听说这场交易后,可能会出面阻止。 对于徐川和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而言,这可能是皆大欢喜的交易,不过对于其他人来说,就不一定了。 毕竟华国如今已经在可控核聚变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了,如果再获得了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的一些技术支持,可能会脱胎换骨。 而除了欧盟和米国等西方国家外,在国内,也不是人人都欢喜的。 比如正在这个办公室中的两人,怎么都高兴不起来。 在上次拒绝了彭鸿禧的请求后,谌明继就在准备着再次开启east装置,刷新一下托卡马克的运行记录,以此来作为表示,告诉上面,他率领的庐阳可控核聚变工程才是最有希望和可能实现可控核聚变工程的路线。 包括不租借east装置给彭鸿禧,也有一些这样的想法在里面。 毕竟目前国内就east装置能进行点火运行实验,少了east,就算你徐川是诺贝尔奖得主,也没法凭空进行实验吧? 而自己制造,就算是再加急,没个两三年的时间,也根本不可能完成。 等过了两三年,east又会取得更大的成果,一步先步步先,他准备就这样一直压着对方,掌控国内可控核聚变领域的话语权。 只是没想到的是,那位居然不按套路出牌,直接从日耳曼国那边购买了一台设备回来。 这是他没有想到的。 更关键的,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居然还同意了这个交易请求,就更加难以让人置信了。 要知道他之前亲自飞去日耳曼国,想通过国内先进的icrf加热技术来换取水冷偏滤器技术可是毫不犹豫的被对方拒绝了的。 而那位徐教授却直接将整个asdex装置交易了过来。 想到这,谌明继心中更加吃味了。 另一边,送来这份消息的助理砸吧了下嘴,脸上带着些不知道是羡慕还是嫉妒的表情开口道: “徐院士可真是大方啊,三亿欧元,二十四亿近二十五亿rmb,就这样砸进去了。” 放下手中的平板,谌明继面无表情的说道:“又不是他自己的钱,有什么大方不大方的。” 助理笑了笑,道:“也对,这是崽卖爷田不心疼啊,国家的资金就这样挥霍出去了,二十五亿,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作为一名公职人员,老实说这样的话是不应该说出口的,或者说不恰当的。 先不提这笔交易华国还占到了便宜,损失的是徐川自己的技术,就是交易稍微吃点亏,其实也所谓。 毕竟随着asdex装置一起过来的还是有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那边更先进一些的水冷偏滤器等技术。 它能明显的补足华国在可控核聚变技术上的短板。 不过在这个只有两个人的办公室中,倒也无所谓了。 毕竟没外人。 而谌明继在听到这句话后,也没有说话。 思索了一下后,他缓缓开口道:“既然对方将asdex装置买回来了,肯定不会放在那里,查一下他什么时候开启点火运行实验,我们做好准备同步开启运行实验。” 闻言,助理眼前一亮,高兴道:“届时实验结果一对比,孰优孰劣自然就知道了。” “如果到时候我们刷新了世界记录,他连点火都做不到,丢人可就丢大了。” “而且就算能点火运行,就凭老旧的asdex装置,肯定也运行不了多久的时间!相信国家也会看在眼里的。” “到时候,可控核聚变领域,依旧是我们说了算!” 办公桌后面,谌明继没有说话,不过嘴角微微勾起的弧度证明了他很认可助理说的话。 一个老旧的asdex装置,就算能勉强点火实验,又能运行多久? ps:二更求月票! (本章完) 第三百七十一章:破晓!启动! 在‘破晓’聚变实验堆送入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基地后,徐川就住在了基地的研究所里面,亲自指挥着实验堆的组装和改造工作。 由西部超导集团生产出来的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被加工成的特殊的形状,送到了工程基地的仓库中。 这项工作是提前的,在过年的时候确定了交易asdex装置的时候,他就向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要了asdex装置的详细设计图和结构图之类的资料。 然后研究团队根据相关资料进行了设计,设计后的图纸数据第一时间就发送给西部超导集团的生产线,加工成了对应的超导产品,在asdex装置还没运送过来前,就已经送到了基地中。 按照设计图,项目基地中二十四小时灯火通明,加班加点的忙碌着。 为了稳定的将asdex装置改造成‘破晓聚变堆’,一个多月的时间,徐川没有走出过栖霞山项目基地,吃喝拉撒全在里面。 不过这长达一个月的忙碌是值得的,在八一节日后,像是专门作为礼物一般,破晓项目的工程师们在二十四小时不停的工作下,终于完成了最后一组线圈的组装。 为了将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组装到原先的asdex装置上,华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在核心厂房中搭起了超过二十米的庞大龙门架,并且在每一组提供强磁场的超导组件的外侧,还建造了对应的固定装置。 这些固定装置牢牢的将超导组件以及破晓聚变堆固定在起始位置上,目的是为了防止提供强磁场的超导线圈出现位移或者其他意外情况。 毕竟在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内运行的,是温度高达上亿度的超高温等离子体,如果磁场控制出现偏差,恐怕樱花国的悲剧将再次重演。 这也是为什么在当初选址的时候,徐川要求地质一定得稳定的原因。 经过了一个月的艰苦奋斗,asdex装置的组装和改造终于全面完成了。 站在庞大的‘破晓’聚变堆面前,不光是徐川,所有的工作人员和研究员眼神中都流露出来自豪、希冀、期待、盼望等各种情绪。 不过好在,这项工作顺利的完成了! 剩下的,就是开启聚变堆,完成验收后进入下一阶段的征程了。 眼神中带着笑意,徐川看了一眼面前庞大的聚变堆,看向站在他身边的彭鸿禧院士,下达了指令: “各组准备,开始检查破晓聚变装置的安装情况,及时汇报情况,按照预定计划开启通电运行!” 忙碌了这么长的时间,耗费三亿欧元和巨大的心血将asdex装置买回来,自然不可能让它在这里闲置着。 严格来说,第一次的通电运行并不是点火运行实验,它只是组装完成后的验收。 至于验收的目标,其实也很简单。 第一个是检查组装完成的破晓聚变装置是否能正常运行,包括向内部注入一定的原料,升高温度控制其运行。 第二个则是确认使用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制造的外场线圈能否正常提供超过40t的庞大磁场。 这两点是首次通电运行的目标,并不追求运行时长。 只要这两个目标达到了,就能确认破晓聚变装置能开启后续的实验了。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徐川准备在一个特殊的日子正式开启真正第一轮的点火运行实验! 2020.10.01。 今年的十一相当特殊,它不仅是国庆节,还是中秋节! 国与家,均团圆。 在这样的日子里,用可控核聚变工程的突破来为国家祝贺,这绝对是最美好的事情之一了。 至于时间,其实算一算也没多久了。 现在已经接近八月中旬,还有一个半月的时间,中间还要进行验收测试以及测试后的设备检修维护调整等等。 虽说并不是很紧,但也算不上宽松。 在徐川下达了检测命令后,破晓聚变装置工程组的工程师们就迅速动了起来。 对他来说,检查设备的情况这种事情只是嘴上的一句话,但实际上这是一件相当繁琐的事情。 从破晓聚变装置的主体、再到专门提供计算力的超算中心、到冷却用的液氦与液氮设备、再到提供电能的电网稳定性.等等。 等到破晓聚变装置工程组的工程师们真正完成所有的检查工作,时间来到了命令下达后第四天了。 安放破晓聚变装置的地下核心区域中,栖霞山可控核聚变工程项目上的全体工作人员严阵以待地守在各自的岗位上。 站在总控制室中,徐川透过硕大的监控屏幕俯瞰着安静卧在宽阔地面上的破晓聚变装置。庞大的反应堆犹如钢铁巨兽一般沉睡着,只等待一个醒来的时机。 尽管已经不是第一次站在这种位置,但他的心此刻前所未有的澎湃着,跳动着。 谁也不知道,为了这一刻,他已经等待了至少十几年的时间。 走到了徐川的旁边,彭鸿禧院士的学生,此前负责过《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项目的韩锦作为彭鸿禧的助理同样加入了可控核聚变工程。 此刻,他负责着代替彭鸿禧院士向徐川传达着报告:“徐院士,破晓聚变装置的全面检查已经完成,所有设备均正常无问题,可以进行验收实验了。” 听到韩锦的报告,徐川点了点头,深呼吸了一口后,沉稳的下达了指令:“开始通电运行!” 随着开始实验的命令下达,各组控制室的工作人员迅速忙碌了起来。 外部电流稳定的供应入破晓聚变装置中,连接着液氮与液氦存储的管道阀门被打开,超低温的液氦与液氮通过不同的管道流向不同的区域。 部署在外场的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如以往无数次的实验中一样,在液氮与液氦的冷冻下迅速达到了tc临界温度。 而随着强电流的不断输入,通过外场超导线圈的电流开始迅速且稳定的增大,伴随着强电流经过普通导体的‘滋滋’声,外部的超导线圈开始向超导态转变。 与此同时,总控制室中反馈在电脑屏幕上的约束磁场强度与破晓聚变装置的各项数值开始不断攀升。 看着一路上升到40t的约束磁场,徐川一直紧绷着的脸庞也带上了一丝笑意。 不管之前测试过多少次,不管上辈子使用过多少次,但当现在部署在破晓聚变设备上的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如期展示出自己强大的性能时,他一直提起的心,也终于放下来了。 40.21t! 束缚等离子体的磁场强度是控制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中超高温高压等离子体湍流的关键之一。 通过叠加一百特斯拉的磁场强度,这已经是地球磁场强度的八万倍了,是原本asdex装置的四倍多。 如此庞大的约束磁场,能更进一步更有效的控制住反应堆腔室中的等离子体。 “稳态磁场强度达到40.21特斯拉,第一阶段验收目标达成!” 总控制室中,工作人员带着颤抖而又激动的汇报大声的响起。 不止是这名年轻的研究员,控制室中的所有人脸上都带上了喜悦。 40.21t的稳态磁场,光是这一点,就已经打破了国内最先进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25.72t的记录了。 总控制室中,徐川站在控制台前,确认了约束磁场和其他组件都没有问题后,深呼吸了一口气,继续下达指令! “开始下一个验收环节,向破晓聚变装置中注入氦三!” 在对可控核聚变反应堆验收的时候,向腔室中注入微量的氦三气体,然后不断升高温度使其加热成等离子体,用于验证外部约束磁场是否能顺利的控制反应堆腔室内的等离子体原料同样是非常关键的步骤。 而之所以用氦三而不是dt核聚变的原料氘氚气体,是因为氦三聚变需要的条件更加苛刻。 其实准确地说,发生核聚变并没有严格的温度要求,只有反应的剧烈程度和能否自发维持核聚变。 比如太阳内核的温度只有一千五百万度,但在那儿一直发生和维持着氢-氦核聚变反应。 然而在地球上,如果要通过可控核聚变手段维持聚变反应的话,则需要至少五千万度的高温。 至于更高一级的氦三,如果用它来进行下一级核聚变,温度得是氘氚聚变时的十倍甚至更高。 就以眼前这台破晓聚变堆举例,氘氚气体在五千万级的温度左右就能产生聚变现象,而氦三在相同的条件下,如果要产生聚变现象则需要达到至少十亿度。 而单纯的验收,肯定是没法进行点火让原料聚变输出电能的,相关的设备都没装配上去呢。 所以为了以防在上亿度的高温中,反应堆腔室中的原料自发产生聚变现象引起实验偏差,使用聚变温度需求更高的氦三来作为实验原料是最合适的。 ps:晚上还有一更,求月票! 和九组大佬py一波,《格温蜘蛛:我来自虐杀原形》同人精品大佬 《格温蜘蛛:我来自虐杀原形》简介:格温与虐杀原形世界归来的彼得帕克,展开的不一样冒险故事,精品同人,质量保证! (本章完) 第三百七十二章:毕竟,他本身就是个善于创造奇迹的人 随着徐川的指令下达。 各组控制室内的工作人员重新忙碌了起来。 相对之前的通电运行测试外部的稳态磁场,为破晓聚变装置中导入氦三气体进行升温运行的难度就要高多了。 首先要做出调整的,是外部提供强磁场的超导线圈。 对于一座可控核聚变实验堆来说,除了用于提供稳态磁场做基础控制的超导线圈外,还有实时调整腔室内磁场强度范围的控制线圈。 毕竟流淌在腔室内的那些超高温高压等离子体,可不会每一分每一秒都按照你的想法和安排好的路线来运动。 氘氚原子的每一次碰撞,每一次聚变,都会产生庞大的能量,进而扰乱整个等离子体流动的趋势。 就如同太阳一样,尽管聚变反应只发生在它的内核,但外层依旧会有着强大的耀斑、日珥和太阳风等活动。 这些就是核心区域激烈的聚变反应溢出来的微量离子,尽管对于太阳来说,这些活动逸散的粒子连海滩上的一粒沙子都算不上,但它却能引起遥远在一亿五千万公里之外的地球生态环境的变化。 而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内的高温等离子体也一样,尽管它溢出的对于总量来说同样是少数甚至是微量,但这微量的等离子体,却能对第一壁和反应堆造成极大的破坏与损伤。 所以微调和控制模型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体会出来了。 随着徐川指令的下达,稳态磁场和微控磁场同时开始作用,在部署在园区中的超算中心的指挥下,破晓聚变装置反应堆腔室中的磁场形成一个可供等离子流体运行的通道。 确认场域形成且稳定后,徐川沉稳的开口下达了新的指令。 “注入氦三原料!” “收到!” 伴随着指令的回复,连接着破晓装置的原料输送管道打开了阀门,在计算机的控制下,精准向腔室中投入了微量的氦三。 相对比整个反应堆腔室的体积来说,这些氦三连九牛一毛都不到,不过对于测试来说,足够了。 这些氦三分散在反应堆腔室内,随着icrf加热天线的调节而转变成等离子体状态,迅速被外部超导线圈产生的约束磁场控制在固定的轨道中。 尽管肉眼看不到破晓聚变装置内部的情况,但部署在外面的探测器,可以完整的采集到离子体氦三所散发的电磁波。 在经过超算中心的图像化处理的后,映射在总控制室中心屏幕上图像,宛如一条淡蓝色的银河在夜幕中散发着淡淡的光芒。 上亿度的高温,造就了这一副美妙的画面。 然而实际上,这却是地球上最恐怖的能量。 毕竟,哪怕是太阳的核心,也只不过是一千五百万摄氏度而已。 相对比之下,人类要实现可控核聚变,要征服这上亿度的高温,让其为人类所用,要跨越的艰辛,远比大自然更加困难。 伴随着淡蓝色的银河在腔室中流淌,总控制室中,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的盯着屏幕。 望着这幅美丽至极的图像,彭鸿禧眼眶有些泛红。 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这份成果来的有多么的不容易。 一旁,前往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培训的组长赵鸿志满脸的激动与兴奋,嘴唇更是轻微的颤抖着,用着细不可闻的声音喃喃自语的念叨着别人听不见的话语。 看着那稳定运行在破晓聚变堆腔室中的淡蓝色银河,徐川脸上也露出了个灿烂的笑容。 没错! 他成功了! 尽管这只是验收而附带的成果,尽管它相当短暂,但它依旧伟大而耀眼。 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等离子体湍流的数控模型、破晓聚变装置的运行以往的成果,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伴随着icrf加热天线的关闭,超导线圈的电流供应停止,反应堆腔室中等离子体温度也快速降低了下来。 当整台破晓聚变装置完全停止运行的时候,总控制室一直被压抑着的欢呼声也爆发了出来。 一些常年工作在可控核聚变领域老人,甚至泛红了眼眶。 尽管这只是阶段性的成功,但它成功的将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带入了正式的实验阶段,也带来一丝新的曙光,和希望。 不管未来如何,在这一刻,它的前景毫无疑问是远大而又光明的。 亦如那条淡蓝色的银河一般,成功的闪烁在在场所有人的心中。 验收实验完美的成功,徐川在金陵大酒店中举办了一场庆功宴,不仅仅是庆祝,也为了犒劳这一年来所有人不懈的努力。 不仅仅是这些研究员与工程师们,还有那些无论是炎炎夏日亦或者冰天雪地都坚守在工地上的工人们。 当然,后者的犒劳方式并不是参与庆功宴,而是项目完结后的现金奖励。 相对比一顿庆功宴以及精神上鼓励来说,那些忙碌在工地上的工人们,更需要一些物质上的奖励。 随着庆功宴的进行,徐川也被灌了不少酒。 虽然离喝醉还有很长的距离,但相对比以往的滴酒不沾来说,今天他的确很高兴。 和上辈子不同,这辈子,可控核聚变的梦想真正意义上在他手中启航,驶向了那未知的海域。 谁也不知道未来是否会经历暴风雨,但他能做的,就是尽力的去掌控住这艘母舰,穿越风雨,去迎见黎明的彩霞。 借着酒精的刺激,借助庆功宴欢快的气氛,徐川站在人群中央收拢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大声的宣布道: “十月一日!也就是一个半月后,咱们的破晓将会开启第一次真正的点火运行实验,大家有没有信心用一场完美,甚至打破世界记录的实验结果,来为祖国庆生!” “有!” “没问题!” “一定可以!” 话音未落,庆祝大厅中便被震耳欲聋的肯定回答淹没了。 人群中,彭鸿禧望着意气风发充满干劲的人群,望着被众人包围在中央那位年轻人,哑然笑了笑。 这大抵是他第一次看到眼前这位意气勃发慷慨激昂,甚至有点张狂有点失格的样子,尽管放到其他人身上这可能只是一场最常见讲话,并不算什么。 但放到眼前这位身上,那还真是罕见无比。 毕竟在以往的时间中,他所展现出来的沉稳,甚至会让人不由自主的忽略掉他的年龄。 而且,一个半月的时间,利用一台刚购买回来的设备,去打破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运行时长记录。 老实说,这从别人口中说出来,怎么听都觉得像是在吹牛皮夸海口画大饼。 不过放到这位身上,说不定还真的有可能做到。 毕竟,他本身就是一个善于创造奇迹的人。 ps:二更求月票! (本章完) 第三百七十三章:学姐回来了 庆功宴结束后,徐川终于脱下了白大褂,离开了栖霞山基地。 对破晓聚变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等工作他交给彭鸿禧和前往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培训的组长赵鸿志两人负责。 前者负责把控全局,后者则是更熟悉原先的asdex装置,毕竟在日耳曼那边培训了这么长的时间。 验收工作完成后,下一步,就是徐川在庆功宴上所说的,正式开启破晓聚变设备的点火运行实验了。 目前国际上托卡马装置或类托卡马克装置运行的最长时间是由法兰西的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创造的120多秒,并且实现受控放热产生能量。 不过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先进与性能,并不单单只看运行时长这一点。 如果单看运行时长,早在2012年的时候,east装置就实现了长达403秒的2000万摄氏度高参数偏滤器等离子体运行。 但这在可控核聚变的路上,只不过是往前走了很小的一步而已。 因为除了运行时长外,还有等离子体温度、等离子体密度这两大关键指标。当然,最重要的还有能量增益系数。 不过目前来说,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在能量增益系数(q)上实现聚变反应的净能量增益。 所以这项指标目前基本被排除在了聚变性能中,只有等前三者同时具备了条件,才会考虑后者。 目前来说,各国已经从将单纯的追求运行时长调整到了追求亿级温度的同时追求运行时长了。 比如高丽国,在今年就创造了一亿温度二十秒的运行时长,打破了在亿级温度下的世界记录。 不过这个记录很快就会超过,徐川记得在明年,也就是21年的五月份的时候,庐阳那边的east装置实现了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将1亿摄氏度20秒的原纪录延长了整整五倍。 也就是说,如果他想要一举刷新记录的话,亿级温度的时长至少要在一百秒以上,才能做到和esat同期同坐。 不过对他来说,一百秒的运行时长可不是目标。 破晓聚变装置的第一次运行,他的目标是在三十分钟! 这个目标如果放到可控核聚变领域,别人一定会觉得他失心疯了。 别说是托卡马克装置了,就是在控制系统中有着独特优势的仿星器,目前最长的运行时长也不过是六分多钟而已。 半个小时,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立下这个目标,徐川还是有点把握的。 相对比国际上其他的可控核聚变装置,他有着最明显的两大优势! 第一个就是等离子体湍流的数控模型,尽管之前的验收运行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但从反馈回来的数据来看,这个他一手建立起来数学模型,比他想象中还要完美。 第二个优势则是改造优化后的破晓装置,如今已和east一样,是全超导约束聚变装置了。 而且相对比east能提供的25t级磁场来说,能够提供超过40t约束磁场的破晓,优势明显更大。 所以半个小时的运行,徐川还是有把握做到的。 在破晓聚变装置点火成功的第二天,《核工业报》《科技创新导报》等受邀前来参加验收实验的媒体,对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报道。 金陵市的领导们在收到消息后,也组团来到了栖霞核聚变工业园区转了一圈,做了一些关切的询问照顾,以表示对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项目的重视。 不过这些市领导们最想见的徐川,却没有在这次行动中见到。 因为这会他已经回到了南大。 倒不是有什么重要的科研工作需要在南大进行,破晓聚变装置到的检修和维护才刚刚开始,验收运行产生的实验数据也还没出来。 不过在南大这边,有一个对他来说关系很好的人从米国那边回来了。 带着一丝欢快的心情,徐川赶回了南大。 推开办公室的大门,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后,他脸上也带上了笑容。 “好久不见,学姐!” 从米国那边赶回来的,正是18年赶往普林斯顿那边留学的刘嘉欣学姐,时至今日,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两年多。 这两年的时间,虽然联系从未断过,但徐川也就和她在19年初的时候见过一面而已,后面的时间,一方面是因为机票太贵,这位学姐几乎很少回来,另一方面则是他回国后太忙了,每次学姐回来的时候都错过了。 “好久不见。”看到徐川,刘嘉欣的脸上绽放着喜悦笑容,和以前一样小声的打着招呼。 “恭喜毕业!”徐川笑着走上前,祝贺道。 18年的9月到现在,也不过是两年的时间,两年的时间从普林斯顿那边完成学业,这已经是相当优秀的了。 而且在这两年的学习期间,这位学姐还参加两个可以是世界级的大型项目。 第一个是参与了普林斯顿与西班牙ubotica公司联合开发的‘自动云检测算法’,在算法方面做出来不菲的贡献。 这项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了人造卫星拍摄照片经常被云层遮盖的问题。 经过自动云检测算法的处理,卫星拍摄照片中大量包含云层的模糊和无用图像已被识别并删除,只有可用照片传回地面,节省了30%的带宽,显著降低了传输成本。 第二个更是重量级,她在普林斯顿深造的时候,在那边联合信息学院重构了普林斯顿的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平台,可更快、更准确、更彻底地检测复杂网络攻击。 优化后的平台,能基于大量多源异构数据和算法,快速检测异常情况、辅助识别攻击模式、辨识未知威胁,将检测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所需的时间从平均三个月缩短到数天。 这对于网络安全的发展来说,绝对是一项巨大的突破。而这位学姐则是这次重构平台的核心主力之一。 不得不说,在解决掉生活方面的困难,迈入了更高层次的学习平台后,她所爆发出来的天赋让徐川都感到惊叹。 寒暄了两句后,徐川笑着问道:“这次回来应该不会再出去了吧?” 刘嘉欣点了点头,轻声道:“嗯,不出去了。” “那有想好去哪里工作了吗?”徐川笑问道:“以你现在的能力,随便给哪家发展人工智能的公司投简历恐怕都不会拒绝吧?” “国内暂时还没接触过。”刘嘉欣摇摇头道。 在她毕业前完成普林斯顿那边的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平台重构后,谷歌苹果等著名公司都给她发过offer,最高的offer年薪甚至开到了一百六十万米元。 尽管这份年薪的确很可观,但相对比在国外工作,她还是更想回来为国家的发展做一份贡献。 徐川笑了笑,道:“如果你还没接触过国内的公司的话,不如来我这边工作如何?” “你应该知道,我之前开了一家材料研究所,针对材料研究方向做了一个计算模型。随着研究所的发展,网络安全方面的工作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从去年年底高温铜碳银超导材料公布后,研究所那边遭遇过很多次的网络攻击,再加上以后的科研和发展,我这边准备先做一个防护平台。” “另外,包括未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的发展,我这边也需要一个可靠的人手来做管理。” 为川海材料研究所建立自己的防护平台,以及发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的方面的东西,并不是他现在突然就做出的决定。 在去年高温铜碳银超导材料的新闻发布会上被米国amsc超导公司的代表捣乱后,他就想过这方面的东西。 防护平台是必不可缺的,这个毋庸置疑。 而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无论是日常生活,亦或者科研工作,都不可能绕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 这两方面的发展,他准备新成立家公司来进行一定程度的布局,不一定是要在里面谋求多少的市场或者说做多大,但至少要保证自己有资格进入这个行业,保障自己的发展。 比如川海材料研究所的那个材料计算模型,底层的架构是他之前亲自写的,但他对于程序方面的东西并不是很了解,目前的架构已经限定了后续的发展。 之前在研究优化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时候,张平祥院士就明确的指出来了这个问题。 徐川也知道,但是他目前没什么办法。 他不可能放弃目前手上的项目转而去优化材料计算模型,所以只能暂时先放下。 年初的时候他就准备通过猎头找个合适的人来撑起这块的工作,只不过后面可控核聚变项目上的事情一直在忙就搁浅了。 现在这位学姐回来了,以她目前的能力,撑起这块的工作应该没什么大问题。 听完徐川的话,刘嘉欣几乎没有思索的就答应了下来:“只要你不嫌弃我就行。” 答应的速度太干脆,以至于徐川一时都没反应过来。 顿了顿,他笑着说道:“工资待遇什么的都没谈,你就答应了?” “也不怕我签个合同让你付费上班啊。”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第三百七十四章:我倒要看看你怎么打破记录! 另一边,随着《核工业报》《科技创新导报》等媒体报刊的报告,消息也出现在了庐阳科学岛east可控核聚变基地中。 谌明继翻着手中的报纸,面无表情。 一旁,助理带着一丝酸溜溜的语气开口道:“验收试运行而已,成绩和我们的east一百多秒没法比。” 谌明继没在意助理的语气,问道:“有准确的消息吗?他们什么时候开启第一次运行?” 闻言,助理迅速回道:“确定了,在前几天的庆功宴上,那位徐院士说是在十一开启第一次的点火运行实验。” “不仅如此,他还在庆功会上说是要打破托卡马克的运行时长记录,来当做礼物给国家庆祝。” 听到这话,谌明继冷哼了一声:“就凭那买来的asdex么?我倒要看看,他怎么打破运行时长记录。” “通知下去,我们在九月二十五号重新开启east,这一次,我要将亿级温度的记录推到至少五分钟以上!” “他不是要打破记录吗?那就让他试试!我倒要看看他怎么用那台买来的二手设备打破五分钟的运行记录!” 发生在庐阳科学岛上的事情,徐川自然是不知道的。 就算他知道了,也不会放在心上。 五分钟? 那也太小看他了。 上辈子他在普林斯顿那边利用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改造pppl实验室的聚变堆后,在没有等离子体湍流数学模型的控制下,第一次实验就将运行时长的记录推进到了十五分钟以上。 更别提如今的他还解决了ns方程成功的将等离子体湍流的数控模型做出来了,尽管目前的数控模型只是建立在唯像电磁波数据上,但将运行时长推进到三十分钟以上理论上来说是没什么问题的。 毕竟目前的运行实验,基本都是通过氦三和氢气来做的,距离真正上氘氚燃料做点火聚变实验,还有很长的要走。 而氦三和氢气的电磁波数据,尽管以目前的技术来说唯像,但在探测器眼里却是相当分明的,这种数据,对于等离子体湍流数学模型来说,要演算起来难度并不大。 等第一次的运行实验结束后,利用真正的氘氚燃料掺杂氦三来获取完整且精确的数据,重新再度优化数控模型,得到完整的数学模型后,徐川有把握直接将亿级温度的等离子体运行时长推进到一个小时甚至更高。 和学姐一起吃了个晚饭,商议了一下网络安全平台搭建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后,徐川就将这事丢给了樊鹏越。 倒不是说让樊师兄去帮忙,而是请他联系一下猎头,将公司的架子初步搭建起来。 至于学姐的定位,其实在徐川看来并不是一个管理人员,或者说她也当不了管理人员。 她和自己一样,更偏向于技术领域,要靠她去管理公司大概行不通,所以挖一个专门的‘打工皇帝’管理公司,学姐把控住产品和技术的发展就足够了。 处理好这些事后,徐川亦回到了栖霞可控核聚变基地。 几天的时间过去,工程师已经完成了对破晓聚变装置的整体检查,研究院那边也加急将实验数据做了出来。 从彭鸿禧院士手中接过检查和运行测试的数据,连入电脑后,他仔细的阅读了起来。 【稳态磁场:max40.21t、arg30.72t】 【调控磁场:max17.90t、arg10.3t】 【等离子体电流:0】 【等离子体约束时间:3.7s】 【氦三等离子体温度:1.21亿摄氏度】 【.】 一项项的实验数据在徐川眼眸中划过,不得不说,从实验数据来看,结果还是相当优秀的。 当然,验收是否完美,还需要看破晓聚变设备实验后的检查数据。 翻完实验数据后,徐川又迅速点开了检查数据,浏览了一遍后,他眼眸中顿时就带上笑意和满足。 从实验数据和设备检查数据来看,这次的验收运行,无疑是相当成功的。 满足的点了点头,徐川笑着道:“结果很不错,后面的第一轮运行我的把握更大了。” 一旁,彭鸿禧犹豫了一下后还是开口道:“庐阳那边决定在九月二十五号重新开启east的运行,这一次他们的目标是五分钟。” 老实说,虽然很看好眼前这位在可控核聚变上的研究,有信心下一次的运行实验做到完美成功,但想要打破世界记录,如果是原先的一百秒,或许还有一些希望。 但庐阳那边在九月二十五号重启实验,要将世界记录推到五分钟以上,破晓再要想打破,在他看来就有点难了。 毕竟庐阳那边的east设备很明显更加成熟,也进行过多次点火运行实验。相对比之下,破晓聚变装置就像是个襁褓中的婴儿一样。 而在庐阳那边有意的扩散下,前些天徐川在庆功宴上放的话,已经传遍了整个核聚变领域,大家现在知道了,就等着十月一号吃瓜看笑话了。 如果没做到的话,对于眼前这位威信名声的打击恐怕不小。 听完彭鸿禧院士的话,徐川只是笑了笑,道:“彭老您对我这么没信心的吗?”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五分钟而已,要知道我下次的目标可不是五分钟,而是至少半小时。” 闻言,彭鸿禧苦笑了一下。 该怎么说呢,眼前这位还真是有冲劲啊。 托卡马克装置做到半小时,这是个什么概念? 逆天了好吗? 至少对于现在的可控核聚变领域来说是逆天的。 要知道仿星器在等离子体运行方面比托卡马克更加优秀,现在也只不过是做到了六分多钟的运行时间而已。 半个小时,光是想想他就觉得头疼了。 尽管他相信以后肯定会做到这点,但现在是第一轮啊。 第一轮就挑战半个小时的运行时长,这想法是真的疯狂。 看着彭鸿禧的表情,徐川也没继续辩解。 一切都要以成果说话,在成果没出来之前,他说的再多也是空话。 以他的经验,以用高温超导材料改造后的破晓,再加上等离子体湍流数控模型,实现半个小时的运行一点问题都没有。 ps:求月票,明天三更 感谢读者大佬一碗洲(10000)、阿莉埃提(8000)、烦事儿(100)克图格亚的活火焰(100)堕封(1500)、zjsyct(1000)点币的打赏,谢谢各位大佬,明天为大佬们加更! 第三百七十五章:毕竟他只是个晚辈! 可控核聚变项目这边的好消息带来的喜悦还停留心中,川海材料研究所那边就传来了另外一个好消息。 倒不是高温超导材料方面有什么突破,而是听说是找到了一种能快速合成石墨烯的方法。 石墨烯,这个名字想必只要对材料界稍微有所有关注的人都听说过。 它是二维原子尺度、六角型的碳同素异形体材料,在光学、电学、力学、微纳加工、能源、生物医学和药物传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也是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被称为“黑金”,是“新材料之王”。 科学家甚至预言石墨烯将“彻底改变21世纪”。极有可能掀起一场席卷全球的颠覆性新技术新产业革命。 若要说它有什么缺点,一方面是大规模生产石墨烯非常困难且昂贵,另一方面在于石墨烯材料在空气中很容易氧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 当然,这里指的是那种能被工业化应用的石墨烯,而不是所谓的你拿着2b铅笔在稿纸上划拉一下就能得到的几百层石墨烯。 那种完全没有任何意义。 目前石墨烯全球的产量在19年报告的时候,所有国家加起来累计也不过1200吨。 一千二百吨,这个数字相对比全球市场对石墨烯的需求来说,连九牛一毛都不到。 在之前复刻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时候,徐川让川海材料研究所顺带研究碳纳米材料,目的也是在这里,想尝试一下看看能不能在这方面有点突破。 毕竟除了石墨烯外,碳纳米材料还有很多其他的种类。 比如碳纳米管、碳纳米纤维、纳米碳球、富勒烯、纳米金刚石等等,这些碳纳米材料同样有着相当广阔的应用前景。 比如的富勒烯,除了石墨烯具备的一些性质外,它还能应用到化妆品上面。 富勒烯c60具有清除活性氧自由基、活化皮肤细胞、预防衰老等作用。 21世纪以来富勒烯开始被用作化妆品原料,具有抗皱、美白、预防衰老的卓越价值,成为备受瞩目的尖端美容成分。许多高端护肤品品牌含有富勒烯成分。 它具有的独特特性能够让它像海绵一样,对皮肤上自由基进行清除,吸收力强且容量超大。 但它的缺点和石墨烯一样,同样没法大批量的生产。 碳纳米材料可以说是相当庞大的一个宝藏库,随便从里面挖一点出来,都足够受益终身了。 也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徐川才顺带让川海材料研究所研究一下的。 不过他的确没想到,在石墨烯领域,研究所竟然这么快就有了突破。 迅速赶到川海材料研究所,徐川来到了樊鹏越的办公室。 看到他过来,正在忙着处理工作的樊师兄放下了手中的签字笔。 徐川也没有废话,直接了当的迅速问道:“合成石墨烯的新方法呢?” 樊鹏越起身,打开抽屉从里面取出一份事先就答应准备好的资料,递了过来。 徐川顺手接过,仔细的翻阅了起来。 结果让他有些出乎意料,川海材料研究所弄出来的这种快速合成石墨烯材料的方式,并不是碳纳米材料研究小组研究出来的。而是锂电池研究小组,在研究锂硫电池的时候,无意间发现的。 因为人工sei薄膜的关系,川海材料研究所一直有一个独立的部门在研究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锂金属电池等方面的东西。 毕竟在锂枝晶问题被解决的情况下,这些电池是很有前景的领域。 而在进一步优化锂电池的时候,一名叫做‘阎流’的研究员,使用了水合肼/抗坏血酸/熔融盐氢氧化物/正极废弃集流体铝箔作为还原剂,试图对对lifepo4正极进行改性,提高锂电池电化学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优化并没有达成,不过意外的是,在对实验失败的产品进行产测时,阎流发现了附着在负极上的一层碳薄膜。 经过检测后,才确认这是一层较高纯度的石墨烯薄膜材料。 这层石墨烯薄膜,立刻就引起了阎流的重视,他知道川海材料研究所目前在研究碳纳米材料,所以迅速将这件事上报给了樊鹏越。 在樊鹏越的安排下,由阎流进行主导,其他碳纳米材料的研究员进行辅助,成立了转向小组对这层石墨烯或者说原先的实验过程进行了研究。 最终研究表明li+在libs充放电过程中的嵌入/脱出会破坏石墨层间的范德华键,造成晶格膨胀,从而可以有效分离石墨层。 为此,经过电化学循环的石墨负极在化学氧化后得到分散均匀的go,在剪切力和酸处理的作用下可以提高石墨烯的产率,进而形成石墨烯。 通过进一步还原实验,阎流他们获得了层数一到四层的石墨烯,且剥离效率是天然石墨的3-11倍,最高产率达40%,石墨烯层厚度为1.5nm并且导电率为9100sm1的材料。 相对比正常的通过机械剥离法、取向附生法、液相或气相直接剥离法来制备单层或多层石墨烯材料来比,这种方式的效率的确可以说是相当高了。 看完手中的资料后,徐川也有些感叹。 不得不说,有时候运气在材料研究的过程中真的很重要。 谁又能想到,在优化锂离子电池的的时候,会意外找到一种全新的制备高纯度石墨烯材料的方式呢? 当然,这种合成石墨烯材料的方式问题也有。 比如采用这种可以算作‘化学氧化-还原法’从废弃锂硫电池中制备石墨烯显然也会涉及到环境不友好且价格昂贵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使用。 同时由于化学反应也会破坏石墨烯结构的整体性等等。 这些都是问题。 但是抛开这些问题来看,由这种手段制备石墨烯材料的前景的确广阔。 其他的不说,其剥离效率能达到天然石墨烯的数倍,就是个相当夸张的数字的了。 详细的了解了一下这种石墨烯材料的制备过程,整理一下自己脑海中的一些想法后,徐川将这件事继续交给了那么叫做阎流的研究员去进行处理。 至于他自己,则是重新回到栖霞可控核聚变园区主持工作。 石墨烯的量产的确相当重要,这是一个很广阔的市场,不过破晓聚变装置的第一次点火运行更加重要。 另一边,在徐川紧密筹备点火试运行时,庐阳科学岛上的east装置已经做好了再次启动的准备。 时间很快来到了九月二十五号。 初秋的天气万里无云,一丝微风带动着燥热的气息吹拂在人们的脸庞上。 庐州科学岛,east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总控制室中,谌明继目光紧盯着总控制台前的屏幕,那上面,各种跳动的图像和曲线,显示着east装置正在运行。 一旁,助理莫鸿运汇报着情况:“谌院士,等离子体温度已经达到了1.17亿摄氏度,是否正式开启运行实验?” 谌明继点了点头,下达指令:“开启运行实验!” 随着命令的传递,一项项的工作不断完成,漫长又紧张的时间一点点过去。 五分钟的时间很快抵达。 不得不说,经历过数千实验放电的east装置的确有它的本领,五分钟三百秒的时间,并不是它的极限。 而总控制室中,时刻注意各项数据的谌明继眼神中露出了满意神色,虽然之前下令将运行时间定在五分钟,但他也做了另一手准备。 如果在实验过程中,east装置运行良好,实验将继续下去,抵达east的极限。 也不知道过去了多久,总控制中爆发出来一阵欢呼。 站在人群中的谌明继老脸上也带上了笑容。 虽然因为立场和屁股问题,他对那位徐院士并不感冒,但对于可控核聚变实验的推进,他的确是真心的。 450.73秒! 毫无疑问,这个运行时长打破了托卡马克装置的历史记录! 由法兰西的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创造的120多秒,仅仅只有它的三分之一。 相对比他之前提出的三百秒,足足多了近一半的运行时长。 七分半,这份数据,足够他去向全世界炫耀了。 随着收尾工作的完成,谌明继也接受了媒体邀请对这次的east运行实验做一个详细的报道。 毕竟目前的east是国内最大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也是最先进的反应堆,450秒的运行时间打破了高丽国一亿温度二十秒的运行时长,创造了新的历史记录。 这样伟大的时刻,没道理不做一个报道,向全世界展示一下。 尤其是对于谌明继来说,这种曝光亦是必须的。 毕竟每一次的运行试验,尤其是这种打破记录的实验,都是他向上面索要经费的最好凭证,亦是他控制国内可控核聚变领域最好的方法。 “谌院士,很荣幸今天能来采访您,听说east在刚刚实现了450的运行时长,能否麻烦您为我们普罗大众解释一下这个数字代表的意义呢?” 前来采访的《核工业报刊》的媒体记者在礼貌的打了个招呼后,开始了正式的采访。 谌明继笑着点了点头,心情愉悦道:“当然没问题。” “east是庐阳等离子体研究所全面自主研制的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近年来,我们在高性能、稳态、长脉冲等离子体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 “比如运行时长,在亿级温度下,此前运行时长最长的是高丽国的20秒,而今天,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时间提升到了450秒!提升足足二十二倍。” “这不仅刷新了托卡马克装置运行时长记录,也刷新了仿星器螺旋石7x创造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最长运行时长。” “当然,这份意味着我们在可控核聚变这条路上走在了世界前沿,也意味着我们距离真正实现可控核聚变,又进一了步!” 记者:“祝贺你们,又创造了一个新的历史。” 先祝贺了一句,《核工业报刊》的媒体记者接着询问:“听说徐川徐院士主导的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在七月份的时候也同样实现了点火,这是目前咱们国内第二台能实现亿级温度控制的聚变堆。” “而且预计在十月一日,他们将同样开启点火运行实验,不知道您对于这个怎么看?徐院士是否能同样实现450秒的运行时间呢?” 闻言,谌明继嗤笑了一下,不过随即就收敛了笑容,道:“想要实现450秒的运行时间,可没有那么容易。” “east从2007年到现在,花费足足十三年的时间,才做到了450秒的运行时间。而这份记录,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能做到,可见这条路到底有多难走。” “老实说,我对于那位徐院士所主导的核聚变项目并不是很乐观,他依靠的是从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购买的退役设备,而且运行回来后至今也才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两个月的时间,能做到点火实验就很不错了,想要实现east450秒的运行记录,恐怕还需要一点点时间。” 在最后一句话的“一点点”上,谌明继特意加重了一些语气。 而对面,《核工业报刊》的记者很明显听懂了眼前这位的话,不过他也没说什么,只是笑了笑。 按照眼前这位的说法,这个一点点,恐怕具体时间就不太好说了。 毕竟他也没法去打破砂锅问到底,只能当是这位谌院士在委婉回答了。 笑了笑,记者接着询问道:“也就是说,那位徐院士公布的想要在十月一号打破运行记录,恐怕没那么容易做到了?” 谌明继笑着点了点头,道:“托卡马克装置上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再加上还是买来的二手设备,他们的运行,能成功点火运行个十来秒左右的时间,就已经很不错了。” “想要打破记录,哪怕是之前高丽国创造的20秒亿级点火记录都很难很难,希望不大。至于想要实现east450秒的运行,恐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做到。” “毕竟在可控核聚变这条路上,他还只是个晚辈。” ps:对不住各位读者大大,今天食言了,本来说好的三更,但是八尾今天起床后可能是晚上吹空调吹感冒了,一整天都头晕晕的,鼻涕也流个不停。 长沙这边的这几天天气好热,三十八九度(个人估摸着肯定上了40度,至于播报,你们懂的)所以这两天开了个空调,之前一直是风扇,可能不太适应,然后就感冒了?(只希望不是三阳) 去社区医院挂了四瓶水后下午才回来,勉强写了一章更新出来,抱歉。 另:八尾答应的事不会拒绝,作为补偿,等感冒好后,答应的加更翻倍! 第三百七十六章:苏醒的巨龙 east装置打破世界记录,创下450秒的运行时间,甚至打破了在运行控制上有着独特优势的仿星器的记录,这对于华国的可控核聚变发展来说,绝对是一件值得欢庆的好事。 抛开其他的东西来说,在网上看到这则新闻的徐川也由衷的替国家和那些研究员感到高兴。 他们的努力,收获到了回报。 如果没有他重生回来,east沿着历史的轨迹发展的确会带着华国在可控核聚变这条路上一路走下去,在世界可控核聚变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当然,至于最终能否真正的实现可控核聚变技术,谁也不知道。 包括徐川自己,哪怕有着对未来十几二十年的经验,哪怕是如今在数学和物理上踏出了新的路,也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能实现可控核聚变。 毕竟这条路,真的实在太难太难了。 翻了一下新闻,在看到《核工业时报》的记者对谌明继的采访时,徐川忍不住挑了挑眉。 二十五亿购买了一台二手设备、年轻人好大喜功不沉稳、数学家指挥核物理工程、浪费国家资源. 以及如果将这二十五亿集中到east上,他有把握做到至少半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控制什么的。 虽然说刊登在媒体上的采访内容相对正常,不过核心思想和一些节奏明白人基本都能看得出来。 整篇采访,抛开那些介绍east成果的信息,剩下的,几乎都在突出这些核心思想,通过一些巧妙的语言,来给他扣帽子,说他外行指导内行,影响国家发展可控核聚变事业什么的。 不得不说,借助east做到450秒的成功带来的影响,这件事的确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的热议。 一些吃瓜的群众自然而然的就也着讨论了起来。 【二十五亿,嘶~,搞可控核聚变要花这么多的钱吗?】 【不是很懂,明明咱们自己已经有了很先进的east,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钱去买一个二手的。】 【就如谌院士说的一样,年轻人,没耐心好大喜功呗,自己造需要的时间太长了,买回来直接组装就可以用。】 【e=(o`*)))唉,川神啊,他要是一心在数学上做研究多好啊,核聚变领域完全是另一个领域啊,不是说拿到了菲尔兹奖和诺贝尔奖就能踩进去的。】 【你们懂个屁,asdex装置虽然是二手的,但是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建造它就花费了七八亿欧元,上面还有很多对国内先进的技术,比如水冷偏滤器,多极场线圈、飞轮机组等等。】 【三亿欧元能买回来,那是川神拿自己研发出来的高温超导材料换的,否则三亿欧元你在想屁吃,这篇报道中的那个谌院士,之前就想着拿国内的icrf加热技术和普朗克那边换技术,结果人家都不鸟他的。】 【另外,川神首先的第一选择也不是购买,而是找过了east那边,想用高温超导材料交换一下east装置的使用权,做研究,结果那边搞学术垄断不同意,才迫不得已买的。】 【还是川神牛逼啊,别人买不到的东西他能买到。这就是真正的顶级大佬么,人脉关系真广。】 【但是一个二手的,花了二十五亿,我还是觉得太贵了,自己建不好吗?】 简单的刷了刷新闻消息,徐川轻笑着摇了摇头放下了手机。 老实说,看过这篇采访报道的网友的评论,大部分都是偏向于谌明继那边的。 的确,二十五亿这个数字听起来很夸张。 不过放到可控核聚变领域来说,这个数字真不大。 如果没有他的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技术,要想通过三亿欧元交易到asdex装置几乎不可能。 哪怕是拆掉那些水冷偏滤器等设备都买不到。 这篇采访,那位谌明继院士的针对性其实很强。 避开了那些其他的东西,重点放大了二十五亿这个数字以及二手设备这些。 不得不说,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如果是其他的学者,在这种强节奏下,上面怎么说都得安排人下来调查一下。 毕竟采访的对象身份可不低。 国内可控核聚变领域的真正领军人员、顶级科学院院士、刚带领庐阳可控核聚变工程做出450秒的聚变运行时间。 甚至搞不好一个没落实,直接就被舆论拍死了。 不过对于徐川来说,这件事的影响并不大。 首先诺奖+菲奖的影响力就摆在这里,不管怎么说,他头顶着这两个光环,在国内只要不做出什么叛国之内触底的事情,就基本不可能有事。 更何况,交易asdex装置,只不过是在普通人眼里花费大而已。 如果是单纯的三亿欧元能买回来asdex装置这种级别的聚变堆,上面怕是得喜疯,有多少收多少。 要知道asdex装置上的先进技术可不少。 其次则是这次交易他拿了自己的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技术作为补贴,上面是看在眼里的。 至于网上的舆论,老实说对于这种层次的影响几乎没有。 摇了摇头,徐川没再理会这事。 不过彭鸿禧和其他研究员们在看到这篇新闻报道后均气愤不已。 在他们看来,这就是在诬陷! 甚至还特意在会议上提出了这事,想去找谌明继要个说法。 听到这些,徐川笑着道:“人家说的是事实,我们的确花费了三亿欧元买回来了asdex装置,这有什么好气的。” 会议桌上,赵鸿志愤愤不平的说道:“三亿欧元能买回来asdex装置吗?教授您用自己的技术做的交换这事他可是一点都没提!” “如果没有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技术,三亿欧元怎么可能买得到asdex装置?同样是核聚变领域的学者,怎么可能不懂这点!” “而且,他还在采访中诋毁我们,觉得我们能能成功点火运行个十来秒左右的时间,就已经很不错了!” “十秒!验收运行我们都能做到!” 闻言,徐川笑了笑,道:“说不说是他的事,嘴巴长在他身上,至于他推测我们这次的运行顶多三十秒,现在结果不是还没出来嘛,预测一下也不是什么事。” 顿了顿,他接着道:“所以想要打脸回去的话,我们这次的点火运行实验就要尽全力做到最好了。” “没什么比成果更有说服力了,他带领east能做到450秒的运行,相信我们能超越这一记录。” “只要做出了成果,外面就没人敢再说闲话了。” “所以,大家好好的准备!再有两天,咱们自己的实验就开始了!” “是!”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时间很快就来到了十月一号。 在这个国与家共团圆的特殊日子里面,栖霞山可控核聚变工程项目上,每一个人都严阵以待。 不仅仅是研究所这边的工程师和科研人员,就连防护在外面做日常保护的部队都翻倍增加了人手,将工业园区连夜进行了排查不说,天空中更是漂浮着直升机以及时不时快速掠过的战机。 这种架势,给徐川的感觉就像是回到了当初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项目验收一样。 一开始徐川也没太在意,毕竟项目安全防护这种事情虽说归他管,他可以提要求,但更多的是负责防护的部队自行安排。 直到原本在工业园区不怎么跟着他走动的郑海,现在寸步不离的守在他身边的时候,徐川才反应过来。 上面大抵是在担心樱花国qst中聚变研究所发生的事情在这边重演,增加的人手和跟着他的郑海都是为了确保人员安全而准备的。 弄清楚后,徐川有些哭笑不得,看着一直跟着自己的郑海,他开口道:“我说你今天老跟着我干啥?” 郑海笑道:“安全起见,也就今天特殊一点了。” 徐川嘴角抽了一下,解释道:“可控核聚变和不可控核聚变是不同的,今天的实验也还没到直接使用氘氚原料聚变发电的一步,就算是出现了意外,也没有什么危险,放心吧。” 顿了顿,他接着道:“伱这样寸步不离的跟着我,我反而不适应了。” 老实说,要说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完全没危险是不现实的。 如果说完全没危险的话,樱花国qst中聚变研究所的事情也不会发生了。 而且氘氚聚变过程中产生的强能中子辐射,能挡住的东西很少很少,如果真在氘氚聚变中发生了意外,就凭停在基地的那几驾直升飞机,也跑不出去。 不过今天的实验,他依旧选择是氦三为原料,并在过程中掺入氢气以进行模拟聚变过程,所以并不会有什么危险。 顶多就是控制系统出现些问题,导致破晓聚变装置的第一壁材料受损严重而已。 至于樱花国qst中聚变研究所的事情,是不可能在这边重演的。 郑海笑着道:“那我稍微离远一点。” 说着,他向后撤了一两米的距离,保持在一个可以随时抵达位置,道:“您看这样行吗?” 徐川看到这一幕,嘴角再度抽了抽,无奈道:“随便你吧。” 穿过警卫安全检查,徐川一路来到了总控制室。 彭鸿禧,高弘明,赵鸿志,韩锦等研究员和工程师们早已经等候在了这里。 除此之外,还有两组媒体记者扛着摄像机正在总控制室中忙碌着。 一个是《人人日报》那边的,另一个则是《核工业时报》的记者。 申请进入园区做报告跟踪的媒体有很多,不过徐川都给拒绝了,要不是考虑到需要留下一点媒体做报道和宣传,这两个他都不准备让进入总控制。 相对比其他人来说,他并不怎么喜欢大肆出现在聚光灯下。 一方面是因为性格原因。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他看来,这种阶段性的成果没啥大肆宣传的必要。 当然,在其他人看来就不一样了。 科研工作除了努力外,适当的宣传让外界了解自己在做什么,进度到了一个怎样的地步,都是必须要的。 比如cern那边就特别喜欢召开各种发布会,就算是没事,也要宣布一下自己的安排计划,或者说公布一下某一个研究小组又取得了什么阶段性的成果等等。 这也和cern的性质有关,它是一个由十几二十个国家联合起来成立的大型科研机构,科研资金来源于这些成员国和会员国。 如果不多做点新闻发布会,多宣布点自己今年努力干了什么事,明天的科研经费又怎么要呢? 不过对于徐川来说,就没这个必要了。 他的科研经费来源于华国,只要上面还支持他,就不可能缺少经费。 简单的应付了一下《人人日报》和《核工业时报》的采访后,徐川来到了总控制室台前。 上午九点五十五,距离预定启动破晓装置开启第一次的运行实验,还有五分钟的时间。 调试设备的工程师们,已经完成了实验前最后的准备工作,并一一完成了汇报。 看了眼时间,徐川望着总控制室中的监控显示屏。 监控画面中,那台安静沉眠在核心实验室中央的庞然大物正等待着苏醒的时刻。 该做的检查和准备工作早已经完成,剩下的,随时可以开始。 看了眼站在一旁的赵鸿志,徐川重复询问了一句:“准备工作都已经完成了吧?” 赵鸿志表情认真严肃的点了点头,道:“确认完成!” 点了点头,徐川深呼吸了一口,下达了指令,道:“那就开始吧!” 随着指令的下来,负责各项工作,各组控制室的人员迅速忙碌了起来。 外部电流供应! 液氮与液氦流入! 超级计算机与数控模型开始运转! 稳态磁场稳步上升. 透过总控制中的监控画面,众人可以清洗的看到,那安静的匍匐在地上的钢铁巨兽,犹如东方巨龙一般,苏醒了! ps:汇报一下情况,今天好了不少,没去医院挂水了只吃了点药,不过码字速度提不起来,从中午开始写到现在,才慢慢的磨出这点字,走神太严重了,等会再写一点,看看明天能不能两更。谢谢大家的关心。 (本章完) 第三百七十七章:四十五分钟! 固定在钢铁巨兽外沿的超导线圈稳定的提升着约束磁场,直到抵达某一个设定好的数值。 随即,微调磁场开始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数值进行整理,修改着稳态磁场各体位的强度,形成一条能约束等离子体流的通道。 如果说,前者是将一整片场地清理出来,那么后者就是在这片清理出来的场地上画上专用的跑道。 高温等离子体湍流就像运动员一样,在画出来的跑道上运动。 而数控模型,则像是摄像机或者裁判一样,专门管控着这些运动员,防止他们冲出跑道捣乱。 【稳态磁场强度达到40.21特斯拉,目标达成!】 【微调磁场已经按照指令完成修正,反应腔内磁场达到目标规划!】 【.】 【氦三原料已注入!】 【着icrf加热天线启动完成,当前温度已抵达五千七百万摄氏度,预计三分钟后抵达一亿摄氏度!】 【.】 一项项的汇报声不断的在总控制室中响起,每一次成功的汇报,都会让众人脸上闪过一丝喜意,但随即,又被凝重而紧张的气氛迅速取代。 每一个人都屏住呼吸,一脸肃穆的看着总监控屏幕上的各项指标。 徐川站在人群中,静静的看着,听着,调整着破晓聚变装置各项指令下达的时机与参数。 很快,验收运行时曾达到的巅峰,再一次呈现在众人眼前。核对了一遍运行数据,确认无误后,徐川深吸了口气,下达了新的指令: “通入氢气!开始模拟约束点火运行实验!” 指令声在总控制中清晰可见,话音刚落,专项负责控制小组的回复就已经响起。 “收到!” 随着指令的下达,破晓聚变装置开始了新一轮的变化。 超算中心的等离子体湍数学模型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不停的拓展着前沿数据,实时生成着对应的约束磁场控制方案。 如果说之前的动作,只不过是这台匍匐在地上的钢铁巨兽从沉眠中清醒了过来并打了个哈欠,那么现在,它将开始沿着道路往前行进。 能走多远,就看这段时间以来所有人的努力了! 到了这一刻,就连徐川的心跳都有些加速了起来。 站在这里指挥破晓聚变装置的运行,和上辈子在普林斯顿pppl实验室指控实验装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时间一点一滴的流逝着,每一秒都过的相当漫长。 十秒、三十秒、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 当破晓装置每一次突破自己的极限时,总控制中的工程师与的研究员们都死死的攥着拳头,咬着牙齿,甚至有少数的人连呼吸都不敢,憋到了满脸通红,生怕自己这边的呼吸会干扰聚变堆的运转。 此时此刻,核心实验室中那台匍匐在地上的钢铁巨兽,正在它的肚子中,孕育着这个星球,乃至这个星系中最恐怖的能量与温度。 望着总控制屏上现实的1.27亿摄氏度,彭鸿禧老迈浑浊的眼神中闪着依稀可见的泪花,而组织去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学习的赵鸿志则是死死的咬着的牙齿,眼神中带着兴奋、希冀、期盼等各种情绪。 从氢气的注入到现在,总控制台上,运行时间已经突破了八分钟的时间! 这份数据,已经刷新了几天前east创新下的七分半的记录! 更关键的是,从各组的汇报情况来看,破晓聚变装置的状况现在相当良好! 这意味着它还可以继续! 而接下来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创造全新的历史记录! 另一边,负责安保的卫国义身姿挺直的站在门口,尽管他看不懂那些控制屏幕上的数值与图像,但他能从总控制室中每一个人的眼眸与神情中,感受到那份期盼与热烈。 实验,似乎进行的相当成功的样子? 想着,他不由自主将身姿站得更加笔直,眼神也落在站在c位的那个年轻人身上。 徐川倒没有在意其他人的目光与想法,他关注着总控制中的各种数据,以方便随时做出调整。 当然,随着氢气的注入,模拟点火运行的开始,他就已经无需再下达新的指令了。 超算中心的等离子体湍流数控模型,已经成为了破晓聚变装置新的大脑,指挥着它的前进与道路。 直到 时间一路来到了三十分钟,他才重新开口。 “各小组汇报情况!” 三十分钟是计划安排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徐川需要根据破晓聚变设备的情况,来决定是否继续运行,还是停止。 事实上,除了他自己外,今天站在总控制中的人,并没有多少人认为真的能做到这点。 毕竟半个小时的运行时间,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也正是因为这份奇迹的出现,让各小组专项汇报人员的声音都在颤抖。 【当前约束磁场稳定,外场线圈状态良好!】 【超算中心运行稳定,使用算力百分之三十四点七,可支撑继续运行!】 【icrf加热状态稳定,当前等离子体流温度为1.28亿摄氏度!】 【第一壁中子壁负荷已达1.5mw/㎡,预测在十五分钟后将达到极限开始出现损伤.】 【第一壁温度.】 一项项的汇报声在总控制室中响起,徐川认真的听着,大脑迅速转动着,依据着汇报信息和总控制屏幕上的各项数据分析着破晓聚变装置的情况。 整体来说,当前的破晓无疑还处于稳定中,各项设备与零件都能继续的稳定下去,但第一壁温度与对中子束的负荷,已经开始逼近极限了。 剩余时间十五分钟,加上现在已经运行的三十分钟,也就是说四十五分钟。 这个运行时长如果放到当今的可控核聚变领域,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夸张甚至是逆天的数据了。 但对于徐川来说,这个时长数据并没有达到他心中的满意度。 他原本的预计是能做到一个小时以上的,现在看来恐怕达不到了。 至于具体是哪里出现了问题,还要等后续实验数据与结果出来后再具体分析了。 思忖了一下后,徐川沉稳的开口道:“继续运行实验,第一壁组重点保持关注!测量组做好收据收集工作!” 半个小时和四十五分钟的运行时间,对他来说其实区别并不大。 不过逼近极限可以获取到更多更有效的实验数据,这点意义很大。 十五分钟的时间并不是很漫长,icrf加热天线关闭,超导线圈的电流供应停止,反应堆腔室中等离子体温度也快速降低了下来。 当整台破晓聚变装置完全停止运行的时候,总控制室一直被压抑着的欢呼声也在这一刻响彻了天地。 “牛逼!川神牛逼!” “四十五分钟的运行!我们打破了世界记录!” “漂亮!我就知道能做到的!” “哈哈哈哈哈,这次我倒要看看,庐阳那边还有什么话说!” “.” 总控制中,欢呼声震天,不少研究员和工程师甚至互相抱在了一起,激动的猛锤对方的后背。 对在场的所有人来说,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奇迹! 站在人群中,和其他人的欢呼庆祝相比,徐川脸上虽然也带着笑容,但看上去并没有那么高兴的样子。 一旁,彭鸿禧很明显注意到了他的情况,笑着走了过来,道:“四十五分钟的运行时间,真是不可思议,这可以说是一场奇迹了,不过你似乎看起来并不满足的样子?” 徐川扭头看了一眼,笑了笑说道:“还行吧,虽然的确是创造了新的记录,不过离我心中的一小时还有一些距离。” 闻言,彭鸿禧被噎了一下,见徐川一脸风轻云淡甚至有些不满意这个成果的样子,咳了一下后问道:“你认真的?四十五分钟还不满意?” “原本在验收运行的庆功宴上听你说将第二次实验的目标定在三十分钟,我就已经很惊讶了。现在达到了四十五分钟,我没想到伱居然还是不满意。” “用一台从日耳曼国那边购买来的二手设备改改,第一次运行实验就能做到四十五分钟,如果日耳曼国那边知道了,怕是得肠子都悔青吧?” “如果他们知道asdex装置能做到这个地步,怎么说都不会将它卖给你的。” 徐川笑着道:“但是asdex装置留在他们手里,能创造的记录也只不过是五千万度几十秒的运行时间而已。” 彭鸿禧笑着道:“这倒也是,你的高温超导材料和等离子体湍流数控模型在这次的实验中起到了太关键的作用。” 顿了顿,他接着道:“这一次,谌明继那个老家伙脸怕是都被你给打烂了。” “east450秒的成绩就让他洋洋自得,在新闻媒体上大肆宣传。还在采访中表示‘破晓’能运行二十秒就很不错了,今天你这四十五分钟的成绩一出,哈哈哈哈,后面我倒是很想看看他的脸色会怎样变化。” 听到这话,徐川耸了耸肩,也没说什么。 打别人脸这种事情,他其实并不怎么喜欢干。 这次是对方主动凑上来的,他只不过是顺带的,又有什么的办法呢? ps:晚上应该还有一章,求个月票 (本章完) 第三百七十八章:这不可能! 关注着破晓聚变装置第一次运行实验的栖霞可控核聚变团队,无论是金陵市政府亦或者国内其他的核聚变项目的人员,都对这次运行实验保持了密切的关注。 毕竟,之前发生的一些事情,国内核聚变领域的从业者基本都知道了。 包括徐川在验收庆功宴上的话语,east450秒高密度等离子体磁约束运行后谌明继在采访上的一些节奏与针对。 这两人有冲突,差点闹到公开对立的事情,在核聚变领域并不是什么秘密。 一个是国内科学界的第一人,双院士+诺菲双奖得主,另一个则是国内核聚变领域的领军人物,两方都不是什么弱势好惹的。 尤其是在核聚变领域,谌明继的影响力比那位徐教授的影响力要大不少。 庐阳科学岛上,谌明继正在处理着手中的公务。 east450秒的运行已经过去,下一步自然是朝着更长久的运行时间去做实验。 按照计划,下一次east的启动将在明年五月份,至少做到1000秒以上的运行时间。 一千秒,十六分钟的时间,这将再次刷新east创造的全新记录! 到时候就凭一个买回来的二手设备,怎么和他争? 正想着,办公室的大门被人砰的一声闯开了,助理慌慌张张的闯了进来。 “什么事,这么着急?”皱着眉头放下了手中的签字笔,谌明继看了他一眼,有些不悦的说道:“连门都不敲一下。” 来不及解释自己为什么不敲门,甚至来不及喘息一下,助理莫鸿运连忙开口汇报情况:“谌院士,徐院士那边的破晓实验结果出来了!” 闻言,谌明继颇感兴趣的问道:“和我说说,他的实验结果怎么样?做到了多少秒?” 在他看来,对方能超过之前高丽国的记录就很不错了,至于更高上升到分钟级,几乎不可能。 听到这话,莫鸿运脸上露出了一丝苦涩的笑容。 “不是秒,是四十五分钟。” “???” 谌明继听到这话一脸的问号:“四十五分钟?你确定是四十五分钟?而不是四十五秒?” 助理莫鸿运点了点头,带着不敢相信的语气道:“我在《核工业时报》的最新报道上看到了这个消息,他们将高密度等离子体磁约束运行时间做到了四十五分钟.” 听到这话,谌明继迅速摸出来手机,搜索了一下。 当确定四十五分钟这个时间是真的后,他差点一口气没提上来憋死自己,瞪着眼睛看着手机不敢置信,脖子上的血管因上升的血压而涨得凸显,脸色红的像猴屁股一样。 “怎么可能!” “这怎么可能?” “这绝对不可能!” 将类托卡马克装置的高密度等离子体磁约束运行时间做到四十五分钟,这踏马是逆天了吗? east做到了450秒就已经在核聚变领域引起全世界关注了,四十五分钟!这是人能做到的? 四十五分钟的运行时间,毫不夸张的说,单是这份成绩,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研究他已经将世界甩开一大截了。 就算是east,哪怕是在明年预计能做到1000秒以上,也只不过是十六分钟啊! 拿着别人退役下来的二手设备,做到四十五分钟的时间,这怎么可能! 他不相信! 对面,助理莫鸿运苦笑着道:“要不我去一趟金陵那边看看情况?” 听到声音,谌明继也回过神来了。 看着手机上的新闻消息,看着那个站在总控制台前的背影,他深吸了口气,道:“不用了。” 《核工业时报》与《人人日报》都率先报道了这一新闻,这事想来也不可能是假的。 四十五分钟的时间,虽然很难不让人怀疑到底是不是造假的数据,但造假对那个人来说没有任何的用处,反而会引起高层的厌恶。 所以这件事可以说基本是事实了。 只是,他想不明白的是,对方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这可是四十五分钟,不是四十五秒钟! 四十五分钟啊,这份记录,超越了目前磁约束路线很远很远了。 哪怕是east,最新的记录也只不过是做到了450秒而已,对比之下,不过是六分之一的时间。 哪怕east明年能顺利的做到一千秒以上的运行,在这个成绩面前也完全不够看的。 这份记录,实在是太惊人了。 以至于谌明继真的想不到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 对面,助理莫鸿运小声的询问道:“谌院士,咱们接下来该怎么办?” 四十五分钟的高密度等离子体磁约束运行时间啊,这个数据,他实在是想不到east装置该怎么去超越啊。 哪怕是再给他们一年甚至两年或者三年的时间,都不一定能做到这个地步。 这太逆天了! 诺贝尔奖得主就这么恐怖的吗? 以前华国也不是没人获得诺贝尔奖啊,但从未见过有那位这么凶残的! 是的! 在莫鸿运心里,徐川已经不再是天才和妖孽,而是凶残! 从数学到物理、再到材料与核能,无论是核裂变还是核聚变,只要是他插手的领域和行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实在是太凶残了。 就像是一个来自先进外星文明的科学家,亦或者不知道多少年后穿越回来的全能学者一样,无所不知,全知全能。 听到这个问题,谌明继脸色也有点难看。 下一步他们该怎么办? 他也不知道啊。 east很辉煌,辉煌到创造了450秒七分半的运行时长,一度打破了可控核聚变装置的世界记录,无论是托卡马克装置亦或者仿星器设备,历史记录最长亦不过是六分多钟而已。 但放到四十五分钟的漫长时间面前,如同划过天空的流星妄图与太阳争辉一样,实在太渺小了。 办公室中,两人互相沉默着。 也不知道过去了多久,莫鸿运突然抬起头,看了一眼谌明继,半试探性的说道:“主任,我有一个办法,或许可以试一试?” 谌明继抬起头,看向自己这个助理,道:“什么办法?尽管说!” 老实说,他现在已经想不到什么太好的办法了。 尽管目前他还是国内可控核聚变领域的领军人物,掌控着国内可控核聚变领域的资源分配,甚至可以说大部分的可控核聚变项目的科研资金都需要通过他签字才能下拨。 但偏偏那位不一样。 栖霞山可控核聚变工程并不归他管,对应的科研资金也不需要经过他的手进行审批。 说到底,他管不到对方头上去。 那些对别人用得上的手段,对那位来说是派不上用场的。 而且更关键的是,如果他不能迅速在可控核聚变领域找回场子,恐怕他这个领军人员的地位,很快就会失去。 以至于助理现在提出了想法,他都迫不及待的想听一听。 莫鸿运深吸了口气,开口道:“首先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如果单凭那台二手的asdex装置,肯定做不到这个地步。” “那位徐教授将其买回来后,肯定对其进行了改装什么的,包括之前他找过我们,想要借助east装置对他手中的等离子体湍流数学模型进行测试。” “所以我觉得,asdex装置能脱胎换骨实现四十五分钟的运行时长,跟他到底改装了什么,以及那个数学模型有关系。” “除了这两个,我想不到其他的东西能促使asdex装置发生这么大的改变。” “而这两个,如果能弄清楚,说不定也能应用到咱们的east装置上.” 莫鸿运话没说完,不过谌明继已经了解了他的意思。 毕竟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很多东西都是通用。 破晓聚变装置能用的东西,east装置改改肯定也能用,尤其是两者都是由托卡马克装置衍生而来的,只是在部分零部件上有细微的差别而已。 只是,就两人这关系,他拉不下这张老脸。 对面,似乎看出自己顶头上司的犹豫和心思,助理莫鸿运主动开口道:“主任,咱这都是为了国内可控核聚变事业的发展,毕竟多一个路线,就多一个选择,相信徐院士也会理解的。” ps:二更求月票 (本章完) 第三百七十九章:你在做什么青天大白梦呢? 四十五分钟高密度等离子体磁约束运行时间,对于可控核聚变领域来说毫无疑问是一枚深海炸弹。 用了三天的时间,破晓聚变装置的研究员和工程师们,完成了对设备以及实验数据的整理。 相关的资料在第一时间送到了徐川的办公室中。 办公桌前,徐川翻阅着送过的实验数据,考虑着接下来的优化和调整。 正当这时,办公室的大门被敲响了。 听到敲门声,徐川头也没抬的应了一声:“请进。” “徐院士。” 走进来的,是高弘明和彭鸿禧,身后还跟着一个面貌陌生的中年男子。 抬头看了一眼两人,徐川的目光落在了两人身后的陌生人身上,这是他没见过的人,不是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的研究员或工程师。 不过能被高弘明和彭鸿禧带到他办公室来的,要么是上面的人,要么则同是可控核聚变领域的的人。 只是,这三人的情绪似乎有点不对劲的样子? 彭鸿禧彭老一脸的闷气,不怎么高兴的样子,高弘明则是没什么太多的情绪,毕竟搞行政的,隐藏自己的情绪很擅长。至于后面那个陌生男子,则是带着些尴尬和讪笑。 这一情况,徐川倒有些好奇了起来。 打了个招呼后,高弘明开口介绍道:“徐院士,这位是庐阳可控核聚变工程总负责人谌明继院士的助理莫鸿运。” 听到这个介绍,徐川愣了一下。 庐阳?east那边的人?那边的人跑到他这里来干啥? 对面,莫鸿运讪笑着上前,主动打着招呼:“徐院士您好,恭喜您带领破晓聚变装置完成了四十五分钟的运行时间,创造了全新的历史记录啊。” 徐川回过神来,简单的回复了一句:“谢谢。” 虽说他暂时不清楚这位莫鸿运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来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是为了简单的祝贺。 毕竟他和庐阳那边之前还有些矛盾,双方的关系没好到这个地步。 对面,莫鸿运微微有些尴尬的笑了笑,徐川的态度比他预想中要冷淡不少,这让他原本准备好的一些话语也没法继续接着下去了。 这种人就这样,永远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完全不记得自己以前做过什么。 以庐阳那边做过的事情,还想要别人热脸接待,只是说人性就是如此了。 不过对于莫鸿运来说,他今天是带着目的来的,再尴尬也要硬着头皮想办法上。 聊了一会后,莫鸿运清了清嗓子,开口切入了需求:“徐教授,这次过来打扰您,是有件事想请您帮忙的。” 闻言,徐川有些好奇,带着疑惑的目光看向对方。 就他和谌明继的关系,对方居然能舍得下脸过来找他帮忙? 有意思。 见徐川没有说话,莫鸿运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徐院士,这次过来,是代表国家庐阳可控核聚变工程向您申请技术援助.” 听着莫鸿运的话,徐川一脸的怀疑人生,他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打断了一下对方的话语,他忍不住确认道:“你的意思,你们想要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和等离子体湍流的数学模型?” 莫鸿运脸色有些尴尬,不过他还是点了点头:“希望徐院士您看在都是核聚变领域同僚,都在为国家核聚变事业奋斗的份上,支援一下我们。” 确认自己没有听错后,一时间,徐川都有些被整懵了。 这话,是怎么说出口的啊? 这个莫鸿运,是假的助理吧? 如果是真的,能不知道之前的事情? 这个脸皮和胆子,是硬抗过可控核聚变反应堆里面的高温等离子体湍流吗? 徐川都被整笑了,好一副为了国家可控核聚变事业发展的言辞,好一手道德绑架,玩的可是真六。 如果真要是全心全意为了国家可控核聚变的发展,之前他想申请一下east验算等离子体湍流数控模型的事情怎么不提? 现在看到他的数学模型有效果做出了成绩,又舔着脸过来索要. 啧啧 他都不想说话了。 这么不要脸的人,老实说回国后他还真是第一次见。 被莫鸿运气笑了,徐川也懒得管还有高弘明和彭鸿禧在场,直接嗤笑着开口道:“别做梦了,没这个可能的。” “如果你们真是一心一意为了国家可控核聚变事业的发展,之前国内怎么可能只有east一家独大?” “你们自己搞过多少学术山头主意,打压过多少其他研究核聚变技术的团队,想必你们自己心里最清楚了。” “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和等离子体湍数控模型都是我自己私人的研究成果,并非栖霞可控核聚变研究团队创造出来的。” “有本事,你就直接去找上面要吧!我倒要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有β脸去做这种事情!” 一开始,徐川还以为这位莫鸿运是过来道个歉找他缓和一下关系什么的。 毕竟之前的事在国内核聚变领域闹的沸沸扬扬的,甚至不仅仅是专业领域知道了,就连一些网络上的吃瓜群众都知道了。 只是他一直没去理会这些事而已。 没想到今天这位莫助理跑过来,居然还是打着为了国家可控核聚变的发展,向他来索要高温铜碳银超导材料和等离子体湍流数控模型的。 这一出,他还真没想到。 深呼吸了一口,徐川扭头看向高弘明:“麻烦高厅送这位莫助理离开,如果他不走,我将以间牒盗取的国家重点工程核心机密的理由请他配合调查一下了。” 之前他还不想和对方撕破脸皮,毕竟做事留一线。 现在看来,完全没这个必要了。 高弘明苦笑了一下,转头看向莫鸿运,道:“莫助理您看” 对面,莫鸿运的脸已经涨成了猪肝色,此时的表情,嘴巴不是嘴巴,鼻子不是鼻子,似乎想表达什么,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开口。 高弘明带着莫鸿运离开,办公室中,就只剩下了徐川和彭鸿禧两人。 “真没想到他会做出这种事!他居然有脸安排助理来这边!” 看着被高弘明悄悄掩上的大门,彭鸿禧一脸的忿忿不平的说道。 听到眼前这位老人的气愤,徐川倒是冷静了不少,他笑着问道:“那个莫鸿运,来我这之前应该是先去找过彭老您吧?” 彭鸿禧点了点头,道:“嗯,我本来是不想带他来你这里的,但他说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想要亲自和你说,高厅那边怕错过什么重要的东西,就带来了。” “早知道这么不要脸,我早就给他轰出去了。” “你放心,如果谌明继那老东西真敢去京城那边索要超导材料和数控模型,我绝对亲自去京城找人!” 闻言,徐川笑了笑,道:“彭老消消气,没必要为了这种人气伤了自己的身体,不值得,咱们的可控核聚变工程还得靠你主持稳定大局呢。” 彭鸿禧叹了口气,道:“以前他不是这样,那时候他也和大家一样,都在为了核聚变的发展在一起努力奋斗。” “十几年的时间过去,在那个位置上坐久了,整个人都变了。” 徐川笑道:“没事,咱们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至于其他的,没必要管太多。” 彭鸿禧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开了个口:“今天的事的确让人气愤,不过冤有头债有主,east那边的普通研究员并没有参与进来。如果未来有一天east那边出问题了,我还是希望咱们能接收那些普通的研究员和工程师们的。” 徐川笑着道:“这事扯不上那些普通研究员,如果他们愿意来我这边一起研究核聚变工作,我举双手欢迎。” “虽然咱们做到了四十五分钟的高密度等离子体磁约束运行时间,但后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啊,人才自然越多越好。” 彭鸿禧点了点头,绕开这个话题道:“咱们第一次运行完美成功了,接下来呢?下一步你打算怎么做?” 徐川思索了一下,道:“老实说,四十五分钟的运行时间其实并没有达到我心目中的要求。” “刚刚我看了一下工程师和研究员汇报上来的检测报告和实验分析数据,大致了解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等离子体湍流的数控模型还不够完美,针对氦三模拟建立起来的唯像模型无法完全控制高温高压等离子体湍流,导致长时间的运行下,会有部分高温粒子冲出控制轨道撞击在第一壁材料上。” “所以接下来的重点是针对实验数据重新进行优化数控模型了,现在咱们自己可以做实验了,可以不断累积数据,相信这一步应该很快就能做到。” “另一方面则是水冷偏滤器也需要进一步的优化,老asdex装置上的水冷偏滤器终究不是最先进的,在性能方面虽然出众,但还可以做到更好。” “所以目前来说,先解决这两个问题。” “搞定它们后,咱们再来解决等离子体辐照对第一壁材料的损伤以及磁流体撕裂等问题。” ps:晚上还有一章 ps:看了下评论,八尾倒是没想到昨天的章节会引起大家这么激情的讨论。 简单的解释一下,谌明继这个人的人设在这本书里面就是老学阀在总负责人岗位上待久了变质了,人设方面没什么问题。 最大的问题其实还是我更新慢了,装逼打脸没能在昨天就发出来,断章的地方有问题,这点我道歉,对不起大家,下次我要么存稿后同时发这种剧情,要么断章的地方注意,抱歉了,的确是影响了大家的观感。 至于这本书的基调,本身就是爽文,只是更偏向现实与合理性一点,虐主什么的,不可能发生在这本书的,大家可以放心观看。 后面我努力更新 第三百八十章:Fuck!为什么他们没有一位这样的数学家! 随着《人人日报》和《核工业时报》的消息报道,破晓聚变装置四十五分钟的高密度等离子体磁约束运行时间很快就刷爆了学术界和网络。 当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学者和研究员们了解了发生在破晓聚变装置上的奇迹后,可以说整个等离子体物理学界都为之沸腾了。 各大研究所中讨论纷纷,几乎所有人日常的话题都离不开这件事。 包括将老asdex装置卖给徐川的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此刻正召开着会议,商讨相关的情况。 “四十五分钟?你确定没有搞错?” 会议桌上,提尔曼·伦特教授一脸问号的看着传递消息给他的管理层。 最近这段时间,因为从徐川那边拿到了高温铜碳银复合超材料的关系,他就一直在负责针对螺旋石7x的改造工作,根本就没时间去了解外界发生的事情。 以至于这会听到这个消息,提尔曼·伦特一时半会都没能反应过来。 对面,中年主管冷哼了一声,将一份报刊丢了过来,冷道:“你自己看看吧!” 提尔曼·伦特半信半疑的拾起报纸,报告这一消息的是日耳曼国很有名的媒体《图片报》,是日耳曼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之一。 看完手中的论文,提尔曼·伦特不敢置信的又从头到尾再看了一遍,脸上写满了凝重的神色。 确认自己没有弄错后,他倒吸了口凉气,被这篇论文背后所蕴含的事实所震撼不已。 四十五分钟的高密度等离子体磁约束运行时间! “难以置信.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咽了口唾沫后,提尔曼·伦特教授还是忍不住吐出一个问题。 对面,中年主管面色难看的开口道:“这个问题我还想问你呢!那台所谓的破晓装置,不是从我们手中购买走的吗?” “为什么他拿走了asdex装置后就能做到四十五分钟的运行时间,而在你们手上,就只有几十秒?” 听到这话,提尔曼·伦特苦笑了一下。 身为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的负责人,尽管负责的是螺旋石7x实验室而不是asdex实验室。 但对asdex装置做评估,并说服研究所这些高管和徐川进行交易的,是他。 尽管他很清楚,asdex装置在他们手上是不可能做到四十五分钟的运行实验的,因为性能根本就支撑不起来。 但现在事实就在眼前,他说什么也没用了。 就算是拿各种参数数据说话,这些高层也不会相信的。 在学术界,谁掌握着经费,谁就是金主爸爸,他也不可能去反驳这些,至少现在不可能。 毕竟人家拿着他卖出去的asdex装置,真实的做到了四十五分钟的运行。 一旁,提尔曼·伦特教授的助理米尔顿·巴洛小声的开口道:“会不会是数据造假之类的?” 尽管米尔顿很不想参与进这种话题中来,但他作为提尔曼·伦特教授的助理,与提尔曼·伦特教授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无论如何他都得想办法帮忙开脱一下。 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第一个反驳他的竟然是提尔曼·伦特教授。 提尔曼摇了摇头,道:“从报道的数据来看,应该没有任何问题,造假的可能性不大。” 身边,米尔顿·巴洛嘴角抽了抽,有点无语。 教授啊,我这是在帮你啊! 提尔曼没理会助理,他接着道:“相对比数据造假,我更愿意相信他的确做到了。” 这话一出,对面的高层和金主们脸色更黑了,目光死死的盯着的提尔曼·伦特,等着他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提尔曼没在意这些目光,他继续说道:“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原本的asdex装置无论如何都做不到这个数据。” “而弄清楚那位徐教授在将asdex买回去后,到底对其做了什么改变是很重要的事情。” “我个人而言的看法是,他肯定替换掉了asdex原本的外圈导线,更换成了他手中超导性能更强的高温超导材料。” 会议桌对面,中年高管用着怀疑的目光死死的盯着提尔曼问道:“你的意思是这都是那份高温超导材料带来的改变?” 提尔曼耸了耸肩,道:“我并没有这么说,或许他还修改了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控制方案什么的。” “老实说,四十五分钟的运行时间,我觉得关键并不是在我们卖给他们的老asdex装置身上,而是超导材料、控制方案等一些可能只有那位徐教授才清楚的秘密上。” “别忘了他可是解决了霍奇猜想和ns方程的菲尔兹奖得主,没人比他更熟悉流体和湍流的运动,说他是当今数学领域的第一人也不为过。” “对于他来说,要针对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中等离子体湍流建立数学控制模型,或者优化原先的控制方案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除了这些以外,我很难想象还有什么其他的改变能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 不得不说,作为一手促成asdex装置交易的他,在如今现在的局面上,承担的压力无疑是相当重的。 要想保住自己的职位,他至少得找出一些更加合理的理由来。 而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以及那位徐教授的强大数学能力就很不错。 果然,在听到他这么说后,对面的中年主管也露出了一丝疑惑和揣测,难不成真是这样? 毕竟从超导数据来看,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确有这份潜力。 倒是一旁高层就没有想那么多了,敲了敲会议桌,他询问道:“既然你这样说,那就再给你一次机会,螺旋石7x的改造什么时候完成?” “还需要两周左右的时间。”提尔曼回道。 “行,两周后如果用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改造完的螺旋石7x做不到四十五分钟的成绩,你就可以收拾东西滚蛋了!” 会议散去,提尔曼·伦特教授长叹了口气。 半个月的时间,做到至少四十五分钟的运行时间,老实说他心里真的没底。 四十五分钟的磁约束实验,如果是原先的螺旋石7x,那些狂暴的等离子体湍流,怕是得将第一壁材料冲烂。 不过利用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改造后螺旋石7x,说不定还有一丝机会。 提尔曼可以肯定的是,除了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外,那位徐教授手上肯定还有一套完善的控制方案。 甚至说不定他已经解决了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也说不定,毕竟他可是解决了ns方程的。 在ns方程的基础上,湍流的运动和预测已经不再是那么难的事情了。如果有一个完美的数学模型,再加上算力强大的超算中心,利用改造后的asdex装置,做到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现在他希望的是,螺旋石7x也能做到这一点了。 虽说他没有足够完美的控制方案和数学模型,但相对比类托卡马克装置来说,仿星器本身在高温等离子体流的控制上,就有着先天优势。 只希望那份高温铜碳银复合材料,真有理论上那么给力。 否则,他就真的完蛋了。 至于等离子体湍流的数学控制模型. 想到这个,提尔曼·伦特教授再度苦笑了一下。 fuck!为什么日耳曼没有一位这样的数学家! 如果有,说不定现在的螺旋石7x都实现一个小时以上的运行了! ps:二更求月票 第三百八十一章:解决托卡马克磁面撕裂问题的思路 另一边,办公室中,徐川和彭鸿禧聊着可控核聚变技术中的那些难题。 在破晓聚变装置将高密度等离子体磁约束运行时间推进到四十五分钟后,在这可控核聚变这条路上,就已经没有其他的前行者能给他们指引方向了。 无论是国内的east也好,亦或者是国外的螺旋石7x也好,都不曾抵达这个高度。 现在的破晓聚变堆,可以说是在黑暗与混沌中摸索着前行。 聊着这些,彭鸿禧看向徐川问道:“说起来,破晓装置现在运行的是氦三和氢气模拟,很快就会触及到真正的氘氚聚变。” “在后续的氘氚聚变中,你准备怎么解决托卡马克装置中最难的等离子体内部电流磁面撕裂这些问题?” 在可控核聚变领域,不同的路线中都有着不同的实现方法和技术。 目前公认最看好的是磁约束路线,不过这条路线有着托卡马克、仿星器、反向场箍缩、串级磁镜、球形环数种不同的实现方法。 这些不同的方法有着不同的优点和缺点。 比如托卡马克装置,它的技术简单,成本较低;新古典输运低;且有着强的环形旋转和相关的流动切变以及对纬向流动的较弱阻尼等优点。 但对应的,它的缺点也有。 比如等离子体电流的产生困难,运行过程中等离子体内部电流会出现磁面撕裂、扭曲摸、等离子体磁岛等问题。 其实仿星器也一样,优点缺点都有。 它的优点在于能够更长时间的稳态运行,不存在产生等离子体电流、没有磁面撕裂等问题; 但缺点是高水平的新古典传输,线圈和线圈支撑结构的制造和组装复杂等等。 这些缺点是通向可控核聚变这条道路的必经难关,每一道都不亚于一个世界级难题。 而以破晓装置的进度,很快就会触及到托卡马克装置最大的难关了。 那就是上氘氚原料开真正的聚变点火实验后,磁面撕裂、等离子体磁岛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 老实说,他想不出什么太好的解决办法。 别说他了,就是全世界目前都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解决托卡马克装置中的磁面撕裂、等离子体孤岛等问题。 要是能解决,米国也不会放弃更成熟的磁约束去搞惯性约束了,而欧洲那边也不会更倾向于仿星器了。 不过眼前这个年轻人,或许有着独特的思路能创造奇迹也说不定?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思忖了一下,而后开口道:“老实说,要在某一条路线上全面解决这些难题,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磁面撕裂、等离子体孤岛等问题是托卡马克装置与类托卡马克装置最大的问题之一。” “要解决这一块问题,就我个人的看法来说,得从两方面入手。” 闻言,彭鸿禧眼神中顿时流露出感兴趣的神色,好奇的问道:“哪两方面?” 徐川:“外场线圈和数控模型!” 彭鸿禧迅速追问道:“怎么说?” 思索了一下,徐川开口道:“众所周知,托卡马克装置中的磁面撕裂、等离子体磁孤岛等问题主要来源于磁场的提供方式。” “在托卡马克中,螺旋磁场的旋转变换,是由外部线圈产生的环形场以及等离子体电流产生的极向磁场共同形成的。” “这会导致环形场和极向磁场之间的冲突以及难以平衡等问题,在运行过程中会造成磁面撕裂的问题。” “而仿星器在这方面就有着优势了,它的纵向磁场和极向磁场都完全由外部线圈提供,磁面撕裂并不会在里面形成。” “因此理论上它的运行可以没有等离子体电流,也可以避免很多由于电流分布带来的不稳定性,这是它的一个主要优点。” “我现在在考虑后续重新针对破晓装置做一次改造,结合仿星器的优点,重设破晓装置的外场线圈,再结合球床的曲面优点,来尽力降低极向等离子体电流提供的磁场,做到利用外场线圈来同步控制和旋转。” 就以徐川重生后的经验来看,从2025年左右开始,各国其实就已经逐渐开始放弃了单一型聚变装置,转而开始研究融合型。 比如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螺旋石7x会选择和普林斯顿那边的pppl实验室合作,利用pppl实验室的磁镜控制技术来优化仿星器的新古典传输。 亦或者国内的研究的准环对称仿星器,也是在利用托卡马克的技术来优化仿星器。 不得不说,在超导材料应用到可控核聚变技术上后,仿星器的优势和未来,其实是比托卡马克装置要大的。 仿星器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比托卡马克装置要少。 至于他为什么依旧选择在托卡马克装置上走下去,最大的原因在于托卡马克装置的等离子体性能远远超出仿星器。 没错,目前来说,哪怕是最先进的螺旋石7x,能创造的等离子体性能放到托卡马克装置上来说,也不过是普通中等级别的而已。 托卡马克装置能轻松的实现亿级温度的等离子体高温,但仿星器要做到亿级温度,得要了老命。 反正现在的仿星器是做不到的。 目前最先进的仿星器,是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的‘螺旋石7x’。 虽然在之前创造了五千万度六分半的历史记录,但实际上达到这个温度的只不过是电子温度而已,它的等离子体温度只达到2000万度。 尽管2000万度的温度已经达到了氘氚聚变的最低温度1400万度以上,但在可控核聚变中,温度越高,聚变现象越容易发生,能提供的能量也就越高,这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这只是简单的解释。 事实上真正影响聚变效率的是反应截面,也就是等离子体中带正电原子核之间互相碰撞的概率。 而影响碰撞概率的因素就是聚变三重积,即反应物质密度,反应温度和约束时间的乘积。 这三重因素越大,聚变的可能性就越大。 比如等离子体密度越大,那么等离子体之间碰撞的概率越高。 就好比你在春运期间被踩脚的概率远大于你平时坐火车被踩脚的概率,因为人多了; 而等离子体温度越高,代表等离子体的活跃度越高。 毕竟温度本身反映的就是粒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粒子越活跃那么碰撞发生聚变的可能性就越高。 同样好比春运,如果大家都安静的坐着等车也不容易被踩脚。真正有风险的是大家都走起来上下火车的时候,踩到脚的概率就大了。 提高温度就是让粒子都活跃起来,粒子就像人群一样,一活跃就容易碰撞在一起。 至于控制时间,那就不说。 而在这三重因素上,托卡马克在前两者占优势,仿星器在后者占优势。 这也是徐川选择从类托卡马克装置入手,而不是从仿星器入手的原因之一。 当然,仿星器的优点还是很大的,对于磁场的控制优点是托卡马克装置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他准备利用这一点,从这方面入手修改一下破晓的外场线圈,来优化托卡马克装置中的磁面撕裂、等离子体孤岛等问题。 至于控制模型,如果说前面破晓外场线圈的重设问题还可以交给其他研究员一起合作的话,后面这个,大抵就只能他自己亲自出手了。 庆幸的是,在重生回来后,他当机立断的选择了主修数学,让他拥有了足够的数学能力去做这件事。 沙发上,彭鸿禧思索了一下,道:“所以你准备参考仿星器的外场线圈来改进破晓?”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起身从办公室的角落中拖出来一块黑板。 “对,不过那是外场线圈的改造,至于数学模型控制,我这边也有点思路,正好今年您老在,帮忙掌眼看看?” 彭鸿禧站起身,走了过来道:“什么掌眼不掌眼的,在可控核聚变这条路上,你走的比我远多了,能力也比我这个糟老头更强。” 徐川笑了笑,从挂在黑板边上的粉笔盒中抽出了一支白色的粉笔,一边在黑板上写数学公式一边说道: “在托卡马克中,自举电流的扰动可以激发新古典撕裂模式,自举电流与压力梯度成正比。” “当磁岛形成时,磁岛内的局部压力梯度通过平行于磁力线通量管的传输而减小,这导致自举电流的减小。所以在托卡马克中,这种负电流扰动会导致该岛进一步增长。” “而从之前的第一次点火运行实验的数据中,我找到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利用氦三和氢气进行模型运行,其实也并非没有出现磁面撕裂等现象,只不过要轻弱很多。” “之前我分析了一下数据,发现高能量离子与2/1撕裂模共振相互作用激发2/1类鱼骨模的激发机制,给出可以解释相空间中主要波和高能量离子能量交换的共振关系。” “而波和离子的共振关系数学上可以写成:nwt+pwp-w=0” “如果考虑极向漂移轨道的高阶修正,共振关系数学上就被修正为:wt+(m+l)wp-w=0” “即co-passingwt+wp=w、co-passingwt+2wp=w” “而高能量离子分布中心抛射角Λ0=0.6,高能量离子比压值βh=0.35%时,在pφ-e相空间内磁矩μ=0.554附近的扰动分布函数δf” “.” 办公室中,徐川站在黑板前书写着自己根据实验数据整理出来的一些东西。 一旁,彭鸿禧也从沙发上起身走了过来,默默的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听着徐川的解说。 在托卡马克装置中,磁面撕裂、电磁孤岛、等离子体孤岛等问题是氘氚真实点火中非常麻烦的问题。 甚至在整个可控核聚变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中,它也是最麻烦的问题之一。 严重度并不弱于第一壁材料、氚回收、中子辐射等问题。 因为高能量离子的损失和再分布,会直接影响芯部高能量离子的密度,影响聚变效率。 其次,高能量离子逃出约束区碰到第一壁还会给等离子体引入杂质,降低高能量离子的加热效率,直接影响未来聚变堆中等离子体性能,成为稳态长脉冲运行的绊脚石。 这是托卡马克自从提出来后就一直存在的问题。 仿星器之所以现在开始被各国重新看好,一方面的原因是超导材料发展解决了仿星器原本磁控不稳定的问题后,就在于它没有托卡马克的磁面撕裂、等离子体磁孤岛等问题,更适合控制。 但如果能解决磁面撕裂、等离子体磁孤岛等问题,毫无疑问,托卡马克比仿星器更适合实现可控核聚变。 因为它在等离子体温度的提升上有着巨大的优势。 只是,能做到吗? 对于这个问题,老实说,彭鸿禧并不知道。 不过在今天的黑板上,他看到了一丝希望。 尽管现在他站在黑板前,听着解说看着算式都有点跟不上节奏,只能大概的从一些话语中了解他的思路。 但科学发展有时候就是这样,尤其是在数学上,一条思路是否可行,有时候第一眼的直觉是相当准确的。 “.从这些数据来看,通过改变高能量离子分布函数中中心抛射角参数Λ0来改变载入模拟系统中的高能量离子种类及其份额大小,解释高能量离子与2/1撕裂模共振相互作用激发2/1类鱼骨模的主要的共振关系是可行的。” “至于具体情况,恐怕就需要等到破晓装置实现氘氚聚变实验后,收集到足够的数据再来确认了。” 黑板前,徐川将手中的粉笔头扔回了粉笔盒,转头看向彭鸿禧。 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他思索了半响,才眼神熠熠的开口道:“从你的分析和数据来看,撕裂模可以与高能量离子驱动的阿尔芬模耦合产生新的物理现象,而大幅度的阿尔芬扰动可以非线性地驱动撕裂模重联并且激发宏观的磁岛。” “所以,如何稳定阿尔芬扰动应该就是你的主体思路了吧?” 闻言,徐川咧嘴笑了笑,点头赞道:“没错,彭老还是厉害!一眼就看透了核心想法。” “如果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阿尔芬扰动的出现度,理论上来说,磁面撕裂的现象会降低很多。这或许是一条解决磁面撕裂问题的办法。” 听到徐川的夸赞,彭鸿禧摇摇头,道:“厉害啥啊,老了,真的老了。有你这么详细的解释,我都要想半天才能弄明白。” “不过从你说的来看,这或许的确可行。” 顿了顿,他接着道:“我现在是愈发期待了啊,有你在,说不定在有生之年我真的能看到可控核聚变的火花点亮。” ps:今天很卡文,先就这一章吧。 另外我想问问你们对于这种详细解决可控核聚变的原理过程到底感兴趣吗? 如果不怎么感兴趣,我后面就不写这么多了,太详细了我难得写,你们估摸着也难得理解qaq,还不如直接了当的略过装逼更爽? 第三百八十二章:米国的调查 在和彭鸿禧聊了聊有关于可控核聚变相关的问题后,徐川便没有在栖霞山这边久呆了。 破晓聚变装置的后续改造和相关的实验,还需要一段时间。 包括水冷偏滤器硬件和离子体湍流的数控模型软件的优化,这些都可以交给其他人来处理。 带着一部分的实验数据,徐川回到了别墅中。 在浴室中泡了个热水澡洗掉一身寒气后,他泡了杯清茶端着来到了书房。 电脑前,徐川先整理一下数据资料,然后开始编写论文。 破晓聚变装置实现四十五分钟的高密度等离子体磁约束运行,一举打破历史,创造全新的世界记录这自然是值得刊登报道的。 作为一项阶段性的成果,它的成就完全足够刊登在《科学》《自然》这些顶级期刊上了。 这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功劳,也是整个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的所有人的功劳。 对于这些在破晓聚变运行项目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来说,一篇《科学》或《自然》这种顶级期刊的论文署名,也是他们应该收获的回报。 在数据资料齐全的情况下,要写一篇论文出来对于徐川而言并不是什么难事。 唯一需要注意点的是,一些需要保密的东西别写上去就行了,比如关键的方法、改造技术之类的东西。 至于数据,可控核聚变的实验数据公布出去并没有什么问题。 这东西不像材料或者其他的东西,它属于公布出去了,你也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不知道对方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 检查了一遍论文,确认没什么问题,没有漏掉商议后可以署名的研究员和工程师的名字后,徐川思索了一下,点开了邮箱,将其投给了《科学》,顺带上传到了arxiv预印本网站上。 对于其他学者来说,尤其是对于华国学者来说,在《科学》这种世界顶级的期刊上投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对于徐川来说,再简单不过了。 其他的不说,他的名字就是保证,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得主带来的荣誉,让他给任何一家期刊投稿,都足以让审稿编辑认真对待。 至于丢到arxiv上,那就是个人的习惯了。 相对比专业期刊来说,arxiv这类预印本网站并没有漫长的审稿时间和门槛,能第一时间让其他人看到自己的论文与想法,以免出现被盗稿之类的问题。 处理好论文后,徐川点开了网页。 这段时间因为破晓聚变工作太忙,他都没怎么上网,也没有去接受新闻媒体记者的采访,哪怕是破晓聚变堆做出了四十五分钟的运行时间,接受外界采访的也不是他而是彭鸿禧。 不过他不出门,不代表媒体记者不对他感兴趣。 自从18年他连续获得了菲尔兹奖和诺贝尔奖后,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媒体,都对他相当感兴趣,一直在追逐着他的脚步。 而他也不负众望,最近几年几乎每年都会搞出一些事情。 从核废料的重新利用,到锂枝晶难题和高温超导材料,再到ns方程,三年多的时间,每一年他做出来的成果都会吸引来众多媒体记者的注意。 尤其是这次,破晓聚变装置突破四十五分钟的高密度等离子体磁约束运行,更是在核聚变领域和网络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四十五分钟!嘶~川神牛逼!】 【突然想起了前些天报道的那个450秒!换算一下就是七分半,差了整整六倍!笑死,之前那个老头还说川神的聚变堆运行超过20秒就算成功的,打脸不?】 【牛逼啊!四十五分钟!我们距离可控核聚变还有多远?】 【重要的不是还有多远。而是它必须要种花家被首先点燃。氢聚变,氦聚变,甚至到最后的硅聚变,都需要在这里点燃!聚变发电的第一度必须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出来!!】 【泼盆冷水,四十五分钟是利用氦三和氢气模拟的高密度等离子体磁约束运行,并不是真正氘氚聚变点火运行,后面还有很多的难题要解决。】 【托卡马克装置死路一条!氘氚聚变时的磁面撕裂问题根本就没法解决!如果能解决,米国也不会放弃磁约束去研究惯性约束了,欧洲也不会放弃托卡马克去研究仿星器了。】 【敢问楼上什么学历?您老人家比川神都懂是吧,您怎么不自己造呢?】 【乐,看第一句磁面撕裂的时候,我以为你是懂行,毕竟托卡马克的确有这个问题,但看第二句,我就知道你是个什么货色了。】 简单地看了几篇国内的新闻报道,徐川将目光投向了国际媒体。 国内的报道其实没啥好看的,大部分的媒体按照往常的惯例一样都是报喜不报忧。 当然,这次也的确是喜讯。 至于国外的,可能就不一样了。 破晓聚变装置四十五分钟的运行成果,对于可控核聚变领域来说是一枚重磅炸弹,它会全面提升全世界对可控核聚变技术的信心和期盼。 尤其是在当前这个时间点,对于可控核聚变技术来说,目前应该是最黑暗的时刻。 无论是磁约束还是惯性约束,目前都陷入了困局。 就连国际合作的国际热核聚变iter都因为资金问题在不断的推迟建造和点火时间。 不仅如此,前段时间更是传出米国将要退出iter的消息。 做这一决定的自然是那位头发很酷的总統先生。 对于他来说,退出iter并不是什么大事,因为自从他上任以来,就一直各种退出群聊。 17年他上任的第一年就退出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巴黎气候变化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移民协议四大群聊。 到现在更是陆陆续续退出了的十几个不同的国际群聊,如今再退一个iter也不是什么事情。 不过对于可控核聚变领域以及国际合作的iter来说这可不是一件好事。 毕竟米国当前依旧是在可控核聚变领域走的最远的国家之一,如果连它都退出了,iter恐怕很快就会分崩离析。 然而就在当前整个可控聚变行业的前途可谓是一片灰暗时,破晓聚变装置四十五分钟的运行成果,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曙光。 当然,这也肯定会刺激到一部分国家敏感的神经。 尤其是当这个成果首先出现在脚下这片土地,而并非那些自认更先进的西方国家上面时,整个西方国家的态度,就值得观望了。 甚至搞不好做出一些针对性的行动,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相对比网上的这些议论,徐川更想知道这件事公布后,那些西方国家的做法与看法。 这边,在徐川刷着新闻报道的时候 大西洋西海岸的另一边。 一场针对性的调查活动也正在进行。 米国能源蔀新任蔀长丹·布鲁耶特正在自己的办公室中翻阅着刚从arxiv预印本网站上打印下来的论文。 那正是徐川才传上去不到半个小时的稿件。 除此之外,他的办公桌上还堆着厚厚一叠信件,以及各种调查报告。 相对比手中的这份论文来说,这些信件和调查报告已经在他桌上堆放了好几天的时间了。 不得不说,破晓聚变装置实现四十五分钟的运行时间,的确触痛了某些人的神经。 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米国虽说并非创始人,但红苏倒下后,他们就一直都是走在最前列的国家。 然而在这一领域,他们前进的道路并不像其他领域那么顺畅。 无论是惯性约束还是磁约束,都没有什么太大的突破。 尤其是在2012年,米国国家点火装置nif的激光点火失败后,可控核聚变项目能申请到的预算,更是一路下跌至了谷底。 如果不是nif还能在核武器的发展上起到一些作用,估计相关的科研资金早就停止供应了。 翻阅了一下手中的论文,这位新上任还不到一年的能源蔀bu长将手中的论文丢到桌子上,有些头疼的捏了捏自己的鼻梁,嘴中嘟嘟囔囔的骂了一句。 “真是一群废物!” 关于可控核聚变这项技术的重要性,布鲁耶特很清楚。 当然,他也很清楚这项技术到底有多坑。 无论是米国还是曾经的红苏,亦或者他们的表面盟友欧盟,都在这条路上摔进过深渊,跌跌撞撞的一路前行到现在都还在试探着如何维持十几二十秒的运行。 然而就在这时,脚下对面的那个国家却突然爆出了四十五分钟的运行时间,这如何能不让人头疼。 这可是足足四十五分钟,不是四十五秒钟! 而且更关键的是,这四十五分钟,还是在托卡马克线路上实现的。 这是不是意味着,那个红色的东方国家如今距离这项技术已经不远了? 如果是这样,他们又该如何反制? 不是说那个所谓的破晓,连二十秒都很困难吗? 怎么突然就变成四十五分钟了? 想到这个,布鲁耶特又忍不住骂了一句。 “一群骗子!”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第三百八十三章:事实就是这么让人无奈 另一边,华国,金陵。 紫金山脚下某栋幽静的别墅中,暖黄的灯光从玻璃窗透了出去。 正在外面巡视的警卫抬头望了一眼已经到了凌晨依旧还亮着灯光的窗口,默默的走向了另一边。 书房中,徐川正匍匐在桌前,奋笔疾书的挥舞着手中的黑色签字笔。 破晓聚变装置打破了可控核聚变的运行记录,创造了四十五分钟的辉煌成绩没错,但这也差不多将之前第一批的科研资金消耗的差不多了。 如果不是购买老asdex装置的钱是分期付款的、如果不是改造破晓的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是西部超导集团自己垫资生产提供的. 恐怕现在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已经连研究员和工程师们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了。 好在成果是喜人的。 四十五分钟的高密度等离子体磁约束运行时间,足够他写封信向上面索要新一批的科研资金了。 在徐川这边深夜忙着写信索要资金的时候,另一边,日耳曼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位于北部城市格赖夫斯瓦尔德的螺旋石7x正在缓缓的停止运行。 在破晓聚变装置四十五分钟高密度等离子体磁约束运行时间的刺激下,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终于急迫了起来。 在付出了一笔不菲的加班工资后,他们终于让那些不愿意加班的研究员和工程师们加班加点提前完成了螺旋石7x的改造工作,将两周的时间缩短到了一周。 这会,在提尔曼·伦特教授的主导下,利用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改造完成的螺旋石7x完成了运行实验。 视线透过监控画面,锁定在那台渐渐停止运转的设备上,站在总控制室中的中年主管罗伯特·麦克看向一旁的提尔曼·伦特。 “运行结果怎么样?” 提尔曼·伦特看着控制屏幕上的各项参数,深吸了口气,缓缓开口道:“我们最早的预期达到了。”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但是距离那位徐教授创造的四十五分钟时间,还略微有所差距。” 罗伯特·麦克皱着眉问道:“差多少?” “十五分钟。”提尔曼看着总控制屏幕上的数据,摇摇头回道。 如果是在一个月,不,半个月前,螺旋石7x创造下了这份记录,绝对是一件令人无比振奋的事情。 半个小时的运行时间啊,这不仅能作为一份伟大的阶段性成果召开新闻发布会,在报纸上大肆报道,他们也能够继续向高层和欧盟索要更多的科研资金。 但现在,这个数据已经没法让人兴奋起来了。 破晓聚变装置四十五分钟的珠玉在前,螺旋石7x半个小时的运行时间,就显得有点渺小了。 毕竟,大家都知道,仿星器在控制高温等离子体的运行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现在在更换了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作为外场线圈后,他们依旧和对方有着十几分钟的差距。 十几分钟,听起来很短,但放到可控核聚变领域来说,这已经是一份不小的差距了。 毕竟,在几个月前,创纪录的east也只不过是运行了七分半而已。 而其他的研究所,还在追求以秒为阶段的成果。 十五分钟,这相当于两个east了。 当然,可控核聚变领域的运行时间可没法这么算,就算是两台east加起来组合到一起,也不可能突破十五分钟的时间。 甚至,east+螺旋石7x组合起来,都不一定能打的过那台从他们手上买走的‘破晓’。 一旁,罗伯特·麦克皱眉问道:“为什么会相差这么多?” 相对比之前在办公室中提供资金的金主方也就是能源蔀那边的人来说,同是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的他对于提尔曼·伦特在态度方面倒是好不少。 毕竟两人一起共事多年了。 至于之前asdex装置的事情,他也没办法。 那件事担责的,不仅仅是提尔曼·伦特,他作为主管,同样承受着相当巨大的压力。 毕竟从他们手中出售的设备实现了奇迹般的成果,无论如何这都是重大的工作失误了。 提尔曼沉默了一下,开口道:“现在的问题恐怕只有一个了。” “那方面?” 提尔曼叹了口气,接着道:“反应堆腔室中的等离子体流的控制模型。” 顿了顿,他补了一句:“老实说除了这个,我想不到还有什么其他的东西能拉开这么大的差距。” “螺旋石7x的性能,在利用了那位徐教授提供的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改造后,性能比那台破晓强是可以肯定的,这点我坚信!” “毕竟asdex装置的性能你我都很清楚,就算是那位徐教授改造了,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超过我们。” “这种情况下,能提供额外助力的,恐怕就只有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模型了,而这恰巧是我们所欠缺的。” 说着,他感叹了一句:“难怪那位徐教授并不在意手中高温超导材料技术的交易” 话没说完,不过罗伯特·麦克也知道是什么意思。 因为相对比高温超导材料来说,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才是真正的关键。 沉默了一下,他开口问道:“你不是和那位徐教授很熟吗?有办法弄到他手中的模型吗?买或者通过其他途径?” 提尔曼苦笑了一下,道:“你会将这种关键性的大杀器卖给别人吗?至于其他的方式,这个不是我需要考虑的,你们自己去决定。” 想了想,罗伯特开口道:“如果是用螺旋石7x上的水冷偏滤器技术交易呢?” 闻言,提尔曼·伦特诧异的看了一眼身边的老伙计,道:“你确定?这可是咱们真正的命根子?” 相对比老asdex装置上的一代技术,螺旋石7x上的水冷偏滤器才是真正的完全体。 如果说之前一代性能是一,那么螺旋石最新技术则至少是二十以上,差距之大,外人很难想象。 这可以说是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真正的巅峰科技了。 罗伯特·麦克沉默了一下,摇摇头道:“如果是为了生存下去呢?” “破晓主导的实验已经达到了四十五分钟,这一成果相信会引得众多的资金争先投入托卡马克路线中去。” “咱们的仿星器如果跟不上脚步,恐怕很快就会被淘汰的。” “就算是不被淘汰,也会因为缺少科研资金而被慢慢的尘封,至于什么时候能重启,可能是几年,也有可能是十几年,甚至更长或者永远也说不定。” “你愿意看到自己一生的心血就这样落幕下去吗?” “至少,我是不愿意的。” 听着罗伯特·麦克的话,提尔曼·伦特陷入了沉默。 是啊,螺旋石7x是他们的心血。 从wega开始,他就一直在研究这个,算一下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了。 相对比托卡马克来说,仿星器的确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这也是他坚信仿星器才能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原因 如果就这样落幕下去.他也不甘心啊。 只是,现在主动权已经不在他们手中了。 平心而论,如果是他,会用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模型去交易螺旋石7x的水冷偏滤器吗? 如果要他回答,他的答案是:“不会。” 他不想欺骗自己。 虽然这样的事实令人无奈,但事实就是事实。 就如同他们之前可以卡住对方的脖子,拒绝利用icrf加热技术交易水冷偏滤器技术一样。 如今,轮到对方了。 ps:二更求月票 第三百八十四章:我,徐川,打钱! 金陵,栖霞山可控核聚变工程基地中。 距离破晓装置打破世界记录完成四十五分钟高密度等离子体运行实验时间已经过去了小半个月。 相关的检查和数据分析工作已经完成,现在工程师与研究员们正在按部就班的对破晓聚变装置的水冷偏滤器、外部高温超导线圈、等离子体湍流数控模型进行优化。 这些工作按照规划来预计需要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 这段时间,徐川倒没有继续呆在园区中。 这些相对简单的工作,交给其他人就够了,至于他,还有另外的事情需要去解决。 比如,利用数学来解决托卡马克装置氘氚运行中会产生的磁面撕裂、等离子体磁孤岛、扭曲摸等问题。 如果说前面的改造工作还能找出来一些替代他的人员,那么后面这项工作的可替代性几乎没有。 至少在国内是找不到的。 国内的数学家虽然有不少,但在流体力学、湍流等方面,还真找不出什么有名的数学家。 这一点其实从cfd这一领域就可以看出来。 目前国内的cfd软件,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全都是依赖的进口。 ansysfluent、ansyscfx、starmsol、xflow这些占据百分之九十以上市场的cfd,全都是国外的。 工业软件方面的依赖,实在是太严重了。 如果那些厂商直接将cfd软件掐死,国内的从事这行业的厂商恐怕得瘫痪大半。 但对于这个,徐川也没什么办法。 尽管他可以说是流体力学领域的大牛,在这一数学领域甚至可以说能排在世界前五或前三,但也做不到改变。 因为这是一套已经形成体系,且短时间内很难改变的领域。 至少目前来说是的。 另一边,米国。 能源蔀的某间会议室中,新任蔀长丹·布鲁耶特正一脸头疼的看着手中的调查报告。 最近可控核聚变领域近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这个能源蔀的负责人都有些迷茫,看不懂局势了。 首先是华国的破晓聚变装置实现了四十五分钟的运行,如同黑夜中的流星一般,璀璨而又耀眼。 随后日耳曼那边的先进仿星器螺旋石7x取得半个小时的运行成果也随着媒体的报道流传开来,虽然不如华国的破晓,但同样再度在这一领域掀起了一波浪潮。 华国和欧洲先后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反倒是原本一直领先的他们,此刻已经落后了无数。 只是让丹·布鲁耶特迷茫的是,原本大家都还在秒级运行时间领域玩泥巴,怎么就突然进军了半个小时、甚至是接近一个小时的运行时间了? 说好的可控核聚变永远五十年呢? 照这个架势下去,下一个二十年怕不是真能实现了。 正好这时,办公室的大门推开了,助理匆匆走了进来,递给了他一份调查文件,同时开口汇报道: “这是最新的调查报告,按照cia那边的调查,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那边之所以做到了三十分钟的运行时间,在于他们更换了螺旋石7x的外场线圈,替换了超导材料,极大的提升了约束磁场的强度。” “而他们替换的高温超导材料,来源于那位徐教授名下的川海材料研究所” 翻阅着手中的资料,听着助理的汇报,丹·布鲁耶特忍不住又有些头疼了起来。 最近他听这个名字耳朵都快听起茧了,到处都避不开! 翻完手中的调查报告,丹·布鲁耶特有些头大的捏了捏鼻梁。 从这份报告来看,普朗克等离子体实验室出售的asdex装置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那份高温超导材料,以及可能存在的等离子体湍流数学控制模型。 而这一切的关键,都在于那位徐教授。 高温超导材料是他研发,等离子体湍流控制模型也是他做出来的 fuck,这样的人才为什么当初没强行留在米国? 捏着鼻梁,布鲁耶特思索着解决办法。 这时,办公桌对面的助理开口道:“头儿,关于这件事,我倒是有点想法。” 闻言,布鲁耶特抬头看了自己的助理一眼,问道:“什么想法?” 相对比他来说,这位助理在能源蔀这边已经呆了很长的时间了,他的意见或许可以参考一下。 至少他现在也没有什么太好的解决办法,除非能从那位徐教授手中拿到技术或材料,否则他们想要追上去和反超,难度很大。 助理麦克亚当开口道:“利用iter对华国进行施压,让他们公开高温超导材料技术和控制模型。” “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华国和欧洲能做到四十五分钟与三十分钟的运行时间,主要因素基本就在这里了。” “而华国是iter的成员国,按照当初的约定,成员国在围绕国际热核实验聚变堆项目相关技术、如装置运行方案、磁约束理论和建模、等离子体整体性能和控制、材料物理和技术等方面研究时,需向iter进行共享和提供。” “而现在,很显然华国并没有这么做,他们的高温超导材料和控制模型都没有向iter提供。他们利用iter的共享约定从iter中汲取技术壮大自己,却并不共享自己的研究,这显然是违反约定的。” 顿了顿,麦克亚当接着道:“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垄断法调查那位徐教授。” “按照我们的调查来看,他研发的高温超导材料很显然已经垄断了全球的市场,现在市面上就这一家高温超导材料供应商,或许我们可以通过垄断法来迫使对方放开对高温超导材料的授权。” 听着助理的话,丹·布鲁耶特的食指轻轻的在原木办公桌上敲了敲。 iter的技术共享约定他很清楚。事实上,这对于参加iter的成员国来说就是张废纸。 无论是米国也好,还是欧洲也好,亦或者他们的老对手沙俄也罢,大家从来都不会真正的将手里的核心技术提供给iter。 也正是因为这样,iter的发展和进度才如此缓慢。 否则集结了一半以上人类的大型国际合作组织,怎么可能研究了几十年,至今连反应堆都没有完成建造? 不过如今这张废纸,似乎的确可能成为一个理由。 当然,如果仅凭米国,想要迫使对方交出技术难度恐怕有点大。 不过没关系,相信在这个立场上,无论是欧盟,还是iter的其他国家,都会站在他们这边的。 思索了一下,布鲁耶特抬起头,看向助理,道:“联系一下的iter其他成员国的盟友,下一次会议,我们将针对性的提出这个问题,相信他们应该也感兴趣。” “另外,更多的收集一些华国从iter计划中获取到的技术,无论是公开的,还是交易到的,都收集起来,这些都是证据。” 另一边,华国京城。 长安街北侧的建筑中,常年居住在这里的老人波澜不惊的眼眸看着办公室中翻阅着信件的秦安国。 【尊敬的】 【您好,在过去的几个月时间中,栖霞山可控核聚变工程迎来了巨大的发展,从工业园区的完工到破晓聚变装置的验收运行、再到四十五分钟的高密度等离子体运行,我们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与成果。】 【回顾了整个核聚变研究的进程,在此时此刻,我们在可控核聚变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领先,已经站在了世界巅峰,相信我们距离真正应用可控核聚变这项技术已经不再遥远,至少,我们已经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当然,我也相信这些工作您已经知晓。】 【至于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潜力,相信不用我过多的介绍您也能明白。它有许多重要的意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些长远的影响相信您比我更加清楚,而当从经济方面来说,核聚变是比核裂变更加便宜的能源。】 【理论上来说,一座百万千瓦的核聚变电站,每年耗氘量只需三百千克;而一座百万千瓦裂变式核电站,需要三十五吨左右核燃料。】 【制取一千克浓缩铀的费用是接近十万元,而制取一千克氘的费用只有两千元。】 【因此,单从经济方面来说,可控核聚变发电就具有极大的优势。】 【而按照规划,在完成四十五分钟的高密度等离子体运行后,破晓聚变装置的下一步任务将是真正的启用氘氚原料来进行点火运行实验。】 【它将是推开可控核聚变这扇大门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步。】 【.】 翻阅着手中的信件,秦安国苦笑着摇了摇头。 这还真是他的风格。 整封信,其实上一次他搞《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项目》时写的信一样,完全可以浓缩成一句话! “我,徐川,打钱!” 上一次他写信到这里来是为了要钱要科研资金,这一次也一样,真不知道还有没有下一次。 当然,事实上他在来这里之前就知道是什么事情了。 作为科学技术蔀的负责人,在破晓聚变装置做出四十五分钟的时候,他就已经在不停的召开相关的会议了。 包括最顶层的会议,他都参加过两三次。 对于华国这个能源大国来说,寻求一种可以代替煤炭和石油的全新能源是必须的。 核能是一条很好的路线,无论是核裂变还是核聚变,都是可以选择的。 尤其是前者,在徐川解决了核废料的难题后,核裂变发电就已经成为了真正的清洁能源,大规模的建造核裂变发电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华国的能源需求。 但核裂变发电的缺陷很大,首先是建造核裂变发电站的投资相当巨大,建造一个100万千瓦的核电厂,投资需要差不多两百亿。 如果要依靠核裂变发电来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可以说要投入的资金是相当大的。 至少短时间内做不到。 而且核裂变发电也不是说没有危险的,虽然那位徐院士解决了核废料难以处理的难题,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和福岛核电站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 大规模的铺设核电站,安全等方面同样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所以投资研发核聚变技术,是必须的。 而那位徐院士可能也在担心这方面的问题,担心既然核废料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国家对于核聚变的需求可能就不是那么急迫了,还特意在信件中将核聚变与核裂变放在一起对比了。 老实说,可控核聚变是必须要搞的,特别是在如今取的领先优势的情况下,华国没道理不继续保持领先。 但不得不说的是,搞这玩意真的是一个无底黑洞啊。 一封信,整整两百亿的资金,而且还只是第二阶段的投资,后续还有几个阶段,谁也不知道。 而且按照那位徐院士用钱的方式,老实说这两百亿能不能撑过一年,在秦安国看来都很值得怀疑。 毕竟从栖霞山可控核聚变工程立项到现在,时间也只不过是一年多还不到一年半,而这一年半,第一批的160亿资金就已经见底了。 这还是还有不少的项目,如asdex装置的购买,高温超导材料的购买这些都是分期付款或者干脆没付的情况下。 如果要全部付齐,恐怕两百亿的资金直接就没了。 当然,收获也是巨大的,四十五分钟的高密度等离子体运行,直接将原本大家还在秒级的记录直接推进了一个数量级。 原本他们还在和欧洲、米国那些西方国家拉扯,现在直接就碾压了。 不得不说,这的确很爽! 虽然前些天日耳曼那边同样也做出了半个小时的仿星器运行,但实际上,内行人都知道这和破晓聚变装置的四十五分钟相差极大。 不仅仅是时间,还有聚变温度。 破晓聚变装置的运行温度可是1.2亿摄氏度,而螺旋石7x的运行温度仅仅只有不到三千万摄氏度,甚至可以说得上只是一个零头。 但话又说回来,这钱花的速度,是真的让人心疼啊。 华国经济体量的确庞大,但花钱的地方也多啊。 一年至少两百亿保底级别的投资,还是单一的一个项目,别说华国了,就是米国或者整个欧盟都扛不住几年。 抛开那些国际和行业对可控核聚变技术的预测,就按照他对可控核聚变的了解来说,二十年的时间,能成功的研发出这项技术就可以说是极短的了。 一年两百亿,二十年就是四千亿。 这还是最保守的估计,毕竟可控核聚变这项技术,前期的投入远没有后期大。 特别是开启真正的氘氚实验聚变后,每一次的实验运行都会对第一壁材料和聚变装置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而更换这些损坏的东西一次下来恐怕就得几个亿,甚至更多。 按照他的估测,二十年的时间下来,搞不好花上个万亿都是可能的。 当然,若是真的能解决可控核聚变。 那这项投资也绝对是收获最大的。 可控核聚变能创造的价值,都不知道是多少个万亿了。 ps:昨天的章节,然后进小黑屋了ˋ(°▽、°),有点久没遇到这事了,昨天突然关进去,一时半会没反应过来。 第三百八十六章: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看完信件上的内容,还有结尾处附带的实验安排和计划,以及对应资金需求表后,秦安国将信件重新还给了老人。 老人接过信纸折叠起来放进口袋,开口问道:“你怎么看?” 秦安国思忖了一下,谨慎开口道:“如果真能实现可控核聚变这项技术的话,我觉得我们有大力支持发展这项技术的必要。” 老人点了点头,这个看法,和几乎这两天他咨询的所有专家教授一样。 相对可控核裂变技术来说,可控核聚变能带来的东西更多。 能源、材料、信息是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 但如果要继续深入下去的话,能源才是唯一的核心。 就如石油,君不见围绕着它发生了多少的冲突,中东区域的动乱,几乎都是由石油造成的。 而且,如果能源能够得到解决,材料和信息差一点,其实关系也不大。 能源如果能得到解决,大马拉小车,都能一点点祖国各地全都变成适宜居住的地区,不仅仅是内陆,还有南海;甚至是头顶的月亮,都能建立起居住基地。 思索了一下,老人接着开口道:“既然徐院士有把握,那咱们就要做好后勤工作。” “科学技术蔀那边做好准备,无论是科研人员亦或者技术方面,都要做好辅助工作。” 听到了这句话,秦安国眼眸微微动了动,迅速恭敬的回道:“嗯,我知道了。我这边会做好准备的。” 老人点了点头,继续说道:“还有一件事。” “关于iter那边的,我这边收到了消息,一周后iter那边将在卡达拉舍召开一场针对性的会议,米国可能会联合其他成员国针对徐院士手中的高温超导材料和等离子体湍流数控模型做一个指控。” “他们觉得我们从iter那边获取了足够的技术,却没有按照公开约定向iter提供高温超导材料和数学模型。” 听到这话,秦安国皱起了眉头,忍不住道:“这简直是无稽之谈!” 且不谈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并不与iter工程挂钩,两者根本就没有关系。 光是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和等离子体湍流数控模型是徐院士研发出来的东西,根本就不在iter的约定范围内,这一点就足够反驳了。 而且要是这样说,iter中这些都在研究可控核聚变的国家,哪一个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工程? 其他人不说,米国自己搞了多少个? 光是惯性约束和激光点火的装置,就搞了好几个。 除此之外,还有托卡马克装置、仿星器装置、球床、反场紧箍这些磁约束路线,几乎每一条可以走的路线,米国都走了。 这么多的路线,可从来都没见米国拿出过多少技术给iter。 不仅没有技术,就连大家约定好的向iter提供科研资金,米国都没有做到。 这些年来,原本应该及时交纳的费用,米国一直都没有交纳。 真不知道它到底有什么脸来带这个节奏。 不过话又说回来,他们干这种事情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对面,看着有些气愤的秦安国,老人笑了笑,开口道:“徐院士之前拿自己的技术从日耳曼那边交易回来了破晓装置,对于这样爱国的学者,我们坚决不能让他受委屈。” 秦安国点了点头,道:“嗯,您放心,我会处理好这件事的。” 随着高层的回复,与之一起下来的还有一笔两百亿的专项科研资金。 资金到账,原本已经快见底的研究经费,也再次充盈了起来。 而除了研究经费外,让徐川有点意外的是,科学技术蔀那边还组织了一批人手来到了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基地。 一方面是辅助提升可控核聚变工程的进度。 毕竟相对比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中的这些新招聘的研究员和工程师们,这支团队背后站着的是整个科学院。 一些在这边看起来较难的问题,在科学院那边可能就有合适的解决方法,最不济也有相关的经验或讨论。 虽然并不是说整个科学院的学者都在围绕着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转动,但不得不说,有一支这样小队的支持,破晓聚变装置的改造,以及等离子体湍控制模型的优化速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原本需要一个半月左右的优化调整时间,随着充足的科研资金到位,再加上科学技术蔀那边的支持,时间预测会缩短到一个月左右。 现在是十月底,再过一个月,就到了21年的元旦了。 从彭鸿禧那边确认了整个工程的运转情况后,徐川准备将破晓聚变装置的二次运行时间安排在2020年12月31日。 这一次的运行,不仅仅是利用氦三和氢气进行高密度等离子体的模拟,如果确认修改后的破晓聚变装置和数学模型能达到预期效果,他甚至会进行一次真实的氘氚原料点火聚变。 而这在华国的可控核聚变领域,会是头一次真材实料的使用氘氚原料进行运行实验! 如果一切顺利,在21的元旦,华国的可控核聚变领域将迎来一个新的喜讯。 至于安排一支科研小组过来的另一方面,则是转换技术了。 可控核聚变是一项超级工程,涉及物理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这项工程研究实验的过程中,会诞生各种技术,比如磁场的操控、高能粒子的研究、辐射防护等各方面的东西。 这些技术放到可控核聚变中只是一个模块,但是单独拿出来,同样是可以应用到其他领域的。 就像cern建造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一样,在lhc建造的过程中,诞生了光束仪器与系统、超导磁铁技术、超低温冷却技术.等各种技术一样。 这种系统性的庞大工程所诞生的成果,哪怕是对于华国来说,都是相当宝贵的。 安排的一支科研小组过来,也有着辅助徐川一起整理这方面东西的意思。 在徐川忙碌着手中的事情准备计划着重启第二次破晓装置时。 另一边,欧洲,一场针对性的会议即将在法兰西南部的马赛城附近的卡达拉舍地区召开。 卡达拉舍地区是欧洲的另一个大型核能研究中心,地位目前仅次于cern。 原因是这里坐落着史上最大的“人造太阳”计划工程iter。 为了验证并实现核聚变能源的可行性,全球共计有35个国家共同参与创立了卡达拉舍核聚变项目。 但这种国际大型项目,一般都命途多舛。 iter也不例外。 这些年在可控核聚变上的探索几乎毫无进展,高温等离子体的运行控制一直无法突破秒级让可控核聚变的研发陷入了僵局。 各参与国和成员国也在纷纷削减对该项目的投资,消减了资金和科研人员方面的支持。 尤其是米国,曾一度退出过iter工程,尽管后面重新加回来了,但最近这些年在那位的带领下,又有着退群的想法。 不过今天这场会议,商议的并不是米国退出iter的事情。 相反,一直在徘徊犹豫着退群的米国,这次不仅不退出了,它甚至还想着借iter来给另一个国家施加压力,迫使其交出与iter项目毫无关系的技术。 对于这种局面,除了被施压的国家外,iter的几个其他成员国几乎都抱着看戏和支持的想法。 毕竟,从那台破晓聚变装置和螺旋石7x最近的表现来看,那份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以及破晓聚变装置的控制模型,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如果能迫使对方交出这两项技术,对于iter的这些成员国来说,都能获得巨大的利益。 当然,没有哪一个国家是蠢的,在这种事情上,既然米国愿意当这个出头鸟,那就先让它站出来呗。 如果有希望,他们就跟着一起上。 如果没有,那就算了。 事实上,每一个国家都清楚,所谓的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和等离子体湍流的数控模型,都和iter无关。 甚至,这两样都和华国参与iter的庐阳可聚变工程无关。 这两项技术,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徐教授自己研发的。 与其过早站队,跟着米国公开站出来怼人,还不如看戏。 毕竟那位徐教授的脾气,可不是那么好惹的。 在前两年的时候,南韩那边曾因为一家媒体报社招惹了他,结果被反怼的差点失去人工sei薄膜的专利授权。 惹恼了对方,那位也不是做不出来直接一次性拒绝掉所有iter成员国购买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交易的事情。 甚至搞不好cern那边已经谈成了的交易都可能被拖下去。 所以相对比准备跟着米国一起上的樱花国,欧洲这边目前没什么表态,至少在没有看到希望前不会表态。 毕竟如果没希望利用iter拿到这两项技术,欧洲这边还是会选择从那位徐教授手中购买或通过技术交易一批高温超导材料的。 因为相对比其他国家来说,欧盟更渴望能够实现能源自由。 在石油和天然气这一块,他们已经被沙俄钳制了太长的时间了。 当然,如果有希望能利用iter拿到这两项技术,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的加入分一杯羹。 第三百八十六章:重启实验! 卡达拉舍地区,iter聚变堆总部大楼下。 刚开完会,走出大厦的谌明继回头望了一眼并不算很高的总部大楼,脸上的神色有些复杂。 在两三个小时前,这里举办了一场iter理事会会议。 iter理事会是与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由七个成员国的分别派出的代表组成。 和cern差不多,iter理事会的代表其实也分两种,一种是技术层面,另一种则是政fu外加层面的。 今天的会议,结果并不是很乐观。 他谌明继作为参加iter的代表,也是我们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的主任,在以往应该是主力。 但在今天的会议上,他反而几乎没有发言。 当然,今天的会议其实也不是什么技术上的事情 只不过,今天的会议,一些人的强硬态度,让他心中隐隐有些感觉担心。 回过头来,谌明继看了一眼身边的代表,带着一些试探的意味询问道:“许主任,你说这米国,到底是什么意思?” 听到询问,走在他身边的许莫负扭头看了一眼谌明继。 虽然这位谌院士和那位徐院士有些矛盾,但他毕竟也是院士,而且还是国内可控核聚变领域的领军人,为国奉献了一生。 笑了笑,他开口道:“无非就是眼红徐院士手中的技术罢了,咱们的破晓聚变装置做到了四十五分钟的运行时间创造了新的辉煌,走在了世界前沿,他们想利用iter胁迫我们交出这些技术而已。” 闻言,谌明继接着问道:“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交出技术?哪怕是他,都清楚这是不可能的。 他和徐川有矛盾,但那也是关起门来自己的事情,内部解决就行。 对外,再怎么说也都是一个国家的,是一家人。 公开出去,那是不可能的,除非用技术换技术。 许莫负笑着道:“暂时什么都不用做,拖时间就行了。” 顿了顿,他看了一眼谌明继,接着道:“在技术问题上我们是不可能松口的,无论是高温超导材料,还是等离子体湍流数控模型,都是徐院士私人的财产。除非徐院士自己愿意,否则国家不可能,也不会去做交换技术的事情,更别提免费公开了。” 这句话,他既表明了高层的立场,也可以说是间接的提醒眼前这位谌院士不要去想一些其他的东西。 毕竟高温超导材料和数控模型对于可控核聚变来说都相当重要,如果真拿出去交易的话,绝对能换回来不少的好东西。 而庐阳那边的east工程是和iter国籍合作项目挂钩的,如果通过iter换到了技术,庐阳那边肯定能接收到一部分的好处。 这次的会议,几乎全程由他们这些搞外交的在谈判,也是顾虑这方面的东西。 谌明继点了点头,沉默了一下没有再说话。 老实说这些东西其实都和他没有什么关系。 他担心的是,那些西方国家可能会借此发难,将他们从iter中踢出去。 虽然现在对方还没这个意思,但后面就不知道了。 恼羞成怒之下,以米国为首的那些人,也不是做出这种事情。 甚至,一些原有的约定,或者说那些正在进行中的交易,都可能被截断。 可控核聚变是张能填饱所有人肚子的大饼啊,哪怕现在吃不着,但是看到了希望,都足够所有人激动了。 老实说,谌明继是真的不希望走到这一步的。 别看国内的可控核聚变走在了世界前沿,但如果抛开那台破晓装置的成果来说,甚至包括破晓在内,目前其实都是沿着那些已经走过的轨迹在走的。 甚至,就连聚变装置,其实都是从其他国家买和交易回来的。 庐阳的east是从苏俄那边买回的ht-7改造的、破晓聚变装置是从日耳曼那边买回来的asdex改造的、西南核工业那边的hl-2m、hl-2a等等,其实都是买来的。 看似辉煌,但实际上可控核聚变这种大型系统性的工程,华国目前研究的时间还太短了,完全由自己打造的可控核聚变实验堆,目前华国并没有。 别看east积累了一些经验,甚至那台破晓都做到了四十五分钟的运行,创造了新的记录。 但是在可控聚变这种涉及到很多学科的大型科研工程,后续的研究该如何进行,下一步该做什么,其实远远比已经做出了什么更加关键,也更加重要。 而在这方面,无论是欧洲还是米国,其实走的都比他们更远。 这个时间点,断开和他们的交流,在他看来其实并不是一件什么好事。 只不过上面已经做出了决定,他也改变不了什么。 技不如人,450秒的运行和45分钟的运行,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只希望这种糟糕的事情不要发生吧。 心里叹了口气,谌明继将一些想法和建议沉到了心里。 因为之前的事情,他和那位徐院士闹的已经很僵硬了,这会如果再提出一些想法,恐怕就真的彻底没有缓和的余地了。 另一边,金陵,徐川倒暂时还不是很清楚iter那边发生的事情。 这段时间,他没怎么去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基地,基本都在家里完善一些针对托卡马克装置氘氚聚变过程中会产生的磁面撕裂、等离子体磁岛等方面的理论。 当然,仅仅是一些想法理论完善,具体实际的,还需要等破晓聚变装置真实开启氘氚聚变点火运行后,依据实验数据来进行分析处理。 不过老实来说,谌明继想的东西从理论上来说的确是没有问题的。 华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起步太晚了,尽管目前已经走到了前列,但其实依旧处于一个追赶的地位。 不过那是对于其他人而言的,对于他来说,要论可控核聚变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后续的研究该如何进行,恐怕全世界加起来都抵不过他一个人。 再天才的研究员,再牛逼的团队,也不可能预测十几年后可控核聚变是如何发展的,又有那些路线和研究方式是错的。 但徐川可以,他是带着时间差重生回来的。 这未来的时间中,可控核聚变是如何发展的,在哪些地方有问题,那条路线在未来是可行的,又有那条路线是不可行的,不说全部,至少大部分他是清楚的。 所以,站在他的角度,即便是华国脱离了iter,其实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毕竟从一开始,栖霞山核聚变工程就是一个完全独立的项目,从未依赖过iter那边的技术。 当然,这些事情谌明继不可能知道,所以从他的角度出发,其实也没有错。 只能说,谁也不会想到,会有一个重生者出现在这一领域中。 随着时间的流逝,日子也渐渐的来到了十二月初。 从别墅回到栖霞山基地后,徐川也忙碌了起来,破晓聚变装置的改造接近尾声,等离子体湍流数控模型的优化,在科学院那边的支持下也早已经完成。 破晓聚变装置的第二次重启运行时间,就在眼前,相关的事情,都需要他主持大局。 终于,在一周后,破晓聚变装置的改造彻底完成。 剩下的,就是对应的检查了。 说起来很简单,但要针对性的完成所有设备的检查,尤其是这次还额外添加了氘氚原料聚变点火运行流程的情况下,检查需要的时间,比以往更多。 毕竟氘氚原料聚变点火可不是闹着玩的,一个没注意,那就是重大安全事故。 而且氘氚原料在真正聚变的时候,会产生中子辐照,尽管第一次运行实验不可能注入大量的原料,顶天了一毫克,但聚变释放出的能量,远比核裂变更大。 虽然破晓聚变装置和项目基地均已经全面做好的应对措施,但终究是头一次开启这样的实验,过程是否顺利,结果是否能达到预期,谁也无法保证。 花费了五天的时间,破晓聚变装置的工程师和研究员们终于完成了相关的设备检查。 站在总控制室中,徐川的目光透过监控画面落在了核心试验区庞然大物上。 这一次的实验,目标总共有两个。 第一个目标是将由氦三与氢气模拟的高密度等离子体运行时间推进到至少一百分钟以上。 第二个目标则是至少运行一次氘氚原料聚变点火实验。 前者是针对性的继续完成运行时长的控制实验,后者则是为了收集实验数据,解决氘氚聚变过程中产生的磁面撕裂、等离子体磁岛等问题。 至于氘氚原料在聚变过程中产生的中子辐照对第一壁材料的破坏问题,虽然同样在这次的实验数据收集中,但解决这个问题的排序,优先级并不在本次实验中。 毕竟如果连长时间的运行等离子体都做不到的话,去提解决聚变过程中的中子辐照问题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随着准备工作的完成,上午九点半,徐川下达了实验开始的指令。 与此同时,在繁多工作人员的操控下,沉睡在核心实验区的破晓聚变装置,再一次发出了咆哮声。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在上一章,时间算计上有些错误,我脑子有点抽了,十月底过一个月是十二月,我把十二月整个忽略掉了(qaq),抱歉。 第三百八十七章:不只是一百分钟! 伴随着总控制室中的指令,完成了改造的破晓聚变装置再一次启动了它的脚步。 这是一台钢铁巨兽,腹腔中容纳着上亿度的超高温等离子体,朝着那扇名为‘希望’的大门缓缓的前进着。 那些重新调整,甚至更换过的外场超导线圈在经历了超级计算机无数次的模拟后,如预期中一样稳定的调整着破晓聚变堆腔室中的约束磁场。 而由氦三与氢气组成的模拟高温等离子体在腔室中转动着,犹如地球被太阳的引力所牵引一样,行驶在可以预测的轨道上。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很快就来到了四十五分钟。 这是一个关键节点,上一次的运行试验,就止步于此。原因在于第一壁温度,以及对那些偶尔脱离约束磁场控制的高温等离子体的的负荷,已经逼近极限了。 至于现在,从总控制室中检测的各项数据来看,情况似乎还不错的样子。 望着控制台上的各项数据,徐川耳边也响起了各小组的工作汇报。 【当前约束磁场稳定,外场线圈状态良好!】 【.】 【第一壁中子壁负荷已达0.27mw/㎡,当前等离子体负荷涨幅预计第一壁材料将在六小时后收到损伤!】 【.】 一项项的汇报在耳边响起,徐川认真的听着,分析着相关的数据. 确认当前破晓聚变装置的状态良好后,他下达了‘继续运行’的指令。 不得不说,在重新调整了外场线圈和再度优化的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模型后,破晓聚变装置的状态,比他预测中的还要优秀不少。 原本存在于氦三与氢气模拟高温等离子体模拟运行中的轻微磁面撕裂与等离子体磁岛等问题在这次的运行中得到了压制。 以至于第一壁的温度与负荷上升速度远低于第一次的运行实验。 果然,融合型的聚变装置,才是可控核聚变的出路。 当然,优化后的破晓聚变堆是否如理论上那般优秀,能否支撑得起可控核聚变这一重任,还需要看后面的氘氚运行实验。 那才是真正的考验。 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着,眨眼间,就临近了中午十一点四十五分钟。 从上午九点三十分开启实验,破晓聚变装置堆腔室中的高密度等离子体的控制已经超过了整整两个小时。 总控制室中,确认了破晓聚变堆的运行状态依旧良好后,徐川重新下达了指令。 “停止氦三与氢气的模拟运行!” “收到!” 两个小时的高密度等离子体模拟运行,再配合总控制台各项监控指标的数据,以及各小组的汇报,足以证明优化后的破晓聚变装置的优秀了。 两个小时,并不是它的极限! 但对于徐川来说,这一次的运行实验,已经达到了第一个目的,接下来,就是真正的实战了。 伴随着破晓装置的停止运行,各小组各单位迅速重新忙碌了起来。 要将运行模式从氦三与氢气的模拟高密度等离子体实验切换到真正的氘氚原料聚变实验并不是简单将原料替换一下就可以的。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原先没有设备都准备都要连接上去或调整,比如氦灰的过滤装置、水冷偏滤器的调整、等离子体湍流数控模型的调整等等一系列的东西都需要进行准备处理。 即便是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在前几天就已经做好了,但今天需要处理的事情仍然很多。 哪怕时间已经临近中午,是该吃午饭的时候了,项目上各小组的成员也没有任何一个人离开工作岗位。 当然,午饭还是要吃的。 毕竟下午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事先就准备好了的盒饭,在十二点钟准时送到了总控制室和各岗位的工作人员手中。 除去一些需要在破晓停止运行后立刻检查的工作,所有人都接过盒饭扒拉了起来,包括徐川和几名前来做跟踪采访报道的新闻媒体记者。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 尤其是在今天这种极为重要的时刻,每个人都得保持好状态才行。 匆匆的扒拉了一份盒饭,徐川灌下半瓶矿泉水,压下嗓子眼的食物后他迅速转身投入了工作中。 准备工作从中午十二点开始,一直忙碌到了下午三点半,相关的设备和调整才处理过来。 站在总控制台前,徐川望着重新调整过的破晓聚变装置,在那台钢铁巨兽上,很明显的可以看出一些并不算大的改变。 深吸了口气,看了眼时间,他沉稳的开口道:“各小组汇报工作情况!” 【外场线圈已完成调整!】 【等离子体湍流数控模型已完成调整!破晓超级计算机状态良好!】 【水冷偏滤器已完成调整!】 【icrf加热天线状态良好!】 【第一壁测试系统已就位】 【.】 一项项的汇报声有力又带着些激动颤动的在总控制室中响起。 所有人都知道,今天下午的测试,意味着华国的可控核聚变领域即将踏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徐川站在总控制室中,认真的听取着一项项的汇报,直到所有小组的反馈完成,确认无误后,他再度深吸了口气,沉稳的下达了新的指令。 “各小组注意!现在开启第二轮测试!” “收到!” “收到!” “.” 随着新指令的下达,破晓聚变装置再度从沉眠中醒来,开始了新一轮的变化。 外部电流供应! 液氮与液氦流入! 超级计算机与数控模型开始运转! 稳态磁场稳步上升. 一项项之前就已经达到过的目标再度开始重复,调整后等离子体湍流数学模型控制着外场超导线圈在破晓聚变装置中生成了一个全新的约束磁场。 以往从未使用的氦三单粒子电磁探测系统也连接上线。 伴随着一项项的要求与阶段达成,徐川的心跳也不由自主的有些加快了起来。 “报告!当前破晓聚变装置各项状态已达到预期目标,相关设备运转状态良好,可随时通入氘氚原料进行点火实验。” 负责破晓聚变装置整体状态的赵鸿志走上来汇报着情况。 徐川点了点头,沉稳有力的开口道:“通入一毫克氘氚原料!启动点火运行实验!” 随着指令的下达,负责各项工作,各组控制室的人员迅速忙碌了起来。 “氘氚原料已通入!” 听到这声汇报,徐川望向了总控制台,不由自主的屏住了呼吸,篡紧了双手。 成功与否,就看接下来的了。 ps:二更求月票。 第三百八十八章:坐不住的米国 对于可控核聚变技术来说,用氦三与氢气进行模拟高密度等离子体运行实验,与直接使用氘氚原料进行点火运行,是完全两码不同的事情。 事实上,抛开惯性约束这种模仿氢弹爆炸的路线来说,在磁约束这条路线上,真正做过点火运行实验的国家和装置,几乎屈指可数。 前者对于实验装置的要求并不算很高,能形成磁场约束,做到让高温等离子体流在反应堆腔室中运行就够了。 氦三与氢气在高温的情况下,尽管能模拟出高密度等离子体的运行状态,但终究还是和氘氚原料聚变点火有区别的。 氦三和氢气在反应堆腔室中运行时,并不会真正的产生聚变现象,这就是最大的区别。 每一颗氘原子和氚原子在聚变时,都会释放出庞大的能量与中子,这些都会对等反应堆腔室中运行的高温等离子体造成影响。 除此之外,聚变过程中释放的中子束还会脱离约束磁场的束缚,对第一壁材料造成极为严重的破损。 这是氘氚聚变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中子无法被磁场束缚,这是物理界的常识。 如果真的有人能做到约束中子,整个理论物理界甚至是整个物理界都得跪下来求他指导前进的方向。 氘氚聚变产生的中子辐照,是整个可控核聚变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中子辐照对于材料的破坏并不仅仅只是原子嬗变和对内部化学键的破坏,还有最纯粹的物理结构上的破坏。 它就像是一颗颗的子弹击打在一面钢板上一样,每一次都会在钢板上造成一个空洞。 当然,只不过它是微观层面的。 如何解决氘氚聚变过程中会产生的中子辐照问题,以及第一壁材料的选择,同样是可控核聚变中的一个超级难题。 如今破晓聚变装置已经走到了这一步,面对氘氚聚变所产生的中子辐照,已经是就在眼前的事情了。 总控制室中,徐川屏着呼吸,望着总监控大屏。 在氘氚原料注入到破晓聚变装置中后,在icrf加热天线系统的加持下,迅速转变成等离子体状态。 外层线圈形成约束磁场迅速将等离子体化的氘氚原料约束在由数控模型形成的通道中,微调磁场稳定的调控着这些微量的高温等离子体,在腔室中运行着。 如果有一双能看到微观的眼眸,此刻会在破晓聚变装置中看到宇宙中最为美妙的场景。 上亿度的高温之下,氘氚原子外层的电子被剥离,原子核裸露出来。极高的温度对于这些等离子体来说,带来的是极高的活跃度。每一颗原子核都如同高速上的汽车一样,在道路上飞驰着。 当一颗氘原子核与一颗氚原子核碰撞在一起时,这个宇宙中最美妙的反应,发生了! 氘氚聚变,形成了氦原子和一个中子,并释放出了庞大的能量。 这是所有生命的源泉,亦是人类梦想中的终极能源。 总控制室中,伴随着氘氚原料等离子体化,一道道的汇报声亦激动的响起。 “检测到高温氘氚等离子体!” “外场超导线圈运行状态良好!” “观测到聚变反应!” “第一壁检测到强中子辐照!” “.” 每一道汇报声响起,众人的心脏便跟着剧烈的跳动了一次。 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那一道“观测到聚变反应”的汇报了。 这意味着,在破晓聚变装置中,等离子体氘氚原料,顺利的完成了碰撞和聚变,释放出来大量的能量。 或许产生聚变反应的,仅仅是这一毫克氘氚原料的九牛一毛,但它依旧闪耀如星辰,让人沉醉。 此时此刻,流淌在破晓聚变装置中的氘氚等离子体,犹如梦想照进现实一般。 虽然它的质量只有一毫克,虽然它的运行的时长只有短暂的一分钟,虽然它对于可控核聚变来说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 但却依旧璀璨无比,漫长如一个世纪的时光,亦如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 伴随着icrf加热天线的关闭,超导线圈的电流供应停止,反应堆腔室中等离子体温度也快速降低了下来。 当整台破晓聚变装置完全停止运行的时候,那压抑了许久的欢呼声,也终于响彻在实验室内。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也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声,肃静的气氛瞬间被引爆,所有人都欢呼了起来。 有人激动的欢呼,有人互相拥抱在一起庆祝,更有人在轻轻的用手抹去眼角的湿润。 站在人群中,徐川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无论如何,在今天,他们又创造了一个新的辉煌,史书亦将由他们书写。 两小时以上的高密度等离子体运行、氘氚原料点火运行实验的完满成功,意味着破晓聚变装置在可控核聚变这条路上,成功的跨入第二阶段。 纵观整个世界,能做到这一水平的国家或实验堆,没有! 他们如今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 当然,随着这次实验的运行,他们要解决的麻烦和问题也有很多。 最大的麻烦,莫过于氘氚原料点火运行聚变过程中产生的中子辐射了。 尽管这一次的实验只运行了短短的一分钟,尽管由数控模型进行约束的磁场依旧稳定的发挥着作用牢牢的控制住了高温等离子体湍流,尽管氘氚原料只有一毫克 但氘氚聚变过程中产生的中子辐照,依旧对破晓聚变装置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损伤,无论是第一壁材料还是其他设备。 好在运行时间不长,辐照量并不算大,中子辐照产生的损伤都属于可修复的范围。 不过即便是如此,短时间内破晓聚变装置也没法再启动运行实验了。 当然,尽管付出的代价不菲,但收获也是相当丰厚的。 两小时以上的高密度等离子体运行数据、托卡马克装置氘氚原料聚变点火运行的可行性、第一壁材料的中子辐照数据等等。 这些都是极为宝贵的实验数据。 尤其是第一壁材料的中子辐照数据,其科研价值更是无法用金钱来换算。 在全世界,有这种由真实氘氚原料点火聚变一分钟后获得的数据,可以说是独一无二了。 或许一些以前也冒险进行过点火运行的装置也有类似的数据,但徐川可以肯定的是,那些点火运行时间,基本不会超过十秒钟。 而在国内,这更是从未有过的。 哪怕是最为先进的east,也从未做过氘氚原料点火运行实验。 破晓装置的第二次点火运行,并没有在外界引起太大的关注,网络上的议论并不是很多。 不过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就截然不同了。 两小时的高密度等离子体运行,一分钟的氘氚原料聚变点火运行,带来的震撼完全不弱于第一次创造的四十五分钟运行时间。‘ 几乎所有搞可控核聚变的学者,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尽管开始氘氚原料聚变点火运行对于可控核聚变的真正实现来说,只不过是踏出了第一步。但相对比他们这些还在门外徘徊的来说,这已经是极大的领先了。 米国,普林斯顿pppl实验室。 正在和费弗曼讨论着pppl装置该如何进一步优化控制模型的主管哈利法克斯·布鲁斯收到了这一惊人的消息。 对面,看着脸色变化复杂无比的哈利法克斯·布鲁斯,费弗曼好奇的问道:“怎么了?” 听到询问,哈利法克斯从走神中回过来,语气中带着一丝羡慕的道:“华国那边,那位徐教授二次重启了破晓聚变实验,不仅做到了两小时的高密度等离子体运行,还尝试了一分钟的氘氚原料聚变点火运行。” 闻言,费弗曼愣了一下,道:“两小时?氘氚聚变点火?他们进度这么快的吗?” 哈利法克斯·布鲁斯苦笑了一下,道:“新闻报道已经出来了,应该是真的。” 顿了顿,他接着道:“相对比之下,咱们就落后很多了,pppl至今能实现的最长高密度等离子体运行时间也不过是十几秒而已。至于氘氚聚变运行,那更是遥遥无期。” 说着,哈利法克斯看向费弗曼,苦涩道:“看来当初你说的是对的,在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这方面,徐教授才是真正的关键。” 就从破晓聚变装置先后实现的四十五分钟和两小时以上的高密度等离子体运行来看,说徐川手中没有一套优秀等离子体湍流控制方案恐怕谁都不信。 甚至搞不好等离子体湍流的数学模型他都已经完成研发了。 毕竟在如今各大研究机构还在以秒为推进的对照下,两小时的运行时间这实在是太夸张了。 而当初,pppl实验室也有这样的机会的。 费弗曼曾和他表示过只有那位徐教授加入,他们才有希望研究出高温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模型。只是他并没有重视,尽管的确亲自出面邀请过,但也只是邀请了一次就放弃了。 而现在,对方已经走在了前面,他们pppl和费弗曼一起研究的等离子体湍流控制模型依旧还遥遥无期,pppl装置的运行时间,也依旧还停留在秒级。 对面,费弗曼摇了摇头,道:“单从数学能力看来,恐怕当今数学界已经没几个人能比得上他了。” “或许在一些擅长的领域,我还能和他比较比较,但放到全面来说,别说是我了,就是全能的陶教授恐怕都不是他的对手。” “两个七大千禧年难题啊,这份成就纵观整个数学界的历史,能相提并论的也屈指可数。” “或许他现在的影响力还没有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数学家大,但只要他还在数学界发展,影响力这东西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的。” 哈利法克斯·布鲁斯耸了耸肩,转而似乎想起了什么,思索了片刻后,他兴奋的开口道:“费弗曼,你说我们有没有机会从徐教授手中购买一批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 “从普朗克那边的仿星器螺旋石7x来看,影响运行时间并不止是等离子体湍流的数学模型,我相信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肯定没有数学模型,但他们借助那份高温超导材料,在仿星器上依旧做到了半个小时的运行时间。” “如果能购买到,pppl装置或许也能做到半小时的运行。” 费弗曼想了想,道:“的确有机会。他是一个很念旧情的人,如果以普林斯顿的名义购买,他应该会同意的。” 顿了顿,他又补了一句:“如果拉上德利涅和威腾的话,概率会更大。” 闻言,哈利法克斯拳掌相击,笑道:“当然,我会去拜访一下德利涅和威腾的。” 另一边,华盛顿。 在破晓聚变装置再度取得两小时的进展时,米国能源蔀终于坐不住了,在白屋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 站在讲台前,米国能源蔀的蔀长丹·布鲁耶特正侃侃而谈,发表关于近期备受关注的可控核聚变技术的讲话,同时宣布将增加投入可控核聚变领域的资金等等。 与此同时,丹·布鲁耶特也回应了关于流传已久的美国打算退出iter组织的传言,当然,这不是他的主要目的。 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回应这点,目的并不仅仅是单纯的鼓舞国民信心,还有着打击另一个国家的目标。 “.米国从未有过退出iter的计划,相反,我们不仅不会退出,还将继续增加对iter的投入,履行我们在iter的责任与义务。” “在这一点上,米国不会像某个国家一样,利用iter获取大量可控核聚变领域的技术,却从来都不履行责任和义务。” “利用iter的共享约定从iter中汲取技术壮大自己,却并不共享自己的研究,这显然是违反约定的,在这一点上,我们伟大的米国将继续承担世界警察的职位,维护iter成员国的利益!” “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增加对可控核聚变领域的投资,增加与盟友的合作,并且尽我们所能,早日完成对可控核聚变这项技术的研发。” “.” ps:求月票,大佬们来点月票吧,排名都一路下跌了。 第三百八十九章:米国的反垄断调查 破晓聚变装置所取得的成果,必然会刺疼一部分国家敏感的神经。 只不过谁也没想到,在十月份第一次运行取得四十五分钟的重大突破后,在那位徐教授的带领下,仅仅时隔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那台破晓装置又一次创造了全新的记录。 两小时的高密度等离子体运行,一分钟的氘氚原料聚变点火运行。 这意味着什么,几乎所有搞可控核聚变的学者都清楚。 哪怕是那些对可控核聚变技术一知半解的政fu人员,也同样清楚这背后代表着什么。 米国恐怕也没有想到,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内,在他们还在想办法打探消息,商议对策的时候,华国就能将可控核聚变技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不得不说,在面对破晓聚变装置第二次创造的成果,他们,终于急了。 而且,对于米国来说,算是一脉继承的华国和苏俄如果在某一项大家都还在一起竞争的技术或领域上取得了优势,那更能刺痛神经。 上个世纪的对立给米国带来的记忆实在是太深刻了。 如今那个庞然大物虽然已经解体了,但它留下精神依旧在持续着。 对于米国来说,继承了那个庞然大物精神的两个国家,无疑是必须要重视的。 几十年的时间,还不足以它完全磨灭掉对那种精神的恐惧。 毕竟,经历那一代的如今还有人存在。 另一边,欧洲。 在米国能源蔀那边公开对外讲话的时候。 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中,螺旋石7x正在做着第二轮的高密度等离子体运行实验。 不得不说,华国破晓聚变装置的成果,的确刺激到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背后的金主。 在破晓装置完成了两小时的运行后,迅速给他们提供了一批新的科研资金,这才有了短时间内螺旋石7x能第二次启动极限测试的资格。 毕竟这种极限测试,对于可控核聚变实验堆是有一定的损伤的,尽管这种损伤不是不可修复的,但既然是损伤,修复起来肯定需要耗费额外的资金。 走入总控制室,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的主管罗伯特·麦克看向一旁正主持着运行实验的提尔曼·伦特,问道: “这次有希望突破一个小时吗?” 望着监控屏上的数据,提尔曼·伦特教授想了想,道:“很难。” “这两个月的时间我们尝试改进了仿星器的控制方案,约束时间有小幅度的提升,但距离一小时长时间约束应该还存在一些距离。” “除非.” “除非什么?” 深吸了口气,提尔曼开口道:“除非降低一些等离子体的温度,并且冒着第一壁被损坏的风险强行去尝试一下,或许可以达到一小时。” “但是我不建议这么去做,老实说,即便是我们做到一小时,距离徐教授的两小时也有很大的极限。我更建议慢慢来。” 闻言,罗伯特·麦克叹了口气,道:“来不及了,至少我们需要一项成果来振奋一下我们的信心。至少,我们不能被拉太远” 听到这话,提尔曼·伦特也沉默了一下。 虽然他是偏向科研方面的学者,但坐在他这个位置上,对于罗伯特说的这些东西也并不是不懂。 如果螺旋石7x是托卡马克装置还好,在那位徐教授以类托卡马克装置做出的成果基础上,各国肯定会毫无例外的将资金投资到托卡马克装置上。 但螺旋石7x是仿星器,如果无法跟上脚步的话,恐怕预算什么的,会被砍掉一大截,甚至直接因此而荒芜掉也不是没可能。 想着,提尔曼叹了口气,道:“我尽力试试。” 罗伯特·麦克拍了拍他的肩膀,沉默的看向螺旋石7x。 如果说谁最不想螺旋石7x停机,他绝对是其中一个。 这不仅仅关乎他的命运,也关乎到这十几年在螺旋石7x上投入的心血。 螺旋石7x对于他来说,就像是一个孩子一样,他是一点点的看着长大的。 沉默了片刻,罗伯特想起了什么,重新开口道:“对了,针对那位徐教授的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cern那边已经签订的合同可能会被终止。” 听到这话,提尔曼·伦特扭过头来看向罗伯特,一脸的问号。 “嗯。” 罗伯特点了点头,接着道:“不仅如此,至于目的,可能是想逼迫徐教授提供高温超导材料技术?” “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的。” “他们疯了吗?”提尔曼教授一脸的不可思议,道:“要知道现在并不是徐教授需要出售高温超导材料,而是其他的研究机构需要。” “在高温超导材料领域,目前没有哪一种材料能比的上铜碳银复合材料了,它对于各种需要超导材料做体系的设备提升都相当明显。” “如果这种材料放在我们这里,恐怕是禁止对外出售的,就算是出售,应该也仅仅是选择性的针对盟友提供一些而已。” “以目前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产量,恐怕连满足华国自己内部的需求都做不到,那对他有什么意义吗?” 望着监控屏幕上的画面,罗伯特眯着眼睛道:“有时候,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让别人失去和让竞争对手也得不到同样也是目的。” “以华国和米国的关系,恐怕米国想要从那位徐教授手中拿到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很难,而其他国家,比如欧洲这边还是有希望的。” “既然这样,那就不如一起禁止算了。” 顿了顿,他接着道:“而且cern那边的订单如果反悔,那位徐教授的损失恐怕也相当大。再加上材料问题,那么高温超导材料领域的国际订单是会空缺出来的,从这来看,对于谁更有利可想而知。” 提尔曼问道:“cern那边会同意?要知道其他的高温超导材料在超导性能方面可远不及徐教授手中的,从咱们的螺旋石7x上就能看出来。” 罗伯特耸了耸肩,道:“cern的学者们大抵是不是同意的,但是cern做主的,最终还是提供科研经费的理事,如果资金方不同意,理事会恐怕也没办法。” 叹了口气,提尔曼沉默的望向螺旋石7x。 政zhi过多的干预科学的发展,这对于科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但没办法,科学如果想发展,又得依赖政zhi的资金投入。 这是一个死循环,各国都绕不开。 好在他们这边已经顺利的完成了交易。 至于其他的研究机构,那就没办法了,他也管不了那么多。 另一边,华国。 对于米国的行动,还在栖霞山可控核聚变工程基地忙碌着收尾工作的徐川自然是不清楚的。 不过就算清楚了,他也不会太在意。 正如提尔曼·伦特教授说的一样,以现在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产量,别提满足全世界的需求了,就是满足国内的需求都相当困难。 正在这时,办公室的大门被人敲响了。 徐川应了声‘请进’,走进来的是高弘明和另一个中年男子,高高瘦瘦的,带着一副眼镜,约莫四十来岁样子。 他没见过这人,不过经高弘明介绍后,知道了对方的来头,国家能源那边的人,叫谈阳煦。 三人来到客厅后,谈阳煦笑着率先打了个招呼:“事出紧急,冒昧前来打扰徐院士您的研究工作,实在是抱歉了。” 徐川笑道:“客气了,谈主任有什么事不妨直接说。” 谈阳煦点了点头,道:“既然这样,我就直说了。” “第一件事是我们这边收到了消息,米国那边准备联合其他国家针对您名下的川海材料研究所发起调查。主要方向是高温超导材料,或许会波及到您和cern那边的签订的订单合同,可能会被取消。” “?????” 听到这个消息,一时间徐川都有点懵,一脑袋的问号。 针对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发起反垄断调查? 什么鬼?米国脑子瓦特掉了吗? 高温超导材料可不止他这一种来着,小岛国那边bi系高温超导材料、欧洲那边的镧系高温超导材料、米国自己的钇系高温超导材料这些都是高温超导材料来着,只不过在超导性能方面竞争不过铜碳银复合材料而已。 从这方面来看,他名下的高温铜碳银复复合超导材料根本就构不成垄断行为。 而且更关键的是,这不是买方市场,是卖方市场啊。 目前是各国需要他手中的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不是他非得挤进别人家进行出售来着。 这种情况下,针对他发起调查,只能说出这个主意的是真的鬼才。 至于取消掉cern的订单? 老实说如果真被取消掉了,他还是有点心疼的,毕竟这可是大几十亿的订单。 至于其他的方面,禁止他的高温超导材料在其他国家出售么? 这在未来或许是个麻烦,但目前来说,国内的订单产量都满足不了,更别提出口国外了。 现在出口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意义并不在于赚钱,而是在于交换一些技术。 比如之前和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那边合作交易的asdex装置这种,这才是它的价值。 至于其他的,老实说,徐川想不到什么太多的东西。 毕竟他人在华国,又不是在米国。 想了想,徐川看向了谈阳煦,有些好奇的问道:“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谈阳煦:“一方面应该是想禁售您手中的高温超导材料,另一方面,可能大概和iter那边有关。” “iter?” 谈阳煦点了点头,道:“嗯,前段时间iter的总部卡达拉舍那边召开了几场理事会,米国那边指控咱们从iter获取到了大量的技术,却没有履行对应的义务。” “他们认为我们在接收iter可控核聚变相关技术的同时隐瞒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违背了iter的成员国约定,要求我们公开高温超导材料技术和等离子体湍流数控模型。至少是面对iter公开。” 徐川微微愣了下,摇摇头道:“对iter公开和对全世界公开有区别吗?全球有能力独立搞可控核聚变的,几乎都加入iter了,对iter公开,不就相当于对全世界公开了嘛。” 谈阳煦点了点头,道:“这就是难点了,咱们肯定不可能公开这两项技术,但后续继续扯皮的话,米国那边可能会联合其他的成员国,将咱们踢出iter。” “针对徐院士您手中的高温超导材料的禁售和反垄断调查是米国第一步,而后面将咱们踢出iter,可能就是第二步了。” “至于后面还有没有第三步第四步,暂时还不清楚。” 听到这里,徐川亦皱起了眉头。 高层带来过来的消息,既然能到这里说给他听,那么可信度是可以肯定的。 这两个消息,无论是对于他来说,还是对于华国的可控核聚变事业发展来说,都不是什么好消息。 禁售和针对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调查,损失cern的订单对他来说都不算什么太严重的问题。 但是如果华国被踢出iter计划的话,恐怕就有点麻烦了。 iter这种国际多国联合搞的大型项目进展一直都很慢这是事实,各国之间互相扯皮推脱也是事实。 但不得不说的是,这种大型国际联合项目,基本上成员国和参与国都是从中收益的。 哪怕没有什么国家会将自己最先进的技术投资上去,但拿出来的东西,其实也不会太差。 尤其是对于华国来说,加入iter的这些年的确获得了不少的好处。 当然,获得好处的同时,自然也会付出一部分的东西,包括几十亿上百亿的科研经费、一些国内的先进技术等等。 如果华国被踢出了iter,意味着之前的投入就全打水漂了。 另外,由华国负责的那些订单,比如icrf加热天线订单、比如钨钼第一壁材料订单等等项目,也会直接被其他国家接手取代。 这些都是直接的经济损失。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与国外研究所在可控核聚变上的访问交流,iter那边为华国提供的工作岗位、科研人员的交流等等,这些也都会损失掉。 就比如cern,目前华国参与进cern的学者,从研究生到博士生,再到高校教授等等,林林总总算下来,每年都至少有好几百人会参与。 这些人都依赖着cern做科研,做成果。 而放到iter这边其实也不列外。 如果撤离的话,这些学者都将受到影响。 如果说对前面米国针对他的反垄断调查与禁售什么的,徐川并不怎么放在心上;但后面这个,就不得不考虑一下了。 ps:晚上应该还有一章,求月票 第三百九十章:命运的纷争,开始了! 办公室中,徐川沉默了一下。 老实说,针对他的反垄断调查什么的,他真没放在心上。 他现在对于资金的需求有,但并不是那么高。 而且更关键的是,他是一名学者,是一名科研人员,不是一个商人。 简单的来说,就是无欲则刚。 他没有什么求米国的地方,自然不用鸟对方。 但涉及到iter和国内其他学者及可控核聚变的发展,他就不得不多考虑一下了。 徐川没有问米国为什么会这么做,也没有问他们有什么理由这么去做。 因为他知道,对于那个国家来说,真要做这些事情,一个最普通甚至都不符合逻辑的借口就足够了。 反正米国不要脸又不是第一次了。 现在的问题是,该如何处理这件事。 思索了一下后,徐川看向谈阳煦,问道:“是怎么想的?有什么安排或者应对措施吗?” 谈阳煦小心谨慎的回道:“这件事很麻烦,在收到相关的消息后,那边已经开会商议过了。不过老实说,咱们并没有什么太好的解决办法。” “我这次过来,目的也是想和您这边交流沟通一下,看看如何处理这些事情。” 听到谈阳煦询问他的看法,徐川不由的皱起了眉头。 思考了两分钟后,徐川抬头看向谈阳煦,见状,这位能源的主任立刻坐直了身板,一脸肃穆的等待着指示。 没太在意这个,他食指轻轻的敲了敲桌子开口道:“我说说我的看法吧。” 闻言,谈阳煦迅速摸出了笔记本,准备记录。 徐川思忖了一下,组织了一下语言接着道:“首先以我对于米国的了解,如果这次我公开了高温超导材料和数控模型这两项技术,下次米国人依旧会得寸进尺索要其他的东西。” “破晓装置如今能有这么大的进展,关键点就在于这两项技术上。如果交出去,不仅会导致咱们失去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领先,也会在其他领域造成莫大的影响。” “在我看来,这是一场新的竞赛。” “虽然iter在过去的确给我们提供了不少的帮助,但我们也为iter付出了几十亿上百亿的经费和相关的技术,从那里得到帮助并不是免费的。” “而且如今的iter,其实对咱们的帮助并没有那么大了。一方面是iter的进度远不如破晓,另一方面,在破晓取得这么大进度的情况下,恐怕接下来其他国家也不会再对咱们提供技术帮助了。” “毕竟可控核聚变的重要性,你我都知道。” “所以在接下来与其在iter中受制于其他人,不如咱们直接退出iter!” “至于那些原本在iter那边搞研究的学者和科研人员,如果他们愿意,我这边可以全盘进行接收。” “当然,这么做,咱们之前在iter那边的投资会全损失掉,这的确让人惋惜。但事已至此,当断其断。” “退缩,咱们是不可能退缩的,也没有后路。” 在徐川看来,与其在iter那边继续搅屎,还不如直接将人员和经费抽回来,在国内专注的搞自己的。 iter那边能提供的东西,对于如今的破晓来说,其实已经没那么有吸引力了。 至于可控核聚变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后续的研究方向,有他在,还操心这个? 在这一块,徐川敢放言整个iter加起来都pk不过他一个人。 对面,谈阳煦迅速的记录下一些关键的信息,随后有些担忧的问道:“退出iter的话,也是条路,不过这对咱们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发展,会不会有些影响?” 在来之前,高层那边也不是没有找科学院那边的专家院士了解过一些这方面的东西。 退出iter,放弃掉以前的那些投资,尽管的确损失很大,但对于国家来说也不是不能接受。 只不过如果退出iter,会对国内的可控核聚变发展造成影响的话,就需要考虑一下了。 当然,最重要的意见,在于眼前这位年轻的国宝级学者口中。 如果他觉得退出没问题,那么上面肯定会参考他的意见。 毕竟带着华国可控核聚变领域走向巅峰,创造奇迹的,是他,而不是别人。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反倒放松了不少,他靠着椅背轻松的笑道:“放心吧,这方面我可以保证,不会有太大的影响的。” “east那边可能会受一些影响,但对于破晓来说,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毕竟从一开始,破晓就是单独独立的项目工程。” 顿了顿,他接着道:“而且以破晓现在的进度来说,iter那边已经没法提供什么帮助了。咱们做到了两个小时以上的运行,都开始了氘氚聚变实验,而其他国家,除去螺旋石7x外,基本都还在以秒为单位进行实验。” “你说更落后的他们,能给我们提供很大的帮助吗?” 听到徐川这样说,谈阳煦脸上也带上了一丝笑容。 的确,在某一个领域中,落后的国家或许有一些独特的优势技术,但真正推进这个领域往前走,肯定是走在最前面的国家。 笑了笑,他开口道:“有徐院士您这句话,我就放心了。我会完整的将今天的交流与您的意见反馈上去的。” 徐川笑道:“麻烦你了。” “客气,这是我的应该做的事情。”谈阳煦笑着起身,告辞离开了办公室。 办公室中,徐川目送谈阳煦离去后,靠在椅背上闭目沉思了起来。 在他看来,这是一场新的竞争,强度完全不亚于的上个世纪的冷战。 而在大势所趋之下,唯有向前走才是真正的答案。 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变局是这场竞争的开始,或许也会是决定世界新格局的关键。 作为这场纷争旋涡中心的关键人物,他能做到的,就是尽全力去推进破晓的发展,去让可控核聚变的火花,最先点亮在这片神州大地上。 想着,徐川睁开眼,长舒了口气后朝着实验室走去。 命运的纷争,从这一刻再次开始了! 第三百九十一章:好消息和坏消息 栖霞山可控核聚变研究院中,站在实验室内,徐川看着显示屏上的图像和数据。 而在实验室的一侧,还有着一间隔离实验间。 在那里面,扫描电镜、金属原位分析仪、质谱分析仪等设备正在分析着设备中的材料。 破晓聚变装置第二次的极限实验,创造的不仅仅是两小时的高密度等离子体运行记录,还有一次氘氚原料聚变点火运行实验。 真正的氘氚原料聚变点火运行实验,带来的数据与价值,不是氦三与氢气模拟高密度等离子体流运行能比的。 后者尽管同样能在温度、密度等方面接近前者,但终究是没法发生聚变现象的。 而前者,哪怕仅仅只有一毫克的量,却能做到真正的氘氚聚变释放能量,释放中子,提升等离子体的温度,扰乱等离子体运行等等。 这些都是氦三与氢气模拟运行所无法做到的。 尤其是第一壁材料的中子辐照损伤,这是可控核聚变中继控制反应堆腔室中的高温等离子体湍流的下一个世界难题。 第一壁的材料不仅仅要面对反应堆腔室中上亿度的高温氘氚等离子体,还要面对氘氚原料聚变过程中产生的中子束。 除此之外,第一壁材料可能甚至还要承担氚自持的功能。 dt可控核聚变的两种原料分别是氘和氚。 氘元素在地球上的含量巨大,光是海水中就蕴藏了大约40万亿吨的氘,制取也相对简单很多。 但相比较氘来说,氚在地球上的存储量就相当稀少了。 全球自然资源中的氚存量几乎少到可以忽略不计了,自然界的存量只有3.5千克左右。 而目前各国对氚原料的存储,所有的国家加起来也不超过二十五公斤。 一方面是氚会自主的发射β射线而衰变,半衰期仅有12.5年的短暂时间。 另一方面则是制备它一般都只能通过核反应。 目前在工业上制备氚,主要是利用反应堆的中子,采用锂-6化合物做靶材,生产氚,然后利用热扩散法,使氚富集至99%以上再收集保存。 而中子束不可控,再加上核裂变堆中产生的量也不大,所以产量很低。 因此在可控核聚变技术中,如何让氚保持自持循环,同样是相当关键的问题之一。 或许有人会觉得可以利用粒子加速器来加速中子轰击锂材料制造氚原料,但有这种想法的,老实说基本都是高中没认真学习物理的。 中子不带电子,加速器的磁场对它根本就没任何作用。 要是磁场能约束中子,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第一壁的材料也不至于那么难找了。 好在氘氚聚变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中子,如果利用中子来轰击锂-6化合物靶材,在理论上是可以维持氚自持的。 而在上次破晓聚变堆的运行中,徐川就做了这样的实验。 在第一壁上面,他让人安装了锂-6化合物靶材、钨合金、钼合金、石墨、碳复合材料、铍合金等各种材料片。 其中锂-6化合物靶材材料是用于测试在氘氚聚变过程中,释放的中子是否真的能如同理论上一样轰击锂材料产生足够的氚原料。 而其他的材料,则是为了寻找最合适的第一壁材料。 中子辐照可不是闹着玩的东西。 就目前而言,它能对大部分的材料,对绝大部分的金属材料都产生极强的嬗变作用。 这不仅会破坏材料的结构,还会如同发泡剂一般,将材料变成极为脆弱的泡沫。 想象一下,一块和泡沫箱一样厚的钢铁,被你用手轻轻一掰就碎成了渣子是什么感觉? 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中的中子辐照就能做到这一点。 事实上情况也正是如此,尽管上次破晓聚变装置使用的氘氚原料只有一毫克,但在聚变过程中产生的中子依旧对这些部署在第一壁上的各种测试材料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损伤。 不过值得高兴的是,锂-6化合物靶材在实验过程中的确起到了对应的作用,氘氚聚变产生的中子束撞上它后产生了一些氚元素。 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利用锂-6化合物靶材作为反应物,解决氚自持这一难题从理论上来说是可以做到的。 这也算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了。 毕竟在以往,可没有哪个实验机构或者研究机构能真实的做到利用实验堆进行氘氚聚变反应测试中子+锂材料合成氚原料。 他们这应该是第一次。 不过好消息有,但是坏消息更多。 那些安装在第一壁材料上的各种对抗中子辐照的测试材料,损伤程度,比徐川计算中的要更高。 看电脑屏幕中的图像,站在徐川身边的另一边材料学教授赵光贵轻轻叹了口气,道:“从实验数据来看,问题比我们想象中要多不少。” 徐川望着电脑上的图像,道:“再多也得一一解决不是么?” 闻言,赵光贵叹道:“话的确是这么说,但咱们的麻烦可不少。而且咱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在可控核聚变这一块,已经没有其他的研究机构或实验室能给我们提供经验作为参考了。” 听到这话,徐川笑了笑,道:“参考其他人的经验和思路的确能给我们提供很大便捷,但终究是在别人的路上走而已。在科研这方面,要想有所成就,终究是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的。” “偷懒的方式或许适合其他领域,但对于搞学术研究的我们来说,该怎么做,怎么解决问题,终究是需要我们的自己去独立思考的。” 一旁,从水木大学那边调过来材料学教授邢学兴笑道:“能走在前面拓展边界,这是每一个研究员和学者都希冀的事情。” 顿了顿,他将话题重新引回了实验数据上:“不过赵教授说的也没错,咱们这次的麻烦可不少。” “无论是氚自持还是各项抗中子辐照样品材料的损伤,都远低于实验前的预料。” “利用中子轰击锂靶材,的确可以做到生成氚元素。但生成量和我们收集到的量并没有理论上那么多。” “一方面是腔室中聚变生成的中子束并没有全都作用于锂-6化合物靶材,它携带的能量太高,会直接击穿靶材,导致反应的数量远低于预期。” “另一方面则是这些中子携带的能级太高,1.2亿度温度下,氘氚聚变释放出来的中子束能级堪比中大型粒子对撞机了,这会对靶材和第一壁都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 徐川思索了一下,道:“第一个问题倒还好解决,大不了可以将靶材的厚度提升一些。另外可以做成全覆盖式,整体将反应腔室包裹起来,这样一来中子束就不是浪费。” “至于第二个就有点麻烦了。” 可控核聚变不是核裂变,核裂变的温度是远比不上核聚变的。 哪怕是大当量的核弹爆炸,中心温度顶天也就百万摄氏度级别。 当年投放在广岛的小男孩,爆炸核心区域的温度只有六千多度。对比之下,这个数值在可控核聚变中简直不值一提。 六千多度,这个数据连破晓聚变装置运行的等离子体温度的零头的零头都不够。 而核弹爆炸的温度都只有这样,那么利用核裂变效应发电的核电站温度就更低了。 因此绝大部分能用在核裂变反应堆上的对抗辐照材料,根本就无法用于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上。 不仅仅是用于氚自持的锂靶材在实验过程中受到了损伤,其他部署于第一壁的实验材料,也同样有损伤。 一旁,赵光贵试探着开口道:“将聚变温度降低一些如何?” “氘氚聚变的温度在一千两百万度左右就可以发生,一点二亿度,这翻了整整十倍了。” “虽然降低温度会影响氘氚等离子体的活跃性,进而影响到聚变数量和产生的能量。但牺牲一部分热量和能量换取第一壁材料的稳定并不是不可取的。” 徐川想了想,摇摇头道:“可行性不大。” “热运动虽然可以使中子发生非弹性碰撞,热运动速度越高,对物质的影响就越大,但聚变堆中的中子束的能级并不单单来源于温度。” “它的主要来源是氘氚原子核聚变时产生的能量推动,每个氘氚原子核聚变都会产生一个14.1mev的中子,这部分在高能物理上是注定的,而降低温度只是消减了一部分外力而已。” 赵鸿志点了点头,道:“嗯,从这方面来看,降低温度从而减小中子对第一壁材料的破坏基本不大可能了。” “而从中子辐照后的材料分析数据来看,钼、钨、石墨烯这些材料在第一阶梯,受中子辐照的影响较小,奥式钢、陶瓷这些在第二阶梯、其他的更差。” 一旁,水木大学的邢学兴教授摇摇头道:“钼不行,这个水木那边之前有做过研究,钼在接受中子辐照的时候会嬗变成放射性元素。至于钼合金的话,就需要更多的尝试了。” “倒是钨,钨合金可能还有点希望。目前iter和east那边的第一壁材料都采用的钨合金,耐热性能不错,嬗变产物是锇和铼,不存在放射性问题。” 徐川摇了摇头,道:“钨大概也行不通。” “钨的耐热性和嬗变产物都没什么问题,但是它的物理塑性和热膨胀系数的差异,以及热应力的积累等问题,会导致材料内部产生裂纹。” “这对于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来说是致命的。” 听到徐川否决钨合金,实验室中又陷入了沉默。 第一壁的材料问题的确很麻烦,麻烦到目前全世界都找不出来一种合适的。 毕竟在可控聚变堆中,第一壁材料受到等离子体中发射出来的高能中子、电磁辐射和高能粒子(氘氚氦和其他杂质)的强烈作用。 一个商用的托卡马克反应堆,理论上来说,一般中子壁负荷至少要达到5mw/m2以上。 中子壁负荷是一个与聚变堆的功率密度有关的设计指标,数值上等于单位面积的第一壁材料上的聚变中子源强度与中子能量的乘积。 而绝大部分的耐热材料,在面对这些极端严苛的属性挑战时,根本就达不到要求。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个问题真要那么容易解决,也不至于留到现在了。 毕竟可控核聚变是全世界有能力搞都会搞的东西,里面的各种技术难题,材料问题肯定都讨论过无数次了。 盯着电脑显示屏上的数据,徐川沉思了一会后开口道:“我觉得,第一壁的材料选择,或许我们要改变一下思路。” 闻言,实验室中的其他人都看了过来。 赵鸿志问道:“怎么说?” 徐川思忖了一下,组织了一下语言后开口道:“每个d-t聚变都会产生一个14.1mev的中子。由于中子不带电,无法用磁场约束,会直接轰击到第一壁材料上产生损伤。” “14.1mev是个很大很大的能量,要知道材料中束缚原子的都是各种化学键,其键能大约在1~10ev之间。” “也就是说,一个14.1mev的中子所携带的能量,足以破坏上百万个普通的化学键,这无疑会对材料造成难以恢复的损伤。” “而在聚变堆里,高能中子就像一颗颗射向材料的子弹,不断的撞击金属原子,打断其周围的化学键,迫使原子离开原来的位置,从而破坏规整的原子排布。” “如果是单纯的要抵抗中子的话,或许使用铍金、石墨、石墨和铀238这些材料制成的结构能做到,核裂变堆里面不就是利用这些材料做中子反射的么。” “但放到可控核聚变反应堆里面,就不行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需要中子来做氚自持,否则目前存储的氚原料根本就无法支撑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使用。” “所以我个人觉得,与其在金属材料中寻找一种抵抗材料,还不如将目光放在其他材料上试试?” 第三百九十二章:第一壁材料! 听完徐川的话语,众人思索了起来。 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中的第一壁材料,目前无论是在华国也好,还是米国,亦或者欧盟等地方,主要考虑的材料还是金属与合金。 第一壁,就是需要直接面对核反应堆热辐射和高温粒子风的设备内壁。 同时为了能够利用核聚变反应来发电,还必须要把核聚变产生的热辐射和离子风给转变成电能才行,这个把热辐射和粒子风给转变成电能的设备也要有第一壁做保护。 而除了中子束辐射、氘氚氦等各种高能粒子的冲击外,第一壁材料还得承受高温。 尽管反应堆腔室中高温氘氚等离子体是处于磁场的约束中的,并不与第一壁材料接触,但第一壁材料所面对的,仍然是数千度的高温。 并不是每一种材料都能耐这种程度的高温的,相对比其他的材料,金属材料的性质毫无疑问更适合。 这也是目前第一壁材料的主流是金属与合金材料的主要原因。 但现在眼前这位,却告诉他们与其在金属材料中寻找一种抵抗材料,还不如将目光放在其他材料上看看。 这不由的让众人沉思了起来。 思索了一下后,水木大学的材料教授邢学兴抬头问道:“如果抛开金属的话,能选择的材料就不是很多了。” “在前几个月的时候,我参加了一场欧洲那边的国际材料交流会,会议上和人聊过可控核聚变第一壁的材料,欧洲那边似乎在研究用陶瓷材料做第一壁材料的可行性。” “而且国际上也有一些研究机构比较看好使用纳米陶瓷材料,这是一条新路线。或许咱们也可以尝试一下?” 徐川摇了摇头,道:“陶瓷恐怕同样行不通。” “陶瓷材料的耐高温性能和对抗中子辐照的性能虽然还不错,能用。但陶瓷的导热性太差了,如果无法将第一壁积累的热量从反应堆中带走,最终还是会出问题的。” “石墨烯或者碳纳米材料如何?”一旁,赵光贵思考了一会后开口问道:“如果从耐热性方面考虑,碳材料在无氧环境下能达到三千五百度以上,超越了绝大部分的金属材料。” “同时一些碳材料的导热性能也很不错,比如石墨烯,石墨烯的导热性就很优秀,有利于表面热量的导出。” “我查阅过相关的文献,用碳纤维代替钨钼等合金材料,在国际可控聚变领域是一条和纳米陶瓷同样被看好的技术路线。” “甚至部分研究所已经在尝试开始使用碳纳米材料来代替部分金属材料作为第一壁的内壁结构了。” 徐川思索了一下,回道:“碳材料倒是可以考虑一下。” “你说的没错,在不接触空气和氧化剂时,一些碳材料能够承受三千度以上的高温。在耐高温这点,碳材料可以与钨的熔点媲美,符合第一壁材料的需要。” “但是如果应用到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上的话,碳材料在高温下也有个致命的缺点。” 闻言,其他人纷纷看了过来。 徐川笑了笑,接着道:“别忘了dt可控核聚变的燃料主要是氘和氚,它俩都是氢的同位素,具有氢的化学性质。” “这两种物质的高温等离子体,一旦撞上碳材料,很容易被碳给吸收掉,除了有吸附作用以外,还有化学作用,把碳变成有机物。” “不仅仅会改变材料的性质,影响第一壁性能的发挥的同时,也会消耗核聚变的燃料,降低核聚变的效率,尤其是对于昂贵且具有放射性的氚元素的吸收,是我们很不希望看到的。” “毕竟本来氚就不够,就稀缺,如果再被第一壁材料吸收了,我们的麻烦就大了。” “不过碳纳米材料的确可以考虑一下,抛开这个致命的缺点来说,碳纳米材料理论上来说其实很适合。” 顿了顿,徐川抬头看向赵光贵,笑道:“至于这个缺点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就交给赵教授你了。” “后续赵教授你这边带领一个小组专门研究一下吧,这或许是一条可行的路。” 闻言,赵光贵愣了一下,随即脸色一喜,激动了起来:“我会尽全力的!” 能在可控核聚变这种超级工程中独立率领一个项目小组,这可谓是一个偌大的机缘。 有这份经历,以后无论去哪里工作,都是会被抢着要的。 而且在这里搞研究,并不用担心科研经费的问题。 有眼前这位大佬在,经费就不是问题。 当然,这并不代表他能随意的挥霍经费什么的,也没办法将经费揣进自己的兜里,但至少,在研究试错、探索新路线等方面,不用操心经费会因长久没有成果而中断。 搞学术,大部分都还是讲情怀讲梦想的。 谁不想发几篇顶级的sci期刊呢?谁不想自己做出来个青史留名的研究成果呢? 徐川没太在意这些,笑了笑,鼓励道:“加油吧。哪怕这条路没法探索出来,也希望你能在碳纳米材料上摸索出一些有用的东西。” 一旁,赵鸿志好奇的问道:“徐院士,抛开纳米陶瓷和碳纳米材料外,你的选择是什么?” 闻言,其他人也纷纷看了过来,好奇徐川的选择到底是什么。 毕竟在这位大佬否决掉金属材料、纳米陶瓷和碳纳米材料后,第一壁材料留下的选择空间就几乎没多少了。 徐川笑了笑,道:“老实说我并没有什么选择合适的材料路线,不过针对除了中子辐射外的其他的辐射,我倒是可以想办法解决。” “????” 实验室中,不少人一脸的问号,但很快,就有人反应了过来。 水木大学的材料教授邢学兴一脸感兴趣的问道:“是前两年徐院士您用于核废料发电上的‘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技术?” 在加入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前,他对于眼前这位年轻至极的大佬做过一些了解。 抛开他在数学物理天文这些理论上的成果来说,这位大佬在材料学领域的成果也可以说是国内的巅峰。 其他人可能没多少感觉,毕竟在理论方面诺贝尔奖、菲尔兹奖、七大千禧年难题等名头实在太大了。 但作为核能材料领域的他,怎么可能对那种能解决核废料的技术没感觉? 核废料可是世界顶级难题,自从核能被利用起来,核辐射就是个让各国都无比头大的问题。 如果不是眼前这位前两年创造的奇迹,恐怕现在华国还在如何为越来越多的核废料头疼。 当然,他也只是清楚有这么一项技术能解决辐射难题,具体到底是怎么样的并不知道。 毕竟这是‘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技术的核心,严格保密的东西。 听到邢学兴教授的话,徐川轻笑着点了点头,道:“没错。在‘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技术中,有一项专门用于构造材料的技术,叫‘原子循环’。” “各种辐射的危害在于超强的电离能力,能破坏传统材料的晶界、结构等性质,会导致材料脆化、弱化失去特性等。 “但如果有一种材料的晶界结构修复速度能跟上核辐射的电离能力呢?那么是不是就能意味着它能完美的拦截住各种辐射?” “‘原子循环技术’就是基于这样的理论建立的起来的。” “通过这项技术构造出来的材料,能在遭受到辐射破坏,晶界被电离后迅速完成自我修复,重新凝结成稳定的晶界结构。” “我想,如果找到一种合适的材料,再通过这种技术构造出来,应该是能充当第一壁材料面对高温等离子体的各种辐射和高能粒子的。” 三年前他回国的时候,就想过了在可控核聚变这条道路上该怎么走了。 回国后接手的第一个项目,一方面的确是解决了核废料难题,另一方面,未尝不是在为可控核聚变铺路。 ‘原子循环’与‘辐射晶构’这两项技术,用在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中的第一壁理论上来说是完全没问题的。 邢学兴感兴趣的思索了一下,道:“我之前了解过一些核废料方面的东西,从理论上来说,能够处理高浓度核废料辐射难题的材料,应用在第一壁上应该是没问题的。” “当然,利用你说的这项技术合成的材料的选择方面需要考虑。至少在温度、抗粒子冲击等方面需要注意。” 顿了顿,邢学兴接着好奇的问道:“辐射和高能粒子的冲击可以被吸收搞定,那中子束和中子辐照呢?” “要知道第一壁材料面对的最强难题就是中子辐照,携带强能量的中子辐照能破坏所有材料的结构,甚至会造成空腔结构,导致第一壁材料整体的肿胀脆化等问题。” “我想,你这种技术应该没法吸收中子吧?至少大规模的吸收是不可能的。” “毕竟中子在可控核聚变中还有用,如果吸收了,氚自持就没法完成了。” “所以中子你该怎么处理?”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第三百九十三章:ITER最后的会议 氘氚核聚变中产生的中子该如何处理,是可控核聚变中最大的难题之一。 高能级的中子束对传统材料的破坏实在太大了。 而且更关键的是,可控核聚变需要中子束来轰击锂靶材完成氚自持,没法像核裂变堆一样用铍合金、石墨等材料反射回去。 听到的邢学兴教授的问题,徐川笑了笑,道:“我并不打算用第一壁材料来处理中子。” 闻言,实验室中的其他人均好奇的看了过来。 徐川思忖了一下,组织了一下脑海中的想法接着道:“与其在第一壁处理中子辐照,我觉得不如在绕开第一壁再进行处理。” “我想大家都吃过夹心三明治吧。” “外面两层面包,里面是肉和奶酪等夹心” 话说到这,负责破晓聚变装置的赵鸿志已经明白了过来,眼神明亮的看向徐川,道:“你准备将第一壁材料设置成三层?” “第一层用你说的那个抗辐射材料吸收除去中子束以外的其他辐射和高能粒子、第二层布置锂靶材,用于中子轰击锂靶材,形成氚自持;第三层则是最后的防护层,以防止中子辐射泄露。” “是这个意思吧!” 望着徐川的眼神中,赵鸿志带着兴奋的光。 这种设计,在历史上并不是没有。但是要寻找一种能吸收其他辐射,又不吸收中子,与中子反应的第一壁材料很难,甚至可以说几乎找不到。 而现在,如果有办法研究出一种这样的材料,那么实现三层夹心三明治般的第一壁整体防护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关键点就在于最外层的防护材料,既要能吸收其他辐射和面对高能粒子的冲击,又要能不和中子,或者说少和中子反应。 这实在太难了。 听到赵鸿志的解释,实验室中其他人也反应了过来,纷纷思索了起来。 不得不说,这种方式似乎真的可行的样子? 利用氘氚聚变反应中产生的中子轰击锂靶材,来制造氚原料,是整个核聚变反应堆技术中的关键部分。 毕竟氚的存量很少,且制造难度相当高。 如果不能完成氚自持,依赖外界提供的话,各国都承受不起这份昂贵的代价。 要知道现在氚的价格已经昂贵到二十五万rmb一克了,按照价格来算,一千克的氚,价格需要2.5亿。 所以中子不可能浪费,必须要利用起来。 徐川看了眼实验室中的其他人,笑着道:“关键点就在于寻找一种能够让中子穿透过去,又能吸收其他辐射和高能粒子的材料。” “我之所以说不如将目光放在其他材料上试试的原因就在于这里。” “中子束对金属键的破坏力很强,而且金属的自我修复能力太差。哪怕是使用原子循坏技术重构金属结构,它的修复能力也没法得到显著的提升。” “相对比之下,一些能吸收能量重新连接化学键的材料,就更适合了。” “即便是少量的吸收一些中子,我觉得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相对比其他的核装置来说,氘氚聚变释放的中子数量量级至少提升了两个级别。” “如此庞大的中子量,理论上来说损失一些也足够我们完成氚自持了。” 顿了顿,徐川看向赵光贵教授,笑道:“从理论上来说,碳材料其实相当符合这一要求的。” “利用原子循环技术重构的碳材料,晶界的修复能力相当强,而且碳核相对稳定,不易与中子发生反应。” “但遗憾的是,大部分的碳材料都有一个缺点,它能吸收氘氚原料。这对于可控核聚变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赵教授你的担子很重,要想办法解决这点啊。” 听到这话,赵光贵情不自禁的咽了口唾沫,心头顿时就像是压了万斤巨石一样,沉重无比。 这个任务太重了啊!!!! 不是说好的只是一条方向的吗?怎么这会就变成关键了啊?压力一下子就巨大了起来啊。 徐川笑了笑,没太在意。 给点压力而已,这位赵教授的能力还是有的,不过想要靠他改进碳材料完善第一壁的材料结构,可能性不是很大。 倒不是说他能力不行怎么的,而是因为他并不懂原子循环技术。 要想做到既能吸收辐射,又能让中子穿透过去,还要做到能自我修复晶界,原子循坏技术和辐射隙带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而目前这两项技术并未全面公开,掌握了的除了他,也就是以前跟随着他一起做‘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项目的一些研究员略懂一些了。 实验室中,徐川和这些材料领域的研究员们一直讨论到了深夜才散去。 今天的交流,虽然说没有确定到底使用哪一种材料来作为第一壁的材料,但一些路线和方案是初步确定下来了的。 剩下的,就是将这些方案与路线详细进一步的整理出来,然后开会讨论确定完善后,再分派给不同的人选,一步步的按照实验进行推进。 要实现可控核聚变这项技术,光靠他一个人是不行的。 不过对徐川来说,如何去实现这个目标,他心中早就有了对应的规划。 这种大型工程,哪怕目前还仅仅只是实验堆阶段,涉及到的领域和课题就超过了三位数。 而他作为总负责人和总设计师,必须将这个庞大工程拆分成不同的课题与领域,再分配给合适的人选。 当然,这些说的是有基础且相对简单的。 比如在氘氚原料聚变点火运行后,等离子体湍流数控模型进一步优化、包层屏蔽模块优化、如何针对氦三涉及一套全新的电磁观测体系等等,这些以前有过实验,亦或者科学院或者国内其他地方有研究的东西,徐川就交给其他人去处理了。 而那些难的,需要讨论的,就先单独拎出来讨论后,再进行分配。 比如今天针对第一壁材料的选择和考虑,不仅仅是碳材料这一条路线,还有铍合金、钨合金、奥式钢等其他原本热门的第一壁材料同样也有专门的小组在研究。 徐川虽然并不怎么看好金属材料作为第一壁材料,但他也是人,不是全知全能的神,说不定看法也有问题呢? 毕竟是全世界都在研究的东西,破晓还是得留出一部分研究员做对应实验的。 至于他自己,老实说暂时还留不出太多的时间放在材料的研发上。 在搞定第一壁材料之前,他还得去解决掉氘氚原料聚变过程中的产生磁面撕裂、扭曲摸、等离子体磁岛等问题。 之前的实验数据没出来,他只能做个理论方向的推测。 而现在,虽然破晓暂时还只运行了一次氘氚聚变点火实验,也仅仅只有一分钟,但收集到的数据足够他初步进行分析了。 搞定这些后,后续破晓会继续做实验给他送数据,就可以一点一点的完善这些东西了。 与此同时,在徐川忙着研究可控核聚变的时候。 另一边,法兰西南部的马赛城附近的卡达拉舍地,iter总部。 最近短短两个月的时间,iter的理事已经召开了好几场不对外公开的内部会议了。 会议的内容自然是针对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以及等离子体湍流数学模型的。 至于结果,每一次都是不欢而散。 谁也不知道为什么,以往在iter项目上一向不怎么发表意见,甚至乐于交换技术和出钱购买技术的华国,在这一次为什么态度突然变得这么强硬。 不仅直接了当拒绝了米国那边的要求,就连欧洲这边试图通过利用技术交换技术的请求也被拒绝了。 这种情况下,僵持的局面变得难以收拾。 而米国那边似乎也没有了耐心,准备不再商议这事,而是准备直接联合其他成员国直接将对手踢出去。 今天就是抉择的时候了。 在等会即将开始的理事会会议上,iter将展开最后一次商议。 针对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项目中的高温超导铜碳银复合材料技术,以及高温等离子体湍流数控模型,发起iter合约技术共享最后的质询。 如果这次的会议,依旧没能得到一个令大部分成员国满意的结果。在会议的后半段,米国那边将发起理事会投票。 以未履行iter合约技术共享协定为理由,发起公开投票,决定华国是否还能继续留存在iter中。 可以说,今天就是最后的期限。 坐在会议室中,提前赶到的日耳曼的理事望着空荡荡,还未到来的华国代表席位叹了口气。 而从之前的讨论来看,想要东方那个国家在这件事情上做出退让,恐怕不大可能。 更关键的是,后续如果对方真的被踢出了iter,iter的前途恐怕也不见得有多么的光明。 毕竟华国在iter中承担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经费的提供,还是icrf加热天线技术、钨钼合金第一壁材料技术等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他们走了,谁来补足这一部分的缺陷? 靠米国吗? 别闹了,米国在这方面连约定中保证的百分之二十五的经费都一直拖欠着,只提供了百分之九而已,还剩下百分之十六没有付呢。 或许,这将成为iter组织分崩离析的导火索? 蓦的,日耳曼国的iter理事脑海中产生了一个想法。 这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毕竟这种大型国际联合项目,还是涉及可控核聚变这种重要能源的项目,指望能有多么的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 能源本就是敏感的东西,尤其是可控核聚变这种一旦实现就可以说是无限能源的技术,无论哪个国家在这上面领先了,都会引起其他国家的焦急和敏感。 再加上成员国几乎都有自己的可控核聚变项目,自然不愿意在iter上投入更多了。 与其说这是一个大家齐心协力搞可控核聚变的国际项目,不如说这是一个基于可控核聚变项目的国际交易交流平台。 大家将自己手中的优势技术拿出来,做做削弱后卖给其他国家,获取经费或者说自己想要的技术,这才是iter的真相。 而现在,很明显这个平台已经临近分崩离析了。 ps:二更求月票! 第三百九十四章:你们自己玩去吧 上午,临近十点,在iter会议即将开始的时候,iter的总部大楼外飘起了点点雪花。 很快,零星飘落的点点雪花演变成了鹅毛大雪。 对于法兰西,尤其是南部地区来说,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冬季虽然冷,但下雪并不是很常见,有时候一年到头都不见得有雪。 像今天这样飘起鹅毛大雪的情景,数年都不见的有一次。 大雪纷飞,似乎预兆着什么。 再次来到iter的总部,谌明继沉默的望着玻璃窗外。 今天,大概就要出结果了。 上面对iter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估摸着今天结束,他就要离开了。 从03年开始,到现在过去了整整十七年,十几年的心血就这样没了,谌明继也不知道自己是个怎样的心情和感受。 不过坐在他身边的许莫负就没想那么多了,他看了眼手表,九点五十分,还有十分钟,会议就开始了。 相对比他们卡着点过来,其他成员国的理事倒是早就已经到了。 如果是以往,他们肯定是第一批到的人。至于现在,他们压根就不在乎了。 看着正望向他的米国iter理事,许莫负毫不在意的对视了一眼,然后淡淡的挪开了眼神。 五分钟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十点整,iter的理事会的总干事伯纳德·比戈教授主持了这场会议。 先进行的是iter示范堆的修建日程安排与相关报告,不过这只是会议的开场小菜,很快就完成了。 紧随其后的,就是讨论关于iter协合约技术共享协议一事。 在总干事伯纳德·比戈教授宣布这一议程开始的时候,米国的理事代表就迫不及待的站了起来。 “关于在iter协合约技术共享协议,我方再次重申对可控核聚变技术共享原则一项进行调查。” “这是一份调查报告,自03年华方加入iter后,从iter中共计接收了多达七十三项与可控核聚变相关的技术。” “然而华方在利用iter协合约技术共享协议接收技术的同时,却没有履行自所应承担的义务。” “如果在这次调查与审判中,华方继续拒绝履行本该属于自己的义务,我方将联合樱花国、高丽国共同对向理事会申请发起投票,商议华方iter成员国的身份是否合格。” 话音落下,会议室中也骚动了起来。 尽管今天坐到这里的,都提前收到了消息,知道米国可能不耐烦了,不想再继续拖延下来。 但直接开始就亮底牌的操作,仍然让大部分的人感到有些诧异。 按照常理来说,不应该是先交流一会,再然后走流程么? 看来这次米国是真的急了。 是想要将对方踢出去后,再集中力量搞iter示范堆吗? 毕竟如今想要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再追上甚至是超过华国的话,直接建示范堆的是最快的。 那位徐教授给他们指明了一条路,在等离子体湍流数控模型+高性能超导材料的组合下,重走托卡马克装置实现可控核聚变似乎是可行的。 真要集合了iter其他成员国的能力,相信在进度上应该会比华国快上不少。 只是,真的能做到吗? 会议室中,日耳曼的理事代表望着面无表情的华国代表,内心隐隐约约的有些不安。 如果将华国从iter请出去就能让他们在可控聚变的研究上落后于iter,相信其他的成员国都乐于见到这一局面。 但是从目前来看,可控核聚变技术的两大核心超导材料和数控模型都在那位徐教授手中。 将华国从iter中请出去以后,他们就没基本没有机会再获取到这两项技术了。 至少在可控核聚变上,没有哪个国家会那么的蠢,将自己领先了一大截的优势拱手相让。 一步先,步步先。 如今华国都已经实现了两小时的高密度等离子体运行,甚至都已经开始尝试氘氚原料聚变点火了。 而iter至今实验堆都还没建立起来,各国自己的可控核聚变工程绝大部分也都在以秒为单位做实验。 光是从这来看,华国就领先了全世界一大截了。 想要依靠将对方从iter中清出去拉低他们的研究进度,谈何容易? 更何况,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的负责人,是那位徐教授。 从他在数学界开始崭露头角以来,就一直都在创造各种传奇故事。 或许,将华国从iter中请出去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只是这种事情,他这种小人物的意见也没什么用。 听着耳边传来的议论声,看着各成员国理事代表脸上变换的表情,许莫负对上了米国代表有些咄咄逼人的目光。 从对方的眼神中,他看出了三分得意、三分自负、三分掌控全局的信心. 毫不在意的瞥了对方一眼,许莫负站了起来,环顾了一圈四周,缓缓的开口道:“我国有句古话说的好,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对于贵方的指控,早在两个月前的第一次会议中,我方就已经做了完整且详细的解释。本着遵守iter协合约技术共享协议规则,我方已经公开了相关的进度和必要的数据。” “然而贵方在缺少证据,违背原则的情况下,依旧蛮横无理的指控我方未遵守iter协合约技术共享协议,且在后续长达两个月的时间不依不饶,试图通过iter给我方施加压力,让我方交出与iter协合约技术共享协议毫无关系的技术。” “从贵方这长达两个月的表现来看,iter并未具备公平合作的基础,它甚至能够成为贵方毫无道理打压其他成员国的借口。而我方,对于这种不具备公平合作性质,不讲道理的国际组织,一贯保持着警惕的看法。” “因此!” 许莫负深吸了口气,目光冷冷的注视着米国的理事代表,沉稳有力的继续道: “在这里,我代表外jiao蔀宣布,从现在开始,我方将正式退出iter机构!” 随着话语的落下,整个会议室中寂静如死海,针落可听。 许莫负并没有理会这些呆滞愕然的代表和理事,他轻轻笑了笑,开口道:“言已至此,诸位,再见了!” 说罢,他整理了一下放在桌上的合同与文件,转身离去。 一旁,谌明继望了眼脸上写满了错愕、惊诧等各种表情的各国代表,心中微微叹了口气,转身跟着其他人一起离开。 另一边,办公桌的桌头,iter理事的总干事伯纳德·比戈教授看着起身离场的华国代表一脸惊愕和茫然。 他们,主动从iter中离开了? 为什么? 这才是第一次交锋而已,米国那边虽然有心想要将他们清退出去,但是投票都还没开始啊,最终结果并没有确定。 至少欧洲不一定会在这次的投票中站在那些米国佬那边的。 相对比将华国从iter组织中清出去,欧洲更希望能借助iter这层关系从那位华国和那位徐教授手中交易到数控模型和超导材料这两项技术。 但是现在,希望破灭了。 另一边,办公桌对面,米国的理事代表看着华国代表潇洒离去的背影,脸上同样带着错愕。 不知为何,当看到那潇洒离去的背影,空荡荡的大门时,他的心里忽然升起了一股不好的预感。 似乎,他们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随着许莫负和谌明继等人的离去,死寂的会议室中这才逐渐嘈杂了起来。 看着乱糟糟的会议室,总干事伯纳德·比戈教授再度叹了口气。 华国主动退出iter,这对于iter这个国际组织来说可真不是一个好消息。 甚至,iter搞不好会因此分崩离析。 但对于他来说,该做的工作依旧还得继续。 只希望米国佬这次能兑现他们的诺言,在华国退出iter后,主动承担起华国留下的经费空缺、科研人员空缺等问题。 否则,他能看到iter的崩溃就在明天。 任由会议室中乱糟糟了好一会,总干事伯纳德·比戈教授才重新组织了语言开口道:“开始下一个议程吧” 不管怎么说,今天的会总得开完。 而且,趁着华国现在离开的机会,iter得将经费和资源从许诺的米国那里要来,时间不能拖,否则天知道下一秒米国是不是会反悔。 将一个好好的国际联合组织搅成一团糟,那些米国佬也不是第一次这样干了。 随着这场十年难得一见的鹅毛大雪结束,iter最后一次会议相关的新闻消息也传遍了开了。 随着新闻媒体的报道,以及国内新闻播报的简讯,这一消息也迅速在国内的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浪潮,甚至都一度冲上了热搜。 虽然排名不高,但也引起了很多吃瓜群众的讨论。 【霸气啊,第一次看到咱们这么硬气说话的!】 【霸气有什么用吗?还不是被逼的退出了iter?霸气解决不了问题的,离开了iter,我真的不知道我们的可控核聚变还能走多远。总之,我很悲观。】 【????楼上这话说可真是牧羊犬,你对国内可控核聚变的发展的印象,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吧?川神带领的破晓,都实现了两小时以上的运行了,iter堆都还没建成,谁离开谁没活路啊!】 【iter还是很强的,别看破晓做到了两小时的成绩,但螺旋石7x那边也做到了一小时的运行,其他国家很快会追上来的。倒是现在,我们被踢了,估摸着很快就会落后其他国家了,e=(o`*)))唉。】 【听说米国这么针对咱们的,就是因为那位徐教授没有遵守iter的协合约技术共享协议规则。按照协议,徐教授应该向iter公开研究进度和相关细节,但是那位徐教授并没有,这才导致咱们被踹走了。】 【这么说是徐教授的锅?】 【嗯,因为那个超导材料是他研发出来的,他不想交出去。听说cern那边和他签了个订单,lhc的升级需要大几十亿的超导材料,有这么多的利润,是我我也肯定不想交。】 【嘶~】 【扯什么勾八蛋呢,首先和iter那边挂钩的是国内的east,川神带领的破晓和iter没任何关系,也没义务和责任去和iter公开!其次,参加iter的国家这么多,有那个国家向iter公开了自己所有的技术的?能踏马带带脑子?】 【抛开其他的国家有没有问题不说,你敢保证那个破晓一丁点都不和iter挂钩吗?你敢说破晓一点iter的技术没用吗?如果敢,为什么不直接让米国调查?何必退群?】 【.】 与此同时,华国主动退出iter组织的消息,也在核聚变领域传遍,引起了全世界众多核能领域学者的讨论。 相对比那些一知半解吃瓜网友的看法来说,绝大部分核能领域的学者对这件事的了解就更深了。 看似是华国主动退出iter,实际上依旧是米国在中间瞎搅合。 相对比部分网民对华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发展的担忧来说,大部分的学者的意见则相反,他们对iter持有悲观的态度。 不少核聚变领域的学者都认为iter可能会随着华国的退出而停止前进的脚步,甚至会直接在不久的将来解散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仅仅是因为华国当前在可控核聚变领域走在了世界前沿,更是因为一直以来,华国在iter中承担着相当重要的支撑角色。 相对比米国来说,华国每年都及时承担了归属于它那一部分的科研经费不说,在科研人员和科研技术方面对iter的支持也是不留余力的。 不可否认,在这方面华国有着利用iter培养自己人才的意思,但参与iter的国家都是这样干的。 而且相对比其他成员国的学者来说,华国的学者在研究方面更加刻苦和认真,做事也更加卖力一些,也更能推动iter的发展。 所以对于iter来说,华国毫无疑问是一大重要支柱。 现在这根支柱离开了,iter这艘拼凑起来大船,还能航行多久,谁也不知道。 ps:昨天的章节,关小黑屋了。 第三百九十五章:整个欧洲最后的希望 在网络上议论纷纷的时候,徐川已经将自己关在办公室中好些天了。 没有关注网络上这些消息的他,正在潜心研究着氘氚聚变中产生的磁面撕裂等问题。 不得不说,在有了实际运行数据后,再配合之前完善的相关理论的,在突破这块问题上,他走的很轻松。 要想依靠单纯的等离子体湍流数学模型来解决这个问题不大可能,但通过配合改造破晓聚变装置的外层超导线圈,他有把握做到将磁面撕裂压制到不影响反应堆腔室中高温等离子体运行的程度。 问题虽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但能做到这一步,影响就不大了。 只等待下一次的破晓运行,再次进行实验就可以验证了。 如果磁面撕裂问题和第一壁材料都能解决的话,示范堆就可以直接开工了。 以栖霞可控核聚变园区的完善程度来说,示范堆的建造只需要在核心区域将全新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组装起来就足够了。 这花不了多少的时间。 至于网上的那些评论什么的,除非他自己看到,否则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基地也不会有人会主动拿过来给他看的。 检查了一遍整理出来的数据,徐川心满意足的将相关的数据保存了起来。 正巧这时,一个电话打到了他手机上。 拾起手机看了一眼,打电话过来的是cern的理事长戴维·格罗斯教授。 “格罗斯教授,好久不见,cern进来工作可好?” 接通电话后,徐川笑着问道,磁面撕裂问题得到初步的解决让他的心情的确很不错。 不过戴维·格罗斯心情就很是糟糕了。 “不好,一点都不好。”格罗斯摇着头唉声叹气的回道。 徐川笑了笑,好奇的问道:“怎么了?lhc的修建遇到了问题?” 在上半年cern决定停止对暗物质和惰性中微子的探索后,cern理事会决定对大型强粒子对撞lhc进行升级,还从他这边购买了一批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 按照进度,lhc的升级应该进行到一半左右了吧。 格罗斯叹了口气道:“是的。这不仅仅是cern的事情,也和你有关系。” 听到这话,徐川敏锐的意识到了什么,问道:“有人插手了lhc的修建么,你们会取消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订单?” 对面,戴维·格罗斯教授沉默了一下,苦笑着点点头道:“嗯,iter那边的事情,波及到我们了。成员国那边的理事.取消了cern和你的订单,准备重新从樱花国那边采购高温超导材料。” 背后的金主过度插手科研工作,这是任何大型国际联合的科研机构或组织几乎都逃不掉的宿命。 尽管在平常的时候这些背后的成员国可能并不会对研究工作和采购设备、材料等方面的事情指手画脚的。 但如果是涉及到了一些重要的科技争夺,亦或者决策什么,比如iter示范堆的建造选址什么的,这些机构和组织背后的成员国脑子都会打出来。 毕竟这些东西对建造国是大有裨益的。 而cern这边也一样,平常的时候成员国和理事并不怎么会插手他们的工作,可一旦成员国联合起来决定了哪件事,他们这些学者、研究人员,就没什么作用了。 除非集体退出,但这显然并不现实。 高能物理领域的研究,目前来说还没有其他的研究机构能够代替cern的。 而让他惋惜的,其实不仅仅是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订单的取消,还有电话中这位徐教授针对暗物质和惰性中微子的探索方法。 之前这位徐教授答应和cern合作的基础是建立在高温超导材料订单上的,现在订单取消了,他也没有义务再和cern进行合作了。 听到这个消息,徐川并没有太多的惊讶和诧异。 早在之前,上面就和他打过招呼了。现在cern取消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订单,也在意料之中。 思索了一下,徐川问道:“iter那边的结果怎么样了?” 闻言,戴维·格罗斯反倒有些好奇的问道:“你不清楚?” 徐川摇了摇头,道:“我这几天一直都在做自己的研究工作,没怎么了解外界发生的事情。” 格罗斯叹了口气,道:“你们国家主动退出iter组织了,目前正在清理资料和相关的东西,准备撤离。” 徐川没在意的笑了笑,道:“退就退了吧,iter的进度实在太慢了,各国间互相扯皮,科研经费什么的扯个没完没了的,相信这点你也有感触。” 格罗斯点了点头,轻叹了口气。 的确,这种问题几乎是所有国际联合机构组织的通病,cern这边也不例外。 他在cern主持工作的这些年,做的最多的工作并不是科研或者指挥cern怎么运转,而是面向各成员国解释一笔笔的经费用途、解释各种科研成果什么的。 没办法,在科研界,一般来说谁掌握了经费,谁就是爸爸。 和戴维·格罗斯教授聊了一会后,徐川挂掉了电话。 cern那边在米国的压力下取消掉了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订单,虽然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还是有些让人肉疼的。 毕竟这可是大几十个亿的订单。 不过在面对公布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和等离子体湍流数控模型的基础上,也并不是不能接受。 可惜的是,西部超导集团针对lhc改造生产的那些高温超导材料,浪费了。 毕竟当初在签下合同后,相关的材料就已经在生产了。 而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在定型后因为物理性质的关系几乎没法改变形状用于其他的设备上。 或许,自己修建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日程和安排,要提上来了。 思索着,徐川脑海中冒出来一个想法。 受可控核聚变技术和iter那边的影响,cern或许都可能会进一步的排斥华国的学者。 如果是这样的话,建造属于自己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是完全有必要的。 办公室中,徐川思索了一下后,打开了电脑,搜索了一下iter相关的新闻报道。 华国主动退出iter的事情,在国内虽然没有大面积的传播开来,闹得人尽皆知,但也上了热搜。 不得不说,网上的愚昧是真的多。 无论是崇洋媚外的,还是自认为理中客的,亦或者受害者有罪论,相关的评论在网络上占据了大半壁江山。 或许这些人在现实中并不多,但在网络上,他们永远是冲锋在各大热点新闻的第一批人。 再加上网络的放大效应,这也导致各种热点新闻下往往都是一片乌烟瘴气的。 尤其是在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一块,有不少人认为是因为他出售了材料,获取了高达几十亿的金钱,因此他而不愿意公开相关的资料,也不愿意接受调查。 从这一点出发,然后对华国被‘退出’iter进行评论,觉得是他耽误了国家的发展。 不得不说,这些人出发的角度,带的节奏的确看似合情合理,得到了很多人的附和。 只是他们从未了解过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全靠一些媒体捕风逐影的报道,甚至是从营销号、国外的一些宣传媒体的报道去了解经过扭曲后的真相,然后对他来评头论足的。 徐川没在意这些评论什么的,更不会因为这些评论而生气。 他虽然不是明星演员什么的,但他在网络上的名气并不低。毕竟他如今可以说是国内当前学术界的第一人,自带名人属性。 而事实上,到了他现在这个高度,或者在网络上带上了名人属性,普罗大众对他的关注和好奇,已经不再是他做了多少科研成果,亦或者为国家做过什么贡献,研发过什么东西了。 上述的这些东西,尽管的确同样能引起网友们的关注,但顶多在新闻报道后夸赞两句牛逼什么的就完事了。 而如果是在私生活或者道德等方面有报道的话,那就瞬间能引起浪潮了。 就像当年,那位让国人吃饱了饭,让粮食危机不至于被人卡脖子的老爷子,因为曾在车展上因为好奇摸了一下一辆奔驰,就在网络上引起了一片骂声一样。 有人问他,他是不是贪污了老百姓的血汗钱,一个科研工作者凭什么开豪车住别墅。 殊不知,老爷子的别墅是国家因为老爷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奖励给他的。 而且老爷子并没有居住在这栋别墅中,而是把这个“豪宅”改造成了水稻研究中心。 就是在这栋国家奖励给他的别墅中,老爷子带领团队研究出了耐盐碱的“海水稻”。 而这种水稻可以“化滩涂为良田”,靠这项研究成果,国家一年可以至少增长粮食产量约五百亿公斤,可以多养活至少两亿人口。 徐川很了解一些人的心思,在一部分人的心中,科研人员就应该是清贫苦困的。 当然,更多的,是因为这些东西,可以让他们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去评价一个原本他们无法评价的人。 毕竟对于绝大部分的键盘侠们而言,他们的学识和水平,只够支撑他们在道德上去挥斥方遒了。 简略的翻了翻iter相关的新闻报道,徐川摇摇头关掉了网页。 思索了一下后,他发了个消息给川海材料研究所的樊鹏越樊师兄。 对他来说,既然米国利用在cern的影响力取消了他的订单,那么不回应点什么,就不符合他的性格了。 另一边,川海材料研究所。 正在处理着cern取消高温超导材料订单事情的樊鹏越,手机特别关注的铃声‘叮咚’的响了一声。 放下手中的签字笔,他拾起手机看了眼消息。 “通过媒体途径,对外宣布因iter不遵守国际公约的行为,川海材料研究所将不再向iter,以及iter剩余六个成员国提供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 看到这则消息,樊鹏越嘴边带上了一丝弧度,笑着摇了摇头。 对于这则消息,他并不是很意外。 以那位小师弟的性格,如果知道了cern取消了订单和相关的原因,肯定不会吃这个哑巴亏,怼回去才是他的性格。 也就给他发信息的这位,会丝毫不在意这几个庞大的市场了。 换做是其他人,如果是商人的话,大概会选择忍住吧? 毕竟iter这几个国家可是购买高温超导材料的真正主力。 笑着摇摇头,樊鹏越摸起桌上的电话,打给了专门负责媒体报道这一块的部门。 既然已经做好了决定,他这边按照要求进行执行就好了。 反正徐老板也不缺钱,无所谓这些了。 倒是他很想知道,欧洲那边知道这个消息后会是什么反应。 自从螺旋石7x做出一个小时的运行成果后,欧洲那边就一直在联系他,希望从川海材料研究所这边采购一批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来着。 现在希望直接被掐灭了,欧洲那边肠子估计都会悔青吧? 毕竟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超导性能,比目前市面上其他的高温超导材料要好一大截。 缺少了这个,在可控核聚变研究的路上,进度可是要落后不少的。 至于日耳曼的普朗克等离子研究所,还真是运气好,在六月份前就完成了交易。如果再拖一段时间,搞不好同样会被米国这根搅屎棍连累。 至于现在,它估计得成为整个欧洲最后的希望。 这对于日耳曼国来说是个好消息,但其他跟着米国混的国家,可就没那么开心了。 欧盟看似是一个整体,但各自的小心思也不少的。 尤其是在可控核聚变这种技术上。 ps:昨天的章节,今天下午去了一趟湘雅医院,回来晚了,抱歉。 第三百九十七章:争分夺秒的竞争 随着川海材料研究所公布不再对iter与相关成员国提供高温超导材料的消息,可控核聚变领域再次掀起了热烈的讨论。 不少的学者和研究员都表示这位徐教授是真的刚。 前脚cern那边因为iter的事情而取消了高温超导材料的订单,后脚这位徐教授就反过来直接对iter和iter的成员国取消了材料的提供。 大有一副“你不是不要么,那我就不提供了的意思。” 以一己之力,反向对几个大国进行禁售,这位大概是破天荒来的第一人了。 米国或许并不会很在意这一消息,但对于想在能源上实现独立自主的欧洲来说,这一消息就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了。 毕竟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在可控核聚变技术上的重要性是经过了螺旋石7x验证的。 即便是没有完美的等离子体湍流控制方案,单凭这种超导材料优异的超导性能也能提供强大的约束磁场压制住反应堆腔室中狂暴的等离子体。 就目前来看,这是当前最适合可控核聚变的超导材料了。 少了它,即便是能用其他的高温超导材料代替,恐怕也很难追上华国的脚步了。 另一边,金陵。 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基地中,徐川带着自己针对氘氚聚变点火运行实验中出现的磁面撕裂、扭曲摸、等离子磁岛等问题的研究结果来到了研究所。 在破晓聚变装置完成第二次实验运行至今,时间已经过去了接近一个月左右。 20年,又来到了年底。 不过好消息是,在工程师与研究员加班加点的努力下,第二次运行氘氚聚变点火运行而遭受了小范围损伤的破晓聚变装置已经完成了修复。 临近过年,徐川准备再做几次高密度等离子体运行实验和一次氘氚聚变点火运行实验,收集到更多的数据后,再来放年假。 至于他自己,今年应该是不会回去过年了。 趁着这段时间抓紧完善磁面撕裂相关的工作才是最要紧。 毕竟,后面还有中子辐照等难题在等着他。 而在他们退出iter后,一场在可控核聚变领域针对性的竞赛就开始了。 这一次,是他们独立和整个西方国家进行pk,就看谁能先一步将可控核聚变研发出来了。 这是一场关乎国运和世界新格局的重要竞争。 他能做的,只有抓紧时间向前继续推进。 与此同时,庐阳,科学岛上。 原本平常相对较为清冷安静的east可控核聚变工程基地这会倒是热闹了不少。 科学湖中心岛屿的凉亭上,从iter那边退回来的两名研究员正百无聊赖的扯着闲话。 “老周,你那边所里有新的工作安排吗?” 凉亭中,一名带着黑框眼镜,穿着黑色羽绒服的研究员看了一眼坐在他身边的同僚询问道。 对面,那位叫老周,看起来有些木讷的研究员摇了摇头,道:“暂时还没收到通知,你呢?” 闻言,吴平乐叹了口气,也摇了摇头。 上个月华国主动退出iter,意味着不仅仅是撤离对iter的投资,他们这些原本在iter那边工作的研究员们也纷纷撤离了。 east工程、hl-2a工程、ht-7工程总之,原本由国内各大研究所安排前往iter学习和工作的研究员和工程师们都回到了原本各自的单位。 不过问题就出在这里。 在华国这个人口众多,人才也众多的国家,一旦一个人被抽调出去,那么为了补充空位,势必就会有新的人调派上来。 而如果当原本被抽调出去的人员重新回归老单位的话,会出现一个相当尴尬的局面。 那就是位置只有一个,但人手却有两个。 而华国退出iter,国内各大研究所一下子被遣返回了不少的研究员和工程师,需要重新安排工作的人有很多。 以至于他们这批人目前都闲置在研究所或者家里,都闲置了快一个多月了。 虽然工资研究所那边还在发,但对于一名研究员来说,这可不是一件好事。 一方面闲置久了脑袋会荒废;另一方面,如果研究所不需要这么多人的话,他们这些研究员搞不好可能会被辞退。 如果是其他领域的研究员或者工程师,可能找工作会稍微容易一些。 但对于他们这些搞可控核聚变的学者来说,国内想要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真的太难了。 毕竟这玩意在搞的就那么几家而已。 一下子从iter退回来这么多人,这些知名的研究所别说招人了,不辞退他们都谢天谢地了。 至于私人研究所,米国那边倒是还有几家私人投资的可控核聚变实验室,但国内,在可控核聚变领域有个毛线的私人研究所。 国内的这些资本家,才懒得将钱投到这个无底黑洞上来呢。 有这个时间和精力,搞点团购买菜,搜刮一下老百姓油水什么的不是更加赚钱么? 就在吴平乐默默的盯着湖水发呆,思索着接下来该怎么安排的时候,口袋中的手机震动了起来。 摸出手机看了一眼,打电话过来的是一个010开头的陌生号码,犹豫了一下后,他还是接通了电话。 尚未等他开口,电话那头一道沉稳的声音便传递了过来。 “请问是east研究所的吴平乐研究员吗?” 吴平乐点了点头,疑惑的问道:“我是,请问您是?” “是这样的,通过你的导师翁永昌教授的介绍推荐以及调查,我们这边有一个工作岗位适合你,请问你是否愿意离开east研究所,加入新的工作?” 听到这话,吴平乐一脸的懵逼:“新工作岗位?什么岗位?” “很抱歉,在你接受这份邀请前,岗位相关信息无法透露。” 闻言,吴平乐忍不住皱起了眉头,问道:“我的导师也会过去?” “这个问题不在回答范围内。” 吴平乐嘴角抽了抽,深吸了口气道:“哪怕是我的导师推荐的,我也应该能了解一些岗位相关的信息吧?” “比如在哪里工作,是哪家单位,研究些什么东西,薪资待遇如何什么的。你这种我什么都不知道的岗位,我很难抉择啊。” 对面,电话那头的男人回道:“我这边能透露的只有工作地址在苏江省,其他的信息目前保密,岗位薪资什么的会在你接受邀请后再进行面谈。请问你是否愿意离开east研究所,加入新的工作?” 顿了顿,对面补了一句:“你有一个小时的考虑时间,一小时我会再打电话过来。” 说完,电话就被挂断了,留下一脸懵的吴平乐呆呆的看着手机。 什么鬼情况? “怎么了?”凉亭中,同僚周旭扭头问了一句。 吴平乐回过神来,摇摇头道:“没什么,和我导师那边有关系。” 工作的事情他没说,刚刚的电话虽然短暂,不过他心里隐隐约约意识到了些什么。 苏省的工作么? 会不会和那个人有关系? 毕竟他和导师的职业都是与可控核聚变相关的,而苏省,在搞可控核聚变的,好像也只有那个工程了吧? 正想着,他身边的同僚周旭的手机也跟着震动了起来。 等待了几分钟,结束通话后两人互相对视了一眼,沉默了几秒后,两人异口同声道: “去吗?” 停顿了一下,两人又异口同声的道: “去!” 虽然并没有听到对方电话内容,但两人心里在这一刻都明白了什么。 这种机会一辈子也就一次而已,要是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 与其留在日益衰落的east混日子,还不如再去拼一把! 毕竟,他们这些搞科研的,心里也还是有梦想的。 如果没有梦想,当初他们也不会踏入这门几乎看不到尽头的领域了。 一个小时的时间并不算长,当对方再度打过来的时候,两人迅速给出了准确的回复。 与此同时,电话那头在收到回答后,开口道:“好的,已确认接受邀请。我这边会安排你明天出行的高铁车票,请做好准备。相关的短信会发送到你的手机上,请注意行程安排,不要错过车程。” 说完,电话便挂断了。 看着黑屏的手机,吴平乐看了一眼凉亭对面的同僚。 果然,没等一会,同僚周旭也收到了电话。 挂断后两人再对对视了一眼,脸上均浮现出一丝异样的表情。 今天打电话给他们的,看来背景恐怕不简单。 更幸运的是,他们通过了审核,获得了这次机会。 ps:这两天在陪同我爸爸在湘雅医院做检查,更新方面的确抱歉,明天和周末应该有双更,但下周一二三还需要陪同再去医院复诊(农村人,我爸不怎么会普通话,只能我陪同一起处理),等处理完这件事,一定给大家爆更,抱歉了,各位读者大佬。 弄完后我建个群,欢迎大家来群里催更(到时候我可以发湘雅的检查单在群里给各位大佬认证,的确是真的有事没法更新,不是八尾拖更什么的。) 第三百九十八章:整合人才 招收从iter那边退回来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是很早之前徐川就和彭鸿禧、高弘明交流沟通定下来的事情。 对于其他研究所来说,受岗位和经费等方面压力,这些从iter退回来的学者其实并不算很好安排。 人数少只有几个的话还好说,但像hl-2a、east这种工程中,去iter那边学习研究的人员动辄两位数以上,就很难安排了。 毕竟随着从iter中退出,他们这些原本和iter挂钩的科研项目,基本都取消了。 而研究所自己的项目,位置又被新人取代了,导致这些学者的地位相当尴尬。 不过对于徐川来说,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 破晓聚变堆的研究进度推进的相当快,以至于招聘道的科研人员一直都处于紧张的局面。 如今在突破氘氚原料聚变点火后,更是需要大量的研究员和人手来填补各个科研项目的空缺。 毕竟可控核聚变是一个系统性的超级工程,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都需要人手去解决。 而从iter中推出来的这些研究员和工程师,再合适不过来了。 一方面是他们本身就是研究可控核聚变的,岗位符合。 另一方面,则是在iter的时候,这些研究员经常和其他国家的学者交流沟通,对于可控核聚变技术的一些细节和方向,有着较强的理论和想法。 徐川有信心把控可控核聚变的整体大局发展和路线,他相信在这方面iter比不上他。 但涉及到具体事实相关的一些细节,比如“反应堆腔室中的氦灰该如何处理”、比如“增殖包层中氚提取”等等细节方面的东西,iter肯定研究的比他更加深入。 有这些从iter那边退回来的研究员和工程师的帮助,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上,比依赖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基地单打独斗快多了。 当然,在接收这些人之前,肯定是要做个排查的。 一些原本靠关系户进去混资历没多少本事的;一些可能背景不是那么干净的.这些东西都需要查清楚。 由不得不小心谨慎,破晓聚变装置是现在的关键,以破晓现在的成果,相信其他国家会很觊觎。 间·牒、渗透等各种探索消息,获取数据,偷窃技术等活动肯定会比以前更强。 如果从iter退回来的这些人有被收买的,那可能会造成极为重大的损失。 金陵、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基地中。 临近小年,破晓聚变装置已经完成了相关的检修,再次重启。 针对氘氚聚变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优化方案,工程师和程序员们加班加点做出了相关的调整。 这一次破晓的重启,徐川就没再在总控制室中指挥了。 实验过后,他拿到相关的数据就行。 趁着现在有时间,他需要先面试几个从iter那边回来的研究员。 当然,与其说是面试,不如说是咨询了解一些问题。 虽说他是重生回来的,大致了解世界领域可控核聚变发展的进度,但具体到某些研究所,某项技术的发展,就不是很清楚了。 而这些从iter中回来的研究员与工程师,足够帮助他弥补这方面的缺陷,让他了解到自己带领的破晓,与其他国家的实验机构到底有哪些优点和缺点,或者拉开了多大的差距等等。 “徐院士,人给您带过来了。” 办公室中,负责日常事务的高弘明推开门,带着两个人走了进来。 两人正是east那边的研究员,吴平乐和周旭,这会正一脸紧张忐忑的跟在后面。 “谢谢,麻烦你了。”徐川放下手中的笔,抬头道了声谢。 高弘明笑着上前,将手中的资料放到桌上,道:“嗐,这是我的本职工作,有什么谢不谢,麻不麻烦的。” 顿了顿,他接着道:“我就先不打扰你们了。” 说着,他就转身离开了办公室。 对面,吴平乐和周旭两人一脸紧张的看着坐在办公桌后面的徐川,眼神中有紧张,也有期待,更有追星族看到了自己偶像的激动。 徐川拾起资料,笑着对两人道:“两位先坐,不用紧张,这次找你们过来,主要是想咨询点事情。” 闻言,两人紧张的点了点头,屁股挨着椅子半边不到。 一边翻阅着资料,徐川一边问道:“两位曾经在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留学访问过对吗?” 吴平乐小鸡啄米般的点头道:“是的,在去iter那边交流的时候,我曾被安排去访问过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在那边留学了三年的时间。” “我看你资料上写的,主要留学方向是水冷偏滤器方面的研究和学习对吧?” “是的。”吴平乐和周旭同时点头回道。 放下手中的资料,徐川思索了一下,问道:“方便的话,两位能和我聊聊普朗克那边的发展吗?关于水冷偏滤器方面的一些设计和理论。” 破晓聚变装置是从asdex装置改造过来的,当初交易的时候,是连带着一起交易了asdex上的水冷偏滤器技术。 不过相对比螺旋石7x上最新的水冷偏滤器来说,asdex上的水冷偏滤器技术差不多可以说是老古董了。 借助收拢iter回来的这波人员,他想着针对破晓装置上的水冷偏滤器等方面重新优化设计一下。 如果磁面撕裂问题和第一壁中子辐射问题能得到解决,示范堆工程的建造也需要开始了。 相对比实验堆来说,示范堆对于各种配件的要求更高。 能优化的地方,就必须要做到最好。 听到眼前这位问起了水冷偏滤器方面的东西,吴平乐迅速回道:“当然没问题。” 整理了一下思绪,组织了语言后,他重新开口道:“在一年前我离开螺旋石7x的时候,他们正在研究准环对称磁场位形水冷偏滤器。这是一种可以通过磁力线,将粒子流和热流引入到偏滤器的方案” “通过排除聚变反应产生的热能以及杂质.” 办公桌后,徐川认真的听着这位吴平乐研究员的报告。 水冷偏滤器算是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上的关键配件之一了,在这个上面目前做到的极限的,只有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 虽然依靠这些访问留学的人不可能真的将破晓上的水冷偏滤器推进到和螺旋石7x上应用的一样。 但至少,相对比asdex装置上那套老旧的配套设备来说,应该是能提升不少的性能的。 至于螺旋石7x是仿星器,他研究的是托卡马克装置,水冷偏滤器在两个路线上是不同形态这一问题,其实也不算什么。 毕竟两者都是基于磁约束路线做出来的东西,有差别,但不会差别到原理都不同的地步。 依据螺旋石7x和破晓上的原有水冷偏滤器进行优化调整,这些工程师和研究员们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听完吴平乐对螺旋石实验室的一些了解和介绍后,徐川又咨询了一些其他的问题。 一旁,同僚周旭也帮忙补充了一些。 思索了一下后,徐川拾起笔在两人的资料上打了个勾,然后笑着看向两人,问道:“你们应该知道,破晓聚变装置是从原先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那边购买来的asdex装置改造的,上面同样有一套相对较老的水冷偏滤器设备。” “如果你们感兴趣的话,我在这里邀请两位加入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相关的工作室是进入水冷偏滤器研究组小组,负责配合研究优化重设水冷偏滤器。” “至于薪资待遇,如果两位感兴趣接受邀请的话,等会会有人来跟你们洽谈。应该不会低于你们在east那边的标准。” “有兴趣留下来吗?” 听到徐川的邀请,吴平乐激动的心都快跳出来了。 “当然,我愿意!” 有机会加入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组,在眼前这位大佬手底下工作,怕是国内所有可控核聚变领域研究员的梦想了。 而且在很早之前,他就听说这边的运行方式和其他研究所有很大的区别。 在这边工作,不看资历,或者说不以sci论文以及考核等传统方式为标准。 这位大佬看的是你的科研工作能力,只要有想法,理论可行,就有机会获得独立实验的机会。 对于一名科研人员来说,最吸引他们的是什么? 不是薪水,也不是福利待遇,最吸引一名真正科研人员的,是能够有一间独立的实验室,能够主导自己想法的实验! 毕竟踏上了科研这条路,梦想还是有的。 看着一脸激动的两人,徐川笑了笑。 如今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的确相当吸引人,不仅仅是这里的福利待遇相对来说很不错,更多的是这个项目的背景,哪怕大家都是依赖国家的,这里也远不是国内其他研究机构所能比拟的。 毕竟,他就坐镇在这里。 当然,要想在这里工作,不努力是不可能的。 哪怕再牛逼的学者,再天才的天才,进了这里,除非能超越他,否则也是一颗为了可控核聚变技术实现而转动的螺丝钉。 在这里搞研究,二十四小时住在研究所是经常的事,甚至有时候会直接睡在实验室中,毕竟有些关键的实验,需要几个小时的测试或实验时间,为了能确保不错过数据,在实验室中打地铺也很正常。 但正是因为大家都是螺丝钉,反而有了出头的机会。 只要能表现出自己,就有机会能获得独立研究的机会,这是所有科研人员都梦寐以求的工作环境。 ps:晚上还有一章,求个月票 第三百九十六章:双喜临门 整合从iter那边回来的研究员和工程师并不是徐川的事情。 这种琐碎的小事有其他人处理,他找吴平乐等固定的几人是咨询一下各国对应的可控核聚变工程的发展情况和技术的。 破晓装置的前身是相对老旧的adsex,除去使用高温铜碳银复合材料制造的外场线圈外,其他的部件并不算很出色。 这种级别的聚变堆,做做实验还可以,用它来当做示范堆,徐川只想说,如果你想死,他都懒得埋。 理论上来说可控核聚变是相当安全技术,但理论还说过可控核裂变发电站也是安全的呢。 可切尔诺贝利和福岛还不是说炸就炸。 上亿度的高温等离子体,氘氚聚变过程中产生的强中子辐照,真要出现了意外,后果不堪想象。 所以趁着现在中子辐照问题还没解决,进一步的优化聚变堆的各部分零部件,然后针对性的设计才是王道。 当然,这种事情徐川就没管了。 他提供大体上的思路和设计就够了,至于剩下的,交给专业的工程人员和研究员去商议。 过年小年,破晓聚变装置第三轮的测试也完成了。 等待结果的同时,徐川亦开始安排年假相关的事情。 从七月份adsex买回后,研究所这边的工作就真的没停过。 别说双休周六周末了,就是中秋国庆都只放了两三天假。 甚至不少研究员,比如当初去日耳曼那边交接学习adsex装置的团队赵鸿志那一行人,国庆都没有放假,直接就在研究所睡觉的。 没办法,人才缺少,每一次的实验,都需要他们去检查修复破晓装置。 不过努力是有回报的,对于徐川和国家而言,破晓聚变装置数次创造的记录,带领华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走在世界巅峰就是回报。 而对于赵鸿志等研究人员来说,丰厚的年终奖和项目绩效就是奖励。 在金钱这方面,徐川从来都不吝啬。 安排好年假相关的事情后,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一下子就冷清了不少。有超过三分之二的研究员和工程师都回家过年去了,留下了少部分自愿加班的。 徐川今年就没准备回去过年,前两天过小年时候他给家里打了个电话,说明了一下情况,准备趁着过年期间将磁面撕裂的问题解决掉。 将第二次氘氚原料聚变点火运行的数据输入电脑后,徐川挂上了链接,连上了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中配套的超算中心,将模型塞进的超算中运行了起来。 正在这时,办公室的大门被人敲响了。 徐川拿着笔在稿纸上记录着数据,头也没回的喊了一声:“请进。” “老哥!surprise!” 清脆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一道俏丽的身影小跑了进来,满脸的笑容。在她身后,还跟着一对中年夫妇。 听到熟悉的声音,徐川讶异的放下笔,抬头看了过去。 “晓晓,爸,妈。你们怎么都来了。” 徐母笑着说道:“你前两天打电话说今年忙,就不回去过年了。晓晓这丫头听说后,就出主意说一起来伱这边过年。我们合计了一下,觉得也不错,反正你这边有别墅可以住。” “老哥,开心不!”徐晓绕了过来,鬼灵精怪的问道。 “当然。”徐川笑着道,他都做好了今年一个人过年的准备的,没想到他没回去,家人反而过来了,能团圆过年,自然是开心的。 一旁,徐父打量了两眼自己儿子,笑道:“本来我们先去的你别墅那边,不过你家里没人,后面还是你小区的一个保安出现后说你在这边,然后给送过来的。” “我本来想回去在你住的地方等你,后面晓晓非要过来看看,就来了。说起来,你这边进来还挺麻烦的,一开始不让进,后面还是你司机郑海出面带我们进来的,一路进来好几个检查。” 闻言,徐川笑着道:“这边是国家的重点项目,没有许可证的话根本就进不来。” 顿了顿,他接着道:“也就是你们今天来了,本来我今天准备睡这边的。” “老哥,你工作现在这么忙吗?过年都不放假?”徐晓张着小脑袋好奇的问道。 徐川点了点头,道:“放假肯定是放的,昨天不少研究员都走了,不过我这边的研究进入关键点了,所以就想着借这个过年期间处理好,免得耽搁明年开年的工作。” 听到这话,徐父开口问道:“那我们这过来,岂不是耽搁你的工作了。” 徐川笑道:“没事,不会耽搁什么的。这边离我住的地方不远,下班后也能赶回去。” 徐父点了点头,刚要说些什么,办公室的大门的就被人敲响了。 没等徐川出声,距离大门最近的徐母就拉开了房门。 站在门口的赵光贵看到门打开还愣了一下,什么时候徐院士会亲自给人开门了? 看清楚办公室中的人影后,他才反应过来,原来里面还有其他人。 “那个,徐院士,您先忙,我等会再过来。” 看着明显不像是科研人员的徐父徐母和徐晓三人,赵光贵反应了过来,讪讪笑了笑迅速转身准备出去。 不过还没等他出去,就被徐父喊住了:“那个.教授,你稍等会,我们马上就走了。” 转头,他又看向徐川,道:“川儿,我们就先回你住的地方了,你先忙你的工作。” 徐父不认识赵光贵,不过他知道这个点还还办公室找徐川的,肯定是有事,便急忙拉住了他。 徐川点了点头,道:“行,我让郑海送你们过去。我处理完这边的事情后再回去。” 徐父点了点头,拉着意犹未尽试图留在这里凑热闹的徐晓走了。 办公室中,眨眼间就只剩下了徐川和赵光贵两人。 赵光贵一脸尴尬的笑了笑,满脸的不好意思。 这很明显是这位徐院士的家人过来了,正在聊天,他这个点闯进来,就不太合适了。 徐川倒是没太在意,问道:“怎么了?” 说到正题,赵光贵也收拢了心思,开口道:“关于碳纳米材料研究方面的,我们这边好像有点进度了。” 一边说,他一边将手中打印出来的数据资料递了过去,接着道:“在前几天的实验中,我这边和徐院士您名下的川海材料研究所碳纳米材料研究小组合作时,意外的通过‘原子循环’技术构建出来了一种新型的碳材料。” “通过检测,我们发现这种新型材料可能有着应用在第一壁材料上的潜力。” 闻言,徐川有些讶异的看了他一眼,迅速接过了数据资料看了起来。 ps:二更求月票 (本章完) 第三百九十九章:上天都在帮助他们! 从赵光贵手中接过数据资料,徐川认真的翻阅了起来。 高能中子束的辐照问题,一直是全世界都在研究的世纪难题。 高能中子们最麻烦的地方并不在于自身携带的辐射,而是它可以与不同元素的原子核相撞。 中子与各种原子核相撞,会出现“中子激发”现象,产生不稳定同位素,使物质具放射性,损坏物质的结构。 简单的来说,有些像原本材料是一家四口,两个中子+两个质子组成了恩爱的一家人。 然后外来的高能中子撞到原子核后,像个小三一样强行的插入进去了,然后,家庭就破散不完美了。 目前科学界对中子辐照难题进行处理,一般都是使用中子慢化材料和慢中子吸收物质配合使用,来截停中子辐照。 其中中子慢化材料分重轻元素两种,重元素主要为常见的铅、钨、钡等金属材料。 它们可阻滞快中子,降低中子束的能量,使其成为慢中子。 而经过重元素慢化的中子,还需要轻元素再进一步慢化,才能被慢中子吸收物质吸收。 这一步主要是使用水、石蜡、聚乙烯等高聚氢的材料进行处理。 经过轻元素处理后的慢中子,才能被含锂或硼的材料,如氟化锂、溴化锂、氧化硼等材料彻底吸收消灭。 否则即便是再慢的中子,也具有对材料或人体生物的破坏性。 光是处理中子就这么麻烦了,而可控核聚变第一壁材料还要承受高温、氘氚高能粒子、伽马射线、离子污染等各种问题。 即便是通过原子循环技术和辐射隙带构建的材料有着吸收辐射与射线的能力,要寻找到一种能够让中子通过、面对高温、保持自我修复的材料也是一件相当难的事情。 尤其是在排除掉金属材料这一选项后,就更难了。 毕竟非金属材料中能够面对数千度高温的根本就不多。 陶瓷材料算一个、碳材料算一个(石墨、金刚石这些也是碳材料)、复合材料也算,不过这个的种类就繁多了,且只有部分可用。 目前来说,能承受三千摄氏度以上高温的非金属材料,就这些。 而这些材料作为第一壁材料,基本都有各自的缺陷。 所以在听到这位赵教授说他们研发出来的新型材料可能有着应用在第一壁材料上的潜力时,徐川内心是相当惊讶的。 毕竟从他正式下达研究第一壁材料的指令到现在,时间也就两三个月而已。 哪怕是他一开始就指明了方向和相关的方法,也有着川海材料研究所那边的材料计算数学模型的辅助,这个速度也有些太快了。 花费了十来分钟的时间,徐川认真的将手中的数据资料完整的看了一遍。 从手中的资料来看,赵光贵他们研发出来的是一种碳纳米管+碳纤维增强碳化硅+氧化铪基复合材料。 从属性上来看,类似于耐高温复合陶瓷材料,具备大部分耐温高温陶瓷材料的性质。 不同的点在于因为主体结构是碳纳米管与碳纤维增强碳化硅材料的原因,在导热系数方面相对比陶瓷材料得到了不小的提升。 普通的陶瓷材料的导热系数在0.5-1w/m·k之间,而这种复合材料,导热系数在52.11w/m·k,超过了石墨的40w/m·k。 当然,50w/m·k的导热系数,在一些特种陶瓷里面并不算什么。 比如碳化硅(sic)陶瓷基材导热率能达到120-490w/m·k,氮化铝(aln)陶瓷基材的导热率为170-230w/mk。 这两种陶瓷基材算是陶瓷基材中导热系数最好的了,不过它们的耐高温程度都不够。 绝大部分的碳化硅一般超过1600度就会融化,而氮化铝最高虽然可稳定到2200度,但依旧达不到3000度的要求。 当然,如果仅仅是温度不达标的话,通过水冷设备还是可以维持住温度的,关键点在于中子辐照对于金属键的破坏。 氧化铝虽然是陶瓷材料,但铝金属键是核心支撑键,中子辐照对金属键的破坏尤为明显。 至于碳纳米管材料和碳纤维材料,虽然在无氧的环境中能抗住超过三千度的温度,但单纯的碳材料对氘氚原料的吸收问题太严重了。 导致纯碳材料,如石墨烯、碳纳米管很难应用到第一壁上面。 至于赵光贵他们研究出来的这种增强复合型材料,在无氧的环境下,能抗住超过三千四百摄氏度的超高温。 这一数值,如果是在纯金属中进行比较,也就钨能比得上了。 如果是合金的话,距离五碳化四钽铪(ta4hfc5)4215摄氏度的熔点还是有一些距离的。 不过应用在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第一壁上,足够了。 最关键的在于对氘氚原料的吸收,这一点从检测结果上可以看出,这种复合型材料,除非是携带高能的氘氚离子失控撞击到材料表面,否则并不会与材料本身结合反应。 将手中的文档放在桌上,徐川抬头看向赵光贵,感兴趣的问道: “有点意思,从材料的横切面电镜图来看,似乎是原子循环技术和辐射隙带结构导致碳纳米管与氧化铪基材出现了结合,碳纳米管的化学键取代了氧化铪基材的氧化学键,形成了独特排序的碳纳米管·铪晶体结构。” “而这种独特排序的碳纳米管·铪晶体结构,应该就是这种复合材料耐高温与不再吸收氘氚离子的关键点了。” “有没有专门针对这方面的过程做一个检查?” 对他来说,一项材料的详细数据全都摆在眼前,并不难判断出这种材料的核心关键点在那里。 眼下这种复合材料就是,特殊结构的碳纳米管·铪晶体结构,是他以往从未见过。 赵光贵点了点头,道:“做了检查,但是结果不太理想,我们没法将您说的这种晶体结构单独的剥离出来,单独的用碳纳米管和氧化铪也无法重复出这种独特排序的碳纳米管·铪晶体结构。” “所以目前来说,只能得到这种材料的检测数据,里面核心的晶体结构数据获取不到。” 这种材料的检测数据出来后,研究小组里面就有人冒出了和徐川一样的想法,推测觉得是这种独特的晶体结构在起作用。 只不过后续没办法将这种特殊结构分离出来,也就没办法确认到底是不是它在起核心增强作用了。 闻言,徐川摸了摸下巴,思索了起来。 如果没法分离的,的确是无法判断,不过这影响并不大,只要材料能用就行。 从检测数据来看,无论是导热系数还是耐高温系、亦或者强度普通物理性能都满足第一壁材料的需求。 当然,更关键的点并不在于这些寻常的性能,而在于抗氘氚高能粒子冲击、伽马射线、离子污染,以及最关键的抗中子辐照等高能领域方面。 前者问题不大,原子循环技术和辐射隙带结构是经过了验证的。 在资料数据上也有测试体现,虽然还没做完整,但也可以窥见一斑了,相当优秀。 至于后者,后者目前还没做实验。 中子辐照实验不是那么容易做的。 感兴趣的问道:“你们是怎么想到这种材料的?” 他从手中的资料中看到了‘原子循环’和‘辐射隙带’这两种材料构建技术的痕迹。 最明显的莫过于切面结构图上呈现出的特殊的晶构隙带了,那是用于吸收β辐射的晶体结构。 听到这个问题,赵光贵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道:“严格来说,这种材料的思路其实并不是我一个人想到的。” “在上次您安排了我研究碳材料后,我找韩锦教授和彭院士学习了解了一下您研发出来的原子循环技术和辐射隙带这两种技术。” “在讨论的过程中,韩锦教授提到了您在研究核废料时研发的辐射电能半导体转换材料。考虑到第一壁同样会面临强辐射问题,我觉得可以在碳纳米材料中掺杂一些碳化硅材料作为杂质制造类半导体,用于导出辐射热能转化的电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材料本身的稳定系数。” “从这条路线上做研究,后面借助川海材料研究所那边的材料模型,才逐渐往里面添加另外的氧化铪材料作为增强剂的。” “没想到的是,作为增强剂的氧化铪与碳纳米管发生了意外的变化,两者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晶体结构,不仅降低了碳材料的导热系数,还带来了新的改变,优化了碳材料吸收氘氚原料的缺点。” 闻言,徐川有些惊讶,问道:“这么说是运气好意外了?” 顿了顿,他接着笑道:“当然,在材料学中,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赵光贵有些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 的确,这次的材料研发抛开一些经验流程外,完全可以说是意外了。 谁也没想到氧化铪作为添加剂加入碳材料后,在原子循环技术的辅助下,会形成独特的碳纳米管·铪晶体结构。 这一点别说是他们这些研究员了,就是川海材料研究所那边的材料计算模型也没有推测到。 毕竟一开始借助模型的力量加入氧化铪基材只不过是为了增加碳材料的强度而已。 只能说,材料领域的复杂反应,超级计算机都预测不过来。 或者换句说法,这是上天都在帮助他们! 绕开这个话题,赵光贵咽了口唾沫,有些紧张和担忧的接着道:“从检测数据来看,这份材料除了中子辐照外的其他性能,应该都达到了第一壁材料的要求。剩下的就看它在面对中子辐照的时候,性能怎么样了。” 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第一壁材料选择,可以说得上是所有问题中最复杂的之一,能排到前三。 难度丝毫不弱于高温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和氚自持。 至于这三个难题具体哪个更难,就见仁见智了。反正都不是什么好解决的麻烦。 徐川思忖了一下,道:“碳和硅在面对中子辐照的时候能保持较强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唯一的担忧点在于这种新型的碳纳米管·铪晶体结构了,在面对中子辐照的时候,它有多强的稳定性了。” “虽然它在面对高能氘氚粒子和强辐射的冲击时保持住自己的稳定性,但铪金属的衰变性质让我有些担忧,它在面对中子辐照的时候,不一定能撑住。” 想到这样说别人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材料可能不行,徐川又迅速补了一句:“当然,这些只是我根据数据做的理论分析,具体结果怎么样,还需要看实验数据。” “等年后破晓装置完成修复后,对你这种材料先做个测试看看,说不定咱们这次真的运气好呢?” “要是测试结果优秀,示范堆就可以开始建造了。” 闻言,赵光贵呼吸也急促了不少。 示范堆的建造啊,要是他能在这里面做出关键的贡献,来年评个院士应该毫无压力。 不过想了想,他又很快就冷静了下来,有些紧张的咽了口唾沫。 中子辐照实验才是真正的关键,撑不住这点,前面所有的努力所有的优秀性能都是白费的。 而眼前这位大佬说的,其实也没问题。 铪是耐热合金材料的主要添加元素,而二氧化铪则是具有宽带隙和高介电常数的陶瓷材料,也是这次他们选择它作为添加剂和催化剂的原因。 但铪在面对中子辐照时,有一个很大的缺陷。 那就是铪对待中子的态度很亲和,简单的来说,铪能吸收中子,而且效率是寻常材料的数百倍。 在核裂变的原子能反应堆中,铀充当核燃料,而铀棒护套的理想材料就是添加了了铪金属的材料。 因为铪对中子的吸收率极高,只需要添加少量的铪,就能使核裂变过程中释放中子透明度减小很多。 从这点来看,恐怕这次的材料可能会有极大的问题。 想着,赵光贵的笑容有些苦涩了起来,道:“铪元素对中子的吸收率极高的,添加了铪材料的锆合金是用于铀棒保护套的。” “从这个关键点来看,恐怕这项材料通不过中子辐照了。” 徐川笑了笑,道:“可能性还是有的,只是我估摸着不大。”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不过咱们也并不是没有希望,铪元素对中子的吸收率极高,但别忘了它还有一个近乎双胞胎的兄弟金属元素。” “或许你们可以试试锆金属,锆和铪同属于化学元素周期表的vb族,化学性质很相似、在自然界中属于共生在一起的两个金属类型。” “或许你们可以试试用氧化锆来做添加剂和催化剂,如果我推测的没错,这应该是可行的。” 闻言,赵光贵的眼神陡然明亮了起来,他迅速接着道:“最关键的是锆对于中子的吸收率极低,在纯度足够的锆中,中子很容易穿透过去。” 徐川笑着说道:“没错,锆原子核对中子的吸收率很低,唯一的问题在于它能吸收氢,同理,氢的同位素氘氚也会被吸收。” “不过作为添加剂的话,它的量并不会很大,略微的损失一些氘氚,换来第一壁的稳定性是可以接受的。” 赵光贵迅速点了点头,道:“我这就回去重新准备实验!” ps:上午去拿核磁共振结果去了,今天只有一更,明天有双更。 第四百章:能用数学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麻烦 赵光贵离开,徐川重新将注意放回了之前对磁面撕裂、扭曲模、等离子体磁岛等问题的研究上。 看了眼电脑,之前挂在超算中心运行的模型,除了一部分的数据,但还有大部分都还在处理中。 即便是有超算做辅助,要对高温高密度氘氚等离子体流聚变过程中产生的磁面撕裂效果进行模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毕竟数据量实在太大了。 略微的检查了一下模型的运转情况,确认没什么问题后,徐川又拾起了桌上赵光贵之前带过来的数据资料,重新的翻阅了起来。 他对于这种还未命名的新材料相当感兴趣。 毕竟一种能耐三千五百度高温的复合材料,价值是相当惊人的。 哪怕它并不一定能应用在可控核聚变的第一壁材料上,哪怕也有着足够的价值。 除去普通的用作高温耐火材料如磨料、铸模、喷嘴、耐热砖等方面外,耐热材料也可以用作战斗机、火箭等顶级科技的结构元件。 比如米国的航天飞机,最外层的材料就是一层耐高温绝热陶瓷材料。 当然,眼前这种材料肯定达不到这种程度。 因为它有一个重要缺陷,在大部分材料都是碳纳米材料的情况下,它的耐高温属性只能在真空环境下耐高温,使用条件相当苛刻。 这对于可控核聚变来说没什么问题,毕竟反应堆腔室在运行后,本身就处于真空状态。 但对于航天方面来说,问题就很大了。 毕竟绝大部分战斗机、火箭、航天飞机需要用到耐高温材料的区域都是暴露在空气中的。 比如飞机的发动机、火箭和航天飞机的外层绝温材料这些。 当然,如果在这种新材料上覆盖一层耐高温隔绝空气的涂层,它应该可以应用到发动机上面。 只不过涂层的寿命,一般来说都是个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在战斗机发动机这种工作环境极其恶劣的地方。 如果能优化这种新材料的特性,优化里面的碳材料,使其能够做到在常规环境中耐三千度以上的高温,那这种新材料的价值就大了。 不过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少短时间内,他从眼前的数据中找不到什么好的灵感和想法。 当然,这只不过是搂草打兔子,顺带的事情。 相对比优化这种新材料在空气中的耐高温程度,徐川更想做的,是看看能否通过数学,计算出这种新材料能否抗住中子辐照。 通过数学工具和模型来验证一种材料对中子辐照时所受到的辐照损伤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毕竟要真刀真枪的做中子辐照实验实在是太难了。 其他国家先不说,在国内,有能力和资格做完整中子辐照实验的地方,屈指可数。 一个是大亚湾核裂变发电站,另一个则是位于东广的散裂中子源基地。 前者是利用核裂变本身散发的中子来进行辐照实验,后者则是利用强流质子加速器加速质子撞击钨、铍等金属来制造中子,再进行中子辐照测试。 但无论是哪种,距离真正的氘氚聚变产生的中子,能级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每个氘氚原子核聚变都会产生一个14.1mev的中子,尽管放到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中,14.1mev并不算多高能级。 但要制造出这么高能级的中子,反正目前除了氢弹爆炸和氘氚聚变外,几乎没有其他的途径。 这也是第一壁材料难以研发的原因之一。 没办法做中子辐照实验,但第一壁材料又不可能不研发,于是物理学家联合材料学家、程序员一起搞出来了一种‘核数据处理程序’,其中就包括了‘中子辐照效应’测量。 其实原理很简单,利用的就是中子辐照损伤机理,对中子束与靶材料的碰撞做一个唯像或大数据预测而已。 因为不同中子携带的能量是不同的,比如氘氚聚变过程中的高能中子会携带14.1mev的能量,会对靶材形成多大破坏,这些都是可以进行推测的。 毕竟在载能中子与靶原子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中子首先要与一个晶格原子发生相互作用(即碰撞),然后载能中子才能将能量传递给这个晶格原子,产生一个kpa碰撞原子。 而这个kpa碰撞原子,是否会继续离开原子核、去碰撞下一个原子、传递的能量会损失多少,这些都是有原始记录,可以继续推测的。 只不过这种模拟方式本身就是唯像的,模拟出来的数据多多少少是有‘一点点’不那么靠谱的。 参考他之前针对等离子体湍流建立的唯像数学模型,第一次的实验仅仅勉强做到了45分钟的控制而已。 而在后面获取到准确的实验数据后,针对性的调整优化后,运行时间就推到两小时以上。 从这就可见唯像模型到底有多么的不靠谱了。 但在中子辐照实验方面,也没有其他的办法了。 虽然模拟得到的结果并不一定靠谱。但至少,先利用唯像模型排除一部分的材料,再来做具体的实验总比直接上要好得多。 毕竟抗中子辐照性能检测实验实在太珍贵太难做了,特别是高能级的中子辐照实验,更是难上加难。 将手中的材料数据整合了一下后,徐川将其输入到了计算机中。 材料虽然是新研发出来的,但碳、碳化硅、氧化铪这些元素在中子辐照实验中都是常规物质。 唯一的不稳定点就在于那种独特排序的碳纳米管·铪晶体结构了,这种材料在以往没有相关的经验数据,徐川只能根据资料上的常规辐照测试数据来做一个推测。 思虑了一下,徐川从抽屉中抽出了一叠a4纸。 手中的黑色签字笔停留在避免上,思索了一会后,他才动手。 “在不考虑晶体效应和原子间的作用势,依照经典力学计算。设:入射中子质量m1,能量eo;静止的靶原子质量m2” “则dpa计算公式可表达为dpa=(∫σpx(e)(e)Φe)t(6),而obx(e)为能量为e的入射粒子的离位横截面,t为辐照时间.” “导出:σpx(e)=2∑i∫tmax、td·vd(t).dσd(t,e)/dt·dt” “vd(t)=(0.8/2td)·tdam” 一行行的公式在徐川手中写出,如果是利用lindhard-robinson模型来对中子辐照条件下的dpa进行一个计算的话,他弄个模型往里面输入数据就够了。 然而独特排序的碳纳米管·铪晶体需要他重新将一些关于材料方面的变量考虑进入,尤其是铪对于中子吸收率的速度,更是需要重点计算的东西。 与其去修改lindhard-robinson模型重新弄一个,还不如他直接上笔计算。 反正,这并不是什么难事。 至少,对他而言是的。 对他来说,能用数学解决的麻烦,都不是麻烦。 也不知道过去了多久的时间,当徐川放下手中的黑色签字笔时,一张专门用于罗列计算结果数据的稿纸上,有着一行行的函数。 【pwr·dpa,dpa/s=2.718e-08】 【httr·dpa,dpa/s=2.602e-09】 【httr·he】 拾起桌上的稿纸,看着上面的结果,徐川长舒了口气,忍不住摇了摇头。 从模拟的计算结果来看,很显然,这种新材料,在面对模拟中子辐照的数值计算时,表现出来的性能并不算优秀。 甚至,还比不上奥氏钢。 至于关键,应该就在于添加剂氧化铪身上了。 毕竟对于一种抗中子辐照材料而言,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入射粒子能量传递给被击原子都导致材料的辐照损伤的。 中子的能量传递给原子内部,造成电离和电子激发效应,但在材料中不会持续,仅部分能量传递到原子核,产生次级离位并形成点缺陷,这部分能量称为辐照损伤能量。 简单的来说,就是中子与材料原子发生碰撞,假如传递给阵点原子的能量超过某一最低阈能,这个原子就会离开它在点阵中的正常位置,在点阵中留下空位不说,那个被撞出去的原子,还会继续在材料中形成多次碰撞。 就像是打台球一样,大力出奇迹,当你能够用无限力量去撞击母球的时候,母球会将力道传递给其他子球。 而这些子球只要在台桌上运行的时间足够久,总有落袋的时候。 当然,这是只是理论上的可行性,实际上台球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停止,或者说因为角度问题不会落袋。 中子也一样,徐川要这些中子,落袋就相当于中子顺利的穿过这种第一壁材料,而那些角度不对的,就会引起辐照损伤 而铪元素对中子的吸收率极高,在这一过程中,初始值就会明显增大,继而导致中子辐照效果引起的损伤放大了。 这对于第一壁材料来说,是致命的缺陷。 尽管通过lindhard-robinson计算公式算出来的数据是唯像的,但这也能大体的反映出材料在抗中子辐照方面的性能。 不过计算的结果虽然很糟糕,但徐川并没有气馁。 相反,他眼神中带着一丝兴奋。 因为这份计算结果证实了他之前的推测。 氧化铪作为添加剂放在材料中行不通,那么氧化锆呢? 锆在化学性质上和铪差的并不多,不过在对中子的吸收率上,可谓是两个极端。 铪极度亲和中子,吸收率是锆的五百倍以上。 如果氧化锆能代替氧化铪作为添加剂,重新构造这种新型碳复合材料的话,说不定第一壁材料真的有着落了。 看着稿纸上的数据,徐川眼眸中跳动着一丝雀跃和兴奋。 现在,就只等赵光贵他们用氧化锆取代氧化铪重新合成一次材料了,希望一切顺利。 ps:晚点还有一章 第四百零一章:无形装逼,最为致命 在针对性的完成了这种新型碳复合材料的计算后,离21年的新年也就剩不到两天的时间。 带了一些数据资料回到住的地方,徐川也准备开始过年了。 受限于金陵这边禁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城市中的年味远没有农村中那么浓重。 不过对于他来说,已经很满足了。 一家人在一起吃着团圆饭,看着春晚,日子平淡而又温馨。 “老哥,你说火星上会不会有生命?” 吃过晚餐后,一家人在客厅中看着电视休憩时,徐晓突然从沙发的另一头探出个小脑袋好奇的问道。 “怎么突然问这个了?”徐川头也没回的随口问了一句,目光落在了春晚小品上,随着以前那些老师的退出,春晚的小品现在是越来越无聊了。 “呐,米国那边登陆火星了。”徐晓将手中的平板递了过来,道了一句。 徐川好奇的扭头,顺手接过平板,一条新闻消息映入他眼帘中。 【nasa“毅力号”火星车成功登陆火星并回传首张照片】 看到这条新闻消息,徐川感兴趣划动了一下手指,详细的了解了一下信息。 “.据外媒报道,nasa“毅力号”火星探测器在经历了7个月的旅程后到达了这个红色星球。目前已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并拍摄回传首批火星图像,成为nasa第5个成功登陆的火星车。”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火星大气稀薄,而且地火距离遥远,探测器必须自主完成减速降落,难度极大,此前nasa预测“毅力号”安全着陆的概率仅有40%。” “除了收集火星的地质和气候特征、为人类探索铺平道路之外,该火星探测器还将专注于天体生物学,即开展对整个宇宙生命的研究。” “目前,“毅力号”已成功降落在火星北半球约45公里宽的杰泽罗陨石坑(jezerocrater)中。nasa认为这个地方曾经有丰富的水资源,并希望用毅力号所携带的仪器探测这里可能保存有机分子和其他潜在的微生物生命迹象。” “.” “老哥,你说火星上以前到底存不存在火星人?现在上面还有没有生命?” 不知道什么时候,徐晓从沙发另一头摸了过来,窝在徐川身边看着平板感兴趣的问道。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耸了耸肩,道:“这个问题恐怕需要你亲自去火星调查一下才能知道了。” “不过从火星的地质结构和以往的数据来看,我觉得的火星上存在或存在过生命的概率还是蛮高的。” “如果它的地核不冷却的话,磁场能保护地表生态,说不定有机会衍生出高级生命。” 对于火星的情况,徐川有一些了解,只不过不多。 这的确是一颗和地球很像的行星,不同点在于火星的金属地核冷却了,没有液态铁的流动,磁场消失,导致在漫长的恒星风吹拂下,地表荒芜了。 原来有没有生命不知道,反正现在应该是没了。 就算有,估摸着顶多也就是一些微生物,生活在峡谷、陨石坑等可以避开的恒星风的深渊地带。 闻言,徐晓顿时一脸的期盼道:“要是能抓个火星人解剖一下就好了。” 徐川:“.” 他只是说火星上存在微生物这类生命的概率挺高的,可没说存在火星人啊。 而且如果火星上真要有火星人的话,谁解剖谁还不知道呢。 毕竟能隐藏起来不被地球上的人类文明发现,说明对方的科技已经达到很高的层次了。 不过他也没在意,只当是这丫头在幻想,笑着问道:“话说伱学习怎么样了?” 和他一样,这丫头也是个天赋型的选手,可能是受他的影响,大学两年就顺利毕业了,已经正式成为了一名研究生。 说起这个,徐晓就来了兴趣,兴奋道:“老哥,我们学院和麻省理工那边的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联合做了一个‘脑电波数据解析工程’,我这边已经申请了参与学习,只是不知道能不能选上。” “脑电波数据解析?”徐川好奇的看了徐晓一眼。 “没错!就是你上次和我说的那个。” 徐晓点了点头,接着道:“就是针对人体脑电波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然后分析这些脑电波,通过脑电波来做人机交互。” 闻言,徐川摸了摸下巴,感兴趣的问道:“就你们水木和麻省两个学校吗?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脑电波的分析工作应该是个相当庞大的工作量吧?” 徐晓:“目前好像就我们学校和麻省,不过听说北大那边也想加入进来,这个具体就不清楚了。” 顿了顿,她想起了什么,接着鼓起腮帮子看向徐川,吐槽道:“老哥,真正入了这行,我才发现,你上次忽悠我是真的把我坑的好惨,现在掉坑里,不,掉进无底深渊里爬都爬不出来了。” 徐川笑了笑,道:“怎么会?我又不是你,我从来都不坑人的。” 徐晓没理会他,叹了口气接着道:“要通过脑电波来做人机交互实在太难了。” “脑电波也分很多的种的,比如‘人体主动神经信息库’‘脑电波信息分子成像数据库’‘eeg、erp、fnirs、ecog神经信息数据库’等等。” “要对这些东西做完善的解析,难度完全不亚于人类基因组计划。” “虽然通过感应芯片,将人体生理信息,通过算法和设备,转换成可识别的程序数据源这些技术目前已经非常普及了。” “比如智能手表、智能手机中步数计算、血压计算、心率检测这些设备都可以监控人体的数据。” “但脑电波的信号转换和上述的这些真不是一个量级的东西。” “获取脑电波虽然很容易,但要高精度的读取辨认,那就太难了。” “不像心电波的起伏波动明显,脑电波引起的电压变化是微伏数量级。这么微小的电压变化难以检测不说,外部的信噪(信号噪音)还非常容易干扰脑电波的读取。” “别说头部运动、面部肌肉运动、接触片稳定程度造成的干扰对于脑电波的读取和分辨都相当严重。” “甚至连空气湿度不同都会对其造成干扰” 听着徐晓吐,徐川忍不住笑了笑,道:“如果容易的话,这些问题早就被解决了,何必等到你来呢?” “而且,没有难度的问题,研究它干什么?” “就像爬山一样,征服一座普通的山,和征服珠峰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档次和感受。” 徐晓斜睨了他一眼,刚想吐槽两句,又想起了自家老哥的辉煌成就,顿时就不想说话了。 无形装逼,最为致命了。 麻蛋,有这样一个老哥,她的压力真的老大了。 (本章完) 第四百零二章:临门一脚! 过完一个年,正月初三,徐川就回到了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基地。 氘氚原料聚变过程中产生的磁面撕裂问题,第一壁材料的选择,这两个氘氚聚变点火实验阶段过程中最大的难题都有了眉目和思路。 只要解决了,示范堆的建造工作就可以开始了。 趁热打铁,在不清楚那些西方国家可控核聚变进度的情况下,他能做的,就是尽量加快一些自己的脚步。 初三,回到工作岗位的不仅仅有他,还有研发第一壁碳复合材料的赵光贵小组,以及放年假后赶回来的研究员和工程师们。 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研究所,计算材料研究实验室中。 徐川找到了正带领着的小组努力研发着新型碳复合材料的赵光贵。 “情况怎么样了?”找到赵光贵后,徐川开口询问道。 他问的自然是使用氧化锆代替氧化铪作为催化剂制造的新型碳复合材料的研发,毕竟这是有希望解决第一壁难题的关键。 赵光贵摇了摇头,道:“不是很理想,氧化铪和氧化锆的化学性质虽然很类似,但终究不是同一种物质。” “在年前的最后一天,我们虽然成功的利用氧化锆当做催化剂制造出来了一份碳复合材料,但检测结果并不是很好。” “无论是从耐高温度还是抗辐射强度等方面来看,都比不上利用氧化铪做催化剂制造的碳复合材料,参数满足不了第一壁的要求。” 徐川问道:“问题是不是出现在那种特殊的独特排序的碳纳米管·铪晶体结构上?” 赵光贵点了点头,轻叹道:“嗯,用氧化锆替代氧化铪作为催化剂后,虽然同样能制造出碳复合材料,但那种独特排序的碳纳米管·铪晶体结构,并没有出现。” “您之前的推测是对的,从这来看,那种特殊的晶体结构,正是氧化铪碳复合材料耐高温与抗辐射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关键。” 思索了一下,徐川开口道:“带我去看看实验数据。” “好。”赵光贵点点头,带着徐川来到了另一间实验室中,打开了一台计算机。 显示屏上,一份数据调了出来。 赵光贵让开位置,恭敬道:“这个就是检测数据了,时间较紧,还有一些辐照对抗测试没做完,预计还需要三天左右的时间才能获取到完整的数据。” 徐川没在意道:“没事,我先看看。” 有时候,了解一种材料的性质并不一定需要全部的检测数据。 相对比其他的东西,他只需要看看这种新材料的扫描电镜成像图和相关的数据就足够了。 氧化锆没能按照理想中和碳原子勾搭上,形成特殊排序的碳纳米管·铪晶体结构是材料研发失败的主要原因。 能找到这个原因,并且解决掉,就差不多了。 手掌搭在鼠标上,徐川滑动了一下资料,目光落在扫描电镜的检测结果上。 从成像图来看,用氧化锆取代氧化铪作为催化剂和增强剂制造出来的碳复合材料,的确没有出现那种特殊排序的碳纳米管·铪晶体结构。 材料中的碳纳米管无序杂乱的堆积在一起,从晶体结构来看,和普通的碳纳米管粉末压制形成的板材没什么区别。 也就是说,氧化锆并没有在材料中起到催化作用,没有与碳纳米管材料进行共晶,形成碳纳米管·锆晶体。 一边翻看着检测数据,徐川一边向身侧的赵光贵问道:“你们有没有推测过原因?” 赵光贵带着苦笑,道:“有是有,但是短时间内根本就分析不出来什么结果。” “从理论上来说,锆和铪都属于镧系收缩元素,化学性质极为相似,且外层电子排布一样,不应该出现这种铪能形成晶构,锆却不能的情况。” 对一种材料进行分析,从物理和化学,以及材料学的角度了解它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本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更何况,他们连氧化铪作为催化剂为什么会在碳复合材料中形成独特的碳纳米管·铪晶体结构都不知道。 这种情况下,想要找到氧化锆为什么不能作为催化剂共生出碳纳米管·锆晶体结构,难度实在太大了。 徐川摸了摸下巴,道:“将这份检测数据发送给我,我先回去看看。” 他在材料上的造诣不是赵光贵这些普通材料研究员能比,从理论上来说,锆取代铪与碳纳米管共生形成独特的晶体结构是没问题的。 不过现在既然出现了问题,那就说明那里是有问题的。 他准备带着这些数据回去研究一下,看看能不能通过计算材料数学找到问题。 川海材料研究所虽然有一个材料计算的模型,但模型终究是死的,且还不完善,无法考虑到方方面面的东西。 所以他准备亲自研究一下。 带着数据资料,徐川回到了办公室中。 对他来说,数学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更是一种辅助其他学科的强大科研工具。 虽然很多时候,尤其是在材料学,通过数学计算得出来的结果并不能直接得到答案,但相关的解析却能为一种参考,帮他在研发新材料的时候少走不少弯路。 尤其是现在,不需要他从头到尾进行解析,只需要针对特定的环节进行处理就足够了的。 盯着电脑中的数据和图片,徐川陷入了沉思中。 虽然计算材料是他的拿手领域,但要针对性找出氧化锆无法和碳纳米管共生的问题所在,难度还是挺大的。 思索了一会后,他从桌上拾起圆珠笔 【gpaw赝势:1s22s22p6zr3s23p64s23d104p65s24d2】 【e收敛:ve=∫dru(r)ψ+0.05ev/(r)ψ(r)ab】 【ev粒子收敛:p(r)=<Φ|ψ+(r)ψ(r)|Φ10-6ev】 对于计算材料学来说,如果要通过电子尺度的计算方法做到化学精度,一般都还是以波函数为基础。 但因为计算量限制,凡是涉及界面等非体材料性质,往往要用替代方法进行,比如构造热力学相图。考虑极度复杂的势能面,动力学基本无解。 在徐川看来,计算材料这一新生领域其实很有意思。 无论是结合试验数据,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然后通过数值计算,模拟再现实际工艺过程; 还是通过计算模拟针对特定材料、特定的物理机制或反应机理,直接通过理论模型和数值计算,预测、设计或对材料结构与性能进行改性。 都是前景相当开阔的领域。 只不过,它现在还属于等待科学界开拓的地带。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推进,徐川将自己关在办公室利用数学工具从理论上进行改进氧化锆添加剂的共生性,赵光贵那边则继续进行着实验。 其他人也紧张有序的忙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时间一晃来到了正月十二号,在十二日年的最后一天,徐川总算是完成了最后一步的计算。 看着计算机中满屏幕的算式,他嘴角渐渐勾起了一丝笑意。 问题在哪,通过计算,他找到了! 检查了一遍数据,确认没有什么问题后,他手伸向了电话,刚想打个电话给赵光贵那边,让他过来一趟时,赵光贵就出现在了办公室中。 “徐院士,用氧化铪做催化剂合成的碳复合材料,大亚湾那边的中子辐照测试结果出来了。” 带着一叠资料,赵光贵走到徐川面前,汇报了一下氧化铪碳复合材料的中子辐照结果。 徐川笑问道:“结果如何?” 赵光贵叹了口气,道:“很差,低能级的中子束对样本材料的破坏很高,3mev级别中子能级,1.5μm距离的条件下,dpa达到了3.01,比奥式刚都低。” “而在室温到300c的测试温度范围内,辐照后的断面收缩率为73%~80%” dpa是一个衡量材料辐照损伤程度的一种方法,它表示晶格上的原子被粒子轰击离开原始位置的次数与晶格上的原子数量之比。 3.01dpa表示材料中每个原子被平均离开原始位置3.01次。 听起来似乎并不多,但对于第一壁材料来说,这已经是相当高的数据了,更别提在后续的断面测试中,收缩率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以上。 这些数据,都意味着在碳纳米管·铪晶体结构被中子辐照损坏后,碳复合材料的性能在急剧降低。 听到这个消息,徐川倒没有太多的意外。 年前他就通过自己的模拟计算做了推测,确定了氧化铪碳复合材料大概是行不通的。 现在结果出来,正如他之前预料的一样。 笑了笑,徐川开口道:“氧化锆碳复合材料的研究怎么样了?” 赵光贵摇了摇头,叹息道:“还没有太大的进展,让您失望了。” 徐川笑了笑,右手在鼠标上点击了两下,接着起身走向打印机。 等待了一会,打印机中的文件输出了出来,他拾起资料,递了过去,笑着开口道:“没关系,别感觉有什么压力,这本身就是一项很难的工作,短时间内没有进展也正常。” “先看看这个。” 赵光贵带着些疑惑的接过打印纸,目光落在上面。 在看清楚上面的东西后,他瞳孔猛的收缩了一下。 “您找到了问题?!” 看着文件上的算式和结论,赵光贵抑制不住内心的震撼脱口而出的问道。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理论上来说是的,不过具体还要看实验情况。” 顿了顿,他接着道:“具体的实验,就交给你了。如果可以,我希望你能在五天内带人将这些材料做出来,然后在一周内完成测试。” “因为大亚湾那边的慢中子辐照实验是每个月开始,今天已经阳历十四号了,错过了我们得再等一轮,时间就拉的太长了。” 第一壁材料的检测,其实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 首先是普通的物理性能、如导热系数、耐高温度、辐射抗性等等这些能在栖霞这边做的。 确认这些基础性能通过后,材料才会被送去大亚湾那边做慢中子辐照测试。 如果大亚湾那边的慢中子辐照测试结果良好,他才会考虑在破晓聚变装置中对其进行真正的氘氚聚变高能中子辐照检测。 毕竟以目前的情况来说,破晓每进行一次真正的氘氚聚变点火运行,都会对装置造成一些不可逆的损伤。 要修复这些损伤,每一次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经费不说,时间方面也至少需要半个月以上,长的话,搞不好需要个把月。 而破晓聚变装置的每一次停机维修,都是在拉长这场有关‘可控核聚变竞争’的战线。 闻言,赵光贵绷直了身体,一脸严肃就差敬礼的回道:“您放心,我会拼尽全力的!”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那行,这事儿就拜托伱了。” 计算材料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很高。 亦或者说,在徐川找到了氧化锆为什么没法像氧化铪一样形成碳纳米管·铪晶体结构的原因后,实验进展的相当顺利。 在赵光贵带着小组的人打地铺,睡躺椅在实验室二十四小时熬夜加班的情况下,仅仅三天的时间,第一批利用氧化锆当做催化剂制造的碳复合材料样本顺利的制造了出来。 一份份的材料被送入了不同的设备中,快速的进行着各项检测,当扫描电镜的数据出现后,赵光贵在第一时间找到了徐川,一脸的激动和兴奋。 “教教授,新材料的扫描电镜数据.出来了!” “碳纳米管和锆原子,类似的晶体结构,形成了!” “我们有希望了!” 喘着粗气,一路跑过来的赵光贵断断续续的用了好几句话,语无伦次的完成表达。 徐川起身,从他手中接过了检测数据。 扫描电镜的成像图上,锆与碳纳米管特殊的晶体结构显眼无比。 而一些其他的检测数据,虽然很多数值和他通过计算材料学方法模拟出来的结果存在一些误差和出入,比如耐高温幅度降低到了三千一百度,相对比氧化铪催化的碳复合材料,低了近四百度。 但三千一百度的耐高温,应用在第一壁材料上,也足够了。 就检测结果而言,这些样品与他的之前的计算结果基本吻合。 现在,就差最后的临门一脚了! 从理论上来说,利用锆代替铪作为催化剂的碳复合材料,是完全能满足抗中子辐照的性能的。 当然,具体情况还得看实验结果。 但至少,他的计算,从来没有出过错! 这一次,希望很大! 看完手中的检测数据后,徐川嘴角勾起一丝笑容,笑着夸赞道:“不错,幸苦你们了,我会安排人加急将材料送去大亚湾那边做第一轮的慢中子辐照实验的。” “至于现在.” 顿了顿,他的目光落在了满是黑眼眶,站都有些站不稳的赵光贵身上,接着道:“辛苦你们了,早点回去休息吧,剩下的工作,可以慢慢来。” 不得不说,材料研究实验室中的成员,有一半以上都是赵光贵这种四十来岁的中年教授。 他们正处人生壮年,有精力有经验。 但再壮年,在连续熬夜爆肝了十天半月后,没倒在实验室就真算幸运的。 (本章完) 第四百零三章:大亚湾捷报! 通过特殊的物流单位,徐川将样品寄送到了大亚湾。 剩下的,就是进行等待了。 慢中子辐照实验虽然并不是什么耗费时间特别长的,但进行工作准备和处理相关的数据总需要花费一些时间。 而这段时间,对于满怀期待的计算材料研究实验室中的研究员们来说,就显得格外漫长了。 尤其是赵光贵,在休息了一晚上后,第二天就跑到了徐川办公室开始咨询情况。 虽然徐川很能理解这种期待和急迫想要知道结果的心情,但不得不说,以这位赵教授过来打扰他的频率,都快干扰到他的正常工作了。 毕竟他是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的总负责人,除了第一壁材料外,还有其他的难题同样在等待着他去进行解决处理或分配。 好在,这份等待并没有多久。 在标记了最高优先级的情况下,阳历三月初,大亚湾中子辐射实验室中心对氧化锆碳复合材料进行了第一批的慢中子辐照实验。 又等待了三天的时间,相关的分析数据和经过慢中子辐照后的样品,重新通过物流运送回了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中。 “大亚湾那边的检测结果出来了。” 慢中子辐照实验的结果报告送到徐川的办公室后,徐川给赵光贵打了个电话,告诉了他这个等待已久的消息。 没超过五分钟的时间,赵光贵便迅速赶了过来。 “徐院士,检测结果怎么样?!”刚进门,赵光贵便语气激动急迫的询问道。 徐川笑了笑,将办公桌上的检测报告往前推了推,笑道:“你自己看吧。” 闻言,赵光贵迫不及待的伸手从办公桌上取过了这份检测报告,扫读了起来。 对于送去大亚湾做检测材料,他很清楚。 因为时间紧急的关系,送过去的材料多达十二组。 这十二组一模一样的材料同时分别在不同辐照场景中,进行着不同的慢中子辐照测试,以达到同时获取数据,节省时间的目的。 当然,伴随着这些材料,一起进入测试场地的还有其他的对照材料,比如奥式钢、钨钼合金、陶瓷等等。 这些对照材料,是常用于聚变装置中作为结构材料或第一壁的材料,能更好的体现出测试材料的抗中子辐照性能。 【一组辐照条件:pwr加压水冷却反应堆、辐照温度为702k、快中子注入量5.1x10/cm】 【一组辐照材料:实验组(氧化锆碳复合材料)对照组(奥氏钢+钨金)】、 【一组dpa产生速率:实验组(0.17%),对照组(2.4%)】 【一组中子穿透性:实验组(99.98%),对照组(67.44%)】 【一组frenkel缺陷对的自修复性:】 一项项的实验数据迅速在眼眸中划过,伴随着的,是那几乎抑制不住的喜悦和激动。 在第一壁材料中,无论是dpa的产生速率,还是中子穿透性,亦或者frenkel缺陷对的自修复性,都是相当重要的指标。 尤其是对于破晓聚变实验装置设计的第一壁结构来说,更加重要。 首先是dpa产生速率,在放射性检测中,dpa指数通常被用于表示每个原子的离位次数,这个就不用过多的解释了。 而中子的穿透性代表着高能中子束稳定穿越材料的指标,是他们能用高能中子束轰击锂靶材,获取氚素,完成氚自持的关键。 至于frenkel缺陷对的自修复性,则代表是在被高能中子轰击后,损坏的晶格自我修复程度参数。 从大亚湾那边传递回来的检测数据来看。 毫无疑问! 他们成功了! 成功的制造出来了适配可控核聚变第一壁的材料! 尽管这仅仅是慢中子辐照测试,但却是创造历史记录性的。 因为,在过去,无论是哪个国家,亦或者哪家研究所或实验室,都从未制造出过能和手中检测报告上数据媲美的抗中子辐照材料。 紧紧的攥着拳,赵光贵神色无比的激动,脸色带着兴奋,看向了徐川。 “徐院士,我们.”张了张,他激动的欲言又止。 徐川笑了笑,相对眼前赵光贵的激动,他倒是要冷静不少。 “从大亚湾那边的慢中子辐照的实验检测数据来看,我们的确成功了。” “不过.”顿了顿,他接着道:“相对比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中真正的氘氚聚变来说,大亚湾那边的中子辐照实验无论是能级、亦或者温度等条件都不够。” “大亚湾最高也不过是做到1.2mev级别的中子能级,而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中释放的中子束能级每一粒都高达14.1mev。而且在温度方面,测试温度最高也只不过是720k而已,相对比真正的实验,差了接近两千度。” “所以,别急着那么高兴,我们的目标是适用于破晓聚变堆的第一壁结构材料,而这只能算是阶段性的成果。” “等它通过了破晓聚变装置的完整测试后,再来庆功也完全来得及。” 当然,虽说这种材料目前来看的确是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但它的价值也相当的惊人。 其他不说,在核裂变领域,以这种材料的优异性能,能很大程度上的取代包层结构材料。 毕竟碳纳米管的生产虽然困难,但也并不是什么很昂贵的东西。 而传统的包层材料,如使用铍金混合石墨、铀238等材料制成的包层材料,因为铍金的关系,这些材料无论是本身,还是冶炼过程都有着剧毒。一个不注意,就是重大伤亡事故。 而这种氧化锆碳复合材料,拿在手上把玩都没什么问题。 除此之外,一些核能、火箭、军工、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领域也能应用上。 顶级的材料就是这样,哪怕是使用要求有局限,也能应用在不少领域上。 听到徐川这么说,激动亢奋过头的赵光贵也逐渐冷静了下来。 他笑了笑,道:“徐院士您对自己要求真的太高了,老实说,要是我以前自己独立研发出了这种材料,得大开流水宴庆祝个三天三夜的。” “这种材料,足够发两三篇顶级sci期刊了。” 说起这个,徐川笑着摇了摇头,随后想起了什么,接着道:“哦,对了,你说起这个,还有件事。” “徐院士您说。”赵光贵迅速回道。 徐川手指在桌上轻轻敲了敲,道:“关于这种材料的,从大亚湾那边的中子辐照测试数据来看,你也知道它在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第一壁上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所以目前来说,在咱们的可控核聚变完成前,亦或者说完全确认这种材料无法用于第一壁材料上前,相关的论文暂时不能公开。” 徐川开口,赵光贵大概就猜出来了眼前这位大佬的意思。 其实这并没有什么,无论是在大学,亦或者国家实验室,或者私人研究所中,只要是在这些签署了合同的单位完成的研究成果,比如专利什么的,基本都是属于研究所和实验室的。 这些无论是在材料行业,还是在其他领域,都是行业惯例,也都会在合同上规定,更没什么可争议。 至于做出这份成果的研究员,一般拿到的都是项目奖金,以及一篇或者数篇在研究过程中写出来的论文。 当然,如果是那些顶级大牛,比如眼前这位徐院士,如果他被邀请去某家私人研究所或者大学参与某个项目的话,是有机会拿到成果分成的。 就是做出来的成果卖了多少钱,他可以分一部分。 一般来说,在百分之一到百分之十不等,具体情况看研究员做出的贡献、名声、地位之类的东西。 但很多时候,特别是像他这种,参与了国家重点项目工程的研究员。在做出成果后,考虑到项目保密、专利、其他关联项目等方面东西,论文可能会出现压在自己手里,延期一段时间再进行发布公开。 或者有时候甚至会干脆出现无法公开,甚至没法申请专利的情况。 然而对于绝大部分的学者和科研人员来说,特别是在国内,论文就是他们的希望,是他们搭建桥梁往上爬的材料和工具,是他们的资历! 无论是升职也好,亦或者是评职称,比如从副研究员(副高)升级到研究员(正高),需要的就是顶级sci的论文。 但没办法,很多时候,特别是在保密项目中工作,为了避免给竞争对手提供帮助,有重大帮助的实验或项目的论文,一般都是延后或停发或者仅在国内以保密形式发表的,直到项目结束后,才有机会彻底公开。 尽管论文并不是完整的实验数据与报告,上面记录的仅仅是部分数据和相关信息,但有这些东西,也足够给竞争对手提供一条可行的思路了。 当然,一般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研究机构或实验室也通常也通常会对相关的研究员进行补偿。 比较常见的是项目完结后多发奖金,下次的项目科研经费多批一些什么的。 此外,也有更牛逼一点奖励,他之前有个同事,同样是跟着一位院士在搞材料研发,同样搞完后发现材料进入了保密,写好的论文无法公开。 然后那位院士直接将自己原来做出来的两篇材料论文丢给了他。 结果就是一篇顶级的sci论文,换来了两篇顶级的sci论文。 对于一名科研人员来说,这种事情大概是天降横福了。 毕竟很多时候评职称或者升职什么的,看的是伱的论文数量和期刊档次。 同样档次下,一篇换两篇,这不是天上掉馅饼是什么? 老实说,如果可以,他赵光贵也想要这种! 当然,实在不行多发点奖金延后发表论文也是可以接受的。 毕竟是可控核聚变这种超级工程中诞生的成果论文,还是第一壁材料领域的,影响力那自然是杠杠的。 当然,这些补偿什么的,其实都是建立在好的趋势,或者说碰到一个好老板的基础上的。 有时候,点子背,碰到一个比较糟糕的领导或老板,那就坑爹了。 什么年轻人啊,不要老这么功利,不就是一篇论文嘛。反正你后面还有这么多搞科研的时间。做人呢,要有集体奉献精神,要懂得感恩,研究所给你开工资发奖金供你穿供你住这么多年了,这么多科研经费说给你就给你,不过是一篇论文而已,还委屈你了? 什么小伙子回去好好工作,后面实验室不会委屈的,不要老将心思花在名利场上。 老实说,这类其实都还算好的。 更严重点,直接拿你的一作和你写的论文,给你个二作,然后奖金和绩效没有不说,你要是顶嘴曝光什么的,直接开除你都有可能。 这些现象,在学术圈也都是真实存在的。 当然,在眼前这位这里,赵光贵并不担心这种事情会发生。 在这位大佬眼里,一篇sci算什么? 计算是《自然》《科学》这类顶级的sci论文,在这位大佬眼中也不算什么。 毕竟,你不看看他都解决了多少顶级世界难题了。 光是数学领域的七大千禧年难题,他一个人就搞定了两个。 他比较关心的是,以这位大佬的豪气,会怎么补偿他。 对面,徐川看出来了他脸上的期待,笑了笑,道:“放心吧,相关的补偿结果不会让你失望的。” “无论是物质上的奖金,还是相关的荣誉,都不会亏待你的。” “包括论文,目前来说,我个人的意见是延后公开,不过后续还需要再商议,如果后面确认这篇论文无法公开的话,研究所这边会补偿你至少两篇材料方向的顶级sci论文,一作和通讯作者都可以写你的名字,算你独立研究的东西。” 听到这话,赵光贵眼前一亮,脱口回道:“我愿意服从安排!” (本章完) 第四百零四章:高能级中子辐照实验 大亚湾慢中子辐照实验已经完成,从相关的检测报告来看,这种利用氧化锆作为添加剂和催化剂制造的碳复合材料,在抗中子辐照方面的性能相当优秀。 虽说仅仅是低能级区域的慢中子辐照检测,但优异的数据,足够支撑徐川再次开启破晓聚变装置来一次氘氚点火,测试这种材料在真正高能级环境下的抗中子辐照能力了。 第一壁材料的研发,本身就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他们能在迷雾中找到一条通向彼岸的道路,就已经很幸运了。 至于彼岸到底还有多远,在真正测试完成后,就知道了。 相关的准备工作在众多工程师与研究人员的忙碌下有序进行着。 经历了一个新年,沉睡的破晓聚变堆将再一次启动,只是不知道这次,它带来的是喜悦的好消息,还是将他们重新打回混沌的迷雾中。 与此同时,另一边。 欧洲,日耳曼国北部的等离子体普朗克研究所中。 一群来自欧盟各国的等离子体物理学家正在一间偌大的总控制室中商议讨论着。 破晓聚变装置取得的先进成果,让米国担忧起了自己的国际地位,进一步的采取了更多的措施和手段。 iter七个成员国由此变成了如今的六个。 而那位徐教授也一如既往的对此做出了回应了,高温铜碳银复合材料对iter与相关的成员国取消出售就是回应。 不得不说,米国真是一根搅屎棍。 iter近些年来一直在摇摇欲坠,好不容易重新燃起的一点聚变之光,但紧随其后就被对方搅的摇摇欲坠。 或许他们会觉得将华国清出iter后,就能阻止和拖慢对方在可控核聚变上的研究进度了吧。 但带领破晓聚变装置前进的,可是那位擅长于创造奇迹的徐教授,真要有那么简单就好了。 如今,iter已经快名存实亡,欧洲这边,在失去了能从那位手中获取到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机会后,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就是唯一的独苗苗了。 尽管当初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和那位徐教授交易的是技术而不是材料,但相关的合同上也有规定,高温超导材料技术仅限于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自用。 当然,这种合同约定对于他们来说有不少的办法可以绕过去,但日耳曼和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怎么可能将自己手中的优势拱手相让出去? 让各国将经费和资金聚集过来,在他们这边研究不好吗? 反正理由也有,问就是合同约定。 基于此,欧盟其他国家也没什么办法,最好的选择就是同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一起合作了。 不得不说,在整个欧盟聚成一条心后,有了充足的科研经费和大量科研人员的支持后,螺旋石7x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进度相当快。 原本它需要冒着第一壁受损的风险才能将高密度等离子体运行时长勉强到接近一个小时,而在其他国家的科研人员加入后,尤其是法兰西那边的数学家在针对螺旋石7x的高密度等离子体湍流重新设计一套控制方案后,运行时长已经接近了破晓创造的两小时记录了。 在看到了希望后,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也紧跟徐川的脚步,开始朝氘氚原料聚变进行深入。 遗憾的是,中子辐照难题始终犹如一只拦路虎般,横在前进的道路上。 哪怕是聚集了材料领域的专家,也始终没法在这条路上推进那么一丁点距离。 当然,第一壁材料本身就是一个超级难题,短时间内没有进展是很正常事情。然而这对于螺旋石7x背后的各个金主国来说,就有点无法接受了。 控制室中,视线透过监控画面,锁定在那台渐渐停止运转的设备上,站在总控制室中的主管罗伯特·麦克看向一旁的提尔曼·伦特。 “什么时候能跟上华国的脚步,进行点火实验?” 听到这个问题,提尔曼·伦特忍不住皱起了眉头,头疼道:“无法保证,第一壁的辐照问题始终没有什么进展,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强行点火会对螺旋石7x造成很大的损伤。” “那抗中子材料呢?有什么进展吗?”罗伯特·麦克继续问道:“我总需要些成果来向上面交代。” 闻言,提尔曼·伦特苦笑了一下,道:“材料那边已经做过很多的实验了,无论是钨、还是钼、亦或者华国用的奥氏钢、甚至陶瓷等等.都没法突破以前的记录。” 顿了顿,他接着道:“而且,从材料实验室那边的进度来看,可能绝大部分的金属材料,都没法应用在第一壁上面,无论是钨、还是钼、亦或者锆等合金。” “这些金属材料在14.1mev级的高能中子束照射下,金属键的离位效应和肿胀效应实在太严重了。” “如果只是单纯抗中子辐照,我们还有些办法,但是氘氚聚变产生的中子是我们维持氚自持的关键,我们不可能将其全都反射回去。” “或许,金属这条路,可能不适应第一壁材料了,我们应该考虑一下陶瓷、碳纳米材料,如石墨烯或碳纳米管什么的。” 罗伯特·麦克皱眉道:“纳米陶瓷和碳纳米材料,都是老东西了,你们就没点什么新的发现吗?” 提尔曼·伦特无奈地耸了耸肩,道:“非金属材料的确有很多,但是第一壁材料需要面对的环境有多么苛刻你又不是不知道。” “数千度的高温、各种高能粒子的撞击、各种辐射的照射,还有最让人头疼的高能中子束,每一个都是大麻烦。” 罗伯特·麦克叹了口气,作为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的主管,他怎么可能会不知道这些问题。 只是想要追上甚至超越华国的脚步,他们就必须要在第一壁材料上取得先机。 思索了一会后,罗伯特突然问道:“你说,那位徐教授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听到这个问题,提尔曼·伦特陷入了沉思,半响后,他苦笑着摇了摇头,道:“不知道,我想不出来。” “他是一个善于创造奇迹的人,而且是个真正的天才。老实说,这种纵观整个历史都难得一见的天才有着和我们完全不同的视角也说不定。” “否则我很难想象他到底是怎么在这么年轻的情况下做出如此多的伟大成果的。” 望着屏幕后面正在进行实验的螺旋石7x,提尔曼停顿了片刻,接着道:“如果,华国没离开iter的话,就好了。这样说不定我们还能通过iter的途径去华国访问交流一下。” “毕竟有时候一条思路,就足够将进度推出去很远了。” 一旁,罗伯特没有出声,只是轻微的叹息了一下。 别做梦了。 华国都已经离开了,现在再想这些,根本就不可能。 更何况还是在可控核聚变这么敏感的领域,谁也不可能无私的分享自己手中的先进技术。 米国真是**啊,走到哪里拆到哪里。 不仅仅是iter已经快被折腾的完蛋了,听说cern那边的日子也不是很好过。 在半强迫性质下,cern那边原本都已经达成了合作,甚至都运送了一部分高温超导材料过来的合同,都被迫终止了。 虽然樱花国和米国很快就签订了新的合同,支付了一部分科研经费,但lhc的重启,还不知道要多久。 而在失去高温超导材料和那位徐教授的支持后,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探测与发现,更可谓是遥遥无期看不到什么希望。 很多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领域的学者都对此抱有着极其悲观的看法。 甚至cern说不定都会落入iter的后尘也说不定。 另一边,华国,金陵。 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的进度徐川并不是很清楚,欧盟整体联合起来在上辈子也没有出现这种事。 不过可控核聚变并不是一项靠人力就可以堆积解决的问题。 人力能加快一些常规技术的研发和推进,但那些顶尖的世界难题 比如等离子体湍流的数学模型,还是第一壁材料,亦或者性能优异的高温超导材料都不是能依赖人力堆出来的技术。 至少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长时间的投入或许还有一丝希望。 当然,也仅仅是一丝希望而已。 比如等离子体湍流的数学模型,就建立在ns方程被完美解决的基础上,前置条件是一个千禧年数学猜想。 而后者材料就更不用说了。 顶级的材料除非运气爆棚,否则就真只能靠经验一点点的摸索。 虽然关心欧洲那边在可控核聚变上的进度,但相对比之下,眼前他更关心破晓聚变装置这次开启后,氧化锆合成的碳复合材料在高能级中子辐照下的表现。 毕竟,与其指望别人拉胯,不如让自己保持优势走在前面才是真理。 在赵鸿志的带领下,工程师组的人员将十组氧化锆碳复合材料和十组不同的对照材料安置在第一壁上面。 随即,全面的检查完成,安静的躺在核心实验区域的钢铁巨兽发出轻鸣,那是强大的电流从外场线圈中流过的声音。 在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优异的超导性能支撑下,电能被迅速转换成磁场,控制着反应堆腔室中的高温氘氚等离子体运行着。 总控制室中,赵光贵紧张的站在徐川身后,目光在控制台和徐川的背影上来回的不停的切换着。 对于他来说,可控核聚变工程是他参与过的最大的项目了,更别提还在里面担任了解决第一壁材料相关问题的重任了。 听说这个项目截止到目前,已经花出去了超过五百亿rmb的资金,想想就觉得可怕。 甚至,他都无法完全的体会,五百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就眼前的这台破晓聚变装置,成本就高达二十五亿,更别提后续还陆陆续续改造了多次,每一次都是大几千万甚至是数亿的经费。 万一这次的氧化锆碳复合材料,效果并没有那么理想的话,他都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实验结果。 ps:昨天带我爸爸去了最后一趟湘雅医院复诊,相关的检查已经基本做完了,开了药,拿到了单子,时间已经到了傍晚,送他老人家回老家了,今天才赶回长沙,所以昨天的更新放到今天(因为时间紧急,没带电脑什么的回去)。 今天还有两章。 另外之前答应伱们的,处理完这事建个群,已经弄好了,章节末尾有放链接,感兴趣的可以进来玩。 (本章完) 第四百零五章:无明显辐照损伤! 另一边,彭鸿禧站在徐川身边,浑浊老迈的眼神中带着一些期待,也带着一些紧张,除此之外,还有一丝担忧。 第一壁材料对于可控核聚变技术来说,重要性毋庸置疑。 氘氚聚变过程中产生的高能中子束,是世界性的难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可控核聚变永无希望。 而如今,一丝希望的曙光就在眼前,自然让他期待和紧张。 至于担忧,有一部分来源于眼前的这场实验,担忧他们研发出来的材料可能在高能级的中子辐照中,没有那么好的抗中子辐照效果。 但更多的,则是来源于眼前的这位国宝级青年学者。 相对比其他人,他作为负责可控核聚变日常技术相关问题的管理人员,经常和眼前这位日常接触商议各种工作,也在很大程度上了解这位的想法。 如果今天的实验证实了那种氧化锆碳复合材料的抗中子辐照性能,那么接下来,就是示范堆的建造了。 这将是华国的第一个示范堆,也是全世界第一个示范堆。 可要知道两年前,可控核聚变都还在以秒为单位操控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而如今,一眨眼,能真实发电、商业化使用的示范堆都要开始建造了。 不得不说,在他看来,这脚步迈的的确有些大。 可控核聚变技术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完善的解决,比如氚自持虽然有了思路,但并没有具体完善,亦或者托卡马克装置中的磁面撕裂等关键问题,目前也都只是得到了压制,并未彻底解决,甚至就连高密度等离子体的运行时间,他们都还没有完成至少二十四小时的运行。 这个点,就直接启动示范堆的建造,在他看来有些太急了。 当然,在这份心思中,老一辈小心谨慎,求得全解后再建功的想法也占有一部分。 相对于年轻一代来说,老一辈经历过很多的苦难,在国家一无所有的时候,踏过一条经费物资人员均不足的道路,让他们养成了谨慎小心,确保万无一失的心思。 毕竟那个时候,祖国是真的穷,经不起各种挥霍。 当然,放到如今来说,祖国已经相对富强了不少,用金钱、经费和人力来试错节省时间,尤其是在可控核聚变这种领域,是完全可行的道路。 因为第一壁材料尚未解决,每一次氘氚聚变实验的开启都相当珍贵,而且时间也不会很长。 不过徐川对这次的材料抱有很大的希望,冒着一些第一壁损坏加剧的风险将氘氚聚变的时间延长到了两分钟。 随着icrf加热天线停止运转,破晓聚变堆腔室中的温度开始迅速降低。 微量的氘氚原料聚变产生的热量并不足以维持住自身的反应,再加上水冷偏滤器的运转,腔室中等离子体的温度迅速跌破百万级,持续稳定的降低着。 等待装置完全冷却下来后,在赵鸿志的亲自带领下,两名穿着辐照防护服的工程师迅速进入了反应堆腔室中,从第一壁上取下了之前部署上去的材料样品与对照样品。 在外部接应的工作人员小心翼翼的接过样品,保存在对应的器皿中。 这些样品材料将被送往研究所那边,通过专门的检测设备,对样品的各项残留进行进行检测。 最关键的,莫过于中子辐照损伤测试了。 无论是dpa的数值,还是材料的中子穿透率等参数,都决定了这种由氧化锆作添加剂的碳复合材料是否能真正的应用到第一壁上面去。 当最后一组实验样品被拆下来后,负责检修设备的工程师们迅速带着检测设备进入了反应堆腔室中,开始对第一壁材料、偏滤器、整体结构等部件的损伤情况进行评估。 两分钟的氘氚原料聚变反应,比他们以往开启过的最长的时间都翻了一倍了。谁也不知道这种情况下,第一壁和聚变堆结构会产生多大的损伤。 当然,破晓聚变堆的损伤并不是目前的重点。 此刻,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些被送往了研究所的抗中子辐照材料上,这才是真正决定命运的关键。 随着材料送入检测室,徐川和彭鸿禧等领导层也跟了过去。 最先做的,自然是中子辐照损伤检测。 这是核心。 在赵光贵教授的亲自主持下,花费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dpa破坏性物理分析检测与中子穿透性、残留性检测报告出来了。 当赵光贵拿着检测报告出来的一瞬间,实验室中,几乎所有人都围了上去。 “结果怎么样?” “达到标准了吗?” “检测结果怎么样了,赵教授。” 七嘴八舌的询问声不断响起,赵光贵站在人群中,手中紧紧的捏着单薄的检测报告,对上了徐川投过来的视线。 眼神中带着激动和兴奋,他用力的点了点头,激动而又颤抖的开口道:“从检测报告来看,以氧化锆为催化剂的碳复合材料,在面对高能级中子辐照两分钟的测试下,展示出来的性能相当优秀!中子辐照损伤.完全符合第一壁材料需求!” 听到这话,实验室中顿时爆发出了猛烈的欢呼。 彭鸿禧微张着嘴,眼眶有些湿润。 高弘明更是喜悦的不能自己。 所有人脸上都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中子辐照损伤结果,是最为核心的关键。 这项检测没有问题,意味着第一壁材料,做到了! 听到赵光贵的报告,徐川脸上也带上了笑容,他伸手从对方手中接过检测报告,仔细的翻阅了起来。 【辐照条件:氘氚聚变、辐照温度为2945.15k】 【辐照材料:实验组(氧化锆碳复合材料)对照组(奥氏钢+钨金)】、 【dpa产生速率:实验组(0.0067%),对照组(7.4%)】 【中子穿透率:实验组(99.958%),对照组(59.81%)】 【frenkel晶体缺陷的自修复性:实验组(观测到晶界重构,当前效率为58.92%),对照组(未检测到重构痕迹)】 【.】 一项项的数值从眼眸中划过,徐川嘴角勾起一丝弧度。 从检测报告来看,氧化锆碳复合材料,在面对氘氚聚变产生的14.1mev级高能中子辐照下,依旧表现出了相当优秀的性能。 不仅仅是dpa破坏性物理从数据上来看相当优秀,原子循环技术赋予的晶界重构能力也在材料中表现出了相当强的性能。 它能修复那些微量的中子辐照损伤,重构被破坏掉的碳纳米管·锆晶体,以维持材料本身的稳定性。 至于中子穿透率,尽管在高能级区域略有所降低,但并不影响整体的性能,损失掉的那些中子,相对比氘氚聚变能产生的中子量来说,九牛一毛都不到,完全可以接受。 不得不说,今天的实验,相当成功。 氧化锆碳复合材料,如预料中一样,表现出了极为优异的性能。 盯着手中的检测报告,徐川思索着,嘴边带有笑容,示范堆的建造工作,可以开始了。 只是,又得写封信了。 将其他的工作交给彭鸿禧后,徐川带着氧化锆碳复合材料的检测报告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洁白的信纸铺在桌上,他沉思了一会,组织了一下语言后,手中的签字笔落在纸面上。 【尊敬的阁下:】 【您好,近日,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迎来了重大的突破。】 【相信您应该已经知晓,在第一壁材料上,经过研究所众多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我们已经找到了一种适合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第一壁的材料】 【在可控核聚变技术上,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已经掌握了众多的拼图。首先是在等离子体约束方面,破晓聚变装置已经完成了两小时以上的高密度等离子体运行(当然,如果需要,我们可以做到更长),而在第一壁材料上,如今我们亦找到了合适的材料,剩下的问题,相信我们也有足够的能力解决。】 【破晓聚变装置的进展,让我们看到了可控核聚变技术在不久的未来实现的希望,梦想照进现实,没有什么比这更美好了。】 【当然,这离不开国家长久以来的大力支持与信任。】 【.】 费了点时间,徐川将信件写好,然后交给了郑海。 这次写信,目的倒不是索要科研经费,上次两百亿的经费还没花完。这次写信,一方面是汇报喜讯,另一方面是让上面安排人手过来处理示范堆的建造。 实验堆和示范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后者无论是规模,还是配套的设备,都比前者要大得多,建造起来也更加繁琐。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让上面做好相关的准备。 在第一壁材料得到了解决的情况下,他现在有足够的信息将可控核聚变做出来了。 毕竟,后面的一些难题,总不会比第一壁材料与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湍流的长时间控制更难。 而可控核聚变难题若是真的被解决了,那么造成的影响绝对是惊天骇浪级别的。 不仅仅是经济和能源意义上的,还有政zhi意义上的。 甚至包括可控核聚变本身,都需要妥善的安排和处置。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第四百零六章:没问题,国家将全力配合您的工作 华国 京城,长安街北侧的建筑中,常年居住在这里的老人伸手从警卫手中接过了一封信件。 当听到信件是远在金陵的那个人写过来的后,哪怕是他,嘴角都忍不住动了动。 这么快. 就又没钱了吗 老实说,老人有这种感觉,并不是什么问题。 毕竟,那个人每次写信过来,都是跟他要钱的。 以至于这会听到信件是那位写的后,他情不自禁的联想到了这个上面。 不过再怎么说,信还是要看的。 拆开信封,老人从中取出信纸。 信纸很薄,只有两页,这让老人微微有些讶异,看来这次或许不是过来要钱的? 目光落在信纸上,短暂的停顿了片刻后,老人瞳孔微微收缩了一下,简略的看完了信纸上的内容,他带着信纸迅速起身,赶往了科学院。 另一边,金陵。 距离完成高能级中子辐照实验,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天。 在计算材料实验室科研人员二十四小时加班加点的努力下,氧化锆碳复合材料相关的检测实验,终于都完了。 拿到详细的检测报告后,徐川认真的翻阅了一遍。 整体来说,氧化锆碳复合材料的各项参数性能,都符合他之前通过唯像模型计算的结果。 数值偏差什么的肯定有,毕竟是唯像的计算,不过偏差都在标准允许的范围内。 相对来说,检测的结果无疑是相当优秀的。 理论上来说,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中,用这种材料当做第一壁材料和结构,没有任何问题。 当然,实际上这种第一壁材料,长时间经受氘氚聚变产生的高温、强辐射、中子辐照会出现什么变化,目前还不知道。 这些都需要经历真正的实验才能知道。 不过徐川对这种材料很有信心,他相信自己的原子循环技术,也相信赵光贵他们这些研究员为此付出的努力。 放下了手中的检测报告,徐川打开了手中的电脑,刚想处理一下邮件,高弘明就敲门走了进来,也带来了高层的回复。 并没有信纸,也没有红头文件什么的。 只有经过高弘明亲口转述的一句话。 【没问题,国家将全力配合您的工作。】 一句话,带来的不仅仅是高层的意见和肯定,还有经费和相关的政策支持。 哪怕在这次的信件中,徐川并没有提及经费相关的事情,但中央cai政那边,依旧按照两百亿的标准,将经费补充到了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的账户上。 不得不说,第一壁材料的解决,示范堆的建造,让高层所有人都看到了真正的曙光和希望。 所有人都在期待着火花率先点亮在这片神州大地上。 而另一边,金陵市政fu随后收到指示,全面配合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的工作不说,军qu那边,也再度分配出了一支团级部队,全面加强了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基地的安保工作。 这些都是跟随着高弘明回来一起落实的。 而在第二天,一支由华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安排的工作小组,在上午九点就由两名不同领域的院士带队赶到了工程基地中。 带队的两位院士,分别核电站建造方面王勇年院士和核工业科学技术方面侯承平院士。 这两名院士都是核工业建设集团顶级专家,在核工业领域工作多年,对于裂变式反应堆以及核电发电机组的设计有着丰富的经验,互相配合主持设计过秦山一二三期、三门等知名核电站工程。 包括国内目前正在发展的四期核电站技术,这两位也是奠基领军人。 徐川和彭鸿禧在办公室中迎接了这两位院士,一行四人虽然是首次碰面,气氛却相当融洽。 “听说徐院士你这边要建示范堆了,我们核工业集团的几名院士为了抢这个带队交流的名额,差点没在会议室中打起来。” 相对比负责核反应堆建造方面的王勇年院士来说,负责核工业技术方面设计的侯承平院士要年轻几岁,也更活跃一些,笑呵呵在办公室中开着玩笑。 不过他说的其实也没什么问题。 前两天核工业集团那边紧急开会的时候,听说是参与破晓聚变装置这边示范堆的建造,一个个都诧异不已。 可控核聚变的示范堆,对于核工业集团的大多数人来说,这只是个存在于不知道多少年后的东西。 毕竟就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发展来看,要实现它还不知道要多久的时间。 永远的五十年不是没有道理的,可控核聚变技术要实现,要解决的难题实在太多太多了。 哪怕是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之前传出来了两小时的高密度等离子体运行,绝大部分的人依旧都认为可控核聚变要实现需要很漫长的时间。 至少最近五年内几乎不太可能,十年后在那位的带领下或许有一丝希望。 然而上面却告诉他们,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将要启动可控核聚变示范堆的建造了,核工业集团需要安排人手过去全力辅助对方。 不仅如此,在两天前的会议上,主持会议的集团总裁还当场宣布了全面暂停第四代、第五代核裂变发电站技术的研发。 这更令他们这些人诧异不已。 要知道,在眼前这位解决掉核废料难以处理的难题后,核裂变发电站相关的技术就迎来了国内有史以来最为蓬勃的发展阶段。 不仅仅是各种经费,政ce支持,就连原本计划在2025年才会开启的第五代可控核裂变技术,都提前安排上了日程,有项目立项,有科研人员研发。 然而,就在两天前的会议上,核工业集团的老总,亲口宣布全面暂停了第四代、第五代核裂变发电技术的研发。 原本在2020年还欣欣向荣的核裂变技术,在过完一个年后,仿佛就被扫进了历史的尘埃中一样,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但与此同时,这则消息也让所有人都兴奋不已。 毕竟,那可是可控核聚变啊。 办公室中,徐川取出上次那位老人托人带过来的茶叶,亲自泡上了一壶茶水,笑道:“这次示范堆的建造,还多得麻烦两位院士了。” 王勇年院士接过茶水,放到了面前的茶桌上,笑道:“徐院士太客气了,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没什么麻不麻烦的。” 顿了顿,他带着丝好奇的目光,落在徐川身上,问道:“我能好奇的问问,破晓这边的进度和情况吗?” 一旁,侯承平院士也投了好奇的目光。 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的研究进度都是保密的,除非徐川这边公布的,否则外界不会知道。他们所知道的最新的消息,依旧还是之前两小时的高密度等离子体运行。 而眼前这位徐院士启动了示范堆的建造工作,虽然还没有正式宣布,但也让他们好奇破晓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到底走了多远。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笑了笑,道:“我们已经找到了一种适合第一壁的材料了。” 这句话一出,王勇年和侯承平眼神都紧缩了一下,目光和脸上都带上了浓浓的不可思议和震惊。 第一壁材料上的突破! 太不可思议,太让人震惊了! 难怪他直接启动了示范堆的建造工作。 尽管是核裂变领域的专家院士,但对于可控核聚变技术,两人还是都有一些了解的。 在可控核聚变中,最难的几个问题莫过于超高温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第一壁材料的抗中子辐照、氚自持问题等这些。 而结合前面破晓聚变装置两小时以上的运行时间来看,在前面两个条件,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都有了突破。 等离子体约束+第一壁材料,如果氚自持再得到解决的话,最难的核心就几乎都得到了解决。 至于温度控制、能量回收、氦灰排除、安全问题等等其他方面的问题,影响就不是那么大了。 别说是徐川了,就连他们两个,都丝毫不怀疑这些核心问题解决后,华国将很快迎来可控核聚变火花的点亮。 ps:三更求月票,明天有爆更,月底了,大佬们手中的月票投投吧,求求了ヾ(≧▽≦*)o 第四百零七章:示范堆·建堆! 发布于2023-07-2819:36|vip章节 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基地。 研究所二楼的报告厅中,一场大型的会议即将召开。 报告厅前后两道大门中,陆陆续续的不断有人推开门走了进来。 不仅仅是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这边的研究员和工程领导,还有很多临时收到了紧急通知的合作单位。 如负责生产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西部超导集团、负责电力系统的电网结构,负责工程建造的华国核工业建设集团等等。 凡是所有参与了栖霞可控核聚变项目工程的公司与集团,都收到紧急通知,并安排了代表人员过来。 坐在报告厅的中间,一直负责对接的九州电气集团副总黎骅看着前面乌泱泱的人群,又望了眼前面空荡荡还没有人影的报告厅,有些摸不着那位徐院士召开今天的会议到底是想做什么。 九州电气集团虽然参与了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不过只是签订了合同,按照对方的要求提供对应的钢材结构和零部件而已,在项目中的贡献并不是很大。 老实说,参与这种大型会议,今天他还是第一次。 也不知道这次急急匆匆赶过来,到底是做什么。 “好久不见,黎总。”正想着,耳边一道声音传递了过来,另一个身影在他身旁坐了下来。 黎骅扭头看去,挑了挑眉道:“你也来了?” 身旁,尚纬股份的副总王德民笑着道:“徐院士召唤,当然得来了。只是不知道这次是什么事,你有消息吗?” 黎骅看了眼报告厅,视线落在了报告台上,摇摇头道:“不清楚,只知道挺急的。” 王德民笑了笑,道:“知道具体消息的,恐怕只有坐在前面的那些大佬了,咱们这种提供材料和零部件的,内部消息恐怕几乎不会透露。” 相对比他们这些坐在中后面的外部合作公司,坐在前面的,才是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的内部人员。 如果说今天有什么事情需要这么郑重的开会讨论或者宣布,在场的恐怕也就前排的那些人知道了。 当然,王德民没猜到的是,今天的报告厅中,知道具体事情的,百不存一。 哪怕是坐在前面的内部人员,也和他们一样迷茫,正在小声的和身边的同事询问讨论着。 黎骅耸了耸肩,道:“等着吧,来都来了,今天的会议肯定会说。” 王德明笑着道:“倒也是,只是挺好奇的。这种大型的会议,我还是第一次参加来着,以前签合同提供材料的时候,都没有过。” 顿了顿,他接着道:“也不知道这次有没有机会和能那位徐院士碰个面打个招呼。” 黎骅淡淡道:“你想多了,这两年来,你见过那位几次?以那位的级别,你要是没预约擅自跑过去.” 王德明哈哈笑了笑,没再提这事。 两人正聊着,报告台上,一个年轻的身影从幕后走了出来。 报告厅中,原本有些嘈杂的交头接耳讨论声瞬间消失,所有的目光都聚集了过来,落在了报告台上。 走上讲台,徐川先试了试话筒,随后看向了台下一双双注视着他目光与人群。 清了清嗓子,在万众瞩目下,他沉稳的开口道:“在栖霞可控核聚变研究所,计算材料实验室众多的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迎来了一个新的进展。” “一周前,由计算材料实验室,赵光贵教授带领的材料研究小组,成功的找到了一种可以应用于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第一壁的材料。” “经过严格的测试,研究所确认,这种新型材料,在抗中子辐照表现出优异的性能,满足第一壁材料的各种性能要求。” 这句话一出,台下顿时就泛起了骚动。 坐在报告厅中后侧的黎骅忍不住咽了口唾沫,望向报告台的目光中满是惊讶和震撼。 而在他身边,尚纬股份的副总王德民脸上带着同样的表情。 两人震撼了片刻后,互相对视了一眼,都没有说话,却都能从对方的脸上和眼神中看出对方想表达的情绪。 满足第一壁材料性能需求的新材料! 这消息,要是放出去,怕是能震惊整个世界。 两人怎么都没有想到,今天居然能在会议上,听到这样一个超级重磅的炸弹消息。 台上,徐川的报告还在继续。 “.在去年,破晓聚变装置已经做到了长时间的高密度等离子体运行,实现了氘氚原料聚变点火,基于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的进度,我认为,在可控核聚变这条道路上,我们已经做好了相当的准备工作。” “现在,是时候将其往前更进一步的推进了。” 报告厅内,所有人仿佛都意识到了什么。 如今的破晓聚变装置,已经实现了氘氚核聚变初步点火,如果要再推进一步的话,那就是将点火产生的温度转变成能量。 而对于可控核聚变来说,要输出能量,只有一种装置能做到! 想到这,所有人的呼吸都沉重了不少。 没人说话,但在场的人都猜到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在这一刻,所有人都不自觉地捏紧了拳头,屏住了呼吸。 如果没有意外,今天他们在会场中,即将见证了历史的诞生,无比幸运。 报告台上,徐川心中亦泛起着激动和兴奋。 深吸了口气,他环顾了一群已经快坐满的报告大厅,语气沉稳的开口道:“栖霞可控核聚变示范堆工程!” “从今日起!” “开始建造!” 话落,报告厅内,响起了如潮水般的掌声,所有人都站了起来,将手掌鼓的通红。 对于今天在场的所有人来说,这无疑是历史性的一刻! 会议结束,各厂商各单位的代表人员并未离去。 栖霞可控核聚变示范堆的建造,需要上百家不同的单位互相配合。 每一种材料、亦或者零部件的材料,都是大事。 徐川没管这些,目前来说,示范堆相关的工程才刚刚开始,资源整合这种事情,交给彭鸿禧和高弘明就足够了。 上午,在项目工程内部的会议结束后,下午,一场新闻发布会赶时间开始了。 主持发布会的,自然是徐川。 示范堆的建造工作,对于国家来说是一项重大的工程,是肯定需要对外公布的。 不仅仅是为了增强国民的信心,更意味着在国际上社会地位,无论是政zhi地位,还是科研地位,都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当然,示范堆建造的新闻发布会并没有大肆操办,仅仅通知了一些国内知名的媒体,做了一些简述的报道。 不过这依旧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甚至是整个世界引起了巨震。 伴随着《人人日报》《核工业时报》《华新报》等媒体的报道。 整个网络上,瞬间就热闹了起来。 其实,在过去的一年中,可控核聚变领域并不平静。 或者说,自从那位徐教授回到华国,开始掌控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后,可控核聚变领域就变得的相当热闹了。 从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开始,到日耳曼等离子体研究所asdex装置的交易,再到改名后的破晓聚变装置实现四十五分钟和两小时的高密度等离子体运行.到最后米国代表在iter上对知识产权问题的发难,以及华国主动离开iter 一件又一件的大事,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国际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发展,也跟着仿佛心电图一样,上上下下的宛如在蹦极。 原本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发展,尤其是iter这个国际合作项目,本就可以说是风雨中飘摇在大海中的一艘小舟,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个大浪过来这艘小船就彻底翻了。 很多人都预感,托卡马克装置这条路线或许有问题,并不一定适合。 但那位徐教授带领的破晓,做到了四十五分钟的高密度等离子体运行,犹如在大海中建起了一座灯塔一样,重新指引了方向赋予了希望。 这也振奋了iter和其他研究托卡马克装置的很多学者。 但然而没多久,米国在iter上的发难,华国的退出,再次将iter这艘原本已经重新起航的船只,打入了风雨中。 而现在,一条由华国《人人日报》《核工业时报》等媒体放出的新闻消息,在国际等离子体物理学界与可控核聚变领域引发了惊天骇浪。 华国,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正式启动了示范堆的建造。 这一消息,震惊了整个世界。 无论是米国,还是欧盟,亦或者众多奋斗在第一线的科研人员,谁都没有想到,这一切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突然。 以至于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均是怀疑,随后则是彻底的懵逼。 华国? 要建示范堆了? 这怎么可能!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第四百零八章:乱成一锅粥的世界 随着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正式启动了示范堆的建造。 整个可控核聚变领域与等离子体物理学界顿时乱成了一锅粥。 所有国家几乎都在找专家教授评估华国的可控核聚变到底发展到了哪一步了,而领域相关的学者,则纷纷在网络上讨论交流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推特网上,米国著名的企业家马斯克在收获了这则消息后,迅速做出了回应。 【这是可控核聚变的丰碑,示范堆的出现,将意味着我们距离梦想中的终极能源又近了一步,它是能源领域的圣杯,它能照亮我们看不见的未来。】 【传统的化石能源注定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抛弃的,不仅仅是因为污染环境,我们更需要一个健康的生态地球,也是因为化石能源效率的低下,相对比来说,电能是未来的出路,不仅仅是在未来,更包括现在,无论是生活,还是交通出行,我们都离不开电能。】 【我迫切的希望,它能早一点到来。】 【为此,我决定投资三十亿米金,成立tinyspot聚变能源公司,希望能为可控核聚变这份伟大的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当然,我也希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参与,无论是可控核聚变领域的研究员,还是工程师,亦或者是有志向一起投资的其他朋友,我都欢迎。】 相对比其他商业领域的大佬来说,马斯克更热衷于在网上冲浪和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不得不说,在这条推特出来后,推特上无数的网友亦跟着讨论了起来。 【上帝,可控核聚变真的要来了吗?!!】 【不可思议,华国都要开启示范堆了,而我们还在以秒为单位做等离子体运行实验,为什么华国能后来居上?我们的投资都被花到哪里去了?】 【我就说了,华国退出iter并不是什么好消息,看吧,等可控核聚变的火花点亮在那片红色陆地上,iter连示范堆都还没开始建。】 【这真是太可怕了。】 【或许情况并没有你们想的那么糟糕,几个月前他们才只做到了两小时的运行,不可能现在就突然解决了所有的难题,尤其是第一壁材料,这大概只是华国放出来的幌子,毕竟,我们现在在竞争。】 【楼上你的消息已经严重落后了,我听说那位徐教授已经解决第一壁材料问题。】 【不可能!中子辐照难题可没那么好解决,无论是金属还是非金属,高能中子都会破坏它的晶体结构,你说解决了,那请问用的是什么材料?】 【我真不知道你的脑袋是不是长到了马屁股上面去了,这种核心材料,你觉得那位徐院士会透露吗?】 【老实说,我更愿意相信他真解决了第一壁材料难题,不因为别的,看看他过往辉煌的成果,你也会相信的。】 另一边,华盛顿,白屋。 某位刚上任不久的老人家正在用生命最后的力气咆哮。 “谢特!你们日常的工作都是在吃屎吗?为什么,为什么华国都要展开示范堆的建造了,我却一点消息都没有收到。” “为什么,为什么这种重要的事情,是通过对面的新闻媒体报道出来以后我才知道的?你们不是成立了专项小组吗?人呢?工作呢?成效呢?都干到猪身上去了吗?” 对于他来说,没有比消息这个更糟糕了。 刚上任不久,就听到这样一个噩耗。 这对于在他当选前,许诺将重点关注经济问题,将让米国复兴的诺言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此外他还承诺要成为“所有米国人的总统”,包括那些不支持他竞选的人。 现在看来,恐怕外界对他的意见更大了。 对面,被他亲手提拔上来的中情局局长威廉·约瑟夫·伯恩斯、能源蔀的蔀长丹·布鲁耶特以及iter的理事代表科克尔·布鲁克正站在一起。 威廉·约瑟夫·伯恩斯还好,脸上的表情并没有太多的变化,但丹·布鲁耶特和iter理事代表科克尔·布鲁克表情就有些复杂了。 华国,居然开启了示范堆的建造。 这是他们怎么都没有想到的,尤其是对于科克尔·布鲁克来说,这简直是天荒夜谭。 没人比他更清楚,实验堆和示范堆到底有哪些区别。 如果示范堆完成建造了的话,恐怕距离真正的商业化使用亦不远了。 威廉·约瑟夫·伯恩斯不动声色抹了把脸上飞过来的唾沫,清了清嗓子,道: “这和我的上一任的吉娜·哈斯佩尔局长女士有关,我整理过她在任时期时的所有资料,发现她并没有对对面采取多少的措施。” “这也导致了我们错失了很多至关重要的消息。” “当然,我会立即改善这一现象。” 和眼前这位老年总統一样,他上任也没有多久,当然,在担任局长前,他本身就已经在中央情报ju工作了,对于相关的事情很清楚。 只不过现在,先将锅甩出去再说。 反正吉娜·哈斯佩尔已经离开了,不可能再在这里和他对峙。 对面,老年总統深呼吸了口气,强行让自己情绪稳定了下来,问道:“我想知道,华国距离解决可控核聚变这项技术,还需要多久的时间?我们又还有多久的时间?” 闻言,威廉·约瑟夫·伯恩斯轻咳了一下,道:“这个科克尔·布鲁克主任知道。” 说着,他看向科克尔·布鲁克:“麻烦科克尔主任解释一下吧,当初将华国从iter中清出去,是你们做的决定。” 听到自己的名字,科克尔·布鲁克心中叹了口气,当初在卡达拉舍地的那场会议,他的感觉,似乎要成真了。 深吸了口气,他抬头道:“我想,我们严重低估了华国在可控核聚变上的投入,也严重低估了对方的技术储备。” “如果可控核聚变的示范堆真正的建成,并且能成功实现点火运行点火的话,恐怕他们距离真正的可控核聚变商业化使用不远了。” “哪怕示范堆距离真正的商业堆还有一段距离,也还有不少的难题需要解决。但那对于华国来说,恐怕并不是很难的事情。” “具体时间呢?我们大概还有多长的时间?”老年总統盯着他问道。 思忖了一下,科克尔·布鲁克小心翼翼的开口道:“就我个人的评估而言,如果示范堆建成,或许顶多两到三年的时间,他们就能做到商业化使用。” “如果算上建造示范堆的时间,满打满算,我们最多还有大概不超过五年的时间,如果对方一切顺利的话,这个时间可能会缩短到三年。” 闻言,老年总統忍不住以手扶额。 三年,这实在太短了。 突然一下从永远的五十年,变成了三年,这时间的跨度之大,真的很难让人接受。 为什么,为什么原本大家还在同一起跑线的上,甚至还落后他们不少的国家,却突然逆袭超车,远远的将他们甩在了身后? 办公室中,一片沉寂。 威廉·约瑟夫·伯恩斯轻咳了一下,打破了死寂般的气氛,开口道:“或许我们低估的并不是华国,而是那位徐教授。” 听到这话,其他三人都将目光投了过来。 这位新任局长思忖了一下,接着道:“我看过调查资料,在两年前,华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发展,和我们在同一水平,甚至更落后一些。” “而改变,是从19年那位徐教授掌控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后开始的。” “事实上也是,目前来说,华国在最近两年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做出的成果,基本都出自那位徐教授带领的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 “而且我调查过,那位徐教授,不仅仅在数学物理天文这种理论领域有着巨大的贡献,在材料学方面,他同样是一名最顶级的科学家。” “他名下的川海材料研究所,曾研发了人工sei薄膜,解决过锂枝晶难题,也创造了那种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 “后者正是解决等离子体湍流的关键,这点已经在螺旋石7x上做出过证明了。” “可以说,在材料学领域,他的成就足以配得上诺贝尔奖,我们在这方面严重低估了他。” “可以说,如果没有那位徐教授,华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发展,根本不可能走到今天这个地步。” “18年的时候,将他放走,是那位总統先生做过的最错的事情。” “这种顶级的人才,不管如何,我们都应该留下来的。” “哪怕留不住,也不能将对方放回去。” “亦如几十年前的那位钱教授一样,这位徐教授同样是一位能力相当可怕的学者。甚至,他比几十年前那位更可怕。” “因为他不仅仅在理论方面有着巨大成果,更是一位能将理论转变成真正应用和技术的学者。” ps:二更求月票,略有点卡文(本来应该是4000字的(。w。)) 第四百零九章:用可控核聚变来烧开水,未免也有点太low了 华国公布建造可控核聚变示范堆,焦头烂额不仅仅是米国。 几乎有能力独立建造可控核聚变实验堆,或者参与了iter计划的国家,都为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通宵加班加点的忙碌焦愁着。 欧洲,日耳曼。 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中,在听到这一消息后,正在忙碌着计划重启螺旋石7x做一次氘氚原料聚变点火运行,收集中子辐照数据的提尔曼·伦特教授一脸的懵逼。 “示范堆?你确定?” 震惊懵愣了半天,消化掉这个消息后,提尔曼咽了口唾沫后诧异不已的问道。 对面,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的主管罗伯特·麦克点了点头,道:“那边媒体传递出来的消息,不可能有假。” “不可思议,真让人难以置信,他们解决了第一壁材料问题吗?怎么解决的?还有氚自持,托卡马克装置的磁面撕裂等问题,这些都已经解决了?要知道示范堆和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 提尔曼·伦特忍不住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他心中有太多太多的疑惑了。 罗伯特·麦克叹了口气,道:“谁都没听说过这些问题已经被解决了,除了那次两小时的高密度等离子体运行实验后,那位徐教授就再也没对外公开过进展。” “别说我们了,就是米国,都不清楚他们到底进展到哪一步了,米国也因此焦头烂额的,正在加大渗透,希望获取更多的情报。” 顿了顿,他接着道感慨道:“不得不说,这次那位徐教授真的搞了个大的出来了。” “示范堆啊,iter那边原本预计还要到2025年甚至2035年才会开始建造的,这一下就直接被提前了数年的时间。” 一旁,提尔曼·伦特忍不住追问道:“我只想知道,他到底是怎么解决第一壁材料中子辐照问题的,用的是什么材料。” 罗伯特苦笑了一下,道:“这种涉及到可控核聚变核心的技术,怎么可能流传出来。” “不过,有消息称,第一壁材料可能和那位徐教授以前研发的处理核废料的那种辐射技术有关系。” “‘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技术’?” “嗯,是这个。” 闻言,提尔曼伦特思索了起来,对于这项应用在核废料上的技术,他自然听说过。 日耳曼国也和华国那边交易过,前两年的时候,政fu那边利用技术换来了华国在巴伐利亚州建造一座核废料发电站,进而准备将全国十七座核电站的核废料都转移了过来,一次性处理掉。 这对于在能源方面依赖沙俄的日耳曼来说,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毕竟原本受限于核废料极难处理的麻烦,他们是准备逐渐关停掉所有的核电站的。 但现在,核废料问题得到处理后,核电站反而大规模的推广了起来。 当然,能源问题对于他们来说,依旧是个很大的麻烦。 不然欧盟也不会增大对可控核聚变的投资了。 只不过现在忧愁的是,他们似乎被华国,远远的甩在了身后。 且不管各国如何为了这则消息而焦虑,在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透过新闻媒体向外宣布建造的示范堆的那一刻起,金融市场就已经做出了反应。 华尔街,和核聚变领域的人员一样,这些平常坐在办公室中吹着空调的金融精英们此刻也都头冒冷汗,慌张焦虑不已。 尤其是炒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区域的金融机构们,更是在接近全力抛售着手中的股票和期货。 示范堆的建造,是不是意味着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已经快了? 人类文明梦想中的终极能源啊,如果真的实现了,化石能源这些东西,都得统统被扫进历史的尘埃中去吧? 石油、天然气这些还好,即便是脱离了燃料和能源属性,它们本身也还有着化工原料属性。 但煤炭,尽管的确能通过气化、蒸馏等方式获得部分化工原料,但能源属性的重要性几乎占据了它各类属性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更何况,华国还是世界煤炭消耗第一的超级大国,每年从其他国家进口的煤炭,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甚至有一些国家,比如印尼西亚、菲佣等南亚国家,向华国出口煤炭获得的经济,甚至在本国的经济gdp中占比相当高。 如果有一天,华国不再需要它们的煤炭了,后果谁都能想得到。 尽管示范堆和真正的商业化聚变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谁也不知道还需要几年,或者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时间才能真正走完。 但对于市场来说,当这类消息放出来时,本身就会制造成恐慌。 当然,一些资本大鳄在其中浑水摸鱼推波助澜也是肯定的。 不过无论如何,化石燃料的下跌是注定的。 如果在未来,利好可控核聚变的消息再度从那位徐教授口中传出,恐怕化石能源相关的板块,被直接砸穿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西方国家的焦头烂额,股票期货市场的重挫,对于这些,徐川能想到,不过他却并不是很关心。 相对比这些事情,他更关心示范堆的建造。 这是一个超级工程,尽管从一开始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基地就是按照示范堆的标准来划分场地的,一些实验相关的配置也是按照标准来做的。 但实验堆和示范堆终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 相对比来说,示范堆要多出很多的配套设备。 比如超真空泵、等离子体交换系统、发电机组、电网调控.一系列相关配套的设备都是实验堆没有的。 事实上,徐川也正在研究所中,与核工业集团那边安排过来的两名院士商议着这些事情。 “发电机组这边先暂定六组,预留四组的空间,这个没什么问题,按照徐院士您的要求来就可以。” “只不过关于发电的方式,咱们还是使用热机?” “如果使用热机的话,我们这边有着完善的设计图和构造图,稍稍修改一下就可以使用了,很方便。” 办公室中,核工业集团的王勇年和侯承平两位院士和徐川与彭鸿禧交流着示范堆建造配套设备的相关细节。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笑着说道:“用核聚变来烧开水,老实说这未免有些太大材小用了。” 对面,候承平院士摇摇头道:“但不可否认的是,烧开水依旧是咱们目前能制造出来的最高效的发电方式。” 自从瓦特和法拉第开启了蒸汽时代和电磁时代后,不管能源和社会科技怎么变化,在电能方面,如何发电,却始终没有出现过什么太大的变化。 烧开水依旧是最常见,也是最高效的发电手段。 尽管各国都在不停的优化这一套技术,但却都从未脱离过。 有个笑话怎么说来着: “嗨,快看!我们又发现了xx新能源。” “我们能用它来干什么?” “我们可以用来烧开水!” 黑色幽默笑话,但却很真实的反应了目前人类科技在发电方面的技术层次。 怎么说呢,反正以目前人类的技术,很难大规模的将像煤炭、石油等里的化学能和核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整来整去还是两百年前瓦特和法拉第那一套。 先想办法转化为水的内能,然后水蒸气推动汽轮机转化为动能,然后再切割磁感线转化为电能。 现代火电,本质上就是就是通过用燃料(煤炭、天然气、核能、垃圾等)烧水,产生水蒸气,将其动能转换为涡轮转动的动能,再带动发电机组。 如果再扩大一下,水电、风电其实也可以规划到这类里面,核心机理是一样的。 唯一有所不同的,是太阳能发电,核心是光生伏发效应。 此外,还有个几乎很少听见的生物发电,这个利用的是生物自身的一种特殊化合作用而产生的电能,但基本没有真正的商业化使用过,还在实验室中研究着。 徐川笑了笑,道:“不可否认,烧开水的效率在过往的发电技术中,的确是效率很高的一种。” “对于煤炭燃烧、太阳能、核裂变、地热等主流热源来说,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技术走向成熟之前,没有任何一种其它的材料可以取代水这个看上去好像没什么了不起的材料。” “可以这么说,作为生命之源,水这东西很神奇的,人类很幸运这么好的材料除了能喝还能用来发电。” 顿了顿,他笑着接着说道:“不过要说到效率,烧开水的效率也不见得是最高的。” “尤其是在可控核聚变这种技术上。” ps:晚上还有两更!求月票。 ps:感谢读者大佬书友151201040954786盟主的打赏(加更十章,今天先来一章),感谢順其自然2023(3000点)少了一只羊(1500点)好白又大又圆__十五月亮(500点)的打赏,谢谢大佬们 (另外,之前说好的欠一碗洲和阿莉埃蒂两位大佬的打赏加更,八尾还记得,一共四章,加起来一起14章,我努力写!尽快还) 第四百一十章:最完美的发电应用 听到徐川的话语,办公室中的其他三人都看了过来。 烧开水的效率,在众多的发电方式中的确不是最高的。 比如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技术、热容大的金属,其实也都可以用于发电,且效率比烧开水更高。 但相对比来说,那些技术都有着自己的缺点,如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技术未成熟、热容大的金属液化温度过高等等。 而水就不同了,热容比大,容易获得,无毒,运行温度和压力都很适合,化学性质稳定,密度适中等各种优点集于一身,几乎没法找到能替代它的产品。 总体来说,当前人类利用能源的性价比最高的方式是靠热能转换(做功,烧开水)毫无问题。 注意到三人的目光,徐川笑了笑,道:“其实不用我说,你们心里都是有答案的。” 侯承平院士笑了笑,开口道:“的确有考虑过,理论上来说,那种发电方式应该很适合可控核聚变。” “不过目前来说,相对比成熟的热机,它因为之前退出过大众主流视野的原因,技术上落后了不少。” 在座的都是院士,也都是核能领域的顶级专家。对于徐川话语中未表达出来的技术,三人自然都知道。 事实上,在今天交流之前,候承平就和王勇年讨论交流过这方面的东西了。 目前来说,抛开太阳能发电外,可以说所有的有规模的发电方式,基本都是通过各种方式将不同的能源转变成动能,然后带动发电机转动发电的。 而抛开这条路线外,人类在发电领域到底还有没有点亮其他的发电方式呢? 答案是有的。 早在十九世纪,在法拉第提出磁流体力学后,磁流体发电理论就顺势被提了出来。 而且磁流体发电理论不仅提出的早,实际上,它应用的也相当早。 在1959年的时候,米国就研制成功了11.5千瓦磁流体发电的试验装置。 随后的60年代中期,米国将它应用在军事上,建成了作为激光武器脉冲电源和风洞试验电源用的磁流体发电装置。 包括已经解体了的红苏与小岛国,都曾把磁流体发电列入国家重点能源攻关项目,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 1971年的时候,红苏建造了一座磁流体——蒸汽联合循环试验电站,装机容量为7.5万千瓦,其中磁流体电机容量为2.5万千瓦。 而后续,世界上第一座50万千瓦的磁流体和蒸汽联合电站也在红苏建立起来。 这座电站使用的燃料是天然气,它既可供电,又能供热,与一般的火力发电站相比,它可节省百分之二十以上的燃料。 尽管如此,但磁流体发电机却并没有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 目前磁流体发电厂只有少数的一些国家有建造。 这是因为磁流体发电的条件,相对比传统火力发电来说过于苛刻了。 所谓的磁流体发电技术,指的是用燃料(石油、天然气、燃煤、核能等)直接加热成易于电离的气体,使之在超过两千摄氏度甚至是三千摄氏度的高温下电离成等离子体。 然后这些等离子体在磁场中高速流动时,会切割磁力线,从而进一步产生感应电动势。 这种技术是将热能直接转换成电流,无需经过机械转换环节,所以称之为直接发电,也叫做等离子体发电技术。 目前各国使用的磁流体发电技术,主流是烧煤和烧燃气,要求的温度很高,需要达到3000c左右。 这种温度,要通过煤或者燃气达到,难度相当高。 因为技术方面的原因,再加上经济效益一般,比不过技术进步的传统火力发电,所以逐渐退出了大众的视野。 不过磁流体技术,倒是一直都属于各国研究的热门重点。 原因很简单,磁流体技术能应用在军事、航天、航空、可控核聚变等等领域。 听侯承平院士说磁流体发电技术的缺点,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的确,不可否认的是,磁流体发电技术一度退出过主流发电技术。” “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在一开始,它其实就不是为传统的化石燃料燃烧发电准备的。” “哪怕是核裂变,其实也无法适应于磁流体发电技术。” “因为它对于发电的温度过于苛刻。” “三千度以上的高温,并离子化燃料形成等离子体,这对于绝大部分的热机来说,几乎不可能或者说很难很难做到这点。” “然而对于可控核聚变来说,这却是相当容易的。” “无论是从偏滤器导出来的氦灰,还是我们从第一壁引导出来的热量,温度达到三千度以上轻而易举。” “从根本上来说,磁流体发电这种技术从一开始提出来,就是和可控核聚变互相配套的。” 对面,侯承平赞同的点了点头,道:“的确,如果要用其他的燃料将温度加热到三千度以上,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可控核聚变天然在这方面有优势。” 徐川笑了笑,接着道:“除去磁流体发电外,我们还可以在尾部配有‘超超临界热机发电机’和‘超临界热机发电机’。” 说着,他起身从办公室的角落中拖出来一面黑板。 从粉笔盒上取出一支白色的粉笔后,他在黑板上描绘了起来。 从示范堆出发,到将热能引导出来,沿着管道先通过磁流体发电技术,而后再继续衍生往后,穿过‘超超临界热机发电机’和‘超临界热机发电机’地带,画出了一条类似于生产流水线,或者说北方的地热管道一般的结构。 办公室中,侯承平三人均起身走到了他身后,望向了黑板上的结构图。 虽然结构图相当简陋,而且并不怎么规范,但这幅结构图却很清晰的表达出来了里面的意思。 看着徐川画出来的结构图,候承平院士笑着赞道:“有意思,看来徐院士你早就想好了如何利用可控核聚变来发电了。” 磁流体发电技术和热机技术组合起来,完美的利用从可控核聚变中引导出来的热量,是他和王勇年院士早就考虑过的。 毕竟对于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产生的热量来说,哪怕是磁流体发电机组也没法做到一次性消耗光所有的热能。 这种情况下,在磁流体发电机组后面再部署常规热机,继续利用参与热能是可以做到的。 一旁,王勇年院士没有说话,他看着黑板上的草图眼神中带着兴趣陷入了思索。 在黑板上的草图上,他看到了一点新东西,比他原本和候承平商议构思中的组合型发电机组更加先进。 所谓的‘超超临界热机发电机’和‘超临界热机发电机’,指的是锅炉内工质的参数达到或超过临界压力以上的机组。 一般来说,发电锅炉内的工质都是水,水的临界压力是22.129mpa,临界温度是374.15c。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从液态变为气态的沸点是100c,想要提高水蒸气温度,就要增大压强以提高沸点温度。 而在22.115兆帕压强、374.15c温度下,水蒸气密度与液态水一样,到达临界状态;当温度和压强都超过了临界值,水会处于超临界状态。 用超临界状态的水蒸气来发电,叫做超临界发电技术,而超超临界发电则是比超临界发电技术更高的阶段。 目前,超超临界与超临界的划分没有国际统一标准。 不过在国家的“863计划”项目“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中,将超超临界参数设置为压强≥25兆帕,温度≥580c。 看着黑板上的结构图,王勇年目光烁烁看向徐川,开口道:“利用磁流体机组的残留热度,先对超超临界机组供热;然后通过循环辅热管道和技术,进一步将余热拉升,然后来给超临界机组供热。” “如果需要,后面还可以再添加亚临界热机。” “通过这种方式,从而达到近乎完美利用可控核聚变热能的地步,这套方案简直完美,比我们之前构思的组合机组要优秀多了!” “没想到徐院士在传统的热机技术上也有着这么深的研究。” 在这一刻,他对于眼前这位年轻人是真的钦佩叹服。 以他常年沉浸在核裂变发电机组设计的经验,在有了结构图的点明后,自然很快就摸清楚了对应的核心。 但对于他来说,热机发电技术可谓是最熟悉的领域之一了。 然而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却被人轻而易举的就超过了,做出了更优秀更完美的方案,怎么能不信服? ps:二更,晚上还有一章加更,求月票打赏ヾ(≧▽≦*)o 第四百一十一章:可控核聚变的问题(为书友4786大佬加更1/10) 黑板前,徐川将最后一点结构图画完,正好就听到了王勇年院士对自己的赞叹。 他笑着将手中的粉笔丢到粉笔盒中,道:“只不过是偶有灵感思路而已。和王院士您这种几十年的经验相比,相差甚远。” 王勇年盯着黑板上的结构图,道:“太谦虚了。相对比之下,我和侯承平设计的磁流体发电+超临界发电组合在这个面前就远不如了。” “你对于能量的利用方式和方法,简直绝了。” “利用循环辅热管道和辅热技术,略微付出一点能量,就能大幅度的提升原本已经无法利用的残余热能。” “这条思路,至少我和候承平都没有想到。” 徐川笑了笑,道:“王院士太夸赞了,我只不过提供的是一条思路而已。” “在这条思路中,还有很多的细节和难题需要讨论和设计,这些就要麻烦你们了。” 王勇年收回盯着黑板的目光,笑着点了点头,道:“有你提出的思路,重新对这个进行一下设计并不是很难的事情。” “这个就交给我们了,趁着现在还干的动,再发挥点余热。” 一旁,候承平笑道:“要说麻烦,最大的麻烦你都已经解决了,我们这群糟老头,能做的真不多。” “二老这是老当益壮,正值人生壮年呢。”徐川笑着夸了句。 王勇年摇了摇头,道:“不说这些了,趁着今天我还有记忆,我得先赶回去将初步的稿图记录下来。” “今天就先这样吧,后续一些其他东西,改日再来商量如何?” 相对比在这里聊天吹嘘,他更想回去尽快的将这套复合发电机组设计出来。 可控核聚变示范堆的建造是国家重事,不能因为他们的进度落后而拉长时间。 徐川笑道:“当然可以,有关于示范堆的建造工作就交给两位院士了,我期待你们的好消息。” 王勇年摆了摆手,再度看了一眼黑板上的结构图,用心记下来后转身告辞匆匆离去。 王勇年和候承平带着发电机机组的构思离去,办公室中,就只剩下徐川和彭鸿禧两人了。 聊了几句后,彭鸿禧也准备起身离去。 毕竟示范堆的建造才刚刚开始,他还有很多很多的工作要做。 徐川点了点头,也没在意,不仅仅是彭鸿禧,他也同样有很多的工作要处理。 可控核聚变是一个超级工程,示范堆的建造已经开始接近这个工程的中后段了。 这样一个涉及到物理、材料、工程、计算等多个学科领域的项目,在建造示范堆的时候,需要至少几十甚至上百个公司互相配合,提供不同的材料和零配件。 而分配这些资源,解决配合过程中的难题,都是他这个总负责人的工作。 尽管他很少管这些,一般具体的事项处理有彭鸿禧和高弘明把关,但最终的合作达成后,合同的签字盖章什么的,都是需要他处理的。 而且虽然是甩手掌柜,但相关的合同和资料,他还是要过一眼的。 彭鸿禧起身告辞离去,还没走出门,徐川就想起了另一件事,连忙开口喊住了他。 “哦,对了,彭老,还有件事。” 彭鸿禧停住脚步,转身看了过来:“什么事?” 徐川笑着道:“关于可控核聚变项目上还有哪些问题的,麻烦彭老找人统计一下,我看看还有多少。” “毕竟示范堆也要准备开始建造了,那些原本安排下去的问题,得尽快解决了。” 可控核聚变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像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氚自持、第一壁材料难题这些出名的问题,算是核心点。 而除了核心外,围绕着这个庞大的工程还有近乎数不尽的各种小问题小麻烦。 比如氚提取、氦灰的处理、氘氚原料如何稳定的供应入反应堆腔室、反应堆内数据如何图像化处理等等;这些都是难题。 在栖霞可控核聚变项目成立的时候,他就和彭鸿禧交流沟通过了,并且从上面拿到了一份整体的问题列表,修修改改后,再分配给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们,交给他们去进行处理。 如今时间已经差不多过去了两年,虽然有时候了解过一些相关问题,但总体到底解决了多少,又诞生了多少新问题,新项目,他心里还真没一个具体的数字。 所以趁着这会第一壁材料解决了,示范堆才刚刚立项,徐川想要好好的整理一下工程上到底还有多少问题,然后重新再进行安排分配处理一下。 彭鸿禧点了点头,道:“好,我让韩锦帮忙整理一下,然后送给你。” 徐川笑道:“麻烦彭老了。” “小事。” 彭鸿禧挥了挥手,转身离开了办公室。 等待了两天的时间,韩锦教授终于将涉及到可控核聚变项目的问题和资料送了过来。 “徐院士,破晓聚变装置相关的问题和项目我这边已经整理出来了,您看看。”韩锦恭敬的将带过来的文件放到了办公桌上,轻声的报告道。 徐川抬头,被办公桌上厚厚一叠有接近三十公分的文件惊到了,忍不住问道:“这有多少?” “问题方面总计347个,已解决了169个问题,剩余178个问题。” “项目方面总计一百六十三个独立项目,结题项目七十二个,未结题项目九十一个。” “相关的数据信息和详细进度在您面前的资料中都有。” “另外,笼统一些的大致整体信息,在最上面的一小叠文件中,一共十七页,您可以先看看这个。” “吓我一跳,我还以为累计问题和项目堆起来有这么多呢。”听到这话,徐川才舒了口气,伸手从文件堆上找到韩锦说的那一份小文件,翻阅了起来。 看着手中的资料文件,徐川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三百四十七个问题,一百六十三个独立项目,这对于可控核聚变这种超级工程来说,倒也不算多。 但在进度方面,就有些差强人意了,两年的时间,连一半都还没解决。 看来还需要再想想办法,否则今年示范堆都建完了还不一定能点火就坑大了。 ps:三更求月票。 第四百一十二章:那就只有得罪他一次了 简略的翻了一下手中的文档,徐川以手抵额思索了起来。 两年多的时间,三百四十七个问题,破晓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能解决掉一百六十九个,其实已经很不错了。 毕竟人手方面限制在这里,尽管一直在招聘,但破晓研究所的研究员一直处于紧缺的状态。 不过这个进度,对于如今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的整体进度,就有些拉胯了。 按照核工业集团的效率,顶多在今年的七八月左右,就差不多能完成示范堆的建造。而示范堆的各个零部件,在国内各大集团公司的全力配合下,差不多也能完成生产。 唯一稍微拖延一点,可能就是第一壁材料。 毕竟这是一种新材料,才研发出来不久,还需要找合适的厂商去生产制造。 但整体来说,示范堆的建造进度,目前来看是要远快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速度的。 如果按照之前的进度,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可能还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 而这是徐川没法接受。 或许在其他人看来,两三年的时间就能解决可控核聚变的所有问题,这绝对已经快到飞起了。 但在他看来,完全没必要拖这么久。 毕竟,核心的关键难点,目前基本都已经解决的差不多了。 因为这些相对而言简单一些的问题,去拖长点火时间,那完全不值得。 思索了一会后,徐川带上了手中的资料,来到了破晓研究所的另一边。 敲了敲彭鸿禧院士办公室的大门后,他推开门走了进去。 正在忙碌着处理手中工作的彭鸿禧抬起头,看到是他后笑着开口问道:“怎么了?有什么事情吗?” 徐川点了点头,将手中的资料文档递了过去,道:“彭老您先看看这个。” 彭鸿禧顺手接过资料,粗略的迅速翻阅了一下,抬头好奇的问道:“这些都是可控核聚变项目中的一些问题,怎么了,是有什么问题吗?” 徐川摇了摇头,道:“问题倒是没有,就是进展有点太慢了。” 闻言,彭鸿禧愣了一下,随即笑道:“韩锦之前整理这些的时候,我也顺带看了一下,以咱们破晓研究所目前的能力,这个速度其实已经很快了。” “两年多不到三年的时间,在可控核聚变方面解决近一百七十个问题,这个效率,已经很不错了。” “再快,你也得考虑一下工作状态不是么,这两年来,不少研究员和工程师吃住基本都在研究所过的,也就特殊的假期会休息一下,加班加点更是常态。” 徐川开口道:“这些我都知道,的确辛苦。只能说咱们的人手还是有点不够。导致在这些问题上,进度远落后于核心问题。” 顿了顿,他接着道:“按照核工业集团那边的进度,咱们的示范堆工程主体,差不多能在七八月份左右就能完工。” “而按照目前的进度来看,要解决掉这些问题,恐怕还需要至少两年的时间,我总觉得如果将时间拖在解决这些核心之外的问题上,有些不值得。” 顿了顿,他接着补充道:“而且拖的时间太长,我有些担心其他国家会追上来。” 彭鸿禧想了想,道:“理的确是这个理,在核心问题已经解决了基础上,这些基础问题解决的时间的确有点长了。” “但是目前咱们研究所已经基本满负荷运载了,除非继续招聘和增加人手。” 徐川:“相对来说,我考虑的更多是怎么尽快的解决这些问题,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将可控核聚变的火花点亮。” “办法的话,我这边倒是有一种,只是不知道合不合适。” 彭鸿禧好奇的问道:“什么方法?” 徐川建议道:“找国内其他可控核聚变研究所进行人员和设备方面的支援!” “咱们国内研究可控核聚变的研究所,并不止咱们一家,无论是西南核物理那边,还是庐阳科学岛那边,都可以说是相当优秀的研究机构。” “如果能从那边调一部分的人过来,或者说将咱们的问题转移过去,互相配合解决,我相信进度肯定能够快上不少的。” “只是这样做,如果我们想要赶在示范堆建造完成之前,解决剩余的问题,恐怕其他研究所本身的工作恐怕要全面暂停了。” 顿了顿,他继续道:“不过我觉得是值得的,毕竟相对比咱们的进度来说,他们的进度,哪怕是最先进的east那边也太慢了。” “与其将人力和设备浪费在走我们已经走过的老路上,还不如集中起来,推进咱们的示范堆。” 彭鸿禧思索了一下,道:“办法倒是的确可行,将所有的力量都集中起来是能快速推进示范堆的进度。” “不过.” 犹豫了一下,他接着道:“国内大部分的可控核聚变机构,都和庐阳那边挂钩,经费什么的受那边管控,他谌明继会同意吗?” 徐川摇摇头,道:“这次怕是真的要得罪一次他了。” “我会写封信上去的,不管如何,能节省一年多的时间换来可控核聚变率先点亮,我觉得是有必要的。” “他同意那是皆大欢喜,我欢迎他带队前来这边一起推进可控核聚变的发展,一起共建示范堆。” “如果他不同意,那我也只能强硬一点了。” 闻言,彭鸿禧叹了口气。 老实说,学阀之争其实无论在哪里都是有的,只不过国内更加严重一点而已。 当然,这也和国内更偏重人脉关系、掌控资源等方面有关系。 毕竟都坐到那个位置了,掌控大权的滋味自然是美妙的。 像眼前这位年轻但却并不怎么在意权利的,只在乎科研,一心在学术上的,终究是少数。 不过也好,集中力量才能更快的推进示范堆的建造和问题的解决。 ps:先发个小章出来,晚上还有大章,求月票,最后一天了,大家投点月票可怜可怜八尾吧(●''''●) 第四百一十三章:人和设备,我都要了! 庐阳,科学岛,east项目研究所中。 谌明继一脸面无表情的看着手中的红头文件,又看了一眼坐在他办公室中的两人,脸色有些发黑。 如果说在国内还有什么人他不想见到,眼前这个青年绝对在里面。 虽说两人基本没怎么打过交道,但在国内可控核聚变领域话语权的争锋,套用神话故事中的一句话,叫做‘道争’。 一山不容二虎,在可控核聚变领域,也容不下两个话事人。 他在国内的可控核聚变领域深耕了几十年,如今随便来一个人,就想要拿走他的地位,恐怕任谁都不会答应。 诺贝尔奖得主又能如何? 徐川倒没太在意对方想要吃人一般的表情,笑着开口道:“我大概知道了你不会同意,所以直接就找上面进行申请了。” “无论是east装置,还是庐阳科学岛这边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我这边都需要。” “你手上的红头文件已经写的很清楚了,能源ju那边也同意了,你们会全力配合我的研究工作。” 顿了顿,他接着道:“配合工作期间,我会负责科研人员的工资以及设备相关的损耗的。” “当然,我也欢迎你一起来,院士级别的学者,我这边是有额外的补贴的。” 谌明继嘴角抽了抽,谁他么稀罕你那点补贴啊!!!! 深吸了口气,他压下心中的愤怒:“这是工资和设备损耗的事情吗?人员和设备你都抽走了,east聚变项目怎么办?还做不做?” 徐川耸了耸肩,道:“暂停一段就好了。” 微微停顿了一下,他接着道:“而且,老实说,就east目前的进展,继不继续其实也无所谓。” “在托卡马克装置这条路线上,破晓已经走在了最前面。我们已经解决了一系列各种核心问题,也找到了适合第一壁的材料,更启动了示范堆的建造工程。” “对比之下,east的进度,就有点太慢了。” “如果是仿星器或者其他路线,或许还能保留下来做继续的尝试,但托卡马克,我觉得将力量集中起来优先突破栖霞示范堆工程更好。” 听到徐川的话语,谌明继很想咆哮。 什么叫做继不继续也无所谓?什么叫做east的进度太慢了? 放到全世界,east也是在托卡马克装置上最顶级的设备好吗?怎么就没意义了? 不过他的咆哮还没出来,就在话语中听到了另一个让他震惊不已的消息。 第一壁材料? 解决了? 这怎么可能? 第一壁材料,有那么容易被解决吗? 这可是全世界研究了至少几十年的世纪难题,从上个世纪就开始探索了。 那么多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耗费了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你们两三年的时间,就解决了? 天荒夜谭吗? 谌明继死死的盯着眼前的青年,试图从他的眼神或者脸上看出一丝破绽。 然而对于徐川来说,这丝毫没有作用。 他无动于衷的接着道:“不管如何,上面的指令已经下来了,不管是你们east,还是西南核工业,亦或者清北那边,都将全力配合栖霞示范堆工程。” “你同意也好,不同意也无所谓。总之,人和设备,我都要了。” 听到这句话,谌明继差点没一口老血吐出来。 从他手中抢走了可控核聚变领域大部分的经费和资源也就罢了,现在连east最后这点东西都要拿走吗? “你这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可控核聚变领域的资金已经向你那边聚集了不说,现在连各大研究所最后一点东西都要拿走吗?” 阴沉着脸,谌明继盯着徐川问道。 他真不甘心啊。 在可控核聚变领域云耕了这么多年,难道到最后什么都没剩不下吗? 徐川笑了笑,道:“east还是你的,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拿走,我所做的,只不过是为了尽快完成的示范堆的建造和点火,实现可控核聚变技术而已。” “你可以理解为外包,我们在可控核聚变工程上人手不足,遇到的一些问题需要外包给你们解决。” “当然,在功劳这方面,如果你们真的能解决问题,我同样会上报上去。” 谌明继盯着徐川,脸色阴沉不定。 他很想拒绝,但手上的文件又让他不可能拒绝。 最终只能冷哼了一声。 徐川也没在意,不管他同不同意,这件事已经成为了定局。 他甚至都不需要亲自过来一趟,让高弘明带着上面批示的文件走一趟就足够了。 不过他还是亲自来了,一方面是真诚一点,另一方面,则是他还需要现场调查一下east装置的情况,看看能不能将一部分实验转移到这边来。 虽然相对比破晓来说,east差了不少,但毕竟是国内排名第一的托卡马克装置,性能可以说相当优秀了。 在没有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和等离子体湍流数学控制模型的情况下,east都做到了四百五十秒的高密度等离子体运行。 如果更换这两个的话,运行时间还能更进一步的提升。 这对于解决可控核聚变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有着极大的帮助。 “对了,还有件事,我需要east装置详细的各种资料和性能参数,后面我将对其进行改造一下,以更匹配和适应破晓,来完成更多实验。” 坐在沙发上,徐川端着茶水轻喝了一口,继续说道。 听到这话,谌明继彻底急了,迅速回道:“改造?凭什么!east是我们的心血,凭什么你说改造就改造!谁知道你会怎么搞,east要是毁在了你的手上.” 他话还没说完,徐川就摆了摆手打断了。 “不用那么担心,如果east出问题了,责任自然归我。” “另外,不用觉得我会那么小心眼拿east装置来报复你,我没那么多的闲工夫浪费在这上面。” 顿了顿,他补了一句:“就算是你不同意,也没有什么用,上面的批示文件就在你手上。” 听到这话,谌明继的脸色顿时就憋成了猪肝色,一脸的难受。 最终,他冷哼了一声,将手中的批示文件丢在办公桌上起身离开了自己的办公室。 一旁,助理莫鸿运讪讪笑了笑,道:“徐院士勿怪,east装置相关的数据和性能参数我这边会整理好送给您的。” 徐川点了点头,道:“那就麻烦你了。” 并没有在庐阳这边呆很久,在拿到了east装置相关的数据和性能参数,以及掌控east项目这边的研究人员具体情况后,徐川就回到了金陵。 在批示文件强大的调动力之下,包括庐阳科研岛、西南核物理研究所、工程九院、北大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等国内有名的可控核聚变机构,都暂时停下了手中自己的项目,抽调了人手陆陆续续的来到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基地。 对于徐川来说,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有了足够的人手支撑,相信之前剩下的问题,很快就能得到解决。 他也没有浪费时间,在这些人到来后,迅速将之前的问题分配了下来。 至于保密问题,这个并不用很担心,这些后来的研究员,安全ju那边已经初步调查过一遍了。 剩下的保密工作可以慢慢来。 而且在没有确定清楚前,他们基本接触不到破晓聚变装置的核心。 能做的,只有解决分配到自己手上的工作。 至少在保密问题没有解决前是这样的。 等到调查清楚后,就能够逐渐接触核心了。 有了这一批生力军的加入,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的进度几乎每天都会变一个样。 尽管适应环境还需要一段时间,但这些研究员和工程师本身就是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工作的人员。 在来到金陵这边前,他们本身就在各大研究机构工作了很长的时间,脑海中有着大量的经验。 那些曾经罗列文档上的问题,有半数以上,都能找到不同的研究员继续进行推进。 相对比破晓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来说,这些生力军覆盖的研究范围相当广。 当然,这恐怕也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庞大力量了。 放到全世界,恐怕除了华国外,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做到征调国内所有研究机构为了一个项目而共同努力。 在这一点上,恐怕米国也不一定能做到。 毕竟各自的国家机制,就摆在那里。 ps:二更求月票,本来是四千字大章的,后面检查的时候发现后面的部分有些问题,只能先发前面三千字部分出来了,剩下的补到明天吧。 明天有三更,求月票! 第四百一十四章:或许,科学需要的,就是你这样的人吧 在核工业集团的努力下,数个核工业建筑集团奔赴了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的另一边,在这里,第一座示范堆工程如火如荼的开展着。 早在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立项的时候,就在栖霞山脚下划出了场地。 而当初划分的时候,不仅仅是栖霞可控核聚变实验工程的,后续的示范工程,在徐川的要求下也划分整理了出来。 不过考虑到施工震动等方面的问题,实验堆工程和示范堆工程并不在一起,而是隔了很长的一段距离,确保了示范堆后续的施工,不会影响到实验堆这边的工作。 毕竟对于很多高精密的设备与仪器来说,但凡有一定震动的干扰,都可能导致设备或实验出现误差和问题。 就像当初京城建造地铁四号线的时候,差点废了北大和水木两所大学众多实验设备一样。 在当初的北大校园内,有超过四亿rmb的精品顶级仪器设备因地铁运行受到影响。 其原因很简单,地铁运行时的震动干扰太大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隔着几十米的距离可能就察觉不到地铁的运行了,但对于那些尖端的精密设备来说,别说是几十米了,就是隔着几百米,都可能受到影响。 地铁运行尚且如此,更何况是示范堆的施工建造。 那些重型设备哐当哐当的震动,如果不划分隔离开来,恐怕实验堆工程这边都没法做实验研究了。 徐川暂时还没去示范堆工程的施工场地巡视,在去那边之前,他得先安排好实验堆工程这边的事情。 办公室中,核工业集团那边的王勇年院士和候承平院士带着设计出来的发电机组草图赶了过来。 徐川在办公桌上铺开图纸,认真仔细的看了起来。 不得不说,专业人士画出来的结构图,比他这种没学过设计的人强太多了。 复杂的结构图,却能做到让人一目清晰了然的分辨出每一处的用途。 看了个大概,徐川将收回了目光,看向站在图纸前的王勇年和候承平两位院士,笑着说道:“工程细节方面的东西我不是很懂,不过从图纸上来看,这玩意似乎比我之前构思的要更复杂一些的样子?” 王勇年点了点头,道:“在回去后,我们在核工业集团那边重新做了交流和讨论,在徐院士你提供的基础图上,做了一些优化和设计,相对比之前的基础,这幅设计图能承载的发电机组数量更多一些。” 徐川思索了一下,问道:“有把握修建出来?” 候承平笑道:“这个放心吧,既然我们敢设计出来,那就肯定有把握完成施工。核工业集团也不是第一次承担这样的任务了。” 闻言,徐川心里松了口气,点头道:“那这个就麻烦你们了。” 王勇年上前收起图纸,一脸认真的回道:““没问题,我保证我们这边会以最快的速度设计出详细结构图和施工方案的。” 徐川笑道:“辛苦你们了。” 王勇年一脸严肃,摇头道:“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没什么辛苦不辛苦的。” 顿了顿,他接着道:“不知道徐院士今天有没有时间,咱们继续将上次未讨论完的一些问题交流完如何?” 徐川点了点头,刚要说话,办公室的大门就被人敲响了,随后,彭鸿禧匆匆走了进来。 看到办公室中有人,他微愣了一下,犹豫了一下后还是开口道:“徐院士,科学岛那边,谌明继亲自带队过来了。” 听到这话,徐川愣了一下,脸上的表情有些意外。 谌明继? 他亲自带队过来了? 破晓聚变研究所,接待室中。 徐川看到了一脸面无表情安静坐在接待室中的谌明继。 看着坐在那里的人影,他笑着上前,伸出右手打了个招呼:“欢迎谌院士前来指导工作。” 谌明继起身,伸出手轻轻粘了一下,又看了眼跟着一起过来的彭鸿禧三人,开口道:“单独聊聊?” 徐川点了点头,道:“行,那就去我的办公室吧。” 说着,他转头看向王勇年和候承平两位院士,歉意道:“王院士,候院士,今天多有麻烦你们了,关于示范堆工程建造的一些问题,我这边后续再和两位交流如何?” 王勇年点了点头,候承平笑着道:“没事,徐院士你先忙。” 徐川转身,带着谌明继一路来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请坐,不知道谌院士这次过来有什么指教?” 办公室中,徐川泡了壶茶水,递过去一杯笑着问道。 谌明继面无表情的接过茶水,道:“免了,我只是将人给你送过来,顺带看看你到底折腾出了什么花样。” 虽说这次是过来交接的,但看到眼前这张脸,让他有多好的心情是不可能的。 徐川也没在意,笑了笑,道:“那等会一起去看看?正好示范堆那边的建造,我还没过去看的。” 闻言,谌明继忍不住皱起了眉头,道:“示范堆工程的修建,这么重要的事情你不亲自把控?” 徐川笑道:“工程园区的修建,并不是我的专业,我只需要提出要求,把控住全局就行了。” “相对比将时间用在这个上面,我更愿意用它来解决一些问题。” 谌明继盯着他看了两眼,有些沉默,不知道在想什么。 办公室中,气氛沉寂僵硬了下来,就这样沉默了半响,谌明继开口问道:“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这个示范堆建不出来,会怎么办?” 徐川思索了一下,摇摇头道:“老实说我还真没想过这个。” 谌明继看了他一眼,道:“连结果都没有考虑过,就直接调动全国所有的聚变研究所,你不觉得太鲁莽了吗?” 闻言,徐川微微愣了一下,笑着摇摇头道:“不,你误会了。” “我的意思是,我从来都没有想过我造不出这个示范堆。” 听到这话,谌明继反而愣了下,半响才道:“你也太自信了。” 徐川笑了笑,语气轻松道:“所谓的自信,来源于本身的实力。” “我解决了ns方程,写出了等离子体湍流的数控模型,这点在破晓上已经得到最完美的体现。” “我解决高温超导材料,为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提供了最稳定的磁场约束,也同样在破晓上做到了完美的控制。” “而在前段时间的测试上,破晓已经做到了二十四小时以上的高密度等离子体运行。” “我解决第一壁材料,做到能够直面氘氚聚变产生的强中子辐照,亦能够完成氚自持。” “可控核聚变技术中的核心难题,我都解决了,剩下的,你觉得我能不能解决?” 顿了顿,未等谌明继开口,徐川看向他接着道:“而且,老实说,我从未考虑过自己能不能做到一件事。” “对我而言,只要有希望,朝着它努力,总会有足够的收获的。” 谌明继愣了半响,突然失笑了一下。 徐川一时间有些懵,不知道他在笑什么。 谌明继没理会他,笑了一下后,他长叹了口气,像是有些自嘲的接着道:“难怪,我现在倒是明白了,为什么你能年纪轻轻就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了,也明白为什么上面会那么重视你了。” “年轻的时候,我也曾和你一样,以为只要努力就能什么都解决。说的很轻松,但等到了以后,你就会知道的。” 长舒了口气,他抬头看向徐川,道:“现在看来,以前的事情,是我做的不对。我在这里向你道个歉。” 顿了顿,他接着道:“你知道吗?我了解过你的经历,也知道你在科研上的天赋,可谓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天才,但在我看来,你其实有点过于无情了。” 闻言,徐川愣了一下,有些好奇道:“为什么这么说?我觉得我应该挺看重感情的。” 谌明继没回答他的话,自言自语道:“或许,科学需要的,就是你这种人吧。” ps:晚上还有两张,求月票,最后一天了,大佬们,手中的月票投投哇。 ps:推本书 书名:东京:这个旁白不对劲! 推荐语:穿越东京,三十岁的灵魂十八岁的身体,本以为自己赚了,直到拿到疑似原身的日记,以及耳边响起不对劲的旁白…… 【啧啧,美艳的太太,高冷的御姐,孤僻的优等生,可爱的萝莉,知性的大姐姐,忧郁的女作家,谁会成为日记主人目标?亦或是藏在暗处等待迷途羔羊落网的猎人?】 本书又名《我和我的女邻居们》 【东京】+【恋爱】+【悬疑】+【旁白】+【反转】 第四百一十五章:老人的到来 对于谌明继来说,他的人生轨迹其实才是一名正常人或者说一名正常天才学者的道路。 没错,他谌明继也是天才。 能从无数同龄人中杀出来,一步一步从大学到博士,再到出国留学,然后回国后参与科研项目做出众多的成果,他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天才。 只是,他的人生轨迹,和眼前这个年轻人完全不同。 从学习时期开始,他一路正常的升学,然后受学校老师长辈的指点与帮助,才一路走到今天的。 对于他而言,在年轻时无论是课题的建立,还是科研实验项目,一路上多多少少都有同派系长辈的照顾。 因此,对他来说,成长到今天这个地步后,适当的照顾一些同派系的晚辈,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也是华国,亦或者其他国家,无论是学术界,亦或者其他领域真正的常态。 但这是他的经历,并不是眼前这位年轻人。 对于眼前这位年轻人,从他了解过的资料来看,他的成长过程中,几乎从未有过需要长辈学院照顾,从而申请科研资源的事情。 他最早的出名,是建立在自己研究的世界级数学难题上。 第一个荣誉就给他带来了足够资历,而这份资料无论放到哪里,都能让他自由。 更别提后续各种顶级世界猜想和难题的证明了。 因此,在科研这条道路上,他是真正的‘自由’的。 这也是造就他之前没法理解这个年轻人,两人思想上有差异的原因。 说不上谁对谁错。 只能说,这是这种真正‘天才’的特权。 也是最适应科研领域的人选。 纯净无瑕,所有的心思和想法都集中在如何继续向前推进难题上面。 谌明继并没有在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项目基地中呆多久的时间。 坐在高铁上,他回头看了一眼逐渐远去的城市,默默的闭上双眼。 在和徐川聊了一会后,他也没去示范堆工程基地看一下。 因为没必要,他知道,在眼前这个年轻人的掌控下,可控核聚变示范堆工程会顺利的完成。 在这个年轻人身上,他看到了可控核聚变的火花真正点亮在这片神州大地上的希望。 这是他心中的梦想,几十年的梦想。 不过对他来说,即便是梦想可能会实现,也没法接受在这个年轻人手底下工作的。 但为了梦想的实现,做一些锦上添花的工作,还是可以的。 希望一切能顺利吧。 破晓聚变研究所中,对于谌明继的离去,徐川也没太放在心上。 正如他之前所说的一样,所有的信心,都来源自身的实力。 当自身足够强的时候,别人的帮助,亦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 所以对于国内其他研究所的态度,他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看法。对方愿意配合自然是好的,如果他们不愿意配合,也无所谓。 打铁还需自身强,你得是块玉,才有被雕琢的潜力。 其实如果谌明继真的铁了心不想将手底下的人安排过来,也是能做到的。 徐川也不可能真的去将对方从科学岛职位上弄走,那太寒人心了。 尽管他的确有些意见之争,但终究是兢兢业业为华国可控核聚变事业的发展奉献了一生的学者。 安排好谌明继带过来的研究员后,徐川重新回到了实验室中。 就在徐川准备继续和王勇年与候承平两位院士继续商议示范堆的一些细节问题时,另一个消息又打断了他的进程。 “你是说要过来视察示范堆工程?”办公室中,徐川看着带来消息的高弘明好奇的问道。 高弘明点了点头,道:“嗯。其实也没什么需要您准备的,主要安保方面,不过这边已经和金陵那边打过招呼了。” “他会先来这边转一圈,然后去示范堆工程那边看看情况。” “毕竟对于咱们来说,可控核聚变工程的发展也是大事。” 顿了顿,他笑着补了一句:“我跟您说一下,主要还是担心您钻进实验室了,到时候见不到人。毕竟那位过来肯定是想和您碰一面的。” 徐川点了点头,道:“行,我知道了。” 那位要过来视察工作,说一点准备都不做是不可能的。 安保方面就是个大问题,虽说金陵那边肯定会处理,但示范堆工地上的情况,可是归他管的。 不过他也没太操心,因为能够进入示范堆工程上工作的,哪怕是个炒菜做饭的厨师,都是调查过背景的。 翌日,上午十点,徐川和彭鸿禧及高弘明三人在实验堆工程基地迎接到了那位低调出行的人。 “欢迎首張莅临指导工作。” 看到来人,徐川笑着上前伸出了双手。 紧紧握住,看了眼被皮肤晒的有些发红的徐川,感叹道:“真的是辛苦你了。” 徐川笑了笑,道:“这不仅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梦想,没什么幸苦不幸苦的。” “咱们先进去吧,在这太阳底下站着也不好。” 来人点了点头,跟着徐川一路来到了他的办公室。 来人看了眼简朴的办公室,道:“第二次来你这里了,你这办公室还是那么的简素,一点装饰品都没有,连盆绿植都没弄。” 徐川笑着道:“之前他们给我弄了棵崖柏还是什么,我觉得占地方,就又给弄出去了。” “有那个空间,我放个书架弄点论文资料啥的不是更香吗?” 闻言,来人哈哈哈笑了起来。 这大概也是他第一次碰到这样古怪的人。 “这边示范堆工程一切都顺利吧?”端着徐川递过来的茶水,来人笑问道。 徐川点了点头,道:“还行,有了其他聚变研究所的人员支持,估摸着今年应该就差不多能解决掉遇到的这些问题了。” “至于示范堆工程那边,有核工业集团的保证,相信也不会是什么问题。” 听到徐川这么说,老人微微有些动容,问道:“那点火呢?大概什么时候能开始?” ps:晚上应该还有一章,先发个短点的拿到这个月的全勤,晚上的话,可能会写的长一点,如果十二点之前没发出来,大家就别等了,早上起来看吧。 第四百一十六章: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虽然在之前的信件上,就曾提到过可控核聚变的进度,但再次从眼前这位青年口中听到今年就差不多能解决可控核聚变的大部分问题,依旧让他动容。 这个进度,对比起以前可控核聚变的发展来说,真的像是坐上了火箭。 以前的速度宛如在龟爬,而这位出现后,直接就飞上了天。 当然,这也让他更加期待,期待可控核聚变的火花早日点亮在这片土地上。 听到老人的询问后,徐川思忖了一下,回道:“这个暂时恐怕没法给您精准的时间,不过我个人预估应该在今年年底?”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或许有希望能提前一些。” “当然,如果遇到一些麻烦的话,时间也有可能往后推迟一些。” 老人点了点头,道:“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请尽管说。能做到的,国家一定会全力支持,做不到的,也会想办法帮你创造条件。” 如果不是科研这种事情,外行没法插手,恐怕他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推动进度。 毕竟,这可是可控核聚变技术。 现在,只能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眼前这位学者身上了,他们能做的,就是保障好后勤工作。 徐川笑着道:“这个是肯定的,如果遇到什么困难需要帮助,我会提出来的。” 老人笑着点头,两人在办公室中聊了一会后,他开口问道:“关于可控核聚变的安排,你这边有什么想法吗?” 按照眼前这个青年的说法,顶多再有两年,甚至不到一年的时间,可控核聚变技术就会面世。 而可控核聚变技术一旦面世,不说对华国,就是对整个世界,都将造成极大的冲击。 这是一项可以真正改变世界格局的技术。 能让华国一跃重回巅峰。 而在这项技术上,要说贡献,眼前这位青年学者可谓是赫赫之功。 咨询他在可控核聚变技术上的安排,是必须的。他的意见,抵过千万人。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思索了一下,开口道:“其实这个问题问我并没有什么意义,对于可控核聚变的安排,我这边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想法。” “如何使用可控核聚变这项技术,如何用它来和其他国家做利益交换什么的,这些我相信国家也会处理好的。” “我只是个学者,是个科研人员,我能做的,只有保证尽快将这项技术做出来而已。至于行政上的事情,其实问我没什么意义。” “不过有一点,我倒是可以说说。” 闻言,老人一脸认真的道:“请说。” 徐川组织了一下语言,开口道:“我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不过从一名科研人员的角度上来说,垄断一项已经做出来了的技术是很难的。” “这一点无论是在哪一方面都一样,无关技术的简单或困难,后来者总能通过一些简单的线索摸索到前进的方向和路线。” “就拿可控核聚变技术来举例,如果咱们的示范堆在一年后实现了点火,完成了商业化的应用,无论再怎么保密,我相信其他的国家追赶的脚步会相当快的。” “最多二十年,甚至十年,那些技术相对完善齐备的国家就能复刻出来。” “因为很多东西再怎么保密也没用,都是摆在明面上的。” “比如我走的是托马马克装置复合型路线,这些其他国家是很清楚的,在大体方向明了的情况下,要摸着石头过河,比第一个摸过去的人总要更容易。” “毕竟,在知道一项技术是可以实现的情况下,只要它的价值足够大,那么就会有无数的资金流入这个领域,而解决它的难度会成倍的缩减。” “所以站在一名科研人员的角度来说,即便是我能带领团队解决可控核聚变这种技术,恐怕也无法做到独享它。” “而且真要独享它,带来的后果您比我更清楚。” “所以相对来说,我更建议在实现这项技术后,围绕它作为核心建立一系列的标准。” “三流的企业做产品,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一流的企业制定标准。而国家其实也和企业一样。” “我觉得从一名科研人员的角度出发,利用可控核聚变技术,配合咱们国内完善的电网、输电、超导等技术,由我们制造标准,让后来者进行追赶,这应该是最好的方式了。” “就像如今在芯片行业的高通、苹果、amsl一样,只要我们成为了标准和规则的书写者,就能最大程度的掌握优势。” 听完徐川的话,老人认真的点了点头,道:“感谢你的意见,我们会认真的考虑的。” 不得不说,徐川的话,让他都有些心动。 在可控核聚变领域,成为标准和规则书写制造者。 毫无疑问,这是一件让人心潮腾涌,心弛神往的事情。 哪怕是他,也同样为之兴奋。 在办公室中聊了一会后,徐川和老人,一起来到了栖霞可控核聚变示范堆工程基地。 虽然同样是在栖霞山脚下,但这里距离实验堆工程园区有着差不多一千多米距离。 此时,基地中相当热闹,在施工现场中,时不时来回的各种重型工程车辆正在忙碌着将各种建筑材料或工程废料运来送走。 戴着安全帽的核工业集团的人员犹如勤劳的蜜蜂一般,在充满着希望的‘花园’中忙碌着。 从现场的情况来看,毫无疑问,在核工业集团强大的推力下,示范堆基地这边的工作基本上已经按部就班地走上了正轨,无论是工程现场上还是研究所内都是一片如火如荼的景象。 对于忙碌在这里的所有人而言,他们修建的工程就是海岸上的灯塔,照亮了整个核聚变研究的未来。 无论是祖国,乃至世界,整个可控核聚变领域都将从这里启航。 徐川和老人并肩站在园区中,望着欣欣向荣的基地,脸上都情不自禁的露出了笑容。 对于前者来说,这是他一手推动的打造的奇迹,是他两世为人的梦想。这是一艘在他手中启航的巨舰,载着他和祖国的希望向着未知的海洋乘风破浪。 对于后者来说,能看到可控核聚变的火花在这片深爱的土地上点亮,能看到无尽的能源充斥在这片神州大地上,强大着祖国的实力,为治下的百姓带来安居乐业,无疑是一位领导者最大的心愿了。 ps:想了一下,断章就断在这里吧,虽然有点短,但这是梦开始地方 (另,求月票,求大佬们手中的保底月票,这是昨天的,今天还有两张。) 第四百一十七章:庐阳那边的礼物 老人并没有在金陵这边呆很久。 见过徐川一面,聊了些对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安排,以及视察过示范堆工程的修建后便离去了。 徐川则回归了实验堆工程基地,继续完善着手中的一些核心技术。 如今,对于可控核聚变来说,他已经掌握了足够多的拼图,但仍然有部分核心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比如氚自持问题,虽然目前已经有了设计方案,研究所那边也在加班加点的进行完善,但实际上,至今仍然没有一整套完整可行的方案出来。 氚自持也是个系统性的难题,从选取什么材料作为靶材承受高能中子束的装置,到中子和锂反应产生的氚量、再到氚元素如何提取出来等等,都是相当麻烦的问题。 现在那些相对而言普通简单一些的问题已经有了其他可控核聚变研究所的支持,他这边的进度,也不能落后。 另一边,庐阳,科学岛上。 谌明继缓步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中。 自从前往金陵回来后,他就一直在外面奔走着,就连他的助理莫鸿运都不知道他在做些什么。 看了眼熟悉无比的办公室,谌明继坐在办公椅上闭着双眼沉默着休憩。 漫长的时间过去,办公室中传来一声悠长的叹息。 “鸿运,来我办公室一趟。” 闭目沉思良久,谌明继终于起身,摸到桌上的电话,拨了个号码出去。 没一会,助理莫鸿运就迅速赶了过来。 “主任,您找我?” 谌明继点了点头,开口道:“有点事需要你办。” “主任您请说。”莫鸿运恭敬的道。 “将那批原本卖给iter的icrf加热天线,给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那边送过去吧。”谌明继淡淡的说道。 闻言,莫鸿运顿时就有些慌讶,急忙道:“主任,那批设备,可是咱们除了east装备外最重要的东西了,给他们送过去,这.” 他知道谌明继说的是什么。 那是原本华国还在iter的时候,给iter示范堆制造的加热天线。 是庐阳可控核聚变工程中两大核心黑科技之一。 另一个则是已经用在了east上面的全超导d型截面设计技术了。 原本那批设备,是准备在2022年运往欧洲法兰西iter基地的,后面iter出事,他们被迫主动退出的iter,这些加热天线,也就留在了科学岛这边。 这批设备,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等离子体加热技术之一,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反应堆腔室中的等离子体温度提升到一亿度以上,性能可谓是巅峰。 不仅如此,这批设备的价值,更是过亿。 而且是米金,换算成rmb,总价值怕是超过十亿。 就这样送给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他都有些不甘心。 谌明继摆了摆手,道:“送过去吧,留在我们手上,也没什么用。east距离示范堆还遥遥无期,那东西原本就是给iter那边的示范堆准备的。” “虽然栖霞那边走的是复合型托卡马克装置路线,但归根结底还是从托卡马克装置衍生出来的,那批icrf加热天线改造一下还是可以用的。” 莫鸿运叹了口气,不死心的接着问了一句:“真的吗?” 谌明继点了点头,道:“去吧,我还有点其他的事情要处理,这个就交给你了。” 金陵,破晓实验堆工程基地。 在徐川忙碌着自己的工作时,庐阳科学岛east工程的人再度来到了这里,并且申请了见他。 传话的是高弘明,说是有重要的事情。 徐川也没多想,在自己的办公室中会见了庐阳那边的来客。 他也有点好奇庐阳那边又跑来人做什么,毕竟之前那边已经在谌明继的带领下完成了交接。 办公室中,徐川见到了庐阳那边的安排过来的人员,是一名中老年男子,约莫四十五岁的样子。 “徐院士您好,我是俞穆。这次过来,是代替谌明继院士与庐阳可控核聚变工程继续和您展开的合作的。” 站在徐川面前,俞穆有些紧张和拘束。 虽然他的年龄远比眼前这位更大,但有时候,气场这东西就是这么奇妙。 听到俞穆的话,徐川挑了挑眉,有些好奇的问道:“谌院士呢?” 俞穆一脸拘谨的回道:“谌院士前些天从研究所那边退休了,他辞去了所有的工作。现在暂时由我担任庐阳可控核聚变研究所所长一职。” “退休了?” 听到这个消息,徐川有些意外的看了一眼俞穆。 谌明继会主动退休,辞去所有的工作和职位,老实说,关于这个,他还真没想到。 严格来说,他和庐阳那边,其实也没什么太大的矛盾和过节。 从头到尾,他其实都没做什么出格的事情,也没做得罪对方的事情。 虽说他独自成立了一个可控核聚变工程,分走了一部分上面投入在可控核聚变项目上的经费。 可要说不允许其他人独立搞可控核聚变,只允许在他手下搞,这就有点太过了。 而且国内那么多的可控核聚变研究机构,经费资金不走庐阳审批的,也有不少。 俞穆点了点头,道:“临行前,谌院士跟我交代,让我送一份礼物给您。” “礼物?什么礼物?”徐川微微愣了一下,有些好奇的问道。 “原本出售给的iter示范堆工程那边icrf加热天线,已经跟随我一起运送过来了,目前就在研究所门口,等待您接收。” 俞穆开口道:“本来是在上周我应该就要来拜访您的,不过为了确保icrf加热天线运输正常,所以耽搁了一些时间。” 听到这话,徐川有些诧异,迅速道:“已经到了吗?走,出去看看。” 对于庐阳可控核聚变工程,他还是了解的。 虽说如今的east在可控核聚变项目的进度上远比不上破晓聚变装置,但也并不是没有独属于自己的优势。 全超导d型截面设计技术,先进icrf加热天线技术。 这两项技术,是庐阳那边研究出来的黑科技。 包括破晓聚变装置上面使用的icrf加热天线技术,其实源头也出自east。 不得不说,专门为iter示范堆工程设计的icrf加热天线,这份礼物是真的贵重。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求大家手中的保底月票。 第四百一十八章:最后一道关卡 带着俞穆,徐川迅速朝着实验堆园区门口赶去。 基地的门口,几辆特殊超重型卡车正停在那里。 徐川快步上前,围绕着这些车辆检查了一下。 里面装的,的确是从庐阳那边运送过来的icfr加热天线,而且是完整的一套。 对于破晓示范堆工程来说,这些icrf加热天线改造一下后,适配示范堆差不多就可以用了。 毕竟这些设备本身就是按照示范堆工程的标准来修建的。 原本是出售给iter那边,换取一笔资金和一些技术的,但华国现在已经从iter中退出,这些东西也不可能再卖给iter。 一方面是欧洲那边大概也不会买了,毕竟现在买华国的设备算是可控核聚变道路上资敌。 另一方面,就算是欧洲那边买,他们也不可能再将这批icrf天线卖给iter。 毕竟相对比其他西方国家来说,在微波加热方面,华国相对领先不少,卖出去同样算资敌。 “真没想到他会将这东西送过来。” 一旁,同样接收到了消息的彭鸿禧,看着这些超重型卡车内的icrf加热天线有些感慨。 徐川有些好奇,问道:“彭老知道它的具体性能参数?” 闻言,彭鸿禧点了点头,道:“其实它就是从我以前设计的微波加热天线技术上衍生出来的。” “我退休后,谌明继带着庐阳那边的人在微波加热技术上继续研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今的icrf天线加热技术,在国际上也算是赫赫有名。” “至于你眼前这套,我还真知道它的性能参数。当初搞出来后,老谌给我看过一些资料。” “这一套的icrf天线加热设备,设计目标是为等离子体提供长达一小时的长脉冲可连续波加热,频率范围为30~100mhz,传输线阻抗为50Ω,加热功率为1.5~3mw” “抛开这些常规参数,最关键的核心点在于,这套icrf天线装置,其真空馈口属于重新设计过的曲柄形状真空馈口,能承受高达120kv以上超高电压。” 闻言,徐川神色有些动容。 不得不说,从彭鸿禧院士口中的性能参数来看,这套icrf加热天线的性能,相当强悍。 离子回旋加热(icrf)天线是可控核聚变最关键部件之一,它起到点火提升反应堆腔室,维持反应堆腔室中温度的作用。 而在icrf加热天线中,真空馈口是核心关键点,一方面它要承受极高的电流电压,另一方面还要起到隔绝真空与热氮气的作用。 在icrf天线运行过程中,馈口所连接的内外导体之间电压可高达45kv,因此,提高馈口的击穿电压以及降低其介质损耗是馈口设计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而且提高馈口的耐压能力,可以降低打火事件的发生从而有效地提高icrf天线乃至整体装置的安全性。 120kv的承受能力,可谓是真正的黑科技了。 要知道,绝大部分有能力研究可控核聚变的国家,制造出来的真空馈口的电压承受能力,顶天了在50kv左右。而眼前这套,直接翻了一倍多。 谌明继将这套装备给他送过来,真的是一份大礼。 不仅节省了他自己造的时间,还更加优秀。 安排工程师们将这套设备搬运进工程基地后,徐川和彭鸿禧回到了办公室中。 泡了壶清茶,两人难得的清闲了片刻。 当聊到庐阳east聚变装置,听到谌明继辞去了所有的职位,离开了可控核聚变领域的时候,彭鸿禧也有些感叹。 “老实说,老谌的能力还是很不错的,要不然这些年也不会将east装置在托卡马克装置这条路上带到世界前三了。庐阳那边的发展,在他手中其实挺好的,只不过遇到了你这个妖孽,进度就显得有点慢了。” “如果他能留下来,带着庐阳那边的工程师继续研究一些问题,相信还是能做出一些成果的。” 徐川笑了笑,端着茶杯轻啜了一口,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随便他吧。” 顿了顿,他接着道:“前段时间他找我聊过一会后,我倒是能理解他这会的决定了。” “掌控庐阳可控核聚变工程,在领军人上坐了那么久,要说让他现在来我这边辅助我,实现可控核聚变,恐怕也做不到。” “而且,对于国内的可控核聚变领域来说,哪怕我带着破晓做出了这些成果,也未必能让所有人信服,毕竟现在又没有真正的实现可控核聚变技术。” “他坐在那里,搞不好可能被人扯着虎皮架大旗,在那个位置上,又何尝不是坐在火上烤。” “他大概是想用自己的退休来让我完整接过国内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大旗,对他来说,其实和我们一样,都是心心念念着可控核聚变技术实现的人。” “虽说曾经因为观念上的一些分歧,我们有过一些误会,但这些都没什么大不了的。” 闻言,彭鸿禧叹了口气,轻声道:“我只是觉得可惜了。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希望就在眼前,再撑一段时间又能如何?”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都走过来了,何必现在退休呢?” 徐川想了想,道:“大概正是因为一直抱着这个梦想,希望看到可控核聚变实现,他才选择退休的吧。” 闻言,彭鸿禧也没再说话,只是脸上带着些遗憾。 这大概是最合适的方式了。 只不过站在他的角度上来说,又有些不同。 毕竟两人曾经一起共事那么多年。 对他而言,曾经一路趟过风风雨雨,走过一路坎坷,从建国后就开始奋斗的同僚,又有一个离开这一领域。 尽管中途对方因为心中的傲气或想法有所偏离轨道,但最终,他又用自己的离开将轨迹送回了正途。 “对了,关于氚自持和氚滞留方面的问题,我这边这些天设计了的一套方案,彭老您看看?” 喝了杯茶后,徐川起身,从抽屉中摸出来一叠稿纸,递了过去。 见聊起正事,彭鸿禧也放下了手中的茶杯,一脸认真的接过了稿纸,翻阅了起来。 等待了十来分钟,他放下稿纸,眼神熠熠的看向徐川问道:“铅锂混合物熔盐技术?有点意思,你是怎么想到这个的。” 在可控核聚变技术中,氚自持是一个系统性的难题,但氚自持又是维持反应堆运行的关键性问题。 由于聚变堆运行过程中产生的14mev的聚变中子以及嬗变产物氢氦等会在氚增殖剂中产生各种缺陷,这些缺陷会影响氚的渗透滞留行为,因此增殖剂中氚的输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目前来说,在各国可控核聚变的研究过程中,针对氚自持技术一般有两条路线。 分别是固态增殖剂和液态增殖剂两种。 从名字上来说,就能够理解。 固态增殖剂是采用硅酸锂、钛酸锂、锆酸锂、氧化锂等材料制成耐高温陶瓷小球,然后安置在第一壁的包层中,再通过高能中子撞击产生氚素。 工作的时候时,氘氚聚变反应产生的14mev高能中子会与小球中的锂反应生成氚,而后在合适的温度下通过氦气的吹洗将所产生的氚提取出来。 缺点在于固态氚增殖剂由于锂质量分数较低,氚增殖能力不高,需要专门安排高成本的中子倍增剂。 这是它的主要缺点。 而液态增殖剂采用含有锂的液态金属,如铅锂lipb、锂li或者熔盐如氟锂铍flibe等等作为增殖材料。 相对于固态增殖剂来说,液态增殖剂具有诸多优点。 比如高氚增值能力,液态的锂li原子含量高,加之增殖剂本身就带有中子倍增元素如:铅pb、铍be,无需再增加中子倍增剂。 又或者复杂的几何和适应性,毕竟是液态的,可以填满每一次包层,无需复杂的机械加工过程。 再或者没有寿命限制,液态材料可以随时导出,进行流动更换,不需要停机等等。 但液态的锂材料,在氚自持过程中也有着巨大的缺陷。 在磁约束聚变反应堆内,高温等离子体通过高强度的磁场进行约束。 而强磁场不仅对等离子体起到约束作用,同时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引起磁流体动力学(mhd)效应。 导电的流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会产生感应电动势,进而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与磁场相互作用产生反方向的体积力即洛伦兹力,进而阻碍流体运动,即mhd效应出现。 而mhd效应的产生严重影响着液态金属的流动特性不说,还会对极大的增加结构材料的腐蚀问题。 除此之外,它还会引起湍流特性的改变,压制湍流影响流体传热性能。 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液态锂的mhd效应带来的问题会对聚变堆液态包层的发展和聚变堆整个系统的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 从这方面来看,它的可用性远不如固态增殖循环。 因此破晓研究所这边,虽然分了固态液态锂增殖两条研究路线,但主要的方向还是放在固态增殖上。 因为安全,不会影响可控核聚变反应堆。 不过在徐川递过来的这些稿纸上,他看到了解决液态锂增殖氚素的希望。 ps:求月票。 第四百一十九章:其实也算不上很难 液态锂增殖氚素,在可控核聚变这项综合性的难题中,并不是什么新东西。 氚自持难题是关键性的问题之一,几十年来,自然有繁多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探索过。 但受限于液态锂金属在外场线圈的强磁干扰下,会出现重大的安全隐患问题,这一条道路属于半放弃的小道。 几十年来,也不是没有学者研究过如何解决液态锂增殖氚素的麻烦,毕竟相对比固态锂增殖来说,液态锂增殖有着众多的优点。 但解决不了,液态金属在运动的时候会产生电流,而电流又会产生磁场,这是电磁感应定律。 地球之所以能诞生生命,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地核就是由铁和镍组成的炽热金属核心,在自转时产生了极为庞大的磁场,拦截了外部的太阳风,保护住了地表的大气、水等物质。 要解决这个麻烦,难度很大。 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想办法将液锂转变成非金属,从而让其在高温与流动下不产生电流和磁场。 一直以来,科学界努力的方向就是这个。 然而却没有多大的成效,因为要压制锂金属电池感应定律,势必要往里面掺入大量的杂质,这会直接降低锂含量。 而锂含量的降低,自然会导致氚素的降低,麻烦点就在这里。 既要解决液态锂金属的电磁效应,又不能降低它的氚增持效率。 难度就像是世上本无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一样。 听到彭鸿禧的疑问,徐川笑了笑。 起身,从办公室中拖出来了一张黑板,笑道:“其实也算不上很难。” “液态锂增殖氚素的麻烦点在于液态金属会产生电流和磁场,要进行压制的话势必会降低锂含量.” 一边说,他一边在黑板上列下一行行的数学公式。 【Δpmhd=kpσub2】 “根据mhd压降计算公式来看,液态金属的电导率(σ)与mhd压降(apmhd)大小成正比,降低液态增殖剂的电导率显然是最有效的方法。” “但这种方式会降低氚素的生产效率。所以如何在降低电导率的同时提升氚素的是增殖率,是最关键的东西。” “我研究过材料,也懂一些数学,通过对液态锂增殖氚素这项技术,重新设计了一套提高聚变堆产氚包层氚增殖比的智能计算方法。” “其原理是基于基于高阶中子微扰理论以及模拟退火算法,可快速地通过自动调整聚变堆产氚包层功能区几何边界找到全局最优方案。” “首先可以通过计算一阶微扰下第k个功能区扰动时整个包层模块的氚增殖比;为一阶微扰下第k个功能区扰动时第i个氚增殖区第j群的氚增殖比” “δtbr=tbr(δl′1,δl′2δl′m)-tbr(δl1,δl2…δlm)” “.推导出整个包层模块的氚增殖比随各功能区边界扰动量的多维二阶解析函数。” 办公室中,徐川在黑板上列下一行行的算式,同步为彭鸿禧讲解着核心。 如何解决液态锂增殖氚素的问题,一直是他在思索的点,只是一直没什么进度。 在核工业集团那边的两名核裂变领域的院士过来后,终于给他带来了一些灵感。 其核心取自熔盐堆核裂变发电站。 在熔盐堆发电站中,燃料盐是熔盐堆的关键所在,它既可以被当作核燃料的承载体,又能被当作核裂变反应的冷却剂,因此在使用时要将其溶解在氟盐冷却剂里生成氟化盐。 依据这条思路,徐川利用川海材料研究所中的计算模型,对锂金属进行了熔盐化。 利用碳化硅、三氧化二铝、氧化铍、或二氧化硅等材料制造成弥散颗粒,融入液锂铅材料中,扭转降低液锂铅材料的同时,利用数学方法提高聚变堆产氚包层氚增殖比。 对面,彭鸿禧看着黑板上的算式,感叹道:“这条路,也就你能做到了。” 徐川展示给他的这种手段,倒也不是什么很先进或另辟道路的方法,只不过是在原有的液态锂增殖氚素的方式上进行深入。 但是几十年来,没人能做到给出一条完善的路,他做到了,也算是独一无二了。 徐川笑了笑,道:“其实也还好,前人铺路,已经将液态锂增殖的氚素的方法摸索的差不多了,我能做的,只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展望而已。” 彭鸿禧摇摇头,没再继续在这个上面闲聊,道:“我会尽快对安排对这种方式进行验证的,如果氚自持难题也能得到解决,可控核聚变的希望就真的到了。” 徐川笑着说道:“麻烦彭老了,关于这种办法的验证,破晓聚变装置可能抽不出时间,不过east那边应该是可以做的。” 彭鸿禧点头,道:“我这就去安排。” 另一边,在徐川和彭鸿禧商议着解决最后的氚自持难关时,栖霞山附近的居民小区中,一名看起来像是华人,但又隐隐感觉有些不同亚裔男子在江边游荡着。 不过他似乎是有目的性,专门朝着那些在江景大道中散步的老年人而已。 “老人家,你好,我是一个记者,想对您做个采访,后面会在报纸和电视上登录的,您看怎么样?” 亚裔男子追上一个正在江景大道边散步消食的老人,露出一脸自认为亲切的笑容问道,同时出示了自己‘记者证’。 对他来说,在华国采访,这是屡试不爽的一点。 只要说能上报纸或者上电视,能让他们出名,很多人都会乐于接受。 正在散步的老人停下脚步,老迈的眼神上下打量了他两眼,似乎有些耳背的问道:“什么采什么?” 亚裔男子:“能上电视的采访!” 老人:“能上电视的什么?” 亚裔男子大声喊道:“能上电视的采访!” “能上什么的采访?”老人依旧波澜不惊的问道。 亚裔男子长叹了口气,原来遇到了个耳背的老鬼,无奈道:“老人家,您忙着吧,我先走了。” 刚准备要离开,老人就一把拽住了他,手劲还挺大,一时半会他都没法挣脱。 “原来是采访啊,能不能上电视啊?”老人好奇的问道。 亚裔男子顿了顿,迅速点头道:“当然可以的。老人家,您知道这附近的栖霞山上在做什么吗?” 老人‘嗐’了一下,抱怨道:“谁知道他们在搞什么啊,每天晚上都咚咚咚响的,睡觉都被吵的的不安稳。” 闻言,亚裔男子迅速追问道:“那老人家你清楚都是些什么响声吗?是怎么样的?” 老人皱眉道:“谁还管响声是怎么响的,反正就是咚咚咚呗。” 亚裔男子也没继续追问,只当做是老人年纪大了犯糊涂了,毕竟刚刚都折腾了他半响。 “那老人家,你在这山脚下住,有没有看到这里有飞机啊,坦克啊什么的啊?” 听到这个问题,老人皱起眉头,像是在思索。 然而就在这时候,两个身穿便装的男人迅速从江景大道侧面走了出来,径直的走向了那名自称记者的亚裔男子。 眼角余光注意到身边的动静,亚裔男子评估了一下状况,感觉逃走没有什么希望后,便又故作镇定地继续和老人聊着天。 然而糟糕的情况还是来了,两名便衣壮汉直接走上来,径直的反锁住了他的手臂。 “疼,放开我,你们要做什么!我是记者,我有记者证!”亚裔男子慌乱的喊道。 两名壮汉理都没理他,迅速从他的上衣口袋中找到了录音设备和隐形拍照设备,然后将其带走了。 看着离去的三人,在江景道上散步的老人呸了口唾沫,自言自语道:“小兔崽子,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人,还想骗我从我这里打探消息?” 自从华国启动栖霞可控核聚变示范堆工程后,金陵这座城市中,外国人的身影就多了不少,尤其是在栖霞山附近,经常有看到外国人在附近游荡。 少部分是原本就有打算过来游玩,大部分则是国外的媒体记者,以及一些间·牒或境外情报人员。 这些天,找他老人家采访打探消息有好几个了,也和那些便衣军人打过交道,所以今天他才第一时间就意识到了这个看起来像是同胞的亚裔可能不是国人,便拉着他聊天拖延了一下时间。 果不其然,很快,在这边负责安保的人员便将其带走了。 对于老人来说,能被安保军人带走的,都是想破坏祖国安宁害虫。 不得不说,在可控核聚变方面,保密方面工作做的还是很不错的。 虽然一直都有外国的情报人员摸索到附近,却并没有打探到什么消息。 栖霞山地带就像是一片黑洞,吞没了所有的情报。 但这也愈发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好奇,安插甚至收买了更多的人手,想要打探到这里的进度和信息。 哪怕每次的投入都消失的无影无踪,也依旧咬着牙继续。 毕竟,这可是涉及到能改变整个世界格局的技术。 ps:最近两天状态一般,写出来的东西有点拉胯,本来今天是有两更的,但是自己读了一遍后觉得不满意又删掉一章,明天再看看情况吧,另外点火快了,就在这两天了。 第四百二十章: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六月中旬,徐川亲自来到了庐阳科学岛上。 目前可控核聚变示范堆工程都在稳步有序的推进着,无论是破晓示范堆工程现场上还是破晓研究所内都是一片如火如荼的景象。 而对于徐川来说,他需要解决的,只剩下了最后一个问题。 即,系统性的完善最后的难关,锂中子氚素增殖。 在破晓聚变装置需要进行各种实验的时期,能担负氘氚点火,进行中子辐照实验的,国内也就east装置了。 经历了近两个月的改造,如今的east已经焕然一新。 原先的铌钛合金外场线圈超导材料已经被全面更换掉,换成了由西部超导集团那边生产的高温铜碳银复合材料。 控制系统也全面更换成了徐川编写的等离子体湍数控模型。 当然,受限于设备的不同,模型肯定做过调整,而且短时间内肯定做不到完美。 此外,相对比破晓聚变实验堆来说,如今的east,还缺少了一个第一壁材料。 尽管氧化锆碳复合材料已经找到了合适的生产厂商,但受限于生产难度等方面的因素,产量暂时还提不上来。 在整体更换掉破晓实验堆的第一壁后,后续需要为示范堆工程提供第一壁材料,east这边,已经没有多余的产量能进行优化了。 但对于短时间操控east进行氘氚聚变,进行锂中子氚素增殖回收实验来说,缺少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所以在east装置完成改变后,徐川第一时间就赶了过来。 “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吗?” east装置的总控制室中,徐川透过硕大的落地钢化玻璃窗俯视着下方的钢铁巨兽,朝着一旁的新负责人俞穆问道。 相对比破晓实验堆来说,east这边的控制室倒是打造的更好一些。 不仅仅有完善的监控系统和防护系统,还能用肉眼直接透过钢化玻璃看到east设备。 俞穆一脸肃穆认真的点头回道:“已经全面完成了检查,请徐院士下达指令。” 徐川点了点头,淡淡的下达了指令:“那就开始吧。” 对于如今的他来说,一次氘氚聚变点火实验已经不是什么值得激动的事情了。 但对于新接任庐阳可控核聚变工程的的俞穆来说,这可以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了。 伴随着指令的传递。 沉睡在核心区域的east清醒了过来。 用于冷却的液氦与液氮分别开始注入外场线圈的超导磁体管道中,将环绕在east的轨道外侧的一圈圈铜碳银复合超导浸泡在其中,并迅速降低着超导材料的温度。 随着超导效应的产生,庞大的电流开始通过线圈,在控制线圈的辅助下,一道强大的的约束磁场在east装置上形成。 随后,在icrf天线的微波作用下,east腔室中的温度迅速稳定的升到了亿级。 氘氚原料聚变成的淡蓝色薄膜在外场线圈的控制下在反应堆腔室中高速的流动着。 聚变诞生的高能中子,穿透了第一壁材料,狠狠的撞击在液锂熔盐中,14.1mev级的高能中子,犹如台桌上被人大力击打的母球一般,在液锂熔盐中不断的撞击着锂核。 一粒粒的氚素被制造出来,弥漫在液态锂熔盐中。 而伴随着引导,这些液态锂熔盐不断的沿着包层流动着,部分已经参与了反应的液锂熔盐材料从引导口流出,进入氚提取系统。 在这里,液态锂熔盐中的氚,将被氢气替换出来,随后进行提纯,浓缩,重新运入原料存储罐中,参与后续的氘氚聚变反应。 在这一刻,控制中所有人的拳头都不由地捏紧了。 就连徐川,都透过钢化玻璃望向看向了已经运行的east,在那里,承载着实现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希望。 【检测到氚素生成!氚提取系统运作正常!】 一声汇报,打破了总控制室中宁静。 “漂亮!” “成功了!我们做到了!” “氚自持!没想到我们也有一天能参与这种难题的解决!” 控制室中,east项目和破晓项目的研究员都疯狂了起来。 最后一个难题得到了解决,他们,距离可控核聚变,真的不再遥远了。 就连站在控制室中的徐川,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他设计的液锂熔盐中子回收系统,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验证。 剩下的,就看中子回收的效率能有多高了。 毕竟,在氘氚可控核聚变中,能量有超过百分之八十都被中子带走了,这部分能量如果不能利用起来,那就太可惜了。 随着icrf加热天线停止运转,east实验堆腔室中的温度开始迅速降低。 等待east装置冷却之后,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迅速进入了反应室内部,从第一壁上取出了一些附带的测试材料。 毕竟是氘氚聚变点火实验,除了能验证液态锂熔盐增殖氚素系统外,还能做不少的其他测试。 在附带的测试材料被拆下来后,与此同时,另外两组工作人员迅速上前。 一组负责将部署在包层中的液锂熔盐增殖氚素系统完全拆解下来进行检测。 另一组则负责对east装置整体的受损状况进行验证。 在没有氧化锆碳复合材料作为第一壁防护材料的情况下,进行氘氚聚变点火,哪怕有着完美的磁场约数和数控模型,徐川估摸着east的整体状态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毕竟,氘氚聚变产生的中子辐照实在太可怕了。 事实上,针对east的检测,也证实了他的猜想。 不仅仅是钨钼合金制造的第一壁基本上已经完全脆化了,就连整体结构,都受到了中子辐照的冲击,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可以说一次实验下来,east装置已经半废了。 但对于可控核聚变的进程来说,它做出来巨大的贡献,哪怕因此而进入博物馆养老,也是完全值得的。 带着近乎付出一台east装置代价收集到的数据,徐川返回了金陵。 这些数据足够他对液态锂熔盐增殖氚素系统做一个优化了。 下一次,就是破晓对其进行更完整的实验了。 不过,是时候再写一封信上去了。 液态锂熔盐增殖氚素系统的测试成功,尽管还有一些地方需要优化,但他相信,这些都是小问题,很快就能够得到解决。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的,眨眼间,时间就来到了七月初。 示范堆基地的门口相当热闹。 各种超重型的装载火车停留在划分出来的场地中,等待着卸货。 在核工业集团用数倍的人力,二十四小时昼夜不停的施工下,工业园区已经完成了建筑类的施工,如今正在将各种设备运送进去,部署到对应的地方。 在王勇年和候承平两位核工业集团院士的主导下,他们重设的磁流体发电机组+常规超超临界发电机组+超临界发电机组正在有条不紊的安装着。 站在施工现场的旁边,亲临现场坐镇指挥的核工业集团的王勇年院士戴着安全帽,望着被被钢索吊起,在吊车横臂的牵引下,缓缓向着发电厂房运送而去的磁流体发电机,满脸皱纹的老脸上挂着由心而发的笑容。 能亲手将可控核聚变技术实现,哪怕在整个过程中他的作用仅仅占比很小的一部分,也依旧让他心满意足。 一旁,候承平眯着眼睛看了一眼正在缓慢安装的设备,笑着道:“本来以为这辈子就抱着核裂变发电过下去了,没想到,有生之年居然主持一下核聚变示范堆工程的建造。” 王勇年眺望着不远处移动的发电机组,确认组装如期进行着没什么问题后,罕见的咧开了嘴角笑了起来。 “是啊,就像是做梦一样。” 顿了顿,他接着道:“去年的这个时候,我还在研究着五代可控核裂变发电站,没想到过去还不到一年,可控核聚变都要实现了。” 候承平笑了笑,感叹道:“相对比这个,我倒是更好奇那位到底是个怎样的存在。” “这半年来,跟他接触的越多,越是能感觉他的深不见底。似乎在每一个领域,他都能做出最伟大的成果。” “理论和应用领域双突破,纵观整个历史,能做到这一步的,一巴掌都不一定有。” “更关键的是,他还那么年轻,今年好像还不到二十五岁?” 听到这些,王勇年院士想了想,开口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徐院士好像是97年的,今年才24岁。” 两人一边交流着,一边注视着磁流体发电机组的安装部署。 就在这个时候,另一名老人带着安全帽朝着这边走了过来。 “老王,老侯,我就知道你们在这边。” 走过来的老人兴高采烈的招呼道,快步上前锤了他们一人一拳,随即,他看了一眼还在部署的磁流体发电机组,笑着道:“你们这边进度有点慢啊,我那边都已经搞完了。” 闻言,王勇年顿时就有些不乐意了,斜瞥了他一眼,道:“就你那点没什么技术含量的东西,我一个星期就能给你搞定。” 和他们搭话的,是国家电网集团那边的另一名工程院院士曾季同。 三人虽然不是同僚,但也合作过很多次数,相当熟络了。 不仅核电站也是用来发电的,他们核工业集团的人,自然经常与国家电网那边的人打交道。 这个曾季同哪里都不错,性格脾气都挺好,唯一的缺点就是嘴巴有点没门,说话不怎么讨人喜欢。 就像刚刚,他这一来,就吐槽他们的发电机组装的太慢了。 当然,他也毫不客气的就直接怼回去了。 听到王勇年说自己造的东西没技术含量,曾季同顿时就不乐意了。 “嗨你个老王还嘚瑟起来了?没了我造的转换器和电网,你们发个p的电。还有啊,你这设计的磁流体发电机组,测试过没有啊,到时候要是发不出来电来,就有意思了。” 王勇年淡淡的瞥了他一眼,没继续鸟他,自顾自的指挥着磁流体发电机组的安装。 一旁,候承平笑了笑,也没太在意。 大家都是老熟人了,只是这两人就像是天生犯冲,性格对立一样,一见面就互掐。 老王不怎么喜欢说话,经常沉默应对;而曾季同虽然嘴皮子厉害,但最受不了别人对他沉默暴击,经常追着说。 然而偏偏他越说,王勇年就越懒得理他。 不过这并不耽搁配合工作,反倒是造就了一对欢喜冤家。 至于他,吃瓜看戏就行了。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第四百二十一章:是时候给上面一个惊喜了 七月中旬。 米国,普林斯顿等离子体pppl国家实验室中,经过改造的nstx装置正在运行着。 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的建立源于一个控制热核反应的冷战最高机密计划——“马特洪计划”。 1961年,马特洪计划解密后,此计划相关的实验室被更名为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 这里有着全球最大的中型球形托卡马克磁约束核聚变装置——nstx核聚变实验装置。 这一装置可以模拟太阳中心的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条件,实现控制条件下的聚变反应。 按照米国的调查,虽然没有弄清楚那位徐教授到底将日耳曼的asdex装置改造成什么样了,但大体上还是获取到了一些信息的。 而从收集到的情报来看,普林斯顿这边的球形nstx装置是最为接近华国那位徐教授改造后的破晓聚变装置的聚变设备。 再加上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强大的数学能力,以及费弗曼教授在ns方程上的研究,所以米国能源蔀那边将一大笔科研资金投入到了pppl等离子体实验室中。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查尔斯·路易斯·费弗曼教授和pppl等离子体研究所的主管哈利法克斯·布鲁斯站在一起,望着控制屏上的各种数据。 在他们的旁边,还有一位西装革履的中老年男子,米国能源蔀的蔀长丹·布鲁耶特。 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运行的nstx装置逐渐停止了下来。 “情况如何?” nstx装置一停止运行,丹·布鲁耶特便迫不及待的问道。 哈利法克斯·布鲁斯摇摇头,道:“不太好,只做到了二十二分钟的运行,这还是拼着第一壁受损的情况做到的。” “二十二分钟,为什么差距会这么大?”丹·布鲁耶特皱眉问道:“我们已经在你们身上投入了十几亿的资金,为什么连那位徐教授第一次创造的记录的一半都没有?” 如果是在两年前,nstx核聚变实验装置能做到二十二分钟的运行时间,无论是pppl实验室还是能源蔀都会喜悦的跳脚。 然而现在,二十二分钟实在太短暂了。 “很简单,因为超导材料和等离子体湍流的数控模型还不够完美。” 一旁,费弗曼耸了耸肩代替了哈利法克斯·布鲁斯回道:“如果不是你们针对徐教授,以普林斯顿大学和他的交情,购买一批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托徐川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折腾,以及破晓示范堆工程的开始,米国的这些老爷们终于开始急了。 国会山的资金,终于开始流向原本已经快被放弃的各大可控核聚变机构,普林斯顿pppl等离子体实验室就是其中之一。 但即便是这样,费弗曼对于这群国会老爷们的怨言依旧不小。 当初破晓做到两小时的高密度等离子体运行的时候,他就向pppl等离子体实验室建议过购买一批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以用于改造nstx核聚变实验装置。 然而在pppl实验室都同意的基础上,能源蔀那边却直接折腾的这笔材料没了。 尽管后面他们从其他的超导材料产商手中购买了一批比铌钛合金性能优秀不少的超导材料,但却依旧比不上破晓,甚至都比不上日耳曼那边的螺旋石7x。 尽管仿星器在控制等离子体的性能上的确比类托卡马克装置更强,但球床器也有着自己的优势。 对面,丹·布鲁耶特皱眉道:“这些已经过去了的事情,就没必要再说了。而且数学模型如何优化是你的工作,我不管你如何做,我只想知道,我们距离示范堆还有多远的路?” 哈利法克斯·布鲁斯苦笑道:“这个谁也不知道,从实验堆到示范堆中间要解决的问题实在太多了。” “高温等离子体的运行时间、第一壁材料的抗中子辐照问题、氚自持、等离子体磁面撕裂等等.这些都是麻烦。” 丹·布鲁耶特深吸了口气,问道:“所以为什么华国能做到,我们却不能?” “别忘了在两年前,我们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进度是领先的,你们将时间和经费都花到哪里去了?” “我需要一个具体的时间,来对国会和公民交代!” 哈利法克斯迅速反驳道:“这不可能,短时间内我们根本不可能突破这么多的问题。” “如果国会那边保持对我们的经费投入,或许在2025年的时候,我们有希望开启示范堆的建造。” 在普林斯顿pppl等离子体实验室争论不休的时候,另一边,华国金陵。 徐川正在自己的办公室中一边等待着超算中心那边的验算结果,一边处理着示范堆建造工作的相关的事情。 从east那边收集到液态锂熔盐增殖氚素系统的数据后,他对那些数据重新进行分析。 从收集到的数据来看,这条路,的确没错。 液态锂在掺入碳化硅、三氧化二铝、氧化铍、或二氧化硅等材料制造成弥散颗粒后,形成了锂熔盐材料。 而这种新型的锂熔盐材料,在接近一千五百度的高温环境中会液态化,但因为丧失了金属性质的原因,并不会产生电流,因此也就不会产生磁场干扰外部的约束磁场了,更不会对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产生危害。 此外,在氚素的提取过程中,使用氢来取代液态锂熔盐材料中的氚素,进行提取出氚也相当顺利。 唯一的问题在于他之前设计的那一套提高聚变堆产氚包层氚增殖比的智能计算方法,有些问题。 这导致了氚素的形成没有原本理想中的那么多,对中子的利用不是那么的完美。 不过本身在设计的时候,徐川就是通过超算和以往的液锂氚自持实验数据做的模型,不完美是很正常的事情。 因此,在回来后,徐川就开始着手重新对这套计算方法进行了优化,然后让数学物理模型研究室那边,针对他优化后的数学公式,重新建了一个模型。 现在,只需要等超算中心那边的验算结果的出来后,就差不多能确定新模型是否能应用到液态锂熔盐增殖氚素系统上了。 手中的黑色签字笔在一份蒸汽发生器的验收报告上签下字,徐川翻开了另一份验收报告。 随着核工业集团那边的建设,破晓示范堆工程也开始逐渐走向尾声。 这是一个超过上百家研究所和公司、事业单位参与的超级工程,哪怕是有高弘明和彭鸿禧等人的帮助,他每天依旧要处理大量的事情。 比如在各种已经完成了的设备验收报告上签字、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分配项目优先度,查看研究项目的进度等等。 正在这时,办公桌上的红色电话铃声响起。 徐川随手摸到电话,接通。 对面,负责管理超算中心的潘元胜主任的汇报声响起。 “徐院士,超算中心那边已经完成了液态锂熔盐增殖氚素系统新模型的验算,结果已经通过内网发送到了您的邮箱中。” 徐川夹住电话,手中的签字笔迅速在另一份文件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同时回道:“好,麻烦你们了。” 说完,未等对面回一句客套话,他便挂掉了电话。 “让我看看结果如何。” 将办公桌上的文件推到一边后,徐川眼神中带着一些兴奋的跳跃打开了电话。 相对比去处理那些枯燥无味的管理工作,他更喜欢研究点什么难题。 毕竟,探索未知,才能让人进步。 邮箱中,一份从保密内网中传递过来邮件落在星级标注中,徐川顺势点开,认真的阅读了起来。 漫长的时间过去,他眼神中闪烁着光芒。 “原来是这样,修改对serpent-2的粒子跟踪原理以及中子相关参数,利用氦气吹洗载带技术,可以将液锂熔盐材料中的氚转变形态.” 看着屏幕上的超算验算数据,徐川的嘴角带上了一丝弧度,他找到了问题,也确认了新模型的优化方向。 如果没有意外,点火的时间,能够提前不少了! 原本他计划在21年的年底或者22年的上半年进行点火的,现在看来,时间或许能提前至少一两个月了。 想着,他从抽屉中摸出了一叠信纸。 是时候再给上面一个惊喜了! ps:二更求月票。 第四百二十二章:批准点火! 京城。七月中旬。 酷热的夏暑对于这座偏北方的城市来说,才开始不久。 长安街,故宫这座名胜古迹依旧人来人往。 此时此刻,故宫北侧不远处的一座中小型庄园中,一个老人正穿着朴素的衣服,撸起袖子在田地中忙碌着。 面积不大的菜地中,种满了各种蔬菜。 不远处,一些苹果、杏、桃树、李子等常见的果树上,挂着沉甸甸的果实。 每年的夏季,随着盛夏将至,北半球各国领导人都会纷纷将工作模式调整成了休假模式。 “政治家也是人,也需要休息。”这句话是日不落国的前首相卡梅伦说的,说这话的时候,他正带着夫人萨曼莎在葡萄牙街头享受阳光与美食。 作为一国的国家形象,很多时候普通老百姓只看到了他们风云政tan的一面,却很少了解到他们休息的时候是怎么样。 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的度假生活可谓五味杂陈,有人因“太奢侈”挨骂,有人被质疑“假期秀”。 不过对于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大概种点什么是刻在骨子里面的东西吧。 老人清理掉菜地中的杂草,起身拍落手上的泥土,走向了果园。 园林中,另一个看起来年龄要大上不少的老人手中正拿着一个红彤彤的桃子啃着。 老人笑着走了过来,拧开水龙头洗干净手,从篮子中拿起个桃子也吃了起来。 “怎么样,潘老,我亲手种的味道还不错吧。”一边吃,老人一边笑着问道。 园林中,在他对面啃着他亲手种的桃果的老人,正是北大以前的数学教授潘德明老先生。 这位老院士如今早已经退休,属于国家最早的一批数学家,(曾经)参与过国家的各种机密项目,比如他曾经和钱老一起制造导弹,送卫星上天等,让人很是尊敬。 对面,啃着桃子的潘德明笑道:“看样子最近你挺闲的啊,都有心情休憩了。” 老人笑着摇摇头,道:“闲倒是不至于,事情还挺多的。不过总不能连轴转啊,总得有点休息的时间是不,忙里偷闲罢了。” 潘德明笑了笑,问道:“听说最近国际形势不怎么乐观的样子?” 老人点了点头,道:“是啊,那些国家加大了一些禁度,不过还好,目前还算撑得住。” 潘德明好奇的问道:“金陵那边情况如何了?” 老人想了想,回道:“从之前的信息来看,进度还挺顺利的,第一壁材料已经解决了,之前那位徐院士给我写了封信,目前正组织国内的其他可控核聚变研究机构解决最后的一些难题。” 闻言,潘德明有些动容,有些讶异:“第一壁材料解决了?没听说这个新闻报道啊?” 老人笑了笑,道:“徐院士的要求,可能是顾忌到国际影响方面的东西吧,并没有通过媒体报道出来。” 潘德明感慨道:“他还真是为了国家着想啊。” 老人笑道:“是啊,国家之福。” 顿了顿,他接着道:“从他之前的信件来看,可能明年应该有希望能点火。” 听到这话,潘德明脸上的震撼再也控制不住了,忍不住问道:“明年?他认真的?” 老人笑道:“虽然我问过了不少人,都觉得不是很看好,不过我还是觉得有点希望的。” 闻言,潘德明感慨道:“这要是真的,那就真的是见证历史了。” “可控核聚变啊,听了几十年了,没有到有生之年还有希望能看到实现的那天。” “几十年前,我出国去米国那边学习的时候,米国和老大哥就在搞这个了,当时很多人都觉得最迟二三十年就能做出来。后面谁也没想到,老大哥都解体了,新世纪都到了,可控核聚变反而越来越难了。” “永远的五十年啊,没想到真让我等到了这一天。” 虽然不是核能专业的学者,但他曾经作为国内最顶尖的那一批数学家,也参与过不少核能领域工程的计算,也了解国内外核聚变领域的一些发展。 从最早的托卡马克装置开始,再到惯性约束。然后米国nif点火失败,给整个惯性约束的方向浇了一盆冷水后,大家又开始研究磁约束,随后就是五花八门的了。 托卡马克、仿星器、球床器、反场镜箍、磁镜. 各种各样的路线在惯性约束看不到希望后涌现了出来。 当然,托卡马克和仿星器是其中最火热最有希望的两条路线。 但即便是这样,可控核聚变依旧看不到什么希望,被科学界誉为‘永远的五十年’。 没想到,当初那个在数学界叱咤风云的年轻人,如今带着可控核聚变一路前行,居然快要实现了。 听着潘德明老院士的感慨,老人倒是有些好奇了起来。 他笑着问道:“你似乎对他很看好很有信心的样子?” 潘德明笑了笑,道:“别忘了他最开始出名的领域是数学,他在数学界可谓是创造来了无数的奇迹。” “十七岁解决一个世界级难题,二十岁搞定一个七大千禧年难题,同年拿到菲奖,刷新了菲奖获得者的最年轻历史记录。” “对于数学界来说,他就像是一个横空出世的天才,哪怕是历史上的欧拉牛顿之流,年轻时怕也不过如此了吧。” “如果站在数学领域的角度来看他,恐怕任何数学家都对他有着极大的信心。对于如今的数学界来说,他可以说就是奇迹。” “所以哪怕他实现了可控核聚变,我也不觉得稀奇。” 老人笑道:“庆幸的是,当年我们将其邀请回来了啊,这种人才,要是遗落在了国外,真是难以想象。” 闻言,潘德明也被勾起了一丝回忆,情不自禁的笑了笑。 18年的时候,他还能坐飞机跑去瑞典的克拉福德奖颁奖典礼上看看那名年轻人,化解一些北大和他的矛盾。 现在,现在也就能在家养养老了。 两位老人在园区中聊着天,感慨着往事。 正在这时,一名警卫匆匆从院外走了进来。 “首張,高弘明高厅从金陵那边过来了,说是有很紧急的事情找您,和徐院士有关系。”走到老人面前,警卫迅速汇报道。 闻言,老人神情一紧,以为出了什么问题,迅速道:“快让他进来。” “是!”敬了个礼,警卫匆匆朝着院外小跑而去。 没有等待很久,在警卫的陪同下,高弘明迅速走了进来,脸色带着激动和喜悦的神色,让看到他的老人微微愣了一下,随即放下了的心里提起的石头。 看样子那位徐院士并没有出什么事情。 “什么事这么着急啊?”老人笑着问道。 高弘明一脸的激动和兴奋,他从贴身的上衣中迅速取出一封信件,递给老人,道:“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那边传来最新捷报,徐院士已经解决氚自持最后的难题,示范堆工程已经进入了最后的设备组装和调试阶段。” 听到这句话,老人瞳孔微微收缩了一下,迅速从高弘明手中接过了信件,拆开了信封,取出了里面的信纸。 【尊敬的】 【您好,近日,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再度迎来了重大的突破。】 【在继解决了第一壁材料难题的基础上,经过破晓研究所众多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我们已经找到了一种适合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氚元素回收重复利用的技术--‘液态锂熔盐增殖氚素技术’。】 【该项技术,在可控核聚变中作用重大,弥补了我们所缺少的重要拼图中的最后一块。至此,在可控核聚变技术上,我们已经掌握了绝大部分的拼图。】 【而破晓可控核聚变示范堆工程的建造,亦同样进入了尾声,相关的设备正在进行最后的组装和调试。】 【因此,在这里,我以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总负责人的身份,向中央进行申请,申请破晓可控核聚变示范堆在今年下半年进行聚变试验点火!】 【请中央予以批准!】 信件并不是很长,短短的一页纸就写尽了所有的内容。 但这份信件的到来,让这位正处于休假状态的老人开怀大笑了起来,往日的忧愁全部消散。 “好!” “好!” “好!” “真的是太好了!” 老人罕见的情绪激动不已,哪怕是当着潘德明和高弘明的面,也没有在意自己的仪态。 开心与兴奋的过后,老人深吸了口气,调整了一下自己的状态,面向高弘明,站直了身姿,沉稳的下达了指令。 【批准栖霞可控核聚变示范堆工程,进行点火!】 ps:晚上应该还有一章,求月票 第四百二十三章:最后的准备! 伴随着高层的指令,批示文件以最快的速度通过了所有的审核,送到了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基地中。 与此同时,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基地附近的安保,直接进入了最高级别的警戒状态。 徐川从高弘明手中接过批示文件,翻阅了一下后放到了办公桌上。 对他来说,这种批示文件已经不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 “对了,徐院士,关于示范堆点火的时间,您确定下来了吗?” 将批示文件送过来后,高弘明在办公室中问道。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思索了一下,道:“暂时还没确定,要看示范堆工程那边的整体进度情况。” “不过预测应该是在十月份左右。” 高弘明点了点头,道:“这些都没什么问题,不过能否麻烦您在确定日期的时候,提前几天跟我或者负责安保那边的周团长打个招呼。” “毕竟示范堆点火是件大事,我们需要通知金陵市政fu那边配合处理好交通、安全、宣传等方面的工作。” 闻言,徐川点了点头,道:“这个没什么问题,等示范堆那边的工作完成,我这边能确定时间的话,会通知你们的。” 高弘明点头道:“麻烦徐院士了。” “这没什么。” 随口客套了一句后,徐川拾起签字笔,正准备继续处理自己的工作,眼角余光就看到了高弘明依旧站在自己的办公室中。 抬起头,他好奇的看了过去,问道:“还有什么事情吗?高厅?” 高弘明深吸了口气,试探性的开口询问道:“那个,徐院士,鉴于您这边的工作繁忙,生活状态和作息不是很稳定,首張那边交代我,想给您安排一个生活医护助理,保障您的身体健康,您看怎么样?” 对于给徐川安排生活助理这件事,头疼的并不只是他,上面也很是头大。 按照常理来说,院士这种级别的学者和科研人员,上面基本都安排了生活助理,亦或者说岁数相对较大了,已经成家了有家人或者保姆照顾生活起居。 但眼前这位是个例外。 他当选院士的时候,才二十二岁。 这个年龄,对于其他人来说,大概才刚刚大学毕业而已。 给他安排生活助理,不仅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而且更关键是,这位似乎很抗拒这件事的样子。 在当初他领带‘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技术项目’的时候,上面就提出过给他安排一名生活助理,结果数次提出数次都被他拒绝了。 大概是年轻人不习惯这种? 总之他们求爷爷告奶奶都没啥用,别说生活助理了,就是给他安排个保姆,在紫金山脚下的那栋别墅中给他做做饭,打扫一下卫生他都没不同意。 以至于很多时候这位大名鼎鼎的院士,吃饭还是依靠外卖的。 老实说,这种事情,说出去都不一定有人信。 但上面也苦啊,不是他们不给配,是这位真不要。 以至于这次,高弘明提这件事的时候,依旧忐忑不已,怕这位又给拒绝了。 不过俗话说,越是担心什么,什么就越可能发生。 果然,在听到这个请求后,徐川连思考都没有,直接了当的就又拒绝了。 “算了吧,我又不是不能照顾自己,生活助理这种事情,还是免了吧,没啥必要。” 对于他来说,生活助理这种一直都是个挺遥远的词,只在很早以前看电视的时候了解过。 而且,老实说他的确不喜欢一个外人住进他家里的。 别说是个陌生的生活助理了,就是给他当了两三年司机的郑海,都没在他家住过。 听到徐川的回答,高弘明苦笑着摇了摇头。 上面安排给他的任务,又一次失败了。 不过好在上面的首張也清楚这位的性格,这次也不是什么强制性的,只是带着试探询问一下,万一这位改意见了呢? 徐川也没在意这件事,在收到了示范堆点火的批示文件后,他转身就投入了工作中。 经过全面优化后的液锂熔盐增殖氚素系统在经历超算的模拟验算确认没什么问题后,在破晓实验堆上展开了的实际测试。 实验数据在由赵鸿志在1第一时间送到了徐川的手中。 “徐院士,液锂熔盐增殖氚素系统的测试数据出来了。” “我们采用了中子源强质量为567mg的nb活化箔进行监测,nb活化箔放置在与中子出射方向右侧30°方向,与靶点距离为22.6cm。” “d束能量为250kev,经d-t反应各向异性修正,旋转靶衰减修正计算,该点nb活化箔活化反应率r为6.26x10-29,结合辐照、测量条件,推算出中子源总积分产额为4.68x1015个中子.” 听着赵鸿志的汇报,徐川直接将报告结果翻到了最终的tbr数值统计表格上。 tbr数值,指的是氚增殖比,是衡量包层氚自持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聚变堆设计的关键设计参数之一。 考虑到氚的衰变、滞留、泄漏、循环提取效率、燃耗等效应,要求聚变堆包层tbr必须大于1.1,才能完美的做到氚自持,维持聚变堆的运转。 【聚变堆包层tbr数值统计:p:1.2701】 【聚变堆包层tbr数值统计:p:1.2897】 看到这两项数据,徐川脸上露出了个灿烂的笑容。 “利用相同的cfetr中子学模型和fendl3.1b数据库,采用两款软件在相同抽样条件下计算得到的tbr值相差小于0.1%。” “很优秀的数据,理论上来说,这完全足够满足聚变堆的运转要求了。” 对面,赵鸿志也激动兴奋道:“我们已经掌握了所有的核心拼图,现在等待的,就是将它们组装起来了!”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理论上来说是这样的,不过为了确保示范堆点火工作的成功,我们需要做到更好。” “所以接下来在十月一号之前,破晓研究所这边的任务很重。” “我们要对每一个已经解决了的问题,每一项技术,都要进行重复检查,以确保万无一失!” 赵鸿志心潮澎湃的回道:“没问题!保证完成任务!” 第四百二十四章:点火!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在破晓实验堆工程基地和破晓示范堆工程基地的共同努力下,时间已经来到了九月下旬。 办公室中,徐川签下了手中最后一份工作报告文件,随即放下了签字笔起身活动了一下筋骨。 玻璃窗外,一架战斗机带着震耳欲聋的声音从栖霞山上空划过。 自从上面的批示文件下来后,这种声音就已经成为了常态。 对于算是身处内陆,并非在沿海地带的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来说,如果有什么意外,最大的可能也就是从长江和天空出现了。 因此,负责安保的部队为此设定了严密的保护计划。 他们已经考虑到了任何的可能出现的情况,也做好了足够的应对准备。 随着时间越来越近,破晓聚变示范堆的工程师与研究人员们开始展开对示范堆与相关设备做最后的检查。 另一边,大西洋华盛顿。 白屋,总統办公的房间外传来了匆匆忙忙的脚步声。 带着一份情报资料,中情局局长威廉·约瑟夫·伯恩斯连门都来不及敲就直接闯了进去。 正在午休的老年总統被惊醒,皱着眉头向他投去了询问的目光:“发生了什么事?” 威廉·约瑟夫·伯恩斯迅速上前,将手中的文件递了过去,深吸口气,道:“最新的情报,华国那边可能在计划在十月份左右进行示范堆点火。” “这不可能!” 原本还在睡午觉,被吵醒后有些没精神的老年总統迅速清醒了过来,惊诧不已。 威廉·约瑟夫·伯恩斯苦涩道:“但是我们的情报是不会出问题的,这是我们艰难获得的消息,很准确。” 老年总統深吸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翻看了一下手中的情报文件,随后开口询问道:“我需要确定更准确的时间,以及情报!” “另外,下午召开紧急会议,我这边会让各大可控核聚变机构安排代表过来对华国那边的破晓示范堆进度做一个评估,你这边需要提供对应的准确情报。” 威廉·约瑟夫·伯恩斯严肃的点了点头,道:“我这就去准备。” 中情局的局长离去,老年总統坐在自己的办公椅上仰着头看着天花板沉思着。 哪怕是现在正是午睡的时候,他也毫无睡意了。 现在已经九月中下旬了,十月份左右点,如果是真的,那么留给米国的时间,没有多少了。 另一边,金陵。 在这个金秋季节,桂花飘香的时候,一年一度的国庆又即将到来。 栖霞山脚下,破晓聚变示范堆工程基地中,所有人都在紧张有序的忙碌着。 对于其他人的黄金假期,对于工作在这里的人而言,这同样是最值得期待的一天。 基地内,无论是研究人员还是驻防的部队人员,都在井然有序地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 从三天前开始,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基地,无论是实验堆基地亦或者示范堆基地,都进入了终极警戒状态。 从金陵军qu中抽调出来的整整两个团级单位,严密的保护着这里,哪怕是一只蚊子从天空中飞过去的,都会被阵控雷达锁定。 一队队的士兵全副武装的在基地内外往复巡逻,将所有潜在的威胁与安全隐患排除在外。 与此同时,安置破晓示范堆的核心厂房内,核工业集团的工程师与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的研究员们正有条不紊的在对各种设备进行最后的检查。 另一边,破晓示范堆的总控制室内,徐川亲自坐镇,指挥模拟着明天的点火工作。 事实上,九月份以来,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做这种模拟点火的演习了。每一个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与工作小组,都早已经将自己的工作范围与操作牢牢的记在了心里。 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只不过是为了确保明天的万无一失。 总控制室中,漫长的时间过去,当所有的模拟演习再度走完的时候,徐川亦长舒了口气,开口道: “今天辛苦大家了,大伙早点回去休息,明天我们将迎来一场真正的战役!” “是!” 总控制室中,犹如军令令行禁止一般的回答声响起。 伴随着声音落地,各小组和各工作人员纷纷开始检查自己的工作,而后有序离场。 对于所有人来说,明天绝对是人生历史中最为心潮澎湃的一天。 无论是成功与否,他们都将载入史册。 总控制室中,徐川也清理了一下自己的东西,随后在郑海的陪同下,走出了总控制室。 自从示范堆点火的批文下来后,他身边的安保程度再度提升了不少,不过好在以前主持《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项目》的时候已经经历过一次,适应了不少。那 刚出大门,一个熟悉的老人带着笑容映入了他的眼帘。 看到老人,徐川快步走了过去,恭敬道:“首張好。” 老人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不用这么客气,我也只是过来看看。怎么样,一切都还顺利吗?” 徐川点了点头,道:“已经做过数次模拟演习了,只等待明天。” 老人哈哈哈笑道:“好好好,那真的是太好了!辛苦你了。” 微微停顿了一下,老人接着道:“你也不要有太大的压力,明天的点火,无论成功与否,都没有关系。” “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你也还足够年轻,未来还很长。” 对于高层来说,哪怕是明天的点火失败了,其实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可控核聚变的那些核心问题都已经得到了解决,明天的失败只不过是为后天的成功做铺垫而已。 再说了,科研这种事情,哪有百分百成功的? 很多时候,投入和产出完成不成正比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甚至颗粒无收的科研工作,也不是没有。 所以明天的点火,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都能接受。 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担心万一明天的点火出现了意外,这位年轻至极的天才学者,能否抗住这一份打击。 要是因为一次失败的点火,而导致他出了些什么问题,那对于国家来说,才是真正无法接受的。 所以老人特意赶了过来,一方面是为了见证明天的聚变之光,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做个预防工作,万一出现了意外,他可以及时开导。 徐川自然听出了老人话语中的意思,他笑着道:“谢谢首張的关心,对我来说,这些都是人生中必经的道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他并不是真正的青年,在科研的道路上,经历过的挫折也不少。再加上上辈子滞留在米国二十年的时间,早就将他的心磨砺的坚如磐石了。 老人笑了笑,道:“我就不多打扰你了,好好休息,我很期待明天的到来。” 徐川点了点头,告别老人朝外走去。 夜晚的时间很短暂,也很漫长。 翌日清晨,天蒙蒙亮的时候,基地中的所有人便都已经从床上起来了。 往常熟悉洗漱在今天变得有些让人心跳加剧,所有人都情不自禁的加快了进度。 七点不到,距离真正的点火开始还有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但无论是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亦或者核工业集团,亦或者国家电网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均已经进入了自己的岗位。 基地外,巡逻的士兵从队友手中接过岗位,全神贯注的搜索着每一次细节。 基地内,徐川和老人并肩走入破晓示范堆工程的总控制室中。 ctv的镜头对照着这边,记录下这幅珍贵的时刻。 徐川没有理会这些媒体记者,他沉稳的走向了总控制中央,试了一下耳麦后,清晰有力的开口道:“各单位各小组汇报情况。” 【外场线圈已完成调整!可随时启动!】 【等离子体湍流数控模型已完成调整!破晓超级计算机状态良好!】 【水冷偏滤器已完成调整,状态良好!】 【icrf加热天线状态良好!】 【第一壁系统已完成检查,一切良好.】 【.】 一道道的汇报声在耳边响起,带着激动,抑制着兴奋和颤抖。 所有人都知道,今天的工作,代表着什么。 站在总控制室中,徐川认真的听取着一项项的汇报,直到所有小组的反馈完成,确认无误后,他再度深吸了口气,沉稳的下达了新的指令。 “各单位各小组请注意!按照工作计划,有序开启实验!” “收到!” “收到!” “.” 随着新指令的下达,破晓示范堆从沉眠中醒来,仰望着新的世界。 【外场线圈稳定,液氮与液氦注入中!】 【破晓聚变超级计算机启动,氘氚等离子体湍流数控模型开始运转!】 【.】 【稳态磁场形成,约束磁场微调中.】 【icrf加热天线准备工作就绪,可随时进行点火!】 【.】 【约束磁场调整完成!】 【氘氚燃料已注入!】 【.】 一项项之前已经模拟演习过无数次的工作进行着,终于,在短暂而又漫长的时间过后,在氘氚燃料注入破晓示范堆的腔室中后,他们,迎来了最后一步。 现在,只需要按下总控制台上的红色开关,开启最终的icrf加热天线,就能见证最终的奇迹。 站在总控制台前,望着眼前的屏幕,徐川的心,砰砰的跳着。 不知为何,在这一刻他忽然有些彷徨。 两世为人的梦想,在这一刻要得到实现了吗? 紧张? 那是肯定的。 没有人在面对这终极的一刻不会紧张。 犹豫? 或许有吧,但无论如何,希望就在眼前。 站在徐川的身侧,脸色微微有些潮红的老人似乎看出了面前这位青年的感受。 在两人视线相交的时刻,他轻轻的点了点头,眼神中带着鼓励。 感受到那有力的目光,徐川用力的点了点头,深呼吸了一口,扫视了一圈总控制室的人群。 在那里,所有人的目光都与他交汇,充满着期待与激动。 从1970年华国踏上可控核聚变这条研究的道路开始,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五十年。 半个世纪的时光,见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梦想的大门,就在眼前。 推开它,就是新的世界。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第四百二十五章:闪耀如恒星! 站在总控制台前,望着眼前的按钮,徐川再度深吸了口气,带着些许颤抖声音开口。 “诸位,很荣幸今天能和你们一起站在这里,共同见证历史的奇迹。” “不管未来如何,不管今天的结果,我们都将载入史册!” 简短的两句,带着些许的颤抖,却让所有人都情不自禁的屏住了呼吸,目光汇聚在总控制台前的那一道身影上。 徐川亦没再犹豫,用力的按下了按钮。 时刻注意着这边动静的ctv媒体记者,迅速按下了快门,捕捉到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伴随着icrf加热天线的启动,破晓示范堆腔室内内的温度持续攀升。 那早已投入进去的氘氚原料,迅速完成了等离子体化的转变,继而被外场线圈提供的磁场约束在漆黑的腔室中。 伴随着温度的持续提升,漆黑的反应堆腔室中犹如早期的宇宙,逐渐有了一丝亮光。 静谧的幽蓝在腔室中闪耀着,犹如银河般美丽,也如银河般,孕育着恒星。 短暂的时间流逝,伴随着icrf加热天线的持续升温,最终的时刻,终于来临了。 在这一刻,那闪耀如恒星的光芒,磅礴如星海般的能量,从聚变的原子中释放了出来,灿烂如光,犹如超新星一般点亮了整个宇宙。 总控制室中,徐川咬紧了牙关,攥着拳掌,目光紧紧的盯着总控制台上的屏幕。 没有指令,没有欢呼声,所有人都坐在自己的岗位上,按照着早已安排好章程继续着工作。 和试验堆与实验堆最大的不同在于,示范堆是一套完整的工程。 从控制反应堆腔室中的高温等离子体湍流,到聚变发生,中子辐照完成氚自持,再度引导腔室中的热量完成发电,可控核聚变技术所有的过程,都能在示范堆上找到。 如今,他们已经完成了的点火,接下来,就是掌控住这犹如恒星一般的能量了。 总控制室中,所有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着。 ctv的媒体记者抓住空隙补拍了一些照片,然后便迅速退到了角落中,以免对其他人的工作造成困扰。 站在总控制台前,徐川默默的等待着。 【当前外场线圈状态良好,稳态磁场输出强度稳定!】 【检测到氘氚聚变反应!】 【第一壁检测到中子辐照!当前第一壁状态稳定!】 【氦三观测系统运行正常,观测到腔室中等离子体运行稳定!】 【液态锂熔盐增殖氚素系统运行正常,检测到氚素生成!】 【.】 一项项的汇报声陆续在总控制室中响起,每一道声音都带着激动和颤抖,却让总控室中的气氛一步步的推向了巅峰。 站在总控制台前,徐川也不知道等待了多久的时间。 终于,一道颤抖的声音让他眼神迅速明亮了起来。 【氚素回收系统运行良好,已从液态锂熔盐增殖氚素系统回收到氚素!】 第一次的点火,这是最终的目标。 氚素的回收,意味着除了发电外的一整套循环都已经完成。 尽管目前还在实验中,无法判断中子的利用效率和氚自持、回收的效率,但第一次点火的目标,已经达到了。 氚自持,这是可控核聚变技术中最为重要的核心之一。 只有做到了这个,才能源源不断的让破晓示范堆长久运转下去。 毕竟要依靠外界像提供氘素一样,提供氚素,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只有解决了氚自持难题,可控核聚变才有实现的价值。 否则即便是做到了点火,做到了发电,做到了输出,也无法支撑它的长时间运行。 第一次的点火运行,时间并不会很长。 以氚素回收系统为标准,二十分钟的时间,足够氚素回收系统获取到足够的数据了,也足够通过这批数据判断中子的利用效率,氚素的回收值等方面的核心点了。 在时间抵达这一界限后,徐川果断的点下了指令。 “各单位各小组注意,停止破晓示范堆的运行。” “收到!” “收到!” “.” 伴随着氘氚原料的停止输入,伴随着icrf天线的停止加热,破晓示范堆腔室中的温度开始迅速且稳定的降低。 多余的热量伴随着水冷偏滤器迅速排出,反应堆腔室中参与的等离子体也迅速转变回常态,继而通过氦灰口排除。 从现在起,破晓示范堆将停止运转三十分钟的时间。 这段时间,工程师们将会对示范堆和相关设备的整体情况做一个初步的检查,判断经过第一次点火后的示范堆的状态。 与此同时,氚回收系统组的研究员,将借助超算迅速整理和计算氚回收的数据,判断聚变堆包层tbr数值是否符合标准。 如果一切顺利,破晓示范堆将在半个小时后进行重启。 第二次点火,将实现今日的第二个目标,也将是最后一个目标,连入发电机组,完成大循环发电! 破晓示范堆停机,但各单位各组的工作人员依旧保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三十分钟的时间如果是在以往,并不算很长。 但在今天这种争分夺秒的时候,漫长的让人恍惚过去了一整个世纪一样。 终于,关于破晓示范堆的整体检测结果率先出来了。 一份带着余温的文件,被赵鸿志迅速送了过来。 带着激动和兴奋,他声音有些颤抖的向徐川汇报结果:“报告,破晓示范堆的中断检查已完成,当前示范堆与各项配套设备均良好!第一壁材料与结构材料均无明显损伤,可继续进行点火实验!” 徐川点了点头,接过报告文件认真的翻阅了起来。 示范堆状态良好,第一壁材料和结构材料均无明显辐照损伤,这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不过从今天的点火实验上传出,依旧让人感到喜悦。 继续等待了一会,氚回收系统的数据,在众多科研人员和破晓超级计算机的配合下,终于出来了。 负责这方面的段建明院士第一时间将经过超算验证过的数据拿了过来。 【聚变堆包层tbr数值统计:p:1.3398】 【聚变堆包层tbr数值统计:p:1.3406】 看到这两项数据,徐川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聚变堆包层tbr数值平均在1.3以上!比之前利用破晓实验堆做的氚自持氚回收实验还要高出接近0.05个点,结果可谓是完美。 深吸了口气,徐川站了起来,重新下达了新的指令。 “各单位各小组请注意,第二轮示范堆点火工作开始!” 伴随着指令的传递,那一台安静躺在核心区域的钢铁巨兽,再次发出了独属于它的咆哮声。 重复一次的路程走的相当沉稳,各项指标迅速回归到标准状态中。 看着总控制屏上的数据与图像,徐川沉稳的下达了新的指令。 “发电机组请注意,一分钟后连入系统,请做好准备!” 从破晓示范堆的运行数据来看,一切都相当完美。 现在,是时候打开最后的开关,释放它那无尽的能量了! 清晰的声音通过耳麦传递到发电机组人员耳中,站在示范堆工程基地的另一边的控制室中,王勇年和候承平两位院士互相对视了一眼,互相点了点头。 该他们上了! 尽管没能站在总控制室中见证历史的时候,但他们同样承担着最为重要的使命。 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做好,只等待最后的一刻。 一分钟的时间并不长,当倒计时结束,坐在电脑前的工作人员按下了早已经悬停在按钮上的手指。 热能通过引导,流向发电机组。 可控核聚变发电和常规的核裂变发电,抛开磁流体发电机组来说,在发电流程上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两者都是将核能产生的热量引导到发电机组,进而给蒸汽发生器提供热量,将液态水加热成蒸汽,进而推动汽轮机旋转,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然后汽轮机带动发电机旋转,将机械能转变成电能。 至于磁流体发电机组,那就是另外的原理了。 当然,核聚变发电与核裂变发电还是有区别的。 比如控制发电量上面,核裂变是通过控制棒切断控制核反应堆中的核反应速率,吸收中子,从而减缓核反应的速率,降低热能输出。 而核聚变则是你需要多少电量和热能,就往反应堆腔室中输入多少的氘氚原料。 只要没有达到反应堆腔室能承受的上限,只要你附带的发电机组足够多,那么一台可控核聚变装置,能带动的发电机组,数量极其可观。 伴随着一组磁流体发电机组+常规机组的接入,新一轮的实验开启了。 当破晓示范堆中,那堪比恒星的能量被引导出来时,部署在不远处的发电机组,顺利的运转了起来! 那些被加热成等离子体的燃料,顺着管道迅速流向磁流体发电机组,高速切割着磁感线,进而转换成源源不断的电能。 而这并不是终结,经历过一轮发电的等离子体,依旧蕴含有极为可观的能量。它们将顺着引导,流向超超临界发电机组与超临界发电机组,继续着它们的使命,奉献出每一丝热量。 总控制室,徐川目光紧紧的盯着屏幕,等待着好消息的传来。 终于,一声响亮的汇报声在所有人耳边响起。 【一号磁流体发电机组工作正常!检测到高温等离子体切割磁感线!检测到电能输出!】 【一号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工作正常!当前蒸汽发生器温度已达到临界值!汽轮机已启动!检测到电能输出!】 【一号超临界发电机组工作正常!当前蒸汽发生器温度已抵达临界值!汽轮机已启动!检测到电能输出!】 【一号组合发电机组负荷已抵达满载,当前总发电功率抵达峰值!】 ps:二更求月票! (本章完) 第四百二十六章:聚变之光! 当一号组合发电机组的汇报传递回来。 当那清晰却带着颤动的汇报声响起的时候,总控制室中,寂静了片刻。 但仅仅过了不到一秒钟,欢呼声,如潮水般涌现。 所有人拥抱着,欢呼着,张开双手振臂欢呼的热烈庆祝着,嘶喊着。 “成功了!” “我们成功了!” 一号发电机组的峰值负载,足以证明他们掌控了这份堪比恒星一般耀眼的能量! 当外循环已经大于一,当一号发电机组的能量回馈到icfr加热天线,当一套完整的聚变内循环形成,并且可以向外输出能量的时候! 他们,就已经成功了! 总控制室内,爆发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他们,胜利了!打赢了这场艰难的战役,也见证了历史中,最伟大的奇迹! 站在徐川身边,看着总控制室中疯狂的人们,彭鸿禧吸了吸鼻子,努力控制着那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满是皱纹的老脸上,早已潮红一片。 几十年的时光,人生后半生的目标,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圆满的答案。过去所有的努力,委屈,感慨,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怀。 站在徐川的旁边,老人脸上露出了开怀的笑容。 尽管他的素养控制着他无法像其他人一样疯狂,但内心的激动,兴奋,喜悦,在这一刻同样达到了巅峰。 望着总控制台前屏幕上稳定输出的破晓聚变堆,看着总控制室中那一张张喜悦的面孔,徐川脸上带着笑,也带着一滴不知道什么时候流过脸庞的喜悦。 两世为人的梦想,在这一刻得到了实现。 前世所有的遗憾与抱负,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 他没有辜负自己,也没有辜负祖国放在他身上的希望。 从这一刻起,可控聚变的火花,点亮在了这片生他养他东方大陆上! 从这一刻起,那套在祖国身上的能源枷锁,被破晓示范堆中灿烂的恒星光所消融! 从这一刻起,也再没有什么人,什么国家能阻拦她的腾飞,五星红旗亦将永远飘荡在这片大地上! 廉价的电力,清洁的能源,将为祖国,为整个世界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什么碳中和,什么荒漠化,什么环境污染,都将不再是问题。 在这堪比恒星光的照耀下,他们,永不止步! 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十月一日,在这个国与家共团圆的日子里。 在渡过了一天悠闲的假期后,大部分的人选择了躺在床上、沙发上或者什么地方刷着手机看着或电视电影。 还没有人知道,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他们,将迎来什么。 京城,复兴路。 下午时间六点五十。 ctv的一号演播大厅中,一男一女两名主持正看着手中的新闻稿,紧张的做着最后的准备。 若不是消息在几个小时前,就已经传递了回来,给了他足够的缓冲时间,潘强很怀疑自己能不能在今天顺利的完成主持。 哪怕是有足足几个小时的缓冲,他的心到现在依然澎湃不已。 毕竟,从金陵那边传递回来的消息,实在太惊人了,说是惊天动地都不为过。 在国际知名学者、诺贝尔奖得主与菲尔兹奖得主,华国科学院与工程院两院士头衔,徐川院士的主导下,华国金陵栖霞可控核聚变示范堆工程,点火成功! 可控核聚变的火花,第一次点亮在了这片神州大地上,也第一次点亮在这里这颗蔚蓝的星球上。 在中1央的指示下,为了确保能在第一时间将可控聚变点火成功的消息播报全国,甚至传递到整个世界,新闻部已经做了最为充足的准备。 无论是发言稿,亦或者播报方案,都做了数套准备,以确保能第一时间将新闻播报稳定的出去。 坐在的镜头前,播报桌后,潘强深吸了口气,让自己紧张的情绪放松一些。 确定自己没有什么问题后,他扭头看了一眼身边的搭档,两人对视了一眼,互相点了点头,示意自己都做好了准备。 “小潘,小霞,还有最后一分钟的时间就要开始了,做好准备了没有?” 演播室中,台长站在镜头后面看向了端坐在演播位前的两位主持人询问道。 对于今天的消息,他亲自坐镇在这里,需要确保万无一失! 潘强和戴彩霞两位主持人同时点了点头,熟练的目视着镜头,带着熟悉的标准微笑开始了今天的播报。 “各位观众朋友们晚上好。今天是十月一日,欢迎收看节目,首先向您介绍这次节目的主要内容” 就如同以前无数次的播报一样,在男主持人开头后,另一旁的女主持人顺利的接过了内容。 “今日,在这个举国欢庆的特殊节日中,由我国国际知名学者、诺贝尔奖得主与菲尔兹奖得主,我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徐川教授主导的金陵栖霞可控核聚变示范堆工程,实现了点火成功!” 随着戴彩霞的播报,新闻联播的画面也跳转了一下。 一段短片插入了进来,镜头正好是徐川站在总控制室中按下点火按钮的那一刻。 像是无声的动画一样,短片可能是为了保密做了消音处理,除了站在总控制台前宣布点火的声音外,并没有什么其他的声音。 但无论是此刻坐在电视前收看新闻联播的观众,还是演播室中的其他人,都能感觉到总控制室中这些人的激动、紧张、兴奋、认真. 这是一场无声的战役! 而新闻联播的演播室内,坐在镜头前的男主持人潘强顺利接过话题,继续用清晰而充满亲和力与信和力的声音,继续念道: “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是由徐川院士亲自主导的核聚变项目,于2019年7月份正式启动,在经历了漫长时间的奋斗” “.” “目前,破晓聚变示范堆运行稳定,聚变电能转换完成,获得了完美成功。按照预定计划,破晓示范堆将在一个月后逐步连入国家电网,完成并网工作。” “按照介绍,破晓示范堆配备了四组2000万千瓦时的发电机组,巅峰发电量可达八千万千瓦时.” 随着新闻联播的播报,那插播的画面也随之更新。 当总控制室中,那些激动着拥抱在一起研究员们欢呼时,坐在演播室中的两位主持人的声音也随之激昂了起来。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脚步永不停歇。” “今天,将是被史书记录的一天,历史会永远铭刻住这来之不易的伟大时刻。也将永远记住那些为了可控核聚变奉献青春的伟大学者。” “这一次,我们走在了世界的前沿,见证了历史的奇迹,翻开了新时代的篇章,迎来了新时代、新征程。” “这一次,可控核聚变的火花,照亮了整个世界,也照亮了人类的未来!” ps:(上个月末尾的月票交易加更,说到做到)求月票!今天还有两张! 第四百二十七章:震惊世界的消息 伴随着新闻,一起传递消息的,还有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项目在两年前启动时注册的围脖,在七点钟准时发送的一条简讯。 【不负众望,点火成功!】 整个网络,在这一瞬间就沸腾了起来。 几乎所有主流媒体、科技博主在关注到这条消息后,都迅速转发了这条围脖。 思想传递的速度有多快,这条新闻消息传递的速度就有多快。 就如同那点燃的聚变之光一样,它迅速照亮传递遍了整片神州大地。 短短的几分钟的时间,整个网络便被这条突如其来的消息轰炸了。 无数吃瓜群众被这惊天动地一般的消息惊的呆如木鸡,甚至都在怀疑今天是不是愚人节,众多的媒体配合整了个超级大瓜。 【卧槽??????】 【我屮艸芔茻!可控核聚变点火?什么情况!!!真的假的!】 【嘶!有生之年系列!】 【十月一日!国庆!可控核聚变点火!惊了!做梦都没梦到过!】 【妈耶,我是不是穿越了,来到一百年以后?谁能告诉我今天到底是2021年的10月,还是2121年的十月??】 【见证可控核聚变点火,被朋友踹起来告诉这个消息的时候,我人都傻了!】 【牛逼!为川神点赞!太厉害了!】 【我就说这两年没怎么在科学界看到川神装逼,原来悄咪咪的在这里给我憋大的!】 【作为今年才考入南大的我!这就去图书馆学习!不能给学长丢人!】 【加油!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 【湘南人民发来贺电!川神他老人家是我们的!】 【金陵人民发来贺电!破晓示范堆就在栖霞山!电费马上就要降低了!以后可以背着空调出门了!】 【徽安人民发来贺电!大哥请别忘了我们啊!】 【????金陵不是苏江的大哥么?是我记错了吗?】 对于无数的吃瓜网友来说,今天的瓜,毫无疑问是有史以来最大最香甜的那一个。 渡过了一天悠闲的假期,迎来了可控核聚变火花的闪耀,没什么比这更加让人喜悦了。 当然,除了这些点赞,惊叹,夸赞等言论外,也有极少部分喜欢特立独行的人,在网络上怀疑着点火是否真的成功了,示范堆商业化是否能行,汇报出来的数据是否有造假等等。 这群人打着科学辩证,科学怀疑,科学严谨等方面的旗号在怀疑着消息的真实性,然而事实上,这群人只不过是为了博人眼球,获取流量和利益的跳梁小丑罢了。 另一边,大西洋海岸。 北米时间凌晨五点,换算过来差不多是京城时间下午六点,正安睡在床上的老年总統被一部红色电话吵醒了。 知道红色电话意味着什么的他倒没有起床气,只是爬起来迅速接通了电话。 “华国那边,已经完成了示范堆的点火工作。” 未等他开口,电话那头,威廉·约瑟夫·伯恩斯的声音便传递了过来,急促中带着些苦涩。 听到这个情报,老年总統瞳孔剧烈的收缩了一下,整个人也瞬间清醒了过来。 华国,示范堆点火。 这则惊人的消息让他呼吸瞬间急促了起来。 怎么会这么快! 今天不是才十月一日吗? “消息准确吗?”被这惊人的消息震惊到,刚爬起来的他连续深吸了好几口冷气,才从震惊中回过神来,迅速问道。 对面,威廉·约瑟夫·伯恩斯苦涩道:“现在是华国时间下午六点,预计一个小时对方的新闻联播就会公开这则消息了。” 听到这话,老年总統瞬间明白了什么,怒问道:“所以,我是最后一个知道这个消息的人?” 对面,中情局的ju长沉默着,没有说话。 这话说的并没有错误,对于他们这些应该提前知道这个消息的人来说,总tong先生还真有可能是最后一个知道这个消息的人。 见对方沉默,老年总統怒不可歇,唾沫横飞:“fuck!你们到底是做什么吃的?华国示范堆点火这么重要的事情,为什么对面都做完了,你们才能知道消息!” 对于一个充满了竞争关系的国家来说,尤其是大国与大国之间,情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 半夜凌晨被人吵醒,告知自己的对手已经完成了可控核聚变技术。 这对于他而言,毫无疑问是一记晴天霹雳。 才上任半年多的时间,对手就已经起飞,这让他接下来的工作和安排,该怎么做? 在当初竞选职位的时候,他曾许诺将重点关注经济问题,将让米国复兴,将使米国重新伟大。 现在竞争对手已经完成了可控核聚变,他该怎么做才能限制对方?该怎么做才能重新带领米国伟大? 石油?天然气? 别他么闹了,当可控核聚变技术实现的时候,对方还会在乎这些东西吗? 石油最为重要的一个属性就是燃料,而现在,竞争对手已经有了更为充足与廉价的能源,他们还会在意石油天然气这些东西吗? 而他们掌控世界的米元-石油体系,在面对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冲击下,还能坚持多久的时间? 不说立刻全面崩溃,恐怕也随之不远了。 要知道,当能源成本下来以后,随之而来的是生产力的巨大提升,以及各种生活成本,建筑成本等各方面成本的断崖式降低。 能源对于任何文明,任何国家都是最重要的东西。 当能源领域发生重大的革新,那么几乎就意味着所有领域的焕然一新。 要知道,历史上的数次工业革命,几乎都与能源或者能源的利用方式有关系。 如果他们没法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及时的跟上脚步,世界第一的位置将很快更换。 哪怕是能跟上脚步,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也已经被打破了。 处于衰落周期的他们,还有能力再像上个世纪一样,通过冷戰的方式去击垮对手吗? 对面,威廉·约瑟夫·伯恩斯苦涩道:“在获取对手可控核聚变进度的情报这件事情上,我们的确有所失职。” “但老实说,我们已经足够努力了,最近半年的时间,在对方宣布示范堆工程的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安插了足足四位数以上的人员过去打探消息,也启动了很早之前就部署的线人。” “然而这些工作都没能够获取到足够的消息,金陵栖霞山那一带,被对方严密的管控了起来,道路甚至是山林中,都到处是摄像头与监控。” “别说其他国家的人了,就是我们收买的人,都没法接近栖霞山那一片地带,几乎所有意图靠近栖霞山地区的人,无论是我们国家的人,还是他们自己的人,都消失的无影无踪。” “最关键的是,这一切都太快了,也发生的太突然了。” “任何情报网的建立,都是需要一定时间来进行慢慢渗透的。而示范堆工程成立自己才半年的时间,我们才刚刚开始接触对方在这一个项目中工作的人员,还没来得及获取多少消息,对方就已经结束了战斗,这实在太快了。” 对面,威廉·约瑟夫·伯恩斯也很是委屈。 正常来说,涉及到可控核聚变这种超级工程,花费的时间基本都是以年为单位的。 不只是他们这些政zhi或情报人员,就连米国的数个国家实验室的主管、可控核聚变领域相关的院士与顾问,都认为哪怕是推进到了示范堆地步,少说也需要三五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点火发电。 更何况,在对方宣布启动示范堆工程的时候,他们还专门找过众多可控核聚变领域相关的专家进行评估。 而绝大部分的专家几乎都给出了相同的时间,三到五年,才能完成商业化的转变。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对方能这么快就结束这场战斗。 半年的时间啊,这对于可控核聚变来说,实在太短暂了。 ps:晚饭点了个外卖,感觉厨师将辣椒精当辣椒放了,我这种能吃生腌朝天椒的人,都被辣麻了,而且吃完感觉肠胃很不适应,拉了半天肚子,人都快虚脱了。 晚上可能还有,不保证,如果过了十二点没法,那就早上起来看吧。 第四百二十八章:能有先生您这样的学者,真是祖国的荣幸 当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破晓示范堆点火通过网络与媒体传递开来的时候,整个世界就犹如一口小小的池塘中扔进了一块巨石。 波涛汹涌,浪花四溅。 抛开非洲等地区的贫困国家外,其他的所有国家几乎都在召开紧急会议,商议这件事的真实性,以及对应的对策。 可控核聚变,人类梦想中的终极能源。 毫无疑问,这是能改变整个世界的力量。 而这股力量,最快的改变,莫过于体现在股票、期货等市场上了。 对于工作在华尔街的精英们来说,本来清晨应该是端着咖啡悠闲的渡过,然而今天,他们就过的不是那么的美妙了。 华尔街,97号楼,这里是华尔街赫赫有名的投资公司‘贝尔斯登’的总部。 平常这个点,大楼中应该是冷冷清清的,但今天,还未到上班的点,所有的工作人员就要已经坐在了自己的办公室中,严阵以待。 皮尔斯·伍德洛就是其中之一,他是负责石油板块投资的操作员之一。 这会他正打着哈欠,端着咖啡,一脸的精神颓靡。 因为在今天凌晨六点多,往常他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就被一通领导的电话催命一般了起来,得到了一则惊天动地的消息。 华国,完成了示范堆的点火工作! 一则惊人的消息让他瞌睡瞬间全无,不过却没法弥补精神状态上的颓靡,以至于现在只能靠咖啡来强打精神。 “还有一分钟,所有人都给我做好准备!” 办公室中,石油板块投资小组的组长带着工牌,在耳麦中传递了指令。 今天米股开盘,他们只有一个目的。 那就是将手中石油相关的股票,期货等东西竭尽全力抛掉。 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实现的情况,石油这类化石燃料,会在股市、期货等市场上跌成什么样,谁也不知道。 但所有人都知道是,在这时候,跑的越快,损失越小。 而跑得慢的,必死无疑。 九点三十分,米股准时开盘。 早已做好了准备的皮尔斯·伍德洛深吸了口气,迅速操控着鼠标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股票抛售出去。 然而结果让他诧异的愣在了电脑前。 “无法交易!” 就在开盘的时候,无论是煤炭、亦或者石油、天然气所有和化石能源相关的板块,全都跌停了。 面板上,红澄澄的一片。 “fuck!跌停了!” “无法交易!” “谢特!所有化石能源的板块,全都跌停了!” “狗娘养的,到底是谁这么快的速度!我连一支股票都没有逃出去!” 办公室中,嘈杂声中夹杂着怒骂声,所有人的心都跌了谷底。 如果无法抛掉手中的股票,他们将损失惨重,哪怕是对于‘贝尔斯登公司’这样的庞然大物来说,都是伤筋动骨的惨痛。 然而,这一场景,放到整个华尔街,只不过是一片缩影罢了。 在今天,哪怕是石油这种依旧属于重要化工原料的物资,也逃不过和煤炭一样的命运。 这不仅仅是因为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更是因为可控核聚变这项技术的到来。 恐慌在到处蔓延,经历半年时间才勉强恢复一些上涨趋势的能源板块这次被彻底砸穿。 甚至,不仅仅是能源板块,就连与能源相关的汽车、航天等各方面领域也遭遇到了重创。 当电能开始无限制供应的时候,燃油汽车恐怕将会彻底被抛进历史的尘埃中。 除此之外,还有米金,也连带着被无数投资者在疯狂抛弃。 毕竟,米元-石油体系是米国赖以收割全世界的体系,而当这套体系被直接打破的时候,谁都知道,米金的价值,将不再辉煌。 几日后,有金融机构对今天的交易情况进行了统计,仅仅半天都不到的时间,全球股市能源板块蒸发掉的市值,接近上万亿米金。 如果算上与化石能源挂钩的其他板块,蒸发掉的资金恐怕更高。 如果按照一万亿米金的市值来计算,仅仅半天的时间,一个苹果公司就直接没了。 这还是受限于米股的机制,否则恐怕会跌的更惨。 当然,有跌自然就有涨。 和电能、锂金属等与可控核聚变技术相关的板块,在开盘后直接就拉满了。 尽管全球市场谁也不清楚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细节到底是怎样的,但那些大致的方向,所有人都清楚。 例如锂金属。 不管那位徐教授将可控核聚变到底改成了什么样子,氚自持技术的实现,毫无疑问是离不开锂这种材料的。 而原本锂在地球上的产量就不算很丰厚,这次过后,恐怕为了争夺锂资源,各国脑浆子都会打出来。 除此之外,让人意想不到,也在意料之中的是,黄金的价格一如既往的在每一次国际重大事件后,上涨了。 这大抵是最为保值的东西了吧? 另一边,金陵。 伴随着ctv与各大媒体的宣传报道,一场晚宴在栖霞山可控核聚变工程基地中进行着。 这是庆功宴,但也不是国家举办的庆功宴。 真正的庆功表彰大会与筵席,将在一周后在国家大礼堂中举办。 而在此之前,今天的这场宴会,只不过是栖霞山可控核聚变工程与金陵市政fu联合为众多努力在可控核聚变科研第一线的工作人员与学者举办的庆祝晚宴。 当然,尽管是临时举办的庆祝晚宴,其丰盛程度却一点都没有降低。 晚宴上,徐川毫无疑问是当之无愧的中心,几乎所有参与了这场的晚宴的人,都想和他碰上一杯。 就连那位依旧还停留在金陵这边的老人,也开怀的笑着和他一起共饮。 宴会上,徐川亦是来者不拒,第一次将自己彻底放纵开来。 然后,然后他就被灌倒不省人事,被郑海扛回去酒店房间了。 夜晚的时间很漫长。 对于徐川来说,自从可控核聚变工程开启后,他大概就没有哪一天有现在这样睡的舒适和安心了。 可控核聚变技术的解决,让他整个人都放松了下来。 翌日,清晨时分,生物钟准点将他从床上喊醒后,睁开眼后,他习惯性的起身坐了起来。 伸了个懒腰,刚要掀开被子下床,但很快,他又想起了什么,重新倒了下去。 目光注视着洁白的天花板,徐川嘴角咧开一个开心的弧度。 尽管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还未结束,但示范堆已经完成点火,后续的工作,只不过是收尾,可以慢慢来。 他再也不用急着每天睁开眼就爬起来,穿上衣就往研究所跑了。 赖在床上,静静的享受了一会这独属于自己的时光后,徐川慢悠悠的从床上起身,洗漱,然后前往餐厅去吃早餐。 意外的,或者说意料中,他在餐厅中遇到了还停留在这里的老人。 老人笑呵呵的和徐川一样,端着餐盘从酒店的自助餐台上挑选着早餐,和他拉着家常:“昨晚休息的怎么样?” 徐川笑着道:“这大概是我这两年来睡的最安心的一次了。” 闻言,老人有些感慨:“真是辛苦你了。” 徐川笑了笑,道:“您言重了,我其实也只不过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已。”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对于我来说,可控核聚变也是我的梦想。而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更是一名学者应有的责任。” 对于他来说,不管是上辈子也好,亦或者这一世也好,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下去,是他心中从未变化,动摇过的目标。 无论是在数学上解开一道千禧年猜想,或者在物理上解决微观粒子的测量,亦或者是天文学上发展出一项计算公式,或是在应用中带领团队解决可控核聚变难题,都是科学探索道路上的目标。 朝着这些目标前进,并解决它们,对于他而言,本身就是最大的快感了。 老人笑着点了点头,他知道眼前这位的性格。但不管怎么说,有这样一位顶尖的学者,无论是哪个国家,都是国之珍宝。 视线落在徐川的身上,他脸上的神色郑重了不少,开口道:“不管怎么说,我都要代表国家,代表祖国十几亿人口向您说一声谢谢。” “能有先生您这样的学者,真是祖国的荣幸。 ps:昨天晚上的章节,因为拉肚子影响了状态,所以只能晚点了,先滚去睡觉了,顺带求一下月票! 第四百二十九章:听听,这是人话吗? 能一起和这位老人坐在一个桌子上吃着早饭拉着家常,别说在这个国家了,就是在这颗星球上估计也没有几个人能有这种待遇。 当然,对于坐在餐桌上的另一个人来说,大概也差不多了。 原本,徐川还以为老人停留在这里,今天早晨特意过来和他碰一面吃个早餐,是有些事情想要和他说的。 结果早餐都吃完了,老人也没什么表示,只是聊着天,让他好好休息一下,如果有什么需求,请尽管向他提出来。 事实上,老人的确有事情想要找他商议咨询一下,毕竟现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已经做出来了,而关于国家科技发展的一些道路,听听这位的意见和看法,是必须的。 不过时间倒不是今天,昨天可控核聚变才点火,今天就找他询问意见,这有些太急了。 至少,得让人好好休息一段时间。 等到正式的颁奖典礼结束后,再来聊聊未来的发展也不迟。 北边,科斯莫。 克里姆林宫的一间会议室中,一个看起来并不算高大,样貌却很是武毅的老年男子正坐在首位上,听着办公室里面的其他人互相争吵着。 今天的会议,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在昨天晚上,他们就已经召开过一场紧急会议了。 华国点燃了可控核聚变的火花,这对于他们来说,可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甚至,可以说的上是一个相当糟糕的坏消息了。 尽管在国际形势上两个国家勉强能称得上是‘盟友’,但这种关系并不是多可靠,尤其是在两个国家之间。 如果是一大一小,倒也还好说。 小国对大国根本就造不成威胁,两者发展需求也不在同一个层面上。 但如果两个都是大国,那就难以言喻了。 更关键的是,沙俄对于各种化石能源的出口,获取外汇与资金依赖度极高。 对于坐在首位上的大帝来说,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他们到底有多么的依赖能源体系了。 2020年,沙俄出口贸易总额在四千五百亿米金左右,而光是石油的出口,就达到了四百五十亿米金。 占比在十分之一左右。 更别提还有天然气、煤炭、甲烷等各方面的其他的化石能源出口了。 如果全部加在一起,其总量恐怕能占到贸易总额的五分之一以上,甚至更多。 经济结构如此单一,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他们也想转型,但受限于国际形势的制约,几乎不可能做到。 如果说,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出现,导致石油-米元体系开始滑坡走向崩溃,那么对于他们的卢比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甚至可以说是难以让人接受了。 或许在短期内,考虑到国际形势,华国还需要他们这个盟友来支撑场面。 但毫无疑问,在未来的时间中,掌握了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华国,将在能源的话语上掌握更多的话语权。 正在这时,会议室的大门忽然被人推开,大帝的助理快步走了过来,附耳轻声道:“那边的大使馆总领请求和您见一面。” 大帝点了点头,道:“麻烦请他稍等一会,我这边开完会就过去。” 若是平常时间,这种情况,至少需要提前一段时间预约。 很多时候,不是说你想见就能见的。 毕竟他们这种人的每一步动作,都蕴含了很多的含义。 有时候,一次外交大使的会见,就有可能引起国际形势的变化。 但现在情况相对特殊,无论是他们亦或者华国那边都顾不上那么多了。 而且,相对比华国来说,目前的沙俄更需要从‘盟友’那边获取支持。 当然,这个盟友可以是华国,也可以是其他国家。 只不过现在来说,他更希望能和华国展开合作一点。 毕竟,最先掌握可控核聚变这项翻开新时代技术的国家,是华国。 吃过一顿早餐,徐川和老人分开,前往了破晓示范堆工程基地。 虽然破晓示范堆已经顺利点火,完成了发电工作,但到最终的商业化应用,并网等等,还是有一段路要走的。 当然,这段路对于他们而言,只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罢了,也不需要他过多的操心。 除非在这个过程中,破晓示范堆出现什么重大问题。 不过对于自己亲手打造出来的聚变堆,他还是很有信心的。 检查了一下示范堆的运行与相关工作,徐川回到办公室后开始对着电脑发呆。 没有了往日习以为常的忙碌,没有了签不完的文件,开不完的会,这会他居然觉得有点空虚了。 哑然笑了笑,他起身走出了办公室。 原本准备用半辈子来死磕的难题解决了,他也是该放松一下一直紧绷着的神经与身体了。 日子就这样悠闲的过了两天,没有了忙不完的工作后,徐川懒散的在栖霞核聚变工业园区里面的人工湖中钓着鱼。 说是人工湖,其实也就是当初根据地形修建的蓄水库。 一方面做应急储水用,毕竟是核电站,以防万一可以直接打开阀门将人工湖中的水放出去迅速应急。 另一方面则是给作为休闲的场地。 而后面经过两年多的发展,里面被其他人投放了不少的各种鱼苗,然后演变成了一个钓鱼的地方。 不得不说,钓鱼这种事情,也是会人传人的。 一开始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人偶尔在湖边钓钓鱼,后面就逐渐演变成每天都有至少两位数的人在湖边钓鱼。 连带着湖中的鱼,都胖的一条条跟个锦鲤似的。 没办法,一群研究员,哪里会钓鱼?打窝倒是一个个的熟练的很,以至于鱼都养的白白胖胖的。 “徐院士,好久不见啊。” 湖边,一道带着笑意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徐川扭头看了一眼,一个熟悉的老人映入他的眼帘。 “哟,什么风给您吹过来了。”看到来人,徐川笑吟吟的起身招呼。来人是水木那边的数学教授,邱成桐邱老先生。 “前两天看新闻联播,看到了一个惊天动地一般的消息啊。” 邱成桐找了个也不知道是哪个钓鱼佬留下的凳子坐了下来,笑着道:“可控核聚变啊,没想到我这辈子居然有机会看到它实现的一天,真做梦都没有梦到过。” “外界盛传的口号果然名不虚传,徐教授无论走到哪个领域都能解决那个领域最难的问题啊。” 徐川笑了笑,道:“没有其它人的配合和国家的支持,只凭我一个人的力量,也是断然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的。” 邱老先生哈哈哈大笑道:“人多有什么用?各国凑了这么多人,研究了这么多年,不也没什么进展吗?” “科研这种东西,向来都是顶尖的那批人在带着跑而已。” 听着邱老先生的话,徐川笑了笑,也没说什么。 这话虽然说的是真的,不过要是传出去,估计得得罪一大批人。 不过这位老先生估计也不在乎,他的脾气性格向来直爽,有什么话基本都是毫无顾忌的就直接说了。 笑了笑,徐川绕开这个话题,问道:“邱老今天过来,该不会是专门来夸我几句的吧?” 邱成桐笑道:“怎么,不行吗?” 徐川笑着摇摇头,道:“对于别人来说或许还有可能,但对邱老您来说,大概没这种事情吧。” 邱成桐笑了笑,道:“事倒是的确有事,不过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 微微顿了顿,他收敛了一下脸上的笑容,接着道:“关于数学界的。” “嗯?”徐川疑惑好奇的看了过去,好奇的问道:“数学界怎么了?” 邱成桐:“国际数学联盟imu那边审视了一下最近二十年的数学界的发展,发现数学界似乎在开始遗忘以前的一些数学知识。” “比如1981年,迈克尔·弗里德曼教授对四维庞加莱猜想的证明表明这种开创性的拓扑学结果,正在被如今的数学界遗忘,因为仅有的几个了解它的数学家年纪越来越大,离开了这个领域。” “不仅仅是因为这些老数学家的离开,还有在某些方面与四维球体相似的某些形状在其他方面也必须与四维球体相似,使它们“同胚”。” “因此国际数学联盟那边准备开展一场会议,提倡整理各国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希望能让那些古老的数学知识重新焕发新生。” 听到这,徐川大概明白了邱老先生的意思,笑道:“这是好事,只是举办会议的地址在哪里?” “如果是在国外的话,我可能不一定能出得去。” 对于这种有益于数学发展的事情,他自然是举双手支持的,只是可控核聚变技术才刚完成,最近这段时间,他大概是出不去的。 毕竟风险太大了。 邱成桐笑道:“举办地址在水木大学,时间目前还没完全定下来,不过应该就在今年了,我这跑过来,是想着卖个老脸,邀请你过去帮忙镇镇场子的。” “本来我还在担心你这边在搞可控核聚变,抽不出时间来,没想到你这速度也太快了点,被全世界研究了大几十年的东西,落在你手上一下子就搞完了。” 徐川笑道:“也不是一下子吧,从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到现在,也过去了两年多了。” 邱成桐斜眼瞥了他一眼,无力吐槽道:“两年很长吗?” 徐川咳了一下,道:“这大概是我解决某个问题花费的最久的时间了。” 当然,他这是算上了前世今生两辈子的时间,加在一起也有十来年了。 听到这话,邱成桐嘴角抽搐了一下,顿时就有些不想和他说话了。 两年的时间就解决了可控核聚变,还嫌花在上面的时间太长了。 听听! 这是人话吗?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第四百三十章:破晓! 一周的时间并不长。 十月十日,京城,大会堂内,栖霞可控聚变示范堆点火成功的表彰大会准时召开。 在大会主持者的致辞与一片热烈的掌声中,表彰大会拉开了帷幕。 会场中徐川坐在第一排,左边是项目的科研主管彭鸿禧院士,右边则是日常事务主管的高弘明,而在前排,还有这王勇年、候承平、祁中兴、韩锦等熟悉的身影。 随着那位熟悉的老人走上了舞台,大礼堂内,顿时涌起了如雷般热烈的掌声。 所有能参加今天表彰大会的研究员和学者,都因为激动而显得脸庞潮红一片,目光热烈中又充满着盼望,期待,满足等各种情绪。 老人先是对“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破晓示范堆项目”的点火成功表示了真挚的祝贺与恭喜,并接着夸赞和鼓励了所有人的付出与努力,表示他们是国家的中流砥柱,对这些奋斗在科研阵线的第一线上、拥有杰出贡献的科研工作者与工程人员表示了崇高的谢意。 1958年,华国核工业体系完成初步的建立。在氫弹试验成功后,华国核工业领域开始将的注意力转向对可控核聚变的研究。 在原子能和平应用背景下,原子能研究院和华科院物理研究所同时启动核聚变研究工程项目。 而后在“全民大搬原子能”口号下扩展到数个省,几经起落,几经调整;有些单位退出,有些单位加入,到现在,可控聚变的研究已经走过了近七十年的时光,近乎与祖国同岁。 漫长的时间仿佛就在昨日,七十年的时间过去,这项世纪工程终于被完成了。 在今日,一场宏盛的表彰大会,也算是为这项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向众人致以敬意后,老人亲自向徐川、彭鸿禧、高弘明、祁中兴、王勇年等人在项目中做出杰出贡献的科研人员颁发了二十一枚独特金色“958奖章”,以及鲜红色的证书。 也向在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中,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团队,颁发了八枚优秀团体勋章,以及九十八枚优秀个人勋章。以向所有人参与可控核聚变工程事业的伟大学者们表示敬意和谢意。 而除了这些勋章外,还有一枚如同当初启明星一般,独特打造的,只属于徐川一个人的特殊勋章。 这枚勋章的名字直接就采用的破晓示范堆的名字,名为‘破晓勋章’。 寓意着它犹如黎明破晓一般,给祖国给世界带来新的希望,新的时代,新的纪元。 事实上,当初在设计这枚勋章的时候,曾想过很多的名字,如‘盘古’,‘希望之星’,‘黎明’‘逐日’等等。 但最终,还是敲定了‘破晓’这个名字。 这是一枚由24k纯金打造的金质勋章,主体图案由五角星、天安门、天空、光芒线、星星等元素构成配有七彩的绶带。其重达一百九十五点八克,对应寓意着一九五八年至今的圆满落幕。 礼堂中,低着头,彭鸿禧用手紧紧的攥着戴在胸口的金色勋章,泪水已经从眼角汹涌而出。 他依稀还记得的,1971年,那时候才刚三十岁的他跟随着导师,与其他同事一起踏入西南核物理研究所时意气风发的模样。 那时候,他也曾放下豪言壮志,要学导师,学伟人,用十二年的时间实现两弹一星来实现可控核聚变技术,为祖国送上最为宝贵的礼物。 然而十二年又十二年,如今他已经八十有二,在可控核聚变这条几乎看不尽头的路上,他踏过了整整五十二的时光。 五十余年的时间中,他自信过、希冀过、也有迷茫过,怠泄过、甚至也有时候也想过放弃,然而唯独没有的,是后悔。他从来都不后悔自己踏上了研究可控核聚变这条道路,哪怕在前五十年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尽头,也依旧没有过后悔。 而如今,他已经没有了任何的遗憾。哪怕现在离开,去见他的导师,也能够骄傲的说一句,他,实现了自己梦想! 相信导师在天有灵,也会替他感到骄傲。 另一边,王勇年和候承平两位核工业集团的院士,坐在一起,小声的聊着天。 摸着戴在胸口沉甸甸的958勋章,王勇年有些感慨道:“总觉得自己没什么资格带着这份勋章。” 一旁,候承平笑着道:“可别这么说,咱们带队建造的示范堆工程,设计优化的发电机组,还是很不错的。” 王勇年摇了摇头,没有说话。 虽然在可控核聚变示范堆工程的建造上,他们的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那是团队的。至于组合发电机,其优化的核心思路也是那位徐教授给出的,他们后续虽然优化了一些细节,但这些东西,老实说,给到其他人也都能做。 当然,今天让他有些感慨的,不仅仅是自己胸前带着的这枚勋章,还有见证可控核聚变的崛起,以及可控核裂变发电站的退休。 破晓示范堆的点火成功,以后国内估计不会再建造核裂变发电站了吧? 或者说,即便是建造,也仅仅是一两个用于科研方向的,而不会大规模的用于发电。 毕竟每一个核电站的建造,都需要耗费大几十亿甚至是上百亿的资金。对比之下,可控核聚变发电站能用同样的价格发数十倍核裂变的电。 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然而对于从事核电站建造工程几十年的他来说,熟悉的领域一下子突然就落幕了,要说心里没一点感觉,那是不可能的。 或许,在完成这次的表彰大会后,他也该考虑退休的事情了。 一旁,十几年的同僚候承平似乎看出了他心中的想法,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道:“老王啊,现在想着退休可不行。” “可控核聚变的火花刚点亮,咱们作为第一批的建造者与见证者,总得将它传承下去。” 王勇年看了他一眼,轻声道:“那位还在呢。” 闻言,候承平哈哈笑道:“指望他就算了。他的精力,不应该也不可能浪费在这个上面。哪怕他想做,我也得将他赶回去研究其他的。” 思索了一下,王勇年脸上挂上了笑容,点了点头,道:“也是。” 另一边,相对比其他人的激动和兴奋,同样坐在前排的谌明继心情就有点复杂了。 尽管他也是华国可控核聚变的奠基人物之一,但今天坐在这里,带着这枚象征着可控核聚变领域顶尖荣誉的的勋章,总觉得自己心里很不是滋味。 看着一眼正在舞台上发表感言的那位年轻人,谌明继叹了口气,过去的都让他过去吧。 对于徐川来说,他倒是没有想那么多。 老实说,尽管因为一些‘屁股’方面的问题,他和谌明继曾经有一些过节,但在那一套顶级的icfr加热天线送到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基地的时候,一切就都烟消云散了。 而且,在徐川看来,没有彭鸿禧、谌明继这老一辈人搭建起来的架子,他也不可能做到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就完成可控核聚变技术。 不管怎么说,他都培育出来了一大批的人才,也做出来了不少的技术。 毕竟,没有这些人才,没有这些技术,哪怕他有能力解决可控核聚变的各种难题,也找不到一口做饭的锅灶。 ps:二更求月票 第四百三十一章:比可控核聚变更宏伟的计划 在一片如雷的般的掌声中,表彰大会告一段落,也算是了却了所有为可控核聚变项目挥洒过热血的科研人们心中的一桩心愿。 对于徐川而言,他收获的并不仅仅是两枚勋章和荣誉证书,更有沉甸甸的责任感。 在享用过国宴后,第二天上午,随着警卫,他再次来到了长安街北侧的北海小岛上。 作为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的总负责人,在示范堆顺利点火成功后,他也该来做一次汇报。 更重要的是,这次过来也是这位在这里办公处理国务的老人亲自邀请。 当然,徐川也清楚这次老人找他的目的。 “来了,快请坐。”大厅中,早已经等候在这里的老人看到徐川的身影后,笑着起身迎接。 徐川恭敬的打了个招呼,坐到了一旁。 “昨天晚上的菜肴可还符合口味?”老人笑着询问道。 一场国宴,能入选的厨师自然不会简单,更何况还是可控核聚变示范堆点火后的庆祝筵席。 而且为了想法让眼前这位吃的喜欢,高层更是邀请了湘菜那边的大师前来进行料理。 这对于到举办国宴一向以淮扬菜为主的筵席来说,可谓是重大的改变。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不得不说,昨晚的国宴,每一道菜都可谓是神仙打架了,吃席的众人只恨自己没有张两张嘴巴。 老人笑了笑,关切了两句后转入正题,他随手从身边的红木桌上,取过一个文件袋,推递了过来,示意徐川打开看看。 带着些许的好奇,徐川从桌上拿起文件袋,在老人含笑的眼神中,打开了封口。 里面,是一份文件。 《华国聚变能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协议》 入目,一行加大加粗的标题让徐川瞳孔情不自禁的收缩了一下,他大概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了。 对面,老人笑了笑,开口道:“关于可控核聚变领域的投资,后续国家准备成立一家聚变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的时间,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将会进行重组,转变成聚变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继而将展开对内对外的投资。” “最先的话,大概会从东南亚,南亚这些地方开始,后续再延伸到全世界。而有关对外投资的所有收入,都会按照分红给与各个股东。” “这两天,我和其他长老开了两场会,关于给你的奖励,老实说我们大抵也想不出来什么好东西了。” “我们知道你应该是不缺钱的,毕竟你名下的川海材料研究所光是专利什么的每年带给你的收入就超过了十位数。不过聚变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这五个点的股份,是国家赠与你的奖励。” “另外,关于在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中,那些你自己研发的技术,比如超导材料,国家也不会说去占用,那些都是属于你。” “而关于这些技术后续在聚变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的使用,到时候会有专人来和你洽谈授权一类的事情。” “.” 听到这,哪怕见识过大风大浪的徐川都忍不住咽了口唾沫。 这可是可控核聚变啊。 由栖霞可控核聚变项目重组后的聚变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毫无疑问,在未来将会是一个庞大到的不知几何的怪物。 毕竟,目前能建设制造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也就这一家了。 而考虑到国内外庞大的电力需求,恐怕这五个点的股份,在未来至少价值上千亿,单位甚至有可能是现在的米金。 徐川可以肯定的是,用不了几年,重组后的华国聚变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将比上述几家公司更加庞大,也更加赚钱。 哪怕国内的电费降低至成本价,也还有国外的投资在撑着。 亏本?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毕竟,没有哪一种生意,能比垄断来钱更快。 看看烟草,看看电网,看看三石油就知道了。 哪怕是他不缺钱,川海材料研究所日进斗金,也被这份股份转让协议惊到了。 当然,他也同样被老人话语中的其他意思惊讶到了。 如今破晓示范堆才堪堪点火成功,后续的并网工作都还没有完成,虽然这是注定会顺利的事情,但在这个时候,国家就已经准备‘支援’附近的邻国了。 不过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对于华国来说,带着小弟一起玩,一带一路什么的,都是传统。 兔子相对而言,还是乐于‘分享’的。 再度咽了口唾沫,徐川深吸了口气,问道:“聚变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是国企吧,我这种私人,拿股份真的合适吗?” 老人笑了笑,道:“没什么不合适的,如果连你持有股份都不合适的话,就没有人更有资格了。” 深吸了口气,徐川也没矫情,点头道:“那我就收下了。” 老人笑着道:“另外就是关于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的事情,我这边也想咨询一下你的意见。” 微微顿了顿,老人接着道:“如今破晓示范堆已经完成了点火,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再加上后续它将重组成新公司,继续留着的意义已经不大了。” “国wu这边开会商议了一下,会从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中抽调一部分的人选进入重组后的公司,但相对应的,聚变能源那边肯定无法接受那么庞大的人数。” “毕竟你也知道,在示范堆的时候,无论是从其他核聚变研究所,还是从核工业集团,亦或者电网那边抽调的人手有点多。这些人再转回原先的单位,很多都不太合适。” “但就地解散栖霞可控核聚变研究所,我和其他长老们都觉得有些可惜。毕竟能凑出来这么多各方各面的科研人员,难度还是挺大的。所以我想问问你的看法,对于这些人,有什么安排或者说合适的出路。”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思索了一下,道:“就地解散和遣回原来的单位,的确是有点可惜。除了可控核聚变,我估摸着很难再有其他的项目能调动这么多的人员了.” 老人的话语,他其实很清楚。 对于华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已经抽调出来的人员原单位基本会很快就被人顶上,这些人再回去基本就会找不到位置。 之前他们主动退出iter的时候,就出现过这类的问题,有超过三位数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回到原先的单位后没了工作和研究。 只不过那时候还有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能接收这些人。 至于现在,要找到一个单位接收从示范堆工程退出去的人,就很难了。 核工业电网那边的可能还好说。 但那些从其他可控核聚变研究所抽调的研究员,就难了。 如今可控核聚变技术都已经研究出来了。别说是这些研究员们,就是那些研究所,恐怕现在估计都陷入了迷茫,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了。 再将这些人退回去,能不能退回去是一回事,恐怕退回去后,过不了多久就会离职什么的。 思索了一下后,徐川抬头回道:“与其就地解散,或者说让他们返回原来的研究所,我更建议成立一个新的机构,全盘的接纳这批人员。” 老人感兴趣的看着他,问道:“怎么说?” 徐川组织了一下语言,开口道:“关于这方面的东西,在很早之前我就想过了。” “如今可控核聚变技术实现了,能源得到了最大的解放,那么关于未来的发展,我们也可以展望一下了。” “比如二代氚-氦三聚变和三代纯氦三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研发,以及可控核聚变的小型化,这些我们也应该提上日程了。毕竟,时代总是在发展的,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 老人思索了一下,问道:“所以你是想将栖霞工程的人员保留下来继续研究二代和三代聚变吗?”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道:“是,也不是。” 听到这话,老人疑惑的看向他,有些不解。 徐川笑了笑,道:“老实说,我心中有个更宏伟的计划,并不仅仅局限于可控核聚变。” “二代三代及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只不过是这个计划中的一部分而已。” ps:晚上还有更,求月票! 第四百三十二章:让人疯狂的提议 二代三代及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只不过是这个计划中的一部分。 听到徐川这么说,老人都有有些被震撼到了。 对于可控核聚变技术,要说了解,他肯定是有一些了解的。 抛开前面几十年的时间不说,就是破晓示范堆工程启动后,他也补足了不少相关的知识。 氘氚(dt)可控核聚变,也就是如今的破晓示范堆,是可控核聚变领域中划分出来的第一代核聚变技术,也是最容易实现的。 而在氘氚(dt)可控核聚变后面,还有第二代氘和氦三聚变,以及第三代的纯氦三聚变。 后面的二代和三代聚变,无论是从释放能量的角度,还是从中子辐照损伤的等方面来看,都比第一代要强很大。 当然,对应的,要实现二代和三代可控核聚变的难度,自然也要高很多。更别提话语中还包含了一个可控核聚变的小型化了,这同样是极难的技术。 而然这还仅仅只是他口中宏伟计划的一部分。 简单的一句话,老人就能想象到眼前这位青年心中的计划到底有多么的庞大了。 不过他也很好奇,这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计划。 徐川倒是没太在意老人脸上浮现出的一丝震惊,他接着道:“不仅仅是可控核聚变,还有载人航天、登月、登火、月球与火星殖民地等等,都在这一套计划中。” “您应该很清楚,哪怕可控核聚变解放了能源,地球上的资源与土地依旧是有限的,而我们不可能停下发展的脚步,所以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与土地,我们的目光迟早都会看向头顶的星空。” “在哪里,有着无尽的资源与可能。” “而在能源已经被解决了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比其他国家先一步解放出生产力,去仰望头顶的星海,无论是月球,亦或者火星,对于我们而言,都是新的大陆。” “而在这套计划中,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中的科研人员就是我们的力量,尽最大的能力将其保留下来,形成一个全新的机构。” “而在这个机构中,涉及到这一套计划的各种技术,都可以逐步展开研究。” 听到徐川这么说,老人都忍不住干咽了口空气,哪怕是对他来说,这个计划都可以说是极为疯狂了。 可控核聚变技术才堪堪实现,这位就已经将目光放到了头顶的月亮,甚至是火星上,计划着殖民等方面事情了。 深吸了口气,老人忍不住问道:“这步子,是不是跨的有点太大了?” 徐川笑了笑,道:“重启航天而已,这并不算什么。”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如果说,我想改造火星,让它变成我们的第二个家园,让我们不需要任何宇航服,不需要殖民地,也不需要建造保护基地什么,让人可以像生活在地球上一样,生活在火星上你会不会觉得我疯了?” 听到这个想法,老人瞳孔剧烈的收缩了一下,呼吸也急促了几分。 改造火星?让它变成第二个家园,让他们像生活在地球上一样,生活在火星上。 这种事情,以现在的科技,他们的力量,真的可以做到吗? 如果不是这个想法是从眼前这位口中说出来的,他一定会觉得对方已经疯了。 但从眼前这位口中说出来,他竟然莫名的心中有了一丝期待。 毕竟这要是真的做到了,那就是开疆扩土! 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为祖国开疆扩土,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成就,荣誉以及魅力!也是最让人向往的事情。 深呼吸了两次,老人让自己冷静下来:“能和我详细聊聊这个吗?” 徐川点了点头,道:“其实关于这项计划,我已经构思了挺长一段时间了。理论上来说,我们或许能做到。” “在去年年底,我看到了一份新闻,是关于米国那边《nasa“毅力号”火星车成功登陆火星并回传首张照片》的消息。” “在后面的时间中,我搜集了一部分关于火星的资料。” “从我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火星从各方面来说,和地球都相当接近。在早期形成发展的时候,它与地球可以说是一对双胞胎,都处于生命的适宜线内。” “唯一的不同是,在火星的早期,它可能出了些意外,导致火星的金属内核冷却了。” “而金属液态内核的流动,是为一颗行星带来磁场,抵御恒星风,保护地表生态环境的关键。就像咱们的地球,液态内核的流动带来的磁场保护住了母星的大气,让其衍生出了适宜生命发展的环境。” “火星就没那么幸运了,它的内核可能冷却的过早,导致它丧失了大部分的磁场。” “如果我们能够想办法重新激活火星的内核,让其流动起来,火星是可以重新获得磁场的。而有了磁场,就有了保护自我,免受恒星风侵害的能力,大气也就能维持住了。” 听到这,老人皱眉问道:“这能做到?” 徐川笑了笑,道:“如果说火星的内核完全冷却了,恐怕以我们现在的科技和能力,要想激活它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从我收集到的资料来看,火星的内核并没有完全冷却,可能处于半沉眠的转态,也有可能处于正在复苏的状态。” “这方面的证据是火星现在依旧有薄弱的磁场,而且近些年探火卫星观测到过火星上的火山喷发的迹象。” “无论是哪一种,它们都需要地质活动来作为支撑,也就意味着,火星的内核可能并没有咱们想象的那么‘冷’。” “如果是这样,或许我还真有办法做到重新激活火星的内核,让它重新拥有磁场。” 听到这,老人的心砰砰跳了起来,他思索了一下问道:“即便是有了磁场,那大气呢?大气你准备怎解决,现在火星上的大气应该是相当稀薄的吧?还有水源什么的,这些恐怕都是难题吧。” 徐川点了点头,道:“没错,目前火星表层的大气的确很稀薄,稀薄到人类根本无法在上面呼吸。” “但是,从我之前收集的数据来看,火星的地表土壤中,蕴含着极多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如果能想办法的将其激发出来,理论上来说应该足够在火星表面形成完整的大气循环机制。” “至于水源,在火星的两级,以及水手号大峡谷等地方,同样是有固态水的。这些事已经通过探测器发现过的。” “当然,具体有多少,这些都还需要再具体详细的检查。” “但从我收集的那些数据来看,火星的确拥有着被改造,成为我们第二个家园的潜力。也值得我们在上面投入资金,时间与未来。” “只不过这应该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可能是以十年,甚至是百年来为单位,或许还需要拉上其他国家一起来做这件事,但我觉得是可以试一试的。” 顿了顿,徐川接着道:“当然,这个只是这项计划最终的目标。” “尽管这项计划的终极目标我们并一定能看到,也不一定能在这个纪元实现,但只要我们开了头,后来者肯定会追随我们的脚步前进的。” “而且,在这项计划的前期,我们也并不是没有收获。发展下一代可控核聚变技术、航天技术、探测技术、殖民技术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能做,也是需要做的事情。” “即便是没有我提出的终极改造计划,这些东西也是我们接下来需要走的路,只不过我将它们串联在了一起而已。” “恕我直言,尽管如今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咱们走在了前面,但相信其他国家肯定会疯狂的在上面投入资金。最迟二十年,甚至有可能是十年,他们就可能研发出属于自己的可控核聚变技术。” “毕竟您也知道,在一项技术已经实现了的基础上,不管再怎么做保密工作,也不可能永远把控住它。” “就像核弹一样,在曼哈顿计划完成核弹的研发后,仅仅四年的时间,红苏就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核弹。包括咱们,也同样在后续不远的时间也跟着研发出来了。” “在一项技术已经完成了的情况,后来者是很容易摸索着前行者过河的脚步前进的。” “以前是我们摸着别人过河,现在则是轮到别人摸着我们过河了。” “所以永远把持可控核聚变技术是不大可能的,而要想继续在该领域领先,向里面继续投入资金,研发下一代产品,甚至藉此扩展到其他领域,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毕竟,没有道理在我们先一步掌控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情况下,在未来还要落后于别人吧。” 听完徐川的宏伟计划以及对未来的安排,老人深呼吸了几次,让自己冷静了下来。 不得不说,今天的这一番话,完全可以看做是忽悠,但这种忽悠,他的确有点心动。 不过心动是一回事的,是否确定执行又是另一回事了,他还需要更多的建议,以及考虑。 点了点头,老人一脸认真的回道:“我们会认真考虑您的建议的。” ps:二更求月票,关于未来的走向与设定,希望能获得大家的喜欢。 感谢曹面子大佬先后三次1500点的打赏,谢谢大佬,也感谢沉着地狂热、dasein2022、解然不想当护士等其他大佬的打赏,谢谢大佬们。 第四百三十三章:迈向未来的脚步 不得不说,徐川和老人提出的宏伟计划,让整个高层都心动了。 如果说是其他的学者或者说科研人员向他们提一个如此庞大的计划,恐怕国wu的这些老人们想都不用想就会直接给否决了。 但提出这个宏伟计划的,是创造了无数奇迹,带领国家实现可控核聚变技术的人,他们还是相当心动的。 当然,心动归心动。对于一个如此宏伟,比可控核聚变工程还要庞大的计划是否执行,还是要做调查的。 哪怕抛开最后的终极目标,改造火星来说。这一整串的目标,比如重启载人航天、登陆月球、火星、在外太空建造基地等等,每一项计划都可以称得上足够宏伟了。 在内部的会议刚开完后,老人邀请徐川参加了一场小规模的会议。 会议上出席的不仅仅是高层,还有几位华科院那边的院士。 在了解了会议的目的后,徐川哑然失笑了一下,开口解释道: “我想大家都有些误会了,尽管这一套计划是我提出来的,但最终情况如何,还是未定的。” “尤其是这套计划终极目标,改造火星这种事情,这仅仅是一个方向,甚至,大家可以将其看做一个梦想都可以。” “我们不可能现在就上马这种工程,且不说能否实现,就是对于经济的压力,也太大了。而且步伐跨的太大并不是一件好事,我更建议一点一点来。” 听完徐川的解释,坐在会议桌对面的另一位老人点了点头,笑着问道:“如果是这样的,那下一步咱们应该怎么走?” 闻言,徐川思索了一下,回道:“就我个人而言,我建议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方面是重启载人航天,发展航天技术,这是我推荐的方向。” “老实说,发展载人航天并不是什么从无到有的事情。哪怕我不提出来,咱们也有自己的探月工程,探索火星的计划。” “而发展航天技术,不仅仅是未来的必经之路,也是让我们在国际上保持领先的必要条件。毕竟我们不可能总生活在地球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向外探索是必经的道路。” “只不过我更希望的是,在未来能更多的将一些资源投入到这上面来。” 闻言,办公室中的众人,无论是高层领导,还是那些受邀而来的华科院院士,都认同的点了点头。 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已经实现的基础上,能源得到了最大的解放。 而除了用于提升国家的生产力,提升国民幸福指数与生活外,对于科技的发展,同样是需要重视的事情。 毕竟科技的先进与否,是决定一个国家威慑力、强大程度、国际地位等多方面的核心之一。 载人航天这种项目,不用徐川多说,也是必须要走的道路。 不仅仅是对未来的探索和规划,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同样可以应用到很多其他的方面,比如军事、民航、通讯、信息等等各领域。 坐在徐川身边,老人点了点头,开口道:“关于载人航天与航天技术的发展,这个是肯定要走的路程,至于具体投资与资源,以及方向和路线,这些后续都还要再进行商议。” 微微顿了顿,老人接着问道:“除了航天外,还有一个方向呢?” 徐川:“如果说载人航天与航天技术的发展是从应用科技方向来走的,那么第二件事则是从理论科技方向发展了。” “应用和理论,是科技与科学发展的两大核心,少了哪一个,都会让科技与科学变成单腿走路的瘸子。” “而第二条方向,我更倾向于理论方向,建造一座属于我们自己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 听到这个,办公室中微微有些骚动。 事实上,在早些年并不是没有人提过这个。 比如北大那边的物院,金陵南大的物院,也都曾经向上面建议过修建一台大型强粒子对撞机。 不仅仅是对于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领域的研究,大型强粒子对撞机诞生的科技成果,在医学与生物医学、航空航天、安全、工业4.0、文化遗产、能源技术等领域都应用了大量研究成果。 这些应用领域涉及的主要技术各方各面,应用广泛。 就如同cern那边一样,在光束仪器、超导磁铁技术、超低温冷却技术、超高真空技术、工业控制、磁铁技术、粒子追踪和热量测定、辐射防护和监测、射频与传感器、超导技术等等方面都是顶尖的。 当然,有支持修建的,自然也有反对的。 那位著名的物理学家,被誉为当今物理界第一人的杨老先生就属于公开反对的那一派。 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修建大型强粒子对撞机耗费的资金数额巨大,另一方面则是国内物理人才的紧缺。 国内并非没有物理人才,每年走出去的物理教授和研究人员很多,但很多人出去后,都移民了。 留不住先进人才是目前最大的问题与遗憾。 基于这两点考虑,杨老先生才站出来反对修建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他认为即便是修建了,也有很大的可能是在为外国的物理学者做嫁衣。 而对于是否修建这种大型科研设备,高层也认真的考虑过,后面最终决定暂缓一下。 毕竟当初的华国,的确不算富裕,拿两千亿出来修建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确有些为难自己。 如今旧事重提,还是这位对国家贡献极大的徐院士提出来的,自然免不了一些骚动。 坐在徐川身边,老人抬了抬眼皮,开口道:“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对于他来说,修建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其实是支持的,不过他需要一个理由,来说服其他人。 毕竟要动用那么多的资金和资源,来修建一个接近纯科研性质的设备,并不是他一个人能做主的事情。 徐川点了点头,接着道:“关于修建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是否是必要的,我个人认为很有必要。” “第一,这种大型科研设备,能为咱们培养人才,并不局限于单纯的物理领域,这个从cern身上就可以看出。与此同时,完成后的对撞机,也会为我们吸引来其他国家的物理学家和人才。” “第二,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完成后,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这一工程。而在修建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技术的发展,如超导材料、超低温冷却技术、超高真空技术、工业控制、磁铁技术、粒子追踪和热量测定等技术,并不单单可以应用在对撞机身上。” “单独的将它们拆出来,同样能极大的促使其他领域的发展。” “第三,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完成后,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避不可免的会与其他国家在其他领域产生竞争关系,无论是在应用科学,还是理论科学领域,都肯定会有竞争。” “而与其指望别人永远向自己敞开大门,不如拥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无论是人,还是设备。” “第四,如果说在高能物理领域,目前有什么几乎可以明确的突破方向和发展方向的话,暗物质与暗能量,就是其中的核心了。” “尽管我们可能在现在很难利用它们,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会不会出现落后的情况?”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因为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我们追赶了足足几代人。而在其中吃过的苦,流过的血与泪,受过的屈辱和委屈,没有人会想再来一遍.” 徐川的话,让会议室中的众人沉默了一会。 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中,他们吃过的苦,流过的血与泪,没有人比今天能坐在这里的人更清楚,那是一段惨痛的经历与记忆。 会议室中,沉默的了一会后,老人开口道:“很感谢徐院士您的建议,那我们会认真考虑这些提议的。”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第四百三十四章: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 关于未来的发展与道路,这个暂且不说。 不过现实世界,因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实现,而带来的改变,正在缓慢而又迅猛的进行着。 《国家电网集团最新规划报告,将在高速公路沿途加油站全面实时部署充电桩!计划一年内完成每个加油站最少拥有十个充电桩,两年内确保三十个,五年确保一百个!》 《秦川陕煤集团公布,将于五年内逐步关停省内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煤矿,还大自然一片绿水青山!》 《三石油集团公布,将逐步缩减海外石油投资,暂停海外油气田的扩张。》 《.》 一系列的新闻,无一不显示着国家对于能源发展战·略的调整。 无论是煤矿的逐步停产,或者是缩减海外石油投资,亦或者是增加对高速公路充电桩的投入,都可以看出来能源的走向,将从化石燃料彻底走向电能。 当然,这是一个需要时间来完成的工作,哪怕是拥有着极强动员能力的华国,也不可能一下子一两年就彻底完成转型。 不过不难理解的是,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完成后,无论是煤炭,亦或者石油,都将从燃料和能源的舞台上逐步退出。 而这些方向,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最大的影响大概是开的汽车将在未来几年中从烧油的变成用电的了。 这些事情也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最近的新闻大家都看了吗?看来以后电车才是王道啊。】 【正常,可控核聚变技术都被川神弄出来,还留着燃油车干啥?】 【估计燃油车以后会禁售吧?】 【不可能吧?还是得给消费者选择的权利啊,就像自动挡和手动挡一样,自动挡虽然开起来方便简洁,但喜欢手动挡的也一直都有啊。】 【我就一句话,燃油车没彻底禁售,我永远不买电车!】 【本人干新能源控制器10年,锂电池的行业难题在哪?安全性!几乎所有锂电池都面临一个问题,在剧烈碰撞时,怎样保证电池能量安全释放?简单的说,怎样保证整车在碰撞时,电池被短路后,50度电瞬间释放,将车身钢架化成铁水的时候,给驾驶员和乘客逃生的30秒?】 【从这来说倒是没错,新能源车万一出车祸了,电池直接炸了怎么办?】 【装个弹射座椅[doge],一看情况不对直接飞升!】 【燃油车也有这个问题啊,油也会起火爆炸的!不能光盯着电池啊。】 【那混动岂不是无解了?混动电池出了问题燃气起来了,顺路把油箱也引炸了(手动狗头)】 且不管网络上在怎么讨论,金陵市政fu的一则公告,瞬间再度引爆了互联网。 《金陵shi居民/工业用电价格调整报告》 “自2022年1月1日起,金陵shi居民用电将统一调整为0.2元/千瓦·时,工业用电按用电区段进行调整,其基数为0.5元/千瓦·时~0.68元/千瓦·时之间.” 一则从金陵shi爆出来的电价调整消息,让全国人民都震惊了。 【卧槽!两毛钱一度电!】 【妈耶,真要这个价格,我可以一天二十四小时,三百六十五天开空调为国家贡献电费!】 【金陵的朋友们也太爽了吧!羡慕的我眼泪都从嘴角流出来了。】 【川神牛批!住在金陵的我还有一个半月就能迎来二十四小时开空调的日子了!爽!】 【呜呜呜,北河人民表示,我什么时候能用上两毛钱一度的电啊!】 【嘶~,两毛钱一度的价格,他喵的要啥燃油车,电车它香的雅痞!】 【起飞!】 【一位来自姑苏的网友表示:真该死啊!我们将金陵踢出群聊吧!】 随着可控聚变技术的突破,最先带来的影响已经开始逐步渗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了的。 金陵市政fu对于电价的预期调整,就是吹响冲锋的口号。 而更大的变化,则在世界格局上。 伴随着可控核聚变开启的第四次工业ge命,所有国家,所有势力,都将迎来一轮全新的洗牌。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愁。 然而在浩浩荡荡的时代变革中,别说是个人的欢喜与忧愁了,就是大国的欢喜与忧愁,都显得渺小至极。 就如同时间的不可逆一样,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止它的前进与跳动。 在时代的变ge中,没有谁能置身事外。所有人都是大航海时代的一叶扁舟,伴随着潮流向前航去。 而作为推动这场浩浩荡荡时代变革的徐川,此刻正在京城的一家疗养院中修养着。 倒不是生病了,而是应老人那边的要求,在这边做个全身体检,以看看身体健康情况。 毕竟,对于如今的他来说,他的身体健康状态,早已不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了。 对于体检这种事情,徐川倒也没抗拒。 虽说自己身体的情况,自己了解。但反正可控核聚变技术都已经实现了,他肩膀上担子已经卸了下来,时间方面相当充裕。 所以花费个两天的时间,对自己的身体做个全面的检查,看看有没有什么隐藏的毛病什么的,也完全值得。 “结果如何?秋院士?” 看着站在自己面前的中老年男子,徐川好奇的从他手中接过厚厚的一叠体检报告文件。 不得不说,对于他的身体,国家比他自己还要关心。 这次给他做全面体检的,是专门从海淀301医院西院(具体名字自己佰度,写不了)那边抽调出来的,由一位院士级别的专家带头。 秋开济院士笑了笑,回道:“从体检报告来看,总体上并没什么太大的问题,略微有点近视,不过没超过五十度,不影响日常生活。不过还是有一些方面徐院士需要要多注意一下的。” 徐川一边翻着手中的体检报告,一边点头:“秋院士请说。” 秋开济笑道:“首先是作息状态,这方面徐院士得注意。从体检报告来看,你的生活作息有些乱,熬夜什么的应该是经常的事情吧?” 闻言,徐川抬起头,笑着道:“搞科研的,生活作息大概就没几个稳定。熬夜什么的,挺正常的。” “不过说起来,我的生活作息一直都挺好的,只不过前段时间因为可控核聚变项目上的事情,加班加点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好在现在已经完成了,接下来应该会好好修养一段时间的。” 秋开济摇摇头,道:“徐院士还是要认真对待啊,年轻的时候不在意,以后会有麻烦的。” 顿了顿,他接着道:“第二方面则是饮食了,从体检报告来看,你的饮食习惯可不怎么好,尤其是比较热衷于高油盐的食物,以至于胆固醇、饱和脂肪酸等指标都有些偏高,这在以后可能会衍生出心血管硬化,高血压等方面的问题。” “这点还望徐院士务必注意,要尽快调整过来。” ps:二更求月票 第四百三十五章:行星发动机 一场体检,让徐川有些摸不着头脑的发现自己身边突然就被强塞两个人。 一个看起来和他年岁差不多大的生活助理,还有一个家政阿姨。 按照老人和那位给他体检的秋开济院士的意思,就是他的身体‘急迫’需要调养,不能再吃那些垃圾食品什么的了。 于是便塞了一个生活助理,一个家政阿姨过来了。 徐川一脸懵逼,大眼瞪小眼的看着站在自己面前身姿笔直,英姿飒爽军人气息十足的女士。 这就是给他找的生活助理? 是不是有点太年轻了? 他虽然表面上还不到二十五岁,但实际年龄也不小了啊。这担任他的生活助理,以后谁照顾谁? 不过对面的女士就没有想那么多了,她看着徐川,露出了一个标准的笑容。 “徐院士您好,我叫唐思佳。应组织的安排,您接下来的身体健康与身体调养将由我负责。希望以后的工作能顺利愉快。” “咳,你好。”徐川轻咳了一下,略微感觉有些不自在的打了个招呼,被安排人当生活助理照顾他的生活,这还是第一次体会。 毕竟出生在农村,哪怕是现在已经站在了科学界的顶峰,也很难改变过来一直以来的想法。 不过这事都已经定下来了,他也不好意思再将人退回去是不。 互相简单的了解了一下,徐川亦返回了北海酒店,准备收拾一下行李回金陵。 破晓示范堆点火成功后了,后续就是重复进行点火测试,然后开展并网相关的工作了。 等过完公历的2021年,他大概就差不多可以卸任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总负责人的职位了。 到那时候,他也该返回南大上几节课了。 说起这个,徐川还是挺愧疚的,毕竟在南大挂了个正教授的职位,但最近两年都没上过课,也没带过学生。算是白嫖了南大的工资和福利的什么的了。 虽说南大大概也不会在意这点白嫖,甚至搞不好可能还希望这种白嫖多来几个。 但对于他来说,还是挺过意不去的。 顺利的从疗养院回到北海酒店,意外的,徐川在这里又碰到了一个熟人。 “徐院士,您好。” 酒店的一楼大厅中,一名中老年男子一脸笑容的伸出了右手,自来熟的打着招呼介绍道:“请容我自我介绍一下,徐院士,我是中央电视台的台长,熊伟兆。” 看着眼前一脸笑容的ctv台长,徐川熟练的伸出了右手,和他握了握手:“你好,熊台长。” 虽然有些意外ctv的台长会亲自跑过来采访他什么的,但这种事,他也早已见怪不怪了。 自从他带领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顺利完成点火后,最近这段时间来拜访他的人,很多。 说句不怎么好听的,ctv的台长,在这些人里面,职位级别可能还是比较低的那种。 熊伟兆热情的双手紧紧握住手摇了摇,笑容满面的开口道:“徐院士好啊,给您介绍一下,这是咱们ctv的优秀媒体记者和主持人孙雨彤。” 在他身后,面容娇美的美女记者孙雨彤笑靥盈盈的站出来和徐川打着招呼:“徐院士,您好。” 徐川笑着和她点了点头,打了个招呼:“好久不见,孙记者。” 听到他还记得自己,孙雨彤微微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没想到您还记得我。” 徐川笑了笑,道:“对于美好的事物,人总是会印象深刻一点的。” 一旁,熊伟兆看着徐川和孙雨彤友好的交流,脸上同样露出了一个神秘的笑容。 事实上,孙雨彤严格来说并不是ctv一台的核心媒体记者,本来今天的采访也不应该是她的。不过在了解到她以前有数次采访过这位徐院士的经历,并且有和徐院士拥有良好的关系后,他做主今天将孙雨彤带了过来。 毕竟以如今这位徐院士的级别来说,哪怕是他想见一面,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想要对这位做个采访,还得看他有没有心情。 至少今天将孙雨彤带过来,是一步正确的选择。这两人之间的关系,看来比他预料中还要好不少,采访应该是稳了。 待两人叙了一下旧后,熊伟兆开口道:“不知道徐院士是否方便,我们想和您做个有关可控核聚变领域的采访。毕竟咱们是第一个实现这项伟大技术的国家,向外宣扬一下,振奋民族自信还是很有必要的工作。”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当然,关于这次采访,咱们是向上面申请过的,上面也同意了。包括采访的问题,咱们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并不会涉及到可控核聚变的一些技术方面的东西。” “另外在采访结束后,我们也会重点审核相关的内容,确认没有问题后才会公布出去。” “主要是针对可控核聚变向广大百姓民众做一个适当的科普,毕竟您是可控核聚变之父,在这一领域的发声,比其他人更让人信服。” 听到他都这么说了,徐川也就没拒绝,点了点头,道:“可以的,不过我这边的高铁是下午两点多的,恐怕留给你们的时间不是很多。” “如果采访比较长的话,你们抽时间去金陵那边也行。” 熊伟兆看了眼手表,连忙道:“够了够了,我这边已经让酒店经理准备好了会议室,那就耽搁徐院士一些时间了。” 一边说,他一边朝着孙雨彤递了个眼神。 孙雨彤迅速上前,笑着说道:“麻烦徐院士了。” “不客气,小事而已。” 一行人来到北海酒店的一间会议室,简单的聊了两句话后,孙雨彤笑着问道:“徐院士,那咱们正式开始采访如何?” 徐川点了点头,道:“可以的。”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未来的。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实现后,我们都想问问,它能给我们的生活、地球环境等各方面带来哪些改变?” 听到这个常规的不能再常规的问题,徐川笑了笑,道:“要说可控核聚变技术实现后,能带来的改变,那可就太多了。” “恐怕三天三夜都不一定能讲得完。” 微微顿了顿,他思索了一下,接着道:“如要说最大也是最明显的改变,那就是和电力有关了。” “如果是生活在金陵的朋友,哪怕现在还没开始,但他们应该也能体会到电价的变化。以前金陵的民用生活电价大概是六毛钱一度,而在破晓示范堆完成并网工作后,电费将变成两毛钱一度,下降了整整三倍。” “这对于炎热夏季,命都是空调给的朋友来说,电费带来的负担会急剧降低。就像网络上的一些朋友说的,以后可以二十四小时背着空调出门了。” 笑了笑,徐川接着道:“当然,我个人并不建议这么做。毕竟背着空调出门实在太累了。” 听到这句话,孙雨彤忍不住莞尔笑了笑,她也没想到,这位徐教授还有这么幽默的一面。 徐川也没太在意这方面,接着道:“对于社会来说,电费的降低,将意味着各行各业的急剧发展这些都是可以预测到的问题。” “至于对地球的生态环境环境的影响” 思索了一下,他用最简单的方式进行描述:“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实现后,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等问题,将得到很大的改善。” “这取决于能源的使用种类,将从传统的化石能源转变为可控核聚变的电能。” “而众所周知的是,化石能源的使用,无论是煤炭、汽油、天然气亦或者其他的,在燃烧做功的时候,都会释放出大量的总热量和温室气体。这些是导致目前地球生态环境急剧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孙雨彤点了点头,好奇的问道:“那是否可以理解为全球的生态环境,碳中和等问题都将在未来得到缓解,甚至是解决?” 徐川点了点头,道:“可以这样说。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实现以后,这些问题能得到很大的缓解。甚至从相对长远的角度来说,它们能得到的彻底解决。” “毕竟,可控核聚变技术燃烧的氘氚,释放的是中子与氦三。在发电过程中,无论是二氧化碳还是其他温室气体都是没有的。” “而对于聚变热能的利用,核聚变装置也远比普通的发电设备要更强。” 孙雨彤点了点头,继续道:“第二个问题是从网络上挑出来的,在提这个问题前,我想先咨询一下徐院士您有没有看过或者了解过《流浪地球》这个或者电影?如果没有的话,我们将跳过这个问题。” “当然,后续的报道中这段也会剪辑掉的。” 徐川有些好奇的看了她一眼,不明所以的点了点头,道:“有过一些了解。” 孙雨彤:“是这样的,有网友想问问您,在去年上映的电影《流浪地球》中,电影中提及的行星发动机其原理就是核聚变,您如何看待这一科幻方向?在您来看,电影中展现出的行星发动机等核聚变应用场景在未来能否成为现实?”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有些感兴趣的挑了挑眉。 不得不说,这个问题相对比上个问题来说,提的还是有那么些多一点点水平的。 思索了一下,他组织了语言开口道:“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利用核聚变作为能源来驱动庞大的行星发动机,这是科幻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更是作者对未来科技的期待,特别是对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途径——可控核聚变能的期待。” “对于可控核聚变技术来说,一旦实现应用,像海水淡化、星际旅行等因耗能巨大而望而却步的工程均有望在核聚变的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 “至于电影中行星发动机等硬核科技以目前的认知来看,的确有些遥不可及。但随着未来的重大发现和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在未来或许可以成为现实。” “当然,如果要建造如此巨大的行星发动机,无论是对于结构材料,还是可控核聚变本身,都是一种极大的奢望,至少需要再经历数轮突破,或许才有希望。”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在行星发动机中,使用的聚变原料是常见的石头。其原理是“重元素聚变”。” “重元素的聚变是核聚变反应更高级的形式,它一般只发生在大质量的恒星内部,像太阳这样质量的恒星内部也不可能发生重元素核聚变,只有比太阳质量大八倍以上的恒星才可以实现铁元素的聚变。” “而目前我们实现的可控核聚变技术,使用的原料是氢的同位素氘氚。它只需要1500万摄氏度左右就可以达到聚变条件。但是比它高一级的氦元素的聚变就需要近2亿摄氏度了。” “可如果要使得常规的石头,其主要成分一般是二氧化硅、碳酸、氢氧化钙等物质产生核聚变现象的话,需要的温度至少需要在二十亿摄氏度以上。” “尽管理论上来说,这是可以做到的。” “但这项技术,对于目前人类的科技水平来说,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核聚变技术。虽然理论上可以,但要在现实中实现太难了。” “哪怕是我,也无法给出一个实现它的预判时间。” ps:晚上应该还有一章,不过不确定能否在十二点前发,老规矩,十二点前没发出来,那就第二天早上起来看吧,顺带求一下月票。 第四百三十六章:生活助理的妙用 一段采访,持续了接近半个多小时的时间。 本来在熊伟兆台长的计划中,这次采访大概是一个小时左右的,不过考虑到这位徐院士需要搭乘高铁返回金陵,还是压缩不少的时间,抹去了一些问题。 采访结束后,徐川带着行李,告别了两人便踏上了归途。 站在北海酒店的门口,熊伟兆看着徐川乘坐车辆离去的背影,有些感慨。 在ctv电视台工作了这么多年,也采访过,见过无数科研人员、学者甚至是政治家,但像眼前这位这般优秀的,还是第一次见到。 院士级别的学者很多,但像这位一样,能上达天厅,能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甚至是全球发展的学者,如今这个社会,恐怕就此一位了。 看着车辆离去的背影,他突然回过头,看向站在他身侧的孙雨彤,和蔼的笑道:“雨彤啊,没想到你和这位徐院士的关系这么好,以后记得要多联系啊。” 孙雨彤看着离去的车辆,又看了眼台长,一时半会有些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 联系? 要说联系方式的话,她倒不是没有。 早在几年前,当初第一次去瑞典参加克拉福德奖,做采访的时候她就加上了这位徐院士的联系方式。 只不过几年来,除去节日的一些礼貌问候外,两人之间就没什么联系了。 老实说,作为一个女生,到了她这个年龄,考虑另一半是很正常的事情。 只不过,她的眼光似乎有点太好了。 还未等她出击,对方就已经走到了一个她遥不可及的高度。 再想去尝试,恐怕她自己都不认为自己能有这份勇气。 从京城返回金陵,时间已经挺晚的了。 洗了个澡后,徐川擦干头发坐到了书房中。 虽然有好些天没有回来了,不过别墅中依旧是干干净净的,连一点灰尘都没有。大抵是他在外的时间,依旧会有人隔段时间就来这里打扫卫生什么。 打开了电脑,他点开了之前记录各种工作的文档,将近期相关的事项录写了进去,而后开始对接下来的工作与研究方向做一个安排。 如今可控核聚变技术已经实现,接下来的目标,他有规划过,不过整体来说还是比较粗糙的。 至于现在,是时候重新给自己制定一个新的计划了。 休息了这么长的时间,也差不多够了。 毕竟一名学者,或者说一名科研人员的脑子,是不能够荒废太久的。 思忖了一下后,他打开了独属于自己的笔记本,在上面写下了数学和航天发动机这两个名词。 数学是他自己的道路。 不管如何,哪怕是实现了可控核聚变技术,徐川也不准备放弃数学这一领域。 相反,在接下来的几年的时间中,他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数学上。 别看他已经解决了两个千禧年难题,但数学的广阔,他仍然还有很多尚未踏足和需要学习的领域。 至于航天发动机,毫无疑问,这是为航天技术的突破而准备的。 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实现后,迈向天空的脚步是必须的。 但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华国也好,还是米国也好,亦或者欧盟与其他国家,在航天技术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 要说航天的巅峰,甚至还能归属到上个世纪那场著名的‘冷战’上面去。 在那个动乱但又充满了竞争的年代,航天迎来了人类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刻。 运载火箭、无人升空、载人登月、航天飞机、土星5号超重型运载火箭一系列的奇迹都是在那个时候创造出来的。 但如今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各国的航天技术依旧是在上面敲敲打打,补一些补丁。不说前进,甚至搞不好还有可能倒退了。 早在几十年前,苏米都曾实现过载人登月,然而几十年过去,载人登月已经不在各国的计划和安排中了。 当然,这也和航天发动机技术迟迟未能有所突破有关系。 在很多科幻或者科幻电影中,飞行器总能为星际旅行的全程提供动力。 但在现实中,火箭推进器的发动机技术,根本无法实现这一点。 相对于裸露在外的推进剂储箱,化学火箭的发动机看上去很小,但它的胃口很大。 “吃得多,干活的效率却不高。” 传统的化石燃料发动机需要吞噬掉的海量能源,却只在提供短期动力方面有效——储存的燃料很快用完,推进器马上被当成垃圾扔掉。 化学火箭的大部分燃料被用来摆脱地球引力,剩余的一点则被用来推动火箭的“太空滑行”。火箭飞往目的地,仅仅是依靠惯性。 对于星际飞行来说,这种引擎显然力不从心。 就拿大名鼎鼎的“土星5号运载火箭”来说。 它是米国研发出来的超重型运载火箭,号称史上最强火箭系统。 然而高达110.6米、直径10米、推力高达3408吨的它,却仅仅能将118吨物品送入近地轨道,如果是要送往月球轨道的话,载重会急剧缩小到45吨。 其原因在于火箭产生的近三千五百吨推力中,很大一部分被用来“拖”起火箭自身和2000多吨燃料。 它的“比冲量”并不高,只有300多秒,表明了它的推进效率的低下。 这就是为什么要将一个质量很小的人送上太空,却必须使用一枚巨大火箭的原因。 如果依旧使用这种传统的化石能源火箭作为运载,恐怕航天技术并没有办法得到太大的突破。 所以徐川想重点研究一下这方面的东西,看看能不能为航天发动机找到一条新的道路。 坐在电脑前,徐川思索着航天发动机的新路,不知不觉夜逐渐已深。 当月亮爬上头顶的时候,放在桌上的手机响了一下。 徐川拾起手机看了一下,是他那位新上任的生活助理发过来。 “徐院士,现在已经很晚了,如果您没有什么紧急的事情,该入睡了。” 看着信息,徐川嘴角动了动,又看了眼时间。 好吧,不知不觉间已经晚上十一点了。 摇摇头,他放下手机,整理保存了一下电脑上的资料,起身去洗漱。 这就是生活助理的妙用吗? 不能实现熬夜自由的科研人员,叫什么科研人员! 安稳的睡了一觉后,翌日,徐川来到了南大。 如今可控核聚变技术已经实现,他作为南大的正教授,怎么着也该回来上上课,带带学生了。 推开办公室的大门,徐川走了进去,正在办公室中自学的蔡鹏扭头看了一眼后,惊喜而又激动的迅速站了起来。 “教授,您终于回来了!” 一句终于,让徐川有些不自然的轻咳了一下,面对蔡鹏这个学生,他大概的确略微有那么一点不好意思。 毕竟将人家收为学生快两年的时间了,自己并没有教过他多少的东西,之前忙着可控核聚变领域的东西,蔡鹏基本是丢给谷炳和阿米莉亚去带去教的。 对面,蔡鹏可能也是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便迅速跳过了这个话题,接着恭喜道:“教授,恭喜你解决了可控核聚变这个世纪难题!” 徐川:“谢谢,怎么没看到阿米莉亚?” 闻言,蔡鹏表情略有点古怪:“教授,在今年二月份的时候,您不是安排她去cern那边实习去了么,她还没回来呢。” 徐川咳了一下,这才想起来因为之前自己忙于可控核聚变方面的事情,怕耽搁学生,便将阿米莉亚安排到cern那边去进行实践了。 阿米莉亚学的是数学物理,后面解决了布洛赫猜想后,就和谷炳一起从他手底下毕业了。 只不过谷炳选择了在南大当数学教授,阿米莉亚则天赋更好一些,选择了跟他深入学习数学计算物理粒子的方法。 这是一门需要实践与理论互相结合的课程,国内暂时还做不到在这一方向提供很大的帮助,于是他就将阿米莉亚送去了cern,麻烦他的导师爱德华·威腾帮忙照顾一下。 然后学校这边就留下蔡鹏,要么自学,要么跟着谷炳一起学习一下。 这么说起来,他还挺对不起这些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放养模式。 轻咳了一下,徐川开口道:“接下来我应用会有足够的时间来教导你们,希望这两年你的功课并没有落后。” 听到这句话,蔡鹏顿感有些不妙。 从谷炳师兄的口中,他可是知道了这位导师是敢拿着世界级难题当学生毕业论文的主,该不会他也要搞定一个世界级难题才能从他手中毕业吧? 如果真是这样,那还不如杀了他吧,或许那更简单点? 徐川也没管自己这位学生脸上变换的表情,接着问道:“我记得你后面学的是微分方程领域对吧?” 蔡鹏迅速回道:“是的,教授。” 徐川点了点头,也没多说,从办公桌的抽屉中抽了张a4纸出来,思索了一下后,他动笔写道: “设k是一个零特征微分域,={δ1,···,δm}为其微分算子,设l=khη1···ηni为k及有限个元素η={η1,···,ηn}所生成的微分扩域。” “定义以Θ表示δ1,···,δm所生成的自由交换半群.如果r是任一个非零整数,令Θ(r)=δk11···δkmm∈Θ|mxi=1ki6r” “问一:寻求一个算法,可以断定一个已知的微分扩域l在k上的微分生成集η。” “问二:寻求一个算法,可以从一个已知的微分扩域l在k上的微分生成集及此集的微分关系,并计算l/k的最小微分维数多项式。” 安静的办公室中,圆珠笔在洁白的稿纸上滑动的声音显得格外映耳。蔡鹏听着声音,情不自禁的咽了下口水。 他,好像有点慌。 过了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徐川起身,将写完问题的稿纸递给了蔡鹏。 “虽说这两年我没能好好的教导你是我的失职,不过还是让我看看你这两年到底有没有荒废自己的天赋和功课吧。” “这张纸上的问题,应该是适合你的,我给你三天的时间,能解出来多少算多少,包括思路和想法,都算。” “如果你这两年偷懒了的话,想要从我这里顺利毕业,恐怕得延后一段时间了。” ps:补昨天的章节,今天还有两张,求月票。 第四百三十七章:南大学子:过年了? 将手中的数学题丢给了蔡鹏后,徐川打开了办公室的电脑后,在教务处那边报上了自己的课程。 他的课,本来最开始的时候是由他自己上的,后面忙‘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工程’的时候让谷炳和阿米莉亚代过一段时间。 但之前忙可控核聚变的时候,谷炳和阿米莉亚都毕业了,再加上蔡鹏是新收的,于是便暂停了授课,现在是时候重启了。 可以想象的到的是,当他提交课程表后,会在南大校园中引起多大的轰动。 事实上也正是。 负责排版布表的教务处老师先集体惊讶了一波,而后迅速将其公布到了南大的官网上,在小石头论坛上、各班级群中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卧槽,你们有看课程表吗?川神的名字挂上去了!】 【不会是同名同姓的吧?】 【有可能,要么是助教或者说他老人家带的学生什么,反正我是不太相信的,都是可控核聚变工程的总设计师了,还会给学生上课吗?】 【好久都没有听川神他老人家亲自讲课了哇,最近一次都快过去两年了,希望是真的!】 【可控核聚变都实现了,说不定他老人家回来了呢?毕竟他还是南大的教授来着。】 【明天不就知道了,等着呗,不过早点过去占位置是肯定的。大不了来的是学生或者助教的话就提前溜呗。】 对于南大的学子来说,解决了可控核聚变这项世纪难题的川神亲自来给他们上课,毫无疑问就像是过年了一样。 当然,也有不少人怀疑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徐川来给他们上课。 毕竟这种级别的超级大佬,基本都已经不带课了的。 徐川也没在意外界的看法,将课程表提上去后,他便起身离开了办公室。 时隔一年多才回南大,总得去看看自己以前的导师和熟人他们吧。 穿过走廊,徐川顺利的找到了陈正平的办公室,敲了敲门,里面传来了‘请进’的声音。 推开半掩着的门,他走了进去,笑着打了个招呼:“导师。” 听到这道熟悉而又有些陌生的声音,正坐在办公桌前处理着公务的陈正平猛然抬起了头,入眼,熟悉的人让他微微愣了一下,随即脸上带上了笑容,放下笔站了起来。 “徐总设计师回来了,稀客啊,欢迎欢迎。”陈正平脸上挂着喜悦的笑容,招呼着。 徐川笑着道:“老师您也跟着调侃起来了吗?” 陈正平笑呵呵道:“什么叫做调侃,可控核聚变的总设计师光临南大,光临我这小办公室,可不就是蓬荜生辉嘛。” 徐川轻咳了一下,道:“还是饶了我吧,别人说说也就算了,老师您就别跟着凑热闹了。” 陈正平笑了笑,泡上两杯清茶后问道:“可控核聚变那边都已经搞完了?没什么事情了吧?” 徐川双手接过茶水,点了点头,道:“嗯,那边暂时不用我操心了,虽然后续还要做一些测试什么的,不过明年开年并网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闻言,陈正平有些感慨:“可控核聚变技术啊,没想到我还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这种技术的出现。” 感慨了一句,他好奇的看向自己这个学生,问道:“现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已经实现,你接下来准备研究点什么?” 徐川想了想,道:“大概会先休息一段时间吧,准备先回来母校这边上上课,顺带学习学习数学方面的东西。” “至于更远一点的,还需要再等上面的消息。” 闻言,陈正平面色有些古怪的看了眼徐川,问道:“你居然会说出休息这种话?这不符合你的性格啊。” “说吧,这次又看上了哪个千禧年难题?” 听到这话,徐川一口茶水差点没喷出来,强咽下去后又呛到了自己,咳嗽了好几下才缓过来的。 “老师您这话说的,什么叫我居然会说出休息这种话,千禧年难题也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问题啊,我要是看上了哪个就能解决哪个,这不得上天?” 陈正平:“难道不是吗?霍奇猜想,ns方程,可控核聚变猜想,这些你看上的目标如今都已经解决了。” 徐川嘴角抽了抽,有些不知道怎么反驳,只能道:“运气,运气比较好而已。” 陈正平瞥了他一眼,没好气道:“你小子,就别在我面前装了。你这话说的,我都牙痒痒,想动手打人了。” 顿了顿,他接着道:“不过回来休息一下也挺好的,估摸着在可控核聚变工程的时候,你也没睡过几个好觉吧。” 徐川笑了笑,道:“现在看来,一切都是值得的。”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这次回来,大概会休息一段时间,上上课然后带两个学生,毕竟我也还挂着南大数学系正教授的职位呢。” 正聊着,办公室中,另一道身影匆匆走了进来。 “陈院士,关于物理系” 话还没说完,来人的目光就落在了坐在沙发上的徐川身上,愣了一下,他脸上带上了惊喜的笑容。 “徐院士,您回来了!” 徐川看了一眼面前带着笑容的陌生中老年男子,有些好奇的伸出手和对方握了握后,问道:“您是?” 听到这个问题,一旁的陈正平有些尴尬的咳了一下,迅速介绍道:“咳,这位是咱们南大的新任校长,谈绍元校长。之前的刘高峻校长已经调到教育部那边去任职去了。” 一个学校的正教授,连自己学校的校长更换了都不知道,这事情要是传出去,他都感觉尴尬。 最关键的是,还是当着人家面说出来的。 闻言,徐川这才反应过来母校的校长已经换了,也只能有些尴尬的和不好意思的笑容打了声招呼:“谈校长好。” 倒是这位新任的谈绍元校长没有丝毫的在意,他乐呵呵的笑道:“嗐,徐院士身为可控核聚变工程的总设计师,平时忙于自己的工作,不了解这些小事很正常。” 顿了顿,他看向徐川,接着道:“倒是我要感谢徐院士为咱们南大带来的名声和贡献啊。南大能有您这样的学者,是南大的荣幸。” 不得不说,能坐到南大校长职位的人,说起话来还是很有一套的。 简单的两句话,就消融掉办公室中略有些尴尬的气氛。 三人聊了聊,拉了拉家常后,徐川想起了另一件事,看向了这位新任的谈绍元校长,开口道:“对了,谈校长,有一件事我这边想和学校商量一下。” 闻言,谈绍元连忙道:“徐院士请讲,如果有什么南大帮得上的,南大一定尽全力。” 徐川笑了笑,道:“对于南大来说,这其实也算是好事。” “在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完成后,我和大长佬那边沟通了一下,准备接收那些调派过来一起研究可控核聚变工程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等学者,成立一个独立的研究机构,用于后续研究推进各类科学技术。” “主要是都觉得就地解散栖霞可控核聚变机构太可惜了,这么多的研究员,如果能完整的继续组织下来,对于国家的科技发展还是很有益处的。” “如果南大这边感兴趣的话,也可以合作机构的方式加入进来。” 这话一出,办公室中的另外两人瞬间就懂了。 谈绍元道:“这是好事啊,南大肯定得加入。” 陈正平想了想,有些好奇问道:“类似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吗?” 徐川点了点头,道:“可以这样说吧,不过可能会比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更深一点,后续这个机构成立后,可能会以单独研究机构形式和各大高校、产商进行合作什么的。” 陈正平点了点头,道:“真要能做成,的确很有益处。不过说实话,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这种理想化的研究机构,在国内很难生存下来。以前也不是没人搞过,但最终都走向了销声匿迹。” 一旁,谈绍元开口道:“如果是这样说的话,我觉得徐院士说的这个机构,可能更类似于日耳曼那边的马普学会那种形式一点?我想问问,这所研究机构是徐院士您亲自任职率领吗?” 徐川点点头,道:“嗯,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我亲自带领。” 这种大型的研究所,老实说他也不放心交给其他人,国内外行领导内行的事情很多,如果真交到其他人手上,大概和以前的那些研究院一样,最终会走向消亡。 而在他手上,他还是有那么一些把握掌控着它的发展的。 至于后续的航天发动机、航天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肯定都会在这个研究机构中展开。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第四百三十八章:仅仅只是试着研究一下而已 南大,教学楼最大的阶梯教室中,人山人海。 虽然距离真正的上课还有半个多小时的时间,但这里早早的就已经坐满了人。 “卧槽,怎么这么多人。” 抱着书本,敢来听课的王海望着人山人海的教室,忍不住咽了口唾沫。 他已经提前半个多小时过来抢位置了,结果别说位置,就是座位之间的过道走廊上,都快坐满了。 身边,抱着书本的室友吐槽了一句:“南大数学系,真有这么多的人吗?” “让你们早点不听,现在好了。别bb了,赶紧找位置,再晚点,过道都没得坐了。”另一名室友喊了一声,朝着还空着过道走去,也不嫌脏,直接就坐了下来。 见状,另外两名室友也跟着小跑了过去,跟着挤在一起。 喵了个咪的,就这说句话的功夫,教室中又走进来了好几个抱着书本的学生,真要再晚点,还真就连过道都没得坐了。 半个小时的时间并不算长,就在这些学生讨论着,议论着徐川是否会来亲自给他们上课的时候,徐川带着一本教材走进了阶梯教室中。 看到期盼中的身影走上讲台,教室里的讨论声愈发的高涨,甚至还有人一不小心就喊了出来。 “徐院士!您居然真的来了!” 听到这句话,徐川挑了挑眉,笑道:“怎么,不欢迎我给你们上课吗?那我走?” 这话一出,那个喊出来的学生顿时就闹了个大红脸。 倒是其他学生跟着起哄了起来。 “没有没有!” “那肯定欢迎啊。” “别走!” “爱我!” 听到这些学生越喊越离谱,徐川连忙开口道:“咳,好了,大家都安静一下,要准备上课了。” 听到这话,阶梯教室中瞬间就安静了的下来。 徐川清了清嗓子,道:“今天上课的内容是《线代分析》,早在之前就已经有预告过了,希望大家都已经预习过了,能在课堂上跟上我的节奏。” “线性代数是代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处理线性关系问题。尽管它在20世纪才形成独立的一门数学分支,然而它的历史却非常久远。例如著名‘鸡兔同笼’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简单的线性方程组求解的问题。” “而在我国古代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方程》章中,已经作了比较完整的叙述,其中所述方法实质上相当于现代的对方程组的增广矩阵的行施行初等变换,消去未知量的方法” “在接下里的课堂上,我会脱离一些教材上的东西,去告诉你们如何从具体概念抽象出来的公理化方法以及严谨的逻辑推证、巧妙的归纳综合中去理解学习这门课程。” “当然,因为脱离了教材,所以我更希望你们能拿出你们的笔记本,在我讲的时候做一下笔记。” “否则你们恐怕回去后会一脸懵的.” 听到这句话,那些坐在教室中,之前有体会过这位上课的一些高年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都紧张的咽了下口水。 药丸! 妥妥的药丸! 以前这位授课的时候,经常一堂课直接翻完半本书,那时候他们预习过都很难跟上节奏。 现在直接脱离了书本,妥妥的gg,谁来救救啊! 徐川倒没有在意这些学生脸上的表情,脱离教材来上课,对于他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 以他的数学能力,早就已经超越了编写手中教材的人了。 唯一需要注意点的是,这是一堂大课,别讲着讲着就超越了这些大学生能理解的范围了。 而且在今天的课堂上,他想做点其他方面的尝试,看看能不能给这些学生带来更多的帮助。 坐在阶梯教室的最后面,陈正平、数院的周海主任和荣志专副院长坐在一起,低调的听着徐川回来后的第一堂课。 听着徐川的讲课,忽的,周海有些感慨起来:“不愧是徐院士,在线代上也有这么深刻的理解,我从没想过面板聚类和h-矩阵居然还能用于计算矩阵向量。” “从这方面出发,可以大大提高求解相应代数方程组的效率,一堂普通的大学课堂上,居然还能听到如何优化求解线性代数方程组的方法这种东西。” 对于周海的感慨,陈正平有些不明所以,他并不是数学专业的学者,并不是很了解这方面的东西。 倒是一旁早已经从数院院长升成南大副校长的荣志专,赞同的点了点头,道:“大规模线性方程组求解的主要困难在于其工作量,如何减少其工作量可是计算数学里面最大难题之一。” “这套方法,也不知道是他临时想出来的,还是早已经完成了构思的。如果是临时想出来的,那也太恐怖了。” 顿了顿,他接着道:“不过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这条路恐怕就不是那么适合了。除了部分高年级的学生,其他的本科生恐怕很难理解这种方法,他讲的有些深了。” 周海笑着摇了摇头,道:“如果是突兀的直接讲这个,的确有些。” “但他是从浅逐渐入深的,如果有认真听讲的话,哪怕听不懂,这也能给他们带来一颗种子。” “至于未来这颗种子是否会生根发芽,那就不知道了。” “不过。” “如果他能够以这种方式长期持续教学下去,我可以肯定的是,南大数学系的辉煌,早晚都能看到。” 荣志专笑着道:“难道现在南大数学系不够辉煌吗?菲尔兹奖得主!两大千禧年难题!其他学院可没有这份荣誉!” 一堂课,九十分钟。 这一次,徐川并没有怎么翻课本,或者说一本教材这堂课他讲的内容仅仅只有五分之一左右。 不过课堂上他临时修改的授课方式,明显给不少听课的学生带来了启发。 尽管这些学生很大部分都不一定能在课堂上当场就吸收掉所有知识,但正如周海教授所说的一样,这堂课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有一颗关于‘线性代数’领域的种子。 剩下的,就是需要这些学生自己慢慢的吸取知识,浇水施肥,让这么种子生根发芽,慢慢的长大了。 坐在教室的前排,一名提前了近两个小时就过来占座的大三学生,看着已经记满了好些页的笔记本,脸上带着若有所思的表情,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而在他身边,另一名头发已经有些地中海趋势的研究生有些感慨:“不愧是徐院士,讲课的水平比我们学院的教授好太多了,不,应该说两者根本就没法对比。” 听到这声感叹,坐在身边的大三学生回过神来,尽管他不认识身边的这位仁兄,却还是自豪的回道:“那是自然,徐院士可是菲尔兹奖得主!” 微微顿了顿,他像是回答,又像是自言自语道:“不过我总觉得今天徐院士的授课方式和以前对比起来好像变了。” 闻言,身边的研究生好奇的问道:“徐院士以前上课是怎么样的?” 想了想,大三学生回道:“一堂课能讲上半本教材吧,翻个大几十页上百页,横跨好几大不同的知识点。” “一堂课半本教材?好家伙,这么夸张的吗?今天翻了快三十页,我都感觉很多了。”听到这话,研究生有点懵逼。 “怎么,你没听过?看你的样子,应该是研究生大佬吧?不应该啊。”大三学生笑着问道。 m型脱发的研究生摇了摇头,道:“我不是南大的,是听到消息后从河海大学坐地铁过来的。” 听到这个,大三学生波澜不惊的点了点头,丝毫没有意外。 坐两站地铁而已,就能听这位大佬一堂授课,值得雅痞好吗? 看了眼挂在墙上的钟表,徐川将手中的粉笔丢进粉笔盒,扫了一眼阶梯教室中的学生,开口道:“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了。” “现在距离下课还有十来分钟的时间,如果哪里有没听懂的地方可以现在进行提问。” 听到这话,教室中立刻就有手臂举了起来。 徐川随便点了一个,然后开始回答疑惑,不一会,他就回答了数个问题。 正当这时,一名女生站了起来,眼神中跳动着兴奋的光,开口问道:“徐教授,请问您有没有女朋友,是否会找女朋友?” 听到这个离谱的问题,徐川咳了一下,道:“这种隐私问题,不在解答范围内。” 拒绝了这个女生的问题,他又奇怪的看了一脸遗憾坐下的女生一眼,他不找女朋友,难道还去找男朋友? 咳,这种事情,想想就可怕。 将脑海中的想法丢出去后,徐川回过神来,看了眼时间,继续道:“还有点时间,还有没有有问题的同学。” “教授,听说您之前在解决ns方程的时候,就是在课堂上突然来了灵感,我想问问,这堂课有没有给你带来什么灵感.” 说了一大堆后,可能意识到自己有点啰嗦了,这名举手的胖胖小男生迅速截断了自己的话,提出了最后的问题。 “咳,最主要的是,我想问问,您接下来会对哪个千禧年难题出手?” 徐川嘴角动了动,欲言又止。 为什么一个两个的,都觉得他接下来会对千禧年难题出手呢? 想了想,他开口道:“暂时并没有什么想法,至于未来的话,我可能会试着去研究一下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缺口?” “它和ns方程一样,同样是数学物理领域的难题,我对这方面挺感兴趣的。” 看着台下逐渐兴奋起来的目光,徐川连忙补了一句: “当然,仅仅只是感兴趣想研究一下而已。” ps:求月票 第四百三十九章:手搓常温超导材料? 回答了几个问题,下课的铃声也响了起来。 听到铃响,徐川动作敏捷的从讲台上摸起教材,然后便迅速的溜出了教室。 这方面他还是挺有经验的,毕竟以前上课没注意被堵过一次,折腾了老久才出来。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在这些‘热情’的学生围上来前直接宣布下课走人。 顺着走廊,徐川迅速溜出了教学楼。 刚准备回自己的办公室,就撞到了南大新任校长谈绍元。 谈校长笑着打了声招呼,走过来问道:“徐院士上完课了?咱们南大的学子感觉如何?” 徐川笑着道:“挺好的,这些学生都很认真也很热情。” 谈绍元笑了笑,道:“这还得多亏了您啊,徐院士,有您在,咱南大这两年的招生的分数和质量,那是一年比一年好啊。” 不得不说,南大最近这两年的招生,无论是分数线,还是质量,都提升了很多。 而在这其中,徐川带来的影响太大了。 诺贝尔奖得主、菲尔兹奖得主、国家可控核聚变项目工程总设计师,一系列的名声和成就,让南大跟着一起出圈了一次又一次。 包括数学系,原本平平无奇,甚至在高校中有点拉胯的数学系,如今也起飞了。甚至有不少数学竞赛生,都选择了报考南大。 而在以往,这种几乎都是去水木或北大的,再不济,也是去复旦或者香岛那边,南大数学系基本不在他们的考虑当中。 徐川笑了笑,道:“母校壮大,这也是我的荣幸啊。”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对了,谈校长,关于教学方面,我这边还有件事想麻烦一下学校。” 闻言,谈绍元迅速回道:“徐院士请讲。” 徐川:“我这边准备带几个学生,想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学校这边能不能帮忙先筛选一下?” 听到这话,眼前的这位谈校长毫不犹豫的点头道:“这个没问题,我这边回去后立刻就找人安排统计一下学生资料。” “不过关于学生方面,您这边有什么要求吗?” 徐川思索了一下,道:“我这边带学生,本科生就算了,我没那个精力,平常给他们上上课就够了。主要是收研究生和博士生。” “研究生的话,考研成绩至少在三百八十分以上,专业成绩不低于九十分,如果有优秀的sci论文与各种科研项目经验的话,考试成绩可以降低一些。” “至于博士生,主要以论文和科研项目经验作为评价就行,成绩反倒是其次。” 对于他来说,带学生这种事情,其实早已经能不局限于某一个学校了。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的学生,只要他开口,基本都能招收到。 不过考虑到这应该是他回国后,真正意义上第一批带的学生,徐川还是准备先将这个机会放给母校的学子。 谈绍元点了点头,道:“没问题,我这边回去后会立刻处理的,还有其他的需求吗?” 徐川笑道:“暂时没有了,那这件事就麻烦谈校长了。” “嗐,麻烦什么,不麻烦不麻烦,这是我应该做的本职工作。”谈绍元摆摆手道:“倒是这些被你挑中的学子,可就是他们和南大的福气咯。” 徐川笑了笑,告别了这位新任职的谈校长返回了自己的办公室。 房间中空荡荡的,蔡鹏也不知道跑哪里去了,他也没太在意,打开了电脑,开始继续完善自己昨天晚上还没弄完的航天发动机构思。 航天和航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尽管他们的意思听起来可能差不多,但区别很大。 航天是指进入、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各种活动的总称,发动机需要在无氧环境下工作。 而航空仅仅指飞行器在地球大气层(空气空间)中的飞行(航行)活动,一般都需要大气中的氧气作为燃料辅助。 两者并非同一个意义上的东西。 目前来说,航天发动机分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液态燃料火箭发动机,电磁力发动机,核能源发动机四大类型。 各国使用比较普遍的,一般都是液态燃料作为航天发动机燃料的液态燃料火箭发动机。 虽然固体燃料火箭的推力比液体燃料在同等重量下要高不少,结构也要更加简单。但固体燃料的燃烧时间相当短,一般的运载火箭也就能持续个两三分的时间。 这么短的时间,想要将卫星或者航天件送上太空,几乎是不可能的。 再加上没法调节推力,燃烧不稳定等问题。固体燃料在如今的火箭中,运用还是比较少的。 当然,在徐川看来,无论是固体燃料火箭,还是液体燃料火箭,都有一个避不开的缺点。 那就是比冲值太小了。 对比起电磁力航天发动机来说,化石燃料发动机比冲值最高也不会超过五百秒。 而最普通的电磁力航天发动机,比冲值也能轻易的做到一千秒以上,而那些性能优异的电磁力发动机,比冲甚至能做到五千秒以上。 所谓的比冲,如果用专业话语来说描述,比冲指的是衡量反应质量发动机(使用推进剂的火箭或使用燃料的喷气发动机)产生推力的效率的量度。 当然,如果要简单的理解的话,可以理解为“火箭发动机利用一千克推进剂产生的一‘千克力’推力可以持续的时间。 就像米国的航天飞机,其主发动机推进剂一般为液氧/液氢,真空比冲为452.3秒。 但电磁力航天发动机的高比冲背后,弱点是远低于化石燃料的推力。 如今的电磁力航天发动机,其推力一般均在微牛或者毫牛左右。 这种级别的推力,用在真空状态下的太空中的确可行,毕竟没有阻力,随着电磁力航天发动机的持续做功,速度也能提升起来。 但是如果放到大气层内的话 毫不夸张的说,它连将一个鸡蛋送上太空的能力都没有。 谁也不怀疑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实现后的未来,电磁力航天发动机的潜力。 但现在,哪怕是作为‘可控核聚变之父’的他,也为此头疼不已。 哪怕他能想办法尽力的去缩小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或者说使用小型化的裂变堆,然后配合磁流体发电机组将其硬塞到航天器上面,但电磁力航天发动机推力太弱,依旧是个巨大的麻烦。 “或许,在这方面我该参考一下航天领域专家的意见,毕竟我不是专业领域的人员。” 将脑海中的一些想法记录下来后,徐川准备过段时间去找一下航天那边的专家,看看能否实现大功率的电磁力航天发动机系统。 至于化石燃料推进的方式,目前反正已经被他抛到了考虑范围之外去了。 毕竟化学燃料火箭如今已经走到了尽头,再想要大幅度地提升比冲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如果大推力的电磁力航天发动机技术,以及高能量密度的供电设备真的能够实现的话,以电推技术在比冲上的优势,完全具备取代化石燃料火箭的潜力。 更关键,还在于续航。 如果使用核聚变给航天器供能的话,除了能在地表与太空往返后,航天器会具有前往月球、火星等远方的能力。 甚至,在充足的能源供应下,航天器的速度能提升数倍,极大的缩短往返月球与火星需要的时间。 将脑海中的一些想法记录下来后,徐川点开了浏览器,搜索浏览着最近两年科学界发生的一些事情。 主持栖霞山可控核聚变工程两年多的时间,他都快脱离数学物理界了。 尽管依旧和一些以前的熟人有着陆陆续续的联系,但数学界和物理界这两年有没有额外发生什么事情,他还真不是很清楚。 正翻阅着过去两年数学物理界的一些事件,一条arxiv的及时推送映入了他的眼帘中。 【第一个室温常压超导体!】 看到右下角的弹框,徐川很明显的愣了一下。 室温超导材料? 什么情况? 右手迅速滑动了一下鼠标,他点开了arxiv的推送,进入了这条链接。 “摘要:第一个室温常压超导体,苏贝·李,金智勋,权永云。” “我们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合成了室温超导体(tc≥400k,127c)在环境压力下用改性的铅磷灰石(kl-66)结构工作。kl-66的超导性是通过临界温度(tc)、零电阻率、临界电流(ic),临界磁场(hc),还有迈斯纳效应。kl-66的超导性源于轻微的体积收缩(0.48%)引起的微小结构畸变,而不是温度、压力等外界因素。” “其收缩是由铜引起的2+铅的替代2+(2)磷酸铅绝缘网络中的离子,并产生应力。它同时转移到圆柱的pb(1),导致圆柱界面的变形,这在界面中产生超导量子阱(sqw)。热容结果表明新模型适用于解释kl-66的超导电性。” “kl-66的独特结构允许在界面中保持微小的扭曲结构,这是kl-66在室温和环境压力下保持并表现出超导性的最重要因素” 由arxiv提供的简短摘要迅速在徐川眼中过了一遍,与此同时,对应的论文也已经下载了完成。 迫不及待的,他迅速点开了下载下来的论文。 室温超导? 上辈子也没听说过南韩有这方面的突出研究啊,怎么突然就冒出来了这个? 带着心中浓重的疑惑,徐川迅速将整篇论文浏览了一遍。 然而在看完论文后,他眼神中带着的,只有大写的两个‘离谱’。 无他。 只因为这种kl-66常温超导材料的合成方式,简直刷新了他的认知。 第一步,通过化学反应合成黄铅矿。将氧化铅和硫酸铅粉末以各50%的比例在陶瓷坩埚中均匀混合。将混合粉末在有空气存在的环境下,在725摄氏度的炉子中加热24小时。在加热过程中,混合物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黄铅矿。 第二步,合成磷化亚铜晶体。将铜和磷粉末按照比例在坩埚中混合。将混合粉末密封在每克20厘米的晶闸管中,真空度为10的-3次方托。将含有混合粉末的密封管在550摄氏度的炉子中加热48小时,在此过程中,混合物发生反应并形成磷化亚铜晶体。 第三步,将黄铅矿和磷化亚铜晶体研磨成粉末,并在坩埚中混合,然后密封入晶闸管中,真空度为10的-3次方托。将装有混合粉末的密封管在925摄氏度的炉子中加热5-20小时。在此过程中,硫酸铅中的硫元素在反应过程中蒸发了,混合物发生反应并转化为最终材料,kl-66。 三个步骤,合成过程异常的简单的不说,原材料也随处可见。 按照论文上给出的方法和步骤,这种新材料的合成方式,毫无疑问类似于‘手搓’。 没错,真正意义上的手搓都能搓出来。 如果这种方式真能合成室温超导材料,那么就连他都会忍不住会怀疑,人类以前在材料这一领域点的科技树,是不是全他么点歪了。 这种超导材料的合成方式,以及材料,都有些太过于‘廉价’了。 当然,徐川也没有第一时间就否认这种名为kl-66的室温超导材料是假的。 不管它的合成过程到底有多么的离谱,不管它的合成过程到底有多么的简陋,要对它去证实或者证否,都需要经过严谨且多次的实验才能做到。 而且老实说,在材料这一领域,这种类似的事情也不是不可能发生。 毕竟靠着一根胶带,就能粘出世界上最全能的材料‘石墨烯’,进而拿到诺贝尔奖,也是历史上真实出现过的事情。 这种事情,说出去别人都只会觉得这怕是哪个不懂科学的狗作者写的。 毕竟着实有点太离谱了。 而南韩这种kl-66材料也一样,别看它看起来合成过程着实有点离谱和简陋,但在材料这一领域中,也不是不可能出现的事情。 有时候,说不定你弄一个运气好到爆棚,对于材料一窍不通的‘锦鲤’放到项目组中,说不定还能给你带来好运,眨眼间就给伱搞出某种能让你后半生衣食无忧的新材料。 材料,这大概是一个抛开经验外,全是欧皇的领域了。 (本章完) 第四百四十章:核聚变航母? 对于这篇上传到arxiv上的常温超导材料的论文。 徐川并没有轻易的下结论,而是一遍又一遍的反复观看着论文,思量着里面的合成技术与各种超导参数。 哪怕是这种合成方式看起来异常的‘离谱’和‘简陋’,他也不能轻易的去断定结论。 对科研保持始终如一至的严谨,是一名科研人员人生中必备的座右铭。 揉了揉眼睛,徐川活动了一下身体,往后靠在椅背上。 从arxiv上的论文来看,这一次南韩那边上传上来的常温超导材料kl-66的数据并不是很完善,缺少了很多的东西。 给他的感觉有点像是急匆匆什么准备都没做好就传上来了的样子。 或者说,有点类似于‘民科’那种,为了掀起热度和流量,造个大新闻的感觉。 老实说,他有这种想法并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 毕竟,无论是科研领域,亦或者是其他领域,南韩那个国家爆出来的各种‘假新闻’,可以说得上是常态了。 而常温超导材料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真能出现,这是项改变世界的成果。 从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来说,它或许还比不上可控核聚变技术。 但常温超导代表的是能源传输和储存的方式的改变,能源利用效率的巅峰。而且它会极大的推动当今社会上常见的所有领域的发展。 如果是在可控核聚变技术没有实现之前,常温超导材料先实现了,也能极大程度的降低研发可控核聚变技术的难题。 可以说,从流量和热度上来说,这是一个几乎不次于可控核聚变技术的领域。 利用常温超导材料,来博一波眼球,对于那个国家来说,并不是什么做不出来的事情。 所以他有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当然,具体情况如何,还是得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不过还未等他起身,显示屏上,arxiv网站又有一条推送跳了出来。 《超导体lk-66在室温和大气压下表现出悬浮性及其机理》 徐川点开看了一眼,眼神中带上了一丝诧异和疑惑。 标题和概述虽然有些不同,但同样是常温超导材料领域的论文,同样是南韩的科研人员上传的,内容有什么区别吗? 总不至于一篇论文上传两次吧? 蓦的,他注意到了这篇arxiv论文作者的署名。 和上一篇论文不同的是,这篇论文的作者署名有六个,上一篇只有三个。 这一情况引起了他的好奇。 食指轻轻的点击了一下鼠标,他将第二篇论文也下载了下来。 有些意外的是,第二篇论文比第一篇论文要详细很多,不仅罗列出了相关制备方式,也附上了对这种kl-66室温超导材料的完整检测报告和实验数据。 从这方面来看,第二篇论文才更像是一名正儿八经科研人员上传的东西。 “有点意思。” 看着两篇不同的论文,徐川摸着下巴思索了起来。 从第二篇论文来看,这种kl-66室温超导材料的机理和实验数据几乎完美的符合超导材料的检测数据,并不像是造假的数据。 而从这个角度来看,代入进去的话,第一篇可能也没什么问题。 那第一篇论文和第二篇论文,可能是为了争夺科研成果? 毕竟按照学术界的规则,有很多奖项是颁发给第一个提出或做出这项成果的人的。 比如诺贝尔奖,不仅仅只颁发给第一个做出成果的人,还限制了获奖者的人数最多只有三个。 诺奖从来都不颁发给团体,哪怕是他带领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的人研发出了可控核聚变技术,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的人员也不会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当然,如果徐川将可控核聚变技术中各大难题全都拆解开来拿出去,以他单独一人,或者两三人的形式公布,包揽最近四五年的诺奖一点问题都没有。 无论是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模型,亦或者第一壁材料,亦或者是氚自持等技术,都是妥妥的稳定诺奖级成果。 不过他不可能这么做就是了。 倒是这种名为kl-66的室温超导材料,还真有可能。 都不需要它能稳定的保持超导现象,不需要它是商业化成品什么的,只需要证实了它具有超导性质,那么发现者获得诺奖是妥妥的事情。 如果是这样的话,出现这种一篇论文发两次,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前面那篇论文,很明显是为了抢占诺奖成果而率先公布出来的。 如果没有意见的话,接下来应该很快就会有相关的指责、扯头发等方面的新闻出现了。 对于这种事情,活了两世的徐川早已经见怪不怪了。 当然,他感兴趣的不是这些东西,而是这种kl-66的室温超导材料,是否真的可以复刻出来,且具备超导性能。 如果这要是真的,再结合他手中还没有公布出去的室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意味着什么,已经很明显了。 这足以说明,在室温超导材料领域,并不只有一条路线。 也意味着人类以前对于材料学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走了‘歪路’。 带着兴趣,徐川迅速起身,准备前往川海材料研究所亲自动手做一下复刻实验。 不管真假,反正目前他对这种简单的室温超导材料的合成方式相当感兴趣。 如果被证实为真,则意味着材料学可能将迎来一个超级大转弯,甚至可以说得上是‘调头’的发展了。 不过刚走出办公室的大门,就撞上了高层那边安排过来找他商议事情的专职人员。 “徐院士您这是有急事?要不我们改天再来?” 带着另一名同僚,高弘明刚赶到办公室的门口,就看到了匆匆走出来的徐川。 看到高弘明,徐川暂缓停住了脚步。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高层那边对于他之前和那位老人商议的过一些事情,已经开完讨论会了。 这效率,还挺快的。 想了想,徐川开口道:“也不是什么很急的事情,既然你们来了,那就先和你们聊聊吧。” 一边说,他一边转身返回办公室。 kl-66室温超导材料的验证,如果按照那两篇论文上的实验步骤,需要至少三天的时间才能做出第一批的复刻材料。 现在消息才刚传递出来,倒也不是很急。再加上复刻实验相当简单,也不一定要他亲自出手,找樊鹏越安排两个研究员进行复刻实验其实也足够了。 只是这条路,如果有希望,将是一条全新的赛道而已。 将两人带进自己的办公室,徐川泡了壶清茶,分杯递给了两人。 高弘明双手接过茶杯后,放到了茶桌上,开口介绍道:“徐院士,这位是我同僚,科学技术蔀,战略规划司的温远航同志。因我个人工作调动的原因,上面安排了温同志接手担任我之前任职的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的辅助管理工作。” “包括后续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研究所的转型和重组工作,也都将由温同志配合您进行开展。” 徐川点了点头,笑着伸出手和眼前这位看起来很有书生气质的中年男子打了个招呼:“你好。” 温远航温和的笑了笑,握了握手,道:“耳闻徐院士的大名已久,今天总算是有机会见到了。” “上面很重视您提出的意见,吩咐我们科学技术蔀这边配合您展开工作。经过开会研究后,安排我这边过来给您打下手帮忙解决一些日常工作,以后就多麻烦您照顾了。” 徐川笑了笑,道:“关于日常管理方面的工作,以后还得多麻烦你才行。我这边只是个学者,搞科研我在行,管理方面还得交给专业人士。” 温远航点头说:“这个请徐院士您放心,我来这里就是来协助您展开工作的。如果有什么问题,请尽管和我说。”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嗯,那以后就麻烦你了。” 见两人互相认识过后,一旁的高弘明接着道:“徐院士,这次我们过来,主要是三件事。” “第一个是栖霞可控核聚变项目工程的转型和重组,这方面将由温远航配合您进行。而关于重组后的研究机构的名称,以及选址,徐院士您这边有什么建议吗?”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思索了一下,道:“名字的话,不如就‘星海’研究院如何?毕竟我们的梦想是星辰大海。” 温远航笑了笑,点点头道:“很有梦想的名字,那关于选址呢?徐院士您这边有建议吗?” 对于星海研究院这个名字,他和高弘明都没什么意见。 取名这种事情,都是小事。只要这位别取个太离谱没法宣传的名字就行,上面也不会太在意。 更何况星海研究院这名字的确很不错。 想了想,徐川开口问道:“示范堆那边后续会重组成聚变能源公司,而实验堆工程基地这边后续有什么安排吗?” 高弘明:“实验堆工程基地这边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安排,后续大概会并合到聚变能源公司里面。不过要单独拆分出来也没有问题,徐院士您是准备将星海研究院放到实验堆工程基地吗?” 徐川点了点头,道:“这是最好的安排了。” “实验堆工程基地这边有完整的研究院和众多的研究设备,包括关键的聚变实验室也有。” “虽然它的占地面积并不是很大,但后面的栖霞山和周边场地有着充足的扩充潜力,可以随时进行补充。将星海研究院放到这里,不仅可以避免大规模的搬迁,也能最快的速度展开相关的研究工作。” 温远航点了点头,道:“可以的,这个后续我会和上面进行沟通。目前来看,应该是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的。” 一旁,高弘明接着道:“第二件事,是关于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修建的。” “经过高层领导那边的商议,已经批准了相关项目的立项开展工作。但还得麻烦徐院士您去一趟京城那边开会讨论一下。毕竟关于咱们修建一个多大能级、怎样规模、需要什么配套设备粒子对撞机,这些后续还需要商议。”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这些都没问题,后续我这边会做一个大致的计划文档出来的。” 点了点头,高弘明继续道:“最后就是徐院士您之前提到过的发展航天技术、重启载人登月方面的事情了,关于这件事,上面也做了批准。” “按照高层那边的指示,后续会将发展航天技术,以及载人登月方面的工作并入到即将成立的星海研究院这边来。由您这边担任总工程设计师,您看如何?”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当然,如果您这边解决手中的事情太多,精力有限,也没什么问题的。” 徐川笑道:“这个没问题,星海研究院成立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研究二代三代和小型可控核聚变技术。” “总体上来说,星海研究院在未来将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机构。除了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继续深入研究外,航天技术、材料、信息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也在计划安排中。” “至于时间和精力,我这边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无论是粒子对撞机的修建,还是星海研究院的主导,这些都是可以分步来的。” 对于上面的安排,他没什么意外,也没有拒绝。 无论是对他,还是对高层来说,这都是必要的。 虽说他并非航天领域的专业人士,但他在数学物理,以及材料学和天文学等领域的研究,足够支撑他领导主持这方面的工作了。 高弘明点了点头,笑道:“按照高层的安排,那这些工作和研究,就辛苦麻烦徐院士您了。相关的任职、项目的批复等文件,后续会送过来的。” 徐川笑道:“麻烦什么的算不上,我也得感谢国家能给予我这个机会。毕竟这些也都是我的梦想。” 高弘明笑了笑,道:“对了,徐院士,还有一件事想咨询一下您的看法。” 徐川:“请说。” 高弘明:“关于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是否有具备安放到航母上,为航母提供动力的潜力?” 第四百四十一章:聚变堆航母舰队 听到高弘明的问题,徐川就知道上面想做什么了。 将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安装到航空母舰上,核聚变航母么? 不得不说,这个想法相对比将聚变堆安装到航天飞机上要容易很多。 航母的体型比航天飞机或者说空间站什么的都要大很多,无论是长宽高,从理论上来说,应该都足够将聚变堆安置进去了。 唯一的问题在于如今聚变堆以及配套的设备过于臃肿了。 放到地面上还行,但是放到航母上,哪怕他重新设计,尽力去缩小聚变堆的体型,恐怕特会占据掉一艘航母至少五分之一甚至是三分之一以上的空间。 这是聚变堆本身的限制,要不然他也不想着小型化核聚变需要从其他领域入手了。 小型化核聚变装置,可不说直接将反应堆体型造小点不就行了的。 根据聚变反应自持的劳森判据和点火条件,等离子体数密度、温度、约束时间三者必须满足一定的关系。 而这个关系就要求等离子体密度和温度不能太低,这实际上就要求托卡马克或者其他磁约束装置不能太小。 因为太小就意味着需要极大的温度和密度梯度,会引起很多不稳定性。 当然,即便是占据了航母超过五分之一的空间,一个聚变堆,能给航母带来的改变也是极大的。 首先是动力和续航。 在可控核聚变强大的供能下,航母的续航可以说是近乎无限的,且其动力系统能强化到极致。 只要配套的发动机能够提供强大的动力,在聚变堆的支撑下,航母的速度飙升到快艇级别似乎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情况,想想还挺带感的。 一艘十几万吨的航母,航行的速度快到飞起,还不要担心续航难题,画面有点太美。 “有意思,这个想法是谁提出来的?” 徐川思量了一下,有些好奇的问道。 虽说某一种先进技术出现后,最先应用的领域一定会是军事。但将可控核聚变整体打包安装到航母上,他好像还真没怎么想过。 当然,他想的是更高级一点的东西,比如将聚变堆小型化后塞到航天飞机或者宇宙飞船上去。 不过可控核聚变的小型化以及航天发动机是两大难题。 如果要建造类似于航母这种形式的航天母舰,如今根本就找到能提供这么大推力的发动机。 或许在宇宙真空中可以,毕竟几乎没有阻力,随便给点推力就能往前飞。 但是放到大气层内,受重力的影响,压根就飞不来好吧。 现在上面想将核聚变堆放到航母上为其提供动力,对于他来说这似乎也不错,毕竟能收集些数据,为后续的聚变堆上天做些准备。 高弘明轻咳了一下,道:“这个想法是谁提出来已经不知道了,毕竟在可控核聚变没有出现之前,裂变堆动力的航母早就有了。” “而聚变堆航母,其实在很早之前,各国都有规划,只不过一直都是纸面上的东西而已。” “如今咱们做到了,自然会去想着将聚变堆放到航母上为航母提供动力和能源。” “正好咱们这边003号航母如今还在改造中,于是上面就想到了这方面的东西。找过科学院那边的相关专家教授了解过,不过高层还是想咨询一下您的看法。” 徐川点了点头,思忖了一下,开口道:“理论上来说,这应该是可行的。” “磁约束路线下的可控聚变堆的聚变功率与磁场强度的四次方成正比,而与腔体体积的一次方成正比。” “因此,同样聚变输出功率条件下,成倍地提高磁场强度可以大幅缩小聚变堆的体积。” “破晓示范堆是基于为苏江省提供电力而制造的中大型示范堆,其外场线圈使用了高磁场强度的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将其在磁约束的极限中缩小一些是可以做到的。” “当然,这个缩小也不会太小。按照我之前的计算,理论上来说,以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为外场线圈制造的混合型聚变堆,要稳定的维持住次约束能力、聚变能力以及五百万千瓦级别的输出功率的话,最小的直径也需要稳定在8.4米的直径。” “如果再算上配套的其他设备,按照初步的计算,其占地面积抛开发电机组,至少需要达到长二十米、宽十五米、高十米左右空间区域。” “我不知道目前的航母能否提供一个如此大区域来给聚变堆使用,但如果能做到的话,理论上将聚变堆塞进航母里面是完全可行的。” 顿了顿,徐川接着道:“如果能做到将聚变堆放到航母上,那么使用电磁加速轨道对舰载机、电磁武器等方面设备提供能源同样没有任何问题。”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米国的尼米兹和福特级航母,其核裂变反应堆能提供的动力好像还不到三十万千瓦。” “当然,尼米兹和福特级航母上裂变堆,所占据的空间应该也没有聚变堆那么大。” 徐川简单的将自己心中针对聚变堆的一些计算说了出来。 对面,高弘明不知道什么时候摸出来个小本本,正在愉快的记录着核心点。 虽然他并不是很能理解为徐川说的这些话,但光是500万千瓦级别的输出功率对比30万千瓦的输出功率,就足够让他兴奋了。 果然,对比起核聚变技术,核裂变就是个渣渣。 要是弄聚变堆航母舰队,再配上对应电磁武器,天下之大,哪里不可去? 欢快的将眼前这位大佬说的知识点简略的记录下来后,高弘明合上了笔记本,笑道:“很感谢徐院士您的宝贵意见,这些我都会完整传递回去的。” 徐川笑了笑,道:“能看到祖国强大,这同样也是我的梦想。” 高弘明并没有在金陵这边呆多久,和徐川见了一面,聊了些东西后,便带着一些资料返回了京城。 不过新来的温远航,就常驻在金陵这边了。 带着他去熟悉了一下环境和核心人员后,徐川便将栖霞可控核聚变研究所的重组转型丢给了这位温管理。 行政方面的工作,他不擅长,也没时间花在这个上面。 安排好这些事情后,徐川来到了川海材料研究所。 两年的时间,川海材料研究所在充足的资金提供下,已经扩张成了一家中大型的研究机构了。 如果不是徐川在有意控制它的规模,它的扩张速度能更快。 “关于南韩那边kl-66室温超导材料,模型验算那边结果如何了?” 研究所中,徐川找到了大师兄樊鹏越问道。 在昨天他就将自己在arxiv预印本网站上看到的论文消息发给了川海材料研究所,并安排了复刻实验。 虽然实验复刻需要三天左右的时间,不过川海材料研究所中,还有一个经历了两年时间发展的材料计算数学模型。 通过这个数学模型,在合成步骤和实验数据都有的情况,先用计算机做一个模拟测试,是没什么问题的。 “第一轮的模拟合成测试做了,结果并不是很好。” 樊鹏越摇摇头,接着道:“相关的数据我已经发你邮箱了。从模型的模拟测试结果来看,按照论文提供的方法将这种kl-66材料合成出来并没有问题。” “但是合成后的kl-66材料,经过数控模型的验算,并没有模拟出完整的超导性能。” 闻言,徐川有些好奇:“没有模拟出完整的超导性能是什么情况?” 樊鹏越:“可能是临时添加上的模块功能并不是很完善,在对这种kl-66材料做模拟测试的时候,发现它的一些超导现象时有时没有的。” “比如完全抗磁性,在多次测试的时候,会偶尔出现一两次无法验证抗磁性的结果。” “亦或者零电阻,这个更古怪。在多次模拟合成的材料测试中,在常温状态下一次都没有出现过,但将温度拉低到零下一百六十摄氏度左右的话,倒是能出现。” “这种奇怪模拟情况下,就很难判断这种kl-66室温超导材料是否真的具备超导性了。”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第四百四十二章:提前下场 听到这么奇怪的模拟情况,徐川也有点诧异。 超导现象时灵时不灵的,尽管只是模拟测试,并非最终的实验结果,但也能看出一些东西的。 尤其是纯数据模拟的材料测试,相对比复刻实验结果来说,它更能排除掉一些额外的干扰因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纯更有代表性。 “有点意思。” 摸着下巴思索了一下,徐川自语了一句后抬头道:“将计算模型的模拟测试数据整体打包一份发给我,我看看。” 以他的数学能力和材料能力,说不定有机会从这些数据中找到一些情况。 不过老实说,对于这种kl-66室温超导材料,他虽然很希望这是一条从未发现过的道路,但并没有抱有多大的希望。 抛开它的合成路线与材料什么的来说,kl-66的名称叫做‘改性铅磷灰石晶体结构’,其实就是掺杂铜的铅磷灰石。 尽管需要超过九百多的高温才能合成,但在自然界中,铜与铅磷灰石共生矿并不是没有,而且九百多的高温并不是什么难事。 在过去几十亿年的地址活动中,如果这种材料真的具有超导性,那么人们大概率是能从自然界直接找到的。 但科技发展到现在了,地球上的各种矿物,不说全部的种类都已经被发现了,至少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矿物都勘明了,但却没有发现过这种材料。 抛开这点外,还有一个关键点也让他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并不是很看好的态度。 所谓的‘改性铅磷灰石晶体结构kl-66’,通过arxiv上面的两篇论文来看,核心技术在于使用cucu2+取代了pb22+,诱发了微小的晶体结构畸变,从而让体积收缩0.48%,借此在铅离子和磷酸盐界面上构造出超导量子阱,并让这种kl-66材料具备了超导性。 但以他自己多年研究材料学的经验来看,这种替代应该是没法形成超导性的。 首先是铅和铜原子具有极其相似的电子结构,用铜原子代替部分铅原子不应该对材料的电性能产生较大影响。 其次在于如果他没记错的话,使用铜原子取代铅虽然并不是不可以,但理论上来说,完成这项目标需要的能量在热力学上相当高。 具体多少还需要具体计算,但理论上来说,绝对不是900度的温度烧个十几个小时就能做到的。 要了一份kl-66的数据和计算模型模拟数据,徐川在自己的办公室中展开了演算。 虽然通过单纯的数学计算,并没有办法断定这种kl-66材料并非常温超导体,但通过原子的形成能计算、声子谱、紧束缚模型等方式,还是可以大致的推算出来的。 【e5=ef-[(no–1)/no]*ei】 【设置变量cu等于3.615、单位金属维度3、边界.】 【计算工程所有pe/atom、计算工程所有减少总和c_eng】 【计算原子数量.】 对照着kl-66论文的核心数据,以及计算模型推测出来的部分数据,徐川利用川海材料研究所的软件进行重新编写模型。 这是计算材料学的核心之一,对他而言并不难。 花费了一些时间,徐川将重新处理好的‘包’放到了软件中,开始展开运行。 等待了十来分钟的时间,运行结果跳了出来。 【cupb(cu):△ef(ev)max=16.3mev、△ef(ev)min=12.6mev】 【cupb(cu3p):△ef(ev)max=16.1mev、△ef(ev)min=12.1mev】 【cupb(cus)1】 看着运算出来的结果,徐川摇了摇头。 从形成能计算结果来看,在kl-66材料中的形成过程中,铜原子取代铅需要的能量最高需要16.3mev,最低需要12.6mev。 哪怕是硫化铜,也需要最低8.7mev的能级。 这个结果,对于这种kl-66室温超导体的合成来说,是相当不利的。 九百多的温度,完全不可能将材料内部的分子加热到10mev数量级,也就意味着kl-66材料中的铜几乎很难取代铅原子。 而按照南韩那边的说法,kl-66的核心技术在于使用cucu2+取代了pb22+,诱发了微小的晶体结构畸变。 然后从形成能的计算来看,第一步就给掐死了。 取代都做不到,更别谈晶体结构畸变了。 摇了摇头,徐川重新做了一遍运算,确认结果没问题后,对kl-66材料的相互作用哈密顿量、声子谱两项数据进行了从头运算。 声子谱的计算结果发现kl-66材料未掺杂和铜掺杂的结构都存在虚声子模式,说明结构不稳定,进一步证实了形成能计算的结果。 而相互作用哈密顿量,在kl-66材料中,cu在费米能级会形成高密度平坦区。而量子几何学表明该区域为强局域化态,不利于形成超导,更易导致磁性。 “磁性,有点意思,难道这玩意是一种强磁材料么?” 盯着计算出来的结果,徐川思索了一下。 kl-66并不是室温超导材料,而是一种强磁材料这并不是没有可能的。 相反,从形成能、哈密顿量、声子谱三项数据的计算结果来看,它是一种强磁材料的可能相当高。 而且强磁材料也能表现出论文以及南韩那边发出来的视频中半磁悬浮的特性。 不过不得不说的是,这件事在网络上引起的热议还真不小。 在第二天徐川上课的时候,下课日常提问环节就有学生问起了这个事情。 “教授,关于南韩那边最近很火热的kl-66室温超导材料,您知道消息吗?这是不是真的?你怎么看?” 徐川笑了笑,调侃道:“我?我当然是坐着看了。” 闻言,教室顿时哄笑一片。 徐川清了清嗓子,咳了一下,接着道:“关于kl-66室温超导材料,我这边的确已经知道了。不过在复刻实验没有出来前,我也没法给出确定的回答。” “如果它真的是一种室温超导体,那么对于人类来说,这绝对的是历史上最辉煌的一刻之一,研究发明出这种材料的人,毫无疑问会获得诺奖。” “而材料学,也将因此迎来一个极大的改变。它的合成方式,将促使我们将材料合成的目光放到以前被忽视,被放弃的领域。” “也意味着在之前的材料领域,我们无疑是走了很多弯路的。或许一些性能极高的材料,能用更简单的方式合成出来。” 听到这话,教室中立刻就有学生追问喊道:“那教授,您觉得它到底有没有成功呢?”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想了想,开口道:“如果你是在昨天问我这个问题,我大概会告诉你我也不清楚。毕竟这种问题,一般需要等复刻实验的结果出来后才能回答。” “不过在今天的话,我倒是可以和你们聊聊。” 听到这个回答,教室中顿时就支棱起来了一片耳朵,甚至还有不少学生准备手机,开始进行录制视频。 徐川看到了,也没太在意,接着道:“在前两天知道kl-66这个材料消息后,我名下的川海材料研究所已经在进行复刻实验了。” “而出于兴趣原因,再加上化学材料计算算是我比较拿手的领域,我针对arxiv上的论文上提供的一些数据做了一些计算。” “通过针对kl-66材料的从形成能、哈密顿量、声子谱三项材料计算模拟。从结果来看,我更倾向于这种材料可能是一种强磁材料。” “首先是形成能计算,从计算结果来看,要让cu原子取代kl-66材料中的铅原子,至少需要10mev以上的能量.” “.所以整体上来说,我更倾向于它可能是一种强磁材料,而并非室温超导材料。” “当然,我这并不是肯定的回答,只是根据我所做实验与计算给出的一些推测。” “目前我名下的川海材料研究所已经在跟进这方面复刻实验了,预计后天第一批至第三批的复刻kl-66材料将会出来,到时候会对其进行测试,以验证它是否具备超导性能。” “关于kl-66具体到底是室温超导材料,还是其他的东西,一切都需要后续的复刻实验才能真正的回答。”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另外,明天我会将我做的这些计算数据整理出来,将其编写成论文发到arxiv上,如果有感兴趣的同学,倒是可以去看看。” “上面关于一些我独创的材料计算数学,还是很有意思的。” “我这边后面也会开一门计算材料学的数学课,专门授课这方面的东西,感兴趣的同学,后续可以报一下。” ps:双更求月票 第四百四十三章:无迈斯纳效应 一石激起千层浪,徐川在课堂上的回答,很快就被人传递到了网络上。 当然,与之一起上传的,还有他对kl-66材料的模拟计算结果。 他对于kl-66材料的判断,在这个室温超导领域流量爆炸的节点,可以说瞬间就引起了吃瓜网友们热烈的讨论。 【kl-66材料,川神出面否定了,不是室温超导材料,而是一种强磁材料!】 【嗐,空欢喜一场,要是真的就爽了,配合可控核聚变技术,电费我丝毫不怀疑能降到一毛钱一度。】 【模拟计算而已,当不得真。在复刻结果没有出来之前,在没有盖棺定论的现状下,任何人任何机构都不可能停下脚步,毕竟事关重大,傲慢就意味着败北。】 【的确,川神这波有点莽了啊。等复刻实验结果出来再表达自己的看法也没问题的。】 【???川神表达一下自己的意见都不行了,这就被你们打上了傲慢的标签?他老人家也没说一定的结果啊,只是根据计算分析做的初步判断而已,而且结果都会上传到arxiv上。】 【离谱,说傲慢的,你怕是连川神上传的论文都看不懂,就懂一手大道理了。】 【我不懂超导材料,但是我懂南韩那个国家,指望南韩那个造假成瘾的国家爱制造出超导材料,还不如指望小日子靠谱一点。】 【哈哈哈哈,6,绝杀!】 相对比网络上的热议,材料界对于这件事的看法倒是冷静不少,不过也有不少人很是诧异。 谁也没想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徐教授,这会就站出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了。 尽管比起吃瓜群众来说,材料界的科研人员更希望这种kl-66材料是一种室温超导体,但科研精神让他们在面对这种事情的时候,会保持着必要的冷静。 当然,这也和复刻实验目前基本都还在进行中有关系。 按照arxiv上的论文步骤,复刻实验的步骤其实相当简单,只不过时间就比较耗费了。 哪怕是第一时间就如同川海材料研究所一样展开了复刻实验,结果也还要再等一两天才能出来。 而在复刻结果没有出来之前,材料领域的研究员几乎很少有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的。 毕竟要是被打脸了,还是挺丢人的。 当然,像这位徐教授这种,已经做过了模拟计算,然后再表达自己意见和看法的,完全没什么问题。 哪怕是最终的复刻实验和这些模拟计算有差距,也没什么可说的。 毕竟理论是理论,实验是实验。 只是让材料领域众多研究员诧异的是,他的动作居然这么快。 kl-66材料相关的论文公布到arxiv上好像还没三天,针对性的形成能计算、声子谱、紧束缚模型结果就做出来了。 这速度,未免也有些太夸张了。 加州,理工大学材料研究院。 两名穿着白大褂的中年男子正在实验室中悠闲的喝着咖啡,等待着在高温炉中煅烧的铜和磷混合粉末。 按照arxiv上论文,这一步需要在550摄氏度的温度下煅烧48个小时,让混合物发生反应并形成磷化亚铜晶体。 而在过程中,只需要稳定住真空炉的温度就行,不需要其他的操作。 这对于如今早已经各种计算机智能控制的材料设备来说,简直易如反掌。因此他们有着充足的时间在实验过程中聊天休闲。 “听说华国那位徐教授已经完成了对kl-66材料的模拟计算?表示它只是一种强磁材料?” 喝着咖啡,霍恩比·伊登看向身边的同事询问道。 说起这个,同事点了点头,道:“嗯,相关的论文已经上传到arxiv上了,从那位徐教授的模拟计算论文的各项数据来看,恐怕这次kl-66材料,是室温超导体的希望不大了。”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位徐教授好像是一名数学家吧?”霍恩比·伊登想了下后问道。 闻言,同事伯恩·琼斯笑了笑,道:“是数学家没错,但他同是也是一名顶级的物理学家、顶级的天文学家、顶级的材料学家甚至是顶级工程师,设计师等等。” “别忘记了,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就是他亲手研发出来的。听说他当初研发高温超导材料的目的,就是为了可控核聚变技术。” “不可思议,数学,物理,天文,材料,还解决了可控核聚变技术,跨领域效应已经对他失去了效果吗?”霍恩比·伊登夸张摇着头感叹道。 “谁知道呢,这大抵又是一个牛顿高斯级别的妖孽吧。”伯恩·琼斯笑着道。 耸了耸肩,他又接着道:“老实说,即便是没有徐教授的这些计算,我其实也并不是很看好这种kl-66材料。” “且不说室温超导能否这样轻易的实现,光是在室温超导上放出的‘假消息’,几乎每年都有,然后股市割一波韭菜,慢慢的就没有了的消息,既无法被证实,也无法被证否。” “不过今年不同的是,股市还没起飞,就被那位徐教授一巴掌给啪没了。” 伯恩·琼斯说的并没有什么问题。 如果是按照历史上每年都会出现的常温超导材料的事件来看,相关的热度最起码会持续至少十天半月的。 然后在这期间,有关超导材料的股市则会猛涨一波,再滑落。 资本在其中猛割一波韭菜,甚至必要的时候还会亲自下场配合,比如弄个复刻实验数据,证实这种材料极有可能具备室温超导性什么,反反复复的收割。 然而今年还未等他们行动,就被人一巴掌就给呼没了。 哪怕是复刻实验还在进行中,谁也无法肯定这种kl-66超导材料是否具备超导性质,股市却完全没有以往的涨幅。 没办法,‘徐川’这个名字的名声,实在太大了。 尽管只是一些推测计算,但以这位大佬的数学能力来看,他的计算基本不可能出现什么问题。 毕竟这可是菲尔兹奖得主,亲手解决了两个千禧年难题的超级猛人。 这也导致了原本应该是火热无比的超导材料板块,现在如同一潭死水般波澜不惊,甚至还小幅度的下跌了。 徐川倒是没太在意这些。 他甚至都不清楚因为自己在课堂上发表的看法,导致一些资本家割韭菜的梦想破灭了。 这会他正在实验室中,亲手对复刻出来的kl-66材料进行超导测试。 尽管从材料计算的角度来看,kl-66是室温超导体的概率已经很小了,但徐川依旧希望它可能会是真的。 毕竟对于一名材料领域的学者来说,看到一条打破现有材料研发体系的道路,无疑是相当兴奋与刺激的。 三组复刻实验,按照论文完整的复刻出来了三份kl-66材料。 三份材料,其中一份徐川亲自进行验证,另外两份则分别交给两位在超导材料领域的研究员。 对超导材料进行超导测试,对于他来说,这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领域。 而看一份材料,是否是超导材料,最核心的指标莫过于它是否具备‘迈斯纳效应’,他第一项做的,自然是这个。 然而遗憾的是,在前后折腾了的数次后,徐川确信自己分配到的这块复刻出来的kl-66材料,并不具备迈斯纳效应。 毫无疑问,第一次的复刻实验是失败的。 当然,他也并没有就这样直接放弃和否定,在随后的时间中,他陆续对这份合成出来的材料进行了磁场、电阻、临界温度等多方面的测试。 最终确认了他手中的这份材料具备一定的抗磁性,只是相当微弱。 至于电阻、在前后数次降低温度进行测试时,发现它在250k(约-23c)的时候,电阻率陡降,但降低不到零。 而在7.1k时,材料的电阻会再次急速下降,无线接近于零电阻。 这份结果,基本符合了计算材料模型对kl-66做的测试。 在室温下,它没法表现出超导性,只有当温度降低到7.1k的时候,才会展现出超导性能。 然而这毫无意义,7.1k温度下,能实现超导性质的材料很多很多。而且在这份材料中,铅的超导临界温度就是-265.95c(7.2k) 这种情况下,很难不让人怀疑这种临界温度转变到底是材料本身的,还是里面的铅的。 完整的将所有的检测按照标准做完,徐川脱掉了手上的实验手套。 如果单从他手中的这份材料来看,kl-66材料是室温超导体的希望已经破灭了,也让他叹息了一下。 不过对一种材料进行验证,这不是一次复刻实验就能完成的。 偶然因素有很多,如果需要保证复刻实验没有误差的话,至少要做三组以上的对照。 等待了一会,另外两组检测结果也出来了。 从检测结果来看,对迈斯纳效应的观测全都失败了。 按照标准流程复刻出来的三份kl-66材料,全都不具备迈斯纳效应。 不过让徐川有些惊讶的是,其中编号为‘二号’的材料,表现出了类似于南韩那边发出来的视频抗磁性半悬浮效应。 虽然后续的检测证实了这只是一种抗磁性,但依旧引起了他的注意。 要是能找到这种抗磁性的机理,说不定还能有一些其他的发现。 另一边,实验室中,看着手中的检测报告,樊鹏越笑着道:“看来这次可以好好打一波那些南韩网友的脸了。” 三组由不同人员制造的材料,全都未检测到迈斯纳效应,可以说这种kl-66材料是室温超导体的可能性降低到了极点。 “打脸?啥情况?”实验室中,另一名做超导检测的研究员柴僳有些好奇的问道。 樊鹏越笑了笑,道:“咱们老板之前不是公开了模拟计算的结果么,表示这种kl-66材料更有可能是一种强磁材料,而非超导体。” “然后南韩那边的人就不服了,各种表示不服骂人。” “要是他们在自己国家的网上骂骂也就算了,还追到了咱们国家这边来了,不信你打开围脖,β乎软件看看,现在网上杠成了一篇。” “有站咱们老板的,也有站对方的,吃瓜群众更是不少。” “反正现在有室温超导材料的话题,都挺热闹的。” 闻言,柴僳有些忍不住皱眉问道:“不是,我就想知道,根据计算做出来的结果判断,这有什么不服的?还骂人?” 樊鹏越笑着道:“正常,南韩那边的老传统,也是那边的老习惯了。” “毕竟咱们和南韩那边关系比较‘微妙’,互相看不起对方。再加上那边有一部分的极端群体比较疯狂,眼里容不得沙子,喜欢追着咬人。” 听到这些,正在看检测报告的徐川好奇看了一眼,而后从口袋中摸出手机,默默的打开围脖,搜索了一下kl-66相关的话题。 【阿西吧,这个崽子在胡扯什么!】 【一定是在羡慕我们的室温超导材料,眼红所以诋毁?】 【一份模拟计算的结果而已,我们可是真实进行了超导测试的,磁石可以稳定的悬浮在kl-66超导材料上,这不比那所谓的计算有力多了?】 【我很怀疑,那位徐教授是不是为了保全自己手中高温超导材料的地位,才这样做诋毁的。毕竟我们的kl-66一出来,以后恐怕就没人买他的材料了。】 在围脖的一些热门视频下,的确能看到一些‘熟悉’的话语。 不过这些话语基本都被国人喷成了筛子。 在喷人这方面,大概没有那个国家的网友的战斗力能比得上国人了。 “这三份复刻实验的报告的电子版发我一下。” 扫了一下围脖上的热搜,徐川抬头朝着樊鹏越说了一声。 对面,大师兄樊鹏越笑着点头应了一声。 这次又有好戏看咯。 虽说这些追着喷的南韩网友已经被国人网友喷成了筛子,但不得不说,这种行为,的确挺恶心人的。 因为一份不同的意见,追到其他国家去狂骂,大概也就那个国家的人能做出来了。 如果是其他学者,大概理都不会理这些消息。 但换成他的这位老板,如果他没看到也就罢了,现在看到了,在结果出来后不回应一下,就不是他的性格了。 现在复刻实验结果已经出来了,完全符合模拟计算的结果。 想着那些在网上喷米共的南韩人在看到这三份复刻实验报告后脸上的表情,他就忍不住想乐。 你说你们去喷谁不好呢?来喷这位。 最关键的是你们自己在科学领域造假过多少次,自己心里就没点笔数么? 05年的时候,被誉为世界三大学术造假之一的‘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成果’纯属有意捏造。 15年的时候,学术界‘最大造假案’也在南韩发生,当时还有近两百名教授被送上了法庭。 怎么,这才多久?就好了伤疤忘了疼么? 第四百四十四章:聚变堆小型化的希望 拿到kl-66材料的复刻实验数据与超导检测数据后,徐川并没有第一时间将其就公开出去。 迈斯纳效应在这三组对照复刻实验中都已经确认了不存在,除非后续其他的实验室研究机构做出来的复刻实验展现出完全不同的结果,否则从这一点来看,就已经足够初步证实了kl-66材料并非室温超导体了。 不过徐川觉得,既然要做,那就做完美点,做到让人信服无可挑剔。 确认了迈斯纳效应不存在,剩下的关键点,就是找出这种材料为什么能够出现抗磁效应了。 毕竟无论是南韩那边发出来的视频展现出了强抗磁性能,还是他这边的复刻实验中第二组kl-66材料样品,都展现出了强抗磁性,做到了能够漂浮。 解释了这方面的原理,就足够锤死这种新材料室温超导特性了。 当然,他之所以要研究这方面的机理,也并不单单是想做的完美一点。更是因为这种机理引起了他的好奇。 不得不说,南韩这次研发的kl-66材料上展现出的强抗磁机理,的确有些问题。 从二号kl-66的材料抗磁性检测数据来看,它之所以能展现出悬浮的能力,在于复刻出来的部分多晶陶瓷样品中含有软铁磁成分。 这是它能在外部磁场的施加下悬浮起来的核心。 然而让徐川有些诧异的是,在外部磁场加到5t的情况下,这种软铁磁成分都没有饱和。 这意味着这种材料在抗磁性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所以哪怕即便是三组复刻实验全都没有观测到迈斯纳效应,他也依旧保留有对这种材料的研究兴趣。 毕竟强抗磁性的应用领域还是有不少的,比如磁悬浮、医疗、电机等等,若是能找到一种新的强抗磁材料,说不定有机会在一些领域取代原本需要的昂贵超导材料。 当然,对他来说,更让他感兴趣的,是这种机理背后的原理。 如果能找到这种抗磁性背后的机理,且能应用到真正的超导材料领域的话,说不定他能进一步的提升超导材料的临界磁场,进而更进一步的压缩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体积。 这才是他真正对这种材料感兴趣的主要原因。 这种材料,或许能让他找到一条通往聚变堆小型化的道路。 实验室中,徐川找了个研究员来辅助他的工作,针对性的对二号kl-66材料进行抗磁性测试与结构分析。 与此同时,第二波针对kl-66材料的复刻实验也再度展开。 不过与第一次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复刻,并不是为了验证kl-66材料的超导性,而是针对它的抗磁效应展开的。 徐川需要弄清楚,在合成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二号kl-66材料中多晶陶瓷样品的软磁效应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以及对应的晶体结构、原子替位等东西到底是怎么样形成的。 也需要弄清楚,为什么同样的合成步骤,一号和三号kl-66材料就没有出现这种强抗磁效应。 只有知道了这些东西,确认了机理,才能展开下一步的工作。 “老板,详细的磁化测量报告结果出来了。” 办公室中,柴僳带着一份检测报告匆匆赶了过来。 “我看看。” 徐川迅速从对方手中接过了检测报告,认真的翻阅了起来。 在物理学上,一般材料的磁性会分为顺磁性、抗磁性和铁磁性等数种。 比如铁磁性材料,就是是把材料放到磁场中或降到某一温度以下,材料被磁化,产生较强的磁场且材料具有明确的磁极,比如含铁钴镍等元素的一些材料,磁化后的材料可以保留铁磁性。 而顺磁性材料是把材料放到磁场中,材料被磁化产生一个较小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相同,大小与原磁场成正比,但撤销外磁场后就会消失。 至于抗磁性材料则是把材料放到磁场中,材料内部产生的磁场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反而会减弱总磁场。 一般来说,铁磁性材料放到磁场中会被原磁场吸引,而抗磁性材料会被原磁场排斥。 如果要简单的理解,就是抗磁性就是两块同极磁铁放到一起,然后你拿手用力去挤压它们。 使它们贴在一起需要的力越大,说明抗磁性就越高。 虽然这样说并不准确,但相对较容易理解且形象。 而从检测报告上来看,二号kl-66材料的磁化率达到惊人的-0.8225。 这一数值,放到一种非超导材料上来说,已经非常高了。 对于磁性,真空的磁化率是1,代表真空中的磁场与原磁场一致。 而普通抗磁性材料的磁化率为负值,但非常接近0。比如水、部分有机物、少量金属等都是普通抗磁性材料。 超导体的磁化率是-1,达到了抗磁性的最大值。与普通抗磁性材料显著不同,它具有100%的抗磁性。 因此,超导体会非常强烈地排斥外磁场,且能牢牢束缚住磁通线,而普通抗磁性材料只是轻微的排斥外磁场。 - 0.8225的磁通率,虽然距离超导材料-1的磁化率还有一定的距离。 但别忘记了,他们合成出来的kl-66材料,其实纯度并不算高。 如果继续提高纯度,这种材料的磁化率无限接近于超导体亦或者直接拉满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有意思,电镜结构什么时候出来?” 放下手中的报告,徐川看向柴僳问道。 “已经在做了,大概还需要二十分钟左右。”柴僳恭敬的回道。 点了点头,徐川开口道:“行,做完后报告第一时间给我。” 惊人的磁化率的确勾引起了他不小的兴趣,也意味着这种材料即便不是超导体,在某些方面也有着不小的潜力。 柴僳点了点头,转身走出了办公室,轻轻的带上了大门。 坐在办公桌前,徐川思索了起来。 从之前对kl-66材料的测试来看,他通过了铜的双带模型eg从约束随机相位近似(crpa)中确定相互作用值的轨道。 但并没有在材料的电子空穴中发现强制磁或轨道对称性破缺。 而在使用dft+u:cu掺杂的pb的两个绝缘体中在稳定绝缘状态和带隙中的杂质水平中起作用的机制10(po4)6o和v掺杂的srtio3掺杂过渡金属。 所以理论上来说,具有隔离的杂质(平)带,与掺杂位置无关。那即使在超导性的最佳条件下,自旋和轨道的波动对于接近室温的超导性来说还是太弱了。 因为它几乎不可能在常温状态下表现出超导性。 不过考虑抗磁性的话,情况或许就不同了。 理论上来说,在同一晶胞中掺杂不同类型的位置中,材料的间隙会导致两个自旋极化的杂质带。 而由于价带中相对非定域的不成对自旋,弱铁磁性是可能的。 再进一步的工作应该考虑化学计量、不同掺杂位置、超晶胞效应和磁交换相互作用量化的进一步变化的可能性. 办公室中,徐川默默的在脑海中进行着推导,时不时还拿笔在稿纸上演算一下。 脑海中的材料学知识与物理、化学领域的信息融汇在一起。 如果有人经历过他以前在课堂上证明ns方程最后一步的时刻,对于他这种状态一定会不陌生。 不过这会办公室中只有徐川自己,全神贯注的推导下,他也意识不到自己重新在今天返回了最梦寐以求的状态。 直到漫长的时间过去,带着电镜结构数据赶过来的柴僳轻喊了一声,徐川才回过神来。 恍若隔世般的错觉让他长舒了口气,看了眼电脑右下角的时间,他才发现不知不觉中已经过去了近半个小时。 “老板,电镜结构数据,出来了。”柴僳咽了口唾沫汇报道,为什么明明什么事都没做,他却感觉自己好像做错了什么的样子? 徐川点了点头,道:“放这里就可以了。” “好的。”迅速放下手中的检测报告,柴僳一溜烟的就跑了。原本他还有一些问题想问的,不过突然就改变主意了。 坐在办公桌前,徐川闭上眼回味了一下,半响,他才前倾身体从桌上拾起了电镜扫描结构报告,翻阅了起来。 “果然如此。在非相互作用水平上,kl-66是一种反转不对称weyl半金属材料。” “具有相反手性的weyl节点出现在时间反转不变量附近的不同能量处Γ和a三维布里渊区的点。而不寻常的韦耳电荷cw=±2并且通过平行于主体的表面上的拓扑保护的费米弧状态的两个分支连接c-轴。” “也就说,在kl-66材料中,cu原子自旋轨道耦合对材料能带结构和电子性质的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看了眼扫描结构图和相关的检查数据,徐川眼神中露出了一丝早已预判到的神色。 尽管被柴僳打断了推导,但他也并不是没有收获的。 从理论上来说,kl-66材料具备强磁性的核心原因,他已经通过推论大致找到了。 只不过是否准确,还需要看后续的实验。 或许这一次,他能将强抗磁材料与能带拓扑做一个完整的关联,进而将强关联物理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上去。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第四百四十五章:我不懂超导,但我懂南韩 在徐川忙碌着验证kl-66材料的强抗磁性时,材料界第一批关注kl-66材料,并对其进行复刻实验的结果,已经出来了。 最先发声的是米国的罗彻斯特大学名下的材料学院,在网络上公布了自己的复刻实验结果。 和川海材料研究所一样,罗彻斯特大学材料学院的材料学教授在复刻的kl-66身上,同样未能检测到迈斯纳效应。 不仅如此,在只做了一组复刻实验的情况,罗彻斯特大学的研究团队甚至没能复刻出强抗磁效应。 而与此同时,处于另一面的华国,华科院的研究团队也在arxiv上公布了复刻实验结果。 遗憾的是,华科院的研究团队同样没能在复刻出来的kl-66上观测到迈斯纳效应。 不过与罗彻斯特大学的研究团队不同的是,因为做了多组复刻实验的关系,华科院这边顺利的观测到了悬浮现象,表明了这种新材料可能具有的超导性能的潜力。 当然,仅仅是可能。 毕竟在这次的复刻实验中,除去迈斯纳效应未能观测到外,复刻出来的kl-66材料本身的电阻并不为零,甚至可以说得上相当高了。 不过华科院的研究团队表示,这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合成出来的材料纯度不够导致的,后续他们会进一步的再做复刻实验,以获取更多的数据。 两份复刻结果,在网络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有认定kl-66并非室温超导材料的,毕竟无论是徐川的模拟计算结果,亦或者米国和华国的复刻结果,都表明了它并非超导材料,更大的可能性是一种强磁材料。 有觉得kl-66依旧还有潜力的,毕竟华科院的研究团队成功的复刻出来了磁悬浮效应,如果再提纯一下kl-66材料的纯度,说不定电阻就下去了。 此外,也有在询问川海材料研究室的复刻结果什么时候出来的。 毕竟早在几天前,徐川就曾公开表示过川海材料研究所已经在做复刻实验了,很多人都在期待着这位大牛的结果。 在这些吃瓜网友讨论的正开心的时候,arxiv网站上,有人在第一时间关注到了徐川上传上去的论文。 【arxiv!那位徐教授上传了论文,复刻结果出来了!】 【怎么说?川神怎么说?】 【川海材料研究所做了三组复刻实验,均未观测到那个迈什么效应,不过有一组有强抗磁效应,观测到了悬浮效果。按照川神上传的论文来看,南韩这个kl-66基本凉了。】 【有观测磁悬浮效应,按照华科院的说法,这不是正好说明有超导的可能性吗?说不定是复刻出来材料纯度不够呢?】 【的确,说不定棒子留了一手,复刻步骤没给全。毕竟这可是室温超导,你要是研发出来了,你会全部公布出去吗?想想就不可能。】 【呵,别挣扎了,川神这次上传的不仅仅是复刻实验结果,还有kl-66磁悬浮效应强磁性原理,那个原理我看不懂,但从结果来看,根本就不是什么超导,只不过是材料具有磁铁一样的磁性而已。】 【kl-66是一种反转不对称weyl半金属材料,cu原子自旋轨道耦合对材料产生了影响卧槽,这都说的是些什么?】 【膜拜,不愧是真大佬。】 【(▽`)这怕是室温超导落幕最快的一次了吧?川神出手就是绝杀啊。】 【散了吧,室温超导要是能这样手搓出来,人类早就踏出银河系了。】 【乐,我还是那个意见,我虽然不懂超导材料,但是我懂南韩那个国家。】 【笑死,之前那些棒子呢?跳,再跳啊?】 在摸清楚kl-66强磁性的机理后,徐川将相关的资料整理了一下,上传到了arxiv上。 正如预料中的一样,材料学界早已有无数人在等待着他的复刻实验结果了。 在相关的复刻实验结果上传上去的第一时间,就被无数人下载了下来。 米国,罗彻斯特大学中,超导材料领域的顶级专家施穆埃尔·希斯教授手中拿着一份刚打印出来还散发着油墨香味的资料,认真的阅读着。 在超导领域,他有着十足的话语权。 米国,乃至世界都出名的钡-钇-铜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就是他发现的。 除此之外,第一批上传到网络上针对kl-66的复刻实验,就是他带人做的。 翻完手中的论文,施穆埃尔·希斯教授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 一旁,他的助理兼学生迫不及待的问道:“教授,结果怎么样了?kl-66还有希望吗?” 叹了口气,施穆埃尔·希斯教授开口回道:“从论文来看,恐怕希望已经不大,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希望了。”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感慨道:“不愧是大名鼎鼎的徐教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他就找到了kl66材料磁悬浮的背后机理。如果是给其他人做,哪怕是我亲自出手,一两个月都不一定有结果。” 虽然很希望kl-66材料是室温超导体,毕竟这要是真的,意味着材料学将迎来一个重大的变革与飞跃。 但遗憾的是,从最新的论文来看,希望已经破灭了。 尽管只是arxiv上的论文,但学术界谁又不知道那位徐教授的习惯呢? 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他根本不会对某一件事轻易的下结论并将其公开出来。 而且从上传到arxiv上的论文来看,无论是kl-66材料的复刻实验,亦或者针对kl-66材料出现磁悬浮现象背后的机理,那位徐教授都做了相当完善的解释,那些数据理论上来说更是挑不出任何的毛病。 听到回答,身边的助理兼学生沉默了一下,而后开口道:“这大概是室温超导领域的消息落幕的最快的一次吧?” 室温超导材料的消息,以往并不是没有过。 之前三元氢化物、硫化氢等领域的室温超导,哪一次不是闹的轰轰烈烈的,最少基本都会在材料界持续几个月的时间才会落幕。 毕竟要复刻证实,是需要时间的。 而这一次,从南韩那边上传kl-66的论文到现在,十天的时间有吗?结论差不多就已经被拍定了。 听到学生的感叹,施穆埃尔·希斯教授笑了笑,道:“其实这挺好的,这样就不至于浪费大家的时间了。” “毕竟学术争议这种事情,尤其是在室温超导材料这种及其重要的领域,往往需要耗费众多科研人员大量的时间去做验证。” “而现在,相信这篇论文出来,接下来恐怕就没多少研究机构会将重点放到这个上面了,大家都可以继续做自己的事情了。” 对于学术界而言,保持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格是基础规范。 而在这个基础上,一些学术争议、亦或者学术造假等事件会误导学术界的判断,导致错误结论的出现,破坏学术研究的规范性。 就比如14年的时候,被小岛国称为“国宝”、“岛国居里夫人”的小保方晴子轰动世界的“万能细胞”stap细胞学术造假案。 因为万能细胞的重要性,引起各国生物医学领域众多科研人员的重视,纷纷投入了人员进行复刻验证。 然而在浪费了众多学者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后,却发现这只是一场造假的科研。 毫无疑问,这是极其恶劣的行为。 而这次的kl-66,在有了这位徐教授的出手后,大概很快就能落幕了,快到股市都来不及割一波韭菜就没了。 只不过,让施穆埃尔·希斯感觉有些奇怪的是,在看完那位徐教授针对kl-66磁悬浮机理的研究论文后,他总觉得论文缺少了些什么。 倒不是说这份论文无法用于证明kl-66材料的磁悬浮效应并非来源于超导机理,而是一些其他的东西。 如果是单纯的证明磁悬浮机理的来源,这篇论文肯定是足够了的,论文中清晰明了的阐述了kl-66材料的磁悬浮效应的机理来源。 但他作为一名顶级的材料人员,在观看论文的时候,心里总有点这份论文少了点什么东西,不完整的样子,似乎被刻意隐藏了起来的样子。 然而对于计算材料学并不是很精通的他,却找不出问题在哪里,也想不出那被隐藏起来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ps:二更求月票 第四百四十六章:爆肝是项必备技能! 伴随着徐川丢到arxiv上的两篇论文,关于kl-66材料的讨论再度在网络上掀起了浪潮。 不过这差不多已经是最后的回光返照了。 毕竟kl-66的磁悬浮机理已经做出来对应的解释,除非后续有研究团队能在复刻出来的kl-66材料上观测到迈斯纳效应,否则基本不可能再出现转折了。 而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中,各国各科研团队公布出来的复刻结果,也算是全面证实lk-66并非超导体。 甚至就连南韩自己的科研机构,南韩超导和低温学会都公开发布了‘尚未有任何结果证实kl-66材料具有超导性’的消息。 尽管很遗憾未能在材料领域找到一条全新的道路,但对于室温超导领域来说,这也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这种类似的消息了。 徐川没在意外界的消息转折,这会他已经回到了南大,正在自己的办公室中做着推导与研究。 虽然经过计算和复刻实验,已经确认kl-66并非室温超导体,但他在上面的研究,也并非是浪费时间。 相反,在这种抗磁性的材料上,他发现了一种新奇的原子掺杂结构。 反转不对称的cu原子自旋轨道耦合对材料能带结构和电子性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核心在于费米弧状态电子的两个分支连接c轴打破了反转对称性。 进而导致狄拉克锥分裂为两个具有相反手性的weyl节点,从而导致非平凡的量子现象。 这是kl-66材料出现强抗磁性甚至能漂浮在强磁场中的核心机理。 也是一种物理学界、材料学界从未发现过的现象。 他探索的,也正是这种现象背后的秘密。 “教授,你回来了。” 办公室中,蔡鹏走了进来,一眼就看到了端坐在办公桌后面的徐川,惊喜的喊了一声。 若是在β乎上开一个提问:“导师是诺贝尔奖得主级别的顶级大牛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他蔡鹏绝对有资格回答!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跟着一位这样的顶级大牛学习,好肯定是好的。 然而很多时候让人绝望的是,这种级别的导师大部分的时间基本都不在办公室中,要么在参与国家级项目,要么则在忙自己的东西。 就像他,跟着自家导师两年多的时间,见过导师的面,简直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对于学生而言,绝大部分时候都像个留守儿童一样,学习什么的全靠自觉或者说去找找师兄师姐。 如果你遇到的导师,对于毕业的要求还高的话,那就更惨了。 好在他还有一位大师兄,谷炳虽然已经毕业离开,但还是在南大当数学教授的。 遇到了一些问题,他还能找这位大师兄求救。 只不过相对来说,他学的是微分方程,而谷炳学的代数拓扑和解析几何。很多时候没法指导他。 这种情况,他能做的,也只有通过威信或者邮箱将问题发给徐川了。 虽然基本都能收到回答,但通过这些方式去提问,效率比面对面提问肯定是要差不少的。 当然,对于这种情况,他也能理解,毕竟自己这位导师实在有点太‘牛β’了。 但理解是理解,可这样常年见不到人,总跟个留守儿童一样,他心里也苦啊。 听到声音,徐川抬头看了一眼,笑着点了点头,问道:“之前交给你的那个问题,做的怎么样了?” 上次回来的时候,他写了个问题给这个学生,以检查一下这两年来他的功底,方便后续给他做一个针对性的课程安排。 不过中途因为南韩那边kl-66材料的事情,耽搁了一段时间,时间肯定已经过去了当初说的三天了。 蔡鹏点了点头,快步走到自己的位置上,从抽屉中找到了稿纸,恭敬的递给了徐川,道:“上面一叠是前三天的思考,下面的部分是这些天我的一些想法。” 其实从拿到这个问题到现在,时间差不多已经过去了十多天了。 稿纸上的问题,他也研究了十多天,但没解出来,不过一些想法和思考,肯定还是有的。 徐川点了点头,伸手接过稿纸,认真的翻阅了起来。 “底子还行,这两年的时间还是有进步的。”看完答卷,徐川笑着说道:“不过在一些方面你走了不少的弯路。” 说着,他起身从办公室的墙角拖出来一面黑板,一边写,一边指点:“比如在这个模块进行求解的时候,你用了高斯消元法,将增广矩阵(a|b)作了初等行变换,化成了阶梯形矩阵再进行处理的。” “这种方式没错,但你不觉得有些太复杂了吗?” 看着黑板上的算式,蔡鹏挠了挠头,道:“还好吧?我觉得高斯消元法在这里应用应该是很合适的了。” 徐川笑了笑,道:“那你记得迭代吗?” 蔡鹏思索了一下,眼神陡然明亮了起来,脱口而出道:“高斯-赛德尔迭代!”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没错,当系数矩阵a严格对角占优或对称正定时,高斯-赛德尔迭代必收敛,从这方面入手,会比你使用的高斯消元法要更加简便。”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求解线性代数方程组是科学与工程计算的最基本问题之一,绝大多数的计算问题最终都归结为线性代数方程组的求解。” “而大规模线性方程组求解的主要困难在于其工作量,如何减少其工作量是你应该思考的关键。” “当然,这里也有我的失职,这两年的时间的确没教你什么东西。不过接下来几个月我应该都在办公室,可以好好的教你一下。” 办公室中,针对蔡鹏的答卷,徐川挑出了一些问题做了教导。 可能是由于自己的经历,无论是上辈子还是这辈子,他都是自学的比较多。因此对于带的几位学生,他也偏放养性质。 不过这种方式并不适合所有人。而且即便是放养,也还是要教导一些核心理论与思想方法的,不然迟早会跑偏或者说领悟不到核心。 过去了小半个小时,徐川停了下来,开口道:“今天就先到这里吧,我讲的这些东西你这两天好好吸收消化一下。” “另外,我列几本书出来,这两个月你好好的看看补补,在一些知识点上,你还缺少了不少,需要学习。” 一边说,他一边擦掉黑板上的算式,想了想后写道:《初等微分方程和边值问题》《特殊函数论》《微分方程数值解》《物理和工程的数学方法》《.》 列了六七本书后,他将手中的粉笔抛进粉笔盒中,拍了拍手,道:“暂时就这点吧,我给你三个月的时间去学习,中间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找我,三月后我来检测你的学习成果.” 看着黑板上列出来整整齐齐的六本书,蔡鹏忍不住干咽了口空气。 六本书,三个月的时间,平均一个月两本! 大佬!这不是网络啊,是数学教材啊! 蓦的,他想起了之前谷炳师兄跟他说过的一句话:“跟着导师学习,爆肝是一项必备技能!” 导师回来教他的第一天,他就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爆肝是一项必备技能。 让蔡鹏自己去学后,徐川重新坐回了办公桌前。 重新开始思索强抗磁材料与能带拓扑做一个完整的关联的可能性。 强关联电子体系问题是当今凝聚态物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复杂过渡金属氧化物(tmo)等材料中,由于强烈的电子-声子或电子-电子耦合作用,体系电子的集体行为决定其宏观性质,而单个电子动能的简单叠加不再起主导作用。 它会随着温度、磁场等外界条件的变化,材料的晶格结构、电子结构以及自旋排列等多种序参量相互纠缠在一起,导致极为丰富的相图结构。 进而显示出高温超导、庞磁阻等宏观量子现象,赋予材料具有巨大应用价值的新性质。 毫无疑问的是,在kl-66材料上发现的这种新现象,属于强电子关联体系。 但如果将这套体系用数学语言融入进去,以及进行解释,是相当麻烦的一件事情。 思索了一下,徐川从抽屉中取出了一叠稿纸。 【多轨道强关联体系中关联效应与超导电性的研究】 “s=(kb/e)ln(ge/gh)” 刚写下一个标题,还未等他深入展开,办公室的大门就被人敲响了。 “请进。”徐川应了一声,过来找他的是南大的新任校长谈绍元。 “徐院士,关于你上次说招收学生的事情,我这边已经让人做了一个初步的筛选,名单在这,你看看。” 谈绍元笑呵呵的打了个招呼后,将手中的名单材料递了过来。 徐川接过名单,笑道:“谢谢,不过这种事情,随便安排个助理或秘书跑一趟就行了,还麻烦谈校长您亲自送过来。” 谈绍元笑着道:“顺路跑一趟,有什么麻烦的。”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这次过来,除了名单外,还有一件事我想问问。” “嗯,请说。” 谈绍元轻咳了一下,道:“上次徐院士您在教学的时候说的,准备在南大这边开门计算材料学的课程,我想问问这个事情。” 一名诺贝尔奖得主,而且还是眼前这位被誉为可控核聚变之父的学者,这种顶级的大牛开设的课程,无论是放到哪个国家,哪所大学,都会受到极大的欢迎,吸引来无数的人才。 而抛开这些不说,对于有这门的课程的学校来说,绝对是妥妥的扩大学校的学校学术氛围和国际知名度的事情。 因此在当初十多天前,徐川上完那堂课后,他就关心的找上门来过。 不过那时候徐川已经离开了的南大,去了川海材料研究所那边做实验,直到今天才回来,而这一回来,他便迫不及待的找上门来了,想问问情况。 南大校领导的职位,在如今的学术界,可是妥妥的香馍馍啊。 毕竟这里有着华国乃至全世界的学术界第一人,只要这位还在南大,坐几年的时间,妥妥的能出各种成绩。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恍然想起了自己之前在课堂上说的话。 笑了笑,他开口道:“之前是有这个想法,毕竟在计算材料学这一领域,我还算是有一些的领悟,想着看看能不能传播下去。” 闻言,谈绍元迅速道:“那我这边去安排,尽快将相关的工作做好。” 徐川笑着说道:“这个不用急,虽说我有这方面的想法,但是我这边的时间并不稳定,专门开一个学科的话,我担心误了这些报这门学科的学子。” 想了想,他重新开口道:“这样吧,我主讲的这门计算材料数学课,也别当做什么主修和辅修了,咱南大这边开一门技术创新特色课程吧。” “我这边不定期的进行上课,提前进行预告,然后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来听。等什么时候我这边的情况稍稍稳定一点,再来开专门的课程吧。” 他原本的确是有开一门计算材料学的课的,不过在研究kl-66材料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些强关联体系中的东西。 而后研究的过程中又发现它似乎能促进可控核聚变装置的小型化,便取消了开课的想法。 毕竟相对比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重要性来说,开设计算材料课程就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了。 听到这话,谈绍元笑着点了点头,道:“可以的,这种徐院士您安排就行。如果需要开课的话,随时可以跟我说,我这边来帮忙安排。” 徐川笑道:“没问题。” “那就不打扰徐院士的工作了。” 谈绍元笑呵呵的离开了办公室,徐川则拿起了手中的名单材料看了起来。 “教授,您要招新的学生吗?” 办公室中,一直没说话的蔡鹏在谈校长走后好奇的看了过来。 徐川点了点头,道:“嗯,趁着最近几个月应该还有一些相对休闲的时间,准备带几个学生。” 蔡鹏兴奋的问道:“那我以后就是大师兄了?” 徐川瞥了他一眼,道:“你还是好好想想该怎么毕业吧。” 蔡鹏:“\φ(゜▽゜*)\” 第四百四十七章:这毕业是不是也太难了! 没理会这个突然就亢奋起来的学生,徐川低头看名单材料。 不得不说,相对比前些年他入学的时候,如今南大的数学系已经强大了很多。 如果说以前南大的数学系在全国高校中只能排到二流中下级别的话,现在已经能排到一流级别了。 无论是学生的质量,还是教师的规模,都壮大了很多。 翻阅了一下名单材料,徐川从中间挑出来了八个人选,准备对这些人做个面试。 当然,他不可能带这么多的人,这八个人,最终还要砍掉一半。 花费了一些时间对这八位学生分别做了个面试,徐川最终锁定了四个名额。 两个研究生,两个博士生。 其中最优秀的那个博士生原本已经收到了剑桥大学数学系的offer,发表了两篇sci二区的论文,最高的影响因子都有16+,不过在听说徐川在招收学生后,便果断的提交简历,然后参与面试。 虽然他已经收到了剑桥大学数学系录取通知,但相比较之下,能成为诺菲双奖得主+可控核聚变工程总设计师的学生,剑桥大学的offer就毫无吸引力了。 哪怕剑桥大学的数学系相当厉害,能在全世界排到前十,但学校厉害不代表他申请到的导师也厉害啊。 要不是这次这位大佬招收学生限定在南大,他都没什么可能有这个机会。 毕竟国内的数学天才还是很多的。 在南大,他还能排到前茅,但是放到整个华国,比他优秀的多太多了。 如果再放宽到全世界,甚至都不用招收外国学生,光是那些出去留学的,只要听说了这个机会,恐怕都得跑回来。 只是说,有时候人生就得靠点运气。 南大,数学系的实验大楼。 在三楼走廊尽头一间视野最开阔的办公室外,三男一女,四名学生像是约好了一般,几乎同时来到了这里。 虽说那位徐教授说是让他们在今天九点以后过来,但大家不约而同的集体提前了半个小时的时间。 对于四人而言,能被这位大佬收为学生,可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第一天上课,自然要提前给人留个好印象。 办公室中,徐川并不在,只有蔡鹏一个人在里面学习。 看到敲了敲门走进来的四人,蔡鹏起身笑着招呼道:“你们是导师新收的学生吧?教授昨天已经跟我说过了。我叫蔡鹏,以后就是你们的大师兄了。” “大师兄好。” “蔡师兄好。” “.” 刚入学的四个小萌新的连忙恭敬的打着招呼,蔡鹏则是一脸的笑容,沉迷在一声声的师兄中不可自拔。 招待四人在沙发上坐下之后,蔡鹏给他们倒了一杯清水,笑道:“教授可能还要等一会儿才过来,你们先在这里坐一会儿吧,我还有亿点书要看。” 接待好这四名新生,他便回到了自己的位置,继续埋头看书。 办公室中,四名新生伱看看我,我看看你,又看看正在学习的蔡鹏,面面相觑。 “大师兄这也太努力了吧!” “当教授的学生,要求这么高的吗?” 大道至简,大β至诚。 不得不说,在接下来等待徐川到来的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蔡鹏努力看书学习的样子,的确给四位新生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虽说能读到研究生和博士的,大家都肯定是认真对待学业的。但这种一刻都不放松,全神贯注每时每刻都投入在学习里的,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 如果蔡鹏能知道他们心中的想法,一定会狠狠的翻个白眼。 三个月学六本教材,如果是你们,你们肝不肝? 这他么不肝上天,都完不成任务好吧。 一行人在办公室等到了半个多小时,九点出头,徐川准点来到了办公室中。 看了眼办公室的学生,他笑着打了个招呼:“都来挺早啊。” “教授。” “教授好。” “.” 看到徐川到来,四名新生迅速站了起来,拘谨的打着招呼。 老实说,对于自己这位学业生涯末期的导师,四人其实都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认知。 当然,认识肯定是认识的,毕竟经常在电视上,学校的横幅上,公示墙上等各种地方看到。不过他们的认知也仅限于此了。 以往隔着手机电视屏幕,或者说在公示墙上等地方看这位大佬可能没什么感觉,顶多感叹一声牛逼。 然而这会以学生的身份直面对这种顶级大佬,哪怕已经经历过一次面试了,但压力感依旧是扑面而来,让人紧张不已。 徐川看到了几名学生的拘束,不过也没在意,他笑了笑道:“不用紧张,既然人都到齐了,大家就互相介绍一下吧,也都认识认识。” 四个学生,年龄最大的那个博士生叫丁瑞,也是之前那个收到了剑桥大学数学系录取offer的。 这名学生本科阶段读的是应用数学(南大那时候的数学系只有这一个专业),硕士学的是泛函分析方向,现在进入了博士也还是在钻研泛函分析。 第二位叫童杨,也是博士生,目前主攻专业是解析几何。 第三位是四人中唯一的一个女生,叫殷诗,研二在读,考研成绩相当不错,四百分满分她拿了三百九十三分,另外也有一篇sci论文已发表,虽然仅仅是sci三区,但已经相当优秀了。 第四个叫容新霁,年龄最小,才二十岁,今年才刚进入研一,属于保研的那种。但他在imo上拿到了个人金牌,属于天赋极高的那种选手。 本来这种学生一般都是直接去水木或者北大的,不过这个容新霁可以说是徐川的迷弟,便抛弃了水木和北大跑来了南大。 如今也算是如愿以偿,顺利的成为了徐川的学生。 互相介绍认识了一下后,徐川笑着开口道:“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我的学生了。我会尽力的去教授你们,传递与你们知识。” “不过你们也知道,我平时因为有不少自己的研究和项目,教导你们的时间可能并不会太多。这点在当初面试的时候我就和你们说过了,如果有介意的,我可以重新替你们找个导师。” 对于自己的时间,徐川还是知道的,所以他又特意重申了一次。 不过对于这四名学生来说,能报上这位导师,还要什么自行车? 见没有一个退出的,徐川接着道:“既然你们都做出了选择,那就需要你们在接下来的时间中拿出加倍的努力了。” “不管如何,我并不希望看到你们在我手下浪费自己的时间和天赋。所以我会不定期的对你们进行检查与考核。” “当然,如果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你们弄不懂的可以发邮件或者信息给我,我看到了会及时回复你们的。此外,你们也可以去找数学的谷炳教授,他之前就是我的学生,相信能给你们解答一些疑惑。” “而日常的学习什么的,我一般不做要求,平常的时候你们看什么书,看什么论文与期刊这些都由你们自己决定。但我希望你们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这是决定你们自己人生命运的事情。” “至于毕业,我对于每一个学生的要求都不低。如果是独立完成,最少是一篇sci一区的top期刊论文。” “如果是合作完成,我会根据你们学习和研究的方向为你们挑选一些难题,你们在其中选择一个进行解决就行。” 听到这个要求,四名新生几乎同时倒吸了口凉气。 毕业要求最少是一篇一区的sci论文,这要求,老实说在国内的高校真的高到吓人。 哪怕是在数学圣地普林斯顿那边,拿这个标准当做学生毕业论文要求,恐怕也没几个。 两个研究生可能还好点,毕竟都是低年级的,还不是很清楚sci一区top期刊是个什么要求。但两位博士生就人都麻了。 哪怕是对于已经手握两篇sci二区论文的丁瑞来说,这要求也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 难怪他们的大师兄蔡鹏那么拼命了。 或许合作完成这位导师挑的难题会更简单点? 简单告诉了几位新生在学习上的一些要求和标准后,徐川停顿了片刻,继续道:“另外,关于你们未来的学习方向,我这边再给你们一次机会,可以重选,也可以按照简历上的来。” “至于我这边擅长的方向和领域,在校园网上关于我的介绍上有,你们可以去看看。我给你们一天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了解,选好了方向之后在明天早上前将选择发到我的邮箱就可以了。” “还有其他的问题吗?” 几名新生摇摇头,回道:“没有了。” 人群中,丁瑞原本还想问问关于毕业合作完成难题的标准是什么,不过看到其他三人都表示没问题,他也就没问出来。 徐川点了点头:“那行,今天就到这里了,你们好好准备一下” 说完,他便离开了办公室,也没管几名学生,今天他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去做。 徐川离去,办公室中重新活络了不少。 四名新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 这就完了? 人群中,丁瑞想起了什么,走到了正在学习蔡鹏身边好奇的问道:“蔡师兄,导师对于毕业的要求这么高的吗?一篇sci一区的top论文,这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 蔡鹏笑了笑,道:“夸张?如果你知道毕业选择合作解决的难度的话,就不会觉得一篇一区sci论文难了。” “什么难度?”丁瑞好奇的问道。 蔡鹏感兴趣的看了他一眼,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反问道:“你不会是想着合作完成毕业难题吧?” 丁瑞点了点头,道:“的确有这个想法。” “真是勇气可嘉!”蔡鹏鼓了鼓掌,接着道:“我想问问,你知道除了我以外,还有两位已经毕业了的谷炳师兄和阿米莉亚师姐吗?” 丁瑞点点头,道:“这个还是知道的,他们有什么问题吗?” “那你知道他们解决了什么难题才毕业吗?”蔡鹏神秘一笑问道。 “什么难题?” “世界级数学猜想——布洛赫猜想的证明!”蔡鹏回答道:“你是学泛函分析的,可能不太了解这个猜想,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但孪生素数猜想你应该知道吧?它的难度和孪生素数猜想差不多。” 听到这话,丁瑞忍不住咽了口唾沫,颤颤巍巍的问道:“难道谷师兄他们,解决了一个这样的猜想才毕业的?” 蔡鹏笑着点了点头,道:“我很看好你,丁师弟!” 闻言,丁瑞嘴角抽了抽。 见鬼的合作的解决难题,如果毕业的要求是这种,他这辈子恐怕都别想毕业了。 世界级数学猜想,还是和孪生素数猜想一个级别。 亏他之前还想着合作完成毕业难题,真要选择这条路,他丝毫不好怀疑自己永远都毕不了业。 太可怕了!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本章完) 第四百四十八章:星海研究院成立 对于新招收的这些学生的讨论,徐川自然是不知道的。 不过即便是知道了,也不会在乎。 想要从他手底下毕业,没点真材实料,想都别想。反正他丢不起那人。 出了办公室,坐上车,徐川直奔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实验堆基地。 当然,现在这个地方已经改名了,从原本的可控核聚变工程中脱离了出来,改成了‘星海研究院’。 今天是星海研究院正式成立的第一天,他作为研究院的院长,肯定要过去主持一下相关的工作的。 当然,更重要的,还有开会商议安排接下来的可控核聚变、航天技术等方向的发展。 十点钟,剪彩仪式在徐川的主持下准点开始,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炮竹声和漫天飞舞的彩带,星海研究院成立了。 这是一家效仿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与马普协会结合体而在国内做出的‘试点型’研究机构。 通过这所研究院,可以实现理论-应用-工业化一套流程的完整转化,无障碍的和国内绝大部分的企业进行合作,极大的节省了研发科技项目的时间与流程。 上午完成剪彩仪式,下午则是召开高层会议熟悉一下相关的人员。 不过其实除了战略规划司那边安排过来做日常管理辅助工作的温远航,以及航天领域的一些负责人和研究员外,星海研究院的人员大部分其实也都算是熟人。 毕竟都是原本栖霞可控核聚变项目工程中的人,互相间也都有一些了解。 星海研究院成立后,抛开后勤、维护、规划、对接等与科研工作没太大关系的部门外,暂时划分出来了四个研究所。 分别是‘能源研究所’‘航天研究所’‘信息研究所’‘材料研究所’。 而这些研究所下,又划分出来不同的研究室。 比如能源蔀,目前设立的除了二代、三代以及小型化可控核聚变研究室外,还有电池领域的研究室、核能研究室、热能研究室等等。 从名字就可以知道,这些研究室分工明确,负责不同领域的研究。 可控核聚变项目是一个超级工程,尤其是在前后调遣了各大研究机构的研究员和工程师后,在示范堆建造的后期,整个项目光是研究员就接近三千人。 哪怕是聚变能源公司那边划过去三分之一左右的人员,留下的研究员与工程师们依旧高达两千多人。 要对这么多人做安排,可不是一件小事。 好在这些工作有温远航和韩锦等人辅助,否则光是处理这件事,他就没精力去干其他的了。 在中高层互相熟悉了一下后,剩下的,毫无疑问自然是开会讨论以及各蔀门各研究室的工作安排了。 毕竟星海研究院如今养着超过三千人,每天光是人员的工资等方面的花销,就是一笔大数字。 所以在研究院正式成立,所有人员顺利入职后,相关的研究工作就需要尽快展开了。 而这种涉及到具体研究项目方面的工作,徐川一个人也把控不住所有的细节。 当然,他也不需要把控住所有细节和研究项目的规划分配。 如今在他的位置上,只需要提出要求,规划方向,然后和四个蔀门的负责人进行交流,确定能不能做,再分配下去就足够了。 至于具体通过什么方式,如何研发实现目标,那就是各蔀门和各研究室内部的工作了。 解散掉中高层的交流碰面会后,徐川留下了四个研究所的负责人,日常事务主管温远航、两位副院长韩锦和赵鸿志等人,开了场小型的高层会议。 “关于各蔀门的研究工作,四位负责人回去后可以将相关的计划安排发给我。我这边先看看。” “另外,关于各研究所的主要研究目标,我这边分配一下,你们记一下。” 闻言,四位负责人纷纷掏出了笔,准备做记录。 徐川见状,接着说道:“首先是能源研究所,在接下来的主要目标是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方向,这个没什么问题吧?” 能源研究所的负责人梁曲连忙点头道:“没问题,小型化可控核聚变路线是早就已经定下来了的方向,只不过具体怎么做,后续还要再开会讨论。” 徐川点了点头,道:“嗯,这个后面再说。” “另外,除了小型化可控核聚变为主外,再分配一个任务给你们。” “电池领域的研究,可以安排人手展开研究,无论是锂电池领域,还是氢氧燃料电池,亦或者熔盐堆电池,都可以作为方向。这个后续你做一个报告给我,看看有哪些适合投入研究的领域。” 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已经解决了的情况下,电池毫无疑问是最为火热的研究领域之一。 无论是手机电脑等各种电子产品,还是电动的新能源汽车,亦或者其他医疗、航天航空等方向,都离不开高能量密度的电池。 虽说他个人名下的川海材料研究所也在研究锂电池,但这并不冲突。 单纯的锂电池也并不能占据所有的市场领域,哪怕在他解决了锂枝晶难题后,依旧有着大量的领域应用着不同的电池。 梁曲迅速将任务记录下来,接着道:“还有其他的吗?徐院士?” 徐川思索了一下后回道:“二代和三代可控核聚变也可以做一些研究安排,之外暂时没有其他的了。” “当然,如果你有合适的其他研究方向,也可以做报告提交给我,我会审核的。” “没问题。” 说完能源研究所的工作,徐川转头看向航天所的负责人。 “航天所的主要方向是发动机,在后面,星海研究院这边会成立重启载人航天乃至探月工程的项目。” “而目前我对你们的要求,就是设计和构思一款大推力的发动机,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很高。” “至于目前的工作,你们需要先整理出大致的方向与可行的相关技术,后续我看过后会再来开会和你们进行讨论。” 航天研究所的负责人翁筠宗是从川都航天研究机构那边调过来,可能是因为是外来户的关系,并没有过多的说话,只是点了点头表示没问题。 徐川也没太在意,继续将四个独立研究所相关的方向和目标安排了下去。 从今天起,星海研究院这艘船,也算是正式启航了。 而它的目标,也只有一个。 那就是星辰大海! ps:二更求月票 第四百四十九章:航天发动机的方向 星海研究院正式成立后,徐川的工作就成了三点一线。 紫金山脚下的别墅居家,南大校园中上课和指点学生、星海研究院处理初期的项目工作。 而除了这些外,剩下的时间,便是用于研究kl-66材料中发现的新原子掺杂结构机理和多轨道强关联体系了。 时间就这样过去了近一周,还有半个月的时间,就又快到新一年的元旦了。 星海研究院,航天研究所的一间会议室中。 徐川坐在椅子上听着航天所总负责人翁筠宗的汇报。 虽然重启载人航天乃至探月工程项目指示文件暂时还没下来,但相关的项目落在星海研究院这边,或者说像可控核聚变工程一样,在这边成立一个新的研究机构,已经是板上钉钉的注定的事情。 而航天技术的发展,对于徐川来说,重要性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完成后,差不多能排到第一位了。 毕竟,星辰大海才是最让人向往的方向。 “目前来说,在航天领域的发动机这一块,主要是大气层内使用的化学燃料推进发动机、外轨道使用的电推进发动机这两块。” “化石燃料火箭主要使用液氧煤油燃料、液氢液氧燃料、液氧甲烷燃料、偏二甲肼燃料和固体燃料这几种。咱们的长征系列火箭使用的燃料以液氧煤油为主” 会议室中,翁筠宗对目前各国的航天方向做了一个简单笼统的汇报。 通过这些天参与的会议,通过翁筠宗的口,通过查阅的一些资料,徐川对国内外航天工业与相关发展的情况也算是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听完这些后,他开口道:“从你汇报的这些资料来看,如果发展航天飞机的话,液氢液氧应该是最合适的燃料了。” 翁筠宗点了点头,道:“嗯,液态氢氧燃料的确是目前最常用,也是性能最高的火箭推进剂燃料。” “不过由于液氧液氢的超低温性质,无论是保存还是使用,都是相当麻烦的事情。咱们国内在这方面的技术相对落后不少。” 微微迟疑了一下,他看向徐川开口道:“恕我直言,徐院士,尽管这些年咱们国内的航天技术发展的速度相当快,但终究是起步较晚,在航天技术上和米国、沙俄等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 “目前咱们发展的运载火箭,无论是长征系列,还是神舟系列运载火箭,其运载量基本都在三十吨以下。三十吨以上的高载量运载火箭,咱们并没有太多的经验。” “而如果是要发展航天飞机技术的话,大载量的运载火箭涉及再加上航天飞机相关的技术,涉及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顿了顿,他接着道:“虽说涨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这种话很难听,但根据咱们国内目前的航天技术进行判断,想要完成载人登月,尤其是通过航天飞机这种技术,可以说是一件几乎做不到的事情。” 听到这话,徐川也没太在意。 就事实而言,航天领域的发展的确如翁筠宗说的一样。 因为航天,尤其是载人航天登月等方面的技术很难带来等价回报的原因,抛开上个世纪米苏冷战时期,航天技术后面各国其实基本都没什么太大的投入。 就拿华国来说,目前而言,华国航天事业的预算,2020年只有一百三十亿rmb,不到一百五十亿rmb的资金,而且这还是长征、神舟、北斗、嫦娥、天宫等各种项目加在一起总和。 听起来很多,但其实已经相当少了。 要知道,在上个世纪的时候,米国为了能够实现载人登月,制定了阿波罗计划,在上面的总投资,就超过了二百二十亿米金。 如果按照米国的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换算到今天来,这个数字差不多要翻七到八倍左右。 也就是说,实现一次载人登月差不多要花一千五百亿米金。 当然,这种换算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毕竟那时候技术相对并不成熟,投入的资金自然更多。 而如今的载人登月,在航天技术相对成熟的现在,自然是花费不了那么多钱的。 但从这笔数据来看,也足以看得到在航天技术上投资是一件多么耗费资金的事情了。 而且不单单是资金,载人登月涉及到核心技术,实在太多了。 光是一个大载荷的运载火箭,就涉及到有箭体、动力装置系统、控制系统、遥测系统、外测系统、安全控制系统等等各方面,更别提航天飞机了。 载人航天技术,牵扯到一整套几乎完整的工业体系,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牵扯范围比可控核聚变技术还要广泛。 在这方面进行投资和研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的。 想要在航天技术上追上来,甚至是超过去,难度很高。 其他的不说,光是在运载火箭的载重这一块。米国在上个世纪六十年研发的土星五号超重型运载火箭,其推力达到了3400吨、而运载能力在近地轨道和月球轨道分别达到了118吨、45吨。 而国内,目前运载能力最强的是长征五号,其推力最大879吨、运载能力近地轨道25吨、月球轨道暂无数据。 从这方面来看,只能说道远任重。 对于这些差距,经过了解后,徐川自然是清楚的,不过他也没有放弃。 对于一名科研人员来说,最不怕的应该就是直面自己所遇到的困难了。 思索了一下,徐川看向翁筠宗,开口问道:“如果说在能提供百万千瓦时的电能的情况下,有什么适宜的电推进发动机技术能做到百吨级别的运载能力吗?” 听到这个问题,翁筠宗愣了一下,旋即皱起了眉头。 思索了半响,他苦笑着摇摇头道:“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我的解答范围,对于电推进系列,我了解的并不是很多。” “毕竟在川都航天基地那边的时候,我主要负责的是化学燃料运载火箭方面的东西。” 想了想,他接着道:“如果你需要电推进方面的东西的话,我倒是可以推荐一个人给你。” “谁?在国内吗?”徐川问道。 翁筠宗点了点头,道:“当然在国内,天宫空间站的总设计师杨弘院士。他对于电推进相关的技术应该是国内的顶尖了,应用于天宫上的世界顶尖级的霍尔推进器就是他设计的。” 徐川点了点头,道:“行,我这边回头找找杨院士。” 翁筠宗看了眼徐川,想了想犹豫了片刻后还是开口道:“关于电推进发动机,老实说我个人而言其实并不是很看好。” “无论是离子推进器还是霍尔推进器,虽然的了解不深,但这两者的推力都不大。应用在外太空的卫星或者空间站上足够了,但是如果现在大气层内应用,恐怕没个四五次的更新换代很难做到。” “毕竟推力实在是太弱了,还在毫牛级别。” “而对于比研究电推,我更建议模仿米国那边的航天路线,利用化学燃料来做推进。至少这是一条已经走过了的路,我们成功的把握更大。” 闻言,徐川笑了笑,道:“你说的没错,化学燃料推进技术的确是一条已经走过的路,更成熟,我们也能摸着石头过河。” “但它的潜力基本已经到头了,可以说很难再往前拓进。这点我想你也很清楚。” 听到这话,翁筠宗认可的点了点头。 化学燃料火箭技术虽然成熟,但比冲几乎已经没法再往前提升了。 徐川接着道:“如果说想要在航天技术上超越米国为首的那些西方国家,咱们必须要另辟蹊径。” “而电磁推进毫无疑问是未来的关键,尤其是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已经实现了的前提下,发展大比冲的电推更是必要的。” 顿了顿,他接着道:“当然,目前来说,咱们的路线并没有确定。无论是传统的化石燃料推进发动机,还是电推进发动机,都在考虑当中。” “具体的发展方向,等到载人航天和载人登月的工程落地后,会再召集航天领域的专家进行讨论研究的。” “而现在咱们的工作,就是梳理出各种推进与相关发动机的优劣势,等过段时间的项目会议再来进行讨论。” “放心吧,我并不是听不进去建议的人,该商量的商量,该讨论的讨论。” 听到这话,翁筠宗半提起的心也稍稍放下了不少。 在从川都航天基地那边调配到这里来的时候,他收到的指令是全力配合这位徐院士的研究工作。 这意味着什么自然不言而喻。 但老实说,跨行如跨山,不同的领域之间的壁垒不是那么容易就跨越的。 尤其是在可控核聚变与航天工程这两个几乎完全不相干的领域。 他有些担心这位可能会执着于某一个他认为可能会实现,但目前的确很难做到的技术上,进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最终进展缓慢或一无所获。 这并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不过在有了这句话后,他倒是放下了不少的心。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第四百五十章:大载荷电磁推进系统的难题 在和翁筠宗聊过后,徐川便迅速找到了负责日常事务管理的温远航,麻烦他帮忙安排一下和天宫空间站的总设计师杨弘院士的见面。 对于徐川交代的事情,温远航自然相当重视,迅速联络了科技蔀那边,通过科学技术蔀联络上了杨弘院士,然后安排好了的相关的行程。 徐川也没耽搁时间,在行程确定后随即坐高铁来到了九泉航天基地。 在这里,他见到了天宫空间站的总设计师杨弘院士。这是一位约莫五十岁出头的中老年男子,个子并不是很高,但看起来却相当精悍。 整个人的风格颇有点不像是科研人员,倒像是工地上打螺丝的工人的感觉。 “徐院士,欢迎欢迎~” 因为有了科学技术蔀那边事先的沟通,杨弘院士今天下午便在办公室中专门等待着,在徐川到来后,他热情的笑着起身握了握手,打了个招呼。 “杨院士,您好,冒昧前来打扰您的工作了。”徐川礼貌的微笑着打了个招呼。 “嗐,这是哪里的话,徐院士您可是咱们国家的大功臣,来来来,快先请坐。”杨弘热情的招呼道,亲自烧水泡茶。 端着一杯清茶,两人寒暄了几句后,徐川亦直接切入了正题:“杨院士,这次过来打扰您,主要是有些关于电磁推进方面的问题想和你咨询了解一下。” 天宫空间站是华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目标,目前还处于建造阶段,而这位杨总设计的工作自然很忙,能抽出些时间来和他进行其他的工作的交流也很不容易。 “请说。”见聊起正事,杨弘也收敛起了脸上的笑容,认真的对待起来。 “是这样的,我想咨询了解一下,如果说在能提供百万千瓦时的电能的情况下,有什么适宜的电推进发动机技术能做到百吨级别的运载能力吗?” 听到这个问题,杨弘皱眉思索了起来。 过了一会,他抬起头摇了摇头,回道:“难,或者说几乎没有。” 微微顿了顿,这位杨院士接着道:“其实在航天技术上,除了化学燃料,我们也一直在积极寻找替代性空间动力来源,以使航天发射和航天器在轨运行更高效、更经济。” “然而就目前的技术来看,化学燃料在大气层内依旧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至于电推进,老实说,目前的电推进,除了能在外太空供卫星和空间站用用外,在大气层内,它连一颗鸡蛋都推不起来。” “就拿我这边研发的应用于天宫空间站的霍尔推进单元来说,它的设计是het-5000百千瓦级大功率级,设计运行功率为50到100kw,推力为2到5牛。” “运用在外太空的天宫上,四台这样的霍尔推进器理论上足够天宫实现所有的变轨以及紧急运行了。” “但放到大气层内,它也就顶多能载动一瓶普通五百毫升的矿泉水而已。” “哪怕是米国那边研发的最先进的霍尔电推的公开数据已经达到了160kw了,其推力也没超过两位数。” “这种级别的推力,距离徐院士你要求的百吨级,差距实在是太大太大了。这已经不是说你能提供充足的电能就能解决的问题,涉及到难题太多了。” 听到这个回答,徐川也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老实说,这个答案距离他心中的预期差距实在太远了。 思索了一下,他开口问道:“那提升电磁推进的核心难题在哪呢?” 闻言,杨弘院士思忖了一下,回道:“如果说要解决电推进推力的难题,其核心无疑就是要解决推重比的问题了这个问题了。” “在技术方面,电磁推挤其实已经成熟的应用在卫星、空间站等设备上十几年了,但这几十年以来的发展提升其实的并不大。” “如果是用化学燃料作为火箭推进发动机,从结构到发动机还是比较好做的,燃料输送系统,控制系统不算复杂,简单的管路即可实现,其原理从戈达德到v2至今没有显著变化。” “但如果是电推,首先必然需要消耗巨大的电能并在短时间内释放。” “以我目前研究的霍尔推进器为例,因为提供推力需要大量高温高压气体来产生反作用力,而火箭发动机根本不会像卫星电推发动机那样把氙离子像微风一样吹出,它更猛烈。” “这就需要更加强大的磁场来为氙离子加速,将其加速到几十千米每秒甚至是几百千米每秒才行。” “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则是工质。” “不管电推进的比冲如何大,它无疑是需要消耗工质的。” “目前来说,各国卫星上使用的电推,其工质主要是氙气。而氙气的价格相当昂贵,被誉为气体中的黄金。如果仅仅是供卫星保持轨道或者一些变轨调节什么的,几公斤的氙气也就顶天了。” “但如果是用作火箭发射或者说航天飞机,老实说需要多少吨氙气,我都不知道,也没法计算。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每一次发射的成本无疑是相当昂贵的。” “此外,电推进高速喷出时带来的温度,摩擦等等一系列问题对于发动机尾部造成的损伤、电极侵蚀、电离温度提升等问题也都是难题.” 杨弘院士简单的描述了一下电推进发动机增强推力方面的问题,听完这些后,徐川思索了起来。 虽然他没怎么研究过航天方面的技术,但这位杨院士简洁的语言还是让他明白了问题的核心所在。 从这些问题来看,要解决电推进的推力难题,其核心有两到三个。 其一在于强磁场与静电加速。 毫无疑问的是,要通过电磁推进发动机来提供庞大的推力,那么将电离工质加速到极高是肯定的。 这个速度可能是几十千米每秒,也有可能是几百千米每秒,但毫无疑问它都能够得上光速这个单位了。 哪怕仅仅是千分之一甚至是万分之一光速,这也是个相当可怕的数值了。 第二个则是工质。 目前电推进的主要工质是氙气,虽然他不知道氙气的具体价格,但这位杨院士都说了不便宜,恐怕那的确也不便宜了。 所以寻找一种廉价的替代品则是必须的。 毕竟要将几十吨甚至是上百吨的物品送上外太空,需要的工质数量绝对不会少。 至于第三个则是一些发动机方面其他问题了。 安静的思索了一会,徐川忽的抬头问道:“杨院士,如果我能解决磁场和工质的问题,那这种电磁推进发动机有没有可能实现?” 闻言,杨弘诧异的看了过来,惊讶的问道:“解决磁场和工质?这两个你怎么解决?” 徐川笑了笑,道:“你先告诉我,在解决了这两个难题的基础上,大推力的电磁推进系统有没有办法做到?” 虽然自认为这两个难题目前几乎没法解决,但杨弘还是思索了一下:“如果能解决磁场和工质的话,电磁推进的推力肯定能大幅度的提升。但具体能提升多少,我没法判断。” 顿了顿,他看向徐川,好奇的问道:“所以你准备怎么解决磁场和工质这两个问题?” ps:二更求月票。 第四百五十一章:空天发动机!(求订阅月票) 对于电磁推进来说,制约它推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很多。 不过最主要的是两个。 一个是大功率高密度的电源供应,另一个则是强磁加速场了。 电磁推进,从名字就知道,无论是哪一种,都离不开带电源的供应。 太阳能帆板即使不考虑远离太阳而导致的功率衰减问题,国际空间站那种体积,也才能提供120kw左右的电能供应。 而120kw的电能,对于当前的电推进系统来说,能提供的推力不过是5n左右而已。 推力越大,对于电能的需求越高,这是电磁推进系统注定的指数关系。 而强磁加速场决定了将电离后的离子的速度,离子喷出的速度越快,能形成的推力也就越大。 至于工质,其实反而并不是技术难题,它只不过是值不值得的考量罢了。 毕竟氙气再昂贵,如今的工业界也有办法批量生产。 当然,对于徐川来说,抛开技术难题外,考虑实用性也是他需要做的事情。 而对于杨弘院士的好奇,他笑了笑回道:“如果说是其他方面的难题,或许我还想不到什么解决的办法。” “但磁场和工质,我说不定还真有机会解决。”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杨弘接着道:“杨院士应该知道高温铜碳银复合材料吧?” 闻言,杨弘点了点头,道:“这个我知道,但如果你是想将高温铜碳银复合材料应用到电磁推进系统上的话,难度恐怕不小。” “无论是体积还是额外的冷凝系统,都会极大的增加电磁推进系统的重量,这对于航天来说,无疑是增加了负担的。” 徐川笑着说道:“理论上是这样没错,但我最近有个研究方向就是常温超导材料以及如何提升超导材料临界磁场,目前已经有了一点方向。” “虽然还不知道结果,但是如果能成功的话,用于电磁推进系统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听到这话,杨弘愣了一下,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他想问问是什么材料什么方向,但到了他这个高度,自然很清楚相关研究的保密性。 思索了一下,他看向徐川问道:“那工质呢?” “就算是磁场你能够解决,工质也是关键,氙气的价格比黄金都还要贵。如果完成一场航天任务需要的工质过多,那还不如使用传统的化学燃料做推进。” 闻言,徐川淡淡的笑了笑,道:“那就不使用氙气好了。” “不用氙气,那用什么?氩气?”杨弘又愣了一下,好奇道:“氩气虽然的确比氙气要便宜,但目前还处于研究方向,而且支撑完成一次航天任务,需要的氩气也不会少到哪里去,不一定会比化学燃料便宜。” 徐川笑着摇摇头,道:“不,使用氮气就好了,氮气的价格相当低廉,分离也简便,足够支撑航天任务了。” “目前的电推进使用氙气的原因在于氙气电离最容易,其他工质的电离难度大。” “而电离氮气的难题,如果是采用传统的手段,那自然是相当难的。但放到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上,就完全不是问题了。” “氮气一千多度的电离温度,对于可控核聚变技术来说,完全不是问题” “等等,或许有更便宜的.” 说着,徐川突然愣住了,自言自语的陷入了思索。 对面,听到一半的杨弘心头有些痒痒的,但也没去打断徐川的思考。 他知道,如果今天对方的思索有收获的话,说不定能给航天工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改变。 从刚刚简洁的话语中,他明白了眼前这位青年大致意思。 利用可控核聚变技术来为电磁推进系统提供磅礴的电能,以及通过高温电离廉价的氮气等工质,再配合他正在研究的强临界磁场超导材料,来为电磁推进系统提供推力。 这应该就是眼前这位对于新一代电磁推进系统的完整构思了。 不得不说,从理论上来说,这一套技术,只要相关的核心都没问题,那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或许是在一个领域中钻研太久,那些耳闻能输的困难在他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在面对这种前沿领域的科技构造时,他的思维有些僵硬了,没有了往日的大胆举例,谨慎求证的想法。 这大概是每一名科研人员在经历了漫长的研究工作后,几乎都会诞生的东西。 也是在学术界为什么大部分的突破性工作,几乎都是青中年的时候做出来的原因。 陷入构思中的徐川,丝毫没有在意外界的环境。 脑海中,一张电磁推进系统的构想图,在一点点的完善。 蓦的,他突然抬起了头,眼神明亮的看向坐在他对面的杨弘院士,带着些兴奋的语气询问道:“杨院士,你这里有黑板吗?” “黑板?”杨弘愣了一下,道:“有倒是有,不过不在我办公室中。需要的话,我去取过来?” 徐川点头道:“那麻烦杨院士帮忙取一面黑板和粉笔过来,我有点新想法。” “行。” 杨弘点了点头,起身走出了办公室,不一会便拖着一张移动黑板过来了。 徐川迅速上前,拾起粉笔在黑板上开始绘写。 脑海中的构想图,在他的手中逐渐呈现在黑板上。 一旁,杨弘好奇的看着逐渐呈现在黑板上的怪异图像,有些不解。 不过伴随着徐川开始给每一个模块标注解释,他整个人逐渐愣住了,瞳孔中带着震惊和讶异。 半响,落下最后一笔的徐川将手中的粉笔抛进粉笔盒,转身笑着看向杨弘,开口道:“这是我刚刚临时构思出来的一点想法,杨院士你看看。不过我没学过绘制工程图,所以画出来的东西有点丑还请见谅。” 看着呈现在黑板上的结构图,杨弘忍不住咽了口唾沫,道:“你是怎么想到用压缩空气来当做工质的?!” 闻言,徐川笑了笑,道:“廉价!” “一开始的时候,我想的是利用氮气这类相对廉价且容易制造的工质来代替氙气或者氩气作为发动机的工质。” “但不管再怎么廉价,它们都是有成本的。” “既然这样,那为什么不直接从大气层内进行获取呢?”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这两者的含量占比超过了总成分的百分之九十九,可以说只要在大气层内,这两者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尽管氮气和氧气相对于氙气氩气这类气体来说更难电离,对于电离的要求更高,但如果是用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来做供能,要对空气进行电离,可以说毫无压力。”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直接通过增加一个吸气压缩装置,直接从大气中汲取氮氧等工质,直接为电磁推进系统供应。” “这样一来,这种推进装置在大气层内直接就解决了工质与续航的难题,只要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提供的能源足够,理论上来说,它能一直翱翔于蓝天之上。” “至于深入外太空,这就需要启用航天器本身携带的工质了。” “但相比较直接从地面上就发射使用比较,在高空中切换形态,再爬升至外太空,毫无疑问需要的工质数量要少很多。” “杨院士觉得这个想法如何?能否做到?” 对面,杨弘深吸口气,压下心头的震撼,缓缓道:“这简直是我见过的最惊奇的电磁发动机设计了结构了。” “惊为天人!” “但不得不说,如果你能够解决可控核聚变小型化以及强磁电流加速场的问题,还真有可能做到。” 徐川笑着道:“我准备将这一套电磁推进系统命名为‘空天发动机’!” “空天发动机,空天发动机” 杨弘念叨了两声,眼神明亮的说道:“即适用于航空,也适应于航天的发动机!” “如果你真的将这套发动机设计制造出来了,这将是航空与航天领域最大的转折改变!” “甚至,它将成为未来星际远航时代的主流发动机之一。” “毕竟从理论上来说,它不仅仅适用于地球,凡是拥有大气层的星球,它几乎都能适应。” 徐川笑了笑,道:“考虑外星球什么的,目前来说还太遥远了。” “不过从理论上来说,它的确适应航天领域,又能适应航空领域。所以我才叫它空天发动机。” 顿了顿,他开口抛出橄榄枝:“怎么样,杨院士,有兴趣吗?来星海研究院和我一起研发这一套新型发动机。” 杨弘脸色很明显的意动了一下,张了张嘴,不过答应的话还是没说出口。 他苦笑着摇摇头,道:“很感谢徐院士的看重,不过我没法答应这个,毕竟我现在还挂着天宫空间站的总设计师的职位。” 闻言,徐川不好意思的笑笑,他倒是差点忘了这个事情。 这挖人直接挖到另一名总设计师的头上,嗐! 对面杨弘笑着道:“不过我倒是可以向你推荐个人员。” “谁?” ps:晚上还有一更,求月票! 第四百五十二章:新一代局座? “咱们以前探月工程的副总设计师孙泽院士。” 杨弘院士推荐了一个名字,接着道:“他曾经在04年被任命为咱们嫦娥一号卫星研制队伍的副总设计师,协助分管测控、数传、天线、机构与结构、热控、数管、供配电六个分系统的总体技术管理工作,相信他丰富的经验能帮到你不少的忙。” “而且在电推进领域方面,孙泽院士也颇有研究。” 顿了顿,他接着道:“本来我是想推荐探月工程的总设计师叶建培院士的,不过叶院士如今已经八十多岁了,早已经退休颐养天年。” 徐川点了点头,道:“谢谢,我回去后了解一下。” 杨弘笑了笑,道:“另外,徐院士,我还有个不情之请。如果这种新型空天发动机研发成功了,能否和我说一声?” “毕竟它的一些思路和理念,对于研究电推进的我来说,有很大的帮助。” 闻言,徐川笑着说道:“嗐,我还以为是什么呢,这个完全没问题。” 想了想,他接着道:“不如这样吧,杨院士您在星海研究所担任一个荣誉顾问职位如何?” 杨弘想了下,笑着点头道:“这个可以,如果在电推进方向遇到了些什么问题,也可以电话或者邮件联系我,看看能不能帮上一点什么。” 徐川笑道:“那就这样说好了。” 九泉航天基地中,徐川和杨弘聊了很久,咨询了不少电推进发动机方向的问题。 带着答案,他回到了金陵。 坐在自己的办公室中,徐川打开电脑将脑海中整理过的一些信息记录了下来,然而开始重新安排工作的重要性。 抛开去京城找探月工程的副总设计师孙泽院士后,接下来最重要的工作无疑是研究kl-66材料中的机理。 老实说,在去九泉航天基地之前,徐川还真没想到自己之前在kl-66材料中的发现,重要性会进一步的提升。 原本去研究kl-66材料,只是出于一名科研人员应该做的严谨辨认,求证kl-66材料是否是室温超导材料。 而后面发现的那种新型机理,亦只不过是试着去研究一下,看看能不能通过它来增强其他超导材料的临界磁场。 现在看来,无论是小型化的可控核聚变,还是空天发动机,都和这项技术挂上勾了。 正当徐川思索安排着工作的时候,办公室的大门被敲响了,他随口应了一声请进,走进来的是温远航。 “徐院士,关于载人航天工程与探月工程的立项文件,批示下来了。”手中捏着一份文件袋,温远航快步走了过来,语气中带着些兴奋。 “嗯?我看看。” 徐川抬起头,放下手中的笔从对方手中接过文件袋。 载人航天工程与探月工程的立项,对他来说,也是一件值得庆祝喜悦的事情。 拆开文件袋,里面是一份正式的红头文件。 《二零二一年华国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立项批示》 翻阅了一下文件,有些出乎徐川的意料是,原本他以为会是两项的工程被统一成了一项。 而且原本以为会放在星海研究院名下的工程,现在并没有放在星海研究院名下,而是直接像之前金陵可控核聚变项目工程一样,直接划分到了国wu院名下。 不光如此,和之前他负责核聚变工程师,项目的总负责人也没有在文件中敲定。 放下文件,徐川带着一丝疑惑的目光看向温远航,这位保持星海研究院和高层沟通的温主管肯定知道原由。 注意到徐川的目光,温远航笑着开口道:“是这样的,徐院士,关于这次的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高层领导经过商议后,决定统一成一个项目,并让我好好给您解释一下。” “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咱们国家目前战略核心仍然在可控核聚变领域,无论是在与其他邻国修建跨区域电网,亦或者普及国内可控聚变电站的建设,这才是当前重要的事情。” “毕竟目前来说,咱们还是脚踏实地、着眼于当下的国家发展更重要。不过经过高层领导经过开会讨论,认为您的意见也同样重要,探索外太空同样是咱们的未来。所以折中了一下,将载人航天工程与载人登月工程合并到了一起。” “至于总负责人这一块,本来是按照之前的计划选定您的,但经过高层领导开会商议后,还是决定问问您的意见再说。” “主要是这项工程后续涉及到一些国际竞争方面的东西,可能会有一些不好的舆论之类的问题出现。” 听到这话,徐川立刻敏锐的意识到了什么,问道:“上面准备开启载人航天载人探月工程这条竞赛轨道了么?” 温远航笑了笑,小小的拍了个马屁道:“徐院士还是厉害,直接就猜中。”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正如您猜测的一样,经过高层领导开会商议后,咱们打算用航天战略来牵制那些西方国家。” “可控核聚变技术至如今已经出现一个半月快两月了,咱们的破晓准备正式并网发电,而其他国家不可能在这方面没有一点动作。” “根据我们的情报了解,无论是米国,还是沙俄,亦或者欧盟,樱花国,南韩等国家,可以说只要有能力独立进行可控核聚变工程的,都开始推进各自的可控聚变示范堆工程。” “目前各国的进度我们正在收集中,暂时还无法得知具体他们到哪一步了。但正如徐院士您以前说的,在已经明确了复合型托卡马克路线可行的基础上,其他国家只要大力投入研发资金和人力物力,总有一天会研发出属于他们自己的聚变技术。” “尽管他们没有您的存在,但在可控核聚变技术路线上,他们也有着的丰富的经验,只要下定决定,在未来他们总能追上来。” “所以在好好的掌握咱们目前拥有的优势,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同时,开辟出另一条竞争路线,将我们的那些对手拉进去,尽力的去拖延他们的发展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载人航天与载人登月工程的重要性被拔高了一个层次,进入了到了国家重点战略工程项目中。” “而在这项工程中,咱们在未来的时间中,肯定会向外发布和公开一些带有‘忽悠’性质的目标以及话语。” “比如载人登月,登火等计划,包括在月球和火星上建立永久性的居住基地,开采矿物等等目标,以促使对手在载人航天这块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 “当这些目标打出去后,又没有实现的话,肯定会在总负责人的名声和声望造成一些打击。所以高层那边经过商议后,决定暂时先不任命总负责人,让我来询问一下您的意见。” “毕竟,无论是对于您个人还是对于祖国来说,您优秀的学术名声与声誉,都是很宝贵的财富,也是荣耀与骄傲。” 听到这,徐川恍然明白了为啥航天工程这种东西会归国wu院直接负责了,也明白为啥总负责人会空白了。 这是想让他去当这个总设计师,来为国家站台忽悠其他国家吗? 新一代局座? 听来倒是还挺有意思的。 ps:二更求月票 第四百五十三章:没人比他更懂忽悠 在航天上,华国的实力并不强,这是事实。 尽管近些年的发展相当迅速,在小载荷的运载火箭技术上已经完全不弱于米国等西方国家,而且还启动了自己的探月工程、空间站工程等项目。 但相对比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米国就有着将宇航员送上月球的实力来说,差距还是挺大的。 毕竟如果按照这种来算,他们目前的航天技术,还不如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米国。 这种情况下,想要让以米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重视华国的航天竞赛,将对方拖入这个赛道,难度还是有点大的。 毕竟忽悠别人,也总得让别人相信你才行。 你本身的实力摆在这里,除非能直接用将航天员送上月球用事实证明自己,否则别人都不一定会理会你。 当然,对于华国来说,重启航天竞赛,将米国拖入这个领域,拖延对方研发核聚变的进度,还是能够做到的。 毕竟国家体量就摆在这里。 再加上一代dt可控核聚变技术已经实现,二代和三代可控核聚变都需要氦三,而氦三的珍贵程度不亚于氚气,且几乎无法通过人工手段合成。 而地球上的氦三很少,月球很丰富,借用研发二代可控核聚变的名义,去开启航天竞赛,米国怎么说也会跟上一些脚步。 如果这个时候再有个学术威望很强的学者来支持航天工程,比如他,如果直接担任探月工程的总设计师,米国恐怕也会慌。 毕竟一开始在可控核聚变领域,他们没重视导致自己进度严重落后。 这类同样的事情,谁也不敢再赌一次。 不过对于徐川来说,虽然这种事情听起来挺有意思的,但和他内心一直坚定的科学理念近乎背道而驰,产生了极大的冲突。 无论是上辈子还是这一世,他一直都在遵循一名学者,一名科研人员应该做的事情而去做事和学习。 对于一名学者来说,如果目标不再是追求真理,那这个人其实差不多也就废了。 至少在学术这条道路上,未来几乎很难再进步。 而且老实说,在他看来,就温远航说的这些目标,还真不是忽悠。 毕竟他是真的想做载人航天,载人登月等工程的。 像他以前和老人聊过的改造火星,那才叫.咳,那叫做谈理想和梦想。 至于载人航天、探月、登火等工程,如果拿这种当做忽悠,他又要是给干成了,这战略性忽悠怕不是会直接变成战略性恐慌。 思索了一下,徐川开口道:“老实说,我对于航天事业的发展是很看好的。但如果说,你们需要我站出来发表一些忽悠别人的论文和看法,这种事情我恐怕做不出来。” 顿了顿,他看向温远航接着道:“而且在我看来,就载人登月,登火,在月球和火星上建立基地什么的,这根本就不是忽悠。” “真要忽悠,什么质量弹射器、太空电梯、南天门计划啥的不更加能忽悠人么。比如质量弹射器,直接用大型电磁弹射装置将航天器抛上天.” 对面,听着徐川的话,温远航默默地从口袋中掏出了便签本,将徐川说的质量弹射器,天空电梯等方案记录了下来。 看着正在做笔记的温远航,徐川微微愣了下,停下了口中的话问道:“你记这个干啥?” 温远航轻咳了一下回道:“咳,我觉得徐院士您说的这些挺有道理的,所以就先记下来,后续再研究研究。” 微微顿了顿,他好奇的问道:“对了,徐院士,质量弹射器和太空电梯我都知道,但这个南天门计划是什么技术?” 徐川嘴角动了动,想了想还是解释道:“这个不是什么技术,是某家文化传播公司做一个科幻ip。你可以用佰度搜一下,就能知道。” 听到这话,温远航迅速掏出了手机,搜索了起来。 看了半响,他突然抬起头,带着一丝兴奋的目光看向徐川,问道:“徐院士,我想问问,这个南天门计划,有没有可能真的实现?” 闻言,徐川直接就愣住了。 不是啊,我是让你拿这个去‘战略性’的忽悠别人,怎么你自己反而先被忽悠到了? 所谓的大道至简,就是骗别人要先让自己都相信自己能做到? 但是这怎么可能。 虽然那玩意中的关键能源可控核聚变技术已经实现了,但根本就造不出来好嘛。 因为目前根本就没有材料能撑得住这样大体积和重量的航天母舰上天。 这种体型的母舰,以目前的材料造出来后,在大气层内,可以说它只要敢出现,就注定是会被重力撕裂。 而且抛开材料来说,也没有发动机能提供如此大的推力。 虽说在外太空理论上来说的确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毕竟在真空无重力的情况下,航天器修的再大的也没有关系。 但这种计划目前根本就没有必要。 这种超大型飞船的建造是一个超级复杂的过程,如今一艘几百米的航母尚且需要几年的时间,而且是在各种技术设备都齐全的情况下。 而这样的一艘超级航天母舰,可不是简单的物质堆积,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光是设计,就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 如果是为了威慑其他的国家,去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修建这样一艘母舰,只能说目前完全不值得,也没有必要,还不如来几艘聚变动力航母实在。 或许在他未来完成对引力子的观测与利用后,说不定还有可能需要这种级别的飞船前往其他的星系。 当然,用这种东西来忽悠人,的确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毕竟理论上它的确可行。 而且一旦做到了,威慑力巨大。 见徐川这样说,温远航也没再询问。 不得不说,他从网上搜索出来的南天门计划,的确挺诱惑人的。 而且最关键的是,可控核聚变技术他们已经解决了啊! 真要要是能造出这样的一艘航天母舰,天下之大,哪里不可去? 有这样一艘航天母舰,所有的航空母舰就全都可以退役了。 略微的遗憾了一下,温远航重归正题,看向徐川问道:“如果徐院士您不方便担任载人航天登月工程的总设计师,那您有推荐的人选,亦或者方案吗?” 闻言,徐川思索了一下,道:“建议我倒是有一个,只不过不知道合适不合适。” “您说。” 徐川思忖了一下,开口道:“目前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因为一些战略因素的关系,被划分在了国wu院直接管辖。我建议采取合作的方式,通过星海研究院与科学技术蔀一起进行。” “至于总设计师,由科学技术蔀那边的人员进行担任。而星海研究院这边则进行技术支持,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 温远航将这句话记录下来后点了点头,道:“您的意见我会及时反馈上去的。”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另外,在这个月的25号,也就是一周后,京城那边会召开一场有关于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讨论会。” “地址在水木大学的校园中,这是您的邀请函。” 说着,温远航从口袋中取出一份邀请函递给徐川,接着道:“这一届的交流会,不仅仅是学术界和政fu这边会来人,工业界甚至是商业界也有不少的企业收到了邀请。” 笑了笑,他接着道:“如果徐院士您感兴趣的话,可以过去看看,顺带为讨论会撑撑场面呗。” “届时交流会上,科学技术蔀那边会宣布一些对航天工程有利的消息,以及鼓励私企进入航天领域等等方面的政策。” “虽说咱们的星海研究院性质比较特殊,但也是包括在这些政策以内的。” 听到这个,徐川点了点头,道:“行,有时间我会去看看的。” 老实说,如果是单纯的内部会议,仅仅只有学术界和政fu人员参与,他还真没什么兴趣。 如今在国内,他的建议哪怕是不通过这种大型交流会提出,也能获得高层的支持。 至于去这种讨论会上结交人脉什么的,对他来说就更没什么必要了。 不过涉及到商业界和工业界的信息,他还是有点好奇的。 从这话里的意思来看,国家似乎在准备大力推崇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打造商业航天产业链了。 这是件好事。毕竟以前华国的航天工业,几乎都被国家把控着的。 国外还有spacex、轨道科学、蓝色起源等民营商业化火箭公司。但国内,在航天这一领域,民营企业几乎可以没有任何的发展,就像以前的可控核聚变一样。 这对于星海研究院这个性质特殊的研究机构来说,其实也是件好事。 抛开上面拨款的科研经费外,星海研究院也是需要额外的收入来维持研究的。 经费这种东西不能永远靠上面拨款,自己想办法增加收入也是必须的。 而航天领域的收入,毫无疑问是相当适合的。 毕竟国内如今有能力做这方面业务的并不多,如果星海研究院能够将空天电磁推进系统做出来,绝对能拿到国内甚至全世界大部分和航天相关的订单。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第四百五十四章:太让人绝望了! 除了与载人航天工程相关的消息外,温远航还带来了另一则有关于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立项相关的消息。 在过完2022年的元旦后的第一周的周四,科学计划蔀准备召开修建属于华国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讨论会。 这次会议就是单纯的学术界内部会议了,只有高能物理界和粒子物理界的学者以及科学技术蔀的相关人员参与。 从选址,到预算,再到技术细节等各方面的落实,都需要通过会议来进行商议确认。 这场会议,徐川是肯定需要参与的。 抛开修建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是他提出来的需求外,作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的意见也至关重要。 更何况,惰性中微子、暗物质、暗能量、数学计算物理粒子能量轨道的方法,这些都和他有关系。 温远航离去,徐川将注意收了回来,放回到自己的工作上。 处理完一些日常的邮件与相关的事物后,他回到了南大,从办公室的抽屉中摸出了之前计算kl-66材料时的稿件。 既然再过一周就要去京城那边开会,那么邀请探月工程的副总设计师孙泽院士的事情,就到时候再一起处理好了。 而kl-66材料的机理,对于接下来的研究,重要程度已经提升到了极高的优先级。 最关键的是,在这一方面,还没几个人能帮的上他的忙的,他想找个人合作研究在国内都很难找到。 反转不对称的cu原子自旋轨道耦合对材料能带结构和电子性质产生了的影响,费米弧状态电子的两个分支连接c轴打破了反转对称性理论。 看着稿纸上的数据和理论,徐川陷入了的沉思中。 强关联电子体系的问题,是当今凝聚态物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但涉及到这方面的东西,别说华国了,就是全世界都没多少突破性的进展。 更关键的是,从目前所发现的强关联现象中,所涉及的基本物理过程往往在现存的物理框架中难以得到准确的描述,所以这项研究极难通过传统实验手段及理论方法进行处理。 或许杨振寜杨老先生是个很不错的交流人选,他在凝聚态物理方面的研究可以说得上是世界顶尖。 但现在他老人家已经高达九十九岁的年龄,让徐川实在没法忍心去打扰这位老先生的晚年。 静静的一个人思索了一会后,徐川接着上次写过的稿纸继续写道: 【多轨道强关联体系中关联效应与超导电性的研究】 “s=(kb/e)ln(ge/gh)” “从紧密结合的相互作用哈密顿量开始:【h=i∑jti,jaii,σaj,σ+i,i′∑j,j′uii′aiσai′σ′ajσ′aja】 “第二个相互作用项有不同的贡献:[uii′=vi,i′→∑i,i′vii′inii′],即在密度-密度相互作用下.” “从物理角度上来说,这是因为两个万尼尔中心波函数必须是反对称的,能量最低状态是两个自旋(和反对称空间波函数)的对称排列。当i→j被禁止或抑制时,即相邻轨道之间的重叠很小,uiii=u/2→Σivii′inii占主导地位,可以给出hubbard模型。” “但如何用数学来对这方面的理论进行解释?” 办公桌前,徐川盯着自己在稿纸上写下的理论皱起了眉头。 强关联电子体系中最麻烦的点就在这里。 “采用哈伯德模型的站点可以吗?” 想着,他写下了一行新的公式:【h=ht+hu=-t(a↑a↑+a↓a↓+)】 这是粒子数守恒模型,如果采用半填充(奇异物理产生的地方),则希尔伯特空间由6个态组成,包括2个全极化态|↑,↑>和|↓,↓>和4个s=0的态. 从理论上来说,前两种状态是自成态。并且哈密顿量可以在4x4的spacesz=0中进行对角化。 稿纸上,徐川验算着数学公式与心中的想法。 不一会,他就停下来还未算完的笔。 哈伯德模型的确可行,但它不能用于多站点的情况。 而这对于kl-66中的机理来说,很显然是不适用的。 cu原子在取代了铅的点位后,通过狄拉克锥分裂成为了两个具有相反手性的weyl节点,形成了多站点效应,也是kl-66材料出现强抗磁性甚至能漂浮在强磁场中的核心机理。 “或许,我应该换条路线,用费米流体理论来对它的电与磁进行计算。” 思考着,徐川重新换了条思路开始出发。 对一项陌生的机理做解释本就是一件极难的事情,他也没指望自己能在一两天内就找到有用的线索。 也不知道过去了多久,耳边一道声音传递了过来。 “教授,今天下午有您的代数几何课程安排,还有十五分钟就该上课了。” 办公室中,他新招收的学生容新霁的声音响起。 听到声音,徐川回过神来,点了点头,道:“行,我知道了。” 出于好奇,容新霁看了一眼徐川办公桌上的稿纸。 自己这位导师差不多今天一下午都坐在皱着眉头研究着什么东西,他想看看偶像又在研究什么难题了,说不定自己还有机会蹭一下机遇。 毕竟自己好歹也是个研究生,还是imo的金牌,实力还是有的! 【s=(kb/e)ln(ge/gh)h=i∑jti,jaii,σaj,σ+i,i′∑j,j′uii′aiσai】 【.】 容新霁:???? 卧槽?这都是什么鬼东西? 他怎么连数学符号都不认识了??? 艰难的从稿纸上挪开事先,他忍不住咽了口唾沫,开口问道:“教授,您这是在研究什么?” 徐川看了他一眼,笑着问道:“你能看懂?” 容新霁摇了摇头。 他能说他看懂个鬼吗? 他一个imo金牌得主,数学研究生,连公式中的符号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这特么说出去都没人信好吗? 太让人绝望了。 闻言,徐川笑了笑,道:“看不懂很正常,这并不是纯数学领域的东西。”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问道:“物理中的强关联电子体系知道吗?” 对于这个问题,容新霁点了点头,虽然他不是物理专业的,但强关联这种大名鼎鼎的东西,他还是知道的。 笑了笑,徐川接着道:“稿纸上的这些,就是在通过数学计算多轨道强关联体系中关联效应与超导电性的关系。” 听到这话,容新霁瞬间又懵逼了。 计算啥???? 看着自己这学生的懵愣的模样,徐川笑着起身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好好学习吧,如果你对数学物理方向感兴趣的话,可以多看点物理方面的书籍,以后博士的方向也可以选择这个。” “至于现在,它不是你应该去思考的问题。” ps:二更求月票 第四百五十五章: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交流会 寻常的上完一节数学课后,徐川收拾了一下讲台和课本,便离开了教室。 尽管阶梯教室中依旧虚无坐席,但随着他这段时间的稳定上课,倒也没再出现像以前那样被学生们疯狂围追堵截的事情了。 毕竟神秘感是有期限的。 或者隔着荧幕,你会对你喜欢的明星和偶像很感兴趣,爱到疯狂。但真让你同吃同住一段时间后,你也会发现所谓的明星和偶像其实也不过如此。 名人也是人,也会有自己的日常生活。 带着教材,徐川没回自己的办公室,而是找到了校长谈绍元。 “哟,徐院士今天怎么有时间来我这里了。” 行政楼中,正在处理公务的谈绍元看到走进来的徐川后,笑着起身招呼。 徐川笑了笑,道:“今天过来是有点事想麻烦谈校长的。” “徐院士请说。” “咳,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想麻烦学校这边帮忙找个行政工作方面的助理。”徐川轻咳了一下说道。 正常来说,他这种级别的学者或科研人员,助理早就配备上了的。 不过因为一些原因,再加上助理的职位经常被国家那边安排过来的人取代,比如可控核聚变工程时期,高弘明就相当于他的助理。 以及有时候他的司机兼保镖郑海还能客串一下助理的职位传递一些工作,徐川也就一直没考虑这事。 不过伴随着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修建、南大教学等工作挤在一起,他也是时候给自己安排一两个助理了。 毕竟总不能但凡有点事就亲自跑一趟吧。 再加上今天上课前,还是他学生提醒的课程,让他想起来这种事应该是助理的,便上完课后来找校长了。 “就这事啊,没问题。我这边帮你看看。”闻言,谈绍元笑呵呵的答应了下来。 高校教授的助理,其实种类很多。 从行政、财务、教学、外事、产学研究、团队建设等等各方面其实都有。 不过总体上来说一般分两种,一种是行政与生活方面的,处理日常工作事情。比如课程安排、行政事件处理等等。 另一种则是科研助理。 科研助理在高校中一般都是由教授所带的学生担任的,很多研究生进阶博士生的学生,基本都会担任科研助理的职位。 既可以获得一部分额外的收入,也可以参与教授导师的实验。 而对于教授来说,由学生担任助理也有好处。关系亲近保密工作较好做,也互相较为了解等等。 当然,此外学生担任助理,付出的工资也相对较为廉价。 对于徐川来说,他自从回归南大后,前两年也没什么时间在南大上课什么,更没有在南大搞研究,所以无论是行政助理还是科研助理,都没有去弄。 不过现在随着授课时间频繁起来,还是有必要聘一个的。 点了点头,徐川笑着说道:“那就麻烦校长了,不过在挑选助理方面,底子一定要干净,保密性方面也比较重要。” 他这边的工作,有不少都是和国家重点项目挂钩的。 虽然平常他会比较注意不将这些事情带到学校来,但有时候还是免不了这些事情的。 当然,他的助理,不仅仅是南大这边摸底,负责他安保的团队也会摸清楚的。 他提前说一句,主要还是担心南大这边意外找了个有问题的助理,后面被安保团队摸出来了就挺麻烦的,所以提前说一下。 “这个请徐院士放心,给您找的助理,绝对底子会干干净净的。”谈绍元一脸严肃的回道。 这位的安保级别,级别是很高的。 毕竟整个国家也就这样一位国家级的学者,他的安保与防护,谁试谁知道。 其他的不说,反正南大这边的安保范围和级别都跟随着他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以前的时候,南大的学生和外来人员差不多可以随意进出南大校园。 毕竟国内的高校也算是旅游景点,除了极少部分特殊性质的高校外,大部分的高校哪怕是水木北大普通人也能进去参观。 而现在,南大这边已经实行了刷卡进出制度,陌生人除了开学的那两天有家长可以登记后进出,或者其他时间有正当理由外,基本不再给进。 外卖都送不进来了,只能堆放在安保室学生自己去拿。 除此之外,还有校园中各地的监控,尤其是教学楼等这位经常去的地方,可以说是三百六十度无死角覆盖的。 这些全是眼前这位带来的。 他今天要是给这位找了个底子不干净的助理,明天怕不是就能被请去配合调查。 别看高校校长的级别是副蔀级,已经很高了,但在这位面前,还真不够看的。 找助理这种事情,对别人来说是小事,可能一两天就弄好了。但放到徐川身上,没个几天的时间,估摸着人选都挑不出来。 徐川也不急,反正目前来说他对于助理这种需求并不是很大。 日常除了研究工作外,没什么需要他跑腿的事情。 一般和他有关的事情,哪怕是给他发福利什么的,也都是别人主动上门来找他。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五天。 经过南大这边的精挑细选,以及安保团队的摸底后,助理的人选终于敲定了两人。 不过这会徐川已经前往了京城。 再有一天的时间,也就是十二月二十五号,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交流会将在水木大学里面召开。 虽然不知道这种事情为什么会放到水木大学里面而不是航天大学里面,但徐川也没太在意。 相反,相对比从没去过的航天大学,水木大学他倒是熟悉不少。 二十五日,也就是圣诞节的上午。 水木大学校门口挂上了大红色的横幅,庆祝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讨论会的召开。 对于水木大学来说,这次的交流会,是被校长亲自点名带头重视安保工作的。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校方还特意从警方那边申请一支安保团队,严密对举办交流会的大礼堂和前往会的校园道路做了完善的安保工作。 对于这些,徐川自然是不知道的,反正他现在不可能走过去,交流会开始前,他是直接由郑海开着车一路送到了大礼堂门口的,根本就没有注意外面严密的安保。 伴随着红旗轿车的驶入,正在大礼堂入口附近的路边上交流着受邀参会人员纷纷投来了诧异和好奇的目光。 这是哪位大佬?居然直接将车开到了这里? 要知道来参加交流会的人,无论是学术界的还是工业界的来客,甚至是政fu那边的人员,基本都是通过安检后走路过来的。 这种直接将车开到大礼堂门口的,无疑是黑夜中的亮光,太引人注目了。 “红旗车?难不成是科学技术蔀那边的领导么?” 有商业界和工业界的人泛起了心思,准备上前靠近一下打个招呼。 不过当看到车上走下来的人影后,又纷纷停下了脚步。 “这谁啊?这么年轻?”人群中有人看到走下车的人影后好奇的问道。 身边的同僚扫了他一眼,道:“这位你居然不认识?” “有点熟悉的感觉,但一时半会想不.等等,这是那位?” “嗯,除了他,还有谁有资格将车直接开到这里来?没看到之前科技蔀那边的副蔀长都是和我们一起走过来的么。”身边的同僚点了点头回道。 “我去,这位大佬居然也来参加交流会了!难不成这次的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来真的?国家真准备搞这个?” “谁知道呢?不过这位都来了,这次的交流会,说不定能有所收获。” 说着,他眼角余光看到身边的同僚跃跃欲试快步上前,伸手迅速拽住了他:“你去干啥?” “当然是上去打个招呼混个脸熟啊!”同事一脸兴奋道:“要是能和这位加个联系方式,就.” 他话没还没说完,就被同事打断了:“咳,我劝你还是打消这个念头,没看到其他的大佬们都没动静么。” “真要想认识这位,看看晚上的晚会他参不参加,如果参加的话还可以去打个招呼,你现在上去,搞不好会被他身边的安保直接按在地上。” 虽然同事说的有些夸张,但结合当下的环境,想上去打招呼的男子最终还是退了回来。 徐川倒是没太在意这些,笑着朝看向他的人点了点头示意后,朝着大礼堂走去。 再怎么说,能参加这个会议的,大家也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怎么可能过来打招呼就被直接按在地上。 礼堂中,在徐川找自己的位置准备坐下的时候,忽然有人从后面喊了声他的名字。 “徐教授,好久不见。” 听到声音,徐川停住了脚步回头看去,只见一位老人在另一名中年男子的陪同下,向他靠了过来。 看到来人,他脸上带上了笑容,快步走了过去,笑着打了个招呼:“好久不见,潘老。” 来人正是以前见过的北大数学院士,潘德明老先生。 “自一八年后,三年多了吧。”潘老先生笑着上下打量了一下徐川,接着道:“三年多未见,你还是那副意气风发的模样,而我却已经老的连去一趟星城的精力都没了。” 闻言,徐川笑着道:“潘老可别这么说,我是您的过去,您是我的将来,怎么能说老呢?” 笑着安慰了一句,他也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位老人。 一八年至今,三年多的时间,他能明显的感觉到,这位比过去在瑞典克拉福德奖初次见面的时候见面时衰老了许多。 那时候这位老院士还有精力坐飞机出国去瑞典找他调解一下他和北大数院之间的矛盾,而现在,他连去一趟星城的精力都恐怕没有了。 听到这话,潘德明哈哈笑了笑,道:“岁月不饶人啊,去年的时候生了场病,差点没挺过来,不过好在现在都过去了。” 闻言,徐川连忙找了个座位,扶着眼前这位老人坐了下来。 到了老人这个年龄,说实话一场普通的感冒风寒都可能带走他。 而这些让人尊敬的老人,老兵,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老去,无疑是最为让人痛心惋惜的事情。 只是岁月如梭,从不为人停留,徐川也没有任何办法。 倒是老人笑呵呵的看着他,丝毫没有在意这些道:“18年初次见面的时候,我就知道你在未来能做出一番大事业大成就,没想到这才三年多的时间过去,你不仅诺奖菲奖都拿到了,就连困扰了全世界几十年可控核聚变技术都解决了。” “这些都离不开国家支持和帮助。”徐川笑了笑,换了个话题继续道:“潘老今天怎么来这里了?” 潘德明笑着说:“听说这次你要来参加交流会,我就厚着脸皮找科技蔀那边要了份邀请函,过来和你碰碰面,说说话。” 徐川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道:“嗐,潘老想见我,打个电话招呼一声就行了,我去北大就成,怎能麻烦你亲自跑过来呢。” 潘德明笑了笑,看了一眼逐渐坐满人的大礼堂,笑道:“行啊,这可是你说的,今天开完会后去北大坐坐?” 徐川笑着点头应道:“没问题。我明天去北大看您,找您聊聊天。” 开完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的交流会,他一周后在京城这边还有一场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讨论会,这中间的时间,完全够他去北大看看了。 潘老院士笑呵呵的拍了拍他的手,道:“那就这样说定了,今天我就先不打扰你开会了。” ps:晚点应该还有一章,不过十二点前肯定发不出来了,大家早上起来看就好了。 第四百五十六章:战略目标与战略忽悠 潘德明老院士并未正式参与这场航天领域的盛会。 他特意从对门的北大跑过来只是为了和徐川打声招呼,聊聊天,约了个时间长聊后边离开了会场。 老院士走后,徐川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坐了下来。 毫无疑问的是,他的位置在第一排。 而他领座,是科学技术蔀的一把手秦安国,右边则是水木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的院长陈昕海。 水木大学的航空航天学院如果追溯历史的话,其实相当出名,它成立于建国前。 在那段艰难奋战的时期,原名为航空系得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华国航空学科的创建和航空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后在五十年代末,为了发展以两一星为代表的国防高技术项目中,有超过一半的人才,都是从水木大学航天系中走出来的。 只不过当年实力雄厚的航空系,后面被拆分组建了北航学院,成为北航的重要起源之一。 至于如今的实力,虽然不弱,但在国内的航天航空院校或者机构中也不算顶尖。 比它厉害的有很多,如北航,哈工大,国防科大等等、 而今天能作为主办方举办这场航天领域盛大的交流会,对于水木大学的航天航空学院来说,无疑是复兴的启迪之声。 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休憩了一会,科学技术蔀的秦安国蔀长和水木大学的陈昕海院长并肩走了过来。 当看到正在坐在座位上休息的徐川时,正在聊天的两人都微微愣了一下,旋即加快了脚步迅速走了过来。 “徐院士,好久不见了。”秦安国脸上带着热情的笑容,伸出手和徐川打了个招呼。 “的确有一段时间没见了。”徐川笑着站起身和这位秦先生握了握手。 以前他刚回国的时候,就是这位先生亲自和他联系沟通的,直到核废料相关的项目完成后,才重新安排了其他人过来。 秦安国笑了笑,向徐川介绍道:“这位是水木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的院长陈昕海同志。” “这位是徐川徐院士。” 这位陈院长脸上带着笑容,双手握住热情地晃了晃:“耳闻徐院士的大名已久,今天总算是有机会见到了,正如传闻中一样年轻盛为啊。” 徐川笑着和他打了个招呼,一行三人又坐了下来。 秦安国笑着看向徐川,继续说道:“关于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项目的总负责人,徐院士真没意向吗?老实说,在国内应该找不到比你更合适的人选了。” 听到这话,徐川轻咳了一下,道:“载人航天领域并不在我的研究范围内,让我当总负责人,有点外行指导内行了。” “而且我这边手头项目也挺多的,再统筹指挥一个这种大项目,肯定会忙不过来的。” 秦安国笑了笑,道:“徐院士实在没时间的就算了,不过在项目上挂个首席技术顾问的虚职如何?” “毕竟咱们想要顺利的将米国和西方国家拖入航天竞争领域,还是需要一位顶级学者来站台的。” “相信没有人比您更合适了。”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当然了,您放心,我们绝对不会用您的名义去发表新闻消息与论文之类的东西。除非是您自己愿意。” 都这样说了,徐川也不好拒绝,点了点头道:“挂个虚职对我来说倒是无所谓,毕竟星海研究院本身就是这项工程的合作机构。” 这种事情,对于顶级学者来说太常见了。 就像一名诺奖得主,经常身兼各种荣誉顾问,甚至可能是某家实验室的合伙人一样。 但实际上这名诺奖得主可能啥都没做,就挂了个职,然后相关的研究就被人不断看好。 这其实也是借助知名学者的名声来扩大项目或研究影响力的方式,不过终究还是和知名学者自己主动站出来发表看法和论文有区别的。 对于这种事情,徐川倒也没那么在意。 就算是他不挂职,米国也会调查到他带领的星海研究院是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主力研发团队。 旁边,秦安国笑了笑,道:“那就多有麻烦徐院士了。” 说话间,交流会也开始了。 站在讲台上,科学技术蔀的发言人宣读了这次交流会的主要内容。 上午的交流会主要是一些政ce的宣布。 如提高航天项目的预算,通过免税科研补助等方面鼓励民营企业的进入等等。 总体上来说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只不过相比较以往,这次的力度加大了不少。 这些东西,对徐川来说显得有些兴致缺缺,他不缺资金,也算不上民营企业。至于免税科研补助什么的,对他来说也没什么太大意义。 倒是对于一些私营企业来说,这份补贴诚意还是挺大的。 尤其是在航天领域投入一块钱,就能抵两块钱的税这种,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毕竟搞航天的话,投入资金基本都是千万级,亿级起步的。 如果投入一个亿,能抵两个亿的税,这对于一些大厂,还是挺有诱惑力的。 比如鹅厂,在19年的时候就推出了“weearth超级地球”计划。 目标是在未来几年内建立一个包括300颗卫星的对等观测网络,并通过“专用卫星”服务为政fu机构、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提供“开箱即用”遥感服务。 而要将三百颗卫星送上天,花费的资金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哪怕是目前提供火箭航天最便宜的spacex公司,主要运载火箭—猎鹰9号复用火箭的每公斤发射费用也超过了二千米金。 二千米金这还是成本价,卖给其他厂商恐怕至少翻个几倍。 而一颗实现对等观测网络、遥感服务、定位服务等功能的卫星少说,也有几百公斤。 就按照一颗三百公斤,五千米金一公斤这种相当低廉的发射成本来算,光是发射成本就高达了五个亿。 五个亿,如果按照这次交流会上宣布的政ce,能抵税足足十个亿。 对于有卫星发射需求的企业来说,这相当于国家直接就负担了他们的发射成本的同时,还额外补贴了五个亿的科研费用。 当然,这种极为利好的抵税政策,并不是没有条件的。 要符合抵税标准,需要在国内投资航天事业才行,不可能你拿着十个亿,去找了米国的spacex公司发射火箭,然后拿着发票回来抵税,这是不可能的。 简单的来说,这条政ce就是希望促进国内的航天民营企业发展,无论是你自己投资火箭发射也好,还是找国内其他的航天企业发射火箭也好,都可以。 但是找国外的,不行。 上午的交流会基本就这些内容。 而下午,则是国内航天领域的知名学者,科学院的数位院士对航天方向的发展与规划做了各自的报告。 如《载人航天工程与航天技术的发展》《月球资源开发利用的进展与展望》《太空资源开发体系发展设想》等等。 一开始的时候,徐川还以为是正常的交流,直到科学技术蔀那边的宣传厅开始报告规划时,他在话语中听到了异常熟悉的内容。 “.按照规划,我们将在2030年修建一座超大型质量弹射器,该质量弹射器将使用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提供能源,用于航天领域。可在未来直接将需要发射上天的航天器、卫星、材料等物品加速到第一宇宙速度,实现无动力送入外太空,极大的节省火箭发射费用.” “此外,预计在2040年,科学技术蔀将主导‘南天门计划’行动,利用质量弹射器在外太空空间中修建一支用于航行在本星系中的空天母舰。” “该舰队将采用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作为动力源,往返于月球、火星等行星运输物质、矿藏.” “.” “我们欢迎其他国家一起参与星际资源的开发,一起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也欢迎各大航天领域的企业来华投资.” 随着台上负责人的讲话,大礼堂中,人群明显骚动了起来。 超大型质量弹射器? 南天门计划? 核聚变动力的空天母舰? 星际资源开采? 一系列的名词让在座的所有人都忍不住咽了下口水,惊诧不已。 他们这是穿越了?直接来到了星际时代? 这种事情,现在真的能做到吗? 这个饼,画的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但是在会议上,担任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首席技术顾问的,是那位徐院士。 谁都知道这位徐院士创造过的奇迹。 被称为永远五十年的可控核聚变,被他不到三年的时间就解决了。 如果从这来看,未来十年,这种质量弹射器,说不定还真有可能做到。 想着,大礼堂中的众人均忍不住深吸了口气,压下了心中的震撼。 而商业界和工业界的大佬们,则纷纷记录下来了这些东西,看来有必要回去认真的研究一下了。 要是真能做到,这就是未来啊。 ps:补昨天晚上的章节,晚上还有两张,求月票。 第四百五十七章:遇事不决,量子化学! 听完台上负责人的规划后,徐川一脸古怪的看向坐在他身边的秦安国。 质量弹射器、南天门计划、空天母舰这些东西,都是他一周前和温远航聊过的东西。 没想到今天直接就被拉了上来当做宣传。 注意到徐川的目光,秦安国回过头来冲他笑了笑,道:“还得感谢徐院士您的提议啊,温远航同志回来后,将这些方向和发展汇报了一下。” “经过蔀门的内部会议讨论后,大家觉得您的建议相当不错,便做了一套细致点的方案出来,用在了今天的交流会上。” “毕竟今天的交流会是对外公开的,再加上这么大规模的报告,怎么得也能引起米国的一些注意吧。” 徐川摸了摸下巴,思忖了一下后道:“老实说,我觉得你们做出来的这套方案说不定还真的可行。质量弹射器这种东西,从理论上来说的确是可以做到的。” 闻言,秦安国好奇的问道:“怎么说?” 徐川笑了笑,解释道:“如果仅仅是单纯的载人航天以及探月工程,修建一个大型的质量弹射器的确没什么必要。” “毕竟执行一次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所需要的航天器,理论上也来说也不会超过一百吨。” 从基态构型出发,单电子波函数|Φ|\phiangle|\phiangle是多体波函数|Ψ|\psiangle|\psiangle的一个好的近似,说明库伦关联很小。 “所以,平均场近似真正缺失的关联效应是所谓库伦关联。” “其次,垂直数公里真空超级管道的工程难度也是存在的,不过这可以借助类似珠穆朗玛峰一类的山脉进行修建,有着山的结构支撑,这个反而不是最重要的了。” 包括徐川自己,也应秦安国蔀长的请求,上台对航天领域的发展和方向做了个报告。 进而实现拖延缓慢对方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研究进度,保持自己的领先优势,扩大华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等等。 “如果说要计算这种广联,得从波函数的具体形式说起。平均场近似hartree-fock用的近似波函数叫ter行列式,是单电子波函数的乘积然后反对称化且满足pauli不相容。” 听到徐川爆出的预算,秦安国苦笑了一下,摇摇头道:“万亿,不可能的,至少现在不可能。发gai委那边不可能通过这种级别预算的工程。” 秦安国思索了一下,问道:“如果修建这样的一个工程,那需要多少资金和时间?现在的技术能否做到?” 不过他的名气摆在这里,他所说的方向,被不少学术界和工业界,甚至是商业界的人都记录了下来。 抛开科学院和科学技术蔀这边的代表外,航天领域的各大代表人甚至是一些和航天扯不上什么关系的民营企业,比如鹅厂,猫厂等企业代表也上台做了下交流报告。 更重要的是,在航天领域的投资,能够一比二的进行抵税。 这些天以来,他通过数学的方式已经连续排除掉了好些条不同的路线,也试过数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至于经费方面,我简单的计算了一下,这个工程估摸着得是万亿rmb起步。” 这对于那些大额纳税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好消息。 而后者则是表示自己有想法有预算进入航天领域,亦或者宣布要做什么卫星网络计划什么的。 “至于供能问题,在可控聚变技术解决后,电能反而是最容易解决的麻烦了。” 两人聊着天,台上的交流会也进行到了尾声。 总而言之,工业界和企业界都能在交流会上展示自己,结识合作伙伴等等。 而在弱关联的体系里,平均场近似就能定性描述好体系的很多性质,只是定量上有一些不足,这些定量上的不足就是来源于那些占比很小的激发构型的贡献。 像鹅厂等企业本身就有对卫星的需求与依赖,这次国家变相的补贴了航天领域的科研经费,无疑能替他们节省掉大笔的资金。 哪怕是国家能抽出这么的多的资金来,也不可能将其投入到这种项目上去。用来挖掘地球上的资源不好吗?非要去太空? 今天的会议,对于在场的所有人来说,可以说是共赢。 “不过只要超导材料再进一步的发展,理论上来说这个缺点也可以解决。” 毕竟自从上次和杨弘院士聊过后,空天电磁推进系统就是他首选的航天发动机技术。 “如果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修建一个大型质量加速器,还是很不错的选择的。” 这种大型的交流会,抛开白天的交流外,晚上还会有一场交流晚会,供参加会议的宾客们互相认识结交。 秦安国思索了一下,笑道:“这个想法的倒是挺特别的,我回去后提议研究一下看看。” 不过多轨道强关联体系中关联效应与超导电性的研究这一问题真要那么容易解决的话,也不至于是物理界世纪性难题了。 闻言,徐川思忖了一下,道:“质量投射器一般由巨型电磁导轨,也有可能是线圈、真空管道和供电系统组成。” 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交流会,对外公开华国在航天领域的目标和计划,有利于将米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注意力拉过来,将对方拖入航天领域这条赛道。 【|Ψ>=c0|Φ>+∑i,acai>+∑ij,abcab/ij>+···(eqn1)】 酒店的房间中,再次排除掉一种方式的徐川放下了手中的笔,抬头默默的看向了洁白的天花板。 长舒了口气,徐川低头看向桌上的稿纸,重新思索了起来。 晚会上,不少人都张大眼睛在会场内寻找着那道年轻的身影,然而让所有人都遗憾的是,那位并没有来参加晚会。 多轨道强关联体系中关联效应与超导电性的研究还没完成的,他得抓紧时间搞定这个。 但最终都没有得到什么好的结果。 “电子的强关联体系,在绝大部分的时候,基本都是从凝聚态的角度出发或者描述的,但量子化学也可以解释这个,或许可以从量子理论试试?” 怎么,太空上的铁就比地球上的铁更加优秀了? 徐川笑了笑,道:“其实相比较在地球上修这个,我倒是更看好在月球上修。” “严格的来说,单电子(平均场)近似并不等于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被忽略,而是说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平均场的形式被考虑了,也就是二体算符通过与单粒子密度矩阵trace被转化成了单体算符。” “哪怕是咱们现在做不到直接一次性将百吨级的航天器送上天,也可以多分几次来进行,耗费的资金并不会太多。” “但平均场近似并不等于没有关联,hartree-fock由于波函数被反对称化(ter行列式),所以自旋相同的电子之间其实是有关联的,这叫费米关联。” “但是如果想要展开大规模的探月,探火,甚至在上面建立永久性的科研与居住地基的话,一种简便且成本更低的运载方式是相当有必要的。” 但航天工程这种,几乎不可能的。 “不过优点在于它建成后,每一次发射价格都相当低廉,有这种东西,未来可以大范围大规模的进行航天活动。” “对于挖掘月球的氦三等矿藏来说,因为低重力和无空气的环境,并不需要很大规模的质量投射器就能将大质量的物品抛向地球。” 如果是可控核聚变,或许在看到了希望的时期,比如示范堆的时候,这种级别的投入还能通过,毕竟华国对能源的需求极度渴望,每年光是花费在化石燃料进口上的数额就远超这个数字。 对他来说,参加这样的晚会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还不如回来研究一下数学。 也就是说,它是可以进行推广的! 前者主要是分享和交流在航天领域的一些技术,为自己企业拉生意和知名度等等。 毕竟高临界磁场的超导材料,是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以及空天电磁推进系统的基础。 当然,他的发言并不算多,主要集中在电磁推进领域。 思索着,徐川不由自主的重新拾起了桌上的签字笔,在稿纸上写道: 此刻,徐川已经回到了北海酒店。 盯着桌上的稿纸,徐川陷入了沉思。 “而这三个无论哪一个都有巨大的工程难度,电磁导轨或线圈最好是由超导体组成,其巨大的超导体需求和相应的低温要求对于目前来说几乎是不可接受的。” 而国家也通过这次的交流会,促进了国内航天领域的发展。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我回去后倒是可以让人给你做做规划和预算方案。”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这的确是可行的。” 或许,从量子化学领域出发,还真有可能找到一条通向多轨道强关联体系中关联效应的数学路。 盯着稿纸上的数据,徐川眼神中闪烁着一丝兴奋的神色。 他或许找到一个突破口了。 只不过这个口能让他走多远,暂时还不知道。 ps:晚上还有一张,求月票! 第四百五十八章:都他么是来要经费的! 在京城召开的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交流会,伴随着新闻报道,很快就传遍了整个网络。 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是,媒体报道的新闻消息,有大半都和徐川有关。 《热烈庆祝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交流会召开,知名学者徐川院士将担任首席技术顾问!》 《第一届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交流会在京召开,科学技术蔀主导,上百家企业与负责人参与。》 体制媒体的标题和内容,还算是正经的。 而那些转发的自媒体或者营销号什么的,标题就怎么吸引眼球就怎么来了。 《震惊!登月工程的首席技术顾问,竟然是他!》 《南天门计划!空天母舰!星际采矿!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 《可控核聚变之父踏足航天领域,航天的新时代即将到来!》 《震惊!可控核聚变之父居然要渡劫飞升月宫!》 不得不说,在国内,甚至是在整个世界,凡是带上了徐川这个名字,或者跟他相关的消息热度无疑是科研界最高的。 以前这种类似的会议在网络上一般都没啥动静,除了特定领域的网友会主动关注一下,其他人可以说完全不会注意到。 而这一次,让人意外的是,这场会议竟然冲上了热搜前三,引来了众多网友的讨论。 【登月工程!厉害了,我的国!】 【激动!上去看看到底有没有脚印啊,星条旗之类的东西!】 【有没有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登月?(狗头!)】 【相比较登月,我觉得更牛逼的是那个什么质量弹射器和南天门计划!真要做成了,啧啧,以后飞到米国头上丢颗陨石,爽!】 【还是去小岛国吧!】 【南天门计划居然真的成真了,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这个。】 【我比较好奇为啥总设计师不是川神?】 【川神不是航天领域的吧,不过他担任了首席顾问啊,这个也很牛逼了好吧,相当于技术都是他说了算!】 网络上议论纷纷,现实中,各国政fu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折腾的焦头烂额的。 随着华国重启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相关的信息在世界范围内都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大西洋海岸,白屋中。 老年总統的手中正捏着一份报纸。 上面的标题赫赫有名《华国重启载人航天,新时代的冷战将再度开启?》 不得不说,这一标题对于米国来说,的确很具有杀伤力。 毕竟上个世纪的冷战,是他们创造过的最辉煌的历史之一。 那一次,他们成功的让一个红色庞然大物解体到如今的几十个国家,对他们再也没有了任何威胁。 而如今,新时代的变革又一次开启了,这一次,他们还能赢吗? 正思索着,中情局的局长威廉·约瑟夫·伯恩斯,nasa航天局的局长比尔·尼尔森,以及普林斯顿等离子体实验室的主管哈利法克斯·布鲁斯一同来到了办公室中。 “对于华国公布的消息,你们怎么看?”老年总統放下手中的报纸询问道。 nasa航天局的局长比尔·尼尔森率先开口道:“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他们重启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宣布了建造大质量投射器和空天母舰计划,目标极有可能是月球上含量丰富的氦三资源。” “而据我们的调查,在那位徐教授的带领下,华国新成立的星海研究院正在对二代可控核聚变进行研究。我们必须得跟上脚步,增加在航天领域的投资。” 对于nasa航天局来说,不管这些消息是真是假,他们都会说成真的。 毕竟,这是增加国会姥爷们对航天领域经费投入的大好时机。 “二代可控聚变没那么容易研究出来,这一点你完全没必要担心。”一旁,普林斯顿等离子体实验室的主管哈利法克斯·布鲁斯迅速开口道。 虽然华国这一次出乎意料的高调宣布了重启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计划,和以前低调做事完全不同,甚至宣布了大质量弹射器、南天门计划这种科幻的东西。 但在内行人眼中,这些其实几乎都不可能做到。 而nasa航天局说对方目标在月球上丰富的氦三资源,这就更是鬼扯了。 尽管现在一代氘氚可控核聚变技术已经解决了,但二代可控核聚变的难题,比一代要大的多。 比尔·尼尔森说的这些,不过是为了nasa航天局索要更多的科研资金罢了。 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科研资金的总数额是有上限的。 nasa航天局拿走了更多的资金,普林斯顿pppl等离子物理实验室能分到的自然而然就会少很多了。 要知道在前两个月的时候,当华国完成栖霞可控核聚变示范堆工程点火的时候,米国也紧随其后迅速启动属于自己的可控核聚变示范堆工程。 而pppl实验室中球形nstx装置是最为接近华国那位徐教授改造后的破晓聚变装置的聚变设备的。 再加上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强大的数学能力,以及费弗曼教授在ns方程上的研究,米国能源蔀那边将一大笔科研资金,超过十亿米金的经费投入到了pppl等离子体实验室中。 包括后续在华盛顿州修建的超级示范堆工程,pppl实验室也能通过原有的技术积累在这项投资过百亿米金的超级工程中分到一大杯羹。 但如果米国被拉进了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这场太空竞赛中,国会的那些姥爷们一定会对现有进行的科研项目进行重新分配预算和经费。 而在可控核聚变这个基本盘已经丢失的情况下,若是航天领域再度失利,外界的声音恐怕会更加难听。 所以哪怕可控核聚变项目是米国急迫需要的,但作为全球第一的航天大国,他们恐怕也无法忍受在这一领域被华国人追上,甚至是超越。 所以划分出经费给nasa估计已成定局。 不过哈利法克斯·布鲁斯并不希望这个经费的数额太大。 毕竟航天领域分去的经费过多,可控核聚变这边能拿到的自然就会变少。 听到哈利法克斯·布鲁斯这么说,nasa的比尔森立刻看了过来,盯着他问道:“但领导探月工程的可是那位徐教授,你敢保证他做不到吗?” “别忘了可控核聚变的事情,如果再在航天领域重演一次,到时候谁来负责?” 听到那个让人头疼的名字,办公室中的所有人都不由自主的皱起了眉头。 哈利法克斯·布鲁斯轻咳了一下,道:“我的朋友,你不用这么激动。” 微微顿了下,他接着道:“据我了解,那位徐教授仅仅是担任了一个技术顾问而已,并不是像可控核聚变一样是总负责人。” “如果我收到的消息没错,华国那边将修建一座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这是那位徐教授提出的,相信他的注意力应该会集中在这个上面。” “我说的没错吧?威廉局长。” 说着,他看向了中情局的局长威廉·约瑟夫·伯恩斯。 办公桌对面,老年总統也看了过来。 威廉·约瑟夫·伯恩斯点了点头,道:“据我们收集到的情报,华国的确确定要修建一座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目前他们已经在和cern那边沟通了。” “不过,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也同样在他们的安排计划。而且根据情报,那位徐教授负责的并不仅仅是首席顾问这一个虚职。” “华国新成立的星海研究院就是由那位徐教授带领的,根据打探到的情报,他们的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极有可能会放到星海研究院中进行,或者说与之合作。” 闻言,老年总統思索了一下,问道:“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 威廉局长摇了摇头,道:“这个我不知道,也不是我负责的范围。无论投资哪个领域,我都没意见。” “不过我更建议增大对cia的投入。” “毕竟不管如何,我们得知道对手在做什么,这是基础,也才能制定出反制的计划。” 听到这话,老年总統忍不住揉了揉太阳穴。 一点有意义的意见都没有,都他么是来要经费的! ps:二更求月票! 第四百五十九章:和杨老先生的首次碰面 且不管其他国家如何为了华国重启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焦头烂额,徐川这边正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从量子化学的角度出发,对kl-66材料中的强抗磁机理进行解释。 不得不说,在传统的凝聚态理论失去效果的时候,量子理论在这个时候起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作用。 不过这目前来说,仅仅还只是一条新路,能否走通,徐川也不确定。 夜深,北海酒店中,徐川将桌上的稿纸整理了一下,然后起床去洗漱。 如果是平常的时候,他大概还会继续再熬一会,研究一下。 不过今天已经答应了潘老那边明天去北大找他聊聊天,索性就早点休息。 毕竟老人的睡眠时间都较短,上午应该是他老人家精力比较好的时候。 翌日,清晨。 徐川起了个大早,活动了一下身体吃了个早餐后便前往了北大。 顺利的通过安保找到教授住宅区域,潘德明老院士这会正在小区中活动着筋骨。 “潘老,早上好啊。”徐川看了会后上前笑着打了个招呼。 听到声音,正在打太极的潘德明老院士转头看了过来,脸上带着笑容道:“早啊,吃早饭了吗?” “吃过了的,潘老您身体恢复的怎么样了?”徐川笑着将手中带过来的一点茶叶送给了面前的老院士,关切的询问道。 “茶叶?” 潘德明好奇的接过盒子看了看,又闻了闻,随即笑着道:“这茶叶质量不错啊,从哪弄来的?” 徐川笑了笑,道:“大长老给的,我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品种。昨天开会时候他托秦蔀长带过来给我的。想着您老也不缺什么吃的喝的,就借花献佛带一盒过来了。” 闻言,潘德明老院士微愣了一下,而后笑着开口道:“那感情是好东西啊,我就收下了。” 徐川笑道:“潘老喜欢就行。” 潘德明哈哈笑了笑,道:“说起茶叶,前两年我还能从秦蔀长那边弄两盒好茶叶,后面可能是我之前打秋风打多了,他都藏着掖着不给我了。” “来来来,先进屋坐,今天有时间吧,吃个午饭再走?中午陪我喝点?” 徐川笑着道:“您老得注意身体啊,喝酒什么的,还是尽量少点吧。” 潘德明一边带着徐川进房,一边笑道:“嗐,难得高兴嘛,就别说这种话了。”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听说咱们要修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了?” 徐川点了点头,道:“嗯,的确是要求,相关的批示已经下来了,下周四在科技蔀那边还有场相关的讨论会要开。” 潘德明笑了笑,看向徐川道:“好事啊,这类科学设施还是有修建的必要的。” “只不过你这忙的过来?又是载人航天工程的,又是对撞机,还要管控星海研究院,你这精力够用?” 徐川笑着道:“那要看怎么用了。” 顿了顿,他接着道:“对我来说,管理方面的工作从来都不是重点,我更偏向于带队解决技术方面的难题。” “就像研究可控核聚变的时候,日常管理工作基本都是彭鸿禧彭老和高弘明那边在处理,我这边专心攻克技术难题就好了。” 潘德明笑了笑,道:“你对这些东西可是真的一点都不在乎啊,可控核聚变总设计师总负责人的职位说退就退了。” 说着,他看向徐川砸吧了下嘴,笑着摇了摇头。 老实说,可控核聚变总设计师、总负责人这种职位,放到别人身上,哪怕是给到他,都不一定能有那么大的决心直接退掉。 毕竟后续还有二代可控核聚变、聚变能源公司等方向的发展。只要坐在那个位置上,他的话语权就是无可动摇的。 但眼前这位青年,在示范堆顺利的点火后,就像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一样,直接转身离开了。 徐川笑着道:“我做的,其实只不过是一名学者,一名科研人员应该去做的事情而已的。” 潘德明笑了笑,好奇的道:“说起来,你还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数学吗?” “现在你在其他领域各种发展,都快转成一名应用学者了,理论方面的研究,你还有在做吗?”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笑着说道:“当然,应用和理论是并行的轨道,无论是脱离了哪个,科学研究这艘列车都会脱轨。” “前两年的时候因为可控核聚变工程我的确研究的比较少,不过终究还是要捡起来的。” 顿了顿,他接着道:“其实最近我就在研究一些理论方面的东西,只不过目前没什么太大进展。” 闻言,潘德明好奇的看了过来,问道:“哪方面的?数学还是物理?” “两方面都有吧,主要是强关联电子体系方面的。” 徐川笑着回道:“之前研究南韩那边的kl-66材料的时候,意外有了点发现,正在试试看能不能通过数学来做个解释。” “如果能成功的话,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理论应该能有点突破,不过目前还在摸索中,要突破难度不小。” 对于眼前这位老院士,他倒是不介意透露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范围。 毕竟如果连他都不可靠了,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可信的人了。 闻言,潘德明神色有些动容,他:“这应该是世界性的难题吧,凝聚态物理界也研究了不少年了。” 徐川点了点头,道:“嗯,可以这样说吧。” “这次的研究,其实主要还是为了超导材料。后续的航天工程和可控核聚变方向的研究,都需要用到高临界磁场的超导材料。” “如果这次理论有突破的话,或许有希望能将超导材料的临界磁场提升一个数量级。” 潘德明想了想,道:“强关联体系的东西我不是很懂,不过你或许可以去找杨振寜聊聊?他在凝聚态物理方面的研究还是很独到的。” 徐川笑了笑,道:“杨老明年就百岁大寿了,今年也已经九十九了,再去唠叨他,也不太合适。” 闻言,潘德明老院士叹了口气,道:“国内的学者众多,搞数学和凝聚态物理的也不少,但是能走到世界顶尖的没几个,不然也不至于出现找不到人聊聊的问题。” “自你之后,顶级学者断层情况太严重的了。不,应该说是你将国内的数学物理拉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才出现这种问题的。” 两个七大千禧年难题,对于华国的数学界来说,可以说是一道高不可攀的巍峨大山。 眼前这位青年这种级别的数学家,纵观整个华国,如今在世的,那恐怕也就从米国归来的邱老先生能进入这一领域了。 或许搞物理的那位杨老先生也能算半个,但他终究不是数学界的人。 而其他人,如张益唐、北大的黄金一代、復旦的李骏等人,和眼前这位以及丘老先生相比,还是差了一段距离的。 徐川笑了笑,刚欲张嘴说话,客厅中,两名老人在一名中年女子的陪同下走了进来, 看到来人,徐川愣了一下,眼中露出了一丝诧异。 走在前面的那位老人正是他和潘老院士刚刚都还在聊的杨老先生,而他身边的那位中年女子,毋庸置疑是他的续弦翁女士,手中还提着一个果篮。 而站在后面一点的,则是邱老先生。 这两人联袂而来,让徐川的确有些讶异。 毕竟这里是北大,而邱和杨都在水木。 当然,隔得也不远就是了,就一条街,随便溜达一下就到了。 客厅中,走在后面一点的丘老爷子眼神倒是犀利不少,一眼就看到了正坐在沙发上的徐川,笑着向他打招呼道:“哟,徐院士,好巧啊,没想到你居然也在这里?” 听到这道声音,走在前面一些的杨老眯着眼睛看了一下,才认出来徐川。 徐川笑着起身,和两位老人打了声招呼:“丘老,杨老,没想到能在这里遇到二位。” 邱成桐笑着道:“还不是潘德明这老家伙,前段时间在医院那边躺了一个多月,害人担心。这不他出院后,我和老杨一起过来看看,可别这老家伙走在我们前面了。” “不过今天看他这样子,应该恢复的还不错样子。” 对于邱来说,尽管他和北大数学系有着不解的渊源,但那是另外的事情,并不影响他和潘老院士的交情。 毕竟两人差不多同辈,可以说是多年的好友了。 听到这话,潘德明顿时吹胡子瞪眼,看了过去:“你个老东西,你怎么说话的?你走了我都不会走!” 邱成桐没理会他,笑着看向徐川,问道:“说起来,你怎么在这里?” 听到邱成桐和潘德明两位间犀利的‘争吵’,徐川嘴角抽了几下,回道:“昨天水木不是开了场载人航天工程的会议么,我这边过来参会的。然后便过来坐坐。” 邱成桐挑了挑眉,笑着说道:“看来你和这老家伙认识挺早啊。” 徐川轻咳了一下,道:“的确认识有一段时间了。” 一旁,杨老先生在翁女士的搀扶下坐了下来,上下打量着徐川。 这还是两人的第一次碰面,之前的时候并没有见过。 毕竟18年徐川回来的时候,这位就已经96岁了,早就退休养老了。 不过认识两人肯定都是认识的,至少都知道对方。 盯着徐川看了一会后,杨老先生感叹道:“第一次听说你的名字的时候,是从天文学那边传过来的。”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好像是15年吧。那时候你对参宿四的观测和计算结果,震惊了整个天文学界和天文物理界。” “没想到后面仅仅过去了三年,你就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还解决掉了可控核聚变技术,后生可畏啊。” 徐川笑着道:“一直想去拜访一下您,但工作方面较忙没抽得出来时间。” 杨老先生摆了摆手,道:“本来是打算在一周后的对撞机讨论会和你聊聊的,没想到今天提前遇到了,也算是有缘。” 微微顿了顿,他看了一眼徐川,好奇的问道:“关于惰性中微子和暗物质的研究,你做的怎么样了?” 徐川想了下,道:“这方面的研究只能说有方向和思路,具体情况得通过对撞机来做实验进行验算收集数据进行分析。” “有把握吗?”杨老先生追问道。 徐川笑了笑,道:“搞研究这种事情,在水落石出尘埃落定前,谁也不敢说自己就有百分百的把握做出来。” 顿了顿,他看向杨老院士,笑道:“不过把握多多少少肯定还是有一点的,只不过中间会遇到多少难题,就不知道了。” 闻言,杨老先生盯着他看了好一会,沉默了良久才开口道:“这几十年来,每当国家讨论修建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时候,我都属于公开站出来写文章反对的,也直接的拖后了修建对撞机的进程。” “我觉得花费2000亿去修建对撞机是完全不值得的,毕竟我们还处于发展中,有更多需要用钱的地方。” “而且我们缺乏高水平的物理学人才,数量甚至还不到全球物理学研究人员的百分之,即使对撞机建成,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充分利用它呢?” “包括16年的时候,哪怕那会国家已经有能力修建了,我依旧觉得它是个劳民伤财的项目。” “为此,我和国内整个物理领域几乎闹翻。” “我知道我的同行对我很不满意,说我是要把他们这行给关闭掉。可是这个对撞机要花2000亿,后续甚至更多,我觉得我没办法能够接受这个事情的。” 听到这话,徐川笑了笑,问道:“所以今天杨老是想劝我也缓一缓吗?” 这位在修建对撞机这件事上一直持反对意见他是知道的,不过他没想到今天第一次碰面,这位老先生似乎就想说服他? 第四百六十章:只不过是寻以为常罢了 徐川本以为杨老先生是想着说服他延缓一下大型强力对撞机的修建,没想到听到他的问题后,这位老先生反而沉默了下来。 客厅中,安静的气氛过了半响,杨老先生才长舒了口气,道:“如果是在几个月前,你问我这个问题,我大概还是会持有反对修建的看法的。” “不过到了今天,老实说我也有些迷茫。” “在之前,大型对撞机的研究已近百年,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以及研究之后,已经接近尾声,标准模型也都已经建成。” “那时候,余下的任务也就是验证标准模型以及几个猜想。而这种研究无成果的风险是很高的。” “因此我认为不建超大对撞机,高能物理仍然有其他方向值得探索。如果将这些钱,投入到其他更实际的研究中的话,那么带来的效益可能会更加的可观,同时也更加的可行。” 说着,他看向徐川,深吸了口气,接着道:“而且那时候,我曾以为我这辈子也就只能看到一些标准模型以内的东西。” “没想到你却带来了新的曙光。” “我曾以为cern那边能做到,但后面事实证明他们也无能为力。” “现在看来,如果说要在这个时代彻底打破标准模型,找到超出它的存在,大概也就你有希望了。” “或许在理论物理学这块你还没走到最顶点,但你用数学建立起来方法,无疑是最有希望的。” 顿了顿,他接着道:“但现在的我依旧觉得花费两千亿去修建一个大型对撞机是劳民伤财的事情。” “尽管可控核聚变已经在你的带领下实现了,但国家依旧还有很多需要建设的基础设施还未完成,很多地方依旧贫困。” “基础科学领域的突破,尤其是像高能物理、粒子物理这些,要转变成应用科技谁也不知道要多长的时间。” “在这方面,哪怕是走到了顶峰,也不见得能超越其他国家很多。” 听到杨老先生的这番话,徐川倒是明白了这位老先生心中复杂的心思。 在过去,他的确是在抗拒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修建,一方面是出于爱国,不想劳民伤财。 毕竟两千亿对于刚入新世纪的华国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数字。甚至九几年的时候,国家一年的总gdp都只有几万亿。 耗费大量的钱财去修建一个基础科学设施,短时间内却没法转变成国家本身的实力或者收获,这无疑是不值得的。 另一方面,则是高能物理的路,在惰性中微子未出现前,已经可以说是走到了这个世纪的尽头。 标准模型以内的东西已经基本完善,而超出标准模型外的东西在过去无望观测到。 这种情况,再去修建大型强粒子对撞机,能收获到的东西可以说很少。 然而现在情况有所变化,惰性中微子的出现,超越标准模型的粒子,震惊了整个物理界。 超出标准模型之外的东西,是整个物理界一直都在追寻的希望。 它能帮助科学界更深层次的了解整个世界,整个宇宙。 而暗物质、暗能量、以及如何将万有引力纳入量子力学和物理学的框架,都需要突破标准模型。 如果这个发现进一步确认,那么这意味着人类几乎止步不前的基础物理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也预示着宇宙向人类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透过这扇窗口,将是一个全新的物理世界。 所以这会杨老先生心里也矛盾迷茫了。 一方面,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走过来的他知道国家经济发展有多么的不容易,两千亿并不是一个小数字。 另一方面,则是内心对新物理新世界的渴望。 毕竟,对于一名物理学家来说,没有什么设备能比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更吸引人了。 想清楚这些后,徐川笑了笑,开口道:“修建大型强粒子对撞机这个,本身就是我向上面提出的建议。” “如果你要问我的看法,我自然是不留余力支持的。” “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对于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的发展有多重要相信杨老您很清楚。” “至于经费,两千亿的经费虽然多,但如果这笔钱是用于打开物理界的新世界的话,它肯定是值得的。” “更何况,可控核聚变技术已经实现,光是在能源这一块,每年省下来的资金就至少是数万亿,两千亿只不过是零头而已。” 杨老先生看了他一眼,轻声道:“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并不是一笔小数字。两千亿的资金,这种项目放到全世界也是超级工程,你能把控住吗?” 徐川轻咳了一下,笑着道:“如果按照以前的汇率,两千亿rmb其实也不过只是三百亿米金而已。” “而对于我来说,光是在可控核聚变项目上的投入,前后加起来差不多有八百亿米金,换算成一下,差不多有五千五百亿了。” 这话一说出口,客厅中突然就安静了下来。 众人这才想起来,眼前这位虽然看起来年轻,但在他手上走过的项目和资金,早已经不是他们能比的了。 光是一个可控核聚变工程,就能抵两个半大型强粒子对撞机项目。 在他们眼中的大工程,大数字,对于这位来说,只不过是寻以为常罢了。 表情略微有些尴尬,丘老先生强行打破了尴尬的气氛,笑了两声后才开口道:“倒是忘了这个,对于你来说,两千亿的确并不算多。” 一旁,杨老先生倒是没太在意,他点了点头,道:“既然你有那份自信,也有那份能力,这件事就交给你了。” 顿了顿,他接着道:“老实说,对于我这种一只脚已经踏入泥土中的人来说,谁也不知道明天是否能睁开眼看到太阳。或许我已经撑不到看到那新世界的出现了。” 杨老先生的话,顿时就引起了客厅中另外两名老人共鸣。 哪怕是年龄最小的邱老先生,也已经年逾古稀了。 更别提杨老先生了,过完今年最后几天,他就迈入了百岁大关。 而徐川虽然完全体会,但他多多少也能感受一些。 一旁,一直都没怎么说话的潘德明开口道:“看不到也无所谓,后继有人,科学始终在向前,就已经足够了。” 微微顿了顿,他转移话题道:“说起来,你们来到倒是正好,之前我还在和徐川聊他的研究。” “他在强关联电子体系方面遇到了一个挺麻烦的问题,老杨你是搞凝聚态物理的,要不要了解一下?” 听到这话,杨老先生好奇的抬起头看了过来,浑浊的眼眸中带着些兴趣,问道:“强关联电子体系?什么问题?” 徐川轻咳了一下,道:“之前研究kl-66时意外的一点发现,就不麻烦杨老先生您了。” “怎么?看不起我这个即将入土的糟老头?”杨老先生语气激昂了两分,盯着徐川说道:“在凝聚态物理方面的研究,我还是有一点的。” 徐川有些哭笑不得,这人越老,性格就越怪越争强好胜倒是说的一点都没错。 不过话又说回来,国内能和他交流凝聚态物理方面研究的学者,也没几个。 既然凑巧遇到了,潘老先生还主动提出来了这事,交流交流也好。 思索了一下,他将自己这些天的研究简致的说了一下。 一旁,邱老先生也凑了过来旁听,虽说是物理方面的问题,他是个数学家,但数学物理很多时候相通,更何况他的物理能力也不低。 要知道他是哈佛大学有史以来兼任数学系教授和物理系教授的唯一一人,虽然凝聚态物理不在他的研究范围内,但也多少了解一些。 听完徐川的问题,杨老先生皱着眉头思索了一会后开口道:“强关联电子一般而言指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远大于其动能的物质。这些体系具有非常丰富的物理现象,如高温超导、巨磁阻、金属-绝缘体转变等方向。” “南韩那边研究出来的kl-66材料我虽然有关注过,不过我年岁大了并没有去做实验和详细了解。” “在没有看到具体的实验数据的情况下,从你所说的这些东西来判断,你想利用这一体系去计算增强超导材料的临界磁场强度,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可以做到的,但难度恐怕很大。” “如果是在格林函数方法、密度泛函理论、动力学均值场理论等方法均无法正常适用的情况下,我能想到第一应该你研究的这个问题已经超越了寻常的强关联电子体系,进入了非平衡态强关联体系。” “或许你可以从这方面试试。” 闻言,徐川思索了一下,开口问道:“研究非平衡态下强关联体系的电子动力学行为?” 这的确是条他还没研究的路。 杨老先生点了点头,道:“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研究过这个,如果没有的话倒是可以试试。”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另外,或许你可以考虑一下强关联电子体系与强相互作用力的方向,它可能和这个没关系,但或许能更好地让你理解强关联体系中的电子性质和相互作用性质。”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第四百六十一章:天才年少时的科研直觉 客厅中,徐川和杨老先生交流了一些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研究方向的。 不得不说,这位老先生虽然已经年近百岁了,但思维还是相当的清晰,能依靠脑海中的知识筛选和排除掉不少的方向。 这对于一名百岁级别的老人来说,简直极为难得。 而对于徐川来说,尽管这些交流只是一些研究方向和理论,却依旧能够替他节省不少的时间,以及点明一些方向了,收获不小。 一旁,听着他和杨老先生交流的邱成桐突然插话道:“凝聚态物理虽然不在我的研究范围内,但你为何不将强关联电子体系中的电子行为看作电子液体或者电子固体呢?” “如拉廷格液体、液晶态、电荷密度波、维格纳晶体等,或许从这方面来解释,可以达成你说的目的?” “电子液体?” 邱老先生突兀的插了一句话,让徐川疑惑的看了过去。 只见这位以数学出名的老先生继续解释道:“虽然我的主研方向并不是物理,但我知道,基于拓扑芯旋转的思想,量子液体的统一数学理论有所发展。包括拓扑序、spt/set序、对称破缺序和类cft无隙相等等。” “如果你能解释了量子液体的拓扑骨架和局域量子对称性,并表明所有n量子液体形成了-凝聚完备高等范畴,其等价类型可以由简单余片1-范畴显式计算,或许能做到你需要的东西?” “从量子液体领域出发?” 这话让徐川愣了一下,陷入了思索中。 强关联电子体系来自电子相互作用,没有相互作用则电子的运动之间没有关联。 简单的来说相互作用强则关联强,相互作用弱则关联弱,这里的“强”和“弱”指相对大小,不是绝对大小,取决于体系内部不同能量之间的竞争。 同样的相互作用,对半填充能带和满带,或者对大质量的电子(平带电子)和无质量电子(狄拉克费米子)的作用不可同日而语。 而在凝聚态物理中,通常将电子体系的行为可以看作气体(自由电子气)。 这里的“电子”可以是准粒子,如晶体中的导带电子,或者其它相互作用体系的单粒子激发——也就是说,本来是液体,但是还是可以通过简单的近似被看成气体。 毕竟在相互作用很小的时候可以用自由电子近似;相互作用很大时候会形成mott绝缘体,电子运动的自由度被冻结,只有自旋的自由度。 而此时可以大自由度的展开可以得到一个有效自旋模型. 如果从这方面来看,将强关联电子体系中被锁定的电子运动看做是液体或固体的确是可行的。 只是,这条路该怎么走,一时半会的他也没法理清楚。 毕竟从思路到研究,往往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 另一边,客厅中,杨老先生和邱老先生也没有去打扰一旁陷入沉思中的徐川,各自思索着其他的方向与思路。 今天对于强关联电子体系的交流,其目是为眼前这位青年学者提供一些思路和方向,这点他们还是能做到的。 至于更具体的计算,恐怕就要靠他自己了。 无论是杨老先生还是邱老先生,以他们如今的年岁,几乎可以说已经没有了精力再去完成这种顶尖前沿难题的计算。 哪怕前两年的时候,邱老先生还有精力去研究和推进kzb方程难题。 但随着一年又一年的过去,人老的速度是会越来越快的。 科学始终是年轻的,他们这些日落西山的老人,已经无力再对新的知识做推进了。 客厅中,徐川沉思了半天,才回过神来。 见他有动静,邱老先看了过来,好奇的问道:“怎么样?” 徐川想了下,道:“思路有一点,至于能不能做到,后续还要再研究。今天多有感谢二位的想法和理论了,实在是麻烦你们了。” 邱老先生笑了笑,道:“这算什么麻烦,对你有帮助就行。”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当然,关于物理方向,我并不是很熟悉,你没必要死磕我提出的理论,或许它是错的也说不定。” 他这算是提前打预防针,避免徐川在他提出的方向上死磕。毕竟他并不是纯正的物理学家,凝聚态物理也不在他的研究范围内。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放心吧,我从来都不是死磕一条道路的人,当我感觉这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大概率就是我放弃它的时候。” “不过现在,我觉得还是可以试一试的,至少我觉得它应该可行,我感觉能看到尽头。” 对面,杨老先生像是想起了什么,突然开口道:“这就是天才年少时的科研直觉么?”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我以前研究杨-米尔斯方程的时候,试图把规范不变性推广到非交换群时,试过了不少的方式,但前后失败了很多次。” “因为u1对称是对易对称而su2对称是非对易对称这个问题,我卡主了很久。直到有一次我决定添加二次项的时候,当时只做出了这个想法,我脑海中就情不自禁的产生了这条路对的的想法。” “后面很快就证实了这个想法是对的,并且顺利的引出了新场论。” 顿了顿,他接着感慨道:“只是可惜的是,在后面的研究中,我就几乎再也没有产生过这种异常清晰,仿佛只要想法出来就能看到正确答案的感觉。” 说着,他看向徐川,似问似述道:“我以前总想不通为什么你能在这个年纪做出这样辉煌的成果,现在看来,你似乎能在研究问题时经常出现这种直觉?” 听到杨老先生的感慨,徐川愣了一下。 这种直觉,他好像也有? 而且并不是一次两次了,之前研究数学的时候,无论是在研究霍奇猜想还是ns方程的时候,在关键点他总能依赖这种感觉去判断后面的路是否合适。 当然,要说一眼就能看到正确答案,那是不现实的事情。 但的确,这种感觉帮助他节省了不少的时间。 以前他总觉得这是脑海中的知识带来的判断,现在听这位杨老先生说起来,似乎还有点不同? 一旁,邱老先生笑着道:“别听他瞎掰扯,什么科学直觉,说的那么玄学,神神叨叨的,不过是知识带来的经验性感觉罢了。” “他们这群搞物理的,搞到最后都朝着神学发展去了,这老家伙早些年就有这个趋势了,你小子可别听他忽悠,认认真真的搞自己的研究就行了,这种想法要靠的住,母猪都会上树。” 闻言,徐川有些尴尬的咳了一下。 他好像就是搞物理的。 ps:二更求月票。 咳咳,本来说是今天三更的,但是我发现我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今天查资料理解资料论文用了不少时间,后面补吧ˋ(°▽、°) 第四百六十二章:你川哥还是那个川哥! 看望了一下潘老院士,意外的收获了一些强关联电子体系的想法与方向后,徐川亦跟着杨邱二老离开了。 北大的校园中,杨老先生因为腿脚不是很方便的原因,在翁女士的陪同下先上车告别离去了。 倒是丘老先生,准备继续和徐川聊聊,一路走回水木。 北大的校园中,徐川自然是一路陪着这位老先生走着,两人聊着天,他想起了什么,开口问道: “对了,丘老,关于你上次提起过的那个提倡整理数学知识,让那些古老的数学知识重新焕发新生的会议,还没确定时间么?” 邱老先生摇了摇头,道:“imu那边后面又开了两次会,还在商量。” “你知道的,这种会议放到国内,国家自然是希望往大了的方向举办的,所以希望imu那边和多邀请来一些顶级数学家,扩大影响力。” “当然,国际数学联盟那边自然也希望能借助这次机会扩大数学的影响力,所以在不断的商议修改,导致时间一直没能确定。”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不过从上次的结果来看,应该快了,可能就在过完元旦后的一月份左右。” “等确定了时间,我会通知你的。”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没问题。不过说起来,这种会议,北大没冒头么?” 要说国内高校数学系的影响力和实力,北大的确是独一档的,这个没得话说。 无论是国内地位还是国际影响力,北大数学系都超越了水木不少,有时候,水木数学系的排名在国内甚至还会跌出前三。 这种在国际上都颇有影响力的会议,如果按照常理来说,应该是在北大举办的,毕竟北大才是华国数学界对外的窗口。 听到这话,邱老先生冷哼了一下,道:“他们倒是想办,但这次交流会是我促成的,凭什么给他们机会。” “而且抛开门面来说,在国际顶级数学家之间的影响力中,他们可促成不了这种会议。” 说起北大这位老先生就有些不满,那他和北大数学系之间的摩擦,也是众人皆知级别的。 若要说综合实力,北大数学系在国内高校中的确是第一。 但要说在国际上的顶尖数学家中的影响力,在陈老先生仙逝后,北大整体上还是有所欠缺的。 而无论是徐川还是邱成桐,在顶尖层次的数学家中,影响力都比北大要强不少。 毕竟七大千禧年难题和菲尔兹奖得主的名头就摆在那里,这点北大无论如何拍马都赶不上。 徐川笑了笑,没有接话,两人跳过这个话题,一边聊一边往前走。 忽的,徐川注意到了一个青年的身影,看起来很是熟悉的感觉,有些故人的样子。 他停下脚步眯着眼睛望了一下,突然出声喊了一声:“卢天瑞,这里。” 道路边,正抱着书本匆匆行走在校园中的卢天瑞听到喊声后望了过去,一少一老两个看起来都有些熟悉的身影正站在道路的另一侧看向他。 盯着两人看了一会后,他好像认出了两人的身份,但又不敢相信这两人会出现在这里。 揉了揉眼睛,确认不是自己出现幻觉了后,他迅速跑了过去,激动又颤抖的问道:“川川哥,真的是您老人家?” 打了个招呼,他又和与徐川站在一起的邱老先生拘谨的招呼道:“邱教授,您好。” 看着眼前有些熟悉的身影,徐川有些感慨。 这会的遇到的人,正是当年高中时期一起参加imo竞赛的好友,六七年的时间过去,当年那个小胖子已经长大。 唯一不变的,还是那胖胖的体型和架在鼻梁上的圆圆眼镜。 “没想到还能在北大遇到你,上次你跟我说要报考普林斯顿,我还以为你出去留学了呢。”看着眼前当初那个小胖子,徐川笑着感叹道。 作为他的队友,当初一起在cmo竞赛上拿到金牌的卢天瑞在数学上的天赋毋庸置疑,被北大提前招录的他自然会在数学这条道路上走下去。 卢天瑞点了点头,道:“的确快了,明年一月份我就得过去了。” 徐川笑着说道:“厉害啊,过去读博的吧?六年的时间修完大学和研究生,很不错了。” 闻言,卢天瑞有些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道:“北大的博士学位我已经拿到了,这次是过去的深造的。” 听到这话,徐川有些惊讶:“可以啊,小天瑞,这个β装的不错,六七年的时间就修完了所有的学业。” 卢天瑞:“和川哥您相比,差的太远呢。” 一旁,邱成桐老先生笑着道:“六年的时间修完大学研究生博士,已经很厉害了。别和这个怪物比,他就不是正常人。” 顿了顿,他接着看向徐川笑道:“有时间去水木找我聊聊天,今天就不打扰你们两个年轻人了。” 徐川点了点头,道:“一定会的。” 邱老先生笑着摆了摆手,又冲卢天瑞点了点头,然后背着手溜溜达达的走了。 “走吧,找个地方坐坐。” 邱老先生离去,徐川笑着拍了拍这位队友的肩膀。 虽然两人威信一直都偶尔有联系,但时隔六七年未见,意外相逢还是很让人喜悦的,尤其是以前那种一起竞赛共同走过来的友谊。 北大校园中一间奶茶店前,两人找了个幽静的位置坐下,看着眼前曾经的好友,如今的巨佬,卢天瑞也有些感慨。 当年那位带他一起参加竞赛的大神,如今真的已经变成了大神了。 虽然很早之前他就清楚两人之间的差距,但也没想到差距会大到这种地步。 他还在学习深造,这位大神就已经解决了两个七大千禧年难题,拿到了菲尔兹奖,诺贝尔奖,还担任可控核聚变工程的总设计师解决了这项世纪难题。 这中间的差距,怕不是已经不能用年来计算了,如果硬要说,只能说他们是两个不同的物种。 毕竟就算他认为自己在数学上的天赋还算可以,也没有想过这辈子能解决一个千禧年难题。 而眼前这个只比他大一岁的队友,却已经解决了过了两个。 要不是当年一起参加竞赛留下的一些友谊,换个人跟他坐在一起,估计都得拘谨到连说什么都不知道。 聊了一会后,他也稍稍放开了一些,看向徐川好奇的问道:“川哥,你怎么跑北大来了?” 北大数学系和他这位大神队友的矛盾,他是知道的,没想到今天居然会在北大校园中碰到。 徐川笑了笑,道:“我和你们学校的潘德明老先生认识,这次过来是看望他,倒是没想到能恰巧遇到你。”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明年去普林斯顿,准备向哪个方向深研?” 卢天瑞:“目前选定的方向是代数几何,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应该是会试着深入一下这一领域。” “挺好的,代数几何是个很宽阔的领域。”徐川笑着道。 卢天瑞点了点头,道:“说起来,我还是受你的影响才走上研究代数几何这条路的,你对霍奇猜想的研究,给了我太多的震撼和启发了。” 顿了顿,他接着道:“我看过川哥你证明霍奇猜想的论文,可惜能看懂理解的十不存一。” 徐川笑了笑,道:“霍奇猜想的证明的确比较复杂,涉及到的数学领域较多。我回去后给你邮一些我以前学习研究代数几何的书籍和稿纸,或许你可以看看我以前走过的路。” 以前他在普林斯顿那边学习的时候,留下了几大箱看过学习过书籍和论文,那些东西后面都通过邮寄的方式运回来了。 对如今的他来说,那些东西已经没用了,不过送给卢天瑞的话,应该能帮助他在代数几何这个领域更进一步。 毕竟那上面有很多他对于问题的思考以及一些研究思路。 听到这话,卢天瑞也有些艰难咽了下口水,他自然知道这些东西有多珍贵。 别说给他这种还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了,就是给到顶级数学家,说不定都有帮助。 但他又很难拒绝,毕竟对于一名数学研究者来说,这样的礼物可谓是求之不得。 看出了这位老友的纠结,徐川笑了笑,道:“不用跟我客气,反正以前的那些东西放在那里也是闲置。” 闻言,卢天瑞深吸了口气,郑重认真的点了点头,道:“那就谢谢川哥了。” 徐川笑了笑,道:“如果在数学上遇到了什么问题,也尽管可以来找我。” 两人又闲聊会,忽的,卢天瑞像是恢复了以前的性格一样,瞪着眼好奇的看向徐川,问道:“川哥,你一起获得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是种什么样的感受?”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认真的想了想,才回道:“还行吧。” 听到这个回答,卢天瑞愣了半响,本以为会有一番抒情感受,没想到,就这么一句话。 不过随即,他就又反应了过来。 果然,任由时间变换,川哥还是竞赛时期的那个川哥,同样的逆天,同样的淡然,只不过装β更加行云流水,自然而已。 告别了巧遇的老友,徐川返回了北海酒店,开始整理今天和杨老与丘老先生的交流和收获。 如果没有他,这两位老先生可以说是华国当今物理界与数学界分别的第一人。 哪怕是放到全世界,这两位老先生也是最顶尖的那一批次的。 这种级别的大牛,提出的想法自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哪怕是对于他来说,也有着极高的价值。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眨眼间,22年的元旦,便到了。 在这个阳历的新年中,华国迎来了新的启航。 位于金陵的破晓示范堆工程正式转变成华国聚变能源公司,而破晓示范堆亦完成了最终的并网工作,开始向整个金陵市提供源源不断的电能。 当然,供应一座城市,哪怕是金陵这样的省hui中心,也不是破晓的极限。 当破晓示范堆配备的四组发电机组全部运行时,满负载的发电量足够为整个苏江省进行供能。 而伴随着破晓示范堆正式并网传来的,还有另外一个好消息。 《华国与巴铁签订跨国电网互联项目!》 《华国就跨国电网互联项目与老挝,柬埔寨等多个东南亚国家进行商谈。》 两则消息,在全世界都掀起了不小的动荡。 这一消息,对除了华国及与之合作的国家外的其他国家,尤其是对以米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 大西洋海岸,白屋。 老年总統手中正拿着一份报刊,看着上面的新闻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此刻华国开始向其他国家输出能源,意味着他们开始挤占其他国家在东南亚的资源。 尤其是对于米国来说,东南亚地区的小国是他们牵制对方的重要手段。 如果华国仅仅是与巴铁签订跨国电网互联项目,为其提供廉价的电力这没什么。毕竟一个巴铁也远远不够影响局势的。 但当整个东南亚全都倒向华国的时候,亚洲的局面就会逐渐彻底崩坏。 甚至,不仅仅是东南亚,还有其他的国家。 在面对廉价的电能的时候,别说是东南亚这些小国了,就是欧盟,只要华国提出的条件并不是那么过分的话,恐怕都不一定能撑多久。 毕竟欧盟对于能源的急缺,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尽管将能源的命脉从沙俄手中切换到华国手中对他们而言同样不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能源的价格能够大幅度降低的话,也并不是不能接受的事情。 虽然大家如今都在追赶可控核聚变技术,但谁也不知道未来还需要多久各国才能在这方面追上华国。 可能是十年,也有可能是二十年,甚至可能更久。 而在这期间,说不好会有一些国家直接交易核心技术来从华国手中获得支持,在本土国内建立一座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毕竟对于很多国家来说,就从那台已经实现的破晓聚变堆来看,一台大型聚变堆,其年发电量就足够供应一个中小型的国家使用了。 而对于米国来说,每失去一个国家,就意味着他们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弱化一分。 这对于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的他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的变化。 第四百六十三章:最重要是,我就在这里! 要解决强关联电子体系中多轨道关联效应与超导电性问题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当然,徐川也没有想过短时间内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但至少,在kl-66材料上发现的强抗磁性机理,他已经有所眉目了。 不得不说,那两位老先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给予他的启发相当不错。 无论是杨老先生的从非平衡态下强关联体系的电子动力学行为出发,还是丘老先生的将强关联状态下的自由电子看做电子液体或者电子固体模式,都是基于理论可行的点提出来的。 前者适用于kl-66材料,后者则有可能扩散到整个强关联电子体系。 于是在同两位老先生交流过后,他便将自己关在了北海酒店的房间中,潜心的研究着。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眨眼间,元旦已过,科学技术蔀主导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修建的会议召开时间就到了。 在郑海的提醒下,徐川来到了复兴路。 科学技术蔀的总部大楼在这里,会议也将在这里召开。 相对比上一周召开的载人航天登月工程交流会来说,这次的会议从规模上来说只不过是个小的不能再小的会议。 但从参会人员的重要性,项目的资金规划等方面来说,却完全不弱于前者,甚至更胜一筹。 毕竟载人航天登月工程的总经费即便是提升过后,如今也不过是几百亿。 而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修建,早些年的预算差不多是两千亿。 当然,现在和对撞机相关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了不少,包括超导材料,探测器等方面,对资金的需求降低了很多,因为修建预算方面也会降低不少。 不过即便是技术成熟,预算降低,也是千亿级以上大工程。 一次性拨付的经费,也要比载人航天多不少。 没办法,这种基础的大型科研设备,无论是哪一项,都耗资巨大。 比如国际空间站,这是是人类在近地轨道上最大的空间设施,是米国、沙俄以及欧洲航天局等十六个国家联合研发的项目。 而这个项目的前期建造费用已经达到了整整1600亿米金,还是二十年前的一千六百亿米金。 亦或者欧洲的原本预计规划修建,现在已经基本搁浅的“未来圆环对撞机”(),预计耗资约210亿欧元。 由此可见,这类基础科学研究设备,除了极少数的顶级大国有能力自己完成外,大部分几乎都是由几十个国家一起联合起来搞的。 会议在科学技术蔀的总部大楼举办,人数并不是很多。 当徐川走进大厦时,立刻就有工作人员上前,验证过身份后,一路将其引领到了会议厅中。 会议厅中,已经有了不少人早就到了。 在看到徐川后,纷纷上前和他打招呼交流着。 在今天的会议中,这位才是真正的大佬,他的想法可以说几乎能决定未来对撞机的命运。 徐川微笑着和这些学者及政fu蔀门的人一一打招呼,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坐了下来。 这次会议,主持的自然是科学技术蔀的蔀秦安国。 按照会议流程,这位秦蔀长先对整场会议做了个简要的报告,然而开口道:“这次的会议,其实主要是讨论交流修建以及使用大型强粒子对撞机过程中的一些事情和问题。” “具体的情况在各位面前的资料中都有,之前也发给各位过,大家再看看,然后咱们来讨论交流。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出来,国家需要各位的想法与帮助。” 闻言,会议厅中众人纷纷低头翻阅了起来。 是否修建大型强粒子对撞机,这已经不是这次会议的讨论范围了。 在徐川的建议下,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修建已经成为了定局。 今天讨论的则是如何建、规模、预算、是否需要引入其他国家、技术等方面的东西。 当然,对于今天交流的一些问题和内容,基本上大家心里都早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等待了一会,秦安国继续道:“如果没什么其他问题的话,咱们就正式开始,针对各位面前材料上的安排,各位如果有想法和建议,可以举手讨论。” 闻言,会议厅顿时就有人举起了手。 “关于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修建,我这边有个想法。” 秦安国看了过去,举手的是华国在cern那边的理事代表,邰学文主任。 在前些年华国成为cern的成员国后,这位邰主任就一直在负责华国和cern之间的沟通。 “邰主任请说。”秦安国点了点头,示意对方继续。 邰学文清了清嗓子,接着道:“关于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修建,我这边认为可以学习cern的模式,将其扩展成国际合作项目。” “一方面是通过多国合作的方式,可以大量节省咱们自己需要付出的经费。毕竟按照初步的规划来看,一千五百亿的预算并不是一笔小数字。” “如果能引入其他国家的资金,能极大的缩减咱们自己的支出。” “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多国合作的方式,可以吸收其他国家在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方面的优秀材料、仪器设备、技术、人才等等。” “尤其是cern,在这方面,cern的经验是可以汲取的,无论是对撞机的修建,还是基础物理学领域的学者,引入这些,对咱们修建对撞机的帮助很大。” 听到这话,会议厅中顿时就议论了起来,有不少人认可的点了点头,觉得这种方式可行。 “我觉得这个建议可行,无论是预算还是技术,如果采取合作的话,的确能减轻很大的压力。cern那边有完善的对撞机修建经验,如果引入的话,的确能帮助我们节省大量的时间。” “可行是可行,但是这如何保证咱们国家对对撞机的掌控权?要知道cern那边每次启动对撞机的研究项目,都是争论不休的。” “可以采取成员制,我们的确需要其他国家在对撞机上的研究和技术,利用成员制保证咱们自己的科研项目占比份量就足够了。” “我觉得不妥,修建对撞机的技术咱们自己早就已经储备好了,引入其他国家的帮助并不是很大,还有着可能会导致对撞机掌控权丢失的风险,要做,就不如咱们自己做,一千五百亿的预算对于现在的咱们来说并不是负担不起。” 会议厅中,有人赞成,有人反对。 这种问题,涉及到的方面众多,不可能让所有人都站在一个角度。 忽的,坐在徐川的对面,杨振寜老先生看向徐川,直接将话题引到他身上:“不知道徐院士怎么看这个问题?” 听到这话,会议厅中顿时就安静了下来,众人纷纷看了过来。 被其他人的目光盯着,徐川轻咳了一下,开口道:“关于是否需要引入cern或其他国家的技术,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 闻言,杨老先生有些诧异的看了他一眼,以他的了解,他应该会反对才对。 徐川没在意其他人的目光,接着道:“在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修建这一块,虽然咱们已经具备了对应的技术,但不可否认的是,cern在这方面研究的时间比咱们要长很多,储备的相关技术也更加完善。” “所以引入cern是有必要的。”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但是我觉得咱们对于自己出资修建的对撞机的掌控权,也是相当有必要的。” “修建对撞机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探索物理,另一方面则是为咱们自己培养物理人才。” “如果掌控权丢失,受制于其他人,一些基础的事情都需要讨论来讨论去,对于我们来说那就没什么意义了。” “所以建好的对撞机,不管如何掌控权都必须在咱们自己的手上。” 听到这话,邰学文主任微微皱眉询问道:“如果是这样,我们该怎么引入cern和其他国家在对撞机方面的技术?” 徐川笑了笑,道:“很简单。” “我的建议是,修建对撞机的资金由咱们自己单独完成,但可以去和cern以及其他国家进行沟通,如果他们愿意为我们在修建对撞机的过程中提供技术与人才支持的话,在对撞机完成后,我们可以为他们预留一个成员国的席位。” “就像咱们现在加入cern的地位一样,每年提供对应的科研资金,获取到对应的工作岗位、研究任务、技术成果等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闹事,我们可以轻易的将他们踢出去。” “当然,正常情况下,我相信我们并不会干这种事情,毕竟基础科学的研究是对全世界都有利的事情,我们也不是某些强盗。” 听到这话,邰学文主任皱起了眉头,问道:“如果他们不同意这种方式呢?” 徐川平静道:“那就不要他们了。” “按照计划,这一次我们修建的超大型强子对撞机是以百万亿电子伏特,甚至更高的千万亿电子伏特能级为标准进行修建的。” “这将是世界上第一台百万亿级电子伏特能级的大型对撞机,对对撞机有需求的不仅仅是我们自己,也包括欧盟和其他国家。” “现在的情况是,我们虽然需要cern的技术支持,但并不是一定完全需要。而对撞实验是所有国家都需要的。” “现在的情况是我们给他们机会,而不是我们求着他们加入进来,更别提将对撞机掌控权让出去,变成会议制了。” “如果他们觉得不行,那就让他们自己去修建就好了。” 听到这话,坐在徐川对面的杨老先生浑浊的眼眸中流出了一丝兴趣,这才是这位年轻学者的性格,在某些地方,他可是相当霸道的。 对面,邰学文主任皱眉道:“如果cern和其他国家选择拒绝的话,对撞机完成后的实验,我们恐怕会极度缺乏人手。” “毕竟光靠咱们自己是不可能撑起对撞机的研究这种大型基础科研项目的,而且在未来的经费支出等方面,压力极大。” 华国的物理学家虽然多,但不可能将所有的学者都投入到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上去。 毕竟还有很多其他领域要发展。 对撞机这类基础科研设备的使命是推进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为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提供基础科学知识。 这种类型,依赖一个国家的力量是很难干成的。 它对全人类有益,但对于修建和使用它的国家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 且不提修建时耗费的巨额资金,光是每一次的启动,以及维护保养等等,都需要耗费海量的经费。 更关键的是,它的成果,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变成应用科技与收益。 就像对希格斯粒子的验证和标准模型的研究一样,这种理论成果,补全的只不过人类对于宇宙,对于物理世界的了解 实际上,对于科技发展的促进,都不知道是多少年以后的事情去了。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笑了笑,道:“不会缺人的。” “哪怕米国联合欧盟等国家拒绝加入咱们,他们也没有能力去阻拦物理学家们到我们这里来做研究。除非他们能提供一个和我们一样强度的对撞机。” “但这对于米国和欧盟来说,可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首先如今的他们,忙着在可控核聚变上进行投资研究都来不及,很难再划分出科研资金来投入对撞机这一领域。” “毕竟大型强粒子对撞机除了修建需要耗费海量的资金外,每年启动对撞实验都需要大量的预算。” “光是现在的cern,预算都已经引起了很多成员国的不满了,你让他们再在上面投入海量的资金,恕我直言,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顿了顿,他接着道:“其次就算是最坏的情况发生了,米国和欧盟在这一领域跟进投资,他们修建的对撞机,在能级方面也很难超过咱们。” “别忘了对撞机的核心在于超导材料与探测器。” “超导材料的临界磁场对粒子的约束能力决定着对撞能级的强度,而在这方面,我研究出来的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临界磁场是目前最高的超导体。” “缺少了顶级的超导材料,在对撞能级这一块他们很难和我们竞争。我相信cern在米国的压力下取消对高温铜碳银超导材料的订单是他们最后悔的一件事。” “而科学家是现实的,如果我们欢迎和接受其他的科学家进来,在人员方面绝不会缺少。” “至于经费,不可否认,对撞机的每一次启动都会消耗大量的电能,这也是它每一次启动都会耗费大量经费的原因。” “但别忘了,对于咱们而言,电能在未来是最不缺少的东西。一座小型规模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就足够为一台大型的对撞机提供能源了。” “抛开电能外,其他的方面消耗的经费顶多能占到一半而已。” 说着,他看向邰学文主任,接着道:“最后,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我就在这里!” “我可以放言,除了我,没有人能在十年内找到真正超出标准模型的粒子。” 第四百六十四章: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一句话,让会议厅中的所有人都投来了惊讶、诧异、匪夷等各种目光。 十年内,除了他没人能找到真正超出标准模型以外的粒子。 这话的张狂程度,简直就差直接站起来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了!” 如果再将会议桌一掀,转身离开,妥妥的大反派气质。 但然而除了诡异的违和感外,整个会议厅中,居然并没有几个人觉得这句话说的有问题。 毕竟这位在当今在物理学界的地位,不说一定能稳居第一,但至少前三是没跑的。 而且惰性中微子本就是他发现的,暗物质与暗能量是惰性中微子背后的奥秘,如果说在物理学界还有谁能够解开这团迷雾,这位是最有可能的。 他们诧异的,是这种话居然会从眼前这位学者口中说出来。 毕竟反差实在太大了。 好吧,其实是他们想错了。 对于华国人而言,因为历史传统文化的关系,像他们这类学者的形象,一般都是谦逊有礼,温尔文雅的君子风。 这会突然冒出来个站起来说在座的全是垃圾,全世界属我最牛的风格,违和感实在太强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他们要是二十多岁能拿到诺贝尔奖+菲尔兹奖+解决两个千禧年难题+解决核废料难题+解决可控核聚变难题+成为天文学界的祖师爷等等等等。 别说全部了,哪怕是其中一项,他们怕是都能狂的直接上天。 这很正常,几乎每一个年少成名的天才都是这样的,自信,自傲,甚至是傲慢。 每一个天才都有这样的时期,然后要么随着学习见识到更广阔的天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或者被更天才的人打击;亦或者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磨。 而对于如今眼前这位正处于二十多岁的年轻学者来说,这正是他意气风发的时期。 会议厅中,古怪的氛围持续了好些时间,直到秦安国回过神来,轻咳了一下打破了宁静。 “感谢徐院士和各位教授的意见,我这边会先记录下来,后面再展开商讨的。” “现在相关的讨论先继续进行.” 秦安国将气氛拉回来,会议厅中才重新热闹了起来。 一上午的会议,除了对是否引入其他国家及cern的技术有商议外,还对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选址、隧道建设、关键技术、初步设计参数、现有技术优缺点等各方面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尽管这并不是国内的首台对撞机,但作为当下设计规模最大,对撞能级最高的设备,对未来的发展,有着十足的推进作用。 包括选址这种事情。 抛开对地质等条件的基本要求来说,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选址应当选择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条件好、国际化基础好、地质条件好、交通方便、地方政府支持且有未来发展潜力的地区。 说这么多,其实就一个宗旨,希望借助这个项目,将这一整片区域发展成一个‘国际科学城’,甚至是‘未来的世界科学中心’。 这样的一台大型科研设备,将引领国际高能物理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也将使华国确定无疑地全面领先国际,成为国际研究中心。 这是近代以来国人梦寐以求的事,也可以成为民族全面复兴的标志。 连续两场会议开完,确认自己没什么事情后,徐川亦动身返回了金陵。 刚落地,他就收到了邱老先生的来电。 “喂,徐川,你还在京城么?” 电话刚接通,那头邱老先生带着些兴奋的声音便传递了过来。 徐川摇了摇头,道:“刚回金陵,怎么了?” “之前和你说过的的,那个‘国际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学术研讨会’时间定下来了,在半个多月后,也就是一月二十号,在水木大学召开。” “我想着你要是还在京城,就多留几天,免得你再跑一趟了。”邱老先生笑呵呵的说道。 徐川笑了笑,道:“没事,我到时候再过去就行了,这个简单,反正国内的高铁方便。” “行,那邀请函我让人邮寄过去给你。”邱成桐也没在意,点了点头接着道:“记得来啊,有不少数学家可都是冲着你来的,” 听到这话,徐川面容微微有些古怪,估摸着这位老先生在促成这次会议的时候,怕是没少扯着他的名义去说事。 不过他也不在意这种事情,现在他自己没时间精力去做这种事,邱老先生能促成,那也是挺好的。 “放心吧,不会放鸽子的。”笑着点了点头,他应了声挂断了电话。 这种大型的研讨会能促成和在国内召开,他还是挺高兴的。 一方面是为数学界高兴,那些古老的知识并没有被人遗忘,有更多的人愿意为它们的焕发新生而努力。 另一方面则是为国家高兴,毕竟在基础学科领域,华国向来都比较弱,能召开主持这种大型数学研讨会,能让华国在数学界露脸,被更多的顶尖数学家所记住,扩大影响力和增加学术氛围。 至于这次研讨会的举办规模和能否成功,徐川倒是完全不操心。 毕竟这里可是华国。 其他的不说,这种能在全世界数学界露脸的会议,要是有人搞砸了,估摸着会被从上到下全过问一遍。 顺利的回到别墅,徐川长舒了口气后将行李丢到了一边。 这次去京城,对于他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并不是两场会议,而是意外的和丘杨两位老先生的碰面。 几人的交流给他在强关联电子体系带来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和灵感。 尽管都是一些粗糙的理论和方向,但对于他这种级别的学者来说,这才是最宝贵的东西。 泡了个澡去掉一身的疲惫后,徐川精神焕发的坐到了书房中,开始继续研究强关联电子体系中多轨道关联效应与超导电性问题。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了三四天。 趁热打铁让徐川在kl-66强抗磁机理上的研究更进一步,已经开始了最后的步骤,尝试用数学语言去说完善相关的机理。 不过在研究这问题的时候,他总觉得自己似乎忘记了点什么事情的样子。 感觉不是很重要,但好像又一直在被人惦记。 想了一会,徐川也没想起来到底是什么事,索性便不再想了,转头专心的继续研究难题。 而另一边,被南大校长谈绍元亲自考核过的两名助理,面面相觑蒙圈又不知道该干什么的在南大校园中等待着。 不是说那位徐院士已经回来了么,怎么这都过去了好些天了,怎么还没收到去面试的通知? 她们是不是被放弃了? 如果不需要了,好歹也来个消息啊,这吊着人也太折磨了。 而另一边,徐川的办公室中。 他新招收的四名学生,这次可谓是体会到之前自家导师说的教导他们的时间可能并不会太多到底是什么意思了。 他新招收的四名学生,这次可谓是体会到之前自家导师说的教导他们的时间可能并不会太多到底是什么意思了。 带了他们一段时间后,这位导师人便消失了。 而且还是直接消失了大半个月之久。 虽然听说教授已经从京城回来了,但至今都还没回南大上课。 按照大师兄的意思,这都是小意思。 他之前最长的一段时间,有差不多半年,没和自家导师见过面,纯纯的留守儿童。 蔡鹏估摸着大概是自己的这位导师又开始钻研什么问题了,忘记了他还有学生。 这种事情,如果是放在别的教授身上,发生的概率几乎没有。 毕竟人都是需要社交活动的。 但放到他们这位导师身上,那就再正常不过了。 毕竟他那种解决问题的风格,实在太独特了。 另一边,被还未上岗的助理和学生念叨的徐川打了个喷嚏,然后继续盯着书桌上的稿纸发呆。 从京城回来后,他就一直在研究kl-66强抗磁机理性问题。 进度有,而且可以说很大。 杨老先生给出的非平衡态强关联体系方向的确相当适应kl-66强抗磁机理,然而麻烦的地方在于如果要研究非平衡态强关联体系,那么就势必会涉及到量子多体系统。 相比于经典非平衡系统来说,量子多体系统中的动力学行为往往更为复杂。 因为量子关联系统内在的复杂性,远离平衡态的量子多体系统中是否存在普适的动力学行为一直是该领域的一个基本问题。 简单的来说,就是他现在找不到一种有效的数学方法,既能处理低纬度概念下的关联系统,又能考虑空间量子涨落的数学工具。 “既然这样的话,那就创造一个适用于量子多体系统中的普适应性动力学数学工具好了。” 书桌前,徐川盯着桌上演算的稿纸思忖了一会后,将这堆杂乱的稿纸推开,重新取过一叠新的a4纸。 对于数学来说,在研究一个难题的时候,要突破以往的基础,构造新的数学工具来藉此解决问题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 无论是他此前研究霍奇猜想时构建的‘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还是研究ns方程式利用微元流体构建的‘微元构造法’,都是研究问题时而衍生出来的东西。 所以对于强关联电子体系中多轨道关联效应这一难题,徐川也打算针对性的创造一项工具出来,以桥接低纬度概念下的关联系统和空间中的量子涨落效应。 认真的思索了一会后,徐川拾起笔,在稿纸页上写道: “考虑一个典型的强关联体系‘一维横场伊辛模型’其哈密顿量为:【h0=j(∑nl1σznσzn+1+ησzlσz1)h∑nσxn】。” “其中,σxn^yn是泡利矩阵;j>0是铁磁相互作用;>0是横场强度;l是自旋链长度;η=1代表周期边界条件,η=0代表开放边界条件。” “则横场伊辛模型的基态有两个相,进考虑了铁磁相的行为.利用约当-维格纳变换和玻戈留波夫变换等技巧,其哈密顿量能够用安德森准自旋写成二能级系综的形式,即:【h0=∑k>0λktzk】” “.” 静谧的书房中,淡白色的灯光映照着坐在书桌前的身影上,在米白的桌面上留下星星点点的碎影。 徐川没在意时间,也没有考虑自己能否做到。 对于一名学者来说,挑战困难本就应该是人生中最常见经历。 “由于不同动量的安德森准自旋的算符之间互相对易,因而描述不同动量的二能级体系互相独立.该方式属于是二能级体系的方法。” “而详细计算线性响应、二阶非线性响应以及三阶非线性响应等各阶响应函数.线性响应的结果为:x(1)xx(t)=2θ(t)l∑k>0sin2θket/t2sin(2λkt)!” “.” “也就是说,在kl-66机理中,退相干衰减与失相导致的衰减都与t有关,因而无法被区分,而在频率空间中,通过玻尔兹曼函数与蒙特卡罗方法结合,线性谱可以对不同动量cu“自旋子”的连续谱进行描述。”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完成对kl-66材料强抗磁性机理的建模,或许可以将其应用到其他的超导材料上。” “到这一步,我的目标已经完成了。” “但是,对于强关联电子体系中多轨道关联效应来说,这一方法的普适性还远远不够。” “我该怎么找到一条新的路,来通向这个最终的方向?” 办公桌前,徐川望着桌上的杂乱的稿纸喃喃自语着。 在过去不知道多长的时间中,通过为桥接低纬度概念下的关联系统和空间中的量子涨落效应建立一项数学工具,他针对性的为kl-66强抗磁机理建立起来了一套完整的数学方法。 这本应该是值得庆祝的事情,然而此刻成果却被他抛弃到了另一边,打入了冷宫中。 因为这一套为桥接低纬度概念下的关联系统和空间中的量子涨落效应而建立的数学工具,让他看到了解决强关联电子体系中多轨道关联效应难题的希望。 他的直觉告诉他,自己选择的研究思路是正确的。 然而如同当初研究ns方程最后一步的时候一样,在这条道路上,就好像存在着一道看不见的屏障,亦或者一条望不见底的深渊,将他研究出来的道路全面截断了开来。 执着的在书房中继续呆了两天,徐川上网搜索了收集了一大堆与强关联电子体系、强磁性机理、非平衡量子关联体系、开放量子多体系统中的动力学普适类体系相关的论文。 但这些论文几乎没法给与他帮助。 毕竟,他所研究的范围,早已超出常规凝聚态物理的界限。 寻常学者在这些领域的研究,远远够不上给他启发的。 “或许,我需要出去走走了。” 书房中,徐川摇了摇头略微有些昏沉的脑袋。 这两天大量的翻阅其他学者的论文与研究,汲取其中的知识与精华对他造成了不小的干扰。 大脑的效率并不足以支撑他这样长时间的学习研究下去,过量的吸收知识却没法融会贯通对于他这种学者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 劳逸结合才是王道,出去走走,说不定还能获取到新的灵感。 思索了一下,徐川决定回南大去上课。 上次在课堂上意外得到的灵感让他成功的绕开了最后的深渊解决了ns方程,而这一次,他又遇到了近乎同样的问题。 说不定也有可能在课堂上获取到足够的灵感呢? ps:月底了,求月票。 这两天在外面出差,酒店中不好码字,效率不高,明天就回去了,月底了,求月票,明天最少两更! 第四百六十五章:怎么全是女助理? 既然决定了要先缓缓,徐川就放下了手中的研究,将kl-66材料的研究成果整理出来便停了下来。 在已经对其做了完善详备的数学机理解释后,剩下的工作,就是将其转变成数学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进行推导,确定需要怎么做,才能将kl-66材料的强抗磁机理应用到其他的超导材料上。 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试验的过程,耗费的时间较长,但相对来说并没有多少的难题,只要不断的通过计算和实验,总能锁定最终合适的方式的。 对于计算材料学而言,数学最强大的地方就在这里。 计算材料学发展到一定地步后,能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方法和模型,直接将原料到材料成品的一系列过程都模拟出来。 而最难的地方,则是利用数学寻找合适的机理和模型了。 不过现在最难的地方已经被他搞定了,剩下的,完全可以交给川海材料研究所去做。 川海材料研究所拥有的计算模型,在这些年长时间持续不断的完善下,已经相当强大了。 翌日,清晨,起床洗漱吃过早饭后,徐川习惯性的往书房走,准备继续做自己的研究,走到了门口,才猛然停住脚步,想起来昨天就决定了要暂缓一下研究来着。 哑然失笑的摇了摇头,他转身重新回卧室换了套衣服,而后前往南大。 大半个多月没有回学校了,也不知道新招收的那四名学生怎么样了。 哦,对了,还有那个助理的事情。 忽然,徐川脑海中划过了一个记忆,难怪之前总觉得自己像是忘了什么事情一样,原来这里还挂了一件事情。 本来是去京城开会前就应该处理好的,现在都过去这么久了,估摸着学校都等急了吧。 穿过教学楼,一路来到自己的办公室。 推开门,五个学生只有丁瑞和容新霁两人在办公室里面,另外三人可能是上课去了亦或者忙其他的事情去了。 徐川也没在意,毕竟到了研究生和博士生阶段了,基本上学习都是依赖的自觉性。 倒是两个新招收的学生,在听到动静后扭头看了过来,发现是自家导师后,带着些惊喜和讶异的喊道:“教授,您回来了!” 大半个月的时间没见,这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刷新了学习生涯以来的历史记录。 毕竟他们以前可从未有过大半个多月的时间见不到导师面的情况。 不过按照蔡鹏师兄的说法,半个月而已,不是什么事。 徐川点了点头,应了一声:“嗯,之前给你们划的课本教材你们看的怎么样了?” “还有一点。” “快看完了。” 两名学生不同的话语回答着,意思却一样。徐川点了点头,坐了下来打开电脑,准备将自己的课程报上去。 办公室中,容新霁抬起头,好奇的看了一眼正在忙自己事情的导师,脑海中浮现出了蔡师兄话语。 “如果说你们能在办公室看到导师,要么是他已经解决了自己遇到的难题,要么则是这会他手中没什么研究。” 想着半个多月前他曾看到过的那份问题,他咽了下口水,有些紧张又有些期待的问道:“教授,你上次研究的那个强关联电子体系的问题,解决了?” 虽说上次偶然看见的稿纸上的算式,让他这个imo金牌得主,数学研究生都感到绝望。 但他并不是那么容易就放弃的人。 而且,他也想知道自己和导师的距离到底有多大。 于是在下课后,他便上网查了查强关联电子体系方面的东西,尽管收集到资料解释挺详细的,但由于他不是物理生,并不是很清楚这个问题的最终难度。 直到后面他上辅修课的时候,问了问物院的教授,才弄明白强关联电子体系难题对于凝聚态物理的意义。 如果说,对于数学而言,七大千禧年难题是最为突出的七座巅峰大山的话,那么他学习的数论方向,最出名的大概是黎曼猜想了。 而强关联电子体系难题在凝聚态物理体系中的地位,丝毫不弱于黎曼猜想在纯粹数学中的高度。 至于难度,因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难度方面很难比较。 但他那位物院的教授说,强关联电子体系难题或许在难度方面比不上黎曼猜想,但它的难度绝对不弱于在纯粹数学中最重之一‘哥德巴赫猜想’,甚至更高一些。 在物理方向容新霁可能不太了解,但涉及到他学习的数学方向,就很清楚了。 听到这个回答的他当场就倒吸了口冷气。 哥德巴赫是加性数论的代表,尽管它并没有被选入七大千禧年难度,但那也只是因为相对而言另外两个被选入千禧年难题的与数论相关的猜想涉及到的领域更多,被解决后能更大程度的推动数学甚至是科学的发展。 没被选入千禧年难题中并不能说哥德巴赫猜想不难,如果不难的话,从1742到现在,接近三百年的时间,这个猜想早就被人解决了。 一个哥德巴赫猜想级别的难题,让容新霁瞬间就明白了自己和这位导师的差距。 这差距,用亿点点来形容大概都不合适。 毕竟他真的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能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这种级别的数学难题,哪怕他是imo金牌得主。 毕竟imo金牌又不稀奇,从举办到现在百余年来也有大几百位了。 然而在这近千人中,能触摸到这种t1甚至是t0级难题的,又有几个?掰着手指都数得过来。 只能说,他这位导师的变态程度,哪怕放到整个数学史,都是排名最前茅的。 当然,眼前这会,容新霁更关心的是,那个强关联电子体系的难题,有没有被这位导师解决。 听到这个学生好奇的询问,徐川头也没抬的回道:“并没有,强关联电子体系的难题哪有这么容易就解决的。” “那您怎么回办公室了?蔡师兄不是说您一般都是解决了问题才会回来的么?”容新霁心直口快的问道。 听到这话,徐川才抬起头,看了这个学生一眼,道:“如果你说的是半个多月前在我这里看到的那个问题,的确已经解决了。” 容新霁嘴角抽了抽,半响憋出来了一句:“恭喜教授。” 好吧,蔡师兄说的果然是对的。 他还以为这次导师破例了来着,毕竟这种级别的难题,没有进展是个很正常的事情。 没想到这位导师最终还是解决了问题才出现的。 虽然不知道导师研究这个难题有多久了,但哪怕是仅剩下最后一步,那也是世界级的难题啊。 就像哥德巴赫猜想一样,哪怕是在13年的时候日不落国的数学家就证明了弱哥德巴赫猜想,但强哥德巴赫猜想时过近十年,依旧遥遥无期。 半个多月的时间,就能搞定这个难题,他该说什么? 站起来喊六六六吗? 虽然觉得这位学生的表情有些古怪,不过徐川也没多想,将课程表相关的事情报上去后,摸起桌上的手机打了个电话给谈绍元校长。 听到他已经在南大后,这位谈校长便迅速挂了电话。 不一会,他便亲自带着早就挑选好的两名行政助理赶了过来。 走进办公室,谈绍元笑着打了个招呼:“你可算是从家里出来了。” 徐川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道:“之前有点研究方面的灵感,忘了助理这回事了。” 谈绍元笑呵呵道:“没关系,徐院士您的研究要紧,这边等一会也不是什么事。” 顿了顿,他微微绕开个身位,露出了跟在他身后的两名助理,介绍道:“这两位行政那边的给您挑选的助理,都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徐院士先看看如何?” 身后,两名助理都自己介绍了一下。 长得稍微高一点那位叫汤然,头发扎着一个简单的马尾,留着一缕细碎的刘海儿,半露了额头,显得整个人很是精神干练。 另一个稍稍矮一点叫吕玲,带着一副圆框眼镜,留着黑长直的过肩长发,长相看起来挺可爱的。 看了两眼南大给他挑出来的助理,徐川忍不住又看了一眼这位谈校长,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老实说,他很怀疑刚刚这位校长口中的这两位助理都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是不是真的了。 毕竟从外貌来看,这两位女助理,年龄恐怕都没超过二十五岁。 而且,南大的助理,啥时候外貌都这么优秀了? 虽然他不是颜控,但不得不说,这两位女助理的颜值,放到南大中,当个系花啥的完全没什么问题。 当然,徐川不知道的是,这两位助理其实并不是从南大挑出来的。 本来南大是从行政那边选了一男一女两个助理的,但后面全给换了。 注意到他的目光,谈绍元笑着问道:“人选方面请徐院士放心,汤然和吕玲都是相当优秀的同志,工作绝对细心稳定可靠。” 徐川张了张嘴,本来想问问为啥都是女同志,但最终还是忍住了。 助理这种工作,老实说不管是科研助理还是行政助理啥性质,基本干的都是又苦又累的活。 别说女同志了,就是男同志,在助理岗位上都不一定能坚持多久的时间。 所以他不是很懂为啥学校给他挑的助理两个全是女生,搭配个男的当苦力也好啊。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第四百六十六章:石墨烯的突破 虽说有些怀疑这两位很是年轻的女助理能否做好这份工作,但人都挑选好带过来了,徐川也不好当面说给他换成男的。 再怎么用,先用一段时间再看吧。 思索了一下,徐川决定日后再弄个私人邮箱电话号码什么的。 有助理是好事,不过有时候在某些方面就不是很方便了,尤其是在一些私人交流等方面。 一些项目上或者公开方面的事项,由助理代替进行初步的处理没问题。 但涉及到一些私人方面的东西,还是他亲自来比较好。 想到这,徐川突然想起了另一件事。 之前在京城的时候,他在北大偶然遇到了星城一中的老友卢天瑞,说好的回来后寄给他一些以前的学习书籍的,后面忙起来就又给忘了这事。 正好,现在新招收了两名助理,可以让她们去别墅那边将之前他在普林斯顿那边的书籍都弄过来。 一方面是整理一下,将部分书籍复印后寄给卢天瑞。 另一方面则是可以按照分类给这几个新手的学生当做学习资料,虽说对于研究生和博士生来说,那些书籍略微超出了一些范畴,但这并不要紧,有用就行。 毕竟看一些略微超出了范畴的书籍,有助于帮助大脑进行思考。 安排好工作后,徐川检查了一下两名学生的功课后,便动身前往了川海材料研究所。 将将kl-66材料的强抗磁机理应用到其他的超导材料上需要他完善的数学方法,但也需要川海材料研究所里面的那个计算数学模型。 此外,他也有一段时间没去研究所那边了。 虽说是有人替他管理,但他作为老板,还是得了解一下研究所的工作情况和进展嘛。 一路赶到紫金山脚下的研究所,徐川顺利的提前联系找到了樊鹏越。 这会这位大师熊正在实验室中忙碌着。 看到这一幕,徐川倒是有些好奇了起来,笑问道:“话说你怎么突然亲自下实验室了?” 虽说这位大师熊本身就出自实验室,跟着陈正平做过繁多实验,但自从管理川海材料研究所以来后,就很少再有机会亲自下实验室当实验猿了。 “石墨烯!”穿着白大褂,樊鹏越兴奋的回道:“我们找到了一种批量合成高品质石墨烯的方法!正在做最后的实验,如果可行,这将是材料界最大的变革!” 听到这话,徐川愣了一下,快步走上前,问道:“什么时候的事情,怎么没听你汇报?” “稍等一下,我给这个步骤操作完。”樊鹏越目光紧盯着设备,头也没回的说道。 闻言,徐川耐心的等待了起来。 高品质的石墨烯材料要是能批量合成,实现工业化生产,那还真是如这位大师熊所说的,将是材料界最大的变革之一。 没错,是之一,而不是唯一。 其实相比较材料领域的其他科研人员或者学者,他对于石墨烯的态度并不是那么的狂热。 尽管他同样很看好这种新型材料,认为它在未来有着巨大的潜力,甚至在以前研究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时候,都使用过石墨烯。 但相对比其他人,他还是冷静一些的。 石墨烯一直被材料学界誉为“新材料之王”。 极高的强度、极高的导电性、极高的热导性、超薄、高透明性、高柔韧性、高化学稳定性、具有磁性.等等各方面优异的物理性能,赋予了它广泛的适应性。 从基础的各种原料,到新纳米材料、高性能电子器件、能源存储转换、医疗生物等等尖端领域,石墨烯全都适应。 但它的缺点也不是没有。 比如常说高品质量产难、空气中易氧化、使用环境需要特殊封装等等问题。 除了这些常规缺点外,石墨烯最大的问题其实并不在这里。 石墨烯最大的难题在于纸面性能无比优秀,但应用性能其实很一般。 没错,极高的强度、极高的导电性、极高的热导性.等等都是石墨烯的优点,但从来没有人告诉世人的是,这些优点几乎都只存在于实验室或微观层面。 那些及其优秀的性能,要么只存在于ppt纸面上,要么只存在于实验室中,要么则是非常完美的石墨烯才能具有。 比如力学性能,石墨烯的优秀力学性能想必大家都听说过,超越钢铁。 但没人告诉你们的是,那对石墨烯的纯度要求极高,且需要特殊的组装工艺。 常规制造,叠加后的石墨烯其实力学性能就变得和石墨差不多了,而在这方面,碳纤维材料目前更强,甚至可以说爆杀石墨烯。 没办法,现在的石墨烯,压根就做不到ppt上的那种力学性能。 又或者说电池,石墨烯电池的容量在过去吹的很响亮,堪比锂空,比锂硫更强。 然而实际上是,石墨烯材料具有高化学反应活性,容易在电化学反应中失去稳定性,这会导致电极材料的容量下降和电池寿命缩短等问题。 当然,如果在未来,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的话,石墨烯的确可以称作‘新材料之王’。 至于现在,未来还需要看发展。 不过对于徐川来说,川海材料实验室如果能找到一种大批量生产高品质石墨烯的方法,还是相当的牛笔的。 至少,目前世面上没有能工业化生产石墨烯的办法,缺口极大。 如果能批量市场,石墨烯每年能给他带来至少几十亿米金的市场。 石墨烯全球的产量在19年的时候,所有国家加起来累计也不过1200吨。 这个数字相对比全球市场对石墨烯的需求来说,连九牛一毛都不到。 而且在石墨烯的研究方面,他也能把握住先机。 毕竟成本下来了,自然就有人愿意往上面继续投资了。 等待了一小会,樊鹏越操控完手中的步骤后,将后续的实验交给了给他打下手的助理。 “什么情况?怎么突然就突破了?”看着摘下实验手套走过来的大师熊,徐川好奇的问题。 樊鹏越笑了笑,神秘的回道:“这得感谢一个人!” “谁?” “你的那位小学姐。” “刘嘉欣?”徐川微愣了一下,有些讶异的问道:“石墨烯的突破怎么和她扯上了关系?” 樊鹏越笑着道:“去年她回来后,你不是让她帮忙给川海材料所打造了一个安全防护平台么。因为需要和研究所这边交流的原因,她经常来这边讨论。” “今年下半年的时候,在研究19年发现的那条快速合成石墨烯线路的时候,研究所这边遇到了一些困难,她帮忙针对这一块重新优化设计了材料模型。” “然后通过模型,我们近期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道路,已经通过超算和计算模型验证过了,生产可行。” “所以目前整个石墨烯部门都在加班加点做实验,而我这边也没得来整合材料给你汇报。” “不过你不来,这两天我差不多也该联系你了。” 徐川恍然点了点头,道:“原来是这样。” 樊鹏越有些好奇的问道:“说起来,你跟那位小学姐到底啥关系?能不能让她帮个忙?” “帮什么忙?”徐川好奇的问道。 “请她帮忙优化一下材料计算模型。”樊鹏越开口道:“你知道的,随着材料的机理数据添加越来越多,你之前做的那个模型的体积也会越来越庞大臃肿。” “事实上现在它就已经相当庞大,每一次的运算都需要相当庞大的运算力,如果不是现在能借助南大那边新修建的超算提供庞大的运算力进行运算,研究所都负载不起它的。” “而南大那边的超算,算力也是有限的,学校那边也不可能将所有的算力划分给我们使用。再这样扩张下去,恐怕我们只有自建超算这条路了。” “虽然研究所这边的已经在尽力优化了,但终究是能力有限。再加上这玩意的复杂性和保密性很高,我们很难招聘到合适的人员将其优化下来。” “说起来,你那位小学姐在数学建模上的实力是真的强,我感觉在这方面你都怕比不上她。” “现在我们使用的石墨烯的计算模拟模块就是她帮忙重设的架构,比起之前我们写的那个在计算性能上要高出百分之一百七十左右。” “所以我才想请她帮忙重新优化一下整体的架构。” 徐川点了点头,道:“这个我后续问问,优化架构的事情的确也该做了。” 顿了顿,他接着道:“不过现在你和我先说说石墨烯这个,你们到底是怎么批量生产的?” 相对比优化计算材料模型,徐川这会更好奇高品质的石墨烯批量化生产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要知道这玩意在他重生回来前,都没有搞定完全的工业化制造,难度可见一斑,相当大。 ps:昨天的二更晚了一会,抱歉,今天同样至少二更!求月票,月底了,大佬们手中的月票投投吧,八尾拜谢(●''''●) 第四百六十七章:让人惊艳的制备方式! 石墨烯的工业化批量化生产在如今其实并不是什么难题。 氧化石墨还原法、微机械剥离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外延生长等方法其实都已经做到了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批量化生产。 但这些方法制造出来的石墨烯,一方面是品质不高,另一方面则是制造出来的石墨烯受污染程度较高。 比如氧化石墨烯还原法,制备出来的石墨烯需要经高温还原,而在这一过程中,还原不彻底会导致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共存,也会导致石墨烯中掺杂其他的杂质。 而如果使用真空炉进行还原,花费又太高。 这就导致了这种办法目前只能制造一些低品质的石墨烯。 而这类型的石墨烯,基本无法用于高性能电子器件、能源存储、医学等领域,一般来说,这类掺杂了杂质和受污染的石墨烯,主要去处是建筑、吸附剂、海水淡化、复合材料等基础领域。 但是这些领域对石墨烯的需求量其实并不大,毕竟石墨烯哪怕是品质再低,它也是石墨烯,价格也比原行业使用的技术和材料要昂贵不少。 高品质的石墨烯,才是需求量大的领域。 无论是电子器件、感光元件还是航空航天等领域,对于高品质的石墨烯的缺口,一直都存在。 但是高品质的石墨烯工业化批量生产,是一个异常难以解决的领域。 没办法,高品质的石墨烯生产过程太复杂了。 首先制造高品质石墨烯,需要先制备高品质的单层石墨烯。 而高品质的单层石墨烯,目前来说,几乎都受限于cvd设备的腔体尺寸,现有cvd方法并不能实现单层石墨烯的连续制备。 虽然在这一领域,某个已经开始偷摸着向大海中排放核污水的国家展示过‘所谓’的长达100米的石墨烯,但是材料表面破洞很多,完全不堪使用。 而且cvd石墨烯的连续制备技术以及产品良率问题,目前都还没有解决好。 其次,高质量的石墨烯转移方法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常用的湿法刻蚀转移,往往带来褶皱、杂质、破损等问题,难以实现大批量的转移。 最后则是前两者的结合。 即实现cvd石墨烯的连续化制备和转移,两者匹配对接,形成自动化的生产技术。 在前两个困难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时,高品质的石墨烯制造可以说是看不到什么出路的。 其实如何评价一个新技术,尤其是材料科学的技术,本身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它需要很多的配套条件才可以。 事实上,很多的材料科学技术成果,需要花一半的精力在后面的纯粹应用测试方面。 而这个工作室需要大量的投入的,在没有足够的资本支持和下游应用支持,基本是没戏的。 石墨烯虽说有下游厂商支持,但它的制造和应用是个很困难的问题。 所以徐川才对川海材料研究所这边研究出来的批量生产高品质的石墨烯很感兴趣。 “去我办公室说吧,这边实验要到下午三点左右才能出结果,不过相关的生产方式和步骤我昨天都粗略的整理出来了。” 樊鹏越摘下实验手套,带着徐川来到了他的办公室。 打开电脑,解锁,他从计算机中调出一份资料文档,点开后说道:“资料还没来得及打印出来,你先将就着用电脑看看吧。” 徐川也没在意,接过位置坐了下来,认真的翻阅着面前的资料。 从资料上来看,这种制备高品质石墨烯的方式,是从19年下半年的时候意外发现的那种libs电池中,回收石墨制备石墨烯的办法中拓展而来的。 19年的时候,研究所锂硫电池实验室一名叫做‘阎流’的研究员,在进一步优化锂电池的时候,使用了水合肼、熔融盐氢氧化物、正极废弃集流体铝箔等材料作为还原剂,试图对对lifepo4正极进行改性,提高锂电池电化学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但预想中的优化并没有达成,不过意外的是,在对实验失败的产品进行产测时,阎流发现了附着在负极上的一层碳薄膜。 经过检测后,才确认这是一层较高纯度的石墨烯薄膜材料。 这种新型的化学合成方式,其石墨负极在经过电化学循环后,经过化学氧化后得到分散均匀的氧化石墨烯。 然后再通过氧化剂和还原剂的使用,使得氧化石墨烯还原成石墨烯。 这种方式合成的石墨烯纯度较高,其相对而言较为纯净无污染。 当然,它的缺点也有不少。 比如还原氧化石墨烯会涉及到对环境不友好,且价格昂贵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使用,同时由于化学反应也会破坏石墨烯薄膜材料结构的整体性。 此外石墨烯的转移,也是极为困难的事情。 缺点不少,但这依旧是一个极为值得探索的方向。 这件事在当时就引起了徐川的注意,只不过那时候因为在忙碌可控核聚变工程上的事情,他没法抽出时间来深入研究,只能将这事交给川海材料研究所自己。 一年半多的时间过去,结合研究所的计算材料模型,这种合成高纯度的石墨烯薄膜材料的方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众所周知,高品质石墨烯的合成方式难点有三个。 从高纯度的单原子层石墨烯层连续合成,到薄膜的转移,以及连续的工业化都是极其困难的事情。 而经过这一年半的摸索,材料实验室改进了这种新型电化学合成方式。 首先是对原本的lifepo4电池的负极材料石墨烯进一度高纯度的优化。 使用纯度在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以上高纯度合成石墨来代替原本的电池负极石墨材料。 毕竟lifepo4电池的负极虽然使用的是石墨,但为了提升电池性能,并不是高纯度的石墨,参有杂质。 而这些杂质数量虽然不多,但同样会在合成石墨烯的过程中影响石墨烯的品质。 当然,这并不是关键。 这种电化学合成石墨烯的方式,关键问题在于需要进行氧化还原,以及合成的石墨烯转移上。 后者还算好解决,无论是外界的微波转移,还是液相剥离法都可以实现,只不过效率不高,会出现残次品等问题。 而前者,针对氧化石墨烯的还原,就一直都是工业界的难题了。 氧化石墨烯的还原剂虽然有多种选择,从肼和肼衍生物、到硼氢化钠等金属氢化物、强酸、强碱、醇类、酚类、维生素c、还原性糖(葡萄糖、壳聚糖等)等都能做。 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有着各自的缺点。 比如使用一些酸还石墨烯会导致单层石墨烯结构因受到π-π相互作用而团聚、堆积,导致比表面积缩小,电阻增大,性能大幅降低等问题。 从而限制了其应用前景。 亦或者使用肼或者肼衍生物进行还原,得到的石墨烯虽然尽解决了产物的团聚现象,但是也使得经还原得到的石墨烯中引入了c-n键,造成了污染。 而且使用的水合肼的毒性很大,并不适合使用在大规模生产,工业,以及在生物医药当中。 所以徐川对于川海材料研究所到底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很是好奇。 顺着文档资料,徐川继续往下看去。 在氧化石墨烯的还原法总结中,他看到了川海材料研究所还原氧化石墨烯的方式。 “.采用不同的薄膜组装方法将氧化石墨烯修饰于特定的电极基底上,得到经氧化石墨烯修饰后的电极,随后以此修饰电极作为经典三电极电解体系的工作电极在特定电解质溶液中进行电解反应,从而实氧化石墨烯薄膜的还原。” “电化学还原法?” 看到这种方式,徐川愣了一下。 他原本以为实验室这边是找到了一种新型的还原剂,却没想到他们直接脱离了还原剂的限制,使用了另类的电化学方式。 【等将氧化石墨烯在去离子水中超声1h,然后将其修饰在导电玻璃基底上,通过扩展循环伏安法(cv,-1.0~1.0v,相对于可逆氢电极)在0.1mol/l的na2so4溶液中与hg/hg2so4和pt电极作为参考电极和对比电极的标准三电极电池中发生电化学反应以还原氧化石墨烯。】 【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0.75v时的还原峰和比电容的值来实现检测和控制氧化石墨烯的还原度。】 【进一步配合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将氧化石墨烯修饰在导电的玻璃基底上,随后与玻碳电极一起配对在0.1mol/l的溶液中,进行0~-0.1v强度的扫描,可以得到位于基底上的薄膜。】 【.】 资料算不上很详细,甚至就连那些电镜结构图什么都没有,但足够徐川了解清楚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了。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另辟蹊径异常巧妙的方式。 如今材料界对于氧化石墨烯的还原与石墨烯的制备,一直都在考虑如果通过还原剂或者催化剂来搭乘。 尽管已经在研究微波还原、水热还原法、催化还原等方式、但这些实际上并没有脱离还原剂与催化剂的限制。 而这种通过电化学还原的方式,直接绕开了还原剂与催化剂影响。 且不提它的效率如何,但是没有了还原剂和催化剂这些添加剂,还原后的石墨烯纯度无疑是相当高的。 毕竟在还原的过程中,他已经没有了其他外来添加剂的影响。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月底了,大佬们手中的月票投投吧!~o(=nwn=)m喵! 感谢读者大佬dp连续的打赏,感谢曹面子大佬1500点的打赏,感谢順其自然2023大佬1500点打赏,感谢星空迈克尔100点打赏,感谢唐墨铭大佬100点打赏,谢谢各位大佬,喵(‵▽′)ψ 第四百六十八章:二氧化碳合成淀粉 抛开石墨烯的氧化还原外,在这份资料中,徐川敏锐的注意到了另一个细节的 在氧化石墨烯的还原过程中,因为使用了电化学还原手段。 磷酸铁锂电池中的锂,被还原了出来,在整个过程中,与还原产生的其他物质结合形成了锂盐。 这是一项意外的成果,却相当有用处。 抛开氧化石墨烯的还原不说,单就是这一项成果,就足够申请专利用于处理磷酸锂电池了。 事实上,锂电池回收一直都是一项极大的难题。 回收回来的电池必须先进行预处理,包括放电、拆解、粉碎、分选。 尽管拆解之后的塑料和金属壳体可以回收,但在这一过程中蕴含着不小的危险,更别提锂电池中麻烦更大的废液处理。 照目前的技术水准,单只废液处理一项,就足以吃掉可怜的回收金属收益。 掉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买卖没人干。可以说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几乎很少有公司会主动投入锂电池的回收产业。 市面上能看到那些锂电池回收,基本上都是在各国的政策下衍生出来的,可以说如果没有补贴,没有政策,恐怕锂电池的最终归宿只有垃圾堆这一条。 当然,如果仅仅是这样,那只能说是这是一个额外的惊喜,还没法引起他的重视。 引起徐川重视的,是在这一整套的过程中,透过计算材料模型的实验数据,他注意到了在整个合成的过程中磷酸铁锂电池的废液先被拆分,随后这些混合物产生了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 但在整个电化学的还原过程中,二氧化碳并不是多余的,它参与了氧化石墨烯和锂盐的还原过程。 这才是真正引起徐川注意的地方。 花费了一些时间,徐川将整个文档看了两遍。 并没有起身,也没有说话,他背靠着的办公椅思索了起来。 办公室中,刚烧好水泡好茶端过来的大师熊樊鹏越见状也没有打扰他,坐在了一边安静的等待着。 泡好的茶都凉了,徐川才从沉思中回过神来。 对面,樊鹏越见状好奇的问道:“你刚刚在想啥?茶都凉了。” 闻言,徐川直接开口道:“想一种新技术有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虽然这会已经结束了思考,但他还是有点恍惚,脑海中余留的构思并未全部消散。 “什么新技术?”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才算是彻底回过神来,笑了笑道:“一种利用二氧化碳来合成碳化合物材料的技术。” 听到这个回答,樊鹏越愣了一下,问道:“你怎么想到这个上面去了?” 伸手从桌上端过茶杯,徐川笑着开口道:“从刚刚看到的资料中想到的。” 闻言,樊鹏越又愣了一下:“哪儿?” 抿了口已经温凉了下来的茶水,徐川接着道:“在磷酸铁锂电池电化学合成氧化石墨烯以及还原石墨烯的过程中,磷酸铁锂中的氧与负极石墨在电流与电解液的共同作用化合生成了二氧化碳。” “而这份二氧化碳从理论上来说并非是多余的,它可能参与了氧化石墨烯或者锂盐的还原。” “这让我想到了对二氧化碳的重新利用,以及光合作用。”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众所周知,植物与藻类在进行光合作用的时候,能够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 “其主要包括光反应、暗反应两个阶段,涉及光吸收、电子传递、光合磷酸化、碳同化等重要反应步骤。” “理论上来说,这一过程是完全可以通过实验化学进行复刻的。” “而在这种新电化学石墨烯制备过程中,我看到了至少两种利用二氧化碳合成相对珍贵材料的过程。” “所以我刚刚就在思考,能否将空气中或者其他地方的二氧化碳重新收集和利用起来,重新合成各种碳化合物以及氧气等等。” “碳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比如汽油、淀粉、葡萄糖、碳化硅、碳化氢、石墨烯等等都是碳化合物或者碳材料,理论上来说,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实现。” “如果这种方式能够做到的话,或许能够解决温室效应,粮食危机,原料紧缺等各种问题。” 听完徐川的解释,樊鹏越人都快傻了,眼神古怪的盯着他看了又看。 他是真的想不通,眼前这位小师弟是怎么联想到这么多的东西的。 虽说石墨烯的确是碳材料,但是它怎么都和二氧化碳收集重新利用这些东西挂上勾吧? 从石墨烯联想到二氧化碳的重新收集利用 老实说,他真想将这位小师弟的脑子打开看看里面到底装的是什么。 这架构,怎么感觉和常人不太一样呢? 徐川倒是没在意樊鹏越那古怪的目光,喝了口茶水后,他开口问道:“说起来,利用电化学来还原氧化石墨烯这种办法,是谁想到的?” 回过神来,樊鹏越开口道:“并不是谁想到的,而是计算材料模型推算出来的东西。” 听到这个回答,徐川有些惊讶,好奇的问道:“计算材料模型推算出来东西?” 对于自己亲手做出来模型,在能力方面他再清楚不过。 除非是针对底层的逻辑数学公式进行改动,否则想要针对性的做到这一步是不可能的。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并没有在底层逻辑数学公式中设置这种体系。 利用材料的性质和机理来推论材料可能存在的化学组合,这已经超出了他早些年预设的架构了。 樊鹏越点了点头,道:“嗯,石墨烯方面的模块原本是没有这方面的功能的,后面你那位小学姐改动后才推算出来的。” “所以我才想请她帮帮忙,看看能不能优化一下其他的模块。” 闻言,徐川起身道:“优化的事情好说,先带我去看一下改动后的石墨烯模块代码以及底层的逻辑公式。” 在确认这种改变是计算材料模型改动带来的后,他有点好奇那位学姐到底都改了些什么东西。 ps:二更求月票 第四百六十九章:为开发火星而准备的科技 材料计算模型组,机房中,徐川打开了石墨烯模块的代码,认真的翻阅了起来。 数学模型他自然是懂的,不过懂的并不是很多。 毕竟他并不是这个专业的学生,没有系统性的学习过。 当然,在别人已经将代码编写完后放在他眼前后,弄懂里面的意思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这里增加了一个平面波-赝势密度泛函方法的量子力学计算程序、做了原子轨道线性组合方法。” “这里引入量子力学与分子力学的杂化方法,结合了量子力学高精确与力场计算高效性的优点。” “.” “从程序来看,这种方法能够在对大体系进行高精度计算的同时降低计算成本,能对有机和无机分子体系进行模拟计算。” 花费了一些时间,徐川将石墨烯模块的相关代码检查了一遍。 让他有些疑惑的是,如果仅仅是这些东西的改动,应该还不至于大幅度的提升石墨烯模块的计算能力。 毕竟这些方向1都挺常规的,虽然的确有提升,但应该不至于提升那么大。 按照樊鹏越的意思,改动的不仅仅是这一部分,还有其他模块的一些东西。 点开了这一部分的东西,徐川翻阅了一下,眼神陡然凝聚了起来。 【//算法集】 在石墨烯模块的算法领域,他看到了一个新的东西,迅速翻阅了一下,他顿时就明白了石墨烯模块的计算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的原因。 也知道了为什么氧化石墨烯的还原,没有使用还原剂而直接通过电化学还原进行的关键。 看完这个算法集后,徐川长舒了口气。 以他的目光,自然能够看出这个算法的底层逻辑。 在这个算法集中,那位刘嘉欣学姐针对磷酸铁锂电池以及主要由c、o、h、li、fe、p组成的刚性、非离子或离子分子做了一个独立算法集合。 通过引用了底层的物理性质与结合方式对空间群中生成给定分子的各种可能堆积、排列形式搜索能量最低的晶体结构。 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另一种计算材料中对原子、分子结构与性质、性能间的关系进行预测的biovia算法。 利用这种方式,来对磷酸铁锂电池的石墨烯制造电化学过程进行单独的推衍。 很巧妙的方式,但不得不说很有用。 至少它能够通过有限的条件组合出更多的可能性。 当然,这种算法集的缺点也有,它的局限性很大,虽然有用,但仅有限于适用磷酸铁锂与石墨烯。 它是通过的c、o、h、li、fe、p组成的刚性、非离子或离子分子做的推论,而且是建立在他原本做的数学方法的基础上。 用通俗的话来说,这种算法集有些类似于一颗榕树,它的根系在蔓延出去后,在远处重新破土生长成了另一颗树木。 看似独立,但它的根系还是来源于主要根系。 “很巧妙的方式,不过计算材料蔀门应该也有人能够摸清楚这里面的原理吧?” 看完优化后的石墨烯模块程序后,徐川抬头看向樊鹏越问道。 大师熊点了点头,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的回道:“知道肯定是知道,但是那个算法集涉及到你那位小学姐架构的数学公式,这个就很难了。” “你知道的,虽然计算材料蔀门的人一直都在招聘,但要想挖一个顶级且精通数学和算法的人员过来,难度太大了。” “这种级别的人才一般都在国外的各大顶级实验室中,想挖过来,基本不可能。” 听樊鹏越这么说,徐川才恍然想起来自己忽略掉了算法集中的数学方法。 以他的目光来看,石墨烯中优化后的数学方法的确很简单,毕竟他的数学能力是顶尖的。 但放到其他计算材料领域的科研人员眼中,难度就相当大了。 而像学姐刘嘉欣这种能被谷歌苹果等著名公司给她发过offer,最高的年薪甚至开到了一百六十万米元的顶级人才,基本上都是和各大公司绑定在一起的。 哪怕是放到谷歌苹果等企业,也都是首席工程师级别的,有能力影响一整个行业。 这种人才,除了年薪工资外,基本都有股票、期权等其他方卖的奖励,怎么可能被人轻易挖走。 想明白后,他笑着摇了摇头,道:“行,有时间我会去找找嘉欣学姐,然后聊聊计算模型优化的事情。”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不过计算材料学很庞大,不可能依赖某一种方法统全所有的材料种类。” “而且随着各种材料的机理与算法添加的越来越多,模型越来越庞大是必然的。” “至于算力问题,自建一座大型超算中心吧。” 闻言,樊鹏越思索了一下,道:“自建超算的确可行,但是这个花费会不会太大了?” “如果要能够完美的运行研究所的计算模型的话,需要的资金恐怕会超过二十亿,而且还是米金。” 尽管随着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实现,米金在一路不断的走跌,rmb在一路上涨。 但在华国有意的控制下,当前米金其与rmb的汇率依旧保持在1:5左右。 二十亿米金,换算一下超过一百亿rmb。 徐川摇了摇头,道:“就如同化学界的超级计算机‘anton超级计算机’一样,仅仅是针对性材料计算模型建造一座超算的话,需要的资金并不是太多,研究所负担的起的。” 顿了顿,他接着道:“而且我之前成立川海材料研究所的目的,其实并不是想依赖它赚多少钱。” “虽然赚钱是一方面,但它成立的目的是探索更多的科学。在这方面,能够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事。” “而且除了川海材料研究所外,川海网络科技公司那边也对超算有需求。建一个超算两家公司一起用,还是可以的。” 樊鹏越点了点头,道:“既然你已经决定了,那我这边后面找人研究一下。有计划后发你。” “行。” 徐川点点头应了下来,又与这位大师兄在办公室聊了一会,对川海材料研究所接下来的安排做了一个规划。 虽然他平常较少来这边,但总体的方向还是要把控住的。 聊了一会,徐川动身前往了他名下的另一家公司‘川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石墨烯的批量合成结果要到下午三点多才能出来,现在还有时间,不如去学姐那边看看。 ‘川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刘嘉欣从普林斯顿那边回来后新成立的。 当然,说是新成立的,但时间其实距今也一年多的时间了。 其主要目的是给川海材料研究所做一个网络安全防护平台,另一方面则是发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 一年多的时间,并不足以让这家公司壮大很多。 毕竟在计算机领域他并不是专业人士,没法像川海材料研究所一样,通过自身的研究带动实验室的发展。 不过在充足的资金支撑下,它的发展还是相当顺利的。 至少在紫金山附近工业区租下了两层办公楼,拥有了上百名的程序猿以及对应的公司人员。 一路顺利的来到了‘川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徐川找到了正在办公室中忙碌着自己工作的刘嘉欣。 带着笑容,他敲了敲门,被惊醒的学姐抬头看了过来,看到他后明显的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飘起了一抹笑容。 “你怎么来了。” 徐川笑着调侃道:“虽然我挺长时间没来了,但你不能忘了这是我的公司嘛。” 闻言,刘嘉欣脸色微红,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我不是这个意思。” 徐川笑着说道:“我刚从川海材料研究所那边过来,听说你帮忙给那边优化了一下模型?” 刘嘉欣想了想,点点头有些紧张的问道:“嗯,六月份的时候的确帮忙改进了一下模型,是不是出什么问题了?” 徐川故作严肃道:“问题?出大问题了!” 听到这话,刘嘉欣顿时就紧张了起来:“怎,怎么了?” 见状,徐川不再调侃她,笑着道:“问题在于你优化的模型太好了,起到了大作用,樊师兄那边想让我抓你去继续当苦力。” 见自己帮忙修改的东西并没有问题刘嘉欣这才放松下来,偷偷的舒了口气后开口道:“那有时间我再帮忙改改?” 徐川摇了摇头,笑道:“这个不急,这次过来主要是想请你帮个忙。” 说着,他将手中从川海材料研究所中带过来的文档递了过去,接着道:“我在研究所那边看过你改动后的模型,以及他们研究石墨烯的一些实验数据,有了点新的想法。” “关于二氧化碳,我想设计一套合成路线.” 徐川简洁将上午在川海材料研究所那边想到的概念说了出来,接着道: “碳的化合物很多,从有机的蛋白质、脂肪到无机的石油、碳化氢、石墨烯等材料,都是可以合成出来。但相应的,这个过程需要一个计算模型,来完善相关的合成路线,以及制造二氧化碳收集装置和合成装置等等。” “而你在优化计算模型时使用的那种数学方法与相关的算法集很合适,针对非离子或离子分子做了一个独立算法集合虽然引用领域做不到广泛,但以碳为核心,进而衍生其他的材料,范围相对而言并不大,更适合你这套逻辑。” 翻看了一下手中的文档,听完徐川的要求后,刘嘉欣思索了一下,道:“如果你能提供碳合成路线的公式以及相关的资料,我可以试一试,这应该能做到。” “相对比之前优化研究所那边的石墨烯模块来说,碳合成碳化合物一般都是通过加氢来增加长链的,难点在于二氧化碳是一种很稳定的分子,它与氢分子的催化反应得到的更多是甲烷、乙烷、丙烷等短链烃类,很难得到汽油燃料中的长链烃类.” 听到这些,徐川有些讶异的看了一眼刘嘉欣:“你懂材料?” 刘嘉欣抿了抿嘴,道:“普林斯顿那边有这方面的研究,我在那边的时候了解过一点,参加过一个项目建过一个相关的数学模型。” 徐川笑道:“那再好不过了,我回去后给你发一些资料,到时候你先看看,等我忙完手中的时候后,再来一起研究这个。” 想了下,他又补了一句:“这个不用很急,是替未来做准备的技术,你有时间看看就行,不用加班加点。” 他清楚这位学姐的性格,如果不说一下,肯定会将这件事的优先级提升到最高,加班加点的处理。 但关于二氧化碳收集转换合成碳化合物这项技术,他是为未来登陆火星甚至是开发火星而做准备的。 火星上的大气很稀薄,但火星大气96%以上全是二氧化碳。 而且通过历史航天登火研究数据表明,在火星地表土壤中有蕴含着大量的二氧化碳。 比如在火星的两极,就蕴含有大量由二氧化碳和水混合组成的水冰体。 在火星上,不管是北极冰盖还是南极冰盖,在远日点时期,甚至能达到数千公里,可见蕴含的水冰和二氧化碳极其丰富。 而相比较从地球上运输这些物质过去,利用二氧化碳、水、以及水电解后的氧氢等材料合成各种碳化合物,成本无疑会降低数百数千甚至是数万倍。 这为开发火星提供了真实的可行性。 哪怕是最终全面改造火星的大计划被否定,这项技术依旧可以为在火星上建立殖民地,永久性基地提供巨大的便捷。 当然,二氧化碳转换合成碳化合物这项技术在地球上也不是没有用处。 地球上的大气虽然二氧化碳含量较低,但大气浓度不是火星能比的。 更关键的是,二氧化碳属于不少产品的副产物,在低碳的政策下,利用这项技术将其合成成其他有价值的产品,同样有着前途。 它的未来,很值得期待。 第四百七十章:那才是材料界最伟大的成果! 在川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呆到了下午两点多 除开二氧化碳收集合成碳化合物相关的技术外,徐川亦了解了一下川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情况。 为川海材料研究所搭建的网络安全防护平台正在稳步有序的推进着,在投入了整个公司近一半人力的情况下,进展速度还是相当快的。 预计再有半年左右的时间,在经过测试后,这套网络防护平台就可以正式上线了。 这可不是什么初始版本,而是上线就要直接接手研究所的防护,面对各种黑客或者其他组织冲击的防护平台。 其次发展进度相对较快一些的则是人工智能领域。 在这方面,国内的人才倒还是挺多的。无论是机器人智能程序、智能语言识别、智能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等方面都有对应的专家可以招聘。 目前公司已经有了一个三十多人的团队,在专门进行机器人智能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开发。 至于大数据,目前并没有太多的进展,唯一的一些建树主要维持在材料领域的数据统计和分析。 当然,这和川海网络科技公司的性质有关,它合作的对象目前除了川海材料研究所并没有其他人。 不过后续在网络防护平台完成后,它也会逐渐开始接触其他的公司开展属于自己的业务。 至于目前,只能说它所有的收入都来源于川海材料研究所,以及徐川的投资。 卡着时间赶回了材料研究所,徐川正好撞上了石墨烯量产还原的阶段性结果。 数十片贴在基底上的石墨烯薄膜,正安静的躺在玻璃器皿中。 这是已经完成了氧化还原的石墨烯,只差最后的转移以及测试了。 如果是换做其他的实验,到这一步,成品出来差不多就足以宣告成功。 但是换做材料实验,成品合成出来并不是终点,终点是合成出来的成品在经过测试后,能否达到标准! 而石墨烯的测试,流程尤为复杂。 比如需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各种显微镜来观察石墨烯的表征生长域、表面形态、厚度、层的均匀性、畴生长等等、 还需要通过拉普曼光谱、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x射线衍射等等光谱法来确定石墨烯的层数信息、官能团的存在、表面化学结构键的组合等各方面的参数等等。 此外,还有力学性能测试、热性能和热效应测试 相对比其他的传统材料来说,石墨烯的测试,复杂到即便是在材料界也可以说得上是繁琐了。 但对于这种被誉为‘新材料之王’‘万能材料’‘黑色黄金’的材料来说,它也必须要通过这么多的测试,来确定它方方面面的性能。 无论是强度、导电性、热导性、还是高透明性、高柔韧性、高化学稳定性、磁性.等等。 正是这些性能,赋予了它广泛的用途,但也带来了复杂的测试。 实验室中,最后的步骤正在紧密有序的进行着。 得亏是在这次的电化学的合成方式中,石墨烯做到了能够量产,他们能够奢侈到每一项测试都使用一块不同的石墨烯来进行测试。 否则依靠传统实验室零星产出的一块或者两三块石墨烯材料,光是走完整个测试流程,都需要至少两三天的时间。 徐川并没有在办公室中等待,而是和这些研究人员一起站在现场。 他希望能听到那一声响彻整个房间的欢呼。 当然,他并没有上去打扰这些研究人员的工作,只是站在一旁默默的等待着,尽管他有这个能力上去搭把手。 毕竟,这是属于他们的荣耀。 科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单独的依赖某一个人的。 哪怕是爱因斯坦,也有无数人替他打工,验证各种理论和数据。 徐川也没指望过自己就能带动所有科学的发展,不然他也没必要弄一个川海材料研究所了。 而事实证明,每个人都可以是世界的主角。 即便是没有他,川海材料研究所依旧在材料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现在,就只差最后的测试结果了。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很快就流逝而空。 实验室中,研究出快速合成石墨烯方式的阎流亲自蹲守在计算机前面,等待着结果。 而伴随着一项项的测试数据不断的从各个测试实验室与设备一起传入,这位带着一副圆框眼镜的中年研究员脸上的神色也跟着不断的激动起来。 当最后一项关键数据传递过来时,阎流攥紧了拳头,忍不住欢呐喊道:“检测结果出来了!” 听到这话,实验室中和徐川一样期待着结果的其他研究人员纷纷看了过去。 被众人期盼的目光注视着,阎流忍不住干咽了口空气,深吸了口气,然后开口道: “各项检测报告参数.” “都完美符合标准!” “我们,成功了!” 听到这断断续续的话语,实验室中顿时就爆发出来了猛烈的欢呼。 “漂亮!” “阎王流弊!” “请客!这必须请客!” 实验室中,欢呼声一片,所有人都庆祝起来,徐川脸上带着笑容,看向正望着他的阎流,眼神中投递过去一个赞许,右手也竖起了一个大拇指。 不管这份研究成果到底是怎么发现的,无论是出于意外还是运气,它就在那里,已然成为历史的光辉。 哪怕是对于他来说,高品质石墨烯的量产技术,同样是一项宝贵的成果。 这是在未来十几年都不曾被探索出道路的难题,如今已经被带到了世上。 仅凭这一成果,这名研究员就足以跻身世界顶尖。 当然,这份荣耀不仅仅是阎流的,也是川海材料研究所的,更是整个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 实验室中,面对着徐川投来的赞扬目光以及那只竖起的大拇指,阎流脸上也露出了个灿烂的笑容。 高品质石墨烯领域的突破,毫无疑问,这是一份伟大的成果。 尽管这是他带来的,但他却知道,如果没有川海材料研究所的计算材料模型,他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找到正确的道路。 与其说是他带来了这份伟大的成果,给研究所带来了的荣耀,不如说是研究所成就了他。 没有人比他更清楚,那个架构于实验室的底层材料计算模型,到底有多么的惊人。 那才是材料界最伟大的成果。 倘若有一天它能彻底的完善,恐怕将彻底震惊与改变这个世界。 ps:补昨天的章节,昨天实在太累了码着码着睡过去两次,今天还有两更,月初了,求大佬们手中的保底月票ˋ(°▽、°) 第四百七十一章:给南韩记一大功 办公室中,徐川拿到了这种电化学合成石墨烯的完整报告。 从完整的合成过程,到最后合成出来的石墨烯的各项检测报告和指标参数,完整的全有。 简单的翻阅了一下合成过程后,他的目光落在了石墨烯的检测报告和指标参数上。 【石墨烯粉a(可胶体分散),层数:1–5层(可控)、平均厚度:2nm、石墨烯片尺寸:5–50μm(可控)、纯度(碳含量):约97wt%】 【石墨烯粉b(成本更低),层数:2–10层(可控)、石墨烯片尺寸:20–200μm(可控)、比表面积:约50m2/g、纯度(碳含量):约98wt%】 【石墨薄膜a】 一项项的数据,以及测试得出的指标参数在徐川眼中划过。 石墨烯产品一般分为两种形式:石墨烯粉末和石墨烯薄膜。 石墨烯粉体目前主要用于新能源、防腐涂料、复合材料、生物传感器等领域,应用范围较广。 而石墨烯薄膜主要应用于柔性显示、传感器、电子器件等领域,相对来说应用范围较小。 但他的主要注意力落在石墨烯薄膜上。 因为相对比石墨烯粉末来说,石墨烯薄膜的前景更加开阔。 无论是柔性显示,还是传感器,亦或者石墨烯电子器件,都是更加精细,且更加昂贵的产品。 而且大面积高品质的石墨烯生产尤为困难,能创造的市场也更加大。 【石墨薄膜a:密度:0.3–2.2g/ml(可调)、透光率:99.98-99.7%(层数):厚度:1–50μm(可调)导热率:4837.21w/mk、,电导率:10^6、拉伸强度:1-50mpa、内部载流子迁移率:2x10^5cm^2/vs】 【石墨薄膜b:.】 六组对照测试实验,从数据来看,这种由电化学方式制备的石墨烯薄膜,在各项参数和指标上都相当优异。 无论是透光率,还是导热率,亦或者电导率及抗拉伸强度,在石墨烯薄膜中都可以说是顶尖层次的了。 这种级别的石墨烯薄膜,其运用范围相对而言要广泛不少。 比如手机或者电脑中的散热。 在如今,手机性能大跃进后,性能其实已经不缺了,但手机释放性能需要发热,而soc展现的性能越强,发热量也就越高。 但手机内部设计寸土寸金,对于手机性能释放过程中“如何导热”,是现在智能手机需要解决的关键。 高达4837.21w/mk,近五千的导热率,其导热性能超出了市面上所有的导热材料。 一般的手机或者电脑,使用的散热材料以导热硅脂或导热硅胶片进行散热。 而这两种材料的导热系数,只有10w/mk左右,哪怕是高导热的硅胶,也不过是15-45w/mk左右。 优秀一点的手机,则采用更先进更昂贵一点的相变导热片、导热石墨片、vc均热板、导热硅凝胶这几种导热材料搭配组成的导热方案。 但哪怕是里面导热系数最好的石墨片,其导热系数也只有1500-2000w/ 这个数字放在常规的散热材料中已经足够夸张了,但是相对比高达近五千的石墨烯来说,性能就显得很是拉胯了。 不得不说,这一次川海材料研究室的成果,哪怕是没有他,也足以让这家研究所一跃成为世界上最顶级的材料研究所之一。 毕竟,这可是能工业化量产高品质石墨烯材料的技术。 晚上的庆功会,徐川自然是一起参加了的。 毕竟对于川海材料研究所来说,名下的研究人员研发的成果所有权都属于研究所。 这次阎流和众研究员研究出来的石墨烯技术,无论是专利还是其他东西,基本都是属于研究所和实验室的。 这些在材料行业,是行业惯例,也都会在合同上规定,更没什么可争议的。 至于做出成果的研究员,一般拿到的都是项目奖金,以及一篇或者数篇在研究过程中写出来的论文。 当然,在很多时候,研究员在做出成果后,考虑到项目保密、专利、其他关联项目等方面东西,论文可能会出现压在自己手里,延期一段时间再进行发布公开。 或者有时候甚至会干脆出现无法公开,甚至没法申请专利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研究所或实验室自然会补偿对应研究人员其他方面的东西。 就像这一次,在考虑到高品质石墨烯这种材料的特殊性后,徐川找阎流聊了聊,论文方面大概率可能要延期再发或者说直接不发了。 但补偿很丰厚。 简单的来说,除了升职加薪以及一笔额外奖金外,还有石墨烯量产规模化后,阎流能获取净收益的百分之二。 别看百分之二这个数字很小,但是高品质石墨烯的市场是相当广阔的,每年差不多都是几十亿米金。 尽管川海材料研究所不可能垄断所有的市场,但随着高品质石墨烯的流出,这一市场会逐渐累年的扩大。 在未来,高品质石墨烯的市场可能就不是几十亿了,可能是几百亿甚至是几千亿。 哪怕川海材料研究所只能占据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市场,阎流能分到的红利也是以千万、亿为单位来计算的。 事实上,对于大部分的研究所来说,一般情况下,普通的科研人员哪怕是偶然机会下研究出了某一种能为研究所带来高利润的材料或者专利,也很难拿到分成。 毕竟你做研究拿的是研究所的资金,用的是研究所的设备,合同方面也规定了这些东西的所有权。 不过对于徐川来说,这方面东西他向来都比较大方。 而且能用百分之二的利润将阎流绑定在川海材料研究所,以防止其他研究所挖走,泄露石墨烯的合成过程和方式,肯定是值得的。 当然,这也有千金买马骨的作用。 当其他科研人员知道后,肯定会努力的工作搞科研。 而每出一项成果,哪怕分走一部分利润给研究人员,研究所也还是赚大头的。 这完全值得。 而对于这份补偿,阎流自然是欣喜的接受了。 尽管论文没法发了,但升职加薪奖金甚至没想过的分红全都有了。 要不是厚不下这个脸皮,他真想大喊一声:‘川神牛逼!川神大气!’ 毕竟科研人员辛辛苦苦做实验,发论文,不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名气,来升职加薪赚到更多的银子么。 理想虽然也有,但在追逐理想前,总得搞定自己面包不是么。 这次直接一步到位,还有了意想不到的分红,他还不满足,那就真说不过去了。 简单的处理了一下石墨烯量产化带来的工作,徐川找来了大师熊樊鹏越,交给了他一个u盘。 “这里面是一份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之前南韩那边研究的kl-66材料的强抗磁性机理的。” “你找几个肯定‘干净’的建模人员,利用它建一份针对性的数学模型,并映入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体系。” “这份工作很重要,并且一定要注意保密。” 徐川将手中的u盘递了过去,里面是他前段时间的研究成果。 尽管强关联电子体系的难题依旧还卡在最后一步,但对于kl-66材料的强抗磁机理性研究已经完成了。 剩下的工作,就是利用这份研究来建一个数学模型,然后引入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看看能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超导材料的临界磁场。 在kl-66材料中,其强抗磁性机理来源于铜替代磷酸铅绝缘网络中的离子,并产生应力的同时转移到圆柱的pb导致圆柱界面的变形,从而产生了磁力阱。 用数学方法来解释,在于费米弧状态电子的两个分支连接c轴打破了反转对称性,进而引起了狄拉克锥分裂为两个具有相反手性的weyl节点,从而导致非平凡的量子现象。 如果没法理解这些,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将一颗大质量的恒星放到了太阳系中,取代了木星或者土星等行星。 而因为恒星自带的强大的引力,这颗新来的恒星会拉伸时空,形成另一个引力场,改变太阳系其他天体的运行轨迹。 kl-66材料中磁力阱,有着类似的效果,它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附加磁矩,磁矩的方向与外磁场方向相反,形成了拉莫尔进动现象,拥有了强抗磁性。 这一现象,理论上来说适用于不少的材料,尤其是半金属半有机结合材料。 只不过如何进行原子级单位的控制,让其形成独特的附加磁矩,是一个难题。 这个就需要后续不断进行实验推证了。 但至少,在他亲自进行实验之前,相关的数学计算模型要先做出来。 不得不说,如果这次在超导材料的临界磁场上再突破一次,能将小型化可控核聚变以及空天发动机做出来,真的得给南韩记一大功。 要不是他们弄出来的这个kl-66材料,想要提升超导材料的临界磁场,难度不亚于登天。 尽管他们弄出来这个材料的目的可能不存,但里面价值却是真实存在的。 甚至,它自己的科学家,都没有发现。 ps:二更,求月票,晚上还有一章! 第四百七十二章:威腾:这怎么可能?! 京城,一月中旬下旬。 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座充满古韵的城市像往常一样,迎接着来自全世界各地的航班。 来来往往的人流不息,但和往常又有些不同的是,热闹的气氛中,带上了一些学术气息。 带着五名学生,徐川搭乘高铁再度来到了这里。 他是被邱老先生催来的。 这位老先生大概是怕徐川忘记了‘国际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学术研讨会’放数学界鸽子,提前几天就开始给他打电话联系他,问他什么时候过来。 虽然理解丘老先生的心情,但他看起来像是那种会放人鸽子的吗? 很显然不是。 于是徐川选择了将五个学生都带到了京城,美名其约,见见世面。 实际上,给我在宴会上多吃点!吃穷水木大学! 第一次被导师带着参加这种高大上的研讨会,几名学生宛如个尾巴一样,亦趋亦步的紧张跟在徐川后面,妥妥的没见识过世面的学生。 徐川也没在意,对照着邀请函来到了这次研讨会的住宿酒店。 不得不说,作为华国的两大顶级学府,水木大学是真的经费阔绰。 或许是为了在全世界的数学家面前展示华国的风韵和历史,这次‘国际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学术研讨会’为前来参会的数学家提供的居住酒店,是顶级的颐和安缦酒店。 这家酒店最有特色的地方在于它并非高楼大厦形式,而是古四合院那种。 进入这间酒店,就连徐川都有些感慨,真他么有钱。 而跟着他一起过来见识世面的几名学生就更不用多说了,直接就被震住了。 跟在自家导师身后,蔡鹏看着可以说是奢华的四合院忍不住咋舌,好奇的问道:“教授,您平常出差,都是住这种地方的吗?” 身边,另外四个小伙伴支棱起耳朵,好奇的听着。 徐川耸了耸肩,道:“老实说,我也是第一次住这种四合院。” 顿了顿,刚想继续补一句,他眼角余光中就映入了一个拖着行李,穿着风衣的老人从庭院门口走了进来。 停下口中的话语,他快步走了过去,笑着打了个招呼:“导师,没想到您也来了。” 听到声音,拖着行李箱的德利涅停下来脚步,抬起头,看到眼前熟悉的人后脸上罕见的露出了个笑容:“好久不见。” 徐川点了点头,替德利涅接过行李,笑着道:“是啊,有两年的时间了吧。” 看着眼前这个依旧年轻的学生,德利涅有些感慨:“听说这次会议邱成桐拉了不少的老朋友,我便过来看看了。” “而且能够在人生的晚年再为数学界留下点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徐川笑了笑,道:“知识永远没有新旧,哪怕是已经被替代的方法,也曾在文明的历史上闪耀着火花。它承载着文明的梦想,是值得所有人铭记的财富。”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而且老的方法,有时候也有新的用处,换个领域,或许它能重新闪耀着光辉。” 听到这话,德利涅有些好奇的看了他也一眼:“你是准备在这次的报告会上拿出点什么了?” 他了解这名学生,如果不是已经找到了些许什么,他大概是不会这么说的。 或许,这次研讨会上能看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徐川神秘的笑了笑,道:“这次研讨会,我会有一场半小时的交流报告,到时候您就知道了。” 闻言,德利涅点了点头,也没追问。 就一天的时间而已,他等得起。 一月二十号。 在水木大学的大礼堂中,第一届‘国际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学术研讨会’,拉开了序幕。 还未到九点,水木大学的大礼堂内就已经是人头涌动黑压压的一片。 来到会场,徐川穿过人群,按照指示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让他有些讶异的是,在他的旁边,坐在了另一名穿着羊毛衫的老人。 “没想到导师你居然也跑过来了,cern那边不忙了吗?” 看着熟悉的老人,徐川有些惊讶。 坐在他身边的人正是他在普林斯顿时的另一名教授,爱德华·威腾。 如果说德利涅教授到来还在预料之中,那威腾的到来就真让他有点没想到了。 听到徐川的询问,爱德华·威腾笑了笑,带着点调侃的语气道:“虽然外界都将我看做一名物理学家,但我可是正宗的菲尔兹奖得主,有奖牌的那种来着。” “如果说,连我都没有资格参加这场研讨会的话,我想不出谁会更有资格了。” 闻言,徐川忍不住干咳了一下,他倒是差点忘了自己这位导师是第一个以物理学家的身份拿到菲尔兹奖的了。 一不小心被他给装到了。 不过这么说,还真是。 毕竟如果连菲尔兹奖得主都没法参加的话,这个大礼堂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恐怕都得退出去。 干咳了一声,徐川坐了下来,一边和威腾搭话聊着天的,一边等待着报告会的开始。 九点半,第一届‘国际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水木大学的礼堂中正式拉开了序幕。 先是研讨会的主办方,水木大学对正常会议的流程做了一个简要的报告。 随即,国际数学联盟imu主xi上台做致词,以‘古近现代数学史’‘数学交流与传播’‘数学教育与数学文化’等研究主题做了一个详细的演讲,并呼吁世界各国与数学界保护、传播、发展弘扬数学文化。 随后则是华国政fu的人员上台此次研讨会做报告,表示华国将在更好地推动数学文化研究,推动数学发展、传播数学文化、引领数学发展方向做一份贡献。 上午的报告,并没有什么太多好看的东西。 精彩的是下午的交流会。 水木大学提供了三个报告厅,以供应前来参加研讨会的学者做不同的交流。 徐川并没有等待很久,下午的交流会开始后,一号报告厅的第二场报告就是他的时间,大概有半个小时左右时间。 因为有章程的关系,下午三点左右,一号报告厅已经坐满了人,甚至有些前来参会的数学家因为找不到位置而直接坐在了过道上。 当徐川走进报告厅的时候,看到这幅人挤人的场面都忍不住在想,这次前来参加研讨会的学者,是不是全都挤过来了。 毕竟这人数实在太夸张了。 好在他也是见过大场面的人,虽然有些惊讶,但还是很淡定的走到了讲台。 试了试麦,确认没有问题后,他扫视了一圈报告厅,看到了不少的熟人。 笑了笑,他缓缓的开口道:“很欢迎今天远道而来前来参与研讨会的各位学者。今天的交流会,在我看来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 “当然,那些关于保护与发展数学的话,我没必要再重复赘述一遍,因为我相信今天能来到这里的,都是热爱着数学的。” “而今天我做的报告,老实来说亦并非是站在纯粹数学的角度来说的。我所报告的内容,更多意义上在于数学的应用,以及它相辅相成的物理。” “或许今天的报告会有一些人听不太懂,但我相信它会是值得的,不会浪费各位的精力与时间。” 听着徐川的话语,报告厅中微微有些骚动。 而坐在前排的爱德华·威腾,听完这些话后有些意外的挑了挑眉。 在数学的研讨会上,带上物理,这大概是有史以来的头一人了。 想了想,他的微微侧身看向坐在身边的德利涅,问道:“你知道他今天要报告什么内容吗?” 德利涅摇了摇头,道:“不知道。” 微微顿了顿,他想起了昨天和这位学生的意外碰面,补了一句:“不过我很期待。” 徐川没在意台下的骚动,他接着道:“在经历了数千年发展,数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在近一百多年开拓出了众多分支,并产生了多个应用学科。” “但回顾历史,数学的发展常常得益于物理学提出的问题,而物理学的每一次重大革命,则往往伴随着新数学的引入。” “两者相辅相成。” “而在前段时间,我在研究一些问题的时候,意外获得了一些新的发现。在今天,我将分享一下这些成果,为这次的研讨会增加一份色彩。” “当然,它会更偏向于数学物理领域,或许并不是这一领域的学者可能会有点难懂,但我会尽力用最简洁的话语来进行报告。” 说着,他打开了身后的投影仪。 一张银白色的幕布缓缓垂直落下。 等待了几秒钟,温和的白光在幕布上亮起,银白色的幕布中,浮现出一行清晰的标题。 【非平衡态强关联电子体系的数学理论与一种特定关联类型的计算方法!】 一行黑色的正楷大字,跃入所有人的眼中。 当然,考虑到在场来说学者大部分都是国际学者,所以在正楷汉字下,还配有一行英文。 当银白色的幕布上,清晰的标题映入坐在前排的威腾教授眼中时,他那双棕黑的瞳孔猛的剧烈收缩了一下,忍不住低声惊呼: “非平衡态强关联体系的数学理论,这怎么可能?” 一旁,坐在他身边的德利涅教授注意到他的动静后,扭头看了过来,好奇的问道:“怎么了?” ps:昨天的三更,求月票!今天还有两更!来点月票吧,大佬们(●''''●) 第四百七十三章:德利涅:我该怎样才能听懂这些? 听到好友的询问,威腾这才深呼吸了口缓缓的冷静了下来。 看着报告台上那银白色的幕布,他开口道:“你是纯粹的数学家,可能很难理解非平衡状态强关联电子体系的数学基础理论对凝聚态物理的影响力。” “如果要我评价,强关联电子体系中的难题,在凝聚态物理中的地位,犹如数论中的黎曼猜想。” “在两个不同的体系中,各自解决它们的难度或许很难比较。但影响力,却丝毫不弱。” “而非平衡状态强关联电子体系,是强电关电子体系难题中最为经典的一个。它研究非平衡态下强关联体系的动力学行为,以揭示新的物理现象和应用潜力。” “但岂止至今,物理界和数学界没有人能够给出一种完善的数学基础,甚至,连一个完善的数学工具都没有。” 威腾简单的解释了一下,目光却从未挪开,一直紧紧的盯着报告台,内心的不平静浮现于脸庞之上,让德利涅有些讶异。 和这位好友一起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共事这么多年,他很少看到威腾有这样失态的时候,尤其是这些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后。 不过在听完解释后,他倒是有些明白了。 如果一个难题的影响力能和数学界的黎曼猜想相比,那么这个难题的必然会在对应领域中有着极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就如同黎曼猜想,近些年来随着数学的发展,依托在这个猜想成立的基础上的数学公式,足足有数千条。 如果黎曼猜想被证明成立,那么这数千条公式将与之一起荣升成定理。 如果被证否,那数论领域将随之而来掀起一场有史以来最大的地震的。 强关联领域对于凝聚态物理的影响如果能达到这种地步的话,也难怪威腾会如此惊讶了。 哪怕仅仅是一部分的成果,也能影响这个凝聚态物理的发展。 事实上,德利涅想的还是太简单了。 相对比威腾来说,他就真的是一名纯粹的数学家了,主要从事代数几何和数论方面的研究工作,一辈子都没有脱离过数学。 对于物理方面的了解,他是真的不多,尽管知道凝聚态物理,也知道强关联电子体系,但对于这两者在凝聚态物理中的具体影响力有多大,就不清楚了。 甚至就连爱德华·威腾,对于强关联电子体系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说的都不是那么完全。 毕竟他的主要研究范围并不包括凝聚体物理,有了解也只是因为数学物理以及量子理论等方面的东西而已。 事实上,强关联电子体系在凝聚态物理领域,甚至整个物理领域的影响力,都是最为庞大的一个分支之一。 电子的关联会导致高温、非常规超导电性、反常的磁性、金属绝缘体相变、半金属、.巨热电、多铁性、重费米子等大量丰富的量子效应和现象。 而探索这些效应和现象产生的微观机理,建立多体量子理论体系,是凝聚态物理、量子物理、化学物理等方向最活跃和最具挑战性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 或许用黎曼猜想来形容的强关联电子体系并不是一个很恰当的解释。 如果真要用数学来寻找一个近似的问题,那么ns方程应该是最类似的。 ns方程的推进和解决,将使得人类对于流体的理解提升一个极大的档次,从而使得一切与流体相关的理论与科技迎来巨大的发展。 从模拟云层流动、海洋流动、到飞机起飞后的湍流,火箭发送后的阻流、再到流经心脏的血液流动等各个领域。 都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而对于强关联电子体系来说,这整套系统性难题的解决,将使得人类对于凝聚态物理与微观粒子的认识,得到质的飞跃。 而这一领域,影响的,是材料的发展。 如近些年最为火热的铜基/铁基超导、fese/sto界面超导、铱氧化物、莫特绝缘体、量子反铁磁及其他低维量子等等新材料,全都是在强关联电子体系下诞生的。 而这些材料的出现,每一项都使得人类的科技往前跨进了一大步,其意义自然不言而喻。 报告台上,徐川拉开了ppt,往后翻开了新的一页。 “对于我们而言,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我们拓展这些概念,为了公式化新的猜想以及从合适选定的公理及定义中建立起严谨推导出的真理。” “而这些真理运用于其他领域,为人类带来科技与进度。” “我今天要讲的,就是利用数学工具来为凝聚态物理中的强关联电子体系带来一套数学理论与计算方法,它能极大的促进凝聚态物理和粒子物理的发展。” “当然,反过来,随着物理的发展,也势必会带动数学的进步。” “就如同牛顿为了解决物理问题发明了微积分。法拉第研究了电和磁,但限于他的数学水平有限,没能进一步给出电和磁之间的深刻联系,而麦克斯韦用他的高超数学才能完美地将电和磁统一在一起一样。” “毕竟我们总是需要数学来解释这些新的现象与理论。” 一边说,徐川一边翻动着ppt。 “好了,接下来我将由浅入深的对我的论文做一个报告。” “第一性原理计算,是根据原子核和电子相互作用的原理及其基本运动规律,运用量子力学原理,从具体要求出发,经过一些近似处理后直接求解薛定谔方程的算法” “无论是以hartree-fock自洽场计算为基础的abinitio从头算,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都归于其中。” “如φm=-(ve+efe)。” “相信在座的各位哪怕是没有学习过物理,也能看出来这是计算金属m的费米能级跨过不带净电荷的表面提取电子所需的最小功数值.” “.” 报告台上,随着徐川讲解,一行行算式呈现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对于今天坐在这里的数学家们来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顺利的跟上节奏听懂这些东西。 但数百人的报告厅中,不乏顶尖的数学家以及数学物理领域的学者,如爱德华·威腾,邱老先生,德利涅等等。 这些人都在聚精会神的听着。 第一性原理的计算对于在座的数学家来说并不难理解,毕竟它是利用数学从头计算,不需要任何实验参数,只需要一些基本的物理常量,就可以得到体系基态的基本性质的原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能跟上节奏的,就不多了。 对于徐川来说,他倒是没指望能在今天的数学研讨会上将和物理有关的东西讲的让所有人清楚。 他做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告诉众多的数学家数学的应用,以及数学与物理的关系。 相对比他的导师德利涅教授这种数学家来说,他其实远没有那么的纯粹。 如果可以,他希望能有更多的数学家踏入物理这一领域。当然,也希望有更多的物理学家,能够去接纳更多的新数学知识。 物理是认识自然、对现实世界给出抽象描述的一种科学,而数学是科学的语言,两者谁也离不开谁。 观众席的前排,看着徐川的站在讲台上报告着,德利涅教授忍不住用手戳了戳身边的威腾:“他这是在做什么?” 报告会到了下半阶段,他已经完全没法听懂自己这个学生在上面讲什么了。 而这对于他这样的一名顶级数学家来说,这种感觉实在太难以让人接受了。 威腾教授头也没回的盯着报告台,开口道:“简单的来说,他在利用数学来解释非平衡状态强关联电子体系。就像是爱因斯坦使用黎曼几何来描述引力一样。” “他现在在做的,是在用数学来描述非平衡状态强关联电子体系。” 德利涅沉默了一下,问道:“我该怎么才能听懂这些?” 闻言,爱德华·威腾回过神来,思索了一下,道:“这或许需要你学习一些凝聚态物理方面知识?” 微微顿了顿,他补了一句:“可能还需要一些量子化学、量子多体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等方面的知识。” “但大概率已经来不及了,他今天报告的这些东西,已经涉及到最前沿的凝聚态物理了,哪怕是我,想要理解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 德利涅:“.”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第四百七十四章:最后的答案 报告会继续进行着。 对于今天的报告,徐川并没有做多么的详细的报告。 毕竟今天的研讨会,是数学界而不是物理界的。 尽管解释非平衡状态强关联电子体系使用的是数学方法,但报告厅中,估计没有几个人能听懂这些东西。 毕竟这是属于物理领域的内容。 或许威腾,邱成桐等少部分的人能完全理解他的报告,但对于整篇方法与论文来说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这种东西,终究还是要通过整个物理界的认可的。 “.考虑一个双变量函数f(x1,x2)的第二个变量在一组完备的单变量基函数{φi(x)}i=1^n。展开f(x1,x2)=∑^ni=1bi(x1)φ(x2),可得系数bi(x1)是第一个变量的函数。” “基函数进一步展开为.” “f(x1,x2)=∑^ni>jcij[φi(x1)φj(x2)-φi(x1)φj(x2)]=∑^ni>j|φi(x1)φi(x2)/φj(x1)φj(x2)|” “从上述公式中,不难看出对于一个有反对称性的双变量函数,完备基是双变量ter行列式。” “结合在非平衡态强关联体系,高能量点位的原子在取代了低能量的点位后,通过狄拉克锥分裂成为了两个具有相反手性的weyl节点,形成了多站点效应,从而具备非平衡态强关联状态。” “以上,就是非平衡态强关联体系在数学上的解释,也是我今天的报告内容。” “很感谢大家耐心的倾听,相关的内容我会在后续整理成对应的论文,发布到arxiv预印本网站上以供大家浏览。” “当然,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也可以现在提出来,我会尽全力解答。” 报告台上,徐川的话音刚落下,台下一只准备已经的手掌就举了起来。 是爱德华·威腾。 徐川点了点头,这位他曾经的导师便迫不及待的开口道:“在你报告的强关联电子体系中,非平衡过程的熵变是怎么定义的?”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思索了一下,习惯性的在报告桌上找了一下,才发现上面并没有准备粉笔。 笑了笑,他看向报告台下的工作人员,开口道:“能麻烦帮我准备两张黑板以及一盒粉笔么?” 听到这话,因听不懂整个报告过程而百无聊赖正发呆的工作人员陡然惊醒了过来,快速的点了点头后小跑了出去。 不一会,几名工作人员便拖着几张黑板赶了过来。 徐川上前,道了声谢谢后从粉笔盒中抽出来一支粉笔,一边写一边开口道: “非平衡体系是非保守的非哈密顿体系,故非平衡体系上定义的熵本质上并不能等同于热力学意义上的熵。” “它可以用相空间收缩来定义,即对于x·=f(x)相空间体积不保守,故散度σ(x)=-∑ixifi(x)非零。在模型下,一个机械系统c0和若干机械系统ci接触,可根据我之前讲述的详[1]推导得到σ(x)=∑jqj˙(x)/kbtj+r˙(x)。” “.,综上,其中r˙(x)是一个在时间平均中可以消除的项,理论上来说,在我构建非平衡状态强电子关联体系中,σ(x)就是非平衡体系熵变的一种定义。” 目光紧紧的盯着讲台上被录屏后投影放映出来的黑板,看着上面算式,听着徐川的解释,爱德华·威腾眼神中闪烁着一丝莫名的色彩。 待到徐川的话音落下,他并没有坐下,而是接着提问道: “那对于电子关联体系其电荷、自旋和相位在不同的原子核构型下都可以形成复杂的集体模式,该如何使用你这套理论进行解释?”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不由自主的摇了摇头,回道: “这个问题超出了我的解答范围,在强关联体系中,电子费米体系具有了新的强耦合集体行为。特别非平衡状态下,电子分布相位或电子密度分布的拓扑结构会导致朗道理论框架之外的新的集体有序。我没法找到一个更为普适的统一理论框架,来回答你这个问题。”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威腾,接着道:“不过在此前的研究中,我对于这方面有一些理解,或许可以回答一部分伱心中的疑惑。” 说着,他擦掉了黑板上的算式,重新写了起来: “考虑一个典型的强关联体系‘一维横场伊辛模型’其哈密顿量为:【h0=j(∑nl1σznσzn+1+ησzlσz1)h∑nσxn】。” “其中,σxn^yn是泡利矩阵;j>0是铁磁相互作用;>0是横场强度;l是自旋链长度;η=1代表周期边界条件,η=0代表开放边界条件。” “.” 黑板前,徐川板书着前段时间自己对于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研究。 爱德华·威腾的问题,也是他一直在追寻的目标,寻找到一种新的框架与理论,统一强关联电子体系中的各类问题与理论。 但强关联电子体系涉及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和量子光学、量子调控与量子计算、非平衡统计物理等诸多现代物理学的前沿领域。 这些不同体系中涌现出来的非平衡量子关联现象,既融合了各自体系的不同特征,又展现出普适的一般规律。 其新颖性和复杂性使得这类系统中存在大量未知的基本物理问题和新奇的物理现象,想要寻找到了一种新的框架和理论,去完成统一,难度之大,丝毫不亚于解决的一个七大千禧年难题。 哪怕他是重生回来的,拥有着未来的目光,也找不到一种合适的方式来完成这个目标。 讲台上,徐川在板书与讲解自己研究的同时,也在梳理着自己研究强电子关联体系难题的思路。 台下,爱德华·威腾目光如炬,紧紧的盯着报告台上的黑板。 而报告厅内,众多的数学家同样将目光集中到了报告台上,尽管绝大部分的人看不懂那几面黑板上板书的东西,尽管时间已经超过了原本预计的半个小时,却依旧没有任何人离开。 甚至,已经有人开始掏出了手机,拍摄着视频记录着。 而报告台上,徐川已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一点点将自己心中的思路梳理开来。 距离他之前放下这份研究,已经过去了快一周的时间了。 原本那些已经有些模糊的想法在这会重新在脑海中浮现,且更加清晰和自然。 【在强关联的情形中,自旋升算符用手征场表达为:‘s+j(t)=eiθ(x,t)=eiθl(x+vt)iθr(xvt)’】 手中的粉笔在黑板上列下最后一行算式,徐川长舒了口气,这个问题终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他已经卡在这里有一段时间了。 笑了笑,扭头看向台下的爱德华·威腾,开口道: “我的研究也就截至到这里了,也就是说,在频率空间中,通过玻尔兹曼函数与蒙特卡罗方法结合,线性谱可以对不同动量“自旋子”的连续谱进行描述。” “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完成非平衡态强关联电子体系中多轨道关联效的解释,但如何将这描述扩散到整个强关联电子体系,我目前还找不到方式。” “或许它有解,或许它没有解,至少现在,这个答案恐怕只有居于维度空间以外的上帝才知道了。” “当然,我会在接下来的时间中,继续.” 话还没说完,一个念头犹如灵光般忽然在他脑海中划过。 “上帝?维度空间?” 两个关键词在脑海中划过,口中没有说完的话被强行中断了下来,徐川就这样矗立在了报告台上,瞳孔散发着,陷入了沉思中。 ps:今日份更新八千字+,求月票! (本章完) 第四百七十五章: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答案! 报告台上,徐川愣在那里。 讲述的声音停住了,台下的听众们也跟着愣了一下。 这是怎么了? 报告不是已经完成了么?怎么这会愣在台上? 是出什么篓子了?还是什么情况? 虽然在座的大部分数学家都没有听懂强关联电子体系的报告,但在座的数学家中还是有不少数学物理方向的。 在徐川做报告的期间,大部分的人都向身边的同伴咨询了解了一下,知道了强关联电子体系难题对于物理的重要性。 这是一个重要性不亚于数学界七大千禧年难题的问题,如果能解决,将极大的促进材料学、凝聚态物理学、量子物理学等领域的发展。 虽然不清楚为什么这位顶级大牛会在数学研讨会上报告这种东西,但对于大牛,人们一般都是相当宽容的。 所以哪怕这会徐川直愣愣的站在报告台上发呆,也没有人出声去打扰他,只是在台下小声的互相讨论交流着。 而报告厅的前排,陶哲轩正小声的和坐在一起的彼得·舒尔茨小声的交流着。 一开始他也没太在意,但看着那矗立在台上的身影,他脑海中恍然闪过一道电弧,脸上的表情顿时就变得凝重了起来。 一旁,舒尔茨看着莫名坐直了身姿的陶哲轩,好奇的问道:“怎么了?” 陶哲轩深吸了口气,道:“我想起了他之前证明ns方程的那个视频,当时他也是在课堂上沉思矗立了半天,随即一举解决了ns方程。” “而那次的证明与工具,对于数学界来说,恍若上帝所著一样。” “或许.” “今天我们能见识到另一场奇迹。” 闻言,舒尔茨也想起了关于ns方程的那个视频,笑了笑,他开口道:“陶,会不会是你的想的有点太多了。” 笑“那只是那种奇迹与灵感,人的一生中能有一次就已经很幸运了,每次都能做到,那就太不可思议了。” 顿了顿,他接着调侃了一句:“那样我会怀疑他会不会是上帝转世的。” 陶哲轩摇了摇头,道:“看吧,我觉得我的感觉不会错的。” 报告台上,徐川没理会,或者说此刻他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还在台上。 他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全然忘却了自己所处的环境,也忘记了在自己身前还有数百的听众。 在他脑海中,那道锁住强关联电子体系难题的大门,已然清晰的跃现。 而打开那道锁的钥匙,正在不断的磨炼成型。 与威腾的交流,让他想到了另一种突破这道深渊的路。 那就是维度空间! 准确的来说,应该是维度,以及维度对强关联电子体系性质的影响。 在材料学中,维度是真实存在的一个概念,它和物理学上的维度类似,却又不同。 比如低维材料,指的就是在三个维度上不超过纳米级的材料,具体来说是二维、一维和零维材料。 零维材料又叫做量子点,它由少数原子或分子堆积而成,微粒的大小为纳米量级。半导体和金属的原子簇就是典型的零维材料。 而一维材料叫做量子线,线的粗细为纳米量级,比如碳纳米管、一维石墨烯这些是一维材料。 二维材料是包括两种材料的界面,或附着在基片上的薄膜,界面的深或膜层的厚度在纳米量级,比如金属纳米板。 在早些年的时候,他曾经参与过南大导师陈正平的二硒化钨材料项目。 而二硒化钨就是典型的二维材料。 在低维度的材料中,维度对于材料本身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选项。 特别是在复杂过渡金属氧化物(tmo)等材料中,由于强烈的电子-声子或电子-电子耦合作用,体系电子的集体行为决定了其宏观性质。 而单个电子动能的简单叠加不再起主导作用,它会随着温度、磁场等外界条件的变化,材料的晶格结构、电子结构以及自旋排列等多种序参量相 互纠缠在一起,导致极为丰富的相图结构。 进而显示出高温超导、庞磁阻等宏观量子现象,赋予材料具有巨大应用价值的新性质。 而在这个过程中,维度对其的影响,是徐川正在思考的问题。 通过改变强关联体系维度产生的量子限域效应等调控多种自由度之间的耦合强度,从而可控地诱导更加丰富的物理现象,这是一个能通过实验证明的真理。 而他现在思索的,是如何用数学来进行解释。 或许做到了这一点,就能找到一个更为普适的统一理论框架,来统一强关联电子体系。 就这样,他站在台上顺理成章的思索了起来,忘却了自己所处的环境。 而报告厅中,台下的数学家也在耐心的等待着。 时间在这种悄然中一点一点流逝着。 一分钟。 两分钟。 五分钟。 眨眼间,十来分钟的时间就过去了。 台下的人群相对比之前骚动了不少,但大家却依旧都在尽力的保持安静的氛围,既然是有所交谈,也是压低了声音,以免干扰到台上的思考。 到了这会,报告厅中的学者们大概也都知道了这位年轻的大牛似乎是有了新的灵感。 尽管强关联电子体系并非数学界的难题,但在场的所有人都在期待着它能有一些新的突破。 毕竟数学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是其他学科的语言。 如果说,物理学是研究自然规律与逻辑的学科,那么数学本身就是逻辑。 它是人类主观创造的思维工具,是基于现有自然规律与逻辑而进一步深入简化的逻辑。 人类目前在这个宇宙常数内能触手可及的事物是那么有限,但是数学却给了无限的可能,也带给了人类无限的美。 它属于泡沫中诞生的维纳斯,也属于g弦上的咏叹调,你可以从自然分形上体会海岸线的沧海桑田,也可以在保守混沌系统中创建宏大的星空,更可以在矢量空间当中创造自己的人工智能。 报告厅中,第一次跟随着导师前来参加研讨会的几名学生不由自主的捏紧了拳头,有些担忧,又有些手足无措。 尽管并不是他们亲自站在讲台上,却似乎能感同身受的体会到这份紧张。 当然,他们不清楚的是,他们站在台上的导师,内心丝毫没有任何的紧张。 时间就这样一点一点的过去,也不知道过去了多久,就在台下的工作人员犹豫着要不要向领导汇报,提醒一下第三场报告会应该开始的时候,一直没有任何动静的徐川忽然动了。 他转身从移动黑板的挂钩上取下了擦板,三两下将黑板上之前的算是擦的干干净净。 随即,一支白色的粉笔点落在黑色的面板上,一行行的算式随着那只手掌的舞动悄然跃。 【x(q,w)=∑kfkfk+qekek+q+w.】 【λsp=8πe2vfπn√w2(1+esub)】 报告台下,当徐川忽的开始行动时,正保持着关注的陶哲轩陡然屏住了自己呼吸,全神贯注的盯着那几面黑板。 他的感觉,要成真了吗? 只是,这一次他能做到一个什么地步? 是阶段性的成果? 还是寻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将强关联电子体系全部纳入进去? 他不是物理界的学者,尽管在数学领域学习广泛,也了解一些物理知识。但黑板上这种涉及到前沿物理领域的知识,依旧让他有些迷茫。 而另一边,已经重新坐了下来的爱德华·威腾,在看到那几行算式的瞬间,瞳孔微微收缩,仿佛预感到了什么,却又不敢相信自己判断。 无他,如果真是它这实在太惊人了。 不由自主的,他的呼吸也变得沉重了几分。 报告台上,徐川没有理会台下的听众,手中的粉笔依旧不断的在面前的黑板上勾勒出一道道的公式。 脑海中的思路支撑着他继续前行,而在数学物理以及材料学上的研究与能力,是此刻他最有力的武器,为他的披荆斩棘,开辟出一条通明的道路。 与此同时,报告席听众席的前排。 看着黑板前徐川的背影,又看了一眼惊愕的重新站起来好友威滕,德利涅向他投去了询问的视线。 “他这是在做什么的?” 威腾的眉毛也紧紧皱着,一动不动的望着黑板,视线随着那层列出来的公司而挪动,仿佛在跟着一起思考。 没有得到回答,德利涅的目光落在了正在黑板前抒写公式的徐川身上。 他这个学生,是不是有点变态的过分了? 数学、物理、天文、材料、化学、量子理论.还有他不懂的地方吗? 真想不明白,他是怎么做到在年仅二十五岁的时候,就精通如此之多的领域的。 哪怕是他的导师格罗滕迪克,在年轻的时候也不可能做到这种地步吧? 报告台上,直到数面黑板都写完了公式,徐川才停下手中的动作,愣愣的看着铺满算式的黑板矗立在那里。 漫长的时间过去,他终是回过神来,长舒了口气,将手中的粉笔丢到了粉笔盒中。 第二次遇到这样的情况了,因为黑板的面积不够用,被迫打断了证明过程。 好在,他已经抓到了那一抹灵感。 如果不出意外,他能在接下来几天的时间中补齐剩下的东西。 报告台下,看着徐川,威腾教授带着一丝颤抖的声音询问道:“你做到了?” 徐川摇了摇头,道:“暂时还没有。” 微微顿了顿,他又补了一句:“不过至少我找到了一条应该可行的方向。” 威腾:“什么方向?” 徐川笑了笑,道:“维度!” 说罢,他便离开了报告台,没有返回座位,而是直接离开了会场。 ps:晚上还有一章,不过应该没法在12点前发出来了,早上有,求月票! 第四百七十六章:朝闻道,夕死,可矣! 伴随着徐川的离去,整个报告厅中陡然热闹了起来。 所有人都在讨论,骚动的声音如同潮水一般从中心向四周扩散开。 一场国际数学研讨会上,出现了一个世界级的物理难题,并且似乎得到了解决,这是众人议论纷纷的核心点。 当然,这其中也有着关于徐川本人的讨论也不少。 毕竟今天的讨论会是数学界的,相对比一个物理问题是否能得到解决,这些到场的数学家们可能对八卦的程度会更关心一些。 比如这位大佬的数学能力放到数学界历史上能排第几? 亦或者七大千禧年难题这位大佬还能解决几个之类的。 相对比去研究一个自己弄不懂的物理难题,这些东西更能引起在场数学家们的共鸣。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在聊这些东西。 报告厅的前排,德利涅好奇的研究着报告台上的那几面黑板,颇感兴趣的朝着站在他身边的爱德华·威腾问道:“你觉得他能做到吗?” 虽然不是很关心物理学界怎么看到强关联电子体系难题有没有解决,不过就这单纯的从黑板上写的这些数学公式本身而言,他还是相当感兴趣的。 尽管没法完全理解这些公式,但他能从上面感受到一些别样的东西。 似乎和另一个千禧年难题有关系。 当然,他的感觉并不一定准确,毕竟那个千禧年难题他几乎没有研究过,属于数学物理的分类。 威腾盯着黑板看了好一会,才深吸口气开口道:“我虽然是一名物理学家,但并不擅长凝聚态物理。” “老实说,就连黑板上的这些东西,我要完全理解可能都需要花费上一段时间。” “那感觉呢?” 威腾沉默了一下,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半响才摇了摇头开口说:“不知道。” 德利涅:“???这算什么回答?” 盯着台上的黑板,爱德华·威腾思索了一下,道:“物理和数学虽然相辅相成,但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 “尤其是在凝聚态物理这种涉及到现实材料,需要通过大量实验来进行论证的领域,我很难给出判断。” 顿了顿,他接着道:“更关键的是,他并没有将所有的答案全都写出来。尽管从维度方面解释的确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如果说他给出了所有的答案与过程,或许我还能判断一下。但现在,恐怕只能等他将自己的思路整理完毕,上传到arxiv网站上了。” 说完,他又沉默了一下,想了想,补充道:“如果说觉得他是否能做到这点,我倒是相信。” “哪怕这次他没法解决这个问题,相信他在未来也能解决掉这个麻烦。” “毕竟,他还那么的年轻。” 听到这话,德利涅教授也想起了什么沉默了下来。 今天的报告会,大概是这些年以来给他感受最深的一次了。 而报告厅的角落中,几名跟着过来见世面的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 “教授这是证出来了?” 看着已经离开了报告厅的导师,容新霁忍不住咽了口唾沫问道。 其他四人一脸的茫然。 他们一群学数学的鬼知道这个问题啊。 互相对视了半响,几名学生中唯一的女生殷诗小心翼翼的开口道:“不算吧,刚刚教授自己说不是还没解决么,好像只是有了思路?” 另一名博士生童杨开口道:“话说,我们现在该怎么办?是回酒店找教授,还是继续留在这里?” 听到这个问题,另外三名新生同样齐刷刷的将目光投向了他们的大师兄,盯着蔡鹏看。 他们的导师自己装了个β后跑了,可第一次参加这种大型研讨会的他们该怎么办? 被几名学弟学妹盯着,蔡鹏脸色也有些不自然。 都看他干啥,他又不熟,他也是第一次参加这种会议啊、(Д*) 想了想,他还是决定肩负起大师兄的责任,咳了一下,开口道:“留在这里吧,多接触一下其他大佬也是好的。” “至于教授,至少最近几天我估摸着也见不到他人,还是别去打扰他研究了。” 且不说因为徐川离开而一片混乱的报告厅。径直走出大楼的的他,这会儿已经坐上了郑海的车,朝着颐和安缦酒店而去。 推开酒店房间,他径直来到了书房,坐在书桌前。 没错,水木大学提供给他的酒店房间,也是有书房卧室客厅等一系列房间的,可以说几乎家用的东西都能在里面找到。 从背包中取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徐川翻开屏幕,点开了前段时间研究强关联电子体系难题的文档。 随即,他迫不及待的从背包中抽出了一叠当做稿纸的a4纸张,迅速在第一页上面写下了一个标题: 【维度空间对强关联电子体系性质的影响!】 看着呈现在稿纸上的标题,徐川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色彩。 “维度对强关联电子体系性质的影响,以及利用维度来对整个强关联电子体系建立统一的方法,为什么之前我没有想到这点呢!” 一边喃喃自语,他一边继续完成着在水木报告厅中尚未完成的灵感。 灵感的出现往往都在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时候。 徐川也没有想到,在这次的国际数学研讨会上,他无意间做出来的一个决定,会给他带来这么大的收获。 和曾经的导师的交流,不仅让他完整的梳理了一整遍对于强电子关联体系的理解,更是因为一句话而收获了到了新的灵感。 上辈子在物理学上研究,在凝聚态领域的拓展,这辈子所学习到数学与知识,在这一刻完美的融合到了一起,开拓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而在这个过程所有的时间中,所有的付出和努力,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大的回报。 【强关联材料中维度空间与对应的影响!】 【.磁通涡旋运动导致的振荡与韦伯阻塞效应,可对不同的低维薄膜之间可以形成范德瓦耳斯异质结,能够通过扭转、堆叠等对称性工程手段调控其物性。】 【如转角双层石墨烯超导电性的研究,kl-66材料的强抗磁性机理等等。也可以通过将具有不同物性的薄膜堆叠在一起来研究界面的新颖物性,如超导/铁磁异质界面的研究。】 【.】 【基于维度空间而诞生的强关联电子数学体系,理论上来说适应k/u0(1)系统。即,应当系统性的适应大部分强关联体系!】 也不知道过去了几天的时间,当最后一句话,最后一个符号在稿纸上落下的时候,徐川捏着圆珠笔的右手在轻微的颤抖着,眼神中闪烁着迷离的光。 如果说,物理学是研究自然规律与逻辑的学科,数学本身就是逻辑的话。 那么在这一刻,他就是掌握了这份逻辑的上帝。 至少,在强关联电子体系中是的。 站在最直观的角度,俯瞰着整个是世界的美妙,让他无比的沉醉。 在这一刻,他距离宇宙中的规则,距离宇宙中最真实的逻辑,又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如果有一天,他能揭开这片宇宙中所有的面纱,看到那笼罩在迷雾中的真理,那么人生一切都将是值得的。 哪怕是朝闻道,夕死。 他的回答依旧是,可矣! ps:补昨天的第二章,求月票。 第四百七十七章:哪怕等上一个月,也只是值得的 在徐川返回酒店,开始整理思路继续研究强关联电子体系的时候,学术界和网络上开始热闹了起来。 相对比那些受邀参加报告会的媒体还要编辑文案来说,数学家们就普遍随性很多了。 不少的年轻一些的数学家在研讨会开始,亦或者在徐川愣在报告台上的时候,就开始拿着手机拍照记录或者拍摄视频了。 在报告会结束后,他们将各自拍摄到的图片或视频纷纷发到了网上。 尤其是当陶哲轩转发了一个相对全面完善的视频,并配上“这真是我今年见过的最精彩的一场报告会了,尽管我听不懂!”时,整个数学界顿时就炸开了锅。 在网络上,关注这位陶教授的人很多,尤其是数学界的学者。 毕竟相对比其他不怎么喜欢上网的数学大牛,这位大佬可以说是冲浪小能手了。 【瓦特发?陶教授都听不懂的报告会?让我来看看是什么好了!】 【果然是辣个男人,出来吧!】 【自从他去搞可控核聚变后,数学界好久都没看到这位大佬的身影了。】 【强关联电子体系难题是什么?数学领域有这个难题吗?】 【难怪陶神会说自己听不懂了,这玩意是物理界的东西,不是数学界的。】 【强关联,又称强关联电子系统(stronglycorrtedelectronicsystems),是指电子间的交互作用不可忽略的系统,简单的来说,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可忽略的体系就是强关联体系。】 【。。。。。说人话!】 【听不懂正常,我也不懂,这玩意是凝聚态物理的难题。放到数学界,难度差不多七大千禧年猜想一个级别。】 【嘶~,不愧是徐教授,这也太牛皮了吧,出手就是巅峰!】 【说起来,这不是个数学交流会么?为啥物理难题的报告,会出现在这个上面?】 引发热议的不只是陶哲轩的推特和外网。 伴随着参加研讨会的媒体记者整理出来报道,国内的互联网上也热闹了起来 闻到流量的自媒体也是紧跟热度一拥而上,标题取得一个比一个夸张。 《离开数学界三年,他一回归就是世界级猜想!》 《出手即巅峰,我国知名科学家再征服一个世界难题!》 《米国中情局:这辈子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将那个男人放走了!》 《阿三看了会流泪,米国看了会后悔!这是关于传奇的故事。》 各种标题党的自媒体新闻,吸引了无数网友的目光,报告厅上,徐川站在台上沉思的身影被网友们各种调侃配图。 什么《让我想一想!》《今晚该吃什么?》《陷入沉思.jpg》《.》等一系列的表情包突然就火了。 当然,热搜离不开的,自然还有对这件事的讨论。 【果然,又是这位大佬!】 【我只想知道,川神他老人家又超神了吗?】 【肯定的啊,他老人家出手,必然解决。这是宇宙定律!】 【所以,每当我看到这类新闻的时候,我就知道,我该去学习了!】 【川神:让我来想想,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叮,有了!】 相关的新闻很快就刷爆了整个网络,虽然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九以上的人都搞不懂强关联电子体系难题是什么东西。 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乐此不疲的吃瓜。 当然,抛开惊讶赞叹外,也有一些特例独行的网友从另外的角度发表一些刁钻的看法。 【且不管强关联电子体系对于学术界的意义,但是在一场满是国际友人的数学交流会上,去报告一个物理难题,这是不是有点太不尊重其他数学家了?】 【哪怕他是菲尔兹奖得主,我觉得也不应该这么做,毕竟这是一场数学会议,他代表的是整个国家的形象,我觉得这样做很不负责!】 【????楼主这是来找骂的么?】 【什么鬼?在场的数学家都没说什么,轮得到你在这里bb?】 【数学生鉴定完毕,这就是个傻逼,川神报告的内容是如何应用数学的去解决其他领域的难题,这对于数学是有极大的益处的,能扩大数学的影响力。而后面的证明,只不过针对威腾教授提问时拓展出来的额外东西。】 【说起来,我更好奇这些数学家能不能听懂川神后面的报告,毕竟就连陶教授都表示自己没有看懂来着。】 【看不懂很正常啊,两个领域的东西。】 且不管网络上如何的议论,当风声流入物理界的时候,整个物理界都懵了。 强电子关联体系难题被人解决了? 什么鬼?没听说最近有这样的论文登刊或者报告会啊,就连新闻都没有来着。 当众多的物理学家了解完整个事情的经过后,都呆在了原地。 数学研讨会?啥情况? 为什么一个物理难题会牵扯到数学会议? 不过在知道了报告人是谁后,众多的物理学家们又纷纷释然。 是这位大佬啊,那就不奇怪了。 毕竟这可是解决过两个千禧年难题的超级大牛,在报告会上来了灵感也属于正常。 就是证明没做完让人挺难受的。 强关联电子体系与维度之间的联系,到底是怎么样。大统一的模型到底有没有做出来,所有的问题都勾的人心痒痒的。 甚至不少物理学家纷纷计划着准备亲自去一趟华国,以便第一时间获取到相关的成果。 当然,更多的学者则纷纷登陆了arxiv,保持了对强关联电子体系的关注。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按照这位大佬的习惯,如果做出来了成果,arxiv上必然第一时间能看到。 就连arxiv的工作人员,都保持了对这件事的关注,做好了准备在这位大佬论文上传上来后第一时间添加服务器资源,保证网站不会被寄崩溃的准备。 另一边,京城,水木大学。 时间已经来到了傍晚时分,尽管过程中有点意外,但研讨会的进展还是相当顺利的。 在水木大学与国际数学联盟的配合下,第一天的研讨会完美落幕。 对于一场国际性质的会议来说,晚会这种东西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环节了。 在颐和安缦酒店的宴会大厅中,穿着正装的学者端着香槟行走在晚宴大厅中,寻找和结交着新的朋友或大佬。 如果仔细留意的话,还能发现大厅中众多的数学家中混入了不少的物理学家。 虽然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混进来的,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些人基本都无心与他数学家交流。他们的目光落在了晚宴大厅的入口处,每当有人走进来的时候,便纷纷抬头看去,随即又失落的低下。 “看来他并不会过来了。” 宴会大厅的一角,爱德华·威腾端着一杯香槟叹了口气,收回了看向宴会大厅门口的目光。 一旁,德利涅教授耸了耸肩,道:“我早就跟你说过了,除非他能在今天下午就解决那个问题,否则别指望能在今天的晚宴上看到他。” 威腾:“虽然我不怀疑他能否解决强关联电子体系的难题,但是怎么看一下午都太短暂了,哪怕是他,恐怕也做不到的。” 想了想,他接着问道:“你觉得他大概需要多久才会出来?” 尽管在普林斯顿的时候他同样是徐川的导师,但他对这位学生的熟悉程度还真比不上德利涅。 一方面是他以前经常需要全世界到处跑,另一方面则是徐川在普林斯顿学习的时候主要学习的是数学,日常跟着的也是德利涅。 德利涅摇了摇头,回道:“这个应该问伱自己的,以他的性格,肯定是要完整的解决了强关联电子体系难题后,才会出来的。” “至于什么时候需要多久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你一个物理学家问我这个数学家干什么?” 威腾:“.” “那恐怕至少需要十来天了,就算是有完整的思路和方向,想要将所有的想法和思路都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连贯的方法,需要的时间不会短。” “毕竟强关联电子体系涉及到的东西很多。” 德利涅:“那你是准备在这里等着,还是返回普林斯顿?亦或者去cern那边?” 听到这个问题,威腾不由的皱起了眉头:“我不知道,虽然我想在这里等他出来,但又没法确定时间。” “毕竟我总不可能在这里住上一个月,cern那边还有一些会议要开。” 正巧这时,另一道声音从一旁传来:“如果强关联电子体系难题真的能得到解决的话,等上一个月也不是什么事情。” 听到声音,德利涅和威腾两人同时转头看去,一名老人在一位中年妇女的陪同下的走了过来,和两人打了招呼:“好久不见了,两位。” 看到来人,德利涅和威腾脸上都露出了个笑容,点了点头打了个招呼:“好久不见,杨教授。” 来人正是杨振寜老先生,他笑着和两人打了个招呼后,继续道:“听说今天徐教授在报告会上做了件大事,只可惜我错过了啊。” “这种见证历史的机会,等上一个月的时间,也是值得的。”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另和朋友py了一波,推本书,链接在作家的话。 推书《我晒了晒太阳,就超神了》 脑洞文,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入手,还不错 简介:【能量吸收】特殊异能。可吸收太阳能等辐射能量强化自己。 【不死之身】超s级。可快速再生,恢复所有创伤。 【分身】【心灵感应】【预知未来】【回溯过往】【生物力场】【操控磁场】…… 这是一个晒太阳就能不断获得超凡异能的“人”,最终超神的故事。 (本章完) 第四百七十八章:来自维度的碾压 等上一个月时间是不可能的,当然,也不需要那么久的时间。 在研讨会结束后,还不到一周的时间,徐川就将正式的论文上传到了arxiv预印本网站上。 事实上,原本在第三天的时候,他就已经将最后一步补上了。 毕竟在此之前,他就已经在强关联电子体系这条路上推进了很远了。 之所以用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主要是查漏补缺,以及整理相关的稿件。 他也没有想到,自己能这么快就找到关键的出路,并且还能顺利的将之前的所有研究都串联起来。 所以之前的一些研究资料,因为要来参加研讨会的原因,都还没来得及整理的。 书房中,看着上传完毕的论文,徐川长舒了口气。 利用维度来研究强关联电子体系,根据不同的维度空间来划分不同的强电子关联体系。 这条路,远比他之前想过的任何方向都要完美。 但对应的,也更加庞大。 哪怕是他,也没法在短时间内完善和补充所有的维度体系,他目前所做的,是一个整体性的框架。 而后续,还需要其他物理学家经过漫长的时间来补充和完善。 不过尽管如此,这依旧是一份可以称得上伟大的工作。 他终究是找到了一套更为普适的统一理论框架,来统一强关联电子关联体系中的电荷、自旋和相位在不同的原子核构型下形成复杂的集体模式。 至少从数学理论上来说是的。 至于实际上,这套框架能否适用于大部分的强关联体系,后续还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物理领域的难题和数学不同。 一个数学猜想的证明,需要完整正确逻辑自洽的过程,也需要通过同行评审。 而物理难题的解决,尤其是这种更偏向于实验方面的凝聚态物理,需要的是漫长的时间来让整个物理界接受。 并且,它需要经过繁多实验的论证。 或许在这一过程中,它会被找到缺陷,找到问题,甚至被推翻,都是有可能的。 毕竟哪怕是标准模型,在上个世纪六十年提出来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同样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甚至数度险些被彻底推翻。 而今,在经历了物理界长达几十年不断的补丁外,它已经成为了物理学的基石之一。 徐川相信,在凝聚态物理和量子物理这两块,他研究出来强关联统一框架,也能经历风雨而屹然不倒。 将论文上传到arxiv本网站上后,徐川伸了个懒腰,从椅子上起身,进入洗漱间好好的冲了个热水澡。 这大概是他今年最后一份成果了。 当然,这个年度是按照农历来划分的。 现在已经是腊月中旬,再有十来天左右的时间,就快过年了。 他也是时候回去了。 至于针对强关联电子体系的报告会,那就放到年后吧。 过年要紧。 而且再怎么说,物理界也需要花一些时间来理解他的论文和框架。 给强关联电子体系建立框架使用的是数学理论,尽管没有使用什么很前沿的数学知识,比如霍奇理论,ns方程一类近几年才证明的东西。 但框架中数学方法对于众多的物理学家来说,还是有些复杂的。 相对比数学基本纯粹靠脑子,顶多加个超算当工具这种学科来说,物理就很依赖各种科研设备来进行拓展了。 比如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天眼、哈勃/韦伯望远镜、观测阵列、电镜设备等等. 纯粹的数学方法反而相对较少。 甚至可以这样说,如今物理界使用的数学方法,基本都还是上个世纪的。 差距就是这么大,这么的真实。 冲了个热水澡,换了身干净清爽的衣服,徐川来到床头前,拿起固定电话拨了个酒店前台,请他们准备一份吃的。 虽然现在还没到吃晚饭的时候,但他的肚子早就饿了。 整理资料稿件并将其输入电脑中这些事情实在太耗费精力了。 擦干头发,徐川泡了杯茶后重新坐回了书房。 虽说强关联电子体系的框架已经做出来了,但这并不代表工作就已经结束了。 除了大统一的框架外,强关联体系还有不少的问题。 比如为强关联电子体系中的多体问题的解析解找到一个更高效且精确的数值方法、为新型强关联材料设计预测与优化模型算法、探索强关联体系中拓扑物态的产生机制和特性,为实现新型量子器件提供理论基础等等。 物理和数学最大的不同就在这里。 一个问题的解决,并不是完成,而是开始。 尤其是最后一条,为实现新型量子器件提供理论基础,是他为自己在接下来的时间中安排的新的研究方向。 说起量子器件,大家第一时间能想到东西,基本都是量子计算机。 这是一种可以实现量子计算的机器,它通过量子力学规律来实现数学逻辑运算,并处理和储存信息。 相对比传统的计算机来说,量子计算机的优点众多。 比如‘并行计算能力’更强,更高的‘信息存储密度’,‘快速解决特定问题’等等。 传统计算机在同一时间处理多个计算任务时,需要依次完成。 而量子计算机可以同时处理多个计算任务。 这意味着量子计算机可以用更短的时间完成更复杂的计算任务。 尤其是在科研领域,量子计算机有着独特的优势。 比如化学材料医药模拟方面,经典计算机在计算大规模分子的性质时,需要很长时间和大量的计算资源。 利用量子计算机可以模拟分子的特性,在做这些科研方面的模拟时,能提供更加准确的预测和计算。 不过量子计算机优秀归优秀,但如何实现制造出一台没有误差、且用途广泛的量子计算机,依旧是科学界最大的难题。 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量子计算机使用的基本信息单元‘量子比特’了。 与常规计算机使用的非0即1的二进制码不同,量子比特可同时以0和1的状态存在。 这种不确定性来源于物理学中的量子叠加:“即一个量子系统能同时存在于多个分离的量子态中。” 这就话有些绕口,但要简单的理解其实很容易。 最快的方法,就是著名量子物理学家薛定谔的那只“既死又活”的猫了。 ‘薛定谔的猫’指的是一只被关在密闭房间内的猫。 在这个密闭的房间里面,有一瓶装着剧毒气体的玻璃瓶,瓶上方有一个装有放射性镭原子的盒子,盒里还有一个侦测放射性镭原子是否发生衰变的机关。 若镭原子发生了衰变,这个机关则控制一个锤子砸碎玻璃瓶,释放出毒气,猫死亡。 若是没有衰变,则机关不会触发,猫活着。 但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由于放射性的镭处于衰变和没有衰变两种状态的叠加。 理论上来说,猫就应该处于死猫和活猫的叠加状态。 所以在没有打开盒子前,你永远无法知道盒子里面的猫是死是活。 而在打开盒子后,它则会迅速坍缩成唯一现实,死,或者活。 尽管薛定谔提出这个理论一开始只是为了嘲讽量子力学,但想要最快的方式理解量子叠加,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合适的。 虽然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并不会遇到这样的“幽灵猫”,但量子比特却存在相似的情况。 它可以同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重状态,就薛定谔的猫一样,既死又活。 而打破叠加态的方法是测量。 我们打开盒子后便知道了薛定谔的猫的生死,是因为我们得到了确定的结果(非死即活),叠加态便不复存在。 而量子计算机的计算过程,便涉及通过测量量子比特,使其叠加量子态坍缩为0或1。 这是量子计算机的核心机理,也是实现量子计算机的最大核心难点。 因为量子比特的本质上就是本质上是处于叠加态的亚原子粒子。 它异常的敏感,无论是电子、离子或光子,亦或者量子比特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比如振动、电场、磁场、宇宙辐射等,都可能向量子比特输入能量,进而使叠加态坍缩,使量子比特失效。 因此,量子比特需要密封在极冷、真空环境中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任何干扰。 不过伴随着强关联电子体系理论框架的构建,物理学对拓扑物态的产生机制和特性的研究,在接下来的时间中能够有效的为新型量子器件提供理论基础。 它能极大的缩小新量子器件的制造与实现难度。 而作为实现强关联电子体系理论框架的作者,徐川没理由不继续深入研究一下这方面的东西。 毕竟量子计算机要是得到了新的突破,那现有的传统计算机,哪怕是大型超算,都将是战五渣。 因为这并不是计算速度的问题,而是来自维度的碾压! ps:二更求月票! 第四百七十九章:我们这是收了个什么怪物当学生? 在徐川思考着强关联电子体系与拓扑物态的产生机制和特性的时候,网络上也已经炸开了锅。 不出意外的,在他将强关联电子体系理论框架的论文上传到arxiv上后,保持了对这件事关注的学者在第一时间都收到arxiv的提示。 在网站人员及时的添加服务器资源下,这一次arxiv倒是扛住了蜂拥而至的流量。 不仅仅是物理学家们,就连数学家、材料学家甚至一些会使用arxiv的网友,都将这份论文报告下载了下来。 虽然能看懂这份论文的读者百不存一,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热烈的讨论这件事情。 【出来了出来了!徐教授的论文已经传到arxiv上了!】 【已下载,但是完全看不懂,有懂的吗?出来吱个声呗,我就想知道他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能看懂的现在估计都还在啃论文吧,大抵是没人会出来回答你的问题的。】 【不过按照那位徐教授的风格,他公开上传到arxiv上的论文,基本可以当做已经被论证过的东西来看,如果没有解决到能通过所有人的认可,他是不会上传上来的。】 【有这么夸张么,这只是一个聚集想法的arxiv而已,又不是期刊。更何况,就算是期刊,也有被撤稿的时候。谁能保证自己的东西永远是对?】 【但是你见过他上传上来的东西有错过吗?】 【.】 这话一出,论坛和网站上的争论顿时就少了不少。 尽管专业的物理学家们这会都还忙着在啃论文,没有出来发表意见。 但学术界对于强关联电子体系难题是否已经得到了解决,大部分的人还是抱有相对乐观的态度的。 无他,只因为解决这个问题和上传论文的,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徐教授。 自从出道以来,他所发表的论文,最终几乎都得到了解决和证实。 至少在他出错以前,学术界还是乐意相信这样一位顶级学者的人品的。 当然,这并不代表学术界就会抛弃掉反复性的证实和审核,轻易的接受这篇论文。 不管是为了审核者个人的名声品德,还是为了全人类的未来,不仅仅是数学界,任何学术界的人都应该保持最为严谨的态度来面对任何一个正在被解决的难题或猜想。 京城,颐和安缦酒店。 酒店的房间中,爱德华·威腾正在收拾行李,准备前往cern开会。 尽管研讨会那天在和杨振寜聊了一会,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便多在华国等待了几天。 但如今一个星期的时间已经过去了,arxiv上依旧没有任何的动静,他觉得差不多是时候先去cern那边开会了。 毕竟强关联电子体系难题不是那么容易解决,几天的时间就想要搞定这个难题,没那么容易。 就在这时,房门外传来了急促的敲门声。 放下手中的风衣,威腾起身,打开了房门。 “今天你看arxiv了吗?”没等他说话,站在门口的老友德利涅便突口问道。 还没反应过来的威腾下意识的摇了摇头,道:“今天还没,怎么了?” 话音刚落,他似乎就想起了什么,不敢置信的快速问道:“你是说?他已经证出来了?” 德利涅点了点头,道:“我刚刚收到了arxiv的提示。” 闻言,威腾的呼吸顿时就沉重了两分,迅速返回了房间,从已经收拾好的行李箱中翻出了笔记本。 开机,等待。 望着显示屏上的开机画面,威腾忍不住深吸了口气,原本短暂的十几秒在这会变得尤为漫长。 不过好在中途并没有出现什么意外的情况,要是这会电脑突兀的死机了,他真得脑溢血。 顺利的连上网络,威腾快速的打开了arxiv预印本网站。 一片论文,赫然呈现在他眼前。 快速的点开,他认真的翻阅起来。 一旁,德利涅在房间中等待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才开口问道:“怎么样?” 看着电脑显示屏上的论文,威腾沉默了一会,才回道:“从论文来看,我找不到,至少目前来说找不到什么缺陷和问题,他的逻辑相当自洽。” “而且理论上来说,从维度解释强电子关联体系的方式的确是可行的道路,这些天我也一直都在思索。只不过物理和数学不同,尤其是在凝聚态物理这种更偏向于实践的领域,往往都需要大量的实验结果来论证。” “就像是标准模型一样,经历了几十年时间的填补才逐渐完美。” 顿了顿,他接着道:“就算是这样,物理界的理论也是有可能被推翻的。毕竟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总有一天会更新出更先进的理论,来取代标准模型。” 德利涅倒是没想到那么多,他思索了一下,问道:“也就是目前来说,你更看好他已经做到了?” 闻言,威腾点了点头,道:“仅评价这篇论文的话,是的。” 听到这话,德利涅深吸了口气,沉默了一下,随即感叹道:“威腾,你说我们前些年这是收了个什么怪物当学生?” 威腾教授想了想,摇了摇头道:“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早就已经比我们两个走的更远了,无论是数学还是物理。” 微微顿了顿,他笑着道:“说起来,我倒是庆幸当初和你一起成为他的导师了,要是错过了,我现在肯定会后悔。” “对了,他现在还在酒店吗?” 德利涅:“应该还在吧,虽然这两天我没看到他出现在餐厅等地方,但他应该不可能跑回金陵那边去。” 闻言,威腾立刻起身:“走,找他聊聊去。” 德利涅:“你还是先将论文打印出来吧,就这样过去,你能聊什么?” 闻言,威腾懊恼的拍了一下脑袋,迅速坐回电脑前,连上了酒店的公共打印机。 带着论文,两人迅速赶向了徐川居住的房间。 看到德利涅和威腾的到来,负责安保的郑海并没有太在意,毕竟这些天过来找徐川的人很多。 不过在此之前,徐川就交代了,除非是他自己主动出来了,否则谁也不见。 虽然认识德利涅和威腾两位教授,直到这两位是徐川以前的导师,但他还是在门外将其拦了下来。 “德利涅教授,威腾教授,不好意思,徐院士正在研究问题,他之前有过交代,除非他自己出来了,否则谁也不见。” 带着歉意,郑海将两人拦在门口。 德利涅也没在意,他很清楚他们这位学生如今的地位,无论是放到那个国家,都属于被保护起来的那种。 点了点头,他开口道:“我知道,不过问题他已经解决了,今天已经发在了arxiv上,请你帮忙联系一下。” 听到这话,郑海微微诧异了下,这么快就搞定了吗?不是都说这个问题很难么。 不过也没多想,毕竟是徐院士,创造点奇迹不算什么。 点了点头,他开口道:“那麻烦两位教授稍等片刻。” 说着,他拿起电话给徐川打了个电话。 如果是其他人,可能他还会推辞一下,等徐川出来再说。 不过这两位,他也没办法推辞,毕竟是徐川以前的导师。 酒店的房间中,正在琢磨着量子计算机的徐川手机响了起来,接通后,他迅速起身,走向了门口。 “导师?你们一直都没回去?” 看着站在门口的德利涅和威腾,徐川有些汗颜,他还真没想到这两人居然还在这里。 毕竟算算时间都快过去一个星期了。 “本来我都在收拾行李的,没想到最后一天等到了,真是让人惊讶,你居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解决这个难题。”威腾笑着道。 徐川笑着道:“并不短,事实上在此之前,我已经研究它很久了。先进来坐吧,现在我有时间可以慢慢聊。” 另一边,米国。 在徐川和两位导师碰面的时候,罗彻斯特大学的施穆埃尔·希斯教授手中拿着一份刚打印出来还散发着油墨香味的资料,认真的阅读着。 作为一名超导材料领域的顶级教授,他在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成就,自然同样是顶尖级别的。 尤其是强关联电子体系,在超导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比如它能解释铜基超导体的伪能隙、电荷自旋分离等奇异现象,采用hubbard模型或t-j模型来描述电子的相互作用,确定部分超导材料的机理具体来源等等。 当然,尽管强关联模型在超导体超导现象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描述其他超导材料和实验现象方面仍面临挑战。 而通过将强关联模型与其他理论相结合,以及利用计算方法和实验技术的进步,未来的研究有望揭示强关联模型中超导现象的本质。 所以在强关联电子体系难题报告的消息传出来后,施穆埃尔·希斯在第一时间就登陆了arxiv,关注了相关的领域。 “从维度空间来为强关联电子体系做解释,根据不同的维度空间来划分不同的强电子关联体系,有点意思。” “从论文来看,这份逻辑相当的完美自洽,只不过具体实验数据如何,是否都会被包含在这一框架中,后续还有待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认真的将手中的论文完整的看了一遍,他长舒了口气,准备再来一遍。 一旁,他的助理兼学生看到他已经阅读完后,迫不及待的问道:“教授,徐教授他,做到了吗?强关联电子体系真的能被统一吗?” 听到学生的询问,施穆埃尔·希斯抬起头,思索了一下,摇了摇头说道:“我不知道。” 微微顿了顿,他补了一句:“准确的来说,我现在还没完全弄懂这篇论文。” 听到这个回答,学生一脸的懵逼,什么情况? 要知道他的教授可是有米国超导之父的称号来着,在凝聚态和强关联电子体系方面的研究,绝对是最顶尖的。 连他都看不懂的论文,还有人能证明那位徐教授的东西是否是对的? 看着学生脸上的愕然和讶异,施穆埃尔·希斯知道他在想什么,笑了笑,开口道:“这并不是完整的物理领域,在这篇论文中,涉及到的数学方法更多。而我对于数学的研究并不深。所以需要一段时间来理解。” 补了一句,他低下头,接着重新翻阅了起来。 一遍阅读,并不足以让他完全理解这篇精妙的论文。 不过在看论文的时候,他总觉得这份文章中有些地方异常的熟悉,似乎在哪里看到过。 抱着疑惑,他连续看了数次,直到论文不知道第几次翻到针对超导材料领域的报告时,施穆埃尔·希斯教授盯着文章上的一份公式恍然明白了熟悉感是从哪里来的了。 kl-66材料! 在数个月前,写这份强关联电子体系统一框架的人也曾写过一份针对南韩kl-66材料磁悬浮机理的研究论文。 几乎所有材料领域的研究员都看过那篇论文,它也成功的直接将南韩的kl-66材料从室温超导体打回了常规材料,结束了一场原本可能会持续两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纷争。 作为高温超导材料的奠基人之一,他自然也看过那篇论文,当时就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除了证明kl-66材料的磁悬浮效应并非来源于超导机理外,在那篇论文中,他很明显的感受到了作者隐藏了一些东西。 后面他思来想去一直没弄明白那位徐教授到底隐藏了什么,直到今天,在看到这篇强关联电子体系统一框架论文后,才明白过来在那篇论文中到底隐藏了什么。 “原来如此,他从那个时候就察觉到了kl-66材料的强抗磁性机理背后的道路和方向了么。” 自言自语了一句,施穆埃尔·希斯感叹着摇了摇头。 忽的,他又想起了什么,整个人愣了一下。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从kl-66材料到现在,好像也才四五个月的时间吧? 四五个月的时间,通过kl-66材料强抗磁性机理找到通向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这是不是有点太变态了?? 想着,他情不自禁的咽了口唾沫。老实说,这个猜测还真有点吓到他了。 他宁愿相信,在此之前那位就已经研究了很长一段时间了,而不是短短四五个月的突破。 毕竟强关联电子体系可一直都是凝聚态物理最前沿也是最火热研究方向,并不是什么冷门领域。 几十年了,一直都没人突破,而他四五个月就搞定了,着实有点太吓人了。 第四百八十章南韩:这是剽窃我们的成果! 伴随着徐川将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论文上传到arxiv网站上,整个物理界都热闹了起来。 就在所有人都在等待物理界大牛们的意见,亦或者是那位徐教授公开站出来发布报告会的时候,一则采访,又惊讶了整个物理学界。 《剽窃!这是剽窃!强关联电子体系的框架是从南韩的成果中剽窃过去的!》 一则新闻,瞬间引爆了整个网络。 报道这则新闻的,是南韩的著名媒体《南韩联合新闻社》,这是南韩的三大新闻社之一,向全球提供新闻、图片、视频等资讯服务,影响力不弱。 这样的一家媒体,以这种新闻标题进行报道,瞬间在南韩引起了极高的热度。 伴随着新闻播放出来的,还有一则采访。 南韩,首尔大学。 南韩联合新闻社的记者正面向一名看起来有些让人眼熟的教授进行着采访。 “权永云教授,听说物理界凝聚态物理领域最近有了全新的突破?” 对面,一名带着金边眼镜的中年教授一脸严肃的点了点头:“是的,关于凝聚态物理中的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理论已经有了重大的突破。” 记者:“能麻烦您为我们简单的讲讲吗?” 权永云:“简单的来说,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理论会极大程度的带动吃凝聚态物理的发展,而凝聚态物理涉及到材料学,如高温超导、磁性材料等领域。” 记者:“您的意思是接下来材料可能会迎来重大突破?” 权永云:“可以这样说,至少在高温超导、磁性材料等领域会迎来相对蓬勃的发展。” 记者:“如果是这样,那还真是一件好事。” 权永云:“的确,这是一项很伟大的研究。” 顿了顿,他语气一转,接着道:“但是,我必须要说的是,在那位徐教授的‘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理论论文中,有大量我们南韩材料学界的研究成果,而这点他没有在任何上有任何的表示。” “无论是共同署名,亦或者是感谢,都没有提及。” 记者惊讶的问道:“您的意思是,那位徐教授剽窃了我们国家的成果?” 权永云点了点头,道:“是的,我和实验组的其他物理教授都仔细研究阅读过他发布在arxiv上的论文。” “我们从里面找到了很多有关于我以前研究的kl-66材料的衍生理论,它是整篇论文的核心基础,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就是从这方面衍生出来的成果。” “我有理由认为,那位徐教授在大量的引用了kl-66材料相关的理论,却没有告知我们,甚至没有在论文上感谢和共同签署名字,这是对我和其他kl-66材料研究人员的极大不尊重。” “如果严重的来说,这是一种学术剽窃!严重的不道德行为,我很希望那位徐教授站出来给予一个解释,或者道歉。” “我明白了,权教授,我会完整的报道此事的。” “另外,如果您能提供一些证据给我就更好了,相信配合证据,报道会更加让人信服。” 记者眼神中跳动着兴奋的光芒,他没想到今天的采访居然能爆出来一个这么大的料。 毕竟那位徐教授可是当前学术界讨论最火热最广泛的学者了,不仅仅是学术界,他的名声都流传到了普通人之间。 史上第一位诺菲双奖得主,两大千禧年难题证明者,可控核聚变之父.再加上还那么的年轻。 至少在如今这个时代,没有任何一名学者能有他这么名声显赫。 而对于新闻媒体来说,这些都是流量啊。 更别提今天的采访还这么劲爆了。 可以想象的是,今天的采访要是放出去,热度绝对会爆炸,升职加薪就在眼前。 伴随着《南韩联合新闻社》的新闻报道,整个网络顿时就炸开了锅。 尤其是南韩的众多网友,纷纷在网络上讨论着这件事。 【剽窃?抄袭?什么情况?】 【看新闻消息好像是那位徐教授引用了我们的一些成果,但却没有告知权教授?】 【什么引用,这就是剽窃!他在剽窃我们国家的知识成果!一定要严查!】 【没想到他是这样的一个人,我原本还挺欣赏他的,太令人失望了。】 【我一直都在想,为什么一个二十五岁的年轻崽子能做出这么多的成果,现在看来,是不是都有些问题?】 【我不觉得那位徐教授会做这样的事情,这中间肯定是有什么误会。】 【阿西吧,楼上的狗崽子,联合新闻社都将证据摆出来了,你居然还不相信?】 【那个国家的人,怎么可能出这种天才!我们大韩都没有,我更愿意相信他肯定有掠夺别人的成果。】 【道歉!这必须要道歉!】 【如果是这样,那kl-66材料说不定也真的是室温超导体,我已经不再相信他的论文了。】 【就是,我就说这么伟大的材料怎么可能是磁铁!】 伴随着《南韩联合新闻社》的新闻报道,整个南韩的网友顿时就疯狂了起来。 尽管有极少部分相对理智一些的人并不怎么相信那位徐教授会做出这种事情,但他们的声音很快就被淹没在了其他人的口水中。 而伴随着热度的发酵,相关的新闻很快就转移到国际,而后又被一些喜欢爬墙出去上网的华国网友们转载了回来。 正值风口浪尖上,突然爆出这种事情,相关的新闻直接就空降到了热搜上,引起了众多网友的讨论。 【啥情况,川神剽窃南韩的成果?】 【不可能的,以川神的性格,怎么可能做这种事情,大概率是南韩那边又在作妖了,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想办法折腾点什么呗。】 【这次好像不一样?人家都整出证据了。】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肯定是有什么,人家才会说的。我觉得他有必要站出来回应这件事,如果做错了,该道歉就道歉!】 【我不相信川神会做这种事情,毕竟川神又不缺这样一个成果。】 【回应是肯定要回应的,川神不能就这么被抹黑!】 【上次那个ns方程的事情你们这么快忘记了吗?最后查出来,不就是背后南韩的媒体报刊在搞鬼吗?他们找了个啥也不懂教授来污蔑人!】 【这次我估摸着大概也一样,而且kl-66材料,本身就是南韩那边弄出来骗人的,最后不都被证实不是超导体了么。】 【无风不起浪,事出有因,更何况南韩连证据都放出来,你们就不能理智点?】 【呵,物理学家们都还没说什么,你们就这么急了?】 相关的言论很快就在网络上爆开,热度自然引起了科学界的注意。 南大,时刻保持着对徐川关注的校领导们很快就注意到这件事。 新任校长谈绍元带着新闻迅速赶到了陈正平的办公室中。 涉及到徐川的名声,也就是直接涉及南大的名声,毕竟这两如今是直接绑在一起的,这些针对徐川的脏水,南大不可能坐视不理。 “陈院士,你看看这个。” 顾不上敲门,谈绍元直接推开门匆匆走进办公室,迅速将手中的新闻递给了陈正平。 南大在凝聚态物理领域还是有话语权的,至少在国内高校中,排名能到前三。而眼前这位陈院士,不仅仅是凝聚态物理的教授,更是徐川的导师。 陈正平诧异的看了一眼这位有些‘急迫’的校长,也没多问,接过平板就翻阅了起来。 随即,在看到新闻的第一时间,他的眉头就皱了起来。 “这简直是无稽之谈!” 看完新闻,陈正平皱着眉头胸口起伏了两下,强压下情绪将平板扔到桌上! 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理论剽窃南韩的kl-66材料? 亏他们能说出来这种话! 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好吗? 他不是没有看过论文,尽管以他的数学能力没法在短时间内完全理解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理论,但就框架部分,根本就和那个什么kl-66材料扯不上什么联系。 如果要说有什么关联的话,就是在论文中通过验证低维度框架理论的时候,使用了kl-66材料的抗磁性机理。 而且就这,还是他那位学生自己做出来的成果,并且利用这份成果拍死了kl-66材料是超导体的报道。 要说剽窃成果,他是真的不知道南韩是怎么联想到这个上面去的。 一旁,谈绍元迅速问道:“陈院士,咱们现在该怎么办?这网上的舆论,对徐教授都很不利,咱们要不要做点什么?” 陈正平深吸了口气,道:“不用,我相信他不可能做这种事情。而且从论文来看,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理论跟南韩那边的kl-66没什么关系,至少跟他们自己研究的成果完全没关系。” “徐川引用的东西,是他自己以前做出来的强抗磁性机理。”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学校这边暂时先别动,我这边先联系一下徐川,看看他的意见。” “我相信他不会就这样看着的,到时候学校配合一下,在他解释的时候一同对外进行通告。” “我们不能看着南韩这样污蔑我们的学者!” 谈绍元点了点头,道:“行,那就麻烦陈院士您先跟徐院士沟通一下,如果有什么需要学校这边帮助的,学校一定尽全力!” “学校到时候多联系一下媒体,必须要将这盆脏水洗干净!不能将其扣在徐院士头上!这性质太恶劣了!”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第四百八十一章:一次性打疼就好了 另一边,米国。 布朗大学中,带着黑色圆框眼镜,满脸络腮胡须的迈克尔·科斯特利茨教授手中正拿着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理论,认真的阅读着。 他是1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因和同事一起发现了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而获奖。 其研究方向主要是凝聚态理论,在一维/二维物理,相变领域、随即体系、电子局域化、自旋玻璃态等;临界动力学等领域都有着极深的研究。 相对比其他的物理学家来说,研究凝聚态物理的他在数学上的成就要深入不少。 当初发现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就是通过拓扑学进行研究而诞生的成果。 因此,对于手中这篇论文中的数学框架与理论,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可以说是如获至宝。 强关联电子体系的数学框架,带给了他很多的启发和方法。 所以自从下载将论文打印出来后,他几乎就没让其离开过自己的视线,如痴如醉的研究着。 正在这时,办公室中响起了窸窸窣窣的讨论声。 有些被干扰到的迈克尔·科斯特利茨皱眉看向自己的几位学生,不知道他们在讨论些什么。 似乎是注意到了自己导师投递过来的视线,一名学生开口道:“教授,我们刚刚看到新闻,说是那位徐教授在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理论框架上,涉嫌剽窃南韩kl-66的团队的成果。” 迈克尔·科斯特利:“?????” 听到这话的迈克尔教授一脸问号:“你说什么?剽窃什么?” “那个,新闻链接发给您了,教授,您看看吧。”学生捣鼓了一下,举着手机说道。 闻言,迈克尔·科斯特利迅速摸起了自己的手机,点开学生发过来的链接,翻阅了起来。 不由的,他的眉头皱的越来越深。 “简直是一派胡言!” 要不是手机是自己的,这会他真想将手机都砸了。 太特么离谱了! 南韩的学术界到底还要不要脸? 这种话都能说出来。 办公室中,被自家导师突然的发飙有些震懵的学生半响才回过神来,小心翼翼的问道:“教授,那位徐院士,到底有没有剽窃南韩的成果?” 迈克尔·科斯特利扫了眼自己的学生,淡淡的说道:“你相信徐教授这种顶级学者会做出剽窃别人的成果这种事情吗?” “还是说,你觉得他会缺少一个强关联电子体系的框架理论带给他的荣誉吗?” 闻言,这名学生猛的摇了摇头。 虽说强关联电子体系的框架理论对于凝聚态物理,甚至整个物理学来说都相当重要,但对于那位徐教授来说,这种级别的成果,他已经拥有了很多个。 无论是七大千禧年难题,亦或者计算遥远天体的数学方法,还是可控核聚变技术,每一个都足以媲美,甚至超出。 尤其是最后一个,老实说,他是真的不知道那位徐教授到底是凭借怎样的智慧,才能带领华国在这个年代就成功实现点火的。 见状,迈克尔·科斯特利淡淡的继续道:“那不就行了。” 另一边,京城。 颐和安缦酒店中,徐川还在和威腾与德利涅交流着。 强关联电子体系的大统一框架,整合的不仅仅是强关联系统,还有非平衡状态下的电子动力学运动,量子多体系统等方面的知识。 哪怕对于威腾这种精通数学、物理、量子学等多领域的大佬来说,想要完全弄明白依旧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因为威腾特意将机票给退了,推掉了cern的会议,又续了两天的房,在酒店中和徐川讨论着强关联电子体系的框架。 至于德利涅,他则是因为手中并没有什么事情,所以便留了下来。 虽然他并不是很懂凝聚态物理领域的东西,但并不影响他研究里面的数学。 “说起来,你准备什么时候开一场报告会?”和徐川聊了一会后,威腾好奇的问道:“物理界有不少人都在等着你这场报告会,估计大伙心中都有不少的疑问。” “你这份大统一框架理论,用到的数学方法对于大部分的物理学家来说,要理解起来恐怕都有点困难,大家都需要你的讲解。” 徐川笑了笑,道:“再等一段时间吧,再有一周多的时间我们这边就过年了,等到过完新年后再开也不迟。” “而且物理界也需要一段时间来理解我的这篇论文,让时间沉淀一下也好。” 威腾点了点,刚欲开口说些什么,一阵手机铃声便在房间中响了起来。 听到铃声,徐川从口袋中摸出了个手机,看到是自家导师打过来的电话后,也没有多想,直接接通了电话。 听了一会后,他微微皱起了眉头,有些诧异。 从导师陈正平那里了解到事情的所有经过后,他点了点头,问道:“还有其他的事情吗?老师。” 陈正平摇了摇头,道:“没有,不过这件事你准备怎么处理?如果没处理好,对你的个人名声可是不小的打击。” 徐川笑了笑,道:“放心吧,我应对这种事情也不是第一次了。上一次ns方程华盛顿时报就折腾出了差不多一样的事情,也没对我有什么影响。” 电话那头,陈正平点了点头,道:“嗯,那你自己看着处理,如果有需要学校这边帮忙的,刚刚谈校长那边已经过来了,只要你提,学校这边一定尽全力配合。” 徐川笑着道:“行,我先看看他们那边的具体报道再说。” “那就先这样。” 挂断了电话,徐川打开了威信,点开了导师陈正平发给他的新闻消息,翻阅了一下。 一旁,威腾好奇的问道:“怎么了?是不是出什么事情了。” 虽然没听到具体的谈话内容,也不是很懂汉语,但眼前这位学生说出了ns方程和华盛顿时报,他就知道可能出什么事情了。 毕竟那次的数学报告会,他是全程参加的。 徐川笑了笑,道:“其实也没什么大事,kl-66材料的研发人员之一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表示我引用,应该说剽窃了他们对于kl-66材料的研究成果,要我出面站出来给一个解释。” 闻言,德利涅微微皱了下眉头,问道:“怎么又是南韩?” 徐川耸了耸肩,道:“正常,我的祖国跟南韩那边关系比较复杂,算是世仇了吧。如果有机会,他们并不介意打击抹黑一下我们。” 德利涅皱着眉头道:“那你的这篇论文中,有没有引用他们的成果?如果没有的话,我建议你公开回应一下,这种脏水,不应该落在你头上。” “如果有的话,这件事就有点麻烦了。这种人大概会抓住这个点一直咬着你不放的。” 事实上,在学术界,引用别人的成果作为自己论文中的证明工具与步骤,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特别是在数学界,很多难题都不是一个人或者一次性能解决的麻烦。 在前人的基础上,引用其他数学家的成果与论文,当做自己的基石,继续向前攀登,是一件没人会说的事情。 这种事情再正常不过了,毕竟科学是一点一点搭建起来的,没有前人的铺路,也就不会有后人的成功。 但有时候经不住小人捣鬼,被这种垃圾抓住了一个点一直不放是一件很烦人的事情。 徐川笑了下,刚准备回答,一旁的爱德华·威腾就摇了摇头迅速道:“没有!我了解南韩那边关于kl-66材料的成果,也看过kl-66相关的论文。” “在徐的大统一框架论文中,他从头到尾都没有引用过kl-66的成果,他引用的,只不过是他自己以前研究出来的kl-66材料的抗磁性机理,以此来解释低维强关联转态。” 顿了顿,他看向徐川接着道:“德利涅说的对,你应该反击,这种脏水不应泼到你的头上。” 徐川点了点头,道:“当然,这种事情可一不可二,看来上次ns方程给他们教训还不够,以至于他们觉得我好欺负。” 面对这种事情,他有着丰富的处理经验,直接一次性打疼就好了。 毕竟他也不是什么单纯的学者,手中掌握着不少关键的科技技术,有些还是必备的。 伴随着网络上争论的发酵,相关的议论越来越热烈。 就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水木大学宣布的一则新闻发布会吸引了所有网友的目光。 《针对南韩提出的引用kl-66成果论文事件,徐川院士将于明日在我校召开新闻发布会进行回应!》 这则新闻报告一出,顿时就吸引了众多网友的注意。 对于徐川来说,回应南韩泼给他的脏水,是必须的。 为了尽快结束这场议论,恢复他的名誉,他直接联系了水木大学,在水木这边举办一场记者会,正式回应这件事。 当然,还有宣布一些其他的东西。 毕竟有些人,你不一次性打疼他,他就会一直在你面前跳脚。 ps:晚点还有一章,建议大家明早起来看,今晚我抓紧时间将高潮写完。 推书py 九组万钧大佬的书,交易一波! 道君从上品金丹开始 一个从练成上品金丹,晋身道宗真传开始的修行故事 第四百八十二章:我更建议你们去看精神病科! 水木大学的公告一出,顿时就引起了不小的热议。 网络上,有支持的声音,觉得不管如何,站出来这这种事情做个回应总是好的。 当然,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喜欢卖弄自己的小聪明,在事情还没开始之前,就自顾自的将其定性成学术不端行为。 林子大了之啥鸟都有,很正常。 对于部分人来说,他们看到的东西,永远都只是自己想要看到的。 至于事实真相如何,这些人根本就不在意。 翌日,上午十点。 在水木大学的大礼堂中,一场简单的新闻发布会召开。 虽然没有提前预告,时间安排的很是紧急匆忙,但来到这里的媒体记者却并不在少数。 一方面是水木大学的帮助,另一方面则是这件事本身的影响力。 除开人人日报、华新社等媒体外,新浪、钛媒体等总部在京城的媒体也安排了记者过来。 当然,南韩的媒体记者自然也有,尽管时间紧急,但路程并不遥远,坐飞机两三个小时就能到。 大礼堂中,整齐划一的一排摄像机横列在报告台下,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一边等待着新闻发布会的开始。 一边抱团小声的议论着这件事情。 唯一被排挤在外面的,孤零零冷冷清清站在一边的,是前来采访的南韩记者。 虽然被排挤在了外面,但他并没有在意。 从那位权永云教授的手中,他已经拿到了足够的证据,能够证明这位徐教授的强关联电子体系统一框架理论,和他们南韩的kl-66材料有关系,核心思路是从他们南韩剽窃过去的! 当然,他不知道的是,他手中的那份所谓的证据,跟强关联电子体系的数学统一框架理论毫无关系。 而另一部分有关系的论文,却是徐川自己写出来的东西。 十点整,在台下媒体记者众目睽睽之下,徐川从后台走了出来。 他连衣服都懒得换,一身休闲装直接走上了报告台,面向了众多的媒体记者。 看着一双双注视着自己的眼睛,徐川清了清嗓子,开口道:“今天的发布会,原因想必大家也都知道,我就不浪费时间了。” “如果有什么问题,现在各位可以举手进行提问。” 听到这话,报告台下,一双双的手‘唰’的一下就举起来了。 徐川看了一下,一眼就看到了正亢奋的南韩媒体记者。 不过他没理会对方,看了一眼后将视线落到ctv派来的媒体记者身上,示意对方先提问。 至于南韩的媒体记者,先等着吧。 似乎是有些诧异徐川会先让自己提问,ctv的媒体记者在被点到时先是愣了一下,随后才反应过来。 有些激动上前一步,这位媒体记者握着话筒开口道:“徐院士,听说您前些天完成了凝聚态物理中的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能否向大众简略的解释一下它的意义呢?” 听到这个提问,徐川也愣了一下。 他还以为会问南韩kl-66材料的事情,结果人家压根就没问。 思索了一下,他开口道:“强关联电子体系是固体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丰富的物理现象和前景广阔的应用。” “通过发展更加精确和高效的理论方法,我们将更好地理解强关联体系中的电子性质和相互作用,为未来新型高性能材料的设计和应用提供重要理论指导。” “比如我们经常讨论的超导材料、强磁材料、巨磁阻效应、量子器件等等。这些都能通过强关联电子体系得到快速的发展。” “而且对于材料学来说,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有助于提升我们对于材料微观结构结构的理解,能快速的设计制造各种新型材料。” 话音落下,又有一只手举了起来,徐川点头,对方飞快的提问道: “徐院士,听您刚刚的回答,我在里面听到了量子器件,我想问问,这个量子器件是什么?” 听到第二个问题,徐川又微愣了一下,原本以为第二个人会问南韩kl-66材料的事情,结果同样没问。 不过对于量子器件,他倒是不陌生,毕竟在完成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后,他短暂的研究过这方面东西。 “简单的来说,量子器件是以量子现象为工作原理的设备,如量子晶体管、量子存储器、量子阱激光器、量子干涉元件传感器等等。” “它是利用量子效应来构筑电子器件的器件总称。” “如果对于这些东西都比较陌生的话,那么量子计算机想必大家应该都听说过。” “量子计算机就是由一系列量子器件构成的设备。” 徐川简单的介绍了一下量子器件,这东西属于量子领域及计算机行业最前沿的研究,人工量子器件是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 “您的意思是,您建立的强关联电子体系统一框架能够为量子计算机提供理论支持?是这个意思吗?” 闻言,徐川点了点头,道:“理论上来说,强关联电子体系统一框架的确能够促进量子计算机的发展,为其提供理论帮助。” “不过实际上还需要解决很多的问题与麻烦,量子计算机发展并不是一套理论的建立就能解决的事情。” 让徐川有些意想不到的是,国内的媒体记者,似乎都在有意避开南韩kl-66材料的事情,一个个的,都提问了一些与之无关的东西。 徐川也不想再浪费时间,转而将目光看向了在场的南韩记者,示意对方提问。 终于等待了提问机会的南韩记者在心中暗骂了一句,站起身昂着头看向徐川,开口问道: “请问徐教授是否知道首尔大学权永云教授对你的指控,对于你剽窃抄袭kl-66材料研究成果一事怎么看?是否会向权教授等人公开道歉?” 这个问题一出,早就已经盯着他看的国内媒体记者纷纷露出了惊讶诧异的表情,有些骚动了起来。 虽然大家都默契的将南韩kl-66材料这件‘得罪人’事情留给了这位远道而来的记者,但没想到他提问的方式居然这么直接。 简直就差直接给这位徐院士定性剽窃抄袭了。 徐川笑了笑,丝毫不在意对方高傲的态度,他开口道:“抄袭剽窃?” “我不知道你们到底是怎么定义这件事的,还是说你们国家的那位权教授只是有名无实的学者?” 听到这话,南韩的这位媒体记者顿时的就咬紧了牙齿,死死的盯着徐川。 徐川丝毫没有在意他的目光,他接着说道:“在此之前,我也听说看了一些网络上流传的言论,而对于那些说我剽窃南韩kl-66材料成果的话语,我无法接受,这是对我的纯粹抹黑。” “所以我今天站在这里对这件事做一个正面的回应。” “首先可以告诉各位的是,关于剽窃南韩kl-66材料的研究成果的说法,从未有之。” “能说出来这种话的,我建议他去好好的看一下我的强关联电子体系统一框架论文。” “当然,他有可能看不懂,只会注意到了我的论文中出现了kl-66材料的补充字眼。” 话音落下,台下就哄笑了起来。 在国内的媒体记者看来,这位徐院士还真是‘幽默’,就差没指着别人鼻子说对方智商不行了。 唯一气愤不已的南韩记者迅速反驳道:“如果你有看过新闻报道的话,应该对权教授的指控很清楚。” “在指控中,他很清晰的列出了你剽窃kl-66材料成果的证据!对于这个,你怎么解释?” 徐川看了他一眼,手指在报告台上按了一下,一块早已经有准备的幕布缓缓投放了下来。 投影仪打开,幕布上清晰的显示出了图像和数学公式,以及一些论文内容。 看着落下来的幕布,徐川瞥了眼南韩的媒体记者,问道:“你说的就是这个吧?” 南韩记者点了点头,迅速道:“没错,你敢说这不是你论文中的东西,不是剽窃的证据?” 徐川转过身,嘴角勾起一个了幅度,玩味的看向这名记者,道:“说起来,你们之前在ns方程上就已经跌过一次大坑了,脸都被我打肿了,为什么这次还要送过来?” “很明显你们这些媒体记者又被人当枪使了,或者说,你们本身就很乐意干这种无端抹黑他人的事情。” 听到这话,这名南韩记者心头一突,有些不妙的感觉涌了上来。 徐川没理会他,继续道:“不可否认,这些东西的确是我发表的强关联电子体系统一框架理论论文中的东西,但是它和你们南韩研发的kl-66材料成果有关系吗?”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些数据公式以及相关的理论,和你们的kl-66材料的成果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这些都是我之前做出来的成果。” “哦,对了,我还通过它证明了你们吹嘘的所谓kl-66材料是室温超导体的泡沫。” “然而你现在拿着它来找我,告我剽窃了你们的成果?这不就将我的东西占为己有反而倒打一耙吗?天下有这样的道理吗?” “如果你不信,你可以回去找找你们kl-66材料的成果论文,然后再对比一下我的强关联电子体系统一框架理论论文。” “或者说你可以让那位所谓的权教授指出来,在我的论文中,到底有哪里引用了他对kl-66材料的研究成果论文。” “如果你能找到一点相同的,我可以立刻道歉赔偿,并将强关联电子体系统一框架理论成果送给那位权教授。” “如果找不到!” 顿了顿,徐川看向其他媒体记者,接着道:“如果你们找不到,我将向华韩两国的法院分别提起诉讼,起诉首尔大学、权永云教授以及《南韩联合新闻社》三方,对于你们恶意造谣,污蔑他人抄袭剽窃论文,毁坏一名国际顶尖学者名声等事情申请仲裁。” “另外,在这件事没有得到解决之前,我及我个人名下的所有研究所及公司将拒绝与南韩任何企业与公司拥有任何合作关系。包括已经达成合作的人工sei薄膜,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等方面将全面中断,取消授权等等。” “另在前后两次都出现我被你们国家的学者或者媒体无端污蔑的情况下,我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这个国家的整体品德不过关,在事情得到公正的解决前,我将拒绝审核南韩所有学者的数学,物理,材料等方面的论文。”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百忙之中抽出的时间。” 老实说,他原本是想直接一次性永久取消掉所有的授权的,但考虑到这个国家癞蛤蟆不咬人恶心人的特性,还是先留一线好了。 真做绝了,以后估计会被盯着恶心,他丝毫不怀疑对方做的出来这种事情。 反正国内的法庭的诉讼他想拖多久都行,如果他愿意,没个几年的时间基本判不完。 说完,徐川转身刚欲离开,又想起了什么,停下了脚步看向呆站在那里的南韩记者,开口补充道: “如果说,你们非要认为这是从kl-66材料中衍生出来的成果,我只能表示建议你们去看一下精神病科的医生。” ps:求月票! 第四百八十三章:委屈的三星 丢下一句话,徐川留下了脸色铁青的南韩记者转身离去。 大礼堂中,负责安保的工作人员紧紧的盯着南韩的记者和摄影人员,怕他们冲上去找徐院士pk,准备着随时上去将人按在地上。 毕竟南韩那个国家的人不是做不出来这种事情。 在很多方面,那个国家的人是相当激进的。 像什么给失败的足球队员扔臭鸡蛋皮鞋啥的,冲上演讲台暴打报告者演讲者什么的,都有过历史记录。 更何况这次徐院士骂的这么爽,他们很担心南韩的媒体记者冲上去。 不过直到徐川离开,南韩的媒体记者也只是脸色铁青的站在那里,没有任何动作。 大礼堂的角落中,负责执勤的安保队长刚松了口气,耳边就传来了下属的叹息。 “可惜了,三等功没了” 听到这声叹息,安保队长愣了一下。 窝草? 说好他么有道理! 这要是冲上去,他们岂不是妥妥的一个三等功? 伴随着新闻发布会的结束,各大媒体纷纷开始报道,网络上再一次热闹了起来。 《远离文明,暴露虚伪!无知是最大的不科学!》 《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或将为量子计算机提供理论支持!》 《所谓剽窃,从头到尾只不过是一场笑话。》 《徐院士自证清白,南韩陷入污蔑他人风波!》 相对比几乎没什么动静的南韩媒体,国内的媒体就热闹很多了。 在新闻发布会结束的第一时间,各大媒体就迅速的将采访内容整理成了新闻消息。 【我就知道川神不可能做出剽窃这种事情的,前面那些喊着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人呢?出来给川神道歉!】 【笑死,这不仅仅不是剽窃,南韩还他么试图将川神他老人家以前的论文占为己有?然后反打一耙?离大谱。】 【我严重怀疑南韩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科学家,这种事情都能闹出来。】 【去掉怀疑,不用感觉。】 【再怎么说,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引用了kl-66材料是事实吧?】 【????还他么犟呢!】 【借用川神的一句话:如果你们非要认为这是从kl-66材料中衍生出来的成果,我只能表示建议你们去看一下精神病科的医生。我觉得楼上那位也一样。】 【都他么2202年了,可控核聚变都在川神的带领下实现了,怎么还有舔外国人的啊???真他么跪久了站不起来了?】 【不是,就没人关注量子计算机吗?川神的那个理论,说是可以为量子计算机提供支持啊,量子计算机时代要来了么!】 伴随着网上的热议,这件事在华国算是得到了圆满的结束,讨论过后,热度逐渐开始降低。 但对于南韩来说,这仅仅只是个开始。 伴随着人工sei薄膜,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中断合作,南韩不少的企业都因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samsung手机了。 在知道这事后,他们都还没来得及出手强行让《南韩联合新闻社》消停道歉,徐川的新闻发布会就召开了。 紧随其后,ns方程的事情再次重演。 作为全球手机出货量最大的厂商,三星这次是真的委屈到忍不住想要跳起脚来打人了。 这是他们第二次遭受到无妄之灾了。 电池的容量对于手机的销量来说绝对是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而人工sei薄膜的专利授权对于电池容量的影响和重要性毋庸置疑。 本来合作的好好的,他们也没有去招惹那位徐教授,结果没想到自己国内又闹出了这档破事。 之前的ns方程也是,那些个破媒体非要去找那位徐教授麻烦,真特么让人头大。 如果是普通学者,哪怕是名气再大,三星也不至于这样受委屈。 但那位徐教授真和传统理论学者不同,他掌握的关键科技真就是掐住了电池的命脉。 尽管各国都在想办法突破这道封锁线,但目前能选择的真就只有这一个。 离开了人工sei薄膜技术,电池的容量对比起以前会下来数倍。 恐怕早已经习惯了数天才充一次电的消费者们,再也无法接受回到从前一天一充,甚至一天两充三充的时代了。 如果三星失去大容量的电池技术,世界手机电池销量第一的宝座,恐怕会很快就被其他手机厂商拿走。 尤其是华国的手机厂商,近些年来发展的速度实在太快了。 徐川没理会南韩那边快速拨过来的道歉电话,也没有管专利授权这些事情。 先等着吧。 如果不是癞蛤蟆不咬人恶心人,名声被污蔑,他都不想理会这种事情。 至于现在,先一次性打疼南韩的某个财阀再说。 他没法一次性解决掉南韩所有人,但那个国家自己内部的人可以。 这种事情,再来一次他也扛不住。 回到颐和安缦酒店,德利涅和威腾正在酒店的大厅中等待着他。 “解决了吗?”坐在收拾好的行李旁边,爱德华·威腾看向徐川问道。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相信这种事情应该不会再发生了。” “那就好,既然你已经处理好了,我也该动身去cern那边开会了。”威腾点了点头道。 不得不说,南韩这次算是丢人丢到全世界了。 徐川笑了笑,开口道:“说起cern,教授你为何不选择来我们这里做研究呢?” “cern已经开始落幕了,我听说lhc原本规划的升级计划都停滞了。继续守着lhc已经没什么意义,相信导师你也知道这点。” “而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准备修建一座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对撞能级以100tev为标准,往上提升。” “这样的一座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其性能不是lhc能比的,哪怕是lhc升级后高亮度对撞机也无法和它竞争。” “我相信它在建成后,一定能给物理学界带来全新的发现。” “更关键的是,我是主导这个项目的负责人,而以我的祖国的能力,只要确定了这个计划,那么将其修建起来只需要一两年,甚至更短暂的时间。” “但目前来说,我需要众多物理学家的帮助,来一起完善这一座通向物理与宇宙深处的对撞机。” 酒店的大厅中,徐川拉拢着自己这位曾经的导师。 他有着在cern的丰富工作经验,也在高能物理领域有着丰富的人脉。如果能将其拉到华国来,相信能帮助他解决很多的问题和事情。 甚至,说不定能从cern那边带来一大批的物理学家,帮助他,帮助华国完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修建。 当然,这件事的希望也很大。 毕竟对于一名从事理论研究的物理学家来说,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可谓就是梦中情人了。 如果有看过《生活大爆炸》,那么对于里面最为圈粉的角色‘谢耳朵’一定不会陌生。 而在剧中,谢耳朵有一句话:“我自从九岁起,就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去看大型强子对撞机。” 对于一名物理学家来说,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是研究宇宙奥秘的设备,是叩响天堂之门,是寻觅上帝创世的魔法之杖。 它可以让我们在极小的尺度上看到粒子与相互作用力,而这个数量级是一毫米的一亿亿分之一。 微观世界,广袤宇宙的奥秘,就隐藏在那里,等待着被物理学家们发现。 而每一个,都足以让人青史留名,被科学的历史铭记。 站在客厅中,听着徐川的话,不得不说,威腾是动心的。 沉寂了半响,他忽的开口道:“我会好好考虑这个建议的。” 听到这话,徐川笑了笑,他知道基本稳妥了。 站起身,威腾教授拖着行李,看着这个曾经学生,认真的开口道:“真希望有一天能看到真正超出标准模型的粒子诞生。” 徐川点了点头,认真的回道:“一定会的,不仅仅是标准模型,相信总有一天,我们能踏出太阳系,前往更深更奥秘的宇宙深空。” ps:二更求月票! 继续py一波 九组大佬的新书,目前最火的死神龙族同人 死神龙族,双厨狂喜,有看同人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 第四百八十四章:意想不到的来客 送走了德利涅和威腾两位教授,徐川返回了酒店房间。 再有几天的时间就要过年了,不过他还要等两天才会返回湘南老家。 倒不是他还有什么事情,而是在等徐晓那丫头。 进入研究生后,徐晓就奔着生物化学的路一去不复返,而她因为数学相对其他研究生要优秀不少的原因,被导师抓了壮丁。 别的学生这会早就放寒假了,而她还在实验室里面忙碌着。 前不久在听说自家老哥来京城后,徐晓就打了个电话,想要和他一起回去。 徐川想了想,发现自己最近也没什么很忙的事情便答应了下来。 在酒店中继续住了两天,研究了一会强关联电子体系统一框架在量子器件上的应用推广后,徐晓总算是放假了。 “老哥!你出差都住这种四合院酒店的吗?也太豪华了太羡慕了趴!” 拖着行李箱,徐晓一进门就嚷嚷了起来。 正坐在客厅沙发上看着数学论文的徐川放下了手中的期刊,脸上也带上笑容看了过去。 正拉着行李箱走进来的徐晓穿着一件羽绒服,过肩的长发简单的扎了个马尾,记忆中那有点婴儿肥的脸颊看上去清瘦了不少。 看样子这段时间搞研究的确很是辛苦。 笑了笑,徐川开口说道:“最近在研究什么呢?都到了这个时间才放寒假。” 听到这个问题,徐晓顿时就撅起了嘴,看着自家老哥诉苦起来:“还不是老哥你挖的坑!那个虚拟现实技术到现在都还没一点头绪。” “我现在是天天在实验室里面算数学公式,为那个什么脑电波统计信息啥的,都不像是学生物的了!” 听着徐晓的抱怨,徐川笑了起来,这大概是独生子女永远无法想象的,有个兄弟姐妹到底是多温馨的事情。 笑了笑,他接着说道:“这才哪到哪?还早着呢。” 虽说并不是生物专业的,但他对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熟悉程度远不是徐晓能比的。 统计脑电波信息什么的,这才仅仅是开始而已。 后续还有很多的难关呢。 徐晓要是能在这条路上研究点东西出来,多了不说,以后在虚拟现实技术这条路上,妥妥的奠基人。 当然,如果有需要,他还是会帮一下忙的。 至于现在,让这丫头自己去学,去做,去研究吧。 人生嘛,不经历点风雨挫折,怎么能见彩虹呢? 在京城住了一晚上,徐川带着徐晓踏上了高铁,返程回到了湘南老家。 看着车窗外的那栋乡村小别墅,他长出了一口气,总算是到家了。 这出去了快大半年都没回来,他还怪想念这里的。 不过如今到了他这个地步,也没法随时随地就回来了。 毕竟安保就是个大问题。 对他来说,每年回家郑海那边都得提前准备,不仅要和这边的县政府打招呼,还得安排警卫驻守什么的。 所以为了不麻烦这些人,徐川也就相对较少回老家了。 停下车,徐晓下车就跑进了院子里,徐川则从后备箱取出行李,跟着朝着庭院走去。 这时候,他眼角余光忽然注意到,他那个生活助理也提着个行李箱跟在自己的后面。 停下脚步,徐川有些迟疑回头看着她问道:“你跟着我干什么?” 听到徐川的话,唐思佳反倒是一脸的问号:“有什么问题吗?我是你的生活助理,负责你的身体健康与身体调养,和你住一起不是很正常吗?” 徐川:“????” 什么叫做和他住一起很正常? 他一个女朋友都没有谈过的人,要是过年的时候带个女同志住家里,这村里到时候还不知道怎么说呢。 虽说他要是真的带了女朋友回家,父母乡亲肯定都会高兴,但这很明显不是啊。 忍不住‘咳’了一声,徐川开口道:“这不合适吧?你一个女生,这样住进别人家里。” 唐思佳无所谓道:“没什么合适不合适的,保障你的身体健康就是我的任务。另外你放心,我对居住的地方没什么要求,随便给我个房间就行。” 徐川嘴角抽了抽,道:“咳,我不是说这个,我是说名声问题。” 唐思佳:“没事,我不在意那些东西。” 徐川:“不,我说的是我的名声!” 唐思佳:“.” 尽管是自己的生活助理,但徐川也很难接受其他人住进自己家里来。 别说是老家了,就是他在金陵的别墅,除了父母和妹妹徐晓外,也没其他人留宿过。 郑海给他当司机几年了,虽然有门禁权限,但也从未在他家里住过。 至于安保工作什么的,又不是说一定要做到家里才行。 “爸,妈。我回来了。” 跨过庭院的大门,一股熟悉的感觉涌入心头,徐川不由自主的脸上带着笑容喊了一声。 小楼内,正满脸笑容和徐晓说着话的徐父徐母听到声音后快步走了出来。 “川儿。” 看着拖着行李箱站在门口的徐川,徐母快步走了过来,脸上充满了激动和喜悦。 一双儿女都考上了大学,儿子还成为了大科学家,那是祖上荣光,但大半年的时间没见,说不想念那是假的。 徐川又笑着喊了一声,随即看向自家老爹,叫了一声爸。 徐建国沉稳的走出来,上下打量了一下这个许久未见的儿子,见他脸色红润气色良好便点了点头。 这年头,家财万贯都不如身体健康重要。 只要这一对儿女在外面能照顾好自己他也就放心了。 从京城回到家,时间差不多也到了该吃晚饭的时候了。 因为知道徐川和徐晓要回来的原因,这顿晚饭可以说是丰盛至极。 吃过晚饭后,徐川和父母聊了会天,便拎着背包,上了二楼去了自己的房间。 不过过多久,他就被自家老爹喊下去了。 临近过年了,走亲访友的人很多,特别是如今,乡亲邻里知道他快回来了。 这种情况下,几乎每天都会有人都会来他家坐一坐。 不求别的,见见大科学家,替自家孩子沾沾文曲星的才气也好。 徐川也笑着和村里的邻里打着招呼,散着烟和糖。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去,年味在一天天中浓了起来。 三十的夜晚,徐川坐在二楼的阳台上,望着远方的天空。 空气中淡淡的爆竹硝烟飘来,夜空中照亮黑暗的烟火与不远处其他人家明亮的灯光映入眼帘,耳中也传来楼下喧闹的喜庆新年,他脸上也带着笑容。 不仅仅是喜庆新年,更有对过去一年巨大收获的回忆。 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实现,拉开了新世纪新世界的序幕。 而强关联电子体系难题的解决,更是他没有想到的伟大成果。 尽管在过去的一年中,他能拿的出手的成果就这两个,但论收获,却是这些年来最大的。 光是一项可控核聚变技术,就足够彻底改变整个世界了。 过完新年,才走了两天亲戚,初五刚到,一辆小车就驶入了这个平静的小山村中。 “徐院士,这刚过年,就过来冒昧打扰您,实在不好意思。” 徐川从二楼走下来的时候,正端着茶杯和徐父聊天的中年男子快速站了起来,脸上带着笑容和他打着招呼。 看着眼前的中年男子,徐川有些诧异,伸出手和他握了握,好奇的问道:“你好,请问您是?” 虽说这是个陌生面孔,他没见过。不过能直接将车开到这里,通过郑海带领的安保和警卫,想来职位应该不低。 而客厅中,除了这个中年男子外,还有一个站在他身后的中老年男子,看起来颇为面熟。 中年男子热情的双手握住徐川的手摇了摇头,开口介绍道:“徐院士好,我叫丁经国,暂任国家发展**蔀门的副蔀一职。” 听到丁经国的自我介绍,徐川愣了一下,好家伙,发改蔀的领导?这位大佬刚过完年就大老远的跑来过找自己,到底是有什么事? “原来是丁蔀长,您好您好。”带着疑惑,他握了握手,看向了对方。 对面,丁经国笑着介绍道:“来,徐院士,我给您介绍一下,这位是咱们国家的优秀企业家任正婓同志。” 听到这个名字,徐川愣了一下,眼神落在任正婓的身上。 难怪他总觉得这位老人看起来很是眼熟,居然是这位赫赫有名的任总。 站在丁经国身后,任正婓脸上堆着笑容,上前和徐川热情的打着招呼:“耳闻徐院士的大名已久,可惜一直都无缘一见,今天初见,徐院士果然和传说中一样年轻有为啊。” 和任老握了握手,徐川脸上也堆着笑容,热情的和眼前这位企业家打着招呼:“您好,任总。” 如果说国内的民营企业还有哪家能被称为‘企业’,眼前这位老人一手创立的华威绝对是当仁不让的。 这是一家真正的企业,而眼前这位任总,也可以说是真正的企业家。 寒暄了两句,丁经国笑着开口道:“徐院士,这次迫不得已在刚过完年的时候就过来打扰您,主要是有一些较为紧急的事情想和您交流一下。” 徐川点了点头,开口道:“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刚过完年会有邻里乡亲过来热闹,咱们去二楼书房吧,那里更安静一点。” 丁经国笑着道:“那就麻烦徐院士了。” 徐川摆了摆手,朝着客厅中正在泡茶的徐父喊了一声:“爸,我这边有些要紧的事情,如果有邻里想见我什么的,你帮忙推一下。” 徐建国连忙点点头应了一声:“好。” ps:晚点还有一章,求月票。 第四百八十六章:芯片突破的希望 发布于2023-09-0922:16|vip章节 小别墅二楼,书房中,徐川烧了壶水用大长老送给他的茶叶泡了几杯清茶。 端递给两人后,他浅抿了一口后开口问道:“不知道丁先生这次紧急过来找我,到底有什么事情?” 丁经国放下手中的茶杯,思索了一下,组织了会语言后开口说:“这刚过年就过来冒昧打扰您,主要是涉及到一些芯片方面的事情,想请教一下徐院士您。” 闻言,徐川有些诧异的看了眼这位发改的大佬,好奇的问道:“芯片?” 丁经国点了点头,道:“是的,关于芯片方面的。”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在芯片方面,咱们目前面临的处境相当的严峻。近些年来,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化,咱们很多的高科技企业遭到了来自一些西方企业恶意的技术封锁。” “在垄断了芯片等行业的基础上,他们恶意的限制其他人购买产品和组件,包括电子芯片。致使其他企业迫不得已必须要交纳大额的保护费不说,还随时会违背契约精神,滥用和泛化安全概念。” “当然,这次来呢,并不是向您诉苦。咱们也已经认识到了半导体产业的战略重要性,一直都在积极加大对研发投入的力度。” “特别是在高端芯片领域,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保护,都是咱们一直在做的事情。” “只是在这一领域,要想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半导体产业,咱们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尤其是高端芯片制造领域,如7纳米以下的集成电路制程,咱们远远落后于那些在芯片历史上有着几十年发展的西方国家。” “想要迎头赶上,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创新。” “不过不瞒徐院士,在这方面咱们已经有了一些突破,但遇到了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暂时无人能解决。” “如果解决了这一块的问题,咱们或许能做出来接近7纳米进程的芯片。” “而这次过来拜访您,就是想请您帮忙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丁经国简单的向徐川简单的介绍了一下来的目的。 听完这些,徐川有些惊讶诧异的问道:“七纳米?” 老实说,他上辈子没听说过这个消息啊。 上辈子虽然一直都在米国,但对于国内的发展他并不是没有关注。 从记忆中来看,华国真正突破七纳米级别,好像还需要一些年的时间。 其原因在于7纳米是芯片技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代表了制造芯片的最先进工艺之一,七纳米以下的芯片属于先进进程芯片。 相比之前的工艺,如14纳米或10纳米,7纳米及以下的芯片使用的设计、光刻、材料等各方面都有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不仅仅是可以在同样大小的芯片上容纳更多的晶体管,提供更强的计算和处理能力,降低功耗和热量的产生,提高电池续航时间和设备的可靠性等等。 七纳米及以下的芯片在设计材料、工艺等各方面都有巨大的改变。 比如在芯片的水平阵列中采用环栅(gaa)纳米线,在7纳米这个节点时,就不可避免要采用隧道fet和iii-v族元素沟道材料和垂直纳米线来完善。 而7纳米以上的工艺则不需要这些。 说起来,芯片的发展和设计制造,其实就像是一栋楼的楼梯。 从高层逐渐往下走,每下降一点就走下一个台阶,就意味着解决一个问题。 而到了28纳米、14纳米、7纳米、5纳米、3纳米、2纳米这些楼层,就意味着你到了对应楼层的转折处。 能支撑你往下继续走的,不仅仅是某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是某一系列,甚至更多的问题解决。 光源、材料、eda、设计等等各方面,全都要突破才能继续往下沉。 比如光源,不同的光波长不同,能够进行曝光尺度也不同,而在芯片领域,随着微电子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芯片晶体管的尺寸越来越小,对器件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就需要更高分辨率和更精细的曝光图案。 稍微关注一点这块的人,目前市面上的光刻机大体上分为duv和euv。 duv是目前比较成熟的方案,现阶段最高采用193nm波长的深紫外光源,被广泛应用在7nm以及7nm以前的工艺里。 而伴随着工艺的继续微缩,duv已经力不从心,就需要使用极紫外光光源的euv设备了。 所以徐川才对这位丁蔀长所说的7纳米这么惊讶。 因为按照他的了解,老实说这的确不是华国现在就做出来了的东西。 虽然丁经国说还有难题未突破,但能这么说,那就肯定只差最后一点点了。 徐川惊讶的是,国家这些年暗地里瞒着米国等西方国家搞了不少的动作啊。 不愧是兔子,狡兔三窟,犹有过之。 丁经国笑了笑,道:“说起来,这还得多感谢徐院士您。” “我?”徐川好奇的看了他一眼。 丁经国点了点头,笑着道:“您可能不怎么关心这方面东西,但国家会永远铭记您对祖国的贡献。” “在18年的时候,您带领团队完成了《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项目》,利用这项技术,我们从别的国家手中交易到了一些原本处于禁售或者不出售的科技,以及设备。” “在这些东西中,有一部分是和芯片的发展有关系的,它直接的促进了咱们国家芯片的发展,加快了速度。” “而随着可控核聚变技术的解决,国家有了更充足的资金来投入其他领域,种种因素加起来,才有了今天的结果。” “当然,这些东西目前都还是国家保密级别的信息,还请徐院士别传出去。毕竟一旦被其他国家知道我们在芯片方面有了突破,肯定又会有一些其他的麻烦。” 闻言,徐川恍然点了点头明白了过来。 难怪他的记忆和现在的情况出现了极大的偏差,因为蝴蝶效应的关系,连带着不仅仅是属于他研究的领域,也跟着一起突破了。 笑了笑,他开口道:“这是好事啊,要是能突破7纳米的进程,咱们就离解决芯片卡脖子更进一步了。” “虽然和amsl等公司的三纳米两纳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至少有了希望和曙光嘛。”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丁经国接着问道:“所以这次过来找我,到底是什么问题?” “我只是个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而已,如果说你们想请我出去帮忙设计芯片什么的,恐怕是件不现实的事情,我也没那个能力。” 虽说很高兴国家在芯片方面能有极大的突破,但冒然进入这一领域,去做外行指导内行的事情,他肯定干不来这种事情的。 毕竟他并不是芯片领域的学者,并不是熟悉这一领域。 对面,听着徐川的‘谦虚’,丁经国和任正斐的眼角都忍不住跳了跳。 只是个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而已 听听,还有比这更凡尔赛的吗? 不过这会有正事,他们没时间闲聊。 深吸了口气,坐在一旁的任总开口道:“是这样的,徐院士。” “关于芯片的设计制造方面,数学占据了相当重要的程度,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如今基本被国外厂商全面把控的eda软件。” “从集成电路的涉及、到布线、数值控制、计算、信号完整度等方方面面都有关。” “目前华威旗下的海思正在联合华芯想办法突破这方面的东西,但在数值控制以及定制电路全流程等方面我们的研发团队遇到一些很困难的问题。” “比如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边值、数值代数组设计、离散数学等等。” “这些问题我们找过一些其他的数学家求助过,但目前并没有什么太多的进展,一些关键的数学问题,我们找过的教授优化后效果并不大,无法起到提升芯片质量等级的影响。” “但这些问题又必须都要解决,因为它们基本都涉及到芯片的纳米级数下降,成品的性能等各方面,关系很重要,所以.” “所以伱们想找我帮你们解决掉这方面的问题?”徐川直接开口问道。 任总点了点头,有些不好意思的点了点头。 海思和华芯联合起来在国内芯片领域的份量可以说很大了,但放到这位面前,别说是海思+华芯了,就是再加个华威估计也不够看的。 他一个人为国家创造的价值,就已经远超了他们所有人加起来了。 其他的不说,光是一个可控核聚变技术,他都不知道他们拿什么去比较。 芯片手机通讯这些东西虽然重要,但放在解决能源的聚变技术面前,真就完全没法打的。 听完任总的问题,徐川并没有第一时间答应下来。 如果只是单纯的数学问题,他倒是可以直接答应下来去尝试了一下。 不说一定能解决所有的麻烦,但数学领域能难倒他的数学问题应该没有多少,尤其是应用数学领域,本就是他的强项。 但这很明显涉及的并非单纯的数学问题,还有芯片设计制造等方面的东西,这已经超出了他的研究范畴。 对面,任正斐有些忐忑的等待着回答。 老实说,他已经很久没有这种忐忑等待的情绪了。 如果这位拒绝的话,他们也只能再去找别的数学家试一试了。 但国内相关领域出名的数学家,他们很多都请教过,却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没办法,在芯片行业,国内的起步本身就很晚。再加上这还是个技术壁参极高的领域,对应的数学家国内几乎没有多少。 所以涉及到相关的研究,他们也没有什么办法。 但如果再没有突破的话,在芯片和国际形势等方面,可能就会又有一些其他的改变了。 好在上面在知道他们的难处后,在发改蔀门的支持下,换来了这次和这位碰面的机会。 对面,徐川皱眉思索了一下后,抬起头看向坐在对面的任总,开口道:“试我倒是可以试一下,但我不敢保证一定能解决你们的问题。” “毕竟芯片设计制造中的数学难题,和我研究的数学领域应该不是一回事。我没怎么接触过这方面的东西,到时候还需要你们安排一些人配合一下,或许还需要去你们的研发部门一起研究看看。” 虽说并不是很熟悉芯片领域的数学设计,但他还是决定试一试。 毕竟七纳米的芯片要是能突破的话,下一步就是五纳米了。 而七纳米的成熟,势必会带动国内芯片设计制造技术的成熟。 哪怕依旧还无法和国外的顶级的两纳米三纳米技术相比较,但至少已经有追上去的希望了。 听到回答,任正斐眼神中瞬间就爆发了惊喜,迅速点头道:“这些都没问题,您放心,只要您有需求,海思和华芯会尽全力想办法做到。” 徐川点了点头,道:“行,话说你们很急吗?如果急的话,可以先将你们遇到的问题发给我,我先看一下熟悉一遍。” 任正斐迅速点头,道:“没问题,我这边立刻联系研发小组,将问题整理好后给您送过来。” 一旁,丁经国脸上也带着笑意,开口说:“这次实在是麻烦徐院士您了,老实说我们已经找过不少的数学家了,但一直都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幸运的是还有您在。” 不得不说,有这样一位顶尖的学者在,不管什么时候,他们都有一种被人兜底的底气。仿佛只要他出手,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一样。 (本章完) 第四百八十七章:难以形容的震撼 送走了两人后,徐川返回二楼收拾了一下行李。 如果按照以往的习惯,他一般都会在老家呆到十二日年过完再出发。 毕竟一年到头都难得回来几次,好好陪陪父母走走亲戚是过年肯定要做的事情。 不过今年情况特殊,他也就准备初六或初八离开了。 虽然不知道海思和华芯将芯片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怎样的地步,但国际形势和国家对于芯片的渴望,的确不容乐观。 在下午和两人聊天的时候,丁经国这位发改的领导不止一次提到了这些事情,尤其是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实现后,相关的形势和发展更加严峻了。 所以徐川准备提前结束休假,去海思和华芯那边看看情况。 如果他能够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国家在芯片上能够有所突破的话,他还是很高兴的。 毕竟科技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就像是可控核聚变的突破一样,如果没有其他科研人员,工程师,甚至是安保,建设等基层工作人员的努力,也不可能实现。 在那些容易被常人忽视的领域,有着无数人默默的奋斗。 和父母道别后,徐川搭乘高铁先赶回了金陵。 紫金山脚下的别墅外,在郑海的带领下,一名中年男子有些忐忑紧张,又有些期待的通过了安检,进入了这栋看起来并不突出的别墅。 “徐院士,华芯那边的人带过来了。”客厅中,郑海汇报道。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麻烦你了。” 郑海:“我就先出去了,如果有什么事情,您随时喊我就行。” 敬了个礼,郑海转身离开。客厅中,就剩下了徐川和华芯那边安排过来的中年男子。 看到端坐在客厅中的那道身影,中年男子有些紧张忐忑,又有些期待敬仰。 毕竟这可是那位传说中的大牛,光论成就,他和历史上那些被人仰慕的知名人物已经没什么区别了。 徐川倒没太在意,看了一眼紧张站在那里的中年男子,他笑着开口道:“先坐吧,数据问题带来过来了吗?” “徐院士您好,我叫毛舜,是华芯技术研发部三组的组长,主要负责数学设计这块,这是您要求的资料。” 闻言,毛舜打了个激灵,快步走上前,从随身携带的背包中取出个小盒子,输入密码后取出了一个硬盘,毕恭毕敬的递给徐川。 徐川伸手接过硬盘,打量了两下,笑着道:“硬盘里面的这些数学问题,你都懂吗?” 毛舜:“不敢说懂,不过大部分都了解一些。” 这也是这次领导安排他过来的主要原因,他的级别并不算高,理论上来说,要和这位大佬对接的话,最次也应该是个副总级别的人物。 不过昨天开会的时候,华威的那位任总就说过了,最好安排一个对芯片数学设计方面都有所了解的人过去。 不过要说懂数学,恐怕在眼前这位大佬面前,全世界谁都不敢说自己懂数学。 纵观整个数学史,这位大牛能排第几不好说。但是放在这个时代,他毫无疑问是数学界的第一人。 “那就不耽搁时间了,跟我来吧。”徐川点了点头,起身朝着书房走去。 解决芯片设计中的数学难题,这种事情宜早不宜迟。 既然眼前这位毛舜懂一些,那就先看看过一遍再说,如果有什么问题,也可以现场让他讲解一下。 书房中,徐川将硬盘连上了自己的计算机。 没用笔记本,用的是郑海安排人在隔壁别墅中搭建的一台小型超算。 如果说他的笔记本因为会连上外网查询论文之类的东西还有可能被入侵的话,那这台专门搭建的小型超算就基本没有被入侵的可能性。 这种涉及到国家芯片发展的东西,该注意的还是要注意的。 点开硬盘,输入密码,徐川找到了毛舜说的问题文件,认真仔细的翻阅了起来。 虽然他对于芯片中的电路设计等领域并不了解,但芯片或者说计算机的运行基础,他还是懂的。 计算机的奠定,离不开三个人,莱布尼茨发明了二进制,乔治·布尔带了布尔代数,而香农则描述了开关电路。 这三种方法结合,才奠定了计算机的发展。 二进制是十进制的算法改变,是机器运行的基础,也是数学引入生活的体现。 它毋庸置疑是计算机的最底层,因为不管是简单也好,还是复杂也罢的难题,最终都需要通过简化成算数运算,来通过逻辑开关进行运算。 而其中的核心,就在于使用布尔代数化将所有的运算简成为0和1的与或非操作。 例如:加法a+b,进位就是a&b,而加完后0位是(a&!b)|(b&!a)也就是可以用与、或、非来表示加减。 二进制配合布尔代数,能够表示所有的数学运算。 而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则带来了《继电器和开关电路的符号分析》,通过继电器将二进制、布尔运算带到了现实中来,奠定了现在数字电路的基础。 时至今日,不管芯片的集成度不断的增加,最新的cpu,gpu,手机处理器等等设备如何发布,甚至是晶体管的数量都已经超过百亿级别。 但其内部运行的数学逻辑,仍然是莱布尼茨提出的二进制,布尔发明的布尔计算,以及香农描述的开关电路。 一直没有改变! 当然,这只是最底层的基础。 如今计算机芯片中的真正的运算和设计,比这复杂的多。 包括徐川这会看的资料。 虽然并不是很懂芯片设计方面的东西,但数学和建模他是懂的。 所以他并没有第一时间去翻阅那些数学难题,而是先通过文档资料了解了一些信息。 毕竟连情况都不了解的话,他也不可能去解决问题。 这就好比要解决一个数学难题,你总得先了解它的问题核心点到底在哪里一样。 透过毛舜带来的这份资料,他大致了解了海思和华芯那边的想法和进度情况。 从资料上来看,这两家公司针对性设计的七纳米芯片,其架构是基于arm架构的。 所谓的arm构架,是由arm公司针对各种微构架进行实作,以提供各种功耗、性能以及面积组合的软件兼容性架构,是目前处理器(cpu)三个最强的架构之一。 购买别人的基础架构,再进行发展,这在芯片行业中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 就像是研究一个数学难题绝大部分的学者都需要踩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进一样。 从头到尾构造属于自己的方法这种事情,终究还是一件极少数的事情。 而海思和华芯做的就是这样的事情。 他们通过深入研究arm架构,在上面继续优化改造,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npu神经性网络架构。 所谓的npu(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网络处理器)就是一种专门应用于网络应用数据包的处理器,它也是集成电路的一种。 但区别于特殊用途集成电路(asic)的单一功能,神经性网络器在处理更加复杂的问题方面更加灵活。 一般都可以利用软件或硬件依照网络运算的特性特别编程从而实现网络的特殊用途,在一块芯片上实现许多不同功能,以应用于多种不同的网络设备及产品。 而海思和华芯设计的这套架构,通过采用“数据驱动并行计算”的方式,在处理视频、图像类的海量多媒体数据上相对比传统方式更加擅长。 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不过目前这套架构在构造的时候涉及到了很多的系统性的数学难题,比如激活函数、二维数据运算、解压缩等模块等等。 如果是在常规的cpu或者gpu芯片中,这些问题并不是难题。但是npu神经性网络架构和前两者的性质不同,其数学的兼容性也完全不同。 这就导致设计出来的芯片在性能上甚至还不如10纳米甚至是14纳米的芯片。 目前来说,卡主海思和华芯的难点就在这里。 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处理在现在还是处于需求爆发的初期,这方面的数学家相对比传统的cpu/gpu架构数学家要少很多,国外研究这方面的人才都没有多少,更别提国内了。 所以迫不得已之下,发改那边才找上了他,寄希望于他能帮忙解决一下这方面的数学难题。 了解清楚整体的情况后,徐川才点开了数学文件,翻阅了起来。 《大规模稀疏矩阵特征值计算》 《非线性常微分方程组的初值问题的整体解》 《神经性网络架构下的一阶非线性时滞微分方程初值问题》 《基于npu的多项式矩阵特征值并行》 《.》 一项项的题目在他眼中划过,问题不算多,也不算少,总共十几个的样子,大部分都是基于npu神经性网络架构下诞生的难点。 徐川先挨个点开了问题看了看,从数学基础上来说,这些问题对于他而言并不难,但是涉及到npu神经性网络架构,他就不是很懂了。 要研究的话,他得先学一下npu神经性网络架构,了解一下大致,然后再来做。 不过也不全是这些,有两三个数学问题他现在应该就能解决。 芯片设计中涉及到的这些数学难题再复杂,对他来说难度也就那样。 不管多么复杂的计算方法,多么复杂的模型架构和取值,也不可能比可控核聚变中的高温高压等离子体湍流模型更加复杂,更不可能和七大千禧年难题相比。 而在已经解决了两个七大千禧年难题的他看来,这些题目用小学生的数学来形容可能有点过于夸大,但顶多也就是大学生的程度。 反正在看到这些题目的时候,他脑海中就已经有了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花费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将毛舜带过来的文档整体粗略的过了一遍后,徐川坐直了身体,伸了个懒腰后长舒了口气,靠在椅子上思索了起来。 对面,屁股挨着半边椅子在书房中枯坐了半天的毛舜顿时就投来了期盼的目光。 不过还未等他开口,对面的徐川就从抽屉中摸出了稿纸和笔,重新低下了头开始忙碌了起来。 见状,已经突到了喉咙的话又被他强行咽了下去。 对面,徐川没理会还坐在书房中的毛舜,手中的黑色签字笔快速的在稿纸上列下标题。 【分数布朗运动驱动的随机时滞微分方程的稳定性分析】 “一些记号和函数空间的定义设(Ω,f,p)是一个完备的概率空间,具有一个非降的σ代数族{ft}t≥0满足通常的条件,即{ft}t≥o是右连续的且fo包含所有的p零测集,对所有的t<0,令fl=fo.符号|·|表示” “则时分数sobolev空间可以被定义为其范数为:hs0(d)={u∈hs(d),suppud}” “.” 【vandermonde矩阵特征值与奇异值的高精度计算】 “首先给出.” “.” 书房中,徐川忙碌着解决问题。 坐在他对面的办公桌边,虽然不清楚这位大佬在研究些什么东西,但毛舜也不敢出声打扰,只能默默坐在一边等着。 时间就这样一点一滴的过去,书桌前,徐川已经忘记了房间里面还有另一个人了。 写下了最后一行算式后,他看着书桌上的稿纸摸了摸下巴。 三个问题,差不多了吧。 收拾了一下桌上的稿纸,徐川按照自己的流程对解答的问题做一个检查。 虽说这种级别的问题对他而言并没什么难度,但严谨性还是必不可少的。 复查了一下稿纸上的答案,他满意的点了点头。 还行,理论上来说应该没什么问题。 对面,总算是等到了徐川停下计算的毛舜想了想,纠结犹豫了一下后还是鼓起勇气开口问道:“徐院士,您看的怎么样了?” 徐川整理了一下桌上的稿纸,道:“我刚刚粗略的看了一下,里面大部分的问题因为涉及到了伱们那套npu神经性网络架构方面的东西,我暂时没法给你们准确的回复。” “不过里面纯粹数学方面的难题,我已经帮你们解决了。” 对面,听到这个回答,毛舜整个人顿时就懵了,结结巴巴的道:“什么叫做已经帮我们解决了?” 徐川笑了笑,捏着稿纸站起身走到他面前,将稿纸递给了他,笑道:“字面上的意思,这些稿纸就是过程和答案,虽然还没来得及整理打印出来,不过我想也差不多,你等会将其带回去就行。” “至于其他的问题,我刚刚看了一下,大部分都是基于npu神经性网络架构下诞生的难点,我可能还需要研究一下。” 毛舜一脸懵逼的接过稿纸,翻了一下,洁白的字面上已经写满了各种数学算式。 看着手中握着的一叠稿纸,他忍不住咽了口唾沫。 好像,他从走进这间别墅到现在,应该还没两个小时吧? 看了眼手表上的时间,下午两点三十四。 清晰的听到自己吞咽口水的声音,毛舜回忆了一下,如果他没记错的话,他应该是一点钟准时到的。 抛开安检,交流,以及这位徐院士看资料等方面的时间,满打满算,应该也就一个小时左右吧? 他真的很难形容这种震撼。 作为负责数学设计这块的组长,这一年来,他也接触过国内繁多的数学家,其中甚至不乏科学院的院士。 但这一年来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在这位手上,一个小时就搞定了? 哪怕只解决了一道,这是不是也有点太夸张了。 (本章完) 第四百八十八章:突破性的提升! 看着手中的稿纸,毛舜忍不住干咽了口空气。 虽然没办法看懂上面的解答是否是对的,但他并不认为眼前这位会瞎编乱造一些答案来忽悠他。 毕竟他根本就没有理由这样做。 只是,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就能解决掉他们研究了好些年,请过繁多数学家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未免也有些太恐怖了吧? 这就是当今数学界第一人的实力么? 深吸了口气,他将手中的稿纸小心翼翼的整理好,然后从背包中取出一个文件袋,仔细的放进去。 不管怎么样,这些稿纸他都是要带回去研究的。 毕竟芯片的研发设计和这些东西有关系,海思和华芯需要依据上面的答案来调整自己的数学模型和操控指令,设计制造出性能更优秀的芯片。 至于是否能和预期中一样,达到优化效果,那就需要等优化后的芯片出来后再看结果了。 对面,徐川倒是没在意毛舜脸上变换不断的表情,他接着开口道:“对了,还有件事。” 闻言,毛舜快速回过神来,迅速道:“徐院士您请说。” 来之前,上面就交代了他,这次行程中如果这位徐院士提出了什么要求,不管怎么样都得想办法做到。 徐川:“你回去后跟你们的领导交流沟通一下,看看能不能将涉及到你们研究的这套npu神经性网络架构的详细资料发我一份。” “主要是因为你们这些问题有不少都是建立在你们研究的架构基础上的,我需要根据你们的基础来研究优化。” 毛舜点了点头,道:“好的,我马上就汇报。” 徐川:“行,那这份硬盘就先放我这里了,我再研究研究。” 毛舜站起身,微微鞠了一躬感谢道:“实在是麻烦徐院士您了。” 徐川笑了笑,摆摆手道:“小事。” 送走毛舜,徐川重新回到了书房,点开了这些数学难题重新看了起来。 另一边,刚出了别墅的毛舜,在郑海的带领下离开了小区,随即就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向上打电话汇报情况。 “嗯,我知道了,你就先在那边住下来,时间方面没关系,我这边让人整理好资料给你送过去,你再和徐院士对接一下。”电话那头,一道沉稳的男声传递了过来。 毛舜点了点头,想了什么,快速道:“另外还有一件事,关于今天我送过来的这些数学难题,那位徐院士已经解决了一部分了,答案稿纸正在我手上,您看是我送回去,还是安排人过来取?” 闻言,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下,才带着些疑惑的声音开口询问道:“解决了一部分是什么意思?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应该是今天才到金陵的吧?” 毛舜:“字面上的意思,我是今天下午才到的这边,刚刚和徐院士碰上面了,徐院士从我这边拿走了问题后,直接在现场解决了三道数学难题,用时大概一个小时。” 听到这话,电话那头彻底的沉默了下来。 就在毛舜以为对方是不是都挂掉了的时候,电话对面那带着不敢置信的声音才传过来。 “你确定?” 毛舜点了点头,很肯定的说道:“解决问题的稿纸就在我手上,虽然我没办法看懂上面的解答是否是对的,但我个人并不认为徐院士会编造一些答案来忽悠我们。只能说,他在数学上的实力,远远的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对面又沉默了一下,才开口道:“好好保存稿纸,我这就让金陵分公司那边找个人去你那边取过来。” 帮海思和华芯解决芯片设计方面的数学难题并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做到的,尤其是在不熟悉整体架构的情况下,哪怕是菲尔兹奖得主,也没那么容易。 所以在重新翻阅了一遍问题答卷后,徐川就先暂时放下了这事,开始搜集一些芯片设计和npu神经性网络架构相关的资料看了起来。 要想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了解问题的本质和相关的信息是必须的。 这一点不管是在数学也好,还是在其他领域,都是一样的。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海思和华芯那边安排的人很快就将npu神经性网络架构的详细资料送了过来,同时也带走了徐川花费一个小时写出来的那份答案,抓紧时间做着研究。 魔都,浦东新区张江路上。 华芯国际技术研发中心中,繁多的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正在这栋看起来并不是很高的大厦中忙碌着。 对于这段时间在这里工作的人来说,早出晚归,加班加点是最常见的词。 甚至有不少人连这类词都用不上,因为他们吃喝拉撒睡全都在这栋大楼中。 芯片的研发和设计,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 尤其是前期的模拟设计工作,更是复杂到哪怕是行内的人只要夸出自己的领域就并不一定能弄懂的地步。 如果说数字ic像是科学,那么模拟ic就更像是一种魔法。 利用计算机来辅助模拟芯片的设计,本质上就是在解一道又一道的高阶微分方程题目。 从前期的设计需求、说明书架构、原理图设计输入、前仿结果对比到中期的版图设计、drc/lvs规则检查、再到后期的寄生参数提取、后端仿真、gds文件形成,到最终的软件验证,能否实现想要的功能和性能等等。 每一步都包含了无数的过程,也包含了无数人的心血。 实验室中,海思的副总裁,亦是海思芯片设计蔀门的总经理于明知正焦急的坐在办公室中等待着。 今年是年后第一次出优化结果的时间,也是他们从那位徐院士手中拿到一部分答案后,第一次根据问题来解决设计难题出结果的时间。 能否像想象中一样,极大的提升芯片的参数性能;还是像以前一样,基本没多大的突破,就看今天的结果了。 所以哪怕是已经坐到了海思的副总裁这个位置,于明知依旧有些沉不住气。 毕竟这一次的芯片设计与制造,关乎的不仅仅是华国是否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七纳米,更关系到海思与华威接下来一系列的部署。 如手机,电脑,智能领域等等。 其他的不说,光是在手机领域,他们缺少一块属于自己的芯片已经太久了。 在前些年高通公司禁止向他们出口顶级芯片后,华威的顶尖旗舰就一度陷入了无芯可用的地步。 而在去年的时候,无论是高通还是台积电,都停止了芯片的供应,这直接就导致他们陷入了绝境。 尽管离开了手机业务华威和海思也能很好的活下去,但这样被别人卡着脖子任由拿捏的感觉,实在是太憋屈了。 办公室中,于明知翻了翻了邮箱,看到了一些其他方面的邮件,却又无心去解决,目光时不时的飘向门口。 “也不知道那位徐院士能否解决这次的麻烦,但除了他以外,在国内也已经找不到其他的更合适的人选了。” “如果还不行的话,或许短时间内七纳米的突破就很难了。” 想着,于明知不由的深吸了口气。 一路走来,他很清楚海思和华芯到底经历了多少困难和险阻,哪怕是如今已经看到了一丝希望,但依旧有望不见底的深渊拦在终点眼前。 如果说最终能收获回报,那么这一切肯定都是值得的。 如果最终颗粒无收的话,他甚至都不知道未来的方向该怎么走。 不仅仅是华威的,还有整个华国的。 毕竟海思加华芯,这差不多已经是华国芯片研发设计领域中最顶尖的组合之一了。 或许还有紫光长电他们在研究不同的路线,但这一块的突破,真的太难太难了。 正思索走神着,办公室的大门忽的被人敲响了。 未等于明知开口,大门就被人‘砰’的一下推开了,另一名中年男子手拿着报告单快步闯了进来。 “于总,模拟测试结果出来了!” 匆匆闯进来的中年男子脸上带着激动和兴奋,顾不上其他的直接开口汇报道。 于明知也没有其他的,听到汇报后猛地一下就站了起来,快速的问道:“结果如何?我看看!” “单模块任务的整体性能指标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了24.71%!信噪比、失真、滤波能力均有小幅度的提升!”闯进来的裴正一边激动汇报,一边将手中的报告结果递了过去。 于明知迅速接过结果,翻阅了起来。 他是副总裁,但更偏向于技术层面,检测报告自然是看得懂的。 看着上面一项项的检测数值,以及原先的对照数据,紧绷的脸庞亦逐渐放松了下来,嘴角露出了笑容。 “太漂亮了!” 紧紧的攥了一下拳头,于明知低吼了一声,这段时间以来一直的压抑和担忧,在这一刻全都得到了释放。 尽管只是阶段性的成果,但对于早已经停滞不前的他们而言,这就是希望的曙光! 对面,负责模拟测试的裴正脸上也露出了个灿烂的笑容,开口说:“是啊,真的太漂亮了!”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这次的模拟设计数据,按照设计部那边的说法,后续应该还能再优化提升一些。” “他们说自己还在研究一些东西,如果能够吃透的话,按照目前的结果来算,单模块任务的整体性能指标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百分之三十以上。” 于明知笑着说道:“嗯,很不错的结果了,我原本预期的是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左右,没想到居然能翻一倍多。” 裴正好奇的问道:“这么大的突破,应该是之前的那些关键性数学设计难题有进展了吧,你们从国外挖来了哪个大牛?这么快就能给你们解决部分问题。” 于明知笑了笑,道:“这个问题你恐怕得亲自去问大老板了。” 他虽然知道,但却不可能将这事透露出去。 裴正也没继续追问,能进入这栋大厦工作的人,全都是签过保密协议,做过保密培训的。 虽然有些好奇,不过有些东西他们也不需要问来源,只需要老老实实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 点了点头,裴正开口道:“行,报告给你了,我还要先回去工作。” 于明知笑道:“嗯,我期待你们接下来的好消息。” 裴正离开办公室,于明知又拿起了桌上的模拟设计测试报告,看着上面的优异数据,内心忍不住感慨了起来。 “不愧是大名鼎鼎的徐院士,厉害了。” 一个小时就能解决掉困扰了他们一年多的难题,而给模拟设计带来的改变更是直接让单模块任务的整体性能指标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了24.71%。 这还是在他们设计部门还没有完全吃透的情况下,如果完全吃透的话,甚至能提升三分之一左右。 这个数值听起来并不多,但实际上已经很可怕了。 毕竟这只是模拟设计,而且解决的只是其中一部分。 如果他们罗列过去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的话,这次设计出来的芯片在性能方面能提升多少? 老实说,他已经有些没法想象了。 如果那位要是能来参加芯片设计,别说七纳米了,说不定五纳米,三纳米或许都有希望尝试突破一下。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第四百八十九章:等不及的物理学家们 在海思和华芯忙着设计和芯片突破的时候,徐川也在别墅中研究着这些和芯片设计方面有关的数学问题。 npu神经性网络架构相对比cpu架构和gpu架构来说,算是新兴的计算机领域。 它最早由心理学家和神经生物学家提出,通过模拟人体或者其他生活大脑神经细胞的结构及运算方式来应用到计算机上。 相对比原本扁平的计算架构,神经性网络架构更类似于3d性质,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往往能够提供一种相对更简单的方法。 因此,神经性网络架构近年来越来越受到计算机行业的关注。 海思和华芯选择这块进行突破,一方面是想要弯道超车,另一方面则是无奈了。 没办法,相对比那些西方国家和企业来说,华国在cpu架构和gpu架构的基础研究上起步太晚,远比不上别人雄厚的经验和实力。 当然,还有最为关键的专利。 依赖着专利这道护城河,高通、苹果、谷歌等西方国家的公司几乎彻底垄断了这一领域。 想要绕过去,就只能另辟蹊径了。 这也是海思和华芯会选择从npu神经性网络架构入手的原因。 尽管这份架构依旧是从arm公司研究的arm架构上研究出来的,但它能为未来的独立研发做一份雄厚的铺垫。 翻阅着电脑上的资料,徐川认真的研究和剖析着。 一般来说,神经网络架构主要利用各种各样、各式各样的数学模型从不同的角度对生物神经系统进行不同层次的描述和模拟。 代表性的网络模型有bp网络、rbf网络、hopfield网络、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等等。 相对比传统的cpu架构和gpu架构来说,他入手这种架构反而更快一些。 毕竟数学模型和建模,以及背后的数学公式,本就是他的研究范畴之一。 比如rbf神经网络架构(径向基函数网络架构)就是是以函数逼近理论为基础而构造的一类前向网络。 这类网络的学习等价于在多维空间中寻找训练数据的最佳拟合平面,其径向基函数网络的每个隐层神经元激活函数都构成了拟合平面的一个基函数。 用数学理论来解释,其实原理很简单。 即,在选定的一类函数中寻找某个函数g,使它是已知函数在一定意义下的近似表示,并求出用g近似表示而产生的误差。” 这是高中数学的函数基础之一。 对于徐川来说,研究这些东西一开始只是为了解决海思和华芯的问题,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对这种神经性网络感兴趣了。 这种从数学机理出发,利用模型来完备进行不同层次的描述和模拟的结构,除了芯片外,在其他领域也有不少的应用。 比如人工智能、自动控制、机器人、统计学等等。 这些都是徐川相当感兴趣的领域。 人工智能就不用多说了,这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而自动控制和机器人,则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核心关键点之一。 至于统计学,看似它是一门应用数学,主要为其他领域而工作的。 但实际上,它本身也是可以应用在数学领域的。 当然,他更看重的,是通过神经性网络来统计和分析高能物理领域亦或者材料学领域的数据。 后两者的数据量都相当大,需要更健全和简便的数学统计以及分析方式。 而且这些天研究下来,徐川敏锐的感觉到,这种神经性网络,相对比普通的硅基芯片构成计算机来说,它似乎更适合量子芯片与量子计算机。 如果说将传统的硅基芯片构成计算机看成是2d或者2.5d的,那么量子计算机则是3d的,天生在维度上超越了一个层次。 而神经性网络计算方式,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就能看出来,它天生就是3d的立体性架构。 当然,这种说法或许有些不准确。 但他的确觉得这有可能会更加适应量子计算机。 只不过现在并没有完备能够使用的量子计算机来给他验证这个想法而已。 要解决海思和华芯的问题不是短短几天就能做到的,在一边学习一边研究的同时,徐川也将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其他工作方面。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眨眼间,元宵节就到了。 别墅中,唐思佳敲了敲书房的门。 不一会,里面便传来了动静,徐川走了出来,好奇的看了一眼这位穿着白大褂的生活助理,开口问道:“有什么事吗?” 他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位生活助理穿着这种医生的制服,看起来倒是和实验室中的那种白大褂有些相似。 唐思佳提着两个袋子,言简意赅的开口道:“今天是你每个季度的体检日期,我来取样,做体检。” “哦,行,稍等我一下,我保存一下电脑上的资料。”徐川恍然明白,点了点头。 自从去年上面给他配了个生活助理后,体检这种事情一度成为常态。 一开始是每个月都会检查一下,后面他觉得每个月都来一次实在是太麻烦了,想要给改成一年一次。 毕竟普通人一般也就一年做一次体检而已,然而唐思佳就和他争论了起来,最后定成了一个季度做一次简单的体检,一年做一次详细的体检。 算算时间,今天也差不多是第一个季度了。 抽了两份用于体检的血液后,唐思佳先保存好样品,随即递过一份工具。 “这个是用于收集尿液的,需要我帮你吗?” 徐川轻咳了一下,接过工具:“我自己来就行。” 这种事情,别人怎么帮? 处理好体检的事情,唐思佳又检查记录了一下血压、体重、身高、视力、听力等体格方面的信息,将工具收拾好后,将带来的另一个袋子递给了徐川。 徐川顺手接过来,打开看了一眼,里面像是一个饭盒? “这是什么?” 唐思佳笑了下,道:“汤圆,今天不是元宵节么,我估摸着你大概不会记着,便让林姨做了份团圆带过来了。” 徐川掏出餐盒,打开一看,里面还真是一个个白润润的汤圆,正冒着热气。 合上盖子,他笑了笑,道:“谢了。” 元宵节吃汤圆,倒也是南方的习惯,只不过他已经好久都没吃过了。 毕竟元宵节这个点,他基本已经离开了老家。 一个人住的情况下,他也不会特意去记着这个日子点份汤圆。 带上汤圆,徐川转身进入了书房中。 书桌上,电话铃声正响着,是南大校长打过来的。 “徐院士,元宵节安康啊。”电话接通,那头传来了谈绍元乐呵呵的声音。 徐川笑着应了声:“同乐同乐,也祝谈校长身体健康。” 寒暄了两句后,谈绍元笑着问道:“不知道徐院士准备什么时候回金陵啊。” 徐川:“我已经回金陵了,是有什么事吗?” 谈绍元:“是这样啊,这次打电话给伱呢,主要是因为去年年底你证明完善的那个强关联电子体系统一框架理论。学校这边呢收到不少国内外物理学家的咨询,都在问你什么时候开场报告会讲解一下。” “所以我想问问你啥时候方便,学校这边也好提前做准备嘛。” 听到这事,徐川思索了一下,道:“那就十天后吧,我这边暂时还有点其他的事情在忙。” 这些天他已经熟悉了不少神经性网络架构相关的东西,接下来准备用这十天的时间来解决海思和华芯的问题。 虽然时间短暂,可能没法做成最优的解,不过从之前的交流来看,那边对这事挺急的。 既然这样,那就先解决掉问题再说。至于优化,后续有时间可以再来弄就行。 这种东西,一口吃不成一个大胖子。 谈绍元:“没问题,以你的时间为准就行,学校这边随时都可以。那就这样说好了,学校这边先将通知和公告发出去,做好准备。”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行,只是麻烦学校了。” 谈绍元:“嗐,这怎么能说是麻烦呢?要知道水木北大可是求都求不到来着。那今天我就不多打扰徐院士您了,有时间咱再聊。” “行。” 挂断电话,徐川看着黑屏的手机笑着摇了摇头。 说起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从年前到现在,时间也过去了快一个月,估计物理界有不少人都等不及了,在找不到他的情况下,也就只能找南大了。 不过时间过去了这么久,也是时候给外界一个回应了。 ps:二更求月票 (本章完) 第四百九十章:小型化可控核聚变与空天发动机的希望 十天的时间并不算长,不过对于徐川来说,要解决掉海思和华芯的难题还是足够了的。 原本他以为可能需要个一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做到,但在了解了神经性网络架构与底层的数学逻辑和建模基础后,他才发现这种东西几乎就是全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 尽管里面掺杂了一些芯片设计之类的东西,但对他来说,要理解这些东西并不困难。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在元宵节过完后的第一周,川海材料研究所传来了个好消息。 在研究所计算实验室建模人员加班加点的努力下,针对kl-66材料强抗磁性机理的数学机理模型,建立起来了。 收到这个消息,徐川眼神都明亮了两分。 强临界磁场的超导材料,是小型化可控核聚变以及空天发动机系统的核心之一。 只有临界磁场突破了原有的范畴,才能做到提供更强的约束磁场和加速磁场。 而针对kl-66材料强抗磁性机理的数学机理模型,毫无疑问是最为关键的开端。 将试验性的实验安排部署下去后,徐川亦心情愉悦的加快了解决数学难题的速度。 解决了海思和华芯的难题后,接下来就是他自己的了。 航天航空的发展,是迈向太空和遥远宇宙深空的第一步。 熬了两天夜,加快一些速度海思和华芯的难题解决后,徐川将答案与方法交给了毛舜后,迅速赶到了川海材料研究所。 芯片领域的突破,并不是他的功劳。 利用数学能力来帮助海思和华芯解决难题,也只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 不过徐川对此仍然很感到高兴。 毕竟科技的突破,是无法依赖一个人的。 这是现实,不是,他也做不到一个人带动所有领域的发展。 除非是像中一样,给他一个万能的系统,再给予他一千年的寿命,或许有机会能触摸熟悉每一个领域。 就像芯片的发展,这完全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程度不亚于可控核聚变技术的领域。 从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每一个环节都又衍生出繁多的分支。 其他的不说,光是制造环节,一个光刻机,就足够卡死绝大部分的国家了。 别看amsl能够生产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euv光刻机,但那并不是风车国一个国家的成果。 这种工业王冠上的明珠,是集十几个西方国家,几十个顶尖公司一起努力配合,才完成研发制造的。 华国要以一己之力,去追求超越十几个国家的成果,其难度自然不言而喻。 所以对于科技的发展,徐川自然是希望越多的人进入这个领域越好。 一路来到川海材料研究所,徐川打了个电话给樊鹏越,这位大师熊迅速赶了下来。 “情况如何了?” 看着穿着熟悉白大褂的大师兄,徐川也没废话,直接开口问道。 樊鹏越简略的汇报道:“模型已经建立起来了,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机理也已经引入进去了,目前正在做模拟实验,看看能不能通过模型来找出让超导材料临界磁场提升的方法。” “先带我去看看。” 徐川点了点头,也没多说,跟着朝实验室走去。 提升超导材料的临界磁场并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自1911年,卡默林·昂内斯在4.2k的极低温环境下发现汞具有零电阻现象后。 超导现象引起了物理与材料科学界广泛高度关注,大量研究人员投入到这类具有高载流能力的新材料研发和超导电流传输机理揭示的研究热潮中。 但时至今日,超导材料依旧并没有太大的突破。 如果不是他带来了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如今的科学界距离大规模的应用高温超导材料依旧是个难题。 至于如何提升超导材料的三个临界特性,也就是超导特性,依旧是科学界研究的前沿发现。 尽管如今的研究人员已经可以通过控制超导体的微观结构、添加掺杂元素、磁场强度叠加等方法来提高部分超导体的临界磁场强度。 但对于超导体本身的临界磁场提升来说,这依旧是个巨大的难题。 所以即便是理论工作都已经做好了,徐川也不敢说百分百能制造出高临界磁场强度的超导材料。 实验室中,承载着kl-66材料强抗磁性机理的计算模型正在南大的超级计算机上运行着。 通过底层的数学架构,超级计算机正在模拟着在于费米弧状态电子的反转对称性。 利用这种方式,将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中cu原子引入c原子的位置,形成应力形变,进而产生非平凡的量子现象,促使磁力阱的产生。 理论上来说,应用这种方式,做到提升高温铜碳银复合材料的临界磁场是没问题的。 但实际上,对于超导体这种材料,任何一点微小的变动,都会带来连锁反应。 所以在提升临界磁场的时候,势必会连锁引起其他性能的变化,如临界电流强度上限,临界温度降低等等。 当然,也有可能是提升。 毕竟实验结果没出来,谁也说不定这份材料最终会怎么变化。 不过在徐川看来,其他超导性能朝着低性能方向降低的可能性远超过提升。 但只要降低的性能在可接受范围内,就足够了。 实验室中,徐川看了一会计算模型运行时刷出来的实时日志,接着看向樊鹏越,问道:“说起来,去年年底的时候让你准备的超级计算机怎么样了?” 樊鹏越:“已经在安排人处理了,原本计划找ibm针对性做一套计算材料领域的超算,毕竟ibm在这方面很拿手。” “但后面经过商议沟通后,因为考虑到安全和保密等方面东西,我们重新联系了国内的华科曙光,正在和华科进行商议定制。” “目前预计资金在10亿左右。” 闻言,徐川微微皱起了眉头:“10亿?怎么就这么点?” 10个亿的资金,听起来是个天文数字,但放到超算领域,如果要定制一台性能高的超算的话,远远不够。 就拿十年前在羊城修建的超级计算中心“天河二号”来说,其造价就达到了25亿。 虽说个人私企修建的超级计算机在性能上不追求超越国家级的超算中心,但10个亿的资金,老实说在他看来的确不够。 樊鹏越笑着道:“总造价不止10亿,和华科那边商议定制的超级计算机总造价在35亿左右,差不多是10亿预算的三点五倍。” “但是咱们的川海材料研究所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科技创新企业,不仅仅在税收政ce等方面有优惠,在修建这种大型科研设备的时候同样是有各种补贴支持的。” “不仅仅是直接的科研经费补贴,还有在购买,建造这类设备时可以降低价格之类的补贴。” “所以林林总总算下来,我们修建超算中心只需要付出不到三分之一的资金,其他的都由国家进行补贴或华科那边承担了。” 徐川想了下,总算想起来了当初在核废料项目完工后,上面给了他一份申请文件,将当时才新建不久的川海材料研究所纳入了什么政ce里面。 当时他也没太在意,今天才发现,这玩意居然补贴这么夸张的吗? 承载着kl-66材料强抗磁性机理的计算模型在南大的超级计算机上已经跑了四天的时间了,徐川又在研究所等了两天,模拟测试结果才出来。 收到南大超算传递回来的数据后,樊鹏越第一时间就找了过来。 徐川:“结果如何?” 樊鹏越脸上带着兴奋,快速道:“从模拟结果来看,理论上成功后了!临界磁场的提升巨大!” 徐川深吸了口气,也没继续追问,快步来到了打印机房。 打印机嗡嗡的声音正响着。 很快,徐川拿到了他想要的东西,针对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引入强抗磁性机理的模拟测试结果。 拿着资料,徐川也没有回自己的办公室,直接就在实验室中翻阅了起来。 一张一张的数据图和表单不断的映入他的瞳孔中。 “跨越费米能级的cu远在填充到了平带中,理论上来说这应该是由cu的轨道与c的2d轨道杂化形成的。” “而在导带底部和价带顶部,模拟引入空穴后cu原子都具有自旋极性,从结果来看,这种新型材料在常温下已经成为双极磁性半导体有点意思。” 摸着下巴,徐川翻阅着手中的材料。 让他有些意外的是,从模拟结果来看,经过特殊纳米手段进行调节,引入额外的cu原子占据原本空穴效应形成的轨道后,铜碳银复合材料的性质意外的出现了改变,从原先的类陶瓷材料变成了类半导体材料。 这是他没有想到的东西。 尽管很多陶瓷材料本身就是半导体,但这一性质出现在他一手研发出来的高温铜碳银复合材料上,还真让他挺诧异的。 毕竟上辈子他研究出这种材料后,肯定翻来过去的测试验证折腾过很多次,但均未发现它还有这种性质。 只能说这种额外的改变也不知道会不会大幅度的影响原本的超导性质。 至于影响,那肯定是有的。 毕竟材料的性质已经改变了。 不过整体来说,这改变的区域大部分是非超导部分,应该不会导致它直接跌出超导材料领域。 毕竟要合成出绝对纯净的超导体是异常难的,其中会包含有所需超导相之外的其它相。 比如氧化铜基的钇钡铜氧中超导的主要是钇钡铜氧123相,但也有不超导的211相,bo中超导的是2223相和2212相,这两个相的临界温度还不同。 而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也一样,它主要的超导体是由铜碳银基复合结构构成的,这是它的超导相,而在超导相以外,还有铜碳银材料形成的各种其他复合结构。 而这些复合结构则是不超导的,通过模型改变的,正是这些不超导相。 利用磁力阱的产生,配合原本的超导相,进一步的提升临界磁场,这是学术话语。 简单的来说,就是在复合材料上进一步的掺杂复合材料,继续提升它的性能。 话糙理不糙,利用cu原子的特性在非超导相上形成磁力阱,干的就是这事。 思索着,徐川继续翻阅着手中模拟实验结果。 在完成了材料的优化后,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和材料计算模型,南大的超算中心对优化后的超导体进行超导性质的计算。 一项项的数据罗列在了表格中。 硬度、韧性、相纯度、相占比、硬度、塑性等各种常规性能率先映入了他的眼中。 对于这些材料的普通属性,徐川只是简单的扫了一眼,目光便落在后面的超导性能上。 【模拟临界温度(tc):121.6-134.3k】 【模拟临界磁场(hc):在152k下,hc可达37.4t-42.7tt,在77k下,hc可达最大值47.268t。】 【模拟临界电流(ic):在40t下推算可达到5100a/mm2。】 【临界电流密度(jc):】 【导热系数:591.3w/m·k】 三大临界数据在徐川眼眸中出现。 临界温度果然降低了,从原先的152k降低到了模拟的121.6k,不过这个影响并不大,还在液氮的冷却范围中。 关键点在于临界磁场的模拟数据,从原先的20t提升到了37t,最大值达到了47t,这差不多翻了两倍多。 “漂亮!40t的临界磁场,这强度绝对够用了!” 看着手中还散发着余温与墨香的a4纸,徐川瞳孔中充溢着喜悦和激动。 巨幅的临界磁场提升,毫无疑问印证了他之前的理论计算。 如果在接下来的真正实验中,能复刻出来这种超导数据,毫无疑问,小型化可控核聚变与空天发动机的希望,有了! 40t的临界磁场,通过磁场叠加的方式可以轻轻松松的做到60t以上,甚至更高。 而这种级别的磁场强度,无论是对于高温等离子体的约束,还是构造加速磁场,都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获得极大的提升。 ps:晚上还有一章,不过12点前应该来不及了,还得查一点资料,求月票。 py一下 九组的大佬,火影同人第一人(咳,他自称九组最垃圾最废的扑街呕血力作!实际是万钧大佬!) 第四百九十一章:突如其来的灵感 模拟实验的结果,给了徐川一针强心剂。 也让他再次坚定了继续在数学上学习研究下去决心。 说起来,他这辈子在材料领域并未有多少深入研究,截止到现在,在材料领域所有的研究和学识能力几乎都来源于上辈子。 但很明显,和上辈子相比,他这一世在材料学上突破,已经远远的超出了。 高温超导材料的机理、计算材料学模型的探索、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优化、强关联电子体系统一框架等等突破,都是上辈子从未踏入过的领域。 而这所有的基础,都离不开这辈子打好的数学基础。 不得不说,在大学及普林斯顿留学的那几年,他在数学领域上的一次又一次突破,极大的带动了他在物理和材料这两大领域上的发展。 至于天文学,那只能说是算是额外的一些收获。 虽然在天文学界和天文物理看起来很重要,但对目前的他来说,成果与突破反而不是那么的在意。 毕竟计算遥远天体参数的方法,在如今这个时代看,在他看来,恐怕还需要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才能利用上。 至少在人类走出太阳系前,可以说是没什么用处的。 当然,等到未来的星际大航海时代开启,它将为人类文明带来宝贵的宜居星球。 仔细的将打印出来的模拟数据看了一遍后,徐川又重新翻阅了起来。 粗略的一遍并不足以让他完全了解整个模拟实验。 蓦的,就在这时,他盯着资料上的一行数据愣住了。 看着模拟实验的数据,徐川愣神中直接陷入了思索,等待了一会,他没管在一旁等待的大师兄樊鹏越,径直的朝着自己的办公室走去。 一直站在他身后的樊鹏越,还以为这位小师弟有什么事情要交代,就迈开脚步跟了上来。 但很快,他就发现事情好像和自己想象中不一样。 因为捏着打印纸的徐川,压根就没在意他,而且在进入办公室后顺手‘砰’的一声就将门给带上了,直接将他关在了门外。 刚准备跟进去的他差一点就跟着直接撞上去了。 看着紧闭的大门,樊师兄一脸的懵逼。 qaq,啥情况? 站在门前愣了一下,他似乎想起了什么,摸了摸鼻子,耸了耸肩转身离开了。 大概,是这位小师弟有了什么新的灵感? 这种情况他虽然没遇到过,但对于这位同门小师弟的妖孽,他也知道的。 等他回过神来就好了。 至于现在,先去安排其他的工作就行。 办公室中,徐川已经忘了自己手上还有其他的事情,也没注意跟在自己身后的大师兄。 随手带上门后,他就坐到了自己的办公桌前。 从抽屉中取出必备的a4纸和圆珠笔,翻开了模拟实验的结果。 【h±w(p)=v±[(pxpy)tx2pxpyty]±vzpztz。】 【Ωαβj(k)=trhpj(k)αpj(k)βpj(k)i(αβ),】 写下两个公式后,徐川又盯着这份刚打印出来没多久的资料陷入了沉思中。 在刚刚对这份资料进行验证的时候,他似乎察觉到了一些隐隐约约的东西,感觉很重要,但这会儿脑海中却是一片混沌,什么都理不清。 老实说,他已经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 尽管想不起来之前到底发现了什么,但他可以确定,那很重要! 盯着稿纸思忖了一会,依旧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后,徐川摇了摇头,将脑海中一片混沌的思绪清理出去,让注意力重新集中到强关联电子体系中,开始重新一点一点的整理自己的思路。 强关联体系是凝聚态物理的核心,而凝聚态主要研究对象是由大量粒子组成的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物态做分类、探索新奇物相、理解相变规律等。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基于“对称性”和“序参量”的朗道相变理论被认为是凝聚态物质分类的“终极理论”,直到拓扑量子物态被实验发现。 最著名的例子是大概就是量子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了。 1980年克劳斯·冯·克利辛等人发现,在极低温、强磁场下,si-sio2界面反型层中二维电子气会展示出量子化的霍尔电阻平台,并且会伴随零纵向电阻的出现。 这种现象引出了超越朗道范式的拓扑量子相变理论,如今已经成为了凝聚态物理的研究焦点与前沿. 一点一点的,徐川从最初的凝聚态物理开始回忆思索,当量子霍尔效应进入他的脑海时,他的眼神也的跟着逐渐明亮了起来。 他似乎找到了自己之前的灵感来源于哪里了。 思索着,他加快了一些推理的速度。 “.从整数量子霍尔效应从实验发现至今,已发现相当多的拓扑量子材料和新奇的量子效应。“ “比如磁性拓扑材料中手性无耗散边缘态可实现低能耗电子器件,以及拓扑超导体系中则存在马约拉纳零能模等等。“ “后者与拓扑量子计算密切相关,它们是拓扑量子物态两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等等,拓扑量子物态.我找到了!“ 办公桌前,徐川激奋双手攥拳用力的挥舞了一下。 他重新找回了自己的那丝灵感,找到了在那份数据中发现的东西! 【拓扑超导体系!】 一个区别于常规超导材料的领域,应用于拓扑量子计算方向的材料! 在拓扑超导体材料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叫做‘马约拉纳零能模’。 它具有非阿贝尔任意子的特征,可以用于实现拓扑量子计算。 即实现常规意义上的量子计算机计算! 2001年的时候,米国的理论物理学家基塔耶夫提出一个一维拓扑超导的模型,在其端点可以实现马约拉纳零能模。 而这个模型可以利用具有强自旋轨道耦合的半导体纳米线,可以在外加磁场下实现与s波超导耦合,进而出构造高质量的拓扑量子比特器件。 简单的来说,这东西可以构成量子晶体管的基础,而量子晶体管是量子芯片的核心。 当然,再怎么样核心的东西,都离不开最为基础的材料。 传统统芯片是以硅为原材料的半导体; 而量子芯片原材料则更为丰富,可以是超导体、半导体、绝缘体或者金属都可以。但不管如何,它都离不开核心的量子比特效应。 如何让量子比特不受干扰的完成自己的使命,是当前量子器件的核心难题。 而拓扑量子材料在这方面理论上来说有着优异的性能。 比如内禀拓扑超导体,其本身具有拓扑非平庸的带隙结构。 而通过调控外磁场,可以实现有序的、密度和几何形状可调的涡旋结构,这为操纵和编织‘马约拉纳零模态’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材料平台。 而理论上来说,四个马约拉纳零能模就可编织成一个拓扑量子比特,这种准粒子的编织操作是实现容错拓扑量子计算的重要途径。 因为它直接避开了传统量子超导—半导体界面这一复杂问题。 事实上,这么优秀的材料,自然引起了科学界的重视。 但它的缺点也不小。 如果构建这种合适的拓扑量子材料,就是最大的问题。 比如所需特征离费米能级太远,分布的能量范围太大等等。 但对于徐川来说,他在模拟数据上找到了一条理论上应该可行的道路。 想着,徐川快速的拾起了桌上的圆珠笔,在a4稿纸上挥写了起来。 尽管这份突如起来的灵感早已经偏离了他原本的研究。 但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他或许能为解决这个麻烦提供完整的理论支持,为量子计算机的到来推上那么一把助力! 第四百九十二章:为量子芯片提供理论基础 徐川进入自己的办公室钻研东西,樊鹏越一开始也没在意,以为很快就能出来。 结果等到第二天,他在开会的时候,才突然想起来这事。 摸出手机打了电话,才发现这位小师弟已经跑回自己的别墅去了。 书房中,徐川挂断了电话,看着桌上的稿纸,上面已经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符,继续着手中的研究。 灵感已经抓到,他想着一鼓作气,直接完善这套理论。 “.考虑掺杂剂在空间群(sg)的晶格中的规则放置,这将对称性降低到cuc143,而双带和四带模型的特点是$\gamma$和a处的对称强化双weyl点.” “由于混合轨道特征的非平凡多带量子几何,以及一个奇异的平带。引入cu原子形成磁力阱后的高温铜碳银复合材料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的极好一致性提供了在掺杂材料中可以实现费米能级的最小拓扑能带的证据。” “理论上来说,这已经足够为构建拓扑量子材料提供基础了。” 看着稿纸上的字眼,徐川眼中露出了一丝满足。 三天的废寝忘食加熬夜,他抓住了那一丝偶得的灵感,将其全面铺开延伸,在强关联电子大统一框架理论的基础上,将拓扑物态纳入了进来。 而探索强关联体系中拓扑物态的产生机制和特性,正是为实现新型量子器件提供理论的基础。 尽管理论和应用还隔着很大的距离,但有了理论基础的指引,应用前进的方向已然清晰。 就像是航行于大海上遭遇了暴风雨的船只,在海浪与飓风间,看到了海岸边缘那一座明亮的灯塔一般,有了明了的前进方向。 满足的伸了个懒腰,徐川站起身活动了一下筋骨。 噼里啪啦的骨节声响起,他掰了掰十指,重新坐下来将桌上的稿纸整理了一下。 对拓扑物态的产生机制和特性进行研究,其实可以算得上是强关联电子大统一框架理论的延续。 不过这一份研究论文,他大抵是不会发出去的。 因为重要性相当高。 为量子芯片的构造材料提供理论基础的论文,这种东西无论是发在哪个国家,都是国家重点保密研究的对象。 将稿纸整理好,放进抽屉中,徐川靠在椅背上盯着不远处的书架思索了起来。 有了他这份拓扑物态的产生机制和特性的研究论文,量子计算机的发展应该是可以加快一些脚步的。 量子芯片和量子技术的发展,是未来的趋势,也是华国在芯片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捷径。 至于传统的硅基芯片,老实说在这方面已经没有什么机会了。 不仅仅是因为以米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硅基芯片上耕耘了几十年的时间,建立起来了一套完善的规则和先进的光刻技术,导致其他国家只能追赶没法超越外;更有硅基芯片差不多已经快走到尽头的原因。 传统的芯片一直以来材料都是以硅材料为主,但是随着芯片工艺的不断提升,硅基芯片正在不断的逐渐逼近它极限。 目前amsl,台积电等公司已经做到了能生产三纳米,甚至是两纳米的芯片了。 但对于硅基芯片来说,再往下,一纳米就是它理论上的极限了。 第一个原因是硅原子的大小只有0.12纳米,按照硅原子的这个大小来推算,一旦芯片工艺达到一纳米,基本上就放不下更多的晶体管了。 所以传统的硅脂芯片基本上已经达到极限了,如果到了1nm之后还强制加入更多的晶体管,到时芯片的性能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第二原因则是量子隧穿效应,这是限制目前硅基芯片发展的最大因素了。 所谓隧穿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微观粒子,比如电子可以直接穿越障碍物的一种现象。 具体到芯片上面,就是当芯片的工艺足够小的时候,原本在电路中正常流动构成电流的电子就不会老老实实按照路线流动,而是会穿过半导体闸门,到处乱串,最终形成漏电等各种问题。 简单的来说,就像是一个人学会了穿墙术,直接从墙这一面穿到了另一面。 事实上,这种现象并不是指硅基芯片达到一纳米的时候才出现的效应。 在之前芯片达到20纳米的时候,硅基芯片就曾经出现过这种漏电现象。 只不过后来包括台积电等一些芯片制造厂家通过工艺上的改进之后才改善了这种问题。 后面到了7纳米到5纳米之间的时候,这种现象再次出现,而asml则通过发明了euv光刻机,这大幅提升了光刻能力,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但未来随着芯片工艺越来越小,当传统的硅基芯片达到2纳米的时候量子隧穿效应导致的各种问题会逐渐暴露出来。 到了一纳米的迹象,即便一些芯片厂家能够突破这个大关,但整体的芯片性能理论上来说就不会优良,甚至会不会太稳定,有可能出现各种问题。 或许在这一过程中,科学家会想各种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硅基材料本身的限制就在那里,它的发展潜力是有限的。 而寻找一种代替性的材料,亦或者发展其他发现的计算机,是芯片和计算机行业一直在做的事情。 量子芯片与量子计算机毫无疑问的是未来发展线路中占比最重要的一条。 在这方面,哪怕是有着最大可能性代替硅基芯片的碳基芯片,其重要性也略输一筹。 毕竟如今的量子计算机,已经构建了相当完善的理论基础,甚至实现了操控两位数量子比特的实体计算机,发展前途一片光明。 至于麻烦点,在于如何操控量子比特以及存储信息。 而他手中的这份拓扑物态的产生机制和特性的研究机理论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这意味着量子计算机的比特操控数量能跨入三位数甚至是四位数。 别看传统硅基芯片计算机的芯片中动辄上百亿的晶体管,而量子比特的数量听起来少的可怜。 但实际上这两者根本就没法比较。 如果硬要pk的话,那么一台30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差不多和一台每秒万亿次浮点运算的经典计算机水平相当。 而量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是随着量子比特的操控数指数上升的。 据科学家估计,一台一百比特的量子计算机,在处理一些特定问题时,计算速度将超越现有最强的超级计算机。 如果能将量子计算机的计算比特提升到五百,那么这台计算机将全方位吊打目前所有的超算。 当然,这些都是从理论上出发,至于具体实际情况,暂时还不知道。 不过理论上表现出的如此诱人前景,自然吸引了无数国家和科学机构将注意力投入到这个上面来。 徐川也不例外,尤其是他现在手上还掌控着这样一个大杀器。 只不过他在考虑的是,是和国家合作,一起发展量子计算机领域,构建规则,掌控量子霸权,还是自己先继续研究一下。 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各的缺点,的确很难让人抉择。 思索了一下,徐川摇了摇头,将脑海中的想法抛了出去。 先走一步看一步吧。量子计算机的发展,他目前也抽不出什么时间来做这事。 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和空天发动机都还没搞定,目前最主要的精力还是先放到这个上面再说。 收拾了一下书桌上的杂乱,徐川站起身,洗了个澡后赶往了川海材料研究所。 高临界磁场的超导材料在模拟实验中已经得到了数据支持,接下来自然是将其通过真正的实验制备出来了。 本来这项工作在三天前就应该开始了,结果他因为一些意外的灵感在别墅中研究了三天的时间,而樊鹏越那边没收到指令,也不敢擅自开始,就这样拖了三天。 不过徐川也没太在意,这三天的时间,是完全值得的。 进入实验室,换上工作服,他找了两个正式研究员当助理,亲自开始制备引入了抗强磁性机理的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 制备这种改进型的超导材料,在前期的时候步骤并没有多大区别。 通过真空冶金设备制造出纯度高、结晶组织好、粒度大小可控的原料,这是制备铜碳银复合材料的基础。 随后利用rf磁控溅射设备,将制备好的纳米材料溅射在srtio3基片上,形成一层薄膜。 而从这里开始,就是转折点了。 在原本的高温铜碳银符合超导材料中,需要添加2%体积分数的多壁碳纳米管ts)和表面镀cu改性后的碳纳米管作为增强相。 但在强化超导体中,需要通过引入过量的cu纳米粒的同时,在高温高压条件下通过电流刺激引导cu原子形成自旋,与c原子形成轨道杂化,来改善材料表面的结构。 这一步的主要目的就是让过量cu纳米粒中的cu原子掺杂进入空穴中,进而产生非平凡的量子现象,促使磁力阱的产生。 简单的来说,就是磁力阱的产生需要外界补充能量,而高温高压以及导电等方式,就是补充手段和调整cu原子自旋角度的手段。 这是纳米级材料与超导体材料的性能和微观结构优化的常用手段之一。 除了高温高压外,还有渗透生长、溶液法、气相沉积法、物理沉积法等办法。 但因为需要额外补充能量的关系,这些手段大概都不太适合强化临界磁场的超导体。 如果高温高压引导法不适合改进型的超导材料,剩下的唯一途径,恐怕就是通过离子注入机来完成了。 但离子注入机的能级太高,会在较大程度上损坏超导体,降低性能不说,工业化量产也是个相当麻烦的事情。 毕竟这是原材料的制备,不是半导体的生产,总得考虑性价比和制备难度。 ps: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本章完) 第四百九十三章:成了! 实验室中,徐川亲自操控着器材制备着改进型超导材料。 他已经很久没有亲自做过实验了,更多的是通过解决理论难题来带动材料的发展。 不过肌肉记忆就在那里,当进入实验室的那一刻,各种设备器材熟悉的感觉就迅速浮现在脑海中。 隔着橡胶手套,徐川熟练的操控着微型机械臂将已经完成了引导生长的薄膜运送到惰性气氛保护炉中。 在这里,这片完成了生长的薄膜将通过惰性气体保护,在860c-900c的温度下进行热处理,生成最后的改进型超导材料。 处理完这一步,徐川摘下了手套,长舒了口气。 到这里,整个实验流程就基本已经完成了。 只需要静静的等待惰性气氛保护炉完成最后的热处理工作就可以了。 剩下的,就是对制备出来的材料进行检测了。 “徐院士要不要去休息一下,我来看着这里。” 实验室中,助理研究员看着脸上充满疲惫的徐川开口问道。 做实验这种事情,怎么说呢,有部分相当轻松,但大部分的时候,做实验都是相当耗费人精力体力的一件事。 别看在实验室中做实验基本不需要搬运什么大型器件,重量物品什么的,但精密的实验,尤其是材料研发这种,往往都需要科研人员高度集中的保持注意力才行。 毕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一旦有所误差或者失误,基本整个实验就报废了,只能从头再来。 听到这话,徐川看了眼刚开始工作的惰性气氛保护炉,点了点头。 如果是正常情况下,他倒不至于将自己弄的精疲力尽的。 但今天做实验之前,他就已经连续熬了两三天的时间,还没来得及调整自己,就匆匆赶过来做实验室,精力自然没那么充足。 将剩下的工作交给助理后,徐川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靠在沙发上闭目小憩。 他之所以赶着在今天来完成实验,主要是明天就是强关联电子体系统一框架理论的报告会。 考虑到报告会,以及报告会开完后紧随其后的大型强粒子对撞修建报告会,徐川才急着将是材料实验提到了今天。 今天将材料做出来,先做一个超导性测试,看看制备出来改进型超导材料是否具有模拟实验中那么强的磁场强度。 如果有,就可以将剩下的测试交给其他人了,等他开完报告会,整体的测试结果也差不多就出来了。 如果没有,利用他开报告会的这段时间,川海材料研究所也可以对实验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 否则等报告会开完再来做,时间一拖又是大几天。 或许对于其他科研人员或学者来说,几天的时间根本就不是事,但对于徐川来说,能不浪费时间,那就是最好的。 随手定了个闹铃,徐川靠在沙发上闭目小憩了四十来分钟。 时间并不算长,但也足够极大的缓解他疲劳了。 毕竟年轻,身体扛得住。 伸手从茶几上摸到手机,顺手点掉闹铃,徐川起身伸了个懒腰后重新回到了实验室中。 实验室中,改进型超导材料的制备刚好完成,一片片的银灰色薄膜正在被助理研究员转移到玻璃器皿中。 已经忙完了手中工作赶过来做监督的的樊鹏越听到动静后扭头看了一眼:“怎么不多休息一会?” 徐川笑了笑,道:“够了就行,结果如何?” 全程跟着他做研究和辅助的助理研究员迅速汇报道:“目测制备出来的改进型超导材料形态都相当完善,没有出现撕裂、褶皱、卷曲等情况。具体性能需要经过测试后才能确定。” 徐川点了点头,走上前带上手套后拿起一份玻璃器皿,从里面取出改进型超导材料薄膜,仔细的观察了一下。 不到小孩巴掌大小的薄膜夹在手指中,表面有着点点的准金属光泽。 这是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所没有的特征,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是陶瓷材料,尽管同样在目光下呈现出银灰色,但却是哑光感的,不会出现这种金属光泽。 可能是在经过实验改进后,过量cu纳米粒中的cu原子掺杂进入空穴中,产生的磁力阱改变了原材料的特性,使其具备的了类似于准金属或者说少量金属的反光感。 仔细的观测了一下外表后,徐川用手捏住两个尖角,缓缓的施加压力。 手指中的薄膜并不是很厚,目测也就成年男子指甲的厚度。在他手指施加压力的情况下,这片银灰色的薄膜竟然有了些微微的形变,整体带上了一丝弧度。 留意到这点,徐川的瞳孔微微凝缩了一下。 这同样是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不具备的特性。 毕竟陶瓷材料的性质普遍几乎不具备韧性,后面他也是那位张平祥院士一起通过研究才给其增加一点韧性来着。 而现在手上这种还未经过晶须增韧的原始材料,就很明显的具备了一些原始韧性。 思索了一下,徐川想看看这种改进型超导材料的极限在哪,便找了个器皿,在里面缓缓的继续施加压力。 而随着力度的增加,形变的弧度开始增加,但并未多久,伴随着清脆的‘啪哒’声,捏在手指中薄膜爆碎开来,变成数块碎片飞溅出去,落在了玻璃器皿内。 “有韧性,但远远比不上晶须(纤维)增韧后的超导材料,目测在抗压下能做到7-8度左右的弧变,抗冲击韧性应该在8-10之间。” 看着爆碎在玻璃器皿中材料,徐川简单的计算了一下。 虽说数值都不高,但作为意外收获,这还是让人很惊喜的。 毕竟以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物理性质来说,韧性值很低,哪怕是获得一点少量的提升,也足够优化不少了。 如果再结合晶须增韧技术的话,相信其性能会更高。 实验室中,对于徐川上来就损坏了一片改进型超导材料薄膜,众人也只是看了一眼后就继续忙碌着,准备着相关的超导性测试。 大老板嘛,爱怎么玩就怎么玩。 对于超导材料的测试并不是很难,通过低温恒温器和杜瓦液氮容器等设备就能进行。 尤其是川海材料研究所中还有完整的超导电磁测试系统,只需要将材料放进去就足够了。 徐川没亲自动手测试,他在一边等待。 这种工作,对于如今的川海材料研究所来说,已经可以说是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测试步骤了。 不说所有人都会,但超导材料研究实验室的研究员,哪怕是一个实习期的研究生,都能做到。 相对比临界磁场的测试繁琐性,临界温度的测试数据是第一个做出来的。 “第一次测试tc临界温度结果已出,当前温度127.3k!” 实验室中,负责测试的助理研究员在观测到曲线断崖式下跌后,迅速汇报了一声。 闻言,早就等待在一边的徐川俯身看向了电脑屏幕。 偌大的显示屏,按xy轴分成四份,分别显示着不同的数据。 电阻信息数值、温控系统数值、磁场指标数值、交流磁化率等测试超导材料主要性能的数据都显示了出来。 在电阻区域,原本平滑的曲线如今已经跌至谷底。 而在温控系统数值区域,偌大的数字暂停在了127.3k上,鲜艳的红色表示着临界转变点。 127.3k、-145.85c! 这个数字刚好在模拟实验的模拟结果中,可以说完美的印证了理论。 “成了!” 看着屏幕上的数据,徐川拳头捏紧,差点没欢呼出来! 尽管磁场测试的数据还没出来,但临界温度的变化,已经告诉了他想要的答案。 快速的让开位置,示意其他人继续工作后,徐川坐在实验室中继续等待着。 如今的关键已然不在临界温度上,最终的指标还需要看临界磁场! 耐心的等待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第一轮超导性测试终于完成。 检测结果第一时间打印出来送到了他手上。 徐川直接翻到了超导性能上。 【临界温度(tc):127.3k】 【临界磁场(hc):在127.3k下,临界hc为40.76t,最高可达46.68t。】 【临界电流(ic):在43t下达到5092a/mm2】 【临界电流密度(jc):】 看着手中的初步检测结果,他咧开嘴笑了起来。 这个数值,理论上来说完全足够了! 不仅仅是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和空天发动机,还有他之前没有考虑进去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 在这种新材料的加持下,对撞能级或许能再在原先的基础上提升大半个数量级! 这将为物理学界,乃至整个世界都带来新的科学! ps:二更求月票! 第四百九十四章:成为二十一世纪最大的奇迹 40t+的临界磁场强度,足以证明将强抗磁性机理引入超导材料中增强超导体的磁场强度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对于徐川来说,改进型超导材料的突破,并不仅仅是在超导材料上跨出了一大步,还是小型可控核聚变与空天发动机实现的希望。 他手中并不是没有更先进的室温超导体材料,但事实上,影响技术发展的并不仅仅是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 对于超导材料而言,无论是临界温度,还是临界磁场,亦或者临界电流及电流密度,都影响着超导体的适用范围。 对于小型可控核聚变技术和空天发动机,甚至是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来说,这些技术相对而言更看重超导体形成的磁场强度一些。 因为只有高磁场强度,才能更有力的约束狂暴的高温等离子体,才能提供更强的加速磁场。 这也是徐川一直在研究如何提升超导材料临界磁场的原因。 他手中的常温超导体在这方面并不占优势,他需要一种磁场强度更高的超导材料,才能完成磁场约束和磁场加速。 庆幸的是,因为一场‘室温超导体’的乌龙,他找到了这条路。 尽管过程几经波折,但拥有强达40t磁场的超导体,终究是在他手中出现了。 将针对改进型超导体的剩余测试交给川海材料研究所后,徐川回到了紫金山脚下的别墅,简单的洗漱了一下后就直接倒在了床上。 粘床就睡,这就是他目前的状态。 虽说明天还有一场报告会要开,今晚他应该熟悉一下论文什么的,做些准备。但这会已经连续熬了好些天,再不好好休息一下,就是铁打的身体都扛不住。 翌日,金陵,南大。 从全世界原道来而来的物理学家和材料学家们纷纷进入了这座古老的校园。 这里到处挂满了大红色的横幅,如《热烈庆祝强关联电子体系大统一框架报告会召开》《物理学上的圣杯,凝聚态物理的王冠》一类各式各样的横幅在南大的校门口,校园道路上挂着。 对于南大来说,虽然并不是第一次举办这样的盛会了,但这种世界级的会议,无论哪个高校或机构都只会盼望着多多善益。 毕竟这种向国际社会展示形象的会议,提升的不仅仅是高校学术影响力和荣誉,更是学校乃至整个金陵市的政绩。 早上,临近八点时分,一位位从全世界各地远道而来的物理学家和材料学家们纷纷通过了严密的安检,走进了南大的校园中,朝着大礼堂走去。 校门口,穿着一身羊毛衫,带着一副圆框眼镜的威腾将手中的邀请函递给了门卫,通过检查后走进了校园。 跟在他身后,发际线已经秃了大半个脑门的戴维·格罗斯紧随其后也通过安检走了进来。 快步走到威腾身边,格罗斯好奇的看了眼身后严密的安保,朝着威腾问道:“这边的检查这么严格的吗?怎么感觉和以前的时候完全不同。” 虽然并不是经常来华国,但他也来华国参加过一些报告会和会议,他给感觉这次安保和以前完全不同,特别严格的样子。 威腾:“和徐川有关系,他主导的报告会基本都是这个程序,可能是为了预防会议上出现什么意外情况吧。” 他倒不是第一次参加这位学生的报告会了,前不久在京城那边还开了一场数学研讨会来着,安保规格和这个也差不多。 格罗斯:“这也太夸张了,连钥匙链上的工具刀都收走了。” 他钥匙链上有一把工具小刀,整体不到三厘米,类似于装饰品,结果在通过安检的时候被告知禁止携带被收走了。 威腾耸了耸肩,道:“放心吧,走的时候他们会安排人主动送还给你的,哪怕你不记得了,也完全不用担心遗落在这里。” 对于这种级别的安保,他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外,一开始虽然和格罗斯一样有些惊诧,不过一想到他那位学生创造的成就,就又变得合情合理了。 两人一起来到了开报告会的大礼堂内,比他们早到的人有不少,黑压压的人影与交头接耳的讨论声在礼堂中汇成了一片。 穿过人群,威腾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了下来。 而坐在在他身旁的,是另外一名顶尖的物理学家,迈克尔·科斯特利茨。 因发现了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迈克尔·科斯特利茨获得了2016年的诺奖。 威腾也没什么意外的表情,笑着和他打个招呼后就坐了下来。 “威腾,你昨天见到他了吗?他好像没在这个学校的样子?”聊了两句后,迈克尔·科斯特利茨看向爱德华·威腾询问道。 他昨天就到了这边,但是并未在南大校园中找到徐川的身影,打过电话也没人接,这让他遗憾不已。 本来他还想找徐川聊聊强关联体系与拓扑物态的基础的,结果没找到人。 摇了摇头,威腾开口道:“并没有,我昨天也给他发了消息,也没有收到回复。”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不过你今天肯定能在报告会上看到他,他一贯守时。” 科斯特利茨:“那就等报告会结束后再说吧。对了,听说cern好像有挺大的变动?” 威腾点了点头,道:“cern那边在商议取消掉lc-lhc高亮度对撞机的修建工作。当然,目前还没确定下来。” 闻言,科斯特利茨惊诧的看了他一眼,问道:“为什么要取消,物理学难道不发展了吗?” 虽说他不是高能物理领域的学者,但也知道大型强子对撞机对物理学的重要性。 威腾:“华国准备接手这项工作,他们准备修建一座能级更高的强子对撞机,目前正在和cern理事谈合作。” 科斯特利茨:“但这种东西不应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吗?这可是对撞机,基础科学发展的必须科研设备。” “另外,如果华国掌控了对撞机,难不成我们以后都要来华国做研究吗? 威腾笑了笑,道:“有什么不好的吗?” 科斯特利摇了摇头,他总觉得这样做是在将基础科学的发展拱手相让,至少在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领域是这样的。 事实上,抱有他这种看法的人并不止他一个。 关于是否继续修建高亮度lhc,以及未来循环对撞机(),在cern理事会内部也是争吵不断的事情。 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 支持的人觉得华国这边已经确定修建100tev能级的强子对撞机,而即便是lhc升级后成为lc-lhc高亮度对撞机也毫无竞争优势,不如干脆放弃。 尤其是政fu方面的理事代表,有不少人认为既然华国想要接手这方面的工作,那就让他们接手好了,正好可以将资金挪出来用到其他方面。 反正高能物理领域的成果,基本都是全面公开的。而华国那边也并没有试图吃独食,邀请了他们一起参与。 如果未来需要,再修建一个就是了,反正他们掌握有技术,怕什么。 反对的则是认为大型强子对撞机这种基础科研设备,他们必须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基础科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能引领科技的发展。 如果不在基础科学方面掌控主动权,恐怕未来科技发展的主导局面会发生彻底的改变。 为此,cern那边已经开了很多场的会议了,但每次都是无果而终。 威腾对于参与这些东西不感兴趣,对于他而言,不管cern是否继续修建高亮度lc-lhc,大概都不会影响到他。 一方面是他研究的弦理论压根就不是这个世纪能发现的东西。 另一方面则是华国这边有兜底,不管怎么说,华国是不会拒绝一名顶级物理学家的参与研究,也会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参与的国家和物理学家。 这是他那位学生亲自跟他保证的。 时间就在人群的讨论声中过去,九点准,穿着一身正装的徐川步履平稳地走上了大礼堂的台前。 站在报告台上,环视了一圈台下已经迅速安静下来的听众,徐川的心境格外的平静。 对于今天的报告,他并没有什么激动的。 该做出来的成果已经做出来了,虽然论文还没有投刊通过审核,但对应的成果,他其实已经拿到手了。 具备40t的改进型超导体,就是对他的成果最好的验证。 伸手扶正了话筒,徐川简单地试了下话筒是否正常后,用沉稳清晰的声音开口说道。 “首先欢迎前来参与交流报告会的各位,也很感谢诸位能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到这里听取我的学术报告。” “今天的交流报告会,正如诸位所看到的一样,是关于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理论。” “相信从论文公开到现在,在座的各位都已经看过了论文,那我就不浪费时间,直接进入正题好了。” 简单的做了个开场,徐川也就直接进入了正题。 身后的荧幕亮起,清晰的浮现出今天的报告内容。 “强关联体系与弱关联体系的主要区别在于电子相互作用的强度。在强关联体系中,电子间的库伦排斥不能忽略,导致原本适用的能带论失效。” “而在这方面,我们一直都缺乏有效的计算手段和相关的统一理论。” “今天,我将在这里进行演示,希望能给各位带来一些启发。” “.考虑一个双变量函数f(x1,x2)的第二个变量在一组完备的单变量基函数{φi(x)}i=1^n。展开f(x1,x2)=∑^ni=1bi(x1)φ(x2),可得系数bi(x1)是第一个变量的函数。” “基函数进一步展开为.” 伴随着徐川的讲解,大礼堂中,前台听取报告会的学者纷纷抬起头认真的听着。 包括早在之前就已经和徐川了解过完整论文的威腾,以及坐在他身边的迈克尔·科斯特利茨。 尤其是后者,他心中有着不少的疑惑,希望能够在这次的报告会上得到解答。 坐在前排,特意从水木大学赶过来的邱成桐看着台上的身影,忽然有些感慨。 “真是难以想象。” 一旁,南大的陈正平听着这话后,好奇的问道:“什么?” 邱成桐笑了笑,道:“难以想象他这么年轻就能在这么多的领域做出这么多的成果。” 闻言,陈正平想了想回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去年过年的时候他刚过完二十四岁的生日,正在二十五岁的头上。” “二十五岁?”听到这个回答,邱成桐愣了一下,像是陷入了思考似的,沉默了半响后才开口道: “爱因斯坦在二十六岁那一年写出了四篇震惊世界的论文,一举奠定了20世纪最伟大物理学家的地位。” “你说他有没有机会创造同样的奇迹,一举成为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甚至是超越所有的前人?” 听到这个问题,陈正平愣了一下,随即哑然笑了笑,道:“这恐怕难度不小。”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虽然我从来都不否认他的天赋,可以说这么多年来,他是我见过最有天赋的学者。但想要在物理学上超越所有人,恐怕很难实现。” “如果他专心在物理学上做研究的话,我觉得倒是有机会。” “但你看看他现在都涉及到多少的领域了,数学,物理学,天文学,材料学,计算化学,甚至是计算机编程建模,应用科学,恐怕当今世上没有人比他在科学领域涉猎更广了。” 邱成桐笑了笑,道:“我倒是挺看好他的,这小子说不定能创造个前无仅有奇迹。” “什么?” “在数学和物理上均达到有史以来的最巅峰。” 邱成桐口中吐出几个字,让陈正平又愣了一下,随即哑然笑着摇了摇头。 老实说,他这个曾经的导师都没有这么想过。 有史以来的最巅峰,这得同时超越所有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才行。 看见陈正平的摇头,邱成桐笑着道:“那就打个赌好了,我觉得他真的有希望做到,甚至在我的有生之年就能看到。” 闻言,陈正平又愣了一下,邱今年七十三岁,就算他能活到九十岁,这已经足够长寿了,但也只有十七年的时间了。 不可否认的是,在数学上,他这位学生取的成绩已经足够让他去争一下数学史上排名了,或许还需要时间沉淀,但的确已经有了希望。 无论是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还是微元构造法,都足够扩展开来成为微积分、傅里叶变换这样的工具,只要他有心去推广的话。 但在物理学上,他所创造的成果,恐怕还远远不够。 十七年,也就是说,徐川要在四十二岁之前,在数学物理上都超越前人双双踏上巅峰,这恐怕都已经没法用难度来形容了。 这要真做到了,他将是二十一世纪最大的奇迹。 ps:晚上还有一章,老样子,十二点前可能出不来。 第四百九十五章:永远闪耀于物理学的历史中 台上的报告会依旧在进行着。 徐川有条不紊的讲解着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理论,直到维度空间的引入,才放缓了一些速度。 这是整个框架理论的核心,运用了维度的概念,来对不同的材料进行划分,再通过不同的数学理论和方法,来为不同维度区域内的强关联进行解释。 “.磁通涡旋运动导致的振荡与韦伯阻塞效应,可对不同的低维薄膜之间可以形成范德瓦耳斯异质结,能够通过扭转、堆叠等对称性工程手段调控其物性。” “也可以通过将具有不同物性的薄膜堆叠在一起来研究界面的新颖物性,如超导/铁磁异质界面的研究。” “而具体数学方法可从如下入手:x(q,w)=∑kfkfk+qekek+q+w.” “.” 报告台上,徐川将维度空间的引入单独拆分了出来,认真的讲解着。 而台下,大礼堂内的众多的物理学者们也是目不转睛地盯着荧幕上的ppt,张大了耳朵听着每一句话,生怕错过了任何一处细节。 对于徐川来说,应用在强关联电子体系统一框架中的数学方法并不是多么深的东西,但对于大部份的物理学家们来说,要完全理解这些东西的难度还是不小的。 虽然可以说顶尖的物理学家都懂数学,甚至有不少都是顶级的数学家,还极大的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如牛顿(微积分),海森堡(矩阵),笛卡尔(笛卡尔曲线),拉普拉斯(拉普拉斯变换)等等。 但也并不是每一个物理学家都能顾全数学物理的。 亦如爱因斯坦,麦克斯韦,玻尔等人,尽管他们在数学上的造诣同样不同,但要说距离顶尖,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而今天坐在这里的物理学家,虽然绝大部分都能用数学工具来解决在研究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但要说像威腾,徐川这种直接拿到菲尔兹奖,具备顶尖数学能力的,很少很少。 好在在这场报告会之前,有着充足的时间让他们了解熟悉论文,这才不至于在报告会上出现听不懂掉队的情况。 报告台上,徐川一边讲解着论文,一边留意着台下听众的反应。 尤其是前排的那些大牛们,查看他们是否听懂了自己的报告。 对于一套新颖的理论来说,要想让所有人都在第一时间接受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只要逻辑完善没有缺陷,能被那些站在顶尖层面的大牛们认可,能通过同行评审和期刊审核,正式公开的发布出来,当做理论流传在学术界,那就足够了。 至于那些弄不懂和依旧抱有怀疑的人,老实说这些人的意见并不是那么的重要。 除非他们能从论文中找到缺陷,否则报告者也没必要站出来回应。 毕竟真正顶尖前沿的理论,是不可能让所有人,所有学者都弄明白的。 如果是个人提出疑问,报告者都要进行解释的话,那学术界还发不发展了? 尤其是那些民科们,他们是最喜欢凑这种热闹的。 所以今天的报告会,徐川也没必要让所有人都弄懂自己的论文和讲解,他只需要保证那些坐在前排的大牛们大部分都能听懂就行了。 好在从前排这些大牛听众的反应来看,徐川知道,自己已经成功了一半。 至少,他们应该都已经弄懂了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 可能有人心中还有些疑惑和问题,但接下来的提问环节应该就能解决掉这些问题。 剩下的,就是等待同行评审和期刊审核了。 等待论文登陆,那么物理学界将又多来一片统一性的框架理论。 或许它的重要性远比不上标准模型,也比不上五大定律。 但在凝聚态物理中,它将是圣经,指引它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流逝,报告会也开始进入尾声。 随着这一阶段的开始,报告厅内的气氛明显热烈高涨了起来。 坐在爱德华·威腾的身边,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合上了自己的笔记本,轻轻的感叹了一声:“不愧是同时拿到了诺贝尔奖与菲尔兹奖的天才,这一套理论,将永远闪耀于物理学的历史中。” 老实说,在来之前,他已经将强关联电子体系的论文看了无数遍了。也在笔记本上记录了繁多的疑问。 原本这些疑问他都准备在提问环节进行解决的,但现在看来,已经没有必要了。 在报告会的过程中,那名学者就已经将他的疑问回答了绝大部分。 他对于维度空间的引用,对于数学方法的应用,无一不值得让人惊叹。 一旁,威腾扭头看了他一眼,笑道:“如果他能将时间多留一点给物理学就好了,这样说不定我们还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一些超出标准模型的东西。” 闻言,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微愣了一下,随即反应了过来,笑着说:“差点忘了,这位在学术界最出名的并不是物理成就,而是数学来着。”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不过说起来,你可是他在物理学上的导师,引导他研究物理,这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吗?” 闻言,威腾耸了耸肩,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他能做到,那就好了。 这样说不定物理学会飞速的前进。 舞台上,徐川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讲解,ppt上的论文依旧在不断的翻过,直到最终: “.从上述公式中,不难看出对于一个有反对称性的双变量函数,完备基是双变量ter行列式。” “而基于维度空间而诞生的强关联电子数学体系,理论上来说适应k/u0(1)系统。” “即,基于维度空间而诞生的强关联电子数学体系应当系统性的适应大部分强关联体系,构成统一框架!” 当银幕上的论文定格在最后一页时,伴随着徐川的话音落下,大礼堂中也定格在了这寂静的时刻。 看着台下的安静的人群,徐川笑了笑,继续道:“” “在很早之前,我们就知道了大多数材料的万有理论。如原子核的牛顿方程,电子的薛定谔方程,以及原子核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粒子。” “但是在更多的材料中,尽管这些理论都有着限制和反例。对于一个宏观系统来说,精确地求解这些方程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能做的只剩下两种可能性,要么做一些通常非常严格的近似,或者研究一个更简单的问题,这是我们抓住的基本物理学。” “而在今天,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理论,将为我们填补上凝聚态物理最后一大块的空缺,至少在目前的研究中是的。” “它将超越了我们以往定义的材料标准模型,将带领我们去寻找那些传统范式中所没有描述的材料。” “我的报告到此结束,很感谢大家的耐心倾听。” 话落,徐川稍微挪动了一下自己的脚步,从报告台后走了出来,向着台下的观众微微鞠了一躬,以示谢意。 与此同时,偌大的礼堂中,已然被雷鸣般的掌声填满。 ps:补昨天的章节,求月票,今天还有两更。 第四百九十六章:论文中致命的缺陷 报告的结束,并不代表这次报告会就结束了。 对于数学物理这种自然科学的成果报告会来说,提问环节才是真正的挑战。 对于许多研究者来说,提交一篇会议论文令人紧张,而回答提问则更难。 因为报告者不仅要回答在场所有人的问题,而且有时候那些提问往往是一些故作谦逊的长篇大论,散漫的自我陈述以及不加掩饰的知识性炫耀。 简单的来说,就是可能会在提问环节遇到一些装β犯。 当然,在徐川的报告会,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 毕竟要论装.咳,要论高级操作,谁能在他的报告会上比的过他? 待到大礼堂中的掌声稍弱,徐川站回了报告台后,拾起话筒重新开口道: “有关强关联电子体系统一框架的报告至此结束,如有疑问,各位请尽情提出,我将竭尽所能解答。” 对强关联电子体系,对物理界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整篇论文中的维度空间概念引入和对应得数学方法。 能掌控这些东西,那么理解这篇论文就不难了。 伴随着徐川的话音落下,大礼堂中,一只只的手臂‘唰’的举了起来。 从前排开始,徐川开始回答问题。 这种报告会,选人自然是随报告者自己的安排来的。 第一个提问的是弗朗克·韦尔切克,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天体物理和粒子物理等领域的研究。 这位大佬提了两个和低维数学理论计算方法相关的问题,得到徐川的完美解答后便坐了下去。 紧随其后第二个是迈克尔·科斯特利茨。 这位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研究方向主要是凝聚态理论和一维/二维物理学。 当徐川示意他提问的时候,科斯特利茨迅速站了起来,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话筒,带着些兴奋和期盼。 “当在拓扑量子材料中引入电子-电子之间的关联相互作用,将会在体系中产生复杂的新奇有序相,但如何在数学上解释这一点,至今依旧是个谜团。” “请问徐教授怎么看到这一难题,它是否有严格的模型与解析解?” 作为研究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的学者,他一直都在寻找一条将拓扑相变和强关联电子体系统一起来的方法。 但遗憾的是,即便是他能够从数学上出发,利用拓扑学研究物理材料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物质,却依旧没能找到合适的路。 而如今,在舞台上这名年轻的学者身上,他看到了突破的希望。 当然,他不知道的是,他所向往和希冀的路,早已被开辟了出来。 报告台上,听到这个问题,徐川顿时就知道了对方的想法。 为拓扑相变和强关联体系建立统一的理论,进而深入研究拓扑量子材料。 这是他前几天都还在忙碌的工作,没想到今天就有人和他想一块去了。 沉吟了一下,徐川开口道:“这是强关联体系中尚未解决的难题之一。统一强关联体系与拓扑物态。” “理论上来说,要将拓扑物态统一到强关联电子体系框架中去是可以做到的,不过这方面我并未深入研究,或许你可以考虑一下杂化混合轨道特征的非平凡多带量子几何方法。” “这条路线如今已经表现出了众多的物理现象,也可以通过数学方法进行解释,或许能将其延伸拓展开来。” 虽说他虽然已经完成了这份理论,但却没法将其明说出来,也没法将自己的论文拿出来讲解。 毕竟拓扑量子材料涉及到量子计算机的研究,重要程度相当高。 但在报告会上,台下的同行学者已经做出了问题,他也不可能一点想法都不说。 听着徐川的回答,科斯特利茨教授陷入了思索中,不知不觉便自行坐了下去。 见状,徐川便跳过了他,继续提问。 而紧随其后站起来的,是cern的主xi戴维·格罗斯教授。 和弗朗克·韦尔切克一样,他同样是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而且从名义上来说,这位大牛还是徐川的祖师爷。 因为他是威腾的导师,理论上来说,和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处于一个级别。 当然,要论在各自领域的影响力的话,格罗斯肯定比不上格罗滕迪克。毕竟后者可是被誉为现代代数几何的奠基者,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 但格罗斯教授的成就并不低,甚至可以说的上很高了。 他是''杂化弦理论''的创立者,是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的奠定者,也是量子色动力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更是公认的现代物理领袖人物。 在当今物理学界,他的地位不说能去争一下前三,但争一下前五应该没什么问题。 这次他过来,一方面是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理论的确在他的研究范畴中。 另一方面则是准备和徐川对接,交流沟通cern和华国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修建合作事项。 cern那边虽然还在争论是否继续修建高亮度lc-lhc强子对撞机,但恐怕希望并不大了。 伴随着华国的崛起,米国和欧盟的日益衰落是必然的。 在经济下滑的周期中,大型强粒子对撞机这种耗资巨大,投入维护都极其麻烦且需要花费海量资金的基础科研设备,重要性显得就不是那么的高了。 当然,今天在报告会的现场,他所提的问题肯定和对撞机无关,只会出于强关联电子体系。 毕竟这是报告会的潜规则,也是对学术报告人的必要尊重和礼仪。 站起身,格罗斯教授思索组织了一下语言后,开口说道:“在论文的第三十一页中,我有注意到你提出的二维状态下强关联电子效应形成的拓扑绝缘体效应。” “该研究首先提出了p+ip激子相的最小连续模型,并提出一个新的拓扑不变量,即手征陈数来刻画该体系的拓扑性质。” “但在二维最小二分量模型中,尽管拓扑激子绝缘相的传统陈数为零,却具有二分之一的手征陈数,报告者能否讲解一下这点?” 闻言,徐川低下头,翻了一下论文:“三十一页吗?” “简单的来说,这种新的拓扑绝缘体是p+ip波函数的激子凝聚形成的,其机制类似p+ip波库柏对凝聚导致了著名的拓扑超导体。” “而拓扑超导的涡旋内会有majorana费米子,拓扑·激子绝缘体的涡旋内会有1/2电荷的准粒子。但不同于p+ip拓扑超导体和陈绝缘体,这种新的拓扑激子绝缘体的传统陈数为零,因此其拓扑性质被课题组新提出的“手征陈数”所刻画。” “此外,p+ip激子的凝聚也会导致面内自发磁化和时间反演对称性的破缺” 徐川的话还没说完,戴维·格罗斯教授就打断了他。 “这些我知道,我想知道的是,你是如何定义强电子-电子互作用会产生一个p波对称性的散射通道的。”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部分理论涉及到了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的小极化子,然而这至今依旧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难题。” 站在台下,戴维·格罗斯望着报告台上的青年,缓缓的说出了自己的疑问。 他的声音并不大,却犹如一记惊雷般在整个大礼堂中炸响,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力。 听着自己这位导师的问题,爱德华·威腾那双墨绿色的瞳孔瞬间凝聚了起来,呼吸也急促了一下。 这是他没有发现的缺陷,甚至整个物理学界都恐怕没几个人有留意到这个极为细微的关键点。 而坐在身边,刚提完问的迈克尔·科斯特利茨教授猛然愣了一下,随即迅速弯腰从放在椅角边的背包中翻出来了论文,找到了论文的第三十一页。 看着论文上的理论和数学公式,他快速的在脑中计算着。 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的小极化子难题,这是们是强相互作用体系中的问题。曾经在20世纪60~80年代被广泛深入地研究。 但随着之后高温超导体等为代表的强电子电子耦合体系的发现,此方面的研究不再是主流。也就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图像统一解决这个麻烦。 他没想到会在这篇论文中找到这个隐藏得极深的点。 而如今,对于这位徐教授来说,这或许将是强关联电子体系统一框架中‘致命’的缺陷。 ps:晚上还有一章 第四百九十七章:人生的第一次漏洞 伴随着戴维·格罗斯教授的提问,大礼堂中很快就变得嘈杂了起来。 不得不说,格罗斯教授提出的问题,对于整篇论文,或者说二维层面的维度空间架构来说,的确是一个致命的缺点。 这是隐藏在论文表面下极深领域的缺陷,在场数百人,尽管提问环节还没结束,恐怕真正留意到这点的人,并不超过一手之数。 “看来今天的报告会,可能会留有一点遗憾了。” 前排的座位上,来自米国的加州理工学院的戴维·普利策教授摸了摸光亮的脑门,感兴趣的盯着那道站在台上的身影。 对于学术界而言,从一篇论文中寻找缺陷和问题,难度比构建起一篇完美没有漏洞的论文要轻易很多。 如果格罗斯没有提出这个疑问,那么在接下来的环节中他也会提出这个疑惑点。 不可否认的是,这位徐教授的强关联电子体系论文对于凝聚态物理的重要性相当高。 但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的小极化子难题依旧是致命的缺陷。 除非他能在今天的报告台上立刻补充完美,否则再怎么样优秀的报告,也终究会留下遗憾。 而他并不认为这名年轻的报告者能立刻就在现场补齐这个缺陷。 毕竟这可是涉及到物理学界最前沿的东西,强相互作用体系。 另一边,爱德华·威腾目光紧紧的盯着台上的徐川,有些替他担忧。 尽管今天的这个漏洞只会对二维空间状态下来的统一框架理论造成威胁。 只要这位学生能在未来的时间中补齐这一块,强关联电子体系的框架依旧会是完美的。 但对于今天的报告会来说,就显得稍有遗憾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一缺陷,直接就打破了他出道以来可以说是‘无敌’的神话。 学术界谁都知道,自成名开始,他所发布公开的论文,几乎都得到了验证,最终均证实了论文是对的。 但今天这个缺陷,却直接隔断了这个近乎‘神话’的奇迹,直接将其拉回了凡人的领域。 原来,他也是会犯错的。 尽管这对于一名学者来说是一件好事,毕竟没有经历过挫折和磨练,怎么锻炼出强大的心态继续往前呢? 但威腾却有些担忧这位学生能否接受这样的打击。 只希望他能在完成今天的报告会后,能继续奋发向前,在经历挫折之后还能创造更伟大的辉煌。 否则对于学术界而言,这将是二十一世纪最大的损失。 哪怕这一纪才堪堪过完五分之一,才堪堪开始。 报告台上,徐川愣在了原地,忽略了台下无数人的目光与窸窸窣窣的讨论声。 在听完戴维·格罗斯教授的提问后,他突然意识到,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并不是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的小极化子难题是致命的缺陷,而是他直接将自己前世的成果引用进了这篇论文中。 在未来的时间节点中,他在完成杨-米尔斯理论存在性与质量缺口后,研究过一段时间的强电统一理论,尽管并未完成,但依旧是做出了一些成果的。 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的小极化子难题就是他解决掉的核心问题之一。 而在目前这个时间点中,这一难题依旧是尚未被解决的麻烦。但他却直接将其引用到了强关联电子体系中的论文里面,当成了一个定律。 这就像是那些寄托于黎曼猜想成立而做出来的数学成果一样。 尽管黎曼猜想已经用计算机进行了数十万亿次的数据检测,没有一个数据是不符合的黎曼给出的公式的。 它也被数学界誉为‘没有证据的事实,不可不成立的猜想’,那些依托于黎曼猜想成立而成立的数学研究和成果,也可以当做定理来看待。 但黎曼猜想终究是猜想,并不是定理。 他如今犯下的这个错误,就像是那些数学家一样。 尽管他的确已经做出来了这份成果,或许在其他人看来这并不是什么事情,只要在报告会上补全这一块就足够了。 但引用这个时代尚未公开,未得到验证的论文,对他而言,却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他很难原谅自己会犯下这种疏浅的错误。 但目前最重要的,还是先对格罗斯教授的提问进行解答。 不管如何,报告会还是要走完的。 深吸了口气,徐川抬起头,对上戴维·格罗斯那双老迈而又深邃的眼睛,带着一丝歉意开口道: “抱歉,这里是我的疏忽。不过对于这个问题,我可以进行解答。” 话音落下。 大礼堂内顿时就传开了阵阵骚动的声音。 惊讶,诧异,不解,疑惑. 各种各样的目光同时落在了他身上,包括依旧在和他对视着的戴维·格罗斯教授,深邃的眼神中也带上了浓浓的困惑。 徐川深吸了口气,向着格罗斯教授点了点头,接着看向站在讲台一旁角落中的工作人员,轻声开口道:“麻烦多帮我准备两面黑板。” 说完,他从报告台上拿起了黑板擦,擦掉了之前在做强关联电子体系统一框架报告时所写的东西。 看到这一幕,如果说其他人依旧泛着迷茫,但正在台下的威腾瞳孔中却泛出了惊愕的情绪。 去年,他参加了在这个国家京城的那一场‘国际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学术研讨会’,在研讨会上,他亲自见证了一场可谓是‘奇迹’的证明。 强关联电子体系的大统一框架,就是在那场奇迹中由这名学生做出来,难道,他今天还要再来一次? 报告台上,徐川并没有理会台下的骚动。 擦掉了黑板上的公式后,他拾起了一支粉笔,在黑板上书写下了一行工整的字迹。 【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的小极化子典型行为理论!】 在这行标题被写下的同时,大礼堂中的其他学者,也像威腾一般,似乎都意识到了什么。 气氛,也瞬间来到了高潮。 ps:总算是赶上了最后几分钟,求月票 第四百九十八章:物理学王座上的又一顶王冠 报告台上,徐川写下了一行标题后便暂停了下来。 他微微转身看向大礼堂中的观众,带着一丝歉意开口道:“很抱歉让各位临时来理解这份新的理论,但我有责任修补论文中出现的缺陷和错误。” “作为补偿,在今天的报告会结束后,我将在南大停留三天的时间。在这期间,涉及到这份新理论的疑难问题,在场的所有人都可以来找我进行交流,我将竭尽所能为大家进行解答。” “当然,在接下来的报告中,我也会尽力放缓讲解速度,尽可能的让大家都听懂。” “ok,接下来我们进入正题。” 说着,徐川转身在黑板上书写下一道数学公式: 【h=p/2m+∑qhwaqaq+∑q(vqaqe^iqr+.)】 “相信各位都能很轻易的理解我写下来的这行公式,也都知道它是什么。” “对于凝聚态物理而言,在二十世纪的最伟大成之一莫过于弱相互作用体系中单电子能带或费米液体理论图像,它为我们研究粒子物理带来了全新的方法。” “而对于强相互作用体系的研究、建立完善和自洽的理论框架是目前凝聚态物理领域的重大挑战。” “因为该体系中电荷、自旋、轨道和晶格等自由度相互竞争和合作,使得体系呈现出各种各样难以事先预测的令人惊奇与赞叹的新物质形态,难以统一理论。” “其中就包括极化子体系。” “极化子就是一种准粒子,最典型的就是离子晶体中被声子云雾所包裹的电子。一般按照极化子的大小分为所谓大极化子和小极化子,前者尺度远大于晶格间距,或者基本上是晶格间距的大小。 “要想完全理解极化子体系,那么必须要” 报告台上,徐川缓缓的开口,从最基础的极化子体系开始讲解。 没办法,要想完全理解他今天的报告,就必须要这么做。 大礼堂中,威腾目光紧紧的盯着报告台,当徐川擦去那黑板上的公式,重新写下第一行算式的那一刻开始,他的视线就已经再也挪不开了,生怕错漏了任何公式,甚至是一个标点符号。 之前心中的担忧,在这一刻已经完全忘却。 脑海中此刻有的,只有那一行行美妙的公式。 对于一名学者来说,最让人兴奋的事情,莫过于此了。 另一边,大礼堂的角落中,跟随着导师陈正平一起过来涨涨见识的南大学子冯审看着台上的那位‘师兄’一脸的懵逼,完全看不懂他在上面做些什么。 “教授,徐师兄.这是在写什么?” 忍了半天,这名新招收没多久的学生还是没憋住开口向着坐在身边的导师询问道。 陈正平没理会他,目光紧紧的盯着黑板,和威腾一样,他同样怕错过了任何的细节,更无心去回答学生的问题。 因为如果不这样做,他都可能无法跟上节奏。 尽管他曾经是徐川的导师,但不得不说,他所带的这位学生,别说数学了,就是在物理学,在他所擅长的凝聚态物理,高能物理领域都已经早早的就超越了他。 与此同时,坐在前排,千禧年科技奖得主斯图尔特·帕金阿教授目光赫赫的盯着报告台,嘴中喃喃自语着,带着一丝兴奋,也带着一丝激动。 “晶格载流子改变的熵变,起源于载流子带来的简并效应吗?电子-声子相互作用居然还会引起声子色散在二倍费米波矢位置的软化,原来如此.还真是不可思议。” 在他的身边,另一名凝聚态领域的教授脸色凝重的开口道:“是啊,从未想过小极化子还能通过这样来进行解释,我们一直寻找的准粒子特征峰,现在看来,方向完全是错的。” 报告台上,徐川依旧在书写着手中的公式,讲解着‘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的小极化子典型行为理论’。 这是他上辈子所建立的理论,尽管这一世还暂未研究关联到这些东西。但对于他来说,遗忘任何东西也不可能遗忘这些知识。 当标题落在黑板上时,那埋藏在记忆深处的理论,便迅速复苏开来。 伴随着他的讲解与书写,上午原本就所剩不多的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当时间来到十二点时,南大后台负责行政的老师有些焦急忧虑的找到了校领导。 “谈校长,您看着已经十二点了,是不是要先用餐?酒店那边的人已经询问了好些次数了。” 看着台上依旧在继续报告的身影,谈绍元想了想,开口道:“你让酒店那边先做好准备,如果这边结束后,立刻上菜。” “至于什么时候结束暂时不确定,如果拖到了一点以后的话,我这边再来想办法。” “另外,你安排人去弄一些小蛋糕或者饼干之类的食品来,先给在场的学者发一份填一下肚子。” 虽然听不懂,但他知道今天这场临时增加的报告内容对于徐川的重要性。 不管是对于弥补论文的缺陷,还是对于报告会的完美度,都至关重要。 当然,更重要的是,这对于物理界,对于今天在座的这些学者来说,这是一场无与伦比的盛会。 尽管并不是完整的强电统一,但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的解释理论,依旧足以将物理学带上一个新的高度。 这个点,让徐川停下讲解先去吃饭,别说徐川会不会答应了,就是他答应了,恐怕大礼堂中这数百的物理学家们也不会答应。 对于一名学者而言,追寻从未踏足的领域,远比吃饭更加重要。 当然,对于南大来说,这种事情还是需要多方面考虑的,毕竟这场会议是面向国际形象的。 作为东道主,再怎么说照顾好前来参会的宾客是应该的。 所以谈绍元思考了一下,决定如果在一点的时候报告还未完成的话,就和这位徐教授沟通一下,看看能不能先暂停一下。 毕竟在场的学者中,有不少年龄都已经超过七十岁甚至八十岁了,如此高强度的报告会,就算是徐川能撑住,这些老一辈的大牛也不一定能抗住。 好在,在临近一点时分的时候,徐川开始收尾了。 “.在关联体系的静态结构,也就是作为动力学演化的初始条件中,其电子态满足定态的schrdinger方程,二晶格部分由体系能量最小值条件得到,两者耦合在一起通过自洽求解得到稳定结构。” “与此同时,反极体系随时间的演化,采用非绝热的动力学方法求解.晶格的运动满足经典的牛顿运动方程:mu,(t)=-k[2u,(t)-un+1(t)-un-1(t)]+2a[+!(t)(t)]+iele(t)[(1)-1]” 报告台上,徐川在最后的步骤中尽可能的去梳理和简化着框架的核心,尽可能的让台下的听众弄懂他的思维。 而报告台下,当听到这一步时,一直端坐着强撑着身体的爱德华·威腾终于放松了下来,靠在了柔软的椅背上,脸上也带上了一丝笑容。 “又一场奇迹,简直是难以想象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在他身旁,诺奖得主迈克尔·科斯特利茨教授盯着台上的黑板看了一会后,才轻声的开口道,像是回应,又像是自言自语:“这会不会是他早就准备好了的?” “嗯?” 回过神来,科斯特利茨笑了笑,开口道:“就像是魔术表演一样,那些能被我们所看到的破绽和细节,都是魔术师故意让观众所看到的。” “而当我们去拆穿这个破绽,试图去否定他的表演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所有的一切都在魔术师的掌控中。那所谓的破绽,亦不过是他为了表演性质而故意让我们所看到的东西。”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毕竟,我很难相信如果不是事先就有准备,有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还是在这种报告会的现场,就完成一个超越性的难题。” “基于含时schrdinger方程和牛顿运动方程,在强关联体系下,基态非简并聚合物中电子极化子与空穴极化子的散射,而是电子极化子与空穴极化子在电场的作用下沿着聚合物链相向运动,体系最终形成一个中性激子态。” “由于电场力与电声耦合之间的竞争,形成的激子呈现了一个正反极化振荡的现象,体系最终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 “这套理论,可对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的小极化子典型行为进行合理性解释。” “额外的报告就到这里,相信以在座各位的学识,要理解这套理论并不困难。” “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的小极化子典型行为理论是一个很有趣的难题,它属于强相互作用的一部分,也属于强电统一理论的部分。” “在接下来的时间中,我希望它能够在强电统一理论和强相互作用领域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人看到,投入到这些领域中去。” 说着,徐川看向了戴维·格罗斯教授,接着说道:“当然,在现在,它应该足够回答格罗斯教授的疑问了。” 台下,戴维·格罗斯对上了徐川的目光,紧接着又将视线挪到了报告台上的那些黑板上,那上面密密麻麻的公式早已经彻底征服了他。 从格罗斯眼神中得到回答后,徐川深吸了口气,接着道: “以上,就是额外报告的所有内容了。在接下来三天的时间内,我将在南大竭尽所能为大家进行解答针对这份新理论所产生的问题,直至没有问题为止。” “谢谢大家的耐心,下午的报告会将继续提问环节。至于现在,先请大家挪步餐厅就餐吧,毕竟时间已经不早了。” 说罢,他面向大礼堂微微鞠躬,以示感谢。 而就在这一刻,大礼堂中,洪水般汹涌的掌声,如浪潮般一波接一波,持续良久。 哪怕是徐川已经离开了报告台,看不见了背影,掌声依旧在持续着。 对于今天坐在这里的所有人而言,这是一场物理学上的奇迹,带给了他们前所未有的震撼。 强相互作用与强电统一理论的突破,谁也没想到会在这里见证到。 甚至,更有可能是临时的想法,临时的演绎。 当然,更多的人更愿意相信,早在此之前,相关的理论已经完善了,今天只不过是拿出来而已。 但不管如何,从今往后,物理学领域的王座上,将再添一顶辉煌的王冠。 而今天的故事,也将随着时间永远的流传下去。 报告台后,徐川沿着后门走出了大礼堂,朝着自己的办公室走去。 身后,他的几名学生快速跟了上来。 “教授,您今天在报告上的表现,实在太棒了!”最先开口的自然是徐川的小迷弟小粉丝容新霁,他气喘吁吁的从大礼堂中追上来,快速的追上徐川后,脸上带着崇拜的表情说道。 “对啊,我一开始还以为这次的报告会有一些小小的缺陷,没想到教授你这么猛,直接在现场就解决了!” 随即,几人唯一的女生殷诗也满眼的星星的跟着说道。虽然她不是物理专业的,听不懂今天的报告会,但她知道,自己这位导师在报告会上又干了一件惊天动的事情。 听着几名学生的夸赞,徐川笑着摇了摇头,开口道:“伱们谁去食堂帮我打点饭菜送我办公室?” 听到这话,几名学生都愣了一下。 “教授,您不去酒店参加中午的宴会吗?” 徐川摇了摇头,道:“你们去就好了,我这边还有一些其他的事情。” 或许对于其他人来说,当他完美的证明了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的小极化子难题后,这件事就已经得到了解决。 而今天的报告会,尽管一波三折,却无疑更添加了话剧性和传奇性。 但对于他来说,今天的报告会却并非那么的完美,他上传到arxiv上和即将投稿出去的论文,也需要经过修改。 或许这些事情并不需要他现在就去做。 但至少,他需要在今天记住自己犯下的这个错误。 (本章完) 第四百九十九章:热闹的物理学界 伴随着上半场报告会的结束,相关的消息很快就在物理学界传开了。 中午休憩时分,不少会年轻一点参与了这场报告的学者,纷纷将自己拍摄下来的视频和图片传递到了不同的网站上。 国际知名物理论坛physicsforums上,上半场报告会相关的视频和图片,尤其是戴维·格罗斯教授提问的那一段,更是被众多的物理学家们标记成了热点,引起了众多的讨论。 【听说那位徐教授的论文被找出了缺陷!】 【真的假的,他居然也有出错的时候??】 【他的论文那么多,你说的是哪篇?】 【物理学的还能有哪篇,就今天开报告会的那个,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听说被戴维·格罗斯教授找出了问题。】 【楼上的消息已经过时了,缺陷是真的,但又不完全真!格罗斯教授的确找到了论文的缺陷,但是那位徐教授后面直接在现场给解决了!】 【瓦特发?现场解决?这么猛的吗?】 【对,而且那个缺陷,还是涉及到强电统一理论方面的。】 【强电统一?】 【一部分,而且还不知道是不是正确,不过那位徐教授表示他将连开三天的讨论会,来进行验证。】 physicsforums是物理学界较为出名的论文之一,不少国内外的物理学家都有在这上面注册账号和发言讨论交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官方组织也会在上面建立账号发布一些新闻消息扩大影响力什么的。 因此,这个论坛上的讨论,基本上可以反应出一件事情在物理学界的热度。 老实说,一开始的时候,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理论讨论度在论坛上并不怎么高。 尽管它的难度极高,在物理学上的地位也足够,但论文对于普通学者来说并不怎么友好,大部分在论坛上讨论的学者都很难看懂。 论坛上相关的讨论也只是限于一些吃瓜方面,但它涉及到强电统一理论后,热度就开始飙升了。 毕竟涉及到强电统一理论,能在这个论坛上水的,基本都能聊上两句。 另一边,热议的不只是专业的学术性论坛,还有一些社交网站。 即便绝大多数人可能连强关联电子体系到底是什么都没听说过,但强电统一,或者说强弱电三力统一这一数学界的史诗级难题大部分的人都还是听说过的。 毕竟这实在太出名了。 当然,相对比专业论坛上更加理性一点,更注重问题本身一点的交流讨论,大众网友们的反应就基本不在问题本身了。 【听说了吗?那位徐教授统一强电理论了?】 【什么鬼?又是他?】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已经解决了掉了两个千禧年难题来着。】 【这也太可怕了,这样下去,全世界所有的数学物理难题会不会都会被他一个解决掉?】 【是我疯了还是他疯了,亦或者整个世界都疯了?】 【看了那个视频,但是听不懂,我只想问问,这个很厉害吗?】 【废话,你都听不懂了,能不厉害吗?】 【我觉得要是他能将这个理论讲的我都能听懂,那才是真正的厉害。】 【.】 网络上,相关的热度在不停的发酵。 而现实中,强关联电子统一框架理论的报告会,也在南大的组织下稳定有序的完成了。 相对比上半场来说,下半场在场的物理学家很明显对徐川在报告会上完成的“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的小极化子典型行为理论”更感兴趣。 下午的提问也基本都和这份理论有关系。 这很正常,一方面它是一份全新的理论。 另一方面则是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涉及到了强电统一的部分领域。 对于物理学界而言,强电统一理论是所有物理学者在这个世纪追求的终极梦想之一。 虽然后面还有个引力,但对于如今的物理学来说,统一引力在这个世纪可以说基本没有任何的希望。 所以退而求其次,在数学上统一强弱电三力就是二十一世纪所有物理学家的梦想。 如今这个梦想已经看见了一丝希望,如何能不让人激动? 尽管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在强电统一领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它已经打开了一个通向目标的缺口。 沿着这条路线继续探索,比以前毫无方向的乱钻无疑更有希望。 报告会开完,徐川借着南大的场地针对‘小极化子典型行为理论’和‘强弱电三力统一’继续做了一场针对性的讨论交流会。 中途虽然有很多学者因为各种事情而离开了,但前来参加报告会的物理学家们,至少有一半以上依旧留下来了。 有的留了一天,有的则是三天都在。 而除了这些远道而来的物理学家们外,还有很多国内原本没来参加这场报告会的学者,也纷纷搭乘高铁飞机赶了过来。 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下的小极化子典型行为理论,为强弱电三力统一开辟出了一条道路,这就足够值得所有物理学家期待和跑一趟了。 这三天的时间,除开探讨小极化子的典型行为理论外,徐川也听到了不少物理学家对于强电统一理论的疑问和想法。 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他也没藏私,倾心和前来与他讨论的学者交流着。 强弱电三力统一,不仅仅是这些物理学家们的梦想,也是他的梦想。 只是这条路并不是那么好走的。 毕竟如果容易的话,也不至于如今的物理学界众多的物理学家都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转了。 各种各样的猜想和理论都有,但一条可以突破的路却始终都没有找到。 没办法,在强弱电三力统一前,物理学界还有一个‘基础’的门槛需要解决,那就是‘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缺口’难题。 这个数学界的千禧年难题挡在三力统一的前面,就像是一个守着宝藏的雄狮,不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说连强弱电三力统一的门槛都摸不到。 而这种顶尖的世纪难题,对于徐川来说,哪怕他具备了解决优势,也并不一定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 不同思维火花的碰撞,才能诞生更多的灵感和思路。 三天的时间并不算长,很快就在交流中过去了。 而伴随着众多的物理学界的离开,南大的校园恢复了以往的安宁。 虽然来来往往的学子依旧热闹,但对比起前几天几乎能在校园中随意看到那些顶尖物理学家们的盛况,还是要清冷不少的。 熬了两天夜,将‘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的小极化子典型行为理论’论文赶出来后,徐川整理了一下,将其和‘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理论’论文一起投给物理界的四大期刊之一《物理评论快报》。 这是物理学最顶级的期刊了,影响因子仅次于《物理学报告》。 后者的影响因子高,是因为它是一篇综述。这个期刊主要发表那些对物理学领域中重要问题的研究概述。 这份期刊正常情况下一般是不接受投稿的,登刊的文章通常是由期刊邀请那些著名物理学家对某一领域的研究进行全面地概括,阐释和总结。 所以它的影响力才大。 至于《物理评论快报》,则是正常投稿期刊中no1,如果地位比较的话,大概和数学领域的《数学年刊》差不多。 将两篇论文投出去后,徐川就没有再管这个事情了。 不过他虽然没管,但物理学界的浪潮才刚刚开始掀起。 arxiv上,一篇又一篇的论文开始疯狂爆发。 不得不说的是,如今的理论物理界,真是个能闲出水的地方。 上一次徐川找出惰性中微子的存在痕迹,顺藤摸瓜探索背后的暗物质与暗能量时,arxiv上也是这样,各种相关的论文一篇又一篇的刷屏。 这一次也一样,强相互作用和强弱电三力统一的痕迹,再度让理论物理学界高潮了。 那些普通的物理学家们,一个个的都在抓紧时间写论文,然后抢时间发到arxiv上占坑。 没办法啊,那些站在顶峰的大佬们直接将所有能占的地方差不多都占完了。普通的理论物理学家,想要水一篇逻辑完善经得起初步推敲的论文,难度之大,简直催人泪下。 只能说,理论物理界再不出点新东西,那些大学生研究生水毕业论文的地方都快没了。 ps:昨天加班到凌晨一点,所以没来得及更新,抱歉,各位读者大大,今天晚上先补一更。 第五百章:CERN那不切实际的想法 报告会落幕,翌日,南大徐川的办公室外,专门从欧洲那边赶来的戴维·格罗斯教授和爱德华·威腾两人敲了敲门,走了进来。 别的的物理学家基本都回去了,不过他们两人还有一些其他的事情需要和徐川沟通,便多待了一段时间。 “导师,格罗斯教授。” 看到来人,徐川笑着起身打了个招呼:“喝点咖啡还是茶?” “咖啡。” “茶。” 格罗斯和威腾分别要了点不同的饮品,徐川点了点头,笑着让助理去冲泡。 “说起来,cern现在怎么样了?” 助理端上咖啡和茶后,徐川坐在沙发上和两位教授聊起了闲话。 当然,从今天的目的来看,这其实也不算是闲话。 毕竟威腾和格罗斯今天过来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初步和华国这边做一个针对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修建的合作交流。 本来这种交流应该开一个正式会议的,不过徐川觉得麻烦,就没搞这种。 一方面是他本身就是华国大型强粒子对撞机项目的总负责人,另一方面则是这也只是初步的交流。 如果能确定意向,后续肯定还会有专门的人员进行各种细节沟通的。 所以他也没喊其他人,就在自己的办公室中和戴维·格罗斯主xi进行了这场可以说是决定高能物理未来命运的交流。 端着咖啡喝了一小口,格罗斯微微摇了摇头,开口道:“并不怎么样,lhc的升级是否进行目前依旧在争论不休,欧盟各国都在想着减少投资。” 老实说,这位cern的主xi还是偏学者性质更多一点。 他这一开口,就直接暴露了cern的情况,也暴露了自己对于高能物理界未来的担忧。 换做是一名其他的政ke来,不管有的没的,先吹嘘一顿,尽力的扩大自己的优势,从这次交易中获取到更多的利益再说。 当然,也有可能是cern那边已经商议好了,这次只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 不过这样的交流,也更对徐川的胃口一些。 笑了笑,他开口道:“正常,米国和欧盟如今正处于经济衰落的周期,相对比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这种基础科研设备上投资,他们更愿意将钱投入到可控核聚变的研究上。” 对于这个结果,徐川并不意外。 尽管一项划时代的新技术出现往往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沉淀和牵引发展。 但不可否认的是,自从他带领团队成功的实现可控核聚变技术后,整个世界的局势就已经开始了猛烈变化了。 原本就还处于经济衰落周期的时代,还要挤出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可控核聚变领域中,这势必会严重挤压其他科研项目生存空间。 尤其是大型强粒子对撞机这种短时间内很难带来收益,甚至无法维持收支平衡的基础科研设备。 这种情况下,lc-lhc高亮度对撞机甚至是现在的升级被砍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说起可控核聚变,格罗斯抬起头看了眼眼前这位年轻人。 他是真的不知道这个在他看来年轻至极的学者,到底是凭借着怎样的智慧解决掉可控核聚变中的各种难题的。 毕竟这可是被认为是‘永远的五十年’的技术,甚至不少的科研人员认为在二十一世纪根本就不可能实现这项技术。 虽然很想问一下,不过他也知道关于这方面的技术问题,对方是不可能回答的。 思索了一下,他开口道:“聊聊对撞机吧,如果华国需要cern的支持和帮助的话,你们准备怎么做?” 听到格罗斯的话,徐川笑了笑,正式进入交流沟通的时候,这位老教授无疑是站在cern那边的。 “你们准备怎么做”的言外之意,就是华国能付出些什么,从cern手中交换到cern的技术储备,优秀材料、仪器设备、人才等等。 不过在这方面,他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 笑了笑,徐川轻松的开口道:“相对比你说的,我更想说的是,在对撞机方面cern能付出些什么,来换取在华国修建的对撞机中的成员国席位。” “就像是华国目前在cern的地位一样,每年提供对应的科研资金,获取到对应的工作岗位、研究任务、技术成果等东西。” “而不是说,我们再付出些什么东西,来从cern手中获得技术。”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老实说,修建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技术我们其实早就已经储备好了。” “之所以愿意和cern与其他国家交流分享,一方面是因为在对撞机方面有一部分的技术cern的确更加优秀。” “而另一方面则是我更愿意看到,全世界所有的物理学家甚至是所有的国家联合起来,一起去探索基础科学的发展,以及那些更遥远的未来。” “如果不是这样,我相信,我们完全有足够的能力关起门来自己独立进行研究。或许这样做会让我们前进的脚步更慢一些,但我想我们是有能力做到的。” 既然已经正式开始了沟通,他自然会更多的站在国家和自己的立场出发。 cern那边的技术和一些应对的设备的确很重要,但对于华国修建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来说,也并不是缺少了就不可。 听完徐川的话,格罗斯摇了摇头,道:“这种合作方式,恐怕cern的理事会很难答应,在基础科学的研究领域,老实说华国差的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对于cern来说,利用技术来换取类似于华国目前在cern的成员国席位,恐怕没几个国家会同意。 哪怕他们已经衰落了,但也只是相对而言的。 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不是cern看不起人,而是华国目前差的的确很远很远。 哪怕是有眼前这位这样的学者在,也无法磨平所有的差距。 徐川笑着问道:“那cern那边的想法呢?” 关于基础科研领域的差距,这点他肯定是知道的。 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华国在科学与科技的发展方面落后于主流国家。 尽管在应用和工科等方面,他们已经逐渐的追上了那些西方国家的脚步,但在基础科学领域,落后的的确不止一星半点。 其他的不说,光是教科书和名人墙上那些被历史铭记的学者和图片,几乎就很难从上面找到华国学者的名字。 不得不说,在这方面,华国的确还需要更加努力。 而修建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以及引入其他国家的学者,目的也就在于此。 掌控对撞机这种基础科研设备,吸引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在此基础上形成国际科研中心,再培养属于自己的人才。 尽管这是一条很漫长的时间线,但如果想要发展,在如今这个时代又只能这样去走。 对面,戴维·格罗斯开口道:“理事会那边的要求是交易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技术,开放实验室和知识转移政策。” 闻言,徐川想都没想就直接摇了摇头:“开放实验室和知识转移政策这个要求可以,但是交易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技术不可能。” 开放实验室和知识转移政策这两个要求很正常,cern目前就是这样做的。 这种基础科学领域的东西,不面向成员国开放这些,也很难有所发展。 但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技术,想都不用想,这是不可能谈的东西。 超导材料是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核心之一,cern想交换这个目的无非就是可控核聚变。 但在这方面,华国已经掌控了优势,怎么可能在一个无关紧要的部分让出去核心技术。 他不可能答应,高层那边更不可能答应。 如果是拿低纳米的光刻机或者说高精度的工业母机来换,他倒是可以考虑一下。 但就cern手中掌控那些东西,重要程度还远远不够。 对面,戴维·格罗斯教授叹了口气,苦笑道:“如果是这样,恐怕理事会那边很难同意达成合作。” 徐川:“老实说,我觉得伱们现在并没有弄清楚情况,” “这将是世界上第一台百万亿,甚至是千万亿级电子伏特能级的大型对撞机。” “虽然华国的确需要cern的技术支持,用以优化对撞机技术,但并不是一定完全需要。” “以我们现在的能力,完全能够自主的修建一套完整的对撞机,尽管它可能在某些功能方面弱一些。” “现在的情况是我给你们机会,让你们一起参与进来做这件事。而不是我们求着cern加入进来,更别提还需要我付出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技术了。” “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尽管他很希望国内修建的这座大型强离子对撞机能够取代cern成为新的世界物理圣地,但一些涉及到底线的问题,他是不可能同意的。 如果cern拒绝的话,大概率要在这方面开启新的pk和竞赛了。 而老实说,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竞争,华国真没有任何的优势。 一旦恶性竞争形成,国外的顶尖大学全面拒绝华国的留学生,这对于目前的他们来说毫无疑问是场灾难。 所以徐川选择了在中间尽量去撮合一下双方。 温水煮青蛙,慢慢的一点一点的将基础科学的中心从西方国家转移到华国来。 闻言,戴维·格罗斯主xi沉默了一下。 一旁,一直没说话的爱德华·威腾耸了耸肩,插口说道:“我早就说了这种交易不切实际,理事会那群蠢货非要你拿出来说,简直是在浪费时间。” 徐川看了眼自己的这位导师,思索了一下,看向格罗斯开口道:“我知道cern背后的那些成员国在想些什么,但是这很显然已经不在公平交易的范畴内了。” “我很欢迎所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加入大型强粒子对撞机项目,一起来推进基础科学的发展与前进。” “文明与科学的进步永远都不是单独的某个个体能支撑起来的,它需要无数人为之努力。” “但如果你们想要利用这个来获得点额外的东西,我只能劝你们放弃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 “如果你们非要在这点上僵硬着不放,我只能很遗憾的告诉你们,这次的合作是无法达成的。” 顿了顿,他接着道:“当然,即便是无法与cern和各国合作,我们也很欢迎各国的物理学家前来这里做研究。” “包括对撞机的使用和实验项目,只要提交的实验项目可行,具备研究价值,完全是可以通过审核获得项目支持的。” “只不过你们也应该很清楚,如果是这样,其他人所能获得的机会,相对而言会更小。” “现在我还在与你们进行谈判的基础,就在于cern手中的确有着可以帮助我们修建和优化对撞机的技术,这是我们需要的。” “而cern能获得的,是成员国的席位,以及更多的工作岗位、研究任务、技术成果等东西。就如同现在的华国在cern中一样。” ps:晚点还有一章,求月票。 (本章完) 第五百零一章:为犯下的错误买单 办公室中,气氛安静了下来。 对于戴维·格罗斯而言,徐川开口说的这些东西,尽管从个人的角度上来看说都很有道理,但却完全达不到cern的期望。 或者说,达不到cern背后成员国的期望。 尤其是米国,米国更迫切的希望在可控核聚变技术获得突破。 毕竟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出现,已经打破了国际社会勉强维持着的脆弱秩序。 要知道,能源,对于人类文明,或者说对于任何文明来说,都是社会,科技发展的先决条件。 纵观古今,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能源,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娱乐,都要直接或间接地消耗一定数量的能源。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支柱之一。 能源相当于文明的血液,它驱动着文明的脚步。现代化程度越高的城市对能源的依赖越强。 而这一先决条件如今已经被打破了。 对于一个国家,或者说一个文明来说,如果能源的问题得到解决,可以说一切来自于生产力不够而产生的矛盾都将得到解决。 可控核聚变的实现,正在带来这样的改变。 在这一领域,一直以世界警察国际老大自居的米国如果无法在短时间内跟上脚步的话,那么它的地位下降是必然的。 但对于米国来说,这是无法接受的变化。 所以相对比欧盟来说,米国更迫切的希望在可控核聚变技术上有所突破,以继续维持自己的地位。 而这一次cern理事会的交易,无疑有米国的插手。 当然,cern的其他成员国,同样希望能藉此从华国手中获得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技术,或者说一批材料。 思索了一下,戴维·格罗斯将这一想法说了出来。 “交换一批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么?”徐川询问了一句。 格罗斯主xi点了点头,道:“对,如果能获得一批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我有更大的把握说服理事会。” “当然,抛开技术交易外,cern可以通过额外支付部分资金来购买这批超导材料。” 闻言,徐川思索了起来。 cern希望获得一批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这大概就是这次交流的最后底线了。 至于他们需要这批超导材料的目的,自然是和可控核聚变技术有关。 这是双方都心知肚明的,只是没有说穿而已。 思索了一下,他觉得这个条件并非是不可行的。 对于可控核聚变技术而言,高临界磁场的超导体是必备材料,但并非没有替代品。 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在磁场强度方面有优势,但也有一些低温超导材料能做到这个级别的磁场强度。 只不过在导热系数、临界电流密度、叠加磁场等方面有所差距而已。 如果通过扩大化核心聚变堆,进行叠加磁场控制的话,也不是做不到约数等离子体。 他并不担心欧盟拿到这批材料后就能在可控核聚变技术上有所突破,因为还有另外两个关键的因素在制约。 一个是高温等离子体湍流的数学模型、这个是约束聚变堆内部等离子体运行的关键。 另一个则是第一壁材料了,这个更是难搞。 如果说高温等离子体湍流的数学模型集欧盟那些顶级数学家的能力还有希望做出来的话,第一壁材料这个就难度极大,短时间内根本没有可能。 要知道第一壁材料这个,他们也是碰运气才碰出来的。 在核心材料制造技术不泄露的情况下,哪怕是拿到了原材料,想要逆向出来,也很难做到。 所以交易一批高温铜碳银复合材料给cern也不是不行。 而且cern手中掌握的技术,也不是他所说的可有可无。 其他的不说,cern手中掌握的高能和粒子探测器储备技术,他是需要的。 因为这项技术涉及到对暗物质的观测。 前世他是通过高亮度lc-lhc对撞机观测到暗物质的,而高亮度lc-lhc对撞机的修建就在2025年,这足以说明现在的cern手中就掌握了对应的高能和粒子探测器储备技术。 毫无疑问,这是他,也是华国需要的。 只不过买卖嘛,不能透露出自己的意图,就像是在古玩街上买东西一样,你第一时间询问的目标最好不要放到自己想要的那件东西上一样。 要是让cern知道了自己手上有他们迫切需要的东西,绝对会坐地起价的。 不过现在,交易一批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换来cern手中掌握的高能和粒子探测器储备技术,还是值得的。 而在确定了这一项交易能够达成后,这位cern的主席,脸上的神情也放松了不少。 虽说他今年下半年就要退下cern主席这个位置了,任职期限到了,但他的确是心系着物理学的。在任期间不仅促成了华国加入cern成为会员国,更是为后续cern与华国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初步的搞定了和cern那边的合作后,送走戴维·格罗斯和爱德华·威腾后,徐川返回了办公室。 “汤然,这里有一份书籍和论文清单,麻烦你去购买一下。” 办公室中,徐川喊来了自己的助理,将手中的从笔记本上撕下来的纸张递了过去,上面是他列出来的书籍名字和论文清单。 处理好了报告会和cern那边的事情,现在是时候处理他自己的错误了。 在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论文中引入了未公开的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的小极化子理论,这是他犯下的错误。 或许对于别人而言这并不算什么,但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个不该犯下的错。 因为科研始终都必须是严谨的,哪怕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的小极化子理论是他亲自做出来的成果,也不应该犯下这种初级错误。 而犯了错,自然就得接受惩罚。 他以前教导学生的时候,对于学生如果犯了错亦或者没有达到目标要求,惩罚手段之一就是列一份书籍清单,规定在某个时间内看完,然后再来进行考核。 他自己也不例外。 或许看书对他来说并不算什么惩罚,但毫无疑问,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完规定的书籍,需要他将所有的空闲时间都投入进去。 而且后续的考核,也不是那么容易通过的。 汤然接过纸张,好奇的瞟了一眼,干净整洁纸面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各种《》在内的书籍,一行就有两三本,而这一张纸,差不多直接写满。 粗略估计一下,这书籍数量恐怕足足几十上百本。 虽然有些讶异为什么突然买这么多的书,不过汤然也没多问,只是开口道:“教授,这些书籍买回来后是送到办公室还是您的别墅那边去?” 徐川想了下,道:“三分之一送到别墅,三分之一送到这边的办公室,剩下的三分之一送到星海研究院那边去。” 他接下来的时间,差不多也就是这个样子。 汤然点了点头:“那有规划吗?比如哪一部分送去别墅,哪一部分送到办公室?” 徐川:“按照表单顺序来吧。” 顿了顿,他打量了一下汤然,目光落在了她那弱小的胳膊上,想了想后开口道:“这么多的书籍和论文资料,你和吕玲怕是都搬不动,找两个男同志帮忙搬一下吧。” 要是学校给他配个男助理就好了,这事就可以直接丢给男助理去干。 全是女助理就是这点不好,在日常工作中,如果遇到这种需要干体力活的工作,女同志几乎就很难干的来了。 汤然笑了笑,道:“放心吧,教授,我会处理好的。” 徐川点了点头,也没多想,将采购书籍和论文的工作交给助理后,就离开了办公室。 ‘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理论’的报告会圆满落下了帷幕,在顺带解决了与cern那边的合作后,他终于有时间去一趟川海材料研究所了。 而在那边,改进型超导材料的测试结果还在等着他。 第五百零二章:改进型超导体的反常特性 打了个电话给郑海,徐川坐上车从南大迅速赶往川海材料研究所。 原本计划花费两天的时间就能解决掉报告会的,结果中途出了点意外,导致时间延长了好几天。 这会他已经有点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改进型超导体的检测结果了。 毕竟这份新材料,关系到的技术可不止一种。 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空天发动机技术、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修建,这些前沿科学设备的性能,都和改进型超导体的超导性能有关系。 尤其是临界磁场,更是这几种技术的核心点。 川海材料研究所,徐川敲了敲大师熊樊鹏越办公室的大门,随即也没等里面传来回应,便推开虚掩着的门走了进去。 办公室中,樊鹏越刚想开口喊一句‘请进’,大门就被推开了。 看到来人,他愣了一下,随即快速站了起来,笑呵呵竖起了大拇指开口道:“小师弟,牛哇,现场解决缺陷,碉堡了。” 很显然,他虽然没有去南大,但也关注了这两天的报告会。 毕竟他也是陈正平院士手下毕业的材料物理学博士生,这种前沿的报告会,肯定是会关注的。 更不用说,这次的报告会,报告者还是他现在的老板呢。这不刷一波好感度,不就错过了这么好的机会嘛。 只是他没想到的是,这波马屁属实是给拍到了马腿上。 徐川轻轻的摇了摇头,很显然对这个不感兴趣,他跳过这个话题问道:“改进型超导材料的测试结果出来了吧?具体情况怎么样?” 闻言,樊鹏越笑了笑,从抽屉中抽出了一份事先就准备好的报告,递了过来,道:“检测已经做完了,报告也早准备好了,你看看。” 徐川走上前,接过测试结果翻看了起来。 一项项的数据,以及各种电镜结构扫描图,光谱分析图、分子晶体结构图等各项测试报告从他眼中划过。 【kic断裂韧性测试数据:】 【.】 【导热系数:591.3w/m·k】 【临界温度(tc):127.3k】 【临界磁场(hc):在127.3k下,临界hc为40.71t;在77.5k下,临界hc可达44.55t,最高可达46.68t】 【临界电流(ic):在127.3k超导转变状态下为,5092a/mm2,最高可达5723a/mm2】 【临界电流密度(jc):】 相对比上一次匆忙测试出来的数据,在这几天的时间中,川海材料研究所对改进型超导体进行了重复且详细的测试。 无论是常规性能还是超导性能,都得到了最详细的指标。 虽然和第一轮的数据略微有些出入,但数差并不大,完全不影响性能。 “不错,辛苦你们了。” 看完手中的报告,徐川满意的点了点头。 从测试数据来看,完全符合他预期的要求,甚至在韧性和临界电流等方面,比他想象中还要优秀一些。 有了这份改进型的超导材料,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和空天发动机这两项技术就有了足够的基础了。 “临界磁场的提升的确很优秀,差不多快翻了一倍了。不过说起来,你弄这么高的强磁场超导体做什么?” “如果是商业化设备的话,哪怕是核磁共振设备,寻常的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也足够了吧?” “为了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吗?”办公室中,樊鹏越看着徐川有些好奇的问道。 相对比他们之前研究的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这种改进型的超导体,其实改变的也只是临界磁场而已。 而临界磁场虽然提升了,但对于大部分设备来说,正常情况下根本就用不到这么高的临界磁场。 不过他倒是知道这位小师弟在主持国家的大型强子对撞机的修建,或许是为了这个准备的? 徐川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看着手中的报告,他反提问道:“你注意到这份报告中的奇怪地方了吗?” 在手中的报告文件上,他留意到了一项很有意思,也很奇怪的数据。 樊鹏越好奇的问道:“哪里奇怪了?” 徐川抬头看了他一眼,回道:“相对比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来说,这种改进型超导体的临界电流的强度降低了,临界磁场的强度反而提升了,你们难道都没注意到这个点吗?” 对于超导材料来说,因为零电阻的特性,材料本身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通过更高的电流来实现高电流密度,进而产生更强的磁场,这是超导材料强磁场的核心机理。 无论是低温超导材料,还是高温超导材料,亦或者混合超导磁体,其机理都是源于此的。 但在这种改进型的超导体上面,临界电流和临界电流密度都降低,但临界磁场强度却提升了,这一现象,明显违反了常理。 这一数据,极大的引起了他的好奇和兴趣。 理论上来说,这种现象不应该出现。 但事出反常必有妖,既然它打破常理出现了,就意味着背后有着一套完整的机理在支撑它的出现。 而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意外发现,说不定就能极大的促进科技的发展。 就像是青霉素的发现一样。 1928年,伦敦的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教授在度假回来后,发现他实验室中的一个培养皿上有霉菌生长。 这原本意外污染的结果,如果是其他学者,可能面对这种结果只会皱着眉头直接将培养皿扔掉。 但弗莱明教授在仔细的观察过后,发现这种霉菌周围的区域竟然没有任何其他的细菌。 因此,医学界最伟大的产品之一,被誉为‘奇迹之药’的青霉素诞生了。 虽然如今它已经逐渐退出了舞台,但近百年来,它防止了数百数千万人死于感染和疾病。 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它功不可没。然而本身却诞生于一场意外。 所以徐川一直都相当重视实验过程中那些可能存在价值的意外线索。 如果不是这样,改进型超导体也不会被发现。 不过对于这种事情,大师熊樊鹏越有不同的看法。 他耸了耸肩,开口道:“是很有意思,但材料研发过程中有意思的现象多了去了,我们不可能每一个都研究。” 对于材料领域来说,越是深入,你越会发现各种奇特和反常的现象。 如果要完全解释这些东西,恐怕所有人的精力都投入进去都不够。 徐川笑了笑,没有在意:“那你就当成我在为了大型强粒子对撞机而研究一种强磁场的材料吧。” 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和空天发动机的研究是国家重点保密项目,虽然川海材料研究所是他的,这位大师熊也值得信任,但他也不可能将这种新材料的用途透露出来。 哪怕是再过段时间,川海材料研究所就会参与这两个项目。 但现在终究是还没有签订保密协议与合同,只能算是外人。 随意解释了一下,他低下头重新翻阅研究了起来。 或许对于其他人来说,这种新奇的现象不算什么。但对于他来说,不错过任何有意思的东西,是必要的精神。 而且老实说,他隐隐约约的觉得,这种反常的现象,背后似乎隐藏着很重要的东西。 可能比改进型超导体本身更加重要。 翻阅了两遍手中的报告,一时半会也找不到什么突破后,徐川将手中文件卷了起来,拿在手中。 “这份检测报告我就先带走了。另外,将改进型超导体的详细生产资料给我一份,我有用。” 樊鹏越点了点头,道:“这个我已经准备好了。” 说着,他从抽屉中摸出了硬盘,递了过来:“你要的资料都在里面。” 跟了徐川这么久了,他自然也知道这位小师弟的一些习惯,所以早早的就做好了准备。 徐川接过硬盘,顺手塞进了口袋中。 虽说对改进型超导体产生的这种反常的奇特现象很感兴趣,但他暂时也没时间去深入研究这事。 如今改进型的强磁场超导材料已经完成,是时候先去星海研究院那边推进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了! 推个老作者的书:《我在高武肝经验》, 万米高空上,庞大的龙形虚影在游弋,发出阵阵高亢龙吟,龙威震慑天下; 深渊海,形如小岛的巨鲸兽皇掀起无尽风暴,引发惊天海啸; 无尽之森,一头碧眼金睛兽仰天长啸,数之不尽的凶兽席卷而出,形成恐怖兽潮! —— 高武世界,以武为尊,强者至上 方源无意间降临此界,身怀熟练度系统,只要不断练习就能提升熟练度, 于是他开始疯狂肝经验,将一门门功法和武技肝到满级。 —— 数年后, 青岩城上空,面对无边无际的兽潮,方源化身千米巨人,一手镇压兽潮,一手掐住灭世巨蟒的脖子,质问道:“听说你要血洗青岩城?” —— 第五百零三章:小型化聚变堆的探索研究 带着改进型超导体的详细生产资料,徐川迅速赶到了星海研究院中。 正在办公处理着日常事务的温远航看到他出现后很明显的愣了一下,眼神中透露着你怎么在这里的疑惑。 毕竟按照他的了解,这会这位不应该还在南大那边忙碌着报告会相关的事情吗? 不过很快他就反应了过来,脸上带上了温和的笑容,放下了手中的笔站起身去泡茶。 “徐院士今天怎么有时间来这边了?” 一边从抽屉中翻出珍藏的茶叶,温远航一边笑着问道。 事实上,自从星海研究院成立以后,除去开始的那段时间,这位过来安排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工作和目标后,后面几乎就很少出现在这边了。 虽然不是很清楚这位到底在研究着些什么东西,但以他的级别,整个星海研究院也没有人敢去过问。 徐川笑了笑,道:“那边的研究做完了,该开始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发展了。” 温远航端过来一杯清茶,笑道:“恭喜徐院士又解决了两个世界级难题啊。” 作为上面安排过来辅助星海研究院展开科研工作的行政人员,他关注的重点自然是在徐川身上,对于这位的研究和动向,自然很清楚。 徐川笑着摇了摇头,道:“说起来,星海研究院这边各蔀门的工作进展如何了?” 温远航:“目前各蔀门都在按部就班的展开研究,能源研究所的方向主要是二代氚氦三可控核聚变和小型化聚变路线,以及部分电池领域。” “航天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您在年轻提出来的‘空天发动机’,目前正在设计相关的构造图。” “信息和材料那边” 简单的对于星海研究院四个蔀门的工作做个汇报,温远航笑着道:“这些都有简要的记录文件,等会给您送过去,您看看有哪些需要改变的工作。” 微微顿了顿,他突然想起了什么,接着道:“哦,对了,还有件事。” 徐川:“怎么了?” 温远航笑着道:“能源研究所那边根据您以前留下来的研究资料,造了个小型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这个月才完成,正在做调试和测试,您要不要去看看?指导一下?” 闻言,徐川有些讶异,好奇的问道:“这么快吗?” 虽说小型化可控核聚变装置的修建是他部署下去的工作,不过这个制造速度快的有点超乎他的预计啊。 星海研究院是去年十月份左右成立的,满打满算到现在还不到五个月,扣除掉前期的那些准备工作之类的时间,真正投入工作的,可能就三个月左右。 三个月的时间,造一台小型的核聚变核聚变反应堆出来,这效率,有点高啊。 温远航点了点头,笑着说道:“主要是您之前打下来的基础,他们直接按照破晓示范堆进行等比缩小调整设计的。然后相关的材料和零配件,大部分都有对应的厂商以最快的速度生产,所以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 徐川感兴趣的开口道:“走,带我去看看。” 另一边,能源研究所的核心实验室中。 能源研究所的负责人梁曲正和几名核心研究员蹲在核心实验室中一起商议交流着。 星海研究院虽然是在徐川的建议下成立的,但并不代表离开了徐川就做不了事情了。 在四大部门各自的领导,以及温远航的辅助下,即便是这几个月徐川不在,早些安排的工作依旧在有序的进行中。 包括核心实验室中这台正在进行着最后组装调试工作的小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 戴着安全帽,核工业集团那边的负责人宽厚的手掌中握着对讲机,正全神贯注的指挥着安装作业。 而能源研究所的负责人梁曲同样带着安全帽,站在一旁,仰望着正在被吊机缓缓吊起运送的水冷偏滤器配件。 这是星海研究院最近几个月以来的成果,按照破晓聚变堆进行全尺寸优化后等比缩小后的核心堆。 眼前这台聚变堆,说是小型,其实也只是相对而言的。 因为这台小型化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长宽高差不多均在五米左右。 虽然对比其破晓示范堆高达近二十五米的庞大体积,它的确是小型化的。但这种体积的反应堆,也没法塞进航天飞机里面去。 造出来的目的也只是在实验室中做着研究,希望能找到继续缩小它的方法。 毕竟在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小型化这条路上,已经没有前行者来给他们指引方向了。 所有的一切,都需要靠他们自己努力和探索。 “说起来,我记得米国那边好像有个比你们这还小的聚变堆吧?” 看着正在组装水冷偏滤器的设备,核工业集团那边的总负责人王兴怀教授偏头看了一眼能源研究所的总负责人梁曲,好奇的问道。 梁曲想了下,回道:“你是说阿尔卡特c-mod紧凑型聚变堆吗?那个的体积的确比这个要小一些,高度只有三点二米,长宽也只有四米左右。” 闻言,王兴怀更好奇了:“那你们这设计的这个,怎么体积这么大?这高度都超过五米了,不能做的更小点吗?” 梁曲摇了摇头,道:“很难。” “虽然理论上来说可以做到,但实际上基本不可能。托卡马克聚变堆单位体积的聚变功率密度正比于磁场强度的四次方,这个体积的聚变堆虽然还不是极限,但你总得考虑其他的问题。” “至于阿尔卡特c-mod紧凑型聚变堆,老实说不是我现在看不起它,它迄今为止取得的最大成绩只不过是的两个大气压的等离子体强度记录。” “而且还是使用氦三和氢作为模拟材料运行的。” “而在氘氚真实原料聚变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氦三与氢多多了。光是氘氚聚变产生的强能量,对于控制而言就是个极大的压力。” “所以目前我们只能造一台小点的出来做实验,收集相关的数据。” 说这话的时候,梁曲的语气中带着自豪和骄傲。 毕竟在可控核聚变这条路上,华国可是最先实现的。 他们都完成商业化使用了,而原本领先的米国还在玩氢氦三模拟实验。 这中间的差距,可不是一点点大。 他们已经实现了超车,将原本领先的竞争对手远远的甩在身后 王兴怀点了点头,似明白又不是很懂,毕竟他不是可控核聚变领域专业的。 不过对于梁曲话语中的骄傲,他还是能听出来的。 当然,对于这份骄傲,无论是谁来都会有。 “说起来,徐院士好像有一段时间都没有来这边了吧?” 聊起可控核聚变,王兴怀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那位带领他们实现这一伟大技术的学者,或者说,称之为‘伟人’更合适。 梁曲点了点头:“嗯,的确有几个月了,不过他也有自己的研究在忙,前两天还开了场报告会,解决了一个物理学界的顶级难题。” 说起来,他有些怀念以前那些日夜忙碌的日子起来。 那段时间,虽然很累很辛苦,但也异常的充实。 正在这时,一道带着笑意的声音在他们耳边响起。 “在聊些什么呢?” 听到声音,梁曲和王兴怀的纷纷惊醒,抬头看去,说曹操曹操就到,走过来的身影正是他们刚刚还在说的人。 “徐院士。” “徐院士,您什么时候来的。” 看到来人,梁曲和王兴怀,还有几名其他站在旁边的核心研究员纷纷打了个招呼。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和这些人打了个招呼,看向他们身后的小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 打量了一下这座小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他笑着开口道:“看样子我不在的这段时间你们,你们的突破不小啊。” 原本在他的预期中,这座小型化的聚变装置可能要到四月份才能完成,没想到现在才二月底,就已经接近完工状态了。 虽说这只是个前期的实验堆,但也足以说明他不在的这段时间,星海研究院并没有放慢脚步,放松下来。 梁曲笑着说道:“只不过是对照着破晓聚变堆做一个等比缩小而已,实验性质的反应堆,算不得什么突破。” 徐川笑了笑,问道:“什么时候可以开启初步的测试?” 负责建造的王兴怀算了一下,开口道:“按照目前的进度还需要四天的时间可以开启第一轮的测试。” 徐川笑着道:“辛苦你们了,完工后我给你们庆功。” 闻言,在场的人脸上都划过了一丝喜悦。 有这位大佬提他们申请邀功,今年的奖金和绩效肯定是妥妥的有了。 虽说科研人员很多心中还是抱有梦想的,但他们的加班加点的工作为的是啥? 不就是为了那些碎银几两,让自己和家人生活过的更好一点么。 ps:补昨天的第二章,晚上还有,求月票 第五百零四章:换一条路线就好了 四天的时间并不长,在能源研究蔀和核工业集团的努力下,第一台国内的小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正式完成了。 在徐川看来,这台小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应该称呼为紧凑型聚变堆更合适一点。 因为它完全达不到小型化的技术。 真正的小型化聚变装置,应该能突破米的极限,安装在汽车、飞机、轮船等各种交通工具上。 当然,还有更小一点的,不过那个就没法称之为聚变装置了,称呼为‘聚变电池’更合适一点。 但对于人类文明,亦或者说正在研究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的他们来说,正如梁曲所说的一样,这条路,已经没有了前进的方向,所有的一切都得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进。 连小型化都没搞定,就想着聚变电池,那是更不可能的事情。 哪怕是重生回来的他,也不知道小型化可控核聚变这条路到底该怎么走。 毕竟,在重生回来前的那个时代,可控核聚变技术都没有实现,又如何去谈小型化了。 不过他终归是多出来了二十年的时间,对于未来的方向,还是有一些全新的见解和把控的。 而这次针对已经成功商业化运行的破晓聚变堆进行同比缩小,无疑是一条最值得尝试的路。 只是,说心里话,徐川并不是很看好等比缩小破晓聚变堆这条路。 破晓装置虽然实现了可控核聚变技术,但老实说,其实是取巧了的,有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源性的解决。 比如等离子体磁面撕裂、扭曲摸、等离子体磁岛等问题,事实上这些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而是通过强临界磁场的超导材料以及改变聚变堆外圈磁场的结构强行压下去的。 不可否认在大型的聚变堆中,它已经能够做到稳定运行,但谁也不知道缩小后的装置在运行过程中,会不会重新遇到这些原本就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但无论如何,他总得尝试一下。 毕竟科学的发展,都是通过一点一点积累数据,然后进行研究,最后才成功的。 没有以往的数据和错误铺垫,又如何能迎来最终的胜利果实呢。 当然,这次制造的小型装置,也并非单纯是为了收集数据,对于它能否实现紧凑型的聚变反应,徐川和众人还是抱有一线希望的。 毕竟从理论上来说,复刻破晓聚变装置的小型化设备,还是有一些希望做到小型化运行的。 如果它成功了的话,虽然还无法运用到航天飞机上,但运用到航空母舰上是完全足够了的。 五米*五米*五米的核心堆,哪怕是再加上配套的控制和发电设备,航母上也有足够的空间去装载。 一艘装备了聚变装置作为动力源的航空母舰,完全可以说真正的永不落日的母舰。 这也足够值得星海研究院去试一试了。 三月三日,在星海研究院和核工业集团的努力下,华国第一台小型化的紧凑型聚变堆完成了最后的调试。 在基于栖霞可控核聚变实验工程改造的研究所中,连总控制室都没有变化,一切就那么顺理成章的过渡了过来。 再次站在这间总控制室中,徐川悉以为常的下达了启动测试的指令。 伴随着命令的传递,这里的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当初研究可控核聚变的时候。 各组控制室内的工作人员重新忙碌了起来。 外部线圈的磁场调整、液氮与液氦的冷却、约束磁场的形成、氦三模拟原料的注入 一项又一项熟悉的工作重新展开,只不过这一次,他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眺望那更遥远的未来。 当第一次的模拟实验完成时,时间已经来到了下午。 采集到的数据借助破晓示范堆工程那边的超算中心加班加点的进行处理,因为有相关的经验,第二天超算中心就完成了分析工作。 处理后的数据重新送回了星海研究院,由能源研究所的所长梁曲亲自送到了徐川手上。 “情况如何?” 接过处理好的数据,徐川顺口问了一句。 “不容乐观。” 梁曲摇了摇头回道:“有不少的问题都出现在了这次的运行中。” “比如反应堆腔室中的等离子体磁面撕裂、扭曲摸、等离子体磁岛等问题太严重了。” “没想到聚变堆做小后,这些原本得到了解决的问题再一次会出现了。” “而且这还是氦三氢气模拟实验数据,如果上真实的氘氚原料,我都不敢想象结果会如何,直接爆发撕裂整个聚变堆来场大爆炸么” 徐川一边翻阅着手中的报告,一边听着梁曲的汇报。 从实验结果来看,这次的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实验,完全可以说是失败的。 如他所预料的一样,那些曾经在破晓聚变装置上解决了的问题,在缩小后的聚变堆身上再一次出现了。 托卡马克路线的小型化,大概率真的走不通了。 翻阅了一遍手中的检测报告,徐川将其放到了办公桌上,思索了一会后,笑着开口道:“既然托卡马克路线走不通了,那干脆换一条路线好了。” 听到这话,梁曲直接就愣住了,迟疑了半天才开口问道:“换?换一条路线??” “您的意思是,我们要彻底放弃刚造出来的这台小型聚变设备吗?” 他以为这位boss会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毕竟以他在数学上的能力来说,解决磁面撕裂、扭曲摸、等离子体磁岛等问题应该是有希望的。 结果没想到他一张口就是直接更换研究路线? 这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 直接更换路线的话,这意味着前期的这些投入基本全都打水漂了。 徐川笑了笑,思索组织了一下语言后开口道:“从实验数据来看,这次的测试的主要问题在于以前没有彻底解决的磁面撕裂、扭曲摸、等离子体磁岛等问题再次爆发了出来。” “这是致命的缺点,也是托马马克装置无法解决的问题。”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梁曲脸上带着疑惑和纠结的神色,似乎知道他在想些什么,笑着道: “不要想着我能从数学上解决解决磁面撕裂、扭曲摸、等离子体磁岛这些问题。早在研究破晓聚变堆的时期,我就尝试过了。” “要是能做到的话,我也不至于让这些问题留到现在了。” “这并不是数学上的难题,而是处于托卡马克装置本身的结构的,它整体结构不变,我们再怎么调整外场线圈的角度和方向,也不可能消除掉磁面撕裂、扭曲摸、等离子体磁岛这些问题。” “考虑到等离子体内部电流的不确定性,就算我们能够完美地通过外场线圈构造我们需要的磁场,也很难掌控反应堆内部的磁场。” “如果是大体型的托卡马克装置,我们还能通过强磁场与数学模型来进行微操。但小体积的托卡马克,恐怕在它发生后击穿了第一壁我们才能反应过来。” 听到这话,梁曲脸色露出一丝羞愧和尴尬的神色,思索了一下,他开口问道:“如果更换路线的话,我们又能换哪一个,仿星器?球床?反场紧箍?还是放弃磁约束走惯性约束?” 仿星器在早期曾被这位大佬否定过,球床在这方面也同样具有托卡马克的缺点,而反场紧箍则技术都没成熟,太小众了,至于最后的惯性约束,老实说在这方面国内并没有多少研究。 一时半会的,他还真不知道这位大佬想跟换哪一条路线。 (本章完) 第五百零五章:先写封信再说 (晚上睡觉前总觉得504章没写好,于是纠结症犯了,躺上床了还是爬起来修改了一下剧情,已经订阅了大佬们可以重新回去看一下,不重新收费的。)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笑了笑,身体靠在椅背上,开口说道:“放弃磁约束是不可能的,我们在惯性约束这条路线上的研究可以说几乎没有。” “而磁约束如今已经成功的实现了聚变发电,有着这样的优势,我们怎么也不可能去放弃磁约束搞惯性约束。” “至于更换哪一条路线.” 顿了顿,他接着道:“当然是哪一条路线在等离子体约束方面更具优势,则走哪一条了。” 听到这个回答,梁曲不假思索的开口道:“要说等离子体约束更具优势的话,自然是仿星器了。” 在人类发展可控核聚变几十年的时间里面,磁约束和惯性约束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分类。 惯性约束现在被否定,而在磁约束下,托卡马克装置和仿星器无疑是曾经最具有希望的路线。 当然,现在能实现聚变路线的,自然是托卡马克装置。 毕竟破晓聚变堆已经用事实说话了。 不过要说等离子体的控制优势,托卡马克装置并非最好的,无论是惯性约束还是磁约束路线中的仿星器,在高温等离子体的约束上,都要强于托卡马克装置。 只是 微微顿了顿,梁曲想起了什么,有些不解的看向徐川,谨慎的开口问道:“只是.这条路线不是您曾经亲自否定的吗?” 在当初研究破晓聚变装置的时候,大家就讨论过具体走哪条路线。 这位大佬当初亲自否定的仿星器路线,现在旧事重提,要再走回去,这算不算是.在开倒车? 闻言,徐川笑了下,解释道:“没错,在当初研究可控核聚变的时候,是我亲自敲定的托卡马克路线,但我可从没有说过仿星器这条路走不通。” 梁曲仔细的回忆了一下,好像这位的确没有说过这样的话。 想了想,他开口道:“但是仿星器的内部温度,恐怕很难和托卡马克装置相比吧?要实现点火的难度会更大。” 徐川点了点头,道:“的确,这是仿星器的劣势。” “我当初觉得托卡马克装置更有的优势的原因就在于托卡马克装置腔室内的等离子体性能远远超出仿星器。” “托卡马克装置能轻松的实现亿级温度的等离子体高温,但仿星器要做到亿级温度,难度远超出其他磁约束路线。” “你也很清楚,对于可控核聚变来说,真正影响聚变效率的是反应截面,也就是等离子体中带正电原子核之间互相碰撞的概率。” “而温度越高,等离子体越活跃,带正电原子核之间互相碰撞的概率越大。所以托卡马克装置在解决了各种问题后,比仿星器更适合大规模的发电。” “但要说对等离子体的约束,在磁约束所有的路线中,没有任何一种路线能比的上仿星器。” “仿星器的外部磁场是最强的,且内部没有欧姆变压器来启动等离子体电流,更不需要考虑扭曲膜、磁面撕裂、电阻壁膜等等问题。” “缺点在于一方面是工程制造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则是内部的等离子体温度较低,难以实现点火聚变。” “不过这两点对于咱们来说,应该都是有办法解决的。” 梁曲想了下,开口道:“但是我们没有仿星器。” 微微顿了顿,他又补了一句:“别说咱们了,就是国内都没有完整的仿星器技术。至于国外,研究仿星器的恐怕也就日耳曼国和小鬼咳,小岛国了。” 在破晓聚变堆没有实现可控核聚变技术前,走磁约束路线的聚变方式以托卡马克装置和仿星器这两种为主。 而相对比国际主流的托卡马克装置来说,仿星器的影响力就要小不少了。 在破晓聚变堆实现之前,研究仿星器,有着详细且完整仿星器技术的国家就两个。 一个是日耳曼国,一个是小岛国。 其他的国家,哪怕就是米国,也没有完整技术。 一方面是仿星器的制造难度太大,另一方面则是米国主要研究惯性约束为主。 而其他的一些国家,比如澳洲,印度,南韩等国家,虽然名义上也有着仿星器,但实际上基本都是样子货,只能做做简单的实验。 至于国内,的确是没有完整的仿星器的。 原本在早前两年,楠华大学那边和澳洲敲定了合作,准备在今年下半年的时候将澳洲的h-1仿星器引入。 但去年破晓聚变装置成功的实现点火发电商业化使用后,这事自然而然就没了。 思索了一下,徐川开口道:“这个问题我来想办法,你们先继续做实验,收集更多的资料数据。” 梁曲点了点头,道:“那行,我们这边先继续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梁曲离去,徐川靠在椅背上盯着洁白的天花板看了又看。 华国根本就没有仿星器,从头到尾造一个自己的仿星器出来根本就不现实。 如果是自己从头开始研究,开始造,花费的时间根本就不知道需要多久。 哪怕是一切顺利,估计也要个五六年的时间,如果中间遇到点问题,这时间就是从十年开始往上的。 虽说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项目远没有可控核聚变项目这么急,可以慢慢来。 但将这么多的时间耗费在这个上面,对于他个人来说并不值得。 在排除掉自行研发后,剩下的路就只剩下从从别人手中买现成的然后进行研究改造了。 “不知道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螺旋石-7x情况如何了,有没有机会买回来,如果不行的话螺旋石的前身wega应该可以吧?” 盯着天花板,徐川自言自语了一句。 他上一次从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手上拿走了asdex装置,进而改造研究完成了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研发。 虽说可控核聚变技术和asdex装置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但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是否会这样认为就不知道了。 这种情况下,对方还会卖么? 亦或者卖的话,他又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算了,不想那么多了,先写封信再说。 晃了晃脑袋,徐川收回视线,从抽屉中取出了信纸。 《论仿星器在可控聚变小型化技术上的可行性与小型化聚变堆的应用前景》 不管能否成功,他总得先试一试要点经费下来再说。 “尊敬的” ps:昨天的章节没写好,改了一下然后就睡不着了,干脆多写一章补一下上次说的补更(补一更还剩一),今天还有两更的,求个月票 第五百零六章:我过去看看好了 京城。 复兴路科学技术蔀总部大厦,某间会议室中。 站在门口,科学技术蔀的一把手秦安国整理了一下仪态后,才伸手轻轻敲了敲门。 “进来。” 听到声音后,秦安国伸手拧了一下门把手,轻轻的推开门走了进去,看到坐在椅子上老人后,恭敬的开口道: “您找我?” 看着站在自己面前的秦安国,老人眼神示意了一下桌上的信件,开口说道:“这里有封信件,你先看看。” 秦安国点了点头,没有犹豫,快步上前从桌上拿起了信件。 虽说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收看各种信件。但桌上的这份信件,在拿起来的一瞬间就让他感觉到了一种熟悉。 拾起信件,入眼的瞬间,一行标题就映入了他的眼帘中。 《论仿星器在可控聚变小型化技术上的可行性与小型化聚变堆的应用前景》 看到这个标题和文字的同时,他就知道了这封信是谁写来的了。 不过想想也是,除了那个人外,还能有谁直接将信件送到眼前这位老人手上? 国内有这个资格的,还需要写信的,恐怕也就那么寥寥几个了。 再结合可控核聚变,哪怕不用看名字,他都知道是谁。 【尊敬的 您好,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已经得到了实现的今天,科技发展与社会形态在飞速的发生着变化,相信这点您比我更清楚,也看得更远。 即便站在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来看,可控核聚变也具有重大意义。 如今,我们已经实现了核聚变研究装置,但其体积庞大且建造成本高昂,限制其商业化推广与应用。 这就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研发出体积更小,建在成本更低的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 相信您很清楚,在这一领域保持领先的优势到底有多么的重要。 而伴随着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实现,以及高温超导技术成熟,这一天已经逐渐走到了我们的面前。 高性能高温超导材料可助力获得更强磁场,推动可控核聚变装置小型化,加速商业化核聚变系统开发。 而小型化的可控核聚变装置,应用前景毋庸置疑.】 信件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后面还有关于可控核聚变小型化的应用前景、技术可行性论证等等。 当然,还有一张最重要的预算表。 当目光落在上面的时候,秦安国的眉头狠狠的跳动了一下。 【总预算:三百五十亿rmb】 果然,那家伙写信过来,就没有其他的事情了。 每一次看到他的信件,基本都是来要钱的,而且每次一要就是数百亿。 虽说在他们的控制下,rmb和米金的汇率依旧保持在一比五左右,并没有跟随着可控核聚变的实现,而飙升到天上去。 但实际上,现在的rmb价值比以前高多了。 国内物价的变化暂且不说,至少在国际上,能买到的东西和信誉力,远比以前更高了。 “三百五十亿rmb”念叨了一下这个数字,秦安国忍不住直摇头。 老实说,对于华国来说,三百五十亿这个数字的确不算多。 但要一次性抽调出来,而且全都投入到小型化可控核聚变这种项目上去,压力还是有的。 而且这还是第一批,后续还需要多少,谁也不知道。 老实说,这想法,要不是写信的人是这位,他都想将信件直接给丢到垃圾桶里面或者直接拍到写信的人脸上去。 毕竟现在可控核聚变技术才刚刚实现,他们虽然已经启动了数座大型可控核聚变发展站的修建工程,但目前已经商业化使用的聚变堆,全世界都只有一座。 这才几个月的时间,科学技术蔀和聚变能源公司都还没有完全吃透核心技术,就想着小型化可控核聚变 而且还打算将其安装到航空母舰和航天飞机上 不得不说,这想法好吧,那位大佬提出来的,还是挺诱人的。 其他的不说,如果能将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装到航空母舰上,那就真是完全不用担心能源的问题了。 只不过,这事情,的确也真的够超前,或者说够快的。 一代的可控核聚变技术都还没全面扩散应用开来,甚至都还没摸透,那位就已经在开始着手小型化了。 虽说不是可控核聚变领域的,但他作为科学技术蔀的一把手,而且华国还是第一个实现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国家,自然清楚这中间的难度到底有多大的。 可以说,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的难度,差不多和实现可控核聚变技术的难度是一个级别的。 迅速的将手中的信件翻完,秦安国整理了一下信纸,将其重新放回了会议桌上,放到了老人面前。 “你感觉怎么样?” 见秦安国已经看完了信件,坐在一旁等着的老人笑了笑开口问道。 闻言,秦安国思虑了一下,组织语言后谨慎的开口道:“如果按照这封信件中的描述,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可以做到两米左右的大小。” “而这个体积,哪怕是配套上对应的安保和发电设施,也足够我们将其搬到航空母舰上了,甚至潜艇、大型飞机等设备上也不是不可能的。” “但前提是能够做到。” 老人思索一下,问道:“你的意思是很难做到?” 秦安国点了点头,道:“科学技术蔀有做过相应的技术储备和调查,根据了解,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实现的难度,丝毫不亚于当初徐院士带领的可控核聚变工程,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很多。” “那你的意见呢?” 秦安国思忖了一下,谨慎的开口回道:“抛开其他的东西不谈,就技术变化和国际形势来看,我觉得是有研究的必要的。” “对于任何技术来说,领先者手中一般都有着对应技术储备。” “比如芯片,那些厂商手中很多就把控制比主流发布芯片更先进的技术,然后一点一点的放出来,形成规模让竞争对手追赶,进而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壁垒,制定规则。” “所以不管技术上能不能实现,小型化可控核聚变项目都值得我们投资一下试一试。” “毕竟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咱们现在是领先的,没道理不抓住这个机会继续保持和扩大优势。” 老人点了点头,开口说道:“嗯,那这件事就交给你们科学技术蔀进行配合了。徐院士有什么需求,有关部门全力配合。” 秦安国点了点头,道:“没问题,我这边会先安排一个工作小组过去和徐院士进行对接,了解清楚情况和需求。” “嗯。”老人应了一声,又想了什么,接着开口问道:“对了,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情况怎么样了?” 秦安国想了下,开口回道:“已经进入了正轨,科学技术蔀这边已经在做对应的准备工作和项目安排了,等待就绪后,会和星海研究院那边做一个联动招标工作,将部分核心问题与技术分配下去。” “预计在明年上半年可以开启第一批的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第一批的火箭。” “不过.” 犹豫了一下,秦安国还是开口道:“徐院士领导的星海研究院那边的研究方向,和传统的火箭发射方案有些不同。” “从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星海研究院那边将重心放在了航天飞机上面,成立了空天发动机项目。” 闻言,老人眼神中带上了一丝疑惑:“空天发动机项目?” 虽说《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项目因为一些政zhi需要,归属于国wu院直接管辖,主管这个项目的也是国wu院直管的科学技术蔀。 但星海研究院却并非国wu院直辖的研究院,被划分到科学技术蔀名下,相关的汇报工作也都是先提交到科技蔀这边的,所以老人还真不太清楚星海研究院那边的工作情况。 秦安国点了点头,道:“是的,项目负责人并不是徐川院士,规划资金也都是从星海研究院每年的本身经费中划分的,所以按照级别这个项目并没有统计上来。” 微微顿了顿,看了眼老人,见他眼神中带着兴趣,他便接着汇报道: “不过根据星海研究院那边汇报上来的情况,徐院士对于这个空天发动机项目相当重视,而且相关的发动机还是徐院士亲自设计的,只是不清楚他为什么没有亲自担任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听到这话,老人眼中流露出一丝惊讶:“他还懂航天发动机设计?” 秦安国:“从过去的了解来看,徐院士应该是没系统性的学习过航天发动机的设计的,不过他可能感兴趣私底下研究过。” “去年的时候,他还去川都九泉航天基地那边找过天宫项目的总负责人杨弘院士,了解过一些有关大载荷电磁推进系统方面的东西。” “而空天发动机就是在那次之后由徐院士亲自提出来并且立项的,其性质属于电磁推进发动机,类似于天宫上的霍尔推进器。” “他可能准备将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与这个空天发动机联合起来,一起装到航天飞机上。” 秦安国简单的介绍了一下相关的事项,老人感兴趣的琢磨了一下,开口问道:“有相关的资料吗?” 秦安国:“有的,我让人整理一下送.” 话还没说完,老人就改变了主意,摆了摆手,他开口道:“算了,正好过些天我要去趟金陵那边,到时候我过去看看好了。” “另外啊,你们得多关注关注徐院士,不能总让人家来提需求。而且有些东西呢,他可能不太重视,但你们应该帮忙把握住。” 闻言,秦安国连忙点了点头应了声,忍住了想摸把头上冷汗的动作,看来星海研究院那边可能还有他没了解到的情况. ps:晚点还有一章,求月票 第五百零七章:老人:这事我给你搞定 另一边,欧洲,日耳曼国。 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中,提尔曼·伦特教授正依靠在栏杆上,手中捏着一瓶啤酒,俯视着下面的钢铁巨兽。 那是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最伟大的成就,螺旋石-7x。 不过它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展开可控核聚变实验了。 这对于这座曾经最大的‘骄傲’来说,可以说是一件难以让人置信的事情。 毕竟它可是世界最大仿星器受控核聚变装置,建成时间还不到十年。 按照常理来说,这正是它青春壮年,大发神威创造各种历史记录的时候。 但现在,它就静静的躺在那里,像一个怜孤惜寡的老人一样,等待着进入养老院(博物馆)养老。 而今天,就是决定这一答案的时间。 原本作为螺旋石7x项目负责人的他是应该要去参加今天的会议的,但他实在不想去面对这一‘残忍’的答案,便请了个假一个人来到了这里。 正在这时,一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走到了他的身旁,拍了拍他的肩膀后沉默的一起望向了脚底下的螺旋石7x。 两人安静的看了一会,提尔曼教授还是忍不住开口:“结果如何?” 虽说心里已经知道了答案,但他还是忍不住想问。 万一,万一有一线希望呢? 罗伯特·麦克摇了摇头,叹了口气后沉默了一下,才开口道:“决定已经正式下来了,螺旋石-7x将暂时关停,接下来等离子体研究所的所有重心,都将转移到托卡马克装置路线上去。” 顿了顿,他将带过来的啤酒递了一罐给提尔曼,接着道:“我们已经尽力了,从去年十月份华国实现可控核聚变技术后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近半年。” “我们替螺旋石7x争取到了半年的时间,但依旧没有什么突破。或许,仿星器这条路真的走不通.” 闷了口啤酒,提尔曼教授将手中的易拉罐捏的嘎吱作响,望着底下的钢铁巨兽有些泛红了眼眶。 虽然早就猜到了结果,但当答案真正来临的那一刻,他心底还是泛起了失望和不舍。 在螺旋石7x上,或者说在仿星器这条路线上,他投入了这辈子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整整三十年的时间。 养一个孩子都不需要这么久,说没有感情和寄托,是不可能的。 但现在,这条路线被彻底终止了。 尽管罗伯特说的是暂时停止,但在托卡马克路线已经成功实现了可控核聚变的基础上,螺旋石-7x,已经没有了重启的可能性。 等待它的只有博物馆这一条路。 “走吧,收拾一下,虽然仿星器暂停研究了,但可控核聚变咱们还是要研究下去的。螺旋石-7x上还有很多的技术可以拆解下来利用到托卡马克路线上,这对于它来说,或许也是一种另类的新生吧。” 拍了拍提尔曼的肩膀,罗伯特·麦克主管一口喝掉手中的啤酒,将空易拉罐丢到了垃圾箱,转身离去。 提尔曼看了一下他的背影,沉默了一下。 看着脚下的螺旋石7x,提尔曼在心里叹了口气。 仿星器的路,真的走不通了吗? 老实说,他并不这样觉得。 在他看来,仿星器从未走到尽头,只是他们的能力不够而已。 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像那位徐教授一样,建立起完美的等离子体湍流数控模型,也没法解决第一壁难题。 如果这两个问题解决,他相信仿星器同样能释放出属于自己的星光。 只是,现在对于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而言,哪怕仿星器的路还能走通也没有太多的意义。 毕竟赌一条看不到尽头路,和重复别人已经走过实现过的路,那个更加容易,用脚指头都能判断。 另一边,华国,金陵。 星海研究院中,徐川摇了摇头长舒了口气后删掉了写了又删,删了又写的邮件。 在提尔曼教授为螺旋石7x关停的事情而感到情绪复杂的时候,他也在为螺旋石7x而苦恼。 当然,他苦恼的不是螺旋石7x关停了,事实上这还真是他所希望的。 他苦恼的,是该用什么理由去从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中买到仿星器而不花费过多的代价。 这两天的时间,他一直都在想着怎么合理点去从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手中买回来螺旋石7x或者是wega。 但一直都没想出什么合理的理由。 毕竟如今他们都已经实现了可控核聚变技术,再去购买仿星器这种‘没用’的聚变堆,是个人都能看出来里面有猫腻有问题。 正在这时,办公室的大门被人敲响了。 徐川随口应了一声请进,皱着眉头继续思索着。 不过紧随其后的声音,很快就打断了他的思索。 “怎么了,这是碰到了什么难事么,能让你都愁眉苦脸的。” 办公室中,一个带着笑意的声音的响起。 “您怎么来了。” 看着推开门走进来的老人,徐川有些讶异的问了句,随即迅速站起身招呼着。 老人笑了笑,道:“这两天在金陵这边办点事,顺道过来看看。说起来,我很少见到你都这么犯愁的时候,这是遇到什么难题了吗?” 徐川顺口道:“我在想怎么从其他国家手中用最少的代价购买一个没用的东西回来?” 老人:“????” 听到这个问题,他有点懵。 什么叫做怎么用最少的代价购买一个没用的东西回来? 没用的东西,你买它干啥?给别人送钱吗? 他好像有点没法理解这个思路。 看着愣神的老人,徐川这才彻底回过神来。 笑了笑,他开口解释道:“是这样的,关于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托卡马克装置这条路线大概已经走不通了,现在我需要一台仿星器来做研究,而目前国内并没有仿星器技术,所以只能从其他国家手中买一台回来。” “但是我们现在都已经实现了可控核聚变技术,再去购买仿星器这种‘没用’的聚变堆,是个人都能看出来里面有猫腻有问题。” “所以,该怎么用最小的代价去从日耳曼国手中拿到仿星器和相关的技术?” 听到这,老人总算是弄懂了他的意思,笑了笑,他开口道:“我还以为是什么技术上的麻烦呢,原来是这种事情啊。” 闻言,徐川好奇的看了过去,这两天他都想这个,但一直都没想到什么很好的方式,找个理由感觉比研究世界级难题都麻烦。 老人淡淡的笑了笑:“这种事情从个人或者说星海研究院的角度上来说的确很麻烦,不过站在国家的角度上来说,还是容易做到的。” “如果是技术上的麻烦,可能还复杂点,但是这种纯交易性质的,国家有无数种办法来处理。” “你放心好了,这件事我给你搞定,最迟两个月时间,我让人将仿星器和相关的技术都送到你手上。” ps:想了一晚上,也没想到怎么用最小的代价去买仿星器,跟主角的邮件一样来来回回删改了无数次,算了,直接国家解决好了,顺带让国家也装个逼,不能总是主角解决所有的问题。 另小声的问一句:你们有啥办法吗?ヾ(w`)o 第五百零八章:战忽直接变战恐 徐川怎么都没想到,最终解决购买仿星器的问题会是这样的。 他愁眉思虑两天的问题,这位老人过来后直接就打包票给他解决了。 不得不说,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的确能帮助一名科研学者解决很多的问题。 无论是经费还是各种难题。 看着徐川,老人笑了笑,接着道:“有时候遇到一些事情你别一个人硬干嘛,国家站在你的背后,十四亿人站在你身后,办法总能想到的。” “下次再遇到这种非技术上的问题,尽管来找我或者直接跟温远航同志说都行,国家会想办法帮忙解决的,你没必要一个人愁眉思考。” 徐川点了点头,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他的确没有考虑到这些东西 毕竟上辈子早就习惯了单打独斗一个人或者说在有限的范围内寻求帮助来解决问题。 不过购买仿星器的问题解决了,他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其他的研究工作上,这的确是一件好事。 老实说,相对比去对付这些非科研问题,他还是更喜欢一个人独自在实验室或者书房中做自己的研究一点的。 “对了,听说你设计了一款新型的航天发动机?说起来,你还懂这个?” 聊了会,老人忽然想起了自己过来的目的,好奇的看了过来问道。 徐川:“空天发动机?” “嗯,能介绍介绍吗?”老人笑着问道。 “当然可以。”徐川点点头,思忖着组织了一下语言后开口道:“这是去年的时候我和天宫项目的总设计师杨弘院士讨论过后认为可行的一款新型电磁推进系统。” “它是从电磁推进的基础上重构的。” “简单的来说,它利用小型化后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来提供能源,提供高电离温度,实现电离氮气、氧气等常规气体来实现反推。” “这套推进系统在大气层内利用空气当做工质,在突破大气层的时候,就需要使用自身携带的工质来作为推进了。” “从理论上来说,是可行的技术,不过具体的实际情况,恐怕只能等到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以及空天发动机造出来后才能知道。” 老人思索了一下,接着问道:“如果能实现的话,那这一套系统,能应用到战斗机上面吗?” 闻言,徐川顿时就明白上面想做什么了。 思索了一下,他开口道:“理论上来说是可行的,但实际情况我没法确定。” “毕竟战斗机和航天飞机不是一个系统的东西。” “航天飞机的体积可以做大很多,而且不需要考虑过多的战斗动作,武器搭载等情况。” “而且我不是军工口领域的学者,不确定小型聚变装置本身携带的强磁场会不会对战斗机的运行造成影响什么。”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老人接着道:“不过我能做到的是,尽力的去缩小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体积,做到核心堆的体积在两米的直径以下,这是我应该能做到的。” 两米的直径,对于如今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来说,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小型,甚至是微型的了。 不过对于战斗机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来说,两米直径的核心堆,依旧是个很大的东西。 更别提还有相关配套的发电、冷却、保护等设备了。 按照现有的战斗机的体型,将这些东西全都塞进去基本上不大可能。 老人点了点头,记下徐川说的数据后,想了想又问道:“我记得你上次和温远航同志提到过一个叫‘南天门’的计划,那个有没有希望真的做到实现?” 面对眼前这位国家发展的功臣,他也没藏着掖着,直接就这样开口问道。 这也是他今天过来的目的之一。 自从上次徐川提出过南天门计划、质量弹射器、天空电梯等一系列忽悠计划后,宣传那边差不多就是按照这个标准来对外忽悠咳,对外宣传的。 只是忽悠忽悠着,他们好像发现有点不对劲了。 南天门计划、空天母舰.这些东西好像在这位徐院士手中真有希望做到 这就离了个大谱了。 对外宣传忽悠别人的东西,要是真的搞出来了,那他们布置的战略性忽悠计划,直接就变成战略性恐慌计划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南天门计划中的那些东西,要是真做出来,华国以后绝对能在地球上横着走。 上个世纪末的科威特-伊拉克战争,米国让全世界所有人都见识到了现代化战争空军到底占据了多么重要的地位。 三十八天的沙漠风暴,在所有人都以为这只是米国的一次试探性进攻的时候,米国用结果告诉了全世界所有人,三十八天,他们可以灭国。 现代化的战争,空军之间的对决,可以说能决定整个战场的走向。 这也是航空母舰战略性地位所在的核心,因为它能为空军提供大额的补给,支撑空军进行远离本土超远距离的作战。 对于如今的军事化体系来说,一支成体系航空母舰舰队,就像是一块可以随意移动,且带着大量补给资源的国土。 而如今拥有完善的反航母体系的国家也寥寥无几。 尽管米国的媒体将航母是称为‘漂浮的铁棺材’,但米国依旧在不断的扩大航母舰队的规模。 建设航母编队的代价看起来可能很高,但是这种警告式的威慑长期以来一直是大国防御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航母也并非没有缺陷的,比如移动速度过慢、自身火力有限、作战行动受到限制等等,所以理论上来说,航母在战斗中属于活靶子。 当然,绝大部分的时候你都打不到这个活靶子。 但不否认的是,它的缺点的确就摆在这里。 如果这个时候有一艘空天母舰能够取代航空母舰的地位,可以说高空对地面的打击,将是维度级致命的。 毕竟在天上飞的,无论如何都比在水里游的跑得更快。 想想看,一艘庞大如航母的空天母舰,携带了大量的资源以及可以说是永不枯竭的能源,到底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对于这种级别的作战单位来说,作战半径这种东西,恐怕将是个过去式的名词。 听到老人的问题,徐川摇了摇头,开口道:“将空天发动机和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运用到航天飞机上还是可以的。” “甚至是运用到战斗机上,也有希望做到,顶多将战斗机本身的体积做大一点,将聚变堆和配套的设备塞进去就行。” “但南天门计划中的那种能航行于大气层内空天母舰,真的没什么可能性。” “无论是从材料,还是从提供动力的发动机来说,都不可能支撑这么大的一艘母舰航行于天上。” “除非.” 老人:“除非什么?” “除非你准备在外太空进行组装,也就是在地面进行生产零件,然后送到外太空组装起来。” “这样在无重力的情况下,还是可以做到的。” 老人想了想,带着些思索的语气问道:“那将母舰部署在外太空,战斗机利用你这套发动机进行出入补给可行吗?你不是说它可以通过本身携带的工质来突破大气层么?” 徐川摸着下巴想了下,开口道:“理论上来说可以,但是高推进效率的工质很贵的,比航空煤油那些贵多了。” “航空煤油的具体价格我不清楚,但最贵应该也不会超过一万块一吨,但氙气这种高效率的推进工质,目前的价格应该超过三十万一吨。” “用于航天事业的话,这个价格倒是勉强还能接受。” “但是常态化战机运转,用这个来当做燃料.有点太贵了吧?” 听到这句话,老人笑了笑,道:“如果可行的话,相对比它能带来的威慑力和震撼力,付出的这点资源根本就不算什么。” ps:晚点还有一章,求月票 第五百零九章:新的忽悠路线 老人在星海研究院这边呆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除了和徐川聊了聊小型化可控核聚变与空天发动机外,他还参观了一下四大研究院和小型化的托卡马克聚变装置。 虽说托卡马克小型化路线大概率已经走不通了,但作为国内第一台小型化的聚变堆,它还是能提供极具价值的实验数据和相关经验的。 在反应堆腔室中的等离子体控制以及数据收集等方面,它能为接下来的仿星器带来充足的准备。 毕竟托卡马克装置和仿星器都是磁约束装置,虽然路线不同,但原理是相同的。 不过在老人眼里,这台小型化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似乎还有着一点其他的用途。 看了看面前的钢铁巨兽,老人忽然开口问道:“徐院士,听你的意思,托卡马克装置小型化的路似乎完全没什么希望了?” 徐川想了想,开口道:“从实验数据来看,托卡马克装置有着固定的缺点,它在运行时那些高温等离子体会形成独特的磁面撕裂、扭曲摸等问题。” “这些难题之前在破晓上并没有解决,只是通过技术手段压制下去的。” “而小型化后,这些问题重新爆发了出来,且比以前更加严重,继续研究下去甚至可能会导致反应堆出现重大安全事故。” “上亿度的超高温等离子体,如果失去控制,这无论是对于聚变堆本身,还是对于应用聚变堆的航天飞机等设备都将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老人有些好奇的问题:“这些问题你也没法解决吗?” 徐川摇了摇头,道:“这并不是数学上的难题,它属于托卡马克装置本身结构自带的系统性问题,如果不改变托卡马克装置的核心结构,这个问题几乎无解。” “当然,这台小型托卡马克装置并不浪费,首先是试错本身就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毕竟没有经历过尝试,我们也无法知道这些路线是否能走。” “其次是现在哪怕它是错的,这个小型的聚变堆依旧能为我们提供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数据。” “只不过如果想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话,我觉得更换一个研究方向更合适一点。” 他还以为老人想着就这样放弃小型化的托卡马克装置路线有点可惜,毕竟是花费了经费和时间建立起来的,想继续研究一下。 但在他看来,当断则断,不然反受其乱。 既然已经知道了这条路大概率是走不通的,再在上面研究下去也只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而已。 与其这样,还不如及时止损,将剩下的时间和经费投入到其他可行的路上去。 老人笑了笑,摇摇头道:“我并不是这个意思,科研上的工作一切都由你做主,我只是在考虑,如果托卡马克装置小型化路线走不通的话,我们或许可以将这条小型化的路线风声释放出去。” “咱们是第一个实现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国家,如果是咱们放出的风声,尤其是你领导的星海研究院正在研究的项目,应该会引起不少国家的重视。” 徐川顺着老人的话继续说下去:“但这条路实现的可能性极低,误导性极强。” 老人点了点头,笑道:“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是未来的研究对象,如果方向走错了,恐怕一时半会会很难掉转过来。这样我们可以在这一领域保持更先进的优势。” 徐川想了下,开口说:“如果是这样的话,通过《核工业时报》《华新报》这些媒体报道出去会更真实一点。而且我们不要主动去推,更符合一贯低调的特性。” 老人笑了笑,没再说话,继续参观着星海研究所。 在空天发动机和小型可控核聚技术有希望实现的基础上,他们之前的一些‘宣传’路线与方案,这会已经不太合适了。 毕竟忽悠别人的东西,总不可能忽悠着就变成事实了吧。 真要这样干,那就不叫忽悠了。 这种情况下,他们得收回之前的一些宣传,重新选定一些路线来让竞争对手配合。 大长老并没有在这边呆多久的时间,和徐川聊了一会,参观了一下星海研究院后就离去了。 老人离开,徐川也没有在星海研究院继续呆着,收拾了一下东西就回到了自己的别墅。 相比起之前的可控核聚变工程,小型化可控核聚变、空天发动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这些项目倒是没那么紧迫。 毕竟能源的问题如今已经得到了解决,国家的注意力主要还是放在发展上。 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的发展,都远比小型化可控核聚变与载人航天更加重要。 所以无论是国家还是徐川对于这些项目都不是很着急,他有足够的时间可以慢慢研究。 而如今的星海研究院四大蔀门已经稳定了下来,科研上的事情有四位院长进行把控,而日常上的事物则由温远航处理。 至于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以及空天发动机等项目,暂时都得等仿星器和改进型超导体的生产。 回到紫金山脚下的别墅后,徐川洗了把脸后走入了书房中。 打开电脑,新建了篇文档。 手指在键盘上轻盈的敲击着,一行标题很快就出现了。 《论托卡马克装置在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中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既然上面要做戏,那就做全点。 这也不是骗人,星海研究院的确在研究小型化的托卡马克装置,只是隐藏了点关键数据而已。 而且这种敏感的项目,老实说关键数据放上去,别人反而不敢相信。 一篇论文,或者说一篇综述,不过三四千字,对徐川来说,用不了两三个小时就能搞定。 敲下最后一个句号后,他检查了一下论文,旋即满意的点了点头。 等《核工业时报》《华新报》等媒体将星海研究院小型化可控核聚变相关的研究报道出来后,他这篇论文就可以发出去了。 到时候,说不定还有人会‘赞美’他科学无国界的精神? 毕竟这种指引路线和方向的论文,尽管里面没有任何的详细数据,但的确是能‘节省’大量的科研时间的。 尤其是论文还是出自他手。 ps:补昨天的第二更,求月票。 第五百一十章:这就是大佬的世界吗 写好托卡马克装置小型化方向的论文后,徐川随手将其丢到了文件夹中,从桌上摸起了一本数学期刊看了起来。 在暂时不用管研究上的工作后,他倒是悠闲了不少。 每周去南大给那些本科学生上上课,然后指点一下带的几名学生后再去星海研究院主持一下日常工作和研究。 剩下的时间,基本都用在看书以及跟踪一些当前数学、物理以及材料领域的热门研究和相关论文了。 虽说每天的时间依旧排的满满当当当的,但对于他来说,看书这种事情,并不算工作。 哪怕是那些对于常人而言枯燥无味的数学教材和期刊,也是他感兴趣的东西。 对于他而言,知识就像是财富对于普通人一样,永远都不嫌多的。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 南大,在上完一节数学课后,徐川合上了讲桌上的课本,夹在了腋下走出了教室。 而阶梯教室中,满座的学生亦开始散场。 这段时间在南大他基本属于固定掉落的npc,虽然每次上课依旧是座无虚席,但至少像以前那样追着要签名提问什么的事情好了不少。 回到办公室后,徐川顺手点开了电脑,检查了一下邮箱。 正在这时,办公室的大门被推开了。 徐川随意的扫了一眼,走进来的是他的学生蔡鹏,正抱着一堆的书籍还是论文。 他也没在意,这段时间在南大指点这些学生的时候,经常会点出一些书籍让他们去看,蔡鹏他们从外面抱着书籍回来是很正常的事情。 放下手中抱着的书籍后,蔡鹏从自己的书桌抽屉中摸出了一叠稿纸,走了过来:““那个,教授,关于微分方程的最小微分维数多项式的计算,我可能有点思路了。” 闻言,徐川扭头看了一眼,感兴趣的从他手中接过了稿纸:“我看看。” 微分方程的最小微分维数多项式的计算,是蔡鹏选定的毕业题目。 这是一道世界级的数学难题,难度大概在t3末尾-t4级顶部左右。 要解决这样的难题,对于很多数学家来说可能需要耗费一生的时间,甚至都不一定能做到。 徐川也没指望蔡鹏能在毕业前就搞定这个问题,只要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能做出阶段性的成果,且论文通过期刊的审核就差不多了。 一方面是蔡鹏的天赋并不算是最顶尖的那批,他的天赋和谷炳差不多,比不上阿米莉亚,甚至还比不上他新收的小迷弟学生容新霁,毕竟后者可是在imo上拿到过满分个人金牌的。 另一方面则是最早的时候蔡鹏并不是学微分方程的,他直到博士阶段才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在学习领域的积累远没有解决掉布洛赫猜想的谷炳和阿米莉亚那么深。 再加之他年龄也快三十了,所以徐川并没有真的想着他不解决掉一个难题就没法毕业这种事情。 只要能在选定的目标上有所突破,并且能写出来一篇一区顶刊的sci论文,也就差不多可以毕业了。 只是让他有些讶异的是,这一天居然来的这么快。 原本他还以为还需要半年到一年左右时间的。 从蔡鹏手中接过稿纸,徐川认真的翻阅了起来,目光重点落在了那些标记起来的疑难算式上。 “.设k是一个零特征微分域,={δ1,···,δm}为其微分算子,设l=khη1,···,ηni为k及有限个元素η={η1,···,ηn}所生成的微分扩域.以Θ表示δ1,···,δm所生成的自由交换半群.如果r是任一个非零整数,令Θ(r)={δ^k1、1···δ^km、m∈Θ|∑m_i=1,ki≤r” 认真的将蔡鹏的计算看完后,他颇感兴趣的思索了一番。 微分维数多项式的概念并不单单是数学意义上的,它与决定物理场的偏微分方程组的强度概念是密切相关。 而强度概念则是爱因斯坦首创及研究,他曾提出了在定义一物理场的所有微分方程组中,如何决定其中强度最高之一组的问题。 只不过爱因斯坦当时并没有解决这个麻烦,毕竟那时候连相应的数学工具都没有。 后面二十世纪末八十年代的时候,米哈列夫和潘克拉特夫两位数学家合作说明了微分代数方程的强度,将其定义为了可以看成是一个与方程组相关的微分扩域的微分维数多项式。 而这一问题就衍生出了涉及到了找寻某个微分扩域的最小微分维数多项式的问题。 时至今日,这一问题在微分方程和微分维数多项式中依旧是个著名的难题,最终的两个算法寻找依旧没有答案。 将稿纸放到桌上,徐川思索了一下后开口道:“还不错,看来这段时间你比我想象中还要用功,不过你在物理上的知识还不够,以至于计算技巧的运用方面还有待加强。” 顿了顿,他站起身,从角落中拖出来一面黑板,拾起了一支粉笔,讲解了起来。 “比如在线性有界算子和度量投影算子领域的应用,你这里明显就有问题,它应该是” 办公室中,徐川站在黑板上写下一行行的算式,给这位学生讲解起了一些微分方程计算过程中的要领。 一旁,蔡鹏认真的听着,脸上的表情也带着一些思索。 很显然,这些技巧性的东西,是他看再多的书籍和论文,都学不到的。 讲解完了之后,徐川停顿了片刻,继续说道:“关于微分维数多项式的计算,已知的有两个方法。” “其一是基于决定扩域的微分理想的特征集,其二是利用与扩域相关的k¨ahler微分量模的自由分解。这是目前数学界常用的两种方式。” “不过这两种方法都没有计算最小微分维数多项式的算法,就是当生成集的决定理想是由线性微分方程生成的特殊情况下,这一问题也没有解决。” “如果伱想要在这方面深入钻研下去的话,我觉得你可以先尝试一下解决算法工具这一问题。” 说着,徐川将手中粉笔抛进了粉笔盒,拍了拍手上的灰尘后,似乎想起了什么。 “对了,关于这个问题,或许你可以尝试一下通过扩域的方法,来构建了一个新的分形框架出来,就像是我以前解决weyl-berry猜想时使用的方法。” “你应该看过那两篇论文,可以去重温一下,结合你现在的研究,说不定能给你带来点其他的收获。” 一旁,蔡鹏站在黑板前思索着,没有回话也没有动静。 很显然,徐川的话带给了他十足的灵感和想法。 另一边,办公室中正在自学啃书的殷诗,听着导师和这位大师兄交流的内容,只感觉自己的头皮一阵发麻,忍不住偷偷的瞄了一眼又一眼徐川。 这就是大佬的世界吗? 如果要解决一个世界级难题才能毕业,那她这辈子还有没有毕业的希望? 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这也太可怕了点吧! 徐川敏锐的注意到了这位学生的小动作,扭过头看了她一眼,好奇的问道:“你也有问题吗?” 殷诗迅速摇了摇头脑袋,道:“没,没有,暂时没有” 这种世界级猜想.她这个弱小,可怜但不能吃的研究生能有什么问题? 完全没有,完全不敢有的好法! (本章完) 第五百一十二章:这话说的.....还真是怪好听的 悠闲的日子就这样过去了半个多月。 这些天来,徐川基本上就在南大、星海研究院和紫金山脚下的别墅来回,活动范围基本固定。 他本以为有关小型化可控核聚变的消息高层很快就会放出去的,结果老人回去后到现在都没有什么动静。 以至于他写好的对应论文都憋在了手里。 虽然不是很清楚上面到底是怎么想的,不过徐川也没太在意这些东西,将盯着《核工业时报》《华新报》等媒体报刊留意相关消息的任务丢给自己的助理后,他就没再管这个事情了。 南大,上完一节数学课后,徐川回到办公室,刚喝了口水,助理汤然就走了过来。 “教授,宁德时代的董事长曾俞群先生想和您见一面。” 徐川:“宁德时代的总裁?” 汤然点了点头,道:“嗯,您这边刚去上课没多久他便到了,如果不方便的话,我这边去回绝。” 徐川有些好奇:“他找我做什么?有没有说?” 他和宁德时代打交道,好像就一次,那个锂电池的人工sei薄膜专利授权,宁德时代当时从他手中以三亿米金的价格拿到了国内和国际两份授权。 除此之外,他和对方可以说就没什么交际了。 汤然:“听曾俞群先生的表达,应该是和您名下的川海材料研究所的专利有关系,他说是想和您合作。” 徐川想了下,道:“既然来了,那就见一下吧。”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宁德时代好像只做电池和电池有关的产品吧? 当然,也有可能是他不太了解,毕竟一家世界五百强的公司只做电池好像也不太现实。 不过他基本不关心这种事情,他好奇的是这位曾董事长找他有什么事情。 川海材料研究所的专利,好像除了人工sei薄膜外,也没什么和电池有关且值得一位世界五百强的企业董事长亲自找上门来了。 汤然点了点头,道:“好的,我这就去邀请他过来。” 与此同时,另一边,南大的接待室中,端坐在沙发上的曾俞群有意识的深呼吸着,紧张期待又忐忑的看着接待室的大门。 对他来说,今天的见面无疑是相当重要的。 老实说,他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的紧张忐忑的情绪了,要回忆的话,上一次可能还是在数年前的科学技术蔀大会上,聊过几句话。 当时他的情绪大概和现在差不多,紧张而又期待,忐忑而又盼望。 如果这次能顺利的见到那位学者,或许将彻底的改变宁德时代的命运。 在时代的浪潮上,只要搭上了那艘掌握浪潮方向的大船,毫无疑问能将命运延续至未来,去看一看那更遥远的世界。 甚至,说不定能藉此一冲飞天。 正在这时,接待室的玻璃门被推开了,他立刻望了过去,目光中带着期待。 汤然点了点头,开口道:“教授他答应了,请随我来。” 闻言,曾俞群眼中顿时就爆发出了惊喜,迅速站起身,道了一句:“谢谢汤助理,多有麻烦了。” 虽说对方的身份只是一名助理,正常情况下远不值得他这么客气。但这助理的身份也和跟随的对象完全不同。 就像眼前这位摽梅之年的女子一样,跟随着那位注定能名留全世界教材书上的伟大学者,其身份地位也自然而然的跟着提升了无数。 “不客气,这是我应该做的工作。”汤然回了一句,将人带到了办公室的门口,随即敲了敲门。 “请进。” 很快,里面便传来了一道年轻的声音。 听到这话,曾俞群站在门口伸手轻轻整了整自己的领带,深吸了口气,跟着汤然走进了办公室。 “徐院士,您好,今天真的很荣幸能见到您。” 看着坐在沙发上等候他的身影,曾俞群三步并做两步快走上去,脸上带着爽朗笑容和敬意开口道。 徐川笑着和这位宁德时代的总裁握了握手:“你好,曾总。” 寒暄了两句,汤然为两人倒上了茶水,然后便转身离开了办公室,也带上了门。 徐川端起茶杯喝了一口,随即笑着道:“曾总这样的大企业家,今天怎么有空来我这里坐坐的?” 曾俞群笑着开口说道:“和徐院士的研究相比,宁德时代这点工作算得了什么,您的名字注定将在文明的长河中闪耀,被世人所称颂铭记。” 听到这话,徐川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这话说的还真是怪好听的。 笑了笑,他开口互相商业吹捧道:“世界五百强的企业都算不得什么的话,那这个世界上就没几个算得了什么的企业了。” 曾俞群笑了笑,开口道:“别看宁德时代的营收还可以,但实际利润真不高。做电池太难了,夹在原材料和应用商的中间,利润基本都被上下游拿走了,我们也只是赚个辛苦费。” 停顿了片刻,他接着道道:“实不相瞒,今天过来主要是想和徐院士您名下的川海材料研究所扩大一下合作范围。” 徐川:“扩大合作范围?” 曾俞群点了点头,道:“听说前段时间川海材料研究所研发出了一种新型合成高品质石墨烯的技术,正巧宁德时代也在研究石墨烯电池,对高品质的石墨烯需求量很大” 徐川:“所以曾总是想从川海材料研究所采购高品质的石墨烯?” 曾俞群摇了摇头,笑道:“我想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的合作。” 徐川:“你想拿专利技术授权?” 曾俞群笑着道:“宁德时代具有石墨烯的生产资质,我想和徐院士进一步深入合作,川海研究所通过技术和专利入股,由宁德时代进行生产,销售,再进行相关分红.” 老实说,作为一个资本家,如果是要获取最大的利益,那么买断专利授权,专利实施排他许可是最划算的。 但曾俞群知道,从这位徐院士的行事风格来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他大概是不会允许这种垄断性质的专利授权的,从上次的人工sei薄膜专利授权就可以看出来。 当然,相对比从这位徐院士这里拿到石墨烯的专利,他更希望借这次机会和他搭上线。 可以肯定的是,作为可控核聚变之父,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得主,眼前这位绝对是掌控这个时代发展的舵手。 他的一句话就能创造出一个庞大的市场。 相对比获取到石墨烯的生产专利授权来说,若是能搭上线,对于宁德时代的发展来说,绝对是最有益处的。 所以他选择了正常情况下一般企业都不会选择的技术入股和分红,甚至可以将大部分的利润和股权都让了出去。 听完曾俞群的话,徐川思索了一下。 老实说,对于宁德时代,他倒是还算有一些好感的。 其他不说,上一次的人工sei薄膜专利授权,宁德时代的报价差不多是其他厂商的百分之一百五。 而这一次,这位曾总也开出了有诚意的价格。 对于一项技术来说,以技术入股获取分红,尽管短期内获取到的回报较小,但长期来看,绝对比授权或买断要更值得。 川海材料研究所的高品质石墨烯制备技术,在他原本的计划中大概会是很人工sei薄膜一样,直接将专利授权卖出去。 这样方便,而且能获取到一笔巨额流动资金,他也不用管事。 现在来看,通过技术入股进行分红,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思索了一下,徐川开口道:“这种合作方式也可以,如果你们有生产资质的话,技术入股我没意见。那就聊聊分成吧,然后具体的细节你去川海材料研究所找樊鹏越处理就行。” 见徐川答应下来,曾俞群立刻点头,笑着道:“这样吧,川海材料研究所以高品质石墨烯的技术和专利入股,我这边全额出资,一起合作建立一个新的石墨生产公司。” “公司的所有相关事务都由我这边负责,当然,您有审查权,随时可以过问公司运转情况。” “至于占比,七三如何?您七我三。” 听到这个比例,徐川有些讶异的看了一眼这位宁德时代的董事长。 不得不说,纯技术入股占据到百分之七十的股份,这已经是最顶尖的了。 通常情况下,纯技术入股的股份一般只会占到总份额的10%-20%,如果科技含量很高,可以达到30%以上,而顶级的,可以超过50%。 但不管如何,根据《公司法》第二十七条第三款,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三十。 因此,技术入股最多只能是注册资本总额的70%。 所以这位曾老板给出的比例,已经是华国法律允许的最高的了。 当然,高品质的石墨烯生产技术,也足够配得上这份占比。 点了点头,徐川笑着道:“行,那就这样吧,相关的细节你到时候去找川海材料研究所商量就行。” 有人给他送钱,他肯定也不会拒绝。 毕竟搞科研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无论是川海材料研究所还是川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投入支撑。 曾俞群笑着点了点头,站起身道:“那是肯定的,今天我就不多打扰徐院士您的研究工作了。” 徐川起身,将人送到门口:“慢走。” 送走了曾俞群后,徐川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里,坐在办公桌前,他拿起了数学期刊继续看了起来,时不时还思索一番,用笔在稿纸上验算一下。 这时候,电脑的右下角忽然弹出了一份邮件。 “叮,您有关注的邮件。” 清脆的声音打断了徐川的阅读,放下手中的期刊论文,他伸手点了点鼠标。 能被他加入星级邮件关注的人就那么几个,也不知道是谁发过来的邮件。 入目,邮件的标题和发件人呈现在眼中。 “老哥!快夸我!” 看到邮件标题和发件人,徐川脸上情不自禁的带上了一些笑容。 徐晓那丫头的邮件,好久都没收到了。 而且这标题. 想着,徐川点开了邮件,邮件中并没有什么东西,只有一份链接。 他点了进去,链接指向了一片报道。 “近日,水木大学神经研究所的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报道了一种通过在猴子大脑植入电极,然后不经过视网膜就能形成一定视觉的方法。” “虽然这可能并不是类似技术的首次运用,但这次研究人员在数个关键参数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猴脑中植入的传感器拥有1024个电极,其产生的模拟视觉信号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可以达到让猴子识别屏幕上英文字母的水平。” “这项技术为失去视觉的人带来了极大的希望,只要在脑中植入特殊的传感器,就可能不依靠眼睛来感受视觉信号。” “毫无疑问,这项研究为神经假体设备的应用建立了基础。在未来,这类技术或许能够帮助完全失明的人群重获功能性视觉,进行物体识别、陌生环境导航等应用,提高他们的生活自主性。” “.” “此外,据本台记者采访,该项目的负责人付炜教授表示,在此次研究中,做出最大贡献的并非他自己,而是他的学生徐晓。” “该学生在项目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针对多电极组成的阵列重新设计了一套完善的数学模型,可以极大的稳定脑电信号的稳定性与人工图像的分辨率。” “据了解,就读于水木大学的徐晓今年仅二十二岁,对于一名学生来说,这本应该是学习的阶段,但她却已经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走出了长远的距离。” “当然,这离不开她的家庭教育。据本台了解,此次在项目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徐晓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徐川院士的妹妹。” “一门双子,皆走上科学家的研究之路,不得不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 第五百一十三章:你知道买家是谁吗? 一份新闻报道,让徐川的嘴角勾起了一抹笑容。 毫无疑问,这份新闻报道的,是徐晓那丫头的团队研究成果。 而且从报道来看,这丫头在项目中做出了相当关键的贡献。 的确让人感到骄傲。 看完整篇报道后,徐川脸上带着笑容,手指落在了键盘上,敲了一封邮件发了过去。 想了想,他又从桌上拿起了手机,拨了个威信视频通话过去。 视频响了几下后便接通了,一张熟悉的脸庞瞬间映入了眼帘中。 “老哥!你肯定是看到邮件了!” 视频刚接通,清脆的声音便从手机那头传来,穿着一件薄外套的徐晓扎着马尾拿着手机,带着兴奋的一张小脸快占据了整个屏幕。 看着视频对面的徐晓,徐川笑了笑,也有快两个月的时间没见了,这小丫头看起来倒是没多大的变化。 点了点头,他笑着开口道:“嗯,看到了,干得不错。” 闻言,徐晓顿时就欢快的眯起了眼睛:“那当然,也不看看我是谁!” 虽然研究的过程的确辛苦,但最终收获到丰盛的果实,还有自己的老哥的夸赞,给她带来极大的骄傲和自豪。 徐川笑了笑,道:“加油,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很有前途的。” “就像你这次的项目一样,在未来很有希望通过这种手段恢复盲人的视力,造福那些视力受损的人群。” 他当初推荐这个妹妹去研究虚拟现实,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或许提起虚拟现实,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游戏。 但事实上虚拟现实的应用远不止游戏这一点。 就如同徐晓现在的研究一样,通过脑电波信号的处理,重新为盲人带来光明,这也同样是虚拟现实技术中的一部分。 徐晓撅了噘嘴,道:“还差的远呢,老哥。” “这次我们的研究植入电极阵列依然是有线设备,但如果进入临床应用,长期植入人体的关键性部件必须使用无线设备,通讯的稳定性就是个极大的麻烦。” “还有利用光幻视原理构建出的“画面”依然是单调的闪烁光点,这与自然视觉产生的丰富色彩和样式天差地别。” “再就是画面的稳定性等方面,都需要算法来支撑,太难了,没有个大几年的时间根本就没希望。” 视频那头,徐晓哐哐一顿吐槽,徐川笑着听着,虽然他听的并不是很明白,毕竟生物方向的研究并不在他的领域中,但他依旧认真的听着。 这应该是初入研究工作的学者几乎都会遇到的问题,看不到研究的尽头。 像徐晓这种能看到希望的情况还是好一些的,很多时候,搞研究的都相当迷茫,完全不知道自己研究的这条道路是否真的能成功,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走到哪一步。 因此有时候研究人员也会相当的暴躁,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来指引和开导了。 正常的时候,担任这个职位的基本都是导师或者好友,不过对于徐晓来说,可能潜意识里面会更倾向于向自家老哥吐槽这些东西。 没办法,谁让她有一个这么牛逼的老哥呢。 听着徐晓的吐槽,徐川笑了笑,开口道:“不用急,也不需要急,慢慢来就好了,总有一天你们能将这项技术带到现实中来的。” “到那个时候,成千上万的盲人和视网膜损伤或退化的病人都将重获光明。”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说起来,有了这个成果,你应该要提前毕业进博士学习了吧?” 徐晓点了点头,眯着眼睛笑道:“当然,导师那边已经同意了,等再过一段时间,我这边就能拿到硕士毕业证书了。” “对了,老哥。”似乎是想起了什么,她停顿了一下,接着道:“麻省理工那边给我发了邀请函,他们邀请我过去读博。” “导师那边比较推荐我过去,毕竟麻省理工的生物系在全世界的大学中能排到前三,我过去能学到很多的东西。” “老哥你怎么看。” 闻言,徐川微愣了一下。 麻省理工的邀请函? 思索了一下,他开口道:“麻省理工的生物系的确很出名,但我并不希望和建议你过去读博。” 徐晓:“为什么?” 徐川深吸了口气,沉稳道:“很简单,因为你过去了很有可能就回不来了。” “米国那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的信守约定,尤其是对他们有威胁的情况下,违背契约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更是家常便饭。” “比如钱老先生,亦或者是那位的孟小姐,两者都历经千辛万苦才回来的。” “而现在,你很清楚你家老哥我能够影响整个世界的局势和走向,如果你过去留学,很有可能会出现再也无法回来的局面。他们会想尽办法将你留在那里,用以挟持我或者华国。” “所以,拒绝掉吧。”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如果你希望出去见见世面的话,可以去沙俄或者欧洲,你在这些国家的安全,对于我和华国来说更有保障。” “至少不会出现那种去了米国或者枫叶国就无法回来的情况。” 虽说沙俄和欧洲也能算西方国家,但整体上来说,他们和米国并不是完全是一条心的。 不像是去了北美那边,米国在那边的影响力太大了。 华威的那位孟小姐到现在都还被滞留在枫叶国无法回家,徐川可以想象的是,如果徐晓过去了,后果会是怎么样的。 其实如果真要完全安全的话,呆在国内是最安全的。 但有些东西,老实说呆在国内是没法学到的。 就像是戴维·格罗斯说的一样,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上,华国落后的太多了。 哪怕是他能够带给这个妹妹科研资源,让她不需要忧愁这些,但一些前沿的知识与理论,他是教不了的。 毕竟他并不是这个领域的学者。 他自己重生后依旧选择了去普林斯顿学习数学,不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么。 如果没有在普林斯顿留学的那段时间,他也不可能解决掉霍奇猜想和ns方程,更不可能编写出高温等离子体湍流的数控模型,解决可控核聚变技术难题。 视频那头,徐晓没有犹豫的点了点头,道:“那就拒绝好了。” 她自己其实也考虑了一点这方面的东西,只不过一直在犹豫。 现在自家老哥这么说,她也不想自己去了麻省理工就回不来了。 她并不会抱怨因为自己老哥的成就而导致她失去了去麻省理工留学的机会,毕竟有得就有失。 自从徐川出名后,她跟着一起享受的东西,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比以前要强无数倍。 就像这次的研究一样,如果不是因为她是徐川的妹妹,怎么可能会被突出,更不可能拿到论文的一作,而导师只挂一个通讯作者。 要知道,按照学术界的潜规则,尤其是在国内,通讯作者和一作这两个东西本来就是属于导师的,学生能拿到一个二作甚至三作顺利毕业就很不错了。 一作,除非你跟导师的关系很亲近。 否则想都别想。 和徐晓聊了会后,徐川挂掉了视频通话,刚拾起期刊论文没一会,邮箱就叮的一下刷新了。 鼠标轻轻的点了一下,最新的邮件是《物理评论快报》发过来的。 他投稿过去的‘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的小极化子典型行为理论’论文和‘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理论’论文都过稿了,将刊登在下一期的《物理评论快报》上。 看到这份邮件,徐川嘴角勾起一个弧度,手指落在键盘上轻轻的敲击了几下,回了个‘谢谢,辛苦了’过去。 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理论已经被物理学界正式接纳,这对于他来说自然是值得庆祝和喜悦的事情。 “要不要将‘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缺口’论文放一部分出去呢?” 看着过稿的论文,徐川摸着下巴思索着。 ‘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缺口’的证明论文他早就已经写好了,只是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时间放出去。 正好他最近这段时间比较悠闲,虽说每天都在看书,但研究上的工作并没有多少。 “算了,再等等吧。” 摇了摇头,徐川改变了脑海中的想法。 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的小极化子典型行为理论’论文和‘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理论’论文才堪堪登陆期刊,这个时候他又搞事,未免有点太过于惊世骇俗了。 而且今年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联盟大会要再开,不如就放在那之前吧。 对于数学界的发展,他还是挺关心的。 在国际数学家大会召开的期间,用个七大千禧年难题的证明来吸引热度,绝对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当然,这个β,不可否认的是,也能装的更大一点。 虽说对于政治权力之类的东西徐川并不怎么感兴趣,钱财又已经差不多有了,但对于自己能多笔名留青史的传奇,未来的教科书上再多个故事,他还是感兴趣的。 另一边,欧洲,日耳曼国。 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一间会议室中。 一名中年男子整理了一下衣服,系上西装的口子笑容满面的站了起来,和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的主管罗伯特·麦克握了握手。 “合作愉快。” 罗伯特·麦克同样笑容满脸的伸出了手:“合作愉快。” 中年男子笑着道:“相关的手续已经处理好了,那么螺旋石-7x的运输与相关技术人员的配合,就多有麻烦罗伯特主管了。” 罗伯特·麦克笑着点了点头,道:“没问题,我这边一定尽快安排下去,螺旋石-7x明天就可以开始拆解,最多一周的时间,它就可以出发前往新家了。” 中年男子笑了笑:“麻烦罗伯特主管了,那我这边就不多打扰先告辞了。” 罗伯特主管笑着点了点头,将一行人其送到了门口,随即转身回到了会议室。 正在这时,会议室的大门‘砰’的一下被人推开了。 “你们把螺旋石-7x卖了?” 推开门匆匆闯进来的,是提尔曼·伦特教授,他顾不上喘息,扶着门把手目光死死的盯着罗伯特·麦克颤抖着问道。 在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宣布暂停螺旋石-7x的运行后,他做了一段时间交接工作后便请了个假调整自己去了。 没想到的是,在假期还未修完的时候,就收到了同事发给他的讯息。 研究所将螺旋石-7x卖掉了! 收到这个消息后,他匆匆赶回了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看到的正是刚刚完成交流离去的华国团队。 会议室中,罗伯特·麦克看着这位搭档多年的老友,笑着走了过来,开口说道:“这是一件好事。” “为什么!我需要一个解释!”提尔曼死死的盯着他,咬牙问道:“为什么要卖掉螺旋石-7x,它可是我们这些年辛辛苦苦的心血!你忘了吗?” 罗伯特拍了拍他的肩膀,望了一眼会议室中的其他人,开口道:“跟我来吧,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你先冷静一下,解释会让你满意的。” 说着,他带着提尔曼来到自己的办公室,亲手泡了杯咖啡递给他。 提尔曼接过咖啡没有喝,也没有放到桌子上,就这样端着继续盯着罗伯特,等着他的解释,那意思颇有一言不合就直接泼他一脸的感觉。 罗伯特看了他一眼,作为搭档多年的老朋友,他自然知道提尔曼在想些什么,喝了口咖啡,他开口解释道:“首先,做出这个决定的并不是我,而是研究所,这一点我也改变不了什么,” “如果研究所决定了要卖掉螺旋石-7x,你和我都没有办法改变他们的看法。” 闻言,提尔曼沉默了一下。 这话说的的确没问题,如果说普朗克研究所决定要卖掉螺旋石-7x,那么负责等离子体研究所的他们并没有什么办法。 毕竟从名义上来说,螺旋石-7x并不是属于他和罗伯特,而是属于研究所,是研究所的资产。 他虽然负责仿星器的研究项目,但可没有这么多的钱去修建一个螺旋石-7x。 但是这个解释并不能让他满意。 罗伯特看了眼老友,接着道:“你知道买家是谁吗?” 提尔曼沉默了一下,开口问道:“谁?” 罗伯特:“华国。” ps:晚点还有一章,求个月票 第五百一十四章:提尔曼:祝你成功 听到这个回答,提尔曼是有点懵的。 老实说,他想过购买螺旋石-7x的买家可能是米国,有可能是樱花国,也有可能是澳洲、南韩等国家。 但他还真没想过购买螺旋石-7x的买家会是华国。 如果说其他国家在托卡马克装置上的研究迟迟没有进展,想要购买一台仿星器做一下混合性的研究,那还是有可能选择购买仿星器的。 毕竟大家都知道,那位徐教授研发的破晓聚变装置,并不是单纯的托卡马克装置,走的是托卡马克+仿星器的混合路线。 但华国买,他的确没想到。 毕竟他们已经实现了可控核聚变技术,可以说是最没有可能或理由购买螺旋石-7x的国家。 愣了一下,提尔曼好奇的问道:“华国买螺旋石-7x做什么?他们不是都已经实现了可控核聚变技术了吗?” 罗伯特耸了耸肩,道:“不知道,华国那边并没有给出理由,或者说给了理由,但是我不知道。” “而且这笔生意老实说并不是普朗克研究所促成的,而是商务bu那边打过招呼后才决定的。” 闻言,提尔曼·伦特忍不住皱起了眉头,思索了起来。 半响,他抬起头盯着罗伯特开口道:“我并不觉得这是个明智的交易,螺旋石-7x上绝对有华国需要的技术,否则他们不可能万里迢迢的跑来这边专门找我们购买螺旋石-7x,甚至搭上了商务bu进行交流。” 罗伯特:“这个我想商务那边的人肯定也知道,只不过他们开出的价码可能让那边无法拒绝。” 听到这话,提尔曼好奇问道:“那边我不关心,研究所这边呢?我们从这次的交易中拿到了什么东西?” 罗伯特:“十亿欧元的购买资金、答应替我们修建一座可控核聚变发电站,以及向我们出口一批原本禁止出口的第一壁材料。” 提尔曼想了想,道:“如果是对比螺旋石-7x的价值来说,这些条件已经相当优厚了。但我总觉得他们既然付出这么多都要拿走螺旋石-7x,那么必然会从上面获取到更多的收获。” 罗伯特喝了口咖啡,笑着说道:“这些你我他都知道,但是仿星器的技术我们有完整的掌控,如果华国藉此做出了什么新技术,我们绝对是最有优势的一方。” 顿了顿,他接着道:“商务bu那边大概也是这么想的,他们可能还拿走了一些其他的东西,或者促成了一些项目合作。” “不过相对比之下,政fu那边可能更想藉此机会挣脱米国的制约。” “其实不止咱们,包括整个欧盟,都想着独立出来,这次或许是个机会。” 提尔曼:“脱离米国的制约后倒向hua国么,这和以前有什么区别吗?” 罗伯特耸了耸肩,道:“华国有句古话,叫做‘有变数就有机会’,在这个新时代开启的关键节点,如果不拼一把的话,可能我们就很难有机会了。” 相对比提尔曼,他作为一名偏管理行政方面的主管,更清楚一些整个欧洲在世界上的尴尬位置。 不上不下,潜力也消耗的差不多了,如今更多的可以说是在靠底蕴支撑着。 如果仅仅是这样也就算了。 偏偏外面还有个米国,动不动的就利用米元-石油体系吸血全世界,整个欧洲更是米国的后背储粮地。 这种局面,恐怕整个欧盟没有一个国家甘心永远这样下去。 提尔曼沉默了一下,对于罗伯特的这种说法倒是也能接受。 思绪了一下,他开口问道:“你说华国那边购买螺旋石-7x想做什么?” 罗伯特想了下,道:“改良他们研发出来的聚变堆?或者研究二代可控核聚变技术?你觉得呢?” 提尔曼思忖了一下,开口道:“我只能说肯定和可控核聚变技术有关系,至于具体是用来做什么,我不知道。“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而且老实说,我觉得这笔交易,更有可能是那位徐教授促成的。” 闻言,罗伯特微微皱了皱眉头:“但是他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也不见他插手这件事。” 提尔曼长舒了口气,身体往后靠在沙发上,开口道:“对于他来说,想要一件东西并不一定需要他亲自出面,以他在那个国家的地位来说,只需要打声招呼就行了。” 罗伯特点了点头,道:“以他的能力,的确可以,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 提尔曼沉默了一下,没再说话。 对他来说,仿星器能否走通可控核聚变,已经快成为一种执念或者说魔咒了。 他研究了仿星器十几年的时间,差不多将人生的后半段全都投入进去了。 原本以为这辈子都不可能看到仿星器成功‘仿星’的那一幕,但或许现在有一丝希望了? 当然,前期是他猜测的是对的,这次螺旋石-7x的交易,真的是那位徐教授在幕后促成的。 “或许,我该去趟华国了?” 忽的,提尔曼心中冒出了一个想法。 另一边,华国,金陵。 三月份的时间就这样在悠闲的日子里过完了不说,四月份也过完了一半的时间。 让徐川惦记着的小型化可控核聚变的风声到现在都没有风声,索性他就没再管这事了。 南大的校园中,徐川习以为常的像往常一样上完了一堂数学课。 刚走出教室,口袋中的手机就震动了起来。 随手摸出手机,让他有些讶异的是,给他打电话的居然是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的提尔曼·伦特教授。 “喂,徐,要出来喝一杯吗?我有点事想和你聊聊。”电话接通,那头提尔曼的声音传递了过来。 听到这话,徐川微愣了一下,随即迅速反应来,笑着道:“你来华国了?” 提尔曼:“嗯,我现在就在金陵。” 徐川点了点头,道:“没问题,你将地址发我就好了。” “行。” 在秦淮新街口地铁站附近的咖啡厅中,坐在窗边的提尔曼·伦特注视着窗外川流不息人来人往的人群,目光落在了对面排着狭长队伍的一家门店上。 他学过一段时间的汉语,虽然那些魔鬼般的字符让人很难理解,但这会倒是让他认出了对面门店的名字。 “茶颜悦色?” 挺奇怪的名字,但不得不说,这是在日耳曼很少见到的风景。 望着那排了至少四十五个人的队伍,提尔曼的思绪不知道都扩散到哪里去了。 毕竟哪怕是在汉堡,他也从未见过有一家咖啡店需要排四十五个人才能喝一杯咖啡的情况。 当然,他更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宁愿排这么长的队伍去喝一杯饮料。 没办法,整个日耳曼的人口密度,根本就无法和华国相比。 尤其是这种大型城市。 日耳曼最大的城市汉堡常住人口也不过是一百八十万人口而已,而金陵的常住人口高达近千万,而且如果是遇上节假日,这个人口数量会翻上一倍,甚至是两三倍。 端着咖啡喝了一小口,这时候,咖啡厅的玻璃大门被人推开了,提尔曼·伦特抬头向那边看去,只见一个人影朝着他这边走了过来。 “好久不见,提尔曼教授。”在提尔曼·伦特的对面坐下,徐川笑了笑说道,顺带喊了一声服务员,点了杯咖啡。 “很高兴见到你,徐。”提尔曼笑着打了个招呼,两人寒暄了几句。 聊了几句闲话后,提尔曼切入了正题,好奇的问道:“我很好奇,螺旋石-7x的交易,是你促成的吗?” 徐川笑了笑,道:“为什么会这么问?” 提尔曼:“因为除了你,大概没人会再买仿星器。” “其他人都还在研究你制造的托卡马克装置,没人会走一条未得到证实的道路。哪怕是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也放弃了这条路。” 徐川神色没有什么变化,也没回答提尔曼的问题。 虽然他已经知道了螺旋石-7x的交易成功了,但这个点螺旋石-7x还在运输中,他不太想在这个关键节点上陡生变故。 毕竟万一出了什么岔子,只会徒增烦恼。 对面,提尔曼也没在意他有没有回答,他这番话更像是在自言自语。 说了一会后,他抬头看向徐川,缓缓的开口问道:“说起这些,我其实只想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而这个问题或许只有你能回答。” 徐川看了他一眼,好奇的问道:“什么问题?” 提尔曼:“仿星器,在可控核聚变这条路上能走通吗?”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我研究了仿星器一辈子,螺旋石-7x是我的心血,仿星器也是我的心血,如今螺旋石-7x已经被关停,甚至被卖掉.我只想知道,这条路有没有走通的机会。” 听到这个问题,看着眼前情绪复杂无比的提尔曼·伦特教授,徐川心里微微叹息了一下。 这是一位将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一条道路上,只想追求一个结果的伟大学者。 只是时不待他,在华国已经走通了托卡马克装置路线的基础上,仿星器,毫无疑问已经被各国放弃了。 今天他到这里来,亦不过是想要寻求一个心中的答案而已。 思索了一会,徐川抬头看向他,开口道:“解决可控核聚变的难题在于两点,一是等高温离子体的约束,二是中子辐照问题。” “解决了这两个难题,无论是托卡马克装置还是仿星器,理论上来说都是可行的。” 听到这话,提尔曼眼中顿时爆发出了精光。 这个答案对他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肯定。 尽管以如今的局面,以他的能力,几乎不可能再说动各国的机构给他投资,继续研究仿星器。 但对他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或许,他真的有希望能看到仿星器成功‘仿星’的那一天。 对面,徐川看着提尔曼笑了笑,开口道:“如果你愿意移民来这里的话,我可以.” 话还没说完,提尔曼就笑着摇了摇头,释然道:“不了,这次回去后,我大概就会选择退休了。” “不过我会一直等这个消息的,祝你成功。” ps:昨天的二更,求月票。 第五百一十五章:取名这种事,我最拿手了! 对于提尔曼教授选择退休的做法,徐川也只是轻轻的叹了口气,并没有多说什么。 如果他愿意移民过来的话,以他的能力,相信华国会直接开放绿卡,也就是所谓的外籍人口永久居住许可证。 毕竟提尔曼教授的能力在仿星器上可以说是最顶尖的那一小批人了。 他研究了仿星器一辈子,无论是螺旋石-7x还是wega仿星器,都有他的参与,甚至可以说没有人比他更熟悉仿星器了。 这种人才,真要能拉过来,绝对是赚的。 但正如他上辈子不愿意留在米国一样,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移民的。 在放下了仿星器的纠结,或者说得到了答案后,提尔曼教授整个人都开朗了不少。 咖啡厅中,他和徐川聊了不短的时间。 从可控核聚变到粒子物理,再到高能物理和天文物理,甚至是一些生物、化学等方面的领域都有涉及。 虽说这位老教授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仿星器和螺旋石-7x上,但毕竟是在普朗克研究所工作的牛人,知识面完全可以相当广泛。 徐川也聊得很尽兴,老实说他还真的很少有遇到这种能在各方面都了解,能和他一起畅聊的牛人。 送走了提尔曼·伦特教授后,徐川亦返回了紫金山脚下的别墅。 螺旋石-7x已经在拆解了,不过要运送过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本来这种大型科研设备应该要走海运,耗费至少半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抵达华国的。 不过为及时性,上面和乌兰的航空蔀门进行了沟通,借用了世界上最大的飞机an-225,来运送螺旋石-7x。 所以它抵达的时间会比他预计中的要早上不少,大概再有十来天左右,螺旋石-7x就能运送到星海研究所。 与此同时,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那边也顺利的找到了批量化生产改进型超导体材料的方法,目前正在按照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提供的数据加急生产。 一切的进展都相当顺利,徐川也借着这段相对悠闲的的时间一边看书一边研究一下强电统一理论。 这也是他上辈子没有完成的工作,只做了一部分,便被飞机失事送回了二十年前。 不过这辈子他倒是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这套理论,甚至说不定还有机会去触摸一下真正的大统一理论。 即,引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电磁力四力统一的物理学终极大统一理论。 当然,这套所谓的终极理论,是由上个世纪的物理学家们以他们的认知建立起来的。 时到如今,在惰性中微子已经被确认发现了的情况下,暗物质暗能量这些超出标准模型之外的东西被认同真实存在的概率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 至少绝大部分的物理学家们如今都认同在宇宙中还有着人类目前观测不到的东西。 如暗物质与暗能量。 所以在未来,如何统一暗物质暗能量与常规物质,必然会是超出四力大统一理论的新问题。 当然,抛开暗物质和暗能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所未知的物质与能量,也是当今物理学界所无法知晓的问题。 但就目前而言,针对暗物质与暗能量的观察,就足够人类继续折腾一个世纪甚至是更长远的时间了。 更别提去统一暗物质暗能量与常规物质了。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去,四月的中下旬,徐川收到了星海研究院的消息。 螺旋石-7x,到了。 收到信息后,徐川放下了手中的论文,迅速赶到了星海研究院。 栖霞山脚下的基地门口,数辆超大型的重型卡车正排着队停在路边等待着进场。 而在基地的核心园区中,在核工业集团现场施工人员以及起重设备的协助下,正在小心翼翼地进行着卸货的工作。 带着安全帽,站在路边上,看着被拆卸成各种零件的螺旋石-7x,正在指挥着卸货的梁曲忽的注意到了徐川的到来。 “徐院士,你来了。”梁曲点了点头打了个招呼,继续指挥着工人忙碌。 徐川也没在意,看着正在被起重设备吊起运送进核心实验室的螺旋石-7x的零件设备开口问道:“情况如何了。” 梁曲:“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那边安排了一组技术人员过来指导,目前所有的设备都已经就位,按照预估,完成整体的安装和调试至少需要两个多月左右的时间。” 这个时间比当初组装asdex聚变装置长多了。 当初的asdex装置在工程项目上加班加点仅仅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组装和调试,而螺旋石-7x则需要两个月的时间,差不多翻了一倍。 当然,这很正常,毕竟仿星器的结构要比托卡马克装置更加复杂。 在舍弃了欧姆变压器来启动腔室内的等离子体电流,完全依赖外导体电流产生的磁场来约束腔室内的超高温等离子体的情况下,就已经注定了它的工程难度会比托卡马克装置要更难。 不过好在星海研究院和核工业集团有着经验十足的工程师,而国内的制造商在经历了一次破晓聚变堆的零部件制造后,在磁约束领域也有着丰富的加工经验,至少不用担心小型化的仿星器装置无法制造出来。 徐川点了点头,也没在意这点时间。 毕竟这是必须要走的路。 眯着眼睛望了一眼被吊运起来送进核心实验室的零部件,他开口说道:“外场的控制线圈和第一壁材料不用组装上去,先空留出来,这两个用我们自己生产的。” 梁曲点了点头,道:“嗯,没问题,我这边到时候再跟踪一下这两个零部件的生产进度情况,争取能配合一起完成。” 微微顿了顿,他忽的想起了什么,接着道:“对了,还有个事,螺旋石-7x送过来后,按照规定,咱们将给它改成属于自己的名字。” “毕竟以后在项目总不能老叫做螺旋石-7x吧,这不合规。” “所以徐院士你看看,它该起个怎样的名字?” 因为这件事是老人直接插手的,并非星海研究院自己交流沟通购买的设备,所以星海研究院这边也还没来得及给螺旋石-7x重新起名。 而按照正常的流程,螺旋石-7x在正式运送到星海研究院后,它需要更改一个名字。 当然,这件事拖到现在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负责人徐川一直不在。 他不起名,给下面的人一百个胆子也不敢擅自改名啊。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思索了一下,道:“就叫做‘华星’吧,既是华国的仿星器,又是华国走向星辰大海的希望之星。” “华星,华星”梁曲念叨了两句,笑着说道:“好名字啊,看来外界传闻你不会取名的消息完全不对啊,徐院士也是个会取名的人啊,有内涵,有意义。” 徐川轻咳了一下,笑了笑开口说道:“那是当然,取名这种事,我最拿手了。” ps:晚点还有一章,大家月票先留着,突然想起这个月有双倍了!(w) 第五百一十六章:偷偷摸摸干‘坏\’事 按照原定的计划,在螺旋石-7x从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运送过来后,它正式更名为‘华星聚变装置’。 这是华国的第一台仿星器。 虽然它是从别人手中买来的,但也填补了华国仿星器领域的空缺。 随着人员和设备均已经就位,关于小型可控核聚变项目的研究计划也正式的进入了下一级阶段,从托卡马克装置正式转向仿星器路线。 对于徐川来说,在已经完成了磁约束可控可聚变技术的今天,关于仿星器的重新点火和聚变,他并没有太多需求亲自上阵进行研究的项目。 仿星器的缺点在于工程制造难度很大和内部的等离子体温度较低,难以实现点火聚变这两方面。 但对于华国来说,这并不是什么难以解决的事情。 前者可以依赖完善的工业化体系和庞大的人力物力进行处理,在红头文件的调动下,相信没有哪个国家能和华国拼效率。 而后者的解决点在于改进型超导体材料和等离子体湍流数控模型。 借助改进型超导体材料强大的临界磁场,可以有效的增加约束力。而外圈磁场的强度,能极大的降低仿星器重的‘新古典传输’效应,维持热效应。 所谓的‘新古典传输’效应,指的是在环形装置中,环面内侧的磁场比外侧的强。磁场的曲率和梯度会导致等离子体漂移,从而产生粒子损失和热量损失。 简单的来说,如果将整个聚变装置比作一个热量源头的话,托卡马克装置天然具有保温的优势,它的结构能够维持和减少这个‘热量源头’的热量损失。 而仿星器在这方面就比较劣势了。 因为仿星器是基于一个人工智能绘制的极其复杂的磁铁配置,它的磁场的波纹度比托卡马克大很多。 尽管它可以更有效的控制等离子体保持长时间的流动。 但这些设计和建造会导致了新经典输运水平和高能粒子损失水平高于托卡马克。 会产生更多的热量损失,进而反应堆腔室中泄漏了大量聚变产生的能量。 就像是车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一样,托卡马克装置就像是齐鲁的高速公路,一片宽广笔直前行随便开。 而仿星器就像是黔贵的山路一样,七扭八弯的。 这两种情况下,哪种路更容易发生车祸自然不言而喻。 而改进型超导体就像是重新给黔贵的山路扩大修宽了,而高温等离子体湍流的数控模型就是给车辆增加了导航与智能操控系统。 当然,这只是个简单的比喻,实际上高温等离子体在聚变堆里面的运行远比这个要更加复杂。 不过整体上来说,他们的确有足够的实力去在仿星器上重走聚变点火路线。 所以已经带领团队走过一次这条路的他,完全没必要守在星海研究院亲自指挥工作。 有着破晓聚变堆的成功点火,对于华星聚变堆的顺利点火完成聚变技术徐川还是相当有信心的。 哪怕这一次他不会全身心的在研究院主持大局,而是将所有的工作都分配了下去,他也有着足够的信心。 他相信,从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转变而来的星海研究院,有着足够的能力去自主的完成‘华星聚变装置’的组装和调试工作。 而他要做的,是解决华星装置实现聚变点火后,在小型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至于现在,还不到他忙碌的时候。 当然,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在于培养人才。 站到了他这个高度,有时候要考虑的并不只是项目的成功,还有在项目的研究过程中相关的人才积累。 毕竟一个国家是由无数人组成的,而一个大型的项目,也不可能靠他一个人撑起来。 虽然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研发工作,但后续的优化、拓展、更新等各方面都需要大量的人才来完成。 而现在就是最好的培育时机。 在星海研究院呆了几天的时间,将华星聚变堆的相关工作分配下去后,徐川就回到了南大。 中春的季节,阳光明媚,各种鲜花盛放着,将往日翠绿的校园度上了一层五彩斑斓。 “教授,您让我关注的小型化可控核聚变的报道,今天《核工业时报》和《华新报》都已经报道出来了。” 办公室中,汤然手中拿着两份报纸,放到了办公桌上,轻声的说道。 听到这话,徐川微愣了一下,随即迅速反应过来汤然说的是什么。 主要是这事时间拖的太长了,他都差点给忘记了。 “嗯,谢了,我先看看。” 徐川笑着道了声谢,从桌上拾起了报纸。 版面上,小型化可控核聚变的报道占据的弧度并不是很大,就像是一个正常的核工业媒体采访和新闻一样。 翻看一下,内容也并不是很多,主要有梁曲的一些常规采访新闻,以及星海研究院的后续研究工作等一些不涉密的东西。 不过值得注意的一个小细节是,小型化的托卡马克装置,也就是那个五米左右的聚变堆图片,被放出来了。 正常情况下,在没有得到允许的前提下,这种涉及核心技术的照片是不可能通过审核的,哪怕仅仅是一个外观。 但现在被放出来了,无疑是在增加可信度。 翻了翻报纸,徐川嘴角勾起了一抹笑容。 现在该轮到他了。 放下手中的报纸,徐川点开了arxiv,将早已准备好的稿件提交了上去。 与此同时,他又点开了邮箱,找到了prx(物理评论x版)编辑的邮箱,将相关的论文和稿件,附在了邮件中发送了出去。 不得不说,在邮件发送出去的时候,他心里有种偷偷摸摸干坏事的‘爽’感。 虽然他编写的论文并没有什么问题,所有的方案和路线都是基于星海研究院已经做出来的成果写的,完全没有一点虚假。 但这篇论文,老实说误导性还是挺强的。 至于有哪些国家会中招他不是很清楚,但毋庸置疑,米国肯定会是第一个。 无他,因为米国本身就有着紧凑型小型核聚变的研究装置-‘阿尔卡特c-mod紧凑型聚变堆’! 相信他很快就会看到这个紧凑型聚变堆重启的新闻了。 ps:二更。 第五百一十七章:一篇论文引起的轰动 将论文上传到arxiv上后,徐川顺手就点开了网页。 他知道以自己在学术界的地位,但凡是上传到arxiv上的论文必然会被无数人关注。 随手点开了个国际物理论坛,果不其然,仅仅过去了十分钟,他上传到arxiv上的论文就已经被转载了过来,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arxiv,快看arxiv!华国即将研究出小型化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 【不可能吧,不是去年十月他们才实现可控核聚变技术么,这才半年的时间而已,怎么可能就在小型化上有突破。】 【但在arxiv上发表论文的,是可控核聚变之父。】 【你是说那位徐教授?】 【对,他在arixv上上传了一篇《论托卡马克装置在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中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论文,而且prx也都收到了他的投稿。】 【不可思议,华国都开始研究这些了吗?】 【或许只是个研究方向呢?我看了论文,上面也只是给出了一条托卡马克装置小型化的道路而已,并没有什么实际数据。】 国际物理论坛,相关讨论的热度上涨的飞快。 而另一边,米国,最先关注到这件事的,是麻省理工学院的阿尔卡特c-mod紧凑型聚变堆的研究团队。 在徐川将论文上传到arxiv预印本网站上的同时,保持着对这方面关注的物理团队很快就注意到了这篇论文。 “教授,我在arxiv上看到了一篇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方向的论文!” 麻省理工物理研究院中,一名助理教授匆匆的推开办公室的大门,喘息了两下后迅速将手中临时打印出来,还散发着余温论文稿件递了过去。 办公桌后面,布拉德利·曼德尔抬起头,看了自己的助理一眼后淡淡的开口道:“布鲁特,我说了多少次了,你应该看的论文是各大顶级期刊上刊登的精华,而不是arxiv上那些没有经过同行评审的糟粕。”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而且可控核聚变技术才堪堪被华国实现半年的时间,这么短的周期内,别说是小型化了,就是华国自己都不一定摸透了这项技术。” 布鲁特助理看了眼自己的老板,他知道自己的教授兼导师不喜欢arxiv这种预印本网站,但这次论文的作者让他必须要开这个口。 微微耸了耸肩,他继续说道:“但是教授,这篇论文的作者是那位解决了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徐教授写的,我觉得应该还是很有价值的。” 听到这话,办公桌后面的布拉德利愣了一下,表情很是惊讶。 对于这个在学术界大名鼎鼎的名字,他肯定是知道的。哪怕是他在物理上的成就目前并不如数学,但无论是ns方程,还是诺贝尔物理学奖,都足以让物理界的学者记住他。 只是,这么快的吗? 明明他感觉可控核聚变的突破就在昨天的样子,今天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就已经开始研究,甚至有进展了吗? 这个人,他不休息的吗? 正常来说,无论是那个研究员或者学者,在解决了一个超级难题后,都会给自己放一段时间的假吧? 长则半年,短则两三个月肯定要。 但那个人,他就不放假的吗? 忍不住咽了口唾沫,布拉德利深吸了口气,从助理兼学生的手中拿过了刚打印出来的论文。 如果是那位徐教授论文,哪怕是丢到了arxiv这种垃圾网站上,他也不能错过。 如果说从arxiv上挑选论文属于沙里淘金的话,那么那位徐教授的论文,本身就是一大块硕大的金子。 它都不需要你去从众多的砂砾中去认真的辨别,就那样闪闪发光的呆在沙滩上,所有人都可以看得到。 从办公桌上拾起黑色的眼镜,布拉德利戴上后认真的翻阅了起来。 被誉为‘可控核聚变之父’的徐教授写的有关于小型化可控核聚变研究方向的论文,毫无疑问是这个领域的人必须要看的东西。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布鲁特等了很久,也没有等到回答。 终于,他等的有些着急了,忍不住小声问道。“教授,他的想法和理论可以做到吗?” “我不知道。”布拉德利摇了摇头,继续道:“我原本认为即便是实现了可控核聚变技术,小型化也至少需要十年甚至是更久的时间才能做到。” “但从这篇论文来看,很明显那位徐教授已经有了足够的思路。而对于他来说,一旦对于某个问题有了足够的思路,要解决这个问题,恐怕并不是很难。” “但具体的时间我无法判断,毕竟在可控核聚变领域,我们落后的太多太多了。” 长舒了口气,他放下了手中的论文,闭目思索了起来。 若是这篇论文是其他学者发表的,他大概只会嗤之以鼻,看完后直接将其扔到垃圾桶里面去。 但论文的作者是那位徐教授的话,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尽管理论上来说,要实现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小型化,难度丝毫不比解决可控核聚变技术低,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更高。 但在已经创造过无数奇迹的那位身上,说不准还真有希望。 只是,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如果真的实现了的话,造成震撼恐怕会比可控核聚变技术更高。 或许这份震撼在普通百姓中并不算什么,但对于各国政fu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 毕竟小型化的聚变堆,能应用地方实在太多了。 它不像大型聚变堆只能用于民用发电一样,小型化的聚变堆,可以装载到各种设备上,如航空母舰、潜艇.甚至是大型轰炸机等军用设备上 “教授.教授” 正思考着,布拉德利忽然传来助理兼学生的声音,睁开眼,他疑问的看了过去:“怎么了?” 布鲁特咽了下口水,开口道:“教授,从那位徐教授的论文来看,他研究的方向似乎依旧是托卡马克装置的小型化。” “有什么问题吗?”布拉德利问道:“华国实现可控核聚变技术的路线就是托卡马克装置,继续在这个上面研究不是很正常吗?毕竟这才是真正成熟的技术。” 布鲁特摇摇头,道:“不,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意思是,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之前停止运行的‘阿尔卡特c-mod紧凑型聚变堆’,是不是有机会重启了。” “毕竟在这方面,我们有着天然的优势,它在之前可是全球所有聚变反应堆中磁场最强、等离子体压强最高的聚变反应堆!” “说不定在可控核聚变领域落后了,但在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上,我们有机会领先一筹呢?” 听到学生的这话,布拉德利心中忍不住动了动。 说不定,他们真的有机会? 思索了一下,布拉德利迅速开口道:“布鲁特,帮我准备一份ppt文案,内容就是你说的这些,明天早上之前给我,我会去和能源蔀那边沟通一下的!” “如果阿尔卡特c-mod能重启,我们绝对能走在前面!” ps:晚点还有一章,两点钟之前。 另:马上就双倍了,大家投投月票的呗,八尾感谢了。 第五百一十八章:百万亿级的市场 与此同时,米国的另一边。 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一个叫做贝塞斯达地方,世界著名的航空航天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空间系统公司就坐落于这里。 这家公司并不单纯的是一家航天航空企业,它还是一家巨无霸的军工企业,已连续多年在世界军工企业的排名中霸榜第一名。 并且其产品不仅广泛地装备于米国自己的ju队,还风靡于西方的各国中。 如果单纯的说这些空大化的东西,或许很多人都没有什么概念。 但战斗机中的明星隐身战机f-35,王者f-22,大力士c-130,人类制造的“最快飞机”sr-72黑鸟侦察机.这些赫赫有名的战机,都是洛马公司制造的。 说这些,或许你就能知道它有多么的先进了。 当然,如果是仅仅这样,那倒也只能说明这是一家科技发达的公司。 但实际上,这是一家臭名昭著的企业。 为了推销自己的军火产品,它经常在世界各地的第三国中挑起全方面的冲突和矛盾,甚至是战争,导致了无数人丧失生命,背离家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可控核聚变领域,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也是米国的主力研究团队之一。 而这会,在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总部大楼的一间会议室中,徐川昨天才上传到arxiv上的论文,这会已经被节选投影到了硕大的银白色幕布上。 “各位,我想我们的机会到了。” “虽然在可控核聚变领域虽然我们已经落后了很多,但如果能在小型可控核聚变技术中实现弯道超车的话,我们依旧能重回巅峰” 站在荧幕前,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总裁诺曼·奥古斯丁宣读着发言和公司计划。 这么做的目的,一方面是投资可控核聚变本身就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目标。 另一方面,则是寄希望于获取到更多的投资。 要知道今天坐在这里的并不只有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自己的人,还有很多其他的资本家。 这只能说,徐川将论文丢上arxiv的时机实在太巧了,正好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开一场大型投资会的时候。 于是刚丢上去的论文,第二天就被诺曼·奥古斯丁引用到了计划中,用以增加信服度。 会议厅中,埃克森美孚公司的副总裁代表正愣愣的盯着银幕上的那个名字,脸上的神色有些复杂。 作为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商,埃克森美孚公司在全球的影响力毋庸置疑。 但随着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实现,如今它的影响力已经跌了一大截了。 而埃克森美孚公司的落幕,完全可以说是荧幕上的这个名字造成的。 伴随着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实现,石油的能源属性可以说将在未来的的时间内完全去除掉,仅剩下化工用途。 而这对应的无疑是石油需求量以及价值的极大降低。 以石油业务为主营业务的他们以至于不得不寻求新的出路,而在可控核聚变领域进行投资,无疑是当前最热门的一条路。 毕竟谁能先在米国掌控电能,谁就能掌控极大的话语权。 只是,他没想到的是,有一天还能在这一领域看到那位‘罪魁祸首’的论文。 但不得不说的是,他又完全没法忽视这篇论文。 甚至,还必须要重视起来。 毕竟不管再怎么讨厌那个家伙,但他却是实打实公认的可控聚变之父。 另一边,站在台上的诺曼·奥古斯丁,依旧在继续侃侃而谈。 “如果说各位对于这项技术依旧保持有怀疑的话,认为它很难实现,那不如看看这个。” 说着,他轻轻的按了一下激光操控笔,荧幕上的论文画面顿时一跳,一张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图片呈现在所有人面前,而在图片的旁边,则是一些新闻报道消息。 “这个是昨天华国的guan方媒体《核工业时报》与《华新报》所报道的新闻消息,尽管只是占据了一个很小的版面,但却完美的符合华国一直以来低调的性格。” “据新闻报道,在那位徐教授领导下的星海研究院里面,他们已经成功制造出来了一个仅五米体积的紧凑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并且成功的实现了第一次点火。” “我想,这则消息意味着什么,就不用我过多的解释了吧。” 看到这则新闻报道,台下观众一片哗然,议论的声音不断的四散开来。 不得不说,这则报道的确足够刺激人。 如果按照华国研究可控核聚变的进展来看,恐怕要不了两三年时间,他们就能成功实现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了。 毕竟当初的那个破晓,从第一次点火到商业化运用,时间也就不到两年。 看着台下的动静,站在台上的诺曼·奥古斯丁知道时机已经差不多了,便抛出了鱼钩,笑容满面的开口道: “在那位徐教授已经指明了方向的同时,我们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拥有着长远的可控核聚变研究历史,尤其是在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上。” “从最开始的紧凑型球床聚变装置,到如今的只有不到一米大小的t5聚变堆,以及正在研发的t8系列我们洛克希德·马丁公拥有全世界最全的小型聚变堆研究经验。” “在这一点上,即便是那位徐教授也无法和我们相提并论。” “相信我们会以更快的速度,将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研究出来,并全面应用到航天器、飞机、星际飞行器等各种设备上。” “这是一个百万亿级的市场,而是否加入进来分一杯羹,选择权就在各位手上。” 伴随着台上诺曼·奥古斯丁演讲,台下的投资者们也跟着激情了起来。 资本家对资本的渴望是天然的,哪怕是有一线可能,很多资本家都愿意去赌一下,更别提这一次还有那位著名的徐教授背书了。 看着台上的诺曼·奥古斯丁,埃克森美孚公司的副总裁心中动了动,扭头看向了坐在自己身边的助理。 “找个顶级的核聚变领域的物理教授,帮我研究一下那位徐教授的论文,看看是否真的有可行性。” 闻言,助理心中立刻清楚了这位副总裁的想法,迅速回道:“好,我这就去办。” 另一边,华国,金陵。 浏览了一下国际物理论坛的徐川顺手就叉掉了网页,丝毫不知道自己的论文在脚下对面的那个国家到底引起了多大的轰动。 因为他的这篇论文,从官方的能源蔀门到民间的资本,大部分在可控核聚变领域有投资,亦或者是对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感兴趣的资本都投入了进来。 正如诺曼·奥古斯丁所说的一样,这的确是一个百万亿级的超级市场。 但对于他们而言,要进入这个市场要跨过的深渊可不止一星半点的。 或许等他们回过神来,发现小型化的托卡马克装置这条路根本就走不通的时候,华国早就已经全面占领这一市场了。 毕竟如今针对小型化可控核聚变的研究,星海研究院已经走上了正轨。 相对比托卡马克装置小型化的难题来说,他对于仿星器的小型化更加看好。 或许仿星器的天然劣势会导致它在能量输出级别上低于托卡马克装置,但对于那些耗能需求远没有那么高的各种设备来说,它的能量输出无疑是绰绰有余的。 ps:补上次说的补更(2/2),求月票!双倍了,大佬们手中的月票投投吧(八尾在线卖萌求月票,喵~o(=nwn=)m) 第五百一十九章:来自家乡的请求 伴随着《核工业时报》《华新报》等媒体的报道,以及徐川丢到arxiv上的论文,可控核聚变领域再度掀起了不小的浪潮。 不仅仅是米国,还有欧盟、日韩等有能力建造自己聚变堆的国家几乎都将目光投了过来。 短短两三天的时间,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就已经吸引了全世界大部分发达国家的注意和目光。 不得不说,相对比大型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来说,小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确要敏感不少。 尤其是小到足够应用到航母,战舰,战机这些东西上的时候,各国原本就紧绷的神经,不由自主被拉的更紧了。 当然,对于市场而言,这同样是一个新的机会。 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的重要性,瞬间就带起来了一个庞大的市场。 至少数百亿米金的资金,从各国cai政或者大型资本家与财团手中流出,投入了研发中。 只是可惜的是,这将注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或许会有一部分研究机构能从这个项目中收获到一些对于大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有帮助的技术,但整体来说,相对比在上面的投资而言,只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国外进展的轰轰烈烈的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投资,在国内压根就没什么动静。 无他,因为这项技术的敏感度,国内绝大部分私人企业或资本根本就插不进手。 至于好坏优劣只能说各有评价。 外界闹得轰轰烈烈,对于徐川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 在星海研究院的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进入正轨后,他将注意力集中到另外的一件事情上。 大型强子对撞机! 在cern理事会的商议下,cern的成员国最终还是以多数票战胜了少数票,通过了以技术换取华国修建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成员国席位的决定。 尤其是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报道,更是加快了这一决策决定的速度。 对于欧盟来说,与其耗费更多的资金投入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这种基础科研设备上,他们更愿意将钱投入到可控核聚变的研究上。 毕竟高能物理领域的研究,基本都是全面公开的。 哪怕是cern,在早期华国并没有加入成为会员国的时候,也没有拒绝华国的物理学者以及相关学术机构的进入。 只不过在那个时候,相对比cern自身的成员国来说,华国学者申请对撞机使用权的机会更小一些而已,但并不是没有机会。 这并不是不能理解的,毕竟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每一次启动,都是在燃烧金钱。 在没有提供固定经费支持的情况,对于外来者的学术研究申请自然会更加严格一些。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且高能物理领域的研究,本身早就已经超出了应用科技是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 就像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除了弥补了标准模型的最后一大块漏洞外,它对于现实世界应用科技的推动,并没有什么作用。 毕竟就算是知道了粒子的质量是从希格斯场中衍生出来的,短时间内,甚至可以说一两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也没法配合相关的理论研究出对应的科学设备。 这种物理学前沿领域的研究,并不是一个国家或者说一个团队能够完成的工作,它需要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联合起来,一起共同推进。 另一边,金陵。 南大的办公室中,徐川刚处理完一封大型强粒子对撞方面的工作邮件,助理汤然就迈着轻盈的步伐走了过来。 “教授,您家乡湘南那边星城的市wei吴天华书記想和您见一面。” 徐川抬起头看了她一眼,问道:“现在?” 汤然点了点头,道:“嗯,吴书記已经在另一间会议室等着了。” 徐川放下了手中的鼠标,起身道:“带我过去吧。” 跟着汤然,徐川迅速赶到了南大的招待室中。 虽说他自己的级别比星城这种地级市的市wei书记还要高,但人家亲自跑过来找他,还打着家乡的名义,这肯定不能让人家久等的。 招待室中,陪同着吴天华坐在一起的,还有南大的校领导和工作秘书等人。 看到徐川推开门走进来,吴天华满脸笑容的站起身,快步走了过来,热情伸出双手握住徐川的手晃了晃:“徐院士好啊,今天冒昧的前来打扰你的研究工作了,先说声对不住啊。” 徐川笑着和他握了握手,道:“这话说的,吴书記您太客气了。” 吴天华笑着说道:“久闻不如一见,徐院士比想象中看起来还要年轻有为啊,咱湘南能出您这样的伟大学者,这是家乡永远的骄傲。” 闻言,徐川笑着谦虚道:“我只是做了一名学者应该做的事情而已。” 寒暄了两句,吴天华笑着看向徐川道:“这次冒昧过来打扰徐院士您的研究,主要是想请徐院士帮忙指点一下家乡的科研发展工作。” 听到这话,徐川微愣了一下,他一个搞科研的学术人员,指点湘南的发展工作?虽说是科研方面的,但这偏的也太远了吧? 沙发上,吴天华笑着道:“实不相瞒,这次过来呢,主要是想请徐院士帮个忙。” 说着,拘谨的半边屁股坐在沙发上的随身助理迅速站起身,恭敬的双手将一份文件递了过来。 徐川带着一丝疑惑接了过来,翻阅了起来。 《论在星城修建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可行性工作报告》 标题入目,徐川就知道了这位吴书記跑过来找他的原因。 替家乡拉科研项目的。 ps:今天傍晚回老家过节,折腾到晚上八九点才到,然后吃饭聊天(主要指被催婚,被念叨的小脑都要萎了)什么的折腾到了十点多才有时间码字,实在来不及了,只能先码发一段出来保住全勤,我现在继续码字,晚点我再补齐剩下的,顺带求个月票。 第五百二十章:这大腿得抱稳,可不能让跑了! (八尾在这里祝大家中秋节团圆快乐!喵~o(=nwn=)m) 南大的接待室中,吴天华看着坐在自己对面的年轻人。 心中忍不住的感慨。 从政这么多年了,他接触过不少的知名学者,也接触过很多的优秀天才。 但像眼前这位一样,以二十一的年龄拿到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别说是他认知中的头一个了,就是放眼整个世界学术界的历史,都是独一无二的。 而除了这些荣耀外,更别提他如今在国内的地位了。 其他的不说,光是可控核聚变之父这一个名头,就足以让他一句话就能影响一个行业的发展了。 更别提还有两院院士头衔、启明星勋章、破晓勋章得主这些东西了。 真是自古以然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啊。 那些国外曾经推动文明科技发展的伟人学者,如今降临在这片红色大地上了。 事实上,在很早之前,在还未任职星城市wei书記的时候,吴天华就关注了这位从湘南走出去的学者。 也知道他在国内有着莫大的影响力,更知道只要找他聊聊,看在家乡的情面上,绝对能给湘南带来可观的科研产业和发展。 但随着徐川的级别越来越高,名气越来越大,这个机会一直都没能找到最合适的使用时机。 毕竟这种看在家乡情面上的机遇,有且仅有一次。 就像是一个普通人,身边的发小突然起家了一样,看在往年的情分上,你去找他帮忙,只要要求提的不是很过分,那么这个发小大概率会是直接答应的。 但这样的机会,对于你来说只有一次。 而对于湘南来说,他们总算是等到了这个机会。 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修建,就是他们一直在等待的机会。 湘南不缺人才,更不缺培育人才的高校和基地,全国39所九八五顶级高校,湘南就有三所,仅次于京城和魔都。 而星城四大名校更是媲美华师附和衡水中学的顶级高中。 但这个被誉为科教强省和人才大省,拥有诸多985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省份,却留不住人才,顶级的科研人才流失相当严重。 没办法,和一些沿海发达省份相比,湘南仍然缺乏必要的社会资源。 比如,科研经费、科研设备和科研平台等方面相对滞后,无法给予人才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等等。 而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修建,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高能物理研究基地。 更是很有可能将这一整片区域发展成一个‘国际科学城’,甚至是‘未来的世界科学中心’。 这对于湘南来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简略的翻了一下手中的文档,听着这位吴书記的介绍,徐川轻轻的放下了手中的调查报告,认真的思索了一下。 若是能在合情合理的范围内帮助一下家乡,他还是相当乐意的。 毕竟他是从湘南走出来的,尽管如今在金陵这边做研究,但户口可从未迁移过来。 而且湘南倒也的确符合修建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条件。 对于对撞机而言,具体到选址考虑的因素,首要的就是地质条件。 建设大型对撞机要有好的地质基础,比如要有稳定的岩石,要能承受一定级数地震的烈度、震动频率和幅度,地下水的情况也得满足要求,要有充足的水、电力等资源。 而且在满足地质条件的前提下,还需要有一个很好的社情环境,有利于建设一个十万人居住的高水平国际化科学城等等。 不过这些条件对于他的家乡湘南来说的确都不是什么问题。 湘南的地质结构还算稳定,数百年来大部分的地区并没有什么强地震。 而且星城有着国际机场和顶级的华防科大,以此为基础衍生出一个大型的国际科学城并没有什么问题。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目前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选址并未确定下来。 对撞机的选址确定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除了那些基础的要求外,还需要在一些选址地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地质勘探,以确定这些选址地的地质条件完全满足工程建设要求。 在年初的时候,他去京城开会商议对撞机的修建相关事情时,选定过燕赵的秦皇岛、西陕的黄陵县、深汕的特别合作区、之江的湖州等近十个地方。 如今这些地方还在考察中,再添加一个考察地,也不是什么事情。 毕竟只是考察地,并未最终确定下来。 当然,如果是选址已经定下来了,他也不会考虑这些,会直接了当的拒绝。 思索了一下,他抬头看向坐在对面正一片期盼的看着他的吴天华书記,开口道:“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选址,并不是我一个人能决定下来的。这得根据相关地质考察来进行确定。” 对面,吴天华迅速道:“是,所以我们已经针对很多地方都做了一个初步的考察和调研,在给您的报告上有清晰的介绍。” “如果是没有这个基础,我们也不会过来找您,毕竟事关重大,都是国家的发展重心,未来的方向。咱们湘南也不能为了一己之利,来做这种耽搁国家发展的事情嘛。” 徐川点了点头,道:“那些考察资料我已经粗略的看过了,的确都初步的符合对撞机的修建地质标准。” 微微顿了顿,他笑了笑继续道:“这样吧,关于对撞机的修建选址,你们再讨论一下,确定一个最终最合适的地址给我,我这边去和科技蔀那边沟通一下,增加一个考察地。” “至于最终的结果,我没法给出保证。” “毕竟如果考察地不符合要求的话,我这边也没法强行去扭转这些事情,毕竟吴书記你也说了,这些都是国家的发展重心。” 听到这话,吴天华眼神中顿时就带上了浓浓的喜悦,迅速点点头,道:“明白,明白,如果地质条件不符合,咱也不能干这种事情。” “那今天就不多打扰徐院士您了,我这边先回去抓紧时间准备资料。若是闲暇,徐院士可以多回家乡看看,那里的风景依旧是熟悉的模样。”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起身将这位吴书記送出了接待室。 站在他身边,南大的校长谈绍元看着吴天华离去的背影,眼巴巴的看向徐川问道:“徐院士啊,能不能给咱金陵也增加一个考察地?” 徐川扭头瞥了他一眼,无奈的叹道:“咱们之前不是就已经考察过了嘛,金陵这边最近的地质活动有些频繁,不符合建造对撞机的要求。” “扬州—铜陵地震带严重时会干扰到对撞机的运行的,毕竟这玩意占地面积太大了,不像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占地面积的并不大。” 闻言,谈绍元砸吧了一下嘴,没再继续。 这都是命啊。 地质带这种东西,的确不是人为能解决的事情。 只是可惜了,这么好的机会,落不到金陵,白给湘南那边捡去了。 谈绍元知道的是,如果湘南那边给出的地址符合要求,那么这个对撞机大概率就落在那边了。 不过好在这位目前还在金陵这边,只要他还在,以后这种大型项目落户金陵的机会还有很多。 想到这,谈绍元心里忽的一紧。 这位以后该不会回湘南那边去搞研究吧。 这可不行,这是他们的大腿啊,得抱稳了,不能让跑了! 回去后得商议一下,看看该怎么做,尽全力将这根大腿留在这边! 这大腿要是跑了,哭都没地方哭去。 ps:补昨天的章节,这个本来和上一章应该是一起的,结果实在没时间了,只能拆一下。 第五百二十一章:我们还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五月初,在cern通过了以技术换取华国对撞机席位的决定政策后,就迅速安排了一支由政fu代表和科研代表组成的团队赶到了华国这边商谈相关的事情。 cern之所以这么热情,一方面是cern的各成员国希望藉此机会来这边与华国商议一些其他方面的合作。 另一方面,则是cern里面那些纯粹的物理学者们了。 老实说,一开始当这些理论物理学家们听到cern将暂时关停lhc,并暂停lhc的升级计划时,这些物理学家们几乎都要暴动了。 毕竟对于理论物理来说,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可是命根子。 在理论物理领域,如今全世界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科研成果,几乎都是由对撞机撞出来的。 停止对撞机的运行,取消升级计划,这毫无疑问会让理论物理学界的前途陷入一片黑暗。 不过正当这些理论物理学家们准备集体暴走的时候,一则新闻又让他们迅速平静了下来。 华国将启动一座对撞能级在百级tev,甚至是千级tev能级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修建工作,主负责人是诺奖得主徐川教授。 而cern正在积极的与华国商议相关的合作事项,希望能够在未来与华国在高能物理领域的研究展开更密切的合作。 这一则新闻,瞬间就让众多的理论物理学家们激动亢奋起来。 100tev能级,甚至是1000tev能级的强子对撞机,毫无疑问能观察到更多以前从未发现过的东西。 这对于物理学界来说,意味着新的生命,意味着新的世界。 而那些的以前没有条件去验证的猜想,这台庞然大物也将为物理学界创造实现的可能性。 这种情况下,那么理论物理学家们自然选择了更加积极主动的推进相关的工作。 作为华国大型强粒子对撞机项目的总负责人,徐川自然是需要出席这一系列的会议的。 整体来说,商谈进行还是相当顺利的。 相关的利益交换早在之前政fu蔀门已经在接触商谈了,这次的会议只不过是完成最后的细节,以及相关的合同签订。 北海酒店中,徐川常住的房间内,房门咚咚咚的响了起来。 徐川放下手中的文件,起身走过去打开了门。 站在门口的,是他的导师爱德华·威腾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兰克·维尔泽克教授。 这两人是第一批赶过来的物理学者们,也参与了相关的交流会和商讨会。 “导师,弗兰克教授,欢迎欢迎。”看到两人徐川脸上带上了笑容,打了个招呼。。 “好久不见,徐。” 维尔泽克教授笑着和徐川拥抱了一下,接着道:咱们上次见面,好像还是在ns方程的报告会上吧,一眨眼的时间,没想到你连可控核聚变都实现了。” 徐川笑了笑,谦虚道:“那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我也只是奉献了一份自己的能力而已。” “来来来,先进来聊。” 笑着将两人迎进房间,徐川泡了两杯清茶,递给两人,随即闲聊了起来。 “cern那边怎么样了?”吹了吹茶水,徐川笑着问道。 威腾笑着道:“前几天cern的理事会已经通过了以技术换取华国对撞机席位的决定,等这次合同签订后,工程师团队以及lhcb和alice探测器的设计师等团队就能启程过来了。” “我们比他们要先早一点,一方面是来谈合作,另一方面则是很多人听到这个消息后,都迫不及待的想过来。” 徐川:“欢迎,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物理学家们一起参与进来,来共同推进物理学的发展。” 一旁,维尔泽克教授笑着问道:“听说这次你们准备修一台100tev能级以上的大型强子对撞机?”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100tev能级只是计划中的最低能级规划,如果能达到1000tev则更好。” 听到这话,维尔泽克惊讶的问道:“1000tev?这怎么可能,如果是这个能级,你们准备将对撞机的周长修到两百千米以上吗?” 徐川笑了笑,道:“如果需要的话,这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然,实际上的能级,还需要经过具体的商议和讨论才能确定。目前我们已经启动了选址工作,只要cern那边的工程师和设计师团队过来,就能正式启动相关的工作了。” 维尔泽克忍不住问道:“这么长的对撞机,你知道需要耗费多少钱吗?” 徐川想了下,道:“一千亿rmb够吗?” 听到这个数字,维尔泽克愣了一下。 即便是他是一名诺贝尔奖得主,也被镇住了。 以最近这段时间的汇率来算,一千亿rmb,差不多就是两百亿米金了。 而实际上,伴随着石油-米元体系的影响力降低,rmb的影响远比汇率所表现的更高,能购买到的东西远比以前更多。 “你赢了!一千亿,这都足够修两座lhc了。你们国家真的愿意拿出这么多的钱来修建对撞机吗?” 愣了半响,维尔泽克还是忍不住咽了口唾沫问道。 lhc强子对撞机花费了上百亿米金的修建费用,就让cern各成员国吵吵闹闹争论不休的,谁都不想在上面投入更多的资金。 而华国一个国家支撑这么庞大的项目,真是难以想象。 徐川淡然的笑了笑,端着茶杯小抿了一口,继续道:“如果有需要,这个数字可以提升到一千五百亿,两千亿,甚至更高。” 对面,威腾插口道:“弗兰克,你应该多来这里走走的,如果你看看外面的那些高楼大厦,就知道他们的经济到底有多么发达了。”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去年华国的经济总量就已经超过18万亿米金了,仅次于米国。” 听到这话,徐川笑着开口道:“导师,我们还只是一个发展zhong国家而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的。” 闻言,威腾瞥了他一眼,没有说话。 而对面,弗兰克·维尔泽克又愣住了,忍不住盯着徐川看了又看。 一个总gdp超过18万亿米金,一个成功实现了‘可控核聚变技术’,一个能拿出一千亿甚至是两千亿来独立完成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修建工作的发展zhong国家? 这话说的,是不是有点太离谱了? 第五百二十二章:搅屎棍的米国 在cern与华国商议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合作方案的时候,另一边,米国。 华盛顿能源蔀中,一场针对性的会议正在召开。 “各位,关于华国修建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以及cern与其的合作,今天就是最后的决定时间了。” “是与cern成员国一样一起参与进去,还是阻止这场合作,请各位认真思考后发表意见。” 会议室内,米国能源bu下属规划政che和国际事务办公室的代表,一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沉声开口道。 今天的会议,在于商议是加入cern与华国的合作,还是想办法去终止这场合作。 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作用,不用过多的介绍今天在座的这些人都明白。 它是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的核心设备,理论物理界的成果至少有一半以上都和对撞机有关系。 而一座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对于当前的物理学界来说,意味着圣地。 cern就是凭借lhc强对撞机一跃而起成为世界物理圣地的。 在二十世纪初,世界物理圣地是日耳曼国的柏林,特别是当时威廉大帝研究所更是全世界科学家们争相进入的圣域殿堂。 物理学家们但凡想在行业内有点成绩,都会想尽办法去柏林镀镀金。 当然,日耳曼物理学圣地的落幕,也离不开那场战争的影响,甚至是其主要原因。 但不可否认的是,cern的强子对撞机重新聚纳了世界各国的顶级物理学人才,尤其是理论物理学家们,将他们聚在了一起,重新形成了新的圣地。 在过去有一段时间甚至可以这样说,没去过cern的理论物理学家,不是一名合格的理论物理学家。 而如今,华国正在修建一座新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cern如果与其进行合作的话,毫无疑问,世界物理圣地将发生改变。 这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个什么好消息。 会议室中,听着能源蔀负责人的报告,nasa航空航天锔的代表翻阅了一下手中的文件,漫不经心的开口说道: “这有什么关系呢,高能物理领域的研究都是全面公开的。而且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撞出来的成果绝大部分在几十年内并没有什么用处。” “就像是cern发现的希格斯粒子一样,在未来几十年中,我们难不成还能利用它不成?” “与其将资金投入到这一领域中,我更建议发展可控核聚变与小型化技术,别忘记了前些天华国已经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星海研究院的小型化装置。” “如果我们在这一领域无法跟上的话,等未来他们占领了整个太阳系所有的领土我们还能去哪里发展?” nasa的代表不以为意的说道,并不是他不懂基础科学的重要性,而是立场问题。 对于nasa来说,如果国会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大型强粒子对撞机领域,那么航天领域能收到的经费自然就更少了。 因为屁股,他必须要站出来反对。 另一边,米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代表一脸肃穆的开口道:“我反对,我们必须要尽可能的去阻止这份合作的。” “首先从报告来看,这已经是最后的期限了,如果是现在去做,应该还来得及。若是等到cern完成和他们的合作后,我们再去阻止,花费的代价就要大很多了。” “尽管理论物理领域的成果基本都是全面公开的,但世界物理圣地如果转移到华国,将给他们的带来蓬勃发展的基础科学,至少在物理领域是这样的。” “或许短时间内对于我们而言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但基础科学领域的重要性,各位都知道。” “我们也是依赖接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基础领域的科学家,才有了如今的地位。” “尤其是,谁又能保证在物理领域不会再出一名徐教授呢?” “当初放走他就已经是最大的错误了,如果任由他们在基础领域科学上继续突破下去,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威胁。” “如果我们想要在未来依旧保持住地位的话,基础科学领域的发展,是绝对不能放松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反对这一合作计划再正常不过,尽管理论物理领域的研究没什么秘密可言,很多时候对撞机撞出来的数据都会联合全世界的物理学家以及其他国家的研究机构一起处理。 但世界物理圣地的转移,这毋庸置疑的会促进华国基础科学领域的发展。 近些年来说,封锁那些发展中和第三国家的基础科学的发展,是米国一直都在采取的措施。 尤其是针对对岸的那个国家,将对方的留学生以优厚的条件留在米国一直是他们都在做的事情。 尽管基础科学的发展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科技回报,但对于科技而言,基础科学永远都是大厦的地基。 因为只有地基牢固了,上层科技才能蓬勃发展。 会议室中,各蔀门的代表们嘈杂的争论着。 站在台上,米国能源ju政策和国际事务办公室的主任乔纳森·席尔维斯特忍不住揉了揉太阳穴,有些头大。 华国修建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对于米国来说,如果是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实现之前,这不说是一件好事,也不至于像今天这样争吵。 毕竟如果有人愿意接过高能物理领域的研究负担,对于正处于衰落周期的他们来说,这绝对是一件好事。 毕竟高能物理领域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件相当耗费资金的事情,而且科研成果几乎都是全面公开的。 但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已经被华国实现的基础上,这件事的争议就相当大了。 尤其是国际物理圣地的转移,这对于他们来说,可以说是一件很难,或者无法接受的事情。 思索了一下,乔纳森敲了敲实木办公桌让争吵的人群安静下来后开口道:“投票决定吧。” 听到这话,站在一旁的助理迅速给办公桌前的所有人递上了投票本。 收到投票便签,nasa的代表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支持,而坐在他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代表亦毫不犹豫的在便签上填上了反对。 短暂的投票很快就被统计了出来。 10票支持,19票反对,3票弃权。 在这一刻,有能力参加这次决定性会议的科研机构与相关高校都做出了选择。 不得不说,大部分的研究机构都认为世界物理圣地的转移,对于米国来说是一个威胁。 看着统计结果,乔纳森·席尔维斯特长舒了口气。 超过一半的人数反对,那么能源蔀将采取行动,阻止cern提供技术支持与相关的合作。 当然,如果仅仅是这样做并不够的,他们还需要恢复和支持lhc的升级工作,以让cern与那个国家修建的对撞机形成对立和竞争,避免世界物理圣地转移,为对方带来庞大的基础科学知识。 至于这次阻止合作,米国需要付出什么东西,那就不是他需要考虑的事情了。 只是,希望这次的结果,不会像前几年的iter一样。 另一边,华国,京城。 颐和酒店的会议室中,刚开完一场细节讨论会的cern理事们和华国的相关工作人员纷纷离场休息。 谈判到今天,cern与华国的合作,最后的细节差不多已经快要商议完成了。 收拾了一下桌上的文件,cern理事会的主席戴维·格罗斯笑着站起身,走到了徐川的面前,满脸笑容的开口道: “徐,未来高能物理的道路,就要看华国的了。”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放心吧,华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即便是没有这项合作,我们也欢迎各国的物理学家们来这边做实验做研究。” 格罗斯笑了笑,刚要开口说些什么,口袋中的手机就震动了起来。 向徐川投了个眼神,他走到了一边接通了电话。 而随着电话的接通,他脸上的笑容蓦的僵住了。 停顿了半响,格罗斯深吸口气,沉重的问道:“为什么,我需要一个理由!” 电话对面,有声音传来:“米国那边拒绝了这项合作,并且游说动了cern各成国政fu,答应了继续向cern投入资金,并重启lhc的高亮度升级计划,以避免世界物理圣地转移。” “我想你应该很清楚,如果有足够的资金,cern各成员国恐怕是不会答应继续这项合作的。” “至于原因,我想你应该也很清楚。” “所以,先带着人回来吧,至少要先暂停掉继续谈判。” 听到这话,戴维·格罗斯沉默了下来。 在这个节骨眼暂停掉合作,老实说他无法接受,无论是出于一名物理学家的角度,还是站在cern理事会主xi的身份上。 100tev能级以上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对于物理学界的发展无疑是相当重要的。 沉默了半响,他开口道:“lhc即便是升级成高亮度lh-lhc,对撞能级也达不到100tev,我们依旧无法和华国修建的对撞机相比。” 闻言,对面的声音也传来了过来:“我知道,但米国那边答应在三个月内提供一批新型的氧化铜基超导体材料,磁场强度能接近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体。” “用这批材料升级高亮度lh-lhc,升级后的高亮度lhc对撞能级哪怕达不到100tev,亦不会太小,足够你们完成实验了” 听到这话,戴维·格罗斯再度沉默下去,在cern理事会的常wu理事们一致决定了这件事的情况下,他作为学术主xi也没有什么权力能够继续坚持下去。 挂断了电话,格罗斯沉默着望向了酒店窗外。 徐川好奇的走了过来,笑着问道:“怎么了?” 沉默了半响,格罗斯艰难的开口道:“cern理事会那边.可能要取消掉这次合作。” 闻言,徐川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惊诧的问道:“为什么?我们不是都已经谈好了吗?就差最后的签字了。” 格罗斯深吸了口气,又长叹出来,缓缓道:“米国那边插手了,他们不想世界物理圣地转移到这边来,决定重启lhc的高亮度lh-lhc升级计划,以此来和伱们做竞争。” 听到这话,徐川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又是米国。 之前在iter的时候也是,硬生生的搅的他们离开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现在又来。 在这一关键节点,又要拆掉cern和他们的合作吗? 真是根搅屎棍啊。 站在他身边,戴维·格罗斯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他都有点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就差最后的合同签订,就在这两天这个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就能顺利开启,结果米国硬生生的插了进来,破坏了这次合作。 尽管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这样做了,哪怕是有iter这个前车之鉴摆在那里。 两人沉默了一下,格罗斯主xi深吸了口气,还是开口道:“我会回去弄明白的,至少,我能给你一个答案。” 徐川勉强的笑了笑,没有说话。 这种国际形势的变化,真不是戴维·格罗斯这个cern理事会的主xi能决定的。 别说格罗斯了,哪怕是他,也干扰不到太多的东西。 毕竟在这种大国之间的交锋面前,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微弱了。 深吸了口气,徐川让自己冷静下来,拍了拍格罗斯的后背,开口道:“没事,这种意外,谁也不知道。” “即便是这次的合作取消,我们也欢迎各国的学者来这里做研究。” ps:求月票,晚点还有一章! (本章完) 第五百二十三章:不知道我是总负责人么? 相关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终止合作,前来华国参加合作交流会议的物理学家们顿时就懵了。 议论声四起,没人会理解为什么米国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不得不说,物理学界或者说高能物理界近来的状况简直就像是在坐过山车,一波三折。 先是cern突然宣布停止lhc强子对撞机的升级,让所有物理学家心里一顿; 随即cern宣布与华国合作修建一座百tev能级以上的强对撞机,又让所有人都兴奋了起来。 而这会,米国的强行插手,导致cern暂停与华国的合作,又让所有人一脸懵逼,完全不理解这些事情到底是怎么演绎出来的。 一波三折的故事,简直比还要精彩。 毕竟再离谱,往往也没有现实离谱。 北海酒店中,科学技术蔀的蔀长秦安国匆匆从复兴路赶了过来。 突然发生了这种事情,不仅打了徐川一个措手不及,就连上面也没反应过来。 虽说高层已经让人保持了对这方面的关注,想到了米国可能会插手这件事情,甚至还做了一些准备。 但这会都已经推进到签订合同阶段,本来可以说是十拿九稳的,结果这突然来一下给拦腰截断了,的确让人有些猝不及防。 所以在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后,秦安国迅速赶到了北海酒店这边。 至少他需要跟这位徐院士解释清楚到底是什么情况。 敲了敲酒店房间的门,在里面传来了请进的声音后,秦安国推开门走了进去。 房间中,徐川正在电脑前联络着cern和米国那边的好友询问着情况,一抬头,就看到了走进来的秦安国。 “秦蔀长,你怎么来了。” 笑着放下鼠标,徐川起身招呼着。 秦安国点了点头,将手中携带的文件递了过来,开口说:“徐院士,关于cern那边暂停合作的事情,这里面有解释原因,您先看看。” 徐川看了他一眼,接过调查文件翻阅了起来。 坐在对面沙发上,秦安国也一边开口解释道:“在这个节骨眼上发生这样的事情,的确有些意外。” “不过米国那边针对咱们的行动,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我们之前也考虑过了这方面的动作,也做了一些准备,但是这次米国那边这次可以说是铁了心要和咱们在高能物理领域做竞争了。” “不仅向cern提供了一批磁场强度性能不弱于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氧化铜基超导体,还预付了超过十五亿米金的项目资金。” “不得不说,在这件事上,米国算是真的付出了本钱了。” 说着,秦安国无奈的苦笑着摇摇头。 以米国那个国家的流氓属性,在绝大部分的国际合作项目中,可以说几乎很难出现这种提前预付项目资金的时候。 正常情况下,它能正常的支付应付的项目资金就很不错了。 提前支付? 那是想都别想。 就像原先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一样,截止到他们主动离开,米国都没有付清原本就应该支付的项目费用。 而在华国实现可控核聚变技术后,iter差不多也基本宣告分崩离析了。 不过米国最近似乎有打算重启iter,再次集中各国的力量一起研究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想法。 毕竟现在时间已经过去大半年了,各国自己在可控核聚变技术上推进了一段距离后基本都发现了不少的问题。 有些或许能自己独立解决,但其他的一些问题,如第一壁材料、完美的高温等离子体湍流控制模型等这些东西单独依靠一个国家的能力可以说很难同时得到完美的处理。 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能同时在数学和材料学上有着顶尖的能力的。 哪怕是米国,虽然制备出了磁场强度性能不弱于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超导体,但在第一壁材料的突破上依旧遇到了重重阻碍。 包括高温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模型,即便是有着数学圣地普林斯顿高温研究院,也有着全世界最多的菲尔兹奖得主,也至今都没有建立起能够完美控制的数学模型。 这也是他们插手这次cern与华国合作的原因之一。 在正常情况下,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虽然很难及时的带动科技的发展,但万一再出现一个徐川这样的天才,他们该怎么哭去? 简略的翻了翻秦安国带过来的报告,徐川将其放到了桌上,微微皱着眉头开口道: “虽说在基础科学领域咱们的确要落后不少,但在高能物理领域做竞争,我并不担心。” “在高能物理领域的研究,很多都是依赖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性能来的。只要咱们将对撞机的性能提升上去,就不用担心没有发现。” “只是如果这次的合作就这样中断了的话,还是有点可惜的。cern那边储备的一些探测器技术,的确比我们的更先进不少。” “而这些探测器技术,如果要咱们自己独立研究的话,恐怕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做到。” 闻言,秦安国想了下,开口道:“有没有具体的技术方向或者名称,或许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交易回来?” 徐川想了下,开口道:“大致的技术我倒是知道,只是cern如果拒绝了与咱们的合作的话,恐怕接下来也不会再提供任何的技术给我们了。” “毕竟既然米国有意图阻碍咱们在基础科学领域的发展的话,就不大可能允许cern将这些技术流出来。” 秦安国点了点头,道:“但不管怎么样,咱们都得先试一下。” 徐川想了想,开口问道:“说起来,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咱们和米国那边有合作或者是交易吗?比如出口超导材料第一壁材料或者是修建聚变堆什么的?” 秦安国想了下,回道:“修建聚变堆目前暂时还没有,除了之前在日耳曼国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那边交易螺旋石-7x的时候答应了帮助普朗克研究所修建一座聚变堆外,目前暂时没有在国外修建聚变堆的计划。” “包括东南亚这边的出口电力,都是在规划在国内的边境修建聚变站,然后通过高压电线传输电力过去的。” “至于出口材料,这个倒是有。” “虽然第一壁材料暂时并不在出口清单中,不过高第一阶段的高温铜碳银复合材料在前段时间划分到了出口清单中。” “当然,这是做了一些交易的结果。并不是白白的规划的。” 闻言,徐川点了点头,道:“听说米国那边准备在俄亥俄州修建一座大型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而且还从我们这边采购了一批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 虽然目前生产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是西部超导集团,但这可是川海材料研究所的科研成果,所以对于和超导材料相关的消息,他还是知道的。 秦安国:“对,之前通过wto做了一些交易,我们获取了一些我们需要的设备,也解开了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限出口禁令。” “在那个时候,米国那边的确是和我们采购了一批超导材料。” 说到这,秦安国微微顿了顿,接着看向徐川问道:“您是想禁售这些材料么?” 他能想到这方面并不奇怪,毕竟眼前这位可是两度逼的南韩道歉的。 徐川笑了笑,开口说:“不一定要完全禁售,做个出口管制也可以啊。” “既然对方已经出招了,不回应一下就不好玩了。” “可惜米国的体量太大了,人工sei薄膜的专利授权不好卡,不然我可以直接取消给他们看看。” “这群米国佬,不知道我是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总负责人么?搅乱我谈好的合作,不折腾一下他们我就不姓徐了。” ps:昨天的月票加更!虽然最后还差几十张,但还是要感谢大佬们的支持,谢谢大家。 另:卖个萌打个滚小声的求一求大家的保底月票!(w) 第五百二十四章:反制与竞争 在这个即将签订合作的这个关键节点,米国突然临时横插一手,导致cern暂停了继续合作。 老实说,徐川还真没想到这点。 不过礼尚往来才是‘交朋处友’的方式。 既然米国已经动手,以他的性格,不回应一下是不可能的。 大国之间的交锋他很难插上手,但针对自己研发出来的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他却是可以做主的。 尽管米国那边已经研究出磁场强度相近的高温氧化铜基超导体,但对于超导材料来说,临界磁场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 抛开临界温度、临界电流这些超导属性方面来说,导热系数对于超导材料来说也同样是一个相当关键的属性。 毕竟只有高导热系数,才能通过液氮液氦这些冷却剂将温度始终保持在临界温度以下。 尤其是对于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这种东西来说,外场线圈的稳定,关系到内部上亿度的超高温等离子体的控制。 如果约束磁场失去了效果,那反应堆的后果可以参考小岛国的jt-60sa。 在反应堆腔室中的超高温等离子体失去控制的一瞬间,整个反应堆就会被狂暴的等离子体撕成碎片。 这也是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优点,它在临界磁场和导热系数等方面均比寻常的超导体要更加突出,更适合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这种设备。 北海酒店中。 在cern暂停合作商谈后,前来参加这场会议的理论物理学家有些离去了,有些还停留在这边。 有的想要看看后续的情况,也有的想和徐川聊聊后续华国是否还准备继续修建对撞机。 毕竟在cern暂停技术支援合作的情况下,华国也不是没有可能暂停对撞机的修建的。 而对于这些知名学者来说,出国旅行什么并不是什么事情,也不缺这点钱。 这会,在酒店的房间中,维尔泽克教授端着手磨咖啡,有些担忧的看着徐川。 cern在这个关键点上暂停合作,无论是对于华国来说,还是对于眼前这位年轻的学者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一旁,爱德华·威腾微皱着眉头,开口问道:“如果cern取消合作的话,你们还会继续修建对撞机吗?”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开口说:“放心吧,不管cern怎么变动,也不管米国怎么挑拨,我们的对撞机修建计划始终是不会变的。”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而且即便是没有合作,我们也欢迎各国的理论物理学家们来这边做实验做研究。” 理论物理学界的研究成果有超过一半以上都出自强对撞机的,这种免费将自己修建的对撞机给别人使用的机会看上去有些蠢。 但对于他和华国来说,如果是想要借助这台对撞机,将其打造成一个世界物理圣地和科研中心,以及培养属于华国自己的学者的话,无论如何都是离不开这些物理学家们的。 这一点,徐川很清楚。 而且更关键的是,现在放弃对撞机的修建,说不定cern会员国的地位都保不住。 米国既然已经插手了这件事,后续大概还会有一些其他的连招。 毕竟这种大国之间的交锋,不可能就只走这一步棋。 为了压缩他们在基础科学领域的发展,米国后续肯定会有一整套的连招。 所以事到如今,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无论如何都得修了。 对面,爱德华·威腾点了点头,紧皱着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发生这样的事情是谁都没想到的,如果你需要帮助的话,可以和我说,我会尽力去做。” 无论是站在导师和学生的情谊上,还是处于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角度,他都希望眼前这位学生主导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能够完善的修建起来。 徐川笑了笑,在这种大国之间的交锋中,个人的力量实在太微弱了。 虽说他的这位导师被誉为米国物理学界的‘第一人’,但也不可能有能力去改变这些东西。 不过说起来,他倒是还真有一些东西需要这位导师的帮助。 笑了笑,他开口道:“说起这个,我还真有件事情想要麻烦一下导师您。” 威腾:“嗯?什么事,只要我能帮上忙。” 徐川:“我想拉拢一批物理学家来华国这边做实验和研究,需要导师你帮忙在cern那边扩散一些消息。” “尤其是对惰性中微子、暗物质与暗能量这些东西感兴趣的物理学家们,导师可以帮忙重点拉拢一下。” “相信我,即便是从头开始修建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我们的速度也不会比lhc的升级慢。” 威腾思索了一下,抬头看向徐川,带着一丝好奇的问道:“你准备和cern做竞争吗?” 虽说教育这名学生的时间远没有德利涅长,但他很清楚眼前这名学生的性格。 听他说这个,大致就猜到了他的想法。 徐川淡淡的笑了笑,开口说:“这并没有什么不好的不是吗?。” “对于科学来说,只有竞争和碰撞才能让其高速发展。” “我想导师您应该很清楚,在历史上,科技大爆发的几次时间,都是什么时候。尤其是在红苏与米国竞赛的那段时期,从基础科学到航空航天,都得到了大量的发展。” “尽管这背后的原因可能很危险,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得到快速的前进。” “懒惰是任何生物的天性,如果没有竞争对手,科技或许依旧会在国家的组织下继续发展,但效益会远不如有一个竞争对手在一起碰撞。” “如果在高能物理领域有两个平台,我想理论物理的发展,将迎来一个蓬勃而璀璨的新生。或许它会很短暂,但它在这段短暂时间所爆发的能量,将是巨大的。” 听着徐川的话语,威腾和维尔泽克两人都认同的点了点头。 这话说的的确有道理,有竞争才会想方设法的去突破。 就像是红蓝双方冷战的时候,也是各项科技蓬勃发展的时候,如最初的可控核聚变技术、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人类的一小步等等,这些都是在那个时期完成的。 当然,在那段时间完成的各种武器科技更多,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导致人类文明走向灭亡。 但对于现在的华国和米国来说,很显然竞争的重点并不在武器科技方面。 如果是在基础科学领域进行投入和竞争的话,这对于整个文明来说,都是一件巨大的好事。 当然,对于徐川来说,促进物理学的发展这是一部分的想法。 而利用对撞机拉拢物理学家们来华国做研究,一方面是在为与cern的竞争做准备,另一方面则是扩大华国在物理学界的影响力,逐渐的转移世界物理圣地也是他的目的。 毕竟现在cern大概率是要终止合作开启竞争的,而他们原本规划的利用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直接一步到位转移物理圣地的想法基本破灭了。 那么剩下的能做的,就是一点一点的慢慢来了。 等到他将惰性中微子的完全体与暗物质暗能量的成果做出来后,这一切就会重新回来的。 现在竞争已经开始了,那么为了赢,他也必须要做出最为正确的选择。 ps:推本九组小姐姐的书《听劝系剑修》 【诸位道友,请问如何才能修成剑之极境?】 陈青山人在一处科技侧修行世界,是一名修为低末但却小有天赋的剑修。 他无权无势,无门无派,没有老师教授,只能一个人闷头摸索剑道修为卡了两年半。 一日陈青山心血来潮,想着上网征集一下修行建议,可怎知道,这届网友的唇枪舌剑差点气的他上不来气儿。 “不是吧啊sir?练气九层也想领悟剑之极境?筑基道台有了吗就开始做梦?” “我很难评,这年头真是想什么的人都有。” “剑之极境乃是千剑化一,修成的前提是先有能控千剑的剑仙之境,那么请问这位修仙的大哥哥,您一柄飞剑能控利索吗?” 面对一堆阴阳怪气的评论,陈青山无奈一笑,真是不同的世界相同的网友,他对此心灰意冷想要离开,却突然在众多冷嘲热讽之中看到了一条细心的回复: “这位道友,可以先尝试一下从每天挥剑一千次开始,想修成剑仙,剑感即为重要,这里建议您购入一柄有灵飞剑,吃饭睡觉都带着它,与其培养感情,境界低微不是问题,只要剑感充沛,突破之日定能招引千剑齐鸣!” 陈青山照着这名网友的意见开始练习,结果居然真的小有成就 第五百二十五章:梦回大唐 面对徐川的请求,威腾思索了一下后就毫不犹豫的点了点头答应了下来。 “没问题,这件事我会帮你去做的,包括格罗斯那边,我也会和他说一下的。” “不过由cern内部扩散这个消息的可能性不大,或许可以通过国际物理联合会那边做一个交流会和报告会?向全世界公告这一消息?” ‘国际物理联合会’全称‘国际纯物理与应用物理联合会’简称‘iupap’。 是类似于国际数学联盟(imu)的一个国际性组织。 不过它的名声没有(imu)那么大,主要原因在于物理学的一些发展方向和理论有时候很难像数学一样得到统一。 相对于数学来说,物理的理论和体系更容易更新。而且很多时候物理各个理论学派要互相战斗,颇有种江湖之间你死我活的热血感觉。 就像是爱因斯坦和玻尔堪称一生之敌一样,在物理学界这种事情并不少见。 所以iupap的影响力,远没有imu那么大。 毕竟它很难做到让所有的物理学家都像数学家一样坐在一起讨论。 对于两个派系对立的物理学家来说,不当场将对方的脑浆子打出来都是好事了。 不过哪怕是iupap的影响力相对imu来说要微弱不少,它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声途径。 对于他,或者对于绝大部分的理论物理学家来说,能看到高能物理领域的壮大,毫无疑问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 至于华国和cern之间在高能物理领域的竞争,对于他们这些学者而言,正如徐川所说的一样,这反而是一件好事。 毕竟有竞争才有更多的活力和资金投入。 就像红蓝冷战时期双方对于太空竞赛的投入一样,在那个年代,能利用性能相对低下的计算机,实现载人登月,无疑不是一个奇迹。 或许在这次华国与cern的竞争中,高能物理和物理界将往前跨进一大步。 老实说,对于这件事,威腾是相当期待的。 一旁,端着咖啡的弗兰克·维尔泽克教授也笑着开口道:“这件事我也能帮上一点,等回去后我可以在博客上写一篇博文,说不定会有一些人关注这件事。” 微微顿了顿,他似乎想到了什么,又开口道:“或许,我可以帮你写个小传并发出来?” 听到这话,徐川和威腾都忍不住看了他一眼。 维尔泽克也算是个另类了,身为一名诺贝尔奖得主,最大的兴趣爱好反而是写书。 除了物理学家外,他还有一个身份是科普作家,发表过多部文学作品,如《万物原理》《存在之轻》等等,并长期霸榜“全美科普作品排行榜”前十。 略尴尬的咳了一下,徐川开口道:“咳,写小传什么就算了,那太耗费精力了,伱能帮我在博客上拉拉人就很好了。” 虽说在以后的未来,他注定会被人写进书里面。 但教材和小传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好嘛,他并不想这样被人写进书里面,那真是太坑爹了。 另一边,米国,俄亥俄州。 在靠近五湖与宾西法尼亚州的地带,一座庞大的可控核聚变工业园区正在热火朝天的建造着。 园区的临时办公楼中,一名男助理步伐匆匆的走向了总负责人的办公室,直接推开门闯了进去。 办公室中,正在处理着文件的总项目负责人乔尔·莫里森抬起头,皱着眉头看向匆匆闯进来的助理,刚要开口训诫一下要记得敲门,就被堵住了话语。 “主任!最新消息,华国那边对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做了出口管制,我们下一批的材料被拦在了魔都的海关,无法运输过来。” 顾不上喘气,助理匆匆的汇报着,并迅速将手中的文件递了过去。 听到这话,乔尔·莫里森微愣了一下,随即心头一紧,接过文件的同时快速问道:“什么情况,好端端的为什么华国突然对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进行了出口管制?” 助理:“听说是因为能源蔀那边插手欧洲cern与对方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项目,强行截停了双方的合作,这是对方的反击。” 快速的将手中的报告文件翻了一遍,乔尔·莫里森深深的皱着眉头,忍不住将手中的报告摔在了桌上,愤怒的骂道:“谢特!这群废物到底在做什么?” “他们难道不知道华国如果停止超导材料的供应,我们的可控核聚变项目根本就没法继续推进吗?” 对于这座正在建造的大型可控核聚变基地与反应堆来说,从华国西部超导集团进口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无疑是最重要的零件之一。 在这个关键节点,华国对超导材料进行管制出口,无疑会直接让他们的施工直接停止。 以目前他们手中运送过来的第一批超导材料的数量来计算,根本就支撑不了多少天。 如果下一批的材料没法在半个月后送到,恐怕这座大型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将陷入没有超导材料使用的地步。 听着对面的大发雷霆,助理小心谨慎的问道:“主任,那咱们现在该怎么办?” 乔尔·莫里森深吸了口气,压下自己的情绪,开口说道:“给我整理一下相关的资料,我这就去找能源蔀的人,如果管制出口不取消,我们的工程根本就没法正常进行下去。” “该死的hua国!该死的能源蔀!” 与此同时,华国,京城。 在送走了爱德华·威腾和弗兰克·维尔泽克两位教授后,徐川坐在房间中的沙发上思索了起来。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米国无疑是不想让世界物理圣地从欧洲转移到华国这边来的。 毕竟你什么时候见过在这种国际合作组织中,米国先进行预付款的? 预付款了不说,还主动提供了一批超导材料,用于升级lhc。 这要是放在以前,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或许,可以学习一下cern的机构,拉拢一下其他的国家?”沙发上,徐川盯着眼前的茶杯思索着解决办法。 如今看来他们与cern在高能物理领域的竞争是势不可免了,但单纯的依靠华国一个国家的力量,想要和cern众多的成员国一起进行竞争,难度还是颇大的。 其他的不说,在影响力方面,双方就不对称。 cern的成员国聚集了十几个欧洲国家,还资助国、观察员等各种国家,林林总总加起来可以说聚集了全世界大部分有能力在基础科学上做研究的国家。 这样的一个组织,在物理学领域的影响力远不是他们一个国家能比的。 如果要竞赛的话,至少得将两边的水平稍稍拉近一些才行。 思索了一会,徐川从口袋中摸出了手机,打了个电话给科学技术蔀的秦安国,随即起身离开了酒店。 复兴路,科学技术蔀的总部大厦中。 徐川找到了秦安国。 办公室中,助理泡了两杯清茶后便轻轻的带上了门离去。 徐川也没拖时间,直接开口进入了正题,将来的目的直接说了出来。 “您的意思是学习cern的会员国机制,在掌控对撞机的所有权基础上,向东南亚、中亚等国家开放对撞机的使用申请权?抱团与cern进行对抗?” 听完徐川的话后,秦安国组织了一下语言问道。 徐川点了点头,道:“没错,虽然我们有足够的能力自己进行修建强粒子对撞机,但不得不说,在学术声望和学术影响力这些方面,咱们与cern差的还是有很长一段距离的。” “如果想要真正的打造一个世界科研中心,物理圣地的话,必然不可能关起门来自己玩。” “所以在这个基础上,以一些优厚的条件吸引东南亚等地方的国家加入,形成抱团优势我觉得是完全可行的。” “甚至,除了东南亚这些小国外,北方的沙俄,西边的欧洲等国家也可以尝试一下。” “如果能拉拢过来的话,以咱们为中心,绕开cern重新形成一个新的物理圣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然,咱们也不可能拒绝那些顶尖物理学家们的交流,但是在国家层面,那就可以适当的进行安排了。” 秦安国下意识的点了点头,思索了起来。 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因为大部分理论物理的基础研究可以说大部分都在于各项基础科研设备中,就像是黔贵的天眼建立起来后,在第一年的时间中就迎来来自世界各地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一样。 相信在他们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建造起来后,同样会吸引大批国外的理论物理学家前来进行研究和交流。 但这也仅仅是在学者之间的影响力,而并非国与国之间。 如果要扩大国家之间的影响力,拉拢一批有着‘相同志向’的国家,一起合作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简单的来说,就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就像是如今的米国身后也有一批小弟一样,他们也能这样做。 而且抛开学术方面的东西外,有了第一次的合作,后续其他领域的合作也会容易很多。 这样来说,这对于他们来说,反而是一个全新的机会。 或许华国有机会藉此为突破口,来慢慢的影响这个世界的格局。 当然,这个过程恐怕会特别艰难。 毕竟以米国为首的那些西方国家,是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世界格局发生如此重大的改变的。 但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有机会,那就足够了。 想着,秦安国眼神中流露着点点兴奋和期盼的神色。 或许有一天,他还能有机会看到梦回大唐,四方来朝的那一天。 ps:晚点还有一章,求月票 (本章完) 第五百二十六章:让我来告诉你,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 cern的合作暂停告一段落,尽管官方的说法因为一些条件还在继续交流,尚未达成一致而暂停技术援助。 但知道一些内部消息的人几乎都能看的出来,双方之间的合作因为米国的插手而已经终止了。 不过从新闻报道和媒体消息来看,华国并没有放弃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修建工作,依旧在稳步有序的推进着。 与此同时,华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名下的华国物理学会,向全世界宣布将在五月二十五日,也就是一个月后,面向全世界召开一场国际高能物理领域学术会议,并邀请全世界各国的物理学家和各国的相关物理机构前来参加学术会议。 不过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会选择前来参加报告会的学者和世界物理机构,恐怕并不会太多。 毕竟伴随着cern的合作暂停,国际物理界之间的关系已经出现了一些很微妙的变化。 稍微带点脑子的人恐怕都能看出来cern将与华国在高能物理领域展开一场新的竞赛。 而抛开那些物理学家们来说,那些顶尖的物理机构和学术机构,几乎都集中在西方国家中。 虽说学术无国界,但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恐怕会选择接受邀请前来参加这场会议的学术机构寥寥无几。 甚至不少人和媒体都在准备看笑话。 而最先对这件事做出反应的,是日不落国著名的歪屁股媒体bbc。 在了解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后,bbc安排媒体记者来到了牛津大学,找到了‘著名’的理论物理教授布莱恩·霍华德。 这位教授在物理学界相当出名,但他出名的地方并不在于他的学术成果,而在于他的‘学术名声’。 当然,这个出名的‘学术名声’并不是因为研究带来的,而是因为嘴臭或者说是嘴贱带来的。 他曾公开批评过弦理论,将弦理论批判的一无是处,认为弦理论是“戏剧物理学”或者“趣味数学”,是永远得不到证实的垃圾。 而在爱德华·威腾荣获菲尔兹奖的那天,他还接受bbc媒体记者的采访。 在采访中,他将当下流行的弦理论的思想比作艾滋病毒、无可救药,甚至将弦理论与米国前总統里根的“星球计划”相提并论。 并带着嘲弄的口吻说:“有两个设计非常复杂,它们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研究开发时间,也许在现实世界它们根本就无法实现——“星球大战计划”与‘弦理论’,将时间投入到这个上面去,简直是最无可救药的愚蠢。 就是一个这样的跳梁小丑,却颇得bbc媒体记者的喜欢。 毕竟从他口中说出来的话语,往往能给bbc带来极大的流量。 而这一次,亦不例外。 牛津大学的校园中的,bbc的媒体记者找到了刚上完课的布莱恩·霍华德。 bbc记者:“霍华德教授,您好,我想请问一下,您知道最近cern与华国在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方面的合作的事情吗?不知道你怎么看待这件事的?” 布莱恩·霍华德推了推架在鼻梁上的眼镜:“听说cern取消了与华国的合作,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但cern取消了合作后,华国依旧一意孤行的去建造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我只能表示,这是一个相当愚蠢的决定。” 听到布莱恩·霍华德的回答,bbc的媒体记者眼中跳过了一丝兴奋的光芒。 果然,这位霍华德教授依旧和往常一样,是那位喜欢搞事的人。 他迅速追问道:“怎么说?教授。” 霍华德轻笑了一下,开口道:“众所周知,世界物理中心和物理圣地在欧洲,cern领导的lhc强对撞机创造了无数的成果,更积累了无数的和对撞机相关的技术。” “对于一台大型强粒子对撞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探测器” “而华国,他们有什么吗?什么都没有!” “哪怕是那位徐教授研究出来的超导材料,cern如今也有着替代品,能做到一样的级别。” “在失去了cern提供的各项技术后,华国打造的对撞机可以说毫无优势。” “如果华国真心想发展物理学的话,我建议他们不如将资金投资到cern即将升级的lhc上,不仅需要的经费更少,而且还能让大型强子对撞机得到最大的提升。” bbc的记者笑着道:“您说的很有道理,那请问您怎么看到华国物理学会宣布在一个月后召开的国际高能物理大会呢?您是否会选择参加?” 听到这个问题,布莱恩·霍华德果断的摇了摇头,道:“抱歉,我对华国召开的物理大会没有任何的兴趣,更不会参加。” “正如我刚刚所说的,世界物理圣地在欧洲,而华国在基础科学领域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欧洲。所以我不认为华国召开的物理交流会上会有什么值得我飞上十几个小时赶过去的价值。” 闻言,bbc的记者迅速追问道:“您的意思是,可能华国举办的这次国际高能物理大会会没有什么物理学家过去?” 霍华德耸了耸肩,摇摇头道:“我可没有这么说,不过我很难理解华国为什么热衷于做这种没有价值的事情。” “或者说?他们觉得自己会议上有什么值得全世界物理学家们集中跑一趟的的东西吗?” “我想,那是不可能有的。” 相关的采访很快就被bbc整理成了新闻采访稿发布了出来。 在bbc广播公司的有意推波助澜的下,这篇采访报道万里飘摇的传递了国内,并且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热议。 【淦!这洋鬼子什么意思?】 【和姓杨的一样是吧,阻止我们修自己的对撞机?】 【我们花自己的钱,修自己的对撞机关你屁事,还不来参加物理大会,谁稀罕你啊,你是诺贝尔奖得主呢?还是菲尔兹奖得主?】 【我上网查了一下,这个叫布莱恩的,也只不过是一个大学教授而已,还喜欢硬怼弦理论,在物理学界是出名的嘴臭。】 【老实说,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和cern的合作都断了,没有了先进的探测技术,为什么还要花费上千亿去修对撞机,花费十个亿节省百倍支援cern就能获得一样的使用机会,剩下的九百九十亿拿来改善民生不好吗?】 【我呸!楼上的你是忘了我们是怎么被赶出iter的吗?要不是有徐院士在,你指望别人给你研究可控核聚变技术?】 【脑子清晰点行吧!这种基础科学设备,不掌控在自己手里,别人说赶走你就赶走你。】 【鉴定完毕,纯属智障!】 网络上,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下,相关的采访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等徐川看到这篇报道的时候,还是在他回到南大后,他的学生告诉他的。 “教授,这个布莱恩实在太气人了!” 办公室中,唯一的女学生殷诗手中捏着手机,脸颊气鼓鼓的和徐川抱怨。 “嗯?”徐川扭头看了她一眼,诧异的问道:“怎么了?” “您看,他在采访上大放厥词!说我们召开的物理交流会上完全有什么值得跑一趟的价值!”殷诗将手机直接递给了徐川,咬牙切齿说道。 从这位学生手中接过手机,徐川简单的翻阅了一下,笑着摇了摇头,将手机重新递给了她。 “您不生气吗?教授。”看着导师的反应,殷诗愣了一下问道。 徐川笑了笑,开口说:“跳梁小丑罢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个布莱恩就是靠诋毁弦理论而出名的,这种人没必要理他。” “至于物理大会的价值,我会让他知道什么叫做有价值的东西。” 听到这话,殷诗呆呆的问了一句:“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徐川笑着道:“到时候你就知道了,我会给他发张邀请函的,让他亲眼看看什么叫做有价值的研究!” 微微顿了顿,他补了一句:“也会让他知道什么叫做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都会来!” ps:求月票!下午还有! 第五百二十七章:《杨-米尔斯方程解的存在性与解的证明》 办公室中,徐川回到了电脑前。 bbc的采访,毫无疑问是对于华国学术界,对于他的一种蔑视和侮辱。 如果仅仅是bbc和那个布莱恩,他是无所谓的,心里也不会有什么波澜。 毕竟在学术界或者说在物理学界,谁都知道这个布莱恩就是个跳梁小丑,靠着各种夸张的言论和对弦理论的抨击而出名的。 这种人,以及bbc这种歪屁股的媒体,他完全没必要理会。 但如今这份采访已经在全世界和学术界都流传开来了,可以说是对方公开踩在了他们的脸上,让全世界都在看他们的笑话。 而他身为一名华国人,无法对这无端的侮辱坐视不理。 听听,什么叫做没有价值? 这完全就是对他们的恶意揣测和侮辱。 无论是ns方程,还是可控核聚变技术,都是全世界最为顶尖的物理领域难题,至少有很大一部分是的。 如果说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的他们,都没有价值了,那他是什么? 下水道的渣渣吗? 这种事情,如果不打脸回去,那就不是他的性格了。 而且,在这个关键节点的交流会上,他们要对抗的可不是bbc与这个所谓的布莱恩教授。 他们面对的是整个西方基础科学领域的压力。 如果这场交流会过来的人仅仅是小猫三两只的话,恐怕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华国的学术界将被整个世界的学术界所轻视。 这件事也将成为一个笑话。 所以无论如何,他都必须要对这件事做一个回应。 原本他手中的‘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缺口’论文,还在等着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现在看来,这篇论文有其他的用途了。 对于数学界而言,‘杨-米尔斯存在性难题与质量缺口’问题是一个复杂的数学计算问题,就像是为ns方程寻求解一样,需要更为精妙的数学工具和相关的创造性理论。 而在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缺口难题,则需要在物理上和数学上两方面引进根本上的新观念,才能得到解决。 上辈子的时候,通过对时空与引力子的研究,他通过对微积分和阿尔贝对称群的深入研究,做到了在高维的流形上设置了一个具有可微结构的不变性耦合子,从而在数学上架起来一座桥梁,解决了这个难题。 尽管如此,对于数学界而言,它依旧只是一个足够难的微积分领域的难题。 但对于物理界来说,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缺口难题,是通向强弱电三力统一,甚至是通向大统一理论的阶梯。 只有解决了这一难题,物理学才有机会朝着更遥远的未来踏出前进的脚步。 因此,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缺口难题在物理学界的地位远超数学界。 以这个千禧年难题的论文作为这一届国际高能物理交流大会的主题,恐怕没有任何的物理学家会错过。 既然敢说这次的交流会没有价值,没人会来,那他就让对方看看好了。 顺带,对于发表这份言论的布莱恩,他必须要‘邀请’过来,让他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学术研究,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以及,让他公开在报告会上,对自己曾经发表过的污蔑言论进行道歉! 坐在电脑前,徐川嘴角勾起了一抹冷笑。 arxiv预印本网站上,早已经写好了的‘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论文正在上传中,他的手指轻轻的在键盘上敲击。 没一会,一份标题和一篇简要性的论文叙述就写好了。 《杨-米尔斯方程解的存在性与解的证明》 【量子物理的定律是以经典力学的牛顿定律对宏观世界的方式对基本粒子世界成立的。大约半个世纪以前,杨振宁和米尔斯发现,量子物理揭示了基本粒子物理与几何对象的数学之间的令人注目的关系。】 【而基于杨-米尔斯方程的预言已经在如下的全世界范围内的实验室中所履行的高能实验中得到证实,但他们的既描述重粒子、又在数学上严格的方程目前没有已知的解。特别是,被大多数物理学家所确认、并且在他们的对于“夸克”的不可见性的解释中应用的“质量缺口”假设,从来没有得到一个数学上令人满意的证实.】 检查了一遍标题和综述,确认没有错别字和语病什么的后,徐川脸上扬起了笑容,轻轻的点了一下鼠标。 “上传完成!” 一篇有关于‘杨-米尔斯存在性与质量间隙’的证明论文,就这样流入到学术界当中。 看着上传完成的论文,徐川脸上带着一丝笑容。 对于这种七大千禧年难题级别的世界级猜想,发布者或者报告人面向全世界举办一场报告会是必须的环节与必要的礼节。 而他可以将这篇论文的报告会放在即将举办的交流会上。 有这样的一篇论文打底,这次由华国物理学会主办的国际高能物理大会,其热闹程度恐怕会超出过往所有的历史记录。 尽管他并没有将‘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的完整证明全部放上去,只放了一半,毕竟还是需要考虑一下学术界的接受能力的。 但即便是这样,这篇论文的份量依旧足够了! 毕竟这不仅仅是七大千禧年难题,是数学界的皇冠,更是物理学界走向大统一理论的基石。 相信没有任何学者会愿意错过一场这样的精彩报告。 伴随着徐川将论文上传到arxiv上,一场庞大的风暴如同十七级顶级台风一般,席卷了整个数学界和物理学界。 在arxiv上,关注徐川和这个七大千禧年猜想的人很多,当论文被上传上去的时候,所有有保持关注的学者,都收到arxiv的弹窗,然后就.集体懵逼了。 wtf? 什么鬼! 杨-米尔斯方程解的存在性与解的证明论文? 看着arxiv上的预印本论文,整个学术界都懵了。 如果是其他人宣告自己证明了这个猜想难题,或许会掀起波澜,但也不至于让整个数学界和物理学界都彻底懵逼。 但看着论文上的署名,所有人都说不出来话来。 谁都知道这位大佬的风格,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他是不会将论文传到arxiv上来的。 就算是上一次有关于强关联电子体系统一框架理论的缺陷,他也在现场直接弥补了。 而且老实说,上一次强关联电子体系统一框架理论的缺陷,谁都不知道到底是缺陷,还是这位大佬故意留下来‘调戏’整个物理学界的。 毕竟在现场直接证明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的小极化子难题,怎么看都不像是能在报告会现场证明出来的东西。 所以在徐川将论文丢到arxiv上不到半个小时,国际知名数学论坛mathoverflow上,关于这件事情的讨论已经炸开了锅。 【看arxiv!那位华国的徐教授,他上传了杨-米尔斯方程解的存在性与解的证明论文!】 【wtf?什么情况?】 【看个屁,arxiv已经挂了。】 【求论文!有没有哪位大佬已经下载了论文的啊,求!】 【+1!】 【别求了,这会下载了论文的估计都在啃论文呢,等arxiv恢复吧。】 【说起来,这是arxiv第几次被流量挤崩溃了?】 【忘了,但上次好像还是两年前吧?因为ns方程,被挤蹦了。哦,对了,ns方程好像也是他证明的。】 【嘶!如果杨-米尔斯方程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也被解决的话,这是他解决第三个千禧年难题了吧?平均两年一个?】 【期间还顺手解决可控核聚变技术?太离谱了吧!】 因为事先并没有预案和相关热度的原因,突如其来的的流量洪流直接就将arxiv预印本网站挤崩溃了。 那些后知后觉反应过来的学者看到的就只有一片空白了。 于是不少人开始在其他地方各种求论文。 杨-米尔斯方程解的存在性与解的证明论文啊,它不仅仅是数学界的七大千禧年难题,更是关系到物理学大统一的基石! 哪怕是看不懂,也要先看看论文长啥样不是么。 而另一边,负责arxiv运营服务器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在网站歇菜后一脸的懵逼,差点还以为自己家的网站遭到了黑客的攻击。 在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后,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第一时间将备用的服务器全都加了上去,这才勉强的维持住了蜂拥而至的流量,让众多的学者能在第一时间看到相关的论文。 虽然被折腾了一通,但arxiv的负责人却没有一点怨言。 不得不说,因为徐川的存在,并且喜欢在投稿前先将论文丢到arxiv上的习惯,arxiv最近这些年来的影响力扩大了很多。 很多以前不怎么浏览arxiv,甚至连账号都没有的学者也为了第一时间能获取到这位大佬的研究而纷纷注册了arxiv的账号。 尽管这些其他的大佬平常很少浏览arxiv,但只要是拉来了用户,迟早都会让其变成真实用户的。 尤其是在那位徐教授依旧在不断做研究的情况下,相信arxiv的发展只会越来越好。 ps:求月票,差两百加更! 第五百二十八章:克雷数学研究所:我该怎样做才能颁奖?(月票一千加更) 原本arxiv论坛的恢复,学术界的各大专业论坛倒是安静了下去,数学界和物理学界的学者们纷纷看论文去了,只留下小猫三两只在论坛上时不时的问一下情况怎么了。 但网络上的热议,才刚堪堪开始。 不只是在论坛上议论的学术界人士,当消息传递开来的时候,互联网上吃瓜群众议论纷纷。 【卧槽?徐院士又搞定了一个七大千禧年难题?】 【????啥情况????】 【arxiv上,川神发表了一篇《杨-米尔斯方程解的存在性与解的证明论文》!】 【我屮艸芔茻?他又开始了?】 【川神牛逼!学长牛逼!(疯狂呐喊!)】 【淡定,川神他老人家都解决了两个了,再来一个也不是什么事情,七大千禧年难题全被他一个人搞定了我都信。】 【你说不会该真的有那一天吧?】 【谁知道呢,这个你就要去问川神他老人家是否会对剩下的四个猜想感兴趣了(滑稽)】 华国的互联网上,讨论这件事的很多,国外的推特与脸书上,也有不少的吃瓜群众在发表着相关的看法。 【杨-米尔斯方程解的存在性与解的证明论文,不可思议,他又要解决一个千禧年世纪难题了吗?】 【这已经是他开始解决的第三个千禧年难题了,哦!上帝,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或许是因为‘三年高考五年模拟’?】 【那是什么东西?】 【华国人教育孩子使用的课本,我最近已经买了一套英文版的给我儿子了,希望他也能长大成为科学家。】 【有链接吗?我也想来一套。】 【我更建议克雷数学研究所开始着手挑选新的七大千禧年难题,再这样下去,用不了几年这些问题都会被那位徐教授解决的。】 【一百万米金啊,要是我也能解出来一个就好了。】 【.】 不得不说,互联网上的讨论的确有一部分映射到了现实。 比如克雷数学研究所,就在讨论七大千禧年难题的重新挑选之类的问题。 他们还真没想到在二十一世纪初会出现一个这样的变态,一个人在短短六七年的时间内就干掉了快三个千禧年数学难题了。 平均两年一个,这速度,快到让人难以置信。 要知道这可是千禧年难题,它又有一个称呼叫做‘世纪难题’,其名称对应的意味不言而喻。 事实上,克雷数学研究所当初将这些难题挑选出来的时候,预计的时间是数学界需要用一整个二十一世纪的时间才能解决这些难题的。 结果谁也没想到二十一世纪初才二十来年的时间,就已经被人解决掉数个了。 包括佩尔雷曼解决的庞加莱猜想在内,如今七大千禧年难题已经被干掉了整整三个。 庞加莱猜想、霍奇猜想、ns方程。 如果再算上眼前这个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那就是四个了。 这意味着七大千禧年难题已经被人干掉超过一半的数量。 尽管眼前这个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如今还未被解决,那位徐教授上传的论文哪怕是最终通过了审核也只是解决了这个问题的一半。 但不得不说,对于数学界来说,如今都快默认被这位徐教授盯上的问题会迅速被解决了。 如果按照他以前解决千禧年猜想的速度来看,恐怕剩下的一半在他手上也撑不过今年剩下的时间。 老实说,自从七大千禧难题公布以来,便不乏前赴后继的挑战者。 但从2000年公布至今,除去在03年的时候,佩尔雷曼花费了六年的时间解决了三维的庞加莱猜想,彻底证明了这一难题后,往后十几年的时间千禧年难题几乎没有任何的推进。 无论是哪一个猜想,数学界对其的推进工作都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 然而自从那位徐教授横空出世后,他在短短数年的时间就连续干掉了两个。 而如今,他又将目标锁定在了‘杨-米尔斯存在性与质量间隙难题’上。 不得不说,再这样下去,七大千禧年难题真的‘名存实亡’了。 而除了商量是否补充七大千禧年难题外,另一个更让克雷数学研究所头大的事情是,他们该如何颁奖! 众所周知,七大千禧年难题出名的原因除了这些题目均是由顶级数学家挑选出来的,难度顶尖外,最吸引人目光的就是它那巨额的奖金了。 每一道题目都能获得一百万的奖金,这应该是当今数学界内奖金最高的项目了。 然而从2000年到现在,七大千禧年难题已经被解决了三个,他们连一百万都没有发出去。 前有佩尔雷曼这种苦修士一般根本不在乎名利的怪人,他连菲尔兹奖都没去领。 后有徐川这种连续解决了两个千禧年难题怪物,他倒不是淡泊名利,但他压根就不缺钱。 一百万米金,对于那位徐教授来说,大概也就九牛一毛。 其他的不说,光是他在锂电池领域弄出来的人工sei薄膜,就让他赚取到了十数亿米金的专利费。 对他来说,一百万米金压根就不值一提。 以至于到现在,七大千禧年难题都被解决了三个了,但克雷数学研究所为此准备的颁奖仪式,连一次都没有成功的举行过。 而眼前杨-米尔斯存在性与质量间隙难题也在推进解决中,克雷数学研究所更焦急了。 总不能七大千禧年难题都被人解决了,他们为此准备的奖金一分都花不出去吧? 这也太让人笑话了。 还是说,传说中的那个‘解决了七大千禧年难题的数学家,都对钱失去了兴趣’的魔咒,真就影响了这些数学家么 谢特,他们到底该怎样做,才能将这个奖颁出去? 给人送钱都不要的吗? 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 热议并不只是发生在国际数学物理论坛上, 很多数学界和物理学界的知名学者,都对徐川上传的‘杨-米尔斯方程解的存在性与解的证明论文’表示了关注。 米国加州,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中。 陶哲轩从自己的助理手中迅速接过了下载下来打印好的论文,黑色瞳孔中渐渐开始闪烁起了兴奋的神采。 对于他这样的顶级数学家来说,没有什么是比看到一道数学难题被解开更让人兴奋的了。 “让我来看看,你在数学领域的功底,到底走到了哪一步!” 推了推鼻梁上的圆框眼镜,陶哲轩忍不住兴奋和期待的神色,捏了捏拳掌,有些迫不及待坐在了办公桌后面。 对于一个七大千禧年难题级别的数学猜想而言,是否解决它对于数学界来说很重要,但从另一种角度上来说,这个结果其实又不算那么的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在解决这个千禧年难题过程中所使用和创造的方法,以及数学理论和工具等等方面的东西。 数学和其他学科完全不同,它重视结果,但更重视过程。 结果对于数学来说带来的是唯一,成功或失败。 而过程,对于数学来说,带来的却是无限的可能。 就像是徐川在解决霍奇猜想过程中所创造的‘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一样,它的用途远远不止于解决霍奇猜想。 徐川的学生,阿米莉亚和谷炳两人解决的布洛赫猜想,就使用了一部分这项工具。 因此相对比结果来说,数学界更加重视在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创造的工具,亦或者思路与方法。 办公桌后,陶哲轩在拿到论文后,注意力就已经全部被吸引了进去。 快速的略过那些对他来说熟悉无比的简述和前言后,从正文的第一行开始,他的目光就再也无法从上面挪开了。 那行云流水的演算过程就宇宙间最神秘的真理一样,夺人心扉,充满了魔力,让人沉醉其中不可自拔。 尤其是论文中对偏微分方程与阿尔贝对称群的研究,深入到了令他都感到难以置信的地步。 而更关键的是,那在高维的流形上设置的具有可微结构的不变性耦合子,犹如在海峡中架起了一座通向彼岸的大桥一般,让人可以直达对岸。 “.真是太难以让人置信了,他在数学上的研究,比以前更强了!” 用了整整两个小时的时间,陶哲轩才将论文完整的看了一遍,随即便在心中忍不住发起来感慨。 这一篇论文,尽管没有像‘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微元构造法’一般直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数学工具。 但论文中对于微积分、偏微分方程、群论、流形等多个基础数学领域的研究,可以说是精妙绝伦,哪怕是看一眼,都会让人不由自主的赞叹。 而办公室的角落中,在看到他终于暂时放下手中的论文后,正在自习的学生终于忍不住开口问道: “教授,在伱看来,徐教授他.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在过去的几个小时中,他自然也看过这篇论文,但以他的数学能力,想要看懂这篇论文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毕竟这种数学界最顶尖的猜想,别说是证明论文了,就是想要完全弄懂题目和相关的含义对于寻常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因为那涉及到的知识领域往往都是最深最前沿的。 虽然杨-米尔斯存在性与质量间隙难题的确没有其他的猜想那么难懂,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这个还未毕业的博士生就能弄懂证明过程。 事实上,整个数学界在短时间内有能力弄懂这篇论文的,不会超过两位数。 听到了这声询问,捏在陶哲轩手中的论文,终于被轻轻的放在了桌子上。 看了一眼自己的学生,陶哲轩思忖了好一会才开口道:“对于这种最顶尖的猜想,只凭我一个人的意见,恐怕是无法对如此重要的论文做出判断的。” “不过.”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如果要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那他大概是做到了。” “至少,我现在没有在论文中找到很明显的缺陷。” ps:月票满一千加更,晚上还有一章,继续求月票! (本章完) 第五百二十九章:通向大统一理论圣杯的基石 在将‘杨-米尔斯解的存在性与解的证明论文’丢到arxiv上后,徐川坐在电脑前思考了一下,又点开了邮箱,找到了《数学年刊》将论文投了过去。 上次解决ns方程的时候,他经不住数学年刊的主编卡米洛·德·莱利斯教授的软磨硬泡,最终还是答应了将下一篇和数学有关的论文投给他们。 现在倒是兑现这个承诺的时候了。 将论文投出去后,徐川浏览了一下邮箱中的邮件,顺手处理掉了一些工作。 正当他挪动一下鼠标,准备关掉邮箱的时候,忽的,邮件‘叮’的一下响了起来。 点开一看,他前几分钟才投稿给《数学年刊》的论文,这会已经直接通过了技术编辑的审核,进入了正式的审核阶段。 看到邮件回复和反馈回来的‘版权授权协议书’,徐川微微愣了一下,好家伙,这么快的吗? 这才几分钟吧? 他都有点怀疑《数学年刊》的编辑到底有没有认真的看他的论文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对数学年刊来说,他这种菲尔兹奖级别的大佬的投稿,大概率技术编辑都不会去仔细的看里面写了什么东西吧? 只要不是什么完全乱七八糟的乱码什么的,随便扫两眼基本都会直接给过(当然,后续的同行评审是否能通过,就不是技术编辑决定的事情了),更别提‘杨-米尔斯解的存在性与解的证明论文’了。 对于他们这种菲尔兹奖级别的大牛来说,投稿论文的名字就是最大的信誉。 随手将版权授权协议书下载下来处理好,将其反馈回去后,徐川就没有再管这件事了。 对于他而言,如果说其他的证明论文还可能存在缺陷的话,那杨-米尔斯解的存在性与解的证明论文就不可能有缺陷。 因为这是上辈子已经通过了投稿,审核,帮助他拿到了菲尔兹奖的论文。 尽管这次投稿的只是一半,但也不可能出现错误。 至于接下来数学年刊那边安排的同行评审什么的,更不是他需要考虑的东西了。 随手叉掉了邮箱,徐川站起身,伸了个懒腰,朝着门外走去准备出去走动走动活动一下筋骨。 刚拉开门,门口一个匆匆赶过来的身影差点和他撞到了一起。 “老师?你怎么过来了。” 徐川停住脚步,定睛一看,差点和他撞一起的正是他南大的导师陈正平院士。 “这篇论文,是你写的?” 陈正平没理会他,扬起手中的论文迅速问道。 “杨-米尔斯解存在性的那个么?”徐川扫了一眼陈正平手中的论文,并没有去接直接开口问道。 陈正平迅速用力的点了点头,开口说:“嗯。” 徐川笑了笑,让开了门口,将导师陈正平请进了办公室,放弃了自己出去溜达的想法。 “如果arxiv上没有另外一个和我同名同姓的学者的话,那这篇论文应该就是我传上去的。” 听到这话,陈正平忍不住干咽了口空气。 虽然已经知道这篇有关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猜想的论文是自己这个学生写的,毕竟数学界也没有一个同名同姓的学者能在这种顶级猜想上有研究了。 但在收到这个消息后,哪怕是作为徐川的导师,他心中依旧忍不住的震撼,甚至是怀疑。 毕竟这消息实在太震撼人心了。 而办公室中,正在做题目的殷诗,在听到这边的动静后,整个人直接就懵了。 “杨-米尔斯解的存在性和解的证明论文????” “什么鬼!!” “之前导师说的有价值的东西,就是一道七大千禧年难题吗?” “可怕,真可怕!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 对于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这一七大千禧年难题来说,它在物理学界的地位远超数学界。 尽管它在数学界的地位同样不低,但再怎么样,也没法和物理界相比。 这一点,可以从陈正平的身上就能看出来。 作为徐川大学时期导师,尽管不是理论物理的研究学者,但他依旧对这件事保持了极高的关注度。 当然,这份关注度放到任何一个物理学家身上都很正常。毕竟这可是通向大统一理论圣杯的基石。 在物理界学,一直都有这样的一个流传故事。 即:如果谁能够解决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谁就有可能做到强弱电三力统一,迈向最终的大统一理论。 对于一名物理学家来说,这无疑是处于最巅峰的那一座圣杯。 在陈正平跟徐川了解杨-米尔斯解的存在性和解的证明论文时,另一边,京城。 水木大学的教职工别墅区,胜因院中。 手中握着一份论文,邱成桐用手指按了又按眼前别墅的门铃。 叮咚叮咚的声音不断的在别墅内部急促的响起,过了一小会,一位中年女子赶出来打开了的别墅的院门。 “邱院士。” “老杨在家吧?”邱成桐顺口问了一句,未等对方开口回应,就直接越过大门,直接走进别墅。 他知道这位翁女士在,杨老头肯定也在。 翁女士点了点头,带上了别墅的大门。她也没在意,眼前这位也是老熟人了。 客厅中,杨振寜正在沙发上看着时事新闻,听到门口的动静后,扭头看了一眼,见到来人后笑着问道:“你怎么跑来了。” “你看arxiv了吗?”邱成桐没有回答,迅速开口问道。 杨老先生摇了摇头,笑着道:“我这个年龄,还看什么arxiv那种东西,期刊论文我都很少看了。” “那你看看这个。” 听到这话,邱成桐迅速将手中带过来的论文递了过去。 杨老先生好奇的看了他一眼,伸手接过了论文,翻开,论文的标题入目,他就僵住了。 《杨-米尔斯方程解的存在性与解的证明》 看着论文的标题,他僵愣住了,呼吸也不由自主的沉重了几分。 捏着论文的手微微有些颤抖,他抬起头看向邱成桐,深吸了口气后缓缓问道:“这篇论文.是谁写的?” 他很清楚,如果是一般的学者,亦或者是arxiv上的那些民科们,邱成桐必然不可能带着论文过来找他。 既然他带过来了,那么这篇论文的发布者在学术界必然是有名的。 邱成桐神秘的笑了笑,开口道:“你先看完论文,然后再猜一下。” 听到这话,杨老先生也没再追问,深吸了口气后,低下头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手中的论文上。 对于他这样的百岁老人来说,要在人生的晚年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去钻研一篇学术论文,难度无疑是相当的大的。 但对于他来说,手中的这篇论文重要程度完全不需要讨论。 杨-米尔斯方程就是他和他的学生米尔斯一起提出来的,而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猜想,就是基于杨-米尔斯方程上的。 1954年初,他和和学生罗伯特·米尔斯提出了杨·米尔斯理论。 在此基础上,物理学界实现了强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概念性’大一统,即找到一套完整的理论,将强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统一在一套理论中。 几十年的时间发展,可以肯定的是,杨·米尔斯理论中杨·尔斯方程已经获得巨大成功,在如今的数学界和物理学界赫赫有名。 但这一套理论并不是没有缺陷的。 尤其是其相应的数学理论并没有建立起来。 在杨·米尔斯理论中,他们的既描述重粒子、又在数学上严格的方程没有已知的解。 特别是,被大多数物理学家所确认、并且在他们的对于“夸克”的不可见性的解释中应用的“质量缺口”假设,从来没有得到一个数学上令人满意的证实。 而对于物理学界来说,追求强弱电三力统一,追求的远不是概念性的理论统一,而是数学上真正的统一。 所以在杨·尔斯方程找不到最终的解,甚至无法确定解是否存在的前提下,这一份伟大的功绩始终留有巨大的遗憾。 与此同时,这个未能解决的问题,也如同诅咒一样缠绕着他,哪怕是已近百岁,他也无法停止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愈发的觉得自己看不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但今天,他或许能看到一份答案了。 揣着激动的心,也揣着一份忐忑不安。 杨振寜的目光落在了论文上。 事实上,即便是邱成桐没有说,对于手中的论文是谁写的,他也已经有了一份答案。 毕竟在当今的学术界,将这么重要的证明过程丢到arxiv那种预印本网站上,有这种习惯的,最顶尖出名的,也就那么两个人而已。 一个是沙俄的佩尔雷曼教授,另一个则是是华国的徐川教授。 而这份论文是谁写的,毋庸置疑。 然而也正是因此,他离这个问题的答案越近,离终点越近,他便越是害怕,越是小心翼翼。 生怕在这跨越了漫长的时间长河后,等来的不是希望的光芒而是漫天的乌云;他害怕在人生的最后光阴,依旧带着遗憾而离去。 尽管以那个人的习惯来说,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当窗外的太阳西斜逐渐隐入地平线时,紧紧的握在他手中的论文终于翻到了最后一页。 追求一生的答案,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当看到那行熟悉的公式所求出来的解时,他那张满是皱纹斑点的老脸上,已经划过了两道浑浊的泪水。 ps:二更求月票! 第五百三十章:命运的轮回(为盟主大佬星焰的加更2/10) 对于物理学界来说,这半年的时间,可谓是过年一般热闹,完全没有以往的冷清。 不得不说,物理学界,尤其是理论物理学界真是个进去后能闲出水的领域。 没办法,谁让如今的科技发展速度远跟不上理论发展的速度呢。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物理学界发展的脚步,几乎已经停滞了。 无论是凝聚态物理,还是光学物理,亦或者高能物理、天体物理等领域,研究的几乎都是十九世纪二十世纪时期的理论。 当前物理学界所能做的,只不过是缝缝补补,收集资料验证’标准模型’‘相对论’‘统一场论’这些理论罢了。 其实这也没办法,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这一段时间的物理学,真他么太变态了。 这段时间出现的那些超级牛人,每一个拉出来都可以说是bug。 爱因斯坦、麦克斯韦、波尔、狄拉克、普朗克 物理学界的大厦,骨架和基层都是这批人建立起来的。 这些人的成果,几乎垄断了未来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成果发展。后来者再怎么努力,也很难超越他们做出‘新的成果’。 哪怕是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撞出来的成果也只不过是在这些人的基础上缝缝补补而已。 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前些年惰性中微子的发现,才有了一些转变。 尽管对惰性中微子的观测只不过是发现了它正常物质态的一面,那隐藏在暗物质体系中参数还未得到解开,但不得不说,这是物理学界的新希望。 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粒子首次得到了发现,这意味着人类的物理并不止那么一点东西,在宇宙中还有着更为广袤的世界在等着人类去探索。 当然,惰性中微子的发现也解决不了理论物理界的寂寞。 毕竟它再怎么超出标准模型,也总得有对应的观测手段和观测数据才能让这些物理学家们编写论文搞研究什么的。 而目前的对撞机,除了常规态的一面外,物理界对于这颗超出标准模型的神秘粒子依旧看不清楚任何一点。 所以物理学界只能期待cern的lhc升级以及华国新修建的对撞机。 这也是威腾和维尔泽克那么主动积极帮助徐川扩散信息拉人头的原因。 不过虽然惰性中微子远水解不了近火,但最近半年理论物理学界可不算是冷清。 无论是强关联电子体系的大统一框架理论,还是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的小极化子论文,都足够物理学界忙活了。 前者是凝聚态物理的核心,涉及到量子相变、低维度效应以及非常规的电子输运性质等等各方面的东西。 而后者就更不用多说了,它是强弱电三力统一理论的部分模块,是物理学圣杯的构造部分。 因为这半年多的时间,理论物理学界一篇又一篇的论文不断基于这两项理论公开出来,发布在arxiv或者各式各样的期刊上,热闹至极。 而如今,在前两篇论文都还没有研究透彻的情况下,一篇全新的论文,还是杨-米尔斯存在性与质量间隙这一猜想难题的。 对于物理学界而言,这是通向大统一理论圣杯的基石。 对于这个猜想而言,哪怕只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也会引起整个物理学界的剧烈震动。 不得不说,命运真是神奇,在跨过了漫长的一个世纪后,就像是一个轮回一样,伴随着这位年轻学者的脚步,再一次向着未知的领域驶去。 办公室中,徐川和陈正平聊了一个多小时。 对于杨-米尔斯方程解的存在性和解的证明,他解释了不少这位导师所不懂的地方。 不过即便是如此,陈正平依旧有着繁多没有弄清楚的东西。 没办法,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本就超出了他的研究范畴。 这种世界性前沿的猜想,哪怕他本身在物理上的研究水平并不低,同样是院士,也依旧需要更长的时间来一点点的梳理。 毕竟,人和人之间是有差距的,他虽然是徐川的导师,可也从不认为自己懂的比这个学生更多。 哪怕是在他擅长的高能物理领域和凝聚态物理领域,甚至是的材料物理领域,这个学生都超出他太多太多了。 不得不说,当年那一场在湘南的会议,碰巧遇上的刘高峻收下了这名学生是他这辈子最值得自豪的事情了。 “说起来,你什么时候开始研究的这个猜想的,我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听到?” 办公室中,陈正平放下那些学术问题端着清茶抿了口后好奇的看向徐川问道。 在此之前,他好像的确没听说过这个学生在研究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来着。 而且前两年的时候,他还在带队研究可控核聚变技术,哪有时间来研究这个千禧年猜想啊。 如果说是搞完可控核聚变后这段时间弄的,那这也太恐怖了。 满打满算不过半年多的时间,中间还弄出了强关联电子体系的大统一框架理论和解决了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的小极化子难题。 虽然这两个问题在难度上都比不过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猜想的难度,但放到物理学界,也同样是最顶尖的那一批了。 能在半年的时间内,做到这一步的,那就真不是人,是神! 对面的沙发上,听到这个问题后徐川笑了笑,开口说道:“早在很早之前,就研究过一段时间,那时候就差不多有了点想法。” 后面在研究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的小极化子难题的时候,意外有了点灵感,就顺着研究下来了,没想到还真做出来了点东西。” 徐川简单的找了个借口,随便的解释了一下。 毕竟这突然甩出来一篇杨-米尔斯解的存在性相关论文,的确有点过于惊世骇俗了。 引用一下之前的研究,的确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果然,听到这话,陈正平恍然点了点头。 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的小极化子属于强弱电三力统一的部分,而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又是强弱电三力统一的基础条件,这么说倒是的有可能。 两人在办公室中闲聊着,正在这时,办公室的大门忽的被人敲响推开了。 徐川和陈正平同时扭头看去,只见谈绍元谈校长推开门走了进来。 看到办公室中坐着的两人,谈绍元微愣了一下,随即满脸笑容的开口说:“陈院士也在啊。” 和陈正平打了个招呼后,他笑着看向徐川:“恭喜啊,徐院士,又解决了一个千禧年难题!” 徐川笑了下,谦虚道:“哪里,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而已,而且都还没通过同行评审来着,不能说解决。” 谈校长笑着说道:“嗐,你这也太谦虚了,学术界谁不知道你的习惯啊,如果没有百分百的把握,你怎么可能将论文放出去?” 徐川笑了笑,跳过这个话题道:“谈校长大忙的赶过来,有什么事吗?” 谈绍元笑着说:“事的确有点事,就是关于你这次上传出去的论文咳,按照学术界和数学界的习惯,是不是该办个报告会什么的,不知道你有没有选择,如果没有的话.” “你看老校区的大礼堂那边怎么样?咱学校的学术交流一般也都是在那边做的。” 上一次徐川在京城,在数学研讨会上完成了强关联电子体系的大统一理论后,借助水木大学的礼堂办了一场世界性的报告会,让他眼巴巴的羡慕的看着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这种世界级的报告会,无论是放到哪个学校都求之不得啊。 一所高校、一个城市,能承担这样的学术交流报告,对于整个的高校或城市来说,毫无疑问是能极大的增加学术氛围和学术名声的。 而除此之外,对于校领导,甚至是市领导来说,这些也都是红果果的政绩啊。 错过了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理论报告会,就让他惋惜不已了。 所以这次在知道了这位做出来杨-米尔斯方程解的存在性证明后,他便第一时间就赶了过来,想要拿下这场报告会。 只不过,这一次的结果注定是要让他失望的。 听到这话,徐川顿时就知道了这位谈校长的来意。 不过这一次的报告会,只能说早就有了想法了。 歉意的笑了笑,他开口道:“那个,谈校长,这次的报告会我准备放到物理学会召开的高能物理大会上。” 听到这话,谈绍元微微愣了一下。倒是坐在一旁的陈正平很快就反应了过来,他看了徐川一眼,开口问道:“是因为bbc的那个采访吗?” 徐川点了点头:“嗯,既然bbc和那个布莱恩说我们举办的高能物理大会没什么价值,没什么物理学家会来。那我就让他看看什么是有价值的研究,也让他看看,我们举办的物理大会,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都会来!” ps:这是加更,晚上还有正常章节更新,求月票! 第五百三十一章:报告会都要预定了吗? 听到徐川这么说,陈正平忍不住笑了笑。 这倒的确是他这个学生会做的事情。 前两年的时候,南韩那边的媒体也是一样,造谣抹黑他和国家,结果惹到了他,硬生生的通过人工sei薄膜的专利和学术界的影响力让对方公开道歉赔偿了。 这次bbc又踩进这个大坑中,要是说他这个学生一点反应都没有,那他反倒不相信了。 不过用一个七大千禧年难题的阶段性成果,还是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这种能影响数学界+物理学界两个领域的成果来打脸,他还真没想到。 尽管这次公开的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但这个成果和其他千禧年难题的阶段性成果可不同。 杨-米尔斯方程的解存在和解证明,这对于数学界来说完全可以看做一个完整的猜想了。 至于后面的质量间隙难题,更多的是偏向物理学界的东西。 解决了杨-米尔斯方程的解存在和解证明,对于数学界来说,这个猜想偏向于数学的部分已经完成了,这完全可以看做一个独立的顶级难题了。 对面,沙发上,听到陈正平提起bbc的采访,谈绍元也想了起来。 他笑着道:“既然徐院士已经有了决定,那我也就不强求了。” “不过.” 微微顿了顿,他迅速接着道:“徐院士啊,这次机会给物理学会那边了,那关于杨-米尔斯质量间隙难题的解决报告会,可一定要放到南大啊!” 听到这话,徐川愣了一下。 他怎么感觉这话这么熟悉的样子呢? 思索了一下,他恍然想起了之前《数学年刊》和《数学新进展》两家期刊主编的操作了,为了得到他的论文,跑来特意预定他的下一篇论文。 这操作,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现在这南大校长的操作,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看着谈校长那一脸热切期盼的表情,徐川有些哭笑不得的开口道:“我这论文都还没过稿呢,质量间隙那更是没影的事情,而且也不一定是我解决啊。” 谈校长迅速笑着道:“没事没事,我就想先预定一个好了,不管时间多长,学校都能随时做好准备。” 开什么玩笑,这位都对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感兴趣了,而且还都解决了一半,剩下的质量间隙难题会被别人抢先搞定么? 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好吧。 从过往他的战绩来看,说不定要不了几个月的时间,剩下的质量间隙难题就会被他干掉了。 这时候不先预定好,等到时候解决了再来,又会出什么意外谁能保证? 看着一脸热切的校长,徐川啼笑皆非的摇了摇头,笑道:“行吧,如果我能搞定剩下的质量间隙的话,那也无所谓。” 闻言,谈绍元迅速道:“没问题,没问题,学校一定全力办好报告会的。祝徐院士在解决质量间隙的路上一路顺利!” 徐川笑着道:“借校长吉言了。” 四月末,五月初。 学术界发生了一件大事,轰动了数学界和物理学界两大领域。 在arxiv上,那位大名鼎鼎的徐教授,发布了一篇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千禧年难题的阶段性证明成果。 这一消息一经确认,立刻在数学界和物理界引起了剧烈的讨论。 对于学术界而言,如果是其他的学者在arxiv上公布了这种千禧年难题级别的猜想证明论文,也不至于引起整个学术界的轰动。 但这位徐教授可不一样,自他成名以来,可以说公布在arxiv上的论文全都通过了最终的审核和同行评审。 也就是说,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一次的杨-米尔斯解的存在性和解的证明论文依旧会像以前一样,顺利的通过最终的同行评审,登陆在最顶级的期刊论文上。 而正在这时,一份来自华国物理学会和南大的公告,点燃了学术界的气氛。 “杨-米尔斯解的存在性和解的证明论文报告会,将于五月二十五日,在华国京城物理学会总部举办,华国在此热烈欢迎全世界的学者来参加本次报告会。” 一则公告,迅速在国际数学界和物理学界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数学界倒是稍微好点,没多少人有了解之前的情况,大部分都在摩拳擦掌准备二十五号报告会。 而物理学界就完全不同了。 有cern暂停和华国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项目事件在前,物理学界有关于华国和徐川的热度一直都没有降低下去。 而后续华国物理学会的高能物理领域公告,再加上bbc的采访和那位布莱恩教授的言论,更是让这场交流会站在浪潮巅峰。 在此之前,有不少的人和物理机构组织都在准备看笑话的。 毕竟在基础科学领域,华国的影响力的确并不大,尤其是在高能物理领域,要知道世界物理圣地可是在欧洲的。 在米国插手了cern对撞机修建的事情上,恐怕这次前往华国参加高能物理大会的学者并不会很多了,而那些知名的物理机构,恐怕更是会顾忌到一些东西而不会去参与。 然而在今天这一切全都变了。 那位徐教授出手了,他将‘杨-米尔斯解的存在性和解的证明’报告会,给丢到了高能物理大会上。 这下倒好,bbc和那位布莱恩教授的脸,恐怕要被打肿了。 那些知名物理机构暂且不谈,但至少全世界的物理学家们,没人会愿意错过这样的一场报告会,他们只会担心自己拿不到邀请函。 毕竟这可是‘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猜想,不仅仅是数学界的七大千禧年难题,更是理论物理学界通向大统一理论的基石。 这样的报告会,若是错过了,恐怕会后悔终生。 对此,学术界的众人也只能表示感慨:“不愧是徐教授。” 那这种顶级猜想的证明论文为高能物理大会引流,大概也就他能做得到了。 更关键的是,物理学界的众多学者甚至物理研究机构还都没法抗拒,哪怕是米国那边要求他们不参加这场报告会,也做不到。 当然,米国也不会失心疯的干这种事情,这纯属于像那位布莱恩教授一样,让人看笑话。 而提起这位布莱恩教授,这会在日不落国的牛津大学中。 布莱恩·霍华德正一脸铁青的看着桌上的邀请函。 毫无意外,这份邀请函正是华国物理学会邮寄过来的。 在他看来,这份邀请函就是在打他的脸! 前段时间他才公开接受bbc的采访,表示华国召开的物理交流会上会有什么值得他飞上十几个小时赶过去的价值,而且对这场物理大会也没有任何的兴趣,更不会参加。 这会邀请函就送到了他的办公桌上。 更关键的是,现在学术界已经闹的沸沸扬扬的,谁都知道那位徐教授‘杨-米尔斯解的存在性和解的证明’报告会会在这届物理大会上召开。 他是否接受邀请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他之前说的华国召开的物理交流会没什么价值已经被噼里啪啦的打脸回来了。 “教授,您会去参加这场交流会吗?” 办公室中,在一旁踌躇犹豫了大半天的学生还是鼓起勇气问了一句。 老实说,他还是挺想去参加这场报告会的。 毕竟这可是杨-米尔斯解的存在性和解的证明报告会,千载难逢。 当然,顾虑到自己是否能顺利毕业,他还是没有过多的去表示,只是小声的问了问。 对面,听到学生的询问后,布莱恩·霍华德呼吸沉重了几分,随即咬牙切齿道:“去!为什么不去。” “我就不相信他临时赶出来的论文毫无漏洞!我一定要指出他的缺陷,让全世界看看这什么都不是!” 说着,他愤愤的捏着邀请函和打印出来的论文坐了下来认真的钻研了起来。 还有二十天的时间,他一定要在这份论文中找到致命的缺陷。 他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人能做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做出来‘杨-米尔斯解的存在性和解的证明’。 要知道在几个月前,这篇论文的报告者还解决了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理论。 也就是说,满打满算给他的时间也就三四个月而已。 在他看来,无论是华国还是徐川都在针对他,尤其是那位徐川教授,在这个关键节点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来带动整个物理学界的物理学家针对他之前的言论。 他要从这篇论文中找出足够的缺陷,证明自己说的没错!证明华国在基础科学领域根本就没有什么值得的东西! ps:二更求月票! 第五百三十二章:脸都被打肿了(为盟主大佬星焰加更3/10) 在布莱恩·霍华德咬牙切齿想要从论文中找出缺陷的时候,一则来自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公告消息,再度在这个火热的话题上,浇上了一盆热油。 “针对著名学者徐川教授公布在arxiv预印本网站上的《杨-米尔斯方程解的存在性与解的证明》论文中的通解,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已通过超级计算机对此解进行验证。” “结果验证正确!” 一则公告消息,瞬间在整个数学界和物理学界引起了新一波的轰动。 对于数学界来说,杨-米尔斯方程是一个重要的微分方程,指杨-米尔斯作用量所确定的欧拉-拉格朗日方程。 它也叫作杨-米尔斯理论,是杨氏理论是基于su规范场论组的一种量规理论,更普遍地说,是一个紧凑、半简单的李群。 而对于微分方程来说,在知道了通解后,是完全可以通过超级计算机进行验证的。 事实上,并不止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做这件事。 在徐川将论文上传到arxiv后,南大的超算中心、华科院的超算中心、法国巴黎师范等著名的学术研究机构几乎不约而同的对论文中的通解进行了验证。 只不过因为数学计算算法和超算性能等方面的原因,这些超算中心要落后普林斯顿那边不少。 不过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公布结果后没多长的时间,这些研究机构亦纷纷公布自己的验算结果。 毫无意外,所有的研究机构公布出来的验算,都是通解正确! 而这些消息,毫无意外的为国际数学物理论坛上的讨论添加了薪柴和热度,那 【普林斯顿的公告!那位徐教授的论文通解结果验证正确!】 【厉害了!这是不是说明论文没问题?】 【可以这样说,杨-米尔斯方程本身就是一个极难得到解的偏微分方程,结果没问题,说明他的计算过程肯定也没什么错误。】 【嘶~,这已经是他解决的第三个千禧年难题了吧?难不成他真要一个人干掉所有的吗?这也太恐怖了。】 【还不算第三个吧,只是一半,还有质量间隙的部分没有解决呢。】 【来来来,开盘了,大家猜一下剩下的质量间隙部分,他还需要多久的时间解决。】 【三个月?】 【三个月也太夸张了,至少要一年吧?这可是七大千禧年难题。】 【打个赌吧,我觉得他可能会在今年的国际数学大会上将质量间隙的证明论文发出来!】 【不可能!这也太短暂了,就只剩下两个月的时间了。】 【没什么不可能的,尤其是对于他来说,等着看吧。】 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公布了超算中心的验算结果后,国际数学物理论坛上议论纷纷。 通解的验算正确,毫无疑问为这件事带来一波全新的热度。 对于杨-米尔斯方程这种微分方程来说,通解正确基本就能说明一切了。 而伴随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消息,这份答案很快就传递到了世界各地,包括国内,也包括牛津大学中。 看着超算中心验证通解正确的消息,布莱恩·霍华德的学生小声弱弱的问了一句:“教授,现在我们还去参加交流会吗?” 办公桌后面,正在研究试图寻找论文漏洞的布莱恩·霍华德在看到这份通告后,脸色顿时铁青到有些发紫了,就像是被泰森狂扇了n巴掌一样。 通解的验算正确,意味着他已经输了,也几乎不可能从论文中找出漏洞。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公告,就像是巴掌一样重重的扇在了他的脸上,脸都被打肿了。 尽管从过往来看,这是必然的事情。 但谁都没想到这份打脸会回应的如此之快。 毕竟正常来说,这种世纪性难题的正式论证,基本都要等到报告会召开以及同行评审通过才行。 但杨-米尔斯方程不同,作为一个偏微分方程来说,通解的存在,基本就是数学界追求的结果了。 不得不说的是,大部分的数学家解方程,尤其是这种世界级猜想方程,一般只关心三个问题。 解的存在性、唯一性、光滑性和初值稳定性。 当然,数学家并不是不关心精确解。只是相对而言,他们不关心对于理解方程性质没有太大一般性的精确解。 就像是ns方程一样,在当初只要确定了ns方程的解存在且光滑,这一著名千禧年难题就算是解决了。 而对于精确解更关心的,往往是物理学界。 比如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 在此之前,物理学家们就通过超计算机以及各种各样的物理实验对这个难题进行了无数次的验证,确定了质量间隙的存在。 但遗憾的是,怎么通过数学语言来描述这个过程与结果,一直都是没能得到解决的问题。 毕竟对于物理学来说,事实存在和理论存在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 有时候,物理学家们甚至会凭空创造出一些事实不存在的东西来填补逻辑。 当然,是从理论上来创造一种符合逻辑的物质,来进行验证。 就像是电子的质量一样,最初的电子是没有质量的,但后面实验中发现了电子的质量存在,有了电子质量理论,而为了解释,后面才有了希格斯玻色子和希格斯场。 即:电子在希格斯场中运动时会与希格斯玻色子发生碰撞,碰撞的结果就是以降低速度的同时获取了质量。 而这些东西和杨-米尔斯方程的解存在与解证明亦都有关系。 在确定了杨-米尔斯方程的解存在却通解已被求出来的情况下,强相互作用力在数学上是可以做到与弱相互作用力、电磁相互作用力统一的。 而大统一理论,是当代物理学头顶的王冠。 谁敢说它没有价值? 哪怕是他看不起华国的基础科学研究,也没法从说出‘杨-米尔斯方程解的存在性与解的证明’论文没有价值。 他再怎么敢去怼弦理论没有价值,敢去怼《星际大战》就是垃圾也不敢说。 毕竟,他还是一名物理学家。 只是,就这样认输吗? 想着,布莱恩的脸色憋成酱红色,红的发黑,却又无可奈何。 正在这时,办公室的大门忽的被人推开了。 来人是牛津大学的监察委员会代表。 “布莱恩教授,你涉嫌贪污受贿和违反学校规定,擅自对外发布不实言论,给学校名声带来了重大影响,麻烦跟我们走一趟,配合调查!” 一张调查报告捏在监察委员的手中,面向了布莱恩·霍华德。 看着自己眼前的文件,布莱恩的脸色顿时就更难看了,宛如吃了个死蟑螂一般。 这一次,他可能真的踢到了铁板,或许会直接将自己的工作踢没。 ps:加更,晚上还有一章,求月票! (本章完) 第五百三十三章:来自国际数学联盟的邀请 另一边,华国,金陵。 在处理好杨-米尔斯方程的论文后,徐川就没将注意力放到这个上面了。 布莱恩·霍华德的情况,他也不清楚,也没有心思去关注他。 距离报告会还有二十多天,这中间的时间,足够他去干点别的了。 就目前来说,最让他操心的,并不是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和空天发动机的研发。 这两者在他搞定了改进型超导体材料后,前期的研究理论上来说并不会遇到太多的问题。 至于中后期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那还需要更漫长的时间和实验才能测试出来。 目前来说,最让他担心的,是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修建工作。 在cern暂停了与华国的合作后,相关的技术人员基本都已经撤离了,而那些原本储备在cern的探测器相关的技术,也没有可能再送过来了。 而以华国本身的对撞机技术储备,想要跟上cern,那是基本不可能的事情。 毕竟cern这些年来集结了全世界大部分有能力研究高能物理领域的国家的资助,全球的高能物理学家大部分都在那里做过研究。 好在让徐川稍稍缓解这份担忧的是,在前些年的时候,华国加入了cern,成为了cern的会员国,从cern机构中获取了很多的开放性技术。 而这其中就包括了大量有关对撞机修建以及粒子探测器等方面的东西。 尽管这些技术都不是最新的储备技术,但从这些技术资料中,却能够摸出一些cern发展的方向。 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优化和探测器的设计,无疑是他目前最需要进行的工作。 办公室中,徐川打开了电脑,将华国物理学会那边传递过来的资料打印了出来。 汤然从打印室中取出了资料,送到了他手中。 “教授,您的资料。” 徐川顺手接过来,笑着点了下头:“谢谢。” 看了一眼徐川手中的资料,汤然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恰好看到了这一幕的徐川随口问了一句:“怎么了?有什么事情吗?” 可能是跟着徐川也有一段时间了,汤然在办公室中工作也没有一开始那么拘谨,她想了下,好奇的问道:“事倒是没什么事,只是我有点好奇” 徐川:“嗯?好奇什么?” “这些资料文档不是都有电子版本可以看么,不过教授您好像每次都打印出来了?”看着徐川手中的纸制资料,汤然好奇的问道。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笑着扬了扬手中的资料,说道:“个人原因吧,我比较喜欢纸制的文档。”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补了一句:“因为这样能让我清晰的感受到知识的份量。” 汤然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转身离去。 作为一个习惯了手机电脑平板的人,她大概很难理解这种捧着原始书籍资料去看的感觉。 徐川笑了笑,没有在意这个。 将手中的资料整理了一下,翻阅了起来。 欧洲原子能研究机构的对撞机构成部分主要是三大类。 第一个部分是最为壮观的粒子加速环,长达二十七公里。 这部分结构被安置于接近于完美的圆形隧道中,并且是平行放置的两条真空管道。 之所以是两条,是因为质子束在两条管道中被分别加速,一束质子顺时针运动,一束质子逆时针运动,这样才能实现迎头相撞的效果。 第二部分则是包裹着加速管道的超导磁铁和配套的冷冻设备。 这个很容易理解,就像是可控核聚变技术需要外圈的超导材料对腔室内部的等离子体进行控制一样,对撞机也需要超导材料形成的强磁场来加速从发射枪射出的粒子。 而第三部分则是最为关键的探测器部分了。 这是lhc最为核心的部件,一共有七台实验探测器。 这其中最为公众所熟知的探测器就是简称为as的探测器,它的中文全称叫「超环面仪器」。 这个设备整体长达44米,圆面直径25米,重达七千吨,把两架载客人数一百五十人左右的波音737客机塞进去都没问题。 2012年宣布发现的上帝粒子就是这个探测器发现的。 除此之外,还有cms紧凑μ子线圈探测器、lhc底夸克侦测器、全截面弹性散射侦测器totem等等。 对于徐川来说,他要研究的东西并不多,那些粒子加速环、粒子加速管道、真空强磁管道之类的东西并不需要他去研究。 他主要钻研的方向是探测器。 准确的来说,是针对暗物质与暗能量的观测的探测器。 这是赢得与cern竞争的核心条件之一。 在2012年希格斯玻色子发现后,标准模型的最后一个大缺口已经被填补上了,剩下的东西,比如四夸克粒子、五夸克粒子这些东西,差不多都是一些边边角角的发现。 而高能物理领域的发展,在12年以后其实一直都没什么方向。 中微子、引力波、宇宙射线等各种东西在那段时间都冒出来了,正儿八经通过对撞机研究的东西,反而没什么。 这一情况直到他探索发现了惰性中微子后才得到改变。 这是第一颗超出标准模型的粒子,也可以说是目前高能物理领域研究的最重要的大方向了。 在cern与华国的竞争中,无论是谁能先发现惰性中微子的全貌,亦或者是率先找到暗物质与暗能量相关的东西,那么谁就能赢下这场竞争。 对于cern来说,优势点在于他们手中储备了更加先进的探测器技术,以及有着充足的实验经验和众多的实验科研人员。 而对于华国来说,优点就在他身上了。 作为上辈子发现惰性中微子和暗物质暗能量的学者,没人比他更了解这些粒子的特性与在探测器上显示出来的模样。 可以说只要对撞机与探测器能捕捉到它们的痕迹,他就能稳定的从繁琐复杂的对撞数据中找到线索,锁定目标。 不过和cern相比,探测器技术和经验就是他们的不足了。 毕竟前者是最近十几年的物理学圣地,聚集了大量的物理学家和工程师等科研技术人员。 翻阅着手中的资料,徐川忽的想起了另一件事。 上辈子的时候,他在米国曾听说祖国研制了一款针对暗物质与暗能量探测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如果没记错的话,好像是叫做“悟空”。 悟空是古典名著《西游记》中齐天大圣的名字,“悟”有领悟的意思,“悟空”有领悟、探索太空之意; 另一方面,悟空的火眼金睛,犹如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探测器,可以在茫茫太空中,识别暗物质的踪影。 或许,他可以找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去了解一下这方面的技术? 正思考着,办公桌上的手机震动了起来。 回过神来,徐川从桌上拾起手机,看了眼来电号码,049开头的号码。 这个区号,并非国内的电话,是从日耳曼国那边打过来的。 大拇指在屏幕上轻轻的滑动了一下,徐川接通了电话:“喂,您好,哪位?” 电话中,一道带着笑意的声音传来,“徐教授你好,我是马丁·格勒切尔。” 听到这道有些熟悉的声音,徐川迅速反应了过来,笑着开口道:“秘书长别来无恙,好久没有听到你的消息了。” 马丁·格勒切尔,国际数学联盟执委、秘书长,是一个长相看起来很像米国国鸟白头鹰的日耳曼老头。 18年国际数学大会的时候,两人就见过面。 马丁·格勒切尔哈哈笑道:“但是我可是一直都在听说你的传闻和消息啊。” “几年的时间未见,七大千禧年难题已经被伱一个人摘下两个了,相信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也撑不了多久,或许在今年,你将一个人掌握三大千禧年难题。” “这放在以前,要是谁告诉我说未来有人能一个人解决三道千禧年难题,我肯定会摇掉下巴都不敢相信。” 徐川笑着谦虚道:“只不过是运气好偶得灵感而已。不知道秘书长今天给我打电话有什么事情?” 马丁·格勒切尔摇摇头,笑着说:“你这也太谦虚了。” 微微顿了顿,他收敛了一下笑容,接着道:“是这样的,徐,这次打电话过来呢,主要是有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呢,是关于今年即将在沙俄举办的国际数学大会,国际数学联盟想邀请您作为特邀嘉宾以及颁奖人员出席会议,为那些菲尔兹奖得主进行颁奖。” 听到这个事情,徐川微微皱了一下眉头。 他都好几年没有出去过去了,上一次出国,还是18年的时候去瑞典领诺贝尔奖。 倒不是他出不去,只要不去米国和北美那边,其他的国家如果他想的话,短暂的出去一趟倒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只不过相对比其他人来说,他出去一趟会很麻烦。 无论是外交还是安保等各方面的东西,都会相当折腾。 因此他也就一直没有去麻烦国家。 思索了一下,他还没想好怎么开口,对面,马丁·格勒切尔就接着说道:“当然,徐,我们知道你的情况可能会比较特殊,不过这次的会议是在的沙俄举办。对于华国来说,这应该是一个友好的邻国,相信他们也会保障你的安全。” “而且为了这次会议,我这边也是提前给你打电话进行交流的,中间的时间可以方便你的祖国做出一定的处理。” “另外,这次会议上还有一些关于你的报告与特殊情况需要你本人亲自到场,相信我,这次国际数学家大会参与会远比不参与更加重要。” 闻言,徐川思索了一下,并没有立即答应下来,他开口道:“这件事我会仔细考虑一下的,第二件事呢?” 马丁·格勒切尔笑着道:“第二件事是有关于今年的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 “在过去,你也参加过国际数学竞赛,而今年在挪威奥斯陆举办的第63届竞赛,我们想邀请你作为特别人员出一道题目放到最终竞赛中,以供各大天才青年来进行考核。” “如果你没法亲自去挪威现场进行出题的话,在华国进行也可以,到时候我会安排人去你那边亲自取题目的。” 听到第二件事情,徐川笑着点了点头,开口道:“这个没问题,一道竞赛题,我可以提供。” 微微顿了顿,他笑着开玩笑道:“只不过国际数学联盟这么相信我吗?不去现场就能出题,就不怕我提前泄露?” imo竞赛的题目是由主办国外的各参赛国提供的,由主办国组成拟题委员会,从提交题目中挑选候选题目。 而各国领队先于队员提前数天抵达,共同商议问题及答案。 像他这种作为特邀人员的,估计在整个imo竞赛上也不多,甚至搞不好可能还是头一次。 对面,马丁·格勒切尔哈哈笑道:“对于你的学术人品,我想全世界的数学家都是公认的,我们一致相信你不会干这种事情。”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当然。” 顿了顿,他收敛了一下表情,认真肃穆的开口道:“我以数学的名义起誓,在imo竞赛之前,除了我不会有任何其他人会知道这道数学题的内容。” 马丁·格勒切尔认真的点了点头,开口说:“那这件事就麻烦你了。” “另外,关于今年七月份在沙俄圣彼得堡举办的国际数学家大会,我们很期盼能在这届数学大会上看到你的身影。” “看在数学的份上,我希望你能好好思考和你的国家交流沟通一下。” “毕竟,对于数学界而言,你是这个时代的标签,是所有人都在希冀和努力靠近的梦想。” 徐川点了点头,认真的回道:“嗯,我会好好想一想的,如果有消息,我会在第一时间给你回复。” ps:二更求月票! (本章完) 第五百三十四章:探测暗物质的手段 老实说,对于是否去参加这一届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徐川心里也还在犹豫。 其实无论是从个人的角度上,还是从学术发展的角度上来看,他都应该去参加的。 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不仅仅是来自全世界的数学家聚集在一起认识新的朋友,更在于报告会上那些精彩的数学报告,以及和其他顶尖数学家的思维火花碰撞。 这种和其他同样顶级的数学家在一起畅所欲言互相交流的机会可不多。 尤其是对于他这种站在数学界最前沿,希望且有志于在数学上更进一步的学者来说,这样的机会可以说是不容错过的。 对于学术而言,闭上门来自己搞从来都不是一件正确的事情。 哪怕他习惯在研究的时候一个人进行,但那是基于已经有了足够的灵感和思路的前提下。 对于那些未知的东西,光靠一个人想是很难有足够可行的道路或方向的。 只有思维的火花进行互相交流,碰撞,才能够闪耀出灿烂的智慧。 老实说,他已经很久没有去和其他顶尖的数学界进行这样的交流了,所以徐川还是希望去一趟的。 不过考虑到国家和安保等方面的问题,又是一件大难事。 相信如果米国知道他跑出了国,肯定会乐于做点小动作的。 毕竟他给米国带来的麻烦可不止一星半点的。 思索了一下,徐川长舒了口气,摸起手机打了个电话给郑海。 不一会,郑海就推开门走了进来。 “教授,你找我?” 徐川点了点头,开口问道:“有点事想问问你。” 郑海略带疑惑眼神看了过来,徐川接着道:“如果我准备去参加今年在沙俄圣彼得堡举办的国际数学大会,在行程和安保方面,你们会不会太困难?” 自从18年去瑞典领了个诺贝尔奖后,他就没有再出过国了。 而且那一次其实说起来还比较轻松,毕竟18年的时候他所有的成果基本都在的理论领域,哪怕是在那一年同时拿到了菲尔兹奖和诺贝尔奖,也不过是一名理论学者而已。 即便是米国会在意,也不会太过于重视。 而现在,他涉及到的领域可不单单是理论领域,无论是核废料的处理技术,还是可控核聚变技术,亦或者是锂电池领域的人工sei薄膜,都是纯粹的应用科技。 一名能将理论科学转变成应用科技的学者,重要性远超于纯粹理论学者。 所以如果实在太麻烦,难度太高的话,不去也行。 听到徐川的话,郑海微愣了一下,沙俄,圣彼得堡?这好像还是这位回来后第一次提出想出国来着。 思索了一下,他开口道:“这个我不太确定,毕竟您要出国的话,涉及到的东西会比较多,我会向上面汇报进行沟通的。”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徐川接着道:“不过如果您真的想出去的话,我们会尽全力去保障你的安全的,办法肯定是有的。” 对于眼前这位来说,他想要出去参加个数学交流会,只要不是去米国那边,上面肯定是会想办法搞定这事的。 麻烦什么的,放到他身上完全都是不存在的东西。 毕竟他一个人创造的价值,即已经超过无数人了。 对于国家而言,没有什么是保障他的安全以及学术环境更重要的事情。 更何况,这次前往的国家,还是相对安全的沙俄。 郑海相信上面也会答应这件事情的。 徐川点了点头,说道:“那这件事就麻烦你了,结果如何,记得和我说一声。” 郑海点了点头,敬了个礼后就转身离去了。 看着被带上的房门,徐川晃了晃脑袋,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了办公桌上有关于对撞机探测器的资料上。 他记得上辈子在lhc升级成高亮度lh-lhc对撞机后,升级的探测设备主要超导环场探测器(as)和紧凑渺子线圈(cms)这两个。 而后面观测到和发现惰性中微子完整对撞信息数据的,也正是这两个探测器。 所以他将主要的研究目标和方向放在了这两个上面。 超导环场探测器(as)和紧凑渺子线圈(cms)这两个探测器是lhc对撞机上的通用探测器设备。 前者并不专注于特定的物理过程,其设计目标是尽量广泛地侦测各种可能发生的信号。 所以对于它而言,不论新物理是以何种的物理过程或是有任何新的粒子产生出来,超导环场探测器都要能够侦测到并且量测其物理性质。 而后者,尽管同样是通用型探测器,但结构和探测范围却完全不同。 它是用来研究lhc加速器所提供的14tev质心能量下质子对撞物理的设备。 其子探测器包含了用来量测在对撞后所产生的光子,电子,渺子等粒子的能量与动量的设备。 作为一名物理学家,徐川对于这两个探测器有一些了解,但也仅限于此了。 毕竟他只是一名物理学家,不是一名物理工程学家。 而现在,他要做的,就是找出这两个探测器的共同点,来确定后续高亮度lhc对撞机的升级方向。 这是赢得这场竞争的方向。 翻阅着手中的资料,徐川颇感兴趣的阅读着里面的那些信息。 对他来说,这是第一次有意识的踏入理论工程设计领域,里面很多的东西都是他第一次看到的。 比如紧凑渺子线圈(cms)探测器的结构,以及对应的原理。 从这份资料中,可以知道cms使用了约80,000支铅钨晶体所构成,晶体的特色为高密度与高透光度,类似于一般常见的铅玻璃。 而当电子或光子穿过晶体的时候,会与这些晶体材料发生反应,由制动辐射与粒子对生与湮灭造成所谓的簇射现象。 这个释放出来的能量,会使得晶体中的电子跃迁而发光,然后由附于晶体表面的光探测器所量测。 测量出来的数值,再转换成的电子讯号经校正后可以用来推估原入射粒子的能量大小。 这种精巧的思路,让徐川第一次了解到了他和其他理论物理学家,到底是怎么观测到那些对撞产生的粒子数据的。 不得不说,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基于理论和应用结合而诞生的整个过程与相关的科技方向,是一个比纯粹理论领域更宽广的世界。 在接下来几天的时间中,徐川都在研究lhc对撞机的资料。 在这些天中,他看到了,了解了很多以前从未了解的知识,让他很是满足。 然而遗憾的是,从手中的资料中,他并未找到最想要的东西。 看完手中的一份资料后,徐川有些忍不住摇了摇头叹了口气。 这些资料上,常规同化性质的探测器建造资料倒是有不少,但怎么去探索探测更高等级和能级的粒子技术,上面一条都没写,甚至连个方向都没有。 不过想想也是,cern针对会员国流出来的资料,基本都是筛选过的,那些真正储备的技术,怎么可能针对会员国全面放开。 正在这时,另一位长相偏可爱一点的助理吕玲走了过来。 “教授,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那边的常进院士到接待室了。”吕玲轻声的汇报道。 闻言,徐川抬起头,迅速开口道:“快请他过来,等等,我过去吧。” 说着,他站起身快步朝着接待室走去。 接待室中,常进院士正安静的坐在沙发上。 “常院士。”推开门,徐川满脸笑容的快步上前和这位常院士打了个招呼,握了握手。 常进院士是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研究员,主要从事空间伽玛射线、高能带电粒子尤其是电子的探测技术方法及科学实验研究。 也是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科学卫星的设计者。 本来这种事情应该是徐川亲自去找他,而不是邀请他跑一趟的,不过正好这位常院士最近回南大了,所以也就不用跑去京城了。 对了,顺带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常院士是南大走出去的。一开始担任的就是紫金山天文台的台长,后面才前往京城任职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的。 更巧合的是,他当选院士的年份,和徐川是同一年。 “徐院士,好久不见。”常进满脸笑容的站起身,伸出手热情的和徐川握了握。 两人寒暄了一会,徐川切入到正题上,开口道:“实在是麻烦你跑一趟了,主要是针对一些探测器方面的技术有一些不理解,想请常院士帮忙讲讲。” 常进笑着说道:“麻烦什么的千万别这么说,只要我能帮上忙就行。” 微微顿了顿,他收敛了一下表情,继续道:“不知道徐院士您这次遇到了些什么问题。” 徐川思忖了一会,组织了一下语言开口道:“是这样的,关于” “.所以,我想了解一下悟空探测卫星上,那些关于暗物质与暗能量探测相关的技术。” 简洁的将事情说了一遍,徐川看向了这位常进院士,不知道他是否能带来一些帮助。 对面,沙发上,听完徐川的问题后,常进认真的思考了一会,才抬头看了过来。 “关于悟空号上面使用的探测技术,主要是通过探测宇宙中高能粒子的方向、能量以及电荷大小来间接寻找和研究暗物质粒子的。” “它的暗物质粒子探测有效载荷由4个子探测器及载荷数管构成,其中包括塑闪阵列探测器psd、硅阵列探测器stk、bgo量能器、中子探测器nud。” “这些相关的技术我都可以提供。” “不过.” 顿了顿,他接着道:“不过悟空号探测卫星上使用的技术,恐怕很难,或者说理论上无法应用到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上。” “因为它们完全不是一路的东西。” 闻言,徐川略有些失望的点了点头,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还真没办法了。” 这些天他一直都在看cern相关的资料,也了解了很多探测技术。 一般来说,探测暗物质的技术主要可以分成三大类。 第一类是直接探测,即探测暗物质粒子在穿越地球时与普通物质的碰撞过程,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目前主要在川都的锦屏山地下实验室有开展。 第二类另一类是间接探测,即寻找暗物质粒子湮没或衰变所产生的光子、正负电子对、正反质子、正反中微子等。悟空号开展的就是此类研究。 最后一类就是对撞机和的加速器探测了。 在国内,常进可以说是这领域的顶级专家了,哪怕是放到世界上,悟空号卫星也是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空间探测器了。 他都表示这条路基本走不通,发展方向完全不同,那么对撞机应用这套技术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常进点了点头,继续道:“加速器和对撞机探测暗物质使用的原理方法和技术,与间接探测方法完全不同,包括我们寻找对象粒子都不大相同。” “所以如果是寄希望于利用悟空号上使用的技术来改造对撞机的探测器,恐怕是很难行得通的。” 闻言,徐川思索了一下,接着问道:“那关于探测技术方面,常院士有什么建议或者方向吗?” 他只是一名物理学家,并不涉及各种粒子的探测技术方法及科学实验研究。 如果说要他从一系列探测到数据中,去寻找对应的那颗粒子他有无数种办法。 但要说设计和制造一款探测粒子的技术和设备,那就不是他的研究领域了。 当然,他现在研究的,其实也不是探测技术,而是最底层的科学原理。 只有找到了核心原理,才有可能制造出属于自己的探测器。 常进想了想,开口道:“对于暗物质粒子间接探测而言,最理想的研究对象是反物质宇宙射线。” “因为从理论上来说,暗物质湮没或衰变通常会产生等量的正、反粒子。而在宇宙空间,恒星、脉冲星、超新星爆发则会诞生大量这样的粒子。” “所以它的适合程度最高。” “至于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前些年的时候,我去cern那边交流过,在会议上有人提出过探测器以搜寻暗物质在湮灭衰变时产生的能量、动量丢失信号为主。” “或许探测器的方向可以试试这个。” “不过无论是悟空号卫星,还是对撞机的手段这些对于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探测来说,都是间接性的证据。” “要说直接观测到暗物质的话,或许徐院士可以去一趟锦屏山。” “那边的高纯锗探测器,或许能应用到对撞机上面?” ps:结束假期了,o(╥﹏╥)o,忙活了一整天才回家,求月票!双倍最后一天了,大佬们手中有月票投投吧。 ps:推本书,群大神新书! 《哥哥我要招安大宋》 【欢迎加入神话版水浒自走棋!】 神话版大宋!高武版水浒! 武将力拔山兮,刀悬九重天,剑寒三万里。 谋士多智近妖,呼来风雷雨,唤得地缚灵。 梦中活了千年的顾景:“哥哥我呐,要的是.招安这泱泱大宋!屠尽那狰狰异族!” 不过…… “哥们得先忽悠个人上贼船,最好得是高手!” “好!就决定是你了!” 第五百三十五章:NP=P猜想 虽然很遗憾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上的技术没有运用到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上,不过常进院士的话却给了徐川足够的提醒,让他想起了另外的一些东西。 上辈子他在cern那边做实验的时候,针对惰性中微子的发现和探测,找寻到的数据信息并不完整。 当然,这个不完整指的并不是不足以验证惰性中微子和暗物质的存在。 而是这些粒子的信息,依旧如同这辈子发现惰性中微子一样,有一小部分无法确定。 如果说,前些年在欧洲原子能那边发现惰性中微子,只是找寻到了这颗粒子常规态物质的属性,剩余的暗物质属性一点都没有探测到的话; 那么上辈子就是属于看到了一部分暗物质属性,能够判断出现它属于暗物质,但并不全面。 只不过在当时,他和众多的物理学家们都因这个伟大的新大陆和新世纪所激动到不能自己,并没有太过留意这些细节。 如今细细想来,这大概和cern升级后的高亮度lh-lhc对撞机的探测器技术有关系。 正如常进院士所说的一样,对撞机探测器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观测,主要以以搜寻暗物质在湮灭衰变时产生的能量、动量丢失信号为主。 或许上辈子的cern在升级和优化探测器的时候,走的路线正是这种。 这才以至于那时候他在发现寻找暗物质的时候,仅仅只能确认一部分信息。 因为从理论上来说暗物质湮没产生的带电粒子(主要为正负电子对,中性中微子、光子以及带电粒子等)。 这些粒子产生的信号会覆盖整个电磁波段,且信号主要有两类。 一为带电粒子在当地磁场的同步辐射,处于射电观测波段; 而另一个则是高能电子与cmb光子的逆康谱顿散射,散射后的光子一般处于x射线波段。 由于暗物质粒子、暗物质密度轮廓以及磁场环境等不确定性因素,暗物质 的间接探测需要综合多波段的特征才有可能给出暗物质的进一步限制。 所以通过搜寻暗物质在湮灭衰变时产生的能量、动量丢失信号为主的对撞机,理论上来说是没法看到暗物质的全貌的。 而且暗物质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不参与强相互作用,或者说不带电荷和色荷。 所以它的主要组分不可能是标准模型中的任何一种粒子,也不可能是恒星坍缩形成的黑洞,它是一种从未发现过的物质。 而暗物质要求稳定、不带电、相互作用弱等性质,因此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大部分的基本粒子都不可能构成暗物质。 若有可能,在常规粒子中唯一的可能是中微子。 不过由于中微子只能构成所谓热暗物质,与宇宙大尺度结构的观测不相符,因此常规中微子也被排除了。 这样构成暗物质的粒子必然是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粒子。 而他发现的惰性中微子并不属于常规中微子形态,所以它是属于温暗物质中的一种。 不过即便是惰性中微子不属于常规中微子,它依旧有一部分的物质属性在常规态范畴。 利用这一点,从理论上来说,他能通过对高能对撞机的碰撞控制,强行将惰性中微子进行湮灭,形成两个其他粒子,从而对它的质量等各种信息进行观测。 或许,他知道应该从哪方面来重构对撞机探测器了。 想到这,徐川的眼神顿时就明亮了起来。 他知道该怎么做了! 对面,在徐川陷入沉思的时候,常进院士就端着茶杯小啜了起来。 就对面徐川这个状态,很明显就能看出来是有了一些想法正思考,于是他也就没有去打扰,静静等待着,直到他回过神来。 看着脸上带着兴奋神色的徐川,常进笑了笑,好奇问道:“徐院士这是有想法了?” 徐川点了点头,笑着开口道:“的确有了一些理论上的想法,不过还需要完善,至于是否有用,可能还需要等待对撞机和探测器全都制备出来后才能知道。” 对于未既定的科研理论,哪怕是有再大的把握,他也不会过于肯定的去说出来。 就像是学术界很多人都认为他丢到arxiv上的论文可以当做正式的期刊论文来看一样,不管外界再怎么说,他也从来都不认为自己不会犯错,所发表出来的论文全都是正确的。 尤其是到了他现在这个高度,越是关键性的研究,越是要谨言慎行。 对面,听到徐川这么说,常进脸上带着一些感兴趣的神色,好奇的问道:“如果方便的话,能和我说说吗?” 徐川笑了笑,道:“有什么不方便的,说起来,这份灵感还是常院士你给的。” 微微顿了顿,他整理了一下思绪后接着道:“在之前惰性中微子的身上,很明显的出现了类似的特征。不过与理论上的暗物质来说,惰性中微子多了一部分常规态属性。” “因此,利用这部分特性,对其进行跟踪,而后判断暗物质在高能碰撞的条件下可以转变成两种其他粒子的性质,不断的实验,就可以一点一点摸清楚和反推出暗物质的‘暗’性质。” “不过从理论上来说,要在高能粒子的对撞过程中精准的判断出惰性中微子碰撞的数据,是一件很难事情,这可能需要万亿亿次甚至更多的碰撞,我们才能找到那一丝有用的线索” 听完徐川的解释,常进思索了一下,旋即开口道:“按照这种思路来说,足够多的碰撞数据说不定能完整的搜索到暗物质粒子,至少是惰性中微子粒子的完整信息。” “这对于物理学界来说,绝对是一个开天辟地般的发现。” “只不过,要做到这点的话,你得先制造出惰性中微子,并想办法让它在对撞机中碰撞,还得排除掉其他粒子碰撞的影响。” “这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啊。” 作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首席科学家,他很容易理解这种新的方法。 理论上来说的确可行,也能更全面的收集到数据,但难度也真不是一般的大。 无论是想办法制造出惰性中微子,还是引导其在对撞机碰撞,还是排除掉其他粒子的干扰,都不是一件容易,甚至可以说是都是难如登天的事情。 徐川笑着道:“如果能观测到惰性中微子完整的信息数据,付出再多,遇到的问题再困难,也都是值得的。” 和常进常院士聊了一会关于各种粒子探测技术方面的东西后,徐川迫不及待的回到了办公室中。 对于暗物质的探索,他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方向。 而接下来的工作,就是从理论上尽可能的去进行完善了。 希望在物理学会召开的高能物理大会前,他能顺利的解决这项工作。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五月份的中下旬。 这些天以来,徐川就没有再去星海研究院了。 长达半个多月时间,他潜心在南大完善着有关于惰性中微子与暗物质的探测理论基础。 “.借助量子场论,共动体积a中粒子数密度的改变率,1/ad/dt(n1a)=∫···∫nj=1(dpj/(2π)δ+(pj-mj))((2π)δ(p1+p2-p3-p4)∑” “在共动体积中,粒子数密度不会随膨胀而稀释,而方程右边可以分成两部分,其中暗物质粒子产生湮灭过程的散射截面,1/ad/dt(n1a)=∫···∫nj=1(dpj/(2π)δ+(pj-mj))” “p为参与散射过程的各个粒子的四动量,|m|为散射振幅。” “第二部分为各个粒子能量的平衡态统计分布.” “即:暗物质丰度的变化率等于其产生截面与湮灭截面之差,截面的物理意义是反应发生的概率。” “.” 一行行的算式在徐川手中不断的写下。 对于暗物质的探索来说,玻尔兹曼输运方程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它描述了暗物质粒子丰度y随“质温比”x的演化规律,方程中的参数由具体的粒子物理模型决定。 而如果想要从无数的对撞信息数据中,找到需要的数据,仅凭人力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 这个时候,数学工具的重要性,就体现的淋漓尽致了。 只要最底层的计算公式能够做出来,那么数学完全就可以利用计算机和软件来建立起一个数学模型,利用数学模型来从万亿亿条信息中,去寻找那一条需要的数据。 手中的签字笔落下最后一个符号,徐川放下笔,长舒了口气伸了个懒腰。 耗费了半个多月的时间,他总算是将自己脑海中的想法完善了起来,并构成了一套逻辑自洽的理论,以及一套计算从繁多参数中,计算惰性中微子碰撞湮灭后的转变粒子的数学模型基础公式。 剩下的,就是将这些理论转变成实际的设备,以及数学模型了。 看着手中捏着的稿纸,徐川嘴角勾起了一个幅度。 看来又得麻烦一下学姐了。 紫金山脚下,距离川海材料研究所不远的川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大厦下,徐川找到了正在办公室中忙碌着自己工作的刘嘉欣。 带着笑容,他敲了敲门。 办公室中,正在研究着什么的学姐被敲门声惊醒过来,抬头看到他后明显的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飘起了一抹笑容。 “你怎么来了。” 徐川走上前,笑着道:“来看看伱啊。” 听到这话,刘嘉欣耳垂顿时就泛红了一片,徐川没注意到,笑说了一句他的目光就落在了办公桌上。 那上面,散乱的稿纸上有着密密麻麻的计算公式,良好的视力让他清晰的看到了上面的一些数学公式,看起来有些熟悉的样子。 扫了一眼稿纸,他好奇的问道:“你这是在研究数学?” 刘嘉欣点了点头,将一缕垂下的青丝挽到耳后,回道:“嗯,关于人工智能方面的一些数学难题,想试试能不能解决。” 对于人工智能而言,底层的逻辑算法无疑是离不开数学的。 虽说普林斯顿的计算机学科算不上最顶级的那一批,但数学领域却是其他学院拍马都追不上的。 听到这话,徐川顿时就来了兴趣:“我看看?” 刘嘉欣点了点头,整理了一下桌上的稿纸递了过来。 徐川接过稿纸,翻阅了起来。 “基于分解基的大整数因子分解算法。” 稿纸上的标题入目,他就愣住了。 这个标题? 思索了一下,徐川猛的起头,目光落在了学姐脸上,忍不住咽了口唾沫问道:“你在研究np=p猜想?” 难怪他之前瞟一眼的时候,总感觉稿纸上的公式很是熟悉的样子。 大正整数因子分解问题,正是七大千禧年难题np=p猜想中一部分。 老实说,他真没想到刘嘉欣在研究这方面的东西。 因为对于数学界而言,与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东西很多。 无论是线性代数、微积分、还是概率论与统计学或离散数学,都影响着计算机最底层的逻辑算法。 不过若要说最关键,影响最大的,肯定是np=p猜想。 它是七大千禧年难题中,唯一一个与计算机科学有关的难题,它的地位,在数学界和计算机科学中自然不用多说。 当然,难度也不用多说。 被徐川炽热的目光注视着,刘嘉欣有些不好意思的点了点头。 在普林斯顿学习了几年的时间,她学到的并不只是计算机科学,还有很多的数学知识。只不过一直以来她都没怎么表现出来自己的数学能力过。 尤其是在接手川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后,为了打造安全防护平台,更是很少有时间去研究数学。 直到去年防护平台上线后,她才将时间和精力分了一部分到数学上。 np=p问题本就是她在普林斯顿读博时研究的数学方向之一,如今再度捡起来,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研究人工智能。 (本章完) 第五百三十六章:迎接全世界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 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徐川忍不住再度打量了两眼刘嘉欣。 这还真是让人没想到。 不管手中稿纸上的研究是否正确,但np=p作为七大千禧年难题,有能力对它展开研究,毫无疑问,这名学者的数学能力足够称得上是一名数学家了。 毕竟对这种顶级的猜想做研究,需要的数学能力可不低。 深吸了口气,徐川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手中的稿纸上。 基于分解基的大整数因子分解算法,是np=p猜想难题中的第一问。 全称是:“大正整数因子分解是否具有多项式算法问题。” 这是np=p猜想数小问中极为关键的一问,仅次于图同构问题。 如果能解决这p=np中的两个问题,那么涉及到密码学和复杂性理论的很多基本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包括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也能得到极大的提升。 手中的稿纸在一页页的翻动着,徐川全神贯注的阅读着上面的公式。 时间一秒一秒的过去,办公中寂静无声。 对于p=np问题,他并没有怎么研究过,这是属于数学和计算机学科领域共同交织的问题。 而他对于计算机的了解也仅限于能够利用建模软件来完成数学模型而已。 更何况p=np猜想中有不少的问题都是和纯粹数论有关的,这是他在数学领域相对薄弱地方。 不过对于他来说,即便是在薄弱的数论领域,想要看懂手中稿纸上的这些算式,也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 漫长的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手中的稿纸也在一页一页的翻阅过去,徐川眼神中的兴趣和好奇,也逐渐转变成了满足和感慨。 能看到一篇这样的数学研究,还是原始阶段的证明思路,对于他这种人来说,无异于是一座珍贵的宝藏。 不得不说,这位学姐在数学领域的能力,远比他想象中更强。 在p=np猜想上,她已经推进了很长的一段距离了。 甚至可以说,距离解决大正整数因子分解是否具有多项式算法问题可能已经没有多远了。 当然,这只是感觉,具体实际情况徐川并不是很清楚,毕竟p=np问题并不在他的研究范畴内。 不过他的科研直觉,往往都很灵敏和准确。 看着他放下手中的稿纸,对面一直站着的刘嘉欣顿时就投来了紧张又期盼的目光。 对数学界而言,如今站在她面前的这位学弟,无疑是当今的第一人。 他的评价,对于这份研究来说至关重要。 注意到刘嘉欣的目光,徐川投过去一个赞扬的目光,笑着开口道:“厉害了,学姐,没想到你在数学上的能力这么强!居然将np=p难题往前推进了这么一大步。” 以他的数学能力,稿纸上的这些算式和方程入目看一遍不敢说能完全了解,但至少能了解个大概。 听到徐川的肯定,刘嘉欣抿着嘴笑道:“这只是np=p猜想中一小问,而且在最关键的地方还没有解决。” 徐川思索了一会,道:“我并不怎么了解np=p问题,不过在你的证明过程中,我看到了二次筛因子分解法的深入变化。 “你引用了数论的变化,让它在分解每个v时可用一“筛”格式,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不过因子分析只能面对综合性的评价,同时对数据的数据量和成分也有要求,这是它的缺陷,或许并不一定能完全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 虽说并不是很了解np=p,但至少七大千禧年难题徐川都认真的看过研究过,一些基础的东西他还是知道的。 刘嘉欣想了下,道:“我尝试了各种筛选法,二次因子是能推进最远的一种。” 徐川笑着摇摇头,道:“在你稿纸中,我看到了你对于二次筛因子分解法的深入变化,以及一部分的创新,这些都是很不错的东西。” “如果是对于其他的数学猜想来说,或许你早就已经解决了。不过对于一个千禧年级别的数学猜想而言,这种突破远远不够。” “你应该很清楚,每一道千禧年难题研究的学者都很多,各种各样的方法大家都试过,但至今没人能找到答案。” “我相信你缺的不是知识量,只是一点点更深的突破。就像我当初解决霍奇猜想时创造了‘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一样,或许在解决np=p这个问题上,同样需要一项新的数学工具。” 闻言,刘嘉欣点了点头,最近这段时间的研究,她的确遇到了一些瓶颈,因子分解法在np=p猜想上很好用,但很难证明其下界等于上式。 她的确需要一种更有效一些的手段,来追寻数学的脚步。 办公室中,徐川和刘嘉欣就np=p猜想聊了很多东西。 在np=p猜想领域,他的研究远比不上这位学姐。 不过作为站在数学界顶峰的学者,他看问题的方式和全面性,以及对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行性方面,就不是刘嘉欣能比的了。 在这一问题上,两人倒恰好形成了一个互补的关系。 他提出一些大的方向可行性,刘嘉欣对这条路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具备大致的可行性,然后归入到后续的研究中。 一下午的时间就在这样的聊天中过去,临近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徐川才返回紫金山脚下的别墅。 原本计划送过去做数学模型的论文,最终他也没掏出来,而是送到星海研究院那边,让信息研究所进行研究。 毕竟有能力做这个模型的很多,但有能力研究np=p猜想的,可就没多少了。 其他的不说,如果大正整数因子分解是否具有多项式算法问题被她解决,那么一枚菲尔兹奖,应该是跑不掉的。 因为这项成果对于p=np猜想来说,重要性很高。 以对单个猜想的地位来说,甚至能堪比他前些时间发出去的‘杨-米尔斯方程解的存在性和解的证明’。 而历史上,获得了菲尔兹奖的仅有玛丽安·米尔札哈尼教授一位而已。 哪怕是按照历史走向,在今年的国际数学大会上,另一名叫做玛丽娜·维亚佐夫斯卡的女士会获得菲尔兹奖,女性菲尔兹奖得主依旧少的可怜。 如果她有希望拿到一枚菲尔兹奖,那的确是值得庆祝的事情。 五月下旬,徐川搭乘高铁前往了京城。 物理学会面向全世界召开的高能物理大会,即将在京城召开。 从华国物理学会那边了解到了情况后,京城的市政府给予了相当大的重视。 从市容市政,到居住的酒店,交通,甚至是路边的小广告,地面卫生等等全都提前抓了起来。 尤其是在这个与cern竞争,或者说与米国为首的那些西方国家在基础学科领域竞争的节点上,他们势必要在全世界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面前展示华国最具吸引力的一面。 而对于华国物理学会来说,这一届的物理大会虽然被徐川抢了风头,却让所有人都心甘情愿的当陪衬。 毕竟如果没有徐川发表的那一篇论文,这一届的高能物理大会,在这个敏感的节点,会有物理学家来都不知道。 更别提像如今这样,站在这里迎接全世界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了。 五月二十四日,京城。 随着距离报告会的日期越来越近,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陆续乘坐飞机抵达这座世界闻名的城市。 背着个小包,徐川来到了复兴路的‘华国科技会堂’门口。 这一届的高能物理大会,将在这里举办。 早有准备的市政府已经保障了整栋大厦方圆的安保工作,在徐川拖着行李跨入大厦的时候,穿着深灰色寸衫的陶哲轩正好从大厦里面走出。 “徐教授,好久不见了。” 远远的瞅见徐川后,陶哲轩眼前一亮,迅速快步的走了过来,热情的伸出手。 “好久不见,陶。”放下手中拉着的行李箱,徐川笑着和陶哲轩握了握手,接着道:“没想到你到的这么早。” 陶哲轩笑着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开口道:“这可是杨-米尔斯存在性难题,我想数学界没人会错过这场报告会。” 顿了顿,他笑着补了一句:“当然,物理学界恐怕也一样。” 正在这时,一老一少两名拖着行李箱的学者也走进了大堂,看着站在一旁聊天的徐川和陶哲轩后,年轻很多的女生脸上顿时就带上了笑容,拖着行李快步走了过来。 “教授!我回来了!” 耳边一道兴奋雀跃的声音传来,徐川扭头看去,脸上也露出灿烂的笑容,这个拖着行李的女生,正是他以前的学生阿米莉亚。 虽然日常会有邮件电话联系,但在前两年她去cern那边的工作后,他就没有再见过这名学生了,没想到今天会在这里遇到。 仔细的打量了一下这个许久未见的学生,徐川笑着开口道:“欢迎回来,阿米莉亚!” 一旁,慢悠悠走过来的爱德华·威腾笑着开口道:“cern那边正式开启了lhc的升级工作,你这名学生现在也没什么研究可以做了,便跟着我一起过来了。” “导师。”徐川笑着和威腾打了个招呼,继续问道:“lhc的升级这么快就正式开始了吗?” 威腾点了点头,道:“嗯,原本预计是要到今年十月份才会开始的,但你也知道,因为竞争的关系,cern那边难得加快了速度。” 顿了顿,他接着问道:“说起来,你们的强对撞机修建工作准备的怎么样了?” 徐川想了下,回道:“还在勘探地址中,不过我相信修建的速度不会比cern升级慢的。” 威腾:“嗯,要抓紧时间啊,这段时间cern在开会,lhc升级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探索惰性中微子剩余部分的性质和寻找暗物质了,这原本应该是属于你的荣耀。” 说着,他忽然想起了什么,转而问道:“对了,牛津大学的那个布莱恩·霍华德你邀请了吗?” 在抨击他的这位学生之前,布莱恩·霍华德就是以抨击他的弦理论而出名的。 虽然对于这样的跳梁小丑威腾并不是很在意,但弦理论始终无法得到证实,他也无法有理有据的锤翻那个家伙。 对于他来说,这是心里一直都有些疙瘩的地方。 没想到十几年过去,那个小丑又抨击到了他的学生身上,只不过这一次当场就给锤翻了,这让爱德华·威腾心里舒展了一大口气。 徐川点了点头,道:“当然,物理学会那边给他发了邀请函,不过他会不会来,我就不知道了。” 威腾点了点头,道:“希望他能过来。” 虽然以那个小丑的性格,大概率是不会来参加会议的,不过要是能在这次的报告会上看到他低下认错的头颅,那就更好了。 正在这时,一道爽朗的声音从旁边传来:“他应该是来不了了。” 几人纷纷扭头看去,说话的是迈克尔·科斯特利茨教授。 科斯特利茨走到徐川面前,带着歉意开口道:“很抱歉,徐教授,牛津出现这样的学术骗子,让你和华国的声誉受到了损伤,我代表母校向您和华国道歉。” 这位16年的诺奖得主,虽然目前在米国任职教授,但他正是毕业于牛津大学。 徐川连忙开口道:“这只是他的个人的行为,和牛津大学无关,科斯特利茨教授您完全没必要这么说。” 科斯特利茨摇摇头,道:“不,对于一名顶尖的学者和一个科研大国进行污蔑和造谣,这是无法容忍的事情。” “牛津大学那边已经采取了行动,对他进行了调查,目前他正在被审讯,所以这次的报告会他来不了。” “不过相关的道歉会在这次的交流会上以及相关的媒体上公开,希望能得到您和华国的谅解。” 出了一名这样丢人丢到全世界的教授,对于牛津大学来说也是一件异常丢人的事情。 虽然很少会有人将一个人的个人行为上升到整体学校或者国家上,但作为大学本身,至少对于牛津大学而言,他们有必要公开对这件事道个歉。 毕竟被他们学校所污蔑的国家,可以说是当今学术界的第一人了。 更何况,这件事还涉及到了一个七大千禧年难题。 如果说连这个都不尊重的话,还是什么是值得他们尊重的事情? 第五百三十七章:国际高能物理大会 第五百三十七章:国际高能物理大会 翌日,京城。 复兴路‘华国科技会堂’的门口,来来往往的人络绎不绝。 站在门口和会堂走廊两侧的礼宾人员脸上带着标志性的笑容,迎接着前来参加高能物理大会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 那些以往在新闻报道上才能看到的顶尖学者们,今天在这里可谓是一块砖头能砸到两三个。 ‘华国科技会堂’的门口,一名穿着寸衫,头发用摩丝打理过的青年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忍不住感慨了一声:“徐师兄真的太厉害了。” 站在他身旁,穿着件灰色薄外套的老人听见这声感慨后不禁笑了笑,开口道:“他的确是我带过的所有学生中最有天赋,也是成就最高的那一个。” 顿了顿,他看了一眼自己的学生:“如果你能有他百分之一的努力,你都不至于现在都还没毕业。” 今天站在这里的,正是南大的陈正平以及在徐川毕业后新收的学生冯审。 听到这话,冯审忍不住摸了摸后脑勺,讪笑道:“徐师兄那个也太拼了,听说他以前主持可控核聚变项目的时候,连续一周都没睡觉来着。” 闻言,陈正平忍不住削了他一巴掌:“你这叫什么话,一个周都不睡觉,那不早就猝咳,你这话说出来就欠揍。” 被导师削了个头皮,冯审也没在意,憨憨的笑了笑目光落在了门口来来往往的外国面孔上。 看着一脸期待的学生,陈正平开口道:“也就你那位徐师兄有这个能力了,这次的会议,到场的国际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人数少说也有三四千。” “放在以前,你小子哪有机会参加这种顶级会议,我活了几十年都没参加过几场。” “这次的交流会,别跟在学校一样傻呆呆的一个人坐在那里,多跑跑,多结交一下朋友,说不定你遇到的那个人就是数学界的大牛或者物理学界的大佬呢。” 听到这话,冯审认真的点了点头,眼神带着兴奋的光,他想了想,还是没忍住问道:“导师,你说我自我介绍的时候,能不能挂个徐师兄的师弟称号啊。我感觉这样能认识到更多的人!” 陈正平瞥了他一眼,没好气道:“就你这水平,挂个他师弟的名号都不一定有人信,走吧,进场了,别丢人了。” 说起来,他都有点羡慕自己这个学生了。 毕竟这种聚集了全世界顶级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国际大型交流会,别说他这个学生了,就是他自己,都没参加过几次。 以往的时候,物理学界开会最多的基本都在cern和米国那边,大部分都和高能物理领域有关系,跑过去开一次会,要折腾好几天的时间不说,甚至有时候别人还不一定邀请你。 毕竟在以往的时候,华国在基础科学领域的薄弱是公认的。 那些顶尖会议少数争取来的交流会名额,也很难落到他们的手中。 哪像现在,他这学生连国都不用出,直接在国内坐个高铁,就能和全世界顶尖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们畅聊认识了。 真是让人羡慕。 在华国物理学会的主持下,国际高能物理交流大会正在有序的推进着。 在来自世界各地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们有序进场的时候,科技会堂的后台休息室中,徐川一脸无奈的看着自己身边化妆师,忍不住问道: “还要多久?” 老实说被通知这次上台报告要先化妆的时候,他是一脸懵的。 这还是第一次上台做报告前被人抓着化妆来着。 最关键是他还没法拒绝。 听到这话,正从化妆盒中挑了些高光准备修饰一下面部暗淡区域的小姐姐柔声回道:“很快就好了,再补点高光眼影和处理一下头发就好了。” “就不能不要化妆吗?”徐川嘀嘀咕咕了一句。 老实说,当化妆的小姐姐拿着粉末毛刷往他脸上涂抹的时候,他总感觉自己像是一面墙一样,正在被粉刷匠刷漆 咳,虽然这种形容对一名专职化妆员来说很不礼貌,但他的确是这样感受的。 坐在一旁,那位熟悉的老人也正在被化妆小姐姐摆弄,他笑着扭头看了一眼徐川,开口道:“你可是这次交流报告会最重要的人,也是咱们国家的颜面,外面数千学者可都是冲你来的。” 徐川看了老人一眼,要不是这位老人的要求,他早就拒绝跑路了。 任由化妆小姐姐沾着高光粉在自己脸上涂涂抹抹的,他开口道:“他们要看的是学术报告,又不是我这个人。” 顿了顿,他接着道:“更何况,我觉得我不化妆也挺帅的。” 这话一出,化妆师小姐姐正在打着高光的小手明显一歪,差点没给抹到鼻尖上去。 强行憋着的笑意差点没给腮帮子憋出炎症,深吸了好几下小姐姐才缓过来,笑着解释道:“在灯光下化妆和不化妆拍照差别很大的,不化妆的话,脸上会比较暗淡,拍出来的照片一般都不大好看。” 一旁,老人也有些没忍住,轻咳了一下笑着开口解释道:“这种国际性的场合,适当的修饰妆容,让自己的体态更加干净爽落也是对参与交流会其他人必要的尊重,再忍忍就好了。” 对于老人来说,这样的场合对他来说也不是第一次了,很熟悉。 不过他总觉得自己这口气,就像是在哄小孩一样? 话又说回来,就徐川这个年龄,在他眼里和小孩也没多大的区别。 更何况,以这位的情况,好像除了哄着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办法了。 华国科技会堂内,人头涌动,黑压压的一片,能容纳三千多人的大礼堂在此刻座无虚席。 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此时此刻纷纷坐在这里,参与着这场盛大的交流会。 一场物理学界的高能物理大会,前来参与的学者中,有接近一半是数学家,这大概也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次了。 在有些嘈杂的讨论声中,爱德华·威腾穿过人山人海,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让他有些诧异的是,在他身边的坐着是皮埃尔·德利涅和g.法尔廷斯。 也不知道安排座位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似乎被划分到了数学家的体系中? 不过威腾也没太在意,反正都是熟人,交流起来也更方便一些。 而且要说他是一名数学家,也没毛病,毕竟他可是拿到过菲尔兹奖的。 笑着和德利涅打了个招呼后,威腾看向了坐在一旁的g·法尔廷斯,笑着开口说:“没想到你也来了。” 法尔廷斯看了他也一眼,淡淡的说道:“这是数学领域的难题,而我是一名数学家。” 威腾嘴角抽了抽,这话的言外之意是他不是一名数学家? 信不信他掀桌啊,他也是拿到过菲尔兹奖的好吧! 没理会这会毒舌到有点没朋友法尔廷斯,威腾坐了下来,看向报告台,那上面暂时还空无一人。 不过按照会议纪要上的安排,在交流会开始后的第一场,就是他那位学生针对‘杨-米尔斯方程解的存在性和解的证明’报告了。 虽说这的确是这场交流会中最重要的东西,但在一场物理学的大会上,最先出场是一道数学难题报告. 好吧,他更应该算作一名物理学家。 摇了摇头,威腾将脑海中的想法抛了出去,转而开始和德利涅交流。 至于法尔廷斯,一个人呆着去吧。 不过这位毒舌的老朋友大概也不在乎,他是和佩尔雷曼一个性质的学者,除了学术之外的事情几乎一律不关心。 说起来,他和德利涅两人学生徐川也差不多是这样的一类人。 至少除了学术以外的事情,他几乎没有听说过那位学生对其他的东西感兴趣。 至于钱,他通过人工sei薄膜和其他研究所赚取到的钱,好像大部分也都投入到了各种各样的实验研究里面去了。 时间就在交流讨论中过去,就在这个时候,台上一部分原本处于熄灭状态下的灯光突然亮了起来,吸引了会堂中众多学者的注意力。 讨论交流的嘈杂声逐渐停止,会堂中渐渐的安静了下来。 在众人一片期盼的目光下,走出来的反而不是他们所期盼的那道身影。 率先走上台的,是那位经常在新闻和电视上看到的老人。 正常来说,一届高能物理领域的会议,哪怕是国际性质的大会,这位也不会出现在会议上。 毕竟他需要忙碌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不过在cern暂停与华国合作的今天,为了国家基础科学的发展,为了向全世界展示华国对于基础科学领域的重视,以及对全世界的学者表示欢迎,老人思量了一番后选择了在交流会上做了一个简要的欢迎与报告。 当然,这场大会的规模之庞大,也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 像这种聚集了全世界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们的大会,哪怕是放到全世界,数年都不见得能有一次。 在老人表示了对前来参加学术交流的学者热烈欢迎后,其次上台的华国物理学会的理事长。 不管今天到场的学者如何期待有关于‘杨-米尔斯方程解的存在性和解的证明’报告,今天的大会,主题还是国际高能物理交流会议。 当然,作为大会中最重要的一项,‘杨-米尔斯方程解的存在性和解的证明’报告,华国物理学会将其放到了第一天的第一项,也足以见得对其的重视。 在物理学会的理事长宣布了会议的简要流程后,在一片万众瞩目之下,穿着正装的徐川走上了台前。 面对着全场数千学者注视的目光,徐川试了试话筒,确认没有问题后,用平稳而又清晰的声音开口道: “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见到各位,虽然我知道在场的大部分人都是为了杨-米尔斯方程的那个解而来的,不过在这里我依旧要插一些题外话。” 有些出乎意料的发言,引起了会堂内很多人的注意,让众多注视着台上,期待着杨-米尔斯方程解的证明报告的学者眼眸中带上了些许的好奇。 在这个关键的节点,他们想听听这位可以说已经站在了学术界顶尖的学者想说些什么。 是为他祖国即将大型强粒子对撞机说话?亦或者是批判米国强行插手cern与华国的合作?还是一些其他的东西? 毕竟以这位一直以来的性格,不是做不出来这些事情。 如果别人没惹到他倒也没事,但很显然,米国插手cern的事情导致他主导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项目处于停滞状态,他要是没点反应,那反而更加奇怪了。 在万众瞩目下,徐川平稳的开口了:“从宇宙的的诞生,到地球上最大的奇迹-水下第一个生命的萌芽,到石器时代的巨型野兽,再到人类第一次直立行走,我们今天能相聚在这里,无疑是文明中最大的奇迹。”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每一次的转变都伴随着欢笑与泪水;而每一次科学的进步,也都见证了人类社会的不断演变。” “从最初探索未知的大地到蔚蓝的海洋,再到广袤的天空和黑暗却充满了闪烁繁星与希望的宇宙深空,每一次的发现都扩宽了我们的认知,带给我们更丰富的世界。” “当然,它们也给我们留下了更多未解的谜团。” “如宇宙为何而起源,如时间是否可逆,如在一片黑暗的深空中,到底是什么在推动着空间的膨胀等等。” “相信这些问题远远不是某一个国家,亦或者某一个人能解决的。” “而这,也是我们今天能一起坐在这里主要原因。” 目光在大会堂中数千学者的身影上扫视了一圈,徐川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开口道: “对全人类来说,如果有一种共同利益是所有人都拥有的,那就是科学的进步!” 话音落下的瞬间,会堂内爆发出了如雷般的掌声,如潮水一般汹涌,且川流不息。 第五百三十八章:那停住的声音 潮水般的掌声响彻整个会场,经久不息。 对于全人类来说,如果有一种共同利益是所有人都拥有的,那就是科学的进步。 对于在座大部分学者来说,这无疑是最让人触动的言语。 没错,科学从来都没有国界,也不分种族性别。 就像是所有人都可以学习数学,仰望宇宙一样,这是所有人都共同拥有的东西。 望着站在台上的那个青年,坐在会堂前排的弗兰克·维尔泽克激动的鼓着掌,开口道:“科学是所有人都能够拥有的东西,说的太棒了!” 坐在他身边,提尔曼·伦特鼓着掌,眼神中带着一丝复杂的情绪,有些感慨的说道:“如果真的是这样就好了。” 听到这话,维尔泽克教授扭过头看了他一眼,有些好奇的问道:“怎么了?” 提尔曼微微摇了摇头,道:“没什么,只是有些感慨而已。” 似乎是知道提尔曼在想些什么,维尔泽克笑着开口道:“科学和科技,从来都不是一个东西,科学属于所有人,但在此为基础上的科技不是。如果说科技也无国界的话,那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贫困国家了。” 顿了顿,他接着道:“而且如果说通过努力而创造的科技都需要全面公开无法为创造者带来利益的话,那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人想着去创造了。” “这对于人类文明,或者说对于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智慧文明来说,都无疑是一件最可怕且充满了灾难的事情。” 与此同时,科技大会堂的另一边,爱德华·威腾停下了鼓掌的双手,看着站在报告台前的那个年轻的身影,有些感慨道:“他真的能推动时代的发展。” 一旁,皮埃尔·德利涅笑了笑,开口道:“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推动时代的发展。” 威腾微微摇了摇头,道:“你知道我的意思。” 从理论到应用,从weyl_berry猜想到可控核聚变,在台上这个青年的身上,他看到了无数的奇迹,以及被推动着往前走的文明。 其他的不说,光是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实现,就足以将人类文明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了。 当能源被解放后,人类的生产力也会随之而解放。 在人类文明数千年的发展史中,可控核聚变技术无疑是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就犹如火,亦或者电对于时代的推动一样。 或许现在这项技术出现的时间还过于短暂,看不出来太多的东西。 但它已经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着整个世界。 无论是外面大街上那些大大小小挂着绿色拍照的新能源汽车,还是即将在华国建立起来的百tev能级以上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甚至是华国在东南亚领域的电力合作,都足以看见改变。 德利涅眯着眼睛看向台上的青年,好一会才开口道:“虽然我一直都认为时代的发展是所有人都在努力的结果。” “每一个文明,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组织,每一个团体都是由人组成的。有些人善于沟通,有些人善于领导,还有些人擅长解决问题等等。”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的份量或说做出的贡献的确更重。” 正在这时,坐在一旁的g法尔廷斯忽然插了一句话:“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听到这话,德利涅愣了一下,虽说他也不怎么了解汉语,但这句话好像应该不是这样用的吧? 至少应该不是用于这个场景的。 站在报告台上,徐川望着台下的听众,脸上带着笑容。 对于全人类来说,如果有一种共同利益是所有人都拥有的,那就是科学的进步。 这句话是他心中最为真实的想法,也是对于米国插手cern与华国合作修建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修建事情最好的回应。 在这种最为基础的科学前沿领域,如果一个文明没法在竞争中保持着合作共同前进的话,那这个文明在他看来注定是走不远的。 等待台下的掌声稍稍停歇,徐川重新开口道:“很感谢在座的各位能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到这里,按照交流会的流程,接下来的第一场报告会将是‘杨-米尔斯方程解的存在性和解的证明’报告。” 顿了顿,他看向身后的荧幕,在这块偌大幕布上,上面的内容已经同步替换成了他的报告会ppt文档。 见相关的准备已经做好,徐川也就不再耽搁时间,转身看向了台下的观众。 “在来这里之前,相信在座的各位都已经读过了我的论文,也对于论文中的证明思路进行了验证。” “当然,还有对杨-米尔斯方程通解的验证。” “无论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公告,亦或者是华国科学院和我的母校南大的公告,都通过超级计算机对通解进行了验算,最终的结果相信我不用多说各位也已经知晓。” “那么在接下来,我将对于论文中的证明过程,以及我研究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时的思路做一遍重点的报告。” “相信这也是各位所期待的,也希望能够解答诸位心中的一些困惑。” “如果在报告会结束以后,各位心中仍然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在最后的提问环节指出,我将竭尽全力进行解答。” “ok,接下来将正式进入报告环节。” 话音落下的同时,徐川深吸了口气,手中的遥控笔轻轻的按了一下,身后的荧幕上画面也随之跳动了一下。 【l=1/4g∫tr(f′.f),】 【l0=zd4xfνfν】 【其中f=d∧a+(1/2)a∧a,由给出的理论l=∫dx(bμνfμν-1/2bμν】 “根据“奇数时间”公式,我们得到了一种系统地表述batalin-vilkovisky量子化方法的方法。而在这一类规范理论中,有可能找到一个“奇时拉格朗日”,通过一个勒壤得转换产生一个“奇时哈密顿”,它是主方程的最小解。” “这构成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来寻找主方程的最小解。不过这通常是一个繁琐的任务,所以为了阐明一般过程,我们讨论了它在杨-米尔斯理论,以及stueckelberg形式中的质量(阿贝尔)理论” “在高维的流形上设置了一个具有可微结构的不变性耦合子.” 报告台上,徐川对照着身后的ppt,讲解着杨-米尔斯方程的解存在性证明的。 虽然对于他来说这已经是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东西,不过考虑到台下听众的理解能力,他还是选择了尽量放缓自己的讲解速度,以让前来参加会议的学者听到更多的东西。 报告会的前排,那位提出杨-米尔斯理论的杨老先生睁着有些浑浊的双眼,一眨不眨的注视着台上的讲解。 尽管对于他来说,论文上的东西早就已经研究透彻了,但今天坐在这里听着报告,心中的复杂情绪无疑是最难以言叙的。 坐在杨老先生的身边,邱成桐看了一会报告,微微侧了一下身体,笑着看向身边的老友,笑着低声问道:“说起来,你应该从未想过自己提出的问题会在你还活着的时候被解决吧?” 听到这话,杨振寜缓缓的摇了摇头,开口道:“从未想过。” 邱成桐笑着问道:“感觉如何?” 面对这个问题,他思索了好一会才回答:“能在有生之年能看到自己提出的理论被后来者解决,这是一种相当奇妙的感觉。当然,这也是最幸运的事情。” “很奇妙,也很满足。就像是在茫茫黑暗中摸索着前进时,看到了一座闪烁着光芒的灯塔时一样。” “如果在接下来我还能存活的几年时间中,能看到剩下的那一部分问题被解决,甚至是看到强弱电三力统一的话,那就真的是死而无憾了” 说着,杨老先生忽然回过神来,老迈的脸庞笑了笑,有些期待又有些无奈。 上天对他已经不薄了,多少提出问题的学者终其一生都未能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那个答案? 就像是十八世纪从布列斯伦茨的小镇送往柏林科学院那薄薄的八页纸一样,葬送了黎曼的一生一样。 为了找寻是否有一个非平凡零点数位于复平面上re(s)=1/2的直线以外,黎曼困扰了人生下半年所有的时光。 而他能在有生之年能看到杨-米尔斯方程的答案,这已经很幸运了,他又怎能向上天去祈求奢望看到更多的东西呢? 一旁,邱成桐笑了笑,开着玩笑道:“努努力加把劲再多活两年,说不定在这两年的时间里面,台上那个人就满足你的愿望了呢?” 看着台上的那个人,杨振寜笑了笑,开口道:“希望吧,不过我已经足够幸运了。” “.从相应的拉格朗日量可以看出,在无穷小规范变换的q-模拟下,数值是不变的。而我明确地给出了$su(2)\xu(1)$的双变q-变形的拉格朗日和变换规则。” “规范势满足q交换,正如人们从量子群的微分几何中所期望的那样.” 报告台上,徐川的讲解依旧在继续,手中的粉笔配合着黑板上的算式 对杨-米尔斯方程的讲解和报告,不仅仅是在对台下的观众进行,也在他自己心中进行。 在过去那漫长时间中所证明的理论,在这一刻重新映入了脑海中,再无磨灭可能性。 而在对过去这条思路进行梳理和报告的同时,一条新的思路在他脑海中隐隐约约的酝酿着。 似乎,这个惊艳了世人,惊艳了数学界和物理学界的方程,还有另一种通向答案的方式。 报告台下,坐在格尔德·法尔廷斯这个有些毒舌又有些固执的日耳曼老头边上,爱德华·威腾在手中的笔记本上记下了最后一部分有关于证明的思路后,笑着看向了法尔廷斯,开口道: “你觉得他做到了吗?”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明知故问,毕竟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超算中心已经对通解进行了验算,结果正确。 他只是想找这个固执的日耳曼老头炫耀一下,毕竟徐川可是他的学生。 法尔廷斯扭头看了他一眼,淡淡的说道:“很优秀的数学功底,不过我想这应该并不是来源于你。” 听到这话,威腾顿时就被噎住了。 他真是犯贱,找这个毒舌评价做什么。 法尔廷斯没理会他,望着台上正在给论文做收尾的徐川思索了一会后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和威腾交流的开口道: “他的数学功底远比我想象的更加优秀,然而在解决‘杨-米尔斯方程’这个问题上,他以往的那种解决问题的惊艳,似乎消失了。” 听到这话,爱德华·威腾微微皱起了眉头,他有些诧异的看向法尔廷斯:“你觉得他退步了?” 盯着黑板上的算式思索了好一会,法尔廷斯才开口道:“如果说是对于各种数学方法的运用,尤其是在微积分和阿贝尔对称群上的研究与理解,这部分的的确可以称得上非常成熟,成熟到这些公式就像是天生如此一样。” “这说明他对于数学的理解越来越深了不是吗?这难道不是好事?”威腾好奇的问道。 “是好事,但也不一定。” 法尔廷斯点了点头又轻轻摇了摇头,接着道:“他的论文我全都看过,从最初的弱weyl_berry猜想开始,到ns方程的证明,每一篇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充满了一名数学家有的惊艳和灵性。” “尤其是前些年在ns方程的最后一步上,那篇论文就如同我当初解决莫德尔猜想一样,仿佛来自虚空一般。” “但在这篇论文中,这种感觉在我心中消失了很多,他在数学上的技巧运用更成熟了,但如果是丢掉了这份惊艳和灵性的话,这可能并不是什么好事。” 对于一名数学家而言,各种数学公式与技巧运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最重要的却并非是这个,而是一种灵性。 至少在法尔廷斯看来是的。 只有充满了灵性,才能在数学的领域前进,以及去探索和解决那些未知的问题。 听到这话,威腾耸了耸肩,开口道:“你的要求是不是太夸张了?在我看来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已经很优秀了。” 顿了顿,他笑着继续道:“而且,如果说,解决了杨-米尔斯方程的证明都不够惊艳的话,那还有什么是值得惊艳的?” 法尔廷斯没理会他,目光继续落在了报告台上,这种感觉,威腾他一个不纯的数学家是没法理解的。 正在这时,报告台上一直都在讲述的声音,忽的停住了。 ps:求月票 第五百三十九章:可怜的威腾 报告台上,讲述的声音停住了。 报告台下,数千听众也跟着愣了一下。 看着徐川站在黑板前面对着自己写出来的算式发呆,不少前来参加交流会的听众都有些诧异。 理论上来说,今天的报告会,有关杨-米尔斯方程解的存在性和解的证明是不会像其他学术报告一样出现篓子的。 先不提报告者是这位出道以来就近乎没有出过错误的学者,就是各研究机构利用超算对通解的验证,也足以证明论文的正确性。 在通解正确的基础上,论文和证明过程理论上来说是不会出现错误的。 虽然那种证明过程出现问题,结果反而正确的论文并不是没有出现过,但概率无疑是相当低的。 正当大部分的听众好奇徐川站在台上发呆的时候,也有少部分学者意识到了什么。 望着台上的那个人,陶哲轩深吸了口气,目光紧紧的盯着黑板。 又要来一次了吗? 想着,他那紧盯着黑板的眼眸中忍不住带上了一丝渴望。 真是让人羡慕啊,这种在报告会上获得灵感,进而解决问题,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这次是解决剩下的质量间隙?还是其他的东西? 带着一丝沉重的呼吸,陶哲轩渴望的看着报告台,对于他这种已经站在了数学领域巅峰的学者来说,每一次的突破和前进无疑都是极为艰难的事情。 但放在眼前这个人身上,彷如吃饭喝水一般简单。 而意识到这个的,并不止陶哲轩一个人,大会堂的前排,夹在g·法尔廷斯和德利涅两人中间的爱德华·威腾,同样意识到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 毕竟在之前他亲眼见过这个学生在报告台上推衍出来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理论。 这一次,再解决掉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的剩下难题,似乎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他猜测的错,或许今天能再见到一场奇迹。 或许这种事情对于站在台上的那个人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但至少对他们而言是的。 蓦的,威腾心中也如陶哲轩一般,升起了一缕羡慕的心情。 能在学术的道路上前进一步,对于他们这种人来说,无疑是最渴望的事情。 报告台上,徐川没有在意台下观众的反应。 他注视着自己写在黑板上的算式,那是一个微分流形的算式,也是让他陷入沉思的源头。 【lym=-1/4(f^μu);f^(μu)=μa^iμ-νa^iμ+gf^ijk(a^jμ)(a^kν)】 这两个公式就是在数学界和物理学界都大名鼎鼎的杨-米尔斯方程,其在克雷数学研究所定义的千禧年问题中的描述是这样的:“对于任意的、紧的单群g,在r上存在以g为规范群的有质量的量子yang-mills场(杨-米尔斯场),并且有质量间隙>0。”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它不仅仅是一道数学领域的微分方程,更是涉及到量子力学电磁场的描述。 量子力学将一个粒子的位置和速度视为作用在一个希尔伯特空间的非交换算 子,其‘场’用来描述很多自然现象。 比如麦克斯韦方程中的电场和磁场,爱因斯坦方程中的引力场等等。在规范理论中的规范势,数学上将其描述为主从上的联络,与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有密切关系。 而在在解释场和粒子的相互作用时,则必须应用量子场论的概念。 这对于杨-米尔斯方程来说,当构造这些算子所作用的希尔伯特空间时,传统的粒子,例如电子被重新解释为迪拉克场的量子化,场与粒子之间的差别消失了。 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即是存在一个任意的、紧的单群g,在杨-米尔斯场上的质量间隙大于零。 简单的来说,就是存在一个群或数,在某一个场域中数值是正数。 虽说这样理解并不完全正确,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应该是从数学的角度理解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最简单的语言了。 而这一极为简单的理解,配合黑板上那有关于微分流形的算式,让徐川捕捉到了那一丝隐隐约约的灵感。 “依赖微元构造法,或许我能在时空流形上设定一个‘极小量’的标量场,再将在规范群u(2)xu(1)的作用下按该群的两分量表示变化,其真空态的非零渐近常值将规范群约化为u(1)的子群.” 脑海中的思路在逐渐的清晰,一座相对比以前更加宽广的大桥在杨-米尔斯方程上像积木一般逐渐的搭建而起。 这是一条全新的路线,不依赖于‘高维的流形上设置的可微结构的不变性耦合子’的方式,更加简洁,更加方便。 习惯性的从面前的黑板上拿起刷子,正好伸手擦掉面前的算式时,徐川忽然回过神来,想起了自己还在报告会现场。 哑然笑了笑,他放下了手中的刷子,顺着黑板上未写完的公式继续写下去。 先收尾,完成这场报告会后,再将其整理出来也不迟,反正灵感已经被他抓到了,思路就在脑海中跑不掉,也不急于这一时之间。 在他开始继续给‘杨-米尔斯方程的解存在性和解的证明’报告进行收尾时,大会堂中,气氛也逐渐开始恢复了热闹。 带着一些嘈杂,不少的听众都在讨论着徐川刚刚愣在报告台上的事情。 “徐教授刚刚这是思路卡壳了?”一名带着金丝边眼镜的中年教授好奇的和身边的朋友交流着。 “可能吧?”西装革履的好友耸了耸肩:“毕竟谁都有状态不好的情况,很正常。” 在一场数学报告会上,报告者思路卡壳是很正常的事情,谁也没法保证自己做报告的时候就是状态最好的时候。 尤其是一些年龄大一些的学者,在发言的时候说着说着忘记自己前一秒说过什么了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毕竟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记忆力的衰退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尤其是对于一名做学术研究的学者来说,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记住那些公式定理,并且理清楚自己的思绪更是尤为困难的事情。 在其他人聊着的时候,陶哲轩皱着眉头看着报告台。 他刚刚明明看到了徐川拿着黑板擦准备去擦掉黑板上的那些算式了,但不知为何却停了下来。 是没有将脑海中的灵感和思绪整理出来吗? 念头拂过,陶哲轩长舒了口气,微微摇了摇头。 看来他也不是说每一次都能做到的。 事实上,在学术生涯的漫长旅途中,灵感对于一名学者来说其实并不是太缺少,很多时候懵懵懂懂想法背后就隐藏着通向真理的钥匙。 但对于一名学者来说,要抓住偶然间的那些朦朦胧胧的灵感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更别提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其转变成可行的理论和思路,并整理出来了。 如果真的能每次都做到,他甚至会忍不住的怀疑台上那个人的大脑是量子计算机做的,想要切开看看了。 “.通过在高维的流形上设置了一个具有可微结构的不变性耦合子,从而在数学和物理之间架起来一座桥梁。踏过这座桥梁,我们可以得到杨-米尔斯方程的通解,也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它们存在或者运动的形式。” “不仅仅是从物理意义上,更是从数学的角度上,我们可以初步的进行确认,基本粒子的行为可以通过非阿贝尔李群和统一的核心的电磁和弱力(即u(1)xsu(2))以及量子色动力学理论的强力(基于su(3))进行解释。” “以上,就是今天我所有的报告。” 话音落下的瞬间,数千人的大会堂中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掌声同潮水一般从前排向后排扩散,顷刻间充斥了整个报告会的现场。 “一场相当精彩的报告会!” 坐在会场的前排,提尔曼·伦特鼓着掌,感慨的说道。 哪怕是因为一些事情情绪相当复杂的他,也不得不承认这场有关于杨-米尔斯方程解的报告会精彩至极。 在来到华国之前,他自然也研究过徐川发在arxiv上的论文,无论是杨米尔斯方程的解的存在性,还是通解,都认真的研究过,甚至还和一些数学家专门的讨论过。 不过他终究不是一名数学家,一些关于数学公式的运用和细节上的理解,直到现在他依旧存在不少的问题。 然而这些疑问,现在基本都已经得到了回答。 至少,他已经能够弄懂这篇论文了,也能够弄懂如何从数学上去理解这些东西。 坐在他身旁,弗兰克·维尔泽克同样鼓着掌,他笑着赞同道:“的确是一场精彩的报告会,他给我解释了很多原先没弄懂的理论。” “不过.相对比这些东西,我现在更好奇他之前愣在黑板前面的那些时间都在想些什么。” “嗯?”听到这话,提尔曼扭头好奇的看了他一眼:“什么想什么?” 维尔泽克笑了笑,开口道:“你没听说过吗?” “听说过什么?” “每当这位徐教授在报告台上停下讲述,并开始发呆的时候,说明他肯定是有了新的灵感和收获,而这份灵感说不定就是某个世界级猜想的答案!” 闻言,提尔曼失笑了一下,开口说道:“有这么夸张吗?说不定他只是在报告会上卡了壳,一时半会忘记自己想要说什么了呢?” 弗兰克·维尔泽克兴致勃勃的开口道:“要打个赌吗?我赌他在今天的报告会上肯定有新的灵感,而且绝对很重要!” 提尔曼·伦特看了他一眼,问道:“你这么看好他?” 在物理学界,打个赌什么的并不是稀罕的事情,尤其是对于眼前这位热衷于在各种事情上打赌的维尔泽克来说,和人邀赌并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维尔泽克笑了笑,开口道:“数年前,是15年还是16年的时候,他还在普林斯顿学习的时候,曾前往cern工作和研究。” “那时候,我和爱德华·威腾打了个赌,赌他能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前同时拿到菲尔兹奖和诺贝尔奖,创造一个新的历史。” “结果显而易见,我赢了,只隔了很短暂的时间,他就在18年的时候同时拿到了菲尔兹奖和诺贝尔奖。” “为此,威腾还输给了我一千米金,以及在我的下一本书实名客串一个角色的要求,虽然我至今还没想好该怎么写他。” “所以,你要和我打个赌吗?” 听到这话,提尔曼嘴角微微抽了抽。 可怜的威腾。 “不了,我对打赌这种事情没兴趣。” 思索了一下,虽然觉得在报告会上收获世界级猜想难题的灵感这种事情很难发生,但提尔曼还是拒绝了这个赌注的邀请。 他可没兴趣被这个家伙写进书里面,天知道他会怎么编造自己。 “没关系,这一次我们就只赌一千米金好了。”似乎是知道他会拒绝,维尔泽克迅速追着说道。 看了他一眼,提尔曼想了想,好奇的问道:“那你打算怎么证明他刚刚不是在发呆而是在思考某个问题,并且收获了灵感?” 维尔泽克咧了咧嘴,笑着说道:“我当然有我的办法,而且就在今天就能出结果,所以要来吗?” “如果仅仅是一千米金的话,我也想看看你说的是否真的有那么神奇。” 提尔曼耸了耸肩,开口回道,一千米金对于他来说并不是什么事情。 而且,他也有点被维尔泽克的话语吊起了好奇心。 在这种重大数学命题,当着数千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报告会现场,光是承受住如此巨大的压力完美的完成报告会就已经很不错了。 要是还能在报告会上收获世界级猜想难题的灵感,这种事情说出去恐怕都没人会相信,太难以让人置信了。 “ok,那就这么说定了!” 维尔泽克一拍手掌,笑眯眯的举起了右手,看向了报告台上正宣布进行提问环节的徐川。 ps:求月票! 第五百四十章:第二种杨-米尔斯方程的解法! 大会堂中,如雷般的掌声如潮水般涨起,又如潮水般逐渐退去。 随着掌声渐弱,徐川深吸了口气,缓缓开口道:“关于杨-米尔斯方程的解与存在性证明报告已经完成,其通解亦经过超算中心的验证,这无论是对于数学界还是物理学界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对于数学而言,这意味着我们能够更深层次的理解微分方程,也收获了一种能在方程与流形、几何中架立桥梁的方法。” “对于物理来说,这代表着我们能够从数学的角度,更深刻地理解微观粒子世界的秘密,甚至去找到统一强弱电三力的方法。” “当然,这些都是未来的工作,需要更多的人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 “好了,接下来,将是提问环节。” “如果关于杨-米尔斯方程的解存在性和解的证明报告依旧有什么疑问的话,现在可以进行提出,我将竭尽全力为你们进行解答。” 话音还未落下,台下前排的座位上,一只手臂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举了起来。 徐川望了过去,举起手的,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兰克·维尔泽克教授,也是他的老熟人了。 虽然不清楚这位好友有什么问题,不过看他这举手的速度,应该是有哪个关键点没弄懂吧? 至于错误,徐川不认为今天的报告会会出错。 毕竟有关于‘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的论文,在上辈子就已经通过了期刊与同行评审,被数学界和物理学界所接纳。 伸了伸手,示意对方提问后,维尔泽克教授站了起来,从身边的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了话筒,提出了一个让徐川和全场学者都意想不到的问题。 “关于杨-米尔斯存在性与质量间隙难题,前半部分已经从你手中得到了解决,我想知道,关于质量间隙的存在以及如何从数学上的解释,你刚刚停留在黑板前的思索,是否已经得到了答案?” 听到这个问题,科技大会堂中顿时哗然一片。 窸窸窣窣的讨论声四起。 徐川也愣了一下,他也没想到这位维尔泽克教授会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 微愣了一下,他回过神来,笑着道:“并没有,我所思索的,并不是质量间隙的存在难题,而是一些其他的东西。” 听到这个回答,维尔泽克也愣了一下,他的猜测居然是错的?难道真没有思考质量间隙的存在难题? 顿了顿,他好奇的问道:“方便的话,能说说伱刚刚思索的东西是什么吗?” 老实说,这个问题其实是已经有点冒昧了的,毕竟别人在思索的东西,并没有什么理由在报告会上公开告诉你。 不过这对于他来说,关系到一千米金的打赌。 虽然一千米金对他而言并不多,但看走眼打赌输给别人可不是一件好受的事情,尤其是对他这种极其喜爱打赌的人来说。 输什么都不能输赌! 徐川笑了笑,开口说道:“并不是什么不方便的东西,如果你想知道的话,我可以写出来。” 顿了顿,他转身从黑板筐中取出黑板刷,将数面黑板上的算式全都擦拭干净。 随即,一支白色的粉笔轻轻的落在了黑板上,一行行的算式行云流水般的映入了所有人的眼中。 【rν1/2gν·r=8π·tν.】 【fαβ=αaββaα+[aα,aβ],αfαβ+[aα,fαβ]=0】 【.】 报告台下,维尔泽克好奇的看着黑板上的算式一行一行同步呈现在荧幕上,有些不明所以。 他并不是一个数学家,虽然能熟练的使用数学工具来解决自己在物理研究上遇到的那些问题,但和那些纯粹的数学家相比起来,还是有很远的距离的。 以至于在徐川书写这些算式的时候,他没法透过这些公式第一时间弄明白这些到底是什么。 不过他不明白,不代表在场的听众中没有人明白。 伴随着黑板上算式的增加,原本正半靠在椅背上的陶哲轩渐渐的坐直了身体,直到一行核心算式的出现,他那双黑褐色的瞳孔微微收缩,仿佛预感到了什么似的,却又有些不敢相信。 毕竟,如果这要是真的,那也太惊人了! 而另一边,望着黑板前书写着公式的人影,格尔德·法尔廷斯微微皱起了眉头,认真的盯着上面公式推算着。 蓦的,一道闪电从他心头划过,那双棕绿色的眸子中闪过了一丝惊诧,紧紧的注视着上面算式。 如果他没猜错,他已经知道了上面东西是什么了。 尽管微分方程并不是他擅长的理论,但他依旧能从那些算式中,看出作者心中的想法与理论。 而接下来徐川的举动,亦印证了他的想法。 当数面黑板上铺面了算式后,徐川将手中的粉笔丢到了盒篓中,转身看向了的台下的观众,笑着开口道: “对称性的效用是量子研究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场论,在许多可以进行精确计算的情况下,它们的存在是由于存在一种非最强的无限维对称性——二维共形场论中共形对称性的增强也许是这一范例最著名的例证。” “而在上述我刚刚写出来公式中,我找到了一种超对称场三维理论承认这样的对称性增强,之后执行全纯拓扑扭曲。” “依赖微元构造法,在时空流形上设定一个‘极小量’的标量场,再将在规范群u(2)xu(1)的作用下按该群的两分量表示变化,其真空态的非零渐近常值将规范群约化为u(1)的子群.” “由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加简便的解开求得它的通解,并且不依赖于‘高维的流形上设置的可微结构的不变性耦合子’的方式。” “这是一种全新的,解开杨-米尔斯方程的方法,理论上来说,它会比之前的方法更加的简洁,更加的高效。” 顿了顿,徐川看了一眼台下已经懵圈一大片的听众,接着道:“当然,今天我写出来的这些东西,只是一个大概,里面还有很多的细节需要进行填充。” “不过在完成这场报告会后,我会完成这项工作的。” “如果不出意外,这种求解杨-米尔斯方程的算法,很快就能够和大家见面了。” “至于今天的报告会,这并不是它的主题,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将其罗列出来。” 报告台下,短暂的寂静过后则是一片的不可置信的目光。 大礼堂内的听众们面面相觑着,骚动的声音如同潮水一般从中心向四周扩散开。 第二种解‘杨-米尔斯方程’的方法! 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 怎么可能有人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完整的构思出另一种解法,这可是杨-米尔斯方程,不是什么一阶偏微分方程,二阶偏微分方程那些高中生都能做的东西。 哪怕是爱德华·威腾,作为徐川的导师,这会也有些被震住了。 看着报告台上那些写满了算式的黑板,他忍不住咽了口唾沫,分别用手戳了戳一边的g·法尔廷斯和皮埃尔·德利涅。 “他写的那些东西,是对的吗?杨-米尔斯方程居然有第二种解法?” 德利涅紧紧的盯着黑板上的那些算式,思索了一会后才开口道:“虽然很难想象,但或许他真的做到了。” “这是一条我从未想过的道路,尽管写出来的仅仅是一些粗略的东西,但也能透过这些看到背后的理论和方法。” 一旁,法尔廷斯盯着黑板上的算式,没有说话。 不过眼神中带着的那一丝不平静,透露了他心中的想法。 看来,这并不是他丢失灵感的地方,或许只是走了一些弯路而已。 虽然参与报告会的众多学者对于徐川在报告会现场构思的第二种求解杨-米尔斯方程的方法很感兴趣,也有很多人在提问环节提出了与这种新解法相关的问题。 但今天的报告会注定是要让他们失望的。 虽然徐川并不介意向大众展示脑海中那些还未完成成型的理论与想法,但现在就连他自己都没有将第二套解法完全的做出来,仅仅是做了一些基础的东西,又怎么能回答这些学者的提问呢? 不过不管怎么说,今天的报告会,注定了会在数学界和物理学界再度掀起波澜。 或许是因为第二种求解杨-米尔斯方程的方法吸引了众多参会学者的注意力,他们迫不及待的想让报告人回去进行完善; 又或许是在众多超算中心的验算下,确认了通解的无误性,证明了论文的完美。 总之,徐川在提问环节遇到的问题远比想象中要更加的少。 甚至,都不用等到下午,在上午的报告会结束后,杨-米尔斯方程解的存在性和解的证明报告会,就已经彻底结束了。 突发的情况,还打了主持大会的物理学会一个措手不及。 毕竟原本他们是做好了这场报告会要开一整天的,以至于原本安排好的会议进程这会完全被打乱了,不得不临时进行调整,将明天才会开展的交流报告提前到下午来。 报告会结束,徐川并没有去参与中午的宴席,他回到了酒店,要了一份午餐后就关上了大门。 虽然已经解决过了一次杨-米尔斯方程,但当另一种方法出现在他脑海中时,却依旧令他为之着迷。 这不是一份答案能给予的快感,而是在探索科学荒野的道路上,所掌握的利器,能帮助他解决掉那些阻碍人类文明前进的猛兽; 亦或者是在混沌的黑暗中,那一座通向远方的灯塔所指引的光芒。 毕竟对于一名学者来说,没有什么是比探索世间的真理更令人向往的了。 尤其是当你发现换个角度还能再来一遍的时候。 与此同时,伴随着前来参加交流会的学者将相关的消息与拍摄下来的照片和视频发到网络上后,不出意外的,网上再一次炸开了锅。 【卧槽?杨-米尔斯方程的第二种解法?】 【此人是谁的部将?竟然这么勇猛!】 【妈耶,居然能找到第二种求解杨-米尔斯方程的方法,这也太牛β了一点吧?】 【严重怀疑他是不是有一个量子计算机的大脑,建议剖开看看!(手动狗头)】 【尿检!这必须尿检!(。)ノ】 【不就是另一种解法吗?值得你们这么夸?】 【????这可是七大千禧年难题啊,处于人类心智巅峰的猜想,可不是你拿铁锤敲钉子后发现钢锤也能敲钉子的东西。】 【我想他可能连杨-米尔斯方程到底是什么都不知道,甚至连佰度出来的公式读都不知道怎么读。】 【吓我一跳,我还以为他能在报告会现场将质量间隙难题也解决掉!】 【按照川神他老人家的速度,估计质量间隙撑不了多久了。】 引发热议的不仅仅是互联网,还有正在召开高能物理交流大会的现场。 傍晚时分,科技大会堂宽敞的宴会厅内,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众多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们纷纷端着香槟行走在大厅中,寻找着自己的目标进行攀谈或者交流。 当然,桌上那兼具中西特色的美食,也让很多的学者流连忘返。 虽然下午的报告会和交流会参与的人数远没有上午的多,但今天却并没有多少数学家或物理学家们离开。 原本很多人是准备在参加完杨-米尔斯方程的报告会后就离去的,但现在,很多人都被第二种解法吸引住了,准备留下来等等看。 宴会厅中,威腾端着杯香槟,和几位数学教授聚集在一起,讨论着上午报告会所出现的第二种解法。 之所以是数学教授,主要还是因为大部分的物理学家,在数学上的功底肯定不如数学家,哪怕是他这种顶尖的拿到了菲尔兹奖的物理学家,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人群中,陶哲轩端着杯香槟环顾了一群宴会大厅,他并没有在人群中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 原本他还想着在晚宴上和徐川好好聊一聊第二种解法的,现在看来,可能要再等一段时间才能看到他的人了。 不过换位思考一下,这也很正常,如果是他自己,大概也会选择先将论文做出来再说。 只是,不知道需要等多久的时间。 思索了一下,他看向了威腾和德利涅,开口问道:“说起来,他大概什么时候会出来?” 这两位是那个人的导师,想来应该更了解一些。 思索了一下,威腾开口道:“想必应该用不了太久的时间,在已经有了完整的思路情况下,他要将其整理出来,应该不是一件难事。” 顿了顿,他接着补了一句:“上一次他解决强关联电子体系的框架难题时,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仅用了五天不到。” “五天?” 陶哲轩有些惊讶的看了威腾一眼,虽然他并不是很了解强关联电子体系,但这个时间对于一道顶尖的世界级难题来说,哪怕是有了思路,也未免有些太短暂了。 威腾点了点头,道:“没错,对于他来说,这应该足够了。” (本章完) 第五百四十一章:他的智慧,不仅仅是属于他自己 夜深,一轮明月挂在苍穹,酒店的房间中,明亮的灯光依旧照亮着。 坐在实木书桌前,经历了一下午的奋斗后,徐川依旧在划动着手中的圆珠笔。 一行行的算式如行云流水般跃然而现,在洁白的稿纸上留下属于知识的笔墨。 对于他来说,当脑海中的知识和灵感足够支撑他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他基本都会选择优先处理这个问题。 哪怕是为之废寝忘食。 因为将问题留下来,他总有一种不过瘾的感觉。 就像是看到高潮情节被狗作者断章了一样,恨不得从床上爬起来自己续写。 对于他来说,问题没解决时晚上睡觉都会觉得自己有事情没做完。 当然,数学这种东西,依赖的远不止努力。 努力能提高你的底限,但对于数学来说,天赋和灵感的碰撞,才是提高上限的决定性因素。 而且,永远都不要觉得天才只会依赖天赋,事实上,天才往往都比普通人更加努力。 手中的圆珠笔在洁白的稿纸上留下一个个知识的印记,看着上面的公式,徐川深吸了口气,随即心情愉悦地慢慢的呼出。 对他来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比解决问题,探索宇宙奥秘更令人愉悦的了。 或许解决问题和学习知识的过程会让人痛苦,但解决了难题后带来的满足和愉悦,却是历久弥新的。 朝着一个目标前进,为之奋斗,最终抵达巅峰,无论是学习研究,亦或者其他的事情,都能给人带来极致的愉悦。 哪怕是过去了漫长的时间,当你回味起来的时,这种成就感,依旧能给你带来充实和满足。 其实,这种感觉并不仅仅专属于天才。 对于普通人来说,例如对于一名普通的游戏爱者而言,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了大量的技巧,再经过漫长的时间抵达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段位,这同样是类似的经历。 在漫长的时间过后,当回忆起自己当初的努力和奋斗后达成的目标,依旧会感慨和满足。 斗转星移,时间流逝。 当最后一笔落下时,徐川嘴角带着一丝满足的笑容。 放下笔,他伸手从桌上拿起了奋斗了两个夜晚的稿纸。 手中的稿纸并不是很厚,薄薄的十余张,却记载着杨-米尔斯方程第二种解法的完整算式。 相对比借助在高维的流形上设置的可微结构的不变性耦合子的方式,这种利用微元构造法,在时空流形上设定一个‘极小量’的标量场的办法更加的精妙,更加的简洁。 当然,简洁的解法,也是因为他引用了很多第一种解法中已经证明的一些推论。 殊途同归,在数学上,哪怕是面对不同的问题,很多基础上东西都是可以通用的,更何况是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解法呢。 脸上带着笑容,徐川认真的检查了稿纸上的东西,确认没有问题后,将其输入了电脑中。 他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要和外面的那些同行们分享这篇论文了。 毕竟,独乐乐远不如众乐乐。 在徐川忙碌着整理自己的论文的时候,华国物理学会举办的国际高能物理大会也在稳步有序的进行着。 三天的时间,参与这场大会的学者远比想象中要更加的多。 尤其是一些涉及到高能物理领域粒子计算、能级计算等方面的报告会,吸引的不仅仅是物理学家,还有一部分的数学家。 在这一方面,不得不说最出色的便是一直在跟着徐川学习数学物理计算方法的阿米莉亚了。 一场计算高能粒子能级通道的报告会,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 哪怕是德利涅、陶哲轩这些纯粹的数学家,都参与了这场报告会。 当然,他们参加报告会不仅仅是因为对这种数学方法感兴趣,也是因为阿米莉亚是那个人的学生。 这些数学家们想看看,他的学生又学到了他几分的本事。 坐在报告台前,陶哲轩饶有兴趣的听着报告,看着荧幕上那些融汇贯通的精妙算式,他忍不住感叹道:“真是不可思议,真是巧妙的方法,利用弦破碎函数来完成n粒子的分布计算,数学方法居然能这样应用到物理上。” 虽然并不是很懂物理,但数学上的内容,他毫无疑问是看得懂的。 而且,从这场报告中,他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了一些熟悉的味道,似乎是在哪里见过一样。 “这应该是结合xu-xu-weyl-berry定理的部分研究,利用本征值与横向动量效应来求目标点的动力学,思路的确相当精妙。” 一旁,德利涅推了推眼镜,开口说了一句。 自从上次听了他那个学生的强关联电子体系统一框架理论报告会后,他也跟着学了一些物理方面的知识,了解了一些相关的内容。 而这其中,徐川创造的xu-xu-weyl-berry定理以及计算高能粒子通道的方法,自然是重点中的重点。 听到这话,陶哲轩也想起来了这份熟悉感到底来自哪里了。 笑了笑,他开口道:“说起来,这还是你的徒孙呢,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她之前还解决过布洛赫猜想吧,说不定今年有希望拿到菲尔兹奖。” 闻言,德利涅微微摇了摇头,道:“希望倒是有,不过恐怕不大,毕竟她解决布洛赫猜想的时候,她的导师已经创造了一份相当普适的工具。” 对于数学界而言,解决一个世界级猜想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中所创造的思路以及数学工具。 虽然布洛赫猜想的难度足够了,但在有了合适的数学工具基础上,解决的难度无疑降低了很多。 如果没有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的话,解决了布洛赫猜想拿到菲尔兹奖基本就是稳的了。 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加上其他人的竞争,以及阿米莉亚的年龄还不到三十岁,国际数学联盟会考虑将菲尔兹奖颁发给她的可能性并不大。 当然,再打磨一两届,再在数学有一些突破,相信这份菲尔兹奖应该少不了。 不得不说,他那个学生变态不说,教出来的学生也是天才中的天才。 格罗滕迪克一系没在他手上发扬光大,但在他学生手上,却有着希望。 将第二种求解杨-米尔斯方程的论文整理到电脑上后,徐川望了一眼那弹出来的‘上传成功’窗口,十指交叉伸了个悠长的懒腰。 看了眼手机上的时间,今天已经是五月二十七日了,正好,为期三天高能物理大会也快结束了。 赶在闭幕式之前将论文上传上去,想必那些还未离开的学者应该会很高兴。 带着笑容,徐川伸手操控了一下鼠标,点开了arxiv预印本网站,将杨-米尔斯方程的第二种求解法论文上传了上去。 看着发布成功的论文,他笑着从椅子上站起身来活动了下筋骨后去浴室冲了个澡。 熬了两宿,是时候好好休息了一下。 至于外界的情况,明天就知道了。 翌日,清晨时分,就在华国物理学会准备着完美落幕这一届国际高能物理大会的时候,后台的控制室中,一名青年助理脚步匆匆的推开门闯了进来。 “会长,最新消息,徐院士已经将杨-米尔斯方程的第二种求解法公布到了arxiv上。”顾不上喘息,青年助理迅速开口说道。 控制室中,所有人都愣住了。 正准备着闭幕式的华国物理学会的会长张杰院士回过神来,看着自己的助理迅速追问道:“消息属实?” 助理点了点头,道:“徐院士在凌晨一点多上传的,论文我已经下载打印出来了。” 说着,他迅速将手中的稿件递了过去。 张杰张会长接过稿件,快速翻阅了一下,论文的署名的确是那位徐院士。 “真是难以置信,他居然这么快就将第二种解法完善出来了。” 看着手中的论文,张杰忍不住深吸了几口空气,平复了一下心中的震惊。 作为华国物理学会的理事长,科学院的物理学院的院士,他的学术能力自然很强,但却也从未想过有人能在短短两三天的时间内,就将杨-米尔斯方程的第二种求解法完善出来。 在他看来,这种事情,哪怕是已经有了完整思路,至少也需要一个月以上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做到。 毕竟这可不是什么小方程,别说是第二种完全不同的求解方式了,就是能找到它最终的通解并求证出来都是奇迹中的奇迹了。 更别提换个角度再解决一次了。 深吸了口气,看着手上的稿纸,张杰似乎想起了什么,迅速抬起头,看向自己的助理,开口吩咐道: “想办法联系一下徐院士,问问他的意见,如果他愿意的话,我们可以将今天的闭幕式延后一下,请他再做一次报告,相信那些还未离开的学者应该也都在等待。” 青年助理点了点头,迅速转身离去。 另一边,坐上了郑海的车准备去参加闭幕式的徐川亦收到了物理学会那边请求。 对于这份邀请他在闭幕式上做一次报告的请求,他也没有拒绝,直接就答应了下来。 虽说杨-米尔斯方程的通解已经求出,但从另外的路线再走一次,相信这同样是前来参加报告会的学者所期待的。 当然,对于他来说,借助这场交流会,尽量的去扩大华国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同样是他所希望看到的。 上午十点,大会堂中,原本是的闭幕式仪式临时更换成了一场‘杨-米尔斯方程’的报告会。 尽管到场的学者比起第一天的时候少了很多,但现场的气氛依旧热闹无比。 站在报告台上,徐川一边在黑板上板书着数学公式,一边讲解着步骤中的细节。 哪怕它已经不影响杨-米尔斯解存在性报告会的结果了,但他依旧认真的讲解着论文的核心与细节,争取让更多的人听懂这种新方法。 一面面的黑板被写满了算式,一句句的知识从他口中道出,当最后一行公式落下的时候,徐川捏着粉笔转身看向了会堂中的听众,深吸了口气后缓缓说道: “以上,这就是杨-米尔斯方程的第二种求解法了。” “很抱歉让各位临时来理解这种方法,但我更希望它能给在座的各位,以及全世界的学者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有时候,我们追求的远远不止那一份答案,探索答案的道路,同样是我们在学术道路上的最美丽的风景!” 话音落下的瞬间,会堂中的听众纷纷激动地站起身来。 热烈的掌声如潮水般汹涌而来,在这个能容纳数千人的大会堂中回响着。 看着报告台上那列满了算式的黑板,陶哲轩一边鼓着掌,一边看向了身边的爱德华·威腾,感慨的说道:“你之前说五天的时间他就能完善这种方法,我都觉得不可思议,而现在,他仅仅只用了三天的时间就做到了。” “我现在严重怀疑他的大脑里面是不是装了个量子计算机,这效率,太可怕了。” 一旁,爱德华·威腾笑着道:“他就是一个这样擅长创造奇迹的人。” 听到这句话,陶哲轩笑着开口道:“说起来,你不准备和他一起研究一下你的弦理论吗?以他的能力和智慧,说不定你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一些希望呢?” 看着台上那个站着的身影,威腾沉默了一下才开口道:“如果他感兴趣的话,一定会找我的。” “如果他不感兴趣的话,我又何必拉着他将时间浪费在这个上面呢?” “他的智慧,不仅仅是属于他自己的,也是属于全人类的。” “相比较看到弦理论的希望,我更愿意他在自己感兴趣领域进行更多的研究,来推动学术,甚至是这个时代的发展。” “毕竟,他有这个能力。” 第五百四十二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随着第二场补增的报告会圆满落下了帷幕,第一届国际高能物理大会也圆满的落下了帷幕。 两种针对杨-米尔斯方程的不同求解法,哪怕是《自然》和《科学》这种很少关注数学领域的顶级期刊杂志,也将杨-米尔斯方程解的报告会上的部分图片截到了自己的官网和期刊上。 说起这个,学术界的期刊其实有个相当怪异的现象。 那就是数学的期刊在很多时候基本都是独自成一个体系的。 它不像其他学科领域一样,很多时候会混合在一起。 就像《自然》这本学术界大名鼎鼎的综合性杂志期刊一样,它旗下有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能源、医药等等各种分类子刊,但它没有数学子刊。 没错,《nature》是没有数学子期刊分类的,它不收录数学。 至于原因,有些人认为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包括自然科学,所以数学应该在nature之前,而不是之后。 也有些人认为《nature》更多的只是吹吹牛,宣传科普,商业运作,并不是真正的专业杂志。 众说芸芸,不过对于一本面向广大学者甚至是普通人的杂志来说,有一句话其实说的很不错。 “每多一个数学公式,读者就会少一半。” 毕竟对于绝大部分的普通人来说,数学,实在是太枯燥无味了。 而伴随着报告会的结束,一些保持着对这次高能物理大会关注的媒体记者,也找到了一些已经返回的数学家或物理学家们进行采访。 就如同威廉·蒂莫西·高尔斯,这位颇具贵族气质的日不落数学家,在刚下飞机的时候就被媒体记者在机场大厅逮到了。 记者:“高尔斯教授,听说您前往华国参与了华国举办的高能物理大会,您这样的数学家,为何会选择去参加一场物理大会?” 高尔斯笑着开口道:“因为这场报告会值得我跑一趟,杨-米尔斯方程的解,不仅仅是物理学上的重大成果,也是数学领域的杰出成果。” 记者:“那请问您如何评价这场高能物理大会呢?” 高尔斯笑了笑,开口道:“站在一名数学家的角度,去评价一场物理大会,这恐怕没有太多的意义,这个问题你应该去问物理学家。” “不过站在我个人的角度上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相当精彩的大会,无论是从学术交流报告的角度,还是从华国的热情招待,重视交流会的角度,都可谓是顶级的。” 记者:“听说在这场报告会上,牛津大学的代表亲自向那位徐教授进行了道歉,外界都在传闻这是那位徐教授利用自身的学术影响力来迫使牛津大学道歉的,您是如何看到这件事的呢?” “那位徐教授,是否有些过于斤斤计较这些学术名声,容不得任何有悖于他的发言?” 听到这个问题,高尔斯脸上带着的笑容顿时就消失了,他一脸认真的看向记者,开口说道:“首先,牛津大学的道歉,在我看来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当然,这也是牛津大学的自愿的道歉,那位徐教授从未有过利用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强迫牛津大学进行道歉这种事情,甚至是有过这类想法。” “其次保持自身良好的名声,这是任何一名学者都应该做的事情,因为良好的学术名声在规范着学者的研究行为,也促使着一名学者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如果一名学者连自己的学术名声都没法维护,任由其他品性不良的人污蔑,这将是学术界,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悲哀。” 顿了顿,他接着道:“而且,如果说连杨-米尔斯方程的解这种世界著名的难题都称不上有价值的话,我想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什么可以称得上有价值的研究了。” 国际高能物理大会圆满落下了帷幕,徐川亦顺手将第两种求解杨-米尔斯方程的论文投给了《数学年刊》。 没有任何意外,这篇论文快速的通过了技术编辑的审核,直接进入了同行评审的阶段。 《数学年刊》的主编卡米洛·德·莱利斯亲自给他回了一封邮件,表示会以最快的速度寻找数学家进行同行评审,且会在论文通过审核后,与第一种解法一起刊登在数学年刊上的。 对于卡米洛·德·莱利斯主编回复,徐川也没有太在意。 老实说,关于论文投稿这种事情,最近两年也有一些人找他聊过,尤其是南大这边的校领导,更是主张希望他能够成立一家学术期刊。 对于成立自己的期刊这种事情,徐川也认真的考虑过一阵子,不过最终还是放弃了。 主要是他现在没这份时间,也没这份精力去做这种事情。 成立一家学术期刊,需要在上面耗费的时间与精力,完全不比搞科研少,甚至会更多。 因为有关于投稿论文的审核这些事情,无论是自审还是同行评审这些,都需要极其庞大的人脉关系、学术能力等等。 虽然南大表示他们可以帮忙处理一些,但老实说将这种事情交给别人,在他看来还不如不干,期刊审核出现了问题,以他的性格来说是绝对无法容忍的。 至于将论文投给国内的那些数学期刊,徐川只想说一句,就国内期刊的那些水分黑料负面影响等等东西,将杨-米尔斯方程的解证明这种顶级论文给他们,平心而论,他们也算了,说出来太伤人了。 虽然国内有很多人在为此为之努力,希望能将学术环境做的更好,包括他自己也在为之努力。 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内的学术界有问题的地方依旧还有很多。 不仅仅是唯论文论,唯资历论,学术科研成果转化率差,经费转化科研成果率差这些东西,还有不少其他各种各样的问题。 或许以他如今的地位,如果参与进这种事情,可能会有希望慢慢的扭转这些东西,当然,也有可能他都不一定能做到。 但不管怎么说,在他看来,将目前做学术研究的黄金时间浪费,也不能说浪费吧,只能说耗费在在这个上面,也太可惜了。 至少,在四十岁以前,他更希望自己能在学术上有着更多的突破。 当然,对于这些东西他也并不是没有做什么事情。 就像是由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转变而来的星海研究院,在那里,在他的掌控下,不再单纯的以论文数量作为评价、没有官僚作风、几乎没有学术界的那些潜规则等等,如今已经成为了国内学者梦寐以求进入的研究机构。 不过相对而言,在星海研究院里面工作和研究,所面临的压力和工作强度,却是要比一般研究所大不少的。 忙碌的时候每天熬到凌晨十一二点那都是家常便饭,忙的时候甚至得在实验室里打地铺都很正常。 但对于中低层的研究人员来说,这些都是值得的。 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所做出来的成果,能拿到的部分全都属于自己,更是因为在这里可以看到自己的梦想被实现的希望。 而对于徐川来说,这也是他在为国内的学术环境发展而做出的一些改变。 虽然还不大,但至少已经在有限的范围内做出一定的改变了。 希望这是一颗星星之火,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燎原燃起。 ps:晚点还有一章,不过不确定时间,大家可以早上起来看,求月票! 第五百四十三章:小型化可控核聚变的第一道关卡 国际高能物理大会圆满落下了帷幕,徐川送走了一些熟人朋友后,亦返回了金陵。 在接下来几天的时间中,他基本在南大、紫金山脚下的别墅、以及星海研究院三点一线往返。 让人喜悦的是,无论是他之前交给西部超导集团有限公司进行生产的‘改进型’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还是华星仿星器的组装调试工作,都有了喜人的进展。 前者已经成功的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第一批用于改造华星聚变装置的外圈超导线圈正在加急生产中。 而后者,在星海研究院和核工业集团的研究员与工程师,以及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那边的工作小组加班加点的努力下,组装工作已经接近了尾声。 不得不说,有钱真的能使鬼推磨。 在金钱的加持下,那些原本正常上下班的日耳曼佬,也卷了起来。 原本预计需要两个月左右才能完成组装调试的工作,目前看来差不多能缩短半个月,预计再有十来天左右的时间,华星聚变装置就能开启第一次的实验了。 只能说,不是别人不想加班,而是你给的不够多。 了解到这些工作情况后,徐川亦调整了一下自己的工作安排。 考虑到后续可能会比较频繁的去星海研究院那边主持研究工作,他向南大要求那边增加自己的课程,以便在更多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工作。 而对于南大的学子来说,这是一件既幸福又痛苦的事情。 幸福的是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听徐川的课程,学习到更多的知识。痛苦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爆肝,几乎没有人能跟上课程的进度。 事实上,即便是爆肝,南大的整个数学系也没多少人能跟上课程进度。 哪怕是最近几年因为他的存在,南大的数学系一路扩大,招收的生源质量比以前要好上很多了,甚至不少的imo天才也选择了南大,但双方差距终究还是太大太大。 于是整个过程颇有一种填鸭式教育的感觉,先不管你有用没用,全都给你塞到脑子里面再说。 当然,徐川的教学质量和能力,可不是填鸭式教育能比的。 六月的第一个周刚过去,星海研究院那边传来了一个好消息。 在研究院和核工业集团互相配合的加班加点工作状态下, 从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那边购买过来的螺旋石7-x,应该说是华星仿星器聚变装置,组装完成了! 收到这个消息,徐川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研究院。 核心实验室的现场,施工用的龙门架和脚手架等设备已经全部拆除离场了,组装完成的华星聚变装置安静的躺在地面上。 “情况如何了?” 宽广的核心实验室中,能源研究所的负责人梁曲带着安全帽在现场指挥着最后的检查工作,徐川走上前,笑着问道。 有关华星聚变装置的组装调试等工作,他除了重点关注一些项目外,可以说全程都几乎处于放手状态。 一方面是这是一次很好配合可控核聚变领域人才的机会,另一方面则是他的确也有自己的一些事情在忙。 听到声音,梁曲快速的回过头来,恭敬的打了声招呼:“徐院士。” 徐川笑了笑,看向了实验室中央的的华星聚变装置,开口道:“速度比之前估算的要快不少啊,组装调试结果如何了?” 梁曲迅速回道:“组装已经完成了,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的检查工作,预计还需要大概两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整体的调试和检查。” “其他方面呢?”徐川点了点头问道。 可控核聚变装置的实验开启,并不仅仅是聚变堆主体完成就行了的,还有数控模型、超算中心、外接电源等各方面的配套工作。 “等离子体湍流的数控模型已经完成了修改和调试,目前根据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那边提供的资料,已经在超算上完成了模拟运行,结果表现良好。” “超算中心和其他配置均已准备就绪,只等待华星聚变装置开启实验。” 徐川点了点头,笑着道:“辛苦你们了。” 脸上带着笑容,看着已经完成了组装的聚变装置,梁曲发自肺腑的笑着回道:“一切都是值得的。” 要说辛苦,这一个月多月以来,无论是他也好,还是其他的研究人员或工程师,的确相当辛苦,吃喝拉撒这一个月基本都在实验室,甚至有不少人直接就睡在了实验室里面。 不过看着国家的第一台仿星器装置在自己手中一点点的成型,所有的辛苦和努力又都是值得的。 聊了一会,看着场地中依旧算得上‘庞大’的聚变堆,徐川想起了什么,开口问道:“对了,关于仿星器的小型化独立生产,进行的如何了?” 眼前的这台华星聚变堆,是从螺旋石-7x转变而来的,虽然相对破晓聚变装置已经小了整整一个数量级,直径降低到了十米以下,高度更是仅仅只有不到三点五米。 放到托卡马克装置中,这个体积完全可以说的上是紧凑型聚变堆了。 如果说在航空母舰这种有着长宽百米级的舰船上还能容纳它的话,那么航天飞机无论如何都是塞不下的。 要想将聚变装置塞进航天飞机中为其提供能源的话,其体积大小至少还得降低一个量级。 所以在和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的达成交易后,国内有能力生产聚变堆的厂商,以极高的速度通过星海研究院的招标,从他们手中获取到了仿星器的生产资料,按照标准的数据进行小型化仿星器的生产。 两个多月来,徐川也没太关注这方面的事情,不是很清楚这方面进展的怎么样了。 听徐川问起这个,梁曲摇了摇头回道:“仿星器的制造难度很大,尤其是外场线圈和磁铁绕组的制造,对于精密度要求相当高,哪怕西部超导那边有着丰富的经验,恐怕想要制备出来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做到的事情。” 事实上,西部超导集团那边接到这份订单的时候从上到下人都是麻的。 他到现在都还记得西部超导集团那边负责和星海研究院对接的那位副总裁,在听到需要在半年内将相关的零件生产出来时那副愁眉苦脸的样子。 如果不是没得选择,西部超导集团那边还真不想做这笔生意。 难度超级高就不说了,时间还紧的要命。 哪怕是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那边提供了螺旋石7x的最直接制备数据和相关要求,哪怕是他们之前为破晓提供过超导线圈,在加工上有着丰富的经验,但要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就将配套的磁铁绕组和外场约束线圈生产出来,难度依旧高上天了。 听到这个消息,徐川倒也没太多的意外。 相对比托卡马克装置来说,仿星器的零配件生产尤为困难。 尤其是那七扭八弯,复杂几何形状的磁铁绕组和外场约束线圈,要精密的制造出来想想就是一个令人头大的事情。 当初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制造螺旋石-7x的时候,可是花费了整整三年多的时间,才将螺旋石7x的外场线圈和磁铁绕组设计制造出来的。 虽说有设计和调整的因素在里面,但也足以反映出要制备仿星器在工程上的难度到底有多大。 不过既然选择了仿星器作为小型化可控核聚变的基础,那么工程上的难题,是注定的第一道关卡。 只希望西部超导那边能给力点吧。 如果拖的时间太长了,他这边的研究也会跟着一起延后。 虽然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紧迫度远没有当初的可控核聚变那么高,但老实说徐川并不希望在这项研究上拖太久的时间。 尤其是在改进型超导材料已经被他解决了的基础上,因为其他的原因而拉长研究时间,这是他比较难接受的一点。 正聊着,梁曲的助理快步走了过来。 “梁院长,西部超导集团那边的王副总过来了,关于仿星器的超导线圈生产,他那边有事情找您,外场线圈的生产进度有变化,交付时间可能需要延期。” 听到这个消息,梁曲微微皱了下眉头问道:“什么情况?” 助理迅速道:“按照那位王总的意思,和成品的良次率有关,似乎是生产出来的零件次品率过高,导致生产进度拉低了很多。” 闻言,梁曲皱起了眉头,看了眼正在进行检测的华星聚变装置,开口道:“让他先等着,我这边指挥完检查工作就过去。” 他不可能放下手中的工作跑去做其他的事情。 “好。”助理点了点,转身刚欲离开,就被徐川喊住了。 “等一下。”喊住汇报工作助理,徐川看向了梁曲,说道:“这样吧,你继续指挥工作,我过去看看情况。” 梁曲想了下,点了点头:“那就麻烦徐院士您了。” 这本应该是他的工作,这会却只能麻烦自己的顶头上司去做。 徐川摆了摆手,跟着助理迅速赶往了办公室。 星海研究院本就是在他的领导之下,分内的工作有什么麻烦不麻烦的。 ps:补昨天的第二章,求月票 第五百四十四章:没有人可以帮忙的领域 和托卡马克装置相比,仿星器的最大优点就在于等离子体的磁场约束能力。 通过围绕环旋转拉伸通量表面的极向横截面,以及使磁轴非平面这两种设计,使得仿星器的磁约束能力比托卡马克装置要高出一个数量级都不止。 但对应的,仿星器的制造难度比托卡马克装置的制造难度也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仿星器对等离子体湍流的所有约束都来源于外场线圈,在提升了约束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工程难度。 简单的来说,就是通过提升工程难度来降低和解决等离子体湍流的碰撞和磁面撕裂等问题。 对于可控核聚变技术来说,这种嫁接方式的确是可行的手段之一,不过现在它却给徐川造成了新的麻烦。 办公室中,西部超导的副总裁王建章正坐在沙发上,目光时不时望一眼大门。 这次仿星器的外场线圈生产,在发现后他们第一时间就在想办法了,但受限于生产水平、材料、时间等各方面因素,的确很难想到办法。 在确定西部超导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后,他作为对接项目的负责人第一时间就赶过来进行汇报了。 虽然从合同上来看,星海研究院和西部超导集团公司只不过是甲乙方的关系,但星海研究院的订单,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涉及到影响实在太大了。 “也不知道这次该怎么办。” 脑海中,王建章思索着后续的影响,如果是因为他们的原因,导致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研究延期的话,西部超导集团都很难扛下来这层影响。 正在这时,办公室的大门被人推开了。 一开始接待他的助理走了进来,王建章快速站了起来,准备打个招呼,然而紧随其后走进来的人影却让他愣住了。 “王总,听说外场线圈的生产出现了点问题?和我说一下什么情况吧。”看着站在那里的王建章,徐川打了个招呼后开口问道。 听到询问声,王建章才猛然回过神来,忍不住咽了口唾沫,紧张的心都有些发颤。 这位,竟然亲自过来了? 那这次的事情,可能真的严重了。 脑海中的思绪瞬间转过万千,不过他很快就回过神来了,深吸了口气,开口解释道:“是这样的,徐院士。” “关于星海研究院在咱们西部超导集团采购的那批仿星器外场线圈和磁铁绕组,在生产方面因为材料和技术不成熟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生产线的良次品差距很大,有超过百分之三十的成品经过初步检测都无法达到标准要求。” “相关的资料数据我已经带过来了,您看看。” 一边说,王建章一边快速从随身携带的包中取出一份用文件袋装着的资料,递了过去。 徐川点了点头,伸手接过资料拆开,翻阅了起来,一边看,他一边问道:“没办法解决吗?” 王建章苦笑着说道:“在发现这个问题后,我们第一时间就召集厂里的技术人员和专家教授进行过商讨,目前来看,除非对生产线进行整体的改造,否则短时间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虽然我们已经在着手建立第二条先进生产线了,但这同样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我们只能先和您与研究院做了一个汇报,看看能不能再一起想想办法,还望徐院士海涵。” 徐川翻阅着手中的文件,他倒是没有怪罪西部超导集团的想法。 毕竟关于改进型超导材料的生产和制造,本就是第一次。 在此基础上,还要完成对仿星器外场线圈的生产,难度更是提升了一个量级都不止。 而且工程上的难题,本就是仿星器生产过程中的重点。 翻阅了手中的文件,徐川思索了起来,仿星器的生产难题在于极其复杂的三维结构以及对精密度要求极高的三维扭曲线圈,而西部超导集团生产的正是后者。 从文件报告上来看,出现超过百分之三十的成品无法达到标准要求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点是三维扭曲线圈的结构过于复杂、制造难度大、在加工处理时设备的精密度不够,导致零部件制备出来后会出现弧度偏差、精度指标不够等问题。 这个问题说严重也严重,说不严重也不严重。 解决方式并不是没有,西部超导那边在文件上也附上了解决方案,那就是重新对原先的生产线进行优化设计和改造,或者说新增一条生产线。 但这两种方式无论是哪一种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进行调整。 而第二个问题的影响相对比第一个更大一些。 用于仿星器外场线圈的材料是改进型超导体,它本身是在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上通过过量cu纳米粒中的cu原子掺杂进入空穴中,产生的磁力阱而提升抗磁性效应的。 在类二维平面的结构上,无论是星海研究院还是西部超导集团那边都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对超导体的表面进行拓扑改进。 但放到仿星器的外场线圈上时,原本的类二维平面线圈结构,变成了扭曲的三维线圈,表面还连通有各种凸出和凹陷的不平层。 形状的变化,简单的来说就像是原本规整的甜甜圈,现在变成的洒满了芝麻、花生碎的麻花。 毫无疑问,对后者进行表面的拓扑空穴增强,难度要比前者大一个数量级都不止。 而这个问题并不是通过增加生产线或者优化生产线就能解决的。 除非西部超导集团重新找到一种工业化生产改进型超导体的办法,解决掉这个问题。否则以目前的手段,再怎么优化生产线,这个问题依旧会存在。 当然,增加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肯定是有效的,但从文件上的数据来看,徐川可以肯定的是,在后续的小型化零件上,这个缺陷会更加的放大。 现在伸长的华星仿星器线圈,因为体积的关系,在进行拓扑穴位掺杂的时候还能通过一些手段进行增强处理,但体积越小,强化的手段产生的效果就会越弱。 如果将外场线圈的体积再进行缩小的话,恐怕合格的良品数量会更进一步的降低。 虽然这个问题同样可以通过增加生产线来解决,但当次品率过大的时候,付出的代价就有点太大了。 思索了一下,徐川将手中的文件放到了办公桌上,抬起头开口道:“问题我已经了解了,的确是比较棘手的难题。” 看向紧张的站在对面的王建章,他笑了笑,安慰道:“放心吧,我没有怪你们的意思,出现这种问题并不是说你们就一定能控制的,现在的紧要是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听到这句话,王建章这才悄咪咪的松了口气,别看眼前这位的年龄只比他儿子大上那么一两岁,但站在他面前,压力可是真的大。 点了点头,他迅速回道:“徐院士说的是,只是这个问题,老实说的已经超出了西部超导集团的研发能力了,短时间内除了增加生产线这种方案外,我们恐怕想不到什么好的办法。” 徐川想了下,开口道:“这样吧,你将详细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数据发我一份,我这边先看看。” “没问题,资料什么的我这边回去后就准备,只是”顿了顿,王建章谨慎的看了一眼徐川,接着道:“这会不会太麻烦徐院士您了,毕竟您的时间那么宝贵。” 徐川摆了摆手,道:“你将资料发过来就行,我这边回头会和川海研究所那边沟通一下的,再安排两个人去你们的工厂那边配合一起研究一下,先将问题解决。” 仿星器外场线圈的生产遇到了问题,哪怕这个问题严格来说并不归于徐川,但他依旧得想办法进行解决。 无他,改进型超导体材料制成的超导线圈是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的重点核心。 对于这个问题,徐川不可能任由时间这样拖延下去,而且除了他以外,其他人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只能说更大。 毕竟改进型超导体材料是他亲自研发出来的,没人比他更了解这种材料的性质。 从西部超导集团那边拿到相关的生产资料和数据后,徐川就思索起来了问题的解决办法。 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灵感,他搜集了大量与材料、超导材料、掺杂技术、拓扑空间相等领域相关的论文,试图从一些公开的研究资料中得到启发。 但连续两天下来,关于如何改进材料亦或者生产手段,他依旧没有什么进展。 翻阅完一篇材料领域的论文外,徐川靠在办公室的椅背上,盯着天花板摇了摇头,长舒了口气。 老实说,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回答他,甚至没有前人的研究可以作为参考。 改进型超导材料本就才出现没多久的时间,外界甚至都找不到相关的论文。 而为改进型超导体提供理论基础的论文,别说是没多少人研究的前沿领域了,论文他都没有发出去呢。 这种情况下,想要从那些公开的论文中,找到可供参考的思路,只能说希望渺茫。 “教授,您今天下午还有一堂数学物理的大课,这是您的课表和时间。” 办公室,一道声音打断了徐川的思索,扭过头一看,助理汤然正将一张课程表放到了桌上。 徐川长舒了口气,点了点头,问道:“下午几点?” 数学物理是他去年下半年开的课程,在南大的数学系扩大成院后,他答应了谈绍元校长的请求,开了一门数学物理课,主要讲如何将数学应用到其他物理上。 当然,有时候他也会掺杂一些其他的方法,比如如何使用数学来计算材料、化学、生物等实验过程中的数据等等。 因此这堂课程还是相当受欢迎的,不仅数学系的学生会听,还有一些其他学院的学生也偶尔会过来旁听。 “三点钟,在三号教学楼的一号阶梯教室中,需要我帮您准备些什么资料教材吗?”汤然迅速回道。 “不用了,没什么需要准备的。”说着,徐川从办公椅上站起身来,活动了一下身体后开口道:“我出去走走,如果有事打我电话就行。” “嗯。” 汤然点了点头应了一声,看着徐川离去背影,她微微摇了摇头。 这两天徐川在办公室研究问题时的表现,她全程都看在眼里,可能是遇到什么难题?反正这两天他的心情不是很好,也不太想搭理人。 只不过她也没办法。 毕竟这位教授研究的东西,根本就不是她帮上忙的,别说帮忙了,她大概会连问题都看不懂。 对于她来说,唯一能做的,就是只能在心里祈祷一下,希望教授能尽快找到解决办法了。 第五百四十五章:将工程上的难题,转嫁到理论上! 校园中,徐川行走在林荫小道上,穿过了教学区朝着后山走去。 针对改进型超导体生产的难题,这几天来他查阅了繁多的资料,但进展并不大。 一方面是工程性上的难题本就不是他擅长的范围,另一方面则是改进型超导体材料本身就处于最前沿的高温超导领域,再想在上面进行突破,难度真的太大了。 摇了摇头,徐川长舒了口气,朝着后山上的天文台走去。 这两天来大量的翻阅资料让他的脑袋都有些昏昏沉沉的,很显然,这种研究方式不大对了。 所以在找不到方向后,他觉得有必要出去走走,放松一下后再去找一找材料或核聚变领域的专家学者聊聊。 灵感这种东西,一个人窝在房间里面是很难获得的。 有时候,它的到来更加依赖于和外界的思维碰撞。 古话说的还是不错的,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人与人是不同的,有些时候,站在另外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件事,会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和想法。 科研道路也一样,有时候一名院士看不透的地方,一名博士生甚至是一名研究生却可能诞生解决的灵感。 就像是杨振寜和他的学生米尔斯一样。 在研究杨-米尔斯方程的时候,杨老先生曾多次尝试把电磁力中的规范不变性过程运用到同位旋中去。 但这些尝试总使他陷入“困境”,困于计算中的同一步骤,这种情况总发生在当他要定义相关的场强时。 后面杨在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时又一次思考这些时,米尔斯提出了一个新的数学方法的,从而给了杨启发,发现了与同位旋规范对称性相联系的那个场的方程,最终才形成了惊艳世世的杨-米尔斯方程。 所以徐川还是挺喜欢给学生上课和逛arxiv预印本网站的,因为有时候,这些学生和arxiv上的学者提出的问题和想法,说不定就会给他带来某一方面的灵感。 ns方程的最后一步不就是这样得来的么。 不过有些时候想法是好的,但收获却并不一定能此次都按照想法来。 上完一节数学物理的课堂,徐川收拾了一下讲桌,夹着教材就离开了阶梯教室。 很显然,在这一节课堂上,他所思考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答案,或者说没有得到想法与灵感。 不过徐川也没太在意,次次上课次次都能得到灵感这种事情未免也太夸张了,正常的上课,正常的结束,这才是正常的事情。 胳膊下夹着课本,徐川离开阶梯教室后朝着自己的办公室走去。 路途走到了一半,他忽然想起了什么,脚步一顿,一拐弯朝着教学楼的另一边走去。 不一会,他便来到了走廊尽头的另一间办公室中。 敲了敲门,里面很快就传来了‘请进’的声音,徐川推开门走了进去,他在南大学习时期的导师陈正平院士正在自己的办公桌后面忙碌着工作。 看到徐川夹着课本进来,陈正平眼眸中闪过了一丝惊讶,微愣了一下后笑着停下了手中的签字笔,开口道:“今天怎么有时间来我这边?” 虽说他这个学生和他同在南大工作,不过两人见面的时间,还真属于比较少的那种,一年到头见面的次数都不一定能超过十次。 尤其是前些年徐川主持栖霞可控核聚变项目工程的时候,一整年见面的次数都没超过一巴掌。 徐川笑着走向沙发坐了下来,开口道:“在材料的研究上遇到了一些问题,想找导师您聊聊。” 闻言,陈正平眼神中带上了一些诧异和好奇,他笑着站起身,走向了的茶壶,一边泡茶一边笑着调侃道:“说说吧,什么问题能让你都这么困扰,让我也好奇好奇。” 虽说两人还都是院士,徐川还是他的学生,但在学术能力上,无论是数学还是物理,甚至是材料学,眼前这名学生都超过了他很多很多。 老实说,他这个学生遇到的问题,他大概率也是没有能力解决的。 不过都上门了,再怎么样他也得听听交流一下。 更何况,他也挺好奇的,好奇这个学生又在研究什么世界难题。 听出了导师的调侃,徐川笑了笑,也没太在意,简单的将自己遇到的问题说了一下。 听完徐川所遇到的问题,陈正平好奇的抬头看了过来,开口问道:“说起来,好像我都都没听说过你在超导材料领域又有新的突破来着啊?外界也没流传这个消息的样子。” 他知道自己这个学生研究的东西必然是材料学领域最前沿的东西,却还真没想到他在高温超导材料领域又有了新的突破,而且这份突破他都没听说过。 徐川笑着开口道:“这份成果是去年的时候做出来的,因为涉及到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和一些比较敏感的军事领域,的确没有公开。” 陈正平点了点头,对于这种说法倒是没有任何的意外,毕竟他本身也是院士级别的学者,这种东西多多少少的都接触和经历过。 思索了一下,他开口道:“老实说,在材料领域的东西,你的能力早就超过我了,你解决不了的麻烦,我大概率也搞不定。” “而且特别是现在这种情况,相关的论文和材料数据我都不知道,更别提给出建议了。” 听到这话,徐川懊恼的拍了一下大腿,快速道:“我这就让人将论文和材料数据送过来。” 他给忘了这个事情了,陈正平的确没有看过改进型超导体材料的研究论文和相关数据。 陈正平摆摆手,打断了徐川的动作说道:“这个不用急,对于你的研究论文,就算是你现在拿过来给我看,这种前沿领域的成果短时间内我要弄明白难度也不小,而且我要说的不是这个。” 闻言,徐川好奇的抬起头,看向了自己的导师。 顿了顿,陈正平继续道:“材料领域的成果你应该也很清楚,不是这么容易就突破的,如果说你卡在了这方面,除了依靠时间和经验不断的去磨以外,剩下的就只能依靠运气或者灵感来进行尝试了。” “不过对于现在的你来说,连一条可以尝试进行路都没有找到这是最麻烦的地方。” “毕竟连方向和理论基础都没有的话,盲目的去进行实验只能说是没什么意义的事情。” “或许你该换个方式,来从另一面考虑这个问题。” 听到这话,徐川快速的开口道:“我该怎么做?” 沉吟了一下,陈正平开口道:“在前两年的时候,我曾参与过一个水工结构工程方面的项目,在那个项目上,我遇到过一个和你现在类似的问题。” “在一些特殊的施工环境和结构环境中,一些材料经常会面临高压条件下的脆性材料向塑性转变的问题。像混凝土、岩石、铸铁等脆性材料和金属塑性材料都会有这种破坏性,会急剧的缩短材料的使用寿命,对工程项目造成很大的影响。” “当时我和另外几名教授考虑的方向都是如何去提升材料的抗性,想着和你一样从材料领域来解决这个麻烦,但讨论研究了很久都没有找到方法。” “而在某一场会议中,一名当时跟着参与项目的博士研究生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 “他所,既然无法从材料上进行解决的话,为什么不从工程强度的理论上来找一下突破口呢?” “这句话惊醒了我,的确是,我们针对强度理论的探索与研究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当前既有的各种唯像强度理论描述了材料破坏的现象和规律,却很少有从工程强度本身的需求和理论上来进行考虑,而原因,我想你应该很清楚。” 闻言,徐川点了点头回道:“因为工程强度理论上来说一般都是预定设计好的。” “就像一座水库的大坝一样,它需要达到什么样的强度、抗性、韧性等标准才能支撑起水库水压和冲击,所以基本上修改工程强度是不可能的事情。” 顿了顿,他好奇看向导师陈正平,问道:“你们修改了工程强度?” 陈正平笑着摇了摇头,道:“不,并没有,工程强度是不可能进行修改的,我们在这个想法上提出的方案是设计了一套针对工程强度损失比与损伤比强度的理论模型,通过模型来对工程的方案进行了重新的规划,最终以现有的材料解决了这个问题。” “或许,你可以试试去研究一下小型化可控核聚变的结构?” “我记得你当初研究破晓聚变装置的时候,就曾大幅度的改变过托卡马克装置的结构,在仿星器上你或许也可以试试?” 徐川双手合十,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道:“是否可行这些都需要研究过才能知道,在小型化可控核聚变的路上,目前已经没有了方向可以指引,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研究机构亦或者学者能说自己的理论就是对的。” “包括我选择的仿星器,这条路也不一定就是对的。不过目前来说,仿星器的在小型化上面优势的确最大。” “至于修改它的结构,这个我需要研究一下才能知道。” 陈正平端起茶杯小抿了一口热茶,轻声道:“这只是一个建议,在可控核聚变领域,你远比我更加熟悉,我的意见只能说你可以选择性参考,能否行的通,这还得看你自己的。” 徐川笑了笑,靠在沙发上舒展了一下身姿后接着道:“反正现在在改进型超导体上的突破找不到希望,试着调整一下仿星器的结构或许也许是条可行的路呢?” 一条路暂时走不通的情况下,试试另外的道路也是可行的办法。 和陈正平在办公室中聊了一会后,徐川起身告别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开始搜索和仿星器有关的资料。 在找不到改善改进型超导材料方向的情况下,修改一下仿星器的外场线圈亦或者结构,说不定也的确是一条可行的路。 大量的论文资料在进行下载的时候,徐川亦在思索着陈正平给他讲的那个工程的解决方案。 这件事与他遇到的问题的确有些类似,不过本质上还是有些区别的。 他所遇到的问题是材料的强度足够,但生产方面有问题,他需要解决生产问题,而不是修改工程方案。 不过将工程材料难题,转变成理论难题,这个思路 手中的签字笔无意识的转动着,徐川思索着将改进型超导材料工程上的难题转变成理论上难题的可行性。 短时间内要想优化改进型超导体的可能性很低,而增加一条优化生产线也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 如果他想要尽快的解决这个问题的话,或许还得从理论上出发。 只不过,他选择的出发点,可能是错的? 脑海中,冥冥之中的灵感一闪而逝,模糊的轨迹似乎在提醒着他。 只是,如果不从材料的本身出发的话,又该怎么办才行呢? 思索着,徐川有些头疼的揉了揉太阳穴。 不知为何,他总有一种感觉,总觉得自己现在的知识量可能有些不够。 但老实说,如果说连他在超导材料和可控核聚变领域的知识量都不够的话,这个世界上恐怕真就没有人能超过他了。 摇了摇头,徐川靠在了办公椅背上,伸手拿起了保温杯,起身走出了自己的小房间在饮水机下续点水。 他的办公室很大,而且被隔成了几部分,有他办公的地方,也有学生自习的地方,还有助理办公的地方,以及存放材料物品等东西的地方。 借着这个时间,他扫视了一眼自己办公室,几名学生都出去上课或者干其他的事情去了,办公室中,只有吕玲一个助理在忙碌着自己的工作。 看到他走出来打水,吕玲笑着喊了一声:“教授,续水这种事情您喊一声就行了。” 徐川笑了下,开口道:“我又不是走不动,两步路的事情而已。” 摇了摇头,他拾起茶杯,刚准备回去,眼角余光却瞟见了一样东西。 看着那方方正正的熟悉东西,徐川走了过去,伸手拾了起来看了两眼,随即笑着朝吕玲问道:“你还玩魔方?” 他上高中的时候有同学玩这东西,他也借着玩过,不过这玩意对他来说太简单了,很快他就失去了兴趣。 这会在吕玲的桌上看到魔方,他有点怀念起来高中那段日子了起来了,也不知道当初一起参加竞赛的那些同学如今都怎么样了。 吕玲抬头看了眼徐川手上的魔方,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道:“没事的时候可以玩玩,不过我有点笨,照着复原拼图都拧不回来。” 听到这话,徐川有些没憋住的笑了一下。 对着拼图教程都拧不回来,这也太惨了一点吧? 一只手拿着魔方,他随手拨弄了几下,手中的三阶魔方就直接恢复了原样。 他笑着将复原的魔方递了回去,放到桌上,刚想离去时,整个人却又忽然愣了一下。 目光重新落回方方正正的魔方上,脑海中冥冥的灵感快速闪过,他的眼神陡然明亮了起来。 “魔方?拼图?” 或许,他知道该怎么做了! 第五百四十六章:徐川:我成计量单位了? 红黄白各色规规整整的魔方安静的落在办公桌上,望着那刚好复原的小东西,徐川脑海中冥冥的灵感一闪而过,瞳孔中也带上了一丝明亮的色彩。 手中握着保温杯,他快步赶回了自己的小房间。 对于仿星器聚变装置而言,要想调整它的整体结构,难度就像是调整一个水库大坝的工程强度的一样。 如果说是往高强度完美的方向进行调整,还是有希望的。 但如果说你想削弱大坝的强度来换取施工的简易性,那后果注定会是惨烈的。 就像是某三哥修建的水电站大坝一样,强度不够的情况下,蓄水后一周都没撑过就坝毁人亡,导致下游被淹没了一大片。 而仿星器的结构,同样是预先就设计好的。 它通过扭曲的三维结构和三维外场线圈来引导里面的高温等离子体,让其平稳运行在腔室中。 利用的就是通过提升工程难度来换取等离子体的运行稳定性。 而如果对结构和外场线圈进行调整的话,会影响到约束磁场的强度和等离子体的运行,一个没弄好,反应堆腔室中运行的上亿度高温等离子体就失控了。 而后果,参考小岛国qst中聚变研究所的jt-60sa可控核聚变实验堆。 所以说要调整仿星器的结构,难度相当大。 不过这并不是没有办法的! 办公室中,徐川迅速从抽屉中摸出了稿纸,手中的签字笔迅速在稿纸上落下,他眼中闪烁出了兴奋的光芒。 魔方、拼图、重构! 在不改变磁场强度和方向的前提下,利用数学计算将磁铁绕组和1永磁体块的设计过程分解为逐个设计每一块永磁体,然后进行多次迭代以获得最优设计,迭代过程包括局部优化和全局优化两个部分,从而优化工程难度. 这一种方法,从理论上来说完全是可行的。 只是需要他针对仿星器的外场约束线圈进行一下重新计算就可以了,甚至,还有可能将原本三维结构的超导线圈优化一下形态的! 该死的! 之前的时候他怎么就没有想到这种方式呢?! 时间流逝的很快, 办公桌后,徐川瞳孔中带着一些血丝,脸上却充满了兴奋的神色。 笔尖在纸上轻轻点着,捏在他手中的圆珠笔,快速的在洁白的a4纸上写出来一个个的数学公式和计算基础理论。 仿星器是聚变三乘积参数仅次于托卡马克的磁约束核聚变途径,而且与托卡马克相比,仿星器具有稳态运行的优势,也避免了托卡马克的主要缺点,运行过程中等离子体会破裂的问题。 不过长期以来,仿星器并没有作为聚变堆技术路线的首选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传统仿星器磁场的波纹度比托卡马克大,导致其新经典输运水平和高能粒子损失水平高于托卡马克。 二是仿星器需要三维结构的线圈,结构复杂、制造难度大、成本高。 前者可以通过等离子体湍流的数控模型和高临界磁场的超导材料强行约束进行解决,而后者,他现在也找到了办法! 至少,从理论上来说,完全是可行的! 也不知道过去了多久的时间,安静的办公室中,一阵咕噜噜的声音响起。 徐川回过神来,摸了摸正在抗议已经饿到有些疼的肚子,忍不住咽了下口水。 抬起头,窗外的太阳已经落下,夜幕也暗淡了下来。 看了眼手机上的时间,居然快七点了,那不知不觉的,他竟然已经在办公室中坐了快四五个小时的时间。 呼~ 长舒了口气,徐川从椅子上站起身,活动了下筋骨。 先吃饭!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 尤其是他这种脑力活动,对精力的消耗可一点都不比体力活动小。 刚走出办公室,徐川迎面就撞上了郑海,手中还提着两个袋子。 “哟,教授,太阳落山了,你肯出来了?”看着走出门的徐川,郑海眼中闪过一丝惊讶,笑着开口打趣道。 这位做起研究来,是个完全不顾时间和身体的狠人啊。 徐川看了他一眼,目光落在了他提着的两个袋子好奇的问道:“你这提的什么?” “伱的晚饭。” 郑海言简意赅说道,随即又补了一句:“唐思佳那边提醒的,说你一直都没出来,也没吃晚饭,这都快七点了,这样饿着肚子搞研究也不是个事。” 徐川‘哦’了一声,转身又进了办公室。 既然郑海给他带了晚饭,那就不用去食堂了。 随手解开塑料袋,取出餐盒,徐川看了一下晚饭,两层的餐盒中三菜一汤,油爆基围虾+葱爆牛肉+清炒小白菜,还有一份鸽子汤,安安静静的躺在那里。 这菜肴,比他自己去食堂吃的时候丰富多了。 不过对于吃的,他倒是没那么的在意,能填饱肚子就行。 “说起来,你这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了?” 办公室中,郑海也拆开了自己的晚餐,一边掰开一次性筷子,一边顺口问了一句。 徐川抬头看了他一眼,笑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郑海耸了耸肩,道:“如果没有找到思路的话,你一般很少在办公室中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 “嗯?”徐川好奇的看了过去。 郑海笑着说道:“跟着你的跑了几年了,一般情况下你是个闲不住的人,除非是对某个问题有研究思路的时候,才会在办公室或者家里窝着,其他时间,你比较喜欢出去跑一下。” 闻言,徐川仔细的想了想,发现郑海说的好像似乎是对的。 他闲不住,而且没事的时候也的确很少在房间里面一呆就是几天。 笑了笑,他开口问道:“你这观察挺仔细的啊,说起来,我好像一直都没问过你到底出自哪个蔀门来着,部队?武警?还是哪里?” 郑海扒拉一口饭菜,咽下去后回道:“都不是,我是guo安那边的。” 徐川点了点头,又想起了什么,好奇的问道:“你能一个人打几个?” 听到这个问题,郑海有些哭笑不得的问道:“你怎么突然对这个感兴趣了?” “有点好奇,毕竟我一直都没见你出手过来着。”徐川思索了一下说道。 可能是国内的环境真的安全,反正郑海跟着他四年的时间了,一直都没出手过。 郑海想了下,开口道:“普通人的话,比如教授你这样的,十来个应该没什么问题。” 听到这句话,徐川嘴角抽了抽,好嘛,他这是成为计量单位了? 只是这一个人打十个,真够夸张的。 不过他不知道的是,郑海这还是谦虚了。 毕竟他出来地方,是专门培养为保护首长领导级别重要人物的,十来个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普通人,只要不是在很是狭小的空间内被彻底给围死了,大概也就刚够热热身? 办公室中,两人闲聊着。 正在这时,徐川兜里的手机忽然响了起来。 摸出手机看了眼,是星海研究院那边的梁曲打过来的,手指在屏幕上划了一下,徐川接通了电话。 “喂,梁曲,怎么了?” “徐院士,华星聚变装置的检测和调试已经完成了,请问什么时候开始第一次的运行工作?”电话中,梁曲恭敬的问道。 徐川:“相关的准备工作都做完了吗?” 梁曲点了点头,迅速回道:“已经完成了,随时可以开启华星的第一次运行工作。” 闻言,徐川略微思索了一下,开口道:“既然这样的话,宜早不宜迟,就明天上午吧,我这边会过去的。” 虽然手中的理论工作还没完成,西部超导那边的外场线圈也没完全生产出来,但这并不影响仿星器的试运行。 螺旋石-7x曾创造过两个半小时的运行时长记录,调试好的设备在更换了第一壁材料后进行模拟点火实验完全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而且他们也需要仿星器的实验运行数据,来对等离子体湍流的数控模型进行调整。 毕竟后者一开始是他根据托卡马克装置的数据建立起来的,虽然仿星器和托卡马克装置都是磁约束路线,但终究还是有区别的。 目前没有实际运行数据修改的数学模型,即便是在超算上进行模拟运行再完美,也只是模拟的数据,距离真实情况到底有多少偏差,谁也不知道。 所以第一次的试运行,宜早不宜迟。 梁曲点了点头,道:“没问题,既然这样的话,时间预定在明天早上十点如何?上午两个小时的时间,应该足够对华星进行一次全面的试运行检测了。” 徐川笑着说道:“这些东西你们安排就行,都是小事。” 电话对面,梁曲嘴唇动了动,欲言又止。 华国的第一台仿星器的第一次运行啊,而且还是关系到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核心,这是小事? 徐川倒是没在意这个,在他看来,这的确是小事。 挂掉了电话,他迅速干掉了自己的晚餐,出门溜达了两圈消消食后又重新回到了办公室,继续完善着手中的理论。 这一份理论,如果真实可行的话,后续将为仿星器的优化,或者说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堆的制造,节省大量的时间和工程量。 翌日,清晨一早,徐川赶到了星海研究院。 由螺旋石-7x改造而来的华星聚变装置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工作,正安安静静的矗立在核心实验室中等待着重新开启的时刻。 站在总控制室中,徐川透过硕大的监控屏幕俯瞰着安静卧在宽阔地面上的华星聚变装置,心中并没有太多的情绪波动。 仿星器的路,即便是有问题也不会是出现在今天。 至少在展开最终的点火发电运行前,仿星器是不会出现问题的,他有这个信心。 “徐院士,华星聚变装置的全面检查已经完成,所有设备均正常无问题,可以进行验收实验了。” 总控制台前,梁曲快步走上来汇报道。 徐川笑着开口道:“说好的,今天的实验你指挥就行,没必要请示我。” 对于他来说,没必要将这种东西都掌控在自己手上。 接着这个机会,多培养一批人才出来远比他亲自指挥一次必然会成功的实验更加重要。 梁曲点了点头,一脸严肃的看向了挂在墙上的圆钟,上面的时间正在滴滴答答的走着。 虽然对于眼前这位来说这只是一件小事,但对于他,对于能源研究所的众多研究员和工程师来说,这无疑是在华国土地上第一次点亮仿星器光芒的重要时刻,也是他们人生中的重要时刻。 十点整,梁曲深呼吸了一口后,沉稳的下达了指令:“各单位各小组请注意,开始通电运行!” 随着开始实验的命令下达,各组控制室的工作人员迅速忙碌了起来。 外部电流稳定的供应入华星聚变装置中,连接着液氮与液氦存储的管道阀门被打开,超低温的液氦与液氮通过不同的管道流向不同的区域。 一项项的工作稳定有序的进行着,对于星海研究院的众人来说,他们早就经历过了无数次这样的历程。 唯一不同的是,这一次,实验的目标从托卡马克装置替换成仿星器而已。 【稳态磁场强度达到41.73特斯拉,目标达成!】 【微调磁场已经按照指令完成修正,反应腔内磁场达到目标规划!外场线圈调整完毕!】 【.】 【氦三原料已注入!】 【icrf加热天线启动完成,当前温度已抵达三千七百万摄氏度,预计三分钟后抵达六千万摄氏度!】 【氢气通入完成,模拟实验数据收集中!】 【.】 控制室中,一道道的清晰沉稳的汇报声不断的响起。 徐川看着总控制台屏幕上显示的数据满意的点了点头,在已经实现了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基础上,重新走仿星器的道路,一切都相当的顺利。 那些曾经在破晓装置上所遇到的问题,在星海研究院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已然别提前解决了。 不错意外的话,接下来应该就是最重要的一项了。 对反应堆腔室中的等离子体湍流进行高密度压缩,测试最小化的高密度等离子体虹膜大小极限。 这关系到在不同的外圈约束磁场强度下,反应堆到底能做多小! (本章完) 第五百四十七章:重新定义航空与航天 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小型化,在理论上来说并不是什么做不到的技术。 早在2010年的时候,米国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就曾宣布自己要做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并将其安装在航天飞机、战斗机、航空母舰等设备上。 难度很高,但并不是没有希望。 甚至早在2015年的时候,在谷歌公司举办的一次论坛上洛克公司透露了自己已经制造出来了一点五米直径的微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 当然,这只是个样品,目前还没有任何的试验结果,甚至连一个完整的物理模型都没有,公布的资料也都是一些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设计图。 但从这一条新闻上,也能够看出来可控核聚变的小型化在理论上并不是什么不可能实现的技术。 只是理论可行,不代表实践也可行。 如果洛马公司真像表现的那么强,也不至于到现在都没拿出一点阶段性的成果了。 不过对于徐川来说,洛马公司不行,不代表他不行。 可控核聚变技术实现的主要关键在于聚变三乘积参数,即燃料的离子温度、等离子体密度和能量约束时间,三者缺一不可。 而这三者,严格意义上来说,都和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外场约束线圈有关系。 外圈超导线圈提供的约束磁场越强,等离子体的密度就能越多进行压缩,从而形成更多的原子核碰撞,进而产生聚变,再提升反应堆腔室中的温度。 这是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核心之一。 而华星聚变装置,虽然因为生产问题暂时还没有应用上临界磁场更高的改进型超导体,但它本身的外场约束线圈使用就是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 这是之前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和徐川交易过去的,约束磁场并不弱。 以这个为基础,进行等离子体湍流的密度提升实验,理论上来说,是可以推算出改进型超导体材料优化外场线圈后能将聚变堆到底做多小的。 这也是这次启动华星聚变装置进行实验的主要目的之一。 总控制室中,各工作小组按部就班的进行着自己的工作。 半个小时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而控制屏上,一项项的运行数据趋于稳定。 反应堆腔室中,温度已经抵达了六千万度的氦三与氢气模拟原料平稳的运行中,超算中心运行的等离子体湍流数控模型实时的控制着外场线圈对内部高温等离子体进行约束。 站在总控制台前,能源研究所的总负责人梁曲看了一眼屏幕上的数据,目光又落在了一旁的徐川身上,见他没有任何的表示后,深吸了口气,沉稳的开口道: 【各小组请注意,开始进行等离子体湍流进行高密度压缩实验,进行测试最小化的高密度等离子体虹膜大小极限!】 【收到!】 【收到!】 【.】 一项项的汇报声迅速在总控制室中响起,徐川没有太在意,目光落在了实时记录数据的显示屏上。 伴随着时间的流逝与icrf加热天线的功率降低,反应堆腔室内的温度开始持续掉落。 对于等离子体湍流进行高密度压缩实验来说,温度越高,实验越难进行。 第一次的压缩实验,将腔室中的温度维持在三千万度就足够了。 而且温度越高,万一实验出现意外,等离子体爆发造成的破坏也就越大,所以实验温度不需要高。 伴随着温度的稳定,被束缚在磁场中的氦三与氢模拟等离子体如同一层薄如蝉翼的淡蓝色极光,在反应室内安静地流淌着。 而随着外场线圈的微调,原本稳定的约数磁场迅速展开了新一轮的变化。 如果有人能够用肉眼直视反应堆腔室中的场景,就能看到那一层薄如蝉翼的淡蓝色极光,正在伴随着外场线圈的调整而进行压缩。 而每压缩一分,那淡蓝色极光颜色便浓郁一分。 这是随着等离子体压缩的进行,其原子碰撞率和温度亦进一步的提升而反馈出来的表象。 【报告,原子碰撞率已抵达预期临界点的百分之七十五!】 伴随着时间的一点点流逝,在众人紧张而又期待的神色中,一道汇报声在总控制室中响起。 听到声音,梁曲迅速做出了反应,指挥着工作人员对聚变设备进行了调整,徐川亦跟着抬头看向了监控数据的大屏幕。 上面记录着华星聚变装置的实时数据,从数据来看,高温等离子体的压缩,快要到极限了。 对于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来说,即便是使用了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外场线圈的约束力,也是有限制的。 如果是大型的托卡马克聚变装置,还能通过混合型磁体来进行提升,但小型化的聚变堆,本身的体积就有限制,不可能应用混合型磁体来进行临界磁场的增强。 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徐川深吸了口气。 今天的测试,到这里已经可以说是完满的结束了,剩下的,就看等离子体湍流进行高密度压缩的实验数据,是否足够支撑他的理论计算了! 伴随着指令,首次进行试运行的华星聚变装置开始缓缓停止工作。 icrf天线的功率降低,反应堆腔室中的等离子体温度也随着降低。 当氢氦这些模拟实验的粒子从等离子体态重新回归常态时,腔室中的偏滤器亦开始工作,将残留的原料排放出去。 与此同时,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迅速展开了对聚变装置的检查,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工作。 而徐川则借着这份时间,继续完善着完善着磁铁绕组和永磁体块的设计。 两天的时间,匆匆而过,在超算中心的辅助下,这次实验的数据终于完整的解析了出来。 “徐院士!仿星器运行的解析数据出来了!” 办公室外,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梁曲手中捏着一份打印好的资料满脸的兴奋和激动推开门。 听到这句话,徐川将手中的圆珠笔直接丢到了桌上,快速的站了起来:“情况如何?我看看!” 由不得他不关心,这一次的实验数据,对于小型化聚变装置的实现至关重要。 高温等离子体湍流的压缩和控制,关系到聚变堆的最终大小。 梁曲咧开嘴,满脸的笑容:“等离子体的压缩状况非常优秀!理论上来说,我们可以将反应堆做到现在三分之一大小!“ 接过解析数据,徐川认真的翻阅了起来,一张张的图片和一份份的数据不断的在他眼眸中流过,相关的分析在脑海中波动着。 从解析出来的数据来看,25t左右临界磁场强度的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能将反应堆腔室中的等离子体虹膜,压缩体积到原先的二分之一左右,且保持持续的稳定控制。 如果再继续进行压缩约束的话,氦三与氢的模拟碰撞会产生剧烈的能量波动,导致等离子体湍流中的粒子超出约束磁场的控制,进而对第一壁材料造成严重的破坏。 看着上面的数据,徐川简单的在心中计算了一下。 二分之一压缩率,已经很不错了。 当然,氦三氢气的模拟运行数据,和实际的氘氚原料聚变数据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前者不会真实的进行聚变反应,在碰撞的过程中不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而后者则会随着每一次的碰撞与聚变,进一步的提升约束难度。 从计算数据来看,这次的实验如果更换成真实的氘氚原料进行点火控制,其压缩强度应该能达到三分之一 而按照这个数据进行计算,眼前的这台华星聚变装置的体积,也能跟着缩小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区间。 如果运用改进型超导体材料进行提升约束的话,这个数据能再提升一倍。 理论上来说,运用改进型超导体材料替换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华星聚变堆的体积,其直径能缩小到三米左右,高度能降低到一米。 这个体积已经很小了,说是微型聚变装置完全没有任何的问题。 再结合配套的设备,放进航天飞机里面,问题应该不大,但如果要运用到战斗机上的话,恐怕还不太行。 毕竟航天飞机的用途主要以科研为主,体型可以大了进行制造。 比如米国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航天飞机之一,其机长36.37米、高16.35米,翼展23.92米,机身直径5.6米,理论上来说,完全足够容纳小型化聚变装置了。 而传统的战斗机,同样以米国的f22猛禽战斗机举例,它算是战斗机中体型较大的一款了,但机长只有18.9米,翼展13.56米,机身直径如果不算尾翼等设备的话,只有不到三米。 当然,那种大型的轰炸机,比如图-160,b-1b,轰6k这些要承载下一个小型化的聚变装置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而相对比传统的航空煤油,可控核聚变技术在体积能量密度上的优越性,简直是完爆。 毫不夸张的说,一架大型的轰炸机,如图160这种如果配套上小型化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哪怕是使用传统的电机螺旋桨发动机,只要能拥有足够的推力让其升上天,那么它的续航 在理论上来说,将超越目前所有的战机,乃至航母,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的续航,是无限的! 这就是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重要性! 它将重新定义航空与航天,也将彻底改变整个世界! ps:项目上线的关键节点,昨晚加班到凌晨,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快0点了,请假单章也来不及发,今天补,晚上还有一章,求个月票。 第五百四十八章:谁还没有一个大国梦了? 手中的解析数据一页页的划过,徐川脸上带上了一些笑容。 至少从目前的实验数据来看,等离子体湍流的压缩是相当理想的。 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结合仿星器,其效果像是起了互补一样,大于了的1+1=2的层面,这倒是他没想到的地方。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针对高温等离子体湍流的数学模型也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 在不需要计算内部等离子体磁岛、磁面撕裂等效应的情况下,数学模型对仿星器反应堆腔室中的高温等离子体控制,比控制托卡马克装置要更加优秀。 种种因素结合起来,才有了这一次实验优秀的数据。 而且更关键的是,这还是第一次的试运行实验,无论是外场线圈还是等离子体湍流的数控模型,都并不是最为完美的状态,是需要后续依旧实验数据不断的进行调整的。 这意味着仿星器的大小,或许还能进一步的压缩。 当然,这个幅度不大而已。 但对于寸土寸金的航天飞机来说,每多压缩一分空间,那就代表着多一份续航,多一份物质的承载,多一份可能性。 手中的解析报告看完,徐川长舒了口气,脸带笑容的抬起了头,看向了能源研究所的总负责人梁曲,开口说道: “的确是相当优秀,小型化可控核聚堆有希望了。” 梁曲满脸笑容的应道:“从这份实验数据来看,我们应该有可能将仿星器做到一个小型集装箱的大小,如果是这个体积的话,应用到航母或大型战机上完全没什么问题。”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应用到航空母舰上问题不大,至于大型战机,那就得看发动机了。” 其实无论是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还是空天发动机技术,他一开始研究的目的都并不是为了军工领域,而是为了航天,为了去更遥远的星球和宇宙看一看。 而且军工领域的技术也不在他的研究范围之内,他对研究武器也不怎么感兴趣。 不过如果自己的研究能够为国家的防御事业贡献一份力量,他还是很乐意地看到这一点的。 至于如何将它运用在航空母舰亦或者是战斗机等设备之上,那就和他无关了。 不过相信只要这些设备成熟了,国内的研究机构和科学院会很快就将其转变成可以实际运用的装备。 至于星海研究院,以提供相关的基础技术为主。 当然,这并非是无偿的。 虽然星海研究院有国家的科研经费补贴,很多大型的研究项目国家也通过了各种手段进行了入股,但这改变不了星海研究院事实上并非纯guo企的性质。 无论是军用也好,还是商用也罢,总之,从星海研究院这边拿走技术,都是需要支付费用的。 这也是星海研究院以后的重要经费来源途径之一。 单纯的依赖国家进行经费补贴,这并不是一条很好的路,哪怕是国内的guo企,除了那些国有独资公司外,其他的也都是自负营收的。 听到这话,梁曲想了下,点了点头道:“的确,航天飞机器的发动机很关键,虽然小型可控核聚变堆能提供充足的能源,但如果发动机的推力不够,就算是将大型聚变堆搬到航天飞机上去也没有什么意义。” “不过要是能弄出配套的航天航空发动机,能够制造出一艘大几百米,航空母舰级别的舰船,那威慑力就真的大了。” “这种级别的母舰要是升空了,一艘就足够对全世界进行威慑了。” 想着,梁曲口水都快哗啦啦的留下来了。 男人嘛,谁还没有一颗军事心,没有一个大国梦了? 真要是有这样一艘超大型的母舰升空,只要不爆发全面的核战争,他们怕是有能力和全世界的常规军事力量进行对峙。 听到梁曲的梦想,徐川笑着摇了摇头,开口道:“这种级别的母舰,就算是不考虑材料的结构强度,你拿什么推动它上天?” 这个梦想,他也不是第一次听说了,别说梁曲了,就是上面都问过他有没有机会做到,甚至他自己都想过。 至于答案,除非能弄出来传说中的反重力引擎,否则在大气层内目前来说是没有任何可能性的。 无论是材料的结构,还是发动机的推力都不足以支撑这么庞大的东西离开地面。 闻言,梁曲回过神来,笑着道:“有时候做点梦也挺好的啊,人嘛,总要有点梦想。” 顿了顿,他似乎想起了什么,接着问道:“对了,说起来我记得咱们航天研究院那边好像在研究配套的航天发动机吧?进展如何了?有希望跟上咱们的研究工作吗?” 星海研究院的规模挺大的,在国内也是数一数二的顶级研究机构。 内部的四大研究所虽然很多时候都会互相配合研究,也可以调动对方的研究员和资源,但要说项目和发展,那的确是各司其职的。 比如能源研究所这边就负责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二代三代可控核聚变技术、锂电池/氢电池等方面的研究和发展。 而航天航空研究所目前则基本将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了航天发动机和空天发动机的研究上。 对于这些大体上的东西,各研究所的负责人都知道,不过具体各研究所各蔀门内部进展的如何,知道所有细节人应该并不多。 眼前这位研究院的总负责人肯定知道,不过他的确就不是很清楚航天发动机那边的研究进度到底如何了。 一方面是自己的研究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去关心别人的研究。 另一方面则是权力之类的问题了,你一个能源研究所的所长,老关心其他研究所的事情干什么? 在国内,或者说随便在哪个地方,这方面的东西都挺让人忌讳的。 徐川想了下,回道:“具体细节我也不是很清楚,我这边的注意力之前也着重在小型聚变技术上,没太过问那边的事情。” “不过总体上来说,方向和路线已经有了,图纸大概可能也要完成了,至于能否达到理论上的标准,后续还需要等发动机实体制造出来后才知道。” 倒不是他不愿意告诉梁曲情况,而是他的确不是很清楚具体的细节和进展。 别说是星海研究院了,就是他自己弄出来的川海研究所,他都没怎么管理过,放权都相当严重。 一方面是不放权不行,他没那么多的精力同时兼顾学术研究和日常管理。 另一方面,则是他对这些东西的确不是很感兴趣,赚钱再多,也都投入到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上去了。 对他来说,只要华国还支撑他,还站在他背后,那就不用考虑这些东西。 至于他自己,更希望的则是去更高层次的世界看一看,上辈子没完成事情,这辈子有希望的。 听到这话,梁曲点了点头,也没再追问。 这位的心,是真的大,也是真的纯。 换做其他的学者,走到他这个地位,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其他的心思。 星海研究院这种每年投入超过百亿的超大型研究机构,别人大概只会死死的抓在自己手里,详细的了解研究院的情况。 这位倒好,除了给研究院点明方向和做自己的研究外,其他的事情,尤其是管理上东西,几乎都没怎么参与过。 这放在国内的这种学术界研究环境中来说,可以说是特殊的不能再特殊了。 当然,这也是相当有益处的。 就如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是数学界的圣地一样,星海研究院,而在这位的领导下,或许也可以成为一处国内研究领域的圣地。 (本章完) 第五百四十九章:换一种聚变方式! 办公室中,徐川和梁曲闲聊了一会,听了一下后续的工作安排。 仿星器的实验他已经没有插手了,几乎都放给了能源研究所这边安排,华星聚变装置的第一次运行,数据还是相当的漂亮的。 不过他还是有一些其他方面的担忧。 当然,他并不是担心仿星器无法实现真正的点火运行,这个点他不担心。 由综合型托卡马克装置改变成先进型仿星器装置,路线更换的过程中需要调整的东西虽然有不少,但核心仍然是建立在磁约束理论的基础上的。 而磁约束的核心,摸过等离子体湍流的数控模型、第一壁材料和约束磁场这三大块了。 这三块核心,在破晓聚变装置上他们早就搞定了。 徐川担心的,原本有两块,第一块是小型化的可行性,另一个则是仿星器的功率可能不足,即实现点火后,引导出来的能量,可能远远不够。 第一个问题从如今的实验数据来看已经没什么太大的问题了。 但第二个问题,还不知道是什么情况。 仿星器的优点在于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比托卡马克装置要强很多,但它的功率,也是公认的比托卡马克装置要低。 它的输出很难,或者说几乎无法和托卡马克装置相比了。 这是因为仿星器的结构而注定的事情,也是徐川最为担心的一块地方。 尤其是的小型化后,功率可能会更低,低到产生的能量完全不够的地步。 毕竟体积小了,反应堆腔室中能容纳的等离子体数量也会更少,而氘氚等离子体的数量少的话,其碰撞形成聚变的概率也就更小。 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并不是说实现了点火,稳定了等离子体湍流的运行,完成了氘氚聚变并能将能量引导出来就行了。 这些只是聚变的基础,而在基础上,还有个东西叫做q值。 这里其实涉及到怎样才能算是“实现了可控核聚变”这一个概念。 可能会有很多人认为,只要是维持了反应堆腔室中等离子体运行,让其聚变并且能引导出来能量就是实现了可控核聚变。 但实际上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 核聚变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点燃的,我们需要先向反应炉输入能量才有可能从中得到输出的能量(这指的是通过icrf加热天线提升等氘氚离子体的温度,让其碰撞聚变,产生更多的温度)。 如果将输入的能量看做‘输入x’,那么在维持等离子体运行的基础上,从反应堆中引导出来的能量,就是‘输出y’。 而y-x的差值,就是所谓的q值。 只有当q值等于一的时候,反应堆才能不需要外界的能量输入,依靠自身的聚变反应来维持稳定。 而q值超过1,则代表值反应堆可以向外面输出能量,q值越高,输出的能量也就越高。 但由于目前的科技,发电站并不能对核聚变产生的能量进行100%的转化,理论上来讲能达到40%至50%就非常了不起了,破晓聚变堆使用了磁流体机组+传统热机也就达到了73%而已。 再加上其他的各种损耗,粗略的进行估算,q值等于2.5的时候,可控核聚变就可以“保本”,即投入的‘钱’和发电产出的‘钱’平衡了。 只是显而易见的是,光是“保本”是不行的,考虑到庞大的基础设施以及后续的维护成本,科学家普遍认为,可控核聚变的“q值”至少要大于50,才能算是真正实现了可控核聚变技术。 而破晓聚变装置的q值,超过三位数。 这也是徐川当初选择托卡马克装置作为目标的原因,托卡马克装置的内部温度更高,反应堆腔室规整,能容纳的氘氚等离子体更多,产生的q值会更大。 听着徐川提出的这个问题,梁曲思索了一下,回道:“提升聚变的温度或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徐川点了点头,道:“这的确是一个办法,可以考虑。不过提升温度,对于仿星器来说,一方面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可能有点治标不治本。” “环形磁场中的带电粒子一般需要沿环运动多圈才能连接底部和顶部,从而进行有效地中和电荷积累。但这一点对仿星器很不利,仿星器的各种形态的线圈数目非常多且极不规则,会形成大量局部磁镜。” “而磁镜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带电粒子的,这将导致一些粒子被“捕获”在局部磁镜中,无法完整地完成环向运动,也就不能消除磁场曲率和磁场梯度带来的漂移,进而导致粒子损失。” “特别是用于加热其它粒子的高能离子,由于碰撞频率很低,一旦被局域磁镜捕获就几乎逃不出来,损失很快。这对于聚变堆的自持加热(聚变反应产生的3.5mev氦原子核加热氘和氚)是极为重要的。” 梁曲提出的建议的确可行,因为温度越高,粒子的活跃性就越高,越是活跃,产生的碰撞几率就越大。 但他更多思索的,是如何从根源上去解决这个问题。 这些天他一直都在思索如何重构仿星器的外场线圈和磁铁绕组,并不是单纯的因为三维结构的改进型超导体线圈的生产太难,还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闻言,梁曲也有些头大,皱眉思索了一番后开口说道:“但是仿星器的结构,要改变的话难度实在太大了。” “它本身就是通过极高的工程难度来降低磁约束的难度的,如果重新构设的话,难度先不说,改变了它的结构,是否还能继续小型化也是个很麻烦的事情。” 徐川摇摇头道:“不,仿星器的整体结构和形状不能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和修改,调整了的话我们需要面对等离子体磁岛、磁面撕裂、扭曲摸效应等问题。” “而这些问题在小型化的过程中我们暂时根本就没有手段解决,所以只能依赖仿星器特殊的结构来避开。” 闻言,梁曲皱着眉道:“那这样的话就难了,目前来看,仿星器是小型化最有希望的一个,如果仿星器都行不通的话,我真不知道还有什么能行得通,球床?还是惯性约束?” 徐川思考了一下,道:“球床也需要面对等离子体磁面撕裂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几乎没有,惯性约束这条路线我都不知道它能否走通聚变,暂时先放弃。” “那你的想法呢?” 梁曲皱着眉头看向徐川询问道,在可控核聚变领域,他才是被誉为‘可控核聚变之父’的第一人。 思索了一下,徐川开口道:“我在考虑两方面的东西。” “哪两方面?” “第一方面是改造仿星器的磁铁绕组和外场线圈。” 说着,徐川将办公桌上的稿纸整理了一下,递给了梁曲:“你看看这个,之前西部超导集团那边反馈三维结构的外场线圈和磁铁绕组生产极其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我结合了一下刚刚说的仿星器能效过低的问题进行重构了一下外场线圈和磁铁绕组的结构。” 看着推过来的稿纸,梁曲眼神闪烁了一些,带着些许的好奇接了过来。 “永磁体仿星器?” 看着稿纸上的标题,梁曲念叨了一句,认真的翻阅了起来。 徐川点了点头,抿了一口茶水后开口说道:“仿星器的问题在于两方面,一是传统仿星器磁场的波纹度比托卡马克大,导致其新经典输运水平和高能粒子损失水平高于托卡马克装置。” “二是它需要三维结构的线圈,结构复杂、制造难度大、成本相当高。” “所以如何降低仿星器的新经典输运水平和高能粒子损失水平,以及用工程简单的永磁体块产生所需的三维磁场是研究难点” 听到这话,正在翻阅稿纸的梁曲插了一句:“你这是准备用永磁体来代替原先磁铁绕组?” 徐川点了点头,道:“从理论计算来看,通过仿星器磁场位形优化,可以实现精确准对称,进而证明仿星器在理论上是可以实现和托卡马克相当的新经典输运水平和高能粒子损失水平的。” “而这方面的设计可以通过优化外场线圈和磁铁绕组来进行。” “如果先对磁铁绕组进行修改,将永磁体块大小、形状,剩磁强度完全相同且磁化方向为有限个指定方向之一,可以在螺旋石-7x原有的基础上,将永磁体和准对称位形结合起来,重构成新的永磁仿星器,或许能解决这两个问题。” 翻阅着手中的稿纸,听着徐川的讲解,梁曲的眼神也明亮了几分。 他顺着徐川的话继续道:“相比于目前的仿星器采用的极为复杂的三维扭曲线圈,可批量制造的标准化磁体块以及简单线圈的低生产成本和低工程难度对仿星器的设计、建造、维护都极大程度的削弱了工程难度。” “而且统一的大小、形状使得永磁体块可以拼装起来,有利于装配精度控制。” “妙啊!” “这思路,绝了!” 说到最后,梁曲都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不愧是可控核聚变之父,在这一领域上的理解,超出了常人最少十几年的时间。 徐川笑了笑,轻轻的摇了摇头,开口说道:“即便是它可行,这也只是解决工程难度的办法。而高能粒子损失问题,亦或者说聚变能量不够的问题,恐怕还得另想办法。” 梁曲点了点头,开口问道:“还有一个方面呢?想来应该就是伱所考虑的解决高能粒子损失问题,或者说聚变能量不够的问题的办法了吧?” 既然这位提出了问题,那么他肯定考虑过解决办法。 而他刚刚也说了,在工程难度和高能粒子损失问题上,他都有考虑,这会他更好奇这位是通过一种怎样的方式来解决高能粒子损失问题的。 永磁体仿星器的设计,在他看来真的是惊艳无比。 不算很大幅度的改动,既保留了原有仿星器无磁面撕裂效应的优势,又极大程度的削弱了工程难度,这构思,绝妙无比。 听到梁曲询问第二个方面,徐川笑着开口道:“第二个方面便是换一种聚变原料。” “换一种聚变原料?”梁曲疑惑的看了过来,眼神中带着一些不解。 徐川点了点头,开口道:“没错,更换一种聚变原料。” 顿了顿,他接着道:“我们选择可控核聚变原料的时候,一般都会选择氢的同位素来进行,因为质量轻的原子核之间的静电斥力最小,也最容易发生聚变反应。” “所以要实现核聚变的物质一般是首先选择氢的同位素氘和氚,破晓聚变装置使用就是这个。” “而氘氚核聚变的优点是反应条件最宽松,反应温度要求最低,但缺点是中子带来的材料劣化,以及高能中子带走了大部分的能量无法利用等问题。” “虽然对中子的重新利用可以用于完成氚自持,但高能中子带走的能量,绝大部分都浪费了。” “所以实际上它虽然释放出来的能量很多,但我们能利用的部分却很少。” “而且氘氚聚变装置还需要使用第一壁材料和外围防护材料来应对高能中子的冲击,进一步的增加了的聚变堆的体积。” “所以在氘氚聚变的基础上,我准备更换聚变的原料。” 闻言,梁曲认同的点了点头,开口说道:“这些的确都是氘氚聚变的缺点,不过更换一种聚变原料的话.” 顿了顿,他接着道:“在之前,可控核聚变研究的主流领域除了氘氚聚变外,还有氘·氦三聚变、氦三·氦三聚变、氘氘聚变、氢硼聚变等几种方式。” “相对比氘氚聚变来说,这些聚变方式的难度都更高,各有各的优势和缺点,不知道你考虑的是哪一种?” (本章完) 第五百五十章:二代可控核聚变技术 第五百五十章: 所谓的可控核聚变,追溯到底其实只不过是是两个或多个较轻的原子核聚合成一个或多个较重的原子核和其它粒子的反应。 在人类研究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漫长时间里,其主流方向虽然是氘氚聚变,但并不代表着没有其他的研究方向的。 氘氚、氘氦三、氦三/氦三、氘氘、氢硼.等等都是研究方向。 主流是氘氚聚变,也只是因为这条路线从理论上来说最为容易而已。 其实除了这些外,碳、氧、硅、铁、金、银等等目前人类所发现的所有元素,理论上来说,其实都是可以进行聚变的。 只不过以铁元素为界限,在铁元素之前的轻元素,聚变释放能量。 而到了铁,以及铁之后的元素,聚变则需要吸收能量。 宇宙中的恒星之所以只能聚变到铁元素,后续的重元素,比如黄金都需要超新星爆发来形成,原因也就在这里。 铁和铁之后的重元素在达到了一定的质量后,会在引力的作用下剧烈的收缩,释放出巨大的引力势能,形成超新星爆发,进而形成各种重元素。 当然,重元素的聚变目前根本就不是人类文明能掌控的东西。 别说重元素的聚变了,就是氦三/氦三的聚变,如果需要使用磁约束技术进行掌控的话,都需要将等离子体湍流的温度提升到十几亿度,这远远不是目前的科技能做到的。 所以可供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的选择,其实并不多。 办公室中,听着梁曲的询问,徐川笑了笑,开口说道:“在你说的这些聚变原料中,其实能选择的,也就两种而已,你应该知道。” 闻言,梁曲略微思索了一下后点了点头,道:“氦三/氦三聚变首先可以排除了,纯氦三聚变要求的温度太高,目前的技术根本就无法控制。” “氘氘聚变的要求同样不低,虽然理论上来说纯氘聚变的温度要求并不算高,但这种聚变反应的截面很小,而且产物以微小中子为主,不符合降低聚变堆大小的要求。” “至于剩下,只有最后两种了。”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没错,剩下的选择就只有氘氦三聚变和氢硼聚变这两种了。” 闻言,梁曲思索了一下,开口道:“如果要单纯的抛开中子的影响,氢硼聚变会更合适一些,从聚变公式和原理来看,氢硼聚变无中子的产生,而氘氦三聚变的产物虽然以质子为主,但还是会有少部分微小中子产生的。” 徐川摇了摇头,道:“相比较氢硼聚变,我更偏向氘氦三聚变一点。” 听到这话,梁曲好奇的看了过来,问道:“怎么说?” 徐川沉思了一下,开口道:“氢硼聚变虽然是一种理想的无中子聚变反应,但是要实现它还需要克服很多技术难关。” “而且氢和硼-11原子核之间更强的斥力,需要更高的温度和压力,理论上来说会比氘氦三聚变更高。” “此外,氢硼聚变也并非完全不产生中子,你的理论是基于惯性约束聚变的。” “以惯性约束为基础,配置好氢硼的原料比例后,的确是不会有中子产生。但是我们所使用的手段是磁约束。” “而在磁约束的基础上,氢硼等离子体在反应堆腔室中运转时,氢原子核之间同样会产生碰撞和聚变反应,进而产生少量的中子。” “这一点其实和氘氦三聚变是一样的,氘氦三聚变中产生的少量微小型中子也是来源于氘与氘的碰撞。” “所以从中子的角度上来考虑,氢硼聚变和氘氦三聚变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梁曲思索了一下,开口道:“那使用氘氦三聚变的话,聚变过程中诞生的少量微中子怎么解决?” “这可是聚变反应产生的中子,都会携带强能量,对设备和材料造成极大的破坏。” 徐川:“这个我暂时也没有什么太好的解决办法,后续根据实验数据来看吧。” “不过理论上来说,氘氦三聚变产生的中子在质量上很小,远比不上氘氚聚变产生的中子,所以对于它的防护,条件要求肯定没氘氚聚变那么的高。” “而条件越低,我们对其的防护使用的材料也就越少,每少一分材料,就能空余出来一部分的空间。” 顿了顿,他接着道:‘而且我考虑氘氦三聚变的主要原因其实不是这个,我考虑使用它的原因在于聚变产物。’ “氢硼聚变的产物是氦和能量,而氘氦三聚变的产物是氦和质子,高能质子是氘氦三聚变的主要产物,也蕴含着的大量的能量。” “相对比氘氚聚变产生的能量大部分都在高能中子里面来说,高能质子不对材料和设备进行损伤,且可受磁场约束,而可约束就代表着我们能对其进行利用。” “因此氘氦三聚变远比其他的原料更加适合小型化的聚变装置。” “不仅仅是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这其实也是二代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方向。” “一代氘氚聚变使用的氚元素在地球上存量极少,依赖于锂金属来进行氚自持,但锂金属的存量在地球上也是有限的。” “如果能借助小型化可控核聚变的基础完成氘氦三聚变技术的话,接下来的开发月球工程也能跟着一起受益。” 选择氘氦三聚变为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的首要方向,月球的开发也是原因之一。 正如他18年的时候在诺贝尔讲座时所说的,只有向往宇宙星海的文明,才有足够的潜力与未来。 听到徐川这样说,梁曲若有所思的想了会,紧接着开口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接下来我们的工作除了完成仿星器的点火运行发电,验证仿星器同样可以实现可控核聚变技术外,剩下的就是以氘氦三为原料进行实验了。” 徐川点了点头,道:“对,接下来能源研究所的重点工作,就是这两部分。” “我需要你们更多的收集氘氦三聚变的数据,确定它是否能成功,以及诞生的少量微中子到底有多大的破坏力这些。” 闻言,梁曲深吸了口气,认真的点头道:“明白,那接下来的方向,就是这两大块了。” 徐川笑着道:“那就交给你们了,辛苦了。” 梁曲咧嘴笑道:“辛苦啥,最辛苦最艰难的部分都已经被徐院士你解决掉了,我们做的,只不过是在你提供的思路基础上继续前进而已。” 顿了顿,他接着道:“那今天就先这样,我这边去安排和调整工作计划。” 徐川笑道:“嗯,我会尽快完成永磁体仿星器的设计和构造的,等这部分的工作完成后,剩下的时间,我大概会投入到空天发动机的研究那边的去了。” “而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发展,就交给你和能源研究所了。” 梁曲再度深吸了口气,郑重的点了点头,应道:“请徐院士放心,能源研究所一定完成工作。” 梁曲离去,徐川笑着摇了摇头,将桌上的稿纸收拢了回来,继续着自己的设计。 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很重要,但这并不能让他将所有时间都投入到这个上面。 对于航天航空的发展,以及载人登月工程的探索,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人嘛,不可能一条腿走路的,那不叫走路,那叫做蹦跶。 而蹦跶多了,很容易摔跤的。 相对比之下,空天发动机的设计,也同样值得他将时间投入进去。 这两样技术,无论哪一项单独出现,都没法对航天技术造成太大的改变,但如果一起出现的话,将直接颠覆整个航天领域。 甚至,直接颠覆整个世界的格局。 毕竟,这个世界的规则是,不管科技如何发展,拳头大的,才能掌握道理。 将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发展交给能源研究所那边去进行后,徐川就没再管了。 手中的永磁体仿星器的技术花费了他整整一周的时间才完成构思,资料在第一时间送往了华国聚变能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破晓示范堆工程那边,通过超算中心进行验证和后续的调整。 这部分的工作也急不来,需要相对漫长的时间来完成。 毕竟涉及的东西是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如果构思和反应堆的构造出现了问题,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轻则等离子体运行实验发生意外,重则直接出现聚变堆爆炸的事情也不是没可能。 所以在弄完了自己的工作后,徐川也没急,将剩下的事情交给了超算中心后,他则来到了航天研究所。 空天发动机,同样是他重点关注的对象。 研究所中,徐川找到了正在进行办公的翁筠宗。 和其他三大研究所的人员不同,航天研究所的负责人翁筠宗是从川都航天研究机构那边调过来。 不仅仅是负责人,航天研究所的很多研究员,也都是从川都航天基地,九泉航天研究所那边或调或挖过来的。 办公室中,看到敲了敲门后走进来的徐川,翁筠宗愣了一下,随即满脸笑容的起身迎接。 “徐院士,您来了。” 徐川笑着开口道:“最近其他方面的工作都比较忙,没怎么来这边,和我聊聊空天发动机的具体研究情况吧。” 翁筠宗点了点头,笑道:“没问题。” 应了一声,他招呼过来助理泡了两杯茶,亲自端了一杯递给徐川后,笑着开口道:“关于空天发动机的设计,目前来说暂时都还算顺利。” “有徐院士您之前提供的思路,大体上的设计图我们这边已经完成了,您需要看看吗?” 闻言,徐川眼神中流露出好奇和兴趣,快速点了点头,有些讶异的问道:“这么快的吗?” 虽然知道国内的研究机构在有了思路和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的能力很强,但能这么快就将空天发动机的设计弄出来,还是挺让人惊讶的。 毕竟这可是一套脱离于电磁推进系统的全新发动机设计,在强度、电磁推进、推力、结构等方面都需要进行重新的设计构造。 而航天发动机的设计,哪怕是理论已经完成了,其复杂度依旧往往需要极其漫长的时间来解决的。 严格的来说,研制一款全新发动机,不知道要多长时间,因为需要大量前期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 如果仅从立项开始算,估计最少十年以上。如果技术都是现成的,出产品也得十年左右。 比如米国装载在f-22、f-35等战斗机上的f119涡轮风扇发动机,从研发到设计,就经历了足足八年的时间。 当然,空天发动机的设计远没有那么复杂。 一方面是它有理论基础和前行,可以通过霍尔推进器和电磁推进器来进行改造。 另一方面则是它对于机动性外,敏捷性,高隐身性,超声速巡航与短距起降能力这些战机要求的东西没有要求。 毕竟它目前的主要用途是航天飞机,唯一的要求就是推力足够大。 在少了这些严苛的要求后,图纸的设计自然简单了很多。 不过能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弄出来,这速度还是挺让人惊讶的。 翁筠宗笑着道:“一方面是从各大航天机构那边挖了不少人才过来,另一方面则是杨弘院士那边给与了不少的帮助。” “天宫上的霍尔推进单元的资料和详细数据,杨弘院士提供了不少,这极大的简便了我们的设计工作。” 徐川点了点头,道:“这倒是麻烦杨院士了,带我去看看设计图吧。” 杨弘院士是天宫空间站的总设计师,有关空天发动机的方向和设计,还是他和对方聊出来的。 翁筠宗点点头,起身道:“的确是麻烦了杨院士不少,研究所这边给他酬劳他也拒绝了。” 徐川笑着道:“之前我杨院士聊过了,如果咱们的空天发动机做出来了,他希望能第一批的应用到他的空间站上。” 翁筠宗恍然‘哦’了一声,点了点头,笑道:“原来是这样的。” 他之前都还在奇怪来着,为啥天宫空间站的总设计师会对他们的空天发动机项目这么上心,原来点在这里。 老实说,就国内目前的学术环境,能和你交流一些东西就很不错了,像那位杨院士这般,免费提供各种资料技术的,没有红头文件压根就是在做梦。 第五百五十一章:解决真空散热难题的方法 跟着翁筠宗,两人来到了一间会议室。 宽大的荧幕落下,一份有关于设计图投映在了上面。 这就是航天研究所在电磁推进系统上弄出来的‘空天发动机’的设计图了。 徐川从翁筠宗手中接过操控笔,认真的翻阅着荧幕上的设计图。 一张张的图片从眼眸中划过,从设计图上来看,航天研究所设计出来的空天发动机,很像是一个‘屮’字。 中间的狭长管道,是应用了改进型超导体材料而制造的电磁加速场和压缩气体室两部分构成,形状像一个没有尖尖的圆锥连接了一个狭长的圆柱。 狭长的加速场由内磁线圈、磁极、放电室、推进剂输送管、阴阳气体分配室等结构构成。 其主要目的就是将压缩气体室吸收的空气工质电解成等离子体后,经过强磁螺旋加速场提升速度,进而给发动机提供庞大的推力。 而压缩气体室则处于狭长圆柱的最顶部,通过特殊的吸收装置能将空气大量吸纳,并进行提供,排除掉空气中的其他悬浮物、灰尘等杂质,向加速场提供纯净的空气工质。 这两部分是屮字的中间区域,在设计上它一直贯穿航天飞机的机身,从机头部分到机尾,为航天飞机提供主动力。 而另外的两个短一些的管道,则是部署在航天飞机机翼部分的小型推进装置,它类似于主发动机,但起到的主动是进行辅助动力调节,转向等方面的工作。 从设计图纸上来看,航天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已经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工作。 当然,这一份放出来的设计图,并不是全部的细节,也不可能是全部的细节图。 毕竟一台航天发动机的设计图,不可能只有这么寥寥几十张,再加两个零都不够。 早期的航天航空发动机设计图,那可真的是用卡车拉图纸的,其他的不说,光是f22/f35上使用的f119发动机,其零部件多达数万个,足以见得航天发动机的复杂程度,根本就不是普通的企业,甚至是国家能够玩得转的东西。 事实上,全世界各国有能力独立自行设计航天航空发动机的国家,加起来恐怕也就两位数出头。 简单而又认真的翻阅了一下空天发动机的设计图,徐川饶有兴趣的思索了一下,抬头看向翁筠宗,开口道: “对于航天发动机的细节和设计我不是很懂,不过我有几个问题想问一下。” “徐院士您说。” “第一个问题是磁场的屏蔽问题你们考虑了吗?”思忖了一下,徐川开口问道:“在这款空天发动机的运行过程中,无论是改进型超导体还是相关的永磁结构,都会产生极为庞大的磁场,这会对航天飞机上的一些精密仪器和很多相关设备,以及人员都产生影响的。” “尤其是从设计图来看,你们设计的这款发动机,其体型差不多足以覆盖占据整个航天发动机的底层,这样一来,它的影响将更大。” 翁筠宗点了点头,开口回道:“考虑了的。” 顿了顿,他接着道:“关于空天发动机的磁场屏蔽,主要通过磁屏蔽层和金属屏蔽效率两种方式来进行。” “在空天发动机的设计中,整个发动机系统处于航天飞机的底层,它将与中层的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及燃料室、上层的人员承载空间进行分离,分离层将使用极高效率的屏蔽材料制成保护罩,从而避免互相之间的影响。” “虽说这样一来会增加不少航天飞机的自重,但目前来说也没有其他的办法能完美的解决磁场的影响了。” “毕竟您也很清楚,改进型超导体材料形成的磁场到底有多强大。” 徐川点了点头,道:“嗯,那这些屏蔽磁场和航天飞机本身的散热呢?热辐射的手段够用吗?” 听到这个问题,一般的人大概会觉得在外太空散热还不简单么?外面就是零下两百七十度的真空,在这么寒冷的条件下,散热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 但事实上还真不是。 初中的课本告诉了我们,热传递方式主要是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这三种。 这三种传热方式相比,通常热传导以及热对流的传热效率较高,而热辐射效率较低,散热过程更为缓慢。 比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双层的真空保温杯,或者说热水瓶,在装入热水时,相当于切断了热水通过热传导进行散热(当然实际情况还是无法做到完全隔绝),因此保温时间变得很长。 而太空在正常情况下可以看做真空环境,这种环境下没有空气、泥土、水等这些常规物质作为导体,就无法通过热传导和热对流与外界交换能量,只能通过热辐射这种手段。 但偏偏热辐射散热的速度很慢,效率很低。 而磁场和屏蔽材料进行相互作用,以及航天飞机在运行的的时候,是会产生大量热量的,这些热量如果不传递出去,会极大的影响航天飞机的安全。 因此散热是航天飞机中的重大问题。 听到这个常规性质的问题,翁筠宗也没多想,只当这位可能不太了解航天方面东西,点了点头他开口道: “散热方面东西这些是航天必须考虑的,而考虑到的热辐射散热的速度较慢,航天飞机中又有大量设备运行不断地产生热量等问题,目前的做法是通过增加大量的散热片向外辐射能量从而对设备进行降温。” “与此同时,参考空间站和米国那边航天飞机的配置,通过冷却剂循环系统对热量进行转移。” 徐川摇了摇头,开口道:“常规的热辐射散热方式,我想恐怕很难解决掉磁场屏蔽层+航天飞机本身的热量传递散发问题。” “如果说常规的空间站与航天飞机的热产生数值是一,那对于应用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航天飞机来说,热产生数值恐怕不会低于十。” “无论是冷却外场线圈过程中所诞生的热量,还是磁屏蔽的热量,恐怕都不是那么好解决的。” 闻言,翁筠宗皱起了眉头。 对于真空散热来说,辐射这块除了改善材料和变着法的增发比表面积,目前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好的其他办法。 黑体辐射(完全热辐射)频率只与温度有关,而不同材料影响的只是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折射等,总体上辐射频率只与温度有关。 国际空间站就是类似的方案,通过堆面积来解决辐射散热方案。 而且关键是散热板的温度也不能提太高,毕竟制冷机两热库温差越大制冷机效率越低,所以其实散热板温度不会比热源温度高太多。 如果说散热板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话,麻烦就大了。 对于徐川说的这个问题,航天研究所是考虑过的,但却没有想到这种方式会远远不够。 思索了一会,翁筠宗抬头看向徐川,皱眉开口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除了改善材料和变着法的增发比表面积,提升热辐射效率外,就只有增加一部分工质重量来进行蒸发相变散热了。” “但这样的话,增加工质会增加航天重量,整体上来说有些会很得不偿失。” 航天飞机的重量,并不是可以随意增加的,航天发动机的推力,是主要限制的原因。 而且重量每增加一份,就需要增加一份的发动机推力不说,还需要额外补足一份燃料或工质。 这样一来,额外补足的燃料和工质,又占据了一份重量。 就像米国研发的史上最强运载火箭系统‘土星5号’一样,其一级火箭的总推力高达3400吨,但实际上它最多只能将一百吨的物资送上近地轨道。 剩下的三千三百多吨的推力,全都用于消耗自重上了。 所以说,航天飞机的重量,设计上的每一次的改变造成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更关键的是,空天发动机的推力到底有多少,他们目前还不知道。 尽管从理论上来说,运用了改进型超导材料和螺旋式轨道增加了加速场长度的空天发动机,推力能到达百kn级,但实际上有多少,只有等第一次测试后才能知道了。 这种情况下,每增加一分散热工质,对于发动机推力的要求,就高一分,条件要求,就极为苛刻了。 思索着,翁筠宗看向徐川,试探性的问道:“徐院士您这边有什么想法吗?” 虽然提出了问题,但老实说他并不觉这位在航天散热方面能有什么好的想法。 毕竟跨行如跨界,航天领域和可控核聚变领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试探性的问一下,也只是随口的性质。 而且外太空真空环境下的航天器散热,是全世界都在犯愁的巨大难题。 世界性质的,有能力推动卫星或者空间站上天的,都需要面临这个极大的麻烦。 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位出乎意料的点了点头,表示自己真的有办法解决。 有些惊讶的看了一眼,翁筠宗好奇的开口道:“怎么说?” 徐川笑了下,拾起桌上的控制笔,将荧幕上的空天发动机设计图翻到结构上。 “我之前大致的计算了一下,以目前的热辐射效率对使用空天发动机和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结合的航天飞机进行散热的话,至少需要两个表面积的航天飞机散热板来进行。” “但这很显然是不现实的,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如此之多的散热板上天。” “那么寻找一种新的散热方式是必须的。” “而考虑到太空中特殊的真空环境,抛开热辐射外,能用的手段就没多少了。” “你刚刚说的通过增加一部分工质重量来进行蒸发相变散热是可行的手段,但它会导致航天飞机自重的增加,这对于各方面都影响较大。” “不过要解决散热问题的话,还是得依赖散热工质来解决.” 听到这,翁筠宗眼神中带上了一些疑惑,有些不解的看向徐川,即想通过工质解决散热,又不想增加航天器的自重,这怎么做? 留意到他的眼神,徐川笑了笑,指着荧幕上的空天发动机设计图继续道:“所以我需要伱们对空天发动机的设计进行一下改造,在这两个位置增加一套蒸发相变散热装置。” 顺着徐川所指的位置看去,翁筠宗的目光落在了航天工质存储器与加速场的管道中。 盯着设计图看了一会,他瞳孔骤然收缩了一下,忍不住咽了口唾沫,深吸了口气开口道:“您的意思是,准备通过原有的航天工质来解决散热这个问题?”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没错。” “额外的进行散热工质的增加,不仅会压缩航天飞机上的空间,也会对于航天飞机和空天发动机造成极大的负担。” “但与传统的霍尔推进单元以及空间站的等设备不同的是,空天发动机对工质的利用是进行电离的,它通过磁场进行额外的加速,不在乎工质的状态到底是什么样的。”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预先存储液态的超低温工质,来通过冷却剂循环系统对航天飞机内部的循环热量进行转移,将其在航天工质上进行释放,然后转移到空天发动机里面,再排到外太空去。” 一旁,翁筠宗的眼神越发的明亮和敬佩,他顺着徐川的话继续往下道:“而且超低温状态下的工质在进入加速场前就进行了预热,这也能降低一部分空天发动机对电能的消耗.” 徐川笑着摇摇头:“这部分的节省倒是不算什么,关键的点在于通过这种方式能解决掉航天飞机的内部热量就行。” “理论上来说,这种方式是可以的,只是实际上航天工质对热量的转移和消耗能有多少,这个就需要你们来进行具体的实验了。” 顿了顿,他又补了一句:“而且你们不仅要进行实验测试数据,你们还要对测试哪种常规航天工质能更多的带走热量。” 翁筠宗迅速点头,道:“这个没问题,这种实验我们不需要等空天发动机制造出来,现在就可以做。” 模拟太空环境测试工质的热承载度这种实验,虽然对实验环境的要求很高。 但这可是国内最顶尖的星海研究院,制造个超低温真空环境轻而易举。 徐川笑道:“那就交给你们了。” py交易,推本同编辑作者的书。 书名:我真不是魅魔 简介:九品魅魔:你除了帅的倾国倾城活色生香以外,还是一个小偷,不仅能偷窃他人的财物,还能偷窃他人的精力、记忆、思想,甚至是命运。 八品魅魔:你更帅了,也更会偷了,同时还是一个搬弄是非的诈骗犯,从你口中说出的任何谎言,都将变成事实。 七品魅魔:你变成了抢劫犯,无论他人愿不愿意给你偷窃,你都能强行从他身上抢走任何你想抢劫的东西。 六品魅魔:你成为一个芳心纵火犯,你的体香能让任何生灵沉沦迷醉,无论男女老幼飞禽走兽,都将臣服在你的双腿之下。 …… 三品魅魔:你蓝颜祸水,整片天下因为你而生灵涂炭——晋升仪式,偷窃一个国家的皇位。 …… 一品魅魔:你终于成长为真正的魅魔,全世界的法则权柄都对你痴狂迷恋,你愚弄万物,凌驾一切时空命运之上——晋升仪式,魅惑众生颠倒乾坤。 (本章完) 第五百五十二章:蔡鹏:我终于能够毕业了! 小型化可控核聚变与空天发动机研究项目都有条不紊的推进着,在重点关注了一下这两个项目后,他又了解了一下星海研究院其他两个研究所的工作。 信息研究所和材料研究所的工作目前并没有太多的独立的科研项目,主要以配合小型化可控核聚变与空天发动机研究项目为主。 而管理上的事情,徐川也不是特别想花时间在上面,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好在有国家安排的人帮忙,倒也无需他太过操心。 六月中下旬,在经历了数轮的测试,收集到了足够的数据后,华星聚变装置开启了首轮的氘氚原料聚变点火实验。 实验相当顺利,在等离子体湍流的数控模型经历了数轮的调整后,对仿星器内部腔室中的高温等离子体的控制愈发完整。 两个小时的运行时长,华星聚变装置成功的带动了一组磁流体发动机组,向局域电网输送了少量的电力。 这一消息毫无疑问是振奋人心的,它代表着仿星器同样拥有着实现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潜力。 当然,这次的实验亦发现了不少的问题。 比如仿星器内部腔室空间较小,且形状轨道复杂,容易形成不受限制的粒子轨道,会导致高能粒子和热粒子的损失、等离子体温度提升相对困难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影响着仿星器的q值和效率,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不过相对比第一次研究的破晓聚变装置面对的问题来说,这些问题的解决难度远远没有那么高。 徐川虽然在意,但这些问题交给星海研究院也不是没法解决。 而且,他得给其他人一些锻炼的机会不是么? 如果所有的问题都被他解决了,那还需要其他的研究员和工程师做什么。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七月初,如往常一样,徐川踩着点来到了南大。 办公室中,刚一进门,一道激动无比的声音便传递了过来,差点吓了他一跳。 “教授,我解决了!” 耳边激动的声音传来,徐川放眼看去,办公室中,蔡鹏激动的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满脸通红的亢奋表情。 看着自己这个一脸激动的学生,他微愣了一下,旋即想起了的什么,笑着开口道:“论文呢?我看看。” 闻言,蔡鹏迅速将手中的论文递了过来。 徐川接过论文,认真的翻阅起来。 《微分方程维数多项式的最小微分计算的阶段性证明!》 “设k是一个零特征微分域,={δ1,···,δm}为其微分算子.设l=khη1,···,ηni为k及有限个元素η={η1,···,ηn}所生成的微分扩域.以Θ表示δ1,···,δm所生成的自由交换半群.如果r是任一个非零整数,令.” “(i)若r是任何足够大的整数,则有wη|k(r)=trdegklr;” “(ii)degwη|k6m,而且wη|k(t)可以写成wη|k(t)=mxi=0ait+ii,其中a0,···,am为整数。” “(iii)d=degwη|k、am” 手中的论文一点一点的翻阅着,徐川认真的看着。 微分方程的最小微分维数多项式的计算,是他这个学生选定的毕业题目。 在今年之前,他也没指望蔡鹏能在毕业前就搞定这个问题。 毕竟这是一道世界级的数学难题,难度大概在t3末尾-t4级顶部左右。 要解决这样的难题,对于很多数学家来说可能需要耗费一生的时间,甚至都不一定能做到。 对于蔡鹏来说,只要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能做出阶段性的成果,且论文通过期刊的审核就差不多了。 不过在今年年初的时候,蔡鹏在这个问题上有了很大的进展和突破,当时他看过做出来的东西,并指引了一些方向。 如今时间又过去了几个月,现在,轮到他收获丰盛的果实了。 一页页的论文翻过,徐川的眼眸中带上了一些赞许。 以他的能力,在证明论文已经做出来的情况下,要弄懂这些东西并不是很难。 看完最后一页论文,徐川笑着抬起头,赞扬道:“很漂亮的证明过程,通过扩域的方式构建一个分形框架,从而对微分维数多项式的最小微分维数多项式做出判断,最近几个月的时间,你没有浪费。” 在手中的论文中,他看到了他以前解决weyl-berry猜想时使用的方法的一些影子,也看到了属于蔡鹏自己的东西。 尽管只是阶段性的成果,但对于一名博士生来说,这已经非常非常优秀了。 “这得感谢教授您的指点,如果没有您的教导,我或许永远都找不到方向。” 蔡鹏出自肺腑的感谢道,这的确是他的心里话。 到现在,他才体会到一名好的导师到底有多重要。 在没有跟随徐川之前,老实说,他这辈子的上限大概也就那样了。 去普林斯顿读书,然后回国找份工作,再在数学上研究一下,看看能不能做出点东西。 如果运气好,说不定他能做出点东西发个四大期刊,混个优青或者杰青什么的,但这差不多就是他能想象到的极好了,而且还得有着十足的运气才行。 像现在这样,在自己能在博士毕业前解决一个世界级难题,尽管还真是阶段性的成果,尽管还没有通过期刊审核,却依旧是他以前做梦都不敢梦的事情。 天赋好的人一大把,但能出头的没几个,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都没有。 这个世界上被埋没的人才太多太多了,千里马常有,但伯乐不常有。 虽然这位导师大部分的时间都有些‘不靠谱’,但仍然教会了他无数的东西,尤其是那些在学术研究上的经验和方法,更是他去普林斯顿都不一定能学到的。 毕竟,普林斯顿也没有数学界的第一人不是吗? 听着蔡鹏的话,徐川笑了笑,将手中的论文还给他后,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道:“好好加油吧,这只是一个开始,最小微分维数多项式的计算难题,还有一半在等着你。” 使劲点了下头,蔡鹏激动说道:“嗯!我会努力的!”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看向办公室中的其他几名学生,开口道:“你们的大师兄也快毕业了,你们也要加油啊。” 办公室中,几名去年新收的学生都用力的点了点头,向蔡鹏投去羡慕的眼神。 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啊,这也太让人羡慕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毕业的难度,是的真的高! 办公室中,徐川看着几名学生,心中也有些感慨。 不得不说,无论是以前的谷炳和阿米莉亚,还是现在的蔡鹏,亦或者是还在学习的几名新生,看着他们一步步的成长起来,有着独当一面的能力,真是有一种老父亲般的欣慰,!有一种孩子长大惹的感觉! 想着,他忽然想起了什么,回过神来看向几名学生笑着开口道:“还有半个月的时间,今年的国际数学大会就要召开了,今天下午我会给你们出三道题目,如果在国际数学大会之前你们能解决其中的两道,我就带你们去见识一下世面。” “蔡鹏可以免了,他做出来的成果,完全足够他去数学大会上做一个四十五分钟的报告了。” 顿了顿,他看向蔡鹏,笑道:“早点将论文投稿出去,说不定这一届的国际数学联盟会给你补发一张邀请函。” 现在已经七月初了,七月中旬的国际数学大会邀请函早就发完了,不过一个t3末尾级别的世界猜想,哪怕是阶段性的成果,也足以让国际数学联盟重视补发一张邀请函了。 听到这话,四名新生顿时就朝着蔡鹏再度投去羡慕的眼神。 感受到这些学弟学妹投来的目光,蔡鹏咧嘴笑了下,昂首挺胸的站得笔直,迎接着学弟学妹们羡慕和赞佩的目光。 他这位大师兄,这会也算是光辉伟大了,妥妥的人生的高光时刻! “那教授,我投哪个期刊比较好?” 徐川笑道:“这个你自己决定就好了,不过我建议你投完期刊后再公开到arxiv上,顺带给国际数学联盟那边发一份,毕竟期刊的审核速度有时候很慢。” “我会帮你打个招呼的,说不定这次你还有希望能谷炳与阿米莉亚一起上去做个报告。” 对于数学期刊来说,除非是哪些顶级数学家,比如他,亦或者是类似于七大千禧年难题,值得召开独场报告会的难题,否则一般的审核时间都长达几个月甚至是半年至一年。 这么长的时间,蔡鹏如果正常审核,想上这次的国际数学大会做报告肯定没啥希望。 不过作为他的导师,很多不必要的东西他都可以帮忙搞定,期刊的审核时间虽然没法缩到到半个月的时间,但以他的学术名声,足够国际数学联盟给个面子了。 当然,更关键的是,蔡鹏的这篇论文有足够的价值登上国际数学大会的舞台。 如果没有,他也不可能去开这个口。 至于谷炳和阿米莉亚,他们已经收到了邀请函,毕竟解决了布洛赫猜想的两人,完全有资格在国际数学大会上做报告。 看着摩拳擦掌,准备着迎接他的数学题,想出去见见世面的几名学生,徐川笑着摇了摇头。 距离今年的国际数学大会时间也不久,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的下半部分,也是时候发出去了。 毕竟是一个千禧年难题,哪怕是在国际数学家大会这种大佬云集的盛会上,也得提前给众多的数学家一些准备的时间。 想着,徐川点开了arxiv预印本网站,将早已准备好的论文投稿上去。 《对于任意的、紧的单群g,在r4上存在以g为规范群的有质量的量子杨-米尔斯(yang-mills)场,并且有质量间隙>0!》 论文的标题很长,但这是对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问题最好的回应。 将论文上传到arxiv预印本网站上后,徐川便没再管这个了。 从抽屉中摸出了稿纸和笔,看着眼前的电脑屏幕,他陷入了沉思中。 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已经被他解决,而接下来的目标,毫无疑问自然是强电统一。 这是二十一世纪理论物理学界最伟大的王冠,没有之一。 也是他上辈子未完成与这辈子希望能够完成的目标。 只是,对于如何去摘下这顶王冠,他却没有一条完整的思路,哪怕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是他解决的。 这并非什么水到渠成的事情。 尽管物理学界一直都在传言,说如果谁解决了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就有希望完成强电统一,但那也仅仅只是有希望而已。 如果有人说自己能轻而易举的完成强电统一,别犹豫,上去直接给他一个大哔兜。 这个问题要是那么容易解决,能被称作二十一世纪理论物理学界最伟大的王冠吗? 所谓的水到渠成,那你也得先有水才行。 例如规范对称性是杨-米尔斯理论的基石,在某种连续变换下,物理系统的行为保持不变。 亦或者电磁场的规范对称性就是在电磁势的局部变换下,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都可以用杨-米尔斯理论来描述。 这些对于一个理论来说,都是提供帮助的基石,也是水到渠成的水。 但有关于从数学上对强电统一理论进行解决,却没有这样的一份基石,他需要找道一个耦合常数来确定在数学体系下,使得这些场对应的粒子可以相互作用。 而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的存在能提供一定的帮助,却并不足完全让他解决这个问题。 第五百五十三章:威腾和德利涅的联手 在徐川思索着如何统一强电的时候,学术界已经因为他扔到arxiv上的论文彻底炸开了锅。 那挂在arxiv上的论文,犹如亚马逊雨林的蝴蝶一般,轻轻地扇动了一下翅膀,就在全世界都掀起了剧烈的风暴。 对于数学界和物理学界的学者们来说,即便是心中早已经有所准备,早已经预测到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的剩余部分很快就会被解决。 但当真正看到那篇论文的时候,不少人依旧是被震撼到了。 快! 实在是太快了! 从五月下旬的《杨-米尔斯方程解的存在性与解的证明》发布到现在,时间仅仅过去了还不到两个月,质量间隙猜想的部分,就公开出来了。 面对着这篇论文,哪怕是最为顶尖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亦控制不住内心的震惊。 当然,他们震惊的,不仅仅是对方能够以如此之快的速度解决剩下的质量间隙难题,还有论文中包含的庞大知识量.以及在解决质量间隙这个问题时所使用的理论和想法。 通过对流行进行高维的扭转,构建了一个规范量子场从而构造出几何对称自发破缺或真空破缺的无限平面度量空间,并找到了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中那个质量为m的粒子是存在的。 一条并不算是很巧妙的思路,毕竟在物理学界,物理学家们早就通过时空流形上的标量场推算出了那个粒子的质量m,并且计算机模拟结果也基本吻合。 学术界唯一没能完成的就是通过数学语言对其进行解释。 当然,这并不代表这篇论文就很普通。 事实上它依旧是学术界的宝藏,尤其是在整个思路中使用的数学技巧,简直精妙至极。 通过对流形的变化,引入维度的概念,从而在不同维度不同时空中不同点上的量子场做不同的变换。 再辅以耦合常数的量纲非负的要求和洛伦兹不变的要求,那么,无论这个对称性是否自发破缺,这个体系中的质量为m的粒子必然是存在的。 对于物理学界而言,这就是从基本粒子的客观存在性逻辑推理出的新数学新观念,它现实存在性并可行。 而根据这一物理上和数学上的新观念,物理学界在未来将能能够发现更多新的基本粒子,进一步证实这种动量规范场的真实存在性。 甚至,有机会藉此找到通向大统一理论的路径与方法! 金陵,南大的校园中,在将相关的论文上传后arxiv上后,徐川就一直坐在办公桌后思索着如何统一强相互作用与电弱理论。 时间一点的过去,眨眼间就到了正午,正当他准备放下手中的研究去吃午饭的时候,办公室的大门忽然被人急促的敲响了。 抬头看去,陈正平和南大物院的院长俞勇望一起走了进来。 “导师,俞院长,你们怎么来了。”看到两人,徐川笑着站起身打了个招呼。 “arxiv预印本网站上的那篇论文,是你发的?”俞勇望快速的问道。 闻言,徐川笑了笑,开口道:“你是说质量间隙的那篇?” “对!” 徐川还未回答,一旁,陈正平就插口道:“除了他还能有谁,除了他谁还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质量间隙的证明,老俞你这问的一点意思都没有的。” 一旁,俞勇望笑着道:“我这不是太震惊了嘛,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前后解决掉杨-米尔斯方程的解证明和质量间隙难题,这你让我不问一下,确认一下,我真的不敢相信。” 徐川笑了笑,道:“水到渠成的事情而已,杨-米尔斯方程的解和质量间隙的存在都可以通过流形的构造与可微结构的不变性耦合子进行处理。” “而且从问题上来说,解决质量间隙难题并不需要精确的计算出m粒子的质量,只需要证明它存在就足够了。” 听到这话,陈正平看了一眼自徐川,嘴角忍不住抽了一下。 这话说的,给人的感觉简单至极,像是随随便便来个人都能做到一样。 但实际上简单吗? 不可能的。 如果质量间隙问题真要那么容易解决,为啥近百年来都没有人能做到? 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可不是什么冷门领域,它不仅不冷门,而且还是理论物理学界前沿最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 基于杨-米尔斯方程而建立标准模型为物理学界带来了无数的宝藏,因为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学者亦超过了两位数。 但几十年的时间,无数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前仆后继都没能解决这个问题。 很显然,它的难度远不止徐川说的那么容易。 不过这个点,他也没心思去想这些,关于质量间隙的论文,他已经看过了,脑海中却依旧有着繁多的问题。 深吸了口气,陈正平开口问道:“关于质量间隙的量子性质,你是怎么解释的?” 这个问题是杨-米尔斯场论的关键,是它能否成功解释强相互作用的核心,也是他在论文中没弄懂的地方。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笑了笑,站起身从墙角中拖出来了一面黑板,一边写,一边解释道: “在量子力学中,我们通常将一个粒子的位置和速度视为作用在一个hilbert空间的非交换算子,而场则用来描述很多自然现象。” “例如麦克斯韦方程中的电场和磁场,爱因斯坦方程中的引力场等等。但在规范理论中的规范势中,数学上描述为主从上的联络,与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有密切.” 在徐川和陈正平讲解着质量间隙论文中的一些难题时,他上传到arxiv预印本网站上的论文,也正在学术界发酵着。 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随着米国的插手,cern的理事会暂停与华国的合作,lh-lhc高亮度强子对撞机的升级重启,这里倒也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在中心大厦前的道路上,两名高能物理领域的研究员手中捏着一些会议资料,一边闲聊着一边走向了不远处的咖啡馆,似乎是准备去喝个下午茶。 聊着,两人的话题转移到了已经开工进行升级的lhc强子对撞机上。 “你说lhc这次升级后,能找到暗物质吗?” “谁知道呢,说不定是华国那边先找到也有可能?” “不会吧,不是说那边的对撞机现在还没开始修建吗?lhc的升级已经开始了,难道cern还会比华国慢?” 闻言,身边的同伴笑了笑,开口道:“我的朋友,探索那些超出标准模型的东西可不是光有对撞机就能够的,那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对其有着最详细的了解。” “而现在,对暗物质和暗能量最了解的那个人可并不在这里。” 听到这话,他叹了口气,道:“我真不是很懂为什么cern会取消和华国的合作,高能物理领域的研究不应该是世界一心一起来做吗?现在反而分成两边了。” 同伴耸了耸肩,也没说话,正在这时,他口袋中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摸出来看了一眼信息,他突然停住了脚步。 “怎么了?”身边的好友问了一句,好奇的看向他。 “强相互作用的质量间隙问题被解决了!” “这不可能。” “那位徐川教授,已经将论文上传到arxiv上了。” 闻言,身边的好友愣了一下,忍不住深吸了口气,惊讶不已的开口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发表杨-米尔斯方程解的存在性与解的证明论文好像是五月份吧?” “而现在才七月初,两月的时间,就解决了质量间隙难题?这是不是太夸张了一点?” 同伴开口道:“准确的来说是还不到一个半月。” “不可思议!真的太快了,我连杨-米尔斯方程解的存在性与解的证明论文都没完全弄懂来说,他就将剩下的东西全做出来了。” “还要去喝一杯咖啡吗?” “不了,我想先下载打印论文看看,反正咖啡随时都可以喝。” “一起?” “走!” 两名cern的研究员只不过是一个缩影,类似的事情发生在世界各地。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德利涅的办公室中,爱德华·威腾端着杯咖啡和皮埃尔·德利涅聊着天。 “那篇强相互作用的质量间隙论文,你感觉如何?”浅浅的尝了下杯中的咖啡,威腾看向德利涅问道。 坐在沙发上,德利涅看了这位老友一眼,淡淡的开口道:“你心里不是早已有了定数吗?” 闻言,威腾无奈的笑了笑,叹了口气道:“看来真的没什么希望了。” 对于他来说,解决质量间隙问题也是他最近的重点研究对象,尤其是在他那个学生解决掉杨-米尔斯方程解的存在性难题后,质量间隙问题的难度降低了不少。 如果他能够解决掉这个问题,说不定能在今年的诺奖典礼上,和徐川一起拿到物理学奖,这是他心中一直都梦寐以求的事情。 听到威腾的叹息,德利涅有些怜悯的看了一眼这位老伙计。 作为当代弦理论之父,第一个获得菲尔兹奖的物理学家,原本他应该是最有希望能同时获得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学者。 但很遗憾的是,这一希望已经没了。 他们两个一起收了个惊才艳艳的天才学生,在年仅二十二岁的时候,就拿走了无数学者奋斗一生都触摸不到的荣誉。 轻轻的摇了摇头,德利涅开口道:“质量间隙难题大概已经没什么希望了,既然他已经公开了论文,恐怕并不会有什么问题。不过强电统一难题还没有解决,或许你可以尝试一下?” 早在之前威腾开始研究质量间隙难题的时候,他其实就不是很看好。 毕竟以他们那个学生的性格,一个问题都解决了一半,没道理剩下的部分会放着不做。 既然他已经开始了,恐怕他这位好友,哪怕是作为导师,也很难和自己的学生去做竞争。 不过质量间隙难题没什么希望,强电统一他倒是觉得威腾可以去尝试一下。 如果解决了这个难题,说不定还能拿到梦寐以求的诺奖。 威腾笑着摇了摇头,回道:“难啊,强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即便是现在他的解决了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也不过是有了一些希望而已。” 顿了顿,他看向德利涅,笑着道:“而且,如果质量间隙难题他是对的,我想在强电统一上恐怕没有人比他走的更远,也没有人会比他的理解更深,哪怕是我们两个,加起来都不一定能打过他.” 说着,威腾忽然愣了一下,停顿了片刻后,他看向德利涅:“要一起试试吗?” 闻言,德利涅愣了一下:“试试什么?” 威腾深吸了口气,认真的说道:“联手,一起尝试一下解决强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问题,和我们的那个学生做一次竞争如何?” 尽管很清楚他们的那个学生在学术天赋上远超自己,但作为一个天才尤其是对于威腾来说,年轻的时候,他也是个妖孽啊,和德利涅联手在强电统一领域和自己的学生做竞争,这大概是他最后的尝试了。 听到威腾的邀请,德利涅也沉默了一下。 不止是威腾,他在年轻时又何尝不是一个妖孽。 这个世界上能同时获得菲尔兹奖和沃尔夫奖的数学家截止到现在,也只有十多个,而在这个基础上,能再获得克拉福德数学奖的,只有不到一巴掌之数,可以说十亿人出一个都不到。 他也是拿到过数学界大满贯的选手。 沉默了半响,德利涅抬起头看向威腾,问道:“如果他没有研究强电统一这个问题呢?就我知道的而言,他手中的研究和事情可不少。” 听到这个问题,威腾不假思索的回道:“你觉得他会放弃对强电统一的研究吗?” 闻言,德利涅再度沉默了一下。 徐川会放弃强电统一理论这个二十一世纪理论物理学界的最大王冠吗? 不可能的! 如果有能力去解决这个问题,谁都不会放弃。 思索了片刻,两人的目光再度对上,德利涅点了点头,道:“那就试一次好了。” 正如威腾所想的一样,这大概是最后的尝试了。 不管成功与否,他们的时代,终将会从他们手中传递出去。 毕竟,时间是最不等人的 第五百五十四章:人类有史以来的巅峰智慧 金陵,南大。 办公室中,徐川还不知道不知道远在万里之外的两位导师已经准备联合和他一起做一次竞争了。 不过即便是知道了,他大抵也不会在意,可能反而会更加的兴奋? 毕竟一个人做研究有时候未免也有些太孤独了。 如果在这个星球的另一面,还有着另外的人群能和他一起朝着某个目标前进,用仙侠中的话语来形容,这大概就是吾道不孤吧。 和陈正平、俞勇望讲解了一些有关于的质量间隙难题核心思路后,三人在办公室中闲聊着。 “说起来,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都被你解决了,那么关于强电统一问题,你研究的怎么样了?有思路了吗?” 沙发上,陈正平端着茶杯看向了徐川。 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在物理学界一直都被认为是强弱电三力统一的门槛。如果谁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有希望完成强电统一。 而如今,存在性和质量间隙这两个难题都已经被他解决了,那强电统一,恐怕估计也不会太远了。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轻轻的摇了摇头,道:“想法虽然有一些,但要解决这个问题,还不知道要多久的时间,它远比我想象的更加困难。” 闻言,陈正平有些惊讶的看了过来,好奇的问道:“你觉得很难?” 徐川点头,道:“嗯,比预想中的更难。”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描述强力的量子色动力学和描述电磁力和弱力的弱电统一理论一起构成了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强力虽然在理论上来说与其他两种力进行了统一,但实际上并未真正的像弱电一样完成统一,它只不过是拼凑进去的。” “因为我们找不到对强子的对称性自发破缺能级,也不知道夸克和胶子是如何构成强子的,更找不到一个耦合常数,可以在数学体系下使得这些场对应的粒子可以相互作用,完成统一。” “这个难题面临的问题很多很多,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能解决这些问题中的一些基础部分,但要继续往上走,还需要更多的基石。” “如果要我评价,统一强电的难度,在我遇到过的所有问题中,不说能稳居第一,但其难度至少能排到前三,甚至不亚于当初的可控核聚变难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更多的基石,还需要一点运气。” 如果有想法,徐川倒是不介意分享出来,他很自信,自信即便是脑海中想法公开了,其他人也不可能在他之前解决掉强电统一难题。 然而他现在同样也很迷茫。 就像是当初解决可控核聚变中的第一壁材料时一样。 那时候他知道对抗中子辐照可以使用他以前研究的原子循环-晶界重构理论来进行研究,但却不知道需要多久的时间才能解决。 后面的氧化锆碳复合材料,也就是第一壁材料算是理论+碰运气碰出来的。 而如今面对强电统一,他也一样,他很清楚这条路上有什么问题,也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但要说能否解决,他不敢保证。 至少,他需要先计算出强电统一对称性自发破缺能级,以及找到一个耦合常数,可以在数学体系下使得这些场对应的粒子可以相互作用,完成统一。 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强电统一遥遥无期。 听到徐川这么说,陈正平皱起了眉头。 一开始看到质量间隙论文的时候,他以为在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解决后,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看到强电统一论文了。 而在整个物理学界,抱有他他这样想法的物理学家,恐怕不在少数。 但现在看来,强电统一问题的难度,恐怕比他和绝大部分的物理学家想的都要高。 至少他知道自己这个学生的性格,如果是有把握的事情,他肯定会回答。 现在他都表示这个问题的难度超出了预计,恐怕强电统一的难度的确超出想象。 至少已经超出他的想象,他想象不出来,要解决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样的。 这种物理学界最为前沿的问题,有能力研究的,全世界的物理学家加起来恐怕也就两位数。 而他自己,百分百不在这些人里面。 因为,他连弄懂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的论文,都需要很长的时间。 不过看着眼前这个学生,陈正平皱起的眉头很快又放松了下来,他笑着开口道:“至少有方向和希望不是么?” 闻言,徐川也笑了下,道:“这倒是,终点就在那里,朝着它前进就好了。” 陈正平笑了笑,有些赞许又有些感慨:“强电统一理论是二十一世纪物理学的圣杯,你已经摘下了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这个王冠,想必距离圣杯已经不远。如果能完成它,你的名字将会与之一起载入史册。” “若是能完成强电统一,甚至找到通向最终大统一的路,那铭刻在长河中的名字,无疑会更加闪耀。” 当初跟随着刘高峻一起去湘南巴陵,收下这个学生的时候,他怎么都不会想到会有一天这个学生能给学术界带来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无论是数学,还是他所熟悉的物理,都在快速的向前推动着。 能在二十多岁的年纪完成这样的伟业,即便是纵观整个历史,能和他所创造的成就相提并论的,也寥寥可数。 这是科学长河所闪耀的光芒,也是人类心智再一次突破的巅峰。 送走了陈正平和俞勇望,徐川重新坐回了办公桌后。 从抽屉里取出了稿纸,思忖了片刻之后,他继续研究着有关于强电统一理论的论文。 这条路很难,但他却不可能放弃。 只有完成了强电统一理论,他也好,物理学界也好,才有资格去触碰那最为神秘的引力,以及完成最终的大统一。 或许理论物理学界的成果,要转变成应用科学需要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是更遥远的时间才能做到。 就如同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在十九世纪建立起来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在二十世纪,甚至是二十一世纪,人们才以此为基础发展出现代的电力科技与电子科技。 强弱电三力统一所带来的东西也一样,或许在这个世纪,他根本就看不到这套理论转变成应用科技的希望,但他仍然必须去做。 因为,这就是人类的未来。 对于理论物理学界而言,2022年绝对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最为热闹的一年。 先有强关联电子体系被人统一,后有大型强电子对撞机领域的竞争吸引了无数物理学家们的眼球。 而紧随其后的,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杨-米尔斯方程的解与存在性证明、质量间隙的存在性证明论文先后横空出世,带动整个理论物理学界的发展。 原本近乎停滞发展的理论物理学界,在这一年中先后被同一个人用力推了两把,向前‘猛’的窜出去了一大截,以至于最近物理学界的关注点,几乎都在那个人的身上。 甚至就连隔壁的数学界,都向这边投来了好奇的目光。 例如数学界最大最专业的数学论坛mathoverflow上,讨论的最热门的话题,就是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 【霍奇猜想、ns方程、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啧啧,七大千禧年难题他一个人干掉了整整三个了,你们猜猜后面还有的三个,他会不会感兴趣?】 【太恐怖了,如果以前你和我说,有人可能解决三个千禧年难题,我绝对不会相信的。】 【说起来,七大千禧年难题都解决四个了,克雷数学研究所的奖金却一毛都没有发下去,难道真像传闻中的那样,解决了千禧年难题的人都对钱失去了兴趣吗?】 【相比较一百万米金,我更好奇强电什么时候能统一,这可是二十一世纪理论物理学界最伟大的圣杯!】 【强电不是早就统一了吗?那个杨什么理论不就是统一这个的吗?怎么又统一了一次?】 【杨-米尔斯理论只是一个框架理论,并没有没有统一强电,只是理论兼容而已,真正的统一是数学的统一而不是理解或概念上的统一。】 【说起来,国际数学家大会也快了吧,今年的菲尔兹奖,会不会破例再给他发一枚?】 【要说数学成就,那肯定是足够了的,但菲尔兹奖和诺奖不一样,应该不会再发了。】 【也不一定,说不定国际数学联盟会弄个菲尔兹特别奖出来呢?】 在mathoverflow论坛上讨论不断的时候,华国,京城。 水木大学校园的教职工别墅区。 手中握着一份论文,邱成桐用手指按了又按眼前别墅的门铃。 叮咚叮咚的声音不断的在别墅内部急促的响起,过了一小会,一位中年女子赶出来打开了的别墅的院门。 熟悉的一幕,再度在胜因院中上演。 不过这一次不同的是,不需要他的通知,客厅中的茶几上,就已经摆上了对应的论文。 “来了。” 看着走进来的老友,坐在沙发上的杨振寜抬起头笑着打了个招呼。 “看来你已经知道了。” 看着安然坐在沙发上的老友,邱成桐笑了笑,目光落在茶几上的论文上。 杨老先生点了点,笑着道:“当然,这么重大的成果,我又怎能不关注。” 邱老先生笑着坐了下来,调侃道:“还记得上次在国际高能物理学会上的话吗?” “我记得我当时说,你努努力加把劲再多活两年,说不定在这两年的时间里面,那个人就满足你的愿望了呢?现在愿望已经被满足,感觉如何?” 杨振寜笑了笑,带着些感慨,也带着些夸赞道:“一个半月的时间,这种事情恐怕也就他能做到了,他的速度,比我的想象的要快很多很多。” 邱成桐好奇看了他一眼,问道:“那你原本预计他解决质量间隙要多久?” 听到这个问题,杨振寜抬头盯着对面的电视想了想,开口说:“一年?两年?老实说我也不知道。” “我当时想的,只不过是希望多活上那么几年,看看自己的梦想而已。” 邱笑了笑,开口道:“说起来,以你的目光来说,在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解决后,他完成强电统一还需要多久的时间?” 听到这个问题,杨老先生思忖了一会,摇摇头道:“不知道。” “虽然物理学界一直都在传言解决了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就有希望完成强电统一,但这种学术界前沿的难题,谁又能有把握说自己一定就能解决呢?” “而且强电统一也不是什么简单的问题,要解决的麻烦不少。” 闻言,邱成桐笑了下,开口道:“那要打个赌吗?虽然强电统一理论我不是很了解,但我赌他在一年的时间内就能搞定这个。” 听到这话,杨振寜抬头看了他一眼,问道:“你怎么也开始好这口了。” 学术界内喜欢打赌的学者很多,尤其是物理学界,出了名的多。 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弗兰克·维尔泽克了,有时候打赌,根本就不管对象是谁,还曾输给过‘民科’过。 不过数学界倒是没那么多的赌鬼,可能数学家都比较偏执吧,认定的事情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都会去干。 邱成桐笑着道:“倒不是我喜欢打赌,而是想看看他的极限在哪。” “如果说质量间隙难题还有一些参考理论和方向,那强电统一可就没那么多的东西给他去看了。这可以说是一个几乎全新的领域,如果他依旧能以这么快的速度解决掉这个问题,那么说他的智慧是人类有史以来的巅峰都不为过。” 说着,他微微一笑,看向了窗外的世界:“我比较期待这个!” 第五百五十五章:《Nature》的采访 金陵,南大。 数院的办公室中,徐川点开了邮箱,找到了这一任国际数学联盟官方的邮箱,将蔡鹏的论文和自己的推荐信一起发了过去。 对于蔡鹏,他的关照程度的确不算多。 毕竟一开始收下这名学生的时候,栖霞可控核聚变项目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以至于前面近两年的时间,他几乎没什么时间和精力去指导他的学习。 直到破晓聚变装置顺利完成点火后,他才将一些精力挪移了过来。 不过这名学生比想象中的还要努力一些,在微分方程领域,他有着优秀的天赋,加上足够的汗水,最终在这条道路上成功的踏出了自己的步伐。 以至于他还是乐意去找一下国际数学联盟,帮忙去申请一个机会的。 毕竟时间方面已经比较紧急了,如果错过了这一届,又要再等四年。 而如果能上国际数学家大会做一场报告的话,对于蔡鹏来说,无论是学术上,还是前途上,都有极大的益处。 国际数学联盟的回复很快,对于徐川的请求,这一任的国际数学联盟主xi肯尼格亲自进行了电话回复,表示imu会尽快对这篇论文进行初步的审核,如果论文没有大的缺陷,将会为此增加安排一场四十五分钟的报告会。 这是国际数学联盟的规定,对于imu来说,每一场报告会,无论是四十五分钟还是一小时的,报告会的人选和内容,都是需要进行精心挑选的。 毕竟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可谓是数学界最为盛大的交流会了。 收到电话回复后,徐川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紧张又期待的等候着的蔡鹏,笑着点了点头,道:“imu那边已经收到了,问题不大。” 闻言,蔡鹏眼神中迅速带上了惊喜:“实在是麻烦教授了。” 徐川笑着摆了摆手,道:“小事,你好好的去准备吧。” 《微分方程维数多项式的最小微分计算的阶段性证明》论文,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资格足够了,蔡鹏缺少的,只是一些流程和时间而已。 而对于他来说,作为导师替自己的学生争取一些福利,也算是本职工作。 蔡鹏小鸡啄米似的点了点头,道:“我一定会认真的准备好的。” 办公室中,其他几名留意着这边动静的学生眼神中满是羡慕,在国际数学联盟大会上做报告啊,这也太爽了吧! 留意到几名学生眼巴巴的目光,徐川笑着开口道:“好好的加油吧,未来是你们的。” 鼓励了一下几名学生,他打开了电脑上预先下载好的论文。 强电统一的方向他是有的,现在要解决的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时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去尝试一下为统一后的强电理论和引力做一个新的模型或理论。 虽然现在依旧可以踩着其他学者的肩膀,比如弦理论、爱因斯坦场、杨-米尔斯场等东西继续前进研究,但他还是更希望能为其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 毕竟在这一块,他已经走在了理论物理学界的最前沿。 对于一名学者来说,最重要的东西严谨外,还有创新。 没有创新的世界,是不会前进的。 午饭在南大的小食堂解决后,徐川回到办公室中,看到他回来,助理汤然快步走了过来。 “教授,《nature》杂志的媒体记者想和您做一个采访,有关于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的证明论文,以及一些物理方面的东西,之前有过预约的。” 闻言,徐川抬头看了她一眼,想了一下,恍然记起来了自己之前在杨-米尔斯方程解的存在性报告会后,答应了《nature》杂志的采访邀约来着。 只不过对方一直没来,他都快给这事忘记了。 点了点头,他回道:“行,你让他们过来。” 对于他来说,接受媒体记者的采访早就是一件习以平常的事情了。 自从他出名以后,想要采访他的媒体很多很多,尤其是在做出某一个成果后,那一段时间内更是可以说每天都会有不同的媒体想要采访他。 虽然大部分的时候他没那么多的时间去接受这些媒体的采访,但有些时候他还是会选择性地接受了一部分合适的媒体的采访预约。 一方面满足公众对自己研究内容的好奇,另一方面则是扩大一些自己和华国的名气了。 毕竟没有这些媒体记者的采访和宣传,普通人正常来说是很难了解到一名学者做出来的成果到底有多么重要和伟大的,也很难知道一个国家的学术能力,到底是怎样的。 虽然对于很多东西,比如钱财权力什么他都不是很在乎,但如果能在学术界乃至全世界尽可能的提升自己,提升国家的名声,他还是乐意去做的。 而《nature》杂志,尽管相对比《数学年刊》《物理综叙》这些更偏商业化一点,但不可否认的是,nature在普通人的范畴中,名气比起《数学年刊》《物理综叙》这些专业性期刊更大一些。 它名下的媒体和期刊,在面向广大群众的时候,虽然会削弱很多的专业性知识,但却能最大程度的让普通人了解这项科学成果到底是什么,对于全人类到底有什么用。 汤然点了点头,转身将《nature》杂志的媒体记者带了过来。 “您好,徐教授,很荣幸能采访到您。”《nature》的记者笑着伸出了手,轻轻的和徐川握了握,打了招呼。 “你好,请坐吧。”徐川笑着打了个招呼。 调整好录音笔后,《nature》的记者佩恩·维娜微笑着开口道:“很感谢徐教授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一些时间,为了不耽搁您的研究,请问现在可以开始采访了吗?”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可以的。” 点了点头,佩恩·维娜开口道:“在来之前,我们听说您已经将质量间隙难题的证明论文公布到了arxiv预印本网站上,如果它同样通过学术界的验证的话,这将是您解决的第三个千禧年难题了。” “在外界看来这相当的不可思议,您能给我们讲讲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吗?或者说,您在学习和学术研究方面有什么技巧可以分享一下吗?”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思索了一下,开口道:“其实也并没有太多的技巧,对我而言,兴趣大概就是唯一的原因了。” “兴趣?”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没错,兴趣大抵就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如果在此之上,你还能拥有坚韧不拔,努力等能力的话,相信无论你在哪一个领域,都能走到巅峰。” 翻了一下手中的记录本,佩恩·维娜接着问道:“在质量间隙的论文上传后,外界都在传言您已经掌控了强弱电三力统一,我想问问这是否是真的?” 徐川摇了摇头,道:“这太夸张了,强弱电三力统一是二十一世纪理论物理学界的圣杯,要完成它的统一,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闻言,佩恩·维娜有些惊讶的看了他一眼,好奇的问道:“物理学界有说,如果谁能解决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的话,谁就有可能解决强电统一。而您在当今的物理学界是最接近这个领域的学者,我想问问,在您看来我们距离强电统一,以及最后的大统一圣杯,还有多远的距离?”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思索了片刻,才开口道:“老实说这个问题我也没法给出答案。” 顿了顿,他接着道:“在我看来,我们距离强电统一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又如何能去将更神秘的引力也统一进来了呢。” “在一百年前时,我们曾骄傲的以为可以凭借理性掌控所有真理。那时候,开尔文勋爵先生曾认为我们的物理学大厦已经建成,所剩的只是一些修饰工作。” “可是现在呢?伴随着物理学的发展,我们越发的感觉到自身的渺小了,知道得越多,越觉得伟大而又渺小” “一百多年来,我们一直都在朝着大统一这个目标前进,而在路途上,我们发现了很多很多的东西,弦理论、量子理论、相对论惰性中微子、暗物质这些东西都还存在着大量的谜团,也在等着着我们去解决。” 佩恩·维娜想了下,问道:“您的意思是,我们可能需要解决弦理论、量子理论这些难题后,才有机会做到统一引力?” 徐川笑了笑,靠在沙发上道:“引力太过于神秘了,它很简单,简单一切有质量的物体都有引力。它也很复杂,复杂到我们到现在都没有一种完美的理论能够对它进行准确的描述。” 顿了顿,他开了个玩笑:“或许有一天我们揭开了暗物质的面纱,能通过它与常规物质的对比,来探索研究一下这个最神秘的作用力。” “至于大统一,以我看来,我只能说这大概不是这个世纪能解决的问题。” 采访的时间花费了接近一个小时左右,相对比其他的媒体来说,作为科学期刊《nature》的记者,佩恩·维娜所提的问题要专业很多。 对于这类型的采访,徐川还是乐于多聊一会的,有机会像普通大众更简述的表述自己对于学术研究、科学发展的一些看法,他还是愿意的。 正如他所说的一样,兴趣永远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科学家也是从普通人中发展而来的,如果要将科学发展宏伟,保持前进的话,勾起普通人对于科学的兴趣,无疑是最好的方式。 或许现在看期刊,看新闻的这一批人已经没有了能力再走上学术研究的这条路,但在他们的影响下,下一代的启蒙自然会对科学更加感兴趣。 在送走了《nature》的媒体记者后,徐川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了强电统一理论的研究上。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国际数学大会举办的日子亦逐渐靠近。 七月十号,在徐川收拾着行李,准备动身前往圣德彼堡参加这一届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时候,一个好消息传递了过来。 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选址勘探工作,完成了。 听到这个消息,原本准备和学生一起出发的他选择了临时改道前往京城,先去敲定对撞机的选址工作再说。 至于几名学生,就交给了谷炳。 反正都是成年人了,也不可能弄丢。 京城,复兴路。 科学技术蔀的总部大厦楼下,徐川从红旗轿车上下来,和郑海打了个招呼后,他朝着大厦里面走去。 “徐院士,您来了。” 刚迈入大厅,一道热烈的声音就在耳边响起。徐川扭头看眼,一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正兴高采烈的朝着他走来。 定睛一看,招呼他的,是他家乡湘南那边星城的吴天华。 “吴先生。”徐川笑着打了个招呼,伸出手握了握。 吴天华笑着道:“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选址勘探工作完成,咱们的家乡星城那边完全符合条件,我这不是作为选址代表人员过来争取机会的嘛,要不是那边临时有其他的工作在忙,过来的就是领导周了。” 大型强粒子对撞机这种超大型的基础综合科研设备,其意义远不止设备本身那么简单。 对于华国而言,这更是他们努力转移世界物理基础科学中心的手段,希冀借助这个项目,将这一整片区域发展成一个‘国际科学城’,甚至是‘未来的世界科学中心’。 虽然目前这个想法随着米国插手cern的事情已经‘半落空’了,但大型强粒子对撞机项目,依旧能给落址地带来极其庞大的经济、科学、文化、学术.等等多方面发展。 其他的不说,光是对撞机项目初步规划的资金,就达到了千亿级别。 这样的一个项目,别说是星城这样的地级市了,就是京城魔都这种世界大型城市,都会尽全力的去争取。 毕竟它能带来的影响,已经无法用金钱来形容了。 第五百五十六章:神秘的会议 会议室中,陆陆续续的参会人员赶到。 这次参与会议的人员并不算很多,除去四个勘探选址地的政fu代表外,就是和大型强粒子对撞机项目相关的人员了。 比如科学技术蔀的新任蔀长袁周礼,比如前些年华国成为cern的成员国后,那位一直在负责华国和cern之间沟通的邰学文主任等等。 除此之外,让徐川有些惊讶的是,他竟然在这次的会议上看到了一个熟人。 “林师兄,好久不见。” 会议室中,徐川笑着走到一个穿着西装的青中年男子身边,打了个招呼。 眼前的熟人,正是林风,陈正平和威腾的学生,曾在普林斯顿打过很多次的交道。 后面这位林风师兄走了人才回流计划提前回国后,参与了华国和cern的合作,在cern那边参与了不少的科研项目,成就不低,可以说是华国物理学界的青中年一代的中流砥柱。 不过他还真没想到这位林师兄会出现在这场会议上。 毕竟今天的会议级别可不低,虽然只是对撞机的选址工作,但能参加会议的,可以说都能在会议上说的上话,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参与一个千亿级项目的选址工作。 “好久不见,小师弟!” 看到徐川,林风愣了一下,随即笑容满面的走了上来,用力的和他碰了碰拳。 “是啊,有三四年的时间了吧。”看着林风,徐川也有些感慨。 上一次和这位林师兄见面,好像还是在可控核聚变项目施工之前,而现在,可控核聚变都已经完成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好几年。 林风打量了一下徐川,笑着开口道:“三四年的时间未见,你已经站在了学术界的最顶峰,,千禧年难题都被你一个人解决了三个了,这成就,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徐川笑了笑,道:“说起来,你这是准备回国工作了?” 能参加今天的会议,相关参会者的身份和性质肯定早就调查过了,林风能进来,应该是已经和组织bu那边会见过的,看样子应该是属于未来被重点培养的一批人才了。 林风点了点头,笑道:“国内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不是要修建了嘛,可能是我这边有一些经验,所以跟着邰主任过来了,这次的会议,我只是个凑数的,过来见识一下世面。” 徐川笑着调侃道:“你这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啊。” 这话虽然带着些调侃,不过他还真没说错。 这位林师兄的资历其实相当优秀的,陈正平院士的学生,普林斯顿威腾教授的弟子,出国留学的那些年,他跟着威腾也去了不少地方,见过不少的世面。 从欧洲的cern到北米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再到卡文迪什实验室,但凡和理论物理有关的实验室,甚至是南极冰立方实验室,他都去过。 不仅仅是世面,包括学术成果,四夸克粒子、引力波、超大质量致密天体等等世界知名的成果,他都有参与,尽管并不是主导科研人员团队,但却已经非常厉害了。 这份经历,哪怕是放在普林斯顿,虽然和最顶尖的那一批强者还没法相比,但却是相当优秀的那一批了。 至于放在国内,在中青年一代,可以说是相当牛逼的。 这次那位邰学文主任带着他来参加会议,足以见得对他的重视,未免没有将其当做接班人培养的目的。 而且国内的学术界,其实很稀缺这种有着丰富国际学术界交流的学者。 没办法,在基础科学领域的发展上,他们的确要落后很多,可以说直到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国内的学术界才堪堪开始正式与世界接轨。 这种情况下,要培育出一批顶级的优秀人才,难度还是很大的。 像林风这类认识很多国际顶尖学者,参与过很多学术交流的科研人员,有些时候说不定就能意想不到的给国家或者就职的科研机构带来一些国际合作之类的东西。 像水木、北大、复旦等学校一直都在孜孜不倦的和徐川联系,想要挖他过去,这方面的原因也在其中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 当然,对于徐川这种级别的学者来说,这些大学看中的不仅仅是在国际学术界上的地位和人脉,还有他在国内的学术地位。 国内学术界的第一人、两院院士、可控核聚变之父、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得主等等一系列的名声早就让他超凡入圣,不仅不需要学校的资源,还能为学校带来庞大的资源和经费了。 君不见南大在徐川的影响下,近些年来在学术界的名声,那可谓是蹭蹭的往上飙升,每年的录取分数,尤其是数学系的,那是一年比一年高,都快超过北大了。 尤其是在去年下半年的时候,徐川招收了几名学生以及上课的时间变多后,南大教务处的老师甚至计划着将今年下半年的数院招收分数再提升一个档次,以及计划着增加面向全世界的数学招生数量。 按照国际的标准,一所高校如果来自全世界的生源能够达10%的占比,就已经是属于全球招生,生源质量已经实现多元化。 而目前来说,国内达到这一比例的顶级高校,还没有。 至于什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语言大学之类的,就不在考虑范围内了。 在徐川的影响下,南大就雄心勃勃的想要成为第一个,生源质量实现多元化的顶级高校,而第一步就是将数学系打造成类似的学院了。 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定址会并不复杂。 四个已经勘探完毕的选址,安排了各自的参会代表对各自优势进行一个报告,并提交对应的政ce优惠与支持,然后由大型强粒子对撞机项目相关的人员以及科学技术蔀的代表开一个内部小会进行商讨。 对于徐川来说,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修建,只要在国内,在哪里其实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不过考虑到日常的行程、国内外学者的聚集、文化的引领等方面的影响,靠近西北内陆地区基本上不大可能。 事实上选址的勘探地址,在事先就已经排除掉了大部分的西北内陆地带。 倒不是歧视,而是的确没有足够的条件。 唯一入选的西北内陆地区,也就考虑了一下川都那边,但最终因为处于地震带上而被排除掉了。 至于其他勘探完毕的选址,整体上来说符合条件的一共有四个。 分别是湘南星城、燕赵的秦皇岛、西陕的黄陵县、之江的湖州。 今天的会议,就是从这四个选址中敲定一个了。 至于具体选择哪个,就看这四个选择对应的地区能提供怎么样的资源、政策以及其他的帮助了。 毕竟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占地面积很大,尽管绝大部分的管道都处于至少五十米以下的地底,但地面上还有有不少的建筑和科研园区的。 而这些东西都涉及到了土地的使用、人员拆迁安置、道路的修建等方方面面的东西。 对于提供选址的地区来说,总不可能说完全免费将这些东西给你使用吧。 就像是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一样,尽管在红头文件的配合下,金陵市政fu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了拆迁、补偿等方面的工作,但资金却是从聚变项目工程中出的。 而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修建比可控核聚变需要考虑的东西更多一些。 除了地质要求外,它对于文化、旅游、交通等方面都有着要求。 毕竟它面向的是全世界,无论是高层,还是他自己,都更希望能将对撞机修建成一个名片,向全世界展示华国的文化,吸纳更多的国际人才过来。 至于选址的偏向,老实说,在徐川心里,他肯定更偏向老家湘南一点的。 毕竟是老家,在符合要求的情况,他并不介意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去帮扶一下。 人嘛,就是这样的一种生物。 每一个层次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家乡。 小时候的家乡是那栋小小的房子,长大后的家乡是那一个村庄,若是再大点,则是一个省,一个国。 如果有一天,人类文明有着跨入浩瀚星海的能力,那么地球就是所有人的家乡了。 会议的流程简洁利落,徐川都没怎么说话,科学技术蔀和对撞机项目的内部人就统一敲定了选址。 毫无意外的,选址落在了星城湘南。 这一结果并没有多少人意外,就连其他三个选址的参会代表都没有说什么,笑着恭喜了湘南这边的团队。 简短的会议结束,徐川站起身,刚想去找林风继续聊聊,科学技术蔀那边新任的蔀长袁周礼就找到了他。 “徐院士,上任以来工作繁忙没能和您见上一面一直都是我的遗憾,今天总算是有机会了。”袁周礼笑容满面的和徐川打着招呼,热情的伸出了双手。 徐川笑着握了握手,道:“袁蔀长好。” 简单的寒暄了几句,袁周礼轻咳了一下,正色道:“是这样的,徐院士,今天下午的时候在总部这边有场内部的交流会议,关于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运用方面的,首張那边让我询问一下您的时间,想邀请您一起参加。” 闻言,徐川有些好奇的问道:“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的运用?” 袁周礼点了点头,笑道:“是,前段时间星海研究院那边关于仿星器的研究不是有了新的突破嘛,温远航同志对相关的工作做过了汇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华星可控核聚反应堆术已经成功的实现了初步的点火。” “相信在徐院士您的带领下,小型化聚变堆的实现也只是时间的问题,而鉴于这项技术的实用性,科学蔀这边也在做着相关的准备。” “正巧对撞机选址的报告会在今天,所以大长老那边让我来问问您,看看你是否有时间一起参与,您是专业人员,意见相当宝贵啊。” 徐川思索了一下,问道:“时间地点呢?” 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的运用,下午他闲着也是闲着,去看看也好。 闻言,袁周礼快速道:“时间是下午两点,会议地点在长安街北部那边,我会安排工作人员准时过去接您的。” 徐川点了点头,道:“行,那我在北海酒店等着。” “辛苦徐院士了,那我这边就不多打扰了。” 袁周礼笑着告别,早在华星聚变装置实现初步的点火后,这场会议就开始安排了,不过本来的时间并不是今天,后面在了解到徐川会来京城参加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选址会议后,高层那边就调整了一下时间。 毕竟在可控核聚变领域,这位的意见和看法,哪怕是放到最高层,也会引起最大的重视。 简单的在酒店中吃了个午餐,小憩了一会后,徐川思忖了一下下午在会议上可能会遇到的了一些东西。 临近两点的时候,科学技术蔀那边安排的工作人员过来了。 跟随着工作人员,徐川来到了长安街北部。 会议在一栋外貌并不是很起眼的大厦中举办,等他赶到的时候,会议室中已经到场的人有了不少。 走进会议室,徐川迅速观察了一下会议室中的参会人员。 看着那些熟悉的面容,他的眼神中带上了一丝惊讶和好奇。 原本他以为这就是科学蔀内部的一场小型会议,现在看来似乎和他想的不太一样。 首先是,主持这场会议的,竟然是那位熟悉的老人亲自主导。 而参与这场会议的蔀门,更是超出了他之前的预想。 除去科学技术蔀的人员以外、国防、装备、外交.甚至是军队那边都有人员席位。 第五百五十七章:《外太空空天母舰战略规划计划》 “徐院士来了。” 会议室中,那位正在桌前翻阅着桌上的会议纪要的老人,在看到徐川走进来后,笑着冲他点了点头,打了个招呼。 徐川笑着应了一声,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坐了下来。 身边,科学技术蔀的前任蔀长秦安国和他的打了个招呼,笑着道:“对撞机那边落址了?”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定了。” 顿了顿,他带着些好奇问道:“我还以为今天下午的这个会议是科学院内部沟通交流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应用的会议来着,看样子这似乎不是?” 临时被喊来参加会议,科学技术蔀的新任蔀长袁周礼也没和他说具体内容,所以徐川并不是很清楚今天的会议都会召开些什么内容。 以至于在看到那些穿着jun装出席的参会人员时,还讶异了一下。 秦安国笑着道:“今天的会议的确和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有关,不过更多的偏向于国防领域一些,你面前的会议文件上有大致的内容。” 闻言,徐川的目光落在了眼前眼前小拇指厚度的会议文件上。 带着些好奇,他翻开了文件,目录上的会议流程规划和标题让他眼神顿时就凝聚了不少。 《核聚变动力航空母舰规划项目》 《舰载高能电磁武器战略规划项目》 《.》 《外太空空天母舰战略规划计划》 《.》 目录上规划流程和标题入目,他大概就知道今天的会议主题是什么了。 难怪这场会议开的这么突然。 不,其实也算不上多突然了。 华星聚变装置在完成首次的点火发电至今,时间也过去了半个多月。 仿星器在小型化这条路线能走通,是他亲自判断的。 而在证实了仿星器装置的确能大幅度的降低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体型后,高层就已经在琢磨着聚变堆上船这件事了。 之前的托卡马克装置体型太大,即便是航空母舰都没法安装,但经过改造的华星聚变装置,以它的体积,完全足够部署在航母这种大型的军舰上了。 尽管从目前星海研究院的实验数据来看,仿星器聚变产生的能级比托卡马克装置要小一个数量级,但仅仅是供应一艘航空母舰的活动,那还是绰绰有余的。 而国内恰好有一艘还未出港未命名代号为03的航空母舰,可以进行这份改装。 事实上,徐川所不知道的事,03号航母在原本的规划中六月份就应该命名下水的,但六月份的时候,华星聚变装置突破了,成功的完成了氘氚原料的点火发电。 尽管只是一次较为短暂的点火实验,但对于已经实现了可控核聚变技术的他们来说,后续要稳定‘华星’的长时间运行,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在收到了星海研究院的阶段性成果报告后,上面便对03号航母的下水计划就暂时进行了延期,以等待后续的安排。 会议开始前,徐川简要的翻阅了一下办公桌上的会议文件,相对比聚变堆的上舰船,他的注意力主要落在了《外太空空天母舰战略规划计划》的简要上。 在这一份简要报告中,华科院和航天单位联合对推动外太空修建一艘大型空天母舰作为战略威慑的可行性进行了调查。 而这一份可行性的报告中,调查并未考虑星海研究院正在开发的空天发动机,其出发点是以国内目前的航天科技为主要基础进行的。 至于名字,虽然不知道华科院是怎么想的,但的确和星海研究院正在开发的空天发动机没有关系,只是凑巧的撞上了而已。 简单的来说,这份规划就是在地面上进行空天母舰的模块化生产,然后通过传统的化学燃料火箭将其送到四百公里以上的外太空进行组装。 有些类似于空间站,但这份报告中取消了空间站的太阳能发电板,其所有能源都建立在即将完成的华星聚变装置上。 利用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作为核心能源,在外太空搭建一艘直径在百米级的庞大母舰,采用超导材料铺设舰底,形成人工重力场,进而在外太空建造一艘极具威慑力的空天母舰。 计划很美好,从理论上来说也的确具有可行性。 毕竟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实现后,母舰最为核心之一的能源问题得到了解决后,无论是续航还是人工重力场等关键都可以顺利得到解决。 只需要通过地面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补给,一艘直径超过百米的空天母舰能近乎永久的在外太空运行。 其搭载人数、设备、武器等方面,也远超空间站。 再加上其本身处于目前几乎没有任何导弹或武器能攻击到的外太空轨道上,速度和变轨能力极强,那其威慑力,就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样一艘空天母舰的威慑力,远大于搭载聚变堆的航空母舰。 毕竟航空母舰的运行速度,远低于空天母舰。 而在外太空,仅仅只需要不到几个小时的时间,空天母舰就可以抵达全球任意一个角落的上空。 会议很快就开始了。 没有太多的开场白,在那位熟悉的老人宣布了会议的开始之后,讨论很快进入了正题。 首先起身发言的,是海军装备处的人员,一位面容看起来相当威严的老人。 “伴随着可控核聚变技术全面成熟,我们在小型化聚变装置上也已经有了重大的突破,我已经征求询问过海军装备研究所以及可控核聚变领域相关专家的意见,认为我们可以将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运用于航空母舰上,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聚变母舰,增加和扩大海军的优势,对外保持足够的战略威慑。” “相关的调查报告与可行性总结在各位手中的会议报告3-11页,希望诸位能够认真考虑这项提议。” 对于海军装备处老人的提议,会议室中并没有什么反对的意见。 聚变堆上舰,对于今天在座的所有人,亦或者说对于如今的世界格局而言,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并没有多少人会意外或者反对。 不过也有一部分的参会者表示了对聚变堆上舰时间方面的关心。 在众人简略的看完了这位老人所指的文件区后,一位来自其它部门的参会者站起身来,开口道。 “聚变堆上舰这项提议我支持,但是时间方面是否会有些拖延?” “03号航母如今早已经完成在等待下海,而星海研究院那边对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研究还在进行中。” “目前来说,我们还不知道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是否可以考虑让03号航母下海,下一艘航母再进行聚变堆上舰计划?” 闻言,海jun装备处的老人再度站起身,开口道:“我认为聚变堆上舰的时间越早越好,一艘航母的修建需要数年的时间,而针对03号航母的改造最多几个月的时间就足够了。” “而一艘使用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为动力的航母,无论是从航速、续航、威慑力还是提升国民信心等方面来说,都要远胜一艘使用传统动力的航母,相对比延期一段时间并不是很大的问题、” “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已经实现的今天,世界局势相对紧张更多,我们需要更加强力的手段,来保护我们国家、领土和百姓!” “至于具体的聚变堆上舰时间,这个需要和星海研究院那边进行沟通,如有需求,我我们应该尽全力去支持和推进小型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发展。” 听到这话,会议室中的众人顿时都将目光投向了坐在一旁的徐川身上。 老实说,这位能来参加会议一开始他们其实是没太考虑的,毕竟国防领域的事情和他也没什么太大的关系,而且他一直以来对这方面的东西都不是很感兴趣。 坐在会议桌首位的老人看向徐川,缓缓开口问道:“既然徐院士在这里,问问他的意见好了,相信在可控核聚变领域,没有人比他更加权威。” 徐川思忖了一下,开口道:“关于聚变装置什么时候可以上舰这个问题,并不在我的研究范畴内,我只负责科研和技术领域的研究。” 顿了顿,他接着道:“华星聚变装置的成熟,从技术方面来说难度并不大,之前我们已经成功的实现了氘氚原料的点火和发电,后续的测试和调整理论上来说花费的时间不会超过两个月。” “至于华星什么时候能够从星海研究院退役,这取决于新一代的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什么时候制造出来。” “毕竟目前的华星聚变堆是小型化堆的核心,我们还需要它来收集更多的实验数据。” 老人点了点头,道:“既然这样,那这件事后续再进行沟通,而关于聚变堆上舰的提议,各位还有没有没有其他的疑惑。” 闻言,会议室中的众人均摇了摇头。 两个月的时间并不算长,如果新一代的小型堆能在这个时间内制造即便是再加上对03号母舰的改造工作,最迟年底,他们就能拥有一艘核聚变母舰。 这对于国民信心、国际地位的提升都是巨大的。 会议的进程很快,今天能坐到这里的人基本都是判决果断的,前几项的规划或同意或否决的很快就通过了决策。 很快,关于《外太空空天母舰战略规划计划》的章程就摆在了所有人的眼前。 不出所料的,提出这项计划的是空jun那边的人。 会议室中,一名穿着常服的中年男子站了起来,沉稳中带着些许的期盼开口道: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战争的性质不断的在发生变化。从古代的用刀剑和弓箭进行的肉搏战,到现代的使用高科技武器和信息技术,其形态和特点也在不断地演变。” “而伴随着航天航空科技的发展,空中力量是所有国家必不可少的装备。伴随着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突破,我们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在外太空建立一个永久性的空天母舰,用以维护guo家安全。” “关于这项提议,空jun装备处已经进行了严密的调查和专家意见征求,其调查报告在会议文件的34-51页,希望诸位能够认真考虑这项提议。” 相对比聚变堆上舰的提议近乎一致通过了所有人的通过来说,外太空空天母舰的提议争论性就大了很多。 在提议的话语落下后,一位持有反对意见的中年男子站了起来,慎重的开口道:“关于这项提议,我觉得需要认真的考虑,外太空领域的空间武器威慑力过大,对于如今的国际局势来说是一个相当敏感的点。” “而且单纯的依赖化学燃料火箭对其进行运送组装,无论是耗资还是时间都相当巨大漫长,我建议等航天技术更加成熟一些再来考虑该项提议。” 闻言,提议空天母舰的空jun处也站了起来,反驳道:“外太空武器的发展并非是我们率先进行的,在这方面,米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研究。” “早在2007年的时候,那边就已经通过了一项代号为“猎鹰”的预算项目,这项太空武器研究项目致力于开发能从近地轨道飞速袭击地面目标的新型“太空战机”,它可以在两小时内向全球任何地点投放精确制导的常规弹头。” “而后续的x-37b、x-43更是早就完成了首飞实验,正在不断的完善中。” “对于我们来说,空天母舰是形成战略威慑,保护国家的重要手段。” “手中无剑和有剑不用是两回事,我很庆幸在这一领域我们走在世界领先。而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重视这类武器的发展。” 空天母舰的提议,在会议上引起了剧烈的讨论。 徐川没有做声,只是默默的看着手中的会议报告。 对于现在正在讨论的空天母舰他不是很感兴趣,但在这份会议报告中有一个他很感兴趣的东西。 在高能电磁战略规划中,有一项关于‘高能粒子武器’的规划调查报告引起了他的兴趣。 (本章完) 第五百五十八章:磁约束等离子体加工装置 翻阅着手中的会议报告文件,徐川的目光落在了高能电磁战略规划中,有关于‘高能粒子武器’的规划调查报告上。 如果经常看科幻或者是科幻电影的朋友应该会很清楚。 所谓的粒子束武器,就是是利用加速器把质子等粒子加速到数万-二十万千米每秒以上的高速,并通过电极或磁集束形成非常细的粒子束流发射出去,用于轰击目标的武器。 不过在谈及这类型的‘科幻武器’时,不少人无法区分激光与粒子束,将粒子束与离子束混为一谈的朋友也大有人在。 确实,它们在科幻作品中的视觉效果都差不多——彩色光束。 不过激光武器和粒子武器的确是不同的,两者有着很大的差别。 前者是通过高能的激光对远距离的目标进行精确射击或用于防御导弹等的武器,依靠的是强力聚焦的高能光束。 而后者则发射的是经过加速器加速的高能微粒,靠高能粒子的冲击造成破坏,属于动能武器。 当然,少数粒子武器依靠自己发射的粒子的特殊性能(如高内能中子),可以利用能量造成冲击波破坏。 当然,这份报告的主要规划并不是两者的区别,而在于如何制造与使用这类武器进行防御,亦或者攻击。 文件中的这份武器由粒子加速器、高能脉冲电源、目标识别与跟踪系统、精确瞄准定位系统和指挥控制系统组成。 作为核心的加速器在电源的协助下产生高能粒子,聚集成为密集的束流,并将粒子加速到能破坏目标的速度。 而搜索跟踪雷达、红外探测装置及微波摄像机组成的目标识别与跟踪系统,负责探测目标。 目标信号经由超高速计算机及武器上的数据处理装置分析处理并修正误差后,传输到指挥控制系统,将已经加速的粒子束发射出去。 从而对核弹、导弹等有着电子设备和芯片控制的武器进行破坏,让其失效和被摧毁。 当然,徐川关注的重点并不在武器本身,而在于会议报告中一份分支调查。 在这份分支调查中,不知道是某位研究员还是某个专家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 这份想法是在建立在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基础上的,他构思了一种通过类似于偏滤器的装置。 这个装置可以将反应堆腔室中的高能氦粒子进行引导出来,然后通过强磁场进行加速和控制,最后利用中和器进行带电消除,将其引导成手术刀一样的武器,去对中远程的设备或武器进行直接性的切割和破坏。 其原理类似于‘水刀’,就是所谓的‘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 简单的来说,就是在高压水中混入石榴砂、金刚砂等磨料辅助切割,从而极大的提高水刀的切割速度和切割厚度。 而这个想法则是直接通过使用‘重型高能粒子’对实物进行破坏,有些类似于氘氚聚变反应过程中的高能中子对第一壁的破坏。 不过后者不受控制,而前者受控。 理论上来说,这项武器是有着基础理论支持的,不过要实现它的难度很大很大。 比如如何控制粒子束的宽度,让其像‘水刀’中的金刚砂一样一粒粒的打出去形成切割效应,比如如何在消除重型粒子的带电性的同时保持它对原子间原子链的破坏,且能在短时间内形成极致的破坏等问题暂时都没法解决。 不过这份想法一入眼,徐川就想到了另外一种东西,或者说另外一项技术。 磁约束等离子体加工技术! 按照这份想法的基础,利用微波加热装置来对惰性重粒子进行提升温度,通过改进型超导体材料形成强磁场进行控制,再通过排列技术将几千万度甚至是上亿度的惰性重粒子进行原子排列,对器材进行切割。 如果结合数控装置的话,理论上来说只要能被五轴体系加工的零件,利用这套装置同样能够一次性成型。 理论上来说,通过这种原子刀进行切割的材料,在精度方面无疑是极高的。 不过缺点在于超高温的单原子携带的能量可能会被材料本身吸收,从而使得材料的结构和性质发生变化。 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这项技术毫无疑问将彻底取代目前的高精度数控加工机床。 毕竟,再牛逼的高精度数控加工机床也不可能做到原子级或者分子级层面的超高精度切割和控制。 思索着,徐川从会议桌上拿起了用来做会议纪要的圆珠笔,将手中的会议报告翻了翻,找到了一面相对空白的区域就开始研究起来。 这会,他差不多已经忘了或者说没在意自己还在一个级别层面极高的内部会议上了。 相对比其他人聊的外太空空天母舰,他对于这种磁约束等离子体超精度加工技术更加感兴趣。 再说了,空天母舰的规划也和他没什么关系,是否部署,他一个非专业人士也没什么看法。顶多到时候提供一些技术支持就好了。 不过他这一怪异的举动,也引起了会议室中一些人的好奇,就连坐在会议桌首位的老人都忍不住看了两眼。 很明显,这大抵不是在做会议纪要,毕竟他也没必要去做会议纪要这种东西,国防相关的任务也不可能派发到他头上去。 坐在徐川身边,秦安国自然也注意到了这边的动静,他悄悄的侧倾了一下身体,在不影响的情况下瞄了两眼那空白报告上的东西。 洁白的纸上,数学符号、文字注释和粗糙的图案映入他眼中,虽然看不懂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但上面的一些关键词还是能看懂的。 惰性重粒子离子体约束?粒子切割技术? 这是在研究什么? 看着会议报告上的东西,秦安国思索了一下。 粒子武器?还是什么东西? 虽然从这些字眼来看有些像是会议报告中的某个高能粒子武器,但仅凭这些简略的字符,他也没法判断这位在研究些什么东西。 毕竟他研究的东西,基本都已经超出了绝大部分人的认知了。 瞄了两眼没看懂后,秦安国也就没再去打扰了。 反正人就在这里,等会议结束后了解一下就好了。 能让他在这种级别的会议上,放下会议内容去研究的东西,肯定很重要,或者说很有意思。 ps:十二点前还有一章,求一下月票,还差最后的五十张月票就能多一次抽奖机会,谢谢大佬们! (本章完) 第五百五十九章:科研又双叒叕的背锅了? 会议的进程并不会随着徐川的研究而暂停,有关外太空空天母舰的规划依旧在进行着激烈的讨论。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投资风险与收益都相当巨大的计划。 至少在航天技术没有突破前,要在外太空建造出来这样一艘巨型母舰的难度无疑是相当大的,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还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也需要在过程中进行解决。 比如防御方面的一些问题。 虽然在规划中这艘母舰的高度至少在四百公里以上近地轨道上,鲜有武器能攻击这个高度的设备,但防御方面的确是需要考虑的。 不仅仅是针对攻击性武器的考虑,还有针对外太空本身可能存在的一些‘杂质’的防护。 太空并不是纯真空,近地轨道上虽然相对‘空旷’,却也充斥着各种尘埃、细微陨石、太空垃圾等垃圾。 在超高速的轨道运行上,这些杂质垃圾对于空天母舰的安全是个很大的隐患。 就像是韦伯望远镜一样,在升空没多久,就在外太空被一颗微流星撞到了镜面,至少少有一个镜像部分遭受了无法完全弥补的损坏,需要进行维修或者更换。 而对于空天母舰来说,遭遇细微垃圾的概率远比正常的卫星或者空间站更大,因为它很多时候都需要进行变轨来执行各种任务。 非固定轨道运行,自然更加的危险。 这些都是麻烦和问题,需要进行解决。 不过若是真的能做到,这样的一艘空天母舰,足够对全世界形成极深的战略威慑。 这是再多的核武器、再多的航母、再多的大飞机都没法带来的。 仅凭这一点,如果换做是米国的话,恐怕会毫不犹豫的通过这项规划。 毕竟他们没有任何的道咳,毕竟在日益衰落的周期中,如果有一项计划能重新恢复米国的荣光,他们才不管顾全国际局势什么的。 有关外太空空天母舰的规划讨论了好一会。 坐在会议桌首位的老人听取了众多的意见和交流后轻轻的敲了敲桌子,打断了众人的争论。 “宋委员的观点我认同,外太空武器的战略规划在如今这个时代已经是必备的军事力量了。” “在做这方面事情的不仅仅是我们,很多的国家也都在发展相关的规划。所以我们也要跟上脚步,即便是不发展非防御用途的外层空间武器,也要在外太空防御武器上进行跟进,保证国家的安全。” “当然,相关的国际局势和国际条约我们也需要考虑和遵守。” 顿了顿,老人笑着道:“空天母舰的用途,并不一定是武器装备性质,它同样可以是用于科研、物资运送等方面。” “考虑到国际形势的变化,我觉得未来如果有必要公开这一规划的时候,套用科研或运输性质的名义能够更大程度的降低国际敏感度。” 这一说法,顿时就得到了在场几乎所有与会者的认同。 唯有被刚刚敲桌子吵醒回过神来的徐川嘴角抽了抽。 科研又双叒叕的背锅了? 好吧,反正这也不是第一次了。 打着科研的名号干其他事情的也不止他们一个。 尤其是某个恶劣的岛国,借用科研的名义大肆屠杀海洋中的鲸鱼和其他动物,实际上却只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相比较之下,他们完全不算什么,毕竟战略威慑也只不过是威慑而已,又不是真的战争。 在得到所有人的支持后,老人继续说道:“另外,关于航天航空科技的发展和前景,此前都被我们低估了重要性,它不应该仅仅是作为战略规划目标用于牵制对手,更是现代化战争的未来重点核心之一。” “此外,航天科技的发展,同样是一项非常具有价值的科研工作,哪怕是没有上述的重点,我们也应该更多的为下一代和未来进行考虑,而不是只顾眼前的发展和利益。” “如果对这一点有所疑惑的,可以看看会议报告的第四十一页到第四十五页。” 闻言,徐川有些好奇的翻了一下会议报告。 相对比其他人来说,他属于被临时拉来的参会者,其他参会人员大抵都是事先就看过这份会议报告的,只有他没有。 而在会议报告中,最先被列出来的,正是月球上丰富的氦三资源,以及星海研究院正在进行研究的二代氘氦三可控核聚变技术。 一些他之前在星海研究院做科研规划的发言,也被列入了这份报告中,应该是温远航那边整理后汇报上来的。 二代氘氦三可控核聚变相对比一代氘氚聚变来说优势更大,更具备小型化的优势。 不仅如此,一代氘氚聚变的氚元素在地球上极其稀少,只能通过氚自持来进行循环。 而氚增殖所使用的锂,其资源在地球上也是有限的,全球已探明的锂资源储量还不到四千万吨。 尽管不排除在未勘探的地底还有着锂矿,但锂资源的需求也并不仅仅是可控核聚变。 电池、合金、电子产品、高分子材料、催化剂等等各种各样的用途都需要锂,而且相对比可控核聚变领域,这些行业才是耗锂的大头。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时间的发展,锂资源毫无疑问会更加的紧张。 更关键的是,二代聚变技术的能量利用效率比一代高出一个数量级都不止。 毕竟氘氚聚变产生的能量大部分都在高能中子上,尽管能通过氚自持系统回收一部分,但实际上大部分都浪费了。 如果说一代氘氚聚变产生的‘可利用’能级是一的话,那么二代氘氦三可控核聚变的可利用能级能达到十以上。 这无论是对于传统的发电,还是航天航空活动,亦或者是其他方面的研究来说都更具有价值和重要性。 唯一的缺陷,在于氦三资源的宝贵性。 地球上因为大气层的存在,来自太阳的氦三无法进行沉积,而月球上就不同了,当太阳风“吹拂”月球时,风中的氦-3被沉积到月球表面,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月球的氦-3储量极其惊人,且‘相对容易’的开采。 这对于二代氘氦三可控核聚变技术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宝藏。 唯一的问题是,要开发这个巨大的宝藏,需要高超的航天技术。 正如大长老所说的一样,他们不能只顾着眼前的发展和利益,应该更多的为下一代和未来进行考虑。 ps:二更求月票。 (本章完) 第五百六十章:国士无双! 对于华国而言,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逐渐体现出来了。 近一年的时间中,其他国家投资在可控核聚变领域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研究,但第一壁材料始终如一道天堑般隔离了两岸,中子辐照难题的解决依旧遥遥无期。 而面对更加廉价的能源,亦或者是希望从交易中摸索到一些希望,总之,不少国家都展开了谈判。 面对这一机会,一些人自然不可能放弃。 很多需要或原本处于禁止限制对他们出售的一些设备、技术都能通过商业谈判再度拉回合同上。 可惜的是,即便是有了可控核聚变技术,华国目前也还处产业链升级的阶段,毕竟技术的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不过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实现的今天,所有人都有信心做到更进一步的全面发展。 毕竟能源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接下来就是技术的发展和资源的争夺了。 前者需要漫长的时间来演变,而后者,则需要雄厚的国家实力来保障自身的话语权。 在这样的基础上,外太空空天母舰的规划一致通过了所有人认可。 战略威慑也是国防与国家实力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他们没有争霸全世界的心思,但面对未来可能存在的威胁,却必须要拥有足够自保的力量。 对于徐川来说,今天的会议最让他意外的并不是空天母舰的规划和国防领域的一系列部署,而是磁约束等离子体加工技术的想法与构思。 数控加工是现代化工业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之一,顶级的数控机床被称为“工业母机”,被应用于很多领域。 大到国防武器、航空航天、航母舰船的关键零部件,小到手表齿轮、各类精密仪器等,无论是哪个领域,只要是制造业,几乎都无法脱离高精度机床。 近些年来,华国的智能制造在一路崛起,航空工业、自主航母、高新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 但制造业的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机床制造精度的提升。 可偏偏最为核心的顶级数控机床,华国目前依旧没有太多的自主生产和制造能力。 至少,他们和米国、日耳曼国、樱花本等国家掌控超高精度机床的领先国家依旧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 这些国家严格控制超高精度机床的输出,提防其他国家掌控。 不仅仅是因为它是现代精密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同时也是加工和制造某些现代军工高性能超大型部件,例如超低噪声的潜艇螺旋桨等设备的必备设施。 当然,超高精度机床的应用远远不止军工领域,它几乎涵盖高端机械制造的全部领域。 最能体现技术水平的非超高精度大型机床莫属,一个超高精度机床,加工精度能够达到0.1-0.001μm,也就是能够达到或接近纳米级,小到肉眼根本无法分辨出来。 这是手工制造再怎么熟练都无法达到的精度。 不过近些年来,高精度的数控加工的发展,差不多已经抵达了一个临界点。 就像是芯片的加工一样,一纳米就是硅基芯片的极限,高精度的数控机床也有着一个这样的极限。 毕竟不管数控系统或者是硬件刀具再怎么发展,它的精度取决于伺服系统和接触切削面积。 以目前的技术,再怎么研究,它的极限差不多锁定在了10纳米左右。 但对于磁约束等离子体加工技术来说,理论上它的加工精度并不取决于设备,而是取决于加工材料原子的表面直径。 单原子刀切断了材料中原子的键位,可以做到让材料的表面像石墨烯一样,一层一层的光滑叠加起来。 这种程度的加工,精度比数控机床提升了一个数量级都不止。 如果真的能做到的话,这对于高精度加工的制造行业来说,绝对是不亚于可控核聚变对能源行业的改变。 会议结束,会议室中的参会者起身离开。 徐川整理了一下自己面前的会议文件,站起身朝着站在门口的工作人员招了招手喊了一声。 “麻烦将我手机取过来给我,谢谢。” 参加这种内部会议,在进入会议室前身上的电子设备之类的东西就都经过检查上交了,他也不例外。 从工作人员手中取过手机,徐川准备将自己在会议上的研究的笔录拍下来。 这种内部会议的会议报告他不可能带走,所以将自己的研究拍下来带走是最好的方式了,光靠记忆,他也很难还原在灵感来时进行构思的每一处细节。 尤其是接下来大概还会和其他人聊聊,要到晚上才能会酒店的情况下。 “徐院士,那个.内部会议的报告文件都是禁止拍照流传出去的。”一旁,看见他的动作,工作人员小声的提示道。 虽然知道这位不可能有问题,但这种会议严格的内部规定还是得遵守。至少,他需要尽到自己的职责。 徐川停下手中的动作,开口道:“我不会拍那些会议报告的,我只是记录一下我空白页面上的这些我自己的研究,你可以检查一下,里面不会有涉及会议相关的信息。” “这” 工作人员脸上带着为难和犹豫,会议规定严禁任何会议文件相关的信息外泄,但这位的级别又让他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办。 而且说检查,他要是能看得懂这些东西,他还会站在这里? 正在这时,坐在首席上的老人笑呵呵的走过来解围道:“没事,你先出去吧,徐院士不会泄露这些东西的,不会有问题的。” 闻言,工作人员松了口气,敬了个礼后迅速离开了办公室。 “别在意,他们也只是尽职自己的岗位。”笑着解释了一句,老人带着些好奇问道:“说起来,你这在研究些什么呢?” 徐川一边将自己的研究拍录下来,一边应道:“一些有关于高精度数控加工方向的理论。” 听到这个回答,老人有些诧异的看了他一眼,他还以为徐川在会议上研究的东西和国防有关,倒是没想到会是这个。 徐川笑了笑,解释道:“简单的来说,就是利用超高温的粒子对材料进行切割,从而提升加工精度等方面的技术。” “不过目前来说还只是一个想法,问题还有很多,能不能做到我也不知道。” 老人点了点头,也没再继续追问,技术什么,他也不是很懂。 不过对于他或者说国家爱来说,不管徐川研究些什么东西,只要不是反人类的,那基本肯定都是支持的。 笑着跳过这个话题,老人开口问道:“说起来,这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快了吧?” 徐川点了点头,道:“七月二十五,还有一周多一点的时间,我什么时候动身?还是像上一次一样坐火车过去吗?” 对于上次去瑞典参加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他记忆还是挺深刻的。 虽然在路途上花费了大半月的时间,但沿途的风景却是从未有过的体验。 老人笑了笑,道:“这次不会,走普通的民航吧,更安全一点。” 虽然站在国家的角度来说,不去参加这次数学大会无疑是最安全的。 但他也开口没劝徐川不要去参加这次数学大会。 一方面相关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做好了,会议在沙俄举办,他们已经和沙俄做了极深的利益捆绑和交换,安全方面还是有保证的。 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可能像养鸟一般将人一直养在国内,那样只会将人养废掉。 很多学术上的东西,国内根本就没办法再提供能让这位继续前进的基石。 虽然出国去参加会议什么的安保方面会麻烦不少,但只要能解决,那就没什么大不了的。 国家的作用,不就是在这里么。 徐川点了点头,道:“这次倒是麻烦伱们了。” 虽然不是很清楚为了这次的国际数学大会,国家都做了些什么准备,不过可以想象的是,肯定会挺麻烦的。 老人笑了笑,道:“相对比你的安全来说,这些都没什么。” 为了保障这次的安全出访,早先在收到消息的时候,他们就详细的规划了所有的可能,反恐、境外支援、人质营救. 几乎所有理论上来说可能会遭遇到的问题他们都有进行考虑。 甚至包括了在国际数学大会期间,必要的时候沙俄会开放临空,让他们的战机进入以及在大会期间,他们会在西部接壤的区域进行一场演习,确保一旦发生意外后,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进行支援等等。 尽管他们为此付出了不小利益交换,但相对比保障这位的安全,这些完全都不算什么。 毕竟,从建国以来至今,甚至整个华夏文明的历史,能有这样成就,能推动整个时代发展的学者,仅此一位。 真正的国士无双! ps:晚点还有一章,求月票 (本章完) 第五百六十一章:一木成林 虽然国家已经做好了全面的安排,不过在出发前往圣彼得堡之前,徐川还是按照上面的意见停留在了京城的某处基地中,接受了一些专业化的训练。 主要是针对出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做一个正确的处理方式了解。 比如行进中的车队如果遭遇袭击时,不要贸然下车之类的训练。 在这一方面,伊朗的核物理专家亲身示范了在遭遇恐怖袭击时,贸然从防弹车上下来是个什么后果。 虽然正常情况下在国外郑海会寸步不离的跟着他,但至少可以在万一出现了不可预料的情况后,能让他知道应该怎么做,才能保住自己的小命。 虽然对这些东西并不是很感兴趣,但徐川还是认真的学习了一下这些‘基础’知识,毕竟关系到自己小命和安全。 尽管这些东西他几乎不可能用得到就是了。 七月中下旬,京城首都国际机场。 前往沙俄圣彼得堡的国际航班上。 走在登机桥上,徐川放眼眺望了一下远处,一望无际的蓝天万里无云,显得空旷静谧无比。 跟在他身后的是郑海和汤然,前者是保镖,后者则是生活助理,当然,必要的时候她也会是保镖。 事实上,徐川至今都还不知道,他以前让南大挑选的助理,早就给人换掉了。 毕竟平日生活里,汤然和吕玲也没展示过自己的武力,他也就不太清楚那两位助理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汤然和吕玲的工作能力都相当强,两个人就足够将他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科研工作也好还是日常生活琐碎也好都能安排的妥妥当当的。 穿过登机桥,步入飞机,在郑海去安置行李箱的时候,徐川朝着头等舱走去。 刚找到自己的座位,他忽然发现自己身边坐了一位看起来感觉像是在哪里见过的‘熟人’,不过一时半会的他又想不起来这是谁,便盯着多看了两眼。 过道的一边,似乎是感觉到身边,正坐在座位上盯着窗外看的田刚扭过头来,两人的视线就那么对上了。 看着扭过头的‘熟人’,徐川这才想起来他是谁。 北大数院的田刚院士,难怪他之前感觉到有点熟悉来着,没想到居然能在飞机上碰到他。 坐在座位上,对上了徐川的视线后,田刚愣了一下,随即嘴角动了动,条件反射式的扯出了一个有些僵硬的笑容。 认出来田刚后,徐川也有些惊讶,不过他还是笑了笑打了声招呼道:“没想到田院士也在这里,这么巧?” 听到了这声打招呼,田刚脸上带着些不自然的笑容:“徐院士,这么巧你也在这里.” 他还真没想到会在飞机上遇到这个最不想遇到的人,尽管两人之间没有直接的矛盾,但因为莫坤的事情,北大数学系曾一度和徐川闹僵过。 而他作为北大数学系领军人物,又是莫坤的导师,这会遇到这个‘熟人’,要说心里不别扭,那就见鬼了。 如果知道徐川也坐这架飞机,说什么他也得把这机票退了换另一趟,甚至不退直接重买他都行。 不过现在马上就要起飞了,临时下机也来不及了。 而且更让他没想通的是,按道理来说,这人即便是去圣彼得堡参加国家数学大会,不也应该是从金陵起飞吗? 金陵那边又不是没有国际机场,跑京城来做什么? 难不成从这里起飞的飞机香一点? 更见鬼的是,今天飞沙俄圣德彼堡的航班也不少,至少有个十来趟,但为啥为啥这么小的概率都能撞上? 徐川倒没太在意,他笑了笑,坐了下来继续道:“田院士这也是去圣彼得堡参加国际数学大会?” 闻言,田刚大概是忘了什么,语气中带着一些得意:“前段时间刚好在四维流形上有点研究,所以imu那边邀请我去做个四十五分钟的专项报告,我就买票了。” 对于他来说,能够受邀请到国际数学大会上做四十五分钟的报告虽然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但对于一个难题的专项报告,还是很让他自豪的。 毕竟能有这种待遇的人,在国内屈指可数。 不过他话音刚落下,就想起了什么,嘴角顿时就不自然的抽了抽。 mmp,流形方面眼前这人才是真正的祖宗,他这炫耀的,简直是班门弄斧! 淦!怎么就忘了这个呢! 听到这话,徐川倒是没想那么多,他笑了笑,开口说道:“田院士能在这么大的年龄还奋斗在数学界的前沿,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恭喜了。” 看着徐川脸上的笑容,听着那一声恭喜,田刚心里愈发的觉得不是滋味。 这是在嘲讽他老了吗? 不过这有些生艹的事,他好像还真没法反驳。 毕竟从年龄方面来说,这人才二十多岁,他以前的学生没毕业年龄都比他更大。 想着,田刚也不准备再搭话,扭头看向窗外。 没必要和这个妖孽比,越比越气! 而且这人在这个国际敏感点还到处乱跑,真就不担心自己回不去么? 万一在外面出了事,对得起国家在他身上的投资吗? 对于田刚的反应,徐川也没有太多的意外。 他主动打招呼,其实也有着想去修复一下和北大关系的意思。 毕竟以前他和莫坤之间的事情闹得差点让北大和他公开对峙,只差一步就闹到了十几年前北大和邱成桐的僵硬地步。 作为这位作为北大的领军人物,也作为莫坤的导师,可能对他有些意见? 事实上,他对于北大数学系并没有多少的意见或看法。 莫坤个人的事情他也从没上升到过学院上过,只不过是北大的人自己拉不下面子而已,这和他并没有什么关系。 不过对于田刚来说,他心里可能过不去这个坎? 或许是觉得当初的事让北大丢了面子?又或许是其他方面的看法?反正徐川也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不过目前来说,这位北大的领军人表现出来的意思,倒是有点你牛逼你行,我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过就好了的想法。 微微摇了摇头,徐川也没太在意,将注意力收了回来。 事实上,对于如今的他而言,所谓的学派山头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他的影响力,早就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数学界、物理学界甚至是整个学界之内了。 无论是人工sei薄膜,还是核废料重新利用技术,亦或者可控核聚变技术,都是能够影响国家部署、战略,甚至是整个世界格局的科技。 他的意见,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足够抵得上一个学派的影响力! 一木成林,这大概就是对他最好的解释了。 第五百六十二章:超隐身战机 从京城飞圣彼得堡的时间大概是七个半小时左右。 和那些二十多个小时的航程相比不同,七个半小时的航程反而是件相当枯燥的事情。 没颠倒时差在飞机上也不太好睡觉休息,大部分的时间也只能枯燥的坐着。 闲着没事,徐川从背包中摸出来笔记本,对照着之前拍照记录下来的照片将其整理到了电脑上,顺带研究一下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磁约束等离子体加工技术是一条理论上完全可行的道路,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实现后的今天,要解决的核心难点并不多。 高能的重粒子在进行切割时对材料造成的破坏和性质改变是最主要的核心难题之一。 如果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话,那么这项技术实现的可能性很大。 或许短时间内它可能没法应用起来,但却给未来的超高精度加工技术指明了方向。 事实上,对于科技的发展来说,无论是理论的成熟还是技术的成熟,都能或多或少的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其他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 就像是第一台蒸汽机的诞生,促进的不仅仅是人们认知中习以为常的火车、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领域的发展。 还有纺织、食品、药物、电力、采矿、化工.等等很多看起来没有什么太大关系的领域都一起跟随着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而可控核聚变技术带来的同样不仅仅是能源领域的变化,随着对超高温等离子体的加热、控制等技术的成熟,很多与之相关的行业亦有机会随之一起改变。 前往沙俄圣彼得堡的航班上,徐川研究磁约束等离子体加工技术。 与此同时,极西的边疆领土上,在贴近哈萨克斯坦与沙俄的边境处,一辆辆军车穿行在大漠中,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即将开始的演习。 名义上来说,这一场演习游戏,但其动用的军事设备、人数、武器、规模来看却是远远的超出了的反恐的规模。 毕竟,你见过哪种演习游戏需要动用51战略洲际导弹、h20战略隐形轰炸机、j20战机、数百辆坦克、无数其他武器设备的? 这种规模的演习,别说是反恐了,抛开五常等顶级国家来说,打灭一个国家怕是都足够了。 虽然他们很早就向周边的其他国家提交了正式的通知,表示这只是内部的一场寻常反恐演习,但其浩大的规模和为数不多见的在内陆演习依旧引起了很多其他国家的注意力。 不仅仅是大西洋对岸的米国,还有很多国家也同样在注视着这场行动。 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次很好了解那个大国实力的机会。 而对于华国来说,这同样是一次秀肌肉的机会。 演习行动,同样也是战略威慑的一部分。 就在边疆区域的演习正在进行之时,大西洋球另一侧的北米,正是漫漫长夜之时。 凌晨的五角大楼这会灯火通明,来来往往的工作人员像是上紧了发条的机械装置,高速却又紧张的转动着。 而导致这一切的原因,不是别的,正是此时此刻正发生在上万公里之外的那场“演习”。 大楼核心区域的一间会议室内,占满了整面墙壁的屏幕上,卫星拍摄的画面正在不断的被投映出来。 为了了解到那个对手的实力,他们调遣了超过两位数的军事卫星同步在演习场地的近地轨道上,以求拍摄到最为清晰和详细的画面。 画面上,以假想敌为目标的演习蔀队有序的朝着荒漠深处推进着。那划过天空的火光,尽管在监控画面上只是惊鸿一瞥,但远处的命中区域的狼藉和腾空升起的蘑菇云却是清晰可见的. 看着监控画面上的视频,看着监控画面上那升起的蘑菇云,核心会议室中的交流声不断的响起。 中情局的局长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这特么是演习游戏么,洲际导弹都动用了? 什么需要用洲际导弹轰炸? 盯着监控画面,五角大楼的一名军事领域的专家看了一会后有些疑惑的皱起了眉头,思索了半响,他猛然惊醒了过来,快速的喊了一声: “t4号屏幕的画面,调出光学卫星系统进行重放一次!” 听到声音,负责播放的工作人员确认了一遍指令无误后,手动的将屏幕上的画面进行了回放。 监控画面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一切都很正常,正当所有人都疑惑这名军事领域的专家在抽什么风的时候,光学卫星系统却显示了异常的情况。 一架战斗机,快速从监控画面中掠过。 看到这一幕,会议室中所有人都愣了一下。 什么鬼? 光学卫星有监控战机掠过,但他们最先进的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卫星却没有看到任何的东西? “这是.新一代的隐身战机?” 看着监控画面上那快速划过天空的战机,五角大楼的防长张了张嘴,带着些不敢置信的语气说道。 让他疑惑的是,从卫星的监控画面来看,这道掠过光学监控的身影他很熟悉,看上去和那个国家的j20几乎一模一样。 只是,j20怎么可能做到连他们最先进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都无法监控到的程度? 别说j20了,就是他们自己最先进的b-21都做不到逃离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监控。 毕竟无论是机身角度亦或者是隐形涂层再怎么先进,雷达波的监控总能反馈一些东西回来的,哪怕是反馈回来的波段再少,也总能在监控中体现出来。 尤其是他们sar3-b成像雷达系统,采用了最为先进的多段微波雷达探测技术,哪怕是他们自己的b21,在这套系统上也能留下一些痕迹,从而进行预警判断。 但像现在这般,直接被整个sar3-b成像雷达系统忽略,在隐身方面,这可以说的上是巅峰造极了。 而且更关键的是,现在的画面可是卫星雷达监控,它照射的区域是整个战机的背部,覆盖面积远比正面更大。 对于一艘隐身战机来说,其隐身效果不同的部位,不同的探测角度和信号都是不同的。 一般情况下,战机正面的隐身效果最好,就如他们的b21,其正面的雷达反射截面仅仅只有一只飞鸟大小,极为容易被雷达忽视。 但侧面、背部、底部、尾部等这些区域就做不到这种级别了。 在卫星能确定这片区域会有战机飞过的时候,哪怕是他们的b21也不可能逃脱监控。 然而现在,对面那个国家的j20却犹如幽灵一般,从卫星的高空俯瞰下隐身了。 如果不是还有一套高精度的光学成像监控系统,恐怕他们这会都看不到这架飞机。 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第五百六十三章:‘著名\’的阿尔法小队 五角大楼的会议室中,占满了整面墙壁的屏幕上,那一架近乎完全在孔径雷达上隐身的战机,让整个会议室都有些鸦雀无声。 站在人群中,国防蔀长忍不住咽了口唾沫,开口说道:“相关的分析呢?我要知道这到底是什么情况!” “正在加急分析中,初步分析结果需要十分钟的时间、” 会议室中,有工作人员迅速汇报着。 十分钟的时间在以往并不算长,但在这一会,却让会议室中的所有人都心急如焚。 无他,战机的隐身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空战的优势。 而空战的优势,又能左右一场战争的局势。 要知道,武器装备的作战性能主要包括突防能力、生存能力和精确打击能力这三方面,而隐身武器在这三方面均具备显著优势。 比如突防能力,隐身武器通过控制或减弱目标特征信号使敌方雷达探测距离成倍降低,借此穿越敌方雷达网对地面目标实施打击,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 同时,因为隐形的关系,武器自身的生存能力和杀伤效果也会大幅提高。 比如隐身战机和隐身导弹均可以使敌方的预警雷达网失效,在损失最小的情况下,实现更大范围的突防,大大提高命中率和精确打击能力。 而反隐形,目前而言,最主要的手段依旧是雷达和红外等电磁波探测。 光学监控对于战机这种高速飞行的武器来说根本就无法做到连续不断的跟踪监控,唯有大面积覆盖的雷达波,才能做到连续的锁定。 但如果雷达波失去效果的话,这意味着对方可以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自己绕开你,亦或者是直接干掉你。 甚至如果是面对那种超长续航的战机,如苏-57、t50等,对方甚至都不需要航母的支持,就能直接突防攻击到你的本土。 这对于米国来说,就相当可怕了。 毕竟对战机、导弹等武器的防御,绝大部分的都是都是依赖雷达反射来进行的。 这种超隐身技术,带来的压力无疑是巨大的。 与此同时,另一边,大漠深处临时建立起来一座位于半山腰的营地中,一名穿着蓝白色军装的中老年男子也同样惊讶不已的看着他们自己的监控画面。 相对比西海岸对面的那个国家来说,在领土内部的演习他们拥有着更多的观测和监控手段。 “雷达和红外的监控几乎看不到这些战机,伱们是怎么做到的?” 站在这名前来参观演习的海军同僚身旁,空军装备处的处长孙毅笑了笑,开口说道:“听技术蔀那边的人说,好像是更换了一种全新的涂层材料,不过具体的技术我也不是很懂。” 闻言,海军的观习的同志詹瀚海更加惊讶了:“就更换了一层涂层材料?” 孙毅:“还调整优化了一些机翼和尾翼等方面的结构,增加了一些挡板之类的东西,不过看报告好像起关键作用的还是那个新涂层。” 詹瀚海忍不住咽了口唾沫,开口道:“我说老孙啊,你们这就不厚道了,这种先进的技术,都没听你们说过,藏着掖着的,舰载机也需要啊,得支援我们!” 顿了顿,他似乎想起了什么,接着道:“不过这种优秀的隐身技术,咱这边直接在这次演习上暴露出来好吗?” “从雷达数据来看,这技术完全可以当做底牌大杀器了。” 孙毅笑着道:“这种新涂层开发出来的时间也不久,还没有完全经过详细的测试。这次的军演其实也有测试它的目的,现在看来,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 “至于暴露不暴露的,这不是我们能做的决定,上面可能想秀一把肌肉?”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了远方轰隆隆划过天际的j20,接着道:“不过从目前我们的监控数据和分析情况来看,即便是暴露了,其他国家想要对这种新型涂的隐身体系进行破解难度恐怕相当高。” “事实上,别说其他国家了,就是我们自己,除了光学监控和通过特殊的频道能进行跟踪与联系外,想要找到一架应用全隐身涂层的战机难度也相当大。” “这次演习,我们在这片区域部署了最先进的ylc-2e多功能雷达系统,也仅仅只抓到了寥寥可数的痕迹。” “而全程进行了不间断的跟踪锁定的,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独立的雷达系统能做到。” “这些应用了新涂层的战机即便是因为角度等问题被雷达捕捉到,但也会因为角度的问题很快就丢失掉跟踪数据。而等到下一次再捕捉到它的时候,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要想全方面对其进行监控,恐怕只有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进行雷达探测锁定,或者说使用新的光学跟踪监控卫星了。” 听到这话,海军的同僚忍不住砸吧了一下嘴,好奇的问道:“这么牛b的涂层,此前怎么没听说过一定消息?哪个部门研究出来的?” ylc-2e多功能雷达系统他是知道的,这是去年才新出的反隐形监控系统,海军上也装备了。 因为采了“频段+能量”的综合锁定能力,即便是b-21,它也能将前侧方的rcs值增加到2平方米以上,瞬间增加了两个数量级,做到了对其持续性的跟踪监控。 而ylc-2e都锁不定这种新型隐身涂层,足以可见它的强悍之处。 孙毅摇了摇头,道:“我也不知道。” 詹瀚海惊诧的看了他一眼:“你也不知道?” “嗯,上次我好奇的问了一下这个,然后告知是绝密技术,知道具体技术原理的,恐怕也就研发者和少部分的首长和领导了,我的级别还不够。” 顿了顿,孙毅笑着道:“不过有了这种新的隐身涂层技术,在空战方面,我们的优势就大了!” “以前还担心咱们的20空战遭遇f35后,面对对方先进的电子战系统和定位能力会出现劣势。” “现在?我有把握让他们人都找不到在哪!” 经历了七个半小的漫长航程飞行,飞机终于平稳的降落在了圣彼得堡的的普尔科沃第一机场。 随着机舱内抵达目的地广播响起,徐川也伸了个懒腰,解开了安全带站了起来。 沿着商务通道,跟随着郑海走出了机场,一股凉风,带着点点海洋的味道吹拂了过来,让习惯了内陆环境的他鼻子有些发痒,没忍住打了个喷嚏。 一旁,汤然早有准备的递了一件薄外套过来。 七月中下旬本应该是北半球最热的时候,不过圣德彼堡太靠近北极了,所以纵使是七月份其温度也仅仅只有十几二十度。 跟着郑海走出机场,看着外面道路上的十几辆整齐划一停靠在马路边的黑车,徐川都有些惊讶了起来。 通过被警戒起来的出口区域,很容易判断出来这些车辆和人员,都是为了他而准备的。 正在这时,早已经等候在出口外的人群中,一名穿着正式西装的中年男子注意到了了这边的情况,脸上带着笑容快速走了过来,热情的欢迎道: “徐教授,哈哈,欢迎!欢迎来到沙俄!” 中年男子快步走了过来,热情的给了徐川一个礼节性的拥抱,随即爽朗的笑着招呼着。 “弗沃特斯基教授,好久不见。” 徐川笑着和眼前‘熊壮’的中年男子握了握手,符拉基米尔·弗沃特斯基,沙俄的顶级数学家之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数学学院的终身教授。 2002年的时候,因为发展了新的代数簇上同调理论,帮助解决了著名的世界级猜想米尔诺猜想而获得了菲尔兹奖。 在代数几何领域上,这是一位造诣极深的数学家,其代数簇上同调理论将代数几何的统一往前推进了很大一段距离。 两人曾在普林斯顿的时候见过很多面,打过很多次的交道。 不过让徐川有些没想到的是,这位居然亲自跑过来迎接他了,或许是要个熟悉的数学家做个中间人? 弗沃特斯基也的确是这样做的,在他身后的迎接团队走上来时,他热情的笑着当中间人介绍道: “这位是总里米舒斯京先生。” 人群中,沙俄的现任总里米哈伊尔·弗拉基米罗维奇·米舒斯京笑着走上前,热情的伸出手和徐川握了握,招呼道:“欢迎您的到来,徐教授。” 徐川笑着和眼前这位沙俄的新任总理握了握手,道:“你们太客气了。” 一位国家总li亲自接机,这的确可以说的上是相当热情客气的招待了。 米舒斯京笑着道:“相比较我们之间的友谊,这些都不算什么。希望你能在沙俄渡过一段愉快的时间。” 笑着寒暄了一下后,米舒斯京转身朝着他身边另一名留着短寸平,将黑色西装都撑的鼓鼓的中年男子介绍道: “这位是安全局的汤普森·伯顿先生,你在国际数学大会期间活动的安全工作,将由他带领团队和你们的工作人员一起进行,你在沙俄的安全工作,将由他进行全权负责。” 相比较米舒斯京的客套和礼节,这位是克格勃的汤普森·伯顿言语间颇具军人的熟悉风格:“徐教授您好,联邦阿尔法小队已经抵达了圣彼得堡。请你放心,沙俄境内,我们绝对会保障你的安全。这是紧急联系的卫星电话,如有什么问题,任何时间均可通过它与我们进行联系。” 说完,这位汤普森递了一个上古时期一般的‘砖头手机’过来,一旁的郑海主动上前接了过去,检查了一下后又退回了身后。 笑着和这位克格勃的汤普森·伯顿同志握了握手,打了声招呼后,徐川忽然想起了什么,脱口而出道:“阿尔法小队?你们就是传说中那个人质和恐怖分子都得一起死的小队?” 听到这话,在场的所有人嘴角都忍不住抽搐了一下。 一旁的郑海忍不住尴尬的轻咳了一下,站出来替他们解释道:“咳,那只是一场意外,麻醉事故是医疗小组的问题,并不是他们的问题。阿尔法小队在反恐和安全方面是全球最顶尖的部队的” 徐川有些不好意思笑了笑,补道:“我的意思是有这样名声显赫的精锐小队来保护我,想必也没有哪个恐怖分子敢接近这里了。” 这个大名鼎鼎的名字,他还是听说过的。 毕竟这个小队实在太出名了。 2002年“莫斯科剧院事件”中,阿尔法小队弄死了车臣39名恐怖分子。 而除了恐怖分子外,在这次反恐解救人质的事件中,还有129名被劫持的人质也在反恐部队所释放的‘毒气’下死亡了。 虽然知道自己不可能被这样对待,但这样的一个小队来保障他的安全,他第一反应还是感觉有些 不过虽然用于保护他的团队是曾经创造过大名鼎鼎的“莫斯科剧院事件”阿尔法小队,但从这也能看出来,这次沙俄对于他到访期间的安全工作上还是相当重视的。 正如郑海所说的一样,这支小队在反恐和安全方面是全球顶尖的。 对面,汤普森·伯顿松了口气,挤出个笑容道:“不客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为了俄华两国的友谊,请先上车吧。” 还是赶紧走吧,再不走,这位又来一句反转,他都得憋爆炸。 对于沙俄来说,无论是出于国家形象,外交关系,还是那些关系到许多切实因为这场出访而谈成的对双方都有存在的利益与合作,他们都必须要保障好这位的安全,不可能让他在这里遭遇任何形式上的安全威胁,更不可能出现被绑架的人质事件。 毕竟,伴随着华国的崛起,一超多强的局面,正在成为过去的历史。 不管沙俄的未来发展如何,先做一些投资总是没有问题的。 (本章完) 第五百六十四章:米舒斯京:徐,你还单身吧? 从机场出发,车队一路驶向了市中心的五星级酒店。 这一届的国际数学大会,在圣彼得堡的塔伦帝国酒店中举办。 这是一家五星级的景区酒店,距离埃尔米塔日博物馆、冬宫广场、青铜骑士像、亚历山大纪念柱彼得要塞等风景区相当近,步行就可以走过去。 这也是国际数学家大会的选址传统了,数学家们比较喜欢风景优美,人文历史气息较为厚重的城市。 一方面是数学家大多都比较喜欢这个调调,另一方面则是相对比其他行业的学者来说,数学家普遍都比较穷。 尽管能来参加这种大会的学者基本都会接受高校或自身机构的补贴,但数学家的收入比物理学家、化学家等学者的确更少一些。 包括各大奖项,那些顶尖的数学奖,如菲尔兹奖、高斯奖、陈省身奖等等大部分的数学奖,其奖金也不过是几千到几万米金左右而已。 造成这方面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数学的性质。 它不像其他的学科领域,可以直接有效的将自己的能力转变成经济效应。 比如化学家、材料学家,一个发明和专利,有时候就能吃一辈子。 而数学很难,数学要赚钱,基本只能往应用数学或者经济数学的路上去走。 这也是为什么华尔街那么多数学家的原因。 对于华尔街那帮资本家来说,随随便便帮他们做个数学模型都是几十万几百万米金的收入,这对于一年工资才十几万的数学家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 所以国际数学大会,在选址方面会更偏向一些人文风景、历史文化或者说旅游资源较好的城市一些。 毕竟难得出门一次,好好的游玩一下也很不错。 从普尔科沃第一机场到圣彼得堡市中心的塔伦帝国酒店,车程大概一个小时左右。 对于沿途车窗外掠过的风景,徐川很感兴趣。 和国内的钢筋水泥所筑成的高楼大厦完全不同,这里的一砖一瓦上都很有异国情调的感觉,其建筑风格涵盖了巴洛克、古典主义、现代主义等多种风格体系。 几乎车队每往前行驶一段距离,都能看到风格完全不同的建筑。 车辆上,陪同着的米舒斯京很显然也留意到了这边的情况,他笑着开口道:“感觉这里如何?” 徐川回过头来,笑着夸赞道:“很漂亮的城市,相当有自己的风格,很有魅力。” 米舒斯京哈哈笑道:“那是自然,圣彼得堡是沙俄最具文化魅力的城市之一,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优美风景,你可以多出来走动走动,相信它会让你着迷的。” 微微顿了顿,这位沙俄的新任总li向徐川挤了挤眼睛,接着道:“除了风景外,圣彼得堡还是漂亮女生最多的城市之一,每年来这里寻找自己姻缘的人可不少。”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徐教授你还单身来着吧,说不定这次就能收获一段不错的爱情呢?” 闻言,徐川有些哭笑不得的咳嗽了一下。 难怪说老毛子相当开放直爽,这第一次见面,还是一国总li,就和他说这种事情,也是够‘开放’的。 对于米舒斯京而言,这并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事实上,这还是他们所希望的。 按照资料了解,这位目前好像还没有伴侣,要是他能够在沙俄找一个女朋友,对于他们来说,这绝对是一件乐意看到的事情。 如果能借助女朋友将这位拉到沙俄来,那就更好了。 他浅短的带一下,说不定就能在对方心里留下个印象,而后的大会期间,对方或多或少的心里都会潜意识的想起这些事。 对于一名政客来说,琢磨人的心理活动是老本行了。 当然,有这种想法的并不仅仅是他们,哪怕是与华国有着强烈竞争关系的米国,恐怕同样也有着这种想法。 不过让各国都遗憾的是,这位自从回国后,就再也没出过国,这种‘拉皮条’的事情,自然也就没有了机会。 车队很顺利的抵达了塔伦帝国酒店的门口。 下了车,一栋颇具沙俄风格,整体白色的宫廷式酒店映入了眼帘中。 相对比上一次2018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国际数学大会来说,这一次的数学大会提供给受邀嘉宾的酒店就要豪华很多了。 一方面是这一次的国际数学大会的赞助商比上一届要多不少,包括谷歌和苹果,也在向imu赞助了一笔资金。 另一方面则是圣彼得堡当地政府和沙俄的支持了。 而这方面还和徐川有点关系,因为他的到来,华国和沙俄谈了不少深度利益的合作,以至于从中拿出一小部分的资金用于改善国际数学大会的举办地,以及更全面的安全保护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当然,不管情况如何,对于数学界而言,这绝对是一件妥妥的好事了。 上一次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国际数学大会发生的盗窃事件让人记忆犹新,不仅仅是丢失的菲尔兹奖奖牌,还有很多数学家出去游玩的时候钱包都被人摸走了。 对于数学家这种文化人来说,这简直是让人难以忍受的事情。 酒店的大门口,一名看起来颇具沙俄美女特色风格的女士在看到车队的到来后,带着笑容走了上来。 米舒斯京笑着开口介绍道:“徐教授,这位女士是娜拉·格罗瑞娅,她负责日常事物的管理以及平常的联络,如果伱在国际数学大会期间有什么生活上的需求,都可以找她,她会帮你安排好的。” 不知道为何,徐川总感觉这位米舒斯京的话里有话的样子,生活二字也相对比其他的字眼咬的更重一些。 不过他也没太在意,生活助理而已,他又不是没有。 笑着点了点头,他转身看向娜拉·格罗瑞娅女士,伸出了右手准备握握手,却发现对面张开了双手准备和他拥抱一下。 不同姿势的两人同时愣了一下,不过对面的娜拉·格罗瑞娅女士很快就反应了过来,她眨了眨浅蓝色的大眼睛,笑着调侃道:“按照华国的说法,入乡随俗的话应该是拥抱一下哦。” 听到这话,站在后面拎着行李的汤然顿时就深深的看了一眼对方,不过在前面的徐川并没能看到这个复杂的眼神,犹豫了一下,他还是决定尊重一下对方的传统礼仪。 好在对方倒也没做什么出格的事情,只是浅浅的礼节性拥抱了一下便笑着松开了手。 这倒是让徐川悄咪咪的松了口气,留得清白在,不愁没老婆。 虽然这位娜拉·格罗瑞娅女士长的的确很漂亮,一双碧蓝色的眼睛卡姿兰闪耀着,不过他可没有在国外找老婆的想法。 毕竟他可听说过,沙俄的美女老的特别快,一过三十岁就开始朝着大妈发展了。 不过不得不说的是,沙俄的妹子发育那叫做一个好。 虽然只是礼节性的拥抱了一下,但他感觉就像是被物理+精神同时攻击了一样,雀氏可怕! 将徐川送到了酒店之后,米舒斯京和护送的车队便撤走了。 不过从站在酒店周围街道站岗执勤的安保、和酒店中那些站得笔直明显不像是普通的保安,以及包括进入酒店前,那部署在门口的检测仪器来看,沙俄当局肯定早就对这里的安保工作进行了部署。 这也让徐川放下了不少的心。 当然,让他放心的并不仅仅是沙俄的安保部署。 还有跟随着他一起来到这里的郑海等明面上的保护还是早就提前过来进行了踩点部署的华国安全局的人员。 相对比前者的部署来说,后者无疑更值得信任。 相信在沙俄和华国双方重重保护之下,除非是对面那个国家做好了彻底撕破脸皮的准备,否则敢来这里进行恐怖活动的分子也没有。 毕竟对于任何一个大国来说,这种‘强行暗杀’其他国家的知名学者,带来的后果和影响恐怕都是空前绝后的。 哪怕是短时间内不爆发第三次的世界大战,自己国家的学者乃至政要恐怕也会遭遇到对方无限制的报复。 而这种趋势一旦演变起来,无论是哪个国家都无法接受这样的后果。 跟随着酒店的侍者来到了自己的房间,徐川长舒了口气,脱下了外套丢在了床上。 房间中,跟随着一起过来的郑海手中拿着一个看起来像是插了两根圆棍的黑色盒子在房间中整个扫了一圈,检测了一下房间中是否有隐形摄像头和监听设备。 虽然早在之前他们就已经做过了相关的工作,不过每次离开后再入住重新检查一下也不是什么麻烦的事情。 至于拖着行李跟过来的汤然,一边替徐川整理着行李,一边开口道:“教授,如果可以,最好还是离那个叫娜拉·格罗瑞娅的女士远一点比较好,如果有什么需求和问题,直接跟我说就好了。” 徐川有些诧异的抬头看了她一眼,好奇的问道:“怎么了,她是有什么问题吗?” 汤然想了想,开口道:“沙俄的克格勃想必教授也听说过,而在克格勃里面,“燕子”和“乌鸦”是他们的一种特殊特工的代号。” “前者性别女,后者性别男,专门潜伏在敌人后方以美人计诱惑那些重要人员,以获取和收集相关的情报。” “克格勃曾经与东德间谍机构史塔西联手,利用燕子和乌鸦的美色色诱欧米国家政府部门的单身秘书获得巨大的成功,史称“秘书攻势”。” “不仅如此,二战时期很多知名人物都中了这招,包括印尼西亚的总統,都栽倒在燕子的手上过。” 闻言,徐川皱起了眉头,问道:“你怀疑她是哪个什么燕子?来诱惑我从我这里获取情报的?” 汤然抿了抿嘴,点了点头道:“虽然伴随着红苏的解散,燕子和乌鸦也已经销声匿迹,但不排除沙俄将其暗地里保留下来了这种可能,所以还希望徐教授和她保持一些距离,不要轻易相信她的话语。” 徐川笑了笑,放松道:“放心好了,如果她想要从我这边获取什么机密情报,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这点操守我还是有的” 房间中,正在检查有没有监控和监听的郑海听到这些对话后忍不住笑了下。 以他的目光来看,那个叫娜拉·格罗瑞娅的女士是燕子的概率很小,倒是有点像欧洲贵族培养出来的。 虽然可以肯定沙俄也肯定保留了‘燕子’‘乌鸦’这种获取情报的手段。 不过想要从这位手上获取情报什么,基本没什么可能。 他倒是更愿意相信那位叫娜拉·格罗瑞娅的女士是沙俄那边派过去试图‘勾引’徐川,想要和他结合的。 毕竟这位单身的信息对于各国来说是明面上的,如果能让这位娶一个他们国家的姑娘,能获得的东西和利益,还是很多的。 当然,他也没出口说什么。 毕竟站在他的角度上来看,尽管恋爱自由,但他还是更希望这位能娶一个国内的女生的。 比如南大的那个学姐刘嘉欣,其实就是个很不错的人选。 当然,还有汤然和吕玲这两位助理,其实也很不错。 上面当初更换掉南大挑选的助理未免没有给这位‘送’老婆的想法。 只不过可惜的是,从目前的观察来看,这位对这两个助理好像没有任何的感觉,倒是南大的那位说不定还有一些希望。 不过恋爱婚姻这种事情,到了二十一世纪这个时代,早就不是以前指媒成亲的时代了。 这位想要和谁谈恋爱,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上面大概都不会反对。 别说反对了,恐怕他就是多娶那么几个,都会默认下来。 毕竟这种基因要是不流传下来,未免就有些太可惜了。 (本章完) 第五百六十五章:舒尔茨:MMP 房间中,郑海已经整体将套房完全检查了一遍,在确认没有什么问题后便收起了手中的仪器设备。 前前后后折腾十几分钟,徐川看着都累。 看了一眼正在整理手中设备的郑海,他好奇问道:“说起来,你们在国外执行安保工作都是这样做的吗?” 郑海想了下,笑着回道:“这个得根据情况来,不过大部分的时候基本不用这么麻烦。“ “一般来说有你这种保护级别的人员出国,住宿的地方都是特定的宾馆,像你这种住宿情况比较鱼龙混杂的,还是谨慎小心点比较好。” “反正多检查一下也不会浪费多少时间,小心驶得万年船。” 在安保工作方面,老实说国内能有这位级别的人可以说屈指可数。 而大部分的情况下,这种级别的人员一般都出现在那些只可想象不可描述的群体中。 老实说,那些人出国的安保工作,在现在这个年代其实还是很好做的。 一方面是祖国强大了起来,对外的威慑力也足够。 另一方面,说句不客气的话,那些人的其重要性其实远没有那么高,或者说,对于整个华国来说,他们并非不可失去的灵魂人物。 体系的完善,让他们即便是在遭遇这些意外的时候,也不至于群龙无首。 想对比之下,他们目前脚下的这个国家,那位大帝的安保才是真的麻烦。 估摸着想弄死他的人都能绕地球一圈了。 对于如今的沙俄来说,大概是少了谁都可以,但是大帝若是遭遇了意外而去世了,恐怕前红苏的分裂再次演变发生也不是没可能的事情。 至于在科学家和学者这种群体中,有这位这种安保级别的,大概还要追溯上几十年前吧? 想对比之下,这种科学家或学者的出国访问,安保工作压力其实更大一些。 尤其是对于眼前这位来说,想弄死他的,恐怕和想弄死那位大帝的人一样多。 特别是对于脚下对面的那个国家来说,想弄死他的恐怕能绕赤道一圈了。 所以多谨慎一点总归是好的。 毕竟对于华国的学术界,甚至整个国家而言,眼前这位绝对是真正的灵魂人物了。 徐川点了点头,有些迟疑道:“如果是这样的话,将安保工作整体交给阿尔法小队那边真的没问题吗?” 郑海笑着道:“放心吧,虽然整体的安保工作是由沙俄这边进行规划的,不过安全工作的方案也有我们的人参与。而且核心的随身安保也是我们自己人为主,这方面倒是不用太过于担心。” 顿了顿,他接着道:“不过相对来说,我还是更建议你别到处跑,如果有需求.比如你想出去某个景点游玩一下什么的,还是先提前打声招呼比较好,这样我们也好安排人员排查一下。” 徐川笑了笑,道:“这个倒是不会,圣彼得堡也没什么必须要去的景点,相对比去外面看风景什么的,我还是更愿意和其他数学家一起多交流一下。” 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大会是数学界最为盛大的会议,来自全世界的数学家,哪怕是一名大学生或者研究生,都能在这个舞台上申请十分钟或者二十分钟的报告时间来展示自己。 相对比那些风景来说,很明显和其他的数学家交流沟通对他而言更具有吸引力。 风景可没法在学术上给他带来多少前进的灵感和思路,但和这些数学家进行交流与沟通,却是能带给他不少的想法。 尤其是那些顶尖的数学家,他们脑海中浩瀚的学识总有他没有的知识与想法,而这其中的某一个,说不定就能让他在数学这条道路上再往前踏出一步。 越是深入数学的海洋,徐川愈发的觉着这片大海的深邃与宽广。 个人的想法和能力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叶扁舟,要想藉此找到那些隐藏在迷雾中的新大陆,还需要不断的去扩大自己的视野。 尤其是与其他同行在这片大海上的孤舟进行‘物资’的交换,更是重中之重。 它就像是你在穿越一座迷宫时,有效的信息能让你节省大量的时间一样。 这也是他愿意冒着一些风险来参加这次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主要原因。 因为他希望能在数学这条路上,往前更进一步。 尽管对于其他人来说,他已经站在了最巅峰的位置上。 简单的在酒店的房间里面休息了一下,徐川换了身衣服下楼去吃晚餐。 酒店的电梯和通道中,他遇到了不少的学者,在认出他后纷纷和他主动的打着招呼。 国际数学大会虽然后天才开始,但这个点塔伦帝国酒店中已经住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 不仅仅有数学家,还有不少的物理学家。 相对比数学家来说,这些物理学家们的到来,主要还是冲着徐川,或者说冲着杨-米尔斯质量间隙论文的报告来的。 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在物理学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通向大统一理论的基石。 如今,这个问题的前半部分已经通过了同行评审,正式登录在了《数学年刊》上。 而后半部分,也由同一个人公开到了arxiv预印本网站上,其报告会也放在了这一届的国际数学大会上。 因此这场数学界的盛会,也有不少的物理学家们自费过来参与。 毕竟质量间隙的是否正确,关系到后续的强电统一理论。 尽管距离强电统一理论最近的,毫无疑问是解决了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的那个人,但对于众多的物理学家们来说,谁也不想提前就放弃。 毕竟这可是二十一世界理论物理学界的王冠,如果有谁能够完成它的统一,其地位和荣誉,不说能媲美二十世纪的爱因斯坦,但媲美十九世纪末的爱老绝对没有任何的问题。 这不仅仅是爱因斯坦没有做到的事情,也是通向大统一圣杯的方向,是整个物理学大厦的基石! 酒店的餐厅中,正当徐川端着餐盘挑选着酒店提供的自助餐的时候,耳边一道带这些疑惑的招呼声传递了过来。 “徐教授?” 有些耳熟的声音从旁边传递了过来,拿着餐盘夹的徐川下意识的扭头看了过去。 映入眼帘的,是两名青中年男子,一个留着黑色短发,带着一副黑色的方框眼镜,另一个则留着棕色的波浪卷长发,穿着薄薄的羊毛衫,打招呼的正是他。 三人的视线对上,徐川微愣了一下,脸上随即带上了笑容,开口回应道:“舒尔茨?陶哲轩?没想到你们已经到了,我还以为你们明天才会过来呢。” 和他的打招呼的两人,正是数学界中青年一代抛开他以外最出名的两位学者,陶哲轩和彼得·舒尔茨。 前者被数学界称为继庞加莱后的新世纪‘全能数学家’,而后者则被称为教皇格罗滕迪克的‘接班人’,足以可以见两人在数学界的地位。 对于徐川来说,这两人也足以称得上是老朋友了。 他一五年的时候第一次去普林斯顿做学术交流和报告,就认识了两人,而后续的时间中更是一直都保持着电话或邮件联系,可以说是相当熟悉了。 确认了眼前的人影并没有认错后,更加开朗一些的舒尔茨快步走了过来,本来想热情的拥抱一下,发现徐川手中的端着餐盘不方便后只能用力的锤了锤他的肩膀。 “哈哈哈,我果然没有认错!真的是你!”舒尔茨哈哈笑道:“陶那个家伙还说你不可能这么早就出现在这里,看来他猜错了!” 一旁,陶哲轩也快步走了过来,带着眼镜的黑色瞳孔中带着一丝意外,笑着和徐川打了个招呼后,他开口道:“真没想到你会提前过来,我原本还以为要等到开幕式或者最后一天才能看到你的。” 徐川笑了笑,开口道:“四年一度的盛会,提前过来做一下准备也很正常。”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而且沙俄这边的不少数学家都很厉害,我准备和他们聊聊。” 听到这话,舒尔茨似乎想到了什么,笑着道:“如果你是准备去找佩雷尔曼的话,我建议你还是放弃这个想法好了。” 徐川好奇的看了他一眼,问道:“为什么?” 闻言,舒尔茨耸了耸肩,道:“抱有这种想法肯定不止你一个,这种大会召开期间,那个怪人大概是不会面见任何拜访的人的。” 顿了顿,他有些无奈的接着道:“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我昨天就尝试过去找他了,结果他妈妈告诉我,他为了寻找灵感去游泳了,然后我在哪里等了一个小时也没有等到他。” 如果说当今的数学界还有‘苦行僧’的话,证明了七大千禧年难题之一的佩雷尔曼绝对是最符合标准的人。 证明庞加莱猜想让他很快就名声显赫于整个数学界甚至是学术界,不过这位性格孤僻怪异数学家并不怎么喜欢将自己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 他不仅不喜欢与媒体打交道,就连《自然》《科学》《时代》这样声名显赫杂志的采访,他也不屑一顾。 此外,他还拒绝了菲尔兹奖,拒绝了克雷数学研究所的一百万美金,甚至是因为出名后而频繁被打扰的原因,他还辞掉了工作,隐居了起来。 据说,米国的数学界对这位天才极其佩服,不过他拒绝了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等著名学府的聘请,宁可“在圣彼得堡附近的森林里找蘑菇”。 所以想要拜访到这位性格‘孤僻’‘社恐’的数学家,尤其是在国际数学家大会这种盛会期间,难度恐怕不是有点大。 听到舒尔茨的话,徐川微愣了一下,随即面色有点古怪的开口道:“可是我前些天给他发过邮件,说在国际数学家大会期间会去拜访他,他同意了啊?” “啊?” 听到这话,舒尔茨顿时就呆住了。 愣了半响,他疑惑的眼神看向徐川,迟疑的问道:“你确定?” 徐川想了想,道:“同意和拒绝的意思我想我还是分的清的。” 舒尔茨嘴角抽了抽,不过他很快就调整了过来,迅速缠上了徐川,开口道:“你什么时候过去,请务必要带上我!” 他一定要过去问问那个‘糟老头’,为什么拒绝他的拜访! 徐川笑着调侃道:“我还是问问他的意见吧,如果带上你也会让我吃闭门羹的话,我还是不带了。” 听到这话,舒尔茨的嘴角忍不住又动了动。 mmp! 这话听起来可真特么气人! 一旁,陶哲轩看着两人的打闹,同样笑着调侃道:“或许和徐相比,你还差了一个千禧年难题,如果你能解决掉剩下的三个千禧年难题,佩雷尔曼就不会拒绝你的访问了。” 听到这话,舒尔茨忍不住摇了摇头,嘟囔着开口道:“如果要这么说,我差的可不是一个,而是三个。” “上帝才知道这个变态的家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一个人先后解决掉了了三个千禧年难题,真是难以想象。” 第五百六十六章:我感觉应该也不难吧? “说起来,你还有在研究纯粹数学吗?” 塔伦帝国酒店的餐厅中,舒尔茨坐在了徐川的对面,一边吃着晚餐,一边闲聊着。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好奇的看了他一眼,问道:“为什么会这么问?” 捏着餐叉的手停顿在了半空中,舒尔茨想了一会才开口回道:“直觉吧~,我感觉你的研究重心,如今似乎并不在数学领域的样子。” 徐川笑了笑,道:“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难道不算数学问题吗?” 舒尔茨:“算,但它并非纯粹数学,至少在我看来并不是。” 顿了顿,他接着道:“虽然它的确很出名,但对于数学来说,它的研究更多的是为了物理学的发展而进行的,并非数学。” “我总有种你放弃了数学研究,或者是研究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其他领域的感觉。” 听到这话,徐川笑着开口道:“我的朋友,研究数学的目的并不一定是纯粹的为了推动数学的发展,至少对我而言是的。” “相对比纯粹数学来说,我更愿意将数学引用到其他领域上去解决更多的难题。” “数学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工具,它存在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推动自己的发展。” “曲高和寡并不一定一件很好的事情,如果一个领域孤僻到只认自己领域的人员,对于它的发展来说,也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微微停顿了一下,他接着道:“而且我从未放弃过数学上的研究,只不过对我来说,现在有一些其他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 “比如?” “比如强弱电三力统一,比如暗物质与暗能量的研究,这些都同样值得我去钻研。” 听到这个回答,舒尔茨嘟囔的摇了摇头:“这些不都是物理吗?搞不懂伱为什么会突然从数学拐到物理上去,难道数学领域的问题已经不够你研究了吗?” 作为一名纯粹数学家,他大概是很难理解徐川这种数学、物理,甚至是化学材料,天文学等多个领域反复横跳的行为的。 这太浪费自己的黄金研究时间,也太浪费自己的精力了。 在他看来,如果徐川继续在数学领域研究下去,完成代数几何的统一,甚至解决掉朗兰兹纲领,完成数学的大统一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徐川笑着摇摇头,跳过了这个话题,继续聊着天。 对于他来说,提前过来参加这一届的国际数学大会除了有想去找另一名解决了七大千禧年难题之一‘庞加莱猜想’的佩雷尔曼聊聊天外,其他顶尖数学家同样是不可错过的交流对象。 就如眼前的舒尔茨和陶哲轩。 这两位大牛虽然在成就上暂时还比不上德利涅、法尔廷斯那些老前辈,但他们又一个那些老前辈无法比拟的优势 那就是足够的年轻! 舒尔茨87年出生,今年才三十五岁,而年龄大一些的陶哲轩,今年也才四十多岁。 相对比德利涅、法尔廷斯那些前辈来说,他们正值学术生涯的巅峰末尾。 这个年龄段的数学家,脑海中的学识足够,精力也处于壮年时期,能爆肝研究,想法也足够。 对于徐川来说,能和舒尔茨与陶哲轩聊聊数学,特别是代数几何方面的研究,无疑是数学生涯中更进一步的基石。 这一世在数学上师承德利涅,归属于格罗滕迪克学系的他,完成教皇先生尚未做完的‘代数与几何的统一’无疑是他的梦想。 当然,这也是这一派系所有人共同的梦想。 包括他的导师德利涅,在人生的后半阶段,一直都在研究着祖师爷格罗滕迪克老先生留下来的标准猜想,寄希望于找到一条通向统一代数几何的道路。 而在这一领域,舒尔茨是他未来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 这位年轻的菲尔兹奖得主,以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p·s进域-几何理论’一举对对朗兰兹纲领做出来很多重大的突破,震惊了整个数学界。 当然,之所以说是未来,而不是现在最有力的竞争者,是因为目前来说,舒尔茨的竞争希望还不够。 因为相对比舒尔茨来说,在代数几何领域,还有一个真正的巅峰大牛级别人物——“g·法尔廷斯”教授。 那个自负傲慢且固执的日耳曼老头,在代数几何领域的功底,纵然是师承代数几何开山祖师教皇格罗滕迪克老先生的德利涅,也略逊一筹。 舒尔茨被称为教皇格罗滕迪克老先生的继承者,而法尔廷斯在数学界是公认的继数学教皇格罗滕迪克之后的第一人。 尽管这个第一人的称号,在徐川解决掉了ns方程后,头衔就已经转移了。 不过哪怕是徐川自己,都不得不承认的是,在代数几何领域上的研究,他大概是比不过法尔廷斯的。 毕竟他的研究领域和重点,并不完全都在代数几何上,很多其他领域的研究都分走了他的精力和时间。 而法尔廷斯却在这一领域深耕了一辈子。 从29岁利用代数几何学方法解决了数论中的莫德尔猜想后,这位日耳曼老头在代数几何领域的深耕就没有停止过。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谁距离黎曼猜想的解决最近,大概就是他了。 所以要说当下统一代数几何最有力的竞争者,非法尔廷斯莫属。 至于眼前的舒尔茨,老实说和法尔廷斯相比还差了不少的距离。 一顿饭的功夫并不长,正当三人准备起身的时候,耳边一道有些熟悉的声音响了起来。 “徐川,陶教授,舒尔茨教授!没想到能在这里遇到你们。” 听到招呼声,徐川好奇的抬头看去。 虽然打招呼用的是英语,不过从徐川这个称呼来看,来人大概是国内的学者,而且跟他还很熟。 毕竟如果不怎么熟的话,一般都是称呼他徐院士多一点。 入眼,也正如他所判断的一样,真是个熟人。 日月(复旦)大学那边的张伟平院士,他当初还在上高中的时候,参与过的信息安全破译项目就是这位张院士带领的。 两人认识的很早,也很熟,只不过后面几年因为工作研究的关系,两人就没再见过面,没想到这一届的国际数学大会他也过来了。 “张院士,没想到您也过来了。”徐川笑着打了招呼。 张伟平笑着道:“这种盛会,我怎么能错过呢?” 对面,舒尔茨和陶哲轩端着餐盘起身和张伟平打了声招呼后冲徐川点了点头,道:“徐,我们就先走了,别忘了佩雷尔曼。”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明天如何?早上九点出发?” “没问题!” 陶哲轩和舒尔茨离去,张伟平笑着开口道:“恭喜你啊,又解决了一个千禧年难题,七大猜想你一个人都干掉了三个了。” 徐川笑了笑,道:“运气比较好而已。” 张伟平笑着摇摇头,道:“你啊,还是这个样子,谦虚的过头了。” 顿了顿,他忽然想起了什么,关切的问道:“说起来,你这次出国,安全方面没什么问题吧?安保工作都做好了吗?” 相对比其他人,他很清楚徐川出国可能会遭遇什么风险,毕竟参与过不少国家保密项目,所以还是很担心他在沙俄这边出什么事情的。 徐川笑着道:“没事,都安排好了,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张伟平点了点头,道:“那我就放心了,你那两个学生呢?没跟你一起过来吗?” 徐川想了下,才明白他说的是谷炳和阿米莉亚,笑着说:“他们有自己的时间和安排,就没和我一起了,我这边也不太方便。” 说起来,谷炳当初在他手下读博学习,三份推荐信中就有一封是张伟平的。 张伟平笑了笑,道:“本来是想着让他跟着你多学点的东西,没想到他也有能合作解决世界猜想的一天。” 说到这,他脸上也带上了一点自豪,谷炳曾在他手下读了硕博,也算是他的学生,基础是他打下的。 说起谷炳,徐川也笑了笑,开口道:“谷炳的报告会在第二天的上午,和阿米莉亚一起,两人分别对布洛赫猜想做上下部分的报告,不过想来张院士已经看过报告规划了。” 张伟平笑着点了点头,道:“当初让他去试一下报你的学生,大概是我这辈子教导他做的最正确的一个决定了。” “如果是继续跟着我,大抵也没有今天的成就了,还是得感谢你给了他这个机会啊。” “对了,给你介绍一下,这是我新收的小学生,刘嘉楹。” “嘉楹,过来,这位是跟你说过很多次的徐川徐院士,咱们国内乃至整个世界数学界的第一人,你也是学数学的,以后要多向他学习。” 张伟平喊了一声,身后一位女生走了出来,有些紧张的和徐川打了个招呼。 “徐院士好。” “你好,小同学。” 徐川笑着应了声,目光落在了她身上,简单打量了两下,年龄不大,感觉才刚上大学的样子,穿着很朴素,牛仔裤加针织衫,留着一点刘海,一双灵动乌黑的大眼睛和他对上时很快就躲开了,显得有些拘束紧张的样子。 徐川笑了笑,没有在意。 毕竟他如今也是一顶级大牛,这种小萌新对上他,拘束紧张也很正常。 不过让他有些疑惑的是,这个小女生对上他眼眸的时候眼神中似乎并没有多少其他人第一次看他的好奇,激动,兴奋等情绪,而且似乎还透露着一些早就认识他的感觉。 正准备和张伟平继续聊一会的时候,他忽然又想起了什么,目光重新落回了这位叫做刘嘉楹的小同学身上。 仔细的再度打量了两眼后,他脑海中忽然浮现了一道身影。 不仅仅是外貌,还有这气质好像都有点像的样子?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她好像有个妹妹来着,年龄似乎也能对得上?难不成这么巧? 不会吧? 想着,徐川深吸了口气,开口问道:“你叫刘嘉楹?你是不是有个姐姐叫刘嘉欣?” 对面,刘嘉楹抿着嘴轻轻的点了点头:“嗯。” 一旁,看着两人打招呼的张伟平愣了愣,好奇的问道:“你们.认识?”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她有个姐姐,叫做刘嘉欣,是我.嗯.是我在南大读书的时候认识的一个学姐,听嘉欣说过她还有个妹妹,只是一直没见过。” 张伟平又愣了一下,道:“还有这从关系?” 徐川:“如果没错的话,她应该是就是我那个认识的学姐的妹妹了,倒是没想到会在今天遇到。” 顿了顿,他笑着看向刘嘉楹,开口道:“我是感觉熟悉才猜出来的,不过她倒是可能早就认出我了。” 确定关系后,他倒是明白了刚刚对视时对方那股熟悉感从哪里来的了,可能是她姐和她说过? 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看相关的新闻消息看多了。 毕竟他上电视热搜的次数也不少。 每一次那帅气的脸庞都会在新闻上出现,认识也很正常的。 刘嘉楹好奇的打量了两眼徐川,她的确是先认出来了对方。 倒不是因为名声,而是因为自己的姐姐和她提过很多次了,虽然她也看到过新闻上的很多的照片就是,但的确因为姐姐的关系没那么多的陌生感。 张伟平看了看自己这个新收的学生,又看了看徐川,反应过来后哈哈笑道:“说起来,嘉楹今年才刚入大学,她是今年imo竞赛中的唯一一个拿到了满分的女生,好不容易才抢过来的学生,没想到你们居然认识,这还真是巧了。” 徐川点了点头,笑着道:“的确是挺巧的。” 似乎是想起了什么,他开口问道:“说起来,今年的imo情况如何?” 闻言,张伟平摇了摇头,道:“今年imo的题目难度有点高,满分总共还不到十个。尤其是最后一道大题,也不知道是谁出的,那题目我解开都花了一个多小时,不少的竞赛生都倒在了那道大题上。” 徐川嘴角抽了抽,有些不好意思的开口道:“咳,那个.最后一道大题,好像就是我出的。” “不过.我感觉应该也不是很难吧?” (本章完) 第五百六十七章:舒尔茨:帅的人都已经结婚了! 听到徐川说‘也不是很难’,张伟平的嘴角忍不住动了动。 他有点想打人怎么办? 虽然imo竞赛题解题所用的知识基本都被局限在高中左右,但技巧和经验却是无法被锁定的东西。 这种情况下,拥有几十年数学知识和经验的他都需要花费一个多小时才能解出来的题目,这叫做不难? 这话说的简直太过于装逼了一点. 好吧。 对于这位来说,可能还真不难。 毕竟七大千禧年难题他都一个人搞定了三个了,如今的数学界,或许某一个单独的领域还有一些人足够和他比较,甚至是超越。 比如代数几何领域的法尔廷斯、德利涅;数论领域的萨尔纳克;拓扑领域的佩雷尔曼等等。 这些顶级大牛在各自精通的领域还是能和这位比较一下,甚至是领先或超越的。 但放眼整体,恐怕除了陶哲轩可能还能勉强跟上,同时涉猎这么多的领域外,真的很难找到另外一个数学家能同时精通这么多的数学领域了。 更变态的是,除了数学领域,他在物理、材料、天文等几乎完全不同的大领域中同样取得了相当不菲的成就。 老实说,人类的天赋,真的可以强悍到这种地步吗? 很难不让人怀疑这幅皮囊下面是否隐藏着一台量子计算机。 站在两人的对面,徐川倒是没想那么多。 在听到刘嘉楹是整个imo中唯一一个获得满分的女生时,他还是有些惊讶的。 imo上的最后一道大题是他出的,难度在他看来的确不算高。 真要说出一道难度高的题目,他有把握做到自己出的题目整个imo竞赛没有一个学生能解开。 但那样做没有任何的意义。 对于一场数学竞赛来说,题目考核的内容并非是这些学生们到底掌握了多少的知识,而是考核的他们在有限的知识中,如何去利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掌握知识只是基础,利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才是创造力。 不过这并不代表那道题目就那么容易解开。 他出的题目并不需要使用大学知识,高中所学就足够。 但解决那个问题需要的技巧性却不低,甚至可以说的上较高了。 能解开他所出的题目,在数学上的天赋和努力,绝对缺一不可。 而这种天才,出现在他身边的朋友范畴中,徐川的确还是有些惊讶的。 不过想想刘嘉欣在数学上的天赋,倒也正常。 倒不是说基因遗传这些东西。 事实上,基因这种东西并不一定百分百有效,谁也不敢保证说哥哥或姐姐的智商惊人,弟弟或妹妹就同样的会智力优秀。 但如果说身边有一个哥哥或者姐姐在某一条路上有着足够的天赋,能带给弟妹的经验,只要哥哥姐姐愿意教,绝对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就像是他和徐晓一样。 以前他上初高中的时候,每年的寒暑假,徐晓的课外辅导、作业、学习解题思路和技巧等东西,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他教导的。 这些东西给徐晓在学习的道路上带来了更多的经验,让她能够在同级中学的更轻松,更脱颖而出。 这也是为什么相对富裕的家庭更容易出优秀的天才的原因。 因为他们的父母,或者说有他们的家庭条件有足够的能力去找一个优秀的教导老师来做这份工作。 而相对贫困的家庭,大部分的孩子面对的,是初中或高中都没上完的父母,是学校中要照顾整个甚至多个班级的老师。 如果不是自己的天赋优秀到能够脱颖而出被额外的关注和指导,否则想要获得一份‘额外’且详细的教导,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 而且有时候,初高中的老师,也不一定有这份能力。 这一条‘定理’,并不仅仅只适用于学习,还有很多其他广泛的领域。 毕竟,人最宝贵的东西,并不是什么财富,地位而是时间。 打量了两眼刘嘉楹,徐川笑着开口道:“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到我这边.” 对面,张伟平挑了挑眉,打断道:“我说,你小子这么做是不是有点不厚道啊?我好不容易收个本科生,你就想挖走。” 顿了顿,他又叹了口气,紧接着道:“算了,如果伱小子真的想要,就带走吧,跟着你学习比跟着我肯定强多了。” 被打断了一下,徐川也回过神来,想了想后开口道: “算了,大学阶段还是让她跟着张院士您学习吧,我这边手头上的研究比较多,大学期间跟着我可能还学不到什么东西,打好基础更重要。” “如果等到研究生或者博士,倒是可以让她报一下南大。” “前提是你愿意的话。” 最后一句话,他是看向刘嘉楹说的。 本来他是想直接将这位学姐的妹妹直接挖过来的,不过被张伟平院士打断后,想了想他的时间后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大学这种打基础的阶段他并没有多少时间去指导,与其这样挖过来,倒不如让她在本科阶段好好的跟着张伟平院士学习。 等到了硕士或者博士阶段,如果她愿意的话,他还是乐意收下这个学生的。 当然,这些事情的前提,是她自己愿意。 如果刘嘉楹不愿意的话,他也不可能强行将人要过来,没那个必要。 对面,刘嘉楹眨了眨眼睛,对上了徐川的视线后,又看了眼自己的导师。 从那双和蔼的眼神中感受到鼓励和认同后,她点了点头,乖巧的开口说:“谢谢徐院士,我会好好的加油学习的。” 有机会跟着数学界的第一人学习,对于任何一个有志于在数学上更进一步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机会。 而且这个人似乎在她姐姐那里还很特别,这让她很好奇。 顿了顿,犹豫了一下后她还是开口道:“徐徐院士,我能加您一个威信吗?” 徐川笑了笑,从上衣口袋中掏出了手机,加了个威信后将自己的手机号码发了过去。 “这是我的电话,如果有什么事情或者学习上的问题,可以威信给我发消息或者打电话,不用担心打扰到我,也不用那么客气。” 顿了顿,他看向张伟平,笑着道:“张院士,我就不打扰你们用餐了,先走了,有时间再聊。” 张伟平笑呵呵的道:“去吧,回国后有时间去日月(复旦)大学坐坐。” 徐川摆了摆手,转身离去。 从餐厅中回到自己的房间,徐川洗了个澡后打开了电脑,连上了酒店的无线。 意外的在圣彼得堡遇到个‘熟人’,他还真是没想到,早知道喊上学姐一起过来了。 随手点开了威信,找到了刘嘉欣学姐的威信,他发了个消息过去:“你猜猜我在圣彼得堡遇到了谁?” 发完消息,他才反应过来圣彼得堡和国内有五个小时左右的时差,这会国内应该都凌晨了,对面应该已经睡了。 不过正当他想着关掉威信,去刷一下这届数学大会报告会流程的时候,那头的消息回过来了。 “嘉楹?” 看到回复,徐川挑了挑眉,笑着打字道:“她跟你说过了?” “嗯,她刚刚给我发消息了,说遇到了你。” 徐川笑着打字:“说起来,你早就知道你妹妹会参加这届数学大会了吧?怎么也不和我说一声呢。” “她已经成年了,可以照顾好自己了。” 徐川:“你这是把我当外人啊,也太客气了。算了,不说这个了,话说现在国内已经凌晨了吧,你怎么还没睡?” “我还在公司这边。” “怎么这个点还在加班?出什么事情了吗?” “人工智能程序的算法有些问题,我这边会尽快解决的。” 看着屏幕上回过来的消息,徐川愣了一下,打字道:“这些明天再做也不迟,早点回去休息,你也是成年人了,不要让我担心。” 对面沉默了几秒,飞过来一道消息。 “嗯~。” 翌日,清晨。 徐川从床上醒来后,拉开了厚重的遮光帘。 早晨还未到七点,外面就已经天光大亮了。 圣彼得堡的冬天日出很晚,日落很早,一天的日照时间可能还不到六个小时。 但对于它的夏季来说,就完全不同了。 仲夏时节,在这个城市中,那夕阳和旭日东升之间的间隔,短暂的几乎无法让人分辨。 因为过于接近北极,圣彼得堡是世界上少有的拥有‘白夜’的城市,六七月仲夏时期,它拥有接近二十个小时的白天。 特别是每年的六月二十一日的夏至,太阳甚至会出现永不坠落的场景。 它从西边落下,但还透露着微薄的光亮时,就已经从东边升起了。 这种‘日不落’的景象,每年都会吸引来大量全世界各地的游客,但不得不说的是,这的确是一件很令人感到神奇、震撼的事情。 如果有机会,还是可以去见识一下的。 在餐厅中简单的吃过早餐后,徐川搭乘了阿尔法小队那边提供的车辆,和舒尔茨、陶哲轩一起前往了圣彼得堡的郊区,去寻找那个有点‘社恐’,不怎么喜欢和人打交道的佩雷尔曼。 “说起来,你们之前见过佩雷尔曼吗?” 黑色的防弹车上,徐川好奇的看了陶哲轩和舒尔茨,别看他举办了好几场数学大会了,其中还不乏千禧年难题这种级别的报告会,但还真没见过那位怪人。 对于数学界而言,若要说选出一名最神秘的数学家,绝对是证明了‘三维庞加莱猜想’的佩雷尔曼。 自从解决了千禧年难题后,这位数学家的消息就很少很少出现在数学界了。 想拜访他的人很多,但有幸能见到他的却寥寥无几,以至于人们完全不清楚他现在在研究些什么,数学实力又到了哪一个地步。 舒尔茨耸了耸肩,开口道:“仅仅是在很早之前见过一次,但并没有说上几句话。”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他之前的怨念也不至于那么大了。 一旁,陶哲轩思索了一下,回道:“我倒是见过几次,也交流过一些数学上的想法。” 闻言,舒尔茨立刻诧异的看了过来:“嗯?那个怪人你居然见过很多次?” 陶哲轩推了推眼镜,笑着说道:“如果是在他证明了庞加莱猜想之前,其实想要见他的话难度并不大的。” “那时候的他虽然同样孤僻,但倒也欢迎其他数学家找他交流。” “可惜证明了庞加莱猜想后,打扰他的人太多了,无论是媒体记者,还是其他人,这些都让他很反感,也就导致了后面直接隐居了起来不见外人。” “这次能过去见他,要不是徐,恐怕也不会那么容易。” 徐川笑了笑,开口道:“或许是因为我长的比较帅?” 舒尔茨、陶哲轩:“.” 两人默默的对视了一眼,舒尔茨忽然点了点头,紧随其后伸手从上衣口袋中摸出了钱包,翻开,将里面他小女儿的照片递到了徐川眼前。 “你觉得我的小女儿可爱吗?” 徐川看了一眼,照片上是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留着短发笑的灿烂。 “很可爱,怎么了?” 见鱼儿上钩,舒尔茨咧嘴笑了下,开口道:“我想说的是,帅的人应该已经结婚有老婆和女儿了!” 一旁,陶哲轩带着遗憾,道:“可惜了我没带照片,不然也可以让你看看。” 徐川:“.” mmp! 经过了将近半个小时左右的车程,防弹车抵达了圣彼得堡的郊区。 一条蓝白色和红白色建筑为主体的街道上,两边坐落着那些古老的房屋。 层层叠叠的石阶路上,佩雷尔曼便隐居在这附近的某栋公寓中。 看着这些长相几乎相差不大的别墅和公寓,徐川忽然想起了一件事。 他好像.不清楚佩雷尔曼具体住在哪里的样子 两人间虽然有通过邮件联系过,也提前约定过,但那个‘怪人’却并没有在邮箱中附上自己到底住在多少号别墅或公寓,仅仅是说了自己住在这里而已。 更关键的是,他也没有佩雷尔曼的电话,临时打电话让对方指路都做不到。 挠了挠头,徐川有些尴尬的看了一眼舒尔茨和陶哲轩,开口道:“话说你们两知道佩雷尔曼住在哪里吗?” 听到这个问题,两人都愣住了。 舒尔茨忍不住问道:“你不是和他约好了吗?” 徐川:“的确是约好了今天我会过来拜访,但他好像并没有在邮件中给我发具体的地址,只说了自己住在这条街道上,具体在多少号,还真没有。” “打个电话给他问问?”陶哲轩开口道。 徐川耸了耸肩,道:“你有他的电话?” 数学界有佩雷尔曼电话,恐怕不超过一手之数,或者说,佩雷尔曼根本就没有手机? 至少他是没有对方电话的。 陶哲轩跟着耸了耸肩,他也没有。 “那就找个人问问好了,既然住在这里的话,应该还是会有人见过的吧?” 徐川想了想也是,从口袋中摸出了手机,谷歌出来了几张佩雷尔曼的照片。 不得不说,这位大数学家长的的确有点儿‘潦草’,至少从谷歌上搜出来的照片来看是的。 从中挑了张稍微清晰一点,不是那么潦草一点的照片,徐川拦住了个路人交流了几句,又将手机上的照片给他看了一眼。 不过很快对方就困惑的摇了摇头,表示自己从未见过。 道了声谢后放走了这名路人,紧随其后的,他又咨询了几名不同的路人,但结果却几乎如出一致。 没人知道佩雷尔曼住在哪,也表示自己从未在这条街道上见过他。 甚至,大部分的人表示自己都不认识照片中的这个人。 ps:晚点还有一章 (本章完) 第五百六十八章:仿佛来自虚空一般 连续拉了好些个人问路,都表示自己没在这条街道上见过佩雷尔曼后,徐川也有点迷茫。 佩雷尔曼,现在真住在这里吗? 听说他搬过一次家,他在邮箱中给的地址,该不会是以前的地址吧? 不过好在陶哲轩确认了他以前不住在这里,看来这个隐居的怪人,隐居的可真够彻底的。 摇了摇头,徐川往前走了走,拉住了一名中年男子,继续咨询着,手中的照片递了过去,中年男子看了一下后,开口道:“佩雷尔曼教授?” 听到对方认出来了,徐川精神一震,快速道:“请问您知道他住在哪里吗?” 穿着薄外套的中年男子又看了眼手中的照片,思索了一会后忽然盯着徐川看了两眼,带着一丝猜疑的语气开口问道: “您是.徐川徐教授?” 徐川看了他一眼,确认自己的确不认识对方后,点了点头道:“我是,请问你是?” 不得不说,人长得帅还是有好处的。 他拿着佩雷尔曼那‘潦草’的照片问了半天,认识的没几个,结果现在他反而被人认出来了。 确认眼前的身影是真的徐教授后,中年男子激动的伸出了双手:“徐教授您好,我叫凯尔文·伊夫,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一名数学教授,没想到能这里见到您。” “你好,凯尔文教授。” 听着眼前这名男子的自我介绍,徐川有些讶异的和他握了握手,倒是没想到会在这种偏僻的郊区遇到一名圣彼得堡大学的数学教授。 沙俄的数学实力还是很强的,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数学实力,换算到国内,差不多和水木北大一个级别。 “徐教授,舒尔茨教授,陶教授,你们这是准备去找佩雷尔曼吗?”简单的和三人打了个招呼后,凯尔文·伊夫笑着开口问道。 徐川点了点头,道:“你知道他住在这条街的哪里吗?” 凯尔文·伊夫摇了摇头,道:“很抱歉,徐教授,我在这里工作了两年了,也没怎么见过佩雷尔曼,更不知道他住在哪里。” “不过我倒是知道有人应该知道他住在哪里,需要我带你们去找他吗?” 徐川:“距离这里远吗?” 凯尔文·伊夫笑道:“并不远,就在这条街道的前面一点儿。” 正当徐川准备请他带过去的时候,一直像个隐形人一般跟在身后的郑海向前走了两步,询问道:“请问你说的地方叫什么名字?他是谁?在哪里?” 凯尔文·伊夫看了郑海一眼,又看了看徐川,笑着开口道:“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柯蒂斯·派里斯教授!” 听到这个名字,徐川恍然反应了过来。 柯蒂斯·派里斯,沙俄概率论和拓扑学方面的大牛,他的名声在外面可能不是很显赫,不过实力还是很不错的。 而且他还有一个很出名的导师--安德雷·柯尔莫哥洛夫! 人称数学界的‘柯老邪’,现代概率论的创始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数学界的全才,影响了二十一世纪数学界的发展。 其地位在现代概率论,就像是格罗滕迪克在代数几何中的地位一般。 “没想到柯蒂斯教授也在这里,不过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什么时候搬到这边来了?”徐川好奇的问道。 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是沙俄这边的顶级数学研究机构,于前红苏时期由数学家、力学家‘斯捷克洛夫’提议成立的。 这是一所偏向‘红色’性质的研究所,里面的学者几乎都来自红色国家,包括华国,上个世纪曾经有不少人过去那边做过研究和交流。 凯尔文·伊夫咧嘴笑着道:“这边只是个分所,基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数学系而存在,总部依旧在科斯莫。” 一边说,他一边带着几人朝着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赶去。 并不是很远,就在这条街道的尽头处,一栋红白相间颇具前红苏建筑风格的大楼出现在眼前。 就在一行人准备进去找人的时候,一名老人披着风衣正好从大楼中走了出来。 “柯蒂斯教授。” 最先认出来的自然是凯尔文·伊夫,他快步的走上前打了个招呼,又介绍道:“教授,徐川教授、陶教授、舒尔茨教授他们过来了。” 听到这话,柯蒂斯·派里斯愣了一下,随即看向了站在路边的几人,确认自己没有看错后,脸上带上了笑容,迎接了上来。 “徐教授,陶教授,舒尔茨教授,欢迎,欢迎来到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过来这边,怎么也不和我提前打个招呼呢。” 这位教授还以为几人是过来找他的,热情的招呼着。 徐川微愣了一下,知道眼前这位老先生误会了,不过他倒也没打破老人家的热情,笑着寒暄了几句,直到老人热情的开口邀请他进去的时候,他才有些不好意思的开口道。 “柯蒂斯教授,请问您知道佩雷尔曼教授住在这条街的哪里吗?” 柯蒂斯愣了一下,随即反应了过来,明白了眼前这几位真正的大牛都是来找佩雷尔曼的。 笑了笑,他开口道道:“这个我倒是知道,不过我不太清楚他今天是否在家,需要我带你们过去吗?” “如果可以的话,那就麻烦您了。” “没事,反正我正好也要出门,顺路带你们过去好了。” 柯蒂斯笑着囊了囊身上的风衣,带头朝着远方的街道走去。 步行了近十五分钟的时间,就在都快要走出这条小小的街道的时候,一栋老旧的公寓出现在了几人的面前。 “他就住在这里,不过他并不是很喜欢外人过来打扰他,尤其是你们这么多人,我不知道你们是否会被拒之门外。” 将人带到门口后,柯蒂斯有些不看好的说道。 虽然和佩雷尔曼同在一个小镇上生活,但他一年来都不一定能碰到对方一次。 很早之前他也来拜访过,想交流一下数学,但除了有一次碰巧见到了人以外,后续的拜访几乎都吃了闭门羹。 徐川耸了耸肩,笑道:“希望看在数学的份上,能见上一面吧。” 说着,他将注意力转移到了眼前老旧的公寓上,打量了两眼。 小小的公寓,墙上的白漆都一块块的往下掉,木质的窗户能很明显的看出岁月的痕迹。 说实话,他有些无法想象一位证明了庞加莱猜想的伟大数学家就住在这样的一栋小小的老旧公寓中。 不得不说,就连他其实是有些难以理解的。 毕竟他虽然一心向学术,但却也并不介意利用学术来让自己和家人过的更好一些。 而佩雷尔曼这种,只能说是让人敬佩的‘苦修士’。 毕竟如果他需要钱的话,光是证明庞加莱猜想所带来的各种奖金,就足够他和他的家人下半辈子过的很好了。 虽然不确定佩雷尔曼现在是否在家,但徐川还是上前敲了敲门。 等待了一会,公寓的大门‘嘎吱’的一声打开了。 一位胡须乱糟糟,身材高大魁梧,穿着老旧的牛仔裤和深色衬衫的男人出现在了眼前。 他的视线扫过了站在门口的人群,最终落在了徐川的身上,脸上带着些迟疑的表情,他率先开口道: “你是徐川?” 徐川点了点头,微笑的伸出了右手:“很高兴能见到你,佩雷尔曼教授。” 佩雷尔曼轻轻的沾了沾,简单握了握手,道:“我现在只是一个数学工作者,并不是教授,叫我的名字就行。” “先进来吧,站在门口并不是一个好的聊天场所。” 说着,他让开了身位,让站在门口的几人进来。 小小的公寓入门就是客厅,客厅并不大,家具也很简陋,没有茶几,只有一张7字型的沙发,很小,仅仅能够坐上三四人就满满当当的。 这以至于挤进来几人有人都找不到可以落地的位置。 佩雷尔曼也没在意,随手走进了房间中找出来了两张廉价的塑料凳,递给了还没落座的凯尔文·伊夫和郑海。 郑海没接凳子,他扫视了一群杂乱的房间后,默默的走到了楼梯口墙角处,直接变成了一个隐形人。 佩雷尔曼打量了郑海一眼,见他站在那里没有动静后也就没理会他。 “要喝点什么吗?不过我这里只有咖啡,黑茶和水。”佩雷尔曼随意的问道,并不在意自己的贫乏。 徐川看了眼顶着乱糟糟头发的佩雷尔曼,开口道:“来杯水就可以了。” 听说佩雷尔曼的生活费每周还不到五十米金,还是他母亲的退休补贴。只能说,这位伟大的数学家,将生命的所有都献给了数学。 一旁,其他几人也跟着点头附和。 “我也是。” “和徐教授一样就行。” 佩雷尔曼点点头,起身走向了饮水机,从旁边取过几只一次性的杯子,分别给几人倒了一辈子,包括站在角落中没有什么动静的郑海,都有些意外的递上了一杯。 从这来看,他倒并非是不会社交,只是不想社交罢了。 将手中的塑料凳直接塞到了自己的屁股下,佩雷尔曼捏着手中的水杯喝了一口,看向了陶哲轩、舒尔茨,忽视掉了一旁的柯蒂斯和凯尔文。 “你们怎么一起来了?” 陶哲轩笑了笑,开口说道:“这一届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就在圣彼得堡开展,我们顺道过来看看老朋友,不欢迎吗?” 佩雷尔曼面无表情的说道:“如果你们是带着数学来的,我很欢迎。如果并非,那并没有什么意思。” 闻言,陶哲轩都忍不住轻轻的摇了摇头。 虽然他很佩服佩雷尔曼在数学上的研究,但如果要他像对方一样,除了数学外什么都没有,他大概是做不到的。 想来今天坐在这里的,恐怕除了佩雷尔曼以外,也没人能做到。 见陶哲轩并非带着数学问题而来,佩雷尔曼很快就将目光从他身上挪开了。 没有再去理会其他人,他直勾勾的看向了徐川,盯着他上下打量了一会后,他忽然开口道:“我看过你的所有的数学论文,从韦尔-贝里猜想开始,到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都相当的精彩。但若要我评价,最出色的一篇,莫过于ns方程的解存在性证明。” “它很完美,完美到让人惊叹。利用ri流形来展开流体拓扑,构造几何结构,将其从不规则的流形变成规则的流形老实说,我至今都没弄明白你到底是怎么想到这种构造方法的,它不应该存在这个世界,就像来自虚空一般.” 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询问徐川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佩雷尔曼嘟嘟囔囔叙述着,那一双褐绿色的眸子一瞬不瞬的看着对面的徐川。 对于解决了‘庞加莱猜想’的佩雷尔曼而言,拓扑学和流形可以说是他的本命领域了。 而徐川研究ns方程时,通过ri流形来展开流体拓扑,进而构造几何结构的方式,无疑是最能够吸引他兴趣的方式。 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一样,他想不明白对方到底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 太精妙,太完美了。 完美到整个数学工具就像是来自虚空,亦或者是上帝赐予人类的礼物一样。 ps:下午还有,求月票,开始恢复双更了,让大家久等了,抱歉。 第五百六十九章:三维空间中的拓扑‘隧道\’ 坐在沙发上,徐川也被佩雷尔曼的话勾起了一丝回忆。 微元构造法,那是解决掉ns方程这个世纪难题的工具,更是一门可以称得上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只要他去发扬光大。 当然,对于徐川来说,更让他怀念的,是在创造这份工具的时候所触发的灵感,或者说状态。 那份奇妙的感觉,纵使是过去四五年的时间,却仍然让他为之怀念不已。 而后续的时间中,他想过很多办法,但不管怎么做,都没能够重新回去过。 最接近的一次,莫过于对强关联电子体系中对拓扑物态的研究了。 那份研究为量子计算机的如何操控量子比特以及存储信息提供了完善的理论支持,但相对比研究ns方程时所处的状态依旧远逊一筹。 从回忆中回过神来,徐川对上了佩雷尔曼那双褐绿色的眼睛,笑了笑说道:“那是一次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灵感,它的获得,其实更偏向于物理方向一些。” 见他开始讲述‘故事’,小小的客厅中几名学者纷纷将目光投递了过来,感受到这些视线,徐川笑着继续道: “对于数学界而言,ns方程常常用作研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典型例子,数学分析的方法是在解决它的过程中的收获,我们往往更重视这个。当然,涡流上的奇点是否真的存在,亦是寻求的答案。” “不过对于物理学界来说,ns方程的解存在与否,却是描述流体的运动行为的核心。即ns方程所描绘的流体质点在空间上属于无穷小,但是实际上相对于分子而言又无穷大。” “解开这一个点的核心从物理上出发在于流体的发散行为最终是否会归于平静,而从最小的微流出发,将其引入数学上的集合概念,得到一个最为核心的散发微流单元,再对其进行拓扑和构造,就可以从数学上构造出来它的存在性了。” 听着徐川的话,佩雷尔曼陷入了的沉思中。 他一直以来都无法寻求到的答案,从这个人口中的说出来的时候,却让他感觉到意外的‘简单’? 不过很快他就反应了过来,这并不是所谓的‘简单’,仅仅是他站在已经过去的角度上来看而已。 事实上,要想做到这点,恐怕需要极深的数学和物理学造诣,只有从这两者上都完全吃透了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才有那么一丝的可能从这两者共同的那一条狭小的联系中,找到一条通向彼岸的道路。 收回了散发的思维,佩雷尔曼喝了口杯中的凉水,看向了徐川,开口说:“原来它的诞生是这样的,谢谢你解释了我一直以来的困惑。” 微微顿了顿,他似乎有些疑惑的开口道:“不过相对比那份工具所表现出的完美,我总感觉你的故事中似乎缺少了些什么的样子。” 闻言,徐川笑了笑,道:“那大概是我人生中最为美妙的短暂时光了。” 短暂的回忆了一下那份感觉,他带着些怀念继续道:“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有体会过,但对于当时的我而言,就像是陷入了故事中的‘顿悟’一样。” “脑海中的思路如涓涓流水般,在那短暂的时间中,数学就像是我的手臂一样,所有的算式如同最默契的伙伴一般,随心所欲的跟随着我的脚步前进。” 一旁,陶哲轩微微皱了下眉头,旋即插了一句话:“伱是说你在课堂上完成那份‘微元构造法’吗?” 徐川点了点头,道:“是的,那一次短暂的时光带来了‘微元构造法’,尽管后面的时间中我尝试过无数次也没法再进入那种状态。” 顿了顿,他补了一句:“虽然这样夸赞自己的确有些不好意思,但正如佩雷尔曼说的一样,它完美的就像是虚空的礼物一般。”” 听到这话,舒尔茨完全没在意后面的夸赞,他只是羡慕的开口道:“真是让人羡慕的经历,没想到这中间还有这样一段传奇的故事。” 虽然他并不是很能理解徐川口中的‘顿悟’到底是什么感觉,但他可以理解为一场‘灵感大爆发’。 作为一名的致力于在数学上取得更高成就的数学家,他无比的希望自己也能来一次这样的经历。 不仅仅是舒尔茨,人群中无论是陶哲轩,还是柯蒂斯,甚至是佩雷尔曼,眼神中都带上了一丝羡慕。 这种听着就像是中的情节,却为整个数学界带来一份精妙的工具,甚至是一门全新的学科。 收回了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羡慕的目光,佩雷尔曼开口道:“真是令人羡慕和惊叹的经历,虽然我更愿意将其认为是你在数学和物理学极深的造诣所带来的灵感.” “不过言归正传,你今天过来,是带着数学问题而来的吗?” 对于佩雷尔曼来说,过去的都已经过去,再令人羡慕的东西也早已经成为了历史,他所希冀和向往的,只有那些尚未被解决的数学问题。 相对比听这些带有十足‘传奇’性质的故事,他更希望徐川是带着数学而来的。 坐在佩尔雷曼的对面,徐川放下了手中的水杯,认真的点了点头,道:“当然。” 说着,他从上衣的口袋中摸出来了一个便携式样的笔记本,递了过去。 “这是我在拓扑学和流形方面所思考的一些东西,以及一些问题,或许你对它们会有不同的看法?” 对于徐川来说,这次冒着些风险出国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数学这条道路上更进一步。 绕着这么大一圈来找到这位‘隐居’的佩雷尔曼,如果不交流一些数学上的想法,那岂不是白白的浪费时间了? 面对数学,他和佩雷尔曼是一类人。 “我看看” 佩雷尔曼伸手接过了笔记本,快速的翻开后扫了一眼上面的想法以及算式。 “时空流形、维度空间、规范群、场论.你到底在研究些什么东西?” 简单的翻阅了一下便携本上的想法和算式后,佩雷尔曼眼神中浮现出一抹惊讶和诧异。 手中便携本上那些杂乱无章的想法和算式,让他都无法从中看出来这个年轻人到底在想研究些什么,因为这上面涉及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一旁,徐川还未回答,陶哲轩好奇的开口道:“我能看看吗?” 话语是朝着佩雷尔曼问的,不过他的眼神看向的却是徐川。 虽然他很好奇那个便携本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但毕竟这是徐川和佩雷尔曼两个人之间的交流,还是问问这两人是否介意比较好。 徐川点了点头,道:“如果他不介意的话,我没什么问题。” 闻言,佩雷尔曼将手中的便携本递给了陶哲轩,接着追问道:“你还没告诉我你到底在研究些什么?” 徐川笑了笑,道:“如果你是问近期的研究,那应该就是从数学上去完成强弱电三大力的统一了。当然,前提是杨-米尔斯质量间隙的证明是正确的,否则我近期的时间应该会是对它的修补。” “至于未来的研究黎曼猜想以及代数与几何的统一是一个很不错的方向。” 顿了顿,他接着道:“毕竟,我师承格罗滕迪克老先生,完成这一工作,同样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闻言,佩雷尔曼嘀咕了一句:“但你的本子上,可没有和黎曼猜想相关的研究。” 徐川笑着道:“那些就是我今天过来找你的目的之一。” “在拓扑学上,你应该是最接近真理的人,我想问一下,在数学上,在三维的空间中,是否存在着一个单向或者双向联通的拓扑学上的“隧道”!” “拓扑学是否能在数学方程式和量子上允许一个这样构型存在。” ps:二更求月票。 (本章完) 第五百七十章:爱因斯坦-罗森桥 小小的客厅中,徐川用认真郑重的声音问出了一个对于其他人而言都有些让人惊讶的问题。 拓扑学是否能在数学方程式和量子上允许一个在三维的空间中,存在着一个单向或者双向联通的拓扑学上的“隧道”。 这一问题,让客厅中的众人都投来了一丝惊讶的目光。 “爱因斯坦-罗森桥?” 最先反应过来的并非陶哲轩或舒尔茨,亦非佩雷尔曼或柯蒂斯教授,而是人群中一直都没怎么出声,也没什么存在感的凯尔文·伊夫教授。 这位跟随着一起过来的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数学教授,一脸惊讶和疑惑。他怎么都没想到这位如今数学界的‘第一人’会在思考这个问题。 爱因斯坦-罗森桥,又称时空洞,也译作蛀孔,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 当然,在很多的科幻或科幻电影中,人们常把它叫做‘虫洞’。 ‘虫洞’是1916年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路德维希·弗莱姆首次提出的概念,1930年由爱因斯坦及纳森·罗森在研究引力场方程时‘假设’存在的一种隧道。 他们认为透过‘虫洞’可以做瞬时的空间转移或者做时间旅行。 简单地说,“虫洞”就是连接宇宙遥远区域间的时空细管,就如同在大山脚下笔直的挖开了一条‘隧道’一样。 通过这条隧道需要的时间和路程,远比翻越或绕开的这座大山要短的多。 不过无论是对于数学界亦还是是对于物理学界来说,爱因斯坦-罗森桥的存在痕迹,至今都没有找到任何一丁点的迹象。 他的确没想到这位年轻的学者会去研究这样的东西,听起来就像是好莱坞科幻大片中才会出现的情节一样。 当然,也有可能是他本身就掌握了什么线索? 一旁,陶哲轩推了推架在鼻梁上的眼镜,黑色的瞳孔中带着点点兴趣看向了徐川,开口道: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你这个问题的根源,似乎并没有建立在爱因斯坦的时空观上面?还是说,你已经对其做了一部分的超脱?” 爱因斯坦时空观是相对论中的一个核心理论,它认为时空是一个统一的四维时空结构,时间和空间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两个概念。 但在这个问题中,时间似乎被单独的剥离开了,留下的只有数学上的空间。 他并不清楚徐川到底是因为什么才问出这样的一种问题,不过他相信以对方的物理能力,对时空时间维度这些东西的了解肯定在他之上。 他疑问的,也正是这个, 听到这话,佩雷尔曼和舒尔茨都抬起了头,跟着一起看了过来。 徐川点了点头,道:“的确如你所理解的一样,这个问题中的时间被我单独的剥离开了。因为我想问的并非是仅仅是在一个三维世界中是否存在着这样的‘隧道’,还包括了两个‘有限无界’的三维世界,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一个‘隧道’。” “而在这样的基础下,时间这种概念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听到这个问题,舒尔茨好奇的问道:“这是伱对于宇宙的理解吗?就像是” 思索了一下,他接着道:“就像是哑铃一样,两端为宇宙,中间为隧道?” “亦或者说,以奇点大爆炸为中心,向两边蔓延,我们宇宙在这边,还有一个宇宙在对面,你在寻找去对面的路?” 徐川摇了摇头,道:“我对宇宙的理解并不会比你们多多少,不过我可能会更偏向于平行世界或者说超空间的模式。” “简单的来说,就像是现在我们的宇宙一样,一颗颗的星球就是一个宇宙,而真空就像是广阔的‘超空间’,宇宙像三维的球一般,都悬浮在超空间里面。” 佩雷尔曼皱起了眉头,思索了半天后,他开口说:“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目前的理论基础了,我找不到任何一个哪怕是看起来可靠一点的答案来回答你。” 他倒是已经弄清楚了徐川问题中的核心,但他没有答案。 毕竟他们对目前的宇宙了解那么的有限,又谈何来去给与未知的未知一个答案呢。 顿了顿,佩雷尔曼抬起头,眼神熠熠的盯着徐川,问道:“不过说起来,我更好奇你为什么会问这样的一个问题?” 徐川笑了笑,道:“就当是我的个人爱好吧。” “毕竟,我除了是一名数学家,一名物理学家,一名学者以外,也是个普通人,当然会对这些东西有过想象。不同的是,我有一定的能力去研究而已。” 这只不过是一套说辞而已,最核心的东西,他是不可能说出来的。 那一场航空灾难,对他而言就像是一场梦一样。 当然,也有可能是一场奇迹? 反正他至今都没有弄明白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是真的重生回了二十年前,还是穿越到了另一个平行世界,亦或者是,单纯的做了一个漫长的梦? 针对时空隧道的研究一方面算是为未来的‘引力子’而做准备,另一方面,未免也有一些想要弄清楚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想法。 作为一名研究‘科学’的学者,徐川可不相信什么神话故事,尽管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就像是一个神话一般。 他终究会为这件事找到一个答案的。 跳过了这个听起来有些‘科幻’的问题,徐川继续着和佩雷尔曼的交流。 对于他来说,找到到底是‘重生’还是‘穿越’亦或者是‘做梦’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眼前。 对于在数学上差不多已经走到了接近个人巅峰的他而言,如今面临的问题差不多和前世在物理所面临的问题一样。 接下来的每一步,如果想要突破的话,恐怕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尽管以他目前的数学能力足够应对目前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了,但未来呢? 其他的领域不说,光是物理,未来的物理可不止标准模型。 已经被发现了的惰性中微子,还未被发现但已经在‘未来’被证实真实存在的暗物质与暗能量,还有上辈子未完成的引力子. 这些东西都需要更强的数学才能支撑他一路走下去。 与其去探索一个大概率找不到答案的答案,倒不如将时间用在于探索那些能找到答案的问题上。 上午的时间就在这样的交流中过去了。 在佩雷尔曼准备挽留几人在他家里吃午饭的时候,一行人也没厚着脸皮留下来。 毕竟他们要是留下来了,一周的生活费还不到四十米金的佩雷尔曼接下来搞不好可能就要饿肚子了。 当然,包括徐川在内的几人,对佩雷尔曼吃的黑面包和通心粉也没什么兴趣。 相对比之下,他们的口味还是正常的。 从佩雷尔曼家里出来后,徐川站在马路边伸了个懒腰。 今天的拜访,整体上来说还是挺顺利的。 这位隐居的学者并没有传说中那么的孤僻,他只是对于数学以外的其他东西都不怎么感兴趣而已。 如果你带着数学问题过去找他,他还是相当乐意的。 虽然没有从佩雷尔曼这里得到一个‘可能性’的答案,不过两人倒也交换不少学术上的想法。 尤其是在拓扑学领域,这位解决了庞加莱猜想的学者,对于拓扑、几何图形、空间、维度与变换等领域的学识简直是惊人的。 无论是扭结问题,还是维数概念,亦或者是向量场领域的问题,他都给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方向。 不得不说,如果这位‘隐居’的学者愿意的话,他绝对能在‘物理拓扑’领域开拓出巨大的成就。 2016年的物理奖就发给了利用拓扑来研究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的三位学者,而在拓扑学的变化上,恐怕当今数学界再也难有一名学者能比佩雷尔曼更加深入了。 不敢说他一定就能拿到诺贝尔奖,但拓扑学所能开拓的领域,在徐川看来,还远远的没有到头。 这也是他不远万里跑过来找佩雷尔曼聊聊的原因。 如果有可能,徐川还是挺想将这位隐居士拉出去的,不过却只得到了一句“我对那些东西没有任何兴趣”的回应便没有了下文。 就连这一届在圣彼得堡,可以说是就在他家门口举办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他都没有任何的兴趣。 看来想要将他拉出去,可能就只有他妈妈能做到了。 听说佩雷尔曼是个在很听老妈话的孩子。 不过遗憾的是,今天的拜访他们并没有见到那位母亲。 “徐教授,陶教授,舒尔茨教授,要一起去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坐坐吗?”马路边,柯蒂斯教授热情的邀请道。 沙俄的数学水平虽然很强,不过那也是要看和谁进行对比。 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分所虽然背靠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对于眼前这三位都拿到了菲尔兹奖的大牛来说,却是远远都不够看的。 能邀请到这几位大牛到研究所做客,对于研究所来说也是一份荣耀。 听到柯蒂斯教授的邀请,徐川笑着摇了摇头,委婉的拒绝道:“不了,柯蒂斯教授,今天下午我还有一些其他的事情需要处理,下次再来打扰你们好了。” 上午拜访佩雷尔曼的收获,需要花费下午的时间来进行整理。 相对比这份工作来说,拜访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分所,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一旁,陶哲轩和舒尔茨也跟着婉拒了对方的邀请,今天上午有收获的,并不仅仅是徐川一个人。 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们是搭徐川的顺风车一起过来的,要是不跟着一起走,在这里偏僻的郊区,可不好打到车回去。 告别了柯蒂斯教授,一行人重新坐上了轿车,返回了塔伦帝国酒店。 简单的在酒店里面吃了个午餐后,徐川和舒尔茨、陶哲轩告别,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中。 书桌上的笔记本翻开,他将今天的收获简单的整理了一下记录了下来。 虽然关于两个三维空间的连通隧道并未能从佩雷尔曼那里得到答案,不过后面的交流,却是给予了这个方向一点猜测。 两个三维空间中构成一条连通隧道是不确定的事情,但是在单个三维空间体系中,存在着一条或者说多条连通隧道,在数学上,在拓扑学上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事情。 看着手中整理出来的收获,徐川陷入了沉思中。 寻找其他的宇宙,追溯自己的源头这种事情目前来说很显然是不靠谱也找不到方向的事情,不过在此基础上,完成对宇宙内的爱因斯坦-罗森桥,似乎并不是没有希望的东西。 尤其是来自未来的他很清楚,引力子这种假想中的粒子是真实存在的,它和其他的媒介子一样,都是传递能量的粒子。 尽管他当时只是做出来了一部分的研究,但对于现在的他来说,无疑是指明研究方向的灯塔。 只是,该如何去将引力子这种东西引入到爱因斯坦-罗森桥里面去呢? 亦或者说,该如何从数学上该怎么完成三维空间内,引力子与爱因斯坦-罗森桥拓扑收缩点的依赖关系? 爱因斯坦和罗森已经从数学上给出了时空洞,现在该轮到他来从数学上打开这座桥梁了。 如果能做到的话,这对于人类文明来说,将是从行星文明转变成太空文明的关键节点。 ps:晚点还有一章,求月票。 (本章完) 第五百七十一章:超出范畴的研究 在徐川研究着如何从数学上建立起来引力子与爱因斯坦-罗森桥拓扑收缩点的依赖关系的公式与模型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也纷纷抵达了圣彼得堡。 在穿过了门口让人有些意外的严格安保和检查后,法尔廷斯拖着自己的行李箱走向了前台。 相对比其他三两成群,或者带着助理,学生的数学家与数学教授们来说,他一个人的身影在即将召开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塔伦帝国酒店显得尤为孤独。 倒不是他没有学生,助理这些人员,而是他不怎么乐意于使用他们。 在法尔廷斯看来,只有老了的人才需要别人照顾自己的生活,而他,还没老! “您好,法尔廷斯教授,欢迎您前来参加本届国际数学家大会,您的房间号在1008,这是您的房卡,大会的流程和报告都已经准备在您的房间里面了,祝您旅途愉快。” 递上了自己的邀请函后,法尔廷斯从服务员手中接过了房卡,淡淡的道了一声‘谢谢’后便拖着自己的行李箱朝着电梯走去。 正巧这时,陶哲轩从电梯中走了出来,看到法尔廷斯这位老朋友后,他眼前一亮,快步的走了上来,笑着招呼道:“法尔廷斯教授,你也来了。” 听到了熟悉的声音,法尔廷斯停下了脚步,看到陶哲轩后点了点头,算是打了声招呼。 陶哲轩倒是没在意法尔廷斯的冷淡,毕竟这位一直都是这个性格。 笑了笑,他接着道:“说起来,你来晚了一点,如果你早点过来的话,说不定还能和我们一起去见见佩雷尔曼。” 法尔廷斯:“没什么太大的必要,他身上并没有我需要了解的问题。” 陶哲轩笑着说:“但伱一定想象不到今天上午和我们一起去的徐川教授提了什么问题。” 听到这个熟悉的名字,法尔廷斯那双波澜不惊的眼眸动了动,半响后开口问道:“什么问题?” 见法尔廷斯被勾起了兴趣,陶哲轩哈哈笑道:“我就知道有关他的话题才能引起你的兴趣,不过关于这个问题,你得亲自去问他,说不定你还能和他交流一下。” 对于那份有关于爱因斯坦-罗森桥的数学研究,他是真的觉得脑洞挺大的。 尽管爱因斯坦和纳森·罗森对引力场做了数学方程,但前者只不过是依据引力场方程而做的一个假设。 在可以说几乎完全没有什么理论基础上,想要从数学界的角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其难度远超出了千禧年难题这种东西。 不过从理论上来说,虫洞在数学上是一种双曲几何。 而法尔廷斯所擅长的,可不仅仅是代数几何,还有算数几何,以及交换代数等方面的东西。 说不定他对于徐川的研究有一定的兴趣呢? 被人卖了个关子,法尔廷斯也没在意,淡淡的‘哦’了一声后,就跨步走进了电梯中。 陶哲轩笑着摇了摇头,这位日耳曼老头和佩雷尔曼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类人,两者都固执的要命,也对除了数学以外的东西冷淡的要命。 不过相对比佩雷尔曼好一些的是,法尔廷斯至少还活跃在数学界。 另一边,酒店的房间中,徐川盯着手中的笔记本依旧在思索着。 要想在数学上完成三维空间内‘引力子’与爱因斯坦-罗森桥拓扑收缩点的依赖关系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 不仅仅是数学,他还需要从物理上为此构建出一套完善的体系。 他需要找到一套完善的理论来完成对‘引力子’的解释,这是他上辈子没有完成的工作,也是最让人头大的工作。 毕竟‘引力子’是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核心矛盾。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目前来说有着众多几乎无法调和的矛盾。 比如空间和时间的性质。 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是连续而弯曲的,大质量物体能扭曲周围的时空。 就像在弹簧床上放一个保龄球会使弹簧床凹陷一样,进而让周围的物体向保龄球旋转跌落靠近,这种扭曲和凹陷的现象,被称之为“引力场”。 但量子力学认为,空间和时间是离散的。 因为根据普朗克常量,可以计算出时空的最小单元,而既然有最小单元,那么时空就应该像拼图组成的模块一样,可以拆分成一个个离散结构,并不是连续的。 亦或者广义相对论认为,宇宙学常数是恒定的;但量子力学预测宇宙学常数应该是非常小的,与广义相对论的预测相差很远。 这也是一个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间的矛盾。 不过这些都是从物理上来说的,从数学上来说,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所使用的数学工具非常不同。 广义相对论使用的是爱因斯坦场方程,描述了弯曲时空的本质。 而量子力学则使用的是波函数,描述了微观粒子的状态。 这两种数学工具之间的差异非常大,使得这两个理论很难被统一起来。 当然,徐川也没有想过要统一这两种理论,这难度太大了。 他想做的,只不过是在‘目前假设’引力子存在的基础上,将引力子重整化到爱因斯坦-罗森桥里面去。 相对比解决掉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间的矛盾来说,这个问题只是局部的一丁点芝麻。 但哪怕是这一丁点的芝麻问题,也不是那么好解决的。 盯着笔记本上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徐川用力的甩了甩脑袋。 他考虑过使用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来尝试给引力子套上缰绳,可是这种理论的数学运算十分复杂且根本就无法自洽; 也考虑过圈量子引力理论作为传播路径上的选择,但不得不说需要解决的麻烦依旧很多。 总之,目前他几乎能想到的任何一条路,几乎都有着硕大的问题,甚至是死角,根本就不他目前能够想到解决办法的。 “真是让人头大的问题啊,不仅仅是对于维度的了解,对于引力的了解,我们也实在是太少了。即便是引力子真的能打开爱因斯坦-罗森桥,恐怕这个问题也不是现在的我能解决的麻烦。” 叹了口气,徐川合上了笔记本,摇着头喃喃自语道。 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他目前的研究范畴,没有足够的数据进行支撑的话,他也不可能找到那一条通向时空洞的公式。 或许等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完成后,他能借助那一台庞大的科研设备来寻找一些维度的线索,从而找到打开这个神秘世界的大门。 亦或者是从某些宇宙奇观,比如超新星爆发、黑洞合并等等事件中去探索到引力和引力波,乃至引力子的一些奥秘。 至于现在,单纯的依赖他的脑细胞,恐怕有多少都不够烧的。 (本章完) 第五百七十二章:高斯奖! 七月二十五日,第二十九届国际数学家大会正式在圣彼得堡拉开了序幕。 柔和明媚的阳光照在充满了建筑群上,映出了一片巴洛克风格的富丽堂皇风采。 对于这座有着较为悠长历史的城市来说,能在充满人文气息的氛围中添加一些学术风采亦是相当有魅力的事情。 塔伦帝国酒店中,人来人往。 召开会议的大厅尽管能容纳超过三千人同时入座,但在此刻依旧被塞的满满当当。 虽然主办方和酒店已经考虑到了这次会议的参会人数众多,临时添加了超过五百的凳椅,但依旧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很多前来参加会议的学者因为找不到座位选择了或站或坐在过道空隙中。 没办法,这一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因为杨-米尔斯质量间隙难题的报告,迎来的不仅仅是数学家,还有很多对此感兴趣的物理学家。 对于国际数学联盟imu来说,这倒是一件让人喜悦的事情。 看到数学向着其他领域扩展,其影响力一步步扩大,绝对是一件乐于看到的事情。 上午八点半,报告厅中就已经坐满了人。 吸取了上一次被人群纠缠住的教训,徐川这一次特意提前就进行了落座。 虽然到场后依旧有很多人留意到了他,主动上前来交流,但总算是不至于被围住连自己的位置也过不去了。 “哇哦,这么巧,没想到咱两的座位就在一起。” 会场的前排,舒尔茨看了眼手中的邀请函,笑着和已经落座的徐川打了声招呼。 虽然大部分前来参会的数学家都是自己随便找位置坐的,不过主办方肯定会选择将前排的座位预留下来。 徐川笑着应了一声,目光落在了和舒尔茨一起过来的g法尔廷斯教授身上。 “法尔廷斯教授,好久不见。” 法尔廷斯淡淡的开口道:“两三个月的时间而已,并不算久。” 闻言,徐川微愣了一下,反应了过来他说的是上次的杨-米尔斯方程解的报告会。 的确,五月底召开的报告会到今天满打满算也才两月而已。 笑了笑,徐川开口说:“在我的祖国,有一句话叫做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两三个月的时间已经挺长的了。” 法尔廷斯没有在意,打了个招呼后便朝着自己的座位走去了。 在那边,还有德利涅、费弗曼、森重文等老一辈的数学家。 虽然数学家这种学者很多时候不在乎年龄什么的,不过年龄相差太大有时候也还是会有些代沟的。 就像徐川自己,相对比和费弗曼、邱成桐这些老一辈的数学家交流而言,和陶哲轩、舒尔茨这些年轻一点的学者在一起,总能更放松一些。 “说起来,徐,你觉得这一届的菲尔兹奖人选都会有谁?” 身边,舒尔茨是个闲不住嘴的人,在法尔廷斯走后,迅速就拉着他讨论了起来。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略微的想了想,开口道:“将霍奇理论的思想引入组合学,证明了强梅森猜想、heron-rota-welsh猜想的许埈珥教授应该可以稳拿一枚。” “解决了e8格在8维中提供了相同球体的最密集堆积法的玛丽娜·维亚佐夫斯卡教授应该也可以。” “至于其他人,那就要看理事会那边的决定了。” 事实上,对他来说,这一届菲尔兹奖的获奖者他很清楚都有谁。 不过之所以只说了两个,还是寄希望于给自己的那两位学生留点机会的。 虽然谷炳的可能性不大,不过作为解决布洛赫猜想的主力阿米莉亚还是有一些机会的。 不过从年龄上来考虑,她的机会可能会在下一届更大一些。 毕竟阿米莉亚和他的年龄差不多,不过他记得阿米莉亚比他大几个月,在今年的二月份就已经过完了二十六岁的生日。 再等四年,差不多就是三十岁了。 三十岁,倒也更符合imu理事会的选择。 不过不管怎么说,徐川还是希望阿米莉亚能在这一届大会上拿到菲尔兹奖的,毕竟是他的学生,也是他的朋友。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九点,大会在热烈掌声中,拉开了序幕。 如以往大会的流程一样,大会的组织委员会主xi‘马塞洛维亚纳教授’首先发表了开幕式的致辞。 并感谢会议的当地组织与赞助者,感谢前来参加会议的新老朋友,宣布第二十九届国际数学大会的正式开幕。 随后,这一任的国际数学联盟主xi肯尼格做出致辞,并回顾了这四年以来数学界的发展。 当两位主xi完成致辞后,接下来本届数学大会的开幕式进入了最让人高chao的部分--宣布和颁发国际数学联盟各大奖项! 相对比四年之前在巴西举办的第二十八届的大会,这一届大会新增了‘里拉瓦蒂奖’和‘拉德任斯卡娅奖’ 前者严格来说并非新增,它本身就存在于南亚,而在这一届由印度著名的it公司infosys出资,将里拉瓦蒂奖增加作为了imu的常设奖项。 其来源是基于一本名为‘levati’的数学论文而建立的奖项,用以奖励数学的公众普及,以及在这一领域做出贡献的学者。 而后者则是本届新增的数学物理奖,为了纪念沙俄(前红苏)数学家的最伟大女数学物理学家‘拉德任斯卡娅’教授对偏微分方程的重要领域出的卓越贡献而设立的。 再加上菲尔兹奖、高斯奖、陈省身奖、算盘奖四大奖项,这一届的国际数学家大会总共有六大奖。 这些奖项标志着数学界最至高无上的荣誉,可以说能拿到其中的任意一个,获奖者往后一生的数学之路都将平步青云。 尤其是最为重头的菲尔兹奖! 毕竟,无论是相比起高斯奖、还是陈省身奖、亦或者是没有列入大会的沃尔夫奖等等这些带有终身性质的成就奖来说,只有四十岁以下才能参与评奖的菲尔茨奖,可以说是无数天才数学家们最渴望获得的奖项。 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奖项,更代表了获奖者在四十岁以前就做出了巨大的成果,对数学界有着伟大的贡献。 奖项虽然动人心,但成就无疑更吸引人。 尤其是对于四十岁以下的那些天才数学家们而言,获得菲尔兹奖并不是学术生涯划上了句号,而是一个全新的起步。 当然,这种重头戏,对于国际数学联盟来说,自然是要留在最后的。 站在报告台上,这一任的国际数学联盟主xi肯尼格教授推了推架在鼻梁上的眼镜,笑着开口说:“我知道你们都已经期待很久了,所以,我也就不浪费时间了。” “下面,将进行本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各项奖项的颁发!” 顿了顿,他看了眼手中的发言稿,迎接着全场学者的目光,接着道:“首先颁发的,是高斯奖!” 话音落下的瞬间,数千人的报告厅陡然安静了下来,针落可闻,所有人都情不自禁的屏住了呼吸。 环视了整个会场一圈之后,肯尼格教授的目光落在了前排的某个身影上停留了一秒钟的时间,旋即,他用平稳而庄重的语气,缓缓开口了。 ps:晚点还有一章,求月票! (本章完) 第五百七十三章:没有任何意外的获奖人! “数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很难回答,也有很多人认为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基础。” “虽然我们很难说出其中哪一项发明直接来自数学,但从十八世纪开始,我们发展了常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变分学和函数论等数学分支,并把它们用于研究力学—包括流体力学和弹性力学、热学、电磁学等中的物理问题和工程问题,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 “而在历史上,能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做到融会贯通,并且巧妙的运用数学工具去解决各种数学、物理、天文、材料等众多学科中问题的学者,少之又少。” “尽管他还相当年轻,但在应用数学领域,他所做出来的成果,每一项都是我们文明的瑰宝!” 报告台上,肯尼格教授在缓缓的叙述着。 报告台下,数千的听众认真的听着,话已至此,可以说每一位前来参加大会的学者都很清楚这一届的高斯奖会花落谁家了。 “谢特,这么年轻的高斯奖!” 盯着报告台,一名自费前来参加大会的学者有些酸溜溜的骂了一句。 身旁,另一名学者耸了耸肩,开口道:“但除了他,还有谁更配得上这枚高斯奖?” 探索高能粒子通道的数学计算法、计算遥远星系与天体的数学方法、高温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方法、材料计算模型. 每一个这样的名字,给到其他人身上都可以说是能骄傲一辈子的成果。 但在他身上,这样的成果已经快一只手都数不过来了。 如果高斯奖不给他,还有谁能更配得上这份应用数学领域的奖项? “但是这也太年轻了,高斯奖可是带有一些终生成就性质的奖项,排着队等着这份奖的学者还有很多。” “比如呢?” “比如.”酸溜溜的学者思考了一下,开口道:“比如埃利奥特·赫什尔·利布教授,他对量子力学、统计力学、计算化学和量子信息论等领域都有深度的数学贡献。” 身边的学者微微摇了摇头,道:“不可否认埃利奥特在教授在数学上的贡献,但相对比之下,他距离这位徐教授的成果差的可不止一星半点。” 酸溜溜的学者反驳道:“不,我并没有否认徐教授的成果很伟大。我的意思是他还那么的年轻,再等一等也不是不可以,相对比他来说,其他的学者更需要这块奖牌。” “那你认为该什么时候给他发这块奖牌更合适呢?等三年?还是五年?” “学术界,或者说数学界什么时候需要像你一样考虑这么多了?对于一个数学奖项而言,考虑一名学者是否优秀,只会考虑他对学术界的贡献。” “而获奖人的年龄、国籍、肤色、性别、甚至是政治背景和立场,在数学界有什么用吗?” “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如果连真实解决了这么多问题的学者都拿不到他应该有的荣耀,那这个奖项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摇了摇头,这名学者不再理会身边的人。 或许在其他领域,学术界的奖项很多时候都会考虑这些东西。 比如那块在学术界看来至高无上的诺贝尔奖,很多时候年龄乃至国籍肤色这些东西都在甄选委员会的考虑中。 但学术界终究是以成果说话的地方,尤其是在数学界。 行与不行,虽然只差了一个字,但两者之间的差距比天地还大。 报告台上,肯尼格教授的致词已经收尾,他深吸了口气,宣布道: “这一届的高斯奖,获奖者是” “徐川!” 话音落下的瞬间,偌大的报告厅中如雷般的掌声猛烈的响起,一波又一波如潮水般滔滔不绝。 对于今天在座的绝大部分学者来说,这个名字获得高斯奖绝对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尽管也有极少部分的人觉得在这么年轻的阶段将带有一些终身性质的高斯奖颁给他有些过早,但这种看法基本也都是因为高斯奖的性质而感觉。 至于这个名字是否配得上高斯奖,恐怕今天在座的数千人,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怀疑这份事实。 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站起身来,徐川深呼吸了一口,步履平稳地走上报告台,从肯尼格教授的手中接过了金灿灿的奖章。 “我们又见面了,徐教授。恭喜你又创造了一个新的记录。” 将手中的奖章轻轻的递给了徐川后,这位年迈的教授脸上露出了友善的笑容,伸出手握了握。 纵观整个高斯奖的颁发,能以不到三十岁的年龄拿到这份奖项的学者,从未有过。 高斯奖是应用数学领域的最高奖,是为纪念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而设,主要用于奖励在应用数学方面取得成果者。 绝大部分的学者,穷尽一生能在某一个应用领域有着极深的数学功底,就已经相当伟大了。 而眼前这位年轻到比他的孙女都还小的学者,却已经将数学应用到了物理、天文、材料等各个领域,且所创造的成果每一项都配得上一份高斯奖。 正如台下的听众所说的一样,如果连真实解决了这么多问题的学者都拿不到他应该有的荣耀,那这个奖项完全就没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了。 戴上了这枚奖章,徐川笑着和眼前的肯尼格教授握了握手,道了一声‘谢谢’。 “这是你应得的奖章,只是希望你将它看做对你的鼓励,而不是成就。祝你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再攀新峰,创造更多的奇迹!” 肯尼格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话语中带着高兴和喜悦。 徐川微笑着点了点头,道:“谢谢您夸赞,我会铭记在心的。” 肯尼格哈哈笑了下,紧接着道:“年轻的学者,先下去吧,等会我们还会再见面的。” 听到这话,徐川微微愣了一下。 这话什么意思? 等会还会给他颁奖吗? 里拉瓦蒂奖?还是拉德任斯卡娅奖? 至于陈省身奖或算盘奖,他倒是没考虑。 前者虽然没有像菲尔兹奖一样规定获奖者的年龄,所有活着的自然人,无论年龄或职业,都有资格获得奖章。 但它在数学界公认是名副其实的终生成就奖。 颁发给一个人,那么他的成就必须得到最高水平的认可,在数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 imu不会也不可能将陈省身奖现在就颁发给他,至少得等到他六十或者七十岁以后再说。 而后者原名叫做‘奈凡林纳奖’,奖励的对象是在信息科学领域的数学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他也不可能获得这个奖项,毕竟他在信息科学领域并没有什么成果。 如果说接下来还会给他颁奖的话,那就只能从里拉瓦蒂奖或者拉德任斯卡娅奖中选一个了。 会是什么呢? 不得不说,徐川的好奇心这会真的被眼前这个‘老头’给勾起来了。 虽然里拉瓦蒂奖或拉德任斯卡娅奖都是新设立的奖项,从荣誉上来说还比不上原有的四个奖项。 但若是一个人能在一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拿到两个奖项,那也是至高无上的荣耀了。 所以,他还是相当期待的! 第五百七十四章:刷新所有人眼球的决定! 虽然是在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的,但高斯奖在数学界的地位并不算很高。 这主要还是和高斯奖背后对应的领域有关系。 它是颁发给对应用数学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学者的,而在数学界,应用数学处于所有数学领域的最底层。 对于固执且傲慢的数学家们来说,数学应该是纯粹的,应该是‘无用’的,应该是不为世俗所困扰的。 有这种观点的并不是少数,事实上,绝大部分的数学家,哪怕是那些很出名的,比如哈代、格罗滕迪克、佩雷尔曼等等,都曾经公开的表示过数学应该是纯粹的这一观点。 这也导致于应用数学在数学界的地位并不高。 不过对于徐川来说,能拿到这枚奖章还是挺让人高兴的。 抛开那些需要七老八十才能获得的奖章,如陈省身奖、沃尔夫奖等奖外,他挺希望自己能在三十岁之前就集齐所有有名的数学奖的。 毕竟他的导师德利涅都大满贯了,他没道理收不齐吧? 而且这次的里拉瓦蒂奖或拉德任斯卡娅奖,还是很不错的。 带着一些集邮的心态,徐川笑容满面的回到了座位上。 接下来颁发的是陈省身数学奖,获奖者是哈佛大学的数学家巴里·梅热教授. 这位老教授今年已经八十多了,imu为了表彰他在拓扑、算术几何和数论领域的发现与成就,以及他在培养新一代数学家的指导和无私奉献而颁发了这枚奖章。 随后,让徐川有些期待的里拉瓦蒂奖和拉德任斯卡娅奖开始颁发。 前者授予了沙俄科学院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的尼古拉·安德雷耶夫教授。 而后者,正当徐川以为拉德任斯卡娅奖是留给自己的时候,报告台上的肯尼格主xi念出了另一个名字。 “获得拉德任斯卡娅奖的,是吉托米尔斯卡娅教授!” 听到这个名字,徐川有些讶异的看了一眼走上报告台的吉托米尔斯卡娅教授,居然不是他? 拉德任斯卡娅奖是为了表彰在数学物理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的学者而设立的奖项,以他的数学物理成就,居然没拿到这枚奖章? 有些奇怪啊,除了拉德任斯卡娅奖外,剩下的就只有菲尔兹奖了。 难不成国际数学联盟准备将菲尔兹奖再颁发给他一次吗? 但菲尔兹奖和诺贝尔奖不同,前者对人不对贡献,后者对贡献不对人,理论上来说,一个人一生应该只能拿到一枚菲奖才对。 看着报告台上进行颁奖的典礼,徐川眼神中带着一些好奇的意味。 除非他理解错了肯尼格教授的意思,不然他应该是还能再在今天拿到一枚奖章的。 但现在颁发的奖章,就只剩下菲尔兹奖了。 有点意思,难不成国际数学联盟imu准备破裂再发一枚菲尔兹奖给他吗? 眼眸动了动,徐川饶有兴趣的看着报告台。 不急。 拉德任斯卡娅奖发完后,就轮到最后的重头戏菲尔兹奖了。 而伴随着菲尔兹奖的颁奖典礼开始,会场内的气氛,被推向了最高chao,热烈的氛围更是达到了顶峰。 坐在最前排,背对着会场的徐川可以感觉到,身后无数双聚焦在报告台的视线,都在热烈的期盼着。 面对着所有人焦灼的视线,报告台上,肯尼格教授缓缓的开口了。 “代数几何是一门有着非常悠久历史的学科,同时也是当今数学中非常活跃的领域之一。” “因将霍奇理论的思想引入组合学,证明了几何格的dowling-wilson猜想,证明了拟阵的heron-rota-welsh猜想,发展了洛伦兹多项式,以及证明了强梅森猜想” “第一位获得菲尔兹奖的学者是” “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许埈珥!” 名单公布的瞬间,报告厅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大概是这一届菲尔兹奖中最热门的一位获奖者了。 如果说上一届2018年的菲尔兹奖是神仙打架,不仅出了徐川、舒尔茨这样的顶级天才,还有阿克萨伊·文卡特什、考切尔·比尔卡尔这样的猛人。 要么这一届的菲尔兹奖倒是要平庸不少。 不过平庸也是相对的,能拿到菲尔兹奖,可以说都是亿里挑一的真正天才了。 在许埈珥的颁奖典礼完成后,第二名、第三名菲尔兹奖得主的获奖人也相继完成了宣布。 来自乌克兰的女性学者,玛丽娜·维亚佐夫斯卡教授,以及来自巴黎萨克雷大学的雨果·迪米尼-科潘教授,收获了这两枚菲尔兹奖。 宣奖正如徐川记忆中的一样发展着,这一届拿到菲尔兹奖的学者,似乎还是熟知的那几个人。 剩下的,还有最后一个名额。 在数千双眼睛的注视下,报告台上,肯尼格教授深吸了口气,看向了手中的提词板,缓缓的开口了。 “函数是一门有着非常悠久历史的学科,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数学家欧几里得。它是全部数学概念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纵观数个世纪以来函数概念的发展,众多数学家从集合、代数、直至对应、集合的角度不断赋予函数概念以新的思想,从而推动了整个数学的发展” “在这其中,不乏勒让德、欧拉、柯西等数学大家人对函数的性质和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引入了函数的连续性和可导性的概念。” “在全纯函数正规族及亚纯函数正规族的理论中,寻求新的正规性定则是函数的重要使命。” “因将全纯函数正规族及亚纯函数正规族范围推广到一个区域内具有性质p的全纯函数族上,解决了布洛赫猜想;并在数学物理上,极大的拓展优化了函数分布算法。” “最后一位获得了菲尔兹奖的学者是” “来自南大的阿米莉亚·艾尔温!” 伴随着话音的落下,雷动般的掌声犹如潮水般袭来。 报告厅的前排,在听到了最后一个名单的落选后,徐川愣了一下,脸上带着一些惊讶,不过很快就变成了欣慰的笑容。 以二十六岁的年龄,拿到了菲尔兹奖,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个奇迹。 虽然并没有打破他自己创下的纪录,但这个年龄也相当的罕见了。 唯一接近了这个年龄的,也只有让-皮埃尔·塞尔和查里斯·费弗曼这两位了。 而且更让徐川惊讶的,并不仅仅是阿米莉亚拿到了最后一枚菲尔兹奖,还有这一届数学理事会的决定。 这一届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史无前例的将两枚菲尔兹奖奖章发给了女性! 要知道在此之前,唯一一位获得过菲尔茨奖的女性数学家,是斯坦福大学的玛利亚姆·米尔扎哈尼教授。 在17年米尔扎哈尼教授去世后,这个世界上就再也没有现存的女性菲尔兹奖得主了。 一开始在听到玛丽娜·维亚佐夫斯卡教授获得菲尔兹奖的时候,徐川都以为阿米莉亚没有希望了,还需要再等一届。 然而国际数学联盟却做了一个让他,让所有人都感到惊讶的决定——一次性将两枚菲尔兹奖同时颁发给了女性数学家! 不得不说,这一决定真的刷新了所有人的眼球。 ps:晚点还有一章,求月票! 第五百七十五章:只可仰望,无力追赶! 正如徐川所想的一样,这一次国际数学联盟的决定,真的惊掉了不少人的下巴和眼球。 一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两名女性菲尔兹奖得主。 这哪怕是放到历史上,亦或者无论是放到其他哪一个数学奖项上,都可谓是绝无仅有的。 在阿米莉亚的名字出来后,报告厅中除了雷动般的掌声外,也跟随着响起了一些嘈杂的讨论声。 “26岁的女性菲尔兹奖得主,如果不是有徐教授在前,她这个年龄绝对打破世界记录了。” 报告厅下,坐在台下鼓着掌的许辰阳,看着走上台的那道年轻身影,语气带着几分感慨。 一旁,北大黄金一代的另一人张伟摇了摇头说道:“如果没有徐教授的话,她大概也做不到在26岁的时候就解决掉布洛赫猜想,无论是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还是那个人的亲自教导,都极大的提升了她原有的高度。” 微微顿了顿,他补了一句:“不过能解决布洛赫猜想,她的确配的上这份奖章。倒是国际数学联盟主xi团的选择,让我更感觉惊讶。” “真没想到在这一届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竟然同时出现了两名女性菲尔兹奖得主。” 女性菲尔兹奖得主的数量,在今天从一变成三了。 不得不说,相对比另一名获奖的玛丽娜·维亚佐夫斯卡教授来说,阿米莉亚要年轻很多,前者已经三十八岁了,而后者才二十六。 以二十六岁的年龄,拿到菲尔兹奖,抛开她的导师那位变态来说,绝对的惊才艳艳。 毕竟,在此前最年轻的菲尔兹奖得主一直都是由让-皮埃尔·塞尔保持的,27岁的让-皮埃尔·塞尔教授,恐怕也不会想到自己当年创下的记录会在几十年后连续被人打破。 对于数学而言,年轻就是希望。 毫无疑问,谁都不会否认阿米莉亚在数学界的未来,绝对比玛丽娜·维亚佐夫斯卡教授更大,也更有希望能走到更高的地方。 看着报告台上,正从肯尼格教授手中接过金灿灿的菲尔兹奖奖章的年轻身影,张伟内心泛着无比复杂的情绪。 如果他再年轻个一两岁就好了。 81年出生的他,今年才满41岁,如果这一届他未满40,绝对有资格竞争一下菲尔兹奖。 上一届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真的是神仙打架,太难了。 望着报告台上的阿米莉亚·艾尔温,张伟有些遗憾,又有些释怀。 四年前是他触摸菲尔茨奖奖牌的最后一次机会,但可惜错过了。 不,说起来也没什么可惜的,是他自己不够强而已。 毕竟这菲尔茨奖面向的是整个数学界,而且四年才选一次。若非真正的顶级天才和强者,想要竞争到这枚奖章的难度犹如登天。 如果他足够的强,强到像那位徐教授一般,直接解决掉一个顶级猜想或难题,那么哪怕他再年轻,也一定能拿到一枚菲尔兹奖。 但他不够,远远不够,他所做出来的成果虽然多,但却没有解决一个能定鼎的问题或猜想,他少了一个像阿米莉亚一般的世界级猜想难题,也没有像舒尔茨一般做出来一个重要的数学工具。 终归到底,是实力不够强罢了。 而数学界,是用实力说话的地方。 希望自己能在未来的时间,像安德鲁·怀尔斯教授一般,解决掉一个大猜想。 这样或许还有机会去拿一枚菲尔兹奖银奖,能弥补自己的遗憾。 一旁,好友许辰阳看着站在报告台上的阿米莉亚,也像是陷入了回忆一般,他也是能触及到菲奖的选手,不过属于最末尾只能看到尾灯的那种。 回过神来,许辰阳笑着开口道:“说起来,还是那个人变态啊,不仅仅自己四年前就拿到了菲奖,教出来的学生四年后也拿到了菲奖,简直逆天了。” 张伟:“这倒也没什么意外的,那个阿米莉亚,我记得她本身就是imo大赛的金牌,好像还是和那个人一届的。imo大赛金牌得主是菲尔茨奖的温室,能拿到imo的金牌,说明她在数学上的天赋的确很强。” “再加上还有那个人的亲身指点,优秀的天赋+顶级的导师,拿到菲奖也不奇怪,拿不到才奇怪。” 一旁,许辰阳笑着道:“听说她当初转学去普林斯顿的时候,正好是那个人解决掉霍奇猜想,担任普林斯顿教授的时候,机缘巧合之下成了他的第一批学生。” “说起来,看样子菲尔兹奖真的只能一个人拿一枚了,我原本还以为解决了三个千禧年难题的那个人能再拿一枚的呢,这一届没颁发,看样子就这样定了。” 张伟想了下,道:“你要说他能再那一枚诺奖,这个我相信,不过菲奖的话,没什么可能,毕竟菲奖是评价个人的。” 许辰阳笑了笑,开口道:“说起来,什么时候祖国那边能再拿一枚菲奖,那就好了。” 虽然那个人已经拿到了的一枚菲奖,打破了华国数学界零菲奖的记录,但老实说,国内的数学界和国际主流的数学国,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一个人厉害,那也只是他一个人的奇迹。 在这方面,华国其实和亚洲的另一个国家‘印度’很像。 两者都是古老的数学国,但遗憾的是在近代史上都掉队了。 而且相同的是,两个国家都在近乎断代的情况下,出了一个最顶级的数学家。 前者徐川,后者拉马努金。 对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印度数学界而言,拉马努金就像是神一样,只可仰望,无力追赶。 而对于如今的华国数学界来说,那个人的存在,未免不也是一样? 张伟笑着道:“会有机会的,只要那个人愿意传播他的学识,再拿一枚菲尔兹奖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现在才过去了四年的时间,他的学生就已经拿到一枚菲奖,就算是咱们国家的数学氛围薄弱一些,但四年不行就十年,十年不行二十年,总能诞生一批优秀的人才的。” 说起这个,许辰阳也有些感慨。 国内学术界的氛围,最两年似乎有了一些不同的变化。 十年前的时候他曾带着天才数学家的名号回国,势要回国改变国内的数学领域的科研环境。 尽管他曾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挖掘、保护那些有天赋的学生能够像自己一样完成梦想,这也是他回国的初衷,但是在归国6年以后,就连他自己都感受到了绝望,最终又离开了祖国。 为此,他背负了很多的骂名,很多人认为他背弃了祖国。 但这中间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 他可以说服自己,但是他说服不了自己的学生,说服不了其他同行,也无力去改变科研环境。 如果不选择离开,那么他就只能接受这一切,他不愿意接受,只能选择离开。 没想到,当初他自己根本就无力改变的东西,在那个人的影响下已经开始了转变,甚至还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无论是星海研究院,还是祖国对数学的重视,亦或者是那个人取得的成就,都在让华国的社会各界乃至国家高层愈发重视数学的作用。 越是基础的学科,越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 而现在的话,祖国的社会各界正前所未有的认同数学这门基础学科,并对其展开了大力的支持。 这放在十年前,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如果能想象到,当初的他也不会绝望的离开了。 “还是他厉害啊。” 会议厅的另一边,目光落在正在接受颁奖的阿米莉亚身上,张伟平感慨了一句。 顿了顿,他看了一眼身边带过来见识世面的刘嘉楹,笑着道:“看到了吗?嘉楹,那个阿米莉亚,就是徐川院士的学生,以二十六岁的年龄拿到菲尔兹奖,你也要加油啊。” “嗯,我会的!” 刘嘉楹看着舞台,用力的点了点头。 在这种国际数学大会上,最能埋下数学的种子了,而此刻,她心里无疑被种下了一颗数学的种子,只等待日后的生根发芽。 听到学生的回答,张伟平欣慰的笑了笑。 当初他就很看好徐川了,更是多次表达过想要收对方当学生,邀请他去复旦大学读书的想法,但遗憾的是最终对方还是去了南大。 不,其实也说不上什么遗憾的。 毕竟去了南大,他已经成长成了一颗参天大树,若是当初被他带到了复旦,结果如何还说不定。 虽然以他的天赋肯定能做出一番成就,但能否顺利的走到今天这个高度,那就是未知数了。 强啊。 这两年好好的带一下这个新收小学生,两年后送到徐川哪里,说不定有机会的能再给华国拿一枚菲尔兹奖,也值得了。 (本章完) 第五百七十六章:史无前例的第二枚‘菲尔兹奖\’! 菲尔茨奖的获奖者名单公布,著名的国际数学论坛mathoverflow上的话题瞬间高涨了起来。 虽然高斯奖颁发给那位徐教授有些让人意外,但对于论坛上的众多吃瓜网友来说,这也没什么太过于惊讶和讨论的。 毕竟这是毫无悬念的实至名归。 不过紧随其后的菲尔兹奖颁发,就让所有蹲守着结果的网友大跌眼镜了。 这一届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居然史无前例的将两枚菲尔兹奖奖章颁发给了女性。 而且其中一位还是仅有二十六岁的天才少女。 二十六岁、女性菲尔兹奖得主、导师是如今数学界的第一人.一层层光环加在身上,瞬间将其他三位获奖者的光芒都给掩盖了。 包括另一名女性菲尔兹奖得主玛丽娜·维亚佐夫斯卡教授在她面前,其光辉亦如烛光与日月的区别一般。 【卧槽?26岁的菲尔兹奖得主,这也太猛了吧。比赛尔教授都要年轻一岁,太恐怖了。】 【有内幕!绝对有内幕!】 【有内幕不是很正常吗?(斜眼笑)要知道她的导师是谁,你就不会惊讶了。】 【虽然26岁的年龄的确足够让人惊讶,不过布洛赫猜想的证明和影响力毫无疑问配得上这样的荣誉。而且,她不仅仅是证明了这一份猜想,还有全纯函数正规族及亚纯函数正规族的拓展,这对于函数来说,无疑是一个开拓出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更让我惊讶的是,这一届的菲奖,居然有两名女性,不可思议!】 【女性怎么了?女性就不配拿菲奖了吗?女性就吃你家大米了?我们女性,在数学上也能觉醒做出伟大的成就!】 【6,这觉醒的可以的,天天觉醒(斜眼笑)】 mathoverflow论坛上的话题讨论的激烈,不仅仅是对菲尔兹奖得主的讨论,还有这个时代一些最出名的东西也掺杂在了其中。 这一届诞生了两位女菲尔茨奖得主毫无疑问是爆了个大冷门,一些人也找到了机会开始了自己的发挥。 不过相对比其他领域,数学界被渗透的并不深。 毕竟这也算是一个圈地自玩的领域,而且想要进入这个领域的门槛并不低。 哪怕是在mathoverflow论坛上注册账号,都需要最低本科的学历。 所以能进入这个圈子的某种人,数量还是很少的。 与此同时,另一边,塔伦帝国酒店的报告厅中,掌声如潮水般一波波涌来,绵延不绝。 四名菲尔兹奖得主已经戴上了他们的勋章,这一届国际数学家大会最让人兴奋高chao的环节已经过去。 不管是站在台上领奖的学者,还是前来参与大会的其他学者,脸上都带着激动和笑容。 报告厅的前排,徐川同样鼓着掌,脸上带着欣慰高兴的笑容。 虽然有些意外阿米莉亚能在这一届大会上拿到菲尔兹奖,但他也由衷的为自己这个学生感到高兴,也为他自己感到欣慰。 毕竟,能带出来一名菲尔兹奖得主,也不算是埋没了对方天赋。 不过让徐川有些诧异的是,看样子他的奖没了。 毕竟菲尔兹奖都发完了,除非国际数学联盟准备打破规则,破例颁发第五枚菲尔兹奖。 不过这样做的可能性应该不大,毕竟菲奖之所以是菲奖,就在于它一直以来的坚守,以学术为核心,不为外界的政治、立场和世俗所干扰。 热烈的掌声如狂风暴雨逐渐停歇了下来。 站在报告台上,肯尼格教授扫视了一圈报告厅,看了眼手中的提词器后,深吸了口气,缓缓的说道:“按照流程,在菲尔兹奖名单的宣布结束后,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开幕式将正式落下。” “不过.” 顿了顿,他接着道:“应国际联盟执行委员会与众多国际知名数学家的商议结果,在本届菲尔兹奖得主宣布完毕后,将进行最后一项奖项的颁发,以鼓励和奖励获奖者为数学界做的巨大的贡献” 肯尼格教授开口的同时,整个报告厅中顿时就安静了下来。 众多前来参加数学大会的学者纷纷抬起头惊讶的看向了报告台。 菲尔兹奖颁发后,还有一项奖项? 是什么? 什么奖项居然能比菲尔兹奖更有牌面,被放到了最后? 思索了,不少人的眼神中都流露出了浓浓的好奇。 报告台上,肯尼格主xi目光再度扫视了一圈的报告厅,最终落在前排的某个座位上,和座位上的人影对上了片刻。 眼神中带着一丝笑容,他缓缓的开口道:“我们常常认为,数学是其他所有科学的基础。这是因为数学提供了一种精确的、逻辑性强的表达方式,能够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自然现象,从而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 “但对于数学界而言,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而对于今天要颁发的最后一个奖项的获奖者来说,尽管他还很年轻,他所解决的数学问题、所创造的数学工具、所融合推动的科技研究发展每一项单独拿出来都足够绝大部分的学者研究一生。” “关于他的事迹,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学者,乃至每一个人员都耳闻能熟。那些精彩而又伟大的故事,在今天的开幕式上也很难叙述完,不过文明的书籍会永远的铭记,历史的长河也会篆刻他的名字.” 报告台上,肯尼格教授的讲述在缓缓的进行着。 报告台下,到场的学者,乃至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都在认真的听着,绝大部分的人都已经猜到了这一项额外的奖项会颁发给谁了。 除了那个年轻至极的变态,大概也没有第二个人能够让国际数学联盟做出这份决定了。 “.无论是探索高能粒子通道的数学计算法、计算遥远星系与天体的数学方法、亦或者高温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方法、材料计算模型,每一个这样的名字,都可以说是能让人骄傲一辈子的成果。” “经国际数学联盟委员会商议,决定成立‘菲尔兹奖特别奖’,将其颁发给这名为数学做出巨大的贡献的学者!” 深吸了口气,肯尼格主xi看向了报告台,沉稳有力的开口道:“而获得这枚‘菲尔兹奖特别奖’的学者是” “徐川教授!” 话音落下的瞬间,如雷的掌声如夏天的暴雨风般急骤袭来,响彻了整个报告厅。 在一片热烈无比的掌声中站起身来,徐川深吸了口气,步履平稳地走上了报告台。 他还真没想到,国际数学联盟会做出这样的一个决定。 一枚菲尔兹奖特别奖,足以可见数学界对他的认可与重视! ps:求月票 (本章完) 第五百七十七章:毕竟是那个男人! 报告台上,主持大会的肯尼格教授从礼宾人员手中取过一枚银色的奖章,郑重的递了过来。 徐川深呼吸了一口气,沉稳的接过这枚奖章。 “我们又见面了,恭喜你,徐教授。” 右手轻轻在眼前这名年轻的学者手臂上拍了一下,肯尼格教授的脸上露出了友善的笑容。 “谢谢!我也很高兴能再次站在这里见到您,这绝对是今天最意外的惊喜了。”戴上了奖章,徐川认真的感谢道。 不得不说,今天国际数学联盟所做的一系列决定,真的让人惊讶诧异了一次又一次。 先是颁发了两名女性菲尔兹奖得主,又颁发了一枚菲尔兹特别奖,可以说是一次又一次的打破了原有的一些规则。 拇指在胸口的银质奖章上轻轻抚摸过,感受着上面那复杂的花纹,徐川也有些感慨。 这大概就是上个世纪安德鲁·怀尔斯教授拿到过的那枚菲尔兹奖了。 1994年的时候,怀尔斯教授证明了费马大定理,但他错过了那一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 不过说起来不错过他在那一年也拿不到菲尔兹奖,毕竟那时候他已经满41岁了,不符合菲尔兹奖的选人标准。 但对于数学做出伟大贡献的学者,数学界不可能忘却。 于是在四年后1998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国际数学联盟imu委员会的成员经过商议后,决定为这位伟大的学者颁发一枚特别制作的菲尔兹银质奖章,用以鼓励和奖励他解决了‘费马大定理’这一世纪猜想。 而今,让徐川没想到的是,他在四十岁之前就拿到了这枚曾经想过未来有可能会拿到的奖章。 不得不说,这还真是让人意外。 报告台上,肯尼格教授看着已经佩戴好奖章的徐川,笑着说道:“这大概是我们能在这些年中颁发给你的最后一枚奖章,剩下的那些,无论是陈省身奖还是沃尔夫奖,恐怕都需要等到你五十岁或者六十岁以后再来考虑了。” 闻言,徐川笑了笑,开口道:“不是还有里拉瓦蒂奖、拉德任斯卡娅奖这些吗?” 肯尼格笑着摇了摇头道:“你太贪心了,徐教授,还是留一些机会给其他同样为数学做出了贡献的年轻学者们吧,全都让你拿走了,他们那就也太可怜了” 徐川耸了耸肩,笑道:“我只是觉得既然最难的这些都已经拿到了,为何不集齐呢.咳,我的意思是我觉得我还是有希望的。” 肯尼格:“.” 集邮吗? 原来这家伙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来的。 不过说起来,无论是的里拉瓦蒂奖、还是拉德任斯卡娅奖、亦或者是表彰信息技术中数学科学的算盘奖,眼前这位搞不好真能拿到。 里拉瓦蒂奖是表彰数学科普事业的,如果眼前这位写几本书,多办几场数学报告,多支援一下数学事业,相信国际数学联盟imu委员会也会考虑。 而拉德任斯卡娅奖则是表彰数学物理成就的,以这位在数学物理上的成就,如果不是考虑到这一届已经将高斯奖和菲尔兹奖特别奖颁发给他了,说不定拉德任斯卡娅奖还真就给他了。 至于算盘奖,这个倒是希望比较小? 毕竟从目前来看,他并没有怎么涉及信息技术科学领域。 除非他能将七大千禧年难题中还有一个p=np猜想也干掉,虽然这并不是没有可能,但可能性目前来说还是比较小的。 报告台下,当徐川完成了菲尔兹奖特别奖的颁奖典礼后,猛烈的掌声如潮水般一波又一波的袭来。 在场众多的学者,除了像费弗曼、高尔斯这类国际数学联盟imu委员会成员外,绝大部分前来参加大会的人都又一次被震惊到了。 那一枚菲尔兹银质奖和高斯奖金质奖章叠加在一起格外的亮眼,两者相交熠熠生辉,彷如天上的星辰一般梦幻无比。 “菲尔兹奖特别奖!真是不可思议,他居然一个人拿到了两枚菲尔兹奖!” 报告厅的前排,舒尔茨看着再次走上讲台的徐川愣了良久,才带着羡慕,甚至是一丝嫉妒的语气开口说道。 “的确是难以想象,一枚菲尔兹金奖,一枚菲尔兹银奖,菲尔兹奖有记录的两枚勋章,全被他拿到了。” 坐在另一侧的陶哲轩也有些被震撼到了,摇着头感慨的说道。 他也有一些羡慕,尽管他已经有了一枚菲尔兹奖金奖,但菲尔兹奖银奖的出现,却是他以前从未想过的。 只不过,如果他想要拿到这枚奖章,恐怕得解决一个千禧年难题这种级别的世纪猜想才行,甚至可能一个都还不够。 毕竟那个人可是即便是不算还未完全定论的杨-米尔斯质量间隙,也解决掉了两个半千禧年难题来着。 如果按照以往的节奏来看,不出意外再过一段时间这个两个半就将成为三个。 一个人能解决掉三个千禧年数学猜想,国际数学联盟imu委员会再度破例将菲尔兹奖银奖颁发给他也正常。 毕竟,菲尔兹奖特别奖和菲尔兹奖还是有一些差别的,并不算同一个。 但不得不说的,真是让人羡慕啊。 一旁,舒尔茨砸吧了一下嘴唇,有些意犹未尽的开口道:“陶,你说是菲尔兹奖的含金量高,还是这枚特别奖含金量高?” 陶哲轩扭头看了他一眼,淡淡的说道:“你自己心里不是已经有了答案吗?” 闻言,舒尔茨长舒了口气。 菲尔兹特别奖,又叫做菲尔兹银奖。 而菲尔兹奖,叫菲尔兹金奖。 从名字上来说,绝大部分人的第一概念恐怕都会是菲尔兹奖的含金量高于菲尔兹特别奖。 毕竟金贵银这种固有的印象能对人造成极大的观点影响。 但实际上这两者的含金量却完全是相反的。 后者从成立以来自1936年首次颁发至今天共授予了64人,颁发了六十四枚勋章。 而前者,从菲尔兹奖成立至今,哪怕算上今天的这一枚,也就两枚而已。 上一次颁发还是因为怀尔斯教授解决了费马大定理这样的世纪级难题而破例的。 如果说菲尔兹奖在四十岁之前解决掉一个t3级别的世界级猜想差不多就足够拿到,那特别奖,从目前的记录来看,最低的条件也是解决掉一个千禧年难题级别的世纪猜想。 如果想要在已经获得了金奖的情况下,再拿到特别奖,恐怕解决两个千禧年难题级别的猜想都不一定能稳拿。 毕竟,如今站在台上的那个人,解决的可不止两个。 一枚菲尔兹奖,就已经是数学界无上的荣耀了,再加一枚特别奖 只能说,国际数学联盟已经认证了那个人当代数学界第一人的地位了,哪怕是这个世纪才进行了五分之一。 与此同时,报告厅的角落中,一排摄像机正紧盯着报告台。 而其中一台挂着ctv的logo的仪器,此刻正将画面全程实况直播到国内。 对于国内的学术界也好,还是政zhi需求也好,无论是徐川院士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获得奖章,还是他的学生阿米莉亚获得菲尔兹奖,无疑都是绝佳的宣传机会。 而作为国内媒体的老大,ctv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良好的机会。 毕竟在国内的学术界,没有什么比徐院士又双叒叕获奖更夺人眼球了。 不过ctv的宣传力度虽然很大,但一开始徐川获得高斯奖的时候,并没有在国内掀起多大的讨论和热度。 毕竟那个人又双叒叕获奖了,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相反,他还是没拿到奖牌,反而能更吸引人眼球。 毕竟《震惊!数学界第一人落选本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竟无一收获》《徐院士的时代已经过去,数学界迎来巨大变革》这类标题新闻很显然更能吸引人眼球。 不过随着直播的进行。 阿米莉亚拿到了菲尔兹奖,还是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热议的。 二十六岁的菲尔兹奖,还是女性,再加上导师还是当今数学界第一人,种种因素集结在一起,不少的吃瓜网友纷纷都在猜测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py交易之类的。 不过还没等他们吃瓜吃进肚子里面,紧随其后的菲尔兹奖特别奖,就又刷新了一大波观众的眼球。 【卧槽???又一枚菲尔兹奖?】 【厉害了,川神!居然让imu破例发了两次菲奖!】 【菲尔兹奖特别奖,这是菲尔兹奖银奖吧,证明了费马大定理的怀尔斯教授好像拿的就是这个。】 【太神了!】 【蹭一口川神身上的欧气,只求这学期的代数别再挂了……】 【虽然对国际数学联盟颁发了两次菲奖感到惊讶,但我却没有一点诧异和不合适的感觉,奇了怪了。】 【正常,毕竟是那个男人!】 伴随着一枚菲尔兹奖特别奖的颁发,第二十九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开幕式正式宣告了落幕。 而开幕式结束之后,接下来进行的,是圣彼得堡最出名的歌剧团与芭蕾舞团的才艺表演。 表演承办方的特色歌舞,这也是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习俗了。 文艺演出之后,主持大会的肯尼格主xi宣布了开幕式的结束,会场中,绝大部分参加会议的学者纷纷三五成团的尽兴离场。 从座位上站起身,徐川走向了阿米莉亚。 刚刚在台上的时候被其他获奖者隔开了,他都没机会和这名学生道一声恭喜。 不过现在也不迟。 “恭喜你,阿米莉亚。”看着站在自己面前俏丽的身影,徐川由衷的祝福道。 “谢谢教授,如果不是您的教授,我也不可能拿到这枚奖章。”带着奖章,阿米莉亚弯着月牙般的眼睛,喜悦的朝着徐川躬身敬了一礼。 正如张伟所说的一样,如果不是眼前这位导师的教导和指点,她原本大概很难有机会站到这个舞台上。 至少在二十六岁的时候是不可能的。 imo金牌得主很多,每年imo竞赛的金牌数量都在两位数以上,多的时候能达到半百,而菲尔兹奖,快一个世纪了,也才六十余枚而已。 能拿到imo金牌,只能说明她在数学上有一些天赋而已,但要将这份天赋转变成自己的实力,这永远都离不开一位优秀导师的指点。 华国有句古话她很清楚,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 徐川笑着道:“这离不开你自己的努力,我的教导,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顿了顿,他接着道:“你能以二十六岁的年龄拿到菲尔兹奖,很优秀也很出色。但我希望你将这枚奖章看作是人生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希望你能在未来的时间里面,收获更多的硕果。” 阿米莉亚认真的点了点头,道:“我会铭记在心的,导师。” 正说着,身边几名其他的学生也赶了过来。 “恭喜教授,恭喜师姐!“ “一门双菲尔兹奖!恭喜教授,恭喜师姐了!” 喜悦的祝贺和道喜伴随着几人的过来在耳边响起,徐川笑着和几名到来的学生点了点头。 人群中,谷炳走到了阿米莉亚身边,有些羡慕的看着她手上的奖牌:“恭喜你了,阿米莉亚。” 菲尔兹奖啊,真是让人羡慕。 尽管布洛赫猜想是他和阿米莉亚一起完成的,但在解决这个猜想中,他做出的贡献却是很少,拿不到菲奖也正常。 阿米莉亚笑着道:“谷师兄还有机会的,下一次说不定就是你了。” 这话说的倒是没错,谷炳今年三十三岁,再过四年三十七,还有四年的时间,的确还有机会。 闻言,谷炳笑了笑,虽然他也很想拿一枚菲尔兹奖,但他也是很清楚,他大概没什么机会了。 哪怕同为徐川的学生,他和阿米莉亚之间的差距也很大。 就像他和阿米莉亚在解决布洛赫猜想的过程中,阿米莉亚总能先他一步甚至是多步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和解决方法。 而他拼尽全力也只能勉强跟上对方的脚步。 不得不说,有些时候天赋真就决定了人生的上限。 第五百七十八章:数论与时空的奥秘 开幕式结束后,下午的时间并没有安排什么报告会。 前来参加大会的学者或离场或寻找着自己想要结交认识的学者、老朋友进行交流沟通。 傍晚时分,开幕式后的盛宴在塔伦帝国酒店的餐厅中举办。 为了这场宴会,塔伦帝国酒店不但准备了极其丰盛的食物,还专门调整改变了餐厅的布局。 那些餐厅中原有的桌椅,尤其是那些占地面积极大的圆桌,都被酒店拆解搬离了餐厅。 为的就是能够最大限度的容纳数千前来参加大会的学者。 而作为晚宴的主角,毫无疑问是获得了菲尔兹奖的四名,不,五名学者。 菲尔兹奖只颁发给四十岁以下的学者,而对于数学界来说,四十岁正是学术研究的巅峰时期。 对于其他人来说,每一届获奖的学者就像是恒星一般,光是矗立在那里就能够让其他人围绕着他们旋转了。 而获得了菲尔兹奖特别奖的徐川毫无疑问是人群中的核心,几乎每一个前来参加报告大会的学者都在朝这边挤,想要和他打声招呼。 “恭喜你,徐,又摘得了一枚桂冠。” 餐厅中,费弗曼教授端着香槟轻轻的和徐川碰了碰杯,笑着祝贺道。 “谢谢。”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轻抿了一口杯中的香槟。 费弗曼笑着道:“说起来,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已经被你解决了,下一步你准备做什么?” 微微顿了顿,他补了一句:“抛开统一强电理论之外。”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笑着摇摇头回道:“未来的事情太遥远了,我也没法确定。” 费弗曼挑了挑眉,笑着道:“总有一个方向吧,我不相信伱这种人对未来没有任何的规划。” 闻言,徐川思索了一下,开口道:“可能会研究一下黎曼猜想或爱因斯坦的一些理论?” “黎曼猜想我能理解,不过爱因斯坦的一些理论.是什么?好像没怎么听说过你有研究这一块的东西啊?” 费弗曼有些好奇的看向徐川,如果说黎曼猜想他还能理解,毕竟是格罗滕迪克的传人,研究黎曼猜想,统一代数与几何差不多是这一派数学家的梦想,包括他那位老友德利涅也在一直研究这个。 但爱因斯坦的理论,好像还真没听说过这位有研究来着。 当然,也不排除他突然想研究一下,毕竟除了数学家以外,他还是一名物理学家。 徐川笑着道:“主要是爱因斯坦罗森桥公式,它能帮助我理解物质和能量在时空中的相互作用,也能联合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你想统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正在这时,另一道声音从旁边传递了过来。 徐川和费弗曼抬头看去,出声的是代数几何领域的大牛,法尔廷斯教授,在他身边,还有德利涅与威腾也跟着一起走了过来。 “恭喜你,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二枚‘菲尔兹奖’。”威腾笑着上前祝贺了一声,伸手拍了拍自己这个学生的肩膀。 徐川笑着道:“谢谢,我也很意外国际数学联盟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法尔廷斯:“你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统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吗?那太难了,我只是对爱因斯坦罗森桥比较感兴趣而已。”徐川略带好奇的看了一眼这个日耳曼老头,不太明白他怎么突然关注这个问题了。 “你想通过数学计算时空洞?”法尔廷斯迅速追问道。 “嗯。”徐川点了点头,笑道:“尝试一下,如果从数学上做到了,说不定有机会能计算出来一些物理上的真正桥梁。” 法尔廷斯思索了一下,带着一些感兴趣的目光看了过来,难怪舒尔茨会说他会感兴趣。 面对这个问题,别说他了,恐怕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学者都会感兴趣。 爱因斯坦罗森桥如果能确定真实存在,对于学术界,不,对于整个世界来说,都将是无比震撼的成果。 略微的思索了一下,他快速的问道:“问题呢?” 徐川愣了一下,有些不明所以的看向法尔廷斯。 法尔廷斯:“你应该已经研究过了这个难题,所以,你在里面遇到一些什么问题?” 徐川摇摇头道:“问题太多了,首先得找到宇宙中真实存在一种粒子可以打开或沟通爱因斯坦罗森桥,其次还有可能需要确定或找到引力场方程的解存在或数次。然后再将物质模型,坐标条件等信息带入进去.” “一系列的麻烦实在太多了。” 闻言,法尔廷斯微微皱起了眉头:“这就有一些一团乱麻了,你就没有找到一个头吗?” 徐川刚想回答,一旁的威腾就开口了:“线头肯定是有的,虽然我不知道他研究爱因斯坦罗森桥的进度,但他应该是先假定了那颗能打开时空的粒子存在,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推衍的。” 顿了顿,他接着道:“爱因斯坦罗森桥建立的基础在于引力场方程,用黎曼几何来描述时空背景,如果想要解决这个问题.” 思索了一下,威腾继续道:“或许你可以考虑一下关联函数与复平面上的解析延拓再来做这份工作?” 相对比法尔廷斯来说,他在物理学上的功底更加的深厚,弦理论本就是他用于完成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统一的思想,因此他一眼就看穿了徐川的理论基础,更在此基础上提供了一种新的想法。 “关联函数.” 听到这个名词,徐川摸着下巴思索了起来. 如果说函数领域最出名的难题,那必然是黎曼猜想无疑。 迄今为止,有上千个数学命题以黎曼猜想及其推广形式的成立为前提,如果黎曼猜想被证实,那么数学家们长期建立在此猜想上而计算出的一切公式、结论都将被证实。 对于数学界而言,这毫无疑问是一场九级大地震。 不仅如此,如果黎曼猜想被证明的话,无论是金融、人工智能、生物神经网络、国家保密系统等多个十分重要并且尖端的先进高科技领域都会随着而演变。 可以说在七大千禧年难题中,黎曼猜想的重要性是最大的一个。 但他还真没怎么考虑黎曼猜想在物理领域的一些拓展。 因为黎曼猜想属于数学中数论的重要分支,而数论在其他学科的应用几乎没有。 不过爱德华·威腾的话,却给了他一些启发,让他想到了另外的一些东西。 在研究黎曼猜想的漫长时间中,无数的数学家为此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和成果。 而其中相当出名的一条便是‘由黎曼猜想引发的关联函数居然跟随机厄密矩阵本征值的对关联函数能够对应。’ 而随机厄密矩阵本征值的对关联函数是物理学中一个描述多粒子系统在相互作用下能级分布规律的函数。 一个纯数学的证明竟然找到了物理世界中对应的图谱,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是徐川以前未思考过的问题。 现在想想,这其中蕴含的秘密想象空间巨大啊。 或许,在随机厄密矩阵本征值的对关联函数中,他能找到一个函数公式来完成引力子的分布解释? 而宇宙中存在着的时空洞,是否可以由这个分布函数来刻画出具体的形象? 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并不一定要通过拓扑和几何,来寻找和探索爱因斯坦罗森桥的奥秘,数论也有可能做到。 真有意思啊。 一边是纯数学的黎曼猜想,它关乎的仅仅是一个zeta函数非零点分布这样最纯碎的数学性质,揭示的是质数在自然数序列里优雅的舞姿和节奏 另一边,却是最现实的物理世界,它连接着量子体系、无序介质和神经网络等等经典的混沌系统。 没想到理论和现实在会这里交汇,在封闭的世界里独自发展了两千多年后,作为数学最主要的分支——数论,竟然可能会将触角探及到真实的时空领域中去。 ps:有点卡文,正在查论文和资料,在想着合理一点将其弄出来,今天只有一张了,晚上继续码字,看能不能早上再发一张。 (本章完) 第五百七十九章:打开‘时空洞\’的钥匙 晚宴,很快就进行到了尾声。 聊了一会儿关于黎曼函数与数论等领域的研究后,心满意足的徐川举起了手中的玻璃杯,和法尔廷斯、威腾几人碰了下杯,将里面所剩不多的香槟送入口中。 就凭今天晚上的这一次聊天,这一次冒着些风险出访沙俄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就是完全值得的。 威腾几人的话,给他打开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对于爱因斯坦罗森桥的研究,从一开始的混沌到现在,他已经抓到了一条‘线头’了。 虽然迫不及待的想回房间继续梳理思路,不过今天的数学大会,他也是主角之一,其他学者不可能就这么放走他。 一轮一轮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们纷纷上前主动和他打着招呼,交换了一些联系方式。 虽然是只抿一小口,但架不住过来和他打招呼的学者数量实在太多了,以至于最后半个多小时的时间他都喝下去了不少的香槟。 不过好在他的酒量和身体素质都还可以,醉倒是没醉,带着一些微醺,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中。 简单的洗了个澡,换掉了一身带着酒气的衣服,徐川擦干净头发后坐到了书桌前。 翻开了笔记本,他拾起了摆放在一旁的圆珠笔,沉思了一会写下了一行数学公式。 【ds=(1-2m/r)dt-(1-2m/r)dr-r(dθ+sinθdφ)】 这是史瓦西度规公式,时空度规的演变公式之一,也是爱因斯坦罗森桥最初的起点。 时空洞的概念最初产生于对史瓦西解的研究中。物理学家在分析白洞解的时候,通过一个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思想实验,发现宇宙时空自身可以不是平坦的。 就像是一张纸一样,你将它揉吧揉吧后就皱成一团了。 而在这种不平坦的宇宙时空中,这种‘曲折褶皱’的结构就意味着大质量的天体,会‘往下’压缩时空。 简单的来说,就像是在塑料薄膜上放了一颗铁球一样。 因为重量的原因,薄膜会被铁球压的下坠,如果重量足够,薄膜可能会被压弯到接触地面。 在宇宙中也一样,比如我们熟知的黑洞,因为质量过大的原因会近乎无限的‘压缩’水面,如果它足够强大的话,在不平坦的宇宙时空中,意味着黑洞视界内的部分会与宇宙的另一个部分相结合。 这就是最初的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路德维希·弗拉姆提出的“史瓦西喉”,后面爱因斯坦和纳森·罗森对虫洞理论进行了完善,他们试图将黑洞看作基本粒子的模型,以此为基础进行推导时空洞的存在。 不过当时的广义相对论公式无法解“奇点”(质量无限大的点),所以爱因斯坦很讨厌这样的点。 于是他们从标准黑洞解出发,将它和另一个翻转的黑洞解合并在一起,形成了爱因斯坦·罗森桥。 虽然在徐川看来,黑洞理论构成的‘时空洞’已经落后了很多,但这种说法中一部分理论,还是可以借鉴改变一下的。 “将黑洞看做一个三维空间,在光子层中,重力场会迫使光子在轨道上运动,如果改变一下三维结构,将重力场拟为‘引力子’所引发的场,线元素用球坐标表示的话,可以推导出新的坐标集.” “用克鲁斯卡尔坐标表示的新“时间”和“空间”变量,引入‘引力子’可以得到【ds=16m/r·er/2m(dt′-dx′)-r(dθ+sinθdφ).】” “.” 酒店的房间中,徐川构思着之前没有完成的工作。 对‘古老’的爱因斯坦·罗森桥进行变化,拓展到整个宇宙空间中,不再限定死范围和类型。 这意味着从这套理论上来说,在宇宙各处都是可以打开‘时空洞’的。 当然,理论只是理论,要支撑‘时空洞’的稳定存在,必然需要极为强大的能量。 引力子只是一把钥匙,它可以打开这扇被宇宙锁上的大门,但是要拉开这扇大门,让人走进去,还需要额外的力气。 而这个‘力气’,老实说目前徐川还不知道是什么。 或许是暗能量,或许是反物质,也或许常规能量就行,不过这份工作后续可以再来做。 现在,他该做的就是通过函数公式来完成这座‘桥梁’的架构! 正当他准备开始的时候,房门忽的被人敲响了。 “谁啊?” 徐川微皱眉头喊了一声,外面很快就有声音传递了过来。 “教授,是我,汤然,我给你准备了一些醒酒汤。” 外面的声音传来,徐川起身走了过去,打开了房门。 汤然站在门口,将手中的醒酒汤递给了徐川:“教授,今天晚上您喝了不少酒,这个是醒酒汤,能让您的身体舒服一些。” 徐川笑着接过醒酒汤,开口道:“麻烦你们了。” 虽然他并没有太多的醉意,不过能让头脑更加清醒的话,尤其是这会还需要继续研究一下时空洞,他还是乐于接受的。 汤然笑着道:“这是我的本职工作,如果感到酒后身体不适,教授请务必和我说。” 点了点头,徐川提着醒酒汤回到了房间。 书桌前,他打开了餐盒,里面有着半碗多的汤料,颜色暖黄,里面还有着一丝丝的香橙皮、莲子等食材,冒着一些热气,看得出来是现熬的。 试了试味道,带着一丝酸甜,沿着喉咙滚落腹部中后散发着一股暖意,整个人都舒服了不少。 砸吧了一下嘴,回味了一下醒酒汤的味道后,徐川重新拾起了圆珠笔,继续着自己的研究。 一项项的公式和算法如行云流水般跃然而现。 徐川很庆幸这辈子在数学这条道路上深研了下去,如果是前世的自己,是没有这份数学功底的。 即便是拥有了这份灵感,光凭他一个人的能力也做不出来。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外面的天色逐渐的暗淡了下来。 【t0=1/8πgc﹣b0~5·10·dyn/cm(10m/b0)~5·10dyn/cm(1l.yrb0)】 看着笔记本上的算式,徐川放下了手中的圆珠笔,长舒了一口气。 “原来如此,广义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场方程的解性质无法适应全局,它在三维及三维以上的层面是局部的,这意味着它们不能决定时空的整体几何性质,但方程的解却可以嵌入不同拓扑的时空中,显示一个连接两个遥远时空区域的史瓦西虫洞。” “只不过,这样的虫洞是无法真正连接的,他们缺少了引力子这把钥匙。如果时空洞将同一宇宙的两个部分连接起来,传统的爱因斯坦·罗森桥会迅速地将任何粒子(包括光子)夹在这两个区域之间,其潮汐力最小都会和最大质量中子星中心压强相当。” “这种级别的潮汐力,以现有的物质根本无法通过,它会在第一时间被直接压缩成核态。” “不过引入引力子这把钥匙后,通过额外的‘能量’来进行释压,或许可以完成无伤通过。” “这意味着一个由引力子打开的时空洞,必须在爱因斯坦罗森桥的基础上具备静态、轴对称、喉道、潮汐力足够小.等性质。” 简单的将笔记本上的内容整理了一下,徐川站起身伸了个懒腰,脸上也带上了一丝心满意足。 虽然距离彻底完善这份理论还远,但这条路他已经开辟出了一个头绪。 剩下的就是沿着它继续往前走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天晚上的研究,能够给未来华国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项目再拉来众多的物理学家。 毕竟,这可是打开‘时空洞’的钥匙! 没有什么比这个在时空物理上更值得让人期待了。 翌日,在开幕式完成后,最让前来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学者们期待的交流会和报告会开始了。 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四名新菲尔兹奖得主的报告。 阿米莉亚的报告安排在塔伦帝国酒店的二号报告厅,也是四名菲尔兹奖得主中第一个做报告的。 报告厅内相当的热闹,到场的学者很多。 很多人都好奇,也对这位年轻的女性菲尔兹奖得主很好奇。 毕竟在数学界,女性的数量很少。根据米国数学协会(ams)的数据,在数学学家中,男性的比例要远高于女性。 其比例更是惊人的达到了男性占比约为80%,而女性仅占比20%的地步。 再在此基础上,做出了顶尖成果的女性数学家,更是少之又少。 像阿米莉亚这种颜值和才华兼具的,比野生的大熊猫都要稀少了。 所以即便是很多研究领域不在全纯函数正规族及亚纯函数正规族范围的学者,也带着一些好奇来到了这边。 毕竟人嘛,都是颜值动物,与其在不感兴趣的领域去看一个中年大叔的报告,还不如过来这边欣赏一下漂亮妹子。 哪怕听不懂,看着养眼也好啊。 对于自己学生的报告会,徐川自然是要支持的,带着几名学生,他提前了半个小时来到了会场。 在后台找到了正在被工作人员化妆的阿米莉亚和谷炳,他笑着和两人打了声招呼。 今天的报告会,按照国际数学联盟的规则,本应该是阿米莉亚一个人进行报告。 不过她和谷炳商量了一下后,向委员会那边提出了申请,要求两人一起做报告。 毕竟布洛赫猜想是两人一起解决的,尽管主力是她,但菲尔兹奖也已经被她拿走了。而作为解决布洛赫猜想的同事,怎么说都配得上一场一个小时的报告会。 “教教授,您怎么来了。”看到徐川后,阿米莉亚和谷炳都有些紧张的打了声招呼。 徐川笑着道:“这么紧张吗?” 两人紧张点了点头,脸上都带着忐忑。 第一次在国际数学家大会这种面向全世界数学家的会议上做报告,说不紧张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虽然已经为此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了,但临近报告会,依旧会忐忑不已。 徐川笑了笑,用鼓励的语气朝两人说道:“加油!” “嗯!” 鼓励了一下两名学生后,徐川回到了报告厅。 针对布洛赫猜想的报告会很快就开始了。 在上千人的注视下,谷炳和阿米莉亚同时走上了报告台,一人分据一边。 虽然台下的观众有些惊讶这场报告会同时出现了两名报告者,不过考虑到布洛赫猜想是两人共同证明的,imu会做出这样的安排倒也不奇怪。 一个小时的报告会,谷炳负责前半部分,阿米莉亚负责后半部分,两人的配合虽然因为第一次站在这样的舞台上一开始有点磕磕碰碰,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调整了过来。 毕竟,布洛赫猜想早已经通过了同行评审登陆在期刊上。 今天的报告会,虽然盛大,但倒也不需要两人再次去面对那让人担心的评审环节。 一个小时的时间并不算漫长,四十五分钟的报告时间过去后,阿米莉亚留下了十五分钟的时间给台下的听众做一个提问环节。 虽然布洛赫猜想已经成为了定理,但解决这个猜想过程的核心思路并不是所有人都弄懂了的。 而且,国际数学家大会上的报告会,和证明一个猜想后召开的报告会还是有所区别的。 后者是针对性的评审,而前者,更像是学术圈的友好交流,提的问题也不一定会和报告内容完全相关。 不过整体上来说,这场报告会还是相当顺利的。 而对于徐川来说,看着自己带的两名学生顺利的成长起来,也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欣慰了。 (本章完) 第五百八十章:阿米莉亚的离开 第五百八十章:阿米莉亚的离开 阿米莉亚和谷炳的报告会完成的相当顺利,徐川也衷心的为这两名已经成长起来的学生感到欣慰。 对于他来说,除了对那些未知领域的研究外,将已经领悟的知识传播下去同样是他的人生目标。 毕竟,一个学科、一个国家、一个文明的发展,靠一个人是撑不起来的。发展的背后,永远都是一群人在默默的奉献。 “教授!我们报告完成了!” 报告会结束,阿米莉亚和谷炳第一时间跑了过来,语气中带着兴奋和激动。 徐川微笑着看向两人,鼓励道:“干得不错!” 人生中第一次站在世界舞台上,面向来自全世界各国的学者做报告,其中还不乏顶级大牛,考验的不只是作报告学者的数学水平和表达能力,对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一种相当大的考验。 而经历了这一次蜕变后,无论是阿米莉亚也好,还是谷炳也好,都有着独当一面的能力了。 谷炳咧嘴笑道:“你是不知道我站在台上的时候,心跳有多快!感觉都要从嗓子眼里面跳出来了。” 徐川笑了笑,想起了当年他面试谷炳的时候,见了他紧张的连话都说不全的样子有些感慨。 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好几年,曾经的学生也已经毕业,甚至能站在了上千人面前做演讲和报告了。 “教授,谷师兄,米师姐,我也好紧张啊,上台作报告有什么经验和技巧没有啊,传授点给我啊,我也需要!” 一旁,蔡鹏用期盼的眼神看向三人,这一届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他也有一场四十五分钟的报告。 虽然比不上谷炳和阿米莉亚的一小时,但他的报告是建立在《微分方程维数多项式的最小微分计算的阶段性证明》论文上的。 而这篇论文目前还没有经过同行评审,也就是说,他需要面对那些顶尖大佬们的提问环节,比谷炳和阿米莉亚更难。 徐川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没什么经验和技巧,有的只是实力和一颗热爱学术的心,能解决微分方程维数多项式的最小微分计算问题,我相信你会没问题的。” 师生几人聊了一会,阿米莉亚看向徐川,深吸了口气,开口道:“教授,有件事我想和您说一下。” “嗯?”徐川看向阿米莉亚,笑道:“怎么了?” 抿了抿嘴,阿米莉亚开口说:“普林斯顿大学那边邀请我过去担任数学系教授,我想咨询下您的意见。” 闻言,徐川眼神中飘过了一抹惊讶,不过很快就转变成了笑容:“普林斯顿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去那里担任教授,我相信你能在数学上走的更远。” “您的意思是推荐我过去任职吗?”阿米莉亚问道,随即又补充道:“但是数学物理的计算方法,我还没有完全学会。” 徐川笑着道:“探索物理的数学计算法,其核心我都已经交给你了,我相信你能在未来更进一步的完成自己的拓展。” “而且永远的跟在我的身后,其实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你受我的影响很大,一路追随我的步伐前进的话,很难做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所以,去普林斯顿历练一下吧!” 顿了顿,他笑着道:“说不定等到华国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修建起来后,我还需要你的帮助呢。” 闻言,阿米莉亚用力的点了点头。 虽然她很希望能继续跟在徐川的身边学习,但她也知道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她很难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去普林斯顿担任教授未免不是一段新的学习历程。在那里,她或许可以站到更高的位置,距离眼前这个人更近一些。 一场报告会结束,阿米莉亚不出意外的被媒体记者给团团围住了。 长久以来,数学一直被认为是男性的领域,因为真的很少有女性能在这一领域做出突出的成果。 而这也就意味着,在数学领域女性做出来的成果,带来的影响力会比男性更大一些。 “阿米莉亚教授,我是bbc的媒体记者,您以二十六岁的年龄拿到菲尔兹奖,一举打破了前人的记录,请问有何感想?” 阿米莉亚:“首先我要说的是我并没有打破前人的记录,菲尔兹奖最年轻的记录是我的导师保持的。” “至于感想,激动?兴奋?愉悦?好像都有点,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这会的心情。不过我想我最应该感谢我的导师徐川教授,是他给与了我这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bbc记者:“听说您目前还在跟随那位徐教授学习,作为已经拿到菲尔兹奖的您,请问在徐教授手中还没有资格毕业吗?” 阿米莉亚摇摇头,道:“不,在数学上我已经毕业了,也拿到了毕业证书。我跟着教授学习是在进修。” “进修?能简单的介绍一下?” “当然可以。”阿米莉亚笑着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一些自豪道:“教授他擅长的并不只有擅长数学,物理、天文等领域他同样有着巨大的贡献和成就,尤其是在将数学这项学科引入其他学科中促进发展,更是他最为拿手的地方。” “而我跟着教授所进修学习的,便是这个。” bbc记者:“原来如此,听说您前段时间在cern那边实习工作,请问您未来是否会继续在cern工作吗?” 这个问题,bbc的记者挖了个小坑,cern和华国在强子对撞机领域的竞争是众所周知的,而不管阿米莉亚是继续前往cern工作,还是选择在华国工作,都会落下一些可以编写的‘故事’。 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阿米莉亚的回答却完全偏离了方向。 “我已经收到了普林斯顿的offer,大抵会在秋季开学季的时候前往普林斯顿担任数学教授。” bbc的记者愣了一下,他还真没考虑到这点,不过很快他就反应过来,笑着恭喜了一声。 虽然挖了个小坑没坑到人,不过能收获到一份26岁女性菲尔兹奖得主的采访已经很不错了。 上午阿米莉亚和谷炳的报告会结束后,还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徐川当然不打算就这么浪费了,于是在大会现场寻找了起来。 一场国际数学家大会,分列成了整整20场分组报告,每一个组又有三到十一个小报告段。 从逻辑组到代数、再到数论、代数和复数几何,几乎每一个数学的大小分类都有对应场地和报告时段。 繁多的报告徐川自然不可能每一个都去看,寻找和挑选自己感兴趣和需求的领域也是一名学者的基本功。 从代数几何领域开始,徐川看了看报告场地,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了数论领域。 正好,在数论领域做报告的,是一位不逊色于菲尔兹奖得主的数学家。 詹姆斯·梅纳德,日不落国牛津大学的数学教授,研究重点是使用解析数论的工具,特别是筛选方法来研究素数。 在原本的历史进程中,这位梅纳德教授会获得本届菲尔兹奖,他对解析数论的贡献,以及在理解素数的结构和丢番图近似方面都很不错,综合实力很强。 整体来说,这名数学家有些类似于北大黄金一代的张伟教授,整体研究水平较高,但缺乏一个大的数学猜想作为基石。 再加上他今年才三十五岁,还可以再等一届,所以就被阿米莉亚给挤下去了。 其实说起来,这位梅纳德教授也挺有‘意思’的。 不仅是在菲尔兹奖上‘落后’了一筹,在一些其他的数学成果、奖项等上面也都落后了一些。 说起素数,一些爱好者很容易说出一些熟悉的容易理解的,却又非常困难的数学猜想,比如哥德巴赫猜想、孪生素数猜想、新梅森素数猜想等等,这些都是属于素数猜想中一部分。 而这位梅纳德教授最出名的成果之一,便是证明了‘孪生素数猜想’中存在无穷多对质数,间隔小于600。 但遗憾的是,在他发表这一成果半年前,时年55岁的张益唐证明了存在无穷多个对素数,其间隔小于7000万。 尽管梅纳德教授的间隔数值远小于张益唐,但张益唐是第一次证明存在无穷多对质数,其间隔有一个有限上界的学者,因此和孪生素数猜想相关的荣誉,比如「数论界最高奖」柯尔奖等奖项都被张益唐拿走了。 没办法,数学界就是这样‘现实’。同一个问题,如果有很多人在研究,那么往往只有第一个解决的人可以得到大部分荣誉。 而对于这位梅纳德教授来说,悲剧的并不止这一次。 在撞车了张益唐后,他还与另一位功成名就的数学家撞车了,那就是陶哲轩。 两人几乎在差不多相同的时间,将孪生素数的间隔值推进到了几百的数量级。 不过后面当陶哲轩得知梅纳德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时,主动放弃了自己的证明。 最终,梅纳德教授单独就这个成果发表了论文,也算是不幸中的幸运之处了吧。 受对时空洞的研究以及黎曼猜想的影响,这一届数学大会,徐川对数论领域的知识相当感兴趣。 在找到了梅纳德教授的报告厅后,便在会场后排找了个位置坐下,饶有兴趣地听了起来。 简单的来说,这位梅纳德教授报告的内容和素数有关,他提出了一种残差类中素数分布的方法,并将其方法原理扩展到了广义黎曼猜想之外。 对于素数和解析数论,徐川还是有所了解的,所以对他讲述的内容,倒是没有像其他学者那样感觉太过难懂。 虽然这位数学家在‘运气’上有点差,但不得不说,这同样是一位‘天才型’的选手。 他构思的残差类素数分布计算法,在素数领域有着相当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至少在徐川看来,这种方法继续推进孪生素数猜想,甚至解决掉这个问题,都有可能。 不过对他来说,解决掉孪生素数猜想并不是他的目标,于是在做了一些笔记,听完了报告会的主环节后便悄然离去了。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去,白天徐川在报告会上寻求着一些自己感兴趣或者有他的研究有帮助的报告,晚上则继续完善着关于‘时空洞’的计算和论文。 在报告会的第三天,也就是国际数学家大会的第四天,他的另一名学生蔡鹏也要正式的上台对《微分方程维数多项式的最小微分计算的阶段性证明》论文做一场属于自己的报告了。 尽管只是四十五分钟时长的报告会,但在微分扩域领域寻找到一个算法证明最小微分维数多项式难题,依旧吸引来了不少的数学界,甚至是一部分的物理学家。 因为微分维数多项式的概念,与决定‘物理场’的偏微分方程组的强度概念是密切相关的。 利用微分代数语言,寻物理场最高强度的问题就是找寻某个微分扩域的最小微分维数多项式的问题。 因此这一个问题并不仅仅只是数学界微分代数的问题,其解答更可能导致理论物理学出现一些新的重要成果。 而对于这种前沿领域的东西,恐怕没有哪个到场的理论物理学家们会错过。 当然,抛开这篇论文本身以外,吸引众多学者前来听取报告会的原因,还有一个则是蔡鹏同样是那个人的学生。 两代学生,第一代已经收获了一枚菲尔兹奖。 而第二代,也同样在数学界做出了一份足以称得上大的成果和贡献,解决掉一个世界级猜想的一部分。 这不由的让众多的数学家感到好奇,迫切的想要知道在这两代学生中,是否有所不同与相同之处,也迫切的想要知道,那个人到底是怎么教导的学生! (本章完) 第五百八十一章:国际数学大会落幕 很快,蔡鹏的报告会便开始了。 微分方程维数多项式的最小微分计算难题在数学界并不算很出名,不过它却是一个‘基础性’的难题。 它的解决,不仅仅是在爱因斯坦‘物理场’的偏微分方程组的强度概念得到了一种新的方法,也涉及到了几何、代数、统计学等数学学科的发展。 此外,多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可以用来推导许多概念。 例如,对称性的概念可以从多项式的系数的对称性关系中推导出来,而在微积分中,积分和微分的的概念也可以从多项式的形式和变化规律中推导出来。 整体上来说,它的解答将会是微分代数学及其应用的一个重要的进展,对数学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 报告台上,蔡鹏从一开始的紧张生疏,到慢慢的开始流畅,再到越来越得心应手,第一次在这种国际大会上做报告的紧张感也随之褪去。 看着蔡鹏,徐川赞许的点了点头。 虽然这位学生曾经在数学上走了不少的弯路,但当他真正进入自己感兴趣和有天赋的领域时,爆发出来的潜力还是相当不错的。 另一边,报告厅中角落中,看着在台上坐着报告的蔡鹏,已经成功成教授升职担任南大数院主任的周海教授忍不住有些感慨。 “没想到这小子跟着他后,也走到了今天这个高度。” 一旁,数院的院长荣志专笑着道:“蔡鹏也是个天才,只是以前没有找到自己合适的领域而已,现在进入了合适的专业,再加上徐院士的培养,有这份成就也不奇怪。” “说起来,能够证明微分方程维数多项式的最小微分难题,他也应该要毕业了吧。” “等报告会结束后,可以拉到咱们学校担任数学教授啊,这也是个很优秀的的人才,正好数院前两年改系成院了,急缺优秀的教授。” 周海笑着道:“拉他过来任职已经不难,毕竟徐院士也还在这里,相信蔡鹏也愿意,等会去找他聊聊好了。” 顿了顿,他似乎是想到了什么,有些感慨的接着道:“也不知道这小子有没有机会为咱们国家,为咱们南大再拿一枚菲尔兹奖回来。” 截止到目前,真正由华国籍学者拿到的菲尔兹奖奖章,也就徐川一枚而已。 想到之前获奖的阿米莉亚,他也不由自主的希望自己曾经的这个学生能够捧回来一枚菲尔兹奖。 毕竟,这可是数学界至高无上的荣耀。 一旁,荣志专笑着道:“有机会的,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今年好像也还不到三十。在的微分方程和多项式领域就已经做出来了成果,如果能解决掉剩下的最小微分维数多项式计算,希望还是很大的。” 半个小时过去了,报告会逐渐进入尾声。 最后一项算式报告完成后,蔡鹏长舒了一口,不过很快又将精力集中了起来,全神贯注的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因为接下来的提问环节,才是整场报告会的核心部分。 尤其是他这种证明了一个阶段性成果,但还没有通过同行评审的,想必会有不少的同行心中有着疑惑。 首先提问的,是来自加州大学的陶哲轩教授。 在数学界,俗话说,没有陶哲轩捧场的数学问题和证明是不合格的,而这位被誉为新生代的‘全能数学家’起身之后,简短的开口了。 “我注意到第十一页第六行的表达式,有一行表述很有意思,若r,r[x]为凝聚环,则1 “第十一页第六行吗?” 蔡鹏翻了翻论文,开口道:“由引理1.4进行推导,任意环r的表现维数不为1,限定fpd(r)=0及1 “谢谢。” 在听完了蔡鹏的陈述之后,陶哲轩赞许地点了点头,很不错的一个苗子,不,应该可以称之为‘数学家’了。 毕竟解决了微分方程维数多项式的最小微分计算难题的一部分,足够担得起一名数学家的称号了。 陶哲轩的的提问结束之后,提问环节继续进行着。 十五分钟的提问时间并不长,不可能照顾到所有人。不过对于蔡鹏来说,他只要解决了坐在前排的那些大佬心中的疑惑,这场报告会也就成功了。 继陶哲轩之后,几名微分方程和多项式领域的大佬也纷纷站出来提了几个问题,最终都得到了完美的解释。 总的来说,这场报告会还是相当顺利的。 “教授,我做到了!” 开完报告会后,蔡鹏迅速的跑了过来,一脸的兴奋。 徐川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很精彩的报告,很不错。希望你能在未来的数学道路上更进一层勇攀高峰!” 蔡鹏坚定的点了点头,认真道:“我会的,教授!” 徐川笑着道:“加油。” 对于站在教授的身份上来说,没有什么比看着自己教导的学生一步步的茁壮成长起来更有成就感了。 无论是之前的谷炳和阿米莉亚,亦或者现在的蔡鹏,还是正在跟随着他学习的丁瑞、童扬等人。 看着一批批的学生从他手中成长起来,真是有一种老父亲般的欣慰。 国际数学家大会的核心永远都在学术交流上,20个分组,不同领域的学术报告在大会期间涌现了一大批精彩的论文和报告。 大会期间,徐川的收获亦是相当的丰盛,无论是高斯奖还是菲尔兹奖特别奖,都是人生的崭新成就。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在学术上的收获。 时空洞相关的理论已经有了足够的思路正在完善中,以前相对较少触及的数论和纯粹数学领域在这次的报告会上也看到了一批精彩的报告和论文。 时间过的很快,眨眼间,这一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也来到了最后一天。 有关于杨-米尔斯质量间隙的报告,将是这一届数学大会中最为盛大的一场。 为了满足前来听取报告会的学者,不仅仅是数学家,还有众多物理学家们的需求,组织大会的imu委员会特意将报告放到了主持大会开幕式的超大型报告厅中。 容纳超过三千人同时入座,但在此刻依旧被塞的满满当当。 可以说绝大部分参加这一届大会的学者,这会都到场了。 不仅如此,还有很多之前对数学大会并不怎么感兴趣的物理学家,也在这一天从世界各地赶了过来。 所有人都热切的注视着报告台,目光落在了上面站着的那个年轻身影上。 若是一名普通人或者一名普通的学者站在这里,面对着台下黑压压的人头,面对着这庞大压力,恐怕会紧张到连话都说不出口。 但对于已经习惯了这种大型报告会的徐川而言,这并不是什么值得让他心跳加速的场景。 对于他来说,无论是上台做报告也好,还是回答那些提问者心中的疑惑,这并没有多少的难度。 毕竟,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站在这样的舞台上面对整个世界的学者了,也不是第一次解决这样的难题了。 回应着全场听众的视线,站在报台上的徐川缓缓的开口了。 “关于杨-米尔斯质量间隙难题,相信各位在来这里之前,已经读过了我的论文了。所以我也就不浪费诸位的时间了。” 顿了顿,他接着道:“对于论文中的证明过程,我会重新做一遍简单的阐述,并且详细讲明我在证明这个问题时所用到的一些思路。” “如果仍然有存在疑问的地方,可以在最后的提问环节指出,我会留出足够的时间给你们的。” 说着,徐川点开了早已经准备好的ppt,将其投映在了身后偌大的荧幕上。 《对于任意的、紧的单群g,在r4上存在以g为规范群的有质量的量子杨-米尔斯(yang-mills)场,并且有质量间隙>0!》 图片上的标题很长,但这是对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问题最好的回应。 看着身侧的荧幕,徐川开始按部就班的讲解着。 “.设规范场的所有空间导数a=a(t,xk)消失得比xk的任何次方都快xk作为xkxk→∞,均匀分布,关于有界t。(这个条件不依赖于洛伦兹坐标系统。)设adg表示这种规范场的局部李代数,g表示相应的无限维局部李群.” 【tak=ek,tek=jfjk[aj,fjk],fjk=jakkaj[aj,ak]】 “在这里,引入在高维的流形上的可微结构的不变性耦合子,通过特征化定理,s-变换是(c)的拓扑线性同构.” 报告台上,徐川对照着身后的ppt,讲解着杨-米尔斯质量间隙的证明步骤和关键节点。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当最后一项数学公式完成的时候的,徐川转头看向了报告厅,目光在人群中扫视了一圈后,他缓缓开口了。 “关于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我想我们已经得到了充分的答案。那些基于杨—米尔斯方程的预言和物质的波粒二象性都能够描述基本粒子的客观存在性,我们已经能够用数学新观念来具体解释。” “相信这会增加我们对物质本质的理解,也会是我们通过数学,通过物理学理解宇宙而进行的长期探索中重要一步。” “我的报告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倾听。” 话音落下的瞬间,掌声如同潮水一般从前排向后排扩散,顷刻间充斥了整个报告会的现场。 坐在德利涅身边,爱德华·威滕一边鼓着掌的一边笑着开口,语气带着些感慨:“又一史诗级的难题在他手上落幕了。” 看着站在报告台上的那道年轻身影,德利涅点了点头,道:“的确,在如今的数学界,除非有人完成了黎曼猜想,做到了代数与几何的统一,否则恐怕没有哪个人能超越他了。” 威腾笑着道:“他不是对黎曼猜想已经感兴趣了吗?如果他要是再干掉了这个难题呢,会怎样?” 听到这个问题,德利涅扭头看了眼这位好友,思索了片刻后,开口道:“如果他解决了黎曼猜想,完成了代数与几何的统一,在数学界的地位恐怕已经不是我能够评价的了。” 顿了顿,他补充了一句:“至少,他将彻底的超越我的导师。” 掌声如潮水般在报告厅中一波接一波的袭来,经久不息。 看着台下的观众,徐川继续开口道:“下面将是提问环节,如果对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的证明有问题的朋友,可以举手进行提问。” 话落,台下一只只手臂唰的齐齐举了起来,从前排开始,徐川挑选着听众回答疑问。 他原本以为会有不少人对于这一证明有着不少的疑问,但事实上除了一部分的学者外,更多的学者对于强弱电什么时候会统一,他对于其他的千禧年难题感不感兴趣这些报告之外的话题更感兴趣。 至于论文本身,或许是这些提问的学者已经没有了疑惑,亦或许是它已经征服了所有人! 在最后一场杨-米尔斯质量间隙的报告会结束以后,这一届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也即将落幕。 按照惯例,在闭幕式的沙俄歌剧、古典乐、等闭幕式表演之前,将由国际数学家联盟的秘书长宣布下一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举办地址。 这是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重要程度仅次于菲尔茨奖颁奖的压轴节目,由国际数学联盟委员会从各国各城市名单中进行挑选。 和曾经抢着举办,如今几乎“无人申办”奥运会不同,国际数学家大会理论上来说并不需要申请国和申请城市的支持的。 因为它的经费支出是由国际数学联盟自己支付的,无论是举办的酒店费用还是一些其他的支持,都是内部费用。 当然,一般来说,国际数学家大会无论是选址哪个城市,哪个国家,对应的落址城市都会给与相当一部分的支持。 比如交通,治安,管理,甚至是和酒店沟通减免一些甚至是全部的费用等等。 毕竟能举办这样的一种盛会,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的数学实力,影响力,学术声望等各方面都是有着巨大的提升和促进作用的。 不过想让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城市举办这样的盛会,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大家都想在自己的家门口举办这样的盛会,不仅方便有面子,还能带动祖国数学领域的发展。 毕竟出国交流对于‘贫困’的数学家,尤其是那些研究生博士生等小萌新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绝大部分的情况下都只能依赖教授带着自己一起出去见识一下世面。 但在自己的国家举办就完全不同了,只需要耗费一点点时间和金钱,就能面对面和众多顶级大牛交流沟通。 这对于促进一个国家的数学发展来说,是极具益处的。 站在报告台上,国际数学联盟的秘书长赫尔德·霍尔登教授面对着台下一双双炽热的视线,笑着清了清嗓子,用洪亮而清晰的声音开口道: “经国际数学联盟委员会商议,第三十界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举办地是——” “华国·金陵!” (本章完) 第五百八十二章:弗拉基米尔大帝 结果宣布的瞬间,整个会场都沸腾了起来。 尤其是那些来参加国家数学家大会的华国学者,包括徐川都纷纷站了起来送上了最为热烈的掌声。 如潮水般的掌声伴随着兴奋、激动、喜悦、高昂等各种情绪的欢呼响彻了整个大会现场,一波接一波不断的响起。 一些坐在华国学者旁边的来自其他国家的学者,都被这热烈的情绪吓了一跳。不过反应过来后,感受着身边的激动,他们也情不自禁的为其送上了掌声。 坐在会场中,南大的周海和荣志专两名教授目光闪烁着藏不住的激动。 2002年的时候,华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承办了第二十四届国际数学家大会,那一次的举办地在京城,对于当时华国的数学界而言,它打开了国内通向世界的大门,让华国的数学家走向了世界的舞台。 而轮回二十年,华国将再一次承担国际数学家大会,不知道这一次,又会给国家带来什么新的变化。 但不得不说,华国,或者说金陵能承担一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南大或者说那个人在其中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 虽然这已经不是华国,也不是金陵第一次举办这种规模的数学盛会了。 从那个人回国开始,从ns方程开始,到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无论是金陵还是南大,都已经举办过数次这样的盛会。 从一开始在全世界范围中默默无名,再到如今的有着充足经验,甚至超越了京城成为华国在国际数学界的焦点、成为了华国与国际数学界往来交流最密切的城市,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那个人回国后带来的。 但正如国际数学联盟破例将第二枚菲尔兹奖颁发给他一样,他在数学界的影响力,已经登峰造极境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不得不说,以一己之力,做到了一个学派,甚至是一个国家都没能做到的事情,这实在太恐怖了! 坐在会场的前排,徐川鼓着掌,眼神中同样带着激动和兴奋。 让他激动的,并不仅仅只是下一届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举办地选择了他的祖国,更是因为这一大会所带来的意义。 它将为祖国带来一股全新的力量,也将刺激华国数学界的蓬勃发展,更标志着华国数学界将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辉! 闭幕式的芭蕾舞、沙俄歌剧、艺术团等舞蹈和表演完成后,长达九天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终于落下了帷幕。 而下一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华国金陵举办的消息,在新闻媒体的转播和报道中,很快就传遍了全全世界,各大数学论坛上也在纷纷议论着。 对于不在数学界的外行人员来说,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哪里举办都无所谓。 毕竟只是一场会议而已,哪怕有菲尔兹奖这样‘数学诺贝尔奖’提升知名度,也终究是不如诺贝尔奖一样破圈全世界被所有人知晓。 但对于数学界来说,这是一场完全不逊色于奥运的盛会。 因此,著名的国际数学论坛mathoverflow上的话题讨论的相当激烈。 【谢特,下一届大会居然又在华国举办,我严重怀疑imu委员会的人都被收买了。】 【不可思议,一个发展中国家居然能承办两次国际数学家大会,他们的数学实力什么时候那么强了?】 【发展中国家?别逗了,也就他们自己还在说这个而已,一个拥有了可控聚变技术的发展中国家,你信?】 【强的并不是华国,仅仅是那个人而已,一个人干掉了三个千禧年难题,国际数学联盟都迫不及待的将菲尔兹奖特别奖颁发给他了,说他是当今数学界的第一人完全不为过。】 【一个人左右了整个数学界的决定吗?这未免也太可怕了。】 【徐川:有可查史记资料记载,其祖籍源于半岛汉城,其曾祖父为大韩国籍.】 【????】 【????】 mathoverflow论坛上的讨论徐川还不知道,也没有想到有人一朝给他的祖籍都给改了,这说出去.好吧,还真是宇宙国的风格。 对于那个国家的人来说,打不过就选择‘反向’强行加入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尤其是在某些他们‘缺少’的领域,拿来主义也是他们极为拿手的一件事情。 当然,除了那个国家自己的人以外,其他人对于这些都是当做一个笑话来看的。 闭幕式结束,塔伦帝国酒店外的大会标志撤下,来自全球各地的学者陆续坐上了返程的航班。 徐川原本是准备在第一时间回国的,不过沙俄这边和他交流沟通了一下,希望能够再耽搁他一天的时间,在这次会议期间授予他沙俄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头衔。 外籍院士,差不多是每一个国家都有的头衔,且评判标准都差不多太多。 就比如华国,华国评选外籍院士的标准是:“对华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学术地位的外国籍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截止到目前为止,华国外籍院士的人数已经超过三位数,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的强大和对人才的吸引力。 而对于那些站在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或顶尖学者来说,一般也都会身兼多个国家的外籍院士头衔。 比如皮埃尔·德利涅教授,他不仅是米国科学院的院士,也是比利时、林琴、瑞典、沙俄、法国等多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 亦或者杨振寜,也是华国、巴西、沙俄、委内瑞拉、西班牙等多个国家的院士。 如果不是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徐川很难出国的话,相信愿意给他外籍院士的国家会有很多,包括米国。 毕竟无论是在数学物理这些理论科学上的成就,还是锂电池、可控核聚变等应用科技领域的成就,都可谓是对科学和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惜的是,他没法轻易出国,而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你人都不来,我就给你头衔这也不大可能,所以至今徐川还只有华国两院院士的头衔。 不过这一次的沙俄之旅结束后,他倒是能多一个沙俄外籍院士的头衔。 尽管对于这些东西看的并不是很重,但不管怎么说,这同样是一份荣誉。 而且,看在华俄两国友谊的份上,这一份外籍院士的头衔,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两国交互的更加亲近。 翌日,在圣彼得堡的“斯莫尔尼宫”中,徐川接受了沙俄当局为他‘特别’举办的外籍院士头衔授予仪式。 之所以说特别,一方面是因为沙俄的院士和外籍院士评选时间早就已经过去了,而今天这一场,是单独的为他准备的。 而另一方面,则是授予的外籍院士的地址“斯莫尔尼宫”了。 斯莫尔尼宫建于十九世纪初,它原是沙俄第一所女子贵族学校,后面十月革命期间是布尔什维克的司令部,也曾作为列宁格勒市的政府办公大楼,列宁在这里居住过124天,直到首都迁往科斯莫为止。 “十月ge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真理”。 这是出现在我们历史教科书里最耳熟能详的铿锵话语,也是红色文化的起源地。 徐川本以为今天的授予仪式只是走个过场,没想到在斯莫尔尼宫中,他见到了那位撑起了整个沙俄的灵魂大帝 这位身材并不魁梧的老人站在他面前比他还矮上一些,外表上看起来平平无奇,没有多大的杀伤力。 但一双犀利坚毅的眼神却足以显示出他那坚毅强悍的性格。 不过这会,这名老人却是收起了那强硬霸气的气场,就像是一名普通的老人般带着和善的笑容和他打着招呼。 “伱好,徐川教授,欢迎你的到来。”老人笑着伸出手,热情的和徐川握了握。 “您好。” 看着热情走过来的,徐川眼神中闪过了一丝讶异,笑着和这位‘传说’中的老人握了握手,他还真没想到这位沙俄的灵魂人物会出现在这里。 弗拉基米尔大帝笑着道:“本来打算去机场接你的,可惜前段时间一直都在忙一些其他的事情,没能抽出时间来。” 作为一名国家的掌控者,尤其是对于沙俄这种国家而言,如此客气的和一名外国籍学者打着招呼,显然是极其罕见的事情。 不过对于徐川来说,他的地位和影响力早就已经无法用普通的学者来形容了。 他一个人的意见,足够抵得千万人,哪怕是放到五常级别的国家中,也没人会忽视他的话语。 徐川笑着说道:“您太客气了,也太热情了。” 弗拉基米尔大帝哈哈笑了笑,开口道:“无论是相对比你所做出的成就和贡献,还是相对比起我们之间的友谊来说,这并不算什么。” 虽然前面的话语只是礼貌性的客套,但后面的‘友谊’却是真实存在的利益。 这一次这位的到访,他们与华国所做的交易,为两国带来了的更为深厚的‘友谊’与‘合作’。 顿了顿,他接着道:“这些天大会期间,不知道徐教授对圣彼得堡的感受如何?在这里过的是否愉快。” 徐川笑道:“当然,这是一座充满了人文气息的城市,很美丽,也很值得留念。” 弗拉基米尔:“哈哈,沙俄还有很多风味文化在城市中都是无法体会到的,比如狩猎,滑雪,冰球,如果有机会,不如去科斯莫一起体验一下。我敢保证,这些活动绝对会让你终身难忘。” 尽管挺想让这位一直留在这里,但他也知道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至少目前来说不可能,华国不可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真要强行去做,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与其试探性的去询问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倒不如将机会留给未来。而且眼下这位还未结婚,说不定到时候能让他在沙俄找到另一半呢? 虽然有些讶异这位大帝会这样和他闲聊,不过徐川还是笑着点了点头,道:“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会来体验一下的。” 弗拉基米尔大帝哈哈笑着,和徐川闲聊了一会后,亲自站在“斯莫尔尼宫”中完成了外籍院士的授予仪式。 尽管眼前这位的存在对于沙俄来说并不是一个什么‘好消息’,毕竟他的研究为同是大国的华国带来了可控核聚变技术,打破了几十年来全球固有的政治动态平衡。 尤其是对于本就依赖能源出口作为经济主力之一的沙俄来说,他们在面对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冲击时会更加的难受。 但不得不说,这未免或许不是一次机会。 不仅仅是这一次这位的到访,给沙俄带来的友谊和巨大利益,还有一丝打破政治格局,让沙俄重新崛起的机会。 或许,借助这一次这位到访的机会,他们可能主动的加深一些合作,他也可以主动出访一次,去试探一下对方的看法。 尽管这一丝机会可能会让沙俄走上一条偏离原有轨道的路线,但对于经济早已经跌落到谷底的他们来说,如果能让经济复苏,在一些方面偏向和加深与华国的合作也不是不可以接受的。 毕竟,这是个到处都需要用钱的世界。 (本章完) 第五百八十三章:提前一年面世的‘遥遥领先\’ 第五百八十三章:提前一年面世的‘遥遥领先’ 斯莫尔尼宫,徐川和弗拉基米尔大帝闲聊了一会,两人的这次见面并没有什么‘额外’的交流。 对方特地从科斯莫赶过来就像是专门给他授予沙俄科学院外籍院士一样。 对于徐川来说,他也没太在意这事。 政治上的事情他不太关心,不管对方有什么目的,他后面也站着一整个大国。 相反,对于这位支撑起了沙俄十几年的人物,他还是挺感兴趣的。 毕竟无论是在华国还是在米国,这名铁血大帝的名声和传说,都挺高挺多的。 尤其是在华国那边,因为沙俄两国的关系,这位大帝的名声大部分的时候都比较正面,国内的粉丝数量不少。 徐川虽然算不上粉丝,不过也听过他的不少故事。 弗拉基米尔大帝见这位年轻的学者对他的一些过完挺感兴趣,也没有介意,笑着和他聊起了一些当时人的见解。 “说起来,你还没有结婚吧?”闲聊了一会后,弗拉基米尔大帝笑着看向徐川。 “的确是。”点了点头,徐川应了一声。 “可惜我的小女儿已经结婚了,要不然.”大帝笑着开口,继续道:“需要我帮忙介绍一下吗?” “咳,不用麻烦您了,我暂时还没有结婚的打算。” 听着这位大帝有想将自己女儿介绍给自己的意思,虽然知道是在开玩笑,但徐川还是忍不住干咳了一下。 以这位大帝的外貌,虽然没见过他女儿,但想来颜值外表.不会是他喜欢的类型。 一场外籍院士的特别典礼颁发完毕,在圣彼得堡休息了一晚后,在沙俄当局的护送下,徐川搭乘飞机从沙俄穿越边境回到了祖国。 这一次的出行,虽然耗费了不少的精力,也付出了不少的利益,但整体上来说还是相当顺利的。 一开始,徐川还有点担心会在行程中遇到一些‘意外’,但或许是因为这一届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在沙俄举办的原因,这一次他出国,西海岸那个国家也没有选择动手。 不得不说,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在背后支撑,确实是幸运的。 如果他现在是在伊朗或者其他的小国家,恐怕即便是在自己国内,也不会安全,更别提参加数学家大会出国浪这种了。 顺利的回到了京城后,徐川又搭乘高铁返回了金陵。 八月上旬,国内的温度正值巅峰时期,已经适应了圣彼得堡十几度气温的他这突然置身三四十度的高温中反而有些不适应了。 陡然进入高温体系中,整个人有点宕机的感觉,像是被热感冒了,头有点晕晕沉沉的。 对于如今的他来说,感冒这种事情算不了什么,汤然和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就注意到了他的状态不对劲,熬了一点中药喝了后睡了一觉直接就好了。 不过对于国家来说,他的感冒就是一件大事了。 一名战略级别的国宝学者生病,消息直接就传递到了最高层,大长老亲自打了电话过来询问情况,在确定只是因为类‘换季’导致的小感冒后才放心下来,叮嘱一定要好好修养。 这一传话,以至于徐川本来打算第二天去星海研究院看看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和空天发动机研究进度的想法直接被打断了。 大长老亲自问,汤然和医护助理直接就按住了他,让他必须在家多修养两天。 没办法,徐川也只能‘老实’的呆在家里。 不过正好,这次前往圣彼得堡参加国家数学家大会的收获,可以好好的整理一下。 原本他是打算先去盯一下小型可控核聚变与空天发动机的进度再回来处理的,现在去不了了,索性就先做这件工作。 不得不说,这一届的数学大会,他的收获真的很大。 抛开目前正在做的‘时空洞’理论来说,在剩下的收获中最大的莫过于数论和分析了。 相对而言,纯粹数学一直都是他的较为薄弱的领域。 毕竟不管是上辈子还是这一世,他主修数学领域基本都是奔着数学结合其他领域,尤其是物理等方向去的。 纯粹数学方向的研究,他的确有一些空缺。 不过在这一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他针对性的在数论这些领域聆听了不少的报告会,做了不少笔录心得。 在后续的时间中慢慢的消化掉这些心得,这一块的短板也有可能拉上去一些。 虽然不一定能拉到其他领域,比如解偏微分方程等领域的高度,但连锁反应下,带动数学的进步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去,从沙俄回来以后,徐川便将注意力放到了对自己的数学能力进一步的提升上,生活相当的规律,基本上就是三点一线往返于紫金山脚下的别墅、星海研究院、以及南大教学楼三者之间。 无论是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还是空天发动机的研究目前来说早就已经进入了正轨。 在核心问题得到了解决的基础上,剩下的那些小问题,比如仿星器高能粒子和热粒子的损失、等离子体温度提升相对困难等等并不需要徐川去担任核心研究员。 星海研究院有着全世界最丰富的可控核聚变研究技术,这些问题的解决难度远远没有第一次解决可控核聚变那么高。 事实上,在他前往圣彼得堡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的时候,能源研究所那边针对仿星器的等离子体温度提升困难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 这方面主要得益于国内强悍的icrf天线加热技术。 简单的来说,就是缺哪补哪儿。 在能源研究所的负责人梁曲得带领下,能源研究所的实验室对icrf加热天线进行虚拟装配改进,模拟新型icrf加热天线的整个装配流程,并对其各个部件之间进行干涉检测。 通过对新型icrf加热天线的结构设计、关键部件的有限元仿真和整体虚拟装配,得到了新型icrf加热天线的各项设计参数,验证了设计的可靠性和合理性,增强了加热功率。 通过提升icrf加热技术,来维持住仿星器反应堆腔室中的温度,对于结构复杂,容易损失高能粒子的仿星器腔室来说的确是一个解决办法。 不过这个办法属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仿星器腔室内部的等离子体温度提升相对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极其复杂的磁铁配置导致了仿星器以热量损失的形式泄漏了大量聚变产生的能量。 业内称之为‘新古典传输’,这才是仿星器腔室内部等离子体温度难以提升的核心。 不过对于已经走到了可控核聚变领域最前沿的他们来说,每一次的进步都属于摸着石头过河,能够做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眨眼间时间就来到了八月底,抛开七月底八月初数学界举办的四年一度的大会外,学术界这边较为风平浪静没什么大事。 不过其他领域就完全不同了。 最先掀起浪潮的是国家电网集团最新规划报告,华聚变能源公司完成了与半岛朝鲜和南韩跨区域电网加盟的沟通。 在下半年,华国将在辽东省份的沿海城市丹东修建一座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其电力资源将会跨过边境,向着半岛输送而去。 如果进展一切顺利的话,也许要不了多久来自hua国的电能将会越过八三线,进入半岛地区。 这对于整个亚洲的局势而言,将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毕竟,谁都知道西海岸那个国家针对东亚片区发展的手段,就是依赖南韩、樱花国、菲佣等国家一起构成岛链。 如果半岛地区的电力能源倒向hua国的话,对于这一部署来说,将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一时间,国际局势波动不断。 而尚未等能源领域的新闻戏剧落幕,手机,亦或者芯片领域的消息再度炸穿了整个世界。 九月初,华威召开新闻发布会,将在九月六号正式发布50系列手机。 作为华威手机系列的最新成员,mate50不仅在外观设计上有了更多的创新,还在性能提升和功能拓展方面做出了突破。 无论是电池、还是屏幕、亦或者设计风格,50系列都没让期待者失望。 不仅如此,在新闻发布会上,更是爆出了这一次华威50系列手机将全面应用国产5g麒麟9000s芯片,其纳米级别更是达到了七纳米。 而通过采用芯片叠加技术,其性能能达到台积电5nm工艺的级别。 这一消息,彻底震惊了国内外的手机行业。 众所周知,因为知识产权和5g技术以及专利等相关的原因,华威一直都是被西海岸那个国家严格打压的对象,芯片行业是重中之重。 事实上,华威的芯片设计技术并不弱,它和苹果,高通,联发科都处于第一梯队。 尤其是在这个5g技术这块是超过苹果和高通的。 但因为受到西海岸的技术限制,导致了芯片生产环境被人卡住,即便是华威拥有了芯片叠加技术也只能达到14纳米水准。 这一级别,对于动不动就是7纳米、5纳米甚至是3纳米的手机处理器来说,远远不够。 传统的高端芯片根本就没办法解决这个生产问题。 至于领先的5g技术同样也是卡在了射频芯片滤波器上面,如果不解决这个滤波器的断供问题那么后期只能一直使用4g网络。 而如今,一场新闻发布会,这所有的问题,似乎都得到了解决。 这一场新闻发布会一召开,各大网络平台上相关的消息迅速冲上了热搜,引起了广泛网友的关注。 【卧槽?国产5g芯片?牛逼!】 【遥遥领先!遥遥领先!再一次遥遥领先!!!】 【先从全网嘲讽到钦佩的过程,真的让人泪目了。】 【国产芯片,这是要崛起了吗,自研芯片真的牛逼!】 【想多了,7纳米的工艺,和台积电2纳米的工艺相比差太远了。芯片7纳米是个瓶颈,也就到此为止了,没有顶级的光刻机,有毛用。】 【楼上说的对,其实华威的技术没那么好的,你们有空可以多去看看苹果,。绝对更好用,而且ios系统非常流畅,大家可以多去了解一下,不要妨碍我抢mate50pro。】 【芯片的确是个大问题,但这才多久?前两年我们还只能生产一百纳米的芯片,今年就已经自产七纳米了,我相信五纳米,三纳米我们迟早都能拥有!】 【全国产5g麒麟还真叫搞出来了,有点厉害,如果没记错的话,今年是断供的第三年吧,三年的时间,牛逼!】 5g麒麟芯片的发布,一石激起千层浪,瞬间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 哪怕是在南大的校园中,徐川也听到了不少的学生甚至是教授在讨论着这件事情。 简单的通过浏览器搜索了一下相关的新闻消息,看着最新发布的50系列手机,徐川也有些讶异。 相关的芯片消息他作为重生者自然是知道的。 但5g麒麟9000s芯片按照原本的历史走向应该是要等到明年,也就是2023年才会发布在60系列的手机上。 没想到这辈子提前了一年的时间。 如果没有其他外界干扰因素的话,可能就是自己之前给华威解决的那些问题加速了这一进程。 当然,徐川并不认为自己在这里面有很大的功劳。 毕竟芯片的设计和制造,经历了数年时间打磨的华威和华芯已经有着很强的设计和制造能力了,哪怕是没有他之前的帮助,再过一年的时间他们也能顺利完成麒麟芯片的设计和制造。 他顶多是帮助解决了一些问题,让这个时间稍稍往前提前了一点而已,关键并不在他这里。 不过国产5g芯片的出世,却是让他心中闪过了另一个念头。 在他手上,还有一篇已经做完了理论。 而那篇论文,足够为构建拓扑量子材料提供理论基础。 “要不要找一下华威合作一下?” (本章完) 第五百八十四章:量子计算机与碳基芯片 办公室中,徐川脑海中思索着一些东西。 芯片领域的发展,不仅仅是华国一直梦寐以求的领域,也是以米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重点关注的核心。 在这一领域,依仗过去几十年的优势,高通、苹果、联发科等公司通过技术和专利围绕着芯片建立起来了一座庞大的护城墙,将其他的国家与企业死死的拦在门外。 不仅如此,配合上光刻机、晶圆、eda等领域,这些国家和企业更是围绕着芯片建立起来了一套完整的标准。 这才是最为可怕的地方。 技术会过时,专利会过期,但标准却是能一直延续下去的东西。 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这是全球当今市场竞争的主要形式。 借助标准这一载体,利用专利这一武器,能给企业和国家带来站在市场巅峰的位置,源源不断的收割其他国家或企业的利益。 这里面最为典型的,就是高通了。 在如今这个电子产品销售疲软和产业链库存的攀升,半导体开启了“下行周期”的时代,无论是英伟达,还是amd,利润都在爆降。 但高通却不同,它的业绩仍然实现了正向增长。 而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高通过去围绕芯片构建的大量专利护城墙和标准。 早在2g时代,高通就推出了cdma通信标准。 那时候由于高通的技术更先进,应用范围更广,cmda通信标准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引领2g通信标准。 而3g时代,高通推出了cdma2000。 尽管后续其他国家也都打造了自己的通信标准,比如华国有td-scdma,欧盟也推出了自家wcdma。 但即便是有其他国家的竞争,但因为技术惯性的存在,高通的cdma2000依然是3g标准的引领者,这是不争的事实。 藉此为基础,哪怕是面临着半导体下行周期的处境,高通依旧能从其他公司和企业上汲取大量的利润。 以2021年为例,高通利润为90亿米元,而专利费这项业务就达到了63亿米元,达到了高通利润的70%。 这就是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的好处。 在标准范畴内,掌握标准的人就是棋手,而其他人都是棋子。 哪怕是有一两项技术打破了标准的垄断,也无伤大雅。 在棋盘中下棋,棋手永远都能掌控一切。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破局,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情。 尤其是在芯片这个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领域,更是艰难。 毕竟无论是上到军事,下到各种民生产品,都离不开芯片。 而在硅基芯片这一块,从设计的eda软件,到基础材料的单晶硅圆,再到最终的加工设备光刻机,以及最后的标准定义,全都掌控在西方国家手中。 想要追赶,难度太大太大。 更关键的是,如今的硅基芯片,已经快要走到理论上的尽头了。 理论上来说,硅基芯片的极限在一纳米。 不过因为硅原子的大小和隧穿效应的限制,这只是理论上的极限。 事实上,目前的芯片制造技术,是无法抵达这个极限的。 哪怕是最先进的台积电,计划生产两纳米芯片,但实际上依旧使用的叠加技术,单个晶体管的大小,并没有达到两纳米。 所以实际上来说,传统硅基芯片单晶体管目前能做出来的大小,顶多在两纳米。 而现在,相关的技术已经逼临这个极限了。 如果华国继续在硅基芯片上投资,研发相关的技术,先不说能否追赶上来,光是追赶上来后,后续该怎么走,就是个大问题。 硅基芯片,前面没路了啊。 至少理论上来说已经没有可以前进的路线了。 将大量的投资砸到一条看得到尽头,而且目前还是对手领先的道路上,哪怕芯片的重要性再高,也不是这样玩的。 所以在芯片领域,前些年决策一直都有一些犹豫。 既希望能拥有自己的国产芯片,又不希望在一条没什么后续的道路上投入大量的资金, 这种现象,持续到了前两年因为可控核聚变领域发生的改变。 因为一些商业上与可控核聚变技术的连锁反应,导致高端芯片停止销售才发生改变。 这一处境让高层看到了自身对高端芯片的迫切,才转而改变了一些方向将资金砸入芯片领域。 不过对于整体的局面来说,在硅基芯片上进行后追,也只能说是一种迫于无奈接招的办法。 毕竟一方面是追上去的难度大,另一方面,在硅基芯片领域实现超车的可能性,几乎是等于零。 不过芯片领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不管如何,华国都要实现自主生产制造的能力,至少不能被拉开的太远。 办公室中,徐川思索着一些关键的东西。 对于他来说,在硅基芯片上进行研发并不是他的目标,硅基芯片领域追的再猛,也是在别人定制好的棋盘和规则中玩游戏。 如果想要寻求超越的话,势必要撕开另一条新的赛道。 量子计算机,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尤其是在他已经完成构建拓扑量子材料理论的基础上,在量子计算机上实现弯道超车并不是没有可能性。 不过理论终究只是理论,和实际应用相差还是有很大一段距离的。 除此之外,量子计算机和量子芯片到底采用什么材料、算法、硬件配合等等各方面尚未解决的问题都很麻烦, 这也是徐川在完成了拓扑物态的产生机制和特性的研究论文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公布出去,也没有将论文送上去的原因。 现在的量子计算机的发展,还只是处于实验室甚至是理论状态的东西。 别说是现在了,就是按照原本的历史走向,再过十年量子计算机的发展依旧是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就如同之前的可控核聚变技术一样,理论完善,但实际上在他没有重生回来前始终都是永远的五十年。 要想在这条路上实现弯道超车,难度太大了。 手指在桌面上轻轻的敲击了一会,徐川从沉思中回过神来。 和华威进行合作并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如果真要下定决心将量子计算机技术研发出来的话,要么等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和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完成后,他亲自抽出时间来带领团队针对量子材料进行研发,要么干脆直接将论文丢给上面。 前者他有一定的把握,毕竟理论工作是他做的,在材料上他也有着足够的经验。 更关键的是,他还开了一个未来视角,知道有哪些材料更适合量子计算机的核心。 不过问题在于时间方面会拖的较久,虽然如今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和空天发动机技术都已经步入正轨,甚至有了很大的进度,但要完全做出来,应该还需要一段时间。 而且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和空天发动机技术都只是基础工作,后续的载人航天工作和探月工程才是大头。 至于后者,一个国家的能力毋庸置疑肯定是远远大于一家企业的。 但问题也同样存在,论文的核心作者不在,要吃透他的论文,将其转变成材料领域的实力,需要的时间同样不短。 毕竟,这是基于强关联电子大统一框架理论基础的,要吃透量子基础,就必须要先吃透前者。 然而强关联电子大统一框架理论论文已经公开了快半年的时间,整个世界敢说自己完全摸透了,恐怕都没几个。 毕竟这不是纯粹的数学论文,它是凝聚态物理的基础。 而凝聚态物理是当今物理学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也是材料物理学的核心。 虽然徐川为这个领域做出了框架,但并不代表凝聚态物理的问题就解决了,无论是kondo杂质问题、还是分数量子霍尔效应、亦或者量子自旋液体难题都是需要面对的。 这方面,国内凝聚态物理方面教授虽然多,但量子领域的大牛还真没几个,量子领域排名前二十的大牛,几乎都是国外的。 目前来说,恐怕还没有什么顶级的大拿能够代替徐川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份工作。 不过整体上来说,将论文传上去的选择比和华威合作的选择更好。 毕竟华威同样也面临着无人可以解析应用论文的尴尬局面,而前者至少还是一个大国的体量,科学院再怎么说也能凑出来一批人做这份工作。 “分身乏术啊~” 想清楚中间的情况后,徐川摇了摇头长叹了口气。 他有能力来进行研究,但他没有足够的时间。 哪怕他这会才二十多岁,正是一个人精力最为充沛的时候,但手中的项目就已经几乎将他的时间牢牢锁定了住了。 更别提在后续还有一个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工程在等着他。 量子计算机虽然重要,但对于他来说终究还是个未知数,相对比在这一个领域进行赌博来说,徐川更愿意选择稳妥一点的熟悉领域。 不过将论文传上去,让科学院那边研究一下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摇着头,徐川做出了决定。 对于华威和华芯到底是怎么生产出7纳米芯片的他不是很清楚,毕竟光刻机、单晶硅圆等一系列问题都是麻烦。 不过既然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量子芯片的方向之一‘碳基芯片’就有了基础。 传统统芯片是以硅为原材料的半导体,但量子芯片不同。 量子芯片原材料很丰富,可以是超导体、也可以是半导体、绝缘体甚至是金属都可以。 它唯一的核心在于量子比特效应和量子比特的操控。 碳基材料自然是有着一定基础的。 研发碳基芯片的同时,通过拓扑物态的产生机制和特性的研究论文附带上量子芯片的技术,一箭双雕的事情。 这就是徐川理清楚所有思绪后的打算。 即便是量子芯片的研究颗粒无收,投入在上面的资金也可以回流到碳基芯片上。 而碳基芯片本身就是华国的布局之一,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储备和人才还是足够的。 如果量子领域没突破,碳基芯片有突破也很不错。 至少相对比硅基芯片来说,碳基芯片的优势很大。 无论是采用石墨烯还是碳纳米管制造的芯片原料,其导电性比硅基芯片更强,在处理大数据时速度会更快。 按照目前的数据,采用90nm工艺制备的碳基芯片,相当于28nm技术节点的硅基芯片,而采用28nm的碳基芯片则相当于7nm的硅基芯片。 也就是说采用28nm的光刻机制出的碳基芯片就能达到目前全球高水平的七纳米芯片的水准。 这对于缺少光刻机领域的华国来说,无疑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理清楚所有的思绪后,徐川也不在耽搁时间。 从抽屉中找出一份信纸后,他拾起了桌上的圆珠笔,沉吟了一番后,落下了一行行的笔迹。 【尊敬的】 【.】 一份信曳在徐川手中逐渐成型,有关于碳基芯片与量子计算机的一些见解,以及有关于未来的一些发展趋势他都写入了信件中。 简单的检查了一下确定没有问题后,他发了个消息给郑海,让其过来一趟。 “教授,你找我?” 一直在教学楼内外溜达,以备万一的郑海在收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就赶了过来。 徐川点了点头,将手中的写好的信件以及存放拓扑物态的产生机制和特性研究论文的u盘递给了他。 “麻烦你了,将这份信件和这份论文送上去。” “老样子?” 郑海接过信件和u盘后问了一句,他倒是知道这位和大长佬一直保持着信件联络。 不得不说,在这个互联网极为发达的时代,这种原始信件沟通还是挺罕见的,不过这两位乐意他也只能在中间当个跑腿的。 徐川点了点头,道:“嗯,别弄丢了,尤其是u盘,里面的东西挺重要的。” 拓扑物态的产生机制和特性的研究论文关系到量子芯片的发展,这要是弄丢了,对于芯片的布局和影响绝对重大。 “放心吧,不会的,还有其他的事情吗?”郑海认真的点了点头,收起了信件和u盘。 “没了。” 第五百八十五章:这弄得,还不如要钱呢 一份信件,以最快的速度从金陵送往了北方。 京城,长安街北侧。 一栋古色古香的建筑中,一封简朴的信件递到了一名老人手中。 在听到信件是谁送过来的后,老人波澜不惊的眼眸动了动,拆开了信封从里面取出了信件。 普通的信纸并不算厚,老人低眸看去,翻阅着手中的稿件。 【.芯片是现代科技的基石,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通信设备、汽车、医疗设备等众多领域。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对芯片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芯片行业具有长期的发展潜力。】 【当然,关于芯片的重要性,相信您比我更加清楚。】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芯片产业自然而然的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随着芯片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制造成本不断增加,对生产厂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芯片的功能越来越复杂,对设计和测试等环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此外,芯片产业还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压力。而受限于硅基芯片的上限,以及生产、专利、标准等方方面面,在这一领域,想必您也很清楚,我们并没有多少的优势。】 【.】 【相比较而言,碳基晶体管技术的潜力,远远不只是将芯片制程工艺的理论下限宽度拓宽了一个数量级那么简单,更是将石墨烯材料的拓扑绝缘体以及特定温度下等多种特性,引入到了半导体工业中。】 【理论上来说,在拓扑超导体材料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叫做‘马约拉纳零能模’,它具有非阿贝尔任意子的特征,可以用于实现拓扑量子计算。】 【利用具有强自旋轨道耦合的半导体纳米线,可以在外加磁场下实现与s波超导耦合,进而出构造高质量的拓扑量子比特器件。】 【简单的来说,它可以实现常规意义上的量子计算机计算.】 【.】 而伴随着翻阅,那深邃的眼神中带上了一丝亮,只是这份明亮中,不时的带上一些困惑。 对于他而言,即便是信件的主人已经用相当通俗的话语来描述那些基础理论,信件中依旧有不少弄不懂的名词。 不过这并没有关系,从这份信件中,他看到了一片广阔的未来。 这才是最重要的。 沉思了片刻后,老人喊过来一名警卫,说了两句话后,再度闭目沉思了起来。 这一封从金陵那个人手中传过来的信件,即便是他,也很难做出最为正确的道路。 如果能成功,华国有希望在信息领域做到真正的弯道超车。 但如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却没有做出成果的话,恐怕会极大的拖延芯片领域的发展。 毕竟,这和可控核聚变技术不同,它并非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研究,而是完全的开辟出一条,甚至是多条不同的赛道。 尽管这些赛道在世界各国都有一定的研究和投入,但对应的,它们从未是真正的主流,哪怕有投入也相对有限。 包括写这份信给他的人,在信中也表达出了对应的考虑和谨慎。 这种情况下,是否决定修改竞争赛道,他也需要更为专业的人来提供意见。 处理了一会手中的工作,等待了一会时间后,科学技术的袁周礼、华科院范守善院士与工程院的邓中翰跟随着警卫来到了这间屋子。 前者不用过多介绍,作为科学技术的,袁周礼自然需要掌控大致的方向。 而华科院的范守善院士,主要钻研碳基芯片领域,在碳纳米管阵列、薄膜和长线的控制合成、性能表征和应用探索领域有着重大的贡献,说是国内碳基芯片领域的领军人物也不为过。 而后者邓中翰院士,则是国产芯片领域的奠基人。 1999年的时候,“星光华国芯工程”启动实施,邓中翰院士带领团队承建了国家重点实验室,担任总指挥。 成功地带领团队开发出中国第一个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星光华国芯”彻底结束了“无芯”的历史。 这两位芯片领域的顶级专家这会来到这里,自然和从金陵送过来的那封信件有关系。 “我这里有一封信,你们先看看。” 看到三人过来,老人点了点头打了声招呼后,示意身边的工作人员将复印好的信件交给三人。 带着些疑惑的眼神,袁周礼三人接过信件翻阅了起来。 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最先反应过来的,是华科院的范守善院士。 捏着手中的复印件,范守善院士呼吸有些急促和沉重,他抬起头,看向坐在对面的老人,顾不上太多的礼节快速的开口问道: “首張,那篇关于拓扑物态的产生机制和特性的研究论文,现在在您手上吗?” 作为碳基芯片领域的研究员,相对比芯片的布局和未来的发展,他更在意信件中提到的拓扑超导体系。 构建‘马约拉纳零能模’,实现创造和操控拓扑量子比特,是凝聚态物理最前沿的领域,也是自从强关联电子体系完成后,各国物理学界一直都在追逐的领域。 但光是完全理解强关联电子体系大统一框架就很困难了,更何况是在此基础上做出新的突破。 半年的时间,国内外在凝聚态物理领域上虽然有进度,但进度并不大。 范守善从未想过今天有可能看到一篇这样的突破性论文,实在是太让人震撼了。 对面,老人笑着点了点头,开口道:“相关的论文在这边,等商议处理好后,会放给你们的。” 闻言,范守善院士脸上顿时就露出了喜色。 论文真的已经完成了! 不过这篇论文,到底是谁做的? 是那位吗?也没听说他最近有在物理上继续研究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那个人曾公开说过自己正在研究强弱电三力统一。 这种情况下,应该没有时间来研究凝聚态物理吧? 但除了那个人,老实说他想不到国内还有哪位顶尖的物理学家能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就完成拓扑物态的产生机制和特性研究难题。 尽管这只是强关联电子大统一框架理论的延续,但难度可不低。 思索犹豫了一下,范守善院士还是没忍住开口问道:“我能问一下这篇论文,是谁写的吗?” 作为碳基芯片领域的领军人,他很清楚的了解各种保密协议和规定,原本不应该问这种问题。 但他实在忍不住。 只因为拓扑物态的产生机制和特性研究对凝聚态物理,以及量子领域的影响实在太大了。 手中的信件虽然并没有详细的叙述论文,但从一些关键点上却足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碳基材料或许有可能成为量子计算机的核心,这怎能让他这个碳基芯片领域的领军人物不在意? 听到这个问题,老人笑了笑,道:“论文是徐院士那边做出来的,只是还没有经过验证,不过我想以他的性格不会将没有把握的东西放出来的。” 老人倒没在意这些东西,保密虽然重要,但也是针对性而言的。 对于今天能在这里的这几人而言,论文是谁写迟早都会知道。 顿了顿,他接着道:“今天麻烦你们跑一趟,主要是想问问大家的看法。” “徐院士在信件中提到的一些技术,比如碳基芯片和量子计算机这些,是否具备实现的可能性,如果可以,需要的时间和投入,又有的多少?” 芯片的技术一旦突破,不只是对于华国,对于整个世界都将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 华国的电子工业起步较晚,在硅基芯片的制程工艺上,只能不断地追赶那些西方国家的脚步,并且不断地为落后的技术买单,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如果能够在一个更具潜力与未来的方向,重新定义电子工业最根本、最核心技术,如果他们能够在碳基芯片或者量子计算机上先一步建立自己的优势 毫无疑问,华国将能在这一领域占据先机,制定出属于自己的标准,从而让原本在芯片领域领跑的那些西方国家进入追赶的位置,实现真正的弯道超车。 但这件事的干系太大,他也需要更多更为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听到老人的询问,范守善沉思了一下后开口道:“正如徐院士所说的一样,我们都能看到碳基芯片和量子计算机的潜力,但同样的,这是一条未知的道路。” “在碳基芯片上的研发上目前我们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做到了突破理论上具备可以实现高度集成的能力,但实际上距离真正的商业化还有很远的距离。” “如果在这份基础上,再融合徐院士的理论,去构建‘马约拉纳零能模’,实现创造和操控拓扑量子比特,是否能做到,我没法给出您准确的回答,因为我也不知道答案。” “不过.” 顿了顿,范守善院士接着道:“不管能否做到,我觉得都有必要去进行尝试。” “无论是碳基芯片还是量子计算机,都是能够重新定义电子工业的技术。” “原本我们开辟出了两条路线,一条研究碳基芯片,另一条研究量子计算机,在两者上都需要分开投入。” “但现在徐院士的工作帮我们将两者融合到了一起,如果他的理论正确,我们完全有可能做到利用碳基材料来作为量子计算机的核心。” “相对比以前的分开,在融合后的新领域进行投入,我觉得更加值得,也建议进行投入。” 闻言,老人点了点头。 这的确是个很好的方法,如果将两条路线的投入经费砸到一条路线上,哪怕只是集中原先的一小部分,能给新路线带来的经费也会更多。 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直都是他们的传统习惯。 又聊了一会,在送走了两位芯片领域的院士后,老人抬头看向科学技术蔀的蔀长袁周礼,开口道:“你怎么看?” 思忖了一会后,袁周礼谨慎的开口道:“在之前,我有了解过信息技术领域的一些发展和变化,碳基芯片和量子计算机的确是最为热门的两个领域,但从数据统计来看,这两个领域被‘炒作’的氛围比较大。” “18年的时候,微软就传出过已经在碳基芯片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然而直到现在为止还一点东西都没有见着。包括我们自己,在碳基芯片上研究进度其实也并没有外界传播的那么喜人。” “至于量子计算机的推进从目前获取到的数据来看,进度还不如碳基芯片。” “相对来说,这两个项目领域的前景目前并不是很乐观。” “如果要我给出看法,我觉得可能保持对硅基芯片的稳定投入的同时,依托徐院士的论文组织一个小型团队先试试水可能会更好一些。” 相对比两名芯片领域的院士来说,他给出了一个更谨慎小心的建议。 倒不是他不想在芯片领域实现弯道超车,而是作为一蔀之长,他要考虑的东西更多一些。 听着袁周礼的话,老人也点了点头。 不可否认,这话说得的确也有道理。 如今硅基芯片领域他们已经跟上了一定的脚步,七纳米工艺的芯片虽然还无法媲美台积电的两纳米和三纳米工艺,但关键是不失稳妥。 继续跟进下去不说百分百会有大收获,但做到自给自足,不说顶级芯片,高端芯片自给自足应该没什么太大问题。 现在转而将资金和力量投入到另外一个前景不算很乐观的领域去,的确挺冒险的。 虽然他并不怀疑那位的能力,但关键是从信件来看,他也表明了自己未来至少一两年的时间恐怕都没什么精力投入到芯片领域上。 不得不说,这一次真的给他弄了个难以选择的问题啊。 一边是诱人心扉的芯片领域弯道超车,另一边则是有可能看不到前景的投资和更稳妥的硅基芯片。 这弄的,还不如和以往一样直接写信给他要钱呢。 (本章完) 第五百八十六章:小型化的突破 一封由金陵送往京城的信,在这个秋初牵动了不少人的心。 不过写信的正主,此刻却并没有将注意力放到这个上面。 芯片的发展的确很重要,但那并不是他的研究领域。 他能做一些理论基础工作,甚至是针对碳基芯片或量子芯片的基础材料做进一步的研究,但芯片工艺的核心仍然在加工上。 纳米级的超高精度加工,无论是光刻机,光刻胶还是eda软件这些东西,都不是他的研究范畴。 所以即便是针对量子计算机做出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徐川也没有将手贸然的插进这一不熟悉的领域中去。 而且他现在手头上的工作很多,没有剩余的时间能够让他去钻研芯片了。 无论是已经步入正轨的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还是空天发动机,亦或者才堪堪启动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修建,都需要他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处理相关的工作。 八月底,九月初,22年的开学季迎来了一批新嫩的萌新。 南大的校园中,人来人往。 一批批稚嫩的面孔眼神中带着希冀的光芒踏入校园中,也抱怀着对大学生活,对未来的期待。 迎新场地中,坐在临时搭建起来的遮阳棚下面,各大院系负责接待新生本科生一边忙中有序的处理着接待工作,一边一边胡天侃地地吹着牛聊着天。 “听说今年咱们数学系的录取分数提高到了多少?” 看着一个个背着包的新生跟随着学长的脚步迈向数院,应用数学系的一名大三本科生百无聊赖的搭话问道。 一旁,站在他身边接待完一名新生的大二的学生点了点头,笑着说:“虽然各省的录取分数线不一样,但整体来说比去年高了快二十分。” 顿了顿,他补了一句:“尤其是有徐院士开课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今年的分数线更是提高到了七百分,比北大数学系的都还要高十分。” “厉害了!以一己之力带动整个数院的发展,pk北大,啧啧,太猛了。”大三的学长摇着头感叹。 “你这不是废话嘛,诺菲双奖得主,数学界第一人,北大有吗?北大啥也没有。” 今年才迈入大二的学生笑嘻嘻的对比了一下,接着道:“说起来,他的学生都拿到菲尔兹奖了,这一届新生估计有不少都是冲着那位大佬来的。” “只不过可惜的是,他老人家开课的时间实在太少了,每一次上课都跟打仗一样,抢位置都抢不到。” 说起这个,身边的大三学生就吐槽道:“说起这个我就无语了,本科生抢位置也就算了,那些研究生博士生一听到他开课都跑过来抢位置,干啥勒干啥勒,大学课程他们也来抢!” “不过徐院士讲课是真的讲的好,很多问题别的教授讲的一塌糊涂的,他三两句话就给你说明白了。” 一旁,大二的学生笑嘻嘻的说道:“说起抢课那可就不止了,别说咱们学校的了,就是河海,东大,东南那边都有人做地铁过来。” “至于讲的好,那不是很正常嘛,要水平有水平,要颜值还那么帅气” 在秋季新生入学的时候,教学楼的办公室中,徐川也在安排和准备着自己下半年的教学工作。 虽然对他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大事,随便讲讲都能够让那些小萌新们受益匪浅,但他却从来都没有因为简单而轻视这项工作。 不仅仅是因为知识的传承,也是因为在授课的过程中,他能从最基础的领域,将那些自己学过的,研究过的知识重新梳理一遍。 他很享受这个过程,也乐于去做这件事。 “代数几何、拓扑学、微分方程、函数.” 在规划本上写下了几个大致的方向后,徐川想了想,又将数论添加了进去。 虽然他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并不在数论领域,但在数论领域却有一个他无法忽视的猜想。 黎曼猜想的重要性很大,不仅仅在于那数千个与之相关的命题和论文,更在于它是统一代数与几何之间的重要桥梁。 除此之外,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他还发现了一些更有意思的东西。 即由黎曼猜想引发的关联函数能够与随机厄密矩阵本征值的对关联函数能够对应。 素数,或许可能和时空相连,这是徐川以前从未有想过的东西。 或许在最简单最原始的纯粹数学领域,隐藏着宇宙最深处的奥秘。 这并不是没可能的事情。 比如微积分。 微积分的诞生开启了牛顿机械宇宙观的宏伟时代,人们惊奇地发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物理世界也并不神秘,也并无不同,即使隐匿在宇宙深空的天体,其运动的规律都臣服在人类制定的法则之下。 亦或者建立在非欧几何(特别是黎曼几何)和张量分析的应用上的广义相对论,更是完成了对整个宇宙时空观的建立。 数学理论照进现实成为最强有力的工具,为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其他领域的发展推波助澜并不是什么不存在的事情。 截止到如今,数学的各大分支都在默默地为前沿科学提供精妙绝伦的应用。 曾经被人们束之高阁而偏安一隅的数学研究正化作人们手中的利器,在探索物质世界的途中披荆斩棘,更为人们提供越来越多的思想动力和创造的源泉。 不过遗憾的是,有一门分支陪伴人类走过漫漫两千多年真理探寻的艰辛旅途,却还在其封闭的理论王国里孤芳自赏。 它就是数学家们最悠久和最忠实的伙伴,不离不弃的‘数论’。 这个数学中最大的分支已经积累了无数深邃的理论成就,但当今科技能受益于数论的成果极少,说是隐秘在水下的冰山一角也不为过。 或许有朝一日,当冰山融化时,数论的硕果能惠及每一个后世子孙。 而这个破冰的希望,很可能就是处于群山之巅的黎曼猜想。 这也是徐川将数论添加进日常授课的原因。 在对‘时空洞’的研究过程中,他愈发觉得,宇宙时空中最大的奥秘之一,可能就隐藏在最为纯粹的数学当中。 对新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了一个简单的规划后,徐川站起身揉了揉眼睛,伸了个懒腰,朝着门外喊了一声。 门外,正在处理自己工作的汤然快速走了过来,徐川将手中的课程规划递了过去,道:“这是今年下半年的规划,你做个简单的安排后报给教务处那边。” 汤然接过纸张,看了一眼后点了点头,道:“好的,教授。还有其他的事情吗?” 徐川想了下,道:“帮我收集一下四大数学期刊中和数论有关的论文,主要是解析数论、代数数论和几何数论这三方面的。” 汤然:“没问题,我这边这就安排人去做,还有其他的工作吗?” “没了,去吧。” 将手中的工作交代给助理后,徐川重新坐了下来,继续整理着自己手中的工作。 正在这时,办公桌上的手机震动响了起来。 随意的从桌上摸过手机,看了一眼来电提示,是星海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的梁曲打过来的,徐川没有犹豫,手指在屏幕上轻轻的滑动了一下,接通了电话。 “喂?” “教授.!!!” 电话中,梁曲的声音带着一些不平静的颤抖,一句话说了半响都没说出来。 感觉到了这份不对劲,徐川想也不想,立刻问道:“怎么了?是出什么事情了?” 电话对面,梁曲深吸了口气,用力的干咽了口空气后开口道:“教教授,关于仿星器的小型化,我们.可能要做到了!” 听到这句话,徐川也愣住了。 电话两头沉默了半响,他才回过神来。 深吸了口气,徐川迅速道:“我马上过去,见面再说。” 话落,他直接挂断了通话,转而找到了郑海的电话,拨了过去。 “以最快的速度到我的办公室楼下等我。” 对面,郑海感觉到了声音的不对劲,迅速回道:“我马上过来。” “去星海研究院。” 教学楼下,一辆黑色的红旗小车行驶了过来,车才停稳,徐川就拉开了车门坐了上去。 “好。” 郑海点了点头,发动汽车朝着栖霞山驶去。半个小时不到的车程很快就过去了,车辆稳稳的停在了研究院的门口。 下了车之后,徐川没有任何停留,径直走向了大楼的内部,朝着核心实验室走去。 核心实验室中,穿着白大褂的研究员们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忙碌着,但整个实验室的气氛却无比的兴奋,所有人的脸上都带着灿烂的笑容。 偌大的数据监控屏幕,已经完成了一次完整运行的华星聚变装置正在缓缓的停机,腔室中高温等离子体正在逐渐散去,温度也随之冷却了下来。 “什么情况?” 快步的走进实验室,扫了一眼监控上的数据后,徐川迅速找到满脸兴奋的梁曲,开口问道。 “做到了!我们做到了!” 梁曲兴奋的回应道,说话的声音中都带着颤抖和激动:“利用您之前提出来的永磁体仿星器的思路,在非线性优化算法的作用下,通过超算我们对外场线圈和磁铁组的参数进行了模拟和调整,以尽可能地优化预先设定的目标函数。” “然后再利用解析模型和简单椭圆形仿星器完成了focus程序的验证,确认和调试从不同角度优化改良仿星器的模块化线圈,修复永磁体螺旋形线圈产生的误差场” 一连串的解释快速的从梁曲的口中说了出来,可能是因为过于激动,此时的解释有点颠三倒四,好在这是最熟悉的领域,徐川还是勉强听懂了对方的办法。 不过为了进一步的确认,他找梁曲要了一份规划文件,认真的翻阅起来。 相比起成功本身,他更关注的是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之前就说过,仿星器过于复杂的线圈系统是制约它发展的一个严峻挑战。 复杂的结构会加剧反应堆腔室内部高温等离子体的流失和损耗速度,造成严重的新经典输运难题。 这不仅仅是仿星器实现可控核聚变技术的难题,也是小型化路线上的一大难题。 为了寻找合适的三维线圈实现精心优化的等离子体位型,他在此前构建过一种永磁体仿星器,实验证明,这种思路是有效的,后续的聚变研究中,华星聚变装置成功的降低了新经典输运,并完成了一次模拟发电。 但这还不够,因为随着反应堆的体积缩小,新经典输运会随之增大,他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想办法再降低高能粒子的损耗。 迅速的将手中的文件翻阅了一遍,徐川脸上浮现了一丝恍然的表情,明白了他们的做法。 在永磁体仿星器的基础上,能源研究所这边通过超算,从需要控制的等离子体物理性质出发,使用磁流体力学(mhd)扰动平衡程序gpec计算所需的磁场扰动,然后利用focus直接寻找能产生目标磁扰动的合适rmp线圈。 通过使用目标函数的梯度和海森矩阵来指导优化过程,这种办法的优化速度和收敛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 此外,他们还通过线圈设计方法,在仿星器的磁铁绕组内部进行了一套准对称位形线圈设计。 这可以使得永磁体仿星器的优势进一步提升,提升腔室内部的等离子体偏移造成的误差场敏感度分析,做到快速,简洁地定位,然后通过磁场进行调整。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一种巧妙的方法。 它完美的配合了永磁体仿星器修改后的模块化永磁单元,做到了对反应堆腔室内部的磁场的局部微调,这可以使得腔室的高温等离子体保持在稳定的线路上,避免它们在香蕉区、碰撞区大量损失,降低了仿星器的新经典运输。 这样一来,永磁体仿星器的体型,理论上来说就可以做到进一步的缩小了! 第五百八十七章: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结合形成闭合扭转的仿星器磁场位形,来降低低效等离子体平衡磁面上的问题。 然后再结合永磁体仿星器的优势,通过模块化的永磁体单元进行微调,阻止内部高温等离子体在仿星器腔室中香蕉区、碰撞区的损失。 这一套方法,如果是放在螺旋石7-x这种先进型仿星器上,肯定是行不通的。 毕竟螺旋石7x的磁铁结构是整体固定的,它做不到单独的调节某一个区域的磁场强度。 而永磁体仿星器在这方面实现了独有的模块化设计,通过分段式的磁控,能够更完美的微调腔室中的磁场。 站在徐川的身边,能源研究所的所长梁曲满脸激动的说道:“正如您所预言,仿星器装置的小型化这条路真的可以走通,在可控核聚变领域,我们再一次走到了世界的前沿,遥遥领先!” 听到梁曲激动的话语,看着核心实验室中已经停止了运行的华星聚变装置,徐川的脸上也不禁浮现了一丝兴奋和期待。 尽管目前还没有看到实验数据,也无法推测这套装置能缩小到一个什么地步,但毫无疑问的是,整个世界,都将为此而改变。 华星聚变装置的实验数据在加急的分析处理着,等待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在超算中心的全力支持下,运行数据终于出来了。 实验室中,徐川在第一时间拿到了分析数据,认真的翻阅了一遍后,他脸上也带上了喜悦的笑容。 尽管只是通过华星聚变装置临时加工改装而做的模拟运行,但从高温等离子体湍流的运行数据来看,这一次的实验无疑是相当成功的。 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突破,再一次在他们手上成功的实现了。 看着围在自己身边的紧张而又期待的研究员们,感受着那灼热的视线中散发的希冀和忐忑,徐川深吸了口气,露出个灿烂的笑容,用力的点了点头。 “你们的研究非常出色!” “优化后的扩散系数比新经典扩散系数在r0-0.8香蕉区域小8-15倍!在r0.8-17碰撞区域小6—8倍,等离子体中心损失的功率仅有0.27x10w/m” “你们!创造了新的历史!也创造了新的未来!” 伴随着徐川的声音,整个实验室中霎那间爆发出来猛烈无比的欢呼声,有人激动的满脸通红,紧紧的攥着拳头不能自己,也有人互相拥抱在一起,用力的死死抱着对方,更有人蹦起来将头上的帽子扔到了半空中,露出了那反光的头顶. 对于在可控核聚变领域钻研了一辈子的他们而言,没有人会比他们更清楚这些数据意味着什么了! 看着眼前这群用各种形式庆祝欢呼的研究员们,徐川脸上也带着笑容,为他们而感到,也为自己感到自豪! 猛烈的欢呼声持续了良久,当众人喜悦的回过神来后,徐川再度开口对他们的贡献和努力做出了夸赞认可鼓励. 当然,这些激扬的话语说的再多也是虚的。 对于这些能做出成果,做出贡献的研究员们,徐川从来都不吝啬物质上的奖励。 情怀要讲,但不能光讲情怀。 毕竟情怀再深,也当不了饭吃,科学家也是人,也需要生活。 这些研究员们在星海研究院中做出了成果,成果毫无疑问是研究院的,但做出成果后的奖励,肯定不会少。 那种无视他人成果,不给奖励,甚至将他人成果占为己有,抢夺论文署名之类的事情,徐川做不出来,也不可能去做。 在一番慷慨激昂的鼓励结束后,徐川当场对所有人进行了更为实际的奖励。 凡是所有参加了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研发的项目组成员,每个人不论贡献都发放十万块的现金奖励,这笔奖金,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工程师,全都有。 而这,仅仅是研发过程中的一笔‘辛苦费’,真正的奖励还在后头。 不过受限于目前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还尚未真正的完成,真正的小型堆还没有做出来的情况下,发放最终的奖励目前来说是不现实的事情。 但徐川做出了承诺,在第一台小型化聚变装置完成并且通过项目验收后,星海研究院将拿出至少三千万的现金,按贡献的大小,对项目组的成员进行不同级别的奖励。 如果说前面每个人都能拿到十万块的奖励就已经点燃了众人的热情和喜悦的话,那三千万论功行赏的终极大奖,可以说是让人彻底疯狂了。 要知道,虽然研究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是能源研究所的重点任务,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投入进了这份工作的。 能源研究所是星海研究院四大研究所中最大一所,所有人加起来有一千多人,当然,这是算上了管理层,后勤等方方面面的。 至于研究人员,算上所有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包括研究生和博士生这些)差不多有接近一千人。 但这一千人,分配了大大小小的项目超过了三位数,并不是所有人都在小型化聚变项目组中。 参与进了小型化研究工作的人员,即在项目组中的人员虽然多,但满打满算也不会超过四百人。 这四百人,抛开那些打杂混经验的研究生,博士生之类的成员,其手中主导了分支科研项目的,只有几十个。 如果算五十人的话,哪怕这五十人平分,每个人都能拿到六十万的奖金。 而事实上,平分是不可能的,依据贡献进行分配,是对科研人员最起码的尊重。 比如提出扭转法向磁场分量的线圈,降低低效等离子体平衡磁面上问题的研究员,其贡献比其他人无疑要大不少,其奖金至少在七位数以上,甚至是大七位数。 因为在徐川的分配思路中,他自己是没有放到这笔奖金里面的。哪怕他做出了整个项目中最核心的贡献--设计了永磁体仿星器,但他也不会参与进这笔奖金分配中去。 如果他要参与,不说分一半,以他的贡献,分配个三分之一绝对绰绰有余。 不过哪怕是一千万的奖金,对于如今的他来说,也不算什么。 不仅仅是因为川海研究所那边每年都能给他提供大量的资金,还有星海研究院也有他的投资,研究院做出的成果,其收益会有一部分进入他的账户中。 与其参与进去分配掉三分之一的奖励,还不如将这一千万拿出来让其他人高兴高兴。 不得不说,三千万的终极大奖一出,整个实验室中就彻底的疯狂了起来。 对于国内的研究机构来说,三千万的奖励不说史无前例,但在学术界和科研机构也是极其罕见的大奖了。 所以在听到这份奖励后,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们纷纷爆发了最为激动的热情,甚至有不少人呐喊干嚎了起来,比之前听到实验数据成功的都要猛烈不少。 看着这些彻底疯狂起来的研究人员,徐川微微一笑,开口道:“本来这次做出了这么大的成果,理应该给大家放一段时间的假期。不过现在还在项目的关键时期,长假暂时先积累上,先给大家安排个短暂的两天假好了。” “这两天的时间,大家可以先简单的休息一下,等待小型化聚变项目真正的验收完成,到时候累积的假期给大家一起放。” 听到这话,实验室中顿时又是一片的欢呼。 笑着安排好研究所的工作,徐川和梁曲一起走出了实验室。 听着身后还在欢呼的喜悦,梁曲脸上也带着笑容。 尽管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突破他并不是主力,但作为能源研究所的所长,没人会否认他在这个项目中的功劳和苦劳。 包括那三千万的奖金,只要最终的成果顺利完成,毫无疑问肯定也会有一部分会归属于他。 不过想到这个,梁曲有些担忧也有些犹豫,思索了半天后,他还是看向徐川开口道:“徐院士,三千万的奖金,这会不会有点太多了,按照贡献和奖金颁发制度,这个数额有点大了。” 三千万的数额,很多的科研项目,甚至是一些工程院院士带领的项目都不一定有这个数字。 对于星海研究院来说,三千万并不多,但要知道国内就一个星海研究院,而且如果不是眼前这位的存在,星海研究院的科研资金根本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富裕。 三千万,这位张张嘴就这样出去了。 哪怕是做过不少的研究,以前也在国企呆过一段时间,梁曲也没见过这么‘壕’的奖金。 如果是按劳分配,那些做出关键贡献的核心人员,这一次的奖金有个别人甚至能拿到五百万以上,金陵市中心一套房,也就这个价格了。 听到这话,徐川笑着摇摇头,道:“多吗?我觉得三千万还有点少了。” 梁曲:“.” 徐川继续道:“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突破,无论是普通的市场收益,还是侧面的价值与影响,三千万连零头的零头都不够。这份奖励,是他们应该得到的。” 梁曲点了点头,道:“发奖金是肯定需要的,只是这一次性发这么多,其他项目组和研究所的人看到后恐怕心里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想法或不平衡,而且外界知道了,恐怕对您的名声会有些诟病。” 徐川笑了笑,道:“不平衡很正常,但这是他们应得的,如果眼红这笔奖金,那就将自己的心思多放在科研上,努力的做出成果。只要有成果,奖励绝对不会少他们的。” “讲情怀,讲文化,讲梦想什么的可以,但我们更要讲实际,讲工资,讲奖金!” “在我看来,996,007什么的,只要是自愿的情况下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对应的,工资加班费福利待遇什么要给够。你不能让别人饿着肚子还给你卖命,又不是奴隶社会,而且就算是奴隶也得给口饭吃,时不时还得给点福利让人家忠心啊。” “咳,得,这个扯的有点远了。总之,在我这里只要你有能力做出有价值的成果,就不用担心奖金福利和待遇。” “至于外界的看法” 徐川看了他一眼,笑道:“你觉得我会在乎那些东西吗?” 顿了顿,他接着开了个玩笑:“除非是那些人夸我帅气的外貌,我倒是会给他们点个赞。” 梁曲嘴角动了动,有些被沉默到了。 徐川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好好努力吧,这一次的奖金,你肯定也有份。不用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人这一生,有时候好好的为自己活一次才是真正的生活。” 说罢,他便迈开了脚步朝着远处走去,留下梁曲一个人带着一些思索留在原地。 另一边,徐川迈开了脚步朝着自己的办公室走去。 除了奖金以外,他也还在思索着一些其他的东西。 比如,去改变一些世俗对于科学家‘固有’‘应该贫穷’的看法。 虽然外界的看法在他那连个屁都算不上,但不得不说,现实却的确是有些悲哀的。 尽管他自己对于物质上的需求的确不多,但他从来都不会指望和要求别人与他一样,更不会吝啬对那些真正做出成果的科研人员的奖励。 毕竟如果连创造财富的人都不配拥有财富的话,那谁配?是明星戏子?还是资本家?还是那些剥削者? 人总是希望自己过得更好一点的,有梦想也有现实,有情怀也有生活,那才是人生。 所以徐川还是希望能在他这里留下那么一点净土的。 百年之后未来如何他管不到,但至少现在,他希望自己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第五百八十八章:生产追不上理论应用的发展 星海研究院,靠近景区湖的幽静办公室中,徐川整理着手上的工作。 小型化可控核聚变能这么快就迎来突破,是他没想到的。 在他的规划中,解决掉仿星器的新经典运输难题可能要到明年去了。 毕竟这也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当初钻研了数年的时间,换来的也不过是提升工程难度来降低高温等离子体的损失而已。 但即便是这样,当初的螺旋石-7x的新经典运输也远远的超过了托卡马克装置。 这是仿星器结构的‘通病’,复杂的腔室轨道带来了远超托卡马克装置的等离子体湍流控制,也带来了高水平的新经典运输。 没想到能源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们这么给力,这么快就找到了解决办法。 整理着梁曲送过的技术资料,徐川认真的翻阅着这些研究过程中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前两天只是了解了个大概,如今细细看来,里面的一些思路和解决办法,还是很值得深入探索的。 比如仿星器极向的线圈分布会产生各种真空磁岛位形,破坏边缘磁面拓扑结构。 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虽然比不上高水平的新经典运输难题,但如果忽视它的话,在等离子体运行过程中会造成磁面紊乱效应,从而破坏数学模型对等离子体湍流的监控,最终造成严重的事故。 而为了避免边缘效应,传统的解决方法是让包围等离子体的最后封闭磁面离开真空室器壁,扩大磁面与第一壁的距离。 但这样一来,问题虽然得到了解决,但仿星器的体积会扩大很多。 而能源研究所这边,在一名叫许阳辉的研究员的带领下,通过以磁轴为旋转轴,按照旋转规律将不同环向角的极向截面旋转后得到一种旋转坐标系下的等效标定极向截面,设计出了一种轴对称形的运行模型,进而解决了这个难题。 这是一条半脱离于工程结构的思路,通过数学模型结合永磁体组织来完成对边缘磁面拓扑难题的压制,徐川隐隐觉得,抛开可控核聚变技术外,这种方法似乎还可以用到其他领域上去。 至于具体运用到哪一个领域,一时半会的他也想不太起来。 摇了摇头,徐川回过神来,从背包中取出了笔记本,打开,将相关的资料拷贝过去后又新建了个文档。 手指在键盘上哒哒的敲击着,一片简略版的概要在文档上出现。 这也是他的习惯了,每次找到一些他自己觉得有用或者说觉得‘有意思’的东西,都会整理一下保存起来。 他能在这个年龄解决掉各种理论和应用上的问题,依赖的不仅仅是前世带来的知识,同样离不开这一习惯为他带来的庞大想法。 毕竟知识永远都是积累起来的。 正在这时,办公室的大门忽的被人敲了两下。 “请进。”听到声音,徐川头也不抬的喊了一声。 “徐院士,在忙啊,要不我晚点过来。” 办公室中,一道温润的声音响起,徐川抬头看去,是管理研究所日常工作的温远航。 笑着冲他点了点头打了个招呼,他开口道:“稍等一下就好,我整理完这点东西。” 闻言,温远航也就顺势坐了下来,笑道:“不急,徐院士先忙。” 点了点头,徐川将注意力收了回来,完善好最后一点东西后,看向了坐在沙发上的温远航,笑着问道:“温院长找我有什么事吗?” 温远航笑着开口说:“是有些事。” 顿了顿,他接着道:“首先是咱们研究院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突破,我想问问,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第一个小型堆大概什么时候能出来?其体积大小,发电参数这些,徐院士您有没有一个大概的数据或推算?” 关注着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进展的,并不仅仅是能源研究所的研究员,作为科学技术蔀安排过来,管理研究所日常工作的温远航必然同样保持着对研究所各大项目进度的关注。 一方面是配合处理相关的研究工作和事务,另一方面则是将一部分重要项目,比如小型化聚变技术,空天发动机这些任务的相关进度与情况反馈上去。 毕竟这些东西都涉及到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大到国防,小到民生,都能牵扯到。 这一次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突破,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无论是军事化还是商业化,它的出现能彻底的改变这个世界。 如果说可控核聚变技术带来的无尽能源还需要漫长的时间来一点点的改变世界,那小型化技术对于全球格局的冲击,无异于是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 无论是航空母舰、重型轰炸机等等设备,相对来说只需要完成一个简单的改造,就能获得一艘近乎无限续航的战略级战斗装备,这对于世界局势的冲击而言,无疑比民用的聚变堆更大。 所以在确认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获得了突破后,温远航第一时间来到了这位的办公室,找他了解一下情况,以整理信息进行汇报。 办公桌后,徐川思索了一下后开口道:“第一座小型化聚变堆的进度目前来说从理论上已经完成了,剩下的进度取决于相关零部件的生产和组装情况,这件事即便是你这会不来找我,我等会也会去找你。” 顿了顿,他接着问道:“之前我们不是设计和向各大零部件供应商预定了一座小型堆的零件么,相关部件的生产情况如何了?什么时候能齐全?” 闻言,温远航迅速回道:“这件事我这边有跟踪,不过最新情况是十天前的,目前小型堆的生产工作按照整体的进度在百分之六十,其中最为关键的外场线圈和磁铁绕组的生产进度较慢。” “从十天前的进度来看,整套设备的生产情况还需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 闻言,徐川轻轻的摇了摇头,道:“有点慢了。” 小型堆的定制,在螺旋石7x到手后,他们其实就开始了。 如果是托卡马克装置,恐怕这会相关的设备都已经组装完成了,而仿星器还需要两个月的时间零部件才能生产齐全。 温远航苦笑了一下,有些无奈道:“没办法,仿星器组件的生产难度比托卡马克装置要大太多了,如果不是您之前完善了永磁体仿星器的设计,模块化了磁铁绕组极大的降低了生产难度的话,按照螺旋石-7x的标准来,恐怕这个时间得再延长两三倍。” 徐川摇摇头,道:“两个月,按照这个情况来说,再算上组装的时间,第一座小型化聚变堆的竣工,恐怕要到明年二月开春了。” 不止是生产,仿星器的组装也是个麻烦事,复杂的结构和扭曲的线圈要精准的定位到每一个位置上不能有丝毫的偏差,这难度可比托卡马克装置大多了。 对于小型堆的进度,徐川觉得有些慢,但也没办法。 这算是一项新技术研发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阶段,只有等待生产规模成体系了,这个问题才能得到一定的解决。 对于华国这个工业大国来说,这大概是第一次生产的速度追不上理论应用的发展了。 对面,坐在沙发上的温远航倒是没有这个感觉。 明天二月份到现在,时间间隔也就五个月而已。 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一座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生产组装,还是在科研实验阶段,这速度已经足够快了好吧。 将时间信息记录下来后,他接着开口道:“那性能参数方面呢,徐院士,这种小型化后的聚变堆,是否有足够的效率为大型航母或战略轰战机,空间站这些装备提供能源。” “或者说,它能装到航母,战略飞机这些东西上去吗?”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笑着开口道:“我当初研究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其安装到航天飞机上,用以给飞行器提供能源的。” “虽然对于你说的航母,战略机这些东西的结构我不是很了解,但如果只要空间足够的话,将其装上去理论上来说是没什么问题的。” “至于功率,这个不用太过于担心,小型堆的功率上限虽然要大型的破晓聚变堆低上不少,但仅限于给航天飞机这类装备提供能源的话还是绰绰有余的。” “毕竟你要知道,破晓聚变堆如今可是负担起了整个苏江省的电力供应。聚变堆对能源的利用效率比裂变堆要高多了,两者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顿了顿,徐川接着道:“不过小型堆应用到航空母舰这些设备上,有一些比较大的问题还是需要考虑的。” 闻言,温远航连忙从茶桌上拿起了笔记本,握住了圆珠笔,道:“徐院士您请说。” 沉吟了一下,徐川开口道:“首先是聚变堆的控制问题。” “目前来说,可控核聚变技术无论是破晓聚变堆还是华星仿星器都是采用的磁约束路线,而磁约束必然离不开对反应堆腔室内部的等离子体湍流的约束和控制。” “这方面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破晓反应堆那边专门建立起来的超算中心想必你也知道。” “虽说仿星器在等离子体约束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极大的降低了等离子体湍流数控模型的运行难度,但无论如何它同样需要超算中心提供算力。” “在航天飞机上,我这边是准备定制一台专用的超算来完成这个任务的,这样能降低对超算的体积需求,再配合小型堆自己产生的能源,解决算力问题应该不大。” “不过这样一来,航天飞机上的空间、体重、承载这些都会对应降低或增大,对于科研用的航天飞机来说,这倒不是什么大问题。” “但如果是对于战斗机来说的话,恐怕会极大造成极大的影响.” 沙发上,温远航快速的将这个问题记录下来后,刚欲张嘴,就听到对面徐川就补了一句。 “不要想着远程通过无线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不可能的。” “信号传递造成的延迟问题对于高温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是致命的,而反应堆一旦失控,哪怕是小型堆,数千万甚至是上亿度的超高温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力” 听到这话,温远航张了张嘴,话还没说出口就被憋回去了。 他刚刚就想问能不能通过无线来解决这个问题。 对面,徐川看着脸色怪异的温远航,好奇的问了一句:“怎么了?” 温远航尴尬的摇了摇头,干咳了一下:“没事,这个问题我记录下来了,还有呢。” “还有发电、能源转换.” 办公室中,徐川将小型堆的一些关键处简要的和温远航提了一下。 不得不说,尽管从体积上来说,小型堆的体积从目前的数据来看能够做到一辆中型偏大的suv汽车大小,但要将其全面的应用开来,依旧是一个不现实的问题。 无论是控制方案,还是配套的发电设备,亦或者是本身的体积,都是推广它的问题。 不过徐川也没有多余的选择,技术的突破和变革是一点一点来的。 以现在的基础,能做到这种程度已经是可以说非常非常优秀的了,能应用的地方也不少了。 但如果是想着科幻或科幻电影中那种聚变电池,亦或者说是做到现在的核裂变电池的那种大小,只能说以目前的技术,还差的实在太远太远了。 沙发上,温远航将所有的东西都记录下来后,确认了一遍没有疏漏后,合上了笔记本,仔细小心放进怀里保存好。 随即,他站起身,朝着坐在办公桌后面的徐川端庄的敬了个礼,郑重的开口道: “虽然由我向您表示感谢有些不够资格,但我还是希望能够代表全国人民,也代表国家,向您说一句谢谢,您辛苦了!” 办公桌后,徐川笑了笑,摆摆手道:“不用这么客气,这本就是我的研究工作。” 虽然他知道温远航的感谢是出于哪一方面而言的,但对于他来说,如果自己的研究能够为国防贡献一份力量,他也是很乐意的。 相对比他的祖师爷格罗滕迪克那些纯粹的反战学者来说,经历过一次死亡的他并不是很在意自己的研究被运用到军事上。 毕竟祖国强大了,无论是国内,还是在外游历的同胞安全性才有更大的保障。 站在个人的角度而言,他的选择,至少在他自己看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第五百八十九章:国之幸事 另一边,京城。 长安街北侧,一栋古色古香的建筑中,一名穿着中山装的老人正一丝不苟的坐在书房中处理着自己的工作。 正在这时,门外传来了咚咚咚的清脆敲门声,伴随而来的还有站在门口的助理传递过来的话语。 “首張,金陵星海研究所的温远航过来了,说是有重要情况想和您汇报工作。” 书房中,老人放下了手中的文件,抬头看了站在门口的助理一眼,思索了一下后开口道:“让他过来吧。” “收到。” 助理敬了个礼,转身快步朝着外面走去。 不一会,在一名警卫员的带领下,温远航快步的走了进来。 敲了敲门,老人投来视线后,他才紧张忐忑又带着兴奋激动的情绪走进了书房中。 虽然有保密邮件和保密电话这种东西,但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突破,这种关乎整个国家发展和命运的重大消息,自然不可能通过邮件或者电话沟通,亲自带着相关材料进行汇报,是必须的工作。 而且相对比邮件或电话这种渠道,当面交流更能将整个事情的过程都讲清楚。 看着走进来的温远航,老人笑着开口问道:“怎么了,星海研究院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温远航深呼吸了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心跳和激动,沉稳的开口道:“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在徐院士的带领下,有了重大的突破,预计在明年二月份左右能生产出来第一座小型化的聚变堆。” 在听到温远航汇报的瞬间,老人眼眸中流露出一丝诧异的神色。 不过很快,他就回过神来了,平静的呼吸陡然急促了两下,老人看向站在对面的温远航,确认的问道:“小型化突破了?” 虽然知道温远航不远千里亲自跑过来汇报的工作会很重要,但他还真没想到会是这个。 毕竟他之前也了解过,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的难度很大,丝毫不弱于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研究,没想到这才不到一年的时间,在原有的基础上,小型化就已经看到了希望。 温远航认真郑重的点了点头,快速的回复道:“这是徐院士的话语,目前的理论和实验都已经完成,华星聚变装置改造后的实验相当成功,目前只等待正在生产的小型堆完成,即可完成最后的小型化工作。” 听到这话,老人放下了手中的签字笔,脸上带着爽朗的笑容站了起来,开怀道:“好!好!好!真的是太好了!” 明年二月份能完成第一座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完成,就算是二月底,距离现在也只有五个多月不到六个月的时间。 半年不到,对于科研来说,尤其是可控核聚变这种重大研究来说,这无疑是相当短暂的时间,而华国,将再次迎来一次新的跳跃式发展! 开怀的抒发了一些心中的喜悦和兴奋,老人由衷的感慨道:“国士无双,有徐院士在,真是国之幸事啊!” 对面,温远航也附和的点了点头。 在星海研究院任职也有一段时间了,对于那位年轻而又伟大的学者,他亦有了一些了解。 他的存在,推动了整个国家,整个世界,乃至整个时代的发展;一个人,就足以抵得上千军万马。 都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句话对于绝大部分的人而言,改变仅仅是他自己或者身边亲友的命运。但对于那个人来说,他用脑海中的知识,改变了整个国家,乃至整个文明的命运。 其他的不说,光是从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中流淌出来的无尽电能,就足以支撑整个华国,甚至整个世界完成文明的蜕变。 毕竟,无尽的能源就代表了无尽的可能! 书房中,老人感慨了两声后,将思绪收拢了回来。 思忖了一会后,他抬头看向了温远航,问道:“关于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突破的消息,目前都有哪些人知道?” 温远航思索了一下,快速的回道:“目前来说,知道这件事的暂时还只有能源研究所参与了小型化项目的核心研究员,星海研究院的中高层,核工业集团那边的部分工程师知道。” “在来之前,我已经和徐院士以及能源研究所的负责人梁曲教授沟通过了,请他们暂时对这件事进行保密,禁止扩散消息。” 老人点了点头,赞许道:“嗯,做的不错,保密工作暂时的确得做好。” 顿了顿,他接着道:“按照徐院士的意思,相关的研发完全完成需要等到明年二月份左右,时间还有五个月左右,这五个月的时间很关键,消息绝对禁止泄露出去。” “我这边会安排一支部队对星海研究院做一个外部的安保工作,你要做好内部的保密和人员安排工作。” 当初栖霞可控核聚变项目的进展到示范堆的时候,整个栖霞山地区都快被来自全世界各国的间牒,探子围满了,那段时间国安抓了超过三位数打探消息的人员。 这还是那些做的明显有破绽的,而那些隐藏的更深的,谁也不知道还有多少。 如果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突破的消息在这个时间点泄露出去,将是一件极其麻烦的事情。 毕竟,相对比大型的民用可控核聚变技术来说,能用于军事化的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无疑更加的敏感。 想想也是,一架能携带近乎无尽能源,有着无限续航的重型轰炸机,其威慑力可以说是拉满了。 尤其是前段时间他们还展示了最新的高雷达隐形技术,这种情况下,一架有着无限续航又能完全消失在监控防御雷达上的轰炸机,带来的压力更大了。 至少,在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之前,华国不希望这份表面上的平静被打破。 相对比剧烈的冲突来说,温水煮青蛙一点一点慢慢发展更适合现在的局面。 站在老人对面,温远航认真的点了点头,将这件事记在了心里。 随即,他继续汇报道:“另外,关于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应用限制,徐院士在来之前做了一些交待.” 一边说,他一边将自己整理好的笔录资料递给了警卫,同时继续简要的报告着。 做了个简要的报告后,温远航想了想,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道:“关于小型化技术在军事化领域的一些应用,要不要请徐院士和星海研究院帮忙支援一下?” 在昨天和徐川交流过后,他很清楚要想将小型化聚变堆全面的在军事领域应用起来恐怕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毕竟小型堆只是小型堆,不是聚变电池之类的东西。 它的体积再小,对于战斗机这类装备来说还是太大了,更别提还需要配套的发电设备以及维持反应堆运转的超算了。 这些东西齐全的配备下来,对于一架战斗机来说,占据的体积和承重可以说有点无法接受。 老人从警卫手中接过资料后简单的翻看了一下,听完温远航的报告后,他开口道: “这件事我会安排相关的会议以及专家进行沟通交流的,徐院士那边暂时不用管,他手中的研究和工作已经很多了,我们不能再给他添麻烦。” “至于小型化技术的运用,这件事相信科学院和军事装备处的专家会有办法的。毕竟最难的小型化都已经被徐院士解决掉了。” 顿了顿,老人接着道:“另外,关于小型化聚变装置的研究,核心的难题已经解决了,剩下的东西你这边要尽量去督促一下,包括生产和组装方面,如果我们能提供帮助,如果能用人力或者经费解决的,不用顾忌,都可以提出来,只要能加快研发速度就行。” “好!” 温远航点了点头,将老人说的每一句都认真的记在了心里。 短暂的交流完成后,温远航带着任务离去。 老人脸上带着一丝笑意,脚步轻移走到了走到了窗边。 此刻正值旭日初升的时候,而远方的蓝天,一轮红日正如同祖国的国运般冉冉升起。 另一边,金陵。 星海研究院中,在温远航前往京城汇报工作的时候,徐川也在思索着一些问题。 这一次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研究,也暴露了星海研究院的一些问题。 星海研究院成立的模仿对象是米国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和欧洲日耳曼国马普学会的结合体。 一方面收纳国内的科研人员和学者对应用和理论进行不同的研究,另一方面连接国内外的生产厂商,实现理论应用一条龙,提升科研转换效率降低成本的效果。 目前来看,星海研究院在这两方面起到的效果都还相当不错,只不过对于工作效率,徐川还是有些不太满意。 比如在小型化聚变堆的生产制造上,太慢效率太低了。 理论工作都已经完成了,相关的问题也已经解决了,原本应该是这些关卡解决后,小型聚变堆第一时间就能应用上的。 但现在,还需要再等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 “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至少在研究阶段的零部件需求要解决吧,现在这种方式效率有点低了” 办公室中,徐川无意识的转动着手中的圆珠笔,思索着解决方案。 老实说,星海研究院现在这种研发+生产商无缝对接的模式效率在其他的科研机构看来已经相当的高了。 毕竟正常来说,从研发转变成产品中间需要经历无数个步骤。有些时候一个零件的研究到生产,可能需要半年甚至是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而星海研究院这种模式,只要研究院给出了标准,其他的厂商会第一时间进行生产。 不过受限于研究院需要的零部件在很多时候都比较特别,且数量不多,大部分的厂商很难在第一时间完成生产线的部署和转化。 比如仿星器超导线圈的加工,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西部超导集团的生产就曾出现过问题。 这里面不仅仅是因为生产力的不够,还有研究院本身的效率等问题。 “自建一个工业园区如何?” 脑海中,一个想法冒了出来,徐川思索着可行性。 老实说,学习马普学会的结构在国内其实也不一定完美的适应。 很简单,厂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而研究院,则是以研发产品为主要目标的。 因为性质的关系,星海研究院尽管会向供应商提出各种产品需求,但毕竟是实验性质的需求,一般量都不会太大。 对于其他的产商来说,为了星海研究院这点东西专门改造或者弄一条生产线出来,事实上并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 不过因为一些背景和关系的缘故,他们没法拒绝而已。 但这样持续下去,且不说厂商会不会有怨言,光是效率和同步对接就是一个问题。 如果自己建一个工业园区,通过研究院的大数据管控,储备一些研究项目需要用的必备材料与零配件,然后配合加工线进行小批量的生产制造,能行吗? 思索了一会,徐川摇了摇头,暂时放弃掉了这个想法。 理论上来说,这种自建工业园区的方式的确可行。 但实际上很难做到。 原因很简单,星海研究院的研究范围太宽广了。 四大研究所跨越了能源、信息、航天航空、材料等多个领域,要配套的自建工业化园区,实现全方面的自给自足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要全面覆盖星海研究院的研究,需要一个多大的工业园区简直无法想象。 资金方面就不允许徐川这样干,这是不切实际的。 不过这个概念中的部分想法,比如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研究项目进行管控,是不是一件可行的事情? 第五百九十章:不愧是传说中的那个人 关于星海研究院的管理,除了最初成立时架构各大部门以外,一直以来徐川都没怎么插手。 虽然在温远航和四大研究所各自负责人的管理下,目前的运转并没有什么问题,也具备了一定的研发能力。 但若要是细挖,研究院整理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决策效率等方方面面都有着不少的问题。 比如目前研究院分成四大研究所,看似各司其职,还能互相配合,但实际上却缺乏有效的组织架构和一致的管理战略。 目前科研上的工作,四大研究院基本各自为战,甚至细分到项目组内部,对于研发过程中的一些审核都比较乱的。 这导致了研究所各团队或实验室之间的工作重叠、资源浪费和优势互补的机会被忽视,降低了整体的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 其次则是管理制度,现在的星海研究院管理方面基本都依赖人工,项目上需要什么材料和零配件都需要研究员提交后一层层的审核,通过后再与对应的厂商对接。 这种审核制度很常规,很多科研机构或者单位都在用。 但整体来说,这种方式缺乏灵活性和可操作性,让科研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会遇到各种行政限制和繁琐程序,影响到他们的研究时间和精力。 而且目前更关键的是,星海研究院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有很多都是从顶级的科研人员转换过来的。 之前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建设的时候,的确的有一批从国家电网、核工业集团等地方调派过来的管理人员,但聚变能源公司成立,前途很显然比星海研究院更大,在选择的时候,愿意前往聚变能源的更多一些。 后续星海研究院成立,徐川也没有再添加管理岗位的人员,从原班子里面筛筛选选,按劳分配搭建起来了四大研究所。 用科研人员当管理员的好处在于了解相关的科研项目,能更好的做出把控和决策。 坏处则在于有些时候会钻牛角尖,固执的死磕一个他自己认为可能成功的项目。 这很正常,毕竟搞学术研究的,基本都对自己很自信,而且多多少少都有些倔强。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科研人员负责管理岗位,会极大的耽误他自己的研究时间和精力。 在徐川看来,这才是最浪费的。 毕竟科研人员的学生黄金生涯往往就那么些年,将时间耗费在学术之外的领域,实在太可惜了。 不过徐川又不太想引入外部的管理岗位来进行调整,一方面是目前的架构已经完整了,引入外部人员对于目前的管理层来说有‘夺权’的嫌疑,毕竟人家之前也建立了功劳的。 另一方面,‘外行’管理内行,也不是没有弊端的,弊端比内行领导内行还大。 资源分配、评价体系、学术领导力、跨学科视野、专业素养等等全都是问题。 但问题存在总归是要解决的,徐川觉得,如果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进行这方面的管控,做一个‘辅助’,应该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提升不少的效率。 比如科研资源的分配和调动,可以通过大数据收集、组织和分析,为决策者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有效解决科技项目管理中出现如科技信息网络建设不足、科技资源配置不科学、科技情报数据处理不完善等问题。 办公室中,徐川思索着解决办法。 问题出现在他手中,以他的性格肯定是要想办法处理的。 “内部的管理可以通过类似于oa系统的大数据和智能管控来做,这也算是必须的。那外部的联络呢?” 对于星海研究院来说,因为研究范围过于宽广的原因,自建生产工业园目前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过研究实验需要的材料、设备、零部件等东西又不可能不采购。 但采购和资源的对接往往是最低效,最浪费时间的。 没办法,人工的不确定性和沟通的效率等各种问题会天然的造成这个问题。 “同样用大数据来处理这个问题吗?” 思索着,蓦的,徐川脑海中忽然闪过了此前一位老人对他说过的一句话。 “一件事,如果从个人或者说从研究机构上的角度来考虑会很麻烦的话,不如更高一点,站在国家的角度上去进行考虑。” 这不是原话,但却是当初他绞尽脑汁想着如何从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购买螺旋石-7x时,那位老人跟他说过的话语中意思。 有些时候,对于个人或者单独的研究机构来说,一些事情很难办。 但如果将角度扩大到一个国家层面的话,或许就很容易了。 “或许,我知道该怎么优化这个问题了。” 眼眸中闪过一丝明亮的光,徐川嘴角勾起了一抹笑容。 站在国家的角度上,如何去解决材料、设备、零部件等问题呢? 毫无疑问是“标准”! 没错,站在国家的层面上去考虑,高层并不会直接插手市场经济。 但国家会设立一个标准! 无论是原材料也好,还是零部件也好,亦或者是各种设备也好,都需要通过国家设立的‘标准体系’后,才能流入市场中。 他可以将星海研究院看做是一个‘另类’的国家体系,围绕研究院和科研做一套标准。 比如材料。 星海研究院对各种原材料的需求很大,种类很多,因此采购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 如果针对研究所需要的所有材料都建立一个标准,并且通过大数据管控学习国家的手段,将符合标准的厂商列入一份‘标准单’里面,通过大数据和智能自动进行管控。 这样的话,在研究员进行项目的时候,只需要在这份‘智能系统’上列入需求,系统会帮忙进行选择和判断,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不,不仅仅是这样,甚至可以将采购和订单直接交给这个‘智能系统’,研究院这边只需要成立一个‘质量管控’部门,定期的对生产商的产品进行抽检,保证质量没有问题就行。” “在此基础上,再联动起来前面研究所内部的管控,直接做一套‘垄断式’的智能研究管控,如果做到了的话,对于研究院的管控,将极大的简化所有的步骤!” 一条完整的线,在徐川脑海中逐渐的串联起来。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庞大的工程,光是围绕研究所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标准’,就是一件很繁琐的事情。 但相对比给星海研究院自建工业园区来说,它是完全有希望的,需要的资金和投入也不会那么大,完全有可能实现。 与此同时,另一边。 远在千里之外的京城,在温远航离开了长安街北海后没多久,一辆黑色的红旗轿车低调的驶离了北海小岛。 在国an人员的护送下,温远航带来的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技术参数资料,以及徐川交代的一些应用技术问题,一起送到了复兴路的一处军事装备研究所中。 在这里,星海研究院研究出来的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将得到全面的研究和开发,匹配到航空母舰、核潜艇、重型轰炸机等各种军事设备上。 至于除了军事以外的其他用途,暂时除了星海研究院那边的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外,一律都先禁止。 毕竟非军事化的应用,要想保密难度实在太大了。 在收到了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技术资料和参数资料后,这座不知名的研究所快速的运转了起来。 某间专门用于保密会议的实验室中,国安的护送人员静静的站在里面等待着。 不一会,研究院的几名研究员和管理人员脚步匆匆的赶了过来。 “季院长,刘院士。”护送小组的组长身姿笔直的敬了个军礼,打了声招呼。 “东西呢?” 戴着一副不起眼的黑框眼镜,两鬓花白的刘学民老院士顾不上喘息,快速的问道。 “已经带过来了,请刘院士检查核实。” 中年男子点了点头,将携带过来的资料文件放到会议桌上,轻轻的推了过去。 “我先看看。” 刘学民快速的走上前,从桌上拾起了资料文件,并指挥一起过来的另一名核心研究员去会议室的另一侧小房间中将保密u盘中的资料打印出来。 漫长的时间在这间不大的会议室中流逝而过,数个小时后,刘学明对照着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的资料与交接文件完整的核实了一遍,确认没有问题后,他并没有第一时间签下自己的名字,而是抬头看向了护送资料的国安人员。 “所有的资料都在这里了?” 中年男子点了点头,面无表情的开口道:“如果没有什么问题,麻烦刘院士和季院长在交接资料单上确认签字。” 点了点头,刘学明从桌上拾起了专用的签字笔,在负责人一栏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随后,装备研究所的所长季修明也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中年男子肃穆的接过交接单,仔细的确认核对了一遍后,将文件收入怀中,敬了个礼后没有任何停留的转身朝着会议室外走去。 国an的人离开,会议室中,剩下的就只有装备研究所的成员了。 看着手中的资料,研究所的所长季修明依旧是一脸的震撼和不可思议。 看了看手中的资料,又看了看一旁架着眼镜在继续翻阅文件的刘学明院士,他忍不住道:“老刘,你说这些资料,真的是真的吗?” 别看他是这间研究院的院长,但他和其他的研究员一样,手中都没有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的详细资料,能看到的只有一部分的信息。 完整的资料,如设计图、详细数据等等,只有刘学明院士一个人有,其他人只能等后续的工作分配,才能看到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 所以即便是资料是国an那边的人护送过来的,他依旧有些感到不可思议和怀疑。 人之常情,这很正常。 毕竟这项成果从仅有的信息上来看,实在是太让人震撼了。 不到十立方米大小的聚变堆,可以说还没有一辆家用suv大,这份成果,又怎能不让人怀疑它的真实性。 一旁,刘学明瞥了他一眼,没有说话,继续低头看手中的资料。 国an那边的人员专门护送过来的保密资料,还能有问题?想什么呢。 一旁,一位m型脱发都快脱成地中海的中年研究员开口道:“这要是真的,那就太让人难以置信,太不可思议了。要知道从破晓聚变堆正式验收到现在,时间满打满算也就一年。” “一年的时间,金陵那边就对小型化进行了突破,而且走的还不是托卡马克装置路线,还真是让人诧异,没想到徐院士居然放弃了已经成熟应用的托卡马克路线,转而走向了仿星器。” “这应该和托卡马克装置路线的等离子体磁面撕裂问题有关系。” 站在会议室中,另一名中年研究员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继续道:“我之前研究过破晓聚变装置,在托卡马克路线上,反应堆腔室中的等离子体内部电流产生的磁面撕裂、扭曲摸、磁岛等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破晓反应堆通过数倍放大了聚变堆的体积,给腔室内部提供足够的空间,再配合数学模型和高临界磁场强行将这个问题压下去了。” 顿了顿,他接着道:“我本以为他们会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没想到那位的魄力这么大,直接更换了整体的研究路线。” “换做是我,至少这么短的时间内我不可能做这种决定,毕竟.” 他话并没有说完,不过会议室中的众人都知道他的意思。 毕竟破晓已经成功了,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很显然更值得。 贸然切换研究方向,尽管托卡马克装置和仿星器同属于磁约束,但两者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其他的不说,光是这份魄力,就值得让人敬仰了。 几十亿几百亿的项目,说更换研究方向就更换 更关键的是,还真的被他做出来了! 只能说,不愧是传说中的那个人。 (本章完) 第五百九十一章:阿尔忒弥斯计划,米国的反击! 在华国密切的研究着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时候,另一边,大西洋彼岸的华盛顿州。 白屋中,一场由nsc委员会和nasa航天局引导的会议正在展开中。 会议的主题是重返月球,让米国重新伟大! 庞大的会议室中,坐在会议桌边的议会代表和姥爷们听着他们的副总統卡玛拉·哈里斯女士的报告。 报告的核心无非就是一点,伴随着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实现,随着时间的发展,他们脚下对面的那个国家已经开始威胁到他们的国际地位了。 他们必须要采取相关的措施或手段,来掰回国际上米国声望一路下滑的局势。 nsc,全程nationalsecuritycouncil(自己翻译,屏蔽词打不出来),根据《米国国家an全法》成立,由总统负责主持会议,隶属于总統行政办公室,并且由副总统亲自挂帅。 其参与成员可以说涉及到米国政治的方方面面,如国wu卿、国防、财政、能源、参谋、情报ju等方方面面。 除此之外,一些其他行政部门和机构的负责人以及其他高级官员也可以应邀参加需要他们参加的国an会会议,可以说权力大的惊人。 在卡玛拉·哈里斯女士完成了自己的报告后,nasa航天局的局长比尔·纳尔逊走上了讲台,向会议中坐着的议员代表介绍着nasa的计划。 “先生们,女士们!” “作为国际社会的‘领军大国’,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在二十一世纪一直不断扩大,其科技水平、经济发展、文化影响力等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出色。” 简单的打了一针鸡血,比尔·纳尔逊话语一转,语气沉重的继续道:“但是,在过去一年中,在能源领域的失利也让我们看到了很多的不足。” “我相信曾经在能源领域,在可控核聚变领域上,我们米国毫无疑问是no1!然而可惜的是,在后续的投入上,我们并没有坚定自己的决心,导致了这一悲剧的发生。” “这不仅使得我们在能源上的脚步落了不少,也使得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落下了很多。我们必须要审视这一点,不管我们曾经取得过怎样的成就,但无法将优势保持下去,那将毫无意义!” “比如现在,华国已经启动了载人航天航空工程,甚至准备载人登月,我们还要再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将航天员和脚步送到月球上吗?” “要知道我们可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航天大国,如果在航天领域再落后,我想这将是我们不可承担的后果!” 正在这时,会议室里传来了一道声音。 “抱歉打断一下,我可以说两句吗?” 被打断了演讲,比尔·纳尔逊看向了那声音传来的方向,出声的是预算局的局长,看到这位,他脸上顿时就换上了笑容,点了点头。 “当然。” 看了眼手中的会议报告,预算局的局长开口道:“我看了你们的报告,预算高达整整780亿米金,这么夸张的预算,能解释一下吗?” 比尔·纳尔逊微微一笑,开口道:“这是新阿尔忒弥斯计划的所有预算,不仅包括了载人航天,人工登月,还有后续的建立永久基地,开采月球上资源、探索火星等等一系列工程。” “事实上,在第一阶段的重返月球阶段中,我们的预算需求仅仅只有180亿米金,这包括了载人登月、探测月冰、氦三、钛等各种资源的探测,建立绘制全月球元素/资源分布图等等.” 并非是阿尔忒弥斯计划的第一次新提出。 早在2017年的时候,那位发型很酷的总統先生就正式签署了《1号太空政策指令》,正式批准阿尔特弥斯计划。 毕竟伴随着经济周期的衰落,米国的确需要一项新的计划来刺激和提升自己在国际上的声望。 但可惜的是,这个计划提出不到一年的时间,华国那边便开始了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 随后的时间中,接二连三的各种可控核聚变阶段性突破的消息,直接让米国的国会老爷们大幅度的削弱了航天领域的投入,阿尔特弥斯计划也就这样夭折在了半途上。 而这一次,也不知道nasa航天局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他们说服了nsc委员会,召开了今天的会议,试图在国会上说服所有的议员通过‘重返月球’的‘阿尔忒弥斯计划’。 但不得不说,在如今日益衰落的情况下,他们的确需要一项伟大的事业让米国的声望重返巅峰,哪怕是短暂的重返。 或许780亿米金的整体计划国会老爷们不会疯狂到整体都批准,但如果是重返月球,将航天员再一次送上去,并有序的将对手拉入航天竞赛中,再一次的利用他们强大的底蕴拖慢对方的发展,甚至拖垮对手.,并不是没有希望的。 正如比尔·纳尔逊所说的,在能源领域的失利已经让他们在国际舞台上失去了不少的声音。 如果再不做出一些反击的动作,打破不断下滑的趋势,后果将是不可想象的。 另一边,金陵,星海研究院中。 前往京城报告的温远航在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后快速的赶了回来。 在和徐川商议过后,金陵jun区那边快速调派了一个独立团过来,对星海研究院周边的山林、道路等区域做了一个新的部署,加强了研究所的防护。 不过这一工作并没有大张旗鼓,部队那边的团队直接悄无声息的更换了岗位,完成了替换。 毕竟星海研究院本身就是各国重点关注的对象,大张旗鼓的动静必然会引来无数的目光注视。 办公室中,了解了一下上面对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做出的安排和部署后,徐川点了点头,将这两天自己对星海研究院的一些管理的优化方案递给了温远航。 “你看看这个,研究所这边的管理有些落后了,这是新的调整方案,后续开个会商议一下。” 温远航接过方案,翻阅了一下后眼神中带着一些思索,抬头看向徐川道:“通过建立符合研究院的标准,利用大数据和智能系统对研究过程、材料产品供应商做管控,这是准备走智能化研究+智能化工业体系?” 在没来星海研究院之前,他本就是科学技术蔀战略规划司的办公室主任,对于社会各行各界的发展都有一些基础的了解,理解徐川提出的东西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 徐川点了点头,道:“没错,虽说目前的人工智能在学术研究领域还起不到什么太大的帮助,但做一些数据统计、筛选、分析的工作没什么问题。”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这些原本需要繁琐人力去完成的工作解放出来,无论是对于研究来说,还是对于产业链的配合来说都能提高不少的效率。” 温远航点了点头道:“行,这件事我会处理好的。” 徐川笑着道:“麻烦你了。” “客气了。” 在将后续的工作安排处理妥当后,徐川将重心放到了空天发动机和大型强子对撞机这两个项目上。 不过他的心倒也没有之前的紧迫,因为相对比可控核聚变的小型化这个近乎完全陌生的领域来说,后两者的研究在国内并不是完全没有基础。 空天发动机的本质是电磁推进,在这方面,华国的研究还是相当不错的。 比如天空号空间站上,使用的就是电磁推进系统中的霍尔推进器,其设计运行功率达到100kw,推力能达到5牛。 数字虽然小,但里面包含的技术却是世界顶尖行列的。 有这一份底蕴存在,再加上晚上的理论,他并不需要太过于担心空天发动机的进度。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在川都航天航空基地和九泉航天基地的技术支持下,空天发动机早已经完成了设计,目前正在组装中,等待后续的测试。 至于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就更不用多说了,在对撞机这一块,华国有着完整的技术储备,缺少的只是顶级的探测器技术而已。 在这方面,徐川之前已经有了一些想法,不过却一直都没时间去做。 正好现在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已经有了突破,在完成最终的航天飞机之前,他有数个月的时间可以去研究和突破探测器技术。 “说起来,我感觉你忙碌时间就没停止过的样子。” 星海研究院的食堂中,郑海端着一份午餐,坐在了徐川对面,忽然开口说道。 “怎么突然说这个?” 徐川停下筷子,看了他一眼好奇的问道。 “没什么,只是觉得你应该要休息一段时间了,太累了对身体不好。”郑海摇了摇头劝解道。 原本他以为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有了突破,这位应该有一段的休息时间的,没想到他转身就又投入了其他领域的研究中,一天都没有停歇。 想到前段时间这位从圣彼得堡回来后就累垮生病的场景,他觉得自己有必要提醒一下他注意身体。 徐川笑了笑,道:“我也想休息,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无论是航天航空的发展,还是对撞机的修建,都是事。” 虽然搞学术研究是他的兴趣爱好,他也乐于沉迷于其中。 但不得不说他现在的状态早已经超出了正常的学术研究范畴了,就算是兴趣爱好,也很难让一个人这样连轴不断的工作。 毕竟他现在的状态不说是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工作研究,但他生活中除了研究和学术,好像真的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 但这个点,倒不是说他不想休息,而是现在还他没法休息。 正如他自己说的一样,无论是航天航空的发展还是对撞机的修建,都是等着他去做的事情。 如果说一些管理上的工作还可以交给其他人去完成的话,那前沿技术上的突破,就真的没有人可以取代他去完成了。 没办法,他已经走在了科学的最前沿,一些相关的理论和技术没人比他更熟悉,只能自己亲自去推进。 比如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小型化,如果不是他果断的将研究方向从托卡马克装置路线转向了仿星器路线,并且成功的做出来了改进型超导材料和设计了永磁体仿星器.小型化的突破还需要多久的时间,谁也不知道。 或许需要十几年,也或许只需要几年。 但不管进度如何,像现在这样,短暂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能将聚变堆做到一辆suv轿车大小,恐怕是谁都想不到的。 不可否认星海研究院在其中的贡献,但最为核心的东西,说到底,还是他做出来的。 虽然徐川也挺想将理论转变成应用技术的工作交给其他人去做,但以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他没法脱手。 毕竟很多东西不是他给出理论或者说给画张设计图出来就能造出来的。 理论上的成果他能做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实际上的研究应用也能很快的跟进。 就像可控核聚变技术在上个世纪理论就已经完善了,实际应用在他重生回来之前却依旧是永远的五十年一样。 在大部分的时候,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理论科学的突破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技术发展,而技术的突破又能反向的带动科学理论的延伸。 只是正常情况下,这种相辅相成的发展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 但徐川没法等,他不可能等上十几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去等待技术的突破。 毕竟一个人的黄金学术生涯就那么长,如果留下一堆的理论却又没法通过技术的验证的话,那未免也有些太让人惋惜了。 所以他只能自己‘抗在’第一线,带领研发团队去将自己的理论转变成实际技术。 这也是自从回国后,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都没什么休息的时间的原因。 饭桌对面,郑海沉默了好一会,长叹了口气后开口道:“但你这样也未免太辛苦了一点。” 徐川笑了笑,道:“其实倒也还好,对我来说,搞科研和普通人打游戏差不多,都是自己喜欢的东西。” 顿了顿,他接着道:“说起来你今天怎么怪怪的,忽然关心起这个了?” 郑海摇了摇头,刚欲张嘴说话,耳边就传来了另外一道声音。 “徐院士,紧急情况。” “nasa航天局在刚刚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投入一百六十亿米金,重启‘阿尔忒弥斯计划’,实现载人登月,重返月球的计划。” 第五百九十二章:新的竞争! 华盛顿,nasa航天局的总部大楼中。 一场盛大的新闻发布会正在召开。 明亮的灯光照耀着人头攒动的发布会场地,nasa航天局的比尔·纳尔逊局长穿着整洁的西装站在报告头上,正语气激昂的发表着演讲。 “女士们,先生们,感谢各位今天从忙碌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我们的新闻发布会。就在数天前,国会预算委员会批准了我们关于重启‘阿尔忒弥斯计划’第一阶段的预算项目!” “这一次,重启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和以往截然不同,在未来一年的时间中,我们不仅要登陆月球,还会在上面建立维生舱和永久性居住地!” 伴随着比尔·纳尔逊的演讲,身后的大荧幕上一张月面基地图浮现了出来。 从图片上来看,设想中的月面基地很宏伟,整体呈现出一个硕大的圆形,最里面是五个五边形的核心建筑,有些了类似于五角大楼,互相间用银白色的管道连接着。 而外围有一半是太阳能发电板,排列整齐;可以为整个永久性居住地提供能源。 另一半则是科研实验基地和火箭发射场地,以及类似于种植大棚一样的东西。 从上面的标注可以清晰的看出各种建筑和设备的用途,除去科研外,还有在月球上进行实验性质的种植。 站在荧幕前,比尔·纳尔逊兴奋的继续道:“阿尔忒弥斯号探月飞船将于明年进行发射,此次发射任务将搭载4名宇航员,以及对应的生命维持系统,绕地球飞行两周后进入月球轨道,并最终降落在月球表面。” “而在成功抵达月球后,在此次研究任务中,我们将在月面上建立维生舱和永久性居地,月面基地能够维持至少五名宇航员月球地表至少两到五年的生活需要。而在这段漫长的时间中,宇航员们将会在月球执行多项科考活动,勘探月球上的矿藏、水资源储量等等” “正如大家所见到的一样,现在的行动标志着“米国重返月球表面的实质性进展”,也标志着米国的伟大!nasa航天局将领导一个创新和可持续的探索计划,同时与国际伙伴进行商业合作,让人类进军到整个太阳系,同时也把新的见解和机会带回地球。” 随着这位比尔局长的演讲,新闻发布会现场的气氛热烈了起来。 很快,发布会进入了现场提问环节,台下的记者一个个疯狂的举着手,试图获取到第一手信息。 毕竟作为一个航天大国,作为第一个踏上外星球的国家,在航天上的自信的确是深入米国民众的骨髓的。 站在报告台上,比尔·纳尔逊扫视了一圈台下,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伸手示意台下的一位媒体记者提问。 “比尔局长您好,众所周知探月是一件很耗费资金的工程,而这一次‘阿尔忒弥斯计划’第一阶段的预算就高达一百二十亿米金,请问花费这么多的资金投入到太空上,是否值得?国会是否考虑纳税人的利益?” 听到这个问题,比尔·纳尔逊微微一笑,开口道:“当然值得!” “首先阿尔忒弥斯计划将会对太空科技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包括新一代载人航天器、月球基地建设和太空资源的利用等等,都将让米国走在世界最前列,引领世界航天的发展。” “而月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会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也将推动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 “其次,月球并不是我们的终点!它只是我们的起点,我们的目标是更为遥远的火星以及外太空!开发月球资源,将为人类在太空中建立定居点提供基础设施和支撑,为探索火星提供一个前哨港站,也能为日后的火星探测和移民做完整的技术储备。” 顿了顿,比尔·纳尔逊接着道:“至于你所担忧的纳税人资金问题,这个不用考虑。因为这一次的行动并不仅仅是政府的独立行动,nasa还会联合蓝色起源、dics、spacex等企业一起进行。” “比如spacex,他们将在这一次的阿尔忒弥斯计划中提供最新型的bfr超级火箭,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高达550吨以上,月轨载重高达150吨。” “不仅如此,它甚至有能力将30吨的物品送到火星,且可以重复利用超过一千次,这极大的降低了我们在航天上的资金需求。” 配合上身后荧幕上先进的bfr超级火箭,不得不说,即便是发布会现场这些见多识广的媒体记者都被震撼住了。 要知道,在此之前,历史上出现过的载重量最大的运载火箭是‘土星五号’其近地轨道最大载重量118吨,月球轨道运载力47吨。 就这已经被米国视为航天史上的奇迹,而bfr超级火箭出现,一举将这个记录刷新到了550吨和150吨,分别提升了4.6倍和3.1倍。 而更让人惊讶的是,bfr超级火箭甚至还有30吨火星轨道的载荷,这简直就像是做梦一样。 短暂的寂静过后,发布会现场爆发了一阵激烈的掌声。 随后,一名来《bbc》的媒体记者得到许可后站起身提问道:“比尔局长您好,据我了解,在数个月前,华国也曾宣布了自己的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有消息传闻这项计划是由那位著名的徐教授领导的,请问nasa怎么看待对方的发展?” 相比起米国自己媒体的兴奋激动狂热,bbc媒体提出的问题很显然就是在搞事。 因为航天竞赛与太空探索不是一般的国家能够支撑的起来的。 无论是资金还是技术,很显然,早已经落幕的日不落国是没有这份能力参与进去的。 不过对于比尔·纳尔逊来说,这可是送上来的机会。 他微微一笑,开口说:“米国一直以来致力于和平利用太空,维护其安全,并与各国积极展开合作,也欢迎更多国家在这方面取得进展。” 简单的‘维护’了一下自己的外表,比尔局长话语一转,接着道:“但从上个世纪到现在,有能力探索太空,实现载人登月的国家依旧只有米国一个。” “不可否认华国的经济发展很快,但在航天航空技术上,他们的发展还远远不够。我们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做到了将宇航员们送上月球,而他们依旧在近地轨道发展。” “这中间的差距,我想不用我多说了吧。” “至于如何看待他们的发展,等他们什么时候将人送上月球后再来讨论吧。至少现在,还远远不够!” 话落,报告会现场更加的兴奋了。 其他的不说,光是这一个问题,就足够现场的这些媒体记者们搞事了。 毕竟不管怎么去解读,这位比尔·纳尔逊局长的发言中透露出的意思,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在航天领域,米国才是真正的老大,独一无二。 他们甚至都没有将太平洋对面的那个国家放在眼里。 办公室中,看完了整个新闻发布会后,徐川微皱起了眉头。 倒不是在发布会上那位比尔局长对华国航天领域的看不起和鄙视,而是他在这一场新闻发布会上闻到了一些其他的东西。 “第一阶段的预算就投入了120亿米金,有点意思,这是准备重点发展航天领域吗?” 看着手中的平板,徐川思索了起来。 米国在这个时候大量投入资金发展航天技术的问题很大啊。 毕竟航天领域的价值相当来说可没有那么高,以目前的科技来看,载人登月除了收获几吨的月球岩石,顺带做一些科研考察以外并没有什么其他收益。 当然,抛开利益外,航天技术也是国防力量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是几十年来米国最为自豪的荣耀之一。 不过不管怎么说,芯片、集成电路、远程通讯技术升级、可控核聚变等等很多技术产生的效益,无疑更值得他们投入。 至少对于米国而言是这样的。 至于华国自己,发展航天技术一方面是趋势所在,另一方面则是月球上有二代和三代可控核聚变技术需要的大量氦三资源。 你可以说米国是想提前布局太空,占据月球上有利的位置和资源。 毕竟月球虽大,但资源分布却并不是平均的,尤其是月球冰,也就是水资源,目前来说已经探明的仅仅只存在月球南极等少部分地区。 而无论是对于月面活动,亦或者是建立科研基地来说,在地球上极其普通的水资源在月球无疑比黄金都还要宝贵。 但这个理由还不够他们这样砸钱进太空。 换个思路,与其是开发太空资源,提升航天技术,倒不如说是想要重振米国在世界格局上的影响力,以及试图重现上个世纪的‘冷战’,利用自身占优势的航天技术将他们拉入航天领域中的竞争里面去。 前者就不用多说了,毕竟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实现后,米国霸主的地位和声望,尤其是米元-石油体系得到了很大的动摇。 有机会恢复声誉和影响力,米国肯定会去做。 至于利用航天技术重复上个世纪的冷战与航天竞争,只能说延缓一下他们的发展可能,但拖垮是不存在的。 毕竟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实现,解放的无尽能源之下,华国可不是上个世纪的红苏。 以华国强大的工业体系,在能源解放的基础上,哪怕是脱离了全世界,都可以说能发展的很好。 不过不得不说的是,在航天领域,米国如今的确是龙头老大,发布会上的那些信息说的也没什么问题。 毕竟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们就已经将人送到了月球表面。 那一句“这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至今他都记忆犹深。 相比较之下,目前华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的确远远不如对方。 尤其是在重型运载火箭方面,落后不止一点点。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米国的土星五号就拥有了近120吨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而华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强的长征五号,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仅有25吨。 在航天领域的差距,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差的的确很大。 至于他主导的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和空天发动机体系,那是并没有算在里面的。 毕竟还没有完全成功。 思索了一下,他将目光投向了坐在一旁的温远航,开口道:“上面是怎么看这场发布会的?” 温远航摇摇头道:“还在商议中,结果还没出来,不过那边让我先问问徐院士您的看法。”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笑了笑,靠在沙发上,道:“依照我的看法,这就是一场新的竞争。” “竞争?” 徐川点了点头,道:“对,航天领域的竞争。” “在可控核聚变技术领域,他们已经落后于我们了,这对米国在国际格局上的影响力造成了很大的打击,米元一路走跌就是最好的证明。” “如果不改变这种局势,情况可能会崩坏的更快。” “在我看来,他们在试图开辟出一条新的赛道,重现上个世纪红蓝双方的竞争,来牵制我们的发展。” “可以预见的是,一旦米国在航天领域大量的投入,我们恐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被牵着走。” “毕竟月球名义上虽然有《外层空间条约》约束,不属于任何国家。但我们都很清楚,这件事情也可以只是口头说说而已,条约也没有什么约束力,谁有能力登上月球,谁就拥有月球资源。” “而对于我们来说,月球上有必须要去争夺的资源。” 温远航想了想,看向徐川道:“您的意思是我们要主动参与到这场竞赛里面去?” 徐川点了点头,认真道:“没错,我个人建议是主动参与进去!” “即便是抛开月球上的资源,航天技术也值得我们发展。月球作为地球文明向太空发展的桥头堡,在上面占据有利的位置无疑能让我们踏上太空脚步更加轻松。” “而且” 顿了顿,徐川脸上带上了自信的笑容:“这场竞争我们也不见得会输!” 第五百九十三章:徐院士=许愿石? 在航天领域,米国的确强大。 无论是上个世纪的土星五号,还是这一次nasa推出的bfr超级火箭,其运载能力都可谓是巅峰之作。 尤其是后者,从纸面数据来看,550吨的近地轨道运载力,150吨的月轨载重,甚至还具备将超过30吨的物品送往火星,将航天大国的风范展现的淋漓尽致。 不过对于徐川来说,这并非不可匹敌。 毕竟,在航天技术上,大载荷的推力,只是核心之一而已。 除了推力以外、推重比、续航也都是衡量航天技术的重要指标。 不可否认,在航天领域上化石燃料运载火箭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大推力、结构简易制造方便都是它的优点。 但在推重比和续航这两个指标上,化石燃料火箭却是不忍直视。 比如曾经最著名的‘土星五号’,其推力高达3408吨,但最大载荷却只有140吨。 剩下的三千多吨,全都是火箭自身+燃料的重量,完全可以说它的推力几乎都用在了自身载重上了,其推重比低的如同载重一样吓人。 当然,土星五号出现的背景在于红蓝双方冷战,归化于政治需求。 相对比之下,其他燃料火箭,如德尔塔、泰坦、宇宙神甚至航天飞机的推重比,都要高不少。 但再怎么高,化石燃料的效率注定了它在推重比和续航上不可能追上电推进。 在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有了突破的情况下,徐川有足够的信心在航天领域做到进一步的突破。 不过话又说回来,nasa的这一场新闻发布会,将他的原本的一些规划打乱了不少。 原本徐川是准备将后续空天发动机和航天航空领域的发展交给其他人去做的,这样可以培育出一批相关领域的人才出来,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但现在看来,时间有些不等人啊。 nasa和米国计划利用‘阿尔忒弥斯计划’重返月球来将他们完全拉入航天领域的竞赛中,以及恢复自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这并不是一件多么值得让人高兴的事情。 至少对于华国而言是的。 毕竟利用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影响力,他们已经在一步步的将这个强大的对手拉下神坛,打击了对手不少的声望和影响力。 如果真让这个对手在他们之前做到了,其受可控核聚变技术打击而降低的国际影响力不说完全恢复,也能恢复很大一部分。 看来得加快一些进度了。 办公室中,徐川沉思了一会后决定改变自己的研究安排。 如果可以的话,先nasa一步实现载人登月是个很不错的选择,不仅可以极大的顿挫对方的计划,还能进一步加强华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毕竟航天领域和可控核聚变领域完全不同。 后者米国虽说领先,但包括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在上面研究同样不弱。 而前者,米国可是公认世界第一。 若是能在航天领域超越这个对手,对于他们的打击绝对会比可控核聚变更大。 思索了一番,徐川嘴角勾起了一丝笑容。 能打击大西洋对岸那个国家的事情,他还是乐意去做的。 不过这一切都需要站在他身后的祖国支撑。 既然这样,再写封信好了! nasa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对于如今已经逐渐平静下来的国际局面,无疑于是一枚深水炸弹。 尽管比尔·纳尔逊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这只是米国重返月球的计划,但明眼人都可以看得出来,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失利后,米国,有些坐不住了。 能源领域的失利,米元-石油体系的缺口,让曾经站在世界巅峰的米国被拉下王座。 在可控核聚变技术短时间内看不到突破的希望的前提下,米国,迫切的需要在其他的领域找回自己的自信。 也正是因此,nasa这一次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在国会议会上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阻力,相关的工作也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展开。 在nasa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后,参与这次重返月球计划的那些航天企业,也在第一时间向媒体记者和外界公开了自己的一些成果。 比如space-x的bfr超级火箭、蓝色起源公司的新格伦号运载火箭、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猎户座号多用途载人飞船等等。 甚至就连非航天领域的一些公司和单位都跑过来凑了一次热闹。 比如佛罗里达大学,就对外公开自己的一项成果,利用nasa阿波罗登月计划任务期间收集的月球土壤中种出了一种名为‘拟南芥’的植物! 这是植物第一次在月球土壤中发芽生长,打破了以前月壤无法种植农作物的限制。 可以说这一项成果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航天技术的突破。 毕竟,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系外行星,月球毫无疑问是人类移民地外行星的第一选择。 但月球上恶劣的环境,以及地表饱含氦三的土壤一直以来都是移民问题之一。 毕竟移民外星球后,如果所有的物资全都依赖从地球上运输过去的话,这成本未免也太高了一些。 这一次新的突破,无疑让人振奋不已。 月球土壤可以种植农作物,未来大规模开发或移民所需的粮食和蔬菜将不成问题。 而且作物可以在封闭的基地种植,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形成动植物生态的良性循环,粮食和氧气问题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不得不说,这一消息,对于国内网友们的刺激,比航天科技的突破都还要大。 【wtf?月壤能种菜了?dna动了!】 【不对啊?我记忆混乱了?咱们国家当时研究月球土壤的时候,不是说不能种菜吗?】 【原始土壤不能种菜,不意味着你不能想办法给这土整成可以种菜的样子啊(斜眼笑),外星土壤改良学研究技术启动!】 【微重力环境下培育出来的菜会不会纤维更细,吃起来更嫩?[思考.jpg]】 【能种菜!兔子:对不起,上面是我们自古以来的疆界[阴险],以前叫广寒宫,上面的地方官叫嫦娥!】 【先上去再说吧,上不去你说个屁,人家米国都要再次载人登月了,我们却连上去都做不到,这差距大的,还是洗洗睡吧。说不定等我们上去的时候,人家都已经在月球上种满了作物了。】 【不是说川神在研究航天技术吗?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啊。】 【川神?呵呵,你真当他是神啊,航天和可控核聚变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别吹了,再吹牛皮就破了。】 【.】 不得不说,nasa的这一波宣传做的很好。 在航天技术与生物技术同时展现突破的情况下,移民月球,似乎就在眼前。 股市中,航天板块一路高涨,铺天盖地的宣传让整个米国陷入了高chao,哪怕现在仅仅只是列出来了一个计划,还没有真正的实施,就已经给衰落的声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毕竟作为唯一一个成功将宇航员送到月球上的国家,在航天上的强大,是米国人刻在骨子里面的荣耀。 没有人会觉得他们会失败,相反,他们更期待月球上的永久住居地,以及是否有一天能去月球旅游。 能脚踏实地的走在另一颗星球上,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对于徐川来说,网上的这些评价和他并没有什么关系。 不过nasa的新闻发布会,还是对他的研究和规划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的,至少激起了他的胜负心。 一封三千字的长信,洋洋洒洒的在他手中完成后迅速的被送往了京城。 这会,京城长安路的某间会议室中,一场针对性的会议也正在召开。 坐在会议室中,主持大会的老人清了清嗓子,神色严肃的开口说道:“很抱歉让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坐在这里,关于nasa航天局的新闻发布会,我觉得我们有必要进行一次认真的讨论。” “诸位有什么看法,会议上都可以提出来。” 话落,坐在会议桌边的另一名老人举起了手,开口道: “nasa的发布会很显然是带有目的性来的,阿尔忒弥斯计划重启,他们在试图将我们拉入航天领域的竞赛中去。” “我个人的看法是他们登月我们没必要立马就跟上,且不说这场登月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多少的利益价值,就是在航天技术上,我们距离对方的确有较大差距。这个需要正视,匆匆忙忙的跟上脚步,很有可能会拖累我们自己的发展。” 说话的老人对于登月和航天很显然并不怎么看好,上来就持有了反对的意见。 不过话音刚落,就有人反对道:“我倒是觉得登月有必要搞。不能因为有差距就不去发展,不去投入,当初可控核聚变也有差距,但我们不照样实现超车了么!” 听到这话,刚才说话的老人眉头一竖:“可控核聚变上的差距可没有航天上的差距大,而且可控核聚变的投入是真实能带来利益的。” “登月呢?有什么?除了上去挖几斤泥巴回来,还有什么其他的价值吗?” “什么叫做挖几斤泥巴回来就没有价值了?登月的科研意义,航天技术的发展这些都是价值!” 会议室中顿时就吵成了一团,有站跟上脚步的,也有反对的。 众人各抒己见,都有自己的角度和看法,也都能站得住立场。 坐在首座上,主持会议的老人轻轻的摇了摇头。 今天能坐在这里开会的都是各蔀门的核心重要人物,哪怕是他,也得听听这些人的意见。 但很显然,在载人航天和登月这件事上,大伙的意见很难像之前的可控核聚变技术一样统一起来。 虽然航天领域的竞赛在一开始就是他们自己拉起来的,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完成后,他们就对外宣称过要在航天上大力投入。不过那只是个拖延米国等国家延缓在可控核聚变技术上的投资和研究而已。 如今一年的时间过去,可控核聚变技术已经给他们带来了足够的利益,这会米国突然拉开了新一轮的太空竞赛,他们反而有些拿捏不住是否要大力跟进下去了。 毕竟在航天领域,华国的起步很晚,近些年来虽然中小型的运载火箭搞的挺有声有色的,甚至还将无人探测器送到月球上过。 但老实说,在航天领域上的差距,以目前的情况来看,的确还是很大的。 尤其是大载荷的运载火箭,别说是如今space-x的bfr超级火箭可以将30吨的物品送上火星了,就是将30吨的物品送上月球,他们目前都还做不到。 “不知道星海研究院那边的空天发动机研究的怎么样了?” 忽的,老人脑海中闪过了一个念头。 到了这会,他居然莫名有些怀念以前那个人要钱的信件了。 毕竟每一次那个人找他要过钱后,都会弄出一定的成果。 要是科研发展都像这样就好了。 只要准备好钱,其他的啥也不操心,就能带来巨额的回报,没有什么比这个更简单的投资了。 蓦的,老人回过神来,忍不住摇摇头哑然笑了笑。 这想的,他当许愿石呢,投钱许愿然后等着回报就行了。 等等? 脑海中的思绪一顿,他想到了什么。 许愿石.徐院士? 老人嘴角动了动,好家伙,这还真对应上了? 正在这时,会议室的门被人敲响了两下。 老人回过头,朝着站在门口的警卫轻轻点了点头。 今天的这场会议虽然讨论的是航天领域的发展,高层也很多,但并非保密性质,性质也宽松不少,如果有人有紧急的事情也允许进来报告。 得到许可后,门后的警卫用力拉开了大门,一名站在门口等待的秘书手中拿着一封信件走了进来,俯身在主持会议的老人耳边低声说了两句,随即将信件递了过去。 听完秘书的话语,老人眼眸中带上了一丝讶异。 拆开手中的信件后,他认真的翻阅了起来。 随着信件的浏览,老人的眼神中带上了一丝熟悉的感觉。 无他,在信件的最后面,是一张预算表! (本章完) 第五百九十四章:时代的局限与发展 一封三千多字的信件,在长安路这间不大的会议室中掀起了不小的浪涛。 在将原件复印了十余份分发到会议室中众人的手中后,原本争吵不断的会议在这会逐渐倒向了支持航天工程的发展。 不仅仅是因为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和空天发动机的突破,还有写信的那个人的意见。 作为带领华国完成可控核聚变技术,彻底改写了能源史和世界格局的战略级国宝学者,哪怕是跨领域到航天技术方向,他的意见也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 其他的不说,光是信件中‘论航天技术在国防领域的重要性’这一项,就足以让今天坐在这件会议室里面的高层改变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了。 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拳头大更重要的了。 米国能在二战后横行世界,依赖的可不仅仅是自身发达的经济和石油-米元体系,还是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及横行于世界各地的强大航母舰队与军事基地。 经济再发达,没有足够的力量保护自己那也是三岁小孩抱金砖行走于乱街上,随时可能被人抢劫。 就如同某个半岛国家一样,财阀看似威风,但背后的股份和收益却早已经被人拿走,大半个国家都在为别人打工发展。 另一边,金陵。 在将自己的信件送到了京城以后,徐川便修改了自己的工作安排,将重点放到了空天发动机的研究上。 航天研究所的所长翁筠宗虽然并非星海研究所最原始的本班人员,来自外部的聘请和调动。 但不得不说,曾在川都航天研究机构那边担任过研发部门核心职位的他能力的确很强,也没有辜负徐川的期望。 在给出了空天发动机的构造想法和设计思路后,翁筠宗带领着航天研究所的成员不仅完成了整体详细的设计,还利用自身原本与川都航天研究所的关系对发动机进行了部分结构的优化。 走到了这一步,空天发动机的设计和组装已经不需要徐川操心了。 不过在后续的航天飞机设计上,星海研究院面临的依旧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空天发动机的设计和研发,在徐院士您提供了完善理论和方向的基础上我还能勉强带领团队完成。但航天飞机的设计.恕我直言,这个我真做不到。” 办公室中,翁筠宗苦笑着摇了摇头。 这位跑过来和他沟通航天飞机的设计与制造,可以说是牛头不对马嘴。 他是从川都航天基地中出来的没错,但专业在航天发动机领域。 而航天飞机和航天发动机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 准确的来说,后者只是前者的一部分而已。 一架完整的航天飞机,覆盖的领域太多太多了。 如飞行器设计、推进技术、导航和控制系统、通信系统、传感器和仪器、材料和制造技术、飞行安全和研究、空间探索.等等等等。 这些还都是大类,其中的每一个小类单独提出来又可以细分成至少十几个不同的领域。 比如航天飞机的飞行器设计,就包括了大小、形状、重量、航程、载荷能力,以及所使用的材料和技术等等。 其复杂程度,毫不夸张的说,比可控核聚变技术都要复杂的多。 听到这个回答,徐川也无奈的摇了摇头。 他也没办法。 虽然他能带人完成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研发,但航天飞机的设计制造却是完全不熟悉的另外一个领域。 这可不是什么聚变堆炸了损失资金财产的事情,如果航天飞机出现问题,对宇航员的生命安全是一个重大的威胁。 损失设备经费什么的,在他看来都不是事。 但拿宇航员的生命安全去说话,就必须要做到万无一失了。 人命关天。 坐在沙发对面,翁筠宗思索了一下后开口道:“不过说起航天飞机的研究和设计,我有个可能合适的人选。” “谁?” 徐川抬头看了一眼翁筠宗,有些惊讶的问道。 老实说,在航天飞机领域的研究,国内并没有什么经验,甚至可以说从头到尾就没有开启过这条发展支线。 这也是他犯愁的原因,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支撑这个大局。 翁筠宗:“北航大学的常华祥院士。” 要说华国完全没有航天飞机领域的经验倒也不至于,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因为米苏双方在太空和航空领域的竞争,华国也曾设想过发展航天飞机技术。 比如1986年的时候,在原国防科工委的组织下,航天领域组建了“航天技术专家委员会”,对两个主题项目“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和“载人空间站系统及其应用”,以及载人航天技术的总体方案和具体途径进行了全面论证。 项目规划初期的时候,工业方共提供了11种方案,后续国防科工委确定了其中的5种作为备选方案。 分别是多用途飞船、不带主动力的小型航天飞机、带主动力的航天飞机、火箭飞机、空天飞机。 在五个项目,几乎都和当时的主流,也就是米国和红苏竞争时发展的航天飞机有关系。 毕竟那时候无论是米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首飞成功,还是红苏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首飞成功,都可谓是航天飞机最耀眼、最光辉的时代。 但后面在经过仔细考量后,相关的方案请当时已经退休二线颐养天年的钱老先生看了一眼,做做把关。 在拿到项目方案后,钱老先生认真仔细的对相关的方案进行了审核,最终在回复文件上写上了一句话。 “应将飞船案也报中央。” 这句话指的是米国爆炸后解体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 1986年1月28日,全美电视直播“挑战者”号升空的全过程,在挑战者顺利升空73秒后,航天飞机在高空中发生了剧烈爆炸后,随后开始了解体。 这一次的事故,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在当时成为了赫赫有名的‘飞船案’。 钱老先生的一句话,在当时彻底改变了华国航天史的发展。 后续高层在综合了老先生的意见,以及航天飞机本身的性质后,全面取消了航天飞机的发展。 不得不说,在当时的那个时候,钱老先生眼光看的相当的长远。 在苏米两国全力竞争搞航天飞机的时候,他就已经看到了航天飞机的未来。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看法在那个时代绝对是最为深邃锐利的。 进入21世纪后,曾经不可一世的航天飞机伴随着一次次的事故也逐渐偃旗息鼓了下来。 2011年7月8日,亚特兰蒂斯号执行sts-135次飞行任务,这是30年航天飞机时代的谢幕之旅,这种超越时代的超级重复使用航天器,也迎来了自己最终告别的时刻。 之后,“航天飞机时代”正式结束。 仅仅三十年的时间,从辉煌无比的发展到落幕,航天飞机在人类的历史上划过了最为璀璨的短暂光辉。 而翁筠宗推荐的常华祥院士,就是当初参与“航天技术专家委员会”专家。 虽然当初他仅仅是以普通研究员的身份进入这一规划项目的,但后续依旧在该领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经验,如今在北航大学担任教授一职。 通过郑海的渠道,徐川联系上了这位今年已经快七十岁的老院士。 这位老院士在听到他打算造航天飞机的时候,当即答应了他的请求,第二天就直接买票赶到了金陵。 星海研究院中,徐川亲自迎接了这位航天领域的大佬,两人在办公室中聊了很长的时间,想法一拍即合。 抿了一口杯中的清茶,坐在沙发上的常华祥院士忍不住感叹的开口道:“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航天飞机复苏的一天。” “老实说,我一直都觉得航天飞机本身这条思路没有问题,当初搞不出来,并不是这条路错了,只是时代和科技的局限限制了它的发展而已。”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这位常院士的看法和他基本一致。 在他看来,要说航天飞机落幕的核心原因,其实只有一条。 那就是生产力不够强大,以至于这些技术应用范围过于狭窄,导致一系列社会资源都被占用。 如果要用最简单的答案来回复,就是两个字:“太贵!” 如果多几个字那就是:“实在太贵。” 就这一点上说,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航天飞机其实是失败的。 它未能做到最初设计时,利用可重复使用的特点降低发射费用的承诺。 有资料显示,考虑通胀因素,从1981年~2011年,30年间航天飞机项目一共耗资1960亿米金,这样平摊下来每次发射成本高达14亿米金。 尽管这其中包含了设计,制造等一次性成本在里面,但nasa在一份报告中曾经明确提到,以2011年为例,航天飞机单次发射的直接成本大约是4.5亿米元,仍然贵的离谱! 而那时候航天领域的竞争,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建设完全占据了nasa宇航局预算的大头。 就像持续整整十年的反恐战争拖死了米国在中东的布局一样,这两样吞金巨兽也拖死了当时nasa。 这两项领域让nasa这家科研实力超强的航天机构难以腾出精力和资源开发下一代的新技术,间接的导致了航天飞机和航天领域的落幕。 不过时代是在发展的,科学技术也在一代代革新。 当初的钱老先生大概也不会想到在未来二三十年的时间中,社会与科技发展就会变化的如此的迅猛。 原本已经退伍的航天飞机,再一次出山的时机已经到了。 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和空天发动机技术的突破,让原本需要使用化石燃料来提供动力的航天飞机转向了电磁推挤领域,其发生成本和重量都能得到大幅度的降低。 用于代替如今的运载火箭作为新的航天发展路线完全没问题。 如今spacex的“猎鹰”系列火箭和“龙”飞船一样就证明了这一点。 上个世纪航天飞机失败的原因在于早些年的材料、生产工艺、技术等各方面都不达标。 从表面上来看,它的确做到了可以回收再用。 但实际上真正能够回收的部分是有限的。 比如外储燃料箱是不能二次利用的,固体助推器只是名义上可以二次利用,但实际上因为会掉在海里,基本上就等同于报废了。 此外,使用化石燃料同样也是航天飞机遭受限制的主要原因之一。 化石燃料的性质和能效注定了比冲太低,就注定了它自身需要携带大量的燃料,以及外部的助力来完成发射起飞过程。 这一点可以参考土星五号运载火箭,高达三千多吨的化石燃料全都用于消耗在将自身送上太空轨道上了。 不过这一点,在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小型化突破后,就已经得到了解决。 以核聚变对于能源的利用效率,一吨氘氚聚变原料能产生的,可以使用的能量,就足够航天飞机尽情的挥霍了。 至于工质,如果说以传统的电推进系统,无论是电热还是电磁,要做到能将航天飞机推进到外太空的地步,至少需要几十吨的工质。 但对于通过提纯和电离空气中氮、氧两种元素为主要工质的空天发动机来说,在常规轨道中,它并不需要使用航天飞机自身携带的工质,能做到从外界获取。 这意味如果仅仅是需要将航天飞机送上天的话,只需要携带能够满足从低电离层到外太空的工质就足够了。 当然,实际上完成一次载人航天需要的工质不可能只有这么一点。 对于徐川来说,将航天飞机加速送上外太空这仅仅只是最为基础的目标。 他想做的是利用可控核聚变技术高效的能源利用效率,将航天飞机以一种超高速的状态送往月球和火星! 第五百九十五章:半年的时间 对于徐川来说,将航天飞机送上外太空这仅仅只是发展航天技术中最为基础的目标。 他的目标是实现地月资源的运输,甚至是地火之间的殖民。 而这一切的基础,都建立在成熟且高速的航天技术上。 不过这对于目前的航天技术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奢望’。 以米国的阿波罗一号登月飞船举例,它从地球前往月球就花费了整整八天多的时间,更别提返回了。 这和它的发射方式,技术等各方面都有关系。 阿波罗登月飞船在发射时,航天并非直接通过加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段,而是做出各种变轨机动,才能前往月球。 它的整个飞行过程可分为四个轨道段:进入地球轨道段、环绕地球飞行轨道段(又称调向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环绕月球飞行轨道段。 首先,宇航员需要乘坐火箭从地面的危险中心升空,然后进入地球轨道,这个时间是16个小时。 绕地球飞行后,飞行器将上升到另一个轨道,离地球更远,离月球更近。在这个轨道上,飞行器需要再飞行24小时才能进行下一个动作。 这是第一次调向轨道段。 随后,飞机再次上升到48小时的轨道,这是第二次调向轨道。 前后两次绕地球飞行后,它依旧不能直接飞向月球,还需要在进行48小时的周期上升到轨道,做第三次调向轨道,更大范围的远离地球,接近月球。 在完成三次变轨后,航天器就可以开始加速前往月球了。这个过程大概需要5天,也就是120个小时。 当它接近月球轨道时,会被月球的引力捕获。 进入月球轨道后,航天器会停留在月球200公里的轨道上,开始减速。 减速完成后,才能开始安全着陆在月球表面。 前前后后,各种复杂的变轨、各种环星体运行、整个飞行过程耗时间达到了八天多,才能最终完成一次登月,可见登月的难度之大。 而且这还仅仅是月球,地月平均距离仅仅只有38万千米的情况下。 如果是登陆火星的话,哪怕是距离最近的时期,地球和火星间的平均距离也高达了5500万公里。 如此漫长的距离,需要的时间可不止一个月两月的。 以目前的航天技术来看,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才能从地球抵达火星。 对于别人来说,这个时间可能相当的短暂。 但对于徐川来说,这个时间耗费的就有点太长了。 半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一次登火,以目前的航天技术来说,要实现在火星上建立科研基地或者殖民什么的,需要的时间恐怕是以百年为单位的。 办公室中,面对这个问题,常华祥院士都忍不住开口道:“我说你这心也太大了一点吧,咱们月球都还没上去,你就在考虑登陆火星了。” 徐川抿了口杯中的清茶,笑着开口道:“登月对于我们来说虽然有难度,但并非遥不可及不是么。” “如果仅仅是登月的话,对我而言并没有多少的挑战性,也不值得我耗费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主导这项工作了,我相信国内航天领域的有足够的人才可以担当这项使命。” 事实上,对于徐川来说,登月不是他的目标,甚至登火也不是他的目标。 在他的脑海中,相比较这两者还有一个更加宏伟远大的计划,只不过这会就没必要说出来了。 毕竟那个想法说出来,整个社会目前来说,能理解和支持的,恐怕万分之一都没有,顶多是给人徒添一些觉得他疯狂的谈资罢了。 沙发上,听着徐川的豪言,常华祥感慨道:“还是你们年轻人有想法有目标有瓶颈,载人登陆火星啧啧,也不知道我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 感叹了一句,这位常院士紧接着思忖了起来。 过了一小会后,他开口道:“要想缩短登月或者登火的时间,办法也并不是没有。” “怎么说?” 常华祥想了想,开口道:“要想缩短时间,最有效的办法有两个。” “第一个就是通过推进器消耗燃料(工质)来提升航天器的速度,你也很清楚,航天器的速度越快,前往月球和火星的时间自然也就越短。” “不过这对于航天器或者说航天发动机的性能,以及燃料等方面都有极高的要求。” 听到第一个解决办法,徐川简单的思索了一下就明白了这位常华祥院士的想法。 众所皆知,在距离固定的情况下,不考虑其他因素,前进的速度越快,需求的时间也就越短。 而传统的载人航天前往月球、火星等地外行星的时候,在很大部分的路段上几乎都是保持均速前进的。 对于传统的化石燃料火箭来说,这一点几乎很难有什么突破。 因为推重比限制了一切,登陆器和航天器不可能携带大量的燃料去做这件事。 传统的航天器无论是从设计方面,还是从功能性方面,亦或者是从自身的载荷与发射重量等方面来考虑,都不可能留出大量的空间和重量来承载燃料。 而每一次变轨、加速、减速等环节都需要大量的燃料来完成。 这也限制了人类探索其他行星的能力。 毕竟如果要回收探测器或者是将宇航员送过去再收回来的话,航天器的续航就是最大的问题。 不过对于使用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为能源的航天飞机来说,能源问题就完全不用担心了。 氘氚聚变释放的能源是化石燃料燃烧的千倍万倍,一吨氘氚原料,就足够完成一次载人登月了。 相对比化石燃料来说,解放的空间虽然会有一部分用于航天工质的存储上,但毫无疑问,剩下的空间足够航天员在航天器上生存更久的时间或者承载更多的物资。 “那第二种缩短时间的办法呢?” 第一种方式很简单,以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效率,实现航天器的提速并不是什么难事。 这会,徐川倒是更好奇另一种缩短航天时间的方式。 常华祥笑了笑,开口道:“第二种方式对于航天技术的要求较高,且有一点的风险。” “怎么说?” “省略掉航天器在载人登月或者登火过程中的绕轨调整,在外太空轨道直接登月!” 听到这话,徐川有些诧异的看了一眼面前的常华祥院士,微皱着眉头开口道:“省略掉轨道调整,这风险会不会有些太大了?” 虽然并非航天领域的学者,但他对于航天也并非一窍不通。 至少最近这些时间,他恶补了很多的航天知识。 前面有聊过,航天器在奔赴月球的时候,并不是直来直往的,而是需要绕地球和月球不断的做变轨运动来进行调节轨道。 这么做的主要原因在于航天技术和理论上的不足与差异。 技术就不用多说了,为了提高火箭效率,目前几乎所有的化学火箭都采取了多节火箭的设计。 同时,飞行器的不规则形状决定了它留在火箭上时,太阳能电板、天线等突出部位要折叠,外面要套整流罩。 因此,当最后一节火箭被抛弃后,登月器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分离、展开、上电、测试等等工序。 尤其是测试环节,你总不能等到飞行器到了月球附近了,才发现飞行器有故障亟待修复吧? 绕轨飞行也有调整展开和测试航天器是否能正常工作的原因。 而理论,则在于目前航天领域使用的基础在于一种名为‘霍曼转移轨道’的理论。 这是高中物理上的知识,无论是高考还是竞赛都经常会有考到,是一种变换太空船轨道的方法。 运用霍曼转移轨道,航天器在变轨途中只需两次引擎推进就能大幅度的修改自身的轨道,可以大量的节省航天器燃料。 毕竟在现实中,每一次变轨机动变化的轨道参数越大,对发动机推力的要求就越高,同时也需要更长的工作时间、更高的控制精度,也就意味着会有更大的风险。 多次绕轨,也是降低风险,保障航天器和宇航员安全的重要手段。 如果说需要航天员承担更高的风险来降低登月的时间,徐川反而不愿意接受。 尽管他希望技术能得到提升,但却不能是建立在牺牲航天员的基础上。 听到徐川的担忧,常华祥院士赞扬的点了点头。 他提出这种方式,也有想看看眼前这位年轻学者想法的意思。 毕竟是第一次见面与合作,虽然听说过他很多的故事,但知人知面不知心。 在学术界,偏执是绝大部分学者都有的特质,这是一把双刃剑,正常的时候能帮助一个人在学习和研究的道路上坚持前进。 但过于偏执,就会疯狂。 有些时候,一部分的研究人员对于技术或者科研的偏执已经达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了。 比如有一部分搞生物研究的,很多时候都视生命如无物般疯狂。 常华祥自然不希望眼前这位也有着这种想法,虽然他很想实现航天飞机的梦想,但却并不希望将自己的能力用在错误的地方。 毕竟以眼前这位当前在国内的地位和能力,一旦有所偏差,对于国内学术界的发展将是一个极大的重创和损失。 不过现在看来,眼前这位的想法还是很好的。 笑了笑,常华祥开口道:“在登月或者登火的过程中省略掉轨道调整,放到传统的探月船上很难做到,毕竟传统的运载火箭需要在抵达高轨后完成航天器的展开等工作。” “不过对于航天飞机来说,节省掉这一步,或者说,缩短轨道调整的时间并不是不可行的。” “航天飞机相对比传统航天器来说优势很多,不需要展开额外的太阳能板、天线等设备就足以省略掉很大一部分的绕轨调整了。” “而且更关键的是,你手上的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突破后,能源对于它来说不再是一个桎梏。” “庞大的体积意味着航天飞机可以携带更多的物资,充足的能源可以保证它即便是的偏离轨道后,也能做出调整” 说到这,徐川也明白了常华祥院士的意思,他思索着道:“就像普通的民航客机一样,虽然航程路线一开始是固定的,但并不意味着它就没有能力修改路线了,是这个意思是吧?” 常华祥笑着点了点头,道:“对!” “传统的航天器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为本身的设计思路就不走这条路线,但航天飞机具备,这本就是它的优势。” “尤其是在能源问题得到解决后,在太空航行的过程中,它可以如同大气层内的飞行器一般,随时沟通和重新锁定目标和方向。” 顿了顿,他接着道:“不过这种方式对于计算力的要求恐怕会比较高,尤其是实时调节轨道的话。” 徐川笑道:“这个没问题,建一个超算中心就好了。” 闻言,常华祥嘴角动了动,欲言又止。 他想问问你知道一个超算中心多少钱不?哪怕是专用型,对于航天这种而言,价格恐怕也超过九位数了。 有这份专门建一个超算中心的钱,恐怕都足够将大两位数甚至是三位数的卫星发射上天了。 哪怕是对于载人登月所需的经费来说,这也是不小的数字。 真·壕无人性? 徐川倒是没想那么多,超算中心这种对他来说还真是小事。 更何况超算中心也不是一次性用品,随着时间的发展,航天任务的增多,超算中心只会越用越划算。 思索了一下,他开口道:“常院士,航天领域这块你是专家,如果将航天飞机相关的工作交给你,大致需要多久的时间能完成?” 听到这个问题,常华祥思索了一下,道:“两年,两年之内我可以保证完成至少一架航天飞机的生产。” “太久了。” 徐川摇摇头,两年的时间,黄花菜都凉了。 常华祥无奈道:“这已经很短了,我们在航天飞机路线上并没有多少的发展,相关的设计和思路都需要进行反复的调整。”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航天飞机上的技术需要攻克,比如最外层的隔热瓦这些,还有零部件和设备的生产制造,以及组装这些,都需要的时间。” 徐川摇了摇头,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想要在米国重返月球之前率先登上月球,我们最多还有不到一年,甚至只有半年左右的时间。” (本章完) 第五百九十七章:你找我来,是为了炫耀.....这些成果吗? “半年,这不可能!时间太紧了!” 听到徐川说要在半年的时间内完成载人航天和登月,常华祥顿时就紧皱起了眉头,随即劝道。 “我们没必要硬赶在米国前面登月,按照自己的步伐来走就行了。” “且不说半年的时间内能否完成航天飞机的设计制造组装,光是航天安全测试都需要时间来完成,太赶的时间对于航天活动的安全就是个很大的问题。” “咱们还是稳着点一步步的走比较好啊。” 徐川轻轻的摇了摇头,起身走到自己的办公桌后面,从抽屉中找出了一份早已经准备好的数据规划文件,以及一张保密协议,递给了常华祥院士。 “常院士麻烦您先在这签个字,然后看看这份文件,里面是星海研究院的一些保密成果。” “你先看看。” 赶在nasa重返月球之前实现自己的载人航天与登月工程,不仅是他的看法,也是上面的意思。 虽然上面没有明确的打过电话给他说过,但通过温远航的意思,高层也在侧面的敲击询问是否有把握做到这个。 毕竟如果能在nasa之前抢先完成载人航天和登月,那么对西海岸那个航天大国在航天领域,甚至是国际上的影响力都将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如果有机会,这绝对是不可错过的。 当然,上面的意思和这位常院士也一样。 一切都要以安全稳重为主,不过要是能在安全稳重的基础上,做到在nasa之前完成载人航天和登月就更好了。 至于他自己,更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拿航天员的安全去冒险这种事情。 虽然半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航天飞机的设计制造组装以及载人航天和登月的安排的确是一件很困难时间很紧张的事情,但并不是没有希望做到的。 尤其是在空天发动机前些天完成了超算的模拟测试后,相关的数据给予了徐川和航天研究所很大的信心。 因为相对比传统的霍尔推进器和热电推进系统极为微弱的推进能力来说,以聚变堆为能源核心的空天发动机拥有了完全不弱于涡轮喷气发动机的推力。 听到这话,常华祥有些诧异的看了他一眼,浏览了一下保密文件见没什么问题后便直接签上了自己名字。 随后,他接过了规划文件,翻阅了起来。 看着规划文件上的数据和资料,他的瞳孔陡然凝聚了一下,呼吸也有些急促起来。 “170mw的输出功率.你确定小数点没有标错?” 看着规划文件上的数据,常华祥忍不住深吸了口气,才压下心中的震撼快速看向了徐川,脸上的表情满是不敢置信。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前些时间在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小型化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从目前的实验数据来看,星海研究院已经能做到将聚变堆小型化到一辆中型suv汽车的大小。” 顿了顿,他接着道:“170mw的输出功率,目前来说是一个通过目前华星聚变堆推测的比较保守的预估数字。我个人预估它应该能做的更高一些。” “当然,具体的数据还要经过后续的测试才能知道。” 170mw,说的自然不是目前的华星仿星器实验堆,而是根据华星聚变装置的数据对正在生产组装的小型堆进行的推算。 别看常华祥院士惊讶不已,但这个输出功率,放到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上并不高,甚至可以说很低了。 相对比能够给整个苏江省功能的超大型破晓聚变堆来说,华星的功率连它的零头都不到,甚至常规的火力发电站,大部分的中型纯发电厂基本都能达到这个数字。 不过托卡马克装置在发电和功率方面天然胜过仿星器,破晓聚变堆的聚变温度和体型,以及对氘氚原料的消耗也都远远超过了华星聚变装置。 两者相差这么大也很正常。 不过两者不是这样算的。 小型化后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不是固定在顶面上给工业、商业、民用等领域供电的。 它的研发目的,本身就是为了将其安装到航空母舰,航天飞机等设备上的。 以米国的福特级航空母舰为代表来说,它的动力系统采用2具贝蒂斯核子动力实验室的a1b反应堆,总功率高达320000马力,同时配备13500v输配电系统,供电能力在20万千瓦。 20万千瓦,换算过来就是200兆瓦(mw)。 虽然听上去200mw比170mw要大,但要知道两者的体型、重要等参数可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2具贝蒂斯核子动力实验室的a1b反应堆+配套的蒸汽发电机+输配电系统,其重量徐川虽然不知道具体是多少,但从常规的发电系统来推算,至少在三千吨以上。 而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呢? 从目前的数据来推算,就算是加上了配套的磁流体发电机组,其重量也不会超过三十吨。 百倍的重量差距,还有体积大小。 毫无疑问,小型化聚变堆在体积、重量、能量密度等各方面的优势,都有已经将世界主流核动力航母上使用的裂变堆甩开了一条街都不止。 “不可思议!” 常华祥呆滞了半响,才从口中吐出了四个字。 惊讶、震撼、怀疑等各种情绪交织在脸上,即便是已经到了古稀之年,经历了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他依旧被这份成果震撼到了。 可控聚变的小型化! 这一来之前他想都没有想过的技术,居然已经完成了? 但是这怎么可能? 要知道破晓聚变堆完成到现在也才一年出头的时间而已。 一年的时间,星海研究院,不,应该说眼前这人就完成了小型化的突破,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来之前他也没有听说过这类消息啊。 深吸了几口冷空气,常华祥压下了想要询问一下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想法和心中的震撼,思索了一会后开口道。 “如果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突破了,说不定我们可以换条思路,用电推进.” 说着,他忽然愣了一下,片刻后猛然抬头看向徐川,试探性的问道:“关于航天飞机的构造,你们是不是已经全面抛弃了传统的化石燃料体系,改用了电推进系统?” 虽然是应发展航天飞机的邀请而来的,但电话中徐川也没有介绍星海研究院的航天路线。 在之前的聊天中,徐川也只是和他讨论了航天飞机的可行性,并没有说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突破和电推进相关的事情,他自然也没有联想到上面。 这会看到了规划文件后,他才突然反应过来,星海研究院走的航天飞机路线,是不是和米国那边的传统氢氧燃料航天飞机不同。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本来之前打算在电话中和常院士您聊聊这方面的,结果您老听到了我这边在发展航天飞机需要帮忙就直接急匆匆的答应下来挂断了电话,也就没来得及将相关的消息告诉您。” “星海研究院这边在航天飞机上的发展的确不准备走传统的化石燃料路线,可控核聚变小型化技术的突破,让电推进也有了实现的可能。” “事实上,星海航天研究所这边也已经在制造相关的电推进系统了” 简单的将之前没来得及说的一些信息和这位常院士聊了聊,一些技术成果上的东西他也没隐藏,包括空天发动机的理论和模拟数据。 毕竟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出相关的判断。 沙发对面,常华祥又一次愣住了,脸上又带上震撼的表情,甚至还有了一丝麻木。 半响后,他抬起了头,看向徐川道:“千牛级别的推力?!伱们将电推进技术做到这个地步了?” 徐川笑道:“这只是理论和超算模拟的数据,实际上能否达到这个标准,后续还需要进行测试。” 常华祥迅速追问道:“那你的预估呢?这一款空天发动机能做到多少千牛的推力?” 徐川想了想,道:“理论上来说,这款新型的空天发动机在配套的小型聚变堆支持下,其推力能达到三百到四百kn区间左右。” “三百、四百.kn” 常华祥脑海中已经彻底麻木了,他愣愣的看着徐川,语气呆滞的问道:“小型聚变堆和电推进系统你们都已经做完了,那你找我干什么?专门炫耀这些成果吗?” 老实说,他这会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自己的心情和脑海中的想法了。 kn级别的推力.,配合上小型可控核聚变堆,已经足够将航天飞机从地面送上太空了。 有了这两个项技术,都不需要他帮忙,随便在航天领域找个人才就能将航天飞机做出来了。 只是,他想不明白的是,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啊? 要知道在今天之前,世界上最强,推力最大的电推进系统是米国nasa航天局的x3推进器。 它采用三通道设计,最大功率102kw,最大推力5.4n。 5.4n,这相对比传统毫牛级别的电推进系统或者霍尔推进器来说,已经很强很强了。 但是千牛,只能说这已经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动力系统了。 虽然以航天发动机的标准来说,300kn的推力并不算很大,甚至是航空体系都有很多的涡喷发动机都能做到这个地步。 比如应用在空客a380客机上瑞达900航空发动机,其推力就达到了350kn左右。 而运用在波音777x客机上的ge9x航空发动机,其推力甚至高到了600kn以上。 但这些都是涡喷,涡喷啊! 电推进做到kn级别的推力,他甚至都忍不住揣测怀疑眼前这位年轻的学者在骗自己,但是又想不出来他有什么理由这么做。 听到常华祥院士愣愣的话语,徐川笑着道:“小型聚变堆和空天发动机只是航天飞机的一部分而已,星海研究院现在缺少一名合适的人来支撑这个大局。” “我们没有足够的经验,也没有足够的人手来完成航天飞机的设计制造,载人航天和登月的规划这些工作。” “技术上的问题我可以带人解决,但航天领域的统筹,就不是我能搞定的了。” 常华祥从震撼麻木中回过神来,喃喃道:“难怪你之前说半年的时间” 深吸了口气,他看向徐川,坚定的说道:“如果小型核聚变堆和空天发动机能做到你规划的这个标准,给我足够的人,我有把握在半年,不,三个月内带人完成航天飞机的设计!” 从之前的两年,变成现在的三个月,不得不说这时间缩短的幅度简直难以想象。 不过这并不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因为相对比米国传统的航天飞机来说,以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空天发动机体系建立起来的动力系统,对于航天器的要求远没有那么高。 米国传统的航天飞机使用是外挂的固体推进器和轨道器作为推进方式,利用液态氢氧燃料作为能源。 优点在于氢氧燃烧产生的热量极高,可以爆发出极大的推力,将数百吨甚至是上千吨的航天器以极高的加速度送上太空。 但优点也是缺点。 极高的加速度不仅对于宇航员的身体素质要求极高,且对于航天飞机本身的损耗,尤其是外部的隔热等材料会造成极大的破坏。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的直接原因就是航天飞机发射升空后,外部燃料箱表面脱落的隔热瓦击中航天飞机左翼,并形成裂孔导致的。 在加速度这一块,电推进会被液态氢氧推进甩一大圈,但配合上聚变堆作为能源供应,这种新型航天飞机拥有的超强续航能力,可不是传统的米国航天飞机能比的。 它可以通过相对缓慢的速度来完成升空和高空并轨,这意味着其本身对航天器乃至航天员的要求都不会那么的高。 尤其是对航天器外围的隔热材料以及安全防护等相关部件,更是降低了不止一两个数量级。 甚至,在技术成熟后,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都能搭乘这种新型航天飞机前往太空。 作家的话 (本章完) 第五百九十八章:就该把那架飞机打下来的! 常华祥老院士来的很快,入职的也很快。 在当天和徐川聊过后,下午就签合同进入了星海研究院,在航天研究所担任航天工程的技术总监一职。 对于这位老院士的空降,没人有不服气。 至少航天研究所的中高层或多或少的都听说过这位老先生的名声和事迹。 如果对于这个名字不熟悉,那么嫦娥探月工程系列任谁听说过,而这位老院士就是一二期工程的主力设计师之一。 以这位老先生的几十年的经验和能力,掌控住航天项目绝对没什么问题。 将航天工程的相关工作交给这位老院士,徐川也不用再担心相关的事情。 毕竟航天并不是他的专业,虽然设计出来了空天发动机这种电磁推进系统,但基础其实还是建立在可控核聚变技术上。 至于航天飞机该如何设计、载人航天路线该如何规划、登月又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工作,这些他都不是很懂。 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人去处理比较好。 至于他自己,除了并非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外,手中也还有不少其他的工作要忙。 一个人的精力终究是有限的,哪怕他现在正年轻,但时间是最公平的东西,不管王侯将相也好,还是布衣百姓也罢,每个人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时。 对于徐川来说,将有限的时间合理的分配到不同的工作上,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才是最好的选择。 那些能够由其他人去完成的工作,都可以交给专业的人士去做。 比如研究院的管理,不管是星海研究所,还是川海研究院,他都没怎么插手过。 能源研究所中,在小型化聚变堆没有完成组装前,华星聚变装置一直都是最有力的实验对象。 通过调节外场线圈的磁场强度和永磁组,将反应堆腔室中的等离子体虹膜大小压缩到小型堆的体积,来模拟小型堆的运转状况。 虽然做不到和小型化后的聚变堆一模一样,但至少可以得到很大一部分的数据。 这对于提升小型化聚变堆的功率和输出有着很大的帮助。 170mw的输出功率,老实说在徐川看来并不是很保险。 虽然mw级别的输出功率足够将电磁推进系统的推进带入kn级别了,但对于空天发动机和航天飞机来说,kn级别的推力其实并不算高。 如果是用在普通的民航客机在大气层内飞行,倒是已经完全足够用了。 但如果是用于航天飞机上,还需要携带大质量的科研装备等物品脱离地球引力进入太空的话,能提升还是尽量的去多的提升一点更好。 另一边,大西洋海岸附近的弗吉尼亚州。 华盛顿特区与弗吉尼亚州交界处的波托马克河边,世界闻名的中情ju总部正坐在这里。 在这个占地两百多亩的庞大建筑群下,隐藏的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情报收集组织。 办公室中,威廉·约瑟夫·伯恩斯坐在办公椅上,手中捏着一份盯文件,仔细阅读着。 这是从南韩那边送过来有关于那个国家‘聚变能源公司’的相关情报。 作为四大情报机构之首的中情ju,每天要处理的信息和情报可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 当然,能送到这间办公室里面,都是经过了重重筛选,可以说每一项情报都可能会影响到米国的布局和发展。 而从完成了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栖霞聚变工程转变而来的聚变能源公司,毫无疑问有着这样的实力。 尤其是最近一年对方推广到东南亚和东亚的电力输送系统,对于他们在亚洲的布局更是影响重大。 包括南韩前两个月才与对方签订的电力输出合同,对于第一岛链的部署更是一个严重的破坏。 但面对更为廉价的能源,恐怕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拒绝这样的诱惑。 正头疼着这些事情该怎么处理的时候,门口忽然传来了敲门声。 放下手中的文件,威廉·约瑟夫·伯恩斯看向办公室的大门,开口道:“进来。” 办公室的大门被推开,一名约莫五十岁左右情报员快步走了进来,手中还拿着一份牛皮纸文件袋。 “局长,最新情报,我们部署在hua国的消息人员收集到了一个重要的情报,对方代号为03号的航空母舰推迟下海的原因可能是在改造动力系统。” 中年情报员迅速开口汇报,同时将手中的牛皮纸文件袋递了过去。 听到这个消息,威廉·约瑟夫·伯恩斯皱起了眉头,接过文件袋的同时问道:“改造动力系统?他们准备上核动力?有更详细一点的消息吗?” 中年情报员迟疑了一下,用不确定的语气开口道:“从情报消息来看,可能会是聚变堆。” “聚变堆?”情报局的局长威廉·约瑟夫·伯恩斯笑了下,带着些调侃的口气道:“他们准备将那个破晓搬到03号航母上去吗?” “那可是个大家伙,他们准备将所有的隔层全部打通吗?” 华国率先实现了可控核聚变技术,自然受到了各国的关注。 天底下没有任何能完全保密的东西,尽管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关键技术目前依旧获取不到数据情报,但那台破晓聚变装置的大体信息,比如体积、大小、运行方式数据等等基础数据,各国也基本都掌控了。 航空母舰的体型的确庞大,但要想将那台破晓,哪怕是做的更小一些的聚变堆塞进去,也很难做到。 毕竟航母的结构并不像普通的船只游轮,它的体型虽然大,但内部的空间却是有点像楼房一样,被结构分成了一层层一间间的。 如果硬要将体型庞大的聚变堆塞进去,那么对于航母的结构和受力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破坏,会让航母的战斗力瞬间降低一个数量级甚至是数个数量级。 站在对面,中年情报员深吸了口气,疑似的开口道:“有情报消息反馈,那位徐教授带领的星海研究院在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上疑似有了重大突破!” “他们的03号航母一直在等待的原因可能是在等待小型聚变堆!” 听到这个消息,威廉·约瑟夫·伯恩斯那双淡绿色的瞳孔瞬间收缩成了起来,如同毒蛇一般,双手撑着桌子目光死死的盯着眼前的情报员迅速问道:“消息可靠?” “不一定可靠,但从目前部署在金陵那边的探员回报,星海研究所的安保级别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那些站岗的人员身上都透露着军人气息,相关的情报都在您手中的情报袋里面。” 闻言,威廉·约瑟夫·伯恩斯深吸了口气,快速的从刚刚拆开的牛皮纸袋中取出了情报信息。 报告只有薄薄的一页,上面记载的信息也不多。 “.疑似星海研究院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突破,输出功率未知,预估体积大小可缩小到直径6-8米左右,高度5米左右,采用技术路线未知(有可能和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的螺旋石-7x有关系)” 将手中的报告放下,威廉局长看向了站在对面的情报人员,皱眉问道:“没有更详细的信息了吗?” 中年男子摇了摇头,道:“暂时只能收集到这些情报,对方的保密工作做的很好。” 放下手中的报告,威廉·约瑟夫·伯恩斯捏着鼻梁皱着眉思索了起来。 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突破,这还真是个让人猝不及防的消息。 对于他们来说,这绝对是个最糟糕不过的情报了。 6-8米直径,高度5米左右的聚变堆,绝对可以塞进航空母舰里面了。 可以想象的是,一艘搭载了聚变堆的航母,这一份消息释放出来,对于整个世界国际格局的影响将是重大的。 但是这真的可能吗? 脑海中的思绪一转,威廉·约瑟夫·伯恩斯想到了另外一种可能。 会不会是对方释放出来的烟雾弹什么的? 毕竟可控核聚变实现到现在也才一年的时间,一年的时间,完成小型化的突破,听上去这个消息就不靠谱。 而且据他们的了解,那位徐教授这一年的时间基本都在研究数学和航天领域的技术,根本就没有多少时间去研究可控核聚变的小型化。 不过,如果真的是他出手了的话,并不是没有可能性。 如果这份情报是真的,那他们真的错过了最好的一个机会。 七月底的时候,他们就该把那架前往圣彼得堡的飞机打下来的! 思索了好一会,威廉·约瑟夫·伯恩斯才回过神来,深吸了口气,看向站在自己面前的情报人员,开口道: “不管你们怎么做,也不管这份情报是不是真的,我都需要更加准确的情报和信息!” “另外,增加对金陵和03号航母的监控力度,增加人员的配置,增大投入经费,尽可能的去收买对方的科研人员和相关知情者。不管金陵那边发生了什么,也不管星海研究院现在在做些什么,任何的线索都不要错过!” “是!” ps:十二点前还有一章,求个月票。 第五百九十八章:穷的就只剩下钱了 日子就这样天天的过去,眨眼间,时间就从开学季的九月初转到十月上旬。 这一个多月的时间中,徐川都在星海研究员中尽可能的去优化小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 无论是从体积大小,还是能量利用效率等方面,都在通过华星聚变装置运行的数据进行调整提升。 包括核工业集团那边设计的小型磁流体发电机组,也在想办法做进一步的提升,甚至还用上了改进型超导体材料来形成磁力场,以提升磁力线的强度。 毕竟对于航天器和空天发动机来说,每多一份能源,就意味着它的续航、速度、载人载物等各方面都能获得极大的提升。 十月初,星海研究院,或者说能源研究所和航天研究所并没有大规模的放假。 虽然有一部分的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休息了两三天的时间,但剩下大部分的人员七天假期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了可控核聚变与空天发动机的研究而努力着。 在众多科研人员努力下,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和空天发动机的研究都有了很大的进展。 前者的能级和效率,在华星仿星器的不断实验下,一路不断的对最合适的体型与效率进行着摸索。 从170mw的理论数值,已经提升到了200mw以上。 这还是研究所根据华星聚变装置对小型化聚变堆做的最低数值推测,如果取一个中间平均值的话,小型堆的功率能达到300mw+。 而且从理论上来说,这还不是极限。 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对小型堆的体型进行增大,增加反应堆腔室的体积空间,内部的等离子体数量还能进一步的提升。 不过体积越大,对于航天飞机的空间占用也就越大。 毕竟无论是聚变堆本身的占用,还是磁流体发电机组,亦或者相关的磁场防护装置等等都需要适应性的调整。 办公室中,徐川处理着手中的工作,将仿星器的运行数据输入到设置好的模型中进行跑动。 正在这时,房间的大门被人敲响了。 “请进。” 手指在键盘上敲击着,徐川头也没抬的喊了一声。 大门被人轻轻的推开,走进来的是上个月才在航天研究所那边任职的常华祥院士。 这位老先生从担任航天工程的技术总监一职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对于他的工作状态和情况,徐川还是相当认可的。 这位老院士入职后并没有一上手就对航天工程相关的项目指手画脚,而是先花费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对航天研究所、能源研究所、以及相关的项目和技术做了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才开始整理相关的工作。 “在忙啊,那我等会过来。” 带着一份报告文件,常老先生走进来后一眼就看到了正在忙碌的徐川后不假思索的开口道。 “没事,不是什么很要紧的工作。” 徐川抬起头,点了点鼠标键盘,将数据保存了一下后抬头看向对面的常老院士,笑着开口道:“怎么了,常院士?” 常华祥也没寒暄,直接进入了正题,道:“关于航天飞机、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方面的一些工作,想和你商量一下。” 徐川点了点头,道:“您请说。” 对于这种为国奉献了一生的老一辈学者,他很尊重。 无论是从学术道德还是奉献精神等各方面来说,都可谓是最值得‘追星’的那一批人。 常老先生将手中的报告递了过来,同时开口道:“首先是关于航天飞机的设计制造方面的。考虑到供能和动力系统的区别,咱们这一次制造的航天飞机和米国、红苏的传统样式肯定有很大的区别。” “按照目前能源研究所这边预设的最大尺寸,恐怕航天飞机包括机翼在内的后半部分都得进行调整和修改。另外在机翼与机头两侧,我准备添加一些常规的霍尔推进器,这些可以用于在太空中辅助航天飞机更好的调整轨道和方向” 徐川一边翻开着手中的报告文件,一边的认真的听着,这些对于他来说,都是经验。 待到航天飞机设计上的工作说完,他点了点头,笑道:“在航天飞机领域您老是行家,相关的工作和设计,你觉得可行就按照你说的来就行,航天研究所那边会配合的。” “我比较关心的是,咱们大概还需要多长的时间。” 听到这个问题,常华祥院士思忖了一会,开口道:“这个我没法给出一个准确的时间,一方面是设计还在修改,没有完全定型;另一方面则是零部件的生产制造、组装、测试等方面的工作都需要时间才能完成。” 顿了顿,他接着道:“不过如果真要缩短时间的话,还是有办法的,只是.只是花费方面可能就比较大了。” 徐川:“怎么说?” 常华祥:“同时进行多方面的工作,以及对外进行一部分的普适性零部件采购。” “比如在航天飞机的设计和制造的同时,将载人航天活动和探月工程的规划交给其他的航天航空基地去做,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 “而那些航天飞机上普适性,且不那么敏感的零部件以及设备,则可以对外进行采购。在这些设备上的,米国那边的nasa、spacex、蓝色起源这些公司都有比我们更丰富,更成熟的体系和设备。” “相对比自己从头到尾一点点的设计和生产来说,直接采购现成品无疑更节省时间。” “只不过这样一来,对于经费的需求.可能会比较高。” 徐川点了点头,想了下后开口问道:“那按照您老的预估,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来处理,大概需要多少经费?” 常华祥思索了一下,道:“不包括咱们研究所自己的小型聚变堆和空天发动机在内,保守估计完成一架新航天飞机的设计制造测试,可能需要花费十五亿左右。” “如果算上小型聚变堆和空天发动机的话,我就没法预算了。” 徐川微皱起眉头,问道:“十五亿米金?” 听到这话,常华祥汗颜道:“rmb,怎么可能是米金,十五亿米金那也太夸张了,要知道咱们现在的技术和条件对航天飞机的性能要求远没有传统的那么夸张。” 虽然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完成后,米金的价值控制不住的暴跌了一段时间,但它依旧是这个世界上最有购买力的货币之一。 从目前的市场来看,rmb对米金的比值在5:1左右。 15亿米金,那就是75亿rmb。 花费75亿去造一架航天飞机,再败家也没有这样的。 虽然以航天飞机的成本来说,15亿米金的价格并不算贵。米国从研发设计到制造的第一架航天飞机就花费了二十五亿米金,还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二十五亿,换算到现在的话,恐怕超过百亿米金。 但话也说回来,那时候毕竟技术不成熟,需要各种设计实验。 以如今各国发达成熟的航天航空技术,造一架航天飞机根本就不可能花费那么多的钱。 十五亿,对于常华祥院士来说,这还是算上了可能需要上亿资金的超算中心在内的。 听到这个数字,徐川才松了口气。 十五亿rmb,倒也还在星海研究所的承受能力之内。 虽然短时间内星海研究所抽调不出来这么多的资金,不过背靠着航天局、科技蔀等多部门牵头做的载人登月计划,只要在后续的项目中标中一些项目的话,资金还是不用太过于担心的。 如果是搞可控核聚变工程的那会,别说是15亿rmb了,就是15亿米金,他也不操心经费的问题。 不过星海研究所不同,这并不是由国wu院全资的项目或者机构,科研经费并不会太充裕。 虽然当初转型的时候,研究可控核聚变剩下的十几亿米金全资转入了研究所当做启动资金,但研究所的体量大,人多,消耗经费的地方自然也多。 不过好处在于研究所的科研项目如果做出了成果,抛开占股分配给国资那边的,剩下的都归研究所所有。当然,这里面也有一部分是他的。 点了点头,徐川开口道:“15个亿的经费还是可以想想办法的,前期应该不需要那么多吧?” 常华祥点了点头,道:“前期工作的话,目前预估大概3.5-4亿就足够了。” “行,经费的事情我来解决,常院士您老专心负责项目就行。” 笑了笑,徐川接着道:“如果能在nasa之前登月,别说十五亿了,就是三十亿也值得。钱不够,我自己再投点都没问题。” 对他来说,钱早已经只是个数字而已。 现在的他,都没统计过自己到底有多少资产,光是现金,恐怕都有十位数。 真正的穷的只剩下钱了。 不过对面常华祥院士听到这句话,看向徐川的眼神都愣住了。 自己投钱给国家的项目搞研究,这种事.他听说过,但从未见过。 虽然很早之前就听说了这位的爱国情怀,但这也太让人感动了一点吧。 毕竟在现在这个时代,搞研究的不从项目中套钱进自己的口袋就是千里挑一的了,自己掏钱补贴项目. 当然,他所不知道的是,星海研究徐川是有占股份和收益的。 另一方面,他也不知道眼前这个家伙,富的已经连自己有多少钱都不知道了。 ps:二更求月票。 (本章完) 第五百九十九章:空天发动机完成! 对于徐川来说,自己掏点钱完成科研项目并不是什么事。 他对于物质生活并没有太多的追求,哪怕是现在银行卡里面的钱已经超过了十位数,现金比国内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企业都多了,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富人感觉。 衣食住行抛开上面给他安排的那些东西外,和普通人也没多少区别。上班就在食堂吃,不上班在家的话就由家政阿姨随便做两个菜。 生活上的开支,对他来说一年到头都用不了几个钱。 和常华祥院士聊了聊航天飞机和载人航天领域的发展和部署后,徐川将时间重新集中到了小型聚变堆改良和优化上。 技术和工程上有这位经验十足的老前辈把控,还是让人放心的。 顺带值得一提的是,在nasa宣布了重返月球的计划后,华国这边虽然并没有对其做出证明的回应,包括一些外交频道上的回答也是中规中矩的,不过相关的行动,却有着想主动参与进航天领域的竞赛中去的意思。 比如在nasa宣布了‘阿尔忒弥斯计划’后,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两大生产集团都享受宣布了增加对航天领域的投入,资金高达百亿。 而航天局也公开了相应的报告,其报告人员表示向媒体透露称,天宫号空间站将在今年内建造完成,并实现六名航天员同时在轨工作和生活。 这意味着天宫空间站将成为本世纪以来世界上首个由单一国家建造完成的空间站。 此外,还有“长征九号”超重型火箭、长征5g运载火箭规划设计,以及五年内完成五十吨近地轨道投送能力的项目等等,都意味着华国在航天领域跟进了脚步。 航天领域的项目一点一点的推进着,十月中旬,农历寒露节气过完后,航天研究所中,由翁筠宗带领的空天发动机项目传来了第一个好消息。 空天发动机的组装工作,完成了! 第一台大功率、推力从理论上来说能堪比大型涡喷发动机的电磁推进器,在星海研究院中正式面世。 收到这一消息后,徐川放下了手中的工作,迅速赶到了航天研究所。 在靠近栖霞山后山的实验基地中,一块预先划分出来的空天发动机测试区域,徐川见到了完成装配的空天发动机。 这是一台从形状看上去有些类似于海神三叉戟的设备,其主体长接近十米,尾部有着密密麻麻的推进结构,每一个都有海碗大小,组装起来后从后面看有些类似于蜂窝。 众多的工程师和科研人员正围绕着它做着最后的检查。 “情况如何?” 快步的走到主持工作的翁筠宗面前,徐川开口问道。 翁筠宗紧张有序的快速回道:“组装已经完成,正在做测试前的最后检查,如果没有意外的情况,可以在一小时后开启首次测试。” 徐川点了点头,眯着眼睛看了一眼被架在测试场地上的空天发动机,深呼吸了两下平缓了一下心绪。 虽然这台空天发动机的研发设计组装他都没有怎么参与,但其核心思路却是由他提供的,可以说这是他亲手设计出来的航天发动机了。 在接下来的时间中,这台发动机能否载着他的梦想实现目标,就看今天的测试了。 如果各项指标参数能达到模拟测试的结果,毫无疑问它将彻底的改变航天航空史! 如果做不到,恐怕航天局那边在未来对于电推进的支撑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力度了。 毕竟相对比更加成熟稳重的传统化石燃料推进,电推进终究是个未知数。 一个小时的时间并不算长,收到了消息后,主持航天工程的常华祥院士和温远航两人也快速赶了过来。 无关的人员早已经被清理离开了测试现场,伴随着高架下方的检测人员开始完成自己的工作,这台决定了航天走向的发动机,也做好了首次启动的准备。 “徐院士您来指挥?” 站在临时搭建起来的户外控制室中,翁筠宗朝着站在一旁的徐川开口问道。 “不,你来就行。” 徐川摇了摇头,拒绝了这份邀请。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空天发动机虽然核心思路是他完成的,但研发、设计、组装这些工作他都没怎么参与。 更何况,对于航天发动机的各项性能参数,还有测试需要完成的项目这些他也都不清楚,外行插手内行的工作不是他的理念。 闻言,翁筠宗深吸了口气,表情认真严肃的点了点头,道:“行,那我就不客气了。” 不止是徐川,他也在期待着由自己亲手完成的作品展现自己的时刻。 看了一眼时间,翁筠宗拿起了手中的呼叫器,沉稳的开口道:“各单位小组汇报情况!” “能源组准备就绪,电网负荷可稳定调节!” “电机组准备就绪,垂直稳定测试已完成!” “线圈组调节完成,超导状态稳定!” “.” 听完了一项项的汇报,翁筠宗深吸了口气,下达了指令:“各单位请注意,空天发动机的首次启动与测试,现在开始!” 随着指令的下达,负责各项工作,各组控制室的人员迅速忙碌了起来。 能源组的工作人员合上了电闸,单独从隔壁开辟的线路开始向空天的发动机供电。 引擎内部由改进型超导体、强磁调节器、电极离子产生器等零件组成的核心区域迅速的展开了工作。 强大的磁场在内部快速的生成,然后通过数学模型进行着控制。 伴随着引擎的初步启动,一道低沉的嗡鸣声从不远处的空天发动机中传递开来。 站在控制室中,在听到这道低沉的嗡鸣声后,徐川很明显感觉到了一些不舒服。 一旁,翁筠宗快速的开口解释道:“这是空天发动机内部电极离子产生器开始运转时会产生的一种高频震荡,由于正好恰在在人体的共振线上,能让人浑身发痒,牙酸,会不太舒适。不过它不会持续很久的,也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正如他的解释一样,在话音落下的同时,这种令人浑身痒痒的共鸣声也快速消失了,持续时间还不到十秒钟。 点了点头,徐川没有开口,既然是正常现象且对人体没有危害那就不用在意。 控制台上,伴随着庞大电能的涌入,空天发动机内部的超导线圈不断的调解着引擎内部的磁场。 【稳态磁场强度达标!】 【微调磁场已经按照指令完成修正,引擎磁场达到目标要求!】 【.】 【工质注入!】 【电极离子产生器已启动,‘离子探针’检测到电力场!】 【.】 一项项的汇报声不断的在这间控制室中响起,每一次成功的汇报,都会让众人脸上闪过一丝喜意,但随即,又被凝重而紧张的气氛迅速取代。 每一个人都屏住呼吸,一脸肃穆的看着总监控屏幕上的各项指标。 站在控制台前,徐川全神贯注的看着监控屏幕,以拍摄装备的清晰度,他可以看到发动机引擎末端矢量推进单元的情况。 站在最前端,主持测试工作的翁筠宗一点一点的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工作,随即,一道新的指令下达了开来。 【启动引擎!】 伴随着指令的下达,部署在引擎末端矢量推进单元附近的温度监控器数据开始迅速攀升,那集中了三位数推进单元的庞大锥型尾口,像炙热的火焰一般扭曲了附近的空气。 数秒钟后,恍若火焰一样的淡红色锥状尾焰在每一个矢量推进单元后面出现。 这是引擎喷射出的高温离子而形成的光焰。 而随着引擎输出功率的增加,随着温度的提升,这些小型的淡红色锥状尾焰逐渐变大,最终互相融成一体,在引擎末端形成了一道狭长的红紫色的光焰。 和常规的霍尔推进器尾部的蓝白色尾焰完全不同,因为使用的工质不同的原因,空天发动机的尾焰颜色以暗红色和淡紫色混合为主。 这是氮离子和氧离子的高温焰色。 经过吸纳净化处理后的空气,在送入了电离室后由电极离子产生器改变性质,将其从分子结构电离成离子态,进而再送入推进腔室中。 由改进型超导体形成的庞大螺旋磁场,会将这些高温离子加速到一个极其夸张的速度喷射出现,其形成的庞大反推力,能载动航天飞机完成自己的使命。 毋庸置疑的是,它能带来的推力,远超霍尔推进器。 伴随着空天发动机的测试,伴随着引擎的输出功率提升,引擎末端的尾焰也在不断的拉长。 而控制室中,记录引擎推力数据的显示屏上,空天发动机的推力,也在一路不断的上升。 曲线图如同一道弧线般在监控屏上划过,推力数据从一开始5kn,一路攀升到了481.31kn。 接近500kn的极限推力,已经远远的超过了徐川之前的预估。 不得不说,这一台空天发动机,比理论上要更加的优秀! 至少,从目前的推力数据来看是的。 尽管它能形成推力依旧无法和运载火箭上的航天发动机相比,但这个数字,已经堪比目前市面上顶尖的航空发动机了。 极限的推力测试完成,500kn的数据让控制室中的所有人都捏紧了拳头。 对于今天的首轮测试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最棒的消息! 不过相关的测试并没有结束,对于一台用于航天飞机的发动机来说,相关的测试可不止极限推力这一项。 无论是推进器在不同工况下的推力大小,包括推力的大小、方向、时间以及相关参数的测量; 还是环境因素对推进器的影响,以及航天飞机时工质的切换、紧急停机后能否快速实现复点、以及极限工作时间等等,都要经过详细重复的实验,以确保发动机在工作的工程中,能够做到稳定有序的工作。 首轮的测试持续了整整一个小时。 在空天发动机停机,等到零件上炙热的温度散去后,穿着防护服的工程师或拿或抬的扛着各种检测设备朝着依旧架在实验台上的推进器蜂拥而去,检测着这台发动机的运行后情况。 不过这些和徐川就没有多大的关系了,在空天发动机的测试工作初步完成后,他就已经拿到了他最想要的数据! 接近500kn的极限推力,足够将航天飞机送上天了。 他的设计思路,也再一次得到了证明! “五百千牛的推力电推进居然能达到这个数字” 控制室中,站在监控屏幕前,常华祥院士盯着不远处的空天发动机嘴中一遍又一遍的念叨着,脸上满是震撼和不可思议。 作为在航天领域研究了一辈子的学者,他怎么都没有想到有生之年电推进能做到这个地步。 哪怕是在此之前,他就已经从徐川那里知道了模拟的理论数据。 但是理论终究只是理论,远不如现实来的让人震撼。 “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陷入了震撼中半天才回过神来的常远航,向着徐川投去了渴望的眼神。 扭头看了一眼这位航天领域的老前辈,徐川笑了笑,开口道:“核心其实在于一部分可控核聚变使用过的技术,比如改进型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它的临界磁场在叠加后能达到接近八十特斯拉,为电离室和加速室提供了庞大的磁场。” “除此之外,它对于电能的消耗也是个极其庞大数字。” “这两个小时的测试实验,在并非全程都是极限,甚至可以说非高功率运转的情况下,它消耗的电能就已经超过了一个小型发电站的发电量了。” “相对比它消耗的电量和产生的推力来说,完全可以说是在通过能源换取推力,效率还不算高。” “目前来看,恐怕除了配套的小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没有哪种供能装置能给它提供能源了。” “当然,它本身在设计的时候就是这样做的,小型聚变堆+空天发动机,才是航天飞机的终极形态!” (本章完) 第六百章:金秋十月的第二个好消息 站在控制室中,透过监控画面看着不远处已经停机的空天发动机,常华祥心中的震撼久久不能平息。 作为一名在航天领域耕耘了几十年的学者,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台庞发动机对航天发展的改变。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属于电推进的时代! 一旁,负责管理研究所日常事务的温远航脸上更是震撼不已。 相对比在场的这些学者来说,这台电推进的空天发动机意味着什么他能想到的更多一些。 电推进配合小型聚变堆所带来的强大续航,尤其是在大气层内,这种采纳空气作为工质的发动机系统,对于航天航空领域的改变,将是无法想象的。 尤其是在军事上,一艘装备配套动力系统的空天飞机,将拥有着巡航全球的能力。 在过去以航空母舰和海外基地为传统军事部署的战争方式,在不久的未来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可以说,这将是注定改变未来空战,甚至是整个战争格局的神器! 从无边遐想中回过神来,一向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的温远航都控制不住的做了好些次深呼吸才让自己强行冷静下来。 长舒了一口气后,他抬头看向站在一旁的徐川和翁筠宗,开口问道:“徐院士,翁教授,我想问问,这台空天发动机.什么时候能正式应用上?”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没有回答,他也抬头看了一眼负责空天发动机项目的翁筠宗。 虽然目前来说组装工作和首次的测试实验已经完成了,但后续还有多少项测试,需要多少时间他也不清楚。 对面,翁筠宗认真的思考了一下,回道:“这个我没法给出具体的时间和保证,不过从刚刚的初步测试的一些大体数据来看,这台空天发动机的性能参数很不错,整体也已经完成了。” “不过对于航天发动机发动机重要的不仅仅是前期的设计组装工作,还有后续的各方面测试。” “毕竟发动机这种东西是装配到航天飞机这类飞行器上面的,各类的测试需要耗费的时间相当多,在所有的工作完成前,谁也不敢保证它在航天器上性能和地面上一样。” “至于大体上的时间和规划,从目前安排来看,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所有能在地面上做测试能在六十天内完成。” “另外等它装配上航天飞机以后,相关的测试还需要大约四十天左右的时间。” 温远航点了点头,六十天加四十天也就是一百天,接近三个半月。 听起来很长,但其实这个测试时间已经相当的短暂了。 要知道传统的涡喷航空发动机,在正式定型之前,要经历大大小小、从地面到空中各种种类繁多的试验,试验累计时间长达几万小时。 他在科学技术蔀那边工作的时候,曾经听过一名航空发动机领域的院士说过这样的一些话。 研制一台全新设计的发动机需要至少二十年的时间,比研制新一代的飞机要长至少一倍以上。 一台全新的发动机测试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能在三百六十五天完成在业内已经算是较快的水准了。 而决定设计制造出来的发动机正式运用时间的,主要因素是需要确保发动机能在各种复杂的条件下进行正常工作。 对于一台航空发动机来说,设计阶段需要的时间可能不会很长,但如何在复杂的条件下验证,这是发动机运用需要的周期长的原因。 虽然计算机时代已经能够提升数据的运算速度,并且还能利用很强的算法基础模拟出各种数据试验场所,但有一点是不能忽略掉的,如何把这些复杂的场景转化成计算数据模拟,这才是核心。 这个转化过程相当于构建一套产业系统了,需要的时间也是非常漫长。 在传统的航空发动机方面,米国那边之所以能相对快速的完成新的战机的换代,就在于这一整套的工具体系他们已经构建成功了。 而在国内,这套体系还不是很完善,也一直都是模仿的米国前进。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未来他们或许可能会不再需要建立传统的发动机体系了。空天发动机的出现,电推进的使命,或许会彻底的结束传统化石燃料引擎的时代。 深吸了口气,温远航看向翁筠宗,郑重认真的开口道:“翁教授,空天发动机的研究测试,就麻烦你了。我代表科学技术蔀和国防战略规划司向您请求,希望能尽快的完成这套空天推进系统!” 被温远航突如其来的郑重弄的愣了一下,翁筠宗回过神来,认真的点了点头,回道:“我会尽全力的。” 空天发动机的突破是十月份的第一个好消息。 高达近五百千牛的推力,说是电推进系统的史诗级跨越发展也不为过。 而在空天发动机突破后没两天,2022年的诺奖也随着时间全部完成了名单公布。 相对比文学奖、和平奖来说,对于物理奖、化学奖和生物医学奖徐川还是保持了关注的。 这一年的物理学奖米国的约翰·克劳泽、法国的阿兰·阿斯佩、奥地利的安东·蔡林格三位物理教授,以表彰他们在“纠缠光子实验、验证违反贝尔不等式和开创量子信息科学”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这道消息一出,“量子纠缠”就一度登上了各大平台的热搜。 相关的物理话题引发热烈讨论,“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这一梗语也再度火热了起来;各大科技up主或媒体想了千奇百怪的比喻来科普量子纠缠多么奇妙,各路高人感叹科学的尽头是玄学,并对人生、宇宙、未来发出长篇大论的感慨。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内容看多了之后,似乎我们会有这样一个感觉:诺贝尔物理学奖,是颁给了某项特别神秘、宏大、不可思议的发现。 而量子纠缠的下一步,可能就是时空穿越、心灵感应、四维空间什么的。 对于徐川来说,今年的物理学奖颁发给这三位学者也是实至名归。 量子纠缠的概念争议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那时候,伴随着经典物理学得到了极大发展,无论是学界还是社会舆论,都开始将目光望向微观系统。 量子力学无疑是微观系统中最重要的解释理论,而量子纠缠,亦是当初爱因斯坦和波尔等人争论的核心点之一,也是经典物理和量子系统的分歧之一。 在后续长达几十年的时间中,量子力学领域的物理学家们针对量子纠缠做了大量的实验。 从一开始的约翰·惠勒提出的光量子纠缠实验,再到约翰·贝尔提出的贝尔不等式距离理论,量子纠缠实验的道路走的可谓是相当艰难。 五十年的时间,直到1998年,安东·蔡林格等人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完成贝尔定理实验。通过多粒子纠缠态的实验,彻底排除了定域性漏洞,以决定性的实验结果证明了量子纠缠真实存在。 这一持续了一个世纪多的争论才算是落下来帷幕。 在徐川看来,瑞典皇家科学院等到今年才将物理学奖发给量子纠缠其实是已经有些晚了的。 毕竟量子纠缠被证实,不仅仅意味着物理学的重大突破,也对量子领域本身的应用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虽然利用量子纠缠无视距离界限传递信息的“真·量子通信”尚且遥远,但目前开始探索应用依旧不少。很多的科学技术和理论就应用了量子纠缠本身的并发特性来实现目标。 比如量子通信,主要是通过量子加密的方式来提升信息安全水平。 此外还有光量子计算机,也充分应用了激光导致光子纠偏的实验现象。 目前的ibm、谷歌等公司探索的通用量子计算机,也与量子纠缠实验中的超导传递、绝对低温环境等发现紧密相关。 事实上早在好几年前,各大物理论坛上就不断有人预测量子纠缠实验获奖了。 只是很遗憾的是,从1998年实验完成后,到现在已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这份荣誉才归属到它应该获得的人身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可控核聚变技术完成后,在各大网站和论坛对诺贝尔奖的预测上,‘徐川’这个名字一直就是最热门的。 毕竟要说诺奖,可控核聚变绝对配得上。 甚至可以说并非可控核聚变技术能否配得上诺奖的事情,而是反过来诺奖能否拥有这一项荣耀的事情。 毕竟诺奖年年有,可控核聚变却是万年难得一遇的技术突破。 不过最后的结果却是不尽人意,无论是去年还是今年的诺奖,评委会都选择了可控核聚变技术之外的成果。 当然,徐川也没太在意。 一方面是他现在已经不需要诺奖来充当自己的荣耀了,他的名字,就是最大的荣誉。 另一方面,可控核聚变并非他一个人的研究成果,而是动用了超过百家企业,数千人的研究工程。 对于这类团体研究成果,即便是再优秀,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也不会考虑。 否则物理学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成果,都得被cern圈揽。 毕竟高能物理界差不多是如今物理界的重点,也是唯一一个能不断做出各种成果的领域。 物理学奖颁发给了量子纠缠领域的成果,而化学奖和生物学奖则分别颁发给了‘点击化学、正交化学’和‘对已灭绝人种的基因组和人类进化的发现’这些领域。 如果说对于化学徐川还算是了解一点的话,那么生物方面他就可以说是完全不懂了。 简单的看了一下相关的介绍后就略过了相关的新闻。 十月中旬,在诺奖全部开完后,正在办公室中处理着手中工作的徐川迎来另一个好消息! 跟随着华国高能物理界领军人物邰学文院士前往湘南那边考察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基地,处理项目开展工作的林风林师兄,回来了。 看着风尘仆仆赶回来的出现在自己办公室中的林风师兄,徐川上下打量了他两眼后才认出来,愣愣的道:“你怎么晒成这样了?” 相对比以前白白净净的林师兄,这会赶回来这位,简直都快变成非洲人了,浑身的皮肤晒的黢黑不说,脸上手上还带着一些缺水而导致的枯裂。 林风摇着头叹了口气,道:“嗐!别提了,喵了个咪的,去湘南那边之前也没想到那边的太阳这么辣,跟着邰主任在外面转了一段时间后就成这样了。” 徐川笑道:“虽然八九月份那边的太阳的确挺毒辣的,但我在湘南生活了十几二十年也没晒成你这样啊,你这样子,我都差点以为你被卖到非洲去了呢。” 林风脸一垮,闷闷不乐道:“我也不知道,同行的人中就我一个晒成这样了,可能皮肤比较敏感吧。” “算了,不说这个了,今天过来是有好消息带给你的。” “关于对撞机的修建初期准备工作,在湘南那边省市政府的支持下已经初步完成了。” 听到这个消息,徐川有些惊讶的看了他一眼,道:“这么快?” 要知道大型强粒子对撞项目可是一个千亿级的大工程,从七月份正式决定选址到现在,也才三个月的时间。 三个月的时间,完成前期的准备工作,这速度,的确有点夸张啊。 林风点了点头,笑道:“我都怀疑你是不是贿赂了那边的政府,他们也太尽心尽力了。包括拆迁补偿、盾构机的调动部署,项目部署规划这些东西节省了我们大量的时间。” 顿了顿,他接着道:“接下来我们要找个时间正式启动工程,邰主任那边让我来问问你的看法和意见,咱们的启动会是往大了举办呢,还是说先低调点邀请一下国内的学者机构就行。“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思考了一下,道:“邰主任那边的意思呢?” 林风:“邰主任的意思是你才是大型强对撞机项目的总设计师,这种重要的事件肯定由你来决定,他辅助你。” 徐川思忖了一下,道:“这样吧,我这两天抽时间去趟湘南,到时候再来决定。” (本章完) 第六百零一章:更遥远的计划 “各位乘客您好,您乘坐的列车运行前方到站是星城南站。在星城南站下车的旅客,请您提前做好下车准备。列车在06站台停靠,停车十分钟” 伴随着车厢内广播的响起,徐川合上了小桌板上的笔记本电脑,伸了个懒腰。 果然,相对比坐飞机来说,他还是更愿意坐高铁一点。 宽敞安静的环境能让他更好的休息或者看书看报,而且五六个小时内的航程,高铁也不会比飞机慢多少。 另一边,星城南站的接待大厅中,十几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站在空旷的大厅中吹着寒风等待着。 一旁,被工作人员拉开的大红色横幅和站在边上扛着长枪短炮的媒体记者更是引得南站大厅中的一些路人频频回头。 所有人都在安静的等待,直到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从商务通道中走出闸门后,湘南的省程绍祺书記带着自己身后的队伍快步走上前去,隔着老远就热情地招呼道:“徐院士,一路上辛苦了,欢迎您回家!” 虽然知道眼前这位对这种公式化的迎接不怎么喜欢,不过对于湘南和星城来说,相关的迎接肯定是要做的。 尤其是这一次大型强粒子对撞机项目落户在星城,可以说几乎全是这位的功劳。 一个千亿级别的超级项目,一个国际性的大型科研项目,放到任何地方都能带动整个城市,乃至整个省份的科研、经济发展。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能影响到整个领域,乃至全世界高能物理领域的发展。 看着接待大厅中的人群,徐川露出了个标准的笑容:“哪里的事,程先生你们这也太热情太隆重了” 程绍祺热情的伸出双手,紧紧的握住手晃了晃满脸的笑容:“徐院士您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祖国的骄傲,也是咱们湘南的骄傲!我这只不过是替咱湘南的乡亲父老们表达一下我们心中的感谢而已。” 徐川谦虚的笑着应付,对他来说,这种客套的话语听得太多了已经没多少的感觉了。 不过对方亲自过来迎接,心意他还是得领的。 当然,他也知道,这和前两个月落户在星城的大型强子对撞机项目有关。 在接待大厅寒暄了好一阵,婉拒了这位程书記的邀请晚餐什么的,约定了有时间再聊后,他总算是摆脱了这群热情的领导们,跟随着郑海登上了红旗轿车,出发前往了对撞机工程基地。 目前来说,大型强粒子对撞机除了工程项目的启动会召开以外,还有总部的选择、探测器的研究路线等问题都需要解决。 这会初期的规划工作,是在国防科大校区中借用了一栋办公大楼开展的,所以这一次徐川也直接来到了这所特殊的学校中。 说起这所特殊的院校,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这是国内唯二两所军队直属的大学。 它的前身是著名的“哈军工”,其成立的时间也相当微妙。 1945年米国在广岛、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震惊世界,加速了二战结束进程,后续半岛援助战争想必大家也都知道。 面对这震慑人心的核威胁,为尽快研发出原子弹,就是在这样的战火,从诞生伊始就肩负着强国安邦的使命下,哈军工成立了。 它与我国“两弾一星”事业紧密相连,为‘马兰实验基地’提供大量的人才,可以说是两弾一星工程的人才储备库库。 从这所学校中出来的学生,不说能力有多么的顶级,但毫无疑问他们都会是祖国最为中坚的力量。 说起这所大学,还有一个小趣事,那就是在国内的地图app上,你找不到这所大学的地址,也搜不到它的名字,哪怕你知道它在哪里。 如果能找到,不用客气,举报你就能拿到奖金。 在校区的一角,某栋实验大楼中,徐川找到了代替他主持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前期工作的邰学文院士。 这位这位两鬓夹杂着白发的主任正和人争论着什么。 对于华国来说,虽然这次建造的并不是国内的首台对撞机;但作为当下设计规模最大,对撞能级最高的设备,对未来科学的发展,有着十足的推进作用。 包括总部选址这种事情,弘扬中华文化、红色精神等方面也是选址的目标之一。 毕竟在未来,这台大型科研设备将引领国际高能物理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也将吸纳迎接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学者。 如何提供一处安静的学术环境,又能恰到好处的展示华国文化,无疑是重点之一。 眼下这位邰学文院士和人争论的,就是对撞机总部的选择。 徐川静悄悄的凑过去听了一下,这两人的争论点在于总部的选址是否要落在星城里面。 作为曾经在cern那边担任过理事代表的邰学文觉得应该考虑星城之外的选址,将总部放在城市之外,既能提供一个安静的科研环境,也能带动总部地区与周边的经济发展。 而与他争论的对象则是一名年纪更大一些的老人家,谢天华院士,国内加速器领域的奠基人之一。 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量电子束治疗肿瘤的医用加速器、华国的第一台高能电子直线加速器、华国第一台对撞机正负电子对撞机、新型电子直线加速器等多项站在世界前沿的项目都和这位老人有关。 他的意见则是在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时应该更多的考虑一些经费支出等方面,将选址落在城市中,或者城郊区域,能节省不少的经费。 两人各有理由,也都站得住脚,但也导致了这会争论的特别激烈,谁也不服谁,唾沫子都快飞溅到对方的脸上去了。 “咳” 轻咳一声,徐川打断了两人的争论。 邰学文抬起头,看到徐川后愣了一下,随即脸上带着笑容开口道:“徐院士你来的正好,你来评评理,谢天华这老东西非要将选址落在星城,我都怀疑他收了星城政府的好处!” 对面,名叫谢天华的老院士眉头一横,冷怼道:“什么叫做我收了好处?邰学文你个老家伙把话说清楚!” “我将总部选址放在城市区域也是为了节省经费!你知不知道在荒野中建一个总部要花多少钱?相关配套的设备建筑什么的都是要用钱的,你当国家的钱不是钱?” “咱们国家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到处都需要用钱。对撞机项目很重要,但是能省的地方为什么不节省一点?” 见两人又有怼起来的趋势,徐川连忙劝导道:“邰院士,谢院士,咱现在有初步的规划选址吗?我先看看?” 邰学文点了点头,在办公桌上翻了翻,找到一份报告递了过来,道:“有的,总部的初步选择,这些天我们考虑了一些地址,你看看。” 徐川接过报告翻了翻,上面罗列了一些选址和坐标,还有对应的一些优势条件和综合考虑。 从选址来看,对撞机包括总部、实验室的选址基本都落在了几个大型探测器的边缘,这也是cern那边修建实验室的标准。 不同的是,有些选址在较为偏僻的荒野,有些则是紧贴着城市。 翻了翻手中的报告,徐川对着桌上地图看了一会,突然开口道:“邰主任、谢老,既然总部的选址有争议,不如咱们折中一下如何?” “折中?”邰学文愣了一下,问道:“你的意思是?” 徐川笑了笑,道:“参考我之前主导过的可控核聚变项目工程,我觉得这个地方应该符合要求。” 说着,他指了一下规划报告上的某个标点。 两人顺着他的指向看去,一座绿色的山林地带映入眼帘。 “桃花岭?” 看着点出来的位置,谢天华念叨了一句,思索了起来。 徐川点了点头,道:“没错,相对比考虑将总部修建在某处偏僻的荒野地带和城市中来说,我其实更偏向于谢老的意见一点。” “这个地方算是城市中的郊区,附近没有什么人烟,拆迁补偿什么的也很少。” “而且我刚刚有留意到,在桃花岭附近有规划在建设的道路。此外地铁也离得不远,甚至后续简单的延伸扩建一下就能到,从交通方面来考虑的话很方便。” “至于弘扬传统文化、红色精神这些,因为贴近城区,也有足够的优势。” 邰学文皱着眉头道:“但是它并不在探测器区域。” 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总部的选择还是很重要的,各种工作、生活和服务设施,如办公会议场所、医疗急救、消防抢险设施、配变电站、冷却物质、储备系统等方面都需要考虑。 而这些设施有很多都和探测器有关系,大部分也都是为探测器以及收到到的数据准备的。 如果条件允许,一般都会建造在探测器的上面,cern就是这样做,其总部就建立在 他与谢老院士争论的原因也有一部分在这里,从平面结构上来说,对撞机是一个圆圈,其探测器部署在这个圆圈线路上。 虽然整体来说它深埋在百米深的地底,但毫无疑问,对撞机是一种对外界干扰极其敏感的设备,尤其是探测器部署的区域。 清北两所大学的科研设备曾受地铁修建的干扰导致精准度出现各种问题,放到对撞机上也一样。 尤其是在对高能物理粒子探测的时候,外界的干扰极易导致探测器的失真。 因此探测器一般都是修建在周边无人的区域的。 他之前主张将总部放到郊野,也有着这样的考量。郊野之外没有繁华的城市和建筑,能最大的降低外界对探测器和科研工作的干扰。 闻言,徐川笑了笑,道:“其实咱们没必要一味的参考cern的标准,总部也并不一定需要建造在探测器上面。cern刚成立lhc刚建造的时候,数据传输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所以总部贴合探测器也是为了方便科研。” “但现在不同了,高速发展的互联时代可以让我们实时的在地球任意角落都掌控接收到数据。” “而且桃花岭足够大,西边是象鼻窝森林公园,有着足够的地方可以进行扩建,从各方面来考虑,将总部放在桃花岭区域都是个不错的选择。” 办公室中,邰学文和谢天华两位院士看着规划地图和报告共同思索了一下,赞同的点了点头。 从这会的分析来看,桃花岭的确是个很不错的场地,贴近城区交通方便,位置足够大,能完成整体的实验需求,而且地理处于郊区和待开发状态,没有过多的拆迁和投入。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星城市政fu对于这片地区的规划,但对撞机总部的落址,无论如何都比原先的规划更加优越。 最关键的是,这位总负责人开口了,合情合理的选址下,这份面子,他们都得给。 点了点头,邰学文主任开口道:“既然这样,我这边先安排人对桃花岭和周边的环境做一个大体的考察,然后和星城市政fu那边交流一下,确定情况。” 顿了顿,他接着看向徐川道:“总部的选址先这样定下来,关于对撞机工程的启动会,你这边怎么看?”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笑了笑,道:“当然是往大了举办!” “关于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修建,不说全世界都在关注,至少整个物理领域都在注视着我们。这个时候我们关起门来自己搞,无疑于弱了联合全世界学者的cern一筹。” 深吸了口气,他接着道:“而且和cern相比,我们的根基更加薄弱,人才也更少,只有借助性能强悍的对撞机,在这一次的竞争中吸引来大量的物理人才,才有可能做到使物理圣地转移到我们这边来.” 在来湘南之前,徐川就仔细的考虑了关于对撞机的部署和安排。 且不管目前在米国的插手下,cern与他们的竞争,光是在高能物理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华国一个国家就不可能吃下。 高能物理是面向全世界的一门学科,也是面向人类未来的科学;理论物理前沿领域的研究,需要的并非一国之力,而是一个文明的力量,才能大步向前。 而且在基础物理和高能物理领域的发展,他们目前的确要落后不少。 这也是他一直都想着将世界物理圣地转移到华国来的原因,借助性能强悍的对撞机吸引来全世界的人才,进而培养属于自己的学者,才是真正的王道。 而更关键的是,在徐川心里还有一个更遥远的梦想和计划,需要对撞机这个项目先为其做一些铺垫。 那是一个需要联合整个人类文明的力量去进行开拓的领域,如果能顺利做到,它将为人类文明带来第二个家园! 当然,无论是在强粒子对撞机项目中,还是在那个遥远的梦想中,华国,都需要占据主导的地位! ps:昨天的章节写了一些比较敏感的东西,然后审核过不去,编辑大大也劝我删了,影响了后续的剧情安排,今天只能重写一点其他的,抱歉(;′⌒`)。 另:昨天断更了,明天补上,最少两更,多则三更,求个月票。 (本章完) 第六百零二章:村子里面修族谱 在国防科大呆了两天的时间,对大型强粒子对撞机项目上的事情做了个大概的了解后,他与邰学文、谢天华两位项目负责人商议了一下,将强子对撞机的启动会定到了十一月十五号。 还有接近一个月的时间,足够做好准备工作,也足够让全世界的物理学家们调整好自己的时间了。 虽然不知道这一次会来参加启动会的物理学者和机构有多少,但也能判断出理论物理学界的态度。 欧米的那些物理机构愿不愿意来参加这次的启动会,其实都没什么关系,物理学家们能来就足够了。 毕竟在米国和那些西方国家的影响下,cern与他们的竞争基调从一开始就已经定下来了,指望那些物理机构派出代表过来支持他们的对撞机是不太现实的事情。 要想那些物理机构提供技术支持或者帮助,除非他们能以高性能对撞机拖垮cern,或者说在其他领域让那些西方国家感受到压迫,缩减对cern的投资。 好在徐川的目标也不是那些物理机构,他的目标始终都是物理学家。 虽然可能会有一部分人受到cern与西方势力的影响,但以高强度的粒子对撞机为基础,相信绝大部分的物理学家们会主动过来‘帮忙’的。 毕竟哪怕是升级后的高强度lh-lhc,其对撞能级也不可能达到他们建造的标准。 在改进型超导材料的支撑下,徐川有信心将对撞机的能级提升到数百tev甚至是千tev级别。 而米国向cern提供的超导材料,临界磁场的性能再优越也不过是与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接近而已。 而改进型超导体,在特意增强了材料临界磁场的情况下,结合叠加方式,其磁场能做到夸张的80特斯拉以上,差不多接近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一倍。 可以说,这是个极其夸张的数字。 地球的平均磁场强度也就0.005特斯拉左右,80特斯拉,是地球磁场强度的一万六千倍了。 而普通的医疗核磁共振设备1或者说ct仪器什么,其磁场强度也不过是1-3特斯拉。 在对撞机这种设备中,强临界磁场的线圈和高敏的探测器就是核心。 前者能将各种粒子加速到无限接近光速,产生更强的对撞能量;后者能更精准的观测和探索到有用的线索。 所以在对撞机的能级这一块,徐川丝毫不担心cern会超过他。 cern的优势不过是丰富的经验和众多的物理学家,先将物理学家们拉过来,再慢慢的拖死cern,将世界物理圣地转移到华国来,这就是目标。 既然回了湘南,没道理不回趟老家。 安排处理好对撞项目的一些事情后,他顺利朝着老家赶去。 车队在高速上行驶了一个多小时,转弯进了国道。 又过了十几分钟的时间,一座不大的村庄映入了徐川的眼帘中。 看着那栋小小的别墅出现在自己眼前,他的脸上也情不自禁的带上了笑容。 从年初离开老家到现在,他差不多也有八九个月没有回家了。 虽然父母中秋的时候一起去了趟金陵看他,但这里才是心中的家乡。 当轿车开到家门口的地坪前时,正在大堂内商议着一些事情的乡亲邻里都将好奇的目光投了过来。 包括徐父,看着那辆有些熟悉的红旗轿车,他的心突然快速的跳动了两下。 站起快步走了出来,正好撞上了推开车门走下来的徐川,父子两对视了一眼,徐川咧开嘴笑道:“爸,我回来了。” 虽然在看到那辆熟悉的红旗轿车时就猜到了可能是自家儿子回来了,但当真正的看到站在自己的面前的大儿时,他依旧愣了一下,有些意外。 不过很快他就回过神来了,满是皱纹的脸上展开了的笑颜,快速的开口道:“回来怎么也不提前打个电话什么。” 一边说,徐建国一边上下的打量了两眼自家儿子,似乎是在判断这段时间他在外过的怎么样。 老一辈似乎都有这样的能力,光是看两眼,都能判断出自家儿女在外面过的怎么样。 徐川笑着道:“正好前两天在星城那边有点事,顺路回来看看,再说了,回家要打什么招呼。” 正在这时,房屋大堂内的乡邻也纷纷都走了出来。 “哟,我们的大科学家回来了!” “川子今年怎么回来的这么早啊?” “川儿回来的正好,来来来,等会一起商量点事。” 乡邻亲友热情的打着招呼,徐川笑着一一回应,喊了几声叔伯,人群才重新回到大堂内,继续着聊天。 徐川没太在意,先进屋找到了老妈,给了个惊喜后才重新回到大堂内。 “川子,来来来,这边坐。你回来的正好,村里面准备修一下族谱,正在你家商量呢,大学者来给点意见呗。” 看到他重新出来,一名七十多岁的老人笑呵呵的冲他招了招手,指了指一旁空着的椅子,示意他坐下来一起商量。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句话用在徐家村也再合适不过。 自从徐川出名以后,无论是市县还是镇上,对于这个以往不起眼的小村庄关照也多了许多。 水泥道路扩建了,田地水利也弄起来了,农业补贴、教育补贴、低保户帮贫各种各样以前看不到的福利政策也全都落实了下来。 甚至县里面还给这个不大的小村庄弄了个农村电商和科研创业项目补贴政策,虽然村里的中老年人很多都不懂这些东西,但这些事每次都会通过徐父的手转给徐川看一下,徐川也间接的知道了不少。 “修族谱好啊,这是好事啊,良爷爷。”徐川笑着开口道:“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或者说是在资金方面有什么缺口的,尽管和我爸说就行了。这种好事,该支持。” 眼前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是村里的长辈,以前担任过村长,德高望重,很多对应的村里工程和事情都是他主持的。 对于修缮族谱这种事情,徐川自然是支持的。 不过对于这件事,他也不懂,只能是出人出钱了。 对面叫徐秋良的老人笑着摆了摆手,道:“哎,修族谱这种全村人都要参与的事,要你出什么钱。” 顿了顿,老人接着道:“正好今天你也在,今天过来你家呢,还是和你有关系。” “和我有关?”徐川愣了一下,好奇的看向面前这位老爷子。 徐秋良点了点了头,笑着道:“你个娃儿有出息,成了科学家,当上了国家院士,给国家做了大贡献,大成就,咱村里修族谱呢,怎么可能绕开你是不。” “之前村里有人提到了,想着你这边的成就啊,拿奖啊,贡献什么,想要给你记录这些事情。” “不过这事呢,考虑还比较多。毕竟娃儿你还年轻,后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包括你还没结婚什么的,都需要仔细的想一想啊。” 听到这话,徐川有些疑惑的问道:“修族谱不是作世系表、填写族人名字、考订姓氏渊源、记录迁徙过程这些东西么,个人事迹这些也能写上去?” 一旁,另一名老人笑着开了个玩笑,道:“写肯定是能写的,能当选国家院士,别说记录你的成就了,就是族谱以你开头另开一本都没问题。” “只是啊,记录的你的事迹这种事情,如果是平常时候呢倒也无所谓,但是修族谱的时候记录呢,那我们这群老头子都在顾忌。” “毕竟这种事情,有些犯忌。我们这边也都在和你爸商量,看看怎么办,有没有个其他的好方法。” 对于修族谱这件事,徐川虽然支持,不过他对这种事情不太了解。 问了问大堂中的这些老人后,才明白过来到底是什么意思。 开书列传,正常来说基本都是给过往者列的,记录他们生平过完。 尤其是在修族谱的时候,生人列传是很犯忌讳的一件事。 一方面是给生人立传,不易正确评价功过,容易产生偏差,撰写人也会顾虑重重,难以秉笔直书。 另一方面给生人列传,这种事,不太好,犯忌讳。 当然,村里的老人也没想过现在就要给他开书列传什么的,这种事做出来会遭人戳脊梁骨的。 老人们也只是想通过‘世系录’这种方式简单的记录一下他的一些成就,比如国家院士、诺贝尔奖这些。 毕竟这些声誉对于一个村子来说,可以说是祖坟冒青烟都不一定能带来的荣誉了,修族谱的时候不记录下来也太可惜了。 但考虑到徐川连婚都还没结,这种事情就需要认真着重的考虑了。 ps:晚点还有一章 第六百零三章:繁荣的航天与科研探索 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认祖归宗无疑是一件大事。 修族谱这种事情,或许在北方和城市中会比较少见,但在南方和宗族村落中,无疑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以徐川的成就,放到一些南方地区,恐怕在他当选上两院院士的那会,村子里面就有人会提重修族谱这样的事情了。 徐家村的传统风俗没那么严重,今年修族谱这种事,其实和徐川的关系不大,只是年限到了,该重新记录一下了。 不过这两年村里面出了他这样的一个大科学家,国宝院士,村里重新修缮族谱自然不可能绕过。 因为以往由村里老人组织联合起来做一下的事情,在今年重视了不少。 有些长辈觉得该将徐川的一些荣誉成就记在族谱上,也有人觉得不妥。 毕竟族谱对于生人来说一般来说,都只记录个名字、关系之类的东西,将生平事迹记录进去一般都是逝者才会写的。 因此村里面的老人有些觉得这是村里的荣耀,该写,有些则觉得有些犯忌讳,不能写。 对于徐川来说,这些东西他其实不太在意。 不过他的根在这个村里,能给村里带来一些荣誉和自豪的事情,他还是愿意去做的。 另一边既然他本人没什么意见,村里的老人自然也高兴。 毕竟村子里面出了个这样的伟人,绝对值得全村人自豪,也值得记录在族谱里面供后世的子孙学习、敬仰。 至于犯忌讳什么的,事实上,这放到南方的一些宗族祠堂里面,给出色的生人记载生平也不是什么事情,甚至可以说是令人自豪的一件事。 毕竟只有做出了伟大贡献或者事业,出名的人才有资格上这种‘世系录’,普通人想上都没资格。 在家里休息了两天的时间,好好的陪了一下父母后,徐川重新踏上了高铁,返回了金陵。 在小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和空天发动机已经完成了的情况下,对其的优化和测试无疑是重点。 不过这两大领域有能源研究所和航天研究所负责,徐川需要亲自处理的事情不多。 而另一边,在常华祥院士接手了航天飞机相关的工程和项目后,这一系列的发展也进入了正轨。 尽管在国内从来没有过建造航天飞机的经验,但这位老先生的一生所学,都和航天事业有关,他很清楚一架航天飞机都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完成一次航天任务。 尤其是在动力系统得到解决后,航天飞机的设计建造组装远没有传统的方向那么大,像传统航天飞机的隔热瓦、轨道器这些要求极高的设备和零部件放到新航天飞机上都能降低不少的要求,这也使得它的设计难度降低了很多。 在载人航天工程顺利的进行时,徐川也总算是有了一些空闲的时间回归到校园中,想起了被他抛下来的几名学生。 因为蔡鹏的毕业,去年他新收的四名学生如今基本都处于‘半放养’状态。 说是半放养没有完全放养的原因在于之前毕业的谷炳和蔡鹏,两人目前都在南大担任数学教授,可以代替他来指点一些学习上的事情。 重新回到校园后,徐川的日子就轻松了不少。 每天上上课,然后指点一下几位小学生,剩下的时间则基本都能自由支配,要么关注一下学术界前沿的一些发展、要么则研究一下强弱电三力统一。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眨眼间,时间就来到了十一月中旬。 在华国小雪节气的前一周周末,nasa航天局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公开了不少的东西。 第一项就是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拍摄的第一张图片! 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是nasa航空航天局、欧洲航天局和加拿大国家航天局联合研发的红外线观测用空间望远镜,为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继任者。 2021年12月25号的时候,韦伯望远镜发射升空,当时徐川还关注过这事。 因为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强大的空间望远镜,它的升空带着揭示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寻找生命的线索,探索未知奥秘的使命。 不过后续这台科研设备上天后,一直都处于调试状态。 直到第二年,也就是今年7月中旬,它才正式开始工作,拍摄第一批用于科学研究的照片。 如今第一批拍摄照片终于公布出来,哪怕是作为竞争对手,徐川也同样为它的成功感到敬佩。 尤其是那些参与这个工程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用智慧和创造力克服了无数困难和挑战,为人类贡献了一台时光机器和生命探测器。 唯一遗憾的是,这台史上最强悍的望远镜,寿命可能不会太长。 因为处于距离地球约150万公里的拉格朗日点l2处,没有地球的保护,暴露在太阳、宇宙射线的强烈辐射下,还需要面对各种微小流星和星际尘埃的撞击,其工作环境无疑是极其恶劣和危险的。 在今年五月份的时候,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大约遭到了六次微陨石撞击。 虽然其中的五次撞击造成的损失可以忽略不计,但第六次撞击使得望远镜的一块遭受了相对严重的损坏。 尽管通过镜面角度调整,研究人员已经尽量减少了影响,但误差不能完全补偿。 而损坏的镜面因为距离过远无法跟换,也导致了误差的存在。 再加上为了保证望远镜的低温工作状态,它需要使用巨大的隔热罩来遮挡阳光,并使用液氦等制冷剂来降低温度。 这些隔热罩和制冷剂都是有限的资源,一旦耗尽或者损坏,就无法补充或者修复。 可以说它的寿命从理论上来说不会太长,这是一件让人很遗憾的事情。 但不得不说,它比哈勃要更加的强大,拍摄到的宇宙图像更加的清晰,也能帮助人类了解更多的宇宙奥秘。 比如通过对船底座星云中“宇宙悬崖”的监测与观察,韦伯望远镜揭示了恒星的形成阶段。 亦或者对系外行星wasp-96b的探索,让我们清楚的知道了它的大气中存在显著的水蒸气等特征。 另外,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他前些年创造出来的xu-weyl-berry定理拓展应用了。 nasa有科学家针对韦伯采集到的系外行星wasp-96b数据,通过xu-weyl-berry定理拓展应用计算出了这颗气态行星上不仅存在着水,还计算推导出了它的主要大气成分。 通过太空望远镜采集数据+xu-weyl-berry定理计算互相配合,它极有可能成为人类寻找适宜人类居住的系外行星的手段。 韦伯望远镜的第一张宇宙照公布是nasa在这次发布会上公开的第一件事。 而第二件事则是一个被称作“dart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的科研项目。 简单的来说,就是nasa发射了一颗冰箱大小的飞行器,去撞击小行星迪莫弗斯(dimorphos),以此来测试撞击能否改变小行星的运行轨道。 而在今年十月份,飞行器以每秒6000米的速度成功击中了小行星,随后,在这次的发布会上,nasa宣布了测算结果: 【撞击使小行星‘迪莫弗斯’运行轨道的时间比过去缩短了32分钟。】 虽然这项行动的初衷是通过撞击小行星改变其轨道保护地球,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项实验背后的一些其他意义。 比如某部国产科幻电影,利用行星发动机来推动地球流浪这种构想,间接的得到了验证,在理论上来说得到了可行性的证明。 而除此之外,这项研究成果也在军事领域引起了一部分国家的一定的注意。 如果在陨石上添加一个‘发动机’,将其推向地球,计算好轨道和威力,对于敌国的打击,恐怕将是毁天灭地级别的。 当然,这只不过是一些预想而已,以现在的科学技术,要做到这一步,成功近乎于零,还不如丢钨棒现实呢。 不过从这次的新闻发布会来看,nasa公布的这两个消息,无疑证实了米国,尤其是在航天、科研等领域依旧是世界顶级强国的事实,也算是阿尔忒弥斯计划的后续补足。 毕竟阿尔忒弥斯计划的周期较长,在航天器发射之前,米国和nasa总得找点什么新闻来让百姓和世界局势保持对米国航天的信心。 对于徐川来说,nasa的发布会,值得注意的也就这两份报道了,其他的一些阿尔忒弥斯计划上的规划和突破并没有多大的意思。 相对比其他中规中矩的新闻来说,这两项报道让他想到了一些其他的东西。 比如那一颗距离地球六百多光年的参宿四。 在前些年的计算中,参宿四如今似乎已经发展到了核心碳聚变的地步,再加上它的氢包层内有一颗恒星,似乎随时会导致内核出现撕裂,形成超新星爆发。 这几年过去了,也不知道参宿四发展的怎么样了。 如果它能在有生之年形成超新星爆发,以六百多光年如此之近的距离,绝对能给物理学、天文物理学、天文学等领域带来极大的推动。 甚至,一些以前人类所不了解的东西,说不定都能在这次超新星爆发里面看到。 ps:补前天的断更,明天继续两更,求一下月票。 第六百零四章:人工智能领域的部署 十一月中旬,在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和空天发动机项目都一切顺利的时候,国内有关于《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的招标大会,终于开始了。 尽管早在去年,高层就已经定下来了支持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政策,也制定了一系列的项目交于科学技术蔀和星海研究院,甚至还下拨了一批十个亿的资金。 但那时候可控核聚变技术才刚刚完成,所谓的方向和政策只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用来吸引西方国家和米国的注意力的。 相关的重心依旧在国家的基础发展和能源建设上。 尤其是建设东亚和东南亚电力输送系统,扩大华国在附近地区的国际影响力,才是上面的主要重点。 因此虽然航天局那边弄了个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也批复了一批资金和人手,但说白了,其实算是给徐川玩的。 因为载人航天和探月是他提出来的未来方向,上面组团考虑了一下后觉得也不错,便批复了相关的规划和资金,拉了个幌子来对外做宣传和文章。 而转变,是直到前段时间nasa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重启‘阿尔忒弥斯计划’要重返月球和登陆火星才开始的。 当然,这里面的原因也有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突破,以及东亚和东南亚电力输送网的部署推进。 在过去的一年的时间里面,在破晓聚变装置正式完成并网工作,向苏江输送电力后,国家电网系统开启了大规模的基建工作。 东广、滇南、东北、京城、北湖.共计五个省份开启了第一批的大型聚变发电站建设工作。 在国内强大的工业体系和聚变能源公司的支持下,相关的聚变堆已经完成了建造,先后通过了验收进入了并网发电的流程。 而更关键的是东南亚各国,以及半岛等地区的电力输送合约签订,如老挝、柬埔寨、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的友好合作,让来自华国的电力源源不断的输入了东亚片区,不仅为这些‘友好’的邻邦提供了廉价的能源的同时,还极大的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 在这些工作都逐渐走向正轨,甚至完成的时候,高层也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将目光放到更遥远的地带。 而这个时候nasa启动了航天领域的部署规划与竞争,在经过仔细的商议后,上面决定跟上脚步,扩大在航天领域的投入,才有了这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招标大会。 会议在京城的北航大学中举办,徐川自然是需要参加的。 星海研究院的科研资金问题虽然有一部分来自上面的批划,但剩下的大部分还是需要他想办法解决的。 而从这场招标大会中去争夺一些项目工程,获取到航天局的经费,就是他此行的目的。 十一月二十二号,在小雪这个传统的节气中,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招标大会即将召开。 特别提前一天赶到了京城的徐川窝在酒店的房间中看着这次招标大会的规划报告和文件通知。 对于华国来说,有能力做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项目的企业其实并不多,国内的特殊环境决定这次的招标大会面向的企业基本都是各大国企。 不过这一次的招标会,参加的并不仅仅只有航天科技、航天科工这些航天企业,一些其他领域的公司也都安排了代表跑过来凑热闹。 其原因要追溯的话,还要回到去年年底召开的那场航天领域的交流会。 在当时的会议上,科学技术蔀和航天局宣布了一些利好民企的政策,比如在航天领域投入一块钱,就能抵两块钱的税,免税科研补助等等。 对于一些自身有航天或卫星需求的鹅厂、猫厂、猪厂、狗厂等企业来说,这份补贴力度还是很大的。 毕竟在航天上投钱可以享受税务优惠,对于这些纳税大户来说简直是国家给钱补贴鼓励他们开拓航天业务,发射卫星什么的。 因此这次大会这些公司也都派了代表跑过来凑热闹咳,是响应国家号召。 看着报告单上出席这次招标大会的企业名单,徐川的目光落在了某个名字上。 认真的思索了一番后,他从桌上摸起手机给随身跟过来的助理吕玲发了个信息。 不一会,这位带着圆框眼镜,看起来有点呆萌可爱的助理便敲了敲门赶了过来。 “教授,您找我。” 徐川点了点头,将画了三个圈的招标企业名单递了过去,道:“帮我联系一下这三家企业的代表,如果现在方便有空的话,请他们过来一趟。” 吕玲接过名单,扫了眼上面的名字,点了点头应了下来,“好的,还有其他的事情吗?” 徐川摇了摇头:“没有了。” 吕玲的办事效率很高,不个二十分钟的时间,被徐川圈了名单的三家企业的代表便有两家聚集到了酒店大厅中等待着。 看着从电梯中走下来的熟人,正端坐着沙发上等待着的猫厂代表卢旭晓微微皱了下眉头,有些诧异的目光落在了对方的身上,思索了一下后还是主动开口打了个招呼。 “朱总大晚上的这是准备去哪里潇洒啊?” 有些讶异的看了一眼坐在大厅中的卢旭晓,朱鸿笑着应道:“等个人。” 听到这话,卢旭晓眼神中闪过一丝莫名的神色,小声的开口道:“你也收到邀请了?” 听到这话,朱鸿愣了下,看了眼卢旭晓,两人对视上片刻后微微点了点头,带着些好奇问道:“卢总知道是什么事?” 卢旭晓摇了摇头,道:“我哪里知道。” 闻言,朱鸿也没再说话,耐心的等待着。 大概在十来分钟前,一名自称是那位徐川院士的助理的女人找到了他们,说是徐院士邀请他们过去一趟。 一开始的时候在他差点把吕玲当成骗子,毕竟这说出去都没人信,那位和他们有什么交集?完全可以说是两条平行线了,怎么可能有事找他们。 不过在对方证实身份后,朱鸿才确认这是真的。 虽然不知道对方找他做什么,但他果断的推掉了相关的工作,按照对方的指示来到了大厅中等待。 只是没想到的是,看样子那位邀请的不止一家。 “教授,人已经带过来了。” 在大厅中经过了郑海的检查后,吕玲才带着三个大厂的代表敲了敲门走进徐川的房间。 “麻烦你了。” 徐川点了点头,笑着看向拘谨走进来的三名代表,笑着指了指客厅中的沙发开口道:“不好意思冒昧打扰各位的时间了,突然邀请你们过来,是有点事情想和你们沟通一下的,先坐吧。” “没有没有,晚上也没什么事情,能得到徐院士您的邀请,这是我们的荣幸。” 三名参加这次招标会议的代表拘谨了落了半个屁股,坐直了身体看向徐川。 在泡上了几杯热茶后,吕玲便退了出去,客厅中,徐川端着茶杯开口道:“这次冒昧的邀请三位过来,主要是有两件事想和你们沟通一下。” “徐院士您请说。”三人互相对视了一眼,鹅厂的代表朱鸿临时当做了三人代表开口应道。 “嗯,第一件事是关于航天方向的。” 徐川笑着开口道:“这次诸位参加招标会,想来应该是在会议上寻找一些合作的机会,包括卫星发射、航天需求方面的工作,如果有机会的话,或许可以和星海研究院合作一下。” “我们能够提供一个比国内外航天企业更加低廉的卫星发射费用,以及航天相关的活动,包括载人航天,甚至是送人到月球上去,星海研究院都能做。” 顿了顿,他接着道:“当然,这事不强求,如果诸位有这个意向的话,可以联系一下星海研究院或者我的助理。” 听到这话,坐在对面的三人同时愣了一下。 他们没听错吧? 这位喊他们过来是为拉合作生意的? 脑子快速的转动了一下,朱鸿谨慎开口道:“关于航天和卫星发射上的需求,我们的确有,也希望能找到一家稳定的航天企业进行合作,我会尽快将这件事上报上去的。” 关于航天领域的布局,不说鹅厂,几乎各大互联网企业或多或少的都有。 其他的不说,通讯卫星基本上都是需要的,而鹅厂更是提出过“weearth超级地球”的计划。 只不过,相对比较来说,航天领域的发展在各大互联网企业中并不占重头,甚至零头都算不上。 为了这点生意,这位把他们亲自喊过来一趟,给人的感觉,也太不可思议了一点。 不过涉及到了眼前这位大佬,相关的决定就不是他们能够做主的了。 而且一直以来他们在航天领域的需求都是和航天科技或航天科工这样的老牌航天企业合作的。 贸然的切换合作对象,以及星海研究院是否有真正的能力将卫星稳定的送上天之类的,都是需要考虑的事情。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没事,这个不急,我这边会让星海研究院那边发一份报告和资料给你们的,你们可以先看看再来考虑。” 拉鹅厂等企业在卫星发射上的订单,对于他来说只不过是搂草打兔子,或者说刚刚才临时起意的事情。 对于需要自寻解决大部分经费的星海研究院,尤其是航天研究所来说,蚊子再小也是肉,卫星发射也是钱,能增加点收入也不错。 顿了顿,他接着道:“第二件事呢,是关于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些东西。” 说着,他将手中才打印出来不久的文件推了过去。 朱鸿三人分别从茶桌上拾起属于自己的文件,说是文件,其实就是一张纸。 不过上面记载的东西,让三人的瞳孔同步收缩了一下。 看完上面东西,朱鸿抬头看向徐川,郑重谨慎的开口道:“徐院士,关于这项合作不是我能够做主的,不过我这边等会回去后立刻联系总部进行上报。” 一旁,另外两家企业的人也快速跟着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这纸上的合作,已经远远的超出了他们的范畴了,甚至对于他们背后的企业来说,也是需要仔细考量才能确定的东西。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没事,能成就成,不能成也没关系,各位将消息通知到了就行。” 朱鸿点了点头,小心的将文件折叠收了起来,道:“相关的合作,我这边会以最快的速度给您答复,如果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我这边就先回去了。” 如果是在平常时期,能和眼前这位牵上桥搭上线,他肯定巴不得多聊几句。 不过今天晚上这聊的事情,哪怕是第一件航天领域的合作,都对他身后的企业集团相当的重要,他需要尽快的回去将这两件事汇报上去。 送走了三名互联网企业的代表后,徐川返回了自己的办公桌前思索了起来。 今天晚上的邀请和交流,航天领域的部署只是他随手下的一步而已,成不成问题都不大。 但后续有关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安排,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川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星海研究院的发展。 这件事要追溯,得回到十来天前的川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对于自己手下的川海材料研究所和川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徐川一直都是处于放养和甩手掌柜的状态。 不过这两家研究所和公司的发展方向和一些未来布局,却是他亲自部署安排下去的。 这里面就包括了给川海材料研究所做一个网络安全防护平台,以及发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 前些天他借着这段时间的空闲去了一趟川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了解了一些公司的发展情况。 在大数据领域,在材料领域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借助川海材料研究所的实验数据也做到不错。 不过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就比较一般了。 不仅仅是底层的逻辑架构,还有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机器学习、智能改变等等,这些都需要庞大计算力和大量的数据来支撑。 前者他可以提供,大不了建一个超算中心就是了,而后者,却实打实的是川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缺点。 所以在这次航天工程招标会前,他才突发奇想的找到了鹅厂等互联网公司,想要联合这三大企业对人工智能方面做一个合作。 包括给星海研究院那边准备建造的一个智能工业化中心,后续都可能和这份人工智能会有一定的关系。 虽然他没想过现在就弄一个强人工智能什么的出来,但深度化学习后的弱/中人工智能有着独立管控某一个领域的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 就比如围棋智能阿尔法狗,在经历了深度学习后,有着挫败顶尖棋手的能力。 在科研领域也不例外,就像是他为川海材料研究所写出来的材料计算模型一样,那也可以勉强称得上是一个弱人工智能了。 因为一系列的算法和数据计算,让材料计算模型可以辅助科研人员在研发的道路上更轻松的做出判断和成果。 他的目的,最终还是想要能让自己在科研的道路上走的更远一点。 至于这中间的成果可能会产生的一些其他领域的作用,他也并不介意和其他人一起分享。 ps:有点卡文,晚点还有一章,不过12点前肯定写不出来了,大家早上起来后再看吧,求个月票。 第六百零五章:招标大会 翌日,清晨。 在北航学校的大礼堂中,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招标大会正式开始了。 这一次的招标大会分两场。 前半场是针对国内愿意在航天上发展的企业的,无论是传统的航天集团,还是那些被免税等政策吸引而来的互联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以及向外招标一些不那么敏感的项目。 比如气象卫星、通讯卫星、各种航天零部件等等。 这也算是国家在鼓励民航企业投资航天技术,以及开放一部分航天领域的蛋糕给民间航天企业了。 而下半场的招标大会就纯粹是属于‘内部’会议了。 能参加下半场会议的企业,都是经过了航天局提前筛选。 包括载人航天任务、探月工程等方面的航天核心,其资金和项目都将在这些内部企业中选出来。 这很正常,毕竟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都是国之大事,预先筛选企业的资格是必须的。 万一,万一有人在项目捣乱,提供了质量差乱的零配件,亦或者是什么错误的东西,那导致的后果将是极为严重的。 而且,无论是载人航天还是探月工程,其实本身都涉及到很多尖端,以及可以转化成军用的技术,敏感性相当的高。 相对比其他人更为重视的下半场招标大会来说,徐川对上半场的招标大会更感兴趣一点。 一方面是上半场有一些航天领域上的‘外企’参与,有机会给星海研究院拉一些航天上的项目和经费,比如给某些互联网企业送卫星上天什么的。 另一方面,则是这可以说是一场聚集了华国绝大部分航天企业的招标会议,他还想在这场招标大会上寻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比如卫星的制备、太空望远镜的制造等等。 如果不是现在自己手上的事情有些忙不过来,徐川甚至准备再启动一个项目--‘造一台高精度的太空望远镜’,用于科研活动。 这个想法是前些天在看到了nasa的新闻发布会后萌生的。 韦伯望远镜的探测与传递回来的照片,让他对广阔的宇宙萌生了兴趣。 或者说这份兴趣本就在他心里,只是之前是被一系列的事情压住了,现在被激发了出来而已。 而除了广阔的宇宙外,还有随时都有可能走向超新星爆发的参宿四,也是想让他在太空望远镜上进行投资的原因之一。 毕竟这可是百年难得一遇的超新星爆发,而且还是六百光年这么近的距离。 完全可以说,若是能近距离的看到一场宇宙的绚丽烟花,对于一名物理学者来说,毫无疑问是这一生中最为幸运的事情之一。 上半场的招标大会结束,收获了一堆的名片和各种联系方式后,徐川跟随着工作人员赶向下半场的报告厅。 相对比上一场可以说是完全公开的大会来说,下半场的招标大会的安检就严格很多了。 不仅要出示专用的邀请函,还需要上架通讯设备和接受检查,以防止有人将录音和拍摄装置带进去。 毕竟这一场招标大会上,除了传统相应的标书和招标等流程外,还有一些目前处于机密状态下的航天规划和技术交流。 比如《关于探月工程地月货物运输方案征集》《月球表面临时/永久基地建设方案征集》等等。 这些项目并不在这次的招标流程中,而是需要参与下半场招标会议的企业进行现场提案与技术展示,然后再由航天局来进行考虑。 也就是说,招标大会开始后,如果要针对性的参与的话,需要由技术专家或工程师进行一些技术交底,解释项目的一些技术细节、工作流程、使用方法等。 换种说法,与其将下半场的招标大会看成传统的招标会议,不如将其看做一场国内有资格参与航天事业的企业之间进行的一场技术交流,有一部分促进国内航天领域发展的意味。 毕竟伴随着太空竞赛的开始,光靠国家航天的力量去和对手进行pk,先不谈够不够的问题,光是这条路线就有些畸形了。 所以航天事业发展至今,向民营企业开放和采购航天服务,也是航天局和科学技术蔀的安排。 一方面是为了降低空间运输成本,另一方面则是鼓励商业航天发展。 希望能让国内涌现出一批马斯克式的人物,扶持一批类似spacex这样的强大太空公司。 这种方式其实也算是在摸着米国的石头过河。 因为早在2006年的时候,nasa航天局就开启了航天服务采购模式。 其方式也很简单,就是设立一个航天项目,公开招标,投标人带方案竞标,中标了后获取政府资金开始执行。 虽然方式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过程比较严谨。 nasa宇航局给项目进度划出了严格时间节点,不管你遇到啥技术障碍或者资金问题,宇航局按节点验收,按节点付款,一个节点延迟,后面的活你也不用干了,立即换公司。 而经历这些年的发展,米国也涌现出了一大批的优秀航天企业。 比如spacex、轨道科学、蓝色起源、abl空间系统公司等等,这些商业航天公司的项目涉及商业火箭发射、卫星制造、私人空间站、太空旅游、太空飞机等众多领域。 说米国是航天大国,并没有说错。 毕竟这些公司,随便哪一家拿出来,可以说都比地球上绝大部分的国家的航天实力要强了。 而如今,他们大概也准备复刻这种模式了,这也算是摸着老对手过河。 只不过未来的效果如何,暂时来说谁也不知道。 对于徐川来说,他参加今天下午这场招标会,主要是抱着看一看国内航天领域各大企业实力来的。 不可否认大功率的电推进系统对于传统化石燃料运载火箭是一种降维性的打击,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化石燃料推进系统就没有了自己的优势。 比如运载负荷。 500kn的推力在电推进体系中可以说是一个极其夸张的数字了,但放到传统的化石燃料火箭上,这个数字只能说可能连那些重型运载火箭的零头的零头都不够。 比如前几个月nasa航天局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spacex公司的bfr重型运载火箭,其起飞重量高达7400吨。 尽管起飞重量和推力之间的单位没法直接换算,但毫无疑问的是,传统的重型运载火箭在运载负荷上远超当前的电推进系统。 所以即便是大功率的电推进出来了,也不太可能立马就替换掉传统的运载火箭。 在大质量的物资输送上,传统的重型运载火箭依旧有着独天得厚的优势。 而且在传统的运载火箭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 那就是国防领域! 无论是哪一种导弹,无论它的打击距离有多远,其推进方式和目前的传统运载火箭从本质上来说,两者之间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这两者都是飞到一定的位置进行物体的投送,运载火箭一般投送卫星等等,而洲际导弹则是投送弹头。 所以这两者是相互的,只要是航天技术发达的国家,在导弹的制备上一定也是不弱的。 在这一点上,电推进无法替代传统的运载火箭。 虽然空天发动机和空天轰炸机能形成极大的战略威慑,但是洲际导弹、远程武器这些东西的地位却也是不可能被取代的。 毕竟你不可能在导弹上装上空天发动机、小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还补上一套磁流体发电机组。 会干这种事情的,也就那些写科幻或者拍科幻电影的作者或导演能干出来了,而且还得是脑壳进了水。 在一些前期的保密工作,事项完成后,下半场的招标大会也开始了。 在各大航天集团和公司向航天局递交了属于各自的标书后,关于《关于探月工程地月货物运输方案征集》《月球表面临时/永久基地建设方案征集》这些保密性项目的探讨,以及各大航天企业的技术展示和交流时间,到了。 首先上场的自然是国内的两家航天强企,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 航天科技集团首先展示出来的自然是‘长征9号’重型运载火箭。 包括发射装置的第一级将使用四个双喷管yf-130/500吨推力发动机,而按照这名交流技术人员的展示,第一台yf-130煤油-液氧发动机的装配工作已于完成研发组装和点火工作。 虽然从设计上来看,长9的运载负荷暂时还追不上spacex的重型猎鹰火箭。但放到世界上,也可以称得上是顶尖的了。 而除了‘长征9号’以外,最让徐川感兴趣的是航天科工展示的另一项技术--‘卫星俘获’抓取技术。 简单的来说,就是这项技术能够做到精准俘获外太空轨道上的那些失效的卫星或者其他太空垃圾,然后将其拖到指定的地方。 对于这项技术,徐川挺感兴趣的,准备在招标大会结束后和航天科工的研究员聊聊。 当然,对这项技术感兴趣的并不止他一个,还有台下坐着的航天局领导们。 无论是从清理目前越来越多的太空垃圾,还是一些军事用途,比如在冲突期该技术对敌国的通信和侦察卫星进行控制或破坏,都很有前途。 而等待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完成自己的展示后,第三位上台展示做技术交流的企业,毫无疑问被航天局安排给了星海研究院。 至于展示的技术,在经过了航天局的同意后,毫无疑问将是星海研究院最新研发出来的电推进系统! ps:补昨天的第二章,求个月票。 第六百零六章:航天史上最大的变革! 上台做技术交流和展示的并非徐川,而是星海研究院-航天研究所的所长翁筠宗。 对于徐川来说,他已经不需要这种露脸的机会来为自己加持了。 不过对于翁筠宗来说,能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的招标大会上做技术展示,而且还是自己主导的空天发动机与电推进系统,这能在未来竞选国家院士的竞争上添加一份资历。 这次能做到星海研究院的代表站上台,他心里最感激的无疑是徐川。 尤其是在航天领域即将迎来变革的关键节点,他能作为电推进的代表人物之一站上舞台,在未来既有可能借助这次研发空天发动机的履历和成果,去参与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机会。 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翁筠宗稳步走上了报告台,将早已经递交给航天局,通过了审核的报告文件在大荧幕上放映了出来。 一张并非空天发动机原图,因为涉及到部分保密,而通过ai生成的虚拟电推进系统结构图,悄然跃现在所有人眼前。 漆黑的宇宙背景中,密布陨石坑的月球旁边,银白色泛着金属光泽的虚拟电推进系统,闪烁着夺人耳目的光。 微微侧身,看着身后大荧幕上的图片,翁筠宗深吸了口气,缓缓的开口道:“星海研究院带来的技术,正如我身后的图片所展示的,是一台推进功率能达到五百kn的电推进发动机!” 这话一出,整个报告厅中顿时就寂静了下来。 台下众多航天领域的专家,教授,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看着报告台上的ppt图片。 电推进系统? 五百kn的推力? 什么鬼?今天是2202年吗? 确定没有说错? 是五百n吧? 但就是五百n,这在电推进领域也可以说是夸张的数字了。 要知道目前最先进的nasa航天局的x3电推进系统,其最大推力也不过是5.4n而已,500n,这都翻了一百倍了。 至于kn,那更是全世界听都没有听说过。 别说听说了,就是ppt上的那些吹牛规划和拉投资的报告上,都不敢这么写,甚至科幻科幻电影都不敢这么拍。 那些科幻电影中,技术真要发展到这个地步了,我弄个反重力引擎不好么? 报告厅中,诡异的寂静持续了十来秒,随后,嘈杂的讨论声,议论声,甚至是一些嘲笑声都涌了出来。 “500千牛的推力?” “这不可能!” “别说500kn了,就是500n的推力都没听说过,电推进要是能做到500kn的推力,还搞什么传统的涡喷和喷气,所有的飞机都上电推进就行了!” “太扯淡了,kn级别推力的电推进,ppt吹牛都不是这么吹的。” 报告厅中,看着台上的电推进图片,议论声不断的响起。 正在这时,坐在徐川前方右侧的一名头发花白的老人举起了手。 “我能问一些问题吗?” 老迈的声音在报告厅中响起,随即嘈杂的讨论声就消失了。 这位举起手想提问的老人,是国内两大航天巨头之一航天科技的院士专家朱森元同志。 这位老先生是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技术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曾长期担任国家863高技术面向21世纪“大型火箭和火箭发动机”专题组组长。 一生致力于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理论和研制工作,独创的“临界热流计算公式”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 看到这位老院士提问,报告厅中的众人顿时就停下了讨论的声音。 台上,翁筠宗有些紧张的点了点头,敬重的开口道:“朱院士您请问。” 这位朱森元老院士不仅仅是国内火箭发动机的奠基人,也算得上是他的前辈了。当初在川都航天基地的时候,他就受过这位老先生的指点。 朱森元老先生缓缓的站了起来,道:“在很早之前就听说了星海研究院在徐院士的带领下在研究电推进发动机” 说着,这位老院士扭头看了一眼坐在一旁徐川,接着道:“我想问问,500kn的电推进系统,这是你们规划中的目标,还是说,已经在上面有所突破了?” 虽然和其他人一样,心中严重怀疑这500kn的电推系统的真实性,但他还是需要在提问之前确认一下真实的情况。 听到这个问题,翁筠宗点了点头,道:“不瞒朱院士,在电推进系统上,星海研究院内的航天研究院,已经有了一定的突破。而500kn的推力数据,是我们的实验数据。” 这话一出,整个报告厅中顿时又嘈杂了起来,议论的声音如潮水般不断的涌来。 “嘶~,实验数据?” “不可能?这怎么可能!?这不可能!!” “500kn的电推进,实验数据?我的老天爷,这家伙疯了吗?确定没有说错?” “nasa航天局的x3电推进单元,其推力也不过是5.4n而已,500kn,这翻了整整十万倍!” 报告厅中的诧异声,惊讶声,讨论声各种不断的传到前排,听到这些声音,徐川嘴角勾起了一抹淡淡的笑容。 另一边,听到了这份回答的朱森元老先生瞳孔骤然收缩了一下,迟疑的开口道:“五百千牛的实验数据你确定?” 翁筠宗笑着点了点头,看了眼徐川,得到了肯定后回道:“是的,这份实验数据已经做出了有一些时间了,整个项目由我亲自主导,其核心原理技术与核心材料由徐院士完成。” “不可思议,你们是怎么做到的?采用了什么技术原理?”朱森元老先生诧异不已的快速问道。 翁筠宗轻咳了一声,道:“咳,很抱歉朱院士,这些东西涉及到星海研究院的技术核心,在航天局没有批准之前,我这边暂时没法透露相关的技术和数据。” 朱森元回过神来,点了点头道:“抱歉,一时激动。” 对于研究了一辈子火箭发动机技术的他来说,五百千牛的电推进系统绝对是匪夷所思想破脑袋都不知道怎么做到的东西。 不仅仅是他,这间报告厅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有着一样的看法。 就在朱森元话落的瞬间,另一名老人也站了起来,迫切的开口道:“能源呢,你们的这套电推进系统对于能源的消耗情况如何?” 听到这个问题,翁筠宗开口道:“具体数据暂时无法透露,不过对于电能的需求,这套电推进系统的消耗还是比较大的。” 说完,他在心里默默的补充了一句。 “这何止是比较大,一台空天发动机全功率的运转,能轻易的吞噬掉一座中心火力发电站的所有发电量。要不是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堆突破了,这套电推进系统恐怕没有什么供能系统能抗住。” “那你们使用什么技术给这套电推系统进行供能?” 翁筠宗:“这个问题暂时保密,不过我可以告诉各位的是,星海研究院已经解决了对应的供能系统。” 报告厅中的氛围火热无比,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不断的被台下的这些航天领域的专家教授们提出。 500kn推力的电推进系统,这简直太匪夷所思了。 所有人都迫切的想要知道这套电推进系统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但很明显,在今天的这场会议上,哪怕是会议本身就是高级别的保密会议,也远远不够资格让星海研究院能够透出核心技术的。 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了报告台或者坐在前排的那道年轻身影上,思索着星海研究院,或者说这位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毕竟无论是500kn电推进系统的推力,还是能够给这么大推力的电推进发动机提供能源的供能系统,都可以说是妥妥的黑科技了。 没有人会不好奇,尤其是航天航空领域。 今天在座的这些人,任谁都知道,如果这项技术真正的完成成熟后,航天航空领域,恐怕将迎来自第一架飞机发明以来的最大改变! 其重要程度完全不弱于莱特兄弟发明的第一架飞机,甚至,会比其更高! 因为达到了千牛级别推力的电推进系统,所能运用的范围并不止大气层内的传统航空领域。 在未来的航天领域中,尤其是在太阳系内的航行,它可能会彻底取代目前的化石燃料推进系统。 而那些前往遥远的月球、乃至火星、甚至是小行星带、海王星等数以数万亿公里之外未知边界,都可能会成为能够看得到的事实。 星际旅行、星际殖民、星际开矿、星际战争.这些在过去只有科幻,亦或者科幻电影中才能看到的未来,或许在未来的不久,所有人都可以看到,也能参与进去。 py交易本大佬新书(极寒之下不养刁民) “根据预言和科学计算,整个世界将在三年之内气温降至零下四十度,三百年内就连地核都会被冻结。” “那我们该怎么办?” “汇聚一切力量,万众一心建造庇护所,在灾难面前我们必须团结一致,每一个都需要努力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了人类的未来!” “可是有人不愿意劳动,只想好吃懒做怎么办?” “那就让他去死!启动炼金傀儡和大型机器人,我们不养刁民!” (本章完) 第六百零七章:吃独食不是个好习惯 星海研究院爆出的电推进系统,顿时成了这场招标大会的议论重心。 无论是两大老牌航天集团航天科技展示出来的长征九号,还是航天科工展示出来卫星抓取等技术,在这一刻完全被电推进系统碾压了。 高达五百千牛推力的电推进系统,十万倍于当今推力最大的电推进发动机,这一份数据一爆出来,顿时就吸引走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和眼球。 不过招标大会还是要继续进行的。 在各大航天企业的技术展示和交流时间完成后,关于《关于探月工程地月货物运输方案征集》《月球表面临时/永久基地建设方案征集》这些保密性项目的探讨,开始了。 对于各大航天企业来说,无论是老牌航天企业,还是有资格加入这场内部会议的新型航企,这些保密项目可谓是后续航天领域的大蛋糕,属于必须要争取的东西。 因此在电推进系统的震撼过后,报告厅中进入了新一轮的热烈讨论中。 “看到徐院士展示出来的电推进系统,不由得不让人感叹长江后浪推前浪啊,500kn的电推进发动机,可以说对于未来航天史的改变,将是巨大的。” 报告厅前排,一名航天科技的老人感慨在讨论中忽然感慨了一句。 听到这话,徐川有些不明所以的看了一眼这位老先生。 说话的是航天科技参加这次招标大会的代表之一,屈明诚院士。 和主研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技术的朱森元院士不同,这位屈明诚院士是长征火箭系列的总设计师,不仅精通发动机的设计,还有运载火箭本身以及航天工程都很擅长。 著名的长征五号,和还在设计制造过程中的重型运载火箭长征九号都是这位老先生的代表作品。 徐川有点不太明白这位老先生怎么突然夸赞起他的空天发动机了。 不过这会他也没做声,猜到了他后续大概还有其他话语,便静静的等待着。 正如他所预料的一样,这位屈明诚院士话锋一转,接着道:“不过任何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时间,一项新技术诞生后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熟直接使用的。” “不可否认电推进系统在未来的确很有潜力,不过现在来说,在nasa开启了航天领域的竞赛,我们主动跟上脚步开启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的情况下,我觉得经费集中投入到更为成熟的化学燃料火箭上,加快我们实现登月的脚步更重要一些。” 一边说,这位老航天人还一边看了一眼徐川,笑着解释道:“并不是说电推进不够好,在我看来电推进系统是很有前途的。” “尤其是在未来的星际航海时代,电推进无疑能取代目前的化学燃料火箭成为主流的航天器动力系统。” “不过这项技术才刚刚研发出来,相对比成熟的化学燃料推进系统来说,风险还是较大的。在这个重要的关头,我觉得稳着点脚步来走会更好。” 听到这位老先生的话语,徐川自然明白他的意思。 这番话不仅是说给他听的,也是说给今天坐在这里的众多航天领域的专家教授,以及航天局和科学技术蔀的领导们听的。 不可否认,这位屈明城老院士的话说的的确有些道理。 但老实说,促使这位老先生说出这番话,应该并不仅仅是成熟稳重的化学燃料运载火箭。 还有这次招标大会背后涉及到的庞大蛋糕和利益。 无论是探月工程地月货物运输方案,还是月球表面临时/永久基地建设方案,亦或者是探月工程本身,都可以说是一份巨大的蛋糕。 让电推进参与进来分享这块蛋糕,毫无疑问,化学燃料运载火箭能吃到的就少了一份。 但是放着一项明显更为先进的技术不去使用,而使用老旧的技术,这很显然说不过去。 看了一眼这位老先生,徐川笑了笑开口道:“科技的发展永远都是向前的,这是时代的趋势,谁也无法阻挡。” “就像可控核聚变技术完成后,我们在逐一拆除火力发电站,降低发电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一样。” “化学燃料火箭的优势不可否认,无论是在载荷还是国防等领域,它都是电推进系统无法比较的。” 顿了顿,他接着道:“但相对比化石燃料火箭来说,那电推进系统在航天领域同样有着极大的优势,优越的比冲和续航都能证明它的实用。” “既然我们已经做到了更为先进的技术,实现了对米国的弯道超车,那么我们没有道理去将它放下来不去使用,而去使用传统的化学燃料火箭,摸着米国的石头跟在别人的脚步后继续发展。” “有时候,一点突破精神能给我们带来的发展,绝对是巨大的。” 针尖对麦芒,虽然在航天领域他是个新人,但徐川并不怕和这位老航天人起冲突。 正如他所说的一样,在电推进领域他们实现了对米国的弯道超车,没有放下更先进的技术不去使用,而继续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发展的道理一样。 如果真要这么做,将建起来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都拆了好了。 他没想过将所有的航天工程以及探月项目都揽下来使用电推进系统,但你敢说要将电推进系统排除在这次的航天发展中,那他也不会客气。 分蛋糕也不是这么个分发的,没有了航天局的项目,他靠星海研究院那点经费继续去搞航天飞机的研究么。 巧妇还难为无米之炊呢。 虽然他对于钱财一项看的不怎么重要,但少了钱,他拿空气去会给那些科研人员发工资和奖金? 眼看着两人要怼起来,航天局主持招标会议的领导邬远康同志快速的咳了一声,插了句话打了个圆场。 “咳,咱们今天是交流,交流;这些东西等项目招标的时候再说吧,再说吧” 邬远康也挺头大的,这两位要是硬怼起来了,他想调节都麻烦。 航天局别看名声很大,但实际上不过是个二级蔀门而已,隶属于工业和信息蔀。 在这两位面前,他这个局长的地位,还真有点不够看的。 屈明城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总工程师,也是华国航天领域的奠基人之一,背后站着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两大老牌航天企业。 而徐川就更不用多说了,光是一项可控核聚变技术,就足够体现出他的份量了。 他要是闹僵了,别说航天局了,就是航天局的上司都没法出来劝架,就是最顶级那些老大们,也只能哄着。 不过站在航天局的角度上,他要考虑的并非只有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这些航天项目。 众所周知,航天工程之所以一向受到米国、华国、沙俄、欧洲等顶级国家的重视,原因并不仅仅是航天领域的未来。 还由航天科技在国防、军事等领域上运用。 比如运载火箭,尤其是固体燃料化学火箭的发展,可以说稍微改改,就能用在各种导弹上。哪怕是液体燃料火箭,在东风系列等重型远程导弹上也有一部分运用。 甚至因为液体燃料运载火箭具有关闭和重新点火的能力,其在国防、导弹领域的运用前景可能会比固体燃料火箭更加重要。 比如某些需要任务中断或者需要多次点火的情况下,液体燃料火箭技术就非常重要了。 国家之所以肯在火箭上花钱,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火箭技术的发展,提升的不仅仅是航天实力本身,更能够强化国家的战略打击能力。 至于电推进系统,不可否认电推进在航天领域的发展中的确很重要,可以称得上是一场重大的技术变革。 但在国防领域的运用,你总不可能将电推进和小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装导弹上一起发射出去吧。 那样的话,如果出现一些意外情况,比如导弹未被引爆或者拦截了,对于相关技术损失将是重大的。 不过电推进在国防领域也不是没有发展前途。 无论是此前高层召开会议提到过的外太空母舰,还是装在重型轰炸机等领域,都具备极其重要的作用。 要说放下电推进系统的发展,那也是不可能的。 只不过经费终究是有限的,这中间的取舍,的确有些让人头疼。 下半场的招标大会在《关于探月工程地月货物运输方案征集》《月球表面临时/永久基地建设方案征集》这些保密性项目的探讨完成后就结束了。 从报告厅中出现,徐川回到了酒店中。 对于今天在会议上和老牌航天集团起了一些冲突的事情,他也没放在心上。 这很正常。 毕竟伴随着国家增加航天领域的投资,这一领域的蛋糕如今也越来越大。 航天科技作为老牌航天集团,其实力还是相当雄厚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技术哪怕是放到国际上也能排得上的号。 不过这竞争起来吃独食的习惯,就不太好了。 这大概也和长久以来,在航天领域上国内并没有多少的竞争者有关系。 航天科工虽然也同样属于老牌的航天企业,但他们的研究和发展方向更多的是偏向航天防务领域的。 在近乎垄断的情况下,能吃到的蛋糕和利益毋庸置疑更大。 所以在这次的招标大会上,航天科技那边的老毛病大概又犯了,试图垄断这次的载人航天和登月工程。 其他不说,光是在这次招标大会上商议的《关于探月工程地月货物运输方案征集》和《月球表面临时/永久基地建设方案征集》这两个项目,其航天局规划的经费就超过了三百亿,平均一个项目一百五十亿。 放到华国的航天领域上,这一个项目的经费,就比得上以往一整年的航天投入了。 航天科技那边不想吃这份蛋糕,怎么可能? 当然,不止航天科技想吃,徐川也想吃啊。 空天发动机和航天飞机的发展,都需要资金来支撑。 如果不是需要经费发展,他才懒得去理会老航天那帮人。 有这个时间,专心将自己的航天飞机搞出来,然后将人送到月球上和火星上去看看不好吗? 要是条件允许,他更乐意自己亲自去一趟月球和火星。 且不说月球在神话故事中的各种地位,光是每天晚上它都悬挂在天幕上用肉眼可以看到,甚至天气良好时还能看到月海的存在,其魅力就拉满了。 而火星更是涉及到后续他的改造计划,各种地表、地心的探测数据,都对他重要至极。 更何况,抛开所有的科研来说,这可是征服外星球啊! 脚踏实地走在一个地外行星上,徐川敢说没有任何一个男生能拒绝这样的诱惑。 他也不能! 回到酒店,吃了顿晚饭后,正当徐川准备去浴室洗个澡的时候,咚咚咚的房门被人敲响了。 “请进。” 随口应了一声后,房门被人拉开,他的助理吕玲从外面快步走了进来。 “教授,企鹅集团的董事长马先生特意从深圳那边赶过来了,想和您见一面,说是商议你之前让那些航天代表带回去的事情。” 房间中,听到这个消息,徐川有些惊讶的看了她一眼,开口道:“这么快的吗?请他过来吧,我在书房中等着。” “好的。” 吕玲应了一声,快步走了出去。不一会,在她的引导下,这个国内最为庞大的互联网企业的掌舵者,走进了房间。 一袭西装革履,穿着正式无比中年男子穿过了总統套房,走进了酒店的书房中。 第六百零八章:陨石转移技术 和这位国内最大的互联网的企业的总裁聊了一会,初步的敲定了一些人工智能和航天领域的合作后,徐川将这位传说中的小马哥送了出去。 对于企鹅集团,国内绝大部分人的印象基本都是通讯+游戏这两大块。 如果是一个游戏玩家的话,可能还要加上山寨大师+氪金就能变强,玩腾讯的游戏,不是在充钱就是在充钱的路上。 加上“微”创新和奇葩家长的投诉,这家在圈内其实很低调的公司却总是在风口浪尖上。 不过相对比另一位大马总来说,这位小马总的确要低调不少,连带着企鹅这家企业也相对的低调不少。 一方面和这位的性格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以前也被塔教育过。 不过抛开这些东西来说,企鹅集团手中的确有徐川需要的东西。 至少在人工智能这一块,庞大的互联网数据+大量的程序人员对于他接下来要做的事情的有着很大的帮助。 在国内,大概没有其他的公司比企鹅更加的适合了。 招标大会结束的第二天,徐川联络上了航天科工的代表,找到了在会议上展示‘卫星抓取’技术的研发人员。 研发这项技术的,是一位中年教授,叫做季石。 在酒店楼下的咖啡厅中,徐川见到了他本人,笑着热情的握了握手打了个招呼:“季教授,您好。” 季石脸上带着笑容,双手握住徐川的手热情地晃了晃:“耳闻徐院士的大名已久,今天总算是有机会见到了,正如传闻中一样年轻有为啊。” 徐川笑着道:“季教授过誉了,先坐吧,咱们坐着聊,希望这次邀请您过来没有打扰您的行程安排。” “没有没有,徐院士这是哪里话。”季石笑容满脸的坐了下来,屁股沾着半边椅子。 对他来说,院士级别的大佬就已经是天花板级别的人物了,更别提眼前这位国内最顶级学阀一般的大牛。 徐川这个名字,在他脑海中早就熟烂了,昨天在招标大会上他还偷看了好几眼,没想到今天能收到这位的邀请。 徐川笑着开口道:“喝点什么?” 季石:“来杯白开水就行。” 徐川笑了笑,道:“不用这么客气,一杯咖啡我还是请的起的。” 季石有些不还好意思的开口道:“那个,徐院士,我咖啡过敏,喝不了咖啡.” 徐川嘴角抽了抽,有些没想到还有这个,尴尬道:“咳,抱歉,没想到这个。” “没事没事,给我来杯白开水就行,我在研究所那边也都是喝桶装水的。”季石快速的摇着头笑着道。 “行,服务员,麻烦一杯水和一杯绿茶。” 徐川喊了一声,让服务员准备了一下后看向坐在对面季石,笑着继续道:“冒昧打扰季教授,主要是有点事情想请教一下。” 季石点头如小鸡啄米般快速道:“徐院士您请问。” “是这样的,昨天在招标大会上,我看到了你上台报告的‘卫星抓取’技术,对这个有些感兴趣,能麻烦季教授和我聊聊这方面东西吗?” 季石点了点头,道:“当然没问题。” 沉吟了一会,组织了下语言后,他继续道:“关于卫星抓取技术,指的是卫星在地面辅助引导和自主引导下,运动到目标卫星所处的空间轨道,然后缓慢接近目标航天器,最终处于给定的捕获容差范围内进行对接或者拖拽目标的技术。” “包括空间站的组装对接,航天工程中的物质运输这些,也有一部分和这项技术有关系。” “相对比国外来说,国内交会对接技术刚刚起步,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环境特殊性、复杂性和高成本,使得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不过这项技术的重要性还是相当高的,无论是用于清理日益渐多的太空垃圾,退役卫星,还是轨加注燃料、组装国际空间站、空间攻防对抗等等领域,都需要用到这项技术.” 季石简洁的介绍了一下卫星抓取技术的核心与前途,徐川听完后点了点头,开口问道:“这项技术,它的成本如何?能否用在陨石或者说小行星上?” 听到这个问题,季石想了想,谨慎的回道:“卫星捕获技术的成本倒是不算很高,一般来说,都是在轨道上通过机械臂捕捉另一个航天器。” “如果是用于捕获陨石或者小行星的话,恐怕难度会比较大。” “因为相对比航天器和卫星这类设备来说,陨石和小行星的速度整体上都要快很多。” “如果是那些高速驶向地球的陨石和小行星,其速度甚至能达到数万公里每小时,能达到百公里每秒的夸张速度。” “而如果想要捕获这类天体,需要捕获器拥有对抗这份速度产生的动能的能力。而实际上,目前的卫星捕获技术,无论是从动能上,还是从机械臂、材料等方面,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哪怕是米国那边最先进的frend机械臂,也仅仅是能做到适用于多数空间非合作目标卫星,对于高速飞行的运行小行星这些同样无能为力。” 季石摇着头,轻声的解释道。 他还以为眼前这位年轻的国宝级学者想要做陨石小行星拦截方面的技术。 但老实说,这难度实在太大了。 与其通过卫星捕获技术来改变冲向地球的陨石和小行星的轨迹,还不如直接通过导弹或者核弹使其粉碎燃烧在大气层内,或者说改变其轨迹/变成小块之类的,降低对地球的损伤和撞击威力能量来的更现实。 徐川想了想,道:“如果是针对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中固定轨道运行的陨石或小行星呢?” 微微顿了下,他接着道:“换种说法,如果说我想将小行星带中的陨石或者小行星牵引出来,移动到别的位置,这种卫星捕获技术能不能做到?” 听到这个问题,季石有些诧异的看了一眼徐川,不太明白这位到底什么意思或者说想做些什么。 不过单从字面意思上来说,这个问题还是有答案的。 想了想,他开口道:“这个得根据陨石或小行星的体积以及运动速度来,要想改变太空中运行的物体的轨迹,或者说让其完全停止下来,就必须有对应的做功。” “虽然理论上来说,这是可以做到的,但对于卫星捕获技术通常使用的机械臂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顿了顿,季石开了个玩笑,道:“与其这样做,还不如学流浪地球中的通过在行星表面安装行星发动机来改变地球的运行轨迹了。” “至少相对比地球来说,火星和木星之间小行星带的陨石和小行星,其体积和质量都要轻小无数倍,通过霍尔推进单元什么,慢慢的改变它们的轨道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听到这话,徐川眼前陡然一亮。 对啊,何必通过卫星抓取技术来改变小行星的轨迹呢?将陨石和小行星看做一个航天器,通过小型发动机来改变它的方向和运动不就足够了吗? 这个办法还真不错,理论可行! 思索了一下,他眼神明亮看向季石,满脸亲切笑容的开口道:“季教授啊,有没有兴趣来星海研究院工作?” “工资方面我可以保证,至少是你在航天科工的两倍,福利待遇什么,我想星海研究院的名声你应该也听说过,绝对不会差的。” “啊?” 听到徐川的邀请,季石愣了一下,一脸的茫然。 这什么情况?怎么就突然快进到邀请他去星海研究院了。 对面,徐川笑着道:“怎么样,季教授,星海研究院的名气和历史虽然还没有航天科技的久远,不过在那边工作还是相当不错的。” “我可以保证你过来以后除了工资翻倍外,还能拥有自己的独立实验室,也可以带一个小组团队继续完成关于卫星捕获技术的研发之类的。” 听到徐川的话,季石终于回过神来了。 不得不说,徐川开出的这个条件,对他来说诱惑力还是十足的。 星海研究院在国内学术界的地位他自然听说过,这家科研机构成立的时间虽然不算久远,但模仿的却是米国那边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国内的学术界中绝对是独树一帜的。 而有关于星海研究院内部的科研人员考核评判这些,也和国内学术界完全不同。 另外,星海研究院的工资福利待遇什么的,在国内可以说是顶尖的了,哪怕是放到全世界的范围中,也算得上很不错了。 工资翻倍,项目照旧,还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 不得不说,这份条件对他来说,真的已经很有诱惑力了。 唯一让他考虑的点是航天科工那边会不会同意他的离职,以及从京城这边搬到金陵那边去工作会产生的一些麻烦。 思索了一下,季石抬头看向徐川,意动的开口道:“如果是这份条件,我很愿意到星海研究院工作,不过关于工作调动方面的事,对我来说可能会有些麻烦,可能会需要一些时间。”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才反应过来。 航天科工不仅仅是国企,还归属于军队管辖,其性质相当特殊。 他们这种员工,特别是科研人员,入职时都签了保密协议之类的东西的,要想离职,可是可以,不过后续的工作和难度等方面都有的很大的考虑。 笑了笑,徐川开口道:“这个没什么问题,我这边回去后让星海研究院那边和航天科工打个招呼就行。” 他要个人,也不是什么运载火箭航天导弹之类核心技术的人员,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航天科工这个面子还是会给的。 闻言,季石咽了口唾沫,道:“那我这边回去后准备一下?”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可以的,到时候你直接来星海研究院报道就行,我会和人事那边打个招呼的。” 季石深吸了口气,激动道:“麻烦徐院士了。” 从航天科工中挖了个人才,虽然这仅仅是意外的收获,但徐川的心情还是相当不错的,以至于北航那边邀请他过去做场报告会,他都答应了下来。 这爽快的回答,让邀请他的北航领导愣了一下,随即激动的原地一蹦三尺高,挂断了电话后快速的跑去通知其他人了。 翌日,在北航大学的大礼堂中,站在台上,徐川用清晰平稳的声音为北航大学的学子们带来了一场有关于‘凝聚态物理’和‘强关联电子体系大统一框架理论’的报告。 “.物质在某些状态下会表现出对称破缺,此时,相关的物理定律所具有的对称性被破坏了。一个常见的例子是晶态物质,其完全的平移对称性和旋转对称性都被破坏了。” “例如,在结晶固体中,这些戈德斯通玻色子被称为声子一一晶格振动的量子化形式。其他还有磁振子、准电子、激子、极化子等,它们在任意低的能量下激发,即朗道的元激发。” “而对称破缺是凝聚态物理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通过‘强关联电子体系大统一框架理论’,我们可以理解如对称破缺、高温超导、巨磁阻、金属-绝缘体转变等等变化的基理。” “下面我将着重的讲述一些有关于‘强关联电子体系大统一框架理论’的应用方面” 台下黑压压的一片,人挤着人,不仅座位没有空缺,就连走廊过道上都坐着人。 在听闻这场有关于‘凝聚态物理’和‘强关联电子体系大统一框架理论’的报告后,不仅仅是北航大学的学子,就连水木大学和北大,甚至是附近的一些材料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都跑过来了。 能容纳数千人的大礼堂,这会怕是挤进去近万人。 对于北航大学也好,还是水木、北大等其他大学,甚至是附近材料研究院的研究员来说,徐川亲自讲解‘强关联电子体系大统一框架理论’的应用,这可谓是一场饕餮盛宴。 抛开那些单纯为了看热闹的其他学系的人,绝大部分坐在礼堂内的学生,听的都相当的认真,手中笔记本已经记满了各种关键笔记。 对于徐川来说,向其他学子和研究人员扩散自己的思想理论和成果,也是他乐于去做的事情。 毕竟一门学科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文明的发展靠他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 ‘强关联电子体系大统一框架理论’这种凝聚态物理的核心,对于材料物理学的发展,具有颇为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针对北航的学子来说,他们本身就有很大一批学生教授在从事航天航空领域的工作,而对于航天航空技术来说,材料本身无疑是重中之重的关键。 这一次的报告,不说一定就能给北航和其他学子带来多少的成果,但至少能够让这些学子、研究员、乃至教授,能在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物理这条路上,走的更轻松更远一些。 而对于这些听众学者来说,对于这场报告会,唯一能回应的,只有最为热烈的掌声。 因此在报告台上最后一句话语落下的同时,整个大礼堂中顷刻间被潮水般的掌声填满,持久不息。 (本章完) 第六百零九章:徐晓的忽悠 对于徐川来说,既然到了京城,水木大学自然是需要去一趟的地方。 徐晓现在还在那里读书呢。 想到自己这个妹妹,徐川嘴角就勾起了一些弧度,带上了一些笑容。 虽然随着他的工作,徐晓的读书,兄妹两一年到头也见不了几次,但联系消息却从未断过。 那个曾经喜欢跟在他身后跑来跑去的小丫头,如今也长大成了可以独当一面在实验室中带领团队完成任务了。 不过行程总是不如意,还没等他出发,在北航大学的校园中,北航学院的校领导和航天科工集团过来参加招标大会的总负责人并行着走了过来。 率先打招呼的自然是北航学院的校领导。 北航工院的姜兴怀姜院士笑着和徐川打了个招呼后,开口道:“徐院士报告可谓是我今年在北航听过的最精彩的一场了,都说你在数学上的成就巅峰,在我看来,您在物理和材料上也是卓绝群伦啊。感谢您为咱们北航的学子们带来的精彩讲解报告。” 徐川笑着谦虚道:“姜院士过誉了,北航学子在学术上的热情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我做的只是一点小事。” 姜兴怀院士哈哈笑道:“这可不是什么小事,教书育人,那是国家发展的根本的,今天有徐院士的报告和讲解,说不定在未来咱们北航就能多出几个材料物理领域的人才啊,国家的发展希望就壮大了一分。” 闻言,徐川笑着道:“姜老这么说,那倒是我的荣幸了,能多出几个人才,是很好的事情啊。” 姜兴怀笑着趁热打铁道:“如果有机会的话,还希望徐院士多来咱们学校举办些讲座。”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一定。” 和北航这边的校领导寒暄了一下后,北航的人离开,航天科工集团的总负责人袁英才才语气颇有些幽怨的开口道: “徐院士这事干的可不厚道啊。” 要不是集团总部那边给他打了个电话,他都不知道这一次带过来参加招标大会的人才季石被人挖走了。 虽然在航天科工中,季石的存在性并不算很高,也不是什么院士或者顶级科研人员。 要不是这次卫星捕获技术的研发,他甚至都没什么机会能过来参加这种内部招标大会。 放在过往,这种人才主动辞职了什么他可能都不会放在心上。 但能被眼前这位亲自出手挖墙脚的人,说没点自己的本事,他是真的不信的。 毕竟眼前这位的传说,实在是太吓人了。 哪怕是过往对那个叫季石的研究员没什么印象,甚至就连总部那边将季石的资料整理出来发到他的手上也他也没看出什么出奇的地方。 但他却是不敢不相信徐川会挖一个默默无名没什么出彩的研究员。 徐川假装听不懂袁英才的话,装做有些茫然的样子,咳了一下后开口道:“袁总这是何言?” 袁英才嘴角动了动,盯着徐川看了半响才开口道:“你这来参加次会议就从我们航天科工挖了个精英骨干,是不是有点” “咳咳,这事啊。” 被直接点名,徐川总算是蚌埠住了,有些尴尬的咳了两下后说出了那句经典的名言:“袁总你也不能阻止人家奔赴更好的前程不是么?” 袁英才嘴角再次抽了抽,这话说的,真是 好在他今天倒也不是为了这事而跑过来的。 深吸了口气,袁英才跳过了被挖墙角这事,转而开口道:“听招标大会上那位翁教授的报告,徐院士带领的星海研究院已经完成了大功率的电推进系统的所有技术?”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微微愣了一下,他原本还以为这位航天科工的袁总过来是对他之前挖人的事情兴师问罪的呢,现在看来似乎不是的样子? 思索了一下,他点了点头开口道:“如果你指的是这项技术的研发工作,星海研究院的确已经做完了。” “五百千牛的推力数据也不是我们虚构出来的,而是真实的测试数据。目前来说,这套对应系统正在进行后续的发动测试中。” “发动机测试?”袁英才敏锐的注意到了话语中的细节,迅速的追问道:“徐院士的意思是,这套电推进系统的供能装置已经成熟了?” 事实上,相对比一套推力能达到五百千牛的电推进系统来说,能给这套系统进行供能的装置更加的重要,也更让人在意。 能在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上展示出来的技术,必然与这两个领域有关系。 而星海研究院那边在研究航天飞机对于他们这种老牌航天企业来说并不是什么秘密,虽然不知道具体的细节如何,但研究方向还是知道的。 而能将这套电推进系统塞到一架航天飞机里面去,并且能有对应的供能系统,这才是最可怕,最值得他们关注的。 要知道五百千牛的电推进系统,对于电能的需求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简单推算一下就知道,500kn的电推进发动机,对于电能的需求恐怕是在wm级别的。 别说是传统锂电池了,就是核电池都做不到这种级别的电能供应。 至于核裂变发电堆,虽然能做到,但能做到百wm级别的功效,对裂变堆的体积要求可不小,其重量更是上天了。 就拿米国那边的尼米兹航空母舰来说,30wm的小型裂变堆,其自重就达到了数千吨。 这个重量,放到航母上还能接受,但放到航天飞机上,拿命飞啊? 对于袁英才来说,他能猜到的唯一可能性,就是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可能突破了。 但这份可能性,对他来说却是更加的让人难以接受。 要知道破晓装置从验收后正式并网发电到现在也才一年多的时间啊! 一年多的时间,完成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突破,星海研究院,不,应该说眼前这个怪胎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听到袁英才的询问,徐川笑了笑,道:“关于给电推进系统进行供能的装置,目前还处于保密状态中,还玩袁总见谅。” 袁英才回过神来,轻咳了一下,开口说:“是我越界了,不过关于电推进系统,徐院士这边是否方便能安排一下,航天科工这边想过去参观一下。” “如果可以的话,后续在航天领域,航天科工和星海研究院能展开一些合作也说不定。” 虽然和航天科技同为华国的两大老牌航天企业,甚至在很多时候这两家企业都是共同进退的,但航天科工相对比航天科技来说更偏向军工一些,也不太在意一些事情。 对于航天科工来说,能够给国防领域添加力量的技术和事业都值得他们去争取,去做。 而推力高达五百千牛的电推进系统,很显然就在这里面。 尽管他们不大可能将电推进系统安装到导弹上用来提供推力,但国防领域也不只有导弹啊。 战斗机、轰炸机、航母、乃至卫星、空间站等等领域都是的。 对于上述这些领域来说,高达五百千牛的电推进系统,绝对大有作为。 听到袁英才的话语,徐川这才反应过来这位航天科工负责人的意思,原来是想着和星海研究院展开一些电推进甚至是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方面的合作。 笑了笑,他开口道:“随时欢迎袁总莅临指点工作,若是能有合作机会,那更好不过了。” 且不管航天科工的想法,对于徐川来说,既然有合作,那就代表了有收入。 尤其是对于航天研究所而言,收入更是重要。 毕竟航天领域的研究每一笔投资都是以千万,甚至亿为单位计算的。 至于是否会泄露这些东西,他并不担心。 航天科工和星海研究院要做有关于空天发动机和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生意,那必然是要经过高层审核的。 而且,航天科工的背景也不用他过多的考虑这些东西。 毕竟,这是一家肩负着富国强军的历史使命,从事着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产业,也是国防科技工业的中坚力量。 和袁英才聊了一会后,两人告辞分开。 徐川发了个消息给郑海,开车载着他前往了水木大学。 生化学的实验办公大楼下,徐川等待了一会,视线中,一个穿着白色羽绒服的女生快步的从楼内跑了出来。 “老哥!你怎么来了?!!” 看到了那道站在台阶前的熟悉人影,徐晓一脸惊喜的小跑了过来。 徐川笑着打量了两眼自家这个小妹,开口道:“正好在京城这边开个会,顺路过来看看你过的怎样。” 听到这话,徐晓噘着嘴说道:“就只是顺便?” 徐川笑着看了她一眼,道:“还不够吗?” 徐晓撇了撇嘴,道:“难道这么可爱的妹妹不值得你专门跑一趟吗?” 徐川哈哈笑道:“行,以后有时间专门来看你。” “这还差不多!” 徐晓嘀咕了一句,随即想起了什么,开口道:“老哥!介于你这次不是专门来看我的,我要补偿!” 听到这话,徐川微愣了一下,随即笑着摇摇头问道:“行,你要什么补偿?” 自己这个妹妹,时不时找个借口找他要点礼物什么的,再正常不过了。 徐晓快速道:“我要两千万软妹币!” “啊?” 听到这话,徐川又愣了一下,愣愣的看着自家这个妹妹,打量了好一会才开口道:“两千万?你要这么多钱做什么?” 虽然对他来说,两千万并不是什么大数目。但对于徐晓来说,这已经是个很大的数字了。 虽然不会去怀疑徐晓是染上了不好的习惯,但一笔这么大的资金,她要来干啥,徐川还是很好奇的。 徐晓嘟囔着嘴,开口道:“因为研究项目呗。” “嗯?” 叹了口气,徐晓看了眼自家老哥,接着道:“还不是那个关于脑电波信号的处理和人体植入电极阵列的研究。” 闻言,徐川好奇的问道:“那个研究不是挺好的吗?” 他还记得之前徐晓给他发的邮件。 关于通过在猴子大脑植入电极,然后不经过视网膜就能形成一定视觉的研究方法。 虽然并非首创,甚至也不是国内首个研究这一领域的学者,但借助数学能力,他这个妹妹针对多电极组成的阵列重新设计了一套完善的数学模型,可以极大的稳定脑电信号的稳定性与人工图像的分辨率,提升了神经视觉的可行性。 对于那些失明的残障人士来说,这项技术的发展或许能在未来带来重获光明的希望。 徐晓叹了口气,道:“如果真像你想的那么好就好了,事实上,关于这项研究工作除了那一次的突破外,我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进展了。” “以至于后续的研究和经费都没有了支持,虽然项目依旧还会保留,但学校这边也不准备继续大规模的在上面进行投入了。” 听到这话,徐川恍然明白了过来,哭笑不得的说:“所以你就准备压榨你家老哥,从我这里要钱继续做研究?” “什么叫做压榨?”徐晓滴溜着乌黑的眼珠,开始忽悠道:“这是投资!投资懂不懂?如果这项技术做出来的话,未来的市场可不是两千万!两百亿都不止!” 徐川瞥了她一眼,就这忽悠技术,还想忽悠他? 不过关于神经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未来市场,别说两百亿了,两千亿都不止。 这项技术要是真的能做到完全体,能带来的经济效应和市场完全不弱于可控核聚变技术。 至于投资什么的,他倒是不太在意,两千万而已。 只要不是什么赌波之类的恶习,一点科研上的投资,别说两千万了,就是两个亿对他来说也不在乎。 毕竟他就这一个妹妹。 更何况,关于虚拟现实和神经网络链接技术还是他推荐的方向。 看着试图继续忽悠他的徐晓,徐川笑了笑,拍了拍她的肩膀,道:“钱呢不是什么问题,走吧,先带我去看看你的研究和实验吧。” 第六百一十章:人机交互技术 生化学大楼下,徐川跟着徐晓朝着实验室走去。 虚拟现实其实是个相当广泛的含义。 囊括了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仿真技术.等各方面的东西,其中的每一个分支类型下又涉及到了众多不同的领域。 比如虚拟现实中的计算机技术,不仅包括了终端服务器,还有动态环境建模技术、实时三维图形生成技术、立体显示和传感器技术、应用系统开发工具等各方面的东西。 要凭借个人的力量推动这项技术的发展,其实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事实上,科学发展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在绝大部分的领域中,科学科技的突破与进步,基本都是众多的科研人员一起推进的。 除了在数学这一比较特别的领域还能偶尔见到几个‘孤僻’的天才能自己独立做出来一些伟大的成果外,其他的领域基本都以合作的方式展开。 虽然推荐徐晓去走虚拟现实这条路,但徐川也没有想过徐晓能解决这个问题。 哪怕的她的天赋还算不错,但能在这条路上做出一些成果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要想在这条路上前进到没有人涉足的领域,不仅需要科研人员的天赋和努力,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投入。 跟着徐晓一路穿过了林荫小道,两人一路来到了另一栋实验大楼面前。 穿过门禁后,徐川好奇的打量了一下这栋实验大楼里面的装修和配置,墙面刷的洁白的,进去后需要穿戴鞋套和口罩,整的有点像是医院的味道。 推开了实验室的大门,徐晓带着徐川进入了的实验室中。 房间里面,一男一女两名看起来年纪比徐晓要大上几岁的学生?或者是研究员注意到了这边的动静后扭头看了一眼。 “晓晓来了,今天没课?” 看到徐晓后,那名女生顺口打了个招呼,正准备扭头回去继续自己的工作时,目光便落到了跟着徐晓一起走进来的徐川身上,脸上顿时浮现了惊讶的表情,紧接着便激动了起来。 “川,川神??” 突口而出的喊了一句,女生随即反应了过来,红着脸连忙改口道:“徐院士。” 实验室的另一边,那名男生更是快步走上前来,激动的说道:“您是.徐晓的哥哥.那位徐院士?” 看着眼前激动热情的脸色涨红的研究员,徐川笑着点了点头,应道:“是我。” “大佬!” 听到这个准确的回答,这名研究员顿时嚎了一声,热情的伸出手和徐川握了握后快速道:“大佬您请坐,快请坐,请问大佬您喝点什么?” 问了一句,随即他报菜名似的报出来一连串的饮料名字,“我们这边有茶,咖啡,红牛,可乐,雪碧,王老吉,娃哈哈大佬您要哪种?” 被这家伙的热情弄得有些不太自在,徐川轻咳了一下,笑着道:“咳,来杯茶就行了。” “不用这么客气,我只是过来看看徐晓的而已。” 另一边,那名女研究员已经拉着徐晓嘀嘀咕咕说起来悄悄话起来:“晓晓,你哥来你怎么也不提前说一声啊?” 徐晓耸了耸肩,道:“他是突然袭击过来的,我也不知道。” 女研究员:“.” 好吧,不愧是亲妹妹。 “对了,周师姐,上次我们做出来的生物电极芯片和实验数据呢?在哪?我哥想看看。”徐晓快速的问道。 “在那边保存着呢,你自己去拿吧。”姓周的师姐努了努嘴,指向实验室另一边的保存柜。 徐晓点了点头,快步的走了过去,打开柜子取出来了一件形状有些类似于摩托车头盔的物品。 很简陋,由不知名的乳白色材料构成了整体支架,支架上有一些紧贴着的导线,还有十几块小小的银白色贴片,以及一根长长的数据线。 “老哥,这个是后面对生物电极芯片做出的一点改进型产品,可以通过外佩戴不需要植入头皮的模式来感应脑电波的信号。” “至于之前那种通过生物电极向生物体内输入神经信号,完成复杂的信息传递,那还需要手术植入芯片。” “你要不要先试试这个?” 从徐晓手中接过了这个模样看起来颇为古怪的产品,徐川仔细的打量了一下后开口问道:“这个怎么用的?” 徐晓解释道:“戴到头上,然后将这些电极分别贴在头皮、额头和两侧太阳穴上就行了。” “不过外佩戴试验的产品敏感度还有很大的问题,需要特定的排除干扰的房间来做实验。而且在神经信号的感应和接收上清晰度和性能也远低于植入式的生物电极。” “不过给你体验一下倒是足够了。” 徐川点了点头,道:“那我试试。” 徐晓点了点头,刚准备开始,一旁不知道隐形了多久的郑海就出现了。 “咳,教授,如果要做实验的话,我来可以吗?” 看着自己保护的人准备跟着自家妹妹去实验室,郑海心中叹了口气,快速的站了出来从徐川手中拿过了实验产品。 这家伙,真是不把自己的安全当回事啊。 虽然说徐晓不可能害自己哥哥,但这种实验室的产品,是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却是未知的。 尤其是这种佩戴在头上,和大脑有关系的产品,一不小心出了问题那就完蛋了。 眼前这位之前小感冒一场都引起了最高层那边的重视,要是因为一些实验导致脑部出现损伤什么的,他都不知道上面会爆发出怎样的怒火。 而且真要是万一出现了意外情况,就算是把他枪毙了一万次,也难逃其咎无法补偿了。 “呃,郑大哥,这个实验产品经过了严格的测试的,不会对人体造成损伤,我之前都戴过。” 看到郑海抢过实验产品,徐晓开口解释道。 郑海:“抱歉,虽然能理解,但这是我的工作,希望你也能支持。” 徐晓抬头看了一眼自己老哥,徐川耸了耸肩,开口道:“既然这样,就让郑海来吧。” 虽然很想戴上那个头盔试试,体验一下是什么感受,不过郑海的职责所在他倒也能理解。 徐晓点了点头,道:“那郑大哥跟我来吧。” 郑海点了点头,跟着一起进入了实验室的另一间侧室中。 侧室很大,分成了两部分,里面一部分是通过墙体和透明玻璃隔开的房间,有点像ct室。 外面则是计算机设备和各种仪器。 徐川也跟了进去,看着郑海在徐川的指导下将头盔和电极贴片覆盖在自己的脑袋上。 另一边,将头盔的数据线连上计算机后,徐晓的熟练的操控着程序开始了调试工作。 徐川在一旁的看着,不一会,显示屏上,一个似乎是记录信息的专用软件的打开,如同心电图一般曲折波动的线条在软件上划过。线条并不止一根,有粗有细,颜色不同,跳动的幅度大小也完全不同。 看着上面跳动的线条,他好奇的开口道:“这些都是什么?” 徐晓头也不回的答道:“脑电图的一些基本特征,包括了周期频率、波幅、位相、节律、基线、调幅、背景等各种东西。” “我们将这些叫做erp,也称之为事件相关电位。即当外在一种特定的刺激,作用于感觉系统或脑的某一部分,在给予或撤销刺激时,或当某种心理因素出现时,在脑区所产生的电位变化。” “解释起来很复杂,不过通过头皮上放置的电极可以记录到生物脑电波的电位变化,并以信号过滤和叠加的方式从eeg中分离出来。” “对于人类来说,它的电位变化是与人类身体或者心理活动有时间相关的脑电活动,是一种无损伤性的脑认知成像技术。” “也可以通过这项技术对外界的设备进行控制。” 处理好手上的调试工作后,徐晓抬起头,开口朝着隔室里面的郑海道:“郑大哥,看到你面前远处桌子上的那架无人机了吧?” 隔室中,郑海点了点头,徐晓继续道:“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着自己能控制那台无人机,让它开启电源、上升、前后左右飞行试试。” 听着徐晓的话语,徐川感兴趣的将目光落到了隔室中。 在郑海端坐着的前面大概三米左右的距离处,有一架银白色的无人机,正安安静静的停放在那里。 而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无人机忽然自动开启了。 外面虽然听不到声音,但隔室中的郑海很显然感受到了这份动静,蓦然的睁开了眼,有些不可思议的看向了不远处的无人机。 随后,他照着徐晓的指挥,重新闭上了眼,开始操控无人机的飞行和运动。 紧接着,隔室中神奇的一幕出现了。 银白色的无人机摇摇晃晃的飞了起来,缓慢的升到了半空中,停滞了两秒后,开始前后左右上下的缓慢飞行了起来。 见到这一幕,徐川脸上感兴趣的神色更浓厚了。 他好奇的看向徐晓,开口问道:“这是怎么做到的?” 徐晓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道:“具体的细节,要讲述起来就太多了,三天三夜都讲不完。” “简单的来说,就是通过设备上的那些电极监控来自大脑的电活动并将信号(或信号中断)传递给电脑。然后电脑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后将之转化为另一种电子信号,通过wifi传递至飞行器的接收器,从而控制飞行器的飞行动作。” 顿了顿,她接着道:“其实米国那边早在几年前就能做到通过脑电波控制无人机了。” “不过他们的方式和我这种完全不同,那边的技术是通过转化命令来执行的。比如在脑海中构造无人机启动、叶面转速、前进、后退等想法,然后脑波设备监测到这些信号后,再单独的剥离出来,进行命令。” “命令是单向的,只能通过大脑传递到无人机。” “而我这边则是进行了更深的人机配合,飞行器在运转的时候,可以通过摄像头、声音收集器等外部设备,将一部分无人机观测到的数据传递回电脑,再通过那台设备进行处理变成适配的脑电波,可以做到一部分的画面或声音传递回大脑中。” “就相当于无人机变成了你身体的一部分,你可以操控它,它也能给你反馈。” 听到这话,徐川摸着下巴思索了一下,感兴趣的开口道:“如果是这样的话,这项技术很有潜力啊?水木大学怎么会放弃的呢?” 如果按照徐晓说的,这项技术的潜力是个人都可以看到。 通过神经信号和脑电波不仅能够操控外部的无人机和设备,设备还能做到反馈信号回来。 这就相当于给人分身了啊。 甚至可以说,如果这项技术发展成熟的话,除了一开始的视觉、听觉等等医疗领域的发展外,还能在很多领域都拥有着出巨大的潜力。 比如远程操控机器人进入深海代替人类进行探索,完全可以做到在海面上甚至是陆地上就能清晰的观测了解到那些人类没有了解过的深海。 甚至在军事上,它的潜力都异常的巨大。 就这水木大学会放弃这个项目,徐川怎么都想不通。 一旁,徐晓叹了口气,摇摇头开口道:“说完全放弃倒也不是,只是暂时不进行大规模的投入了。” “因为相对比米国那边的方式来说,这项技术还很不成熟,无论是神经信号的输出还是接收,都很不完善。” “外戴式的设备干扰也很严重,被操控的设备无论是从感受上还是画面上都还做不到完全将所有的信号传递回去。目前来说,它仅仅能传递一点模糊的感觉” “更关键的是,我们对于大脑的理解还非常浅薄。” “虽然大家早已认识到大脑能够发出指令控制行为,但是并不了解指令的形成过程,导致我们无法有效地读取指令。” “例如使用鼠标和键盘,需要手臂和十个手指相互配合,以合理的时间、位置和力度去操作,最后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虽然打字很简单,但大脑里参与这一过程的神经元何止千万,并且遍布不同脑区,它们的信号非常复杂,采集到相关信号已实属不易,其信号犹如天书,读懂更难。” “以目前我们的能力,我们最多只能在特定脑区,采集部分神经元的信号。而且它的误差会相当大。” 顿了顿,徐晓接着道:“最关键的是,这项技术长久使用会对大脑形成严重的负担。目前来说,使用者使用它超过十五分钟的时间就会出现头晕目眩、头疼、晕动证等状况。” “而这个问题,别说解决办法了,目前我们连原因都找不到。” “所有只能先暂时停下,先想办法进一步完善神经信号的传递和神经信号数据库这些东西。” “而耗钱的,不是这些。” ps:明天可能会请个假,背上脊椎处长了个瘤子,差不多和心脏平行的位置,长了有一年多了,之前因为不疼不痒,也没长大就没管它(一开始我以为是油脂痘没破聚集形成的)。 最近这段时间发现它变大了,然后摸上去按上去也开始疼了,明天得去医院看看是个什么情况,然后给它噶了。 e=(o`*)))唉,希望没什么事情。 处理完这个后再来补更。 第六百一十一章:外骨骼与仿生学机器人 实验室中,已经完成了实验和测试的郑海收回了思绪,摘下来控制头盔走了出来。 徐川看了过去,好奇的开口问道:“感觉怎么样?” 郑海思索了一下,才开口回道:“很神奇的感觉,尤其是脑海中会出现无人机传递回来的视角和画面的时候,有点像自己多出来一只天然的手臂(无人机)的感觉,不过这种感觉很模糊。” 顿了顿,他补了一句:“这项技术和我以前在军队中测试过的神经装置和虚拟装置都完全不同。” 徐川有些诧异的看了他一眼,好奇问道:“你之前还体验过其他的这类产品?” 郑海笑了笑,回道:“很正常,我的工作性质注定了我会接触到各类前沿的科技设备,尤其是那些能用于军事的。毕竟只有了解清楚了这些东西的性质和能力,才能更好的进行工作。” “那以前的那些是怎样的?”徐川迅速的问道。 想了想,郑海开口道:“有点类似于控制键盘打游戏的样子,你按了什么技能,脑海中想了什么方法,被控制的设备才能进行对应的活动,需要较高的集中精神和注意力。” “而徐晓做出来的这个,更轻松一些,脑海中的一些想法诞生了,它就能捕捉到。更神奇的是它还能反馈一些无人机能捕捉到的画面和感受,虽然很少也很模糊。” 徐川点了点头,思索了一下后看向徐晓,道:“晓晓,说起来,你们的这种神经控制设备,能用来控制机器人或者说外骨骼之类的设备吗?” 通过神经控制设备来控制机器人或者外骨骼,并不是一件多么稀有的事情。 甚至在一些国家中,包括华国,有军队已经用上了这项技术。 2019年的时候,国内曾经举办了一场穿戴式单兵外骨骼助力装备挑战赛,吸引了上百支队伍参加比赛。 而在这次的挑战赛上,各单位研发的各种单兵外骨骼也精彩亮相,每个穿着外骨骼服搬运物资的士兵都步履矫健。 事实上,外骨骼服的研发目的除了提高士兵的负重,更重要的是减少士兵发生骨骼疾病的概率。由于装备机械化在现代战争的普及,单个士兵上战场所需要携带的基础装备,例如头盔,枪支弹药手雷,急救包等多种物资,加起来有数十公斤。 长期的超负荷载重,不仅影响士兵行军打仗时的战力,还会引发骨骼疾病。 比如科威特战争期间,米国许多士兵就因为负重太大而引发了骨骼疾病,导致米军每年都要花费大约5亿米金来治疗士兵的骨骼疾病。 如果能通过神经系统控制的外骨骼来代替士兵完成或者降低负重,无异于能极大的提高作战能力。 不过目前来说,市面上的一些外骨骼有很大的缺点。 最主要的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续航依赖电池,做不到长久的使用。 这一部分得依赖电池的技术提升,锂枝晶难题已经被他解决了,相信后续这个问题很快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而另一个问题则是控制以及灵活度等方面上的难题了。 目前的外骨骼基本都是通过绑定在肌肉上的感应器来进行姿态测量的,这种方式虽然能用,但也限制了士兵的灵活度。 那些大幅度、大角度的动作很难完成。 而这个问题,在徐晓的研究上,徐川看到了解决的希望。 当然,前提是这种神经控制设备能应用在外骨骼和机器人上面。 “当然!” 听到徐川的问题,徐晓昂起头,得意的说道:“这种新型感应技术和其他神经控制设备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命令的控制系统。” “其他的设备都是以脑电波为基础,先发出再转换,然后通过无线或数据网对设备进行操控。而我们研发出来的这种则是采用了最新的生物拟真模式,先将被控制的设备拟真成类人体的机构,然后反馈模糊的指令到人体大脑,再回调控制模式。” “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郑大哥刚刚说的那样,让整个无人机感觉起来就像是自己的手臂或者身体原先就有的部件一样。” “而人体的外骨骼和仿生机器人理论上来说只会比无人机更加适应大脑的操控,毕竟它本身的机构本就类似于人体,是通过仿生和人体模拟技术做出来的。” 顿了顿,徐晓长舒了口气,摇摇头接着道:“不过那需要我们将人体的神经信号库完整的整理出来,并做出对应回应和控制系统,需要至少几年的时间不说,也需要大量的经费和资金才有希望。” 闻言,徐川笑着摸了摸她的脑袋,开口道:“时间和经费都不是什么问题,只要伱觉得有希望能做到就行。” 顿了顿,他接着道:“这样吧,我给你投资两个亿.” 听到这话,徐晓愣了一下,随即兴奋的原地一蹦三尺高,快步的走了上来,抱住徐川的手臂就开始撒娇卖萌。 “老哥!真的吗?” “真的是两个亿吗?” 徐川笑了笑,说道:“两个亿没有什么问题,不过这是有条件的。” “什么条件我都能答应!”徐晓脱口而出道。 徐川瞥了眼自家这个跳脱的妹妹,继续道:“很简单,这笔钱不是直接给你的,而是会注册一家公司,通过公司的名义与你和水木大学进行项目合作。而资金的用途以及项目的进展,方向等常见投资上的一些工作,你都需要整理进行汇报。” “另外,在项目的投资和未来的利益以及股权上,我需要占比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剩下的百分之五十,你作为负责人,你拿多少,以及水木大学那边拿多少,这个你自己考虑” 之所以整出一个公司来,一方面是他有些担心徐晓把控不住,毕竟两个亿这个数字太大了,至少对于徐晓而言是的。 另一方面则是,他比较看好这方面的研究,虚拟现实领域的投资在未来本就是个热门的领域,而徐晓所研究的方向也很突出。 真要能做到的话,在医疗、军事、工业、游戏等各个领域都能拥有极大的市场。 而且抛开这第一笔投资以外,后续在他看来肯定是还需要追加投资的。 如果不是担心吓到徐晓,第一笔投资放二十个亿对他来说也不过是一个数字而已。 两个亿,在他看来,不太可能或者说基本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另一边,复兴路。 工业与信息蔀的总蔀大楼中。 坐在办公室中,一名头发已经全白了的老人带着一副老花镜慢慢的看完了手中的报告文件。 在他的对面,是航天局的领导邬远康,这会正正襟危坐的端着身姿坐在沙发上。 过了半响,办公桌后的老人伸手摘掉了眼镜,放下了手中的报告文件后轻轻的摇了摇头。 “这事,老航天那边做的有点过了。” 关于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的招标大会在昨天落下帷幕后,相关的报告文件和会议纪要由邬远康第一时间整理出来,第二天就送到了航天局的上司手中。 毕竟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如今的地位和以往完全不同了。 在过去,航天领域的发展和研究在华国虽然算不上多么的偏门,但也算不上多么的受重视。 整个航天领域加起来一年的资金和经费也就那么一两百亿而已。当然,国防航天领域的经费是没有算进去的。 听起来很多,但是对于华国这样的经济大国而言,甚至可以说是可有可无的存在。 要不是很多航天领域的技术还能应用到国防技术上,航天领域的发展在之前的国内大概也就是送送卫星上天,搞搞空间站之类的。 那些火星探测之类的技术,很多时候都是被竞争对手和国际形势逼迫的跟进上的,他们本身对这个的需求并不高。 毕竟航天领头的投资短时间内很难带来正收益的回报。 虽然可以在国内外刷一波声望,但无论是登月也好,还是登火也好,能带来的东西和利益并不多。 不过如今情况不同了,如今的航天领域,可以说是科研项目中的当红炸子鸡。 光是在这次招标大会上商议的《关于探月工程地月货物运输方案征集》和《月球表面临时/永久基地建设方案征集》这两个项目,其航天局规划的经费就超过了三百亿,平均一个项目一百五十亿。 算下来一个项目就足以抵得上以往航天领域一整年的经费支出了。 不仅是经费,最上面的领导们对航天领域的发展也相当的重视,不止一次过问相关的事情。 因此哪怕是工业与信息蔀这边,也不得不跟着一起提供提航天局的重视。 而这其中,上面的指示就有一项是鼓励民航企业投资航天技术,以及开放一部分航天领域的蛋糕给民间航天企业。 对于老牌的航天企业来说,这一刀算是砍在他们的身上。 毕竟在过去国内大部分的航天蛋糕都是这些老牌航天企业吃到的。 不过老实说,即便是砍了一刀,那些老牌航天企业能吃到的蛋糕却完全不少于以前,而且比以前还要多。 毕竟以前的蛋糕总量就那么大,就算是你全吃下去也就一百多亿。 而现在,在国家增加了对航天领域的投入后,老牌航天企业就算是只吃到了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经费资金都比以前要多了。 然而正如徐川所说的一样,可能是他们垄断习惯了,在国家决定鼓励民航企业投资航天技术,以及开放一部分航天领域的蛋糕给民间航天企业的时候,这些老牌航天企业依旧试图联合起来垄断航天领域的蛋糕。 这事做的,就有些不地道了。 吃蛋糕很正常,也允许。 但是你全吃了或者说吃掉了大部分,那发展民航企业和引领民航企业投资的任务怎么办? 而且更关键的是,抛开民航来说,这次竞争的对手中还有那位的存在,以及上面极其看好的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和电推进技术。 前者就不用多说了,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放到任何国家都是战略级的宝藏,重中之重的核心。 而电推进技术对于航天航空、国防等领域等改变和发展来说,也同样相当的重要。 尤其是上面提议过的空天战机和空天母舰计划,其本身就是建立在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技术上的。 如果配合上电推进技术,形成的战略威慑力更是值得投入 办公室中,邬远康正襟危坐的坐在沙发上,听到老人的轻语后赞同附和的点了点头,开口说: “支持民航企业的进入和发展是早就定下来的基调,我们也需要鼓励国内出现spacex、轨道科学、蓝色起源等民营商业化航天企业。” “老牌航天集团的做法,的确有些不太合适。” 办公桌后面,老人笑了笑,开口道:“关于航天领域的发展,你比我更加的熟悉,相关的任务分配,你那边看着办就好了。” 顿了顿,老人抬头看向邬远康,带着些语重心长的意味开口道:“不过要注意的是,我们现在在参与航天领域的竞赛和发展,这是当前的任务和基调。可控核聚变工程期间出现过的事情,不要再出现在航天领域了,你务必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闻言,邬远康顿时身体一震,快速的回道:“是,我知道了。” 老人点了点头,道:“去吧。” 邬远康站起身,应了声后稳步的走了出去。 走出办公室后才微微回头看了一眼自己带上的大门,深吸了口气,整理下衣服后朝着大厦外走去。 关于老人话语中的意思,可控核聚变工程中出现的事情,他自然知道是什么。 当初庐阳科学岛作为国内可控核聚变领域的代表,和那位徐院士带领的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闹得行业内人尽皆知不欢而散。 最终虽然那位谌明继院士主动退让了一步,但毫无疑问是引起了高层的注意和一些不满的。 如今在航天领域,这种事情要是再发生一次,那就是他领导无能了。 ps:今天去医院检查了一下,折腾了一天,晚上回来后赶出来了一章,求个月票。 初步的判断结果是脊柱上存在核桃大(3cm*3cm)的囊肿包块,已经发炎,需要进行炎症消除处理并进行手术摘除。(我一开始以为是脂肪瘤来着,没想到不是) 医生的意思是手术可能还比较麻烦,因为囊肿的位置在脊柱上,神经很多。 庆幸的是不是什么恶性肿瘤之类的东西,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本章完) 第六百一十二章:小型堆的完成! 复兴路所发生的事情,徐川并不清楚。 不过对于他来说,老航天配合与否,影响并不算很大。 正如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发展一样,谌明继的存在也并未能影响到他的研究和发展。 科技的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从过去到现在,人类始终在探索和发掘新的技术思路,以提高生产力和生活水平。 无论是能源、材料、信息还是其他的领域,任何前沿的技术都在被开发和应用。 这些技术正在引领着未来的发展,将带来深刻的变革,以及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新挑战。 正如蒸汽机被内燃机所碾压,然后消逝在历史的进程中一样,这是大势所在,无人能够抵挡。 当然,若是老航天集团能够与他形成互相配合与支持,那再好不过了。 电推进系统在航天领域的确是有着很大的优势,不过缺点也并非没有。 500kn的推力虽然在电推进领域已经很大了,而且考虑到电推进的入柜方式和线路与传统的化石燃料运载火箭不同,它最大能够将五十-六十吨左右的物品送入近地轨道上,这差不多就是它的极限了。 而对于传统的化石燃料火箭来说,这个数字只有它的十分之一。 比如spacex公司的星舰,就能将重达五百五十吨的物品送上近地轨道,哪怕是国内的长征九号,也能运载数百吨的货物上天。 在大质量的货物运输这一块,传统的化石燃料火箭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事实上,在徐川的考虑中,化石燃料火箭在这次的载人航天和登月工程上同样是有着重大作用的。 他之前和航天科工的科研人员与总负责人进行对接,包括在卫星捕获技术领域的合作与挖人,有一部分的原因就是为这方面做准备的。 航天飞机载人上天,化石燃料运载火箭将大质量的货运运送入轨,然后两者在近地轨道上进行对接,完成物资转移,再由航天飞机奔赴月球,完成登月以及后续的工程。 这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的结合新式航天飞机与传统化学燃料运载火箭两者的优势。 前者能承载的物资远不止五十吨,但推力却不足以将更多的物资从地面送入近地轨道,脱离地球的重力约束。 但一旦离开了地球的重力场,进入了近地轨道以后,在太空中完成物资转移的话,航天飞机能携带数百吨甚至是上千吨的物资奔赴月球。 而这是传统的化学燃料运载火箭所做不到的。 结合两者的优势,不仅能够将更多的物资送上天,送到月球,也能节省更多的经费。 毕竟在太空中推进数百吨的物资前往月球和携带数百吨的物资进入太空对于航天飞机来说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前者可以说是易如反掌,而后者则需要数次甚至是十数次的发射。 从京城回到了金陵后,徐川的日常工作就落在了航天飞机的建造上。 十一月初,历经了快一年的时间,通过螺旋石-7x数据而改造的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终于在能源研究所的核心实验室中完成了。 相对比华星聚变装置超过十米直径的体积来说,这座全新组装完成的小型聚变堆,或者说紧凑型聚变堆,其直径只有三米,高度更是不到两米。 这种体型大小的反应堆,安置在实验室中对比之下更是显得迷你至极。 “不可思议,聚变堆居然能小到到这个程度,你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核心实验室中,从航天科工那边特意赶过来商谈合作的袁英才站在空旷的实验室中,看着眼前不比自己高多少的小型聚变堆脸上满是震撼和惊讶。 虽然早在来之前就已经猜到了小型可控核聚变技术有了突破,但真当这样一台小型的聚变堆放在自己眼前的时候,他仍然被震撼到了。 徐川笑了笑,淡淡的开口解释道:“并不算很难,永磁体仿星器+高临界磁场的超导材料这两项是基础,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要完成聚变堆体积的小型化的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 听到这话,袁英才从震撼中回过神来,嘴角不自然的动了动。 并不是很难. 这话说真够装咳咳真看不起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的,仿佛顺手就能解决一样。 不过很快,他就敏锐的意识到了这句话中的重点,迅速的询问道:“永磁体仿星器?仿星器?你们在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上走的是仿星器的路线,并不是托卡马克路线?” 事实上,不仅仅是星海研究院在研究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小型化,航天科工其实也有相关的项目。 只不过目前来说,他们依旧走的是托卡马克装置小型化的路线。 毕竟复合型托卡马克装置已经成功的实现了点火。要说将体积做小,在技术已经实现了的基础上自然希望更大。 只不过从项目成立到现在,航天科工也没做出什么有效的成果。 一年的时间,还不够他们的专家教授完全弄懂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呢,更别提在此基础上完成小型化了。 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星海研究院走的小型化路线,居然不是托卡马克,而是仿星器这一条另外的磁约束道路。 之前可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消息来着啊。 还有那个永磁体仿星器又是什么新技术? 一时半会的,袁英才有太多疑惑和问题了。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没错,这座小型堆,走的路线正是仿星器而非托卡马克装置。” “因为托卡马克装置在运行时,腔室内高温等离子体的等离子体磁面撕裂、扭曲摸、等离子体磁岛等问题很难解决。” 袁英才皱起了眉头,快速的开口问道:“但破晓聚变装置不是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吗?” 徐川摇了摇头,笑道:“并没有,破晓聚变堆只不过是通过扩大体积、增强临界磁场、以及改变聚变堆外圈磁场的结构强行压下去的。” “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完整的解决。” “而随着聚变堆的体积做小,这类问题会愈发的严重,在托卡马克装置上,体积小到五米*五米*五米左右的时候,高温等离子体相关的冲突和撕裂就不可调和了。” “所以我们选择了更换一条没有等离子体磁面撕裂、扭曲摸、磁岛等问题的路线,而仿星器,在这方面恰好有自己的优势.” 徐川简单的解释了一下小型化聚变技术,接着道:“正好,相关的检查已经完成了,接下来我们要对这座小型堆进行点火实验,袁总要不要一起过来看看?” 闻言,袁英才用力的点了点头,道:“当然,方便的话。” 徐川笑着道:“没什么方不方便的,跟我来吧。” 说着,他朝着核心实验室的总控制室中走去。 在这里,繁多的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正紧张有序的忙碌着。 “情况怎么样了,什么时候可以进行点火?”控制室中,徐川朝着梁曲问道。 小型化聚变堆的路线虽然是他提出来的,一些核心难题也都是他解决的,不过整体的设计、制造、组装等流程他都没怎么参与,全都是由梁曲在把控掌握的。 看到徐川,梁曲打了个招呼后应道:“准备工作都已经完成了,现在在进行最后的检查,大概半个小时后能完成检测开始点火实验。” 徐川点了点头,带着袁英才走到了另一边等待起来。 半个小时的时间并不长,在梁曲的主持下,小型化聚变堆的首次点火实验,开始了。 尽管有华星聚变装置的经验在前,但小型堆的测试实验依旧是从氢氦三模拟实验做起的。 相对比氘氚原料聚变来说,氢氦三模拟运行虽然并不能发生完整的聚变反应,但在温度的提升和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上更有优势。 当然,更关键的在于它能测试出聚变堆整体状况的同时,还不会出现大范围损伤聚变堆的问题。 毕竟直接上氘氚的话,一个没控制好,聚变诞生的能量对于反应堆和腔室的冲击损伤绝对是巨大的。 哪怕是聚变的原料使用量再说,其瞬间诞生的高温与等离子体依旧不容小觑。 和核试验相关的东西,就没有不危险的。 【稳态磁场强度达到78.55特斯拉,目标达成!】 【微调磁场已经按照指令完成修正,反应腔内磁场达到目标规划!】 【.】 【氦三原料已注入!】 【icrf加热天线启动完成,当前温度已抵达四千七百万摄氏度,预计十分钟后抵达八千万摄氏度!】 【.】 总控制室中,徐川安静的坐在椅子上看着梁曲对小型堆模拟实验的指挥,听着耳边反馈回来的各种工作汇报。 对于如今的能源研究所来说,完成一项氢氦三模拟实验并不是什么值得关注的事情。 如果不是这次是组装完后的小型堆第一次进行点火实验,干系重大的话,徐川甚至都懒得过来看一眼。 毕竟相关的实验他已经做过无数次了,哪怕是对于能源研究所的其他人来说,完成核聚变实验也不是什么稀奇的工作。 所有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稳步有序的推进着小型堆的运转。 直到,控制室中,一句振奋人心的报告传递了过来 【检测到氘氚聚变反应!】 一句简短的报告,让控制室中的所有人都振奋了起来。 小型堆的氘氚点火实验,成功了! 看着总控制屏幕上跳动的曲线和数据,徐川脸上也带上了淡淡的笑容。 正如他所预料的一样,小型堆在经历了华星聚变装置无数次的实验模拟和数据调整后,顺利的完成了点火工作。 虽然后续还需要进行一些参数与实验的调整,但最为核心与关键的步骤,他们已经跨过去了! 控制室中,受邀前来参加点火实验的袁英才在看完了整个模拟实验和点火过程后,感受着控制室中的欢呼,他竟然有点茫然。 这.这就成功了? 不是说这是小型堆的第一次点火实验吗? 这就完成了? 什么情况?是不是也太轻松了一点,太快了一点? 他全程都没感受到什么紧张期待的气氛啊? 注意到这边的动静,徐川笑着开口道:“感觉如何?” 闻言,袁英才回过神来,咽了口唾沫忍不住问道:“我怎么一点感觉都没有?完全不像是小型堆试验成功的样子。” 顿了顿,他接着补充道:“小型堆这种重要的实验成功了,欢呼呢?喜悦呢?庆祝呢?你们这也太淡定了一点吧?” 听到这话,徐川淡然的笑了笑,道:“对于星海研究院来说,小型堆的技术已经相当的成熟了。” “早在这次实验之前,华星聚变装置就通过模拟的方式进行了无数次的点火和运行实验,有这份经验和数据在,小型堆的点火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至于欢呼喜悦庆祝这些,当然会有,但不是现在。” “等到庆功宴的时候,他们自然会欢呼庆祝。” “至于现在,还有很多的工作在等着他们呢。” 说着,他努了努的嘴,指向一旁依旧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的研究人员,继续道:“这一次的实验,除了点火完成氘氚聚变外,还需要进行运行时长、等离子体温度极限测试、装置翻转稳定性测试等多种实验。” “因为这座小型堆是用于航天飞机上的,它在运行中可能会遭遇到的各种情况,我们都需要进行最为详细的实验和测试,获取到相关的数据才能判断它是否真正的成功了。” 站在总控制室中,袁英才脸上的表情除了震撼之外,还有几分复杂,甚至还带着一丝怀疑。 事实上,哪怕是到了现在,他依旧都不怎么敢相信小型化聚变堆真的成功完成了点火。 不仅仅是对这项技术本身是否能做到的怀疑,还有对实验成功后总控制室中这些人淡定的表现的怀疑。 包括徐川在内的所有人,对于点火成功的淡然,以至于让他不得不怀疑这次的点火是否真的成功了,而不是捏造的实验和数据来蒙骗他。 但此刻展现在他眼前的事实,包括反馈到控制室中的那些数据,那运转在小小的反应堆腔室中的高温等离子体,以及那向外输出的电能,在此刻将他脑海中的那些想法,粉碎的一干二净。 小型堆,他们真的做到了! 第六百一十三章:举世无双 小型堆的首次测试实验,从上午九点半开始,一直持续到了中午接近一点左右,才阶段性的告一段落。 星海研究院的小食堂中,全程跟着参观完整个实验的袁英才看向徐川的眼神中满是炙热的光芒。 如果说大型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给能源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话,那小型化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改变的更多的则是军事、航天航空、海航等各种需要供能系统的领域。 且不说航空母舰这种大型设备,就是一架搭载了小型聚变堆的战略轰战机,都能拥有全球巡航的能力。 更别提还可以部署在上百公里,甚至是外太空的空天战机和空天母舰等一系列国防设备了。 这份改变,对于未来的战争形态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而对于航天科工来说,擅长于各种国防设备研发,以及在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方面开发了一系列重大军民结合技术产品的他们,如果能与星海研究院在小型堆上面进行商业合作,绝对能藉此开拓出的一片更为广阔的市场。 另一边,京城。 长安街北侧的北海小岛上。 科学技术蔀的蔀长袁周礼手中拿着一份报告文件,跟随着警卫员行色匆匆的走进了眼前这栋不算不算高大的二层小楼中。 敲了敲书房的大门,随着里面传来一道‘进来’的声音后,他快速的推开了门,走了进去。 “怎么了,什么事这么急?”书房中,老人笑着看向匆匆赶过来的袁周礼问道。 深吸了口气,平复了一下呼吸和情绪后,袁周礼快速的开口道:“首張,星海研究院那边的最新消息,在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 “按温远航同志整理和汇报的情况来看,星海研究院已经成功的实现了小型堆的点火与发电测试。” “从目前的测试数据来看.小型堆的研发,相当顺利!” 听到这个消息,坐在书桌后的老人瞳孔骤然收缩了一下,就连他都忍不住呼吸急促了两分。 快速的接过袁周礼递过来的报告文件,拆开,里面是一份有关于小型堆测试实验的数据文件,以及一些关于这些数据对应的简略解释。 毕竟专业化的东西,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的。 快速的浏览了一下手中的报告文件,老人眼眸中流露出一丝喜悦的神色。 笑着放下了手中的报告,老人看着上面的信息轻声感慨道:“有徐院士这样的学者,国之大幸啊。” 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上次星海研究院的那位温远航同志给他做汇报的时候,说是需要到明年二月份左右才能完工。 没想到这会才十二月上旬中,他们就交出了一副令人满意的答案。 尽管从报告上来看,后续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测试和调整,但毫无疑问,那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看向了站在对面的袁周礼,快速的问道:“按照温远航同志的汇报,在小型堆完成后,华星聚变装置是不是就可以拆出来了?” 小型堆的完成,由螺旋石-7x改造而来的华星聚变装置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 当然,这里指的是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研究路上的使命,而在剩下的时间中,它将转移到03号航空母舰上,继续它的国防生涯。 对于等待已久的他们来说,这无疑是这个冬天中听到过的最好的消息。 袁周礼点了点头,快速的回道:“我这边和温远航同志沟通过了,海军装备处那边将会安排一支团队进入星海研究院,学习了解的同时完成华星聚变装置的转移工作。” “而星海研究院也会安排一支小组全程进行配合和提供技术支持,按照当前沟通的预估,华星聚变堆的拆除和重新在03号航母上的组装需要花费大概两个半月左右的时间。” “那03号航母那边准备的如何了?” “03号航母的改造工作从今年7月份左右开始,包括聚变堆安装位置的改造,以及磁流体发电机组和超临界蒸汽发电机组的调整部署已经完成从目前的工作情况来规划,预估在明年三月中旬至四月初左右能完成所有的工作。” 老人笑着点了点头,有些感慨的开口道:“一艘核聚变动力的航母,这放到两年前的,谁敢想?” 袁周礼也跟着笑了笑,道:“那时候大家都还在研究着可控核聚变技术呢,甚至不少人都觉得这是一条绝路,走不通。而徐院士硬生生的在这条不可能的道路上踏出了一条通天大道,这份才华与能力,可谓是举世无双!” 老人笑了笑,忽然想起了什么,问道:“对了,航天那边情况如何了?我记得徐院士那边研发的空天发动机也出来了吧?” 袁周礼点头道:“嗯,前段时间徐院士去参与了载人航天与登月工程招标大会,展示了星海研究院研发的电推进系统。” “按照航天局内部的沟通来看,接下来的航天项目大概率将采取化学燃料运载火箭和电推进系统齐头并进的方式来完成。” “即通过化学燃料运载火箭将探月工程所需的物资运送到近地轨道上,通过对接完成转移,由航天飞机完成载人登月和探月工程。” 顿了顿,他有些迟疑的看了一眼老人,接着道:“不过星海研究院那边是否能按期完成航天飞机的研究设计、制造测试等流程,这个不太好说。” “如果星海研究院那边延迟的话,后续要么改动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时间,要么则将航天飞机的任务交给航天集团。” “但这样一来,不管怎么做对咱们的航天发展恐怕都有不小的打击” 航天局的人才和眼光自然是有的,化学燃料运载火箭和电推进系统各自的优劣势,徐川能看到的东西,他们自然也能看到。 通过这种协调合作的方式来完成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无疑是最优秀的解。 而且在航天领域的蛋糕分配方面,也可以让更多的航天企业参与进来,打破以往两大航天企业垄断航天资源的局面。 只不过相对比那些老牌航天集团来说,星海研究院在航天领域的上的底蕴还是有些太薄浅了。 再加上航天飞机的设计制造又是一个大项目大工程,能否按期完成,谁也无法保证。 因此这段时间,航天局为了相关的工作也是吵破了天。 有人觉得目前的重点不是发展电推进技术和航天飞机,电推进技术虽然重要,但赶在nasa航天局之前将宇航员送到月球上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也有人觉得应该相信徐院士,也应该更主动的去推进电推进系统和航天飞机的发展。 毕竟从日益成熟的小型可控核聚变技术与空天发动机技术来看,未来的航天领域,电推进绝对会取代如今的化石燃料推进,占据主流的地位。 而既然他们在这里一领域已经实现了技术领先,没有道理不优先支持电推进和航天飞机的发展,继续跟在nasa的屁股后面使用化石燃料推进,对于国家航天的未来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当然,对于这一观点,反驳的人自然也有。 毕竟电推进系统和航天飞机对于华国来说是一个新的技术,前面已经没有了石头可以给他们摸着过河了,安全性和稳定性是否可靠,是个未知数。 而摸着石头过河也自然有它的好处,至少从安全性和稳定性上来说,已经完成过多期嫦娥工程的化学燃料运载火箭自然更有把握。 为了这事,前段时间航天局现在都快分裂成两个了,两派人天天在会议上吵来吵去的。 听着袁周礼的担忧,老人笑了笑,说道:“航天领域的竞争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咱们自己科技实力的发展。” “无论是化学燃料运载火箭也好,还是航天飞机+电推进技术也好,都是咱们国家安家立国的根本,现在与未来皆在技术的发展上,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微微顿了顿,老人接着道:“当然,在航天领域上,对比之下星海研究院的底蕴还是有些不够的,必要的时候,我们肯定要拉一把。” 相对比老牌航天集团来说,星海研究院在航天领域就是纯纯的新人了。 虽然或挖或借调的方式从其他航天企业攒了一批人成立了航天研究所,但底蕴肯定是赶不上常年在航天领域耕耘的老牌集团的。 不过电推进的未来不容小觑,正如航天局的部分专家预见的一样,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站在一个国家的高度上来考虑,他更不能只看现在的发展与竞争,更要着手未来的布局。 而且适当的时候,拉一把星海研究所,也能提高国内航天领域企业的竞争,符合他们之前推动航天企业多元化发展的政策。 毕竟那些老牌航天集团垄断航天领域的发展已经很久了,不添加点外来的竞争,他们也很难自主的活跃起来。 良性的竞争,才更能促进科技的发展嘛。 第六百一十四章:支援点经费吧 星海研究院中,在徐川盯着小型聚变堆后续测试和调整的时候, 航天研究所中,来了几名特殊的客人。 当温远航带着这几人找到他的时候,他还愣了一下。 因为一行人中,走最前面的那位中老年男子,穿着一袭天蓝色的空军服装。 经过温远航的介绍,徐川才知道,这位身姿笔直浑身军人气息的中老年男子是空军装备蔀那边的总负责人杨瀚蔀长。 而跟在身后的还有空军装备处的总设计师田心远院士以及几名骨干级的科研专家。 “徐院士,您好,初次见面,幸会。” 实验室中,杨瀚坚毅的脸上带上一丝笑容,伸出了右手和徐川打了个招呼。 “杨蔀长,幸会。” 徐川笑着和眼前这名充满了军人作风气息的中老年男子握了握手,又和总设计田心远院士,其他几名科研专家分别握了握手,打了个招呼。 刚想带着几人去自己的办公室聊,对面的杨瀚就开口了:“这次冒昧前来,多有打扰徐院士的研究了。” “徐院士也是忙人,我就开门见山不浪费时间了。这次过来,主要和贵研究院研发的空天发动机和小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技术有关系。” “按照工业与信息总蔀提供的资料和数据,以及徐院士您以前整理的一些报告文件和信息,贵研究院开发的空天发动机最大能提供500kn的推力,这个数据请问是否准确?” 徐川点了点头,道:“可以这么说,不过五百千牛的极限推力是此前的测试数据,在后续的实验中,航天研究所那边根据实验数据对空天发动机的性能进行了优化。” “最新的推力测试数据准确的来说极限在578.87kn。” 这话一出,站在杨瀚后面跟随着一起过来的几名科研专家脸上都露出惊诧震撼的神色。 如果没记错的话,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招标大会到现在也就一个月的时间,当时星海研究所展示的报告是五百千牛,一个月的时间,能提升近八分之一的推力,这个数据相当的恐怖了。 放眼航天航空发动机的研究上,也没有这么跳跃的。 而作为空军装备处的总设计师,田心远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忍不住用手推了推架在鼻梁上的眼镜,深吸了口气后插话问道:“这份数据,稳定吗?能持续多长的时间?” 徐川看了眼这位田院士,有些不明所以。 田心远院士回过神来,快速的组织语言道:“我的意思是,你们有没有对578kn的极限推力时间进行过测试,保持这种极限推力的情况下,那台空天发动机能持续多长的时间?” “包括能源供应,在极限推力状态下,能持续多长的时间?” 闻言,徐川想了下,道:“测试倒是做过,不过它的极限时间未知。” “未知?”田心远院士眼神中顿时就带上了浓浓的疑惑。 徐川点了点头,道:“嗯,未知。” “目前我们手里就一台空天发动机,要做的测试和实验有很多,不可能将所有的时间都耗费在各种极限测试上。” “不过目前来说,空天发动机保持最大的推力运转能持续超过十二个小时的时间没有任何问题。”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至于能源供应.” “不是我炫耀,以小型聚变堆为基础的供能装置,只需要携带一到两吨的氘氚聚变原料,就足够一架航天飞机持续绕地球飞行数十圈了。” 这话一出,空军装备处那边整个队伍就被震住了,脸上带上了浓浓的不敢置信和怀疑。 超过十二个小时的极限全推力运转,可以说近乎无限的续航。 这份数据,如果放到传统的航空发动机上,可以说是逆天的。 众所周知,航空发动机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推力、功率、耗油率、可靠性等方面。 推力是发动机产生的最大推力,功率是指发动机所能输出的最大功率,耗油率是指发动机每产生一牛顿推力所需消耗的燃油质量,可靠性是指发动机在规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等等。 而在这些指标外,对于军事设备上,比如战斗机上使用的发动机来说,还有额外的一些指标。 比如加力推力的运行时间长度。 对于一架战斗机来说,它使用的发动机,其推力一般分为军用推力和加力推力两个档位。 军用推力很好理解,指的是发动机在不启动加力的状态(即正常飞行状态)下能达到的最大推力。 而加力推力又叫‘极限推力’,意思是通过注入额外的燃油,将发动机的推力提升到发动机的极限。 保持这一极限推力的时间又称为‘加力推力时间’,这份时间越长,对于战斗机的性能提升越夸张。 尤其是在短距离的起飞以及近距离飞机格斗的时候,加力性能越强,也就意味着飞机的性能越强,作战的胜率无限拉高。 但对于当前世界上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航空发动机来说,加力推力时间基本都不能维持太长的时间。 一是加力会放出大量的额外热量和推力,发动机涡轮难以承受,有可能导致涡轮故障甚至碎裂的风险。 前些年的时候,包括f22在内,全世界绝大多数战机都不允许加力飞行超过5分钟,否则就会面临发动机故障的风险。 不过后续这个发动机故障的风险被老毛子那边造出来的米格25干碎了。 米格25最初的加力限制也是5分钟,但红苏飞行员的粗狂风格众所周知。 80年的时候,米格25在与对手f14的几次交手中,飞行员很快发现加力推力时间放宽到8分钟也没什么不妥。 后来飞行员专门组织了一次极端加力时间测试,在地面上米格25的发动机维持了长达45分钟的加力推力状态。 随后的检测证明了这对发动机不产生任何不良影响,最后红苏干脆取消了米格25的加力飞行时间限制。 而后各国也开始纷纷进行实验,重新改造和设计发动机,打破了五分钟的加力推力时间的标准,允许超出这个时间进行加力飞行。 但即便是如此,星海研究院的空天发动机十二个小时的以上极限运行,老实说,田心远都不知道这是个什么概念。 毕竟哪怕是不考虑燃油的消耗,绝大部分的航空发动机也做不到极限运转十二个小时。 别说十二个小时,超过三个小时的极限运转,其产生的高温就有极大的概率导致内部零件损坏,导致发动机宕机。 当然,抛开本身的性能外,战斗机加力推力的时间在另一方面依旧是有限制的。 而这个限制加力飞行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续航,俗称你能带多少燃油。 加力飞行时,飞机的燃油消耗比不加力提高了近十倍,加力5分钟相当于普通飞行50分钟。 这种状态下,飞机很快就会消耗掉所有燃油。 以现在的f22为例。 这架飞机正常机内载油量可以飞四个小时以上,总航程大概有三千公里左右。 以亚音速的正常速度飞行,每小时的燃油消耗量大概只有1200公斤,也就是一吨多点。 如果f22的发动机开加力的情况下,每分钟的耗油率就会达到900多公斤,差一点到一吨。 这意味着开加力飞行的油耗是不开加力的40倍以上。以目前大多数战机燃油携带量来看,几乎没有飞机可以开加力飞行超过10分钟。 这还是不考虑返航所需要剩下的燃油的情况下。如果考虑到起飞和返航消耗的燃油的话,一架飞机开加力的时间也就几分钟就可以完全消耗掉自身的燃油。 而以小型化聚变堆为能源的供能系统,其近乎无限的续航对比之下,只能用‘无解’两个字来形容。 一瞬间,空军装备处包括杨瀚、田心远在内的所有人都呼吸沉重了起来。 578kn的推力,超过12个小时的极限推力运转、无限的续航 这三样参数叠加在一起,意味着什么自然不言而喻。 简单的来说,在不考虑飞行员自身安全、承受能力、飞机是否有解体风险等问题的情况下,他们能造出来一架目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导弹都追不上的战斗机。 毕竟大部分导弹的飞行速度也不会超过十马赫。 米国著名的aim5,也就是广为人知的‘不死鸟’空空导弹,其飞行速度也就五马赫而已。 听着徐川的介绍,站在人群中杨瀚脸上的表情不由自主的带上了几分潮红和激动。 他看向徐川,殷切的询问道:“徐院士,我想问问,关于小型聚变堆和空天发动机的完成,还需要多长的时间的?” 徐川思索了一下,道:“准确的来说,这两项技术都已经完成了,目前正在测试中。” “至于测试完成的时间,大概还需要四到五个月左右的时间。” 顿了顿,他接着道:“拖时间的主要空天发动机的测试,在地面上能做的测试目前我们都在做,但是一些空中的测试,还需要等航天飞机组装起来后才行。” 正在这时,跟在杨瀚身后人群中的一名装备处的专家忽然后开口道:“如果是改装呢?改装需要的时间应该不会那么的长吧?” “我看过空天发动机和小型聚变堆的详细数据和资料,虽然形状奇特了一些,但符合这种结构的飞机国内还是有的。” “如果可以的话,空军装备处这边可不可以提供一架飞机,将空天发动机和小型堆改装进去进行一下试飞?” 闻言,徐川微微皱了下眉,道:“需要这么急吗?四五个月的时间并不算很长吧?” 听到这话,那名专家回过神来,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道:“抱歉,走神了。” “主要是你们研究出来的空天发动机和小型聚变堆技术实在太惊人了,我有点迫不及待的想看到它们被运用起来的场景。” 作为一名航空发动机的设计者,这种近乎充满魔力的空天发动机,对他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虽然这是个不怎么合适的建议,不过站在前面的杨瀚却有些心动了。 他思索了一下后开口道:“如果是改装的话需要多长的时间?” 对于空军装备处来说,若是等星海研究院的航天飞机完成,确定空天发动机没问题的话,再由他们进行开发设计改造自己的飞机,需要的时间可能在一年以上了。 而改装他们则可以在第一时间拿到第一手的数据,为以后相关的战机和轰炸机等装备提供经验,能节省大量的时间。 徐川看向了田心远,对于空军那边的情况他不是很熟悉,不过既然这位过来的专家提出了这个建议,想来他们应该有计算。 对面,田中远院士思索计算了一下,道:“那要看采用哪种方式了。” “最快的方式就是通过一架正在进行生产的战机进行改造,在不追求机动、性能等条件的情况下,单纯的想让它飞起来,还是很快的。” “比如我们可以拿一架正在生产‘fc-1’枭龙战机的外壳来进行改造,直接将小型堆、空天发动机、磁流体发电机组等设备部件塞进去,理论上来说应该让它飞起来完全没什么问题。” “时间方面的话,以川都飞机工业集团那边的生产线,两个月左右应该就够了。” 对于战斗机的设计和改造,他还是很有经验的,j10系列的拓展都是他主导的。 不过对于空天发动机急匆匆的改造,他并不是很看好。 看着有些心动的杨瀚,田心远院士摇了摇头,接着道:“不过这样做没有多大的意义。” “毕竟我们需要的是一架真正具有战斗力的飞机,而不是让它飞起来就足够了。” “而且正如徐院士所说,四五个月的时间也不长。” “如果真要缩短时间的话,杨蔀长还不如问问徐院士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没有。” 闻言,杨瀚看向徐川,认真的说道:“如果您在研究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只要是我们能帮上忙的,尽管和我们提!” 徐川笑了笑,道:“若要说有什么需求,那还真有。” 杨瀚:“徐院士尽管说。” 徐川笑着开口道:“如果可以,支援点经费吧。” (本章完) 第六百一十五章:物理学的盛会 对于徐川来说,如果在科研上有什么需求的话,那就是经费了。 至少对于目前他研究的东西来说,基本上提供钱他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航天飞机的制造虽然难度大,技术要求高,但提供充足的经费也不是不能加快建造的脚步的。 如果经费充足的话,提前一两个月的时间完成航天飞机的生产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毕竟航天飞机不是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全世界都没有制造的经验。 有红苏和米国的先例在,哪怕是他们没有搞过航天飞机,也能以最快的速度制造出来。 毕竟863计划中就已经构造了航天飞机的整体设计了。 人群中,听到徐川开口就是‘打钱’,空军装备处的杨瀚也没有多少的意外。 毕竟经费嘛,大家都缺。 尤其是航天相关的研究,更是个烧钱的领域。 这一次过来,空军装备处也做好了打钱.咳,投资的准备。 虽说他们的经费也紧张,能采购成品最好不过。但是科研投资这种事情,在有着足够的把握的情况下,先投钱研发和后采购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现在预先进行投资,以后有关于空天发动机和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堆等设备的采购,其价格嘛,也能谈谈优惠不是么。 外部价和内部价可不是一个级别的。 对于这种注定能改变未来战争方式与格局的科技,早一手投资就能早一手获利。 而且据他从工业信息蔀那边的了解,星海研究院这边在航天项目上还是缺乏资金的。 不过在此之前,他还是得先看看实物和相关的数据,确保不会被‘骗’经费。 毕竟小型聚变堆和高达五百千牛的电推进系统,哪怕有工业和信息蔀提供的资料数据,怎么听都是个梦幻的事情。 这种可以说得上是黑科技一般的技术,在没有真正看到实物,在空军装备处的专家确定真正的情况前,他也不敢随意拿着经费给别人投资。 毕竟空军装备处的经费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自己用都不够呐。 对于杨瀚的请求,徐川也没有拒绝,带着空军装备处的一行人去了一趟航天研究所和能源研究所。 空天发动机和小型聚变堆已经完成了这就是他最大的底气。 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成果他已经做出来了。 而伴随着实体设备的观测和调试,那优异的性能和实验数据彻底的震撼到了前来交流的空军装备处的专家教授。 之前所有的怀疑在这一刻全都消散,眼神中只剩下了炙热的光芒。 那些数据,都是真的! 星海研究院真的将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与空天发动机这种黑科技一般的设备做出来了! 被炙热渴望的视线盯着,徐川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不过对方一副渴求了解的神态,他也不好拒绝,简略的讲解了一下空天发动机和小型堆的技术核心后,将人交给了航天研究所的翁筠宗,让他带着对方在研究所中详细的了解一下空天发动机相关的技术。 安排好空军装备处的领导和专家后,徐川和这一行特殊的访客告辞,动身前往星城。 十二月中旬了,关于上次定下来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项目工程的启动会,快到了。(之前写的是十一月中旬,有些不合理,前文已经修改,抱歉。) 虽然最近工作很忙,但大型强子对撞机工程却是他一直都在关注着的事情。 甚至关注度比载人航天还要高一筹。 毕竟这不仅仅涉及到他们和cern的竞争和世界物理圣地的归属,更涉及到物理学的未来。 无论是已经有发现踪迹的惰性中微子、还是暗物质与暗能量、亦或者是还藏处于徐川脑海深处的引力子,每一项都是能改变物理学大厦的重要成果。 对于这些东西,在cern参与到竞争的时候,徐川就不打算放出去了。 尽管理论上的成果很难转变成现实中的科技,但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未来。 另一边,星城。 市政府的办公大楼中,吴天华翻阅着手中的汇报文件。 认真的看完了相关的资料后,他抬起头看向统筹协调工作,负责配合物理学会那边举办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研讨会议的科技局局长,脸色肃穆的问道:“徐院士那边的情况如何了?他什么时候能到?有跟进过吗?” 科技局的局长叫夏宏博,是一个约莫四十来岁的中年男子,听到询问后快速的回道:“已经和邰学文主任那边跟进过了,徐院士正在路上,今天下午能到。” 闻言,吴天华点了点头,接着问道:“关于送出去的那些邀请函,包括物理学家和物理机构在内,有多少有回应会过来参与的?” 听到这个问题,夏宏博思索了一下,快速的回道:“有明确回复回来参加的物理学家占比接近百分之七十。物理机构这方面的比例稍低一些,只有不到百分之三十的机构回复邮件和信息表示会安排代表参与。” “这个数据已经告知物理学会和主持对撞机项目工作的邰学文主任了,徐院士那边也发送了相关的邮件,不过暂时没有收到徐院士的回复。” 虽然是在徐川的建议下启动的对撞机工程,但随着cern的反悔和米国那边的插手,如今这项科研工程已经带上了一丝政治意味。 不到百分之三十的物理机构表示会参与就是一个最典型的数据代表。 这意味着几乎大半个西方国家都拒绝安排代表过来参加这次会议,对于高能物理领域竞争的局势来说并不怎么友好。 不过百分之七十的物理学家明确回复表示会参与出席这场会议,这个数据却可以称得上良好,甚至可以称得上优秀了。 尤其是明确的回复了会来参加这次的启动会和探讨会的学者中,还有很多顶级的物理学家,如爱德华·威腾、李政道、冯克利青、阿兰·古斯、加来道雄等等。 这些学者基本都是米国或西方国家的顶尖学者,在以往,华国可没有这么大的号召力能让他们同时过来参加某个会议。 虽然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物理学者是被百tev能级以上的强对撞机吸引而来的,想在华国这边申请一部分的对撞资源研究自己的课题。 但这其中,那位徐院士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影响力未尝没在里面起到巨大的作用。 办公桌后面,吴天华思忖了一会后,开口道:“这件事就交给物理学会和徐院士那边去处理,我们不用管。” 顿了顿,他接着一脸严肃的开口道:“但是,这次的启动会一定要重视,你一定要配合好物理学会那边做好万全的工作,务必不能出现问题。” “如果出现了问题,我唯你是问!” 作为主动卖面子向徐川和国家申请而来的国际科研项目,他对于这一届的对撞机启动会和探讨会会议自然重视无比。 从市容市政,到居住的酒店,交通,安保,甚至是路边的小广告,地面卫生.等等全都提前半个月抓了起来。 尤其是在这个与cern竞争,或者说与米国为首的那些西方国家在基础学科领域竞争的节点上,他们势必要在全世界的和物理学家面前展示华国最具吸引力的一面。 不仅仅是这一次会议本身的意义深厚,对于湘南省来说,大型强粒子对撞机项目落户在省内更是带动省内学术发展的重要方针。 一个诸多985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省份,却留不住科研人才是湘南一直以来的痛楚。 但借助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工程,湘南却是有可能将这个位于国家中部的省份建设成新的科研强省,实现科技带动经济、人才、政治等多方面的发展。 翌日,星城大会堂。 第一届国际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启动会与研讨会正式召开。 特意提前了一些时间赶到会场的徐川在大会堂一楼的大厅中等待着那些熟悉的老朋友。 而大会堂的门口,穿着一件羽绒服的提尔曼·伦特向安检人员递上了邀请函,通过检查后快步的朝着徐川走去。 “徐,好久不见。” 快步的走到徐川旁边,提尔曼张开双手热情的和徐川拥抱了一下,用力的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用蹩脚的中文说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们有一句话好像叫做‘一日不见,甚是想念’。” 虽然他只是一名研究等离子体物理的学者,并不怎么懂高能物理,但在收到徐川递给他的邀请后,还是选择了过来看看,就当是旅游也好。 反正日耳曼国也没什么可以去的地方了,去华国散散心顺带看看螺旋石-7x也好。 和这位熟悉的老朋友礼节性拥抱了一下,听着对方蹩脚的中文,还用错了成语,徐川忍不住笑了笑,开口道:“好久不见,提尔曼教授。” 眼前这位中老年教授,正是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的提尔曼·伦特,当初他研究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时候,asdex装置就是从他手上买到的。 虽然后续的螺旋石-7x和这位教授没什么关系,但螺旋石-7x却是这位的心血,差不多这些年的学术生涯都耗费在上面了。 而当时螺旋石-7x被他买走,提尔曼还专门跑到过华国来找他聊了很久,在那之后,便辞去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的工作,回自己的乡下小别墅养老去了。 邀请这位过来,徐川自然是有打算的。 尽管提尔曼教授只是一名等离子体物理领域的工程师,在高能物理领域并没有什么建树,但在超导磁体这块,可是国际上能排到最少前五,甚至能进前三的顶级专家。 他挺想将这位拉过来的,毕竟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主要核心零部件之一,就是给粒子进行加速的超导材料了。 寒暄了一会后,徐川笑着说道:“先里面坐吧,我是这次会议的主持人之一,还要迎接一下其他人,等会议结束后我再找伱聊聊天。” 提尔曼笑着点了点头,刚起身进去,徐川就听到身后一道熟悉的声音就传递了过来。 “没想到你这样的大忙人会亲自在这里迎接其他人。” 一道带着些调侃的声音在徐川耳边响起,他扭头一看,有些意外的愣了一下,随即笑着开口道:“邱老,您怎么来了?” 刚刚调侃他的人,正是水木大学的邱成桐老先生,徐川还真没想到这位老先生会跑过来。 毕竟他的研究领域虽然有物理,但更多的是一名数学家。 邱成桐笑了笑,开口道:“这可是物理学的盛会,我怎么能缺少呢?别忘了我研究的领域有广义相对论和弦理论,还解决过卡拉比猜想和正质量猜想,多多少少也对物理有了解吧,也算得上一名物理学家吧?” 徐川也笑了起来,卡拉比猜想和正质量猜想的确算是和物理挂钩,而卡拉比-丘流形的概念更是弦理论的基石,硬要说这名老先生是物理学家,也算过得去,只不过不是那么的‘正宗’而已,有些数学物理家的味道。 邱成桐笑摇摇头,继续道:“这次过来,我其实主要是代替老杨过来的,本来那个老东西想亲自过来,但偏偏前段时间生了场病,现在都还在调养,也就没办法动弹了。” ‘杨老病了?’ 听到这个消息,徐川愣了一下,快速的问道:“情况怎么样,严重吗?怎么没听说过?” 邱成桐叹了口气,道:“说严重也严重,说不严重也不严重。前段时间他跑出去溜达受了点风寒,不过这人老了,一点风寒都差点要命。好在前段时间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现在倒也好的差不多了。” 顿了顿,他接着道:“这次过来前,他还给我交代了一点东西,让我见到你后告诉你。” “那老家伙,也是闲不下来的命,人还在床上躺着,都还在操心。” (本章完) 第六百一十六章:志同道合! 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修建,其实不仅仅是华国的物理学界,整个世界的物理学界都和杨振寜老先生有着一段可谓是纠缠不清的历史。 19世纪时,由于量子力学、相对论等一系列重大科学理论,以及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放射性等被发现。人们进一步了解了微观世界,也意识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及更微小的电子组成。 而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随着对宇宙线里的粒子的研究,以及粒子加速器的发展,人们又进一步了解到中子和质子内部存在更基础的结构。 除了组成中子和质子更小的基本粒子‘夸克’外,还有各种w玻色子、z玻色子、希格斯玻色子等等基本粒子。 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夸克.这些东西可谓是物理学天空中闪烁着的金色光芒,犹如一场群星璀璨的金色雨, 这样的伟大时期在科学史上是空前的,但然而,喧嚣一时的繁盛,终究要像泡沫那样破灭凋零,狂欢过后带来的是冷寂。 经过了这一物理黄金时代之后,人类在物理学上几乎没有了什么重大物理发现,物理学中最重要的那些公式也几乎有半个世纪没有更新。 渐渐地,大家发现该发现的已经发现了,再往前,高能物理已经很难找到突破口。 “也许,人类需要更强大的实验设备去打开一道窗口。” 这是当时物理学家们的主流声音。 但就在这时,杨振寜发出了“thepartyisover”的声音。 而这句话说的时间非常微妙。 因为当时的米国,正在进行‘超导超级对撞机’ssc项目的建设,并且已经投入超过二十亿米金挖出了一个巨大的隧道。 但就在这时,物理学界以杨振寜为代表的派系对高能对撞机的前景的怀疑,引起了米国的注意,再加上ssc造价的提升以及当时的全球经济危机,导致了这个已经投入了二十多亿米金的项目彻底夭折。 而在后续,二十世纪初杨老先生和国内对撞机领域的恩怨,更是很多人都听说过。 因为这事,他与国内的高能物理学界也结下了不小的梁子。 不过抛开那些恩怨不说,杨老先生的眼光绝对是长远的。 二十世纪初中期以后的物理学界,除了希格斯玻色子等极少数的微观粒子外,就再也没发现什么能轰动整个世界的粒子了。 如果徐川不是重生回来的,且上辈子就已经在惰性中微子和暗物质上做出了一定的成果,他大概也不会选择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完成后开启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修建。 毕竟高能物理学在此之前已经看不到太深的未来了,标准模型已经基本完善,该发现和能发现的东西都已经找到。而没发现的东西,比如超对称粒子却连一点痕迹都没有。 这种前途希望渺茫的情况下,将上千亿的资金投入到对撞机领域去赌一把,风险有点太大了。 虽然科学家都可以称得上赌徒,但这种涉及到全人类物理学未来的事情,干嘛要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国家牵头呢? 至于现在,那情况又不一样了嘛。 惰性中微子已经发现,它的存在打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物理学世界,也面向了更遥远的未来。 在这份先机下,徐川没有理由放弃占据物理学高地的机会,更不会将这些成功拱手相让给其他人。 听着邱老先生的话,见那位老先生没事,徐川提起来的心也放了下来。 他笑着问道:“杨老先生没事就行,他给托您给我带了什么叮嘱?” 邱成桐回想了一下,笑着开口道:“还不是关于对撞机和高能物理学界的那些东西事情。” 顿了顿,他从胸前的口袋中摸出一份信件,递给徐川,道:“你自己看吧,那老东西还担心我扭曲他的意思,特意给你写了信。” 徐川接着过信件,拆开了淡黄色的封袋,从里面取出了两张薄薄的信纸。 【徐川院士,您好,见信安。】 【写这封信,我想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动一下笔墨,寒暄就不必多说,我直入正题好了。】 【国内高能物理学界的命运现在已经掌握在了你的手上,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修建是祸是福,都在伱一念之间。纵然它或许可以在未来开启一个全新的世界,但如果这个世界不是由我们掌控或领先的,那就相当于给别人做铺垫了。】 【我一直以来都在阻拦国家修建对撞机,不仅仅是因为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更是因为世界重要高能物理学家中,我们国家占有率不到百分之一二。你很出色,也是一名顶级的物理学家,但物理学不是数学,它靠你一个人的力量是撑不起来的。】 【如果这次的对撞机,你仅仅是想着做自己的研究,我也没什么话可以说,随便你怎么处理都可以。但如果是为了国家的发展,为了物理学的发展,我更建议你容纳其他国家的物理学家与机构。】 【他们的参与,的确会分走一部分的对撞机时间与成果,但带来的改变,却是重大的,国家需要这样的一批顶尖物理学者来培育更多属于自己的人才,也需要.】 【.】 一封两页纸的信件,徐川看了很长的时间。 最后一句话映入眼帘后,他笑了笑,折起了信纸,将其放进了口袋中。 那位如今大概还躺在床上养病的老人,为了国内物理学界和国家的发展,可谓是殚精竭虑想了太多。 甚至这次的启动会和研讨会,他都特意写了一封信件让人带过来,担心物理学的发展被他带入到歧途中。 “那老家伙在信中写了啥?”一旁,邱成桐好奇的问道。 徐川抬眉看了他一眼,这位老人家好奇心有点重啊。 笑了笑,他开口道:“一点有关于强对撞机安排的建议。” 闻言,邱成桐耸了耸肩,道:“算了,你们物理学界的东西,我也不关心,你们慢慢的折腾去吧。” 徐川:“.” 您老人家刚刚都还在说自己是名物理学家呢,这就置身事外了? 可能是吃瓜没吃到,邱成桐也没再理会徐川,背着手自己就溜溜达达的进了内场,留下徐川在大厅中迎接其他人。 大会堂内,人头攒动。 来自世界各地的物理学界学者和物理机构的代表们此刻早已入座。 开幕式正式开始前,不少物理学家,以及那些跟着自家导师以及教授过来开开眼见见世面的学生都在讨论着。 “我刚刚在进门的时候看到了一位大佬,你猜猜是谁!” “谁?” “戴维·格罗斯教授!” “不对啊?不是说cern和华国在搞竞争么?这位cern的理事长怎么跑过来了?” “谁知道呢?说不定是过来看笑话的?” “你们的消息迟了,格罗斯教授今年上半年的时候从cern理事长上的职位离开了,现在任职的是一位女士,好像什么格温多琳教授来着。这一次过来的顶级物理学家,基本都是以个人的名义过来的,好像到来的顶级物理机构很少。” 闻言,旁边的学者嘟囔着。 “真搞不懂,政治上的东西为什么要牵扯到纯粹的学术界!竞争就竞争好了,为什么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修建这种有益于全人类的事情都要弄成这样。” “纯粹的学术界?别闹了,现在哪里还有纯粹的学术界?学术向来都是和科研挂钩的,也从来都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纯粹只不过是你自己的臆想而已,真正竞争起来了,谁还管你纯粹不纯粹的。” “嗨,伙计,别那么悲观,竞争也不是没有好处的。至少咱们现在有两台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了不是吗?听说华国这边的这个规划修建到一百tev,真期待它能发现点什么!” 伴随着台下听众学者们的交流讨论,时间也指向了九点整。 舞台上,黑暗的灯光亮起。 嘈杂的接头交耳声消逝,所有人都不自觉地止住了话头,朝着台上看去。 在万众瞩目的目光中,一身正装的徐川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面对着台下无数双观众的眼睛,他脸上带着微笑,手握着话筒试了试音后开口了,清晰而平稳的声音在这一刻传遍了整个大会堂。 “首先欢迎前来参与交流报告会的各位,很高兴能在今天的启动会和研讨会上看到诸位的身影。” “正如大家所见,今天的会议是有关于大型强离子对撞机的建造。我相信对于物理学界来说,这是值得历史篆刻的一天,也是值得留念的一天。” “因为它,即将改变整个物理学界!” 微微停顿了下来,徐川扫视了一眼台下的听众,提高了一些说话的音量,继续说道: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冲突的时代,能在这里看到这么多新老朋友,尤其是那些熟悉的身影,我就知道,面对那些遥远的未来,面对学术的发展,我们从未改变过!” “科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而真正的科学家的任务,就是丰富这个令人类都能受益的知识宝库!” “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中,至少绝大部分的学者都有着和我一样的看法。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种族。” “至少,在今天,为了人类的未来,我们站在了一起!” “尽管未来依次看起来似乎很遥远,但其实它已经开始了。我相信,总有一天这个世界将会没有边界、没有界限、没有偏见、没有鄙夷.人心将成为唯一的通行证!” 站在报告台上,面对着台下无数双眼睛的注视,徐川平稳而清晰的继续着自己的发言。 “.粒子物理学领域的诸多发现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知,但宇宙间仍有很多奥秘有待揭示,例如暗物质的本质、正反物质不对称、中微子的质量等等。” “解开这些谜团,是我们的使命,也是全人类的使命。“ “在这里,我谨代表华国,代表华国学术界,欢迎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学者,前来这里进行学术交流、合作,一起探索宇宙的奥秘。” “在这里,我谨代表华国,代表华国物理学界,以及今天来到的这里的学者们,向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这一世纪工程送上最为真挚最为热烈的祝福。” “也希望在未来的时间中,它能代替我们的眼睛,去看到更多的宇宙奥秘,去见证一个属于未来的时代!” 最后一句激扬的话语落下,徐川朝着大礼堂中的众多学者深深鞠了一躬以示敬意。 而聚集了来自全世界学者的礼堂中,雷动般的掌声如潮水般响起,一波接一波,仿佛永远都不会停歇一般。 报告厅中,和威腾坐在一起的戴维·格罗斯教授鼓着掌,笑着同坐在他旁边的爱德华·威腾开口道:“你倒是收了个好学生。” 威腾拍着手鼓着掌,笑着道:“他大概是我这一辈子带过的最出色的学生,未来也很难有人再超过他了。” 格罗斯笑着摇摇头,道:“我指的并不仅仅是学术上的东西。”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那个从舞台上走下的男人,接着道:“抛开那些我们都能看到的东西以外,在政治、理念、未来等等概念上,他大概是和最接近我理想状态中的人了。”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什么样的看法。至少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他依旧愿意为全世界走到一起而做出努力和改变,也愿意给来自其他国家的学者一个分享对撞机的机会。” “否则,他完全有能力将所有的东西都收起来自己玩不是么?” “而且没人比他更熟悉更了解惰性中微子和暗物质了。” 作为cern的前主席,他为了物理学的发展的可谓是殚精竭虑,无论是面向全世界开放的lhc,还是开放更深入的国际合作,他在位期间都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 甚至因为反对cern与华国的竞争,连cern理事会理事长的职位都丢掉了。 但这仍然改变不了他对于那些需要全人类一起去面对的事情的看法与做法。 而在今天,他看到了另一个志同道合的‘道友’。 (本章完) 第六百一十七章:技术共享平台 潮水般的掌声直到徐川完全离开了舞台后才逐渐退去。 在徐川下台后,紧接着上台的是工业与信息蔀那边的领导,表达了华国对于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这一世纪工程的支持与祝福,也表达了对世界各国学者的欢迎。 紧随其后的,是那些受邀前来参加启动会和研讨会的各国物理学机构。 尽管很多和cern、米国等关系密切的高能物理学机构都拒绝了前来参加会议,但面对整个世界来说,选择来参加会议的物理机构以及各国政府依旧不少。 对于他们而言,华国的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未尝不是一个机遇。 毕竟一台对撞机能进行的实验始终都是有限的,cern那边的学者再说,地位再先进,没有设备给他们进行实验也是白搭。 而华国这边情况就不同了,一台超过百tev能级的超强粒子对撞机,在这个充满了竞争与冲突的时代,华国势必会开放更多的资源,以供吸引外国学者。 尽管cern本身储备的技术,尤其是在探测器领域要强于华国,但一台百tev能级强子对撞机,能验证的东西在理论上来说却远比升级后的lhc更多。 毕竟对于对撞机来这种探索高能物理粒子的设备来说,能级,就是生命! 如果能做到将夸克都撞碎,那么哪怕探测器再拉胯,它也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 开幕式很快落下了帷幕。 第一届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的启动会和研讨会议正式开始。 对于物理学来说,一个全新的时代也随着这场开幕式的结束而拉开了新的帷幕。 而另一边。 在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启动研讨会进行的时候,远在欧洲的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实验大楼中,新任cern理事会理事长的格温多琳·凯西教授正坐在会议室中一边喝着红茶一边收看着对应的开幕式。 会议室中,一名cern的理事看着走上台讲话的戴维·格罗斯教授脸上带着一些说不明道不清的意味。 作为cern的前理事长,如今却出现在竞争对手的舞台上,公然为对方站台,这种感觉,有点过于复杂。 “这就是个叛徒!” 会议室中,也不知道是谁突然冒出了一句愤慨的话语。 听到声音,格温多琳·凯西教授看了过去,说话的是一名中年男子,来自米国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 在决定支援cern经费,利用lhc升级改造和华国在高能物理与粒子物理领域进行竞争的时候,米国就开始了不断的安插自己的科学家进入cern,以便更方便的掌控cern。 尽管它不是cern的成员国,但作为四大观察国之一,再加上米国自身的实力,以及对cern的投资,要做出这样改变并不是什么难事。 看了一眼这位物理学教授,格温多琳端起红茶优雅的喝了一口,微微笑了笑回道:“格罗斯教授已经从cern离职,他并不能代表cern,愿意去哪儿是他的自由,也和cern无关,这没什么可以抱怨的。” “难道就因为格罗斯的出席,就能改变什么吗?” 作为一名米国人,尤其是在基础学科这种领域上,她有着骨子里的优越。 这是长达几十年以来米国在基础学科上领先全世界所带的成就,哪怕是在这个时代出了一名完成了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徐教授,在她看来也无力改变什么。 毕竟基础学科的发展是一辈辈的学者积累起来。 而在这方面,米国依旧是整个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有着全世界最多的顶尖学者。 至于那些出席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启动研讨会的物理学家们,在她看来并没有什么,只要lhc率先完成强亮度lh-lhc的升级,他们依旧会回来。 相反,对于那些出席这次会议的那些欧洲物理学会的代表,她更加的不满。 没错,这次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启动研讨会,有不少欧洲国家都安排了物理学会的代表过去进行祝贺。 而理由则是“大型强粒子对撞机这种名义上有益于全人类物理学发展的科研设备,送上祝福是应该的。” 只是在她看来,这种理由实在太可笑了。 两面下注就两面下注好了,还打着道貌岸然的口号。 不过对于这种事,他们也没能力强行阻止。 毕竟国与国之间的利益交锋远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尤其是这个对手如今还掌控了可控核聚变技术,明面上闹得太僵,对于那些正在进行的谈判也不是一件什么好事。 而对于欧洲来说,这种竞争事实上也是他们乐于见到的。 尽管被cern带上了竞争的站车,但顶在最前面的并非是他们,而是米国。 至于cern的掌控权,对于欧洲的各成员国来说,在华国决定修建大型强粒子对撞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召开过会议,决定要放弃lhc的升级了。 毕竟在当前这个时代,可控核聚变技术远比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更加的重要,也更值得投入。 国家的收入和科研经费始终都是有限的,尽管在对撞机上有不少的技术可以转变成军用或民用领域的科技,但整体上来说,投资强子对撞机是一件亏本的事情。 再加上高能物理领域的研究在绝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公开的,华国建了对撞机,难道成果就不公开了么? 至于米国想要掌控cern,那就让他掌控好了。 只要保留各成员国的使用权,能够共享cern中的各项技术,什么都好说。 反正米国也不敢贸然将他们全都排除在外,毕竟如今的欧洲虽然没有华米两国强大,却在世界格局和交锋中,更值得两方拉拢。 虽然听起来的确是一种很不要脸的做法,但政治嘛,不一直都是这样吗? 另一边,星城。 对于徐川来说,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启动研讨会的开幕式结束,不代表着事情就结束了。 相反,对于他而言,忙碌才堪堪开始。 应付完那些喜欢提各种乱七八糟问题的记者,下午的会议和安排又摆在了他的面前。 作为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工程的总设计师,尽管平时的时候他可以当甩手掌柜将一些工程上的事情交给邰学文他们,但今天这种场合,无论如何他都是脱不开身的。 不出意料,抛开上午的开幕式讲话完成后有一些空闲时间外,下午的安排几乎是满满当当的。 从一点钟开始,到傍晚六点,除了会议就是和各国物理学界的政府代表见面,整整五个小时的时间,他甚至连水都没喝上几口。 如果不是为了将那些顶级的物理学家们都吸引到华国来,打造一个属于华国的物理学圣地,徐川真想撂挑子不干了。 这种事情,就不该他这种学者来说,从政府的那边随便找个人过来,都能比他干的更好。 可惜的是,作为当今华国学术界的门面,别人只想见他。 一直忙碌到傍晚,当徐川以为自己可以‘下班’了的时候,邰学文又笑眯眯的走了过来。 “徐院士,晚上七点,咱们还有一场宴会呢。” 徐川躺在沙发上,生无可恋的看向邰学文,叹道:“晚宴我就能不去了吗?太折磨人了。” 邰学文哈哈笑道:“平时也就算了,今天可不行,你可是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工程的总设计师,那些学者和代表,可都是冲着你来的。” “包括威腾教授、格罗斯教授等顶尖物理学家们,想见的可不是我,而是你。” 徐川葛优瘫一般的躺在沙发上,一脸失神的看向天花板。 这事折腾的,他以前通宵搞学术研究的时候也没这么累啊? 躺了一会后,徐川忽然想起了一件事,坐了起来看向对面的邰学文,开口道:“邰主任,关于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crhpc)项目,我有个建议。” “嗯?什么建议?” 休息室中,正闭目养神的邰学文睁开眼,带着一些好奇看了过来。 徐川沉吟了一会,组织了下语言后开口道:“关于强子对撞机修建和使用过程中那些技术共享的事情。” “和cern那边由多个国家共同出资进行建设的lhc不同,crhpc是由咱们独资建造的对撞机,虽然后续会通过一些经费、技术交易等方面的东西开放对撞机的使用权限,但你不觉得这样的方式有些过于狭隘了点吗?” 和cern不同,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crhpc是华国全资完成的建设,不参合任何的其他国家的投入。 不过考虑到技术需求,吸引物理学家和其他国家,以及后续实验中设备维护等方面的工作,早在之前他们就定下了一些基础的方案。 比如其他国家或物理学机构想要加入其中申请到对撞机的使用机会,可以通过经费申请,以及技术交换等方面来完成。 尤其是后者,通过对撞机领域的技术交换,能从他们手中拿到更多的对撞机会。 毕竟对撞机领域,无论是高场超导磁体的超导高频、大型低温系统、大尺度高速准直、还是高效功率源、超高真空、高精度磁铁等领域,都是华国需要的东西。 这些尖端技术的突破和发展,不仅仅能用于对撞机上,还能在其他大科学装置及民用领域铺开需求。 除此之外,还并有望培养出一大批在各自领域占据国际领先位置的高科技企业,为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及国家安全做出重大贡献。 所以技术交换的重要性远比经费支持更高。 当然,对于其他的物理学机构来说,交换这些技术自然也是值得的。 毕竟对于经费严重短缺的理论物理学界来说,只需要付出少部分的经费,或者相关的技术,就能满足国内物理学界的需求,这比自建更加划算。 沙发对面,邰学文微愣了一下,问道:“你又有什么新想法了?” 徐川笑了笑,开口道:“与其在这次的启动会和探讨会上完成这种近乎一次性的交易,不如我们将这种‘交互’保留下来如何?” 听到这话,邰学文又愣了一下:“保留下来?怎么保留?” 徐川笑着道:“学习结合一下cern和iter的经验。” “我记得iter有一个技术共享协议合约,咱们不如模仿一下,依托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crhpc)项目建立一个这样‘技术交互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各国各物理学机构可以依托它做物理学领域的技术交流和交互。只要自己愿意,技术领先国可以将自己的技术放到上面进行‘交易’,其他国家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利用资金进行购买,大家一起推进物理学的发展。” “而相对比华国iter的技术共享协议合约,我们只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并不对参与crhpc项目的成员做强制要求和合约限制。 “iter中利用合约技术共享协议倒打一耙之类的事情并不会发生在crphc身上,更不会出现在我们身上。” “此外,包括一些学术交流和学术访问,以及物理学报告会之类的东西,我们的这个平台都可以进行.” 徐川简单的将自己脑海中的一些想法说了出来。 对面,邰学文眼神中闪烁着一些兴奋的光芒。 的确,他们不可能像cern一样,成员国可以无条件共享cern产生的科技。但他们未必不能将这种技术贡献协议保留下来。 依托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crhpc)项目,这完全是有可能做到的事情。 华国提供一个类似的平台,公平公正。 尽管这个平台前期可能不会有多少的交易与活动,但只要他们一直引导,未尝没有可能做起来。 而且就算是做不起来,他们也没多大的损失。 但是要是成功了,以这种方式,足够将华国团结在物理学界的中心了。 甚至,在未来,这种以对撞机为中心领域的平台,未尝没有可能拓展到一些其他的领域上去。 科学领域前沿的一些发展和探索,很多时候靠一个国家的能力是行不通的。 就像可控核聚变技术一样,如果没有依托iter的技术共享协议做的一些技术交易,华国这些年来在可控核聚变领域也不可能发展的那么快,更不可能在徐川出现后完成这项技术。 那些前期的铺垫,其重要性也不容忽视。 如果能将这个平台从一开始的对撞机拓展到其他领域,哪怕仅仅是一些前沿未解决的重大领域,也足够华国,足够整个学术界受益终身了。 第六百一十八章:学术互吹 依托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crhpc)项目,在华国建立一个类似于iter和cern技术共享形式的平台,从明面上来看,这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毕竟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家企业来说,内部的核心科技都是不可能被拿出来交流的。 尤其是在一些敏感的领域,比如光刻机、工业母机、材料等方面,在这些领域中,卖设备、卖材料都可以,但是技术,哪怕是更新退役了两三代的技术,别人也不可能放出来。 当然,徐川也没有指望过这些东西的。 这个依托于crhpc项目而成立的技术交流与共享平台,针对的是那些尚未解决的顶级前沿性难题。 就如同以前的iter和cern一样,它针对的是那些人类科学前沿领域中极难解决,或者说有益于整个文明的难题。 比如对暗物质的研究、比如比如月球/火星/太阳等地外空间的探索、比如时空虫洞的研究等等。 这些科学界最为前沿的研究,或需要集整个文明之力展开的项目,才是这个技术交流与共享平台存在的方向和目标。 而对于华国来说,做这样的一个平台看似费力不讨好,但若是真的能成功,收获却是极大的。 其他的不说,光是保障未来他们在这些前沿科学领域的领先这一点上,就足够值得去投入了。 当然,除开对华国的好处外,这样一个平台对于推进全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极具益处的。 一个个小小的蓝色星球上,分裂成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强弱不一的同时,又具备核弹这种毁灭整个文明的杀伤性武器,要想彻底完成统一,那可以说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但对于一个文明来说,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消耗在内战与内耗中,这绝对是最不理智的事情。 老实说,这些东西并非没有人看到,但对于绝大部分的人来说,哪怕是那些最为顶尖的学者、政客,也都无力改变。 但如果真正的想要让人类文明蜕变,步入深空宇宙,联合全世界的力量那又是必须,从各方面来考虑,都是必须的。 正如徐川在诺贝尔演讲上所说的一样,只有向往宇宙银河的文明,才有足够的潜力与未来。 而打造这样一个有益于全人类科技发展的平台,就是第一步。 不管能否成功,也不管是为了自己的科研生涯考虑,想去看看更多的东西,还是为了全人类考虑,他都得去踏出这样的一步。 或许,在未来,通过这个平台将全世界更紧密的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面向宇宙深空的人类共同体,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毕竟,相对比小小的地球和太阳系来说,宇宙中的资源与生存空间,可谓是无穷无尽。 晚上,星城。 在白天召开会议的星城大会堂中,一场国宴级别的晚会在能容纳上千人的宴会大厅中展开。 相比起白天面向所有人的开幕式,晚上的这场宴会参与人数就要少很多了。 只有顶尖的学者、各国的政要代表、以及一些知名物理学机构的代表能拿到邀请函参加晚宴大厅中的盛会。 而其他的宾客,则安排在附近的顶级酒店中。 当然,虽然晚宴被分成了两处,但在招待礼仪方面,级别却没有下降,甚至从吃喝等方面来说,其他学者和嘉宾能吃到的菜肴更加丰富。 毕竟大会堂中的晚宴,除了徐川以外,大家都是来社交的。 就他一个人,进入宴会大厅后就奔着盛放菜肴的白桌去了。 前脚打后脑壳的忙了一整个下午,水都没喝上几口的他早就饿了。 端着餐盘,徐川在白色的长桌上挑选着食物。在星城举办的宴会,其菜肴自然以湘菜为主。 不过考虑到前来参加这场宴会的学者和嘉宾有不少都来自国外,在菜肴方面并没有选择过多的重口味。 虽然也有剁椒鱼头、辣椒小炒肉、东安子鸡这种本地湘菜,但更多的还是照顾到了其他学者嘉宾,如组庵鱼翅、板栗烧菜心、面包全鸭等鲜咸味美、醇香适口的菜品。 不过对于徐川来说,尽管鱼翅全鸭那些菜肴同样很美味,但他还是更偏爱剁椒鱼头,辣椒炒肉这些。 毕竟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湘南人来说,辣椒可谓是是生活必需品了。 正当他盯着一份剁椒鱼头和辣椒炒肉干饭的时候,一名穿着羊毛衫的老人端着餐盘走了过来。 “好久不见,徐教授。”看着只顾着‘干饭’的徐川,老人笑了笑,开口打了个招呼。 听到声音,徐川抬起头,扭头看了眼站在他身边的老人后咽下了口中的食物,笑着回应道:“克利青教授,没想到您对这种晚宴也感兴趣。” 眼前这位和他打招呼的老人,正是日耳曼国的顶级物理学家,克劳斯·冯·克利青。 量子霍尔效应就是这位发现的,他在低维凝聚态物理方面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更是凝聚态物理领域的顶级专家。 克利青笑着道:“我对晚宴不感兴趣,不过对于你我很感兴趣。那篇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论文我至今都还在阅读研究。在凝聚态物理理论基础方面,你比我想象的还要深入许多。更难想象的是,你还这么的年轻,简直不可思议。” 徐川笑着道:“您谬赞了,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克利青教授您才是真正的大牛。如果没有你做出的量子霍尔效应等成果,物理学界就无法在拓扑结构和量子霍尔效应之间建立坚不可摧的联系。” 克利青笑了笑,轻轻的摇着头道:“即便是没有我发现量子霍尔效应,后来者也肯定会有人发现,毕竟它就在那里。” “不过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理论,可是创造性的工作,它的前景远比一个发现更加的宏伟。” 顿了顿,他接着道:“不过学术互吹这种东西就免了吧,如果有时间,我倒是想找你聊聊凝聚态物理。” “至于现在.” 克利青看向站在一旁等候着的两名彪形壮汉,笑着道:“晚宴上的忙碌等着你应付呢。” 徐川跟着克利青的视线看了过去,站在一旁等候着的两名一看就是老毛子那边的人,西装革履也掩盖不住那股‘独特’的气质。 笑着冲冯·克利青教授点了点头,他开口道:“既然这样,那咱们有时间再约。” “当然。” 克利青笑着点了点头,端着餐盘转身离开了。 一场晚宴,徐川勉勉强强吃了个七分饱。 倒不是宴会上的食物不够,而是他哪怕再专注干饭,也源源不断的有学者和政要过来和他打招呼。 第一届国际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启动会与研讨会的开幕式和第一天结束,相关的新闻报道与媒体消息早就是铺天盖地的宣传出去了。 从正式的官方媒体到转载的地方媒体和网络媒体,再到那些营销号、科技up等等个人媒体,无数的新闻直接登顶热搜第一,也引起了相当程度的热议。 虽然大部分的吃瓜网友对于科学界前沿的东西也不是很感兴趣,但预算高达一千二百亿rmb的造价、cern与华国的竞争、高能物理领域的话语权争夺等等消息还是挺吸引人的。 【一千两百亿,还是国家全资,啧啧,真有钱啊。】 【听说这东西能撞出来黑洞!】 【对撞机这东西,我怎么感觉它就是个抽奖机呢?还是没保底的那种,看运气看脸,需要个欧皇去启动它才能找到粒子啥的。】 【乐,楼上这解释真的牛匹,看着挺搞笑,一琢磨还真有点对劲。】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杨老先生前两年都还反对过建造超大对撞机,劳民伤财,现在一看,果然,一千两百亿,啧啧,都够西部地区多少家庭脱贫了?】 【王贻芳院士还说过华国建造大型对撞机,今天正是时机呢。】 【不懂,不过花费一千两百亿去建对撞机,真的值吗?我个人觉得与其砸钱建这个,还不如砸钱投资教育,我们缺的不是设备,而是更多像徐院士一样人才。】 【(ov)ノ,川神这种超级大神你还想要更多?还让不让其他国家活?】 【这种事情就让科学家去评判,外行人就不应该去管,每一个国家项目都不是动动嘴皮子的事情,不是一个视频就能说的清的,也不是我们这些完全不懂微观物理可以戏谑的,用市井之心去怀疑国家级体系,很肤浅!】 网络上的争议不少,不过正如部分网友的意见一样,用市井之心去怀疑一项国家级世纪工程,很肤浅! 就犹如三峡大坝当初建造的时候,也是支持和反对的议论声不断。 但时至今日,恐怕谁都无法否认那座横越整个长江的大坝,为长江中下游,为国家能源供应带来了多少的贡献。 而如今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亦如当初的三峡大坝一样,它究竟带来多少的贡献,只有当时间流逝过去以后才会知道。 对撞机启动与研讨会的开幕式落幕后,剩下的就是华国与各国、各物理学机构之间针对性的交流与沟通了。 对于华国来说,由他们全资投入建设的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crhpc,如果其他的国家想要蹭一蹭的话,那必然需要付出一定的利益。 这份利益可以是当前正在建造的对撞机相关的技术,如超导高频、大型低温系统、大尺度高速准直、超高真空、高精度磁铁等等;也可以是等经费。 而在这方面,徐川的意见是你越早投入,投入的越多就能越早享受,也享受的越多。 而投资这一项目蹭一蹭对撞机使用权的,也主要是那些原本不在cern会员中的国家,比如阿三、南韩、小岛国等等。 尽管这些国家在国际局势上和他们的关系算不上完全的友好,但整体来说,相对比去cern中争夺少的可怜对撞资源,还不如来crhpc这边试一试。 而让徐川有些惊讶的,抛开这些国家外,日耳曼、沙俄这两个原本就属于cern的国家(沙俄不是成员国,她是观察国),也跑过来凑热闹了。 当然,这种涉及到经费,技术交易等领域的谈判,和他也没多大的关系。 无论是负责磋商的外交那边,还是负责提供技术支持的物理学会,都有安排人员过来。 徐川所需要面对的,是来自学术界的同行学者。 他要尽可能的去拉拢那些学术界的大牛来这边做研究和工作,以及包括那些有着丰富工程项目上经验的学者。 比如提尔曼·伦特教授。 老实说,徐川想拉他过来已经很久了。 之前搞仿星器小型化可控核聚变的时候,他就开过口想将这位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牛人拉过来,可惜当时因为螺旋石-7x出售的事情,这位牛人直接一怒之下退休了。 不过经过一段时间调整休养后,这位牛人对于工作方面兴趣似乎又提上来了。 眼下徐川正在想办法将这位离子体物理领域的牛人拉过来。 毕竟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主要核心零部件之一,就是给粒子进行加速的超导材料。 而这位在超导磁体领域钻研了大半辈子的学者,或许在理论领域比不上他对于超导材料的了解;但在超导材料和超导磁体的应用上,甩他十条街都可以说不为过。 顺带提一下,cern当初建造和后续升级的时候,这位牛人就有参与。 但让徐川有些头疼的是,他不怎么会忽悠人咳,学术上的事,不能叫忽悠,应该叫共赢。 更关键的是,一方面提尔曼教授本身对于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兴趣并不大,另一方面离开日耳曼万里迢迢的到华国这边来工作,对于他来说也是一件挺难接受的事情。 毕竟老婆孩子家人都在欧洲那边。 第六百一十九章:CERN的新闻发布会 对于徐川来说,如何将提尔曼·伦特教授从退休状态中拉过来,的确是一件挺让他头疼的事情。 这位离子体物理领域的牛人对于对撞机领域的工作兴趣尔尔,至于工资福利待遇什么的,对于这种站在了学术界金字塔顶尖的大佬来说,早就不缺了。 思索了半天后,徐川想到了仿星器。 如果说这位提尔曼教授还有什么执念的话,那就是螺旋石-7x了。 在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工作的时候,这位大佬在仿星器上投入了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只想验证自己心中的梦想能否抵达彼岸。 结果最后等来的是螺旋石-7x被售出,梦想折断了翅膀。 和温远航商量了一下后,徐川决定从仿星器这一块再来试试。 虽然对于外界来说,仿星器能否走通可控核聚变这条路现在还是个保密的情报。 但只要03号航母完成改装明年二月初面世,这一情报消息很快就能被各国推衍出来。 毕竟他们当初从日耳曼那边购买螺旋石-7x的消息根本就无法保密。 至于提尔曼教授是否会从中获取到可控核聚变关键技术这点,反而完全不用担心。 可控核聚变最为核心的技术是‘高温等离子体湍流控制模型’和‘第一壁材料’。 这两者,哪怕让提尔曼放开了学,几乎都不可能学会。 前者需要极其深厚的数学与编程功底,后者更是建立在原子循环和辐射隙带这两项技术的基础上。 光靠是在实验室中看两眼就想学会这两项技术,可以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而正如徐川所料的一样,对于仿星器,这是提尔曼·伦特教授心中始终过不去的一道坎。 如果能亲眼看到螺旋石-7x的成功,对于他而言有着最为致命的吸引力。 会客室中,听着徐川提出的条件,提尔曼忍不住深呼吸了好几口空气才让自己冷静下来。 “你是说,你们愿意向我开放仿星器的研究和实验,来换取我帮助你们修建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crhpc?” 深吸了口气后,提尔曼终是忍不住看向徐川开口问道。 徐川点了点头,又轻轻的摇了摇头,道:“完全开放是不可能的,比如在第一壁材料上我们也不可能公开制造方式给你。但至少你可以完整的参与整个实验,甚至包括了解一些不那么机密的零部件及其用途与参数。” 顿了顿,他接着道:“如果你想要完全了解我们在可控核聚变上的技术,或许移民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如果你愿意的话,在我领导的星海研究院完全可以给你一份很优秀的薪资福利待遇,包括房车以及你家人的绿本这些全都可以给你解决。” “如果你不愿意的话,我们能做到的极限,就是你手上的这些了。” 不可否认,这位提尔曼教授是一位顶尖的人才,甚至和一些诺奖得主相比也不逞多让。但完全开放可控核聚变技术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 哪怕他一个人不可能学会这些,数控模型+第一壁材料也不可能对他开放。 除非,正如徐川所说的一样,他从日耳曼那边带着家人移民过来才有机会。 至于可控核聚变技术上一些其他的技术和东西,倒也不用那么的在意,比如icrf加热天线技术、氦三粒子探测技术、辐射控制系统这些东西虽然重要,但并非关键,其他国家手中也并非没有替代品。 只要保证了高温等离子体数控模型+第一壁材料技术不泄露就足够了。 至于花费这么大的代价去邀请提尔曼教授是否值得,那自然是值得的。 一位在顶级的等离子体物理工程师,一位世界排行前三的超导磁体应用工程师,其价值已经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了,说是国宝级学者也不为过。 尤其是在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crhpc的建造和超导磁体的应用上,他更是能帮助华国加快更多的脚步,以及培养出一小批的人才。 在徐川看来,这完全是值得的。 会客室中,提尔曼·伦特看着手中的文件陷入了沉思。 平心而论,徐川和华国给他开出的条件已经极其优异了,尽管他最想看的等离子体湍流数控模型和第一壁材料不可能对他开放,但允许他在不移民的基础上参与到仿星器的项目中去,了解全过程已经是极其优厚的了。 思索了一会后,他抬头看向徐川,深吸了口气回道:“我答应了。” 正如徐川所预料的一样,仿星器和螺旋石-7x是他心中过不去的坎,而在现在这个时间点,有能力提供仿星器给他继续做研究的,大概也就华国了。 哪怕无法看到最想看的等离子体湍流数控模型和第一壁材料技术,但若是有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梦想,那也是值得的。 当然,提尔曼还不知道的是,星海研究院,也就是徐川已经完成了仿星器的点火发电,成功的走通了这条路,他这也算是属于被忽悠到了。 听到提尔曼教授的回答,徐川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站起身正式的和他握了握手,开口道:“欢迎加入!” 提尔曼整理了一下西装,道:“谢谢,我会在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crhpc的建造上全力以赴的。” 另一边,在第一届国际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启动与研讨会正式落幕后。 欧洲、原子能研究中心。 一场对外公开的新闻发布会同步召开。 名义上是回应lhc升级lh-lhc高亮度强粒子对撞机的修建进度,但实际上回应的是什么明眼人自然知道。 “先生们,女士们。感谢各位从忙碌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我们的新闻发布会。就在三天前,cern已经完成了lh-lhcb的整体升级设计工作。升级后的lhcb探测器长32米,高15米,重达8800吨。” “而完成升级后,lhcb实验可以利用两束超高能量的质子束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进行每秒超过6000万次的对撞,并探测记录每一次对撞所产生的各种粒子。相对比此前的lhcb,其性能提升了整整百分之六十!” “而这些庞大的对撞数据,经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后研究物质粒子与暗物质粒子在统计上的差异,从而实现研究物质与暗物质等多方面的物理目标。” “它将是人类在物理学上踏出的伟大新征程!” “.” 在介绍完lh-lhc高亮度强粒子对撞机的情况后,这位cern新上任的理事长笑着向报告台下的媒体记者,进入到现场提问环节。 众多的媒体记者纷纷将自己的手举了起来,恨不得将话筒递到这位新任cern理事会的口中。 毕竟看热闹不嫌事大,在华国举办第一届国际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启动与研讨会的时候,cern召开了和对撞机相关的新闻发布会,怎么看都是在搞事。 而对于媒体记者来说,最喜欢的无疑就是搞事了。 这种涉及到cern与crhpc之间在高能物理领域竞争的事情,无疑能引爆流量,制造出庞大的议论。 新任cern理事会理事长格温多琳·凯西教授环顾了一下发布大厅后,将第一个提问的机会送了来自米国的华盛顿邮报。 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报社,《华盛顿邮报》的一些政治立场与站位并那么的明显,一般情况下也不会主动搞事,至少都不会在一开始就抛出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来刁难她。 虽然cern与crhpc那边的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的竞争是公开的,但至少双方表面上的面子还是要维护一下的。 而且如今俄亥俄州那边的大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也正在华国的支持下进行着修建工作,若是做的太过,说不准那边又会闹起来。 虽然可控核聚变领域的事情和她无关,但多多少少还是要考虑一下的。 在格温多琳手势的示意下,华盛顿邮报的媒体记者得到了第一个提问的机会。 他站起来,用了两三秒钟的时间去斟酌自己的用词后,开口提问道:“尊敬的格温多琳理事长,请问按照cern的规划,lh-lhc高亮度强粒子对撞机的升级工作还需要多久的时间?完成升级后的lh-lhc在性能方面整体能达到一个怎样的地步?” 听到这个问题,格温多琳·凯西笑着回道:“按照预期,lh-lhc的升级完成时间将在2023年底至2024年初左右,也就说只需要一年多的时间,物理学界将迎来一台全新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 “至于lh-lhc的性能,在米国慷慨的提供了一批高临界磁场的高温超导材料以及数十亿米金的经费后,这台高亮度强粒子对撞机的对撞性能至少能达到50tev以上,而目前我们的工程师正在想办法进行继续提升,后续预期可达70-80tev左右!” “相对比原先最高13tev能级的lhc,这毫无疑问是一个飞跃式的提升!” 话音刚落,台下就有其他的手臂举了起来。 “格温多琳理事长,请问您如何看到华国星城今天举办的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的启动和研讨会?” 格温多琳笑着回道:“作为一名物理学者,我很高兴,也相信整个物理学界都很高兴crhpc的建造。这将能使得我们拥有两台强粒子对撞机,探索和发现到更多的未知现象。” 听到这个回答,台下有媒体记者顿时就不满意了,举起手提问道:“理事长您好,大家都知道,对撞机的发现和它的对撞能级有关系,而据传crhpc的对撞能级将高达100tev以上,请问它是否会比lh-lhc更有机会发现更多的未知粒子?” 闻言,格温多琳笑了起来,回道:“我不否认的是,对撞能级的提升的确会有机会将粒子撞的更碎小一些,也有可能发现更多的东西。” 顿了顿,她话语一转,接着道:“但是,决定我们能否看到这些粒子和未知的现象的,却是部署在对撞机轨道上的探测器。” “只有先进的高亮度高敏锐的探测器,才有更多希望,更大的可能代替我们的眼睛去看穿那个未知的世界。” “而在这方面,并非我吹嘘,而是相对比之下,cern拥有的储备几乎是集结了全世界物理学家的精华,我们有着比crhpc更强大更敏锐的探测器,也注定能探测到更多的粒子和现象。” “我想,在crhpc修建的这十年中,cern肯定能够发现暗物质和暗能量,甚至说不定连传说中的超对称粒子都能找到。” 顿了顿,她接着道:“而且crhpc是否能做到流传中的百tev能级尚且还是个未知数,这需要等对撞机修建完成后才能知道。” 格温多琳的话音落下,震耳欲聋掌声顿时就填满了会场。 毫无疑问,这是个漂亮的回答,完美的补充了即便是升级后的lh-lhc高亮度对撞机在对撞能级方面的不足,也告诉了世人,决定能否看到物理粒子的并非对撞能级,而是探测器。 至于外界有多少人会相信这点,毫无疑问,当前的物理学圣地cern的官宣,还是有说服力的。 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之后,来自日不落的bbc记者获得了提问的机会。 “理事长您好,听说华国在cphpc上投入了超过一千两百亿rmb,请问在未来它是否会代替cern成为新的物理学中心呢?” 听到这个问题,格温多琳笑了笑,‘和蔼’的回道:“crhpc是否会取代cern成为新的物理学中心,我的看法是先等他们修建起来后再说吧。” “毕竟一台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从头到尾修建的时间可是相当漫长的,lhc当初用了整整七年,而crhpc呢?听说他们要修建一座长达百公里以上的环形隧道,我想,要完成这份工程,需要的时间至少也在十年以上。” “至于物理学中心的转移,或许在未来,如果米国和欧洲不再投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话,crhpc的确有可能成为新的物理学中心。” 这话一出,报告厅中顿时就嘈杂了起来,有人鼓掌有人微笑,甚至有人吹起了口哨。 无论如何解读,这位格温多琳理事长发言中透露出的信息,对crhpc而言都不是很友好。 只有当米国不再投资对撞机的时候,crhpc才会取代cern成为新的物理学中心! 这话的意味,无异于在告诉所有人,我们不要的东西,你们才能捡去。 而在那之前,想都别想! 第六百二十章:提尔曼:我怎么感觉被NTR了? cern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在物理学界并没有引起多大的轰动。 毕竟对于高能物理领域的学者来说,那位格温多琳女士发表的言论中间的一些弯弯道道,大家都懂。 对于大型强粒子对撞机而言,对撞能级和探测器是两个关键的指标,要说重要程度,两者不分上下,但真要说对未知物理现象的探测,对撞能级的重要性还是要略胜一筹的。 因为高能级代表着能将粒子加速到更接近光速,别看只是那么一点点的差别,有时候能对撞出来的现象就是天差地远。 不过对于外界的吃瓜群众和网友们来说,cern的发布会的确还是影响到了不少人的。 毕竟cern是当代物理学圣地,cern理事长公开的表示,让不少网友都对crhpc项目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担忧。 尤其是国内的一些领路人和牧羊犬们,这会更是仿佛拿到了反驳国内教育和基础科学的证据一般,整个人都高屮了。 【唉,cern的lh-lhc高亮度对撞机都快完工了,crhpc才开始动工,花费一千两百亿建这个,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吃灰吧!】 【嘻嘻,真能败家啊。】 【我早就说过,在基础科学领域我们差的还很远,别人几十年的积累,全世界顶尖的科学家都在那边呢,靠一个徐教授就想全面超过对方?还是洗洗睡吧。】 【cern是当代物理学圣地,也是高能物理领域最权威的官方,人家都这样说了,对crhpc的未来我真的很担忧。这一次川神说不定会给咱们国家的高能物理领域带到沟里去。】 【扯犊子呢?本人理论物理在读博士,那个理事长说的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探测器虽然重要,但学过物理的都知道,对撞能级同样是相当关键的技术,能级够,才能发现更多的粒子和现象。】 【刚看完新闻,其他的不说,这老妖婆也太小看我们的基建速度了,十年?我敢打赌,顶多两年的时间crhpc对撞机就能完成。】 【当我们举国之力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没有干不成的!】 热议不只是进行在围脖上,随着相关话题登顶热搜,话题的热度很快向着其他网络平台和领域蔓延。 以至于知晓cern的新闻发布会后,上网浏览一下对方都说了些什么的徐川都的刷到了这些东西。 看着网络上分裂成两派吵个不停的网友们,徐川轻笑着摇了摇头,叉掉了显示屏上的网页。 相对比网友们看到的东西,他能了解到的信息自然更多。 比如,lhc的升级,这速度比他想象中还要慢不少。 自从西海岸那个国家强行插手cern的工作后,从去年开始lhc的升级就已经在着手进行了,而进行到现在,接近一年的时间才完成了lh-lhcb的整体升级设计工作。 这效率,在他看来有点太慢了。 要知道lhc可是有四个大型探测器,数个小型探测区域,多个探测实验室的。 全方面的升级改造,这些东西,以及最超导磁体材料的更换都需要进行。 按照这个速度升级下去,别说2024年完成了,就是再给cern一年的时间,拖到2025年都不一定能干完。 当然,对于一个超大型的国际联合项目项目来说,这种拖延拉胯的工作效率再常见不过了。 无论是经费的使用和预算,还是采购那些厂商的设备,亦或者是修改的设计方案等等,一切关系到资金流动和经费使用的事情都需要cern的经费预算委员签字才能通过。 m国虽然强势,但也不可能真的将欧盟十几个成员国全都压下来,毕竟这中间涉及到各国各厂商的利益问题。 更何况,成员国里面还有日耳曼、沙俄等一直以来不怎么对付的国家。 大型国际联合工程的坏处就在这里,声音实在太多了,做不到所有人都将力往一处使。 但他们的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crhpc,就没这么多的考虑了。 全资建造则意味着话语权都在他们手上,以华国基建狂魔的实力,正如一些网友的看法一样,只要他们下定决心去做一件事,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至于网络上的这些议论?得了吧,真要学那位总統先生的‘推特治国’,还是干点其他的事情吧。 网络上的言论并没有影响到徐川的心情。 拉到了一位超导磁体领域的顶级人才比看这些评论更让他开心。 带着提尔曼教授找到了邰学文主任,去处理相关的加入交接与合同签订后,他才回过头来接待其他人。 一场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的研讨会,交流了整整三天的时间。 这中间外交和商业等蔀门那边拉了多少合同经费和技术徐川不太清楚,但至少他这边挺圆满的。 不仅拉到了提尔曼·伦特这位大牛,还拉拢了不少其他顶尖的理论物理学家。 像威腾、格罗斯这种有着师生辈分关系的就不用多说了,而冯·克利青、阿兰·古斯、罗杰·彭罗斯、弗朗索瓦·恩格勒等顶级学者也都纷纷答案了下来会在日后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修建起来后来这边做研究支持工作。 对于构建属于华国的物理圣地来说,这一场会议无疑是相当成功的。 至于与cern那边的竞争,他并不担心。 哪怕是cern真的率先完成了lhc的升级工作,能否提前找到惰性中微子的完整体和暗物质,也是一件概率性的事情。 虽然不排除通过大数据筛选的方式cern的物理学者们的确有可能发现一些痕迹,但要做到5sigma以上的置信度,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尤其是没有了他这个原发现者的存在后,要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来这些东西,难度就更大了。 经历了五天的时间,第一届国际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启动与研讨会正式结束。 会议敲定了多少的东西徐川不太关心,但毫无疑问的是,对于华国的物理学界,乃至对于全世界的物理学界来说,这都是一个‘史诗级’的时刻。 百tev以上对撞能级的强粒子对撞机,能给物理学带来多大的发现与未来,谁也不知道。 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全新的物理世界,即将展现在所有人的眼前! 处理完手中的工作后,徐川带着提尔曼教授从星城赶回了金陵。 既然答应了让对方参与进仿星器的研究过程中,那他自然会做到。 在签下了一些保密协议和合同后,他带着对方进入了核心实验室中。 看着眼前还没有被海军装备处拆走的华星聚变装置,提尔曼·伦特愣愣的失神站在了那里。 “再次看到螺旋石-7x,感觉如何?”站在提尔曼身边,徐川笑着问道。 失神了好一会,提尔曼才回过头来,开口道:“你们对它的改造有点多,我差点没认出来这就是螺旋石-7x。” 自从普朗克等离子研究所将螺旋石-7x卖掉后,他就没有想过自己还有机会再见到它了。 没想到在华国,他还能再一次看到这台由他亲手打造出来的设备。 更让他惊诧的是,华国对这台设备进行了差不多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改造,以至于在看到螺旋石-7x的时候,连他都差点没认出来。 徐川笑了笑,道:“华星聚变堆咳,也就是螺旋石-7x,在我们购买过来后给它改了个名,叫做华星仿星器聚变.” “等等.” 忽的,提尔曼似乎注意到了什么,出声打断了徐川的介绍,盯着核心实验室中的聚变装置皱起眉头问道:“你是说,它现在叫做华星聚变堆?” 徐川点了点头,道:“有什么问题吗?” 提尔曼快速的扭过头,看向徐川,开口道:“当然有问题了,你比我更清楚,实验阶段的聚变装置是没法叫做聚变堆的。” “比如螺旋石-7x,它在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的时候就叫做螺旋石-7x仿星器聚变装置,而不是螺旋石-7x聚变堆。” 停顿了一下,提尔曼深吸了口气,接着道:“只有全面进入了示范堆这种阶段的装置,才能被叫做聚变堆。” “比如你们之前研发的那台破晓聚变堆,亦或者目前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那边正在建在的普朗克聚变堆,才有资格叫聚变堆。” “别告诉我,在将螺旋式-7x买回来后,你们已经进入了全面的示范工程阶段?!” 听着提尔曼带着惊诧和强行压抑着情绪的提问,徐川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如果真要追究起来,他之前其实算是忽悠了提尔曼的。 毕竟这位牛人想的是进入星海研究院参与进仿星器的研究和点火,走通仿星器这条路的想法而来的。 但现在的情况是,这份工作他们已经做完了。 华星聚变堆早就完成了点火发电工作,走通了可控核聚变这条路。 “咳” 轻咳了一下,徐川有些尴尬的开口道:“在仿星器这条路上,星海研究院已经顺利的完成了点火和发电等相关的工作。” “眼前这台螺旋石-7x,已经跨越了示范堆的旅程,即将被正式运用到它该去的地方去。” 听到这话,提尔曼愣住了。 他呆滞的看了一眼徐川,难以相信的开口道:“你的意思是,螺旋石-7x,现在是一台商业堆?仿星器这条路,你们已经走通了?” 徐川点了点头,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很抱歉之前一直瞒着你这个消息,毕竟仿星器的路线涉及到一些其他方面的东西,这个消息暂时还处于保密状态。” “其他的东西?” 提尔曼喃喃自语的复读了一遍,眼神中忽然带上了不可置信和怀疑的目光,快速的问道:“小型化?” 徐川点了点头,回道:“嗯,相对比托卡马克装置来说,仿星器对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简易程度更适合小型化一些。” 仿星器的成功和小型化聚变堆是瞒不住的东西,即便是他现在不说,等03号航母下海,等航天飞机上天,其他的国家也都会知道。 忍不住咽了口唾沫,提尔曼深吸了口气,带着一丝颤音询问道:“那你们成功了?” 徐川思忖了一下,组织了一下语言回道:“这个要看你怎么理解小型化这个概念了,我只能说,在华星聚变装置的基础上,我们的确设计了一款体积更小一些的装置。” “能做到多小?”提尔曼迅速追问道。 徐川摇摇头,道:“抱歉,这个数据我暂时没有权限透露给你。” 顿了顿,他抬头看向横卧在核心实验室中的华星堆接着道:“不过关于华星堆,在接下来这段时间中,你可以全权操控它进行实验和研究,无论是氢氦模拟还是真实的氘氚点火实验,都可以进行。” “至少,用于验证仿星器是否能走通可控核聚变这条路,它完全可以做到。” 听到这话,提尔曼忽然反应了过来,他顺着徐川的视线,目光落在了螺旋石-7x上,有些哭笑不得的说道:“也就说是,我其实是被你忽悠了?” “从一开始,仿星器这条路就已经被走通了,也不再需要我的帮助,你忽悠我过来,纯粹是为了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crhpc。” 徐川有些尴尬的咳了一下,道:“这怎么能叫做忽悠呢?走通仿星器这条路一直都是你的梦想,我们这也算是助人为乐” 提尔曼瞥了一眼徐川,这话也好意思说出来? 如果不是为了仿星器这股执念,他才懒得搭理这人呢。 不过看着在这里重获新生的螺旋石-7x,他心里那股对仿星器的执念与乌云,在此刻倒是消散了不少。 尽管这条路并不是真正的在自己手上走通的,但科学研究这种事情,谁又敢说自己能百分百做到呢? 能看到自己的梦想被实现,对于一名学者来说,这也是一种幸运了。 只不过. 看着矗立在实验室中的螺旋石-7x,他越发觉得心中那份难以言喻的复杂感觉,更复杂了。 第六百二十一章:徐川:不难的,也就和你师兄那个差不多。 虽然被忽悠了一顿,但提尔曼并没有多少的怨言。 尤其是在亲自主持(在梁曲的辅助下)了一次华星聚变装置的运行实验后,心中的执念和乌云更是消散的一干二净。 仿星器,也是可以实现可控核聚变技术的! 他的思路,没有任何的问题! 唯一遗憾的是,这条路并不是由他亲自完成的。 不过对于这点,提尔曼并没有太多的缺憾。 毕竟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他很清楚自己的上限在哪里,即便是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继续支持他在仿星器上走下去,他也很难带领团队完成可控核聚变技术。 在那个仿佛妖孽一般的年轻学者出现之前,可控核聚变技术被全世界公认为永远的五十年,至少在本世纪初几乎看不到突破的希望。 无论是高温等离子体湍流的数控模型,还是第一壁材料,亦或者是氚自持循环系统,都是横越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一座座大山。 对于他而言,能翻过其中的一座就需要付出一辈子的努力了。 很难想象那个年轻的天才学者到底是凭借着怎样的智慧解决这中间所有的难题的。 或许这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但提尔曼相信,在解决这个世纪工程的过程中,他所做出的贡献,绝对是最重要的。 对于徐川来说,提尔曼·伦特教授的作用并不仅仅在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crphc的建设上,他对于超导材料和超导磁体的应用与见解更是值得深挖的领域。 对于掌控了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川海研究所来说,这绝对是最合适的人才了。 这样一个世界前三的大牛,哪怕是随便塞几个人到他身边,都能跟着学到不少的东西。 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crphc的启动和研讨会落幕,安排好提尔曼教授后,徐川亦回到了正常的工作中。 生活相当的规律,基本上就是三点一线往返于紫金山脚下的别墅、星海研究院、以及南大教学楼三者之间。 至于对撞机的修建,那并不需要他过多的操心。 有邰学文和华国物理学会那边的支持,再加上提尔曼教授的帮助,至少在探测器部署前不需要他介入其中。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眨眼间,2023年的元旦已经过去了大半个月。 按照农历的日子计算,再有十来天就是喜庆的新年了。 南大校园的办公室中,徐川拾起放下了有一段时间的期刊和论文翻阅了起来。 没一会,内室的大门被人敲响了,他的学生殷诗带着自己的笔记本走了进来。 “教授,我这边有些问题想请教一下。” 听到声音,徐川放下了手中的期刊,看向了自己的学生笑着开口道:“什么问题?我看看。” 这段时间的悠闲,倒是让他有了足够的时间来给南大的学子们上课和指导自己几名学生。 对于这个难得‘掉落’的导师,几名去年新入门的学生也抓紧了时间请教和学习。 以至于这会其他的学生基本都放寒假回家准备过年了,殷诗等人还在南大的校园中学习着。 从殷诗手中接过笔记本,徐川的目光落在了翻页上的数学公式上。 “一类二阶完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类问题,有点意思。” 看着笔记本上的算式,他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感兴趣的目光。 自从完成了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千禧年难题的证明后,他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纯数学领域上了。 这会看到自己带的小学生的问题,他心中的兴趣顿时就上来了。 盯着笔记本上的算式,脑海中的数学如往常一般快速的转动了起来,思索了一会后,他站起身,走向了办公室的墙角,从里面拖出来一面移动式黑板。 看了眼手中的笔记本,将其递给了殷诗,接着道:“对于一类二阶完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类问题,解的方法有很多种的变化。” “不过你提出的这种格林函数,对于复的黑森算子‘hm’证明是有过类似的定理,当m=1时,结果是已知的,当m=n时也有的结果。不过它需要考虑当1 一边讲解,徐川一边从粉笔盒中取出来一支白色的粉笔后,在黑板上写下了一行行的算式。 【设Ω的一个开区域,u是定义在Ω上的一个光滑函数,u的hessian矩阵为(u/zjzk),其特征值为λ1,λ2,···,λn.对于16m6n,定义复hessian算子为hm(u)={∑1≤j1 【对于z0∈Ω,考虑下列dirichlet问题:】 【{1;u∈dm,2:hm(u)=δz0,3:u(z)=cgm(zz0)+o(1),当z→z0,c>0,4:u|Ω=】 【.】 办公室中,徐川认真的讲解着,站在一旁的认真的听着,脸上的表情也带着一些思索。 很显然,这些技巧性的东西,是他看再多的书籍和论文,都学不到的。 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就铺满了整面,徐川顺手拿起了黑板擦,刚要擦掉上面的算式继续写,正思索着的殷诗突然抖了个激灵,快速的伸出手喊着阻拦道: “等一下,教授!” 被殷诗突然的激烈行为吓了一跳,徐川扭过头看了她一眼,道:“怎么了?有哪里不懂?” 殷诗羞涩的笑了下,从兜里摸出了手机,开口道:“教授,请容许我先拍个照!” 徐川嘴角抽了抽,他也带了好几个学生了,也就这个会在他讲解问题的时候从兜里掏出手机来拍照保留这些东西了。 “拍吧拍吧。” 摆了摆手,徐川稍稍让开了个身位,让这个小学生将黑板上的资料拍录了下来。 和其他同时期招收的三名学生相比,殷诗的记忆力和快速理解能力要略微的逊色一筹,不过她总能在其他方面找到一些巧妙的方式来做补充。 就像是用手机将黑板上的这些算式记录下来再回去慢慢的研究一样。 手中的粉笔再度在黑板上铺满了大半面的算式后,徐川将剩余的粉笔头抛进了粉笔盒中,开口道: “求解具有一个集中奇异点的简并复数修正方程这种问题,在传统的基础上是一个完全几何性的证明,它以全纯变换为基本工具,且对于奇异性的阶的控制也是一个必要条件,否则存在很多奇怪的解。” “不过在我看来,一类二阶完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格林函数类问题却并非如此,除了它的几何意义的,给出上述奇异解的一个几何解释,也是非常有意义的问题。”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在这类问题上本身就有不少的猜想和难题。” “比如给出我刚刚讲过的定理做一个分析性的证明,并弱化其条件。亦或者去研究关于非线性算子的狄利克雷问题在指定点有可控奇性的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也是pde分析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 “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在未来的博士生涯和数学生涯中,可以朝着这方面去努努力。” 一旁,带着若有所思神色的殷诗很显然还处于沉浸中,呆呆的顺着徐川的话点了点头,开口道:“我会努力.” 话还没说完,她忽然就回过神来,内心忽然有些紧张忐忑了起来。 咽了口空气后,殷诗小心翼翼的开口问道:“教教授,我能问问,您所说的这两个问题,难吗?” 徐川想了想,笑着道:“不难,这两个问题的难度和你的师兄蔡鹏解决那个问题应该差不太多。” “哦哦,那就好.” 听到不难,殷诗下意识的长舒了口气,随即下一句话就让她想到了什么,顿时脸上的表情就垮了下来。 如果她没记错的话 蔡师兄的那个问题,好像是世界级难题来着吧? 哭丧着脸,殷诗呐呐的问道:“教授,你说的这两个问题,不会是我的毕业论文吧?” 徐川诧异的看了她一眼,开口道:“不是啊。这只是我给你提供的一点研究学习方向而言。” 顿了顿,他笑着道:“当然,如果你想的话,也可以将从这两个问题中挑一个当做毕业.” 话还没说完,殷诗就快速的摇着头回道:“不了不了不了,教授,用世界级难题当毕业论文,会死人的,真的会死人的!” 真要这么做,她会严重怀疑自己这辈子到底还能不能毕业的。 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解决掉一个世界级难题的,哪怕蔡师兄那个猜想在难度也只是排名中下,她也没有任何的把握,甚至连想法都没有。 随着春节的临近,年味逐渐在金陵这座城市中浓厚了起来。 在这边过完小年后,处理好星海研究院和川海研究所的事情安排后,徐川将几名学生赶回了家。 这个点了,他也要准备回家过年了。 紫金山脚下的别墅中,徐川收拾了一下行李,准备带一些期刊论文回家过年的时候看,正在这时,桌上的手机震动了起来。 威信视频电话是徐晓打过来的,徐川笑着接通后,手机那头一张小脸冒了出来。 “老哥,生日快乐!” 视频通话中,徐晓的声音带着喜悦和祝福传递了过来。 徐川愣了一下,随即反应了过来过完小年后他的生日也到了。 这几年各种科研项目和工程忙碌的日子太长,再加上他本身也不是很重视生日这种事情,以至于今年他自己都差点忘了这事。 笑着点了点头,道了声谢谢后,徐川看了眼徐晓身后的背景,笑着问道:“你这是已经回家了?” 徐晓点头道:“对啊,今年项目那边没什么重要的事情,我们就提前放假了。老哥你啥时候回来啊,老妈都想你了,天天跟我在这里念叨着你啥时候回” “诶呀!” 对面的话还没说完,一声尖叫就传了过来,视频中的画面也颠倒了过来,似乎是徐晓那丫头被教训了,伴随着的还有一个中年妇女的声音。 等了一会,视频画面重新扶正,徐母的脸庞出现在了视频中。 “妈。”徐川笑着喊了一声,眨眼间又看到了徐晓趴在了老妈的肩上探出个小脑袋挤进了视频画面中。 “啥时候回来啊,川儿,这都快过年了。”看着手机中那熟悉的脸,徐母脸上情不自禁的带上了些笑容。 徐川笑着应道:“票是明天的,下午应该能到家。” “嗯嗯,好,路上一定要小心,注意安全啊”徐母念叨着,叮嘱着,这大概是全国父母都会有的统一行为了,不管自家的崽有多大,也不管去哪里,只要是出现,都会各种唠叨。 “今天过生日,你也做点好吃的没有啊?”唠叨了一会,徐母突然开口问道。 徐川还没来得及回答,一旁的徐晓就笑嘻嘻的说道:“妈,我刚刚打电话给他的时候,他都忘了自己的生日了,哪有好吃的。” “你这孩子!”徐母反手拍了一下徐晓的脑袋,看向徐川道:“过生日的,怎么说都要弄点好吃的,今年你就只能自己做点好吃的了,明年早点回来,我给你做。” 徐川笑了笑,点头道:“行,明年我早点回去。” 笑着和家人聊了会天,徐川挂断了电话,没一会,手机上一条威信消息传递了过来。 “老哥,我给你订了个惊喜,晚点准备接收吧!” 看了眼手机上的短信,徐川笑着摇了摇头,那丫头,又在神神叨叨的。 不过就她准备的风格,大概是远程给他定了个蛋糕什么的吧? 第六百二十二章:惊喜不断的生日 虽然徐川差点忘了自己的生日,但记得他生日的人却有许多。 前几年的时候,因为他基本都在过小年之前就返回了老家,生日也都是在老家过的,金陵这边也找不到时间给他举办生日晚会。 今年在确定了行程后,南大那边的校领导和徐川的助理汤然吕玲悄悄的商议了一下,准备趁着今年这位还在金陵的时候给他办一场生日晚会庆祝一下。 庆祝生日晚宴的地址就定在了紫金山脚下的别墅中。 反正这地方平常的时候二楼基本都空置在那里的,一年到头徐川都不会上去几次,用来部署场地再合适不过了。 就这样,没人居住的二楼在房屋主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装扮成了庆祝生日的格调。 过小年前被他赶回去的四名学生这会也悄悄的躲在二楼准备给自家导师一个惊喜。 一楼,书房中徐川还在挑挑拣拣的筛选着准备带回家期刊论文和书籍,丝毫不知道自己头顶的楼层已经被装扮成了另一副模样。 正在这时,别墅的门铃声叮咚叮咚在房间里面回响了起来。 敞开书房门的徐川自然听到了这一声音,不由的放下了手中的期刊论文,带着些许好奇朝着外面走去。 这个时间点了,还有人来这里找他? 谁啊? 从书房中走出,徐川打开了别墅的大门,一道俏生生的身影站在了门口。 看着穿着白色羽绒服,扎着马尾站在自己面前的身影,徐川愣了一下,站在了原地。 出现在他家门前的,不是别人,正是刘嘉欣学姐。 “生日快乐!” 刘嘉欣手中提着一个蛋糕礼盒,脸上带着温婉笑容,一双杏眼中满是祝福和笑意。 听到这熟悉的轻柔声语,徐川才回过神来,看了眼她手中的蛋糕,笑着开口说:“之前徐晓那丫头给我打了个电话,说是要给我个惊喜,看到你提着蛋糕,我差点以为你就是她准备的惊喜” 刘嘉欣:“╰(*°▽°*)╯?” 看着懵了一下的学姐,徐川笑了笑,接着道:“先进来吧,正好家里现在也没人,原本我都没打算过这个生日的。” 老实说,他还真没想到敲门的会是这位学姐。 毕竟这个点星海网络科技公司那边已经放假了,还是他前两天亲自安排的,正常来说,她这会应该在川渝那边的老家才对。 不过回头想想,倒也正常。 如果是徐晓那丫头给他点了蛋糕什么,外卖员也不可能送到他手上,基本上在别墅之外就会被郑海和他的安保团队拦下来,然后将蛋糕拿去化验检查什么的,确认没有问题后才会送到他手上。 也就他允许和默认的少数人,才有资格不通过郑海和安保的汇报直接进入别墅。 提着蛋糕,刘嘉欣轻轻的点了点头,跟在徐川身后步入了别墅的客厅中。 虽然这并不是她第一次来这里,但以往过来都是商量工作和学术研究领域相关的事情,像今天这种日常琐碎而过来还是第一次来着。 再加上徐川刚刚说家里就他们两个人,一股似两人在约会的氛围气息顿时在她心里袅袅升起。 想到这,看着走在前面的背影,她抿了抿嘴,感觉自己的脸颊微微有些发烫。 亲自去冰箱中倒了两杯水过来后,徐川笑着将其中的一杯递给了刘嘉欣,顺手打开了电视,笑着问道:“说起来,你那个妹妹嘉楹呢?她回川都了?” 刘嘉欣点了点头,道:“嗯,她早就放寒假了,之前就回去了。” 徐川喝了口水,笑着道:“你的收入应该早就足够你在金陵这边买套别墅了吧,怎么不在这里定居下来?” 对比起他,这位学姐绝对算得上是个苦命人了,小时候父母就因为意外而双双离世,留下了她和一个还在上小学的妹妹以及年过七旬的奶奶相依为命。 从那一天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可以说几乎就都落在了她的身上。只是,在那个时候,她也不过是才堪堪进入高中,是一个还未成年的小女生而已。 尽管父母遗留了一点钱让她有机会完成学业,但很显然可以想象到的是,那并不会很多,否则她也不至于准备在念完大学后就出去工作了。 提到这个,刘嘉欣笑了笑,带着些想念说道:“奶奶还在老家呢,还有一些叔伯也在,总要回去过年的,你不也没有留在这边吗?” 闻言,徐川赞同的点了点头,和刘嘉欣一样,他虽然目前定居在金陵这边,也在这边做研究,却一直都没有将户口迁移过来。 金陵市政府那边或明或暗的跟他提过很多次了,但都被他拒绝了。 正如他以前所说的一样,小时候的那个村子,永远都留在他的回忆中,至少在父母离开前,那里才是他的家乡。 两人闲聊了一会,眼瞅着到了饭点的时候,负责做饭和日常整理别墅卫生事物的家政梁阿姨迈着步伐过来了。 在完成了可控核聚变技术后,上面给他塞了两个助理,一个生活助理唐思佳,还有一个梁阿姨。 前者负责他的日常生活和医护健康,比如之前去沙俄,就是唐思佳跟着过去的。 (咳,前文之前写的跟过去的是南大那边的助理汤然,主要是我当时写的时候忘了这个助理了,笑哭.jpg。按照常理说,那种事物应该是这个助理跟着去,前文我等会会修改的,算是打个补丁,抱歉。) 而后者姓梁,叫梁娴,是一个不到五十岁的中年妇女。徐川叫她梁姨,她主要是负责别墅这边的卫生,以及有些时候如果他在家的话,负责做做饭洗洗衣什么。 “梁姨,今晚麻烦你准备一下两个人的饭菜了。”看着提着装菜的篮子走进来的梁阿姨,徐川喊了一声。 玄关处,正在穿鞋套的梁阿姨好奇的探出头问道:“来客人了?” 入眼,看到了刘嘉欣坐在沙发上后,她脸上带上了亲切的笑容:“喲,嘉欣来了啊,今晚想吃点什么,跟姨说。” 虽然见面的次数不算多,不过梁阿姨对这位偶尔会过来的女生印象还挺深刻也挺喜欢的。性格温柔,人长的漂亮,有时候和徐川聊天晚了留在这里吃饭的时候还会主动进厨房帮忙。 “梁姨。” 看到梁娴,刘嘉欣快速的站了起来,打了声招呼后,走上前准备从对方手中接过菜篮子。 梁娴笑着拍了拍她的手,就像是个普通的中年妇女般拉着家常:“嘉欣还没回去过年么?” 刘嘉欣小声的说道:“准备明天回去。” 徐川扭头看了眼两人,注意到菜篮子中堆满的菜品,好奇的问道:“梁姨今天怎么买了这么多菜?” 梁娴笑着打趣道:“我们的大科学家长尾巴了,过生日做丰盛点怎么了?” 徐川笑着看向她手中提着的菜篮,道:“这也太多了,明天我就要回老家了,这吃不完就浪费了,随便做两个就行了。生日这种事情,年年都有。” 梁娴笑着道:“不会浪费的。” 给徐川过生日举办晚会这种事情,虽然大家都瞒着徐川,但她肯定是知道的,篮子里面的这些菜,自然是为晚上的所有人一起准备的。 不过既然说好了要给徐川一个惊喜,她自然也不会提前说出来。 刘嘉欣跟着梁娴进厨房忙碌去了,客厅中,徐川回到了书房中继续整理自己的东西。 为了庆祝他的生日,晚饭比以往要迟不少的时间,徐川进厨房看了一眼,都快六点半了,梁姨和学姐都还在忙碌着。 虽然不知道这两人到底做了多少菜,但看那保温箱和冒着热气的蒸笼,数量肯定不少。 不过他也没阻拦,这些菜做出来了,肯定不会浪费。 要说吃,他和学姐两个人肯定吃不完,但他知道他助理和郑海,包括梁姨这些人肯定都还没吃晚饭的,徐川准备借着生日的由头拉过来一起庆祝一下。 正在这时,别墅大门忽然被人打开了,一道脚步声快速的走了过来。 客厅中,徐川扭头朝着玄关看去。 这个点,能直接进入他家的,大概是徐晓那丫头给他订的‘惊喜’到了,估计是郑海或唐思佳给他送过来的。 玄关处,一道小巧的身影快步的走了进来,探头打量了一下客厅后,一眼就看到正看向这边的徐川。 “老哥,surprise!生日快乐!” 一步跨入客厅,徐晓笑眯眯的站在徐川面前,手中拎着一个蛋糕,笑嘻嘻的朝着他祝贺。 看到站在自己面前的妹妹,徐川又愣住了,差点以为自己出现了幻觉。 “晓晓??” 带着些许怀疑的声音,让徐晓得意的笑了起来,为自己的行动而感到自豪:“老哥!怎么样,惊喜吗?!” 确认自己没有出现幻觉后,徐川惊诧的问道:“不是,你上午不是都还在老家吗?” 徐晓笑嘻嘻的回道:“对啊,我买了中午从巴陵到金陵的高铁票,坐了整整五个小时,然后喊郑大哥安排人去接我过来的。” 顿了顿,她接着悲叹道:“我这可怜的老哥,都没人给你过生日,只能我这个妹妹来了。” 话还没说完,她的目光落到了茶几上的蛋糕盒上。 微愣了一下,徐晓好奇的问道:“老哥,你自己订了蛋糕?” 徐川笑着道:“这可不是我订的,而是有人专门给我过生日带过来的。” 徐晓嗅着鼻子,带着一丝怀疑问道:“我不信!除了你最可爱的妹妹,还有谁能专门跑过来给你过生日?” 话落,徐川还没来得及回答,连通着厨房的餐厅那边便走出来了一道还带着围裙的身影。 “晓晓?” “嘉欣姐?” 两个女生的目光互相对视上,认出对方后欢天喜地的手拉着手聚在了一起。 她两认识的很早,几年的时间一直都没有的断过联系,两人都快成闺蜜了。甚至徐晓之前研究脑电极的控制阵列时,刘嘉欣还帮过一些忙。 “等会哈,这边饭菜马上就好了。” 嘀嘀咕咕的叙了会旧,安抚了一句抱怨自己肚子饿了正在朝着厨房探头探脑闻着饭菜香味的徐晓后,刘嘉欣扭头看向徐川,道: “徐川,梁姨说电热锅好像有点问题用不了了,二楼储物间里面有备用的,你帮忙去拿一下?” “行。” 徐川点了点头,也没有什么其他的想法,起身朝着二楼走去,丝毫不知道另一个惊喜正在等着他。 看着拐入楼梯角落的徐川,刘嘉欣拉着徐晓的手,食指在嘴前‘嘘’了一下,小声道:“别出声,跟我来,晓晓。” 徐川没察觉到两人的动作,也不知道身后跟了两个小尾巴。 沿着楼梯,他走上了别墅的二楼。 复式的楼梯旋转着上楼,脚步声清脆的回响在别墅中,二楼主厅中,等候在里面的一行人等在黑暗中听着脚步声纷纷屏住了呼吸,直到主厅的灯光亮起。 “教授!生日快乐!” “生日快乐!!!” “生日快乐!徐院士!” 主厅的门口过道处,如满天流星般的彩带伴随着一声声的祝福缓缓落下,有些落在白洁的瓷砖地面上,有些则落在了徐川的头发上。 突如起来的动静吓了徐川一跳,一个后仰差点没踩空平地摔一跤。 扶住过道处的墙柜稳住身体,他定睛一看才发现自己家二楼不知道什么时候藏了这么多的人。 而原本简约的二楼主厅,也被这些人打扮成了另一副模样。 “导师、谈校长、汤然、殷诗.你们” 愣愣的看着快速围上来的人群,徐川呆呆的看着,一时半会的竟有些不知道该说什么。 今天这个生日,过的他还真是惊喜不断。 “教授,生日快乐!” 几名学生中最小的容新霁手中捏着一个彩色的生日帽,快速的放到了徐川的头上,顺带送上了一声祝福。 看着眼前的人群,徐川愣了半响才回过神来。 摸了摸头上带着的生日帽,他打量了一下主厅中精心布置的场景,只觉得自己的鼻翼有些酸痒,忍不住抽了抽,用力吸了吸气才缓解过来。 很显然,眼前这群人瞒着他替他举办了个生日晚会。 那一道道缓缓落在地上的彩带,就像冬日中的阳光一般落在了他心头,温暖而明媚。 ps:不太会写日常,大家将就着看吧,明天就进入航天的第二阶段了。 另:晚点还会写一章,大家早上起来看吧,明天就双倍月票了,有票的手中投投呗。 第六百二十三章:特殊的邀请函 二楼,主厅中。 热热闹闹的一场惊喜和庆祝过后,看着盛放在旋转圆桌上的丰盛菜肴,还有中心的双层蛋糕,徐川的思绪已经不知道飘到哪里去了。 这大概是他人生两世以来,举办过的最为盛大的一场生日宴会了。 这突如其来的惊喜令他如痴如醉,那点燃在生日蛋糕上的蜡烛仿佛一道道绚烂的光芒破空而出,将原本平淡的瞬间点亮成一幅璀璨的画面。 伴随着一首合唱的生日歌响起,徐川在众人的热切的注视下双手合十闭上了眼睛,嘴边挂上了一丝笑容,迎着面前的蛋糕许下了一个灿烂的愿意。 “老哥!你的愿望是什么?” 在自家老哥睁开眼眸后,徐晓凑了过来打听着。 徐川笑着揉了揉她的小脑袋,道:“生日愿望说出来就不灵了。” 这丫头,在明天他就要回去了的情况下,依旧为了他这个老哥的生日,为了给他一个惊喜从巴陵奔赴了上千公里过来。 这妹妹,倒也没白疼。 “嘁!” 徐晓长嘁了一声,随即兴奋了起来喊道:“切蛋糕啦切蛋糕啦!” 圆圆的旋桌上,热闹的氛围将这个寒冷的冬日衬托的火热无比。 明亮的灯光直至深夜才逐渐熄去。 这一晚,徐川喝的醉醺醺的。 这是他自几年前重生回来的第一次,哪怕是之前可控核聚变技术完成的庆功宴,他也没有将自己完全喝醉。 重生的秘密就像是一个紧紧压迫着他的巨石,一直在督促着他努力前进。 而现在,至少在今晚他可以将这块石头彻底的放下,去享受那些原本就属于生活中的时光。 “嘉欣姐,别忘记了我们的约定。” 翌日,别墅的大门前,徐晓挥舞着小手将学姐送出了庭院。 木质的篱笆外,刘嘉欣停下脚步,笑着点了点头挥了挥手,又看了眼别墅和站在门口送她的徐川后,转身离去。 除了徐川的家人外,她还是第一个在这栋别墅中过夜的人。 至于其他人,哪怕是郑海还是生活助理唐思佳,都未曾有过这份待遇,尽管她不知道就是了。 目送着刘嘉欣离去,徐川转身进入别墅,朝着门外的徐晓喊了一声。 “走了,晓晓,我们也该动身回家了。” 现在已经到了农历腊月二十六,还有四天的时间,就到了除夕。 这大概是他这些年来回去的最晚的一次了。 不过对于他来说,这次的晚归,却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呼啸着的高铁承载着人间烟火,也承载着诗和远方。 它可以是思念是团圆,也可以是梦想是未来。 按照以往的习惯,在老家中待完了十二日年以后,徐川才从巴陵出发,先去了一趟星城对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crhpc做了个检查后,才返回了金陵。 航天飞机的修建和组装在稳步有序的进行着,在从航天局、空军装备处以及企鹅集团那边拿到了经费和投资后,相关项目的资金短缺问题就被解决了。 在航天工程技术总监的常华祥和航天研究所翁筠宗的互相配合下,两人拿着经费可劲的挥霍着。 几乎所有能用钱加快生产组装进度的工作,都通过砸钱的方式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加速。 二月初,在金钱的魅力下,航天研究院中一架庞大的航天飞机正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生着改变。 和研究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时候不同,这一次的航天飞机项目工程,几乎获得了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老牌集团的支持,没有任何捣乱的存在。 后者就不多说了,因为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与空天发动机的存在,星海研究院和航天科工有着广泛的合作,两者互相配合还说得过去。 但前者,航天科技集团那边可是和星海研究院有着直接的利益冲突。 航天飞机的建造和技术发展,会严重的影响到航天科技的利益。 毕竟这条路和他们本身的发展截然不同,而航天领域的蛋糕又只有那么多,当国家将重心开始朝着这边倾斜的时候,航天科技的利益自然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航天科技那边依旧没有任何反抗类型的表示。甚至一些星海研究院找过去的合作,比如规划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路线之类的项目,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在进行安排。 除了这些外,航天科技甚至安排了一支专门的科研小组进入了航天研究所,全程配合星海研究院在航天领域上的研究工作和对接工作。 这怪异的情况,让徐川都差点摸不着头脑。 要知道之前在研究可控核聚变的时候,他和庐阳科学岛那边没有太直接的利益冲突和蛋糕分配问题两方都差点干到对立起来。 毕竟一个领域的话语权和经费的支出对于这些老牌掌控者来说肯定是不想让出去的。 而现在,更怪异的是,航天飞机的建造和星海研究所的技术发展很明显对航天科技有着重大影响的,但航天科技却对于这方面没有任何的表示。 这迷一样的情况别说徐川了,就是航天研究所的其他人也都有些懵。 没弄懂老牌航天集团那边葫芦里面卖的是什么药,以至于有一段时间还在怀疑对方是不是在暗地里搞什么小动作,后面才发现对方似乎是在真心实意的合作。 对于星海研究院来说,虽然没弄懂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这终究是一件好事。 毕竟没有冲突对立,能建立起友善合作的情况下,他们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来完成航天领域的发展和布局,来走在nasa宇航局之前完成载人登月的计划。 航天飞机的发展就在这样诡异的情况中一步步的前进着,而另一边,03号航母的改造,在海军装备处安排了大量工程师和人员的情况下,通过数倍人力物力过年都不休息的工作状态,同样换取到了极致的速度。 二月中旬,星海研究院中,徐川收到了一封邀请函,邀请函是工业与信息蔀那边委托温远航传递给他的。 大红色的长方形邀请函比他的手掌略大一些,正面有着一枚圆形的舰徽图标,整体看上去有些像国徽,不过里面的图案完全不同。 国徽的图案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而这枚邀请函中间的图案是一艘庞大的航空母舰,而在舰徽的上面还刻有一行字‘华国人民解放军海西号’,下方则是刻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大字。 徐川将邀请函翻过来,在背面,是数行用金漆绘写的邀请。 【徐川先生:】 【您好,****共和国将于三月六日在华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江南造船厂举行第三艘航空母舰下水命名仪式。敬邀请您出席本次活动。】 邀请下面则是邀请单位和日期,附带的还有一份带有二维码的卡片,上面刻有他的头像和名字等信息。 很显然,这份邀请函背后的仪式,是专门为了03号航母而准备的。 “03号,终于要下海了吗?” 捏着手中的邀请函,徐川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感兴趣的神色。 按照他的记忆,在原本的历史进程中,03号航母应该在去年,也就是2022年的年6月份就会正式下海。 而随着他的到来,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突破,这份时间也拖延了大半年。 但是对应的,原本的一艘常规动力的航空母舰,如今一跃而成世界上最先进的可控核聚变动力航母。 这是华国的第一艘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也是世界上第一艘使用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功能的航空母舰,其意义,重大无比! ps:下午还有一章,也有可能是两张,求个月票,双倍了,大家手里的票票都投投吧,八尾在线卖萌求票() 第六百二十四章:米国的反应 办公室中,03号,哦,现在应该叫做海西号航空母舰下水命名仪式的邀请函在徐川手中熠熠生辉。 大红色的函件上那一抹天蓝色的舰船的格外的引人注目。 沙发上,端坐着喝茶的温远航看过来的眼神中带着一丝羡慕。第一艘装载了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作为动力系统的航母空间,在他看来,其下水命名仪式甚至能堪比受邀参与阅兵典礼。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份邀请函比阅兵典礼的邀请函更加的珍稀。 毕竟前者他也有机会收到,而后者,整个星海研究院中收到了邀请函的也就徐川一人而已。 当然,这只是一种另类性质的说法,实际上大阅兵典礼的邀请函比航空母舰下海的邀请函珍贵多了。 但不管怎么说,海西号下海的意义,远胜于它本身。 因为这代表着他们脚下这个沉睡已久的文明,如凤凰涅槃,如雄狮苏醒般,正在焕发全新的活力。 海西号航母下水命名的时间已定,尽管目前这个消息暂时还不被大众所知,但对于各国来说却并不是一个秘密。 另一边,米国。 西海岸华盛顿州的一片白色的建筑中。 一位头发稀少,已然全白的先生正坐在办公桌后面处理着工作,看起来有些昏昏欲睡,时不时还用手捶打一下酸胀的腰肩。 你要能理解,对于一名已经八十多十岁的老人来说,让他上街遛个弯,下下棋还行。但处理和主持一个世界大国的各种工作 老实说,这远不是耗费精力就能干的事情了。 正在这时,办公室的大门忽然被人敲响了,随后中情局的局长脚步匆匆的走了进来。 “总統先生,最新情报消息,铧国的03号航空母舰已经完成了改装,将于三月六日,即两周后在江南造船厂举办下水命名仪式。” “据可靠情报,03号航母将命名为海西号,采用小型化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作为功能系统,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 一系列情报消息快速的从这位威廉局长的口中汇报而出,相关的文件也快速的递交到了总統先生的办公桌上。 “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 办公桌后,原本正有些昏昏欲睡的老年人在听到了这份情报消息后迅速清醒了过来,褐绿色的瞳孔如毒蛇般骤然收缩了一下。 快速的拆开专用的牛皮纸袋,里面的情报文件映入眼帘。 一页一页的简略浏览了一遍后,老年总統抬起头,视线投向了站在办公桌前的中情局局长:“只有这些情报吗?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参数信息呢?” 威廉·约瑟夫·伯恩斯摇摇头,道:“星海研究院那边的保密巡逻比想象中还要严密很多,除了地面的安保以外,附近的森林中也到处都是摄像头,研究院空域还有无人机和侦察机高空巡逻,贸然靠近太容易暴露,我们很难获取到情报消息。” “有关小型化聚变堆上舰的情报,还是从江南造船厂那边获取到的。” 顿了顿,他接着道:“有欧洲那边的盟友提供消息,据传对方本次03号航空母舰上使用的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极有可能是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原先的螺旋石-7x。” “螺旋石-7x,仿星器?” 听到这个消息,坐在办公室后面的总統先生神色凝重的眯了眯眼睛。 如果这个消息准确的话,对于米国,乃至全世界来说,除了那个红色国家外,都不是什么好消息。 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成功就已经打破了全世界的政治格局,一年多的时间过去,这份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 如果是在一年多前,他们还很相信自己国家的学者与科学家能够快速的完成华国破晓可控核聚变示范堆的复制。 但经历了一年时间的研究,不管他们是否愿意,他们都必须承认这中间的技术差距实在太大了。 且不提目前根本就没有什么情报消息的第一壁材料,就是那份建立在徐-ns方程上高温等离子体湍流的数控模型,他们都做不完美。 哪怕他们集结了普林斯顿、麻省理工、哈佛、加州伯克利等高校数学领域的精英,在这方面的推进工作依旧相当的缓慢。 很难想象那个徐教授到底是凭借着怎样的数学能力来完成这样一个模型的。 高温等离子体的数控模型+第一壁材料是解决可控核聚变技术的两大核心,然而现在却是他们连第一个更易容解决一些的核心难题都找不到办法。 而除了这两点以外,还有氚回收技术,中子屏蔽等技术,也都是难题。 尽管这些相对容易解决一些,但同样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 这种情况下,不管各国政府是是否对本国的学者,亦或者是还苟延残喘的iter是否依旧有信心,华国在能源领域的发展,却是他们无法漠视的。 毕竟可控核聚变技术带来的廉价能源,没有哪个国家能抗拒。 无论是欧盟那边,还是中东,甚至包括他们自己,都在和对方洽谈商议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建造等相关事情。 而太平洋对岸的那个国家,已经在将她的触手深入各个国家了。 现在,他们还拼命的在托卡马克装置这条路线上追赶对方的研究进度,情报却报告他,对方不但将托卡马克商业堆铺向了全世界,还走通另一条可控核聚变的路线,甚至将其搬运上了航空母舰。 这份消息,实在太过于惊人了。 深吸了口气,这位先生手指在办公桌上轻轻的敲了敲,脸色阴沉的开口道: “查!我需要具体的情报,无论是对方到底走的托卡马克路线还是仿星器路线,还是对方搬上03号舰船上的聚变堆信息,我都需要更具体的情报!” “另外,提升对星海研究院的侦察等级,给我看住那位徐教授,我需要知道他的最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 “.” 一连串的命令从这位口中传递了下去,不管今天的情报如何,也不管对方是否真的完成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小型化和上舰,光是03号航母下海这一消息,对于他们而言就不是一个什么好消息。 尤其是对方的命名,海西号,这个名字尽管是以对方某个省份的名字而编号的,但海东是什么,所有人都知道。 如果对方是冲着这个来的 想到这,他忍不住又深吸了口气。 如果可以做到,他真想将那个徐教授给绑过来。 他的出现,不仅仅是完成了可控核聚变技术打破了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甚至还有可能在这份基础上更进一步完成小型化技术。 现在是上舰,未来呢? 如果未来有一天,星海研究院将小型化技术进一步的突破搬运到战斗机、轰炸机等设备上,甚至是创造一艘位于外太空的空天母舰,这实在太可怕了! 他从未想过,一个人的能力可以强大到这种地步,甚至可以硬生生的拖拽着一个大国飞跃式的前进。 该死的,当初他出访沙俄的时候,就应该主动动手的! 错过了那一次机会,再想动手就难了。 ps:晚点还有一章,求个月票,双倍了,大佬们有票票的投投呗(不确定能否在12点前完成,不过应该不会超过一点。) (本章完) 第六百二十五章:永不沉没的堡垒 另一边,金陵,星海研究院中。 在收到了工业与信息蔀那边递送过来给他的邀请函后,徐川就将注意力放到了航天飞机的制造上。 在航天科技等老牌航天企业那边不捣乱,还支持配合相关工作的情况下,由翁筠宗和常华祥院士带领的团队飞速的完成着一项项的任务和工作。 原本预计需要到五月份左右才能完成的航天飞机,如今已经接近了尾声,提前了近两个月左右的时间。 在充足的经费支持下,无论是设计团队还是工程师,都像是上紧了发条的齿轮一样,紧张地忙碌在自己的岗位上。 甚至为了加快一些零部件的生产进度,沈阳机床集团那边甚至专门调配出来了两台前些年利用‘核废料处理技术’从小岛国那边技术交易过来的尖端机床全程进行配合加工。 尽管这两天机床的性能还比不上日耳曼那边最先进的顶级数控机床,但解决航天飞机上的零部件生产却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当然,一艘航天飞机的设计制造,远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尤其是一些核心的材料与组件,几乎都是花费了大价钱买回来的。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从米国那边采购的深空探测设备、星光追踪器等一些航天飞机上必备,但又不是那么关键的核心设备。 这些东西要说国内能不能造,那肯定可以造,但需要的时间很长,基本是以年为周期的。 所以为了节省时间,这些东西都是对外采购而来的。 当然,航天飞机内部的一些核心控制设备,比如飞行控制系统、高温表面绝热瓦、碳纤维材料等等,这些都是第一批设计出来,然后交于国内厂商进行严格生产验收的。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因为泡沫隔热瓦脱离了外部加热器,撞击了左翼下沿侧翼,导致了整个飞行器的解体,机上7名航天员全数罹难的事故至今都没人能够忘却。 这种涉及到宇航员安全方面的设备,无论是徐川还是高层都不敢有任何的放松。 一方面是防人之心不可无,万一nasa那边使出一些下作的手段,他们将会损失惨重。 另一方面,航天飞机的重启,在国内也算是顶着重重压力的,这条路线在早些年的时候是那位钱老先生亲自否决的。 如果在首次试飞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对于华国在航天领域上的发展,将出现重大的打击。甚至整个世界航天领域的发展,航天飞机都将彻底被打入边缘角落。 毕竟前有米国在航天飞机上栽了个跟头,而十几年后他们再跟着栽一次,全世界恐怕都会认真的思索航天飞机这条路是否真的可行。 两周的时间并不长,三月初,徐川带着工业与信息蔀那边递送过来给他的邀请函从金陵赶往了魔都。 江南造船厂这个名字听着虽然有股‘带小姨子跑路’的风味,但它却是华国历史最悠久的军工造船企业。 它创建于1865年(同治四年),先后历经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江南船坞、海军江南造船所、江南造船厂等多个变革。 一个半世纪以来,这家企业饱经历史沧桑,经久不衰,创造了无数个第一。 第一炉钢、第一门钢炮、第一艘铁甲兵轮、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潜艇、第一艘护卫舰,更有现在的第一艘可控核聚变动力的航母. 可以说这家民族企业,不仅为国家的军事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更是华国工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份缩影。 当然,它真正的名字并不叫江南造船厂,那只是寻常的叫法,实际上它的全称是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搭乘着高铁来到魔都,在郑海的驾驶下,红旗小车一路驶到了江南造船厂为受邀观礼人员准备的酒店的门口。 下了车,当徐川出现在酒店大门的时候,两名朝着门口并肩走来的男人眼前均是一亮的,快步迎上前来。 为首的那人面带笑容,隔着老远就伸出了右手:“徐院士,好久不见。” 看到迎上来的身影,徐川笑着握住他的手晃了晃,道:“高主任,没想到你会在这里。” 迎上来的,是他以前研究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时候,上面从科学技术蔀那边安排下来辅助工作的高弘明。 后面可控核聚变技术完成后,这位战略规划司那边的高主任也离开了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接替他职务的是现在的温远航。 握了握手后,高弘明松开手笑着道:“职位变动后,我这边需要对战略规划方面的工作做一个更详细的了解,所以受邀请过来参加这次的下海仪式了。” 顿了顿,他看向了站在他旁边的那位比他年龄要大不少的老人,微抬右手介绍道: “徐院士,请允许我介绍下,这位是江南造船厂的总设计师,郑远航院士。” “您好,郑院士。” 闻言,徐川笑着伸出右手,和眼前这位带着金边眼镜的老人握了握手。 “耳闻徐院士大名已久,今天终是能幸会一见啊。”热情的握住徐川伸来的右手晃了晃,这位郑院士哈哈笑着打着招呼。 三人寒暄了一阵后便各自离开了酒店大厅。 毕竟明天就是海西号航母下水命名的仪式了,相对比徐川这个受邀过来观礼的嘉宾来说,无论是高弘明还是郑远航都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徐川也没在意,向酒店的工作人员出示了带有条形码的邀请函后,带上了属于自己的物品进入了房间。 翌日,‘海西号’航空母舰的下水命名仪式正式在在华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江南造船厂举行。 清晨时分,徐川醒来的很挺早,不到七点钟他就洗漱穿衣打理完了自己,而后顺着电梯按了一下三楼,朝着餐厅赶去。 虽然海西号的下水命名仪式正式开始要到上午十一点整,但他对这家历史悠久的船舶制造企业挺感兴趣的。 尤其是19年的时候,魔都联通携手江南造船整合了产业链,共同推进的5g专网+协同制造的智能化转型项目,更是他来之前了解过的一些重点。 工业生产走向智能化,这是时代的发展趋势,是必不可免会接触到的东西。 星海研究院如今也在联合一些企业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智能平台,那么向其他已经有着成熟体系的企业取经无疑能给他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餐厅中,徐川端着餐盘挑选了一些早餐。 不得不说,这家酒店的早餐种类还是挺丰富的,从包子馒头油条到面条米粉蒸饺什么的全都有。 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接待海西号的下水命名仪式而特别准备的。 随便挑了点吃的,刚想找个空地坐下来,耳边一道熟悉的声音就传递了过来。 “徐院士起来的这么早?怎么不多休息会啊。” 一道带着些许慈祥和笑意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徐川顺着声音看去,和他打招呼的正是往日经常和他互通书信的人。 “领导好。” 徐川连忙打了个招呼。 对方笑着摆摆手,说道:“这么客气干啥,又不是外人,坐,先坐,一起吃个早餐吧。” 对方笑着端着餐盘,找个安静一些角落坐了下来,徐川端着早餐跟了过去,两人就这样闲聊了起来。 “说起来,我还真没想到你对航母下水这种仪式会感兴趣。” 撕下了一点白面馒头,老人将其放到牛肉汤中泡了泡后送进嘴里笑着说道。 徐川笑了笑,道:“感兴趣肯定有点,毕竟这可是航空母舰。以前看新闻的时候,总想着上去看看航母长啥样,今天说不定有机会能去见识一下。” 老人哈哈大笑,道:“这种心愿,说一声就是了,别说是上航母看看了,就是你想着开一下也没啥问题。” 闻言,徐川连忙摆摆手,道:“上去看看就行了,开航母什么的,我怕是连仪表盘都认不全。” 老人笑着道:“这还多亏了有伱啊。” 微微顿了顿,他带着些怀念道:“以前的时候,我们总想着啥时候能有一艘属于自己的核动力航母,海西号之前都有人提议过修成核动力的。” “后面讨论了好久,最终还是因为技术不成熟等方方面面的原因定下来了常规动力。” “没想到啊,没想到.” 一边说,老人一边带着笑意看向徐川,接着道:“现在咱们的海西号不仅是核动力的,还是核聚变动力的,这放到以前,谁敢想?没人敢想,这一切,都多亏了有你啊。” 对于可控核聚变技术而言,聚变堆上舰这种事情虽然有些不太符合人们对于这项‘科幻’技术的设想,听起来会有些low的感觉,毕竟聚变堆都出来了,空天母舰、空天战机这种才更符合科幻设想。 但不管如何,它带来的威慑力却是实打实的。 老人很清楚小型化核聚变技术给海西号航母带来的改变,相对比它原本的常规动力,不,那哪怕是对比核裂变堆动力航母来说,聚变堆本身的小巧性就足以带来极大的改变了。 它的体积比裂变堆更小,且无需携带大量燃料,因此其内部空间更为宽敞,可搭载更多舰载机和武器弹药。 而且更关键的是聚变堆能提供的无尽能源。 它不仅能为航母本身、电磁加速轨道提供极大的便利,甚至还能为电磁武器、激光武器等多方面的设备提供源源不断的补给。 前者就不说了,无论是本身的续航还是电磁加速轨道对于航母的意义都相当重要。 而后者,无论是电磁武器还是激光武器,相对比传统火炮和导弹来说,它们都有着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安全性、更小的体积和重量等优点。 但缺点是技术制造困难,且两者都是耗能大户。 要知道舰载高能电磁武器和激光武器这种东西,哪怕是采用了核裂变堆功能的航母,也很难做到敞开了为电磁/激光武器提供持续充足的大功率电能供应。 一台功率全开的大型电磁炮,可以轻而易举的吞掉一座小型发电站的所有发电量。 激光武器就更不用多说了,它本身就是纯能量。 要供应这两种武器,对于供能系统要求可谓是极其苛刻的。 但聚变堆就完全不同了,哪怕是你将后两者布满船身,它也能承担起对应的供电负荷。 将这两种武器装备在航母上,可以大幅提升航母本身的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说它是一艘永不沉没的堡垒都不为过。 (本章完) 第六百二十六章:海军装备处的热情 餐桌对面,听到老人的夸赞,徐川笑着谦虚道:“我只不过是做了一个学者应该做的事情而已,贡献是大家的。” 闻言,老人哈哈笑着打趣道:“真要全人类的学者都像你一样,我们怕是早就走出银河系进军全宇宙了。” 闲聊了会,老人笑着开口问道:“对了,你那边航天飞机相关的工程弄的怎么样了?有什么需要国家帮忙的吗?有的话尽管提出来,我找人给你解决。” 徐川笑着道:“比我预计的还要顺利不少,这次参加完海西号的下水仪式后,航天飞机也差不多可以进行试航了。” 闻言,老人眼眸中闪过一丝精芒,道:“这么快?” 徐川点了点头,道:“大部分的工作星海研究院都外包出去了,只有少部分的核心在自己解决,比如小型堆和空天发动机等方面。再加上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那边支援了不少的技术和人才,速度自然能拉起来。” 老人没有意外的笑了笑,开口道:“都是一家人,合作开拓航天那是应该的。” 笑着说了一句,老人似乎想到了什么,有些感慨的说道:“如果有一天人类文明能走出地球,走出太阳系,整个人类文明也应该这样手牵着手一起往前走。” 听到这话,徐川有些意外的看了老人一眼,附和赞同的点了点头,笑着道: “在面对浩瀚的宇宙时,文明交流与合作不仅是人类追求知识和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人类共同体意识的典范。” “只有深化文明交流和加强国际合作,才能让人类未来的太空探索更加顺利和成功。” 虽然海西号的下水命名仪式正式开始要到上午十一点整才正式开始,但从清晨起,江南造船厂、海军装备处、战略规划司等各蔀门的人员就在不断的忙碌着。 第一次从主办方的视角脱离出来,站在旁人的角度上去观看,徐川才发现办一场这样的仪式需要这么多的准备工作。 无论整个仪式的安排,还是嘉宾人员的接待,亦或者是应对媒体记者,对外的新闻公布等等全都是各种各样的事情。 徐川甚至还看到了ctv媒体的记者和摄像小哥,对方认出了他,凑过来打了个招呼后又急匆匆的扛着摄影器材跑了。 这一次海西号的下水命名仪式虽然不会对外全程直播,但作为最主流影响力最为广泛的媒体,ctv很显然要负责将整个仪式过程对外汇报出去,并且拍摄一些不那么机密的图片和视频用于传播。 而他们的时间很紧,十一点钟下水仪式开始,十二点钟电视台和联播那边的消息就得放出来,留给他们的只有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 十一点整,‘华国人民解放军海西号’航空母舰的下水命名仪式正式在在华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江南造船厂举行。 站在人群中,跟在那位老人身后,徐川带着些好奇四下观望着。 海蓝色的地毯铺满了整个码头,一个营的海军穿着白色的军装,整齐律令的站在一座庞大的码头前。 在他们的身后,是一艘整体呈现出海军灰的庞大航母正在待岗待命。 虽然已经是重活了两世,但这种盛大的仪式他还是第一次参与,说没一点好奇那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对于一名炎黄子孙来说,尽管日常大部分的时候看起来都相当的随和有礼节,但数千年的战争史却让‘崇尚武力’这四个字刻入了整个民族的骨髓,“武德”情结同样是深植在民族血脉中的,不容忽视 纵观整个世界,要说武德充沛的国家或民族,他们不说能稳居第一,但至少能排进前三。 其他的不说,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不可能是充话费送的,全是他们一点一点打下来的。 有这种文化历史作为底蕴,站在这所可谓是代表着‘武力’的庞然大物下,即便是徐川,也不由的心生澎湃,热血沸腾。 十一点整,海西号航空母舰的下水命名仪式正式开始。 红旗在这座码头上冉冉升起,全场高唱国歌,在这样一个充满着荣耀的时刻,向舰队授予命名证书,与海军及江南造船厂共同为国家的第三艘航空母舰进行下水剪彩。 “经批准,03号航空母舰正式命名为“海军海西舰”,舷号‘18’!” 声音在码头上响起,映衬着响亮的歌声如同国运般沉稳有力, 在话音落下的同时,响彻全场的舰船汽笛‘呜呜’着,无数条彩带在众人的注视下从海西号航母船舷各处散落。 伴随着剪彩仪式的展开,香槟酒瓶在舰艏碎裂,海西号身后的船坞也缓缓打开,这艘搭载了世界上第一台仿星器聚变堆的庞然大物缓缓的驶出了船坞,停靠在了码头上。 整个流程并不复杂,甚至所花费的时间亦不过半个多小时而已。 但对于在场的所有人,乃至整个国家来说,这都是一场振奋人心的典礼。 它意味着那个在近代史中沉睡了数十年的帝国,在苏醒的路上再次向着巅峰攀登了一大步的距离! 海西号航空母舰的下水命名仪式结束,徐川都还没来得向对方请求上船看看,就被海军装备处的人主动邀请了。 随同着一起上船的还有那位老人,江南造船厂的总设计师郑远航院士等人。 毕竟是华国的第一艘使用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作为功能系统的航空母舰,抛开其作战力不谈,其纪念意义就足够深远流传了。 若不是这份特殊的意义,老人大概也不会出席这次的下水命名仪式,毕竟这也不是第一艘航母了,相对比之下,还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他去解决。 海西号航母上,通过升降机,徐川登上了这艘巨舰的甲板。 “真壮观啊。” 看着呈现在自己眼前的景象,他忍不住感慨了一声。 站在甲板上,他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条宽阔的高速公路上,彩色的标志线交错,滑跃甲板向上扬起,视线开阔无比,湛蓝的大海更是一望无际。 这就像是一座会移动的城堡,多亏船上有各种参观路线指示,否则肯定要迷路。 别说他了,就是换任何一个人来,站在这艘庞然大物的开阔平面上,都恐怕会有类似的感觉。 或许有些船只可能比航母都还要大,但它们的甲板却不可能像航母一般平滑开阔。 陪同在他身边的海军装备处的领导欧阳振和善的笑了笑,道:“海西号的甲板全长316米,全宽76米,差不多相当于3个半足球场前后相连。” “为了保证航空作业效率,整个甲板分为起飞区、着舰区、停机区和岛区四大部分。” 一边介绍,欧阳振一边带着徐川转身朝着甲板前方走去,很快,映入眼帘的是两座狭长的帐篷。 那是覆盖在起飞区电磁弹射轨道上的保密帐篷。 在原先的历史进程中,这两座帐篷是为了对电磁弹射轨道进行工程施工、检测以及信息保密所搭建的。 那时候的电磁弹射轨道还处于未完全完工状态,需要调整。 而现在,在延缓了大半年下水时间后,两条电磁弹射轨道早就完工了,但帐篷依旧停留在这里的原因主要是做信息保密。 现在的电磁弹射轨道技术的性能和之前的天差地别,其性能毫不夸张的说比最先进的尼米兹航母都要先进一个量级。 带着徐川走进保密帐篷中,欧阳振开口道:“说起这些,在原本的规划中,起飞区原本规划长度在一百米,但后续川海材料研究所提供的改进型超导体在磁场方面优异的性能极大的缩短了这个距离,空余出来的空间甚至做到了可以紧急情况下保证起飞降落的同时进行。” “相对比我们这边的研究员来说,您才是改进型超导材料的研发人员,相信没有人比你更熟悉改进型超导体的应用了,还望徐院士多多指点啊。” 对于海军装备处或者说军队装备处的人来说,这位徐院士如今可是个大宝藏。 从最开始的锂电池到后面的碳纤维材料,再到超导体、小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空天发动机等等这些研究应用到部队的装备上都能显著的提升战斗力,甚至是飞跃式的发展。 就像海西号一样,在原本的设计中,起飞区和着舰区虽然是分开的,但因为甲板大小限制,正常情况下是做不到起飞降落同时进行的。 哪怕是米国那边的尼米兹航母也做不到,尼米兹顶多能做到航母回收飞机的时候,有一个起飞位的准备工作可以同步进行,所以可以间断性的进行起飞和降落,达到接近于同时起飞和降落的效果。 但要真正意义上的起飞降落同时进行,在此之前还没有一艘航母能做到。 而在海西号上,这一不可能实现的目标突破了。 它做到了理论上可以同时起降舰载机。 尽管还没有实测,只是通过超算进行的模拟测试;尽管平常的时期肯定用不到这个功能,但在紧急时期,它无疑能极大的增加舰载机起降的效率,爆发出更强悍的战斗力。 而这,在不改变甲板面积的基础上,可以说全是改进型超导体材料+小型聚变堆的功劳。 唯有这两者结合提供的超强临界磁场,才能在更短的距离内将一架舰载机加速到起飞速度。 所以欧阳振这位海军装备处的领导才带着徐川在海西号上热情的到处逛,一路不断的介绍着各种装备的参数信息,就是想看看能不能再从这位国宝学者口袋中掏出了什么黑科技来。 (本章完) 第六百二十七章:强磁偏转场的构思 (2023年最后一天了,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2024暴富暴有钱!) 海西号航母起飞区域的甲板上,徐川见到了安装在甲板上已经打开的两座电磁弹射器,或者说,它叫做电磁弹射轨道。 众所周知,无论是普通的民航客机也好,还是战斗机也好,抛开极少部分可以垂直起降的直升飞机和垂直起降战机外,绝大部分的飞机都需要借助狭长的跑道才能完成起飞。 其核心原理取决于飞机机翼上下的空气流速差,这是初中物理学中相当基础的知识了。 简单的来说,当飞机在跑道上滑跑时,机翼会将空气划开,分成上下两部分。为形状的关系,在同样的时间内,空气从机翼上面流过的路程会大于从机翼下面流过的路程。所以,机翼上面空气的流速大于机翼下面空气的流速。 根据伯努利原理,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机翼下面空气压强大于上面空气压强,在机翼上下产生压强差,压强差产生向上的压力差,这个压力差就是飞机的升力,当升力大于飞机重力时,飞机就能腾空而起。 这也是飞机为什么需要达到一定的速度,才能起飞的原因。 在陆地上,可以通过建造数千米的跑道来完成这一加速步骤。 但是在航空母舰这种寸土寸金且面积并不算很大的舰船上,如何让战斗机拥有一个足够升空而不至于落到海里的起飞速度,就是一个关键指标了。 为此,早期的工程师设计出来了帮助舰载机起飞的弹射器。 最初的弹射器有些类似于早些年流传在农村童年孩子手中的‘弹弓’,利用弹射活簧、牵引器、弹射汽缸等设备组成了了一个助飞弹射器。 当这个助飞弹射器拉开到最大的时候,它就像‘弹弓’一样蓄满了力量,舰载机在归位后就会像弹弓里面的石头一样被加速到一个极高的速度‘嗖’的一下飞出去。 而后,在航母的发展史中,随着舰载机的体重和起飞速度急剧增加,除了这种机械助飞弹射器后,也出现过多种其他类型的弹射器。 比如压缩空气式、火药式、火箭式、电动式、液压式和蒸汽式等等。 但除蒸汽弹射器外,其它形式的弹射器由于安全性或弹射能量的限制,制约了舰载机的发展使用,已逐渐被淘汰。 而到了二十一世纪时,蒸汽弹射器缺点也随着舰载机和航母的发展逐渐暴露出来。 比如它对航空母舰的结构和重量要求较高、需要大型的蒸汽发生器和复杂的管道系统、起飞速度和加速度难以精确控制会导致飞机在起飞过程中受到过大的应力,增加了机体的磨损和飞行员的风险等等问题都限制了它的发展。 而作为新时代诞生的电磁弹射器,具有精确控制、高起飞效率和能力等优势,弥补了蒸汽弹射器的不足与缺点。 事实上,电磁弹射器并不是一个什么新概念,早在20世纪40年的时候,米国海军就曾经利用感应电动机设计技术,建造线性电动机并对飞机进行弹射试验。 但受限于研发成本、能源供应、电能储备等方方面的高难度研发问题,至今电磁弹射器仍然算不上一种多么成熟的技术。 在这方面,华国是走在世界前列甚至可以说是世界第一的。 海西号虽然是第一次艘运用电磁弹射技术的航母,但相关的技术却已经足够的成熟了。 其原因,自然在于最先成熟的可控核聚变技术。 其超高温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技术不仅仅涉及到了顶尖的数学模型,还有对超导材料的研发和应用。 无论是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还是改进型超导体,都极大的增强和弥补了华国在这一领域的不足。 而应用于海西号电磁弹射器上的改进型超导线圈储能核心,其额定功率达到50兆瓦以上,是目前市面上爆料出来的最先进的电磁弹射器储能设备的200-300倍以上。 其强大的输出功能,配合大功率电力控制设备、微机工控系统、直线感应电机等技术,能够做到在更短的时间将舰载机以更短加速距离,更快的加速度弹射出去。 配合上部署在海西号上的华星聚变堆,极限负荷的情况下,能做到二十秒的时间内完成一次循环充能,将一架舰载机发射上天。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速度,实际上你还需要考虑到舰载机在航母上移动,准备等各方面的工作,远达不到这么高的效率。 但毫无疑问,它已经超越了当前最先进福特号上的电磁弹射技术,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 海西号的甲板上,徐川听着欧阳振的介绍,若有所思的看着自己面前的电磁弹射轨道。 电磁弹射器的运用,和电磁炮其实是一样,其核心是电磁场的运用,原理是基于电磁感应和洛伦兹力的作用。 从战斗的角度上来考虑,这算是属于‘攻击’的一部分。 但有攻必有防,电磁场的运用在防御上也不是没有设想的。 比如电磁偏转护盾。 从理论上来说,构建电磁护盾用一句话就可以介绍:“即:通过大功率电容,在装甲上形成一层强大的磁场,从而干扰,偏转甚至是瘫痪高速飞行的物体。” 但实际上要形成一套可以干扰到高速飞行物体的电磁偏导护盾,其难度比控制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中的超高温等离子体还要难。 这种科幻作品中的设备,通过大功率电容,在装甲上形成一层强大的磁场,从而干扰,偏转甚至是摊开来袭的炮弹和导弹。其核心,也属于电磁场的运用。 只不过从难度上来说,后者比前两者要大太多了。 以至于到现在都没什么详细且完善的理论。 当然,这说的是科幻中的那种完善且强大的电磁偏转护盾,至于更弱小电磁场护盾运用,在现在并不是没有。 比如某国总統出行的车队中,就有一辆专用的电子干扰车。 网友喜欢叫它‘瞭望塔’,其车上除了配备有有巨大的垂直天线和卫星接收器外,还有各种雷达和干扰器。 前者可以探测远处的投射物、烟雾、气体和声波等,后者能制造出一个强大的干扰磁场,从0.01到20000mhz的频率范围都可以覆盖,从而防止有不法之人在车队前进的路上布置远程遥控炸弹等。 从物理学的角度上来说,这其实也是一种电磁护盾。 只不过它的功能性没有科幻中的那么强大而已。 对于徐川来说,在当初完成高温等离子体湍流的数学模型和控制系统的时候,就曾经想过通过控制‘超高温等离子体’形成类似于‘磁场护盾’一样的结构,但后面研究了一段时间后还是放弃了。 一是当时他的重心在可控核聚变技术上,二是这种护盾要实现,难度太大了。 不过现在看到海西号航母上的电磁加速轨道,让徐川不由自主的思索起来电磁场的运用方式起来。 要做到科幻电影中的那种‘璀璨绚烂’的护盾以目前人类科技的技术是没有任何可能的,哪怕是他已经站到了当今物理学界最高的巅峰,也想不到有任何的可能实现那种护盾。 除非科技大爆炸再来个两三次。 但这不代表通过运用电磁场和高密度的等离子体在物体表面制造一层‘场’,用于抵消一些星际尘埃、太空辐射、细微的陨石之类的技术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等离子体也并非一定需要在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中才能实现和控制。 如果真要做,他也还是有办法的。 比如利用等离子体发生器产生等离子体,在低温下,通过电源以高频和高压的形式提供高能量,再通过间隙放电或沿面放电,将气体介质激活,使之电离形成一个等离子体场。 从理论上来说,这也是构成物体外部等离子体场的一种方法。 只不过这种方式形成的等离子体场很难长时间持续下去,此外它怎么形成一个覆盖性的场也是个关键问题。 它就像是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另一条路线‘惯性磁约’一样,通过不断的激光点火,来实现间断性质的制造高温等离子体。 “不过整体来说,这套等离子体场还真有可能做到的样子?” 思索着,徐川情不自禁的念叨了一句。声音不大,但一旁的欧阳振耳朵却很灵敏,他快速扭过头看了过来,好奇的问道:“等离子体场?什么意思?” 听到声音,徐川这才回过神来,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道:“抱歉,刚刚想一些其他的东西去了。” 欧阳振眼神中带着些好奇,哈哈笑道:“没事没事,我更好奇徐院士你刚刚说的等离子体场,是什么东西什么新技术?能介绍介绍吗?” 作为海军装备处的领导,他对于这种类型的名词自然很是敏感。 等离子体场,如果他没理解错的话,或许和流传中的那种东西有关系,尤其是从眼前这位口中说出来的情况下,不由得让他更感兴趣了。 他带着对方在海西号上到处逛,到处介绍,一方面是上级领导的招呼,另一方面,也是在知道对方对航母感兴趣后,想着看看对方能不能帮忙完善和提升一些航母上相关领域的科技么。 比如电磁弹射器,其两大核心都是这位的研究成果突破后提升优化的。 相对比他们自己的专家教授来说,这位很显然更清楚这些东西的性能和数据,随便提点一下,说不定就能给后续他们的优化提升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轻轻的摇了摇头,徐川笑道:“一点还不算很成熟的想法,如果未来能做到,你们肯定会知道的。” 对于他来说,站到了今天这个高度和地位,至少在科学相关的领域做到谨言慎行是必须的。 那些不太成熟的想法和思路,自己知道就行了。说出来,有可能会干扰到其他人的研究工作。 就像海军装备处这边,很明显对他手中的技术和思路想法感兴趣,这一点都快摆到这位欧阳振的脸上了。 如果能做到,他倒是不介意合作研发一下。 但现在连可行性和理论基础都没法确定,还是别瞎折腾了,自己先研究一下吧。 而且更关键的是,以目前人类的科技水平来看,这种技术即便是能做到,其前景大概也不在军事用途上,而是在于外太空的探索开发上。 一旁,欧洲振脸上闪过了一丝遗憾,随即笑着道:“海军装备处的研发能力还是很强的,徐院士如果有需要,也可以合作的。”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有需要的话。” 短暂的在心中将相关的想法和思路过了一遍,徐川将这些东西记录了下来后,跟着欧阳振在航空母舰上浏览了一遍,满足了自己心中的好奇心。 当然,一些能帮助某些设备或材料优化的地方,他也毫无保留的指点给了欧阳振,虽然不一定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就是。 在江南造船厂呆了一天的时间,除去上午参加海西号的下水命名仪式和游览外,下午的时间徐川找到了江南造船厂的总设计师郑远航院士畅聊了很久。 主要是针对智能化工业项目上的一些发展和未来,他了解的比较详细。 像技术成熟的老厂取经,尤其是在工业发展上,这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未来星海研究院走这条路线,他这一次取经,就有可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经费。 傍晚时分,婉拒了江南造船厂这边的晚宴邀请后,徐川搭乘高铁从魔都崇明岛赶回了金陵。 航天飞机的制造组装已经进入了最后的阶段,按照预估,再有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这架耗资超过了十五亿rmb的航天器,就能正式的完工。 这种关键节点,他自然要回到星海研究院主持大局。 ps:2023年最后一天了,祝大家新年快乐!明天新年元旦,给大家爆更! 第六百二十八章:亿万分之一的可能 航天研究所的总指挥室中,在徐川坐镇中心完成航天飞机最后的组装建造与筹备第一次航飞时。 另一边,大西洋海岸,nasa宇航局华盛顿指挥中心。 忙碌的人群在大厦中来去匆匆,作为‘阿尔忒弥斯计划’项目重启的主要负责蔀门,nasa掌控着这个庞大计划的方方面面。 总部办公大楼的某间办公室中,nasa宇航局的局长比尔·尼尔森正忙碌着自己的工作,浏览翻阅着一项又一项的文件,并做出批复和指示。 作为一项联合了space-x公司、蓝色起源、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等多家商业航天企业,乃至多个国家航天局的庞大工程,能顺利的推进下去不断的持续发展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 好在托太平洋对岸那个国家的福,如果不是对方在国际局势上的步步紧逼,国会上的那群老爷们也不会将目光和重心放到航天领域上,更不会批复下来这样一个庞大的计划。 而nasa宇航局过去这一年多的时间,也因为阿尔忒弥斯计划的重启+升级过得相当的滋润。 当然,比尔可以想象的到的是,如果他们在航天竞赛中再度输给那个国家,国际局势上的情况将会对他们造成多大的打击。 而他这个nasa宇航局局长的位置,大概也不可能再坐下去。 不过他可不认为nasa会在航天领域中的竞赛输给别人,这是几十年以来航天领域的领先带来的自信,也是作为航天大国刻在骨子里的荣耀。 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国家、第一架载人航天飞机、第一颗飞出地球距离最远的旅行者卫星. 在这一领域,他们有着太多太多的荣耀和奖章,也有着无比雄厚的底蕴。 事实上,从阿尔忒弥斯计划重启后到现在接近一年的时间,他们已经初步完成了载人登月的准备工作。 从space-x公司的bfr重型运载火箭、到蓝色起源的轨道航天器、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猎户座号多用途载人飞船,这些用于在2023年实现载人登月的核心设备均已经准备就绪。 如果接下来的工作足够顺利,他们有望在今年的七月份左右开启阿尔忒弥斯计划中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将宇航员送上月球,重返月球。 虽然距离当初召开发布会所许诺的日子推迟了不少,但科研和航天这种复杂的项目,有延迟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办公室中,比尔·尼尔森心情愉悦的处理着手中的工作,尽管任务繁忙,但这种不用为经费发愁的日子实在太美妙了。 正在这时,办公室的门口响起了敲门声,一位穿着职业装的女秘书快步走了进来。 “局长先生,外面有人在找您。” 正在处理工作的比尔·尼尔森停下笔,抬起头看去。 “谁?” “cia那边的工作人员,已经验证过身份。”秘书快速的说道。 “cia的人?”比尔·尼尔森微微皱起了眉头,迟疑了一下后开口道:“请他们进.” 话还没说完,办公室的大门就再度被人用力的推开了。 两名穿着低调朴素黑色衣服的中年男子快步走了进来,看到闯进来的两人,比尔·尼尔森皱起了眉头。 来人中有一位他还算熟悉的,cia那边局长的亲信手下,曾在白屋那边因为工作方面的原因打过两次交道。 “抱歉,比尔局长,情况紧急,我们需要以更快的速度确认情况。” 尤尔·休伯特向比尔·尼尔森流程性的出示了一下证件后,看向了站在一旁的女助理。 比尔·尼尔森点了点头,看了眼自己的助理,示意她先出去。 “发生了什么事情?” 因为认识的关系,比尔·尼尔森索性直接开口问道。 尤尔·休伯特快速的说道:“有两件事需要和nasa确认和调查一下。” “第一件事是有关于nasa在四个半月前,也就是2022年11月向华国一家名为蓝箭航天的公司出售了一批包括了深空探测设备、星光追踪器等一些航天飞机上必备的设备和财一批材料和设备,我们需要准确的清单和报告文件。” 听到这话,比尔·尼尔森微微皱起了眉头,道:“这批设备和材料的出售并没有什么问题,合法合规,如果你们需要清单和报告文件的话,需要相关批复文件我才能给你。” 尤尔·休伯特没废话,快速的递出了对方需要的东西,接着道:“按照我们的调查,这批材料和设备最终从那家民营蓝箭航天公司流向了星海研究院,而星海研究院目前在组装制造航天飞机,它极有可能对我们的航天竞赛造成严重的威胁。” 闻言,比尔·尼尔森无所谓的靠在椅子上,手指轻轻的在扶手上敲击两下,笑着道:“那有什么关系呢?航天飞机?我们早就放弃了的产品,他们再捡起来跟在过去的脚步中吃灰吗?” “至于威胁.” 顿了顿,他接着道:“我不认为星海研究院能对我们在航天领域的发展造成什么威胁,即便是它有那位大名鼎鼎的徐教授率领。” “要知道航天可是和核聚变,数学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 见比尔·尼尔森局长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尤尔·休伯特也没说什么,他快速的从胸前摸出一个文件袋,打开后从里面取了一张报告文件递了过去。 “这是我们调查后获取的信息,星海研究院正在进行电推进系统的研发,他们的航天飞机技术极有可能不采用传统化学燃料火箭推进,使用全新的电推进系统作为动力源” 听到这话,比尔·尼尔森惊诧讶异的看了眼对方,打断了他的述说。 “电推进?你确定没说错?” 尤尔·休伯特点了点头,一脸的严肃道:“没错。” “呵~。” 确认了信息,比尔·尼尔森眼神中流露出一丝不屑和嘲讽,他开口道:“电推进+航天飞机?我不知道是你们的情报收集被人糊弄了还是对方失心疯了。” 说着,他看了眼尤尔·休伯特,揶揄道:“不过我个人觉得更像是前者。” 作为这个星球上最先进的航天机构的局长,对于航天领域的发展和相关的技术他再熟悉不过了。 尽管不敢说对于每一项技术都完全了解,但航天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那些科学技术、理论未来等大方向的东西,没有人比他更了解了。 电推进?航天飞机? 别搞笑了,目前全世界推力最大的单体电推进引擎就在nasa,他们的x3推进器创造了历史最高5.4牛的推力,至今保持着最大的世界记录。 而这一数据,仅仅只够将一枚鸡蛋送上天的。 站在办公桌对面,尤尔·休伯特面无表情的继续问道:“电推进做不到吗?” 比尔·尼尔森摇摇头,毫不犹豫的回道:“世界上推力最大的单体电推进发动机是我们研发出来x3推进器,其推力也不过只有5.4牛而已。” “一架航天飞机动辄几十吨甚至是上百吨,要在大气层内推动如此庞大重量的飞行器,其推力也至少需要达到几十kn以上,如果是离开地表,甚至需要上百kn或更高。” “他们打算集成数万个x3推进器来为航天飞机提供推力吗?这也太扯淡了一点。” 顿了顿,他看向尤尔·休伯特,咧嘴笑道:“而且,就算是他们研发出来推力更大一些的电推进引擎,并且想办法解决了推力的问题,供能也是个没法解决的问题。” “单个电推进引擎的耗电量虽然不大,可以用太阳能板解决,但数千数万个电推进引擎需要的电量发动一个小时足够你使用一辈子都绰绰有余了。” “电推进的效率虽然高,但要推动数十吨的航天飞机,需要的能源根本就没办法解决。” “如果对方真准备使用电推进系统,大概也是想着在外太空能节省一些航天飞机本身的燃料。” “毕竟你我都很清楚,他们在化学燃料运载火箭的重量负荷上依旧是个极大的缺陷问题,要实现载人登月,首先就要解决这个问题。” “说不定他们就是为了节省地月航行时的燃料所弄出来的电推进呢?在外太空中,电推进推动几十吨的航天飞机也是可行的。” 说着,比尔·尼尔森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这一套设想,结合他之前对对方航天技术以及那个国家研发人员的了解,说不定还真是这样的。 不过站在对面的尤尔·休伯特听到这段调侃似的解释后并没有放松下来,脸色反而更加的凝重了。 他快速的问道:“按照你的意思,如果能源的问题解决了,电推进是有可能实现的?” 比尔·尼尔森愣了一下,有些不明所以,他微皱着眉头道:“我不明白你的意思,什么叫做能源的问题能解决?” 尤尔·休伯特示意对方看桌上的报告,顺带解释道:“据情报了解,在前些天,对方下水的03号航空母舰上极有可能采用了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作为供能系统。” “而通过我们对星海研究院的调查,他们一直在对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进行研发,有可靠消息,对方在此技术上可能已经有了一定的突破,后续极有可能将其运用到航天飞机上。” “这不可能!” 听到这个消息,正躺靠在椅背上的比尔·尼尔森一愣,惊诧的喊了一句后快速的坐直了身姿,从桌上摸起了对方递过来的报告文件。 翻阅着手中的文件报告,他的眉头快速的皱了起来,呼吸也顿时沉重了几分。 尽管脑海中的分析告诉他,手中情报上的这些技术实现的可能性还不到万分之一甚至是亿分之一,电推进也几乎不可能将航天飞机送上天,但万一呢? 万一对方真的做到了超大电推进+小型聚变堆的组合 哪怕是这项技术暂时还成熟不起来,航天领域的发展,也恐怕将迎来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ps:晚点还有一章,12点前,求个月票,答应了爆更还是有的,祝大家元旦快乐! 第六百二十九章:星海号! 另一边,金陵。 栖霞区往东,处于江镇和容句夹角间的下蜀地区,一个全新修建起来的航天基地中,一架体型庞大的航天飞机正安安静静的躺在巨型的组装中心厂房里面。 在最初的载人航天项目启动后,星海研究院就在金陵的偏远郊区地带找市里面拿了一块地,用于建造航天中心。 而这座航天中心,除了发射中心和总控制中心等航天项目必备建筑外,还有一个偌大的装配中心。 这一架庞大的航天飞机,就是在这个装配中心组装起来的。 事实上,如果将航天飞机的组装和发射放到其他的航天基地会更节省资金一些,但徐川拿地在金陵附近新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航天中心也不光光是为了航天领域的发展而做的。 虽然组装建造航天飞机和完成航天任务的确是这个航天中心的核心任务,但除此之外,智能化工业的制造和发展,以及一套属于星海研究院的标准建设,也是属于这个航天中心的任务。 就像这次航天飞机的设计建造组装,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在翁筠宗和常华祥院士的领导下,由星海研究院/航天研究所牵头,完成航天中心建造的同时,部分性的完成装备中心的智能化生产。 比如打造无人生产组装车间,通过智能/模块运输设备和运输管道、机械臂、智能操控中心等硬件和软件来完成部分零部件的组装或加工。 除此之外,去年徐川想到的构建符合研究院的标准,利用大数据和智能系统对研究过程、材料产品供应商做管控的方案,也在这艘航天飞机的组装上进行了一个初步的实验。 尽管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但至少完整的走下来了,为后续星海研究院的整体铺开提供了不少的经验和基础。 站在厂房中,空军装备处的总负责人杨瀚和总设计师田心远院士抬头仰望着停放在自己面前的庞然大物,眼神中满是激动、兴奋、震撼的神色。 第一架搭载了电推进系统-空天发动机和小型化可控核聚变系统的航天飞机,完工了! 可以说,这是航天史上的奇迹,也将迎来航天史的全新改革! “不可思议,没想到你们真的做到了。” 站在人群中,空军装备处一名带着黑框眼镜的研究员推了推鼻梁上眼镜,眼神中带着震撼的神色感慨了一句。 虽然在来之前,就已经知道了航天飞机的完工,但当亲眼看到这架庞然大物的时候,他,恐怕不止是他,整个空军装备处的专家教授全都被震撼到了。 这是一艘长度达到了惊人的68.6米,翼展宽达41.4米的超级飞机。 尽管其体型和史上最大的飞机安-225还有一些距离,但它已经接近安-225的兄弟安-124了,整体来说只是机翼要短一些而已。 如果放到民航客机中,其体型堪比空中女王波音747,同样的仅仅是机翼要短一些而已。 站在徐川身边,空军装备处的总设计田心远院士注视着眼前的航天飞机,若有所思的开口道:“相对比米国和红苏的航天飞机来说,你们这架航天飞机的机翼似乎要长不少的样子?” 虽然航天飞机不属于战斗机的范畴,但常年专注于航天领域的他还是敏锐的注意到了眼前这艘航天飞机与米国,红苏那边研发的航天飞机不同的地方。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没错,相对比那边的航天飞机来说,这架航天飞机翼展的长度大概要超出二分之一左右。” “因为飞行方式的不同?”田心远思索了一会后补充道。 点了点头,徐川开口道:“嗯,米国那边的航天飞机的起飞和入轨整体依赖外部的助推器,它的机翼在设计上大部分时候仅仅供降落的时候在大气层中提供一定的推力以节省燃料。” “而我们这边不同,它的航飞方式更类似于传统的民航客机或战斗机,需要借助狭长起飞跑道进行升空。只有在抵达临界点的时候,才会切换动力输出模式,改变飞行角度进行入轨。” “因此机翼提供的升力对于它来说还是相当重要的,将机翼设置宽长一些,可以在大气层内提供更多的升力。” 一旁,田心远注视着不远处的航天飞机,思索了一会道:“载荷呢?它的载荷能达到多大?” 徐川想了下,回道:“这个得分不同的使用环境。” “在临界点的大气层之下,它的载荷能达到约120吨,略低于波音747。如果要携带物资进入近地轨道,攀爬重力井的话,其载荷比之前设计的略低于一些,最多能达到61.45吨。” “至于脱离了重力,进入了外太空以后,载重对于它来说就没什么意义了,不过这艘航天飞机的货仓容量,有约330m左右空间可以携带物资。” “嘶~!” 听到徐川的介绍,空军装备处过来参观的专家教授都倒吸了口冷气。 三百三十立方米的空间,这差不多有一个国际空间站大小了。 而国际空间站的组装,是耗费了数年的时间才逐步将核心舱、实验舱等部件发射上去组装而成的。 而这艘航天飞机一次起飞,若是能成功入轨进入外太空,就相当于直接一次性发射了一套完整的空间站上天。 事实上,徐川所说的330立方米的空间,是这艘航天飞机的货仓容量。 这并未包括其他使用区域,比如驾驶舱,动力舱,航天员的居住活动舱等等。 要知道它的体型仅仅是翼展小于波音747而已,其机身本身并不小多少。 而波音747客机的货仓容量高达了670立方米,也就是说,相对比之下,这艘航天飞机只有一半的空间能用于承载物资,剩下的都被各种仪器设备占据了。 但尽管如此,它能携带的物资,尤其是在外太空的时候,依旧是惊人的。 一次补充,甚至能在月球上建立起一座初具规模的活动基地或者是小型空间站。 相对比传统的运载火箭和载人航天来说,说它是航天领域的新革命真一点都不为过。 人群中,空军装备处的杨瀚蔀长更是震撼带着激动,在听着徐川的介绍时,整个人都在不断的深呼吸控制着情绪。 不考虑其他的东西,光是这架航天飞机拥有的无限续航,无论是在大气层内还是近地轨道以上,就没有任何的涡轮喷气式飞机能相提并论。 而那庞大宽敞的使用空间,更是可以让这架航天飞机以一种类似于空间站的形式永远巡航在近地轨道上。 但毫无疑问,它的机动性和灵敏性同样是空间站无法比拟的。 空间站固定在轨道上无法脱离,但这架航天飞机却是完全不同,它可以随时从近地轨道上下来,进入大气层内且保持活动能力。 光是这一点,就足够对外形成无法想象的战略威慑力了。 “对了,说起来,你们这架航天飞机起名字吗?叫什么?” 厂房中,杨瀚忽然回过神来,看着眼前的庞然大物好奇的问道。 徐川笑了笑,道:“当然有。” “它的名字叫‘星海号’。” 顿了顿,他抬头仰望向眼前巨大的航天飞机,接着道:“虽然和研究所同名,但星海代表着研究所的梦想,也代表着我的梦想,仰望星海,它就是未来!” ps:二更送到,求大佬们手中的保底月票。 (本章完) 第六百三十章:首航 装配中心中,繁多的工程师和技术员正在对眼前这艘航天飞机做着检查。 数十万个零部件,每一个都要确保无误没有任何问题,毫无疑问这是一项相当繁琐且漫长的工作。 为了确保这架航天飞机的整体状况,翁筠宗和常华祥院士亲自带队,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对航天飞机的各个零部件进行详细缜密的检测,不放过任何一个地方。 尽管在装配的时候这些零部件和材料都已经经过了检查测试,但组装起来后,重复性的检查工作依旧是有必要的。 一架航天飞机是一个系统性的设备,每一个零件都关系到它整理的运行状况。只有所有的设备都保持在优良的状态下,才能去完成一个又一个的航天任务,才能将宇航员安全带上太空,送上月球并安全带回来。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事故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坠毁事故历历在目,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密封圈、一块小小隔热板,都有可能葬送掉整架航天飞机,毁掉整个航天工程。 因此出厂前最后的检查测试工作容不得任何的马虎。 一项又一项的检测和测试不断的进行着,重复着。 尤其是在空天发动机、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电离加速场、螺旋磁场等等核心部件上更是检查了一遍又一遍。 重复性的检查工作,而且每一次都要像第一次一样保持百分百的专注是一件相当折磨人的事情。 尽管如此,但在场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却没有任何一句的抱怨。 相关的检查工作持续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才完成,堪比当初破晓聚变堆第一次开启运行点火工作般漫长。 三月二十号,农历的春分节气的前一天。 完成了所有检查工作,确保了航天飞机上每一个零部件都没有问题后,翁筠宗将厚厚一叠检查报告和测试结果送到了徐川手中。 详细的结果徐川不用去看,那些检查数据对于他而言并没有多大的意思。 他只需要掌控住整体的大局和部分核心的细节就足够了,扫了一眼总结出来的报告后,徐川开口问道:“电离加速场和螺旋磁场情况如何?” 在这架航天飞机上,最核心的零部件无疑只有两个。 分别是提供能源的小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和空天发动机。 前者就不用多说也不用多问了,不仅是他亲自带领团队完成的,且在过去漫长的时间中,能源研究所那边对其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和测试,完全可以保证其质量和性能。 而后者,电离加速场和螺旋磁场无疑是空天发动机的核心。 尽管同样在装机前就已经经历过了繁多的检测和测试,但终究是没有上天,具体情况如何,还有待考验。 翁筠宗快速回道:“已经对这两者做了三次完整的检查和测试工作,每一次的检查测试数据都在标准之上。” 徐川点了点头,深吸了口气,道:“那就按照计划进行工作!” “是!” 在星海研究院准备着‘星海号’首航的时候。 另一边,京城,hd区,航天科技的总部大楼中。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的办公室中,屈明城正坐在办公桌后面处理着自己手上的工作。 正在这时,办公室的大门忽然被人快速的敲了两下后推开了。 航天科技的董事之一张扬忠书記快步的走了进来。 “老屈,最新消息,星海研究院那边的航天飞机已经完工,明天将会开启首航。” 当听到星海研究院那边计划在明天,也就是‘春分’节气时发射航天飞机开启第一次航飞的时候,屈明城整个人都愣住了。 好一会他才回过神来,带着怀疑和不敢置信的眼神看向汇报消息的助理。 “试飞?明天?这么快?” 张扬忠点了点头,快速的回道:“是的,消息准确,星海研究院那边将于明天上午十点进行首次试飞。其主要计划包括了大气层内的航飞和攀爬重力井进入近地轨道。” 听到这话,屈明城顿时就沉默了下来。 电推进.空天发动机.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近地轨道 一系列的东西如繁花般在他脑海中闪过。 真的有可能做到吗? 虽然在工业与信息蔀那边的‘调解’下,航天科技集团也参与进了这架航天飞机的设计制造过程,飞行控制系统、整体壁板数控喷丸成形技术、超强镁合金晶体材料等等都是他们提供的。 但整个航天科技集团从上到下却并没有几个人真的认为电推进系统真的能做到攀爬重力井,甚至他们都已经做好了准备助推器,利用化学燃料运载火箭将对方的航天飞机送上天的准备。 毕竟就电推进那点推力,哪怕是星海研究院之前在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招标大会上展示过kn级别的推力,他们也很难相信电推进真的能承载着航天飞机攀爬重力井。 毕竟电推进技术他们又不是没有。 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对方这么快就要开始试飞了。 见屈明城陷入沉默,张扬忠皱起了眉头,有些焦急的开口道:“老屈,咱们接下来该怎么办?如果对方真的做到了,航天领域的发展.” 他话没说完,不过办公桌后面的屈明城却是明白里面意思。 事实上,在第一届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招标大会的时候,航天科技就差点和星海研究院那边对立起来。 毕竟伴随着国家对航天领域的重视,以及新一轮航天领域竞赛的开启,航天领域的蛋糕会越做越大。 而作为国内最强劲的老牌航天集团,航天科技不说能百分百的吃下这份‘垄断性质’的蛋糕,吃个大头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的。 原本他们就是准备这样做的,毕竟国内航天领域的发展原本就是半垄断性质的,尽管有一些民营企业,但有能力参与到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里面的却是寥寥无几。 然而后面工业与信息蔀那边站了出来,给他们拉了场‘偏架’,至少在他们看来是的。 这场偏架‘迫使’他们将航天领域的蛋糕分了出去,而这分出去的大头,就被星海研究院,或者说被那位徐教授拿走了。 对此,航天科技虽然有些不满,但也没什么办法。 不过作为老牌航天集团,他们的一些利益国家自然也是需要考虑的,在航天集团这边据理力争的情况下,上面还是做出了一些让步,或者说做了一些更全面的考虑。 比如这些分出去的蛋糕中,如果他们有能力,或者说星海研究院以及其他的航天企业没能力吃下的话,他们还是可以重新收回来的。 这么做,不仅仅是考虑老牌集团的影响力,更多的,还是担心星海研究院那边的航天事业发展可能会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 毕竟电推进上天这种东西,听起来真的太不可思议了。 哪怕是带领团队的人是那位妖孽的徐院士,也不是所有人都信服的。毕竟航天和可控核聚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 而正值航天竞赛的时候,高层自然也要考虑一下更全面的部署和安排。 也正是因为这样,航天科技这边也没有太多的怨言。 毕竟他们收回这些蛋糕的希望还是很大的。 只是现在,情况对他们似乎有些不妙。那些在所有人看来都是十拿九稳的事情,现在却出现了意外。 如果那架星海号顺利的完成了首航,恐怕那些分出去的蛋糕恐怕他们再也吃不到了。 作为宇航蔀的负责人,也作为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的总负责人,张扬忠自然心急。 办公桌后面,屈明城有些头疼的揉了揉太阳穴。 作为航天科技集团的院士,也作为长征系列火箭的总设计师,他自然是站在航天科技这边的。 但这个点,即便是心急也没有什么办法,无论是他还是屈明城都不可能也没有能力阻止对方的首次航飞行动。 除非,对方的首航失败 蓦的,屈明城脑海中冒出来了一个想法。 不过很快,他就将其彻底从脑海中抛出去。 作为一名航天人,作为一名学者,也作为一名华国人,这种想法.不能有! 哪怕是站在竞争对手的位置上 另一边,金陵,下蜀。 按照星海研究院汇报上去的计划,早在数天前,整个航天基地就进入了严密的警戒状态。 在金陵市政府这边的配合下,从部队那边抽调出来的整整两个团级单位,严密的保护着这里,最远处的关卡,已经设立到了五公里以外的道路上,严查任何进入的车辆。 而航天基地的外围,更是布有一队队全副武装的士兵不断的内外往复巡逻,将所有潜在的威胁与安全隐患排除在外。 其安全等级,丝毫不弱于当初破晓示范堆进行点火的时候。 一方面是必要的保密工作。 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星海研究院的不断发展和航天飞机的成型,不少其他国家地区的视线,早就盯上了这里。 用脚指头都能想象的到,这个点这个位置上有多少卫星正在紧盯着。 不过这也没办法,卫星这种东西,他们总不可能想办法打下来吧? 就算是有能力做到,他们也不可能这样去做。 另一方面,如此周密的安保,则是对附近居住公民和百姓的安全进行考虑了。 航天活动这种事业,谁也没法保证百分百能成功。 而且这一架航天飞机上还部署了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这种东西,尽管只是小型的,但万一出了意外,可能会造成极大的损失。 当然,对于这方面的问题,徐川和星海研究院自然考虑齐全了,也针对小型堆做了万全的准备。 不过为了以防万一,整个航天基地中,除了必须的工作人员外,其他人都暂时撤离了出去。 本来他也是属于撤离的一份子,毕竟就算是整个航天基地的所有设备加起来也没他重要。 但作为整个工程的负责人,他同样不可能离开总指挥室。 翌日。 起了个大早的徐川顶着清晨的露水朝着总指挥室赶去。 作为航天活动的重要日子,自然不可能选择雨雾天,早在一周之前,他们就通过‘精准’的天气预判进行了确定,确定了这个春分节气会是个大晴天。 当然,即便是雨天也没什么影响,人力可胜天,通过人工消云等各种手段,他们有办法将雨天强行修改成晴天。 不过阳春三月,水汽迷漫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一晚上过去,航天基地的草坪和路边都结上了星星点点的露珠。 当然,这对于星海号的首航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 再过一会,当太阳出来后,这些星星点点的露珠就会自然而然的消退蒸发掉。 “周团长。” 总指挥室的外面,徐川和负责安保工作的周稷握了握手,笑着开口道:“这次的安保工作,又麻烦你们了。” 两人也算是老熟人了,从核废料工程开始,到后面可控核聚变工程,一直都是这位周稷带人负责的,从未出过任何篓子。这次的航天活动,他负责航天基地的内部安保,配合另一位团长进行整体安保规划。 周稷露出了个笑容,和徐川握了握手,道:“请徐院士放心,相关的安保工作我们已经全程做好了安排。” 徐川点了点,道:“辛苦你们了。” 周稷点了点头,开口道:“不辛苦,这本身就是我们的职责。” 徐川摆了摆手,笑着说道:“工作交给你们,我肯定放心。” 周稷没有说话,身姿笔直的朝着徐川离去的背影敬了个礼,而后拾起了对讲机: “航天基地内的连队注意,从现在开始,对整个航天基地进行不断的巡逻排查!任何地方都给我盯死了!” ps:晚点还有一章,不过应该会很晚,大家早上起来后看吧,顺带求个月票! ps:推本书,好友新书,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书名《我,魔女饲养员!》 简介: 穿越神秘世界,洛克绑定魔女投喂系统,根据民间传说、街坊怪谈、以及各种小报杂志,探索54次,寻找传说中的魔女,结果证明那些都是谣言,而自己是个愚者。 就在他即将放弃寻找魔女时,意外看见了一则招聘广告…… 推荐语: 本书又名《洛克的魔女王国》、《我真没想当邪神》、《成神的我被魔女包围》 第六百三十一章:星海号!启航! 清晨时分,金陵航天基地中。 天蒙蒙亮的时候,基地中的所有人便都已经从床上起来了。 往常熟悉洗漱在今天变得有些让人心跳加剧,所有人都情不自禁的加快了进度。 七点不到,距离星海号的第一次正式航飞还有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但基地内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已经进入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所有人都在紧张有序的忙碌着。 在进行了一次简短的工作汇报后,总控制中心中,徐川下达了启航的指令。 而不远处的装配中心,迎着东方正冉冉升起的朝阳,空旷的发射场地中心,一架体型庞大的航天飞机正在牵引设备的拖拽下缓慢的厂房中离开,朝着宽敞的跑道驶去。 总控制中心里面,徐川站在指挥台前,和常华祥院士并行在一起,透过监控画面传递回来的视频注视着正缓慢行驶在滑行道上的星海号。 基地中,ctv和金陵市政府那边安排过来的媒体记者快速的按动着快门,将这幅珍贵的时刻保存下来。 短暂而又漫长的时间流逝而过,通过牵引车引入宽敞跑道的星海号停止了行动。早已经等候在那里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提着各式各样的设备快速上前,对其做一次最后的检查工作。 站在总控制室中央,试了一下耳麦后,徐川用清晰有力的开口道:“各单位各小组汇报工作情况。” 【航天管控组工作完成,起飞轨道已完成相关清理工作!】 【超算组准备就绪,弹道数据已完成验算!】 【通信系统组准备就绪,当前通讯与星海号保持稳定,可随时切换至备用频道!】 【.】 【飞控组准备就绪,当前飞行控制系统良好,可随时启动!】 【.】 一道道的汇报声在耳边响起,带着激动,抑制着兴奋和颤抖。 所有人都知道,他们今天的工作,代表着什么。 站在总控制室中,徐川认真的听取着一项项的汇报,直到最后一个小组的反馈过来。 【检测组工作完成!当前星海号准备就绪!】 再度确认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已经继续后,徐川站在控制台前,当仁不让的下达了新的指令: “各单位各小组请注意!按照计划,有序开启首航工作!” “收到!” “收到!” “.” 伴随着一声声的汇报,矗立在远处宽敞跑道之上的星海号,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那安置在核心舱中的小型堆率先展开了运作,一条如银河般璀璨的等离子体虹膜在高速的运转着,聚变诞生的能量被引导出去,通向磁流体发电机组快速的转换成庞大的电能供应向航天飞机的各处。 而随着庞大电能的注入,部署在星海号尾部的空天发动机,奏响了属于自己的乐曲,一道低沉的嗡鸣声快速的从航天飞机尾部扩散开来。 在这一刻,用于收集空气作为工质的压缩机也快速的运转着,源源不断的大气通过净化提纯后送入电离室被庞大的热量电离成散发着光与热的高温等离子体。 随即,这些高温等离子体在磁场的约束下,有序的送往了螺旋加速磁场中。 由改进型超导体构造形成的庞大螺旋磁场,会将这些高温离子加速到极一个极其夸张的速度喷射出现,其形成的庞大反推力,能载动航天飞机完成自己的使命。 就在这一刻,星海号的尾部,一道淡红色锥状尾焰在每一个矢量推进单元后面出现,随即融合成一体,形成了一道狭长的红紫色的光焰。 这是氮离子和氧离子的高温焰色。 也代表着等离子体工质被加速到一个常规动力系统远远无法企及速度 当然,它现在启动的功率还很低,形成推力也还很弱小,还不足以将这架庞大的航天飞机推动。 毕竟,徐川还需要它短暂的停留在跑道上,等待着最终的时刻来临。 【空天发动机运转正常,当前功率1.7%!】 【聚变堆运行正常,当前输出功率0.63%!】 【工质压缩机运转良好,当前工质可满足星海号运转,备用工质存储中!】 【智控飞行控制系统准备就绪!】 【.】 一项项的汇报,在星海号启动完成后迅速的传递到控制中心,终于,在短暂而又漫长的时间过后,他们,迎来了最后一步。 站在总控制台前,徐川看了眼时间,又看了眼站在他身旁的常华祥院士,微笑着问道:“要一起来吗?” 常华祥院士深吸了口气,目光落在监控屏幕中的星海号上:“你来就足够了!” 能够看到航天飞机在自己手上完成,他已经十分满足,而这一值得被历史铭记的时候,独留给这位年轻学者更加的值得。 徐川也没再谦让,他点了点头,深吸了口气,扫视了一圈控制中心的人群。 在那里,所有人的目光都与他交汇,充满着期待与激动。 从1956年航天事业起始,到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以后,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六十七年。 半个世纪的时光,见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而现在,改变航天,改变整个世界的机会,到了! 无尽的星海就在眼前,推开它,就是深邃而遥远的宇宙! 站在总控制台前,望着眼前的按钮,徐川再度深吸了口气,带着些许颤抖声音开口。 “诸位,很荣幸今天能和你们一起站在这里,共同见证历史的奇迹。” “不管未来如何,也不管今天的结果,我们都将载入史册!” 简短的两句,带着些许的颤抖,却让所有人都情不自禁的屏住了呼吸,目光汇聚在总控制台前的那一道身影上。 徐川亦没有犹豫,下达了指令! “星海号,启航!” 伴随着指令的下达,在超算中心和机载超算的控制下,小型堆的输出功率快速上升。如海般磅礴的能量从那小小的聚变堆中倾泻而出,转变成推动航天飞机前进的动力。 紫红色尾焰不断拉长,短暂的时间过去,停留在宽阔笔直跑道上星海号开始向前。 庞大的机身承载着使命不断的加速向前,速度亦随之越来越快。 当机身在狭长的跑道过半,在智能飞控系统的操控下,那快速向前机头微微抬起,它的前轮,已然离地。 仿佛流星逆天而起一般,拖拽着红紫色的星逝,星海号承载着徐川的梦想,也承载着华国,承载着人类对于宇宙星海的仰望,启航航向了那片蓝天。 目送着它远去,无论是站在基地跑道远处的工程师还是技术人员,亦或者是控制中心的人群,在这一刻,都爆发出了最为猛烈的欢呼,所有人都在互相庆祝着,拥抱着,宣泄着心中的兴奋与激动。 听着那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望着监控屏幕上那已经没入蓝色白云的航天飞机,徐川脸上亦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他,成功了! 尽管只是首次的启航,尽管此次星海号的使命才刚刚开始,但正如那远行的星海号一般,他也成功的跃上了属于自己的蓝天。 而一旁,站在总控制台前,站在徐川身边,望着那已经升空的星海号,不知何时,常华祥院士的脸上,已经泪流满面。 863工程是他曾经参与过的重要项目,也是他的导师梦想施展的地方。 尽管航天飞机相关的计划最终被否决了,但华国的航天发展却并没有中断,东方红一号、神舟一号、神舟五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天宫一号、嫦娥工程. 一系列的成就都印证了华国在航天领域的澎湃发展,时至今日,当初被否决的航天飞机项目也再度启程,朝着那令人向往的宇宙航去。 当初那些被他的老师所归纳,所设计的资料和技术,在四十年后的今天,已然登上了天空。 唯一遗憾的是,他的导师,没能看到这一幕。 不过,相信他的老师在天有灵,也正带着笑容看着这一幕吧。 ps:下午还有,可能是一张,也有可能是两张,双倍期间求个月票! (本章完) 第六百三十二章:最难的关卡! 那红紫色的尾焰,如同星逝,在那片蔚蓝的天空中格外的显眼。 地面上,总指挥中心。 那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与庆祝声如潮水般逐渐褪去,热烈拥抱的人们快速的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按照着早已安排好章程继续完成自己的工作。 星海号的首次启航,并不是仅仅将其送上天就足够了的。 无论是在临界点之下的大气层内,还是在临界点之上的亚空间,乃至近地轨道之上,它都将进行一系列的各种测试。 这一次的首航,是无人飞行,由智能飞行控制系统配合地面控制中心人员的指挥以及超算中心的辅助共同完成的。 只有完成了首航,且在各种环境中表现状态均良好,后续才会开启载人航天工程。 前红苏在发射世界上首艘载人飞船载着加加林遨游太空前共发射了5艘无人试验飞船;而上世纪米国也共研制三个载人飞船系列,分别是水星号、双子星座号和阿波罗号。 这三个系列在首次载人前共发射了10艘无人试验飞船进行活动后才开启的载人航天和探月活动。 当然,这些是通过运载火箭进行发送的,其载人飞船在升空后基本都没有什么自主运动能力,或者说没有什么太强的自主运动能力。 这迫使为了保障宇航员的安全,航天机构需要多次发射飞船进行轨道、数据、运载等多方面的信息收集和对比,才能确保在后续的载人航天活动中保障宇航员的安全。 在这方面,航天飞机的确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尤其小型聚变堆+空天发动机的组合,提供了极强的机动性。它不像载人飞船那样,在进入太空后很难通过各种变轨运动调节自己的轨道和运行方向,也不会有燃料、物质、生存空间等方面的限制。 但这并不意味着航天飞机在首航之时就可以直接载人。 宇航员比航天飞机更加的宝贵,至少在现在这个时代是的。 至于未来,在电推进时代,在航天飞机全面发展的领域,探索太空对航天员的体质要求理论上会降低到一个极低地步,哪怕是一个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普通人,也能通过航天飞机登上太空,登临月球。 蔚蓝的天空中,银白色的星海号拖拽着红紫色的狭长尾焰在高空中疾驰而过,尘间般时而上升,时而下降,时而翻滚运行,时而平静如云.犹如凤凰落入凡尘中让人惊艳。 一项项的测试在接近两万米的高空中不断的进行着,在远处的天空中,是在星海号周围不断巡逻的j20战机,它们如同护卫般,保障了这片领空的绝对安全。 地面上,航天基地的总控制中心中,忙碌的工作人员有序的进行着一项又一项的测试,记录着完整的实验数据。 ctv和金陵市的媒体记者抓住空隙补拍了一些照片,然后便迅速退到了角落中,以免对其他人的工作造成困扰。 站在总控制台前,徐川也不知道等待了多久的时间。 终于,一道颤抖的声音让他眼神迅速明亮了起来。 “报告!大气层内实验已全部完成,数据已完整采集,当前星海号状态良好,请求下一步指示!” 听到这声汇报,徐川深吸了口气,沉稳而又清晰的下达了全新的指令。 “结束大气层内航行,执行第二阶段航行!” “收到!” 命令传递下去,一声洪亮的回复响起,伴随着指令的修改,正在天空中航行的星海号快速调整了自己的飞行姿势,朝着更高的深空飞去。 相对比传统的化学燃料运载火箭来说,空天发动机的加速度要弱不少是肯定的,至少在电推进系统功率全开突破重力井之前,它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将自己的速度提升上去,才能攀爬到更高的轨道上。 虽然相对比之下要缓慢很多,但它的优点也相当的明显。 在抵达临界点之前,在切换飞行姿态之前,它的飞行更加的平稳,无论是对于里面的设备也好,还是对于里面的人也好,都不会造成什么加速度压力。 漫长的飞行时间在焦急的等待着流逝而过,直到一声汇报再度响起。 “三分钟后抵达临界点,飞行模式切换准备就绪!” 汇报声在控制中心响起,总控制室中,包括徐川在内的所有人心顿时都提了起来。 大气层内的航行已经被证实没有了任何的问题,星海号的首航,接下来最为核心的就是这一次飞行模式的切换了! 这是最难的步骤,也是最为关键的阶段。 如果它能顺利完成,哪怕是到了近地轨道之上再出现意外,他们也有足够的把握能够调整回来。 但若是在飞行模式切换的时候出现问题,星海号,有可能将迎来首航过程中最大的挫折,甚至是重创。 站在总控制台前,徐川目光紧紧盯着监控屏幕上的各项数据,心已经提了起来。 从这些屏幕上,他可以清晰的看到星海号上各处部件的运转状况,有聚变堆,有空天发动机,有飞控系统,甚至连带着安置在货仓中两头实验猪,都有着清晰的身影。 对于他而言,透过这些数据,仿佛能看到聚变堆腔室中那璀璨的等离子体虹膜,也能看到空天发动机中那被加速到千分之一光速的极致粒子,所有的一切,都在这一刻从数据转变成画面,映入他的脑海中。 三分钟的时间并不长,但在这一刻却漫长无比。 伴随着飞行模式的切换,伴随着飞行姿态的更改,此刻,总控制室中静谧无比,落针可闻,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最终的时候。 仿佛能听到心跳一般,徐川攥着拳掌,耐心的等待着。 直到 【抵达临界点,飞行模式切换成功!】 一道清脆的汇报声在控制中心响起,所有人的心,在这一刻全都重重的落了下来。 “哦哦哦哦!” “好!太好了!”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牛逼!徐院士牛逼!” “哈哈哈哈,川神牛批!” 看着那航向茫茫深空的航天飞机,各式各样的欢呼声再度在总控制室中响起。 徐川长舒了口气,脸上的潮红渐渐褪去。 他的担忧,已经过去,最大的两个关卡,星海号已然闯过! 剩下的旅程,他相信不会再有任何的问题! ps:下午突然有工作忙去了,傍晚才回来开始码字,先发一张保住全勤,剩下的正在写,晚上还有的,大家早上起来看吧。 第六百三十三章:入轨!(为盟主大佬星焰加更4/10) 伴随着智能飞行控制系统的调整,星海号的航飞模式已然切换。 改变了飞行姿态的星海号犹如一支利箭朝着更遥远的深空驶去。 确认了飞行模式切换顺利,星海号工作正常的情况后,徐川这才放下心来,看向了监控屏幕。 那部署在星海号上各处的雷达和拍摄装置,这会已经清晰的记录了下来数十公里高空中的风景。 在拍摄事实传递回来的图像上,已然看不到任何的地面建筑,只有绵延成片的白色云层和一片蔚蓝。 此刻,在星海号的脚下,这颗蔚蓝色星球已经呈现出了圆弧边际,跨过边际,就是深邃无边的宇宙。 而在星海号的正前方,一个和在地球表面所见完全不同太阳呈现在所有人的眼前,它炙白而明亮,散发出来的光芒如棱柱一般散射在地球的边界上,夺目而又迷人。 这里是临界点,也是接近平流层顶层的高度。 再往上,大气层的密度会降低到一个相当低的数值。 而这个时候,空气已经无法提供足够的工质,星海号也已经无法再通过机翼提供上升的动力。 因此,它才需要切换飞行姿态和飞行模式,通过自身携带的更高效的推进工质以及增加引擎推力来对抗重力,继续朝外太空前进。 看着星海号传递回来的视频和图像,徐川目不转睛的欣赏着。 站在徐川身边,常华祥院士也喃喃自语道:“真漂亮。” 尽管并非亲自站在那片高空中,但以第一视角传递回来的图像却见证了一场宏伟的奇迹。 那绵延成片的白色云层和蔚蓝的海洋,在那明亮的恒星照耀下熠熠生辉,美不胜收。 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震撼人心了。 看着弧线愈发明显的蔚蓝星球,徐川轻声的感慨道:“是啊~,仿佛一个神奇的梦中世界一般。下次我一定要亲自上去看看。” 作为一名学者,作为一名站在世界顶峰的物理学家,大概,没有什么比浩瀚的宇宙更吸引他了。 上辈子未能完成的梦想之一就是踏入星河,去看一看那美不胜收的星海。 这辈子,星海号成功的在他手上完成,也将载着他去看一看那蔚蓝的地球,去看一看那遥远的星海和未来。 一旁,常华祥院士回过神来,扭头看了一眼站在身边的徐川,脸色带着一些古怪。 他想要上去?可能吗? 大概,好像,应该是不可能的吧? 至少上面不大可能放这位上去冒险吧,至少在技术没有完全成熟前应该不会 从地表到外太空,哪怕是到最低的近地轨道,都是一段相当漫长的距离。 就整个地球来说,愈靠近核心,组成物质的密度就愈大。大气圈是地球的一部分,自然也遵循这一定律。 当然,若是与地球的固体部分相比较,大气层的密度则要比地球的固体部分小太多太多。 在科学的发展史中,根据与地表距离由近及远,目前的科学界将大气层大致划分为这五个部分: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逃逸层。 对流层是大气层最接近地球表面的部分。它存在于距地面8公里至15公里之间,而平流层在对流层上方,在距地球表面大约15公里至50公里的范围内。 平流层最多的就是臭氧气体,它形成了一层厚厚的‘屏障’,与地表的生命息息相关,没有这个“屏障”,地球温度会急剧上升,紫外线辐射增强,生命逐渐死亡,地球无法居住。 而从平流层顶(50公里)到85公里高度为中间层,这里气候非常寒冷,空气异常稀薄。 不断加速着向上的星海号,在短暂的时间中就已经攀越了中间层,再往上走15公里,到一百公里以上,就到了国际定义的近地轨道了。 近地轨道没有公认的严格定义。一般轨道高度在2000千米以下的近圆形轨道都可以称之为近地轨道。 当然,一百公里往上的这种近地轨道的算法比较的笼统,基本是按照各国对于国土领空高度的默认算法来进行的。 若是按照航天器无动力绕地球运转不会‘立即’掉落下来的高度来算,近地轨道最低的高度在160公里。 四百公里的距离听起来并不是很遥远,在地面上,高铁一个多小时就能抵达。 但在对抗重力的航天活动中,却是一段相当漫长的距离。 随着时当然,这个高度依旧有稀薄的大气,也会收到地球的引力影响,但无动力的航天器在这个高度能保持较长时间的运行。 因此航天界大部分的时候会将160公里的高度看做最低的近地轨道。 而这一次,星海号攀升试飞的高度则在400公里左右。 这个高度是常规近地轨道卫星、国际空间站等航天器活动最频繁的高度,在这里,星海号将停留二十四个小时,完成一系列自身的检测和测试,以及进行一部分的航天实验。 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星海号的不断向上攀升,一百公里、一百六十公里、三百公里. 每一次的汇报都让控制中心的人脸庞上的喜悦更浓一分。 伴随着高度的攀升,聚变堆与空天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也逐渐降低了下来,在数百公里的外太空,引力和空气阻力已经相当的微弱了。 终于,在短暂而又漫长的等待时间过去后,一道清脆的汇报声再度激起了众人的欢呼。 【入轨成功!星海号抵达目标位置!】 漫长的航行中,经历了足足五个小时的时间,星海号,终于抵达了预定轨道。 航天基地内,响亮的国歌在这一刻升起,无论是控制中心主持航天的科研人员,还是在外巡逻站岗的士兵,在这一刻,所有人心中都升起了一股浓浓的骄傲和自豪! 在今天,他们做到了史无前例的成果! 星海号!成功的载着所有人的梦想,承载着人类对太空遥望,驶入了那片浩瀚的深空。 这是属于他们的荣誉,亦是属于祖国的璀璨。 ps:首次用了一下新出的插图功能,大家觉得如何? 另:双倍期间求求月票哇,八尾给大家卖个萌了o(=w<=)p⌒☆ (本章完) 第六百三十四章:是不是哪里搞错了? 北京时间12点。 正在进行着午间新闻播报的电视台,在星海号正式完成入轨后,前往星海研究院-金陵航天中心进行实时跟踪的ctv记者迅速将相关的新闻消息传递回了总部。 在经过总台长的确认后,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快速的通过一张小纸条传递到了新闻播报电视台的主持人手上。 在收看到纸条上的信息后,女主持人的脸上顿时浮现出了惊讶的神色,瞳孔中也带上了一丝不可置信的感觉。 不过专业的素养让她很快就调整了过来,深吸了口气平复了一下情绪后,她快速的开口道:“各位观众中午好,现临时插播一条新闻消息。” “在今日上午八点半,位于金陵下蜀镇的航天中心,命名为星海号的航天飞机,搭载着星海研究院研发的最新电推进系统‘空天发动机’,在徐川院士的主导下顺利起飞。” “目前,星海号已经抵达420公里处的外太空近地轨道,正在进行一系列的太空活动与实验。” “本次航飞活动意义重大,以空天发动机为代表的电推进系统代表着我国航天事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简短的报道在ctv媒体记者的口中快速且平稳的完成,却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浪。 在ctv媒体报道了这一消息后,各大平台的主流媒体迅速转发了这一惊人的讯息,并表示了对星海号与祖国航天事业伟大发展的热烈祝福。 围脖上,相关的消息很快就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和讨论。 【航天飞机?星海号?我擦?什么时候我们国家也开始造航天飞机了,怎么之前一点新闻消息都没有?还有金陵,啥时候建了个航天中心了?】 【这是重点吗?这是重点吗?重点是电推进啊!卧槽!】 【电推进上天?我午觉还没睡呢,就起猛了?】 【电推进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牛逼大发了好吗!电推进上天,嘶~,我都怀疑我是不是穿越到了一百年以后。】 【目前世界上最牛逼的电推进是米国nasan那边的x3电推进,其推力大概在5.5n左右,通俗的来说,这个推力,大概能将你吃的普通鸡蛋送上太空。而一架航天飞机,至少也有几十吨重,你想想,这踏马得多牛逼的电推进技术才能将航天飞机送上天!】 【斜眼笑,我在报道中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 【乐,我也听到了,难怪可控核聚变技术完成后一年多的时间都没怎么听到他的消息,原来在偷偷摸摸的给我们憋大的啊!】 【不说了,川神牛逼!】 【强!少年强则国强!为祖国点赞!】 网络上的讨论虽然热烈,不过却并没有激起太大范围的波浪。 主要是这只是一条简单的插播,只粗略的介绍了一下航天飞机和电推进系统,其他的详细信息都还没来得及播放。 这种层度的插播,对于网络上绝大部分的吃瓜观众来说并不是太了解实情,除了专注于航天领域的粉丝意外,大部分的人也不是很了解这里面的意义。 毕竟祝融号连火星都去过了,一艘航天飞机登临外太空也不是多么稀奇的事情。 大家也只是惊讶一下,那个消失在大众视野中已久的男神这会又搞出了一架航天飞机,弄出了一个劳模子电推进技术而已。 虽然牛逼,但具体的参数信息没出来之前,大伙也不知道到底有多牛逼,热情的讨论了一下就不了了之了。 但这一情报,对于专业领域的人员来说就完全不同了。 另一边,米国。 得克萨斯州的斯塔贝斯的一栋预制装配式可移动住宅内。 世界著名的企业家埃隆·马斯克就住在这样一栋不到10万米元的可折叠的装配式建筑住宅内。 从住宅对面的私人太空公司spacex制造星际飞船对基地附近哼着小曲回来,马斯克拉开了自家的房门,从冰箱中取出了一罐冰镇可乐,打开,猛灌了一大口后,他顺手带上了冰箱门,捏着可乐罐朝着客厅走去。 说起富豪圈中的可乐爱好者,大家第一反应可能是号称每天要喝5罐可乐的股神巴菲特,但其实马斯克对这种饮料的喜爱程度却并不比前者逊色。 在model3产能爬坡的那段艰难岁月中,马斯克每天都要饮用8罐可乐。大量的咖啡因摄入甚至让他一度失去了周边视觉。 尽管如此,他对于可乐的爱好却依旧没有放弃。 顺手从沙发上拿起遥控器,马斯克打开了电视,观看起了米国的电视广播cbs新闻。 作为全米最为最早的晚间新闻节目,cbs新闻在米国电视新闻界拥有重要地位,很多重要政治报道、国际谈话、世界发展、科技突破等等领域都会率先在上面播出。 尽管能登陆上这个新闻节目的信息对于他而言一般都会提前知道,但有时候透过cbs同样能获取到一些他未曾注意到的领域,以及一部分属于他的荣耀。 比如今天的晚间报道。 在等待了一会,在一些政治领域的新闻报道过去后,cbs媒体的美女主持紧接着开口了。 “日前,由nasa宇航局主导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初步准备工作。由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提供的bfr超级火箭正式在肯尼迪航天中心亮相。” 伴随着美女主持的播报,新闻播放的画面跳转了一下,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基地中,由space-x提供的bfr超级火箭出现在电视台前观众的眼中。 这是一艘高度达到了77.5米,直径12米的超巨型运载火箭。以液态氧气和甲烷为主要推动剂,配备有42台猛禽发动机,论起速度将是现在的猎鹰系列火箭的数倍。 更关键的是,bfr超级运载火箭不仅具有重复回收功能,而且论起次数将比猎鹰9还要强大,可以达到1000次的重复使用。 坐在沙发上,看着正式亮相在新闻播报上面的bfr,马斯克脸上带上了一丝微笑,手中捏着的可乐罐向着电视的方向抬了抬,再度灌下了一口冰镇可乐。 尽管这已经不是bfr第一次在电视台上亮相了,但相对比以往,毫无疑问,这次bfr在nasa宇航局的公开,更能带动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发展。 有nasa这个地表最强宇航局为bfr站台,他可以想象的到,在今天的这则新闻播出后,明天华尔街的反馈将会有多么的猛烈。 那不断上升的指数和曲线,意味着一张张的富兰克林即将飞入他的怀抱中。 尽管赚钱并不是他人生的唯一意义,但毫无疑问,这种能看到自己未来的感觉,简直比手中的可乐更加的令他着迷。 对他而言,bfr超级运载火箭不仅仅是运载着他前往月球、火星的梦想,也运载着实现这些梦想的基石--‘金钱’! 一条有关于bfr超级运载火箭的新闻,让马斯克嘴角不由自主的扬了起来。 当属于他的荣耀过去,cbs电视台开始播报其他的新闻时,马斯克也拿起了身旁的遥控器,准备切换一下频道去看看他最喜欢的极限运动。 正当切换频道时,cbs的新闻播报中忽然出现了另一个人的身影。准确的来说,那是一只手,向着正在播报节目的女主持人递去了一张纸条。 看到这一幕,马斯克愣了一下,已经按下去了的手指快速的回调了一下,跳转到了极限运动频道的画面再次回到了cbs的新闻频道中。 他很清楚,这种临时在新闻报道中传递纸条的行为是意外的突发事件,而且是相当重大,且几乎没有任何准备时间的那种,不容错过。 新闻播报中,端正着身姿坐在播报台前的女主持人从身旁的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了纸条,快速的浏览了一下。 在看到纸条上的信息后,女主持人的脸上顿时浮现出了惊讶的神色,瞳孔中也带上了一丝不可置信的感觉。 不过专业的素养让她很快就调整了过来,深吸了口气平复了一下情绪后,她快速的开口道:“各位观众晚上好,现临时插播一条新闻消息。” “今日重大新闻,德州时间下午18点整,即两个小时之前,位于华国金陵市的航天中心,一架名为‘星海号’的航天飞机顺利发射成功。” “据相关人士提供消息,星海号搭载了星海研究院提供的名为‘空天发动机’的电推进系统,消息的准确性本台正在追踪调查,敬请期待后续消息。” “.” 看着电视台上的报告,正坐在沙发上的马斯克整个人直接就愣住了,手中的可乐从手掌中脱落跌在沙发上,倒出的汽水浇透了整个沙发坐垫他都没有反应过来。 星海号? 电推进? 上天? 愣愣的看着电视上播报的新闻,马斯克整个人都呆滞在沙发上。 wtf?是不是哪里弄错了? 电推进上天,这怎么可能?! ps:今日份第二更,求月票。 (本章完) 第六百三十五章:NASA的分析 被震撼到的并不止埃隆·马斯克,在cbs媒体突然报道了星海号的讯息后,整个航天领域,不知道有多少人共同被震撼到了。 尤其是在米国,无论是nasa宇航局,还是space-x、蓝色起源、轨道科学等航天领域的巨头,都在整晚整晚的失眠。 这些航天领域的巨头,从上到下,从管理人员到科研人员,再到工程师,甚至是普通的保安、厨神,从电视上看到了这个消息之后,都震惊到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 甚至有不少人怀疑今天的日期错位了,不是三月二十一号,而是四月一号,cbs新闻广播愚弄了他们。 航天飞机、电推进上天这怎么可能! 要知道nasa最先进,也是米国,乃至整个世界最先进,推力最大的x3电推进发动机,其推力也不过是5.4n而已。 就算是集成成百上千,甚至是上万个x3电推进发动机,也不可能做到将航天飞机送上天。 而他们的对手,太平洋西海岸的那个国家,竟然做到了? 若是说space-x、蓝色起源、轨道科学这些航天巨头这会被这个消息所震撼到,那作为米国的骄傲,nasa宇航局这会差点就愁白了所有人的脑袋。 前一天他们才对外接受采访,公开了阿尔忒弥斯计划的最新进展,并表示他们会在今年七月份左右将宇航员送入太空,开始第一阶段的载人登月工程。 而第二天,他们的对手就公开了电推进+航天飞机,并且做到了将那个‘星海号’送入太空。 大半夜的,不知道多少已经进入了睡眠的nasa工程师和中高层领导被电话打醒了。甚至有不少人顶着浓浓的困意开车赶往了宇航局。 此刻,深夜凌晨,nasa宇航局总部大楼中灯火通明。 站在卫星控制室里,比尔·尼尔森死死的盯着那透过卫星航拍传递回来的画面和图像。 有些是金陵市航天中心的,地面上星海号正在缓慢的牵引着移动,也有些是半空中的,那拖拽着红紫色的狭长尾焰如同一把利剑般刺入了他心中。 控制室中,忙碌着的工程师正在不断的操控着中高轨卫星进行跟踪和抓拍,也有一些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正在根据已有的照片和信息资料分析着星海号,推测着那红紫色的狭长尾焰到底是什么。 正在这时,控制室中的大门忽然被人粗暴的推开了。 披着一件黑色风衣,甚至来不及更换西装的中情局局长威廉·约瑟夫·伯恩斯连门都没有敲就直接闯了进来。 “谢特,你们谁能告诉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那艘星海号!” 看着卫星控制室中的人群,威廉快步的走到比尔·尼尔森面前,面色冷峻严厉的盯着他,一字一句的开口道: “我最亲爱的比尔局长,你之前不是告诉我,电推进不可能做到将航天飞机送上天吗?不是说连亿万分之一可能都没有吗?为什么他们做到了。” 被中情局局长威廉·约瑟夫·伯恩斯死盯着,比尔·尼尔森也皱起了眉头,伸手抹了一下被喷到脸上的唾沫,开口说道:“我也想知道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顿了顿,他稍稍后退了一点,让威廉稍稍远离了一下自己,不至于再被唾沫喷到后接着道:“从理论上来说,电推进的确不可能做到将一架航天飞机送上太空,它的推力远远达不到这一层次。” 见威廉局长张嘴欲言,比尔也没有退缩,迅速道:“而且,情报方面的工作是你们的本职,和nasa没有任何的关系。即便是你们咨询情报的准确性,我们也只能通过现有的科技来给你们提供判断。” “cia不必,也不可能将这个责任甩到nasa头上来说。” “事实告诉我,我的烦恼并不比你少。” 说着,他将目光重新挪移到卫星拍摄到的照片上。 如果说cia的情报失误是一个相当重大的问题的话,那面对对岸那个国家研发的那架星海号,nasa的烦恼和问题同样也不少。 作为一直以来在全世界航天领域排名第一的大国,自从上个世纪的冷战结束后,就再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一领域追上他们的脚步。 甚至,绝大部分的时候,连他们的尾灯都看不到。 航天大国的骄傲,不仅仅是说说而已,更是刻在米国人民骨子里面的精神荣耀。 他可以想象的到的是,当天亮以后媒体铺开报道那架如今正在近地轨道上翱翔的星海号的消息时,外界的讨论与压力到底会有多大。 不要想着那些媒体会如何嘴下留情,给他们保留一丝颜面。 事实上,最不可能留情的就是那些媒体记者了。他们就像是厕所里面的苍蝇一样,哪里有味道就蜂拥而集。 而为了流量和销量,哪怕是白的,他们也能抹成黑的。 毫无疑问,这次的消息更是能震撼整个米国的,可以想象的是,那些媒体会以各种夸张的词语和形容来报道这一讯息。 尤其是那架航天飞机,使用的推进系统更是他们,乃至全世界都认为不可能实现的电推进系统。 这份消息带来的震撼,更是难以令人想象的。 卫星控制室中,站在比尔·尼尔森的对面,威廉·约瑟夫·伯恩斯刚要继续开口喷人,就被打断了,张了张嘴欲言又止,说不出话来。 事实上,比尔·尼尔森说的话还真没有什么问题,收集情报和信息是他们cia的工作,和nasa宇航局并没有什么关系。 纵然是他们之前向nasa询问过电推进是否可能实现航天飞机突破重力井方面的科技,nasa也只能从目前已有的科技上做出判断来进行回复。 在全世界都否认无法做到的一件事上,谁又能想到对面那个国家能做到呢? 深吸了两口冷气,强行将自己的情绪控制下来后,威廉·约瑟夫·伯恩斯看向卫星控制室中的监控屏幕。 看着那拖拽在星海号后面的红紫色狭长尾焰,他开口问道:“我需要知道,那艘星海号,到底使用了什么技术,是否真的是他们所说的电推进?” 站在监控台前,比尔·尼尔森皱着眉头回道:“无法确定,我们暂时也不能确定对方使用的推进是否真的是电推进系统。老实说,那红紫色的尾焰,我想不到有什么工质在加速碰出后会是这种颜色,并且提供如此巨大的推力。” 作为nasa宇航局的局长,他自然了解电推进技术,也很清楚各种常见电推进工质的焰色是什么样的。 比如氙、这种电推发动机常用的工质,其焰色是白色或者蓝白色。 亦或者氩,它的焰色反应是蓝紫色,亦或者碘,nasa最新研发的碘电推进发动机,其焰色是绿色的。 而图像中,星海号机身尾部那红紫色的尾焰,他根本就想不到到底有哪一种工质是这样的。 就目前的电推进技术而言,别说是他了,哪怕是专精于这一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也很难推测出这到底是什么工质。 更难以想象的是,这是一台利用空气为工质的电推进发动机。 这种技术,说出去都没有太多的人相信,毕竟实在太过于科幻了。 卫星监控室中,一名nasa航天局的专家望着监控卫星传递回来的图像忽然开口道:“会不会他们的电推进是假冒的?” 这话一出,控制室中所有人都看了过去,被人群盯着,这名专家有些小声的补充了一句:“或者说,是个半成品?” 听到这话,威廉·约瑟夫·伯恩斯快速的开口问道:“为什么?” 思索了一下,整理了一下脑海中的想法,这名专家开口道:“至少我从未见过哪种尾焰的颜色是红紫色的,电推进工质中,那些具有高推进效率的工质没有一个颜色是这样的。” “虽然不排除他们研究出了一种新的高效工质,但这种可能性的以目前的技术来看并不高。” “相反,在传统的化石燃料工质中,有不少都是红色、橙红、紫色的。如果对方采用了一种新型的燃料推进工质将航天飞机送上天,再通过的电推进系统在太空中” 闻言,威廉·约瑟夫·伯恩斯皱起眉头,问道:“你的意思是,那艘航天飞机在突破重力井的时候依旧使用的传统燃料?” 点了点头,那名说话的专家深吸了口气,走到屏幕前,操控了一下计算机设备后,两张不同的图片跳了出来。 “这是我们的卫星拍摄到的两张不同时期的照片,前者是那架星海号在大气层内飞行与攀爬重力井时的尾焰,可以清楚的看到,它的焰色是红紫色的。” “而第二张则是我们的中高轨卫星捕获的身影,在这个点,那架航天飞机已经抵达了至少两百公里以上的近地轨道。” “从这张照片上,同样也可以清晰的看到它的尾焰,但它的焰色却是蓝白色的,很像传统的高推进工质‘氙’产生的焰色反应。” “对比两者,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在大气层内和在外太空,这架航天飞机的焰色是完全不同的。从这点可以推测,它在大气层内和近地轨道上使用的燃料,也完全不同。” 顿了顿,这名研究员看向cia的威廉局长,轻咳了一下后补了一句:“咳,另外我想说的是,航天飞机的单位是一架,而不是一艘.” 听到对方的补充,威廉·约瑟夫·伯恩斯的嘴角微微抽了抽,不过他并没有太在意自己在单位上的错误,相反,这名专家在理论上提供的思路更让他重视。 如果是通过化学燃料提供动力,攀爬出重力井进入近地轨道以后再通过电推进系统提供动力,这样的手段就远没有纯电推进那么令人担忧了。 一旁,nasa宇航局的局长比尔·尼尔森皱着眉头思索了一会。 不可否认从目前的照片和资料来看,这名专家分析的的确很有道理。 从已知的高推进效率工质来看,并没有哪一种电推进发动机的工质会呈现出这种诡异的红紫色。甚至包括进入了外太空以后,那架星海号的尾部推进焰色也呈现出正常氙气的蓝白色。 但他却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的样子。 如果是这样做的话,那架航天飞机将使用两套完全不同的发动机,其设计和制造的难度远没有那么的简单。 而且,这架航天飞机,可是那个在全世界都大名鼎鼎的学者制造的,他会设计出这样一架复杂,甚至可以说得上完全不合理的航天飞机吗? 如果真要是找到了一种可以让航天飞机不依赖外部助推器就完成重力井攀爬的燃料,还需要再塞进去一套电推进系统吗? 从他的判断来说,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更关键的是,从目前的数据来看,那架星海号,从航天基地起飞后,并不是直接攀爬重力井,直接进入外太空的。 尽管他们的卫星并没有全程记录下来对方的航飞过程,但可以知道的是,那架星海号先是在大气层中完成了两到三个小时的实验,然后才启程攀爬重力井的。 化学燃料,真的能做到如此超长时间的续航和比冲吗? 如果能做到,它的重要性和威胁,可能完全不弱于电推进。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更希望那架航天飞机使用的是纯电推进系统,而不是化学燃料+电推进的组合方式。 后者意味着他们的对手找到了一种全新且超高效,高比冲的化学燃料。 而这,可不仅仅能用于航天飞机上。 摇了摇头,将脑海中复杂的思绪抛出去,比尔·尼尔森看向监控屏幕上那架航天飞机的照片。 不管如何,至少在今天天亮以后,他们面对众多媒体记者的提问时,有了一个相当不错的分析结果。 不完全体的电推进+常规化学燃料推进手段从表面上来看远没有纯电推进系统那么的可怕,那么的震撼人心。 至少,前者他们也能做,尽管没那么高效。 只是,一种无力感从他心底慢慢的升起,逐渐的充斥满整个心灵。 他们对手已经在航天领域取得了跟进一步的成果,而作为世界第一的航天大国,他们却连对手使用的技术到底是什么,都分析不出来 (本章完) 第六百三十六章:未来的路线 在nasa宇航局讨论分析着星海号使用的推进系统时,另一边,京城。 长安街的某栋并不算高大的楼厦中,在星海号的顺利入轨成功后,一场顶级的小型会议正在某间不算大的会议室中召开。 装修风格低调简朴的会议室中,一面银白色的幕布正清晰的投放着已然登上近地轨道航行在外太空的星海号。 会议室中,陆陆续续的有人快速的赶到。 当科学技术蔀的蔀长袁周礼赶到时,正好和工业与信息蔀那边的一把手梁弘毅撞到了一起。 这位曾经对航天领域的发展做出重大改变,头发已经全白了的老人笑着和眼前的同僚打了个招呼,两人互相点了点头,并肩一起进入了会议室。 虽说是临时收到的通知,但有资格参加今天这场会议的人自然也都知道是因为什么事情,或者说,是因为什么事情而组织的会议。 快速的进入会场后,袁周礼坐入自己的位置,简略的翻了一下桌上的会议报告。 入目的标题令他瞳孔微微缩了缩,眼神中带上了一些思索。 会议由在场各蔀门的顶头老大主持,在人员到齐后,并没有令人等待很长的时间就开始了。 坐在首位的老人简短的讲了几句话后,便宣布了会议的开始。 而最先开始的,并非各蔀门领导的讲话。在会议桌对面的银白幕布上,星海号从航天中心发射、再到大气层内测试、攀爬重力井、以及突破近地轨道进入外太空的简短视频快速的播放了起来。 不到一分钟的视频并不长,却完整的记录了星海号发射的过程。 直到航天视频完结,老人才重新开口道:“各位,星海号的发射成功,不仅仅是航天领域的重大突破。对于国家而言,更是难得的机遇和发展。” “在去年的时候,因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突破,曾商议和定下了空天母舰的发展路线,详细的报告请工业与信息蔀的梁弘毅同志做汇报。” 闻言,梁弘毅点了点头,快速的站了起来,沉稳的开口道:“基于可控核聚变技术突破而确定的空天母舰发展路线在诸位面前的报告文件第7-12页中有详细的记载,在此我就不进行赘述了。” 微微顿了顿,在会议桌前的众人开始翻阅报告文件的时候,他接着说道: “有关于空天母舰的发展,经华科院、科学技术蔀、工业信息蔀、工程院等多方机构共同商讨,确认从理论、技术、工程等方面均具有相关的可行性。” “目前,相关的技术和研发已在进行中。初步预测于2025年完成空天母舰的详细图纸设计,于2030年左右完成整体.” 简短的报告快速的完成,在工业与信息蔀做完自己的报告后,老人点了点头,开口道:“在星海号顺利完成发射工作后,我们已经拥有了一架名义上的空天战机,可于大气层内及外太空进行巡航工作。” “基于此,现进行有关于‘空天母舰’发展路线的重复性讨论,确定相关路线是否依旧选择进行。” 会议上,老人的发言让在场的众人都愣了一下。 才一年多的时间,对一项已经定下来的,可以说涉及到国运级别的重大项目进行重复性的路线讨论抉择,甚至有可能会选择否决掉这一项目 这种事情,老实说从建国至今也没有过几次。 但不得不说,相关的讨论工作,却又的确有必要进行。 毕竟星海号的成功发射,电推进技术的成熟,空天战机已经做到了能够自由巡航于大气层内和外太空。 其威慑力,丝毫不比一艘巡航于外太空的空天母舰小。 前者他们已经有了十足的经验和技术积累,哪怕是按照星海号航天飞机的模式进行修改一下,空天战机的可行性也能顺利的发展下去。 而后者,一艘直径超过三百米的空天母舰,尽管从工业与信息蔀的汇报来看,他们已经有了足够的基础完成。但需要的时间和投入,却是难以想象的。 坐在首席上,老人也在思索。 事实上,走到今天这一步,提出重新议论空天母舰发展路线的并非他。 但在空天飞机能够代替空天母舰巡航在大气层和外太空的时候,再耗费巨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去建造这样的一艘庞大母舰是否值得,的确是一件有待商榷的工作。 不仅仅是投入,还有相关的国际影响也是需要考虑的事情。 一艘体型庞大到堪比航空母舰的空天母舰,半永久性质的巡航在外太空近地轨道上,这对于国际压力来说,是否有点过大了。 会议室中,讨论声稍稍暂停了一下。 在众人快速的思索了一会后,一名来自其它部门的参会者站起身来,用谨慎的措辞发言道: “关于空天母舰的路线发展,我觉得的确有必要进行慎重考虑。” “目前而言,国际形势对于我们来说并不乐观。一艘体型超过三百米,堪比航空母舰的空天母舰,暂且不考虑它的投入,光是面对国际局势带来的压力,就是巨大的。” “现如今我们已经具备了自由往返大气层与外太空的航天飞机,再发展空天母舰,极易引起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 坐在这位发言者的对面,空军装备处的杨瀚蔀长站了起来,起身发言道:“我认为恰恰相反。” “星海号航天飞机技术的成熟,能更有力的带动我们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和部署。空天母舰是国防战略威慑的重要力量,就如同核武器一般,我们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 “在如今其他国家都在发展空天武器和空天装备的今天,我们能够走在前列,是最幸运的事情。” “相信有航天飞机技术的支持,在空天母舰的建造上,其难度将降低繁多,我们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空天母舰的建造。” 坐在杨瀚的身边,科学技术蔀的前蔀长秦安国站起身开口道:“我赞同继续完成空天母舰的建造工作。” “首先在国防领域,它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手中无剑和有剑不用是两码事。即便我们不会主动挑起冲突,在航天领域飞速发展的今天也应该重视空天母舰的发展!” 顿了顿,他接着道:“其次,在航天领域竞赛的今天,一艘空天母舰足够带领我们走向胜利。” “在日益发展,逐渐成为未来主流的航天领域上,哪怕是不用做军事用途,空天母舰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在未来,无论是月球基地的建设,还是相关氦三等资源的开采,甚至是火星的开发,空天母舰如果能建成,毋庸置疑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会议室中,相关的讨论相当的激烈。 坐在会议桌首位的老人听取了众多的意见和交流后轻轻的敲了敲桌子,打断了众人的争论,缓缓的开口道。 “我赞同秦蔀长的观点。” “抛开国防领域的威慑力,空天母舰在后续航天领域的竞赛上同样重要。” “无论是月球基地的建设,还是火星资源的开发,都需要我们拥有更强的航天力量才能够进行。” “至于国际上的影响和压力,的确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我们同样可以进行引导,第一艘空天母舰,我觉得可以建造成航天领域专用的舰船,而非军事领域的舰船。” “一方面,这可以极大的缓解国际上的压力和其他国家的敏感。另一方面,先修建航天领域的舰船,可以为后续真正的空天母舰积累经验。” “而且,民用航天领域的舰船,亦可以将其他国家的目光转移到航天领域的竞争上。一定程度上可以牵制住我们的竞争对手。” “除此之外,包括载人航天和登月工程在内的一系列航天活动,其本身同样具有相当大的价值,也值得我们投入资金和人物力去修建一艘‘试点型’的空天母舰。” 老人缓缓的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这并不全是他的构思,也融合了今天在场在座所有人刚刚会议上讨论的所有重点。 甚至,还有远在金陵的那个人的一些想法和思路,也在他的整理和总结中。 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完成后,他曾倾听过那个年轻而又宏伟的年轻人一些关于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科技布局的建议与构思。 而在那些想法中,有一项哪怕是他都为之震惊,不,应该是震撼的想法。 在那个宏伟的构思中,二代三代及小型化可控核聚变,都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哪怕是载人航天、登月、登火、月球基地、火星殖民地等等事业的发展,也都被囊括在了其中。 他还记得,那个年轻人曾说过: 哪怕是可控核聚变解放了能源,地球上的资源与土地依旧是有限的。而人类不可能停下发展的脚步,所以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与土地,他们的目光迟早都会看向头顶的星空。 在那里,才有着无尽的资源与可能。 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在后续的布局中,大力支持了航天领域的发展。 而星海号航天飞机的成功,亦证明了对方的看法与手段。 在可控核聚变技术解决了地球能源限制的问题以后,人类的目光,已经抬头开始仰望太空了。 而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月球,以及太阳系中最适合人类改造居住的火星,无疑是人类文明踏向太空踏入宇宙的桥头堡。 谁能够在这两颗星球上站稳脚步,谁能够掌握它们,谁就拥有了未来。 另一边,大西洋海岸。 华盛顿州nasa宇航局的总部,繁多的媒体记者聚集在这里。 在星海研究院制造的星海号成功发射后,最先注意到消息的除了nasa宇航局这类航天机构外,自然是嗅觉灵敏的各大媒体。 在cbs媒体报道了星海号和电推进讯息后,这些嗅觉敏锐的媒体第一时间就安排了记者人员前往nasa进行采访。 有些媒体甚至为了获取到第一手的资料信息,在获取到星海号发射成功讯息的半夜,就安排了人员赶往nasa总部大楼,等候在了楼外。 面对着这么多媒体记者的围攻,nasa不可能也做不到熟视无睹。毕竟伴随着时间的发酵,外界的呼声只会越来越高。 昨天晚上,各大媒体报道的星海号航天飞机就已经令不少熬夜未睡的人彻底失眠,几乎各大社交网站和论坛上都在讨论这件事。 而伴随着时间的发酵,等待天亮以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一消息后,整个米国的互联网都炸开了锅。 脸书、推特、油管等等社交网站上都在讨论相关的新闻,无数人为之震撼、不敢置信,也有很多人在哀嚎,在悲叹。 如果说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失利还情有可原,米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也算不上有太多的领先。那航天领域的失利,是米国人民无论如何都没法接受的事情。 作为一个航天大国,自从上个世纪的竞赛结束以后,其荣耀就已经刻在了米国人的骨子里面。 而今天,太平洋对面的那个国家,将这份无人可及的荣耀打破了。 尤其是当听闻那架航天飞机使用的推进系统是电推进的时候,无数的人更是为此感到震撼、难以置信。 他们米国都做不到的事情,对岸那个国家竟然做到了? 尤其是看到卫星拍摄流传出来的图像后,面对着那航行在天空中,摇曳着红紫色尾焰的航天飞机,所有人都沉默了下来。 而面对这种状况,nasa作为米国航天领域的中心,不可能不站出来回应。 在工作时间到达后,围堵在总部大楼外的媒体记者们被请进了接待厅。 第六百三十七章:弯道超车都不足以形容! nasa宇航局总部大楼的接待厅中。 在nasa召开发布会的专家上台后,来自各地的媒体记者嘈杂的吵闹着,所有人都在一蜂窝的朝着发言台向前挤,现场秩序一片混乱。 无数的话筒伸到了发言人的嘴边,各式各样的提问在接待厅中响起。 “发言人你好,我是华盛顿邮报的媒体记者,听说华国在昨天晚上发射了一架名为‘星海号’的航天飞机,并使用了最先进的电推进发动机,请问这是否是真的?” “请问我们的阿尔忒弥斯计划什么时候执行?” “在奋进号退役十年后的今天,华国已经发展出了属于他们的航天飞机,这是否代表着我们当初退役航天飞机是一个错误的选项?” “.” 没等nasa主持新闻发布会的专家开口发言,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倾泻而下,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恨不得将自己手中的话筒塞进对方的嘴里。 星海号的发射,对于米国在航天领域的领先来说毫无疑问是追赶的脚步。 尤其是它所采用的动力系统还是传说中连一枚鸡蛋都没法送上天的电推进,更是对他们在航天领域荣耀的一次严重打击。 米国都做不到的事情,那个从未被他们放在眼里的对手竟然做到了。 报告台上,负责召开新闻发布会正是此前提出星海号电推进是个半成品的专家。 看着招待厅中蜂拥的媒体记者,他只感到一阵头大。 比尔·尼尔森将今天的发布会抛给他,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面对群情激奋的普通民众的呼声,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被那大浪拍的粉碎。 深吸了口气,这名专家开口道:“关于华国发射的航天飞机的消息,nasa宇航局的确有接收到,我们的卫星也跟拍到了对方发射的全过程。” 对于星海号的航飞活动,这件事已经是瞒不住了的。 关注着这件事的并不止米国和nasa,无论是沙俄,还是欧洲等国家地区也都知道相关的消息。 这种情况下,nasa想否认都不可能。 不过适当的引导,还是可以的。 比如告诉所有人,那架星海号航天飞机的发射,全都在他们的卫星监控之下。又比如,一些关于对方使用的电推进系统的推测。 顿了顿,这名专家继续开口道:“关于那架航天飞机使用的推进技术,目前我们并未获得准确的消息。对方也并没有详细的公开相关技术和细节,是否全是电推进技术,我们暂时无法进行判断。” 报告厅中,原本已经逐渐安静下来的众多媒体记者在听到这话后又有了一些骚动。 媒体记者都是人精,很快就有人听出了这话中的潜台词。 而最先反应过来的是米国abc广播电视台的媒体记者,这名记者快速的递出了手中的话筒和录音笔,迅速的开口问道:“您的意思是,那架星海号航天飞机,可能使用的并非是电推进技术?” 报告台上,nasa的专家摇摇头道:“星海号是否采用的是否采用的是电推进系统还有待确认,目前我们并没有准确的消息,所有的结论都是从卫星航拍图上分析而来的。” 闻言,有媒体记者快速的开口问道:“那请问nasa的分析结果是什么?” “从目前我们已知的消息和卫星航拍图来分析,那架名为星海号的航天飞机在大气层内航行时与进入外太空后航行时的尾焰明显不同。” 在话音落下的同时,接待厅内的荧幕也随之跳动了一下。 两张星海号航天飞机对比图呈现在幕布上,前者的尾焰呈现出绚烂的红紫色,而后者的尾焰则呈现出蓝白色。 两张截然不同的对比图出现,接待厅内的媒体记者纷纷按下了快门,将其拍摄记录了下来。 主持发布会的nasa专家侧身看向两张图片,继续道:“这是我们的拍摄到的两张不同时期的照片,前者是那架航天飞机在大气层内飞行时的照片,后者它处于近地轨道上的图像。” “对比两者,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在大气层内和在外太空,这架航天飞机的焰色是完全不同的。从这点可以推测,它在大气层内和近地轨道上使用的推进工质完全不同。” “通过对尾焰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后者是常见的电推进引擎使用的高效工质氙气,而前者,我们对比了目前全世界所有的电推进系统,并未找到对应焰色的工质。” 这话一出,顿时在媒体记者中引起了一阵骚动。 有敏锐的记者迅速注意到了这话语中的意思,迅速问道:“您的意思是那架星海号在大气层内发射时使用的并不是电推进系统?” nasa的专家咳了一下,用一种比较暧昧的语气引导道:“我并没有这么说,这只是我们内部分析的结果,说不定他们找到了一种更先进高效的电推进工质也说不定,这也是有可能的,nasa会对此事保持后续密切的关注。” nasa的新闻发布会很快就结束了。 在这个敏感的关键节点上,他们除了通过对星海号的尾焰推测做一些引导式的回应,将米国人民群众的激奋外,也不敢说太多其他的东西。 而且哪怕是引导,也只是一些模棱两可的话语,并没有直接证实。 事实上,现在想知道那架星海号使用的推进系统的并不仅仅是米国的普通民众,nasa宇航局自己更想弄清楚那红紫色的尾焰到底是什么工质。 而对于这一点,他们没有任何的头绪。 从星海号上天到现在,时间也过去了十二个小时了,正如那名专家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说的一样,nasa宇航局几乎对比了所有的电推进工质,但却没有找到任何一种工质的尾焰焰色是那种红紫色的。 而且更让他们想不通的是,电推进,到底是如何做到拥有如此巨大的推力的。 另一边,在星海号还航行于外太空完成实验,在华国的网友还在为自己航天领域的突破而振奋的时候,一条新闻飘扬过海的被用心人从外网引入了进来。 《星海号疑似并非使用电推进系统,或其本质仍是传统燃料推进!》 这条新闻的来源来自abc广播媒体,其是米国三大电视网之一,总部位于纽约市,其影响力相当的大。 而点开新闻消息,其内容正是nasa宇航局总部的新闻发布会,以及由nasa发言人对星海号推进系统的评价推测。包括nasa在发布会上展示的两张尾焰对比图,也一并被列入了新闻消息中。 在一些有心人的刻意引导下,这条新闻消息很快就冲上了热搜,被众多冲浪的网友所看到。 一篇新闻,给不少还在兴奋头上,庆祝自家航天领域有了极致发展,超越米国指日可待的网友们浇了一盆冷水。 在新闻报道中,《abc广播媒体》不仅报道了nasa航天局的分析,还进一步对nasa的推测做了填充和加工。 除此之外,《abc广播媒体》的记者还采访了space-x、蓝色起源、轨道科学等航天领域的专家教授。不仅仅是nasa的专家对星海号使用电推进系统的事实很有疑惑,其他米国航天领域的专家教授同样对此抱有疑问。 星海号航天飞机在大气层与外太空中推进器尾焰的不同,是最大的疑点和问题。 这条新闻报道一经放出,就在推特、脸书等社交媒体上掀起了广泛的讨论。 不少米国人都觉得nasa和space-x等航天企业的分析很有道理。 如果真要是能做到电推进上天的话,两端颜色完全不同的尾焰根本就无法解释。 而当的这篇报道传回国内之后,更是掀起了剧烈的讨论,相关的话题很快就被顶上了围脖、β乎等网站的热搜上。 【不是电推进?是电推进+化学燃料发动机的组合?】 【嗐,白欢喜一场,我还真以为电推进系统突破了。】 【笑死,我早就说了不可能的,连米国这样的航天大国都做不到的事情,就靠那个徐教授能做到?真就纯纯的被骗呗。】 【昨天今天都还在喊着在航天领域超越米国的人呢?现在怎么都不见了?化石燃料的航天飞机,人家米国上个世纪就做到了。】 【洗洗睡吧,航天领域的差距可不是一个人能磨平的。】 【楼上这些牧羊犬可真几把有意思,怎么滴,这么舔你们的米爹它能给你们米金吗?就算是是电推进+化石燃料发动机的组合,那也是我们的自豪,星海号能不需要外部推进器就突破重力井,你们米爹的航天飞机能吗?】 【乐,一架能自由航行于大气层内与外太空轨道的航天飞机,你们怕是不知道有多大的意义,这是普通的航天飞机?这是空天飞机!】 热议不仅仅是在围脖上,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新闻的发酵,也有一些航天领域的博主针对星海号做了进一步的剖析。 有些认为星海号从头到尾都是使用的电推进发动机,只不过是因为大气层内和外太空所需动力不同,使用的工质也不同而已。 大气层内表现出的红紫色工质,能够为攀爬重力井提供巨大的推力。而到了外太空以后,因为没有了空气阻力和重力的影响,自然不需要那么庞大的推力来进行控制。 相对比之下,使用推力更小一些的工质来在外太空完成活动和变轨,更容易控制。 毕竟短途的太空活动和实验,并不像星际旅行一般需要极速。 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星海号是使用传统化石燃料发动机进行推进,攀爬完重力井后才会切换成电推进系统,认为星海研究院在一架航天飞机上塞进去了两套发动机。 《abc广播媒体》的新闻报道也被其引用,nasa宇航局、space-x、蓝色起源等航天领域的巨头的看法足以影响一批人。 毕竟米国在航天领域的强大深入人心,自上个世纪的红蓝冷战过后,再也没有一个国家能追上对方。 不仅如此,这部分博主列出了目前电推进引擎使用的各种高推进效率的工质,没有一种焰色能能和大气层内航行的星海号对上。 相反,在传统的化学燃料中,有不少高推进力的燃料其焰色就是红色或紫色的。 星海号航天飞机在大气层与外太空中推进器的尾焰,符合这一特征。 此外,电推进是否真的具备将一架重达几十吨甚至上百吨的航天飞机送上天,同样是一个巨大的疑点。 毕竟在此前,世界上推力最大的电推进系统,其推力也不过是5n左右而已。 5牛的推力,仅仅是能在理论上将一枚鸡蛋送上外太空,而且还是理论,实际上远不可能做到。 而现在,星海号不说重达百吨,三五十吨的重量肯定是有的,要将如此重的航天飞机送上天,以这个时代的电推进技术来看根本不可能做到。 另一边,星海研究院中。 虽然忙碌的时候徐川并不怎么上网,但涉及到航天飞机这种领域的发展,他还是会浏览一下各国各大媒体的发声的。 看到nasa航天局的新闻发布会和abc广播等媒体的新闻,他差点没笑出声来。 nasa这是黔驴技穷了么?还是急于在航天领域找回自己的颜面,竟然折腾出这样一场新闻发布会了。 不过回过头来想想,似乎又说得有些道理。 从理论上来说,nasa和一部分博主的分析的确没有任何的问题。 电推进引擎的推力从n级一下推展到kn级,其跨越之大,简直难以令人相信。 在空天发动机没有成熟之前,别说是nasa了,就是国内很多知晓小型堆突破后的高层都不怎么相信空天发动机这么快就能突破。 毕竟从数n到数百kn,差的可不是十倍百倍,而是足足上万倍的差距。 但然而有时候一项技术的成熟,能带动的远远不止它自身的领域。 就像是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成熟,带动的远不止能源领域的发展一样。 无论是高温等离子体湍流的应用,还是超导材料的发展,亦或者是螺旋磁场的建造等等,全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而空天发动机,在这种环境中,自然也能得到更猛烈的发展。 除此之外,航天领域历来并不怎么重视电推进系统的研究也是原因之一。 在过往,电推进发动机最大的用途就是卫星、空间站等设备上。 而这些设备因为处于太空中,没有空气阻力和重力的干扰,对推进功率和功能系统的要求并不高。 绝大部分的时候,一张太阳能板产生的电量和一块锂电池就足够给霍尔推进器或者其他电推进引擎使用了。 nasa宇航局的专家,大概很难想象一台耗电量能堪比一个中小型火力发电站的空天发动机到底是怎么样的;也很难想象一台可以使用空气作为推进工质的电推进系统是怎样的。 毕竟,这已经不止一星半点的技术领先了。 甚至,就连弯道超车都不足以形容星海号的领先! 毕竟,米国至今连大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技术都没有跟上脚步,更别提在此基础上难度更高的小型聚变堆了。 如果没有小型堆,空天发动机也只是理想中的设计而已,更不可能提供庞大推力,助推星海号遨游太空。 领先半步可以追赶,领先一步可以推测,领先两步三步可以仰望。 但当领先的技术连推测都做不到的时候,那就只剩下了绝望。 第六百三十八章:星海号的危机 第六百三十八章:星海号的危机 金陵,星海研究院的航天中心基地。 总控制中心,徐川和常华祥院士站在房间中,目光落在了面前的监控屏幕上。 在那里,一架银白色的航天飞机正遨游在茫茫外太空中。 漫长的时间过去,近地轨道之上,星海号已经完成了包括变轨飞行、宇航舱内压力调节、卫生系统测试、失重环境测试等等一系列的实验和测试。 除此之外,在机械臂和人工智能系统的控制下,他们还将携带上去数十种蔬菜水果农作物等植被的种子暴露在了外太空中,进行了宇宙辐射与射线的变异性测试。 而这些种子,后续一部分将会栽种到专门为它们而准备的土壤上进行培养。 另一部分进行医学解剖观察,了解它们在宇宙射线和各种辐射下的影响。 除此之外,这一次星海号航天,还带上了一部分的动物,比如两头实验猪,五只实验兔,十只小白鼠等等。 这些实验动物同样将进行各种实验,一部分将暴露在太空环境中,观察宇宙射线对生命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另一部分则用于其他,为后续人类的航天活动做出贡献和实验数据积累。 而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了二十四小时。近地轨道上,星海号核心舱中的小型聚变堆重新被点燃,散发出无尽的能源,推动着航天飞机变动了自己的轨道。 返航! 在完成了发射、入轨与实验后,星海号的首航,终于迎来了它这次旅程的最后阶段。 一次成功完满的航天活动,并不仅仅只有将航天器发射上天。 从发射,到入轨.到外太空活动,再到返航成功降落,有这一系列操作全部完成,才能算作是一次成功的航天活动。 控制中心,众多小憩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员和工程师们重返自己的岗位。 在星海号启程返回之前,他们还需要再对航天飞机的整体状况进行一个检查和判断。 包括小型堆、空天发动机、聚变燃料剩余量、机体情况等等。 这些东西都决定了星海号能否顺利返航。 检查的时间并不算长,在数百公里近地轨道的高空上,地面的指挥中心能做的项目也不算多。 很快,一道汇报声在徐川耳边响起。 “报告!返航前检测完成,当前星海号状态良好,各项设备运行正常,聚变燃料与高效工质剩余量分别为54.2%、46.8%。” 星海号的首航,聚变燃料与航天工质并不是满载的。 毕竟燃料与工质都会占据重量,仅仅是在近地轨道上做首航测试和实验,完全没必要将燃料和工质装满,这些都是事先就计算好了的。 而按照汇报回来的数据,燃料与工质的剩余也在规划预算中。 “按照首航规划进行工作!” “是!” 确认了星海号的状态后,徐川沉稳的下达了指令。 收到了返航的指令后,在地面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和航天飞机智能飞控系统的引导下,航行于近地轨道之上的星海号开始修改飞行姿态,完成变轨。 银白色的机身开始快速下降,短短数分钟的时间不到,星海号就已经逼近了临界点。 当然航天飞机智能飞控系统检测到浓稠的大气层时,用于吸纳空气作为工质的高效压缩机自动开始运转。 那摇曳在星海号尾部的蓝白色尾焰转变成红紫色,庞大的机身开始降低速度,在空气阻力、机翼与引擎推力的共同作用下,星海号划过了一道弧线,朝着蔚蓝的地表驶去。 与此同时,另一边,沙俄宇航局,卫星控制中心,一群人站在监控屏幕前盯着那快速移动在雷达扫描图上的绿点。 而雷达图的旁边,是监控卫星耗费了巨大精力才抓拍到一些照片。 事实上,此刻监控着星海号返航的卫星,或者说宇航局,并不止他们一家。 那架航天飞机的发射成功,以及公开出来的电推进引擎,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 此刻但凡有能力的,这会目光都落在这里。 “那红紫色的尾焰,到底是什么?那架航天飞机使用的,是否真的是电推进?” 卫星控制中心,一个穿着黑色西装、面容威严,撑起了整个沙俄的灵魂男人盯着卫星航拍图朝着身边的宇航局专家询问道。 虽然上个世纪的红苏在航天领域的竞赛上输给了对手,但并不代表他们在航天领域的实力就弱了。 哪怕是如今各国都在发展航天,他们依旧是第二大航天大国。 看着卫星图像上略带模糊的湖面,沙俄航天领域的专家皱着眉头思索着摇摇头,回道: “无法确定,从航天领域电推进系统的工质发展来看,我们找不到任何一种工质能与之对应。是否是电推进系统也无从判断。” 正在这时,卫星监控室中突然传出了一道声音。 “雷达搜索到有不明物体正在高速接近那架名为星海号的航天飞机!” 一道惊人的汇报,在卫星监控室中响起。 “什么情况?” “目前还不确定,初步判断有可能是高速飞行的導弹” 听到这话,站在卫星控制中心的那位男人瞳孔猛然收缩了一下。 是谁?胆子这么大?就不怕掀起戰争吗? 另一边,金陵,星海研究院航天中心。 同样的警报声快速在控制中心响起。 “警报!有不明物体正高速接近星海号!” “警报!有不明物体正高速接近星海号!” 控制中心,星海号上的雷达监控系统与卫星监控系统同时发出警报声,站在屏幕前,正注视着返航画面的徐川愣了一下。 “什么情况?” 控制中心中,航天管控组的工作人员快速的汇报道:“监控到有两个不明飞行物体正高速接近星海号,目标飞行速度高达6.3马赫,初步判断极有可能是導弹!预测十五分钟后进入星海号返航轨道路线!” 这话一出,整个控制中心顿时就慌乱了起来。 “導弹?为什么会有導弹出现在星海号返航的轨道上?” “谁?谁的胆子这么大!” “怎么办?我们的星海号该怎么办?” “谁做的?他们疯了吧?” 控制中心一片混乱,突如其来的消息震惊到了所有人。 站在总控制台前,徐川也慌乱了一下,航天飞机的第一次上天,就出现了这种事情,是他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的。 唯一庆幸的是,这一次的航天活动,全程都在卫星和雷达的监控之下,给与了他们足够的反应时间。至少没有等待星海号被击落,才传来汇报。 站在总控制台前,掐了一把手掌心让自己强行镇定下来后,徐川深吸了口气,快速的开口道:“安静!” 控制住慌乱的情况后,他快速的下达了全新的指令。 “飞控组,远程接手星海号的航飞系统,增大聚变堆与空天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修改飞行模式,切换输出工质,增加星海号的航飞速度!” “不管那两个不明物体是什么,先摆脱它们再说。” 强行让自己冷静下来后,徐川快速的下达了指令。 控制中心,飞控组的工作人员迅速反应了过来,按照指令对星海号的飞行模式进行了操控。 在远程收到指令后,已经进入了大气层中的星海号迅速调整了自己的飞行模式。 聚变堆功率全开,源源不断的电能与高推进效率工质快速的进入空天发动机中,庞大的推力在这一刻涌现,星海号的速度迅速提升。 与此同时,总控制中心的大门被人用力的推开,空军装备处的杨瀚快步走了进来。 很显然,在第一时间,他就收到了相关的汇报。 “什么情况!” 紧绷着脸庞,杨瀚三步并做两步快速的来到徐川身边。 “卫星雷达和星海号的雷达监控到有两个高达6马赫的物体正在快速接近星海号,初步判断极有可能是两枚導弹。” 徐川快速的回道,目光落在了监控屏幕上。 圆形的雷达波闪烁着,在检测到有不明物体正在靠近后,其监测显示范围就迅速扩大了很多,将星海号与那两个不明物体同时囊括了进去。 而从画面上来看,散发着绿色亮灯的圆心处正是星海号航天飞机,在显示范围的右侧,两个红色的小点正在朝着绿心飞去。 “找死!这是在挑起戰争!” 看着雷达图上的画面,杨瀚阴沉脸,咬着牙蹦出来一句话。 深吸了口气,他扭头看向徐川,压下自己的情绪快速道:“我已经通知了距离最近的**,已经有戰机在安排起飞准备护航。也在准备導弹进行拦截,但有可能来不及了。星海号距离我们有点太远了,而且还在领空范围之外。” 徐川摇摇头,目光紧盯着雷达图,道:“问题应该不会很大,我已经让人切换了飞行模式,6马赫的速度追不上全速飞行的星海号的。” 全速飞行的星海号,在太空中能达到多少没有测试过。 近地轨道上测试这个也不太方便,毕竟万一失控了,可能会出现意外像陨石一样砸到地球上,对地面造成极大的破坏和造成一些不良国际影响。 所以这项极限测试会等后续登月和登火的时候会进行。 但大气层内的航飞,在昨天上午就已经进行过首次的极限测试了。 在聚变堆和空天发动机全功率运转时,星海号的速度能接近15马赫。 这是在使用空气工质作为推进工质的速度,如果换成更高推进效率的氙工质,其速度还能提升一些。不过这种状态下,对氙工质的消耗速度也极快。 目前星海号还剩下不到百分之五十的氙工质,全功率超负荷的运转,最多能支撑半个小时左右。 不过这已经足够了,高推进效率的氙工质能在第一时间将星海号加速到最快的速度,摆脱两枚六马赫的導弹,完全没什么问题。 最危险的时候在于星海号加速的时候,即从地面起飞的时候,它的速度要逐渐提升到极限需要一定的时间。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遭遇了袭击,危险性还是有的。 不过好在这个过程基本都是在国内到的航天中心与领空中进行的,没什么危险。 至于现在,星海号才突破临界点,处于四五十公里的高空,其速度虽然降低了很多,但依旧有着数马赫的飞行速度。 这种情况下,增加空天发动机的动力,调整飞行轨道甩开那两枚导单并不是什么问题。 听到这话,杨瀚提起来的心也放松了不少。 星海号目前所处的位置还在公海上空,如果现在坠毁,残余的机体很有可能会落入到发射導弹的人手中。 而上面,不仅有空天发动机和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还有改进型超导材料、矢量推进等各种顶级技术。 可以说,目前他们在航天领域上的领先,都能在星海号上找到。 如果星海号的残骸落入到对方手中,后果的严重性可想而知。 庆幸的是,在当初进行星海号的航天发射时,航天局和高层就想过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做了一定预防手段,比如卫星和雷达全程进行跟踪,并且在星海号上安装了最先进的雷达测控装备等等。 但这些手段更多的是预防星海号在航飞的过程中自身出现意外的情况,掉落到公海上或者其他国家的领土上。 而其他人发射導弹试图将星海号打下来这种情况,有考虑过,但这种可能性并不大。 全世界的航天活动,哪怕是上个世纪红蓝竞争的时候,也从未有过将对手航天器打下来的事情。 盯着雷达图上正在提速的星海号,杨瀚阴沉着脸紧咬着钢牙。 这事没完! 哪怕是星海号航天飞机能摆脱这两枚導弹,他们也不可能放过这件事! 導弹的发射轨迹和路线是可以进行推测的,他势必要找出来到底是谁在做这种肮脏的事情! ps:希望这章别被关进去了,祈祷一下。 第六百三十九章:不能种菜的月球不是好月球 红紫色的尾焰如同天边灿烂的晚霞一般,银白色的星海号踏着白云从碧蓝的天空浮现。 短暂的时间如织梭般划过,宽敞的跑道上,摇曳着的红紫色尾焰渐渐消失。 引擎关闭,减速伞向后喷出,那疾速航行的航天飞机也渐渐停了下来。 望着出现在视野中的星海号,此时此刻,总控制中心内已经是欢呼声一片。 从启航到返航,整整二十八个小时,一天多的时间,航天基地中所有人的心一直都是绷着的。 尽管安排了人员进行工作轮换,但依旧有不少人仅仅是在床上简单的躺了一下,闭了会眼睛就返回了岗位。 星海号,就像是所有人共同的孩子一般,远航之时令人牵挂。 尤其是那返航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更是一度让众人的心跳到了嗓子眼。 好在如今已经尘埃落定,星海号也平安凯旋,一切顺利。 如果说这一个三月,最吸引人眼球的新闻在几天前还是中东世纪大和解,彻底改变了整个中东地区乃至全世界的格局外。 那么在那一架银白色的航天飞机上天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目光就转移到了那片红色的土地上。 从星海号的启航,到ctv媒体对外公布电推进系统,再到nasa的新闻发布会,乃至最后返航阶段所出现的意外,几乎每一条新闻都可谓是赚足了眼球,赚足了流量,更吸引了全世界宇航局,乃至网友的关注。 一直以来,在航天领域,华国都在追赶西方国家的脚步。 尤其是在大载荷大推力的运载火箭,以及航天飞机,外太空探索等相关领域上,比起那些发展很早的西方国家他们依旧有很大的不足。 但星海号的横空出世,填补了这一空缺。甚至通过另类的方式,实现了弯道超车。 尤其是这架航天飞机所使用的动力系统,是传说中那个连一张纸都没法送上天的电推进,更是惊掉了一大片人的眼球。 哪怕是nasa宇航局对外的新闻发布会以一种极其暧昧的引导方式进行了推论,也不乏很多人对其抱有怀疑的态度。 毕竟星海号航天飞机,可是由那个妖孽一般的徐教授设计制造的。 欧洲,高卢巴黎。 世界闻名的欧盟联合宇航局正坐落在这里。 和其他宇航局一样,在这两天,欧盟联合宇航局的目光和注意力同样落在那架航天飞机的身上。 尤其是在返航阶段,那意外的事故,以及功率全开后轻松摆脱了袭击的星海号,更是让卫星控制中心的所有人情不自禁的倒吸了一口凉气。 一架能自由巡航于大气层内与外太空的航天飞机,一架连超过六马赫的武器都追不上的航天飞机. 对于所有人的震撼,绝不亚于当初那颗投放到广岛的小男孩。 这样的航天飞机,如果搭载上武器系统,一架,就足够对整个世界形成战略级威慑了。 望着卫星监控拍摄到的画面,欧盟联合宇航局的卫星控制中心内,众人面面相觑。 “如果那架航天飞机被打下来,就好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一道叹息声在卫星控制中心内响起。 声音不大,但这会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众人齐刷刷的将目光投递了过去。 被所有人盯着,刚刚情不自禁叹息出声的意呆利代表愣了一下,反应过来后快速的解释道:“不是我们干的!” “从轨迹来看,发射位置应该在太平洋上空,我们可没那个能力。” 意呆利的代表慌乱快速的解释道,刚刚情不自禁的说错了话,这要是传出去了,那就坑大了。 敢对正在进行航天活动的航天飞机发动袭击,哪怕是仅仅是一架无人航天飞机,这胆子也太大了。 说的轻一点,不过是损失一架航天飞机而已。 但说的严重一点,这是在葬送人类的航天和未来! 要知道,哪怕是上个世纪的红蓝冷战,也从未有过这样公然袭击航天器的事件。 听着意呆利代表的解释,控制中心内欧盟各国的代表也纷纷都在推测这件事到底是谁做到。 要说可能性最大的,自然是大西洋对面的那个国家。 毕竟从轨迹来看,那两枚武器的出发点应该是太平洋。 但老实说,对方并不一定会蠢到这个地步。 这种事情要是真的被查出来了,后果很严重。 当然,如果真的是有备而来,也不一定能找到到底是谁。 毕竟运行的轨迹虽然可以推测,但对方也不会一直等待在那里等你调动卫星寻找。 除非是真的打下来了,要安排人进行残骸的回收工作,或许可能会被逮个正着。 至于现在,想要抓到对方的难度,太大了。 另一边,nasa宇航局华盛顿总部。 同样的卫星控制中心,在卫星和雷达监测到星海号遭受袭击的第一时间,比尔·尼尔森先是一喜,他巴不得对方的航天器掉到海里去。 随后,在想到这件事可能会带来的影响后,他快速的看向站在身边的cia局长威廉·约瑟夫·伯恩斯,脸色凝重的开口问道。 “你们做的?” 盯着雷达屏幕,威廉·约瑟夫·伯恩斯脸色同样的凝重,能坐到cia局长的位置,他自然同样能考虑到这件事可能带来的后果。 快速的摇了摇头,威廉开口道:“不是,虽然我考虑过,但并没有实施。” 除非能有百分百的把握不被人发现,否则这种愚蠢至极的行动,他们不可能去做。 尤其是在现在这种敏感的国际局势下,稍有点意外,就可能导致第三次大战全面爆发。 至少,cia不会如此的愚蠢。 “那是谁干的” “不知道。” 威廉摇着头,脑海中相关的线索快速的串联和转动了起来的。 有人想栽赃陷害他们?也有可能是想吞掉那架星海号上先进的技术? 沙俄?欧洲?还是阿三或者樱花国? 有能力这件事的国家并不多,但也不少,在没有完全调查清楚前,他也不敢断定到底是谁做的。 但至少,米国或者说cia应该是没有做。 不管如何,先调查清楚再说。 而且,这次外交那边恐怕也有得忙了,甚至搞不好会牵扯到商务蔀等领域。 麻烦大了。 不仅仅是这次的事件。 还有那架星海号所带来的战略性威慑。 用脚指头都能想得到,这样一艘能巡航于大气层与外太空的航天飞机,稍稍改变一下就是一架空天战机。 它能如幽灵一般随时随地的出现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上,给你来一发随身携带的武器,防不胜防。 这样的力量,哪怕是米国,也很难想到对应的解决办法。 更关键的是,他们甚至可能拿那架飞机没什么办法。 卫星和雷达监控显示,在摆脱袭击的时候,那艘名为星海号的航天飞机,巅峰时期的速度高达了整整十二马赫。 这种速度,目前恐怕除了激光武器,洲际武器等极少数的武器能攻击到,其他的武器面对它都是白给。根本就追不上它。 而且,最恐怖的是,12马赫,还不知道这是否是它的极限速度。 金陵,星海研究院中。 在星海号顺利的凯旋归来以后,航天基地中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们快速的对航天飞机开始了相关的检查工作。 那携带上天进行实验的种子、植物和动物被第一时间送到了栖霞山脚下的研究院本部进行研究。 星海研究院中,也因此成立了一个小型的生物科学研究所,专门用于研究这些在外太空中进行过辐射的种子和生物。 当然,抛开留给本部进行研究的样品外,还有一部分分给了全国顶尖的生物研究院。 比如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德鲁伊领导的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华农大学等研究机构和大学等等。 得益于星海号庞大的体积以及高达几十吨的载荷,这次携带上天的种子植被以及动物的数量很多,几乎大部分有资格,有需求的研究机构都能分到。 看着这些分配出去的种子和植被,徐川若有所思的自言自语道:“说起来,要不要在月球上弄一个养殖中心?看看水稻小麦什么的在月球表面能不能种活?” 在星海号顺利的完成了首次无人试航后,只要经过检查,确认航天飞机的状态没有什么问题后,后续载人航天和登月工程的项目很快就会启动。 他已经将思绪飘到了那颗亿万公里之外的星球上去了,在构思着如何对月球进行更多的开发。 而这其中,种地!毫无疑问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刻在骨子里面的执念。 不能种菜的月球不是个好球! 听到这话,华农大学中前来领取属于他们那一份实验样品的专家韩志新教授心头一突,快速的问道:“月壤之前不是已经被证实了无法供应植物生长吗?” 闻言,徐川回过神来,笑了笑开口道:“正常情况来说的确是的,月壤表面含有氦三等有害物质,作物很难在上面存活。” “不过氦三本就是我们需要的资源,如果在开采的时候进一步进行处理,去掉月壤中的有害物质,说不定就有希望呢?” 顿了顿,他接着道:“之前的时候,我看过一篇新闻报道。” “佛罗里达大学曾对外公开自己的一项成果,他们利用nasa阿波罗登月计划任务期间收集的月球土壤中种出了一种名为‘拟南芥’的植物!” “这算是植物第一次在月球土壤中发芽生长,打破了以前月壤无法种植农作物的限制。” “虽然他们的实验需要使用一定的营养液来进行辅助,且种植的‘拟南芥’生长较慢,但他们使用是在没有经过特殊处理的月壤中进行的。” “如果使用处理后的月壤,再结合营养液,说不定能让作物正常的生长。” “要是能做到,能将这项成果大面积拓展开来,月球说不定也有希望建立起种植基地,实现种出食物、清洁空气、循环用水等等,正如植物在地球上发挥的作用一样。” “当然,更多的除了这些外,更多的还是测试和实验植物在外星球的存活以及生长等等。弄一个养殖中心,也能够为以后开拓太空积累经验。” 听到这些话,韩志新教授心头一动,快速的开口道:“你们还需不需要人?” “什么?” 徐川愣了一下,有些诧异的看向这位华楠大学的教授。 韩志新教授轻咳了一下,脸上带上了亲切热情期盼的笑容,说道:“我的意思是,关于在月球上建立种植中心,徐院士您这边还需要人手帮忙吗?” “咱们华农大学其他的不说,在种植和培养作物方面,国内敢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无论是在传统的水稻小麦等农作物上,还是在各种其他植物的培育上都有着其他学校和研究机构无法比拟的经验!” 看着热切营销自己的韩志新教授,徐川这才反应过来,有些哭笑不得的开口道:“咳,这还只是个构想呢,项目会不会成立都还不确定。” 韩志新丝毫没有在意的快速说道:“没事没事,只要徐院士您有需要,咱们华农大学随时可以。” “在种植研究方面,没有哪家大学哪家机构能比咱们华农大学更强了” 被韩志新教授拉着推销,徐川也是哭笑不得。 对方这迫切的样子,别说是合作了,恐怕就是让华农大学倒贴钱补偿月球表面种植中心项目都有可能。 不过如果真要弄一个月球表面的种植中心出来,华农大学的确是一个很不错的合作对象。 第六百四十章:被刺激到了的米国 考虑在月球表面建一个种植中心,其实也不单单是为了开发月球和测试实验植物在外星球的存活以及生长而准备的。 当可控核聚变技术解决掉能源的限制问题后,可以预见的是,在接下来的时间中,无论是工业发展还是人口的膨胀都将迎来一个快速向上的阶段。 尽管如今的地球足够宽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终有一天,人类向着外太空扩张是早晚的事情。 或许在未来,各国可能会研发出更多的科学技术来让地球能容纳更多的人口。但这一天的到来也仅仅是会被推迟一些而已。 而且,人类刻在骨子里的好奇与生性,也会驱使着他们去探索那些更遥远的深空。 正如他以前所说的一样,只有抬头仰望星空的文明,才有着足够的潜力。 月球表面的种植中心,同样是为了开发外太空与殖民而准备的。 尤其是火星的开发。 在徐川既定的目标中,他的想法是完全彻底的改造整个火星,让其变换成人类的第二个家园。 但这个想法太大太遥远,受限制的地方也非常的多。 更关键的是,改造火星还还需要火星具备改造的条件。 尽管从目前航天收集到的各种数据和资料来看,火星的确具备一定的改造条件。但这并不是百分百确定的。 真正的确定还需要等待星海号抵达火星后,全面对火星进行考察才能知道。 如果具备条件可以改造,那么他自然是选择这一条路线,会全力支持和联合各国去完成这一项史无前例的的庞大工程。 但如果火星本身不具备改造条件,那他自然也得考虑另外的路线。 比如火星殖民基地,亦或者火星城一类的移民。 而在第二项选择中,如何供应火星殖民基地中人口的正常生活所需,就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 相对比月球围绕地球的运行轨道和距离,火星距离地球的距离和运行轨道则完全不同。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围绕地球旋转,这种情况下,它离地球的距离基本是固定的。 哪怕是远地点,月球距离地球也只有四十万公里左右。 而火星,则完全不同。 如果是远地点,火星和地球之间的最远距离超过了四亿公里。 这一个庞大的数字,哪怕是光,也需要长达二十二分钟的时间才能抵达。 哪怕是近地点的时候,火星距离地球也有足足五千五百万公里以上。且需要隔上十几年,近地点才会出现一次。 若是平均下来,地球和火星之间的距离超过了两亿公里。 如此遥远的距离,依赖航天器从地球上运输物资,可以说要实现永久性、大规模的殖民活动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自给自足,才是殖民地外行星的基础条件。 对于徐川来说,无论是月球表面的种植基地,还是川海材料研究所那边还在研发的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碳化合物等一系列的技术,都是为了日后的殖民而准备的。 另一边,米国。 华盛顿白屋中,某间会议室内,一场会议正在召开着。 在星海号顺利的从外太空返航后,尤其是返航过程中遭遇的意外和轻松的摆脱,几乎让所有知情的人士陷入了沉默中。 面对着这种特殊的情况,他们终于坐不住了。 召集了自己的幕僚团队,以及相关蔀门门的高级官员,老年总統的双手拍在了桌子上,一脸严肃的开口道: “.相关的情报信息我想在座的诸位已经都看过了。我们的对手已经在航天领域上展露出了上相当程度的野心,无论是那架星海号,还是传说中的电推进系统,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尤其是那架星海号在返航阶段遭遇袭击时高达12马赫的飞行速度,连**都追不上!这对于我们来说更是难以容忍的事情!” “我需要一个解决办法!” 会议室中,cia的局长威廉·约瑟夫·伯恩斯站起身开口道:“我想,情况还不至于到那个地步。” 闻言,会议室中所有人都将目光投递了过去。被所有人注视着,威廉·约瑟夫·伯恩斯深吸了口气,开口道: “对于那艘星海号的首航,cia保持了全程的关注和重视,也获取到了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 “虽然我们暂时还没有弄清楚他们采用的动力系统到底是纯电推进还是电推进+传统推进的结合,但至少我们也获得了很多有用的资料和数据。” “从目前我们获取的数据来看,那艘星海号,想要摆脱武器的袭击,在正常情况下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听到这话,会议室中有人皱着眉头快速道:“但它在返航过程中轻松摆脱了那两枚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武器。” 威廉·约瑟夫·伯恩斯点了点头,道:“是,情况的确是这样,但那是情况特殊。在那个节点,那艘星海号正处于高速返航阶段,它本身依旧保持了至少五马赫以上的飞行速度,甚至更高。” “也正是因为这样,它才能迅速摆脱袭击。” “但根据我们的观察和雷达监控,从对方启动加速摆脱袭击到提升到12马赫的巅峰速度,用时超过了十五分钟。” “这意味着那艘航天飞机在提速方面的能力,严重不足。如果近距离的发射武器袭击,命中的概率还是相当大的。” 顿了顿,他接着道:“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重视对方,相信在那艘星海号成熟后,他们很快就会发展出空天战机。” “而我们需要迅速在这一领域跟上脚步,以及找到击落对方空天战机的手段!” 会议室中,议论蜂起。 在听完众多的讨论后,老年总統敲了敲桌子,让众人安静下来。 “这件事后续我会再召开会议进行重点讨论,至于现在.” 说着,他将目光投向了坐在会议室一角的nasa宇航局局长比尔·尼尔森身上,接着道:“关于阿尔忒弥斯计划,你们进行的怎么样了?” 听到询问,比尔·尼尔森快速的起身回道:“阿尔忒弥斯计划进行一切顺利,我们已经完成了初阶的准备工作,目前正在完成航天器的组装测试、人员培训等方面工作。” “按照既定计划,将在7月份左右开启初阶的载人航天活动。” “这些东西我不关心,我只想知道,你们能否在对手之前完成载人登月,重返月球?” 闻言,比尔·尼尔森微皱了一下眉头,迅速回道:“在载人登月之前,我们还要完成航天器的测试工作,以及至少一次近地轨道载人航天活动,以确保整个载人登月工程没有问题。” “毕竟载人登月我们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进行过这类工程了,一切都需要时间进行调整恢复。” 微微顿了顿,比尔·尼尔森快速的补了一句:“当然,我相信这也只是时间的问题。全世界没有那个国家能比我们有着更充沛的载人登月经验了。哪怕是他们发展出了航天飞机,也追不上我们。” 老年总統敲了敲桌子,继续说道:“我们的对手已经在快速的追赶我们,如果在航天领域都没法保持住优势,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我们的民众和百姓!” “我需要你想办法,不管用什么手段,都要确保我们能在这场航天竞赛中赢下来!”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四月初,星海号航天飞机首次航行后,其试飞数据分析工作完成了。 星海研究院中,徐川也拿到了相关的检测报告。 厚厚的一叠报告文件上,叠放着大概十页左右的简要版本报告。 一边翻阅着手中星海号首航的分析数据,他一边听着翁筠宗的汇报。 “星海号的首航,从分析数据上来看,主要有两大块地方有些问题,后续需要进行跟踪优化。” “第一部分是大气层内航飞的时候,机翼的设计稳定性不够。在攀升高度的时候,尤其是在突破二十公里以后,遭遇不稳定气流因为大气密度的关系会导致机身的平衡性突破设计值。” “这方面主要是因为咱们没有航天飞机的制造经验,也没有航飞数据。再加上二十公里以上的高空,对于传统的涡轮喷气飞机,无论是民航客机还是战斗机来说都是一个难以抵达的高度。” “所以从设计上来说,还是有很大的缺陷的,后续需要进行调整.” 翻阅着手中的数据,徐川也看到了翁筠宗指出来的第一处缺陷,上面有着相当详细的表格图,柱状图,线图和大量的分析数据。 虽然在主持航天飞机项目的时候他恶补了很多航天领域的知识,但终究并非航天领域的学者。大部分常规性的知识他能看懂,但这种涉及到详细数据分析的,还是有些差强人意。 不过他也没勉强,毕竟术业有专攻,这些东西交个专业的人去做就行了。 盯着手中的分析报告看了一会,他抬头问道:“这个问题影响大吗?” 翁筠宗摇摇头,道:“算不上很大,通过航飞数据不断进行改进就行,只是需要进行大量的风洞实验和相关的测试优化。” 徐川点了点头,道:“这个问题不大,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那边都有相关的风洞室,找他们.” 话还没说完,他就想起了什么,接着道:“算了,找一下空军装备处的杨瀚蔀长吧,这事麻烦他帮忙安排一下,我会打个招呼的。第二个问题呢?” 翁筠宗:“第二个问题则是返航时出现的。” “通过各种观测和探测设备,我们确认了在星海号返航脱离近地轨道进入大气层时,其机身承受的摩擦热量超过了设计之初的预期。” “其原因是进入大气层后,过高的速度和空气摩擦产生了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聚集在航天飞机表面会对表面隔热材料造成超出预期的损伤。” “相对比第一个问题来说,这个问题要严重不少。” “如果按照目前的隔热材料和设计来看,星海号平均每航行10-12次左右就需要更换掉机身外部的隔热材料。” 听到这话,徐川皱起了眉头。 10-12次航行就需要更换一次隔热瓦,这个数据和设计预期可完全没法比。 在设计中,星海号上的隔热材料是可以长期反复使用的,即便是有问题,应该也只是部分问题而已。 但现在,这个使用寿命急剧缩短了很大部分。 尽管对比起米国的航天飞机轨道器来说,平均10-12次航飞周期更换隔热瓦的数据已经相当优秀了。 毕竟无论是米国还是前红苏的航天飞机轨道器,每次发射着陆后,隔热瓦基本都得全部更换。 但对于星海号来说,这份数据,却没能够达到预期。 皱着眉头,徐川翻阅了一下手中的报告文件,找到了星海号航天飞机返航时的数据。 从速度图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在返航时,星海号最高时的速度达到了27.46马赫。 换算一下,差不多达到了9.5千米每秒的速度,都快接近第二宇宙速度了。 如果是在天气良好的晴天,无云的地面上,星海号以这个速度飞过,哪怕是在宽视距中,人眼都很难捕捉到画面。 顶多就是看到一个黑点刷的一下就从天空中过去了。 哪怕这仅仅是在返回大气层之初时的巅峰速度,后续很快就会降下来,但如此高的返航速度,产生的热障效应对于航天飞机来说依旧是个极大的压力。 尽管在设计之初就考虑过相关的情况,也做出了一定的减缓措施和手段,但很显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依旧超出了预期的阈值。 当然,10-12次航飞更换一次航天飞机外部的隔热瓦,对于一架航天飞机来说,并不是不能接受的事情。 尤其是星海号外部的隔热瓦绝大部分都可以做成标准件的情况下,造价更是比传统的航天飞机要低很多。 从成本这些方面来考虑,这些并不是不能接受的。 但抛开成本以外,徐川还需要考虑另外一个点,那就是:‘安全性’! 过高的热障效应对于航天飞机,尤其是对于外部的隔热材料来说,是个极大的压力。 过高的摩擦温度,可能会造成隔热瓦等材料的脱落,从而对航天飞机造成极大的损伤,严重的话,重复出现航天飞机爆炸解体一类的事故并不是不可能的。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的原因是隔热瓦损坏,热气流烧穿了铝制机身,导致爆炸。 而且这也不是航天飞机第一次出现隔热瓦损坏了。 1988年的时候,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就发生了可以说一模一样的事故。 不过庆幸的事,它最终安全返航了。因为脱落的隔热瓦下面正好是一个不锈钢天线,它的耐热强度远高于铝合金。 而对于徐川来说,隔热瓦损坏或脱落造成的航天飞机安全性问题,是他无论如何都需要避免和完美的。 (本章完) 第六百四十一章:载人航天 在航天领域中,隔热和散热,都是航天器热体系中极为重要,也是涉及到航天器,乃至宇航员安全的工作。 无论是航天器内部的热循环和散热工作,还是航天飞机外部在发射和返回时的隔热工作,都是航天领域中的难题。 尤其是航天飞机或者载人活动的返回舱,在返回地面时,尤其是在距离地面80公里-40公里的高度以数米每秒的速度穿越密大气层时,返回舱表面温度会达到1000-2000摄氏度,甚至更高。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防热降温措施,整个返回舱将会像限石一样被烧为灰烬。 比如米国的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地面的时候,其表面温度就曾超过两千度。 在失事时,超过一千五百度的高温从隔热瓦的缺口处涌入航天飞机内部,其在内的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这是一起极为惨痛的航天事故,但更悲剧的是,因为各种小问题而导致的航天灾难,在全球各国在发展航空之路上并不稀罕。 徐川不想这样的灾难在自己的手中发生,那么星海号外层的隔热瓦问题,就是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盯着手中的报告数据,思索了一会后他抬头看向翁筠宗,开口问道:“关于这个问题你们有解决方法吗?” 翁筠宗摇了摇头,回道:“目前来说,最好的方法依旧是每次航飞后对隔热瓦进行缜密检查,以及及时更换隔热瓦。” “除此之外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什么更好的解决办法。毕竟传统航天飞机上针对热障相关的优化设计我们都调整适配应用在了星海号上,后续再进行优化,难度很大。” 在航天飞机或航天器的隔热上,目前所使用的技术在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吸热式防热,在返回舱的某些部位,采用导热性能好、熔点高和热容量大的金属吸热材料来吸收大量的气动热量;第二种是辐射式防热,用具有辐射性能的镇合金及陶瓷等复合材料,将热量辐射散发出去。 最后一种则是烧蚀防热,利用高分子材料在高温加热时表面部分材料融化、蒸发、升华或分解汽化带走大量热量的方法散热。 而这些技术,基本都可以融入到隔热瓦和隔热棉等外部材料上。 事实上,在材料学一直不断发展的今天,他们,或者说华国在航天器外部的隔热材料上的造诣,不说超越了如今的米国。 但至少,超越了当初米国航天飞机所使用的隔热瓦是没什么问题的。 然而这解决不了问题。 一千多度近两千度的高温溶蚀之下,隔热材料的性能再强悍,至少以目前的材料水平来说,也无法百分百的保证安全性能。 徐川点了点头,手指轻轻的在办公桌敲了敲:“行,我知道了。这件事我会组织开会讨论的。还有其他的问题吗?” 就目前而言,整体上来说,翁筠宗说的方式,的确是目前最优秀合适的方法。 星海号上使用的隔热材料,已经是华国研发出来的最好,性能最优异的材料了。 这个问题要解决,后续还需要想办法。 当然,这个问题的急迫度,也并不是那么的夸张。在后续的航天活动中,做好检测工作,也是应对的手段。 而且10-12次的航飞寿命,对于一架航天飞机来说,目前来说已经足够长了。 翁筠宗点了点头,道:“其他的一些问题我们都有对应的优化解决方案,相对比而言,这两个比较关键。” “嗯,好。”应了一声,徐川接着道:“相关的具体工作你要严格把控,航天飞机上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是大问题,不能轻易忽视掉。” “嗯,我会紧盯着这一块的。” 讨论了一会星海号首航的数据和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后,徐川开口问道:“星海号的维修检测什么时候能完成?” 翁筠宗思索了一下,回到:“第一次航飞检查比较仔细,大概还需要十天左右的时间。” 提起星海号的航飞检测维修,那都不能用细致来系统了。 为了详细的检查首次航行后星海号的整体情况,航天基地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老牌航天集团的支持下,差不多将整架航天飞机大卸八块了。 虽然并没有拆成一个个的零部件,但以每一个系统为核心,比如小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空天发动机、空气压缩机等等为核心部件的设备全都进行了模块化的拆卸。 而后,这些零部件迅速的经过了相关工作小组和原生产厂商的检测,以进行验证在首次航行中这些零部件有没有出现问题。 可以说就差没将它拆成一颗颗的螺丝钉检查一次再重新组装起来了。 当然,这种程度的检查维修,也能最大程度的确保星海号的安全。 他们的时间很紧,后续大概只会再进行数次无人航飞+载人航天近地轨道测试,如果在这数次航飞实验中,星海号表现完美的话,差不多就要开启载人登月了。 没办法,星海号的上次航飞,极大的刺激到了米国和nasa宇航局的神经。 原本按照预期nasa可能在今年下半年才会开启的载人航天登月工程,而现在,有准确的情报消息称,nasa宇航局加快了阿尔忒弥斯计划的脚步,将在两个月后正式将载人飞船送往月球,重返月球。 两个月的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相当紧凑的区域。 星海号已经完成了首航,后续经过不断的测试和检测工作后,完成载人登月并不是做不到的事情。 但整体上来说,相对比预期规划而言,这份时间还是相当紧张的。 毕竟载人航天活动是一件相当前沿的工作,有单独完成载人航天活动能力,能能自主发射载人航天器的,哪怕是仅仅是的将人送到近地轨道上,也只有米国、沙俄和华国三个国家。 而前往载人登月,目前更是只有米国一个国家做到过。 对于华国而言,尽管有过登月的记录,前后三次都将嫦娥号探测器送上过月球。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载人登月这一块,并没有经验。 而这些,都是需要充沛的时间来进行准备工作的。 送走了翁筠宗,徐川拾起了桌上的数据分析报告,重新翻阅了起来。 如果说机翼的设计和航天飞机的稳定性工作航天研究所可以自行完成的话,那星海号返回时产生的热障效应,目前的星海研究院,乃至整个航天集团大概都找不到足够的优化或解决办法。 毕竟能找到的话,翁筠宗绝对会汇报上来。 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在航天领域上的实力不够。而是这一个热障难题,放到全世界目前都没有被解决。 包括被称为第一航天大国的米国,都没能解决这个问题,其难度可想而知。 虽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并不是一个迫在眉睫需要立刻就解决的麻烦,但它潜在的危险性,却让人无法忽视。 至少,对于徐川而言,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还是很有必要的。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星海研究院/航天基地中。 在优化和解决掉了第一次航飞中带来的那些可以完成的小麻烦后,星海号数度进行了无人航飞实验,每一次都相当的成功,也为华国的航天领域积攒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数据。 首航后的后续航飞实验,徐川就没亲自主导了,将其交给了航天研究所的翁筠宗进行。 他一直都认为,一个国家,一个种族,一个文明的前进,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支撑不起来的。这也是他一直都保持着南大教授职称,但凡有时间,基本都会过去上课和指导学生的原因。 而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和航天航空领域也一样,在相关的重大问题解决后,后续的发展,他都交给了其他人员来进行,培养他们在这些领域的才能。 今天,则是最后一次的无人航飞,补充最后的测试和实验后,并将在广袤的外太空中,进行深空加速测试,以验证相关的模拟数据。 伴随着一声‘启航’的指令,拖曳红紫色的尾焰再次朝着那片星海驶去。 相对比首航的测试来说,这一次星海号差不多是直奔外太空而去的,航飞的时间会短上不少,不过即便是这样,它也需要足够的时间来攀爬重力井。 这是电推进系统不足的地方,相对比传统化学燃料推进的爆发力来说,它更适合长远的续航。 控制中心,徐川目送着星海号远去后,他看向了坐在身边的常华祥院士,开口说道: “如果这一次的航行顺利的话,下一次就是载人航天了吧?” 虽然是受邀过来担任技术总监的,但毫无疑问,在航天领域,这位常院士有着比星海研究院/航天研究所更充沛的经验。 哪怕是后期那些老牌航天集团也安排了对应的专家小组进入航天基地指导工作,但航天领域的各项安排,依旧是这位大佬主导的。 至于他自己,非航天领域的专家除了一些技术上的难题外,基本没怎么插手航天相关的工作。 常华祥点了点头,开口道:“相对比传统航天器要进行多次的无人航天实验才能上人来说,航天飞机,尤其是咱们设计制造的星海号,在这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 “其长远的续航可以带来应对各种环境和工作情况的能力,因此它的安全性和应变能力更高。” 徐川点了点头,道:“宇航员那边的培训如何了?” 载人航天,自然是需要宇航员的。 相对比传统的化学燃料运载火箭上天不同,星海号航天飞机对于宇航员的体质要求并不高。 甚至从目前数次航飞的测试数据来看,其加速度哪怕是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也完全能够承受。 不过作为第一次载人航飞,人员方面的安排自然是经验充沛的那些现役宇航员。 徐川没为这事操心,高层直接调派了宇航员和相关人员过来。 担任这次星海号载人航天活动的人选,由此前完成过多次载人航天,并且走出了华国太空漫步第一人的翟*剛同志带队,并且从空军处抽选了两名顶级全程的飞行员做辅助担任。 目前这三人已经进入航天基地数个月了,一直都在不断的进行着相关的培训工作。 听到徐川的问题,了解一切的常华祥院士不假思索的回道:“宇航员那边没什么问题,有翟*剛同志的带领,培训工作一切顺利,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徐川点了点头,陷入了思索中。 老实说,他的确很想跟着上去看一看。 毕竟宇宙星海,是每一个男人的梦想。尤其是对于他这样的物理学者来说,更是具有致命般的吸引力。 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允许他跟着这些宇航员们在第一次载人航飞的时候一起上去的。 这种事情,向上面申请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概率是申请不下来的。 “要不要偷溜着跟上去看看.” 脑海中的想法一闪而过,徐川陷入了纠结和犹豫中。 或许这是他目前唯一能在短时间内登上太空的方式了,但老实说有点过于冒险了,至少在第一次载人航天的时候,有点冒险。 虽然此前已经进行过数次无人航飞,星海号的表现一切完美,但人上去后情况究竟如何,还是个未知数,毕竟是第一次。 犹豫纠结了半天,最终徐川还是摇了摇头将脑海中的想法压制了下去。 现在还不是他冒险的时候,毕竟重生一次,他还有很多的梦想没实现,现在的路也还远没有走到尽头。 且不提更遥远的未来,就是暗物质和暗能量,以及引力子等物理上的未来都还在等着他。 不仅如此,这辈子学习的数学足够带着他在物理领域上更进一步,甚至包括数学领域上的研究,他也还有着更进一步的可能 或许等未来他的路再一次走到尽头后,去干点自己想做的事情,更合适一些。 第六百四十二章:超音速扰流难题 在验证过星海号航天飞机的实用性以后,第二架航天飞机的设计和建造,也提上了日程。 相对比上个世纪红蓝双方冷战时,无论是红苏还是米国设计制造的航天飞机,星海号的优势真的太大太大了,说是跨越级质的飞变都不为过。 不过尽管这样,星海号本身所承载的货物重量,或者说能携带物资攀爬重力井的数量依旧是有限的。 从目前星海号多次无人航飞的实验和测试数据来看,星海号最多能携带接近五十吨,准确的数据应该是48.75吨的物资攀爬重力井进入外太空。 这个数据比之前通过空天发动机和小型化聚变堆联合模拟计算的六十多吨有一定的缩水和误差。 不过这是很正常的情况,毕竟之前的模拟数据是建立在超算和各种条件基本完美的情况上的。而实际上,星海号的设计并未能达到完美,无论是机翼还是流体气力平衡这些,都需要一步步的实验后进行优化和调整。 接近五十吨的近地轨道转移能力,对于航天的发展来说,这一载荷不说小,但也称不上有多大。 毕竟传统化学燃料运载火箭的载荷,如果是大型和超重型的,比如长征9号,亦或者space-x公司的brf,其近地轨道转移载荷都是几百吨起步的。 设计制造第二架航天飞机,一方面是为了补足星海研究院在航天领域载荷的空缺,增加航天运输能力。 两架航天飞机,如果进行载人登月或者进行月表基地建设的话,其运输物资的能力可不是50吨+50吨,而是远大于50+50。 以星海号航天飞机货舱的体积和大小,以外太空没有重力及空气阻力的感染,星海号一次可以携带数百吨的物资前往月球。 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让两架航天飞机互相配合。第一架先携带物资上天,进入近地轨道后调整运行轨道,然后由第二架航天飞机携带物资进行补充。 其方式类似于空间站与航天补给船的对接物资转移类似。 这是第二架航天飞机设计建造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星际救援’! 《火星救援》《地心引力》这些航天电影想必都很熟悉,讲述的就是星际救援。 在现代航天领域,既然能上天,那就自然会考虑到宇航员被困在外太空的灾难事故发生的情况,各大航天国也都有‘航天救援’或者说‘太空救援’的对应方法。 但受限于各方面的技术,实施起来太难了。 而使用电推进的星海号则不同。相对比传统航天器进入外太空后没有什么动力和续航的状态,它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航天不说,且在外太空拥有着十足的轨道调节能力。 应用小型聚变堆+空天发动机作为功能和动力系统的新一代电推进航天飞机在动力和续航方面完全不是问题。 它能做到即便是前后无数次的救援对接失败,也能一次次的调整好轨道重返出现问题的航天器身边,完成救援工作。 另一边,星海研究院中。 在将航天相关的工作都交给翁筠宗后,徐川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中,思索着该如何解决航天飞机在返回进入大气层时面临的高温和热障问题。 这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从上个世纪苏米双方的太空竞争开始,或者说从人类研发出第一艘进入太空的航天器开始就存在了。 大几十年的发展时间,尽管航天领域的研究员和学者们想过无数种办法,但却从未能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对应的改良思路和方法,自然是有的。 而其中最出名的,应当属米国naca航天局(nasa宇航局的前身)的物理学家亨利·艾伦教授所提出来激波理论。 1951年,亨利·艾伦在机密的内部研究中发现,高速再入大气层的航天器前端对空气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压缩效应。 即在航天飞机返回的时候,飞机头部会在前方大气中形成一个伞状的激波锥,激波前沿的空气密度则会急剧升高,最终在航天器前面像一堵移动的墙一样,而航天器则在激波锥的尾流中前行。 简单的来说,可以理解为航天飞机在返程时,温度最高的并非航天飞机本身,而是航天飞机头部处产生的‘激波锥’。 而‘气动加热’也主要由激波前沿和前方的静态空气之间的压缩和摩擦产生。 根据这一理论,亨利·艾伦认为如果航天器表面和激波前沿保持一定的距离,既可以大幅度的降低航天器表面的摩擦温度。 通过这一想法,亨利·艾伦设计出来了钝形的航天器头部,并通过实验和最终的论证,确定了这一理论有效果。 这就是为什么目前各国研究的宇宙飞船、航天飞机、洲际导弹的头部都采用钝头锥体的原因。 因为航天器的钝形头部可以有效地在减速过程中,在艏部推出一个宽大和强烈的激波,并使波前锋远离艏部和周围,就像平头的驳船船首推开的波浪一样。 而这些天来,徐川一直都在搜索翻阅相关的资料和论文,思索着如何进一步的改进亨利·艾伦教授的激波锥理论。 相对比传统的隔热、散热、耐热等材料和技术来看,激波锥理论这是他目前最看好的一条路线。 这是航天飞机极高的速度决定的。 在日常的生活和大部分人所学过的物理中,如果要降低气动阻力,以减少气动加热,那么应该让物体的体积尽量的小。 因为当物体的体积变小时,与空气摩擦面积也将减小。因此,在强调速度和效率的领域中,通常会选择尽可能小的物体设计。 但在航天器上,这一理论是失效的,尤其是在返回再入大气层的过程中,航天器极高的速度使气动加热的升温速度太快,尖锐的头部对减小气动加热的作用微乎其微。 而头锥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高度集中的热负荷,根本没有时间散热,将很快被烧毁。 传统的耐热材料或隔热、散热、导热技术只能略微推迟被烧毁的时机,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被烧毁的结局。 而激波锥这条路线,更适合极高速度的航天飞机。 办公室中,徐川思索着激波锥相关的理论。 虽然说亨利·艾伦教授的激波锥理论为航天器的钝形头部带来了一定的优化办法,但这个问题依旧存在,且最为核心的数学理论并未解决。 书桌后,思索了一会后,他从抽屉中摸出来了一叠草稿纸,沉吟了一会后划动了手中的圆珠笔。 【∑i=1·/xi(h(φ)φxi)=0】 这是''超音速扰流问题''的方程组。 简单的来说,当一个飞行体在空气中以超音速的速度飞行时,一般在飞行体前方就会产生一个激波。按相对运动的观点也可理解为,当一个超音速气流越过一个固定物体时,由于物体的阻绕,在物体前方会形成一个激波。 也就是之前所说的航天器头部的激波锥,这个激波锥的形成,将大大改变气流的状态,从而改变物体受力的情况。 研究这种‘超音速气流’受固定物体阻绕后所产生的激波面的位置,以及波后的流场就称为‘超音速绕流’问题。 如果用数学公式来进行表示,一般在空气动力学中通常会使用euler方程或navier-stokes方程来描写流动。 其在超音速区域中为双曲型方程,而在亚音速区域中为椭圆型方程。 而对这个方程进行研究,对于现代高速飞行技术的发展,超音速扰流问题方程组的解是至关重要的。 但遗憾的是,由于流场内流体速度的分布是未知的,所以从双曲型方程变化到椭圆型方程的变型线也是未知的,再加上流体运动方程是非线性的 各种复杂的因素累积起来,导致数学家们在研究这个方程组,在数学分析的处理上时,会涉及非线性、混合型、自由边界、整体解等等在偏微分方程理论中普遍认为是最困难的因素。 所以是对于钝头物体超音速绕流问题,由于方程的变型不可避免,至今无论是关于解的存在性、稳定性或是关于解的结构等都缺乏数学理论已严格证明的结果。 其难度虽然没有ns方程和欧拉方程高,但数学界对其至今没有多大的研究进展足以证明了它的困难。 盯着草稿纸上的公式,徐川陷入了沉思中。 钝头物体超音速绕流问题要想进行推导,以他的数学直觉来说,最好的方式并不是直接进行处理。 它是从欧拉方程和ns方程演变而来的偏微分方程组,要对其进行解决的话,以他目前的数学直觉来看,最好先对其做进一步的分解。 当然,有这种想法的并不止他一个,很多的数学家都在做,只是大家的理解和角度也都不同而已。 思忖了一会,徐川继续动笔,将三维无粘可压缩定常流方程组化为具有固定边界的边值问题,进一步做变换。 “.则:在三维空间oxyz中给定曲线i:xh(z),y=g(z)并给定以i为前缘的翼面,∑y=ψ(x,z).” “当来流超音速时会产生附着于前缘的激波s+:y=p,在仅讨论原点附近的局部解时,有μ·f/x-u+w·f/z=0,且y=f(x,y)上” 手中的圆珠笔不断的在洁白的稿纸上落下,徐川沉浸其中,不断的拓展着自己思维。 尽管平常的时候会指点和教导自己的学生以及在南大上上课保持在数学上的活跃,但老实说,他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在数学上进行过这种专注的深入思考了。 本来徐川还以为自己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完全恢复自己在数学上的感觉,但意外的,在第一行算式写下的时候,他脑海中潜藏已久的思绪再一次活跃起来。 就像是肌肉记忆一般,不,用dna中刻画的本能来形容这种感觉可能会更合适一些,在他对钝头物体超音速绕流问题进行分解和推导时,脑海中的数学知识,就如同流水般自动活跃了起来。 每一项的变换、分解、扭转、处理,如呼吸般自然流畅。 漫长的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当最后一行算式在稿纸上落下的时候,办公桌上,已然铺满了列完算式的演算纸。 放下手中的圆珠笔,徐川看向了自己推导出来的算式。 【||(un+2-un+1,φm+2-φm+1)||e〃n-1(t)≤ct||(un+1-um,φm+1-φm)||】 当t充分小时,{(um,φm在e〃n-1中它的极限为(7)一(9)式的解,再到原始标就得到了局部解的存在性。 由于定理证明中n可取得任意大,所以这个解是c∞且光滑的! 一份关于钝头物体超音速绕流问题阶段性的成果,在他手中完成。 整个过程流畅的不可思议,仿佛就像是清澈的溪流平滑如玉婉转流转一般。 就连他自己,都为此感觉到一丝惊讶。 毕竟,他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专注于数学上的研究了。 而任何一件事,如果放下了一段时间,再想找回状态必然需要花费时间这是肯定的。 就如同普通人打游戏一般,如果长时间没玩一个游戏,那么再度捡起来的时候,状态变差,水平降低是肯定的。 对于一名学者而言,当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荒芜的时间太久,其原本掌握的技能就会渐渐的衰弱。 这也是绝大部分的研究人员或者说学者闲不下来的原因。 甚至很多已经进入了晚年,如他的导师德利涅教授、威腾教授如今还在研究学术的原因,也正是因为无法忍受自己曾经掌握过的学识从自己的脑海中流逝。 不过在今天的数学推论中,徐川感觉自己仿佛直接跳过了恢复性训练的过程一般,脑海中的思绪在不停的支撑着他往前走。 哪怕是早在此前ns方程就已经被解决了,但能这么顺利的针对钝头物体超音速绕流问题做出一份阶段性的成果,仍然是他所不敢相信的。 第六百四十三章: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你这样的数学能力的! 看着手中写满算式的稿纸,徐川眼睛在脑海中过了一遍整个求解的过程,细细的体会着。 良好的记忆力让他能很轻松的完成这种事情,但对于这次能如此轻松的对‘钝头物体超音速扰流问题’做出一份阶段性的成果仍然令他都有些怀疑真实性。 毕竟,这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 哪怕是他先后已经解决掉了三个千禧年难题,也不敢说自己在数学上就无敌了,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了。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在数学上,没有最难的,只有更难的。 哪怕是如今被数学界公认为七大千禧年难题,也并非整个数学领域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 千禧年难题之所以是千禧年难题,是因为克雷数学研究所当时在进行选定的时候,通过数学界众多的大牛共同讨论,认为这七个难题是这个世纪能够解决的问题。 而在此之上,还有一些被数学界几乎公认为这个世纪无法解决的猜想和难题。 如abc猜想、标准猜想、代数与几何的统一等等。 这些难题有些建立于千禧年难题的解决,比如代数与几何的统一目前被认为建立在黎曼猜想的解决上;有些则是更复杂的问题,如abc猜想。 abc猜想的名气并不大,或许在公众知名度方面它尚处于“入门”阶段,以难度和地位而论却绝不是入门级别的。 很多数学家一致认为它的难度足以与黎曼猜想媲美,甚至可能会更高。 因为其本质将整数的加法性质(比如a+b=c)和乘法性质(比如素数概念——因为它是由乘法性质所定义的)交互在了一起。 而这两种本身很简单的性质交互所能产生的复杂性是近乎无穷的。 数论中许多表述极为浅显,却极难证明的猜想,比如哥德巴赫猜想、孪生素数猜想、费马猜想等都具有这种加法性质和乘法性质相交互的特性。 此外,数论中一个很重要的分支——旨在研究整系数代数方程的整数解的所谓丢番图分析—更是整个分支都具有这一特性。 如果abc猜想被解决,古老的数论都将因此焕发出全新的生命。 因此,徐川从来都不认为自己在数学上的成就已经站到了巅峰,哪怕是他已经解决了三个千禧年难题。 在世人眼中,他已经站在了金字塔顶尖上;但在他自己眼中,如今的他依旧只是遨游在数学汪洋中的一片孤舟而已。 未来太长太远,谁也看不到尽头。 细细的的体味了一番解决‘钝头物体超音速扰流问题’过程中的感受,徐川睁开眼,长舒了口气。 似乎,在过去这大半年的时间中没有深入思考与研究数学,并没有让他在数学领域上的能力退步。 甚至,他隐隐感觉这一年来的时间,在数学上还有了进一步沉淀。 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徐川从未想过这一年以来他从未深入思考过多少数学难题,却能在数学上更进一步。 盯着稿纸上的算式,他眼眸中流露出来一丝意犹未尽的兴趣。 在过去一年的时间中,或者说自从完成了杨-米尔斯方程后,他很清楚自己在数学领域上的工作基本没有多少深入。 无论是在南大的上课,还是指导四名小学生,对他而言都算不上什么数学上的思考。 而日常生活中,抛开这些外和数学有关的就是日常论文期刊的浏览观看,以及《数学年刊》《数学新进展》等一些数学期刊的审稿邀请了。 这些东西对他而言并不算研究,更像是一种已经完全的融入了日常生活习惯。 但就是这样,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面,他的数学能力并没有退步。甚至,隐隐有着更进一步的可能性。 如果要对这种情况进行解释,徐川能想到的唯一可能性就是他的底蕴,在过去一年的时间中,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习惯中,在慢慢的补充。 数学是一门比其他学科更吃基础和尖端逻辑思维的学科,它的每一次运算、证明、作图都蕴含着逻辑推理的过程。 基础不够,就算是智商再顶尖也解决不了问题,而如果尖端思维不够,基础再足,同样也解不开顶级的猜想。 这是一门逻辑思维和底层基础定理共存的学科,并且对基础知识的连贯性非常的依赖。 庞加莱被誉为最后一名全能数学家,自此之后再也没有其他的数学学者获得‘全能数学家’的称号的原因,也与此有关系。 因为随着时间的发展,在20世纪以后数学的体系愈发的庞大。 绝大部分的数学家,面对着的宛如知识海一般的数学体系,往往只能伐取一两颗大树建造自己的孤舟前进。 像陶哲轩那种精通大部分数学领域的学者,在如今的数学界可谓是屈指可数。 甚至都不用说精通大部分数学领域,就是精通三个数学分支的数学家,在如今的数学界都可以说比野生大熊猫还要稀少了。 这是随着数学发展必然的走向,每一个分支和类别的知识体系增长,都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 全能,愈发的困难。 徐川没有追求过在数学上全能,他一直都没有过这种想法。毕竟在之前他一直都认为自己的根在物理上。 但现在,随着这辈子主修钻研领域的选择变化,以及那些深入生活习惯的学习方式,似乎让他逐渐走上了数学领域全能的这条路。 尤其是这次对‘超音速扰流难题’的解决,其如流水般的顺畅,让他感受到了一丝不一样。 他很难说清楚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却隐隐觉得很重要。 若要说,以往所学习过的数学知识,似乎在经过了一年的沉淀后,更紧密的联合在一起了? 摇了摇头,徐川将脑海中的想法收了起来。 目前来说,全能数学家离他还太遥远,别看他已经解决了三个千禧年难题,但要说精通所有的数学分支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种事情顺其自然吧。 摇摇头,徐川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了手中的稿纸上。 尽管这只是一份阶段性的成果,却已经让他知道了该怎么做,去解决航天飞机返程进入大气层时面临的高温和热障问题了。 尽管目前来说这还只是理论上的想法,但徐川相信,要将这份理论变成现实,至少对他而言并不难! 将办公桌上的稿纸整理了一下后,徐川将其输入进电脑中打印了出来。 整理好论文,他带着这份稿纸快速的找到了正在航天研究所为载人登月做准备的常华祥院士。 “常院士,我这里有一些东西,或许对解决航天飞机返程进入大气层时面临的高温和热障问题有一些帮助。” 办公室中,徐川将手中打印出来的资料递了过去。 办公桌后面,看着匆匆走进来的徐川,常华祥刚想起身打个招呼,眼前的资料文件就递到了他手中。 愣愣的接过文件,他有些懵逼地看了眼徐川,又看了眼自己手中的那叠文件,下意识问道:“这是什么?” “激波锥理论和超音速扰流难题的一部分阶段性成果,数学意义上的。” 徐川快速的说道:“从理论上来说,我觉得它有可能帮助我们解决航天飞机上的表面高温和热障等问题。” 听到这话,常华祥的心头一震,瞳孔骤然收缩了一下。 超音速扰流难题的数学理论?难道是空气动力学中的那个世界级难题? 随机,他快速的低头翻阅了一下手中的文件,叠在最上面的,正是他心中所推测的东西,一份有关于超音速扰流难题的论文。 看着常华祥院士开始翻阅文件,徐川也继续开口解释道:“上个世纪五十年代,nasa宇航局的亨利·艾伦教授曾提出过一种激波锥理论,确认钝形头部可以有效地在航天器返回减速过程中,在艏部推出一个宽大和强烈的激波,并使波前锋远离艏部和周围,降低航天飞机的表面温度。” “但钝形的头部也只能做到部分的优化和减缓,这些天以来,我一直都在研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主动地用“等离子火炬”在前方点燃一个激波锥,保护效果会不会更好” 一边说,他一边扫了眼办公室,目光落在了挂在墙边的一面白板上。 快步走了过去,他顺手拾起抹布将白板上的黑色字迹擦去,然后拾起笔篓中的标记笔,快速的写道: 【||(un+2-un+1,φm+2-φm+1)||e〃n-1(t)≤ct||(un+1-um,φm+1-φm)||】 “将二位和轴对称雷诺平均的完全n-s方程在一有限的控制单元v内积分,可得q/t·dv+r→·dσ→hdv“ 手中的标记笔落在白板上,几行数学公式很快就出现在了。 一边数学,徐川一边解释着。办公室中,在盯着黑板上的算式,听着徐川的讲解紧锁着眉头看了一会后,常华祥苦笑着开口打断道:“等,等等,先停一下。” 听到声音,徐川停下手中的标记笔,扭头看过过去,问道:“怎么了?” 常华祥苦笑着开口道:“我跟不上你的节奏,你写在上面的这些公式,我现在基本都理解不了。” 虽然对于一名航天领域的专家来说,数学同样是必备的知识。 毕竟航空航天工程是一项高度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数量和物理学的知识,以便工程师能够理解和设计飞机、航天器和导弹等的机理。 例如在设计飞机的气动结构时,需要使用复杂的微积分和动力学方程;而在制造宇宙航天器时,也需要熟练掌握轨道和抗重力的数学公式。 但航空航天是工程性质的学科,重在应用,不会研究特别抽象的数学定理之类的东西。 所以,现在徐川写在黑板上的这些算式和公式,在他眼里跟天书一样,根本就看不懂!! 听到这话,徐川愣了一下,看了眼黑板上的算式,又看了眼站在他面前的常华祥院士。 注意到徐川的目光,常华祥嘴角动了动,无语道:“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你这样的数学能力的。” 顿了顿,他看向白板上的算式接着道:“关于激波锥理论我知道,也研究过。但你这个,很明显已经超出了我的研究范畴了。” 徐川沉默了一下,开口道:“那你弄懂这篇论文需要多久的时间?” 闻言,常华祥翻了翻手中的文件,皱着眉头思索了半天后开口给了徐川一个懵逼的回答:“不知道。” “不知道?” 徐川诧异的看了他一眼,有些不明所以。 常华祥苦笑着道:“我不是数学家,虽然航天领域的研究也有需要用到数学的时候。但你觉得,我们用的上这么高深的数学知识吗?” 说着,他扬了扬手中的资料文件。 虽然看不懂里面的证明,但从标题他就知道了这篇论文的难题。 《超音速绕流问题的数学分析理论!》 这可是航天航空领域与空气动力学领域中最著名的难题之一,也是最重要的难题之一。 因为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对航天航空设备的空气动力学做出极大的优化。 简单的来说,这个问题解决了,无论是民用的客机还是军用的战斗机,甚至地上的汽车,高铁都能跑的更快。 因此,这个问题一直都是各国研究的重点。 不说其他人,就是他自己,因为在航天领域的研究,也关注过甚至思考过这个问题。 但一直以来,他从未听说过有哪个国家在这上面有了重点的突破。 而然今天,这玩意的理论成果,就这么出现在了他的手上. 看着手中的证明论文,常华祥只觉得心情复杂无比。 颇有一种自己想尽办法.不,应该是人类想尽了办法都没有找到答案的问题,突然有一天被‘外星人’直接送到了手上。 这种感觉,真特么的.!! 第六百四十四章:等离子体火炬 航天基地,常华祥院士捏着手中的文件资料,深吸了口气压下了心头的震撼和复杂的情绪。 一边翻阅着手中超音速绕流难题的证明论文,他一边开口问道:“对于你的研究我并不怀疑,只是” 微微顿了顿,他抬头看向徐川,继续道:“只是,这一份数学理论上的证明,该怎么做才能应用到我们的航天飞机上?” 尽管针对超音速扰流难题,数学界一直都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但眼前这位拿给他的证明论文,常华祥却并不怀疑。 毕竟这位的性格在学术界,或者说至少在数学界是出了名的沉稳。 但凡是他公开出来的论文,几乎全都被证实是正确的。 但然而,现实却并不止理论证明。 在大部分的时候,要将一份理论上的证明成果运用到技术上,用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和困难,其难度并不亚于理论的证明。 尤其是在数学和物理这两个领域,更是重中之重。 其他的不说,在数学上,七大千禧年难题已经被干掉了四个。从庞加莱猜想到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每一个千禧年难题背后都对应着各种不同的科学技术领域。 比如纳维-斯托克斯(ns)方程,就对应着流体力学的发展。 而作为一门应用极其广泛的学科,流体力学可谓是涉及到了人们生物的方方面面。 小到一辆电动摩托,大到一架航天飞机,甚至是住宅与高楼大厦,环境保护等各种领域,都有流体力学的应用。 但然而ns方程证明到现在也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流体力学依旧没能迎来一个跳跃式的发展。 原因很简单,尖端领域的理论数学,要转变成实际科学技术,难度太大太了。 其他的不说,这两年的时间过去,应用流体力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能完全弄懂那篇证明论文的人恐怕都没多少,更别提应用了。 这还是较为接近实际技术的ns方程,如果是物理,那就更没得说了。 那些顶尖的理论物理成果,恐怕等上两三个世纪都不一定能应用上。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理论不重要。 就像ns方程,它的证明将为流体力学带来一条通天的开阔大道,只不过目前人们还在攀登这条路而已。 所以对于如何将这份超音速绕流难题的理论论文转化成现实科技,常华祥心里依旧保持着怀疑的态度。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笑了笑,开口道:“如果没法做到的话,今天我也不会过来找你了。” 顿了顿,他接着道:“在你手上证明论文的下面,就有我整理出来的思路,你可以先看看,或许那个更好理解一些。” 闻言,常华祥迅速伸手翻开了那叠文件,朝着文件上的内容看了两眼,脸上的表情有些动容。 “这是.激波锥+等离子火炬.?” 徐川点了点头,开口道:“没错,这就是根据超音速扰流理论和激波锥理论而衍生出来的方法,等离子体火炬主动激发技术。” “在亨利·艾伦的研究成果中,航天飞机的头部应该是钝形而非尖锐的,这样可以在头部制造出一个宽大和强烈的激波,用于降低航天飞机再入大气层时的热障问题。” “而根据计算,钝头锥体的气动减速率和具体形状无法,其气动加热速率和热负荷与尖锐椎体相当。不同的是,尖锐椎体的边界层很薄,无法像钝形椎体一样形成宽敞强烈的保护激波,也就起不到隔热作用。” “但是在等离子体状态下,这一效应却是可以利用起来的。” “航天飞机或航天器在返程再入大气层的时候,其激波锥的外沿高达五六千摄氏度,这个温度下,接触到的空气都已经等离子体化了。” “利用这一特性和超流速扰流理论,在航天飞机的头部处延伸出椎体,通过提前释放等离子体,可以在舰首头部更远的位置提前形成高温激波锥,让航天飞机相对的远离高温,处于较为‘阴凉’的尾流区域内。” 听着徐川的话,常华祥不禁有些动容,他忍不住咽了口唾沫,快速的开口补充道:“这样一来,其再入过程中热障问题对于航天飞机表面的隔热瓦压力就能得到极大的缓解。”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没错,利用等离子体火炬将航天飞机艏部处的激波锥尽量往前推,并且可以通过控制等离子体火炬释放的范围,来调节激波锥的范围大小,能更好的为航天飞机本身进行防护。” 认真的思索了一下,常华祥院士点了点头,开口道:“卓绝的想法,如果能做到,或许并不仅仅只适用于航天飞机。” 思忖了一下,他接着道:“只是,该怎么做才能航天飞机的艏部形成这样的等离子体火炬?” 按照这个想法,通过等离子体火炬提前点燃激波锥,理论上来说的确可以极大的降低航天飞机高速飞行时的表面温度。 而且,通过提前点燃扩散激波锥,可以进一步的将航天器或飞行器的艏部设计成尖锐的形状,并不一定要保持钝形。 这样一来,飞行器在大气层中航行时所遭受的空气阻力会极大的降低。 而空气阻力降低,同样的推力自然可以让飞行器飞的更快。 理论上来说,这一套优化方案不仅仅可以应用在航天飞机上用于解决再入大气层时的热障问题,还可以用于战斗机上,用于提升战斗机飞行的速度。 只不过要做到形成足够强大的等离子体火炬,提前点燃激波锥,并控制范围大小,其难度也相当的大。 目前的等离子体激发技术,一般都是通过给物质施加能量,使其成为等离子体,并通过激发等离子体中的原子或分子的能级跃迁,进行物质性质的研究。 其常用手段一般包括有电子束激发、激光激发和等离子体束激发等等。 但问题在于这些手段激发出来的等离子体基本都是用于科学研究的,用于航天飞机艏部形成激波锥强度肯定不够。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笑了笑,开口道:“这并不难。” “嗯?” 听到声音,常华祥院士从思忖中回过神来,一脸诧奇的看向徐川,开口问道:“怎么说?” 徐川笑着说道:“你进入误区了,在航天飞机艏部激发等离子体并不需要太多额外的技术。” “空天发动机本身就是最强大的等离子体制造设备,我们只需要对电离加速场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将一部分的等离子体引导到航天飞机的艏部,再激发出去就足够了。” 听着徐川的陈述,常华祥恍然明白了过来,笑着道:“原来你早就已经想好了。” “理论上来说这种方式应该是可行的,不过引导空天发动机的等离子体去制造激波锥会不会对航天飞机的推力造成影响这些还需要考虑。”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我会找翁筠宗那边沟通的,也会组织人员进行可行性论证和设计。不过在登月之前完成这项工作,大概来不及了。” 徐川笑着说道:“这个没事,这项设计可以当做航天飞机后续的优化方案,载人登月能否用得上并不是那么的紧急。” 常华祥点点头,认真的说道:“嗯,放心吧,我这边会尽全力将其设计制造出来的。” 徐川点了点头,道:“那相关的工作,就麻烦你了。” 常华祥摆摆手,笑着道:“这算什么麻烦,真正的麻烦你都已经解决掉了,剩下的这点工作,随便换个人来都可以。” 徐川笑了笑,刚想说些什么,就想起了另一件事,话音一转,开口问道:“对了,常院士,关于载人航天相关的首航怎么样了?” 虽然说超音速扰流难题的研究相当顺利,但也不是一天就完成了的工作。 事实上,解决这个难题,他花费了整整一个周的时间。 而这期间,航天基地那边的航天活动一直在进行,他错过了星海号首次的载人航天活动。 听到这个问题,常华祥笑着开口道:“航天基地这边已经顺利的进行了最后一次无人航飞和首次载人航天活动,一切都相当的顺利,后续将按照计划启动载人登月工程。” 作为星海研究院航天工程的技术总监,对于每一次航行和相关的整体情况他自然再熟悉不过。 星海号的成功,不仅仅是他的荣耀,也是华国的荣耀,更是他们在航天领域上的全新巅峰! 星海号,承担起了华国航天领域新时代新发展的重担! 办公室中,两人聊了一会,在徐川临走前,常华祥突然想起了什么,喊住了徐川:“对了徐院士,前段时间报告给你的,关于载人登月工程开展的具体日期,你这边确定了日期吗?” 关于星海研究院和星海号的所有的航天规划,其实都是他做的。不过涉及到首次载人登月的安排,他不会越俎代庖的去处理。 毕竟在名义上,徐川才是星海研究院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总负责人。他没有发话,整个研究院所和航天基地谁敢敲定这份时间将其送报上去? 听到这事,徐川顿时就拍了下脑袋,懊恼的开口道:“我给这件事忘了。” 闻言,常华祥懵了一下,愣愣的看着徐川,有些没料到这个回答。 关于载人登月工程的规划,在星海号的首航成功后,星海研究院这边早就已经和航天局确定下来了,就在六月份。 提前确定一个大致的时间,是因为这次载人登月是华国的首次,星海研究所这边需要和其他配合登月工程的参与方讨论并制定具体的发射方案,并且协调准备具体的发射工作。 不过大致的时间确定了,但具体的日期却还没有定。 毕竟具体的情况需要等近地轨道的载人航天完成后才能知道,也才能确定下来。 而在大约一周前,在徐川研究超音速扰流难题的时候,星海号的首次载人航天完成了。在经过后续检查工作后,确认一切顺利后,载人登月工程的日期规划也提上了旅程,相关的工作报告也传递给了徐川。 虽然等了一周也没等到徐川的回复,不过大伙也没在意。 毕竟载人登月这种重要的事情,多思考商议一下也很正常。 不过让常华祥没想到的是,他居然将这种重要的事情.忘了??? 深吸了口气,他开口提醒道:“载人登月工程很早之前我们已经和航天局以及上面沟通过了,按照当时的进展和情况进行分析,登月时间初步选择放在六月份,具体的时间等星海号近地轨道载人航天完成后在确定。” “而这件事在上周就已经汇报给你了.” 顿了顿,他抬头看向徐川,轻叹了口气道:“如果还没敲定的话?要不咱现在开个小会商议一下?” 一开始的时候,他以为徐川过来就是为了商议载人登月日期这件事的,没想到后面弄出来了个超音速扰流理论,以至于他都差点忘了。 好在还有时间,现在商议确定也还来得及。要是拖到了六月份,那就真的坑爹了。 当然,没人催促徐川的原因也和星海号航天飞机的性能,以及登月对于航天窗口期的要求不大有关系。 和登火不一样,登火有着严苛的窗口期要求,但登月的窗口期限制没登火那么严重。 尤其是在星海号号有着更多的自主修正轨道能力的情况下,这个窗口期限制更被无限缩小了。 以电推进系统的能力,哪怕是地月距离最远的时期,也不会影响到星海号的登月安排。 如果是传统的载人航天模式,航天局和航天基地这边早就急上天了,哪里还能让徐川安心的研究自己的东西。 所以大家一直都在等徐川的回复。 结果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么重要的事情.这位直接给忘了. 这种离谱的事情,说出去恐怕都没多少人会相信。 毕竟这可是华国的首次载人登月工程,全国人民都在等着呢!!! 这种事情,常华祥也只能用‘川神’在研究超音速扰流这种学术上的难题,而无暇理会凡人的工作来安慰自己了。 第六百四十五章:龙日节 登月工程的日期选择徐川想了想,从口袋中摸出了手机:“六月份” 看着手机上的日历上,他想了想,目光落在了一个节日上。 “六月份,登月工程不如就安排到六月二十一号吧,二十一号正好是夏至,且二十二号就是端午节,是咱们传统文化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顿了顿,他接着道:“《易经·乾卦》第五爻有曰:“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又叫做龙日节。虽然这和月亮没什么关系,但星海号在这一天启航,如龙入海,正好也代表了我们是龙的传人,登临宇宙。” “就用一场载人登月,来为端午节,为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献上一份特殊的贺礼吧!” 对于星海号来说,载人登月虽然是首次,但并不意味着航天飞机会是第一次登月。 无论是哪个国家,都不可能不做无人登月实验直接将宇航员送上月球。不进行无人登月实验,直接将宇航员送上月球这种事情,在航天工程中是不可能发生的。 这是对宇航员生命的不负责任! 比如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从1966年至1972年共发射17艘飞船。 其中1~3号为模拟飞船,4~6号为不载人飞船,7~10号为绕地球或月球轨道飞行的载人飞船,11~17号为载人登月飞船。 而大名鼎鼎的阿波罗11号,才是后世所熟知的第一次登月飞船。 或许再过几年,地月之间的旅行都会成为常态。但至少现在,以目前的航天技术来说,无论哪个国家都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 星海号也一样,它不可能首次航行就直接载着宇航员奔赴月球。 在六月份二十一号之前,它将进行两次无人登月工程,以进行实验确保载人登月过程中不会出现任何的问题。 而这两次实验,只要有任何一次出现了意外,载人登月的时间都将往后推移。 只有确保这两次无人登月没有任何的问题,才会正式在六月二十一启动载人登月。 听着徐川选定的日子,常华祥院士有些讶异的看了他一眼,笑着开口道:“没想到你对《易经·乾卦》这些书籍还有研究。” 对于这位会选择在六月二十一号开启载人登月工程,他丝毫没有任何的意外。 在一些重大工程上的日期选择,这位偏好于传统节日也算是行内人众所周知的事情。 之前航天基地这边讨论这次载人登月开启的时间可能会落在六月的哪一天时,就有不少人都在预测端午节。 他诧异的是这位居然这么熟悉《易经·乾卦》,这种常人背都背不下来的东西,他张口就来。 跳过题外话,常华祥接着回归了正题,继续道:“六月二十一本就在考察范围中,也相当的合适,如果你确定的话,我会记录下来汇报给航天局那边。” 对于一些重大工程上的日期选择,徐川倒是没想那么多,他的想法很简单,如果能在传统节日给国人带来一份喜悦,那再好不过了。 笑了笑,他接着道:“就这个日子,六月二十一凌晨时分开启登月,计算一下时间,刚好能在端午节第二天的中午十二点左右将我们的宇航员送上月球。” 和传统的航天器相比,采用了电推进系统作为动力源的星海号虽然在攀爬重力井的时候需要耗费更长的时间。 但一旦进入太空后,它的飞行速度就比传统的航天器要快多了。 嫦娥号系列探测器,从地球飞往月球的时间差不多在8-14天左右。比如嫦娥一号,花费了八天多的时间。 而米国当初第一次载人登月的阿波罗11号,飞船从地球到月球,一共用了3天半的时间。 这里的三天半指的是阿波罗11号从地表到月球轨道的时间,如果算上绕轨运行调节登月,或者说登月舱抵达月球表面,它大概花费了四天多的时间。 而对于星海号来说,登月的流程相对于传统航天器更加简便,速度更快,耗费的时间更短。 它可以在攀出重力井后,节省掉绕轨运行时间,直接奔赴月球。 当然,考虑到这是国内首次载人登月工程,相关的流程和入轨方式依旧采取的是嫦娥号航天器的经验。 毕竟相对比缩短那么一两天的时间,确保第一次载人登月万无一失的顺利完成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即便是如此,星海号相对比传统航天器在登月时间和速度上也有着巨大的优势。 而且如果将距离拉的更远,比如登陆火星,星海号的优势将会更大。 地月之间的距离对于电推进航天飞机来说还是太短了,甚至从理论上来说,都不够将它加速到最大飞行速度的。 毕竟在外太空中,因为没有空气阻力的关系,航天器需要极其漫长的刹车距离才能将速度降低下来。 为了确保航天飞机能顺利的进入绕月轨道中,星海号也需要半途就开始降低速度并逐渐减速,直到降低到入轨速度才能正式进入月轨。 另一边,米国。 华盛顿州白屋中。 nasa宇航局的局长比尔·尼尔森在秘书助理的引领下进入了总統办公室中。 房间内,除了那位老年总統先生外,还有cia的局长威廉·约瑟夫·伯恩斯,穿着一身黑色的西装,面无表情的绷着脸站在一旁。 看到两人,比尔·尼尔森微微皱了一下眉头,快步的走进了办公室中。 “看看这个。” 看到他的到来,坐在办公桌后面的老年总統先生将桌上的一份文件往前推了一下,示意道。 比尔·尼尔森看了一眼桌上的文件,又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的威廉·约瑟夫·伯恩斯,有些不明所以的从桌上拾起了文件。 入目,文件上的消息让他瞳孔骤然收缩了一下,惊诧的话脱口而出。 “这不可能!” 对面,老年**先生冷哼了一声,开口道:“华国已经开启了登月工程,那架星海号一周后就会奔赴月球,而你们呢?现在的进度一点都没有!我都不知道国会的资金都被你们用到什么地方去了!” 深吸了口气,比尔·尼尔森让自己冷静下来,快速的开口道:“从这份资料上来看,一周后的登月只是无人航天计划,他们不可能那么快就上宇航员,我们还有时间。” 站在一旁,cia的局长威廉·约瑟夫·伯恩斯面无表情的开口道:“那艘叫星海号的航天飞机,将在下个月二十一号正式开启载人登月!留给你的时间,只有不到一个半月。” 闻言,比尔·尼尔森快速的开口道:“我怀疑这份情报是对方故意放出来的。一个半月的时间就收集完无人登月的实验数据,并且做好载人登月的准备,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要知道登月是一件相当复杂的工作,要做无数的准备。他们一周后才开始首轮无人登月实验收集数据,就算是速度再快,一切再顺利,从无人登月收集实验数据再到载人登月最少也需要半年的时间。” 威廉·约瑟夫·伯恩斯:“上次关于电推进系统的事情,你也是这么说的,他们不可能做到。但然而对方的星海号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上天了。” 听到这话,比尔·尼尔森迅速反驳道:“星海号使用的推进系统是否是电推进目前来说还有待确认。而且,收集情报是你们的工作,nasa只能提供一些判断。这个失误轮不到我们来背。” 顿了顿,他看向坐在办公室后的老年总統接着道:“而且,就算是对方真有把握做到在六月二十一号正式开启载人登月工程,我们也来得及!” “关于阿尔忒弥斯计划,我们已经顺利的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所有准备工作。无论是space-x的bfr超级火箭,还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猎户座号多用途载人飞船这些载人登月的设备已经完成了验收。” “按照既定计划,原本nasa将在7月份左右开启初阶的载人航天活动,而现在,将其提前到六月份并不是不可能的。” 办公桌后面,听到比尔·尼尔森的解释后,老年总統一直阴沉着的脸色总算是好看了一些。 他敲了敲宽敞的红木办公桌,开口说:“我需要确保万无一失!确保我们能在对方之前重返月球!” 比尔·尼尔森点了点头,肯定道:“当然!” (本章完) 第六百四十六章:月表生物圈计划 另一边,金陵。 星海研究院中,在徐川协调准备着载人登月的前期工作的时候,门外的走廊传来了脚步声。敲门声响了几下,随即被一名女士推开了。 徐川抬头看去,走进来的是他在星海研究院这边的助理之一,欧婧凌。 对他来说,如今的助理人数已经超过了两位数。光是星海研究院这边就有整整六人,其中有四名助理分别对应能源、航天、信息和材料四大研究所的工作,剩下的两人则负责整体日常。 而欧婧凌就是负责日常工作的助理之一。(简单的补个设定,之前的助理数太少。) “教授,华农大学那边的武炜华和韩志新教授在接待室中,想和您约个时间聊聊月球表面种植中心开发的事情。” 欧婧凌快步走了进来,轻声汇报道。 闻言,徐川微愣了一下,开口问道:“华农大学?武院士?” 欧婧凌点了点头,道:“嗯,武院士表示如果您最近忙的话,可以等载人登月工程完成后再约个时间也没关系。” 徐川想了下,开口道:“请他们过来吧。” 虽说最近处理载人登月工程方面的工作较忙,但也不至于一点时间都抽不出来。 一名院士级别的大牛亲自跑过来,这份面子无论如何还是要给的。 “好的。” 欧婧凌应了一声,快步走了出去。 不一会,在她的引导下,两名中老年男子跟着走了进来。 “徐院士,咱们又见面了。”办公室中,之前来星海研究院这边领取过实验样品的韩志新教授快步走上来,热情的伸出了双手打着招呼。 徐川笑着打了个招呼,和这位华南大学的教授握了握手。 月球表面的种植中心一事,上次和这位韩志新教授聊过一会,当时只是他的一个想法,并没有确定下来。 不过很显然,这位韩教授上心了,不仅记在了心里,还带着南华大学的院士亲自过来了。 “徐院士,容许我介绍了一下。” 笑呵呵的打了个招呼后,韩志新开口介绍道:“这位咱们华农大学的武炜华武院士,专门从事植物生理学领域研究。上次我回去后,武院士听说您想弄一个月表种植中心,他对这件事相当的上心,和我了解了很多,这次过来打扰您,也是想和您具体聊聊这方面的事情。” 徐川笑着上前,伸出了右手招呼道:“武院士您好。” 武炜华脸上堆着笑容,上前和徐川热情的打着招呼:“耳闻徐院士的大名已久,今天初见,徐院士果然和传说中一样年轻有为啊。” “客气了,先坐吧。” 徐川笑着招呼道,三人顺势在办公室中的沙发上坐了下来。 欧婧凌端上热茶后,几人寒暄了几句,武炜华切入正题,笑着道:“在登月前期冒昧过来打扰徐院士的工作,还请多多包涵。主要是关于月面种植中心这种事情对于农业工作者来说太具有吸引了。” 徐川笑着道:“武院士言重了,有什么打扰不打扰的,吃饱肚子是最重要的事情了。” 顿了顿,他接着道:“月面种植中心这种事情我的确有考虑过,不过目前来说还只是个想法。具体情况如何,还需要等星海号载人登月工作完成后再来进行分析。” “毕竟月壤的情况,目前来说的确算不上多么的适宜种植,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不说,且含有氦三等有害物质。” 武炜华点了点头,笑着开口道:“理解,月面种植中心这种工作的确不是这么容易就做到的。” “不过想来你考虑这种项目,其目标应该并不单单是为了月面种植而准备的吧?后续的火星开发和未来的星际殖民等开拓,外星种植在徐院士您的心里我推测重要性应该占比不低。” 徐川点点头,笑道:“的确,毕竟民以食为天。无论在什么地方,保障食物的供应才是生存的第一要素,只有能活下去才能谈未来,谈开拓。月面种植中心也的确有一部分的原因在于未来的星际开发。” 老实说,如果不是为未来的星际开发做准备,月面种植中心其实价值算不上很大。 毕竟现在的无土栽培技术已经相当的成熟了,只需要准备好营养液和种植架,以及适配的种植大棚之类的设备,大部分的农作物都可以一茬一茬的收割。 远比耗费力气去建一个月表种植中心更快更轻松。 月表种植中心的意义并不单纯的在于为月球殖民提供食物,而在于科研价值。 毕竟月球独特的环境,无论是低重力还是含有氦三等物质的土壤,都是地球无法提供的,也能够为太空种植提供各种各样的经验。 武炜华笑着点了点头,接着道:“的确是,不过相对比单纯的月面种植中心,徐院士有没有兴趣听听我的想法?” 徐川笑着道:“当然,武院士请说。” 武炜华沉吟了一下,组织了会语言后开口道:“就我个人而言,相对比一个科研使用的种植中心,如果是想要为星际殖民开发做准备的话,先在地球上模拟建造一个封闭生物圈做一下生存性实验会不会更好,更具有科研经验一些?” “封闭性生物圈实验?” 徐川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对方指的是什么,开口道:“你是说生物圈二号这种类型的么?” 生物圈二号。 这个名字想必所有人都很熟悉,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这都是生物学必考的知识点之一。 其是米国建于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沙漠中的一座微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为了与生物圈1号(地球本身)区分而得此名。 它由一名前橄榄球运动员约翰·艾伦发起,并与几家米国的财团联手出资,历时8年才完成。 建成后,生物圈二号几乎完全密封,模拟了地球上的所有生态系统,包括沙漠、沼泽、荆棘丛、雨林、热带草原,甚至是海洋。 圈内还引入了约4000个物种,其中动物、植物约3000种,微生物约1000种。其目的是制造人工模拟生命支持系统,以验证人类离开地球后,仅靠太阳能能否维持生存。 不过在经过四年时间的试验,及先后两次实验人员的入住后,这个大型科研项目最后以失败告终。 从生物圈二号的实验结果来看,地球可能是唯一适合人类生活的家园。 而对于各国来说,这一实验也带来了足够的警示,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同样是与发展并驾齐驱的重要工作。 只不过遗憾的是,真正在努力保护的地球生态环境的国家却并不多。 沙发对面,武炜华院士笑着点了点头,继续道:“我的想法其实很简单,随着咱们的星海号上天以及航天技术的日益成熟,星际殖民和开拓也就在眼前。” “但殖民外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至少,你总得需要一座永久性的殖民基地吧?” “而生物圈二号的初衷就是为了证明封闭生态系统在外层空间支持和维持人类生命的可行性。尽管它后面虽然失败了,但也给我们带来了足够的经验。” “如果在生物圈二号的基础上重启生物圈三号,再进行一次实验,有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作为能源供应系统,我相信它成功的概率远比生物圈二号更大。” “包括月表种植中心,也可以通过采集月壤来在生物圈三号中通过调控来模拟.” 武炜华简单的将自己心中的想法说了一下,他今天来的目的其实不光光是为了月面种植中心,还有启动生物圈三号的想法。 正如他所说,随着航天技术的成熟,和星海号载人航天的开启,在月球乃至火星上建立永久性的基地,殖民地都是近在眼前的事情。 而生物圈三号项目如果重启,能够为月球火星乃至其他行星的殖民提供充足的经验和条件。 不过在国内,启动生物圈三号这种事情,有能力做到的却并不多。 生物圈二号的失败虽然不能说完全否定了这条路,但却足以让各国谨慎考虑在这上面的投资。 毕竟这种大型科研项目要说有多少顶尖的技术含量和收益,那大抵是没有多少的,至少肯定比不过可控核聚变技术。 但对应的,生物圈计划的投资也不小。 生物圈二号光是建造就消耗了一点五亿米金,还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米金,可见其也是个吞金巨兽。 要说向国家高层提议修建属于他们自己的生物圈二号,他武炜华院士的头衔肯定是足够了的。 但要说能打动上面批复下来这个计划,可能性却较低。 毕竟院士与院士之间亦有差距。 办公室中,徐川认真的听取着武炜华院士的想法。 从相关的想法和建议中,可以听得出来这位武院士是有认真考虑的。 他所计划的‘生物圈三号’,虽然是从生物圈二号上衍生出来的,但却并没有采取和生物圈二号一样的模式。 在他的想法中,生物圈三号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生态系统,允许外部物资的补充,且可以通过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作为核心能源对各实验舱进行调节,模拟不同的温度,照射等不同的外星条件,做到最大程度上进行匹配适应外星环境。 不得不说,这个建议的确相当的不错。 认真的听完武炜华院士重启生物圈三号的建议后,徐川认真的思索了一下,开口道: “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不将这个生物圈三号建到月球上去呢?” 听到这话,武炜华和韩志新都愣住了。 “建建到月球上去?”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听了武院士的建议,我觉得生物圈计划的可行性还是很高的。外太空的开发和拓展需要永久性的殖民基地,也需要植物生物动物这些东西。” “而武院士所提出来的生物圈三号设想,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和未来做殖民用的太空城市很类似。”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觉得我们可以将这座生物圈三号修建到月表上,以用于进行实验。” 沙发上,韩志新忍不住咽了口唾沫,对徐川提出来的计划感到从心的震撼。 他们原本想的是在地球上重启生物圈计划,修建一个属于华国的生物圈三号,为未来的天空开发月表殖民做一个试点性质的工程。 没想到这位一张口,直接就想将这个生物圈三号修到月球表面上去。 这手笔,大的简直.丧心病狂。 一旁,相对比韩志新教授的震撼揣测,同坐在沙发上的武炜华院士倒是没有想那么多,他在认真的思考在月表建造生物圈三号的可行性。 但皱着眉头思考了半天,他也没想到这项工程该怎么从地球上挪移到月球上去,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允许的样子。 皱眉思索了一会,他抬头看向徐川,谨慎的开口道:“将生物圈工程从地球上挪移到月球上虽然听起来很美好,但这中间可能遇到的一些巨大问题,比如修建材料、水资源、动植物资源这些该怎么解决?” 徐川:“修建材料这些东西的确是个麻烦事,但也不是不能解决。” “目前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已经相当的发达了,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已经解决了能源的基础上,利用聚变堆作为核心,先在月表展开常规基地。” “然后再建造工程,利用月表丰富的钛金属资源和普通的硅基材料制造生物圈的骨架、混泥土和玻璃,这样能极大程度的降低修建的费用。” 闻言,武炜华院士迅速问道:“即便是建造材料可以取自地表,但水资源和动植物资源该怎么处理?” 徐川笑着道:“水资源同样可以从月表获取。” 听到这话,武炜华顿时就露出疑惑的表情,有些不解。 徐川笑了笑,继续道:“关于水资源,星海研究院这边这两个月一直在进行无人登月活动,前后两次的活动包含了一些科研工作。” “嗯,简单的来说,我们在月球的一些地方发现了一些冰资源,其数量,应该足够我们使用了。” “当然,具体的信息,我这边暂时没法透露,因为这份消息还处于保密状态,也希望两位不要透露出去。” 第六百四十七章:NASA的回应:第一座月面基地! 月球,冰资源! 还是足够生物圈使用的数量? 听到这话,武炜华和韩志新顿时就瞪大了眼睛,呼吸也沉重了几分,被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震撼的整个都是懵的。 虽然并非航天领域的专家,但作为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人员,两人都很清楚这份消息背后的意义。 水是万物之源,是生命的源泉。 尽管在地球上,水随处可见,但如果是牵扯到外星殖民这种事情,水毫无疑问就成了第一批需要解决的难题。 比如月球。 如果想要在月表建立一个永久性的殖民基地,水毫无疑问是必须要解决的难题。甚至可以说,水的优先级比空气更高。 原因很简单,水不仅仅是饮用和种植食物所必需的,它还可以通过电解等方式分解成氧气和氢气,前者可以供人类或者其他生物进行消耗,后者可以当做燃料等等。 所以在月球上,水资源的重要性,整体上来说,比氧气更加的重要。 而更关键的是,对于月球来说,水资源并不像地球一般属于可再生资源。 因为月球的先天缺陷,它的质量小重力相当的低,且没有大气层。这导致月球的逃逸速度很小,只有2.4千米每秒。 这样一来,月球表面的气体分子做热运动时的速度比较容易超过这个值,一旦超过这个值,那么气体分子就可能永远逃离月球。 所以说月球上的水基本都是远古时期存储下来的,并不能像地球一样使用后能进入大气循环重新净化。 当然,这并不排除人类可以通过各种科技净化殖民基地中的水资源。但整体来说月球上冰资源属于有限资源,一旦被开发了就会永久性的减少。 这则消息如果被米国等西方国家知道了,恐怕国际舆论又得闹得沸沸扬扬,众口熏天。 毕竟根据联合国的《关于各国在月球和其他天体上活动的协定》,月球是全人类共有的,协定中也定义了月球上的所有的资源的提取和分配由一个国际制度管理。 如果这一消息爆出去,其舆论对于他们来说绝对不会很友好。 尤其是那些西方国家,肯定会想尽各种办法让他们‘共享’出这些月球冰。 当然,这些东西目前来说并不是他们该考虑的。 但对于在月球上修建生物圈三号来说,月球冰的大量存在,却使得了这项原本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有了可能性。 一瞬间,武炜华整个人都激动到浑身颤抖起来。 如果能参与进这样的一个工程中去,哪怕是仅仅负责月表种植中心的那一部分,对于一名生物学者和种植物专家来说,其吸引力都是致命的。 月面的低重力环境,可被宇宙辐射和太阳射线直接照射的基础,植物或生物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想想就让人着迷。 与此同时,另一边。 米国,nasa宇航局总部,一场新闻发布会正在工作人员的忙碌下有序的筹备着。 大楼高层的休息室中,比尔·尼尔森局长正对着自己的镜子整理着身上的西装,今天的新闻发布会,nasa将正式宣布‘阿尔忒弥斯计划’的‘第一阶段’开启。 作为nasa宇航局的局长,他自然是当仁不让的主持人。 坐在休息室不远处的椅子上,nasa宇航局的副局长比尔·格斯滕迈尔犹豫了半天还是开口道:“关于月面殖民基地的修建,真有必要这么赶吗?是否放缓一些步骤会更好一些?” 镜子前,比尔·尼尔森笑着开口道:“我亲爱的老伙计,你在担忧什么?是担心我们没办法做到吗?” 格斯滕迈尔摇摇头,道:“并不,我相信我们可以将宇航员们顺利的送上月球并接回来。”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只不过第一次上去就进行月面基地的展开工作,这对于宇航员的压力是否有些太大了?” 闻言,比尔·尼尔森笑着转过身来,看着他开口道:“放开心好了,关于登月我们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做到过,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数据。” “而且之前猎鹰火箭的无人登月测试也已经完美的成功了,跟随着宇航员上天的生命维持单元已经全面的经过了测试,它的展开几乎都是全智能的,并不需要宇航员们有太大的工作量。” 顿了顿,比尔眼神带上了一丝犀利,继续说道:“登月对于我们而言并不是一件难事,但在上面修建第一个月面基地却是很有必要的工作。” “伴随着航天领域的发展,成功登陆过月球的早就不止我们一个国家了。而且对面那个竞争对手,更是在谋划着将宇航员送上月球的同时,在月球表面修建一个月面基地。” “如果他们真的做到了,外面的压力对于我们来说会有多大。如果不能再次领先,光是舆论就能掀翻我们。” 格斯滕迈尔耸了耸肩,叹了口气没再说话。 对于米国而言,在航天领域被人超越的确是一件难以让人接受的事情。 月面基地的修建,也是应对太平洋对岸那个国家在航天领域步步紧逼的方式。 毕竟目前世界各国都还没有能力在月球上修建一个月面基地,如果他们先一步做到了,毫无疑问能极大的振奋他们在航天领域的信心。 只是,他觉得这项计划实时的有点太过于着急了,或许再多筹备一下会更好? 紧了紧胸前的领带,整理了下自己的仪容后,比尔·尼尔森笑着走到格斯滕迈尔面前,拍了拍他的手臂,笑着道: “放轻松点,我的伙计,修建月面基地这本身就在阿尔忒弥斯计划中,我们只不过是将时间稍稍提前了一些而已,无伤大雅。” “时间差不多了,那些记者们都还在等着我们呢,走吧。” 接待厅,发布会的现场。 主持台上的灯光亮起,西装革履的比尔·尼尔森局长脸上带着微笑走上了报告台,面对着全场的媒体记者。 和接待厅内的媒体记者们打了个招呼,他顺势宣布了新闻发布会的开始。 “先生们,女士们,上午好。感谢各位从忙碌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我们的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其内容正是此前宣布过的阿尔忒弥斯计划!” “在三天前,经总統办公室与nasa宇航局的商议,我们确定了阿尔忒弥斯计划的第一阶段将在这个六月份正式启动。” “准确的来说,是在六月十七日,也就是一周后正式开启阿尔忒弥斯计划的第一阶段‘载人登月-重返月球’!” 微微顿了顿,他侧身看向了身后的大荧幕,幕布上,一张ppt图片配合的跳转了出来,上面是已经组装好了的brf重型火箭,正安静的矗立于重型履带运输车上。 对照着身后的荧幕,比尔·尼尔森微笑着面向台下的记者和摄像机,继续开口道:“相信大家可以清晰的看到,在我身后的荧幕上,正是已经完成了组装的brf重型火箭和载人登月飞船。” “它将携带总重量达三十吨的生命维持单元+二十五吨的指挥舱和登月舱+十吨的各项物资,总计超过六十五吨的物品前往月球!” 说着,比尔·尼尔森看向了身后的大荧幕,在他话音落下的时候,幕布上的画面也随之切换。 只见那银白色屏幕分成了两半,左边有着一栋半球形的白色建筑,这就是生命维持单元,而在这个半球形的生命维持单元旁边,还有着外观看起来有些像‘噬菌体病毒’的登月舱,以及一辆小型的登月车。 而银白色屏幕的右边,则是月面基地的概念图。 从图片上来看,设想中的月面基地很宏伟,整体呈现出一个硕大的圆形,最里面是五个五边形的核心建筑,有些了类似于五角大楼,互相间用银白色的管道连接着。 而外围有一半是太阳能发电板,排列整齐;可以为整个永久性居住地提供能源。 另一半则是科研实验基地和火箭发射场地,以及类似于种植大棚一样的东西。 从上面的标注可以清晰的看出各种建筑和设备的用途,除去科研外,还有在月球上进行实验性质的种植。 看着荧幕上的图片,比尔·尼尔森转身看向台下的媒体记者,露出个灿烂的笑容。 “在去年的时候,我们说过,要重返月球,要在月面上建立维生舱和永久性居地。” “如今!它来了!” 听到这话,台下的媒体记者明显骚动了起来,不少人的脸上也不禁浮现出了兴奋激动震撼的情绪。 nasa正在回应他们的计划! 不仅如此,甚至还提前了! 一周的载人登月,重返月球不说,甚至还要在月球表面上搭建起来一座永久性的居住地! 毫无疑问,这证实了米国依旧有着世界第一的航天能力! 感受着台下人群的兴奋和激动,比尔·尼尔森满意的点了点头,继续道: “我们的阿尔忒弥斯号探月飞船将于一周后进行发射,此次发射任务将搭载4名宇航员,以及对应的生命维持系统,绕地球飞行两周后进入月球轨道,并最终降落在月球表面。” “在成功抵达月球后,我们利用将brf重型运载火箭的强大运输能力在月面上建立维生舱和第一个‘月面永久性居地’,它至少能够维持至少五名宇航员月球地表至少两到五年的生活需要。” “.甚至在未来,月面基地将向民众开放旅游0,迎接想要踏上月球的纳税人!” 随着这位比尔局长的演讲,新闻发布会现场的气氛热烈了起来。 重返月球,第一座永久性月面基地,甚至是月球旅游. 一系列的词语都疯狂的刺激着台下媒体记者的心脏。 很快,发布会进入了现场提问环节,台下的记者一个个疯狂的举着手,试图获取到第一手信息。 站在报告台上,比尔·纳尔逊扫视了一圈台下,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伸手示意台下的一位媒体记者提问。 “您好比尔局长,关于阿尔忒弥斯计划的第一阶段工作,以及在重返月球后的第一座月面基地,请问nasa是否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工作?” 回应着台下媒体的视线,比尔·尼尔森笑了笑,开口道:“当然,在登月方面,nasa有着最为丰富的经验,相信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比得上我们。” “在上个世纪的时候,我们就已经顺利的将宇航员们送上了月球,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航天技术的发展,在月面上修建一座永久性的居住地已经是时候了。” “它将成为米国,也将成为全世界登陆月球,迈向火星,走向宇宙的桥头堡!” “至于安全性和准备工作,我可以向所有人保证,nasa已经将所有安全工作都做到万无一失,月面基地的搭建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比尔·尼尔森的话音落下,迎来了台下一片的掌声。 第一座月面居住地,迈向火星,走向宇宙的桥头堡! 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完美符合米国人骨子里面航天荣耀的东西。 热烈的掌声过去,很快,第二名记者站起身迅速提问道。 “局长先生您好,大约在半个月前,华国曾前后完成了两次无人登月工程,并宣布在这个六月份正式进行载人登月。请问nasa将阿尔忒弥斯号探月飞船的发射定在一周后,并刚好提前于星海研究院三天的时间,是否是为了抢占时间?” 听到这个问题,比尔·尼尔森面带着微笑,开口道:“当然不是!抢占时间这种事情放在其他领域上有可能,但放在航天上是完全不可能的。” “毕竟载人登月是一件相当复杂的工作,我们必须要尽最大的能力做到最全最详细的准备,保证能将宇航员送上去并且安全的接回来!不然这就是对宇航员生命的漠视!” “之所以将时间定在一周后,那是因为我们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而不是为了什么抢占时间。” 顿了顿,他看向台下提问的媒体记者,接着道:“如果要说抢占时间,这个问题你应该去询问华国。” “如果我没有记错,他们仅仅是进行了两次无人登月工程,并且还是在不到两月的短时间内进行的,就试图在第三次将宇航员送上月球。“ “如此急促的行为,他们是否才是在抢时间?” (本章完) 第六百四十八章:全程直播登月 nasa的新闻发布会,就像是在航天领域这口目前来说并不算很大的池塘中扔进去了一块巨石。原本微波荡漾的湖面此刻不再平静,掀起了波涛汹涌的浪潮。 阿尔忒弥斯登月船,地月转移超过六十五吨载荷的超重型运载火箭,生命维持单元 这些条目每一个都包含信息量,但若要说最重要的,莫过于第一座永久性的月面基地。 尽管以往各国都在宣布自己要修建月表基地,但那都只是规划而已,真正在做的并没有几家。 而现在,nasa是真的准备动手了。 对于航天领域而言,这毫无疑问是一记重磅炸弹。 登月,无论是载人与否,虽然重要,但其更多的是荣耀等方面的意义性。 而一座永久性的月面基地就完全不同了,它涉及到了科研、矿藏、军事、太空发展等等多方面的东西。 毫无疑问,nasa的这一场发布会刺激到了各国敏锐的神经,也打了各国一个措手不及。 新一轮的太空竞赛远比他们想象中的发展速度更快,也比上个世纪红蓝双方的冷战更加的夸张。 前后才一年多的时间,月面基地的建设,竟然就已经展开了。 尽管有这些年航天科技不断发展的铺垫,但这个速度仍然让人感到难以置信。 毕竟发射一个探测器,送几个宇航员登月和在月球上修建一座基地是两件难度完全不同的事情。 前者可谓是一次性的工作,而后者,需要源源不断的从地面输送物资上天,对于航天领域的负担与压力极大。 更关键的是,这一新闻消息透露了另一个遥远的发展,那就是“外星殖民,似乎就在眼前。” 月球就是桥头堡,也是人类进军外太空的信号。 当然,nasa的新闻发布会除了刺激到了各国的敏锐的神经外,也刺激到北米的媒体记者和民众。 华国想要载人登月?那就登去吧。 月球,我们早就已经登过了,这一次我们重返月球,要做的可不仅仅是登月,还有第一座月面基地的修建,月球资源的开采! 甚至未来几年连普通人都可以登月旅行! 这一天,无数人都在期待着月面基地的建造,期待着登月旅行,期待着米国和nasa带领全人类走向太空,走向未来! 这一天,米股无数航天企业的市值一路高涨,space-x、蓝色起源、洛克希德-马丁这些参与了阿尔忒弥斯计划的企业更是直接涨到了熔断点。 不得不说,这一波宣传在各大媒体与nasa的推动下,可谓是彻底的陷入了疯狂。 移民月球,似乎就在眼前。 没有人会觉得他们会失败,相反,他们更期待月球上的永久住居地,以及在不远的将来能去月球旅游。 能脚踏实地的走在另一颗星球上,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另一边,华国。 在一些有心人或带路人的操控下,nasa的新闻发布会漂洋过海的来到了内地。 一部分别有用心的‘细致’的解答了这场发布会上的一些问题和回答,尤其是针对第一座月面基地的修建,以及华米两国到底是谁在抢时间的问题。 例如某个‘著名精英社区定位’的平台上,一名标签着航天领域优秀答主的‘专业人士’,就对这次的新闻发布会做了一次详细的解答。 【看完nasa宇航局的新闻发布会,不得不说,我们距离米国的差距依旧遥远。】 【在我们还在筹备着载人登月的时候,brf重型运载火箭一次性就能够将超过六十五吨的物资送往月球,包括登月船和生命维持单元。而且这还不是brf运载火箭数值上的极限,它可以做到更高,只是目前没有必要而已。】 【反观星海号呢?按照之前公开的数据,其近地轨道的运载负荷也只有不到五十吨而已,更别提地月之间的转移载荷了,不得不说,差距真的太大了。】 【除此之外,nasa还启动了第一座永久性月面基地的修建,相信了解航天的人都知道,载人登月和在月球上修建基地的难度差距到底有多大。】 【毕竟,如果说前者的难度是一的话,后者的难度至少是一百。】 【另外,在这里,我真心的想问一下,到底是谁在赶时间?】 【要知道当初阿波罗11号登月的时候,从模拟探月到无人探月再到载人绕月整整进行了十次实验测试,确保了万无一失后,才在第11次的时候启动了载人登月工程。】 【而按照nasa宇航局的爆料,主持第一次载人探月工程的星海研究院仅仅是进行了两次无人探月工程,就在第三次启动了正式的载人登月计划,这是否是对宇航员生命安全的漠视?】 【我认为,要想在航天领域超越米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科技的发展,是没法取巧的。要认清楚差距,强行赶时间是不可取的,保护宇航员的安全才是第一位的工作】 一篇分析文章,在金钱或者说流量的加持下很快就被送上了最高点赞量的热度上,并且被不同的作者或截图或转载到了围脖等其他平台上。 一时间,这份看上去有理有据的分析,引起了不少不明所以吃瓜群众的附和。 【我觉得这个博主说的真的有道理,科技的发展是没法取巧的,有差距不怕,怕就怕认不清,唉,为这次登月的宇航员祈祷,千万别出事!】 【别赶时间!别赶时间!宇航员们的安全第一!】 【赶时间也没什么意义啊?要说载人登月,米国上个世纪就已经做到了,又不是第一次载人登月了,还是老老实实的多测试几次吧。】 【乐,到底是谁在赶时间啊?别被这个up主带偏了。六月份载人登月是去年我们航天局就已经公布的消息,不信的可以去查,而nasa将时间选择我们发射前的三天,不就是想着赶在我们之前登月吗?】 【nasa这是不怀好意啊,一般来说载人登月计划不是会提前几个月公布吗?这突然公开要在一周后登月,还恰好选在我们登月前三天,真有意思。】 【第一座月球基地的修建,啧啧,还开放旅游,只是知不知道会不会面向全世界开放?】 【楼上的别想了,米鬼怎么可能全球开放,它没这么好心的。】 网络上,热议四起,不少人支持这位答主的分析,觉得如此匆忙的登月就是在赶时间,在视宇航员的生命安全于不顾。 尤其是最后对于‘赶时间’和‘漠视宇航员生命安全’的观点更是引起了大批人的讨论。 甚至在有心人的带领下,一批人在网络上发起了请愿,请求取消或推迟六月二十一号的载人登月工程,做好万全的准备后再开始。 相关的讨论,很快就传递到了星海研究院中。 虽然平常对于网络上的事情并不是很关注,但这次的舆论声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俨然已经发展成了浩大的声势,自然而然的传入到了徐川的耳中。 在手机上看完了相关的报道后,他都忍不住摇了摇头。 不得不说,这节奏带的,真是绝了。 从这篇文章来看,所有的分析都可谓是句句合理,星海号目前来说的确只进行了两次无人登月实验,也的确有一些赶时间的意味。 但对于宇航员的安全来说,却是进行了繁多的实验。 比如登月舱的登陆和返回实验,星海号每一次无人登月,都携带了两台登月舱,通过智能控制进行了登月舱的登陆和返回对接等相关的实验,最大程度的确保了宇航员的安全。 而且,如果要说到底是谁在赶时间,为何不去问问nasa宇航局到底进行了几次无人登月实验呢? 此外,星海号和brf重型运载火箭的载荷之差,那就更是在扯淡了。 不可否认,在航天领域上化石燃料运载火箭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大推力、结构简易制造方便都是它的优点。 但是只谈推力,不说推重比、也不说续航,完全就是抛开事实在耍流氓。 星海号电推进系统的推力的确比不上重型运载火箭,但也只是在攀爬重力井时而言的。 如果进入外太空后,它所能承受的负载远超了传统的化学燃料火箭,哪怕是brf重型运载火箭公开的一百多吨地月载荷,也远追不上星海号。 办公室中,管理星海研究院日常事务的温远航看着网上的这些讨论和分析文章,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深吸了口气,压下心中泛起的情绪后,温远航看向了徐川,微皱着眉头开口道:“这些文章泛起的舆论有些大,需要我找人处理一下吗?” 徐川抬起头,笑问道:“处理?怎么处理?是删除这些文章?警告他们?然后找到作者关进去拘留十五天?” 顿了顿,他接着道:“如果能顺手抓到几个五十万,还是可以的,毕竟这类人也的确该清理。” “但如果仅仅是为了压下这些舆论,在我看来并没有什么必要。我们也不可能让网友们什么话都不说。” “正如这些文章所说的一样,科技的发展是没法弄虚作假的,相对比去管住所有人的口,还不如努力的去做自己的事情,用事实来说话,用事实来回击更好。” “我们的时间很宝贵,没必要浪费在这些事情上,载人登月即将展开,多准备好准备工作,保障好星海号的发射工作和宇航员的安全更加的重要。” 随手叉掉了手机上的新闻,徐川站起身,活动了一下身体,突然想到了什么,扭头看向坐在沙发上的温远航,开口问道: “你说,这次的载人登月,我们弄个直播可行吗?” “直播?”听到这话,温远航愣了一下,有些不明所以的问道:“载人登月工程的开展是直播的啊,这个有安排,届时ctv的媒体记者会跟进的。” 徐川轻笑着摇摇头,开口道:“不,我的意思是全程进行直播!” 稍微停顿了一下,他整理一下思绪后接着道:“ctv直播的只是载人登月航天的初始阶段,并不直播后续的奔赴月球和登月。” “我的意思是,在星海号上安置一个或多个摄像装备,再配合ctv媒体的外部直播,对载人航天和登月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直播!” 对面,听着徐川大开脑洞的想法,温远航嘴角忍不住动了动。 这位还真是奇特,他竟然想全程直播星海号载人登月的过程。在历史上,这可是从未有过的。 不过听上去,似乎可行? 只是 思索了一下,他快速的开口问道:“这可行吗?技术支持吗?而且压力会不会太大了一点,万一登月的过程中出现了意外的情况” 徐川笑着道:“理论上来说,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哪怕是登月有距离,也只有不到四十万公里而已,以电磁讯号的传递速度,只有一秒多一点的延迟。” “而这一秒多的延迟并没有太多的影响,如果要优化,也可以通过算法进行解决。这样一来,全世界的网友都能通过直播看到浩瀚的宇宙和我们登月的全过程!” “不过关于信号的稳定性,还是需要解决的,不过我们可以发射一颗或几颗卫星上去,作为直播通讯中转站,稳定讯号。” “反正距离正式开启登月还有时间,完全可以试一试!” “等着,我给上面写个信!” 看着已经坐回了办公桌后面,掏出纸笔准备写信的徐川,温远航嘴角动了动,欲言又止,刚想继续劝阻最终又放弃了,最后只能轻摇着头无奈的苦笑了一下。 这位还真是想一出是一出。 全程直播载人登月的过程?这种做法,哪怕是技术上能做到,也没有国家会这样去做。 毕竟万一登月的过程中出现点什么意外,社会上的舆论岂不是得爆炸? 到时候,无论是对于国家的航天事业还是这位自身的名誉来说,恐怕都是一次重大的打击。 算了,让他写吧,想来上面应该是不会同意这样的做法的吧? 第六百四十九章:使命与骄傲 让温远航没有想到的是,全程直播载人探月工程这种‘离谱’的想法,在徐川写了一封信后,上面竟然通过了. 收到航天局那边的回复后,他整个人都陷入了怀疑人生中。 在星海研究院工作了这么久,头一次有了想说一句‘卧槽’的想法。 不是,这位年轻的国宝闹腾也就算了,上面咋也跟着一起闹腾了起来呢? 全程直播载人登月工程这种事情算是把双刃剑吧? 虽然说,如果整个过程顺顺利利的,载人登月工程完满成功,能极大的振奋国民信心,也能极大的提高华国在世界航天领域的地位。 但是啊,他是说但是.万一登月过程中出现了意外的状况,这脸都得丢到全世界去。 在这种重大工程项目上,求稳不应该是最核心的宗旨吗? 他都快想不通了,就感觉自己的三观崩了一样,上面到底是怎么同意这种‘大脑洞’的想法的? 不过上面的决定和回复已经下来了,他能做的也只有全力配合了。 在和徐川、翁筠宗和常华祥院士等人沟通过后,温远航主导日常工作对外媒体进行了消息公布。 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回应了网上热议的赶时间与宇航员安全相关的话题外,并公开了星海研究院将联合ctv媒体全程直播整个载人登月。 相关的消息一经公开,很快就在网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直播?全程直播!】 【卧槽?直播登月?这样岂不是说我们能从第一时间看到宇航员们是怎么上去的?】 【月球不是距离地球有三十八万公里么?有延迟吧?】 【通讯技术工表示延迟肯定是有的,一是传输延迟,电磁波最大的速度也就是光速,第二是转发延迟,这种是中继设备以及设备本身造成的。第三是编码计算延迟,这一般是发射端和接收端的计算性能影响的。】 【而第一个通讯延迟目前无解,第二个和第三个可以优化。】 【华威员工在此,友情爆料:“这一次载人登月直播使用了我们最新研发的‘跨越轨道接缝通讯技术’!可以极大的改善卫星通信延迟问题!”】 【直播登月?阿波罗11号早就玩过了的小套路而已。万一登月失败了,那就是在打自己的脸咯】 【楼上你这么牧羊,这么崇拜你米爹,怎么还在这里啊,赶紧滚去米国啊。】 【我只希望画质清晰点!来个高清!】 【高清怎么够?那绝对要4000p!】 全程直播登月的消息一经公布,顿时就在网上掀起了剧烈的讨论。 各大平台的热度很快就转移到了这件事上面,众多的网友纷纷表示自己已经准备好了花生瓜子矿泉水,就等直播开启了。 不过对于星海研究院来说,徐川的突发奇想,临时加了一个直播过程可折腾到了不少人。 虽然时间还有,但技术的准备、直播平台的搭建、直播时一些画面聊天的引导、以及万一在登月过程中出现了意外的情况该如何解决等等这些东西都是需要妥善的提前准备好的。 上头一句话,下头忙断腿。这大概就是此刻星海研究院和航天局最好的体现了。 庆幸的是,时间虽然紧,但也还算来得及。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去,在星海研究院和华国航天局准备着首次载人登月工程时。 另一边,nasa宇航局,佛罗里达州境内的肯尼迪航天中心。 四名航天员三男一女登陆上了早已经完成检查的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船,伴随着brf重型运载火箭的点火,炙热的气流在航天基地中冲天而起,庞大的飞船也随之而动,快速的朝着天空飞去。 地面的指挥中心,nasa宇航局的局长比尔·尼尔森目视着阿尔忒弥斯号飞船的顺利升空,脸上露出了个灿烂的笑容。 “我亲爱的老伙计,看到了?他们正在奔赴月球,也在奔赴我们的梦想。” 站在一旁,nasa的副局长比尔·格斯滕迈尔点了点头,脸上也带着笑容:“当然,祝愿他们一切顺利。” 看着已经消失在视野中的brf重型运载火箭,比尔·尼尔森咧开嘴笑了笑,道:“可惜的是,时间紧急,我们来不及准备全程直播了。” 在星海研究院公告会对星海号的载人登月工程进行全程直播的时候,nasa这边已经做好了发射相关的工作,再临时加入直播肯定是已经来不及了的。 不然在他们率先开启载人登月的直播后,华国那边的热度肯定会降低无数。 不过这并不是什么很重要的事情,这一次重返月球,他们不仅要在月面上修建一座永久性质的基地,还要完成和抢占一系列的第一! 比如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女宇航员,第一次探测和尝试开采地下矿物、第一次通过地面仪器扫描整个月球等等。 尽管都只是名义上的荣誉,但这些都是nasa宇航局在争取的东西。 如果不是这样,他们也不会选择将阿尔忒弥斯登月船的发射时间提前到今天。 尽管抢在华国之前完成重返月球点,但这些第一次带来的荣誉,同样是值得争取的。 另一边,金陵。 下蜀航天基地中。 在nasa宇航局完成了阿尔忒弥斯登月窗的发射工作后,星海号的第一次载人登月工程也迎来了四十八小时的倒计时准备。 伴随着高层的指令,载人登月工程的批示文件以最快的速度通过了所有的审核,送到了星海研究院下蜀航天中心。 与此同时,无论是星海研究院附近,还是航天基地附近的安保,都拉到了最高级别的警戒状态中。 所有的发射工作已经全部准备就绪,需要在这一次协同宇航员一起投送到月球上的各项仪器设备也在已经送入了星海号航天飞机的货舱内。 航天基地中,步伐匆匆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们不断的进出着航天飞机,对其进最后重复性的检测工作,以确保星海号和各项设备都处于最完美的状态。 总控制室中,站在监控屏幕前,徐川亲自坐镇,指挥模拟着明天的载人登月工作。 事实上,六月份以来,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做这种模拟登月的演习了。 为了确保这一次载人登月工程的万无一失,每一个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与工作小组,都早已经将自己的工作范围与操作牢牢的记在了心里。 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只不过是为了确保登月的万无一失。 漫长的时间过去,当所有的模拟演习再度走完的时候,站在控制台前的徐川亦长舒了口气,开口道: “今天辛苦大家了,大伙早点回去休息,明天我们将迎来一场真正的战役!” “是!” 总控制室中,犹如军令令行禁止一般的回答声响起。 伴随着声音落地,各小组和各工作人员纷纷开始检查自己的工作,而后有序离场。 对于在场的所有人,乃至对于全国人民来说,明天绝对是人生历史中最为心潮澎湃的一天。 当模拟演习结束,站在徐川身边,配合着工作的常华祥院士亦松了口气。 长舒了口气后,他微微转身,看向带着耳麦的徐川开口道:“一切的一切,就看明天了啊。” 徐川点点头,笑着应道:“是啊,这么久的准备,就看明天了!” 从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到空天发动机,再到星海号航天飞机,到第一次无人试航,第一次载人航行,第一次无人登月. 所有的所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在为了明天的载人登月工程而准备的。 而明天,在亿万双眼睛的注视下,他们,亦或者说华国,将向宇宙星辰跨出属于自己的第一步! 二十四小时的时间并不长。 在航天基地工作人员的忙碌下,在无数网友焦急的等待中流逝而过。 二十号的傍晚时分,刚吃完晚饭的华国网友们早早的就开始朝着ctv准备的直播间聚集。 虽然官方公告的是夜晚十点正式开始直播,但这并不妨碍网友们提前落座,在漆黑的直播间内贩卖瓜子花生矿泉水。 在这些网友们刷着各式各样弹幕的时候,另一边,下蜀镇。 星海研究院下蜀航天中心,伴随着夜幕的降临,明亮的灯火照应着整个基地。 傍晚八点,距离星海号航天飞机的发射还有四个小时的时间。 此刻,发射中心的四周,一道道身姿挺直全副武装的人影在数公里之外的公路上设下了关卡,检查着来往的车辆。 而在基地周边一公里的范围处,更有着荷枪实弹的军警人员不断的巡逻着。不时的劝阻一些带着单反或摄像机想要近距离观察拍摄星海号航天飞机发射的闲杂人员。 不要太小看华国人凑热闹的决心。 在星海研究院公开二十一号凌晨零点正式进行星海号的载人登月发射后,很多居住在金陵的群众就开始准备着凑热闹了,想要近距离的拍摄这值得留念的一幕。甚至有些人不远千里万里坐飞机或高铁赶过来。 当然,对于这些凑热闹的人,巡逻人员在仔细的核验过身份后一般都是劝阻回去,初次劝阻不听,后续依旧想着偷溜进去的则直接进行拘留,教育。 至于那些核验身份有问题的,则就是另一种处理方法了。 两个小时的时间并不长,时至深夜十点。金陵市和周边城市的机场,无论是民用亦或者军用都完成了航空管制。 这一刻,所有的飞机都停靠在了机场中以防止出现意外状况干扰到星海号的发射。 透过高空朝下看,地面上,忙碌的工作人员就像是蚁群中的工蚁般穿梭在航天基地中。 而在上千万网友的督促下,ctv专属的直播间终于缓缓的拉开了序幕。 早已经拿到了通行许可的ctv转播车,已经停在了发射现场的旁边。 留着齐肩长发的记者孙雨彤脸上带着标准的微笑看向了镜头了。 “屏幕前的观众们,大家晚上好。” “这里是ctv广播电视台,我是本台记者孙雨彤。今天是值得留念的一天,也是铭记历史的一天的。在我身后,就是执行本次载人登月工程的航天飞机‘星海号’,再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它将承载着三名宇航员奔赴我们的月亮,它将是我们使命,也是我们的骄傲” 伴随着直播的开启,无数的网友瞬间激动了起来。 【开门!开门!怎么还不开门!】 【已经开了(狗头)】 【1】 【111111】 【第一!第一!】 【激动.jpg,让我看看我们的星海号到底长什么样!】 【十年!距离嫦娥三号登月已经整整十年!我们终于能载人登月了!牛逼!】 【为祖国疯狂打call!】 【月球真的是中空的吗?】 【直播登月,想想就酷!】 【.】 当直播正式开启时,直播间里面的人数在疯狂上升,短短两分钟的时间就已经突破了三千万,上升的势头却完全没有减弱。 另一边,航天中心的休息室内,此前完成过多次载人航天,并且走出了华国太空漫步第一人的翟至刚正端坐在椅子上休息着。 在他身边,还有此次一起登月的另外两名队友,分别叫陈东和刘杨(女)。 两人同样是有着丰富载人航天经验的宇航员,陈东随神舟十一号飞船进入太空,并与天宫二号对接,并担任神舟十四号航天员、指令长。 而刘杨则是一名是女同志,不仅曾执行神舟九号任务,也曾在神舟十四号任务中将担任飞行任务。 第一次载人登月,任务重大且艰巨,在选定航天员的时候并不适合携带新人上天。因此执行任务的三人都是有着丰富经验的宇航员。 尽管如此,此刻三人心中的压力却同样极大。 毕竟登月和航天不同,后者他们已经有了十足的经验,而前者对于他们来说却还是第一次。 三十八万公里意外的月球,谁也不知道是否能上去,上去后又将面对一个怎样的场景,又是否能回得来。 在进行这次任务之前,他们每一个人都已经和家人进行过道别,也都留下了一份遗书。 对于他们而言,每一次的航天任务都无异于是在拿命去拼,尤其是第一次。 第一次载人航天,第一次载人登月. 谁也不知道自己面临的到底会是什么。 这是一份需要极大勇气和使命担当的工作,也是一件值得骄傲一辈子的工作。 ps:晚点还有一章,发射肯定得写完,不过十二点前应该出不来,大家早上起来看好了,求个月票 第六百五十章:星空之下,勇往直前 休息室中,空气很安静。 三名宇航员坐在不同的位置上养精蓄锐,再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他们就该登机,去完成那一份属于他们的使命了。 深吸了口气,漫长的呼出后,担任本次载人登月宇航员小组指令长的翟至刚睁开了眼,看向了两名队友。 “都准备好了吗?” 听到声音,正在脑海中整理回忆着航天培训的陈东睁开了眼,看向的翟至刚,咧嘴笑道:“当然!” 一旁,刘杨也点了点头,表示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 看着两名队员,翟至刚深吸了口气,继续说道:“这一次的任务和以往完全不同,我们要执行的任务终点在月球,谁也不知道三十八万公里以外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这次的任务是否能回来的,危险系数”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坐在对面的刘杨打断了:“别想,反正我是不会退出的!” 微微顿了顿,她接着道:“不管怎么说,我都将会是华国第一名登上月球的女航天员!” 说起这个,刘杨在心中微微叹了口气。 这次新一代的航天竞赛,nasa宇航局之所以将阿尔忒弥斯号宇宙飞船的发射定在三天前,并且在四名宇航员中送上去一名女性,不仅仅是为了抢占先机,争夺其他一系列第一,比如第一位踏上月球的女性也是原因之一。 而原本这个机会应该是属于她的,她本来应该才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女性的,但可惜,最后还是被nasa抢先了。 不过能成为华国第一个踏上月球的女性,也很不错了! 这种机会,她怎么都不可能让出去,外面还有替补在虎视眈眈呢,接受训练的也不止他们三个人。 一旁,陈东也笑着开口道:“队长,这种话你就没必要说了,今天能坐在这里,可是外面多少人都羡慕不来,梦寐以求的机会。” 闻言,翟至刚点了点头,也没再劝道。 在成为航天员之前,大家都是从空军部队中出身的,其他的不说,至少意志绝对足够坚定。 登陆月球,将华国和华夏文明的脚印印在月球上,就是他们的使命! 无论整个过程有多么的危险,也无论需要付出多少的努力,也不管是否需要付出生命代价,他们,绝不退缩! 就在这时,休息室内的铃声响起。 听到声音,翟至刚深吸了口气,沉稳的站了起来,带领小队朝外走去。 星空之下,勇往直前! 该他们上了! 航天中心,宽阔的跑道上,庞大的星海号安静的停留在地面上。 狭长而又宽敞的登机舷梯在自动化设备的操控下,缓慢而稳定的朝着航天飞机的登机口对接而去。 宽阔的发射现场的旁边,ctv的直播摄像车在第一时间将镜头递了过去,只见三名宇航员正在从舷梯中走向航天飞机。 看到这一幕,主持直播的孙雨彤脸上带上激动和兴奋,她手持着话筒,快速的介绍道: “各位观众,现在正从舷梯中登机的就是本次载人登月工程的三名宇航员,他们分别是翟至刚、陈东、刘杨!” “按照我们之前对星海研究院航天研究所航天基地中的工作人员的采访,本次登月将在一个小时后正式发射,终点目标将是‘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曾经勘探过的周边区域,它还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就做‘广寒宫’.” 直播间内,气氛再度高涨了起来。 透过电视手机电脑观看着登机画面,守在屏幕前的网友们亦跟着激动起来。 【冲冲冲!给爷冲!】 【月球!我来了!】 【翟至刚,陈东,刘杨,妈耶,全是有过的担任指令员,领航员的顶级宇航员!】 【大家好,其实……我是嫦娥,我在月球上等你们!】 【兔兔你待在这里不要走动,我先给你种棵橘子树!】 【卧槽,我好像看到川神了?他好像在目送宇航员登机!】 【在哪,在哪,在哪?】 【舷梯侧面,二层,玻璃边上,是不是川神?】 直播间内,讨论不断,在目送完三名宇航员完成登机后,有敏锐的观众注意到了站在二楼平台上目送宇航员登机的徐川。 站在宽阔的发射现场的旁边,负责操控拍摄车的摄影小哥也不知道是收到了ctv的指示,还是心有灵犀,快速的操控着摄像车将镜头对准了二楼。 二楼,舷梯登机侧的玻璃前,目送着三名宇航员完成登机后,徐川刚准备转身离去,就看到了对过来的摄像头镜头。 笑着冲镜头摆了摆手,也算是跟直播间里面的观众打了个招呼后,他转身朝着总控制中心走去。 殊不知这一招呼,顿时在直播间里面掀起了巨浪。 【卧槽!真的是川神!】 【他老人家还冲我们打招呼了!】 【哈哈哈哈,我就说了,这么年轻,还能站在那里目送宇航员上天,肯定是川神!】 【牛逼,ctv啥时候给我们直播采访一下川神啊。】 【听说川神还没女朋友,为了国家的生育大计!我自愿报名!】 【我我我!我也可以!】 【楼上的你们想多了,你们以为川神找不到女朋友咩?不,他喜欢的是蓝朋友!】 【那我可以!(ov)ノ】 【????】 另一边,总控制中心。 在翟至刚等三名宇航员登上了航天飞机以后,星海号与总控制中心的连接便迅速的建立了起来。 “星海号!呼叫星海号,这里是总控制中心。” “收到,这里是星海号。” “请按照手册完成检查,汇报情况!” 坐在驾驶位上面,翟至刚和他的队友迅速按照起飞手册对星海号的整体情况进行了一遍检查。 “当前星海号状态良好,我们已准备就绪!” “等待指令!” “是!” 坐在驾驶位上,翟至刚深呼吸了一口气,注视着仪表盘上跳动着的电子时钟,那每变换一次的数字,就如同他的心跳一般走动着。 慢慢的,时间已经走到了十一点三十。 耳机中,控制中心的声音再度响起。 “这里是总控制中心,当前航天工作已准备完成,请星海号按既定指令进行工作!” “收到!” 快速的汇报了一声后,翟至刚扭头看了一眼坐在副驾驶上的陈东,互相对视了一眼,点了点头,确认对方已经完全做好准备后,他伸手按下了那颗圆形红色按钮。 在这一瞬间,伴随着icrf天线的加热,那安置在核心舱中的小型堆从沉眠中苏醒了过来。 伴随着小型堆的运转,临界点已然达到,外部电源输入切断,聚变堆电流循环建立,磁流体发电机组快速的转换成庞大的电能供应向航天飞机的各处,并开始向着部署在星海号尾部的空天发动机输送庞大的能源。 时间一点一滴的过去,当小型堆的输出稳定下来后,星海号的尾部,已然亮起了一道狭长的红紫色的光焰。 在这深夜中,这明亮的光芒格外的璀璨,摇曳在星海号的后面,将其映衬的彷如一只凤凰一般,引起了无数网友的赞叹。 跑道上,星海号驾驶舱的内部,看着仪表盘和屏幕上各项攀升稳定的数据,翟至刚深吸了口气,伸手在宇航服头盔的侧面轻轻敲了一下,用清晰的声音开口道: “呼叫控制中心,这里是星海号,聚变装置点火成功,空天发动机运转正常.所有准备工作已经就绪,随时可以起飞!请求指令。” 耳麦中,一道年轻的声音清晰的传递而来。 “这里是控制中心,登月工程将按照指令于三分钟后准时开启!请星海号做好准备!” “收到!” 三分钟的时间并不长,翟至刚默默等待着耳麦中的倒计时的同时,一只手握紧了操纵杆,一只手搭在引擎的动力推动装置上。 尽管正常来说,无论是起飞还是返航都将在智能飞控系统的操控下完成,但他仍然做好了接受一切的准备。 “10。” “9。” “8。” “.” “3。” “2。” “1。” “星海号,启航!” 伴随着指令的下达,在控制中心和机载超算的指挥与控制下,小型堆的输出功率快速上升。如海般磅礴的能量从那小小的聚变堆中倾泻而出,转变成推动航天飞机前进的动力。 紫红色尾焰不断拉长,短暂的时间过去,停留在宽阔笔直跑道上星海号开始向前。 庞大的机身承载着使命不断的加速向前,速度亦随之越来越快。 当临界点达到时,那美丽的星海号犹如一只凤凰般,尾羽在天空中绽放出绚烂的色彩,在风中轻轻摇曳,为这静谧的世界注入了一抹诗意的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ps:下午还有,求个月票。 第六百五十一章:后发先至? 当星海号摇曳着红紫色的尾焰从跑道上一路滑翔上天时,ctv的转播车也将这一令人震撼的美景全程拍录进了直播间中。 深夜的黑暗中,那犹如神凰遨游九天般的绚烂美景让直播间内无数的观众在为之惊叹与称奇。 【好漂亮!】 【这就是传说中的那个电推进发动机吗?尾焰的颜色都这么迷人。】 【凤凰涅槃破茧出,羽翼如虹展宏图!】 【好诗!奈何在下没文化,一句卧槽走天下!】 【跟一句:卧槽!】 【俺也一样!】 【真·科学家才是人类的唯一神!能造出这种电推进系统的人太厉害了!】 【川神:咳,你可以明着夸我,没必要拐弯抹角。】 伴随着星海号的升空,航天地基中,主持播报的孙雨彤也从震撼回过神来。 虽然以前也从新闻报道和视频上看过星海号的发射过程,但站在如此近距离的感受这一切,还是第一次。 尤其是在这静谧的深夜,要拖拽在航天飞机尾部的红紫色光焰,更是无比的璀璨绚烂,让人心生震撼。 望着已经消逝在天际的星海号,孙雨彤深吸了口气,脸色激动红润的快速开口道:“各位观众朋友们,星海号已经顺利的启航,它的终点将是我们仰望的月亮。让我们一起为宇航员们进行祈福,希望他们一路顺风。” 话落,直播间内顿时刷起了一大片的鲜花和蜡烛。 静默了三秒钟的时间,孙雨彤接着继续直播道:“.星海号的发射圆满成功,后续的直播按照计划将转接到星海号上的直播设备上,让我们跟随着星海号的脚步,一起登临那片星空。” 既然做好了全程直播的准备,那么星海号航飞阶段的画面自然也会直播出来。 这对于星海研究院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航天飞机上本身就有拍摄装置,可以直接截取一部分的画面放进直播间。 另外为了能让直播间里面观众欣赏到美丽的星空,徐川还特意增加拍摄装置,用于进行设置相应的曝光参数来拍摄宇宙星空。 这和常规的航天活动使用的摄像手段不同,在常规的航天拍摄中,无论是米国的阿波罗11号,还是华国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活动的时候,星空背景都是一片漆黑,浩瀚星空中的星星都隐去了。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不是这些星星“离奇失踪”,是摄像机曝光参数的“选择”结果。 简单的来说,在宇宙中,星星是较暗的主体;而太阳光照射下的空间站和航天员则会变得非常明亮。 但摄像机不能同一时间既‘看清’明亮的物体,又‘看清’特别暗的物体。 这种情况下该如何选择? 显而易见,在出舱活动中,拍清楚航天员、空间站舱段以及地球的细节是首要任务,也就是以明亮的物体为标准设置相应的摄像机曝光参数。 这就导致了历来的航天活动中拍摄到的画面几乎宇宙背景都是黑暗的。 而直播嘛,自然肯定是怎么漂亮好看怎么来,所以徐川安排上了拍摄星星使用的摄像机,以长曝光来拍摄星海号在地月航行时的宇宙星海。 毕竟航行时间相对较长,总不能老展示出一个漆黑的背景吧。 另一边,航天基地的总控制中心。 和观看登月直播的网友们放松的心态不同,总控制室内的工作人员都紧张有序的忙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看着星海号传递回来的画面,徐川站在监控总屏前,捏了捏耳麦,清晰而沉稳的开口道:“呼叫星海号,这里是地面指挥中心,请汇报你的情况。” 短暂的安静过后,耳麦中很快就传递回来了宇航员的声音。 “这里是星海号,目前高度六千米,目前飞行速度2735.45km/h,聚变堆输出功率9.65%,空天发动机输出功率26.77%,星海号各部位设备反馈状态良好!” “地面中心收到,请星海号按照既定规划行动,保持稳定联络!” “星海号收到!” 相对比传统的化学燃料火箭来说,星海号将自己送上近地轨道的时间更长,加速度也相对要小很多。在大气层内,虽然飞行角度一直都是向上的,但航天员的压力并不大,甚至能正常的活动。 控制台前,收到星海号的回答后,徐川亦长舒了口气。 登月,是一次漫长的旅途,能否将华国的脚印烙印在那片月宫上,谁也没法保证。 但至少,眼前的第一步他们已经走出去了,并且一路顺利。 剩下的,就看天意了。 尽管身为一名科学家他并不迷信,但在自己已经竭尽全力做到了最好的情况下,面对茫茫星海,他能做的依旧只有祈祷。 “对了,米国那边阿尔忒弥斯登月船现在到哪了?他们距离登月还有多久的时间?” 控制台前,徐川忽然想起了什么,扭头朝着站在身旁的常华祥院士问道。 最近这些天他一直都在为星海号的发射而准备,还真没关注nasa那边的详细规划情况。 听到这个问题,常华祥院士也皱起了眉头,想了一下后也摇摇头回道:“这个我还真不太清楚,的确没怎么关注那边的情况。” 和徐川一样,作为载人登月工程的规划负责人,他的时间也很紧张,没怎么注意到这方面的东西。 徐川点了点头,刚想说些什么,一旁航天局的局长邬远康笑着开口了。 “这个我知道,阿尔忒弥斯登月船是十七号下午一点三十准时发射的,在近地轨道上停了四十二小时的时间进行检查和两次轨道调整,于19号凌晨7:30进入地月轨道,奔赴月球。” “从目前收集到的最新信息来看,阿尔忒弥斯号登月飞船正在地月轨道之间,递近到100公里的环月轨道还需要四十五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这是nasa那边实时更新出来的数据,当然,我只记了个大概,徐院士需要准确数据的话,我这就去查一下。” “不用。” 听着邬远康的话,徐川摇摇头,默默的在心中计算了一下,从17号下午1点三十分准时出发,到现在已经是21号凌晨0点30时了,也就是103个小时左右。 如果还需要接近四十五个小时的时间才能抵达100公里的环月轨道,那这次登月nasa至少要花费150个小时以上,甚至更长一些。 这份数据,相对比几十年前的阿波罗11号来说,使用的时间差不多翻了整整一倍。他记得阿波罗11号登月好像是使用了75个小时左右的样子。 当然,这并不能说明米国在航天领域上的实力下降了。 一方面是登月设计到的步骤相当的繁琐,当年阿波罗11号能在75个小时左右抵达月球,可以说是集齐了整个米国的力量才做到的。 而且75个小时登月的记录也只有阿波罗11号也只有一次而已,后续的12号-17号花费的时间都远比11号更长。 另一方面,这次留给nasa准备的时间其实也不多。 在赶时间甚至极大的提前了工程量的情况下,能顺利的将阿尔忒弥斯登月船送上月球已经相当的厉害了。 只不过这份时间,好像有点问题? 脑海中,徐川细细的思索着,倒不是阿尔忒弥斯登月船有问题,而是他感觉哪里有些不对劲的样子。 似乎 盯着眼前的监控屏幕,看着上面的星海号,徐川陷入了沉思中。 一旁,常华祥院士有些诧异的看了他一眼,不过却也没打扰他的思考。 半响的停留过去后,徐川忽然有些惊喜的喊了一句:“我知道了!” 常华祥好奇的了看了过来,问道:“嗯?怎么了?知道了什么?” 徐川快速的回道:“时间!是时间!” “从邬局长的数据来算,阿尔忒弥斯登月船还需要四十五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才能抵达100公里的月球轨道上,而从100公里月球轨道切换到15公里左右近月轨道,理论上来说需要三到五个小时,再算上投放登月舱和登月的时间,可能会达到六十个小时。” “如果他们的动作慢一点,理论上来说,我们的星海号是有可能赶在他们之前完成投放‘揽月登月器’的投放工作,先一步登上月球!” 听到徐川的话,常华祥院士忍不住脱口而出道:“后发先至?” “这也行?”一旁,航天局的邬远康紧跟着快速的问道。 徐川点了点头,深吸了口气迅速道:“星海号前往月球,抵达月球轨道的时间只需要两天多,按照之前的计算,我们应该是在后天中午抵达月球,差不多也是六十个小时。” “我也没想到这次nasa登月的时间会比往常消耗的更久,足足一百五六十个小时,差不多有六天半了。” 一旁,常华祥快速的计算了一下,眼神也蓦然明亮了许多:“按照星海号的速度来算,我们还真有可能率先登上月球。” 徐川点了点头,道:“现在的关键就在于他们绕月轨道的调整需要多长的时间了!如果超过四个小时,我们的机会很大!” “我这就去收集更准确的时间!” 听到这些话,邬远康甩下一句话快步的走出了控制中心,原本以为率先登月被米国摆了一道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没想到,峰回路转他们居然还有希望。 ps:二更求月票 第六百五十二章:该死的,他们面对的.....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怪物? 因为采用了电推进系统作为动力引擎的关系,星海号攀爬重力井需要的时间远大于传统的化学燃料运载火箭。 对于航天来说,这既是优点又是缺点。 优点是加速度小,能更稳定温和的攀爬重力井,航天器内部的人员不会承受过大的加速度和压力,即便是一名普通人也能够适应。 缺点是耗费的时间长。 如果说常规传统的化学燃料运载火箭将航天器发射到400公里的近地轨道大概7-10分钟左右的时间的话,那电推进系统差不多需要两个小时左右。 漫长的时间主要在于前期大气层内重力井的攀升以及飞行速度的增加,在抵达临界点切换飞行模式后,它的速度就不弱于化学火箭了。 而对于直播间里面的观众来说,两个小时的时间虽然有些长,却能够让他们更好的体会到航天飞机到底是怎么一点点攀升上天的。 而不同高度云层和地面的风景,亦让这些深夜还停留在直播间里面的网友们不断的大呼小叫着。 好在明天就是端午节,绝大部分的人都已经放假,大家有充足的时间熬夜,否则明天,应该说今天早上该如何起床都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另一边,星海号航天飞机上。 望着驾驶窗外漆黑的夜幕,坐在主驾驶位上的翟至刚长松了口气。 作为一个宇航员,他曾十数次进入太空,登临近地轨道和空间站。 但不得不说,星海号是他乘坐过的所有航天器中,所有发射过程中,最为轻松的。 哪怕是在临界点切换飞行姿态攀出重力井的时候有飞行速度的提升,其加速度和g值也相当的小,至少对他而言是的。 不到3个g的加速度,对于他这种已经适应过传统化学燃料火箭发射过程的人来说,完全感受不到什么压力。 尽管已经不是第一次乘坐星海号上天了,但他仍然为这种平缓的升空方式感到神奇。 在数个月之前,他可从未想过,航天技术的发展和突破能走到这种高度。 能毫无压力轻松的将宇航员甚至是一个普通人发射上天的技术,在以往的航天界,都是当做科幻故事来看的。 而现在,这份故事却成为了现实,不由的让他感慨时代的发展。 摇了摇头,将脑海中的思绪清理出去后,翟至刚检查了航天飞机内部的空气循环系统和生命维持系统,确保一切正常后,他伸手摘下了头上带着的宇航头盔,解开了安全扣,从座位上漂浮了起来。 漂浮在航天飞机中,他看向两名队友,开口下达了指令:“刘杨,你负责保持稳定星海号和地面指挥中心的联络。” “辰东,你负责星海号航天飞机各部件与设备的运转情况检查,我去检查登月设备和登月仪器的情况。” “收到!” “是,队长!” 刘杨和陈东均点了点头,各自飞向自己的岗位,而翟至刚则朝着航天飞机中部飘去。 在经历长达数个小时的飞行后,目前他们已经进入数百公里的近地轨道。 在这里,星海号将进行两个小时的短暂停留,让三名宇航员进行检查航天飞机各项设备和登月设备、仪器的情况。 如果确认没有问题,下一步将重新点燃空天发动机,变轨驶向月球。 另一边, 在经历了数小时的发射航飞后,凌晨还蹲守在直播间内的网友们终于迎来了他们想看的画面。 漂浮在数百公里外太空做着登月准备的星海号有着足够的时间将地球和星海展示给外界欣赏。 (我们的天宫空间站实拍的,虽然有比这个更漂亮,但我觉得这个更有代表意义) 面对着这些实时传递回来的画面,直播间内的观众热烈的讨论! 【好美,真的太浪漫了!】 【芜湖,真·上天!真希望有一天我也能站在这样的高度上看见这么美的地球和星空!】 【想想就觉得这感觉挺奇妙的,下面这个蓝色星球就是自己的母星。】 【这画质,完全可以拍电影了!】 【此时,一个位于可观测宇宙-武仙-北冕座长城-拉尼凯亚超星系团-室女座星系团-本星系群-银河系-猎户座悬臂臂-古尔德带-本地泡-本星际云-奥尔特云-太阳系的第三行星的旅行者,路过并水了一条弹幕!】 【楼上的把这个广播出去,然后地球就-boom!】 【地球妈妈:“有你们这群崽种真是我的福气。”】 【笑死,广播出去也没意义,外星人根本看不懂我们的语言,这只是人类的命名而已。】 直播间,哪怕是凌晨,依旧有着上千万的观众停留着。 作为华国的第一次载人登月工程,有不少人睡觉都选择将手机或电脑挂在那里,安静的播放着,为前往登月的宇航员祈祷。 或许是感受到了这些人心意,远在数百公里以外的近地轨道上,星海号已经完成了出发前最后的准备。 重新坐回到驾驶位上,翟至刚带上了宇航头盔,伸手按了一下侧面的通讯按钮,沉稳而清晰的开口道: “呼叫地面指挥中心,这里是星海号。” 很快,耳机传来了地面指挥部的应答声。 “指挥中心收到,请汇报你们的情况。” 翟至刚深吸了口气,迅速回道:绕地轨道检查工作已全部完成,当前剩余燃料与工质数为71.37%、62.89%,星海号各项设备均运转正常,登月设备仪器检查完毕.请求批准切换登月轨道!” 耳麦中,短暂的静谧流逝而过,很快,新的声音传递了过来。 “批准请求,祝你们一路顺利!” “收到!” 双手握紧了操纵杆,翟至刚深吸了口气,缓缓呼出,拇指推开了启动引擎的开关。 伴随着指令的执行,衔接在星海号尾部巨大引擎喷口,开始绽放出璀璨的蓝白色光芒,推动着庞大的航天飞机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驶去。 另一边,米国,nasa宇航局华盛顿总部。 卫星监控室中,从雷达截面图上,一道绿色的圆点正在缓慢的活动着。 房间中,比尔·尼尔森局长正端着一杯黑咖啡,注视着监控画面。 作为太空竞赛领域的对手,nasa自然会全程保持对星海号载人登月工程的关注。但不管怎么说,他们的这个对手已经迟了! 三天前他们就已经将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船送上了太空,而这个时候华国才堪堪开始。 或许,在月球上,他们的三名宇航员还能看到这个姗姗来迟的对手。 一想到这个,他的嘴角便不自觉的勾起了一个幅度。 这还真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 正在这时,在控制台前盯着那个接近大气层边界,代表着星海号运行轨迹的绿点工程师忽然开口说道: “星海号的运动轨迹出现异常.” 听到这话,比尔·尼尔森有些诧异的看了工程师一眼,快速的问道:“异常?什么情况?他们出故障了?掉下太空了?” 莫不是上帝听到了他的祈祷? 这才堪堪登上近地轨道,那架星海号的运行就出现了异常? 如果对方从外太空掉下来了,那就再好不过了! 说不定他们还有机会能拿到残骸! 毕竟地球那么大,那架航天飞机只要不掉到华国的领土上,他们就有很大的机会。 控制台前,盯着雷达监控图的工程师脸上的表情带着难以置信,语气不确定地开口道:“并不是,从雷达监控来看,他们已经在切换轨道,朝着地月轨道飞去了。” “这不可能!” “他们登上近地轨道才不到两个小时,怎么可能现在就变轨奔月!” 嘴中的咖啡差点直接喷出来,强行咽下去后重重的咳嗽了几下,比尔·尼尔森顾不上肺部传来火辣辣的疼痛,快速的走了过来。 监控雷达屏幕前,工程师苦涩的说道:“但雷达情况的确如此,那架星海号正在快速的远离地球。” “这怎么可能” 看着雷达图上的绿点,比尔·尼尔森仿佛看到了外星人一般,眼神中满是不敢置信。 旁边,负责监控的工程师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说道:“从过往我们对星海号的数据资料收集来看,无论是在大气层内还是外太空中它都具有很强的自主能动性,推进手段比我们想象中更加优秀。” “或许,它完成载人登月并不需要像传统的化学燃料火箭一样,进行各种变轨和航道计算.” “或许.它可以从地球出发,直接驶向月球,在太空中自主的调整航行轨道.” 听到这话,比尔·尼尔森彻底的陷入了沉默。 如果这真是真的,那这个对手的航天实力恐怕已经彻底和他们拉开了差距。 该死的,那家星海研究院,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难道那架航天飞机上的引擎真的是纯电推进系统? 那供能呢?且不说电推进的能否做到这一点,光是要将电推进的推力提升到足够支撑一架几十上百吨的航天飞机飞上天,对于电能的需求绝对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 盯着雷达屏幕上的画面,比尔·尼尔森紧紧的皱着眉头,他真的想不到有什么供能装置能做到这一步。 难不成,是小型化聚变堆? 蓦的,他脑海中一个更加可怕的念头闪过。 如果按照这种揣测来看,他们面对的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怪物? nasa的工程师猜的确实很准。 相对比传统的化学燃料运载火箭来说,星海号航天飞机的自主能动性真的要高太多太多了。 以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作为功能系统的核心,其燃料利用效率远不是液态氢氧、液态甲烷、液氧煤油这些化学燃料能相比的。 对于星海号来说,在外太空航行时,限制它航程的并不是燃料,而是工质。 工质的数量相对比燃料来说要消耗的更大,且能携带的数量是有限的。 但对于太阳系内,或者说对于如今的航天领域来说,小型聚变堆+空天发动机组成的供能动力系统已经完全足够用的了。 别说是月球,就是火星,它也有着足够的能力在不预先计算轨道的情况下,通过太空轨道调整来完成登陆。 不过作为第一次载人登月,为了求稳,华国还是通过嫦娥号系列的经验对星海号登月轨迹事先进行了计算和安排的。 漆黑的深空中,星海号尾部泛着蓝白色的弧光,正快速而又缓慢的朝着那颗近在咫尺而又遥远的银灰色星球驶去。 无论是对于驾驶着星海号的三位宇航员,还是地面的金陵航天基地,乃至于蹲守在电脑电视手机前的观众网友们来说,这都是一段漫长的旅行。 对于前两者来说,他们各司其职,全神贯注的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 而对于后者来说,这段旅行虽然漫长,但却也并非那么的枯燥无聊。 徐川事先交代下去的工作,临时增加的长聚焦拍摄装备在这一刻起到了作用。 当星海号远离地球,进入太阳的背光区时,那宇宙深空中一颗颗闪烁着的恒星,在这一刻被完整的拍摄进了直播间里面。 【好漂亮的星海!】 【不是说在外太空看不到星星吗?我记得阿波罗11号登月时拍摄的照片就都没有星星吧,为什么在星海号能看到?】 【新机词挖一此莫禾多此!米国佬登月是造假的!】 【什么年代了,还登月造假呢,阿波罗11号看不到星星,我们的空间站拍照也看不到星星啊,嫦娥号登月也没拍到星星。】 【那为啥星海号能拍摄到?】 【拍摄装备的问题而已,星海号上川神为了直播给我们特意加了能拍摄曝光星海的摄像机,这样就能看到了。不信你问问宇航员,他们用肉眼也能看到。】 【咦,镜头切换了,这是回望地球!】 【让开,让我来舔屏亿次!地球妈妈从这个角度来看真的太美了!】 【地球妈妈果然是圆的!地平党可以安心的离开了!】 【什么年代了,还有人相信地平说呢?】 【那可不止一点点,好几百万呢(斜眼笑)】 第六百五十三章:深空中的遥望 无边无际的黑暗深空中,星海号摇曳着蓝白色的光芒航行着。 对于坐在驾驶舱内的三名宇航员来说,航行在茫茫宇宙中是一种相当奇妙的感觉。 因为追随着月球的轨迹,在航行时,他们有时候会直面太阳。 每当这个时候,入眼所见除了那颗白炽的明亮恒星外,周边一片漆黑,直到视角边缘才有一丝遥远恒星的光芒闪过。 每当这个时候,他们就如同航行在深渊一般,除了太阳散发的光,周边一片漆黑死寂,仿佛置身于无尽的海底一般。 而当航行到背向太阳,亦或者太阳被地球所遮挡住时,无尽的星辰泛着微光融在漫天银河中。 这是比在地球上看天空比璀璨一万倍的绚烂之景,令他们仿佛置身于大千世界中一般。 两种奇妙的感觉交错,令人沉迷。 在经历了近四十个小时的航行后,星海号外,那颗银灰色的明月,终于近在眼前。 看着那布满了肉眼可见陨石坑的星球,握着驾驶杆的翟至刚深吸了口气,左手在头盔上按了一下,快速而清晰开口道: “这里是星海号,呼叫控制中心,我们即将抵达月面绕轨,准备切换航行轨道,请求批准!” 耳麦中,沉默了一秒多钟的时间后,伴随着一道微弱的电流声,地面指挥中心的声音传递了过来。 “地面指挥中心收到,批准请求!” “收到!” 双手握紧了操纵杆,翟至刚深吸了口气,缓慢的呼出后,看向了身旁副驾驶位置上的同伴。 两人对视一眼,互相点了点头,操控着星海号向着那银灰色的星球驶去。 驾驶舱中,坐在后排的乘员位上,凝视着那颗距离自己越来越近的星球,刘杨感觉自己的心跳正在加速。 期待、紧张、忐忑、激动.还有很多她自己都说不清的感觉意味在这一刻涌上了心头。 而伴随着星海号航天飞机轨道的调整,直播间内的氛围如夏日的热浪,一波接一波的袭来。 【到了!到了!终于到了!】 【奈何本人没文化,一句卧槽行天下,卧槽,牛逼!】 【俺也一样!】 【同志们,别被骗了,这种技术我们没有,这是在旺旺雪饼上拍的ps的视频,真的(////)】 【战忽局上线了(狗头)】 【月球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固有领土。我国对它有不可争辩的支持!】 【大声的告诉我,我们登月的征途是什么?】 【种菜!】 【干饭!!!】 【生三胎!!!!】 【这月亮干干巴巴,一脸的坑麻麻赖赖的,一点都不圆润,盘它!】 【咦~好多的坑,看上去就像是一个人脸上长满了痘痘,还是戳破后留下了痘坑一样.】 【果然距离产生美,在地球上看月亮好美,但是这近距离,啧,真丑。】 伴随着月球距离星海号越来越近,直播间里面的情绪也随之沸腾的越来越高,无数人在期待着,盼望着。 而期盼的并不止亿万蹲守在手机电脑电视前的观众,还有航天中心的所有工作人员。 看着那近在咫尺似乎触手可及的明亮星球,控制中心内,所有人都不由自主的屏起了呼吸,生怕自己这边的动静能干扰到数十万公里以外的星海号。 入轨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接下来的登月是否顺利。 尽管以星海号的能力即便是错过了第一次的入轨,依旧有能力重新调整回来,但毫无疑问那样做的风险更大。 对于航天中心的所有人来说,第一次入轨成功不仅仅是重盼所归,更是对他们在航天领域实力的肯定。 另一边,遥远的月轨之上。 星海号的驾驶舱内,翟至刚操控着航天飞机缓缓的朝着月球驶去。 在进入近月点投放揽月探测器之前,他们还要先进入月球的绕行轨道,俗称12小时轨道,即卫星绕行星一圈花费的时间是12小时。 在进入这个轨道后,他们会先进行绕行一段时间,重复性对航天飞机与登月设备进行检查,再次确认无误后,才会调整轨道继续下降。 正当翟至刚进行着轨道切换的时候,驾驶舱内,坐在后排的刘杨似乎发现了什么,她手脚并用的漂爬过来,注视着驾驶窗的前方。 在前方远处,一个看起来像锥柱体和噬菌体形状连在一起的航天器正航行在月面轨道上。 深吸了口气,刘杨带着一些颤音小心翼翼的开口道:“队长,东哥,你们看那边!” 听到她的声音,两人顺着视线遥远了过去。 远方的漂浮在月轨之上的航天器入目,两人都愣了一下。 看着远处航行在半空中的飞船,翟至刚带着些怀疑的语气开口道:“这是?米国那边的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船?” 良好的视线让他清晰的看到了快速从驾驶舱前划过的航天器,而丰富的航天知识也让他一眼就认出来了眼前这个飞过的奇怪设备到底是什么。 月球上虽然有一些各国发射上来还没坠毁的探月卫星,但那些卫星的形状他都很清楚,没有任何一个能和这会看到的航天器能对应上。 而且,因为月球重力分布不均匀的关系,那为了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探测,探月卫星一般都保持着较高的轨道运行,不大可能出现在他们现在的高度。 当然,让他确认这是nasa宇航局的阿尔忒弥斯探月船的核心因素,则是在登月之前,他曾看过nasa的新闻发布会,也看到过nasa展示出来的登月器。 毫无疑问,眼前快速从月轨上划过的航天器,正是数天前nasa发射上来的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船。 只是让他有些不解的是,从形态上来看,对方似乎还没有投放登月器? 脑海中的思绪快速的流转而过,驾驶舱内静默了一会后,翟至刚和两名队友互相对视了一眼,都有些忍不住的咽了口唾沫。 如果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船还没有投放的话,他们是不是有机会抢先一步登上月球? 想着,三人的呼吸都有些沉重了起来。 尤其是对于刘杨来说,作为三人中唯一的女性航天员,如果能赶在nasa之前登上月球,那她将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女性! 原本以为这个机会已经被米国抢先拿走,没想到现在似乎还有机会? 深吸了口气,翟至刚快速的伸手按了一下宇航头盔上的按钮,迅速的呼叫着地面指挥中心。 另一边,航天基地中。 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船的划过并不仅仅只有三名宇航员看到了,在星海号雷达和摄像装置的记录下,控制中心的所有工作人员亦同步看到了这一幕。 那从低轨道上划过的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船,映入了徐川的眼帘中,让他猛然站了起来。 身旁,航天局的邬远康也激动的站了起来,拳掌相抵脸色带着一些潮红。 正如预测的那般,米国的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船还没有完成登月工作,他们还有机会抢先实现登月! 吸了口气,他快速的走到徐川的身边,激动的问道:“徐院士,您看咱们有多大的机会能领先登月?” 听到询问,徐川回过头来,思索了一下后回道:“不确定,从之前nasa公开的信息结合当前的画面来看,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船已经抵达了3.5小时的圆形轨道上,相较比我们是领先的。” “但他们什么时候从3.5小时圆形轨道上切换到极地投放轨道,我们并没有准确的信息,无从判断。” 抛开这次他们独特的采取了全程直播登月的方式外,传统的航天登月活动,对外公开相关的节点信息一般都是航天器顺利的抵达节点后,再由宇航局实时公开到官网上。 此前无论是多国无人探测行动也好,还是这次nasa宇航局的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船登月的过程,都是这样的流程。 毕竟在没有真正的登上月球前,谁也不敢保证自己是否能一定顺利的按照轨道计算和规划行动。 至于更为详细的‘轨道规划’和‘投放方案’及对应的时间节点等资料,那是只有航天局内部人员才会知道的信息。哪怕是登月完成了,正常情况下各国也不会公开。 这也是之前徐川会根据邬远康局长提供的信息推导他们有机会领先登月的原因。 因为他们开始的时候并不清楚nasa那边的进度和情况,只有当nasa公布了登月节点和时间信息后,他们才能够了解到。 这也是他们之前没有过多的朝这方面去思考的原因。 毕竟谁又能想到,上个世纪就能将多次阿波罗载人登月的时间控制早100个小时左右的nasa,这一次登月竟然会花费超过150个小时呢? 望着星海号传递回来的拍摄画面,耳麦中,星海号的联络也传递了回来。 “这里是星海号,我们已详细了解情况。经过三人共议,现申请缩短12小时轨道的绕月时间,提前进行投放揽月号登月器,进行登月工作!” 耳麦中,宇航员小队队长翟至刚沉稳的声音从遥远的月球表面传递了回来。 不仅仅是控制中心希冀能赶在nasa之前完成载人登月,他们同样也迫切的希望能够领先一步踏上月球。 航天,除了各种各样的科研活动外,抢各种各样的第一也是各国的使命。 如果能赶在nasa之前先一步登月,完成奇迹般的后发先至,这对于华国在航天领域的地位提升来说,无疑能拉高一大截! 如果可以,他们三人愿意付出一切,包括生命来完成这一次超越。 控制中心,站在监控台前,透过驾驶舱内的监控画面看着正注视着摄像头和他们进行交流的宇航员,徐川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不行,压缩绕月时间提前登月的风险极大,第一次登月的首要任务是顺利完成登月工程,而不是为了抢在nasa前登月,按照原有规划继续执行任务!” 对于翟至刚提出来的抢先登月的申请,他直接了当的拒绝了。 短暂的延迟过后,星海号的声音重新传递了回来。 “以星海号的推动能力,我有足够的把握驾驶它完成提前登月工作!请求批准提前登月。” “按照原有计划继续执行任务!” 盯着监控,徐川再度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三名宇航员的申请。 的确,以星海号的推动能力,压缩绕轨时间强行降低高度并不是做不到的事情,但超出规划的展开,总是带有极大风险的。 尤其是提前登月这种工作,更是远在三十八万公里以外,万一出现了意外的情况,他们连救援都做不到。 如果说这个抢先需要三名宇航员冒着极高的生命风险去做,他宁愿不要。 “是!” 短暂回复过后,地月通讯之间再度陷入了沉寂。 控制中心内,站在徐川的身后,邬远康砸吧了两下嘴唇,最终还是没有说话。 他知道,这样的安排才是最为稳妥的。 星海号上,副驾驶上,望着已经消失在天空中的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船,有些遗憾的叹了口气,他有些不甘心的看了眼翟至刚,犹豫了半响后还是试探性的开口道: “队长,如果我们能提前.” 主驾驶位上,翟至刚面色刚毅的摇摇头,眼神严肃的看了他一眼:“执行指令!” “是!” 舒了口气,陈东将注意力集中了回来,全力配合翟至刚继续驾驶星海号完成轨道切换工作。 申请赶在阿尔忒弥斯号登月之前投放揽月号是三人共同的商议,尽管商议的时间很短,但三人都没有任何异议的通过这项建议。 只不过遗憾的是,地面指挥中心拒绝了他们的申请。 尽管这是最大程度保障他们生命安全的拒绝,却仍然让三人心中都带上了一丝遗憾。 毕竟,作为一名军人,如果国家需要,他们更愿意奉献自己。 (本章完) 第六百五十四章:要想提前登月......也并非不可能 深空中,月轨上,星海号航天飞机与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船遥遥相望,交错而过。 另一边,nasa宇航局华盛顿总部。 星海号航天飞机能在高轨上眺望到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船,nasa自然也能通过登月船自带的雷达扫描到星海号。 尽管他们无法像翟至刚三人一样通过驾驶舱清晰的看到对方,但作为航天领域的竞争对手,星海号登月的直播,nasa肯定是会关注的。 此刻,nasa登月的控制中心,原本偏居一角的直播画面被投映到了正监控屏幕上。 透过华国的直播,看着那几乎近在咫尺的月球,此刻nasa宇航局的登月总控室中鸦雀无声,落针可闻,陷入了死一样的寂静中。 尤其是比尔·尼尔森,盯着直播画面上那熟悉的飞船,更是眼珠子都差点被自己瞪出来。 那架航天飞机已经抵达月球了? 怎么可能? 这怎么可能!! 死死的盯着直播画面,比尔·尼尔森一度怀疑自己出现了严重的幻觉。 明明前天他们这个对手才堪堪完成发射过程,怎么可能两天的时间就能抵达月球? 该死的!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总控制室中,死寂的无声很快过去,窸窸窣窣的嘈杂讨论声响起,几乎每一个人都在和身边的同事聊着。 “我的上帝,华国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们在两天前才发射航天飞机来着。” “我也想知道,按照时间来算,现在还不到四十八个小时,连两天的时间都没到!” “我的天,华国的航天技术什么时候这么恐怖了。” “不可思议,我甚至刚刚在他们的直播间里面还看到了我们的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船!” “谢特,我突然有些心慌,你说华国该不会抢先在我们前面完成的登月舱的投放工作吧?” “不不会吧?” “如果他们有能力在48小时之内就将航天飞机从地球送上月球,抢在我们之前完成登月舱的投放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哦,该死!我的上帝,你这么一说,我都开始担心起来了。” 总控制室中,窸窸窣窣的讨论声响起,一时间,整个气氛全都变了。 原本他们还沉浸在即将登月的喜庆中,眨眼间就全变了。 控制室中,紧盯着星海号的航行画面,比尔·尼尔森局长深吸了几口,让自己强行冷静下来。 这些工作人员正在讨论的事情,也正是他所担心的事情。 如果这份直播没有造假的话,那么华国的那架航天飞机的确已经抵达了月球表面,正在进行切换轨道准备投放登月舱。 他不知道这个对手还需要多长的时间,但却很清楚他们的阿尔忒弥斯号登月飞船还需要多久才能完成登月舱的投放。 目前他们的飞船还在3.5小时轨道上,要进行投放登月舱还需要再进行一次变轨,将轨道调节至极地投放轨道上才能完成这份工作。 尽管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船进入3.5小时轨道有一段时间了,但他们至少还需要再在3.5小时轨道上运行一周,然后才能切换轨道进入极地投放轨道上。 而且即便是进入了极地投放轨道上,也不可能立刻就投放登月舱。 因为登月舱的落点,都是事先经过了挑选和计算的。 极地投放轨道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圆形绕轨,而是一个椭圆形的轨道,这个轨道有时候距离月球表面近,有时候距离月球表面远。 而投放点,一般都选取在距离月球表面最近的那个点,距离月面高度差不多在十五千米左右。 一旦错过了第一次的投放,那后续他们就需要再运行一周才能重新返回投放点。 至于将登月舱提前投放到其他的位置,那是更不可能的事情。 以如今的航天技术,一道投放点错误,将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比如对于登月舱来说,它本身具备的推力和燃料并不足以将自身和宇航员送入过高的月球轨道,且投放点异常的话,后续登月舱重返轨道和返回舱对接很大的概率会出现失败等等。 这些问题一旦出现一个,那么对于宇航员来说,都将是致命的。 所以即便是华国那边的星海号有可能抢在他们之前完成登月舱的投放工作,比尔·尼尔森也不敢让宇航员提前进行登月工作。 看着监控画面,比尔·尼尔森咬着牙紧皱着眉头,该死的,为什么情况会突然演变成现在这样? 正当尼尔森盯着监控画面时,总控制室的大门忽然被人用力推开了。 一名中年女人穿着小西装带着两名助理快速的走了进来。 比尔·尼尔森扭头看去,闯进来的人是nsc国家an全委员会的事务顾问梅丽塔·科琳娜女士,属于那位总統的文职行政秘书,也是他的亲信。 对于这位梅丽塔·科琳娜女士的到来,他也没什么意外。 这一次重返月球,对于米国来说意义重大,所有人都在盯着,而她很显然是代替那位年迈行动不便的先生过来的。 “梅丽塔顾问。” 看着对方走过来,比尔·尼尔森主动点了点头,和对方打了个招呼。 虽然nsc委员会并没有决定权,只有各项事务的建议权,但宰相门前七品官,对方是那位总統先生的亲信,怎么说这个面子还是要给的。 “我收到消息,这一次的登月出现了意外的情况?华国有可能会比我们先一步登上月球?” 和比尔·尼尔森局长打了个招呼后,梅丽塔·科琳娜紧接着一脸严肃的开口问道。 比尔·尼尔森点了点头,开口道:“不排除这份可能性,从目前的情报来看,那架星海号已经抵达了月球12小时绕行轨道,正在进行绕轨行动。” “虽然对方的进度比我们落后,但考虑到对方能在48小时以内将航天飞机从地球送上月球,那架星海号采用的动力系统和推进系统极有可能比我们预算的更加先进,所以他们先一步抵达投放点投放登月舱并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shit!” 梅丽塔·科琳娜骂了一句,看向尼尔森快速的问道:“我需要解释,为什么我们的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船比对方提前三天出发,反而可能会在登月上落后一步?” 比尔·尼尔森看了她一眼,回道:“这个问题你应该去问cia的人,为什么我们到现在都还不了解无法确定那架星海号的推进系统到底是什么。” “nasa已经竭尽全力在进行登月工作了,要知道,留给我们的准备时间本来就没几个月,能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顺利完成登月工作,全世界没有任何其他国家能做到。” 梅丽塔·科琳娜盯着他,面色不善的开口道:“但那架航天飞机做到了,甚至连48个小时都没有,就全面超越了你们的进度。” 比尔·尼尔森差点被这个女人气笑,他快速的说道:“如果你能将那架航天飞机拿过来,我也有办法在四十八小时内完成登月。” “另外,星海号也并没有全面超越我们的进度,他们如今依旧在12小时轨道上,我们已经抵达了3.5小时轨道。” 站在对面,一头金发的梅丽塔·科琳娜沉默了一会,半响后,她盯着比尔·尼尔森开口道:“我需要确保能赶在对手前完成登月工作!” “这不可能!” 比尔·尼尔森毫不犹豫的反驳道:“载人登月所有的步骤都是提前规划和计算好的,我们必须严格的按照登月步骤来执行指令,才能确保登月的成功和宇航员们的安全。” 梅丽塔·科琳娜迅速道:“我想你应该很清楚,如果这次登月被华国抢先,带来的后果会有多严重。” 闻言,比尔·尼尔森沉默了一下。 的确,如果这次登月被华国抢先,对于他们来说,恐怕将是不能承受的打击。 自上个世纪红蓝双方的太空竞赛过后,他们在航天领域的强大就一直深入人心,再也没有一个国家能追上他们。 甚至,这都成为了米国的国家文化,无数太空领域的科幻电影都建立于此,令人津津乐道。 如果这一次的登月出现失利,尤其是在这种他们率先出发的情况下还落后了登月,群众的舆论将是铺天盖地的,别说nasa宇航局了了,恐怕就是白宫都得站出来解释。 但如果让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船提前进行投放登月舱,这对于整个登月计划来说,将是一次重大的改动,是史无前例的的调整。 毕竟在各国的登月工程中,从未有过登月后临时调整登月规划的。以现在的航天技术来说,这是一件极其困难,且危险系数极高的事情。 站在比尔·尼尔森的对面,梅丽塔·科琳娜补充道:“而且,别忘了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船上还有一名女航天员,我想你应该很清楚她上去的意义。” “如果她登上月球的脚步落后于对面那个国家” 听到这话,比尔·尼尔森的瞳孔骤然收缩了一下。 他差点忘了,在这一次的重返月球行动中,还有一名女性航天员的存在,其意义自然是为了争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女性头衔的。 如果在这方面落后,那些女拳组织的暴动将是无法想象的。 深吸了口气,他脑海中的思绪快速的转动了起来。 作为nasa宇航局的局长,他自然很清楚阿尔忒弥斯号登月的整个规划。 在飞船已经抵达了月球表面3.5小时轨道的基础上,要压缩一点时间提前登月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比如节省掉目前的轨道调整准备工作,让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船利用燃料提前进入极地投放轨道,再在极地投放轨道进行轨道的细微调整。 这样一来,就能节省出来至少数个小时的时间。 毕竟极地投放轨道的绕行时间远比3.5小时轨道短,他们有着更充沛的时间来进行处理。 对于他们来说,这是有可能做到的,因为每一次的登月,都会考虑到轨道偏差的情况,也需要登月船通过燃料调整轨道。 而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船在设计上也有着多次变轨调节轨道的能力和燃料。 但相对应的,这种调整下,登月的危险性也会提升,成功的可能性也会比原有的规划降低。 毕竟临时的轨道不可能比完善的准备更加完美,其风险性自然会增加。 只是,他现在考虑的并不是这个,而是调整轨道后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如果说如果说登月一切顺利的话,那是皆大欢喜。 但如果调整轨道提前进行登月工作出现了意外的情况,这无论是对于他,还是对于nasa宇航局,乃至整个米国都将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届时,民间的舆论只会比落后华国更加的凶猛。 如果情况再坏一下,出现了对宇航员意外的事故,那将更加的无法想象 脑海中的思绪快速的流转了一遍,沉下心来的比尔·尼尔森抬头看向梅丽塔·科琳娜,摇摇头道: “抱歉,我无能为力,登月是一件相当细致的工作,我们不可能也没有能力让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船提前进行登陆工作。” 两害相权取其轻,不管怎么样,他都要选择对自己,对米国最有利的处理方法。 提前登月成功了还好,万一失败了,他绝然无法承受这股反噬。 “shit!真是废物!”梅丽塔·科琳娜骂了一句。 比尔·尼尔森面色不改,没有在意对方的言语。相对比提前成功登月,对于他来说,无论是从个人的角度考虑,还是从nasa整体的角度来说,求稳才是他目前最好的处理方式。 正在这时,总控制室内另一道声音传递了过来。 “要想完成提前登月.其实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听到这话,比尔·尼尔森和梅丽塔·科琳娜同时扭头看去。 两人的目光都落在了说话的工程师身上,只不过眼神中的情绪却是完全不同的。 前者就差没直接骂人了,而后者眼眸中则是带着惊喜。 被注视着,这名说话的工程师咳了一下,整理了一下思路后,将比尔·尼尔森之前在脑海中思考过的方式重复了一遍。 “.只是这样会有一些风险。” 话音落下,未等比尔·尼尔森开口,梅丽塔·科琳娜就迅速的问道:“风险很大?” 闻言,这名工程师想了想,道:“理论上来说,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船有着多次实现变轨的能力,通过雷达探测、实时跟踪支持等计算方式,控制好飞船和地面的距离,提前登月的风险理论上来说并不会比之前超出百分之五。” 一旁,比尔·尼尔森开口道:“但登月舱着陆是一项高精度的工作,百分之五的误差对于航天来说已经相当的高了,我拒绝提前登月。”” 看着这名说话的工程师,尼尔森目光中带着一丝冰冷,他知道,这件事大概又得出岔子了。 该死的蠢货,就你能计算到这些吗? 正如他预料的一样,站在一旁的梅丽塔·科琳娜开口了。 “即便是降低百分之五的成功率,还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我觉得可以尝试一下。” 顿了顿,他看向比尔·尼尔森,继续道:“比尔局长,我知道这可能有些困难,但我们需要一个胜利,一个足以给国会还有民众们交代的胜利!” 比尔·尼尔森的沉默了一下,心中轻叹了口气,开口道:“联络一下阿尔忒弥斯号上的宇航员吧,向他们说明情况,问问他们的意见。” (本章完) 第六百五十五章:踏上那片土地! 月球,月海的上空,一架银白色的航天飞机摇曳着微弱的白光快速的从轨道上划过。 驾驶舱中,翟至刚全神贯注的操控着星海号进入预设好的轨道中,小心翼翼的控制着速度和高度。 月球近在咫尺,但以祥星海号目前的飞行速度,想要实现登月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他需要控制着航天飞机缓缓的将速度降低下来,努力的从12小时轨道调整至3.5小时轨道,再变到极地投放轨道上。 只有这样,才能在接近月海地面的时候将登月舱投放出去。 驾驶着星海号,在队友和地面指挥中心的帮助下,翟至刚顺利的将飞船从12小时的高轨降低到了3.5小时的绕行轨道上。 通过雷达测量、实时跟踪等设备仔细的核对了一遍运行轨道、高度、速度等指标信息,在确认没有任何问题后,他快速的向地面指挥中心汇报了当前的状态,并驾驶着星海号朝着最终的极地投放轨道驶去。 而伴随着切换,星海号环绕月球的轨迹,成功的从一个标准的圆变成了一个椭圆,飞行速度、高度、方向也都在小型辅助霍尔推进器的帮助下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 终于 伴随着轨道的抵达和姿态的切换成功,驾驶舱内,一声‘入轨成功!’在三人耳中响起。 漫长的舒展了一口胸中的紧张,翟至刚伸手按了一下头盔,快速的联络上地面指挥中心。 “这里是星海号,呼叫指挥中心,我们已经抵达极地投放轨道,按照当前轨道,将于十六分钟后抵达第一轮投放点。两名登月宇航员均已做好准备,请求批准投放登月舱开展登月行动!” 耳麦中,短暂的安静过后,地面指挥中心的声音很快就传递了回来。 “这里是地面指挥中心,批准请求!请务必确保登月姿态一切正常,祝你们一切顺利!” “星海号收到!” 驾驶舱内,翟至刚结束了和地面指挥中心的通话,看向了两面队员,点了点头,脸上带着笑容开口道: “指挥中心同意第一轮投放点登月,做好准备!” 闻言,陈东和刘杨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同步的点了点头。 “嗯!” 经历了漫长的旅程,他们,终于要跨出属于华国的第一步了! 翟至刚脸上带着笑容,看向两人,下达了新的指令:“最后一遍!检查登月宇航服的状态,确保所有设备均良好!” “是!” “收到!” 应了一声,两人解开了座位安全扣,快速的帮助对方对舱外宇航服的情况进行了检查。 宇航服是早已经穿好了的,不可能等到登月前夕再准备。 毕竟这东西要是没人帮忙,从头穿到尾需要至少四五十分钟以上,而且这还是对于熟练者来说的。 如果是第一次穿宇航服,折腾两三个小时都很正常。 “生命保障装置检查完成,当前氧气存储量100%,可维持六小时舱外活动!” “紧急供氧装置检查完成!系统正常!” “主动喷射系统测试完成!系统正常!” “通话和摄像装置检查完成!” “舱外操作工具检查完全!” “.” “身体状态检查完成,出舱前的吸氧排氮工作完成!” 在翟至刚的监测下,陈东和刘杨两人一一按照检查顺序完成了所有测试程序。 陈东:“已按照登月出舱步骤完成所有的预前检查工作,当前一切正常!” 刘杨:“已按照登月出舱步骤完成所有的预前检查工作,当前一切正常!” 站在两人面前,翟至刚点了点头,深吸了口气,敬了个礼后开口道:“进行登舱,准备登月!” 依靠着固定杆,陈东和刘杨同步回了一个军礼,而后漂浮着朝身后的机舱走去。 驾驶舱内,目送着两人离开,翟至刚沉默着看向逐渐合拢的舱门,心中默默的祝福着。 “保重!请务必顺利!” 所有的准备,就在接下来的这一刻了。 再有一刻钟的时间,他们的脚步就将印在身下这片土地上,成败在此一举。 深吸了口气,他默默的回到驾驶座上,尽管有些遗憾自己未能在第一批登上月球,但毫无疑问他的任务同样艰巨。 作为队长,他要守在星海号上,确保航天飞机一切正常。 因为这是回家的唯一! 在星海号做着最后准备的同时,另一边。 月球南极的艾特肯盆地中,顺利的从猎户座号多用途载人飞船上分离下来的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船和生命维持单元正安安静静的躺在一座巨大的陨击坑中。 但意外的是,现场安静的有些诡异,月面上除了这两台登月设备外,并没有宇航员活动的迹象。 然而登月舱内的气氛却是一片焦虑。 一男一女两名宇航员不断的拍打着舱门开启按钮,联络着nasa宇航局。 “该死的!舱门没法打开,它出问题了!” 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船内,穿着舱外工作宇航服的斯梅德利·穆尔脸上带着恐惧、不安、紧张、焦虑,不断的按着开启舱门的按钮。 然而,他身后的舱门却没有一点的动静。 旁边,另一名女性宇航员麦克亚当·朱莉娅脸上同样带着难看,正不断的联络着地面指挥中心。 “这里是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船!呼叫地面指挥中心,我们的飞船在登月时出现意外,目前舱门无法正常开启!” “重复,我们的飞船在登月时出现意外,目前舱门无法正常开启!” 短暂的延迟在这一刻显得无比的漫长,麦克亚当·朱莉娅脸上带着些慌乱,呼吸急促紧张的舔邸着自己的嘴唇。 好在,幸运的是,地面指挥中心的声音顺利的传递了过来。 “这里是地面指挥中心,消息已经收到,请详细汇报你们现在的情况。” 原本沉着冷静的声音中,此刻同样带上了一些焦虑。 站在监控台前,比尔·尼尔森局长脸色难看的盯着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船传递回来的监控画面。 早在数个小时之前,经过与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船上的四名宇航员沟通,nasa宇航局同意了梅丽塔·科琳娜的要求,最终还是批准了提前登月的工作。 在顺利的经历了数次变轨后,他们成功的从3.5小时轨道上切换到极地投放轨道,并找到了一个距离投放点艾特肯盆地最近的临界点。 唯一不完美的是,这个临界点比原本预期的要高接近五千米左右,达到了二十千米左右的距离。 但时间不等人,如果要继续降低高度的话,猎户座号多用途载人飞船要不断重复的修复轨道,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允许这样做了。 在经过仔细的核对后,确认猎户座号多用途载人飞船有二十公里返航的能力后,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投放登月舱和生命维持单元。 然而.,他们的登月,似乎出现了问题。 短暂的等待中,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船上的讯号传递了回来。 “这里是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船,目前确认登月舱的舱门无法正常开启,舱体出现角度倾斜,通讯系统正常、供氧系统正常.” 急促的汇报声从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上返回,比尔·尼尔森脸色异常的难看。 该死的!明明他们已经进行过测试,怎么会出现这种问题? 深吸了口气,比尔·尼尔森顾不上明显有些焦乱的控制中心,强行将自己的情绪镇定下来,快速的问道: “这里是指挥中心,我们正在商议办法,请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船汇报氧气供应剩余时间!” “当前登月舱氧气存储百分百,可维持四十八小时的时间,舱外宇航服氧气存量97%左右,可维持四小时活动,备用舱内宇航服氧气存量百分百,可维持三小时活动。” 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船的汇报传递回来,比尔·尼尔森心中微微舒缓了一口气。 不幸中的万幸,好在氧气维持系统正常,还有一些时间让他们想办法。 深吸了口气,他快速的开口道:“现在请保持镇定,按照流程检查登月舱的上的各项设备情况,保持联络,我们一定会找到解决的办法接你们回家!” 快速的安抚了一下远在三十八万公里之上的两名宇航员,比尔·尼尔森暂时切断掉通话联络,朝着身后的人群吼道: “谢特!蓝色起源和spacex公司的人呢?” 听到吼声,两名蓝色起源和spacex公司的专家快步走了过来,快速的解释道: “经过初步检测判断,有可能是登月点降落点出现偏差,导致着落架碰撞损坏,进而产生连锁反应.” 作为参与载人登月工程的两家公司,自然有对应的专家在控制室内参与登月工作。 在信息数据传递回来的第一时间,他们就对相关的情况进行了初步的判断。 而正如他们的判断一般,如果有人站在月面上观察,可以明显的看到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船着陆的姿态呈现出一种倾斜。它的一只着落架,似乎在着落的时候遭遇到了损坏,以至于原本设计好的平衡被打破了,以至于登月舱内的宇航员无法打开舱门。 “狗屎!伱们之前是怎么向我保证的?” 听完两名专家的解释,比尔·尼尔森快步冲了上去,一把揪住了蓝色起源的专家衣领,怒吼道: “该死的!现在出现这种损伤意外,你让我如何向总統和我们的民众解释?” “谢特!那里是月球,不是你他妈家里的浴室!你告诉我,我们现在该怎么办?我们该怎样才能将我们的宇航员接回来!” 被揪着衣领怒吼,蓝色起源的专家一脸尴尬的抹了一把脸上的唾沫,快速的开口道:“我们有设计相关的备用方案,不过现在还需要根据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船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判断。” 作为登月这种重大工程,登月船自然会考虑到各种问题,也会设置各种备用方案和解决问题的手段。 尽管谁都不希望能用到这些,但这的确能在紧急的时候救命。 现在就看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船的具体损坏情况了,希望一切都来得及。 松开这名专家的衣领,比尔·尼尔森面色阴沉的开口说道:“该死的,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我发誓,我会在我离开局长的位置前先解决掉你们!” 说完,他目光冰冷的看向了梅丽塔·科琳娜和之前提供方案的工程师,什么话都没说。 他发誓,一定要以谋杀的罪名将这两个该死的蠢货送进去! 另一边,月球的近地轨道之上。 在经历了一刻钟的航行和轨道调整后,星海号,终于抵达了投放揽月号登月船的地点。 伴随着舱门打开,一座银白色椭圆柱形的登月器与星海号分离。 在这一瞬间,揽月号登月船两侧和底部的小型化学燃料推进引擎就已经启动,如同一颗速度并不快的陨石般,在月空中划出一道微微的弧线,朝着那片月壤坠去。 而另一边,星海号已然远去,两者在半空中遥遥相望,划出了一道7字曲线。 十五公里的近地投放距离并不长,伴随着推进引擎的缓速,揽月号已然抵达了地面。 伴随着漫漫月尘延期,无论是坐在星海号上驾驶着航天飞机远去的翟至刚,还是远在三十八万公里之外航天中心、亦或者是蹲守在手机电脑电视前收看着有延迟直播的亿万观众,这在一刻,所有人的心都提了起来。 此刻,无数人紧闭着呼吸紧攥着拳头,咬着牙关绷着心弦,默默的等待着,为祖国,为两名登月的宇航员祈祷着,期盼着。 时间一点一滴的过去,伴随着缓速引擎的停止,在一片月尘的漂浮中,揽月号登月舱的舱门.缓缓的打开了! 与此同时,一道穿着宇航服的身影,站在了舱门口,朝着部署在揽月号支架上的拍摄装置缓缓的挥了挥手. (本章完) 第六百五十六章:航天史上的新篇章! 第六百五十六章:航天史上的新篇章! 就在这一瞬间,无论是远在三十八万公里之外航天中心、亦或者是蹲守在手机电脑电视前收看着直播的亿万观众,都爆发出了猛烈的欢呼! 无数人相互拥抱,庆祝,热泪盈眶。 他们成功了! 成功的登上了月球,成功的站在了另一颗星球上! 所有人都在庆祝着,包括此刻站在登月舱前面的陈东和刘杨,此刻心中更是洋溢着自豪、骄傲、激动、兴奋等各种情绪。 他们,往前一步,就将创造历史! 深吸了口气,站在前面的陈东缓缓的将登月舷梯铺出,扶着栏杆,他一步一步的朝着月面走去。 当双脚触碰到月尘时,他感觉自己的心跳已然达到了极限,内心的激动如同波涛汹涌的海浪,无法平息。 而跟在他身后,刘杨望着那广阔无垠灰色月面,更是激红了双眼,使劲的吸着鼻子才强忍着让眼泪没坠落下来。 月球,这一颗寄托无数人心思与梦想的星球,他们已经抵达了! 另一边,地球金陵,下属航天基地中。 在看着两名宇航员走出揽月号登月舱,真实的站在了那片星空,那片土地上的时候,整个总控中心爆发出了最为猛烈的欢呼声。 有人高举着双拳挥舞着庆祝,有人和身边的同伴激动的抱在一起欢喜,更有人早已经是泪流满面。 在这一刻,他们,与那站在遥远三十八万公里上的宇航员们,一起书写了历史,掀开了华国航天史的新篇章。 站在总指挥台前,望着已经踏足月球的两名宇航员,徐川脸上亦带上了笑容,有激动,有兴奋,有自豪,还有些许的羡慕。 这不仅仅是华国航天史的重大篇章,也是人类航天史的全新突破。 他希冀着这项技术早日成熟,也希冀自己能在不久的将来,和他们一样,踏上另一颗星球。 一旁,站在徐川身边,担任星海研究院/航天研究所技术总监一职的常华祥院士满是皱纹沟壑的脸上已然划过了两道浊泪。 望着那实时传递回来的宇航员行走在月球上的画面,他的视线已然模糊。一名中年男子的身影悄然跃现在他的瞳孔中,正灿烂的对他微笑着。 那是他的导师,是他年轻时候的样子,也是他考入研究生以后指点了他一辈子的恩师。 “导师,您看到了吗?我们的航天飞机不仅重启了,更是已经站到了那轮明月之上。” 望着那模糊的身影,常华祥喃喃自语着,有些哽咽。 他还记得,他的导师最大的愿望就是有朝一日能将祖国的航天员送上那轮明月。而今,这份愿望经历数十年的轮回,已然在他手中实现。 与此同时,另一边,登月工程的直播间内,亿万收看直播的观众更是在这一刻达到了情绪的巅峰,所有人都在庆祝着,祝贺着 【卧槽,卧槽,卧槽,牛逼!】 【打卡打卡!创造历史记录的一天,有幸见证!】 【祖国牛笔!川神牛逼!成功登月!】 【能走到这一步,真的太不容易了!这是我今年听到过的最令人激动的消息!】 【同样是肝的掉光头发,我就肝出点ssr,人家却肝出了星辰大海。。。】 【少年强则国强!给祖国点赞!】 【嫦娥呢?月兔呢?快出来走两步迎接你们的同胞了!】 【哈哈哈哈,现在我们要在月球上种水稻啦!!!】 【战忽局上线:“假的,都是假的,直播也是我们在摄影棚里面拍摄的,我们怎么可能有这个实力登月,大家千万别信。”】 在登月成功的一瞬间,各大平台和媒体都纷纷将早已经准备好了的祝贺词发送了出去。 载人登月成功,这毫无疑问是今年最值得庆祝的事情! 数千年以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无数华夏同胞都曾抬头仰望过头顶上的月亮,嫦娥、月兔、玉桂、广寒宫锦瑟、静夜思、望月怀远、水调歌头.无数的神话故事和诗词寄托了人们对月球的美好向往和憧憬。 而登上那颗明月,更是无数人的心愿和梦想。不仅仅是航天人,也是所有华夏同胞的夙愿与渴望。 只是,建国前那段悲壮的历史,让他们的科技发展一度落后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在航天航空等科研顶尖领域,差距更是显而易见的可以看到。 无论是航空发动机,亦或者航天发动机,他们一直都在追赶其他国家的步伐。 然而,在今天,在星海号成功的将三名宇航员送上月球后,甚至是实现了后出发先抵达的梦幻般的奇迹。 毫无疑问,在电推进系统这一条道路上,他们成功的实现了弯道超车,扭转了过往落后的局面,站在世界金字塔的最顶尖。 另一边,京城。 航天科技集团的专家教授的安置小区中,国内两大航天巨头之一航天科技的院士专家朱森元院士这会正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 而电视画面正是ctv直播的载人登月工程活动。 当看到那缓缓打开,走出登月舱踏足月面的两名宇航员时,他那颗一直提起的心终于舒缓了下去。 身为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技术的设计者,作为航天集团的总工程师,将属于祖国的登月舱送上月球,看着祖国的宇航员将国家的脚印印在那片月土上是他毕生的梦想。 而今,亲眼看着这一梦想已然实现,尽管并不是他亲手缔造的,他心中却并没有多少的遗憾。 有的是满足,是憧憬,是对更开阔的未来与星海的向往。 电推进! 这一曾经在航天领域几乎被所有人都放弃的道路,在那架航天飞机上实现了! 不仅载着三名宇航员登上了月球,更是为航天领域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这是一条通向更遥远的未来,更开阔的梦想,更璀璨的星河的大道,它能承载起人类对于太空的渴望,也能承载起新一篇航天的诗章! 一旁,坐在沙发上,同住在一个小区,同是航天集团专家的屈明诚院士看着电视中直播画面的屈明诚院士幽幽的开口道: “真是没想到,他们竟然真的做到了。” 看着那踏上月面的两名宇航员,此刻他心中充满了各种复杂的情绪。 有替载人登月成功实现的高兴和激动,有和朱森元一样对未来的期盼,也有对传统化学燃料运载火箭即将退出航天领域舞台的失落和遗憾。 他是长征火箭系列的总设计师,著名的长征五号,和目前已经完成了设计制造,准备待产的重型运载火箭长征九号都是他的作品。 但可以预见的是,无论是长征五号还是准备待产的长九,都即将在未来退出航天的舞台。 尽管这并不是全部的否定,无论是向近地轨道输送物资还是国防领域都还需要化学燃料火箭。 毕竟技术的更新换代不可能那么快,就像几百年前蒸汽机发明后,也没有立刻就取代马车,马车依旧存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一样。 但毫无疑问,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伴随着电推进系统技术的优化,可以预见的是化学燃料火箭技术将逐步退出航天这个舞台。 尽管它并不会消失,但屈明城依旧替化学燃料运载火箭的落幕而感到怅惘和失落。 这不仅仅是他研究了一辈子的东西,也是支撑信念的意志。 一旁,朱森元院士在听到自己这位好友的叹息后,笑了笑,开口问道:“你还记得你的梦想是什么吗?” “梦想?”听到这个问题,屈明城愣了一下,开口道:“大概是看到咱们的航天技术超越米国,实现载人登月了。” 朱森元笑了笑,指了指电视台上播放着的直播,开口说道:“它现在不是已经实现了吗?” 微微顿了顿,他扭头看向电视,继续道:“当年咱两虽然并不是同一批进入航天科技,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老屈伱好像比我大个三四岁吧?” “嗯,好像差不多。”屈明城点了点头笑着回道。 闻言,朱森元似乎是陷入了回忆,停顿了片刻后继续道:“虽然咱两当初不是第一批进入航天科技的,但在梦想和共识上却是出奇的一致。” “那时候年轻的我们都铆足了劲,想要干翻米国,但努力了一辈子,才发现我们一直都在追赶对方的步伐。” “虽然无论是你设计的长征系列还是我研究的液氧推进,都可以说站在了世界前列,但距离顶尖却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 “有时候我甚至在想,我这辈子还能不能看到航天火箭超越米国的那天。毕竟我已经七十多快八十了,就算是能活到九十岁,也只有十来年而已。” 顿了顿,他从回忆中走出来,看向屈明城笑了笑,接着道:“但是现在,你看看,我们的航天飞机已经做到了将宇航员送上月球,甚至比米国晚出发还要先到。” 屈明城面无表情的说道:“但这并不是我们的功劳。” 朱森元哈哈笑道:“有什么区别呢?我们都是为了国家能发展的更好,在你我手上实现,和在他手上实现有什么区别吗?” “老屈啊,别过不去自己心里那关了。好好想想,你到底是放不下化学燃料火箭,还是放不下手里攥着的那点东西。” “我们的国家在进步,科学在发展,总要有后来者接替我们的。得庆幸,在那些后来者中,他们接过了我们手中的重担,并做的比我们更好!” 一番深思熟虑的话,让屈明城陷入了沉默中。 在这一次的航天工程中,航天科技虽然出力不小,但几乎全程都处于一个辅助的位置。 作为老牌航天集团,他的确很不甘心。 如果不是上面传达了意思,航天科技再和星海研究院强竞争起来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只是,他到底是放不下化学燃料火箭,还是放不下手中攥着的那点东西? 与此同时,另一边。 米国,华盛顿州。 nasa宇航局的某间办公室中,某位老年人的咆哮声,在隔着一道厚厚大门的走廊上都能清楚的听见。 “shit!狗屎,你们是一帮废物吗?” “为什么登月会出现这样的危机,为什么我们的宇航员现在都还被困在登月舱里面!” “该死的废物!之前你们是怎样承诺的?是谁告诉我这次登月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新的荣誉的” 看着正在气头上的总統先生,这会,站在办公室中的几人纷纷低下了脑袋,噤声不语,生怕自己一个不注意就引起了注意。 尤其是nasa的比尔·卡尔森局长,更是一脸的狼狈,脸上都快被溅满了唾沫星子。 他不由得再次在心中怒骂了那名蠢货专家一百遍。 该死的蠢货,要不是他的建议,今天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故,要不是那个**秘书的插手,提前登月这种带有极大风险的工作他根本就不会实施。 现在倒好,他nnd这口锅轮到他来背了,该死的废物,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深吸口气,比尔·尼尔森在那位老年先生的阴冷注视下迫不得已的站出来解释道:“提前登月是有一定风险的,只是谁都没有想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一次我们登陆的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重力分布不均,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正好被投放在了重力较大区域,再加上高度的提升,导致缓速发动机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降落的时候损伤掉了一只着落架,进而触发了连锁反应” 站在对面,老年总統盯着他,冷冷的开口打断道:“这些解释我不需要听,我只想知道,现在该如何将我们的宇航员从三十八万公里遥远月球带回来!” ps:感谢大佬花若南10000点打赏,谢谢大佬,这两天给大佬加更 (本章完) 第六百五十七章:无解的局面 对于被困在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的两名nasa宇航员来说,随着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内氧气等资源的储备持续下降,他们的处境亦越发的危险了起来。 而作为‘航天大国’,米国自然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宇航员这样被‘困’在月球上,nasa和白屋已经连续召开了多次的会议,商议解救自家宇航员的办法。 目前来说,摆在nasa和白屋面前的方案有两个。 第一个就是再度向月球发射brf火箭和探月飞船,送去新的宇航员解救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里面被困的两人。 但这个方法的难度实在太大太大了。 首先,登月是一件工程量相当大的工作,尤其是载人登月,对于轨道的计算和准备更是极其的苛刻。 当然,如果仅仅是这样,那还是有一丝可能的。 毕竟space-x公司有着储备的brf重型火箭,能够再次完成发射活动。 但关键点在于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上的氧气和物资,可能坚持不到他们的救援来临了。 因为要进行月面基地部署的原因,这次登月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上的氧气物资携带并不像阿波罗11号那么的充足,他们有一部分的氧气和物资储备是安置在生命维持单元里面的。 对于登月的宇航员来说,只要能打开生命维持单元,就能获得充足的氧气和物资,足够他们在月球上坚持一个月绰绰有余。 但谁也没想到,他们连登月舱都走不出去。 这使得重新发射brf重型火箭展开救援行动似乎成为了一件不太现实的事情。 而第二件解决办法,则是让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进行点火升空,返回猎户座号多用途载人飞船,尝试一下看看能不能在另一名宇航员的帮助下打开登月舱。 然而这个办法依旧有着极大的风险。 因为从目前被困在登月舱上的两名宇航员反馈回来的检查数据来看,这一次的登陆失误损坏的不仅仅是着落架,其连锁反应有极大的可能损坏了登月舱一侧的引擎。 这意味着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极有可能无法完成正常的飞行和入轨,一旦出现任何的偏差,等待两名宇航员的将是死亡。 面对着这种情况,无论是nasa还是白屋都不敢轻易的让登月舱返回月轨和猎户座号多用途载人飞船进行对接。 以至于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哪一条方案似乎都不现实。 在nasa忧愁商议该如何解救自己宇航员的时候,另一边,遥远在三十八万公里的月球上。 在踏上月面后,华国的两名宇航员互相配合着开始了探月工作。 正对着揽月号登月船,陈东取下了从登月舱上携带下来的设备,动作沉稳有序的展开了部署。 而身旁,刘杨则通过宇航服上的拍摄装置对揽月号登月舱的整体情况进行了拍摄,并将数据传递了回了地球,以供航天中心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对登月舱降落后的情况做出判断。 这些是登月后需要在第一步进行的工作,无论是地面控制中心亦或者是登月的宇航员,确保自己能够顺利的从月面上返回才是最要紧的事情。 而当所有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一面招展的红旗,出现在了镜头前。 站在月面上,陈东和刘杨两人携手紧握着鲜艳的旗帜,面向镜头动作缓慢的敬了个军礼,随后配合着将手中的红旗插入了月壤中。 看着月面那一面招展的红旗,这一刻,无论是航天中心的工作人员,还是蹲守在电视电脑手机前的观众,都激动的热泪盈眶。 【华国牛逼!疯狂呐喊.jpg!】 【红旗迎风飘扬!明月照亮心光!】 【神舟飞天,嫦娥探月,星海揽月,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热烈祝贺星海号载人登月成功!勇攀科学高峰,我们在路上!】 【嫦娥,嫦娥呢?嫦娥快出来接客啦!】 【我在仰望,月亮之上~】 【?楼上的你为什么可以发语音?】 【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像我这种废物看国家大事就特感动。(狗头.jpg)】 看着那面鲜红的旗帜矗立在月亮之上,直播间内,亿万观众纷纷激动的不能自己 那插在月面土壤中的红旗,不仅仅代表着国家的强大,更是支撑**主义发展的信仰! 他们成功的让宇航员们的脚步踏上月球大地,成功的从上个世纪老大哥的手中接过了旗帜,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并走的更远,更好! 正如弹幕所说一般,传承的使命仍在继续,他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下蜀航天基地中。 当那面五星红旗插在月壤表面时,舒展着身姿时,所有人都激动了的站了起来,雷鸣般的掌声如潮水般一波接一波的响彻整个指挥中心。 追赶了半个世纪的脚步,终于在今天完成了超越。 看着拍摄装置传递回来的画面,徐川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 忙碌了一年多的时间,载人登月这项对于华国来说可谓是史诗级的工程,终于在他手中完成了。 看着那面无风自展的红旗,他深吸了口气又漫长的呼出,一直悬着的心也总算是放松了不少。 登月工作完成,最为核心的点已然过去。 而在接下来的四十八小时中,陈东和刘杨会展开‘揽月号登月器’上携带的一些基础物资和设备。 如被动式地震仪、激光测距反射镜、月球矿物光谱分析仪、月壤结构探测仪等等。 他们将会利用这些设备对登陆的月面做一个详细细致的检查,并利用钻探设备收集一些月壤和月岩。 而后续,航行于月轨上的星海号,将在周期性的绕月运转中,向月面补充生命维持单元和修建月面基地的部分物资。 从某种方面来说,第一次载人登月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科研工作。但他们不会浪费这次机会为后续的月球开发做更多的准备工作。 通过星海号强大的运载能力,星海研究院将修建月面基地的一部分物资携带了上去。 比如生命维持单元、智能化无人装备、测试月壤能否凝结成块的‘干拌蒸压月壤砖’制备设备等等。 这些装备和设备,有些名字听起来挺‘搞笑’的,但都是各个科研机构的智慧结晶,都是在为后续华国月面基地的修建而准备的。 要知道,在月球上修建一座月面基地,尤其是大型的月面科研基地,比如徐川之前和华农大学的武炜华院士聊过的月表生物圈等。 这些建造工程将消耗大量的建造材料,而受短期内航天器运载能力的限制,间接从地球上运送材料至月面,进行建造工作的成本将是异常巨大的。 因此,就地取材、直接收集利用月面的月壤进行原位建造将是一种有效手段,这也是目前关于月面建造材料研究的主流观点。 而月壤本身也是一种具有重要加工价值的原位建筑材料。 有这一想法的并不仅仅是华国,早在上个世纪米国载人等于后,nasa宇航局的喷气推进实验室,就做过对应的实验。 实验表明‘以月壤作为月球建筑的防护层,可极大地减少昼夜温差对建筑结构产生的循环应力和辐射造成的材料性能损伤和老化。’ 这也意味着,从月球表面进行取材,完成月面基地的修建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只不过因为月面超真空、低重力、大温差、缺少水资源等等的极端环境对建造材料制备(如烧坯制砖)时的热传导、加压等过程影响极大。 而且保障在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也是月球建筑的重要任务。 其内部环境控制技术如供气调压、气体成分控制、温湿度调控、通风净化、火灾防控、水管理、废物管理等等,同样是难以解决的麻烦。 如何克服和解决这些困难,是华国需要认真````````````````` 当然,这些都是后续的航天发展中需要考虑的问题,目前核心与关键,依旧是完美的完成第一次载人登月。 毕竟只有完整的将宇航员送上去,并且顺利接回来,才算是一次成功的载人登月行动。 总控制室中,在陈东和刘杨两名宇航员顺利的展开了月面活动后,徐川也是长松了口气。 目前的进度相当的顺利,至少在接下来的四十八小时内,无论是他还是航天基地内的其他员工,都能轮换着短暂的好好休息一下了。 正在这时,控制室中航天局那边的邬远康局长快步走了进来,汇报道:“徐院士,nasa那边的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可能出现了一些意外的情况。” “意外?” 徐川有些诧异的看了过去。 最后一次收到邬远康的消息,还是nasa表示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已经顺利的脱离猎户座号多用途载人飞船,成功的降落在月面上。 而收到这一消息时,他还有些可惜的叹了口气,紧赶慢赶,这一次的登月还是被nasa抢先了。 不过那会他正在主持着自己的载人登月活动,也没什么时间和精力去关注nasa那边的进度,惋惜了一下后就没太在意了。 邬远康点了点头,回道:“最新收到的情报,nasa的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在降落的时候出现了意外,导致登月舱损坏,舱门无法正常开启宇航员被困在了登月舱里面。” “啊?” 听到这个消息,徐川张着嘴巴愣了一下。 他感到有些不可思议的看了一眼邬远康,惊诧的问道:“登月舱损坏?宇航员被困?什么情况?” 邬远康:“暂时还不清楚具体是什么原因,航天局这边已经下达了指令,通知目前在轨的嫦娥五号轨道器利用剩余的燃料进行一次变轨,去南极艾特肯盆地上空看看情况。” 说到这,可能会有部分人疑惑,嫦娥五号不是早已经把1.731公斤的月球样品带回地球了吗?为什么太空中还有正在运行的嫦娥五号探测器? 事实上,这个嫦娥五号非登月的嫦娥五号。 嫦娥五号探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月球采样返回任务的难度非常高。 而为了实现这一壮举,整个探测器被分为了四大部分,分别是轨道器、返回器、上升器和着陆器。 其探测器在发射完成进入绕月飞行的轨道之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成的‘轨返组合体’与着陆器和上升器组成的‘上组合体’分离。 轨返组合体继续在轨绕月转动,而着上组合体前去登月。 完成采样任务后,着陆器作为临时发射台,上升器启动火箭发动机,携带着样品飞离月球,再与在轨飞行的轨返组合体进行对接。 最后,轨返组合体带着月球样品飞向地球,在半途中,返回器和轨道器两者再分离,返回器携带月壤回国,轨道器飞向太空,然后通过第一拉格朗日点和一系列的太空点进行变轨,重返月球的大幅值逆行环月轨道(dro轨道)。 这是人类史上第一个进入dro轨道的航天器,它在那里飞行了大约一年半的时间,一直在进行着各种科研活动。 本来在航天局的规划中,嫦娥五号轨道器将在今年的八月份,也就是两个月再次变轨去执行其他的任务。 但现在,为了确认nasa的阿尔忒弥斯号登月的真实情况,航天局在和上面沟通后,修改了指令,让所剩燃料不多的轨道器去探测艾特肯盆地的情况。 虽然有些‘凑’热闹的嫌疑,但nasa的登月真的出现了意外的情况,那第一名登上月球的女性这一‘第一’,就是他们的了。 咳.这话说的有点问题 应该是他们本着助人为乐的情节,去看看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是否有需要帮助的地方。 毕竟远在近四十万公里之外的月球,如果登月真的出现了意外,如今能帮助到他们的,也就只有星海号了。 等米国自救?那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上的两位宇航员估计都 听到这个消息,原本已经相当困乏打算去睡觉的徐川顿时就来了精神。 他快速的开口问道:“你的意思是,nasa虽然顺利的将登月舱投放到了月球表面,但是登月舱出现了故障,导致两名登月的宇航员至今没能踏上月球?”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次登月,我们可能是领先的?” 邬远康点了点头,道:“消息的准确度很高,我这边有实时关注nasa宇航局那边的登月情况,截止到现在,在顺利的分离登月舱后,nasa就没有再更新过他们的登月进度了。” 说到这,邬远康脸上也带上了一丝笑意。 原本以为对方提前登月,他们距离这些第一已经错过了,没想到这个关键节点对方的登月居然出事故了。 虽然同为航天人的他不会也不可能去嘲笑对方,但这‘漏’捡的,的确让人心怀大开,就像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一样。 而且更关键的是,如果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真的出现了问题,米国不可能看着自己的宇航员在能救的情况下死在月球上。 毕竟这种事情万一捅出去,对于整个国家来说都将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但现在能够接那两名宇航员回来的,只有他们的星海号。 想要让他们去接人,他们也是冒着‘风险’的,不付出点什么代价,可能吗? 想到这,邬远康的思绪都快飘到谈判桌上去了。 毕竟,留给米国和nasa的时间可不多了。 就算两名宇航员能坚持,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上携带的氧气和物资可没法坚持多少天。 (本章完) 第六百五十八章:要不我们‘帮\’他们一把? 华国宇航局的速度很快。 在得知了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船出现意外宇航员受困的消息后,宇航局内部立即就召开了相关的会议,并决定让如今还存留在月轨上的嫦娥五号轨道器过去看看具体的情况。 对于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争夺各种第一的好机会,更是打击太平洋对面那个国家的好机会。 金陵,下蜀航天中心。 在徐川短暂的小憩休息了一会后,远在月球逆行(dro)环月轨道上的嫦娥五号轨道器也同步完成了轨道调节。 虽然嫦娥五号轨道器本来有其他的任务,但目前来说,证实nasa的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出现意外的情况显然更重要。 毕竟现在可正是太空竞赛火热的时候,双方共同竞争登月的节点。如果爆出有一方登月出现重大失误,对于航天领域的声誉和实力,乃至国际格局都将是一次重大的打击。 如果说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真的出现了意外的情况,米国佬肯定是不愿意自己公开这样的新闻的,甚至会极力否认。 但他们并不介意帮助这个老对手一把,毕竟这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卫星控制中心,从航天局那边转接过来的信号已经完成了解析。 站在监控屏幕前,徐川摸着下巴饶有兴趣的盯着眼前的屏幕。 从嫦娥五号轨道器传递回来的画面来看,此刻,月球南极的艾特肯盆地中,一艘登月舱和一套生命维持单元正安静的躺在月面上。 地面上没有任何的活动迹象,也没有看到米国的星条旗。 正如邬远康所说的一样,那抢先登陆月球的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的确出现了意外的情况。 “从拍摄到的画面来看,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的姿态倾斜角度有些严重,不排除有一支着落架出现了损坏的问题。” 站在徐川身边,常华祥院士看着嫦娥五号轨道器传递回来的清晰画面分析道:“只是我不太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严重的问题。” “毕竟理论上来说,就算是着落架损坏,也不应该影响到登月舱门的正常开启。” 监控画面上,嫦娥五号轨道器传递回来的图像和监控相当的清晰。 为了完成这次拍摄任务,它从月球逆行(dro)环月轨道切换到了极地投放轨道。 而作为代价,在这一次的画面拍摄完成后,它将坠毁在月球表面。 因为它所剩余的燃料已经不足以支撑它再完成一次变轨了,可以说是用‘生命’作为代价来帮助祖国完成这次任务。 至于之所以调遣嫦娥五号轨道器,而不是使用更加便捷的星海号航天飞机,是因为星海号还有自己的任务需要执行。 不仅仅是因为需要投放建造月面基地和科研实验的物资,还有保证陈东和刘杨两名宇航员的安全返航。 如无必要情况,徐川也不可能允许星海号贸然离开自己的轨道。 卫星控制中心,盯着屏幕中的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看了一会后,航天局的邬远康局长突然开口道:“你说他们的登月舱会不会损伤到了舱门开启的控制器什么的?导致舱门无法正常开启?” 站在他身边,徐川摇摇头回道:“理论上来说有这种可能性,但nasa肯定会考虑这种情况的。” “一般来说,登月舱的开启有两种方式,就像咱们的揽月号一样,一套电信号控制,另一套在电信号控制损坏的情况下可以手动开启。” “在单独的电信号控制器损坏的情况下,手动开启舱门也是能做到的。所以这种可能性不大。” 对于航天航空领域来说,无论是在大气层内飞行的普通航空飞机,还是前往外太空探索的载人航天飞船。 其舱门的开关,或者说,大部分的控制系统,一般都会设置两套系统。 当年实现载人登月的阿波罗11号,就是这样的。 当年在登月的时候,奥尔德林或者阿姆斯特朗这哥俩出舱时,因为宇航服的关系,碰断了一根重要的断路器开关! 它位于登月舱右侧,第16号的控制板上,而这个开关,叫做“enginestartoverride”。 中译过来就是:‘引擎启动超控’。 而这个开关损坏了,就意味着登月舱的引擎无法在奥尔德林或者阿姆斯特朗的控制下启动,也就意味着他们会被滞留在月球上。 不过nasa宇航局考虑的远比常人更加周到。在登月舱中,他们一共布置了两套电力系统,分别由不同电池提供电源。 而登月舱的设备,是分别接入这两套设备获取电源的。 但是,一些关键的设备,如引擎启动控制设备;是可以从这两套系统中的任何一个中获取电力的。 所以即便登月舱完全失去了某个配电系统,它仍然可以点燃引擎。只要其中任何一个断路器,及其相关的配电系统正常工作,就可以了。 但如果你以为这就完了,那就错了。 计算机和自动电路并不是启动登月舱发动机引擎的唯一方法。 在登月舱中,引擎启动这类核心设备,还有完全独立的‘启动’按钮,只需要调整一些电路后将其按下去,引擎也能启动。 多重保障是阿波罗11号登月能够顺利完成的关键,否则上个世纪奥尔德林或者阿姆斯特朗就永久的被滞留在月球上了。 至于现在,老实说,徐川并不认为nasa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 从目前拍摄到的画面来看,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出现了损伤是肯定的,至少以他的判断来看,那支陷入月面土壤中的着落架肯定出现了意外的情况。 但正如常华祥院士分析的一样,为何着落架损坏会连带导致舱门无法开启的原因,仅凭这些监控来看根本无法有效的分析判断。 盯着监控画面看了一会,徐川扭头看向身边的邬远康问道:“邬局长,nasa那边应该还没有公开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出现意外的新闻吧?” 邬远康点了点头,道:“目前还没有,我这边安排了在关注,如果对方有公开的话,我这边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消息。” 思索了一会,徐川笑了笑,开口道:“那要不要我们帮他们一把?” “帮一把?” 邬远康愣了一下,迟疑了一下问道:“上面的意思是我们可以利用这次机会来和米国做一下利益谈判,徐院士您是想?” “不。” 徐川摇摇头,笑道:“你误会了,我说的帮一把,可不是说免费去救援对方的宇航员。而是指我们帮他们将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登月出现意外的新闻公开出去。” “就我个人的猜测来看,到现在nasa还没有将这件事公开,想来他们已经做好了保密的准备了。” “如果后续nasa没能想到办法解救出来这两名宇航员,我怀疑对方甚至可能不会公开阿尔忒弥斯号遇难的事情,而是会想其他的理由搪塞过去。” 微微顿了顿,他眯着眼睛看向监控画面中的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接着道:“至于米国求助我们,请我们去救助两名宇航员,老实说在我看来可能性反而并不大。” “对于他们来说,死两个宇航员并不是什么不能接受的事情。如果没法救援,等尘埃落定后,再站出来公布找个理由说宇航员在月球上遭遇了什么意外的情况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毕竟航天总是有风险的,出现意外也很正常,后续顶多就是航天板块的股价跌一点,nasa的信誉遭受一些打击而已。” 说着这,徐川勾了勾嘴角,开口道:“所以与其这样,还不如我们主动将这事掀开出去,米国佬不是总说每一个公民都有知情权么?如果他们知道了nasa隐瞒自家的航天事故,会做出什么?” “我就不信,那些米国的民众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家的宇航员死在月球上而无动于衷。” 一旁,邬远康眼神明亮,脸上带着笑容接着道:“这样一来,如果他们自身没有足够实力救援,唯一能做的就是向我们求援了。” 说着,他向徐川竖了个大拇指,拍了个马屁笑道:“不愧是徐院士,考虑的真周全。” 事实上,这套方案并不仅仅是徐川的想法,也是他们准备实施的做法。 在确认阿尔忒弥斯号真的出事后,航天局和高层就已经在考虑如何将这次的事故做到对他们利益最大化了。 对于米国这个竞争对手,他们也没什么多少的‘关怀’可言。 时代发展至今,两个国家之间只有一个能站在巅峰。 这是趋势,也是必不可免的竞争。 他们不可能手软放过这个机会,国与国之间的竞赛,关系到的是十几亿人的幸福。 一旦他们手软,遭遇失败的必然是他们。 听着邬远康的马屁,徐川哑然笑了一下,摇摇头继续道:“不过除了向我们求援以外,其实他们还有另一种做法,比如选择直接放弃两名宇航员的生命。” “甚至,我觉得他们放弃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毕竟放弃两名宇航员,他们只需要补偿宇航员的家属。” “但是向我们求救的话,不仅仅会导致米国在航天领域的威望损失和带来技术泄露等风险,还会被我们敲一笔。” “从这样来看,我更觉得nasa可能会选择直接放弃掉那两名宇航员。” 听到这话,邬远康哈哈笑了一下,开口道:“这个请徐院士您放心,阿尔忒弥斯号登月意外事故只要公开,他们能走的路其实就只有一条了。” “放弃两名宇航员的生命,如果真的是在没法救援的情况下还算正常。但如果是在我们公开信息的同时表示我们能救援,而nasa又不救援的话,这概念就完全不同了。” “无论是出于怎样的做法,米国当局都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宇航员在能救的情况下而不选择救援。” “如果他们真选择这样做了,对于我们来说,反而是一件更好的事情” 一旁,常华祥笑着开口补充道:“如果在能救的情况下放弃了宇航员的生命,那意味着米国的当局将随时有可能放弃掉任何一个米国公民的生命。” “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将是最为致命的灾难。” 与此同时,另一边, 米国,nasa宇航局华盛顿总部。 那位老年总統先生已经亲临nasa宇航局的总指挥中心,正在和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上的两名宇航员进行着通话。 作为一国总統,在载人登月发生了这种重大意外事故时,他自然是需要站出来作为了一个承重柱来应对相关的情况。 “.请放心,我们正在尽最大的努力想办法营救你们,不要放弃,你们一定会回来的!” 一通卫星电话联络,短暂的安抚住被困在月球上的两名宇航员以后,老年总統先生带着疲惫和愤怒看向了nasa宇航局的比尔·尼尔森局长: “告诉我,你的办法呢!将我们的宇航员接回来的方案呢?它在哪?!” 站在对面,比尔·尼尔森沉默了良久,才沉重的开口道:“虽然我们有能力再通过brf运载火箭发射一艘登月飞船前往月球,但那需要至少一周的准备时间” 话还没说完,就被老年先生挥手打断了,他阴冷的看着比尔·尼尔森,道:“但阿尔忒弥斯号上的宇航员撑不了一周的时间!” “这就是你的狗屎方案?” 闻言,比尔·尼尔森沉默了下来。 没人比他更清楚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上的两名宇航员还能撑多久,就算是不吃不喝算上了所有的氧气储备,两名宇航员躺在那里什么都不干,他们最多也就还能支撑两天的时间。 而从最新的反馈数据来看,让登月舱重启引擎返回月轨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他们尝试让两名宇航员进行了一次点火操作,但传递回来的数据显示,在降落的时候有一台侧引擎因着落架损坏的关系连带着受到了损伤,尽管它还能启动,却已经无法维持正常的平衡了。 这意味着返回月轨向猎户座号多用途载人飞船上的宇航员求救也同样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对于nasa,甚至对于米国来说,毫无疑问,这次登月事故已然演变成了一场灾难。 第六百五十九章:焦头烂额的NASA 宽敞的卫星控制中心,比尔·尼尔森和那位老年总統先生站在监控台前沉默着。 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的失事,无论是对于nasa宇航局来说,还是对于整个米国来说都是一次重大的打击,也是一场航空灾难。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的严重程度甚至比‘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还要更加的严重。 毕竟在那个时候,他们已经明确的领先了曾经的对手,在航天领域成功的完成了载人航天、载人登月、航天飞机的发射等各种奇迹。 而且,挑战者号解体的时候,那个曾经的大国已然步入了生命的末年,他们无论是在政治,还是贸易、金融、科技等对抗中都处于领先的地步,并不担忧自己的处境。 但如今,时代仿佛在轮回,东方的那个大国已经崛起,对他们的地位和霸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威胁。 甚至,在能源领域,对方已然走在了他们的前面。 如果作为米国荣耀存在之一的航天领域再失利,对于他们的打击远比挑战者号解体更加的严重,世界格局又会掀起怎样的波涛谁也无法判断。 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于米国来说,这是一个相当失利的局面。 尤其是在新一轮的太空竞赛才刚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就出现了如此重大的事故,这很难不让人怀疑他们是否还具有强大的航天实力。 就在这时候,卫星控制中心大门忽然被人推开了,一名穿着小西装的女士快步的走了进来。 “先生.” 快速的将手中的文件袋递了过去后,赶过来的秘书继续补充道:“最新情报,关于咱们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事故的消息泄露了。” 听到这句话,站在控制中心内的老年总統和nasa宇航局的比尔·尼尔森局长瞳孔都骤然收缩了一下。 快速的从秘书的手中接过牛皮纸袋,老年先生深吸了口气拆开,从里面取出来了一份文件。 让他眼神一滞的是,里面的文件并不是什么其他的东西,而是一份报纸。报纸的正面,一行醒目的标题映入他的瞳孔。 《nasa登月行动或将失败?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遭遇严重损伤!》 不仅仅是标题醒目,这份报纸更是几乎用占据了大半个版面的位置来描述了他们这次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失事的详细情况。 甚至,还附上了一些就连他们自己都没有的照片。 那是嫦娥五号轨道器在月面低空中划过时所拍摄到的画面,从照片上可以清晰的看到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和生命维持单元孤零零的坐落在月球南极,地面上没有任何活动的迹象。 看着报纸上的新闻,老年先生脸色难看的仿佛下一秒就有可能抽过去一样。 他愤怒的将手中报纸拍在了控制台上,怒骂了一句:“该死!消息怎么泄露出去的??” 一旁,nasa的比尔·尼尔森迅速从桌上拾起了报纸,入眼,他顿时就懵了。 阿尔忒弥斯号登月事故,被对面那个国家,泄露的一干二净。 “谢特!法克!” 比尔·尼尔森跟着骂了一句,他怎么都没有想到,阿尔忒弥斯号登月事故会在这个焦头烂额的时间点被泄露出去。 可以预想到的是,这条报道一旦传开,将在民众中掀起多大的舆论。 而nasa,乃至白屋,又将面临什么样的压力。 更要命的是,他们现在还没有做好面对这些民众质疑的准备。 如果不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和原因,恐怕明天就是他滚下台的时间。 另一边,正如比尔·尼尔森所预料的一般,米国民间的舆论,在这篇新闻报道出来后直接就爆炸了。 在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降落事故被爆出来后,脸书、推特、博客等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媒体、自媒体和用户纷纷转发了这篇文章。 而在新闻报道中,华国航天局不仅全面公布了由嫦娥五号轨道器拍摄的图片,更是引用‘星海研究院’的分析观点和看法。 ‘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在降落的时候出现了损坏事故,导致两名宇航员被困在登月舱内部无法正常活动,舱内的氧气和物资供应极有可能超不过三天的时间. 尽管分析和报道中并没有点出徐川的名字,但因为星海号航天飞机和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关系,国外知道这家研究所的人并不少。 再配合上报道中空旷无人活动的月面图片,顿时在各大媒体上引起了米国民众剧烈的讨论。 【wtf?阿尔忒弥斯行动失败了????】 【怎么可能?我记得昨天nasa都还公开在官网上的进度表示登月舱成功降落在月球表面上了。】 【该死,我看了整篇新闻报道,配合那些月面上的拍摄图片来看,登月舱的确有问题的样子,月面上也没有我们宇航员活动的迹象。】 【我的上帝,我知道那家星海研究院,他是那个大名鼎鼎徐教授的科研单位,可控核聚变和那架叫‘星海号’的航天飞机就是他研发出来的,如果是他说的这些分析,我觉得我们的登月可能真的出问题了。】 【哦,谢特!我去看了nasa的官网,上面的登月进度公布停止了,现在都还停留在登月舱成功降落在月面上的节点!】 【我相信米国!即便是登月出现了事故,nasa也绝对不会放弃任何一名宇航员,新的登月火箭肯定已经做好了准备,会迎接我们的英雄回来的!】 【但是登月舱上氧气可坚持不了那么久,从这篇报道来看,留给nasa的只有不到三天的时间了。】 【这些只是华国的分析而已,登月不可能只准备三天的氧气供应的,阿波罗11号登月舱都有一个星期的氧气储备。】 【不管怎么说,nasa都可能隐瞒了真相!我们需要知道真相情况!】 伴随着时间的发酵,不止是互联网上,就连现实生活中都不断的有人在讨论阿尔忒弥斯号登月事故的报道。 对于一向自认为是航天大国,航天荣誉深入骨髓的米国民众来说,登月出现意外引起的轰动格外的强烈,尤其是这个消息还是那个竞争对手爆料出来的。 这意味着nasa和白屋当局向他们隐瞒了登月失败的真相,更是米国民众无法接受的。 在相关的消息被爆料出来后,nasa宇航局,无论是华盛顿总部大厦,还是各地分局,乃至space-x、蓝色起源、洛克希德-马丁这些参与了阿尔忒弥斯计划的企业,都遭到了记者的围追堵截。 众多扛着长枪短炮的媒体记者堵在nasa总部的大楼门前,等待着nasa宇航局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而对于nasa当局来说,目前召开新闻发布会很显然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他们找不到办法能将远在三十八万公里以外的宇航员平安的接回来,也找不到一个合理的理由去解释登月失败,尤其是隐瞒登月失败的工作。 尽管他们有能力再发射一艘登月舱,但时间已经不够了。 然而,面对着群青激奋的民众和媒体记者,nasa却又必须站出来做一个合理的解释。 “比尔局长,请问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现在的情况如何了?我们的登月行动是否真的失败了?” “请问华国公开的消息是否属实?我们的宇航员是否现在还被困在登月舱里面?” “请问nasa是否没有考虑过对两名宇航员进行救援?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内的氧气和物资还能供应多久的时间?” “请正面回答我们的问题,我们有权利知道事情的真相!” 站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比尔·尼尔森局长面对着几乎要怼进他嘴里的话筒,听着这些媒体记者七嘴八舌的提问,一脸的头疼脑胀。 他很想将这项采访丢给其他人,但很显然,面对群情激奋的媒体记者和民众,随便拉一个员工出来背锅是不可能的事情。 看着面前的记者,比尔·尼尔森深吸了口气,大声的开口解释道:“关于阿尔忒弥斯号登月的情况,如有必要,nasa会及时公布相关的讯息。请所有人放心,登月的两名宇航员至今情况良好,我们有着充足的准备和手段保障他们的安全.” 对于如今阿尔忒弥斯登月舱的情况,他也只能选择就轻避重的回答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 如果让米国民众知道了他们已经准备放弃两名宇航员的生命,并商议如何最大程度保密相关的情况的话,舆论恐怕会彻底的崩坏。 但很显然,在那个对手完整的爆料出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情况后,在场的媒体记者对于这份回答并不满意。 如果新闻爆料是真实的,那么他们的宇航员恐怕只有不到三天的时间了。 简单的应付了一下外面的那些媒体记者后,比尔·尼尔森抹了把头上的汗水,长舒了口气后走进了大厦中。 “该死的*国,多管闲事” 电梯中,比尔骂骂咧咧的抱怨着,如果不是华国将这件事爆了出来,nasa和白宫也不会头疼到这个地步。 如果找不到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相信那位会毫不犹豫的将他丢出来当做背锅侠,来扛起这份事故的责任。 回到卫星总控制中心,看着监控中心传递回来的信息,比尔·尼尔森的头又大了起来。 从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出事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十二个小时了。 按照氧气的剩余量来计算,两名宇航员能撑过的时间不到两天,准确的来说只有四十三个小时了。 四十三个小时的时间,就算是他们再发射一艘brf火箭过去,时间方面也已经来不及了。 “该死的!” 盯着屏幕上的信息,比尔·尼尔森又骂了一句,思索着该如何解决这件事1. 如果登月事故没被捅出去,他们完全可以将这件事的影响降到最低。 但现在,如果不能最妥善的解决这个问题,别说是nasa了,就是白屋都将遭受一次重大的威望打击。 正在这时,nasa的副局长比尔·格斯滕迈尔推开门快步的走了过来。 “华国那边刚刚联系了我们” 闻言,比尔·尼尔森皱起了眉头:“他们联系我们做什么?” 比尔·格斯滕迈尔:“关于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被困的两名宇航员救援的工作。” 闻言,比尔·尼尔森愣了一下,皱眉问道:“他们什么意思?” 比尔·格斯滕迈尔迟疑了一下,还是开口道:“华国表示,如果我们有需要,他们可以提供救援行动。” “呵~”听到这话,比尔·尼尔森顿时不屑的哼了一声,不假思索的反驳道:“连我们都做不到的事情,他们能做” 话还没说完,他就想起了什么自己沉默了下来。 那架星海号航天飞机,的确有着在四十八小时内登上月球的能力。 如果华国出手,或许他们的宇航员的确还有救。 但是,如果委托华国救人的话,nasa和米国的脸往哪里放? 这岂不是证明了米国的航天实力不如华国了? 该死的! 与其这样,还不如让那两名宇航员牺牲在月球上好了,无论是nasa还是当局都会为其补办一场风光的葬礼,给到做够的补偿。 甚至,他们还可以保证会在未来派遣飞船去将他们的遗体接回来,让每一个米国公民都不流落在外。 在之前,他和那位先生的商议方法也正是这样,既然事故已经必不可免,那就做好后续的安抚工作就好了。 说不定等他们迎接回来这两名宇航员的遗体,还能再借助这个机会重新宣扬一波他们的不会放弃每一个公民的文化。 看着脸上表情变换不断,犹豫纠结的比尔·尼尔森局长,比尔·格斯滕迈尔开口提醒道:“我得提醒你一下,这并不仅仅关系到两名宇航员的安全。” “如今华国已经揭开了这场事故,全力救援是我们如今唯一能走的路线。如果选择放弃他们,背后带来的影响将是你我,甚至是白屋都无法承担的。” 顿了顿,他深吸了口气补充道:“更关键的是,华国那边提出了救援,如果我们拒绝的话,他们将这份谈判捅出去的话,舆论对于我们来说更加没法承受。” 听到这话,比尔·尼尔森的瞳孔骤然收缩了一下,整个人也沉默了下来。 在能够救援的情况下,如果他们选择了放弃,那么这对于nasa,乃至米国的公信力来说,将是一场致命的打击。 在能救的情况下放弃了宇航员的生命,那意味着米国的当局将随时有可能放弃掉任何一个米国公民的生命。 这样的事情,只要是开化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当权者敢这样去做。 ps:晚点还有一章,不过会比较晚,月底了,求波月票,谢谢大佬们 py一波,推本历史大佬新书。 《我在水浒捡尸成圣》 杨长穿越水浒世界,觉醒捡尸者命格。 抱住武松大腿,哥哥打怪我捡尸,我们都要光明的未来。 属性技能直接捡,从此过上金主爸爸生活。 躺平?不,我躺赢! 第六百六十章:徐川:让我瞄两眼就行 另一边,金陵。 星海研究院下蜀航天基地中。 航天局的局长邬远康正静静的欣赏着自家的宇航员在月球上展开工作的美景。 确认nasa的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发生了意外的情况后,他的嘴角就没有合拢过。 虽然发生航天事故并不是一件值得欢庆的事情,但至少现在米国的两名宇航员还活着,人没牺牲还有救不是么。 在传统华国人的观念中,设备什么的损失了都是小事,只要人无恙就行了。 更何况,这次的意外对他们还有利。 盯着直播画面美滋滋看了一会后,总控制中心的大门忽然被人敲开了。 一名中年男子快步走了进来,走到了徐川和邬远康的身边,笑着开口道:“最新消息,五分钟之前,nasa那边通过正式的途径向我们提出了‘月面援救’的请求。” 听到这个消息,邬远康的眼神骤然一亮。 月面救援,对于航天局来说是妥妥的成绩和政绩不说,更关键的是,能够展开一次月面援助nasa的行动,不仅能够向外界证实了华国航天实力的强大,更是此次太空竞赛中的首胜。 在如今世界公认对方是第一航天大国的情况下,他们能够弯道超车反向救援对方,对于今后航天格局的变化将起到极为关键的引导作用。 快速的汇报了一则消息后,中年男子满脸笑容的走上前来,热情的伸出双手和徐川打了个招呼,笑着自我介绍道:“徐院士您好,我是傅庆。” 徐川笑着握了握手,打了个招呼后开口道:“看样子这次nasa和白屋的速度挺快的,算算时间,从阿尔忒弥斯号出事到现在,应该还没超过十五个小时。” 傅庆点了点头,笑着说道:“嗯,我们从nasa那边获取到了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的一些信息,按照他们提供的数据来看,登月舱出事到截止到现在的确只有十四个小时。” “另外.” 一边说,他一边将随身携带的牛皮纸递了过来。 “这里面是我来之前匆忙准备的一些总结资料,里面还有一个u盘,存有nasa那边转交过来的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详细数据,您先看看。” 徐川顺手接过文件袋,拆开后将u盘取出来递给了身边的一名工作人员,自己则拿起总结资料看了起来。 看着上面的信息,他摸着下巴思索道:“三天多还不到四天的氧气储备,nasa这次的准备有点不足啊。” 傅庆笑着道:“倒也不是,只能说是他们比较倒霉。” “怎么说?”徐川好奇的问道。 “这次登月他们携带的氧气和物资储备其实很充足,足够两名宇航员在月面上活动整整一个月了。但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携带的氧气储备其实只有两天的,剩下的氧气储备都在那套生命维持单元上” 他的话还没说完,徐川就恍然明白了过来。 这样说还真是,其实只要宇航员能顺利的从登月舱中出来,就能够打开生命维持单元,坚持到nasa重新发射brf重型火箭送去人员救助。 但倒霉的是,降落的时候登月舱损坏了,舱门都打不开,那么从生命维持单元里面获取氧气物资就无从谈起了。 简单的解释了一下相关的信息,傅庆看向徐川,脸上的笑容收敛了起来,认真的开口道:“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上的氧气存量还剩余四十个小时左右。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在四十个小时内将那两名宇航员解救出来。” “当然,如果事不可为,那就算了,一切以保障咱们自己宇航员的安全为主。” 月球救援这种事情,以目前的航天科技来说,难度其实非常大的。 毕竟人类也才堪堪踏出自己面向宇宙的第一步,载人登月都要做相当长的准备工作,计算轨道,模拟实验等等。更别提临时跟换轨道调遣航天器去另外的地方进行救援工作了。 虽然以星海号的性能来说要切换轨道前往月面南极并不难,但真正降落到月面的却并非星海号,而是投放的登月舱。 登月舱的投放和对接,以目前的航天技术来说依旧不能保证百分百的稳定成功。一旦对接失败,将对宇航员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影响。 就如同米国这次的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一样,投放失败导致登月舱损坏,危急宇航员的生命安全。 如果不是这次恰好他们的星海号也同在月球上执行登月任务,这两名宇航员将葬身在遥远的月面上。 听着的请求,徐川笑了笑,开口道:“我这边尽快组织航天这边的技术人员进行商议,拿出一套稳妥的方案。”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放心好了,月球救援,对于我们来说难度并不算很大,而且还有四十多个小时的时间,完全来的及。” 傅庆点了点头,道:“那关于救助米国宇航员一事,就拜托您了。” 办公室中,在收到了傅庆提供的资料后,徐川立刻组织了航天局和星海研究院内部的技术人员开了个小会,商议相关的救援行动。 对于他们来说,前往月球南极救援nasa的两名宇航员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但也不代表着他们可以啥准备都不做,就直接将星海号开过去。 至少在那之前,确定好完整的轨道和方案是很重要的事情。 当然,这并未花费他们多长的时间。 唯一需要讨论的较久一些的,是让两名宇航员先暂停手中的科研实验工作现在就出发,还是说等自己的工作完成后再出发救援。 毕竟还剩四十小时的时间,对他们来说还是相当宽裕的。 办公室中,听着徐川准备让自家的宇航员完成自己的科研工作后再出发救援,航天局的邬远康忍不住苦笑了一下,轻咳了一下开口插话道: “咳,徐院士,既然决定了要救援,我觉得早些出发比较好。毕竟目前来说我们还不是很了解阿尔忒弥斯号的具体情况到底是怎样的,万一救援过程中耗费太多的时间导致出现了意外,国际舆论方面也会有较大的压力.” 顿了顿,他接着道:“虽然这会耽搁一些自己的工作,但咱们第一次登月也没安排多少的科研工作,象征意义更大于科研意义。” “而且对于以咱们现在的航天能力来说,后续重新展开载人登月修建基地也不是什么难事。” “至于后续航天相关的经费” 邬远康笑着敲了敲桌子,继续道:“外交那边已经想好了,这次救援咱们肯定宣传出去,表示因为救援nasa的宇航员,而迫不得已中断了自己的登月工作。这样一来,后续在和米国那边谈判的时候,他们也能找个理由多要点钱,到时候再多分点给你们好了。” 听到这个理由,徐川沉吟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同意道:“既然这样,不如干脆全程直播出去好了,反正咱们现在的直播频道还在那里挂着呢。” 话没说完,他就改口自言自语道:“全程直播好像也不太行,他们的生命维持单元就在旁边来着” 收多少钱或者技术什么的,那是国家需要考虑的事情。他们只负责救人,不管收钱,反正上面收了钱或者说技术后,也会补贴他们。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救援的过程中不能顺道打点秋风,米国佬的航天科技,还是值得过去瞄两眼的。 事实上,就算是米国佬这次不向他们求救,处于对生命维持单元咳,处于人道主义,他大概也会向上面建议安排就行行动。 只不过没有了nasa提供的有关于阿尔忒弥斯号的准确数据,等自己的登月完成后再过去,大概率能救到的就只有遗体了。 一旁,听着徐川还在打人家生命维持单元的主意,邬远康也有些哭笑不得。 不过这种事情,他倒也也没说什么。 毕竟如果有机会从那座生命维持单位获取一些科技蓝图,也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虽然在航天领域他们算是追上了米国的脚步,也一同实现了载人登月。甚至因为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和空天发动机的关系,在航天的某些方面已经实现了超越。 但不得不说,米国佬在航天领域耕耘这么多年,发展出来的科技还是值得去看一眼的。 比如那个跟随着阿尔忒弥斯号一起降落到月球表面的生命维持单元,里面就包含了米国各个高科技企业的科技。 如通讯装置、生命维持系统、超噬性推进剂、超临界贮存增压技术等等。这些东西对于他们来说,帮助还是很大的。 就过去瞄一眼,都能帮助节省很多的时间,更别宇航员们找到机会过去咔咔一顿拍了。 毕竟,对于复制能力强大的他们来说,很多东西有时候看一眼就能弄个大概。 他们当初的核潜艇,不就是这么来的么。 当年的核潜艇,设计制造的时候,唯一的资料就是几张模糊的米国核潜艇照片,顶多外加一个玩具模型。 然后就这样瞄了两眼,他们就给复制出来了。 至于事后的扯皮工作,事后再说,反正看两眼又不会怀孕。 ps:下午还有,求个月票 第六百六十一章:丢脸丢到全世界去了(感谢花南若大佬的打赏) 在确定了救援方案后,地面指挥中心在第一时间联络上了远在月球轨道上的星海号航天飞机,将相关的工作调整指令传达了过去。 月面,月海虹湾的陨石坑中。 长在开采着月岩岩心的陈东暂停下了手中的动作,耳麦中传来了登月小队队长翟至刚的声音。 “陈东,月岩岩心的开采工作完成了吗?” 听到声音,他快速的汇报道:“还差两次开采和样本收集。” “嗯,够了,现在停止开采工作,收拾科研设备和岩心返回登月舱,我们有新的任务了。”翟至刚下达了的新的指令,语气中带着一丝愉悦。 “队长?” 耳麦中,陈东和正在另一边工作的刘杨都传来了疑惑的询问声。 “nans的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登月失败,两名宇航员被困在登月舱里面,地面指挥中心传来指令,我们要准备过去解救他们。” 微微顿了顿,翟至刚接着道:“刘杨,登月女性第一人,是你的。” “啊?” 听到这句话,刘杨都忍不住惊诧的啊了一声,眼眸中随即爆发出惊喜的神色,快速的问道:“队长你说的是真的?” 她原本都以为米国抢先成功了,早就没这个想法了,结果没想到峰回路转,居然还有这样的变化。 翟至刚笑了笑,道:“理论上来说,如果按照脚踏实地站在月球表面才能算登月的话,你的确才是第一个踏上月球的女性。” “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虽然成功降落在了月面,但宇航员却并没有踏上月球,他们的飞船出故障了。” 微微顿了顿,他下达了指令:“准备一下,将相关的科研器材设备保存到月面基地里面,开采的物资收入登月舱,星海号还有四十分钟抵达虹湾的上空。” “收到!” “收到!” 陈东和刘杨快速的汇报了一声,携带着自己身边的物资设备快速的返回了登月舱。 虽然手中的科研工作被临时打断,但两人并没有丝毫的怨言。 对于他们来说,作为军人,执行命令就是唯一的宗旨。 更何况,这次还是过去‘营救’那个老对手呢? 光是想想就足够让人愉悦了。 半个小时的准备时间很快过去,在陈东的操控下,登月舱抛弃了降落器,上升器载着两人和在月面上开采的月岩、月壤等物资完成了点火,朝着月轨飞去。 远处,一架银白色的航天飞机正朝着他们缓缓驶来。 伴随着一道“对接成功!”的声音,登月舱的舱门缓缓的打开,陈东和刘杨脱下宇航服,在星海号的机舱中将采集到的物资存放到对应的安置处,随即漂浮着朝驾驶室划去。 “队长。” 驾驶舱中,翟至刚听到声音后,脸上带着笑容上下打量了一下两名队友,放下心来笑着问道:“月面工作可还顺利?” “嗯。”点了点头,陈东咧嘴笑着回道:“我这边收集到了三个单位的月岩岩心,按照规划估算应该有6公斤左右。” 这一次的登月,因为星海号航天飞机性能的关系,他们带上来了不少的设备和工具,其中就包括一台开采月球陨石坑底部岩心的装置。 在原本的规划中,他们将从虹湾陨石坑中带走至少十公斤的月岩岩心和二十公斤的月尘,但现在肯定没那么多了。 一旁,刘杨也笑着汇报道:“月壤我这边所有的标点全部采集完成了,不过因为时间比较紧急,剩下的科研工作中只完成了初步的元素探测、雷达地下结构探测等几项。” 翟至刚点了点头,笑着道:“没事,后面咱们还有机会重返月球,这些没有完成的工作后续再做就好了。” 顿了顿,他接着道:“陈东现在来辅助我驾驶,我们去月面南极营救我们的‘朋友’。” “好。” 陈东点了点头,快速的走到副驾驶位,开始辅助翟至刚操控星海号。 月面上,一架银白色的航天飞机划破月空,改变了飞行轨道朝着深空飞去。 另一边,直播间内,看到这一幕的观众纷纷议论了起来。 因为按照早些的直播规划,星海号将在月轨上停留至少四十八个小时,而月面活动也将持续两天的时间才会结束。 但现在,连二十四小时都还没到,两名宇航员就已经提前结束了月面行动,返回到了航天飞机上。 【什么情况?月面行动不是说持续两天么,这一天都还没到就结束了?】 【可能是回航天飞机补充物资?】 【不可能,登月舱一般都是一次性的。它携带的燃料有限,且分降落器和上升器两部分,降落器负责降落,上升器负责返回。而且在返回的时候,降落器会被抛弃,也就是说,一旦返回了航天飞机,登月舱就没法再降落了。】 【那这是啥情况,这就结束登月准备返回地球了?】 【可能是登月出现了什么意外和故障吧?提前回来安全一些。】 【我有个猜测,听说米国佬的登月舱出事了,星海号会不会是过去救援的?】 【米国的登月出事了?什么情况,快仔细说说!】 【好像是登月失败了,具体情况不清楚。】 【啊?】 看着已然返回的登月舱,无数的观众诧异不已,纷纷在直播间里面议论着讨论着。 大部分的观众对于提前返回感到相当的疑惑,也有少部分的观众猜到了事情的真相。 nasa的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事故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几个小时,但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大规模的流传开。 上面考虑到自己的登月工程也还在进行,所以暂时并没有全面在国内宣传,只有少部分会翻墙的观众知道这件事,大部分的人都还蒙在鼓里。 正在这时,直播间内的直播画面忽然被一分为二。 早些时间主持星海号登月发射的主持人孙雨彤重新进入屏幕中,只见她脸上带着标准的微笑开口解说道: “各位观众大家下午好,这里是ctv广播电视台,我是本台记者孙雨彤,现临时插播一条新闻消息。” “昨日,nasa宇航局所发射的载人登月飞船‘阿尔忒弥斯号’在降落月面时发生意外的情况,登月舱遭遇损伤,两名宇航员被困于舱内。” “现航天局收到nasa宇航局的求救,星海号和我国三名宇航员将暂停手中的登月工作,前往月球南极的艾特肯盆地展开救援行动。” “本次行动属意外展开,难度极大,风险极高,希望‘月面救援’行动一切顺利。让我们一起保持对月面救援行动的关注,为登月的宇航员进行祈祷。” 简短的插播了一条新闻,直播间内的画面再度恢复成星海号的视角,灿烂的星海呈现在所有人的眼前,但却已然没有几个人关注了,所有人都在议论着这条插播的新闻。 【卧槽????米国佬登月失败了???】 【啊?(猪猪侠表情包)】 【听到这个消息,我一开始愣了一下,然后嘴都合不拢了,好家伙,我直呼好家伙!】 【不是,吹了几十年世界第一航天大国,怎么连个登月都失败啊。】 【牧羊犬们呢?这会怎么都不见了?你们的洋爹现在正等着人救呢。】 【嘲笑的可以闭嘴了,航天本身就是一件高危险的事情,航天事故更是全世界的灾难,不管他们来自哪个国家,只要是航天工作者,都值得全人类敬佩,都是人类的英雄】 【啧啧,现在又开始装理中客是吧,要是我们的星海号出事,估计这会你们都批判到全国人民都该死了吧?】 【我就笑,怎么滴?】 【星海号去救援了,说明宇航员目前还安全,只是被困住了而已,事故和灾难还是有区别的。】 【的确,希望永远不要看到我们国家的航天员牺牲。】 与此同时,另一边。 nasa宇航局华盛顿的总部,阿尔忒弥斯号登月工程的总控制室中,正关注着救援进度和华国登月直播的比尔·尼尔森局长差点没一口老血直接喷出来。 谢特! 他们竟然将月面救援行动直接放进了面向全世界的直播间里面,还取名叫做‘月面救援行动’? 尼玛! 让你们救两个人而已,要不要这么张扬? 看着直播间里面那架奔赴月球南极展开救援行动的航天飞机,站在指挥台前的比尔·尼尔森局长差点没被气出内伤。 如果不是没有路可以走了,如果可以选择,他宁愿那两名宇航员牺牲在月球上也不愿意这样将nasa乃至整个米国的脸丢到地上给人踩。 这次真尼玛丢脸丢到全世界去了。 ps:二更求月票,月底了最后一天了,大佬们手中的月票投投吧,明天继续双更! 第六百六十二章:无法拒绝的阳谋 伴随着‘月面救援’行动的展开,关注着华国登月工程直播的人也越来越多。 不仅仅是国内,很多国外,尤其是米国那边更是有着不少的观众在关注着这件事。 一方面是涉及到自己国家的宇航员,另一方面,月球救援行动这种事情,听起来就是相当的‘酷’,很是科幻。 为此,国外版的某音软件特意向ctv总台申请了登月直播的转播权。 虽然在国际舆论控制方面兔子一向比较拉胯,但这种送上门的宣传,用脚指头想都能做出决定。 这种能扩大自己国际影响力的好机会,可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 另一边。 遥远在三十八万公里以外的月面轨道上,银白色的星海号掠过月空,航天飞机侧翼的辅控电推进引擎摇曳着蓝白色的光芒,一点一点的调解着自身的轨道。 与此同时,相关的联络讯号也朝着月面南极覆盖而去。 月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中,nasa的两名宇航员斯梅德利·穆尔和麦克亚当·朱莉娅,正在满怀希望的紧盯着显示通讯连接的终端。 “穆尔,你说他们真的会来救援我们吗?” 登月舱中,麦克亚当·朱莉娅脸上带着期盼、希冀、忐忑不安等各种情绪。 就在约莫一个小时前,nasa宇航局通过卫星连接和他们进行了通话,告知了两人nasa和当局与对面那个国家进行了沟通,星海研究院将安排星海号前往月面南极进行救援工作。 这一消息顿时让两人从被困于月面上的绝望中走了出来,满怀希冀的等待着。 但即便是这样,两人对于救援行动是否会到来,以及能否成功依旧带着怀疑的态度。 一方面他们可是这次太空竞赛的竞争对手,另一方面,月面救援的难度可比正常的载人登月要高多了。 尽管各国都有对应的太空救援方案,但以如今的人类科技水平来说,太空行动失败后果基本就是死亡。 历史上虽然有过月面救援行动成功的案列,如阿波罗13号登月工程,nasa就成功的展开了一次太空救援,将三名宇航员救回了地球。 但阿波罗13号救援行动,严格来说属于宇航员的自救,他们利用了登月舱的完好引擎和月球的引力返回的地球,并非外部的救援。 而现在,他们属于被困于月球上,需要外部进行救援。 这样的行动,在航天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对面,斯梅德利·穆尔深吸了口气,用力的点了点头,道:“我相信会的。” 不管他信不信,如今唯一的希望就是华国的救援。 相对比牺牲在月球上,他更愿意活着回家。 登月舱中,两人沉默了下来。 正在这时,通讯终端屏幕上,一道‘请求连接’的文字亮起,两人眼前一亮,激动的同时扑了过去,最终还是由斯梅德利·穆尔颤抖着伸手摁下了连接通讯的按钮。 “呼叫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这里是星海号,收到请回答。” 登月舱中,一道中年男子沉稳的声音响起,宛如无边无际的沙漠中即将渴死的人遇到涓涓流水的泉眼一般,让人疯狂,让人喜悦。 通讯终端前,斯梅德利·穆尔颤抖着开口回应:“这里是阿尔忒弥斯号登月,我是登月宇航员斯梅德利·穆尔,请问你们是来救援我们的吗?” “是的,基于人道主义原则和外太空互助原则,我方将展开登月救援工作。月面救援是一件难度相当大的工作,为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请你们配合我们的工作。” “我们配合!” 快速的回应了星海号的回答,斯梅德利·穆尔迫不及待的询问道:“请问需要我们怎么做?” 对面的通讯短暂的停顿了一下,紧随其后的传递了过来。 “我方正在调整运行轨道,请贵方先行打开登月舱的数据库传统系统,我方需要获取一部分数据,以对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的损伤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调整救援手段。” 听到这个要求,斯梅德利·穆尔的声音沉默了一会,才开口道:“我需要请求nasa宇航局的指示。” 打开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的数据库,这意味着对方将获取到他们登月的详细数据,包括很多关键设备的运行数据,都是存储在数据库里面的。 如果这份数据让对方拿到了,这意味着他们的很多科技和数据都将被对方探索到。 星海号上,翟至刚听着对方回答的话语,没有在意的开口道:“登月救援是一件相当困难和危险的工作,是否请示nasa宇航局是你们的事情,但我方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需要对贵方的处境做出最全面的判断。” “如果出现判断失误,将对本次救援行动造成极大的干扰,甚至可能会出现救援失败的后果。如果贵方无法开放数据库,我方为保障我国宇航员安全,将暂停救援行动,重新与贵方进行沟通。” 阿尔特弥斯号登月舱中,斯梅德利·穆尔沉默了下来。 对面的意思很明显了,如果他们不愿意开放的话,救援行动将因保障他们自己宇航员安全的角度而暂停重新商议。 但是,他们还能撑到那个时候吗? 登月舱上的所有氧气储备加起来也只有三十来个小时了,涉及到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甚至是生命维持单元的核心数据资料,nasa宇航局和当局会怎么选择? 就算是最终选择了他们的生命,这个过程的争论又需要多长的时间? 在这些事情上耗费掉的时间越长,他们获得生还的几率就越小。 另一边,nasa宇航局华盛顿总部大楼。 阿尔忒弥斯登月工程的总控制室中,比尔·尼尔森面无表情站在控制台旁边,看着监控雷达屏幕上那颗闪烁的绿点,以及正在全程直播‘月面救援行动’的屏幕 那是他们那个对手的航天飞机,正在月空上方进行着轨道的调节。 当然,他们并没有能力全程进行监控,现在所捕获到的雷达信息是阿尔忒弥斯号和猎户座号多用途载人飞船共同传递回来的。 只有那架航天飞机进入到了两者的雷达捕获区间他们才有机会看到。 虽然知道对方正在不断的调节轨道准备营救他们的宇航员,但比尔·尼尔森却正在担忧着其他的事情。 如果有的选,他宁愿放弃掉月面上两名宇航员的生命,为他们举办一场隆重的葬礼,并对他们的家属做出补偿。 毕竟对于米国来说,死两个人,哪怕是两名精锐的宇航员完全不是什么事情。 但很显然,这种想法只能埋葬在他心底,不可能说出来。 政治虽然肮脏,但展露在公众面前的却无疑是必须要光鲜亮丽的。 对于当权者来说,在能救的情况下选择放弃,那放弃的并不是两名宇航员的生命,而是他们自己的政治生涯。 正在这时,总控制室中,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中的通话讯号传递而来。 “这里是阿尔忒弥斯号” 对面,斯梅德利·穆尔简短的将打开数据库的要求汇报了过来,听到对方的汇报后,比尔·尼尔森的心彻底沉了下去。 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很显然,对手不会放过这次机会,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是米国最近十几年来nasa宇航局和各大航天企业的科技结晶。 上面运用的技术都是他们在漫长的时间中不断积累改进优化而来的,纵观全世界,随便拿出来一项都可谓是最顶尖的。 而现在,那些华国人瞄准了这些东西。 尽管登月舱数据库中记录的数据只是这些科技的运行日志和缓存,并不涉及什么过于核心的东西,但对于他们而言,这依旧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shit!” 比尔·尼尔森咬着牙骂了一句。 对手的手段很干脆利落,直接让他们打开数据库传输数据,理由是评判登月舱的损伤情况以对救援行动做出判断,否则如果救援行动出现问题责任全在他们。 最关键的是,他们还没法拒绝。 狗屎!谢特!这是趁火打劫!说好的人道注意救援呢? 咬着牙骂了几卷,比尔·尼尔森深吸了口气,将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安抚了一下两名宇航员后,他快速的离开了总控制室。 这件事,涉及到的并不仅仅是nasa宇航局,还有米国各大航天企业,他一个nasa宇航局的局长,已经无法做出决定了,只能让那位总統先生来了。 与此同时,另一边。 互联网上,在星海研究院提供了‘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以及全面公开的‘月面救援’直播后,涌入直播间里面的观众数量越来越多。 尤其是米国,在米版某音提供了转播画面后,数以百万千万的观众纷纷涌进了转播间里面。 有人对nasa的航天技术表示失望,有人称赞华国人道主义救援行动,甚至还有一部分的人在舔米国不放弃每一个公民的精神。 【谢特!我都不知道nasa这些年都在发展什么?上个世纪我们就已经将宇航员送上了月球并成功的带回来了,然而现在他们居然失败了?】 【要不是那些华国人爆料出来,我甚至都不知道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登月失败的事情,nasa一开始都在瞒着我们!狗屎!】 【我很庆幸,庆幸这一次的登月行动还有那些华国人,要不然我都不敢想象,我们的宇航员会是个什么样的情况。】 【听说他们为了营救我们的宇航员,主动放弃了自己还未完成的登月科研工作。】 【这不是nasa和政府与对方沟通的结果吗?如果不是米国的请求,我敢肯定,那些人才懒得理会阿尔忒弥斯号宇航员的死活。】 【不放弃每一个公民的精神,才是人类文明的最出色的表现。】 【呵,如果不是他们爆料出来这些东西,nasa甚至都准备让两名宇航员死在月球上了,救援?收拾尸体吧?】 网络上的议论不断,对于米国这个特殊政体的国家来说,民心是需要维护,或者说至少需要表面保护的东西。 一个移民国家,如果让民众丧失了对国家的信心,那将是最大的灾难。 因此,即便是知道了对手的阳谋举止,nasa和当局也迫不得已向星海号开放了阿尔忒弥斯号的数据库。 即便是这是对方的阳谋,他们也只能以身入局。 如果因为他们不开放数据库而导致这次的救援行动失败,舆论将彻底的爆炸。 另一边,月球南极的极地投放轨道上。 银白色的星海号正在围绕着月面做椭圆形的轨迹运行。 “ok,连接成功,等数据传输完成,我们就可以行动了。” 看着显示屏上的画面,翟至刚脸上露出了个笑容。 原本以为那些米国佬还会拖延一段时间的,没想到他们答应的速度倒是挺快的。 “队长,数据库有问题。”正在这时,一旁的陈东忽然开口道。 “嗯?怎么了?”翟至刚快速的转过头询问道。 “被人删减过,里面的一些索引和数据被删除了,应该是nasa或者阿尔忒弥斯号上的宇航员干的。” 陈东开口回道,他学过一些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在星海号连入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数据库的时候,他就点开了计算机翻阅了一下。 “就知道他们答应的这么快有问题。”翟至刚摇摇头说了一句,接着继续道:“没事,有些东西是不可能删掉的,接收后传递回基地就行。” 顿了顿,他接着道:“做好准备,二十分钟后我们将重新抵达月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上空。别忘记了这次的任务。” 陈东笑着开口道:“放心吧,队长,我不会放过任何一处细节的。” ps:今天中午我妈突然打了个电话,问我过生日搞了点什么好吃的没有,我一愣,今天我生日? 随后一翻日历,卧槽,今天腊月二十一了? 又是忘记自己生日的一年,晚上去吃个夜宵吧(w)。 另:即将月初了,求大家手中的保底月票,晚点还有一章,不过会比较晚,大家早上看好了。 第六百六十三章:NASA的朋友,你们还好吗? (为盟主星焰大佬加更5/10,还差五更,快了快了(w)) 月空中,南极的极地投放轨道之上,一架银白色的航天飞机快速的掠过深邃的天空。 在航天中心的指挥下,星海号已经顺利的完成了自己的轨道调整,成功的进入了投放轨道中。 驾驶舱中,翟至刚凝望着远方的月球,这个时间点,月亮正好处于地球的后面,绝大部分的阳光都被遮挡住了。 深邃的夜空如同深不见底的海渊,仿佛可以吞噬万物一般。 不过对于常年进入外太空执行航天任务的他们来说,这幅场景并不少见。 收回了眺望的视线,看了一眼操控台上的时间,他伸手在宇航服的头盔上按了一下,沟通上地面指挥中心。 “呼叫地面指挥中心,这里是星海号,我们将在十五分钟抵达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的上空,请求进行月面救援行动。” 短暂的延迟过后,耳麦中传来了地面指挥中心的声音。 “地面指挥中心收到,批准救援行动,请注意自身安全,祝你们一切顺利!” “星海号收到!” 深吸了口气,翟至刚解开了宇航服上的安全扣,整个人漂浮了起来,看向了坐在驾驶位置上的刘杨,开口道:“刘杨,驾驶星海号的任务就交给你了。” 和之前登月进行科研工作不同,这一次他们是登月进行救援。 虽然从nasa手中拿到了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的损伤信息,但那只是内部的设备记录下来的数据,登月舱外部的具体损伤情况如何暂时不得而知。 所以这次登月救援,搞不好得进行一些体力活什么,为了保险起见,执行救援任务的是他和陈东两个男人。 毕竟在体力方面,男性的确要优于女性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此外,考虑到一些其他的情况,两个男性的战斗力也会更高一些。 虽然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也不可无。 驾驶位上,刘杨点了点头,一脸严肃认真的回道:“嗯,我在月空等你们回来,一切顺利!” “当然!” 翟至刚咧嘴笑了一下,伸出右手和两名队友碰了碰拳,笑着道:“正好满足一下我登月的愿望。” 这一次载人登月工程,如果不是米国佬意外折腾出这些事情,他原本是没有登月的规划的。 本以为自己踏上脚下那颗星球至少要等到下次载人登月了,结果这份遗憾也被弥补了。 不得不说,命运还真是奇妙。 而且更关键的是,要不是星海号携带了两套登月舱以防万一,这一次的救援行动也轮不到他们来进行。 毕竟以目前的科技水平来说,登月舱在使用过一次后,降落器就会被抛弃,它是属于一次性使用品。 结果谁也没想到,备用的登月舱他们自己没用上,反而支援给了米国佬。 真是造化弄人。 一刻钟的时间并不长,银白色的星海还快速掠过月空,在经历了短暂的航行与轨道调整后,星海号已然抵达了月球南极的艾特肯盆地上空。 伴随着舱门打开,一座和之前使用过的揽月号一模一样的银白色椭圆柱形的登月器与星海号分离,朝着月面坠去。 短暂的失重过后,伴随着推进引擎的缓速,揽月二号已然抵达了地面。 “呼,这就到了吗?” 登月舱的舱门顺利打开,在一片弥漫的月尘中,翟至刚手扶着舷梯,眺望着一片荒凉的月球。 身后,陈东带着笑意的声音从宇航服内传来:“徐院士设计出来的东西就是靠谱,比米国佬的阿尔忒弥斯号好用多了。” 听到这话,翟至刚忍不住笑了笑,开口道:“那当然,你也不看看人家的本事,是nasa和米国那些人能比的吗?” 顿了顿,他扶着舷梯轻飘飘的从登月舱中走了出来,伸手按了一下头盔上的联络按钮,开口道: “这里是揽月二号救援小队,我们已经顺利的抵达了月球南极的艾特肯盆地。” 短暂的延迟过后,地面指挥中心的声音传递了过来。 “地面指挥中心收到,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距离你们目前的位置大约有两百米左右,相关的坐标点已经发送给你们,请注意查收,我们将引导你们前往营救。” “收到。” 应了一声,翟至刚抬起了右手,在手腕处,有一块巴掌大小的电子显示屏。 显示屏的中央绿点是他们现在的位置,而在屏幕的边缘地带,一个红色的信号正在那里闪烁着,那就是失事的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了。 左右转动了一下身体的方位,显示屏上的绿点冒出来了一个小小指针箭头,代表着他们前进的方向。 确定好了自己的目标后,翟至刚辅助陈东将载人月球车和营救阿尔忒弥斯号上宇航员需要的工具准备好,而后两人一车,朝着不远处的登月舱走去。 月面南极的艾特肯盆地是一座巨大的陨击坑,差不多完全位于月球背面,其直径达到惊人的两千五百千米左右,深度更是达到了十三千米,将地球上的珠峰放进去,尖尖都看不到。 而对于登月来说,哪怕是坐标再精准,每一次投放登月舱,其位置也不可能百分百的准确。 每一次的登月,登月舱都需要精准的控制制动量,发动机点火时机、制动持续时间和方向都非常关键。 对于星海号来说,能在一次临时营救行动中,将揽月二号投放到只有两百米左右的偏差距离已经是相当的不错了。 不过对于漫步在月球上的两名翟至刚和陈东来说,两百米的距离花费了他们足足六七分钟的时间才走到。 月面上低重力的环境,对于步行在上面的人是一件极难适应的环境。 如果月球车上没有那些工具,他们倒是可以快速的通过乘坐月球车过去。但在没法确定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具体出现了什么问题的情况下,他们还需要登月车来运送这些工具过去尝试解决各种问题。 两百米的距离在并不算遥远,虽然花费了六七分钟的时间才走到,但好在两人还是顺利的抵达了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所在的位置。 月面上,一左一右两座形状完全不同的设备安静的矗立在月壤中。 翟至刚和陈东并没有先联络nasa的宇航员,而是先绕着登月舱和生命维持单元仔细的观察了两圈。 宇航服所拍摄到的照片通过揽月二号的特殊通讯频道传递到星海号,再传递回地面指挥中心。 与此同时,下蜀航天基地内,徐川和等候在这里的众人也近距离的看清楚了那座‘失事’的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 它整体呈现出了一个倾斜到约三十五度左右的角度,姿态半倒的斜立在月面上。 “着落架出现了损坏,降落器和上升器之间的机械连接明显出现了扭曲,应该就是这个卡住了舱门,导致登月舱没法正常开启了。” 站在监控台前,看着星海号传递回来的画面,常华祥院士开口分析道。 以他的眼光,如此近距离的观察nasa的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外部的损伤自然能一眼确认。 “另外,从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的上下连接处来看,他们使用的是压缩式双密封装连接。相对比我们使用的爆炸螺栓来说,这种结构承重更高,也可以承受较大的压力。但对应的,它的结构更加的复杂,且目前来说,有着卡死的风险.”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对于他们来说,nasa的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失事不仅是一场事故,更是敲响他们心中的警钟,提醒着所有人“航天不能容忍丝毫马虎”。 当然,他们也能从这场事故中吸取教训,进一步提高航天组织的管理和技术水平,避免日后犯下类似的错误,也避免未来的类似事故的发生。 一旁,徐川点了点头,道:“不仅仅是设备本身的问题,他们的着落点似乎也有问题。我仔细观察了一下,那支损坏的着落架,似乎有一节整体陷进了月壤中。从这个情况来看,他们是真的倒霉,着落点并不是那么的平坦。” 相对比分析航天技术,他的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了一点周边的环境上。 毕竟他也不是专业的航天人员,半吊子的水平去分析航天器也分析不出来啥。 与此同时,另一边,遥远在三十八万公里的月球上。 在完整的将nasa的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与生命维持单元的外部情况记录传递回去后,翟至刚伸手按了一下宇航服上的按钮,将通讯联络连接上了nasa的频道。 “nasa的朋友,你们还好吗?” ps:月初了,大佬们,求求手中的保底月票,下午还有 第六百六十四章:倒霉与幸运 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 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中,nasa的两名宇航员斯梅德利·穆尔和麦克亚当·朱莉娅正神态不安的等候在登月舱中。 从那个对手要求他们开放登月舱的数据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了近十个小时。 如果是平常,十个小时睡一觉就过去了,但对于被困在月面上的他们来说,这却是一段无比漫长的过程。 尤其是登月舱的体积并不算大,能容纳下两人差不多就已经接近极限了,在狭隘的登月舱里面,两人想要腾转挪移一下身体,活动一下身体都很艰难。 这种情况,被困在月球上眼睁睁的看着等氧气一点一点的消耗完,对于两人来说无疑更是一种折磨。 如果等不到救援,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在看着自己死亡的时间一点一点的靠近。 焦躁不安的气氛在登月舱中弥漫着,正在这时,两人的耳边忽然响起了一道清晰的声音,宛如天籁之音一般,悦耳动听。 “.nasa的朋友,这里是华国星海号救援小队,我们已经抵达了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附近,你们还好吗?” 耳边的声音响起,斯梅德利·穆尔精神一震,迅速的按下了联络耳麦,语速飞快的回道:“你们已经到了吗?哦,上帝,快请救救我们,登月舱内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 伴随着电流的滋滋声和通话的延迟,通讯的那头声音再度传递了过来。 “是的,我们已经抵达了阿尔特弥斯号登月舱外面,看到了你们的情况。但舷梯也因为倾斜角度的关系被翘到了半空中,我们暂时无法上去。” “不过请放心,相关的照片和信息我们已经传递回地球了,指挥中心正在想办法解决,请伱们耐心等待一会。” 围绕着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转了好几圈后,翟至刚总算是弄明白了为什么nasa的这次登月会出事了。 不得不说,这次米国人是真的倒霉。 阿尔忒弥斯号着落的地方刚好有一条狭长的月球缝隙。(月球上是有缝隙的,生成原因暂时不明,比较靠谱的说法是月核冷却撕裂的,就像热胀冷缩导致地面撕裂一样。) 且更关键的是,这条月球缝隙被月尘覆盖着,早些时候的探测选址并没有发现。 这就导致登月舱的四条着落架有两条卡进了缝隙中,其中一条因为受力严重而损坏扭转了连接处的机械连接,导致一部分零部件损坏的同时舱门被卡住。 这种倒霉程度,只能说买彩票中五百万的概率都比这个更高。 简单的安抚了一下登月舱中的两名宇航员,翟至刚将通讯频道切换到地面指挥中心,汇报道: “这里是救援小队,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的情况有些不妙。它有两只着落架脚斜着插进了松散的月壤中,那里刚好有一条月球缝隙,卡住了登月舱的着落架,进而导致登月舱倾斜和登月舷梯远离了地面,我们无法攀登上去。” 对于如何救援被困在登月舱内的两名宇航员,翟至刚和陈东绕着转了一圈也没太好的办法。 虽说登月舱在航天设施中属于小型的设备,但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目前处于降落器和上升器连接的状态,其高度也达到了五六米。 在舷梯被倾斜着远离地面的情况下,他们也无法靠近舱门,营救手段还有待商诊。 而且登月舱的重量整体高达十几吨,即便是在月球上,他们也没这么大的力气能搬起来。 如果有个千斤顶的话,倒是可以顶起来试试,但谁登月没事带千斤顶那玩意。 “地面指挥中心收到,我们正在商议解决方案。” 同一时间,下蜀航天中心的载人登月工程总控制室中,徐川和常华祥以及航天集团,以及nasa那边远程通话的技术人员组成了一个临时小型会议,商议着对应的营救方案。 “我的建议是切断那根已经损坏了的着落架,让登月舱整体进一步倾倒,然后切割设备破开登月舱的舱门,将两名宇航员营救出来。” 小型会议中,nasa那边,一名航天专家留着浓密的络腮胡须的技术人员直接提出了一个最为简洁的救援方式。 在无法通过登上上升器的时候,这是最快的手段了。 而且星海号因为科研工作的关系,正好携带了用于开采月岩的切割设备,对于破开登月舱来说并不算很难。 会议室中,常华祥摇摇头,开口反对道:“强行切断着落架会严重的破坏登月舱的平衡,一旦登月舱倾倒过快,可能会对里面的宇航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这一次的月面救援行动,全世界的国家都在关注着,热度极高。 所以他们需要确保米国的两名宇航员的人身安全,否则一旦出现问题可能会被nasa和米国倒打一耙,说因为他们的营救手段有问题导致宇航员牺牲。届时舆论对于他们来说绝对会和现在完全相反。 “但我们的时间不多了,登月舱上的氧气储备量只剩下了不到十个小时。而且两名宇航员已经有超过三十六个小时没有进食补水,如果不能尽快的拯救他们,同样有可能出现生命风险。” 会议室中,讨论的声音不断。 正在这时,月面上两名宇航员的声音传递了过来。“这里是营救小队,经过仔细观察,我们或许有办法完成营救工作。” 地面上在商讨营救方案的同时,翟至刚和陈东也在围绕着登月舱观察。 相对比地面指挥中心只能看他们拍摄回去的视频和照片来说,他们反而更容易在现场找到一些解决方案。 “地面指挥中心收到,请汇报你们的方案。”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损伤的着落架两边有着对应的存放物资,我们准备先将这些物资或设备分离下来,看看能否重新平衡登月舱的姿态。” 听到这话,通讯那头nasa专家脸上的表情瞬间变了一下。 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上携带的设备,很明显是他们不愿意让华国接触到的。 他们宁愿让对手拆掉着落架,都不愿意考虑这个方案。 尤其是卡进月壤中的侧面,有着他们最先进的探月车、通讯设备以及探测月球的实验包和设备。 这些都是他们最先进的科技结晶,哪怕是让华国佬看一眼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 但很显然,对于登月营救来说,这却是目前最安全有效的办法。 会议室中,徐川看了一眼视频通话对面的nasa专家,眼神中带着一丝玩味,开口道:“批准方案,请保障好自己的安全。” “收到。” 短暂的延迟后,月面上的翟至刚和陈东已经展开了行动,解开了着落架一边存放着的物资。 一辆崭新的月球车快速的在月面上组装了起来。 这辆由nasa设计,登上月球还没有开始执行任何任务的全新月球车,直接就被摸索的干干净净。 要不是还在执行任务,陈东甚至都想驾驶它在月球上跑两圈,测试一下里面的仪器。 毕竟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的数据库目前是对他们开放的,每一项传递回去的数据都能被他们截获到。 月面上,翟至刚和陈东摸索了一下阿尔忒弥斯号上的探月车和通讯设备后,快速的解开了另一侧存放着的物资。 伴随着探测月球的实验包和设备箱掉落到月面上,眼前的阿尔忒弥斯号也跟随着摇晃了一下,似乎有被另一边的配重拉回平衡的样子。 然而遗憾的是,对于被卡住的登月舱来说,这点配重并不足以将其拉回到正常的姿态。 而且,那卡主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着落架的月壤隙带,似乎比想象中的还要坚固。 看着卡在那里动弹不得的登月舱,陈东从自己家的月球车上取来了一把铁锹,这是他们之前采集月壤时使用的工具。 他准备挖开卡主登月舱的月壤缝隙,看看能不能将其恢复平衡。 扒开掉外表一层薄薄的月尘后,他挥舞着铁锹挖掘了一会,累的他气喘吁吁的,却只铲出来了几块月岩。 一旁,翟至刚走了过来,从地上拾起了一块月岩,透过宇航服的钢化玻璃镜面观察了一下。 “这是,金属和岩石混合物??” 看着手中的月岩,翟至刚愣了一下,灰扑扑的月岩在抖落掉了那些月尘后,出乎意料的竟然流露出了些许的银白色金属光泽,可以很清楚看到,岩层中夹杂着金属。 “这里有个金属矿?” 脑海中,一个想法快速浮现出来,他快速的拾起了地上的另外几块岩石。正如他预料的一样,手中的月岩里面,均带着银白色的金属光泽。 “队长,怎么了?” 一旁,陈东好奇的凑了过来,看向他手中的月岩,整个人也跟着愣了一下。 “这这是金.” 看着翟至刚手中的月岩,陈东惊诧的结结巴巴的,整个人都被惊讶到了。 “嘘!” 做了个噤声的手势,翟至刚摇了摇头,快速的将手中的几块月岩收了起来,放进自家的月球车中。 按照反射的金属光,以及月球上含量最多的金属来看,这极有可能是一个钛金属矿。而且是绝对的富矿,因为目测他刚刚捡到的几块石头,金属含量占比都快达到三分之一了。 对于他们来说,这绝对是个巨大的好消息。 毕竟他们已经在着手准备月面开发了,白捡一个钛金属矿,能极大的节省后续月面基地的建造时间与地月物资输送。 庆幸的是,他们现在没将这些画面传递回去,还能保守住这个秘密。 感谢阿尔忒弥斯号,感谢nasa,如果不是他们,这个金属矿藏肯定就和他们无关了。 ps:补昨天的二更,卡文了,主要是想找一个合理的失事理由和如何后续快速的开发月球比较难,想了半天才想出来。 (本章完) 第六百六十五章:救援成功! 月面,南极。 艾特肯盆地中,一场‘声势浩大’的月面救援行动正在进行中。 在翟志刚和陈东的努力下,通过挖掘和月岩切割设备,两人终于将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脚下的月球缝隙表层岩石开凿下来了一些,扩大了不少的宽度。 当最后一块月岩被撬动时,在登月舱本身的配重平衡下,斜翘着的舱体缓缓的落下,掀起了漫天的月尘。 “漂亮!” 月面上,陈东扇了扇面前漂浮着的月尘,欣喜的看着面前已经恢复平衡,四条着落架着地的登月舱。 这一次的月面救援行动,没有想象中那么的科幻,不过却已经成功了一半。 他们靠着一把铁锹和一台月岩切割设备,在月球上像个开采岩石的工人一般挖掘开采半天的月岩。 只能说最科幻的东西往往都是最朴实无华的,那些科幻电影或中的高光时刻,放到现实中往往都不存在。 看着恢复了平衡的登月舱,翟至刚脸上也带上了一丝笑容,他按了下宇航服上的按钮,将通讯频道切换到阿尔忒弥斯号上,开口道: “登月舱内的两位朋友,你们还好吗?” 登月舱内,抓住栏杆稳住自己身姿的斯梅德利·穆尔快速的回应道:“感谢你们,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登月舱恢复到了正常的角度,谢谢,真的太谢谢你们了。” 刚刚登月舱倾斜的时候,动静有些大,不过好在华国的救援小队已经提醒了过了他们,这才让他们有惊无险的稳住身姿扛了过来。 毕竟舱外宇航服只有一套,如果因为碰撞而导致宇航服出现破损什么,那就太糟糕了。 舱外,翟至刚继续道:“接下来请你们平衡登月舱内部的气压,保持宇航服的氧气充足。我们将登上舷梯来切断降落器和上升器之间损坏的连接器,随时准备开启舱门。” “收到,我们已经为宇航服补充完整了氧气,但麻烦你们的动作快一些,它的供应时间只有四个小时。” “好的,请保持联络的畅通。” 翟至刚回应了一句,看了一眼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上升器和降落器之间已经扭曲的连接装置,从陈东的手中接过了月岩切割设备。 这套切割装备和寻常的切割器不同,它不是锯片形的,而是类似于探测石油的取心钻具。 在开采月岩的时候,它能够高速转动圆筒,外沿的锯齿则会切割开月岩,并且在抵达目标深度后自动截断岩心,将其带上来。 就这一套小小的设备,从研发到制造,就花费了数百万。 理论上来说,它具有开采莫氏硬度8+级别的岩石,普通常见的钢材如碳钢和工具钢的莫氏硬度大约是5.5-6,就算是登月舱上使用的钢材硬度可能会更高一些,它应该也具有切割的能力。 只不过,希望能在切割器的电量耗尽之前完成吧。 否则他们还得返回揽月二号重新为切割器补充电量,届时耗费的时间就长了。 或者,他们将采取破开登月舱壁垒方式来救援被困的两名宇航员。 但毫无疑问,后者对于被困在舱内的宇航员同样有着一定的风险。 带着切割装置,翟至刚从登月舱的舷梯爬了上去,利用安全卡扣将自己和登月舱连接在一起后,他小心翼翼的绕到了损坏的连接处位置。 手中的切割装置启动,细微的嗡嗡声透过宇航服传进他的耳中,点点银白色的钢铁碎屑在切割机的高速转动下四溢溅开。 事实上,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能否听到声音这件事,很多人都有误解。 初高中物理教导我们月球上是真空,而真空无法传递声音。 这条理论普遍情况下是对的,但这并不代表月球上的宇航员就听不到任何的声音。 很简单,空气是介质,地面上的月壤和宇航服也是介质。 透过宇航服,宇航员其实是能感受到月球上的声音的。 当然,相对比在地球上来说,这种感觉要弱小很多。 此外,月球其实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寂静。 在月亮上,几乎绝大部分的时候都有着一种特殊的声音来源,那就是太阳风。 当太阳风撞击月球表面时,就会产生一种微弱的噪音。这种噪音有些类似于地球上的风雨声,虽然很小,但并不寂静。 而且也可以通过地面传播到宇航员的耳朵里。 所以月球并不像想象中的那般寂静无声。 登月舱外,翟至刚控制着手中的切割设备一点点的切割着阿尔忒弥斯号损坏扭曲卡主舱门的连接装置。 登月舱内,nasa的两名宇航员也感受到了外面传来的动静,紧张忐忑的等待着。 切割的震动和声音断断续续的,也不知道过去了多久的时间,登月舱内,备受煎熬的斯梅德利·穆尔和麦克亚当·朱莉娅耳边忽然传来了新的声音。 “切割工作已经完成,请两位做好开启舱门的准备。” 听到这道美妙的声音,斯梅德利·穆尔激动的声音都带上了一些颤抖,他快速的回道:“收到,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应了一声,斯梅德利·穆尔深吸了口气,快速的挪移到了登月舱舱门口,双手紧紧的握住了门把手,用力旋转着推了出去。 仿佛能听到舱门开启的滋滋声音一般,在他眼前,一道缝隙缓缓的打开。 登月舱外,并不算明亮的光线透过头盔映入斯梅德利·穆尔的眼中。在这一瞬间,他的眼角直接就湿润了。 死里逃生,奇迹般地摆脱了死亡的魔爪后,他才感受到生命到底有多么的珍贵。 看着深邃的太空与银灰色的地面出现在自己眼前,斯梅德利·穆尔再度深吸了口氧气,剧烈跳动着的心脏逐渐平复了下来。 通过旋梯,他快速的离开了登月舱,朝着不远处走去。 看着眼前站在不远处等待着他们的两名华国宇航员,他激动的有些语无伦次: “谢谢,太感谢你们了真的。” 翟至刚笑着和他礼节性的拥抱了一下,开口道:“当我们离开地球,踏上这片星空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是一个人类共同体了,拯救我们的同胞,是所有人都会去做的事情。” 虽然月面救援行动可以说是一场交易,但即便是没有这场交易,作为已经有资格走向太空,发展地外文明的他们来说,救援nasa的宇航员同样是他们会做出的选择。 就如同对海上遇难的人员进行救助,是每个航海者和与海上活动有关系人员不可回避的人道主义义务,也是法律规定的责任一样。 在地球之外的太空,他们都来自同一颗母星,都是同一个种族。 作为一个大国,作为开启太空大航海时代的国家,他们有能力也有义务去竖立其人性的光辉。也希望能够带领其他国家,为人类的未来拓展出一个良好的开端。 与此同时,遥远在几十万公里之外的地球。 同一时间,无论是金陵市的下蜀航天中心,亦或者是聚集了亿万观众的直播间,在这一刻均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漂亮!华国牛逼!星海号牛逼!川神牛逼!】 【月球救援行动,这都可以拍电影了!】 【我记得好莱坞之前拍过‘火星救援’电影吧,这次不如就叫‘月球救援’如何?华米两国联合主演()】 【搞不懂,为什么要去救那些米国佬,让他们死在月球上不好吗?要是我是负责人,我绝对不救!】 【这就是你没法当负责人的原因。】 【话说,米国佬的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好像比我们的揽月号先到月球,但他们的宇航员到现在才踏上月球,所以这次登月到底是算谁先?】 【登月算他们先,但是踏上第一个踏上月球的女性是我们的(狗头笑)】 【载人登月肯定要宇航员踏上月球才算啊,nasa的这个算算失败吧?】 【算谁先没啥意义,别忘记了,阿尔忒弥斯号比我们的星海号要提前整整三天出发,后发先至才是真正的牛逼!】 【快点发展吧,我也好期待,什么时候我要是能登上月球就好了!(期待)(期待)】 与此同时,另一边,远在千万公里之外的nasa华盛顿总部中。 透过直播画面,当他们的两名宇航员顺利的走出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的时候,掌声亦同样在控制室中响起。 哪怕是此前宁愿宇航员牺牲在月球上的比尔·尼尔森,也在这一刻送上了掌声。 不得不说,即便是有着交易和利益掺杂在其中,星海号前往月面南极营救他们的宇航员同样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的。 毕竟,在此之前人类从未有过这类行动。如果救援行动失败,尤其是这种已经踏上了月球的情况下,可以说注定了宇航员会牺牲在另一颗星球上。 月亮救援,这需要的不仅仅是高超的航天技术,更多的还有勇气、信念、意志、坚守等精神方面的力量。 第六百六十六章:NASA:该死的,你们这是在抢劫! 月面,南极。 在遥远的地球所有人都为救援行动圆满的成功时,艾特肯盆地中的四名宇航员之间气氛却略微的有点僵硬。 “我们的氧气和返回舱的燃料不足,保险起见,需要你们打开生命维持单元进行补充。否则在返回月轨时将造成极大的风险,甚至可能出现对接失败等问题。” 月面上,在耗费了数个小时的时间将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内的两名nasa宇航员救援出来后,翟至刚顺理成章的提出了补充氧气和物资的要求。 一方面,他们宇航服内置的供氧单元的氧气的确已经所剩不多。 毕竟在月面上的活动是一件相当耗费体力的工作,而对于一个成年男子来说,在活动状态下每小时消耗的氧气更是达到了惊人的几十升。 如果无法补充氧气,万一错过了第一次的对接,对于此刻站在月面上的四人来说的确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 另一方面,提出这个要求自然是为了‘顺带’参观一下nasa的生命维持单元了。 对于华国来说,虽然在那位徐院士的领导下,他们成功的研发出来了小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空天发动机的电推进体系,在航天供能和推进等领域弯道超车率先走在了前面。 但米国和nasa在航天领域深耕几十年的时间发展出来的航天技术同样也不容小觑。 无论是通讯,还是生态循环维持技术,还是一些其他的外太空技术,目前来说还是很具有优势的。 而这些技术,恰好是他们目前的短板。如果能从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上获取到一些科技蓝图,也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至于这么做是否有趁人之危的不道德什么的,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只有利益,没有感情。 更何况,如果双方的角色互相交换,今天需要救援的是他们,恐怕米国附带的交易条件就不会是这点了。 当然,如果阿尔忒弥斯号上的宇航员死活不愿意打开生命维持单元,他们也还是会将对方救援上去的。 毕竟来都来了,他们总不可能将人救出来后又给扔到月球表面。尽管对方可以靠生命维持单元活下去,或许能撑到nasa自己的救援行动。 但这样做的话,无疑是在给人落下口柄。 毕竟名义上而言,这是一场人道主义救援行动。 对面,站在月面上,nasa的宇航员斯梅德利·穆尔在听到这個要求后陷入了沉默中。 从月面救援的角度上来说,这个要求合情合理。 事实上,不仅仅是华国的宇航员氧气储备不太够了,就是他和另外一名队友,舱外宇航服内的氧气也仅仅都只剩下一个小时左右了。 尽管理论上来说,这些氧气足够他们支撑到返回月轨,进入那架星海号航天飞机里面。 但如果为了安全考虑,他的确应该配合对方打开生命维持单元,补充氧气和物资。 毕竟这里是距离地球三十八万公里的月球,如果想要安全的返回那颗蓝色的星球,以目前人类的科技,唯一的选择只有竭尽全力的做好每一项工作。 可对方要求打开生命维持单元,未必没有其他的心思。 不,斯梅德利·穆尔可以肯定的是,对方绝对是有备而来的。 包括之前要求他们开放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的数据库,其真实目的无疑是想从他们的登月设备上获取资料和技术。 沉默了半响,斯梅德利·穆尔有些艰难的开口道:“这个要求我需要请示nasa总部。” 他不知道自己会如何选择,只能将这个问题抛给nasa宇航局。 但如果想要回家的话,他能依赖的只有对方。 尽管生命维持单元上还有着充足的氧气和物资可以让他们在月球上生存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但这一个月内,nasa能否再发射一艘登月飞船过来营救他们,谁也无法保证。 而且有过一次月面事故的他,内心并不怎么相信,也并不愿意再在月球上等待一个月的时间。 但作为一名军人,他却又只能坚持自己内心的职操。 毕竟生命维持单元是他们的科技结晶,涉及这种重要的设备,他无法自己做出决定。 “该死,我可不想死在月球上!” 正在这时,nasa的另一名宇航员麦克亚当·朱莉娅骂了一句,摇摆着身姿朝着生命维持单元走去。 nasa的失误让她被困在登月舱中几十个小时本身就令她异常的窒息了,如果现在还要将生命再交到那群坐在办公室中指挥着她们登月的人手上,她无法接受这样的决定。 斯梅德利·穆尔愿意留下来就留下来吧,她只想回家。 对面,看着朝着生命维持单元走去的麦克亚当·朱莉娅,翟至刚笑了笑,看向的斯梅德利·穆尔耸了耸肩,开口道:“看样子你的队友已经做出了选择。” 闻言,斯梅德利·穆尔一脸铁青的看向朝着生命维持单元走去的麦克亚当·朱莉娅,该死的,她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正在这时,通讯耳麦中,麦克亚当·朱莉娅的惊呼声从不远处传递了过来。 “哦,谢特!生命维持单元为什么会打不开!” 听到耳麦中传递回来的声音,翟至刚和陈东脸色微动,两人互相对视了一眼,有些不确定是个什么情况。 而站在两人对面,斯梅德利·穆尔听到队友的声音后脸色直接就变了。 他顾不上再和nasa联络,快步的朝着生命维持单元跑了过去。 该死的! 如果生命维持单元和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一样也出现了问题的话,那他们留在月面上的最后希望也没有了。 “什么情况?” 快速的来到生命维持单元的旁边,斯梅德利·穆尔焦急的询问道。 “不知道,它报错了,无法正常启动,会不会是在降落的时候也损坏了。” 站在生命维持单元前面,麦克亚当·朱莉娅焦急的一遍又一遍的按着启动和展开部署的按钮,拉动着生命维持单元的舱门把手试图打开它。 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我来试试。” 焦急的说了一声,斯梅德利·穆尔接替了队友的位置,尝试着对生命维持单元进行解锁。 然而无济于事的是,如同被损坏的登月舱一样,眼前的生命维持单元也无法正常的运作。 “该死的!呼叫nasa总部,这里是阿尔忒弥斯号登月小队,生命维持单元出现意外的情况,我们无法正常打开它。” “重复,生命维持单元出现意外的情况,我们无法正常打开它,请求总部的支援!“ 与此同时,另一边。 地球,已经收到了斯梅德利·穆尔的汇报的nasa宇航局,在月面营救行动临时搭建起来的视频通话中,比尔·尼尔森一脸愤怒的透过视频咬牙切齿开口道: “该死的,你们这是在抢劫!” 和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的数据库不同,生命维持单元才是真正的科技结晶。 数据库里面的数据,顶多是一些设备运行的日志缓存以及阿尔忒弥斯号的轨道航线之类的东西。 这些数据被华国拿到了也无所谓。 但生命维持单元中,却包含了全米各大顶尖航天航空公司的科技。甚至还有像波音、ucs公司、强生、爱尔兰等非航天领域公司的技术。 毕竟要让宇航员在月球上生活一个多月的时间,生命维持、液态水资源循环利用、排泄物处理等等都是全面需要的技术。 如果生命维持单元落入对方的手中,这意味着这些技术都将存在泄密的可能性。 尽管对方不大可能拆掉那座生命维持单元,也不可能将它带回华国,但哪怕是这样,让他们上去看一眼,都是米国的巨大损失! 而现在,正如他所担心的一样,那些华囯人将目光瞄准了他们的生命维持单元。 如果不是nasa这边临时启用总部的权限进行了锁定,说不定他们已经得手了。 金陵,下蜀航天基地的总控制室中,徐川一脸淡定的透过屏幕看向比尔·尼尔森局长,回复道: “我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什么抢劫?” 闻言,比尔·尼尔森整个人都像是要爆炸般死死的盯着徐川,一字一句的道:“你这是故意的!明明宇航服和返回舱的氧气物资足够承载着他们返回航天飞机!” 徐川耸了耸肩,开口道:“但是如果对接失败呢?错过了第一次机会,他们起码需要在月面轨道上再呆几十分钟,届时氧气物资将对他们造成严重的生命安全影响。” “这种风险作为一名航天人,我想你不可能不懂,登月本身就是一件相当难的工作了,更别提月球救援这种史无前例的行动。宇航员的生命安全才是第一位的选择。” 对面,比尔·尼尔森局长脸色憋的通红,恨不得一脚踹在那张在他看来可恶无比的脸上。 作为全世界最先进的nasa航天局的局长,他需要对方来教他这些东西吗? 去特么的宇航员的生命安全 说句违反人道主义原则的话,放到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面前能算什么? 如果事不可为,牺牲两名宇航员算得了什么?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人命是最不值钱的。 然而他偏偏没法反驳徐川的话。 正如他们被逼的迫不得已向对方请求救援一样,至少在明面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敢公开放弃自己国家的公民。 真要这么做了,对于当权者来说,这是一场彻彻底底的灾难。 如果因为他们拒绝打开生命维持单元,而导致月面救援行动中的四名宇航员出现生命安全的隐患,那么对于他们的公信力而言,将是一场灾难性的打击。 甚至比他们放弃两名宇航员的生命更加的致命。 毕竟这是一场月面救援行动,涉及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宇航员,还有前往南极艾特肯盆地救援的两名对方的宇航员。 如果因为他们的选择导致了航天问题的出现,将使得他们在国际格局上的声誉遭受致命的打击,影响的甚至不仅仅是当局的公信力了。 看着对面咬牙切齿恨不得吃了他的比尔·尼尔森,徐川和善的笑了笑,开口道:“或许你们还有一种选择。”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现在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已经打开,你们的宇航员已经被救援出来,或许伱们可以选择让你们的宇航员继续停留在月面上。反正你们还有生命维持单元不是么?” 比尔·尼尔森看着徐川,嘴角忍不住动了动,他这会是真的想骂人了。 谢特!这个建议还不如不提呢。 现在月面上的两名宇航员已经察觉到了生命维持单元有问题无法正常打开,尽管他很清楚那只是临时的锁定而已。 但这种情况下,斯梅德利·穆尔和麦克亚当·朱莉娅两名宇航员敢选择留在月球上吗? 就算是他们敢,在这种情况下,nasa宇航局也不可能选择让两人继续留在月面上。 毕竟明面上生命维持单元已经出现了损坏的迹象,无法正常打开。就算是这次他们开启和展开了生命维持单元,谁也不敢保证在后续的运行中是否会再出现问题。 这种情况下,nasa在明面上也不可能选择让自家的宇航员冒着生命风险继续停留在月球上。 万一真的出现了问题,可没有第二次的月面救援行动了。 而且抛开这些东西来说,对于nasa来说,这次的月面营救行动更关键的还有一点。 他们需要斯梅德利·穆尔和麦克亚当·朱莉娅两人登上那架星海号上,去帮助他们确认一下对方航天飞机的真实情况。 光是这一点,他们就必须要让斯梅德利·穆尔和麦克亚当·朱莉娅登上航天飞机。 毕竟到现在,米国都无法百分百的确定那架星海号使用的动力系统和功能系统到底是什么。 如果真是传说中的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和电推进系统,那对于他们来说,重新评估对面那个国家的真正实力是迫在眉睫的工作。 (本章完) 第六百六十七章:新一代航天飞机 月面,南极。 艾特肯盆地中,生命维持单元最终还是打开了。 即便是明知道这个对手想做什么,nasa宇航局依旧没有任何阻止的手段。 除非他们选择彻底的撕破脸皮,放弃一贯维持的人道主义原则。 但这样做对于他们来说损失更大,毕竟米国自从建国以来一直就是个移民国家,依靠的是优秀的制度来吸纳全世界的科技人才。 如果这份原则被打破,损失的就远不止一座生命维持单元了。 补充完氧气和物资,顺带着‘参观’了一下nasa宇航局的生命维持单元后,翟至刚和陈东带着营救出来的两名宇航员朝着自家的‘揽月二号’登月舱走去。 他们并没有过多的在月面上停留,也没有留出时间去给斯梅德利·穆尔和麦克亚当·朱莉娅怀念失事的登月舱和事故地。 一方面是重返月轨是有对接时间限制的,错过了第一轮的对接,那他们至少需要再在月轨上停留几十分钟,才能等来第二波的对接。 另一方面,则是艾肯特盆地中可能存在一个浅层的富钛金属矿。 一座浅层容易开采,还是富集的钛金属矿,对于如今的月面开发来说重要性太大了。 他们在失事点呆的时间越久,提前暴露这份消息的可能性就越大。 所以稳妥起见,在参观了一下米国的生命维持单元后,他们干脆利落的离开了。 “呼叫星海号,这里是揽月二号救援小队,我队将在五分钟后正式点火返回月轨。” 地面上,翟至刚按了一下头盔上的联络信号,将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安置妥当后联络上了正在月轨上运行的星海号。 “星海号将于十七分钟后抵达月面南极上空,请做好对接准备。” “收到。” 翟至刚应了一声,艰难的在登月舱中扭转了一下身姿。 原本设计中只承载两到三个人的登月舱挤进来四個人,其空间自然狭隘了许多。 五分钟的时间并不长,将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好后,伴随着引擎启动按钮的摁下,揽月二号登月舱航向一片寂静的星空。 而远处,一架银白色的航天飞机正朝着他们缓缓驶来。 “对接成功,舱门开启!” 伴随着一道悦耳动听的声音,揽月二号重新回到了星海号的怀抱中。 在这一刻,远在三十八万公里外的下蜀航天基地,也对外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将‘月面救援行动’顺利完成,两名宇航员全部存活正在返回地球的消息对外公布了出去。 当‘救援行动顺利完成’这八个大字掷地有声的传递到新闻发布会的现场和直播间里面的时候,顷刻间,潮水般的掌声鼓动在了现场。 直播星海号载人登月的ctv直播间里面,更是竖起了无数的大拇指。 当然,热议和夸赞的并不止华国的网友和观众们。 外网上,许多关注着这一行动的米国网友也同样情不自禁的为这场漂亮的救援行动点上了自己的赞扬。 不管真实情况如何,也不管月面救援背后的利益交换是怎样的。至少在这一刻,不放弃任何一个人的精神和人性的光辉在这场救援中值得所有人赞扬的。 不仅仅是华国的救援行动赢得了所有人的夸赞. 就连nasa和白屋,也因为不放弃两名宇航员的生命,请求竞争对手进行救援动作的行为,也被不少人称赞这是一场米国精神的体现,甚至为当局拉到了不少的人心。 当然,实际上nasa和当局是个怎样的情况,普通民众大抵是看不到了。 当星海号航天飞机载着自家和nasa的两名宇航员返回地球的时候,另一边,下蜀航天基地中,一直注视着救援行动的徐川也松了口气。 虽说现在宇航员还没有回到地球,但事情进行到这一步,可以说已经是圆满的成功了。 至于地月之间的航行与降落,对于历经考验的星海号来说,这并不是什么难事。 总控制室中,航天局的邬远康也跟着松了口气,看了一眼屏幕上正在返航的星海号后,他笑着转身看向徐川,开口道:“这次真的是麻烦你们了。” 星海研究院和传统的航天集团,如航天科技、航天科工那些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后者属于航天局的下属公司,但前者目前来说算是合作的关系,航天局可没法直接向星海研究院下达指令。 比如这次的月面救援行动,就是航天局的请求。 如果星海研究院不乐意去救,老实说航天局这边也没办法。 看了他一眼,徐川笑了笑回道:“没什么,救援顺利成功就是最好的事情了。” 顿了顿,他好奇的问道:“对了,这次救援你们收了多少救援费用?” 这一次的月面救援行动,虽然名义上来说是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但他们也不是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组织。 而且这次救援是白屋和nasa主动向他们提起的,自然会收取一些救援费用。 邬远康笑着道:“其实没多少,这次救援行动有着人道主义的性质,上面看重的更多是国际局势和国际形象等方面的东西。” “救援费用的话,其实也就象征性的要了两亿米金,当做这次对他们的救援行动打断了我们自己登月科研工作的补偿。” 微微停了一下,他接着道:“另外,这两亿米金的救援费用,航天局这边会全部打给星海研究院,就当做对你们这次科研活动被迫暂停的补贴了。” 一次月面救援行动,耗费的资金自然用不上两亿米金。 算上人员、燃料、工质、第二套登月设备等等所有的一切,对于星海研究院来说满打满算也就千万左右,还是rmb。 两亿米金,都足够他们进行两位数以上的载人登月活动了。 至于这次登月科研活动的暂停,那更只是个理由而已。 毕竟载人登月和相关的科研活动都是公开招标有费用的。 比如将两名宇航员送上月球,比如挖掘二十公斤的月壤,开采十公斤的月岩带回来这些,每一项科研工作,星海研究院都是从航天局这边拿了经费的。 不过高科技企业是一个国家的根基,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对他们补贴一些钱财什么的,并不是什么事。 尤其是这位带领的星海研究院,更是上面极为重视的科研机构。 当然,对于国家来说,这一次的月面救援也不是没有收获。 相反,相对比两亿米金的救援费,这一次的月面救援行动,对他们的国际形象和国家威望,乃至未来的世界航天格局都起到了重要的改变。 相对比那点救援费,高层更看重这些东西。 毕竟这样的机会难得一遇,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 真要有这样的机会,别说只向nasa要两亿米金的救援费了,就是他们自己补贴两亿米金的救援费都愿意去做。 听着邬远康的话,徐川满意的点了点头:“两亿米金,还不错了,应该差不多足够将下一代的星海号造出来了。” 他原本预期能拿个几千万个把亿就差不多了,毕竟是人道主义的救援行动,还去对方的登月舱和生命维持单元上看了好多眼已经很值了,没想到航天局要了两个亿翻了两三倍。 啧啧,两三亿没多少。果然,在国家的眼前,钱这东西还真不是钱。 “下一代?” 站在一旁,邬远康敏锐的注意到了徐川的用词,有些好奇的问道。 徐川点了点头,道:“嗯,这一次的载人登月和月面救援行动让我看到了一些星海号的不足。我这边等会开个会研究一下,准备再改进一下。” 实践出真知,在没有载人登月和跨入太空前,在没有这次月面救援行动前,他对于星海号的设计还是很满足的。 不过这次救援行动一展开,他就看到了这架航天飞机不足的地方。 正好,趁着现在第二架航天飞机正在准备制造,可以对它重新优化设计一下。 “哦哦,这样啊,那我这边就不打扰你。”邬远康应了一句,主动告辞。 对于航天方面的东西他还懂一些,不过科研方面就是一头雾水。也不能这么说,能坐到航天局局长的位置上,大体上的东西他还是了解的。 只不过在这位面前,他就是个小学生,咳可能小学生都还不如. 下蜀航天基地中,趁着星海号返航的这段时间,也趁着大部分航天研究所的科技骨干都在的时候,徐川在群里发了个消息,召开了个小型的科研讨论会议。 在人到齐后,他站起身开口道:“首先感谢大家这段时间的努力和付出,我们的星海号正在返航,载人登月也即将告一段落,大家的功劳我看在眼里,等星海号顺利回来后,我再为大家举办庆功宴。” 话落,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对于在座的众人来说,将宇航员送上月球,实现属于华国的载人登月是所有人的梦想,甚至是一部分人毕生都在努力的事业。 不过梦想总归是梦想,现实还是要生活的。 这一次载人登月的成功,毫无疑问将在所有人的履历上添上重重的一笔。 对于众人来说,这无疑同样是一件值得庆祝和高兴的事情。 等待掌声过去,徐川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这一次的载人登月已经告一段落,事实证明,我们的星海号设计是相当成功的。它不仅有能力将我们的宇航员送上其他的星球,甚至还有能力去展开对其他国家宇航员的救援能力。” “不过从这次的载人登月行动和月面救援行动中来看,我认为星海号依旧存在着一些缺陷和问题,以及一些需要改进优化的地方。” “这次的会议开的比较急,具体的情况在各位面前的报告上,大家先花十分钟的时间粗略的浏览一遍我们再来讨论。” 闻言,会议室中顿时响起了窸窸窣窣翻阅文件报告的声音。 十分钟的时间并不长,不过倒也足够在场的所有人将面前临时打印出来的报告整体浏览一遍了。 在等待众人看完报告后,徐川重新开口道:“关于这次的会议,主题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星海号的改进,另一方面则是月面基地的建造。” “从这次月面救援nasa宇航局的行动来看,通过投放登月舱来进行登月的工作无疑是存在着风险的。” “无论是登月舱的投放,还是返回与航天飞机的对接,这些都是工作情况不稳定的关节点,较为容易出现事故。”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考虑了一下,我认为我们可以通过省略登月舱登陆的环节,直接将我们的星海号整体降落到月球上去.” 听到这话,会议室中顿时就投来了一片惊诧讶异的目光,接头交耳的讨论小声的响起。 很快,一名技术人员举起了手,开口问道:“但是月面上几乎没有大气,即便是我们可以在月面修建跑道,但星海号的起飞和降落需要依赖机翼来提供一定的升力才能完成。” 徐川点了点头,赞同的开口道:“的确,月面上没有大气是个问题。不过星海号的起降,我们的目光不能局限于这点上。” “大家可以翻到报告的第七页。”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关于航天飞机的设计,我们需要考虑的并不仅仅是地面上的转移,还有外太空以及外星球的工作环境。” “比如月球、火星的低重力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可以改变设计思路,采用类似于鹞式战斗机和f35战斗机类型的起降方式。” “这两种矢量推力喷气发动机有两个重要的特点,第一个是可以改变喷气方向并产生推力的矢量。第二,可以通过向下喷气产生上升力,从而实现垂直起降。” “如果将其运用在咱们的下一代航天飞机上,理论上来说是可以实现在较低重力的环境下垂直起降的功能的。” (本章完) 第六百六十八章:快速搭建月面基地的方法 会议室中,担任航天工程的技术总监一职,负责星海号航天飞机设计研发的常华祥院士对徐川提出来的这种新型设计很感兴趣。 在载人登月工程顺利的完成后,他昔日为之努力了接近一生的梦想也已经实现了。 但在星海研究院中,他看到了更遥远的未来和深空。 登月,只是开始,他们的脚步面向的是星辰大海! 思索了一会后,常华祥院士开口道:“如果是要模拟f35战斗机的垂直起降功能,那么在航天飞机上我们肯定还需要增加一个发动机,用以平衡艏部和机尾的平衡。” 徐川点了点头,道:“嗯,初步的想法的确是这样的的,我的设计是将目前的空天发动机反向对称处理,共用一套工质和压缩进气系统,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流控制.” 他将自己的想法简略的说了一下,对面,常华祥很容易就能理解了新的设计。 沉吟了一下,他开口道:“从理论上来说,可行度是有的,只不过这样做的话,对于供能系统的考验和压力极大。” “以目前我们的小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功率来看,要维持两台大型空天发动机的全功率运转难度还是有些大的。” 空天发动机是个名副其实的吞电巨兽,一台大型空天发动机,就拿星海号航天飞机上目前使用的来说,全功率运转下,消耗的电量能超过一座中小型火力发电站的发电量。 毕竟要将工质加速到具有极高的推力,需要的能量自然是极其庞大的。 徐川笑了笑,回道:“的确,这是目前的难题,也是接下来能源研究所那边的目标,他们接下来的研究重点之一就是二代可控核聚变,即氘氦三聚变。” “相对比我们目前使用的一代氘氚聚变技术来说,二代氘氦三聚变能利用起来的能量更高。” 顿了顿,他接着道:“当然,目前的二代氘氦三聚变还只是研究对象,我们不能将希望放在这个上面,它只是个后续的方向。” “至于目前.” 徐川敲了敲桌子,笑着道:“目前而言,这份类似于f35垂直起降的功能,使用环境并不在地球,而是在月球、火星这类引力远比地球弱的环境中。” “在极低的重力条件环境下,要使得航天飞机垂直起降需要的功率自然不会那么大。” “短时间内,通过目前的小型堆对两台发动机进行维持功能问题不会很大,这方面我计算过了,只要重力不超过地球的0.57倍,它是可以提供足够的功率的。” 听到这话,常华祥眼眸中闪过一丝亮光,他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开口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份方案从理论上来说的确有实现的可能性。” “只不过”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通过这种方案使航天飞机实现垂直起降,对于工质的消耗恐怕会是一個极其庞大的数字。” 这种起降方式,和在地球上借助大气与机翼产生的托力,以及在外太空中航行时的加速都不同。它更类似于航天飞机在抵达临界点后切换飞行姿态突破重力井的过程。 以星海号上目前携带的工质数量,之前他们有过实验,在地球上全功率运转空天发动机,其本身满负荷能携带的工质只能维持半个多小时。 准确的来说,是三十九分钟左右,抵达这个时间点,星海号两处机翼中携带满负荷的工质就会被空天发动机吞噬的一干二净。 更别提双空天发动机同时运转的情况下了。 徐川:“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不过牺牲工质的消耗量换来航天飞机具备垂直起降能力,我觉得还是值得的。” “实在不行,我们可以牺牲一部分的仓储空间来增加工质存储器的大小,携带更多的工质上天。或者说,等航天飞机入轨后,再发射运载火箭携带工质来进行补充。” “相对而言虽然麻烦了一些,但至少目前这是能够解决的。” 常华祥点了点头,笑着说道:“的确,只要能入轨,工质和燃料都是可以补充的。相对比其他的方式来说,这些问题倒也算不上什么问题了。” 徐川笑着道:“嗯,设计研发方面的工作,就交给常院士您和航天研究所了,如果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来找我。” 对于修改航天飞机的设计,研发二代星海号这件事,虽然说起来看着很容易,但事实上他很清楚,想要实现这张蓝图并非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不过开拓的路总要有人去走,摸着石头过河的年代已经过去,现在是他们领航的时代。 常华祥点点头,认真道:“嗯,我会尽力的。” 讨论完第二代航天飞机改造优化升级相关的工作,徐川喝了口水润了润嗓子,接着道: “接下来是月面基地的修建工作。” “从这次的月面救援行动来看,nasa宇航局和米国那边已经展开了对月球的探索和开发工作。他们的生命维持单元足够至少四到五名宇航员在月面上生活一个月以上的时间。” “虽然目前他们第一轮的部署因为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的事故暂时停滞了下来,但严格来说这并不能算技术的问题,只能说运气有些不足。” “不管目前的情况如何,我们不能小看对方的航天技术,他们在这一领域深耕了几十年的时间,各方面的航天技术依旧占据着当前的主导地位.” 月面基地的建设,对于华国来说虽然并不是迫在眉睫的工作,甚至理论上来说,这是一项亏本的买卖。 毕竟修建一座月面基地,耗费的资金远大于能在月球上收获到的利益。 对于他们来说,前面的路已经没了,剩下的旅程只能自己摸索着前进。但航天和开拓这种事业,总要有人去做的。 人类不可能永远居于地球这颗蓝色星球上,尽管它是家园也很舒适,但终究是要走出地球的。 而月球,就在家门口,它是无法回避的第一站。如果这第一站都过不了,就别吹到什么深空了。 会议室中,有关月面基地的修建工作有序的讨论着,从稳定的通讯系统,到生态维持循环系统,再到宇航员与科研人员的工作环境等方面,每一项都至关重要。 坐在首位上,徐川认真的听了一会后,脑海中忽然冒出了个奇妙的想法。 他敲了敲桌子,有些兴奋的开口道:“月面基地的建造,或许可以用航天飞机来代替!” 听到这话,会议室中的讨论声顿时就安静了下来,不少人的脸上都带着惊诧的表情看了过来。 徐川没在意,他快速的开口道:“没错!就是使用航天飞机来代替!” 微微停顿了一下,他的视线扫过了众人,咧嘴笑道:“在月面上修建一座基地,无论是对于时间,还是材料,亦或者是人力物力的要求都是一件极高,甚至可以说得上是严苛的工作。” “但是我们不妨换种思路,初期的月面基地,完全可以使用航天飞机来进行代替。” “就拿星海号来说,以它的体积和大小,只需要我们将货舱改造一下,完全可以将其当做一座长度达到近七十米的狭长型基地。” “抛开那些无法使用的核心区域,其剩余的空间也完全足够展开前期的科研工作。如果一架不够,我们可以多造几架送上去。” “批量化生产的航天飞机,以目前的技术来说,其制造成本不会超过五个亿,我说的是rmb,甚至更低,其制造费用远低于在月面上修建一座同样体积的基地。” “而且每一架航天飞机上都有独立的小型聚变堆可以作为供能系统,连接起来后,即便是其中的一架出现意外,宇航员也可以通过连接通道快速的转移到其他的航天飞机上,能够极大的降低航天事故的出现。” “当然,前提是我们能够顺利研发出二代航天飞机,成功的让其降落到月面上。” 一口气,徐川将自己心中突然冒出来的灵光想法说了出来。 说话太多,以至于说话后他喘了好几下才恢复过来。 会议室中,其他人这会已经被这奇妙,甚至可以说得上奇葩的想法震住了。 别人家的航天器,都是用来运输宇航员和各种物资的,到了这位手上,就直接变成了一次性的工具? 送上去了就不准备让它回来了? 但不得不说,这条思路,还真可行! 一般来说,也就是按照目前各国的共识,在月面上修建一座基地大概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先在月球上建设月球基地前哨站,也就是为永久基地做准备的临时基地。 米国这次送上去的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和生命维持单元,就是在为这一步做准备工作。 如果按照目前的航天科技来说,这个阶段大概需要至少5-10年左右的时间。 同样拿nasa送上去的生命维持单元来说,它可算不上一个永久基地,甚至连前哨站都算不上,只能说是前哨站的前哨准备。 而第一步完成后,第二步则是在前哨站基础上,将月球临时基地升级为永久基地,有人长期驻守,这个阶段大概同样需要至少5-10年左右的时间。 毕竟永久性的基地需要考虑的东西更多,面积也更大。无论是驻守人员的生活,还是相关科研活动的展开,甚至是月面资源的开发,都需要这座永久基地中来完成。 至于第三步,则是最后的成型基地了。 在已建成的永久性基地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进行扩张建设,形成集深空探索、旅游、生产、生活综合功能的基地群。 至于更深入的月面城市群,那就算不上基地的范畴了。 目前来说,有能力在月球上修建基地的国家也就他们和米国两个。 至于其他的国家或者地球,欧盟整体联合起来再发展一下或许可以实现载人登月,但距离月面基地的修建还有一段距离要走。 而他们北方的沙俄,就算是航天技术继承了老大哥的,并且有了突破,他们的经济也不允许他们去做这种事情。 所以目前来说,竞争就在他们和米国之间。 如果哪个国家有能力先在月球上修建起来第一座月面基地,哪怕仅仅是前哨站性质的,也能够在月面的开发上占据相当程度的主动。 对于华国来说,引领未来太空的发展和开发,无疑是国家战略级的重点部署。 而在目前这份可以说得上是争分夺秒的竞争中,能够使用航天飞机代替月面基地的修建工作,节省出至少五年以上的时间和大量的经费,无疑是一条弯道超车的绝佳路线。 很快,想通了所有关节点的众人纷纷热议了起来。 “这方法完全可行啊,只要能做到垂直起降,以航天飞机的庞大体型来说,完全可以当做临时的前哨基地!” “这就相当于在地球上组装好基地,直接一次性发射过去了,人力物力经费什么的都比在月球上建造更省。” “不仅如此,如果考虑到用途的话,我们可以进一步将航天飞机造大一些,这样落到月面上的基地也会更大。” “的确,考虑到一次性的往返,一部分的结构可以使用更轻的材料来进行替换,这样也能进一步的降低重量,扩大体积。” “那现在的所有关键,基本就在垂直起降这一个功能上了。” 聊着讨论着,众人突然齐刷刷的将目光投向了坐在一旁的常华祥院士身上。 感受着所有人的注视,常华祥一愣,随即哑然苦笑了一下。 说来说去,月面基地和开发的重担,和二代航天飞机的设计制造一样,都落到了他的头上? 不过老实说,他心里也有些激动和兴奋,跃跃欲试。 毕竟只要能做到垂直起降,那么从理论上来说,不仅仅是月球,甚至就连火星,乃至更遥远的星球,他们都有能力快速的搭建起来一座前哨基地,甚至是永久性的基地! 原来,航天飞机还可以这样用! (本章完) 第六百六十九章:欢迎回家! 与此同时,另一边。 地月转移轨道上,一架银白色的航天飞机摇曳着蓝白色的尾焰航行在黑暗深邃的太空中。 伴随着月面救援行动的完美成功,星海号也承载着五名宇航员顺利的从月面轨道上切换至了地月转移轨道。 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已然抵达了目标航速,空天发动机关闭,银白色的航天飞机靠着真空中无阻力的惯性继续朝着地球驶去。 与此同时,‘宽敞’无比的星海号内部带给了nasa宇航局两名宇航员一次又一次的震撼。 如果说他们的猎户座号多用途载人飞船是一辆小汽车,狭隘的空间中只能容纳四五名乘客。 那这架航天飞机就是名副其实的豪华私人客机。 虽然宇航员的房间是两人一间,但一间房间的面积竟然达到了足足十平米! 尽管十平米的房间听起来不大,绝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卧室都比这个大,但这可是在寸土寸金的航天飞机上! 这种地方,留十平米的面积来给宇航员当做卧室,老实说,斯梅德利·穆尔脸真没见过这么奢侈的。 哪怕是他们自己的航天飞机,也从没设计过如此宽裕的空间来给宇航员休息。 毕竟,留出个睡觉的地方,其他的空间多装点物资不好吗? 头一次,斯梅德利·穆尔感觉自己心中航天大国的骄傲被击碎了,哪怕是之前对方营救他们,他都没有产生过这种感觉。 与此同时,房间的舱门忽然被人打开了,门外,他的同伴麦克亚当·朱莉娅正一只手拿着毛巾擦拭着头发,另一只手则调整着自己的身姿从房外‘飞’进来。 “穆尔,我觉得你应该去体验一下那些华囯人的洗澡间,他们的洗澡间真的太好用了。如果不是带着特制的口罩和眼镜,我甚至感觉和在地球上没什么区别。” 房间中,麦克亚当·朱莉娅正在用毛巾仔细的擦拭着头发,上面的水渍一点一点的被吸附力极强的专用毛巾吸取,整个人很快就变的清清爽爽起来。 相对比之前他们在猎户座号多用途载人飞船的旅途时间以及被困在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上的时间来说,在这架航天飞机上,她感觉自己就像是到了天堂一样。 无论是居住,还是食物,乃至活动空间,都比猎户座号多用途载人飞船和阿尔特弥斯号登月舱要高太多太多了。 虽然进来以后,他们就被对方限制了行动。除了排泄、洗澡、洗漱等方面外,他们日常只能呆在开自己的房间房间中,吃饭饮水都是对方送过来的。 而且就算是那些必须出门的活动,也全程都有人跟着一起限制。 不过透过这些活动,他们依旧能了解到这架航天飞机不少的地方。 比如完全不做限制的电量、食物、饮用水等生活条件的供应。 对于两人来说,就算是他们在房间中二十四小时开着灯、开着电视(没错,星海号上是有电视的,而且还是卫星电视,网速比绝大部分的万兆宽带都快)都没有任何的问题。 甚至在某一个时刻,他们还看到了华国的宇航员在玩手机,通过信号可以和家人互相打电话报平安什么,这让他们羡慕的简直眼泪都要从口中流出来了。 尽管这些只是日常的一些小事,却也足以从侧面反映出这架航天飞机的科技含量。 比如在能源方面,无限制的电能供应意味着这架航天飞机的供能系统远比想象中更加的先进。 nasa和米国猜测的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或许是真的应用在了星海号上面。 对面,半躺在自己床铺上的斯梅德利·穆尔抬头看了她一眼,耸了耸肩开口道:“这只能证明他们的电力资源和水资源充沛到简直不可想象。” 闻言,麦克亚当·朱莉娅沉默了一会,才开口道:“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谁知道呢?或许是那位传说中无所不能的徐教授?” 床铺上,斯梅德利·穆尔面无表情的开口道:“听说这架叫做星海号的航天飞机就是他领导的那所研究所设计制造的。” “但据我所知,他不是一名理论数学家吗?” 麦克亚当·朱莉娅开口道:“什么时候数学家也能参与进航天飞机的设计制造了?” “呵~” 斯梅德利·穆尔笑了一下,瞥了她一眼,继续道:“别忘了可控核聚变技术,那可是他实现的,理论数学家?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就好。” 数学家? 那只不过是那個人最外表的掩饰而已,除了数学,他精通的领域甚至能堪比中世纪的达芬奇。 人类科学发展史上这样的‘天才’,又有几个? 从月球返回地球耗费的时间并不长,对于星海号来说,返回比从地球出发前往月球用时至少要短一半以上。 不到二十个小时的时间,他们就已经抵达了400公里左右的外太空。 与此同时,两名nasa宇航局的宇航员居住的房间中,透过舷窗,斯梅德利·穆尔和麦克亚当·朱莉娅也看到了那颗蔚蓝色的星球。 到了这会,哪怕是一直保持着相对沉着冷静的斯梅德利·穆尔心中也充满了激动。 生死关头走上了一遭,差点就牺牲在了另一个星球上,能再次回到这颗未来的星球,让他感觉世间是如此的美好。 另一边,同在航天飞机上,驾驶舱内,看着那颗近在咫尺的蓝色星球,翟至刚和陈东刘杨三名登月小队成员的心中都充满着言不尽道不明的情绪。 他们,回来了! 脚踏实地的抵达了另一个星球后,又成功的返回了自己的家园。 这份前所未有的奇妙感觉,让三人心中激起了兴奋、激动、盼望、自豪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宛如喝下了一碗五味成杂的豆汤般。 “这里是星海号,呼叫地面指挥中心,我们已经抵达400公里的近地轨道,即将切换飞行姿态返回地面,请指挥中心引导!” 短暂的间隔过后,驾驶舱内响起了地面指挥中心的回复。 “收到,这里是地面指挥中心,航行轨道已传递,我们将引导你们回家!” “收到!” 带着些许激动的声音回复了一句,翟至刚看向了记载电脑,在那上面,地面指挥中心的引导已经传递了过来。 他们,回家了! 伴随着飞行姿态的切换,星海号朝着那蓝白相间的星球坠去。 时间过得很快,也很短暂,数分钟的时间,银白色的机身就已经重新没入地球的怀抱。 当星海号抵达临界点时,降低速度的扰流板张开,空气压缩机展开工作,稠密的大气开始被净化,转而运输到空天发动机中,代替高推进效率的氙工质重新产生推力。 那蓝色白的尾焰转换成红紫色,星海号航行的姿态也逐渐重新稳定了下来。 “50公里!” “30公里!” “10公里!” “5公里!” 当那一架银白色的航天飞机摇曳着红紫色尾焰出现在高空时,当庞大的机身缓缓降落,平稳地落在跑道滑翔时,无论是站在航天发射中心跑道上的地勤人员,还是地面指挥中心内的工程师与技术员,都激动地欢呼声,鼓动了手掌。 这一刻,他们已经等待了太久太久。 从956年那位总理周先生主持制定12年科学发展规划,把喷气推进和火箭技术列为国家的重点发展项目开始,到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再到载人航天,嫦娥探月.他们经历了也等待了大半个世纪的时间,终于圆满的完成了载人登月这一里程碑,踏出了走向宇宙星辰大海的第一步。 与此同时,另一边,直播视角已然切换到早已经等待在下蜀航天基地中ctv摄像车上的直播间内,同样掀起了热烈的掌声。 【回来了!回来了!】 【星海号牛逼!祖国牛逼!川神牛逼!点赞点赞点赞!载人航天完满成功的!】 【哈哈哈哈,这次我们好像开采了二十公斤的月壤,地球从此多了20公斤!】 【月亮论:“今日割20公斤,明日割30公斤,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地球人又至矣。”】 【以土事地,尤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笑死,这届网友是有文采的。】 【真要这样算,那些丢弃在月球上的降落器登月舱啥的,都不止20公斤了,出去的时候少了至少百吨。(狗头笑)】 【地球:???感情少的还是我?你们这群逆子!】 【牛逼哇,这次登月不仅圆满实现,还超额完成了,救了两个米国佬。】 【此刻还停留在月球轨道上的猎户座号多用途载人飞船骂骂咧咧的退出了直播间。】 【笑死,他们的队友都回来了。】 与此同时,下蜀航天基地的宽敞跑道上,伴随着星海号的减速成功,那庞大的航天飞机终于缓慢停稳了下来。 一旁,早已经准备了好了的地勤人员还有扛着摄像机的媒体记者们一拥而上,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了那即将打开的舱门。 缓缓的,在众目睽睽之下,星海号艏部处的舱门,向外打开了。 走在最前面,翟至刚带着陈东和刘杨两名队友沿着已然准备的舷梯走下,在这一刻,无数的闪光灯亮起,那些前来参礼的媒体人员用自己的行动欢迎着他们的回来。 而站在人群前面,徐川热情的走上前,面带笑容的看着三名宇航员。 “欢迎回家,我们的英雄!” 看着等候在地面的徐川,感受着周边的欢呼和注视,从星海号上走下来的三人努力吸了吸鼻子,感觉到眼眶有些发酸。 在这一刻,仿佛浑身的血液都在加速沸腾,那航行在茫茫太空的孤独、枯燥、压力、责任、使命.荣耀所有的所有,在这一刻化成了眼眶中带上了晶莹的泪水。 是的! 他们是英雄! 他们做到了! 星海号着落,宇航员返回,载人登月工程圆满成功。 在地面指挥中心医护人员的接待下,三名从月球归来的英雄,以及被他们营救下来的两名nasa的宇航员都暂时先行安置在了航天基地的疗养院中。 与此同时,地面总指挥中心的人员亦开始散去,有些在航天飞机落地的时候就带着工具前往了跑道,准备对星海号做一个全面的检查。有些则返回了宿舍休憩。 在载人登月工程进行的时候,为了确保顺利,有不少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岗位上一直都在坚守着。 很多人这些天下来每天睡觉的时间都不超过五个小时,很多时候吃喝全都在总控室中进行的。 而现在,载人登月工程圆满成功,他们终于可以彻底的放下心,睡个好觉了。 另一边,航天基地的一间实验室中,徐川饶有兴趣的看着三名宇航员采集回来的样本。 尤其是在月面营救行动中,在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中开采到的矿石,更是引人瞩目。 “初步的分析结果出来了,徐院士。” 实验室中,一名材料研究所那边的科研人员快步的走了过来,将手中还散发着余温和墨香的报告递了过来。 “从分析结果来看,采集回来的月面矿石中含有大量的钛金属,以及少部分铁金属,其中钛含量平均占比达到了惊人的37.71%。且通过初步的剥离观察检查,确认这些矿石中的钛金属均量有超过78.62%为钛金属单质,剩余部分则以钛铁矿的形式存在.” 从这名研究员人员的手中接过检测报告,徐川一边翻阅一边听着简略的汇报。 月面南极的艾特肯盆地中可能存在着一个富钛金属浅层矿脉,这一消息,是登月小队的队长翟至刚亲自汇报的。 与这份消息一同汇报上来的,还有他和陈东在营救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时意外开采到的矿石。 这些矿石在降落后被第一时间送到了实验室检测,从实验报告来看,翟至刚的汇报完全没有任何的问题! 月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中,在nasa阿尔忒弥斯号降落的地方存在着一个极易开采的浅层富钛金属矿。 甚至,这座矿脉中的钛金属大部分都以在地球上极为罕见的单质钛存在。 这一消息,直接就震惊了航天基地中的所有人。 谁也没想到,这次月面营救行动,会给他们带来这样一份可以说的上是泼天的富贵。 如果那些米国佬知道了,恐怕会气吐血。 (本章完) 第六百七十章:他所面向的方向,就是未来 月面南极艾肯特盆地中存在富钛金属矿,对于即将展开月面基地修建的华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 虽说目前星海研究院已经暂定下了通过航天飞机垂直降落转化成基地的方式来搭建月面前哨站。 但它的局限性始终是存在的,大型月面基地的修建他们不可能一直通过航天飞机的拼凑来进行组装。 而且更关键的是,他们修建月面基地的目的之一,不就是为了开采月球上丰富的氦三、钛金属等各种资源么,航天飞机组装基地可不符合这一要求。 这一个浅层的富钛金属矿,毫无疑问会给他们开采月面矿物资源积累下丰富的经验不说,也能提供大量的钛金属和铁金属。 至少,在未来几年的时间中,无论是在月面上修建科研基地,亦或者是月面生物圈等其他工程,都不会再缺少主力金属材料。 与此同时,另一边。 隔离室中,在经历了三天的初步隔离和检查后,确认五名从月球上返回的宇航员身体并没有携带什么细菌,也没有出现什么严重问题后,登月返回的几人从隔离室中出来,而后开始进一步的在医护实验楼中进行各项身体检查。 “请问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回家。” 疗养院中,斯梅德利·穆尔配合着医护人员进行检查的同时一边朝着航天基地中的工作人员询问道。 在经历了阿尔忒弥斯号的太空灾难后,他有些迫不及待的想回到自己的祖国和自己的家人身边去。 听到他的询问,在一旁记录着数据的工作人员耸了耸肩,熟练的用英语回道:“如果你想,随时可以,帮助你们检查身体是我们免费提供的服务。如果你们不想在这里完成,也可以选择返回你们的国家后再进行。”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不过我更建议你和那位麦克亚当·朱莉娅女士在这里修养一段时间。” “嗯?为什么?” 闻言,航天基地的工作人员翻了翻手中的检查报告单,耸了耸肩开口道:“从初步的检查结果和各项指标来看,你们在登月的这段时间中,因为高加速度、长期飞行、低重力环境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你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免疫力等都下降的十分明显。” “目前的检查数据显示,你和那位麦克亚当·朱莉娅女士至少需要两周以上的恢复性活动才能恢复足够重新适应地球的健康状态。” “如果在这个时候乘坐飞机返回伱们的国家,有极大的可能会对你们的身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听到这话,斯梅德利·穆尔皱着眉头追问道:“但如果我没确认错误的话,你们的宇航员似乎并不需要这么长的恢复时间。” 闻言,这名青年工作人员笑了笑,开口回道:“是的,从检测结果来看,他们的身体情况比你们要好很多。” 微微顿了顿,他继续道:“换种说法,从数据来看,如果不是超低重力环境生存对他们的身体同样造成了一些影响外,甚至可以说他们去了一趟月球后,太空航行对他们造成的影响接近于无。” “瓦特?” 听到这句回复,斯梅德利·穆尔惊诧不已的看了过去。 作为和他们一样执行了登月任务的三名华国宇航员,太空航行对于他们的影响接近于无? 这怎么可能? 作为一名宇航员,他很了解自己的职业。 一般来说,他们在太空执行完任务回到地球需要漫长的时间进行隔离和恢复身体健康之后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 而这个时间是以月为单位计算的。 当然,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在太空中呆的时间越长,需要的恢复训练周期也就越长。 像他和麦克亚当·朱莉娅这种‘相对’短周期的登月行动,因为身体素质过硬的关系,恢复周期并不会太长。 两周的时间,对于他来说其实是能接受的。 但相对比之下,华国宇航员和他们同样执行了任务,身体却没有受到什么影响,这让他感觉简直不可思议。 难道他们都是超人?不需要进行复健和康复训练以重新适应地球的重力环境吗? 青年工作人员耸了耸肩,并没有过多的解释:“我这边会将你们的身体检查数据完整的传递给nasa宇航局,是否选择在这里进行恢复性训练,他们应该会给你们做出安排。” “当然,你也可以和nasa总部那边进行沟通,选择提前返回你们的祖国。” 简单的解释了一下,青年工作人员进入正题,一遍向斯梅德利·穆尔询问一些问题,一遍用笔在记录本上写写画画了记录着。 十来分钟的时间,他已经在记录本上写满了一整页的数据。 随后,他合上了记录本,笑着看向眼前的nasa宇航员,开口道:“感谢你的配合,我这边就暂时不打扰你的修养了,如果有什么需要,可以随时联络我们。” 说完,他便带着记录本走出了疗养室,朝着另一名nasa宇航员修养的房间走去。 在经历了载人登月后,nasa的两名宇航员则均出现了不同太空过激反应,需要进行一段时的调养是真的。 而星海号登月小队的三名宇航员身体情况比nasa的两名宇航员更好也是真的。 尽管他们同样进行了载人登月工作,但因为航天器的差距,他们有着更宽阔的空间和运动场地,以及航天基地提前准备好的设备来维护他们的身体情况。 这就导致同样是载人登月工作,他们和nasa的宇航员所面临的情况完全不同。 如果不是低重力的环境暂时无法避免,恐怕星海号登月小队的三名成员身体状况会更加的优秀。 事实上,这其实也是这次载人航天登月的一部分测试工作。 包括对nasa的两名宇航员提供免费的体检和调养,也是他们在收集实验对比数据。 简单的来说,就是星海研究院和航天集团这边在尽力的想办法让宇航员更顺利渡过这些修养期,或者说直接‘免掉’这份修养期。 毕竟在星海号承载着太空梦想飞跃上苍穹的今天,他们需要更多的考虑太空活动或者说外星活动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 好吧其实这個想法就是徐川一开始想着自己过段时间也去趟月球‘科研考察’一下,但他又不想遭宇航员的这些罪,于是在登月工程前就提出了这类建议。 不过对于航天来说,这些的确是未来发展必须要面对的阶段。 毕竟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需要更多人前往月球,乃至火星开展建造、科研,乃至开展普通人旅游的事项。 而外太空旅行的各种过继反应,无疑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于是这条建议很快就通过了批复,由航天科技集团等老牌航天企业与星海研究院一起进行研究。目前他们已经在星海号上进行了一部分的实验,后续则会根据实验数据做进一步的优化。 在收到了星海研究院传递过去的两名宇航员的身体检查数据以后,nasa宇航局最终还是选择了让斯梅德利·穆尔和麦克亚当·朱莉娅在下蜀航天基地中专用的疗养院中进行恢复身体。 毕竟培养一名宇航员是相当难的,其价值在如今这个时代甚至比一架航天飞机都要贵重。 当然,考虑到宇航员的重要性,他们也安排了一支医疗小组过来配合恢复工作。 不过这些事情,就不在徐川的工作范畴当中了。 在星海号成功的实现了载人登月工程后,他的注意力和精力就从航天研究所这边撤回来了。 虽然二代航天飞机的研发工作依旧在进行,不过在已经给出了大的方向,以及有常华祥院士这位经验丰富的老航天人的主持下,这些事情并不需要他太过操心。 包括后续月面基地的修建工作,这些项目也有航天局进行引导。 星海研究院目前的航天技术虽然厉害,但毕竟只是个研究机构,没法代替国家对这些未来的发展做布局工作。 尽管他有能力去这样做就是了。 但老实说,在经历了一次载人登月和月面救援行动后,他愈发觉得在宇宙的浩瀚和伟大面前,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渺小的。 如果说在数学上,他还能凭借自己的能力一个人去破译,去解决那些世界级的未知难题。 那么在物理,在航天这些领域,当无数个复杂的难题统合成一个超级工程的时候,就远远不是他一个人能够解决的。 这些学科,这些领域的推进,往往需要成千上万名不同的科研人员、工程师、乃至普通人一起共同的努力,才有可能一点一点建设起来。 就如同这次星海号的载人登月工程一样,尽管小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和空天发动机都是他设计的,但要将它制造出来,同样需要无数其他科研人员乃至普通工人的努力。 人力有穷尽时,也有力所不能及处。 如果他想要在自己的手中开启这个太空时代,就必须要借助更多人,甚至是更多国家的力量。 当然,如今他在华国,在学术界,在科研界,乃至在全世界的地位早已经不是一名传统的学术人员了。 尽管他从未放弃过在学术道路上的钻研和探索,但更多的,他如今已经转变成一名学术带头人。 在数学领域,无论是解决了ns方程的‘微元构造法’,还是解决了霍奇猜想的‘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都已经成为了众多数学研究生,乃至数学家学习研究的对象。 在物理领域,可控核聚变技术更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聚变时代’,带领着华国,乃至全人类走向了一场全新的能源革命。 此外,还有天文物理学、材料学等领域同样有着他的声音。 时至如今,不管他是否愿意,他所面向的方向,已然成为了未来的一角。 当然,对于徐川来说,他还是愿意肩负起这份责任的。 毕竟这也是实现他梦想的必经之路。 星海号的载人登月工程初步结束后,徐川就暂时先从下蜀航天基地回到了星海研究院。 在生活助理唐思佳的建议下,他选择了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修养一周的时间,并顺带对身体做个全面的体检。 毕竟登月工程持续了接近一年的时间,持续的忙碌容易积累下一些不易察觉的积劳。 不过没两天,徐川就发现自己是个根本闲不下来的命。 载人登月工程完成,他脑海中有关于‘月面生物圈工程’的计划就冒出来了。 虽然如今他们的航天史才堪堪起步,但这并不妨碍他在脑海中构思那张由武炜华院士提出来,由他进一步推进的蓝图。 相对比武炜华院士提出来的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修建一座属于华国的生物圈三号来说,他对于在月球上修建一座‘月面生物圈’工程更感兴趣。 在地球上修建生物圈三号,终究只是模拟外太空和外星的环境,做不到一模一样。 但在月球上就完全不同了。 无论是光照,亦或者低重力,真空这些条件,都是实打实的的真实环境。 尤其是在月面南极的富钛金属矿脉发现后,月面生物圈工程的可行性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升。 水资源、金属资源、基础材料(如二氧化硅、硅酸矿石)等等,这些搭建月面生物圈的基础材料已经有了着落,可行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当然了,可行性是可行性,理论也只是一句话的事情。而想要真正将其变成现实,却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甚至,这可能并非华国一个国家能做到的事情。或许,华国有足够的能力来支撑这样一个庞大的项目,但毫无疑问,这种对全人类都有益处的项目,联合更多的国家参与进来,会更加的划算。 毕竟,月面生物圈工程并没有太多太顶尖技术,也不会立刻就对国家的发展起到质的飞跃。但它的投资,却是以千亿为单位进行的。 在已经启动了大型强粒子对撞机项目、太空竞赛活动这两个千亿级工程的基础上,徐川觉得还是有必要替国家考虑一下经费方面的工作。 毕竟就算是再有钱,也不是这样挥霍的,能从其他国家手中划拉出一些经费,投入到这个对全人类都有益的项目中,还是很不错的。 (本章完) 第六百七十一章:合作‘好伙伴\’ ps:除夕到,年圆满,八尾在这里祝福大家岁岁平安吉星照,年年福寿又安康。 星海研究院,中心大楼的办公室中。 徐川敲击着鼠标键盘,从期刊、论文、学术网站等地方搜索着一些资料信息和数据,而后根据需求进行确认、筛选和记录。 月面生物圈工程的修建是一项庞大的超级工程,如果真要进行开展,前期的准备工作就必须要做到位。 从初步的预算、到这项工程需要使用到的技术、可行性、风险,再到施工方案,邀请哪些国家参与进行等等等等,全都是需要考虑的。 当然,对于他来说,主要研究的方向还是技术的可行性,以及月面生物圈工程建成后,能给华国带来些怎样的收益和影响。 一座大型的月面生物圈+科研基地的混合型工程,即便是使用星海号航天飞机这种先进的航天器来运输各种物资,其造价至少在大几百亿,甚至上千亿rmb。 如果是用传统的化学燃料运载火箭进行物资的运输和发射,其造价后面的单位则需要换成米金,翻上四五倍。 这样一个超级工程,尽管不是一次性的投入,但对建设这项工程的国家资金压力同样是巨大的。 如果说可控核聚变技术完成后能给人类带来近乎无穷的能力,那月面生物圈基地能给人类带来什么,是徐川,也是国家需要仔细考虑的。 毕竟,相对比可控核聚变技术来说,这是一项不会成功就能立即造福人类的工程。 就如同早上半个多世纪之前,米国就已经将宇航员送上了月球,而后的半个世纪却近乎停滞了对月球的开发一样。 在切实的踏出地球前,做到真正的移民前,在月球上的投入,收益远不成正比。也很难有哪个政府或公司愿意在这上面进行大量的投入。 办公桌后面,徐川坐在书桌前构思了良久后,终于从抽屉中取出来了一叠稿纸和笔。 手中的圆珠笔在纸面上停了了片刻后,他写下了一個个的文字。 【尊敬的】 【您好,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随着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迅猛突破,太空探索已经成为人类的一大领域之一。可以预见的是,太空无疑会是我们的未来,也是人类的未来。】 【在星海号顺利的完成了载人登月工程后,我们距离头顶的月亮已然不再遥远。毫无疑问,它将是我们踏出地球,走向宇宙深空的第一步。】 【作为走向深空的跳板,在月球上修建一座基地将成为人类走向深空的训练营。我们要熟悉了解外星环境,就必须先了解月球环境;】 【而月球的真空、低重力条件,更是地球上科研难以复制的特殊环境,对科学研究有特殊的利用价值.】 【.】 办公桌后,伴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封数千字的书信洋洋洒洒的完成。 落下了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徐川吐出一口胸中的浊气,拾起了稿纸认真仔细的检查了一遍。 在确认没有任何的问题后,他简单的将信纸折叠了一下,装入了到早已准备的信封中。 从桌上拿起手机,发了个信息给郑海,不一会,对方便赶了过来。 “教授,你找我?”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嗯,这里有封信得麻烦你帮我送一下。” “送到哪?”郑海问道。 徐川开口道:“老样子,长安街的那座小岛上,你知道给谁的。” 郑海点了点头,接过信封小心翼翼的放进怀里,顺口问了一句:“还有其他的事情吗?教授。” “暂时没了,去吧。” 郑海离去,徐川收拾了一下桌上的东西,想了想后又拿起手机发了个信息给自己的助理。 “教授,您找我?” 不一会,办公室外的敲门声轻轻的响了两下,一个留着过肩长发,约莫二十三四岁左右的女助理走了进来。 走进来的助理叫秦玥,看着虽然年龄不大,但却是目前星海研究院六名助理小队的组长,负责统筹助理手中的工作,很多事情目前都要经过她的手。 当然,这个位置的人选,不光是她,六名助理全都是上面亲自挑选安排的。无论是背景,工作人能力,亦或者是长相都可以说完美。 毕竟这位的助理万一出了点篓子,损失可就太大了。 徐川点了点头,道:“嗯,帮我联络中东地区的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联酋等国家,问问他们是否对面在月球上修建度假酒店和科研基地感兴趣。” 修建月面生物圈工程+科研基地,需要的资金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为了确保这项工程的领导地位,在他的规划中,华国的出资会达到一半或一半以上,但剩下的缺口依旧是巨大的。 而指望米国、欧盟、沙俄等国家在这项工程中出资多少的经费,老实说,徐川真懒得和他们去扯皮。 一方面,涉及到巨额投入的国际合作工程向来都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 另一方面,如果这些国家投入的资金占比大的话,后续的话语权争夺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 其他的不说,就拿如今已经近乎瘫痪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来说,在前几年可控核聚变技术还没完全实现的时候,iter曾是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 但iter的进展却并不顺利,从2002年,欧、日、俄三方以eda为基础开始协商iter计划的国际协议,及相应国际组织的建立开始,直到2006年,iter的国际协定的草签才正式确定下来。 花费了整整四年的时间。 而且这还仅仅是各项协议的签订,并没有正式开展工作。 当然,放在正常的角度来看,四年的时间完成一项大型国际合作工程项目的各项协议敲定已经很不错了。 但对于徐川来说,耗费了这么多的时间,才完成国际协定的草签,可以说效率低下到令人发指。 他崇尚高效,也无法忍受未来自己主导的月面生物圈工程项目陷入各种扯皮的局面中。 所以与其找米国、欧盟、沙俄这些国家,还不如找一些别的国家。 比如他们一贯的合作‘好伙伴’,中东地区的部分国家。 相对比米国、欧盟这些国家来说,中东地区的富豪们更好说话一些,只要能实现他们的愿意,他们其实很愿意交易给你大量的钞票。 当然,或许有人会问,可控核聚变技术都实现了,石油都不值钱了,那些‘狗大户’还能有钱? 有这种想法的,只能说对于时代的变迁和石油的性质可能并不是那么的敏感。 的确,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实现后,石油的价值会打上一个很大的折扣。 但即便是燃料的属性从石油上摘取,也不意味着石油就没有什么价值,完全不值钱了。 尽管消耗石油的主力是燃料,但除了燃料,在基础的化工、农业、工业、交通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会消耗的大量的燃油。 如塑料/橡胶、衣服涤纶/腈纶/锦纶等面料、制药等各行各业,其原料百分之九十,甚至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石油。 所以即便是燃料属性被摘去,石油的价值依旧是有的。 而且另一方面,时代的变迁脚步也并不是那么快的,从破晓示范堆点火成功到现在,时间也才两年不到。 这么短的时间,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影响力虽然一直都在扩大,但很显然,目前它还没法做到遍地都是,完全代替石油。 当然,伴随着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拓展延伸和时代的发展,它的价值会不断的下跌也是必然的事情。 但至少现在,中东的那些‘好伙伴’们还是有钱的。 另一边,京城。 长安街北侧的北海小岛上。 一栋古色古香的建筑中,一封简朴的信件递到了一名老人手中。 在听到信件是谁送过来的后,老人波澜不惊的眼眸动了动,拆开了信封从里面取出了信件。 数千字的信件算不上很厚,他很快就翻阅完了。 了解到了那个年轻人写信过来的目的后,老人舒了口气,抿笑着轻轻摇了摇头。 还真是他的风格,通篇信件,浓缩后完全可以简化成一句话。 “我,徐川,要搞月面生物圈工程,打钱!” 生物圈工程.他自然是了解。 这种工程主要的用途基本都在科研方向,就像是登月一样,目前并不会给人类带来多少的实际收益,更侧重科学方向。 可以看做是一个投资大,但没太大的技术难度,直接性收益也不会有多少的科研项目。 米国当年搞过一次,不过最终以失败告终。 如果是在地球上,他会毫不犹豫的直接同意这个请求。 有米国生物圈二号的经验在前,再在国内找处沙漠,修建一个生物圈三号对于他们来说并不算什么。 就算是按照超大型的生物圈来算,顶天了也就十来个亿的造价。 而且他们还可以顺带开发一下沙漠。 但将生物圈修到月球上,这还真是让他没想到。 毕竟这两者的难度指数和耗费的资金完全是一个天一个地。 信中也写了,月面生物圈工程初步的预算大概在500-1000亿rmb左右。 对于华国来说,这笔钱并非没有。但老实说,投进一个生物圈工程里面,还是很让人心疼的。 沉思了片刻后,老人喊过来一名警卫,说了两句话后,再度闭目沉思了起来。 等待了一些时间,在警卫员的引导下,科学技术蔀的蔀长袁周礼走进了眼前这栋不算不算高大的二层小楼中。 敲了敲书房的大门,随着里面传来一道‘进来’的声音后,他小心的推开了门,走了进去。 “您找我?” 书房中,老人笑着点了点头,将桌上的信件轻轻推了过去,开口说道: “我这里有封信件,你先看看。” 袁周礼点了点头,没有犹豫的走上前去,从桌上拾起了那封信。 看到信件使用的纸张,他差不多就猜到手中的信件是谁写的了。 虽然能将信送到这里的人有一些,但拿手中这种普通的稿纸写信送给眼前这位的,也就金陵的那个人能干的出来了。 毕竟其他人写信,尤其是送到这里的信件,一般都有专用的信纸。 也就那位不在意这些东西了。 他甚至能想到,那个人坐在办公桌前写信时,随手就从抽屉里抽了一叠日常验算的稿纸出来的样子。 猜到了信件是谁送过来的后,袁周礼快速的展开了信纸,认真的阅读了起来。 【.探索太空会成为新技术发展以及基础科学研究的推动力和催化剂”,这个观点已经在历史上反复被证实。】 【一般来说,新技术的发展有两类模式,一类是“自然生长”。例如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成熟,某个技术方向的指标也会随之进步;】 【还有另外一类则是先有一个目标性的指标,然后自上而下梳理出为了达成该指标需要攻克的关键问题,逐个进行攻破。如可控核聚变工程。】 【而通常来说,第二类技术进步也往往具有连锁效应,一个技术的突破会伴随着一系列相关技术的进步。但同时第二类要难得多,因为它往往意味着跨学科、跨领域的协作,以及大量的资金投入。】 【就如同可控核聚变技术一样,它的成功也连锁带动了繁多其他学科的发展,这些都是可以看到的。】 【如今,“探索太空”的过程则恰好扮演者这样一个催化剂的作用:有明确的技术目标,有海量的资金支持,也会有大量的人才聚集。】 【它可以使我们能够发现新材料、新方法,发明出更好的技术体系、更好的制造程序,延长仪器的工作寿命,甚至发现新的自然规律。所有这些新获得的技术知识也可应用于地面技术.】 ps:祝看书的大佬们!新的一年暴富!暴富!暴富!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w) (本章完) 第六百七十二章:月球矿藏开采计划 ps:祝大家新春嘉平,长乐未央,阖家幸福,万事安康! 信件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在纸张的后面,还有一些关于航天领域发展对现实科技带来的影响和举例。 比如以霍尼韦尔公司,这是一家在探索太空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在制导和导航系统、航天器和卫星控制系统、显示系统等很多方面点亮过人类科技树。 航天系统中,大家耳闻能熟的‘环形激光陀螺’,就是霍尼韦尔开发出来的。 对探索太空来说,无论是执行地球附近的太空探索任务,还是执行月球、其他行星或者更遥远的太空探索任务,航天器都需要精确地测量和控制其位置、速度和方向。 导航系统是用来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工具,它可以帮助航天器确定其当前位置和速度,并计算需要采取的姿态调整以满足任务需求。 而在导航系统中,如何测量角速度、旋转方向、定位自己的姿态等等这些无疑是最关键的问题。 陀螺仪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它的出现,让航天航空领域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也让稳定的航行成为了能够通过计算机精确精算的关键。 快速的将手中的信件浏览了一遍,袁周礼将其折叠起来,放回了书桌上。 对面,老人笑了笑,开口问道:“怎么样?看完了什么感觉。” 袁周礼沉吟了一下,有些不太确定这位对这份信件的看法。 认真的思索了一下,组织好语言后,他措辞谨慎地开口说道:“不可否认的是,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太空的确已经成为了未来的重要战略发展对象之一。” “而月球更是我们走向太空的重要前哨站,谁能先在月面上建立起来基地,谁就能在这次的竞赛中占据先机。” “只是.” 微微停顿了一下,他看向老人,谨慎的开口道:“只是这份计划,是否会有些太超前了?” 从地球生物圈工程到月面生物圈工程,这跨度之大和工程难度之大难以想象。哪怕是集齐全世界的力量,这份工程恐怕也需要至少五到十年的时间。 不过对于那个人的建议,他还是相当心动的。 不仅仅是航天航空的确是未来的战略发展和部署方向,光是这份生物圈工程计划中提出的以华国为主导地位,联合其他国家一起进行月面开发的方案就值得他们仔细认真的思考了。 正如那个人在信件开头所写到的一样,可以预见的是,太空无疑会是华国的未来,也是人类的未来。 这是一次时代的变迁,是一次命运的转折点,如果他们能在这次的变革中站到主导的位置,毫无疑问,未来就是他们的。 对面,老人笑了笑,开口道:“是超前了点,不过对于徐院士的研究,我还是有信心的,可以认真考虑一下。” 停顿了一下,他接着道:“这边就辛苦你回去后从科学院与工程院中组织一下对应领域的专家开個会商讨一下,研究一下月面生物圈工程的可行性和影响。” 月面生物圈工程,听起来的确是相当的离谱,但从那位手中寄过来的信件却仿佛有一种让人安心的魔力。 从核废料的重新利用,到可控核聚变技术,再到小型化聚变堆和空天发动机,他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在过往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在这个时代解决的难题。 仿佛只要是他出手了,就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光是这份辉煌的成绩,就值得他们支持了。 对面,袁周礼在听到老人这话眼眸忍不住动了动,他立刻恭敬回道:“我知道了。” 不得不说,那位如今在国内的地位,真的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月面生物圈工程这种超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得上离谱的工程,如果是其他的学者提出来,大概率会被直接否决掉。 而现在,高层的意思却是进行调研可行性,甚至,从这位大人的话语中更是隐隐透露着国家会全力支持的意思。 可以说,从建国至今,纵观七十余年的时间,能有这般威望和地位的人,真找不出来第二个。 当然,从理论上来说,月面生物圈工程也是值得投入的计划。 不光光是科研领域带来的价值,光是组合全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力量,使得华国在未来的太空发展中占据主导性的地位,就值得他们支持了。 与此同时,另一边。 星海研究院,徐川的办公室中,门外的脚步声响起。 不一会,清脆的敲门声响了两下,随后,管理航天研究所的翁筠宗走了进来,恭敬的打了个招呼:“徐院士,您找我?” 在星海号载人登月工程顺利的完成后,他也从下蜀航天基地那边回到了航天研究所这边主持内部的工作。 办公室中,徐川放下手中的笔,将桌上的一份计划文件推递了过去,开口道:“嗯,你先看看这个。” “好。” 闻言,翁筠宗点了点头,应了声后伸手从办公桌上拿起了计划文件,翻阅了起来。 “月面资源的开发整合工作?” 简略的翻了一遍手中的报告文件后,他下意识的看向了坐在办公桌后面的徐川,忍不住开口问道:“现在就准备开采月球上的矿物,会不会有点太早了?” 徐川摇了摇头,笑着说道:“不早。” “月球资源的开发是迟早的事情,无论是氦三、还是钛金属、亦或者珍贵的水资源,都是我们需要的。” “更关键的是,相对地球来说,月面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且这些资源在月球上分布也并不均匀,有些地方富集,有些地方稀缺。” “尤其是我们之前探测到的冰资源,开采一点就少一点。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占据住这些富集地带,也可以为后续的太空发展节省大量的时间。” 翁筠宗苦笑了一下开口道:“但是咱们现在才堪堪完成载人登月工程,连月面基地都没建立起来,就将目光投向了月球上的矿藏,这会不会有点.难度太大了?” 不可否认,星海号载人登月的实现的确很成功,他们不仅顺利的将自己的宇航员送上了月球,甚至还顺路营救了两名nasa的宇航员。 但这怎么看,都和月面矿藏的开采还有很大一截的路要走。 其他的不说,至少月面基地你得先建立起来吧? 连月面基地都没有的情况下,去谈月球矿藏的开采,这步伐跨越的未免也有些太大了一点吧? 办公桌后面,徐川笑了笑,开口道:“这就是我找你来的目的了。” “我们登月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月球上的各种矿物,你手中的计划报告上有规划。而且月面基地的修建和月球矿物的开采是可以同步进行的。不过这需要你们展开相关的工作。”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月面上低重力无大气的环境你也很清楚,人工开采矿藏建造基地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 “这种情况下,我需要一系列的智能化设备来代替人工。” “比如月面矿物开采所使用的智能化设备,运输矿藏的智能工程车,配套的智能提炼厂房等等。” “这些东西将是航天研究所这边下一阶段的任务之一,我需要你分出一部分精力,亦或是再推荐或找一个靠得住的人选过来主持这些工作。” ps:新年快乐!o(=w<=)p⌒☆ (本章完) 第六百七十三章:移民月球就在眼前 办公室中,坐在沙发上的翁筠宗挠了挠脑袋。 对于徐川突然提出来的开采月球矿藏的想法,他一时半会儿也想不出来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毕竟他本身就不是采矿业的专家。 思索好了一会,他才看向徐川开口道:“既然你已经有了决定,劝说什么我就不说了,这份计划报告我等会带走好好研究一下。”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不过月面矿藏的开采并不是一件小事,而且航天研究所这边老实说也不具备什么开采矿藏的能力,就算是整个星海研究院,也不具备这方面的工作能力。” “按照我的想法,如果真要进行的话,我建议联络一下国内的那些矿业集团和相关的专家,先做个具体的调查。” 徐川点了点头,说道:“嗯,你说的这些我都考虑过了。关于月面矿藏的开采和智能化设备的研发,这边我已经写过信件交给工业蔀那边了,届时我将亲自牵头来组织这个项目,相信不会有多大的问题的。” 月面资源的开发,是他早就规划好了的项目。 如果是放在传统化学燃料运载火箭航天的时代,想要在月面上建立一个科研基地,进行矿藏资源的开采无疑是一件相当难的工作。甚至可以说十年或二十年内几乎不可能做到。 但在小型聚变堆+空天发动机组成的电推进系统面前,这一不可能转变成了可能。 星海号航天飞机脱离地球重力井,进入太空后拥有传统宇宙飞船无法比拟的运载能力。 通过地面火箭或另一架航天飞机进行物资的补充,它甚至能做到一次性将各种科研设备和开矿工具带上月球。 如果是二代电推进航天飞机完成设计研发制造的话,它甚至能不意外登月设备,直接将各种物资无障碍的输送到月面上。 这样一来,在月面上开采矿物最大的阻碍就是月面上低重力+近乎真空的环境了。 解决了这两個,剩下的问题可以说都不会是阻碍。 而对于这两个关键性问题,徐川也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智能化设备代替人工。” 或许从技术方面来算,这种方案算不上有多么的成熟,但可行性是完全足够。 因为近些年来,智能化开矿设备的发展相当迅猛。 比如无人驾驶。 或许在城市中,在高速路上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来完善,但在矿区中,这却是一项完全可以落地的技术。 比如澳洲区域的铁矿,从2012年就开始规模化应用无人驾驶运输,降低人工成本,开矿的危险性等等。截止到目前,澳洲已经有超过百分之五十以上矿区资源,都是通过无人大型工程车运送的。 而在国内,2020年的时候,矿业蔀门局也都发布《关于加快开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矿藏智能化的分阶段发展目标。 比如在煤矿领域,高层就做出了指示,规划在2025年时,国内的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包括露天煤矿实现智能连续作业和无人化运输等等。 从这些来看,智能化采矿毫无疑问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而月面矿藏的开采和技术的推进,也能反过来助力国内智能化工业体系的发展。 此外,另一方面他之所以急着现在就上马月面矿藏资源开采项目的原因,也在于月面生物圈工程+月面前哨基地的建立这方面。 毕竟真要严格的说起来,月面上的资源,除了氦三以外,其他的在地球上都有着‘相对大量’的储备。 至少要说缺少,其实是不太缺的,唯一的问题在于运输成本而已。 如果错过了月面生物圈工程+月面基地的这一波‘刚性’需求,恐怕后续月面矿藏的开采方案规划将无期限的拖延下去。 毕竟去月面上采矿以目前的技术来说并不现实,它的成本是远大于在地球上开采矿物的。 靠月面采矿盈利,那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在徐川看来,除非未来月面基地大规模的开发,否则等月面生物圈工程+月面基地完成后,后续的月球探索对于月球上矿藏资源的需求就不会很大了。 至少短时间不会很大了。 当然,像水冰资源、氦三资源这些就不在讨论中了。 这些资源不管什么情况下,都是刚性需求或高度紧缺的。 与此同时,另一边。 京城,复兴路,工业与信息蔀的总蔀大楼中。 坐在办公室中,一名头发已经全白了的老人带着一副老花镜慢慢的看完了手中的信件和调查报告文件。 在他的对面,是航天局的领导邬远康,这会正正襟危坐的端着身姿坐在沙发上。 过了半响,办公桌后的老人伸手摘掉了眼镜,放下了手中的报告文件后思忖了一会开口道:“月球,智能化采矿体系的推进,月面生物圈工程和科研基地的建设徐院士的这份规划,还真是让人有些出乎意料啊。” 智能化采矿体系的推进的确是华国一直在做的工作,不过将对应的项目搬到月球上去,他们还真没怎么想过。 虽然外太空资源开发的口号各国一直都喊的很响亮,米国那边的甚至喊出了要在2030年之前开采月球矿藏的口号。 但实际上是个什么情况大家心里都清楚。 就算是抛开了开采的难度,光是运输,就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 除非是珍惜到地球上几乎完全稀缺的矿物,比如氦三这种,否则去月球采矿完全就是一件亏本的事情。 至于生物圈工程,更是他没有想到的事情。 虽然这两天听说过,但真当规划文件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还是有些被震撼到了。 如果这份工程真的做到了,可以说他们移民月球,真的就在眼前了。 毕竟在资源能够从外部进行一定程度补充的时候,大型生物圈能容乃的人数无疑要远超一座科研基地。 对面,负责将信件送过来的邬远康半个屁股坐在椅子上,谨慎的开口道:“徐院士那边的意思是月面矿藏的开采将配合月面基地的修建一起进行。” “正巧我们前段时间载人登月的时候在月面南极发现了一个浅层的富钛金属矿,可以拿来练练手,积累一下经验和技术。” 对面,工业与信息蔀的长老笑了笑,继续道:“做过相关的调研了吧?” 邬远康点了点头,道:“正式的调查报告已经安排人去处理了,来之前我这边先找国家能源集团、华科院和工程院三方的专家做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咨询。” “整体上来说,研发月面智能采矿设备难度有,但并不是没法实现。三方的专家整体来说均认为可以试一试。” “毕竟智能化采矿设备不仅仅可以在月面上使用,在地球上也有很大的潜力。从这点来看,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进行研发,还是相当值得的。”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另外,徐院士那边的意思是,他会亲自牵头领导这个项目。” 听到这话,老人有些动容,在手上工作已经那么多的情况下,他还忙的过来么? 思索了一下后,他开口道:“既然这样,等正式的调查报告完成后,你这边安排一下相关的蔀门集团,组织一个小组去星海研究院那边和徐院士那边进行对接,完成后我进行项目的批复。” (本章完) 第六百七十四章:三千亿的超级工程! 与此同时,另一边。 同在复兴路的科学技术蔀的总部大楼中,一场召集了航天、生物、工程、材料.等多个领域专家院士的讨论会也正在召开。 宽敞的会议室外,穿着简朴灰色寸衫的徐宏畅院士踱着步子走进了会议室内,放满铭牌的会议桌边,已经有不少人落座就绪了。 扫了一圈会议室,他眼眸中带上了一丝惊讶。 今天这个会议是临时收到了通知的,说是内部会议,也没告诉内容。 一开始他还以为只是个小会,和他的专业领域有关系,这种会议对他来说经常有,也没太在意。 现在看来,似乎猜测的情况有些不对的样子,从桌上的铭牌和到场的人来看,这场会议到场的院士级别的学者都超过两位数了。 看这架势和阵仗,要讨论的东西应该不简单啊。 扫了眼在场的人员,徐宏畅院士饶有兴趣的收回了目光,走到了自己的位置边,正当他准备坐下来的时候,耳边传来了一道熟悉的声音。 “老徐你也来了?” 徐宏畅转身看了过去,身边,一个刚从会议室外走进来,和他年龄差不多的老人正拎着一個保温杯朝这边走来。 看到老朋友,徐宏畅愣了一下,有些诧异的问道:“你昨天不都还在南海那边搞研究么,今天怎么就到这里了。” 对面,拎着保温杯走进来的武炜华院士笑呵呵的将手中保温杯放到桌上,开口道:“临时收到了通知,说是有场比较紧急的会议要开,所以我就过来了。” 说着,他和徐宏畅一样,扫了眼会议室,感叹道:“不愧是他啊,这速度,这影响力,啧啧,大的离谱。” 听到这位老友的感慨,徐宏畅院士又愣了一下,随即好奇快速的问道:“你知道今天的会议是什么内容?” 武炜华笑着点点头,道:“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应该知道。” “什么?别卖关子,快说。”徐宏畅催促道。 武炜华摇摇头,笑了笑神秘的开口道:“和你姓氏的那位本家有关系。” “我姓氏的本家?” 闻言,徐宏畅在脑海中快速的思索了一下后开口问道:“你是说金陵那边的那位?” 武炜华笑着道:“除了他还能有谁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听到这话,徐宏畅感兴趣的问道:“那今天讨论的内容呢?” 武炜华笑了笑,卖了个关子说道:“等会你就知道了。” 一旁,徐宏畅瞥了他一眼,开口骂道:“你个老家伙,还吊人胃口了。” 武炜华笑了笑,没有说话,落座到自己的位置上,目光又一遍落到了会议桌的铭牌上。 航天、生物、工程、材料.啧啧,光是他认识的院士,就超过了一个巴掌,更别提其他领域那些不熟悉的院士专家了。 如果没猜错的话,这场会议应该和月面生物圈工程有关系吧? 当然,他也没法肯定,只不过从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来说,是月面生物圈工程的可能性很大。 毕竟除了这个,他也想不到有什么计划或工程需要这么多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商议了。 不过让他有些疑惑的是,如果是月面生物圈工程,那个人怎么没来? 随着墙上的时针走到了十点,各蔀门各领域参与会议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全部到齐。 宽阔的会议室内,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关上了会议室的大门,自己站到了门后立正了身姿。 会议桌前,主持会议的是会议总算是开始了。主持会议的人员自然是科学技术蔀的袁周礼。 站在话筒前,清了清嗓子,袁周礼宣布会议开始后,继续说道:“劳烦大家百忙之中抽时间到来这里参加这场会议,因为时间较为急促和保密等方面的关系,并没有提前通知各位会议的内容,还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接下来的会议,讨论内容将涉及到我们头上的月球,因为涉及到较为敏感的国际局势,在国家正式宣布前,还请各位严格保密今天的会议内容。” 听到这话,会议室中坐着的众人脸上都上了不同的表情,有惊讶,有诧异,也有带着感兴趣的神色和果然如此的目光。 不过在这会,所有人都将视线投向了会议室中的银白色幕布上。 在那里,一份ppt图片已经放映了出来。 当看到放映出来的图片时,原本安静的会议室内,顿时响起了有些嘈杂的讨论声音。 与坐在旁边的人交换着诧异的视线,不少人都从彼此的脸上看到了惊讶的表情。 ‘月面生物圈工程’+‘月面前哨科研站’组成的‘大型月球综合基地!’ 虽然今天在座的众人早都已经知道了载人登月工程完美成功,但却仍然没有想到,今天的会议讨论的会是这个。 尤其是月面生物圈工程,更是可以说几乎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谁都没有想到,他们今天要讨论的居然是在月球上修建一座生物圈? 会议室中,徐宏畅院士看着那放映出来的图片,张着嘴巴有些不可思议的看了一会,随即又猛的扭过头,咽了口唾沫后朝着坐在身边的老友问道: “这是.要在月球上修建生物圈三号?” 一旁,武炜华院士点了点头,刚欲开口说话,坐在会议桌前面的袁蔀长就开口了。 “伴随着星海号载人登月工程的完美成功,它已经成为未来太空探索的一大领域之一。可以预见的是,太空无疑会是我们的未来,也是人类的未来.” “.根据《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徐川院士的提议,在月面上修建一座大型综合性基地,将成为未来我们走出地球,前往深空的重要跳板和桥梁。” “该基地将以一座月生物圈工程和一座月面科研前哨站为核心,解决人类在进入太空后遇到的低重力、无空气、难以生存等各项问题的同时,展开太空发展相关的‘物资运输难题’、‘人工光合成材料制造难题’、‘远距离大功率无线及能量传输技术难题’等各项科研难题。” “该项目将拆分成‘月面科研前哨站’和‘月面生物圈工程’两部分,前者暂定由国家单独负责,是否批准国内航天企业进入待定。后者目前暂定邀请米国、欧盟、沙俄、中东.等多个国家地区一起投资实施。” “.该大型月球综合基地工程总预算暂定三千亿元,‘月面科研前哨站’和‘月面生物圈工程’各一千亿和两千亿,预计将动员高校、科研机构、民间企业机构数超过百家。” “.” 会议室中,科学技术蔀的秦安国在主位上宣读着这次会议的内容。 台下,哪怕是参与这次会议的众人可以说全是国内的顶级专家,甚至很多都是院士级别的大牛,也被震撼到了。 三千亿的的超级工程! 这个数字说出来,可能很多人都没什么概念。亦或者觉得对于华国这种基建狂魔来说,三千亿的工程也不过尔尔。 但实际上,真正超过三千亿的单项工程,抛开那些贯穿全国的道路、铁路等基础建造来说,剩下的几乎屈指可数。 就连举世闻名的三峡水电工程,其总造价也只有2485亿元,还不到2500亿。 如果单看航天领域,目前投资最大的单项工程是华国空间站,但这项工程的总投资截止到目前为止大约在百亿左右。 当然,空间站的投资是按照米元计算的,换算过来差不多在七百亿rmb左右(空间站建的时候可控核聚变还没实现,米元未贬值。) 这算是国内在航天领域投入最多的一个单项工程了,但相对比之下,月面大型综合性基地能够建整整四个空间站还绰绰有余了。 坐在会议桌前,武炜华院士忍不住吸了口气从中央空调中吹出的冷气,有些感慨的开口道:“三千亿的工程,好家伙,真舍得啊。” 虽然他早就猜到了今天的会议交流讨论的内容有极大的可能就是他之前和那位聊过的月面生物圈工程,但却怎么都没想到,那家伙的手笔会如此之大。 三千亿,啧啧。 别说是其他人,就是同为科学院院士的他都羡慕到有些酸溜溜的。 其他的不说,生物科学研究领域的投资,何时有过这么大的手笔过? 别说三千亿了,就是百亿的都没有。 对于生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来说,超过十个亿,就是妥妥的大项目了。 他还记得,国家濒危野生动物种质基因保护工程当年耗资138个亿,在国内差不多就是最顶级的生物科学项目了。 对比一下,连人家的零头都不够,真是完全没法比啊。 一旁,盯着放映的ppt看了一会,一旁的徐宏畅院士忽然开口道:“生物圈工程,这算是我们期待很久了的项目,只是.将它修到月球上去,这技术工程难度会不会也太大了一点?” 顿了顿,他皱着眉头接着道:“光是水、空气、玻璃、支撑金属结构这些基础材料恐怕都没法解决。如果要从地球上运的,这个项目真的不现实。” 和武炜华一样,他同作为生物科学领域的院士,自然很期待属于华国自己的生物圈工程,但老实说,月面生物圈工程,以目前的技术来说他真的不太看好。 事实上,有这种想法的并不止徐宏畅院士一个人,很多其他来参与这场会议的人都有这种想法。 月面生物圈工程的难度,实在是太大太大了。 会议台上,在介绍完大型月球综合基地工程的整体部署规划后,袁周礼端起桌上的水杯浅浅的润了下喉咙,继续道: “相关的情况目前就是这样,接下来进行会议讨论,那也希望各位能够不啬意见,有什么想法都可以会议上提出。” 话落,台下一只手臂就举了起来。 举手的是工程院那边的朴明齐院士,这位老先生长期从事宇航空间机构与特种机器人的设计理论与技术研究,曾主持过华国空间站的设计工作。 袁周礼顺着看过去,点了点头示意对方发言。 朴明齐院士站了起来,看着放映在荧幕上的ppt开口道:“关于这项工程的造价暂且不谈,关键点在于可行性。” “生物圈工程没什么好说的,这东西如果是在地球上造也没必要拿到今天的会议上来说,但是如果放到月球上,各种基础物资的输送和取材都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比如水、空气、动植物、水泥、玻璃、钢筋、特种金属等等,这些东西该如何取材?” “此外,月面上的建造同样是一个巨大的难题,低重力真空的环境下,对于建造同样是一件相当的不友好的工作,这些问题请问是否有考虑过?”” 报告台上,袁周礼点了点头,道:“当然,这些东西在会议开始的时候发放到你们手中的规划报告中有做解释,目录上有对应的问题和页码。” 听到这话,会议室中的众人立刻就拾起了桌上的规划报告文件。 台上,袁周礼则继续回答刚才朴明齐院士的问题:“关于取材,目前暂定的方案是大部分的材料都会从月球上自取,如水、水泥、玻璃、钢筋、金属等等。” “这些东西在载人登月工程的时候已经做过调查,空气、动植物月球上没有的资源的确需要从地球上运输,不过大部分修建材料在月面上都具备有相对充足的原材料,可以满足这次的项目使用。” 微微停顿了一下,他补充道:“当然,这些都是基础的矿材,如何在月面上转换提炼成修建工程使用的原材料是需要在这次项目中解决的难题。” 站在会议桌前,朴明齐院士没在意袁周礼的补充。他在意的是这位袁蔀长话语中透露出来的信息。 毕竟作为一名航天领域的学者,月面基地的重要性他自然知道。 这是他们走向宇宙深空的桥头堡,也是人类发展的未来。 但月面基地的修建难度是巨大的,尤其是还混杂了一个月面生物圈的情况下。 如果说单独的修建一座月面科研前哨站的难度是100,那混了一个月面生物圈工程后,难度能直接翻上十倍,甚至是百倍。 其他的不说,光是一项水资源,就足够死死的卡住这项规划工程了。 毕竟生物圈需要的水可不止一点点,要从地球上运大量的水过去,耗资实在是太大了。 但如果月面上有发现水资源呢? 这才是他在意的东西。 水、水泥、玻璃、钢筋、金属这些东西都可以从月球上自取自足,这句话透露出来的信息量可太大了。 如果基础的矿材充足的话,将其提炼成修建月面基地的原料算不上一件很难的事情。只是说如何降本增效是需要考虑的而已。 看样子,这次星海研究院那边载人登月工程的收获,比他预想中的要大多了。 想着,一时间朴明齐院士的呼吸都有些沉重了起来。 如果这项‘大型月球综合基地工程’能顺利的完成,他们将彻底的在未来的航天领域占据领头羊的地位,未来的时代,将由他们领导! (本章完) 第六百七十五章:独一无二! 在科学技术蔀组织专家院士对‘大型月球综合基地工程’做调研讨论的时候,另一边,金陵,徐川亦结束了短暂的休憩,搭乘高铁来到了京城。 星海号载人登月工程的第一阶段已经完美落幕,他们做到了共和国几十年来梦寐以求的发展,跨出了走向宇宙的第一步,自然会有一场盛大的表彰大会。 端庄威严的大会堂内,能容纳数千人的大礼堂中座无虚席。 今天能坐到这里的,都是在这次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中做出努力和贡献的成员。 有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也有基层的工作人员和工程师技术员。所有人的贡献都被看在眼里放在心上,表彰大会自然不会落下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 当然,除了这些人以外,参与这次表彰大会的还有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的院士,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相关部门的高级官员、以及一些为这次载人航天活动提供了帮助的社会企业家等等。 将华国的脚印烙在那片从古至今都向往无比的深空之中,毫无疑问是值得举国欢庆的盛事。更值得为所有的英雄和功臣送上一份浓重的祝福和掌声。 在主持者端庄的开场白与热烈的掌声中,载人登月工程表彰大会正式拉开了帷幕。 随后,一位面容威严的先生走上了前台,站在了颁奖台上。 伴随着这位的出现,汹涌的掌声再度如潮水般一波接一波的响彻整个大礼堂。 他站在台上,注视着台下的人群,等待掌声渐渐平息下来后,他用庄严而沉稳的声音,缓缓开口了。 “1956年,国防蔀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我们的航天事业正式启航;”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我们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1984年第一颗通信卫星升空,标志着我国卫星通信业务由试验阶段进入使用阶段;” “1992年,代号为“921工程”的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逐梦苍穹,梦圆天宫,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圆满收官。”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搭载杨利伟升空及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使我们成为第三个能够独立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国家,实现了我国载人航天史上的重大突破” “2013年,嫦娥三号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大礼堂内一片庄严寂静,颁奖台上,台上以十年为周期,缓缓的叙述着华国航天工程的发展。 尽管这只是里程碑似的述说,但在场的所有人都能从台上的话语中,看到这份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背后充满的艰辛。 他们的航天人在这一极具挑战的领域付出了巨大努力,也凝聚起了非凡的智慧。 礼堂上,当嫦娥探月工程缓缓叙述完成后,台上停顿了片刻,目光在大礼堂中扫视了一圈,继续说道: “经历了六十七年的发展,经历了一次又次的艰苦攻坚与卓绝的抉择,我们成功的登上了月球,将祖国的脚步和华夏民族的脚步烙印在那片星空中,成为了第二个掌握载人登月技术的国家!” “如果说这是一场航天领域的战役,那么,我们毫无疑问地是大获全胜的!” “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全国人民,对那些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所有参与和坚守在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建设和试验等各个岗位上的同志们说一句。” “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话音落下的瞬间,潮水般的掌声就如雷鸣般在大礼堂中响起,一波接一波仿佛永不停歇一般。 在对载人航天和登月工程的所有参与者送上祝福和鼓励后,台上人点了点头,将讲话的位置重新让给了会议主持者。 表彰大会很快就进入到了下一个环节。 首先登上舞台,接受颁奖的自然是三名完成载人登月工作的宇航员,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舞台下,空军装备处的杨瀚蔀长脸带着笑意,轻轻的鼓着掌,为三名宇航员送去了掌声和祝福。 坐在他身边,空军装备处的总设计师田心远院士一边鼓着掌,一边感慨道:“载人登月啊,多少年的梦想了,实现了。” 杨瀚微微侧着头,笑着回道:“是啊,几代人的梦想,终于落地了。” 停顿了一下,他接着道:“不愧是他啊,一次又一次的创造了各种奇迹。” 事实上,让他感慨的不仅仅是载人登月工程的完美实现,还有那个人在过去的时间中所创造出来的无数技术。 锂枝晶难题、核废料重新利用、可控核聚变、空天发动机 还有那种应用在j20战机上的新型涂层材料,前段时间他才知道,那项技术,也是根据那个人的理论和支持才研究出来的。 那种优秀到连雷达都捕捉不到的隐身材料,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新一代的全隐身战机,更是国家战略级的力量。 但对于那个人来说,这仅仅是研究过程中‘副产品’之一。 这些技术,每一项拿出来都让人震撼不已,而集中到一个人身上,他甚至都找不到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 在潮水般的掌声中,三名宇航员站在台上,微微躬身接受授勋和军礼。 一枚‘一级航天功勋奖章’,一份‘航天英雄’的头衔,是对他们在载人登月计划中做出的贡献的最好的表彰。 而在三名宇航员的授勋结束之后,接下来授勋的,自然是为载人航天和登月工程做出贡献的研究人员。 虽说前往月球完成登月工作的是三名宇航员,但如果没有这些幕后英雄们的默默付出,他们也不可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和第一。 坐在前排,在听到了自己的名字后,徐川站起身,整理一下自己的衣着后朝着舞台上走去。 授奖台上,台上人脸上带着祥和的笑容,从礼仪小姐端着的颁奖锦盘中取出了一枚由五边形和五角星组成的金色勋章,亲自佩戴在了徐川的胸前。 这是一枚和之前三位宇航员授勋一样的‘一级航天功勋奖章’,是华国航天领域最高的荣耀。也是无数航天人毕生所求的梦想。 截止到目前,算上刚才荣获了这枚勋章的翟至刚三人,拿到了这枚勋章的人,依旧不超过两位数,可见数量之稀少。 替这位国家的英雄带上了勋章后,台上人用力的和徐川握了握手,语气郑重地开口道:“感谢你为国家,为航天,为全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谢谢!” 徐川笑着点头,应道:“您太客气了,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台上人紧紧的握着徐川的手,感慨道:“说起来,现在国家已经没有多少奖章和荣誉能够颁给你了,那些顶尖的奖章,能拿到的你都已经拿到了。” 徐川低头看了眼自己胸前金灿灿的奖章,笑着开口道:“有这个就足够了。” 对于他来说,奖章这种东西现在大概更类似于集邮或收集的性质。 至于奖章本身所附带的荣耀,权利,国家的支持这些,他并不缺。毕竟自从可控核聚变技术完成后,他在国内的地位就已经无人可比了。 以他如今在国内的高度,可以说但凡是他提出来的建议和想法,几乎无一例外都会被最高层认真的商讨。 台上人笑着摇了摇头,感慨着:“相对比你做出来的贡献,这枚奖章算的了什么。” 微微停顿了一下,他开着玩笑说道:“如果下次再给你颁奖,奖章只能用你的名字来命名了。” 徐川笑了笑,道:“我很期待。” 这一次,‘一级航天功勋奖章’的并不止徐川和三名宇航员拿到了,同样拿到了这枚勋章的还有常华祥院士和航天科技集团的屈明城院士。 前者就不用多说了,在这次载人航天与登月工程中,从航天飞机的设计制造再到载人航天任务和登月工程的规划,都是这位老先生一手处理的。 而后者,虽然是传统化学燃料运载火箭体系的大牛,曾在载人航天与登月工程的招标大会上与徐川有过一些不同的‘见解’,但谁也无法否认这位老先生的功劳。 这次的载人登月工程,揽月号登月舱就是他亲自设计制造的。 事实证明,揽月号不仅能够顺利的帮助宇航员完成登月和返回工作,还能在紧急情况下超出规划负荷完成救援任务。 再对比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的事故,揽月号登月舱的性能这次可谓是在国际上大出了一把风头。 当然,高层将这枚‘一级航天功勋奖章’颁发给他,也有着对这位老先生过去功劳的肯定和奖励。 相对比那位研究氢氧燃料发动机的朱森元院士来说,这位屈明城院士一手研发的长征系列,曾在过去漫长的时间中引导了华国航天领域的发展。 无论是各系列通讯卫星,还是华国空间站,亦或者嫦娥系列工程,都离不开这位老先生的支持。 接收完授勋典礼后,这位屈明城院士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看着那些走到台上接受其他航天勋章的工作人员,又看着自己胸前佩戴的‘一级航天功勋奖章’,轻轻的鼓着掌,眼神和脸上带着复杂的情绪。 有感慨,有高兴,有欣慰,也有些许的惆怅和神往。 载人登月不仅仅是华国努力奋斗了几十年的目标,也是他们一直在为之努力的梦想。 如今这份梦想已然实现,遗憾的却并不是通过他们为之研究的技术。 若要说不在意,那是不可能的。只要是人,都有自己的执念,但站到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无疑也是成功的。 至少,国家并没有忘记他们。 这一次的表彰大会,光是航天领域最顶级的奖章‘一级航天功勋奖章’就发下去了整整六枚,而‘二级/三级航天功勋奖章’颁发的数量更是超过了两位数。 毕竟这可是载人登月工程,是共和国成立几十年以来无数航天人的梦想,更是华国航天史上的一大丰碑。 载人航天和登月工程的表彰大会结束之后,同样是在这座大会堂里,国家为这些功臣和英雄们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庆祝晚宴。 那位更是亲自出席了晚宴,举杯和众人开怀对饮。 托这位的福,这一次的宴会徐川倒是没怎么被人敬酒,也没喝醉,整个人清醒的走出了晚宴大厅。 毕竟,有他参加的庆功晚宴,不管是他自己主导的项目还是其他情况,他基本都会成为宴会上的核心,或核心之一。 宴会结束后,徐川回到了北海酒店中,简单的洗了个澡,去去一身的酒气后他换了身干净的睡衣躺在了床上,思索着明天应该准备的一些东西。 从‘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项目开始,无论是可控核聚变工程,还是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这些大型科研项目,在结束后他都会受到那位的邀请,去北海小岛上聊聊一些科技发展的方向。 这算是固定的‘事件’,也算是他的‘特权’了,而且还是独一无二的那种。 毕竟每一次的邀请和会见,对于国内的科技发展,乃至国家战略的部署,都是一次重大的转折点。 哪怕同是院士级别的学者,甚至是院士中顶尖院士,也很难有这样的机会。 躺在床上,徐川盯着不远处洁白的墙面,脑海中整理着明天会见时需要聊的一些东西。 正在这时,他放在床头柜上充着电的手机,滴滴的响了两下。 被打断了思绪的徐川扭头看了一眼,顺手从柜子上拿过了手机,解开了屏幕锁。 发消息给他的是刘嘉欣学姐,第一份内容则是一份pdf文件。 入目,手机上的消息便让他愣住了,脸上的表情不自觉的带上了一丝惊讶。 《大正整数因子分解具备多项式算法的证明!》 第六百七十六章:《大正整数因子分解具备多项式算法的求解证明!》 《大正整数因子分解具备多项式算法的求解证明!》 看着手机上刘嘉欣发送过来的文件,徐川愣了一下,随即反应了过来。 他快速的点击文件,将其下载下来的同时拉开了威信。 「你证出来了?」 手指疾速的在九宫格的键盘上敲击了几下,一条简短的信息发送了出去。 与此同时,他快速的将文件发给自己的助理,并发了条信息过去:「帮我将这份文件以最快的速度打印出来送我房间里面来。」 这边的信息发完,那边刘嘉欣的消息也回过来了。 「嗯,这项方法应该可以解决大正整数因子分解问题,但我不确定里面是否还有缺陷,想请你帮我看看。」 徐川快速的扣字回道:「正在打印,我这边马上看。」 顿了顿,他补了一句:「我明天下午回去。」 「没事的,不用急,你先忙你的事情,论文不用着急。」 对面的消息很快就回复了过来,不过徐川已经没在意了。 他起身从背包中摸出了电脑,快速的打开后将pdf论文上传到了电脑上。 在打印出来的论文送到他手上前,电脑的屏幕总比手机更大一些。这种顶级的数学论文,他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具体内容了。 打开,论文的正题映入眼帘中。 《大正整数因子分解具备多项式算法的求解证明!》 论文的标题很直白,就是p=np?问题中的第一问,也是之前他和刘嘉欣讨论过的难题。 不过对于p=np?问题,他的了解并不是很深。 作为其提出的20世纪18个重大数学未决问题之一,数学家斯梅尔选择了下列源自传统数学问题的np完全问题作为「p=np?」问题的代表。 「即:给定z?上关于n个变量的k个多项式,问是否存在多项式时间的算法判定它们在(z?)n上有公共零点。而这一描述提法主要是受到了布朗韦尔关于希尔伯特零点定理判定算法的影响。」 简单的来说,就是设f1,···,fk是n个变元的复系数多项式,根据希尔伯特hilbert零点定理,f1,···,fk在复数域上不存在公共零点当且仅当存在n个变元的复系数多项式g1,···,gk满足k∑i=1·gifi=1。 如果说,对于这些专业数学语言理解起来有些困难的话,p=np?问题用相对通俗一些的话语来描述则可以分成两部分。 ‘p类问题"和‘np类问题"。 当然,这里是为了帮助理解而简约化的两个概念,是抛开了数学上的严谨性和复杂性,简而明了的理解做出的简化。 p代表了这样一类问题,计算机在解决它们的时候可以有速度非常快的方法。这个速度和计算机硬件无关,仅仅取决于这个解决方法本身的便捷性。 而np代表了另一类问题,它们有最优解,但是,其中很多问题,计算机在寻求最优解时,没有快速的方法,甚至,只能傻傻的、暴力的、尝试所有可能的组合,然后找到最优解。 np问题中,最难的一类问题,被称为npc,也就是np完全问题。 如果这样说依旧不够具体的话,用一个小小的故事来举例,相信你能更加简约的理解。 假设你在参加一个盛大的宴会,想要知道里面有没有认识的人。 这个时候,宴会的主人对你说,你一定认识正站在甜点桌右边角落里的女士小a,于是你立刻扫向那里,发现他说的是对的,你的确认识她。 于是,通 过宴会主人的信息,你很容易判断出a女士你认识。 但如果他不告诉你这些,你就需要环顾整个大厅,审视过每一个人,然后才知道有没有认识的人。 通过宴会主人的暗示,找到小a女士,就是p类问题; 而你按照他的提示发现自己认识小a女士,容易检查到小a女士就是np问题。 在某岛国作家《嫌疑人x的献身》推理中,石神和汤川曾讨论,解决一个命题和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哪个更难。 其实数学界早就已经给出了答案,p=np?问题就放在哪里,它告诉了所有人,生成问题的一个解,通常比验证一个给定的解,要花费更多时间。 比如,如果让你计算世界上所有原子个数的总和,这个问题很困难,甚至无解。 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你世界上一共有500个原子,那么你能很快验证他是错的。很容易验证,却不容易求解,这种就是np类问题。 p类问题是可以在多项式时间内解决并验证的一类问题;np类问题是可以多项式时间验证但是不确定能否在多项式时间内解决的一类问题。 很显然,所有p类问题都属于np类问题,但是无法确定np是否等于p。 而自「p=np?」提出以来,无论是数学界也好,还是计算机领域也好,都做了很多尝试。 要证明p=np,最显然的方法就是给出一个np完全问题的多项式时间的算法。 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大批数学家和程序人员为寻找np完全问题的多项式时间的算法做了很多工作,都没有成功。 当然,也有很大的一批人在尝试给出p≠np?,甚至在如今的主流数学界和计算机行业,大部分的学者和研究人员都认为p≠np?。 原因很简单,如果p=np,则意味着,每一个np问题都可以转化成p,也就是每一个难题最终可以变成一个简单命题,让计算机可以快速求解。 这意味着人类目前的数学体系、计算机体系、常识....等等各方面的东西都将被颠覆。 如果最终p=np被证实,我们就可以将任何一个np问题转化为一个p问题。那些现在看起来很难的问题都能够轻松的解决它。 比如围棋有了终极解,生物领域中可以轻松破解遗传密码来任意操纵基因序列,很多数学猜想能够用计算机来演算推导,大量难题被解决等等。 同时,如p=np,这将会在未来很短的时间内导致所有加密算法彻底失效,你的银行卡,手机密码,社交账号变得不再安全,黑客能够轻松进入你的电脑,比特币,区块链这些近年来很火的概念将会成为无人问津的领域。 如果p=np,那么在这个宇宙中,就必然存在着一把能够解开这个世界上所有问题的简单钥匙。 如果这样的钥匙真的存在,它大概早已在这个宇宙中存在了。 比如,人类可能早已有了万事万物看一遍就会的本领,或是某种生物一生下来就不必为了生存而抗争,因为它们的算法极其优异,可以在任何环境中以最高效的方式生存下来。 但无论是从直觉、哲学、宗教、亦或者科学上,人们都很难相信这样的宇宙捷径存在。 老实说,徐川也不相信宇宙中会存在着这样的一把‘万能"钥匙,但涉及到p=np?的证明,哪怕是阶段性的,他也会拿出最集中的精力来进行处理。 ....... 电脑屏幕上的论文不断的翻动着,一行行的数学公式和释义在徐川眼眸中划过。 正在这时,房间外传来叮咚叮咚的门铃声。 快速的起身,徐川穿过卧房打开了房门,门口,跟随着他一起出差的生活助理唐思佳正站在门口,手中抱着厚厚一叠刚打印出来的文件。 「教授,这是您要的东西。」 将还带着余温和墨香的论文递了过来,唐思佳补了一句:「论文下有一叠没用过的a4纸,可以给您演算。」 虽然知道徐川一般会随身携带笔和一些稿纸,但能让她以最快的速度打印出来的东西,毫无疑问重要至极。 因此,她担心这位随身携带的稿纸数量不够,便直接从打印房里面抽了一叠空白a4字一起送过来了。 果然,在听到了论文下有附带的空白a4纸张后,徐川眼前一亮,快速的从助理唐思佳手中接过了论文和稿纸。 「太好了,谢谢!」 唐思佳微微一笑,开口道:「不客气,如果教授您还有其他的需求,给我发个消息就行......」 对面,都没听清楚自家这个小助理说了些什么,徐川就性急的摆了摆手,抱着论文和稿纸快速的回到了酒店房间的书房,甚至连房门都没顾得上关。 门外,唐思佳脸上带着的笑容僵硬了一下,随即默默的关上了门,转身离去的同时顺带在心中祝福了一句。 虽然她看不懂打印出来的论文,但出于好奇,在打印的空闲期,她用手机搜索了一下论文的标题。 而这份论文标题,似乎涉及到了七大千禧年难题之一的p=np?猜想。 作为徐川的助理,尽管不是数学专业的,但她多多少少也了解一些数学领域的东西,很清楚每一个千禧年难题的重量,以及对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 任何一个千禧年难题的解决,都能极大的推动数学,乃至其他学科,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发展。 就如同ns方程一样,尽管她看不懂证明,甚至都弄不明白ns方程这个问题的意思,但她却很清楚的知道,可控核聚变技术的解决,正是建立在ns方程的基础上。 希望教授这一次也能够顺利的解决p=np?难题。 看着转身进入书房中的背影,唐思佳默默在心中祷告了一句。 ...... 书房中,徐川并不知道外面的小助理还有那么多的心思,此刻他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手中的论文上。 相对比在电脑屏幕上看论文,他更喜欢这种可以用手掂量的知识。 【释义:本文给出一个p类问题可以用一个确定性的算法在多项式么时间内判定或者解出的方法及其多项式时间判定算法。给出了判定方程组f1=0,···,fk=0存在复数解算法的复杂性布尔多项式(1)中gi的项数的上界.......】 「.....这是旨在探索p和np的复杂性类别之间关,在以前的论文[1]中,我们已经证明了saf问题可以多项式化为在一个集合的特殊分解下寻找该集合的特殊覆盖的问题,反之亦然。」 「.....定义1:称g=是加标多级图beledultistagegraph),如果满足以下条件: 为顶点集合,v=vunuvu…uv,vnv=0,0≤ij≤l,i≠j。如果uv,0≤i≤l,称u所在级为i级,也称u是i级的顶点。l称为g的级。 为边的集合,e中的边均为有向边,它用三元组(u,v,l)表示。如果(u,v,l)e,1≤l≤l,则uev-1vev。称(u,v,l)为g的第l级的边。 3.和都只包含唯一顶点。称中的唯一顶点为源点,记为s,称,中的唯一顶点为汇点,记为d......」 4........ ....... 手中的论文在眼眸中流过,徐川一瞬不瞬的翻阅着每一句话,每一个数学公式,甚至是每一个标点符号。 整数的因数分解是一个易于理解、清楚明白的问题,但它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相对而言,较小整数的因数分解是一个小学算术问题,可一旦充分大的数,例如一个50位的整数的因数分解问题就是一个超级数学难题了。 如果是用小学学过的‘试除法"(如7((4^2)xp^2)÷(7^2)其结果为4p^2),即使采用电子计算机,一个人一辈子也做不出来。 就算是假设人类从一产生起就一代接一代地利用电了计算机用试除法来分解这个整数,即便是从计算机发明到现在,过了数个世纪,这个50位的数仍然无法分解出来。 所以寻找一个多项式,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正整数因子分解,是数论领域数学家的终极梦想之一。 包括徐川自己,也一直都在期待着有人能够完成它,哪怕是仅仅在这条路上推进一步,都是无比期待的。 「.....也就是说,这些问题在多项式上是等价的。」 「在本文中,我们证明了所有这些算法过程都具有多项式的时间复杂度相对于输入数据的长度,找到了一项可以处理大正整数因子的多项式分解算法。」 当最后一句话映入眼帘时,坐在书桌前不知道多久的徐川终于放下了手中的论文,长舒了口胸中的浊气,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腰椎。 尽管这种顶级猜想的证明不是看一遍就能完全确定的东西,但从第一遍的论文来看,以他的数学直觉来看,刘嘉欣她,做到了! ........ 第六百七十七章:P≠NP? 手中的论文放下,徐川静静的看着首页上的标题,回味着整个阅读过程。 对于他这类人来说,看到一篇新领域的好论文,完全不亚于普通人吃到一道从未享用过的山珍海味,足够回味一生。 而大正整数因子的多项式分解问题,毫无疑问符合这份标准。 事实上,大数的因数分解问题是数学中最基本、最古老,而至今仍受人们重视但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之一。 它在数论领域的重要性和难度都完全不弱于在偏微分方程领域的杨-米尔斯方程存在性。 因为大整数可能是素数也可能是合数,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在于先对给出的大数进行判断,判定给定的数是否为素数(即素性判定难题)和将大合数分解为素因数的大数分解两方面。 在数学中,它与质性检测难题很相似,但质性检测已被完全证明多项式时间可解,而大数因子分解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甚至,几百年来,大数因子分解问题既未被证明是多项式时间可解的p问题,也未被证明是np完备问题。 不过在眼前的这份论文中,徐川看到了一份详细的答案,亦或者说,一条通向数论终极问题之一的道路。 仔细的回味了一下手中的论文,徐川睁开眼,从书桌的角落中拖过来电脑,点开了威信聊天框。 “论文我已经看过一遍了,非常的优秀!” 手指轻盈的敲击着键盘,一句夸奖隔着电脑屏幕传递到了上千公里之外。 这并非违心,而是他发自肺腑的感慨。 虽然很早之前就知她在数学和计算机上的天赋都很强,但他却也从未想过有一天她能进入这一个领域。 在学术界,亦或者说在网上,人们在讨论一门学科的时候,如果它某些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实用性,本身足够难学的同时,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就会被人称为“天坑专业”。 而这些专业通常被认为是基础学科,学习难度大,就业前景和薪酬待遇往往不如其他专业。 比如最常见的‘生化环材’四大天坑。 不过很多时候,位于自然科学中最基础的数学专业却基本不会被人记入,亦或者很少有人说它是天坑专业。 并不是它不够难,而是它太难。 如果说其他的专业是一个天坑,你可以看得到坑底有很多人(学者)在艰难的往上爬。 那数学专业就是一座悬崖,下面深不见底,云雾缭绕,扔个东西都没有回音那种。你看不到它到底有多深,也看不清楚里面有多少人,只能看到寥寥可数的大牛在贴近悬崖顶部的云雾之上飞来飞去. 用数学界的话来说,这些飞在云雾之上的大牛,都是数学界的神仙。 徐川自己就是飞的最高的那個。 而如今,在解决了大正整数因子分解具备多项式算法难题后,刘嘉欣也一跃从数学的深渊飞上了云雾之巅。 尽管这并不是完整的解决了p=np?这道千禧年难题,只是其中的一份阶段性成果,但它的难度,以及对全世界的影响力,却是极大。 因为,它除了是数学和计算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之外,任何一种证明都将对数学、密码学、算法研究、人工智能、博弈论、多媒体处理、乃至哲学、经济学等等许多其他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换个可以说涉及到所有人的领域:“密码!” 在如今,无论是手机,或电脑,亦或者邮件等等需要进行信息交流,或者涉及到账号安全的东西,都涉及到密码的存在。 而在计算机密码学中,目前来看,最重要的公开密钥算法是rsa。 它是计算机通信安全的基石,确保加密数据无法被解。rsa加密是非对称加密,可以在不直接传递密钥的情况下,完成解密。 简单的来说,它是由一对密钥来进行加解密的过程,分别称为公钥和私钥。 假设:甲方和乙方相互通信。乙方生成公钥和私钥。甲方获取公钥并对信息进行加密(公钥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获取)。甲方使用公钥对信息进行加密。 只有私钥才能被破解,所以只要私钥不泄露,信息的安全性就可以得到保证。 所以它广泛应用在各领域,其安全性决定于对大整数分解的难度。 当合数所有的因子都很大时,采用强力方式得到具体的因子是很困难的,而这也正是rsa体制理论的核心。 但在解决了大正整数因子分解具备多项式算法难题后,rsa加密系统的算法可以在找到方法后,快速的坍塌成一个‘解’。 这意味着什么,自然不言而喻。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实际上要做到视rsa等加密算法如无物,即便是有了这篇论文,目前也不可能做到。 或许等未来量子计算机成熟后,再配合这份论文,那大概就是真正的横行于传统计算机领域了。 至于现在,只能说还需要等待时间的发酵。 不过可想而知,这篇论文将对整个世界造成多大的影响。光是计算机通讯密码,就将迎来一次彻底的大转变。 那些建立在传统大正整数因子分解上的加密方式,恐怕会被各国抛弃和更换。 毕竟,它在理论上已经不再安全了。 深夜,书房中,威信的咔嗒声轻轻的响起,在发了一句信息后,徐川拨通了视频通话。 等待了一会后,视频被连接上,对面,同在书房中的刘嘉欣出现在手机中,露出了修长天鹅颈和淡白色睡衣。 看着视频对面的学姐,徐川的目光自然而然的落在了那露出的一抹比睡衣更白的肌肤上,一时间竟愣了一下,忘了说话。 虽说因为公司和数学上的事情两人经常打交道,但两人见面的时候基本都是在白天,哪有这种看对方穿着睡衣的时候。 对面,刘嘉欣注意到到了徐川的目光,这才反应过来自己在家里穿着睡衣的状态,抿着嘴有些不好意思的整理了一下上衣的扣子。 “咳~” 徐川回过神来,轻咳了一下开口道:“论文我已经详细看了一遍,目前来说,它非常的优秀!虽然我无法肯定的说你已经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毕竟它还没有经过同行评审,但要我给出看法,毫无疑问,你做到了。” “谢谢。”视频通话对面,刘嘉欣展颜微笑着说道:“麻烦你了,这么晚了都还在让你帮忙。” “不不不,千万别这么说!” 听到这话,徐川迅速摇头道:“这并不是麻烦,如果真是,那我希望这样麻烦能多来一些!” 对于一名数学家来说,能看到这样的一篇论文,别说是还没睡,哪怕是睡着了被人喊起来也不会有任何的意见,没能在第一时间看到,才会觉得是可惜。 当然,对于一名女生来说,或许这并不是一个标准的答案。 不过很显然,这会两人的注意力倒也都没在学术之外的事情上,两人的思路都集中在手中的那篇论文中。 “.对二次筛因子分解法做深入变化,引入哈密顿图判定方法和多项式函数算法,这样可以对复零点的存在问题进行转换,将其化为线性方程组求解问题,再从给出了判定方程组f1=0,···,fk=0存在复数解算法的复杂性。” “.根据费马小定理,如果p是素数,则a^(p-1)≡1(modp)对所有的a∈[1,n-1]成立。所以如果在[-1]中随机取出一个,发现不满足费马小定理,则证明n必为合数。” “.” 视频通话中,刘嘉欣解释着大正整数因子分解具备多项式算法难题的解决核心和思路,徐川则隔着屏幕时不时的提出一些自己的问题。 虽说论文已经完整的描述了大正整数因子分解具备多项式算法难题的证明过程,但独自看论文和对照着论文听创造者的解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如果看论文就能弄懂所有的问题,那数学界也不会要求在这些世界级猜想解决后证明者开报告会了。 时间在深夜中滴答滴答的流逝着,直到过了零点,两人才停下了下来。 书房中,徐川眼神明亮中带着一些思索,沉思了片刻后从走神中回过来,看向了视频通话对面的刘嘉欣,笑着道: “很出色的证明,将二次筛因子分解法升华,引入哈密顿图判定方法和多项式函数算法的同时扭转坍缩大整数,这已经可以说是一项新的数学工具了。在前人的基础上,你做的比我想象中还要优秀出色。” 对面,刘嘉欣抿着嘴轻轻摇了摇头,道:“可是我找不到一项能将np类问题转化成p类问题的方法,也无法解决np类问题和npc问题。” 看着对面的学姐,徐川笑了笑,调侃道:“想着一次性解决p=np?猜想?,你这也太贪心了。”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在p=np?问题中,大正整数因子的多项式分解问题本身就是最难的两大问题之一了。能解决这个,剩下的问题距离伱或许也并不是很遥远。” 对面,刘嘉欣想了想,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道:“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还能遥远,或许它永远无解。” 闻言,徐川停了一下,有些讶异的挑了挑眉,问道:“你觉得p≠np?” 虽然他并没有长时间和全神贯注的研究过这个难题,但七大千禧年难题中所剩不多的猜想,他自然也有过探索。 尽管并不是很深入,但老实说,他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却并非p=np,而是p≠np。 即那把能够解开这个世界上所有问题的简单钥匙并不存在。 这算是他冥冥中的数学直觉了。 即便是在今天晚上看完了大正整数因子的多项式分解问题的证明,p=np往前推进了一大步,他依旧保留自己的看法,觉得p≠np。 当然,徐川也从来都不认为在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上,自己的看法就一定是对的。 毕竟他也只是一个人,只是学习过的知识比普通人多一点点而已,并不是全知全能的神。 但在p=np?难题上,或者说在p类问题和大正整数因子的多项式分解问题上,眼前这位学姐应该是目前走的最远的人之一,或者说就是走的最远的。 如果她都觉得p=np?猜想或许是不正确的,再结合数学界大部分人的看法以及他自己的直觉,或许p=np并不存在。 即np类问题也永远不可能‘全部’都坍缩成p类问题。 或许有人或奇怪既然大正整数因子的多项式分解问题都已经被证实了,那为什么p反而不等于np了?不应该是会朝着p=np更推进一步吗? 对于这个问题,只能说p=np?猜想本身就并不是一个完全定义的数学难题。 它在克雷数学研究所的七大千禧年难题中,全程叫做‘non-deterministicpolynomial的问题,即多项式复杂程度的非确定性问题。’ p=np?猜想中,两边的p和np并不固定,它针对的是无穷无尽的多项式和非确定性问题。这种情况下,要想证明p≠np并非易事。 如果是p=np,你需要保证每一个np类问题都能坍缩简约成成p类问题,如果p≠np,那你则需要证明每一个潜在的算法都必将失败。 而这里的算法和问题,并不仅仅指现在,还包括过去和未来的所有所有。 所以与其说p=np?问题是一个数学猜想,倒不如说它是一种思考的方法,一种根据问题的内在难度对其进行分类和认识的方法。 对面,刘嘉欣点了点头,轻声道:“嗯,或许这个难题无解,我们既不能证明p=np,也无法证明p≠np。” “我尝试过去解决的一个np完全问题,但却发现不可能找到一个在所有情况下都能解决该问题的算法,只能尽所能地争取最好的结果。” 徐川点了点头,笑着道:“看样子我们达成了共识。” 笑了笑,他往后靠在椅背上,接着道:“如果单论问题来说,不仅仅是p=np?难题,有很多难题都一样,往往我们都无法直接的去解决它。但很多时候,研究它们的过程才是最为精髓的东西。” “比如现在,大正整数因子的多项式分解问题就赋予了我们一种通用的框架和工具,有助于思考如何应对从实际需求中产生的那些困难的问题,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去完善数学与其他科学的发展。” “而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本章完) 第六百七十八章:启动载人登火工程! 夜深,一轮明月高挂枝头。 挂断了视频通话后,徐川起身伸了个懒腰,舒展了下身姿后去卫生间洗了把脸,重新坐回了书桌前。 大正整数因子的多项式分解难题的证明,毫无疑问是数学领域中最顶尖的猜想之一。 在p=np?难题上,数百年来数学界和计算机界对此做了很多工作,但一直都没有什么大的突破。 而今天,在那位学姐的手上,他看到了一份全新的答案,这无疑是令人满足的。 不过,对于徐川来说,令他在意的并不仅仅是大正整数因子的多项式分解难题的证明,还有在解决这个难题中所使用的方法,或者说刘嘉欣所创造的数学工具! 那种针对性的分解和筛选的方法,他总觉得用途远不止这一点。 将桌上散乱的论文和已经用过的稿纸整理到一边后,徐川从书桌右上角拿过了一叠还未使用过的新稿纸。 还剩下一半墨水的圆珠笔捏在右手中,盯着洁白的稿纸他沉思了一会后,才动手写下了第一行公式。 【ζ(p,s)=ζ(s)·(1-p^s)=∑p|n·1/n^s】 这是和他同在2018年拿到菲尔兹奖的数学家舒尔茨教授的研究主成果之一。 简称为p进ζ函数,它是zp上是连续函数,并且其在负整数处的值可以用zp[t]的一个首一多项式的插值来表示,主要体现了对应数域的解析性质。 此外,它还是岩泽理论的重要模块,对于是数论和算术代数几何研究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不过在今天,他要研究的并不是岩泽理论和代数几何。而是想办法将这份函数的解析性质融入到刘嘉欣在解决大正整数因子的多项式分解难题过程中使用的数学工具中去。 他隐隐约约的觉得,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的话,或许他能朝着黎曼猜想前进一点点的距离! 这才是让他熬夜的原因,那即便是明天就要去和那位老人聊聊科技发展的未来,他也顾不上那么多了。 毕竟,灵感和想法这种东西,如果没能及时抓住的话,那才叫一个可惜。 一行行的算式在洁白的稿纸上完成,迎着窗外微风送进来一点点的清爽和一点点的凉意,徐川不断的思索着融合两种工具的方法。 他很庆幸今晚,或者应该说昨晚的庆功宴他没有喝多少的酒,现在依旧还保持着清醒的大脑。 否则肯定会错过这一大好的机会。 也不知道过去了多久,正当徐川正盯着稿纸上的算式思索着的时候,放在桌上的手机铃声叮咚的响了一下。 下意识的皱了皱眉头,他头也没抬的伸手拿过了手机,解开了屏幕扫了一眼。 发信息给他的是生活助理。 “教授,虽然不想打扰你的研究,但现在已经很晚了,明天上午还有前往长安街那边的行程,还希望您早些休息。” 看到手机信息,徐川愣了一下,看了下屏幕上的时间,不知不觉的已经深夜凌晨一点多快两点了。 “知道了。” 手指在屏幕上敲击了两下,他顺手回了条信息过去,随即开始整理书桌上的文件。 如果是平常的时候,熬点夜甚至通个宵什么的他都不在意,不过今天的确不太行。 毕竟明天早上还要去趟北海小岛那边。 好在一些大体上的初步思路他已经整理出来了,灵感抓到了手上就不用再担心它跑掉了。 翌日,上午九点左右。跟随着警卫,徐川再次来到了长安街北侧的北海小岛上。穿过林荫小道,那栋熟悉的二层小楼再次印入他的眼帘中。 刚跨进大厅,耳边就传来了一道带着笑意的声音。 “徐院士来了,吃早餐了吗?”早已经等候在这里的老人看到徐川的身影后,笑着起身迎接。 徐川恭敬的打了个招呼,笑着应道:“吃过了的。” 笑着寒暄了两句后,他和老人顺势在大厅中的待客椅两侧坐了下来后。 不过屁股刚落到柔软的椅子上,徐川就打了忍不住个哈欠。 虽然凌晨两点前他就结束了对数学的研究,但很显然,在看到了一篇精彩的论文和获得了一些新的数学灵感后,他并不能马上入睡。 这就像是普通人玩游戏或者看电影一般,但正玩到嗨或者看到精彩的时候突然打断你叫你回去睡觉,你肯定也睡不着。 他也一样,在床上折腾到了三点多甚至快四点了才睡着。 以至于今天早上八点多起来后,洗了个冷水澡才让自己精神一点,这会屁股挨着柔软的坐垫,虽然精神还算扛得住,但身体却是条件反射般的打起了哈欠。 “昨晚熬夜了?”坐在一旁,看着打了个哈欠,精神有些颓靡的徐川,老人关切的问道。 徐川点了点头,也没否认道:“一点数学上的问题,做了会研究。” 老人开口道:“我先给你找个客房,你先在这睡一会补补觉,航天的事也不急,咱下午再聊就行。” 闻言,徐川连忙道:“没事没事,不用这么麻烦,下午我再补会觉就好了。再说了,这会我也才起来不久,也睡不着了。” 老人摇了摇头,也没再劝,笑着开口道:“你啊,还是要多注意身体的,少熬夜,多休息。你还年轻,以后还有很长的时间,研究什么的都可以慢慢来。” 徐川点点头,笑道:“我会注意的。” 老人笑了笑,知道他大抵没将这种关切放在心上。 不过他们安排过去的生活助理和医疗团队干的就是这事,熬夜这种事情,他们也没办法,不过相信他们的人会最大程度的帮助他解决熬夜带来的一些身体隐患。 关切的说了两句后,老人转入了正题:“这次麻烦你过来一趟呢,主要是想和你聊聊航天领域发展的一些事情,包括你之前在信中写到的月面生物圈工程和月面基地的修建的一些工作等等。” “您说。”徐川迅速回道。 老人整理了一下思路,缓缓开口:“在你的带领下,载人航天和登月工程都取得了完美的成功,星海号航天飞机的出现,使得未来的航天领域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对于月面生物圈工程和月面科研基地的修建,目前来说高层的意见也存在分歧,尤其是前者。” “虽然这项工程的确值得投入,但它毕竟和我们的太空战略有关,是否开放给其他国家的学者,亦或者是由这其中的风险难以评估。正好今天你到了这里,我想问问你的看法。” 说到这里,他郑重地看着徐川,继续开口道:“你觉得后续如果要合作的话,怎么做比较合适?” 听到老人的询问,徐川笑着开口道:“关于这项工程,我看过了之前的调研和讨论报告,报告上的构设已经相当的完善了,并不需要我做什么补充。按照那个来,就已经很好了。” 将‘大型月球综合基地工程’分开,分成‘月面生物圈工程’和‘月面前哨科研站’两部分,前者面向国际进行展开合作,后者则由华国单独进行完成。 毫无疑问,这是目前最合适的做法,他也想不出什么更优秀的方案。 而且,他本身也不是什么工程设计领域的学者,这种工程领域的东西交给科学院和工程院的专家就足够了。 对面,老人点了点头,开口道:“高层这边的想法和你差不多,月面生物圈工程的确可以面向全世界,让世界各国和国际学者参与进来。” 徐川笑着道:“其实就技术层面而言,月面生物圈工程的技术含量算不上很高,但它的耗资较大,成果相对而言可以说算是公开的。” “我建议对国际开放的原因一方面是可以借此机会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如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学者来华国做研究,甚至是定居、移民等等。” “另一方面,让其他国家和地区参与进来可以更多的节省我们的经费,将其花费在更有价值的地方。” 向全世界开放月面生物圈工程,这是他很早之前就思考过利弊的事情。 虽说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掺入一些其他国家的间牒或情报人员,但生物圈工程这种东西,本身就算是一项没多少秘密的工程。 至于为生物圈工程提供能量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什么,那必然是放到自家的月面科研基地里面,也不用担心过多的泄密什么。 此外,虽然生物圈工程本身并没有太多的顶尖技术,但华国本身也没有研究和发展过生物圈工程的历史,甚至都没有多少这一领域的学者。 相反,米国的生物圈二号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也在全世界培养了一批对应的优秀学者和专家。 包括生物圈的温控、湿控、密封、生态循环等领域技术,这些其实也都是相当优秀的。 米国的航天技术厉害,其实也和生物圈二号有一定的关系。 比如这次阿尔忒弥斯计划发射上去生命维持单元,里面有不少技术都是从生物圈二号中进一步优化而来的。 借助这次月面生物圈工程,吸引来这些专家学者和获取到一部分的生态循环技术其实是相当不错的选择。 整体来说,让国际学者和世界各国参与进月面生物圈工程,利大于弊。 对面,老人轻轻的点了点头,对徐川的说法表示认可。 人才吸引一直都是华国比较薄弱的一环,相对比吸引其他国家的学者来说,他们自己的人才流失更严重一些。 能借助这次机会扭转一些国际上对他们的固有看法也是相当值得的。 当然,对于国家整体来说,更重要的还是开放月面生物圈工程在国际上带来的影响力扩展。 航天毫无疑问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能提前在这一领域站稳脚跟,保持领先的地位无疑是他们的战略部署方针。 和老人聊了一会航天领域的事情后,徐川整理了一下脑海中的思绪,重新开口道。 “在载人登月工程已经完美实现了的基础上,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星海号航天飞机的巨大潜力,它能够代替传统的化学燃料火箭开展各种航天活动。” “我认为,如今的我们有能力,也有必要将目光落向更遥远的深空。” “即:启动载人登火工程!” 今天过来这里,虽然聊的更多的是月球的开发,但对于徐川来说,他这次过来的目的可不是月球。 月球上的东西他的确关心,但老实说,自从载人登月完成,华国的宇航员将脚印烙在那片土地上后,他对于月球的期待就已经降低了数个层次。 再加上月球冰和月面金属矿藏的发现,更是进一步推深了他对月球的了解,揭开了那神秘的面纱。 目前来说,除非能让他亲自去一趟月球,否则他对于月球的兴趣也就只剩下那么一点了。 至于生物圈工程和月面科研基地的修建,难度虽然有,但也并非需要他亲自出手才能做到。 相对比之下,他的目光已经落到了更遥远的那颗棕红色的星球上。 听着徐川的规划,老人神色微微有些动容。 他不禁回忆起了前两年可控核聚变技术实现的时候,这个年轻人曾在这里跟他聊过的那一个即便是在他看来,宏伟到都可以说纵观全人类历史都是找不到的计划。 当初的他也好,还是知道那一个计划的其他长老也好,亦或者是科学院的院士,专家等等,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那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至少在五十年以来,甚至是二十一世纪以内不可能做到。 但随着这两年时间的发展,他现在惊兀的发现,眼前这个年轻人规划的工程,似乎正在一点一点的被实现。 从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再到空天发动机;到星海号航天飞机,再到载人航天,载人登月. 整个航天领域的发展,以一种常人几乎无法想象的速度在跨越式的发展。 一如当初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突破一样,惊人的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阶段,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最终完成了聚变点火,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本章完) 第六百七十九章:来自学姐的灵感 “载人登火,会不会有点太急了?” 大厅中,老人听着徐川的建议,思忖了一会开口问道。 如今载人登月工程才堪堪完成,‘大型月球综合基地工程’也刚刚确认下来,月球上还有不少值得他们探索和开发的,就将目光投向火星,会不会有些太快? 而且载人登月和载人登火的难度可不是一个概念的。 前者是地球的卫星,其轨道和距离相对而言可以说是固定的,地月距离之间最大也不过是四十万公里而已。 但地球和火星之间,哪怕距离最短的时期,也高达五千五百万公里;而如果是最远距离,则超过四亿公里。 而且,相对比登月来说,登火他们至今都没什么经验。 除开2021年才成功发射上去的天文一号和祝融号外,他们对火星的了解远不如月球全面。 如果说载人登月的难度是10,那载人登火的难度最少是100,甚至是更高。 毕竟,以现在的航天技术,要前往一趟火星,耗费的时间至少在数个月。 如何保障宇航员在太空中航行数个月的安全,以及登陆火星后的工作,都是个极大的麻烦事。 听到老人的顾虑,徐川笑了笑,开口道:“不早,也不会急。”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月球是目前我们开发的重点,这是毫无疑问的。” “它是我们通向宇宙的桥头堡,低重力无空气的特殊环境极其适合用于当做中转站和补给站,其战略地位自然不用多言。” “不过整体上来说,因为月球独特的环境,也造成了它并不适合大规模的移民。人类的身体结构目前来说并不适应长期生活在低重力的环境中,后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身体问题和疾病。” “因此,将目光投向更遥远的深空是必然的事情。” “而在太阳系中,绝大部分的行星亦或者卫星,各项基础条件都和地球差距太大,唯有火星的各项参数接近,具备大规模殖民的条件。” “所以,在未来,谁能优先占据火星,面向宇宙的潜力无疑会更大。” “至于载人登火计划,它和月面开发并不冲突。相对而言,载人登火工程耗费的资金并不算多,这项计划的主要目的考察火星的环境,调研它是否用着改造成第二家园的潜力。” 徐川一直都没有忘记自己的火星改造计划,从过往获取到火星数据和相关的资料来看,火星的潜力无疑是相当大。 它有着一颗年轻且未完全冷却的内核,甚至近些年来看的探测器还观察到了在最近一个世纪左右,火星上火山遗失有喷发的痕迹。 这意味着要使其重新恢复磁场,抵御太阳风和宇宙辐射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尽管这的确很难就是了。 听着徐川的话语,老人脸色微微动容,想了想,他开口道:“这是在为你之前提到过的那个计划准备的?” 火星和月球之间的区别他自然也明白,不过让他更在意的,还是可控核聚变工程技术后,眼前这个年轻人曾在这里描述的那个宏伟梦想。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一方面吧。” “火星的开发的确比月球更具有价值,从各方面来说,它都是太阳系中除地球以外最宜居的星球。” “就算是没有我此前提到过的改造计划,在火星上建立移民基地甚至是移民城市也是需要考虑的事情。” 顿了顿,他接着道:“或许很多人都会觉得现在还早,毕竟咱们的航天才堪堪起步,并不需要就急着推动这些工作。” “但在我看来,航天这种工作,宜早不宜迟。拖延下去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不如趁我们现在已经在航天领域占据了一定的优势的情况下,进一步的扩大这份优势。” 闻言,老人轻轻的点了点头,对徐川的说法表示认同。 作为一个经历过近代史沉睡的国家,在工业革命后至今,他们在很多领域,尤其是现代的高科技领域基本都处于后追的位置。 而在这过去的几十年中,这中间到底吃过多少亏,吃过多少苦,流过多少血和泪,也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一部分的领先领域,没道理不在这些领域继续扩大自己的优势。 和老人聊了一些关于航天等领域的发展及未来的部署后,婉拒了老人邀请他在家吃个便饭的请求后,徐川便离开了北海小岛,回到了北海酒店中。 “郑海,帮我订张今天下午回金陵的高铁票。” 酒店中,徐川一边收拾着东西,一边和郑海交代道。 “你明天不是还要去趟水木大学么?”听到买票的吩咐,郑海下意识的开口问道。 徐川的行程都是他安排的,毕竟到了他这种程度,虽然说不可能限制活动,但出行安全并非小事,基本上正常的出行都是提前安排处理好的。 比如这次来京城,他和安保团队提前一周就进行了准备。 不光是和徐川了解了出行的安排,包括一些常去的地方,比如徐晓所在的水木大学,科学院那边,都预先做了排查和准备。 包括高铁,如今他的出行,基本都是直接将那一列高铁的商务舱直接包下来的,也就是整个车厢除了他和安保团队的成员外并没有其他人。 徐川收拾着行李,随口回道:“下次再去吧,这边我先回趟金陵。” 点了点头,郑海没再多问,问道:“需要几点的?还是越快越好?” “越快越好。” “行。” 应了一声,郑海快步走了出去。 如果要最快速度的话,那就直接找铁路蔀门那边的人好了。 虽然今天下午的车票大概都已经售出去了,但清出来一节车厢,对于他们而言并不是什么难事。 虽然平常的时候,他们作为安保看着不怎么显山显水,但级别却相当高的。别说铁路蔀门了,如果他们有需要,可以直接从当地警局甚至是部队中抽调人手。 郑海办事很靠谱,没多久,徐川便搭上了从京城赶往金陵的高铁。 商务舱内,原本准备在路上小憩一会补补觉的想法最终还是被他取消了。 他现在并不困,相对比补觉,他更愿意将高铁上的几个小时利用起来,将昨晚的思路再整理一下。 虽然做不完是肯定的,即便是只是解决黎曼猜想工具的完善,也不是一两天就能搞定的,但继续延伸下去却是可以的。 数个小时行程并不算长,在郑海的提醒下,徐川整理了一下小桌板上的稿纸,紧锁着眉头。 厚厚的验算稿纸已然写满了算式,旁边的垃圾篓中也堆了不少的废纸团。 但对手上工具的完善,却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尤其是在多复变量函数的引用上,他总觉得哪里有些怪怪的。 并不是没有整理出思路,而是他感觉整理出来的这条路,似乎有些他还没有了解到的深渊拦在面前。 摇了摇头,徐川将桌上的稿纸塞进了背包中,虽然有些纠结,但目前来说,这条思路还能继续往下走,等走不通了再来说吧。 黎曼猜想这种顶级的数学难题,如果在解决的过程中没遇到问题,反而才叫不可思议。 高铁停稳已经是傍晚时分了,徐川没回家,直接从金陵南站赶向了川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初秋的落日将川海网络科技公司的总部大厦渲染的金灿灿的一片,搭乘电梯,他找到了还在办公室中忙碌着自己工作的学姐。 敲了敲门,办公室中,正在研究着什么的刘嘉欣被敲门声惊醒过来,抬头看到他后明显的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飘起了一抹笑容。 “你怎么来了,上午不是还在京城那边吗?” 徐川笑道:“刚回来的。” 刘嘉欣起身,走向桌柜倒了杯水问道:“没耽搁你的事情吧?” 徐川摇摇头,道:“没,本来就是打算明天回来的,提前一点而已。” 一边说,他一边从随身携带的背包中取出来了一叠稿纸。这是他昨天晚上和今天下午在高铁上整理出来的一部分东西。 “你的论文我看过了,整体上来说我暂时没有找到什么缺陷和问题,以我的直觉来看,大正整数因子的多项式分解问题你已经做到了。” 将手中的稿纸递过去,徐川接着道:“不过有一些地方,我还存在着一些疑惑,以及一些应该可以优化的地方,我整理了一下。” “只是时间比较紧,我这边也没做多少,你先看看,后面我再完善一下。” 对于大正整数因子的多项式分解问题这种世界级的顶尖难题,哪怕是他,一天的时间也没法完整将所有的细节都弄明白。 毕竟这并不是他擅长的领域。 刘嘉欣点点头,从他手中接过了稿纸,认真的翻阅起来,眼眸中带着明亮的光彩和思索的神色。 抛开其他的东西不说,一名顶级数学大牛针对性的建议,对她的帮助和启发绝对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的。 尽管徐川说这只是赶时间做出来的,但她仍然从里面看到了很多她自己没有考虑过的领域。 比如,在对希尔伯特零点定理做引用和判断的时候,强形式的表述需要定义代数集这是最常见的应用方法。 但在她手中的这份稿纸上,他却通过对椭圆曲线哈斯-韦尔函数做了一个自守l函数,再通过这个自守函数来对应代数数域上gln函数,而这些自守l函数均可唯一地分解为“标准”l函数的乘积。 毫无疑问,这些东西都是她此前没有考虑过的,也足以见得眼前这个人在数学领域的学识之浩瀚。 快速的将手中稿纸上的东西翻阅了一遍后,刘嘉欣抬起头看向徐川,眼眸中带着流光,抿了抿嘴,她开口道:“这些东西我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来处理。” 尽管只是徐川整理出来的东西,但她却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理解和处理。 徐川没在意,摆摆手道:“没事,这些东西你留着就行。本来就是给你准备的。” “另外.” 顿了顿,他将手中的另一份稿纸递了过去,接着道:“你看看这个。” 这是他整理出来的另一些东西,他总觉得手中的这份思路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在里面,但一时半会的,他也找不到问题出在哪里。 给她看看,说不定能有些帮助。 毕竟这份思路是从她解决大正整数因子的多项式分解难题中延伸出来的。 带着些疑惑的神情,刘嘉欣接过了稿纸,入目,a4纸张上的算式和公式便吸引住了她。 “这是.” 从手中的稿纸上,她看到了很多熟悉的东西,那是她之前研究大正整数因子的多项式分解难题时所使用过的方法。 但更多的,却是对她所使用的方法的扭转,变形,以及和其他数学工具的互相融合。 徐川拿着水杯,喝了口水润了润嗓子开口道:“一点针对你之前研究时使用的方法的拓展,我认为它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对黎曼猜想做一点突破?” “黎曼猜想?”刘嘉欣愣了一下,看了过来。 徐川点了点头,道:“嗯,只是感觉,具体行不行还不知道,而且这份工具还没做完,目前只有个大概的思路,你觉得如何?” 刘嘉欣看了眼手中的稿纸,又看了下徐川,轻轻的摇了摇头,道:“我对黎曼猜想没有研究。不过.” 微微顿了顿,她翻开了手中的稿纸,接着道:“不过关于轭米矩阵上的多项式函数引用,你所写的想法和我引用的多复变量函数论思路有所不同。” “我不太能理解你对这方面的应用和理解,能讲讲吗?” 闻言,徐川放下手中的水杯,凑了过去,看到了她所指的地方。 “这里是通过对称群s2n和超八面体群{±1}n·sn的球极函数,给出了z的代数定义.” 看着刘嘉欣指出的地方,徐川开口解释道。 听着徐川的解释,刘嘉欣微蹙着眉头,开口道:“但如果是这样的话,它的的内积将由将由=mαδmn确定,这样一来,对于α=1的特殊情况下,展开系数将是无法确定的呀。” 虽然对黎曼函数并不了解,但涉及到自己使用过的工具,她还是很清楚的。 这份多复变函数的引用,在她看来存在着一些问题。 听着刘嘉欣的话语,徐川愣了一下。 他呆呆的看向眼前的稿纸,整个人愣在了那里。 难怪,难怪他昨天晚上和今天下午在演算这些东西的时候,总觉得哪里有些问题的样子。 一语惊醒梦中人! α系数的展开他竟然将这个关键点忽略过去了。 (本章完) 第六百八十章:通向准黎曼猜想的道路 脑海中的思绪在流转,徐川愣在了那里,一条隐隐约约的道路出现在他那扩散的瞳孔中。 黎曼猜想是为了研究π(x)函数而被提出一个问题,是关于黎曼ζ函数ζ(s)的零点分布的猜想。 1859年黎曼被任命为柏林科学院的通讯院士的时候,作为见面礼,黎曼提交了他唯一关于数论的论文,也是唯一完全不包含几何概念的论文:《论小于一个给定值的素数的个数》。 这篇论文并不长,仅仅只有九页,却完全可以说在数学史开创了解析数论的新时期。 而在论文中,黎曼给出了素数计数函数的准确表达式:π(x)=∞∑n=1·μ(n)/n·j(nx)。 毫无疑问,这是素数函数分布结果的核心。 如果说黎曼猜想使他闻名世界,那通过引入黎曼zeta函数的方法,将关于π(x)的研究从实直线提升到了复平面,则是一项真正的开拓性工作了。 运用复分析的方法,将代数和几何学结合起来,开创了拓扑学、微分几何学等现代数学分支的发展,将代数的发展历程带入到第四维的领域。 通过使用曲率来定义空间的概念,黎曼开创了非欧几何学的新领域,无疑是真正的数学宗师。 当然,使他闻名世界的,还是黎曼猜想。 这一被克雷数学研究所定义为七大千禧年难题的世纪猜想,涉及到数千条以此为基础的数学公式。 如果黎曼猜想成真,那至少有超过两千条数学公式将跟着一起荣升为定理;如果黎曼猜想被证否,那将颠覆整个数学界! 对于徐川来说,今天他思考的却并非这个,而是早在去年前往圣彼得堡参加国家数学家大会时所研究过的一些东西。 那个由黎曼猜想引发的关联函数‘随机厄密矩阵本征值’! 如果,通过多复变量函数论对于轭米矩阵上的多项式函数进行引用,从而引出詹森多项式和泰勒/迈克劳林级数 或许,他知道该怎么做了! 脑海中的思绪和碎片在不断的拼接,一条若影若现的道路浮现在眼眸中。 那散发的黑色瞳孔逐渐凝聚回来,徐川眼神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思绪回归后,他激动的抓住面前人影的手臂,来了个热情的拥抱,兴奋的有些语无伦次的说道。 “哈哈哈哈,找到了,我知道了!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激动的声音带着肆意的笑容响彻了整个办公室。 一边,被徐川一把抱住的刘嘉欣整个人都僵硬了一下,感受着身体上传来的炙热和力度,她脸上飞快的飘起了一抹红霞,红到了耳根。 激动中,徐川倒是没在意这些,他很快就放开了对方,迅速的开口道:“嘉欣,帮我找个房间,再借我点稿纸!” 脑海中的灵感在这一刻已经达到了巅峰,他已经顾不上这是哪里了。 不仅仅是黎曼猜想,还有黎曼猜想和随机厄密矩阵本征值的对关联函数同样让他无法忽视。 它对应的是物理学中一个描述多粒子系统在相互作用下能级分布规律的函数,如果他此前的研究没有问题,或许,在数论领域中,他能接触到那座令人痴迷的‘爱因斯坦罗森桥’! 深夜,川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厦中,在紧挨着刘嘉欣办公室的隔壁小隔间中,明亮的灯光下,徐川瞳孔中带着一些血丝,脸上却充满了兴奋的神色。 笔尖在纸上轻轻点着,捏在他手中的圆珠笔,快速的在洁白的a4纸上写出来一个个的数学公式和计算基础理论。 面前厚厚一叠的稿纸上已经铺满了数学公式,地上到处都是被揉成一团的废纸。 【π(x)=∫2x·dt/lnt+o(x^1+2+e).】 这是π(x)函数的渐近公式,通过它,也可以进一步的推导出黎曼猜想:【ζ(s)=np(1-p^(-s))^-1】 不过在现在,徐川要做的并不是通过渐进公式去对黎曼猜想进行展开,而是更进一步的通过多复变量函数论去对它做拓展和压缩。 黎曼猜想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在朝着这座可以说是数学界最为庞大的山峰前进前,他还需要一份工具,去解决将re(s)收缩到1/2这个数字上。 1/2,亦或者说0.5,这个数字在黎曼猜想中相当的特殊。 自19世纪黎曼猜想提出后,无数的数学家为之着迷。 在漫长的研究时间中,数学家们把复平面上re(s)=1/2的直线称为criticalline(临界线)。 因此,黎曼猜想也可以表述为:黎曼ζ函数的所有非平凡零点都位于re(s)临界点上,也非平凡零点的实数根都是1/2。 抛开数学严谨性和逻辑性,用最的简单话来说,你可以理解为:“根据一个重要的数学公式,我们能画出很多无穷多个点。” “而这些点有一部分排成一条横线,另一部分排成一条竖线,但所有的点都在这两条线上,没有一个漏网的。” 黎曼猜想就是这样的一个数学公式,其中一条线则是以1/2为基础直线。 不过由于由于这些点有无穷多个,所以理论上是没有办法证明是不是所有的点都在这两条线上,因为永远也验证不完。 反过来,只要找到了一个点不在线上,那就推翻了黎曼猜想。 但截止到现在,数学界使用计算机,已经验证了最初的15亿个这样的点,全都符合黎曼猜想的排列规律。 也没人能找到一个不在线上的点。 所以通常情况下,黎曼猜想在数学界中被看做是定理,有很多的数学公式都是依托于它成立的基础而建立的。 漫长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一点一点的流逝过去,小隔间中的灯光明亮,徐川也不知道现在到了几点。 【re(s)≤0时,ζ(s)=2π^8-1·sinπ8/2Г(1-s)ζ(1-s)】 手中捏着手中的圆珠笔快速的在稿纸上写下一个数学公式后,他陷入了沉思中。 半响后,他挠了挠头有些‘烦恼’和‘幸福’的暂停下了手中的笔。 在经过学姐刘嘉欣的提醒后,他找到了自己之前研究的问题在哪,也隐隐约约的找到了之前研究爱因斯坦罗森桥的一点方向。 但阴差阳错的,他准备研究的方向没有找到什么思路,反而在黎曼猜想上有了一点灵感。 看着铺开在办公桌上的稿纸的,徐川抿了抿嘴,这是通过泊松求和公式对ζ(s)函数和ζ(1-s)函数的推导,是对re(s)≤0时无非平凡零的求证核心步骤之一。 通俗点来说,就是对黎曼猜想做弱化,然后再去解决弱化后的黎曼猜想,即弱·黎曼猜想。 这其实也是近代数学界一直都在做的事情。 研究临界线上零点比例的下界数量,是黎曼猜想临界带思路出现以来,数学界公认的最好的方法。 黎曼猜想的ζ函数中,所有非平凡零点都位于re(s)临界点上,也非平凡零点的实数根都是1/2。 这是猜想,还没证明。 但目前来说,数学界已经做到了将黎曼猜想的ζ函数的非平凡零点都归纳到0-1这条贴近于0.5的临界带上。 简单的来说,就是我目前还做不到证明它的实数根都是1/2,那我就证明它都位于0-1之间好了。 这样说虽然不太标准,但至少比较容易理解。 临界带思路下界就是这样的一条思路。 通过不断的推进0-0.5的距离,使非平凡零点都逐级的贴近1/2。 而在这条路上,数学界涌现出了一大批的成果。 如1975年麻省理工学院的莱文森在他患癌症去世前证明了no(t)>0.3474n(t)。1980年的时候,华国数学家楼世拓、姚琦对莱文森的工作有一点改进,他们证明了no(t)>0.35n(t)。 目前关于黎曼猜想研究的最好结果,就是通过不断的逼近临界带这一方法证明出来的。 但遗憾的是,在黎曼猜想被提出的一个半世纪以来,关于黎曼猜想的研究进展,包括推进临界带的工作依旧遥遥无期。 徐川不知道这条路是否是对的,但目前来说,他似乎找到了另一种贴近非平凡零点的方式。 尽管这只是一点点的思路,后续还需要不断完善才行,但可以说这条思路如果由他放出去,绝对能震撼整个数学界,掀起一股黎曼猜想的热潮。 只不过,这并不是他的想要的东西。 他想要研究的‘随机厄密矩阵本征值’对关联函数,在今天却并没有多大的进展。 甚至冥冥中他有一种直觉,或许只有完全解决掉黎曼猜想这个难题,他才有可能接触到那份属于‘时空’的秘密? 素数,或许真的可能和时空相连,隐藏着宇宙最深处的奥秘。 ps:新年刚开上班,有点忙,不出意外的加班了,再加上最近看黎曼猜想和时空虫洞的论文资料看的头秃,想着想着就卡文了,这是补昨天的章节,今天还有的。 第六百八十一章:比收缩临界带更有意思的方法! 入夜,外面星光璀璨,小隔间中灯光明亮。 徐川匍匐在桌前,时而沉思,时而抒写着手中的圆珠笔。 虽说他想要研究的方向没有找到什么突破口,但黎曼猜想方面的研究,同样是他一直都渴望突破的方向。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他这辈子学习和研究的重点核心。 那些上一世没有做到的事情,如可控核聚变技术、物理粒子计算方法、凝聚态理论的框架等等,都是基于数学突破才做到的。 黎曼猜想的重要性不用多说,如果能在这一领域展开一些突破,能给他带来的收获是无法想象的。 更何况,黎曼猜想的背后,亦或者说素数的背后,可能还隐藏着时空和宇宙的秘密。 这更是他关心的东西。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没错,但物理才是他的根。 有机会去探索物理和宇宙的奥秘,他怎么可能放过这样的机会。 朝问道,夕死,可矣。 通向‘真理"的道路就摆在面前,相信没有任何一个学者能拒绝这样的诱惑。 ....... 正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人轻轻的推开了。 端着两份热气腾腾的夜宵,刘嘉欣走了进来。 「先吃点东西吧。」将手中的夜宵放在桌上,学姐柔声开口道。 徐川停下笔,抬头看去,两份放在桌上的夜宵已经被打开了。一阵香气飘了过来,勾的他鼻翼微动,肚子也开始咕咕叫了起来。 从高铁落地,再到现在,已经是深夜十一点半了。就算是他吃了晚饭也早就饿了,只是之前注意力一直都在数学上,也没太在意。 现在学姐端着夜宵过来,他也有点扛不住了。 将办公桌上的稿纸简单的整理一下,徐川也没客气,接过了筷子就大快朵颐了起来。 挽起耳边的青丝,刘嘉欣也拿起了筷子坐在了对面,小口小口的吃了起来,她也饿了。 徐川给她带来了和大正整数因子的多项式分解问题证明论文的一些建议,从傍晚到现在,她也一直都在看,在整理。 毕竟是一道顶级的世界难题,还是p=np?猜想这种千禧年难题的重要核心之一,在论文正式投稿和发布前,做到完美是每一个学者都会去做的事情。 「你的思路整理的怎么样了?」办公室中,刘嘉欣主动开口问道。 咽下了口中的食物后,徐川开口道:「收获的确有一些,不过却不是我之前思考的方向。」 「嗯?」 闻言,那刘嘉欣疑惑的看了他一眼,有些不解。 整理一些收获的灵感和思路,这种事情还能出岔子的吗? 徐川耸了耸肩,停下筷子想了想回道:「怎么说呢.....」 沉吟了一下,他接着道:「我之前想研究的东西是爱因斯坦罗森桥,也就是时空洞,但收获的方面是黎曼猜想领域的。」 「爱因斯坦罗森桥?时空洞?它们和黎曼猜想有关系?」刘嘉欣眨着眼睛问道。 徐川点点头,道:「与其说和黎曼猜想有关系,倒不如说可能和素数有关系。」 顿了顿,他接着道:「这算是去年我前往圣彼得堡参加国际数学大会时的一点收获吧,爱因斯坦罗森桥和时空洞的概念最初产生于对史瓦西解的研究中.....」 有人愿意交流学术领域上的东西,徐川自然是乐意的。 只不过,看着对面学姐脸上带着的一些迷茫,他最终还是轻轻的摇了摇头,简单的将素数和时空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解释了一下后便跳过了这 个话题。 「只是可惜这项研究一直都没什么进展,本来以为今天能有一些突破的,结果还是方向都摸不到。」 「对了,说起国际数学家大会,我不是见过嘉楹么,她现在还在跟张伟平院士学习吗?」 不得不说,到了他这个高度,很多时候,在国内他连交流的人都很难找到了。 就像是现在,在数学上学姐还能和他聊聊,甚至能给他带来一些启发。 但一旦牵扯到其他领域的东西,就很难理解了,更别提交流了。 或许,像牛顿,诺贝尔、卡文迪许、笛卡尔、达芬奇这些顶级的科学家终生未婚的原因就在这里吧? 很多时候,不是他们不想结婚,只是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吧? 点了点头,刘嘉欣应道:「嗯,她走的是纯数学的道路,和我不一样,跟着张院士会更好。」 刘嘉楹能在前两年的io竞赛上拿到金牌,自然离不开她的教导。 徐川笑着道:「去年的时候我还说,等她跟着张院士学完大学课程,就收她当学生,现在都过去一年多了,也不知道现在情况如何了。」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等我这边解决掉了手中的问题,再给张院士打个电话问问,把人要过来吧。」 说出去了的事情还是要做的,既然说好了会收下这个学生,他还是要行动起来的。 能在io上拿到金牌,并且解开他亲自出的难题,天赋肯定是足够的。 不过学习这种东西,即便是数学,单纯的依赖天赋也是不够的。天赋很重要,它能决定你上限,但环境同样也很重要。 张伟平院士的数学能力的确不错,可也要看和谁对比。 放在国内,他可以说是顶尖的数学家;但放到国际上,或许连一流都很难排上。 毕竟,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张伟平院士最长的报告时间也只有四十五分钟。 当然,这并不是否定张院士的能力。 他的能力并不体现在数学报告上,而是更多偏数学应用领域的东西,比如信息安全...... 术业有专攻,这种情况下,与其让刘嘉楹继续跟着张院士学习,还不如早点将人要过来。 虽然他并不一定能有多少的时间去指导刘嘉楹,很多时候对自己的学生都处于放养的状态。 但不得不说,在基础打好的情况下,跟着他能学到的,能见识到东西只会更多。 有些时候,环境对人的影响有时候比天赋都还要大,将刘嘉楹带过来,说不定日后还能再帮助华国培养出来一名菲尔兹奖。 这种教育性质的工作,也是他一直都在做的事情。 ...... 从川海网络科技公司那边回来,徐川便推掉了手中绝大部分的工作和事情,将自己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上的研究中。 对于他来说,全神贯注的研究某一个数学难题,似乎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自从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被解决后,他就很少有将大量的时间放在某一个难题上了。 更多的是担任某一个项目的负责人,带领整个团队对一个或多个问题进行攻克。 不过,潜心研究数学对于他而言并不陌生,这种熟悉的感觉就像是刻在dna里面的基因一样。 当他坐在桌前,拾起那只笔和那洁白的稿纸时,那一个个的数学公式,就如同溪流一般,从高山之上蜿蜒而下,如风吹过的铜铃,奏出了一首首美妙的声音。 书房中,徐川停下了手中的笔,看着铺在书桌上的稿纸,嘴角轻轻的勾起了一个美妙的弧度。 从刘嘉欣那边回来也已经有几天的时间了,这几天,他基本没有走出过自己的别墅,甚至连书房都没怎么出去。 而付出是有回报的,尽管他想要研究的‘随机厄密矩阵本征值"对关联函数并没有多少进展。 但在黎曼猜想上,他却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 看着面前的稿纸,徐川自言自语的开口道: 「如果想要将黎曼猜想的非平凡零点推进到1\/2,需要做的自然是证明零点全部分布在零界限上。但这是一条很难抵达终点的路线,无限多的素数犹如宇宙的壁垒一般隔开了两个世界。」 「所以,与其在非平凡零点区域进行努力,不如将其收缩回詹森不等式,然后通过亚西格玛代数进行研究......」 「相信这会比收缩临界带更有意思!」 嘴角的扬起的弧度从始至终都没有平息下去,徐川站起身,伸了个懒腰活动了一下筋骨后走向了洗浴室。 路他已经找到了,能否走通,就看接下来的时间了。 至于现在,在正式朝着黎曼猜想冲锋前,他先去洗个澡,睡个觉,将自己的精力调整到最佳状态再说....... ...... 第六百八十二章:异于常人的‘怪胎\’ 紫金山脚下的别墅中,徐川沉迷于对黎曼猜想的研究。 虽然说他找到了一条通向弱·黎曼猜想的道路,但最终是否能解决这个问题,依旧是不得而知的。 而且,就算是这条思路有效果,能够继续推进黎曼猜想的临界带,要将其继续缩小和解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数学家经常把黎曼ζ函数非平凡零点的实部和虚部分别写成σ和t,把复平面上00.35n,有争议则是此前哈佛大学沃尔特·杰弗里教授证明的no(t)>0.4n,你做到哪一步了?” 虽然黎曼猜想并不在他目前的研究范畴中,但作为解决韦伊猜想(椭圆曲线上的黎曼猜想)的学者,对于当前数学界黎曼猜想的进度他自然是清楚的。 压缩临界带的思路是当今数学界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证明方法,徐川通过这种方式来研究黎曼猜想,他也并不意外。 对面,徐川摇了摇头,道:“继续压缩临界带的思路的确可行,但我并不准备这么做。” 闻言,德利涅脸上顿时就流露出了诧异的神色:“怎么说?” 思忖了一下,徐川开口道:“直觉吧?”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最近这些日子,关于黎曼猜想的研究和论文我看了不少,很多成果都是基于压缩临界带的思路做出来的。” “不可否认,这些成果的确很出色。但就我个人的看法而言,想要将黎曼ζ函数和非平凡零点压缩到1/2这个数字,难度实在太大太大了。或者,甚至可以说没什么希望。” “毕竟素数是无穷,非平凡零点数也是无穷的。光是这一点,就足够卡住目前压缩临界带的研究思路了。” “这条路,或许能继续推进下去,甚至将其推进到0.45,0.46甚至更高都有可能,但想要将其稳定压缩到1,我觉得希望不大。” “至少在目前传统的研究方式上希望不大。” 对于徐川来说,最近这些天的论文并不是白看的。 虽然说有帮助的东西并不算多,但关于压缩临界带,提高临界带上非平凡零点的数量的方法他却了解的相当清楚了。 直觉告诉他,这种方法虽然研究黎曼猜想很有效,但想要靠它解决黎曼猜想,将非平凡零点的实数根推进到1/2,可行度几乎是零。 否则他也不需要再另辟蹊径寻找一种其他的办法了,直接延续前人研究就行。 听着徐川的解释,德利涅皱起了眉头,脸上也带上了一些沉思。 通过压缩临界带,提高临界带上非平凡零点的数量和占比,这一方法是目前数学界研究黎曼猜想的主流方法之一,甚至可以说就是主流方法。 二十一世纪以后,针对黎曼猜想的研究,有超过三分之二是基于这种方法做出来的。 但即便是算上哈佛大学那边还有一些争议的no(t)>0.4n,其实他们距离最终的目标no(t)=n(t)(即所有非平凡零点在临界线上),以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0.4-n(t),或者说0.4-1,还相差0.6。 一个半世纪以来,他们的推进对于黎曼猜想来说,甚至可以用微不足道来形容。 但不管怎么说,压缩临界带,提高临界带上非平凡零点的数量和占比,这一方法依旧是目前关于研究黎曼猜想的最好方式。 然而徐川现在却说他并不准备走传统的压缩临界带的方式来研究黎曼猜想,甚至推测这条研究路线可能走不通。 虽然站到了他的高度,很少会因为一两个没有被证实的观点动摇自己的内心,但这次他的确是被自己这个学生所惊讶到了。 深吸了口气,德利涅快速的开口道:“如果方便的话,能告诉我你研究思路吗?” 在学术界,向一名正在研究难题的学者打听研究思路是一件可以说得上‘禁忌’的事情,哪怕这个人是他学生。 但此刻,德利涅也不在意这些东西了。 毕竟,这可是黎曼猜想,关系到数千条数学定理的黎曼猜想! 第六百八十三章:陶哲轩:请务必将论文发给我! 听着德利涅迫不及待的询问,徐川也没意外。 他轻轻的点了点头,笑着道:「当然。」 虽然在学术界,不向其他学者打听未完成研究的思路是绝大部分人都会遵守的潜规则,但很明显,他和德利涅并不在这类范畴中。 无论是他也好,还是德利涅也好,都不可能去做那种龌龊的事情。 微微停顿了一下,徐川思索着组织着语言开口道:「如果想要将黎曼猜想的非平凡零点推进到1\/2,需要做的自然是证明零点全部分布在零界限上。但这是一条很难抵达终点的路线,无限多的素数犹如宇宙的壁垒一般隔开了两个世界。」 「所以,在我看来,与其在非平凡零点区域进行努力,不如将其收缩回詹森不等式,然后通过亚西格玛代数进行研究......」 「或许,这条路比收缩临界带更有前途一点。」 「詹森不等式....」德利涅思索了一下,快速的问道:「你的想法是回归质数计数函数π(x)?」 虽然黎曼猜想并不是他研究的方向,也很难想到什么新的突破口,但同作为一名顶尖数学家,在徐川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后,他还是能够看透问题的本质的。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没错,reiannζ的零点与质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最直接的就是质数计数函数π(x)可以由ζ的零点表示。而质数计数函数就是给出小于等于x的质数的数量,比如π(10)=4,因为小于等于10的质数有4个:2,3,5,7......」 「....通过魏尔斯特拉斯分解定理可以将其看作代数基本定理的扩展:即任意整函数都可以表示为与其零点相关的函数的乘积。」 视频通话中,徐川和自己的这位导师聊着有关于黎曼猜想的研究思路。 对面,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公园中,德利涅皱着眉头不断的思索着。 半响,他抬头,目光熠熠的盯着徐川,开口道:「的确是一条很有意思的道路,但是积分逆变换不能很好地在π(x)函数跳跃处收敛这一问题你怎么解决?」 解析数论虽然并不是他研究的主要范畴,但解决韦伊猜想的他还是了解此道的。 或许比不上g·法尔廷斯和让·皮埃尔·赛尔教授这些专精于数论领域的大牛,但从徐川的分析出发,找到这条路后面可能存在的一些大的问题,对他而言并不是很难。 视频对面,徐川笑着耸了耸肩,道:「暂时还没有什么好的方法。」 正如德利涅所说的,在他研究黎曼猜想或者说解决准·黎曼猜想的道路上,还有很多的难题,比如积分逆变换不能很好地在π(x)函数跳跃处进行收敛就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麻烦。 但这可是黎曼猜想,有麻烦,有问题再正常不过了。 如果它容易解决的话,也不可能流传一个半世纪,早就被人干掉了。 德利涅想了下,开口道:「或许这可能比压缩临界带更难。」 和如今数学界传统研究黎曼猜想的方法不同,徐川提出来的回归质数计数函数π(x)的研究思路很明显是一条新的方法,亦或者说是一条比较小众的道路,至少当今数学界没有多少人去通过这种方法研究黎曼猜想。 这种情况下,走通这条路,前面可能会遇到多少问题都无从得知,难度,可能会比压缩临界带的方法更大。 听到德利涅的话语,徐川笑了笑,开口道:「难与不难,它都在那里。而且....」 「如果黎曼猜想不难的话,我反而没什么研究兴趣了。」 这话听起来有点狂,但正如他所说 的一样,难,才能激发起他的兴趣。 如果随随便便就解决了,那对于他来说,也没什么研究的意义了。 德利涅点了点头,没在问什么,转而开口道:「如果解决了黎曼猜想,请一定要记得第一时间告诉我。」 他其实也很清楚,对于他们这种人来说,一旦认定了某个方向,除非自己真的找到了点什么,否则都是不见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的。 甚至,即便是见了黄河,撞了南墙,他们也会固执的选择在自己的方向上走下去。 正如他自己,不也是追求对算术代数几何的基本对象,研究了一辈子格罗滕迪克留下来的标准猜想么。 徐川点了点头:「如果能解决的话,一定会的。」 ....... 和德利涅聊了一会,向他索要了一些祖师爷格罗滕迪克老先生留下来的平展上同调与l进上同调、非阿贝尔代数几何学、连续与离散的对偶性等方面的论文后,徐川便结束了视频通话。 虽然他拜师于皮埃尔·德利涅教授,是教皇的门徒,但格罗滕迪克老先生留下来的论文,他并没有全都看完。 因为实在是太多了。 他老人家创立了一整套现代代数几何学抽象理论体系,其他的不说,光是代数几何领域的巨着,就多达十几部。 而除了代数几何领域外,他还精通拓扑、抽象代数几何、概形、数论等等其他领域。 尽管在学术生涯的晚年,因为反战的关系远离了学术界,禁止外界传播他的所有着作,但依旧遗留下了大量的论文和稿纸。 或许其他人手中没有,但作为格罗滕迪克老先生最出色的门生之一,德利涅手中肯定是有着大量的论文和稿纸的。 而这些东西,此前他在普林斯顿留学的时候,不可能全都看完。 再加上当时他在研究霍奇猜想,更没多少时间去学习的格罗滕迪克的着作。 但现在,为了解决黎曼猜想,徐川也只能再向自己的导师索要一次了。 ...... 在徐川翻阅着资料研究黎曼猜想的时候。 另一边,arxiv论坛上,一篇有关于p=np?猜想的论文,悄然在数学界掀起了讨论的风波。 论文正是学姐刘嘉欣传上去的《大正整数因子分解具备多项式算法的求解证明!》 这些天的时间,在完善了徐川给她提的那些建议和问题后,她便将论文上传到了arxiv上。 而说起这个,如今的数学界,大概是受某个整个闭关的家伙的影响,已经有不少的学者都喜欢在投稿的时候,顺带将自己的论文上传到arxiv这个预印本网站上了。 包括很多原先不怎么喜欢这个在他们看来满是‘糟粕"的学者,如今也都注册了账号,甚至会偶尔翻阅一下其他人的论文和想法。 但与此同时,arxiv也吸引了更多的‘民科"学者,一篇又一篇‘离谱"的论文丢在上面,希望引起一些水花和反响,博来一些流量。 总之,数学,在这两年逐渐的反过来压倒了原本在arxiv网站上大肆流行的计算机论文,再度占据了预印本网站的头筹。 而这样一篇与七大千禧年难题相关的论文,自然很快就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 着名的国际数学论坛athoverflo上 【arxiv上的那篇《大正整数因子分解具备多项式算法的求解证明》论文,你们有人看过了吗?】 【大正整数因子分解问题?p=np?猜想?那位徐教授的?他又出手了?】 【不是,论文的第一作者叫jiaxinliu,好像也是华国的学者。】 【刘嘉欣?没听说过这名字(耸肩),如果不是那位徐教授,arxiv上有关于这种世界顶级难题的论文,还是算了吧,各种各样的水货和民科还少吗?】 【的确,arxiv这两年愈发的鱼龙混杂了,虽然有不少数学大牛都注册了账号,但更多的还是很多什么都不懂的家伙。什么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什么数学大统一的论文现在到处都是,甚至还有证明1+1的。】 【不不不,这篇论文很不同,我的导师已经看过了,他现在正在研究,说有很大的可能是真的解决了大正整数的因子分解难题。】 【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资格说这话的,敢问阁下的导师是谁?让我看看。】 【陶哲轩!】 【......】 ...... 国际数学论坛athoverflo上的学者都关注到了东西,那些顶级的数学家自然也逐渐的注意到了。 米国加州,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中。 陶哲轩正坐在自己的办公室中,翻阅着手中的论文,那双被黑框眼镜遮挡住的眼睛,闪烁着熠熠的神采。 作为数学界的冲浪小能手,他大概是顶级数学家中第一个,不说第一个,但绝对是第一批发现这篇论文的人。 当然,这也和他认识刘嘉欣有关系, 在18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他见过那个女生,当时和那个人走在一起,听说还和他出自一所大学,后面曾追到普林斯顿进修,曾在普林斯顿做出过不少和计算机数学相关的成果。 虽然在数学界的名声算不上多么的显赫,但如果是在计算机界,其实相当的出名。 「有点意思,这是对二次筛因子分解法做了扭转,同时引入哈密顿图判定方法和多项式函数算法,来进行判定么。」 「这条思路,说不定还真的可行。」 「只不过,这篇论文的影子,似乎有些熟悉?」 盯着手中的论文,陶哲轩自言自语的念叨着。 虽然这种顶级的数学论文,他不可能看一遍就能全部弄懂,从打印出来到现在,他已经翻了一下了,手中的论文纸张都翻起了毛边。 让他在意的,并不仅仅是大正整数因子分解难题的解决,还有在这篇论文中,一部分思路的影子,像极了某个人。 如果不是第一作者的名字的确不是那个人,再加上只是部分数学思路相似,他甚至都会以为手中的论文是那个人写的。 再度的翻完手中的论文后,陶哲轩闭目思索了一会,随即拿起了桌上的手机,翻开了通讯录。 与此同时,另一边,华国,别墅的书房中,徐川正在完善着解决弱·黎曼猜想的思路。 正在这时,书桌上,他的手机震动了起来。 抬头,他看了一眼来电信息,有些讶异的接通了电话。 「哟,陶教授怎么有时间给我的打电话了?」 笑着调侃了一句,徐川开口问道,打电话给他的正是远在米国的陶哲轩。 「你在研究p=np?猜想?」 对面,陶泽轩没在意徐川的调侃,单刀直入的问道。 闻言,徐川微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大概是学姐将手中的论文放出去了。 虽然论文上并没有署他的名字,刘嘉欣虽然想将他的名字放在二作上,毕竟从一开始的研究,到论文出来后他都提供了不小的帮助,甚至一部分的思路都是他提供。 不过加名的请求徐川还是拒绝了。 无它 ,他不缺这份荣耀,但刘嘉欣缺。 加了他的名字,数学界,不仅仅是数学界,很多人都可能会觉得真正解决大正整数因子分解难题的是他,而不是学姐。 但实际上他自己很清楚,他虽然的确在里面做出了一些帮助,但绝大部分的东西都是刘嘉欣自己做出来的。 回过神来,徐川笑了笑,开口道:「并没有,p=np?猜想并不在我的研究范畴中。」 听到这话,陶哲轩微微皱了一下眉头,问道:「但那篇论文中......」 徐川笑着道:「我帮忙看过论文,提了一下完善的建议和缺陷,她修改过。」 「原来是这样,难怪了。」陶哲轩恍然明白,点了点头,继续道:「我还以为是你出手了呢。」 停顿了一下,他接着问道:「你真没有研究p=np?难题?如果有,请务必告诉我!」 被陶哲轩怀疑,徐川有些哭笑不得的开口道:「光是一个黎曼猜想就足够耗费掉我所有的精力了,我哪有时间再去研究p=np?难题。」 对面,陶哲轩愣了一下,有点懵。 「等.....等等,你在研究黎曼猜想?」 快速的回过神来,他急切的开口问道:「有进展了?还要多久能解决?请务必第一时间将论文发给我!」 和德利涅一样,他几乎是不假思索的就询问了出来,要求徐川将论文第一时间发给他。 听着陶哲轩的要求,徐川嘴角动了动,欲言又止。 怎么一个两个的,都认为他能解决黎曼猜想? 他自己都没这个信心好吗? ....... 第六百八十四章:来自中东的客人 结束了和陶哲轩的通话后,徐川放下手机,看着桌上的稿纸长舒了一口气。 能否解决黎曼猜想,他心里其实也没有底。 毕竟真要说,黎曼猜想不敢说是当今数学界最难的问题,至少,在七大千禧年难题中,它应该是最难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 自从十九世纪中黎曼提出了这个猜想后,历经一百五十多年,黎曼猜想依旧没有多少突破,甚至,连贴近它的成果都没有多少,可见其难度之大。 当然,单纯的猜想存在年限时长并不能完全说明一个猜想的难度、价值和影响力。 比如哥德巴赫猜想,被誉为是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提出至今都快三百年了,至今都还没人解决。 但数学界在二十一世纪千禧年选定七大难题的时候,可没有将其放进去。 黎曼猜想,他还真没有多少把握可以做到解决。 不过...... 看着桌面上的稿纸,徐川嘴角扬起了一个弧度,带着笑意。 虽然他没把握解决黎曼猜想,但是对其做一点突破,将其弱化解决部分难题,他还是可以做到的! 虽然目前还没开始,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但至少,一条完整的思路,此刻由他构建完成了。 剩下的,就是沿着这条思路去开拓了。 能走多远,徐川不知道,但他很清楚,相对于目前数学界对黎曼猜想的研究而言,这一次绝对会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因为,当0<re(π)<1的时候,黎曼ζ(s)函数可以回归π(x)函数,且有π(x)=∫2x·dt\/lnt+oμ\/ln^ax)。 再往前推进一步,证明o(x^1?e)时,可以反向推出黎曼ζ(s)函的在0≤re(s)≥1-e的区域内不存非零平凡点! 而e的取值,能有多大,理论上来说是可以无限贴近0.5,也就是1\/2的。 这意味着,他能在理论上做到,无限对临界带进行收缩,将所有的非平凡零点都无限贴近于1\/2那条临界线上! 相对比目前数学界压缩临界带做出来的no(t)>0.4n,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 对于徐川来说,将自己关在别墅里面研究黎曼猜想对于他来说其实可以说是一件挺‘爽"的事情。 尤其是在这种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他能收获到的愉悦远比在外面干点其他的事情更多。 不过对于其他人来说,徐川不出门可算是一件大事。 其他的不说,星海研究院那边都快急翻天了。 月面生物圈工程和月球科研前哨站基地的建立,都还等着徐川主持工作了。 虽然在此之前徐川就已经将大部分的工作都安排好了,航天领域的工作有常华祥院士配合翁筠宗主持,其他研究所除了能源那边在开发二代可控核聚变技术外,也没太多其他要紧的工作。 但很多时候,他这个总负责人不在,有些关键事情无论是常华祥还是翁筠宗都不好做主的,甚至航天局那边也没法直接处理。 比如从中东那边过来的几位穿着白袍,戴着头巾满脸络腮胡须的中年男子,等候在星海研究院这边已经有好几天了。 对于中东这些国家代表的到来,别说星海研究院的高层了,就是航天局那边都不太清楚。 虽然月面生物圈工程的建造已经确定下来了会邀请世界各国一起参与,但目前高层还在安排相关的工作呢。 而中东这边的代表,是徐川安排助理邀请过来的。 现在对方人来了,他却搞别的去了,还真是让人头大。 ...... 紫金山脚下,别墅群中。 因为徐川的关系,紫金山脚下的这座别墅群,安保提升了许多,三百六十度的无死角的监控,明里暗里的安保,一层又一层的。 可以说哪怕是一只苍蝇飞进来,他们都能在第一时间弄清楚公母。 郑海待在旁边的另一栋小别墅中,透过围栏看着徐川那边,手中捏着根只剩下烟屁股的香烟,眯着眼晒着太阳。 这也不是他第一次这样做了,在徐川研究数学难题的时候,基本上很少出门,短则几天,长则数月,而作为贴身司机+保镖的他,这段时间基本没有什么工作。 附近的安保交给了同时,他除了每天检查一下工作情况,剩下的时间要不就去搞训练保持体能,要不就坐在这栋负责安保的总控制室别墅中抽着烟等着徐川出关。 「教授他还没出来?」 别墅中,另外一个女子走了出来,朝着正在庭院中晒着太阳的郑海问道。走出来的正是徐川的生活+医护助理唐思佳。 她望了一眼不远处的别墅,眼神中闪过了一丝担忧,这呆在房间里面都快一个星期了,连门都没出,不免让她感觉有些焦急。 郑海头都没回,懒洋洋的晒着太阳,抬起右手将手中仅剩的一点烟屁股抽没,随即抛入一旁的垃圾桶中,嘴里吐出了一个字。 「没。」 「那他什么时候出来?」 郑海眯着眼,望着不远处的别墅,开口道:「不知道。」 唐思佳:「......不知道是个什么鬼? 郑海想了想,补充道:「等他解决了正在研究的难题,就出来了。」 这种情况,他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了,此前徐川研究ns方程的时候,就曾在别墅里面窝了一个多月。 倒是后面才安排过来的这位助理的,的确是第一次遇到,有些心急的确正常。 听着郑海的话,唐思佳有些苦恼的在庭院中走来走去。 她很清楚徐川在别墅中做什么,但研究难题也不能这样啊。 整天呆在别墅中,估计天天都在熬夜,这短时间还好,长期下去,身体哪里能抗住? 但她也没办法,这位压根就不听她的。 从军校中出来,第一次接任务就碰到这样一个主,她这个生活助理和医疗助理感觉都快名存实亡了,对方压根就不在乎她的意见。 真是让人头大。 小小的庭院中,唐思佳叹了口气。 e=(′o`*)))唉,这生活助理的活,都快没法干了...... 正在唐思佳和郑海两人沉默着看着徐川所在的别墅时,庭院中郑海的手机忽然响了起来,打破了这份宁静。 郑海快速的摸出手机,接通了电话。 「喂,郑海,十分钟后来我这边一趟,送我去星海研究院。」 没等他回话,电话那头那直接挂断了。 郑海也没在意,将手机揣进兜里,站了起来。 「怎么了?」一旁,唐思佳开口问道。 郑海:「教授他出来了。」 闻言,唐思佳惊讶的看了过来,好奇的问道:「他解决了?」 虽然没怎么经历过徐川闭关研究问题的时候,但对于那位的性格,她也有了解的,如果在研究问题的时候出门,要么是解决了这个问题,要么则是否定了这条路。 至于其他的,可以说很少有能动摇他的事情或东西。 郑海摇了摇头,道:「我哪知道, 我又不懂数学,教授也没说。」 他的确不懂数学,也不知道徐川在研究些什么,不过根据他以往的经验,这位选择出门,大概是有思路的。 毕竟如果没有解决问题或者理清楚思路,他基本上不会出来,再重要的事情也不会。 不过这种判断,也没必要说,能不能做到,都是教授的事情,和他无关,他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了。 ...... 十分钟的时间并不长,很快,院子的铁栅栏门突然吱的一声开了,穿着一件白t的徐川从房间中走了出来。 「去星海研究院那边。」 拉开车门,徐川坐了进去,朝着前面的郑海道了一声。 「好。」 应了一声,郑海也没多问,发动车子朝着星海研究院赶去。 后座上,徐川从兜里掏出手机,翻阅了一下信息。 他研究黎曼猜想也有一段时间,虽然说这段时间和外面的通讯没断,但绝大部分的时候他都没看消息。 正好这会在车上有点时间,可以简单的整理一下。 至于准·黎曼猜想,虽然还没有证出来,但思路和方法他都已经有了,不用太急。 反倒是之前让助理秦玥那边联系的中东地区的国家,代表已经安排过来。 在月面上修建生物圈工程,需要的资金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在载人航天、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等多个千亿级工程同时开启的情况下,再加上国内本身的各种基建工程,华国即便是如今经济总量世界第一的大国,也很难再抽出大量的资金来开展另一个超级工程了。 毕竟,用钱的地方很多。 但中东那些地区就不同了。 虽然伴随着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实现,石油的价格暴跌,但抵不住别人家里有矿啊。 不,其他国家是家里有矿,中东沙特、卡塔尔、阿联酋等国家是矿里有家,真就离谱到随随便便挖挖都能冒出石油来。 只能说,即便是石油价格大跌,人家依旧富裕。 ...... 九月份的金陵虽然已经正式进入了秋季,但却是一年四季中最炎热的几个月之一。 秋老虎散发着炙热的温度,烘烤着钢筋铁骨的城市。 从红旗小轿车上下来,徐川朝着自己的办公室走去。 「教授,您来了。」 隔断的助理间中,正在忙着自己工作的秦玥看到徐川后快速的站了起来,打了个招呼。 徐川点了点头,道:「嗯,中东那边的代表还在吧?航天局邬局长还要多久到?」 虽说需要找中东的这些大户人家支援点经费,但他也不想和一群人去扯皮。 这次被打断研究过来,主要还是中东的那群狗大户想和他见一面,再加上本来就是他邀请的,当初的他也没想那么多,否则这种涉及到国际合作方面的事情,还是交给国家最好。 当然,这次合作,他也联系了航天局那边的邬远康局长,准备来个三方会面,他过来露个面,然后剩下的交给邬局长那边去处理。 秦玥点了点头,快速的汇报道:「中东的代表目前在酒店居住,邬局长那边还要一个小时左右才能过来。」 徐川:「行,联络一下中东那边的代表,我已经到了,两个小时后在星海研究院这边开会商议月面工程的事情,麻烦他们安排人员过来。」 「好。」 秦玥点了点头,应了声,接着问道:「还有其他的事情吗?教授。」 「没了。」徐川应了一声,又想了什么,连忙喊道:「对了,等等 ,安排几个人,帮我整理一下最近两年的数学界四大期刊的论文,不用全部,挑选一些有价值的就行,整理完后送到我这边来。」 「另外,收集一下有关于黎曼猜想的论文和资料,这个有公开在正式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影响因子达到了5以上,或者引用次数超过了20次,都收集起来,一起送过来。」 最近两年他的精力一直都集中在应用领域,数学界的发展反而很少关注,甚至连论文,都没什么时间去翻阅。 正好航天领域的工作暂时告了一段落,他也在研究黎曼猜想,有时间将过去的一些论文都翻翻。 秦玥点了点头,将这些工作记下来后问道:「数学期刊论文的价值,请问怎么划分?教授您有标准吗?」 徐川笑着道:「这个你找一下自然科学研究院那边的数学蔀就行,他们知道怎么处理。」 星海研究院这边除了四大研究所外,其实还有一些其他的部门。 如自然科学研究所,里面的学者和研究人员不算多,甚至有一部分在四大研究所里面担有职位,其目的是为了配合四大研究所在应用领域的发展,以及解析相关的理论, 不过这两年以来,随着人才的吸纳和招聘,自然科学研究所里面也有了不少自己的人才,甚至在下面还成立了对应的数学蔀、物理蔀、化学蔀等部门,也算是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只是,和日益庞大的四大研究所相比,还是相差有一段距离的。 徐川也不急,自然科学领域的攀爬,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人才都是需要积累的,这个就慢慢的发展着吧。 此外,他现在的精力也不在这个上面。 等以后有时间了,他再配合星海研究院弄个属于自己的期刊,应该能加快不少的脚步。 ........ 第六百八十五章:少侠,我想去太空旅行! 星海研究院,会客室中。 航天局的邬远康局长带着自己的助理和一名外交蔀那边的人员赶了过来。 「徐院士,听说您在最近在研究学术难题,可还顺利?」 会客室中,看着坐在那里翻阅着资料的徐川,邬远康笑着上前,热情的打着招呼,关切的询问着。 他这么热情,也和载人航天和登月工程的完美成功有关系。 毕竟,无论是载人航天活动还是将华夏文明的脚印烙在那片土地上,以及包括对米国nasa宇航局两名宇航员的救援行动,都是成绩。 不管如何,这些工程和行动都是在他的领导下完成的。他这位航天局的局长不说是最大的受益人,也是最靠前的那一批了。 更何况,后续还有月面生物圈工程和月球科研前哨站基地这种超级项目,虽然大型月面基地项目隶属于国院直属,但终究是离不开航天的。 而这所有的一切,目前来说,都得仰赖眼前这位啊。 徐川笑着和邬远康握了握手,道:「还行,今天和中东地区的合作,倒是多有麻烦航天局了。」 邬远康笑着点了点头,道:「这些都是小事,科研方面的工作才是真正麻烦的事情。」 徐川笑了笑,也没在意邬远康小小拍的马屁。 正在这时,会客室的房门被人推开了,在翁筠宗和秦玥的引领下,几名带着头巾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 当看到房间中站着的人时,走在队伍中的一名带着白色头巾,满脸络腮胡须的中年男子那双淡褐色眼睛赫然明亮了起来。 「教授,中东地区的几位代表到了。」走在前面,秦玥轻声开口道,顺带介绍了一下身后团队中的几人和对应的国家。 徐川点了点头,挪步上前伸出手笑着招呼道:「欢迎,费萨尔亲王,欢迎你们的到来。」 对面,站在人群c位的中年男子脸上堆着笑容,快步走了出来,热情的伸出手紧紧的握住,招呼道:「徐教授您好,愿平安归于你。」 对于中东地区的人来说,很多人都信仰***教,日常打招呼一开口就是***保佑你什么的。 不过初次见面,这位代表了沙特阿拉伯的中年男子倒是收敛了话语中的***,只是表达了自己的祝福。 徐川笑着伸手示意会客室中的椅子,开口道,:「谢谢,先坐吧,费萨尔亲王。」 没错,这次中东代表团的核心,就是眼前这位中年男子,费萨尔·伊本·阿卜杜勒·伊本·阿卜杜勒·阿齐兹·伊本·阿卜杜勒·拉赫曼·沙特,沙特阿拉伯国家的亲王。 名字很长,第一个词费萨尔是他的本名,后面的则父名字,祖父名,地方名等等。 一位亲王亲自过来商谈合作,虽然这里面未免没有包含一点其他的心思,但也足以见得沙特地区对月面合作的重视。 费萨尔亲王笑着点点头,带着身后的团队入座。 寒暄了几句,认识了一下各国的代表后,徐川也没再耽搁时间,看向了坐在一旁的航天局邬远康局长。 中东地区的人是他联系过来的没错,他本来是打算自己和星海研究院牵头来做这件事的。 但后面国家接手了,月面生物圈工程扩大到了国际合作领域,那么招呼中东地区的代表和商洽月面工程的事宜,自然就转移到了航天局和外交那边。 邬远康点了点头,轻咳了一下开口道:「费萨尔亲王,关于这次月面工程的合作,因涉及事项重大,已然由星海研究院转移至华国g方,由航天局和外交蔀进行负责处理。」 费萨尔亲王点了点头,没太在意这个。 事实上,他 虽然是被徐川在月球上修建度假酒店和科研基地的想法吸引过来的,但更多的,一方面是想和这位远赴盛名的年轻学者见一面,另一方面则是想更多的和华国建立起一些合作。 现如今月面工程项目转移到华国航天局和外交,对他们来说反而更好。 尽管华国研发出了可控核聚变,打破了他们躺着赚钱的优势,原本他们应该是恨不得弄死对方的。 但世事无常,想要摆脱米国的控制,反而只能依赖他们,其他的国家,可没有这个能力。 中东,也有自己的想法。 毕竟伴随着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实现,原油的价值已然没有了往日那么大,尽管中东地区依旧富裕,但那种躺在家里数钱的日子已经成为了过去。 再加上,在这个国际格局剧烈变化的时代,中东地区也想摆脱米国的操控,更加的自主独立一点。 扩大和华国的合作,攀上这个日益强大的红色国家,或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这才是他这次亲自带领团队过来的原因,试探一下这边看法,看看有没有希望。 ....... 会客室中,邬远康和外交那边的人员和中东地区的代表商议着月面合作的事项。 「......那关于月面生物圈工程的合作,暂时敲定,后续再进行对接详细的工作如何?」 邬远康脸上带着笑容,初步敲定了月面生物圈工程的合作规划。 不得不说,这一次他们的确赚大了,沙特的这些大户人家真的有钱啊,一项月面生物圈工程,光是沙特阿拉伯一个国家就出资达到了三十五亿,还是米金。 而其他中东地区的国家加起来,共同投资达到了整整七十亿米金。 如果按照目前米金对软妹币1:4.5左右的汇率,差不多就是三百一十五亿软妹币。 而月面生物圈工程的规划在两千亿,按照这个来算,光是中东地区就凑足了七分之一。 至于代价,则是在月面生物圈工程中,占据10名科研人员的位置,以及华国负责对他们的人员进行运送。 而这个运送并不是全部免费的,在商谈中,他们初步敲定了每年的运输额度,即一年星海研究院免费提供运送多少人,多少物资上去。 超过了这个额度,中东地区再需要运送人员或物资上去,则需要额外付出费用。 坐在沙发上,沙特阿拉伯的亲王费萨尔亲王点了点头,开口道:「月面生物圈工程我方有诚意参与,不过.....」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徐川,道:「在此基础上,我方还有一个请求。」 虽然不明白对方为什么会突然转向自己,不过徐川还是微笑着示意对方开口:「亲王请讲。」 费萨尔亲王笑着开口道:「听说徐教授您研发的星海号航天飞机,在载人航天的过程中对宇航员的负担要求并不高,甚至普通人在没有经过训练的情况下都可以乘坐,是这样吗?」 徐川看了他一眼,点点头回道:「相对比传统的化学燃料运载火箭来说,星海号在载人航天的过程中因为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攀爬重力井。因此,它在航行过程中形成的加速度并不会很高,一般情况下并不是超过3个g。」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的确可以乘坐它前往外太空。」 虽然并不是很清楚对方问这个的原因,不过徐川还是简单的解释了一下。 星海号航天飞机的确具备搭乘未经过训练的普通人的条件,甚至舒适度在大部分的情况下能追上传统民航客机。 对面,费萨尔亲王嘴角上扬,笑着道:「不瞒徐教授,在达成这 次月面生物圈工程合作之前,我们想搭乘星海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做一次旅行。」 听到这话,徐川愣了一下,有些诧异的来看向费萨尔亲王。 他还真没想到这个。 毕竟,太空旅行目前来说在绝大部人眼中都是一件‘相当"冒险的事情,其危险系数很高。 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米苏竞争第一次成功实现载人航天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过太空旅行甚至是深空旅行的想法或者计划。 而等到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在2001年,很多以太空旅行为概念的公司都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如埃隆·马斯克建立的spacex公司、风车国的太空旅行公司、理查德·布兰森建立的维珍银河太空探险公司,都在致力于降低太空旅行的价格,实现普通人的太空旅行之梦。 甚至一些公司,不仅有概念,其本身就已经在做了。 比如维珍银河太空探险公司,他们有一艘用于运载太空游客的飞船,叫「太空船2号」,规划载客6人。 而游客将首先在位于米国加州莫哈韦沙漠的莫哈韦航天发射场接受训练,然后乘坐一艘样式独特的航天器遨游太空。 当这艘航天器升到15公里的高空后,母船「白色骑士2号」将发射载有旅行者的载人飞船「太空船2号」,「太空船2号」随后会升高到110公里高空,并将其机翼折叠起来环绕地球航行。 在这个轨道上,旅行者将可感受约6分钟的失重状态,并在黑暗的宇宙上空鸟瞰地球。 但截止到今天,这依旧是一项规划,并没有实行过。 而太空旅行也依旧还是一个概念,也没有一家公司能做到将普通的游客送上太空,可见其风险和安全性依旧是一件无法完全把控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说费萨尔亲王的请求,的确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 ps:补昨天的更新,昨天元宵节临时有些事情忙去了,请假条都没来得及发,抱歉。 另:晚点还有一章今天的更新,顺带求个月票 第六百八十六章:徐川:我也要上去! 会议桌旁边,航天局的邬远康局长轻咳了一下,插话道:「太空旅行目前来说是一件较为冒险的事情,如果亲王对于我们的航天能力存在顾虑,可以安排航天员过来进行考察。」 微微顿了顿,他笑着看向费萨尔亲王:「至于亲王您本人进行太空旅行活动,从客观角度上来说,我们并不是很建议,毕竟这是一项存在着较大风险的行动。」 对于邬远康来说,他代表的是华国,费萨尔亲王提出这种请求,在他看来的确有点太过于冒险了。 尽管目前来说星海号航天飞机的太空航行技术已经相当的成熟了,但太空旅行终究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情。 而一名亲王级别的存在,如果在太空旅行的过程出现了意外的情况,对于华国和沙特的合作,以及关系来说,将是一次重大的打击。 如果可以,邬远康自然想要拒绝掉对方的请求。 甚至他将名头推到了对航天能力存在顾虑的借口上。 但很显然,对面也不是这么容易就被劝解的。 听着邬远康局长的话语,费萨尔亲王激动不断摇头:「no!no!no!」 「我相信贵国的航天技术,也相信徐教授的能力,我很期待这次的合作,也很期待进入外太空。」 「而且,太空旅行是月面生物圈工程合作的基础,我需要了解贵国在航天领域真正的实力,才会放心对月面生物圈工程进行投资。」 面红耳赤的费萨尔亲王这激动的模样,都快让人以为他是一名狂热的太空探索粉丝了。 不过对于他本人而言,太空旅行倒也不至于如此疯狂。 他的确很期待太空旅行,但更多的是为接下来的另一份合作做一次铺垫和考察。 和华国进行月面生物圈工程的合作,同样是如此。 对于外界流传的一些东西,有些时候,非本人亲自感受一次,别人说什么都是很难相信的。 如果华国的星海号航天飞机真如传说中那般,可以像普通的民航客机一般载人前往太空,或许,后续他们还能再加深一点合作。 至于安全,老实说他还真不是很担心。 其他的不说,他的身份摆在这里,只要对方同意这个要求,那么他们必然会竭尽全力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 听起来有点无赖的感觉,但国与国或者说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易不就是这样嘛。 ...... 对面,听着费萨尔亲王将太空旅行的要求规划到月面生物圈合作的基础上,邬远康都有点郁闷了。 这大胡子亲王搞啥呢,非要亲自去一趟外太空不可? 这种高风险的事情,红牛赞助了他? 想着,邬远康的思绪飘到另一边。 听说维珍银河公司的‘首次太空旅游"船票价格是三十五万米金,全球已经有超过500人预定了,其中甚至包括了好莱坞明星、商界大佬等知名人物。 有时候他的确想不明白这些土豪们的想法,花费上百万,就只为了一次太空旅行? 不过说起来,太空旅行在未来的确很有市场,华国也已经在着手布局这方面的东西了。 毕竟有着先决的优秀技术,没道理以它为核心辐射到其他领域。 至于费萨尔亲王的请求...... 思忖了一会,邬远康决定先拖延一会,将情况汇报上去由高层来做决定。 毕竟这已经不是普通航天领域的工作了,涉及到中东联合体的核心沙特阿拉伯的一名亲王,若是太空旅行一切顺利,那自然是完美的。 但若是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意外情 况,对于双方的合作和关系来说都将造成重大的影响。 思索了一下,邬远康抬起头,刚欲开口,身边就传来了徐川的声音。 「远来是客,既然费萨尔亲王要求,正好过两天星海号航天飞机将执行一次对天宫空间站的物资补充任务,届时我担任东道主陪同亲王一起上看看。」 会客室中,徐川笑着开口道。 话音刚落,一旁,邬远康和航天研究所这边翁筠宗就异口同声的反驳道。 「不行!」 「这太冒险了!」 徐川看了眼两人,笑着道:「远到是客,费萨尔亲王的请求既然我们能做到,只要他支持生物圈工程的建造,太空旅行并不算什么太难的工作。」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对面的费萨尔亲王,接着道:「不过太空旅行有风险,这点需要提前和亲王您说清楚,在星海号上的行动,还请亲王全程配合听从安排。」 徐川很清楚邬远康和外交那边的人反对的是什么,他们反对的其实不是费萨尔亲王的太空旅行的请求,而是他作为东道主跑上去。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一样,太空旅行是有风险的,无论是邬远康也好,还是高层也好,都不会同意他前往太空,至少现阶段不会同意。 不过对于徐川来说,前往外太空和月球、火星,乃至更遥远的深空一直都是他的梦想。 正好借这次机会,先去外太空看看,奠定一下基础,不然他以后怎么前往月球和火星? 至于提出作为东道主尽地主之谊,陪同费萨尔亲王一起上去,只不过是个借口而已。 更核心的原因,还是他自己想上去看看。 这个徐川还是承认的,只是借费萨尔亲王要求太空旅行的时机一起提出来而已。 虽说国家也是为了他的安全考虑,但他骨子里面却是颇具冒险性格的。 有些时候,人嘛,总该为自己考虑一下,总得为自己而活一两次不是么。 如果他选择求稳的话,七八年前重生回来他就不会选择再度出国去普林斯顿学习数学了。 毕竟重生一世脑海中的学者也早就足够他走到华国学术界的巅峰了。 但他没有,为了突破自己的上限,他依旧冒着风险选择去普林斯顿学习了两年半的时间。 这才有了后面ns方程的突破和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实现。 至于现在,太空旅行的确有一定的风险。 不过这份风险,在徐川看来并不大,甚至还没有汽车行驶在马路上出车路的概率大。 毕竟星海号航天飞机截止到如今前前后后从无人到载人已经执行了大两位数的任务了,没有出现任何的问题。 ....... 会客室内,邬远康和翁筠宗最终还是没有劝住徐川,只能匆匆忙忙的结束商谈会议后将这件事上报上去。 在他们看来,和中东地区商谈的月面生物圈工程合作事项,远没有这件事重要。 至于费萨尔亲王的太空旅行,早就被他们抛到脑后去了。 另一边,京城,复兴路。 工业信息蔀的总部大厦中,一间办公室内,一位的声音震耳欲聋的响起,差点没给玻璃震碎。 「你说什么?!」 「胡闹!」 「这也太乱来了!」 「你们就不劝一下的吗?」 「行,我知道了。」 匆匆的挂断了电话,这位有些头大的推了推架在鼻梁上的眼镜,吩咐了一下助理后,连桌上没看完的文件都顾不上就快步走出了办公室。 很快,另一边, 北海小岛上。 「你是说,徐院士他想陪同沙特那边的费萨尔亲王一起乘坐星海号进行太空旅行?」 北海小岛上,正在处理着自己手中公务的这位捏着笔,一脸诧异茫然的看着向自己汇报消息的工业信息蔀蔀长。 在收到了邬远康汇报的消息后,工业与信息蔀的梁弘毅就匆匆从复兴路那边赶了过来,向眼前这位汇报情况。 他苦笑着点了点头,道:「嗯,十来分钟之前航天局那边刚汇报上来的消息,他准备搭乘三天后执行给天宫空间站补充物资的星海号一起上去。」 确认了消息的真实后,这位捏着笔沉默了下来。 过了半响,他终于开口问道:「你们就没劝劝吗?」 梁弘毅叹道:「怎么没劝,航天局那边跟我汇报时说就差抱着大腿哭爹喊娘了,但劝不动啊,他坚持说自己作为东道主,应该尽地主之谊,陪同那位叫什么来着的亲王一起上去。」 一时半会的,被徐川折腾的他都忘记了中东费萨尔亲王的名字了。 这位嘴角动了动,又沉默了下来。 什么鬼地主之谊,分明就是他自己想上去吧? 他和徐川打交道这么久了,那里能不清楚他的性格。 地主之谊这种人情世故东西,啥时候在他的考虑范畴之中了? 别说是那位费萨尔亲王想搭乘星海号进行太空旅行了,就是想从外太空跳下来如果他不感兴趣的话,估计都不会搭理。 这分明是被那位费萨尔亲王的提的太空旅行勾动了他内心的想法。 对面,工业信息蔀那边,头发已经全白了梁弘毅只感觉自己头都大了。 他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一脸头疼地说道:「你说他这不是胡闹嘛,航天技术还没完全成熟.......唉。」 正在这时,科学技术蔀那边的蔀长袁周礼也赶了过来。 看着房间中的梁弘毅,他微愣了一下,打了个招呼:「老梁你也在啊,正好,快帮忙想想办法。」 梁弘毅扭头看了过来,见到是他后,点点头打了个招呼,看着袁周礼一脸焦急的样子,试探性的问道:「徐院士的事情?」 闻言,袁周礼又是一愣,随即问道:「你也知道了?」 梁弘毅点了点头,叹道:「我过来就是汇报这事的。」 袁周礼嘴角动了动,一脸头疼的开口道:「你说这事该怎么办......要阻止他上去么?」 梁弘毅:「阻止倒是可以,但是我就怕这次拦住了,下次他招呼都不打就偷偷溜上去了,毕竟星海号在他手里,星海研究院又没人能管他。」 「他那个年纪,一冲动起来怕是啥都能干,这次好歹还提出来了......」 袁周礼:「.......」 听到这话,办公桌后面的这位也叹了口气,头疼了起来。 房间中,一阵沉默。 这位最终摇了摇头,开口道:「算了算了,随他去吧,不过通知一下下边,一定要做好保密和安全准备工作,另外通知一下国防那边,做好对应的准备.......」 正如梁弘毅说的,徐川那个年龄,这次他们给拦住了,下次说不定连招呼都不打就直接偷偷溜上去了,到时候他们连说都没地方说去。 真是让人头大...... ..... 第六百八十七章:不出问题不就行了? 星海研究院,航天研究所中。 徐川和费萨尔亲王,以及另外一名阿联酋的代表正在航天训练室中接受一些简单的太空旅行训练。 在邬远康将太空旅行的事情上报上去后,高层的回复很快就传递了下来。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上面竟然同意了徐川跟随星海号前往太空的做法,跌破了一大片人的眼睛。 虽然很不理解,但邬远康和翁筠宗也没办法,只能按照上面的指示对商量出来的太空旅行三人组进行培训。 如果是传统的化学燃料运载火箭,要在短短三天的时间内完成对太空旅行‘游客’的培训工作,那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其他的不说,光是身体状态的调整就需要漫长的时间来完成。 纵使是spacex公司的星舰系列可以做到将加速度降低到普通人能承受的地步,但化学燃料运载火箭的巨大的推力依旧会使得它在攀爬重力井的时候加速度超过五个g。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当加速超过3g的时候,身体就会感到有些不适,可能会出现剧烈的恶心,耳鸣,眩晕等症状。 如果超过了5个g,就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险。 所以真正的太空旅行,如果是以传统化学燃料运载火箭为基础的航天技术,普通人可以说很难,甚至几乎不可能做到。 不过以电推进系统为动力的星海号航天飞机,能够做到利用较为漫长的时间来攀爬重力井,降低发射时的加速度,使其达到普通人也能够承受的地步。 这就为太空旅行奠定了最核心的基础,也是高层同意和允许徐川上去的关键原因之一。 尽管如此,徐川和另外两名搭乘星海号前往外太空的‘旅客’依旧需要在太空旅行前接受不少的训练。 比如接受真空环境下的各种活动培训,熟悉飞船内部简单操作,遇到紧急情况时候的应对措施等。 如果不懂这些,在太空中喝水都有可能被呛死。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实可能发生的事情。 在徐川接受太空训练的时候,另一边。 经过详细的完善和检查后,解决了这一难题的学姐刘嘉欣选择将论文投给了数学界四大期刊之一的《数学年刊》。 毕竟她也是在普林斯顿进修归来的学生,而《数学年刊》正是普林斯顿大学联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共同创办的数学期刊。 而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的院落中,《数学年刊》的主编卡米洛·德·莱利斯教授正有些头疼的看着自己手中的论文。 倒不是头疼手中论文的真假,而是头疼该找谁来进行审稿。 大正整数因子的多项式分解难题的证明! p=np?猜想的核心难题之一,这种世界顶级的论文,单独审稿是不可能的。 按照数学界的传统来看,《数学年刊》至少需要找到4-6名相关领域的学者来进行联合审稿。 正常来说,一个领域安排两名学者进行审核对比是比较合理的,可以防止单人审核时出现问题。 而他手中p=np?猜想的主核心难题,涉及了数论、代数、计算机、复杂性理论、算法设计等多个复杂的领域,可以说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来进行审稿。 “数学领域的话,阿兰·孔涅教授和发明了椭曲线分解因子的伦斯特拉教授可以试着邀请一下,另外徐川教授或许也可以试试,只是不知道他最近在做什么.” 办公室中,卡米洛·德·莱利斯望着手中的论文自言自语着,挑选着审核这篇论文的合适人选。 大正整数因子的多项式分解难题是p=np?猜想的核心之一,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它还是更偏向于数学一点的。 但从他手中论文中的内容来看,其核心思路应用了大量的二次筛因子分解法和多项式函数算法。 而精通这一领域的顶尖学者,大部分都聚集在计算机领域,并非数学界。 遗憾的是,《数学年刊》对于计算机数学领域的审稿并不是很多,如果不是投稿者也出自普林斯顿大学的话,这篇论文其实投给《米国工业和应用数学学会siamreview》会更好一点。 尽管它并不非四大数学期刊,但在“应用数学和计算科学”领域,《siamreview》连续10年排名第一,是这一领域公认的最权威的数学期刊。 当然,送到手上的论文,还是这种顶级的论文,卡米洛·德·莱利斯教授没道理送出去。 审核论文的教授虽然难找,但相对比一篇七大千禧年难题级别的论文来说全都不是事。 正在这时,办公室大门被人敲了两下后推开了。 走进来的是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的主任查尔斯·路易斯·费弗曼。 看到他的到来,卡米洛眼前一亮,他快速的开口道:“费弗曼,你来的正好,我这里有一篇论文需要挑选合适的审稿人,你帮忙看看。” 接过卡米洛递过来的论文,费弗曼看了一眼,没什么意外的重新放回了桌上。 最近数学界最为火热的讨论,就是和这个有关的,他自然知道,而且投稿者他也认识。 “大正整数因子的多项式分解难题的证明,这是纯数学和计算机数学交织的领域,你从这两个领域中挑选合适的教授好了。” 微微停顿了一下,他继续道:“不过在邀请审稿时,记得避开数学系的安吉利斯·比斯利和华国的徐川教授这两人。” 闻言,卡米洛有些疑惑的看向费弗曼。 避开前者他倒是知道,安吉利斯·比斯利是普林斯顿的数学教授,也是他手中论文投稿者的导师。 按照审稿原则,他不可能邀请安吉利斯·比斯利教授来进行审稿,尽管他在计算机数学也是顶尖的大牛。 但避开华国那边的徐川教授他就不懂了。 费弗曼耸了耸肩,解释道:“你没感觉到这篇论文中有不少熟悉的地方吗?” 听到这话,卡米洛愣了一下,他还真没感觉出来 好吧,他的数学能力的确比不上费弗曼这种顶级大牛,感受不到也很正常。 看着卡米洛一脸的茫然,费弗曼摇了摇头开口道:“这篇论文虽然是单署名,但估计和那位徐教授也有些关系,你避开他就行了,他不适合担任审稿人。” 顿了顿,他接着道:“另外,最近如果有时间的话,你多和徐教授那边联系一下,听说他最近在研究黎曼猜想,或许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 闻言,卡米洛又愣住了。 “徐他.他在研究黎曼猜想?” 干咽了口空气,卡米洛有些干巴巴的问道。 费弗曼点了点头,道:“对,所以我才来通知你一声,数学年刊最好别错过这个机会。” 从震撼中回过神来,脸上带着余留的惊诧,卡米洛忍不住说道:“上帝,这也太疯狂了吧?” “他已经解决了霍奇猜想、ns方程和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现在又盯上了黎曼猜想,他是想一个人解决七大千禧年难题吗?” “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费弗曼笑着道:“你知道为啥我让在邀请审稿的时候避开他吗?因为论文中有一些解决思路和优化的地方,大概和他有关系,或者干脆就是他提供的。” 闻言,卡米洛忍不住咽了口唾沫,惊讶的问道:“你是说?这篇大正整数因子的多项式分解难题的证明,也是他完成的?” 费弗曼摇了摇头,道:“这倒不是,论文是刘嘉欣独自完成的,他应该只是提供了一些思路或想法,或者在论文完成后帮忙看了一下,解决和提出了一些优化问题。” 听到这话,卡米洛有些疑惑不解的问道:“那为什么论文他没有署名?这可是千禧年难题的证明!” “好吧,只是p=np?猜想的组成部分。但它的重要性,对于计算机领域来说完全是最顶尖的!” 闻言,费弗曼摊了摊手,道:“谁知道呢?或许是觉得自己的贡献并不多?亦或许是不想?” “而且” 停顿了一下,他接着道:“就算是七大千禧年难题,对他来说也不算什么。” 听到这话,卡米洛嘴角忍不住动了动,欲言又止。 千禧年难题不算什么? 好吧,或许对那个人来说,可能还真的算不上什么。 毕竟他一个人都已经干掉了三个了,现在更是在朝着第四个前进。 三天的时间并不长。 在航天研究所这边经历了翟至刚和刘杨两人的细心培训后,徐川已经掌握了如何在低重力环境中行动,饮水进食等方面的日常技巧,以及包括穿戴宇航服,外太空生存与救生、大型联合演练等等航天训练。 虽然这次前往外太空,其行程是为天宫空间站补充物资,高度也只有四百多公里,停留时间只有六个小时左右。 甚至徐川和费萨尔亲王等人全程不会离开航天飞机,但航天研究所这边依旧对他们进行了全套的培训,以防万一出现意外。 “教授,实在不行咱再等等吧,现在的航天技术还没完全成熟,等几年成熟后您再上去如何?” 航天研究所的训练室中,看着徐川脱下宇航服走出来,唐思佳走上前忍不住再次劝说道。 在知道了这位想上去的后,她第一时间赶了过来劝说。 但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徐川压根就不听她的。 果不其然,在听到她的劝说后,徐川头也没回的摆了摆手,开口道:“行了,别再说,再说就烦了。” 这几天,他听到的类似的话语都快让他耳朵起茧子了。 几乎所有人都在劝他别上去,或者说等航天技术过几年成熟后再上去,他都快听厌烦了。 又不是什么大事,航天员上去了那么多趟都没事,足以检验星海号的性能了。 与此同时,下蜀航天基地的航天发射中心。 发射前夕,地勤人员正在起飞跑道上忙碌的穿梭着,在工程师的指挥下,对发射场地以及星海号航天飞机上的硬件设施做着最后的检查。 另一边,发射中心的总控制室中,常华祥院士一脸严肃的主持着最后的发射工作,一遍又一遍的确认着每一个环节。 不只是他,所有发射中心的工作人员,都在三天前就接到了通知,调整好了自己的状态确保以最佳的状态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 当然,知道徐川要前往外太空的人其实并不多。 这件事目前来说处于严格的保密状态,在星海研究员中知道的人还不超过一巴掌之数。 名义上来说,这一次的航天,是以补充天宫空间站的物资而进行的。 毕竟消息万一泄露了,指不定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 正在这时,总控制室的大门被人推开了。 穿着休闲装和平常没什么两样的徐川走了进来,朝着正在主持工作的常华祥院士走去。 看着站在自己面前的徐川,常华祥院士愣了一下,随即拉着他进入了旁边的休息室中,随即压低了声音批评道。 “你疯了,你这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冒险你知道不!” 当初他知道这件事的时候,整个人都懵了,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 徐川笑了笑,道:“放心吧,准备都已经做好了,不会有什么事情的。” 常华祥叹了口气,道:“这是准备的问题吗?几百公里的外太空啊,万一出了点什么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徐川看了他一眼,一脸奇怪的问道:“不出问题不就行了?” 咋的,怎么人人都想着出意外呢? 常华祥:“.” 这话说的好他么有道理,他竟然没法反驳。 “行了行了,发射工作就交给你了,我还等着上去呢,我就过来和你打个招呼的。” 带着些许兴奋的声音,徐川转身了离开了总控制室,准备去更换衣服登陆航天飞机。 前往太空和外星球,他都做了两辈子的梦了,今天总算是要实现其中的一个了。 这个太空他今天上定了,耶稣都拦不住! 他说的! 第六百八十八章: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太空旅行开启前的最后一个小时,跟随着翟至刚和郑海,徐川陪同中中东地区的两名亲王走向了停留在跑道上的星海号。 安全起见,这一次陪同上天的除了翟至刚和陈东两名宇航员外,还有郑海、唐思佳和另外两名负责安保的人员。 毕竟这是太空旅行,不是坐飞机旅游什么的。 数百公里高的外太空中,万一徐川或中东地区的两名亲王身体出现异常,有唐思佳在,也能有一手医疗准备。 至于登上去这么多人会不会有什么问题,那反而不是什么事。 虽然货舱、聚变堆、空天发动机等设备虽然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但它剩余空间量相对比传统的宇宙飞船依旧大的惊人。 别说是几个人了,就是几十个都没什么问题。 ...... 「这就是传说中的那架星海号?」 跑道上,抬头仰望着面前庞大的航天飞机,见识过各种大场面的费萨尔亲王都忍不住有些感慨和小兴奋。 他有自己的私人飞机,不过没眼前这架大。 单论机身长度和翼展的话,这架航天飞机能在普通的民航客机中跻进最顶尖的那一批。 当然,让他感慨和兴奋的还是因为眼前这架庞然大物的用途。 飞机他坐过很多次了,但能直接航行到外星球的航天飞机,这还是头一次。 徐川点了点头,笑着介绍道:「是的,这就是星海号。它的机身长度达到了68.6米,翼展宽达41.4米。体型堪比空中女王波音747,仅仅是机翼要短一些而已。」 对于这架亲自掌控设计制造出来的大飞机,他还是相当自豪的。 尤其是引擎动力系统和供能系统,更是可以说前无古人,后面还有没有来者不知道,但至少在这个时代,完全是妥妥的黑科技。 盯着星海号看了一会后,费萨尔亲王突然开口问道。 「徐教授,你们的航天飞机,卖吗?我想定制一架,价格随便你报!」 闻言,徐川想都没想就摇头拒绝道:「目前整个星海研究院,不,全世界都只有这一架,我们自己都不够用,不可能出售。」 费萨尔亲王:「没关系,我可以等。」 徐川看了他一眼,笑着道:「这是禁售品,不对外出售。」 买星海号?想啥呢? 真当钱是万能的啊。 这架航天飞机上,先不说它集结了防辐射系统、维生系统、循环系统等全世界最顶尖的各项航天技术,光是上面部署的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和空天发动机,随便拿出来一个都是无价之宝。 别说拿钱买了,就是拿一座城市来换,无论是他还是华国都不可能交易。 至少目前来说是不可能出售或交换的。 闻言,费萨尔亲王砸吧了一下嘴,有些羡慕的看着面前的庞然大物。 听说这架航天飞机上部署了传说中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作为供能系统,也不知道这是否是真的。 要是能买一架,那就好了。 ...... 登临星海号,一个小时的准备时间并不长。 在天宫号的补充物资装机完成后,星海号机身货舱处的舱门也缓缓的拉起。 星海号内部,穿着一身蓝色军装的翟至刚从驾驶舱中走了出来。 「徐院士,费萨尔亲王先生,艾哈迈德先生。」 和三名重量级的‘旅客"分别打了个招呼后,他一脸严肃的接着道:「本轮星海号将于十分钟后准时启航,还请三位做好准备,在起飞阶段请勿解开固 定用的安全带。」 虽然很不理解高层的决定,但既然已经到了这一步,他能做到的也就是竭尽全力保障这次航行的安全了。 坐在椅子上,徐川拉了拉固定自己的卡扣和安全带,笑着道:「放心好了,这些东西培训的时候都有教过,我们不会乱来的。」 听着徐川的保证,翟至刚提着的心也稍稍放松了一点。 点了点头,他帮忙检查了一下三人的装备和固定带后便转身重新回到了驾驶舱。 ...... 十分钟的时间并不长,很快,乘客舱内,就传来了从驾驶位那边传递过来的指令。 「星海号即将起航,请各位乘员保持坐姿,切勿解开安全固定装置。」 这是原本的航行中没有的话语,是翟至刚临时加上去的,也是提醒后面乘员舱内的几位祖宗别乱搞。 而伴随着翟至刚的声音传来,脚底下,些许的轻微震颤伴随着一道刺耳的低频共振声传来,让坐在位置上的费萨尔亲王咽了口唾沫,略微有些紧张又有些期待地看向一旁的徐川。 「听说星海号使用的能源系统是传说中的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堆,这是正在点火吗?」 徐川笑了笑,解释道:「并不是,这是引擎启动时的一些低频共振,放心好了,很快就会消失的。」 虽然这同样是他第一次乘坐星海号上天,不过并不代表他没有乘坐过星海号。 大气层内的飞行,徐川还是试过的。 毕竟是自己一手打造出来的航天飞机,谁都会想试试航行起来到底是个什么感觉。 费萨尔亲王点了点头,仔细的感受着舱内的动静。 而一旁,一直都没怎么说话的阿联酋的代表艾哈迈德·阿卜杜勒拉赫曼在感受了一会起飞的动静后,开口道。 「似乎,这和普通的客机并没有什么区别的样子?它真的能飞出大气层吗?」 虽然在新闻上看到过很多次星海号相关的消息,但当自己亲自坐到这架航天飞机上,感受着它的起飞过程时,艾哈迈德·阿卜杜勒拉赫曼心中依旧产生了些许的怀疑。 无他,在起飞阶段,这飞行模式实在是和传统的民航客机太像了。 徐川没在意艾哈迈德的质疑,笑着道:「当然,这只是星海号飞行的第一阶段而已,再过两个小时你就知道了。」 说着,他解开了身上的安全扣,站了起来,朝着宇航员在太空中居住的舱室走去。 一旁,费萨尔亲王和艾哈迈德也跟着起身,进入了太空居住舱。 「要喝点什么吗?条件比较简陋,这里只有咖啡、水、茶、柠檬水和橙汁这几种。」 固定在墙壁上的特殊保温箱前,徐川扭头朝着跟在他身后的两人询问道,同时熟练的从里面取出来几支密封袋,递了过去。 费萨尔亲王有些好奇的接过来看了看,密封袋上的文字他虽然看不懂,不过图片倒是很容易帮助他辨认出手中的饮料到底是哪种。 来自阿联酋的艾哈迈德·阿卜杜勒拉赫曼看着手中的袋装饮料,也不嫌弃的拧开软管试了一口,砸吧了一下嘴好奇的问道。 「这就是宇航员喝的饮料吗?为什么没有现磨的咖啡?明明现在能够泡咖啡来着。」 徐川笑着道:「但是在外太空可没法泡咖啡,有袋装的就很不错了。」 一旁,费萨尔亲王笑着道:「那有机会你应该去坐坐我的私人飞机,别说现磨的咖啡了,你想要什么都有,甚至你能在上面泡澡。」 「但它没法飞向外太空不是吗?」徐川笑着回道。 这话一出,天直接就被他聊死了,居住舱内安 静了两秒。 不过费萨尔亲王很快就反应了过来,哈哈笑着说道:「如果我能拥有一架航天飞机,我一定会将其改造成最豪华的私人飞机。到时候就可以一边泡澡一边喝着手磨咖啡前往外太空了。」 徐川耸了耸肩,这群大胡子还真是会享受。 不过,前提是他能弄到一架航天飞机再说。 ....... 大气层内攀爬重力井的时间不算长,两个小时的飞行过后,居住舱的大门打开了。 外面,星海号的副驾驶陈东走了进来,开口道:「徐院士,费萨尔亲王,目前我们的高度正在接近临界点,即将切换飞行模式,请你们现在穿戴好舱内宇航服。」 对于星海号来说,在攀爬重力井的过程中,它的加速度并不算高。所以理论上来说,在起飞和航行阶段其实并不需要舱内宇航服的保护。 而在前后两位数的飞行中,翟至刚和陈东其实也都尝试过不穿戴宇航服进入外太空,并没有出现任何的问题。 不过徐川三人的情况不同,一方面他们并不是专业的宇航员,身体素质肯定没有宇航员强,即便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依然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 另一方面,在切换飞行姿态后,加速度会提升到3个g以上,以防万一,通过舱内宇航服来降低影响因素,是更保险的做法。 等待正式入轨进入外太空后,就可以脱离宇航服自由活动了。 ....... 从地表到太空是一段漫长的旅程,也是一段奇妙的旅行。 至少对于首次乘坐航天飞机上天的徐川和费萨尔亲王三人以及陪同他们一起上来的郑海、唐思佳等人来说是的。 前半段的旅程和传统的搭乘飞机并没有太多的区别,而当星海号抵达临界点切换飞行姿态,正式进入外太空时,却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坐在乘员舱内的几人,都很明显的感受到了重力的上升和引擎功率全开攀爬重力井时带来的加速度。 不过相对比传统的化学燃料运载火箭来说,这种重力和加速度的上升几乎微弱到很难察觉。无论是徐川也好,还是费萨尔亲王等人也好,很轻松的就适应了这种上升的环境。 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星海号的不断向上攀升,五十公里、八十公里、一百公里、一百六十公里...... 当航天飞机抵达近地轨道后,航天器受到引力和离心力相互抵消,宇航舱内,半躺式坐在椅子上,等待着入轨正式进入外太空的徐川和其他人都很明显的感觉到自己漂浮了起来。 失重! 一种在太空中最常见的现象! 犹如在死海中游泳一般,身下的重力在这一刻已然失去了对他们身体的影响,整个人漂浮在了水中。 只不过在这一刻他们是并非在死海中,而是在上百公里之外的外太空。 支撑身体的,也并非含盐浓度极高的死海之水,而是最普通的空气。 乘员舱中,被安全卡扣固定在座椅上,感受着身体漂浮离开座位,失去重力影响的奇妙的费萨尔亲王瞪大了自己眼睛,满脸的震撼。 尽管之前在那座航天基地中训练的时候,他就体会过了人造失重的感觉。 但真当他进入外太空,亲身感受着这美妙的感觉时,他依旧被这种奇妙体验震撼到了。 而更让他震撼的是,他们居然就这样轻而易举的进入外太空? 他甚至都没有感觉到什么太多的异常,更没有传说中乘坐航天飞机上天时的难受。 如果抛开后半程穿戴着宇航服的过程,他甚至感觉这比乘坐普通的民航客机都还要轻 松。 简直难以令人想象! 「***在上,我们这是已经抵达外太空了吗?」 感受着身体的失重,阿联酋的代表阿卜杜勒拉赫曼脸上的表情同样失去了控制,满眼震惊的看向徐川,惊骇的问道。 从体验中回过神来,徐川笑着开口道:「没错,现在我们已经抵达了至少一百六十公里的高空,不过距离我们的目的地,还有一会。」 「届时我们能站在至少四百公里的外太空俯瞰地球,看到这个世界上最美的风景。」 从震撼中回过神来,费萨尔亲王忍不住开口问道:「不可思议,你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如此平缓的太空旅行,我感觉就像是坐在我的私人飞机上一样,没有任何航天传说中的感觉,什么加速度,什么重力,全都被你们弄消失了吗?」 徐川微微一笑,带着骄傲和自豪回道:「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 ps:晚点还有一章,会比较晚,大家早上起来看好了。 另,月底了,求个月票,大佬们手中的月票求求了(●"?"●) ........ 第六百八十九章:这是我的信仰! 在抵达了一百六十公里以上的近地轨道后,距离四百多公里的天宫空间站就不是很远了。 当然,准确的说应该是耗费的的时间就不会很长了。 相对比漫长的攀爬重力井的过程,在进入外太空后,航天飞机的速度就已经提升到了第一宇宙速度级别。 三百公里的距离,对于速度达到了接近九千米每秒的星海号来说,只不过是半分钟左右的时间而已。 伴随着摇曳在航天飞机尾部的蓝白色光焰逐渐衰弱下来,星海号也已经逐渐抵达了天宫空间站的高度。 「入轨成功!」 驾驶室中,一道清脆的机械声在翟至刚的耳中响起,一直提起的心在这一刻总算是放下去了不少。 当宇航员也这么多年了,这还是他第一次这么的提心吊胆。 无他,后面的乘员舱中坐了个‘大爹",对于华国来说是名副其实的那种。 虽然很不理解他跑上来的想法,但在此刻成功入轨后,太空旅行的安危也放下去了一大半。 检查了一下星海号的整体状况后,他扭头看向一旁副驾驶座位上的陈东,开口道:「陈东,你去乘员舱看看徐院士的情况。」 「嗯。」陈东应了一声,解开了绑在腰间的固定卡扣,漂浮着朝身后的驾驶舱门爬去。 驾驶位上,翟至刚深吸了口气,伸手按了一下头盔上的联络按钮。 「呼叫指挥中心,这里是星海号,我们已经顺利抵达天宫号空间站轨道,入轨一切顺利。」 短暂的延迟过后,地面上的指挥声传递了过来。 「地面指挥中心收到,徐院士的情况如何?」 翟至刚迅速汇报道:「从宇航服和监控数据情况来看一切正常,我已经安排陈东过去检查情况了,消息很快就会传递过来。」 「收到。」 ...... 与此同时,另一边。 漂浮着从驾驶舱中摸出来的陈东快速的找到了还坐在航天椅上的徐川,透过宇航服的频道快速询问了一句。 「徐院士,入轨成功了,您的身体情况如何?如果有哪里不舒服,请一定要说。」 「一切正常,我没什么问题。」 航天椅上,听到陈东的声音后,徐川笑着回了一句后,开始解开宇航服上的卡扣,然后将舱内宇航服脱下来。 一方面穿着宇航服在航天飞机中活动不方便;另一方面,航天飞机内部是一个巨大的密封空间,就像是天宫空间站里面一样,在进入外太空后,宇航服就没必要再穿着了。 折腾了半天,在郑海和唐思佳的帮助下,徐川才从舱内宇航服中钻出来,反过来帮助两人。 一旁,在陈东和另外两名跟随上来的安保人员的帮助下,费萨尔亲王和阿联酋的代表阿卜杜勒拉赫曼也先后脱掉了宇航服,一脸惊奇的漂浮在航天飞机内部,这里看看那里摸摸,就像是个没见识过世面的农村孩子一样。 「***在上,我们这真的在太空中吗?」 一脸新奇和好奇的阿卜杜勒拉赫曼漂浮在半空中,像是在泳池中扑腾着,朝着徐川这边划了过来。 徐川扭头看了他一眼,露齿笑道:「当然。」 帮助唐思佳和郑海脱下舱内宇航服后,他解开了系在航天椅上锁扣和安全带,从椅子上缓缓的飘了起来,悬停在半空中。 「走吧,我们该去看看这个世界上最美的风景了!」 笑着道了一句的,徐川手脚并用的朝着居住舱划去。 乘员舱内是没有钢化玻璃的,无法看到航天飞机外部的景象。不过宇航员睡觉 生活的居住舱配有,想要看宇宙浩瀚,去那里就行了。 花费了一些时间,带着一群首次进入外太空的‘旅客",徐川飘到了航天飞机舷窗的旁边。 看着脚下那颗蔚蓝的星球,他不禁屏住了呼吸。 目之所及,是炽红的大陆,是蔚蓝的海洋,是深邃太空映衬出的地球边界交相辉映。在这数百里的高空中,这触不可及但让人深陷其中的美让人沉醉。 用了好一会才消化心中震撼和沉醉,徐川才轻轻的感慨了一句。 「好美......」 一旁,陪同着一起飘过来的唐思佳注视着舷窗外的风景,同样俯瞰着这颗蔚蓝的星球。那如蓝宝石般的光芒,在她心中闪耀着希望与梦想。 听着徐川的感慨,她轻轻的点了点头,附和道。 「是啊,真美.......」 这一刻,唐思佳忽然有些理解为什么徐川一定要亲自上来一趟了。 即便是她只是一名普通人,依旧为之震撼,沉醉;而作为一名物理学家的他,此刻心中又该泛起怎样的波涛? 与此同时,居住舱的另一个舷窗边。 在看到了这一生都为之震撼的美景后,费萨尔亲王望着舷窗外的风景,认真的志立敬礼,做完了一整套教会的礼节后,才轻轻的开口道。 「***在上,愿***的光芒永远照亮你的前程,愿麦地那的颂经声永远祈祷你平安。」 一旁,跟着一起过来的阿卜杜勒拉赫曼右手在胸口的衣服中取出一本《古兰经》,将手放在上面进行着祷告。 徐川看了一眼两人,也没飘过去打扰人家的礼节。 虽然他并不信教,但尊重别人的信仰是一种最基础的修养。 盯着舷窗外的那颗蔚蓝色的母星看了一会后,徐川忽然想起了什么。 手脚并用的他划到了居住舱的收纳墙旁边,打开了一个收纳盒,从里面取出了自己的手机,然后返回了舷窗旁,将眼前碧蓝的星球收录进了自己的相册中。 「等回去后,就可以发个朋友圈了。」 检查了一下相册中的图片,徐川美滋滋说道:「思佳,来,过来帮我拍个照片留个念。」 一旁,听到这话的唐思佳愣了一下,有些哭笑不得的问道:「教授,您跑上来就是为了拍几张照片发个朋友圈的?」 徐川笑了笑,看着她反问道:「难道这不行吗?」 唐思佳:「......」 郑海:「......」 这理由太过于强悍,他两都不知道该如何反驳了。 看着被自己说自闭了的唐思佳,徐川笑了笑,重新看向舷窗外的地球,轻声道:「人这一生啊,总得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 「就像现在,只有站到了这个高度,我才能明确的知道地球是圆的,也才能感受到宇宙的浩瀚和人类的渺小。」 「你不懂,这就是我的信仰。」 ........ 欣赏了一会太空中的美景后,徐川将舷窗边的位置让了出来。 倒不是他看厌倦了,这种震撼人心的美景,怎么可能一时半会就厌倦,而是他总得让跟着他一起上来的郑海和其他人也看看。 毕竟舷窗就那么点大,能容下两个人共同欣赏就很不错了。 漂浮着的摸索到费萨尔亲王的身边,徐川笑着开口道:「亲王先生,感觉如何?」 费萨尔亲王转过身,感慨道:「这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美的风景,震撼人心。」 停顿了一下,他忽然开口道:「徐!我想买一架航天飞机!条件随便 你开。」 徐川笑着摇摇头,道:「星海研究院并不是我的,这种事你应该去找商务蔀那边。」 「一百亿,米金!」 费萨尔亲王伸出一个手指,张嘴吐出一个数字:「我相信你有能力促成这笔交易!」 徐川心跳漏了一下,好家伙,按照星海号15亿rb的造价和当前米金和软妹币1:4.5左右的汇率来算,都够造三十架星海号了。 当然,星海号的价值也不能这么算,上面的小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和空天发动机根本就无法用钱来形容。 轻轻的摇了摇头,徐川依旧拒绝了这笔交易。 正如费萨尔亲王所说,他的确有能力促成这笔交易,但并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用金钱来购买的。 对面,费萨尔亲王再度开口道:「一百五十亿米金!如果交易达成,我再单独支付二十亿米金给你个人作为酬劳!」 闻言,徐川都忍不住咽了口唾沫。 d,这群狗大户真他么有钱。 170亿米金,765亿软妹币,就为了购买一架航天飞机! 这群狗大户,简直不拿钱当数字。 抛开掉聚变能源公司的股份,他大抵都没这么多的资产。 要不是上面有小型堆和空天发动机,他是真的想卖了。 七百六十五亿啊! 给到他,他都能造五六十架,甚至七八十架航天飞机出来了。 毕竟大规模批量化的生产,成本是能降低下来的。星海号十五亿rb的造价,是第一架航天飞机的造价。 见徐川依旧摇了摇头,费萨尔亲王遗憾的叹了口气。 虽然他购买航天飞机的用途和解析里面的科技无关,但这种话说出来也没人信,就算是他提出这方面的话语,甚至写进合同里面,徐川和华国也不会相信。 不过对方的坚决拒绝,倒也让他大抵确认了,脚底下的这架航天飞机,真的使用的传说中的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作为能源系统的。 否则,面对175亿米金的诱惑,是个人都会做出选择。 要知道米国那边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造价也不过只有12亿米金而已,他都开出了超过十几倍的价格了。 当然,研发费用是算不到里面的,如果算研发费用的话,那就是个无底洞了。 ........ ps:下午还有,求个月票。 第六百九十章:费萨尔亲王:我上学的时候都没这么认真过! 在徐川连续数次都拒绝了以后,费萨尔亲王也知道,关于购买航天飞机的请求在他这里大概是行不通了。 不过这并不代表这件事完全行不通,正如徐川所说,这种交易其实直接找华国商务那边会合适一些。 或许给定一些条件后,华国反而有可能同意购买航天飞机的请求。 只不过眼前这位同样有着促成这种交易的能力而已,再加上搞学术的人心思一般都比较轻,对于利益方面的东西可能并不是很在乎,所以他才想从这边试试。 思索了一会,他决定换个角度来促成自己最终的目标。 “徐,购买航天飞机的事情暂时先放一边,我们来谈谈另外一宗合作如何?” 思忖了一会,费萨尔亲王笑着开口道。 徐川有些好奇的看了他一眼,道:“亲王请说。” 费萨尔亲王清了清嗓子,说道:“在月面生物圈工程的合作基础上,我们要求星海研究院提供星际运输资源,帮助中东联合体在月球表面修建一座清真寺和一座月面酒店。” “当然,这并非是免费的,我们可以为此付出报酬。” 在月球上修建清真寺和酒店,是他们内部开会商讨过的决定,并不是他突然的想法,准备是相当齐全的,甚至相关的设计图都有,只是没带上太空而已。 对面,听到这个要求,徐川也没太意外。 修建月面酒店开展月面旅游,本就是他用来吸引中东这些大户投资月面生物圈工程的手段,只是现在多加了一座清真寺而已,也在预料之中。 毕竟对于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人来说,清真寺是信仰。 他记得一个数据,好像是从1982年到2005年这二十年间,中东其他国家不说,光是沙特,就花费了超过750亿米元在世界各国建设了200座伊斯兰大学或是学院、210个伊斯兰中心、1500座清真寺以及2000多所供穆斯林儿童使用的中小学。 可见清真寺和伊斯兰教在这些大胡子心中的地位。 至于月面酒店,这些人想在月球弄一个旅游基地的同时扩大伊斯兰教的影响力? 甚至今天对方反复向他提及购买航天飞机,可能也是为这件事铺垫的。 现在想想,这些狗大户早就将目光投向了太空旅行、月球旅行这种尖端旅游业上面了。 虽然如今来说太空旅行和月球旅行很难面向广大的基础群众开放,毕竟每一次都需要耗费数百上千万甚至过亿的金钱。 但对于那些站在金字塔顶尖的超级富豪们来说,能在保障自己生命安全的情况下,花费几百上千万甚至一个亿去完成一次太空旅行,月球旅行并不是什么事。 有钱人的占比虽然少,但数量还是很多的,尤其是中东的这群大胡子,本身就是一个超级富豪圈,认识的也都是各种超级富豪。 找到太空旅行,月球旅行的客源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蓦的,徐川忽然想起了之前在地面上进行月面生物圈工程合作的谈判时,费萨尔亲王敲定的一个额外运输条件了。 简单的来说,就是中东联合体愿意花费一千万rmb一个人的代价,向星海研究院购买地月运输资源。 不得不说,能出来做生意的,没有不精的。 如果是将运输条件放在后面的修建清真寺和月面酒店来谈,绝对会被航天局宰一笔,毕竟这是额外的项目 而之前一千万软妹币一个人的月面运输条件,其实是看在科研的基础上的,华国,或者说星海研究院并没有赚太多,也就赚个六七百万而已。 毕竟传统的载人登月,每一次耗费的资金都是以亿为单位计算的,一千万,已经很便宜了。 当然,如果能从他手上购买到一架航天飞机,那么这笔运输费用,自然是可以节省下来的。 一架航天飞机,如果准备齐全,且将货舱重新改造回居住舱的话,乘30-50名旅客前往月球一点问题都没有。 一次性的买断,比不断向华国购买运输资源要好太多了。 居住舱内,徐川思索了一会后笑着打了个太极。 “亲王先生,月面工程方面的东西我并不是很懂,这种合作,还是等我们落地后,再和专业的人士进行沟通吧。” 拒绝了人家购买航天飞机的请求,再拒绝在月球上修建清真寺和月面酒店他也不太好意思。 而且这本就是他用来吸引人过来投资月面生物圈的手段,说出去的事情,还是得做到的。 不过具体的谈判,他还是算了,毕竟他又不是专业的商务人士。 在月球上修建一座清真寺和一座酒店,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工程量、施工难度、耗费资金、利润、合作方式这些也都要计算和思考。 共赢嘛,还是得渊源流长的,不能只以合作一次为目的。 对面,费萨尔亲王笑着点了点头,道:“当然,这种工作,交给下面的人就好了。”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舷窗外,感慨道:“要是这会有一杯香槟就好了,这么美的风景,现在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徐川有些不解风情的笑道:“这种失重的环境,可没法干杯。毕竟一碰杯红酒都会洒出来。” 费萨尔亲王:“.” 这个人对浪漫过敏吗? 不过很快他似乎想起了什么,眼前一亮试探性的问道:“徐,你为什么不研究一下人造重力呢?” “想必你比我更清楚,外太空的发展肯定是未来必经的道路。就像咱们现在乘坐星海号抵达了近地轨道一样,在未来,星际旅行肯定会是最重要的发展。” “但是你不觉得在这种失重的环境中,做什么都不方便吗?” “我看过很多的科幻电影和,那些宇宙飞船在进行星际旅行的时候,里面的人和生活在地球上几乎没什么两样。” 听着眼前这个中东土豪跟自己讨论科学上的事情,徐川哑然笑了一下,摇着头回道:“人造重力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这种技术,即便是投入全人类物理学家的研究,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方向。” 微微顿了顿,他笑着看向费萨尔亲王,问道:“亲王先生,你知道为什么地球会有重力吗?为什么我们能站在地球上活动吗?” 听到徐川反问自己,费萨尔亲王愣了一下,旋即半疑惑半肯定的回道:“因为地球的庞大质量?” 中东地区虽然富的流油,可以说是坐在家里数钱的暴发户。不过绝大部分的王室,也没有部分人想象中的那么不堪,并不是什么都不懂的蠢货。 事实上,大部分的王室成员,其实都拥有相当高的学历。比如在网络上相当出名的迪拜王子哈曼丹,就毕业于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当然,学历是一回事,是否学习到了知识又是另一回事了。 徐川笑了笑,说道:“质量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地球在不停的自转。” “自转?” 徐川点了点头,笑着解释道:“对,简单的来说,地球的自转产生的离心力,结合地球庞大质量诞生的引力,才是所谓的重力。” “在物理学中,力是相互作用的,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也就是说,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而重力,你可以近似认为,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上或地表附近的物体.” 简单的解释了一些重力和人造重力的物理学知识,徐川最后轻轻的补了一句。 “.简单的来说,如果想要制造出人工重力,那么引力和离心力是必不可少的。” 对面,被灌了一堆物理学知识的费萨尔亲王此刻已然是一脸的蒙圈,满眼的蚊香圈,什么力的相互作用,什么引力、离心力啥的,他已然分不清了。 他呆呆看着徐川,只听到了最后一句话:“那制造出引力和离心力不就行了?” 这话一出,就轮到徐川傻眼了。 他叹了口气,感情自己刚刚用最基础的知识来解释都是在对牛弹琴啊。 制造出引力和离心力? 这也太异想天开了吧 好吧,这只能说,九年义务教育都没学完就出来当土豪了。 也不对,人家中东有没有九年义务教育,学不学基础物理都是个问题。毕竟是矿里面有家的存在,躺着花钱就行了。 物理学什么的,对他们来说压根就不重要,顶多学一下如何管理人才或工商学什么的。 结束了和费萨尔亲王的交流后,徐川漂浮着离开了居住舱,也带走了唐思佳等人,将这个不算大的房间留给了中东的两名游客。 一旁,在看到舱门缓缓的关闭后,阿卜杜勒拉赫曼从舷窗边飘了过来,有些好奇的看着还没从蒙圈中回过神来的费萨尔亲王开口问道。 “你们,刚刚聊了什么?” 这次过来和华国以及那位徐教授合作,带队的是费萨尔亲王。一般情况下,绝大部分的事情也都由费萨尔亲王决定。 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地位,也是因为他的确有这个商业才能。 听到同伴的声音,费萨尔亲王这才回过神来,没忍住叹了口气,幽幽的开口道:“他给我解释了一大堆重力是如何产生的物理知识,以及普及了人造重力很难做到的原因。” “你听懂了?” 费萨尔亲王抬起头,瞥了一眼阿卜杜勒拉赫曼:“你觉得呢?” 他发誓,就算是他上学的时候,都没有听这么认真过! 但可惜的是,他仍然一句话都没有听懂。 阿卜杜勒拉赫曼嘴角动了动,一脸同情的看着脸上写满了疲惫的费萨尔亲王。 看样子这是一段痛苦的回忆,还好主事的不是他。 ps:二更求个月票 第六百九十一章:人造重力 第六百九十一章:人造重力 与此同时,航天飞机内部的另一间居住舱内。 盯着舷窗外的风景看了一会后,助理唐思佳忽然扭过头来看着徐川,好奇的开口问道。 “教授,话说那个费萨尔亲王刚刚跟你聊的人造重力技术,没办法做到吗?” 跟随着徐川一起来到外太空,她才知道这里的真实的情况。其他的不说,光是无重力状态下的行动,就是一件相当困难或者说很难以让人适应的事情。 听到唐思佳的询问,徐川轻轻摇了摇头,道:“很难,目前来说几乎没法做到的。” 费萨尔亲王这种外行都能想到的事情,他自然也能想到。 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米苏双方开始太空竞赛的时候,就有科学家提出过‘模拟’重力,在航天器上制造人工重力的想法和技术理论。 且不提无重力环境下的行动相当难以让人适应和麻烦,宇航员或者说人类本身也没有进化出适于在太空生存的特征。 目前来说,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太空将对宇航员的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例如骨密度下降,肌肉流失,视力下降等等。 而在长时间的太空飞行过程中,宇航员很难保持平衡,睡眠被剥夺,心脏血管的运转趋于缓慢,出现肠胃气胀,甚至会对免疫系统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这些都是在航天过程中切实存在的。 所以,如果想要实现快速的航天发展,或者说想要在未来实施和探索遥远的行星,如木星、冥王星,亦或者是更远的系外星系等持续时间更长的深空探索任务,想办法解决掉无重力环境对宇航员带来的影响是必须要跨过去的一道难关。 而这其中,最理想的方式自然是在航天器上打造出人工重力场,模拟地球的重力。 从二十世纪中,航天领域的学者和科学家就在为此想各种办法,也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理论。 但最常见和最可能实现的方法目前来说只有一种。 就是通过旋转来模拟重力。 最早,也是最简单的重力模拟理论,是通过加速度基础提出来的。 坐过电梯的人都很清楚,在电梯启动开始上升的时候,你会很清晰的感受到自己对地板施加压力。 理论上来说,只要不断的提供稳定的加速度,就能模拟出类似于重力的环境。 但实际上做到这点几乎不可能。 因为找不到可以无限保持加速度的引擎,亦或者说你没法提供那么多的燃料或工质。 而在此基础上,科学家想到了另一种方式。 那就是旋转! 如果有去过游乐场游玩,坐过空中飞椅或旋转飞椅的人就很容易明白,当旋转的速度越来越快的时候,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就会逐渐的抵消重力,使得椅子上游客逐步平行于中心的旋转柱。 相对比保持加速度来提供模拟重力来说,这种方式只需要提供少量的能源就能使得旋转椅保持转动,提供足够的离心力。 但是它依旧有一个弊端。 那就是如果要提供足够的离心力,那么旋转的速度就要达到一定的高度。 要使离心力达到地面重力的效果,通过简单的数学就可以计算出来。 即:f=mrw(w是角速度)替代重力。所以加速度就是rw。代入重力加速度9.8m/s。令rw=9.8。如果飞船旋转的r为100m,这就要求飞船每秒旋转18。 换算一下,就是20秒旋转一圈,能产生足够的离心力。 听上去是不是很简单,但实际上,20秒旋转一圈,宇航员在这种环境中根本就无法正常的活动。 当然,如果想要将旋转的时间增加,达到人体能适应的地步也是可以的。 只不过那需要将航天器的体积或直径扩大到数百米,甚至是数千米。 这同样对于航天技术,乃至材料等各方面都要求极高。 至于其他的方向,什么引力理论,质量理论,电磁理论什么的,基本都只是理论。 甚至可以说其中大部分的方向还只是个设想,连完善的基础理论都没有。 比如引力弯曲重力技术,就是建立在操控引力的基础上的。 而现在,别说操控引力了,就是连引力到底是什么,物理学界都还没有弄清楚呢。 所以人造重力这一技术,目前依旧只存在于理论中或者说极少部分的实验室里面。 不过如果能做到人造重力的话,对于航天发展的影响绝对是重大的。 人造重力技术的重要性,完全可以说比空天发动机都要大。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亚于可控核聚变技术。 当然,这是指那种‘完整’或者说‘级别高’的人造重力技术。而不是现在的通过离心力模拟的低层次技术。 不过人造重力的研究方向放到星海研究院,探索一下倒也还是可以的。 方向嘛,分未来和的两大块。 未来的方向自然是从最基本的引力方面入手,研究纯理论方向的东西,大概得等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修好后,看看能不能找到引力子的踪迹了。 而现在嘛,则主要是以应用为主。 无论是制造离心力模拟重力,还是其他的手段,都可以选择性的进行实验和尝试一下。 毕竟太空中无重力的麻烦,是他们已经接触到了的问题,现在不解决,再多一些年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也迟早需要面对。 思索了一会,徐川飘到了居住舱的舷窗前,俯瞰着身下的那颗星球。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绕轨飞行后,如今的星海号航天飞机已经绕到了地球的背光面。 不过即便是到了背光面,在夏季的时候,地球也没有完全陷入黑暗中。 得益于照射于北半球的恒星总能透过弧线折射和散射进来星星点点的亮光,脚下的星球已然不再蔚蓝洁白,转而散射出它更多本身的颜色。 灰黄色的塔克拉里干沙漠上飘着几抹同样带着沙黄的云彩,往北方的海洋看去,那绿色极光仿如给地球带上了翠绿色的王冠一般。 更引人注目的,是夜晚的灯光。星星点点的明亮汇聚成一片片璀璨的灯海,那是人间烟火,是这颗星球上最灿烂的光芒。 “好美~” 身旁,唐思佳目视着夜晚的地球,那相较于白天完全不同的风景甚至更让人沉醉。 “教授,那是什么?” 正在这时,一旁另一个舷窗边的郑海似乎注意到了些什么,扭头朝着徐川问道。 “什么什么?” 徐川看了过来,有些不知道郑海询问的是什么? “太平洋上空,那边,教授你看看。” 郑海伸手指了一下自己舷窗外的风景,徐川飘了过来,好奇的顺着他所指的方向看去。 伴随着航天飞机的绕轨飞行,太平洋逐渐的映入了他的眼帘中。 伴随着深邃幽暗的深海,一团幽蓝色的亮光进入徐川的瞳孔中。 “这是?” 有些好奇的打量了一下这抹幽蓝色的亮光,徐川有些诧异:“这是海洋风暴形成的闪电?” 虽然也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风景,不过依照着脑海中的学识,他很快就做出了相应的判断。 太平洋上的幽蓝色的亮光,最大的可能就是太平洋上生成的风暴中携带的海洋了。 “风暴?” 郑海念叨了一句,微皱着眉头透过舷窗看着脚下的地球,忽然抬头看向徐川,问道:“教授,你能通过这闪电团的亮度这些东西计算了一下这风暴的规模么?” 太平洋上的风暴,而且从地理位置来看,已经相当贴近于华国东海区域了。 作为一名军人,他脑海中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风暴有多大,会不会对沿海区域的城市和百姓造成生命和财产损伤。 闻言,徐川又回头看了一眼舷窗,目测了一下这团幽蓝色风暴的大小。 虽然风暴聚集中形成的闪电团大小并不固定,有时大有时小,但整体还是能评估出一些数据的。 再算上目前的高亮度的闪电团导致旁边的一些蓝白色云层可见徐川在脑海中简单的计算了一下。 “从目测的一些数据来看,如果确定这团幽蓝色的光是台风形成的闪电团的话,其台风核心,也就是风眼外的云墙区直径可能超过了两百公里。” 听到这话,郑海的脸色顿时就变了。 徐川看了他一眼,好奇的问道:“怎么了?” 郑海深吸了口气,快速的回道:“这有可能是一场超强级别的台风,可能会对沿海地区的城市造成严重的破坏或洪涝灾害。” 作为特种部队中出来的人才,对于这些东西他有一些学习。 如果说台风的影响直径两百公里,那并不是什么事。热带风暴和太平洋上的台风几乎每天都有这种级别的风暴形成。 但是直径两百公里的云墙区,那就是一场超强的台风了。 徐川微皱着眉头,问道:“影响会很大吗?” 郑海想了想,回道:“如果云墙区的核心直径达到了两百公里,它的外围影响范围至少也在1500公里以上,甚至能达到1800-2000公里!” 听到这个数据,徐川的脸也一下就变了。 两千公里的影响范围,如果它的核心在上海的话,那么它差不多能以一个圆,覆盖京城-羊城-星城的整片区域。 “我这就联系气象局那边。” 深吸了口气,确认了问题的严重性后,郑海从衣服的口袋中掏出来了个卫星电话,通过星海号的联络频道快速的转接到了地面,随后再转接一遍联系上了气象总局。 与此同时,气象总局的大厦中。 深夜中,二十四小时值班的工作人员看着高轨遥感卫星传递回来的数据,一脸的凝重。 在收到了郑海的电话后,台风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迅速调遣了气象遥感卫星,对东南海区域外沿的太平洋,也就是菲律宾海进行了扫描。 对于华国来说,气象监测卫星的确是二十四小时工作的,但针对台风的遥感却是有时段的。 以南海九段线和东海海域为界限,界限以内是二十四小时警戒线,界限外到菲律宾海为四十八小时警戒线。 这个数据差不多是按照区域内的台风登陆大陆的时间,因此不同的区域进行详细扫描和遥感的时间和次数也会不同。 而郑海汇报上来的这个台风,生成在四十八小时警戒线内,很接近二十四小时警戒线了。 从遥感卫星的数据分析来看,其风眼核心的能量级别非常高。 十二级风圈(风速达到或超过每秒32.7米的范围)的半径达到了惊人两百三十公里,与郑海传递回来的判断数据相当的吻合。 而且,它更惊人的并不是风圈的大小,而是风圈的核心最高速度。 从卫星反馈数据来看,这个才形成不久的‘怪物’,其核心风速已经达到了接近五十米/每秒速度。 这已经是十四级台风的最高强度,再往上一点点,就是十五级台风了。 更关键的是,这个庞然大物才堪堪生成,后续随着时间的推移理论上来说还会有一段时间的加强,也有可能是削弱。 但加强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在台风的南部,遥感卫星探测到了副热高压带。 在副热带高压带的挤压下,理论上它只会变的更强。 如果理论判断没有出现问题,那么这个由星海号无意间观测到的台风,其最终可能会形成十六级超强台风,甚至是十七级超强台风。 这种级别的风暴,如果登陆海岸,将会对沿海城市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 什么摧毁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电力、通讯等系统的中断,引发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都会出现的。 2013年的时候,超强台风“海燕”以前所未见的强度横扫菲律宾,最大近100m/s阵风掀起了最高达到14米的台风海啸。 特大暴雨+海水倒灌,海燕几乎将登陆地附近的城镇悉数夷平,造成当地6000多人死亡,经济损失更是无法计算。 而从目前的遥感数据来看,这个刚生成的台风风暴,其风眼就已经呈现出完美的‘圆形’,其数据强度不弱于十年前的‘海燕’刚形成时。 “十年,这是又一个海燕吗?” 向着汇报消息的郑海道了声谢,工作人员挂断了通讯电话,嘴里念叨了一句后,脸色沉重的拿起桌上的红色紧急联系电话,拨给了自己的上司。 这种级别的台风,即便是有做预警,也有可能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是危机百姓的生命。 庆幸的是,在刚形成的阶段,它就被发现了,他们还有时间来进行监控和做预警手段! 第六百九十二章:抢银行都没这快! 四百多公里的外太空航天飞机上,徐川并不是很担心这次意外观测到的超强台风带来的影响。 对于华国来说,针对台风的形成和监测有着完善的手段和相关措施。 只要提前做好了准备,问题并不会太大。 在近地轨道上停留了数个小时的时间,在完成了与天宫空间站的对接,为空间站补充了一批物资后,星海号亦开启了返航的旅途。 如计划中的那样,在地面指挥部的指示下,空天发动机重启,摇曳在航天飞机尾部的主发动机和侧翼的辅助引擎散发着蓝白色的光芒,推动着庞大的机身完成了变轨,朝着地面驶去。 在完成了航天飞机内部的检查后,翟至刚快速的来到了乘员舱,朝着徐川和另外两名‘游客’提醒道。 “徐院士,费萨尔亲王,阿卜杜勒拉赫曼先生。星海号即将返航,请你们穿好舱内宇航服,做好准备。” 徐川笑了笑,一边费力的穿着舱内宇航服,一边回道:“已经在穿了。” 一旁,满脸络腮胡须的费萨尔亲王半截身子进入了宇航服的同时抱怨道:“这玩意非穿不可慢,真的太麻烦了!” 翟至刚面无表情的看了他一眼,开口道:“为了亲王您的安全,保险起见最好还是穿上宇航服。” 对于面前这个中东的亲王,老实从心底中他并没有太多的好感。 虽然作为一名军人本身他不应该有这样的立场,一切以命令指挥行事。 但这次徐川徐院士不说是被这家伙忽悠上来的,也和他有关。 万一这次太空旅行出了点什么意外,他将是华国,甚至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罪人。 费萨尔亲王耸了耸肩,或许是感知到了什么,也没再说话,费力的穿戴起舱内宇航服来。 相对比在地球上带重力的环境,在无重力的太空中穿这玩意比想象中更加的麻烦,一行人折腾了整整半个多小时才完全穿戴好。 与此同时,驾驶舱内,做好了准备的翟至刚联络上了地面指挥中心,在地面的调度下,伸手面前操控面板上按下了几个按钮。 “空天发动机预热完成,星海堆准备就绪,导航路线已确定” 伴随着一道道清冷的机械音,数百公里高的近地轨道之上,一架银白色的航天飞机拖着淡淡蓝白色的尾焰划出了一道完美的曲线,朝着那颗蔚蓝色的星球飞去。 对于航天器来说,若要说整个航行过程中最难的地方,有两个。 第一个是脱离重力井进入近地轨道中,俗称‘入轨’,第二个便是返航从近地轨道中进入大气层了。 而真要严格说起来,以目前的航天技术,返航的难度比入轨的难度更大。 一般来说,航天器在返回地面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即离轨、过渡、再入大气层和着陆。 而由于航天器的飞行速度太快,在返回过程中必须解决两大难题:一是减少空气摩擦,不因高温而烧毁; 二是采用软着陆方法,不使航天器受损。 这四点,对于传统的航天飞机或者说宇宙飞船来说,每一个都可谓是一道生死难关。 不过对于采用了更先进推进技术的星海号来说,离轨、过渡和着落,这三大步骤的难度已经降低了无数。 而危险的,只有再入大气层这一步。 不仅仅是因为要控制航天器按预定的位置和姿态进入大气层,使再入角既不能过大,过大会烧毁;又不能过小,过小会落不下来的原因。 还有航天飞机入轨的速度极快,即便是提前在近地轨道上进行了减速,其机身与大气层的摩擦依旧会产生极高的温度。 多重困难对于航天器本身的性能以及驾驶员的技术都是个相当大的考验。 所以不管是传统的航天器,亦或者是航天飞机,还是什么其它载人飞船,从近地轨道返航永远是门技术活。 驾驶舱内,翟至刚和陈东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全神贯注的操控着星海号切入过渡线路中。 降落耗费的时间并不长,当从一百六十公里高度的‘离轨段’降低到高度五十公里的高层大气层后,星海号的速度也开始逐渐的降低下来。 很快,大气层中充足的空气就代替了机翼工质箱中的氙气,重新在航天飞机尾部燃起了红紫色的尾焰。 拖着一条狭长的光焰,从华国西北领域进入大气层的星海号朝着东方飞去。 这次的航行,降落地址并不在金陵的下蜀航天中心,而是会落在京城的某个军用机场。 红紫色的尾焰摇曳在半空中,在一片蓝天白云中显得格外醒目。 地面的机场中,航天局的邬远康站在机场的分控室中,小心翼翼的陪着一位老人安静的等待着。 “走吧,我们‘英雄’顺利回来了,去看看。” 看着分控室中监控屏幕上传来的画面,老者笑呵呵的说道,不过英雄两个字咬的音有点重了。 邬远康点点头,跟着一起走了出去,身后,两名医护人员肩上挎着一只便携式医疗箱跟着一起,做好了检查的准备。 要求星海号降落到京城不是他的主意,而是走在前面的这位的要求。 大概是想‘批评’一下那位的冒险精神了吧。 虽然对于那位,高层也很难改变他的想法,更多的时候还是半哄着,但这种跑去太空旅行冒险的事情,再怎么说不念叨几句,下次他怕是要登月了。 载人航天在近地轨道上相对来说还安全不少,就算是星海号出现了意外的情况,他们也有备用的其他航天器和运载火箭去将人接回来。 但是登月就不同了,目前来说整个华国有能力完成载人登月的,也就星海号航天飞机了。 万一那位觉得太空旅行其实危险性也就那样,下次跟着航天飞机跑去月球,那就坑大了。 当然,让星海号降落在京城这边的另一方面还有着让这边的医护仔细的帮忙检查一下身体的安排。 虽然是短途的近地轨道航行,星海号也有着完善的抗辐射手段,但太空旅行终究是有一些风险的。 而相对比金陵来说,京城这边的医疗资源还是要好很多的。 红紫色的尾焰如同天边灿烂的晚霞一般,银白色的星海号踏着白云从碧蓝的天空浮现。 短暂的时间如织梭般划过,宽敞的跑道上,摇曳着的红紫色尾焰渐渐消失。 引擎关闭,减速伞向后喷出,那疾速航行的航天飞机也渐渐停了下来。 驾驶舱中,翟至刚那紧握着操控杆的手才缓缓的松开,整个人也脱力一般的摊坐在椅子上,漫长的舒展了一口胸中的浊气。 这一次的航飞,虽然任务再普通不过了,但却是他人生中所有航飞中最提心吊胆的一次了。 好在,一切顺利。 乘员舱中,在航天飞机进入大气层重新回到地球母亲的怀抱时,徐川就已经脱掉了舱内宇航服。 当飞机平稳落地后,他从航天椅上站了起来,朝着即将打开舱门走去。 看着那蔚蓝的天空,徐川心里泛起了一丝满足和奇妙。 太空旅行,上辈子究其一生都没有做到的事情,在重生回来还不到十年,他就站在了数百公里的高空中俯瞰着这片红色的土地。 沿着舷梯从航天飞机走下来,机场开阔的跑道中并没有什么人来迎接他们,但肉眼可见,在远处的岗位上,有着不少荷枪实弹的士兵正坚守着这里。 就在这时,一名熟悉的老者从出口处走了过来。 看到这位,徐川连忙快步走了过去,打了个招呼:“**,您怎么来了。” 老人上下打量了一下他,见无碍后才笑着开口道:“上面好玩吗?” 敢乘坐自己设计制造的航天飞机上天的,在航天史上,这大概是头一位了。 毕竟载人航天对于宇航员的身体素质要求正常来说可不是一般的高,传统的化学燃料火箭在发射和返回时加速度能达到6,7个g。 绝大部分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可扛不住这种超强的加速度。 “额” 听到这似批评似询问的话,徐川哑了一下,思索了半天才回道:“还行吧” 老人摇了摇头,叹了口气道:“你啊,胆子可真够大的。万一出了点什么意外,你让我怎么和你爸妈交代啊。” “也不是说不让你上去,至少在现在这种咱们航天技术才起步没多久的情况下,可以再等等嘛。” “你还年轻,就算是有梦想,再等两年又如何” 看着徐川,这位摇着头像是父母长辈一般不住的唠叨着。 站在一边,徐川脸上带着尴尬,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想走又不能走,整个人都快被念麻了。 这大概是第一次有父母之外的人这样和他唠叨,而且还是一位他只能站在那里听的。 好在没过多久,从航天飞机上下来费萨尔亲王和阿联酋的阿卜杜勒拉赫曼帮助他解了围。 毕竟是中东那边的亲王,既然已经到了,老人也还是得友善的打个招呼。 “呼~” 长舒了口气,趁着双方交流躲过一劫的徐川刚准备悄咪咪的溜走,就又被航天局那边的邬远康局长给拉住了。 从数百公里高的外太空下来,再怎么着都得做个全面的身体检查。 虽然对于自己的身体情况感觉一切良好,但耐不住最上级的要求,徐川和这次一同上天的费萨尔亲王等人就这样被带到了301解放军总医院中,住进了医院中。 各种仪器设备往身上招呼了一遍,就差没上针灸了。 虽然对这些东西并不感冒,但徐川也知道这是为自己好。毕竟是去了一趟外太空,不检查彻底,谁都不放心。 好在虽然是住在医院中,但他的日常活动并不受限制。 当然,这个不受限制是指在医院内活动不受限制,至于出院,按照医院中那些老专家的话语来说,就是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 至于观察多久,这个不好说,少则一周半月,长则数月的。 听到这句话,徐川脸都白了。 真要他在医院中住上数月半年的,那岂不是坑爹嘛。 毕竟外面还有那么多的事情在等着他去处理,哪有这么久的时间在这里耗着。 不过那些老专家们一口一个要观察,也拿宇航员第一次上天同样需要住院恢复来举例怎么都不松口,徐川也没办法,只能先走一步看一步。 病房中,徐川闲极无聊的从口袋中摸出了手机,刷着新闻。 一条来自nasa宇航局的报道,映入了他的眼帘中。 这是一条和载人航天,或者说太空旅行有关系的新闻。 在经历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的失败后,米国和nasa宇航局为了在航天领域扳回一局,通过spacex公司开启了载有首个全平民乘组的商用飞船发射计划。 按照新闻报道,命名为“spacexcrewdragon”号的商用飞船,将于一周后,即9月15日进行发射。 飞船在入达轨道后,会和国际空间站进行对接,并且会在四百公里的近地轨道上停留二十四小时的时间。 进行本次‘太空旅行’计划的,除了nasa航空航天局‘前宇航员’迈克尔·洛佩斯-阿莱格里亚之外,还有三名游客。 分别是来自米国民众拉里·康纳、北米小弟枫叶国民众马克·帕西,以及以色列人伊尔坦·施蒂比的三人。 而这3位乘客各自要为这趟太空旅行支付‘6500万’米金。 看完新闻的徐川,脑海中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只有一个数字。 六千五百万米金! 还是一个人! “妈耶,这群人这么有钱的吗?” 看着nasa报道出来的新闻消息,徐川都忍不住咽了口唾沫。 六千五百万米金啊,按照当前的汇率来算,一个人就是2.9亿软妹币,三个人差不多就是10个亿。 好家伙,抢银行都没这么快吧? 深吸了口气,徐川忽然想起了什么,快速的打开了手机相册,找到了自己在星海号上拍摄的照片。 这钱,他不恰一波,简直天理难容啊! ps:月初了,大佬们手中的月票求求了。晚点还有一章,不过要到12点以后。 第六百九十三章:抢生意啦! 自从在六月份的载人登月竞赛中,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登月失败,nasa宇航局输给星海研究院需要对手进行航天救援后,全米整个航天领域就陷入了低迷的气氛中。 一个持续了大半个世纪的航天大国,在这一领域形成的骄傲是深入骨子里面的。 但很显然,在阿尔忒弥斯计划开启后,nasa当局并没有做到所有人期盼的样子。 别说是登陆火星了,就是登月他们都差点失败。 如果没有华国的星海号,他们的宇航员甚至都已经牺牲在月球上了。 虽然绝大部分的米国人都并不认为华国在航天领域已经全面超越了他们,但至少,对方在航天领域已经追上来了是毫无疑问的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米国人自然也很难再激起对航天领域的激情和自豪。 可以说几乎大部分的人都在网络上怒骂nasa宇航局,认为nasa拿着每年数百亿的资金却没有任何的发展。 毕竟六十年代,米国便完成了土星五号的首飞,近地轨道运载能力高达140吨,成功率更是达到了恐怖的十三次执行任务十三次成功,百分百的成功率。 甚至,在上个世纪他们就将人送上了月球,甩开了全世界一大截。 而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他们重返月球却是差点失败,可以说这几乎重创了米国人在航天领域的信心和信念。 这一消极的情况,直到nasa宇航局两天前重新发布了一则新闻发布会才有所缓解下来。 “spacexcrewdragon”号商用飞船将于一周后乘载一名前宇航员和三名游客前往太空,开启为期二十四小时的太空旅行征途。 甚至在新闻发布会上,nasa宇航局的局长比尔森还公开宣称,太空旅行日后或将成为nasa宇航局的常态化航天规划。 这一消息,毫无疑问引起了众多网友的注意和讨论。 毕竟,在往常的历史中,无论是载人航天还是载人登月,严格来说其实和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关系。 毕竟所有的宇航员几乎全都是内部选拔的,并且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身体训练和锻炼,才能登上航天器,去执行航天任务。 传统化学燃料运载火箭在发射时带来的巨大加速度,也是普通人难以承受的负荷。 而“spacexcrewdragon”号商用飞船则完全不同,它这一次的航天任务,除了一名前宇航员外,剩下的人都是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普通人。 尽管花费的资金依旧不俗,是普通人无法承受的费用,但至少在技术上,常态化的载人航天,普通人登上太空旅游已经成为了可能实现的方式。 至于费用,只能说每一项新技术的出现,一开始几乎都会很贵。 就像手机电脑这些设备一样,在上个世纪也是只有政府或超级富豪才能使用的设备,而今天,不说人手一台手机和电脑,亦也相差不远了。 甚至对于不少人来说,人手两台或三台甚至更多的手机电脑,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这一条来自nasa宇航局的报道,顿时就在脸书、推特、博客等网站上引起了不少人的讨论。 【太空旅行?普通人也能进行吗?】 【这也太酷太酷太酷了,如果我能乘坐宇宙飞船上天,那这可能是人生中最美妙的时刻了!】 【看样子nasa并没有让我们彻底失望,是时候领先其他国家一步开启真正的太空时代了!】 【“spacexcrewdragon”飞船不仅仅是一艘宇宙飞船!它更是人类的未来!因为只有当一项技术可以像全体民众普及开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发展!】 【但是六千五百万米金好贵!这个价格恐怕它只能成为富人们的玩具。】 【没关系,任何新技术的出现都是昂贵的,但是我们可以等待不是吗?只需要几年或者十几年的时间,相信它能降低到每个人都能承受的地步。】 【听说根据相对论,人在太空中旅行会使人年轻,因为太空中的时间过得比地面上要慢!】 【希望能降价,如果能降低到十万米金一次,我一定要上去一次!】 一石激起千层浪,北米各大社交平台上,不少的网友都被nasa正式开启的‘太空旅行’计划所激动到了。 普通人也可以前往太空,在数百数千公里,甚至是更遥远的月球俯瞰地球,这对于绝大部分的人来说,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 热议不仅仅是在外网平台上,很快,在一些视频博主、科技博主或者说别有用心的人的转载下,太空旅行的发布会很快就传递到了华国,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太空旅行?普通人不经过体能训练也能上去吗?真要可以的话就牛逼大发了!】 【不是说太空旅行这玩意对身体有很高的要求吗?】 【是的,发射时超高的加速度绝大部分的人扛不住的,所以说米国在航天领域的实力还是强啊,载人登月的实行仅仅是追赶而已。】 【看了一下nasa的新闻发布会,进行太空旅行的三个人中间里面居然有位老爷子!!!希望我老了之后也能像他一样有健康的身体和足够的钱,我也想在有生之年上去看一眼!】 【牛逼,就不怕发射的时候米田都被压出来吗?】 【说出价格让我死心!】 【六千五百万米金一个人,按照目前的汇率来算,接近3个亿。】 【惹不起惹不起,告辞!】 相对比外网的群众来说,国内的网友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太空旅行的价格上。 nasa宇航局这次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也算是给目前进行二十四小时太空旅行定了一个‘官方价’。 六千五百万米金! 这一价格让不少人咂舌,不愧是太空旅行,真的太疯狂了! 正在网友们讨论着这件事的时候,围脖上,一条由一个叫做‘山川河海’,被围脖官方认定为‘可控核聚变之父’‘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等各种头衔的博主发出来的图片,再度在网络上掀起了惊天骇浪。 “太空之旅!” “图片.jpg、图片.jpg、图片.jpg、图片.jpg” 《太空俯瞰图》 围脖的内容很简单,就只有四个字,然后配有几张图片。 但关注到这一消息的网友们直接就彻底疯狂了。 【卧槽!是川神!久违的川神!活着的川神!】 【第一!】 【妈耶,川神他老人家居然记起来他的围脖账号密码了?】 【川神,川神,你谈铝朋友了吗?我可以吗?】 【等等,你们都不看看川神发了什么的吗?】 【卧槽?太空旅行?徐院士他去太空了?】 【牛逼!这是在星海号上面拍的照片吧?窗户外就是地球麻麻?】 【懵,刚刚都还在讨论nasa的太空旅行可以上普通人,航天技术牛逼,现在川神他老人家直接就跑上去了????】 【川神.他身体素质这么好的吗?能坐航天飞机去太空???】 【没吧?搞科研的一般不都是弱不禁风吗?】 【那就是技术突破了!我之前就听说星海号航天飞机普通人也可以乘坐上天,现在看样子应该是真的,而且技术肯定相当可靠,否则川神他不可能上去的。】 【嘶~,既然川神能上去,那我们肯定也能上去!普通人的太空旅行,不是梦了!】 网友们的讨论还没完,山川河海的围脖账号又发布了一条新的信息。 “太空旅行,月球旅行,火星旅行了解一下?” “不要六千五百万,不要五千五百万,只要一千九百九十八(万),就能让你体验一次和做普通飞机没什么区别的‘太空旅行’!” “有意图者可在星海研究院官网提前进行报名!本院将进行筛选!” “注:报名需成年且身体正常,没有隐性疾病;并预交太空旅行费用!” “一切解释权归星海研究院和本人所有,谢谢大家的关注!” “图片.jpg、图片.jpg、图片.jpg” 一小段的文字,配上几张费萨尔亲王和阿联酋代表阿卜杜勒拉赫曼的太空照也配图在了博文中。 图片下,还有一小段文字。 “热烈欢迎我们的第一次旅客,来自沙特阿拉伯的费萨尔亲王、以及来自阿联酋的艾哈迈德·阿卜杜勒拉赫曼王子!” ps:二更求月票!月初了,大佬们来点月票可怜可怜八尾吧ヾ(w`)o 第六百九十四章:NASA宇航局的无奈 两条博文,整个围脖就像是热油中的水滴一样,直接就炸开了锅,在第一时间冲上了热搜。 不仅仅是因为围脖的内容,更是因为发这两条围脖的人。 可控核聚变之父、两院院士、诺贝尔/菲尔兹奖双奖得主、三大七大千禧年难题证明者. 任何一个头衔拉出来,都是世界顶级的,更别提聚在一个人身上了。 这是时代的奇迹,是教材中活在现实中的学者。 围脖上,第二条太空旅行的文案很快就被众多的网友顶上了热搜第一,顺而蔓延到全平台甚至是外网上。 【卧槽!川神出来营业啦?】 【太空旅行?月球旅行?火星旅行?】 【营业这两个词用的好,只要1998括号‘万米金’,你就可以见到川神一面(斜眼笑)】 【算一下,九千万软妹币,接近一个亿,是我一辈子都赚不到的钱。】 【是我不配看一眼的旅行!】 【良心价!nasa还要六千五百万米金,三个亿软妹币呢,川神只收了三分之一而已。】 【突然醒悟,前一天nasa表示自己可以进行太空旅行了,后一天川神就冒出来了,表示自己的更便宜,这是不是抢生意(狗头)】 【川神:“抢生意这个词我不爱听,这不是给大家送福利吗?毕竟我只收了nasa三分之一的钱。”】 关注到这条围脖信息的,并不只有在互联网上吃瓜的网友群众。 很多对太空旅行感兴趣的人,尤其是那些顶层富豪们,在收到了这条信息后更是整个人都心动了。 早在nasa宇航局和spacex公司开启太空旅行业务的时候,这些富豪们就有不少人心动。 六千五百万米金,价格虽然有点小贵,但能去一趟太空,俯瞰地球和欣赏宇宙的美景,也是值得的。 甚至有不少富豪都在准备着,等“spacexcrewdragon”号商用飞船完成第一次的太空旅游,证明了这一旅行的安全性后,报名nasa宇航局的太空旅行项目的。 结果,还没等他们行动,徐川的围脖就出来了。 一千九百九十八万米金,还不到两千万米金就能来一次太空旅行,对于早已经将钱看成数字的他们来说,简直不要太便宜。 而且更关键的是,星海研究院的航天飞机,安全性更高,舒适性也比nasa更高啊。 那位徐教授和中东的费萨尔亲王,以及阿联酋的艾哈迈德·阿卜杜勒拉赫曼王子都搭乘星海号航天飞机上去过,并且安全无恙的下来了。 对比之下,哪家值得信赖一目了然啊。 如果不是有百分百的把握,华国怎么可能让那位徐教授上去的? 抛开安全性不说,还有很多富豪都注重的舒适度,同样也是一个吸引人的焦点。 毕竟太空旅行一直以来对‘旅客’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宇宙飞船在发射的时候,强大的加速度可以说大部分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很难撑过去。 尤其是对于这些有钱的富豪们来说,舒适度无疑是很在意的一项基础条件。 很显然,nasa宇航局的“spacexcrewdragon”飞船,在舒适度上不可能比得上那架星海号。 毕竟那位徐教授都亲自公开称了,太空旅行就如同乘坐普通的民航客机一般。 尽管普通的民航客机旅程对于他们来说也算不上多么的舒适,但毫无疑问会比nasa宇航局和spacex公司的“crewdragon”飞船更好。 一时间,顶层的富豪圈们纷纷心动了。 与此同时,另一边。 米国,nasa宇航局华盛顿总部的大厦中。 比尔·尼尔森局长一脸菜色的看着手中的新闻。 徐川发布在网上的太空旅行围脖和招揽游客的信息不出意外的传递到了米国和nasa宇航局。 或者说,他们一直都在收集对方的信息。 一些明面上公开的东西,比如徐川的arxiv账号、推特、围脖等账号基本上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国家都有关注,时刻保持着对他的信息收集。 毕竟这样一位站在学术界和科学界顶尖的学者,他的研究方向和动向无疑是最值得关注的信息之一。 而在看到了那两条围脖后,比尔·尼尔森脸色难看的就像是把所有的坏事都一起吞噬了一样阴郁沉重。 联合spacex公司和马斯克一起推出“spacexcrewdragon”号商用飞船,开启太空旅行是nasa宇航局的手段。 在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登陆月面南极出现问题后,在第一轮的新太空竞赛中,他们毫无疑问已经落入了下风。 而开启太空旅行,一方面可以挽回一些这段时间他们在航天领域的颓废声势,证明米国仍然是世界第一的航天大国。 另一方面,则是从太空旅行中获取到部分资金,作为nasa的经费。 虽然nasa每年都能从国会获得两三百亿米金的经费预算,但老实来说,他们的经费和预算并不充足,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紧缺的。 毕竟这两三百亿,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不仅仅是太空探索,还有地球学研究,生物物理研究,航天航空研究,技术研发等各个方面的工作。 对于nasa来说,资金短缺是一直存在的问题。 如果能利用太空旅行从那些富豪们手中获取到一些经费,毫无疑问能减轻不少的压力。 就像是这次的“spacexcrewdragon”号商用飞船,进行一次太空旅行,一个人的费用就高达了六千五百万米金,三个人就是一点九五亿。 这个数字都快能达到nasa一年总经费预算的百分之一了。 如果能拓展出这一项业务,一年发射十几个批次的太空旅行,都够他们赚大发了。 而且除了这些外,发展太空旅行,也能够帮助他们获取到更多的经验和数据。可以说是一举百利的事情。 但伴随着那位徐教授的围脖,用脚趾头想都知道,他们的这一项计划基本已经宣告破裂了。 比他们的“spacexcrewdragon”号商用飞船更安全,更舒适,价格还更低的太空旅行方案,是个人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旁,nasa宇航局的副局长比尔·格斯滕迈尔看着新闻摇了摇头,叹了口气。 虽然不知道对方是否是故意的,但那位徐教授毫无疑问是阻碍在他们面前的拦路虎。 从对方进入航天领域开始,nasa就开始事事不顺,重启了载人登月还出现了失败,这对于整个nasa,乃至整个米国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而现在,在他们开启太空旅行方案的时候,对方更是站出来抢夺了这一市场份额。 更无奈的是,对于此,他们甚至都没有什么反制的手段。 毕竟,单纯的从航天器的角度上来说,应用了传说中技术的小型聚变堆和电推进引擎的星海号,已经超越他们了。 ps:求个月票 第六百九十五章:来自父母的唠叨 另一边,京城。 301总院中,在徐川将围脖发出去没多久的时间,一则威信视频通话打到了他手机上。 是徐晓那丫头打过来的,大概是看到了他发出去的围脖了。 徐川笑着接通了电话,手机中,一个小小的脑袋探了出来,语气中带着兴奋和好奇,快速的问道。 「老哥老哥!你上天了?!」 没等徐川开口,徐晓就叽叽喳喳兴奋的问道。 听到这话,徐川嘴角抽了抽,这话说的,他好像已经飞升成仙了似的。 不过没等他回答,对面的徐晓就两眼满是期待的继续追问道:「老哥,天上好玩吗?下次能带上我吗?我也想上天!」 徐川笑着道:「玩的话,我只能说一般,毕竟失重状态下做什么都不太方便。不过上面的风景还是很美的。」 徐晓两眼放光的说道:「我!我!我!老哥,我也想上去体验一下,拍个照发个朋友圈!这也太让人羡慕了!」 徐川笑着说道:「等你从剑桥那边回来再说吧,到时候航天技术会更成熟一些,也会更安全一些。」 徐晓大学学的是生物化学,后面在他这个哥哥的建议下学习研究方向转向了‘神经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这两方面。 后面在水木大学读研的时候,徐川还投资了两个亿,帮助她成立了一家名为‘川晓生物科技"的公司,主要研究方向自然是‘神经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 或者说,主要研究方向是徐晓此前在水木大学研究的‘生物电极芯片"。 当时他的司机兼保镖郑海还体验过那种类似于摩托车头盔的产品,很简陋,但是技术含量却不低。 当然,问题也不少。 而且更关键的是,在完成那个‘生物电极芯片"产品后,后续的优化工作一直都没什么进展。 水木大学帮忙推进过,但没什么用,还是解决不了外部干扰,佩戴时间过长会出现头晕目眩、头疼、晕动证等问题。 这一方面和水木大学的生物科学专业主攻的是当前生物学的热点领域,主要师资力量相对都集中在蛋白质结构、胚胎发育、蛋白质药物等领域有关。 神经学虽然同样是热门,但水木更偏向于神经发育和衰老的方向,神经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并不是很擅长。 当然,其实如果仅仅是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技术的话,华国的实力还是非常强的。 不说能稳居世界第一,也是前三的存在。 但问题在于‘虚拟现实"和‘生物电极芯片"涉及的领域相当的多,并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技术只是其中一部分模块而已。 而抛开这些外,生物电信号和生物科学领域的知识同样重要。 但在这些领域,生物科学领域大学排名前十没有一所是国内的,就如同数学一样,最强悍的依旧还是米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而徐晓很渴望将自己一手研发的‘生物电极芯片"完成,因此在博士阶段选择出国留学。 因此,徐川特意找上面问了一些徐晓出国安全性方面的东西,最终排除掉北米,选择了欧洲的剑桥大学。 这是在生物科学领域大学排名前五中,唯一的一所非米国大学,前四所都在米国,位于日不落伦敦北的剑桥市。 虽然日不落是米国的小弟,但相对来说还是要安全很多的。 再加上华国的日益强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比以前更宽泛,整体来说徐晓的留学之行还是相当顺利的。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出国的只是徐晓,并非徐川。 如果是他想要出去,恐怕就不会那么容易了。 至于徐晓能在剑桥那边学到多少的东西,能否在‘虚拟现实"和‘生物电极芯片"这些领域开创出一片天地,谁也不清楚。 哪怕的她的天赋还算不错,但能在这条路上做出一些成果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每一条道路,想要走到以前无人涉足的领域和高度,需要面对的都是重重的困难。 这不仅需要科研人员的天赋和努力,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投入。 哪怕有他这个哥哥在后面做支持,也不可能确保所有的研究都顺顺利利。 毕竟,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他也顶多能给与一些金钱和关系网上的帮助而已。真正的研究还得靠她自己带领团队去完成 ....... 和徐晓聊了一会后,徐川笑着挂断了视频通话。 手机还没揣进口袋中,另一边他老娘的视频就打过来了。 接着了电话,徐川带着笑意问了声:「妈,今天怎么突然想起来给我打电话了?」 对面,徐妈劈头盖脸的一顿说:「你小子可以啊,招呼都不打一声就坐火箭上天了?心里还有没有我们这爹娘的存在?是不是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胆子大了?什么都敢做?下一次是不是想长翅膀飞上天啊?」 徐川讪讪的笑了下,道:「妈,你怎么知道的?」 徐妈没好气的看了他一样,愤愤道:「下次再敢招呼都打一个做这种事,以后就别回来了!」 徐川悻悻的低着头,道:「下次,下次肯定跟您两打报告。」 听到这话,徐妈一瞪眼,骂道:「还有下次?咋地,你还想上天?我告诉你,没给我们生个孙子孙女,你哪里都别想去!」 「否则我们没你这个儿子!」 被自家老妈劈头盖脸的一顿说,徐川也不敢反驳,只能讪讪的笑着。 这个世界上,如今敢这样说他的,大概也就只有视频通话对面的这两个了。 徐妈骂了一顿后,将手机丢给了徐父。 看着视频中那种充满了皱纹和担忧的脸,徐川也有些愧疚:「抱歉,让你们担心了。」 徐父轻轻的摇了摇头,道:「我们担心没什么,关键在于你自己,这种高风险的事情,你怎么都得和我们说一声不是吗?」 相对比徐妈来说,徐建国倒是理解自己这个儿子的工作。 但再怎么说,上太空这种事情,也太危险了。 徐川点了点头,应了一声。 他原本想的是不让自家爹娘知道,免得他们担心,却忘了这只会更让他们担心。 对面,徐父忽然注意到了什么,目光在徐川身后的背景上扫了一眼,皱着眉问道:「你这是在医院?生病了?」 徐川回头看了一眼,才发现自己身后的医院建筑露出来了。 他笑着点了点头,道:「是在医院,不过不是生病了,我这前两天从太空中下来的,在国家的安排下在医院这边做个详细的体检呢,没什么问题,过两天就出院了的,放心吧。」 徐父点了点头,有些担忧的说道:「我听说太空中充满了各种辐射,还会对生孩子有影响,你这.....唉,你也太鲁莽了,辐射那玩意儿影响的可不止一代!」 徐川:「这个您老人家就放心好了,别这么紧张,航天飞机是我自己造出来的,这些东西我肯定能考虑到,各种防辐射材料都有的,在飞机内部没什么问题,更何况我还穿着宇航服呢。」 听着老爸这么说,徐 川估计他大概又在某个群或者某个朋友圈的视频里面看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为了放宽他的心,他继续解释道:「放心好了,爸,该防护的东西都有的,而且检查什么的也都做全了,没什么问题的。」 听着自家儿子这样说,老徐也点了点头,视线在徐川脸上停留了好一会,才开口道:「嗯,下次别这么冒险了,万一你在天上出了点什么事,我怎么和你妈说。」 徐川点了点头,道:「嗯,不会有下次了,放心吧。」 徐父点点头:「既然这样,你在医院那边就好好配合医生的检查,其他的都不重要,身体才是最重要的,知道吗?别老让我们担心。」 「嗯嗯,会的,放心吧。」 对面,徐父说了一会,忽然话锋一转,开口道:「就像你妈说的一样,你现在也到了这个年龄了,是时候可以结婚了。」 「那些科学研究上的东西,我们是帮不上什么忙的。不过你要是结婚了,我们现在还可以帮忙带带孩子。」 「你这整天在外面不着家的,做研究有时候还那么危险,万一出了点什么问题,留个一儿半女的,你妈也有个想念不是么......」 听到这话,徐川有些哭笑不得的说道:「爸,说啥呢,放心吧,我工作的环境不会危险的。」 「有些危险的工作,就算是我想做,国家也不会让的。你不放心我,还不放心国家嘛。」 徐父摇摇头,道:「行了行了,不说那么多了,你好好休息。」 挂断了和父母的通话,徐川盯着黑漆漆的手机屏幕沉默了好一会。 最终还是轻轻的摇了摇头,放下了手机。 ...... 在徐川住院检查的这段时间里,来探望他的人不少。 京城这边甚至是空军装备那边的领导,包括一些科学院的院士甚至是工程院的人,都过来探望了一下。 不止是这些,还有更多的人连***都没进来,就被拦在了外面。 以他如今在华国的地位,即便是在常人眼中高不可攀的某些人,在非必要的时候,大概连想见他一面都得预约。 更别提这会他人还在医院中修养了,为了不打扰他的静养,安保那边直接就回绝了大部分人的拜访。 就这样,在***中,徐川呆了整整一周的时间。 好在除了日常的一些检查外,其他的时间并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他也可以将精力放到弱·黎曼猜想的研究上,倒也不至于闲的发霉。 就这样,时间一天天的过去,终于,在***中,他也迎来了最后的检查。 做完这波检查后,他就可以出院了。 给他做检查的是***西院那边的一名院士专家,在之前可控核聚变完成的时候,也曾给他做过一次详细的体检,包括唐思佳这名生活助理,也是那个时候塞到他身边的。 看着手中的报告,负责体检的秋开济院士笑了笑,开口说道。 「还行,从体检报告来看,总体上并没什么太大的问题,不过近视这两年加高了一点,左右眼都有接近一百度了。日常生活不影响,不过如果你有些时候用电脑比较多的话,可以配个眼镜,用电脑的时候戴戴。」 徐川点了点头,笑着道:「麻烦秋院士了。」 秋开济笑着说道:「你啊,还是要多注意一下身体的,外太空宇宙这种地方,还是别去更好,毕竟还年轻,也还没结婚。」 「航天这种事情,还是更是适合已婚已育的宇航员一点,毕竟缺少了地球的磁场保护,谁也难保那些宇宙射线会不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徐川笑了笑,道:「现在的防辐射材料已经很强了,连核辐射都能吸收,外太空的那些宇宙射线也不算什么,这种风险,连亿万分之一都没有。」 事实上,就算是抛开他自己亲手研发的‘晶态铒锆酸盐"、‘无铅纳米复合重构核防护材料"等材料,如今各国的防辐射和抗辐射材料也都相当的先进。 而且,也不是所有前往太空执行任务的航天员都是结婚和生育了的。 比如星海号前往月球的首航,第一个站在月球表面的女性宇航员刘杨,在她第一次展开太空航行的时候,就还没有生育。 直到返航后,这位巾帼英雄才在水木大学读博进修的时候怀孕生子,而这距离刘杨的第一次航天,已经是两年后了。 从这就足以证明,在航天技术完善的今天,太空中的那些宇宙射线和辐射,对于人体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 现在的辐射和射线防护材料和技术,基本上已经能做到对绝大多数宇宙射线的隔离了。 听到徐川的回答,秋开济脸上带着些无可奈何,没再劝说。 他倒也知道,眼前这位大概是不会在这种事情上听他劝说的,真要听劝,也不会跑上去了。 摇了摇头,他拿着签字笔在报告单上写写画画了一会后,将夹在报告板里面的报告板扯了下来。 「行了,拿着这单子去办出院手续吧。」 徐川接过出院单,脸上带着些兴奋。 「谢谢了,秋院士。」 虽然在***的这些天他并没有被限制,但在外面总归和在自己家是不同的,能回家,他自然开心了。 老院士笑呵呵地摆了摆手,道:「不客气。」 ...... ps:晚点还有一章,求月票 第六百九十六章:弱·黎曼猜想! 从京城坐高铁回到金陵,徐川先是去了一趟星海研究院,主持了一下那边的日常工作后后,便窝回了自己的别墅。 和郑海打了个招呼后,他便缩在了自己的书房中,潜心的研究着。 针对弱·黎曼猜想的研究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他没道理不继续钻研下去。 素数,挂钩的不止是最为纯粹的数学,可能还有很多值得他去探索的奥秘。 对于徐川来说,全身心且长时间的投入到一个数学猜想的研究上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 真要追溯,大概可能还要回溯到‘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理论’的完成上。 而在那后续,无论是针对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还是爱因斯坦罗森桥等问题的研究,其实都没有耗费他多久的时间或者说全身心的投入进去。 前者是上辈子的研究成果,即便是质量间隙的第二种求证的方式,亦不过是在报告台上突如其来的灵感,仅仅是后续整体出来而已。 至于爱因斯坦罗森桥,就更不用多说了,至今这个难题他都只是浅尝辄止而已。 在今天,针对黎曼猜想的研究,却让他全身心的将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投入进去。 不过这种感觉对于他来说并不生疏陌生,甚至,当他整个人全面进入这一领域的时候,那种数学的感觉,就像是刻在dna里面的信息一般,熟悉而又久远。 尤其是当他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那洁白稿纸上的黑色数学符号上时,仿佛整个世界都消失了,只剩下了眼前的阿拉伯数字与古希腊符号。 笔在纸上流畅地滑过,留下一个个美妙的字符,仿佛每一笔都是一首诗,每一个字都是一颗璀璨的星辰,点亮了整个世界。 夜深,静谧的书房中亮着一盏温柔的灯,窗外的紫金山仿佛在沉睡一般,偶尔响起一些窸窸窣窣的声音,就如同梦中的情话。 盯着书桌上的稿纸,徐川眼神中带着明亮的光,嘴里轻轻的念叨着。 “reimannζ的零点与质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最直接的就是质数计数函数π(x)可以由ζ的零点表示。而质数计数函数就是给出小于等于x的质数的数量。” “而为了推断π(x)的规律,高斯和勒让德都做过大量的数值计算.,他们分别猜测,当x→∞时,π(x)x/lnx,这里“”表示两个函数之比趋向1,lnx为x的自然对数.这个猜测后来被证明,人们称之为素数定理。” 一边轻声的念叨着,徐川一边拾起手中的圆珠笔在稿纸上轻轻的写出了一个数学公式。 【∞∑n=1·1/n^x=np(1-1/p^x)。】 这是欧拉引入的乘积公式后得到的数学公式,它为用微积分或实分析研究整数问题提供了可能性。 而在π(x)函数跳跃处逆变积分难以进行收敛是在函数集上赋予的距离概念诱导出的收敛,因此函数列的一致收敛是真正意义上的收敛。 “想要从回归质数计数函数π(x)的研究思路对黎曼猜想进行研究,那么找到这一条收敛曲线函数是必须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首先对于re(s)0.35n(t)而已,这还是上个世纪的成果。】 【我记得不是有个数学家拓展到了no(t)>0.4n(t)来着吗?】 【仅仅是公开论文而已,还没有完全经过数学界的认证。】 【咳,楼上的你弄错了,徐教授这次并不是宣传自己证明了黎曼猜想,他发出来的论文,似乎是在寻找另一种收缩临界带的方法。】 【.】 mathoverflow数学论坛上,相关的讨论异常的激烈。 有相信的,也有质疑的,更有不断艾特陶哲轩等知名数学家的。 黎曼猜想的存在,对于数学界来说是极其罕见的。 一个数学猜想与超过两千道的数学命题的命运息息相关,它就像是一颗生长在天堂的苹果树,上面挂满了各种红彤彤的果实。 但数学界却在人间,对于它的存在,只能说是可望而不可即。 当然,尽管一个半世纪以来,数学家们在攀登黎曼猜想这座巍峨山峰的努力虽迄今未能取得成功,但因此而诞生的各种成果也不少。 比如最出名的素数定理,就是因此衍生出来的成果。 这也是无数人讨论的原因之一,解决它的难度,实在太大太大了。 无数人尝试过,但无一成功。 热议并不只是发生在国际数学论坛上,抛开那些在论坛上和网络议论吃瓜的网友们,最关心这件事的,莫过于数学界本身了。 可以说有获取到第一手论文的学者,此刻都在潜心的研究和阅读着。 米国,加州,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中。 陶哲轩已经推掉了今天所有的行程,正窝在自己家中阅读着徐川通过邮件发送给他的论文。 和其他人在arxiv预印本网站上下载下来的不同,他可以说是与德利涅一起,并列第二位收到这份论文的人。 此刻他很庆幸自己之前听到了徐川在研究黎曼猜想的消息,特意打了个电话过去了解情况,要到了第一手的论文。 否则以米国和华国的时差,等他知道的时候,恐怕arxiv都被挤瘫痪了。 推了推眼镜,陶哲轩沉浸在手中的论文里。 一百多页的证明论文,对他来说要完全弄懂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推掉了二天的课与活动,花费了近两天的时间,他才将论文读透。 “有点意思,这似乎是一条很少有人研究的道路。” “他没有研究如何去进一步压缩临界带,亦或者是选择最难突破的右边界左平移路线,而是将其收缩回詹森不等式,然后通过亚西格玛代数进行研究” “这是回归了π(x)质数计数函数么。” 盯着手中论文的最后一篇,陶哲轩嘴中喃喃自语的念叨着。 一开始他以为是黎曼猜想的证明,但后面看到邮件的一些内容和标题后发现并不是,而是和弱·黎曼猜想有关系。再后来,当论文打印出来阅读完后,他才发现,手中的这篇论文是为解决弱·黎曼猜想而做的准备。 不过,与其说它是一份工具,倒不如说它是一篇综合性的证明论文。 因为在这篇论文中,他看到了不少数学界没有突破的难题和方向,在里面给出了答案。 尽管这些难题并不是很出名,但它们的影响力在各自的领域中却都不小。 比如积分逆变换很难在在π(x)函数跳跃处进行收敛这一问题,在得到解决后,傅里叶变换函数将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尽管那位徐教授并没有在论文中继续拓展下去,但以他的眼光,自然可以看到这背后的隐藏着的可推进范围。 将手中的论文放到了桌上,陶哲轩从鼻梁上摘下了眼镜,轻轻的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睛,闭目思索了起来。 其实从论文来看,那位徐教授还没有解决弱·黎曼猜想。但是他却给出了一条通向答案的工具,或者说道路。 对于一名顶尖的数学家来说,尤其是在解析数论领域有研究的数学家,面对着这篇论文毫无疑问就像是一个饥饿了三天的壮汉在看到了面前有着一块大蛋糕一样。 本能促使着他们想要拿着这份工具,沿着接下来的道路去寻找弱·黎曼猜想,并且解决掉它。 陶哲轩不是很明白,为什么他都将进度推展到这一地步了,不先解决掉弱黎曼猜想后再一起发出来。 他就真的不担心别人利用他做出来的成果,率先解决掉这一问题么? 他对于自己,就真的那么自信? 丝毫不会担心别人可能会走在他前面,从他手中拿走这一份原本必然属于他的荣耀? 还是说,他已经并不是很在乎这些东西了? 毕竟作为一名解决了三个千禧年难题的学者,或许弱黎曼猜想对于他而言也就那。 沉思了一会,陶哲轩重新睁开了眼,抿着嘴角深吸了口气。 不管那位徐教授是怎样想的,但他想尝试一下。 尝试一下用这份工具去对弱黎曼猜想做一份突破,沿着这条路再往下走一走试一试。 他不会去也不屑于去争夺这样的荣誉。 但是! 和徐川来一场竞赛,看看谁能够率先解决这个问题,却是他所在意的东西。 陶哲轩很清楚,在这条路上他肯定是劣势,因为这份工具和这条道路都是徐川提出来的,毫无疑问创始者会有着更深的认知。 但他想看看,谁能够先解决这个问题。也想看看,看看两人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毕竟,没有哪个天才是不骄傲的! 与此同时,另一边。 普林斯顿大学中,在皮埃尔·德利涅的办公室中,爱德华·威腾和查尔斯·费弗曼都聚在一起。 得幸于德利涅教授的提示,威腾和费弗曼都在第一时间从arxiv上下载了论文,并打印了出来。 “你是说徐川之前和你聊过这个想法?” 办公室中,威腾诧异的看向德利涅,手中端着一杯咖啡。 德利涅点了点头,道:“大概一个多月前,他找我要了一些格罗滕迪克老师的手稿和论文,我们聊过一些这方面的东西。” 闻言,费弗曼有些惊讶的看了过来,诧异的问道:“你的意思是这份成果是他最近这一个月做出来的?” 德利涅:“那应该倒是不至于,关于黎曼猜想的研究,我想他应该很早就有想法了,或许日常中他也断断续续的在研究吧,可能只是最近才确定思路和方向。” 听着这个解释,费弗曼倒是理解了不少。 若要说在一个月内就做出这样一份可以称得上‘惊世骇俗’的成果,他怎么都很难相信。 不过对于他们这类学者来说,日常中有对一些知名猜想有过研究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就比如七大千禧年难题,它们就摆在那里,不管是不是这一领域的学者,可以说几乎都看过,研究过这些猜想。 当然,看过研究过是一回事,能不能找到思路和方法又是另一回事了。 “说起来,他连工具和思路都做完善了,为什么不将弱黎曼猜想一起证明了再公布出来?” 聊了一会后,费弗曼突然看向德利涅,好奇的问道。 德利涅想了想,摇着头回道:“不知道,或许是等不及?想和我们分享这份喜悦?” 费弗曼笑了笑,开口道:“老朋友,我刚从陶哲轩那里得到了一下消息,不知道你感不感兴趣?” “什么?” 费弗曼充满兴趣的开口道:“用徐教授的工具和思路,沿着他的想法继续走下去,去对弱黎曼猜想和黎曼猜想做一个研究,看看我们是否能在他的前面解决这个问题!” 听到这个,德利涅微微蹙眉,看了他一眼,道:“这样做好吗?” 闻言,费弗曼连忙摇着头笑道:“不不不,我们并不是你想的意思,我们只是想试试看,看看能否走在他的前面而已。”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或者说,想和他来一场并不是那么平等的竞赛。陶已经找了一些朋友了,不管能不能成,我们只是想在这一领域看看大家的速度和见解,说不定它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其他的想法或者成果。” “这不是很有意思吗?” “要一起吗?” ps:三更求月票! 第六百九十九章:再度爆炸的数学界 mathoverflow国际数学论坛上,徐川丢到arxiv预印本网站上的论文可以说是这两天讨论热度最高的话题了。 不过和以往的情况略微有点不同的是,这次参与讨论的群众中,几乎看不到那些顶尖数学家的身影。 虽然绝大部分数学家都比较的‘高冷’,尤其是很多上了年龄的老一辈数学家,别说上网冲浪了,就是手机和电脑他们都不经常使用。 但不管怎么说,在面对千禧年难题这种重大课题,而且论文的公开者还是当今数学界半公认的第一人时,以往很多的顶级数学家基本都会站出来表示一下。 然而这一次,整个数学界的那些顶层大牛们就像是集体失声了一样,几乎没有什么动静。 就连以往最爱在网上表达自己看法的‘冲浪小助手’陶哲轩教授这次都没有出现,也没有更新自己的博客和推特。 这种诡异的情况,也在各大数学论坛和网站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和关注。 在arxiv恢复后,绝大部分关注到这件事的人也都下载了论文,不管能否看得懂,至少在网上还是要‘装’一波的。 【话说,那位徐教授的论文到底怎么样了啊?有没有能给个准话?】 【陶教授都不出来了,至今都没有一条信息。】 【等着吧,千禧年难题这种级别的证明论文,可不是一时半会就能确定的。陶教授没出来,或许是正在看论文,我朋友是加州大学的,他说陶教授已经推掉了接下来一周的课程了。】 【徐教授公布到arxiv上的论文下载下来看了,这篇论文似乎和黎曼猜想并没有关系,我没有在里面看到任何有关于临界带的研究思路。】 【楼上的这就是在不懂装懂了,徐的论文研究的方向就是黎曼猜想。】 【徐教授的论文我也看了一下,他似乎并没有走临界带的研究方式,而是开辟了另一条新的道路,将黎曼函数回归到了π(x)质数计数函数,再进行等价研究的样子。】 【??放弃临界带的研究思路?他是觉得这条路走不通了吗?】 【不可能!临界带压缩已经是目前推进黎曼猜想的最好方法了,回归π(x)质数计数函数的思路我知道,很早之前就有人研究过了,但根本就走不通,难度比临界带思路还大!】 【谁知道呢?他们这种顶级大牛,或许有自己的想法也不一定。】 mathoverflow国际数学论坛上讨论相当热烈。 一部分的人认为众多的数学家都没有出来发声,无疑是对于那位徐教授论文的不看好。 而另一部分人则站在支持面,认为那位徐教授公开出来的论文以他一贯的做法基本都是经过严格确认过的,如果没有百分百的把握并不会将论文公开出来。 这部分人数不少,毕竟这些年来,徐川一直以来的良好学术名声为他带来了众多的粉丝。 当然,更多的还是默默吃瓜等待着消息的。 毕竟这才几天? 这种千禧年数学难题的验证,时间都是按照月,甚至是年来计算的。 正在各大数学论坛和网上,以及各大数学机构或高校中讨论的激烈的时候,一篇全新的论文,悄然公开在了arxiv预印本网站上。 《具有相同“度数”的每一组詹森多项式,除偏移0+n≤δ(x)≤1-1/2·n外,其余全都满足黎曼猜想的要求!》 这是论文的标题,也是徐川这些天做出来的全新成果。 而这一标题,正是他通过将黎曼函数ζ收缩回詹森不等式,然后通过亚西格玛代数进行研究后,得到‘等价’回答。 1927年,波利亚证明了黎曼猜想这一关于黎曼ζ函数零点分布的猜想与另一类函数的零点分布具有等价性——换言之,只要证明了那另一类函数零点分布的某些性质,就等同于证明了黎曼猜想。 简单的来说,可以通过跟黎曼ζ函数相联系的詹森多项式,来对黎曼猜想相等价的零点分布性质进行研究。 只要对詹森多项式的偏移和零点数进行拓展,同样可以得到与黎曼ζ函数零点分布同样的结果。 金陵,紫金山脚下。 已经一个多月没怎么见过太阳的徐川从别墅中走了出来。 十月中上旬的天气依旧炎热,不过背靠着紫金山,山脚下的温度倒也不至于让人连门都没法出。 庭院的门口,那辆独特的红旗小轿车安静的等待着。 “教授,去哪?” 拉开车门,徐川坐上车后顺口回道:“先去川海材料研究所那边。” 要不是樊鹏越樊师兄一直都在不间断的给他汇报信息,老实说他都快忘了自己名下还有一家材料研究所了。 这一次过去,也是因为樊师兄汇报了有关于电池方向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研究所锂电池部长达四年的努力下,锂硫电池终于有了新的突破。 这份消息是两天前樊鹏越师兄传递过来的,但那个时候他正在完善着弱黎曼猜想论文的最后步骤,也就没理会。 而现在,在论文已经上传到arxiv预印本网站上后,他也总算是有时间去一趟川海材料研究所,看一看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了。 老实说,锂硫电池技术直到现在才突破,在徐川看来是有点慢的。 毕竟早在四五年前,他就在川海材料研究所中带领着团队成功将人工sei薄膜研发出来了。 这一成果,直接解决了锂电池中锂枝晶的生成难题,注册的专业也给他带来了几十亿的资金。 人工sei薄膜的出现,也引发了锂电池行业的变革,可以说无数的企业或者集团蜂拥进入这一领域。 虽然锂电池整体上来说只有两类,‘锂金属电池’和‘锂离子电池’,但实际上,它却可以拆分出繁多系列和种类。 如最常见的锂离子电池,一般是使用锂合金金属氧化物为正极材料、石墨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的电池。 而根据正极锂合金金属材料的不同,可以分出钴酸锂电池、锰酸锂电池、镍酸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等等等等。 电池是一个异常庞大的市场,从手机电脑各种电子产品,到航天航空等顶尖领域,可以说没有一个能离开电池。 这么庞大的市场蛋糕,不想进来分一口的资本家不是一个合格的资本家。 而四五年的时间过去了,在人工sei薄膜的基础上,全世界也延伸出来了无数不同型号和类型的锂电池。 甚至有部分锂电池的容量和续航,早已经超过了当初徐川亲自研发的‘羧甲基纤维素-锂氟碳''锂电池了。 这也导致川海材料研究所这家一开始在电池领域名声大噪的实验室,如今也落幕了不少。 要不是最为核心人工sei薄膜依旧暂时没人能动摇,以及高温超导材料还支撑着它的业务,估计它的存在就如同划过大气层的流星一般,闪耀一时,而后在辉煌中落幕。 当然,这也和徐川没有将自己的研究和精力中心放在川海材料研究所有关系。 对于这家数年前成立的研究所,除了带领团队在里面完成了人工sei薄膜技术和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外,他就几乎没有再管过其他的事情了。 不过放手归放手,川海材料研究所的大体研究方向却一直都是他亲手制定的。 比如这次突破的锂硫电池技术,还在实验室中研发的锂空气电池,超导材料研发,以及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碳化合物等一系列的技术,都是他亲自指定的方向。 只不过这些技术的突破,需要的时间可能有点超出他的想象和规划。 原本徐川以为在人工sei薄膜技术完成后,锂硫电池最迟两三年的时间就能完成。 结果现在都过去四五年的时间了,才有了一些变化。 如果是只有川海材料研究所一家实验室在研究这个也就罢了,四五年的时间也算不上什么。 现在是全世界电池行业,可以说有投资的,几乎都会研究锂硫电池和锂空气电池,毕竟锂硫电池和锂空电池是锂离子电池的阶段性发展步骤。 结果四五年的时间,全世界加在一起都没有听说过哪家企业在这一领域有突破的。 在锂电池领域的研究,各大实验室和企业,其速度比徐川想象中要慢上不少。 与此同时,在徐川朝着川海材料研究所赶过去的时候,不出意外的,与黎曼猜想相关的话题又一次被引爆了。 在徐川将弱黎曼猜想的证明论文丢到arxiv上不到半个小时,全世界数学家再度将目光投向了这个预印本网站。 好在这次负责管理和维护网站的负责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第一时间反应了过来,将备用的服务器全都加了上去,这才勉强的维持住了蜂拥而至的流量,让众多的学者能在第一时间看到相关的论文。 而与此同时,mathoverflow国际数学论坛上,讨论的声音如同海啸般袭来。 【arxiv!徐教授!弱黎曼猜想的证明!】 【啊?】 【上帝!难以置信,这才几天的时间?!】 【从他之前上传的时间来算,这篇弱黎曼猜想的证明两者间间隔还不到一周!准确的来说只有六天零九个小时!】 【嘶~!这也太快了吧?】 【不对吧?徐教授上传到arxiv上论文,不是研究詹森多项式和π(x)质数计数函的吗?】 【我建议你好好学习一下数学再来这里。】 【詹森多项式是以丹麦数学家詹森对它的研究而得名的,它与黎曼猜想具备相等价的零点分布性质,即詹森多项式的零点全都是实数。也就是说,只要你能证明詹森多项式的零点全部是实数,你也就证明了黎曼猜想!】 【我没记错的话,这一等价命题好像在很长的时间里甚至比黎曼猜想本身还难对付来着。】 【是的,因为詹森多项式有无穷多组——彼此间以所谓的“度数”相区分,每组又各有无穷多个——相互间以所谓的“偏移”相区分,要想解决它,难度在目前的基础上恐怕比黎曼猜想还大。】 【至少黎曼猜想已经有了临界带收缩法的证明方式,也将其推进到了no(t)>0.4n(t)。】 mathoverflow数学论坛上,相关的讨论异常的激烈。 不过绝大部分的话题都集中在对徐川能这么快就完成弱黎曼猜想的证明以及他所研究的路线和方向上面。 至于这篇论文本身的正确性,反而没有多少人去讨论和研究。 毕竟在弱黎曼猜想的证明论文出现后,还有时间在网上冲浪的学者,基本上都是看不懂论文的‘学渣’了。 那些能看懂论文的大牛们,此刻基本都沉浸在论文中。 另一边,米国,加州,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旁边不远处一栋别墅中。 正沉浸在利用徐川创造的工具研究黎曼猜想的陶哲轩忽然被一阵手机铃声吵醒了。 紧皱着眉头从一旁的书桌上的拿起手机,是他的助理打过来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动了一下,他接通了电话。 “怀亚特,我不是说了没什么事情不要打扰我吗?” 对面,女助理的声音快速的传递了过来。 “抱歉,陶教授,这就是您吩咐的事情。arxiv上,您让我关注的那位徐教授上传了一篇新的论文。” 闻言,陶哲轩愣了一下,呼吸也急促了两分,他抱着一丝侥幸的心理快速的问道:“徐教授的论文,哪方面的?” “黎曼猜想方面的,从论文的标题来看,似乎是弱黎曼猜想的证明论文。” 听到这句话,陶哲轩沉默了好一会,随后抛掉了手中的笔,倒向了椅子的后背,默默的盯着不远处的原色木门。 就在女助理都差点以为电话被挂断了的时候,陶哲轩才开口道:“将论文转到我的邮箱来吧。” “好的,教授” 挂断了电话,陶哲轩盯着书房的天花板默默的看了好一会,脸上的表情带着一丝复杂。 他原本以为他的速度足够快了,这一周的时间,利用那份工具和论文继续往下研究针对黎曼猜想的突破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 甚至可以说已经看到了弱黎曼猜想的身影了,再给他一个月的时间,或许他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然而仅仅是一周,那个人就已经将弱黎曼猜想解决掉了。 第七百章:钱都送不出去的克雷数学研究所 和其他领域时不时就搞点‘花活’出来不同。 比如材料界时不时就来一波‘常温超导’的发现,比如物理学界每年的诺贝尔奖得主竞猜,理论物理学界又发现了什么新粒子,新宇宙现象什么的。 一对比,数学界可以说很少有什么‘八卦’或者说很少有‘有意思’的事情’。 菲尔兹奖四年一次,诺贝尔奖没它的份,各种数学论文一般的数学生也看不懂. 这种情况下,顶界猜想的证明无疑这个枯燥领域的少数大瓜了。 所以,徐川丢到arxiv预印本网站上的弱黎曼猜想的研究论文,此刻自然是全世界的焦点。 这对于数学界的圣地,普林斯顿大学和高等研究院来说自然亦不例外。 早知徐川将之前那篇研究弱黎曼猜想的工具论文挂到arxiv上的时候,普林斯顿大学中,尤其是数学系中到处都是讨论这件事的教授和学生。 甚至随便你找个人聊聊天,话题都不会不知不觉的偏移到黎曼猜想身上去。 “弱黎曼猜想被证明了!” “这不可能,别开玩笑了。” “是真的,证明人是徐教授!论文都上传到arxiv上了!” “who?徐教授?华国的那个徐教授?” “废话,除了他以外还有哪位姓徐的数学家吗?” “我的上帝,这太不可思议了。我记得一个星期前他才上传了一篇研究思路论文吧?这才多久的时间?弱黎曼猜想就已经被他解决了?” “如果黎曼猜想也被他解决的话,千禧年难题他一个人都干掉四个了!” “啧啧,这可是整整四百万米金!” “如果能解决千禧年难题,哪怕只有一个,四百万米金算什么?” “诶?说起来,徐教授好像还没有去克雷数学研究所领过奖吧?之前那个解决了庞加莱猜想的佩雷尔曼教授也没有。好像解决了千禧年难题的人,都对钱失去了兴趣。” “羡慕,要是我能解决一个就好了。” “醒醒,别做梦了!” 普林斯顿校园中,议论纷纷。 七大千禧年难题是数学界焦点中的焦点,每一个难题都和克雷数学研究所的一百万米金挂钩。 这是一笔无论放到哪个国家都不菲的数字,足够一个普通人衣食无忧一生了。 但遗憾的是,千禧年难题都被证明了四个了,克雷数学研究所准备的奖金至今仍然一笔都没有发出去。 就如同聊天中所说的一般,解决了七大千禧年难题的学者,似乎都对金钱失去了欲望。 而普林斯顿大学的讨论,在数学界只是一份缩影。 相对比讨论着弱黎曼猜想到底有没有证明的数学生和大部分的数学教授来说,那些真正站在数学界金字塔顶尖的大牛们,此刻的注意力却是在另外不同的地方。 日耳曼,普朗克数学研究所中。 一名穿着羊毛衫的老人正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眉头紧锁地盯着桌上那张写的密密麻麻的稿纸。 而在一旁,还有一整叠已经很明显翻阅过无数次的论文,上面的笔记同样密密麻麻到处都是。 正在这时,办公室的敲门声响了两下,随后,一名身材有点微胖的白人男子走了进来,年纪并不大,看样子应该是法尔廷斯带的博士生,手中捏着一叠稿纸以及提着一份午餐, “教授,您要的稿纸和点的午餐到了。” 法尔廷斯头也没抬的淡淡说道:“放那里吧。” “好的。”博士生将手中的午餐放到办公桌旁边后,又向前走了两步,将稿纸放到了法尔廷斯随手可以拿到的地方上,而后犹犹豫豫的站在了那里,想问问题又不敢问的样子。 察觉到自己的学生还没有离开,法尔廷斯这才抬起头,看了他一眼,冷淡的问道:“还有其他的事情吗?” 犹豫纠结了一下,博士生才开口道:“教授,关于弱黎曼猜想的论文,那位徐教授是对的吗?” 法尔廷斯:“这种问题,你更应该自己去寻找答案。” 博士生嘴角动了动,欲言又止。 他要是能看懂那篇论文,还在这里问什么? 眉心跳了跳,脸上带着些无奈,博士生道了一声:“好的,教授,如果没有其他的事情我就先走了。” 法尔廷斯没有回答,目光重新落到了面前的稿纸上。 在那里,一篇准黎曼猜想的研究论文似乎已经快要完善了。 从论文的证明思路来看,这上面的研究似乎是朝着最难突破的右边界左平移路线方向发展的。 只是,最新的一道笔迹,已经停留在了一天前 另一边,华国,金陵。 在靠近长江的栖霞山新开发区中,有着一个新修建起来并没有多久时间的研究院。 院内的建筑并不算多么的高大,最高的主楼也不过只有十来层,对比起周边开发区中满目琳琅,动辄几十层的高楼大厦算不得什么。 不过从这个占地面积并不算很大的研究院中流出来的技术和专利,却养活了周边不少的公司或工厂。 川海材料研究院中,徐川敲了敲大师熊樊鹏越办公室的大门,随即也没等里面传来回应,便推开虚掩着的门走了进去。 办公室中,正坐在桌子后面处理着手中工作的樊鹏越抬起头,刚想喊一声‘请进’,话没说出口,就看到了走进来的徐川。 看到来人,他愣了一下,随即快速站了起来,迎过来笑着招呼道:“小师弟,你的黎曼猜想解决了?” 虽然研究的不是数学,但作为同门师兄弟,也作为自己的顶头boss,徐川的性格他还是很清楚的。 当他这位小师弟进入某个研究范畴的时候,不解决或阶段性的解决问题,基本很难在外面看到他的身影。 这会出现在这里,那他研究的问题肯定是有了一定的突破的。 徐川笑着道:“如果真的能解决黎曼猜想那就好了。” 黎曼猜想这种世纪难题,要是被他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干掉了,估计整个数学界都得疯。 樊鹏越笑着一边泡茶,一边笑着调侃道:“被你盯上的问题,迟早都会解决的这次没有,下次也相差不远了。” 虽然看着人高马大一副粗憨的模样,但对于如何维持两人之间的关系,这位大师熊还是有些自己的想法的。 尽管两人一年到头见面的次数都不超过一巴掌,不过在这位小师弟面前,他却从来都没有表现过自己的生疏,哪怕是徐川已经站到了一个他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度。 也正是因为这样,在这里徐川也算是放得开,有一个可以说说话扯扯淡的普通朋友。 闲聊了一杯茶的时间后,徐川将话题切入到正题上。 “对了,前两天你给我发邮件,说锂硫电池的研究有了一些突破,现在情况怎么样了?” 真要说起来,他其实并不算电池领域的研究人员。 之前对人工sei薄膜的研究,也只不过是根据脑海中上辈子的一些记忆而做出来的‘复刻性’成果。 毕竟这项技术真正来说,是米国的研究所在未来的时间完成的,他只能算是‘借用’。 聊起正事,樊鹏越也收敛起了脸上的笑容,开口道:“锂硫电池的主要问题基本都在于硫材料上,这个小师弟你很清楚。” “硫材料的使用的确能极大的增加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按照这两年我们对锂硫电池的研究来看,之前制造出来的实验室样品能量密度能达到3000wh/kg。” “不过在不断的充放电过程中,硫化物的生成,以及它的不可逆效应会快速的损害电池的容量和寿命,这也导致大能量密度的锂硫电池很难出现在市面上。” 徐川点点头,虽然他并非电池领域的学者和研究人员,但毕竟之前带队研究过锂电池和人工sei薄膜,也了解过一些这一行业的发展和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比如锂硫电池,在人工sei薄膜解决了锂枝晶问题后,锂硫电池剩下的难题主要在于三方面。 一是锂多硫化合物溶于电解液,二是硫作为不导电的物质,导电性非常差,不利于电池的高倍率性能;第三点则是硫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的扩大缩小非常大,有可能导致电池损坏。 三个问题,基本都集中在硫上面。 但锂硫电池的优点也非常的明显的。 由于使用了硫碳复合物作为正极材料和锂金属作为负极,锂硫电池的能量密度远高于传统的锂离子电池。 在锂枝晶难题没有解决之前,米国能源部下属的阿贡国家实验室就成功的在实验室中开发并测试了一款全新锂硫电池。 其能量密度可以做到2300wh/kg,远超当时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200wh/kg的能量密度。 这足以让一辆普通的电动汽车理论续航超过3500km,甚至比后面人工sei薄膜出现后的锂离子电池续航还要常。 从这,就足以见得锂硫电池性能的优秀。 对面,大师熊起身走向自己的办公桌,弯下腰,他从抽屉中找出来了一份早就准备好的文件,递给了过来。 “我发给你的邮件估计你也没怎么看,这是锂硫电池的详细报告,你先看看吧。” 徐川接过文件,顺手翻开的同时开口说道:“和我聊聊你们这两年的研究思路和过程吧。” 虽然并不在电池行业做研发,但对于这两年的川海材料研究所的研发过程,他还是挺感兴趣的。 毕竟锂硫电池完成后,下一步的重点无疑会是更先进能量密度更高的锂空气电池。 虽然他接下来并不一定有时间亲自参与进来,但了解一下锂硫电池方面的变化也是好的。 至于一边听一边看,一心两用这种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 “行。” 樊鹏越点了点头,应了一声后在脑海中思索整理了一下这两年的研究过程,缓缓叙述道。 “.后面,我们想改变电解液的性质,按照你之前研究人工sei薄膜和解决锂枝晶的思路来对这些问题进行突破。” “我们尝试过,并且成功地用一种不与多硫化物发生反应的醚电解质取代了碳酸盐电解质,制造出来了一款新型的锂硫电池。” “不过在测试的时候,发现乙醚电解质本身极易挥发,并且含有低沸点的成分,这意味着如果用它制造电池,且电池的温度加热到室温以上,可能很快就会失效或熔化。” “也尝试过降低电解液的量和稳定锂金属阳极的方式来解决锂硫电池遇到的问题。” “这些研究虽然都没成功,不过也给我们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当然,经费的消耗也不少就是了。” 徐川翻阅着手中的文件,点了点头并没有太在意。 任何一种材料或者说实验产品的研发,抛开那些‘白’到极致的欧皇外,可以说都是一点点的尝试慢慢的积累经验和排除错误选项与路线后才成功的。 能赶在其他国家前面将锂硫电池开发出来,消耗一些经费压根就不是事情。 而且,就算是实验失败,颗粒无收,这些数据对于川海材料研究所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 材料领域之所以很难实现弯道超车,只能一点一点的积累的原因就在于这里。 别人走过的路线,如果你手中没有实验数据的话,只能自己亲自尝试一遍后才能知道结果。 而如果手中有数据,那么你就能很轻易的排除掉这个方向,这条路线,进而将节省出来的时间、精力、经费等各种东西都用在其他可能成功的方向路线上。 这种情况下,可以说是一步先,步步先了,想实现弯道超车,难度自然很大。 老实说,对于川海材料研究所能赶在其他厂商和科研单位前完成锂硫电池技术,徐川还是有些惊讶的。 最近几年他没时间照顾研究所,基本都在忙自己的事业,哪怕是将上辈子所记得的一些电池领域的发展都告诉了樊鹏越,川海材料研究所的底蕴,对比起其他的电池厂商和研发机构来说,依旧是相当薄弱的。 能走在其他电池厂商前率先完成锂硫电池技术,的确有些让他没想到。 不过,这似乎和他之前弄出的那个材料计算模型有些关系的样子? 看着报告文件上的数据,徐川的目光落到了其中的一页篇幅上,想起了被自己遗忘了很久的材料数学模型。 如果不是这次锂硫电池的突破,他都差点忘记了自己还在这一领域部署过了。 第七百零一章:徐川:我对钱不感兴趣~ 材料领域的数学计算模型,其实并不罕见。 或者说,在如今的材料学,无论是化学材料领域还是物理材料领域,亦或者是生物材料学等各种复合的领域中,通过数学模型来计算各种交叉反应以及优化实验步骤早就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了。 川海材料研究所的化学材料模型,是徐川早些年研究人工sei薄膜的时候专门建立起来的东西。 但随着各种可控核聚变工程等各种‘大项目’的开展,别说这个化学材料模型了,就是川海材料研究所都快被他忘的差不多了。 没想到这一次的锂硫电池突破,似乎和被他遗忘的化学材料模型有关。 看着报告文件上的资料和数据,徐川饶有兴趣的抬起头,看向樊鹏越,开口道:“和我详细聊聊你们最后解决硫材料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吧。” 虽然这些东西在邮箱中有发,但他来的比较匆忙,没时间细看。 樊鹏越点了点头,咳了一下清了清嗓子开口道。 “锂硫电池的突破,主要点在于硫的一种同素异形体的发现。” “在无数次的实验中,锂电池研发部门一名叫做曹毅然的科研人员试图将硫和碳纳米材料结合起来,进而限制硫在电解质中危险效应。” “实验虽然没有成功,但却意外的在实验电池中发现了一种硫结晶。” “这种硫结晶是一种硫单质,叫做‘单斜伽马相硫’,是硫的同素异形体之一。” “一开始的时候也没人在意,毕竟锂硫电池中的硫化合物形成是很常见的事情,硫的同素异形体虽然少见,但并不是不可能形成。” “直到后续的充放电实验进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工具才发现,这种‘单斜伽马相硫’竟然不与碳酸盐电解质反应,可以消除了形成多硫化物的风险” 樊鹏越简单的解释了一下起因经过,徐川微蹙着眉头,有些诧异的问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单斜伽马相硫’在在95°c下的环境中并不会稳定的存在吧?” 硫的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很多,‘单斜伽马相硫’就是同素异形体中的一种。 这种同素异形体并不是什么新的发现,早在上个世纪开采石油的时候,科学家就在天然的原油矿中发现了这种物质。 不过对于材料学来说,每年发现或在实验室中合成制造出来的新物质何止成百上千。 别的不说,硫的同素异形体已经发现和命名的就多达几十种,一种早就发现过的硫结晶,自然很难引起科研人员的注意力。 不过后续的发现,它不与碳酸盐电解质反应,可以消除了形成多硫化物风险的价值足够值得投入资金建立项目进行研究了。 正如徐川所预料的一般,沙发对面,樊鹏越点了点头,开口说道。 “的确,‘单斜伽马相硫’的稳定性的确是个很大的问题,但是它的价值足够值得投入资金建立项目进行研究了。” “因此后续锂硫电池研究部建立了一个专项小组,对‘单斜伽马相硫’进行深入化的研究,了解它在室温下保持稳定的单斜晶硫生成背后的确切机制。” 徐川点点头,没有说话继续听着。 这才是传统材料实验室的正常研发步骤之一,通过实验累计数据,发现异常,针对性检查,确认有无价值,无价值就排除,有价值就后续再进行投入。 对面,大师熊则继续简略的解释着:“不过寻找‘单斜伽马相硫’室温稳定的机制很难,到现在都没什么进展。”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材料计算模型。” 顿了顿,樊鹏越喝了口水润了下嗓子,接着道:“在‘单斜伽马相硫’发现后,按照研究所的传统习惯,我们将它的各种性质和属性数据录入进了你之前建立的那个化学材料计算模型里面。” “后面模型更新后,通过超算对材料进行了稳定性的模拟组合,结果还真让我们找到了稳定‘单斜伽马相硫’的材料” 徐川翻阅着手中的报告文件,在里面看到了稳定‘单斜伽马相硫’的材料。 意外又在意料之中的物质碳材料中‘石墨’! 万能的碳材料,在这一刻又双叒叕派上了用场。 当然,这次上场的并不止它一个,除了碳材料以外,还有氮和钠材料。 事实上,因为碳具有很强的结合能力,可以与元素形成稳定的键,从而构成有机分子的机理,使用各种碳材料,如石墨烯,碳纳米管等材料来进行各种化合物之间的稳定是很常见的事情。 在锂硫电池中,使用碳材料来稳定硫的性质也一直都是各大实验室和研究机构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如果是在其他领域,或许其他实验室早就成功了。 但在电池领域,就完全不同了。 众所周知,完整石墨晶格的非极性表面与极性多硫化物的相互作用较弱,会导致臭名昭著的穿梭效应和较差的硫转化动力学。 在锂电池中,这都是无法接受的缺陷,会分别导致电池可能出现高温自燃爆炸和电池容量降低,充放电效率降低等风险。 这两项,可以说是刚好卡在了电池的命门上。 也导致了碳材料,至少石墨材料在锂硫电池中的前景算不上多么的光明。 但是在化学材料计算模型的模拟验算中,石墨材料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超算的助力,化学材料计算模型分析出了稳定‘单斜伽马相硫’的材料。 简单的来说,通过在石墨晶格中设计了五边形缺陷,以打破π-共轭的完整性,使局部电子分布同时增强多硫化物的亲和力并加速硫转化动力学。 而dft计算表明,与完整的石墨晶格相比,五边形缺陷可以打破-共轭的完整性,诱导局部电子分布,从而促进多硫化物的亲和性,降低硫转化障碍,进而从而提高锂硫电池的储能性能。 不止如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川海材料研究所还发现,在实验锂硫电池中,即便是在充放电的反应体系中,有限的生成了lisn(n>2)化合物这种会破坏电解液的物质,也会因为五边形缺陷的碳材料表面吸附作用而聚集起来,累积在正负极的骨架附近。 这也间接的抑制了锂硫材料中的硫材料穿梭效应,解决了碳材料在锂硫电池中最大的缺陷。 翻过了记载着关于理化性质分析的这一部分,徐川看向了最后锂硫电池的组测试部分。 那些常规的电池循环测试就没必要多说了,基本都在标准之上。 达不到标准,大师熊也不可能来烦恼他。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硫宿主的合成碳材料,在0.1c条件下循环100次后显示出2275mahg-1的高可逆容量,并且在3c条件下循环600次后显示出长期循环稳定性,每次循环仅有0.035%的低容量衰减。 毫无疑问,这项数据为电池的高效催化剂提供了基础。 众所周知,锂硫电池长时间不使用效率是会下降的。 这是锂硫电池的电化学反应过程是一种不可逆反应,因此如果长时间不使用,电池的容量和性能将受到损失。 但从这项数据来看,五边形缺陷的碳材料在电池中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可以极大的延长电池的放置寿命和使用寿命。 整体来说,这种新型锂硫电池,简直完美! 将手中的实验报告放在了桌上,徐川抬头看向大师熊樊鹏越,开口道:“辛苦你们了,过两天给你们开庆功宴,该发的奖励和福利都会有的!” 锂硫电池的突破,毫无疑问会给川海材料研究所,也就是给他带来一大笔的资金。 而且更重要的是,从实验数据来看,石墨晶格中五边形缺陷与各种材料的强聚合反应在工业应用领域的广泛前景。 根据这项研究成果,他们可以围绕着它建立起来一系列,如不同化合物、生产、用途、混合配比等等不同领域的专利。 进而在碳材料领域和锂硫电池领域分别建立起不同的完整专利壁垒。 这将是川海材料研究所的新护城河! 更关键的是,从锂硫电池的研发上,他重新看到了化学计算材料模型的‘高光’! 这个一度被他遗忘的工具,在材料学领域的潜力,比他想象中的要更加巨大! 相比起这个锂硫电池和碳复合材料本身而言,对于这一点,徐川尤为期待。 单从锂硫电池的研发来看,说化学计算材料模型是整个研发过程的关键也不过分。 毕竟要从无数种材料中找到适配和稳定‘单斜伽马相硫’的材料,难度可以说比登陆火星都大。 而化学材料计算模型却为川海材料研究所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直接找到了一条不敢说最适合,但却是完成可行道路。 说它未来会成为材料学的‘核武器’,完全是有可能的。 “樊师兄,关于锂硫电池、石墨五边形缺陷晶格材料等方面的专利申请、论文的编写和投稿之类的事情,就交给你了。” 了解了一下锂硫电池研发的情况后,徐川开口下达指令道:“专利的申请越快越好,研究所需要新的护城河,也需要新的资金收入来源。” 对面,樊鹏越点了点头,道:“这个没问题,研究所有对应的部门和专业的人员负责这些事。只是.” 微微顿了顿,他抬头看向徐川,接着问道:“只是专利的申请下来后,后续的推广,你还亲自参与吗?” 之前研究所推出的人工sei薄膜专利和锂离子电池,就是徐川亲自站台宣传的。 而从站在研究所管理的角度来说,樊师兄自然是希望徐川帮忙宣传一波的。 毕竟以他的名气,绝对能吸引来全世界的注意。 徐川笑了笑,道:“我就不站出来了,这种事情樊师兄你看着安排就行,研究所也不是刚成立的时候没有名气和渠道,需要我帮忙站台。” “行,随便你了。” 樊鹏越点了点头,应了一声也没太在意,虽然徐川站出来对研究所有帮助,但对于他个人的名声来说,还是有那么一些影响的。 毕竟在国内的传统观念中,科学家,学者这种人,不说应该与贫穷挂钩,但也应该是远离金钱的。 虽然这种风气不对,但过去几十年形成的观念早已经深入人心,要想扭转过来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聊了一会后,徐川突然想起来了一件事,开口道:“哦,对了,关于锂硫电池后续的专利授权,在授权的时候附加一个条件。” “你说。” 徐川:“国外的厂商按照正常的流程来进行谈判就行,国内的厂商在商谈的时候要求获得专利授权的厂商在巴陵那边建立一套锂硫电池的生产工厂,并且严格要求控制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闻言,樊鹏越笑着开口道:“小师弟这是照顾家乡的发展?” 徐川点点头,道:“嗯,可以这样说,毕竟我也是从巴陵那边走出来的,有能力的情况下还是可以支持支持家乡的发展的。”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关于工厂的建立和发展,在商谈的过程中你直接说这个要求是我提出来的就行。” “至于补偿方案,樊师兄你这边找人评估一下,然后按照评估的条件进行上升百分之二十的范围进行补偿,别让答应要求的企业吃亏。” 对于他提出来的请求,相信国内的电池厂商看在他的面子上肯定会有不少的企业会考虑,甚至可能会选择吃亏合作。 但对于徐川来说,其他企业吃亏合作他就相当于欠人情了。 能用钱解决的事情,就别动用人情。 尤其是到了他这个高度,人情这种东西就更难处理了。 樊鹏越点了点头,应道:“行,这个要求我记下来了,还有其他的吗?” 徐川:“暂时没有了,先抓紧时间将各国的专利申请下来吧。” 樊鹏越笑着道:“恭喜小师弟了,等锂硫电池的相关专利申请下来,在福布斯富豪榜上的位置又可以往前挪动个至少几十名了。” 徐川笑着摆摆手,道:“你知道的,我对钱不感兴趣~” 第七百零二章:徐川:到时候咱俩一起就好了 川海材料研究所的工作效率还是非常高的。 早在锂硫电池完成时候,樊鹏越师兄就已经考虑到了专利申请,论文投稿等各种事宜,也提前安排了进行相关文件和报告的准备。 所以在徐川过去下达了指令后,相关部门的人员就快速的开始了各国专利的申请以及论文的润色投稿,电池厂商的授权之类的事情。 国内的专利申请对于川海材料研究所来说只是一句话的事情,毕竟背靠着徐川,简直不要太容易。 至于国际上的专利,负责专利申请的人员表示,如果一切顺利,最长也就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就能完成锂硫电池和石墨五边形缺陷晶格材料等方面的专利申请,拿到专利号。 这一效率和速度,远超前些年徐川申请人工sei薄膜的时候。 当然,能有这么快的速度,离不开这些年研究所的关系经营。 专利优先审核对于早已经不是一穷二白小研究所的川海材料来说并不是什么事。 对于这些工作,徐川也没太在意。 从川海材料研究所回来后,他默默的打开了自己用来记录一些重要工作事情的笔记本,将化学材料计算数学模型的优化和拓展工作写在了上面。 随着材料的发展和日益庞大,像以往那种依靠实验不断进行试错进行研究的方式迟早会落伍。 而计算材料学,在他看来就是未来材料学的发展方向,之一。 通过数学+计算机+材料本身的机理,利用庞大的计算资源来模拟计算和代替原本应该在实验室中的工作,毫无疑问能够节省大量的实验时间和精力。并且将科研人员从繁琐的实验中解锁出来,用以去思考更多创造性的知识,而不是那些重新性的工作。 在徐川看来,这才应该是科学发展的发现和人类智慧应该体现的地方。 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就如同机械化和人工智能化会让无数的工人下岗一般,也让基层的科研人员经历这般的挫折。 但文明的前进的脚步谁也无法阻止,它迟早会到来的。 处理完手上上的一些事情后,徐川又来到了川海网络科技这边。 无论是化学材料计算数学模型,还是他之前突发奇想想给自己弄一个用来帮助自己处理论文和一些日常小事工作‘人工智能小助手’,都离不开这边的帮助。 虽然他弄出来这家公司的初心只是想给川海材料研究所做一个网络安全防护平台。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在刘嘉欣的带领下,这家公司在国内的互联网界也有了不小的名气。 尤其是在计算机数学领域和算法领域,川海网络科技这边能接到的业务早就能养活自己了。 敲了敲办公室的门,徐川走了进去。 房间中,刚上班正在看邮件的刘嘉欣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飘起了一抹笑容。 “恭喜你呀,找到了黎曼猜想的思路。” 笑着起身道了一声恭喜,刘嘉欣起身向桌柜旁,从里面取出茶叶准备泡两杯清茶。 徐川摇摇头,道:“这声恭喜太早了,黎曼猜想可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难题。” 微微顿了顿,他笑着问道:“说起来,你那边的论文审核情况如何了?” 在弱黎曼猜想之前,占据数学界讨论热度中心的毫无疑问是刘嘉欣投稿的《基于分解基的大整数因子分解算法》论文。 作为p=np?猜想的核心难题之一,虽然从知名度上来说很难和弱黎曼猜想相比。 但从地位上来说,她投稿的论文和准黎曼猜想处于同一阶梯,都是千禧年难题的核心问题。 而且对于计算机数学来说,《基于分解基的大整数因子分解算法》论文影响力可比弱黎曼猜想要大多了。 解决了这一个问题,意味着计算机的算法能再度进行‘飞跃’式的更新迭代。 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或许以前需要计算一万次的问题,在算法更新后,可能只需要一千次,一百次就足够了。 当然,实际上的算法并不能这样比拟,却也可以从这方面看出这篇论文对计算机发展的影响了。 沙发对面,端着两杯清茶的刘嘉欣递了一杯过来后,轻声的开口道:“《数学年刊》那边已经接受了稿件,正在进行审稿中,应该还需要一段才会有结果反馈。” 微微停顿了一下,学姐抿了抿嘴接着道:“《数学年刊》那边建议我开一场关于论文的报告会。” 闻言,徐川笑了笑,并没有太多的惊讶。 他开口道:“p=np?猜想难题的核心问题,的确值得开一场专门的报告会。你的想法呢?” 刘嘉欣摇摇头,轻声道:“我暂时还没想好。” 闻言,徐川也没太多的意外。 虽然解决了一个顶级数学难题,但却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站在大庭广众下进行演讲的。 学者中社恐性格孤僻也不少,尤其是数学家中,更是不乏不喜欢与人交流的。 比如佩雷尔曼,这个数学家中苦修士为了躲避世俗,更是选择隐居在了偏僻的城郊。 思索了一下,他笑着开口道:“如果你还没想好的话的,要不我们一起吧?” 听到这话,对面的刘嘉欣投来了疑问的目光。 徐川笑着抿了一口热茶,接着道:“弱黎曼猜想也是数学界关注的重点,这种级别的问题,一场数学报告会对我来说大概也是跑不掉的。” “如果你还没有准备的话,不如两场报告会放到一起吧,这样你也不用麻烦去找人布置场地和邀请其他学者了。” 刘嘉欣:“这样会不会太麻烦你了。” 徐川哈哈笑着道:“这有什么麻烦的,反正这种事情也不是我做,和学校那边打个招呼就好了,南大那边校领导估摸着巴不得我们多开几场这样的报告会。” “如果你不介意的话,到时候咱俩一起就好了。” 解决了报告会的事情,徐川将话题转移到正事上,开口道:“对了,这次过来,有两件事又得麻烦一下你这边了。” “嗯?” 徐川笑了笑,道:“你还记得以前帮忙优化过的那个化学材料计算数学模型吗?第一件事就和这个有关系。” “我准备联合研究所和网络科技这边,重新对数学模型进行一次深入的改造和优化升级,以前留存的一些问题,想在这次优化升级中解决掉。” 说着,他看向学姐的眼眸中带着一丝歉意:“这份工作,主力核心大概得落到你的肩上了,又得辛苦你了。” 和川海材料研究所不同,研究所那边他还亲手带队发展了不少了的材料和技术。 但川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这边,除了启动资金外,可以说他几乎没有提供任何其他的帮助。 相反,无论为川海材料研究所搭建的网络安全防护平台,还是之前化学材料计算模型的研发,亦或者人工智能领域的部署,都是在反馈支持他的发展。 虽然说公司为老板赚取利益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网络科技公司的发展和这些项目的核心都落在这位学姐身上,未免有些太过于劳累让人心疼了。 学姐摇了摇头,笑着道:“没什么,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行业,已经是很不错的事情了。” 顿了顿,她有些调皮的打趣道:“更何况你才是大老板,大老板亲自指挥的工作,下属哪有拒绝的资本?” “咳~” 倒是有些没料到学姐会这样说,徐川轻咳了一下笑着道:“化学材料计算数学模型的底层数学工具我会抽时间帮忙解决的,这个你不用担心。” “至于第二件事.” 停了一下,他看向刘嘉欣,问道:“之前安排下去开发的人工智能ai的研发,现在做的怎么样了?” 对面,学姐想都没想就快速的回道:“目前我们研发的人工智能ai的方向是基于互联网和可用大数据来进行训练的‘深度学习型ai’。” “它和传统的专注于下围棋或机器翻译等某一个具体任务或领域“小模型ai”不同,这种深度学习型ai更像我们的大脑,可以在海量通用数据上进行预先训练,能大幅提升ai的泛化性、通用性、实用性.” “从理论上来说,这种ai模型的上限比其他的人工智能要高很多。” “但目前来说,训练它的难度极大,需要大量的各类型数据进行支撑,按照目前的进度来看,可能还需要大概半年-一年的时间来优化和训练才能达到商用的标准。” 对于自己手中的工作和项目,整个网络公司中没人比她更了解了。 徐川点了点头,道:“如果有什么需要的,尽管找我就好了。” “另外,我这边需要一个人工智能ai小助手,用来帮忙整理学术论文,需要集成的‘文献搜索、管理、阅读、润色、写作.包括文档的扫描录入,打印阅读等方面的功能,做到这个难度大吗?” 沙发上,刘嘉欣思索了一下,道:“学术类型的ai在市面上虽然比较少见,但也不是没有,做起来的难度不大。” “不过要准确的识别各种稿件,无误的处理数据和资料还是有一些难度的。这些需要底层数据库和算法支撑。” 微微顿了顿,她接着道:“如果你要的话,我这边安排一个研发项目,单独进行处理就好了。正好大正整数因子分解问题解决后,在复杂性算法理论方面我有一些想法,可以拿来实践一下。” 在徐川和刘嘉欣学姐聊着有关于人工智能ai的工作时,另一边,工业界或者说电池领域正在快速的将目光转移到他的身上。 原因自然是川海材料研究所投稿出去的数篇论文。 《‘单斜伽马相硫’锂硫电池‘硫’问题的终结者!》 《石墨晶格中五边形缺陷增强多硫化物动力学的研究机理!》 《.》 数篇先后从川海材料研究所投稿出去的论文,很快就引起了众多材料学者和电池领域专家的关注。 川海材料研究所是徐川创立的研究机构所有人都知道,而从这家实验室中研发出来的科技,无论是人工sei薄膜还是高温超导材料,都曾在材料界引起过剧烈的反响。 前者在锂电池领域是不折不扣的‘王’,可以说目前市面上每一块锂电池,都得给那位徐教授付专利费。 后者传闻是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核心材料,是米国等西方国家一直都想搞到手的东西。 如果不是那位徐教授的研究重心并不在川海材料研究所,恐怕数年的时间下来,它早就成为世界前列的顶级研究机构了。 当然,即便是现在,也没有人敢轻视这家实验室。 尤其是在锂电池领域! 关注着徐川动静的人很多,他的一举一动都牵扯到对应领域大量人员的目光。 在弱黎曼猜想证明的喧闹讨论下,最先注意到川海材料研究所这边动静的自然是国家这边的人员。 锂硫电池相关专利的提交,在审核的同时也第一时间被相关的工作人员上报了上去。 星海研究院中,作为上面安排下来辅助徐川工作的温远航在收到了上级领导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就赶到了紫金山这边了解真实情况。 “徐院士,听说您已经解决了锂硫电池的难题?” 客厅中,温远航毕恭毕敬的打了个招呼后,有些迫不及待的开口问道。 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已经完成的基础上,华国的工业迎来了历史最为巅峰的蓬勃发展,也迎来了历史最低的电价。 而电池这种东西,作为新能源发展中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环,可以说它直接就决定了新能源的发展速度和稳定性。 虽然人工sei薄膜早就将锂电池的上限拉高了数倍,但锂硫电池却是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电池上限的产品。 它的突破,能进一步的拉高华国在新能源领域的部署和掌控,也能加快他们转型的脚步,以及扩大对全世界的影响力。 可以说,电池虽小,却在国家的发展战略规划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一环。 第七百零三章:破局的契机 看着罕见带着些许迫不及待的温远航,徐川笑着从抽屉中抽出了一份文件递了过去。 “这就是川海材料研究所那边有关于锂硫电池的最新成果,你可以带回去给专业的人士看看。” 对于温远航焦急的心态,他其实是理解的。 因为电池虽小,却是国家战略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下到民生,上到国防,从手机电脑再到航天航空,都离不开一枚小小的电池。 温远航快速的接过报告文件,简略的翻了翻。 针对锂硫电池的测试数据中,他最为关注的电池能量密度测试信息,映入了眼眸中。 2117.24wh/kg! 高达两千出头能量密度,能达到目前市面上锂离子电池的两倍多! 当然,如果是单论能量密度的话,这个数值在锂枝晶难题已经得到了解决的今天,在锂电池中其实算不上什么刷新记录。 各国很多实验室中,不同类型的锂电池产品比这个高的其实有不少。 比如米国能源部下属的阿贡国家实验室,在今年上半年的时候就成功的在实验室中开发并测试了一款全新锂硫电池,其能量密度可以做到2300wh/kg。 甚至樱花国还搞出了传说中锂空气电池,在实验室中能量密度简直爆杀了传统锂电池。 但实验室产品终究是实验室产品,上不得台面。 在那些研究人员手中,有时候实验室做研究追求的并不一定是商业化的东西,也有可能会做极限测试,或者什么赚取名声之类的操作。 阿贡国家实验室高达2300wh/kg的锂硫电池,就是锂电池极限测试中堆出来的东西。 抛开能量密度可谓是夺人耳目外,其他各方面的属性可以说全是垃圾。 充放电循环拉胯,使用后电池中硫化合物堵塞电解液,高低温环境自动宕机甚至爆炸等等等等。 一系列的缺陷下来,即便是有着极高的能量密度,它也没法正式推出商业化生产。 而没法商业化生产的电池,并没有太多的意义。 但他手中的这份报告可完全不同。 川海材料研究所研究出来的锂硫电池,拥有的可不是单纯的两千能量密度,而是真正能实用,能够商业化的东西。 各种低温、高温、震动、撞击、极限测试等等锂电池该走的测试步骤及检测内容都走完了,从实验数据来看,不说非常优秀,但绝对都在标准线之上。 这样的锂硫电池,只需要等待宣布,就能够在当前的电池界掀起了剧烈的地震了。 简略的翻了翻手中的报告,温远航看向徐川,压抑不住心中的兴奋,赞叹地说道:“不愧是徐院士,又一次领先了全世界!” 徐川摇摇头,道:“这次的研究成果和我的关系不大,是川海材料研究所的功劳。” 温远航笑了笑,也没在这个上面纠结继续。 徐川说是川海材料研究所的功劳,那就是好了,反正研究所都是他的。 站在国家层面上来说,不管锂硫电池是谁研发出来的,只要是在国内,都完全是好的。 在华国率先实现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基础上,电池,决定了他们在全世界新能源领域的部署和掌控进度,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 华国在汽车领域的实力,就如同传统航天领域一样,可以说远落后于那些西方国家。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合资车是普通老百姓更信赖的汽车产品。 至于国产?不得不说一句,那是什么垃圾? 哪怕是到了23年,国产车的发展速度相当快的今天,这种观念在国内依旧是相当浓厚的。 一方面是顶级的豪华品牌汽车几乎都是外国车,另一方面,国内的汽车行业的确‘拉胯’。 传统的燃油车不提,发展的确落后于别人几十年的时间,在西方国家建立起来了自己的渠道和信誉的情况下,要追赶难度的确很大。 但新能源 在一些年前,这玩意对于很多名不见经传的造车企业来说,纯粹就是拿来骗保的玩意。 国内的生态环境一度摆烂到最高层都看不下去的地步。 但好在,引入了特斯拉这条鲶鱼和一系列的政策改变之下,还是有一批新能源车企成功从摆烂的环境中杀出来了。 不过要想走向全世界,在销量和影响力方面占据一席之地,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尤其是在高端豪华品牌的布局上,更是难以突破围杀。 锂硫电池,或许就是这一契机。 与此同时,另一边。 米国,伊利诺伊州被芝加哥森林保护区所环绕的阿贡国家实验室中。 正在自己办公室中整理着实验数据的特里萨·阿奇尔教授正哼着小曲,愉快的回复和处理着一封又一封的邮件和文件。 阿贡国家实验室隶属于能源蔀,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米于1942年在此领导小组建立了人类第一台可控核裂变反应堆(芝加哥一号堆),完成了曼哈顿计划的重要一环,并且使人类从此迈入原子能时代。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阿贡实验室接受开发和平利用原子反应堆的任务。数十年来,这家实验室的研究不断扩大,包括了科学、工程和技术的许多其他领域。 而特里萨·阿奇尔教授所领导的,正是阿贡实验室中最重要能源计划的一部分‘电池项目’。 就在大约两个月前,他领导的锂电池项目中的一个实验小组,在锂硫电池领域有了重大的突破。 该研究小组在对锂硫电池的研究时,发现了一种硫的同素异形体具有稳定‘穿梭效应’的能力。 而后续对其展开进行研究的时候,发现通过使用不同的材料可以进一步消除锂硫电池形成多硫化物风险。 这其中最好的辅助材料是碳纳米材料,通过不断实验,他们已经确定了,由高纯度的碳纳米管材料进行辅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锂硫电池的穿梭效应和多硫化物的损害电池风险。 按照目前的实验进度来看,预估再有一段时间,他们就能完成这个‘辉煌’的项目,研发出最新一代的锂硫电池。 而锂硫电池高超的能量密度,毫无疑问能完全碾压目前市面上所有的锂离子电池。 想到这,特里萨·阿奇尔的嘴角情不自禁的扬起了一抹笑容。 电池可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若是能垄断这个市场,能带来的庞大收益无法想象。 他已经看到了大把的钞票和名声在朝着自己招手了。 哪怕成果是属于实验室的,但他作为‘电池项目’的领导者,其功劳自然不会落下。 甚至,在解决了锂硫电池的穿梭效应后,他因此拿到诺贝尔化学奖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毕竟,最近这些年的化学奖,可没有多少真正化学领域的成果,大部分的奖章都颁发给了生物化学领域。 而锂硫电池的穿梭效应,毫无疑问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真正化学难题。 相信诺贝尔皇家评委会一定会将这项成果放进提名中的。 正在他梦想着未来美好生活的时候,办公室外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随即,敲门声咚咚咚的响了几下后,一名带着眼镜的白人女助理没等特里萨·阿奇尔开口喊请进就闯了进来,手中还捏着一份论文。 看着闯进来的助理,心情很好的特里萨·阿奇尔也没介意这种行为,笑着问道:“凯莉,有什么事吗?这么急,可要小心摔着。” “特里萨主任,情况有些不妙。” 凯莉·维姬脸上带着一丝焦急,快速的将手中的文件递了过去了,顾不上喘息继续道:“华国在锂硫电池领域疑似有了重大突破!” 闻言,特里萨·阿奇尔愣了一下,随即莞尔笑了下并没有太在意。 “华国?他们能在锂硫电池上有什么突破?那位徐教授研发的人工sei薄膜技术都没有让他们掌握这个庞大的市场。” 并不是他看不起华国,而是这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在人工sei薄膜技术这项核心技术领先全世界的情况,华国都没能掌控住锂电池市场。如今更是让他们全面追上来了,甚至不少电池的容量都超过了对方,占据了很大一片的市场。 对面凯莉·维姬助理快速的回道:“但是这次的突破和那位徐川教授有关系,是他名下的川海材料研究所,也就是研发出人工sei薄膜的实验室公开的。” 听到这话,特里萨·阿奇尔又愣了一下,旋即微皱起了眉头,快速的从助理手中接过了论文。 人的名树的影,徐川这个名字最近这些年实在是太过于响亮了。 即便是他看不起华国的科研能力,也无法忽视那位徐教授。 更何况,人工sei薄膜本就是他研发出来的,如果说在锂硫电池上有些突破,或许真的有可能。 从助理手中拿到了《科学》杂志,特里萨·阿奇尔教授翻开了论文。 随即,论文的标题映入他的眼帘,让他的瞳孔骤然收缩了一下。 《‘单斜伽马相硫’,锂硫电池‘硫’问题的终结者!》 “该死,千万别是我们研究的穿梭效应!” 标题映入眼帘后,特里萨·阿奇尔心中一突,咬着牙快速的翻阅起来。 随着论文一页页的进入他的瞳孔,伴随着一项项的数据划过眼帘,在看到了那最后几页的结论和实验数据后,他愤怒的将手中的咖啡杯砸向了办公室洁白的墙壁。 伴随着‘砰’的一声脆响,玻璃杯撞在墙上碎成无数的玻璃片,深棕色的咖啡顿时在洁白的墙壁上染出了一副棕色地图。 一旁的助理低着头站在旁边大气都不敢出,生怕自己引来了阿奇尔教授的注意。 作为助理,她很清楚最近这段时间锂硫电池的突破,也很清楚这篇论文带来的后果。 可以说,这份论文一出,他们此前的研究就全都报废了。 看着溅了一墙的咖啡,能源与全球安全研究所中,负责锂硫电池研究方向的特里萨·阿奇尔教授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压抑住心里的愤怒,他冰冷朝着自己的助理说道:“查!该死的!我想知道,到底是谁泄露了实验室的机密!” 关注着徐川动静的人很多,从他本人,再到他名下的研究所,无论是星海研究院还是川海材料研究所,亦或者是那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基本都在各国的盯梢范围中。 而在锂硫电池相关的信息出现后,各国自然能在第一时间关注到了相关的信息。 作为米国能源蔀下属的国家级实验室,阿贡国家实验室亦不例外。 但在拿到了论文后,能源与全球安全研究所中,负责锂硫电池研究方向的特里萨·阿奇尔教授却是无比的愤怒。 《‘单斜伽马相硫’锂硫电池‘硫’问题的终结者!》 一篇论文,与他们的研究方向几乎一致,两边的研究方向都是硫的同素异形体‘单斜伽马相硫’,甚至进一步的方向都是使用碳材料来对‘单斜伽马相硫’进行稳定。 只不过唯一的区别是,阿贡国家实验室使用的是碳纳米管材料,而他们的对手,那家川海材料研究所使用的是被他们研究过并且抛弃的石墨。 这很难不让人怀疑是实验室中有人泄露了之前的研究数据。 毕竟从论文来看,这研究方向和思路已经不是一般的相似了。 尽管谁也没规定过,两家不同的研究所不能有同一种研究方法,但巧合到如此地步的,还是及其罕见的。 “你还愣在这里做什么,还不去滚调查?!” 看着自己的助理呆愣愣的傻站在那里,特里萨·阿奇尔教授又是气不打一处来,眉头一竖怒骂道。 “我这就去.” 听到第二遍,助理这才反应过来,慌乱的应了一句后快步跑了出去。 特里萨·阿奇尔扫了一眼助理的背影,阴沉着脸坐回了办公桌后面,拿起了座机电话,拨了一个号码出去。简单聊了几句话后,他便结束了通话,目光重新落到了办公桌上的论文上。 在材料领域,如果在某一个相同的研究方向上,有竞争对手率先一步领先的话,那意味着其他人的研究全都报废了。 市场就是这么的残酷。 尤其是在电池领域,尽管他们同样很有希望解决掉锂硫电池的穿梭效应,但在面对一份实验室中的产品和一份已经完成成熟的技术时,市场会如何做出选择,用脚趾头想都能知道。 “该死的!这事没完!” 看着论文上醒目的标题,特里萨·阿奇咬着牙很是不甘。 他一定要向国会举报! 阿贡国家实验室不能就这样白白流失! 还有,别让他抓到到底是谁泄露了实验室的研究数据,否则他一定会将他送进圣昆廷的监狱里面! 第七百零四章:不要脸的米国当局 就在工业界和电池界为川海材料研究所公开的锂硫电池成果而热议和疯狂的时候,一份由《芝加哥论坛报》发售的最新报纸,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曝光!阿贡国家实验室最新研究成果‘单斜伽马相硫’研究数据遭窃取!》 “近日,隶属于米国能源蔀下属的阿贡国家实验室,能源与全球安全研究所负责‘电池项目’的特里萨·阿奇尔教授接受了本台媒体记者的采访。” “在采访中,特里萨·阿奇尔教授愤怒的表示,能源与全球安全研究所‘锂硫电池电池工程’的最新最重要研究成果遭遇了骇人听闻的数据泄密事情。” “本事件与电池界和工业界目前最火热的重大成果,解决锂硫电池穿梭效应的‘单斜伽马相硫’材料有关。” “据特里萨·阿奇尔教授透露,早在一年多前,阿贡国家实验室就已经展开了针对锂硫电池穿梭效应和多硫化合物难题的研究工作。” “在长达一年多的研究实验中,锂硫电池组的实验人员发现了一种硫的同素异形体具有稳定‘穿梭效应’的能力。” “而这种同素异形体,就是由川海材料研究所近期所公开的‘单斜伽马相硫’。” “特里萨·阿奇尔教授表示,‘单斜伽马相硫’稳定锂硫电池‘穿梭效应’难题是阿贡国家实验室的成果,极有可能遭遇了竞争对手的盗窃,实验数据遭遇全方面泄露。” “此外,在本次采访中,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特里萨·阿奇尔教授还向我们提供了充足的对比证据。” “他提供了今年年初锂硫电池实验人员针对‘单斜伽马相硫’的研究数据,以及对比了由川海材料研究所公开的《‘单斜伽马相硫’锂硫电池‘硫’问题的终结者!》论文中的相关实验数据。” “数据对比图如下” “从图片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两者具有极高的相似性.” 一篇由《芝加哥论坛报》新闻,在这个锂硫电池和‘单斜伽马相硫’被工业界所有人关注的情况下,很快就铺天盖地的传递开来了。 一方是米国最为著名的国家研究所‘阿贡国家实验室’,曾参与过曼哈顿计划的重要一环,建立了人类第一台可控核反应堆(芝加哥一号裂变堆),使人类从此迈入原子能时代。 另一方则涉及到当今这个时代的‘奇迹学者’徐川教授,一个人解决掉了三大千禧年难题,诺菲双奖得主,完成了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国际知名学者。 前者是老牌研究集团,实力强大,研发能力出众;后者是新时代最出名的国际学者,被人们誉为‘可控核聚变之父’,以一己之力将人类拉入可控核聚变时代。 这两者忽然扯上了关系,还牵扯到重要学术成果盗窃或泄密事件,一时间在工业界和网上掀起了剧烈的讨论。 【卧槽?真的假的?川神的研究所涉及到盗窃米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机密数据?】 【听说是阿贡国家实验室研究了很久那个什么伽马硫,能稳定穿梭效应,和川神名下的实验室一模一样。】 【不太可能吧?芝加哥论坛报的那篇新闻我看了,只能说是研究方向和思路巧合撞上了吧?】 【研究思路撞上了也不可能撞这么详细!报道我看了,阿贡实验室放出来的实验数据和川海材料研究所公布的论文从头到尾几乎一样,这叫做撞研究方向和思路巧合?】 【本人材料学博士,看了一下对比实验数据,可以说只在最后的稳定掺杂材料上有一些不同,前者使用的是碳纳米管,后者使用的石墨。当然,不排除双方公开的实验数据都有自己的保留,毕竟核心机密不可能完全公开。】 【碳纳米管?石墨?这不都是碳材料吗?】 【唉,我之前还在高兴国内电池能崛起呢,没想到居然是盗窃别人的实验数据。】 【川神盗窃其他人的实验数据我是不相信的,别忘了解决锂枝晶难题的人工sei薄膜就是他解决的,在锂电池领域,还有人比他更专业?】 【我也觉得不可能,川神他老人家一不缺钱二不缺名,盗窃别人的实验数据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嘛。】 网络上,议论纷纷。 不仅仅是工业界和吃瓜网友们在讨论这件事,就连隔壁的学术界都将目光投了过来。 毕竟这段时间的学术界可不冷清。 弱黎曼猜想的证明论文热度还没完全过去呢,再加上涉及到徐川这个名字,更加引人注目。 阿贡国家实验室和川海材料研究所在锂硫电池领域的事件,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就连徐川都看到了相关的信息,第一时间找到了管理研究所的樊鹏越大师兄。 虽然他并不怀疑川海材料研究所的人盗取了阿贡国家实验室的机密数据。 但老实说,在看到阿贡国家实验室提供的实验数据后,就连他都忍不住怀疑锂硫电池的研发是否真的和对方有关。 毕竟抛开最后使用的不同碳材料进行稳定‘单斜伽马相硫’解决穿梭效应外,整体的研发方向、思路,包括一些实验数据,真就可以说相差不大。 很难不让人产生一些想法。 “我已经了解询问过,也安排人查过了,的确只是巧合,没有任何其他的问题,盗窃阿贡国家实验室的数据和研究思路更是无稽之谈。” 川海材料研究所中,大师熊樊鹏越摇着头和徐川解释道。 在《芝加哥论坛报》的新闻出来的第一时间,他就了解到了这份消息,并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内部的了解和排查。 老实说,实验室数据泄露或者说被窃取这种事情,在科研界和学术界是经常有的,算不上什么大事。 尤其是米国,本身窃取其他国家的实验室机密或者数据还少么? 甚至某果手机如今都已经在名正言顺的进行数据监听处理了。 但这一次数据盗窃事故涉及到了他们的顶头老板,如今国内甚至是世界学术界的第一人。 如果没法妥当处理的话,对于徐川的学术名声是个尤为大的打击,所以对于这件事樊鹏越很上心,第一时间就进行了处理。 一旁,这次锂硫电池的主要研发人员曹毅然同样在办公室中,戴着副椭圆眼镜,脸型有些微胖的他脸上带着些委屈,有些不甘的看向徐川,开口说道。 “徐院士,我可以用自己的性命保证,‘单斜伽马相硫’成果是我们辛辛苦苦一点一点研发出来,绝对和米国的阿贡国家实验室没有任何的关系!” 被人冤枉自己辛辛苦苦做出来的研究成果是窃取的别人的,任谁都不甘心。 徐川笑着安抚道:“放心,我相信你们。” 笑了笑,他开着玩笑道:“你们要是有能力从阿贡实验室窃取到实验数据,还做什么研究,直接转型成情报人员好了。” “这能力,将米国的底裤说不定都能窃出来。” 虽然这话是个玩笑,但事实的确是如此。 隶属于米国能源蔀的阿贡国家实验室,如果放到国内来,其地位绝对是华科院下属实验室级别的。 这种实验机构,其保密能力自然不用多说,绝对强到变态。就算是他们想偷,都没有这个渠道。 尤其是锂硫电池这种能改变目前电池行业格局的东西,能获取到全面核心数据的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徐川也不认为川海材料研究所有这种能力,能搞到这种级别的保密数据。 真要能做到,他们还搞个p的研发,直接全体转行情报人员,说不定真能将老米的底裤都偷出来。 被徐川这么一调侃,樊鹏越和曹毅然‘噗’的一声没忍住直接笑了出来。 这位传说中的大老板还真是接地气。 徐川也笑了笑,接着道:“这件事我会处理的,放心,只要实验成果是你们自己做的,我一定会还你们一个公道和名声!” “想污蔑人,在我这不可能!” 为自己名下的研究所撑腰,其实也是为他自己诚邀。 尽管《芝加哥论坛报》从头到尾并没有带上他的名字,但毫无疑问所有人都知道川海材料研究所是他的,涉及的实验数据盗窃这种事情,在大众看来肯定和他有关。 有人撑腰,曹毅然的心中的委屈也少了很多,他连忙表态道:“有什么需要,我这边可以全程配合的。”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刚想开口,办公室中,大师熊樊鹏越的秘书就脚步匆匆的走了进来。 “院长,情况不妙” 脚步匆匆赶过来的秘书快速的汇报道:“米国专利商标局联合驳回了我们申请的锂硫电池及‘单斜伽马相硫’相关的专利。” 川海材料研究所进行申请的和锂硫电池及‘单斜伽马相硫’相关的专利申请,被以涉及专利内容违反《专利法》规定类进行了驳回。 这一消息,顿时就在热度极高的局势上来了把火上浇油。 【新消息,川海研究所的专利申请被驳回了!】 【老米可是真不要脸啊,通过审核了的专利都能被驳回?】 【第一,只是拿到了专利号而已,并没有审核通过。第二,盗窃别人的实验数据就要脸了?明明是阿贡国家实验室的成果,你盗窃过去还想申请专利,真有脸啊。】 【看错人了,没想到他也会做这种事情。我女儿还一直将他当做偶像呢,真是失望。】 【的确,偷别人的研究成果这种事情,太让人不齿了!】 【偷老米的也算偷?老米本身干的窃取其他国家的商业机密和成果还少了?我没记错的话,复方蒿甲醚这种事情可不少吧?】 【???楼上这些个这就开始安插罪名给川神了??是否盗窃这事都没定性呢,你们就这么急着挑出来给你们的洋主子说话了?】 【不是,可控核聚变技术都拉不起来你们跪着的膝盖吗?都他么世界领先了,你们还觉得你们的洋大人牛逼呢?】 不得不说,米国专利商标局在这个时候跳出来宣布驳回川海材料研究所的专利在恶心人方面的确有一手。 尽管后续国际专利的申请还可以重新进行提交复审请求,但就目前来说,这毫无疑问在当前焦灼的局势上撒了一把热油,引得所有人的目光纷纷偏移了过来。 与此同时,另一边。 米国,伊利诺伊州被芝加哥森林保护区所环绕的阿贡国家实验室中。 一名联邦调查局的情报人员和米国专利商标局的副局长此刻正在能源与全球安全研究所中和负责锂硫电池研究方向的特里萨·阿奇尔教授愉悦的交流着。 “特里萨·阿奇尔教授,川海材料研究所的专利申请我们已经驳回去了。不过我们拖不了太长的时间。” “毕竟如果他们提交复审请求的话,我们必须要受理,这些规则我们不好破坏,但拖延一些时间还是可以的。” 办公室中,专利商标局的副局长亚当斯·萨尔举起手中的咖啡杯,笑着向特里萨·阿奇尔教授示意道。 “所以我希望你们能够在最迟两个月内完成‘单斜伽马相硫’和锂硫电池的研究,以及提交相关的专利申请文件。“ “亦或者.” 顿了顿,他笑着看向身边的联邦调查局警员,接着道:“找到川海材料研究所真实窃取阿贡实验室的证据,这样我们能直接永久封杀对方在这上面的专利!” 锂硫电池和‘单斜伽马相硫’事件,毫无疑问自然引起当局的注意。 在第一时间,调查局的人就插入了进来,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但经过仔细的巡查后,联邦调查局的人初步判断阿贡国家实验室的数据,并未遭遇盗窃或者说泄露。 即他们与川海材料研究所公开的论文,更有可能是匪夷所思的巧合。 这一结果,的确让阿贡国家实验室和当局很不满,但找不到盗窃的证据,他们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不过按照负责锂硫电池技术研发的特里萨·阿奇尔教授的提供,他们本身距离锂硫电池技术亦也不远。 因此,在当局和阿贡国家实验室商议后,决定来一招调转乾坤! 即先联合其他国家驳回川海材料研究所的专利申请,而后让特里萨·阿奇尔教授全力加速锂硫电池的研发,再抢在对方前面完成锂硫电池相关专利的申请和布局! 听上去似乎很不要脸,但对于他们来说,如果能在电池领域这一万亿级的市场上重新占据头筹,抛弃点脸面,又有什么关系呢? 更何况,这件事又不会宣扬出去。 相反,他们还会更加坐实川海材料研究所盗窃了阿贡国家实验室机密数据的消息,以完成对舆论和新闻的操控,将对方打入谷底! 沙发对面,特里萨·阿奇尔教授脸上带着笑容,举起手中的咖啡杯笑道。 “当然!” 第七百零五章:坏消息中的好消息! 另一边,金陵,川海材料研究所中。 徐川还在和大师熊樊鹏越了解锂硫电池研究思路和方向与阿贡国家实验室撞车的事情,商议着解决办法。 蓦的,听到川海材料研究所专利的锂硫电池和‘单斜伽马相硫’相关专利申请被驳回,整个人都愣了一下。 不止是他,包括樊鹏越和曹毅然也都愣住了。 知道太平洋对岸的那个国家无耻,却也没想到会无耻到这种地步。 驳回已经初步通过了审核,拿到了专利号的专利申请,这在国际专利的申请上,是极为罕见的事情。 毕竟一般来说,能拿到专利号,就意味着前期的审核工作,从主题到技术,再到公序良德、文件形式等各方面都是已经走完了的,没有任何问题。 这种情况下,对方将他们的专利申请驳回,其私心就差没直接公开说不想让你过了。 尽管正常情况下,专利申请被驳回后还可以进行复审,而且专利局也必须要接受复审申请。 但很显然,就算是他们提交复审,对方基本也会选择直接卡住,或者说无限制拖延时间。 沙发上,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师熊樊鹏越脸上带上了一丝苦意,有些无奈的开口道:“这是摆明了的针对啊。” 对面,徐川轻轻摇了摇头,道:“没事,专利的申请只是一条路而已,大不了到时候将所有的专利全都撤回来,和国内的厂商合作生产锂硫电池好了。” 至于专利授权申请被针对这件事,他倒是没什么看法。 自从二十一世纪他们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开始,对岸针对国内的企业的各种政策还少么? 川海材料研究所进入针对名单,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早在前些年人工sei薄膜研发出来的时候,他们就进入了对方的视线了。 只不过川海材料研究所对外发展的项目或者说技术并不多。 他们对外出口的要么是人工sei薄膜专利授权,或者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这种可以说几乎无法取代的东西,要么则是一些其他无法紧要的技术。 前者他们想针对都难,毕竟本土的企业也需要授权和材料。 人工sei薄膜授权一断,电池企业就难受至极,这东西在目前的锂离子电池中可以说无法替代。虽然有备用品,但更换的话会导致锂枝晶难题重新出现,进而降低电池容量等一系列难题。 而后者就更不用多说了,如今米国几大洲正在建的大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还依赖高温铜碳银超导材料呢。 离了这玩意,他们的可控核聚变堆得停工。 至于其他的一些材料或者技术,大部分都无关紧要,针对起来也没什么意义。 所以川海材料研究所虽然很早就进入了老米商务蔀那边的视野,却也没有什么太好的抵制方法。 研发型的企业就是这样,很难针对。 当然,更关键的在于川海材料研究所不像华威、中芯、航天等企业,需要米国和世界市场的同时,还依赖芯片、发动机等技术的进口。 它无欲无求不需要米国产品的同时,还掌控着多项无法替代的产品和科技。 所以对于老米来说,川海材料研究所就像是如鲠在喉的鱼刺一般,让他们相当的难受。 这次好不容易找到了‘正当’的理由,不做点动作就不是他们的风格了。 沙发对面,大师熊樊鹏越皱着眉头开口说道:“专利授权申请被驳回倒不是什么太严重的事情,我担心的是,阿贡国家实验室那边的研究情况。” 微微停顿了一下,他脸带着担忧,看向徐川和曹毅然接着道:“芝加哥报纸的新闻我们都看过,从报纸新闻上透露出来的信息来看,在锂硫电池领域的研究上,阿贡国家实验室的进度恐怕不低。” “他们走的路线同样是我们研究的‘单斜伽马相硫’方向,甚至就连稳定‘单斜伽马相硫’的材料都是使用的碳材料。” “我担心的是他们可能后续很快会在这一领域跟上脚步,完成锂硫电池的研发。” “这样一来,再配合专利局那边的影响,可能搞不好会比我们先拿到专利授权。” 说完,樊鹏越深吸了口气,接着补了一句:“甚至搞不好这次我们的专利申请被驳回,就是冲着这方面来的。” “他们想压住我们的专利,然后加速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研究,抢先申请!” 自从博士毕业后,他就接手了川海材料研究所,在徐川的支持下,研究所从一开始就站在了国内的顶峰。 因此他也接触到了很多同行业同领域的实验室和研究所,了解了不少这一行业的故事,或者说黑幕。 听到这话,徐川和曹毅然都愣了一下。 后者张大了嘴巴,本来就有些微胖的圆脸更是直接变成了一个大o形,他愣愣的开口道:“不不会吧?还能干这么恶心的事。。。??” 相对比樊鹏越和徐川来说,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他接触的东西要少很多,每天和实验科研打交道,也更单纯一些。 徐川也皱起了眉头,道:“锂硫电池的重要性不用多说,如果能在锂电池领域拿到掌控,这种事情他们不是干不出来。” “如果真让阿贡国家实验室成功的走另外的路线将锂硫电池完成的话,这对于我们来说的确不是个好消息。” “恐怕到时候不仅有的扯皮不说,咱们的锂硫电池怕是也很难走出国门了。” 大师熊樊鹏越提出的想法,在他看来的确是很有可能的。因为在电能得到了解放的今天,电池这种东西的重要性远比之前更高。 不仅仅是手机电脑等日常用品,还有汽车、军工、航天等各领域都与之有关。 在人工sei薄膜技术完成后,本来他们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是走在世界前沿的。不仅如此,人工sei薄膜技术还影响到了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部署。 一旦在电池领域失利,哪怕是他们和对方共同掌控锂硫电池技术,也不是什么好消息。 因为到时候影响的不仅仅是川海材料研究所的利益,还有国家在这一领域的部署。 长舒了口气,徐川从思考中回过神来,看向坐在沙发对面的两人,开口道:“樊师兄,曹工,锂硫电池专利方面的事情暂时先停一下,现在有一件事需要你们先做。” 樊鹏越和曹毅然脸上的神色一凝,等待着安排。 徐川思索了一下,继续道:“如果我没记错,在《芝加哥论坛报》的新闻上,阿贡国家实验室在锂硫电池方向走的路线几乎和我们一致。” “只不过他们稳定‘单斜伽马相硫’使用的是碳纳米管和其他的碳材料。” “我需要你们先放下手中其他的实验,通过化学材料计算模型和人工实验来对‘单斜伽马相硫’的稳定性进行更多的实验和测试,全方面的了解其他碳纳米材料是否有石墨缺陷晶格相同的作用和性能。” “判断是否有其他的碳纳米材料可以取代五边形石墨晶格。” 樊鹏越点了点头,道:“这个没问题,我这边可以立刻安排下去。” 一旁,沙发上曹毅然也跟着点头附和道:“我会全程配合的。” “嗯,那就先这样吧。” 徐川应了一声,站起身准备去找温远航。 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他没能力打断,但按照樊鹏越大师熊的猜测来看,这件事涉及的影响已经不止是他和川海材料研究所的专利了,极有可能对接下来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造成重大影响。 这事,得上报上去了。 轻轻的摇摇头,徐川起身离开办公室,朝着星海研究院赶去。 如果阿贡国家实验室的锂硫电池研发成功,对于他们来说,麻烦可能还真不小。 在收到了徐川提供的信息后,温远航脸色凝重的将相关情况迅速汇报了上去。 从樊鹏越的推测来看,这已经不再是两个研究所和实验室之间的纠纷了。 一系列的数据和信息收集下来后,不得不说,这位大师熊的推测的确相当的准。 锂硫电池专利的国际授权申请驳回后,在特里萨·阿奇尔教授的带领下,阿贡国家实验室名下的能源与全球安全研究所,全力展开了对锂硫电池项目的推进工作。 为了加快研究进度,他们甚至还邀请来了201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利·惠廷厄姆教授。 这位英米双国籍的老教授现任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大学材料研究所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任。 19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原因就在于他对锂离子电池方面的研究贡献。可以说,锂离子电池有今天广泛应用,离不开这位老教授的研究。 而在有这位化学界著名的老教授和实验室的全力参与,特里萨·阿奇尔教授在锂硫电池和稳定‘单斜伽马相硫’的工作上推进的相当迅速。 通过不断的实验,他们在不断的进行着实验,试图通过碳材料来稳定‘单斜伽马相硫’结晶的性能。 这是解决锂硫电池穿梭效应的重点。 不过,阿贡国家实验室的速度再快,也快不过有着相对成熟数据的川海材料研究所。 在耗费超过十五亿米金搭建起来的超算中心+化学材料计算模型的支持下,樊鹏越和曹毅然针对‘单斜伽马相硫’的稳定性模拟实验和人工实验进行的次数已然超过了三位数。 从碳纳米管,到石墨烯,再到富勒烯、直链乙炔碳等各种碳的同素异形体,他们都进行了大量的模拟实验和人工重复性实验。 而从实验数据来看,这些碳的同素异形体在稳定‘单斜伽马相硫’结晶的性能上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很难追上经过氮钠材料进行特殊处理的五边形缺陷石墨晶格材料。 有效果,效果不算强。 这是众多碳同素异形体在锂硫电池中稳定‘单斜伽马相硫’结晶的情况。 了解到这份消息后,徐川也松了口气。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阿贡国家实验室想要在短时间内完美的制造‘复刻’出他们手中的锂硫电池技术,难度很高,甚至几乎没什么可能。 毕竟氮钠材料特殊处理石墨,形成五边形缺陷碳硫复合材料是通过化学材料计算模型无数次模拟实验得到的。 要想人工实验走通这条路,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并不是没有可能,但这份可能比买两块钱材料直接中五百万的大奖都还要低。 尽管在材料学中,有一个学科或领域叫‘逆向分析工程’,指通过微观谱图对‘材料样品’进行观察和分析,达到还原基本配方的目的。 但实际上目前的逆向分析手段,几乎不可能做到实现对材料的完美分析破译和复刻。 很简单,因为要重组一个东西,必须知道它的所有信息,否则重组出来的东西还是不是同样的,就不一定了。 尤其是在分子原子层面,量子力学不确定原理表明,无论是测量,还是操作,都没法做到百分百精确。 也就是说,你要测量该物体的所有信息,但实际上只能得到部分信息,而且还不精确。 当你想操作原子分子让它满足你预设的条件(比如放到某个位置)时,也没法做到精确,很有可能放偏了。 因为你不知道它到底是在什么环境,多高的温度,多高的湿度这些中化合出来的。 所以说,要逆向分析重组到一定的成果很简单,但要完美复刻,几乎不可能。 毕竟逆向分析真要那么容易完成的话,其他的不说,他自己研究的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早就遍地都是了。 那些西方国家更不可能从他手上花费大价钱购买。 这是很现实的东西。 阿贡国家实验室难以在短时间内研发出锂硫电池,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坏消息中好消息了。 如果阿贡国家实验室无法研发出和能在性能上他们媲美的锂硫电池,华国接下来在新能源和电池领域的部署,甚至都能因此合理的转变一些,朝着垄断的方向去做! ps:晚点还有一章,不过应该要到十二点以后了。 第七百零六章:恶心人谁不会啊? 如果要说最近工业界最热闹的事情,那绝对是锂硫电池领域了。 在阿贡国家实验室联合芝加哥的新闻媒体发表了实验数据遭遇窃取的新闻后,川海材料研究所也站出来召开了一场关于锂硫电池的新闻发布会。 虽然从收到的消息来看,发布会的主题是锂硫电池的介绍,但这个节点召开,毫无疑问避免不了和阿贡国家实验室指控相关的问题。 一时间,收到消息后,金陵各地的媒体和记者,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都纷纷来到了靠近长江的栖霞山新开发区。 川海材料研究所的报告厅中,原本锂硫电池的发布会是研究所的所长樊鹏越主持的。 但这次涉及到阿贡国家实验室那边的指控,徐川自然是当仁不让的站出来了。 在介绍完锂硫电池后,发布会进入了提问环节。 台下,那些受邀或主动过来的外媒记者纷纷举起了手中的话筒,试图获得第一个提问的机会。 反倒是占据了前面优先位置的国内媒体大多没什么动静,你看看我,我瞅瞅你的,就算是有举手的,也表现的并不积极。 今天能过来这里参加发布会的,要么都是人精,要么早就被提点过了。 虽然锂硫电池是当前最热门的话题,要是能问出点爆炸性的东西,绝对不缺流量。但别忘川海材料研究所可是眼前这位徐院士一手建立起来的实验室,能不粘锅还是别粘为好。 反正在场的国外媒体记者不少,那些棘手的问题就丢给他们去了好了。 徐川环顾了一圈,并没有第一时间理会那些雀雀欲试的媒体记者,将第一个提问的机会留给了ctv的媒体。 毕竟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并不是专门回应阿贡国家实验室指控的,而是推出研究所的锂硫电池,重头自然要先进行。 而作为国内媒体界的老大,在ctv媒体记者在场的时候,第一个提问机会留给他们也是媒体行业默认的规则。 收到提问后,ctv的媒体记者站了起来,面带笑容的提出了一个标准问题: “徐院士您好,听您刚刚的介绍,川海材料研究所已经解决了锂硫电池中的最大难题,那么请问这将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带来怎么样的重大变革呢?” 徐川笑了笑,介绍道:“首先,作为一种新兴的次世代电池技术,锂硫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低成本和环境友好等优点,一直以来都被我们视为未来电池发展的重要方向。” “理论上来说,锂硫电池的理论能量密度高达约2600wh/kg,远高于传统锂离子电池的500wh/kg” “.用较为通俗的话语来说,在应用我们研发出来的锂硫电池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手机,如果按照大部分普通用户的使用习惯,其续航时长能能超过一个月!” “而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更是可以达到四千公里以上!” 听到这话,台下顿时一片哗然。 超过一个月的手机续航时长,超过四千公里的汽车续航里程,要不是最近两年电池技术的蓬勃发展,这个数据放到前几年锂枝晶难题未解决的时候,简直就是科幻电影中黑科技! 在简述了一下锂硫电池将带来的未来变化后,随后金陵日报和魔都时报的媒体记者也都站出来提了一些有关于锂硫电池方面的难题。 但大家均很有默契的避开那些敏感性的问题。 终于,当提问的机会落到国外媒体身上时,被点到了的《bbc》记者快速的站了起来。 “徐教授您好,请问您和您名下的川海材料研究所是否有注意到《芝加哥论坛报》所发布的新闻,请问您对于阿贡国家实验室特里萨·阿奇尔教授指控的数据被窃取有何看法?” 徐川清了清嗓子,开口道:“首先,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川海材料研究所的锂硫电池研发和阿贡国家实验室没有任何的关系。” “我们的锂硫电池是实验室的科研人员辛辛苦苦两年的时间一点一点研发出来的产品,阿贡国家实验室的指控毫无道理。” “这点我可以通过详细的实验数据,时间等方面来做出证明!川海材料研究所对锂硫电池的研究远比阿贡国家实验室更早!” 微微停顿了一下,他笑了笑接着道:“此外,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阿贡国家实验室是米国能源蔀旗下的研究机构,也是米国最大的科学与工程研究实验室之一。” “这种级别的实验室,如果真如特里萨·阿奇尔教授所说,锂硫电池的实验数据遭遇了泄露,我更建议他们好好调查一下内部的情况。” 这话一出,前排国内的记者差点没憋住直接笑出猪叫声来。 这话的意思差不多直接就点名说你们米国垃圾,安保能力不行了。 台下,bbc的媒体记者讪讪笑了下,没再提问坐了下来。 这位徐教授还真是和传说中一样难缠,这一开口直接就炮轰了整个米国了。 一旁,来自《芝加哥论坛报》媒体记者站起身,对于徐川炮轰阿贡国家实验室的安保言论很是气愤,他眼睛冒火的盯着徐川开口道:“那请问您该如何解释特里萨·阿奇尔教授提供的实验数据对比呢?” “从数据上来看,川海材料研究所公开的论文实验数据可以说几乎和阿贡国家实验室的数据一致。” 徐川丝毫没有在意对方怨恨的眼神,开口道:“我看过你们的报道出来的信息。的确,从实验数据来看,川海材料研究所和阿贡国家实验室在锂硫电池上的研究方向和路线存在相似的地方。” “但是在学术界,研究方向和思路撞点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 “尤其是在锂硫电池领域,硫化合物的扩散问题本就是最核心的难题。‘单斜伽马相硫’也并非第一次出现,早在十九世纪化学界就确认了这种硫同素异形体的存在。” “如果说连这点都要指控的话,我想阿贡国家实验室要起诉的恐怕不止川海材料研究所一家实验室。毕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时候,选择使用碳材料来作为稳定剂的实验室或研究机构没有一千也有八百。” 话音刚落,《芝加哥论坛报》媒体记者就迅速的追问道:“那如果不是川海材料研究所盗取了阿贡国家实验室的实验数据,那米国、枫叶国、樱花国等国家的专利局驳回专利申请该如何解释呢?” 看了这位气势汹汹的记者,徐川开口道:“我再次重申一次,川海材料研究所的锂硫电池研究成果和阿贡国家实验室没有任何的关系。” “如果你有盗窃实验数据的证据,可以直接拿出来。如果没有,一而再三的造谣我名下的川海材料研究所盗窃其他实验室的数据,我会保留对《芝加哥论坛报》的起诉权力。” “另外.” 顿了顿,他看向台下其他媒体记者,开口道:“一些国家的专利局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以盗窃实验数据为由驳回川海材料研究所的专利申请,严重破坏专利申请的规则,扰乱正常专利工作秩序,属于恶心不正当竞争。” “对此,川海材料研究所将对此提起国际专利诉讼,以维护自己的基础权益!” “此外,在国际专利诉讼结束前,本人及本人名下的所有研究所和实验室,将暂停和所有驳回专利申请相关国家的合作。” 抛下这句话,徐川也没再理会台下的记者。 恶心人是吧,谁不会啊。 有本事,你们连人工sei薄膜专利、高温铜碳银超导材料、改进型超导材料、高品质石墨烯,等离子体湍流数控模型这些都不要用好了。 反正他孤家寡人的,名下的实验室和研究所也没有芯片之类乱七八糟的需求,大不了一起互相针对摆烂好了。 看谁先扛不住呗。 与此同时,另一边。 阿贡国家实验室中,端着一杯咖啡的特里萨·阿奇尔教授一脸不屑的看着川海材料研究所的新闻发布会。 即便是联邦调查局的人并没有从实验室中抓到内鬼,也没有找到实验数据遭遇泄露的证据,他仍然坚信自己的研究绝对被人外泄了! 不过现在来说,这已经无所谓了。 川海材料研究所在锂电池领域的研究,反而给了他足够的信心! ‘单斜伽马相硫’不会与碳酸盐电解质发生不必要的反应,从而消除了形成多硫化物的潜在风险是它最大的优点。 但对应的,这种硫化物的化学相,通常只能在实验室的高温环境、或自然界的油井中观察到。 也就意味着正常情况下,锂硫电池中它无法稳定的存在。 这也是他们研究过程中一直以来所面对的最大问题,找不到解决的方案,‘单斜伽马相硫’的优点再大,也无法应用在锂硫电池中。 而现在,终点就在他的面前,对方已经做出来了成果,利用碳材料对‘单斜伽马相硫’结晶进行了足够的优化,解决了锂硫电池的穿梭难题。 这项成果,不仅将他们置于边缘的实验重新拉了回来,还知名了研究方向,为他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更关键的是,锂硫电池的重要性,使得当局和专利机构站在了他们这边,为他们争取到足够的时间和利益! 至于徐川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的暂停合作,他更是没放在眼里。 阿贡国家实验室和他又没有与对方的合作,在锂硫电池领域,他还恨不得和对方没关系呢。 正在这时,办公室中的大门被人敲了两下,轻轻的推开了。 他的助理凯莉·维姬脸上带着兴奋的笑容,快速的走过来汇报道。 “教授,最新的成果,从川海材料研究所的论文中进一步研究,我们已经确认了碳纳米材料在掺杂混合氮纳材料后,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提升‘单斜伽马相硫’稳定性和抑制多硫化合物扩散的功能!” 听到助理的话语,特里萨·阿奇尔教授面色一喜,随即轻咳了一下‘教训’道:“这可不是从那个偷走我们数据的小偷论文中做出来的成果,而是我们自己本来就有的研究方向!” “即便是没有他的论文,我们迟早也能发现这一点!” 微微顿了顿,他笑着看向助理凯莉·维姬,接着道:“当然,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先带我去看看实验数据!” “是,教授!” 凯莉·维姬点了点头,两人快步的走向了实验室。 扫描电镜前,看着屏幕上采集到的图像,特里萨·阿奇尔教授的脸上终于再也克制不住,露出了灿烂地笑容。 从实验的结果来看,碳材料在掺杂混合了氮钠材料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单斜伽马相硫’稳定性,抑制多硫化合物的扩散! 不过应用到具体的锂硫电池中效果又是如何,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实验。 尤其是他们还需要更换掉提升‘单斜伽马相硫’稳定性的碳材料。毕竟川海材料研究已经率先完成了研究,如果他们照着对方的研究复刻,那怎么都说不过去。 除非他们能找到对方盗窃他们实验室数据的证据,否则面临的将是国际诉讼。 不过对于这一点,特里萨·阿奇尔教授信心十足! 碳纳米材料的种类那么多,石墨无法使用,那么他们更换成石墨烯或者碳纳米管好了! 虽然更换了碳材料后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稳定效果,但只要性能不降低太多,完全是可以接受的! 而后续的实验中,他们只需要找到一个取代石墨的最适合碳材料,以及找到最高的稳定效果界限就足够了! “干得漂亮!” 站在扫描电镜前,看着屏幕上采集到的图像,特里萨·阿奇尔教授深吸了口气,努力的压制着脸上洋溢的喜悦,快速的吩咐自己的助手。 “立刻联系专利局那边的人,我们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拿到专利号!” “好的,我这就去办!” 助理快速的回了一句,快步走出了实验室。 ps:下午还有,求个月票。 (本章完) 第七百零七章:特里萨·阿奇尔:这不可能! 第七百零七章:特里萨·阿奇尔:这不可能! 在自己人的帮助下,阿贡国家实验室申请的专利以最快的速度通过了审核,拿到了米国专利局颁发的专利号。 而在拿到了专利号之后,特里萨·阿奇尔教授第一时间将相关的论文投稿在了化学界的顶刊《米国化学学会杂志jacs》上。 《jacs》是acs出版社的旗舰刊物,创刊于十九世纪,收录化学和科学交叉领域的杰出论文,也是之前川海材料研究所投稿论文的期刊。 其在化学与材料界的地位,就好比万宝龙在钢笔界的地位、百达翡丽在腕表界的地位、劳斯莱斯在汽车界的地位,可以说绝对是毫无争议的顶刊。 面对着特里萨·阿奇尔教授的投稿,一时间《米国化学学会杂志》的主编直接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他很清楚阿贡国家实验室和川海材料研究所之间的纠纷,尽管前者指控后者盗窃自己实验室的数据,但在没有足够的证据情况下,也仅仅只是指控而已。 两篇同研究领域,且实验数据和方向极为类似甚至可以说的上一致的论文,除非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前者的论文有明显违背规则,否则正常来说期刊杂志只会保留最先投稿者的。 尤其是在现在这种情况,无论是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特里萨·阿奇尔教授,还是那位徐川教授,都是学术界鼎鼎有名的研究机构或学者。 因此,对于这两篇论文该如何处理,整个《jacs》直接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中。 《jacs》期刊的编辑难以做出选择,但这却并不影响消息的对外流传。 阿贡国家实验室针对锂硫电池的研究有了重大突破,解决了锂硫电池中硫化合物扩散难题和穿梭效应的消息很快就传递了开来。 为了庆祝这次研究的成功,阿贡国家实验室还专门为此组织了一场庆功宴。 而收到了邀请的,除开特里萨·阿奇尔教授和他的研发团队外,还有米国能源蔀和材料界、电池界等相关行业的名人,以及商业界的各大闻讯赶来的企业。 阿贡国家实验室在锂硫电池的项目上取得突破,对于整个业界,或者说对于以米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好消息。 这意味着在锂电池领域他们成功的占据了先机,能快速有效的占领全世界的市场。 在宴会中,特里萨·阿奇尔教授自然是最受欢迎的中心人物,受到了能源蔀和最大程度上的关注。 站在大厅中,米国专利商标局的副局长亚当斯·萨尔举着手中的香槟,笑着和特里萨·阿奇尔碰一下,祝贺道。 “恭喜你,特里萨教授,你将开创一个锂硫电池的全新时代。” “谢谢,也很感谢亚当斯局长您的帮助。”特里萨教授脸上带着春风如意的笑容,轻轻的碰了碰杯,抿了口香槟。 开创锂硫电池的全新时代,这句话听着简直太棒了。 笑着道贺了一句话,亚当斯·萨尔拉过旁边穿着西装的中年男子,开口道:“特里萨教授,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埃克森美孚公司新能源部门的ceo,阿诺德·艾布特先生。” 一旁,阿诺德·艾布特笑着上前,举起手中的香槟轻轻的碰了一下,恭喜道:“特里萨教授,祝贺您,解决了锂硫电池领域最大的难题!” “谢谢。” 听到亚当斯的介绍,特里萨脸上带着标志性的笑容,矜持的道了一声谢谢,内心的激动却是有些克制不住了。 埃克森美孚,世界最大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商!全球五百强排名前五十的巨无霸企业! 尽管因为前两年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实现,埃克森美孚股价和市值暴跌了超过三分之一,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埃克森美孚在米国,乃至全世界的地位依旧强悍。 而作为新能源部门的ceo,这位阿诺德·艾布特过来的目的自然不言而喻,毫无疑问是看中他最新研发出来的锂硫电池。 尽管就职于阿贡国家实验室的他研发出来的技术大头都归于实验机构,但在锂硫电池技术上,他仍然占有少量的股份。 毕竟他也不算什么刚出茅庐的萌新和小研究员,能在阿贡国家实验室中负责锂硫电池项目,代表着他已经能接触到技术股份分成这些东西了。 而这少量技术股份收益,能给他带来的利益,按照锂硫电池的庞大市场来看,足够他下辈子都衣食无忧了! 想到这,特里萨·阿奇尔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 一场晚宴,特里萨·阿奇尔面见了不少大公司的代表和ceo。 这些以往他根本就碰不到面高攀不上的商界精英在今天晚上宴会上一个个都面带着笑容阿谀奉承着讨好他,这种被人群包围,万众瞩目的感觉让特里萨沉醉不已。 当然,更让他沉醉的,是他手中锂硫电池专利即将为他带来的无数富兰克林。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时候,一项专利就能让人暴富。 哪怕他仅仅持有一小部分,但面对着锂硫电池这个庞大的市场,在百亿千亿的基数加持下,哪怕是再小的数字也会变得庞大起来。 但沉醉于酒精和万众瞩目的特里萨教授很显然忘记了另一件事。 那就是这个世界有时候的确一项专利就能让人暴富,但这仅仅是极少的部分而已,剩下百分之九十九的专利,都没什么卵用. 而他通过传统掺杂混合碳钠氮材料,以稳定‘单斜伽马相硫’的方式,正是那百分之九十九中间的一个。 翌日,清晨。 躺在家中的特里萨·阿奇尔从床上坐了起来,哼着小曲拉开了卧室的窗帘,户外刺目的阳光让他眯了一下眼睛,不过却也没太在意,内心依旧弥留在锂硫电池研发成功的喜悦当中。 从床头拿起手机,他顺手解锁屏幕,入目,一大堆各式各样的信息,邮件映入了他的眼帘中。 很显然,这些都是在消息扩散出去后,主动找上门的厂商或者其他学者发过来的祝贺信息。 看着手机屏幕,特里萨·阿奇尔的嘴角不自觉的勾起了一个弧度。 这种受欢迎的程度,极大的满足了他的虚荣心和骄傲。 正在这时,他忽然注意到了手机上的来电信息,有十数个都是他的助理凯莉·维姬打过来。 看着断断续续不断跟他连续但都没打通的电话,特里萨·阿奇尔顺手回拨了过去了。 电话响了两声后迅速的被接通了,还没等他开口询问对方有什么事,凯莉·维姬急促的声音就传递了过来。 “我的上帝,教授您终于醒了.” “怎么了,凯莉。”特里萨·阿奇尔脸上带着笑容问道,拿着手机朝着浴室走去:“如果是那些想要联系我获取专利授权的事情,不用急,我们有的是时间。” 他还沉浸在专利授权的美梦中,情不自禁的就开口调侃了一句。 电话对面,凯莉·维姬快速回道:“不,不是,不是专利授权的事情,而是我们的研究,好像出了点问题。” 听到这话,特里萨·阿奇尔愣了一下,快速的清醒了过来,追问道:“研究怎么了?” 对面,凯莉·维姬深吸了口气,回道:“教授,情况有些不妙!最新的实验数据表明,我们研究出来的混合碳钠氮材料,对于‘单斜伽马相硫’结晶的稳定性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出色。” “我们已经尝试过不同的掺杂方式和配比了,但目前最优秀的实验数据依旧达不到稳定‘单斜伽马相硫’结晶的标准线。” 闻言,特里萨·阿奇尔脱口而出:“这不可能!” 他怎么都不相信,自己按照川海材料研究所公开的论文进行的研究,仅仅是更换了碳材料后,稳定‘单斜伽马相硫’结晶就下降了一大截。 对面,凯莉·维姬颤颤巍巍的说道:“但是我们已经按照您的指示,对所有的掺杂和混合方式进行了实验室,无论怎么改变掺杂手段和配比,甚至大幅度提升了碳的含量,‘单斜伽马相硫’的稳定效应都达不到指标。” 听到这话,特里萨·阿奇尔脚步停顿了下来,原本红润的脸上瞬间带上了病态般的苍白。 如果‘单斜伽马相硫’的稳定效应达不到指标,这意味着它本身在电池中的存在时间将急剧缩短,而锂硫电池中的硫化合物扩散麻烦和穿梭效应将没法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但是,这怎么可能? 明明从川海材料研究所那边的公开的论文和锂硫电池测试数据来看,在掺杂混合碳钠氮材料的控制下,‘单斜伽马相硫’结晶的稳定性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 为什么到他这里就失效了? 脑海中的思绪一团乱麻,特里萨·阿奇尔强迫自己深吸了两口空气,让自己稍稍恢复一些神志,快速的开口道。 “准备好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数据,我这就过去。” ps:二更求月票。 第七百零八章:绝望的特里萨·阿奇尔教授 第705章绝望的特里萨·阿奇尔教授 阿贡国家实验室中,匆忙从家中赶过来的特里萨·阿奇尔教授脸色苍白的看着眼前电脑显示屏上的实验检测数据。 从实验数据来看,混合碳钠氮材料掺杂稳定‘单斜伽马相硫’结晶的效果完全达不到生产锂硫电池的标准。 不稳定的‘单斜伽马相硫’会在充放电过程中重新逆变回多硫化合物。 而这些高阶的多硫化合物会在电池中膨胀,导致正极形貌和结构的改变和硫与导电骨架的脱离,进而造成容量的急剧衰减。 更关键的是,在硫正极和锂负极之间溶解的多硫化物(pss)所引起的“氧化还原穿梭效应”会进一步的加剧缩短电池在实际应用中的循环寿命。 即便是他们将混合碳钠氮材料在锂硫电池中的比例提升到百分之十,甚至是百分之二十,三十都无济于事。 混合碳钠氮材料掺杂的效果,在掺杂比例达到百分之五左右的时候就已经接近了稳定性巅峰。 而再往上的继续提升,尽管从实验数值来看依旧可以增加一些效果,但提升的幅度却异常的缓慢。 似乎在锂硫电池中,能与之反应的数量和效率,存在着一个他们此前没有观测到的极限一样。 “教授? “教授?” 站在电脑前,特里萨·阿奇尔教授呆愣了半天,直到助理呼喊了好几声才回过神来。 “教授,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凯莉·维姬脸上带着焦急询问道。 锂硫电池如今可是阿公国家实验室,不,可以说是整个米国,乃至全世界都在关注的事情,现在出现了这样的意外,她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解决了。 对面,听到助理的询问后,特里萨·阿奇尔沉默了下来。 怎么办? 他怎么知道该怎么办! 谢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意外情况?明明之前进行实验的时候一切都好的?明明他们是按照川海材料研究所公开的论文一步步进行操作的,仅仅是在稳定性的碳材料上更换了石墨而已。 冷静了一下,他回过神来,开口道:“准备材料,我要再亲自做一次实验!” 他不甘心,不甘心实验结果是这样的数据,准备亲自动手再试一次。 但很快,重新投映到电脑屏幕上的各项检测数据再次给了他重重的一击! 即便是他亲自动手,几乎做到了每一步都谨慎小心,完美的实现了所有的步骤复刻,实验出品的锂硫电池,混合碳钠氮材料掺杂的效果完全达不到生产锂硫电池的标准。 “不可能这不可能,我不信!” 看着扫描电镜显示出来的数据,特里萨·阿奇尔教授喃喃自语着,脸色苍白。 忽的,他扭头站在看向了自己身边的研究助理,用近乎抓住最后稻草般的语气喊道:“石墨!给我重新准备一份材料,这次的碳材料给我准备石墨!” 碳纳米管、石墨烯、富勒烯这些材料行不通的话,那他就按照川海材料研究所公开的论文完整的复刻一次! 包括碳稳定性材料,也和对方一样,使用高纯度的石墨材料! 只要能够解决‘单斜伽马相硫’的稳定性问题,锂硫电池依旧会是他的! 哪怕是和川海材料研究所公开的论文使用一模一样的步骤,对于此刻他来说已经没有任何的顾忌了! 这是现在能看到的唯一一根救命稻草,他相信米国专利局会站在他这边,也相信埃克森美孚等企业会选择和他进行合作! 只要他能够解决‘单斜伽马相硫’的稳定性问题,一切就都还有救! 然而有些时候,一根稻草是无法挽救一个已经跌落悬崖的人的。 当石墨掺杂材料的稳定性检测结果出来的时候,特里萨·阿奇尔教授眼神中满是失落。 和碳纳米材料相比,石墨掺杂的‘单斜伽马相硫’的稳定效果甚至更低。 “这不可能.” “明明所有的实验步骤都是按照他的论文来做的,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特里萨·阿奇尔教授手撑着实验台,脸上的表情失落中带着颓废。 他内心实际上大概已经明白了到底是怎么回事,但却不敢相信,或者说内心不承认而已。 事实上,复刻实验出现这种问题,无非就是公开的论文有隐藏关键步骤,亦或者说取用类似实验步骤,有效果,但却无法达到最完美的状态。 这种手段,在学术界科研界是经常使用的方法。 尤其是在药业领域,更是可以说随处可见。 原研药和仿制药的区别,有时候可不是一般的大。 就像是最著名的某蓝色小药丸,第一批的专利其实早就已经到期了。 但正品厂商和后续的仿制厂商生产出来的药品有着一定的药效差异。 理论上来说,都是一模一样的生产方式,但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别,原因不仅仅在于生产设备、质量管理、原料这些东西。 还有极大的可能在于很多公开的东西和正品厂商实际上的生产步骤,方式有差异。 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这句并不仅仅是华国才有,无论是在哪里,留一手都是绝大部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更何况是资本家呢? 对于特里萨·阿奇尔教授而言,按照论文复刻出来的实验产品都距离川海材料研究所差了一大截,唯一的解决就只能是对方公开的论文有问题了。 这算不上坑,但是在庞大的利益冲昏了头脑之下,他却明晃晃的踩了进去。 “教授,教授” 耳边的声音让特里萨·阿奇尔回过神来,他看向自己的助理,开口问道:“怎么了?” “教授,混合碳钠氮掺杂材料并不是完全没用,它还是有效果的,我们能不能在这个基础上继续研究下去?我想它应该距离标准应该不会很远了吧?” 凯莉·维姬助理犹豫了一下,还是说出了心中的想法。 闻言,特里萨·阿奇尔脸上带着苦意,他摇了摇头道:“这很难,或者说几乎不可能做到的。” 对比起无知的行政助理,作为材料领域的研究人员,他很清楚这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尽管从表面上来看,正如的他的助理所说的一样,两者只差了最后一点点的距离。 但在材料学中,差一点点有时候就是差了无穷大。 因为材料科学实验通常依赖于非常具体的实验条件,包括温度、压力、湿度、化学品纯度等,即使是微小的变化也可能导致结果的显著差异。 而即使具有相同的实验设计,不同实验室使用的设备和材料的差异也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更何况,在对面隐藏了部分核心实验步骤的情况下,其他研究人员更难以精确复制这些实验。 就算是混合碳钠氮掺杂材料对于‘单斜伽马相硫’有稳定性,要想将其推进到能够工业化生产锂电池的标准,难度同样很大。 这有些类似于核武器的生产,所有的步骤都摆明在那里,但能制造的国家至今都只有那些而已。 不,站在材料学研发的角度上来说,要想从这条路线上继续推进‘单斜伽马相硫’的稳定性,继续解决锂硫电池中的多硫化合物扩散问题和穿梭效应,难度可能比制造核武器还要大。 毕竟核武器的难制造,难的不是原理,是原料及制造设备的获取。 而推进混合碳钠氮掺杂材料对于‘单斜伽马相硫’的稳定性,他们需要去尝试无数种变化和方式。 温度、压力、湿度、化学品纯度、掺杂手段等等,任何一个量的变化都是未知的。 正在这时,特里萨·阿奇尔忽然想起了什么,眼神中的失落忽然转变成恐惧和绝望,以及一些惶恐。 因为他的关系,太平洋对岸的那个徐教授公开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会对米国专利局提起国际诉讼。 这并不是关键,关键点在于他宣称在国际专利诉讼结束前,他及他名下的所有研究所和实验室,将暂停和所有驳回专利申请相关国家的合作。 而这其中,包括了人工sei薄膜专利、高温铜碳银超导材料、改进型超导材料、高品质石墨烯,等离子体湍流数控模型等各种材料和工具。 这意味着,米国如今使用的绝大部分锂离子电池、正在修建大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各大实验机构和研究所从对方手中进口的高品质石墨烯都将陷入了停工或断绝原材料的境地。 而这些东西,绝大部分都没有替代品。 包括高品质的石墨烯材料,就如同芯片一般,华国同样也能生产制造中低端的芯片,但尖端的芯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高品质的石墨烯也一样,尽管米国本土或者其他国家能生产,但也仅仅是小部分而已,大批量的高品质石墨烯生产技术依旧是市场空缺的。 这还仅仅是石墨烯,有着一定的替代品。 而人工sei薄膜专利、改进型超导材料这些无可替代的技术和材料,才是真正的大坑。 如果他能够顺利的研发出来锂硫电池技术,那么这些坑自然会有人去帮他处理。 但如果锂硫电池无法在他手中展现的话,那这些大坑造成的损失,恐怕都会被按在他的头上。 如果这些事情成真,他或许就不是丢掉工作那么简单了。 圣昆廷的监狱里面的牢饭,甚至都是最轻的后果了。 与此同时,另一边。 华国,金陵。 川海材料研究所中,专门负责国际专利申请的部门领导也从国外赶了过来。 “抱歉,徐院士,樊总,我辜负了你们的期望。” 樊鹏越的办公室中,研究所负责海外专利的艾兆安带着歉意和徐川,樊鹏越道抱歉道。 国际专利申请一直都是他在负责,这次出了这么大的篓子,虽然和他关系不大,但总归是对研究所造成了影响。 当然,这次回来主要是锂硫电池专利后续申请的工作和沟通事宜,在被多个国家联合驳回后,锂硫电池的专利是否还继续申请,他也做不了主。 沙发上,徐川笑了笑,开口道:“没事,你不用感到自责,这件事和你没什么关系。” 一旁,樊鹏越也笑着开口道:“米国佬在搞鬼的事情,换谁来都一样。你这两年的工作已经很优秀了,研究所的专利都是你处理好的。” 闻言,艾兆安松了口气,接着问道:“徐院士,樊总,按照统计,咱们目前的专利授权一共被十七个国家驳回,接下来是怎么处理这些国家的申请?” “是进行提交复审还是先暂停专利的申请?” 徐川想了下,道:“先暂停复审吧,这件事先等等。” “另外,现在还没有那个国家完全通过了专利审核,拿到了的专利权吧?” 轻轻点了点头,艾兆安应道:“嗯,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完全通过了专利审核,包括国内的专利授权,也正在实质审查阶段。” 锂硫电池这种能影响全世界的专利申请,而且还是在热度被全面炒起来了的情况下,要想快速的走完实质审查阶段是没那么容易的事情。 尤其是目前川海材料研究所还涉及到了盗窃阿贡国家实验室数据的情况,尽管后者没有拿出任何实质性的证据,但这同样会影响到不少国家专利局的判断。 想要通过审核,至少也需要等到这件事落幕或者说结束。 当然,国内的专利申请肯定不会受这件事影响,至于现在还没通过的原因则纯粹是申请的时间太短了,实质性检查和授权登记阶段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徐川笑着道:“既然这样,那就先将所有已经申请了的专利都撤回来吧。” “撤撤回来?” 听到这话,负责专利申请的艾兆安愣了一下,有些不明所以的看向徐川问道。 徐川点了点头,道:“嗯,先撤回来吧。”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锂硫电池相关的专利大概得被卡主了,没有个一两年的时间恐怕过不去。尤其是米国那边,他们为了支持阿贡国家实验室和那个特里萨教授的研究,或许会一直卡着也说不定。” “既然这样,我们直接就不申请了,自己联系国内的厂商进行生产好了。” “虽然这样做会比申请专利进行授权之类的麻烦很多,但总比卡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都过不去要好。” 闻言,艾兆安皱起了眉头,问道:“但咱们之前提交出去的技术报告文件.如果不完成专利申请的话,这些东西都会泄露咱们的技术。” 徐川笑了笑,道:“这个不用太担心,我们提交的技术相关文件都不是完整详细和标准的研发技术,而且也只是我们的研发中核心技术的一部分。” “这些技术泄露了虽然有可能会加快其他国家在锂硫电池上的研究,但要做出来和我们一模一样的锂硫电池,难度还是很大的。” “所以与其被卡主专利一两年都没法用要好,还不如抓紧时间自己建厂生产销售。” 第七百零九章:去监狱做你的研究吧! 第七百零九章:去监狱做你的研究吧! 若要说这个金秋十月最热闹的事情,那自然是电池领域的锂硫电池了。 在川海材料研究所公开了锂硫电池相关的论文,宣称解决了多硫化合物扩散难题和穿梭效应后没多久,米国的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特里萨·阿奇尔教授公开宣称自己的实验研究数据遭遇了盗窃或泄露。 相关的信息不仅有媒体进行了专门采访和报道,并且提供了详细的实验数据作为对比。 一时间,整个化学材料界和工业界议论纷纷。 而在随后不久,阿贡国家实验室同样将混合碳钠氮掺杂材料对于‘单斜伽马相硫’的稳定性论文投稿到了《jacs》上,并且将消息通过媒体对外进行了公开。 有收集到了两篇不同研究所公开的论文的学者,‘惊讶’的发现两篇论文的内容和实验数据相似度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全篇总览下来,可以说两者几乎仅在一些实验步骤、仪器以及最后稳定‘单斜伽马相硫’的碳材料上有一些细微的区别。 到了这一步,若要说两者间没有联系,那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一时间,不少人觉得即便是川海材料研究所没有盗窃阿贡国家实验室的数据,也至少获取到了他们的研究和方向。 否则两者间的论文不可能相似到这种地步。 但很快,有细心的学者在收集了论文后,将特里萨·阿奇尔教授此前接受采访后提供给《芝加哥论坛报》的实验室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两者有着一些细致的不同。 这些不同并不算很明显,但却逃不过众多学者的眼睛。 很明显,这一次阿贡国家实验室公开的论文,和此前提供给《芝加哥论坛报》的实验室数据有区别。 比如在此之前,阿贡国家实验室对‘单斜伽马相硫’进行稳定采用的是各种碳单质,如石墨烯、碳纳米管或者碳化合物等材料。 而现在,最新发布的论文中,稳定‘单斜伽马相硫’的材料已经更换成了川海材料研究所中提到过的混合碳钠氮材料。 换种说法,即在对外宣称自己的实验数据遭遇盗窃后,阿贡国家实验室修改了实验方法和流程,并且是按照川海材料研究所此前公开的论文来进行的。 对于这点,学术界并没有什么人太过于惊讶。 毕竟川海材料研究所已经完成了锂硫电池多硫化物扩散问题的解决,阿贡国家实验室按照对应的论文调整实验方向也很正常。 但总归来说,这种调整方式有些过于刻意。 哪怕是阿贡国家实验室能找到对方抄袭的证据,自身的研究落也落入了下乘。 毕竟从现在的行事来看,无论如何都避免不了反向抄袭他人成果的意味。 因为混合碳钠氮材料稳定‘单斜伽马相硫’是川海材料研究所做出来的成果,这是肯定的事实。 当然,化学界关心的重点并不在这里,撕逼这种事情,吃吃瓜就好了。 化学界关心的重点在于锂硫电池的多硫化合物扩散问题和穿梭效应难题的解决。 这是锂硫电池中最大的难题! 而短时间内,两家研究机构都表明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这极大的刺激到了化学界众多的研究机构和实验室。 很多原本并未做复刻实验的研究机构纷纷加入到复刻行动中。 与此同时,第一批对川海材料研究所论文报告进行复刻实验的研究机构,也已经完成了首批的复刻实验。 实验的结果并不算多么的理想,论文中提到的混合碳钠氮材料稳定‘单斜伽马相硫’结晶的效果有,但却远达不到两家实验室公开的论文中数据。 如果仅仅是一家复刻实验室出现了这种问题,那有可能是复刻实验本身出现了问题。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实验机构复刻出来的实验结构都出现了这类问题,情况一下子就变得诡异了起来,总不能所有的复刻实验都出现了问题吧? 基于这种特殊的情况,化学界的公认看法有两种。 第一种是无论是川海材料研究所还是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均有问题,公开的论文和数据有问题,出现了数据造假,夸大的嫌疑,并未真实的解决多硫化物扩散问题和穿梭效应。 另一种是两方公开的论文都出现了实验步骤或者关键过程隐藏,导致其他研究机构和实验室按照论文复刻出来的结果达不到标准。 复刻实验的结果,一时间再度在化学材料界和电池界掀起了新一波的锂硫电池热度。 从可能性上来说,两者完全都是有可能出现的。 实验数据造假夸大,在学术界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 尽管川海材料研究所是那位徐川教授的实验室,但发表论文的终究不是他本人。 至于公开的论文隐藏实验步骤和关键过程,这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很多产品或技术,有时候为了获取到更多的利益或者出于保密的方式考虑,会选择只申请部分专利,公开部分技术的形式。 这样一方面可以拿到专利获取授权利益,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保密技术来汲取远超过二十年的利益。 当然,前期是对自己的产品有着足够的自信,自信产品或技术面世后不会被破译。 否则就遍地都是更便宜的仿制品了。 伴随着复刻实验结果的诡异情况,化学材料界和电池界再度热闹了起来。 网络上的吃瓜群众再度掰扯成了两半,纷纷表达着自己的看法。 【听说了吗?针对锂硫电池多硫化合物扩散问题和穿梭效应难题的复刻实验都失败了!】 【wtf?】 【看了,无论是针对川海材料研究所的论文还是阿贡国家实验室公开的论文进行复刻,好像都达不到标准的样子的。】 【复刻实验有问题吧?川神的研究怎么可能出错?】 【是个人都会出错,你们的川神也不例外!】 【楼上的你们搞错了,川神的确犯过错,但锂硫电池的研究并不是川神他老人家做的,而是他名下的实验室独立研发的,和川神没关系。】 【有点意思,复刻实验都失败了,也就是说川海材料研究所和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研究都失败了?】 【暂时还不能断定,复刻实验只是复刻实验,说不定两家公开的论文都隐藏了实验步骤和数据呢?这需要他们站出来解释了。】 网络上热议纷纷,众多复刻实验的失败,则意味着两家研究机构公开的论文大概率是有问题的。 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川海材料研究所,还是阿贡国家实验室,都是有义务和责任站出来对复刻实验的结果进行一个解释的。 而在这个议论纷纷的时候,川海材料研究所率先站出来进行了回应。 回应的方式也相当的特别,研究所并未对论文的正确性进行解释,而是准备了数十份锂硫电池实验样品,邮寄给了这些做复刻实验的研究机构。 用事实说话,这是徐川给出的解决方式,同时也是扩大锂硫电池名气的手段。 事实上,在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特里萨·阿奇尔教授将论文公开的第一时间,川海材料研究所就组织了人员按照他们的步骤进行实验复刻。 整整六组实验组复刻出来的锂硫电池,检测数据和化学材料界的其他实验机构几乎一致。 这意味着阿贡国家实验室预测中的一般,并未找到真正的道路和技术。 简洁的混合碳钠氮材料在‘单斜伽马相硫’结晶的稳定性能上,远远追不上通过打破-共轭的完整性形成五边形缺陷的石墨晶格材料。 也意味着阿公国家实验室一脚踩进了他们论文中陷阱。 当然,这也不能说是陷阱,只能说阿贡国家实验室为了研发出锂硫电池选择走了捷径。 只不过徐川有些没想明白的是,为什么对方公开的论文中对多硫化合物的抑制效果,却和他们的真实数据相差无几。 办公室中,听到徐川的疑惑后,坐在沙发上看着复刻实验结果报告的樊鹏越想了下,开口说道:“或许是夸大了实验数据吧?” “嗯?” 樊鹏越笑着调侃道:“有没有一种可能,那位特里萨·阿奇尔教授以为我们公开的论文就是真实的技术?” “混合碳钠氮材料在‘单斜伽马相硫’结晶的稳定上的确是有效果的,这也是我们很早之前就验证过的方向,只不过达不到标准放弃了而已。” 大师熊这么说,徐川顿时就拐过了没想明白的角,接着他的话继续说道:“如果他以为混合碳钠氮材料就是稳定‘单斜伽马相硫’结晶的材料。” “或许他会觉得第一次实验数据不达标只不过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添加比例之类的小问题,或许会迫不及待的就将消息和成功公开?” 樊鹏越笑着点了点头,道:“没错,任谁在复刻的时候,第一次就发现了混合碳钠氮材料的稳定性,都会认为这条路没错吧?” “我们当时也在这个方向上折腾了两三个月,直到不死心的将所有的掺杂与添加比例全都尝试过一次后才彻底放弃。” “这种机制的误导性太强了,恐怕任谁来都得先踩一次坑。” “那位特里萨·阿奇尔教授在这上面踩进去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他唯一的错误大概就是在实验完成后,没有全面进行检测,找到那个最佳的掺杂比例就急匆匆的将成功公开了。” 闻言,徐川思索了一下,笑着说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他现在大概会很焦急吧?” 樊鹏越咧嘴笑了笑,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不过眼神中带着的欢愉,足够说明了一切。 真当他掌控川海材料研究所这些年全都是靠关系吃饭的? 与此同时,另一边。 米国,伊利诺伊州被芝加哥森林保护区所环绕的阿贡国家实验室中。 正如徐川推测的一样,此刻的特里萨·阿奇尔教授已经陷入了焦头烂额的境地。 众多研究机构复刻实验的失败信息自然会被阿贡国家实验室的领导人,米国能源蔀,专利局等力挺自家实验室的部门和人员知道。 他们在第一时间找到了锂硫电池项目的总负责人特里萨·阿奇尔教授,索要相关的实验数据,了解相关的情况。 面对着自己顶头上司的追问,特里萨·阿奇尔一脸苍白的坦白了所有的数据和实验过程。 毕竟瞒是瞒不住的,实验数据就摆在那里,只要看一眼就能露馅。 “谢特!该死!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 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后,阿贡国家实验室/能源与全球安全研究所的负责人一脸愤怒的盯着脸色苍白特里萨·阿奇尔,拍着桌子怒骂道。 原本以为锂硫电池是他们巨大的突破,能够在锂电池这个万亿级的市场上占据先机。 为此他们冒着国际压力驳回了对方的专利申请,甚至因此断绝了和川海材料研究所的合作,停断了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等一系列工程的推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结果转过头来告诉他,他们的突破都是虚假的? 对面,特里萨·阿奇尔低着头,开口道:“我们还有机会,混合碳钠氮掺杂材料的稳定效果虽然不是那么理想,但‘单斜伽马相硫’结晶能够解决多硫化合物的扩散问题和穿梭效应是可以肯定的事实。” “只要能沿着这条路线走下去,我们还是有机会解决这个问题的。” 特里萨·阿奇尔开口为自己争取机会,尽管的他很清楚想要顺着‘单斜伽马相硫’这条路解决锂硫电池难题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但他必须要开这个口,因为这样他才能有一线生机,还有一线价值。而不至于直接被从天堂打入地狱。 对面,阿贡国家实验室/能源与全球安全研究所的负责人眼神不善的盯着特里萨·阿奇尔,恨不得吃了对方。 这该死的蠢货,被别人耍的团团转还把捡到的垃圾当成宝贝,甚至因此耍了整个阿贡国家实验室,耍了整个米国的电池界和工业界! 该死的蠢货,还想继续研究?去监狱做吧! 第七百一十章:新的研究方向:量子化学! 另一边,远在大西洋彼岸的日耳曼国,位于斯图加特市的马克斯·普朗克固体研究所。 在一间实验室中,一名穿戴着整齐实验服的中年教授正按照着流程对手中的一份锂硫电池进行着各种实验检测。 作为马克斯·普朗克名下的分支研究机构,再加上日耳曼人向来严谨认真的行事风格,也更注重实验的细节和精确性普朗克固体研究所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声誉不用多说。 “卡兹,倾斜光纤布拉格光栅(tfbg)传感器的实验数据出来了吗?” 实验室中,中年教授霍尼·斯旺森处理好手中的锂硫电池样品后,朝着实验室另一角的研究助理询问道。 “刚好完成,教授。” 听到询问,青年研究助理快速的回复道。 “打印出来给我一份。”斯旺森教授动了动嘴唇,将眼前的实验检测设备开启,进行着新一轮的测试。 “好的,教授。” 快速的回复了一声,青年研究助理在电脑前操作了几下后,快速的朝着外面走去。 不一会,薄薄的几张实验数据报告就递了过来。 霍尼·斯旺森顺手接过来认真的翻阅着。 倾斜光纤布拉格光栅(tfbg)传感实验,是化学界最前沿的探测技术。目前能够应用这种实验设备和技术的研究所或实验室根本就没几家。 这是一种通过监测温度和折射率来跟踪控制锂硫电池的电解质-电极耦合变化,通过对电解液中硫浓度的定量检测,证明了li2s和硫的成核途径和结晶决定了循环性能的新型探测技术。 相对比传统的锂硫电池检测技术来说,这种新探测技术能够做到更好,更全面的了解锂硫电池在充放电实验中的内部变化。也能够更好的揭示多硫化物溶解/沉淀与容量衰减之间的相关性。 “教授,那位徐教授,真的解决了锂硫电池中的多硫化合物扩散问题和穿梭效应吗?” 实验室中,沉寂了一会后,看着依旧盯着实验报告的的霍尼·斯旺森教授,研究助理终于忍不住了,小声的开口询问道。 虽然这次锂硫电池并非徐川研发的,而是川海材料研究所独立完成的,但相对比之下,人们往往会默认的将事实算到更出名的人头上。 相对比徐川来说,川海材料研究所的名声在学术界很显然弱了不止一个档次。 听到助理兼学生的询问,斯旺森抬起头,淡淡的开口道:“出于对科学的严谨,这个问题我恐怕暂时没法回答你。” 闻言,学生的脸上顿时浮现出了一抹失望的神色。 不过对面的斯旺森教授并没有停止自己的话语,在短暂的停顿了一下后,他将目光投向了自己手中的检测实验数据报告,接着补充道。 “不过.从目前倾斜光纤布拉格光栅(tfbg)传感实验的检测数据来看,他们邮寄过来的样品,的确已经做到了解决这个难题。” 简单的补充了一句,霍尼·斯旺森没再理会自己的学生,而是将注意力再度集中到自己手中的报告上。 从检测的结果来看,锂硫电池中的多硫化合物扩散问题和穿梭效应毫无疑问已经得到了稳定的控制。 这意味着锂硫电池这种一直都处于实验研发阶段的‘电池科技’,即将走出实验室,进入千家万户中。 对于电池界和工业界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剧烈的变化,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能推动整个时代的发展。 很简单,也很纯粹,就是锂硫电池的性能足够的优越! 就从他们收到的实验样品来看,初步的检测数据表明它的能量密度高达两千质能量。 其他的不说,光是汽车行业,就将迎来颠覆性的改变。 应用这种锂硫电池的汽车,可以说将彻底的取代传统的化学燃料汽车,如今依旧占有一席之地的油车,或许要不了多久将全面的退出舞台了。 当然,对于他来说,他关注的重点并不在锂硫电池即将带来的改变上,而是在于实验数据中观察到的一些细节,以及那家川海材料研究所曾公开的另一项技术,那个很早就公开了的‘化学材料计算模型’。 或者说,是那个‘化学材料计算模型’的底层理论! 事实上,早在五六年前那位徐教授提出化学材料计算模型理论的时候,化学界和工业界就曾将目光投向过这一领域,也着重了解过相关的理论和工具。 甚至一度在化学界和材料界掀起了计算材料学的新热潮。 毕竟按照那位徐教授的说法,当时的人工sei薄膜技术就和这套理论有关系。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川海材料研究所或者说这套化学材料计算模型后续一直都没有做出什么重大出色的成果,以至于计算材料学的热潮也随之跌落了下去。 毕竟如何成立精准有效而又普遍适用的化学反应的含时多体量子理论和统计理论,是二十一世纪化学领域中的四大难题之一,也是四大难题之首。 而当时那位徐教授在学术界才刚崭露头角,尽管他以优异的数学能力解决了霍奇猜想而拿到了菲尔兹奖。但谁都不相信,他能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中做出完全不亚于千禧年难题的成果。 毕竟研究这一难题的学者和实验机构可不止一个两个,这其中还包括了众多(超过一手之数)的诺奖得主。 比如2013年给复杂化学体系设计了多尺度模型三位诺化奖得主,比如对固体表面化学进程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的格哈德·埃特尔等等。 这些顶尖学者在这一难题上都没有做出什么突破性的研究,就凭一个当时才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怎么可能嘛。 然而从手中的论文和实验报告来看,那个曾经被化学界和材料学界备受关注的‘化学材料计算’不仅没有落幕,反而在经历岁月的沉淀后,重新回到了学术界的视野中,一举解决了多硫化合物扩散这一世界性难题。 隐隐中,霍尼·斯旺森觉得由那位徐教授亲手创造的‘化学材料计算理论’可能没那么简单。 将针对锂硫电池的测试实验交给了自己的学生后,霍尼·斯旺森收集了一些资料后,带着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导师格哈德·埃特尔。 没错,他的导师就是2007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的格哈德·埃特尔教授。 作为建立深入研究表面化学的方法,以展示不同实验过程产生表面反应的全貌的学者,格哈德·埃特尔在计算材料学上的研究可谓是深邃无比。 不过出生于1936年的他如今已经八十七岁近九十岁了。 尽管身体还算硬朗,但早已经退出前沿的学术界研究,隐居在柏林靠近‘普朗克·弗里茨·哈伯研究所’附近的别墅中。 他曾于1986年至2004年出任这家研究所的所长,后续也在这附近生活。 当听到自己这位曾经的学生过来的目的时,这位头发已经全白了的老教授眼神中带上了勃勃的兴致。 “化学材料计算数学模型?” 饶有兴趣的他从自己的学生手中接过了资料和文件,眼神认真的翻阅了起来。 徐川提出这位模型和理论的时候,这位老教授早就退出了化学界,尽管听说过,但并不是很了解相关的情况。 “有意思,通过事先对化学反应的材料相关信息与条件进行判断和条件输入,再通过数学来模拟整个反应的全过程.” 翻阅着手中的资料,格哈德·埃特尔一眼就看出来了这份化学材料计算模型的核心。 “这是个很庞大的工程啊。” 简略的翻阅完手中的资料文件后,格哈德·埃特尔教授轻轻的合上了报告,忍不住感慨了一句。 以他的眼光,在了解到了核心后自然很容易就能察觉出这份理论和模型背后对应的缺陷。 “导师,您觉得这条路线继续完善下去,有没有可能为化学建立起一套精准有效而又普遍适用的化学计算模型?” 坐在客厅沙发对面,霍尼·斯旺森忍不住开口询问道。 听到这个问题,格哈德教授认真的思考了一下,随即轻轻的摇了摇头,道:“难,很难。” 顿了顿,他接着说道:“从你带过来的资料来看,不得不说那位徐川教授很敏锐的探索到了另一条化学材料计算的道路,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结合数学来建立起对化学过程的模拟。” “但这种方法的苛刻性太大,不仅需要繁多的各类实验数据以及每一种材料的不同化学和物理性质,且对于计算力的要求极高。” “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化学材料计算方式,能帮助我们解决目前在化学材料研发过程中的部分问题,但却很难为化学建立起一套精准有效且普遍适用的计算模型。” 霍尼·斯旺森一边自行的思索着优化的方式,一边开口问道:“那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导师?” 客厅中,格哈德教授在听到这个问题后也陷入思索中。 从问题来看,毫无疑问这又回答了最初的原点,即如何化学建立起一套精准有效且普遍适用的计算模型。 然而困难的是,目前的一些理论方法依旧无法做到对描述复杂化学体系进行描述,更别提将其转变成数学模型了。 在霍尼·斯旺森与格哈德·埃特尔两位师徒思索着如何为化学建立起一套精准有效且普遍适用的计算模型时。 另一边,华国,紫金山脚下的别墅群中。 师徒两人畅聊的主角,徐川也在自己的书房中思索着如何进一步优化自己手中的化学材料计算模型。 这算不上突如其来的想法。事实上,早在当初建立这个数学模型的时候,他就很清楚的知道这个模型的缺陷和问题。 而后续,材料学的专家张平祥院士以及普林斯顿化学系主任戴维·麦格米伦教授其实都提出过这个模型的缺陷和问题所在。 只不过一直以来,他都没什么时间去对其进行优化和完善。 而这一次,锂硫电池的研发让这个化学材料计算模型重新映入眼帘,让徐川觉得也是时候对其进行一次更新换代的理论处理了。 看着桌上杂乱的稿纸和各式各样的论文,徐川长舒了口气,手指交叉折叠抵在下巴上,陷入沉思中。 虽然材料的研发一直都是上辈子他的研究重点方向,不过要想为化学建立起一套精准有效且普遍适用的计算模型,依旧是一个可以说难以找到方向的事情。 计算化学是理论化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目的是利用有效的数学近似以及电脑程序计算分子的性质。 例如总能量、偶极矩、四极矩、振动频率、反应活性等,并用以解释一些具体的化学问题。 在为川海材料研究所编写的化学模型上,徐川就是这样做的。 但这并不影响他觉得这条路很难完全走通。 因为任何化学方法的计算量,都会随电子数的增加成指数或更快的速度增长。 所以大尺度的复杂化学体系几乎无法做到精确计算,除非研发出传说中‘量子计算机’,而且还是得成熟体系的那种,在配合上相当精确的理论方法进行计算才有可能做到。 川海材料研究所目前拥有的化学材料计算模型就是这样的。 随着各种分支模块和相关数据的添加,如今的数学模型已经成为了一个庞然大物了。 要不是早先就建立起来了大型超算中心,否则如何运行这个模型都是一个相当困难的事情。 “如果说,传统的化学理论很难走通计算化学这条道路,那尝试一下量子化学如何?” 手指交叉,两根大拇指抵住下巴的徐川瞳孔散发无神,脑海中思绪飘到了另一个领域和方向上。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归根结底是电子、原子核等微观物理间的相互作用。 而微观物体的运动规律,要说最好的方法,那就是在20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 或许,量子化学的研究方法,会比传统的理论化学更适合研究计算化学。 而且,更关键的是,建立量子化学的是多体方法和计算方法。 这两者的基础在化学键理论、密度矩阵理论、传播子理论,以及多级微扰理论、群论和图论等等,大部分都在数学领域! 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徐川脸上顿时带上了一抹笑容。 如果说在传统的化学上,他对自己没什么信心的话,那么在数学上,没有人会比他更适合了! 第七百一十一章:徐川:我需要两个帮手! 紫金山脚下的别墅中,徐川将自己面前杂乱的书桌收拾整理了一下,取出了一叠全新的稿纸。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 尽管这句话是互联网上的网友们用来调侃那些不确定事物的,但在此刻,还真给了他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和突破口。 量子化学! 就是他给化学材料计算模型定下的一条新的研究方向。 这并不是什么突如其来的想法,而是在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判断。 量子化学的提出其实很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量子力学初步走向成熟后,就衍生出了这门学科的。 着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海特勒"和‘f·伦敦"用量子力学基本原理讨论氢分子结构问题时,首先用量子力学处理氢分子,解释了氢分子***价键的实质问题,从而为化学键的价键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开创了量子化学这门学科。 不过相对比量子力学来说,量子化学的发展要相对缓慢不少。 自上世纪三十年代提出来以后,尽管众多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围绕其建立起了如分子轨道理论、配位场理论、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量子化学理论等重大成果。 但时至今日,量子化学依旧只能对原子数目较少的体系进行计算,如氢分子、氢化锂(lih)和氢化铍这类简单的材料。 而对于原子数目较多的体系,其计算时间可以说在相同的计算条件下,是按照指数级进行疯狂增长的。 因为模拟分子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计算化合物的基本能态,即必须模拟出每个原子内每个电子与其他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间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遵循的是微观层面的量子力学原理,复杂而宏伟。 因此,对传统超级计算机来说,模拟出这些量子特性的分子结构不仅要消耗大量能量,而且随着分子内原子数增加,模拟愈加困难。 如果很难理解这一点的话,用最简单的话来说。 即对一个分子的模拟计算,其计算次数是11,那么增加到两个分子,其计算次数会增加到22,增加到三个分子,其计算次数会增加到33....... 依次类推,对于复杂的大分子团进行计算,其计算次数会陡然增加到一个超级计算机都无法处理过来的程度。 这也是为什么目前的量子化学发展缓慢的原因,以目前的计算力,很难以在当前的量子化学的各种计算理论上支撑起它的计算和发展。 当然,缺点这么大,它的优点自然也不会小。 首先,量子化学的计算是基于量子力学对分子的薛定谔方程求解,理论上来说它不需要除基本常数外的参数,具有普适性。 其次,它可以研究化学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和优化,也可以预测模拟分子的激发态和紫外吸收电子光谱。 这些都是传统化学无法做到或者说很难做到的事情。 否则量子化学也不会被《nature》誉为量子计算机最具前景的应用领域了。 徐川想要做的,是在材料科学整体框架内,以非经验的方式建立微观的理论计算与介观乃至宏观层次的物理现象之间的联系理论。 这才是化学计算材料模型的真正核心! 如果能做成,对于化学界来说,将如同xu-eyl-berry定理一般,彻底的改变整个天文学界(化学界)! ...... 在稿纸上列出了研究量子化学的方向和阶段性工作规划后,徐川打开了电脑,连接上别墅中专门为他建立起来的小型超算。 在将人工sei薄膜、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相关的实 验数据下载下来后,他将自己的笔记本挂上了外网,从各大期刊上搜索着和量子化学、计算材料学相关的论文。 为化学材料计算模型重新建立底层的数学运算逻辑和理论基础是一件相当困难的工作。 即便是他,其实也不敢说自己就一定能做到。 因为从他的出发角度上来说,这就是在尝试解决为化学建立起一套精准有效且普遍适用的计算模型这一世纪难题。 不过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栋化学大厦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建立起来的。 但越是有挑战性的内容,才越能激发出他的兴趣。 人生嘛,总要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哪怕是为此付出无数的时间和精力,只要能收获一些成果就足够了。 不过在此之前,他还需要两个帮手,来帮他解决一些前期的工作! ....... 处理好准备工作后,徐川久违回到了南大校园中。 办公室中,正百无聊赖的刷着的电视剧的助理吕玲忽然感觉自己被一道阴影笼罩住了。 与此同时,耳边一道带着笑意的熟悉声音响起。 「刷剧呢?」 听到声音,吕玲抬头一看,整个人当场呆在了那里:「教....教授,您怎么来了?」 听到这个有些‘奇怪"的问题,徐川笑着说道:「这好像是我的办公室吧?我不能来了?」 吕玲猛的摇头:「不是,我不是这个意思。」 「我是说,您怎么来....咳,我的意思是,您手中的研究问题都解决了?」 呆愣的问了一句,见徐川的目光落在自己手中的平板上,吕玲脸色一红,快速按了一下按钮,关掉了平板,覆盖在办公桌上,圆框眼镜下满是尴尬。 「教授......对不起......我.....」 吕玲结结巴巴的开口,想解释又无从开口。 和学校其他的教授助理日常工作的繁重完全不同,她和汤然两人负责的徐川经常一两个月,甚至是更长的时间都不来学校。 以至于除去那些日常的工作外,她们有着大把的空闲时间没事可做。 再加上工作环境的悠闲,刷剧就成了她日常解闷的方式。 不过再怎么说,日常工作期间摸鱼被老板当场逮住,这简直太尴尬了。 徐川倒是没太在意,工作期间摸摸鱼是很正常的事情。 当然,这也和他最近又有一段时间没来学校了有关,毕竟他不来,汤然和吕玲日常中也不会有多少工作。 笑着摇摇头,徐川开口道:「行了,无聊的时候刷刷剧而已,又不是什么大事,不影响正常工作就成。」 顿了顿,他接着吩咐道:「帮我联系一下丁瑞和谷炳教授,如果他们没课没事的话,请他们来我办公室一趟。」 吕玲松了口气,一颗吊着的心总算是落了下来,迅速回道:「我这就联系。」 ....... 不一会,丁瑞率先从校园中赶了过来。 「教授,您终于回来了!」 看着面前熟悉而又陌生的人影,丁瑞感动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他终于深刻的理会到了前两年拜师入门后,那位大师兄蔡鹏口中‘半个月不见导师根本就不是什么事情"到底是什么意思了! 自从拜入这位大名鼎鼎的教授名下,他们简直和大草原上的牛马一样没什么区别,纯属放养。 最开始还好,可能是刚忙完手中的项目,还能经常在学校看到教授的身影。 但随着航天领域工作 的展开,最长的时候,他们甚至有接近半年的时间没有在校园中看到过教授的身影了。 看着面前惊喜不已的学生,这会反轮到徐川略有些尴尬了。 因为研究的关系,他又放养这四名学生起码有快两个月的时间了。 「咳~」 轻咳了一下,徐川开口道:「我记得你硕士和博士期间的学习方向好像是泛函分析对吧?」 丁瑞,也是他收的四个学生中年龄最大的,在之前收到了剑桥大学数学系录取offer,但后面他在南大招生,他便果断的放弃了剑桥大学的录取,转而拜入了他门下。 对面,丁瑞眼角都快闪着泪光了,教授还记得他学习的方向,简直让人惊喜! 如小鸡啄米似的点着头,他快速的回道:「是的,教授,我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方向都是泛函分析。」 徐川点点头,开口道:「如果是这样的话,你愿意跟着我学习研究计算材料学吗?」 「计算材料学?」 丁瑞有些诧异的看了过来,徐川点了点头,继续道:「是的,我手中有一个研究项目正在进行,需要帮手。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转过来跟着我学习一下这方面的东西。」 顿了顿,他接着道:「当然,如果不愿意的话,也没.....」 话还没说完,对面丁瑞立刻激动地说道:「我愿意!教授!我愿意!」 「咳~」徐川轻咳了一下,问道:「你都不问问是什么项目吗?」 丁瑞迅速的回道:「没关系,是什么项目都无所谓,只要能跟着教授学习就行。」 他又不傻,能跟着徐川一起做项目,虽然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项目大概率是个打杂的,但这可是其他人拜佛许愿一万次都求不来的机会。 管他是什么项目,先应下来再说。 就算是辛苦点累点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不给他卖到缅北去噶腰子,一切都好说! 徐川轻咳了一下,开口道:「如果是跟着我学习和研究这个项目,恐怕你毕业的时间会延后不少,所以我建议你还是仔细考虑一下再来做决定。」 微微顿了顿,他从随身携带的背包中取出一张稿纸递了过去,接着道:「另外,如果你参与我的研究,那么除了你原有学习的泛函分析以外,你还需要再对这上面的知识进行学习。」 「而且入门的话,留给你的时间恐怕不会很多,最长两个月的时间,你至少要将这上面列出来的书籍和论文全部看完。」 丁瑞接过稿纸,顿时倒吸了口凉气。 《量子化学导论》 《量子化学基础》 《分子量子力学》 《.....》 《材料学的纳米尺度计算模拟:基本原理》 《.......》 稿纸上,林林总总列出来了十几本教材,以及超过两位数的论文。 看着这些名字,哪怕是平常刷题刷论文如吃饭喝水般的他,也不由的感觉到一阵头皮发麻。 对面,看着头皮发麻不住吞咽口水的小学生,徐川笑着开口道:「不用这么着急给我答案,你可以先找两本教材和论文看看,看看自己是否对这个感兴趣。」 笑着拍了拍丁瑞的肩膀,他错开了对方,走向办公桌后面,打开了电脑,连接上紫金山别墅中专门为他建立起来的小型超算。 将他昨晚准备好的一些资料和实验数据转移了过来。 教导丁瑞化学材料计算学领域的知识,算是他昨晚想到的事情。 在物理计算方面,有已经毕业了的阿米莉亚继承了他的衣钵。而化学 计算方面,在后面收的四个学生中,如果要考虑的话,丁瑞大概是唯一的选择。 他硕士和博士期间学习研究的方向是泛函分析,这是计算材料学的数学基础之一。 而从泛函分析转到量子化学,或者说辅修一门量子化学还是合适的。 当然,有没有这个天赋就得看他自己了。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在主修一门专业的同时,还有足够的精力和天赋去辅修另一门专业的。 至于另一个谷炳,徐川倒是没想过让他继承化学计算方面的学识,而是邀请他过来参与修改优化‘化学材料计算模型"的底层逻辑和理论。 如果不是阿米莉亚已经离开,去了普林斯顿担任数学教授,这份工作其实更适合她。 毕竟布洛赫猜想本身就是材料计算学的基础。 不过作为辅助,同为解决布洛赫猜想的谷炳在能力方面倒也足够了。 免费阅读. 第七百一十二章:纷争的落幕 办公室中,徐川坐在电脑前整理着自己的资料。 另一边的学生区中,丁瑞也听从了他的建议,先行从学术网上下载了几份和量子力学,量子化学相关的教材论文。 尽管能够跟着他的这位导师一起做项目是其他人羡慕都求不来的机缘。 但也正如徐川所说的一般,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在主修一门专业的同时,还有足够的精力和天赋去辅修另一门专业的。 泛函分析的确是计算材料学的基础数学工具,但数学和量子化学,终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 能读到博士这种阶段,在自己的学术人生上基本上都是有了选择和方向的。 贸然转角拐向另一条路,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 办公室中,徐川检阅着量子化学相关的论文和资料,丁瑞也在一旁翻阅着入阶教材学习着。 过了约莫半小时左右,大门被人敲了两下。 徐川随口应了一声‘请进",门口等待着的谷炳轻轻的推开门走了进来。 「教授,不好意思,接到消息的时候我正在上一堂公开课,让您久等了。」 谷炳恭敬的打了个招呼后解释了一下自己迟到的原因。 尽管如今他也是南大的正教授,早已毕业,但对于徐川的恭敬却从未减弱过。 毕竟没有徐川就没有如今的他,传道受业之恩,如浩瀚大海,最为崇高和广博。 看到谷炳,徐川笑着开口道:「没事,先坐吧,今天喊你过来,是想邀请你一起参加一个科研项目的。」 「项目?」 「嗯。」徐川点点头,笑道:「我最近在尝试为化学建立起一套精准有效且普遍适用的计算模型,可能需要你的帮助。」 闻言,谷炳顿时就坐直了身体,看向徐川带着些猜疑开口问道:「是二十一世纪四大化学难题中的那一个吗?」 参加过物理和化学实验室科研的他对于这些东西还是有些了解的,大抵明白徐川说的是什么问题。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对,这是我接下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听到这话,谷炳有些不自信的说道:「我行吗?会不会耽搁老师您的研究?」 确认了徐川的研究问题正是自己猜测中的那个,他反倒是有些不太自信自己能参与到这种级别的项目研究中去了。 徐川笑着道:「你可以自信点的,布洛赫猜想是材料计算学的基础之一。解决了这一问题的你,完全有足够的资格。」 谷炳是他带的第一个学生,人品性格都很不错,当初跟着他学习的时候也很努力,但可惜的是天赋差了一点。 当然,这里的对比是和同期学生阿米莉亚做比较的。 再加上上面的导师还是他,从一开始谷炳接触的就是最顶级的那一批天才,也导致原本就内向的性格中掺杂了一些不自信。 即便是和阿米莉亚一起解决了布洛赫猜想,这份不自信在他面前依旧存在。 谷炳点了点头,深吸了口气,道:「嗯,那需要我做些什么?教授。」 徐川笑了笑,打开电脑邮箱,将人工sei薄膜和锂硫电池相关的实验数据发给了谷炳。 「我给你发了一封邮件,邮件里面有前期的一些实验数据,你需要先帮我将这份清单中数据整理出来。」 任何研究工作的第一步,都是先了解收集足够与这个问题相关的数据和文献开始的。 而面对着如何为化学建立起一套精准有效且普遍适用的计算模型这一庞大且繁琐的工程,他已经找到了对应的切入点。 那就是电化学的微观实质反应过程的理论解释! 先完成这个,然后再推向整体。 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如同攀登珠峰一般,先前进到大本营建立起来一座属于自己的营寨再来向顶峰冲刺! ...... 在徐川忙碌着准备为电化学微观实质反应过程建立一套完整的化学理论解释时。 另一边,电池界针对川海材料寄出去的锂硫电池的实验和检测工作也陆续的完成了。 最先对外发表相关实验检测数据报告的是普朗克固体研究所和普朗克·弗里茨·哈伯研究所。 这两家同属于马普学会的研究所,在电池领域均有研究,名气也不弱。 因此在处理的时候,川海材料研究所自然给两家都邮寄以供检测的锂硫电池样品。 一石激起千层浪,普朗克固体研究所和普朗克·弗里茨·哈伯研究所对锂硫电池样品的实验检测数据,再度在电池界掀起了剧烈的讨论。 【普朗克研究所公开了对川海材料研究所邮寄的锂硫电池实验样品的检测数据,能量密度高达2000h\/kg!】 【tf?两千质能量?】 【能量密度并不是关键,锂硫电池问题的关键在于多硫化合物的扩散问题和穿梭效应难题,这才是关键点!质能量再高,核心问题没解决也没用。】 【从最先公布数据的两家研究所提供的检测报告来看,普朗克固体研究所进行了倾斜光纤布拉格光栅(tfbg)传感器,弗里茨·哈伯研究进行了原位紫外光谱分析测试,数据都没有问题,多硫化合物扩散和穿梭效应都得到了很好的抑制。】 【这不可能!本人化学材料科学专业博士社畜一枚,针对川海材料研究所公开的论文进行了至少五组复刻实验,实验数据均表示多硫化合物的扩散难题依旧存在,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 【楼上的没有收到川海材料研究所邮寄的实验样品?】 【肯定没有,普朗克研究所的检测数据我还是认可的,他们没必要去捏造一份假的检测数据来欺骗大众。】 【最新消息,米国着名的锂电池厂商艾诺斯公司的电池实验部也公开了检测结果,数据和马普学会的两家研究所相差不大。】 【也就是说,川海材料研究所真的解决了多硫化合物扩散和穿梭效应难题?】 【从目前来看是的!】 ....... 各大电池实验厂商研究机构的检测数据很快就从电池界扩散到了互联网上。 相对比界内的学者和研究员关注的锂硫电池本身这一重点来说,网络上的吃瓜群众很显然对于川海材料研究所和阿公国家实验室之间的纠纷更感兴趣。 国内,围脖上相关的新闻迅速冲上了热搜,再度占据了广大网友的视线和注意。 【川神的锂硫电池出来了!经过各大电池厂商的检测,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以后的手机续航能超过一个月!新能源汽车续航能超过四千公里!】 【卧槽,牛逼!四千公里的续航!可怕!】 【(狗头)阿贡国家实验室的呢?那个什么披萨教授不是说川神是盗窃的他们的实验数据吗?怎么电池还没做出来啊?】 【先研究出电池这和盗窃实验数据和思路方法有关系吗?米国能源蔀都公开站出来了,表示阿贡国家实验室的数据遭遇了泄露,难不成人家米国还会冤枉你一个私企?】 【多个国家的专利局一起驳回,无数媒体公开站台,怎么就还有人不相信啊?】 【啊?不是,哥们,你不看看站台的媒体都是些什么臭鱼烂虾吗?bbc?华 盛顿时报n?狗都不看!】 ....... 围脖上,鱼龙混杂的环境再度炒成了一团。 相关的讯息很快就扩散到了其他社交平台上。 在某以高知识分子着称的某乎上,一篇由匿名网友发布的文章很快就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 【利益相关,匿了!】 【首先声明,本人并非化学专业的学者,而是正在阿贡国家实验室物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实习的物理萌新一枚。】 【特此声明:本人只是在实习学习,未来是打算回国做研究的,骂我卖国贼给米国搞研究的人可以先闭嘴了。】 【ok,回归正题,这次川海材料研究所与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纷争从一开始本人就有保持关注。据了解,能源与全球安全研究所那边的确有展开对锂硫电池的研究,且研究方向正是‘单斜伽马相硫"结晶材料。】 【在‘盗窃"事件暴露出来后,那位特里萨·阿奇尔教授第一时间就找了联邦调查局,安排了人员进行调查。但遗憾的是,据可靠消息称,他们并没有找到数据泄露的证据。】 【后续bbc、华盛顿时报n这些媒体公开站台的原因则是因为纯粹锂硫电池的利益太大,米国不想让川海材料研究所顺利的通过审核。】 【他们希望能卡主专利的同时,让那位特里萨·阿奇尔教授带队根据川海材料研究所的论文来加速完成锂硫电池的研发,这样可以率先拿到专利,从而布局锂硫电池。】 【有反对的人先别急,对比和数据我已经给你列出来了,可以看下面的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 【这些是我进行搜集的报告和论文,从上面可以看到,前者虽然和川神实验室的数据很类似,但在实验步骤和方法上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但后面盗窃事故出来后,那位特里萨·阿奇尔教授公开在《jacs》期刊上的论文,除了最后步骤使用碳纳米管代替了石墨外,其他的步骤和数据几乎一模一样!】 【你们猜猜这是为什么?】 【哦,另外再透露一点小道消息,不保真,但有极大的可能!】 【据传那位特里萨·阿奇尔教授现在已经被能源与全球安全研究所那边开除了,后续极有可能被起诉进入监狱。】 【后续你们可以关注一下,看看特里萨·阿奇尔教授还会出现在新闻发布会上不,我觉得大概率是不会了。】 ..... 和某乎上以往绝大部分吹鼓西方国家先进科学技术的文章不同,这篇文章算是罕见的站在了支持华国的立场上。 一经发布就引起了众多网友们的注意。 而他在文章中对比的实验数据和论文,也被很多网友们纷纷截图转发到了其他社交平台上。 【卧槽,猛人啊,这波爆料干了波大的!】 【我就说川海材料研究所不可能盗窃阿贡实验室的数据吧!】 【fbi都没找到证据,真实无疑了。】 【从爆料来看,川神不仅没盗窃对方的实验数据,反倒是那个披萨教授反向抄袭了我们?】 【爆料而已,又不一定是真实的,他说自己是阿贡国家实验室的实习生,你们还真信啊?我还说自己是哈佛大学的教授呢,笑死。】 【乐,楼上的还在舔呢?就算是博主不是阿贡国家实验室的实习生,那你怎么解释前后实验数据和流程的不同?这很明显是反向抄袭了好吧。】 【难怪米国专利局会驳回川神的专利申请,原来是想着照抄川神的研究,自己先申请专利啊,真无耻!】 【米国佬无耻又不是一次了,很正常。现在的关键是阿贡国家实验室能不能照着川神的研究将锂硫电池研发出来。】 【川神这波亏了啊,专利没申请到,论文和实验数据还都公开了。】 ...... 川海材料研究所并没有盗窃阿贡国家实验室数据和研究,反倒是阿贡国家实验室和特里萨·阿奇尔教授‘刻意"调整实验方向的事实,让支持徐川和川海材料研究所的网友们纷纷扬眉吐气,精神抖擞不已。 反向抄袭的证据就摆在这里,即便是那些牧羊犬们再找理由,也显得过于牵强,难以解释。 而在向来弱势的舆论领域踩着对方的脸面胜出,更是让广大的网友们仿佛在炎热的夏天灌了一口冰爽的汽水般心旷神怡。 ....... 免费阅读. 第七百一十三章:简直就是个花心大萝卜 丁瑞最终还是选择了跟随着徐川一起学习计算材料学和量子化学领域的知识,加入了为化学建立起一套精准有效且普遍适用的计算模型这一庞大且繁琐的工程中。 有了两名助手的帮助,在实验数据整理和文献分析,收集这些日常工作,就轻松许多了。 虽然最终的数据还是需要徐川亲自过一遍,确认它们是否真的对建模和建立理论基础有作用。 但至少,从茫茫的数据中将有用的东西初步挑出来已经不需要他亲自动手了,他做好最后的把关就行。 不过,在正式开启为电化学的微观实质反应过程建立一套完善理论解释和数学模型前,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理。 那就是弱黎曼猜想的数学报告会! 从弱黎曼猜想的证明论文公开到arxiv上到现在,时间也过去一个多月了,再加上此前刘嘉欣学姐公开的《大正整数因子分解具备多项式算法》证明,数学界早就等候了很长的时间了。 ...... 和往常一样,这一次的报告会依旧在南大的校园中举办。 对于这份繁琐至极的工作,南大的校领导们不能说是抗拒,只能说是乐意至极,巴不得天天有都没问题。 毕竟这可是涉及顶级数学猜想千禧年世纪难题的证明报告会。 这种级别的问题,每解决一个,都能对整个社会,整个文明产生极大的推动。 当然,更主要的是,借助这些报告会,南大已经在全世界顶级的数学家面前露脸数次了。 在没有徐川以前,南大虽然名声显赫,但也仅限于国内而已。放到国际上,南大连一流学校都排不上,.nes世界大学排名更是在百名以后。 而在教导出徐川,经历了数年的磅礴发展后,23年上半年最新出炉更新的.nes世界大学排名南大已经挤进前五十,位列第四十六名。 在国内,唯二两所还排在南大前面的,是北大和水木大学,南大如今是名副其实的第三,而且还在这些年的发展中不断的壮大和追赶。 若不是前面两所大学的底蕴实属厚重,且世界大学排名并不单单看某一个学科或者说某一个人,南大早已经成为了国内的no1。 不过南大的校领导们坚信,南大重回亚洲第一不是梦! 毕竟,从来没有任何一所学校能拥有诺菲双奖得主不是吗?也从没有没有任何一所学校,能举办数次千禧年难题的证明报告大会! 只要那个人还在,他们就有足够的信心。 ...... 翌日,金陵,南大。 从全世界远道而来的数学家和计算机学家们纷纷进入了这座古老的校园。 校园中到处挂满了和黎曼猜想、p=np?难题相关的大红色的横幅,一路指引着前来参会的学者前往礼堂。 对于南大来说,虽然并不是第一次举办这样的盛会了,但这种世界级的会议,无论哪个高校或机构都只会盼望着多多善益。 毕竟这种向国际社会展示形象的会议,提升的不仅仅是高校学术影响力和荣誉,更是学校乃至整个金陵市的政绩。 而为了维持秩序,也为了保证两名报告人和参会者的安全,金陵市这边几乎调动了半个城区的警力提前对周边的酒店和人员进行了排查,甚至出动了武警官兵在附近的街道进行巡逻为整个报告会保驾护航。 对于一场报告会来说,哪怕是数学界最顶流、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大会,安保也没有如此的严苛过。 不过回过头来想想,其实这种规模的安保也不怎么奇怪。 无论是弱黎曼猜想 ,还是《大正整数因子分解具备多项式算法》的证明,都涉及到了七大千禧年难题。 前者有超过两千五百个数学猜想与之挂钩,后者更是理论计算机和数学交织领域最大的难题。 而出席这一场报告会的学者,不仅仅是数学家,更有计算机行业繁多的大牛。以至于能容纳两千人的大礼堂,不仅所有的座位都被安排了出去还不够。 很多没有收到邀请函拿到入场资格的学者和计算机领域的科学家,纷纷打电话或发邮件联系南大,希望能够获得一张邀请函。 迫于学术界的需求,南大的校领导最终决定将报告会场所从原本老校区的大礼堂修改到这两年新建的仙林大礼堂中。 能容纳超过四千人的新礼堂,这才堪堪满足各界的需求。 如此庞大的阵容,就算是国际数学家大会、ac计算机会议这样的数学界和计算机界的顶级大会,也足以与之一较高下了。 ...... 早上,临近八点时分,一位位从全世界各地远道而来的数学家和计算机学家们纷纷通过了严密的安检,走进了南大的校园中,按照着邀请函上的地图,朝着仙林礼堂走去。 校门口,穿着羊毛衫的陶哲轩脸上带着些许的笑容将手中的邀请函递给了安保工作人员。 经过仔细的检查确认没有问题后,穿着安保服的工作人员脸上露出了标准的微笑,将邀请函重新递回去的同时用一口标准的英语开口道: 「欢迎您,陶哲轩教授,报告会在北大楼的大礼堂中进行,需要安排人员引导您过去吗?」 陶哲轩接过邀请函,笑着挥了挥邀请函,开口道:「不用了,我按照这个上面指示过去就好了。」 工作人员放开安检,笑着道:「那祝您在报告会期间行程愉快,如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找我们。」 「谢谢。」 礼貌的道了一声,陶哲轩穿过了大门进入了园区中,沿着邀请上和路边的指示,他一路找到了仙林大礼堂。 此刻,宏伟的礼堂外已经有了不少的学者正聚在一起交流着。 看到了他的到来,数学界有不少的学者纷纷主动上来打着招呼。 陶哲轩友善的笑着回应,随即穿过人海来到了大礼堂,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刚要坐下,就看到了从另一边走过来的一位老人。 有些惊讶愣了一下,他笑着开口道:「法尔廷斯教授?没想到这么巧,我们的座位居然在一起?」 听到声音,法尔廷斯抬头看去,见到是熟人后点了点头,算是打了个招呼。 陶哲轩坐了下来,看了一眼无人的礼台后,笑着转身和身边的法尔廷斯搭话。 「这一次徐教授在黎曼猜想这座山峰打开了一条新的道路,不知道我们距离山顶还有多远的距离?」 如果要说在黎曼猜想的研究上,抛开今天即将站上讲台的那个人以外,法尔廷斯应该是在这条路上走的最远,或者说最了解的人了。 在徐川打开了停滞已久的黎曼猜想的研究后,相信但凡是了解过这个难题都会思考数学界距离终点到底还有多远。 而法尔廷斯的意见,不说完全的准确,但至少也能有个七八成。 听到这个问题,法尔廷斯淡淡的开口道:「无穷远。」 一旁,陶哲轩挑了挑眉,有些意外又有些感兴趣的开口道:「但詹森多项式的偏移量是可以无限朝着1\/2这个区间压缩的。近期的arxiv上可是涌现出了一大批相关的推进成果。」 法尔廷斯淡淡的开口道:「那又如何?这种方法和临界带思路没有任何的区别,只不过是换了种方式而 已。」 陶哲轩笑了笑,道:「但现在还没到极限不是吗?说不定它和临界带思路不同呢?我觉它还是相当有潜力的,说不定可以走通这条路。」 法尔廷斯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深邃的目光落在了亮着灯光但空无一人的舞台上。 过了半响,他才开口说了一句风马不相及的话语:「我不太明白,为什么他要将自己的才华浪费到那些二流甚至是三流数学家才会去做的事情上?」 突如其来的话语,让陶哲轩愣了好一会,才反应过来他说的到底是什么。 他笑着说道:「应用也是数学的一部分,将数学用于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同样也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他的天赋和学识并不仅仅只存在于数学上。如果他只研究数学,我反而觉得更加的可惜。」 不同的学科之间有鄙视链,而在相同的学科中,同样也有鄙视链。 比如数学,纯粹数学就站在最巅峰的高度,应用数学则次之,计算数学则处于鄙视链的最低端,属于那种不被开除数学范围就算成功的类型。 法尔廷斯看不起应用数学和计算机数学这些非纯粹数学很正常,他是布尔巴基学派的成员之一,而这个学派的数学家,可以说绝大部分都鄙视和看不起非纯粹数学。 当然,布尔巴基学派在20世纪的数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也无可替代。 甚至可以说没有这一学派,如今的数学可能都是‘离散"的,而不是如今的成系统。尤其是代数数论、代数几何学、李群、泛函分析等纯粹数学方面。 这一学派共同联合着作的《数学原理》,不仅是一部经典的数学巨着,更是许多研究工作的出发点与参考指南。 法尔廷斯不置可否的开口道:「但纯粹数学才是最美的不是吗?」 他说这些话倒不是看不起徐川,至少在当今的数学界,没人能看不起一位解决了三大千禧年难题的数学家。 但对于他将自己的天赋和时间用在物理化学材料甚至是电池那些领域上,法尔廷斯觉得这是严重的浪费。 陶哲轩耸了耸肩,没有争论什么而是笑着转移了话题。 对于其他学科的偏见是数学界常见的事情,或许他这样的年轻人会好一点。 但对于法尔廷斯这些上个世纪的老前辈们来说,别说是偏见其他学科了,就是数学界内部,他们都偏见。 而且..... 别说是法尔廷斯了。 其实就连他自己,都觉得徐川有点不务正业了。 毕竟名义上他是个数学家,但你看看他这些年研究的东西,杂七乱八的什么领域都有。 从物理、到化学、再到材料学、天文学,甚至计算机他都有精力去掺和一脚,简直就是个花心大萝卜。 如果他静下心来钻研数学,说不定剩下的三个千禧年难题也都能被他解决,数学将会被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也说不定。 ....... 在众多的学者来到仙林大礼堂入座讨论着即将开始的报告会时,另一边后台的休息室中,徐川和刘嘉欣坐在一起准备相关的报告工作。 「还有十分钟,马上就要上台了。」 休息室中,看了一眼手机上的时间后,徐川将手中的稿件收起来,看向了安静坐在一旁的刘嘉欣笑着开口说道。 听到询问声,正在认真翻阅着每一个问题和细节的学姐抬起头,抿着嘴用力的点了点头,表示自己已经做好准备。 看着她脸上紧绷着神情,徐川笑着打趣道:「这应该不会是你第一次上台做报告吧?这么紧张?」 「不是。」 刘嘉欣轻轻摇了摇头,这的确并不是她第一次上台做报告了,无论是在南大还是普林斯顿,她都有过报告会。 但相对比之下,当着如此众多的数学界大佬做报告会,的确是第一次。 要知道此刻在大礼堂台下坐着的,可不仅仅是计算机数学领域的学者。 因为涉及到另一个难题·黎曼猜想·的缘故,除了那些年龄过大而无法来现场,和那些实在有事而无法参加这场报告会学者,其他的大牛几乎都到了。 其他的不说,光是菲尔兹奖得主数量,至少就有二三十个,更别提还有高斯奖、陈省身奖、阿贝尔奖、奈望林纳奖等各种顶级数学奖得主了。 可以说大半个数学界的大牛都坐在这里,研究的领域几乎涵盖了各个数学分支的所有研究方向。 这些大牛们会在报告会上提出什么刁难的问题,完全不从得知。 徐川笑着调侃道:「将他们当做大白菜就好了,完全没必要紧张什么的。」 刘嘉欣嗔怪的看了一眼徐川:「这能一样嘛?」 徐川笑了笑,安慰道:「放心吧,不是还有我在吗?不会有问题的。」 「嗯。」 听着这坚定有力的声音,刘嘉欣抿着嘴用力点了点头,暖意从心中升起,冲散了心中的那份紧张。 ........ 免费阅读. 第七百一十四章:什么才叫真正的养成! 七点半,前来参加报告会的学者已经纷纷落座。 大礼堂内坐无虚席,人声鼎沸,耸动的人影与交头接耳的讨论声汇聚在一起。 对于数学界而言,今天的报告会绝对是一场能堪比国家数学家大会ic的盛会。 两大千禧年难题阶段性成果的突破,无论是p=np?猜想还是黎曼猜想,对于数学乃至全社会学科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当然,热闹的不仅是礼堂中这些前来参加交流报告会的学者们。 在大礼堂的后台,南大仙林分校政务处老师和工作人员忙碌紧张的做着最后的检查。 从话筒到投影,从音响到放映,交流会期间各项设备都要确保没有任何问题。 这是仙林分校第一次举办这种级别的盛会,校领导可是下了死命令,要是谁负责的环节出了问题,那就不用干了,直接滚蛋! 这可是面前全世界的顶级学术交流会,到场学者超过了四千人! 对于学术界而言,哪怕是放到国际上,这样的盛会数年都不见得能有一次。 可以说数学界的半壁江山都在这里,开个玩笑的说,要是有人朝这里丢枚炸弹,数学界的发展都得倒退至少二十年! ....... 时间就在人群的讨论声中很快过去,八点准,穿着一身正装的徐川平稳而缓慢的走上了大礼堂的台前。 站在报告台上,环视了一圈台下已经迅速安静下来,将目光投注到他身上的听众,即便是经历过无数次的报告会,这一刻徐川心里依旧涌起了一股股如潮水般源源不绝涌动的魔力。 无他,这并非他上辈子早做出来的成果,而是在黎曼猜想这一座巍峨山峰上开辟出来的道路,是他对自己的再一次突破,也是人类文明知识边界的开拓。 深吸了口气,徐川环视了一眼会场,然后又回头看了一眼身后身后悬在墙上的幕布,仿佛能透过幕布看到正在休息室中安静而又紧张等待的另一个人。 短暂的回首过后,他长舒了口气,缓缓的开口道:「首先欢迎前来参与交流报告会的各位,也很感谢诸位能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到这里听取学术报告。」 「正如诸位所看到的一样,今天的交流报告会分上下两场。上午场是有关于《大正整数因子分解具备多项式算法》证明报告。下午场是《弱·黎曼猜想》的证明报告。」 「报告安排紧凑,我就不再耽搁各位的时间。按照流程,接下来有请《大正整数因子分解具备多项式算法》证明与报告者刘嘉欣做学术报告。」 简短的开场白过后,徐川站在报告台上鼓动着手掌,台下,如潮水般的掌声响起,在数千人的礼堂中徘徊回响着。 报告台后,穿着适合出席报告会裙装的刘嘉欣早就已经站在了幕布后,在听到舞台上的有请声后,深吸了口气,控制着自己的脚步走上了的报告台。 看着面前脸色带着紧张的学姐,徐川眼神中带着鼓励,将手中的话筒递了过去。 刘嘉欣轻轻的点了点头,代替徐川站在了舞台上。 报告台下,很多从未见过,甚至在此都前都未听过这个名字的学者纷纷好奇的探着头好奇的望去。 很多人都好奇,也对这位年轻的女性学者很好奇。 在数学界,女性的数量很少。尤其是能做出顶尖成果的女性数学家,更是少之又少。 君不见,菲尔兹奖颁发了那么多年,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到如今,也快整整一个世纪了,拿到了这份荣耀的女性数学家只有三个。 第一位是已经逝世了的玛利亚姆·米尔扎哈尼教授,第二位和第三位则是在一年多前才获得奖章 的阿米莉亚和玛丽娜教授。 从1936年到2022年,整整八十六年的时间,也才出三位女性菲尔兹奖而已,可见其数量之稀少,比野生大熊猫都罕见百倍。 而在这三位女性菲奖得主之后,三年后将在金陵举办的国际数学家大会,恐怕又将迎来一位新的女性菲奖得主。 p=np?猜想这一千禧年难题的核心问题,《大正整数因子分解具备多项式算法》证明,绝对配的上这份荣耀。 哪怕她此前在数学界并没有多少的名声,也足够了。 所以在刘嘉欣出场后,全场的目光都投了过来,带着好奇和观望,想看看这位传说中解决了p=np?猜想核心难题的女性学者到底长什么样。 会场内,当刘嘉欣站在报告台上的时候,台下顿时就涌起了窸窸窣窣的动静。 不少的学者都在惊讶这位女性报告者的年轻,从面相来看,她的年龄可能才二十六七的样子,和那位惊世骇俗的徐教授可能差不多大。 哪怕数学本身就是年轻的学科,但能在这个年龄就解决一个世界顶级的数学猜想,还是千禧年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旧让不少人感到无比的惊讶。 而在短暂的惊讶过后,不少人更是将目光投向了此刻已经走下了舞台,坐在最前面一排的那个年轻人身上。 前有阿米莉亚解决了布洛赫猜想,后有这位刘嘉欣解决了大正整数因子分解具备多项式算法难题。 若要说两人的共同点,除了年轻以外,那就是和那位此刻正坐在前排的徐教授有关系了。 前者是他的学生,后者有人说是他的学姐,也有些说是女友的,但不管怎么样,能将两人的报告会放到一起来举行,关系肯定都相当亲近。 或许,那位年轻的徐教授在教育方面也有着常人难以触及的高度? ....... 报告台上,刘嘉欣倒是没想那么多。 被全场数千人的目光注视,她只感觉自己的心都要跳出来了。 深吸了口气,目光落到了前排某个人影身上,看着对方脸带着笑容冲她轻轻的点了点头,刘嘉欣努力让自己冷静了下来。 「加油!嘉欣,你可以做到的,所有人都在看着你呢!」 在心里给自己默默打气鼓舞了两遍了,刘嘉欣眼神中带上了一丝坚定的神采。 很快,《大正整数因子分解具备多项式算法》证明报告会开始了。 按照此前的排练,在照例的欢迎了一遍全世界各地的学者后,报告会也进入了正题。 「‘p=np?"猜想是计算理论的核心问题。其中,复杂类p包含所有那些可以由一个确定型图灵机在多项式表达的时间内可以解决的判定问题。而np则是指可以由非确定型图灵机在多项式时间内可以解决的判定问题......」 「......它存在于数学、优化、人工智能、生物、物理、经济、工业等各个领域.如果能够解决p与np两个问题类之间的关系,则解决了这些问题的算法复杂度问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 报告台上,从一开始的有些紧张生疏,到后面的沉稳应手,刘嘉欣讲解的声音也愈发平静下来。 坐在台下,看着渐入佳境的学姐,徐川脸上带着笑意赞许的点了点头。 虽然《大正整数因子分解具备多项式算法》证明可以说是刘嘉欣自己独立完成的,但没有他的话,如今的数学界大概也不可能看到这样一篇精妙绝伦的论文了吧? 毕竟真按照历史走向的话,原本大学毕业的学姐就出去工作了,哪怕是她的天赋再好,但 离开了学术界,再想做出些什么成果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可以说,刘嘉欣就是他亲自挖掘出来的人才,他就是伯乐!这种养成系的成就,带给了他另一种不亚于解决一个世界难题的愉悦。 半个小时过去了,报告会逐渐进入尾声,然而台上的刘嘉欣却是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因为接下来的提问环节,才是整场报告会的核心部分。 首先站起来进行提问的,是来自匈牙利着名的数学大牛,拉兹洛·洛瓦兹。 这位大牛研究的是理论计算机科学和离散数学,曾于2007年-2010年担任过国际数学联盟主xi一职。 虽然他没拿到过菲尔兹奖,但沃尔夫奖、高德纳奖、哥德尔奖、京都奖这些顶级的数学奖和计算机将他都拿了个遍。 可以说在计算机科学和数学交织的学科,是说一不二的真大佬。 这位大牛站起身后,看了一眼报告台上,又低眼看了下手中的笔记本,用平铺直叙的语气开口道: 「在报告论文的第二十三页,我有注意到报告者在对群c(k)的阶数h(k)=|c(k)|叫做数域k的理想类数进行描述时,完成了证明:h(k)=1当且仅当环ok中每个理想都是主理想,也当且仅当ok具有唯一因子分解性质。」 「关于这一部分,请问报告者是如何得出来的?」 听到这位大牛的提问,刘嘉欣快速的将平铺在报告台上的证明论文,找到了拉兹洛·洛瓦兹教授所说的问题。 看着上面的公式,她快速的开口回道:「对于许多种类型的数域,对于给定的有限交换群g,在判别式d(k)6x的所有这类数域中,类群为g的所占比例当x→+∞时存在极限a,并且它们给出非负实数a的计算值......」 「而在第二十三页证明公式中,我完成当d(k)通过所有的素数时,所有d(k)6x的实二次域当中类数为1的证明.....」 简洁而又清晰的话语从刘嘉欣口中快速道出,报告台下,拉兹洛·洛瓦兹目光中带着一丝若有所思的神色,随即转变成了赞许。 他笑着点了点头,道:「谢谢。」 拉兹洛·洛瓦兹的提问结束后,提问环节继续进行。 第二个站出来提问的同样是计算机数学领域的大牛,2006年奈望林纳奖得主。 《大正整数因子分解具备多项式算法》证明是p=np?猜想的核心难题,对于数学界来说,它是千禧年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级的猜想,难度很大,但对于纯粹数学的发展而言,意义却算不上多大。 不过,对于计算机数学的发展来说,却可谓是巅峰级的存在。 犹如此前徐川完成的杨-米尔斯存在性问题一般,对于数学界而言,它只是一个极其难解的微分方程,抛开在这个过程中创造的工具和其他的收获来说,解开它能得到的是一个答案。 但对于物理学界来说,它却是支撑理论物理学再度往前走的重要基石,是完成大统一理论的必经之路。 因此,会场中,站起来提问的学者相当的多。 当然,并不是所有站起来提问的学者都是大牛,也都能提出精准而又有水平的问题。 比如某位来自爱丁堡大学的博士生,就提出了个丢脸丢到全世界的问题。 「请问在第四十七页中,近似算法的运行时间和近似保证之间的权衡,平方和层次结构可以适用于指数级时间的近似算法,n表示图的顶点数r可以是任何大于1的正实数(可能取决于n),这一问题报告者是如何得到这一证明的?」 这个问题一出,大礼堂内顿 时就骚动了起来。 窸窸窣窣的交流声在宽敞无比的礼堂内交织着,不少人向这位站起来提问的博士生投去了诧异、惊讶、疑惑甚至是嘲笑的目光。 听到问题,报告台上,刘嘉欣都有些诧异的愣了一下,随即确认了一遍问题后,开口解释道:「顶点覆盖、均匀最稀疏割及相关问题的适度指数时间近似算法,这并非我的证明结果。」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在后续的解释中,有引用卢卡·特雷维桑教授在2018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的报告论文。」 「你可以看看引用行中的第六个,特雷维桑教授已经做了相当完备的解释。」 听到自己提了一个早已经被人解决了的问题,这位来自爱丁堡大学的博士生顿时脸色一红,细若蚊声的道了一句‘谢谢"后一脸尴尬的坐了回去。 学艺不精是一回事,勇于在报告会现场提问也是一回事,哪怕提了个错误的问题也算不上什么。 但是很显然,这种心中有了疑问,连引用论文都不会去看,也不会去事先搜索寻找是否已经有解决答案的问题,提出只会被人耻笑。 ....... 免费阅读. 第七百一十五章:和徐川抢人? 上午的报告会,整体来说还是相当顺利的。 抛开计算机数学领域的那些大牛们,其他数学领域的大佬们也有几位站出来的。 比如精通大部分数学领域的陶哲轩、比如几何领域计算出小秩的环数和估计椭圆曲线平均秩的界,拿到2014菲奖的曼纽尔·巴尔加瓦教授等等。 虽然p=np?猜想被归类于计算机科学和数学交织的领域,但这并不代表它不涉及其他数学。 比如大正整数因子分解是否具备多项式算法,其核心就是大数的因式分解,其涉及多项式、函数、代数等众多的领域。 中午十一点五十,上午的报告会正式结束。 一上午四个小时的时间,虽然不足以解答现场每一位学者心中的疑惑。 但至少那些前排的数学大牛们,已经认可了这一份二十一世纪计算机数学领域最大的成果了。 至于其他人,说句不那么客气的话语,他们心中的疑惑是否得到了解决,是否认可这份成果,并不是那么的重要。 整体来说,这场报告会相当的顺利。 报告会上无论是刘嘉欣的表现,还是数学界众多学者的提问,亦或者是仙林大学对于现场秩序的管理,都可圈可点值得赞扬。 在报告会结束后,其他学者离场前往酒店餐厅就餐的时候,徐川来到了后台,一眼就看到了正在休息室中等他的学姐。 「很出色的报告,相当的精彩!」 徐川笑着竖起了大拇指夸赞道。 这的确没有说假话,抛开那些提了些不是那么有水平的问题来说,这一次报告会,刘嘉欣完整的回答了每一个学者提出来的疑问。 很显然,为了这场报告会,她已经在事先做了无数的准备。 听到徐川的夸赞,刘嘉欣脸上也带上了灿烂的笑容,洋溢着兴奋的神色。 对于她来说,这不仅仅是报告会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样还有突破自我而带来自豪。 ....... 在上半场的报告会结束后,引起热烈反响的并不仅仅是现场的学者。 那些在大会现场全程跟踪拍摄的媒体记者们,连午饭都顾不上吃,就快速的将相关的视频图片资料传递回了报社,然后抢时间抢热度在第一时间将相关的消息公布在了互联网上。 这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报告会,不仅仅是千禧年难题核心猜想的证明,还是数学界极为罕见的女性顶尖数学家,也是华国又一名天才且顶级的数学家走进所有人的视野中。 毕竟,一直以来在全世界的印象中,华国在数学这种基础科学领域的薄弱可以说是全世界公认的。 哪怕是走出像邱成桐、杨振寜这样的顶尖学者,也没有改变多少世人的看法。 一方面是这些顶尖的学者做出成就的时候几乎都在米国或者其他西方国家。不是曾经加入过米国等国家,就是如今依旧是非华国籍学者。 另一方面则是在数学物理化学这些基础学科上,无论是菲尔兹奖,还是诺贝尔奖,沃尔夫奖等国际知名的顶尖奖项,基本都和华国学者没什么关系。 直到徐川的出现,才算是勉强打破了这一局势。 三大千禧年难题的证明,诺菲双奖的荣耀,一举改变了华国基础科学领域弱势的印象。 但徐川站的再高,也只是一个人。对于一个偌大的国家而言,一个人再强,也是支撑不起来的。 而现在,数学界又一颗冉冉新星升起。 二十六岁的年龄解决了千禧年难题的核心猜想,而且还是极其罕见的女性。 这也就意味着,她所做出来的任何成果 所带来的影响都会被放大。 当然,也会给报道这一新闻的媒体,带来无尽的流量。甚至会比下午徐川的报告会,在网络上掀起的热度和浪潮更高! 毕竟,后者上新闻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千禧年难题都快被他一个人刷完了,人前显圣的次数越多,网络上的吃瓜群众也就越习以为常。 但这次可不一样,顶尖女性数学家、三年后可以说99%以上概率拿到菲尔兹奖这些都足够的新鲜。 正如这些媒体记者们所预测的一样。 在午间,新闻发出的时候,网络上的讨论便爆开了锅。 热搜很快就被顶到了第一,无数的网友们议论纷纷。 【卧槽,p=np?猜想的证明?什么时候国内出现了这样一名大牛?太厉害了!】 【并不是p=np猜想的证明,只是这个难题下面的一个而已。】 【而已?这种话也能说出来?楼上什么学历?快拿出来让我看看。】 【九漏鱼!】 【妈耶,还是女性!我这是起猛了?太牛掰辣吧?】 【楼上的看不起女性?我劝你重新组织一下语言,否则小红书那群人闻着味就过来了(狗头)】 【哈哈哈哈,xxn们估计要集体亢奋了。不过说实话,这的确值得亢奋赞扬,真正的才女!看视频和图片好年轻啊,感觉和川神差不多大的样子。】 【南大的表示,这位学姐也是我们南大的,只比川神大一届!】 【只比川神大一岁?我没记错的话川神今年才25吧?也就说她才26岁!妈耶,三年后的菲奖,还不到三十,嘶!】 【对的,嘉欣学姐不仅仅是川神的学姐,据说还管理着川神名下的一家公司。】 【这cp,我先磕为敬!】 【妈耶,这要是真的走到了一起,就是珠联璧合,神仙眷侣!】 【别想啦,川神这么多年都没有一点女朋友相关的消息传来,估计早就抛弃凡人之间的感情了,要不然怎么会这么强!(斜眼笑)(这可是单身25年的脑子.jpg)】 【???你再骂?】 【呸!楼上的别瞎哔哔!我还想看看川神和嘉欣学姐结婚后生了小孩,孩子的智商到底有多高呢!】 【嘶~,楼上的这么一说,我也感兴趣了!】 【川神的智商有多变态不用多说,这位妹子能解决千禧年难题的核心,估计智商也是顶级的,这两人的后代,怕是地球都容不下了!】 ...... 热议的不仅仅是互联网上的网友们。 国内的数学界和各大高校也在纷纷讨论着,尤其是南大。 后台中,刘嘉欣在南大时期的导师,已经成功成教授升职担任南大数院主任的周海教授和南大的校领导荣志专正坐在一起交流着。 「老周啊,这样的数学家,咱们坚决不能让她流落在外啊!数院需要这样的顶级人才啊!」 休息室中,在上午的报告会完成后,荣志专一脸苦口婆心的劝说着面前的中年男子,希望他能够将上午作报告的刘嘉欣拉过来南大担任数学教授。 对面,周海瞥了他一眼,道:「你这么有本事,还是咱们数院的院长,这份拉拢的工作不应该你去做吗?怎么都比我这个小小的主任更有重量一些吧?」 荣志专面色不改笑容,一脸从容镇定的说道:「数院院长怎么了,刘嘉欣是你带过的学生,你是她的老师,这不比一个院长虚职更重要,更亲近吗?」 停顿了一下,他脸不红心不跳的接着道:「而且你要知道,在完成了《大正整数因 子分解具备多项式算法》的证明后,三年后的国际数学家大会,菲尔兹奖她可是最有力的竞争者。」 「要是能拉到南大来,咱们南大也能帮助她创造一些声势,增加一些拿到奖牌的希望啊!」 周海斜着眼看他一眼,道:「南大数院的影响力能比的过那个人?」 听到这话,荣志专讪讪笑了下。 的确,和那个人相比,整个南大的数学系加起来,再翻个十倍,在国际数学界的影响力恐怕都远远不如。 毕竟‘菲尔兹奖"都颁发了两枚给他了。 不过很快,荣志专就收敛了讪笑,轻咳了一下后一脸正色的反驳道:「怎么,徐院士他就不是咱们南大的教授了吗?」 周海瞥了他一眼,没有说话。 邀请她来南大担任正教授估计很难,不过担任个名誉教授肯定是没什么问题的。 毕竟和那个人抢人,南大大概还没这种本事。 哪怕是从南大走出去的,哪怕是他的学生,他也没把握做到,以前又不是没试过。 前些年嘉欣从普林斯顿那边完成学业归来的时候,他就亲自邀请过,想邀请自己这个学生来南大担任数学教授。 不过最终还是晚了一步,他这个学生被徐川提前拉走了。 之前他还有些后悔自己没早点提前说一声,没能将刘嘉欣拉回南大担任教授,增加数学系的实力。 但到了如今,周海反而很庆幸,庆幸他这个学生没被他拉来南大。 不仅仅是南大根本就给出来和川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一样的薪资条件,更是因为南大也没法提供和那个人一样的环境。 她要是来了南大,大概就很难有今天的成就了吧? ...... 在酒店的餐厅中享用完午餐后,一众数学家和计算机学家回到了自己的房间,或趁着中午的时间小憩休息了一会,或寻找着自己的朋友交流着上午的所得。 刘嘉欣的报告会已经完成,但四千余名学者无一提前离开的。 因为在下午,还有一场更加重量级的报告会,在等着他们。 短暂的小憩过后,下午两点,弱黎曼猜想的证明报告准时在仙林大礼堂中展开。 从幕后步伐平稳的走出来,站在报告台上,注视着台下的无数听众,感受着那一双双聚焦于自己的视线,徐川缓缓开口说道。 「很感谢在座的各位能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到这里,按照交流会的流程,接下来的报告会将是‘弱·黎曼猜想"的证明报告。」 顿了顿,他看向身后的荧幕,在这块偌大幕布上,上面的内容已经同步替换成了他的报告会ppt文档。 见相关的准备已经做好,徐川也就不再耽搁时间,转身看向了台下的观众。 「在来这里之前,相信在座的各位都已经读过了我的论文,也对于论文中的证明思路进行了验证。」 「当然,还有对论文中弱黎曼猜想边界的推进和验证。在我公开论文到现在,我已经看到了不少沿着这条思路继续往前走的论文,也看到了詹森多项式的偏移量在不断的朝着边界前景。」 「我很高兴,也很欣慰自己的研究能被数学界接受和研究。」 「所以,在接下来的报告会上,我将尽可能的将更多的时间留给提问环节,也将自己所能,来解答各位心中的疑惑。」 顿了顿,徐川扭头看向身后的荧幕,笑着道:「当然,按照报告会的正常流程,我会在提问环节之前,将弱黎曼猜想的证明论文简要的过一遍。」 「ok,接下来将正式进入报告环节。」 话音落下的同时,徐川在手中的遥控笔轻轻的按了一下,身后的荧幕上画面也随之跳动了一下。 【ζ(s)=np(1-p^(-s))^-1.....】 【re(s)≤0时,ζ(s)=2?π^8-1·sinπ@Г(1-s)ζ(1-s)】 「......reiannζ的零点与质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最直接的就是质数计数函数π(x)可以由ζ的零点表示。而质数计数函数就是给出小于等于x的质数的数量......」 报告台上,徐川讲解的速度很快。 抛开那些无关紧要的引用和公式,他将相对短暂简要叙述时间大部分都留给了对黎曼ζ(s)函数回归π(x)函数、随机厄密矩阵本征值、亚西格玛代数等完成弱黎曼猜想的领域。 这是回归π(x)质数计数函数,反推压缩非平凡零点的核心,也是证明具有相同「度数」的每一组詹森多项式,除偏移0+n≤δ(x)≤1-1\/2·n外,其余全都满足黎曼猜想的核心步骤。 听懂了这些,那么看懂他公开的论文就并不算什么难事了。 ....... 免费阅读. 第七百一十六章:如同恒星般闪耀于文明的长河! 第七百一十六章:如同恒星般闪耀于文明的长河! 大礼堂中,伴随着弱黎曼猜想报告的正式开始,台下,如同百鸟朝凤一般,所有人的视线落在报告台上的人影身上。 人影并不算有多么的高大巍峨,但此刻站在舞台上,就如同栖于建木之上的凤凰一般,夺走了所有人的目光。 那流淌在荧幕和演绎黑板上的算式,仿若建木背景中的璀璨星辰一般,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也如同银河般,在这片蜿蜒的宇宙中流淌着。 站在报告台上,矗立于黑板前,徐川捏着手中白色的粉笔,将那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公式一笔一笔的抒写在眼前。 脑海中那一块块有关于黎曼猜想的拼图再次清晰刻在神经元中,仿若重走十万里的长征一般,是深刻且无法磨灭的记忆。 坐在台下的人群中,前排的爱德华·威腾和皮埃尔·德利涅这两位曾经的导师坐在一起,看着台上的青年眼神中均带着赞扬。 这可是黎曼猜想,被数学界追逐了整整一个半世纪的顶尖难题。 如果说,有这样一个机会,可以让一名数学家用灵魂去换取某一个数学问题的答案。那这个问题,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数学家都会给出同一个答案。 那就是‘黎曼猜想"! 它一举揭示了质数最深处的秘密,优雅地给出了质数分布的精确表达式。 而人们第一次能够近距离窥视质数们在自然界跳舞的规律,是那样的豪放与不羁,平静时如温柔的月光洒在无波的大海,奔腾时又如滔天巨浪倾泻在一叶孤舟,让人爱恨交织、目驰神移。 这个由数学家黎曼于1859提出的难题,已经困扰世人一个半世纪有多。 同时,它也是数学家希尔伯特23个问题中唯一‘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 而在2000年,它更是被克雷数学研究所列入七大千禧年难题之中,并且是公认的七大千禧年之首。 在这样的一个宏伟世纪难题上,哪怕是前进一分一毫,那也是值得整个数学界欢庆的伟大成就。 只不过遗憾的是,一个半世纪以来,无数试图去解决它的数学家,不乏高斯、黎曼、格罗滕迪克、图灵这些已然站在了曾经人类心智巅峰的学者,却无一不在黎曼猜想这头巨龙的面前折戟..... 时至今日,这座矗立在人类的智力巅峰之上,依然如巍峨的奇山,终于有人攀上了半腰,在从未有人抵达过的位置,为后来者建立起了一座扎实的营地。 与此同时,另一边,和法尔廷斯坐在一起的陶哲轩教授摸着下巴,眼神明亮的盯着黑板和报告台。 「有意思,黎曼函数的连续性居然会和物理学中的随机厄密矩阵本征值有联系,一个纯粹性的数学问题,居然会挂钩简并子空间中的正交本征函数?」 「总感觉这中间似乎隐藏着些什么的样子,你觉得呢?」 坐在陶哲轩的旁边,面无表情的法尔廷斯教授瞥了眼他,对于他的兴奋和猜测并没有什么理会。 纯粹数学之外的东西,或许对于其他人来说足够的精彩,但对于他而言,不过尔尔。 陶哲轩也没在意法尔廷斯冷漠的态度,刚刚的问题像是在提问,但更多的是他的自言自语。 有些时候,自己看论文和听论文的作者做报告进行讲解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就比如现在,在这短短不过半个小时的报告中,他就已经找到了一处以前他没有注意到过的领域。 这种感觉,对于一名数学家来说,真的太棒了! ....... 大礼堂中,时间滴滴答 答一分一秒的流逝着。 半个小时的时间并不长,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过去了。 黑板前,徐川深吸了口气,手中的粉笔落下了最后两行算式。 「.....当0<re(π)<1的时候,黎曼ζ(s)函数可以回归π(x)函数,且有π(x)=∫2x·dt\/lnt+oμ\/ln^ax)。」 「再往前推进一步,证明o(x^1?e)时,可以反向推出黎曼ζ(s)函的在0≤re(s)≥1-e的区域内不存非零平凡点!」 看着早已经更换了一张又一张的黑板,看着密密麻麻占据了大半个版面的数学公式,徐川深吸了口气,将手中粉笔抛进了篓盒中。 简述论文的报告,到了这里就已经结束了。 对于早在一个月前就已经完成了这位伟业的他来说,重新对着台下再讲述一次过程这本身并没有什么困难的。 哪怕是台下坐着数十位菲尔兹奖得主、坐着大半个数学界的顶尖学者,也没什么难的。 不过,真正难的地方,才堪堪开始。 黎曼猜想这种涉及到超过两千五百个‘定理"的终极数学难题,数学大厦的基石,整个数学界想必会有着无数的疑问吧? 思索着,徐川长舒了口气,转身从黑板前走回了报告台。 不管未来如何,也不管弱黎曼猜想是否正确,该面对的他终究是需要去面对的。 轻轻深呼吸了一次,目光在大礼堂中扫视了一圈,徐川轻声的开口道:「有关于弱黎曼猜想的证明论文报告完成,接下来将是提问环节。」 「若在座的各位心中对于这份证明有什么疑惑或问题,现在可以举手提出来了,我将竭尽所能进行解答。」 话音落下,大礼堂中鸦雀无声,一只举起的手臂都没有。 看到这空旷的礼堂和静默的人群,徐川微微愣了一下,一时间有些没弄明白到底是什么情况。 面对弱黎曼猜想这种关乎整个数学界根基的证明,一个问题都没有? 大礼堂中,中后排的众人面面相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问题肯定是有的,但是前排的那些大佬们都没提问,他们哪里敢举手啊? 而前排,数学界的那些大牛们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举手的都没有,最终,所有人的视线都落到了法尔廷斯的身上。 这个曾经数学界的第一人,被誉为最接近格罗滕迪克的学者,也成为教皇之下第一人的学者,在黎曼猜想上的研究,对于黎曼猜想的了解,恐怕是当今世上第一。 即便是如今站在报告台上的那位解决了弱黎曼猜想,真要说两人在黎曼猜想上的研究和了解,谁强谁弱,可能还真不好说。 坐在前排的红色座椅上,法尔廷斯一脸的面无表情,仿佛没感受到众人投来的目光一样。 seehathedoes? 他又没什么问题,你们有问题的直接问就好了。 坐在法尔廷斯身边,陶哲轩有些惊讶的看了他一眼,有些意外。 如果法尔廷斯教授都没有任何的问题,那么弱黎曼猜想八成,不,九成以上是错不了了。 思索转念在脑海中飘转了一下,陶哲轩轻咳了一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 既然这样,那他来当第一个提问的人好了。 正好,关于黎曼函数的连续性居然会和物理学中的随机厄密矩阵本征值有联系这一点,他有一些没弄懂的地方。 报告台上,看着第一个举起手的陶哲轩,徐川也松了口气,眼神示意的点了点头。 大礼堂中,早就做好 了准备工作的礼宾人员快步的小跑了过去,将话筒递给了陶哲轩教授。 接过黑色的话筒,轻咳了一下试了试麦,确认没有问题后,陶哲轩才开口道:「在报告论文的第四十二页,我有注意到报告者在完成黎曼函数的连续性处理时,有通过黎曼函数的非凡零点与厄米算符的本征值对应。关于这一部分,可以请报告者做一份详细的解释吗?」 报告台前,听到问题后徐川有些意外。 对于弱黎曼猜想来说,这一对应其实算不上核心证明过程中的重要步骤。 黎曼函数连续性和非平凡零点与和物理学中的随机厄密矩阵本征值对应严格来说并不是他的研究成果。而是米国数学家蒙哥马利上个世纪的发现,他只不过是在这份基础上进一步做了拓展,将其与弱黎曼函数紧密的关联到了一起而已。 思索了一下,徐川重新走回了黑板面前,将写满了算式的黑板翻了个面,露出了整洁的背面,一边从粉笔篓中拾起一只粉笔,一边开口解释道: 「厄米算符对应的不同本征值所对应的本征态是正交的,简单表示为:∫μ*μndt=δn.....」 「且所有本征函数集合是一个完备的基底,可以用斯特姆刘维尔定理证明,即厄米算符的所有本征态就构成了一个正交归一的完备基底。与直角坐标系的x、y、z这几个基矢构成任意一个矢量类似,所有的基底和可以构成一个态.....」 简洁的对问题进行了一个解释后,徐川捏着粉笔,转身重新看向前排的陶哲轩 ,笑着开口道:「系统越复杂,所对应的随机矩阵也越大(阶数越高)」 「当世界是连续的,对应于量子理论中的半经典模型(普朗克常量趋于0)当阶数趋于∞时,对应于几何光学。而当阶数有限大时,世界是离散的,对应于量子理论(普朗克常量为有限值),对应于波动光学。」 「如果一个系统表现出了普遍性和广泛性的时候,就好比给自己贴了「我是复杂耦合系统」的标签,告诉人们可以用随机矩阵来建模它。这样的系统内部就像「导体」一样,会不断传递电子、热量、水流、能量等等。」 「将黎曼zeta函数的零点对应到这个矩阵上,即是我给出的答案。」 「或许这将对解决黎曼假设起到重大暗示作用,但现在我还没有找到对应的方法。」 微微顿了顿,徐川似乎又想起了什么,接着补充了一句:「哦,对了。如果想要完全理解这套思路的话,或许这需要你们拥有一点点的物理体系知识。」 报告台下,在听完徐川的回答后,陶哲轩的目光中带着一丝若有所思的神色,随口道了一声‘谢谢"后便坐了下去。 有了陶哲轩的带头,提问环节也正式进入了正轨。 对于数学界而言,至少在这个世纪,大概已经没有了比黎曼猜想更加重要的问题了。 尽管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为之疯狂的学者却有无数。 哪怕是徐川尽量以最快最简洁的话语回答着每一个提问者的问题,下午四个小时的时间依旧远远不够满足所有人的。 当然,徐川也没指望仅靠一场报告会就能让大礼堂中的所有人都能理解弱黎曼猜想的证明。 事实上,他估计在座的所有人中,即便是从弱黎曼猜想的证明发布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了,但能在今天完全理解这份数学论文的人可能还不到五分之一,甚至是十分之一。 但这并没有任何的关系。 只要最顶尖的那一批人能够顺利的理解这份证明论文,那么今天的报告会就是成功的。 毕竟顶尖的数学从来都不是所有人都能 玩得转的东西。 ...... 从两点半开始,直到下午六点半,整整四个小时,提问环节才正式结束。 当站在舞台上,徐川宣布提问环节正式结束的那一刻,如雷般的掌声如潮水般涨起,响彻了整个大礼堂,经久不息。 弱黎曼猜想的证明,毫无疑问意味着数学界距离这座巍峨高峰的山顶又近了一大步。 也意味着有超过两千五百个以‘黎曼猜想"证实为基础的‘定理",距离升华成真正的‘定理"将更进一步。 更意味着,从今往后,数学界的丰碑上将再添一件传说,并且随着那个已经离开了舞台的人名字,永远的在历史中流传下去。 如同天上那闪耀般的恒星,照耀着整个学术界,映照着文明前行的方向! ....... 免费阅读. 第七百一十七章:比黎曼猜想更为惊人的消息 身后的掌声如潮水般远去。 离开舞台,徐川朝着幕后的休息室走去,准备更换掉身上的正装,休息一会后去参加七点半开始的晚宴。 这种面向国际的大型学术会议,南大,或者说华国向来都不会吝啬。 向其他国家的学者展示祖国浑厚的经济实力、文化水平和科技发展,同样也是报告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毕竟一个国家的科研人员那自然是越多越好的,但如何吸引来其他国家的科研人员,还是要依赖底层的经济基础、科研设备、文化这些东西的。 正在这时,休息室中,一道熟悉的声音从背后追来。 「学弟。」 徐川回过头看去,只见一只手捏着几个小蛋糕,另一只手握着一瓶水的刘嘉欣向他这边小跑了过来。 「晚....晚宴还有一会,先吃点东西填下肚子吧~」 似乎是追过来的脚步有点急促,学姐说话的时候还带着点喘息,白皙的脸颊有点泛红。 她快速的将手中的小蛋糕递给了徐川:「报告会开了这么久,你肯定饿了。」 徐川愣了一下,有些意外的看了一眼她手中的小蛋糕和水,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大概是他从未想过的事情。 笑着接过小蛋糕,徐川撕开了一个送进口中,笑着道:「谢谢。」 刘嘉欣浅浅的笑了一下,温婉的将手中的水拧开了瓶盖的递了过去:「慢点,小心噎着了。」 徐川接过水猛灌了一口,四个半小时的报告会,虽然在台上有准备饮用水,但很显然一直忙于回答问题的他并没有什么时间去喝。 相对比肚子,很显然这会他更口渴一点。 灌下了一口水润了润嗓子,徐川笑着开口道:「对了,有件事需要先和你说一下,等这次的报告会结束后,网络公司那边需要抽调一部分人手出来帮我重构一下化学材料计算模型的架构。」 「包括你这边,恐怕也需要先放下一些手中的工作,我需要你的帮助。」 为化学建立起一套精准有效且普遍适用的计算模型,是他之前决定下来的发展方向。 这并不是什么突如其来的想法,而是在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判断。 这条路的难度很大,不仅仅是底层的数学运算逻辑和理论基础重新建立是一件很困难的工作。如何将这些数学逻辑和理论基础转化成数学算法和计算机代码同样是一件相当困难的工作。 但幸运的是,他身边还有另一位在计算机数学领域能力极强的伙伴。 当然,仅靠他们两人的力量依旧远远不够,就算是他还拉上了自己的两位学生丁瑞和谷炳也远远不够。 所以从川海材料研究所以及川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中抽调人手是肯定的。 如果这还不够的话,后续他会从星海研究院中再抽调一部分人手出来。 「嗯。」 对面,刘嘉欣点点头,轻声答应了下来。对于徐川的安排,她大抵是最不会有意见的那一个人了。 看了一眼学姐,徐川轻叹了口气,开口道:「这次又要辛苦你了。」 为新化学材料模型编写底层数学算法和计算机代码,以他的计算能力大抵是无能为力了。 虽然上辈子学过一些建模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但也只是浅尝辄止而已。 当初在南大的时候,和她一起为导师陈正平一起编写二硒化钨的数学模型差不多就是他的极限了。 而化学材料模型的底层算法和计算机代码比起那个何止复杂千倍。 整个川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里面,有能力进行核心算法处理的,哪怕 有这位学姐指导,也屈指可数。 最重最繁琐的工作,大抵还是得落到她的头上。 刘嘉欣婉然笑了下:「没什么,这本就是我感兴趣的方向。」 徐川点了点头,也没再在这个上面继续,转而说道:「正好,趁着这段时间处理化学材料计算模型,也将嘉楹接过来吧。」 「去年的时候,我就说过让她先跟着张伟平院士打打基础,如今一年多时间过去了,也不知道她那边情况如何。」 「接下来不管她走数学的哪方面,有我们两个在,基本都能教导一些。」 提起刘嘉楹,学姐的脸上也带上了温柔的笑容:「希望她也能在学术这条道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方向。」 ....... 傍晚时分,在仙林大学堂宽敞的宴会厅内,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众多数学家和计算机学家们纷纷端着香槟行走在大厅中,寻找着自己的目标进行攀谈或者交流。 今天在大礼堂中做报告的徐川和刘嘉欣毫无疑问是全场的焦点,各自领域的学者几乎都聚焦围绕在两人身边。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刘嘉欣受欢迎的程度比徐川还要高。 不仅仅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学者目光聚焦于她,很多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也纷纷向这位年轻的女性数学家递去了自己的名片,试图将这位年轻的数学家拉入自己的国家和大学中。 二十六岁的顶尖女性数学家,解决了千禧年难题的核心猜想,毫无疑问,下一届菲尔兹奖必然有她的一席之地。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相对较为年轻的学者在宴会上向她偷偷的投去注视的目光。 宴会厅中,爱德华·威腾和皮埃尔·德利涅走在一起,两人端着杯香槟环顾了一圈宴会大厅,穿过了人群找到了徐川。 「恭喜你,在黎曼猜想这座巍峨高峰距离山顶又近了一大步!」 两人举起手中的香槟,笑着轻轻的和徐川碰了一下杯壁,浅抿了一口祝贺道。 眼前这名学生,是他们这一生带过的所有学生中最出色的了。 尽管如今两人依旧还算是活跃在学术界,会前往普林斯顿上课,也有可能会继续招收学生。 但无论是威腾还是德利涅都很清楚,未来的日子里面,想要再找出一名和这个学生同样出色的,可以是不可能的事情。 「谢谢。」 徐川笑了笑,坦然接受了这份祝贺,举杯和两位导师碰了碰。 道了声贺喜后,爱德华·威腾有些好奇的问道:「说起来,我有个问题,你为什么会研究黎曼函数的连续性和物理学中的随机厄密矩阵本征值的对应性。即便是蒙哥马利教授有过这方面的推测,我想它应该也不足以在黎曼猜想中继续往下推进吧?」 报告会上,陶哲轩的提问也是他没怎么关注的点。 直到提问环节,威腾才注意到,在弱黎曼猜想的证明论文中,如果细追下去,竟然还隐隐的和物理学挂上了些许联系。 正在这时,被威腾关注着的陶哲轩也走了过来,笑着和三人打了个招呼后,参与了进来。 四人中,徐川笑了笑,看向了陶哲轩,开口说道:「这事说起来,和陶教授也还有点关系的。」 「我?」 身旁,陶哲轩一脸好奇的看了过来。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还记得去年的国家数学家大会吗?」 「当然。」 陶哲轩有些不明所以的点了点头,去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他怎么可能忘记。 徐川眺望了一下不远处的人群,舒了口气道:「还记得佩雷尔曼教授吗?」 听到这句话,陶哲轩似乎想起了什么,眼神骤然一凝,瞳孔猛然收缩了一下。 在去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之前,他、徐川,还有舒尔茨三个人曾经一起去找过隐居在圣彼得堡郊区的佩雷尔曼。 当然,准确的来说,他和舒尔茨是蹭徐川的拜访跟过去的。 不过这不是关键,关键点在于在那栋破旧的小别墅中,几人曾经聊过的一个数学话题! 爱因斯坦·罗森桥! 有些不敢置信的抬头看向徐川,陶哲轩的呼吸一下子变得沉重了起来,忍不住咽了口唾沫后,带着激动颤抖的声音开口询问道。 「别告诉我在那个问题上你已经有了研究结果?或者说一些进展?」 如果是其他人说起这个话题,他百分百不会如此的激动。 爱因斯坦罗森桥啊,传说中能穿越时空前往遥远宇宙,甚至是可能连接着平行宇宙的隧道。 这种几乎只有在科幻和科幻电影中才能看到的‘幻想理论",如果有人说在二十一世纪可以做到,陶哲轩大概会转身直接就走。 糊弄傻子也不是这样的。 但如果是眼前这位呢? 不得不说,他一个人创造的奇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那是离谱到爱因斯坦罗森桥这种幻想理论,他都不觉得并不是什么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徐川摇着头回道:「很遗憾,并没有。」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不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弱黎曼猜想的研究思路,正是从对那个问题的研究中得到的。」 「等等.....」 就在这时,威腾忍不住打断了两人的交谈,好奇的问道:「你们说的问题是什么?」 陶哲轩回过神来,长舒了口气解释道。 「在去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开始前,我和徐教授,以及舒尔茨三人曾去拜访过的佩雷尔曼教授。」 「而当时徐是抱着问题去的,那个问题就是现在所说的那个,我记得后面威腾教授你也参与讨论过。」 「爱因斯坦·罗森桥?」 听到陶哲轩这么说,威腾快速的反应了过来,有些不敢置信的开口补上了那个问题的名字。 去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他自然也参加了,当初还曾和徐川一起交流过这个问题,经陶哲轩这么一提醒,顿时就反应过来了。 倒是没有参与过交流的德利涅,在听到好友威腾口中的名字后,顿时就愣了一下。 在反应过来了他说的是什么后,呼吸都不由的急促了两分。即便是他是一名纯数学家,这种大名鼎鼎的东西也了解过。 爱因斯坦·罗森桥! 物理学中的时空虫洞!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传说中可以实现超光速旅行的时空桥梁。 他从未想过,二十一世纪就已经开始有人在研究这方面的东西了。而且还是他最为熟悉的那个学生! 一旁,威腾深吸了口气,压下已经开始胡乱蹦哒的心跳,迫不及待地的看向徐川开口问道:「你还在研究它?已经有进展了吗?」 话落,陶哲轩和德利涅的目光也紧跟着落在了徐川身上,眼神中充满着期盼。 徐川摇摇头道:「如果要说实时性的进展,那要让你们失望了。在这个问题上我目前找不到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闻言,威腾和德利涅眼神中都带上了一丝遗憾和叹息。 如果在这个问题要是有了进展,那绝对会是震惊整个世界的发现!不亚于一场学术界的十二级地震。 在它面前,黎曼猜想算不上什么 ,甚至整个七大千禧年难题加起来在它面前都算不上什么。 一旁,看着一脸平静的徐川,陶哲轩微微蹙起了眉头,脸上带着思索的神色。 忽的,他抬头看向徐川,带着些许反应过来的兴奋试探性问道:「但你一定有研究进展,对吧?!弱黎曼猜想中的推进,我猜测它应该并不是你在这个问题研究的全部!」 「至少在理论方面,我觉得你应该有了一定的方向和想法?!」 听到这话,一旁的威腾和德利涅眼神瞬间就明亮了起来,期盼的看向徐川。 徐川思忖了一下,开口道:「如果是单纯的理论和推测,我的确有一些,但我不敢保证他是否是对的。」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爱德华·威腾,接着道:「从我的研究和推测来看,它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与素数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素数?」听到这话,威腾愣了一下,微微蹙眉有些诧异的看向徐川:「它会与物理上的时空存在关系?」 素数,又叫做质数,是指一个大于的整数,除和它本身外,不能被其他的正整数所整除。 素数的分布规律研究,是数论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黎曼猜想就和素数有着重大的关系,它涉及到素数的分布规律。 此外,哥德巴赫猜想、孪生素数猜想、梅森素数分布、素数定理等等这些耳闻能熟的猜想和定理也都和素数有着重大的关系,或者直接就是研究它的难题与定理。 但对于数学来说,素数的研究可谓是最为纯粹的数学领域了。 如果说其他的数学领域,如微积分、微分方程、解析几何这些会与其他学科挂上钩的话,那么素数唯一有相对广泛应用的领域,那就是计算机学科中的密码学了。 目前的素数,在rsa加密算法和哈希函数中都发挥着核心作用,也是当代计算机密码学发展的重要核心基础。 但不管怎么说,素数都是数学分类中,距离应用最远的分类。 而如今,却有人告诉他,素数,可能涉及到宇宙时空、爱因斯坦罗森桥的分布? 这怎么听都觉得稀奇,让人惊诧,不敢置信。 而与此同时,一旁,不知道什么时候围观过来的人群此刻更是已经讨论了开来。 任谁都没有想到,在弱黎曼猜想的报告会上,会爆出一个比黎曼猜想更为惊人的消息! 「素数和时空洞会有关系?这怎么可能!」 「为什么不可能?数学中唯一的真实就是符合某种形式的逻辑推导,而凡是能用文字描述出来的特征事物或自然规律,那么势必就能通过数学来进行解释。时空洞如果真的存在,它一定能用数学公式来描述!」 「不可思议,素数居然会和爱因斯坦罗森桥扯上联系,简直难以让人置信!」 「这只是一种推测吧?素数怎么可能扯上时空呢?」 「但是这可是徐教授亲口说的!」 「但他也说了,这只是推测,而且徐教授也还说了,他并不能保证这个推测是否正确。」 「我更愿意相信他,即便是只是一种推测,作为站在数学界顶尖的他,想必是发现了什么,才做出这样的判断的!」 「而且,这种推测作为一种研究方向也未尝不可不是吗?如果要是真的,那对于科学的发展来说,绝对意义重大!」 ....... 免费阅读. 第七百一十八章:衰老是个永远悲伤的话题 第715章衰老是个永远悲伤的话题 第715章衰老是个永远悲伤的话题 听着周边有些嘈杂的讨论声,徐川这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几人身边已经围满了人。 注意到徐川的视线,人群中,有大胆的一点的学者突然冒出头来兴奋紧张的询问道。 “徐教授,素数真的可能和爱因斯坦罗森桥有关系吗?您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度,能否向外界透露一下?” 徐川思忖了一下,道:“理论上来说,时空是可以通过数学进行描述的。在以素数为基础核心的公式中,应该有一个额外的参数可以与之一起配合,共同计算出爱因斯坦罗森的位置和信息。” 舒了口气,他轻轻的摇摇头接着道:“只不过这些都只是我的推测而已,相关的理论和数学研究目前来说几乎没有什么进展。或许.” “或许怎么了?” 深吸了口气,徐川将自己的推测说了出来道:“或许等黎曼猜想彻底解决后,隐藏在那后面的秘密才有可能向我们打开一丝的线索。” “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猜测而已。” 听到这话,原本嘈杂的声音顿时就寂静了下来。 难,太难了! 就算是抛开爱因斯坦罗森本身来说,光是解决黎曼猜想,其难度就已经大到了常人甚至是绝大部分数学家都无法想象的地步了。 别看今天的报告会是弱黎曼猜想的证明,听起来已经爬到了黎曼猜想这座巍峨高峰的山腰。 但距离真正的山顶,谁也不知道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正如法尔廷斯教授所说的一样,今天的报告会,哪怕是徐川解决了弱黎曼猜想,通过詹森多项式的偏移量的方式将非平凡零点无限向1/2进行压缩。但本质上,它和传统的临界带思路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而对于具有无穷多非平凡零点的黎曼猜想来说,无法全部确定,就意味着哪怕是你将其推进到99.99%以上的非平凡零点实部都是1/2也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无穷多来说,哪怕只有万分之一,亿分之一,那依旧是无穷多。 沉默了良久,爱德华·威腾忽然抬头看向徐川,开口问道:“我们距离黎曼猜想还有多远的距离?” 徐川想了想,摇摇头道:“不知道。” “黎曼猜想不是现在的数学工具能够解决的难题,面对复平面上re(s)=1/2这条直线,我们恐怕需要全新的工具才能看到解决它的希望。” 闻言,威腾沉默了一会儿,忽然略带遗憾地叹了口气:“那我恐怕是看不到那一天的到来了。” 连已经解决了弱黎曼猜想的这个学生都说不知道距离黎曼猜想还有多远的话,就更别提后面的爱因斯坦罗森桥了。 对于他这种已经没多少年可以活的人来说,这大概是最遗憾的事情了。 这句话一出,一时间,气氛突然有些低沉了起来。 宴会大厅中,能受到邀请来参加晚宴的几乎都是数学界的大牛。 毕竟一个大厅能容纳的人是有极限的,即便是将所有的座位和座椅全都撤走,参加报告会的学者也不可能全都收到邀请。 虽然有年轻人,但整体来说像徐川这种二三十岁出头的年轻人还是相当稀少的,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人群中,绝大部分的学者年龄都在四五十岁,甚至更高。 如威腾、德利涅、法尔廷斯、怀尔斯这些老一辈的数学家更是普遍已经七八十岁了。 衰老是个悲伤的话题,尤其是对于他们这些致力于在学术道路上再试图去往前走那么一小步的人来说。 时间对待万物都是平等公正的,每个人拥有的一秒都一样,无论是帝王还是布衣,没有任何人能让时间为他停留。 舒了口气,威腾抬起头,看向徐川,扯出个牵强的笑容开口道:“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谁能够解决黎曼猜想的话,恐怕除了法尔廷斯那个孤傲的老头外,就是你了。” “不过.” 笑了笑,他笑着调侃道:“相对比那个和我差不多大的日耳曼老头,我更看好你一些。” “毕竟,你可是我的学生!” “如果有一天,你解决了黎曼猜想,找到了通向时空隧道的路线,一定要记得送一份给我。如果我已经走了,也请一定要记得放一份在我的墓碑前。” 听着威腾的自我调侃,徐川的心里有些难受,这是他两辈子的导师啊。 正在这时,一旁的陶哲轩忽然打了个哈哈,笑着插话道:“威腾你也想的太远了。要知道,按照他的变态程度和以往平均两年解决一个千禧年难题的记录,黎曼猜想大概也就是明年的事情而已。” “说不定他明年就干掉了黎曼猜想,再过两年连时空洞都一起解决了呢?到时候我们搞不好还能坐飞船去星际旅行。” 这话一出,大厅中弥漫的低沉氛围瞬间就消失了,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的落到了徐川的身上, 徐川嘴角动了动,欲言又止的瞪了陶哲轩一眼。 坑爹呢,他怎么不知道他有这么强的能力? 明年就解决黎曼猜想?谁给他的勇气夸下这么大的海口的? 梁静茹吗? 他自己都没。 也得亏是法尔廷斯教授这会不在这里,否则冷嘲热讽大概就上来了。 南大仙林分校中的晚宴结束,但热闹却并没有结束。 伴随着众多参加晚宴的学者离去,数学界和计算机领域的热潮最先交织起来,逐渐的扩散到物理学界和互联网上。 【你们听说吗?徐教授在弱黎曼猜想的报告会公开宣称自己在研究爱因斯坦罗森桥!而且还说可以通过数学来计算它的位置所在!】 【???wtf?你认真的?】 【爱因斯坦罗森桥?那是什么东西?】 【爱因斯坦罗森桥: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点的桥梁,简单的来说你可以将其看做1科幻电影中的虫洞,通过它可以快速的穿越到宇宙的另一边!】 【这不可能,目前的物理学界根本就没有观察到任何虫洞存在的证据。】 【但是这可是那位徐教授亲口承认的。】 【但他也说了,这只是推测,而且徐教授也还说了,他并不能保证这个推测是否正确。而且他还说了,只有解开黎曼猜想,或许才能找到背后的真相。】 【我的上帝,这也太可怕了!地球已经不能满足他了吗?】 【突然想起来了,那位徐教授以前好像发表过一篇利用数学工具来寻找适宜生命居住的系外行星的论文,好像叫什么韦尔理论来着。】 【嘶~,如果我没记错的话,xu-weyl-berry定理是他2015年做出来的成果,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他就开始着手研究这方面的东西了?】 相对比黎曼猜想这种几乎彻底远离大众的世纪难题来说,很显然,爱因斯坦罗森桥或者说‘虫洞’这一概念更让普罗大众感兴趣。 在相关的消息爆出来后,网络上的讨论很快便热度高涨了起来。 哪怕是在数学界,相关的讨论也吸引走了很多人的眼球,弱黎曼猜想证明的热度甚至因此被分走了一半。 就连远在京城的那位在听到这个消息,都有些惊讶和好奇的看向了向他汇报消息的袁周礼。 按照正常的情况来说,这种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观测证据的信息,一般是不可能传递到上面或者说引起注意的。 但徐川的研究,一直都是国家,乃至全世界关注的重点。 更关键的是,这可是爱因斯坦罗森桥,传说中能穿越时空的隧道! 面对这种传说中的理论和科技,恐怕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忍住不对其保持关注。 所以哪怕是目前没有任何证据,甚至是徐川本人都没有公开发表过相关的论文,仅仅是在晚宴上提起了一些交流,相关的情况依旧引起了各国的注意。 当然,对于袁周礼来说,他今天过来见这位,也不是专门为了这事而来的,只是在报告完本身的工作后顺带提了一嘴。 “穿越时空的隧道?徐院士真的是这么说的?” 袁周礼点点头,开口回道:“在宴会上徐院士的确有公开表示自己正在进行研究。不过他也说了,目前几乎没有任何的进度,只是一个推测而已。” “那我们有什么能帮得上忙的地方吗?”这位想了下,开口问道。 毕竟这可是传说中的时空洞,真要能做到,对于华国的影响,恐怕比可控核聚变都要大。 袁周礼:“根据徐院士的说法,可能只有解决了黎曼猜想,那隐藏在那后面的秘密才有可能向我们打开一丝的线索,这是他的原话。” “黎曼猜想啊” 老人沉吟了一会儿,摇摇头道:“如果条件是这个,我们恐怕还真没什么帮得上忙的地方。” 虽然他不了解数学,但倒也听说过这个千禧年难题,知道这是一个顶级的数学猜想。 要想解决这种难题,需要的是徐川那样的顶级数学家,其他人恐怕再多都没什么用。 袁周礼:“这事我让温远航再去了解一下,问问徐院士情况,看看有没有其他需要帮助的。” “行,那就先这样吧。” 对于网络上热议的事情,徐川并没有站出来回应什么。 爱因斯坦罗森桥的研究,目前来说只是推测理论,这种不确定的东西,写成论文放出去也没什么太大的意义。 顶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些谈资而已,就如同每年时不时都会出现的一些ufo或什么外星人的传闻一样。 办公室中,这会他正在给复旦大学那边的张伟平院士打电话。 那头,电话中,张伟平笑骂道:“你小子一个电话打过来就给我把人要走了?这可是我辛辛苦苦带了一年多的学生!” 徐川笑着打了个哈哈,道:“下次,下次去魔都那边,一定请您老吃饭!” 张伟平笑着摇摇头调侃道:“光是吃个饭可不够.”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今年来复旦大学给复旦学子们做个演讲如何?弱黎曼猜想的报告,我没听着啊。” 因为正在参加一个国防方向的项目,这会他正在的哈工大这边,忙的没时间去金陵参加弱黎曼猜想的报告会。 徐川笑着点点头,道:“行,别说一场了,就是两场都没问题。” 对面,张伟平眼睛一亮,哈哈笑道:“这可是你亲口说的,我可记下来了,两场啊!你小子要是不来,等我手上的工作做完了,天天去南大烦你!” 徐川嘴角抽了抽,好家伙,这顺水推舟的行事风格真是厉害,一不小心一场就变两场了。 闲聊了一会后,徐川笑着挂掉了电话。 对于这位张伟平院士,他还是很尊敬的。 相对比其他的数学家来说,至少相对比他认识的很多数学家来说,这位工作的领域很多都和国防有关系。 当年的信息安全领域的破译工作,到现在他都记忆犹新。 要不是南大是他的母校,有着极深的情怀,当年高考毕业后,说不定还被他拉去复旦了。 回忆了一下过去,徐川笑着打开了电脑,将去复旦大学做演讲的事情记在了规划文档上。 虽然他的记忆力很好,但这种‘日常性质’的事情,如果他不记下来,说不准什么时候就给忘的干干净净了。 叉掉了文档后,他沉吟了一会,从一旁的背包中取出了笔记本,点开了文档,找到了放在‘物理’分类中的某个文件夹。 文件夹中只有一个文件,是一篇尚未完全完成的论文。 《‘引力子’对时空的干扰,及计算‘时空洞’物理特性的假设!》 这就是这两天互联网上一直在讨论交流的东西,也是他从去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完成后就一直在完善的理论。 没错,只是一份假设理论。 因为它所有的基础都建立在那颗还没有被发现的‘引力子’上面。 点开论文,徐川又重复的看了一遍,想动笔修改点什么,停滞了半天还是无从下手,最终摇了摇头,关掉了论文。 现在还不是将它公开出去的时候,等国内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建完后再说吧。 正在这时,办公室的大门忽然被人推开了,助理汤然走了进来,汇报道: “教授,nasa宇航局那边来信,想和您谈个合作。” (本章完) 第七百一十九章:NASA的求救和火热的太空旅行 “教授,nasa宇航局那边来信,想和您谈个合作。” 办公室中,助理汤然快步走了进来,将手中的的文件递了过来汇报道。 “nasa宇航局?” 听到这个熟悉的单位,徐川有些诧异的抬头看了汤然一眼,问道:“他们找我合作?合作什么?” “和韦伯望远镜有关系。” 汤然快速的回道:“nasa宇航局希望借助我们的星海号航天飞机搭载一批修复工程师前往l2第二拉格朗日点,对受损的韦伯太空望远镜进行镜面修复工作。” “修复韦伯望远镜?找我们?” 听到这个消息,徐川又愣了一下,找他们借航天飞机修复太空望远镜?这是个什么情况? 虽说上一次的阿尔忒弥斯计划中登月出现事故,但那只能算是意外,登月舱太倒霉了而已。 作为世界第一的航天大国,nasa宇航局的实力目前整体来说依旧是世界第一,怎么可能连修复个望远镜的实力都没有? 事实上,关于这方面的工作,他还真的误解nasa了。 如果是常规的望远镜修复,包括哈勃望远镜在内,nasa宇航局都能做到。 但偏偏韦伯太空望远镜却不在其中,这和韦伯望远镜所在的位置有极大的关系。 受哈勃望远镜日益下降和无法满足天文观测需求的性能影响,早在上个世纪的1996年,nasa宇航局就向全国招标,寻找极端精密的新式空间望远镜计划。 最后,trw公司经过严格筛选获准研制,耗费了整整20年的时间,才最终完成设计和制造,于2021年12月25日北京时间20时15分发射升空奔向了宇宙。 而它最终的落点就在于距离地球一百五十万公里的l2第二拉格朗日点。 这一距离,远超地月三十八万公里的平均距离,差不多是后者的四倍。 如此遥远的距离,导致nasa宇航局在自断一臂,‘废弃’掉航天飞机的使用后无法派做到安排宇航员对其进行维修保养。 汤然点点头,笑道:“是的,因前后数次遭遇微流星和细微陨石的撞击,韦伯望远镜的c3、a1等镜面的部分区域遭受了无法完全弥补的损坏。” “受限于l2拉格朗日点的遥远距离,nasa宇航局目前对于它的修复工作无能为力,所以希望借助我们的航天飞机来进行维修工作。” 闻言,徐川若有所思的摸了摸下巴。 有意思,nasa宇航局居然会找他们合作? 按照他对nasa的了解,就算是韦伯望远镜出现了损伤,那位比尔·尼尔森局长应该也不会想到他身上来着。 毕竟以米国人那么‘骄傲’的性格,尤其是在航天这一领域,怎么可能会轻易的找外面求援呢? 而且还是一直和他们不怎么对付的华国,这说出去脸都会丢没的好吗? 思索了一会,徐川抬头看向汤然,开口问道:“韦伯望远镜被陨石撞击到没法正常工作了吗?” 在他的记忆中,韦伯望远镜的确遭遇过很多次微型流星和微型陨石的撞击,最严重的一次好像损坏了两块镜面,造成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停机。 不过那好像是在2027年还是2028年才发生的事情,现在才2023年,好像距离那次撞击时间好像还有几年的时间吧? 至于之前有没有这么严重的事故,他的确记不太清了。 毕竟上辈子他也没涉及天文物理学,对于韦伯望远镜并不是很关注。 汤然摇了摇头,道:“好像并没有,从nasa宇航局此前公开的相关撞击数据来看,最严重的撞击事件莫过于2022年5月份的一颗微陨石对c3段的撞击,造成了无法纠正的损伤。” “不过据报道,这次撞击对整个望远镜造成的影响很小,因为只有一小部分望远镜区域受到了影响。” “而且韦伯望远镜本身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这方面的影响,光学、热学、电气、机械设计和制造等方面它都具有性能余量,以确保它即使在太空中多年后也能执行科学任务。” “整体来说,目前的韦伯望远镜依旧在正常工作。” 闻言,徐川轻轻的点了点头,思索了一下后开口道:“帮我和nasa宇航局的那位比尔·尼尔森局长约个时间,开个视频会议聊聊吧。” 对于修复韦伯望远镜这宗生意,哪怕是知道对方可能抱着一些其他的想法而来的,他也并不是很介意 一方面,这对于华国在国际航天领域上的名声宣扬有着极大的帮助。 毕竟nasa宇航局做不到的事情,星海研究院能做到,孰优孰劣,高下立判。 另一方面,基于韦伯望远镜的修复工作,他心里还有一些其他的打算,想看看能不能和nasa聊一下另外的合作。 对面,汤然点了点头,快速应道:“好的,教授。” 将约谈工作记下来后,她接着道:“另外还有一件事情,中东地区的沙特、卡尔特等国家的几位亲王和皇室成员通过费萨尔亲王先生的渠道联系上了我们,想搭乘星海号进行一次太空旅行。” 听到这个,徐川也没太在意,随口回道:“既然是费萨尔亲王介绍过来的,你联系一下常华祥院士和翁筠宗所长,让他们安排一次太空旅行活动就成。” 上次和费萨尔亲王一起进行的太空旅行结束后,那位亲王在京城养护的时候,就曾和他说过要给他介绍生意。 当时他以为是玩笑也没太在意,毕竟太空旅行目前来说可以算是高危活动。 费萨尔亲王自己喜欢冒险并不代表其他中东的土豪皇室成员也喜欢这种冒险活动。 不过看样子费萨尔亲王还是说到做到,给他拉了一批‘游客’过来了。 既然这样,他也不能亏待人家。 反正以星海号的能力,进行一次太空旅行就像是坐一次长时间的民航客机出国旅行一样,只要检查完成,随时可以进行。 毕竟低轨道的太空旅行对于发射时间和窗口而言并没有什么太大的要求,只要不撞到其他国家的低轨卫星就行了。 而且以星海号优秀的自主航行能力,就算是凑巧与低轨卫星处于同一高度,也有足够的时间和动力完成变轨。 对面,汤然有些委婉的开口道:“这个没问题,但是联系我们想进行太空旅行的皇室成员人数比较多。” “即便是按照星海号的最大乘员规划来算,可能也需要至少三次航天活动来进行。” wtf???? 听到这话,徐川一脸的问号。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星海号的成员规划数量最大的情况下,只进行短期的太空航行的话,一次可以搭乘超过十二名乘客吧? 要分至少三次进行,费萨尔亲王这是给他拉了多少人过来了? “目前已经完成报名,并且正式交纳了费用的成员一共有十五人。此外还有十一人在犹豫和咨询中。” “按照意愿强度来看,这七人有极大的可能会在第一批太空旅行完成后选择交纳费用进行第二批太空旅行。” 微微顿了顿,汤然看了一眼徐川,委婉的提示道:“另外,教授您之前在围脖推特等平台公布的‘太空旅游’消息,已经在商业界引起了众多商界人士的兴趣。” “截止到目前为止,星海研究院官网上的预约人数已经突破了五十人。并且还在持续增长中。” “按照目前的情况和预约人数来看,我们如果履行承诺的话,星海号航天飞机在接下来至少三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都将用于商业太空旅行活动,我们自己的太空发展将受到极大的限制。” 听到汤然这么说,徐川顿时就傻眼了。 在围脖和推特这些网络平台上发消息招揽太空旅行游客这事对他来说再小不过了,他早就给忘了。 但他太小看自己的名气了。 他发布在各大平台上的消息,当初第一时间就冲上了各大平台的热搜,自然被商业界的各个大佬们看在眼里。 花费一千九百九十八万米金,还不到两千万米金,就能进行一次为期二十四小时的太空旅行活动。 这对于商业界中那些有钱没地方花,早就享受过各种顶尖奢靡服务,早已经将钱看成数字的大佬们来说,简直不要太便宜。 而且更关键的是,那位徐教授和中东的费萨尔亲王,以及阿联酋的艾哈迈德·阿卜杜勒拉赫曼王子都搭乘星海号航天飞机上去过,并且安全无恙的下来了。 可以说安全系数拉满了啊。 所以当时消息一出,很多富豪们就都心动,甚至是行动起来了。 不过对于徐川来说,这只是他当时看到了nasa宇航局关于‘太空旅行’的新闻发布会后一时兴起的行为。 在相关的消息发出后,他差不多就给忘的一干二净。 但对于星海研究院来说,他公开出去的消息和事情,那自然是要承诺做到的啊。 于是后面常华祥、翁筠宗和温远航他们一合计,既然这样那就弄一个吧。 一方面可以打击一下nasa航天局和米国在航天领域的声誉,另一方面还可以给航天研究所赚到经费。 此外,航天飞机的发射、运行、返回等航天数据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有人出钱帮他们收集数据,何乐而不为呢。 一举多得的事情,也就这样执行了下来。 但问题在于,随着时间的发酵,以及一些‘手速快’抢到了前两批‘太空旅行’名额的富豪们从太空上下来后的点赞宣传,越来越多的富豪们对这件事感兴趣了。 越来越多的富豪报名,甚至主动和星海研究院沟通,希望能够‘加钱’插队,提前体验太空旅行服务。 尽管短时间内这能为星海研究院和航天研究所带来大量的资金,但毫无疑问也会极大的占据他们本身就不多的航天资源。 毕竟就算是星海号航天飞机本身的性能强悍,发射流程比传统化学燃料火箭要更加的简便,你上天后回来,该做的检查、该修理的地方、该消耗的时间照样需要做,需要消耗。 大气层内的民航客机落地后都要例行检查呢,更别提突破大气层前往外太空的航天飞机了。 更关键的是,目前星海研究院能用来执行航天任务的,就星海号一架而已。 而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他们的星海号航天飞机,已经沦为了一架有实无名的‘商业航天客机’! 虽然这的确是后面航天领域必须要走的路线,也是通过太空旅行来赚取大量收益资金的路线。 但目前来说,航天飞机的主要任务,依旧是执行各种科研活动。 比如卫星的发射、回收,为空间站补充资源、前往月球展开探索活动等等。 这些科研活动才是当前星海研究院主要关注的领域,太空旅行只不过是在这些科研项目中‘顺带’展开的活动。 可现在它已经反向碾压,逆向占据了航天飞机大部分的航行活动时间了。 这一情况,是徐川之前从未想过的。 当然,对于星海研究院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坏事。 毕竟航天领域的名声打出去了,抢先占据住太空旅行这一市场后,以后无论是谁想到这一方面,都会优先联想到他们,进而为星海研究院赚取到大量的资金和市场。 只不过现在来说,航天运力有限,是他们眼下需要解决的麻烦。 有些哭笑不得的摇摇头,徐川开口道:“这件事我等会去找常华祥院士商议,到时候再给你回答。”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至于现在,先按照目前已经安排好的航天任务进行执行工作就行。” “好的,教授。” 汤然点了点头,记录下来后应了一声,处理好手中的工作后,也就转身离开了办公室。 办公桌后,徐川笑着摇摇头,将桌上的资料整理了一下后,起身朝着航天研究院那边走去。 商业活动反向占据了科研工程的资源,这叫什么事嘛! 看样子二代航天飞机的研发得加快点速度了,包括一代星海号,或许也可以多造两架? 毕竟送上门的钱,那还是要赚滴! 第七百二十章:属于华国的星际时代! 星海研究院。 航天研究所西南角的一间安静办公室中,担任航天工程的技术总监一职的常华祥院士正在安排处理着手中的航天工作。 正在这时,办公室的大门被人敲响了两声,一道年轻的身影推开门走了进来。 “哟,稀客啊,你怎么来了?” 听到动静的常华祥院士抬头一看,愣了一下后脸上带上了笑容。 笑着问了一句后,他放下笔站起身朝着柜子走去,从里面取出来一盒茶叶,准备泡茶。 对于航天研究所来说,徐川还真是个‘稀客’,抛开之前星海号载人航天和登月的阶段出现的次数比较多以外,其他时间基本很少见到他的人影。 一方面是星海研究院本身就有四大研究所,各自的负责人基本都能将所内的工作处理好,除非那些涉及到整个研究院或者说重大的事情才会汇报上去。 另一方面则是徐川本身的研究中心也并不在航天领域,数学物理这些才是他的主要研究方向。 徐川笑了笑,坐在沙发上看着常华祥院士泡茶,开口说道:“有点事过来想和常院士您商量一下。” 闻言,常华祥有些讶异的回头看了一下,好奇的问道:“哦,怎么了?” 徐川笑着道:“咱们的二代航天飞机的研究,情况怎么样了?” 常华祥不假思索的回道:“进度很不错,目前来说二代航天飞机的设计图已经整体完成了,还有一些细节在调整。” “另外,能够模块化生产的零件和设备已经在生产制造了。下蜀航天基地中建立起来全新的组装工厂,正在调整中” 办公室中,常华祥快速的将二代航天飞机的研发情况汇报了一下。 作为航天工程的技术总监,他的任务很重很重。 无论是目前的航天规划,还是月面基地的开发,乃至二代航天飞机的设计制造一样,都落在他的头上。 哪怕有翁筠宗和温远航辅助,工作任务也相当的重。 但这种情况下,依旧能如此清楚的记得二代航天飞机的研发情况,这已经不是负责任可以赞美的了。 徐川点点头,三四个月的时间,二代航天飞机的研发进度有这个阶段速度已经相当的快了。 不过对于目前的情况来说,依旧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思索了一下,徐川开口道:“是这样的,常院士,我们之前不是准备制造第二架航天飞机吗,后面因为二代航天飞机的优化工作先暂停下来,我准备现在重启它。” “重启一代航天飞机的制造?”常华祥问道。 “嗯。” 徐川点了点头,道:“关于‘太空旅行’的情况,常院士应该也很了解。目前来说我们的航天运力完全不够,只能满足科研或者‘太空旅行’一方面。” “但目前的太空旅行业务属于刚露头角的行业,如果能在这一块站稳脚跟,扩大业务量,未来航天研究所别说自负盈亏和科研资金了,甚至可能在未来会有能反馈研究院经费。” 目前的航天研究所,所有的研发和工程经费都来源于星海研究院的拨款。 而星海研究院的资金则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国家项目经费+自营三方面。 前两者目前来说占大头,但星海研究院的性质很特殊,并非国企,最终的经费终究还是要实现自营的。 太空旅行这种业务,目前面向的是顶尖的那批富豪,如果能垄断他们,毫无疑问能给航天研究所带来巨额的收入。 常华祥思索了一下,微蹙着眉头开口道:“可以是可以,但是这样做必然会影响到二代航天飞机的研发设计和制造。” “从我的估算来看,可能会延后二代机出现的时间半年左右。” 顿了顿,可能是担心徐川觉得这个时间太长,他接着补充道:“毕竟目前国内能组装制造航天飞机的只有下蜀航天基地的生产线。” 徐川笑道:“半年不算长,等待半年的时间能给我们多带来十几亿米金的经费,完全可以等待的。” “二代机” 叹了口气,他接着道:“实在不行那就先放放吧。” 没办法,都说有奶才是娘,科研界也一样,有钱才是爹啊。 虽然心疼二代机的研发被拉长战线,但。。。。 十几亿米金,它更香啊 商量好重启一代机组装的事情后,徐川接着道:“对了,常院士,另外还有一件事,是关于nasa宇航局的那边的。” “nasa?”常华祥愣了一下,好奇的问道:“什么事?” 徐川简单的将nasa宇航局的求助简单的说了一下,随即笑着问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米国那边好像有一项叫“沃尔夫条款”的禁止协议吧?” 常华祥点了点头,道:“的确有,2011年的时候,那边通过了“沃尔夫条款”,限制nasa与我们的航天领域进行接触。当然,主要是限制卫星技术、国防领域等方面合作。” 徐川笑着说道:“那这就有意思了。如果说米国已经通过法律明文规定了这方面的东西,nasa宇航局这次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常华祥院士思索了一下,带着些许猜疑的语气开口道:“冲着咱们的星海号来的?想研究上面的小型聚变堆和空天发动机?” 在星海号上,值得米国佬惦记的东西有不少,但值得nasa宇航局破坏沃尔夫条款的,只有这两样了。 徐川思忖了一下,开口道:“有没有可能会更严重一点?” 常华祥愣了一下:“更严重一点?” 徐川点了点头,嘴里吐出了两个字:“劫机。” “劫机?”常华祥院士张大了嘴巴,愣愣的看着徐川,诧异道:“这应该不大可能吧?” 徐川摇摇头,道:“对于米国,推测底限放低点没什么问题。nasa宇航局冒着破坏沃尔夫条款的风险来和我们合作,我更觉得他想要的可能并非单纯的上星海号上看两眼。” “如果在航天过程中抢夺星海号的控制权,将其开回米国的话,常院士您觉得这种可能性有多大?” 闻言,常华祥顿时就陷入了沉思中。 理论上来说,劫机的确并不是没有可能发生的情况。 如果说没人想到这点,在合作航天过程中,nasa宇航局的工程师或事先安排好的工作人员暴动,的确可能会对航天飞机上的宇航员和工作人员造成威胁。 不过正常来说,这种可能性真的不大,很小很小了。 毕竟他们也不是吃素的,在进行合作执行任务前,百分百会对人员、器械、设备进行全方面的检查。 这种准备下,还让对方劫机了,那就只能说明他们是废物。 思索了一会,常华祥抬头看向徐川,开口道:“劫机这种事情理论上来说的确可能发生,但概率并不太大。尤其是我们现在提前有了推测,在做好了准备后,发生的几率近乎于无,基本不可能。”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如果你是担心出现这种事情,我觉得我们拒绝nasa的合作比较好。” 思索了一会,常华祥院士还是给出了个稳妥的建议。 徐川笑了笑,道:“不,不用,这次的合作我觉得有必要接下来。” “nasa这次打破了沃尔夫条款,对我们来说是好事。所以这次合作不管是对我来说,还是对于国家来说都很重要。” “至于劫机,如果说nasa宇航局抱着这种想法来的,我们做好准备就足够了。在谈条件的时候,尽量压缩对方的登机人员。” 劫机这种事情,就算是nasa和米国想做,没有足够的人手也是白想。 这种事情,控制好就足够了。 但相反,打破沃尔夫条款对于他们来说很重要。 这并不是说沃尔夫条款很重要,事实上,沃尔夫条款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重要,也没法限制华国在航天领域的技术发展。 如长征系列、嫦娥探月、祝融探火、星海号载人登月这些都是在沃尔夫条款下发展出来的。 重要的不是沃尔夫条款,而是米国当局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强权。 发展技术对于航天来说只是一方面的事情,但他们要想在航天领域占据头筹很领导地位,那么瓦解掉对手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和强权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事情之一。 而没有什么方式,比从内部瓦解别人的办法更好了。 星际时代,一定是属于华国的! 处理好航天领域的工作后,徐川将工作从星海研究院调回了南大,放到了为化学计算材料模型重构核心理论的事情上。 不得不说,丁瑞和谷炳这两位学生的效率还是相当高的。 即便是中间经历了一次大型数学报告会耽搁了不少的时间,依旧在一周之内妥善的完成了徐川布置的前期准备工作。 有了两人的帮助,文献综述收集整理等一系列工作徐川的任务就轻松很多了。 办公室中,三人坐在一起,整理着这段时间的收集整理的资料论文和部分实验数据。 “教授,这篇有关于gouy-chapman-stern电化学结构界面的模型理论,关于耦合均相化学反应的电极反应模型能给我讲讲吗?” 坐在徐川身旁,在已经经过初步整理的资料中挑出了一篇论文后,扭头朝着徐川问道。 自从毕业后,到现在,他已经有四五年的时间没有再像现在这样,和徐川坐在一间办公室里面工作了。 现在的场景,让他情不自禁的代入了当初的那段学习时光中,那时候很辛苦很累,但却很满足。 他的天赋没有阿米莉亚师妹好,也更比不上导师徐川,很多时候讲过的知识点他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理解收获,只能花费比别人更长的时间坐在办公室里面学习,也需要提出更多的问题,才能收获到同样数量的知识。 但是,他对于知识的渴望从没有停止过。 徐川扭头看了一眼,随口解释道:“耦合均相化学反应的电极反应的核心在于自由基离子的产生和转移。” “无论是ee反应还是ec反应,包括后面延伸出来的ecec、ec2等,都是基于离子重排完成的。” “你只需要理解了反键轨道上增加电子或成键轨道上得到电子都会降低键能,化学键容易断裂发生重排,从而发生一个化学过程以此为基础就能够建立起核心的数学公式了。” “另外,电子转移过程的特征时间往往可以通过扫速进行控制,你可以将这个做为核心变量进行计算” 徐川简单的将耦合均相化学反应的电极反应模型的处理讲解了一下,谷炳连忙先放下手中的论文,从兜里摸出了一个小小的便利贴,将相关的知识点记录了下来。 一旁,坐在两人旁边,翻阅着文献看着资料的丁瑞忽然开口问了句:“教授,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您之前给材料研究所那边建立起来的模型已经相当完善了吧?怎么会想着突然进行重构?” 徐川笑了笑,开口道:“因为它不合适了。” “不合适了?”丁瑞诧异的看了过来,有些不解。 他是学泛函分析的,自然也接触过数学模型这种东西。 川海材料研究所的化学材料计算模型,他是知道的。毕竟前段时间闹的轰轰烈烈的‘单斜伽马相硫’,就和它有关系。 能计算出‘单斜伽马相硫’稳定性材料的数学模型,在他看来已经是天花板级别了,但徐川却仍然说它不合适了。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是的。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之前设计的模型相当的优秀,因为它可以通过数学来模拟计算反应过程,这是市面上的材料学模型大部分都做不到的工作。”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基于底层的逻辑需要的实验数据和计算力越来越庞大,目前的计算机体系已经没法支撑它了,所以它已经不合适了。” 顿了顿,他看着丁瑞笑着道:“有些时候,难的不是巅峰,而是当你站到巅峰后,放弃掉现有的成就重新来过。” “但如果你想要更进一步,那么学会适时放弃,重新寻找新的道路才是真正的选择。” “学会适时放弃,重新选择新的道路” 脑海中反复的回响着这句话,看着手中的论文,丁瑞若有所思地点着头。 或许他现在可能还很难理解,但在未来这句话却影响了他的一生。 第七百二十一章:‘时空洞\’与‘引力子\’ 第七百二十一章:‘时空洞’与‘引力子’ 办公室中,谷炳和丁瑞两人依旧在对为电化学的微观实质反应过程建立一套完善理论解释和数学模型而做前奏工作。 而徐川则在一旁处理着电化学微观反应的量子化和数学化。 这份工作只能他自己来,没人能够帮他。 正在这时,助理吕玲快步走了进来:“教授,复旦大学那边的张伟平院士过来了。” “张伟平院士?” 徐川愣了一下,随即快速的说道:“快请他进来。” “好的。” 吕玲应了声,随即快步走了出去。 不一会,一名中老年男子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一个女生。 “徐院士啊,想见你一面可不容易啊。” 未见其面,先闻其声。办公室中,一道带着笑意的洪亮声音率先传了过来,随后人影才映入眼帘中。 徐川连忙放下手中的笔,站起身笑着迎接:“好久不见了,张老师。” 老师这个称谓,还是他高中时期参加imo竞赛和信息安全工作时候的称谓。现在依旧喊这个,主要还是敬称。 这位常年站在国防领域的老院士,撑起华国数学领域的另一片天空。 在听到这个称呼后,张伟平眼前一亮,随即笑着开口道:“我可当不得你的老师,数学界第一人的老师,我也没这个本事。” 徐川笑着道:“当初信息安全工作的时候,您教了我不少的知识,传道受业解惑,就是老师。” 张伟平哈哈笑道:“你小子。行了,别夸了,再夸下去我都要飘了。”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你要的人我给你带来了,记住了啊,最少去复旦做两场演讲或报告会啊!” 说着,他扭头看向身后的女生,道:“嘉楹,过来吧,以后跟着徐院士好好学,你走的会比我更远的。以后啊,争取也拿个菲奖回来,这样我出去也有面子吹牛,也是带出过菲奖得主的教授。” 徐川笑着道:“要不张老您从复旦那边转来南大如何?复旦没有菲奖,南大有啊。” 闻言,张伟平眼睛一瞪,笑骂道:“你小子当初死活不肯跟我去复旦,现在倒好,还想反向挖复旦的教授?” 徐川笑道:“这怎么能叫挖呢?南大的数院这几年在飞速的发展,我们急需张院士您这样的顶级数学大牛坐镇指导工作。” “这叫做人才的合理分配,张老师您说是不?” 张伟平没好气的瞥了徐川一眼,骂道:“就知道你小子没憋好屁,挖走了我学生就算了,还挖我?想屁吃呢你。” 徐川也没在意,让刘嘉楹先坐在一旁等会后,笑着和张伟平聊天。 “说起来,黎曼猜想的弱化部分你已经解决了,距离黎曼猜想还有多远?”沙发上,张伟平端着杯热茶,喝了一口后笑着问道。 徐川摇了摇头,回道:“不清楚,黎曼猜想目前依旧看不到头,解决它大概需要新的数学工具才有可能做到。” “那你研究的那个爱因斯坦罗森桥呢?有希望吗?”张伟平好奇的问道,这事他也是后面网络上爆出后才知道的。 徐川思忖了一下,又摇了摇头,道:“也不清楚。” “你小子”张伟平被徐川这一问三不知的态度差点给气到,深吸了口气才缓过来,问道:“那想法呢,总归有点吧?怎么,刚刚还喊我张老师张老师起劲的,现在连透露点都不成?” 看着一脸气节的张伟平,徐川一脸无辜说道:“想法是想法,但您要问我有没有希望,我真的不知道。” 张伟平嘴角抽了抽,差点没一口茶水直接喷他脸上。 徐川笑了笑,开口介绍道:“爱因斯坦罗森桥,或者说叫时空洞会更好一点吧。” “在我的假设理论中,它和传统科幻电影中能穿梭宇宙,进行遥远距离穿梭的虫洞类似。” “我假定宇宙中原本就存在着大量由时空弯曲而构建出来的‘时空洞’,但正常情况下,它们在宇宙中处于‘静默’状态,需要庞大的能量或者某一种粒子或某一样东西开启和稳定” “而在数学上计算类似的方程,可以采用用克鲁斯卡尔坐标表示的新“时间”和“空间”变量.” “在物理上.” 聊天中,徐川将自己的假设理论构思简单的和张伟平说了一下。 沙发上,张伟平若有所思的问道:“按照你的说法,那么开启这个‘时空洞’的能量还是粒子就是关键的了是吧?” 徐川点了点头,道:“对,在目前的假设中,我是以四大力中的‘引力子’为基础进行构建的。” “能牵扯到时空,扰动引力的在目前的物理学中只有引力子、暗物质、暗能量等屈指可数的概念。引力子是我比较看好的方向。” 张伟平微蹙着眉头,看向徐川开口问道:“我不太了解物理,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引力子至今都只是个假设,从未被观测到过,甚至很多理论物理学家并不怎么支持它的存在的样子?” 徐川抿了口清茶,润了润嗓子笑着道:“的确,引力子的争议很大,很多物理学家认为它可能并不存在。” “不过.” 顿了顿,他笑着道:“我还是比较看好它的。” “星城那边正在修建的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crhpc,有一个探测室在规划中就预留给了暗物质暗能量、引力子这些宇宙中尚未完全发现或尚未发现的粒子。” “如果幸运的话,或许在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完工后,我们有希望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张伟平点了点头,也没再追问。 对于物理,尤其是高能物理方面他了解的的确不多。 如果不是爱因斯坦罗森桥的概念实在太过惊人,他大概连问都不会问一下。 闲聊了一会后,张伟平忽然想起来了什么,看向徐川开口问道:“对了,你对量子安全函数计算方面有没有研究?”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微愣了一下,问道:“怎么了?” 张伟平思忖了一下,组织好语言开口道:“和我最近参加的一个项目有关系的,华科院在推进量子安全多方计算方面的工作,我们遇到了个难题” 话还没说完,他就又摇了摇头,叹道:“算了,你手上的工作也不少,这个不麻烦你了。” 徐川笑了笑,开口说道:“没什么麻烦不麻烦的,如果有需要的话,尽管找我就好了。数学方面的工作,我还是能帮上一点忙的。” 张伟平点了点头,笑道:“行,到时候真没法解决的话,大概还得找到你头上来。” 将茶杯中的茶水应尽,咀嚼着里面的茶叶,张伟平站起身,准备告辞离去:“行了,今天就到这里了,嘉楹给你送过来了,我也准备走了,让她多跟着你学点东西。” “记得有时间去复旦做场报告,记得提前跟我打个招呼。” 徐川笑着站起身,送他走出办公室:“嗯,会的,我就不远送了。” 张伟平摆了摆手,转身离去。 目送这位老院士离去后,徐川重新回到办公室中,看向了正乖巧坐在沙发上的刘嘉楹,笑着道:“嘉楹,来,先给你介绍一下几个师兄师姐。” “好的,徐院士。”沙发上,还有些拘谨的刘嘉楹连忙站了起来,快速的走了过来。 徐川笑了笑,道:“不用这么拘束紧张,以后和他们一样喊我教授就行。” 刘嘉楹点了点头,亦步跟在徐川身后,朝着外面隔出来的学生办公室走去。 看着办公室中‘装模作样’学习的几个学生,徐川拍了拍手掌,将所有人的目光拉了过来,笑着道: “来,给你们介绍一下,我们的团队有新成员了。” “刘嘉楹,你们的小师妹,今年二十岁。” 听到这话,办公室中正在假装自习的几名学生纷纷兴奋的转过身来,看向了这位新来的小师妹。 无论是丁瑞还是其他三个学生,对于刘嘉楹的到来早就做好了准备。 他们也不是这会才知道这件事的,刚刚徐川和张伟平在办公室里面闲聊的时候,他们四人就聚在一起聊了好一会了。 甚至包括在一旁整理资料的谷炳都参与了进来。 “欢迎!欢迎嘉楹师妹!” “欢迎小师妹!” “小师妹求带!” “咦~容新霁你真不要脸!自己是师兄还要新来小师妹带!” 办公室中,掌声和欢迎声交织响起,很是热闹。 站在徐川身边,刘嘉楹看着几位热情的师兄师姐,向前走了一步,站了出来自我介绍:“师兄师姐你们好,我叫刘嘉楹,目前在读大二,是教授新收的学生。很高兴能和大家在这里相遇,希望日后师兄师姐多多提携。” 徐川笑了笑,相对比姐姐刘嘉欣来说,刘嘉楹的性格倒是要开朗不少。 扫了眼办公室,他的目光落在了另一个学生身边,笑着开口道:“殷诗,嘉楹暂时就先和你坐一起了,多照顾照顾她。” “另外下午让吕玲带她去政务处那边办理一下入学手续什么的。” “好的,教授!” 殷诗脸上带着笑容,快步的走了过来,拉着刘嘉楹走向了自己的座位。 看着两个女生坐在一起,徐川收回了目光,看向了其他几个还傻站着的学生:“行了,该干嘛干嘛去,还愣着干啥?” 话落,几个学生一拥而散,纷纷回到了自己座位上。 摇了摇头,徐川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正准备继续处理手中的数据,那头,办公桌上的手机便响了起来,是星海研究院那边的助理秦玥打过来的。 手指在屏幕上划了一下,那头,秦玥的声音传递了过来。 “教授,已经和nasa宇航局那边沟通好了。比尔·尼尔森局长表示,如果您方便的话,今天晚上九点钟可以进行视频通话。” 徐川点了点头,道:“行,那就九点,你搭建好通话平台。” “好的,教授。” 秦玥应了一声,随即干净利落的挂掉了电话。 放下手机,徐川看了一眼锁掉的屏幕轻轻的摇了摇头。 对于他来说,目前的他除非是潜心闭关研究数学猜想类型,否则正常情况下,一天的时间几乎不可能全部分配到一件事情上。 正如现在,为化学计算材料模型重构核心理论虽然占据了他大部分的时候,但依旧还有很多其他的工作要处理。 nasa宇航局那边的视频面谈、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各种项目签字、南大的数学课、学生的指点 各种事情都需要他亲自处理,时间不可能全部放到一项工作上。 不过这也很正常,毕竟以他现在的地位和手中握着的项目及管控着的研究所,如果不是国家安排了很多的人才替他进行管理,他根本就没有时间来做自己的研究。 比如星海研究院,温远航+常华祥院士+四大研究所的所长几乎帮他解决了研究所日常工作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亦或者大型环形强粒子对撞crhpc的修建,邰学文和林风,以及华国物理学会那边也几乎全部接手了所有的日常工作。 还有川海材料研究所和川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也有樊鹏越和刘嘉欣在管理。 如果没有这些人,他大概早就忙断腿了,哪里还能如此轻松的坐在南大的办公室中做着自己的研究。 当然,上面其实也乐意安排这些人才进行辅助。 毕竟徐川还相当的年轻,今年也才二十五岁,还差几个月才满二十六,这种顶级的科研国宝,精力不应该浪费在项目管理这些事情上。 相对比管理这种国内随随便便就可以拉出一大批的人才来说,能站在学术界顶尖,站在科研前线踏出一条条道路的人才,才是华国真正需要的。 第七百二十二章:鲁先生说的好! 入夜,紫金山脚下的别墅中。 将白天在南大完善的数据计算和量子化报告整理了一下后,书房中,手机电话铃声也响了起来。 接通电话,是助理秦玥打过来的。 “教授,视频通话平台已经搭建好,进入链接已经发给您了,随时可以进入。nasa宇航局那边的比尔·尼尔森局长已经进入了视频间。” 手机中,秦玥的声音清晰稳定的传递了过来。 徐川和nasa宇航局局长的视频通话,可不是简单的打个威信视频或者facetime视频通话就行的。 这种正式的沟通,需要准备和处理的步骤实在太多了。 毕竟nasa宇航局和星海研究院的合作,尽管只是两家企业,但涉及到的范围和影响太大了。 如果是正常情况下,视频间里面绝对是一群人‘吐沫飞溅’的争吵战争。 不过对于徐川来说,星海研究院虽然不是他的私人研究院,却也差不多,他有能力也有资格全权做主。 至于nasa,既然比尔·尼尔森一个人出现,那也代表了他已经说服了局内甚至是老爷山那边的议员,有能力独自进行沟通。 “行,我知道了。” 点了点头,徐川挂断了电话,点开了秦玥发过来的链接,进入了视频通话间。 早已经准备好了的视频间中,两个庞大国家航天航空领域的王者迎来了双方的首次见面。 没错,这是徐川和比尔·尼尔森的首次‘视频’见面。 虽然此前月面救援行动星海研究院和nasa宇航局打过交道,但两人并没有像现在这样见过面。 不过对于站在各自国家航天领域巅峰的两人来说,内地里再怎么巴不得对方倒台,表面上的工作还是有的。 徐川连入视频间,那头的比尔·尼尔森局长就满脸笑容的打了个招呼。 “徐教授你好,很高兴见到你。” 徐川也笑着点了点头,打了个招呼:“尼尔森局长你好。” “你好,徐教授,关于今天视频会议的内容你我都很清楚,在此我就不浪费时间了。我们直接开始吧。” 开门见山,比尔·尼尔森直接就进入了正题。 “当然。” 徐川点了点头,他也没那么多的时间浪费在和比尔·尼尔森的瞎扯淡上面。 “好的,接下来我代表nasa宇航局,向星海研究院申请借助星海号航天飞机搭载一批太空望远镜修复工程师及相关设备前往l2二拉格朗日点,对受损的韦伯太空望远镜进行镜面修复工作。” “修复工作相关的工程师与需要运输的设备现再度上传视频通话间,徐教授可以上传下载查看。” 修复韦伯太空望远镜的需要的工程师人数以及相关的零件设备这些东西,早在今天会议之前就已经发送过来了,徐川也看过了。 不过既然比尔·尼尔森这样说,他肯定还是需要再下载浏览一次的。 简略的翻了翻并没有什么变动的文件,徐川点了点头,开口说道:“没问题,比尔森局长,相关的合作文件我可以看过了。” “对于修复韦伯望远镜这座天文物理界的‘明珠’我很乐意出一份力,不过关于修复工程师的人数还需要进行深入沟通。”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六个人的名额太多了,星海号航天飞机上的乘员舱和居住舱是有数量限制的,我们没法承担这么多的工程师一同前往l2拉格朗日点。” “在抛去驾驶员、医护人员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后,星海号最多能提供两名工程师人员的位置。” 徐川大手一挥,直接将对方提供的名单上的工程师数量直接砍掉了一大半。 视频通话间对面,听到这话后,比尔·尼尔森局长脸都黑了,脱口而出反驳道:“这不可能,两名工程师根本就无法在太空中完成韦伯望远镜的修复工作,六名工程师已经是trw航天公司精确计算过的最低人数了。” 徐川摇了摇头,笑着道:“很抱歉,尼尔森局长先生,六名工程师的数量太多了,的确已经超过了星海号航天飞机能承载的极限。” 对于星海号来说,执行长时间的太空任务人数一般来说限制在十二人以下最好。 因为长时间的太空任务对于航天飞机的维生系统、循环系统、物资供应等各方面都有巨大的压力。 当然,紧急情况下这个人数是可以提升的,但现在并不是什么紧急情况,没必要冒这个风险。 所以这次如果搭乘合作的话,满载十二人的星海号前往l2拉格朗日点完成韦伯望远镜的修复工作是最合适的。 但这个人数一定要控制好,考虑到之前和常华祥院士沟通过的一些事情,如果nasa宇航局的工程师数量占据达到了六人,对于星海号航天飞机的安全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风险。 毕竟人多了,哪怕是对方没有劫机的打算,在外太空上搞点什么小动作也很难控制。 所以在人数方面,争议是肯定存在的,他想要压缩,比尔·尼尔森自然要争取最大数量。 视频会议间中,两人一顿争吵,气的双方都有些上头。 徐川用力的拍了拍面前的书桌:“尼尔森局长,你要弄清楚,现在是你们有求于我,而不是我一定要和你们合作!如果不同意,你们就自己造一架航天飞机去吧!” 一句话,差点没给视频对面的比尔·尼尔森气出脑溢血。 憋屈的深吸了好几口后才缓过来,开口道:“两名工程师这不可能完成韦伯望远镜的修复,最少最少需要四人进行互相配合才能完成调整。” 看着退让了一步的比尔·尼尔森局长,徐川思索了一下,想到了另一个办法。 “nasa可以对我们的宇航员进行辅助培训工作,由我们的宇航员进行辅助配合,这样如何?” 老实说,四名工程师登船,这已经在他们底线中了。 星海号能搭乘十二名宇航员,八对四,事先还能做好检查工作,且自身宇航员和安保会携带武器的情况下,这还让劫机这种意外事情发生了,徐川觉得也活该。 不过该压缩的还是得继续压缩一下的,毕竟三人成众,人多了嘛,总可能会有意外。 闻言,视频对面的比尔·尼尔森一头的黑线,直接了当的拒绝的:“这不可能,别做梦了,工程师的培养哪有那么容易。” 培养他们的宇航员?这是什么鬼建议?还不如直接拒绝合作呢。 徐川砸吧了一下嘴,有些遗憾。 如果nasa能同意这个的话.算了,nasa也不可能是这种智障。 这相当于给对手培养人才了,是个人都干不出这种事情,比尔·尼尔森又不是同志,怎么可能答应这种离谱的事情。 他真要同意了,下一刻联邦调查局怕是就要冲进他家里面了。 对面,尼尔森局长深吸了口气,开口道:“徐教授,华国有句古话叫做敞开天窗说亮话。关于韦伯望远镜的修复工作,最少需要四名工程师同步进行,这点是没法再缩小的。” “至于培养你们的宇航员什么的,这种话你觉得说出来有必要吗?你我都不是傻子。四名工程师,配套的维修设备和装置,这是底线。如果你不同意,那合作取消就行。” 比尔·尼尔森忍无可忍,抛出了自己最终的底线,然后透过视频通话咬牙切齿的看着徐川。 这真是他见过最难缠的学者和科研人员了。 不管他怎么从修复韦伯望远镜的角度来说,也不管他怎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甚至连‘韦伯望远镜是全人类的财富,你难道就忍心看着它损坏在太空吗?’这种话都说出来了,对方死活就是不肯松口同意。 书房中,徐川手指在原木书桌上敲了敲,思索了一会。 四个人,这大概就是nasa的底线了。再低,不管出于什么角度,比尔森大概都不会同意了。 思忖了一会,徐川脸上带上了个笑容,开口道:“可以,我同意四名工程师的运输条件,那么接下来我们谈谈酬劳吧。” 视频对面,听到徐川开口同意,比尔·尼尔森脸上也带上了笑容。 别看他前一秒还咬牙切齿的盯着徐川,恨不得吃了他的模样。但下一秒听到自己的要求达到,翻脸比翻书都快。 笑着点了点头,比尔·尼尔森开口说道:“当然,既然有合作自然有报酬。两百万米金如何?我想这是个很合理的酬劳了。” 听到这话,轮到徐川一脸的黑线了,他忍不住开口道:“合理?如果你觉得两百万米金是合理的价格,我觉得合作也可以取消了。” 两百万米金,打发乞丐呢? 星海号搭乘那些富豪们进行一次太空旅行,一个人就是两千万米金,一次少数能搭乘五名成员,这就是一个亿了。 而且这还是普通的近地轨道太空旅行,一次他就能赚到一个亿。 比尔·尼尔森丝毫没有在意,厚着脸皮继续道:“nasa的经费是有限的,两百万米金已经很多了,足够普通人一生衣食无忧了。如果徐教授你觉得太少,我可以做主加到两百五十万。” 徐川反怼道:“近地轨道的太空旅行一次两千万米金,星海号的航程已经排到明年,你觉得我很缺这两百五十万米金吗?” 尼尔森嘴角抽了抽,一时间无话可说。 谢特,他差点忘了这家伙根本就不缺钱,星海号的太空旅行一次就能赚到两千万了,是他给出报酬的十倍。 书房中,徐川敲了敲桌子,开口道:“尼尔森局长,两百万米金这种报酬就别提了,说出来我只会觉得可笑。” “关于修复韦伯望远镜的酬劳,我想应该由我来提。毕竟这可是独家的买卖,除了星海号,目前可没有其他的航天器能做到这一点。” 听到这话,比尔·尼尔森心里顿时泛起了一丝不妙。 果然,随即徐川就开口了:“金钱对于我来说并没有什么价值,独家的买卖我想自然更值得一些其他技术。” 顿了顿,他接着道:“外太空空间望远镜的镜面制造技术如何?” 话落,比尔·尼尔森就直接拒绝道:“这不可能!” “徐教授,你的要求太离谱了,如果是这个,我想我们的合作根本就没法展开。” 韦伯望远镜的核心技术之一就是镜面的制造。 它涉及到的领域太多了,如超光滑表面加工工艺、镜面耐温工艺、表面镀膜工艺等等。 其他的不说,光是一项超光滑表面加工工艺,其价值就连城。 就拿韦伯望远镜来举例,它的主镜镜片口径达6.5米,集光面积达25.4平方米,由18面一模一样的六边形镜片组成。 这些镜片非常平整,如果把每一面镜片扩大到一千万平方公里,或者说大到如同整个欧洲的面积,其表面的起伏也不超10厘米。 如此光滑的表面,设计到的可不止超高精度的抛光技术,还有优质的光学材料、高性能抛光设备等等等等。 这其中任何一项,拿出来都不止两百万米金,别说两百万了,就是两亿米金,甚至两百亿米金,都不可能买到超光滑表面加工工艺。 毕竟除了望远镜,超光滑表面加工工艺可用的领域太多了。 其他的不说,最核心的一个就是光刻机了。 顶尖的光刻机为什么那么难制造? 光学技术就是核心之一。 如果交易条件是这个,他宁愿韦伯望远镜烂在太空中,也不可能搭乘合作。 见尼尔森拒绝的斩钉截铁,徐川也砸吧了下嘴。 他也知道自己这个‘报酬’提的太离谱了,对方是不可能同意,但试试总没错,万一有希望呢? 而且鲁先生说的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所以,在提出一个‘离谱’的要求前,先提出一个‘更离谱’的要求,前者说不定就能促成了呢? 第七百二十三章:各怀鬼胎的交流 (为盟主星焰大佬加更7/10,还差3更,快了快了(w)) 超光滑表面加工工艺技术这种‘报酬’,徐川其实也很清楚对方不可能同意。 毕竟对方又不是同志。 他提出这个‘离谱’的要求,只是为接下来的谈判做铺垫的。 和比尔·尼尔森在超光滑表面加工工艺技术上扯了一会淡后,徐川‘装作’有些不耐烦的开口道:“如果外太空空间望远镜的镜面制造技术不行,报酬那就改为一台外太空空间望远镜,韦尔望远镜级别的!” 听到这个要求,比尔·尼尔森瞬间就瞪大了眼睛,忍不住问道:“ohmygod!你知道韦尔望远镜的造价是多少吗?” “一百亿!整整一百亿米金啊!” “如果维修一次韦伯望远镜要一百亿,我为什么不选择再重新造一台送过去?” 徐川:“但一百亿米金是包含了研发在内的所有费用不是吗?如果是现在再设计制造一台韦伯,花费的资金远远用不了那么高。” 比尔·尼尔森简直要疯了,盯着徐川都快嘶吼了,他疯狂道:“但是你知道制造一台韦伯花费了nasa多少精力,多少的时间,多少的资金吗?”” “是,现在的制备技术的确相对进步和成熟了,也的确要不了一百亿米金。但是没有二十亿米金,你就是在做梦!” “我花费二十亿米金的代价来找你维修韦伯?到底是你疯了还是我疯了!” 遇到个不把钱当数字看的,真他么难搞。 要不是那架星海号上面有着太多的谜团,要不是国会山那群老爷们下了命令,他真想现在就关了视频通话直接走人。 这交道打的也太难了。 徐川‘不耐烦’的开口,一步步‘引诱’道:“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自己说怎么合作?” 对面,比尔·尼尔森沉默了一会,脑子被徐川折腾了半天已经有点混乱了,他忍不住问道:“你总盯着韦伯望远镜做什么?” 徐川挑了挑眉,道:“你不知道我是一名物理学家吗?天文物理同样是我感兴趣的方面。” 比尔·尼尔森盯着徐川看了半响,有些不敢置信的问道:“因为感兴趣,你就打算弄一台韦伯级别的外太空空间望远镜?” 徐川耸了耸肩,笑着道:“有什么不可以吗?宇宙那么大,迷人的星球那么多,风景那么美,我造台望远镜欣赏一下不可以吗?” 比尔·尼尔森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思索了半天,他才重新开口道:“报酬是一台韦伯级别的外太空望远镜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份价格已经超出了nasa乃至国会的承受能力。” “如果你对外太空望远镜感兴趣,我或许可以帮你联系戈达德宇航中心,定制一台外太空红外望远镜,但是制造费用需要你自己支付。” “当然,在合作的基础上,nasa可以减免一部分费用,这些后续需要再进行沟通。” 如果是其他的条件,他会直接拒绝,毕竟nasa的很多研究都和国防有关系。 但相对比来说,外太空望远镜并不是那么的敏感。 毕竟这是‘纯粹’科学研究领域的设备。 这种天文物理和宇宙学方面的研究,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成果都会公开,也并不能给nasa给米国带来出去直接的收益。 相对更多的是探索宇宙带来的名声,以及人才吸引方面的东西。 当然,研发过程中的带来的技术更新,那并不在这里,那是nasa早就收获到了的。 至于这一次的合作,比尔·尼尔森也有着自己的小心思。 如果是以前,他大概不会同意协助华国定制一台类韦伯的天文望远镜。 但上次阿尔忒弥斯号计划登月出现意外后,国会山的那群老爷们已经对他们很不满了,甚至在准备着削弱nasa的预算。 为此,比尔·尼尔森不得不为nasa的经费寻找其他的可能途径。 而这一次的合作并不是提供技术,仅仅是提供一次交易,还能为nasa宇航局带来一笔经费的话,破例一次似乎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而且如果他将这个条件作为与星海研究院合作的基础的话,至少国会山的那群老爷们并不会那么的难缠,甚至国会山那群姥爷们会同意也说不定。 毕竟相对比星海号上的小型聚变堆和电推进系统来说,外太空望远镜的价值远远不如。 听到这话,徐川内心一喜,脸上却装作面无表情甚至有些烦躁的样子继续和比尔·尼尔森争论着。 定制一台韦伯级别的红外外太空望远镜,这其实就是他这次的目标了。 但如果说不绕这么一大圈,或者说由他率先提出来的话,nasa宇航局是不可能同意这个‘报酬要求’的。 很简单,这种级别的设备在当局的禁售清单中。 因为韦伯望远镜涉及到的技术顶尖程度很高。 从超高精度的镜面系统和精密偏转镜,再到同样超高精度的微型马达和波面传感器,作动器这些东西在技术方面都是世界顶尖,甚至独一无二的。 不得不说,即便是在航天飞机这一块他们实现了弯道超车,做到了大推力的电推进系统取代传统化学燃料运载火箭,使得航天进入电推进时代。 但在其他方面依旧有着一些差距。 比如大型的外太空空间望远镜,目前他们就制造不出来。 超高精度的镜面打磨技术就是卡住脖子的领域之一。 目前来说,国内是没有类似于哈勃、韦伯一类的大型外太空望远镜的。 即便是早些年间规划,在2024年发射,被称为“华国哈勃”的巡天空间望远镜,目前也还没有发射。 而且从内部消息来看,这一份发射计划依旧在不断的延期。 至于原因,徐川不太清楚,但在目前星海号已经解决了运输问题的情况下,能延期巡天空间望远镜发射的,只有它本身的技术问题了。 所以说在这一方面,不得不承认的确还是有差距存在的。 另外,由于“沃尔夫条款”这份禁止协议在,nasa宇航局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从未与他们有过任何的合作。 当然,几年前嫦娥三号探月回来,nasa宇航局厚着脸皮过来拿了一份月壤不算. 而这一次,基于星海号航天飞机,首次打破了“沃尔夫条款”,促成了两个大国之间的合作,对于未来的走向谁也不好判断,但对于华国来说,的确有机会能藉此获得和学到更多的东西。 其他的不说,如果这次类韦伯级别的外太空望远镜定制成功,对于他们而言,绝对是一件大好事。 其价值,远超过定制望远镜本身的花费。 毕竟很多东西即便是不允许或没条件拆卸,研究价值依旧爆表。 就如同上个世纪华米蜜月期的时候,米国赠予的几台尖端五轴数控机床一样,至今仍然被工业界当成至宝在研究着,也为国内的机床领域发展指明了不少的道路。 这台外太空望远镜,或许也会为华国指明一些道路。 尤其是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和空天发动机技术实现后,再通过外太空望远镜对遥远星系的精准的定位,他们完全具备将无人驾驶的航天飞机通过‘高加速’的电推进系统送往太阳系外更遥远的比邻星系。 或许这个时间会很漫长,可能长达十几年甚至是数十年,但对于目前的航天界来说,用数十年的时间将一艘航天飞机送过去,绝对是值得的。 实地化的探索,将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资料,甚至是能够为未来的系外移民做好准备工作。 ps:下午还有,月底了求个月票,感谢大佬们。 第七百二十四章:来自学生的灵感! 2023年12月,星海研究院与nasa宇航局就借助星海号航天飞机修复韦伯外太空望远镜一事情交谈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双方‘充分交换了意见’,并最终达成了完美的协定合作目标. 咳. 搞定了和nasa的视频通话后,徐川挂断了电话,原本面无表情甚至有些烦躁的脸上瞬间浮现了灿烂的笑容,紧攥着拳头用力挥舞了一下。 “干的漂亮!” 如果这波表演能够给自己打分的话,满分一百分他给自己打99分! 少一分是怕自己骄傲的直接进入演艺圈! 毕竟又帅气又会有演技,还有名声,他不火谁火? 目前来看,尽管这次的视频会议和合作双方都各自‘心怀鬼胎’,但很显然,更赚的是他。 毕竟只要不发生劫机事件,就算是nasa的工程师在星海号上随便逛随便看,也是他们赚。 毕竟小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技术和空天发动机都是隐藏在机体内部的,看两眼也顶多确认一些东西而已。 而除了这两项核心技术,航天飞机上的其他技术,老实说基本都没什么价值。 当然,这个没什么价值是针对华米两国这样的航天大国来说的。 至于其他的大部分的国家,无论是维生系统,还是内循环系统,甚至是机翼的设计,使用的材料等等随便获得一项都可谓是至宝了。 目前有能力独自,不,哪怕是联合,目前有能力将宇航员送上月球的,也只有华米两个国家不是吗? 哪怕是欧盟,哪怕是继承了红苏航天家底的沙俄,在这方面也远落后于他们。 确定了相关大体合作后,剩下的具体事项交给星海研究院那边就可以了。 外交上的工作徐川并不擅长,也不怎么喜欢。 他最热爱的领域依旧是学术和研发。 时间流逝,眨眼间就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来到2023年农历的腊月上旬,再有一周的时间,每年一度的寒假就又来临了。 这个季节,金陵早已经进入了寒冬。南大的校园中,无数的学子裹着羽绒服来去匆匆,准备着最后几天的课程和寒假的准备。 坐在自己的办公室中,徐川先是给自己泡上了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随即从抽屉中取出了这段时间针对电化学微观反应的量子化和数学化整理出来的文稿。 《电化学的微观实质反应过程的量子理论模型!》 看着文稿上的标题,徐川轻轻吹拂了一下漂浮在咖啡上的泡沫,浅抿了一口。 电化学是研究两类导体形成的带电界面现象及其上所发生的变化的科学,它是传统化学中的重要分支,也是如今电池产业的核心支柱理论。 他选择这一领域入手,一方面是因为电化学只是一个分支,且这个分支相对比传统化学庞大且复杂的领域足够的简单。 没错,传统化学太复杂了,各种原子、分子、离子(团)的物质结构和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等相互作用,要建立起统一的理论和模型绝对是个无比庞大工程。 而电化学则仅仅是研究两类导体形成的的带电界面现象和相关的变化。 另一方面,则是他手中有着足够多的实验数据支撑。 无论是人工sei薄膜带来的锂离子电池,还是锂硫电池相关的实验数据,都能够支撑他完成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以电化学为开头,在传统化学上撕开一个口子,建立起理论模型后再延续它的方向进行深入,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不过对于电化学来说,从上个世界八十年代发展至今,依旧没有人能够提供一个可以依靠的理论模型,对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进行完善的解释。 比如如何在微观层次探测或模拟原位/工况条件下复杂电化学界面的动态结构变化,并建立其与宏观电化学性能的关系? 又比如如何构筑高效气体扩散电极三相界面、理解传质传荷机制及其过程强化? 这些问题听起来很简单,描述出来似乎也不难,但至今都是世界级的难题。 甚至可以说,大部分的化学生,哪怕是读到了硕士,博士生阶段,也没有在教材或者是导师的口中听说过这些难题。 其实不仅仅是电化学,传统化学的很多领域也面临着这种困境,即理论的发展很难追上实际的应用。 很简单,因为相对比数学来说,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实验是基础,一切理论计算都是基于实验结果的。没有实验数据,理论计算将无法进行。 不过发展至今,绝大部分化学领域的实验数据,理论上来说早已经足够化学家们对其完成理论化工作了。 至于这些问题为什么至今没有解决,一方面是因为对于电化学来说,实际应用比理论更具有价值。 很多的研究机构更乐意于将经费投入到电池的某项具体问题上,获取到专利和利益,而不是去剖析那些极难解决的理论难题。 另一方面,则是这些问题的难题本身就极高了。 就如同数学一般,如果不是因为真的热爱,纯粹数学领域的研究可以说是很难进行下去的。 因为纯理论研究带来的收益,远不如实验室。 理论化学在这一基础上更甚。 有时候一场实验,如果你运气好,可能就能解决一个难题。 但理论化学的推进却需要从无数场的实验中去积累数据,从而进行计算和发展。 甚至很多时候就算是理论解决了,你也很难将其进行变现,它受益的是全人类,而不是变成专利给某个人带来财富。 但对于学术发展来说,如果将这些问题一一作答,带来的影响绝对比解决某一个实际难题更加的重要。 其他的不说,如果能够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包揽诺贝尔化学奖数年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这也是那些甄选委员们更青睐于理论以及理论带来的变化的原因,因为理论领域的工作,改变的是人类的发展,是文明的进程。 但即便是有诺奖在后面支持,化学领域中的各种理论难题依旧众多。 即便是徐川想要为化学的微观实质反应过程建立理论和模型,也不可能解开所有的难题。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你解决不了这些难题,那你怎么为它建立一个理论模型? 这,就涉及到理论工作的核心了。 也是这次理论研究中的最大难题,耗费在这上面的时间已经超过一个月了。 “教授,您有空吗?” 办公室中,正当徐川思索着该如何从数学上解决电化学微观实质反应过程的难题时,一道清脆悦耳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徐川扭头看去,正是他前两个月才新收的小学生刘嘉楹,这会正站在门口看着他。 笑了笑,他开口问道:“怎么了?” 刘嘉楹连忙走了过来,将手中的问题了递了过来,开口问道:“这个问题我有些不懂,您能给我讲讲吗?” “我看看。”徐川伸手接过笔记本看了起来。 “流(r),它是由r3中所有n个互不相同的点组成的构形空间,每个向量差一个相位等价.,每个n都存在连续映射fn(r)→u(n)/t,它与sn的作用是否相容.” 笔记本上的问题映入眼帘,徐川笑了笑,开口道:“流形方面的问题啊,这问题倒是挺有意思的。” 带着些自言自语的说了一句,他站起身,拿着笔记本走到了办公室的另一侧,从角落中拖出来了一面黑板。 “过来点,我给你讲解一下。” 闻言,刘嘉楹连忙凑了过来,徐川看了眼手中的笔记本,思索了一下后开口道:“从表面上来,这是个流形领域的问题。” “不过如果你深入思考的话,你会发现它其实涉及到的除了流形还有置换群领域的概念。” “首先,构造映射一个关于变元t的n1次多项式pi=yj=i(ttij)” “这里你需要了解置换群〈g,·〉其诱导的等价类数目等于置换群中每个置换下不变元的平均数” 黑板前,徐川并没有直接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一点一点的将引导思路拆分出来进行讲述。 站在一旁,刘嘉楹脸上带着一些若有所思的神色,似懂非懂点了点头。 这个问题是有些超出她的学习范围的,群构和置换方面的知识她还没深入学习,不过在徐川的讲解下,她对于这类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路和想法。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你对群和数论有着一定的了解,回去再多看看书,你应该就能解开它了。”他将手中的粉笔丢进了篓盒中,笑着看向站在一旁的刘嘉楹,开口说道。 “谢谢教授。” “不客气,去吧。” 拍了拍手,徐川笑眯眯看了一眼抱着笔记本走出去的刘嘉楹,回到了自己的办公桌前。 这个新收的小学生倒也不愧于imo满分的选手,在数学上的天赋还是蛮不错的。 至于和她姐姐相比如何,那就要看她自己的努力和未来的运气了。 不过从现在来看,她还是相当勤奋的。 坐回了办公桌前,徐川重新拾起了手中的稿件,刚想要重新研究一下量子化学方面的理论,脑海中一道灵光突然闪过。 置换群、数论、流形. 刚刚给刘嘉楹讲解的数学知识点忽然重新引入了他的眼帘,让他情不自禁的愣了一下,眼神中带上了一些沉思。 “如果说通过在流形中利用n点来构(r)类型的空间,利用n个元素的置换群sn自由作用(r)上能够解决在连续映射问题” “那么这条思路能否应用到量子化学上?” “要知道,量子力学的spin统计定理本身就和这个有关系.” 徐川喃喃自语着,失焦的眼神盯着前面的黑板,一条条可行的理论犹如拼搭的积木一般快速的被他组装成一具楼梯。 也不知道过去了多久,散漫的眼神重新明亮了起来 盯着不远处的黑板,徐川的脸上勾起了一抹笑容.或许,他知道该怎么解决为化学的微观实质反应过程建立理论和模型的数学理论了! ps:晚点还有一章,不过会比较晚,月底了,求个月票。 (本章完) 第七百二十五章:比锂硫电池更牛逼的项目 (为盟主星焰大佬加更8/10,还差2更,快了快了(w)) 办公桌前,徐川迫不及待的从抽屉中取出了一叠新的稿纸。 手中的圆珠笔在这份洁白的a4纸上落下了一个个的汉字和字母符号。 那一串串从他笔尖流淌过文字与符号,就像是灵巧的双手演奏出来的音符,将世界最为严肃的真理和最让人愉悦音律融合在一起一般,最终汇聚成一支震撼人心的曲乐。 那是推开电化学微观理论大门的钥匙,亦是一栋融合了数学、凝聚态物理、微观电化学、量子领域多重基础而建造起来的大厦! 对于徐川来说,没有什么比找到通向真理的天梯更让他心情愉悦了。 前期无数次熬夜所做的准备和铺垫工作在这一刻化成了微观的粒子,化合成一份全新的理论。 在灵感到来的那一刻,就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拦它的面世了! 从清晨到正午,从太阳斜落夕阳,再到白炽灯照亮了房间,漫长的时间过去,沉醉于理论构建的徐川终于停下了手中的圆珠笔。 满意的目光落在了杂乱的稿纸上。 尽管这只是一份骨架,甚至可以说它无比的粗糙。但却是推开电化学微观实质反应过程理论的工具,也是化学界的未来! 就如同数论中群的概念一样,它与所采用的表述方式无关,关键在于运算所满足的抽象性质。 在群论中,定义中的乘法运算‘·’,也可以称为加法运算“+”,只要依据该运算的定义,“a·b”相应可记为“a+b”,这是一种抽象运算,和我们熟知的数之间的乘法和加法并不相同。 化学,亦是如此! 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相互碰撞和相互反应,在数学中同样可以通过替代和置换来完成! 看着桌上的稿纸,徐川满足的伸了个懒腰,站起身活动了一会,舒展了一下浑身因久坐而带来的酸涩胀痛后,将有用的稿纸收集了起来。 方向已经找到,骨架已经建立。那么剩下的自然是给它填充血肉和皮肤,让其完美充实起来。 带着这一份稿纸,徐川回到了紫金山脚下的别墅中,开始了新一轮的‘研究’。 距离过年大约还是二十天的时间,他希望能够在年前搞定这一份理论,然后愉快的收拾行李回老家过年! 二十天的时间不短也不长,在和郑海打了个招呼后,徐川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将自己关在了别墅中。 时间一天天过去,书房中,随处可见废弃纸团铺满了墙角,原本安置在那里的纸篓已经被埋的看不见轮廓。 每当徐川累了的时候,便转身回卧室睡觉,醒了之后便匆匆洗个澡后回到书房里继续整理着相关的思路。 不知道写空了多少只圆珠笔的笔芯,也不知道写满了多少张草稿纸,就这样,日子眨眼间来到了腊月二十四。 在小年的这一天,一份崭新理论,已然映入了他眼帘中。 书桌上整齐的稿纸,记录了自电化学这门学科诞生以来可以说是最伟大的论文《电化学的微观实质反应过程的量子理论模型!》 在这一刻,微观状态下的电化学实质反应过程已经成为了数学能够解释的理论! 在这一刻,电化学已然拥有了自己核心理论,所有的反应过程,已然可以通过这份论文来进行解释! 书桌前,徐川双手十指交叉推肩而过,一阵清脆的骨骼声在宁静的书房中响起。柔和的灯光下,他的面容洋溢着难以言喻的愉悦。 从桌上拾起论文,一字一句仔细阅读了一遍后,徐川深吸了口气,将其整洁的收入了文件袋,放进了专门保存这类稿纸的书柜中。 论文已经扫描过了,电脑上已经有了备份,剩下的,就是将其转变成一份真正的数学的模型了! 不过在此之前,他还有一份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 嘴角勾起一抹笑容,他从书桌的一角摸起手机,发了个信息给郑海。 “来一趟别墅,送我去川海材料研究所。” 栖霞山新开发区,川海材料研究所的总部大厦。 已经提前收到了消息的樊鹏越这会正等待在办公室中,看到徐川过来,他快速的站起身,笑着开口问道。 “怎么了,什么事这么着急,还神秘当当的?” 大概半个小时前,他收到了徐川的电话,电话中徐川表示有急事找他,让他在办公室中等着,却又没说是什么事,十足的勾起了他的好奇心。 徐川笑了笑了,并没有第一时间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从兜里掏出来了一枚u盘递了过去。 “找个电脑,你先看看这里面的东西。” 这是川海材料研究所定制的专用u盘,类似于电网、航天、军工等领域使用的加密u盘,加密的同时具有保密措施。 樊鹏越愣了一下,随即接过了u盘,插到了自己办公室专用的内网电脑上。 点开,输入密码,一份文件映入了他的瞳孔中。 《电化学的微观实质反应过程的量子理论模型!》 文件的名字进入眼中,他就惊讶得差点跌破眼镜,整个人仿佛被雷击中一样,一时间愣在原地。 “这这是” 看着论文的名字,樊鹏越瞠目结舌,情不自禁的咽了口唾沫,不由自主的看向了站在他面前的人影。 徐川笑了笑,开口说道:“你先看完再说。” 深吸了口气,樊鹏越点了点头,强压下中心的震撼,点开论文坐了下来。 虽然他并不是化学界的学者,专业也不是化学。但掌管川海材料研究所这几年,接触过的化学,无论是实验还是理论都不少。 再加上他本身就是材料物理学毕业的,博士阶段跟随着陈正平院士学习的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物理,对于文件的标题自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得上很熟悉了。 【电化学的微观实质反应过程理论和量子化学处理。】 【本文尝试将一种量子化学第一原理性方法,电荷自治离散变分x(-dv-x)方法与现场光谱电化学方法结合,应用于电化学吸附研究.】 【应用簇模型方法来研究点化学吸附的关键问题是如何选取和构造簇模型以达到合理、有效地模拟实际体系而又便于理论分析。合理的模型应具备如下特征:(a)能体现不同晶面的表面结构和吸附位构型;(b)】 【.】 论文并不算很长,在包含了大量锂电池实验数据和数学公式的情况下都只有不到三十页。 对于樊鹏越来说,论文中包含的锂电池实验数据和数学公式并不是他阅读的重点,前者他很清楚很熟悉,后者他很难看懂。 再抛开开头的那些介绍以及引用等文献,老实来说,理论的核心占据的篇幅并不算多。 但即便是这样,看完整篇论文仍然足足花费掉了他整整半个小时。 直到最后一个句号映入眼中,他才抬起头看向徐川,震撼的问道:“给电化学的微观实质反应过程建立统一理论,你真的做到了?” 沙发上,徐川笑着开口道:“怎么样,给个评价。” 深吸了口气,樊鹏越摇摇头回道:“没法评价,这篇论文已经超出了我的理解能力。毕竟我是材料物理学毕业的。” 微微顿了顿,他好奇的看向徐川,毫不掩饰脸上的震撼,用难以置信的声音开口问道:“抛开那些我几乎看不懂的数学计算来说,你是怎么想到通过凝聚态物理来为电化学建立标准统一理论的?” 在手中的这篇论文里面,他最感兴趣的除了那些看不懂的数学公式外,剩下的就是徐川通过凝聚态物理的角度来为电化学建立统一量子化理论了。 他硕士和博士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跟着陈正平院士学的凝聚态物理,后面才转材料物理的,而对于这方面的东西,他自然更感兴趣。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笑了笑,开口道:“这个想法其实并不难,量子电化学理论在这个世纪初就其实有人提出来过来,只不过没人能做到而已。” “凝聚态物理学的基本任务在于阐明微观结构与物性的关系,而判断构成凝聚态物质的某些类型微观粒子的集体是否呈现量子特征(波粒二象性)是至关紧要的。” “不过要想做到真正的量子电化学微观实质反应的理论模型,你首先学正确地认识分子的能隙(gap)、homo和lumo这个三个概念类型” 对于自己手下的一名得力干将,徐川并不吝啬于将这些概念详细的讲解给他听。 沙发对面,樊鹏越时不时提一些问题,时不时皱着眉头陷入沉思。 很显然,即便是有论文的作者亲自讲解核心,这篇《电化学的微观实质反应过程的量子理论模型》论文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弄懂的。 在塞进去一堆短时间内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后,他用力的摇了摇头有些昏沉的脑袋后,将自己调回来,开口道:“难,你这篇论文我要弄懂恐怕没几个月不行了。” 停顿了一下,他看向徐川,问道:“对了,那个事情呢?你今天过来找我,应该不会是单纯的想给我看下论文吧?” 徐川端起茶几上的茶杯,抿了口茶水笑着道:“当然不是,我今天过来找你的目的,是指导建立一个新的研发项目的。” “什么项目?” 徐川微微一笑,开口道:“比锂硫电池更牛逼的项目!” ps:感谢少了一只羊大佬1500和道润大佬500点币的打赏,谢谢大佬(ov)ノ 另:下午还有更新,月底最后两天了,求个月票。 第七百二十六章:锂空气电池 第723章锂空气电池 第723章锂空气电池 比锂硫电池更牛逼的项目! 听到这句话,樊鹏越身体一震,眼中闪过一丝惊愕,睁大了眼睛。 对于以人工sei薄膜起家的川海材料研究所来说,占据了收入大头的无疑是电池。 而在电池领域中,比锂硫电池更牛逼的项目,他能想到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传说中的黑科技:“锂空气电池!” 深吸了口气,大师熊压下心头的震撼,咽了口唾沫开口问道:“锂空气电池你有研究把握了?” 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锂空气相关的研究川海材料研究所本身就有在做,只不过之前的投入的研发力度很小,并没有像锂硫电池这般立项成为研究所的核心项目。 毕竟锂空这种东西,别说是他们了,就是全世界所有的电池厂商和科研机构加起来都没有什么突破。 至今这东西还是个缺陷无数的实验室产品甚至是理论产品。 锂空气电池:一种用锂作负极,以空气中的氧气作为正极反应物的电池。 它具有比锂离子电池,乃至锂硫电池更高的能量密度。因为其阴极(以多孔碳为主)很轻,且氧气从环境中获取而不用保存在电池里。 理论上来说,由于氧气作为正极反应物不受限,锂空气电池的容量仅取决于锂电极,其比能能达到5.21kwh/kg。 传统的锂电池,是以wh/kg作为容量计算的,而锂空气电池是kwh/kg,从单位的变化上,就足以见得它无比优越的性能了。 因此,锂空气电池这一概念自从提出来以后,就受到了全世界的追捧。 但研发了几十年,方向虽多,但至今仍然没有什么进展。 至于各国的实验室中经常爆出来的样品,可以说全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所以当听到徐川这句话的时候,樊鹏越是真的被震撼到了。 如果锂空气电池他们也能掌握的话,那在目前这个时代,他们真的可以说直接就掌握了未来! 因为,电能就是未来! 徐川笑了笑,开口道:“对于锂空气电池,我并没有什么太多的研究。” “不过.” 停顿了一下,他的目光落在电脑论文上,笑着道:“不过你手上看的论文理论,足够给它指明一条方向了。” 对于锂空气电池来说,最核心的机理其实与锂离子电池中的人工sei薄膜很类似。 人工sei薄膜的作用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通过阻止电解液中的元素聚集、穿透,或者通过引导聚集的方式,来阻止电池电解液中的溶质进一步分解,达到减少电池的副反应和电解液的损耗的目的。 而在锂空气电池中,最核心的机理在于如何从空气中提取到‘高纯度’的氧气,来供应给电池反应,以及如何防止锂电池中电解液的隔膜慢性残漏等问题。 目前来说,各国针对锂空气电池的研究主流方向基本都是制造出一层类似于人工sei薄膜的‘膜材料’,来隔绝电解液和空气,并且从空气中汲取氧气来参与电池反应。 而这样的薄膜,无疑对性能的要求极高。 无论是隔绝空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氮气等气体对电池本身的伤害,还是电能转出效率低下、使用寿命短、安全性问题等全都是极大的麻烦。 最关键的是,目前锂空气电池技术中,它本身最基本的氧化还原机理还没有清晰的论证。 而通过他做出来的这篇论文,结合锂空气电池的实验数据,有很大的希望可以完成锂空电池的氧化还原机理。 有了机理,再以此为核心进行研究延伸,锂空气电池的技术研发,难度会降低至少一半以上! 这也是徐川一开始就选择电化学作为化学材料计算模型理论重构突破点的原因之一。 因为锂空气电池的反应就属于电化学,只要走通了这套路,或许他们距离比锂硫电池更先进的锂空气电池就不是很遥远了。 沙发上,在听到徐川说解决锂空气电池技术的关键就在这篇论文上时,樊鹏越再度翻了翻手中的笔记本电脑,开口问道:“我该怎么做?” 徐川笑着道:“很简单,首先由研究所联合网络科技公司那边将这篇论文转化成数学模型,然后搜集电化学和锂电池相关的实验数据进行填充。” “等电化学微观实质反应的量子计算数学模型建立起来后,就可以展开对锂空气电池的研究了。” 樊鹏越点了点头,吸了口气问道:“那方向呢?走哪条路线?” 和锂硫电池不同,锂空气电池目前处于电池研究的最前沿领域,各国虽然都有研究,但受限于难度,并没有哪一条路线占据真正的主流。 对于锂空气电池来说,目前的研究方向有数条路线,分别是研发‘更加稳定的电解液体系’、研究改善正极材料、研究新的锂空气电池的负极材料,提升电池的安全稳定性等。 这些路线每一条都有一定成果,但要说有哪条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还真没有。 或许有人会说,我全都研究不行吗?将每一条路线的优点都提取出来,最终组成一个方向一个研究。 从理论上来说,这种想法是可以的,但是问题在于你的科研资金从哪里来? 一条路线的研究资金就消耗极大了,更别提你同时研究所有路线了。 而且抛开科研资金来说,同时研究所有的方向更不切实际。 因为同时研发所有的路线需要考虑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如果说研究一条路线的复杂度是‘100’的话,那么同时研究所有路线的难度能飙升到10000,甚至更高。 因为你需要考虑每一种材料的搭配组合,需要每一项反应之间的参数系数,还需要考虑它的导电性、化学稳定性和寿命等各方面的东西。复杂程度可谓是指数性上升的。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思忖了一下,开口道:“方向路线最终可以交给实验数据和计算模型的结果来解决。” “不过相对比电解液等路线,我个人更看好膜路线一些。” 顿了顿,他接着道:“当然,现在的关键是研究所这边配合网络科技公司那边先将数学模型做出来。等模型做出来,有了足够的数据我们自然可以通过实验数据来进行分析。” 正如他自己刚刚说的一样,对于锂空气电池的研究方向,他并没有什么太多的研究,也不清楚锂空气电池的研究方向。 按照上辈子的发展轨迹,这项技术在2035年之前也都没什么进展。再加上他本身就没怎么进入过这一领域,现在锂空气电池领域的研究,只能按部就班的走了。 好在川海材料研究所经历了这些年的发展,在锂电池领域已经有了一定底蕴。 尽管这份底蕴比不上那些老牌研究所实验室,但结合电化学的微观实质反应过程的量子理论,选择一条合适的研究方向并不是什么问题。 对面,大师熊樊鹏越微蹙着眉头,开口道:“如果是这样的话,在前期的实验中,我们要将不同路线的锂电池研究都进行大量的实验,以获取到足够的数据填充模型。” “这样一来,对于经费的消耗恐怕不是一个小数字。” 通过模型来寻找方向自然可以,但是这条路是基于大量的实验数据分析的。 而每一份实验数据,都需要通过实验来获取,实验并不难,但难的在于大量的实验对应的大量经费,经费才是关键。 徐川点了点头,道:“这个我知道,这虽然是最笨的办法,但也是最稳妥的办法。” “至于经费,如果能够解决锂空气电池难题,投入再多也是值得的。这个你不用担心,我会提供的。” 对于科研而言,经费的投入是必须的。 没有什么比搞科研更费钱了,但也没有什么比科研成功更赚钱了。 锂空气电池是一个无比庞大的市场,只要能在这个上面占据先机,甚至都不用垄断,就足够收回成本并带来大量的利益了。 樊鹏越点了点,思索了一会后开口道:“行,我会安排好这件事的。年前做好前期的准备,年后差不多就可以正式开启相关的项目。” “对了,锂空气电池的研发,你参加吗?还是按照锂硫电池的研发来?” 徐川思忖了一下,回道:“看情况吧,如果到时候我有时间的话。” 他手中的事情很多,锂空气电池虽然很看好,但算算时间,明年星城那边正在修建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可能要完工了。 相对比之下,这个更重要,他还真不一定能抽出时间来研究锂空气电池。 毕竟无论是暗物质还是引力子,都涉及到物理学乃至整个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也都是他更感兴趣的领域。 (本章完) 第七百二十七章:基于量子理论的模拟神经信号及电信号转换的研究理论 小年一过,即便是在城市中,年味也逐渐的浓厚了起来。 南大,校园中冷冷清清的,普通的大学生早就已经放寒假离开了学校。 而办公室中,徐川也正在给自己带的几名学生上今年最后的一堂小课。 和本科生不同的是,研究生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虽然从规定来说的确都有寒暑假,但寒暑假的时长一般情况下全看跟随着的导师的良心和手中进行的项目。 如果临近寒暑假的时候手中没有项目,导师又不错的话,寒暑假的时间会长一些,跟随着本科生一起放甚至提前一些放假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手中项目忙,亦或者说导师‘剥削’比较严重的话,研究生的寒暑假,可以说几乎是没有几天的。 当然,徐川自然不是什么无良导师,跟着他学习的几名学生至今都没放假离去的是他们自愿的。 因为临近年关的时候,他们的导师出现在南大校园中的概率远大于平常时期。 尤其是在星海研究院和川海材料研究所那边的项目因为年关而暂停或缓慢的推进的情况下,徐川还会主动给他们针对性的上一些小课。 这些可是平常时候根本就没有的难得机会。 而这种难得的机会,无论是博士在读的丁瑞还是硕士在读的容新霁他们,谁都不会放过。 再加上前面还有阿米莉亚、谷炳、蔡鹏三位师兄姐,都是以极其优异的成绩毕业的,几人的心理压力无疑是极大的。 抓住所有的机会努力学习汲取知识,是他们唯一能做的。 “.,通常情形下,这些偏微分方程的准确解是无法显式给出的,例如有限差分方法、有限元方法、谱方法等。但数值格式的精度阶是针对全局误差而言的。” “不过在数值值格式的精度阶中,有一类问题却相对容易可以从偏微分方程的准确解来出发进行研究,有人知道是哪类问题吗?” 办公室中,闲着没事,徐川将几名学生收拢到了一起,给他们开了堂小课,针对偏微分方程领域的知识做了个简易的讲解。 不过对于他来说这些简易的知识在几名学生的眼里很显然并不是那么容易的理解。 排排坐的办公室中,抛开已经毕业的谷炳来说,其他几名学生或多或少的都蹙着眉头绷着小脸认真的听着。 听到徐川的提问,主研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的容新霁迅速举起了手,回答道:“对时间依赖问题。”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没错,对时间依赖问题,从偏微分方程的准确解出发,数值格式仅走一步所引入的数值误差与时间步长的比值即为局部截断误差。” “那么,那么当偏微分方程为非线性且解有间断时,“高精度”格式在什么意义下仍然保持高精度呢?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吗?” 闻言,这次所有人都皱起了眉头,包括早已经毕业在一旁‘蹭课’听讲的谷炳,都陷入了思索中。 看着办公室中沉默下来的几名学生,徐川笑了笑,正准备开口,办公室的大门忽然被人敲响了。 一道俏丽的身影带着些蹦蹦跳跳的步伐快步走了进来,手中还拎着一个蛋糕。 “老哥!生日快乐!” 耳边清脆如黄鹂般的悦耳声响起,徐川有些惊讶的扭头看去:“你怎么回来了?” “当然是回来给你过生日啦。”徐晓笑眯眯的举起了手中的蛋糕。 徐川瞅了她一眼,笑道:“少来这一套,每次你给我庆祝都没憋好屁,这次又打了什么坏主意?” 说是这么说,不过对于徐晓不远万里从英国赶回来给他过生日,他还是很感动的。虽然这里面有一部分原因是这丫头趁着这个时候休假回来过年就是了。 毕竟他生日在小年后的第二天,离过年也没几天的时间了。 虽说欧洲那边没有过年的习俗,这个时候也不会放假,但要请个假回来过年,对于徐晓来说还真不难。 毕竟她还有一个诺奖老哥在头上顶着,恐怕没有哪一个教授会冒着得罪他的风险去阻拦徐晓回家过年。 站在对面,穿着米色羽绒服的徐晓噘着嘴,不满的开口道:“哪有人这样说自己的妹妹的,我不远万里回来给你过生日,你不感动就算了,还说我坏话!” 徐川瞥了她一眼,道:“2019过生日,你从我手上骗走了五百万,2020年过生日你又骗走了一千万,2021年的时候,更是骗走了两千万一年比一年多,名义上是给我过生日,实际呢?” 听到这详细的数字,徐晓讪讪一笑:“我这不都是为了搞研究吗,老哥。再说了,这些钱我又没浪费,还是有成果出来的。” 徐川哭笑不得的开口道:“就你做出来的那些成果,我在外面找个生物研究团队,只要五分之一的经费就能做出来你信不信?” 这丫头,有他在后面支持,花起钱来也是大手大脚的风格。 不过对于科研上的花费,他向来都是支持的,如果不支持,徐晓也不可能一次又一次的从他手中忽悠到经费。 再说了,钱这种东西,对他而言就是个数字,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他只有这一个妹妹,不给她花又能给谁花? 徐晓撅着嘴说道:“做研究花费些经费不是很正常嘛,而且经验可是无价的!” 徐川瞥了她一眼,开口道:“说吧,今年你又准备骗多少? 听到这话,徐晓顿时就换了副面孔,一脸精神抖擞的举起手指保证道:“这次我不找你要钱!” 听到这话,徐川顿时一脸的警惕:“不要钱,那你要啥?” 被这丫头从小坑到大,他都快坑出心理阴影了。 看着的自家老哥一脸警惕的模样,徐晓都快哭了,噘着嘴委屈的喊道:“老哥!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呢!我可是你最亲爱的妹妹啊!我就不能单纯的给你过个生日嘛?” 徐川不屑的笑了一下:“你给我过生日,就三个字,得加钱!一次比一次多,你在我这里的信任,早就消失的无穷小了。” 办公室中,听到这句话,一个没忍住,几名排排坐吃瓜瓜的学生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没想到他们还有一天能听到‘得加钱’这句话从教授的口中说出来。 徐川也没太在意,这几个学生也跟了他快两年了,除了最近才新招收的刘嘉楹外,基本上都认识徐晓。 没再管徐晓这丫头,他看向坐在办公室中的几名学生,敲了敲桌子开口道。 “关于我刚刚问的那个有关于当偏微分方程为非线性且解有间断时,“高精度”格式在什么意义下仍然保持高精度问题,留给大家当做过年活动脑子的问题。” “年后回来后,将你们每个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答案交上来,让我看看。” 听到这话,办公室中顿时哀嚎一片。 他们就知道,教授的‘热闹’是那么容易看的吗? 这下倒好,本就屈指可数的寒假时间又都得搭进去了,他们真的容易么! 可恶! ‘亲自’倒了杯热水给这个不远万里赶回来妹妹后,徐川笑着问道:“回老家的票买了么。” 徐晓端着水杯暖了暖手:“没呢,老哥,年关了,抢不到票,你帮我买呗。” 徐川哑然笑了下,说道:“感情你来我这边还是想着蹭车回去的啊?” 徐晓笑嘻嘻的说道:“我这不是来给老哥你过生日嘛,读书人的事,怎么能叫蹭呢,顺便,是顺便懂吗?” 徐川白了她一眼,也没说什么,发了个信息给郑海,让他帮忙多买张票。 当然,他不知道的是,这条信息其实是多此一举。 以他目前的级别,无论是坐高铁还是飞机出行,基本上对应的车厢或商务舱都会被提前锁定,即整个车厢或商务舱只提供给他一个人。 所以即便是多带上一个徐晓,也不需要再多买票。 “老哥,你新收学生了?” 办公室中,徐晓探头探脑的看了一眼外面隔出来的学生室,目光落在从未见过的刘嘉楹身上。 虽然没见过,但她总感觉有点熟悉的样子。 徐川点了点头,道:“你应该认识,刘嘉欣的妹妹,刘嘉楹,之前在复旦那边上学,前两个月才转过来跟着我的。” 听到这话,徐晓猛然瞪大了眼睛,张圆了小嘴一脸惊讶诧异的看向徐川,愣愣的说道:“姐妹花?老哥你这也玩的太” 徐川一脸黑线的打断了她:“说什么呢,你这出国进修都学了些什么鬼东西?” 徐晓吐了吐舌头,脸色尴尬的闭上了自己的嘴。 回来的路上她刚好看了本,情不自禁的就联想到了这个上面去了。 咳,这话不能继续,继续就404了。 办公室中,两兄妹闲聊了会后,徐晓跑了出去找外面的刘嘉楹玩,徐川也没在意,在办公室中整理了一下文件,准备回老家过年。 翻了翻资料,他将量子化学相关的论文和资料整理了一下,上传到了网盘中,准备过年期间看看。 相对比往年来说,今年他手中的事情要少很多。 那些大型项目,无论是航天还是强粒子对撞机目前都顺利的推进着,不需要他过多的关心。 至于其他的,基本上实验室和研究所各自的管理人员都能搞定。 所以徐川打算趁着过年这段时间有闲将量子化学相关的资料论文刷一刷。 电化学的微观实质反应过程的界面理论他已经建立起来了,但要将其拓展到传统化学的四大领域,依旧是一件无比困难且庞大的工作。 和几个学生还有特意从网络那边赶过来的刘嘉欣一起在别墅中简单的聚了个餐,办了个小小的生日宴会后,23年的日程,也进入了倒数的时光。 从金陵返回老家,高铁上,徐川翻阅着手中的论文。 一旁,徐晓则抱着个手机不知道在刷些什么。 忽的,她抬起头看了过来,好奇的问道:“老哥,说起来,你准备什么时候结婚啊?”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愣了一下,看向了徐晓:“怎么突然问这个了?” 商务舱中,后排的郑海和唐思佳也竖起了耳朵。 这位的婚姻,可是件真正的大事。 徐晓想了想,道:“过完昨天,老哥你已经满二十六进二十七了,这个年龄,村里和你同龄的小哥他们都结婚了,就剩你一个了唉。” 徐川笑了笑:“怎么,他们都结婚了我就必须要结婚吗?” 徐晓耸了耸肩,道:“倒也不是,但你之前和妈妈说三十岁再考虑结婚,但是等你到了三十岁,嘉欣姐都三十一了。” 徐川顿了一下,呆愣的看着徐晓。 “怎么了?老哥?”徐晓好奇的问道。 回过神来,徐川摇摇头,轻声道:“没什么。” 商务舱内,气氛忽然沉默了一会。 徐川捧着手中的论文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一旁的徐晓也没再说话。 高铁在广袤的国土上呼啸而过,春运时节,到处都是归家的游子。 看着窗外的旅客,也不知道想了些什么的徐川回过神来,看向了徐晓,开口问道:“对了,你昨天说的那个数学工作,是什么?” 昨天过生日,徐晓给他庆祝,的确没要钱,不过却要他帮忙做一个数学模型。 只是因为晚上聚餐庆祝的关系,他也没来得及问,这会正好在高铁上有时间,他可以看看。 听到徐川的询问,徐晓连忙打开了自己的电脑。 “发你邮箱了,老哥,你先看看。” 徐川点了点头,从一旁的小桌板上拿过笔记本,手指在触摸板上滑动了两下,点开了邮箱。 特别关注的邮箱中,一份新到的邮件跳动着,他点开了邮件,顺着邮件的标题看去,然而当标题映入眼帘的时候,整个人却是微微愣了下。 【基于量子理论的模拟神经信号及电信号转换的研究理论】 第七百二十八章:你让他试试好了 【基于量子理论的模拟神经信号及电信号转换的研究理论】 看到这份标题的时候,徐川微微愣了一下。 基于量子理论的神经信号模拟及电信号转换? 徐晓在研究什么东西他是知道的,不仅知道,甚至还是他亲自指引的方向。 但这一份论文,的确是有些出乎他的意料了。 量子理论他知道,神经信号的模拟他也知道,电信号的转换更是虚拟现实技术的核心连接桥,但这三样技术组合在一起. 或许生物学界的确有类似的发展,但他的确没怎么听说过。 量子生物学他倒是知道,但量子生物学和这篇论文的差距很大,离得很远,甚至可以说两者根本就不搭边。 翻了翻手中的论文,徐川眼眸中流露出一丝感兴趣的神色,有些好奇的看向徐晓,问道:“这篇论文是你自己写的?” 徐晓点了点头,道:“算是吧。” 顿了顿,她接着道:“之前在水木大学的时候,我们研发出来的生物电极芯片不是有问题么?” “后面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检测和研究,我们发现了外部干扰,佩戴时间过长会出现头晕目眩、头疼、晕动证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神经信号的模拟及电信号的转换不准确。” “对于虚拟现实技术而言,外部环境虚拟表示的准确性是最重要的技术之一。为使虚拟环境与客观世界相一致,需要对其中种类繁多、构形复杂的信息做出准确、完备的描述。” “而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就必须要研究高效的建模方法,重建其演化规律以及虚拟对象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 “之前在水木大学的时候,我们匹配的虚拟环境模型做不到这一点。或者说,常规的环境虚拟和转换模型根本就做不到如此复杂的神经信号模拟及转换工作。” “后面在剑桥大学那边学习的时候,我现在的导师埃尔维斯教授提出了通过量子理论来为此建立数学模型的想法。” “这篇论文就是基于这个想法做出来的,也是我博士毕业的目标。” 徐川瞥了她一眼,开口说道:“你博士毕业论文让我帮你写?” 徐晓:“没让你写啊,老哥你帮我解决里面的数学问题好啦,剩下的我自己做。我又不是数学专业的,量子理论更不懂。” 徐川:“难就不做了?不是数学专业的就不能学数学了?” 徐晓噘着嘴说道:“但这东西实在太难了,我要自己做得从头开始学数学,没有个四五年的基础根本就搞不定好吧。” “再等四五年,我一个博士就得读至少六年了!这也太长了。” “老哥~,帮帮忙嘛!” 徐川没在意徐晓的撒娇,直接说道:“多学点东西总是好的。” 鼓起腮帮子,徐晓愤愤不平的说道:“我数学已经很不错了好吧,我导师的数学功底还没我好呢。” “但这个真的太难太难了,不信你看完再说,我保证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博士数学生能搞定的,我之前找数学系那边的同学试过,但根本就做不出来。” 徐川瞥了她一眼,对于这丫头的话半信半疑。 徐晓的数学功底的确是有,虽然她大学,硕士和博士期间并不是学的数学,但她的数学功底的确不弱。 当初水木大学那个虚拟头盔的数学模型,虽然有学姐刘嘉欣的帮助,但徐晓也是参与了的。 不说博士,常规的硕士数学研究生水平她应该还是有的。 至于她导师数学水平还不如她,这个很正常。毕竟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很少大量应用到数学领域的知识。 就算是偶尔涉及了,也基本都会找其他数学专业的人处理,就如同前些年他导师陈正平对二硒化钨的研究一样。 不过真要说难到没人可以解决,他是不信的。 大概率是这丫头薅他的羊毛薅上瘾了。 毕竟请其他的数学家解决这个问题,说不好得花费不少的钱,甚至可能论文作者加名都得分出去。 摇了摇头,架不住的徐晓的撒娇卖萌,徐川最终还是决定先看看论文再说。 抛开这个外,他本身对这篇论文也很感兴趣。 通过量子理论来为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起神经信号和电信号的模拟转换工作,这篇论文的核心基础感觉挺有意思的。 没再管徐晓这丫头,徐川将注意力集中到手中的论文上,认真的翻阅了起来。 片刻后,他眼眸中浮现出了一丝异色。 这一次徐晓还真没说错,如果要通过量子理论来为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起神经信号和电信号的模拟转换工作,难度还真不小。 就目前他简略的翻了翻这篇论文来看,虽然生物学部分和虚拟现实技术理论的部分他不是很了解。不过就数学这块,从论文中的问题以及对模型的要求来看。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至少涉及到了量子测量、哈密顿算法、薛定谔方程三领域。这还是量子领域的东西,还有如何将其转变成数学模型与生物学、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起来,这些都是麻烦。 要解决这些问题,建模方面的工作先不说,光是完成这份数学工作,难度就不小了。 其他的不说,在他目前带的四个,哦,不对,现在是五个学生中,哪怕是丁瑞和童扬这两个博士生,都搞不定这份工具。 甚至是此前带过的谷炳或蔡鹏来,都很难做到。 就他身边的人,真正能搞定这个模型的,恐怕也就刚刚还在聊的学姐刘嘉欣了。 哦,真要算起来,之前带过的现在在普林斯顿大学当教授的阿米莉亚大概也能搞定。 “有点意思,这模型,难度的确不小。” 看着论文,徐川摸挲着下巴眼神中带着些感兴趣的神色。 这并非纯粹的数学建模,还有不少是量子力学领域的知识。要想将其完美的搞定,光是掌握了建模原理是不行的。 至少要对量子力学中的量子测量、哈密顿算法、薛定谔方程三领域有着一定的了解。 “对吧,老哥,我说了很难很难的。”徐晓气鼓鼓的说道:“我找过剑桥数学系那边的教授了,他居然要收我八十万欧!简直太黑了!” “八十万欧?” 徐川笑了笑,道:“如果八十万欧能解决你这个问题,我给你一百六十万欧元。” “啊?” 听到这话,徐晓顿时就瞪大了眼睛,一脸懵逼的看着徐川。 徐川笑着摇摇头,开口道:“就你这篇论文中的问题,光是建模就是一件相当麻烦的工作了,这样一个涉及到数学、量子力学、生物学多个领域的模型,只要做好做出色,八十万欧可能只是个零头。” “而除了建模以外,对于你这篇论文和你研究的方向来说,建模并不是说建好了就可以的,模型的大数据训练才是最重要的。” “而每一次模型训练,可都是要花费大量的资金的,八十万欧,可能只够训练几十次的。” 闻言,徐晓顿时皱了眉头,一脸的愁苦叹息道:“这么难啊,老哥。” 徐川思索了一下,开口道:“用这个来当做你的博士毕业论文,难度的确有点大。” “不过真要做也不是不行,你手里不是有个虚拟现实技术方面的公司吗?通过公司来进行处理,将模型处理方面的工作交给公司,包括这个模型以及所有权都交给公司,公司给你提供模型和实验数据,供你论文引用好了。” 徐晓迟疑了一下,问道:“这样行吗?老哥,这可是我为博士毕业而准备的论文,将模型拆分出来埃尔维斯教授不会同意的吧?” 徐川没在意,笑着开口说道:“你跟他说是我要求的就行,他会同意的。” 徐晓愁眉苦脸的说道:“但是这样埃尔维斯教授会不会卡我毕业啊?没有核心的数学模型,这样的论文真的可以吗?我可不想在那边拖几年时间。” 博士毕业论文听起来虽然很是高大上,但对于学术界而言,其实都一样,都是给导师写的。 绝大部分硕士生和博士生都是打工仔,他们毕业论文自己的名字基本上都只会出现在二作上。 至于一作和通讯作者,正常情况下都是归导师的。 而这种将论文的核心部分拆出去的事,在学术界还是非常罕见的,尤其是在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上。 正常情况下,绝大部分的博士生都不会也不敢这么玩,毕竟真要这么做,教授的好感唰的一下就直接掉没了,好感没了,毕业证还想不想要了? 徐川笑了笑,淡淡的开口道:“如果他卡你毕业的话,你让他试试好了。” 对于徐川来说,一篇论文其实并不算什么,他也不放在眼里。 但这个数学模型的所有权却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如果是他来做,这个模型的重要性不低,对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可以说的上是一个核心工作了。 如果现在不划分清楚,未来徐晓的公司,也就是此前他投资了两个亿给徐晓做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的那家公司,在这方面做出了成果的话,可能会出现成果争议的情况。 而且从另外的角度来说,出现争议还是轻的,出现核心技术泄露才是关键。 虚拟现实技术的核心之一,甚至可以说最重要的地方就是神经元信号的模拟和电信号的转换,这就和这个模型有着极大的关系了。 而一般来说,如果在学生的毕业论文中出现了数学模型这类东西,绝大部分的学校都会要求学生提供模型代码。 一旦模型代码泄露,哪怕仅仅是初代的,对于未来的虚拟现实技术来说也是个极大的风险。 这种事情,徐川是不可能让它发生的,所以只能提前解决。 至于会不会导致徐晓的导师不高兴,卡她的毕业什么的。 这个更不用担心。 要知道她背后可是站着一个真正的顶级学术圈大佬。 一个诺菲双奖得主,一个解决过三个千禧年难题的数学家,一个解决了可控核聚变工程的学者. 想来但凡是个智商正常的人,大概都不会冒着得罪这样一位大佬的风险,去卡他亲妹妹的毕业。 就算是她那个导师突然间失了智,剑桥大学也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出现的。 六个小时的行程很快就过去了,徐川到家的时候,正好是下午五点,乡间别墅庭院的水泥坪上,一排才磨上盐的腌肉正在风中轻轻的荡漾着。 屋前的水井旁,一位中年妇女带着围裙和袖套正在清洗着自家种的蔬菜,但很快,听到了汽车轰鸣声的她抬起头,脸上带上了灿烂的笑容。 “妈!我回来啦!” 红旗轿车直接开到了地坪上,坐在后排的徐晓迫不及待的推开车门跑了出去,直接挂在中年妇女身上。 “晓晓回来了。” 徐妈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拭干净水,脸上带着柔和的笑容拍了拍徐晓的脑袋,仔细的打量了一下,看到她没什么事也就放下了心。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徐川当初出国去米国读博,她天天担心着。现在徐晓也出国进修,她也同样天天担心着。 这一双儿女啊,是她一生以来最大的骄傲。 徐川笑着看向两人,轻喊了一声:“妈,我回来了。” 徐母笑着看了过来:“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你爸在房间里面做饭呢,再等等就可以开饭了。” “不急。”徐川笑了笑,走进了厨房,看到了正忙碌在灶台边的老爹。 “爸。” 徐川笑着喊了一声,家里平常时期一般都是徐妈做饭,不过徐建国同志的厨艺要更好一些,偶尔过年过节和家里来客人都是他弄的。 这会建国同志忙碌在厨房,很显然是算好了时间的,只等儿女到家就可以吃饭了。 灶台边,看着站在门口的儿子,徐建国笑着点头:“回来了,再等会就可以吃饭了,做了你和晓晓最喜欢的肘子和鲤鱼。” “嗯。”徐川笑着应了声,看了看厨房后背着包将去了自己的房间。 这会,郑海也已经将行李送了上来,看到徐川,他笑着开口道:“教授,行李已经都放您房间了。” 徐川点头,笑道:“麻烦了,正好马上就要开饭了,你和思佳要不留下来一起吃点?” “不用不用,”郑海客气地摆手,说道:“我和她还要去做登记和检查工作,就不打扰你们一家人团圆了。” 顿了顿,他笑着道:“而且我们那边也已经准备好晚餐了,处理好这些事情也随时可以吃。” 看着面前这个比自己还要略微矮一点的中年汉子,徐川叹了口气,带着些歉意说道:“麻烦你们了,每一次都要辛苦你们前前后后折腾。” 以他如今的地位,每一次的出行都相当的麻烦,尤其是出远门的时候,更是需要郑海带领的安保团队提前就落地进行准备工作。 如非必要,他现在已经很少离开金陵了,像中秋国庆这些节日,一般也都是父母过去的。 但过年这种特殊的日子,总归免不了折腾。 郑海笑着摆了摆手,开口说道:“不麻烦,不麻烦。这就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我就先走了,教授。如果你有什么需求的话,可以随时联系我。” 目送着郑海离去,徐川轻轻叹了口气。 有机会多补偿补偿这些辛苦的人的吧。 ps:月初了,求个保底月票,谢谢大佬们(w) 第七百二十九章:价值两千万的数学模型 第七百二十九章:价值两千万的数学模型 吃过了晚饭,夜幕也逐渐降临。 徐家村中,不时有一些乡亲邻里在宽敞的水泥马路上散着步聊着天,悠闲无比。 当然,更多的人聚集在徐家,或闲聊或打牌,或给徐川介绍着相亲对象 “川子啊,不是我说,虽然你现在是大科学家很忙,但是你也二十六七岁,要结婚得了勒,再不结,你爸妈抱孙子得等到啥时候去哟.” 客厅中,几名中年妇女围着电暖炉闲聊着,其中一名妇女笑着看向徐川,开口介绍道。 “大科学家嘛,眼光高点很正常,不过你也不能这样一直单着啊。我家有个侄女,和你同龄.虽然学历只有本科,但长的很漂亮可不比一般的明星差,我给你做个媒,趁着过年你在家,两人见见怎么样?” 沙发上,徐川脸上带着些无可奈何的笑容应付着。 刚吃完晚饭,这上门说媒的人就像是约好了一般,一茬接一茬的。关键是这些说媒的,和他家都多多少少的沾点亲带点故。 拒绝虽然容易,但架不住人多啊。 而且更关键的是,徐母站媒婆那边. 其他人的面子可以用不给,但老妈这个,哪怕是他成就再高的,也是能削头皮拿扫把揍的。 所以徐川只能无奈的坐在沙发上,挤着笑容应付着。 正在这时,他口袋中的手机忽然震动了一下,徐川摸出来看了一眼,是徐晓发过来的信息。 “老哥,想不想离开那里,我有办法,要不要听?(斜眼笑)” 徐川一愣,随即快速的打字回复道:“什么办法?” “一劳永逸的办法,保证以后不会再有媒婆上门来给你说亲,只不过你懂的,嘻嘻§(* ̄▽ ̄*)§” 徐川嘴角一抽,满脸的黑线。 加钱妹妹又来了.真就逮着他一个哥哥死命的薅羊毛是吧! 不过老实说,他的确心动了。 无他,这些说媒的人,真的太难对付了,比解决一个世界级数学难题还让他心力憔悴。 再加上还有一个恨不得现在就抱孙子的老妈,凑在一起,都说一个女人是五百只鸭子,这里有几千只,吵的他宁愿去正面硬刚黎曼猜想都不想再坐在这里听她们的唠叨了。 犹豫了一下,吸了口气,徐川快速的打字回复道:“要多少?” “不多.一千万就足够了,我不贪心的,老哥。” 叹了口气,徐川抬头看了眼还在不停和自己老妈夸那个女生有多么漂亮,多么贤惠,多么优秀的媒婆,手指在屏幕上敲点了几下。 “办法告诉我。” “嘻嘻,好的!” “老哥你直接说你已经有了女朋友就行了,都有女朋友了,那么媒婆肯定不会再给你说对象了,真笨!” 看着手机上发来的消息,徐川嘴角抽了抽,这大概是第一个说他笨的人。 好吧,这么简单的办法,他的确没想到。 只不过这伪装自己有女朋友了,真的行么? 媒婆这些摆脱了,到时候自己爹娘怎么说? 他要是说自己有女朋友了,其他人不说,老妈肯定会问个明白的。 要不先找学姐冒充一下糊弄一下? 思忖了一下,徐川觉得或许的确可以。 毕竟如果他都有女朋友了,肯定就不会有人再给他说相亲的事情了。 这还没过年呢,刚回来第一天,就好几波说媒的人。 真要天天来,他过年期间怕是啥事都不用干了,天天忙着相亲。 而且,这事要是传说出,岂不是落了笑话。 他一全世界都大名鼎鼎的科学家,沦落到回家被逼相亲的地步 想了想,徐川顿时一个激灵,打了个冷颤。 这要是传出去了,他这一世英名哟没救了。 “咳。” 收回了脑海中的思绪,徐川轻咳了一下,打断了对面几位中年妇女的聊天,也打断了正在‘推销’自家侄女的八竿子打不着的表姨,开口道。 “那个,相亲这种事情,我已经有了喜欢的人了,就不用麻烦各位姨娘了。” 扯了个谎,徐川一脸‘憨厚’的按照徐晓的建议开口道,只是女朋友被他替换成了喜欢的人。 这样一来,即便是父母问起来,也有个好的解释方向,反正只是喜欢的人,也不怕老妈逼迫他带回家来看看。 听到这话,正在闲聊和正在‘推销’的远亲,包括徐母都愣住了。 “你有女朋友了?啥时候的事情?是谁?怎么不跟我说?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娘?” 愣了一下,最先反应过来的徐妈狐疑的看向徐川,噼里啪啦的问道,一脸的不相信,至于徐川说的喜欢的人,直接就被她当做了女朋友。 徐川轻咳了一下,笑道:“真的,不过目前还不是女朋友,正在追呢,所以就不用麻烦姨娘你们帮我介绍女朋友了。” 说了一句,他又在心里暗自补充了一句:女朋友的确没有,不过说喜欢的人,也不算撒谎吧。 暖炉边,几名中年妇女都愣了一下,随即就有人笑着开口道:“既然川子已经有喜欢的人了,那我们这还介绍什么。” 有人笑着劝说,又有人笑着开口道:“这不是还没女朋友嘛,川子也不用这么急着拒绝所有人,多看看,多相一下,说不定会有更喜欢更合适的” 话还没说完,身边就有其他人扯了扯这人的衣袖。 这话私底下聊聊也就算了,当着徐川的面说不合适。 被人扯了下衣袖,这名中年妇女也反应了过来,连忙补充道:“咳,我的意思是,川子你还是得早点追上人家姑娘,将她带回来啊。你年纪也不小了的,二十六七了,再晃两年,就三十了。人过三十无后生啊,年龄太大了,以后生小孩都不是那么方便” 这话一出,其他人倒也跟着附和了几句。 “安姨说的还是有道理的,川子你再拖大了点,你爸妈年龄也大了,现在结了婚生了小孩,他们还能帮忙带带,再大点就不方便了啊。” “是这个理,还是早点成家好。结了婚,稳定下来了,你爸妈也放心了,你也可以安心的做你的研究,是不。” 客厅中,七嘴八舌的交流着,都是在劝说徐川早点成家的。 至于相亲说媒的事,这会反倒是没人提及了。 徐川点着头,嗯嗯啊啊的应付了一会后找了个借口离开,回到了二楼。 沙发上,徐妈一脸狐疑的看着徐川离去的背影。 虽然带着一肚子疑问,但在徐川表明了自己已经有喜欢的人后,这次倒也没再硬拉着他坐下来面对这些说媒的远方亲戚们了。 这臭小子,该不会是骗人吧? 事情有古怪,等会再上去问问! 总算是摆脱了老妈和那群说媒的远方亲戚后,徐川沿着楼梯来到了二楼,长舒了口气。 “怎么样,老哥,我就说我的办法好用吧?” 正在这时,耳边一道笑盈盈的清脆声音传来,徐晓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看着一脸疲惫的徐川笑嘻嘻的问道。 徐川瞥了她一眼,一句话骗了一千万,抢银行都没这么快。 要不是知道这丫头要钱基本都是为了做实验研究,就算是他再有钱,也不会这样给。 而且相亲这种事情,麻烦的其实不是那些说媒的远房亲戚,而是自家老妈。 要不是老妈硬拉着不让走,那些说媒介绍对象的,他随便找个理由打发一下就成了。八竿子都打不着的远方亲戚,对他来说真的重要么。 “老哥,记得我的报酬哈。”徐晓笑嘻嘻的伸出了一根手指在徐川眼前笔画道。 “一千万是吧,完全没问题。” 徐川冷笑了一下,继续道:“不过你请我帮你做一份数学模型,总得给报酬对吧。” “我一个诺菲双奖得主,国家科学院工程院的双院院士,邀请我出手收费可不是简单的事情。看在你是我妹妹的份上,我给你打个五折,收你两千万好了。” 这话一出,徐晓就愣住了,张大了嘴巴愣愣的看着徐川,哭丧着说道:“没你这么玩的,你之前都答应了帮我做的。” 徐川笑了笑,淡淡的说道:“我的确答应了帮你做数学模型,但是没说不要报酬啊!” 拍了拍徐晓的肩膀,他留下了一句话,转身进了自己的房间。 “什么时候将剩下的一千万转给我,我给你数学模型。” 书房中,徐川烧了壶热水后,从背包中取出了笔记本电脑,点开了邮箱打开了徐晓发给他的论文,重新翻阅了起来。 虽然他并不怎么了解生物学,但虚拟现实技术他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了解的。 尤其是与虚拟现实技术挂钩的计算机技术,他更是熟悉。 如果说将虚拟现实技术看着是一个世界,那么与之挂钩的计算机技术就是构建成这个世界的基本粒子。 而数学,就是宇宙规律! 一页一页的翻阅着手中的论文,徐川眼眸中带着感兴趣的光泽,嘴里喃喃自语念叨着。 “有点意思的样子如果要将模拟神经的模型建立起来的话,首先得将量子理论的非连续性转变成连续性,再绕一圈重回到离散数学上面。” 众所周知,如果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数学本身是可以分为‘连续数学’和‘离散数学’两大部分的。 而离散和连续则对应着现实世界中,物质运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最早的数学本质上是一种离散型的数学,但随着微积分的出现,对整个数学的研究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人们以一种连续的观点研究数学,描述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从而形成了现在占统治地位的连续数学。 这也导致了离散数学的逐渐落幕。 不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兴起,离散数学又重新找到了它自己原有的位置。 “能行性”是计算学科的根本问题。而决定了计算机本身的结构和它处理的对象都是离散型的,甚至许多连续型问题也必须在转化为离散型问题以后才能被计算机处理。 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质上其实就是离散数学技术。 一边思索,徐川一边在稿纸上写下了一行行的数学公式。 虽然并不是很了解生物学和脑神经信号这些东西,但虚拟现实技术建立的基础他是知道一些的。 有这些,就足够了。 至于量子理论和数学,恐怕在如今这个年代没有人比他更懂了。 以量子理论为基础,为模拟神经信号及电信号转换建立起数学模型对他来说,难度就像是大学生去做小学生的题目一样。 至于建模,虽然他不是专业的,但别忘了可控核聚变技术中,高温等离子湍流的数学模型可是他一点一点亲手做出来的。 而相对比高温等离子体湍流模型的复杂度,神经信号的模拟及电信号转换模型可就真的太简单了。 书桌前,徐川捏在笔尖快速的舞动着,如同顶尖的钢琴大师一般,快速的从纸上碾过一串流畅而工整的字符。 “孤立量子系统演化过程遵循薛定谔方程,而实际系统往往不可避免地与环境发生作用,所以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当作孤立系统处理,这倒是一个问题.” 伴随着一行行字符的叙写,那流畅描绘出的笔迹也偶尔陷入了停顿中。 不过对于坐在书桌前的徐川来说,这种级别的问题很显然困扰不住他。 脑海中的思绪流转而过,嘴角勾起一抹弧度,手中的圆珠笔在稿纸上划过几道横线,将之前写下的公式撤销,重新写下了一行行的算式。 “如果是这样的话对于与环境弱耦合的开放系统,其状态的演化可以近似认为仅与当前状态相关,与之前的演化过程无关。” “而通过玻恩—马尔可夫近似,可以导出开放系统所满足的演化方程.” 书桌前,徐川不断的整理着脑海中的思绪,将最基础的数学原理一点一点的写在稿纸上。 以量子理论为基础,为模拟神经信号及电信号转换建立起数学模型对他而言难度并不算很大,不过这项工作还是挺复杂的。 他准备趁着过年有闲暇的时间,数学原理全部做好后,再交给其他人去将这个模型建立起来。 不过话又说回来,他一个诺菲双奖得主来给一个博士解决毕业论文中的难题. emmmm,这是不是有点太大材小用了? 算了,随便吧。 他就这一个妹妹,不宠着宠谁呢? 而且虚拟现实技术要是真因此而有了重大突破,也完全是值得的。 反正就消耗点用来娱乐的时间而已。 至少与其将时间浪费在介绍相亲对象的那些事情上,还不如窝在楼上做点研究。 虽然难度一般,但后者他还是感兴趣的。 第七百三十章:这也太快了吧~ 书房中,徐川沉浸在为模拟神经信号及电信号转换建立起数学模型中。 对于他来说,这个问题的难度有一点,但不多。 虽然说是因为宠自家妹妹而出手的,不过有时候,思考多了那些顶级的难题后,去做一些简单的问题,反而能有益大脑的保健。 就当是打游戏放松了,虽然他不打游戏就是了。 别墅的二楼,灯光明亮。 也不知道过去了多久的时候,楼梯间的脚步传来,书房门口,徐妈推开门走了进来。 听到动静,徐川抬头看了一眼,笑道:“那些远方亲戚都走了?” 闻言,徐妈没好气的笑骂道:“什么远房亲戚,都是你的姑妈姨娘!没了辈分,乱喊。” “是是是。”徐川笑了笑,顺着老妈的话点头应付着。 姑妈姨娘?真要是亲姑妈亲姨娘也就算了。那些算起来,都出八服了。 算了,老妈高兴就成,随他们去吧。 随口说徐川一句,徐母走了进来,迫不及待的开口问道:“川儿,你刚刚在楼下说你有女朋友了,这是真的吗?” 闻言,徐川顿时就一脸的头大,他就知道自家老妈不会放过这点的。 不过一次性解决了那些说媒介绍相亲对象的远房亲戚们,撒个谎费点力再忽悠一下老妈也不是不行。 放下手中的笔,他笑着开口道:“妈,我之前说了,还不是女朋友呢,只是喜欢的人而已。” 徐妈快速的追问道:“是谁啊,我们认识吗?啥时候带回来见见?对方漂亮吗?人品怎么样?有照片吗?先给我看看” 炮语连珠的问题砸向徐川,他一脸无奈的开口道:“妈,还不是女朋友呢,怎么带回来啊。” “那你得加把劲啊,追女孩追女孩是要追的。” 徐妈恨铁不成钢的教导着:“你这天天窝在家里怎么追嘛,得约出去玩,带她去逛街看电影去游乐场什么的,得行动起来啊。” “感情需要踏踏实实地认真对待,女生更需要的是一种安全感,不是随口说出来的喜欢.” 听着自家老妈的话,徐川一口气没提上来差点憋死。 急,在线等,自家亲妈在教自己追女孩子该怎么办? “妈,放心吧,你儿子绝对有人要的,不可能娶不到老婆的,就是娶两个都可以。” 听到这话,徐妈冷哼了一声:“行了行了,吹牛不打稿纸,一个都娶不到还娶两个。” “看到你就来气,连个女生都追不到,再不结婚,明年就别回来过年了!哼!真没用!” 在书房中念叨了半天,见徐川油盐不进的样子,徐母也气到了,甩下一句话就直接转身出去了。 “记得早点睡,再熬夜熬下去,身体还要不要了?搞坏了身体,更没人要了。” 徐川嘴角抽了抽,他没人要?他追不到女朋友? 好气啊!追他的人能从这里排到法国好吧! 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年味在小孩的嬉闹和烟花爆竹中浓了起来。 三十的夜晚,徐川坐在二楼的阳台上,望着远方的天空。 空气中淡淡的爆竹硝烟飘来,夜空中照亮黑暗的烟火映入眼帘,耳中也传来楼下喧闹的喜庆新年,他脸上也带着些许的笑容。 这已经是他重生回来的第九个新年了,明年是第十年。 虽然未来还有十年的发展和经验可以让他回望,但伴随着他的重生,整个世界的格局和科技的发展早已经不是上辈子可以比较的了。 核裂变辐射能的应用、锂电池领域的突破、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实现和小型化、电推进技术和新航天飞机的出现 几乎每一项都对整个世界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改变。 即便是在基础科学领域,三大千禧年难题的解决、强关联电子体系大统一框架理论、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电化学的微观实质反应过程的量子理论模型 可以说也同样改变了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等众多基础学科的发展。 不知不觉间,他所创造的理论或技术,已经是常人极难想象的数量了。 而他记忆中那个原本的世界,如今早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在这扇蝴蝶翅膀的煽动下,除了一些大的发现和发展,上辈子的那些记忆和经验对于现在的他来说,已经没有太多的帮助。 毕竟他现在的成就,早已经超越了上辈子的巅峰。 而前进的道路也再一次步入了迷雾中。 不过,相对比上辈子的迷惘,这一次,徐川有着足够的信心去寻找那些从未被人发现过的世界。 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得到了颠覆性的提升,更是因为他脚下的这个国家,也已经强大了起来。 “老哥老哥,快下来放烟花一起跨年了!” 楼下,徐晓兴奋的声音传递了上来,徐川低头看去,楼下的地坪上,两只仙女棒在不停的挥舞着。 徐川笑了笑,没有拒绝而是站起身走了下去。 “老哥,给!” 徐晓快步小跑了过来,将手中的仙女棒塞到了他手中。 看着手中的小小的仙女棒,徐川有些哭笑不得:“你又不是小孩子了,多大的人了,还玩这个? “怎么,大孩子就不能玩了吗?”徐晓扮了个鬼脸,鬼马精灵的笑嘻嘻着。 手中的仙女棒被点燃,在夜空中绽放出绚烂的火花,像是璀璨的星辰坠落人间。 “老哥,好漂亮啊,听说每根仙女棒都有自己的故事,它们在燃烧中诉说着属于自己的美丽。”看着手中闪耀的烟花,徐晓喃喃的说道。 听到这话,徐川啼笑皆非的摇了摇头,道:“每年烧掉的这玩意,少说都有上千万根,每根都有自己的故事,这故事也太难编了吧?” 气氛瞬间被破坏,徐晓瞥了他一眼,抬起脚就在他的脚背上踩了一下:“活该你找不到女朋友,真直男!” 徐川笑着道:“这和我找不到女朋友有什么关系吗?明显没有好吧!你老哥我这么帅,有才华还有钱,怎么可能找不到女朋友?” “yue~”徐晓装作要呕吐的样子,yue了好几口才说道:“你说你有才华有钱也就算了,但是帅和你沾边吗?” 徐川理直气壮的说道:“你看,你都被我帅吐了。” 徐晓嘴角抽了抽,盯着徐川看了半响才开口道:“老哥,我怎么就没发现,你的脸皮居然这么厚?都可以防ak47了!” 楼下的地坪上,两兄妹拌着嘴,时间滴滴答答的走动着,很快,快年夜的零点,到了。 天空中无数绚烂的烟花升起,将夜幕燃成了彩色。 地坪边缘,已经摆放好的烟花也被点燃,一支支的流星升上天空,迸裂出一朵朵的绚烂。 “老哥,新年快乐!”吵闹的烟花爆竹声中,徐晓扯着嗓子大声喊道。 “新年快乐!” 徐川笑了笑,从口袋中掏出了手机,点开了邮箱,将这两天做出来的数学机理论文发了过去。有了这篇论文,再建立起来对应的数学模型就不难了。 “新年礼物给你了。” 笑着拍了拍晓晓的脑袋,将那一头柔顺的头发顺手揉成一团后,在她还没反应过来之前,徐川转身快步回到了二楼。 地坪上,徐晓气急败坏的就要追上去,不过口袋中手机的震动很快就拉走了她的注意力。 邮箱中,一封新鲜出炉的邮件正带着刺眼的小红点,标题更是让她整个人都愣住了。 基于量子理论的模拟神经信号及电信号转换的数学模型机理。 “这么快就搞定了?” 看到邮件中附带的论文,看着那醒目的标题,徐晓整个人都有些懵了。 她不是没有找过剑桥大学的博士生和教授,来请他们帮忙做这个模型。 但即便是她找遍了整个剑桥大学数学系的认识或间接认识的教授,最快的一位教授告诉他也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才有可能将她需要的模型数学机理做出来。 如果不是这样,她也不会跑回来找徐川帮忙了。 虽然知道自家老哥的实力很强,但她怎么都没有想到,三天的时间,徐川就能将她要的东西做出来。 这速度,快到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深吸了口气,徐晓快速的跑回了自己的房间,暂时先放下了无数发给她祝她新年快乐的问候,登上了电脑邮箱,点开了论文。 漫长的时间过去,看完了整篇论文的她已经被彻底的震撼到了。 且不管这篇论文是否真的能解决她的问题,光是论文中那些泛函分析、量子多体问题、神经网络量子态.等数学的概念和定义,就彻底的震撼到了她。 徐晓从未想过,数学和量子理论还能以论文中的这种方式出现在她的眼前,这是她从未涉及过,甚至是想到过的领域。 论文背后精妙那些精妙绝伦的定义和连接,仿佛给她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般。 就如同一块大理石,在绝大部分人的手中只能拿来铺路或者当做建筑材料;而在自家老哥手中,却能被雕琢成断臂的维纳斯一样。 前者是最为平凡的世界,而后者,却是艺术。 而更让她震撼的是,这些东西,是在不到三天的时间内完成的。 如果不是论文是她亲手在高铁上发过去的,她甚至严重怀疑徐川早已经看过,准备好了对应的论文,只等她找上门了。 要知道,剑桥大学并非没有菲尔兹奖,但即便是菲奖教授,也明确的告诉了她至少需要三到五个月的时间才能做到。 咽了口唾沫,徐晓喃喃自语着。 “这也太快了吧?” 对于她来说,这大概是第一次最直观的面对自家哥哥到底有多么的厉害了。 恐怖如斯! 第七百三十一章:研究‘黎曼猜想\’的热潮 瑞雪兆丰年,春节当天,一场深冬的大雪覆盖了整个大地。 山水相连,银茫茫的一片。 对于徐家村这个窝在山沟沟里面的村落来说,若是以往恐怕并不会有太多的人欢迎这场大雪。 因为大年初一是要拜年的,而以往村里面的道路一旦下雨下雪就会变得泥泞一片,出行极为困难。 但现在,没有人在意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雪,每个人脸上都覆盖着喜庆的笑容。 整洁的水泥路通向了每家每户门口,在农村极为罕见的扫雪车一清早就除掉了道路上覆盖着的积雪。 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下雪不再是让他们出行不便的灾难,而是一场可以欣赏的美景。 窝在家里,徐川没有出去拜年,而是坐在电暖炉边准备着红包、零食和香烟分给每一个前来拜年的小朋友与乡邻百姓。 对于还没成家的他来说,不出去拜年按照传统习俗来说其实是有些不合适的。 但以他如今的情况,的确不太适合再在村子里面到处跑了。 所以与其在过年之际给郑海他们和村子添加安保困难的麻烦工作,倒不如坐镇在家里接待那些前来拜年的乡亲,顺带空出点时间和精力来接收回复一些给他拜年的电话和信息什么的。 过完了新年,年味也逐渐散去,热闹的村子里面开始逐渐冷清下来。 年轻人告别了父母出去工作,中年男子也有着自己的事情要开始忙碌。 因为今年新春的事情并不算多的关系,在老家呆满十二日年后,徐川才带着老妈硬塞到后备箱的腊肉、土鸡、土鸭、干菌等各种自家做的农产品回到了金陵。 这就是来自父母的‘厚爱’了,他们总会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全留下来,等到儿女回家后,再让他们带走。 看着堆在别墅中的满满当当的各种的农产品,还有正挣扎着不断叽叽喳喳的几只土鸡鸭,徐川鼓着腮帮子无奈的摇了摇头。 这么多的东西,他吃半年都不一定吃的完。 更关键的是,他对腊肉腊鱼蜡野外这些东西并不是很感兴趣,每次带过来后只能扔到冰箱里面冻着。 将带过来的年货腊味交给负责家政的梁娴阿姨去处理后,徐川来到了书房,打开了电脑,开始梳理和安排2024年的工作和研究。 相对比23年他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在航天领域上来说,24年他的精力大概要重新回到数学和物理身上了。 首先是星城那边的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crhpc,在无数人力物力,以及超过两位数的盾构机及各种大型设备的支持与施工下,crhpc的修建进度可以说是一天一个样。 仅仅两年不到的施工时间,crhpc的修建工作已经逐渐进入后期。 按照目前的进度预估,在今年下半年差不多就能正式完工。 对于华国而言,这台能级规划超过百tev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将承载着改变整个国家物理学、世界物理学发展轨迹的重担。 也代表着华国,乃至全世界的高能物理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 暗物质,暗能量,引力子,时空,这些超出了标准模型的理论,极有可能在这一次的发展中向他们展露出自己的真正身影。 而数学,不用多说,目标自然是黎曼猜想! 阶段性的成果对于黎曼猜想这座矗立在数学界的珠峰来说,顶多是在五千米左右的大本营扎下了一座营寨。 要想攀上它的峰顶,摘下这座贵冠,谁也不知道前面还有多长的路要走,还有多少的困难要征服。 不过对于他来说,黎曼猜想是必须要解决的困难,不仅仅是因为它本身的意义,更是因为它背后可能隐藏着的时空奥秘。 那不仅仅是可能会使人类文明跳跃性发展的技术,更有可能是他重生回来的秘密。 毕竟,如果宇宙内穿梭的时空洞真的存在的话,那么平行宇宙或许也会存在,而两个宇宙的桥梁,也许同样有着一定的可能。 正思索着这些事情,电脑前,一份邮件跳了出来。 是《数学年刊》的主编卡米洛·德·莱利斯教授给他的回信。 在经历了长达近三个月的审稿后,弱·黎曼猜想的证明正式通过了《数学年刊》的审核,将于三天后,登陆《数学年刊》为它和另一篇论文《大正整数因子分解具备多项式算法的求解证明》而准备的‘特殊期刊’上。 对于《数学年刊》这类已经处于数学界顶峰的期刊来说,为一篇论文而开设特别期刊,是他们能够给来的最大诚意。 在历史上,仅有屈指可数的论文有这种待遇,比如徐川此前投稿的三大千禧年难题的证明论文、比如怀尔斯教授证明的费马大定理等等。 可以说能进入特殊期刊的论文,都是数学界最伟大的成果。 一般来说,阶段性的成果是很难登上这种特殊期刊的。 但对于数学界来说,无论是弱·黎曼猜想的证明,还是大正整数的因子分解具备多项式算法证明都影响重大。 前者就不用多说了,后者在计算机数学领域的地位,堪比哥德巴赫猜想于数论一般,影响极大。 考虑到两篇论文会同时发表,数学年刊的编辑在经过认真探讨后,一致决定为这两篇论文打造一期‘特殊期刊’,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发表。 而这条消息一出,数学界顿时就热闹了起来。 尤其是在黎曼猜想领域中,徐川只将詹森多项式的偏移量压缩到了0+n≤δ(x)≤1-1/2·n的地步,换成临界带,即推进到了no(t)≥0.5n(t)。 而通过将黎曼函数ζ收缩回詹森不等式的方式,詹森多项式的偏移量是还可以进一步被缩小的。 理论上来说,只要你的能力足够,将其推进到0.9,甚至是0.99以上都完全没问题。 对于数学界而言,这就是一座巨大的金矿。 徐川已经将矿头挖掘出来,拿走了最具有价值的天然狗头金,但金矿中蕴含的那些小颗粒的黄金依旧大量存在。 只需要沿着矿头继续挖掘开采,哪怕是将詹森多项式的偏移量往前推进0.1甚至是0.01,对于普通的数学家来说,收获都是无比丰厚的。 毕竟这可是与黎曼猜想挂钩的阶段性成果。 恐怕除了那位徐教授外,没有人会不在意詹森多项式的偏移量还可以继续压缩到多小。 当然,这种重复性的研究,对应的风险也是有的。 对于数学界而言,在同一个问题上进行覆盖性的研究,简单的来说,即从0推进到1,大的数字是可以覆盖掉小的数字的。 比如一名学者将詹森多项式的偏移量推进到0.6,而另一名学者将其推进到了0.61,那么两方在同时投稿的时候,期刊只会收录0.61的,0.6的则会被直接拒绝掉。 很简单,因为在学术界的默认中,如果是通过同一种方法在同一个问题上的推进,‘强结果’出来后,‘弱结果’的价值就会被无限削弱。 除非是有人能够在原有的研究方式上做出改进,否则弱结果的证明连登陆期刊的价值都没有。 而在经历了长达三个月的发酵,关于弱黎曼猜想的证明,即詹森多项式的偏移量一直在不断的被众多的数学家进行压缩。 然而受限于徐川证明的弱黎曼猜想论文一直没有正式公开登陆期刊,所有众多的偏移量推进论文只能发布在arxiv这种预印本网站上,所有人都在等待着弱黎曼猜想的正式登刊, 而在《数学年刊》准备的特殊期刊正式公开的日子确定下来后,无数原本就在研究黎曼猜想,想藉此机会毕业的数学生,亦或者众多没有什么名气的小数学家,纷纷都摩拳擦掌做好了准备。 只等数学年刊的期刊正式出来,他们就会将手中的偏移量研究论文投稿出去,争取以最快的速度过稿。 毕竟弱黎曼猜想的证明报告会已经召开了,会议上那位徐教授已经通过了所有人的提问环节,可以说他的证明是十拿九稳的,不会有任何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抢先将手中的偏移量推进论文发出去,在黎曼猜想这道千禧年难题上占个坑,才是最要紧的事情。 为此,有不少的‘数学家’选择了一些能够快速通过审稿,给钱就发布的水刊来投稿论文,以求以最快的速度公开自己的成果。 甚至还有一些‘心思不那么正’的学者,都已经提前联系了自己投稿的期刊编辑,约定好提前进行审稿,只等弱黎曼猜想的证明论文登刊,就快速的走流程通过审核发布论文。 这种暗箱操作,在最近两三个月的数学界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就连卡米洛·德·莱利斯教授在给他的回执中都‘幽默’的调侃了一下。 说黎曼猜想在最近的数学界掀起了一股‘狂热’的风暴,甚至很多原本不是研究解析数论的数学家都挤了进来,试图分一杯羹。 第七百三十二章:被随手干掉的世界级数学难题 第七百三十二章:被随手干掉的世界级数学难题 弱黎曼猜想被证明,通过将黎曼函数ζ收缩回詹森不等式的方式,re(s))=1/2这条临界带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进行压缩。 对于数学界而言,这是一场饕餮盛宴。 可以说绝大部分解析数论、代数数论、函数论,甚至是代数几何等研究方向的学者,都或多或少的研究过这条思路,尝试过对其进行推进。 包括陶哲轩、舒尔茨这些新生代的菲尔兹奖得主,都饶有兴趣的在此基础上尝试过进一步的研究。 甚至就连隐居在圣彼得堡的佩雷尔曼,都下载了徐川挂在arxiv上的论文,对照着这条思路在简陋的黑板上推进着它的极限。 这是一场席卷大半个数学界的风暴,抛开那些为了混论文的人来说,对于其他人似乎已经逐渐演变成一场竞赛游戏。 一场大半个数论领域的学者共同参与的游戏;一场利用这项工具推进詹森不等式偏移量,研究黎曼猜想re(s)取值的竞赛。 在这样的氛围下,短短三个月的时间,詹森不等式偏移量,即黎曼函数re(s)临界带已经被推进到了no(t)>0.731n(t) 对于已经在no(t)>0.35n(t)这一数值上卡了整整44年,接近半个世纪的黎曼猜想来说,这三个月彷如撒哈拉沙漠中的一场甘露,滋润出了无数的生机。 而对于数学界来说,让众多数学家更好奇的是,创造出这项工具的徐川教授,在这方面的研究到底有多深。 毕竟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来,当初他公开的那篇论文,no(t)>0.50n(t)远不是他的极限。 就连一些解析数论领域的博士生都能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没道理他这个创造者就只能止步于此。 所有人都在好奇,如果那位徐教授出手的话,又能将詹森不等式偏移量与黎曼函数re(s)临界带推进到一个怎么样的地步。 金陵,南大。 过完了元宵节后,学生的返校让这座冷清的校园中逐渐热闹了起来。 而伴随着《数学年刊》登陆了弱·黎曼猜想和《大正整数因子分解具备多项式算法的求解证明》论文,南大校门口的横幅也跟随着换动了一下。 《热烈庆祝我校徐川教授攻克弱·黎曼猜想!》 《热烈庆祝我校名誉教授刘嘉欣攻克‘大正整数因子分解是否具备多项式算法’猜想!》 两条大红色的横幅挂在了最显眼的位置,向外界大张旗鼓的‘炫耀’着南大数学系的‘强悍’,也吸引了无数前来报道的学子家长崇拜羡慕恭敬的目光。 办公室中,新年返校的第一天,徐川将五名学生喊了过来,从他们手中收上来了‘寒假’作业。 当偏微分方程为非线性且解有间断时,“高精度”格式在什么意义下仍然保持会高精度值? 这一问题是他去年年底留给几名学生的寒假作业,他并不要求几人能够解决掉这个问题,但要求他们在面向某一个难题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思考。 从几人的手中收上来了作业,徐川坐在办公桌后面一份份的翻阅着。 简略的翻了翻几名学生的作业,他叹了口气,将手中的稿件放在了桌上,看向了几名学生。 “从过小年到现在,时间也有二十来天么,你们都忙着放烟花去了么?交上来的都是些什么?” 目光落在几名学生身上,一个寒假,对于他留下的问题,从几名学生的答案上来看,他们的思考几乎都浮于浅面上。 很显然,这五名学生的答案远远没有达到他的要求。 最好的一份答案是年龄最大的丁瑞给出来的,但即便是这样,这份答案离这个问题的边界都没有触摸到。 这样的结果,不免让他有些失望。 毕竟当初他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心里就已经有了一些把握和答案了。 留给他们二十天的时间,不说解决掉这个问题,至少在上面有一些研究进展是应该的吧? “可是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啊,教授。” 办公室中,殷诗低着头小声的嘀咕了一句。 徐川盯了她一眼,并没有在意她是个女生,冷淡的开口道:“难才有思考的意义,如果容易的话,留给你们做什么?” “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真正了解问题的困难程度和解决方法。但很显然,在你们的作业上我并没有看到你们有多少的研究。” “我不希望看到你们因为难而退却,更希望能看到你们在数学上的勇气.” 被徐川批了一顿,一旁的容新霁一脸无辜的看了过来,鼓起勇气小声的回应着:“但这是一个世界级猜想啊,教授!” “哪有那么容易有进展的啊” 留一个世界级的数学猜想当做寒假作业,还要求在二十天内有研究进度,这是人能干出来的事情吗? 这会容新霁只想哭给他的看,这也太难了! 闻言,徐川愣了一下:“世界级猜想?” “对啊,教授,不信的话你搜搜这个问题,它是‘非线性偏微分方程间断解问题的高精度格式’猜想的核心部分” 听到这话,徐川有些狐疑的看了他一眼,转身打开了电脑,截了段问题放在了搜索引擎上。 很快,一条条的搜索结果跳了出来,他随意点开了一条,进入看了一下。 “对于数值分析和科学计算而言,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是设计和分析求解偏微分方程的数值格式。” “但至今为止,除去一些特殊情形,如事先知道间断的个数及能够精确地计算间断的位置外,没有一个数学理论来证明非线性方程间断解问题的“高精度”格式的数值解在某种范数意义下仍然保持高精度。” “这仍然是一个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提出至今仍然,尚未解决的世界级难题。” “在偏微分方程领域,它的重要性不亚于梅森素数中的周氏猜测,关于非线性方程高精度的真正含义的严格数学理论的研究将会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简略的翻了翻搜索出来的资料,徐川有些懵。 过年前他随随便便提的一个问题,可以说算是对开小课时讲解后拓展而来的问题,怎么就成了一个世界级的数学猜想了? 而将这个猜想比作梅森素数中的周氏猜测,更是让他有些茫然。 周氏猜测是华国数学家及语言学家周海中教授在《梅森素数的分布规律》一文中以精确表达式提出的猜测。 这一猜测是梅森素数的精确表达式,且颇具数学美。 不过至今为止,它未被证明或反证,已成了一个著名的数学难题。 虽然重要性和难度并不是一回事,但能够相提并论,也足以见得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的简单。 至少,说它是一道世界级的数学难题,还是足够的。 收回了落在电脑屏幕上的视线,徐川看向几名学生,脸上的表情有些尴尬又有些茫然。 将一个世界级的数学难题当做寒假作业给学生布置下去,这的确有点过于离谱了。 不过,这个问题.真的有那么难么? 思索了一会,徐川起身走向办公室的另一边,从墙角拖出来了一面折叠的黑板板,拉开了两面,立在了自己的面前。 从一旁的笔篓中拾起了记号笔,他盯着面前的黑板思索了一会。 一般来说,求解fisher方程的发展主要利用解析方法来进行。而在求解微分方程的各种数值迭代方法中,非标准有限差分方法是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不过怎么样去构造一个非标准差分格式的时候,考虑“精确”格式的概念使得构造精确有限差分格式在构造新的数值算法的研究中很重要。 即μt=μμxx+μ(1-μ),而它的波形解形式如下:μ(x,t)=1/(1+e^b·e·x-5t/6/6),而其中t≥0,b是常数。并且满足:0≤μ(x,t)≤1,当xb时u(x,0)=0 站在黑板面前,徐川思索着非线性偏微分方程间断解问题的高精度格式这一问题。 身后,几名学生一脸懵逼的看着自家教授,一时间有些没弄懂他到底想做什么。 “教授这是做什么?”站在身后,容新霁用手指捅了捅身旁的丁瑞,好奇的小声问道。 丁瑞思索了一下,摇摇头道:“不知道,可能是想给我们讲解一下那个问题?” 黑板前,徐川没理会几名学生的窃窃私语。 在脑海中思忖了一会后,他抬起了手中的记号笔,白色的粉线落在了黑色的面板上,勾勒出一个个的数学符号。 【ut+αuδuxuxx=βu(1uδ)(uδγ)】 【波形为:u(x,t)=(γ/2+γ/2tanh[a(xat)])1/δ】 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徐川眼神闪烁着思索的光芒,嘴里在轻声的念叨着。 “.利用方程的精确行波解和构造精确差分的思想,可以给出一个特别的fisher方程,不过即便是特别fisher方程,其精确差分格式在形式上也非常的复杂。” “为了使用上的方便,可以精确有限差分格式得到两个形式简单的非标准有限差分格式。即构造的一个非标准有限差分方法的步长函数,使其在计算过程中不断变化” 一行行的算式伴随着一句句喃喃自语被不断的抒写在面前的白板上。 站在徐川身后,几名学生已经彻底的懵逼了。 直到眼前的算式铺满了一整面的黑板,才有人反应了过来。 震撼的看着黑板上的算式,一直作为小透明的童扬忽然深吸了口气,忍不住开口道:“卧槽.教授他,该不会是在解决那个难题吧?” “难题?哪个难题?”有人下意识的问道。 “我们寒假作业的那个!” “啊?不会吧?!那可是一道世界级难题!” 学生中,小小的讨论带着震撼的情绪,哪怕是知道自家导师的数学能力很强,但谁也不敢想,一道世界级的数学难题会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解决。 站在徐川身后,看着前面的背影和正在快速书写的手臂,只感觉自己的头皮一阵发麻。 就在徐川写满一张面板,移步到另一边的时候,她想起了什么,快速的从兜里摸出了手机,打开了照相机。 视频录制开启,眼前的版面快速的收入照片中。 虽然黑板上的算式她已经看不懂了,但遇事不要慌,先用手机拍下来,等下可以发个朋友圈装.咳咳,是炫耀一波! 毕竟如果这真的和预想中一样,那这绝对是不能错过的历史性时刻! 她都不敢想象,如果这要是真的,那她这个导师在数学上的能力到底有多强! 一个被随手干掉的世界级数学难题,能证明这一点吗? 太可怕了! 黑板前,徐川并没有注意身后几名学生的窃窃私语。此刻他已经全然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中。 手中的粉笔不断的在黑板上划过,一行有一行的算式不断悄然跃入他的瞳孔中。 对fisher方程的非标准有限差分格式进行局部构造和截断误差,再通过burgers方程进行数值算例,利用耦合进常系数对流扩散方程进行非标准θ-算法 一条条的数学公式在他手中浮现,如同最完美的钢琴师演奏出来的美妙音符一般,流淌在面前的黑板上。 在这一刻,眼前的数字仿佛是最美妙的东西,所有的算式如同最默契的伙伴一般,随心所欲的跟随着他前进的脚步。 面前黑板上的算式被写满后又擦去,干净利落的字符和公式又快速的铺满整个版面。 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被不断抒写的公式解决,一道又一道的难槛被不断越过。 对于他来说,非线性偏微分方程间断解问题的高精度格式这一难题虽然的确有一些难度。 但在此刻脑海中喷涌而出的灵感面前,它就如同面临洪水冲击的泥沙堤坝一般,顷刻之间就倒在了滚滚流水中,最终汇聚在一起,向着最下游的知识海洋流去. 第七百三十三章:消散的太空霸权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 不知不觉中,已经过去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然而沉浸在那一行行精妙绝伦中,徐川却丝毫没有察觉到时间过去了多久。 他原本以为这个问题的难度并不大,不过随着解析的深入,道路的曲折远比他想象的更加复杂。 不过,偏微分方程本就是他最擅长的领域之一,为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间断解问题进行高精度求解,难不倒他! 就这样,停留在黑板前足足持续了近三个小时,黑板上的算式擦了又写,写了又擦不知道多少遍,一直到举着的右手酸涩胀痛的时候,徐川终于停下了手中的笔。 目光落在了又一次写满了算式的黑板上,眼眸中带上了一丝回味和思索,他的嘴角扬起了一抹笑容。 手中的记号笔再一次在黑板上落下,最后一行数学公式粗略的刻画在上面,也刻画在他脑海中。 【n+1?n?(△t)=2λn?λn+1?λ(n)^a?1n+1......】 即当分母函数?(△t)满足公式时,可以得到当0 而对于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高精度格式的数值解,仍然包含高精度的信息,可通过非线性解算子的收缩性来进行描述! 对于‘非线性偏微分方程间断解问题的高精度格式"难题来说,它已经有了至少一种可以推广到‘全局误差"意义下的高精度格式! 看着铺满了两面移动黑板的算式,徐川长舒了口气,满足的将手中的记号笔返回了笔篓中。 回过身来,他看向了站在自己身后的几名学生,淡笑着开口道:「看懂了吗?」 听到徐川的询问,几名学生一脸的呆滞,人都快傻了。 他们看懂了吗? 看懂了个麻袋啊! 这可是一个世界级的数学难题,难度可能不亚于梅森素数猜想级别的,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提出至今,存在的时间差不多一百年了。 三个小时的时间,还不是拿走手里的论文,仅仅是在黑板上的验算过程,而且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擦拭去前面的计算,谁来都看不懂吧? 更让他们震撼的是,他们的教授,居然在这三个小时的时间里面,随手就解决掉了一个世界级的难题? 这也太疯狂了吧! 回过神来,容新霁深吸了口气,带着些许震撼和迟疑的开口问道:「教授,您该不会已经解决了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间断解高精度难题了吧?」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淡淡的笑了笑,开口说道:「只是找到了一种方式而已,这个问题应该还有其他的解决办法。」 扭头看了一眼后面的黑板,他接着道:「关于非线性方程高精度的真正含义的严格数学理论的研究,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它的后期处理无论是对于数学上的数值分析和科学计算,还是在物理力学,流体力学等应用领域都具有较大的价值。」 「有没有谁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或许可以接着朝这方面研究一下?」 闻言,几名学生顿时就不做声了。 研究一个世界级的数学难题......这是他们这种还没毕业博士生、硕士生,甚至是本科生该做的事情吗? 他们的任务,现阶段不应该是努力学习,填充自我吗? 挑战世界级数学难题,emmm.....这怎么说都有点太夸张了吧? 看着默不作声的几名学生,徐川笑了笑,开口道:「没人想试试吗?你们可以选择它作为毕业的方向。」 办公室中,依旧是一片沉默。 见状,徐川轻轻摇了摇头,心里叹了口气。 不过他也没太在意,毕竟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将自己的毕业目标选择在世界级数学猜想上,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能力的。 对于绝大部分的数学生来说,能在毕业的时候完成一篇有质量的一区sci论文就已经是非常优秀的了。 事实上,对于绝大部分数学系的大学生,乃至硕士生,甚至是一部分博士生来说,毕业论文的层次几乎都不可能达到这个级别。 当然,他对于自己带的学生要求还是很高的。 虽然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解决一个数学难题才能毕业,但能被他收入门下,至少也需要一篇顶刊论文才能从他手中走人。 否则他真丢不起那个人。 「教授,我可以试试吗?」 正在这时,几名学生中一道声音传递了出来。 徐川看了过去,出声的是容新霁。 在刘嘉楹到来之前,他是四个学生中最小的一个,今年也才二十三岁,但已经研三了,即将毕业或进修读博。 「当然。」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这个问题难度还是有的,以你目前的能力,要想解决它恐怕需要下一段狠功夫。」 顿了顿,他接着笑道:「当然,你可以选择将它当做你博士的毕业目标,也可以选择和其他人一起合作尝试。」 「嗯,我会努力的!教授。」 容新霁用力点了点头,眼神中带着坚定。 虽然在学术上他的知识水平和经验都还很稚嫩,甚至刚刚徐川在黑板上的证明连十分之一都没有弄懂。但他本就是imo的金牌得主,在数学上的天赋不差,一直以来更是将自己的导师当成偶像。 当初选择进南大读书的时候,就是希望能拜入徐川门下跟着徐川。如今如愿以偿,他不想就这样‘平凡"的毕业,怎么说都要做出些成果,才能对得起自己的努力。 ...... 针对几名学生的‘寒假作业"做了一个简单的讲解后,徐川按照作业中的答案,针对性的指点了一些书籍和论文给几名学生去看去学习。 对于他来说,带学生一直都是在做的事情。 虽然有些时候会因为研究上忙碌而相对较长的忽略他们,但有时间他并不介意亲自给这些学生多上几堂课。 至于这些学生最后到底能成长成什么样子,是龙是虫,那就要看他们自己的努力和天赋了。 ...... 简单的安排好几名学生后,徐川来到了星海研究院。 在经历了一个华国的新年后,航天研究所那边传递了过来了一个好消息! 他们和nasa宇航局的合作,谈妥了! 二月二十九号,在这个几年才有一次的特殊日子里,国际上发生了一件大事。 在这一天两国不同时间点的正午十二点,星海研究院和nasa国家宇航局分别召开了了新闻发布会,公开宣布双方在航天项目上达成合作。 即nasa宇航局将借用星海研究院的星海号航天飞机,搭载一批工程师前往距地一百五十万公里之外的l2拉格朗日点对损坏的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进行修复。 这条新闻消息一出,顿时就在国际上引起了剧烈的轰动。 因为这是自2011年,米国通过了「沃尔夫条款」后,nasa宇航局真正意义上的首次与华国展开的公开合作,让无数人感到惊讶诧异。 要知道,就算是在去年阿尔忒弥斯计划重返月球,载人登月出现意外的时候,nas a都没有采取合作,而是通过外交那边,以国际救援的形式向星海研究院提出的救援行动。 可以说,这一次的正面合作,跌破了不少人的眼睛,也让不少人想起了上个世纪的aspt试验项目. aspt,全称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它诞生的背景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是上个世纪红蓝冷战时期的一次太空合作。 尽管在一开始,它只是一个微小的试验项目,但在红苏和米国之间近二十年的太空竞争中,它却是决定性的一步,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由两个国家联合执行的载人航天任务。 astp项目的成功,开创了一个重要的先例。两个超级大国在九天之上的握手终于化干戈为玉帛,长达近20年的太空竞赛也至此结束,取而代之的是国际航天合作的一系列崭新篇章。 尽管阿波罗联盟合作更多的只是表面上双方各退一步,短暂握手言和,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但不管怎么说,那次合作奠定的基础还是开启了未来合作的可能性。 而在后续的时间中,无论是米国的航天飞机曾经11次造访沙俄的和平号空间站,还是国际空间站的建设与发展,可以说,都是以管阿波罗联盟合作项目开始的。 而如今,几乎是同样的背景,同样的对立,同样的太空竞赛,同样的两个超级大国,在沃尔夫条款打破后,又将掀起怎样的火花? 未来的航天发展该如何变化,哪个国家又将占据主导地位,都是无数人期待的事情。 不管如何,如今的太空竞赛,似乎已经有了一丝结束的苗头。 至少,在nasa宇航局展开合作的这一刻,那份曾经压于各国头上的太空霸权主义,已经开始烟消云散了。 ...... 星海号前往l2拉个朗日点维修韦伯太空望远镜的时间确定下来,将在四月十五月展开。 届时星海号航天飞机将搭载两名nasa宇航局的工程师+两名tr公司的工程师,以及八名星海研究院的人员前往一百五十万公里的外太空。 对于星海号来说,这也是一次考验。 毕竟如此遥远的距离,它能否顺利的完成任务依旧有待观察。 但如果它顺利的完成这项工作的话,下一步载人登火工程也可以提上日程了。 当然,对于徐川来说,这次任务虽然重要,但他也没太放在心上。 星海号是他亲自设计出来的航天飞机,一百五十万公里的太空虽然遥远,但并非它的极限。 毕竟理论上来说,如果将星海号的承载人数降低至两人,其他空间全用于承载燃料和物资的话,它的航程足够执行木星,甚至是更遥远的外太空。 一百五十万公里,说句不那么客气的话,对于星海号来说仅仅只够热身的。 ....... 与此同时,另一边。 欧洲,剑桥郡,剑桥大学。 某栋英式风格的宿舍中,一名女生正拿着毛巾擦拭着湿漉漉的头发朝着自己的床位走去。 路过身边的室友时,她停下了脚步,好奇的看了一眼正在忙碌着修改手中论文闺蜜,开口问道。 「对了,晓晓,你的论文做的怎么样了?」 书桌前,正修改着论文的徐晓头也不抬的回道:「已经快搞定了。」 「啊?」 听到这话,正准备从小楼梯爬上床位的女生愣了一下,停住了脚步,有些惊讶的看了过来:「搞定了?这不可能吧?我记得你回家之前都没有任何的进度来着。」 徐晓看了眼论文,深吸了口气,道:「是的,已经搞定了。」 「你找到人帮你了?」 女生好奇的问道,紧接着又自言自语道:「但是就算是有人帮忙,这才一个月吧,怎么可能那么快?我记得之前你可是联系过皮埃尔·路易·利翁教授,他不是说至少要半年才能做到吗?」 听到这话,徐晓也沉默了一下,随即开口道:「一个月?事实上他只用三天的时间,就解决了我的问题。」 「三天?这怎么可能?」 「利翁教授可是94年的菲尔兹奖得主,在泛函分析和量子力学上都有很深的研究。连他都说需要至少半年的时间才能做到,三天,这还是人类吗?」 「能告诉我你找了谁帮忙解决的吗?」 女生似乎很惊讶,一连串的话语和问题直接就冒了出来。 书桌前,徐晓也沉默了一下,不仅仅是别人,就连她自己当初在知道的时候都被彻底的震撼到了。 剑桥大学并不是没有牛人,比如她们刚刚聊到的皮埃尔·路易·利翁教授,就是她曾经去找过的菲尔兹奖得主。 但很显然,菲奖得主之间亦有差距。 在她的那位亲哥面前,恐怕绝大部分的菲奖得主都算不上什么了。 虽然想到这个她就很是震撼,但一想到这件事她就又很气! 那家伙居然在大年初一将论文发给她当做新年礼物!害的她大年初一就在做研究工作不说,连威信企鹅群里面的红包都没抢到! 简直太可恶了! ........ ps:推本读者写的书,《修真:我在宗门养灵鹿》 种田+轻松+宗门经营,无女主,主角通过在修仙世界修炼五禽戏入道,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免费阅读. 第七百三十四章:亚太科创投资峰会 如果您使用第三方app或各种浏览器插件打开此网站可能导致内容显示乱序,请稍后尝试使用主流浏览器访问此网站,感谢您的支持! 第731章亚太科创投资峰会 对于徐川来说,在悠闲的过完了一个新年后,要忙碌的事情还真不少。 星海研究院和nasa宇航局的合作只是其中之一,锂电池领域的工作他同样得关照。 栖霞山新开发区,川海材料研究所的总部大厦中。 徐川就在和大师熊樊鹏越商议着锂硫电池的处理以及锂空气电池的研发事项。 “锂硫电池的生产方面,我这边已经联系了国内的几家电池生产厂商,进行了初步的沟通。” 办公室中,樊师兄从抽屉中取出了一份文件,递了过来,接着道:“从目前的沟通结果来看,国内的这些厂商都希望能从我们手上拿到锂硫电池的生产技术。” “这些是几家国内的电池厂商初步给出的合作条件,你先看看。” “如果可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尽快确定合作对象,开始锂硫电池的生产了。” 在川海材料研究所已经指明了‘单斜伽马相硫’具有稳定锂硫电池多硫化合物扩散问题和穿梭效应的情况下,几乎所有的研究所都将这条路搬上了研究。 尤其是在‘单斜伽马相硫’的专利申请被卡主的情况下,谁能够先一步破译出锂硫电池的秘密,不说能完全占据这一庞大无比的市场,至少也能在里面分上一块甜美的蛋糕。 徐川接过了文件,一边翻阅一边随口问道:“关于我之前提出来的,谁拿到了合作就在巴陵那边建立一套锂硫电池的生产工厂条件,情况如何?” 樊鹏越:“这个没什么问题,附带的条件各大厂商基本都答应下来了。不过这些厂商在谈判的时候都提出了要求,希望能够独家合作,垄断占据锂硫电池的生产销售。” “如果能做到这点,无论是宁德时代还是比亚迪,都愿意提升分成的比例。”其中提升最多的是一直都有合作的宁德时代,在原有的基础上,他能给出百分之七十的分成。”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徐川,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道:“老实说我觉得这个分成已经很高了,纯技术入股,能占到百分之七十的,在电池行业我真是第一次见。” 徐川笑了笑,道:“正常,锂硫电池目前就我们掌控着生产技术,垄断的生意才是最赚钱的。” “至于百分之七十的的分成” 说着,他停顿了一下,陷入了沉思。 技术入股能占比百分之七十,不得不说,宁德时代的那位曾董事长的确给出了相当大的诚意。 但老实说,徐川并不怎么乐意见到自己的技术被独家垄断。 或许这和他的出生有点关键,毕竟出生在农村,是从穷苦生活中走出来的人。 垄断意味着没有竞争,导致市场效率下降、创新减少等等,最重要的是大概率会影响到消费者福利。 而技术这种东西,在他看来是为人服务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果从他手中的做出来的技术,变成资本压榨普通人的工具,他并不乐意。 思忖了一下,徐川开口道:“独家就算了,还是按照原来的方式来吧。多家合作,选择在巴陵建厂的企业按照按照评估的条件进行上升百分之二十的范围进行补偿。” 樊师兄点了点头,道:“既然这样,我这边尽快安排商务和法务那边的人和几大厂商进行对接,处理好锂硫电池的生产事情。” “嗯,这些事交给你我还是放心的。” 徐川笑了笑,接着道:“另外,关于那篇《电化学的微观实质反应过程的量子理论》论文建模的工作,准备的如何了?” 樊鹏越思索了一下,回道:“已经展开了相关的项目,研究所和网络科技公司那边联合成立了一个新的项目组,人员调动已经初步完成,预计大约一周后可以正式开启建模工作。” 迅速将脑海中的进展汇报了一下,他接着道:“不过这份工作的重点不在研究所这边,具体的情况得去问刘嘉欣,她才是这个项目的核心。” 徐川点点头,道:“行,这个后续再说。” 从目前的情况来说,今年学姐身上的事情真不少。 电化学的微观实质反应过程的数学建模、化学材料计算模型的重构、人工智能ai的研发、学术智能助手的开发. 各类模型和ai助手的建模编写,哪怕是科技公司那边如今已经有着超过四位数的程序员,也是任务极重的一年。 办公室中,两人闲聊了一会后,樊鹏越忽然开口道:“对了,小师弟,一周后在魔都那边有一场一年一度亚太科创投资峰会,级别是面向整个亚洲各国各地区的。不过其他州也会有公司或各国代表参加,我收到了邀请函,你要不要一起过去看看?” 闻言,徐川有些好奇的问道:“亚太科创投资峰会?做什么的?” 他对这方面的确不太了解,不过如非有价值,这位樊师兄大概也不会跟他提这事。 樊鹏越沉吟了一下,开口道:“亚太科创投资峰会,算是‘apec经合组织’组织的一场经济会议。它面向的不是亚洲各国政府,而是各国各地区的企业、科研机构等。” “会议持续七天,这七天中,所有参加这场峰会的公司和研究机构都会携带自己的研发产品或概念来在峰会上寻求推广或投资之类的。” “简单的来说,就是围绕工业界开展的一场‘圆桌分享’活动,不过这种科创峰会的规模还是很大的,交流会上能看到不少有意思的东西。” 徐川眼眸中露出一丝感兴趣的神色:“有邀请函吗?给我弄一张看看。至于去不去,到时候再说吧。” 如果仅仅是商业界吃吃喝喝的会议,他基本没什么兴趣。不过这种将各自的产品或者概念拿出来一起‘共享’的,他倒是还挺感兴趣的。 毕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思广益,有时候一些企业研发出来的产品,可能就是他们没想到的。 樊鹏越点了点头应道:“行,到时候我让人给你送过去。” 另一边。 欧洲,剑桥郡剑桥大学中。 不得不说,榜样的力量是很强大的。 在有一个‘变态无比’的哥哥的情况下,对于学习和研究,徐晓爆发的小宇宙的确足够强大。 虽然抱怨自家老哥在大年初一的时候就将论文发给了她,导致她大过年的时候都没时间休息了。 但若非她自愿,否则即便是徐川将论文给了她,大年初一也完全是有理由放下研究工作好好享受假期的。 毕竟论文已经在她手上了,早一点晚一天都无可厚非,更何况还是大年初一这种特殊的日子呢? 光是这一点,恐怕就是绝大部分人都无法做到的。 而在经历了一个月的努力完善后,三月初旬,抛开论文中的数学模型还在搭建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实验数据以外,整篇论文已经被她全部完全了。 与此同时,剑桥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大楼。 一间办公室的大门门口,清脆的敲门声响起。 办公桌后面,正在处理着手中工作的埃尔维斯教授头也不抬的喊了声‘请进’。 随即,当他看到看着走进办公室的学生时,面无表情的脸上愣了一下,随后露出了个和蔼可亲的笑容。 “有什么事吗?” 不得不说,对于眼前这名学生,和对其他学生的态度的确是有所不同的,毕竟她的来头可不小。 虽然说生物学一般而言都很少和数学扯上什么太大的关系,但她背后的那个人,擅长的可不止数学。 跨领域的研究,对于一般来说都是难如登天的一件事,毕竟人的精力在正常情况下都是有限的。 但对于那位年轻到可以比他儿子还小一岁的学者来说,跨领域的研究可谓是家常便饭。 数学、物理、化学、天文、材料、航天.横跨了如此众多大型领域,还能在每一个领域中都做出顶尖成果的学者,即便是纵观整个历史,也屈指可数。 能够担任他妹妹的导师,对于绝大部分的教授来说,恐怕是谁都会主动搞好关系。 站在办公室中,徐晓深吸了口气,缓缓开口道:“教授,关于我的毕业论文,已经初步完成了。” 听到这句话,埃尔维斯教授似乎有些猝不及防,整个人都愣了一下。 “初步完成了是什么意思?” 埃尔维斯惊诧地睁大了眼睛,看向了这名学生。 如果他没有记错的,她的毕业论文好像是针对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来着。 再详细一点,好像是通过量子理论来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生物电极芯片头晕目眩、头疼、晕动证等问题吧? 这个理论当初还是他提出来的。 虽然在数学上的能力不怎么样,但神经信号的模拟和电信号的转换是他的本行。 要不是自己已经实在没有精力再去研究这方面的东西了,他也不会如此直接的就将这个点子和想法详细的告诉徐晓。 尽管在绝大部分的时候想法都一文不值,但有时候一条想法也足够改变一个领域,尤其是在这种自己已经有了一些想法和构思的领域。 点了点头,徐晓开口道:“是的,初步完成的论文已经发到您的邮箱了。” “稍等一下,我看看。” 埃尔维斯回了一句后,迅速推开了眼前的文件,摸过了鼠标点开了邮箱。 果然,在最新的收件中,一份来自他这个学生的邮件正躺在里面。 点开,将附件下载下来后,他迫不及待的点开了论文。 【基于量子理论的模拟神经信号及电信号转换的研究理论】 论文的标题埃尔维斯很熟悉,毕竟本身就来源于他。快速的将前面那些已经讨论过的熟悉模块过了一遍后,他的目光落在了最后面的建模上。 入目,他并没有看到那份用来存放数学模型的工具包,但论文中那些泛函分析、量子多体问题、神经网络量子态.等数学的概念和定义,以及对建立这份模型的机理性研究,却彻底的震撼到了他。 抛开那些看不懂的东西,光是挑着那些勉强能够理解的数学公式,他就能够从中感受到做这份机理的数学家的功底到底有多么的雄厚。 如果不出意外,这大概是她那位哥哥帮她完成的。 虽然且不清楚这份机理性的研究是否真的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数学模型,解决掉这个问题。 但莫名其妙的,埃尔维斯教授心里却升起了一股这就是答案的感觉。 迫不及待的,他抬头看向站在自己面前的学生,快速的询问道:“模型呢?根据这篇论文机理所做的模型呢?还有测试数据,你有没有进行?” 徐晓:“模型还在做,测试数学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 埃尔维斯教授深吸了口气,开口说道:“记得做出来后第一时间拿给我看一下!” 虽然不否认从量子数学的角度来为神经信号模拟及电信号转换的工作建立数学模型是他提出来的想法。 但也他从未否认过,或者说过,这个想法要完成,难度实在太大了。 量子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之一,本身就处于前沿领域的研究。 虽然基于量子理论的数学如今已经相对完善,但要通过量子数学来完成神经信号的模拟和电信号的转换工作,其难度绝非常人能够想象的地步。 更何况,虚拟技术,或者说vr技术的眩晕症,本身就是一个极难的问题。 两者结合起来,直接告诉他,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至少需要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时间才能够完成。 如果不是这样,他也不会那么畅快的就将这条思路告诉徐晓了。 不仅仅是价值不高,更是因为用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将徐晓留在自己手中多读几年的博士,通过这条线和她哥哥搭上一些关系,完全是值得的。 然而他怎么都没有想到,这才两年的时间,答案似乎就在他面前了。 即便是数学机理部分有她哥哥帮忙,光是徐晓本身在虚拟技术、模拟神经信号、电信号转换这些领域上的研究,就有些超出他的意料了。 原本他以为这个学生可能是过来镀金的,已经做好了即便是对方没什么学术成果都会让她毕业的准备。现在看来,情况似乎并非那样。 ps:刚过完清明节,忙炸了,昨天没时间更新,也没来得及写请假条(加班到家都已经过了十二点了,实在没办法),抱歉,欠的更新这周会补上的。 第七百三十五章:共同署名 第七百三十五章:共同署名 “记得模型做完后第一时间拿给我看一下。” 办公室中,在听到了导师的要求后,徐晓抿了下嘴唇,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道。 “这个恐怕很难,我没法做主.” 闻言,埃尔维斯愣了一下,诧异的看向这名学生,开口道:“什么意思?” 相对比的留下这名学生和搭上她哥哥关系来说,眼前的论文或许是更重要的东西。 他很清楚解决‘眩晕症’对vr设备和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影响。 毫不夸张的说,在vr设备和各种虚拟技术的各种难题中,眩晕症是核心,至少是核心之一。 如果这篇论文能够在徐晓的手上完成,哪怕他并没有在其中出多少的力,但毫无疑问,这份功劳学术界依旧会按在他的头上。 毕竟他是导师,而且观点理论也是他提出来的。 深吸了口气,鼓起勇气正面对视上导师的目光,徐晓开口道:“论文的理论部分和数学模型部分是分开的,基于量子理论建立的神经信号模拟和电信号转换模型,以‘合作’的方式外包给了另一家公司。” “等数学模型编写完成后,他们会通过模拟实验来给我提供实验数据,完成最后的论文。” “很抱歉用这种方式来处理,但是论文的数学机理和建模部分对我而言实在是太难了。” 埃尔维斯教授诧异的看着面前这名学生,皱着眉头问道:“合作?外包?是什么意思?这种论文的处置方式,你都不问一下我的意见和看法的吗?” 皱着眉头,埃尔维斯眼神有些冷淡的看着面前的学生。 这情况,似乎有些不对劲了? 这篇基于量子理论建立的神经信号模拟和电信号转换理论论文,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最重要的东西就是针对性建立起来的数学机理和模型。 如果将这两部分拿走的话,价值毫无疑问会大打折扣。 如果是其他的学生,他这会大概已经拍着桌子开始骂人了。 这种将论文的核心部分摘出去,还不跟导师商议的事情,搞出来你还想不想毕业了? 但面对眼前这个学生,他还是耐着性子强行让自己冷静下来再度询问一下,确认一下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毕竟站在她身后的那个人,尤其是在对方比较‘记仇’的情况下,如非必要,最好还是不要去得罪比较好。 当初的南韩曾得罪了他两次,两次都被折腾得损失巨大公开道歉了。 徐晓深吸了口气,看着自己的导师开口道:“抱歉,这并不是我的想法。而是我哥哥他明确提出来的要求。如果他帮忙完成数学机理和模型的建设的话,要求我将论文理论和数学部分进行分开” 听到这话,埃尔维斯教授顿时就沉默了下来。 很显然,那位徐教授也注意到了这篇论文中的核心。 他有能力完成这样的工作,从理论上来说,拿走数学部分是有资格的。 换种说法,如果他要求的话,完全有能力拿走论文的署名。 或许通讯作者的要求可能会有些无理,但作为对研发和论文做了实质性和最大贡献的学者,占据一作的名字是毫无问题的。 但是从名义上来说,这不是他的项目吗? 好吧,是他学生的研究项目,但不也是他带的学生吗? 按照学术界的传统潜规则来说,学生的论文无论是通讯作者还是一作,基本都是导师的。 当然,论文的署名和今天他沉默的东西无关,纯粹是觉得‘本应’属于自己的东西被外人插手拿走了很不爽而已。 办公室中,徐晓接着道:“关于论文,除了数学部分的版权外,其余部分他并没有要求。” “如果您愿意,可以在指导我完成论文和研究后,拿走论文的通讯作者和一作。” 闻言,埃尔维斯教授愣了一下。 徐晓的话倒是提醒了他。 其实对于学术界而言,学生的研究项目,或者说毕业论文,是和学校挂钩的。 因为按照学术界的传统方式,一般学生的毕业论文都会签署版权协议吗,版权是归学校所有。 大部分的情况下,你想毕业,就必须得签授权声明,把署名权之外的权利让渡给学校。 所以学生的毕业论文的版权,一般都在学校的手里,而不是归属学生自己或者导师。 这种情况下,无论学校拿你的论文干什么,只要不有损你的声誉,没忘了给你署名,你都阻止不了。 在这方面,不仅学校受限,甚至你的导师跳槽之后使用在原单位的研究数据都会受限制,别说学生了。 而有资格和学校谈版权分配的学生,有的确有,不过很罕见,甚至可以说屈指可数。 但很显然,面对剑桥大学,他一个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教授,哪怕是研究院的副主任,也没有资格去和学校谈版权分配的工作。 不过他没有,那个人有。 如果是他要求,想来剑桥大学大概率是不会在他妹妹的毕业论文上为难这件事的。 也就是说,他一开始觉得不爽和生气的地方,其实和他没有任何的关系。 毕竟版权归版权,署名归署名,如果他愿意,通讯作者和一作,他仍然能够拿到手。 思忖了一会后,埃尔维斯教授抬起头,开口问道:“你有把握做完这份工作吗?” 微微顿了顿,他补充了一句:“我指的是利用这份论文理论去解决掉vr设备和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眩晕症难题,不是完成毕业。” 听说她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时候,就曾主张过生物芯片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研发。 虽然不知道进度,但他知道这个学生名下好像有一家虚拟现实领域的公司。 或许是在她哥哥的支持下成立的?也或许是她自己感兴趣。 但不管怎么说,他这个学生的确是在研究虚拟现实技术,此前还做出过一些成果,似乎是后面遇到问题后,才出国进修的。 如果考虑到她的背景,说不好这份前沿领域的研究,真的会有一定的突破。 办公室中,徐晓愣了一下,大概是有些没预料到埃尔维斯教授会这样询问。 思索了一会后,她才开口回道:“抱歉,我不确定,vr和虚拟技术带来的眩晕症有多难解决想必教授您比我更清楚。” “这种级别的问题,恐怕不是我现在就能回答的。” 虽然已经有了一篇可能解决眩晕症难题的理论论文,但那也仅仅是可能而已。 毕竟论文终究只是论文,要想将其转变成实际的技术,难度无疑是相当大的。 舒了胸中的闷气,埃尔维斯教授说道:“既然这样,对于眩晕症难题上的研究我也就不做要求了。” “不过.” 顿了顿,他看向徐晓,接着道:“不过我有一个要求。” 徐晓看向自己的导师,等待着他后续的要求。 埃尔维斯笑了笑,开口道:“关于你的这篇毕业论文,在完成后,通讯作者归我的,一作.我和你哥哥一起共同署名。” “毕竟这篇论文的关键部分是你哥哥完成,他配的上一作的地位。” “啊?” 听到埃尔维斯教授的话,徐晓直接就愣住了,惊诧讶异的看着办公桌后面的导师。 她都做好了教授会提什么过分要求的准备,没想到就这个? 他不仅没有提什么要求,反而将一作分享了出来? 这什么意思?的确让她有些不懂了。 埃尔维斯倒是没太在意徐晓的蒙圈,他笑了笑开口道:“去问问他的看法吧,如果他同意的话,我会尽力指导你完成论文的。” “甚至,包括学校那边版权的归属谈判,我也可以帮你去说一下。” 虽然很是惊讶教授的选择,但目前这种情况,的确已经是很好的结果了。 “好的,教授,我会去问问的。” “去吧。” 埃尔维斯摆了摆手,向后靠在了办公椅上,语气随意的说道。 虽然将一作的共同署名分配给那个人,毫无疑问会降低外界对于他在这篇论文中的贡献度看法。 但同样的,如果那人接受一作,这无疑是意味着两人之间的一次研究合作。 卖个人情给他的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的学术地位,毕竟在学术界,不是谁都有机会和那位徐教授一起从事研究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反正他损失的只是一个一作署名而已,通讯作者在他手中,意味着这篇学术论文和这个研究中承担总体责任人是他。 在学术界,至少在国际学术界上,通讯作者的含金量,要比一作大一些。 拿到通讯作者和一作的共同署名,对于他未来的职业评称和发展来说,可能会更好一些。 在学术界摸爬打滚了这么多年了,大部分的潜规则他早就摸清楚了。 有些时候,将一作共享出去,甚至比他自己独自收入囊中会更好。 而且,就算是他不愿意又如何? 论文的版权所有严格来说和他没有任何的关系,这是属于学校的东西。 与其因此得罪一名不能得罪的大牛学者,还不如顺水推舟做个人情。 与此同时,另一边。 从川海材料研究所出来,徐川并未去网络科技公司那边。 建模相关的工作任务本身就很重了,他再过去无疑是给学姐压力。 以她的性格,如果他提到这事,大概又得加班加点了。 慢点就慢点,反正锂硫电池也才面世没多久,总需要几年的时间来完成市场消化。 他真要这个点将锂空气电池弄出来了,那不是自己打自己么。 坐上郑海的车,徐川刚回到星海研究院,口袋中的手机便震动了起来。 电话是徐晓打过来,笑着接通后,那头带着雀跃欢呼的声音便传递了过来。 “老哥!真是不可思议,埃尔维斯教授居然同意了你的要求!” 徐川笑了笑,道:“这本身就和他没有什么关系,同意才是正常的。” 徐晓愣了一下,诧异的问道:“啊?没关系?这怎么没关系了?” 徐川笑着简单的将论文署名和学术版权的规则和她说了一下。 “原来是这样,难怪埃尔维斯教授会同意的。”徐晓恍然大悟,点着头说道。 “解决了就行,好好加油。” 笑了笑,徐川也没多说,鼓励了一句。 虽然正常情况下学生的毕业论文版权和导师没什么关系,但你换个人说这话试试?导师不给你骂个狗血淋头都算是好事了。 “对了,老哥,还有一件事。” 聊了一下,徐晓想起了自己导师的要求,连忙开口道:“那个,埃尔维斯教授跟我说,想和你一起共同署名一作。” 闻言,徐川有些讶异的问道:“想和我共同署名一作?” “是啊,也不知道教授他抽什么风了,一作这种东西,居然分享出来了。”徐晓古怪的说道。 徐川笑了笑,开口道:“这可不是抽风,相反,你那位教授还真是看的清,挺聪明的,虽然中间有点小聪明就是了。” “啊?” 徐晓又愣了一下,有些不太明白。 徐川笑着摇摇头,道:“没事,这事和你没关系,告诉你导师,我同意了就行,反正也不是什么大事。” 他原本是打算拿论文的署名权来和那位埃尔维斯教授做个交易的。 毕竟徐晓是她的学生,要毕业还是得经过他的手的。 没想到埃尔维斯教授倒是给出了另一个方案,共同署名论文的一作。 尽管从明面上来看,共享一作是降低了他自己在论文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分享了论文和研究的功劳。 但这个分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相对的。 徐晓的那位导师倒是挺聪明的,知道即便是自己拿走了全部,也不一定有这个能力将这片论文的影响力扩大出去,不如将一作共享出来,挂上他的名字。 这样一来,这篇论文的重要性绝对会比他单独拿走通讯作者和一作更大。 毕竟有些时候,一个名字就能改变一篇论文的重要性。 第七百三十六章:NASA宇航局的到访 三月初,惊蛰,如期而至的大雨在金陵这座古老的城市中倾盆而下。 一声响雷拉开了万物生长的号令。 下蜀,星海研究院航天基地中,占地面积庞大园区大门早已经敞开。 从天空中俯瞰,如同蚂蚁一般繁多的大中小型的货车、卡车在园区内宽敞的道路上行驶着。 一车车的原材料和基础物资如同人体所需要养分一般,快速有序的注入了这颗堪称是华国‘航天心脏’的新兴基地中,进而转变成肌肉和骨干,支撑起航天事业的高速奔跑。 而位于这座航天基地的一侧,一座的占地面积达到了十五万平方米巨型一体式厂房正坐落在这里。 这是华国航天领域的心脏,也被誉为全球航天工业的‘圣地’。 不仅仅是因为在这里,能设计、生产、制造、组装全世界最先进的新式航天飞机。 更是因为小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空天发动机的组合,承载着人类未来航天发展的方向。 为了这两天,nasa宇航局甚至不惜打破沃尔夫条款,都要将自己的工程师送到这里来看看。 更别提是波音、空客、洛克希德、utc联合技术等航天航空领域的大型企业了,在去年的月面救援行动过去后,这些公司就纷纷向星海研究院递来了合作意向书,希望能够和他们搭乘采购或者合作。 至于目的,自然和nasa宇航局一样了。 哪怕是无法登上那架星海号航天飞机,也至少可以看看它是怎么生产和组装的。 尤其是上面使用的电推进航天发动机,更是可以说让所有的航天航空领域着迷。 虽然星海研究院并未正式对外公开空天发动机使用的工质到底是什么,但这么长的时间过去,国外的航天企业和相关的科研机构也不是吃素的。 对于空天发动机在大气层内和外太空进行推进时尾焰颜色的不同,以及临界点切换飞行姿态等线索,众多的学者在经历了缜密的推断和实验后,也找到了最有可能的方式。 即大气层内使用的公式是从浓稠的大气中获取到的。 红紫色的尾焰,符合这一焰色反应的元素,恰好是大气层内最多的氮、氧两种。 而在进入外太空,或者说抵达临界点后,切换的蓝白色尾焰那自然就是更高推进效率的传统氙气了。 然而让绝大部分研究人员所不解的是,星海研究院,到底是怎么将大气层中的氮气、氧气这些气体利用起来的。 且不说这些气体极难电离,难以作为电推进工质的麻烦,光是大气层中富含的氧气、二氧化碳等众多腐蚀性都极强的气体,就足以对电推进发动机或者航天飞机造成严重的腐蚀性了。 特别是二氧化碳这些,在高温下可能分离出单质碳,进而严重堵塞电推进发动机的喷管。 各式各样的难题堆积在航天航空领域的工程师脑海中,简直百思不得其解。 为了获取到这其中的秘密和技术,各大顶尖航天集团可谓是在想方设法试图和星海研究院搭上线,甚至不惜开出十几亿甚至是几十亿的订单和合作。 而此时此刻,作为最先与星海研究院达成合作的nasa航天局,借着运送修复韦伯望远镜设备材料的名义,在双方签订合作后,就以最快的速度将自家的工程师送过来了。 入夜,第一批nasa宇航局的专家已经抵达了金陵。 酒店的房间中,一名鼻梁高耸的中老年nasa专家站在窗边,眺望着远方的灯火通明。 “的确是一座相当繁华的城市,夜晚的繁华甚至比纽约还要明亮不少的感觉。” 站在窗边,这名来自德莱顿飞行研究中心的nasa专家望着外面明亮繁华的城市忍不住有些感叹的说道。 纽约素有米国不夜城的称号,但在他的记忆中,夜晚的繁华,或者说灯火通明的程度,却比脚下这座城市似乎要暗淡不少的样子。 从数十层的高楼俯瞰,入目所见,昼夜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几乎每一条马路上的灯光,都犹如白昼般明亮。 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在黑夜中闪烁,像是一颗颗繁星降落人间,让整个城市变得更加繁华和生动。 身旁,另一位来自华盛顿总部的工程师耸了耸肩,开口道:“如果纽约的电价能降低到和这里一样,我相信纽约只会更加的繁华。” “这里的电价很低吗?” “听说好像只要两毛钱一千瓦时,换算一下还不到0.04米金。” “0.04?你确定没有多说一个零?” 听到这个夸张的速度,布尔沃·埃尔顿脸上露出了相当惊讶的神色。 这个数字太夸张了,他在纽约有一栋住宅,如果他没记错的话,电价好像是10米分,也就是0.1米元一千瓦时。 要知道,米国的电价其实并不高,甚至在全世界电费排行榜中都在十五名开外了。 但0.04米金一千瓦时的电价,低廉到简直难以令人置信。 这个数字,是米国目前电价的四分之一,甚至是五分之一。 如此低廉的电价,老实说他都不敢想象这个国家的发展到底会多么的迅速了。 毕竟用电的大头并非普通居民,而是各类型的工业化设备和企业。 低廉的电价,一定会促使工业跨越式发展的。 “或许这就是可控核聚变技术的魅力吧?” 身旁的好友望着窗外的灯火,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将话题转移向了另一个方面。 沉默了一下,布尔沃·埃尔顿开口道:“听说他们将聚变堆都小型化了,搬上了那架星海号航天飞机,你觉得这是真的吗?” 去年下半年的载人登月竞争,那架大出风采的星海号的各种信息自然在各国的收集中。 目前来说,抛开暗地里的各种信息,星海号航天飞机的大体信息基本都算是公开的。 比如机长、翼展、推进装置、生命维持设备、循环系统这些,要么是由星海研究院本身公开的,要么则是默认由提供设备的厂商透露的。 唯有有一项,至今华国,或者说星海研究院并没有对外透露任何的信息。 那就是它的供能系统到底是什么。 对于这点,各国都在收集资料和信息,但这本身就是重点保密的对象,从未对外透露过任何一点信息。 因此,哪怕即便是过了大半年了,对于星海号上的供能系统到底是小型化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还是小型化的裂变堆,亦或者是其他的供能方式至今都无法完全确定的。 不过从各国专家和相关领域学者的推测来看,是小型聚变堆的可能性极大,远超其他供能方式。 “谁知道呢?” 身边的同伴沉默了一下,接着道:“不管是聚变堆还是裂变堆,能做到装载到航天飞机上的地步,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可怕的消息了。” “是前者还是后者,只不过是可怕的程度不同而已。” “相比较这个,我更好奇他们研发出来的空天发动机。电推进竟然也可以提供上百kn的庞大推力,这种技术,真的是这个时代能研发出来的么” 另一边,办公室中,从外面赶过来的温远航笑着问道。 “徐院士,nasa的那些专家已经到了,” 办公桌后面,徐川有些讶异的抬头看了他一眼,好奇的问道:“这么快?我记得合作合同签好没几天吧?” 温远航回道:“借着运送修复韦伯望远镜设备材料和‘安全检查’的名义过来的,他们提出要求亲自护送材料进入下蜀航天基地。” 放下手中的笔,徐川笑了笑,说道:“这是提早过来打探技术和情报消息呢。” 温远航笑着道:“大概是吧,要拒绝他们的要求吗?” 徐川想了想,道:“那倒不用,反正下蜀航天基地那边也没什么好看的。核心技术都在研究院这边,那边就一个组装工程发射基地什么,他们想看就随便他们去吧。” “看在送钱咳,看在合作的份上,届时安排两个人跟一下好了。” 听着徐川这么说,温远航抿着嘴笑了下:“行,那这个我来安排,不过那些专家,您要见一见聊聊吗?” 徐川摆摆手,道:“我这边还有点其他的事情要去趟魔都那边,暂时没时间。” “行。” 温远航点了点头应了一声,也没再多问。 在办理完入场手续,签订好相关的协议,限定好相关的可行范围后,nasa宇航局的工程师迫不及待的进入了下蜀航天基地中。 然而即便是进入了这座航天领域的圣地,他们心中的疑惑却并没有得到解答,反而越来越多了。 正如此刻,面对着厂房中正在为建设月面基地而努力‘搬砖’的智能化机械臂和悬停在半空中的月面前哨站的部分建筑,几名‘参观’的nasa宇航局工程师一脸的好奇。 “我能问一下,这是什么吗?” 走在厂房中,这次‘名义上’是运送修复韦伯望远镜设备材料的组长杰罗姆·吉尔伯特一脸诧异的盯着眼前的设备。 “实验舱。” 站在他身旁,航天研究所中负责全程的陪同的工程师看在nasa送过来的金钱咳,是看在‘国际友人’的份上言简意赅简单的回了三个字。 不过他落在面前的月面前哨站基地的组成部分眼神中,却充满了自豪。 月面前哨站基地已经在建造中了,二代航天飞机也已经完成了研发设计月面基地的建造已经提升了日程。 虽然在二代航天飞机在生产上稍稍延期了一些时间,但这无关紧要,只要在nasa之前在月球上建立起一座科研前哨站,就足够了! 如果说2023年是他们在航天领域追上米国的一年,那么2024年将是超越米国的全新一年! “实验舱?太空实验舱?还是什么实验舱?如果是实验舱的话,它为什么是长方形的?这种形状的实验舱,如果不采用折叠的方式,你们该怎么将它送上太空?” 杰罗姆·吉尔伯特炮语连珠的追问着,一脸的惊讶。 站在他身边,陪同着的工程师瞥了他一眼,淡淡的开口道:“这个不劳烦你担心了,我们自有办法。” 被噎了一句,杰罗姆·吉尔伯特皱起了眉头,有些不甘心的继续说道:“但是圆形面积比长方形更大,你们这样的设计,会极大的浪费空间的。” “而且这种设计,更容易遭受空间粒子辐射、原子氧腐蚀、碎片撞击等效应影响,韦伯的镜面就是这样损伤的,你们难道想重蹈覆辙吗?” 航天研究所的工程师笑了笑,丝毫没有在意对方的看法。 谁告诉你这是太空实验舱了?这可是更先进的月面实验舱! “该死!我这可是好意告诉你你们实验舱的缺陷,难道你就不准备说点什么吗?” 试探了半天都没有试探出什么有用的情报,杰罗姆·吉尔伯特脸上写满了失望和懊恼,带着些怨气说道。 听到这句话,航天研究所的工程师想了想,开口道:“非常感谢您的建议,我会记录下来汇报上去的。” 杰罗姆·吉尔伯特嘴角抽了抽 谢特,谁他么要你的感谢了! 看到杰罗姆·吉尔伯特脸上一脸憋屈的表情,航天研究所的工程师差点没笑出声来。 如果是前两年,nasa航天局的专家要是来国内谈合作这么说,他不说完全相信,至少也会仔细的记录下来然后汇报上去进行讨论。 毕竟两年前在航天领域他们的确落后nasa不少。 但现在? 他都不想争辩什么了。 能够将可控核聚变技术小型化安装到飞船上,并且使用电推进空天发动机代替传统化石燃料发动机的他们,至少在航天供能和推进等领域弯道已经全面实现了超车率先走在了前面。 nasa是很牛逼,但再牛逼能厉害过徐院士吗? 开什么玩笑? 虽然月面实验舱并非徐院士亲自设计的,但怎么说都是经过了他老人家的审核的。 他都没说什么意见,你一个连实验舱真正用途都不知道的外人,在这bbll什么呢? 第七百三十七章:真正的大佬都是装β于无形中的 第七百三十七章:真正的大佬都是装β于无形中的 「小师弟,你这车怎么卖的?还有货吗?给我弄一辆呗。」 高速行驶的公路上,蹭车跟着一起去魔都参加亚太科创投资峰会的樊鹏越坐在后排,感受着车辆行驶的平稳,带着些许兴奋朝着徐川问道。 人都是有爱好的,他对于奢侈品、游戏、运动、摄影什么的爱好都不怎么感兴趣,但对于各式各样的车比较热衷。 在川海材料研究所担任所长的这些年,收入有超过一半都花费在了购买各种车辆上,其车库中安放着的车辆数更是超过了两位数。 后排,正闭目养神的徐川看了他一眼,笑着开口道:「这个你得问郑海,这车不是我的,我连驾照都没有。」 他的确没驾照,不仅没驾照,也没买车,出行什么的乘坐的车都是郑海那边安排好的。 原本计划在读书时期考一个的,但大学就在南大呆了一年就去普林斯顿进修数学了。而在那边,更是沉迷于学术研究中,根本就没时间考驾照。 等回国以后,他的名气也差不多达到了上通天厅的地步,再加上各种大型项目的掌控,更没时间去考驾照了。 前排,正在开车的郑海看了眼后视镜,开口回道:「咳,这车是定制的,目前市面上就这一辆,樊教授想买恐怕很难买到。」 徐川坐的车,从配置上来说甚至比正g级领导坐的车还要‘豪华"。 本身具有超强的防弹功能不说,车辆的各部件也全都是经过特殊处理的。 比如邮箱,就装有特殊处理过得泡沫,哪怕遭受猛烈撞击时也不会导致爆炸。 比如隔音和悬挂,因为考虑到这位经常在车辆上看书工作,思考问题,隔音和悬挂全都是特制的,光是这两件,定制的价格拿出来就足够买一辆百万级的豪车了。 此外除了这辆车以外,随行的车队中还有配备有众多黑科技满满的反制武器等,在安保方面可谓是全面拉满了。 要想买这辆车,就算是抛开这些东西来说,光是造价,就超过了五百万。 售价,恐怕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再提升百分之二十甚至更多。毕竟是定制的东西,市面上几乎没有通用的配件。 听着郑海的介绍,樊师兄嘴角动了动,最终沉默无言化成了右手竖起的大拇指。 「厉害了,小师弟,你这一辆车,就是金陵一套房啊!」 徐川耸了耸肩,道:「我其实不太懂这些,都是郑海处理好的。」 樊鹏越:「......」 果然,真正的大佬都是装β于无形中的,他差的还太远了。 ...... 随着小车的行驶,在弯拐一道红绿灯后,一座造型独特、占地面积庞大的建筑,映入了徐川和樊鹏越的眼帘中。 这次的亚太科创投资峰会在魔都国际会议中心举办。 地处陆家嘴嘴尖,坐落于黄浦江畔,旁边是东方明珠塔,与外滩万国建筑群隔江相望,与金茂大厦等地标一起组成陆家嘴地区的一道着名的景观。 乳白色的外墙托起两只巨大的球体,拼装玻璃表面用透明玻璃拼装出世界地图图形,意寓「魔都走向世界」。 这里曾经成功举办「财富」全球论坛、apec峰会、魔都合作组织成员国理事会、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等多个国际性会议。有着四千五百平米的主会场和二十多个大中小型会场。 看着国际会议中心门口停着的一辆辆豪车,还有站在道路旁边的标准美女礼仪与穿着整洁工装的接待人员,徐川砸吧了下嘴,感慨了一句。 「不愧是魔都,国内的 第一大经济城市,这场地,真够气派的。」 还没等一旁的樊师兄开口,身旁另一道带着笑意的声音就传递了过来。 「徐院士说笑了,在您面前,再气派的建筑也远不如您的气质啊。」 伴随着话语,一名西装革履的中老年男子脸上带着如沐春风的笑容快步迎接了过来,热情的伸出了双手。 「徐院士您好,自我介绍一下,我是apec经济组织的副会长陆邦。」 虽然不认识对方,不过既然人家已经主动找上门来了,他还是笑着打了个招呼,和这位确认没有见过的中老年男子握了握手。 「你好,陆会长。」 陆邦笑着道:「徐院士您能参加这一届的亚太科创投资峰会,是我们的荣幸。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来的的时间,没有提前给您送去邀请函是我们工作上的疏忽,希望您不要放在心上。」 虽然邀请了川海材料研究所和星海研究院参与这次峰会,不过apec的确没有做好这位会跑过来参加会议的准备。 毕竟之前也没有这位参加类似会议的信息。 微微顿了顿,他从胸前的口袋中摸出一张名片,递了过去,道:「徐院士,这是我名片,在会议上如果您有什么问题或事情,可以随时打电话给我。」 徐川徐川接过了对方递过来的名片,看了一眼。 纯黑色的名片上只有两行字,一行apec经济组织,一行陆邦的名字加电话号码。 apec经济组织,应该就是这次亚太科创投资峰会背后的举办者了。 虽然不是很了解这种组织,不过从之前樊师兄的描述来看,有能力将整个亚洲联合起来举办这种大型圆桌会议的,能量应该还是不小的。 将名片揣进了口袋,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如果有需要的话。」 笑着和一旁的樊鹏越打了个招呼后,陆邦看向徐川,开口道:「我这边就不多打扰您参加峰会了,有时间咱再聊。」 「行。」 徐川笑着应了一声,目送这位apec经济组织的副会长匆忙离去。 一旁,大师熊樊鹏越笑着感慨道:「还是你的面子大。」 徐川看了他一眼,好奇道:「怎么了?」 樊鹏越笑了笑,道:「没什么,只是有些感慨而已,第一次看到这位陆会长亲自跑出来迎接的。」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apec经济组织的能量可不小,这个组织召开的会议,无论是政治方面的还是经济方面的,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能决定亚洲地区各国的经济发展和走向。」 「这位陆会长,是咱们国家在apec经济组织的唯一一位副会长级别的成员。听说的明年apec换届,他有可能升会长,届时放在国内,至少也是个领导了。」 徐川愣了一下,倒不是觉得高,而是觉得好像有点低....了? 「怎么了?」 看到徐川脸上的表情,樊鹏越随口问道。 「没什么。」徐川摇了摇头,道:「副蔀级很高吗?」 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好像两院院士的待遇就是这个级别的吧? 而且他打交道的人,如果是政府那边的官员的话,好像也都是这个级别左右的,低也低不到哪里去的样子。 樊鹏越嘴角动了动,再度欲言又止。 好吧,他差点忘了,在这个变态面前,这个级别好像也不是什么很高的职位。 毕竟这人的书信都能直达北海小岛了,哪里还会在意这些。 至于其他人,哪怕是院士级别的学者,这个级别的官园也不是什么低级别的 职位。 虽然院士级别的学者享有相同级别的待遇,但两者终究不是一个概念的。 国内的学者,能有这种想法和能力的,恐怕也就这独一无二的一个了。 不仅仅是因为他本身的能力和地位,更恐怕是因为他对于权利这些东西完全不在意了。 ...... 没在门口耽搁什么时间,一边闲聊着,两人一边走进了这座宏伟庞大的建筑。 因为徐川在星海研究院那边耽搁了一些时间的关键,等他们赶到魔都国际会议中心的时候,亚太科创投资峰会已经正式开始了。 省略掉开幕式的会议和那些乱七八糟的接待仪式什么的后,直接进入正题反而是徐川比较喜欢的节奏。 走在会议中心,徐川浏览着各公司摆在展位上的产品。 这还是他回国后,第一次参加这种类型的峰会,来自亚洲,乃至其他州的科技和产品就这样摆在了他面前,如同皇帝的妃子一般,供他欣赏着,挑选着。 其中有完成品,也有半成品,甚至是概念性技术都有。 当然,这也是这次科创投资峰会的目的之一,旨在为全球政策制定者、科研工作者以及企业界搭建一个高端国际对话与交流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来自亚洲,乃至全世界的科创公司、以及天使投资人,或对产品有需求的企业,都可以在这里寻找自己的需求。 一路和樊师兄闲聊着,两人一路来到了七楼的会议中。 就在这时候,一处展台上的产品,或者说概念吸引了徐川的注意。 《隔膜式液态储氢燃料电池》 电池领域的产品,虽然不是锂电池,但展台上打出来的口号,一公斤的氢电池能量密度40kh的数值,还是吸引了他的目光,让他停下了脚步。 事实上,在去年锂硫电池技术突破之后,原本打的火热的各类锂离子电池,无论是液态锂离子电池,还是凝聚态锂离子电池,亦或者聚合物锂离子电池,都悄无声息的熄火了一般没了声音。 关于电池的各种争论声音也全部尘埃落定,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产业界,都很默契地将最新的锂硫电池捧上了新时代的舞台。 伴随着这次变动的,还有一大批铝电池、钠电池之类的电池项目被各个公司、实验室和研究机构迅速砍掉。 无他,在锂硫电池的能量密度面前,传统的铝电池、氢电池、钠电池这些项目都远远不够看的。 没办法,在电池领域中,锂可谓是电池的‘动力之王",可以是bug级别的材料。 虽然钠离子电池、铝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用其他金属或材料做的电池在最近十几年层出不穷,但没有一种能撼动锂电池的c位。 尤其是在人工sei薄膜解决了锂枝晶难题后,更是可以说非‘锂"不可了。 这一次锂硫电池的出现,也不过是加剧了这些元素材料退出电池舞台的速度而已。 虽然电池并非是真的离开锂就无法制造使用,理论上来说,氢、锂、铍、钠、镁、铝等材料都可以。 但对于电池来说,最重要的指标就是能量密度。 简单的来说,就是能否以‘尽可能小的体积和重量"存储和搬运‘尽可能多的能量"。 从这两个条件来看,其实如何做出高能量密度的电池元素周期表就已经给出了答案。 第一、选择元素原子质量小的! 元素周期表排名越靠前,元素质量越小,所以理论上来说,前三排基本都可以考虑。 第二、用于电池材料的基本元素要容 易释放出电子,且原子中包含的电子,最好尽可能多地参与释放 即「金属性」的强弱,金属性越强的元素越容易失去电子,所以可以优先考虑金属材料。 原子质量小,代表着体积小,重量轻;而释放电子数量多,则代表着能搬运更多的能量。 比如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所以氢电池的所有电子都参与了工作。 而电子数量较多的锌,一共有三十个电子,但它最外层只有两个电子,参与率只有1\/15,所以不适合作为电池材料。 这样简单的排除下来,能做电池的元素只有氢、锂、铍、钠、镁、铝等寥寥数种。 在这聊聊数种元素中,其中铍在自然界中的储量过于稀少,无法大量应用到电池上。 而钠、镁、铝等材料则无法与锂媲美。 唯独氢,这种自然界最好的能量载体,它一直都从未退出过舞台。 虽然‘制氢"‘运氢"‘释氢"等步骤的高成本,仍是制约氢燃料电池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的话,氢能依旧是一种‘便宜廉价"且容易制得的清洁燃料。 尤其是在锂金属价格日益高涨的今天,氢能的价值或许有含苞待放,占据一片市场的的潜力。 ........ 免费阅读. 第七百三十八章:从天上掉到嘴里的馅饼! 停留在站台面前,徐川带着些兴趣的眼神打量着面前这家不知名公司展示出来的电池技术。 氢燃料电池。 这差不多是在锂枝晶难题解决后,目前各种类型的电池中,极少数还存在着较大可开发潜力的电池产品之一了。 展台旁,公开展示自家产品的人员很快就注意到了停留在面前的徐川和樊鹏越两人。 “您好,两位先生是想了解一下我们的产品吗?” 笑容甜美的讲解员快步走了过来,看向徐川开口说道:“这是我们公司最新的电池产品,隔膜式液态储氢燃料电池,其电池能量密度可以达到40kwh每公斤的高储能,是传统锂离子电池的数百倍.” “40kwh每公斤的能量密度?你确定你们的小数点没有标错?” 听着讲解员叙述,徐川打断了她的话语,有些好奇的问道。 这位讲解员的颜值的确不错,但对于产品的讲解只能说是照本宣科,毫无感情。大概是这家公司专门请来的讲解员或者公司前台被抓壮丁了。 “是的,先生。这是我们最新型的隔膜式液态储氢燃料电池,理论能量密度的确可以达到这个数值。” 徐川笑了笑,开口道:“有产品资料吗?能给我一份吗?” 理论,理论上来说,氢的能量密度还能达到的20000wh/kg了。 在这个数值面前,别说锂硫电池了,就是锂空气电池都不够看的。 但要达到20000wh/kg的理论值,大概得做到传说中的固态氢了。 目前来说,这可以说是只存在理论上,连实验室里面都没有的概念。 “好的,先生。请随我来,咱们的展台内有座位,您可以先坐一下,我这就去给您取资料。” 带着标准的微笑,讲解员将两人引入了展台。 虽然感觉眼前这人年轻的可能不像是能够给公司带来生意和合作的‘老板’,不过看在领头的那个年轻人帅气的面貌上,反正闲着没事,聊聊天也好。 一上午了,关顾他们氢燃料电池的人都没几个,要不是有规定,她就差坐着玩手机了。 这时,展台内坐着的公司经理也注意到走进来的两人。 来者都是客,中年经理迅速站了起来,拢上西装的扣子走了过来,带着笑容刚要打个招呼时,见到徐川直接就愣住了。 半响,他才反应了过来,惊诧的试探性问道:“您是.徐川徐院士吗?” 这张帅气的脸,作为一个经常上网冲浪的人,作为一个搞电池的研究人员,他怎么可能忘记。 不过他不敢相信的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徐院士居然会出现在这里,更不敢相信他居然会对自家公司研发出来氢燃料电池感兴趣。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回道:“正是在下。” 听到肯定的回答后,明日公司的中年经理季力学眼前一亮,三步并做两步跨上前,热情无比的伸出了双手,脸上堆满了笑容。 “徐院士,您好您好,很荣幸能在这里遇到您,快请坐,我是明日氢能公司的商务经理季力学,您叫我小季就行。” “咳” 看着季力学那张快四十的脸,徐川没忍住轻咳了一下,这声小季怎么都叫不下去。 “季经理你好,我对贵公司推出的这款氢燃料电池比较感兴趣,能给我介绍一下吗?” 听到徐川的话,季力学脸上闪过一丝尴尬,强笑着开口道:“当然没问题,不过还请徐院士您见谅,我们公司的这个产品还只是个半成品,暂时还没完成商业化标准。” 班门弄斧,在电池领域撞到了这位真正的大佬,让他很是尴尬和忐忑。 徐川笑了笑,道:“没事,我也只是随便看看。” 季力学点了点头,快速的从去取资料的讲解员手中接过了电脑,亲自来给徐川讲解自家公司的产品。 隔膜式液态储氢燃料电池,是他们早在四五年前就开始研究的技术。 那时候徐川研究的人工sei薄膜技术出现,很多电池领域的公司都研究锂电池去了,要不是明日氢能公司起家就是以‘氢’为基础的,在锂电池领域没有任何的基础,他们大概也会转型。 没办法,他们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尝试在氢燃料电池这条路上继续推进。但很显然,伴随着锂离子电池的蓬勃发展,氢燃料电池占据的市场在被快速的压缩。 要不是公司在政府那边有一些渠道,能获取到一些氢能公交车、氢能出租车之类的订单,早就撑不下去了。 但很显然的是,伴随着公司收入的降低,用于氢燃料电池研发的经费也越来越少。 隔膜式液态储氢燃料电池,这大概是他们最后一个氢燃料电池了。 拖了四五年的时间,才做出来一个半成品,如果在这次亚太科创投资峰会上获取不到投资的话,明日公司大概也就彻底死了。 一旁,被领导抢了生意的讲解员小姐姐有些幽怨,一脸不满的看着弯腰躬身在徐川面前的季力学经理。 好不容易来了个帅气年轻的客户小哥哥,这经理不讲武德! 不过还没等她回过神来,从季力学口中的一声称谓,直接就惊呆了她。 “徐院士您看,这个就是咱们隔膜式液态储氢燃料电池的核心关键了,通过” 耳边的讲解声响起,讲解员小姐姐幽怨的表情忽然就愣住了,嘴巴张成了个圆形,一脸不可思议的看着正坐在那里享受自家经理服务的客户。 “徐徐院士?” 眨巴了一下眼睛,她一脸不敢置信的震惊,传说中的那个川神? 卧槽!我居然亲自接待了川神?!!! 展台旁,徐川没在意其他人脸上的震惊,他饶有兴趣的看着面前这家明日氢能公司设计制造出来的氢燃料电池。 氢燃料电池,和传统的充放电电池有着较大的区别\ 传统的干电池、蓄电池是一种储能装置,是把电能贮存起来,需要时再释放出来; 而氢燃料电池严格地说是一种发电装置,像发电厂一样,是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电化学发电装置。 它可以直接将氢气和氧气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其基本原理是电解水的逆反应。把氢和氧分别供给阳极和阴极,氢通过阳极向外扩散和电解质发生反应后,放出电子通过外部的负载到达阴极。 因为氢气的质量小,但氢氧效率高、运行安静、且无污染属于清洁能源的特性,氢燃料电池的前景还是相当不错的。 虽然燃料电池的转换性质可以直接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不需要经过热能和机械能(发电机)的中间变换。 但和锂电池相比,它的发电效率或者说转化率还是略低一筹的,目前的技术能达到50%-60%左右,低于锂电池75%左右的效率。 不过氢气具备燃料的性质,补充的速度是比锂电池充电要快的。 而这家明日氢能公司的研究成果,其核心就在于氢氧电池中的‘隔膜’了。 隔膜,在氢氧燃料电池中也叫做交换膜,起着隔离阳极和阴极、传递质子的重要作用。 传统的交换膜存在耐久性差、耐化学腐蚀性差等问题,限制了氢燃料电池的长期稳定运行。 而明日氢能公司的团队,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的电池结构进行重构,通过引入静电纺丝技术制成的超薄碳纳米纤维薄膜及泡沫镍,去除了传统的气体扩散层和沟脊流道。 在集成了这一套新的组件后,这款新氢氧燃料电池有效降低了膜电极组件约90%的厚度,降低了80%以上的反应物扩散导致的传质损失,成功的将燃料电池体积功率密度提升约两倍。 这才有了在展台上打出一公斤的氢电池能量密度40kwh的数值的标题。 只不过口号只是理论上的,实际上这款氢氧燃料电池距离40kwh能量密度差距甚远。 从目前这位季经理亲口爆出来的‘内部’数据来看,这款氢氧电池的能力密度实际上还不到每公斤1kwh。 四十倍的差距,这口号,喊的的确足够响亮。 站在一旁,季力学额头上的冷汗都快滴答的流出来了。 商业嘛,不本来就是吹嘘画饼么。 只是谁能想到,他们画的饼竟然撞到了这位大佬的头上,还被他给关注到了。 这可是真正‘学阀’级的大牛啊,要是对他们这个行为有点不满,随口说一句话,明日氢能公司的倒闭,就真的在明日了。 座椅上,徐川翻阅着手中的资料,倒是没太在意一旁季力学的表情。 盯着这种新研发出来的质子交换膜燃料信息看了一会后,他抬头问道:“季经理,你们的这份氢氧燃料电池缺投资吗?” 站在一旁,季力学整个人直接就亚麻呆住了。 他愣愣的看着徐川,一动不动,感觉自己像是产生了幻觉一样。 见对方没有动静,徐川想了下,又换了种说法问道:“你们公司还缺少投资吗?” 再度听到询问声,季力学忽的整个人打了个寒颤,快速回过神来,连忙道:“缺,缺,就是整个公司卖给您,都完全没问题。” 如果是常规的商务经理说这话,自然是越疽代苞的。 不过明日氢能,他也是占有股份的,而且占股数还不小,达到了38%,完全有资格说这话。 季力学的心怦怦直跳了起来,他很清楚,如果眼前这位说要投资明日氢能,那明日氢能恐怕能膨胀到明年、不,今年就能直接上市的。 哪里还是现在这样半死不活的模样。 这个机遇,这块馅饼,简直就是天上直接掉到了他嘴里。 正在这时,周边不知道什么时候围过来的人群中,忽然有人出声了。 “季经理,你们的氢燃料电池,我们经纬创投愿意一起跟投!” 人群中,一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举着手,眼神热切的盯着这边,准确的来说,是落在了正坐在那里的徐川身上。 很显然,他已经认出来了。 而伴随着经纬创投公司的一声跟投,围着这座展台的其他人很快也反应了过来。 “季总,我们中信集团愿意投资五百万!氢燃料电池这个项目还可以,我们中信集团可以后续帮你联系银行方面的贷款,超低利息!” “季经理,氢燃料电池项目我们高歌创投愿意投资五百万!只要百分之十的股权就行!我查过了,明日氢能公司的总值还不到五千万,一个项目百分之十的股权绝对足够!” “五百万太少了,刘总的你魄力有点小,氢燃料电池的情景很不错的,我们创新集团愿意投资两千万!只要股权和分红,可以保证不会插手公司内部的管理!” “我们星光创投愿意跟投五百万!我们星光在汽车行业领域有着足够的关系网,可以帮你们联系到更多的车企公司推广安装你们的氢燃料电池!只需要你们让出一些股权就行!” “这项目,我裴谦投了!” “.” 人群中,嘈杂的跟投声不断的响起。 如果不是主办方的安保此前就注意到了这边的情况,及时带着人过来维持住了秩序,恐怕这些疯狂的人早就挤进了内场中。 就这样,还不断的在有人从其他的地方赶过来,也有人在人群中不断的向外发送着信息或者打着电话,让自己的上司赶紧滚过来。 维护秩序的人都已经傻了,哪怕是在魔都国际会议中心见识过不少的大场面,这会都被震慑住了。如此夸张的阵仗,他还是第一次见到。 而维护着秩序的七楼的安保小组组长连忙通过呼叫机喊来了支援,将疯狂朝内挤的人群控制下来。 与此同时,不只是维护秩序的安保人员懵了,就是站在那里的季力学也彻底懵逼了。 老实说,在参加这次亚太科创投资峰会的时候,他其实就已经做好了颗粒无收的准备的。 毕竟锂硫电池都面世了,谁还在乎你一个未成品的氢燃料电池啊。 没想到峰回路转,一家家的投资公司简直跟不把钱当数字似的,向他头上砸来。 而这一切的关键,仅仅是这会正坐在这里的那个人表示看好他们的氢燃料电池。 第七百三十九章:我是你的忠实粉丝 第七百三十九章:我是你的忠实粉丝 展厅中,徐川也一脸的懵逼。 这啥情况?怎么突然间就围了这么多人过来了,还一个个的都要跟着投资什么的? 氢燃料电池这玩意的前途真的有那么好吗?一千万一千万的砸? 如果他看资料没记错的话,这家明日氢能公司的总资产好像也就三五千万的样子? 隔膜式液态储氢燃料电池只是这家公司的一个项目啊,光在场的投资怕是都能直接将这家公司直接买下来的。 甚至还有保证可以帮忙从产品研发、经营、销售一路推到公司上市的,简直不要太离谱。 他想要投资这家公司,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看好氢燃料电池啊。 而是这种隔膜式液态储氢燃料电池中的质子隔离薄膜,在研发思路和应用上,可能会有一些其他领域的用途。 所以他才想问一下对方还缺不缺投资什么的。 当然,如果可以,直接把公司买下来也不是不行,反正一家几千万的公司,对他而言也不算是多大的事情。 再说了,锂硫电池虽然性能强悍,但它也不可能百分百的占据所有的电池市场。 如果这份氢燃料电池能够研发完成的话,用来弥补一些其他领域的空缺也是不错的事情。 但再怎么说,这项目,好像也没什么太大的价值吧? 这群人疯了吗?一个个一千万两千万的砸,真不把钱当数字看吗? ....... 展台上,面对着一群创投企业投来的各种‘天使资金",还有各种能把人砸的晕头转向的橄榄枝,季力学人都被砸晕了。 不过作为一家公司的掌权者之一,他还是很清楚这些所有橄榄枝都是看在什么上向他跑来的。 是隔膜式液态储氢燃料电池真的优秀到能被所有人争抢吗? 绝对不是! 如果种隔膜式液态储氢燃料电池真那么优秀的话,明日氢能也不会落魄到连投资都拉不到,即将倒闭破产的境地了。 他心里很清楚的,甚至都不用带脑子思考,用脚趾想都能知道,眼前这批创***司或某某集团的人员,可以说全都是冲着这位徐院士来的。 在这位表示看好之前,可以说几乎没有一家创***司对隔膜式液态储氢燃料电池看好。 甚至是一点兴趣都没有,绝大部分路过他们展台的人,在扫了一眼他们的项目后,要么直接就走了,要么嗤笑一下后再走。 毕竟如今的锂电池发展之蓬勃迅速,明眼人都能看到未来的市场。 在安保人员的维护下,季力学快速的做出了决断。 他先是礼貌委婉地谢绝了其他创***司提出的投资融资和股份购买请求,然后迅速抓住了机会,找到了亚太科创投资峰会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人员和律师的见证下,签订了一个意向合作书。 意向合作书很简单,就只是写上了徐川对隔膜式液态储氢燃料电池的意向投资,上面没有规定投资金额数目大小,也没有保证金违约金什么的。 说起来,这个意向合作书其实不是他季力学要签的,而是徐川提出来的。 季力学自己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上面去,或者说,即便是想到了,也没敢提出来这事。 毕竟眼前这位是谁啊,大名鼎鼎的徐院士,他说出来的话,一言九鼎,你找他签这种东西,是不信任他么? 口头上的承诺对于他这种级别的大佬来说,差不多就是拍板定案的事情了。 签完意向合作书后,徐川站起身,开口道:「后续的事情会有人来和你进一步沟通 股权比例、投资之类的事情的,我就先走了。」 季力学连忙点头道:「好的,好的,徐院士您如果有什么需要了解的地方,可以随时打电话给到我,我随叫随到。」 徐川笑了笑,道:「相信不止你的能看到自己手上股权的值钱的未来,其他人也能看到。」 「所以估计接下来肯定会有不少人不少企业或者风投会找到你进行投资或购买股权什么的。如果你觉得未来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引入合作伙伴什么的,建议考虑优先国内的企业。」 「至于未来是否上市什么的,这些随便你怎么处理都可以。」 「不过.....」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不过我还是要给你一句建议。」 闻言,季力学连忙点头快速的说道:「请徐院士您指点。」 徐川笑着道:「所有的发展都是基于科技变化而来的,在此基础上,做好自己的研发工作,有了真正好的产品比做任何其他的事情都要强。」 季力学:「您放心,我一定铭记这句话,全力支持研发工作。」 看了一眼外面在安保人员维护下逐渐散去的人群,徐川点了点头,笑道:「那就先这样吧,我先走了。」 就在他要离开的时候,展台中一直都没找到什么机会说话的讲解员小姐姐终于找到了机会凑了过来。 「川神.....咳,徐院士您好,我是你的忠实粉丝!是听着您的神话....不是,是科研故事长大的,我能和你加个威信好友吗?」 凑过来的讲解员小姐姐眼巴巴的看着徐川,一脸的渴望。 徐川咳了一下,笑眯眯的说道:「不好意思啊,今天出门太急了,忘记带手机了。」 亲自接待我都没认出我来,还好意思说是我的忠实粉丝? 鬼才信你的话! ....... 搞定了隔膜式液态储氢燃料电池的投资后,徐川走出了展台,重新游逛着各个参加峰会公司带来的产品。 一旁,跟着身边一直都没怎么说话的樊鹏越好奇的开口道:「小师弟,你投资氢燃料电池做什么?」 徐川投资明日氢能公司的氢燃料电池,的确是的他没想到的事情。 毕竟川海材料研究所本身就是做锂电池起家的,目前的锂硫电池技术也完成了,正在扩张市场,这额外投资一个氢燃料电池,不是自己人打自己人么? 而且,什么氢燃料电池能比得上能量密度2000h\/kg啊? 他刚刚也看了那家什么明日公司给出来的资料,说是理论40kh每公斤的高储能能量密度,但实际上做到的标准只是0.87kh每公斤。 这数次,老实说他都不知道徐川是怎么心动的。 徐川笑了笑,随口:「随便投投的。」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解释道:「锂硫电池的性能虽然强悍,但总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也不可能全面占据所有的电池市场,总有其他电池生存的空间的。」 「氢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差不多是电池中唯一一种能和锂电池媲美的,还是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的。」 「另外,那家公司研发出来的隔膜式液态储氢燃料电池,技术还是有一些的。」 「比如里面使用的新型质子隔离薄膜,在研发思路和应用上,可能会有一些其他领域的用途。」 「咱们研究所接下来研发的锂空电池,或许可以借鉴一下这上面思路。这个你到时候可以看看。」 樊鹏越点了点头,恍然明白。 原来是看上了人家的质子隔离薄膜技术啊。 .... .. 两人一边走,一边闲聊着。 不知不觉间就来到了提供给国际友人的展区中。 不得不说,参加这次亚太科创投资峰会的外企,数量还真的不少。 不仅仅是亚洲地区的企业,就连远在北美、欧洲等地区的公司也有一些跑过来凑热闹了。 会场中,徐川看到了不少挺有意思的东西。 比如来自日耳曼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的研究团队带来的成果‘世界上最小的粒子加速器",其长度仅为0.2毫米,可以装在笔尖上。 这一设备是第一个能够快速且聚焦良好的产生电子束的微型加速器,可将电子加速到每秒10万公里。 其采用了光波来加速粒子,通过数千根2微米高的硅柱排列成两条平行线,形成了一个狭窄的电子束。当他们制造出一个0.5毫米长的版本时,发现可以以更快速度加速电子,使电子携带的能量增加43%。 这种新技术目前来说,最有望应用的领域是医学行业。它为医生提供新的治疗工具或为生物实验室提供小型消毒工具,为医学领域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比如来自米国一家科技公司发明的‘彩色涂料"。 这种彩色涂料可以帮助建筑物实现冬暖夏凉,涂抹在房屋顶部和建筑物上可使房屋和其他建筑在夏天保持凉爽,冬天保持温暖,从而显着减少能源使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还有来自韩国的全固体电池用氯化物电解质材料,一种锆离子氯化物固体电解质。 应用在锂离子电池中后,可延长固体电池的稳定性和寿命。 但是它仅对部分锂离子电池有效果,对于锂硫电池没作用。 显而易见的是,在锂硫电池技术完善的今天,锂离子电池的市场会被迅速压缩,这种材料的价值已经是大打折扣了。 否则这家韩国的公司也不会跑来亚太科创投资峰会来试图找到天使融资或出售材料了。 ....... 一路走着,一路看着。 就在这时候,北美区域的一处占地面积较大,或者说连在一起的多处展台再度吸引了徐川的注意力。 「有点意思,马斯克和他的公司也跑过来了吗?」 看着展台悬挂处标记的公司名字,徐川饶有兴趣的眨了眨眼睛。 他还真没想到,这个曾经算得上在航天领域交过手的人会来到这次的峰会上。 而在这处占地面积不小的展台处,摆放着不少的产品。 有类人形的机器人,有小型化的通讯卫星模型,也有最新款的新能源汽车,以及他最感兴趣的小型化模型星舰。 那个以新能源汽车和space-x航天企业而出名的北米企业家,看样子展示出来了不少的东西。 一旁,樊鹏越扫了眼离他们最近的展台,耸了耸肩开口道:「正常,亚太科创投资峰会虽然名义上是面向亚洲各国的,但apec经济组织肯定希望这份影响力能扩展到全世界,马斯克的企业估计就是apec经济组织主动邀请过来的。」 「而且市场经济这种东西,本身就是面向全世界的,亚洲的人口占据了全世界的五分之三,没有哪家企业会错过进入亚洲各国的机会。」 徐川笑了笑,道:「走吧,去看看马斯克又搞了什么新花样出来了。」 抛开作为航天领域的竞争对手之一来说,对于马斯克这个人,他的感官算不上有多好,但也并不差。 很简单,因为人家挣了钱,是正儿八经愿意拿来干实事,投资各种新兴科技产业的。 从航空航天、新汽车、到 vr头盔、机器人、人工智能等等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科技成果。 更别提马斯克愿意开源的初代roadster,大模型grok这些东西了。 哪怕是他没什么好感的星链卫星,其实在科技上来说也是技术发展。 庞大的星链卫星通过低轨道通信卫星向全球用户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这点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影响不大。但对于海航、航空等产业来说,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星链恶心的地方在于它占据了大量低轨空间的卫星运行轨道,但这个锅要说完全让马斯克背,也说不上。 太空卫星领域的规范是各国共同商议出来,这个问题,真要说,米国政府的锅更大,太空霸权主义在过去十几年可是坑了不少的国家。 而对比之下,国内反观某些人,有些时候称它们是资本家都可以说是在侮辱资本主义这个词了。 在其他差不多等同地位的企业家搞高科技卫星,搞人工智能发展科技的时候,他们在搞社区团购,试图控制老百姓的菜篮子,在搞捡封建地主时代的老一套,试图pua劳动者躺平不努力。 恶心人的程度,比资本家甚至更胜一筹。 当然,有问题的人在哪里都有,国内也有很大一批在为科研而做发展和贡献的企业和科研人员。 只不过很多时候垃圾的臭味,比鲜花的香气更能随风飘扬而已。 ....... 免费阅读. 第七百四十章:瞄准马斯克的技术? 第七百四十章:瞄准马斯克的技术? 魔都国际会议中心,五楼的国际展区。 在连成一片,占据了不小面积的space-x公司的展台中,摆放着数件不同的产品,也吸引了不少人注意的目光。 而在这些产品中,最出名的莫过于space-x自己设计的星舰宇宙飞船了。 在星海号航天飞机未出现之前,由马斯克一手主导设计的spacex星舰,在航天领域中无疑是一个闪耀的科技奇迹。 这款由spacex公司开发的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不仅是太空探索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更是可以说的上是人类对未来太空探索梦想的一次深度思考。 无论是一二级火箭的回收技术,还是全新的液氧和液甲烷raptor引擎,都使得星舰在运载能力和成本效益方面都具有显着优势。 可惜的是,在星海号航天飞机出现后,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堆+空天发动机组合的推动方式,使得spacex星舰的地位及在航天领域的重要性一落千丈。 尤其是上一次阿尔特弥斯计划第一阶段重返月球出现重大失误后,哪怕不是spacex公司的锅,spacex也连带着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而作为一名热衷于殖民火星,在新太空探索计划上有着雄心勃勃的‘工程师",马斯克很显然不会止步于此。 在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出现重大问题后,作为提供主力运输火箭spacex公司很快就宣布了要自己打造新的登月舱,重新开启载人登月工程。 但很显然,即便是有马斯克在后面做支撑,spacex公司也没有足够的需求来支撑他们完成载人登月工程。 spacex公司终究是一个商业性质的公司,研究重型运载火箭一方面是因为马斯克的执着和梦想,另一方面则是在航天领域,的确是有利可图的。 无论是nasa宇航局的订单,还是其他国家的卫星发射或航天工程,spacex公司都能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获取到,赚取到研发新技术的成本。 而在nasa重返月球的计划出现重大失误后,阿尔忒弥斯号工程中的后续计划,就几乎全面陷入了暂停的阶段。 在事故调查委员会没有弄清楚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的事故原因之前,nasa大概很难再下达相关的航天订单了。 而想要获取到足够的需求,华国,可能是唯一的选择了。 马斯克不否认星海号航天飞机比他们的重型猎鹰火箭性能可能更强悍,但对于华国来说,如果要想在月球上建立起一座基地的话,仅靠那一架星海号恐怕是完全不够的。 当然,他也很清楚对方本身就具备运输地月物资的条件,spacex很难抢到这笔订单。 但相对于华国自身研发的运载火箭来说,重型猎鹰相对更廉价的运输费用,或许有希望能让他们从中拿到一笔订单。 遗憾的是,目前看来,这一项计划大概是要失败了。 即便是在面向大众公开展览的会场中心,也没有很多人关注他们研发的星舰和最新的登月舱。 spacex公司的展台处冷冷清清的,相对比之下,无论是特斯拉公司拉过来的最新款高智能自动驾驶\\轿跑,还是neuralink公司研发的脑机接口,甚至是还在ppt和研发实验室中的‘猫女机器人"都更加的热闹。 尤其是最后一项,他们带过来的猫女机器人模型,更是引起了众多参会者的围观。 「看样子你的计划可能要失败了。」 坐在展台内侧的沙发上,特斯拉公司的副总裁,也是特斯拉华国区总 经理的约翰逊·霍福乐一边打量着其他公司展台的火爆,一边感慨着spacex公司展台的冷清。 他并没有去特斯拉展台那边向观众介绍自家最新的智能轿跑,而是跑到了spacex公司展台这边和顶头boss闲聊着。 虽然并不负责spacex公司的事务,不过对于自己这个顶头boss的打算,约翰逊还是很清楚的。 在他身旁,穿着白色寸衫的马斯克耸了耸肩,开口道:「华国有句老话叫做‘人生没有十全十美的",spacex的遇冷很正常,在航天技术上,华国,至少那家星海研究院已经超过了我们。」 「在自己本身就拥有更先进技术的情况下,是我也很难会去考虑和落后于自己的企业,还是曾经的对手选择合作。」 老实说,一场亚太科创投资峰会,就重要程度而言并不足以让他亲自出现在这里。 今天他站在这里的原因其实只是顺路过来看看而已,一方面检查一下自己公司的情况,另一方面看看峰会上是否有什么新的好玩意。 至于他出现在华国真正的事业,是和魔都政府此前对赌协议的协议的后续合作工作。 在当年的对赌协议上,他名下的特斯拉需要保证2023年起,每年向魔都市政府纳税至少22.3亿rmb,如完不成,特斯拉需要将建厂用的土地需归还魔都。 除此之外,特斯拉未来五年还需要再在魔都建设一座新超级工厂,投入资本不低于140亿,以及特斯拉魔都厂供应链的零件,必须全华国化等等。 从当年签订下的这份对赌协议来看,表面上来说,魔都市政府其实是吃亏的。 首先特斯拉是极其罕见的独资进入华国。 第二魔都市政府以较低(约莫只有市价十分之一)的价格提供了86万平方米的土地进行建厂。 第三还给了特斯拉低利率贷款业务。 很多人不解,特斯拉明明是米国的企业,引入国内将对国产的汽车厂商带来冲击,魔都为什么还要大力支持特斯拉。 甚至有不少人在网络上痛骂魔都,放着国内这么多新能源车企不扶持,为什么要扶持米国的特斯拉? 但有些时候,看东西不能只看表面。 早在特斯拉进入华国之前,国家就投入了超过千亿的资金来刺激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然而效果却是差强人意,甚至可以说很不理想。 超过千亿的资金+极其优厚的政策投入到市场中,别说一点水花都没掀起来了,甚至导致了新能源汽车有很大一部分一度沦为一些名不见经传的车企用来骗保的手段。 几年的时间发展下来,国内的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生态环境一度摆烂到高层领导都看不下去的地步。 而引入了特斯拉这条鲶鱼和一系列的政策改变之下,一批新能源车企成功从摆烂的环境中杀出来了。 这是一场残酷的淘汰赛,它在倒逼着国内车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降低产品售价。进而引领了华国,国内乃至在全世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从目前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来看,华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全世界老大了。 光是这一条,当初的对赌协议魔都,或者说华国就赚了。 此外,对赌提协议中还有年22.3亿起步的纳税,全华国化的产业链供应等等条件,这些协议都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华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可以说,自对赌协议签下的这些年,华国赚的远不止提供的这些。 只不过,谁又能预料到,在短短几年的时间中,这份华国赚了不少的对赌协议,如今反过来成为了特斯拉的‘保障& quot;呢。 在锂枝晶难题和可控核聚变技术解决后,电能成为了华国最为廉价的能源。 新能源汽车的磅礴发展,直接就碾压了传统燃油车。 作为本身就占据了大量市场的特斯拉,更是在这一波福利中吃到了饱。包括后续的业务合作展开,都可以通过对赌协议中的超级工厂来进行。 唯一让马斯克遗憾的是,他没有拿到人工sei薄膜专利的授权。 如果当初拿到了授权的话,他可以在保证利润的前提下,将特斯拉的价格继续往下不断压缩,进而争取更大的市场。 所以这一次他特意从米国跑过来,除了和魔都政府的后续合作以外,还想看看能不能约上那位徐教授聊一聊。 他已经错过了人工sei薄膜的专利授权,现如今更先进的锂硫电池不能再错过了。 就在马斯克想着该如何约上徐川聊一聊的时候,冷冷清清的spacex公司展台中,两个人影走了进来。 下意识的扫了一眼,坐在沙发上的马斯克一开始也没当回事,以为是普通的参会者。 直到他转回头后才愣了一下,脑海中似乎闪过了什么,猛地回过头来,盯着两人看了一会后,直接就站了起来。 「徐教授?」 看着走进来的两人,马斯克有些迟疑。 虽然经常在新闻或者报纸上看到这张面孔,但他没见过徐川,初此见面的确有些猜疑。 听到有人喊自己,徐川扭头看去,一张熟悉又陌生的脸映入眼中,让他也愣了一下。 「马斯克?」 虽然知道了马斯克和他名下的公司参与了这次亚太科创投资峰会,但徐川还真没想到他本人也跑了过来。 「哈哈,没想到能在这里遇到你,徐教授。」 确认了自己的确没认错后,马斯克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快步走了过来,伸出了右手。 徐川笑了笑,伸手和这位大名鼎鼎的企业家握了握手后说道:「很高兴见到你,马斯克先生。」 马斯克打了个哈哈,笑着开口说道:「我一直想拜访下你来着,但可惜的是近期工作实在太满了。」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笑道:「不过相对比拜访,这种偶遇我觉得更有意思。用你们的话来说,这就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啊。」 「先请坐吧,喝点咖啡还是什么?」 「随便,我都可以的。」 马斯克热情,徐川也没拒绝,顺势坐了下来,目光落在展厅中的各种等比缩小的模型上,若有所思的开口道:「看样子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失败,并没有打消你们在航天上的热情。」 听到徐川这么说,马斯克表情略微有些尴尬。 虽然说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的失败和spacex公司并没有什么关系,但作为阿尔忒弥斯计划中的一个整体,只能说spacex公司肯定会受到一定的牵连。 要不是这次见面是真的巧合,他都差点以为徐川是专门跑过来嘲讽他的了。 徐川倒是没注意对方脸上的尴尬,他的目光始终都落在spacex公司展台上的小型化模型星舰上面。 虽然说在供能和动力系统上他们已经超越了米国这个曾经的老对手,但在登月舱、生命维持单元、地外通讯、纳米级动力学等方面都还有一些甚至是相对较远的差距。 不过要说快速追赶,也不是没有可能。 月面南极上还有一座米国最先进的生命维持单元和登月舱呢。 反正现在米国或nasa也没能力监控月球,他们后续可以安排星海号载人再过去看两眼。 等他们吃透了nasa‘遗落"在月球南极上的生命维持单元后,在这些领域或多或少的能追上一些步伐。 「要看看我们最新研发出来的星舰吗?」 敏锐的注意到徐川的视线,马斯克抛掉刚刚被‘贴脸嘲讽"的尴尬,笑着问道。 「有讲解手册吗?」 「当然。」 马斯克点了点头,递了个眼神给一旁的工作人员。 很快,几份纸制的星舰介绍图册就递了过来。 徐川顺手接了过来,翻开了迎着星舰的封面,浏览着里面的信息。 不得不说,在传统化学燃料运载火箭这一块,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这一款新型星舰,从资料上来看虽然依旧是「猛禽」发动机,但却集成了整整四十二个发动机。 要知道,想要让如此多的发动机的推进步调一致,实现火箭推升效率的最大化,难度是相当的大。 上一次试图用如此多的火箭喷嘴紧密地排列在一起来工作的工程典范,最接近的是前红苏生产的n1重型火箭。 不过让徐川比较注意的并不是多发动机串联技术,而是这座星舰使用的全新3d立体打印技术,以及星舰本身所使用的独特的控制系统等等。 这些东西不说华国没有,但在先进程度上,的确距离他们的老对手有着一些差距。 尤其是那套独特的控制系统,或许可以帮助他们在二代航天飞机的控制上做出一些优化的感觉。 如果可以的话,他或许能和马斯克做笔交易或合作? ....... 免费阅读. 第七百四十一章:小岛国的狼子野心 对于徐川来说,和马斯克的见面的是一个巧合。 虽然曾经在航天领域上是对手,不过两个各自对对方的看法却并没有多大的仇怨,或者说意见。 这也为两人心平气和的坐在这里交谈,乃至接下来可能达成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闲聊了一会,相互交换了联系方式约定了一个后续沟通的时间后,徐川也没在这边过久的停留。 亚太科创投资峰会上的产品很多,虽然绝大部分的产品对于他而言并没有太多的吸引力,但即便是百里挑一,也还是能够找到一些感兴趣的东西的。 至于后续是否和spacex公司的合作,那就后续再来沟通了。 或许有人会觉得,和一个曾经的手下败将合作,这有必要吗? 但阿尔忒弥斯登月舱的失败,严格来说其实和spacex公司没有什么关系。 spacex公司仅仅是提供了重型猎鹰火箭将阿尔忒弥斯登月舱和猎户座号多用途载人飞船送上月球而已。 而作为阶段性的目标,spacex公司其实完成的相当完美。 哪怕是nasa宇航局强行要求重型猎鹰提前启动,抢在星海研究院之前展开了重返月球的计划,spacex公司依旧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任务。 而在重型运载火箭的设计、制造和控制这些方面,spacex公司的确有着不小的优势和领先的技术。 徐川需要的就是这些,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二代航天飞机的设计。同时,和spacex公司的合作,也能在加速月球和星际空间的开发。 ...... spacex公司的展厅内,送走了这位在国际上都大名鼎鼎的学者后,看了一眼那已经看不到背影的角落,陷入了思索中。 对于这位大名鼎鼎的徐教授,他的看法其实相当的很复杂,大概是又爱又恨的同时,还有一些敬佩吧? 爱的是对方研发出来的人工sei薄膜和锂硫电池,以及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实现,都极大的推动了电能的发展,间接的推进了新能源汽车的繁荣,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恨嘛,自然是人工sei薄膜的专利和锂硫电池技术这两种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都相关重要的技术都在他的手上了。 此外还有航天竞赛中被碾压的太空探索工程,都让他感官极为复杂。 至于敬佩,那大抵是来源于对于顶尖学者的身份了。 虽然感官复杂,但若要说合作,马斯克自然是愿意的。 就算抛开锂硫电池技术是他需要极力争取的以外,还有徐川在太空探索技术上的支持。 对于他来说,在他亲手创办的这些企业中,若要说挑选一个最看重的企业来说,那毫无疑问会是spacex公司。 准确的来说,他看中的并非spacex公司,而是他心中太空探索的梦想。 如果说在众多的企业家中挑选一个真正的‘太空狂人",那他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 包括特斯拉、spacex、solocity等公司,可以说他现在几乎所有的努力都是在为探索太空和未来移民火星的梦想做准备。 哪怕是猎鹰信号的三次失败,差点毁掉他的梦想,导致他破产也没有改变过他的执着和想法。 如果有人能够在太空探索这一领域帮上spacex的忙,或许即便是让出一部分特斯拉的股份,他大概也是愿意的。 ...... 亚太科创投资峰会一共有一周的时间,不过第二天都还没过完,整个峰会就暗流涌动了起来。 徐川院士出现在 峰会上的消息第一时间传遍了所有参与峰会的企业公司和科研机构,而在第一天的展览上,徐院士看中一家名为‘明日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氢燃料电池项目,并愿意进行投资的消息,更是可谓漫天飞舞了。 如果说第一条消息仅仅是噱头的成分居多,引起了众人的好奇和兴趣外。那第二条消息毫无疑问就吸引了众多创***司和商业界的注意了。 明日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坐落于山城的小企业,相关的资料在当天夜里就摆在了各大风***司总经理的办公桌上。看着这家‘小公司"的资料,几乎所有的风投企业都在摩拳擦掌,想法设法的试图搞到对方的联系方式。 众所周知,徐院士所看好的方向和技术,那肯定是‘大有前(钱)途"的。但对于商业界和风投界来说,要想跟着他一起吃口肉,难度是相当大的。 无他,这位已经站在了华国,乃至全世界学术界顶端的大牛,绝大部分时期即便是有技术,那合作的对象也不是风投企业能高攀的。 就算是锂电池这个他本人进入的最深的行业,其合作对象也基本都不缺钱,更不会出让股份什么的。 但这家明日氢能公司可不同,虽然并不是微小型的创业公司,但它的总资产加起来也不过是三五千万,对于风投行业来说,完全是值得进入的。 背靠着徐院士这颗撑天大树,可以说这家公司注定能成长起来,甚至成为氢能行业巨头的企业,哪有不下注的道理。 唯一让众多风***司和资本有些疑虑的是,氢燃料电池这项技术,很明显和那位徐院士研发出来的锂硫电池对立,互相抢市场。 不少的风投和资本都弄不明白,在自身已经有锂硫电池这种能快速占领电池领域的产品后,为什么还要投资氢燃料电池。 当然,想不明白这件事并不影响风投和资本对明日氢能公司的追捧。 只要那位徐院士对此保持了关注和投资,那么这家公司可以说注定会被推成一家氢能领域的巨头。 哪怕是在氢能领域,樱花国占据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专利,也丝毫不影响众人对于明日氢能的看好。 可以说如果这家未来愿意上市,那么会有无数的资本蜂拥而来帮助推动这件事。 ....... 徐川院士投资明日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的事情,关注的并不仅仅是国内的资本和风投,众多国际资本也很快就注意到这份流传出来的小道消息。 另一边,樱花国。 相关的消息很快就通过了参加亚太科创投资峰会的企业传递回了他们的本土,引起了众多在氢燃料电池领域布局的樱花国企业的注意。 在能源的发展的基础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选择。 比如华国,早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实现之前,就已经在布局锂电池和电动汽车领域了。 而预支隔海相望的樱花国,则选择了另一条不同的道路。 那就是氢燃料电池。 2023年,一份由樱花国本国的分析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樱花国在氢燃料电池技术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在全球拥有3.46万项氢燃料电池专利,位居世界第一。 单是丰田一家,就有超过6,000项氢燃料电池的专利,占氢燃料电池全世界相关专利的三分之一以上。 通过拥有如此庞大的专利数量,樱花国的车企在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上具备了较大的优势,为其弯道超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数据毫无疑问展现了樱花国在氢燃料电池领域长期以来的技术积累和研发实力,也展示他们在氢燃料电池领域上的勃勃野心。 作为一 个反骨仔....咳,作为一个试图实现「氢社会」的国家,樱花国对于全世界各国的氢能源和氢燃料电池的发展异常重视。 不仅仅是自身的研发,更有对其他国家氢能源和氢燃料技术专利的购买,甚至是通过盗窃、打压、间牒等各种方式‘掠夺"其他国家的技术。 试图垄断并在全世界推广氢能源和氢燃料电池。 不过,尽管他们在氢能源汽车技术上拥有众多的专利,但其他国家似乎对此并不感兴趣。 不仅仅是因为其他国家有自己的研发计划,更是因为对氢能源的商业前景持有持谨慎的态度。 毕竟氢能无论是制备,还是运输,使用,乃至氢燃料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都较为高昂,且难度很大。 因此,由于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樱花国的这些专利技术很难转化为实际的商业产品。 不过现在,远在华国的那位徐教授,似乎帮助他们在氢燃料电池坚固的壁垒上,撕开了一道口子的样子。 爱知县丰田市,丰田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公司的总部大楼中。一名人模人样的中年男子正仔细的翻阅着手中的报告文件。 纸质文档上,详细的记录了由参加亚太科创投资峰会的丰田公司传递过来的信息,包括徐川院士投资明日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消息,以及明日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详细资料。 「秋田君,这份消息来源真实?」 快速的将手中的资料翻阅了一遍后,丰田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公司的总裁高科佑太眼神中闪过一丝锋芒,看向站在办公桌前面的属下严肃的询问道。 「是参与亚太峰会的丰田总部及jaic亚洲投资株式会社等公司共同传递回来的,消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确保没有任何问题。」名为秋田君的属下快速的汇报道。 「呦西,那位徐教授这次可是帮了我们一个大忙!」 听到消息准确,高科佑太脸上顿时浮现出了灿烂的笑容。 要知道,在锂枝晶难题解决后,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之迅速,严重影响到了氢能源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 一直以来丰田或者说樱花国都在愁怎么在布局十几年的氢领域撕开口子,没想到那位徐教授亲手将这个机会送到他们面前。 思忖了一下,高科佑太脸上带着笑容快速的开口道:「继续收集这家叫明日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资料,尤其是对方在隔膜式液态储氢燃料电池上的技术和专利。」 「另外,让松口司机现在过来接我去东京总部,我亲自去总部汇报处理这件事!」 「好的,社长。」秋田君快速的应了一声,又带着些犹豫,看了一眼高科佑太。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社长,以华国对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想要收购这家公司或者入股他们的话,难度恐怕很大。」 秋田圭介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提醒道:「而且我觉得这次的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参与明日氢能公司投资的,是那位徐川教授,他对于我们的看法一直都携带着不公,如果我们参与到投资,他恐怕会退出对明日氢能公司的投资,亦或者阻拦我们的收购和投资。」 高科佑太笑着开口道:「放心,熙熙攘攘不过利字,只要我们给的足够,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微微顿了顿,他自信道:「而且就算是他退出或者阻拦,对于我们而言也没什么。」 「要知道全世界氢燃料电池的专利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在我们大樱帝国手中的。」 「如果能合作,借助徐教授的名声打开氢燃料汽车和氢能的市场,那自然是更好。」 「如果不能 ,借助这股东风,全力推广氢燃料电池和氢能,获取到隔膜式液态储氢燃料电池的技术和专利,对我们来说也足够了。」 「我们要的,不是他的投资,而是借助他的名气,来帮我们在氢能市场上打开一片缺口!」 「而现在,他已经将目光落在了这片市场上面了,只要我们把握好机会,就足够了!」 高科佑太脸上很是自信,对于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来说,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樱花国早就对其建立起来了一道厚实的专利壁垒。 但遗憾的是,氢能和氢燃料电池的市场一直都没有打开。 这个机会,他们一直都没有获得。 各国对于氢能或许还保持着默认的态度,允许他们进入,但对于氢燃料电池,却是一直都基于打压的节奏。 即保持自己的氢燃料电池研发,又拒绝樱花国的氢燃料电池进入,这差不多就是现状。 而现在,机会就在他们眼前! 如果能借助这次机会打开氢燃料电池的市场,那这将是一个完全不比锂硫电池市场弱小的庞大亿万级新领域! 而作为占据了全球百分之八十以上氢燃料电池专利的樱花国,将在这个新市场中,收获到最大的利益。 感谢那位徐教授,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一次投资,将可能给整个世界带着如此巨大的变化,也将给他自己的锂硫电池,带来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 免费阅读. 第七百四十二章:徐川:我整篇论文就好了 第739章徐川:我整篇论文就好了 发生在樱花国的事情徐川并不清楚。 如果他知道对方准备借助他的名气来打开氢能和氢燃料电池的市场的话,一定会一脸的懵逼。 锂硫电池都弄出来了的情况下,氢燃料电池的优势很大吗? 他投资明日氢能公司的目标也不是氢燃料电池这个市场啊,那份应用于电池上的质子离薄膜,才是他的目标。 这种离子渗透薄膜技术,或许是可以应用在锂空气电池上的。 投资几百万的资金,为锂空气电池的研发带来一些隔膜技术和思路,这并不是什么亏本的买卖。 至于氢能和氢燃料电池,在徐川看来那只是附带的玩意而已。 毕竟能源这种东西,包括锂电池在内,就没有不危险的,只是看各自的防护手段和危险程度而已。 而且,对于插手其他公司和科技的发展,他也没太多的兴趣。 氢能源板块相关的公司和企业,短短几天的时间内便冲上了以前从未达到过的巅峰。 峰会上的产品和技术虽然很多,但能勾引起他兴趣的却很少。 办公室中,刚坐下来还没来得及休息一会,负责研究所日常工作管理的温远航便赶了过来。 和来的时候不同,回去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 “因为樱花国太独了,他们试图占据整个氢燃料电池市场。所以在氢能源和氢燃料电池领域,所以除非能跳过对方建立起来的专利壁垒,否则对于氢能源的发展的,不止我们,包括不少西方国家,都默认打压或抑制这条赛道的方式。” 毕竟他的名声和研发能力摆在那里,要是真研究出了氢燃料电池,对于锂电池领域的布局来说绝对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而氢燃料电池,则是需要发电-电解水制氢-充氢-使用,整个过程中多了一道‘制备’的过程。 闻言,温远航眼眸中划过一丝锋芒,快速的询问道:“锂空气电池?” 传统锂电池的使用方式是,发电-充电-放电直接使用,两步到位。 这玩意应用在汽车上,如果发生了严重的车祸,那后果可比锂电池严重多了。 闻言,徐川愣了一下,笑着问道:“怎么了?” 温远航思忖了一下,谨慎的回道:“短暂的影响肯定是有一些的,不过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笑了笑,徐川笑着开口道:“原来是这个,不过没关系,我本来就没准备进入氢燃料电池领域。” “至于投资那家明日氢能公司,其实是因为他们研究的隔膜式液态氢燃料电池上有一部分技术或许可以应用到锂空气电池的研发上而已。” 甚至可能会导致樱花国在这一领域的崛起,这是国家不愿意看到的。 但即便是如此,氢能源板块相关的企业在各路资本的操控下依旧是涨幅遥遥领先。 徐川顿了一下,笑问道:“市场自己的选择而已,这没什么的,你这跑过来,不会就是为了这事吧?” 但整体来说,在锂电池技术已经足够成熟了的基础上,徐川除非是失了智,才会去大力支持和研究氢燃料电池。 这是一场资本的狂欢,一大堆趁势热炒的推手借着徐川看好的名义不断在后面推波助澜。 锂电池是起火,压缩氢能罐那是移动的炸弹。 退了酒店的房间,背着自己的电脑包,徐川走下了酒店大堂。 “不止是樱花国,各国都一样,包括咱们自己国内研究氢燃料电池的厂商,也不会错过这个机会的。” 毕竟他本身自己的研究就已经很忙了,哪里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管其他的事情。 亚太科创投资峰会的第二天。 锂空气电池太难,可以说短时间内几乎做不到。 此外,氢能,尤其是压缩氢能,安全系数比锂电池低多了。 选择性的删掉里面的一些关键理论和数据,再公开也行。 毕竟他本来也只是过来逛逛看看而已。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相对比咱们国家的氢燃料电池技术发展来说,樱花国在这一领域更加的完善,布局也更广。” 但现在,情况似乎有所变化? “徐院士。” 虽然并非锂电池领域的专家,不过作为从科学技术蔀战略规划司那边调过来的人才,他对于各项科技领域的发展和概念还是有一些基础了解。 如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等企业股价,均有所降低。 电化学的微观实质反应过程的量子理论模型,那可是化学材料计算模型重构的基础核心,再加上在电化学领域的研究和锂电池领域的数学分析,这玩意公开出去,那岂不是在给自己找麻烦么? 至少在锂空气电池没有进展或者研发出来的之前,他大抵是不会公开的,毕竟这也不是纯理论方面的论文。 温远航笑着道:“这两天氢能源板块相关的企业,国内国外都直接涨停了,您这波投资,带动了数百亿的经济发展啊。” 想到这个,他忽然想了另一件事,抬头看向温远航,开口问道:“对了,你刚刚说因为我之前投资的关系,导致氢能源和氢燃料电池相关的市场扩大了很多,这对咱们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影响很大吗?” 有网友戏称,如果那位徐院士多看好几个领域几项技术,经济的发展能直接左脚踩右脚飞上天。 锂电池涉及能源,或者说就是能源,更是他们这类人关注的重点。 “毕竟时代是需要发展,虽然锂硫电池才刚面世不久,但我们也是需要为下一步的技术的发展做储备的,锂空气电池就是川海材料那边的目标。” 这也是在徐川投资氢燃料电池领域的消息传出来后,反响这么大的原因。 话说到这,徐川也明白了温远航这火急火燎跑过来找他的原因。 当然,如果要公开的话,也不是不可以。 要不是明日氢能科技公司如今并没有上市,恐怕不出半个小时就能被顶涨停。 “嗯?” 门口,郑海已经将车开了过来等候在了这里。 所以在来沪上的第三天,在见识过来世界各国的一些产品后,他便准备回金陵了。 而且他记得,早些年在这位研发出人工sei薄膜,解决了锂枝晶难题后,高层就曾询问过他的意见,包括锂空气电池技术实现的可能性。 但很显然,他没听说过这位在arxiv上公开过这类型的论文啊? 魔都到金陵的行程并不长,几个小时的行程过后,他便回到了星海研究院。 “基于这点,氢能源的市场如果现在打开的话,樱花国能占据很大一部分甚至一半以上的市场。” 不止是他们,很多国家电池领域的学者都抱有一样的看法,认为徐川也觉得锂电池可能走到尽头,会换个赛道研究。 在小道消息爆出来徐川看好明日氢燃料电池的信息后,早上九点半,股市一开盘,和氢能及氢燃料电池相关的板块就开始了一路疯涨。 甚至他都没有等科创峰会过完,就已经在收拾行李准备返回金陵了。 温远航恍然点了点头,不过很快又疑惑的看向徐川,谨慎的开口询问道:“那个,徐院士,我好像没在arxiv上看到过您发表的这类论文来着?” 虽然听不懂徐川说的理论到底是是什么,不过对于徐川在arxiv上的账号,以及他所公开的论文及言论,他或者说国家一直都是有收集的。 如果有的话,保持关注的助理一定会和他汇报的。 “目前来说,氢燃料电池领域的专利,全世界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在樱花国企业的手中。” 这一波节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锂电池领域的相关公司。 所以安全方面,这个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但要是他突然跳出去,跑去搞氢燃料电池了,这对于整体的布局来说,情况就不妙了。 小日子的想法的确很好,但剧本却并非他们设想的路线。 无论是锂离子电池还是锂硫电池,在布局上都符合国家的政策和方针。 而当时,这位给出的答案是几乎不可能。 如果一座城市的汽车全都使用氢能作为能源的话,埋在城市各地的加氢站,如果采用樱花国使用的高压气罐储氢路线,不说能将整个城市炸上天,恐怕也足够将半个城市炸上天了。 毕竟相对比锂电池来说,氢燃料电池在转化率上要低上不少。且在制备,运输,使用等过程中都比锂电池要更加的困难。 目前来说,从之前调查报告来看,锂电池的发展阶段性成果差不多就是锂硫电池了。 甚至从扩散效应上来说,汽油比氢能更危险一点。 徐川点了点头,若有所思的开口道:“看样子这波倒是便宜小日子那边啊。” 要不是氢燃料电池目前还只是一个想法,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能够商业化使用的电池,恐怕能源领域股价的波动只会更大。 徐川笑了笑,解释道:“你当它是化学领域上的一些理论研究论文好了,这份工作恰好对锂空气电池有些帮助。” 至于樊师兄那边,则因为代表川海研究所参加峰会,并且作为峰会代表在科创会议上发言的关系,后续还需要在这边呆几天。 而且就算是抛开这些东西来说,氢燃料电池的使用也比普通电池多了一道步骤。 目前锂电池领域可以说华国已经差不多全面打开市场,占据先机了。 徐川点了点头,道:“锂空气电池的研发难度的确很大,如果是在去年,对于锂空气电池方面的研究我估计都不抱什么希望。” 徐川点了点头,道:“嗯,川海材料研究所那边在完成锂硫电池后,下一步的目标就是锂空气电池。” 听到这一堆没听过的名词,温远航一脸茫然的问道:“电化学电荷自治离散什么?” “暂时没有,怎么了?” 闻言,温远航轻松了口气,笑着道:“如果没有的话,那倒没什么。如果有的话,还希望您能够提前和我打个招呼,通知一声。” 而用于给氢燃料汽车加注燃料的氢气站,那就是地下深埋的‘氢弹’了。 “不过其他国家和咱们有些不太一样,比如樱花国,布局的就是氢燃料电池。” 不过对于徐川本人来说,这些操作对他而言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从商业的角度上来说,这很显然会造成更高的运营成本。 “不过以目前的市场来说,只要氢燃料电池目前的技术问题还存在,氢燃料电池在成熟的锂电池面前就翻不起什么风浪。” 温远航笑了笑,开口道:“那倒不是,主要是想过来问问,您是准备进入氢能源领域发展吗?” 温远航笑了笑,开口解释道:“这主要和一些能源领域的布局有关系,您知道的,咱们国家在能源上的选择是锂电池方向。” 进门,温远航笑着打了个招呼,开口道:“这次去魔都,您又创造了个神话啊。” “不过去年年底的时候,在化学材料计算模型理论的工作上,针对电化学的微观实质反应过程的量子化理论的研究,在电荷自治离散变分x(-dv-x)方法与现场光谱电化学方法上找到了些许的研究方向和思路。所以川海材料那边才开始研究这个的。” 当然,燃油车所运用的汽油也具备同样的性质。 能收获到隔膜式液态储氢燃料电池,已经挺不错的了。 温远航笑了笑,开口道:“正常的,这段时间氢燃料电池厂商肯定会抓住机会进行市场的开拓工作。” 徐川笑了笑,理所当然的说道:“你当然看不到了,因为我没有公开出去。” 温远航想了想,开口问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锂空气电池目前在技术实现的理论上难度很大吧?” 闻言,徐川有些疑惑的看了一眼温远航,有些不太理解。 徐川思索了一会,笑着开口道:“我这两天整篇论文出去好了,如果是其他人,占点便宜什么的我就不多说什么了。” “不过.” “小日子那边不行!” 第七百四十三章:突破底线的抉择 与此同时,另一边。 魔都,举办亚太科创投资峰会的国际会议中心里面。 在主办方提供的一间办公室中,明日氢能科技公司的另外两位股东从山城那边赶了过来。 隔膜式液态压缩燃料电池被那位徐院士看好的消息,经历这几天时间的发酵,如今已经成为了电池界和资本风投界最火热的事情了。 各大以前他们高攀不上的风***司,在这两天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联系上了他们,试图从三人手中购买股份,或投资或收购他们的公司和氢燃料电池项目。 收到了消息后,另外两名股东迅速起身从山城那边赶了过来,不过遗憾的是,等他们赶到的时候,徐川已经在赶回金陵的路上了。 「没能见到徐院士,可惜了。」 办公室中,穿着牛仔裤的中年男子薛鹿推了推鼻梁的眼镜,脸上带着些遗憾的说道。 明日氢能科技的股权三份,一份在主持商务和影响,获取渠道的季力学手中,一份在负责技术研发科研人员手中,还有一份就是投资金主了。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徐川在他心中的地位毋庸置疑,绝对是神话级别的。 这次如果不是有机会见到那位徐院士,即便是有投资什么的,他大抵是不会跑过来。 可惜的是,千里迢迢跑过来,他还是没能见到那位徐院士。 「如果能够确定投资,我想还是有机会的。」 办公室中,樊鹏越笑着开口道,只要能够确定投资合作关系,日后肯定会有机会见面的。 徐川走了,和明日氢能这边沟通的事情由他全权负责。 当然,大体上的一些事项肯定是有提前确定过的,包括投资合同,都已经准备好了。 闲聊了一会后,樊鹏越看了眼时间,感觉差不多后从随身携带的包中取出来几份投资合同,递给了明日氢能的三位股东。 「麻烦几位跑一趟了,今天上午的时间也不早了,咱们先聊聊投资吧。」 「这是融资合同,三位可以先看看,如果有什么异议,咱们可以现场沟通。」 三名股东对视一眼,点了点头接过合同翻阅了起来。 沙发上,樊鹏越则安静的坐在那里等待着结果。 将手中的合同从头看到了尾,季力学脸上表情有些纠结犹豫,甚至带着一些为难。 不只是他,另外两位合伙人脸上也差不多是同样的表情。 一轮投资一千万,要求占据隔膜式液态压缩燃料电池项目股份的百分之七十,后续拥有优先收购权等等。 不得不说,这份合同如果是其他的风***司提出来的,他们恐怕会当场直接拒绝的。 但这是由那位徐院士提出来的,就让人难以抉择了。 三人对视了一眼,最终还是决定由季力学进行沟通,毕竟他是做商务谈判的,在这方面更拿手。 深吸了口气,季力学抬头看向了坐在沙发对面的樊鹏越,开口道:「樊总,投资这方面我们很乐意接受徐院士的资金,但是投资占股比例,这个是不是要求太高了?」 百分之七十的股份占比,这意味着剩下的百分之三十即便是他们三个人平分也只剩下了一人十点。 虽然明日氢能科技如今并不是什么创业公司,在市面上也占据了一定的氢能市场。 但在投资方面,目前的明日氢能还没有接受过外面的投资,这些年发展中的所有的资金都来源于三人中的金主。 从这方面来看,明日氢能其实可以算得上是一个还在创业前期的小型企业。 而这一轮投资,对于他们来说其实就类似于创 业公司的天使轮。 一轮天使轮直接让出百分之七十的股份,没这么玩的。 如果他们签了,这意味着三人将直接从大股东变成了可有可无的小股东。 百分之七十的占股,也意味着对方直接拿走了这个项目的所有话语权,直接变成了打工仔。 不仅如此,这还是第一轮的天使轮,如果后续他们还需要扩大市场,或者上市的话,肯定还需要烧掉更多的钱。 也就是说,大概率后续他们是还要进行a轮、b轮、甚至是c轮的多轮融资的。 这种情况下,对于目前拥有着股份的三人来说,在后续的融资中,能跟上脚步的恐怕只有原本的金主了。 而无论是他季力学,还是薛鹿手中的股份,都将进一步压缩,甚至在未来将彻底的出局。 很明显,这不是他们愿意看到的。 在原本的三人的商议中,他们计划的是让出百分之三十的股份,让那位徐院士成为最大的股东,他们跟着一起继续投资研发。 这样一来,即便是后续再进行多轮融资,也能够确保在上市后,他们手中还有一定的股权。 然而现在很明显,百分之七十的股权,严重超出了他们的预估,甚至直接就突破了他们心里百分之五十的底线了。 对于一家发展中的前期公司来说,恐怕没有任何企业的股份持有人会甘心在第一轮融资中就失去对自己公司控股。 除非他们打算直接在融资中卖掉自己的公司。 但很显然,目前来说,无论是季力学还是薛鹿,亦或者原本的金主,在隔膜式液态压缩燃料电池上都不愿意放弃。 毕竟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一个前景远大的项目。 对于季力学的质疑,樊鹏越只是轻轻的笑了笑,并没有急着反驳,而是开口道:「其实我是不太能理解他的想法的。」 闻言,季力学三人都疑惑的看了过来,有些不解。 樊鹏越没在意,接着道:「在我看来,投资氢燃料电池其实是一个亏本的买卖的。」 「很简单,就算是你们的氢燃料电池能完成,能带来一定的收益。但它能比过锂硫电池吗?」 「川海材料研究所的锂硫电池技术已经全部完成了,而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锂电池市场也就基本都打开了。」 「我其实不太明白他为什么会突发奇想的投资你们的氢燃料电池,老实说,这是在给他百分百占股的川海材料研究所增加竞争对手。」 闻言,季力学忍不住开口道:「我不否认锂硫电池的强大,但我们的隔膜式液态压缩燃料电池同样很有实力和前途。」 如果不是看好氢燃料电池,那位徐院士怎么可能会投资他们? 这是他心里没说出来的话,只不过他没想到的是,徐川看好的并不是氢燃料电池,而是质子隔离薄膜。 樊鹏越耸了耸肩,开口道:「如你所说,就算是氢燃料电池很有前途,想要在电池市场上和锂电池竞争,说句直白的,那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想来三位都很清楚,氢燃料电池目前在市场上的占有程度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如果要全面铺开的话,需要耗费掉多少的资金和精力。」 「很显然,你们没有推广它的能力。」 「此外,就算是抛开这些东西不说,你觉得川海材料研究所没有能力研发氢燃料电池吗?」 「只要我们想,氢燃料电池的技术我可以肯定能够做的比你们更加的优秀,而且在后续的市场推广中,你们觉得自己能够竞争的过徐院士?」 「我可以不客气的说,相对比你们来说,我们自己想要研 发氢燃料电池,顶多只是花一点时间和精力而已。」 「至于推广业务,如果徐院士他愿意,只要项目挂在他的名下,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省任何一个城市会拒绝和我们签订推广协议与合同。」 说完这些,樊师兄停顿了一下,看向明日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的主力研发人员。 「薛经理,有意向来川海材料研究所工作吗?」 「工资方面我们依旧按照你现在的标准上浮百分之二十,福利方面我想川海研究所只会比明日氢能更好。」 「另外,你过来研究所,依旧可以单独负责一个氢燃料电池的研发项目,占股百分之五。」 「你觉得如何?有没有兴趣?」 这话一出,坐在那里的薛鹿顿时就愣了一下,随即呼吸都有些沉重起来了。 不得不说,这份条件,他的确动心了。 虽然目前在明日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他占股还有百分之二十二,但这百分之二十二的股份,比得上他去川海材料研究所领导氢燃料项目的百分之五吗? 按照目前的股份来算,如果他们答应了融资,他手中百分之二十二的股份经过稀释后只有百分之七。 百分之七的股份,的确比百分之五要高一些。 当让他心动的是,川海材料研究所,可是那位徐院士的研究所。 虽然都说「宁***头,不做凤尾」,但这也要分情况啊。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跟着徐川院士搞研究,这不比他自己在明日氢能这家小公司里面瞎折腾更好。 那可是川神,国内,甚至全世界最牛逼的学者。 要不是还有一些股份差在这里摆着,说不定他就直接答应了。 毕竟百分之二的股份差,如果这次的合作搭乘了,以氢燃料电池后续的市值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足够一个人财富自由了。 看出了薛鹿脸上的纠结和心动,季力学轻咳了一下,出声打断了这股节奏。 再不打断,等薛鹿被对方拐走,明日氢能就真的哭都哭不出来了。 毕竟薛鹿可是隔膜式液态压缩氢燃料电池的管控者和主力研发人员,他被骗走了,虽然公司还有其他的项目,但可想而知后果是怎样的。 「那个,樊总,能麻烦您留下半小时的时间让我们三人商议一下可以吗?」 樊鹏越笑着点了点头,回道:「当然。」 应了一声,他站起身,离开了这间会议室。 刚带上门,里面争论的声音便响了起来。 樊鹏越笑了笑,轻带了一下房门离开了这边。 ....... 没有用到半个小时的时间,仅仅是十分钟,会议室的大门便打开了。 从会议室中走出来,季力学眼神中带着复杂的情绪,深吸了口气,开口道:「樊总,经过协商,关于融资,我们同意了.....」 没办法。 虽然代价很大,甚至可以说几乎丧失了对项目的管控权。 但那位徐院士,能够提供的资源和渠道,包括他自己的研发实力在内,实在是太恐怖了。 无论是和官方的关系,还是技术研发力量,亦或者手中的现金流。 正如这位掌管川海材料研究所的樊总所说的一样,就算是将明日氢能撇开,氢燃料电池对于他们而言,也不是什么难事。 虽然隔膜式液态压缩氢燃料电池的自研专利都在他们手中,但谁又能保证,没法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达到同样的技术呢? 而且,他们如果不同意的话,作为公司的主力研发人员恐怕迟早要跑路。 薛鹿一旦跑了,别说隔膜式液态压缩氢燃料电池项目了,就是公司的其他项目,都会遭受到重大的影响,到时候整个公司搞不好都得散架。 听到季力学给出的答案,樊鹏越不出意料的笑了笑,道:「恭喜你们,这绝对是个正确的选择。」 「希望吧。」 季力学苦笑了一下,和樊鹏越握了握手。 这份合作一成,他们就从隔膜式液态压缩氢燃料电池项目的管控者变成了打工者。 虽然明日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还在他们手中,但那位徐院士看好的仅仅是他们手中的氢燃料电池而已。 老实说,他们也不是没考虑过,拒绝徐川的融资,自己独立研发推广隔膜式液态压缩氢燃料电池。 毕竟那位徐院士已经表示了对这个项目的看好,那么它肯定是有潜力的。 自己独立研发推广的话,或许会慢一些,但收益都是三人的。 但讨论再三后,这个决定还是放弃了。 很简单,如果他们拒绝的话,不仅仅是川海材料研究所,其他的厂商也会跟着放弃他们。 甚至,因为放弃,他们会给自己带来无数的竞争对手。 毕竟,竞争对手是那位徐院士,和是他们这家小公司,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只是,希望这个决定未来不会后悔吧。 ....... ps:晚点还有一章,不过会比较晚,大家早上起来看吧。 另:最近的剧情虽然偏日常,但都是为后续的科技攀升做准备的,八尾可以保证这书后期不会走政治公司这些剧情的,很快就会回归科研道路上了。 求个月票,这个月的月票好低啊,低到八尾都想哭了(′。_。`),来点月票吧,大佬们 免费阅读. 第七百四十四章:怎么爽怎么来 会议室中,看出了季力学脸上的惆怅,樊鹏越笑了笑,开口说道。 「相信我,你今天的选择绝对是最正确的。」 季力学收拾了一下心情,笑了笑,道:「徐院士是个能创造奇迹的人,跟着他,我们能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 这话他的确不是违心,对于他们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人来说,要想跨越层次去见识到更辽阔的世界,要么拼了命的努力,还需要极高的运气,才有那么一丝的可能性。 要么,选择跟对一个人,就能平步青云了。 而现在,机会就在他们面前。 樊鹏越笑了笑,开口说道:「既然融资方面的合作已经确定下来了,徐院士的意思是希望我们能够尽快的展开相关的研究工作。」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明日氢能这边,我需要你们尽快的将隔膜式液态压缩氢燃料电池的研究实验室、工作人员、专利以及相关的技术从总公司中拆分出来。」 「川海材料研究所这边会提供相应的资金、新的办公 「至于新项目的办公 「考虑到办公 会议室中,季力学和薛鹿都点了点头。 这些是在融资合同中都有的条款,既然确定了接受那位徐院士的投资,那么按照他的要求来进行是自然的。 更何况,人家现在才是真正的大老板,他们只是打工的。 ....... 商议好相关的工作后,樊鹏越也没在会议室中过多的停留。 一方面是的亚太科创投资峰会他还有其他的工作要处理,另一方面他也需要跟徐川汇报融资合同谈判处理完成的事情。 与此同时,另一边,金陵。 星海研究院的办公室中,徐川手中捏着电话,听着大师熊樊鹏越的汇报。 「嗯,我知道了,辛苦你了。」 简略的听完融资的过程后,他笑着开口道:「这次的合作,主要针对的是隔膜式氢燃料电池中的质子隔离膜,相关的专利和技术要转让到川海材料研究所这边来。」 「这方面的研究,结合锂空气电池的项目继续推进一下,其他的就没什么了。」 电话对面,樊师兄开口道:「嗯,这些我已经在做了。」 「另外,在亚太科创投资峰会上,有不少的国外电池厂商找到了我们,希望和我们达成合作,获取锂硫电池的生产技术,在国外生产锂硫电池,这个你怎么看?」 和之前人工sei薄膜的专利授权不同,因为米国专利局的插手,导致锂硫电池的核心技术专利申请出现了差错,进而导致研究所这边开启了和国内电池厂商合作生产电池的路。 这条路,虽然并非独家授权合作,但在敲定合作厂商的时候,是没有考虑国外的企业的。 而对于国外的企业来说,在自身研发进入远远落后的情况下,想办法找川海材料研究所合作生产无疑是最优的选择。 所以在知道川海材料研究所会参加亚太科创峰会后,国外的电池厂商纷纷主动找上门来了。 办公室中,徐川思考了一会,回道:「不用了,拒绝吧。」 如果说想要利益最大化的话,国内外的厂商均进行合作是最好的选择。 毕竟国内生产的电池,可能会被某些国家以危害国家安全等各种名义禁售,那些西方国家并不是干不出来这种事情。 但很多时候,他需要考虑的远不止自己的利益。 锂硫电池的发展,对于国家在全世界部署新能源领域的政策都至关重要。 虽然对于政治方面的东西他并不是很懂,但之前温远 航也和他聊过一些东西。 可以说锂硫电池目前来说就是一张加速新能源领域部署进展的王牌,如果这种王牌由国内的企业打出去,对于相关的发展来说还是相当重要的。 当然,抛开这点外,还有一点就是对于这些西方国家,他其实是很不爽的。 不仅仅是米国搞小动作,卡住了锂硫电池的相关专利,还有其他西方国家的互相配合,试图掐死锂硫电池的发展。 而这其中,未必没有这些电池厂商的推波助澜。 如今情况反过来了,又舔着脸找上门来,的确让他很不爽。 如果是一个生意人,那自然是和气发财,怎么赚取最大的利益怎么来。 但他不是,那自然是怎么让自己爽怎么来了。 ...... 挂掉了樊师兄的电话后,徐川将手机放在了桌上,拉过了键盘,继续着自己的工作。 对他来说,被人蹭热度什么的其实并不算什么事。 就算是有人借助他投资隔膜式液态压缩氢燃料电池的消息在股市上搞风搞雨也算不了什么。 但是樱花国想借助这个机会,将手中氢燃料电池的专利打出去,开拓出这个市场的话,那就是二话了。 不仅仅是某些需要被和谐的东西,还有利益冲突啊。 他手里的牌是锂硫电池,樱花国的牌是氢燃料电池,两者都是电池,那么双方撞到一起,势必会争夺市场。 面对樱花国,他没道理去帮助这个‘核蔼可亲"的对手开拓市场! 哪怕是被蹭热度。 ....... 深夜,忙碌两天多的时间,将电化学的微观实质反应过程的量子理论论文修修改改后,徐川认真的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什么问题后,眼神中露出了满意的色彩。 握着鼠标的右手移动了一下,arxiv预印本网站打开。 登上了自己的账号,在化学板块中,他将自己修改好的论文上传了上去。 食指轻点,上传、公开! 在这个其他人早已经入睡的时间段,一篇计算化学和锂空气电池领域的论文,悄然登陆在了arxiv上。 确认论文上传完成后,徐川十指交叉站起身伸了个懒腰。 摸起手机看了眼时间,已经凌晨一点多了。 「算了,不回去了,在研究院这边睡吧。」 嘀咕了一句,他发了个消息给郑海,随即朝着研究院的宿舍走去。 ....... 伴随着徐川将论文上传到arxiv上,对徐川和化学、计算化学、量子化学、计算材料学、电化学等多个领域有关注的学者第一时间收到了arxiv的推送。 尽管国内此时是深夜,但在地球的另一面,却刚好是正午时分。 米国,加州理工学院。 刚吃过自己的午餐,准备在午休前随便刷刷arxiv上有什么新想法新点子卢卡斯·韦伯斯特第一时间注意到了跳动着的提示。 「电化学的微观实质反应量子理论?不过我记得我好像没关注化学板块里面东西吧?」 饶有兴趣的点开了提示后,他才发现arxiv提示给他的并非是他所关注订阅的数学专业的论文,而是一篇来自化学领域的文章。 虽然有些疑惑arxiv推送过来的论文并非自己订阅的领域,不过卢卡斯·韦伯斯特也没有在第一时间就叉掉窗口。 刚吃完午餐的他这会心情还是挺愉悦的,顺手就点开了窗口。 随即,一个熟悉的名字映入了他的眼帘中。 xu·chuan。 有些惊讶的看了眼论文的作者署名,卢卡斯·韦伯斯特诧异的重新确认了一次。 「at?那位徐教授怎么突然研究化学去了?」 盯着论文好奇的翻阅了一下,虽然感兴趣,不过非化学专业的他几乎看不懂这篇论文的。 正在这时,卢卡斯忽然想起了什么,快速的从兜里掏出了手机,拨打自己好友的电话。 「嘿,贾斯帕,我记得你好像跟着卡洛琳教授在研究量子化学和锂空气电池对吧?」 「是的,你怎么突然问这个了?」 「我在arxiv上找到了一篇叫做《电化学的微观实质反应量子理论及锂空气电池机制探索》的论文,我感觉可能对你有些帮助,你要不要看看?」 「电化学的微观实质反应量子理论?锂空气电池的机制探索?你确定你没有说错?」 电话对面,好友贾斯帕的声音中带着古怪。 「当然,一个标题而已,我肯定不会看错。」卢卡斯点头回道。 「那没什么好看的,你不是化学专业的,恐怕对于这个标题意味着什么并不是很清楚。」 贾斯帕耸了耸肩,轻描淡写的说道:「为化学的微观实质反应建立起一套基础的量子理论解释是化学界最为前沿的难题。」 「如果换算成你的数学专业,这个问题的难度不亚于克雷数学研究所的千禧年难题。我不认为arxiv上会有这样的论文,它大抵是某个民科发上去骗点击的东西。」 闻言,卢卡斯一脸古怪的说道:「你确定?但这篇论文可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徐教授发上来的,他所公开的论文,可以说至今都没有任何的问题。」 「徐教授?哪位徐教授?我不记得的化学界.....等等....」 总算是反应过来了贾斯帕一脸震撼不可思议的询问道:「哦谢特!你说的该不是你们数学界的那位徐川教授吧?」 「当然,除了他还能有谁?」 「快,卢卡斯!现在就将论文发给我!我求你了!」 ...... ps:这章补7号的更新,上周实在比较忙,没什么时间多写。 另:今天的更新下午正常有的,求个月票 免费阅读. 第七百四十五章:一篇论文掀起股市跳楼机 加州理工学院两位博士生的交流,对于学术界而言只不过是一道缩影。 在《电化学的微观实质反应量子理论及锂空气电池机制探索》这篇论文上传到arxiv预印本网站后,相关的讨论和影响,也在随着时间一点一点的发酵着。 谷歌学术、researchgate等化学界常用的交流网站和论坛上,相关的讨论已经迅速展开了。 【哦,上帝,你们有人关注arxiv吗?那位徐教授,跨行从数学来化学了!】 【电化学的微观实质反应量子理论,不可思议,几十年以来从未有人做到过的理论,这是真的吗?】 【为化学建立起一套精准有效且普遍适用的含时多体量子理论和统计理论,这可是化学界的四大顶尖难题!其难度放到数学界来说,完全不弱于七大千禧年难题,随便解决其中的一个,诺贝尔奖可以说是稳拿的!】 【老实说,论文我看了,但我也不敢相信。哪怕这仅仅是化学中的一小部分,电化学的界面结构。】 【理论化学界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至今都没有一个完善的理论,可以对发生在电化学界面上的各种电化学过程的微观实质进行透彻的阐明。】 【但是这可是那位徐教授公开的论文!以他的性格,如果不是有极高甚至是百分百的把握,恐怕他不会公开这篇的论文的。】 【徐教授又如何?这可是化学界,不是数学界,数学界可以依靠大脑,但化学更多的依靠的是实验和经验!】 【其实,相对比你们说的什么理论,我更好奇这篇论文中的锂空气电池机制探索。那位徐教授将锂空气电池带入论文中,这是不是意味着他已经在研究锂空气电池了,甚至可能有了进度?】 【上帝,这也太疯狂了吧?如果没记错的话,他去年不是才将锂硫电池研究出来吗?今年就瞄准了锂空气电池?】 ...... 众多的学术网站和论坛上,争论纷纷。 对于徐川公开到arxiv预印本网站上的论文,化学界的看法充满了争议。 大部分的化学界的学者都很难相信,几十年以来从未有人解决过的四大难题之一,在今天有了创造性的突破。 尽管徐川的名声的确很大,但这是化学,而非数学。 而且电化学也只是化学的一小部分,就这,至今都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能对各种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界面结构和过程进行一个详细且包容的阐述。 很难想象如果这套理论是真的,化学界将迎来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相信的很多,相信的也不少。 尽管跨领域研究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但对于愿意相信徐川的学者来说,跨领域研究对他而言可能反而是最简单的事情。 毕竟从数学开始,到物理、再到天文、材料、化学、甚至是工程学,那位徐教授都信手拈来,每一次跳转领域都能做出我奇迹般的成果。 而这一次,他们也坚信亦不例外。 ...... 在化学界争论的热烈的同时,另一边。 米国,纽约。 米国国化学会旗下的期刊《米国化学会志jacs》的总部大楼中,一群期刊的审核编辑此刻也在盯着手中的论文犯难。 对于徐川来说,既然决定了要公开电化学的微观实质反应量子理论,那么正规的期刊投稿肯定也是要进行的。 而在材料与化学类期刊中,《米国化学会志jacs》毫无疑问是这一领域的龙头老大。 对于化学界来说,毫不夸张的说,jacs的地位就如同数学界的《数学年刊》一般, 是每个化学人梦寐以求的能发一篇论文的地方。 尽管它的影响因子在化学中并不是最高的,但如果单纯的用影响因子来形容一份期刊的高度,就如用人均gdp来衡量国力的强大与否一样。 对于学术界而言,影响因子只是两年内的平均引用次数,虽然是目前学术界最注重点评价指标之一,但也仅仅是之一。 2023年,jacs的影响因子是15.95,还不到16。但在材料和化学分类中,它的总引证次数和被引次数却是雄踞第一,远远超过第二名。 这说明jacs的覆盖面、信息量是无与伦比的,也说明了jacs的专业性。 然而,这样一份在化学类期刊可谓是执牛耳者的期刊,这会在面对邮箱中的论文时,却泛起了困难。 至于原因,不仅仅是因为网上的争论。 事实上,对于jacs这种顶级期刊来说,除非是某某篇已经登刊的论文遇到了大规模质疑的现象,他们才会安排编辑和人员重新对论文进行审核,否则网上的争议对于他们来说影响并不大。 而让jacs编辑为难的,纯粹是因为手中的这篇论文理论太过于新颖,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的超前了。 对于电化学来说,这是一栋融合了数学、凝聚态物理、微观电化学、量子领域多重基础而建造起来的全新摩天大楼。 抛开论文中那些新颖的理论和一些实验数据需要进行验证外,最让jacs的众多编辑们感到为难的是,在这篇论文中,还包含了有大量的数学计算公式。 论文的作者似乎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数学手段,融合了量子数学工作和传统的数学置换、密度泛函、酉群相干态电子原子核运动方程等各种工具。 而对于传统的化学家来说,要理解这份数学,难度未免有点高了。 虽然在理论化学界找到一个精通数学的学者并不是很难,比如此前给复杂化学体系设计了多尺度模型的马丁·卡普拉斯教授,亦或者创建了精通密度泛函理论的格哈德·埃特尔教授等人,可以说在化学界都是相当精通数学的大牛了。 然而相对比眼下给他们投稿的这位来说,整个化学界都找不到一个同级别的学者了。 甚至,就是放到数学界,能够达到站在一个高度的学者,都寥寥无几。 所以对于这篇有可能决定了电化学甚至是计算化学未来的论文,jacs的编辑此刻很是头大。 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人员来给这篇论文进行审稿,也无法判断从数学的角度来确认这篇论文在逻辑上是否自洽完整。 好在幸运的是,相对于数学来说,化学这门学科还是可以通过实验和事实的论据来进行检验的。 ....... 为检测或审核论文忧愁的,并不仅仅是jacs期刊的编辑。 考虑到那位徐川教授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已经有不少研究机构都开始在跟进这篇论文中的理论及提出来的观点是否可靠了。 而这其中,既有化学界的学者,也有数学界的教授,甚至隔壁的物理学界,都有一些关注到的学者将目光投了过来。 毕竟这篇论文中,除了数学工具和化学理论外,还融合了一些凝聚态物理和量子理论等和物理学相关的知识。 据公开的消息报道,对于徐川公开在arxiv上的论文,学术界已经有了多个研究机构,如马普学会、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华科院等学术机构成立了跨学科的课题小组,对这篇论文进行验证和检测。 对于学术界来说,如此众多的研究机构联合不同学科的成员一起研究一篇论文,不说在历史上没有,也是极其罕见的。 不仅仅是因为这篇论文为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界面结构和过程进行一个详细且包容的阐述。 更是因为论文中的另一个副标题:「锂空气电池机制探索!」 在锂电池如今可谓是能源界的‘天命之子"的情况下,锂空气电池毫无疑问是各国都在全力研发的目标产品。 在锂枝晶难题和锂硫电池难题都是那位徐教授解决的情况下,恐怕谁都不敢轻视对方在锂空气电池上的研究。 说不定这一篇论文,直接就打开了锂空气电池的大门呢? 要知道,如果锂空气电池技术能够完成,毫不夸张的说,新能源领域将重新迎来一轮彻底的洗牌! ...... 如果说学术界是兴奋,是为可能即将到来的化学新世界而兴奋的话,那么金融圈和工业界则是一脸的懵逼了。 徐川投资明日氢能科技公司,看好隔膜式液态压缩氢燃料电池消息风声正盛呢。 这才几天的时间,无论是a股还是米股上,氢能和氢燃料板块领域的市场都在猛猛的上涨,市场也在不断的开拓,氢燃料电池形势一片大好。 然而下一秒,这位看好氢燃料电池的大佬.....他就跑去研究锂空气电池了??? 还搞定了电化学领域最大的难题之一? 什么个情况? 有这样玩的吗? 要不是前两天明日氢能科技公司对外亮出了融资合同,向外界公开确认了徐川已经融资他们公司。 恐怕不少人都会以为那位徐教授缺钱了,然后故意放出风声看好氢燃料电池,然后炒作一波在股市上圈一波钱。 不过对于这一说法,很快就有人提出了反驳。 毕竟换个角度来思考,从圈钱上来说,这波操作极其的不合理。 目前的氢能源板块正是猛涨的时候,这个点突然放出自己在研究锂空气电池的风声,这不是纯纯的打压股市,降低自己的收入吗? 迷一样的操作,直接就将整个金融圈都给整蒙蔽了。 无论是风投还是资本,可谓是百思不得其解,根本就没想明白那位徐教授到底在做什么,到底看好什么领域。 而对于股市来说,虽然电化学的微观结构和锂空气电池的机制探索仅仅只是论文,但很显然,市场是不会考虑这些的。 伴随着这篇论文的流出,无论是电池界,还是金融界,相关的风声和舆论也随之快速的转变。 哪怕是已经确认了那位徐教授投资了氢能领域的公司,氢燃料电池股价上涨的趋势也在这会猛然被斩断。 随后快速的开始回落。 毕竟在锂空气电池面前,氢燃料电池的性能再优越,也很难相提并论。 更何况如今的市场可以说几乎没有氢燃料电池的生存空间,无论是华国,还是米国,亦或者欧盟等地区,对于氢燃料电池基本都默认打压的状态。 而此前氢燃料板块的市值在不断的被抬高,一方面是有掌握了百分之八十专利的樱花国在竭尽全力的推动。 另一方面则是国际资本在浑水摸鱼,借助这波东风赚取利益而已。 如今锂空气电池的消息传出,华米欧三方,像是开会商议过一般,默契的共同抛售掉了手中的氢燃料电池股份,并且快速的打压着相关企业的市值。 这一波节奏,整个氢能源市场可以说直接一夜回到解·放前,甚至此前炒作氢燃料电池的樱花国企业,直接遭受到了重创。 短短几天的时间,氢能源板块的k线图就像是跳楼机一样,直上直下的,看得人心脏都要骤停了。 若要说在 这一波节奏中,损失最惨重的,莫过于樱花国的各大电池厂商和企业了。 借着徐川投资氢燃料电池的东风,樱花国和国内的各大企业,包括丰田、松下、三菱等公司都在竭尽全力的推动氢燃料电池的发展。 这一波锂空气电池的消息流传出来,再加上华米欧三大地区的集体打压,氢能源板块领域的股市暴跌,他们在这次营销中投入进去的十数亿资金不说全部,至少大部分都套牢在里面进而被其他国家和资本收割了。 而更惨重的并不是资金的损失,是氢燃料电池这一广阔的市场。 如果说投入几十亿的资金能够打开各国的氢燃料电池市场,相信丰田、松下、三菱这些企业会继续投入更多的资金。 毕竟有投入才有回报,电池是个万亿级的超级市场,几十亿的资金并不算什么。 然而现在,在锂空气电池技术的铺垫下,氢燃料电池这一原本在他们看来已经打开了一丝的大门,再度合上了。 毫不夸张的说,在这一波曲折的动荡中,樱花国损失的远远不止几十亿的资金。 氢燃料电池市场的回落,这才是最让人绝望的。 ....... 免费阅读. 第七百四十六章:化学界的未来! (为盟主星焰大佬加更9\/10,还差1更,快了快了(????)?) 米国,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纽约州宾汉姆顿市。 在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的材料学与化学的课堂上,19年因为在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的贡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斯坦利·惠廷厄姆教授正在给这些年轻的学生们讲授电化学领域的知识。 对于授课这种工作,有些教授会将教学任务甩给自己的助教或者是自己的带的学生,甚至是从研究课题组中随便抽出一个研究员来代替自己。 对于学术界而言,这已经是默认的潜规则了。 除了数学领域外,其他的学科有不少的教授都是这样干的。 不过有喜欢让人代替自己上课的,自然也有喜欢亲自给学生上课的。 斯坦利·惠廷厄姆教授就是其中之一,他很享受这种在课堂上给那些年轻学生传递知识的感觉。 或许在其他人看来,一个诺奖级别的学者站在课堂上给那些本科生研究生上课似乎是一件浪费时间的工作。 毕竟对于初入学术界的年轻学生来说,他们也很难跟上这种大佬级学者的思想和步伐。 不过事实却是悄悄相反,大部分的诺奖级学者相对比普通的教授更喜欢亲自给学生上课,也乐于在课堂上和学生们进行交流。 在斯坦利·惠廷厄姆看来,年轻的思想能携带更多的亮光。 有些时候,那些学生们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或者想法,往往能够给他们带来关键性的灵感和启发。 上完了一堂大课后,在在课堂最后的提问环节上,面对的自然是学生的请教环节。 「教授,关于华国那位徐教授最近公开在arxiv预印本网站上的论文,您看过吗?」 听到这个问题,斯坦利·惠廷厄姆笑着点了点头,道:「看过了,你有什么问题吗?」 「请问徐教授他真的做到了吗?做到了给电化学建立起一套精准有效且普遍适用的多体量子理论和统计理论」 举手提问的的学生一脸好奇和期待的看向斯坦利·惠廷厄姆。 对于学习电化学专业的他们来说,这篇论文的重要程度真的太大了。 如果被证实为真的话,恐怕化学界,至少电化学领域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个基础上,即便是锂枝晶难题、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也算不上什么。 毕竟它造福的是整个电化学领域,为电化学建立起一套精准有效且普遍适用的量子理论和统筹工作,适用于整个电化学,而不是仅仅是某一项技术。 要知道,如化学电源、电化学分析、电化学合成、光电化学、电催化、电冶金、电解....等诸多领域都是电化学。 更关键的是,在化学的众多分支中,电化学是唯一以大工业为基础的学科。 由化学范畴以这套理论为基础,延伸出来的成果,对于工业体系的发展无疑是重大的。 如果说这一成果被学术界接纳,那么哪怕是只有这一例,其地位也能站在当代化学界的巅峰。 甚至是在电化学领域中追溯,恐怕也只有汉弗莱·戴维,法拉第,能斯特等为电化学这一学科奠定了基础的历史大拿能够相提并论了。 听着学生的提问,斯坦利·惠廷厄姆认真的思考了一会,才开口回道:「老实说,这个问题我没法给你答案。」 「为什么?」 斯坦利·惠廷厄姆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回答道:「徐教授的论文中应用了大量的数学工具,以及一些凝聚态物理领域的知识。他为电化学的微观解释建立了一套新颖的理论,而想要 完全理解和接受这些东西,恐怕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做到的。」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这名提问的学生,接着道: 「事实上,哪怕是验证它是否是正确的,都需要漫长的时间来进行。所以基于科学的严谨性,我目前没法回答你这个问题的答案。」 不过面对这个答案,提问的学生很显然并不满足,他换了个问法,继续提问道。 「那教授,如果是要您给出一个看法呢?您觉得他是正确的可能性更大一点,还是错误的可能性大一些?」 斯坦利·惠廷厄姆微笑着回道:「个人的推测对于科学来说并不严谨,没有什么意义,尤其是在当前我还没有完全弄懂论文的情况下。」 「不过......」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那位提问的学生,目光又在教室中扫视了一圈后,接着道:「不过如果要我给出一个看法的话,我觉得他做到的可能性更大。」 「是因为那位徐教授的名声吗?」教室中,有学生追问道。 斯坦利·惠廷厄姆笑了笑,开口道:「不仅仅是那位徐教授在学术上的人品一直以来都有着极高的信誉,更是因为在论文中,电化学模块相关的理论以及一些关于锂电池方面实验数据都基本自洽和没有问题。」 「这意味着他并不是没有认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而是经过了仔细的验算和证实后,才发出来的。」 「基于此,所以我觉得他做到的可能性更大。」 听到教授的回答,教室中窸窸窣窣的讨论声响起。 有人好奇的问道:「教授,如果这篇论文是对的,那对于化学界来说,有什么影响?」 斯坦利·惠廷厄姆想了想,回道:「如果它是正确的,对于化学界,至少对于电化学来说,它将给我们带来一个全新的未来。」 听到这话,教室中的学生脸上都带上了震撼、惊讶、不可思议等各种表情。 如果是其他的化学家说这种话,或许会有不少的人质疑。 但斯坦利·惠廷厄姆教授,至少在电化学这一领域中,如今的他不说能进入前三,至少也能排名前五。 1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且获奖原因是对锂电池领域做出的贡献,发现了可存储锂离子的层状电极材料,并且创造了「可充电」的锂电池。 没错,在斯坦利·惠廷厄姆教授研发出可充电式的锂电池之前,锂电池都是一次性的产品,是无法进行反复使用的。 而在他之后,可以说才开启了整整的锂电池时代。 而且他不仅仅是诺奖得主,现如今还是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大学材料研究所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任。 一家顶级高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任,他对于化学界前沿科技发展的判断,毋庸置疑是顶尖的。 看着学生们的反应,斯坦利·惠廷厄姆教授笑了笑。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了,关于课后作业方面,既然大家对于徐教授的那篇论文很感兴趣,那么课后作业就以这个为题目。」 「我希望在下周一之前,你们都能够完整的阅读完那篇论文,并且书写一篇对于电化学领域的认知论文。」 「就这样,下课吧。」 敲了敲桌子,斯坦利·惠廷厄姆宣布了下课,刚准备带上了自己的教材离开了教室,阶梯下就有学生喊道。 「教授,如果证实这篇论文是对的,那么他有没有可能拿到诺贝尔化学奖?」 听到这个问题,斯坦利·惠廷厄姆嘴角勾起了笑容。 他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用一种闲聊开玩笑的口吻开口道:「如果它被证实是真的, 那么诺贝尔化学奖颁布颁发给他都不重要了。」 「因为,这篇论文本身就是荣耀!」 在离开教室后,斯坦利·惠廷厄姆并没有回自己的办公室,而是前往了停车场,打着火后前往了纽约州立大学的另一个分校,布法罗大学。 事实上,纽约州立大学并不是一所院校,而是米国纽约州的一个由很多家高等院校组成的大学系统。 它是世界上最庞大的高等教育系统,也是米国最大、最全面的州立大学教育系统,共有64个成员分校,拥有近50万在校学生。 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也意味着纽约州立大学系统在科研能力上的强悍。 而针对徐川上传到arxiv预印网站上的论文,无论是电化学建立起一套精准有效且普遍适用的量子理论和统筹工作,还是针对锂空气电池的机制探索,纽约州立大学哪一个都不可能错过。 前者可能是电化学界的未来,后者可能是锂电池界的未来。 这种能改变整个世界论文,没人愿意错过,纽约州立大学自然也不例外,针对徐川的论文,他们成立了一个课题小组,用以研究论文的正确性和价值。 斯坦利·惠廷厄姆就是小组的组长,他负责理论化学的部分。 但遗憾的是,他们对论文中数学部分的解析和论证,进展有些缓慢困难。 毕竟要想在化学界找到一名精通数学的大牛,或者是找到一名相对精通化学的数学大牛,还是比较困难的。 ....... ps:晚上还有一章,求个月票! 免费阅读. 第七百四十七章:无法改变的东西 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徐川公开到arxiv上的论文,在学术界中的的争论也是愈来愈激烈。 由于删减了一些东西的关系,导致这篇论文在学术界中并没有像以往一般发出来就让人或者说让大部分人直接信服。 有不少人觉得论文中有不少的地方那位徐教授只给出了结果,却缺少了一些必要的论证,觉得论文的正确性有待商榷。 毕竟结果虽然重要,但对于科学尤其是理论这种来说,论文的论证过程更重要。 缺少了论证过程 也有不少人相信这篇论文会给化学界,尤其是电化学界带来一个全新的未来。 至于论文中那些缺少必要论证,只直接给出了结果的地方,他们给出了一个很巧妙的解释方法。 正如1859年黎曼向柏林科学院提交的那篇《论小于给定数值的素数个数》的论文一般,黎曼在文章中给出了众多的论证结果,但却省略了那些论证的证明过程。 这也导致了他那些「证明从略」的地方有些花费了后世数学家们几十年的努力才得以补全,有些甚至直到今天仍是空白。 而在徐川教授的论文中,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不少人相信这些被忽略了的地方那位徐教授心里是已经有答案的,只不过或许是他对化学不感兴趣,亦或者是他觉得这些东西太简单了,没必要写出来。 学术界的争论不休,让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了这篇论文。 而针对这篇论文,《science》期刊的编辑找到了13年的诺贝尔奖化学奖得主,哈佛大学的马丁·卡普拉斯教授。 如果说在化学界还有哪位学者最有可能率先弄懂徐教授的论文的话,那必然是他了。 卡普拉斯教授主要研究是在核磁共振谱学、化学动态学、量子化学和生物大分子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面。 因给复杂化学体系设计了多尺度模型,提出了有关耦合常数和二面角之间关系的卡普拉斯方程而获得了13年的化学奖。 如果说徐川的论文或许可能完全打开电化学微观层面量子理论解释的大门。 那么由卡普拉斯教授设计复杂化学多尺度模型则是经典物理与量子物理学两大领域的联合,就是最初给这道微观层面的大门打开了一丝缝隙的人。 包括徐川在研究电化学微观层面量子理论的时候,也研究和应用了不少卡普拉斯教授的理论。 《science》:「卡普拉斯教授您好,我想请问一下,您是怎么看待那位徐川教授最近公开在arxiv上的《电化学的微观实质反应量子理论及锂空气电池机制探索》这篇论文的呢?」 马丁·卡普拉斯沉吟了一下:「这是一篇相当精彩,精髓的论文,它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电化学反应的微观变化,并且创造了一份完善的量子化学理论,将电化学的反应过程全部概括了进去。」 《science》编辑:「您认为他是对的?」 卡普拉斯:「对于这篇论文是否正确,我无法给出答案。不过从个人的角度上来说,我很看好它。」 「它解决了我心中很多的疑惑,回答了我不少在电化学领域的问题。不过至今我仍然没能完全弄懂这篇论文,且对于其中一些结论有着不解。」 「我不知道徐教授到底是怎么得到这些结论的,因为他在论文中省略掉了不少本应该写上的论证过程。这让我很是困惑。」 「如果可以,我很希望他能够召开一场报告会,对这篇论文进行一个整体的讲解,哪怕是报告会在华国举办,我也一定会乘坐飞机过去。」 「相信这也是化学界所有人的希望。」 《science》编辑:「您很看好徐教授,对吗?」 卡普拉斯点了点头,道:「是的,如果要说当今学术界最让我敬佩的人,那么徐教授绝对是其中之一,甚至能排到首位。」 「他是一个极其善于创造奇迹的学者,可以说以一己之力拉动了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等诸多学科,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 「早在数年前,在锂电池领域,他就通过一张人工sei薄膜,解决了锂离子电池中困扰了全世界几十年的难题。」 「而如今,在电化学领域,他又给我们带来一篇足够指引方向的论文。在我看来,即便是这篇论文最终无法解释电化学反应的微观变化,它也足够在这条路上引领我们前进一大段的距离了。」 《science》编辑:「在论文的结尾,那位徐教授引入对锂空气电池机制的探索讨论,我想问问您怎么看到这一点?他能否解决锂空气电池一直以来的难题呢?」 卡普拉斯沉思了一会,回道:「这个问题我没法给你答案,锂空气电池的问题存在了几十年了,并不是那么轻易就能解决的。「 「不过,从论文来看,他对于锂电池,或者说对于电化学的研究,不说已经超过了当今所有的化学家,也超过了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学者。」 「或许你可以去问问他,他说不定能给你答案。」 《science》编辑:「您觉得很难做到吗?」 卡普拉斯:「很难,但我也说了,徐教授是一个善于创造奇迹的学者。依据这篇论文,或许他已经有了一些思路和方向也说不定。」 ....... 卡普拉斯教授的评价,将电化学微观层面的量子理论论文的关注度推向了巅峰。 锂空气电池的研究,刺激到了电池界各大产商和研究机构,乃至各国政府的神经。 顺带而来的,是对锂空气电池技术的大力支持以及进一步对氢燃料电池领域的打压。 前者就不用多说了,在锂硫电池已经完成了技术研发的基础上,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川海材料研究所和华国将进一步在锂电池领域占据大量的市场。 而想要在这方面实现弯道超车,目前来说最好的路线就是锂空气电池了。 以锂做负极、空气中的氧气做正极的锂空气电池,在水溶液体系中放电产物为lioh,而有机体系中放电产物为li2o或li2o2。 理论上大气层中的氧气是无限供应的,所以锂空气电池的能量密度能达到最大值。 即金属锂比容量为3860mah\/g,电池理论比能量能达到h\/kg,可以说是现有研究电池中比能量最高的,也是锂离子电池研究的最终方向。 如果能研发出锂空气电池,那么在如今这个日益庞大的电池市场中,分配到最大的一份蛋糕是毋庸置疑的。 利益所在,即资本所在。 卡普拉斯教授采访的相关的报道一出来,各大资本的资金几乎可以说在同一时间朝着锂空气电池涌去。 至于对氢燃料电池领域的打压,那也同样是利益的选择。 氢燃料电池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专利都捏在樱花国手中,而作为世界第五大的经济体,日元的价值还是很高的。 能利用利好锂空气电池的消息打压樱花国的氢燃料电池,顺便收割樱花国的资产,相信在这场日益复杂的局势中,没有任何国家会放过这次机会。 尤其是樱花国背后站着的‘亲爹",更是下手不留余力。 这也导致了相关的消息报道出来后,各大股市中氢燃料电池别说涨幅了,就是维 持最初的股价都已经做不到了。 一路的跌势,让樱花国各大车企都忍不住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不是对的。 而怀疑人生的,除了樱花国的各大车企和氢燃料研究机构外,还有明日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的三名股东。 原本签订好与那位徐院士的融资合同后,他们本以为自己就能被一路带飞了。 结果没想到,带飞是带飞了,但还没几天了,就直接坠机了。 这一波消息,让他们都开始怀疑那位徐院士投资他们是不是真的看好他们的隔膜式氢燃料电池了。 毕竟从未见过有哪个投资在投资了一项科技后,会拿出与之完全对立的技术来打压自己的投资的。 这真的太惨了。 ....... 与此同时,另一边,金陵。 星海研究院的办公室中,徐川脸上带着沉痛的表情挂断了电话。 「怎么了?」 办公室中,特意从星城那边赶过来汇报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crhpc修建情况的林风在看到徐川接了个电话,脸上的表情就变了后忍不住询问道。 徐川叹了口气,盯着不远处洁白的墙漆有些颓废的开口道:「希格斯教授....去世了。」 听到这个消息,林风直接就愣住了, 他呆滞的看着徐川,不敢置信的傻问道:「哪个希格斯教授?」 看了眼林风,徐川叹了口气,没有说话。 脑海中上辈子的记忆,那些他不想去回忆的事件,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在一点点在和现实重叠。 他改变了很多的东西,但却有一样东西是无法改变的。 那就是时间的流逝,从来都不以某个人的意志而停下脚步。他所认识所熟知,所崇拜,所教给他知识的那些人,也都将一个个离开。 忽的,他想起了威腾导师在弱黎曼猜想的报告会上和他说过的那句话。 生老病死,对于他们这类人而言并不算什么。 唯一遗憾的,大概是没能去更遥远的未来看看。 看看那心中的理论是否已经成真,看看那宇宙的尽头之外,到底有些什么。 ....... ps:二更求月票,来点月票吧,大佬们,八尾在线卖萌打滚求月票o(=?<=)p⌒☆ 免费阅读. 第七百四十八章:希格斯教授的遗信 四月初,物理学界发生了一件大事。 4月8日,曾提出「上帝粒子」,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英国科学家彼得·希格斯去世,享年94岁。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能够被载入史册影响整个领域发展的学者有很多。 从伽利略开始,文明历史上的经验物理学转变成经典物理学;到牛顿这位物理发展史乃至科学发展史都无法绕开的伟大人物;再到爱因斯坦、麦克斯韦、普朗克、玻尔兹曼等人逐渐建立起来的以‘标准模型"为基础现代物理学体系。 可以说,在这三百年的时间内,物理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宏观到微观,由低速到高速等等,影响整个时代,整个文明的发展。 而在‘标准模型"中,由彼得·希格斯教授提出来的最难寻觅又极为重要的‘上帝粒子"和‘希格斯机制",是解释其他粒子如何获取质量的关键,也是宇宙如何形成质量、物质的核心。 毫不夸张的说,在近半个世纪,理论物理学领域最重大的成果,就是在大型强粒子对撞机lhc中成功的探测到了希格斯玻色子。 它完善了标准模型,为现代物理学这座大厦奠定了基石。 而在今天,这位可以是二十一世纪最让人印象深刻的物理学家,离开了人世。 不过,相对比绝大部分的理论物理学家来说,希格斯是幸运的。 至少,他在有生之年见证了自己提出来的理论被证实的那一天。 这是无数其他物理学家梦寐以求都未能实现的遗憾。 许多星星孤独地燃烧着,熄灭了,很久以后,它的光才到达我们的眼睛。 而希格斯是幸运的,他看到了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那一颗星星散发出来的光。 ....... 办公室中,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crhpc即将建成的喜悦在这一刻被冲散。 无论是徐川,还是林风,都盯着手机上的新闻沉默着没有说话。 对于物理学界来说,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他开创性工作激励了成千上万的科学家,他的贡献还将继续鼓舞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 长叹了口气,徐川放下了手中的笔,站起身走出了办公室。 江南的四月淅淅沥沥的下着小雨,大概是上天也在为这位伟大学者的离去而感到悲伤。 望着那有些阴沉的天空,徐川默默的思考着。 希格斯教授的离世,对他的触动很大。 如果说幸运,那他大抵才是最幸运的那个人。 毕竟带着记忆重来一次的机会,可以说几乎是每一个人都梦寐以求的。 只是,希格斯的梦想已经实现了,他看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一颗星星;那他的星星又在哪里? 盯着院外淅淅沥沥的小雨,思绪已然不自觉的飘向了远方。 也不知道过去了多久的时间,站在院落门口的徐川听到了有人在喊自己。 「教授。」 恍惚中回过神来,他看向声音的来源,有些诧异的是,喊他竟然是南大那边的助理汤然。 「你怎么来了?」 汤然从随身携带的背包中取出了一封信件,递了过来:「教授,这是从英国爱丁堡大学邮寄过来的信件。」 说着,她看了一眼徐川,沉默了一下继续说道:「是那位彼得希格斯寄过来的。」 她已经看到了网络上公开的消息,那位彼得·希格斯教授在数个小时前离开了人世。 而差不多是恰好的时间,南大收到了希格斯教授从爱丁堡大学寄过来 的信件。 看着汤然手中的信件,徐川沉默了下来。 「我知道了。」 半响,他轻声的道了一句,从汤然手中接过了信件,转身走进了办公室。 身后,汤然看着徐川的背影,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随手带上了办公室的大门,坐在沙发上,徐川拆开了信封。 牛皮黄色的信袋里面,是厚厚的一叠稿纸,通过了一只黑色的文件夹简单的夹合在一起。 而最表面的,是两三张薄薄的信纸,放在了最表面。 徐川伸手拾起信纸,目光落在了并不是那么规整的笔迹上。 【你好,徐川教授,我是彼得·希格斯。】 【想给你写封信已经很久了,不过因为一直在养病的关系,没能够抽出什么时间来。】 【虽然我们有些遗憾我们并没有见过面,不过对于我们这些学者来说,想来也不是什么事。】 【你在物理学上所做出来的论文和成果,我已经全都看过了.尽管那些东西花费我很长的时间去阅读,去思考,】 【对于一个已经九十岁的老年人来说,我觉得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要知道你所创造和研究的那些数学知识,就算是年轻的我想要理解都很困难,更别提如今的我了。】 【不过,我可以很自豪的告诉你,无论是xu-eyl-berry定理,还是质子半径的证明和利用数学方法来计算高能粒子的最理想搜索衰变通道的方法,亦或者强关联电子体系大统一框架理论,我都有完整的阅读,并且理解了它们。】 【我很感慨,能够在有生之年看到了一名年轻而又伟大的学者在蓬勃的生长,汲取和创造大量的知识。那是未来,也很让我期待,只不过我大概没有多少的时间去见证它了......】 【虽然很遗憾没能够和你见上一面,但能在有生之年看到物理学界后继有人,这已经足够的欣慰了。】 【用华国的古来的话语来说,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大概是最恰当的词语。我也由衷的希望你能够在学术这条道路上能够走的更远。】 【对了,前段时间弗朗索瓦·恩格勒来过我这里一趟,他说你在研究暗物质、强电统一理论、引力和爱因斯坦罗森桥(时空洞)这些东西。】 【这让我很是感慨,不得不说,你所涉及和研究的领域真的太广了。而且这还仅仅是你在物理学上部分研究。】 【如此浩瀚的学识和研究方向,在我的记忆中,恐怕也只有我年轻时候见过的那位爱因斯坦先生能够与之比较了。】 【言归正传,听恩格勒那个糟老头说,在强电统一理论、暗物质、引力....这些领域中,目前你似乎还没有太大的方向。恰好,在早些年年轻还有精力思考做研究的的时候,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有些思考。】 【而这些东西,我已经让佣人整理出来,统一连带这封信件邮寄给你了。希望它们能够帮到你一些。】 【另外,我有个小小的请求。】 【如果在未来的某一天,你能够解决或证实其中的某一个问题,可以的话,记得在我的墓前烧一份给我。】 【或许在天堂中我也能看到也说不定,是吧。】 【.......】 【哦,对了,还有件事,我也想和你聊聊。】 【关于cern与crhpc针锋相对的问题,说句心里话,或许短时间内它们的确能更大程度的促进理论物理学和高能物理学的繁荣。】 【但如果站在长远的角度上来考虑,他们的针锋相对极有可能会割裂如今相对统一的学术界,在我看来, 这并不是一个什么好的消息。】 【因为无论是理论物理学界还是数学界,亦或者是其他的学科,只要是理论上的研究,那么它需要的就必然不是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一个地区,某一个组织的力量。它需要的是整个文明共同的努力。】 【或许是我在生命弥留的最后时光看到了什么,所以我希望在未来,如果你带领的crhpc取代了cern的地位的话,还望你能够接纳cern中各国的物理学家们。】 【他们中绝大部分人都是无辜的,对于这些争斗也不感兴趣。文明的落幕,即便是未来会发生,我能做的,就是在天上祈祷,希望它能更缓慢一些的到来了......】 【......】 ....... 一封信件,徐川一字一句的认真看完了。 「我们见过面的,希格斯教授。」 望着手中的信件,徐川喃喃自语着,眼前浮现出了一道虚影。 那就是给他写这封信件的学者,彼得·希格斯。 如果说爱德华·威腾是他两辈子的导师,那么彼得·希格斯教授则在过去带给了他繁多高能物理领域的知识。 包括上辈子对暗物质的探索,这位已然逝去的老人也曾给他带来过一些灵感和理论观念。 可以说,上辈子他能够完美的预测和发现探索到暗物质,希格斯教授的贡献重大。 「其他的我不敢保证,但是暗物质理论,我一定会记得的。」 盯着书信,徐川长舒了口气,默默的在心里说道。 只要等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crhpc修建完成,那么暗物质对他来说就是注定能纳入口袋中的成果。 只是遗憾的,无论是上辈子还是这辈子,希格斯教授都没能够亲眼看到它的面世。 将手中的信件轻轻放下,徐川拾起桌上厚厚一叠的稿纸,翻开了第一页。 这是一份手写的理论,是有关于强弱电三力统一的思考,是希格斯亲手所写。 从徐川对希格斯的了解来看,他是一个很传统也很友好亲和的人。 直到八十的那天,希格斯才拥有人生中的第一台电脑,但他却几乎会对每一个写信写邮件给他的人进行回复。 早些年身为教授的时候,他有一个邮箱 每逢收到邮件,他的秘书会把收到的邮件打印出来,他一一用纸信回复;然后通过他的秘书将回信转交一位同事打理,进行回复邮件。 而那位处理邮件的同事很清楚,在希格斯回复的这些信件中,绝大多数邮件其实都无需惊动希格斯他老人家。 但他却仍然认真的回复每一个向他认真提问的学者。 这一点,其实徐川自己都无法做到。 他的邮箱是助理代理处理的,绝大部分的邮件都不会递到他的手中。 ...... 从第一页出发,徐川在办公室中一直坐了足足四个多小时,直到太阳落山,他才完整的将这几十页稿纸看完。 起身活动了一下筋骨,转动了一下脑袋和腰椎后,他才长舒了口气,再度坐了下来。 希格斯教授送给他的稿件,事实上里面有不少的理论和观点,尤其是针对高能物理领域的思考,在上辈子的时候他就已经看过,了解过了。 不过即便是已经阅读过思考过的理论,再一次重新阅读,依旧能给他带来一些新的收获。 比如从希格斯机制到电弱相互作用。 众所周知,描述弱相互作用的矢量玻色子是±,z玻色子就是从希格斯机制中获取到质量的。 而对于这一理论,目 前的理论描述是从u(1)希格斯机制讲起的,通过拉氏量为复标量场和u(1)规范场的耦合,可以将其视为与电磁场耦合的标量电动力学,其中电磁规范对称性被自发破缺。 换句话说,它是具有自发破缺电磁规范对称性的标量电动力学。 而在这份希格斯教授寄过来的手稿中,他对于希格斯机制到电弱相互作用及强电弱相互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有一些以前没有看到过的东西。 比如在强相互作用力(qcd)渐进自由的思考上,希格斯将其重新设定了平凡场论,引入了他此前研究过凝聚态物理中强关联电子体系大统一框架理论中的部分理论。 如果其正确的话,这意味着强耦合常数随着能标提高会减少,在高能时趋于0,所以高能极限下qcd变成一个平凡场论的观点将有所突破。 这将为强弱电数学模型的统一带来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东西。 ...... 长舒了口气,徐川将桌上的论文整理了一下,发了个信息给郑海,让他来接自己回去。 「我这几天需要做些研究,如果没什么重要的事情,就别来打扰我了。」 别墅前,徐川刚推开车门,就想起了什么,停下动作扭头朝着前面的郑海说道。 「好的教授,需要我帮你准备些什么东西吗?」 「不用了,该准备的家里都有,要准备的,你也弄不来。」 ....... 免费阅读. 第七百四十九章:强核力与电弱理论的统一(1) 在物理学界为一位伟大的学者逝去而感到悲伤的时候。 另一边,金陵。 紫金山脚下的别墅群中,徐川正将自己关在书房中,潜心研究着强弱电三力在数学上的统一。 希格斯教授寄给他的手稿中,有一些以前他没有看过,也未曾想到过的思路和方向。 沿着这些点走下去,不说一定就能统一强电,但在这条路上再次前行一段距离,应该是没有什么太多的问题的。 到目前为止,人类认识到的自然界中的基本相互作用力有4种。 分别是引力,电磁力,弱力和强力。 这种四种力的作用强度千差万别,作用范围也不一样。 如果以量纲为一的耦合常数来表示力的大小,强力的耦合常数是电磁力的100倍,是弱力的10倍,和引力相比更达到了天文数字10倍。 但引力的本质至今是什么,仍然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所以在没有具体化引力的本质之前,想要将其统一到标准模型里面,或者说建立一个新的模型将引力统一进去,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而如果抛开引力这个在数学上存在难以解决的障碍后,标准模型中最大的缺陷,那自然就轮到了强核力与弱核力、电磁力的统一了。 作为一名物理学家,徐川对于强核力与电弱理论统一的研究,两辈子都没有停止过。 不过对于当今物理学界来说,这一点其实是可以暂时抛开来不谈的。 简单的来说,规范玻色子的规范变换是可以准确地利用一个称为“规范群”的酉群去描述。 从粒子物理上来说,标准模型可以说是物理学史上最成功的理论。 而强相互作用的规范群是su(3),而电弱作用的规范群是su(2)xu(1)。所以标准模型亦被称为su(3)xsu(2)xu(1)。 虽然这四种力的性质迥然不同,但它们在物理上都用场论描述,它们的统一自然也是在场论描述方法上的统一。 不过相对的,标准模型也有很多的不足。 而除此之外,还有牛顿提出来的万有引力,以及量子力学中的引力是由于两个粒子交换引力子导致的等观点。 目前来说,物理学界主流的解释观点是爱因斯坦提出来的:引力的本质是时空弯曲。 最大的缺陷,那自然是它的创立者之一温伯格指出的:“标准模型无法统一引力,它对于引力的描写,存在着难以克服的数学障碍。” 很简单,因为引力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说了上百年也没有说清楚的问题,至今物理学界都没能对引力的本质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而数学上,四大力都用规范群来描述。因此规范对称性在寻求自然界中各种相互作用的量子理论和统一力的尝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遗憾的是,即便是量子理论将强核力与电弱理论统一到了一起,在数学上如何完成这份工作依旧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想法。 电弱统一理论与量子色动力学在标准模型中合并为一,通过规范场论将费米子跟玻色子配对起来,用以描述费米子之间的力。 在量子场论里,和电磁相互作用一样,把质子与中子约束在原子核内的强力和在核子中引起β衰变过程的弱力都是规范相互作用,它们满足各自的规范对称性。 引力和电磁力都是长程力,而弱力和强力是短程力,分别在10m和10m的距离内发生作用。 在这方面,标准模型已经给出了物理上的答案。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后,电弱统一理论和描述强作用的量子色动力学(qcd)一起构成了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 而即便是这样,即便是他早已经站在了物理学界的巅峰,对于如同统一这两者依旧没有太多的想法。 这辈子学习的数学虽然一度带给他了繁多的荣耀,也解决了不少的问题,比如霍奇猜想、ns方程这些千禧年难题,但对于突破自己曾经在物理学前沿上的边界,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帮助的感觉。 这让他这两年在研究三力统一的时候,一度产生了数学在这方面似乎并没有多大用处的感觉,有些怀疑顶尖的数学到底能够在实验之前帮助自己找到一条真正的路。 这种想法在最近两年的时光中一直充斥在他脑海中,也是他在完成了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后一直都没怎么重新踏入数学领域的原因之一。 这种话如果说出去,或许会被人批死,也有可能会有更多的人觉得他在炫耀。 毕竟在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后,他可是干掉了弱黎曼猜想这个解析数论中最顶尖的难题。 不过真实的情况的确是他脑海中的想法一样,弱黎曼猜想的研究其实是在研究爱因斯坦罗森桥的过程中意外得到的灵感而已。 而他之所以想研究爱因斯坦罗森桥,不仅仅是因为时空洞这一概念吸引人,更是因为他想证明自己当初的选择没有错。 数学,在顶尖物理的研究上,有着突破性的帮助。 现在,他或许可以回答这个答案了! 书房中,徐川盯着眼前的稿纸,嘴里在不自觉的轻声念叨着。 “众所周知,在量子场论里,力的强度依赖于力的媒介粒子的质量和耦合常数。而质量来自对称性的自发破缺;耦合常数则是出现在理论基本方程中的数,刻画了媒介粒子在反应中被发射和吸收的强度.” “从电弱对称性破却的能级来看,超对称提供了一个可以描述费米子和玻色子的框架。它在通常的四维时空上附加另外的四维超空间用以容纳费米子奇异的几何性质。” “那么强核力在破缺的时候,其关键就在于夸克的自由渐进上。” “.” 记忆中那些对他而言不可能忘却的知识在这一刻汇聚成一道道小小的溪流,沿着物理的高地朝着最终的雄关汇聚而去,一点一滴的聚聚在城墙之下,冲荡这座物理学大厦的圣地。 就在徐川闭关研究强核力与电弱理论统一的时候,第三天,一则电话打到了他的手机上。 虽然对某个问题进行研究的时候,他的手机会调整成工作模式,进而屏蔽掉绝大部分人的来电。 不过考虑到一些紧急情况,还是有一些亲友是安置在白名单里面的。 对于这些亲友来说,只要连续拨打两次电话,那么来电则会通过工作模式的审核,进入他视线。 随手拾起了放在书桌角落边的手机,徐川看了一眼来电显示,电话是爱德华·威腾打过来的。 “喂,导师,有什么事吗?” 目光转回书桌上的稿纸,他随口问道。 “希格斯教授的哀悼会时间确定下来了,就在三天后,爱丁堡大学那边联系不上你,想通过我帮忙问问你会过去吗?” 电话中,爱德华·威腾的声音从地球的另一边传递了过来。 对于物理学界来说,希格斯教授可以说是当代理论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影响力最大的学者之一,他的离世对于学术界乃至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而鉴于希格斯教授的影响力,他的母校爱丁堡大学在征求了他直系亲属的意见后,决定在爱丁堡大学举办一场哀悼会。 邀请的学者中,作为最年轻诺奖得主的徐川自然在其中,只不过等爱丁堡大学的行政人员确定的时候,他已经进入了研究模式,手机也调整成了工作模式,自然无法收到对方的联络。 因此爱丁堡大学联系到了徐川曾经的导师,普林斯顿的爱德华·威腾,希望他能够帮忙转达一下消息,咨询一下对方是否会前来参加哀悼会。 听到威腾的询问,徐川沉默了下来。 老实来说,这场哀悼会他应该去参加。 希格斯教授虽然不是他名义上的导师,但上辈子在粒子物理和高能物理领域对他的知识传授完全可以是一位真正的导师了。 而这一世,在两人连面都没有见过的情况下,更是选择将自己对强电统一理论、暗物质、引力、爱因斯坦罗森桥(时空洞)这些东西的思考留给了他。 这是一份无法用钱财来衡量的宝贵财富,甚至极有可能从未对外发表过。 如果希格斯教授将其留给后人或者是其他学者,完全有可能在此基础上造就出一位具有极大名声的学者出来。 但他仍然将其不远万里送给了自己。 这一份恩情,已经无法亲自偿还了。 而希格斯教授的追悼会,他应该去。 然而. 思索着脑海中的那些破事,徐川轻叹了口气,沉默了一下后艰难的开口道:“对不起,导师,我恐怕很难出去。” “我只能安排一位能代表我的人过去参加哀悼会,实在是很抱歉。” 爱德华·威腾点了点头,开口道:“嗯,我能理解。” 虽然学术界离那些肮脏的事情比较遥远,但这并不代表威腾不了解这些东西。 有些时候,太过于天才也是一件不幸的事情。 不过幸运的是,他这个学生生在了一个有足够能力保护他的国家中。否则以他今天的成就,要么移民成为其他国家的人才,要么则 轻叹了口气,威腾也没多想,顺口转移话题问道:“对了,crhpc的修建情况如何了?” 盯着面前的稿纸,徐川不假思索的回道:“现在已经在进行收尾工作了,预估今年下半年九月份左右能完工正式开启测试工作。” 闻言,威腾脸上露出了惊讶的表情,诧异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们的crhpc修建工作是前年才正式开工的吧?这才两年多的时间,就已经快要修建完成了的?” 感受到威腾话语的中的惊讶,徐川笑了笑,自豪道:“华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也是动员能力最罕见的国家,两年多的时间完成crhpc对撞机的修建,这并不是什么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但这也太让人感觉到不可思议了!” 威腾感慨了一句,接着道:“我还以为你们会落后cern的进度很多的,没想到现在看来,顶多落后三个月的时间而已。” 听到威腾的感慨,徐川挑了挑眉,有些意外。 “导师,你是lhc的升级工作在六月份能完成?” 自从和cern那边闹僵以后,在米国的支持下,欧洲原子能中心就展开了和华国在粒子物理和高能物理领域的竞赛。 lhc的升级工作比华国率先开始,试图围绕着升级后的高亮度lh-lhc抢先展开对惰性中微子和暗物质的探测。 但就欧洲佬和米国的性格,要想短时间内完成lhc的升级工作,难度还是很大的。 毕竟上一次lhc的升级,就足足花费了两年多的时间,这还是在超导管道和部分探测器没有动的情况下。 而这一次的升级,超导管道、加速器复合体、探测器甚至是超算都需要升级的情况下,需要多久的时间真不好说。 毕竟随着米国的经济进一步衰落,以它的情况,随时可能会断供lhc的升级,转而将这个烂摊子抛给欧洲。 不过现在看来,似乎是在可控核聚变和航天领域被华国逼急了,白头鹰竟然咬牙在lhc的升级上坚持下来了,而且进度还相当的乐观。 威腾点了点头,道:“嗯,从cern上一次的新闻发布会来看,他们预计在六月份之前就能完成lhc的升级工作,届时将开启对惰性中微子和暗物质的进一步探索。” 徐川笑着道:“那就恭喜他们了。” 威腾好奇的问道:“你不担心惰性中微子和暗物质的确认由cern率先完成吗?” 对于物理学界来说,在上帝粒子,也就是希格斯粒子12年被探测到后,标准模型最后一块重要的拼图就已经完成了。 而后续的lhc的所有探索工作,只不过是在这栋大厦上修修补补而已。 直到17年的时候,他这个学生探测到了惰性中微子和温暗物质存在的痕迹,物理学才打开一个全新的方向。 这是超出标准模型的粒子,对于物理学界,乃至全世界来说,都意义无比重大。 谁能率先确认惰性中微子剩余的形态数据,谁能率先找到暗物质存在的数据,那么在未来的发展上将全面领先。 如果不是这样,米国和欧洲也不会硬着头皮跟上华国的脚步大量在强粒子对撞机上投入。 毕竟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如果落后的话,将意味着未来的高能物理和粒子物理,乃至一半的理论物理都将拱手相让。 py交易本大佬的新书。 书名《巫师:从领主娶妻开始》 简介:穿越到巫师世界十八年,戴维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就算有着大量资源的辅助也还是一个废物,根本无法激活体内霜狼血脉。 就在他娶妻打算生子的时候,系统忽然觉醒,只需要跟妻子不断进行交流,就能变强。 直到这一刻,戴维才知道原来是自己没有找到修炼的正确打开方式。 ps:不苟,王道种田争霸,有福利 第七百五十章:强核力与电弱理论的统一(2) 第七百五十章:强核力与电弱理论的统一(2) 听到威腾好奇的询问,徐川笑了笑,淡淡的开口道:“如果我说crhpc一定会率先完善惰性中微子的数据,你相信吗?” 就算是cern抢先完成了lhc的升级工作,他也并不是很担心惰性中微子和温暗物质的发现成果会被抢走。 哪怕是他曾通过华国进入cern成为会员国的条件交易出去过高能领域物理粒子的计算方法。 他也并不担心这一成果会被cern抢先拿到。 毕竟对于暗物质的观测,需要的不仅仅是性能足够强悍的对撞机,还有微小电荷暗物质模型以及效场论暗物质模型等等。 这些东西是上辈子他亲手根据lh-lhc对撞数据一点一点做出来的,如果cern想要走上这条路,需要大量的higgs事例来精确的测量相关的数据,再进一步的对其进行分析。 这一步,当初耗费了他整整一年多的时间,就算是cern的研究员和工程师能够齐心协力完成这份工作,他们想要针对性的完成相关理论模型也需要至少半年以上的时间。 电话中,听到徐川自信的回答,威腾笑了笑,道:“看样子对于惰性中微子和暗物质的了解,你远比想象中更多。” 徐川摇摇头,道:“没有。” 电话中,威腾皱着眉头询问道。 徐川没有在意,点了点头,道:“希格斯教授前些日子给我送来了一份手稿,里面有一些针对强核力与电弱理论统一的想法,融合我自己此前对强电统一的思考,目前我正在对其进行整合处理。” “你在研究强电统一?有进展了吗?”回过神来,威腾忍不住干咽了口空气,喉咙有着灼烧感的快速询问道。 他负责物理+部分数学,德利涅负责部分数学的计算。 如果要解释这个问题,那么需要简单的了解希格斯机制、强相互作用与量子色动力学这三大理论。 对于爱德华·威腾,他并不担心自己的想法被冒用。 “而对强核力来说,如何让原子核之间的夸克禁闭效应失效,是统一强核力与电弱理论的关键,这也是对称性自发破缺能级的计算” 自从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得到解决后,他和皮埃尔·德利涅便联手展开了对强电统一理论的研究。 徐川想了想,道:“有的确有一点,但前面还有几点就不知道了。” 深吸了口气,带着些许的颤抖威腾忍不住询问道:“能和我讲讲吗?” “.” 如今的数学能力,对于他来说已经足够用了,对于数学的研究也因此放缓了很多。 这很难不让人怀疑他的精力和注意力是否还在黎曼猜想上。 威腾点点头,也没多问这些。 质量的起源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是物理学出现至今物理学家们一直都在思考的难题。 “你的意思是,在由明物质构成的宇宙中,由希格斯机制对称性破缺创造的质量可能了占据总质量的80以上%。而剩下20%的质量才是由夸克手性对称破缺引起的?” 答案可能就在眼前,恐怕没有任何一名物理学家能够忍住不心动。 弱黎曼猜想的证明论文已经登陆在了《数学年刊》上,这一解析数论的王冠,要说谁最有希望能将其从数学的珠峰上摘下来,那大概就是徐川了。 闲聊了几句后,威腾下意识的询问道:“你还在研究黎曼猜想吗?” 事实上,自弱黎曼猜想的证明完成后,或者说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完成后,他的精力就没放在数学上了。 既然双方在这一领域已经展开了探索和研究,尤其是还有他这个学生在其中,估计顶多再有几年的时间,暗物质探测就会有结果。 但自从去年下半年黎曼猜想面世后,到现在时间也差不多过去了小半年,这中间的时间,徐川跑去化学领域折腾去了,还弄出了电化学微观实质反应的量子理论论文。 但作为一名物理学家,强电统一理论对于他来说有着致命的诱惑。 虽然他也很好奇这个学生在暗物质的理论推测上都有哪些成果,但惰性中微子和暗物质的探测是目前华国cphpc和欧洲cern两方角力的重点核心,还是别让徐川为难比较好。 如果无法逻辑自洽的解释其中的问题,那么必然会遭遇到其他人的质疑。 不仅仅是因为威腾是他的导师,更是因为这种理论上的东西,即便是被盗用了,也需要面对全世界学者的提问。 毕竟他深研数学的目的,在于帮助自己打破物理的上限。 如果是站在竞争对手的角度上,他不应该询问这个问题。 徐川笑着道:“一些理论上的推测,还需要等crhpc环形对撞机修建完成后再进行验证。” “因为我们找不到对强子的对称性自发破缺能级,也找不到一个耦合常数,可以在数学体系下使得这些场对应的粒子可以相互作用,完成统一。” 但至今两人都没能完成这份工作。 “在标准模型中,强力虽然在理论上来说与其他两种力进行了统一,但实际上并未真正的像弱电一样完成统一,它只不过是拼凑进去的。” 书房中,徐川将自己对于如同统一强电的想法有条不紊的进行讲解着。 听到这个目标,电话对面,威腾整个人愣了一下,呼吸都沉重了几分。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书桌上的稿纸,伸手将其翻到了第一页,继续道。 “它或许能够帮助我在强核力与电弱理论的统一上往前拓展一些距离。” 徐川看了眼桌面上的稿纸,下意识恍惚的说道:“强弱电理论在数学上的统一。” 这一想法,可以说和目前物理学界的主流观点几乎背道而驰了。 “那你现在在研究什么?化学?”威腾好奇的问道。 等待几年的时间,对于他们这类学者来说并不是什么事情。 根据目前的观测,宇宙中的物质可以分为两类:普通物质和暗物质。 暗物质暂且不提,目前人类对其的观测近乎于无。 而普通物质的质量主要来源到底是什么,则是物理学家一直都在探索的方向。 在当前物理学界,质量的来源主流理论是希格斯机制和强相互作用共同产生的。 众所周知,宇宙中可见物质的质量主要集中于其中的核子。而核子包括质子和中子,原子核就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一个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根据夸克模型,质子是由两个u夸克和一个d夸克构成的,而中子是由一个u夸克(上夸克)和两个d夸克(下夸克)构成的。 在对撞机修建出来后,物理学家们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发现u夸克和d夸克的质量分别为3mev和5mev。 这就和标准模型中要求费米子是没有质量相悖论了。 而为了解释理论和实验的不符,希格斯教授提出了著名的希格斯机制,引入了希格斯粒子这一‘上帝粒子’。 在理论中,希格斯粒子与费米子的相互作用赋予费米子额外的质量。 而2012年,希格斯粒子在粒子对撞机上被发现,也由此证明了希格斯机制的正确性。 但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希格斯粒子与费米子的相互作用赋予费米子额外的质量,在质子中仅占据百分之五。 而剩下的95%,来源于夸克和胶子的相互作用和各自的运动。 换言之,能量与质量在其中是可以互相转换的,这正是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的基础观点。 这就是量子色动力学和强相互作用。 知道了这三点,就很清楚的可以知道质量的百分之五来源于希格斯机制,而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五则来源于强相互作用。 (简单的解释,真正的质量来源比这个要复杂。) 但在徐川电话中的解释和推测来看,质量的来源和这一理论不说完全相反背道而驰,也相距不远。 他居然认为,由希格斯机制对称性破缺创造的质量可能了占据总质量的80以上%。而剩下20%的质量才来源于强相互作用。 徐川摇摇头,道:“不,可观测的质量来源引用目前的主流机制问题不大。” “但是要彻底解释质量的起源,需要引入另外的一个概念。” 威腾:“什么概念?” 徐川笑了笑,淡淡的说道:“虚空!” “虚空?”威腾皱着眉,诧异的问道。 “对,虚空。” 徐川点了点头,继续道:“质量起源于虚空,希格斯场也起源于虚空,在虚空破缺的时候,通过对称性演变,其中一部分破缺为希格斯场,另一部分则破缺于另一个未知的场。” “我个人倾向于这个位置的场破缺后会形成目前我们熟知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当然,这个是猜测,暂且不提。” “而对于质量起源,在我的推测中,虚空破缺形成的希格斯场在进行自发对称性破缺的时候,会赋予与之相互作用的粒子质量。” “其中有些粒子会与希格斯场发生耦合,感受到希格斯场产生的阻力或拖拽,从而获得质量,而有些粒子不与希格斯场耦合,保持无质量状态。” “这是目前主流的观点,但对于强相互作用的能量来源,我们至今都没有任何一个合理的解释。” “因此在这里我引入了虚空场的概念,形成强力的夸克与胶子在构成质子和中子的时候,其胶子在进行相互作用的时候会进行虚空场破缺,从虚空场中获得能量,或干脆就是产生新的胶子,进而继续维持和产生强相互作用。” “而这部分的能量来源,在我们常规进行质量计算的时候,是不会被计算在内的,因为虚空场的本质是零。” “但从理论上来说,这部分能量是无法被忽视的.” (瞎编乱造的东西,大家看个乐子(ov)ノ) 听着徐川的解释,威腾皱着眉头继续问道:“你的意思是,重子和介子的激发态来就来源于胶子与虚空场的破缺效应?” 徐川点了点头,道:“理论上是这样的。” 威腾:“但你该如何验证它?” 徐川自信的笑了笑,道:“crhpc对撞机的修建工作完成后,在完成惰性中微子和暗物质的探索后,将启动专门的检测工具。” “届时我将通过更高能力的单质子对撞工作,对质子中的夸克禁闭效应与正反夸克的手性对称破缺进行验证。” “如果我的理论没错,那么在高能级的对撞中,我们应该是能够观测到夸克配对过程中产生的胶子与虚空场的破缺效应产生的能量反应的。” “能够观测到这一点,就足够验证我的理论了。” 威腾长舒了口气,道:“届时我一定会过去的。” 道了一句,他整个人忽然愣了一下,似乎是想起了什么。 黑框眼镜下的那双墨绿色瞳孔骤然收缩了一下,威腾眼神凝聚,反应过来后快速的说道:“这不是强电统一理论!” 徐川笑了笑,道:“是的,它并不是强电统一理论,强电统一理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被虚空场理论包含在内而已。” “不过对于虚空场论的完善,我想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来说,先完成强核力与电弱理论在数学上的统一才是我在做的工作。” “这同样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目前对于这项工作,我也才有一些想法刚起步而已。” “这得益于希格斯教授遗留给我的手稿,让我能够通过希格斯机制和夸克自由渐进的角度来尝试性的解决这个问题,但如何对于寻找耦合常数和强力的自发破缺能级,仍然很难做到。” 听到这话,威腾有些恍惚,在电话中沉默了半天,直到徐川的询问声才反应过来。 “导师?您还在吗?” 听到徐川的声音,威腾猛然打了个激灵,回过神来,深吸了口气开口说道:“关于强电统一理论,其实在三年前你解决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性难题的时候,我和德利涅教授就已经开始深入这一问题了。” “在今天给你打这个电话前,我们虽然还没有解决它,但这个问题上已经找到了一些出路,我会将这些东西都通过邮件发给你,至少在完成强电统一这一块,它应该会对你有些帮助” 威腾话音未落,徐川就连忙道:“等等,导师,这是你们的研究成果,我不能要!” 听威腾教授的意思,很明显和他之前讲解强电统一的想法理论是完全不同的,威腾是想将他们两人的研究送给他,完完全全的那种,来帮助他完成剩下的工作。 威腾笑了笑,开口说道:“不用急着拒绝,我相信德利涅肯定会同意我的想法。” “另外,我也是有要求的。”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我希望你能够在十年之内完成虚空场论,以及.” “证实它!” 笑了笑,威腾隔着电话补充道:“十年的时间,我想我还是能够等的。更遥远的话,我大概就看不到了。” “所以我希望能够在我还活着的时候,看到它的出现。” “我承认,十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份工作会很艰难,它给你的压力会很大。但如果可以,请让我自私一点吧,我希望能够看到它出现后再离开这个世间。” ps:强弱电统一理论涉及到后面一个很重要的新科技,再加上一些老一代和新一代的传承剧情,所以戏份比较多一点,不过下一章应该就能完成了。 第七百五十一章:强电统一! 书房中,徐川轻移鼠标,打开了自己的邮箱。 一份从大西洋彼岸发送过来的邮件正安静的躺在里面。 是爱德华·威腾发过来的,也是他和德利涅两人联合起来最近三年在强核力与弱电理论统一难题上的研究成果。 尽管威腾表示在强电统一理论上他们距离还相当的远,在这条路上他们已经近乎于走到了尽头,很难再往下进行推衍了。 但两位菲尔兹奖得主,两位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终身教授联合起来所研究的理论,对于任何一位正在对同一难题上展开研究的学者来说,可谓是无价之宝了。 深吸了口气,将胸中的浊气排出后,徐川将邮件中的论文下载了下来。 《基于标度和规范不变原理的强电统一场论研究》 “标准模型的完善—大统一节点的推导、质量耦合常数的归一化和简单粒子磁矩异常的处理。” 点开论文,标题和说明映入他的眼帘中。 这只是一半的弱电统一理论。 对于强核力如何与弱电理论在数学上进行统一,研究路目前的主研究方向就是威腾和德利涅所研究的这条,从标度理论和规范理论出发,对其进行推导的。 这样就可以得到所有可能的相互作用形式。 徐川没有放过任何的一个字符,仔细的阅读着这一篇‘继承’而来的论文。 无论是将其推广到夸克部分和完整的三代费米子,都相对容易做到。 通过一代费米子,建立轻子部分的电弱统一理论,并由此推导出电磁相互作用后,对自由场的拉式量在进行变换。 这三步推导,对于在粒子物理上有一定研究的学者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 在强弱电三力的统一上,无数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前仆后继,一点一点的积累,一点一点的确认各种相互作用的形式,一点一点的完善higgs机制、自发对称性破缺、粒子耦合才有了如今的局面。 因为上述所有的推广都是基于粒子无质量的情况进行的。 但是! 第一步,写下自由场的拉式量,并且找到它具有的全局对称性。 到这才是完整的弱电统一理论。 尤其是对其进行验证,更是直到二十世纪末尾的1983年才通过实验得以证实。 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 然而要将这些理论转变成公式,足足耗费了理论物理学大半个世纪的时光才完成。 所以,在完成了这一半的弱电统一理论后,还需要再引入希格斯机制和自发对称性破缺来赋予基本粒子质量。 以电弱统一理论中,电磁相互作用的表达举例。 随后,对全局的对称性进行定域化,将普通的偏导数替换为协变导数,引入了四个规范场,给出费米子场和规范场的相互作用项 简单的来说,整个过程可以分成三步。 光是统一电磁力和弱相互作用力的难度就如此巨大了,更别提后面的强相互作用与引力了。 第三步,将完整的定域化后的拉式量写开,分离出动能项和相互作用项。 而实验证明,除了光子等极少数的粒子外,绝大部分的粒子本身都有质量。 第二步,把全局对称性定域化,引入规范场; 翻阅着两位导师的研究,徐川从中汲取着自己需要的知识和理论。 “.利用ew理论来推导出大统一节点的三个最重要参数,弱电耦合强度、高质量粒子质量和弱电-强耦合强度,进而证明三种微观力在高质量粒子质量下实现了统一,实现了标准模型闭环。” “这是一条很不错的思路,但是如何在统一后构造拉格朗日量是首先就要解决的问题。” 看着论文,徐川轻声自语着。 对于论文中的理论和思路,以他如今的目光很显然能一针见血的找到核心问题所在。 对于两位导师联合起来的成果,他并不相信两人会卡在第一步,如果是那样,威腾大概也不会将这篇论文发给他了。 很快,论文的延续就证实了他的判断。 “.有意思,他们在这里引用了超对称理论中更基本对称,将费米子和玻色子搅拌在一起,并且结合克莱因-戈登和狄拉克·拉格朗日是不变的来进行处理。” “如果是这样的话,对其进行扩展,可以在大程度上构造均匀的克莱因-戈登拉格朗日特征,只不过这里仅对无质量的粒子有用,后续还需要再进行处理” 书房中的灯光温馨,窗外的月光明亮,徐川翻阅着两位导师赠送给他的论文,不自觉的喃喃自语念叨着,推导着。 以他的视角来看,对于强电统一的工作,威腾和德利涅虽然还没有完成。但毫无疑问,他们在这条路上已经走出去很远的一段距离了。 他们构造了一个包含所有基本粒子的统一的拉格朗日量,使用klein-gordon拉格朗日量——最后真空期望值得到了基本粒子之间的质量守恒方程,并引入了质量耦合常和确定有效质量对磁矩异常的影响。 尽管在这份论文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比如基于同位旋守恒精确计算质子磁矩异常该如何计算和确认; 比如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结合导致了氘磁矩异常该如何在解释; 亦或者对于单个弱相互作用的影响和弱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的联合影响,如何给出寻找轻子磁矩异常的方案等等. 这些都是后续需要解决的问题。 但毫不夸张的说,这些理论和概念,如果整理成论文公开出去,对于理论物理学界来说毫无疑问是一次大地震。 如果在cern或cprhc的升级或建造完成后,通过对撞机来对这些理论进行确认这些理论中已经完成的工作,两人在有生之年能够拿到一枚诺贝尔奖或许也不是没有希望的事情。 毕竟强电统一理论可是当今物理学界最大的王冠。 然而就在数个小时之前,威腾和德利涅选择将这份成果送给了他,来帮助他完成强核力与电弱理论的统一。 书桌前,来自希格斯教授的遗稿和来自威腾与德利涅两位导师的研究如同构成打开强电统一大门的钥匙的碎片。 尽管两者都不完善,很多地方都仅仅是理论或者推测,但对于徐川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足够帮助他在统一强电这条路上节省无数的时间了。 书房中,徐川将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了眼前洁白稿纸上。 手中的圆珠笔在纸上流畅地滑过,留下一个个美妙的字符,仿佛每一笔都是一首诗,每一个字都是一颗璀璨的星辰,点亮了整个世界。 在研究强核力与电弱理论统一的日子中,他的世界就只剩下了这一栋小小的别墅,以及那陈列在稿纸上的无数公式与理论。 徐川沉浸在对强电统一的研究中,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虽然对于他来说,潜心研究某个问题而耗费一个月,两个月,乃至半年或更长的时间都不是什么事。 但对于外面的人来说,如此漫长时间的‘失踪’,难免让人有些担心和焦急。 紫金山脚下,五月中旬的天气变幻莫测,上午还阳光明媚,中午这会就已经在下着暴雨了。 别墅群中靠近徐川别墅的另一栋小别墅中。 郑海肩膀上搭着一条的毛巾,头发半干半湿的从房间里面走了出来,嘴里还叼着一根烟。 窝在檐廊下正看着书的唐思佳皱了皱眉,抽了抽鼻子,忍不住道:“搞完训练你不洗澡跑出来做什么?” 郑海耸了耸肩,自觉的离她远一点,直接一屁股坐在檐廊上,随意的回道:“抽完这根就去。” 徐川闭关研究,窝在别墅中不出去。对于他来说,日常的安保和司机工作可以说就几乎全空闲下来了。 每天除了日常的巡视检查外,就是在运动间里面挥汗如雨磨炼自己的‘武力’,保持身体状态了。 唐思佳瞥了他一眼,看到他手中的香烟,吐槽道:“剧烈运动后抽烟,你也不怕将自己的肺折腾炸。” 郑海笑了笑,随意的谈了下烟灰,道:“人生就这一个爱好,总不可能烟都让抽吧?” 没管郑海,唐思佳合起了手中的书籍,有些担忧的看着外面滴滴答答的暴雨,开口道:“这都一个多月了,教授怎么还不出来?” “解决了问题,他自然就出来了。现在还没出来,那肯定是问题还没解决呗。”郑海习以为常的说道。 “但是今年的第一季度的体检他已经错过了半个多月了。” 唐思佳皱着眉头说道:“而且他这样窝在别墅中不出门,无论是久坐还是长时间的思考,对于身体来说都是很大的压力。” “万一出了点什么事我们要不进去看看?至少得先了解一下他的身体情况吧?” 郑海看了她一眼,说道:“我劝你最好还是别在他潜心研究的时候干这种事情,要是打断了他的研究,你大概能青史留名。” “而且体检这种事情,延迟一两个月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听到这话,唐思佳嘴唇张了张,朝着徐川的别墅看了一眼欲言又止。 虽然担心这位主的身体情况,但真要如郑海所说的那样,打断了他的研究或思路,大概真能‘青史留名’了。 在郑海和唐思佳闲聊的时候,别墅的书房中,徐川针对强核力与弱电理论统一的工作,也来到了最后的时刻。 尽管研究过程并非如他预想中的那般一帆风顺,但对于最终的结果,他依旧充满了信心。 如果将强电统一理论比作一座迷宫,那么他距离迷宫的出口也只剩下了最后的一两个弯道,找到正确的出路,是迟早的事情。 “.应用卡拉比角工具于夸克有效质量变化中,可以得到的八重奏态异常磁矩异常的结果。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使用来自强子衰变的不同实验数据来细化ckm矩阵的物理意义,得到mns矩阵和ckm矩阵的统一性。” 即:【cosθc=2m^mag-p_d-m^mag-n_d/m^mag-p_d+1/4∑jk(mm^mag-j_d-m^mag·k_d)】 “从衰变态来看,两者具有相同的结构,并遵循相同的弱同位旋守恒,其前后的差异就是夸克和中微子之间的差异.” 书房中,盯着书桌上的稿纸,头发和胡须都乱糟糟的徐川眼神中带着明亮的光,嘴里轻轻的念叨着。 “基于超对称变换,标量粒子的质量不破坏规范对称性,它们的数值也不能由对称性决定。” “在色超导态中,色反三重态的夸克会在动量空间形成库珀配对,库珀对在 坐标空间是长程关联的松散的束缚态。” “并且,随着重子数密度的降低,色反三重态的夸克对的吸引相互作用增强,夸克对会逐渐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束缚态,而夸克对与带相反颜色的夸克之间也存在吸引相互作用,形成重子.” “.而在对称破缺基础上,强、弱、电磁三种耦合常数的在higgs质量处10^15gev能级处实现了统一,而电弱统一耦合常数为10^12gev,强耦合常数为.” “综上所述:强核力与电弱理论的统一在数学上已经完成!” 手中的圆珠笔停下,徐川将桌上那叠厚厚的草稿纸轻轻拾了起来。 在经历了两世的努力,在希格斯、威腾、德利涅、施温格、南部.等无数前行者为他打下的基础上,他的强电统一理论总算是完成了!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成果,是无数人共同努力而得到的辉煌。 看着手中的论文,徐川嘴角渐渐勾起了一丝满意的笑容。 他想起了希格斯教授的遗稿,想到了威腾坚定不移的将论文留给他,只为了能够让他去看一看那更遥远的世界。 或许,这就是文明存在的意义吧。 每一个人都在努力的活完自己短短的一生,将所有做出来的成果留给后代继承,去学习。而后人亦在前人的基础上去成长,去仰望那神秘而未知的世界。 人类啊,就是如此反复慢慢的成长。 真的很了不起! py交易本大佬的书 书名:《我修的老物件成精了》 作品简介: 我修的木偶会跳舞? 我修的墨斗会指挥锯子锯木头? 我修的油灯会让房间所有的灯一闪一闪? 我修的玩偶屋,玩偶们日常跑来跑去,组织各种表演? 不是,我修的老物件,为什么一件一件,都成精了啊?! b大文物修复专业,研究生沈乐表示很慌。你们再这样下去,我不敢碰本专业了啊! 谁知道青铜鼎跳舞是什么样子…… 第七百五十二章:物理学的新纪元! 对于物理学界来说,2024年注定将是不平凡的一年。 高能物理领域中,lhc和crhpc升级与修建的即将完工,意味着在粒子物理和理论物理将进入一个璀璨的时代。 原本一台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就足以令物理学界无比的满足了。 没想到在这个时代,他们竟然能亲眼见证两台超强的粒子对撞机针尖对锋芒的竞争。 这放到以前,恐怕是绝大部分物理学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毕竟理论物理学的研究不仅仅是最耗费科研资金的学术之一,更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将成果转变成应用。 因此一直以来各国对于修建大型强粒子对撞机都兴趣缺缺。 就在众多的物理学家们期待着lh-lhc和crhpc的完工之时,一震惊全世界的研究成果横空出世了。 五月中旬,徐川在arxiv上挂出了他今年的第二篇论文。 《强电统一理论!》 在arxiv被挤崩溃后,众多的物理学者们也狂暴了。 但无论是哪一种,对于学术界的发展而言,那时都已经迟了 与此同时,另一边。 【wtf?愚人节早就过去了啊?】 那些后知后觉反应过来的学者看到的就只有一片空白了。 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打起百分之两百的精力来阅读和审核这篇论文都丝毫不为过。 甚至,在未来百年,粒子物理学、理论物理学等学科都将笼罩着深不可测遮天蔽日的阴云。 而如果它是错误,若是在审核的过程中被检查出来了那还好说。 虽然没有人会怀疑解决了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的徐川会是当代物理学中最有希望统一强弱电三大力的学者。 等待了一会,从物理学院那边赶过来的爱德华·威腾脚步匆匆的推开了咖啡厅的大门。 于是不少人开始在其他地方各种求论文,以及批判arxiv网站了。 直到出现一个足够妖孽的学者,亦或者说物理学界联合起来推翻这篇强电统一理论。 【徐教授为arxiv带来了这么多的流量,它却不知道多添加点服务器,真是垃圾。】 至于网友们的怒喷,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负责人也很委屈。 【??????】 毕竟,如果这篇论文是正确的,它将开辟出新的物理学,改变二十一整个世纪,乃至更遥远物理学的发展。 【同求论文,arixv这是第几次崩溃了?简直就是废物网站中的废物!】 一位正坐在窗边的老人手中端着一杯咖啡,安静的看着手中的论文。 哪怕是看不懂,也要先看看论文长啥样不是么。 【卧槽,强电统一理论!】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在干什么?所有的管理人员都他娘的度假去了吗?】 arxiv是一个公益性质的免费教育网站,非盈利的。正常情况下,arxiv网站的流量也不会有如此的夸张,自然是保持最低服务器运行,用以降低运营成本。 不仅仅是论文才新鲜出炉,有能力的学者都在啃论文。更是因为在强电统一理论这篇论文实在是太重大了。 对于物理学界来说,毫无疑问,这是最大的那一座王冠! 一时间,无数的流量蜂拥朝着arxiv预印本网站挤去,没有任何的意外,突如其来的的流量洪流直接就将arxiv挤崩溃了。 超前的理论、理论物理学的王冠、粒子物理学的未来、顶级的学者.每一项拿出来都足够任何一名物理学家用百分百的态度来认真对待了。 论文刚一挂出在arxiv上,便在整个物理学界掀起了一场九级,甚至可以说十级超级大地震般的剧烈轰动。 更别提如此之多的元素,或者说荣耀聚集在一起了。 目前无论是国内亦或者国际,都没有哪家知名研究机构或者顶级大牛对这篇新鲜出炉的论文发表公开的意见。 但当这一篇论文真的到来之时,所有人依旧都被震撼到了。 【徐教授,arxiv,在半个小时前他公开了强电统一理论的论文。】 如果它是错误的,且在审核中没有发现,那么对于物理学来说,这将是物理学史上最大的滑铁卢,是物理学从鼎盛时期开始走向衰败的转折点。 不过有过‘众多’经验的负责人第一时间就上网搜索了相关的消息,得知了事情的真相。 arxiv恢复后,网络上的热议也逐渐平息了下来。 在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后,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第一时间将停运的备用服务器全都加了上去,这才勉强的维持住了蜂拥而至的流量,让众多的学者能在第一时间看到相关的论文。 强电统一理论! 除了论坛或者网站等地方时不时有几个小萌新冒出询问结果如何了,以及那些蹭热度的研究机构和学者站出来发表了一些看法外。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咖啡厅中。 强电统一理论啊,这可是当代物理学的真正的王冠。 无数人登陆了论文或社交网站,或在好友圈中怒喷arxiv和负责运营arxiv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而强电统一理论这种论文,他们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想得到会是什么时候出现。 【arxiv崩溃了,谁手中有下载的论文,求求了,附邮箱:*******】 而另一边,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在网站歇菜后也是一脸的懵逼。 “好久不见,我的老朋友。” 威腾笑着寒暄道,和许久未见的老朋友亚瑟·贾菲礼节性的拥抱了一下。 坐在他对面,亚瑟·贾菲满是皱纹的脸上也带着笑容,感慨道:“是啊,上一次见面,差不多是在十年前了。” 亚瑟·贾菲,数学物理学家,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曾担任国际数学物理协会主xi,是数学界广为人知的七大千禧年难题两大‘原始发起人’之一。 1998年的4月,克雷数学研究所的创始人,素来是科学和教育的大力赞助者兰顿·克雷先生找到了时任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的亚瑟·贾菲,提出了创建一个软件基金会的想法。 两人一拍即合,兰顿·克雷提供创始资金,亚瑟·贾菲联系上了数学界的老朋友们,商议出了十项可行的项目方案。 而这其中的第八项,就是现在最为著名——“千禧年大奖”计划 因为当时临近2000这一“千禧年”的关系,千禧年这个话题在全球如火如荼,无论是贾菲还是克雷先生都对这一计划青睐有加。 而后续,阿兰·孔涅、安德鲁·怀尔斯、爱德华·威滕这三位数学界的顶级大牛也加入了该计划中,帮忙审核和确定七道难题。 而杨-米尔斯存在性与质量间隙难题,就是他和爱德华·威腾共同提出来的。 对于数学界来说,这是数学史的传承,当年无论是亚瑟·贾菲,还是爱德华·威腾,亦或者是其他的科学顾问委员或董事会成员,都将这一计划当做世纪传承来考虑的。 所有人都做好等到二十一世纪末才会有人解决,甚至都不会被解决的准备的。 结果谁都没想到,仅仅二十五年的时光,七大千禧年难题就已经被干掉了四个,其中还包括了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这两道千禧难题中,数学物理部分的压轴题。 不得不说,在二十一世纪初,数学界,或者应该说学术界出现了的一个百年都难得一见的妖孽天才。 独自一人干掉了三大千禧年难题,甚至在不久的未来可能是四个,这份成绩,放眼古今都屈指可数。 坐在咖啡厅中,亚瑟·贾菲端起咖啡,看着桌上的论文,感慨的开口道:“没想到,有生之年我竟然能看到强电统一理论。”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窗外,轻声补了一句:“如果希格斯教授能晚一点离开那就更完美了。” 聊起这个悲伤的话题,威腾也沉默了一下。 不得不说,在时光面前,无论是高高在上的帝王还是平民百姓,它不偏袒任何人,也不为任何人停留。 在走完这短暂的一生后,无论是安然也好,还是不甘心也罢,都没有任何的办法,只能平等的面对死亡的到来。 并没有在悲伤的气氛中沉寂多久的时间,在感慨了一些人生后,爱德华·威腾从桌上拾起了强电统一理论的论文,看向亚瑟·贾菲开口问道。 “关于强电统一理论的论文,你怎么看?” 亚瑟·贾菲想了想,回道:“论文我已经看过至少五遍了,但依旧还有不少没有完全弄懂的地方。” 顿了顿,他接着道:“这种关系到整个物理学未来的重大论文,我想光靠我们两个人的想法也无法解决。物理学界应该召开相应的会议,并且组织多名学者进行审稿才行。” 威腾点了点头,笑道:“我也是这么想的,所以联系你过来,便是想着组织一场物理学会议,针对这篇论文进行一个专门的探讨。” 亚瑟·贾菲老迈的脸上展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我很乐意在人生的最后几年再帮助物理学做点事情。” “不过.” 停顿了一下,他看向威腾,接着道:“相对比物理学的会议,我觉得徐川教授有义务对自己的理论负责。他应该出席这场会议,并且向我们更清楚地阐述他的观点,以及回答质疑者的提问。” 威腾点了点头,道:“当然,这个我会亲自和他联系的。只不过这样的话,会议的地点,恐怕需要放到华国了。” “或者说,在我们召开物理学会议的前后,先请他召开一场针对强电统一的报告会也可以。” 亚瑟·贾菲摆了摆手,笑道:“不用这么麻烦,一次性解决更好。我们可以先请徐教授先召开报告会,而后我们再组织物理学会议进行商议好了。” “而且,对于强电统一理论来说,最重要的是通过对撞实验来进行论证耦合常数和能级统一。物理学,终究是要落到实地的。” 威腾点了点头,赞同贾菲的观点。 两人闲聊了一会,贾菲看着桌上的论文,忽然饶有兴趣的问道:“对了,在论文中我看到了你和希格斯以及德利涅的名字,这个问题,是你们四个人一起解决的吗?” “你们什么时候凑一起研究起强电统一了,之前竟然一点消息都没有传出来。” 威腾端着咖啡吹了吹浅层的浮沫,抿了一口后摇摇头回道:“我不知道希格斯给他提供了多少的帮助。但就我和德利涅来说,在这份论文中的占比偏分并不大。”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窗外,接着道:“在他完成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后,我和德利涅联手对强电统一理论进行了一些研究。” “在差不多两个月前吧,我得知他在研究强电统一和虚空场论,便将我们的研究成功送给了他。” “他在论文中加上我们的名字,老实说我觉得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因为我很清楚我和德利涅的研究只占有整份论文的多少篇幅,那可能连十分之一都没有。” 亚瑟·贾菲敏锐的注意到了威腾话语中出现了一个他没有听说过的词语,好奇的问道:“虚空场论?那是什么?” 威腾想了想,简洁的回道:“应该是他最新的研究成果,针对普通物质和暗物质建立起来的一套理论,他将其命名为‘虚空场论’。” “他认为宇宙中不仅仅是存在希格斯场,还存在一个更高级的虚空场。而虚空场破缺的时候,会对称破缺形成希格斯场和另一个目前人类没法观测到的场” 威腾简单的将此前和徐川聊天的内容介绍了一下,亚瑟·贾菲的眼中亮起了光芒,他感兴趣的问道:“有理论论文吗?我想看看,哪怕是残缺的都行。” 威腾摇摇头,道:“我手中并没有,之前他和我聊起这个的时候在研究强电统一,我也没过多的打扰。” 想了想,他接着补充道:“而且我估计他手中大概也没有完成成型的理论,如果想要了解的话,大概得直接找他了。或者,你可以选择等待一些时间。” “按照我的对他的了解,他应该不会拖太久的时间就会放出相关的论文。” “可能就在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 贾菲饶有兴趣的问道:“你确定?如果只有一两年的时间,我觉得我应该还是能等的。” 虽然他如今已经八十七岁了,但身体还算硬朗,再等待数年的时间,他感觉自己完全没什么问题。 更何况如今物理学的新世界就在眼前,哪怕是在病床上挂着他最讨厌的吊针撑着,他也想要等到这一天到来。 威腾点了点头,道:“cern与crphc之间的竞争需要一个能够压轴性的成果来结束,我想这应该就是他手中除了暗物质以外的另一个筹码了。” 亚瑟·贾菲感慨道:“听你这么说,他应该是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的。如果这份成果能被证实,我都无法想象物理学的未来到底有多么的辉煌。” 威腾想了想,笑道:“那大概是物理学的新纪元。” 亚瑟·贾菲笑了笑,开口道:“不用等未来,现在不就是吗?” “我们已经找到了超出标准模型之外的粒子存在的痕迹,即将解开暗物质的秘密,也即将得到一份三力大统一模型,它能指引我们在理论物理学上的前进。” “这就是一个新的纪元!” 第七百五十三章:强电统一理论的延伸 第七百五十三章:强电统一理论的延伸 就在物理学界为徐川公布出来的强电统一理论而沸腾的时候,紫金山脚下的别墅群中,徐川并没有结束自己的这次闭关。 在完成了强电统一理论后,他并没有急着休息,而是重新展开了一项全新的研究。 当然,这次的研究准确的来说是从强电统一理论拓展而来的方向。 【基于强电统一理论中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的极化子理论研究!】 别墅中,恒定在人体最舒适温度的中央空调智能化的调解着温度,穿着一身薄薄的睡衣,徐川叼着一块面包走进了书房,拾起了书桌上的稿纸。 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的极化子理论是他上辈子的研究成果。 而在强电统一理论的基础上,他更是将这份研究成果拓展到了整个大统一理论中。 如果说凝聚态物理在二十世纪中最伟大成之一是建立其弱相互作用体系中单电子能带或费米液体理论图像。 “教授,您总算是出来了。” 但奇怪的是,明明已经解决了论文,徐川仍然没有出现在别墅外面。 唐思佳咬了咬牙,开口道:“他这样没日没夜的研究,身体还要不要了?不行,我得进去看看!” 所以它们无法用一般的费米液体理论来准确描述。 郑海张了张嘴,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没像上一次一样出声阻拦。 那么,在强相互作用体系的研究电荷、自旋、轨道和晶格等自由度相互竞争和合作,使得体系呈现出各种各样难以事先预测的令人惊奇与赞叹的新物质形态,具有很大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则是另一个最火热的研究方向。 唐思佳:“。。。。。。” 叹了口气,郑海心里浮现出一个想法。 对于二十世纪的物理学或凝聚态物理及材料学来说,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它或许能给人们带来无数梦寐以求的超级材料。 距离强电统一理论的面世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天了,而作为一直在关注徐川的他们,已经知晓了arxiv上的论文。 似乎是看出了她脸上的疑惑,郑海耸了耸肩,道:“你问我,我问谁去?或许是教授又有新的研究方向了呢?” 即,通过强电统一理论,来完成实际意义上的‘电磁等离子体护盾’! 这是他为未来星际开发而准备的另一项技术。 它们的输运和光学行为通常表现为较好的金属性,一般都具有比较高的迁移率、反射率等。 然而遗憾的是,是各种能谱实验表明,这些体系中的元激发并没有显现出人们期待的相干的准粒子特征峰。 通过在低维电荷密度波材料,欠掺杂的高温超导体,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阻锰氧化物等材料中的实验,最终解决了有关小极化子行为难题。 说着,她就站起身,朝着徐川所在的别墅走去。 不知道是个什么鬼,还有,强电统一理论不是已经完成了吗? 差点和徐川撞了个满怀,唐思佳也愣了一下,随后仔仔细细的打量了一下,见他除了头发长了些外并没有什么太多的异样后总算是舒了口气。 “嗯。”徐川点了点头,应了一声,刚准备往外走,就重新被唐思佳拦住了。 唐思佳嘴角抽了抽,委屈的看向徐川,开口道:“教授,现在已经是五月中旬了,年底.已经过去了四个月了.” 唐思佳轻咳了一声,开口道:“教授,您第一季度的体检已经错过快两个月了,怎么说您都得先做个体检再出门吧。” “好吧,我忘了。” 在这些材料中,有一大类电声子相互作用比较强的材料,如蓝青铜k0.3moo3,二硫化钽tas2,二硒化铌nbse2等等材料,因为受由于强电声子作用,往往都伴随着电荷密度波相变。 刚迈开脚准备走出去的徐川愣了一下,看了一眼站在门口的唐思佳。 而且,正如唐思佳所说的一样,徐川这样没日没夜的研究,身体健康状态的确很让人担忧。 在徐川继续闭关研究的时候,别墅外,守在紫金山脚下已经快两个月的郑海和唐思佳两人都是一脸的担忧。 再之后,随着之后高温超导体等为代表的强电子电子耦合体系的发现,此方面的研究不再是主流。 而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徐川上辈子就很感兴趣。 而现在,他重新盯上了这份成果,但研究目的却并不是材料,而是另一项目前来说可谓是‘黑科技’的技术。 “怎么了?” “唉~。” 弹了弹手指中夹着的香烟,掉落些许的烟灰后,郑海摇着头说道:“不知道。” 如果说研究还没完成,他或许会出声阻拦,但这会成果已经出来了,过去瞅一眼也算不上什么。 要不还是想办法给他介绍个对象,找个老婆吧?或许有老婆管一下说不定会好一些? 正想着,不远处别墅的房门咔哒一声的被人推开了。 徐川摸了摸头,才想起来自己已经在别墅中待了快两个月的时间了。 在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猜想的报告会上,当初因为忽略了这块的研究在这一世并未出现,导致论文整体出现了漏洞,他还现场拿这份研究成果补全过。 “你站这里做什么?” 徐川愣了下,脑海中去年年底才做过的体检一闪而逝,脱口而出道:“年底我不是才做过体检吗?怎么又要做?” 按照往常的习惯来说,这不符合情况。 “郑海,教授怎么还不出来啊?” 安保别墅的庭院中,唐思佳皱着眉,脸上带着些许愁容扭头看向站在门口抽烟的郑海问道。 随口道了一句,他接着道:“不过现在体检的事情还是先等一等吧,我先去理个发,然后办点事,再来做。” “行吧。” 唐思佳想了想,还是让开了道路。 反正都已经出来,看样子应该不会再闭关搞研究了,等一天也没什么事。 在别墅区外不远处的理发店捡了个头发,去掉了近乎可以拉到鼻尖附近的刘海和遮住耳朵的头发,换了清爽的发型后,徐川长舒了口气,感觉整个人都变轻了。 看着落地镜中那依旧帅气的脸庞,他满意的点了点头。 一旁,收起了理发工具,给他剪头发的理发师小姐姐走出来帮忙清理打扫一下衣服上可能粘留的碎发。 “徐院士” “.” 没理会理发师小姐姐的幽怨,徐川转身离去,坐上了郑海开的车。 “去南大。” “好的教授。” 郑海点了点头,发动了车子朝着南大赶去。 安稳而宁静的车厢中,徐川从兜里掏出了手机,处理着这两个月以来收到的一些消息和事情。 当然,处理的是那些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而那些重要的工作早就在研究的时候处理掉了。 毕竟他只是在别墅中闭关做研究,又不是与世隔绝。 刷着手机,忽的,他想起了什么,俯身朝着前排驾驶位上的郑海开口道:“对了,郑海,现在考驾照怎么考的?” 正在驾驶车辆的郑海听到这个消息微微愣了一下,旋即快速的回道:“教授你想考个驾照吗?” 他还真没想到徐川会提出这个想法。 毕竟他回国也都好几年了,如果想考驾照的话,大概早就考了。 徐川想了想,道:“有的确有这个想法,不过大概需要多久的时间?” 虽然他并不是那种特别爱车的发烧友,但男人嘛,证多不压身。 徐川觉得自己还是有必要考个驾照,虽然他大概率很难用上,但有备无患嘛。 而且他也不是不会开车,只是没驾照而已。 郑海思考了一下,道:“时间的话这个可以弹性调整,对教授你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主要是驾驶技术方面,得过关。” 这位想要考驾照,那培训的驾校必然不可能是外面的普通驾校什么的。大概率是在金陵军区这边找专门的场地和教练来进行培训。 考试什么的,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 唯一的问题就在于驾驶技术什么的了。 虽然说如今的自动化汽车上手难度很低,但安全考虑,如果这位的驾驶技术不过关,大概率是不会放他上路的。 毕竟开车不是其他的事情,万一出了事故撞坏了车辆或者设施什么的都是小事,伤到了他自己才是真正的大事。 不过想来,他开车的机会大概也不会多。 徐川‘哦’了一声,点点头道:“那有时间你帮我找个驾校吧。” “好的教授。” 五月中下旬的金陵虽然还未正式进入了夏季,但天气早已经炎热了起来。 高悬挂在万里无云蓝天上的太阳散发着炙热的温度,烘烤着钢筋铁骨的城市。 从红旗小轿车上下来,徐川朝着自己的办公室走去。 “教授,您来了。” 隔断的助理间中,正在忙着自己工作的汤然看到徐川后快速的站了起来,打了个招呼。 徐川点了点头,问道:“那位马斯克呢?不是说他在这里等我的吗?” 在两个月来月前,因为参加亚太科创投资峰会,偶遇了马斯克的关系,两人当初约定了在峰会结束后找个时间聊聊天,谈谈合作什么的。 结果没想到峰会结束后,希格斯教授的离世和寄来的信件让徐川直接就进入了闭关研究状态。 这种情况下,两人之前的约定自然而然的也就暂时取消了。 直到前两天,不知道因为什么时候再度来到华国这边的马斯克,在看到了网络上的强电统一理论相关的消息后,才又给徐川打了个电话,重新约了个时间。 汤然快速的回道:“他现在在谈校长那边,好像是在商谈给南大捐赠的事情,需要我过去请他过来吗?” “捐赠?”徐川饶有兴趣的问了一句。 “是的,之前马斯克有表示,将给南大无偿捐赠一千万米金。”汤然点了点头回道。 徐川点了点头,道:“告知他一声我在办公室这里等他好了,不用急,今天下午我都在这里。” “好的,教授。” 笑了笑,徐川走进了自己办公室的内间。 马斯克这人,和西方国家的那些‘传统’富豪,那些叫得上名字的富豪们,比如巴菲特、扎克伯格、比尔盖茨等人喜欢大搞‘慈善基金’什么的不同。 他对于慈善事业是随心所欲的,也是自私自利的,或者说比较的‘吝啬’。 虽然马斯克有自己的慈善基金会,但他没有为他的慈善基金会聘请任何员工,只有他和两名志愿者。 而在过去两年,2021年和2022年的捐赠中,大约一半的捐赠与马斯克、他的员工或企业存在联系。 换句话说,马斯克做慈善事业,其基本目的大部分都是让他有资格获得巨额税收减免,并帮助他的企业。 当然,其他的慈善基金会也好不了多少。 尤其是老米那边的。 慈善基金会绝大部分都只是他们躲避税收的工具。 不仅仅是遗产税,还有各种各样的其他税收。 比如,扎克伯格的癌症基金会,钱用于投资医药领域上研究治疗癌症的企业,而投资这些企业的收益税率可以低到1%! 而米国法律规定的“公益”、“慈善”基金每年投资于公益慈善不得低于基金总额的5%。 在这些富豪的眼里更只是慈善的支出和给员工开薪资的支出,所以他们会把自己的所有子女全部安排进基金会挂职,开一个远高过市场同等岗位的薪水。 此外,这些人都热衷于把基金投资医疗行业,这样慈善的名头就更加响亮。 而且要是研发出某些药物,那又可以赚一大笔钱。 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也就算了,恶心人的是当他们把钱捐款到自家基金会的时候,还要开个新闻发布会,高调宣布一下自己做了慈善。 比如“我今天捐款20亿帮助医疗发展!”“我和妻子决定再捐款100亿帮助癌症事业!” 当了又立,慈善都成了一门生意,遮羞布都快成皇帝的新衣了还死抱着不放。 第七百五十四章:马斯克:你想要什么? 办公室中,徐川打开了电脑,登陆了邮箱处理一下最近两个月来堆积的一些邮件,顺带等待着马斯克的过来。 对于他来说,和马斯克的接触不仅仅是因为他手中的航天技术。 毕竟就算是猎鹰重型运载火箭再先进、星舰的性能再强悍,在以小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空天发动机为技术核心的星海号航天飞机面前,也只是弟弟。 唯一能够引起他兴趣的,就是星舰中的生命维持单元、通讯技术以及纳米级动力学等细致的技术了。 不过这些东西对于他来说也并不是一定就要。 毕竟在目前的航天领域中,载荷运力是最关键的核心基础,解决了这个,其他的一切都好说。 不过马斯克手中并不是只有spacex。 除了最出名的特斯拉和spacex外,他在航空、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科学、脑机接口和vr头盔等领域都有投入和公司。 而这其中,就有他想要的东西。 略微的等待着十几分钟的时间,办公室外,沉重的脚步声响起。 随后,内室的大门被汤然推开了,门口,穿着一件程序员通用格子寸衫的马斯克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走了进来。 “徐教授,你可算是出关了。” 哈哈笑着打了个招呼,马斯克接着祝贺道:“恭喜你解决了一个困扰学术界数百年的难题。” 徐川起身从办公桌后走了出来,伸出手和马斯克握了握,笑道:“不好意思,之前违约让你久等了。” “不不不,徐教授还请千万别这么说。” 马斯克快速的摇着头说道:“尽管我看不懂强电统一理论,但对于文明来说,别说是让我等两个月的时间了,就是多等两年,十年,都没什么关系。” 徐川笑了笑,伸手客气地做了个请的手势,道:“先请坐吧。” 两人在沙发边相对坐下,外面的汤然推开门走过来为两人泡上了一杯带着清香的绿茶后便恭敬地退出了房间。 漫无边际的闲聊了一会后,徐川总算是扛不住了商人之间的这种‘瞎扯淡’。 毕竟马斯克虽然挂着spacex公司‘首席工程师’的头衔,但本质终究是商人,这种自来熟扯话题聊天的本事,怕是十个他绑一起都不够打的。 轻咳了一下,徐川直接开口道:“马总也是大忙人,想来你今天过来也不是单纯的想和我聊聊天的,所以还是别将时间浪费在这些无关的事情上了。” 听到这不按套路出牌的一句话,马斯克微微愣了一下。 不过他很快就反应了过来,笑着点头道:“徐教授说的是,那我也就干脆一些。”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徐川,脸上带上了认真的神色,接着说道:“相信徐教授您很清楚,除了spacex公司外,我名下还有一些其他的公司。比如特斯拉汽车。” “在来之前,我有调查过,徐教授您名下的川海材料研究所所研发的锂硫电池技术目前似乎并未授权给过国外的汽车或电池厂商。” “所以我想和你谈谈锂硫电池技术授权的事情,如果我需要获取你手中的锂硫电池技术,请问需要怎样的条件,亦或者多少米金?” 听到这个请求,徐川笑了笑,开口道:“这得看你能给出什么样的条件了。” 见马斯克脸上带着一些思索犹豫的表情,他接着道:“老实说,一开始的时候我是没准备将锂硫电池技术授权给国外的厂商。” “毕竟你也很清楚,对于电池界,乃至对于各国来说,锂硫电池就是一张加速新能源领域部署进展的王牌。” “特斯拉对于华国的汽车厂商发展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对手。” “所以,我需要你给出一个能打动我的理由。” 徐川点名特斯拉的威胁,马斯克也没有在意。 他很清楚,如果这位真的直接拒绝锂硫电池授权给国外的厂商,那这会他也不会坐到这里了。 而既然两人面对面的坐着,那自然代表着还有得谈。 只不过他要付出的东西,可能会比来之前预想的更多了。 脑海中快速的思索了一下,马斯克开口说道:“对于徐教授您这样的学者来说,想来直接谈我能给你一大笔钱,恐怕是一件没多大意义的事情。” “而若要我给出一个理由,那么也很简单。” “华国需要特斯拉,华国的百姓也需要特斯拉的存在。” “相信徐教授很清楚,资本家都是唯利是图的,我也不例外。” “当然,不过相对比那些只会赚钱的家伙来说,我还是有一些梦想的。比如spacex公司,比如openai。” “咳回归正题,如果失去了特斯拉,或者说特斯拉不再具有竞争力的话,我有足够的理由判断汽车和锂硫电池的价格在华国会不断的上涨。” “而我可以保证,如果能够获得锂硫电池技术授权,那么在华国境内,我可以保证新能源汽车的价格。” “关于这一点,可以通过合同文件的方式来做出规范要求。” 徐川笑了笑,道:“鲶鱼效应。” 今天他愿意和马斯克接触,其实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至于为什么没有自己主动提出来,那自然是想看看马斯克有没有这方面的思考了。 现在看来,虽然说算不上有多么的高大上,毕竟马斯克愿意帮忙控制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是为了他手中的锂硫电池技术。 但至少有这样一个想法还是好的。 虽然他也能强行通过自己手中掌握的技术来干这件事,但这种事情就像是政府直接下场调控市场和经济发展一样,一次两次还好,多了并不是什么好事。 与此弄得国内的厂商一片怨言,还不如交给市场竞争来完成。 至少,相对比国内那些喜欢抱团联合在一起的厂商来说,马斯克属于外来户。 “对。” 马斯克点了点头,笑着道:“失去了特斯拉,锂硫电池的拥有者将全部是华国的厂商,这并不是一个什么很好的消息,尤其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 微微顿了顿,他转而顺口拍起了马屁。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让我挑出来三个最敬佩的人,那徐教授您必然是其中之一。” “您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学者,更是一个为普罗大众谋福利的圣人。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更愿意站在普罗大众的角度上去考虑。这点我是无比敬佩的,因为我做不到,我毕竟是个商人,是个资本家,需要考虑自己和公司的利益。” “包括spacex,尽管承载着我的梦想,但它仍然是站在盈利的未来而发展的。” 原本还在听着马斯克的分析,突然就转移到了拍自己的马屁上.这让徐川有些猝不及防。 不过这类型的话术,他听的的也不少了,虽然不能完全免疫,但至少也有了一定的抗性。 轻咳了一下,他点了点头,开口道:“不得不说,从这方面来出发,你的确给了我一个授权锂硫电池技术的理由。” “既然如此,那么接下来聊聊价格好了。” 虽然的确是打动了他,但锂硫电池技术也不可能免费给马斯克使用。 马斯克点了点头,笑着道:“当然。” 略微的思考了一下,他看向徐川开口道:“二十亿米金每年的技术授权费用如何?” 徐川笑着道:“如果是仅用于你的特斯拉汽车上的话。” 听到这个条件,马斯克皱起了眉头,徐川开出的条件,对他而言可以说很难接受。 电池技术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基础技术,无论是对于新能源汽车,还是其他领域,都异常的重要。 如果不是这样,他也不会亲自跑来华国进行谈判了。 但限制了锂硫电池的使用权,仅仅只能应用到特斯拉汽车上 思索了一会,马斯克紧蹙着眉头看向对面的徐川,有些苦涩又有些无奈的开口道:“徐教授您这个条件,是否有些过于苛刻了。” “二十亿米金一年的授权费用,我想这个价格应该远超出了您授权给国内的那些合作厂商了。” 端起茶桌上的清茶浅抿了一口,徐川笑着道:“我是华国人,当然要给同胞一些优惠,我想这个你应该能理解。”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如果你很难接受这样的条件的话,我有个更好的合作方案你要不要听听?” “请。” 徐川笑了笑,道:“和国内的厂商一样,通过技术合作共同建立生产厂销售分成利益的方式来进行。”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马斯克,笑眯眯的说道:“不过,除了建厂的资金什么的需要你提供外,我还需要你手中的一样东西。” 听到徐川的话,马斯克心中一跳,脑海中情不自禁的就警觉了起来。 被这位盯上的东西,那潜在的价值,绝对要超过他付出的二十亿米金。 但锂硫电池却是他必须要争取到的技术。 如果缺少了这个,特斯拉在未来几年的市场竞争中可以说将失去不小的竞争力。 另外,电池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如果他能够进入,收益也绝对不会小。 办公室中,沉默了一会,马斯克深吸了口气,紧皱着的眉头松开,脸上重新带上了笑容,开口问道。 “你想要什么?” 老实说,在技术绝对碾压的优势下,他所拥有的谈判条件,都已经没什么用处了,主动权并不在他手中。 所以与其继续挣扎,还不如问问他要些什么。 哪怕徐川提出要入股特斯拉或者是spacex,他都会认真考虑一下。 当然,前提是能通过商务蔀那边的审核,以及不影响他在公司中的权力。 徐川笑了笑,淡淡的开口道:“我要你旗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 听到这个,马斯克微微愣了一下,有些诧异。 他原本以为徐川会对他手中的特斯拉或者spacex公司感兴趣的。 结果没想到,他感兴趣的反而是在华国,乃至全世界都不怎么出名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 这一要求,反而让他为难了起来。 皱着眉头,马斯克快速的在脑海中思索着‘neuralink’公司的详细信息。 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成立于2016年,是他亲手创立的。 主要致力于脑机接口技术的研究,其正在开发一种大脑植入物,通过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在大脑中植入微小的电极,利用电流让计算机和脑细胞产生“互动”,从而实现虚拟现实技术。 此外,还有一些医疗方面的研究,比如通过植入芯片来帮助瘫痪的人重新行走,并治愈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等等。 成立七八年的时间,neuralink虽然公布了多份研究成果,包括研发出“脑机神经织网”设备n1、植入芯片设备linkv0.9、手术机器人v2等等。 但严格的来说,这些成果实际上并无太多的商业价值。 很简单,因为目前脑机接口技术不够成熟。 截止到去年年底,neuralink公司生产的设备大部分都还处于动物实验的阶段。 至于市值. 他回想了一下,目前而言,neuralink已经前后经历了数轮融资,d轮之前,大部分都来源于他自己提供。 而d轮融资首度大规模引入了米国基金机构foundersfund领投的2.8亿米金,目前的市值估算大概在50—60亿米金左右。 当然,市值不是关键,如果能获得锂硫电池技术的合作授权,五六十亿米金这一数字并不多。 只是 马斯克有些不太明白.为什么这位徐教授突然盯上了neuralink? 尽管他想了半天也没想明白neuralink里面到底有什么新技术值得这位徐教授惦记的。 但这位提出来的要求,他可不敢轻视。 万一neuralink里面有他没有了解到的技术呢?那可能就亏大了。 只是这也说不通啊? neuralink可没有进入华国,而且目前也都处于技术研发阶段,徐川一个外人,难不成还能比他更了解自己手中的公司不成? 这不科学。 想了半天还是百思不得其解,马斯克犹豫了一下后,抬头看向徐川,好奇的问道:“我能问一下你要neuralink脑机接口公司想做什么吗?” 徐川端着茶杯轻抿了一口,润了润嗓子笑着道:“你应该知道我有一个妹妹吧?” 马斯克思索了一下,道:“那位徐晓?” 虽然徐晓并不出名,但作为这位的亲妹妹,他在来之前自然是有过了解的。 如果他没记错,那个叫徐晓的妹妹,好像还在读书的样子? 徐川点了点头,笑着道:“没错,徐晓她所学习的方向就是这一块,再有半年左右的时间,她应该就毕业了。” “作为毕业礼物,我想neuralink脑机接口公司应该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第七百五十五章:我要Neuralink脑机接口公司! 听到徐川的话,马斯克直接就愣住了。 neuralink、毕业礼物. 当这两个词出现在他大脑的时候,整个人差点就直接宕机了。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neuralink目前的市值已经超过了五十亿米金,如今兑换成软妹币的话,超过了两百七十亿啊! 接近三百亿的毕业礼物 也太他么豪横了! 法克,他也好想要一个这样的哥哥啊! 作为拥有近两千亿米金个人资产的他,这会居然开始羡慕一位还没毕业的博士生了。 虽然被徐川的理由震撼到了,不过马斯克并没有丧失理智。 对于他来说,neuralink脑机接口公司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公司。 尽管它成立的时间不算长,截止到目前也还不到八年,甚至一直都在赔钱进行技术研发。 但neuralink的成果数并不算少,比如脑机芯片、神经织网n1、植入芯片设备linkv0.9、手术机器人v2等等。 尽管这些产品和技术目前大部分都还只是存在于实验室和研究所中,属于基础到不能再基础的东西。 但神经交互技术的前景是可以看的到的。 当然,更关键的是,这位大名鼎鼎的徐教授,想要neuralink。 这不由得让马斯克慎重考虑。 毕竟在当代学术界,眼前这位完全可以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他创造的奇迹太多太多,从数学到物理,从化学到材料,从可控核聚变到航天航空 每一个其他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他都做到了。 而neuralink中,或许隐藏着某个他自己都没有注意到的技术或方向? 纠结,为难.各种复杂的眼眸中划过,马斯克低着头沉思着。 从表面上来看,用neuralink脑机接口公司换取锂硫电池的生产授权完全是值得的。 毕竟neuralink公司对他来说并非不可缺少。 不仅仅是因为neuralink公司尚处于‘幼小’的发展时期,价值并不算很大。 尽管从融资的估值来看目前已经达到了五六十亿米金的规模,但在脑机接口技术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估值也只是估值。 另一方面,就算是将neuralink交易出去了,对于他来说,要重新组建一家脑机接口公司并不是什么难事。 尽管外界对他的固有印象是一名‘超级富豪’,但他自己最喜欢的另一个身份则是一名‘工程师’。 无论是在spacex中掌控航天,还是在neuralink公司中,他都有担任重要领导职位。 所以他很清楚neuralink中的各项技术,要重新招聘人组建一家脑机接口公司,对于他而言并不是什么难事。 唯一让他犹豫的,是目前neuralink中,那些已经研发出来,或者正在研发的产品中,可能存在着关键技术,无法代替的那种。 毕竟眼前这位徐教授眼光,恐怕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否认,尤其是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 对于徐川来说,他并不着急。 在说完了自己的要求之后,他便端着茶杯浅抿着杯子中的茶水。 交易neuralink,其实不单纯的是给徐晓当做毕业理论。 虽然此前他投资了两个亿给徐晓成立了一家叫‘星光’的虚拟现实公司,但那家公司整体而言,其实差不多只是支持她那份在水木大学中研究出来‘生物电极芯片’的。 如果真正的想要进入这行业,两个亿的投资,恐怕连零头都不够。 交易neuralink,既有着支持徐晓研究和事业的关系,又有着进入这一领域的想法。 除此之外,正如马斯克所慎重思考的一样,neuralink这家公司手中的确是有着一些‘厉害’的技术的。 但它厉害的技术并不在虚拟现实或vr头盔这方面。 作为一个重生者,虽然他不可能事无巨细的记得所有的东西,但未来的一些大的变化,却是相当清楚的。 neuralink脑机接口公司,勉强算是一家科技树‘点歪’了的公司.嗯.如果真要说,其实也算不上点歪。 毕竟在虚拟现实技术中,利用该类技术来在部分医疗领域中解决患者的疾病,本就是它的研究方向之一。 只不过马斯克一开始原本想要研发的虚拟现实技术并不是这类而已。 马斯克更多的是想做全体系的脑电波读写支持,甚至是将人类的意识上传到电脑上,组建一个‘疯狂’的虚拟世界。 在这方面,neuralink脑机接口公司并没有太多的建树。 不过技术还是有的,在医疗领域,它研发出来的成品帮助了世界上成千上万的帕金森、记忆力衰退、颈脊髓损伤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它没做到全方面的支持读写脑电波,实现马斯克的目标。却在某些细分的领域中领先了其他此类医疗研究机构。 只是说,命运戏人。 有时候你真想不到,干掉你的对手,到底来自哪个行业。 截胡neuralink公司手中的技术,用以帮助国内的无数患者,这也是徐川想要交易neuralink脑机接口公司的目的。 他很清楚未来1neuralink公司中的那些医疗产品,都是基于目前neuralink研发出来的“link”脑机接口设备完成的。 而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link”脑机接口设备中的一项专利,拿到了这项难以替代的专利,那么就算是没有neuralink公司,那也无所谓了。 不过他没法直接说专利,毕竟点名了这个,马斯克必然会紧盯上它。 至于neuralink,那就无所谓了,neuralink公司中的产品和技术不少,谁来都很难弄清楚他真实的意图。 喝着杯中的清茶,徐川等待了一会,见马斯克迟迟没有做出决定,他笑着开口道: “如果马斯克先生一时半会难以做出决定的话,可以回去考虑一下再做答复。毕竟neuralink市值也不低,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前段时间你才完成了d轮融资,市值已经超过了五十亿米金。” 听到这句话,马斯克心里的慎重思虑反倒是减轻了一些。 如果徐川允许他回去思考,对neuralink公司的产品技术进行仔细调查,这是不是意味着他的确可能并不是那么的看重neuralink? 仅仅是需要一家脑机接口公司来当做他妹妹的毕业礼物? 尽管这份毕业礼物昂贵到了常人难以想象,但对于他来说却并不是不能接受。 毕竟那个徐晓的专业就是虚拟现实方面,弄一家公司给她做研究和管理,哪怕价值高达五十亿米金,对于这位徐教授来说,似乎也不是什么事情。 其他的不说,如果他手中的财富完全变现的话,世界富豪榜前十绝对有他的一席之地。 甚至马斯克认为徐川手中拥有的财富可能都不比他少多少,只是不怎么被世人所知而已。 脸上的凝重松弛了下来,马斯克深吸了口气,摇摇头回道:“不用了,我同意以neuralink作为交易对象来完成锂硫电池技术的合作。” 听到这句话,徐川心里也松了口气。 虽然目前的很多细节还没商议,但对于他们这种人来说,只要两人达成了共识,那么剩下的就容易很多了。 沙发对面,马斯克脸上带上了笑容,接着道:“不过涉及到如此庞大的合作,尤其是华米两国之间的,难度相当大。” “其他的不说,商务蔀那边是否会审批同意这项合作,就是个未知数。” 听到马斯克的话,徐川倒是没有什么惊讶的点了点头。 neuralink虽然并不是什么出名的公司,但终究是涉及到米国本土的高科技企业的。 如果是其他西方国家的收购,米国的商务蔀大概还不会那么多事。 但对于他们,这个老对手一向有着严重的偏见。 无论是哪一方面,只要是华国的企业想进入米国,或者说想收购米国的企业,大概率都会被卡住。 尤其是在高科技企业方面,米国佬可谓是生怕自己家的‘高科技’技术或设备流入了华国。 对于这一点,徐川也知道,不过对于他和马斯克这种层面的人来说,搞定这件事虽然有难度,但并不是没有什么可能。 他笑了笑,看向马斯克开口道:“既然马斯克先生提出了这个问题,想必自然已经想到了解决的办法,不妨说说,如果你的想法更合适,也可以。” 马斯克点了点头,笑着道:“neuralink脑机接口公司目前我手中掌握了百分之八十左右的股份,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在foundersfund创达基金以及一些我私人好友的手中。” “而徐教授你希望的应该是百分百的控股吧?” 闻言,徐川点了点头。 对于neuralink,如果可以,他自然是希望百分百控股的,就算是无法做到这点,也要掌控到neuralink所有的话语权。 马斯克笑了下,接着道:“其实我并不建议你百分百控股neuralink脑机接口,因为这相当于直接性质的收购。” “而对于国会和商务那边来说,这种情况想要通过国会那边的审核是一件很难的工作。那群老爷们不会希望看到一家米国的高科技企业全面流出米国的。” “所以我的建议是,我出售手中百分之八十的股份来和你达成这次合作,另外我选择回收foundersfund创达基金以及其他人手中百分之二十的股份,自己持有。” “这样一来,只要我还在公司中,那么在交易前搞定这件事就完全没什么问题了。也给了国会一个完整的借口和理由。” 顿了顿,他看向徐川诚恳的建议道:“另外,我建议徐教授你找一个代理人来完成这笔合作。” “毕竟你的身份,在米国实在太特殊了。如果由你亲自出面,恐怕这笔交易无论如何都通不过国会的审核。” “你应该很清楚你的影响力,可以说但凡是你看好的方向或技术,无论是哪个国家恐怕都不会轻易放弃。” “哪怕你的目的仅仅是给你妹妹购买一家公司当毕业礼物,但没人会相信这个理由。” 食指在手中的瓷杯上轻轻的敲了敲,徐川思忖了一下,开口道:“找人代理这些都没问题。” “不过.”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马斯克,接着道:“百分之八十的股份太少,我要至少百分之九十。” 马斯克皱着眉头,忍不住道:“百分之十这有些太低了,很难通过国会的审核。” 徐川淡淡的开口道:“这是你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我的。” “另外你提醒了我,剩下百分之十的股份只能由你亲自掌控,且至少三十年内不得交易。” “也就是说,你掌控了百分之十的股份,只有分红的权利。” 听到这个苛刻的要求,马斯克的嘴角动了动,有点想摔桌了。 谢特! 这个看起来人畜无害,脸上带着淡淡笑容的家伙,简直就是恶魔! 百分之二十的股份削减到百分之十也就算了,还严禁出售交易和参与公司的管控。 如果不是锂硫电池是特斯拉和他必须要争取到的技术,他真的想摔桌走人了。 他堂堂马斯克,硅谷钢铁侠什么时候沦落到受这种委屈了? 深吸了口气,马斯克眼神中不断的在挣扎着,最终还是‘委屈’的点了点头。 相对比整个出售掉neuralink来说,这份条件也算不了什么了。 百分之十就百分之十,无法出售就无法出售吧,至于管理权,就当整个卖掉了neuralink吧。 剩下百分之十,也不错了,万一这位徐教授又创造了个奇迹呢? 他还能有百分之十的收益,反正这本就是拿来交易锂硫电池技术的。 心里叹了口气,脑补的安慰了自己好几句后,马斯克最终扭过了自己那一关,点头答应了下来。 “合作愉快。” 他没有主动权,也没有谈判权,如果他需要争取到锂硫电池技术的话。 徐川笑了笑,站起身和马斯克握了握手:“剩下的合同细节相关的事宜我会安排其他人代替我进行的。” “合作愉快。” 马斯克也站起身,伸出了手。 不管过程中他有多憋屈,但在此刻脸上还是带上了笑容。 毕竟,对他而言这次合作与交易并不亏。 用neuralink脑机接口公司换取到锂硫电池技术的生产授权,以目前的情况来看,他是赚的。 至于neuralink里面的技术,如果真有他没看到的突破,那也没有办法了。 相对比那些未知的东西来说,锂硫电池对他更重要。 他只希望自己今天的决定是正确的。 也希望未来的某一天,不会为今天的决定而后悔…… ps:马上就双倍了,大佬们手中有月票的球球了,求个月票o(=w<=)p⌒☆ 另:明天加更! (本章完) 第七百五十六章:不要脸的米国佬 (为盟主星焰大佬加更10/10,总算是完成了(w),剩下的开始加更那些舵主之类的零碎打赏,谢谢大佬们的支持。) 在徐川和马斯克会面商议合作的时候。 与此同时,另一边。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总部的大楼中。 一场有关于强电统一的研讨会议也正在这里进行着。 尽管crphc的出现和针锋相对,让cren的影响力在逐渐的降低。但不得不说,目前的cern依旧是物理学的圣地。 得益于lhc强粒子对撞机升级工作的即将完成,这座位于瑞士的小镇也逐渐恢复了热闹。 而这次有关于强电统一理论的研讨会议,出席的更都是当今物理学界顶尖存在的知名学者。 从外面走进来,爱德华·威腾和皮埃尔·德利涅两人的身影顿时就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没想到德利涅教授也来了。” 阶梯会议室中,看着走进来的两位,有人有些惊讶的说道。 虽然皮埃尔·德利涅教授并非物理学界的,不过他的名字在座的学者都是知道的。 不仅仅是数学物理不分家,很多时候物理学家们碰到了难题都会选择和数学家合作共同解决。 还有这位数学家的师徒关系,的确很是出名。 他师承格罗滕迪克教皇,学生是当今学术界最妖孽的徐川教授,师徒两辈都是学术界名声最为显赫的。 相对比之下,他本人似乎就没有那么的优秀了。 不过这也仅仅是对比他的导师和徒弟而言的。 德利涅是名副其实天才中的天才,当他还是个中学生的时候,他的数学才能已经展露无遗,学校里没有哪个数学老师敢自称教得了他。 而他也没有辜负自己的天赋,拿遍了数学界众多顶尖知名奖项,是如今数学界屈指可数的‘大满贯’选手。 如果要给数学界的学者进行一个排名的话,德利涅稳居前五,可力争前三。 可惜遗憾的是,他的导师和学生都实在是太妖孽了。 前者是创立了一整套现代代数几何学抽象理论体系的教皇格罗滕迪克,后者是当代数学界的第一人,一个人干掉了三大千禧年难题的徐川。 在这两人的光辉下,这位德利涅教授再优秀,也很难与之并列争锋。 不过让一些物理学家惊讶的是,今天这一场物理学界内部的会议,德利涅这个纯粹数学家居然出现了。 在他身边,另一位物理学家扫了一眼走进来的德利涅,笑着开口道:“你忘了吗?在强电统一理论的论文上,署名一共有四个。” 徐川、希格斯、威腾、德利涅 虽然关注到了这份署名的人很多,不过物理学界的学者大部分都下意识的忽略掉了后面三位。 尽管听起来有些惨,但在这的确是常态。 不管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其他的领域中。 就好比13年的诺奖‘希格斯粒子’一样,绝大部分的人只记得希格斯教授。 而事实上,除了希格斯外,还有恩格勒教授与布绕特两人,同样是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玻色子理论共同提出者。 然而遗憾的是,在学术界之外,甚至乃至学术界本身,大部分人关注的只有希格斯教授。 徐川所公开的强电统一理论亦不例外。 坐在会议室中,趁着会议开始前的空档,爱德华·威滕抽空环视了会场内的学者们一眼。 参加这场会议的人数不少,整个阶梯会议室差不多都坐满了。 其他的不说,今天坐在这里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恐怕都有二三十个,更别提其他奖项的顶尖学者了。 换个角度,今天在座的学者完全可以说是当今粒子物理学界和理论物理学界的核心支柱了。 如果有人在这里丢一枚炸弹,理论物理学、高能物理学、粒子物理学等多个物理领域的发展,恐怕得倒退二三十年了。 毕竟这些顶尖大牛们脑海中的学识,无论哪一个,都是人类文明最为宝贵的财富。 而想要再找到一批能够和他们媲美的人,恐怕只有等下一代学者完全成长起来才能够了。 甚至可以说,如果他们离开了,下一代学者能否顺利成长起来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就是这样的一批顶尖学者,此刻却聚集在一起,认真的商讨和对待着一篇出炉还不到一周的论文。 在所有人都到齐了之后,cern今年二月份才新任的理事长埃利泽·拉比诺维奇教授走上了讲台。 至于此前那个由米国走后台安排进去格温多琳教授,在成功的按照老米的意思折腾出cern与crphc的对立,以及按照老米的意思掌控住cern后在今年任期到来后退出了舞台。 至于这位新接任的理事长,他是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拉卡物理研究所的原所长,同样是米国在幕后推上去的。 毕竟今年lhc的升级工作完成,将正式展开与crphc的对决,在这种事情上,老米是不可能将理事长的位置交给其他国家的学者的。 更何况在这次的lhc升级工作上,他们付出的可不少。 走上报告台后,埃利泽·拉比诺维奇试了试话筒,旋即开口道:“很高兴能看到这么多平时看不到的老朋友能来参加今天的这场会议。” 简单的打了个招呼后,这位拉比诺维奇理事长宣布了会议的开始。 “今天的会议我们需要商讨的内容一共有两个。” “第一个是当前物理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强电统一理论’,相信在座的各位今天聚集于此,绝大部分的人都是为了它而来的。” “作为二十一世纪物理学界影响力最大的成果之一,强电统一理论的重要性不需要我多说什么。” “而cern作为身为世界顶尖的学术研究机构之一,我们所有义务对这篇论文表明自己的立场。” “第一个会议内容,是商议和讨论强电统一理论的正确性。” “相信各位在来之前就已经阅读过了论文,那么接下来我们直接进入正题好了。” “如果有对论文本身有疑问,或者与此相关的问题,都可以在会议上提出来。” “相信作为论文作者的爱德华·威腾教授与皮埃尔·德利涅教授能够解答各位心中的疑惑。” 这话一出,会议室的众人顿时就齐唰唰的投来了诧异、困惑和不解的目光。 这位理事长先生这是什么意思? 在座的所有人谁不知道那位徐川教授才是强电统一理论的核心作者,他们今天过来的目的只是想互相交流讨论各自在阅读论文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商谈这篇论文的正确性而已。 而这位埃利泽·拉比诺维奇理事长似乎想绕过那位徐川教授,在这里召开强电统一理论的报告会会议? 什么鬼情况,他够资格吗? 还是说,这是威腾教授和德利涅教授这两人的意见? 毕竟他们也是论文的署名作者,而且还是并列一作的学者。 这是想要争取一下论文的归属吗? 他们两人的学生,那位徐川教授知道吗? 还是说是那位徐教授默认他们这样做的?已经商议过了? 一时间,各种问题纷纷浮现在在场学者的脑海中。 窸窸窣窣嘈杂的讨论声在阶梯会议室中响起,却没有人站起来提问。 有人将质疑诧异的目光投向了讲台上的埃利泽·拉比诺维奇理事长,也有人将目光投向了坐在阶梯教室最前排的爱德华·威腾和皮埃尔·德利涅。 阶梯会议室的最前排,在听到这位拉比诺维奇理事长的话语后,威腾和德利涅的眉头便皱了起来。 两人诧异的互相对视了一眼,从眼神中交流知道这并非对方的意见,而是这位理事长突然提出来的想法。 至少他们两人,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 深吸了口气,德利涅直接站了起来,举起了手,没等拉比诺维奇示意就直接开口问道:“理事长先生,请问你这是什么意思?是想越过论文的作者在cern召开强电统一的报告会吗?” 德利涅的话说的很直白,报告台上,埃利泽·拉比诺维奇的脸色微微一僵,不过很快就恢复了正常。 他笑着开口道:“cern作为身为世界顶尖的学术研究机构之一,我们所有义务对这篇论文表明自己的立场。” “而您和威腾教授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这是二位的的成果,也自然有责任和义务回答这些问题不是吗?” ps:第一更求月票,晚点还有正常更新,月底了,大佬们手中的月票求求了。 第七百五十七章:被忽视的CERN 这两句话一出,阶梯会议室顿时就嘈杂了起来。 很多人都在和身旁的朋友窃窃私语着,而那些坐在前排的大牛们,眉头也纷纷不自觉的皱了起来。 作为物理学界的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作为cern这个全球最大的物理学机构,物理学圣地的理事长,埃利泽·拉比诺维奇教授的这话说让在场的学者心寒。 他不清楚强电统一理论的真正核心作者是谁吗? 很显然,他是清楚的。 但仍然选择在这种学术会议上说出这种话,这种个人政治偏见有些太过了。 对于一名学者来说,最应该保持本心的难道不是对学术本身的敬畏和严谨吗? 站在前排,德利涅眼神中带着些许的错愕,看着报告台上的埃利泽·拉比诺维奇。 一旁,爱德华·威腾站了起来,冷淡的开口道:“我不知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不过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强电统一理论是徐川教授的研究成果,而并不是我和德利涅的。” “此外,即便是我和德利涅的名字在论文的一作上,也没有能力,更没有资格来代替徐川教授对强电统一理论进行论文的报告工作,他才是强电统一理论的核心作者。” “此外,你在会议上提这种要求,这是对一名学者的最大不尊重!” 看着两名站起来的当事人以及愤怒的表态,埃利泽·拉比诺维奇理事长的脸色有些僵硬,他强笑着道:“对于强电统一理论,现在整个物理学界都在等待着我们的声音,所以站在cern的角度,我认为我们至少应该对外界有个表态。” “不过既然两位教授对于这件事另有看法,那就暂时先等待物理界的验证后再来讨论。” 看着台下站着的威腾和德利涅,埃利泽·拉比诺维奇在心里暗骂。 不过他骂的不是这两位大佬,而是在背后搞事的以色列理事和米国代表。 作为一名学者,他自然很清楚这种要求提出来肯定会遭到众人的质疑,但他也没有办法。 他能担任cern的理事长,是米国在背后运作上去的。 相对比前面那些由各国理事共同投票选出来的理事长,他这个新任理事长在理事中的权威要弱太多了。 这也意味着,他的偏向只能选择靠近米国。 哪怕是挨骂,这些事也得去做。 当然,他也可以选择拒绝。 只是这样的话,别说理事长的身份了,就是cern理事甚至是cern研究员的身份他都保不住。 就如同此前拒绝了米国代表的戴维·格罗斯和爱德华·威腾两人一样。前者是cern的理事长兼理事,后者是cern的米国理事代表。 而如今,两人都已经被剥离了各自的职位和身份。 如果说理事长的职位还可以说是轮换的,那么理事这个身份,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不到自己退让或退休,一般都是永久性的。 而格罗斯和威腾如今不再担任cern的理事一职,很显然事有蹊跷。 拉比诺维奇不愿意,cern理事长的身份,能给他带来众多的便利。 无论是名声还是利益,亦或者一些其他的资源,都是他以前不可能拥有的。 略过了威腾和德利涅两人对强电统一理论的回答。 针对这篇论文的讨论才逐渐进入了正题。 包括威腾和德利涅,在同样的在讨论会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对于理论物理学界来说,这种即将决定物理学未来发展的理论,用百分之一百二十的慎重来讨论和交流意见与看法都不为过。 哪怕是埃利泽·拉比诺维奇开了个‘离谱’的头,在座的学者也不可能放弃这份自己深爱着,并且倾注过青春和汗水的学科。 坐在理事长的位置上,埃利泽·拉比诺维奇记录着各位顶尖大牛们的一些意见和看法。 对于cern来说,这将是他们应对媒体采访的一些内容和回答。 看着坐在前面的威腾和德利涅两人,他心里的感官实在是复杂。 有钦佩有羡慕也有敬意,还有一些觉得两人不识好歹,以及一些怨言。 毕竟米国代表的要求就是尽力的将徐川的身份在强电统一理论中弱化,将威腾和德利涅的名声推上去。 这才符合米国的利益。 正好徐川给了机会,将威腾、德利涅和希格斯三人的名字并列在了一作。 只要搅浑了水,再过一些年,在媒体的引导下,强电统一理论的作者就能顺理成章的转移重点人员。 但威腾和德利涅并不配合,对于这种昧良心的事情,他们的选择是拒绝。 哪怕是这是一份能让他们拿到诺奖的成果。 这种做法,老实说埃利泽·拉比诺维奇拷问内心,他觉得自己是做不到的。 如果没有贡献也就罢了,但明明两人都在强电统一理论中做出来巨大的贡献,却甘愿放弃。 在讨论进行到尾声的时候,坐在前排,在半圆形的阶梯会议室中,希格斯粒子和希格斯机制的另一位,也是唯一还在世的提出者的弗朗索瓦·恩格勒教授颤颤巍巍地站起身来,开口道: “对于强电统一理论,我们已经讨论了一些时间,不过对于这篇论文的理解程度,这远远不够。” “尤其是作为该理论的提出者,那位徐川教授有责任也有义务对自己提出的理论进行解答,向我们更清楚地阐述他的观点,并且回答质疑者的提问。” “不过目前我有留意他的消息,无论是他的母校南大还是他工作的研究所,目前都没有展开相关报告会的消息。” 微微顿了顿,这位如今已经92岁的老人看向了斜对面的威腾和德利涅,接着道: “威腾教授、德利涅教授,我想请两位作为中间人,联系一下徐川教授,希望他能够召开一场针对强电统一理论的报告会。” 这句话一出,顿时在圆形的阶梯会议室中得到了众人附和的认同声。 可以说几乎所有人都认同这位老爷子的说法。 唯一感到尴尬的,是坐在中间的cern理事长埃利泽·拉比诺维奇教授。 原本,这个中间人应该是他来担任的。 毕竟作为cern这个全世界最庞大的物理学结构的理事长,他的意见才更能代表整个物理学界。 但现在,很显然弗朗索瓦·恩格勒教授直接绕开了他。 甚至整个会议室中都没有人觉得的不妥。 前排,威腾教授点了点头,认真的回道:“我会向徐川教授转达您的意见的。” 弗朗索瓦·恩格勒教授满意的点了点头:“谢谢。” 不管过程如何,今天的会议,还是取得了它应有的本质。 无论是关于强电统一理论的初步论证和讨论交流,还是对于学术界应有品质的维护,它都是成功的。 至于过程中的那些曲折,对于学术界而言,它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每个人对于这一份可能改变理论物理学界未来论文的看法、交流以及各自的意见与问题。 它将推进物理学的发展,也将对于标准模型的完善产生极大的推动。 cern的会议落下了帷幕。 与此同时,徐川也接到了爱德华·威腾打过来的视频电话。 “嗯,我知道了,导师,我这两天会安排好强电统一理论的报告会的。” 办公室中,徐川点了点头,对于威腾请他召开报告会的请求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下来。 强电统一理论的报告会肯定是需要召开的。 正如弗朗索瓦·恩格勒教授所言,他作为该理论的提出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对自己提出的理论进行解答,向我们更清楚地阐述他的观点,并且回答质疑者的提问。 这是一位学者应做的事情。 至于那位cern新任理事长埃利泽·拉比诺维奇折腾出来的风波,他并没有太过在意。 这种事情,对于学术界而言也并不是第一次了。 只不过这次涉及到的人及成果比较重大而已,三位顶尖学者之间的故事,以及强电统一理论,的确足够吸引人。 电话对面,威腾点了点头,接着道:“另外,还有一件事也需要和你沟通一下。” “导师请说。” 威腾:“我和德利涅已经沟通过了,关于强电统一理论这篇论文的署名,我们建议你将其去掉,亦或者放到第二作者里面去,而不是并列第一作者。”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很感谢你至今都记得我们,但在强电统一中,我们做出了多少的贡献我们很清楚。” “尽管那些成果和理论的确配得上署名,但并列第一却是缺少资格的。这一点你我大家都很清楚。” “所以为了避免未来再出现这类事情,我和德利涅都建议你对论文作者的署名,至少对我和德利涅的署名进行修改。” “至于希格斯教授的名字,这个由你自己思考。” 徐川笑了笑,开口道:“不,不用。” “您说的这些并不是什么无法解决的事情,您和德利涅导师的名字完全配的上第一作者。相信我,这些破事情都会解决的,也相信学术界并不会出现这类问题。””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我理解你们的想法,但对于我来说,您当初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毫不犹豫的赠送给我,比这个更加重要!” ps:二更求月票。 (本章完) 第七百五十八章:带着导师拿诺奖 (意外掉落的更新!惊不惊喜?咳.为大佬少了一只羊大佬加更1/2) 对于威腾和德利涅的想法,徐川很清楚。 他们觉得自己在强电统一理论中做出点贡献并不足以让自己并列一作。 但在他看来,这份强电统一理论本就是他们一起完成的。 无论是利用ew理论来推导出大统一节点的三个最重要参数,还是进而证明三种微观力在高质量粒子质量下实现了统一,实现了标准模型闭环。 亦或者是在统一后构造拉格朗日量数值,以及引入了质量耦合常和确定有效质量对磁矩异常的真空期望值进行设定. 可以说都是强电统一理论中相当重要的成果。 这些成果帮助他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也提供了一定的灵感和想法。 并列一作在徐川看来完全没有任何的问题,只不过是贡献的大小而已。 而且,他必须要考虑,这是否是在学术界对他人生影响最大的两位导师人生中绝无仅有的机会。 没错,就是在人生剩余生涯中,绝无仅有拿到‘诺奖’的最后一次机会。 强电统一理论只要被证实为真,那么诺贝尔物理学奖是注定的。 而无论是对于威腾还是德利涅来说,这大抵都是人生中最后一次最大可能接触诺奖的机会了。 毕竟这两位教授的年龄,都已经七八十岁了。 对于威腾来说,尽管他的弦理论如果被证实为真的话,诺奖是跑不掉的。 但要想证实弦理论,根本就不是这个世纪甚至是下个世纪能办到的事情。 而对于德利涅来说,想要拿到诺奖的难度更大。 毕竟他是一名纯粹的数学家,可以说几乎很少踏入其他的领域。 要想靠数学研究拿到诺奖,除非像他一样将数学应用到天文物理等其他学科上才有那么一丝的可能。 错过了这次强电统一理论的机会,无论是威腾还是德利涅,此生拿到诺奖的希望只能说是无限渺茫了。 对于这两位前世今生都毫无保留教导了自己物理数学知识的老人,以及在最关键的时候将自己对强电统一的研究成果送给他的导师,徐川必须要考虑这一点。 至于cern与米国的那些‘肮脏’的事情,并不是没有办法解决的。 办公室中,徐川思索了一会后,起身朝着南大校长的行政办公室走去。 大楼中,南大的校长谈绍元正在处理着手中的公务,看到徐川到来,他快速的站起身,脸上带着笑容,热情的欢迎道: “哟,稀客啊。什么风将你给吹来了?” 谈绍元笑呵呵的起身走向壁柜,从里面取出来一罐自己都舍不得喝的茶叶,准备泡茶。 徐川笑了笑,道的:“主要是有两件事,想麻烦一下学校。” 谈绍元笑着道:“徐院士尽管说,只要咱南大能帮得上忙的,那自然是义不容辞。” 徐川也没拖拉,直接开口道:“第一件事是关于强电统一理论的,需要开一场报告会,所以想问问学校这边方不方便。” “方便!绝对方便!这有什么不方便的!” 徐川话音未落,谈绍元就快速的回道,脸上堆满了灿烂的笑容。 强电统一理论的报告会啊,这种级别的报告会,无论放到哪个学校,哪个国家,都会抢着办的。 别说方便不方便什么的了,就是没有条件,也必须要创造条件,没有大礼堂,搭都必须要专门搭一个出来。 要不是徐川这几天一直都有事,没来南大,他早就自己找过去了。 毕竟这种向国际社会展示形象的会议,提升的不仅仅是高校学术影响力和荣誉,更是学校乃至整个金陵市,乃至整个省整个国家的政绩。 这种级别的会议,没有一个世界最顶尖的学者做出来最顶尖的成果,是不可能召开的。 哪怕是政府组织的各种会议,哪怕是级别更高,规模更大的会议,在学术界的影响力,也不可能超过它。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强电统一理论的报告会,影响力已经超过了物理学界中最重要的每两年一度的国际高能物理大会了。 毕竟国际高能物理大会虽然重要,也可以说是决定了理论物理学未来发展和研究方向的大会。 但再怎么说,在强电统一理论这种理论物理学界最大的王冠面前,同样都不够资格看的。 对于南大来说,即便是徐川不提,他们都会主动找上门抢着办。 “那就麻烦校长了。” 徐川伸手接过谈绍元递过来的清茶,笑着说道。 “不麻烦不麻烦,这有什么麻烦的,我还巴不得这样的‘麻烦’多来几次呢。” 谈绍元笑呵呵的说道,脸上满是幸福开心的笑容:“学术报告会的事情,交给南大保证没有任何的问题。” 停顿了一下,他笑着看向徐川,继续问道:“那第二件事呢?徐院士。” 徐川思忖了一会,开口道:“第二件事则是我想创办一家学术期刊,想了解一下学校在这边有没有什么看法或者说建议。” 对于学术界而言,学术期刊是整个学术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创办一家学术期刊说简单其实很简单,按照法律规定的学术期刊创办要求来就成了。 尤其是对于他这样的学者来说,在国内更只是一句话的事情,无论是从哪方面来说,国家都百分百的会支持。 甚至会主动的帮他张罗好各种前期准备工作。 但要想做好一家学术期刊,做成权威期刊,却并非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首先,创办学术期刊杂志社,尤其是top级的顶级期刊需要具备极高的专业性,包括编辑、出版、发行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其次创办一家期刊需要大量的人脉,也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时间。 比如审稿的邀请,尤其是顶级期刊的论文,一般来说只有那些真正顶级的学者才有能力去针对性的完成审核。 而这需要的人脉、积累等方面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尤其是在国内,以国内目前的学术环境来说,想要办法一家期刊更是难上加难. 在2018年度由国家科协组织编写的《华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版》上有明确: 华国优势学科的高水平论文,大多发表在国外期刊上。 数据显示,2007—2016年国内的机构在sci收录国人科技期刊发文数,仅占发表的sci论文总数的9%; 简单的来说,就是100份sci期刊论文,仅有9份发表在了国内的sci期刊上,剩下的91份都发表在了国外的sci期刊上。 这不仅仅是因为西方国家长久以来垄断基础科学领域的发展,更和国内的学术环境,以及一些政策有关系。 其实原本华国本应该是有顶级期刊的,或者说有办好顶级刊物的能力。 在上个世纪末,这个世纪初的时候,在相当一部分现今的博导硕导还是博士后和青年教师的时候,好的中文期刊比如一级学报的总体质量是较高的。 因为那个时候高校还没有开始扩招,科研人员相对较少,硕士毕业还能在高校找到教职,发很多文章也不是晋升的必要要求。 在那个时候,国内的顶级刊物很重视文章的评价,是高标准且有原则的。 但到了后来,高校扩招,硕士扩招,博士扩招。在期刊上发文变成了学生毕业、教师晋升、年终评奖的必要条件。 投稿与发稿做成了一门生意,而且核心期刊永远不愁没有稿源,卖方市场是永恒不变的。 在人情社会和根深蒂固等观念下,毫无疑问期刊方对作者和文章实行“双标”。 帽子人才直接邀稿,教授投稿优先,有国家基金支持的优先,硕士一作的稿件不收,二本院校讲师的稿子也不收。 以至于后面在引入sci评价体系后,广受国内广受高校和学者欢迎,也给华国科学界带来了强烈震动和深远影响。 这不仅仅是因为sci是英文的显得高大上国际化,而是国外的同行评议、双盲评审,相对而言会更公平更透明,是一位专心做学术的人所需要的。 国内的期刊,老实说很大一部分已经烂到骨子里了。 而对于学术界而言,顶级期刊就代表着权威,代表着影响力,也代表着毕业、晋升评奖的必要条件。 当然,在基础学科领域,西方国家掌控主流的发展也是原因之一。 几乎绝大部分的顶级论文都默认使用英文,这代表着学术界前沿的理论和科技,如果你不适应英文的话,那么必然会落后。 种种原因加起来,国内的学术期刊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件很‘摆烂’的事情。 尽管上面也一直都在努力,但对于国内的学术界而言,始终没有一家顶级的期刊是所有人的遗憾。 ps:晚上还有一更,月底了,求个月票! 另外,八尾统计了一下之前一些大佬们零碎的打赏,准备一点点的加更,不过因为时间跨度比较大,可能会有一些统计不到的,抱歉了,届时没有统计到的我统一加更一些。 (づ ̄3 ̄)づ╭~ 第七百五十九章:期刊:《希望》 听到徐川想建立起一家学术期刊的想法,谈绍元倒没有太过的惊讶。 他笑着询问道:“徐院士是想成立数学领域的期刊还是物理领域的?” 以这位如今在学术界中的地位,他想建立起来一家学术期刊,乃至一家‘知名’的学术期刊并不是什么难事。 难的是如何将这家期刊运营成为顶级的top权威期刊。 老实说,这并不是一个人能办到的。 毕竟运营学术期刊和搞学术研究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首先顶级期刊的发表对于研究机构、学者和科研项目来说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大量的研究投入、团队合作和国际交流。 可以说,目前学术界,无论是数学还是物理,亦或者化学,材料等学科的顶级权威期刊,绝大部分都是上个世纪就已经建立起来的。 当然,伴随着的是‘工业革命’和时代的发展。 而在前三次的工业革命中,他们都处于封闭和落后的状态,基础科学领域的发展,与他们无缘。 再加上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因为人才缺少、高校扩张、与国际前沿缺少接轨等一系列的缘故,导致国内的期刊始终发展不起来。 而那些发展起来的期刊,也有很大一部分都可以说是畸形的。 这种情况下,要想在国内创办出一家国际知名的顶级权威期刊,难度之大,犹如上青天。 不过如果是眼前这位想办,说不定还真有可能做到。 毕竟他的学术名声、能力、地位都摆在那里,包括运营学术期刊的资金,都不会缺少。 只不过要想将期刊运营到权威级别,在时间跨度方面,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是更长远的时间来进行。 听到期刊分类的提问,徐川笑了笑,开口道:“如果要选择成立一家学术期刊的话,我更倾向于《nature》和《science》这类的结合体。” “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等领域都可接受投稿、审稿和发布。甚至在未来可以慢慢的扩展到生物、天文、地球科学等等学科。” “我更倾向于它是一本综合性的期刊杂志,而不是偏向于某一类。”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我会“将这份期刊分成两大模块,总刊和分刊。” “总刊只收入那些最为顶级且对于人类科学进步有帮助的论文,分刊则按照数学物理化学等不同的分类来进行。” “我目的是将其打造成一份全世界最全面最权威的学术期刊。” 听到这份建设,谈绍元思索了一会,认真的开口道:“学术期刊的成立并不是什么麻烦的事情,但如果将其运营成顶级权威期刊,这个难度就大了。” “目前国内影响因子在10以上的sci期刊都屈指可数,更别提更加顶级的了。” “徐院士您想成立一家学术期刊这个,南大肯定是支持的,包括一些期刊的日常运营工作南大都可以帮忙。” “但是在投稿和审核这方面”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徐川,轻轻的摇了摇头,道:“在顶尖的论文邀稿和审核上,老实说在这方面,别说南大了,恐怕国内都不一定能帮得上你太多的忙。” 虽然说在基础学科领域华国出了徐川这样一个破规格的超级妖孽,但他终究只是一个人。 尽管这位已经在很努力的培养学生了,至今都挂着南大的正教授职位,有时间就会过来上课。 但想要等这份能力拓展开来,带动南大一系的成长,其实也和运营一家学术期刊差不多了,需要漫长的时间来进行。 徐川点了点头,道:“这个没关系,总刊和分刊的内容都可以慢慢的做。宁缺毋滥,保证期刊的审核和质量,是最关键的因素。” “哪怕是无法保证稳定的内容公开,那也不要紧。”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至于论文的邀约投稿和编辑审核,这些事情我会想办法的。” “目前来说,我想的是先联合‘星海研究院’和‘南大’双方将期刊组织成立起来,先公开第一期的内容,再来寻找改变。” “毕竟咱们在基础科学的发展上已经在进步了,也是时候配套的提升自己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了。” 虽然说期刊这东西只是个发表学术成果的平台没错,但用别人的话筒来讲话,多少还是会受到一些制约的。 比如这次,强电统一理论成果,如果不是威腾教授和德利涅教授两人在学术品德上的坚守,或许这次他还可能有一些麻烦。 毕竟老米那边做这种事情也不是第一次了,通过西方媒体的舆论来洗脑普通民众,这并不是什么离谱的事情。 所以徐川觉得在发声方面,还是有必要做出一些改变的。 至于联合星海研究院和南大一起,则是考虑双方的影响力。 星海研究院是国内目前最大的研究机构,而南大则是教育体系的高校,研究机构+高校的组合,有些像马普学会,撑起一家学术期刊的前期工作完全是足够的。 当然,联合星海研究院和南大并不意味着他们能插手期刊的运营工作。 期刊的运营和审稿等方面的工作,他是准备完全‘独立’出来的。 因为只有独立运营,才能保证它不受国内学术界的影响,才能保证这份期刊的权威和专业。 毕竟国内的学术界,环境已经可以说相当的糟糕了,期刊更是难以言喻。 要想改变这一切,就需要有着不破不立的精神。 只有排除掉那些糟粕,才能将这份期刊打造成真正的权威! 谈绍元笑着点了点头,赞同道:“徐院士说的有道理,南大这边会安排一些行政处的老师和职工配合您的工作的。”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问道:“既然已经确定了这件事,那么这本期刊你打算叫什么名字?” “取名么?” 徐川想了想,开口道:“名字不如就叫做‘希望’吧。” “既是未来的希望,又希望我们的文明能够永远的前进。” “希望.希望” 谈绍元念叨了两声,笑着道:“很美好也很有学术意义的名字,未来的希望之刊,前进的希望之星。” “好名字!” 笑了笑,夸赞了两句期刊的名字后,他接着问道:“听徐院士您的意思,你是准备将其办成纯中文的学术期刊吗?” 徐川点了点头,道:“有这个想法。” 既然要打造一份属于华国的顶级学术期刊,那么选择中文期刊,收入中文论文在他的想法中是自然的。 毕竟都打算做自己的学术期刊了,使用中文那自然是应该的。 ps:二更求月票。 (本章完) 第七百六十章:纯中文期刊 意外掉落的更新!惊不惊喜?咳为大佬少了一只羊大佬加更2/2) 既然要打造一份属于华国的顶级学术期刊,那么选择中文期刊,收录使用中文编写的论文在徐川的想法中是自然的。 不过面对这个选择,谈绍元校长倒是轻轻的摇了摇头,建议道:“对于这个想法,我反而不太建议。” “如果您只打算让这份期刊在国内,或者亚洲几个少数的国家内流通的话,那就无所谓了。” “如果您选择打造一份在全世界都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期刊,全中文的学术期刊和论文,恐怕愿意选择投稿的学者和人数,在未来几年,乃至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都将被极大程度限定和锁死。” “因为目前来说,无论是从扩大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基础上来说,还是从学术界默认的语言来说,中文的影响力都太小了。” “虽然这很残酷,但的确是事实。” “纯中文的期刊的确听上去很美好,我也很向往能有一份纯中文的顶级学术期刊,但目前的基础我只能说远远不够。” “从科学传播的角度,想要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作为科学家,我们目前其实没有什么选择。” “所以整体而言,相对比纯中文的期刊,我更建议中英文双语或双版的期刊。先一点点的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再来慢慢的推行中文期刊。” 顿了顿,谈绍元叹了口气,接着道:“另外,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前些年,我记得好像是2014年的时候,国外的一名教授在nature上发布了一篇叫做《全球气候梯度中陆地植物生产的趋同》的论文。” “而这篇论文中,研究90%的数据来自一名复旦大学中文博士的论文。” “后面另外一位澳洲的非华裔教授感觉这篇论文可能有问题,于是在认真阅读了natuer和复旦博士的翻译论文后,发现了其中的问题。最终nature发表了关于这篇论文的勘误。” “但是后面,那位复旦大学的博士通过自己的努力,证实了他的论文和数据都没有任何的问题。” “那么你知道问题在哪吗?” 没等徐川回答,他就接着给出了答案。 “问题并不在数据的本身的错误,而是在于的那篇中文论文经过他人翻译后,出现了转译问题,进而导致了natuer上的论文错误。” “也就是说,如果咱们选择纯中文的论文期刊,在中英文论文投稿、约稿、审核、公布等问题方面,都可能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并不是所有的投稿者,都会选择选择和翻译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的。包括其他人在阅读论文的时候,都可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认真的听完了谈绍元校长的看法和建议,徐川脸上依旧带着一些笑容。 不过他并没有改变自己的看法。 的确,这位谈校长说的都是问题。 真要说,学术期刊的语言归根到底的话,其实并不取决于学术界,而是取决于国际通行语言。 如果中文要是国际通行语言,那么打造纯中文的学术期刊没有任何问题。但遗憾的是,因为历史遗留的问题,他们目前并不是。 别看使用中文的人数有十几亿,但世界通用的语言依旧是英文。 正如谈绍元所说,要想扭转,目前只能依靠国家一点一点的发展,扩大在国家全世界的影响力,扩大中文在全世界的通行率。 不过 思考着这些,徐川笑了笑,徐川抬头看向谈绍元,开口道:“双语并行的确是个很好的建议,不过.总有人得站出来改变这些不是么?” “慢慢来或许会很好,但也有可能难以改变什么。” “我相信祖国的发展,也愿意来当这个潮头浪,走在最前线!” 虽然现在英文是科研论文的主流,但伴随着时代的变化,也伴随着蝴蝶翅膀的扇动,历史进程早已然改变。 尽管在芯片、材料、精密仪器、半导体等一些领域他们依旧和那些西方国家有一定的差距。 但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实现,作为最先掌握人类初阶段‘终极能源’的国家,这些差距已然并不是那么的大了。 能源、材料、信息、是现代社会生产科技发展的三大重要领域,也是科学发展的主力支撑。 但其中最核心的,是能源。 即便是材料与信息稍逊一筹,也可以通过廉价的能源进行弥补。 所以能源的解放,意味着无尽的生产力,也意味着在各种落后的领域,他们能通过各种手段快速的进行追赶。 而当华国科技全面领先世界的时候,如果科研论文真的一篇中文都没有了。 那中文也就永远不可能成为科研论文的主流语言了。 因为高层文化交流上的主流语言一旦形成会有极大的惯性,除非世界格局发生根本性逆转,否则很难转变的。 慢慢来,或许会很好,也或许不会。 重症,有时候就得下猛药! 见徐川没有改变自己的想法,谈绍元心里也叹了口气。 其实,真要想快速的做大做强《希望》期刊,中英文并行的方式是最好的。 他很希望能够看到国内有一本期刊能够站出来扛住如今国内学术界期刊的大旗,眼前这位无疑是最能够实现这份梦想的人。 所以他才竭尽全力来帮忙分析利弊,希望能够做出最好的选择。 国内那些影响因子超过10的sci期刊,可以说几乎全都是英文期刊,或者是中英文双版的。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接轨世界学术,才能够最大化的扩大期刊和论文的影响力,才能够吸引其他国家的学者投稿。 纯中文的期刊,要想在如今的国际学术界上打出属于自己的权威和影响力,实在太难太难了。 深吸了口气,谈绍元抬头看向徐川,忍不住再度开口劝解道:“纯中文的期刊,难度实在太大太大了。” “不仅仅是投稿约稿方面,包括学术界是否会接受这样的一份期刊,都是一件很难工作。徐院士真的不再考虑一下吗?” 徐川笑了笑,自信的开口道:“就算是他们能拒绝《希望》的子刊,也没有人可以拒绝一篇《希望》总刊!” “而第一期的《希望》总刊,内容我已经定下来了,相信没有人会拒绝!” 听到徐川已经确认了第一期的论文,谈绍元下意识的询问道:“什么内容?” 徐川笑着道:“《强电统一理论!》” 谈绍元:“.????” 听到这个答案,他顿时就瞪大了双眼,倒吸了口空调吹出来的凉气。 卧槽! 《强电统一理论?》 这位居然打算将这篇‘史诗级’的论文,放到一本还没有正式成立的新期刊上? 虽说他可能已经不在意期刊的分区和期刊本身的名气了,但是这也.太猛了吧? 忍不住咽了口唾沫,谈绍元惊诧震撼的看着徐川,似乎是想从他脸上得到一丝是否搞错了的回答。 看出了他脸上的询问,徐川笑了笑,道:“怎么,不行吗?” 闻言,谈绍元回过神来,平复了一下心头的震撼后笑着道:“倒不是,只是有些太震撼了。” “毕竟这可是《强电统一理论》,二十一世纪物理学界最大的那一顶王冠。” 徐川笑着道:“对于学术界而言,一项成果最重要的并不是它放在了哪一个顶级期刊上,而是它本身的价值。” “就如同当年佩雷尔曼将‘庞加莱猜想’的证明丢到arxiv上而不是投稿给《数学年刊》或者《数学新进展》这些权威期刊一样。” “学术界也并没有因为他将论文丢到了arxiv这种连影响因子都没有公开网站上而埋没它,否定它。” “就如同对于一项学术成果而言,获奖永远都不是它最荣耀的一刻,而是它被验证是正确的那一刻!” ps:征求个期刊名字的意见,我今晚忽然纠结了。 到底是叫《超越》还是叫《希望》呢? 投个票吧,给出你们的意见,趁着才开头,可以改。 另:最后一天了,大佬们手中有月票的投投哇,下午还有更新。 第七百六十一章:等离子体·电磁偏转综合防御护盾 第758章等离子体·电磁偏转综合防御护盾 第758章等离子体·电磁偏转综合防御护盾 强电统一理论的公开,让整个物理学界都翘首以盼的期待着结果。 正在这时,南大也实时的向外公开了强电统一理论报告会的时间。 考虑到物理学界的盼望和将论文多阅读研究几遍需要一定的时间,以及南大和金陵市也需要时间来做准备工作,这一场被全世界都在关心的报告会定在了两周后的六月八号。 当消息在南大的官网上通过独占整个页面用‘大红色’背景公开来的时候,不出半个小时,便在整个物理学界流传开来了。 物理学界的学者纷纷摩拳擦掌的登陆了售票软件,第一时间订购了前往金陵的机票。 而在全世界的物理学家们都准备前往金陵参加这一场物理学领域的盛会时,徐川却又将自己关进了别墅中,继续着手中理论的研究。 基于‘强电统一理论’中的‘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的极化子理论,是他为星级开发而准备的一项新型技术。 或者说理论会更加的合适一些。 因为即便是他,目前也没有什么把握真的能够做到。 不过先将理论完善出来,徐川觉得还是没问题的。 学术研究这种东西,尤其是电磁护盾这种仅存在科幻电影和中的黑科技,能够先将理论做好,就已经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 当然,他所研究的电磁护盾,和目前已经出现的‘等离子护盾’‘电磁干扰盾’这些科技可不是同一个东西。 徐川记得去年的时候,国防科技大学那边公开了一项令人震撼的突破性武器——电磁云护战术防御系统! 相关的论文他自然是看过的,其名字叫做《低温等离子体用于高功率微波防护研究》。 核心是电磁干扰器,技术理论是基于固态半导体器件而做的一个电路级防护。 该系统利用高能电磁波产生电磁云屏障,能够有效阻止敌方导弹和飞行器的接近和打击。 而这种电磁云屏障能够形成无形的防护盾,将敌方武器引导偏离目标或使其丧失有效的制导能力。 不过与其说这套系统是‘电磁护盾’,不如说它是研究在高功率微波作用下等离子体产生的电磁屏蔽作用。 简单的来说,就是采用微波源与柱状等离子体阵列相互作用,来形成类似于‘电磁护盾’的等离子体屏障,来降低电高功率微波攻击,保护己方的电子设备免于遭受敌方的电磁干扰。 不得不说,在当前的电磁理论和等离子体应用基础上,这的确是一份非常优秀的成果了。 毕竟在战争逐渐全面信息化条件下,电子信息系统一旦遭受破坏,再强大的武器装备也会变成“瞎子”“聋子”,甚至变为一堆废铁。 能够展开等离子体屏障,保护自己的电子设备,已经足够己方立于不败之地了。 不过它的缺点也很明显。 首先这仅仅只是一份理论成果。 尽管在实验室中证实了采用‘微波源与柱状等离子体阵列相互作用形成类似于‘电磁护盾’的等离子体屏障,的确可以干扰高功率的微波与电磁攻击。 但目前这份成果是无差别‘防护’的。 即不分敌我,它不仅干扰屏蔽敌方的攻击,对于被保护电子系统工作频带内的小功率电磁信号也会干扰。 这是最大的问题,不解决这点,这份技术的实用性就会直接从一百分跌到十分,甚至更低。 而除了这个最大的难题外,这种等离子体产生装置自身能经得起高功率微波的攻击,同时其体积、质量和功耗满足使用要求等等难题,都是需要解决的。 不过虽然说技术上还存在较大的难题,但这篇论文对于徐川研究真正的‘电磁护盾’来说,的确有着一些帮助。 从电脑中翻出来国防科技大学公开的理论,传进进打印机,将其和其他早已经准备的材料放到了一起。 翻阅着这些资料,徐川眼神中带着思索,将值得留意的一些点记录了下来。 “.有意思,通过高功率微波来干扰等离子体中的传播过程和等离子体内部电子及其他带电粒子传播过程的影响,形成电磁干扰。” “这个方向运用于电磁护盾上有着循环增强等离子体强度和节省能源的效果。” “不过对于我来说,能源方面已经解决。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足够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那么剩下要解决的,就是等离子体的强度以及偏转性。” “这两方面,循环增强是个不错的选择,但面对一些突发的情况就不够用了,短时间内的爆发增强等离子体盾的强度,只能通过‘爆发性’的手段来做。” “如果是这样的话,最合适的选择是爆磁压缩技术.” “至于偏转性,在外加电磁场的作用下,等离子体内部电子密度的变化可通过电子传递方程来进行分析,方程可表示为:/t(ne)+▽·Γe=re” 书房中,徐川挥舞着手中的圆珠笔,一点一点的完善着自己需要的理论工作。 尽管这份研究是基于强电统一理论而延伸出来的成果,但难度却丝毫不低。 这种学术界最为前沿的理论,如果仅仅是理论上的逻辑自洽还容易些许,但要想在理论自洽的基础上,找到应用的道路,难度就完全是一个地一个天了。 不过这一次,幸运似乎站在他这边。 两世在电磁与等离子体上的研究,厚积薄发铺垫成了一阶阶的楼梯,通向了那神秘且幽暗的角落。 在过去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后,在强电统一理论的基础上,对极化子、磁单极、等离子体等理论的延展论证,有关于电磁等离子体护盾技术的理论工作,总算是完成了! 《等离子电磁偏转护盾用于航天基地应对宇宙射线与微小型陨石的理论研究!》 别墅的书房中,徐川看着手中的稿纸,眼神中带着兴奋、满意等各种神色。 这一份综合性质的等离子电磁偏转护盾,如果理论和应用都成立的话,那么科幻电影中的电磁护盾,或许将不再是纯粹的幻想! 徐川一头扎进书房,又开始了闭关研究,让那些关心着他的人不免感到了些许焦急。 毕竟长时间的熬夜研究对于身体的影响可不小,哪怕是现在他还年轻扛得住,说不好也会给将来的健康情况埋下隐患。 不过对于徐川来说,趁着自己脑海中有足够的思路和灵感,将相关的成果做出来,才是最关键的。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别墅外面的庭院中,忙碌完日常安保检查工作的郑海正配合着园丁更换庭院中的鲜花。 就如同很多南方城市会随着季节变换更换绿化带里面的花卉一般,徐川住的别墅庭院中的鲜花也会随着季节的更换而更换。 不过对于那位一心扑在学术研究上的徐院士来说,这大概是就是纯属给瞎子抛媚眼--传错了情。 徐川从没注意过自己庭院中花每个季度甚至是每个月都会变换一次,甚至偶尔他还会嫌弃庭院太大,每次进门都要走半天。 顶着烈日,抹了把头上的汗水,郑海扶着一碰花卉小心翼翼的在园丁师傅的帮助下栽进花坛中。 正在这时,不远处的房门砰的一声被推开了。 感官敏锐听到动静的郑海‘唰’的一下将视线投了过去,看到了走出门的徐川,下意识的喊了一句。 正准备去隔壁别墅找人的徐川在听到熟悉的声音后,好奇的扭过来头,一眼就看到了正在栽花的郑海。 看着眼前别墅中他住了好几年都没怎么注意过的花坛,徐川随口问道:“栽花呢?之前的死了?” 一旁正在给栽种好的花卉培土的园丁师傅在听到这句话后嘴角忍不住抽了抽,眉心狠狠的跳了跳。 感情这位从没注意过自己别墅庭院中的花卉是随着季节月份变化而更换的?那他们这忙碌几年,到底是在干啥啊! 郑海咳了一声,帮忙解释了一句后,下意识问道:“你的问题解决了?教授。” 毕竟这位每次都是解决了手中的研究才愿意出门的,‘前科’满满。 徐川看了眼他,好奇的问道:“你知道我在研究啥?” 郑海:“…(o゜▽゜)o~~~” 听到这个问题,郑海一脸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着,他要是知道就见鬼了。 挠了挠头,他讪讪的跳过这个话题,看着走出来的徐川开口问道:“教授你这是准备出去吗?” 徐川点点头,道:“送我去星海研究院那边吧。” 等离子电磁偏转护盾的理论研究工作已经完成,是时候通过实验来证实这条是否能够走通了! ps:二更求月票! 另:马上就月初了,大佬们手中有保底月票的求求了! 5.1-5.7有双倍!ヾ(≧▽≦*)o,求月票,超大声! (本章完) 第七百六十二章:葵花小课堂之·我们中出了个大佬! 六月初,高悬天空的太阳逐渐贴近北回归线。 金陵这座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城市也逐渐迎来最长的白天。 就在全世界的物理学家们纷纷购买机票准备前来参加强电统一理论的报告会之时。 与此同时,贴近长江的星海研究院中,在这个大多数人都准备下班回家的时间点,一辆轿车悄无声息的驶入了围院中。 能源研究所的核心实验室,一间约莫三四十平米的小型会议室中,源源不断的有研究人员从外面赶过来。 等待了十来分钟的时间,能源研究所的所长梁曲脚步匆匆喘着气快速的推开大门小跑了进来。 “不好意思,研究所那边的工作有点急,我来晚了。” 会议桌的首位上,徐川看了他一眼,点了点头,示意他找位置坐下来后,开口道:“人都到齐了,咱们现在开始开会。” “今天喊大家过来的目的,主要是有一项新的技术需要进行研发。相关的理论工作我已经完成了,你们面前的论文就是。” “现在我先给各位半个小时的时间,先将论文整体过一遍,再来开会商讨实验和研究工作。” 听到这话,会议室中赶过来参加会议的十来名研究员有人下意识的看了徐川一眼,似乎是想询问一下是什么,也有人直接就拾起了摆放在自己面前的论文。 《等离子电磁偏转护盾用于航天基地应对宇宙射线与微小型陨石的理论研究!》 当论文的标题映入所有人眼帘的时候,不约而同,众人纷纷惊骇震撼的抬起头,看了过来。 徐川也没过多的解释,坐在首席上安静的等待着。 今天能坐到这里参加这场会议的,可以说是星海研究院的真正精英,也是此前研究可控核聚变及小型化聚变堆的核心人才。 从能源研究所的所长梁曲,到解决了第一壁材料难题的赵光贵,再到从核废料发电工程就跟着他的韩锦,到掌控和优化等离子体湍流模型的周吉 可以说每一个人拉出去都能在任何一家研究所中挑大梁。 但这会,这些人却被手中的论文震撼到心脏如同打了鸡血般砰砰直跳,仿佛狂奔了一万米的长跑。 无他,他们手中的这篇论文,惊骇程度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等离子体·电磁偏转综合防御护盾! 科幻电影中的未来黑科技!传说中可以拦截一切的护盾技术! 好吧,从手中的论文来看,这项技术目前不可能达到那么‘黑’的程度,但光是论文中介绍的那些,就足够所有人流着口水在脑海中幻想未来了。 力场是什么? 在科幻里,它非常简单,带有误导性:一层薄薄的、隐形的却无法穿透的屏障,能使激光和火箭之类的东西改变攻击方向。 乍一看,力场非常简单,它作为一种战场上的屏障被创造出来似乎是近在眼前的事。 相信看过科幻电影或的人,都会期待某天会有某个富有进取心的发明家宣布发现了防御性力场。 但事实上,真正的防护力场远比这复杂得多。 站在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上,大部分的物理学家都认为,这种科幻电影中的力场,或许是最难以在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的装置之一。 甚至是在电磁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依旧有不少的物理学家相信,如果不重新定义其性质,那么创造力场或许是不可能的。 但就在今天,这份不可能中的可能,出现在了他们面前! 半个小时的时间不长不短,虽然并不足以让在场的众人完全理解这篇论文,但整体将其过一遍,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掐着点,到是时间后,徐川开口道:“论文大家都已经看完了吧,对于这项技术,大家有什么想法?” 听到这个问题,会议室中的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 想法? 他们能有什么想法? 这可是等离子体·电磁偏转综合防御护盾! 而且,半个小时的时间,他们连完全看懂这篇论文都做不到。 会议室中,诡异的安静持续了好一会,能源研究所的梁曲才压下了心头的震撼,他咽了口吐沫,拿着依旧紧紧捏在手中的论文,开口问道: “徐院士,这是您做出来的理论?” 闻言,徐川有些诧异的看了他一眼,点了点头,道:“当然,有什么问题吗?” 梁曲深吸了口气,压下心头的震撼。 有什么问题吗? 问题大了好吧! 如果是其他人的研究理论,那这篇论文的可信可行程度都完全是有待商榷的。 但如果是眼前这位做出的. 那只能说,在很大程度上对于这一项技术他已经有了足够的把握了! 深吸了口气,梁曲带着些颤音开口问道:“这项理论,是基于强电统一理论做出来的吗?” 老实说,抛开强电统一理论这一份才面世不久的前沿理论,他想不到还有其他的理论物理能够支撑起等离子体·电磁偏转综合防御护盾技术的实现。 但即便是这样,他仍然不明白的是,该怎么样才能实现这项技术? 毕竟对于学术界来说,将理论上的成果运用到解决实际的问题中,有时候甚至会比创造这一理论更加困难。 尤其是理论物理领域。 那些对于现实社会影响极大的应用技术,往往都需要几十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才能够完成。 就算徐川成功的统一了强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梁曲也不明白,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够将这一理论运用到等离子体·电磁偏转综合防御护盾技术上。 的确,数千万度的超高温等离子体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护或者说融化掉外来物质。 当初可控核聚变技术实现的时候,能源研究所这边就有人提出来过,利用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中的这种超高温氘氚等离子体来形成防护场。 但这一理论提出来没多久就被他亲自毙了。 很简单,等离子体形状的形状,是会因固有的或外来的微扰随时间增长,使得处于平衡态的等离子体形状发生畸变或使其进入湍流态的。 在高温等离子体中,由于带电粒子间及其与电磁场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等离子体本身的控制就极其困难了,更别提还存在固有微扰或外来微扰了。 简单的来说,这其实就是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中的超高温高压等离子体,在没有外界干扰,光是自身聚变的时候就会形成湍流,破坏第一壁和反应堆。 这也是以前实现可控核聚变最难的点,完美的控制反应堆腔室中的等离子体。 而即便是在真空无干扰的情况下,如今能做到完美操控超高温等离子体的国家仍然只有他们一个。 更别提将其裸露在外,用来对外进行防护了。 这难度,如果说前者是十,后者恐怕是一百,甚至是一千,或者更高。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是的,强电统一理论告诉了我,理论上来说,通过对等离子体和电磁场进行磁极子化的方式处理,可以使得传统的物质在通过这两层屏障的时候带上不同的电荷,利用高强度的磁单极场进行一定程度的偏转。” “简单的来说,你可以理解为磁瓶效应。它是最典型的等离子体与磁场相互作用效应之一。即等离子体进入偶极磁场的磁力线管以后,从两个磁极的一端到另一端作螺旋式往复运动。” “而在这份理论中,我将其受限范围从等离子体进行了扩大。” “理论上来说,通过高强度的爆磁压缩技术配合等离子体物质在真空中可以形成一层磁墙。而这层磁墙可以对物质的结构产生影响。” “比如太空中的气体和尘埃,在进入磁场的时候,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内部的分子或者晶体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带电性。” “有了带电性,在流动强磁场影响下,自然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扭转。” “所以理论上来说,这的确是可行的技术。” 看着满脸难以置信的梁曲,徐川停顿了片刻,继续说道:“我知道要接受这份理论在短时间内的确很难。” “毕竟这是在强电统一理论上做出来的延伸,而强电统一理论想来你们都还没完全弄懂。” 听到这话,围着会议桌坐着的十来名研究员纷纷下意识的点了点头,随即脸上飘起一抹尴尬。 梁曲下意识的道歉道:“对不起教授,是我们太菜了.” 徐川摇了摇头,笑着道:“这不怪你们,毕竟强电统一理论本身就已经是物理学界最前沿的知识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弄懂里面细节的。” “不过这并没有什么关系,理论方面的东西,我懂就行了。” “至于你们.” 微微顿了顿,他扫视了一圈会议室,接着道:“我这两天会先给你们讲解一下等离子体·电磁偏转理论,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你们可以尽管提出来。” “等我开完强电统一理论的报告会后,差不多就可以着手对这份理论进行相关的实验了。” “我算了算,时间还是相当紧迫的,留给你们大概只有十天的时间,你们要在接下来的十天内,不说完全吃透这篇论文,但至少也要理解相关的核心。” “.” 听到这番话,会议室中的众人脸色纷纷露出苦色和为难,还夹杂着些许的兴奋和激动。 要在十天的时间内吃透一篇当前理论物理学界前沿中的前沿论文,哪怕是有论文的作者亲自讲解,难度都是相当大的。 要知道,他们中绝大部分人可以说连强电统一理论都没有完全理解来着。而且还有不少人并不是物理专业的。 比如解决了第一壁材料难题的赵光贵,虽然参加了可控核聚变工程,但他是材料专业的。 亦或者管控和优化等离子体湍流模型的周吉,他更是和物理扯不上什么关系。别说眼前这份强电统一理论的延伸了,就是强电统一理论他都是看得一头雾水。 不过这位大佬亲自‘上课’的机会,哪怕是听不懂,他们也无论如何都是不能错过的。 “.外加电磁场还会引发等离子体内部其他带电粒子的分布产生变化,可通过重物质传递方程来进行分析。” “其方程式可以表达为:p/t(wk)+p(u·▽)wk=▽·jk+rk” 星海研究院的会议室中,徐川站在一面黑板前,台下是十几个嗷嗷待哺的学生,在听着他的讲解时,眼神中充满了渴望、疑惑、不解甚至是懵逼,茫然。 徐川没在意这些,他很清楚这些东西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听懂,但不同的领域中有一两个人能够初步的理解,那么接下来的实验就帮到他。 “.对于带电粒子从上边界进入模型,向下传播,经等离子体介质影响后,会传输至设置的完美匹配层被完全吸收。” “等离子体层由多根前后延伸的柱状等离子体单元紧密排列组成,假设每根等离子体单元的参数完全一致.,则可通过表达式:”n/mn+d′n′k/pwk·▽t/t来进行解释。】 台下,众人紧盯着黑板上的公式,有人紧皱着眉头思索着,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些什么,也有人一脸茫然两眼空空完全不知道这些说的是什么。 “那个.教授,我有个问题。” 小课堂上,盯着黑板上的公司思考了半天的一名研究员犹豫了半天还是举起手,干咽了口空气打断了授课提问道。 而这一举手,会议室中其他人的目光瞬间就‘齐唰唰’的投了过来,眼神中纷纷带着浓浓的‘我们中居然出了个大佬?’的疑惑。 大家都没听懂,你小子居然这么优秀?还能有问题? ps:月初求大佬们手底的月票,晚点还有一章!不过会比较晚,大家早上起来看好了。 第七百六十三章:比数学课更催眠的课程! (为曹面子大佬之前的打赏加更) 会议室中,众人盯着举手提问的研究员,眼神中带着浓浓的惊讶诧异。 这种理论物理学界最前沿的东西,他们中居然有人能听懂? 要知道这可是强电统一理论的延伸成果,就连那位站在台上给他们讲解的徐川院士都表示这份成果前不久才做出来。 讲台上,徐川也有些惊讶的停下了自己讲解。 老实说,虽然他给了这些研究员十天的时间来理解自己的论文,但他其实已经做好了这些研究员们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理解他的研究成果的准备的。 毕竟这份理论是建立在强电统一理论的基础上的,不说完全钻研透了前者,至少也需要对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的极化子理论有较深的认知才能看懂后者。 真要说,短时间内能在强电统一理论的基础上跟上他的节奏的人还真不会有很多。 因为这篇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的形成机制理论中运用到了磁极化子、爆磁压缩等常规研究员很少接触的理论。 尤其是前者,磁极化子的理论研究,更是他在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的极化子理论拓展出来的。 而在这之前,这份理论还只是物理学界的一个推测。 眼神中带着些惊讶和意外,徐川看向这名举手提问的研究员。 对于这位看起来有些陌生的研究员,一时半会他竟然有些想不起来对方的名字,只记得对方曾在可控核聚变项目中负责过过离子体研究工作。 这倒也不意外,他认不出来很正常。 毕竟星海研究院很大,目前光是在职的研究员就有三千多人,而这次参加会议的人选是温远航和四大研究所的所长各自挑选出来的。 点了点头,示意对方提问后,这位曾负责过等离子体研究工作的研究员站了起来,看着黑板上的公式开口道: “按照您刚刚所讲的,在带电粒子进入等离子体层后,理论上来说应该会干扰到电离层的强度,致使磁层和等离子体区域的电磁能量不断减小才对。” “但为何在您的计算中,等离子体电磁特性会进一步发生改变,电导率继续增大?”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笑了笑,眼神中流露出一抹赞扬的神色。 从问题来看,这位研究员虽然没有完全理解他的理论和论文,但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思考。他的确在跟着讲解的节奏探索研究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的形成机制。 微微笑了笑,徐川开口解释道:“从粒子平衡角度对这一过程进行解释:等离子体与高功率微波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状态改变来维持粒子平衡的。” “而等离子体作为特殊的介质,内部存在一定的粒子平衡,并且具有强烈维持这一平衡的意愿。当带点粒子的入射破坏了等离子体中的粒子平衡后,等离子体内部随之产生强烈的振荡和碰撞反应,但在磁极化子的影响下,它会迅速建立新的状态来平衡外加电磁场产生的影响。” 微微顿了顿,他转过身,重新面向黑板,拾起了挂在一旁的黑板擦,将黑板上的公式全都擦拭干净后,拾起了记号笔,一边解释,一边写道: “,在外加电磁场的作用下,等离子体内部电子密度的变化可通过电子传递方程来进行分析,方程可表示为:” 【/t(ne)+▽·Γe=re,Γe=-(μe·e)·ne-de·▽ne】 “其中:ne为电子数密度;μe、de为电子迁移率和电子扩散率;re为电子源项,表征了内部碰撞反应导致的电子的产生与消失,可通过我之前所讲过的公式,在你们手中论文的第七页第十四行公司(1)求得:【re=m∑j=1·xjkjnnne】 “而其反射类型分别为弹性碰撞、碰撞激发、碰撞电离、潘宁电离、碰撞复合、界面碰撞.等类型。” 讲述到这里,徐川转身看向这名站着提问的研究员,笑着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之前应该是在可控核聚变的等离子体项目研究组工作吧?” “对于等离子体有过研究的你,理解这个想来应该不会太困难。” 看着黑板上的算式,这位提问的研究员若有所思开口道:“这是.循环增强理论?”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赞扬了一句:“没错,循环增强技术在等离子体和电磁场上有着显著的效果,它能大幅度的降低两者的能耗。” “对于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这种在宇宙航行时可能需要长时间开启的装置来说,它很有优势。” 顿了顿,他看向的这名研究员,笑着道:“你很不错,可以好好研究一下强电统一理论和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的形成机制。” 赞扬了一句后,徐川忽然想起了什么,随即开口问道:“对了,你叫什么名字来着?” “罗铭!” “徐院士,我叫罗铭,天罗地网的罗,铭记的铭。” 丝毫没有因为徐川不记得自己的名字而尴尬,罗铭连忙快速的回上了自己的名字。 徐院士他老人那么忙,不记得自己一个小小研究员的名字,不是很正常嘛! “罗铭。” 徐川点了点头,记下了这个名字,接着继续讲解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的形成机制。 会议室中,其他人羡慕的看了一眼罗铭。 能被这位徐院士记住名字,只要以后努力一些,这可谓是攀上了通天建木,直达云顶啊。 但这玩意,除了羡慕之外,他们还真嫉妒不来,更别提其他的想法了。 这是真大佬,天赋怪,学不来学不来 毕竟这可是基于强电统一理论而延伸来的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的形成机制理论。 别说后者了,前者他们都看得一脑袋的包。 甚至刚刚那位徐川院士在讲课的时候,不少人都是昏昏欲睡的,只感觉自己像是三十年没睡过觉一样,眼皮恨不得粘上胶带拉到头顶上。 这东西,比数学课更他么的催眠! ps:感谢曹面子大佬之前的打赏,谢谢大佬,下午还有正常更新。 另:月初了,求个月票!喵喵喵ˋ(°▽、°) 第七百六十四章:老人:要钱吗?我给你送过来! 花费了三天的时间给研究所的这些核心研究员们好好的讲解了一下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的形成机制后,强电统一理论的报告会再过两天也要召开了。 办公室中,徐川收拾了一下资料,准备趁着今天散课较早,将邮箱中的邮件和工作处理一下后返回南大去准备报告会。 正在这时,办公室的大门被人敲响了两声。 办公桌后,徐川盯着邮件中的邮件随口道了一句‘请进’后,门口,一位大领导在温远航的陪同下脸上带着笑容走了进来。 “在忙啊。” 带着笑意与和蔼的声音传进徐川的耳中,熟悉的声音让他愣了一下,抬起头,看到了那位熟悉的领导。 “您怎么来了。” 有些讶异的看了一眼走过来的这位,徐川愣了一下,随即站起身来笑着招呼着。 “这两天在金陵这边办点事儿,顺道过来看看。”笑了笑,老人道:“忽然跑过来,希望没打扰到你的研究工作。” “没有没有。”徐川笑着道:“这边工作和研究都挺顺利的。” “顺利就好啊。” 这位笑着点了点头,应了一句后脸上收敛了笑容,带着些批评开口道:“不过我听说你前段时间又将自己关在房间做了两个多月的研究啊。” 徐川讪讪笑了笑,道:“这小报告都打您那去了?” 老人哈哈笑了笑,开口道:“虽然理解你们这些学者的想法,但这样的研究方式,对身体损伤真的太大了。你这还年轻,有时间可以慢慢来,太拼了身体真的扛不住的,要爱惜自己啊,多给自己放放假,多出去走走,咱们祖国的大好河山都值得逛逛的,你还年轻,人生未来还很长.” 徐川笑着点点头,随口应道:“嗯嗯。” 看着徐川的态度,老人无奈的摇摇头,道:“你这也太敷衍了。” 寒暄了一会后,办公室中,抿了一口杯中的清茶,老人看向徐川开口问道:“听温远航同志汇报,你最近在给研究所里面的一些研究员们授课,好像是什么等离子体护盾相关的理论技术?” 徐川:“您是说等离子体·电磁偏转理论?” “嗯,听说是你前些日子才研究出来的成果,能耽搁你几分钟的时间简单的给我介绍一下吗?” 在来之前,其实他就已经找温远航和梁曲等人详细的了解过了这几天徐川授课的内容和技术。 可惜他只是一个行政管理人员,虽然对科技有着还算不错的了解,很多现代化的技术也都有一定的记忆,但这种物理学顶级前沿的理论和知识,只能说他听的是一头雾水。 不过即便是听不懂这些东西,大概的技术还是了解了一下的。 其他的光是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这十个大字,就足够让人想入非非,心潮澎湃了。 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听到这个词汇,是个人都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科幻中那种防御近乎无敌的技术。 正如法拉利的电磁感应定律彻底改变了现代文明一样,科幻中的那种‘防护力场’可能会对我们生活的每个方面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比如军队可以利用力场使自身变得固若金汤,创造一种能够抵抗敌人飞弹和子弹的、无法穿透的盾牌。 理论上,来说,有了这种护盾技术,整个城市可以立即在沙漠中破土而出。 笼罩住整个城市的力场可以让其中的居民任意减少天气带来的影响,这些天气包括强风、暴雪和龙卷风。 甚至力场的安全罩的保护下,城市可以被建造在海洋底下。玻璃、钢铁和灰浆可以被完全替代。 还有未来的月球,火星等星际空间和外星球的开发,甚至可以做到一座座如同地球一般的巨型城市,除了重力的不同外,移民者的生活或许能和地球上一模一样。 不得不说,光是想想这些,就足以让人心跳加快,血液涌动如潮水般澎湃了。 真要是能有这种程度的防护力场技术,绝对是堪比可控核聚变的超级黑科技。 甚至,如果是激进一些,地球上可能就只有一个.咳咳,这个有违和谐,不能想。 看着脸色有些潮红,眼神中充满了好奇和盼望的这位,徐川自然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不过,真实的情况肯定是要让他遗憾了。 思忖了一下,徐川开口道:“我知道你在想些什么,不过这项技术目前来说是不可能达到你所想象的那种层度的。” “这项技术是给航天飞机或者宇宙飞船进行星际航行而准备的,它所能应对的范围是宇宙中对飞船本身有着危害和影响的等离子体、辐射以及那些极其细微的星际尘埃等等。” “我知道你想拿着它运用到航母、战舰、飞机甚至是单兵设备上。但我只能告诉你,目前来说是做不到的,它没那么强的能力。” 泼了一盆冷水,老人眼神中情绪有些波动,他好奇的问道:“做不到吗?” 徐川点了点头,道:“如果是你想象中的那种样子,肯定是做不到的。” 其实这个问题,不止这位问过他了,之前给研究院的那些研究人员们上课讲解理论机制的时候,就有人问过了。 还有负责研究所日常工作管理的温远航,也同样问过。 这位忽然的过来,大概也和这项新技术有关系。 毕竟是这可是传说中的护盾技术,可以说但凡是看过科幻电影或的,就没有不羡慕不向往的。 但技术的发展始终都是循序渐进的,一项跨越了目前科技水平数个层次的黑科技,怎么可能实现。 别说科幻电影中的那种黑科技护盾力场了,就是他自己亲手完成的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理论机制,这项建立在强电统一理论之上的新颖技术,能否顺利的完成都是一个不确定的事情。 理论到应用,是需要跨越很长的路的。 这中间的曲折和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 比如如何稳定的制造出一片磁极化子场,用于实现他想要磁化效果;亦或者是循环增强技术在等离子体和电磁场上真的能否大幅度的降低能耗,维持稳定等等都是一件没有太多头绪的事情。 简单的将目前的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理论和技术实现的困难介绍了一下,徐川端起桌上的水杯抿了一口。 “大体情况就是这样了,目前能否实现这项技术我都无法保证,只能先组织人员进行实验和研究,更别提达到你心中想要的效果了。” 听完徐川的介绍后,老人轻叹了口气,还是有些不死心的问道:“咱们真的应用不上这项技术吗?” 刚问完,他就自己摇了摇头,快速的补充道:“别误会,我不是在给你压力,这些都没关系的,慢慢来就好,咱们的发展这些年已经足够快了。” 相对比一项技术来说,他还是更希望看到徐川的身体健康的。 毕竟只要人在,一切就皆有可能。 而且徐川说的也没错,技术的发展是需要循序渐进一点一点来的。目前他们连最简单的电磁波和高功率微波防护都没有做到,就妄想更高数个层次的电磁护盾,那怎么可能。 办公桌后面,徐川沉思了一会,开口道:“如果说真要应用这项技术的话,倒也不是完全不行,只不过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种而已。” 听到这话,沙发对面的老人精神一震,目光瞬间又热切了起来,他快速的询问道:“怎么说?” 徐川想了想,开口说道:“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你想的那种防护护盾是做不到的,目前的技术无论如何都提供不了那么高强度的电磁场和等离子场来对子弹、导弹这些东西防护。” “不过要应用上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倒也不是不行。” “它除了我一开始所设想的用途外,你其实也可以将其看成传统的电磁护盾。虽然防御不了子弹这些动能武器,但用于电磁波、高功率微波的防护也不是不可以。” “嗯”沉吟了一下,徐川找出来了参考比较对象:“简单的来说,你可以将其看成各种‘电子干扰机’的升级强力版。” “因为从技术理论上来说,它不仅能够干扰电磁波、高功率微波等辐射源,因为强磁极化子场和电离场的关系,它还能够直接性质的破坏当前的电子芯片,使其彻底失去效果。” “不过相对比那些可以移动的电子干扰机来说,它属于固定版本,难以移动,且需要大量的电能供应,它对于能源的需要比电子干扰机要高太多了。” 顿了顿,徐川接着道:“另外,相对比电子干扰机的最大干扰距离超过5000公里的范围来说,这种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防护范围要小不少。” “从目前的理论和现有的技术情况来看,即便是能够实现,撑死了估计也就几百米到几公里左右的区域。” “范围再大,等离子体层和磁极化子层的稳定性就难以控制了。” “另外,和国防科大那边研究的电磁云护战术防御系统差不多,它其实也是全频道阻塞的。属于开启时别人的电磁波和微波进不来的同时,自己的也出不去。” “不过相对比电磁云护战术防御系统来说,理论上它可以部署在更高更远的地方,对内部庇护的设备自我运行应该不会很大。” 摇着头,徐川简单的将或许可能应用上的点简单的介绍了一下。 在他看来,这项技术还是有很多的缺点的。不过在老人看来,这妥妥的是一项防护神器啊! 虽然是属于固定形式的,但光是它能防护电磁波、高功率微波等辐射源,甚至能直接破坏当前的电子芯片这一项功能,就前途无量了! 比如在军事重地装上一个,还有导弹能射进来吗?怕不是半空中就成一堆废铁了! 至于缺点,再多也抵不过性能的强悍啊。 有了这技术,先天就立于不败之地了都可以说。 原本他都准备放弃了的,没想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虽然和原来他想象中的那种电磁护盾什么的还有差距,但光是这‘基础版’的,就已经是价值连城的宝藏了! 有些激动深吸了口气,他压下心头的波动,快速的说道:“如果在研究方面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或者说需要联系其他研究机构或蔀门的,尽管开口。” 微微顿了顿,他想起了什么,补了一句:“如果在科研经费方面也有需要的话,尽管提出来就是,我这边亲自帮你解决。” 这话就差直接说“你要钱吗?我给你送过来”了。 ps:月初双倍期间,求个月票。 第七百六十五章:我更希望它是物理学的起点! (为读者大佬一碗洲之前的打赏加更(1/1),谢谢大佬。) 六月八号,千军万马过独木,摩肩接踵登华山。 在华国一年一度‘高考’的这一天,金陵这座六朝古都也迎来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物理学家们。 南大仙林校区的校园中,到处挂满了大红色的横幅,如《热烈庆祝我院徐川教授强电统一报告会召开!》《物理学的圣杯,巅峰的王冠》一类各式各样的横幅,也迎来了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 有在教科书上才能看到的国际知名物理学家,也有默默无闻跟随着导师前来参加这场盛会的小萌新。 如此庞大的阵容,就算是两年一度的国际高能物理、国际物理学会年会这样的顶会,恐怕也难与之一较高下了。 为了维持秩序,也为了保证宣讲人与参会者的安全,金陵市当局几乎调动了半个城区的警力,甚至是出动了武警官兵,为整个报告会保驾护航。 对于一名学者而言,能够得到如此程度的重视,着实相当罕见了。 早上,临近八点时分,一位位从全世界各地远道而来的物理学家和材料学家们纷纷通过了严密的安检,走进了南大的校园中,朝着大礼堂走去。 站在仙林大学的礼堂门口,穿着红色衣服胳膊上挂着中英双语臂章,手中还拿着印有物理会议标志的红旗的几名不知道从哪里‘忽悠’来的志愿者正聚集在校门口,引导着前来参加会议的学者。 当然,与其说是‘被忽悠’,不如说是他们自愿的。 毕竟这种志愿者的名额可不是什么闯红灯被交警蜀黍抓到了拉去马路上指挥斑马线交通的志愿者。 这种迎接全世界物理学家,尤其是能够见到那些自己‘心中’偶像和大牛们的机会,对于物院的学子们来说,那可是要抢的。 趁着手头暂时没有迎接工作的间歇,两名物院的硕博生正凑在一起,一脸感慨万千地望着校园中和门口到处挂满横幅的盛况。 “卧槽,你知道我刚刚看到谁了吗?” “谁?” “杨老先生!” “?哪位杨老先生?” 同伴下意识的询问了一句,随即反应了过来,一脸惊诧的问道:“我擦,那位也来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今年都一百多岁了吧?” “是啊,还是川神牛逼。” “赞同!要是我也有川神他老人家一半的脑子就好了。” “一半?我只要十分之就足够了!” 正感慨着,身边一道威严的声音传来:“你们在鬼扯什么呢!” “李教授好。” 听到训斥,两人扯淡的正起劲的学生顿时一个哆嗦,纷纷打了个招呼身板都挺直了。 “十分之一?你们要是有徐院士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天赋,也不至于毕业论文还拖半年了!真是丢人!” 大夏天一身西装革履的李满平教授一脸恨铁不成钢的看着自己这两名学生,恨不得上去就是两个大臂斗。 好不容易替他们争取到机会,指望着他们能和各国前来参会的物理学家们多聊聊,多学习一下。 结果倒好,他们居然在这里聊徐院士的脑咳.聊徐院士的天赋? 还指望自己能有一半的聪慧? 鱼唇! 徐院士的天赋那是他们能够想象的吗?真要能许愿得到,他先求个十分之一,不,百分之一就好了! 训斥了一下两个摸鱼的学生,李教授忽然忽然在不远处,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他眼前一亮,一边隔着老远打了声招呼,一边快步走了过去。 “高院士,没想到您也来了。” 新修建没多久的仙林大礼堂门口,正在准备进去的一位老人在听到声音后停下了脚步,见到自己的老友后,笑着打了个招呼。 “徐院士召开的强电统一理论报告大会,谁愿意错过啊。” 带着一副银边眼镜的高原宁院士笑着开了个玩笑,继续说道:“这可是物理学研究领域中的‘圣地’,珠峰上的王冠啊。就连爱因斯坦老先生都徘徊在这道难关前踟蹰不前,如今都说徐院攀上了巅峰,可谓是独孤求败,相信但凡是了解过这个问题究竟有多恐怖的人,都不会错过这场盛会吧。” 作为华国在粒子物理学和高能物理学领域中的佼佼者,高原宁院士是华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也是科学院的院士,自然收到了这边发来的邀请。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就算没有收到邀请,他也会主动报名前来参加这场报告会。 毕竟,这种能够见证历史的机会,一辈子大概也就那么一次而已。 错过了,那绝对会是会后悔终生的。 2015年的时候,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参与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底夸克物理实验,宣布观测到由五夸克组成的重子态。 这是首次发现五夸克粒子,被科学杂志评为年度物理学重要进展。 而作为粒子物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强电统一理论这种世纪巅峰理论,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错过的。 “独孤求败,这说法倒是挺有意思的。” 李满平教授笑了笑,接着说道:“不过对于那位来说,这说法还真是没错,自出道成名以来,他还真就是独孤求败了啊,所公开的论文和发布会,无一失败啊。” 高原宁院士笑了笑,道:“也不知道这次的情况怎么样,强电统一啊,没想到有生之年居然能看到这份伟迹。” “是啊,二十一世纪物理学的王冠,没想到在这个世纪初,就能看到。” 与此同时,另一边。 大礼堂的后台,南大仙林分校政务处老师和工作人员忙碌紧张的做着最后的检查。 从话筒到投影,从音响到放映,交流会期间各项设备都要确保没有任何问题。 虽然这并已经不是仙林分校第一次举办这种级别的盛会了,但所有人却丝毫不敢有任何的放松。 这可是面前全世界的顶级学术交流会,到场的物理学家们超过两千,若是算上那些跟随着导师过来见见世面的学生们,人数恐怕超过了五千。 对于物理学界界而言,哪怕是两年一度的国际高能物理大会,甚至是规模最大的国际物理学年会,其盛况从最近几年来看,恐怕都不比上今天。 可以说,几乎有资格参加,有时间参加的物理学家都来了。 而理论物理学界的那些顶级学者们,更是到了八成以上。 包括与crphc对立竞争的cern,在这两天也完全停下了自己研究。 因为他们的物理学家都不远万里来到了这里。 上午八点整,人头攒动的大礼堂中,穿着正装的徐川从幕后走了出来,站在了舞台上摆放的讲台旁。 看着这道并不算多么高大,却伟岸的身影,大礼堂中嘈杂的交谈声陡然安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齐唰唰的投向了前方。 被无数人用炙热的目光紧盯着,即便是早已经经历过无数大场面的徐川这会也仍然为此感到心潮澎湃。 当然,让他澎湃激动的,不仅仅是这一份大场面。更多的还是面对物理学即将到来的新纪元。 更关键的是,这一次的新纪元,是由他亲手开启的。 这种血脉偾张的感觉,在这一刻给与了他无尽的力量,让他的精神前所未有的集中,也前所未有的活跃着。 深吸了口气,平复了一下剧烈跳动着的心脏,徐川扫视了一整圈眼神中充满着兴奋、盼望、激动等各种情绪的与会者,缓缓的开口了。 “首先欢迎前来参与交流报告会的各位,也很感谢诸位能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到这里听取我的学术报告。” “今天的交流报告会,正如诸位所看到的一样,是有关强电统一理论在数学上证明。” 微微顿了顿,徐川并未像以往一样直接进入正题,他话锋一转,接着道:“在正式开始进入报告会前,我想插一些题外话。” “当然,它同样与强电统一有关。” 听到这番话,大礼堂中前来参与报告会的学者都有些讶异,好奇的看了过来,准备听听这位大名鼎鼎的徐教授想讲些什么。 毕竟一直以来,这位徐教授在召开报告会的时候,都是以干净利落简洁出名的。 徐川没太在意这些人的讶异,他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 “在现代物理学中,能量概念比质量概念更具有核心地位。这表现在许多方面。真正守恒的是能量而非质量。” “因此,它也引出了现在的各类基本方程,如统计力学的波尔兹曼方程,量子力学的薛定谔方程和关于引力的爱因斯坦方程等方程中也是能量。” “那么,到底什么是质量的起源?它真的是希格斯机制的产物吗?还是能量的具象化?” “现代生物医学告诉我们,只有借助于更复杂的生物体(宿主),病毒才可以存活。而在粒子物理学中,亦存在着这样的实粒子和虚粒子。” “相对比实粒子而言,虚粒子则远为脆弱,因为它们需要外部帮助才能存在。尽管如此,它们却在量子力学方程体现出来,而且根据这些方程,虚粒子会影响到我们看得见的粒子的行为。” “比如光子,其静止质量在我们的理解中严格为零。但在宇宙中,光会受到引力的影响而弯曲。” “那么,在光子与引力中交互作用的因素,又到底是什么。” “如果说爱因斯坦提出的能量与质量交换方程是普适而有效的,那么,质量是否源于能量的凝聚呢?” “这一类的问题,在物理学中有很多很多。” “今天的报告会上,我或许能借助强电统一理论来回答一部分,但更多的,却依旧是无法解决的谜团。” 看着台下有些迷茫的眼神,徐川笑了笑,接着道:“都说统一理论是二十一世纪物理学的终极王冠,谁能够证明它,便能获得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荣耀。” “但我更希望它是一块基石,一块能够成为通向未来的阶梯。” “好了,题外话就暂时先到这里。” “接下来,我们进入正题。” 开场白结束后,徐川摁了一下手中的控制笔。 在他身后,银白的幕布上,一颗波动着的原子核,跳跃着璀璨的电子,如银星在黑暗深邃的宇宙中散发着耀眼光芒般的图片,曾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强电统一理论!》 (这张图片并不是我所挑选的图片中最绚烂的一张,不过我个人认为它最具有代表性,原子核、电子、强弱力、电磁力、波粒二象性.几乎所有的粒子信息都能在里面找到。) ps:感谢一枪走天下大佬3867点的打赏,谢谢大佬。 另:求月票,晚点还有一章。 第七百六十六章:原来答案早就在那...... 强电统一理论的报告会开始了。 但台下参加报告会的听众们,却都有些坐不住了。 质量的起源不一定来源于希格斯机制? 光子与引力的交互作用因素是什么? 能量的凝聚可能会形成质量? 徐川在报告会正式开始前所插入的题外话,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在这一刻勾起了无数物理学家的好奇。 似乎,站在台上的那个人,已经知道了什么的样子。 所有人的心,在这一刻都痒痒的不行,恨不得冲上台去扯着的他的衣领索要那一份答案。 但很快,和强电统一理论相关的讲述便吸引走了他们所有的注意力。 “.目前的相互作用统一都是基于yang·mills场及其推广的规范理论.对su(2)规范群yangmills场的拉氏量是l=-1/4fμv·f^μv-ψ” “基于超对称变换,标量粒子的质量不破坏规范对称性,它们的数值也不能由对称性决定.” “随着重子数密度的降低,色反三重态的夸克对的吸引相互作用增强,夸克对会逐渐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束缚态,而夸克对与带相反颜色的夸克之间也存在吸引相互作用,形成重子.” 报告台上,徐川一边对照着ppt讲解着强电统一理论,一边在旁边通过投影设备投放出去的黑板上用记号笔写下一个个的公式。 【f^i(μv)≡δμ·av^i-δv·aμ^i+g(f^ijk)·(aμ^j)·(av^k】 【dp·Γ(3)=ds*dz/z(1-z)αexp(-bΓ)*δ(1-∑n|j】 【h(Γ)dΓyf(z+)dz+】 报告台下。 观众席的第一排。 看着徐川板书在黑板上的内容,cern的前前任理事长戴维·格罗斯看着黑板上的公司,忽然皱起了眉头,眼神中瞳孔亦不自然的扩散了些许,那原本聚焦于黑板的光芒在这一刻仿佛回忆到了数年前。 过了好一会,格罗斯总算是回过神来,有些感慨地开口说道。 “原来如此,我总算是明白他到底是怎么绕过夸克的自由渐进这些问题来完成这项工作的。” 坐在他身旁,正目不转睛的盯着黑板上的算式与听着徐川讲解的威腾看了过来,有些不解的问道:“什么?” 戴维·格罗斯教授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转而说道:“你还记得七八年前他曾在cern解决的质子半径之谜和创造的那份计算高能粒子通道的数学工具吗?” 听到这个问题,威腾总算是扭过头来了,有些好奇的看向格罗斯,问道:“当然,怎么了?” “诺,你要的答案就在那里。” 格罗斯笑了笑,努嘴指了指报告台,看着黑板上徐川写出来的数学公式,接着道: “一开始的时候,我还在疑惑,这份计算到底是如何完成的。” “现在才知道,原来早在数年前,答案差不多就已经在我们手上了。” 威腾愣了一下,看了一眼格罗斯,又看了一眼报告台上的黑板,脑海中一道灵光闪过。 “你是说” 格罗斯笑着点了点头,道:“沿着‘夸克的渐进自由现象’这条线索顺利的找找到横向动量分布的软胶子重求和效应这个突破口,他将其拓展和扭转后应用到了对强核力的耦合能级与能量本征值的计算上。” “这条路,我比你更加的熟悉,因为我在这上面已经研究了至少整整四五年了。” “不过.” 微微顿了顿,他轻轻的叹了口气,接着补充道:“和他相比,看样子我还差了很远.” 当初主张用华国进入cern成为会员国为条件,和徐川交换从数学计算物理粒子能级通道方法的人是他。 而对于这份理论,他也从未停止过研究的脚步,甚至曾一度自认为在这上面已经超过了原作者。 因为他已经能够熟练运用这份工具来从茫茫的粒子海来寻找那些自己需要的东西了。 然而现在看来,是他夜郎自大了。 当他还执着于如何利用这份数学工具来探索更多高能物理领域的粒子时,那个人已经将其应用到了更高的层次。 如果不是这次的报告会,站在台上的那个人刚刚对于这方面进行了一个全面讲解,他甚至都没有注意到这些细节。 有收获的并不止戴维·格罗斯一个人。 伴随着徐川的讲解,对强电统一理论有的疑问的学者跟着一起释疑,那些无与伦比的细节,才是每一位学者都在意的东西。 报告台上,徐川逐渐加快了报告会的节奏。 强电统一理论的报告会足足有一百多页,就算是抛开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其核心的证明思路与计算过程,以及对那些分支问题的解决也有至少四五十页。 如果他不抓紧一些时间,搞不好可能两个小时都无法讲完。 毕竟这份理论中的问题很多,无论是弱电耦合强度、高质量粒子质量和弱电-强耦合强度这三个最重要参数的计算。 还是对于单个弱相互作用的影响和弱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的联合影响,如何给出寻找轻子磁矩异常的方案等等。都是需要他重点进行讲解的地方。 相信对于这些不同重点,有着不同问题的人有很多。 如果他不对这些地方进行重点的讲解,恐怕提问环节会持续到明天去都不一定能完成。 随着徐川的节奏逐渐加快,会场内的学者们也是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写的每一行算式,甚至是每一个字母,生怕错过了任何一处细节。 对于那些坐在前排的大牛们来说,倒是不存在因为提速而无法听懂这些理论和解释的的问题。 最多只是没有了一边听报告一边与坐在旁边的同行交流意见的余裕。 就像格罗斯和威腾,此刻也没有时间去交流那份计算高能粒子通道的数学工具。 至于中后排的那些学者,以及那些跟随着导师过来见见世面的硕士生或博士生们,反正他们早就一头雾水了,也不在乎这点提速。 ppt上的图片滚动放过,黑板上的算式越来越多。 全然忘却了自己所处的大礼堂,也全然忘却了身后的听众,完全进入状态的徐川,将全身心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面前那尚未填满的黑板上。 在板书与讲解的同时,他也在自己的脑海中梳理着有关于大统一理论,或者说虚空场论的思路。 暗物质、引力子、强电统一理论、标准模型.一项项的理论一项项的思路在不断的融洽着。 当ppt翻到六十余面的时候,报告会也进入了尾声。 终于可以松一口气,已经把握住整个证明思路的谢尔登·格拉肖教授合上了手中的笔记本,看向坐在旁边的卡洛·鲁比亚教授,笑着开口道: “真是一项出色的理论你怎么看?” 谢尔登·格拉肖,1979年的诺奖得主,和另一位大名鼎鼎的‘史蒂文·温伯格’教授以及另一位阿卜杜勒·萨拉姆教授一起完成了‘弱电统一理论’。 可惜的是,如今尚还在世的只有他一个人了。 萨拉姆教授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去世,而三人中最知名的温伯格教授也在三年前离开了人世。 坐在谢尔登教授的旁边,被询问的卡洛·鲁比亚教授也是一位诺奖得主。 如果说‘弱电统一理论是’谢尔登教授他们提出来的,那么证实这份理论的最大功劳者,必然有他的一席之地。 w、z场粒子的发现,离不开他和另一名教授的大规模实验方案。 听到谢尔登教授的询问,卡洛·鲁比亚目光死死地锁定着黑板上的一行行算式,像是没有听到询问一般,迟迟没有回答。 过了好一会,他才开口回道:“的确是相当出色的理论,不过我可能还有一些疑问。” 徐川的讲解的确回答了他大部分的问题,但并不是很精通数学的他,对于其中的一些计算,还有着不小的疑惑。 卡洛希望能在接下来的提问环节中得到解决。 当然,对于数学上的这些问题,他对于站在台上的那个年轻学者还是相当有信心的。 报告台上,已经拉到了最后两页ppt的徐川,开始给整个报告进行着最后的收尾。 “.第1项对应于具有su(2)对称性的yang·mills场的弱相互作用,第2项对应于电磁场,第3、4项对应于轻子及其与弱电场的相互作用,第5、6项对应于标量场与其他场和轻子的相互作用,第7项为标量场的自相互作用。” “在对称破缺基础上,强、弱、电磁三种耦合常数的在higgs质量处10^15gev能级处实现了统一,而电弱统一耦合常数为10^12gev,强耦合常数为.” “综上所述,强核力与电弱理论的统一在数学上已经完成!” 讲台上,徐川用着平稳的声音完成了最后的报告。 声音并不大,却清晰了然的传入所有人的耳中。 在话音落下的一瞬间。 报告厅中,所有人都情不自禁的站了起来。雷动般掌声顷刻之间响起,在这宽阔而拥挤的大礼堂中响起。 正如报告会的开篇一样。 这不仅仅是对强电统一理论的回答,更是物理学新的起点,也是通向那未来基石,更是人类文明的巅峰智慧! ps:二更求月票。 第七百六十七章:引力的真正来源 大会堂中,如雷般的掌声如潮水般涨起,又如潮水般逐渐退去。 随着掌声渐弱,徐川深吸了口气,缓缓开口道:「虽然关于强电统一理论在数学上的工作已经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彻底的掌握了它。」 「对于我们来说,这代表着我们能够从数学的角度,更深刻地理解微观粒子世界的秘密。」 「但物理不仅仅是一门理论科学,它也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来探索和理解物理现象,并通过逻辑推理来构建和发展物理理论,才是物理学的真意。」 「而在后续的时间中,针对强电统一理论中的弱相互作用、电磁场、强相互作用、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等等,即将完工的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crhpc将对其提上对撞日常安排。」 「届时,我们将通过crhpc来对这些系统性的参数进行验证,以证实强电统一理论的正确性。」 至于下午场,尽管有不少的物理学家和学者都纷纷站起来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但对于徐川而言,解决他们的问题,甚至可以说连难度都没有。 用最简洁的话语回答着这位杨老先生的问题,徐川在黑板上列下了一行行的公式。 翌日,南大的校园中。 「它通过粒子本身的虚空破缺获得能量,以引力子作为媒介在常规物质与暗物质、中微子、光子等物质中传播,并影响粒子本身!」 台下,也随着推导的深入,杨老先生那原本脸色凝重的眉宇间逐渐舒展开来。看着黑板上那一列列的算式,他满意的点了点头,嘴角边也带上了一丝笑意。 荧幕前,徐川看了过来。 他需要这些顶尖学者的帮助,来‘完善"那仅仅是一颗‘幼苗"的虚空场论,以及帮助新成立的期刊成长。 谢尔登教授笑着碰了碰酒杯,抿了一口香槟后接着开口问道:「不知道你是否方便,关于你今天上午在报告会开始之前插的那些题外话,我想和你聊聊。」 爱德华·威腾、杰拉德·特·霍夫特、谢尔登·格拉肖、戴维·格罗斯、弗朗索瓦·恩格勒 那些对徐川在强电统一理论报告会前插入的话语感兴趣的学者,几乎都参加了这场小型会议。 「是的,虚空场论。」 「在强电统一理论的基础上,我引入了一个新概念,即‘虚空"。」 朝着这位如今已过百岁的老人轻轻地点了点头,他开口道:「请。」 霍夫特教授点了点头,快速的说道:「请继续吧。」 随着推导的逐渐深入,问题的核心被一点一点的剥离掉外衣,展露出了最核心的思路。 「恭喜你,徐,祝愿在不久的未来,强电统一能够通过实验的论证。」 「没有了。」 会议室中,众人看向荧幕投映出来的ppt,眼神中纷纷流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 「论文第17页第11行,对于在实空间上是耦合的,在倒易空间是独立的谐振子。在标量空间类似于耦合谐振子,在动量空间中满足独立谐振子的方程。请问这一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 办公室中,证明了规范理论的可重整化、独立发现了量子色动力学的渐进自由的杰拉德·特·霍夫特教授举起了手,打断了徐川的报告。 强电统一理论虽然复杂,但对于他而言,每一处的细节都早已经深刻的铭记在脑海中。 霍夫特教授看着荧幕上的ppt,皱着眉头询问道:「引力呢?在你的虚空场论中,无论是希格斯场还是另一个未知的场, 似乎都没有包含引力的来源?」 徐川点了点头,继续道:「基于强电统一理论中的夸克禁闭效应与正反夸克的手性对称破公式可以推断出,形成强力的夸克与胶子在构成质子和中子的时候,其胶子在进行相互作用的时候会进行虚空场破缺.」 「稍等一下,抱歉,我打断一下。」 准备更换掉身上的正装,休息一会后去参加七点半开始的晚宴。 晚宴的大厅中,在摆脱了人群的纠缠后,徐川刚从自助餐桌上夹起一片烤鸭送入嘴里,还没来得及咀嚼,耳边就又传来了道贺声。 听到声音,徐川抬起头,走过来的是谢尔登·格拉肖,诺奖得主之一,和大名鼎鼎的温伯格教授一起完善了弱电统一。 荧幕前,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这只是我暂时的命名,或许在未来我会给它改个名字也说不定。」 但毫无疑问,在这一场报告会结束后,在场的众多学者,亦或者说物理学界已然接受了这一份新颖且优秀的理论。 微微顿了顿,徐川看向此前提问的杰拉德·特·霍夫特教授,深吸了口气,接着道: 「在虚空场论中,我的看法是‘引力并不单独的存在在于宇宙,它是基于虚空破缺而存在于每一颗粒子周围的能量波动!"」 拒绝了身旁妻子的搀扶,老人颤颤巍巍的从椅子上站了起来,直立的身姿有些弯曲,在拐杖的撑扶下,他用平稳而带着颤抖的声音开口道: 「所以,我们的解要满足即含有正能量的传入正粒子e^i(et-px)和正能量发传出反粒子e^+i(et-p·x).」 而对于这种状况,他自然是乐意看到的。 作为二十一世纪理论物理学的巅峰王冠,强电统一理论的报告会持续了一整天,而提问环节则被分成了上午和下午两场。 这一概念,闻所未闻,可谓是刷新了所有人心中对于引力的概念。 这一概念,不说推翻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描述了引力这一概念。 身后,掌声如潮水般远去。 这并不是今晚第一个向他询问这些的人,几乎每一个前来打招呼的学者,都会或试探或直接询问的向他咨询上午那些题外话的意思。 微微顿了顿,他翻动着一页又一页的ppt,而后开始认真仔细的讲解由自己亲手创造的虚空场论。 无论是虚空场论还是中文期刊《希望》,都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在物理学界流传。 毕竟上半场提问的都是前排的那些大牛们,他们提出的问题角度往往都相当的刁钻。 当第一个问题结束,会场中立刻就有迫不及待的其他学者举起了手臂。 「虚空广泛存在于我们的宇宙,乃至宇宙之外,它会通过破缺和对称性演变衰退,其中一部分破缺为希格斯场,另一部分则破缺于另一个未知的场,继而演变成暗物质、暗能量、中微子等物质.」 毕竟向其他国家的学者展示祖国浑厚的经济实力、文化水平和科技发展,同样也是报告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引力源于质量,这是物理学中最广泛也最能让人接受的点。 质量的起源、光子与引力的交互、能量的凝聚与质量的关系那一个个的问题每一个都牵动着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心,他自然亦不例外。 「引力后续我会作为单独的项目给出一个解释。」 「.」 对于一场国际性质的会议来说,晚会这种东西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环节了。 引力不源于质量,也不源于时空弯曲,而是源于粒子在虚 空场破缺时所产生的能量波动,通过引力子作为媒介而影响其他的粒子与物质。 一个国家的科研人员那自然是越多越好的,但如何吸引来其他国家的科研人员,还是要依赖底层的经济基础、科研设备、文化这些东西的。 「至于引力.」 然而在今天,这位刚完成了强电统一理论的学者,却推翻了这一概念。 「虚空场论?有点意思。」 而南大,或者说华国,在这方面向来都不会吝啬。 甚至,有不少学者对于强电统一理论的理解都有些偏差和问题,他要做的,只不过是纠正对方的偏差和错误而已。 剩下的,只不过是等时间的流逝而完成对它的验证罢了。 近一刻钟的讲解完成后,徐川讲ppt翻到了最后一页,开口道:「以上,便是目前我关于虚空场论研究的全部。」 徐川认真的说道:「不过在此之前,我需要先完整的讲解完我构造的虚空场论,你们才能够理解我对于引力的解释。」 这话一出,会议室中顿时就嘈杂了起来,所有人都将目光集中的投向了徐川,眼神中带着惊讶,诧异,震撼,不可思议等各种情绪。 徐川望了一眼台下的人群,一只瘦弱的手臂映入了他的眼帘。 因为出席这场小规模会议的,几乎都是物理学界有头有脸的人物。 大礼堂内,见徐川宣布进入了提问环节,台下的手立刻就举了起来。 尽管强电统一理论距离完全通过实验来证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无论是那些耦合常数还是其他电磁影响参数,亦或者是轻子磁矩异常的判断都需要强粒子对撞机来检测是否正确。 「如果在强电统一理论的证明报告依旧有什么疑问的话,现在可以进行提出,我将竭尽全力为你们进行解答。」 报告会正式结束,徐川朝着面前众多的学者鞠了一躬后,离开了舞台朝着幕后的休息室走去。 「好了,接下来将是提问环节。」 「众所周知,质量起源于希格斯机制,但它仅仅只能解释目前我们可观测宇宙中的粒子。而暗物质、暗能量、引力、中微子等更多未知的物质到底起源于哪里,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团。」 杨老先生满意的点了点头,撑着拐杖重新坐了下去。 虽然相对比昨天能容纳近万人的大礼堂,今天的会议规模要小太多太多了,但质量却并没有什么下降。 在仙林校区配套大礼堂修建起来的宴会大厅中,穿着正装的学者端着香槟行走在晚宴大厅中,寻找和结交着新的朋友或大佬。 上午的时间尽管相对较短,却比下半场更加的难以对付。 「.以上,便是针对耦合谐振子问题的解答,请问还有什么问题吗?」 他笑着举起桌上的香槟,和这位已然九十多岁的老人碰了碰,回道:「谢谢,我希望它能够成为物理学的基石。」 「当然,这些都是未来的工作,需要更多的人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 毕竟这本就是他提前设计好的剧情。 听完问题,徐川轻轻的点了点头,并没有去翻阅摆在讲台上的强电统一理论,而是径直的走向了黑板,拾起了记号笔。 当烈日西斜落入地平线,当徐川站在台上宣布报告会结束的时候。 不得不说,这位老先生如今虽然已然百岁有余,但观察力和思维却依旧是相当的清晰。这种有关于耦合谐振子的细节,一般人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个地方有什么需要补充的,或者说存在争议的。 在一间宽敞的会议室中,另一场会议正在这里举办着。 「将负能量态解释为粒子在时间上反向移动的情况,我们称这些态为反粒子。而倒转时间也会倒转所有动量,即p→-p。」 而完成了强电统一理论的徐川,毫无疑问是人群中的核心,几乎每一个前来参加报告大会的学者都在朝这边挤,想要和他打声招呼。 「不过叫什么名字对它而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内容。」 而强电统一理论的报告会,毫无疑问是相当合适的机会。 掌声响彻在万人大礼堂中,差点掀翻了会堂的屋顶,同样也轰动了整个物理学界。 清了清嗓子,他拿起记号笔一边板书,一边回答道:「在动量空间中,考虑lorentz变换:p→p′=γ(p+βe),对于dirac函数,我们有:(f(x)-f(x))=∑x·1|f′(x)|·(x-x).0」 听到这句话,徐川笑了笑,道:「当然乐意,不过今晚恐怕不太行,明天上午如何?」 如果今天在这里讲述这份理论并非是一名已然站在学术界巅峰的学者,而是其他人的话,恐怕在场的众人都会对其嗤之以鼻。 然而. 向他们描述这一理论的,却是当代物理学最优秀的学者之一。 ps:求个月票,明天双更。 第七百六十八章:金陵·时代之照! 质量起源于虚空,引力不源于质量,也不源于时空弯曲,而是源于粒子在虚空场破缺时所产生的能量波动,通过引力子作为媒介而影响其他的粒子与物质。 这一概念震撼到了在场的所有学者。 标准模型是现代物理学最宏伟最成功的物理学理论之一,它帮助人们认识了这个世界的本质。 而基于标准模型建立起来的质量来源和希格斯破缺机制,更是早已经被cern通过大量实验进行过验证的理论。 它能够利用自发对称性破缺来赋予基本粒子质量,同时又不会抵触到规范场论,被誉为粒子物理学的‘上帝粒子"。 而如今,这一完美的机制在另一名同样站在物理学巅峰学者的理论中仅仅是一个‘二级机制"。 真正的质量来源于更高一层的虚空,那未被标准模型所包揽进去暗物质、引力、中微子的质量起源也全都被纳入了一个全新的理论中去。 对于追求这个宇宙真相的物理学家们来说,这毫无疑问是一份具有致命吸引力和诱惑力的理论。 看着徐川,此前提出了引力来源问题的霍夫特教授终是忍不住开口了。 「虚空场论和引力的来源都是你的推测,你是否有证据,能够证实你的理论?」 这个问题问出了在座众多物理学家们的心声,尽管虚空场论的确很吸引他们,从逻辑上来说,这似乎也自洽。 但理论终究只是理论,更何况还是一份才被人提出来,并未经过实验和数学证实的理论。 在场的众人并不会因为这份理论是解决了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完善了强电统一理论的学者提出来的而盲目的相信。 科学的严谨性和论证性是摆在一名学者面前最基础也是最不可遗忘的。 哪怕是爱因斯坦,也有着被质疑的时候。 对于此刻坐在这里的人来说,就算是上帝此刻站在他们面前,宣布虚空场论是这个世间唯一的整理,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的提出自己的疑问。 荧幕前,徐川轻轻的摇了摇头,回道:「很遗憾,目前我没有任何的证据能够证明我的理论是正确。引力太过于神秘,至今我们都不知道它真正的来源到底是什么。」 「或许是时空的弯曲,或许是起源于质量,亦或许是来源于虚空和其他的地方。」 「我们的物理理论基础在它面前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漏洞。而我能做的,是在目前的基础理论上竭尽全力的去完善去补充它。」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杰拉德·特·霍夫特教授,脸庞上带上了一抹笑容,自信道。 「尽管目前来说我无法拿出证据来证实引力本质的正确性,但我有方案可以对虚空场论,至少是它的一部分进行验证。」 这句话一出,会议室中众人的呼吸差点直接骤停,一脸不敢置信的看了过来,一双双的眼睛中满是怀疑的神色。 徐川笑了笑,接着道:「虚空场论还需要完善,不过在强电统一理论的基础上,虚空场论对质子中的夸克禁闭效应与正反夸克的手性对称破缺进行了预言。」 「如果我的理论没错,那么理论上来说,在10tev以上的高能级对撞中,我们应该是能够观测到夸克配对过程中产生的胶子与虚空场的破缺效应产生的能量反应的。」 「能够观测到这一点,就足够验证我的理论了。」 「当然,具体的能级反应区目前我还没有完成计算,不过我会在后续的时间中去努力的完善和详细化夸克破缺的能级预言,来寻找这一能够证实‘虚空"存在的关键现象!」 「嘶~」 实验论证的方案一出,会议室中众多的参会者顿时齐齐的倒吸了口凉气。 尽管性能优异的中央空调将会议室中的温度控制在了人体最舒适的区域内,但此刻在场所有人的心头都是一片火热。 如果虚空场的破缺效应能够得到证实,那么物理学的纪元何止是将跨进一个全新的时代。 要知道,一份对撞实验的方案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完善的。 如果不是这样,发现弱相互作用传递者,场粒子和z的大型项目的决定性贡献卡洛·鲁比亚教授和西蒙·范德梅尔也不会因此获得诺奖了。 正是因为两人在、z场粒子的探测上做出了决定性的方案贡献,才被授予了诺奖的。 如果这位徐教授对于虚空场的破缺理论进行了完善且详细的设计,并且在未来真能确定这一事迹的话,光是这一项成功,他就足够拿到两枚诺奖了。 当然,若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相信以他的名字来建立一个全新的奖项,或许会更配得上他的研究。 ....... 会议室中,一片火热。 虚空、质量的起源、引力的本质、crhpc对撞机的验证...... 一项又一项的新颖理论不断的冲击着这群站在当代物理学巅峰学者的脑海。 所有人都在兴致勃勃的交流着,无论是针对虚空场论,还是强电统一理论,亦或者是即将完工的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crhpc。 直到时间来到了正午,在外面等候着的工作人员敲了敲门走进来提醒该吃午餐了,众人都是恋恋不舍的。 「好久没有这么多的老朋友一起碰面,聊天了,今天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会议室中,看着坐在一起喝着茶闲聊的熟悉老朋友们,谢尔登·格拉肖教授忍不住有些感慨。 坐在他身边,g·霍夫特教授轻叹了口气,道:「可惜还有好多老朋友再也见不到了。」 「是啊,时光才是最不等人的。」 谢尔登·格拉肖教授轻声的感叹着,目光落在了另一边正和克劳斯·冯·克利青教授交流讨论的徐川身上,看着那张年轻到难以想象的面孔,他内心不由的涌现出了浓浓的羡慕,甚至是一丝嫉妒。 他真的太年轻了,年轻到整个未来都是属于他的。 一旁,g·霍夫特教授喝了口杯中的咖啡,目光在会议室中扫了一圈,眼神中带着一丝怀念。 看着众多的老朋友们,他忍不住开口道:「难得如此多的老朋友聚在一起,不如一起留个影吧?」 闻言,谢尔登·格拉肖微微愣了一下,随即笑着附和道:「赞同,或许我们已经没有下次这样的机会了。」 两人一拍即合,随即拍了拍手掌,将会议室中其他人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说出了心中的想法。 这一提议,顿时获得了其他人的纷纷支持。 今天的这场会议,可谓是聚集了现代物理学最伟岸的这一批学者,有着上个世纪初索尔维会议的征兆。 唯一遗憾的是,希格斯、温伯格、汤川、南部.....那些为现代物理学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已然这些年中先后不断的离去。 难以出现在今天的合影中。 ...... 南大、仙林校区‘西周小克鼎"所在的广场中。 闻言赶来的南大校领导迅速组织行政处的老师和工作人员清理出合影的场地,搬来了凳椅。 三十余名站在当代物理学巅峰的学者面带笑容,一同在2024年6月9日这一个未来值得所有人都纪念的日子留下来一张伟大的照片。 如果说要在物理学界挑选出一张最伟大的照片,相信会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会将选择投给‘索尔维会议之照"。 那是理论物理学的巅峰时代,一个群星璀璨的年代。 爱因斯坦、普朗克、洛仑兹、波恩、玻尔、海森堡、薛定谔、德布罗意、狄拉克、康普顿、居里夫人...... 一个又一个熟悉的名字印证那个时代的辉煌。 而作为继承那个时代的现代物理学,虽然很难与那个辉煌而变态的年代相提并论,却也出现了一大批的伟岸学者。 霍夫特、费曼、希格斯、温伯格、杨振宁、威腾、汤川、南部、盖尔曼.... 从标准模型到希格斯机制、再到电弱统一、量子场论的可重整化....一大批物理学家前赴后继才最终建立标准模型。 直至今日,强电统一理论的完成,虚空场论的提出,众多巅峰物理学家的聚集.......相隔九十七年,跨越了一整个世纪,一张拍摄于金陵的时代之照,似乎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也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 ps:晚点还有一章,求个月票。 第七百六十九章:超前的理论 (为阿莉埃提大佬此前的打赏加更1/1,谢谢大佬。) 强电统一理论报告会的落幕,众多巅峰物理学家们聚集在金陵拍摄的照片走红网络。 这是一张见证时代的照片。 无数在报告会结束后第二天就离开了金陵的物理学家们纷纷后悔不已。 他们后悔的不仅仅是没有能够亲眼目睹这一张照片的诞生,更后悔伴随着照片流传出来的虚空场论的讨论会没能够参加。 尽管从目前各大顶尖物理学者口中流传出来的理论来看,由那位徐教授创造的虚空场论还不完善。 但一份能够包含标准模型、暗物质、暗能量、引力的本质、中微子的起源的统一理论,却是所有物理学家都向往的。 而且,更关键的是,和爱德华·威腾教授的弦理论不同的是,这一份虚空场论似乎并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无法探测。 那位徐教授在这场‘内部’的小型交流会上,还公开了表示在crhpc环形强粒子对撞机修建完成后将启动虚空场破缺的探索安排,这更让众多的物理学家们兴奋不已。 如果虚空场论能够得到证实,毫无疑问,这将是一场物理学的狂欢!一个真正新世纪的开启! 与此同时,另一边,对于网络上流传出来的时代之照和强电统一理论的结果很感兴趣的nature的主编找到了已经回到了米国哈佛大学的谢尔登·格拉肖教授。 1979年的时候,格拉肖教授与阿卜杜勒·萨拉姆和史蒂文·温伯格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被誉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之父,也是如今三人中唯一还在世上的学者。 《自然》:“格拉肖教授您好,很高兴这次能够采访到您。听说您前往华国金陵参与了强电统一理论的报告会,请问您对于这份理论怎么看呢?它是否真的如传闻中一般,已经完成了强弱电三力在数学上的统一?” 谢尔登·格拉肖:“这是两个问题,我会按照你提问的顺序来进行回答。” “首先,对于徐川教授完成的强电统一理论,我个人是相当看好的。这是一份宏伟的理论,报告会上,徐教授完美的解释了我心中对于强电统一的各种疑问,我很看好它能够成功的解决这一难题。” “其次,关于强弱电三力是否真的在数学上完成了统一,这个暂无定性。因为它需要时间和实验来进行验证。” “正如当初我和温伯格教授以及萨拉姆教授提出的弱电理论需要经过cern的对撞机检测才能最终确认并被物理学界接纳一样,强电统一理论也需要。” “这是对科学严谨性最基础的尊重,也是任何一个学者都应该具有的精神。” 《自然》:“那请问在您看来,我们验证这份理论大概还需要多长的时间呢?” 谢尔登·格拉肖:“我想应该并不会太遥远,无论是欧洲的cern还是华国的crhpc,都即将完成,或许他们已经有相关的规划和对撞安排了。” “两台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在强电统一理论已经给出了足够预言的基础上,要验证它是否正确,这并不是太难的事情。” 《自然》:“听说在强电统一理论的报告会完成后,还有众多的物理学家参与了一场小规模的交流会。而在这场小型交流会上,听说那位徐教授还创造了一份叫做‘虚空场论’的全新理论,能否麻烦您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 格拉肖点了点头,笑道:“当然。” 沉吟了一会,他接着道:“虚空场论是” “总而言之,虚空场论是一份包含了标准模型、暗物质、暗能量、引力、质量起源等等概念在内的理论。” 《自然》:“您觉得它如何?是否能取代弦理论或大统一场论这些理论成为物理学界新的热门理论?” 格拉肖:“这个我无法判断,因为对于虚空场论那位徐教授并未全部完成。而且这是一份相当新颖且超前的理论,尽管它解释了很多的东西。” “不过.”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就目前完成的部分来看,我觉得它有很大的希望能够成为未来物理学的热门研究理论。” “相对比目前我们根本无法进行实验判断的弦理论和有着较多缺陷的大统一场论来说,虚空场论或许是一份目前的科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检测和判断的理论。” “如果在未来对虚空场的对称破缺检测中找到一些线索的话,它极有可能能够解释我们宇宙物质的起源。” 在期刊的编辑完成了采访后,《nature》将强电统一理论和谢尔登·格拉肖教授的回答一起挂在官网上,并且给出了一个hot标签。 这意味着这将是当前物理学理论最热门的话题和领域。 而这一举动也在国际物理论坛和各大领域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虚空场论!继强电统一理论后又一全新的成果!】 【掉头发的物理狗真的哭了啊,我连强电统一理论都没弄懂,那位徐教授就又双叒叕的弄出了一个新的理论。】 【(斜眼笑),楼上的你要是能弄懂强电统一理论,下一届高能物理大会你必定是大牛!】 【只有我关注那一张照片吗?好多的大佬啊!】 【看了!霍夫特、格拉肖、格拉肖、恩格勒、威腾、徐川、鲁比亚、杨振宁啧啧,我数了数,一共三十二人,其中二十七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好家伙,真巅峰大牛聚会啊。】 【堪比上个世纪索维尔会议物理合照的时代之照!】 【谁没拿到诺奖不用我多说了吧(▽)】 【威腾:你再骂?】 【哈哈哈哈哈,日常乳腾,笑死。】 【威腾教授是真的惨啊,名声赫赫但始终没有诺奖。】 【正常,他要拿诺奖,得证实弦理论,这难度太太太太大了。】 【我的评价是:一群老头中混进去了一个年轻人,还坐在c位,乐。】 【徐教授牛逼!是真的牛逼!】 【强电统一、强关联电子体系统一框架理论、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惰性中微子的发现、嘶,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上一个在他这个年龄这么高产的,还是爱佬!】 【楼上的,你还少算了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这个至今没有自己名字的成果()“““】 强电统一理论的报告会正式落幕了,但相关的热度才刚刚开始而已。 六月十五日,在被网友戏称为二十一世纪‘时代之照’出现还不到一周的时间,cern,也就是欧洲原子能中心正式对外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告了lh-lhc高亮度强粒子对撞机的升级工作正式完成,并且将于三天后正式开启第一轮的测试实验。 届时,升级后的lh-lhc将启动有史以来最强的对撞能级,在超过35tev的能级下,去探索微观粒子界的奥妙。 与此同时,cern理事会的新任理事长埃利泽·拉比诺维奇教授还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在首轮35tev能级的测试碰撞实验结束后,高亮度lh-lhc强粒子对撞机将启动对强电统一理论中强电统一理论中的弱相互作用、电磁场、强相互作用、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等等计算预言数据的检测工作。 与此同时,lh-lhc的lhcb探测室也将同步启动,针对惰性中微子和暗物质的存在进行检测工作。 这份消息一出,直接就在物理学界和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ps:二更求月票 第七百七十章:二代航天飞机! 高亮度lh-lhc强子对撞机的升级工作正式完成,高达35tev能级的对撞性能和对强电统一理论的验证以及暗物质、惰性中微子的探索。 相关的新闻消息一出,便在整个物理学界掀起了热烈的讨论。 国际知名的物理论坛physicsforums上,讨论的浪潮已经掀起。 【lhc的升级工作完成了!即将启动35tev能级的对撞实验工作!】 【不可思议,这一次cern居然按照预期顺利的完成了升级施工,甚至他们还提前了一个月的时间,欧洲佬的效率什么时候这么高了?】 【当然效率高了,要知道在lh-lhc后面还有个华国的crhpc在追赶呢(斜眼笑),听说crhpc也快完工了。】 【太棒了,35tev的能级实验,不知道这这次又能有什么全新的发现!兴奋.jpg】 【新的发现大概得往后排排吧,首轮对撞测试完成后,应该会先验证那位徐教授的强电统一理论和寻找暗物质。】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强电统一理论和暗物质的线索都是那位徐教授的研究成果来着。结合之前华国和cern闹掰自己独立修建crhpc,cern这有些抢别人研究成果的感觉啊。】 【理论物理学上谈这些没什么太多的意义吧,谁探测到了不都是全世界共用么。而且高能物理界验证这种理论,还需要本人同意么?没这个规定吧】 【怎么可能没意义,提升知名度,吸纳人才,提升科技等等都是啊。】 【crphc本来就是华国和cern闹掰后自己独立修建的,都公开竞争了,华国肯定是想着自己探测暗物质和验证强电统一理论的。】 【楼上说的有道理,但都公开竞争了,cern不验证还将成果留给crhpc么?】 【说起来,crhpc什么时候能完工啊,对撞能级能有多高?】 physicsforums国际物理论坛上,相关的讨论议论纷纷,不过大多都集中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升级后的lh-lhc高亮度对撞机能够理论物理学家带来什么新的发现。 另一方面则是华国和cern的竞争了。 两台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相互争锋的时代,在整个物理学界都是从未有过的,这吸引了众多物理学者们的兴趣和讨论。 而互联网各大平台上,cern的新闻报道也引起了众多吃瓜群众的讨论。 尤其是在推特、脸书等网站上,更是引起了众多西方网友的注意,不过和物理学界不同的是,这些网友的注意力完全不在lh-lhc本身上。 【上帝!史上最大的粒子对撞机lh-lhc完工了!】 【他们曾经用对撞机在法国和瑞士交界处的地下制造过一个小型的黑洞!现在他们造了一台更大的,超过lhc数倍的性能对撞机,这极有可能会在对撞机内部创造出一个黑洞,这将吞噬我们的地球!】 【wtf?对撞机黑洞?什么鬼?】 【这是真的!35tev的能级,比之前的对撞机要强大整整三倍!他们会毁灭整个地球的,我们必须要阻止他们!】 【什么鬼,你们在讨论些什么?对撞机仅仅是用于科学研究的设备,怎么可能制造出灾难?而且,别说是35tev能级的对撞机,就是350tev能级的对撞机也不可能毁灭地球。】 【但你怎么解释lhc运行的时候层出不穷的灾难?地震、洪水、台风、巨型闪电、甚至各种各样的异象都在lhc运行的时候诞生。我不敢想象更疯狂的lh-lhc对撞机启动的时候会怎样!】 【富士山世纪大爆发?(斜眼笑)】 【cern必须停止实验,否则地球之灵不会饶过他们的。】 就在cern的高亮度对撞机吸引了全世界目光的时候,另一边,金陵。 下蜀航天基地中,徐川正在站在宽敞无比的厂房中仰望着面前一架还在施工的庞大的航天飞机。 二代航天飞机! 基于一代星海号的基础上,二代航天飞机的造型和结构都有巨大的改变。 如果说一代星海号的外观看起来和米苏两国在上世纪制造的航天飞机,那么二代航天飞机则在此基础上增添了不少科幻的色彩。 其机翼比一代航天飞机更宽阔,也更加的厚实,整体看起来有些类似于海洋中的‘蝠鲼’。 站在徐川的身旁,负责二代航天飞机设计与制造的常华祥院士眼神中充满了自豪。 他看着面前这架比一代星海号看上去还要庞大不少的二代航天飞机语气自豪的介绍道:“这就是咱们的二代航天飞机了。” “机长66.47米、翼展宽达65.81米、高17.44米;理论上来说,起飞重量如果是在大气层内能超过千吨,突破大气层重量最高为168.44吨,可携带物资突破大气层重量为87.55吨,内部货舱空间约莫550立方米.” 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个巨大无比的突破。 在机长还缩短了几米的情况下,这架二代航天飞机的性能差不多在一代上涨了近三分之一。 听起来似乎并不多,但对于航天飞机这种大型设备来说,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夸张的数值了。 虽然突破大气层的载荷并未上涨多少,但内部货舱空间却是大了许多。 一代星海号只有约莫330立方米,而二代涨到了550立方米,四舍五入一下,都快接近两倍了。 这意味着在星际航行运输物资的时候,二代航天飞机的载荷要远超一代。 当然,这也和二代航天飞机的造型改变巨大有关。 一代航天飞机的造型类似于传统的民航客机,而二代航天飞机因为徐川提出来至少在月球和火星上具备垂直起降的能力,所以它的机翼被设计的更加的宽大和坚固。 类似于‘蝠鲼’形状的设计,不仅能让机翼承担更大的重量的同时,也扩大了航天飞机内部的空间。 空间的提升,意味着小型化仿星器聚变堆的体积能做得更大一些,提供更充足的能源的同时,也能巨幅提升可使用空间。 听着常华祥院士的介绍,徐川饶有兴趣的走到了二代航天飞机下面,仰着头看着‘蝠鲼’形机翼下部署着的小型化空天发动机。 和尾部部署的长达二十多米的主动力空天发动机不同,‘蝠鲼’形机翼下部署着的空天发动机在体型上要小很多。 但是它的数量却更多,每一边机翼都部署了三台小型化的空天发动机,通过形变后的超导材料和钛合金管道链接上主引擎与空气压缩机,分配推进工质。 而这六台小型化的空天发动机可以各自调节输出能级,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动力不同幅度的调节。 见徐川的目光落在机翼上的引擎上,常华祥院士走了过来,目光也落在了机翼上,轻笑着开口解释道: “二代航天飞机的机翼上每一侧都部署有三台小型空天发动机,每一台在最大功率下可提供45.29kn的推力。” “也就是说,六台小型发动机总共可以提供约莫270kn的推力。” “当然,这是针对小型引擎单独的测试数据来综合判断,具体二代机的完整实验还没进行测试,具体情况暂时没有数据。” “不过从计算的情况来看,这些小型发动机之间在运行时会形成一定的干扰,会降低一些推力。” “所以整体来说,六台小型发动机在全功率的情况下约莫可以提供230-250kn的推力。” “这个数据,在地球上肯定没法支撑它的垂直起降,不过在重力只有地球三分之一和六分之一的火星和月球上来说,理论上是足够了支撑它进行垂直起降的。”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很不错了,走,进去看看。” 从目前常华祥院士汇报的性能和数据来看,这架二代航天飞机已经达到了他此前提出来的要求。 虽然并没有像他一开始提出的建议采用双发引擎模拟倾转旋翼机来实现垂直起降功能,但多台小型引擎的串联,在一些领域反而具有一定的优势。 比如出现某一个引擎失效或出问题的情况下,多引擎可以最大程度的保障航天飞机本身起降的安全。 通过高大的舷梯,徐川和常华祥一起走进了二代航天飞机的内部。 相对比一代星海号来说,因为二代航天飞机的内部空间更大的原因,它设置的乘员室也更多,总部署数量达到了九个。 此外,二代机上还部署了专门的“锻炼区”,并配备了太空自行车、太空跑台和抗阻锻炼装置等多种多样的健身器材和设备,用于航天员的日常锻炼。 而从设计的角度来看,为了保证航天员最舒适最优越的生存,这一架二代航天飞机可以搭载超过十八名宇航员进行‘长时间’‘大规模’的航天活动。 如果是短期的近地轨道运行或地月转移,这个数字能突破四十。 在此前苏米两国仅仅能搭乘个位数航天员的基础上,二代航天飞机能搭乘的航天员数量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哪怕是对比一代星海号,二代机的能搭乘的宇航员数量也提升了百分之六十以上。 简单的感受了一下二代机上的锻炼室、休息室、盥洗室等功能性的配置后,徐川满意的点了点头。 相对比一代星海号来说,因为二代机有一个重要用途就是降落在月球和火星上充当临时的前线科研基地的功能。 所以在各种功能室的配置上要比一代星海号齐全太多了。 可以说在月球和火星表面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航天研究所的设计人员和工程师都进行了考虑。 比如月震和火星风暴,二代机都有考虑应对措施。 比如能源系统,除了小型化聚变堆外,在紧急情况下,还有另一套锂硫电池功能系统。 它可以在小型堆全面损坏无法提供任何能源的情况下,保持二代机及九名宇航员一周的最低电力生活需求。 而这个时间,理论上来说,在地月之间,足够他们安排另一架航天飞机过去救援了。 此外,如果需要进行远距离的航行,如前往火星执行任务。 那么二代机还会携带一定数量的太阳能发电板,以应对突发情况。 可以说,在这个时代,除了无法实现人造重力,几乎其他能为宇航员和科研工作考的情况,航天研究所这边都进行了齐全的考虑。 “二代机还需要多久完工,大概什么时候能进行二代机的首轮航飞测试?” 驾驶室中,透过厚厚的钢化玻璃徐川看向外面,朝着身旁的常华祥院士询问道。 常华祥院士快速的回道:“从目前的组装情况来看,这架二代机大概会在今年的八月份左右完成。如果没有意外的情况的话,首轮航飞测试将在八月七日开启,也就是立秋的那天。” 知道眼前这位比较热衷于传统节日,航天研究所这边在经过讨论后,最终将首轮的航飞检测时间定在八月七日,也就是立秋节气。 果然,在听到这个回答后,徐川脸上也带上了一抹笑容。 “不错的日子,那就这样吧。” “对了。” 似乎是想起了什么,他看向常华祥院士开口问道:“二代机的名字定下来了吗?” 常华祥笑了笑,道:“还没呢,计划设计书上的那个只是个代号,具体的名字还没有取,这不是在等你嘛。” 取名这种事,怎么可能绕得过眼前这位。 如果不出意外,二代机的名字和星海号一样,也会是由他取名。 看着驾驶窗外浩瀚的蓝天,徐川认真的思索了一下,笑着道:“不如就叫做‘瀚海’号吧,浩瀚蓝天,浩瀚星海,永无止境。” “瀚海,浩瀚蓝天,浩瀚星海,好名字。” 常华祥院士念叨了两声,笑着点了点头,道:“既然这样,那瀚海号就是它的名字了!后续的报告书和文件中,将统一成瀚海号。”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辛苦常院士了。” 常华祥咧嘴笑着道:“辛苦?” “不不不!能亲眼看到星海号到瀚海号的发展,能够看到我们的航天事业超过米国,可以是任何一名从事航天工作人员的终究梦想了。”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梦开始的时代!” ps:征求二代机名字,瀚海只是我随便取的(名字+寓意) 第七百七十一章:等离子体孤子与混沌墙 二代航天飞机的组装制造在稳步有序的进行着。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进度和去年下半年预估规划的差不太多。 因为需要再制造一架一代航天飞机用于争夺和扩大太空旅行市场,赚取科研经费的关系,二代机的生产制造时间被拉长了半年多的时间。 不过这完全是值得的。 这半年的时间,准确的说,第二架一代航天飞机在制造完成后三个月的时间,光是为那些超级富豪们服务,进行太空旅行项目就为星海研究院带来了十几亿米金的资金。 哪怕是现在米金对软妹币的汇率已经跌破了1:5,但高达近十七亿米金的费用依旧是一笔惊人的数字。 换算过来,这三个月,两架一代机光是在‘太空旅行’方面就为他们带来了接近一百亿软妹币的收入。 而以如今下蜀航天基地形成了产业链的组装制造工厂来说,一架一代机的制造费用能降低到八个亿软妹币左右。 对于商业化的产业来说,要说比这个更加暴利的,恐怕也就只有烟草、电力、银行等极少数行业了。 不过目前来说,太空旅行的市场并不是很大。 虽然不到两千万的太空旅行费用对于那些顶级富豪们来说并不多,但愿意花这个钱去近地轨道感受一下的人相对还是较少的。 而且这算得上是一锤子买卖。 毕竟绝大部分的富豪们上天感受了一次后,基本就很少会有愿意再花费两千万米金前往近地轨道的想法了。 像费萨尔亲王那种对于太空旅行热衷不已的人终究只是一个少数。 不得不说,费萨尔亲王的确是众多富豪中的一个奇葩,别人上天感受一次就差不多了,他这半年的时间来来回回上去整整四次。 也就是说,在第一次和徐川一起上去后,他后面又花费了数千万米金跟其他人一起上去了三次。 都快成为星海研究院·航天研究所这边的vip常客了。 而且,他还在计划着联络其他富豪们一起‘包机’来一次月球旅行甚至是火星旅行。 不过目前来说,即便是星海号航天飞机在太空旅行上表现出了较高的舒适度,敢前往月球的富豪还是非常少的。 火星就更别提了,人类至今都还没有成功实现载人登火呢。 毕竟这两者的危险系数还是相当高的。 整体来说,等‘太空旅行’的热潮和风头过去后,相应的收入就会大幅度降低。 除非他们选择降低太空旅行的费用,这样或许能吸引那些普通富豪们。 但目前来说,航天研究所并没有这样的规划。 因为现阶段的航天飞机主要的目的还是为太空发展而设计制造的,太空旅行只不过是搂草打兔子顺带的而已。 普通人的太空旅行,恐怕还需要等上十年以上甚至更遥远的时间。 这就像汽车、手机这类产品出现一开始也只有富豪们能买得起一样,只有当产业链全面铺开后,普通人才能够享受这份技术带来的红利和舒适。 在徐川视察着二代航天飞机的研究时,网络上有关强电统一、虚空场论和强粒子对撞机的讨论也愈演愈烈。 为此,ctv的媒体记者也特意找了过来。 星海研究院,刚从下蜀航天基地那边回来,就在徐川刚刚推开办公室的门,正打算往自己的办公桌走去的时候,在隔间中处理着手头上工作的助理秦玥眼前一亮,快速的站起身来。 “教授,您回来了。” 听到喊声,徐川扭头看了她一眼,点了点头,问道:“怎么了,有什么事吗?” 秦玥快步的走了出来,笑着道:“在您上午去下蜀航天基地那边视察的时候,ctv那边有人过来找您了。” “ctv找我?做什么?”徐川好奇的问道。 秦玥笑了笑,道:“前些天您不是完成了强电统一理论的报告会和虚空场论时代会议吗?恰逢cern那边lhc对撞机的升级完成,ctv那边想和您申请一下,针对这些理论成果做一个专访,想问问您是否愿意,什么时候有时间。” 如果是其他的学者,ctv的态度也不可能放得这么的低,毕竟是国内所有媒体的老大。 不过面前眼前这位,别说是ctv了,就是算上国内所有的媒体,恐怕都不够资格在他面前摆谱的。 如果他不愿意接受采访,谁来都只能扛着器材自己原地返回。 而且一般的媒体,也没资格申请采访他,连助理这关都过不去。 对于徐川来说,虽然对接受采访没什么兴趣,但c媒的面子还是得给一下的,毕竟是国内媒体的龙头老大。 而且有些时候,适当的学术曝光其实也是必须的。 学术这种东西,离普通民众太远也并不是一件好事,曲高和寡很难让常人了解到他们这些学者到底在做什么。 这一点,有些期刊和国家地区其实做的挺好的。 比如《自然》,除了专业性的领域期刊外,它还有一类专门给普通民众看的期刊,通过通俗简洁有趣又不失严谨的语言,来向大众描述科学的发展或生物的变化。 想了想,徐川开口问道:“他们的人呢?” 秦玥快速的回道:“在研究院外面的宾馆等着,如果教授您不想接受采访的话,我去回绝他们好了。” 徐川摆了摆手,道:“既然来了,c媒的面子还是要给的。你联系一下他们,安排个采访吧。” “时间的话.” 他想了想,看了下手机,接着道:“这两天我时间不够,放到下周一吧。” 今天周四,距离下周一还有三天,这三天的时间,应该足够他去能源研究所那边看看那些研究员关于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的学习研究情况了。 见徐川答应下来,秦玥连忙点头应道:“好的,教授。” 专访的时间安排在三天后的周一,而这三天的时间,徐川则来到了能源研究所这边,召集了此前参加‘葵花小课堂’的十几名研究员们。 “关于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的理论机制,理解的如何了?” 小型会议室中,徐川朝着众人询问道。 听到这个问题,一众研究员纷纷低下了头,脸色羞红。 这种物理学界最前沿的理论,还是基于强电统一理论的,即便是他们这些天拼了命的研究和学习,也不是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完全弄懂的。 看着纷纷低下头的众人,徐川轻轻的摇了摇头。 要说失望肯定是有点的,毕竟在强电统一理论的报告会召开前,他就专门给这些人连续讲解整整三天的理论和细节。 而且这些人本身就是可控核聚变工程中的项目负责人和顶级研究员,按照道理来说,天赋应该还是很不错的。 不过真要说有多么的失望倒也没有,毕竟一项新理论的出现,总归是需要时间才能被其他人接受的。 尤其是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这种物理学界前沿中的前沿理论,需要的时间只会更长。 摇了摇头,徐川重新开口道:“既然这样,那我先开个头吧。” 看着重新抬起头,将目光对过来的众人,他接着道:不可否认的是,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在目前来看依旧是一项极为前沿的理论和技术。” “以目前的科技基础来说,要想做到难度可以说极高。” “所以站在一名研究技术员的角度上来说,考虑到项目的研究难度,成本,收益等各方面的东西,我认为咱们可以将等离子体墙和电磁盾拆开来进行研究。” “对于等离子体咱们并不陌生,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中高温等离子体湍流控制模型目前是全世界最优秀的,在这方面我们有领先世界的经验和技术。” “需要考虑的是如果在一个不封闭的环境中引导等离子体在空气或者真空等环境中形成固定的盾墙形态。” “至于电磁护盾.” “.整体来说,关于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理论,我的想法是咱们可以将其分成两部分来进行。” “等离子体护盾和电磁场盾可以先独立进行完成,再进融合。” “对于这两方面,大家有什么想法吗?” 简单的将自己的想法说了一下,徐川将目光扫向众人,人群中带着黑框眼镜的罗铭鼓起勇气举起了手。 看到这一只孤零零举着,似乎下一秒就会缩回去的右手,徐川有些讶异,随即眼神中带上了鼓励,看向这位叫罗铭的研究员。 他还记得在之前的小课堂上这位年龄在众人中仅比他大一些的研究员提出了关于循环增强机制理论的问题。 在一众听课的研究员中,的确是少数能跟上他讲解脚步的人。 罗铭深吸了口气,站了起来开口道:“那个.徐院士,关于等离子体墙方面,我有一点想法。” 徐川点了点头,笑着道:“大胆的说就是,咱们搞学术搞研究的,最不怕的就是想法。” 在脑海中组织了一下语言后,罗铭深吸了口气,向后拉了一下椅子,走向讲台,从旁边拖出来一面白板,拾起了放在在篓盒里面记号笔,一边写一边开口道。 “等离子体广泛存在于宇宙中,常被认为是除去固、液、气态以外的第四态,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不过受限于它的不稳定性,如何对其进行控制一直以来都是个极大的难题。” “基于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中等离子体湍流控制模型和ns方程,对于在大气层和真空中构建等离子体墙,我们也许可以通过解析与数值相结合的方式,并借助若干非线性发展方程来研究等离子体中的孤子与混沌现象.” “这方面,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具有幂律非线性的(3+1)维广义扎哈罗夫-库兹涅佐夫方程zakharov-kusov方程?” 【ut+αμ^nμx+b(μ_xx+μ_yy+μ_yy】 “在这里,a、b是实数,我们的目的是用动力系统的分岔方法研究当n=1时方程(1)的所有行波解,并给出所有行波解(包括有界和无界)的显式表达式。” “通过对进行解析,我考虑了节行波系统的相空间几何,得到了各种有界和无界轨道的参数分岔集.” 白板前,戴着黑框眼镜,看起来有些瘦弱的罗铭不断的讲解着。 会议桌旁,徐川饶有兴趣的看着白板上的算式,听着这名研究员有些磕磕碰碰的讲解。 不得不说,从白板上的算式来看,这位叫罗铭的研究员在等离子体方面的确是相当有研究的。 白板前,罗铭的讲解还在继续:“.除同宿轨道和周期轨道外,系统的所有轨道都是无界的。” “从这个情况来看,在寻常环境中建立等离子体墙我们需要分三种情况讨论。” “第一种无界轨道Γ和Γ;第二种无界轨道,其能量低于鞍点p,但高于中心p的Γ;第三种” 长达近十分钟的报告完成后,捏着记号笔的罗铭才停下来。 他看向徐川,深吸了口气,认真的说道:“以上就是我对于等离子体墙的构思和想法。” 徐川脸上带上一抹鼓励和赞扬的笑容,双手抬起带头轻轻的鼓了鼓掌。 会议室中,零碎的掌声很快就变得整齐了起来。 徐川笑了笑,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开口道:“很不错的想法,通过zk方程来为描述由冷离子和热等温电子组成的强磁化无损等离子体中非线性离子声波建立数学模型。” “对方程幂律非线性的(3+1)维zakharov-kusov方程行波系统性的给出相空间几何与各种有界和无界轨道的参数分岔集。” “这条研究思路为大气层能内建立稀疏的等离子体墙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站在白板前,还有些拘束的罗铭,笑着道:“关于等离子体墙的研究,就由你来负责了。” “我?” 白板前,听到这句话的罗铭顿时就愣住了,他惊讶诧异的手指反指了一下自己,似乎有些不敢相信,紧张的又补了一句。 “我行吗?”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没错,关于等离子体墙这一块的研究,就交给你了。我相信我的眼光,你可以做到的!” ps:这个月双倍的最后一天了,大佬们手里有月票的球球了,明天给大家加更! 第七百七十二章:CTV的专访 三天的时间,徐川在能源研究所这边敲定了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的两大模块技术研发主力。 负责等离子体墙研发自然是那位戴着眼镜身材瘦瘦弱弱的罗铭,而负责磁极化子电磁场研发的人选则是从航天研究所那边挑选出来的一位叫做‘李开畅’的中年研究员。 早在空天发动机研究的时候,这位李开畅就是当时的主力科研人员之一了。 空天发动机中最重要的部件就是电离加速场和螺旋磁场了,这两者无疑是空天引擎的核心。 而引擎内部强磁调节器和电极离子产生器,就是这位李开畅负责研发的。 将和磁场相关的技术交给他,徐川还是放心的。 至于他自己,就2024年的工作情况来看,他根本就没时间来亲自负责这些东西。 首先是cern与crhpc的竞争,无论是强电统一理论的验证还是惰性中微子、暗物质的探测与搜索,都需要他亲自主导。 相对比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来说,在理论物理方面,除了他,国内还真就没有一个能扛得起大旗的灵魂人物。 如果杨振寜老先生再年轻个五六十岁或许还成,但他老人家现在已经一百零二岁了。 要不是强电统一理论的报告会对于一名物理学家来说属于真无法错过的会议,杨老先生也不可能不远千里从京城跑来金陵。 对于标准模型而言,杨-米尔斯理论是经得住实验和时间验证的,它具备开创性、跨时代的意义。 强电统一理论亦同样在这个上面进行了拓展,无论是强相互作用还是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等等计算预言数据都是基于此完成的。 不过岁月终究是不等人的,这位老先生如今已经一百零二岁。 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但对于国内的物理学界来说,离开了他,很多东西还真就干不成推进不下去。 比如crhpc环形强粒子对撞机的修建工作,尽管有物理学会的帮忙推进,但对于最高层而言,真正有影响力能促使他们排版投入上千亿资金做这个决定的,除了他也没有其他人了。 包括后续对强电统一理论的验证和对惰性中微子、暗物质的探测,没有他亲自在场,这些工作不说完全没法展开,但推进的速度,恐怕会慢上不止一个档次。 在cern与crhpc强烈竞争的今天,谁能够先一步抢占到这些成果优势,就意味着谁的名声能够极大的扩张。 如果cern能够抢先做出这些成果,物理界圣地的地位将得到维持。 而如果crhpc能够领先,意味着物理学界将出现一个能够cern平分秋色的机构组织。 至于领先,目前来说只能说在cern不犯下大错的情况下,crhpc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或者说,crhpc环形对撞机在超出lh-lhc能级的领域,做出重大的成果和发现,这样才有机会。 毕竟人家也运营了几十年的时间,再加上众多西方国家在这种基础科学领域本身就占优势。要想将那些物理学家们拉过来,只能说路漫漫兮,其修远兮。 而且除了高能物理领域和粒子物理领域的工作外,航天领域的发展,比如月球前哨科研站基地的建造和火星的探索,同样都需要他来主持大局。 这倒不是国内的航天领域没人了,而是他不可能将星海研究院本身在航天领域占据的主导地位拱手相让给其他人。 毕竟航天飞机的发展还涉及到后续他对于火星的探测与改造计划。 在有可能将火星改造成另一颗生命星球的基础上,他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放弃最核心的航天资源的。 只有掌握了航天资源的话语权,他才有机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三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ctv的采访人员如期而至。 星海研究院的办公室中,徐川见到了c媒的采访团队。负责采访他的是老熟人了。 从当初克拉福德奖开始就一直负责采访他的美女记者孙雨彤。 “您好,徐教授。” 穿着一身白色的职业装的ctv采访记者孙雨彤笑靥盈盈的走上来打着招呼,伸出手轻轻的和徐川握了握:“我们又见面了。” 握了握手,徐川笑着招呼道:“好久不见,孙记者。” 知道这位平时的研究很忙,负责采访的孙雨彤也就没有将时间浪费在寒暄上,面快速的将话题带入了采访上。 “采访可能会占用一点时间,麻烦您了。” “在采访中,我们会咨询一些有关于关于物理学上研究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中有不太方便回答的,徐院士您可以直接告诉我下一个就行,届时发布出去的采访视频都是会通过剪辑的。”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那开始吧。” 在沙发上坐下之后,孙雨彤调整了一下坐姿,脸上露出个亲和力相当强的笑容,示意旁边的摄影师准备开始后,看向徐川开口道: “很荣幸能够得到这个采访您的机会,对于您的研究工作,相信不止是我,坐在电视前的观众朋友们也会很好奇。” “比如在前些天您在南大召开的强电统一理论的报告会,我相信很多的观众都有听说和了解。” “不过对于这一能改变整个物理学界现在和未来的理论,我想大部分的观众都和我一样,对其很难有具体的认知,也很难让具体感受到它的意义。那么能否麻烦徐院士您替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您的这些工作吗?”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笑了笑,开口道:“对于绝大部分的普通人来说,聊那些如何计算强电统一的数学公式和复杂的理论可能会让人更加的迷惑。” “如果想要大体的强电统一理论这种东西,我们需要了解标准模型和一些高能物理理论的背景。” 顿了顿,他略微思索了一下,接着道:“对于如今的物理学来说,我们生活的宇宙起源,目前来说比较受大家信服的无疑是‘大爆炸理论’了。” “即宇宙最初是一个密度极大、温度极高的奇点。而在一百多亿年前,这个奇点发生了大爆炸。大爆炸使得奇点内的能量和物质四散出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 “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引力、强力、弱力、电磁力这些,在如今的物理学中,也都是在大爆炸后出现的。” “简单的来说,我们可以将大爆炸过后的宇宙看做一片充满了能量的原始火海,它的温度和能量都非常的高。而在这种基础上,我们借助当代设备发现的所有基本粒子都能从火球抽取足够能量而变成真实的粒子,并在火球中到处游荡。” “在那个时候,它们真正的等效,所有基本相互作用也都是同样强和远程的作用,而不仅仅是类似。” “但是随着宇宙的扩张,这片能量火海的温度下降,这些粒子就开始失去了获得能量的本事,进而聚集在一起,演变成现如今的引力、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等等。” “而强电统一理论,就是寻找到我们到底需要多高的能级,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这三份力才会变成同一种表现形式,就如同一开始我所描述的原始能量火海中的粒子一样。” 孙雨彤笑着道:“这听起来很有意思,有点殊途同归的感觉。” 微微顿了顿,她接着问道:“如今强电统一理论已经由您完成,那请问物理学界的未来,您怎么看呢?它会是怎么样的?”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思忖了一下,摇摇头回道:“关于物理学界的未来,老实说这个问题还真不太好回答。” 闻言,孙雨彤立刻将目光投递了过来,眼神中带着要不要先切掉这一段的意味。 徐川笑了笑,接着道:“物理学界的未来这个问题太广泛,我们对于当今宇宙的了解实在是太少太少。” “即便是我的强电统一理论通过实验验证正确,我们也还有引力、可能存在的暗物质,暗能量、中微子的质量起源等等一系列的未解之谜。甚至,在未来的探索中,我们在宇宙中发现其他的能量或物质,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要聊着这些,我恐怕无法给出一个答案。” 顿了顿,他接着笑道:“不过就短期的时间来说,我们首先要做到是先对强电统一理论进行验证,而后对暗物质、暗能量这些可能存在物质进行探索,以及最后的引力来源进行判断和将它统合进强电理论中了。” 孙雨彤:“这听起来的确很振奋人心,不过对于绝大部分的普通人来说,这些东西似乎都非常的遥远。您能具象化一些向我们说明这些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对于咱们文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吗?”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笑了笑,开口说道:“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看到了。” “对于许多人来说,理论物理研究的意义在哪里是一件很难弄清楚的事情。” “因为在不少人看来,无论是强电统一理论的研究,还是crhpc、lhc这些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修建,这些都很难给当今的社会带来直接性质的发展。” “而当代一群最有智慧的学者,投入巨大社会资源所从事的事业仅仅是为了满足“求知欲”吗?” 说到这,徐川笑着看了一眼孙雨彤,又看了一眼镜头,接着道:“1854年,黎曼提出了黎曼几何的初步设想。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1916年,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其中使用黎曼几何作为核心数学工具。” “这是理论。” “1957年,第一枚人造卫星sputnik1发射成功;1959年,第一种卫星定位系统transit开始研发,1978年,第一颗gps卫星发射成功。” “这是应用。” “而在研发gps卫星时,科研人员学者发现,根据爱因斯坦于1905年发表的狭义相对论,由于运动速度的关系,卫星上的原子钟每一天会比地面上的原子钟慢7微秒。” “而根据1916年发表的广义相对论,由于在重力场中不同位置的关系,卫星上的原子钟会比地面上的原子钟每天快45微秒。” “也就是说,如果gps定位系统不依靠间隔时间为20-30纳秒的时钟脉冲信号进行计算和定位,不对时间进行校准,那么它的定位位置将发生漂移。每天漂移距离约为10公里。” “而没有黎曼几何,没有相对论这些理论,就没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笑了笑,他看向镜头,询问道:“那么,站在1854年或1905年、1916年,人们能够想象黎曼几何、相对论这些理论有什么用吗?” “每一样理论,在其诞生之时,恐怕都想不到其对今日日常生活的作用。” “对于理论物理、理论数学这些学科来说,其实它所研究的东西并非是人们所想象的科学,而是一种‘可行性’。” “理论让我们了解了世界运行的本质,告诉人们什么是可行的,什么是不可行的;然后才是工科的工程师们用着这些理论,高效得构建我们的生存环境。” “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许多东西也都是由理论走向实际的。” “当然,相对于应用来说,理论物理走的的确更远一些,它在实践几十年甚至更遥远的未来。” “而目前我们看不到它的用途,不代表它没有价值,是我们现在做不到实现它的价值。” “所以,如果说应用科技是现在,那么理论就是未来。” “它指引着我们朝未来的哪个方向前进!” ps:本来今天说好的双更的,但今天一大早起来发现自己好像感冒还是怎么了,扁桃体发炎通红,鼻子也堵塞了,脑子更是迷迷糊糊的,整个人腰酸背疼的。 请了假,没去上班在家里窝了一天,上午睡觉,下午起床磨到现在才磨了四千字出来,抱歉,食言了,答应的加更后面再补吧,我先去睡了,希望明天能好。 第七百七十三章:LH-LHC的重启与倒霉的樱花国 这一次的采访,时间相对往常的采访来说时间要长不少。 从下午三点钟开始,到下午接近五点左右才结束。 一方面是对于理论物理,如强电统一、crhpc环形强粒子对撞机、航天登月等等东西做一个全面的提问,花费的时间比较长。 毕竟是专访,目的也是想让国内外的普通群众多了解了解这些前沿学者正在研究的东西对于文明发展的意义,提升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地位。 另一方面则是花了点时间拍照了。 毕竟是专访,除了会在ctv频道上播出外,c媒还准备了相关的新闻报刊和配套的网络讯息。 那么一张帅气的照片自然是避不可免的。 虽然徐川自认为自己素颜就很帅足够上镜了,但在ctv记者的请求下还是答应了下来,花费了十几分钟的时间简单的化了个妆,然后在沙发上折腾了小半天才拍出来几张照片。 虽然都说c媒的镜头是‘照妖镜",不过在看过了摄像小哥拍出来的照片后,徐川倒还是挺满意的。 不说将他的颜值拍出来了十分,八分还是有的,足够进娱乐圈当霸道总裁了。 ...... 晚餐是徐川请客的,在研究院外面的酒店中找了个地方请了一顿。 毕竟c媒专门主动过来拜访专访,推广他的名气和学者、科研人员的声望,看在这一点的份上,他怎么都得表示一下。 请专访的媒体组成员吃了顿饭,这次专访也就正式结束了。 徐川并没有太将这事放在心上,采访完后便将自己的重心全部投入了工作上。 与此同时,另一边。 欧洲原子能研究中心,一场盛大的开幕式正在举办。 lhc的升级工作完成,lh-lhc高亮度强子对撞机正式面世,让整个物理学界的目光都聚焦了过来。 虽然说前几年和华国闹掰,导致华国的物理学者整体退出了cern,还拉起了crhpc环形强粒子对撞机与之公开竞争,影响了不少cern的声望。 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更何况如今cern还没瘦死呢,它如今依旧是世界物理学的圣地,更别提还有众多西方国家的支持了。 尽管从目前公开的一些数据上来看,lh-lhc强子对撞机在能级上要比正在建造收尾的crhpc低不少,但对于如今的物理学界来说,35tev+的能级对撞实验,已经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了。 要知道,lhc没升级之前的对撞能级只有12tev,35tev+,这足足翻了三倍。 如此高能的粒子对撞实验,让众多的理论物理学家和粒子物理学家们都异常的兴奋。 毕竟能级越高,越能窥探到物质最深处的秘密。 如果是在前几年,可能物理学界还没有这份急迫的心。 毕竟那时候希格斯玻色子已经发现,标准模型最后一个重要的板块已经补上,而强电统一、暗物质、暗能量这些东西还遥遥无期,谁也不知道未来还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探索到他们的踪迹。 也就是说,对于二十一世纪的理论物理来说,标准模型里面的东西差不多就已经是上限了。 对于那些未知的东西,没有看到希望自然就没有迫切的心。 但徐川的出现,打破标准模型,惰性中微子这个理论上属于温暗物质的粒子,在lhc的对撞实验中已经找到了一半的信息。 而这次lhc的升级完成,物理学家们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到它全部的身影了。 ....... 与此同时,远在欧亚 大陆另一边的金陵,徐川也在关注着升级后的lhc重启后的第一次对撞实验。 不得不说的是,在他重生这道蝴蝶翅膀的扇动下,很多原本他记忆中的东西如今早已经偏离了轨道发展。 上一世lhc的升级可不是21年,而是在25年,而且升级后的高亮度lh-lhc强子对撞机能级也没有达到35tev这个能级。 毕竟那时候可没有crhpc这个竞争者,老米也没有掺和进lhc的升级工作中去,更没有为lhc的升级提供一批高温超导材料和大量的资金。 虽然借助升级后lh-lhc完善了惰性中微子的数据,但也仅限于此了。 而对于神秘的暗物质来说,它到底还蕴含了多少种其他不同的粒子,谁也不知道。 或许这一次有了意外助力的lh-lhc会有更多的发现也说不定。 老实说,虽然cern和crhpc处于竞争的关系,但徐川对于升级后的高亮度lh-lhc的第一次测试性碰撞的确很期待。 因为他是一名学者,是一名物理学家。 对于这种多个物理研究领域,比如超标准模型新粒子、新相互作用的寻找等的带来巨大机遇,甚至有可能取得新发现的研究他是拒绝不了的。 当然,他对于星城在修建的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crhpc更看好更有信心。 因为在对撞机领域,对撞能级和探测器是两大真正的核心。 而对于crhpc来说,虽然在普通的探测器方面可能会比lh-lhc弱一些,但在对撞能级上却是完全碾压了后者的。 而更高能级的对撞实验,意味着它在发现新科学这方面具备更大的潜力。 等待了一天的时间,让徐川有些意想不到的是,高亮度lh-lhc对撞机的首轮‘秀肌肉"虽然的确秀出来了,但过程中却发生了点意外。 有人穿过了‘重重"安保,潜入了lh-lhc强子对撞机的地下坑道中,抗议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启动,导致了原本将按计划进行的实验不得不短暂的停摆。 虽然通过监控,安保人员很快就抓到了这个潜入对撞机的地下坑道中的中年男子,重新做好了准备进行了首轮测试 与此同时,在首轮测试完成后不到四个小时的时间,樱花国伊豆群岛附近发生了7.2级大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导致滨松市、静冈市、横滨市等城市遭遇了巨浪的袭击。 尽管人员经济损伤还没统计出来,但毫无疑问,这一突然的‘意外"事故绝对比lh-lhc的首轮实验更加吸引媒体和普通民众的目光。 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无数蜂拥而至的媒体记者纷纷举着话筒向cern的新任理事长埃利泽·拉比诺维奇教授提问。 「拉比诺维奇理事长先生您好,我是bbc的媒体记者,听说这一次升级后的高亮度lh-lhc对撞机的能级高达35tev,请问如此高的能量强度是否会在对撞机内部制造出黑洞?」 「理事长先生您好,我是《***》的记者,请问如果lhc对撞机产生了黑洞,地球会吸进去吗?」 「理事长先生,在今天lhc对撞机启动的时候,樱花国伊豆群岛附近发生了7.2级大地震,请问这是否和lh-lhc对撞机的运行有关系?」 「埃利泽·拉比诺维奇先生,听说外界在不断抗议高亮度lh-lhc对撞机的运行,请问cern是否会考虑停止它的运行?」 「理事长你好.....」 新闻发布会上,这位自上任以来名声就不怎么样的埃利泽·拉比诺维奇理事长在听到这些问 题的时候头都大了。 地下管道运行前被人潜入、樱花国伊豆群岛附近发生了7.2级大地震、对撞可能产生的黑洞等问题被人翻出..... 各种各样的问题向他砸来,不管怎么回答,这些媒体记者都不可能放过今天这个极具热点和流量的话题。 果不其然,在当天傍晚,和高亮度lh-lhc粒子对撞机相关的新闻消息就冲上了互联网各大平台的热搜。 【lh-lhc升级重启的当天,同在欧亚板块的樱花国海域发生7.2级大地震!】 【cern的魔咒!lhc每一次开动附近的地区或者同一时间发生灾难,或者是怪异的事件。】 【抗议!cern必须停止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运行!这是地球的灾难!】 【根据物理学电学,当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环型粒子加速机用电力线圈为粒子加速,就会制造一个巨大的磁场,这个磁场甚至会影响地球本身的地磁,进一步甚至可以改变地球的引力而改变时间空间,cern极有可能会毁灭整个地球!】 【该死,这群疯狂的物理学家!他们曾经用对撞机在法国和瑞士交界处的地下制造过一个小型的黑洞!现在他们造了一台更大的,迟早会毁灭整个人类的!】 【不止是欧洲,华国也修建了一台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甚至对撞能级比升级后的lhc更高更大。】 网络上,樱花国巧合的地震将这次lhc强子对撞机重启的新闻送上了热搜,一时间,互联网上,乃至现实中都有人在不断的抗议着。 甚至某个反对对撞机实验的环保组织,还专门组织了人员在法国东部靠近cern的地区进行了***,试图冲进cern中阻止lhc的运行。 而相关的热搜在国内都没能避免,挂到了第七的位置。 不过这个第七,和对撞机制造黑洞危害地球安全这些关系不大,而是因为的lh-lhc启动时,樱花国伊豆群岛附近发生了7.2级大地震有关。 【好家伙,樱花国伊豆群岛附近发生了7.2级大地震!】 【单走一个‘6"!】 【听说和欧洲原子能机构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升级后重启有关系,lhc碰撞实验后没多久,这次地震就发生了。】 【真的假的?这要是真的,麻烦lhc以最大功率多开几次,谢谢!】 【楼上的不用lhc,咱们自己也有啊,而且还更大(斜眼笑)】 【哈哈哈哈哈,乐,好日子唱起来啊!】 【话说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运行,该不会真的能产生这些灾难吧?还有制造黑洞什么的?】 【楼九漏?】 【有没有可能全地球的质量能量加一起都无法产生任何大小的黑洞(狗头)】 【那倒不至于,对撞机的确能制造黑洞,lhc就干过,不过连十万分之一秒的时间都没维持就自我蒸发了。】 【造不出来的,第一!对撞机的功率远远不够,也许绕地球赤道建一个对撞机能撞出黑洞,但现在肯定撞不出来。】 【第而,对撞机内产生的黑洞都属于微型黑洞甚至是量子黑洞,在这种情况下按照霍金的黑洞辐射理论,它们会在诞生的瞬间就蒸发掉,根本来不及吞噬地球。】 【黑洞不行,但是那个灾难,说不准还真有可能。lhc的启动好多次都在同一天发送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海啸、地震、奇怪旋涡什么的,lhc的磁场比地球还要大十万倍,地球的磁场会否因此受到影响甚或是逆转?】 【应该没什么问题,对撞机再大也就占地那么点地方,相对比地球来说,差不多就是一 个芝麻粒了。】 【有问题川神这些物理学家肯定会暴露出来的,安心啦,想太多。】 相对比国外有些愚昧无知的言论来说,国内网友们的注意力基本都集中在樱花国海域的大地震上。 如果是其他国家发生了这种级别的地震灾害,可能国内的网友还会认真的讨论交流一下到底是不是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锅。 但隔海相望的小日子朋友们发生了这种,大部分的网友恐怕只会一边唱着好日子一边希望它能够多来几次。 与此同时,另一边。 星海研究院中,等待了一天消息结果等来这个结果的徐川也有些目瞪口呆。 他还真没想到lhc升级后重启的第一天就撞上了樱花国的地震。 当然,对于樱花国伊豆群岛附近发生了7.2级大地震他也没什么印象,虽然他是重生回来的,但他又不可能事事都关注都记得。 只能说,这运气,真是绝了。 要不是他相信科学而不是玄学,这会都怕是会怀疑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运行真就能影响到地球的运行了。 毕竟一次两次的就算了,这巧合的数量的确是有点多的。 例如在08年lhc第一次启动时,二十四小时之内就产生了四个大地震。伊朗的6.1级、大西洋的6.6级、印尼的6.6级,以及北海道的6.9级。 老实说,的确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这上面去。 不过对于地球麻麻来说,这些地震只不过是她睡觉的时候打了个‘呼噜"而已,连动弹一下都算不上。 至于强粒子对撞机的影响,那更是无稽之谈。 正如网友所说的一样,就算是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磁场再强,相对比整个地球的体量来说也是微不足道的。 太阳风暴都没能‘完全"影响到地球磁场,对撞机想要做到这一步,恐怕环赤道都不够。 ....... 第七百七十四章:极化电磁场的研究 相对比cern地下对撞机管道被‘潜入"抗议人员这种日常保留节目,徐川更在意的是这一次高亮度lh-lhc对撞机首次‘秀肌肉"的实验数据。 35tev能级下的对撞实验,在当今物理学界还是第一次,他对这份数据相当的感兴趣。 不过可惜的是,自从他们和cern闹僵后,有老米在背后的支撑,当初争取来的会员国身份已经被撤销了。 再加上华国物理学会和华国学者全面撤离cern,就连这次lhc升级后的重启没华国学者前往参加,想要拿到这份实验数据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了。 如今唯一能做的,就是等crhpc完工,自己开机进行实验了。 不过好在这份时间也快了。 想到这,徐川嘴角露出了一抹自信的笑容。 由他亲手主导成立建造起来的环形超强粒子对撞crhpc,能级可比升级后的lh-lhc大多了。 从目前设计的理论数据来看,crhpc的对撞能级最大能达到125tev+,强悍的性能足足是lhc的10倍整,即便是升级后的lh-lhc,也足足有它的3.5倍之巨。 虽然说在传统的探测器上性能要比老牌的lhc弱一些,但在针对暗物质的探测器上,由他亲手写出理论设计出的‘微光"探测器,可不比1lhc的探测器弱。 顶多还有两个月的时间,这份物理学界的镇鼎重器,就该和全世界见面了。 ...... 首轮35tev能级的对撞测试实验结束,cern吸引了大量的物理学者,也正是开始了对强电统一理论的验证和暗物质的探索。 另一边,在对cern的工作重启保持了第一阶段的关注后,徐川也没将精力再放到这个上面,而是转移到了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的研究上。 趁着还有最后一个多月能用在这上面的时间,他准备集中自己的精力率先带队对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之一的磁极化子电磁护盾进行研究。 看看能不能在这方面进行一个突破。 至于cern的对撞实验安排,在首轮的测试完后会展开对强电统一理论的验证工作这个,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他并不是太在意。 网络上虽然争议的声音不少,有些人觉得这是在和即将完工的crhpc抢荣耀。 毕竟crhpc即将完工,理论上来说,华国有独立的能力对强电统一理论进行验证,收获这一份荣誉。 不过对于学术界,尤其是理论物理界来说,这种公开的论文其他的同行拿过去进行验证,并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甚至可以说都不需要原作者的允许。 一方面是要验证理论物理学界的论文往往需要动用各种大型科研设备,难度极高。 比如当初希格斯老爷子的希格斯玻色子和希格斯机制。就是在08年lhc的首次升级工作完成后才找到的。 而那一次升级,花费了超过十亿米金。08年的十亿米金,价值可不是现在的十亿米金能比的。 可以说这种顶尖前沿物理学界的理论要进行验证,难度远不是一名物理学家能够解决的。唯一能寄希望的,就是整个物理学界了。 甚至就算是整个物理学界共同出力,都不一定有希望。 比如爱德华·威腾的弦理论。 恐怕再过两个世纪都不一定有希望能看到。 另一方面,对于学术界而言。 理论的提出者重要程度是大于发现者和研究机构的。 比如诺奖,按照惯例,诺奖并不会将奖牌颁给粒子 的发现者,也不会奖励操作强子对撞机的研究员和机构。 诺奖更「倾向于」颁给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或者完善者。 因为在学术界普遍的观点中,前两者的工作虽然重要,但并非是那种决定性的重要。 当然,这并非绝对的情况,有些时候,也是有例外的。 在理论提出者已逝或已获奖、或设计具有开创性的实验、贡献突出等情况下,诺奖是可能颁发给其他人的。 比如弱电统一理论,除了1979年颁发给温伯格、格拉肖等三人外,1984年还颁发给了卡洛·鲁比亚和西蒙·范德梅尔两人。 原因是后两者在发现弱相互作用传递者的、z场粒子的大型项目中,做出了决定性贡献。 从这些方面来看,徐川并不担心cern抢在crhpc的前面验证了强电统一理论而分走属于他的荣誉。 倒是crhpc,的确没有太多的办法。 毕竟这次cern真的可以说是爆肝了,抢在了crhpc前面完成了lhc的升级工作。 不过这些东西倒也不用太在意,就算是cern抢先完成了对强电统一理论的验证工作,留给crhpc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会更加的重要。 ...... 能源研究所。 在这个大多数人都准备下班回家的时间里,物理研究所一角的几个实验室里,依旧是灯火通明着。 尤其是最靠里面的那间实验室,约莫近百平米的房间中,大概六七名研究员,正围绕着空旷实验室中心白色塑胶桌上的仪器。 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可以看见明显的憔悴,甚至是黑眼圈和眼中的血丝,不过每一个人的眼神中都带着些期待,但更多的是失望。 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技术中等离子体墙徐川交给了那个叫罗铭的研究员,而更难一些的磁极化子电磁护盾则是他自己趁着crhpc正式开动前这一个多月带队进行研究。 而眼前白色塑胶桌上,长相看起来‘路由器"的‘简陋"设备,就是他们最新弄出来的试验产品。 磁场是什么? 通俗点来讲,这是一个初中生都能回答出来的问题。 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它不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但它是客观存在的。磁场具有波粒的辐射特性,它围绕磁体或电流周围的空间存在,使得磁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够通过磁场作为媒介发生,即使两者不直接接触。 而磁场的基本特征是能对其中的运动电荷施加作用力,这种作用力或力矩源于磁场对电流、对磁体的影响。 科幻中的电磁护盾,就是基于这份原理而来的。 但科幻终究是科幻,要想制造出这种护盾,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 第一个得有足够的能量供给无论是电磁护盾、等离子体护盾这些装置进行持续工作。因为能量盾需要保证有足够的粒子在固定区域内持续流动。 这一点对于星海研究院来说很容易解决。 交流电、直流电随便挑,前者可以通过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直接进行供能,后者可以通过大规模的锂硫电池场提供。 但第二点就难了。 抛开能量来说,各种护盾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得有相应的技术能力来控制护盾装置,要保证等离子体盾、电磁顿等能量中的粒子不会散开,针对外来的攻击能够及时控制能量盾的粒子流动方向。 这一点,在强电统一理论完善之前是做不到的。 很简单,理论不支持。 即在强电统一理论完善前,等离子体 场和磁场的单极子化还是只是一个推测,物理学界不清楚它是否真实存在,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到它。 而在强电统一理论完善后,磁场和等离子体场的单极子化就可以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的极化子体系完成了。 但理论是理论,如果将这份理论顺理成章的转变成应用技术,依旧是一个难题。 徐川带领的研究小组,需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难题。 而根据强电统一理论中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这些天,他们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和分子结构,制造了一批磁单极材料,并且通过这些磁单极材料弄出了一份试验产品,进行了第一次的实验。 详细的实验数据还在处理中,不过从电脑上初步反馈回来的信息和数据来看,这一次的实验预期恐怕并不怎么样,生成的磁单极场不仅仅不是他们想要磁场,而且还可能混乱无比,难以稳定。 这也是一群人脸上失望大于期望的原因。 包括徐川,也紧皱着眉头翻阅着电脑上的反馈数据。 「徐院士,完整详细的实验数据打印出来了。」 实验室的大门被人匆匆推开,穿着一套白大褂的研究员快步走了进来,手中还抱着厚厚一摞纸质文档。 这是此前安排下来负责磁极化子电磁场的研究员‘李开畅",做完实验后他等不及了亲自跑去了打印机房。 一群人快速的围了过来,徐川率先从上面拿走了一摞已经分好的实验资料后,其他人一拥而上,将数份用不同打印机同时打印出来的资料瓜分了个干净。 「情况不乐观啊.....」 翻了翻手中的实验数据,徐川请叹了口气。 在打印室就已经提前看了详细实验数据的李开畅点了点头,苦笑道:「的确不太好。」 他没说的是,这何止是不太好,简直是糟糕透了。 他们用rbci晶体来做的强耦合极化子实验,但从数据来看,磁场强度倒还算是合格,但磁通量、磁饱和性、、磁滞性、以及磁极化子这些就一言难尽了。 其中涉及到磁极化子强度的h(mev)值只有10.2718、a(a°)值只有1.92。 而按照理论,他们设计的这两个数据起码应该达到30+、5+以上才算是符合基本要求。 如果要适应应用上这项技术,做到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那么磁极化子强度的h(mev)更是要达到100+、a(a°)值得在10+。 也就是,从目前的实验数据来看,他们距离真正的应用差了整整十倍。 翻了翻手中的详细实验数据,徐川边看边朝着负责磁极化子电磁场研发来李开畅问:「对于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想法吗?」 李开畅皱着眉头思索了一会,带着些迟疑道:「从理论上来说,强磁极化子电磁场的各项指标最直接的关联在于制造它的晶体材料,会不会是rbci晶体的原因?」 徐川点了点头,道:「材料方面的确可能存在一些难题,不过rbci晶体差不多已经是目前我们能找到最合适的材料选择了。在低维极化子中我们没有太多合适的选择。」 略微思忖了一下后,他接着开口道:「联系信息研究所那边,通过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和相关的实验数据对低维极化子材料进行建模,看看能不能通过超算来寻找一下合适的材料。」 李开畅点了点头,道:「好的,徐院士。」 徐川想了想,道:「向华科院那边借大型squid超导量子干涉磁力仪的情况如何了?」 squid超导量子干涉磁力仪主要使用于探测直流磁化率信号,这类型的 设备种类很多,星海研究院有,但是大型的没有。 临时购买和搭建一个这样的实验环境大概是来不及了,所以只能先向华科院那边借用一下实验室场地,来更详细的对磁极化子场来做一个更详细的判断。 李开畅:「相关的申请工作是温远航院长那边在进行,温院长之前反馈过,已经联系了华科院那边,问题应该不会很大。」 正说着,实验室的大门被人推开了,两人聊天的温远航走了进来。 「徐院士,李组长。」 先后笑着打了个招呼后,他接着快速的开口道:「关于向华科院那边借大型squid超导量子干涉磁力仪试验场地的申请,我已经收到了那边的回复,对方已经同意了。 听到这句话,徐川脸上一直皱着的眉头总算是舒缓了几分,脸上带上了一丝笑意。 将手中的实验数据报告丢到桌上,他开口道:「今天的实验就到这里吧,准备好材料和设备,接下来我们去华科院那边继续实验。」 李开畅表情严肃点了点头。 「是!」 ....... 第七百七十五章:第一位‘中庸\’的学生 金陵,南大,又是一年毕业季。 在去华科院那边借助他们的squid超导量子干涉磁力仪来进行磁极化子电磁场研发前,徐川还有件事要解决。 从21年新收下四名学生到如今,时间也过去三年多了。 四名学生中,两名博士分别是丁瑞和童杨,前者主攻泛函分析领域,如今在跟随他学习计算材料学,离毕业还早。 但另一位童杨已经完成了他的毕业论文,在考虑毕业了。 「你考虑好了?」 办公室中,徐川从童杨手中接过了他的毕业论文,笑着询问道。 童杨点了点头,抿着嘴开口道:「嗯,考虑好了,教授。」 「好,我看看论文。」 徐川点点头,翻开了手中的论文。 论文大概三十来页的样子,标题是《基于单位球面上最小legendrin子流形的最优掐取问题研究》 几何分析领域的一个难题,算不上什么世界级难题,不过对于一名博士生来说,能在这个上面做出一些进展已经是相当不错的表现了。 【独创性申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了单位球面上极值子流形的特征值与刚性问题,设m^n是单位球面s^n中的闭乖流形,荐:m^n→s^n*(1)使得泛函f(x)(见(1.19)式)取得临界值,则称m为极值子流形.....」 「......」 【引言】 「本文着重研究极值子流形的特征值问题和整体拼挤定理,并且从特征值的角度给出了一些子流形的特征,全文共.....」 「......」 在徐川看论文的时候,童杨抿着嘴咬着牙面色有些忐忑和紧张。 相对比此前从徐川手中毕业出去的三位学生来说,他的毕业论文差的实在太远了。 无论是阿米莉亚还是谷炳,亦或者是蔡鹏,三人都合作或独立解决了一个世界级难题,有资格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四十五分钟的报告。 而他的毕业论文,别说世界级难题了,边都没挨到,仅仅是在几何分析领域对其中一个难题做出了突破而已,甚至都没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他的毕业论文就一无是处。 放到其他博士生手上,哪怕是在水木北大等学校,这篇论文都足够拿个优秀毕业论文,发到sci顶刊上了,甚至摸一下数学四大神刊的尾巴也说不定可以。 毕竟几何分析本身就是数学界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而最小legendrin子流形与微分方程、拓扑学、几何测度论、复变函数论等数学分支都有紧密的联系,并在理论物理学中有重要应用,也可以说得上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了。 但不管怎么说,相对比前面三位师兄姐辉煌的毕业成绩来说,他这篇论文差的的确很远。 所以童杨心里很是忐忑,担心这样的一篇论文是否足够在这位导师手中毕业。 ...... 一篇博士生的毕业论文,对于徐川来说和小学生的数学题目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三十来页的论文,他仅花费了十分钟不到的时间就全部看完了。 论文并不是很长,不过的确算得上是短小精悍。 在几何分析领域还是相当不错的。 将手中的论文放到茶几上,徐川抬起头,看向童杨,笑着道:「很不错的论文,整体上来说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 「第十二页和第二十四页对于极值子流形的特征值与vineh定理的应用都非常的精髓。」 「不过在第七页第八行-第八页第十七行之间,你对欧式空间r3中的自然标架下定义的映射采用了实射影平面为veronses曲面的方式。这里的步骤较为繁琐,如果采用极值超曲面和极小曲面来衔接,这里可以节省至少十五行以上的计算.....」 看着童杨,徐川笑着点评了一下他的毕业论文。 博士生能写出这种论文,的确已经相当不错了。至少在几何分析领域,他这位学生的功底还是可以的。 至于未来的发展前途,那就无法确定了。 不过有这样一篇论文打底,再加上导师是他,在国内的高校中当个大学教授是没多大的问题的。 至于是正教授还是副教授,那就得看是在哪所高校了。 毕竟不同的高校数学系对于教授的标准要求也是完全不同的。 当然,相对比他之前的三位师兄姐来说,就要低不少了。 毕竟前面三位,无论是阿米莉亚也好,还是谷炳,包括蔡鹏,进入高校后都是直接带破例带博士生的。 而童杨,大概是没这个能力的。 但无论是正教授还是副教授,不管是哪一种,相对比绝大部分数学生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 办公室中,听着徐川的教导,盯着手中的论文思索了一会后的童杨认真的点了点头:「谢谢教授,回去后我会好好优化一下的。」 徐川笑了笑,端起桌上的茶水抿了一口,问道:「这篇论文你准备投哪儿?」 童杨摇了摇头,道:「还没定下来。」 微微顿了顿,他看了眼徐川,有些迟疑的问道:「教授,您的《希望》期刊什么时候.....」 话还没说完,徐川就笑着摇了摇头,打断道:「不用了,《希望》还在筹备中,还需要一段时间。」 「你这篇论文.....」 想了想,他接着道:「投给《数学新进展》吧。」 徐川知道他这个学生的意思,大概是想着投给他成立的期刊《希望》,心意是好的,毕竟一家新成立的期刊,需要各种论文来开展工作。 不过对于他来说,并不需要这些东西。 相反,对于这个学生来说,一篇好的论文和投稿给一家好的期刊还是很有必要性的。 毕竟就算是背靠着他,也还是需要属于自己的资历的。 这篇论文,想上《数学年刊》难度比较大,毕竟这些年他一直都在不断的往《数学年刊》上投稿,尤其是千禧年难题的证明这些,已经将它的地位拉高了很多,如今在数学四大神刊中地位属于独一档的。 不过《数学新进展》也挺不错的,这种在某个难题上有突破的论文,挺适合的。 虽然只是一份博士生的毕业论文,是否足够资格配的上《数学新进展》这个就不用担心了。 论文的水平有,通讯作者挂的他的名字,相信《数学新进展》的编辑会很乐意接受这篇论文的。 「谢谢教授。」 沙发对面,童杨激动的点了点头,心里面的喜悦有些止不住。 虽然在排除掉还未成立的《希望》后,他就已经在考虑四大期刊了,但他的考虑的也仅仅是四大中最底层的那两个,和徐川的话语中的《数学新进展》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有教授的保底,只要论文没什么核心问题,那么基本就是稳的。 一篇《数学新进展》啊,这可是目前仅次于《数学年刊》的顶级期刊,四大神刊的论 文,在国内的影响力,如今可是非常大的。 徐川笑了笑,道:「回去好好优化准备一下,处理好了论文发给我就行。」 童杨用力的点了点头,快速的回道:「好的,教授。」 「去吧。」 徐川道了句,看着童杨离去的背影笑了笑,有些感慨。 四名学生,如今有第一位即将要毕业了啊。 虽然和阿米莉亚他们相距甚远,但人与人之间有差距,再正常不过了。 尤其是数学,还是一门极其吃天赋的学科。 导师带进门修行看个人,就算是他,也不可能教导出来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成长成数学家。 就如同数学教皇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老先生一样,一生的学生也不少,但出名的,也只有皮埃尔·德利涅和米歇尔·雷诺两人。 他也不例外,未来的时间里面,像童杨这种‘中庸"的学生,恐怕才是大多数。 当然,这并不是说童杨这种学生有多差。 实际上,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他这种学者,才是真正中流砥柱人数最多的群体。 ....... 处理好童杨的毕业论文,徐川带领磁极化子场的研究小组赶赴了华科院沈州分院。 这里有着华科院最大的squid超导量子干涉磁力仪实验室,可以检测到极微弱的磁场变化,测量从直流到射频的磁场变化,在探测微观粒子、研究物质性质等方面具有显着优势。 当天下午,华科院沈州分院的院长于海兵院长亲自带队到高铁站接人。 「徐院士,欢迎欢迎,欢迎您莅临沈洲指导研究工作啊。」 戴着眼镜,略显富态的于海兵满脸笑容的走上来,热情的伸出了双手。 「于院长。」 徐川笑着打了个招呼,和于海兵握了握手,笑道:「这次要麻烦你们了。」 「嗐,这是哪里话,我们高兴都来不及呢。」 于海兵脸上堆着笑容,用力的晃了晃徐川的手,笑着道:「徐院士这还是第一次来咱沈洲吧,我让人准备一点咱沈洲的特色菜,正好这个点也到晚餐时间了,你看?」 「那就一起吃点,正好聊聊磁极化子场实验方面的工作。」 徐川笑着点点头,这种交际是避免不过去的,尤其是他还借用了人家的设备。 ...... 因为有提前申请和准备的关系,华科院沈洲分院这边早就提前做好了开放squid超导量子干涉磁力仪实验室的准备工作。 至于需要从星海研究院那边运送过来的相关设备,早就通过邮政快递的方式提前送达了。 在沈洲分院这边工程师的帮助下,徐川带队的小组很快就准备好了相关的设备。 和在星海研究院那边一样,在沈洲分院这边进行的实验依旧分两大模块。 一部分是交流电的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另一部分自然是直流电方面的。 别看只是电源方面的不同,但应用在磁极化子电磁护盾上效果也是不同的。 交流电在电力传输、分配和利用方面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经济性,且电机、变压器等设备易于实现高效灵活的自动化控制,适用于工业自动化、电力自动化等场合。 而直流电动机结构简单、维护方便,适用于需要高精度控制的场合,且输送容量大,输送功率的大小和方向可以快速控制和调节。 这对于磁极化子电磁护盾,是相当匹配的。 因为它在面对不同程度的等离子辐射、星级尘埃等环境时,需要的功率也不同。 而以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的速度,以及面对应急情况下直流电大功率的快速输出可以做到更好的防护。 但对应的,直流电电压无法通过变压器进行升压或降压。只能通过专门的电子电路进行升压或降压变换。 而且如果是需要大功率的快速输出,那么在紧急情况下,部署配套的储能设备是必须的。 所以徐川需要尽可能的多考虑在两种电流下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的表现,看看那种更加的合适。 ..... squid超导量子干涉磁力仪实验室中,已经全面部署好了的设备即将正式进入实验。 从实验室中接入的电能通过一根380v的电线连入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 因为是实验设备的关系,这套电磁护盾生成器并没有造很大,功率也相当的小,普通工业用电的380伏特就足够它进行实验了。 实验室中,沈洲分院的院长于海兵一脸好奇的看向实验室中央的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好奇的询问道。 「这就是你之前说过那个磁场发生器?」 因为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处于保密状态,知晓具体情况的并不多,沈洲分院这边,于海兵也只知道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的大体用途,晓得它大概是个制造电磁场的设备,至于用来做什么的,完全不清楚。 如果是其他人,这种情况沈洲分院基本是不可能将自己的实验室外接出去的,毕竟万一出了点什么问题,那就是上面问责了。 但是眼前这位嘛,那就无所谓了。 站在于海兵旁边,徐川看着实验室中忙碌着的众人,点了点头,回道:「这只是个实验样品,真正的设备要看这个试验品的数据再来进行优化和改造。」 「说起来,你怎么突然研究磁场起来了?」于海兵有些好奇的问道。 徐川笑了笑,简单的回了一下:「用在航天飞机上面的,不过受限于目前研发保密,具体的用途暂时无法透露,于院长您就别打探了。」 于海兵哈哈笑着打趣道:「你敢说我都不一定敢听呢。」 两人闲聊着,实验室中,最后的准备工作也完成了,所有人都收拾好自己的工具,有序的做完自己负责的检查,确认没有遗漏设备后快速的退出了实验室。 squid超导量子干涉磁力仪实验室中,针对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的第一次测试,正式开启了。 ....... ps:前两天的感冒有点严重,到现在身体都没完全恢复过来,受影响最近几天的更新都不太稳定,抱歉。 感觉某阳了后,最近两年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了好多,真是难受。 第七百七十六章: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的突破! 第七百七十六章: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的突破! 大型squid超导量子干涉磁力仪实验室中,针对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的第一次测试正式开启。 庞大的电能源源不断的通过线路送入各种设备中。 核心实验舱中,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开始运作,连接着磁力仪的计算机,已经在不断的采集磁场信息和数据了。 电脑屏幕前,徐川的目光落在了不断跳跃着幅度的曲线上,眼神中带着若有所思的色彩。 虽然说针对磁场的实验看不到磁线、磁极化子、磁粒子这些东西,但这并不妨碍什么。 因为有些东西并不需要直观的看见,直观的数据比一切东西都更加可靠。 不得不说,科研这种东西,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备的先进程度。 在星海研究院那边没有观察到的一些细节和数据,在沈洲分院这边的大型squid超导量子干涉磁力仪实验室中,暴露出来了。 站在徐川的旁边,负责磁极化子电磁场项目的李开畅看着屏幕上的数据,皱着眉头开口道:「磁线过于紊乱,导致磁极化子场的引导率不高,这个问题感觉麻烦了。」 徐川点了点头,道:「固体中的载流子产生一个电场而使周围的媒质极化,这种感应极化伴随着载流子运动。」 「而载流子加上固体中感应极化的复合体的大小和能量决定于电子相互作用,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先计算出极化子内部激发态与耦合强度和磁场的关系。」 李开畅皱着眉,开口说道:「这恐怕需要拿到详细完整的数据后才能处理了。」 一旁,徐川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实验数据,没有回答他的话,而是默默的在思索计算着什么。 徐川半响没说话,实验室中蓦的安静了下来,正盯着实验数据观察的李开畅疑惑的看了过来,见他在思考也就将到了嘴里的疑问憋了回去。 实验室中,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正在不断的进行着变换实验,大型squid超导量子干涉磁力仪也源源不断的将相关的磁场数据采集到电脑中。 就在第一轮的实验即将结束的时候,带着些许兴奋的声音在实验室中响起。 「zeeman劈裂!」 徐川的声音在电脑屏幕前响起,被惊醒过来的李开畅扭过头看了过来,下意识的问了一句。 「什么?」 像是在回答他的问题,又像是在自言自语,徐川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曲线数据,眼神中带着兴奋的光芒。 「没错,就是zeeman劈裂!」 「抛物量子点中磁极化子的回旋共振频率劈裂为两支。基态和激发态磁极化子的束缚能以及磁极化子的共振频率都随回旋频率的增加而增大,随量子点的有效束缚强度的增大而减小。」 「如果我的判断没有出错,那么分裂的程度随磁场的加强而加剧。并且随着磁场或温度的增加,磁极化子的自陷能减小而电子自旋能量与磁极化子自陷能之比增大。当磁场足够强或温度足够高时,电子自旋能量与磁极化子自陷能之比会增加到一个极大值......」 简短快速的话语在实验室中响起,徐川的目光已经从电脑屏幕上挪开,盯上了已经断开了电源供应的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 或许,他知道该怎么来优化后续的实验了。 徐川的话,犹如一道惊雷在李开畅的心头响起,心头巨震的同时又懵懵懂懂的,有些像是抓到了什么线索,却又没法全盘了解。 压下了心头的震撼,他咽了口吐沫,继续说:「我们.....该怎么做?」 听到这个问 题,徐川收回了落在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的目光,看了过来,嘴角边挂着淡淡的笑容。 他笑着开口道:「量子点中磁极化子的基态能量随特征频率、回旋频率的增加而增大的。而在同时考虑磁场和高温高压的情况下,可以应用么正变换和线性组合算符法,来完善和研究电子自旋对弱耦合二维磁极化子自陷能的影响。」 「即当特征频率(或回旋共振频率)增加到某一值时,磁极化子能量由负变为正.基态能量随柱高的减小而增加,且柱高越小,增加越快;当柱高减小到某一值时,磁极化子能量也由负变为正.....」 「总之,量子点中磁极化子的基态能量随磁场的增加而增加,随量子点的厚度增大而减小,而柱形量子点中的磁极化子,其基态能量与量子点的尺度、外磁场、特征频率等有关。」 「至于怎么做.....」 说到这,徐川自信笑了下,接着道:「磁振子是与自旋波有关的量化准粒子,是自旋在晶格中的有序激发。重要的是改变晶格中某一点的磁化强度会影响附近的位置,就像波涛在平静的池塘表面上荡漾一样。」 「我们只需要通过磁电光光谱仪来测量对设备中光子-磁振子耦合强度和位置的不同调谐的响应,然后将结果绘制在特殊表面的三维图中。」 「再利用纳米技术来构造配套的磁振子晶格激发装置,理论上来说,就足够完成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的制造了!」 ...... 不得不说,科研设备真的是科研的核心基础。 大型squid超导量子干涉磁力仪实验室检测到的数据,是星海研究院那边小型的磁力仪无法探测到的。 而这一份实验数据,直接就给徐川指明了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的问题在哪里了。 虽然说指明问题在哪并不意味着就能直接解决问题,但相对比之前无头苍蝇一般到处乱撞,都不清楚问题在哪儿来说要强太多了。 尽管柱形量子点中的磁极化子问题只是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问题之一,但在磁极化场中,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就如同可控核聚变技术中的高温等离子体湍流控制技术一样,是整项技术的核心之一。 能解决这个难题,毫无疑问,他们能在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技术上前进一大步。 ...... 在徐川带队研究着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技术的同时。 欧亚大陆的另一边,位于瑞士日内瓦地下一百米深的高亮度lh-lhc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此刻也正在进行着对撞实验。 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还未正式完工,此刻的cern仍然似乎物理学界的圣地,聚集了无数来自全世界的物理学家。 尤其是针对强电统一理论的验证,更是吸引了不止物理学界的目光,就连各国政府,都有将视线投递过来,保持对lh-lhc的关注。 毕竟不管是验证这份理论正确也好,还是失败也罢,都将是影响整个物理学界发展的成果。 尤其是国内,虽然因为和cern闹蹦的关系,这一次并没有物理学家和高校机构安排物理学家前往cern参加对撞实验。但可以说从上到下几乎都在关注相关的讯息。 cern的总部大楼中,忙碌的工作人员穿梭在各处。 在对撞机的实验完成后,最重要的毫无疑问是相关的数据分析工作。 第一次针对强电统一理论验证的对撞实验,数据分析按照cern的传统一般是由两家或者三家不同的机构或国家的学校进行竞争分析。 而这一次的数据,cern在"潜规则&quo t;的影响下,分配给了两家米国的高校及英不落国的一家物理研究机构。 对于这份分配结果,虽然cern的其他成员国都有些不满,但也没办法。 毕竟在这次lhc的升级工作中,米国的确超"反常"的出了大力,不仅仅兑现了自己的投资,还提供了一批高温超导材料。 而且cern的其他成员国也很清楚,这一次老米之所以这么出力,主要还是想在基础科学领域压制一下欧亚大陆东方的那个国家。 毕竟伴随着可控核聚变技术的败北和在航天领域的失利,米国如今在国际上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了。 一超多强的格局早已经变成了东西对立,上个世纪红蓝双方的竞争宛如复制一般在二十一世纪再度上演。 虽然cern早已经有意向关停lhc对撞机,将高能物理领域的重心转移到那个崛起的东方大国去。毕竟随着时代的变化,欧盟已经很难承受对撞机的升级以及对撞、维护等相关的工作了。 但对于北米来说,先后在能源领域和航天领域的失利,已经让他们很难再接受一次其他领域的落败了。 尤其是在芯片、基础科学这些涉及到国家利益与发展核心的领域上。 虽然高能物理仅仅是基础科学领域的一部分,但这个缺口一旦打开,就意味着基础科学,至少在物理领域开始全面倒下华国了。 毕竟一台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对于物理学家们的吸引是致命的,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让这些学者更在意了。 基础科学领域很难形成系统性的发展,但一旦形成,就极其容易形成关系,难以打破。 就像是米国在上个世纪借助第二次大战吸引了无数人才几乎垄断了整个基础学科的发展一样,数学、物理、化学等等,到如今依旧是他们占据了主导地位。 米国并不希望在这些领域上看到那个红色对手强大起来,哪怕是可能要几十年甚至是更长远的时间才能得到应用的高能物理领域的研究。 ...... cern,总部大楼中。 在第一次强电统一理论的验证对撞实验结束后,拿到了原始数据的两家米国高校在第一时间组织了学者进行分析。 办公室中,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小组正在加班加点的处理着原始数据。 「格雷,你手中的数据分析什么时候能够完成?」 端着一杯咖啡,斯坦福大学物理小组的组长福克斯·海尔教授从门外走了进来,朝着一名正坐在电脑前努力工作的青年研究员询问道。 「快了,教授,再给我两天的时间一定能够完成。」格雷·德莱塞瞪大了双眼,努力在原始数据中寻找着有用的信息。 「加油!」 听到这个回答,福克斯·海尔满意的拍了拍格雷的肩膀,笑着道:「这一次我们一定要赶在加州理工和卡文迪许实验室前面。」 「这可是强电统一理论的验证,只要能拿到5sigma以上的置信度,我们绝对能够一战成名。你们的奖金也会相当的丰厚!」 高能物理领域竞争向来都是一场激烈的,谁能够最先找到确切的信号,绘制出对应的达里兹图,那么这份荣耀就是属于谁的。 不仅仅是要竞争数据分析的资格,还要和同样拿到数据分析资格的同行竞争分析的速度。 可以说每一次数据的分析,其背后都是研究团队加班加点甚至是通宵熬夜的结果。 而这一次,针对强电统一理论的第一次对撞实验的数据分析,自然亦不例外,而且比以前更加的激烈。 因为这是强电统一理论,若是能够率先 完成它的验证,甚至搞不好有机会去摸一下那座璀璨夺目的诺贝尔奖。 尽管诺奖基本不会考虑cern的团体,但若是在某个理论的探索中做出重大的贡献,也不是没有可能。 比如84年的诺物奖,就是颁发给了对场粒子和z的大型项目做出决定性贡献的卡洛·鲁比亚和西蒙·范德梅尔的。 而能触摸一下诺奖的机会,恐怕没有任何一名学者会错过。 思索着,斯坦福大学的福克斯·海尔教授脸上露出了一抹惬意的笑容。 在他看来,华国在三年前选择退出cern真再愚蠢不过了,如果华国现在还在cern里面的话,强电统一理论的验证恐怕根本就轮不到他们的头上来。 毕竟有那位徐教授在,其他人大概没有一丁点的机会。 而现在,这份机遇就摆在了面前,就看谁能够率先抢到了。 ....... 第七百七十七章:重启载人航天飞机的米国 对于物理学界来说,2024年注定将是不平凡的一年。 强电统一理论的完成,lhc强子对撞机升级工作的完成以及首轮35tev能级的对撞实验无不都在刺激着物理学界众多学者的心脏。 而在六月中下旬,一则由cern的新任理事长埃利泽·拉比诺维奇教授亲自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更是刺激到了整个物理学界的神经。 「由加州理工物理学院谢尔顿·克利福德教授带领的实验小组于昨日正式在首轮强电统一验证对撞实验中捕捉到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数据信号。」 「据谢尔顿·克利福德教授提交的达里兹图,当前数据信号置信度已经达到了3sigma,即在一个对撞数据的正态分布中,有99.7%的数据均值在加减三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 「理事长埃利泽·拉比诺维奇教授表示,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高亮度lh-lhc对撞机将继续针对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进行新一轮的验证对撞实验,争取早日完成5sigma的置信度探测.......」 相关的新闻消息一出,便在整个物理学界掀起了热烈的讨论。 国际知名的物理论坛physicsforums上,无数物理学者和对物理感兴趣的人都聚集在这里。 【最新消息,cern对外公布,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探测数据置信度已经高达3sigma!】 【厉害了!这才不到一个月吧?就做出来3sigma的置信度,cern的效率什么时候这么高了?】 【楼上的你也不看看这是什么成果,这可是强电统一理论!】 【3sigma的置信度还是差了一点,就看什么时候达到5sigma的置信度了。】 【应该不会很远了,不得不说一句,徐教授真的牛逼!强电统一这种本来认为在这个世纪都没什么希望的理论,他硬是干出来了!恐怖如斯!】 【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只是强电统一理论中预测的一部分,还有其他的呢。】 【但这是最核心的预测,如果这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预言正确,相信其他的预言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如果强电统一理论正确的话,那位徐川教授在物理上的成就,都快能和数学比肩了。】 【牛顿级别的真正大佬,数学物理皆是顶尖。】 【后面还有虚空场论呢,如果虚空场论也能够得到验证的话,恐怕他将是古往今来物理学界真正的第一人。】 ....... cern的消息,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已经达到了3sigma置信度的新闻自然逃不过国内。 在cern的埃利泽·拉比诺维奇理事长公开了相关的消息后,国内的各大媒体都第一时间转发了相关的讯息。 强电统一理论可是徐川院士完成的理论,3sigma的置信度,就足够让媒体大肆报道了。 包括徐川自己,尽管还在沈洲华科院分院这边进行实验,也在手机上收到了相关的讯息和熟人发给他的消息。 看着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已经达到了3sigma置信度的新闻,徐川嘴角也勾起了一抹笑容。 虽然这并不是由国内的crhpc完成的发现,置信度也没有达到国际认可的5的置信度,已经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头了。 而且,这距离lh-lhc完成升级也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cern就能做出这份成绩,不得不说,这个对手这次的确是爆肝了的。 ...... 在物理学界一片热闹的时候,另一边,航天界也迎来了新一轮的 "竞争"。 米国,华盛顿。 白屋的办公室中。 召集了自己的幕僚团队,以及nasa、cia等相关部门的高级官员,一场"太空安全"的会议正在召开着。 老年总t先生双手拍在了桌子上,表情严肃地的开口说道:「在太空的开拓上,我们的对手展现出了相当大的野心,无论是月球前哨站科研基地,还是可以自由往返太空和大气的星海号航天飞机,对于我们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尤其是后者,一架能够自由往返地球和太空的航天飞机,对于太空安全的威胁不用我多说各位想来都很清楚。」 「我们必须审视我们自己的航天计划,无论我们曾经取得过怎样的成就,如果无法将我们在航天领域的优势保持下去,那将毫无意义!」 「我需要一个应对的措施,来反制....至少拥有在太空安全上足够的自保力量!」 老年总t的话,在会议室中落地,然而在场却是一片寂静。 太空安全。。。。。 老实说这一他们原本用来威胁其他国家的名字,如今居然反过来成为了别人威胁他们的名字。 但在这方面,不得不承认的是,太平洋对岸的那个国家的确已经超越了他们。 一架能够自由往返地球和太空的航天飞机,对于太空安全的威胁实在是太大了。 实明眼人知道,这样的一架飞行器具有非常强大的军事用途和威慑力。 在和平时期它可以是航天飞机,但是能够一次性的向空间站输送五十吨的物资,也可以携带五十吨的武器上太空。 特别是这个载重可以携带一次携带不少的"战略性武器"上天吧,这个威慑力是其他武器能够达到的吗? 而且航天飞机名义上还能够修理各种航天器,前段时间,nasa宇航局借着修复韦伯望远镜的名义,找到了星海研究院,达成了一次合作。 这次合作说是nasa宇航局自己做主,但实际上却是他们在幕后决定的。 毕竟涉及到沃尔夫条款,nasa宇航局哪有那么大的本领。 那一次合作他们不仅仅是想打一下星海号航天飞机的主意,上去看看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以及那个传说中的电推进发动机。 还有想看看那架星海号是否具备"修理"各种航天设备的能力。 说白了,其实就是观察它是否能在战争时期对敌国的卫星进行回收或击毁。 而事实证明,那架星海号航天飞机,的确有这样的能力。 哪怕是远在l2拉格朗日点的韦伯望远镜,对方也顺利的搭载着他们的人员完成了任务。 今天的会议,很显然就是基于这样的基础而召开的。 所有人都很清楚,这样一架航天飞机,在太空安全上到底有多大的威胁。 但若要说解决方案,恐怕没有人会想到能够完美对付这样一架航天飞机对策的手段,所有人都将目光投递给了坐在会议室一角的nasa宇航局局长。 感受到这些人的目光,比尔·尼尔森嘴角动了动,他有些想骂人了。 但航天和太空安全,本就是nasa宇航局的一部分职责。 看着一双双落在自己身上的视线,nasa宇航局的局长比尔·尼尔森缓缓站起身来,开口说道: 「我觉得我们有必要重启航天飞机了。」 听到这句话,会议室中顿时就嘈杂了起来,所有人都诧异的投来目光,坐在首位上,老年总t先生皱起了眉头 。 「航天飞机?」 比尔·尼尔森点了点头,开口道:「是的,以目前的局势来看,恐怕除了航天飞机,我们在其他方面并没有太多的反制手段。」 「正如总t先生所说的一样,一架能够自由进入大气层和太空的航天飞机,对于太空安全的威胁实在太大了。」 「如果他们愿意,这随时都会是悬在我们头上的炸弹。而且没有了卫星的支持,我们的所有武装,都将变成一摊废铁。」 会议室中,有人站起身反对道:「但航天飞机的投资实在是太大了,每一次的维护都是数以亿计的资金。而且,它的稳定性和性能也完全不足,我们当初一共建造了5架航天飞机,其中2架爆炸,事故率高达40%。」 「如果能达到星海号1航天飞机的标准,我没什么意见。但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除非nasa能研发出小型聚变堆和电推进引擎。」 比尔·尼尔森毫不犹疑的反驳了回去:「那你有更好的意见吗?除了航天飞机·空天飞机这种装备,面对这种对手,我们没有几乎没有任何其他反制手段。」 「激光如何?」 「不怎么样,天气的干扰对于激光的影响实在太大了。」 「我觉得有必要大力发展反卫星武器和空间电子对抗技术了。即便是无法跟上对手的节奏,我们也要有对应的反制手段。」 会议室中,杂乱的讨论声不断响起,坐在首席上,老年总t先生点了点头,认可道:「反卫星武器和空间电子对抗技术有必要发展,但归根到底,太空安全仅仅依靠这一点太少了。」 顿了顿,他看向nasa局的局长尼尔森,接着开口问道:「航天飞机的耗资过于巨大,你有什么其他的建议吗?」 比尔·尼尔森摇了摇头,道:「除了这个我没有其他的想法,但对于航天飞机的耗资,各位想来都有些偏见。」 「的确,过去我们消耗了大量的资金来制造和维护航天飞机,但站在如今的角度上来,重启它所需要的资金却并不会非常的巨大。」 「怎么说?」 听到这话,老年总t先生眼神中流露出兴趣的目光,如果航天飞机能够重启,哪怕性能抵不过那架星海号,那也足够使得他们在太空安全上拥有一定的自保能力了。 比尔·尼尔森笑了笑,继续解释道:「十几年前无论是引擎推进、还是隔热维护等技术都没有现在成熟。如今的航天技术不是十几年前能相提并论的。」 「无论是spacex公司的重型猎鹰运载火箭,还是新型的隔热瓦技术,都足够大幅度的降低我们发射航天飞机的成本了。」 「而且.....」 微微顿了顿,比尔·尼尔森的目光在全场扫视了一圈,接着道:「而且我们并不需要一定像以前那样制造一架如此庞大的航天飞机。」 「相对比亚特兰蒂斯号等系列来说,nasa宇航局前段时间有考察过我们的市场。无论是spacex,还是内华达山脉公司,亦或者波音公司都在大力发展商业载人航天业务。」 「内华达山脉公司更是制造出了首架"坚韧号"航天飞机已经通过了关键测试,目前正在规划着第一次的发射。」 「虽然相对比亚特兰蒂斯号系列来说体积要小很多,但它在规划中仍然能够携带七名乘客抵达近地轨道,对于我们来说,目前已经完全足够使用了。」 「而且更关键的是,但它消耗的资金却仅仅是亚特兰蒂斯号建造费用的五分之一,还不到五亿米金。」 「相对比十几年前,如今的我们已经拥有了一大批优秀的民间航天企业,我们只需要对他们 提供一些小小的帮助,将他们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就足以在太空安全上形成足够的威慑力!」 说到这里,比尔·尼尔森停顿了片刻,深吸了口气继续说道:「所以,我提议启动新·航天飞机!」 ........ 在阿尔忒弥斯计划重返月球出现重大失误一年后,nasa宇航局再次流传出相关的新闻消息,nasa将再度重启航天飞机计划,并确认了载人登月和火星探索工程。 相关的消息一经流出,便在世界各国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2011年7月8日,米国的「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发射升空。 这是米国三十年历史的航天飞机项目中的第一百三十五次升空,也是米国所有航天飞机的最后一次飞行。 2011年7月21日「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在佛罗里达肯尼迪航天中心着陆。 随后,nasa宇航局正式宣布所有的航天飞机集体退役。 这一在当时能够反复利用,反复进入太空,载重又大,可谓是黑科技的航天技术,正式消失在了各国眼中。 直到2021年,时隔十年之久,华国星海研究院的"星海号"航天飞机再度启航,这一雄伟而优美的身影,才重新映入大众的眼中。 在当时,所有人都在猜测,华国的航天飞机启航后,米国是否会选择重新启动自己的航天飞机计划。 但伴随着阿尔忒弥斯计划重返月球采用了载人飞船,这一热烈的讨论也正式宣告了结束。 然而谁也没想到,在阿尔忒弥斯计划·载人登月·重返月球出现重大的问题一年后,nasa宇航局对外流出他们将会重启航天飞机的讯息。 相关的消息很快就引起了米国媒体的注意,华盛顿nasa宇航局总部,比尔·尼尔森局长被采访的媒体蹲了个正着。 亦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有躲着这些蹲点试图采访他的媒体记者。 「尼尔森局长你好,我是***的媒体记者,请问外界流出的nasa宇航局将重新启动航天飞机的使用这一传言是否是真的。」 比尔·尼尔森:「是真的,nasa近期已经向国会提交了重启航天飞机使用的报告。」 「尼尔森局长,我们都知道在十几年前亚特兰蒂斯号等航天飞机完成自己的任务后便纷纷退役不再使用。包括此前的阿尔忒弥斯计划,也是通过载人飞船完成的。请问贸然重启,亚特兰蒂斯号等航天飞机是否能正常执行航天任务?宇航员的安全是否有足够的保障?」 比尔·尼尔森笑了笑,道:「这个问题暂时保密,但毫无疑问,nasa和米国都会将宇航员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哪怕是在月球上,火星上,我们都会想尽一切的办法保障他们的人生安全,并且接他们回家!这是我们的承诺,也是我们一直都在做的事情!」 比尔·尼尔森的话语落下,蹲守的记者就送上了掌声。 虽然阿尔忒弥斯号登月出现失败,但nasa的确做到了这份承诺,想办法将宇航员们从月球上带了回来。 尽管接他们回来的是华国的那架星海号航天飞机,但他们的确做到了。 人群中,很快就有其他人迫不及待的继续提出了问题。 「局长先生,我们都知道华国在航天飞机项目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想请问您的是,nasa这会决定重启航天飞机,是否是受华国的影响?」 听到这个问题,比尔·尼尔森扫了一眼这个记者,眼神中毫无波澜。 这个问题简直是废话。 如果不是华国的星海号在航天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已经实际的威胁到了太空安全,那位总t先生疯了才会在会议上同意航天飞机的重启。 毕竟哪怕是内华达山脉公司的中小型"坚韧号"航天飞机,耗资也高达了数亿米金。 这可比发射一艘载人飞船要昂贵多了。 当然了,道理归道理,比尔·尼尔森是不可能承认这一点的,他很干脆地予以了驳斥。 「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我们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制造出了航天飞机,并且成功的进行了数百次的载人航天活动。如果要算,华国的星海号航天飞机无疑才是受我们米国的影响才开始的。」 「毫无疑问,在航天飞机领域,我们有着更加丰富的经验!」 ....... 第七百七十八章:太空安全的威胁 《震惊!间隔十二年,米国竟然找回了当初抛弃的「原配」》 沈洲,华科院的分院中,临时租借的办公室中,徐川看到了这篇从国外转发回来的新闻。 很显然,这个标题是"营销号"惯用的手段,但不得不说,这种标题的确抓住了人性。 哪怕是他也顺手点了进去,想看看这玩意到底是什么。 顺着营销号的报道,徐川找到了外网上由***发布的新闻原文,看到了米国佬重启航天飞机的消息。 「有点意思,米国佬也开始坐不住了吗?」 盯着《***》发布出的新闻消息,徐川不禁摸了摸下巴,眼神中带着饶有兴趣的神色。 2011年,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在完成最后一次太空飞行后,就彻底退役了。 这种在当时看来,可谓是先进的黑科技,能够反复利用,反复进入太空,载重又大的航天设备,无疑是人类航天工业上的掌上明珠了。 但遗憾的是,因为耗资巨大加上当时的航天技术、材料等方面的原因,航天飞机于2011年全面退役,离开了大众的视野。 而促使航天飞机退役的原因,抛开这些外其实还有另一个。 那就是当时老大哥的解体。 明眼人都知道,抛开航天上的用途外,航天飞机这种大型航天载具有着无比强大的军事用途和威慑力。 而上个世纪红蓝冷战的时候,就冲着航天飞机这么大的军事用途,在对抗时期无论花多少钱米国也要咬牙坚持。 但是老大哥解体后呢? 虽然有近十来年的时间曾经担心继承了老大哥意志的沙俄会继续使用航天飞机对他们造成威胁。 但结果却是后续的老毛子一溃千里,完全没有崛起的苗头。 这时候花这么大的价钱养着航天飞机,就让国会的那群老爷们头疼不已了,发射一次花费数亿米金,维护就更贵了。 本来nasa宇航局原计划是航天飞机发射一次回来经过简单检查更换零部件就能再次发射。 但是没想到在返回大气途中经过大气层高温灼烧后,航天飞机所有零部件全部必须拆解后逐个零部件进行探伤和检测性能。 这个工作量是惊人的,需要的费用也是惊人的。 再加上在太空安全、军事等领域可以说几乎没有对手,在经历了08年的经济危机后,航天飞机这种耗资巨大的"大杀器"也就被藏匿起来了。 没想到间隔了十几年的时间,nasa居然重新将航天飞机翻出来了。 更让他有些意外的是,从目前的报道来看,国会山的那群老爷们,居然以这么高的效率通过了重启航天飞机的规划。 不过,意外归意外,他倒也不是不能理解出现这样情况的原因。 他们在航天领域的发展,以及在电推进技术上的弯道超车,已经深深刺激到了米国佬敏感的神经。 尤其是星海号航天飞机这种可以自由进出大气层与外太空的"大杀器",更是可以说会让所有的国家都感到忌惮。 毕竟这种力量,如果没有足够的反制措施,那毫无疑问是悬在老爷们头上的一柄达克摩斯之剑。 这种情况下,老爷们心急,那也是自然的。 毕竟谁也不想某一天睡着睡着就突然去了另一个世界。 虽然这种可能性很低很低,但威胁只要在那里,就没人敢放心。 倒是比尔·尼尔森局长在采访中所透露的航天飞机类型,的确让徐川很感兴趣。 亚特 兰蒂斯号系列的航天飞机已经封存了十几年的时间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大概是很难再执行航天任务了。 也就是说,如果nasa要重启航天飞机,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重新制造一架。 虽然说以目前米国的航天力量,要重新设计制造一架航天飞机并不是什么难事。但要想追赶星海号的话,难度恐怕就很大了。 目前来说,以传统化学燃料的推进效率,基本做不到像星海号一样,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独立"进出大气层和外太空。 唯有借助外部推进火箭将航天飞机带上天,才有一定的自主活动能力。 但这样的话,无论是在续航、还是灵活性等各方面,恐怕都很难和星海号相比。 徐川比较感兴趣的是,nasa会如何弥补这方面的性能。 因为这对于航天飞机的发展,的确有借鉴的意义。 星海号航天飞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弯道超车,但近地轨道运载力也只达到了五十吨这个量级。 哪怕是算上还未出厂的二代"瀚海"号,其近地轨道运载力也只有六十七点五吨。 这个数字听起来很不错了,而且从一代五十吨提升到二代六十五点五吨,上升幅度可谓是相当的夸张。 但由于电推进系统在推力上的短板,可以说以目前的空天发动机技术,这个数字很难再进一步提高了。 电推进在推力方面以目前的技术来说是有上限的。 但对于传统化学燃料推进手段来说,这个上限就要高很多了。 上个世纪米国nasa宇航局研发出来的土星五号,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就高达118吨。 化学燃料火箭短时间内爆发的高推力,不是电推进能够相提并论的。 如果说nasa能够在这些方面做出一些优异的性能,对于星海研究院来说,并不是没有借鉴的意义。 ...... 华科院沈洲分院中,在徐川对磁极化子电磁护盾进行着实验,收集着相关数据的时候,一位有些意想不到的拜访者抵达了这里。 办公室中,敲门的声音响起,坐在门口的助理唐思佳起身走过去开门。 很快,一道带着笑意,爽朗的声音从门口传了过来。 「好久不见啊,徐院士。」 听到声音,徐川目光从电脑上挪开,看了一眼走进来拜访他的人,眼神中流露出一丝讶异,随即笑着起身迎接: 「欧阳蔀长?你怎么来了?」 这位欧阳蔀长不是别人,正是海军装备处那边的领导,欧阳振。 前两年海西号航空母舰下水的时候,他曾前往参加下水仪式,两人在航母上见过一面,聊过一些有关于航母电磁弹射等方面设备的优化。 而强磁偏转场的构思,也是在那个时候泛起的。 只是当时没有理论基础支持,后续也就不了了之了。 直到强电统一理论的完成,磁极化子场和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的完成,正式确认了这条路是能够走通的,他才重新捡起这方面的研究,也才有了后面的等离子体·电磁偏转综合防御护盾理论。 「哈哈,当然是过来拜访你了。」 欧阳振打了个哈哈,笑着快步走过来,热情的伸出手和徐川晃了晃,接着道:「希望没打招呼就跑过来没有打扰你的研究工作。」 「哪里的话.....快请坐吧,思佳,帮忙泡两杯茶。」徐川笑着开口道。 很快,两杯清茶便端了过来,坐在徐川的对面,欧阳振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表情沉醉的夸赞道 :「好茶啊!」 对于这个突如其来夸赞,徐川还真没预料到。 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没有搭话。 这茶叶,好不好他能不知道吗? 虽然说特殊的茶叶他不是没有,每年上边那位大领导都会特意给他送几斤过来,但眼下这个还真不是。 眼下他们喝的这些,不过是顺手从沈洲分院接待处那边拿的而已。 可能比普通的茶叶的确要好那么一些,但估摸着顶天了几百块一斤。 海军装备处的蔀长,什么样的茶叶没见过? 这般沉醉的表情,徐川只能在心里感叹一句,不愧是"一流"的演员啊。 办公室中,两人寒暄了几句后,也就切入了正题。 欧阳振放下手中的茶杯,看向徐川,脸上的神情也正式了起来:「徐院士,不瞒您说,这次过来,主要是为了您正在研发的电磁护盾技术而来的。」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开口道:「这份消息是上面透露给我的,我想问问,关于这项技术,大概还需要多久的时间能够实际运用起来?」 对于欧阳振的询问,徐川也没什么意外。 毕竟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这种技术,对于军事装备的影响真的太大了,恐怕没有任何一名从事军工行业的专家能够拒绝这种级别的技术。 不过对于具体还需要多少时间,他也说不准。 轻轻的摇了摇头,他开口回道:「抱歉,这个问题我恐怕暂时没法给你答案。」 欧阳振快速的询问道:「是研究方面出现了什么问题吗?海军装备处这边还是有一些研发力量的,如果你需要的话,无论是资金还是人员,亦或者设备我们这边都可以提供帮助。」 徐川笑着摇摇头,道:「这种前沿领域的技术,不是靠人力物力能够轻易堆出来的。」 「等离子体·强磁偏转护盾技术要解决的难题不少,目前我这边也才展开研究没多久的时间,要想应用,这个真的说不准的。」 欧阳振微微叹了口气,点了点头应了一句:「也是。」 收敛了一下有些失望的情绪,他笑了笑,接着说道:「当初我听到你在研发这个的时候,可是被吓了一跳的。等离子体·强磁偏转护盾技术啊,这种传说中的黑科技,没想到居然有能亲眼看到的那一天。」 徐川笑着道:「你想的太远了,即便是这项技术完成了,想要达到你想的那种效果也是不可能的。」 「这项技术是给航天飞机使用的,用来应付外太空中无处不在的等离子体和各种辐射以及一些极其细微的尘埃的。」 「至于你想的那种什么防子弹,防导弹,那真的不可能,至少目前的科技根本就做不到的。」 听到这话,欧阳振砸吧了下嘴,笑着道:「我想想总成了吧。」 徐川笑了笑,也没在意,看着欧阳振脸上的表情,他接着道:「防御实体性质的护盾目前来说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不过防御电磁波、高功率微波、电磁干扰等等电磁攻击的磁场,还是有希望的。」 「最近在沈洲分院这边的研究刚好有了一点点的突破,欧阳蔀长想看看吗?」 他的话音还没完全落下,欧阳振就"唰"的一下从沙发上站起来了,脸上带着迫切的表情,快速的开口道:「请务必带我见识一下!」 徐川笑了笑,站起身做了个请的手势,笑道:「那就跟我来吧。」 ....... 大型squid超导量子干涉磁力仪实验室中,针对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的测试实验依旧在继续。 在找到了磁极化子场的引导率不高的问题后,接下来的实验自然是对磁极化子场和等离子体场融合的测试实验了。 虽然等离子体场的研究是由罗铭在研究,但他的目标是在大气层和真空中稳定的生成可靠的等离子体墙,和初步的磁极化子场、等离子体场融合实验并不冲突。 因为后者可以采用高频辉光管和惰性气体电离的方式来形成等离子体墙。 而等离子体又叫做电浆,是由部分电子被剥夺后的原子及原子被电离后产生的正负电子组成的离子化气体状物质。 当它处于磁场中的时候,移动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自然会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无论是磁瓶效应、还是磁场加速、爆发、束缚、回旋等运动,都与之有关。 这一点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其实就是初高中时期物理学中的"洛伦兹力"。 简单的来理解,你可以将电磁场看成天空中的"风",而等离子体墙则是天空中飘着的"云朵",在风的影响下,等离子体云自然会随之运动。 无论是此前他研究的可控核聚变技术,还是如今的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都与之有关系。 在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生成的磁极化场中部署高频辉光管和惰性气体形成的等离子体墙,可以通过磁场的方式来引导等离子体墙的运动。 而等离子体墙在接触到外面电磁波的时候,受磁极化场干扰的自由电子会被激发,并进入高速运动状态。 这些电子会在电磁场的作用下快速移动,产生感应电流和感应磁场,从而与入射的电磁波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天然的屏蔽效应。 而磁极化场能在这一过程中维护等离子体墙的稳定,做到持续性质的拦截和屏蔽电磁波与高能微波等等。 在这些天的实验中,针对性的测试他们已经做过很多次了,从目前的实验数据来看,效果相当的不错。 这也是徐川有信心带欧阳振前往实验室"见识"一下的原因。 只需要等后续回到星海研究院那边解决了磁极化子场的引导率不高的问题后,能够屏蔽电磁波和高能微波的复合磁场他有足够的信心可以做出来! ....... 第七百七十九章:极致的防御 大型sid超导量子干涉磁力仪实验室中,在徐川的安排下,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开始了新一轮的实验。 从星海研究院那边定制运送过的高频辉光板部署在干扰源和测试装置之间,在接入电源后,高频辉光的板中的惰性气体被迅速电离,散发着蓝紫色和粉红色的不同光芒。 这是氩气和氦气在电离后形成的颜色,目的是为了方便观察等离子体在磁极化场中的受影响状态。 一开始的时候,这些高频辉光板中的等离子体均匀的分布在玻璃板内,静止不动。 而当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开始运作的时候,辉光板内的等离子体仿佛磁场中的铁屑一般,受到了磁力的影响开始缓缓的流动起来。 蓝紫色、粉红色的惰性等离子体在这一刻仿佛拥有了形状一般,如同丝丝缕缕的彩虹,在辉光板内流动着。 「磁极化场生成稳定,各项指标已达到要求。」 实验室中,研究人员的汇报声在徐川和欧阳振两人耳边响起,徐川点了点头,下达了指令。 「开启高功率微波攻击。」 「收到!」 攻击实验正式开始,实验室中的工程师在做好了准备后陆续撤离,剩下的工作交给了智能化设备自行处理。 这是一条软硬结合的路线,通过传感器和先进的数学算法,相关的设备可以对高功率微波、辐射、电磁波等各种威胁进行实时监测和做到及时的防护。 随着工作人员完成了最后的调试,高功率微波设备也正式开启,朝着正在运作的辉光板与测试装置袭去。 透过监控设备可以清晰的看到,在高功率微波设备开启的一瞬间,辉光板内的彩色等离子体闪耀了起来。 这是因为当高功率的微波和电磁辐射在进入这团等离子体云后,里面的呈中性的浆状电子就会爆发出能量,从离子状态中脱离出来,成为自由电子。 而随着高能电磁波的持续,越来越多高能的自由电子也会疯狂撞击其它电子—离子单元,从而使更多的电子脱离出来,这些被撞出的电子在被电磁场加速后,也转变成了「炮弹」的角色,形成链式反应,等离子体内的自由电子越来越多,且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 这便是电子雪崩效应。 正是因为电子雪崩效应,等离子体拦截高能微波、电磁波和辐射的攻击才能够成为现实。 因为当等离子体内积聚足够多的自由电子后,从宏观性质上来看,它整体就与金属很像了。 这样一来,辉光板内的等离子体就相当于一张可以屏蔽电磁场的金属网了。 而磁极化子场则在这一过程中担任着稳定和控制等离子体墙的职责。 如果没有前者,针对高功率微波和各种辐射的拦截效果会降低很多,如果没有后者,辉光板中的等离子体在遭遇到入射微波和辐射后则会四溢散开,难以起到防御的作用。 两者相辅相成,相映得彰。 布置在后面的测试设备全程保持稳定运行,并未明显受到高功率微波的影响 针对高功率微波和电磁辐射的攻击测试并未进行多久的时间,短短十分钟,就足够看到效果了。 很快,相关的实验数据通过打印机打印了出来,送到了徐川和欧阳振的手中。 从打印出来的报告上,可以清晰的看到,输出的高功率微波峰值功率是10cm2。 这个级别的微波波束强度已经相当的惊人了。 要知道,当微波束强度达到0.011cm,就可使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c3i)系统,以及武器系统设备中的电子元器件及小型计算机系统的芯片受 到干扰、失效。 2003年的时候,米国研发出来的高功率微波武器,其强度就在3.2cm。首次使用战斧巡航导弹搭载高强度微波武器,可谓是彻底摧毁小伊同学的防空系统。 而当10100cm的强微波波束照射目标时,它照射到目标辐射形成的电磁场可以在金属的表面产生感应电流,使电子元器件功能紊乱、产生误码、中断数据或中断信息传输,抹掉计算机存储的信息。 虽然经过了二十年的发展,高功率微波武器的强度已经更上一层楼上,但要突破10cm的强度,依旧只有极少的国家能做到的。 当然,这里指的是类似于这次实验的"长时间"微波攻击,而不是那种磁暴压缩发生器制成的炸弹。 后者是通过炸药产生的冲击波和巨大压力使得外部预先安置好的线圈磁场急剧压缩,并且使它里面的电流强度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极高的数字来制造的。 比如波音公司研发的一种"微波炸弹"只有笔记本电脑大小,但是在爆炸的时候可产生高达十吉赫、频率超过二十甚至是三十吉赫的微波脉冲。 这种瞬间微波脉冲的杀伤力更大,但比起目前主流研发的微波武器更容易被拦截。 因为它只有在爆开的那一瞬间才能产生杀伤效果,且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目前来说,主流的研发的路线都是走可定向发射微波、射脉冲电磁波方向的,甚至有不少的国家将它集成到了导弹上,在突防的同时对范围内敌人的电子设备进行提前瘫痪。 而且相对比杀伤力来说,高功率微波武器的应用领域是针对雷达系统、通信系统、计算机和制导系统、电子元器件这些来的。 相对比传统杀伤性武器来说,微波武器属于更偏向软杀伤性一些,主要针对机械设备。 当然,针对生物的也有,但相对而言需要的功率密度会更高一些,从技术难度上来说也要求会更高。 「辉光板内等离子体态稳定!」 「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工作稳定!」 「测试装置感应到微波强度为0.0145cm2」 实验室中,听着研究人员的汇报,看着手中的实验数据,跟着欧阳振一起过来的海军装备处的专家明承弼院士忍不住咽了口唾沫,终是忍不住询问道: 「你们.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辉光管中等离子体会如此稳定的维持住?」 10cm强度的高功率微波,在经过这一套实验装置的过滤,或者说屏蔽后直接降低到了0.0145cm2,接近百倍的削弱,这简直是难以想象的。而更让他难以想象的是辉光管中的惰性等离子体态的稳定程度。 毕竟利用等离子体来削弱高能微波并不是一个什么从未提出过的方案,早在上个世纪的时候就有人发现了等离子体能够对高能微波、电磁辐射、高能射线等等进行干扰和防御了。 包括年初的时候国防科技大学发布的《低温等离子体用于高功率微波防护研究,也是走的这个方向。 但直到今天,这项技术依旧是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的,距离实用,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而其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等离子体处于高能状态的不稳定性。 其实说到底,就是等离子体的控制难以进行。 之前研究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时候,在真空密封的聚变堆腔室中都极难控制它的流动,更别提在大气层中或真空中实现这一点了。 明承弼几乎无法想象,眼前这种尽管是惰性气体电离产生的等离子体到底是如何在微波辐射的干扰下保持如此稳定的。 哪怕是他已经在电磁领域专研了足足几十年的时间,也想不到有任何的方式来做这种维护。 毕竟这项技术真要那么容易的话,早就被人研发出来了,也不知至今都是个世纪难题。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笑了笑,诺诺嘴指向摆放在测试设备前面的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开口解释道: 「能稳等离子体的只有磁场,这台的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就是核心基础。它通过磁极化的电磁场来完成对等离子体场的牵引和控制,通过电子雪崩效应和磁单极场来完成核心工作。」 闻言,明承弼直接就愣住了。 他紧皱着眉头,似乎有些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解释。 在脑海中思索了好一会,确认自己的记忆没有出现问题后,他看向徐川,皱眉询问道: 「电子雪崩效应这个我清楚,但是.磁极化场,这不是连理论都没有完善的技术吗?」 徐川笑了笑,道:「在强电统一理论完成前,这的确是一份连理论都没有完成的技术。」 「但在前段时间,它已经完成了。而这一件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就是基于磁极化场理论而制造出来的设备。」」 「你是说磁极化场理论?」 听到这句话的一瞬间,明承弼院士的心头剧震,他有些呆滞的看着徐川,脸上满是不敢信心询问道: 「但是我没记错的话,强电统一理论是你今年五月份才公开出来的成果吧?」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没错,强电统一理论的确是五月份的成果。但磁极化子场理论并不是,它是基于强电统一理论中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的极化子理论研究而做出来。只不过强电统一理论完全证实了它而已。」 这话说的倒是没错,磁极化子场理论虽然是在强电统一理论后才得以完善的,但它的基础却的确是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的极化子理论。 尽管如此,这句话听在明承弼院士的耳中,却是如同春雷一般。 压下了心头的震撼,他咽了口吐沫,继续说,「可即便如此,你是怎么这么快就将这个理论运用到实践的研究中去的?」 徐川笑着道:「我们不也还在研究吗?」 「目前来说,这只能算是个半成品,因为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的极线过于紊乱,导致磁极化子场的引导率不高,这也导致了它对于等离子体的引导效率也达不到标准,后续还需要再进行优化研究。」 微微顿了顿,他的目光看向实验室中央的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接着道:「如果能够完全解决掉这个问题,那么对高功率微波、电磁辐射等粒子的防护将达到极致。」 说着,他看了一眼这位老院士,笑着道:「关于这项技术,欧阳蔀长应该很清楚,他没跟你说吗?」 一旁,欧阳振轻轻的摇了摇头,道:「徐院士您研究的这项技术太重要了,目前知道的除了您研究院内的研究员外,没几个人清楚。我这边也不是很清楚详细的信息,只知道一些大致的概念。」 「因为担心误导明院士的关系,所以也就没有提前告知。」 说是担心误导,其实归根到底还是保密的关系。 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技术的重要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不弱于可控核聚变技术。 所以在没有和徐川确认情况的前提下,欧阳振也不可能将这件事告诉其他人,只不过是从海军装备处这边挑选了一名熟悉等离子体和电磁领域的老院士一起过来探探情况。 谁能知道,原本上面告知他让他过来咨询了解一下,看看徐川院士还需不需要帮助的情况突然变成了跑过来就看到了"成果& quot;呢? 不仅明承弼院士被震撼到了,他自己也被吓了一跳。 能够屏蔽拦截高功率微波、电磁辐射等粒子攻击的电磁护盾技术,这如果是装载在了航空母舰上,那真就是世界之大,哪里都可以去了。 「徐院士,你这项研究,还需要人吗?」 实验室中,详细的了解了一下徐川口中的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技术后,明承弼院士迫不及待的询问道。 一旁,欧阳振有些诧异的看了一眼明承弼,随即也笑着帮忙推荐道:「明院士在电磁领域的研究还是相当深厚的,咱们的海西号电磁弹射技术,就是他一手主导研发的。」 虽然说这次过来拜访徐川,本就有着想看看他还需不需要帮助的意思,但这搭一个院士进去,可是他没有准备的。 不过既然明承弼主动提出了这事,他还是愿意帮忙推荐一下的。 毕竟对于海军装备处来说,这是好事。 知道这两人话语中的意思,徐川笑了笑,点点头说道:「如果明院士愿意,这边可以签订好协议后以技术顾问的方式加入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项目的研究工作。」 闻言,明承弼院士脸上露出了笑容,他快速的回道:「当然,我这边随时可以。」 第七百八十章: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完工! 对于徐川来说,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项目的研究是一个很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大项目。 别看现在他们在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上有了不小的突破,但具体最终的成果还有多远的距离谁也不知道。 能够有一名在电磁领域研究工作经验丰富的老院士加入,他当然是欢迎的。 将签订保密协议、安排工作之类的事情交给温远航和能源研究所的梁曲去进行后,徐川率先从沈洲离开了。 相对比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的研究来说,现在他还有一件更重要的工作需要去处理。 那就是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已经完工了! 目前正在进行着最后的调试和收尾,他需要过去主导相关的测试以及对撞机启动仪式等工作。 而下半年的时间,他大概有很大一部分会从金陵转移至星城。 七月中旬,万里无云,天空一片碧蓝。 那透蓝的天空中悬着火球般的太阳,往日那一抹抹的云彩,仿佛被烈日熔化了般消失得无影无踪。 星城,高铁南站。 「哈哈哈哈,川神!」 接站点,徐川刚从通道口走出来,耳边带着些调侃的爽朗笑声便从不远处传递了过来。 不用看,他也知道是林风。 同为陈正平和爱德华·威腾的学生,两人关系匪浅。早在近十年前,或者说上辈子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了。 而同作为物理领域的学者,当初无论是在普林斯顿还是在欧洲原子能研究中心cern那边都打过很多次的交道。 相对比另一位樊鹏越师兄来说,这位早上那么几届的林风性格则更开朗搞怪一点。 快步走上去,徐川笑着和这位林风师兄打了个招呼:「林师兄,好久不见。」 林风上下打量了两眼徐川,笑着调侃道:「您老人家终于舍得来这边了?」 徐川笑了笑,道:「没办法,其他的研究工作比较多,实在抽不出身来。这边不是还有你帮忙盯着嘛。」 林风翻了个白眼,吐槽道:「那你也不能把我当牲口用啊,你看看我,这晒的咩黑了。」 一边说,他还一边薅起了手臂上的短袖,从那分界线来看,有衣服遮挡的地方不说有多白,但还属于黄种人的肤色,但没有衣服遮挡的小臂等地方,就妥妥的非洲人了。 看到这楚河汉界般分明的肤色,徐川忍不住哈哈哈笑道:「你这也没去非洲啊,怎么就换了个肤色呢?」 林风没好气道:「你来试试?我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研究没做,跑了整整两年的工地,简直绝了!」 徐川笑着说道:「的确是辛苦林师兄了,不过crhpc已经完工,马上就可以进行实验了,如果林师兄有什么想法,可以多提提。」 对于这位算是给他打工的林师兄,徐川还是挺感激的。 crhpc的修建,基本就是林风代替他在这边和华国物理学会打交道以及负责工作的汇报的。 听到徐川这么说,林风笑着开口说道:「反正是咱自己的对撞机,可以随便造是吧?」 徐川笑了笑,没有说话。 不过这意思,的确很明显了。 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是他们独资修建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 尽管在后续的对撞实验中带着吸引其他国家的物理学家、转移物理学圣地等方面的目标会对外开放,但怎么使用,可是他们说了算的。 这种情况下,如果本土学者拥有有价值或值得探索的发现,那么他们自然会优先考虑自己人的工作。 寒暄了 两句,林风带头朝着外面的车辆走去:「走吧,先过去吧,总部那边已经在等着了。」 「好。」 从高铁南站到桃花岭的路程并不算很长,十几公里的距离车程也就半个小时而已。 很快,crhpc的总部,便映入了众人的眼帘中。 虽然是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项目的总设计师和总负责人,但徐川的确已经有近半年的时间没有来过这边了。 最近一次来这边视察情况,还是去年年底回老家过年时顺道过来看看的。 倒不是他不在意大型强粒子对撞的工程进度,相反,作为一名站在理论物理学界最前沿的学者,可以说没人比他更在意对撞机的修建工作了。 但这东西,抛开探测设备来说,其实技术难度并没有多少。或者说,当前的物理学界,无论是cern也好,还是华国也好,在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修建上,都早就已经有了相当完善的技术储备了。 哪怕是在二十一世纪初零几年的时候,杨老先生反对对撞机修建,华国还没加入cern担任会员国获取到lhc对撞机的时候,国内其实就有了一套标准的对撞机修建技术,只是在先进程度上没有cern优秀而已。所以整体上来说,除开暗物质探测器需要他亲自动手进行考察设计外,对撞机的其他建造工作,并不需要他事无巨细的盯着。 他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对数学、物理、航天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上。 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这两年面世的星海号和强电统一理论等技术和理论。 桃花岭,crhpc总部,在两年前,这里属于星城河西的待开发区域。 如果按照星城的规划来看,这里虽然并不算是郊区,但因为靠近岳麓山背面和桃花岭山区的关系,这里的发展并没有多少,维持着类似于农村小镇聚集地的模式。 不过两年的时间过去,这里已经通上了八车道的宽敞的道路。而作为crhpc总部,贴着桃花岭景区的山脚下,一栋栋的大楼拔地而起。 若要说最引人瞩目的,那毫无疑问是crhpc的总部大楼。 这是一栋类似于‘八卦阵"的大楼,整体高二十二米,地上六层、地下三层,如果按照建筑整体的情况来算,这栋大楼整体其实是三十三米。 整栋大楼也按照了八卦阵的形状和象征来进行布置的,工作区域按照八卦图形状分成了八大区域,既象征着‘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这自然界被视为万物衍生的物质基础八种物质。 也有着干坎艮震巽离坤兑的意义,甚至连这八大区的大体布局,都是按照、、、、、、、这些形式来完成的。 而大楼的中心则修建成了圆形的花坛,采用了阴阳鱼的布局,有绿植,也有两口小小的水池。 这对应着八卦阵的象征中,乾坤天地二卦被视为万物之母,万物生于天地宇宙之间。 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布局建筑属于迷信,但在徐川看来,这恰好是最好的代表。 八卦阵寓意着幸运、吉祥、宇宙生命的循环往复,也有着万物起源的寓意。 和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相对比,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对撞机探索的是微观领域的基本粒子,而这些粒子,正如同总部大楼中的阴阳鱼一般,是整个世界的根基。 当然,抛开这些东西外,还有一点那就是向其他国家的学者弘扬华夏文明的传统文化了! 八卦与道家的哲学思想紧密相关,毫无疑问是能代表道家的重要概念。 虽然儒家贯穿了整个封建史的发展,但若要在华夏文明的传统文化中挑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 相信会有更多的人会将手中的票投给道家。 尽管它在封建历史发展中难以与儒家争辉,但却是深刻影响整个华夏文明的根基。 如果说儒家思想更倾向于道德训诫,对国人的社会生活、伦理观及整个华夏文化有着莫大影响。 那么道家则更倾向于哲学性和精神性,对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有着深厚的引导。 对于物理学这种研究物质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探索分析大自然所发生的现象的基础科学来说,毫无疑问使用更具代表性道家文化更符合一些。 crhpc的总部大楼下,收到了林风消息,的邰学文和华国物理学会的理事长等人卡着时间等在大楼的门口。 很快,一支红旗车队平稳的从园区驶了进来。 「徐院士,欢迎欢迎。」 看到徐川从轿车上下来,张杰脸上堆满了笑容,快步走了过来热情的伸出了双手。 「张会长,好久不见。」 徐川笑着伸出手,和这位华国物理学会的理事长握了握手。 虽然和某个大明星同名,但这位张杰理事长可是不折不扣的科学院院士,也是魔都交大物院的院长。 一七年的时候,两人曾在在cern那边见过面。 当时在徐川完善了利用数学方法来计算高能物理粒子的搜索通道信号时,这位张杰院士还曾带领交大的研究团队配合着一起抢先在cern的其他研究团队前完成了希格斯与第三代重夸克的汤川耦合现象的探索。 对于当时的高能物理学界来说,这一成果无疑是辉煌的。 而作为合作的对象,张杰院士也在自身履历上添加了一份璀璨的荣誉。 紧跟着张杰院士身后,主持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修建工作的邰学文笑着走上前,同样伸出了双手。 「徐院士,好久不见。本来是打算去高铁站那边接您的,只不过我这边需要安排crhpc竣工后的启动仪式,实在是抽不出时间来,只能在总部这边等着了。」 徐川笑着道:「工作重要,其他的都是小事。」 一旁,张杰院士笑着开口道:「走吧,咱们先上去,正好可以商量一下对撞机启动仪式相关的安排。」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请。」 第七百八十一章:100Tev的对撞实验! 大楼的‘乾’区,属于华国crhpc的专属办公区,crhpc理事会相关的工作毫无疑问也会在这里展开。 在邰学文的带领下,三人来到了徐川的办公室中。 毕竟名义上徐川才是crhpc环形强粒子对撞机工程的总工程师+总负责人,自己的办公室,在这栋八卦楼中,他自然是有办公室的。 办公室在六楼,视野相当的开阔,全落地的钢化玻璃窗带来了极佳的视野的同时,面积和工作区都相当的大。 徐川目测了一下,估计就这一个办公室,面积恐怕就有一百多平米。 抛开他的办公区外,还有会客区,休息区,助理区,杂物间等等。 至于办公桌、电脑、沙发这些办公用品,早就已经布置好了。 跟着他一起上来的郑海,此刻已经拿着仪器开始在办公室中这里扫扫那里看看了。 虽然说徐川的办公室安保团队早就做过一次全面的安全性检查了,包括落地窗的钢化玻璃,都进行过防弹等各种测试。 但在正式入驻前,郑海还是习惯再自己亲自全面检查一遍。 在郑海忙碌的同时,三人一起来到了宽敞的落地窗旁边。 眺望着桃花岭和远处的岳麓山景区,徐川忍不住感慨道:“这里的风景是真的不错。” 不得不说,crhpc的总部建成后,风景的确是相当的迷人。 就连他这种对于风景并没有太多感触的人站在这栋大楼高层之上也忍不住动心。 三面环山,绿树成荫,鸟语花林,在总部的高楼之上,还可以眺望到河东的繁华城市以及湘江和江心的伟人雕像。 可以说,这处选择可谓是闹中取静,既给众多的物理学家们提供了一处幽静的工作环境;又能让他们感受到华国的繁华和蓬勃发展的生命力以及独特的华夏文化。 一旁,邰学文笑着拍了句马屁,道:“当初谁也没想到,这里建成后会这么的迷人。还是徐院士当初选址选得好啊,慧眼如炬,桃花岭这地方,作为crhpc的总部来说真的很优秀。” 听着这突如其来的马屁,徐川忍不住笑着摇了摇头,道:“你这夸的,我都不好意思了。” 感受了一下crhpc总部迷人的风景,闲聊了一会后三人重新坐回了沙发上,开始商量正事。 邰学文从秘书送上来的文件中找出来一份文件,递给了徐川,笑道:“徐院士,这是我和张院士在此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做了一些优化的crhpc对撞机竣工典礼和启动仪式的方案。” “和此前通过邮箱发送给您的,有部分地区有所改动,不过都有标注出来,你先看看。” 徐川伸手接过文件,简略的翻了翻,看到了邰学文主任标记出来的一些改变点。 对于他来说,这些改变点基本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 比如住宿、接驳安排的一些修改,比如不同国家不同团队入驻crhpc总部的情况等等。 这些事情对徐川来说都是一些琐碎的小事,倒是在对撞机完工后的安排上,他有一点其他的意见。 目光从手中的文件上挪开,徐川看向邰学文主任,笑着道:“这两天crhpc会展开完工后的首次对撞测试实验对吧?” 邰学文点了点头,道:“是的,毕竟是咱们首次建造如此庞大的高能对撞机,在正式面向全世界举办启动仪式前,肯定是要先对它进行一下测试,以防万一出现什么问题。” “至于对撞测试的能级方面,我和张杰院士商议了一下,测试轮机分成了两个档次,分别是17tev能级和130tev能级。” “17tev能级的对撞实验首先进行,一方面可以通过低能级的实验检测对撞机的各方面情况,如果即便是有问题,也可以尽量的降低影响。” “另一方面则是针对您研究的强电统一理论进行一次初步的检测,毕竟cern那边已经确认了至少3sigma置信度的信号强度,咱们也不能落后太多。” “而130tev+的能级则是对crhpc的极限测试,看看它在最大能级对撞下的表现。” 简单的解释了一下安排,邰学文看向徐川,询问道:“徐院士有不同的想法?” 徐川轻轻的点了点头,道:“的确有一点不同的想法。” 闻言,邰学文和张杰都将目光投递了过来,眼神中带着些好奇和兴趣。 两人的确都想听听他的意见。 毕竟在如今的物理领域,以证明了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完成了强关联电子体系统一框架理论和完善了强电统一的理论他不说能稳居当代物理学界的第一人,也至少能排到前三。 关键在于目前的强电统一理论还未得到完全的验证,如果这套理论被cern和crhpc通过实验确认正确,那么他就是妥妥的第一人了。 徐川思忖了一下,组织了一下语言后开口说道:“对于对撞机来说,能级则是一道门槛,咱们的crhpc理论上来说具有130tev+的对撞能级性能。 “不过考虑到第一次直接拉到极限并不是非常保险的一项工作,所以我建议咱们内部的测试可以考虑100tev能级的对撞。” “首先100tev能级是一道门槛,通过可以测试一下它的表现,后续再在启动仪式上进行130tev+的能级对撞。”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完善的解决咱们前期的工作的同时,通过100tev能级的对撞数据越过这道门槛吸引物理学家。” “此外,我们还保留了后续超过百tev能级的对撞实验,这对于物理学界来说,绝对是前所未见的,可以用来在启动仪式上吸引更多的物理学家前来参与实验。” “相信没有任何一名物理学者能够拒绝130tev+能级的对撞实验。” 微微顿了顿,他笑着补了一句:“未知,才是更吸引物理学家的。” 听到这份解释,邰学文和张杰认同的点了点头。 的确,徐川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 100tev的对撞能级对于物理学界来说的确是一个阶段性的门槛。 谁也不清楚这个能级下的对撞实验到底能捕获什么信息,也不清楚这个能级是否能影响到夸克、胶子这些目前物理学理论中极致细微的东西。 所以对于这个能级的实验,相信绝大部分的物理学家都会相当的期待。 而且卡着100tev的能级,再往上提升,可能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了。 正如徐川所说的一样,未知和神秘,才是最吸引科学家的! 第七百八十二章:再怼无良记者 七月中旬,平凡的物理学界再度传来了不平凡的消息。 华国物理学会联合crhpc机构共同对外宣布‘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的建造已经完成,将于三天后正式对外召开新闻发布会,并发布有关于crhpc对撞机运行的安排。 这一璀璨夺目的消息,顿时就如同在一片并不大的小池塘中投进了一颗巨石,在整个物理学界乃至全世界都掀起了热烈的反响。 不仅仅是物理学界为之振奋,媒体、网络上的吃瓜群众们也纷纷将目光投递了过来。 cern与crhpc的竞争,即将正式开始! 三天的时间并不长,无数的媒体记者从国内国外纷纷赶了过来。 而主持这场新闻发布会的自然是徐川。 毕竟作为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项目的总工程师,这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crhpc对撞机完工对外的新闻发布会在总部大楼专用的报告厅中展开,宽敞的室内无数媒体记者早已经落座,报告台下,一排的摄像机直溜的摆开。 十点整,一身正装的徐川从侧门走了出来。 报告台下,无数的闪光灯亮起,一排的摄像机争先恐后的拍摄着各种角度的照片。 站在了报告台上,面向台下众多的记者注视的目光,只见他扶正了话筒,清了清嗓子,用平稳而清晰的声音,开口了。 “很高兴在这里见到各位,也欢迎各位媒体记者远道而来报道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的相关讯息。” “经历了两年半的设计与建造时间,今天站在这里,我可以很自豪的宣布,由华国全资建设的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crhpc,已经正式完工!” 微微顿了顿,徐川的目光全场扫视了一圈,嘴边带着自信的微笑,接着开口道。 “相对比欧洲原子能研究中心的lh-lhc强粒子对撞机来说,crhpc无论是在长度,对撞能级,探测器的性能上都有了巨大的提升。” “首先是在crhpc的管道上,其环形管道长达六十二公里,对比之下lh-lhc的长度仅仅只有二十七公里,crhpc的长度是lh-lhc的两倍多。” “而众所周知,对撞机管道的长度能给对撞能级带来巨大的提升,在这方面,crhpc的对撞能级更是升级后的高亮度lh-lhc的数倍。” “理论上来说,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的能级达到惊人的130tev+,超限对撞更是能达到150tev的能级,而对比之下,即便是经过了升级的lh-lhc的对撞能级也仅有35tev。” 伴随着徐川的话语,在他身侧早就准备好了的大荧幕,也反映出了crhpc和lh-lhc两台对撞机的各项数据对比图。 从ppt的图片来看,无论是在对撞机的长度、深度、性能、对撞能级等大部分方面crhpc都碾压了cern。 徐川扫了一眼ppt上面放映出来的图片,嘴角勾起一抹笑容,接着道: “对于高能物理学来说,能级的提升能够让粒子撞击的更为破碎,130tev的能级,超过了百tev的节点,我们甚至能够用它来模拟无限接近宇宙大爆炸那一刻的能量爆发,观察到更多更神秘更细致的粒子表现和微观转态。” “这无论是对于物理学的发展,还是文明科学的发展来说,都将是史诗级的改变!” “.” 新闻发布会上,就着邰学文主任那边早就准备好了的文稿,徐川将crhpc的情况简洁的向媒体记者介绍了一下后,接着宣布道: “crhpc环形强粒子对撞机的启动仪式时间已经确定,crhpc组织将于2024年8月1日正式在华国星城桃花岭总部进行。” “我谨代表华国及crhpc机构欢迎各国物理学机构及物理学家参加此次盛会。” “届时,crhpc环形强粒子对撞机将进行130tev+的高能物理对撞实验,探索超高能级下的微观物理世界!” “对于物理学界而言,这是第一次跨越百tev能级,去探索那更为神秘的世界!相信它极有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完全不一样的新发现!” 徐川的话语落下,发布会大厅中,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针对crhpc对撞机完工和启动仪式安排的汇报工作完成,这一次的新闻发布会也就完成了的一半。 剩下的自然是媒体记者的提问了。 和学术报告一样,这差不多也是必备的环节。 毕竟他们这些学术研究机构也需要媒体记者来向外扩张自己的知名度和成果等等。 在徐川宣布了提问环节开始后,台下一双双的手臂顿时齐唰唰的举了起来。 对于对撞能级高达130tev的crhpc,可以说几乎所有人都相当的感兴趣。 而在无数的提问着中,徐川也没有犹豫,直接将第一个提问的机会给到了国内媒体的老大哥ctv。 在他的伸手示意下,ctv的美女记者快速的站起身,从工作人员的手中接过了话筒,清脆悦耳的开口提问道: “徐院士您好,我是ctv的媒体记者。” “很荣幸能够得到第一个提问的机会,我想询问的是,在您刚刚的新闻发布会上,您有提到,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将在启动盛会上开启130tev能级的对撞实验,那么在启动仪式完成后,crhpc的工作安排将是怎样的呢?” 作为国内媒体的老大哥,ctv的提问还是相当的沉稳的。 徐川笑了笑,开口回道:“crhpc的工作安排目前来说我们已经商议定了一半,如验证强电统一理论、探索暗物质、暗能量以及超出标准模型的粒子这些都是。” “这些安排将在启动仪式上对外进行公开。” “而另一半.” 微微顿了顿,徐川看向台下的媒体记者,脸带笑容的开口道:“华国是一个包容性与合作性都非常强的国家,我们很欢迎,也乐意见到其他国家的学者参与进crhpc的对撞工作中来。” “而另一半的对撞安排规划,我们会将这份机遇留给国际友人。即,在crhpc的启动仪式结束后,crhpc机构会正式开放对外的合作通道,接受其他国家乃至物理学机构、组织甚至是单体物理学家的对撞机使用申请。” “当然,申请使用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需要提交相关的对撞申请文件,阐述对撞观测的目标,并通过crhpc理事会的审核。” 顿了顿,徐川语气提高了不少,接着补充道:“甚至,crhpc能够为那些经济困难的国家或物理学家们补贴对撞经费。” “简单的来说,只要你能够提交有价值的对撞申请或想法,哪怕是个人,crhpc都会考虑免费提供对撞机会,来帮助你验证理论和项目。” 这话一出,台下的媒体记者们有不少都露出了惊讶诧异的目光了。 报告厅中也窃窃私语了起来。 在不少外国媒体记者,甚至是一些国内媒体记者的眼中,这种免费提供对撞机会的,帮助他人验证理论和想法的机会,真的太不可思议了。 毕竟要知道,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可是名副其实的吞金巨兽。 首先是建造,就拿crhpc举例,从之前的crhpc机构透露出来的消息来看,建造这座对撞机足足耗费了一千两百亿rmb。 而且这可是正在不断升值的软妹币,按照目前的汇率来看,已经超过了255亿米金。 光是这座对撞机的修建成本,就已经是如今绝大部分国家无法承担的了。 除此之外,crhpc这种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每一次启动,无论是从维护保养、还是耗电量、亦或者是人员的工资、超算的使用等等都是极为消耗经费的。 这种补贴经费,免费给其他国家的学者提供对撞经费的举动,在不少人眼中,那可是妥妥的往对撞机里面砸钱。 而且一次就是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级别的。 不少人在感到惊讶诧异的同时,也不免为华国的‘豪气’而感到震撼。 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之后,提问环节继续。 很快,国内的一些顶尖的媒体已经纷纷提完了自己的问题,接下来自然是国外的媒体了,毕竟是一场面向全世界的新闻发布会,不可能一点机会都不给国外‘友人’。 到了这个点,徐川也就随便点了。 很快,一名位置偏前的媒体记者就得到了这个机会。 “徐教授您好,我是bbc的媒体记者。” 台下,一名女记者站了起来,先自我汇报了一下家门,听到对方来自bbc,徐川微微皱了一下眉头,有些意外自己随便点了一下就点到了这家‘臭名昭著’的媒体。 毕竟bbc喜欢在新闻发布会上搞事是出了名的,而且它的屁股还相当的‘歪’。 不过既然已经点到了,那也没办法了,只能先听听对方想问些什么。 bbc的女记者站起来,从工作人员的手中接过了话筒后,目光紧紧的盯着徐川,开口提问道:“众所周知,在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每一次启动的时候,都会给全世界各地带来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巨大的灾难。” “crhpc环形强粒子对撞机如此之高的能级,可能会在启动的时候给地球带来巨大的隐患,请问crhpc机构和华国如此一意孤行的建立对撞机,是否有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以及其他未来可能会发生灾难的国家以及普通民众的感受?” 报告台上,徐川盯着这位女记者看了一眼。 果然,bbc媒体记者不怀好意,上来就直接给crhpc会引发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巨大灾难的,华国和crhpc机构扣上了一顶不顾全球环境和普通民众安全的大帽子。 略微思索了一下,徐川开口回道:“我不知道大型强粒子对撞机运行时会引发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巨大灾难这一结果你是从哪里得来的。” “当然,我知道你可能会引用网上那些lhc启动时的‘所谓’证据,这些就不必多说了,因为没有任何的证据表明那些灾难是因为对撞机启动而造成的。”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这名bbc的媒体记者,继续道:“而且,如果是你觉得lhc启动时带来了那些灾难,那么这个问题你应该去询问cern。” “毕竟这些事故都是在lhc运行时发生的,而crhpc至今还未启动过任何一场对撞实验。” “给还未开始的科研机构直接扣上一顶不顾全球环境和普通民众安全的大帽子,你这种不分青红皂白,凭空捏造‘科研事故’的媒体记者,我建议你还是烧掉你的记者证吧。” “因为你没有一名媒体记者追求真相的执着、客观公正、准确朴实报告消息的精神,并不足以担任一名合格的采访记者。” 报告台上,徐川直接当着全世界媒体记者的面怼了回去。 台下,bbc的女记者脸色青红黑白一片变换不定,她怎么都没想到,在这种当着全世界记者的发布会上,徐川会直接了当的怼她不配当记者。 这可谓是在学术界从未有过的。 毕竟这种全世界知名的学者,通常情况下即便是遭遇了媒体记者刁难,也会考虑到自己的形象和面子选择顾全大局,要么正面解释,要么扯开话题什么的。 像今天这样的,还真是世所罕见,怎么都让人没想到。 更关键的是,对方从头到尾都没有说一句脏话,以至于他想反驳一下都很难找到角度。 相对比bbc媒体记者所遭遇的难堪,会场中其他人就兴奋多了。 这种敢于在新闻发布会上直接‘怼’人,如此强势的学者,而且还是在代表了一个g方机构的进行讲话的情况下,的确是极其少见的。 尤其是这位徐川教授,可是全世界都大名鼎鼎的顶尖学者,这下下午的新闻可有‘爆点’了。 相信以这个为话题,绝对会吸引到更多的流量。 至于bbc记者的难堪,以及新闻发布会出去后,可能会对这位徐教授的名声造成的一些影响,就完全不在他们的考虑范畴中了。 毕竟死道友不死贫道,这句话无论在哪里都通用。 第七百八十三章:你想严查谁? 对于徐川来说,在新闻发布会上‘怼’这种屁股歪的无良媒体记者也不是第一次了。 bbc的德行,众所周知,只要不是直接辱骂对方什么的,他完全没什么压力。 至于那些媒体会怎么编排他,他也没什么在意的地方。 毕竟他是个学者,并不像明星偶像什么的依赖媒体吃饭。 倒是在怼了一发bbc的媒体记者后,接下来的采访提问,这些国外的媒体仿佛被杀鸡儆猴了一般,一个个的都‘委婉’了不少。 就连提及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是否可能会制造出黑洞这种普罗大众感兴趣的问题上,都只是以‘好奇’的角度的提问了一下。 整个新闻发布会,就在这种略显诡异和平静的气氛中过去了。 除了bbc的媒体被怼了以外,再无其他的风波出现。 结束了新闻发布会后,徐川回休息室换回了休闲装,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中,林风紧跟着走了进来。 “还是你厉害啊!” 走进来的林风朝着徐川竖起了右手大拇指,笑着调侃道:“敢当着全世界的面,在新闻发布会上怒怼记者,啧啧,以前我在cern那边干了好些年,从未有过这么勇的理事长。” “你这刚上台,就又创造了一个世界记录啊。” 徐川瞥了他一眼,道:“怎么,你也想试试?” 林风笑着摇头,开口道:“得了吧,也就你有资格有勇气这样干了,我上去?不出两天就得被批判死。”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说个正事。” 一边说,林风一边从随身携带的背包中取出了一份文件,递了过来。 徐川有些好奇的接了过来,翻了翻文件,是一份对撞实验申请文件。 《质子的反常磁矩精确测量实验与t子的观测实验申请报告》 申请人:林风、北大物理学院、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林风笑了笑,看着徐川继续道:“自己人,想申请插个队,已经和邰主任那边打过招呼了,但是最终的实验安排得你签字才行。” 徐川简略的翻了翻林风递给他的对撞实验申请报告,笑着开口道:“你还真是赶趟啊。” 林风笑道:“这不趁着启动仪式还没正式开始,想着提前和你打个招呼内定一下嘛。” “质子的反常磁矩精确测量实验和陶子的观测实验还是很有价值的,cern那边之前一直都有不同的研究团队在申请这个项目。” “咱们国家之前没退的时候,也有北大、核物理实验室、复旦等学校和机构都在试图申请。”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徐川,笑着道:“这事说起来还和你有点关系。” “我?” 徐川抬了抬眼皮,有些诧异的看了他一眼。 林风笑着点了点头,道:“是啊。” “当初北大和国家核物理实验室都已经像cern机构那边递交了这份对撞实验的申请报告,cern的理事会都已经开会商议过并且同意了。” “结果您老人家后面将惰性中微子给找出来了。” “这不,相对比暗物质来说,对质子的反常磁矩精确测量与t子的观测重要性就瞬间降低了n个档次,无足轻重了。” “而我们的实验也就直接被‘暂停’了。” 闻言,徐川有些好奇的看了他一眼,问道:“当初没听说过这事啊?” 林风耸了耸肩,道:“废话,在可能超出标准模型的惰性中微子和暗物质暗能量的探测面前,质子的反常磁矩精确测、陶子的观测这些算啥?你没听说过不是很正常么。” 徐川笑了笑,点点头道:“也是。” 他还真没想到自己前些年在cern那边观测惰性中微子的实验直接拦腰斩断了北大和国家核物理实验室已经申请到的对撞实验机会。 不过估计被拦腰取消掉,给惰性中微子和暗物质的探测实验绕路的恐怕也不止这一个。 林风说的没啥毛病,和可能超出标准模型的惰性中微子以及还未完全被物理学界证实的暗物质、暗能量这些东西来说,其他的实验真就是无足轻重了。 标准模型内能比较的粒子,重要性方面恐怕也就那么寥寥数种能够相提并论了。 再加上当时他的注意力也全都集中在惰性中微子的探测上面,需要主持实验和领导分析小组,没关注到这些也正常。 将手中的申请报告合上,徐川思索了一下后开口道:“质子的反常磁矩精确测与陶子的观测实验的确是很有价值的对撞实验,这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强子的起源。” “不过crhpc的对撞实验在启动仪式结束后更多的可能要考虑强电统一理论、惰性中微子的探测、暗物质的搜索这些。” “毕竟cern的竞争压力不小,我们需要赶在他们前面找到对应的信号和数据。” 林风眼神中略微有些失望,不过他也能理解这些工作的优先级。 点了点头,他轻叹了口气开口道:“邰主任那边也是这样考虑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只能等了。” 徐川笑了笑,道:“其实也不是没有办法。” 闻言,林风有些惊诧的看了过来。 徐川笑着将手中的申请报告递给他,接着道:“启动仪式完成后的crhpc的对撞机会基本都会用在强电统一理论的验证这些事情上。” “但现在咱们距离启动仪式还有十来天啊” 林风张了张嘴,停顿了一下反应过来问道:“你是说在启动仪式完成前进行相关的对撞实验?”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是的。” “这十天的时间,除了一次17tev和一次100tev的对撞实验外,目前没有其他的对撞实验安排。这中间的时间,完全能够对质子的反常磁矩精确测与陶子的观测进行一两次的实验。” “虽然说要完全验证质子的反常磁矩精确测与陶子的观测可能会需要更多的对撞次数,但前期的实验也足够为你们提供一些对撞数据了。” “你们可以先对这些对撞实验数据进行解析,看看具体的情况。” 微微顿了顿,他看了一眼林风,接着道:“不过这样做的话,你们可能会错过强电统一理论的实验数据分析。” “毕竟时间方面是有冲突的,具体的选择,就要看你们自己了。” 北大和国家核物理实验室的科研实力,还是非常强的。 但再强的高校和机构,也很难在同一理论抽调出两支完全不同的顶尖物理团队来进行不同实验数据分析。 毕竟顶尖的团队资源是有限的。 听到徐川这么说,林风也有些犯愁。 的确,这是个两难的抉择啊,到底是选择配合其他的高校和机构一起参与进强电统一理论的验证中,还是独立的选择完成对质子的反常磁矩精确测与陶子的观测实验。 前者毫无疑问非常的吸引人,是物理学界最前沿的理论,没有任何一名物理学家能够拒绝参与进来的。 但缺点是需要与其他团队一起配合,无论是他自己也好,还是北大或国家核物理实验室都只是其中的一颗螺丝钉。 而后者,尽管在荣誉上很难和强电统一理论相提并论,但却是他们能够独立完成的。 而且还是质子的反常磁矩精确测与陶子的观测实验这种影响力不小的对撞实验,这对于各大高校来说,吸引力同样不小。 林风纠结了半天才开口道:“你这真是抛了个大难题给我,这样吧,我去和北大与国家和物理实验室那边的人员商议一下,看看他们的意见。” 徐川笑了笑,道:“可以的,不过要尽快了,毕竟两天后crhpc就要进行第一次的17tev能级的对撞实验了。” 林风点点头,道:“嗯,等会我就会去的。” 另一边,在各大媒体加班加点的工作下,上午徐川在crhpc总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相关的新闻讯息已经先后快速的登陆了各大媒体的网络平台。 国内外的新闻舆论,在各大平台的导流下已经爆了。 无论是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的性能、还是crhpc机构将补贴经费免费为其他物理学家提供对撞机遇、亦或者是徐川公开在新闻发布会上怼bbc的媒体记者,毫无疑问都是网友们关注的重点。 在相关的新闻出现的第一时间,国际知名的物理论坛physicsforums上就已经展开了相关的讨论。 【嘶~,六十二千米长的管道,130tev+的对撞能级,华国建造的crhpc环形对撞机这也太恐怖了,这足足是lh-lhc高亮度的3.8倍!】 【之前所有人一直都在期待,现在结果出来了,那位徐川教授又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举将对撞机的能级提升了整整一个量级。】 【真的好期待超过百tev能级的对撞实验,不知道这个能级下的夸克和各种基本粒子是否能再度分解成更加细化的粒子!】 【(机票图片),虽然没有收到crhpc机构的邀请,但是我已经订好机票了,130tev能级的对撞实验,不能错过!】 【威腾教授的弦理论,说不定有希望了(斜眼笑)】 【华国和crhpc机构这次真的是耗资巨大啊,居然可以提供补贴,免费为其他物理学家验证理论!学术界的勾心斗角看多了,突然冒出来一个如此团结的,真的有些不习惯。】 【哈哈哈哈,就没人关注那位徐教授公开在发布会上怼bbc的媒体记者吗?】 【有什么好关注的,那就是一个跳梁小丑而已,天天宣扬对撞机威胁论,我真建议他们好好去华国学习一下那个九年义务教育!】 【徐教授是真的猛,不过这好像已经不是他第一次这样公开怼人了。】 【南韩:你再骂?】 【哈哈哈哈,我记得南韩的媒体记者被他怼过两次了。】 【我的评价是,小丑踢到铁板,自我爆炸了,嘻嘻。】 相对比国外物理论坛的讨论,国内各大平台上就更加的热闹了。 毕竟是华国的第一台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再加上徐川还是总工程师和众多媒体的推广,相关的新闻一出现,直接就被顶上了各大网络平台的前三,甚至是第一。 【关注了两年半的crhpc,终于完工了,好耶!我们也终于有了自己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 【两年半?你个小鸡子,黑脚露出来了吧!】 【听说这玩意耗资1200亿?】 【是的,这种大型科研设备就是这么的耗钱。】 【足足半个三峡大坝了,啧啧,难怪以前杨老先生各种反对。】 【恐怕不止半个三峡,你得考虑软妹币升值,毕竟现在软妹币的购买力可比二十几年前强多了。】 【有这个钱还不如多关注一下西部山区,一千两百亿啊,杨老先生说的对!劳民伤财!而且居然还提供补贴,免费支持其他国家的人进行对撞实验,真恶心!我强烈建议严查!这是在挥霍国家资产!】 【呵~,我就知道会有人跳出来各种哔哔叨叨的,你算个√八?还严查。】 【严查?公公想严查谁啊?】 【徐院士可是我的手足兄弟,至爱亲朋!】 【楼上的,我觉得你的想法很危险啊(斜眼笑),这个可不能加钱。】 【在国家和cern竞争的时期,提供一定的补贴,吸引来更多优秀的物理学家,我觉得完全是值得的,对撞机运行最大的成本就是能源,可控核聚变都实现了,电费早就不值钱了。】 【这就是提供一些补贴,换去其他国家的物理学家来帮咱们打工和做研究,而且还能顺带培养咱们自己的人才,这么简单的道理,怎么就有人想不明白呢?】 【没办法,总有人喜欢秀自己那点个位数的智商,说它爱国呢?干的说的都是损害国家的事,说它不爱国吧,又总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叽叽歪歪的。】 【我强烈建议严查那个建议严查的!】 【禁止套娃!不过我也支持!】 【支持+1!】 第七百八十四章:还是那个人厉害啊! 华国,星城。 在徐川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已经正式完工后,启动会对外的邀请函也通过crhpc机构正式对外邮寄了出去。 crhpc建造的目的除了探索物理领域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是转移欧洲的物理学圣地,尽最大可能的拉拢其他国家的物理学家前来华国工作和研究。 那么主动给其他国家的顶尖物理学者和物理机构发送邀请函是必要的礼节。 正如部分网友所说的一样,作为一个大国,必须考虑当下和长远,不可偏废。 民生问题固然要解决,也要考虑长远,要有合适的比例进行基础科学研究。 想要能够不断发展,有领先世界的能力,修建大型对撞机,就是华国在高能物理领域领先国际的一个难得机遇。 不仅仅是拉拢其他国家物理学者来帮助他们‘打工’,更多的还有培养自己国家的人才的动作。 大型强粒子对撞机虽然是研究高能物理领域的科研设备,但它的修建、维护、技术发展等等方面可不仅仅和物理有关系。 大型强粒子对撞机诞生的科技成果可不仅仅是物理方面。 除此之外,对撞机的各种技术和成果,可以运用在医学、生物医学、航空航天、安全、工业4.0、文化遗产、能源技术.等众多的领域中。 比如光束仪器与系统、超导磁铁技术、超低温冷却技术、超高真空技术、工业控制、磁铁技术、粒子追踪和热量测定辐射防护和监测、射频与传感器、超导技术等等等等。 这使cern成为全球创新和创意的策源地,源源不断地为各种知识和科技技术的创新应用提供新技术、新思路。 这也是米国选择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依旧不愿意放手将物理圣地从欧洲转移到华国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为每年知识转移机构围绕着cern的相关研究和技术应用领域,组织和举办各类学术会议、讲座、展示等活动,都能带来极大的影响力,乃至收益。 尤其是那些顶尖技术的扩展和应用,更是重中之重。 在其他国家的物理学家们先手开始收到crhpc机构的邀请函的时候,国内已经有一部分的高校和物理机构的科研小组,已经先一步抵达了crhpc总部。 原本相对冷清桃花岭总部,这两天也已经热闹起来了。 总部八卦大楼的大厅中,两名提前抵达过来参加crhpc对撞机内部测试的国内顶尖物理学家正好碰了个照面,互相都有些讶异。 “哟,老高,没想到这次居然是你亲自带队过来。” 光鉴可人的瓷砖大厅中,一名穿着长袖白衬衫的王怡芳院士脸上满是笑意和面前与他年龄差不多的另一位学者打了个招呼。 面前到来的学者,正是北大物理学院院长/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高原宁院士。 两人同岁,同在cern共同研究过多年。 15年五夸克组成的重子态、17年双粲重子这两个在理论物理学界都重大无比的成果,都是这位高原宁院士带队完成的。 听到了这声招呼,满头黑白发色参半,正往大礼堂走去的高原宁停下了脚步。 当他看到向自己走来的人时,眼眸中闪过一丝惊讶的同时脸上也带上了笑容。 “你不也是吗?堂堂华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不也同样亲自带队过来了?” 两人互相打了个招呼,哈哈笑着伸手紧紧握了握,又拍了拍对方的肩膀和后背。 王怡芳笑着开口道:“这可是crhpc的测试啊,不得不来也不能错过啊。”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感慨道:“徘徊了十几年的时间,咱们也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对撞机了。当年我怎么推都没有推动的工作,徐院士轻轻松松的就完成了啊。” 当年就国内是否应该修建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一事,他和杨振寜可谓是‘华山论剑’的两大焦点核心人物。 在那场持续良久的拉锯战中,以他为首的物理派系主张修建强粒子对撞机,觉得这是国家在高能物理领域领先国际的一个难得机遇。 因为造大型对撞机可以使我国在相关技术领域领先国际,使一些重要产品实现国产化并走到世界最前沿,并形成一个国际科学与技术中心引进吸收国外的智力资源,可以培养几千名物质科学及相关技术的顶尖人才。 而那位杨老先生则强烈反对,他认为这笔巨资应该更多地用于提升祖国的基础科研能力和教育,培养年轻一代科学家。 双方各持己见,展开了一场拉锯战。 在此问题上,高能物理领域内的反对方人数不多,或说公开表态的人不多,但其代表人物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杨振寜老先生。 而支持者则更多,国内高能物理领域的大部分人都表示支持,就连国际高能物理领域也有不少人支持。 这场持续了良久的拉锯战,最终在杨振寜的影响下,建造对撞机的提案被否决。 而如今,十几年的时间过去,这一项目却在另一位学者的提议下轻轻松松的就通过了。 甚至可以说上面都没有在科学院和物理学界召开专门的会议,直接内部就拍板上马了,这不由的让他很是感慨。 大厅中,高原宁笑了笑,说道:“现在也正好不是吗?” 他当初也属于支持对撞机修建的,只不过支持的意见并没有王怡芳这么强烈而已,属于没有也能接受,但有更好的那一派。 毕竟那时候国内的经济也的确需要发展。 而且,说实话,那时候修建,国内的技术也完全比不上现在,修建的对撞机在性能上恐怕连现在的crhpc的零头都达不到。 毕竟那时候一没有那位研发的超导材料,二不是cern的会员国,并没有从cern那边获取到大量与对撞机相关的技术。 以国内的技术储备,造肯定是能造的,但是造出来的性能到底如何,的确有待思考。 此外,更关键的一点是,那时候的确没有超出标准模型的迹象出现。 而标准型中最后一个重要板块‘希格斯粒子’已经被lhc发现补上,耗费巨大的资金修建对撞机,是否能有重大的成果同样是件无法确定的事情。 所以他才会说现在修正好。 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物理学的突破,都是最合适的时候。 王怡芳回过神来,笑着道:“不说这个了,明天第一次的对撞实验就要启动了,咱们还是先做好准备吧。” 高原宁笑着点了点头,道:“当然。” 17tev和100tev能级的对撞实验,尽管分别都只会进行一次以对crhpc进行测试。 但多少年了?他们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对撞机。 想当初他年轻的那会儿,搞理论研究的时候,三天两头往欧洲跑。如今好啊,坐在家里就轻轻松松的可以给实验做了,甚至还能走在全世界最前面。 还是那个人厉害啊! 七月二十一日,在这个并不特殊的日子里,对于星城这座城市来说却注定是极不平凡的一天。 因为修建了耗时两年半完成的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crhpc,将正式启动人生中的第一次测试。 内部的测试实验并没有大张旗鼓,甚至都没有开一个动员大会什么的,但参与这场测试的众多工程师、技术人员乃至来自全国各大的物理学家们却纷纷起了个大早。 甚至有不少人,在昨晚压根就没怎么休息。 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状态,每一个人都精神抖擞,无比的振奋。 在食堂中吃过早餐后,徐川快步来到了crhpc的总控制室中。 一路走过来,有无数从全国各地远道而来的物理学家和他不断的打着招呼。 总控制室中,比徐川先到的人不少,不仅仅是国内各大高校的顶尖学者,就连科学技术蔀那边,都安排了一位副部长过来了。 “徐院士您好,我是龙腾。目前任职于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担任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院长和科学技术蔀的副蔀一职。” 看到徐川,西装革履的龙腾副蔀长快步走了过来,热情的伸出了双手,笑着和徐川自我介绍道。 “恭喜crhpc环形强粒子对撞机完工,在您的带领下,咱们国家又多了一件振国重器啊。” “龙蔀长好。” 徐川笑着伸出手,和眼前这位中年男子轻轻握了握,笑着道:“crhpc的完工,离不开所有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乃至每一名工人的努力,也离不开国家的支持,这得感谢所有人的帮助。” 一边说,他也一边有些好奇的打量了他两眼。 这位龙腾,他以前没在科学技术蔀那边见过,看样子应该是新升上来的? 不过能作为代表过来参加今天的启动仪式,想来地位应该也不低? 随便猜测了一下,徐川也就直接跳过了这些东西。 毕竟对于他来说,这些事情没什么太大的意义。 两人在总控制室中寒暄了一会后,不远处,邰学文快步走了过来,先后和两人打了个招呼后,看向徐川开口道:“徐院士,相关的准备工作已经全部都完成了,对撞机的第一次试运行,将在两小时后准备开启。” 一旁,见已经正式展开了工作,龙腾快速的开口道:“我就先不打扰徐院士您的工作了,等对撞结束,咱们在庆功宴上聊。”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好。” 龙腾笑了笑,道:“祝今天的对撞实验一切顺利,也祝愿它能够在未来的时间里,一路远帆,创造出更多的科研成果!” “会的!” 在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即将启动首次内部测试的同时,欧亚大陆的另一边,位于高卢鸡和瑞士边境的欧洲原子能总部中。 cern的理事长埃利泽·拉比诺维奇教授正在自己的办公室中紧皱着眉头翻阅着crhpc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信息和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收集到的资料信息。 作为华米双方在物理科学领域角力的战场,cern和crhpc这两台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毫无疑问是战场的核心。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双方各自的实力。 尽管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有所心理准备,知道华国修建的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在能级上可能会比升级后的高亮度lh-lhc强子对撞机更高。 但他却并没有想到crhpc的能级居然会比lh-lhc高出了整整一个量级。 130tev+的对撞能级,150tev+的超限对撞能级,如果真按照这个数据来看,。lh-lhc的对撞能级仅仅是对方的零头而已。 而对于理论物理学界来说,对撞机的能级越高,能看到的东西也就越多,吸引力也就越高。 lh-lhc当初35tev的对撞能级实验就已经吸引了大半个物理学界的目光,也吸引来了无数物理学家和物理学机构的申请与交流。 可以想象的是,130tev能级的对撞实验,届时将会是一场怎样的盛会。 对于物理学界,乃至全世界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好消息。 但是对于竞争对手的cern来说,这个消息就相当的糟糕了。 如果就这样目视着crhpc壮大,cern物理学圣地的地位还能保持多久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情。 毕竟对撞能级的差距有些太大了。 “看样子必须要想些办法了。” 盯着电脑上的新闻消息,埃利泽·拉比诺维奇皱着眉头思索了一会后,喊来了自己的助理。 “去联系一下负责强电统一理论验证工作的三个研究高校和机构,让他们的负责人现在来我办公室一趟。” “好的。” 助理应了一声,快步的走了出去。 助理离去,埃利泽·拉比诺维奇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新闻依旧皱着眉头思索着。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130tev能级的对撞实验如果不出意外已经是定局,但他不可能就这样目视着这个竞争对手崛起。 至少,他需要一个新的爆点,来将全世界和物理学界的目光重新拉回到cern。 最好是在八月一日或者八月一日前爆出来,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削弱crhpc的影响,保持住cern在物理学界的地位。 第七百八十五章 :17万亿电子伏特的碰撞! 第七百八十五章:17万亿电子伏特的碰撞! 环形强粒子对撞机的总控制室中。科学技术蔀那边的龙腾副蔀长离去,走远了一段距离后,徐川才扭头看向邰学文,开口问道。 “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在他和科学技术蔀那边的一位副蔀交流的时候,邰学文跑过来说了一句前期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了这种可有可无的话语,很显然并不是单纯的通知他这事。 毕竟这种话随时都可以说,更何况现在距离crhpc对撞机的正式启动还有两小时的时间。 邰学文开口道:“在味夸克探测器的入口附近,安保团队那边逮到了两支外国团队.”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方试图潜入crhpc对撞机的地下管道进行破坏。从这两支团队成员的身上,我们搜出来扳手、螺丝刀铁钳等各种工具。” “安保团队那边没有人员伤亡吧?”徐川内心忽然一紧,快速的询问道。 相对比设备的情况,他更担心安保团队的情况一些。毕竟外国团队,专业作案的话,可能会有枪支什么的。 尽管国内是禁枪的,但真要有心有渠道的话,弄到一些其实也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邰学文笑着道:“那倒没有,国内的环境还是很好的。这两支团队大概也不是什么‘正规军’。” “安保那边调查了一下,应该和日不落国、高卢鸡的两个极端环保组织有关系。两三个月前,lh-lhc高亮度对撞机重启的时候,就是日不落国那个极端环保组织的人潜进去的。” “这次他们大概想故技重施,潜入咱们crhpc的管道里面搞破坏或提前踩点,但这次被咱们的安保人员逮了个正着。” 徐川松了口气,点点头道:“没人员伤亡就好。” 顿了顿,他反应了过来,看向邰学文,好奇的开口问道:“邰主任是在忧愁该怎么处理这两支国外团队?” 邰学文点点头,也没说话。 在涉及到‘国际友人’这方面,国内的处理方式在过去几十年中因为要考虑国际关系,声誉等方面的原因,一直都比较的‘友善’。 而长久以来的处理方式遗留下来的惯性,即便是到了今天,国富民强了,依旧让人难以抉择。 不过作为一名物理学家来说,他个人的确希望从重处罚这些喜欢打着环保名义各种搞破坏的组织的。 只是这种涉及到夞交纠纷的事情,后续基本得转交到法院那边去处理。 至于如何处理,和crhpc机构的关系,其实并不是很大。 crhpc的确提供一些证据和意见,但怎么判,这个不是他们说了算。 而以目前的形式和以往的惯例及处理方式来看,这种‘尚未’造成经济财产损失的,大概率并不会被判多重的处罚,估摸着顶多是拘留一个星期然后驱逐出境。 这种事情,其实也怪不得法院。 他们处理起来也糟心,想重判,又涉及到各种各种的东西,不重判,又会惹的国内民声载道的。 就如同前几个月出现的稻谷亲本种子被窃取的事情,最终仅仅是判了个一年半而已。 但邰学文有点不甘心就这么高举轻放,所以在了解到了详细的情况后,他第一时间跑来了找徐川。 毕竟如果要说影响力,在国内没人能和眼前这位相提并论。 他的意见能直接抵达天厅,哪怕是长佬院那边,也得认真的听取和思考。 见邰学文沉默,徐川大抵也明白他的意思。 想重判,但又得顾虑其他的东西,如国际关系、影响、声誉等等,但就这样放过对方,又不甘心,所以先过来和他交流一下看法。 至于他的看法,思索了一下,徐川开口道:“先通知科学技术蔀总部那边,然后建议按照破坏‘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及‘进行恐怖袭击活动’的罪名定性,移交法院,从重处罚,国内判刑且监督执行后驱逐出境,永远拒绝再入境。” 听到这话,邰学文惊诧的抬起头看了过来,忍不住咽了口唾沫,问道:“这是不是太重了?” 虽然对于以往惯例的处罚方式很不满,他也很希望能够从重处罚一次,但可真没想过这么严重。 毕竟这两条罪名一出来,真要按照这个定性的,那基本就是十年起步,上不封顶了。 徐川冷哼了一声,道:“没事,你直接转告他们,这是我提议的就行。crhpc可不是cern,跑到我这边来搞破坏,不杀个鸡儆个猴,后面麻烦事情搞不好还多着呢。”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另外联系一下科学技术蔀和外交那边,将这两个国际环保组织列入黑名单.” “算了.这事我晚点写封信给科技蔀那边,这事当成典型来办!” 对于这种极端环保组织,他可是一点好感都没有。 打着环保的旗号干扰正常的科研研究,还欺负到他头上来了,不给点教训,真当他是软柿子可以随便捏? 对面,邰学文眼镜下眼眸中闪烁着一丝兴奋的光芒,他快速的回道:“行,我这就通知安保那边,先按照你的方式处理。” 这么多年了,也是该有些改变了! 他们,已经重新站到了世界之巅,不该再被这些破小的碎事而困扰。 虽然被两个国际环保组织的人员折腾了一下,不过这丝毫不影响crhpc的正常启动和运行。 毕竟他们可不是cern。 那边的日常保留节目在这边可没有道理。 真要出现这种事,负责安保的人员怕是全都得上军事法庭。 上午七点半点,crhpc的总控制室中,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顶尖物理团队纷纷聚集在这里。 总控制室内,人头攒动,放眼望去黑压压的一片,各大高校的研究团队聚集在一起,小声的交流着,讨论着。 每一个人每一位学者的脸上都带着兴奋,带着期待。 对于华国的物理学界来说,毫无疑问,这是史诗级的一天。 总控制室内,徐川站在总监控屏幕面前,透过近在咫尺的画面,望着那从各大探测器乃至专门为对撞机而修建的聚变堆发电站传递回来的画面,胸中心潮澎湃不已。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半个小时的时间并不长,负责首次对撞实验的各小组实时的汇报声也不断的响起。 【crhpc聚变堆准备工作完成,供能调节一切正常!】 【轨道清理完毕,已重复确认无任何问题!】 【供能系统状态良好!】 【超导系统稳定,液氮循环冷却已经完成!】 【.】 【探测器校准完毕!】 【首次对撞目标能级:17万亿电子伏特!】 走到徐川的身边,邰学文主任深呼吸了一口气,克制着声音中的激动说道:“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全部完成.我们,可以开始对撞实验了!” 听到邰学文的报告,徐川用力的点了点头,道:“那就,开始吧!” “是!” 邰学文挺直了腰板,干劲十足的应道。 “开启通电!” 伴随着沉稳有力的指令声下达,早已做好了所有准备的工作人员稳定有序的开启了各自的工作。 孕育了恒星般能量的聚变堆功率提升,庞大的电能涌入了数十公里的地下管道,在这里形成了一道圆环型的强大磁场。 深藏于上百米地底的粒子加速正式启动。 庞大的粒子束通过管道开始正式进入对撞机中。 或许很多人对于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印象就是通过超导管道将两束粒子不断的加速,然后汇聚到一起碰撞就行。 从基础的理论上来说,这个印象的确没什么问题。 但事实上整个过程却要复杂的多。 无论是粒子束的能级提升还是削弱,包括最后碰撞,都是一件极其复杂的工作。 那事先就准备好的粒子团或质子,需要先通过直线加速器、质子同步加速器、质子同步推进器等各种加速器进行能级提升,然后才会正式进入到环形轨道中。 这就像是一辆汽车在进入高速前,首先要通过辅道将自己的速度提升起来一般。 只不过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能级提升要更为复杂而已。 尤其是对于crhpc环形强粒子对撞机来说,高达130tev+的对撞能级,更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 这也是为什么第一天进行的17tev能级对撞实验,而最后才进行100tev的能级对撞的原因。 因为从0-17tev的能级还好说,能够在一天的时间内就完成能级叠加,但100tev的能级,需要的能级叠加时间就远超常人的想象了。 庞大的能量在上百米深的地底聚集着,在这能够模拟超新星爆发瞬间的能量的推动下,储存环中的无数粒子束被不断的推动着,飞驰着。 当这些粒子团围绕着整个主管道飞驰一圈的时间不断缩小时,也意味着这些粒子团的能级和速度在不断的提升着。 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总共有五个大型探测器和六个中小型探测器,粒子加速的轨道也并不是单纯的圆。 当然,主加速轨道是一个环形圆环并没有什么问题,五个大型探测器也坐落于主轨道上。 但除了大型探测器外,它还有六个中小型的探测器。 这些中小型探测器坐落于主轨道的附近,通过另外的圆形或弧形轨道将对撞机里面的粒子束引导出来,进行减速和能级削弱后再进行对撞。 但对于这一次17万亿电子伏特的能级碰撞来说,需要用到的仅仅是主管道上部署的探测器而已。 (这里可以参考一下lhc对撞机的结构,大家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最终,在超算中心的控制下,已然抵达了对撞目标能级的粒子团被释放,在这狭小而又宽阔的管道中互相碰撞在了一起。 那犹如超新星爆发一般的宏伟场景,却是肉眼所无法捕捉的。 粒子与粒子的碰撞、质子与中子的碎片、夸克的重组、胶子的耦合 那原本黑暗而深邃的真空管道中,此刻却犹如创世纪一般绚丽。 火花与碎片激射,能量与物质的具现,那部署在管道上的探测器,将这璀璨夺目的光芒完整的记录了下来。 总监控屏幕上,由探测器收集,再经过了计算机绘制而形成的碰撞能谱图完整的向所有人展示了这一让人着迷沉醉的风景。 看着大屏上投放出来呈现的一副副粗糙的能谱图像,总控制室内的气氛在这一瞬间被推向了最高峰。 所有人都忍不住站了起来,送上了雷鸣般掌声,并发自内心地为这一刻而喝彩。 十七万亿电子伏特的碰撞实验,完美的成功了! 尽管这并不是人类历史上进行过的最高能级的对撞实验,但却是华国第一次拥有属于自己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 这不仅仅是他们的工作,也是物理学界未来的希望! 有了它,人类将能够创造百万亿电子伏特级别的高能粒子,能够用它来模拟无限接近宇宙大爆炸产生的瞬间的场景。 也能够去寻找那更多超出标注模型的物质,去探索那微观世界的真相。 有了它,人类将能够直面宇宙最深处的黑暗,能够去探索那一直没有被探索到的暗物质与暗能量! 甚至可以去寻找那传说中的引力子,以及验证那超出宇宙的虚空场论! 潮水般的掌声在总控制室中响起,淹没了所有的欢呼和激动。 看着眼前通过数块屏幕组装起来总监控屏幕,徐川的脸上露出一抹发自肺腑灿烂笑容。 两次人生,经历数十年的辗转。 终于,在今天,他人生中最大的梦想之一,实现了! 有了这台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他的目光将延伸向比上一世更遥远的地方,去探索微观世界的奇妙,去寻找宇宙的秘密。 那是他的未来,也是物理学的未来,更是整个人类的未来! 第七百八十六章:CERN、强电耦合5sigma的置信度! 十七万亿电子伏特的碰撞实验完美成功,验证两年半以来从科研人员、到工程师、再到学者、工人、政府人员.无数人为此奋斗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来说,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都可谓是一件‘重器’。 它是人类科学智慧的结晶,是物理学界最璀璨夺目的那一顶王冠,更是指引未来发展的方向与希望所在。 首轮十七万亿电子伏特的碰撞实验顺利完成后,针对强电统一理论中最关键的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数据信号搜索工作也紧随其后开始了。 在主管道储流环上,位于东方和东南方角落的‘大型常规超导环场探测器’和‘动能量轨迹追踪探测器’开始了联手对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信号的捕捉工作。 高亮度lh-lhc那边已经公开了3sigma数据信号置信度,这在很大程度验证了强电统一理论的正确性。 剩下的,自然是看谁率先完成5sigma置信度了。 对于理论物理学界来说,最终的成果才是决定一切的关键。 至于在那之前,到底有多少阶段性的成果,那并不是很重要。 只有真正的决定性和验证性的工作,才能够决定这一份理论是否正确。 十七万亿电子伏特的碰撞实验完美成功,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的验收工作稳步有序的进行着。 对撞机主管道储能环内,数以万计的粒子团中蕴含了数以亿计的粒子在真空管道中以近乎光速的速度不断的飞驰着,而且还在被外围的超导材料所形成的强大磁场不断的提升着。 每一束粒子团中蕴含着的能级在不断的提升,逐渐的朝着百tev这一巨大的门槛提升着。 针对强电统一理论的验证工作虽然已经开始,但对于正处于验收周期中的crhpc对撞机来说,它当前的工作依旧是进行各种调试和测试工作。 对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信号的捕捉工作已经只不过是顺带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两天前,林风和北大、国家核物理研究实验室共同提交的对‘质子的反常磁矩精确测量实验和陶子的观测实验’最终在三方的共同商议之后决定暂时停止,等后续再来进行。 原因很简单,无论是林风也好,还是北大的物院,亦或者是国家核物理研究实验室的团队,都不愿意错过强电统一理论的验证工作。 哪怕是所有人在这份工作中都是只是一颗螺丝钉,也不愿意错过。 毕竟这可是真正一整个世纪都难得遇到一次的丰功伟绩,哪怕是在里面打螺丝,出去后也可以引以为傲。 以后退休了和其他的老头吹牛逼,一句:“想当年,强电统一理论还是我亲自验证的” 就如同当年参加了可控核聚变工程的学者、工程师、乃至工人一样。 这份成绩,无论放到哪里,都会被敬为上宾,可以说是能够横着走了。 针对强电统一理论的验证实验进行了两次,收到了两批实验数据后,crhpc对撞机的能级就开始了不断的提升,朝着百tev的对撞能级不断飙升。 而收获到两批原始数据后,针对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信号的原始数据分析工作也有条不紊的展开了。 徐川亲自参与进了这份工作中,通过‘大型常规超导环场探测器’和‘动能量轨迹追踪探测器’捕捉到原始数据率先对在超算中进行着预处理和清洗。 这两台探测器都是通用型的探测设备,由多层结构组成,每层次探测器都是为了寻找特定的性质或粒子的特定类型而设计的。 即设计目标是尽量广泛地侦测各种可能发生的信号,而不是寻找某一种单独的粒子或现象。 这样一来,不论新物理是以何种的物理过程或是有任何新的粒子产生出来,通用型的探测器都要能够侦测到并且量测其物理性质。 比如它的跟踪装置,是通过揭示粒子的运动轨迹来完成的。 例如‘介子’,它是粒子的一种,它很少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介子腔——专门用于探测介子的跟踪装置——通常构成探测器的最外层。 而相对比之下,其他大多数设备则不会让粒子轨迹直接可见,而是记录粒子穿过设备时触发的微小电信号,然后在一个计算机程序重新构建所记录的轨迹模式。 亦或者对粒子进行不同种类鉴别的‘粒子鉴别探测器’。 它可以通过了跟踪装置和量热计,检测粒子的电量轨迹和能量,来确定粒子的类型。 通过这些精妙绝伦的仪器和设备,才能够捕捉到高能粒子在碰撞时形成的轨迹与能量,才能够将那原本无法用肉眼所捕捉的微观世界呈现在所有人的面前。 当然,这仅仅是第一步而已。 在高能粒子对撞的数据捕捉后,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校验和修正,删除无效或错误的数据点,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随后,这些数据将被转换为可以进行进一步分析的形式。 例如将原始的模拟信号转化为物理量测量结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分类等等。 而在数据预处理完成后,这些规划好的对撞数据将使用多种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入研究。 包括但不限于统计学数据分析、模型拟合、随机事件重建以及粒子鉴别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从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分析粒子的性质,测量参数,并进一步检验和验证物理模型。 在这些过程中,针对所需要研究的粒子建立的‘数学分析模型’更是重中之重。 只有精准的模型,才能够从可以说近乎‘无尽’的原始数据中找到目标粒子或现象的特征,找到自己的需要的信号。 可以说,高能物理领域的每一次发现,每一次突破,每一次理论的验证都是极为艰难也是极为艰辛的。 针对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信号的原始数据分析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如果是在其他未知的领域,想要追上cern那边已经领先了一个多月时间的进度可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甚至是几乎不可能。 但在强电统一理论中,即便是cern率先一個多月展开了对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信号的探索分析工作,徐川依旧有足够的信心追上去。 没人比他更熟悉强电统一理论! 更不会有人比他更清楚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信号会出现在哪些对撞原始数据中,具有怎样的特征和形态。 针对性的数学模型由他编写基础和算法,再配合超算中心和国内各大高校顶尖物理团队的互相配合。 仅仅一周的时间,在100tev能级的对撞测试实验尚未开始之前,他们便已经将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信号的置信度推到了2sigma级别! 虽然这距离cern此前公开的3sigma还有一些距离,但他们仅仅耗时一周而已。 更关键的是,目前他们手中仅仅只有两次对撞实验数据。 要知道,置信度的高低,也和数据量是有一定关系的。 而2sigma原则的数值分布在(μ-2σ,μ+2σ)中的概率为0.9544;3sigma原则的数值分布在(μ-3σ,μ+3σ)中的概率为0.9974; 0.9544-0.9974,这中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 当然,对于高能物理领域的粒子探测和理论验证,或者说,对于任何顶尖层面的‘分数’来说,越是顶尖,越难提升。 这一点,其实和考试成绩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顶尖的分数每提升一分,难度都会陡然上升数个档次。 就如同数学,从130分往上走,每提升一分,如果不是真正的天赋型选手,其付出的汗水和努力,都是在呈指数级上升的。 放到高能物理的对撞实验上也一样,要想将置信度从0提升到被国际认可的5sigma,前期相对容易不少,后期则愈发的困难。 就如同当年的希格斯粒子一样,在当时的lhc完成升级后,依旧花费了数个月的时间才完成希格斯玻色子的确认。 他们能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内就将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信号的置信度推到了2sigma级别,离不开徐川这位强电统一理论的创作者,更离不开他编写的数学模型。 一个多月前cern才完成的工作,而他们,仅仅耗时一周。 不得不说,这一份成绩,即便是他们处于后追的位置,有加州理工大学的物理团队提前公开的达里兹图和相关的资料,依旧可以称得上耀眼。 与此同时,欧亚大陆的另一边。 cern总部,一场由埃利泽·拉比诺维奇理事长亲自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正在进行着。 “.在昨日,斯坦福大学物理小组的组长福克斯·海尔教授正式向cern理事提交了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信号5sigma置信度的验收申请报告!” “由福克斯·海尔教授正式提交的达里兹图,当前数据信号置信度已经达到了5sigma,即在一个对撞数据的正态分布中,有99.99994%以上数据均值在加减三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 “在斯坦福大学物理团队及cern机构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对于强电统一理论预测中的数据,我们终于有了第一项即将完成验证的工作!” “这是一项史诗级的成绩,也将被历史铭记!” “此外,经福克斯·海尔教授教授和cern理事会共同商议决定,cern将在三天后,也就是八月一日正式对外召开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实验的验收工作报告会。” “届时我们欢迎全世界的物理学家前来参加这场重大的会议。” “.” 突如其来的消息,顿时轰动了整个发布会现场。 所有媒体记者惊诧的看向了发布台上面的埃利泽·拉比诺维奇理事长,眼神中均带着震惊、疑惑、诧异等各种不敢置信的神色。 能来参加cern这种物理学机构的新闻发布会的媒体记者,多多少少都是对高能物理领域有一些了解。 毕竟真要是一窍不通的话,就算是采访到了什么问题和爆点,也不知道怎么写文章不是么。 所以这一次埃利泽·拉比诺维奇理事长公开的消息,毫无疑问震撼到了所有人。 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信号置信度便从0提升到5sigma以上。 这份速度和效率,放在以前简直是拍马都赶不上的。 其他的不说,就拿二十一世纪最出名的‘上帝粒子’,也就是希格斯玻色子的确认来说,那可是前前后后花费了四五个月,才将置信度提升到5.1sigma的。 cern的效率,什么时候如此的高效了? 短暂的震惊过后,台下的所有媒体记者瞬间都兴奋了起来。 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信号达到了5sigma置信度这意味着什么不用多说,至少强电统一理论中一部分,而且还是核心部分的预言已经得到了证实! 对于物理学界,乃至全世界来说这毫无疑问都是个惊天动地的消息。 一瞬间,一支支的录音笔递了上前。 “拉比诺维奇理事长,请问这是否意味着那位徐教授的强电统一理论已经得到了证实?” 听到这个熟悉的名字,埃利泽·拉比诺维奇微微皱了皱眉,尽管他并不想听到这个名字,但事实却是怎么都绕不开。 思索了一下后,他快速的开口道:“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信号只是强电统一理论中的一部分,即便是它达到了5sigma的置信度,对于强电统一理论证实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对比完全验证的强电统一理论来说,由斯坦福大学物理小组完成验证的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信号在当前更值得庆祝。” “它将是物理学界向前跨出的一大步!” 话音刚落,另一个问题就怼了上来。 “拉比诺维奇理事长,众所周知,对某一项理论的验证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尤其是在高能物理领域。” “比如此前的希格斯玻色子的验证,置信度达到5.1sigma足足耗费了四五个月的时间,请问为什么这次cern能这么快就完成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工作?” 拉比诺维奇笑了笑,他快速的回道:“这当然离不开斯坦福大学物理小组和cern机构众多学者与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是他们勤奋无比,甚至可以说每天工作超过十六个小时的节奏,才能在短短两个月内完成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工作。”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媒体记者, “当然,这也离不开升级后的高亮度lh-lhc强子对撞机强悍的性能以及优越的as超导环场探测器。优秀的设备给我们带来了更清晰的对撞数据和更多的粒子碰撞,这同样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拉比诺维奇理事长你好,请问成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工作如果得到证实,这一成果是否会为提出这一理论的徐川教授带来一枚全新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章?” 听到提问又和徐川扯上了关系,拉比诺维奇有些勉强的笑了笑,开口回道:“这个问题你应该去询问瑞典皇家科学院,诺奖的颁发是他们才能决定的。” “在我看来,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工作毫无疑问是配得上诺奖的。” “不过.” 停顿了一下,他接着笑道:“不过这枚诺奖应该颁发给为验证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工作的斯坦福大学物理小组而颁发。” “是他们设计和优化了整个验证工作的流程,才促使我们能够这么快就完成这份工作。” 听到这个回答,台下的媒体记者顿时就激动了起来,有人快速的提问道。 “拉比诺维奇理事长,您觉得斯坦福大学的福克斯·海尔教授比那位徐川教授更配得上这一枚诺贝尔奖吗?” “我可没这么说,强电统一理论如果完全得到了验证的话,相信诺贝尔奖毫无疑问会是那位徐教授的。” “但现在它还只是验证了一部分,后面我们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而福克斯·海尔教授的工作也相当的优秀,正是他对导致发现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对撞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才有了今天的这一成果。” ps:求个月票 (本章完) 第七百八十七章 :徐川:或许我会选择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一个奖项! 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信号5sigma置信度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一般,飞速的在整个物理学界中传递开来了。 毫无疑问,这是进入2024年以来整个物理学界最重要的消息之一。 而如果抛开那位徐教授在五月份公开的强电统一理论,那么这就是最重要的消息了! 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预言数据得到验证,这无疑极大程度的证实了强电统一理论的正确性。 尽管这只是其中的一个预言数据,但却是整个理论中最重要也是最为核心的。 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预言数据得到验证,那么也意味着强电统一理论的正确性高达了百分之八十,甚至是百分之九十以上。 毕竟在理论逻辑自洽,数据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先一步完成了其中某一个重要环节的验证,那么也就基本意味着这套理论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而强电统一理论得到验证的话,对于整个物理学界的发展,都将是巨大的! 未来的教材上,有关于它的介绍,会直接多出来几十页,甚至是一整本书。 所以cern报道出相关的新闻消息一经露面,便在整个物理学界掀起了热烈的讨论。 国际知名的物理论坛physicsforums上。 【最新消息,cern对外公布,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探测数据置信度已经达到了5sigma,将于八月一号,正式召开验收工作报告会!】 【tf?】 【不可能!5sigma的置信度哪里是这么容易就达到的?上帝粒子研究的时候,几乎整个理论物理学界都在为之努力都花费了四五个月的时间,这才两个月不到而已。】 【这可是cern的理事会主xi亲自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的,不可能有假。】 【新闻信息我已经看过了,拉比诺维奇理事长表示这次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的完成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探测数据的验证工作,主要和升级后的高亮度lh-lhc对撞机与斯坦福大学的福克斯·海尔教授有关系。】 【高亮度的lh-lhc对撞机提供了更多更清晰的对撞数据和更多的粒子碰撞次数,而福克斯教授则设计了一套全新的验证方式,再加上人家一天工作十六个小时,完全是先进设备+天赋+勤奋带来的结果。】 【厉害了,拉比诺维奇理事长表示,这次的成果足够配的上一枚诺奖,如果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探测数据验证正确的话,说不定福克斯教授以后就是诺奖大佬了!】 【那徐教授呢?他可是完成了强电统一理论的!我觉得这枚诺奖更应该颁发给他。】 【哈哈哈哈,徐教授不早就是了吗?】 【我的意思是,他的成果足够再配得上一枚诺奖。】 【的确,我也赞同+1】 【但强电统一理论还没完全验证不是吗?我们可以等强电统一理论完全验证后再来给他颁发这枚诺奖也完全可以。】 【如果强电统一理论也得到验证的话,我觉得颁布颁发诺奖给他已经不是那么的重要了,因为他完全有资格给别人颁发诺奖!】 ....... physicsforums物理论坛上,对于cern的工作进展如此神速有不少的物理学家和学者以及对物理感兴趣的人都表现出了相当大的惊讶。 不到两月的时间,能够将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探测数据从置信度0sigma提升到5sigma,这份速度在所有人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 不过cern的理事长拉比诺维奇教授也给出了相当合理的理由,对于这 一部分,尽管惊讶,但也没有什么太多其他的疑问。 毕竟再有几天的时间,针对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探测数据的验收报告就会召开,到时候整个验证过程以及对应的达里兹图都会放出来。 届时这份成果将经过cern理事和整个理论物理学界的审视。 如果不是有十足的把握,想来斯坦福大学的福克斯·海尔教授也不会提交验收报告申请。 倒是拉比诺维奇教授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说的,福克斯教授的工作足够配的上一枚诺奖,引起了不少人的讨论的。 有人觉得相对比福克斯教授,提出强电统一理论的徐川教授才更配得上这枚诺奖。 也有人觉得能够在两个月内完成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探测数据的验证工作,福克斯教授的贡献肯定相当的大,也完全配得上诺奖。 至于徐川教授的第二枚诺奖,完全可以等强电统一理论彻底得到验证后再颁发。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涉及到当今学术界最高荣誉的奖章,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可谓是巨大的诱惑。 因此讨论和押宝的人数也众多。 ....... 与此同时,欧亚大陆的另一边。 星城,桃花岭crhpc的总部。 cern完成了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探测数据的验证工作的新闻消息在cern理事公开的时候同步传递回了国内。 办公室中,徐川翻阅着电脑屏幕上的新闻,眼神中满是讶异。 这么快就完成了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探测数据的置信度达到了5sigma,的确是他没想到的。 「这次cern的速度,有点厉害啊。」 简略的翻了一下新闻消息,徐川感慨着开口道了一句。 不得不说,能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就完成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预言数据的验证工作,的确超出了他的预料。 毕竟即便是有精准的预言和性能强大的对撞机,想要从近乎无尽的对撞数据中分析出自己需要的信息,也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而按照往常对各种高能粒子的验证工作的效率来看,一般这个时间短则四五个月,长则一整年甚至是更遥远。 比如希格斯粒子的置信度验证工作就持续了四五个月的时间。 而京城的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ii)上的大型通用磁谱仪谱仪,对x(3872)粒子衰变成omegajpsi过程的验证工作达到5sigma更是持续了整整两年。 这也是即便是落后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徐川依旧有信心追上cern那边的进度的原因。 因为要验证强电统一理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 但谁也没想到,cern这次的战斗力简直可谓是爆表了,竟然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这份工作。 沙发上,邰学文点了点,眉宇间有着担忧开口道:「是啊,没想到cern这次居然能这么快就完成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预言数据的验证工作。」 「而且更关键的是,他们还将验收报告会放到了八月一号,这很明显是冲着我们的启动会来的。」 「这样一搞,咱们的启动会届时还会有多少的顶级学者和物理机构参与,真的很难说了。」 听到这话,徐川也有些头疼了起来。 的确,邰学文说的话很有道理。 被cern这么一折腾,届时还会有多少的顶级物理学家会来参与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的启动会,是个难以判断的事情。 影响肯定是有的。 而且还会是相当的大。 毕竟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预言数据是强电统一理论中核心的基础部分。 这份预测数据得到了证实,也意味着强电统一理论在后续极有可能会完成所有的验证,彻底被学术界所接纳。 届时这份理论也将成为物理学界一颗最耀眼的明珠。 面对这样的一场验收报告会,恐怕放到任何一名物理学家身上,都极难拒绝,也不愿意错过。 但是时间的冲突,让所有人只能在cern和crhpc中做一个选择。 这是一份很难的事情。 「有点出师不利啊。」 徐川长舒了口气,轻轻的摇了摇头说道。 沙发上,邰学文紧皱着眉头,开口道:「咱们还有解决办法吗?」 他们的邀请函已经全部送出去了,甚至已经有一部分物理学家和物理学机构的代表已经提前抵达了星城,这两天正在crhpc的总部这里参观和了解情况。 而现在,突发的状况,大概会让不少人,或者说可能是大部分的人会选择前往cern。 作为一名物理学家,邰学文很清楚,没人愿意错过这样的一场报告会。 如果不是华国已经与cern决裂了,就连他自己,其实都是想去的。 毕竟,这可是强电统一理论的核心验证工作,二十一世纪理论物理学界最大的那一顶王冠! 摇摇头,徐川开口道:「难,这很显然是针对性的行为,咱们也不可能改变启动会的时间。」 这是阳谋,而且还是无解的那种。 就如同当年的企鹅和360大战一样,用户只能在中间选一个。 但物理实验不是软件,软件可以一台电脑上同时安装两个,而人却是分身乏术的,只能做出一个选择。 本来借助130tev能级的对撞实验,他们足够吸引来全世界的目光。但这会,很显然物理学界的注意力已经重新被cern拉走了。 邰学文天叹了口气,有些无奈开口问道:「徐院士,那咱们接下来怎么办?」 徐川思忖了一下,道:「按照此前早就确定的流程正常走好了,即便是咱们启动仪式遇到一些挫折,那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不过后续的对撞实验安排,做一下变化好了。」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轻笑道:「130tev+能级的强对撞机就是咱们最大的底气。」 「不是咱们进行的每一次工作,cern都有这样的能力能够将物理学家拉拢过去的。」 「等启动仪式完成后,对撞实验的中心从验证强电统一理论工作转移到对惰性中微子和暗物质的探索上。」 闻言,邰学文皱了皱眉,忍不住开口道:「这样是不是牺牲太大了?强电统一理论验证完成后,你可是能拿到诺奖的。」 从率先验证强电统一理论工作切换到对惰性中微子和暗物质的搜索工作,这份牺牲,无论是对于徐川还是对于crhpc机构来说都有些大。 首先是如今最核心的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预言数据的置信度已经达到了5sigma。 尽管这并不是crhpc验证的,但作为二十一世纪理论物理学界最大的王冠,强电统一理论早一日完成验证,徐川拿到诺奖的时间也就会越靠前。 而牺牲验证强电统一理论的时间,去探索目前有一些极限,但不知道还需要多久时间才能找到的暗物质与暗能量。 这一转折,可以说他们差不多直接就放弃了通过crhpc验证强电统一理论的优先权。 另外,暗物质 是否能顺利的找到踪迹且完成5sigma的置信度,依旧是个未知数。 这也是cern一开始选择搜索惰性中微子和暗物质,在强电统一理论出现后,毫不犹豫的就转移工作重心的原因。 因为强电统一理论的验证工作,可以按图索骥,通过理论中的预言数据来寻找,优先级更高的同时也更加的容易。 听到邰学文的话,徐川哈哈哈笑道:「诺奖我已经有了,前几年我就已经拿到手了。」 停顿了一下,他看向邰学文,调侃道:「而且,无论先验证强电统一理论还是先搜索惰性中微子和暗物质,对我来说其实都没什么区别。」 「因为.....」 「这两者都是我提出来的理论。」 闻言,邰学文轻轻的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笑着道:「我倒是给忘了这些了。」 「你一个史上最年轻的诺奖得主,当代物理学界至关重要的两大理论都是你提出来的,无论先验证哪个,对你来说还真都一样。」 徐川笑了笑,道:「放心吧,寻找惰性中微子的全貌和搜索暗物质不会耗费太久的时间的。」 「crhpc的暗物质探测器是我亲手设计的,也没人比我更清楚惰性中微子和暗物质的形态,哪怕是cern,也不可能从我们手中抢先夺走这份荣誉。」 邰学文笑着道:「如果惰性中微子也能够完全得到证实的话,这又是一枚诺奖啊。」 徐川笑了笑,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清茶,开口道:「如果惰性中微子能够完全得到证实,或许我会选择以我自己的名字来建立一个全新的奖章!」 ...... ps:求个月票 第七百八十八章 :‘破限\’运行 七月底,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预言数据提升到5sigma的置信度消息一出,如同龙卷风一般席卷着整个物理学界。 如果不是这仅仅是cern报道出来的一个消息,针对性的验收报告会还没开,恐怕各国官方的媒体都会主动下场报告。 这无关cern与crhpc的竞争,也无关各国之间的利益,更不会在意这个成果到底是在哪里做出来的,纯粹是对于人类智慧的表彰,祝贺科学前沿边界的突破。 对于徐川来说,虽然有些遗憾强电统一理论的核心并未在自己手中得到验证,但不管是谁完成验证工作,理论的提出者,不可动摇的是他。 这一份荣誉,谁都无法夺走。 ...... 三天的时间并不长,100tev能级的测试对撞实验也在众多科研人员、工程师的协调工作下顺利的完成了。 对于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来说,只要在即将到来的八月一号中顺利的完成130tev的能级实验,那么整体的验收工作也就能顺利的完成了。 届时,对应的后续建造资金款项将会通过银行打下去,这无论是对于承建单位来说,还是对于星城市政府来说都可以说一件大喜事了。 毕竟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修建可是个超过一千两百亿软妹币超级大工程。 就算是前期crhpc机构在这两年半的时间内陆陆续续支付了超过百分之六十的款项,但剩下的百分之四十,对于承建单位和星城政府来说依旧有着极大的压力。 这是足以影响数百上千家企业甚至是当地政府发展的资金,自然容不得轻视。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八月一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星城也迎来了全世界各地的物理学家、高校及物理机构的代表。 外面的天气微风和煦、万里无云,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 当然,就算是它不好,今天也得是个好天气,气象局那边可是时刻准备着的。 桃花岭、crhpc的总部大楼外。 来来往往的人群络绎不绝,一片车水马龙的景象。 站在总部大楼正门的门口,几名身着正装的礼宾人员脸上带着标准的微笑,迎接着每一位前来参与这场大会的宾客。 尽管cern突出奇招拉走了不少物理学界的注意力,有不少的顶尖物理学家前往cern那边参加验收工作报告了,但130tev能级的对撞工作对于物理学家们的吸引力同样不小。 站在门口,一位稍显年轻点的礼宾工作人员趁着暂时没有宾客的时候收敛了一下脸上的微笑,简单的活动了一下腿脚。 毕竟站久了,无论是身体还是笑容都会显得有些僵硬。能抓到时间活动活动总是好的。 「今天cern那边也在召开报告会吧?」 看着总部大楼内外络绎不绝的人群,面向相当年轻的礼宾工作人员开口说道。 站在他旁边,另一位年长一些的礼宾人员轻微的点了点头,开口道:「嗯,好像是徐院士的强电统一理论得到了验证的样子。cern抢在了咱们的前面。」 虽然礼宾工作人员并非物理学界的学者,但最近这些天物理学界有关于对撞机和强电统一理论的新闻可是闹得轰轰烈烈的,哪怕是普通的吃瓜群众都知道一些。 「可惜了,要是由咱们的对撞机验证这份工作就好了。」 年轻一些的礼宾人员遗憾的说道。 正在这时,门口又走来了几名金发异瞳的外国学者,还在交流的两人快速的止住了话语,引导这些前来参加的启动会的宾客进入总部大楼中的。 忙碌完了这些后,松了口气年轻礼宾人员看着形形***的外国面孔忍不住感慨道:「许哥,你说咱们国家修的这台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干嘛让这些外国佬也参与进来?」 「对撞机可是全世界都稀缺的资源,咱们自己关起门来自己玩不好吗?这样成果就全是咱们自己的了。」 被叫做许哥的正是刚才稍微年长一些的礼宾,说是年长,其实年龄也还不到三十岁。 毕竟做礼宾行业,对外貌年龄等方面的要求都比较的苛刻。 这位姓许的小哥笑了笑,开口道:「这些都是国家的决定,你小子操那么多心干什么,难不成国家还不如你看的高远?」 「那倒不是。」 年轻点的礼宾憨笑了一下,忍不住挠了挠头发,接着道:「让外国人进来也就算了,只是听说还免费提供经费补贴给外国人做研究,这不是那什么牧羊......嘛.....」 「你小子,这话可别在外面乱说。」许哥瞪了他一眼,随即摇摇头接着解释道。 「合作共赢才是硬道理,咱们国家最近十几年虽然发展的很好,但总不能学大清闭关锁国关起门自己搞自己的。」 「这年头,全世界都在互相竞争也在互相合作发展,老米对咱们一直都是虎视眈眈的,包括欧洲那边,也是一直都听老米的,咱们要竞争要对抗,总不能光着膀子一个干,得有帮手吧?」 「这次的机会就很不错,借助对撞机拉拢一批国家和咱们站在一起,不就是方案吗?」 微微顿了顿,他看了一眼人来人往的大厅,接着道:「就算是免费提供机会给外国学者做实验那又怎样,你要知道,咱们以前可没有这样的能力让这么多的顶尖物理学家来咱们国家搞研究。」 「他们来了,做实验那不得承咱们国家的恩情?对撞机就在这里,外国学者再多,也多不过咱自己人,那些大佬们随便指点一下,都够咱们国家的学生学习的了。」 「这相当于是花钱请以前请不到的大佬们来指点国内的学生,那点钱,对于培养出来的人才来说,又算得了什么?」 两名礼宾人员趁着迎宾的尾声在门口闲聊着,crhpc总部的大楼内,已经抵达的物理学家们也在纷纷联络着自己的好友。 「提尔曼,好久不见了,我的老朋友。」 华国乾区的办公区域中,在提尔曼·伦特教授的办公室中,两名老朋友热情的拥抱了一下。 其中一人正是以前马克斯·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负责人之一提尔曼·伦特教授。 曾设计和制造出过全世界最大的仿星器设备‘螺旋石7-x",并且创造过超过两小时的等离子体运行控制时长,在当时一度被认为是实现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最大希望之一。 只不过遗憾的时候,因为徐川带领的破晓顺利的通过‘托卡马克装置"路线完成了可控核聚变技术。 仿星器路线,毫无意外的被各国抛弃了。 而后面,螺旋石7-x更是被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卖掉了,如今已经装载在了海西号航空母舰上,为之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至于提尔曼·伦特教授,在离开了普朗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后,被徐川忽悠到了华国这边,担任crhpc机构的技术顾问。 「好久不见,维尔泽克教授。」 和来人礼节性的拥抱了一下后,提尔曼笑着指了指沙发,接着道。 「没想到你居然没去cern参加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收报告会,反而来到了这边。」 来人正是弗兰克·维尔泽克教授,0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天体物理和粒子物理等领域的研究,此前两人在cern的时候,有过很多次的交道,也是朋友。 维尔泽克笑着道:「不止是我,还有不少的老朋友都没去那边。」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听说最近几年你一直都在华国这边工作?」 听到这个问题,提尔曼脸上带上了一丝自豪的笑容:「是的,受徐教授多次的邀请,在两年多前我从日耳曼那边来到了这里,担任crhpc对撞机的技术顾问,帮助他设计制造这一座大型强粒子对撞机。」 很显然,对于在离开普朗克等离子体研究所后的工作,提尔曼是相当满意的。 虽然说不远万里来到了这边,但他的生活却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 无论是薪资、还是假期都让他很是满意,甚至就连妻子都从日耳曼那边接过来了,和他在这边一起生活。 当然,让他自豪的是,crhpc环形强粒子对撞机的设计和建造。 尽管这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但谁也无法忽视他在这中间的贡献。 维尔泽克有些讶异,虽然知道提尔曼最近几年在华国这边工作,但他还真没想到他居然参加了crhpc对撞机的设计和建造。 挑了挑眉,他笑着调侃道:「华国人的心这么大的吗?在和cern闹僵的同时,居然敢邀请lhc的前任超导磁体设计师来担任crhpc的技术顾问?」 提尔曼哈哈哈笑道:「这个你就要去问那位徐川教授了。」 维尔泽克笑了笑,跳过这个话题,开口说道:「说起来,crhpc的性能到底怎么样?它真的能达到130tev+的能级对撞吗?」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不止是他有疑惑,不少的物理学家都抱有一定的迟疑态度。 毕竟相对比lhc来说,这提升的可不止一星半点,而是整整一个量级。 130+tev的对撞能级,放到以前,可以说是整个物理学界想都不敢想的。 听到这个问题,提尔曼笑了笑,开口道:「你知道吗?在今天的启动会正式开始前,我们已经对crhpc进行过测试了,你猜猜对撞能级是多少?」 「多少?」 「整整100tev!而且实验相当的顺利,我们仅仅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将粒子团的能级从17tev级别提升到了100tev!」 闻言,维尔泽克瞪大了双眼,情不自禁的倒吸了口凉气,快速的询问道:「嘶~,这怎么可能?crhpc的超导材料支持?」 众所周知,对撞机中的粒子团在环形隧道中沿着反方向运动的时候,强大的电场使它们的能量急剧增加。 而这些粒子每运行一圈,就会获得更多的能量。 但要保持如此高能量的粒子团或者质子束继续运行需要非常强大的磁场,只有性能强悍的超导材料才能做到这一点。 但不同的超导材料之间的性能也是完全不同的,临界磁场强大的超导材料,才能够转化出更强大的磁场。 在这方面,升级后的高亮度lh-lhc对撞机能做到35tev+的能级就让整个物理学界惊叹了。 而crhpc对撞机宣传的130tev的对撞能级,可以说是lh-lhc的四倍,直接突破了百tev能级,很难不让人怀疑这到底是否是真的。 提尔曼笑着点了点头,道:「当然,徐教授提供的超导材料不仅支持130tev+的能级对撞实验,甚至它还具有破限的能力。」 「破限?」 听到这个有些怪异的形容词,维尔泽克皱着眉头,有些疑惑不解的看了过来。 提尔曼想了想,开口道:「其实也算不上破限,只是将负荷拉满而已。」 「嗯?」 「简单的来说,目前crhpc使用的冷却剂是液氮,你应该很清楚,它能提供的冷却范围只有-80°c至-196°c。」 「在液氮冷却的情况下,crhpc能够提供的能级在130tev级别。」 「但如果是将液氮冷却系统全面更换成温度更低、控制更精密更优秀的液氦,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发挥出更加的强大性能,能够提供超过150tev+级别的能级。」 「不过受限于液氦冷冻机的制冷效率相对较低,破限运行的时间难以和常态下的运行相比,但它可以提供能级更高的对撞实验机会。」 「这就是被那位徐川教授称作‘破限"的满负荷运行。」 维尔泽克瞪大了双眼,干咽了口空气,忍不住问道:「真是不可思议,华国的超导体技术到底发展到哪一步了?」 提尔曼摇摇头,道:「这个我也不是很清楚。」 沉默了一下,他接着道:「不过从我设计crhpc和cern超导磁体多年的经验来看,华国掌握的超导技术恐怕已经领先全世界不止一个档次了。」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他们的航天飞机上使用的超导材料应该也是crhpc对撞机上的这种。只有这种超导材料,才能够提供如此庞大的磁场加速等离子体。」 维尔泽克笑着调侃道:「这也是能说的吗?你这算不算泄露机密?」 提尔曼耸了耸肩,道:「这算什么,这些都是公开在明面上的数据信息,简单的推断一下就能够知道,真正机密的数据我其实很难接触到,除非.......」 「除非什么?」维尔泽克好奇的问道。 提尔曼摇摇头道:「除非我愿意移民到这边来,加入华国国籍,这样他们才会允许我接触到真正的核心技术与数据。」 「你该不会动心了吧?」维尔泽克顺口问道。 犹豫了一下,提尔曼开口道:「的确有点......」 话还没说完,维尔泽克一脸惊讶诧异的看了过来:「hat?你真动心了?」 提尔曼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道:「华国这些年的发展速度相当的快,在这里居住还是相当不错的,无论是医疗资源还是教育资源都很不错。尤其是他们现在渴望其他国家的学者,开出的移民条件相当的丰厚。」 「另外这边的确相当的安全,无论是白天和夜晚,哪怕是深夜凌晨你一个人走在大街上都不会又什么问题......」 维尔泽克摇了摇头,道:「这种事情我建议你还是慎重的考虑,移民可不是小事。「 「当然。」 ........ 免费阅读. 第七百八十九章 :建立属于自己的国际奖项! 第七百八十九章:建立属于自己的国际奖项! 桃花岭。 crhpc的总部大楼,在即将举行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启动会仪式的后台休息室中。 一身正装的徐川正坐在一面镜子前,一边忍受着身旁的化妆师小姐姐在自己的脸上刷刷抹抹,一边翻阅着手机上的消息。 受cern那边召开的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实验的验收工作报告会的影响,原本不少已经订好了机票准备来这边参加启动会的物理学家们纷纷改变了自己的行程。 从统计的表单上来看,有超过两位数的顶尖物理学家,不乏超过一掌之数的诺奖得主均改变了自己的行程。 不过这些人中,如包括希格斯粒子的开创者弗朗索瓦·恩格勒教授、冯·克利青教授、戴维·普利策教授等等诺奖得主在改变行程前都向徐川或crhpc机构打过招呼,表示过自己的歉意。 且承诺在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实验的验收工作报告会完成后会在第一时间赶来crhpc这边参加启动会后续的研究工作。 对于这些学者们的决定,徐川是能理解的。 如果不是他们已经和cern那边闹僵了,估计国内都会有不少的学者前往那边参加发布会。 毕竟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验证工作对于理论物理学界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如果这场验收报告会得以通过,理论物理学界的天,真的就要变了。 强电统一理论完成的物理学界,那一片天空将会变得更加的明亮,更加的宽敞。 简略的翻了翻手中的资料,看着上面的名单,徐川下意识的摇了摇头。 结果这一摇头,正在给他化妆的小姐姐一个没留神,手中的粉扑直接就打偏了,在侧脸上留下来一点红润的痕迹。 看着那化错地方的妆容,那有点小滑稽的脸颊,化妆小姐姐憋着嘴角的笑容,腮帮子都快胀红了。 深吸了口好几口气,她才努力的将笑意压下去,开始利用化妆工具将打偏的腮红纠正过来。 看着化妆镜中脸颊红润的自己,徐川叹了口气,开口问道:“我说.还要多久才能搞完啊?” 虽然说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被’化妆了,但对于他这种可能更偏向直男的男生来说,让他化妆真就是别扭到了极点。 老实说,当化妆的小姐姐拿着粉末毛刷往他脸上涂抹的时候,他总感觉自己就像是自家老爹徐建国手中一面墙一样. 他爹偶尔也干一些抹墙上水泥,刮腻子之类的工作。 似乎是料到徐川会这么问,也或许是已经习惯了,负责帮他修饰仪容的化妆小姐姐脸上带着柔和的笑容,公式化的回道 “马上就好了,徐院士您再耐心等几分钟就行了。” “e=(o`*)))唉。” 叹了口气,徐川嘀嘀咕咕的吐槽道:“就不能不化妆吗?我觉得我不化妆也很帅的。” 坐在一旁,那位熟悉的老人也正在被化妆小姐姐摆弄,他扭头看了一眼徐川,笑着帮忙解释道: “在灯光下化妆和不化妆拍照差别很大的,不化妆的话,脸上会比较暗淡,拍出来的照片一般都不大好看。” “你可是咱们国家的门面,代表着咱们华国学术界的形象,可不能随便了事儿啊。” 老人的到来并不意外,就算是抛开物理学界来说,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可是一个投入了一千多亿的超级工作。 这种工程的完结,哪怕是对于华国这样的大国来说也是一件值得举国欢庆的事情。 大领导过来送上祝福,视察工作也很正常。 更何况,这次的启动会还是面向全世界召开的,有着外交属性。 跳过这个话题,老人笑着开口道:“说起来,这次的启动会目前还顺利吗?我听说cern那边使坏拉走了不少原本邀请的学者?” 徐川点了点头,道:“嗯,强电统一理论的验证工作那边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的确有不少的学者都去那边听取报告会了。” “不过对于我们来说影响并不是很大,毕竟130tev+能级的对撞机就是咱们最大的底气。” 老人慈祥的笑了笑,道:“学术上的东西我不是很懂,不过强电统一理论得到验证的话,你应该是能再拿一枚诺奖的吧?” 徐川:“拿不拿诺奖对现在的我来说意义已经不是很大了,毕竟我也不需要诺奖的名气加持。” 老人笑着道:“也就是你了,完全不在乎这些。不过真要是能拿诺奖的话,还是可以去领回来的。” 闻言,徐川有些讶异的看了过来,好奇的问道:“放松了?” 对于自己处于个什么情况,徐川心里大概还是有点数的。 除了回国那年的第一次出去领奖及22年的时候去沙俄参加了一次国家数学家大会外,他就没出过国了。 毕竟安全方面一直都是个很大的问题。 身旁,这位淡淡的笑了笑,开口解释道:“那倒不是,不过你真要想出去交流,只要不去北米那边,国家完全可以保障你的安全,这些没什么问题的。”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笑道:“国家强大,就是咱们最大的底气,空军装备处那边已经通过和星海研究院的合作建立起来了一条空天战机的生产线,已经在投入生产了” “如果你想,再等一段时间,出国和其他学者或机构交流交流也不是什么问题。” 听到这话,徐川恍然明白了过来。 正如这位说的一样,底气来源于自身的实力,真理只在大炮范围之内。 如今的他们,怕是已经有了压制整个欧亚大陆的能力了。 有一支空天战机快速反应部队,还真是世界之大,哪里都可行了。 笑了笑,徐川点了点头,道:“如果是这样的话,找个时间去给克雷数学研究所的几百万米金领了吧。” “霍奇猜想、ns方程、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这里都有三百万米金了。” 闻言,坐在他身旁的这位大领导有些好奇的看了过来,询问道:“你应该不缺这三百万米金吧?缺钱了?不至于啊?” 徐川笑了笑,道:“钱我的确不缺,不过谁会嫌自己身上的勋章呢?克雷数学研究所的奖项,可是世界知名的。” “虽然他们截止到目前一次奖金都没有发出去就是了” 听到徐川这么形容,这位也忍不住笑了下,开口道:“既然你想去,那就去好了。” “几百万米金虽然不多,但千禧年难题的荣誉的确是值得的。” 徐川笑着道:“到时候再说吧。”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而且相对比去领奖,我觉得我也可以专门建立一个奖项,用来奖励那些对学术发展和科技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闻言,老人眼眸中顿时划过了一道感兴趣的神色,快速的询问道:“怎么说?需要国家的帮助吗?” 成立一个国际知名的奖项这种事,并不是说有钱就行的,还得有名。 比如说诺奖,诺贝尔奖的三项自然科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确实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知名度最高,也是自然科学领域最具声望的奖项。 但诺奖足足运营了一百多年,才有如今的声誉。 而在这方面,国内的确还有差了不少的距离。 哪怕是比较出名的邱成桐建立起来的‘晨兴数学奖’,邵逸夫老先生建立的邵逸夫奖,在国际上也很难和那些顶尖的奖项相提并论。 至于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这些国内最高的荣耀,这些就不提了,毕竟面向的并不是全世界。 如果由徐川出面建立一个国际性的奖项的话,知名度方面肯定不用考虑,绝对是世界知名的。 在未来的时间里,他们只要维护好这个奖项,那么华国在基础科学领域的发展,对于全世界顶尖学者的吸引力,绝对会更胜一筹。 至少,在顶尖的国际奖项上,他们将占据一席之地,不再是一片荒芜。 徐川思忖了一下,开口简单的介绍道:“我准备建立一个大型的国际性奖项,分总奖和不同科学领域的奖项,如数学奖、物理奖、化学奖、材料学奖等等。” “其中总奖项不对科目限制,考虑每两年或每四年评选一次,选取过去两年或四年中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最巨大贡献的突破进行评奖,可以考虑一次评选三到四份成果,最多不超过四份。” “而不同科学领域的奖项则采取类似于诺奖的方式,每年评选一次,评选出对在过去一年中对各自领域中做出最大贡献的成果或学者。” “前者对年龄不设限制的同时不限制得奖者是否还活着,只考虑贡献与突破。” “后者考虑暂时将年龄设置在五十岁以下,相对总奖来说更多的面向和鼓励青中年的学者。” “至于奖金数额,这个暂时还没确定,不过考虑到奖项的数量会比较多,需要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还需要进行商议和考虑。” 老人认真的听完后,笑着开口道:“奖项方面你商议处理就好,不过奖金方面可以多一些,这种对于国家大有益处的工作的,国家是可以提供补贴的。” 徐川笑着点点头,道:“放心吧,奖金不会吝啬的。” 桃花岭,crhpc的总部。 临近上午十点,举办启动会的大礼堂内,人头攒动,黑压压的一片。 来自世界各地的物理学界学者,以及各国顶尖物理机构的代表们,那此时此刻纷纷坐在这里。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没有收到邀请函,自费过来参与启动会的学者也同样在人群中寻找着位置。 在距离启动会的开幕式还有十来分钟的时间的时候,各国的前来参与会议的物理学家们和物理机构的代表们也基本都落座了。 交头接耳的讨论声在这座宽敞到能容纳近万人的双层大礼堂内四处响起,前来参加启动会的学者纷纷和身边的朋友交流着。 “你猜我刚才进来的时候看到了谁?” “谁?” “爱德华·威腾教授!” “wt?你确定你没有看错吗?威腾教授居然没有去cern那边参加那个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实验的验收工作报告会吗?他可是强电统一理论的作者之一!” “我可以十分确信我没有看错,就是他!” “难以置信,威腾教授居然放弃了cern,选择来到这边。” “或许是想借助crhpc对撞机验证他的弦理论?” “不可能吧?crhpc的对撞能级虽然高达130tev,但距离验证弦理论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谁知道呢?反正我在这边看到了不少的顶尖大牛。” “感觉物理学界真的要变天了,或许cern以后可能将不再是世界物理圣地。” “这就要看对撞机的表现了,如果能在超过35tev的能级对撞实验中发现什么巨大的成果,crhpc毫无疑问会取代cern成为新的物理学圣地!” “啧啧,这些全都是那位徐教授带来的,以一己之力,拉动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发展,这种人真的太恐怖了!” 就在众人交头接耳小声的窃窃私语交流着的时候,大礼堂的舞台上,灯光全面打开了。 随着那道醒目的亮光,台下的众人纷纷都自觉地止住了话头,朝着台上看去。 嘈杂的讨论声逐渐的平息下来,在万众瞩目之下,一席正装的徐川从侧面的通道走上了台前,站在了舞台中央。 在这一瞬间,宽敞到能容纳上万人的大礼堂鸦雀无声。 根本不需要有人在会场中维持秩序,也不需要其他的工作人员去提醒在座的人保持安静。 就在徐川站上舞台的那一刻,整个会场刹那间便安静了下来,呼吸声可闻。 所有人都抬头看了过来,目光落在了台上那一个年轻到让人嫉妒的顶尖学者身上。 也都在等待着他开口,等待着crhpc正式完工的讯息。 等待着物理学、等待着高能物理领域进入一个全新的纪元! ps:明天双更,月底了,求个月票。 第七百九十章:一百三十万亿电子伏特的碰撞实验 第七百九十章:一百三十万亿电子伏特的碰撞实验 能容纳上万人的会场中,站在舞台上。 目光迎接着所有人的注视,徐川扶正了话筒,清了清嗓子,试了试话筒后,用平稳而清晰的声音,开口了。 “欢迎在座的各位学者、各国机构的代表来到华国,来到星城。也感谢远道而来的诸位前来参加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的启动仪式。” 对于一场宏伟的盛会来说,向来参与盛会的学者表达自己的敬意与谢意是标准化的出场白。 徐川亦不例外,将对前来参加盛会的学者的致敬致谢放在了最前面。 然而,很平常的一句话,却让这个承载了上万人的会场中瞬间嘈杂了起来。 有人惊讶,有人诧异,有人茫然,也有人一脸不可置信的看向了舞台上的演讲者。 因为站在台上的那个人,在这一刻使用的语言并不是世界通用的英语,而是汉语。 这突如其来的语言切换,让众多的学者,甚至是后台的工作人员都有些猝不及防。 因为在启动会的准备工作中,大家是没有这一项准备和商议的。 毕竟这是一场面向全世界上百个国家,不同肤色不同人群不同种族的国际性质会议,英语这种通用语言,可以说一直都是默认的。 结果谁也没想到,徐川会将演讲的语言从英语换成汉语。 “要启动翻译系统吗?” 后台中,虽然有些意外和慌乱,但负责整个启动会仪式的工作人员很快就反应了过来,朝着身边的领导询问道。 作为建造之处就按照全世界最大的物理机构对标的crhpc,演讲用的礼堂中,自然是有布置实时翻译系统的,可以将汉语、英语、法语等多种语言实时翻译成其他的语言。 虽然出了点小意外,不过对于crhpc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很严重的问题。 思忖了一会,负责整个启动会仪式的后勤主管开口道:“启动吧,不管如何,我们至少得让这些到来的学者和宾客知道徐院士演讲的内容。” 虽然知道台前这位想推广汉语,但这情况的确有些突然了,大部分参会的学者对于汉语基本都没什么了解。 如果没有翻译的话,恐怕绝大部分的人都会听的一脸懵逼。 舞台上,简单的开场白过后,徐川环视了一圈‘热闹’的会场,脸上带着微笑。 将演讲的语言从英语切换到汉语是他上台前的决定。 原因很简单,世界通用语言是国际交往中充当会话媒介的重要工具。这不仅仅是国力强大的象征,也是决定基础科学领域繁荣的基础钥匙。 正如天宫号空间站使用了全中文的操作系统一样,如果其他国家的学者想要进入crhpc,那么学会中文和汉语,是理所应当的。 没有任何的道理,由他们全资投资建造的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还需要使用英语或其他的语言来进行交流沟通! 看了下有些混乱的会场,徐川也没在意,他继续保持汉语开口道: “自从进入千禧年之后,很多人都在质疑我们的物理学是否已经走到尽头了?前沿理论发展之迅速,似乎已经很难在这个世纪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人们常常把21世纪称作生物学的世纪,或者人工智能的世纪,总之这个世纪得属于某个冉冉升起的新领域。” “这样看来,物理似乎已经是上个世纪的遗物——那个由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卷起的震撼世界的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基本粒子淘金狂潮,为高能物理赢得了数十尊诺贝尔奖。” “当那个黄金时代早已成为过往,时至今日,人们总是叹息这满目萧然:或许再等个几十年也不会发现新粒子;也许,永远不会再有新粒子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希望的破灭!” “一九年的时候,惰性中微子的出现,温暗物质的踪迹,让我们看到了那一抹超越标准模型的希望之光。” “为此,我们开始着手探索这一颗超越标准模型的粒子的全貌,建造了性能更强的crhpc对撞机。” “高达40特斯拉临界磁场的超导材料、长达六十二公里的环形管道、超过130tev能级的对撞强度.ct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的性能,带给了我们,乃至整个物理学界,整个世界无限的冀望。” “我们对它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够检验我们的标准模型,验证强电统一理论;希望它能够补全惰性中微子的面貌,探索到超出标准模型的粒子;更新希望它能够找到暗物质、暗能量,乃至那些超出我们物理学理论预言的物质.” “现在,这一天,它终于到来了!” 伴随着徐川的话语,会场内的气氛被推上了巅峰,所有人都投来了注视的目光,热切的紧盯着站在台上的那道身影。 目光在人群中扫视了一圈,徐川深吸了口气,沉稳有力而清晰的开口道:“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代表crhpc机构,向世界宣布——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 “于今日起!” “正式竣工!” 铿锵的话音落下的瞬间,潮水般的掌声一波接一波的涌来,瞬间席卷了整个会场。 所有人都在庆祝着,鼓掌着,汹涌的掌声如同的响雷,差点就将整个大礼堂的天花板掀翻。 坐在会场的前排,一身西装革履,头上打着发蜡,庄正无比的王怡芳院士脸上充满了激动的神色,那一双鼓掌的双手更是已经通红,仿佛用尽了毕生之力一般。 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的建成,不仅仅是他在过去为之努力了十几年的梦想终于在今天落地。 更意味着华国的物理学界将走上世界之巅! 从今天起,crhpc将是能够与cern平分秋色,甚至会在未来完全取代对方,成为新时代物理学中心圣地的机构! 从今天起,他们将作为真正的引路人,站在物理学界的巅峰之上,对全世界的物理学的发展指引方向,引领潮流! 从今天起,他们有能力让全世界的物理学家为华国的研究服务。而不再是由他们去做些边缘性的工作,为坐落在西方世界的物理学大厦添砖加瓦。 这是屹立在东方红日升起之处的物理学新时代大厦,是所有人都在仰望的天空! 都说科学无国界,所有人都能够享受科学带来的便捷。 但作为一名黑发黑瞳黄皮肤土生土长的华夏子弟,谁不希望自己的祖国能在每一个领域都站在世界之巅呢?谁不希望自己的祖国能够引领科学的发展呢? 这一天,不止是他,几乎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在等待着! 潮水般的掌声持续了良久,面对着台下万千学者和宾客,徐川从演讲台后走了出来,微微躬身敬了个礼后从侧面离开了舞台。 开幕式能够留给他发言的时间并不长,总共也就只有短短的两分半钟而已。 随着在徐川走下了舞台之后,紧接着上台的就是领导了。 他代表华国向全世界表达了对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的肯定与支持,也表达了对前来参与这场盛会的学者与各国物理机构的欢迎。 更表示华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欢迎各领域的学者来到这里发展。 而在徐川和老人的发言结束后,紧接着上台讲话的则是沙俄、米国、欧盟、东亚各国的高级别官员代表。 尽管crhpc和cern存在着直接性质的竞争关系,但作为一个国家,在面对这种有益于全世界的科研设备落实时,每一个代表都纷纷代表本国官方,发表了对于这项世纪工程的看法,并且送上了美好的祝愿。 而这一历史性的画面,也被立在万人大礼堂两侧的摄像头永痕地记录了下来,并且通过网络实时转播到了千万家的电视,乃至网络直播平台上。 【牛逼!为祖国点赞!】 【八月一号,这个特殊的日子里,crhpc对撞机就是一份最合适的献礼!】 【130tev+的对撞机!这已经超过了升级后的lhc好几倍了!太厉害了!】 【国强民富!新时代新纪元!】 【期待第一次对撞实验,说不定宇宙中还有我们没发现的其他物质,比如真空零点能、白洞、物质波什么的。】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点赞就完事了!】 开幕式很快就落下了帷幕。 一席正装的徐川重新走上了舞台。 与此同时,在他的身后,数块偌大的荧幕垂直了下来,布置于会场中的超清投影仪将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的全貌与核心探测器放映到了幕布上。 而最中央的那一块幕布,则投影出来这场盛会最为核心的工作! 《一百三十万亿电子伏特的碰撞实验!》 毫无疑问,这是在场所有人都最期待的对撞实验! ps:补前天的更新,晚点还有一章,月底了,求个月票 第七百九十一章:毁灭宇宙的‘真空衰变\’? crhpc总部。 能容纳万人的大礼堂中,一场举世瞩目的盛会正在进行。 当徐川重新走上舞台,当那一面面的大荧幕落下的那一刻,会场内的气氛抵达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掌声如同热浪,一波接一波。 一百三十万亿电子伏特的碰撞实验,毫无疑问,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即将进行的最宏伟的一场高能物理实验! 站在舞台的中央,徐川嘴角带着笑容,眼神中带着自信的光芒。 在会场中的掌声停歇下来后,他深吸了口气,平稳而清晰的开口道: “crhpc环形强粒子对撞机第一次130tev能级的对撞实验,将在十分钟后正式开启。” “荣耀即将到来,让我们一起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吧!” 投影的幕布上,画面随即跳转了一下,不同的荧幕上,放映出来了不同工作小组正紧张有序的工作画面。 与此同时,一道道清晰的汇报声也伴随着音响响彻整个会场,传入了每一个眼眸中带着盼望的人耳中。 【crhpc聚变堆准备工作完成,供能调节一切正常!】 【轨道清理完毕,已重复确认无任何问题!】 【供能系统状态良好!】 【超导系统稳定,液氮循环冷却已经完成!】 【.】 【探测器校准完毕!】 【对撞目标能级:130万亿电子伏特!】 当所有的准备工作全都完善的时候,万人大会场中,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安静的针落可闻。 台上,徐川深吸了口气,下达了指令 “释放粒子团!” 伴随着沉稳有力的指令声下达,早已做好了所有准备的工作人员稳定有序的开启了各自的工作。 和第一次17tev能级对撞工作不同的是,在经历了长达十余天的稳定加速后,主管道储能环中的粒子团早已经被加速到了目标能级。 伴随着指令的落下,那足以模拟一百五十亿年前宇宙爆发的粒子团,在探测器处碰撞在了一起。 火花与碎片激射,能量与物质的具现,那部署在管道上的探测器,将这璀璨夺目的光芒完整的记录了下来。 当原始的碰撞数据经过超算中心处理后投放在荧幕上时,那一副副粗糙的能谱图像,将大会场内的气氛推向了最高峰。 所有人都忍不住站了起来,送上了雷鸣般掌声,并发自内心地为这一刻而喝彩。 粒子与粒子在一百三十万亿电子伏特的能级下的碰撞,造就了这个世界上最为绝美和灿烂的风景! 与此同时,欧亚大陆的另一边。 日内瓦,cern的总部大楼中。 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探测数据的验收报告会也正在召开。 这场同样可谓是‘举世瞩目’的会议,被cern安排在了最大的一号报告厅中。 报告台上,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探测数据5sigma的置信度的达里兹图已经释放出来了。 报告台下,cern安排的验收小组以及从全世界各地赶来的顶尖物理学家们坐在前排,仔细且认真的聆听着斯坦福大学福克斯·海尔教授的工作汇报。 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汇报工作也逐渐进行到了尾声。 报告厅的第二排,满头白发的谢尔登·格拉肖教授朝着身边的冯·克利青就教授询问道:“你怎么看?” 盯着台上已经释放出来的达里兹图,思忖了好一会后,克利青教授才开口回道:“逻辑自洽,达里兹图从数据上来看也没有什么问题。至少我找不到什么缺点。” “不过.” “不过什么?” 克利青摇了摇头,道:“没什么。” 随口应付了一句格拉肖教授,克利青盯着台上的ppt图片,那上面,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达里兹图深深的刻入了他的眼眸中。 对于他而言,这并不是第一次参加高能物理理论的验收工作报告了,甚至担任过不少次的验收小组成员工作。 但老实说,这么完美的验收报告,他还真是第一次遇见。 从那位斯坦福大学的福克斯·海尔教授上台汇报工作开始,到对方的工作情况汇报,再到原始数据、分析数据、达里兹图数据等等,可以几乎所有的一切都顺利到不可思议。 尽管有强电统一理论做出预言在前,但如此顺利几乎没有疑问点的验收报告会,总让他觉得心里有些不安。 但他却找不到这一丝不安是从哪里来的。 毕竟从汇报工作的各项数据以及提问环节的情况来看,可以说这次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收工作是非常完美的。 “原始数据正确、分析数据正确、达里兹图也没问题.应该是的没什么问题的。” 在心中默默的再次仔细核对了一次所有的数据后,克利青也放下了心中的不安。 毕竟科学是用数据说话的,而不是依赖自己的感觉。 一旁,谢尔登·格拉肖教授倒是没有这种感觉,他笑着道:“看样子强电统一理论要得到验证了,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这份伟大的成果。”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报告台,有些感慨的说道:“可惜徐川教授并没有在这里,错过了这历史性的一刻。” 听到这个熟悉的名字,冯·克利青教授心头一动。 如果说还有谁会比在场的所有人更了解强电统一理论和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话,就只有那位徐川教授了。 或许可以将相关的验收报告视频发给他看看。 思索着,冯·克利青决定等会去找cern理事会那边要一份原始的验收报告视频,顺道带去华国。 华国时间八月一日下午。 仅经过了半天的时间,crhpc环形强粒子对撞机启动成功,并且顺利的完成了130tev能级对撞实验的消息,便像是坐上了火箭一样,传递到了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而与之相关的报道,毫无悬念地登上了各大媒体的新闻面板。 在这方面,国内国外分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曲面。 对于crhpc的工作,国内的报道可以说全都是偏向正面,或者是祝福crhpc科研工作顺利的。 而在国外,相关的新闻报道就要复杂的多了。 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华国crhpc机构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首次突破130tev能级,高能物理研究迈向新纪元!】 【微观世界的探索,华国正在模拟宇宙大爆炸时的场景!】 【instebritain环保机构发出警告,crhpc对撞机的运行极有可能会造成全球磁场的不稳定,并引发巨大的地质灾难.】 【警惕!crhpc强对撞机极有可能制造出毁灭整个世界的黑洞!】 【bbc广播媒体表示,高达130tev的对撞能级可能会引发真空衰变,从而危及地球甚至整个宇宙!】 【.】 crhpc总部大楼,在自己的办公室中,徐川坐在沙发上一边翻阅着平板上的新闻消息,一边从新招募的女助理手中接过了泡好的清茶。 看着这一个比一个夸张的标题,从全球磁场的不稳定和地质灾害,到黑洞与危及整个地球,再到危害整个宇宙. 徐川忍不住直摇头。 这群无良媒体,简直绝了。 一旁,正抿着手中咖啡的林风师兄看了过来,好奇的询问道:“怎么了?” 徐川笑了笑,将手中的平板递了过去,道:“看到了一些挺有意思的新闻而已。” 林风接过平板,翻了一眼就直接将平板扔到了茶几上,没忍住吐槽道:“你居然还看这个?” 徐川笑着道:“偶尔看看,挺有意思的不是吗?” 林风摇摇头,道:“我觉得他们应该执行一下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危害宇宙都出来了。” 徐川哈哈笑道:“得亏了bbc的媒体,看样子这次是找物理学家咨询了解过了?居然还懂得真空衰变了。” 虽然知道国外的媒体肯定会刻意的引导舆论,批判crhpc的工作,但好歹找个靠谱点的理由吧? 黑洞?真空衰变? 这些都是个什么? 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从理论上来说的确能制造出黑洞,甚至cern十年前就干过这事。 但蛐蛐一台百tev能级的对撞机就想要造出能够吞噬地球的黑洞,别说是周长只有六十二公里了,就是环赤道修建一座超级对撞机都不够的。 光靠这点能级,就像是人们固有印象中的原子弹可以毁灭地球一样。 事实上,同时引爆目前人类所拥有的所有的原子弹,也仅仅是只够给地球刮个痧而已。 其伤害,和一名成年人蹭破了点表皮没啥区别,甚至还是连血都没流的那种。 至于真空衰变 倒是亏bbc用心了。 大概是上次怼了他们一顿,让他们怀恨在心了? 也不知道他们是采访了哪个物理学家,亦或者又是从哪个犄角旮旯里面挖出来的信息。 真空衰变,是指量子跃迁即处于高能级上的量子向低能级的跃迁过程,其基本原则是沃纳·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 例如一个光子或一个电子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位置和确定的动量。 而能量的不确定性会引出一些奇怪的效应,诸如光子那样的粒子可以突然从虚无中生成,不过过后它又马上再度消失,出现这种现象的概率便是上述奇怪效应中的一种。 在刘慈欣所著科幻《朝闻道》中,真空衰变这一概念曾经出现过。 中一旦利用高能粒子加速器将粒子加速到接近宇宙创生的能量时就会触发真空衰变,而真空衰变现象并以光速向宇宙扩散,其能量会集中在扩散边缘,快速的对外吞噬,并毁灭一切内容物。 但这仅仅只是一个理论推测而已,在过往的所有实验中,现代宇宙的真空状态并未发生真空衰变。 至于原因,这个谁也说不清楚。 或许是现在的真空和“真正的真空”之间被能量所阻隔?也或许是真空的不稳定性?亦或许是其他的未知因素? 反正目前来说,谁也不知道真正的真空衰变是怎样的,毕竟它从未真正的发生过。 但回过头来,即便是理论上真空衰变这一现象成立,想要通过对撞机触发这一条件,恐怕环银河系十万光年直径的超级对撞机都不一定够这份能级。 以crhpc仅仅一百多tev的能级来谈这个,真的实在太扯淡了。 ps:二更求个月票。 py推本书,《都重生了谁还当人》 推荐语:出狱后的许青山重生2008,发现自己悟性逆天了。 “成功的法则,我只说三点:别把别人当人,别把自己当人。” 第七百九十二章:存在问题的强电验证工作 在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竣工,顺利的完成了一百三十万亿电子伏特的碰撞实验并驾齐驱,热度丝毫不弱的另一个新闻则是cern的发布会。 同于八月一日,位于欧洲日内瓦的cern总部顺利的召开并通过‘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探测数据的验收报告会。 报告会上,来自斯坦福大学物理学院的福克斯·海尔教授对近期的工作做了全盘的汇报,并公开了5sigma置信度的达里兹图,向外宣布了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预言得到了证实。 毫无疑问,这是物理学界的另外半边江山。 即便是在crhpc环形强粒子对撞机进行了130tev能级的对撞实验消息之下,影响力也完全不弱于前者,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得上更胜一筹。 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预言数据得到了证实,意味着强电统一理论中最为核心基础的理论也被验证为真。 一时间,整个物理学界如同油锅中溅入冷水一般,顿时就炸开了。 国际知名的物理论坛physicsforums上,相关的帖子和讨论如同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不过相对比cern验证的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预言数据,大部分学者的注意力似乎都在另外的角度上。 【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预言数据证实了!福克斯·海尔教授的报告会已经通过了cern的验证!】 【强电统一理论中最为核心的一条预言已经得到了证实,剩下的预言还会远吗?】 【都说二十世纪初是物理学的黄金时代,二十一世纪初似乎也完全不逊色的样子。】 【希格斯玻色子的确认、标准模型的补全、引力波的发现、对遥远星系的探测、强电统一理论、惰性中微子这颗超出标准模型的粒子、暗物质、暗能量不知不觉间,我们的物理学竟然已经前进了如此之多!】 【这列举出来的有一半都和那位徐教授有关系(斜眼笑)】 【不可思议,如果说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那么二十一世纪则是一个人的王座。】 【别忘记了他还有一项完全超出标准模型,将暗物质、暗能量、引力等等东西都纳入了体系的虚空场论,尽管现在还未完成,但我相信这极有可能是物理学界未来的指引方向的灯塔!】 【如果他能够统一引力的话,或许将是物理学界真正的第一人!】 【.】 国际物理论坛physicsforums上的讨论在物理学界中仅仅只是个缩影。 当cern通过‘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探测数据的验收报告会的消息流传开来后,无数高校与物理学机构中纷纷展开了对相关工作,以及强电统一理论的研究。 如果说最为核心的基础预言已然被证实,那么徐川教授所研究的强电统一理论剩余的预言不出意外也都将准确无比。 繁多的高校和物理机构纷纷捡起了这篇论文,试图对撞机或其他的手段来完成强电统一理论中其他预言数据的验证工作。 尽管论文本身的荣耀已然固定在了作者的身上,但若是能验证其中的预言数据,对于任何一名物理学家,乃至一所高校,一所物理机构来说,都是不容错过的荣誉。 毕竟,这可是强电统一理论! cern通过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探测数据的验收报告会传开,相关的数据自然也传递到了徐川的手中。 crhpc总部的办公室中,徐川坐在沙发上,手中的平板播放着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收报告会。 虽然他没有去参加那边的验收报告会,但并不代表他对那边的情况不清楚。 毕竟他是强电统一理论的核心作者,而对于这份理论中核心预言数据的验证,无论如何都是绕不过他的。 几乎所有有他邮箱和联系方式的学者,在验收报告会结束后,第一时间就通过邮件或其他的方式联系上了他,告知了这一结果。 在徐川认真的翻阅着手中的视频的时候,沙发对面,爱德华·威腾从助理的手中接过了一杯冰咖啡,道了声谢谢后看向徐川,脸上带着些许可惜,开口说道: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斯坦福大学那边已经通过了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收,证实了这份预言。” cern抢先完成了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工作,对于他这名学生所掌控的crhpc来说的确不是一个什么好消息。 虽然说强电统一理论的荣誉始终是跟随他不可抹去的,但对于物理学界,对于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来说,能验证的理论和探索的目标目前并不是很多。 最引人瞩目的毫无疑问是强电统一理论理论的预言数据,以及超出标准模型的惰性中微子、暗物质这两个。 至于虚空场论,那对于目前的cern和crhpc来说都太遥远。 毕竟理论都还没有完整的完善出来,更别提进行验证了。 可惜的是,这两个重要的领域,crhpc现在已经失去其中的一个了。 或者说,失去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部分了。 虽然还有一些其他的果实有待摘取,但相对比之下,最大最甜的那一颗的确已经被人摘走了。 办公室中,将手中的视频反复在某个地方前后拨动着来回翻阅了n次以后,徐川将手中的平板放到了茶几上,捏了捏鼻梁,缓解了一下有些酸涩的眼睛后,开口道: “或许还不一定。” “嗯?什么意思?” 沙发对面,爱德华·威腾投来了疑惑的目光,好奇的询问道。 徐川思忖了好一会,才开口回道:“从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探测数据的验收报告视频来看,那位福克斯·海尔教授的验证工作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 “前期的原始数据整理、中期的数据分析、后期的整合与绘制达里兹图都没有什么问题,逻辑似乎都相当的自洽。” “不过.” “不过什么?”威腾快速的追问道。 徐川想了想,开口道:“我感觉他的达里兹图,可能有些问题。” “不过我暂时不是很确定,只能说站在以我对强电统一理论和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了解角度来看,它的达里兹图,似乎太过于完美了,仿佛完全按照我的预言来的一般。” 闻言,威腾皱着眉看了过来:“难道不应该是这样的吗?” 徐川笑了笑,道:“高能的物理领域的粒子验证哪有那么完美的预言。” “就如同希格斯玻色子一般,当希格斯玻色子生成后,它会在非常短暂时间内发生衰变,而无法直接被目前的探测器探测到。” “就目前而言,我们的探测器只能记录其所有衰变产物和衰变特征,从这些实验数据,重建衰变过程,假若符合希格斯玻色子的某种衰变道,则归类为希子可能被生成事。” “希格斯粒子就是这样子一点一点构建起来的。” “而针对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数据的验证也一样,我们很难直接探测到相关的痕迹,只能通过对应的衰变产物和衰变特征来进行描述。” “在这一过程中,每一幅达里兹图都应该可能存在着一些细微曲线的变化。但那位福克斯·海尔教授公开的数据,我却找不到这样的痕迹。” 威腾皱着眉头询问道:“你是说那位福克斯·海尔教授的达里兹图可能存在问题?” 徐川轻轻的摇了摇头,道:“暂时无法确定。” “至少从目前流出的验证报告视频来说我无法确定,这只是我的猜测。”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如果想要验证这些达里兹图有没有问题,我可能需要更加详细的实验数据以及那位福克斯·海尔教授提供完整的分析数据和过程。” 威腾紧蹙着眉头,从茶几上拾起了平板,认真的翻阅着里面的验收报告视频,逐帧的暂停检查着。 过了半响,威腾抬起头,看向徐川,皱着眉头开口询问道:“你确定?” 徐川点了点头,道:“如果是从我对于强电统一理论的了解上来说的话,福克斯·海尔教授的达里兹图可能存在着一些问题。” “至少,他没有完全解答我心中的疑惑。”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威腾,接着道:“还记得数个月之前我和导师您提过的虚空场论吗?” 闻言,威腾看了过来,点了点头,不过没有说话。 徐川接着道:“在我的虚空场论中,形成强力的夸克与胶子在构成质子和中子的时候,其胶子在进行相互作用的时候会进行虚空场破缺,从虚空场中获得能量维持和产生强相互作用。” “在理论上,通过17tev能级的碰撞实验时,夸克会从对撞中汲取到足够的能级,进而破坏夸克自由渐进现象,分裂形成新的夸克组合。” “而这一部分数据,按照常理来说应该夹在能级衰变中,但是在达里兹图上,我没有找到.” 顿了顿,他接着补充道:“当然,也不排除那位福克斯·海尔教授在处理数据和绘制达里兹图的时候将这一部分去掉了。” 听到这,威腾皱着的眉头更深了,他快速的开口道:“我去联系cern理事会,让他们提供一份详细的实验数据和福克斯教授的完整分析数据与过程。” 虽然他并没有从这份验收报告中感受到太多的异样,但如果是他这个学生都这样说了,恐怕这场针对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数据的验证工作,可能真的存在一些问题。 只希望不是影响最恶劣最严重的那种。 ps:晚上还有一章,月底了求个月票,大佬们手中的月票投投吧,thanks(w) 第七百九十三章:热闹的物理学界 就在整个物理学界为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和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数据的验证工作为之聚焦的时候。 国际知名的物理论坛physicsforums上,一则新的帖子很快就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工作可能存在极大的错误!》 一则帖子,在physicsforums论坛上很快就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cern的验收报告会前两天才正式通过验收,今天论坛上就出现了质疑的声音。 毫无疑问,几乎所有正在讨论强电统一理论和物理学发展的学者都顺手直接就点进了帖子。 “最新消息,由斯坦福大学物理学院的福克斯·海尔教授完成的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工作,极有可能存在问题。” “据可靠消息,提出这一疑问的是大名鼎鼎的徐川教授.” 帖子并不算长,但却在论坛上掀起了剧烈的波涛。 【wtf?】 【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工作存在问题?这不可能吧?不是已经通过cern的验收工作了吗?】 【徐川教授指出来的疑问?我最近有留意他的动态啊,好像没有这个消息?】 【具体问题呢?就算是徐教授,提问疑问也应该有具体的问题点吧?】 【小道消息?】 【不应该吧?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收工作是经过cern和无数顶尖物理学家们共同验证的,如果存在问题,不可能验收的时候没有发现。】 【但对于强电统一理论来说,恐怕没有人比那位徐教授更熟悉了,如果他明确有指出问题的话,恐怕大概率真的存在问题。】 【但这份消息中并没有明确的指出问题在哪,只是表示提出问题的可能是徐川教授,我感觉更像是用徐教授的名字来吸引浏览的。】 【等着吧,如果真实的存在问题,以徐川教授的学术信誉,我相信他肯定会指出来的。】 【.】 physicsforums物理论坛上,被标题吸引进帖子的人数众多,但对于帖子的内容却是相当的失望。 在大部分的物理学者们看来,这一则不知道从哪里流传出来的消息,更像是谣言。 毕竟这是经过cern的验收小组和众多理论物理学界共同验收的数据,如果真的存在问题,验收肯定不会通过。 除非是真的存在某个极为细微所有人都没有注意到,仅仅只有徐教授留意到了的问题。 但这种情况存在的可能性实在是太低太低了。 在physicsforums物理论坛讨论的时候,另一边,crhpc的总部大楼中。 “话说,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工作真的存在问题吗?” 办公室中,从另一边亲自赶过来送文件资料,顺带打探消息的林风将手中的文件放到了桌上后,好奇的询问道。 徐川抬头看了他一眼,问道:“你从哪得来的消息?” “physicsforums物理论坛呗,那上面都快讨论疯了。”林风耸了耸肩肩回道。 “cern那边的人传出去的?”徐川笑着问了一句。 有关于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收报告会工作,他目前仅仅和爱德华·威腾交流过,crhpc这边其他人暂时还都不知道。 毕竟对于这种目前没有确切证据的事情,以他的性格来说是不可能对外宣扬公开的。 尤其是他现在的名声,如果公然表示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收报告会工作有问题,还不知道会掀起怎样的风浪呢? 或许有些人会觉得他输不起,明明cern已经完成了的工作,他非要鸡蛋里挑骨头找点事? 或许也有人会觉得他过于狂妄自大,cern和无数顶尖物理学家都验证过没有问题的数据,你就能找出问题来? 所以现在国际物理论坛上突然冒出了这个话题,那唯一的可能性就是cern的内部工作人员透露出去的。 这种事情,对于cern来说也不稀奇了。 以前他们就有过内部的工作人员在网上随意透露工作机密之类事情。 林风:“不知道,不过今天论坛上基本都在聊这个。你还没说呢,真的有问题吗?” 徐川笑了笑,回道:“有没有问题暂时还不知道,具体的情况还要等详细的实验数据,以及福克斯教授的完整分析数据与过程。” “拿到了这些数据后,我才能给出答案。” 林风追问道:“那你的感觉呢?” 徐川笑着道:“对于科学来说,感觉这种东西是极度不严谨的。” “不过.” 稍微停顿了一下,他接着道:“如果是单纯的以我对于验收数据和达里兹图的分析与感觉来看,存在问题的可能性的确较大。” 听到这个回答,林风眼眸中就流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他快速的询问道:“什么问题,数据造假?” 徐川看了他一眼,没好气道:“你可别出去瞎说。” “没有没有,放心吧,不会的,我的人品你还不相信吗?”林风嘿嘿一笑,凑了过来,脸上写满了八卦。 “福克斯教授的数据到底哪里存在问题?” 徐川白了他一眼,不过还是开口简单的解释了一下。 “我去,还真可能是造假啊?” 听完徐川的解释,林风惊叹的讶异不已:“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院很强的,居然干这种事儿?” 徐川摇了摇头,道:“也有可能是福克斯教授的模型的确优秀,将所有不属于强电对称破缺衰变的特征与数据都挑选出去了。” 林风笑嘻嘻开口道:“这种可能性,你信?” 徐川没出声,不置可否。 的确,对于理论物理来说,这种可能性真的太低了一点。 别说是斯坦福大学了,就是亲手创造了计算高能粒子通道的数学工具和完善了强电统一理论的他都做不到这一点。 粒子破缺衰变时的杂波与其他紊乱态,以目前的探测器与分析技术来说是几乎无法完全排除的。 斯坦福大学对强电对称破缺衰变的特征数据,绘制的太完美了。 很难不让他从这方面去思考。 当然,或许其他人也早就已经有了类似的看法。 但正如他所言,科学是需要讲究证据和逻辑的。 而福克斯教授的分析数据和达里兹图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都完美的符合强电对称破缺衰变的特征数据,很难找出问题,通过验收其实也是情理之中。 闲聊了一会后,办公室中,新招收的助理沈思懿从一旁的隔间中走了出来,快速的汇报道。 “徐院士,关于crhpc对撞机未来对撞实验安排的会议将在十分钟后开始。” 徐川点了点头,道:“嗯,我知道了,马上就过去。” “好的。” “走吧,林师兄,该去开会了。” 徐川笑着起身,手上的报纸放在了一边,整理了一下服装,朝着外面走去。 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虽然是华国独资修建,但考虑到吸引其他国家学者的任务,对于未来对撞机实验的安排,他们自然不可能全部独吞,总得分一些出来给其他人。 而今天的会议,无疑就是决定crhpc未来至少半年的对撞工作规范。 crhpc总部,在乾区的三楼,一号会议厅中。 针对crhpc对撞机对撞实验安排的工作会议即将展开。 各国物理学会委派的代表此刻也纷纷来到了这边。 不仅仅是东亚、东南亚区域的国家,欧洲、美洲、中东甚至是非洲的一些国家都安排了代表前来参与这次的会议。 尽管从规模上来说,今天的会议要比昨天的启动会小无数,但却更加受到各国的关注。 原因很简单,作为世界上第二台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且在性能上超出cern的高亮度lh-lhc不止一个能级,crhpc对撞机的对撞实验,已然成为了当今物理学最为核心的资源了。 如果不出意外,crhpc不仅能够与lh-lhc平分秋色,甚至能够在未来逐渐的占据到理论物理学界的主导地位。 其他的不说,光是在研究方面,如今的高能物理在理论方面已经领先实验物理太多年。 关于物理学的理论早已经深入到了黑洞、暗物质、夸克、引力、甚至是更难以捉摸的弦世界中。 然而理论是需要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的。 不仅仅是华国,谁都想让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来验证自己的理论,将自己推上物理学圣殿的王座。 尤其是对于如今已经看到了超出标准模型希望的物理学界,无论是惰性中微子,还是暗物质暗能量,亦或者其他的未知粒子、现象. 这些成果,每一份都足够配得上一枚甚至更多的诺贝尔奖。 在这里,未来至少会出现十几枚诺奖,甚至更多。 所以crhpc的对撞资源,每一个国家都想争取,哪怕是欧洲,哪怕是米国,在crhpc与cern已经展开了正面竞争的基础上,都安排了代表前来参与这场会议。 ps:二更求月票。 另:看到有不少读者都在说节奏较慢,这方面我后面尽量提提速。 第七百九十四章 :有本事你们自己建一台啊! 欧洲,日内瓦。 cern总部的某间办公室中。 斯坦福大学物理学院的福克斯·海尔教授正在接受媒体记者的采访。 physicsforums国际物理论坛火爆的讨论热点,自然被众多的媒体机构所留意到。 更何况这还是涉及到当代物理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强电统一的验证工作。 这不仅仅是物理学界在关注的东西,更是所有文明国家都在聚焦的前沿理论。 无论对于哪一个国家来说,强电统一理论如果真的得到了证实,那么它注定是会登上教科书,名留万古的史诗。 所以在‘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工作’可能存在极大的错误爆出的第一时间,就已经有关注这方面的媒体人员找上了门。 “福克斯教授您好,我是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媒体记者,很荣幸能够采访到您。恭喜您带领团队完成了‘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工作’顺利的通过了cern与物理学界的验收。” “对于学术界而言,这或许是一项能拿到诺奖的成果,希望您也能入选。” “谢谢。” 福克斯·海尔教授应了一句,脸上带着笑容。很显然,对于bbc媒体记者的恭维,他还是很享用的。 “是这样的,福克斯教授。” bbc的媒体记者转折了一下,接着询问道:“不知道您最近是否有关注国际物理论坛、脸书、博客等网站的消息。” “对于您完成的‘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工作’,最近有流传出一些不太好的信息,有人质疑您的成果,认为它可能存在较大的缺陷,对此您怎么看呢?” 听到这个问题,福克斯·海尔脸上的笑容收敛了一些,他开口道: “physicsforums国际物理论坛上的讨论我已经关注到了,不过很显然,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并没有拿出实质性的证据和问题来。” bbc的媒体记者:“您的意思,提出这个质疑的人却并没有真的找到缺陷或问题所在?” 福克斯点点头,道:“是的,那篇帖子我每一个字都看过,但仅仅是质疑,却并没有提出任何一个问题。” “所以在我看来更多的可能是哗众取宠,借助当前的热点来吸引注意力和流量。” bbc媒体记者:“听说质疑这份成果的是华国的徐川教授?” 福克斯:“我不知道是否是他在论坛上编写了这份帖子。但‘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工作’,是已经通过了cern和众多顶尖物理学家的验收审核工作的。” “我不认为一项已经通过了物理学界几乎所有学者共同认可成果会有什么问题。” 微微顿了顿,他的脸上带上了一丝讥讽,接着道:“如果说那位徐教授对于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工作有疑问,我觉得他可以公开提出来,我可以解答他的疑惑,提供任何他需要的数据或实验资料。” bbc的媒体记者惊讶的问道:“您认为可能是徐川教授在论坛上编写了这份质疑的帖子?” 福克斯:“不,我从未这样说过。” “不过在相关的帖子上有表示,提出这份质疑的人员是徐川教授,除非是完全的造谣,否则我还是希望徐教授能够站出来解释一下的。” “毕竟站在学术界的角度,不管是谁,哪怕是爱因斯坦亦或者牛顿,也不能在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证据与问题的情况下来指责另一名学者已经通过了学术界已经验证了工作成果。” bbc媒体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埃利泽·拉比诺维奇理事长表示这是一份诺奖级别的成果,您觉得您有希望能拿到今年的诺奖吗?” 听到这个问题,福克斯·海尔笑了笑,回道:“是否能拿到诺奖并不是我能决定的事情,而是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决定,我只能等待。” “当然,如果能拿到诺奖,我会捐赠出诺奖奖金的一半,用以帮助物理学的发展。” 在福克斯·海尔教授接受采访的时候,欧亚大陆的另一边。 星城,crhpc的总部大楼中。 针对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接下来半年的安排工作会议正在剧烈的讨论着。 对于高能物理界来说,大型强粒子对撞机这种科研设备就像是一台‘许愿机’。 它通过各种手段来验证物理理论,证实物理学家们的观点,将其推上学术巅峰的王座。 也正是因为如此,cern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世界物理学圣地的地位从未有过动摇。 会议厅中,来自各国的代表已经到齐。 虽然相对比昨天的启动会来说,今天的会议规模要小成百上千倍。但这会坐在这里的,却都是各国精英中的精英。 或许这些人并不一定懂得高能物理,但至少他们肯定懂得如何通过各种手段和外交方式来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利益。 毕竟这可是涉及到未来诺奖分布的荣誉,面对这种级别的奖项,在学术界里面能忍住不动心的,万里挑一都不一定有。 学术界的勾心斗角并不比其他圈子少,如果真要那么纯洁,每年也不会爆出来那么多压榨学生,造假什么的肮脏事情了。 不得不说,人都是现实的。 在三年前的第一届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的研讨会议上,很多和cern、米国等关系密切的高能物理学机构都拒绝了前来参加会议。 然而在crhpc修建完成,并成功的展示了超过130tev能级的对撞实验后,那些曾经拒绝了前来参与会议的物理机构此刻又纷纷坐到了这里。 面对一台在未来大概率能产出至少十几诺奖的对撞机,无论是谁,无论哪个国家恐怕都想从crhpc中分一杯羹。 上午九点,徐川准时出现在会议厅中。 作为crhpc机构的首任理事长,徐川径直的走到了走到了会议厅的报告台上,而跟着一起过来林风则按照会议厅中标牌的指示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会议很快就开始了。 将面前会议桌上的麦克风调节了一下,曲向自己后,徐川的目光在整个会议厅中扫视了一圈,开口说道: “首先欢迎前来参与这场会议的各位,很高兴能在今天的研讨会上看到诸位的身影。” “相信关于今天会议的内容各位也都知道,我也就不浪费时间了。” “我宣布,第一届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工作安排会议现在开始。” 简单的开场白过后,徐川翻开摆在自己面前的讨论文件,转而开口道:“按照第一届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的研讨会议的决定,crhpc对撞机面向全世界公开。从国家到高校、物理学机构、乃至个人都可以申请对撞机的使用权限。” “crhpc实验委员会也收到了众多对撞机使用的申请文案,下面,我将直接安排相关的对撞实验工作。” 会议厅中,徐川的话语刚落,各国的代表就都愣住了。 一名来自日不落国的代表举起了手,看向徐川开口询问道:“我们不是应该先讨论这些对撞实验的申请,然后再根据重要性进行实验排序吗?” 徐川看了他一眼,道:“你是物理学家?” 日不落的代表一脸懵逼的摇了摇头:“这和是否是物理学家有什么关系吗?” 他还真不是物理学家,或者说,今天坐到这里的,绝大部分都不是物理学家,而是各国或各物理机构的代表。 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具备一定谈判以及交涉技巧的行政人员,都是来为各自的国家或者背后的高校或物理机构争取机会来的。 毕竟物理学家哪里懂得谈判技巧? 徐川:“如果你不是物理学家,那你可以坐下了。”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对于高能物理领域的实验是否重要,优先级该如何安排,我想没有人会比一名物理学家更清楚。” 这话一出,整个会议厅内气氛就诡异的安静了下来,随后传开了骚动的声音。 虽然说能被安排到今天的会议上代表或多或少的都懂得一些物理知识,但事实却是今天坐在这里的大部分人可都不是物理学家。 这是要将非物理学家都排除在这场会议外了? 徐川没在意这些骚动,他接着安排道:“我仔细研究了cern那边针对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工作的实验数据,斯坦福大学的福克斯·海尔教授做出来的分析数据和达里兹图可能存在较大的问题。” “站在一名物理学家的角度,我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他所完善的5sigma置信度的数据存在错误或数据遗漏,crhpc接下来将启动‘大型常规超导环场探测器’和‘动能量轨迹追踪探测器’针对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重新进行验证工作” 听到第一项安排,会议厅内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齐唰唰的看了过来。 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工作的实验数据已经通过cern和物理学界的验收这是在场所有人都知道的。 而现在,这位徐教授居然想要重新对其进行验证工作? 这件事发生的实在是太突然了,以至于会议厅内参与研讨会的代表和学者,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第一项工作会是这个。 “如果我没有记错,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工作已经通过cern机构的验收,这已经是一项成果,而不是一份实验数据。这一点请问徐教授你清楚吗?” 会议厅中,来自米国的代表举起手一脸严肃的说道。 徐川点了点头,语气平淡的开口道:“我很清楚,有什么问题吗?” 米国代表皱着眉头快速的说道:“对已经验收,通过了物理学界认可的工作进行重复性质的探索和验证工作,我认为这是严重浪费对撞机性能的行为。” “我们应该将实验更多的用在其他关键性质的对撞上,而不是重复无用的工作上。” 徐川:“你是物理学家吗?” 米国代表:“.” 谢特! 这个疯子,就是个偏执狂! 他连其他人的话半句都听不进去! 正当所有人都面面相觑的看着有些‘无理取闹’的徐川时,马克斯·普朗克物理研究所的代表安德烈·卡弗拉里教授举起手,迟疑的开口问道: “国际物理论坛physicsforums上那篇帖子,是你上传上去的?” 徐川摇摇头,道:“不是,但是它的确和我有关系。” 闻言,安德烈·卡弗拉里教授眼眸骤然收缩了一下,快速的问道:“也就是说流言是真的?” 徐川看了他一眼,平静的开口道:“我不知道你口中的流言是什么,不过在针对福克斯教授的分析数据和达里兹图的研究中,我的确找到了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 “这不仅需要cern提供完整详细的实验分析数据,也需要福克斯教授做出解释。” “当然,这不是今天会议的内容,在会议结束后,我会将问题存在的报告上传提交给cern理事会的。” “而保险起见,利用crhpc对撞机来对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分析数据进行重复验证在我看来是很有必要的。” “请问还有什么意见吗?” 安德烈·卡弗拉里教授深吸了口气,点了点头,道:“没有了,我支持crhpc对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分析数据进行重复验证工作。” 如果说这位亲口承认福克斯教授的分析数据和达里兹图有问题,或许真的可能存在问题了。 毕竟他可是强电统一理论的提出者,在这一领域,大概没有人比他更熟悉了。 而且以他的学术声望和过往所有的言论与意见发表来看,如果不是有十足的把握,他大概是不会这样做的。 物理学界,可能真的又要迎来一场风暴了! 安德烈教授忽然转变态度支持对撞实验,会议厅中不少人顿时都诧异的看了过来。 要知道,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被誉为“诺贝尔奖的煅造场”,而物理研究所更是其中重点研究机构。 此外,这位安德烈·卡弗拉里教授的身份和影响力在物理学界也不低,是马斯克·普朗克物理研究所的副所长之一,也是诺奖得主的有力竞争者之一。 他在中微子领域的研究极深,发表的中微子质量限定值方面的研究更是被当代物理学界广泛接受。 如果他的理论得到验证,那么诺奖同样是稳定的。 这样的一位顶尖学者临阵倒戈,的确在会议厅内引起了不小的骚动。 但即便是这样,仍然有众多的代表从各个角度上来反驳,试图‘取消’或者‘延后’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重复验证实验。 毕竟除了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确已经通过了验收外,还有利益相关。 对于这些人的表现,徐川尽收眼底,并没有多说什么。 如果不是还有安德烈·卡弗拉里教授等少数物理学家也在场,他甚至懒得向在场的这些代表解释。 要不是吸引其他国家物理学家,转移物理圣地的目标依旧在,需要他们做一下表面功夫,他甚至都不想召开这个所谓的研讨会。 一群只会争夺利益的人员,懂个p的物理! 而且,这可是华国全资建造的对撞机,优先自己人的实验和理论,有什么问题吗? 完全没问题! 有本事,你自己去建一个呗。 cern那边对各国的申请压榨的可比他严重多了,也没见这些人有个p的意见。 怎么的,就觉得他们好欺负? ps:明天加更,月底最后一天了,求个月票,还差几百章到五千票,求求了! (本章完) 第七百九十五章:完美的数据 bbc媒体记者对福克斯·海尔教授的采访很快就放出来了。 对于当今物理学界关注度最高的一件事,采访刚出来,就被众多的物理学家们所注意到了。 无论是网络上还是各大高校、物理机构中,都有人在讨论。 【福克斯教授正面回应了,表示‘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工作’没有问题,physicsforums论坛上的消息是流言。】 【我也觉得没什么问题,毕竟这可是通过cern和众多顶尖大牛们共同验证过的。】 【斯坦福大学物理系不说世界排名最高,但前十的实力肯定是有的,怎么可能出现造假?】 【没人说造假啊,但说不定数据真的有问题。】 【如果存在问题,验收的时候没有发现可能吗?真当那么多顶尖大拿都是瞎子吗?造谣也造点可信的吧。】 【的确,如果是徐教授本人亲自表示数据存在问题的话,我可能还会相信,毕竟他是强电统一理论的提出者,且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学术品德。但很显然,徐教授目前并未对外表态。】 【我觉得福克斯教授说的没问题,如果不存在问题,那位徐川教授应该配合站出来解释一下。】 【???这和徐川教授有什么关系吗?帖子又不是他发的,自证清白有这样的吗?还能强迫另一个完全没参与进来的学者表态?】 【但他的确是当事人不是吗?如果不是他,怎么可能有这么多人跟着一起讨论质疑?】 【呵,按照你的说法,我明天用米国总統的名义发布一则谣言,米国总統是不是都得出来解释啊?】 【.】 正当physicsforums论坛、脸书、博客等网络上讨论得热烈的时候,一则新的信息突然冒了出来。 如同在一口本就不大的小池塘中投进了一颗巨石一般,掀起了汹涌的波涛,浪花四溅。 无他,所有人讨论的对象,那位华国的徐川教授,在arxiv预印本网站上上传了一篇新的论文,或者说文章更合适一点。 而文章的标题,更是此次所有人讨论的核心。 《基于福克斯·海尔教授·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数据的分析,验证数据可能存疑》 论文的标题很长,但没人在意,几乎有关注标签或接到了arxiv推送的学者在第一时间就将文章下载了下来。 相对比以往的论文来说,这一次徐川上传到arxiv预印本的文章并不长,仅仅只有短短的不到十来页而已。 而且相对于过往的那些世纪难题证明论文来说,针对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数据的分析可谓是要简单很多。 可以说甚至一名在高能物理领域有过‘实践’工作的研究生都能很快的就理解这篇文章。 不出半个小时的时间,国际知名的物理论坛physicsforums上就已经有了相关的讨论。 【卧槽,之前还在说徐川教授并没有说过任何强电堆成破缺的耦合常数验证数据有问题,这会他老人家就站出来了!】 【有人看过论文了吗?情况如何?】 【已经整体看过一遍了,徐教授的意思很明确,强电堆成破缺的耦合常数验证数据的确有问题。】 【简单的来说,按照强电统一理论的预言,强电堆成破缺的耦合常数数据中应该还存在一些其他的衰变数据,但福克斯教授的验证分析数据中却没有。】 【嘶~,福克斯教授·危!】 【不可能吧?如果真是缺少了数据,为什么cern验收的时候没有察觉到?而且从福克斯教授的达里兹图和实验分析数据来看,可以说几乎完美的贴合强电统一理论中的预言。】 【你问我,我问谁去?这种顶尖大牛之间的‘交流’,哪是我等一介凡人能够掺和的。】 【这就要看福克斯教授的回应了,arxiv的文章中有表示,那位徐教授已经将自己的分析通过邮件送到了cern,并且申请了详细的实验数据和福克斯教授的完整分析数据与过程。】 【好好好!有意思!这下cern和crhpc说不定脑浆子都要打出来了!】 【??】 【这可是强电统一理论的核心预言数据,验证了这个,整个强电统一理论就至少验证了一半以上,你说cern机构会不会急?】 【学术是归于真理的,无论是提出质疑的徐川教授,还是做出成果的福克斯教授,都有必要直面问题!】 【赞同!强电统一理论的正确性必须得到最完整的验证,这是物理学的根基!】 arxiv预印本网站上的论文,很快就在整个物理学界掀起了惊天骇浪。 已经通过了验收报告会的强电堆成破缺的耦合常数实验数据,这会突然被强电统一理论的作者公开质疑数据有问题,并且提出了问题点,对于物理学界来说,毫无疑问这是一件大事。 毕竟强电统一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标准模型是一栋物理学大厦,那么强电统一理论就是它最重要的承重柱。 因为标准模型是粒子物理学中一套描述强力、弱力及电磁力这三种基本力及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粒子的理论。 即便是徐川完成的强电统一理论,其大部分的范围也都属于这个模型之内。 毫不夸张的说,它就是理论物理学界的根基。 如果说这份根基出现了问题,对于物理学家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甚至可以说因此导致整个物理学体系出现崩塌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在徐川将相关的文章上传到arxiv预印本网站上后,物理学界的顶级物理学家们纷纷注意到了这篇论文。 欧洲,日内瓦,cern总部。 还停留在这边尚未离去的冯·克利青教授手中捏着一份刚打印出来,还带着淡淡墨香留有余温的论文,眼眸中带着一丝奇异的神色。 “有意思,难怪验收的时候没有任何的问题,我却依然感觉到有一些奇怪。” 将手中的论文翻到最后一页,最后一行文字映入眼帘后,克利青教授喃喃自语的念叨了一句。 一旁,同样参与了验收报告会的谢尔登·格拉肖教授看了过来,好奇的问道:“什么奇怪?” 克利青将手中的论文丢到了办公桌上,笑着道:“没什么,当初验收的时候,我觉得福克斯教授的达里兹图和分析数据有些过于完美了而已。” “要知道这可是物理实验,如此符合预言目标的实验数据和达里兹图,老实说是极其罕见的。” 闻言,谢尔登皱起了眉头,忍不住询问道:“你是说福克斯的数据可能存在造假?” 克利青摇了摇头,开口道:“这个无法判断,也不一定。” “不过.” 微微顿了顿,他笑着道:“站在我个人的角度上来说,我觉得徐教授的分析大概率是对的。” “强电统一理论是他的研究成果,在这方面,恐怕没有人比他更熟悉强电堆成破缺的耦合常数应有的信号数据。” “当然,仅凭这些推测和问题,想要推翻福克斯教授的验证成果,恐怕做不到。福克斯教授的成果的确符合标准,也达到了5sigma的置信度。” “而科学是谨慎的,也是需要用数据来说话的。徐教授提出的质疑还不够,这虽然能够让福克斯教授回应,但却不足以改写整个成果。” “除非他能够拿出更有实质性的证据。” 谢尔登·格拉肖笑了笑,道:“威腾刚刚给我发消息,crhpc那边,徐教授强势的推掉了之前所有的对撞实验安排,即将通过crhpc对撞机重新对强电堆成破缺的耦合常数进行实验验证。” 克利青教授眼眸一亮,快速的开口道:“要一起过去吗?” “当然。” 与此同时,cern总部大楼的另一边。 斯坦福大学的办公区域中。 “教授,您要的数据和资料都已经准备好了。” 办公室中,一名前凸后翘身材丰满的女助理快步走了进来,汇报道。 “给那位徐教授发过去吧。”办公桌后面,福克斯·海尔端着一杯咖啡,脸上带着一丝笑容开口道。 “好的,教授。” 助理应了一声,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询问道:“教授,我们的实验数据真的有问题吗?” 抿了一口杯中的咖啡,福克斯笑着问道:“为什么会这么觉得?这可是经过cern验收的工作。” 助理迟疑了一下,开口道:“但提出质疑的.” 她话还没说完,福克斯·海尔就打断道:“提出的是教授质疑又如何?他一个人的能力能大过整个cern吗?cern的验收小组和众多顶尖大牛都通过了的验证工作,都认为没有问题的数据,难道他就能找出问题?” 似乎是察觉到了自己的语气有些激突,福克斯教授收敛了一下,笑着道:“将准备好的实验数据发过给他,如果他能够从数据中找出问题,对于物理学界来说也是件好事。” 助理点了点头,快速的应道:“好的。” 看着走出去的助理的背影,福克斯眼眸中闪过一抹阴鸷。 强电堆成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工作是他的成果,谁也抢不走! 与此同时,欧亚大陆的另一边。 星城,crhpc的总部大楼,徐川的办公室。 门口,一阵清脆的敲门声响起,新招收的助理沈思懿走了进来,快速的开口道:“教授,cern那边的回执过来了,福克斯·海尔教授的邮件已经回复给您。” 微微顿了顿,她接着道补了一句:“需要我帮您将这些资料打印出来吗?” 福克斯教授那边的回复是徐川让他重点关注的对象,因此在收到回信后,一刻也不敢耽搁的就赶了过来汇报。 正在处理手中文件的徐川停下了手中的钢笔,点点头,道:“帮我打印一份送过来。” “好的,教授。” 沈思懿点点头,快步的走了出去。 将手中的文件处理好后,徐川推开了办公桌上的文件,摸过了旁边的鼠标键盘,打开了电脑邮箱。 虽然他阅读这些科研资料早已经习惯了纸质文档。 但强电堆成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数据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两张纸,用于验收报告会的ppt文案都有超过百页,更何况是详细的实验数据和完整分析数据及过程呢。 这些东西打印出来,少说也有几百页,需要的时间也不会短。 在此之前,他还是先看看邮件中的内容好了。 登陆自己的账号,徐川点开了edu教育邮箱,这是南大的教育邮箱,也是他用来进行学术交流的常用邮箱。 邮箱中,cern那边福克斯教授回复过来的邮件正安安静静的躺在里面,快速的将复件下载下来后,他认真的翻阅了起来。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约莫一刻钟左右,抱着一堆文档的助理沈思懿从外面走了进来。 “教授,您要的资料全都在这里了。” 将手中的资料文件放到桌子上后,她看了过来,询问道:“还需要我做些什么吗?” 徐川将资料文档挪了过来,笑道:“辛苦了,暂时不用。” “好的,教授,我先出去了,有事可以随时喊我。” 徐川点点头,从桌上拾起一叠资料,翻阅起来。 也不知道过去了多久,办公桌上,原来厚厚一叠的资料已经见底,而在另一旁,已经被翻阅过的文档写上了一笔笔的标注安静的叠在那里。 当最后一页达里兹图翻阅而过的时候,徐川拾起手中的钢笔,轻轻的在某个数据上标了个符号,嘴边也勾起了一抹笑容,自语道: “有点意思,从这些详细的实验数据和完整分析数据及过程来看,强电堆成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数据还真没什么问题。” 不得不说,能骗过cern的验收小组和众多顶尖的物理学家,那位福克斯·海尔教授的确是有点本事的。 至少从表面上的实验数据和分析过程来看完全没有任何的问题,强电堆成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数据也达到了5sigma,完全符合验收的标准。 甚至站在他的角度,从强电统一理论的预言来看,这份数据也几乎完美。 但越是这样,他越是确信手中的这些资料是有问题的! 如果是对方真的做出了5sigma的置信度数据,那么他也没什么话说,甚至会为对方送上祝福。 但很显然,现在并不是。 强电统一理论的基础,他不可能就这样交到一份有问题的数据上! 他会拿出证据,来证明他是对的! ps:晚点还有一更,不过可能要过十二点了,回来的有点晚,最后一天了,还差点月票,求求了! 第七百九十六章:各国的抗议 办公室中,徐川将翻阅过的资料数据简单的整理了一下,放到了一旁,认真的思索了起来。 虽然只翻阅了一遍,但以他对于强电统一理论的了解和在高能物理上的能力,完全足够详细的了解这里面的所有东西了。 从从表面上的实验数据和分析过程来看,这些数据的确没有任何的问题。 不得不说,那位福克斯·海尔教授所做的数据,相当完美。 完美到近乎能欺骗过所有的人。完美甚至让人以为这些数据本来就应该如此一样。 如果不是强电统一理论涉及到还未完成的虚空场论,其中有针对夸克与胶子的部分是他已经初步完成了的,且正好与之有关联,恐怕他也很难辨别出里面的问题所在。 而如此完善的数据,恐怕光靠那十来个人的物理小组是极难完成的。 这中间,cern的理事会,或者说那位今年才新上任的理事长,以及他背后的斯坦福大学,到底有没有参与其中? 要知道,即便是有一个成员小组,想要在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就完成这么多分析数据,难度是极大的。 就算是那个福克斯教授创造了一份足够极大提升分析效率的数学模型,想要从近乎无数的数据中分析出来这些数据,也需要极高的算力。 这份算力不是寻常计算机能够达到的。 想要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通过原始数据分析甚至是制造出这些近乎完美的数据,没有超算恐怕是行不通的。 cern有超算,斯坦福大学也有超算,福克斯·海尔与其中的一方联手,理论上来说应该就足够了,只是不知道是哪方了。 与此同时,在徐川准备着解决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验证工作中错误的时候。 另一边,网络上很快就冒出了一大批‘批判’crhpc机构的新闻消息。 独裁、固执的疯子、炫耀自己那点可怜的权威、完全不把国际上的其他国家放在眼里. 各种罪名在crhpc对撞机的工作安排会议召开完后,短短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直接扣到了crhpc机构和徐川的头上。 不止一个国家的代表接受了媒体记者的采访,对外表示参与crhpc对撞机的工作安排会议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因为华国和crhpc机构完全没有将他们放在眼里。 相关的消息一出,顿时就又在这个‘多事之秋’的物理学界掀起了一波波的浪潮。 脸书、推特、博客等各大网站上,抗议声不断。 【我就说了,华国没那么好心的,明面上对外邀请欢迎其他国家的学者参与对撞实验,实际上呢?他们将所有实验都牢牢把控在自己的手上,一点机会都不给别人留。】 【我不明白,为什么一项已经通过了物理学界验收的成果,他还要花费那么宝贵的对撞资源去重复验证,用在其他地方不好吗?明明强电统一理论还有很多没有验证的预言。】 【和cern的竞争导致徐川教授已经彻底疯狂了,他偏执认为cern的成果有问题,看吧,最后的结果肯定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却没有任何的结果。】 【一个落后了几十年的国家,忽然间在学术界有了一点权威,如果不炫耀一下,他们又怎能让全世界知道他们有那么一丁点的可怜权威呢?】 【我建议各国的物理学家集体退出crhpc,要求华国退还已经缴纳了的经费!】 【.】 网络上,舆论四起。 徐川刚愎自负垄断了crhpc的对撞资源被爆料出来后,相关的舆论便直接爆了。 虽然说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八卦的事情,但能在短短一两天的时间内就发酵到全世界人尽皆知的地步,没有西方媒体在背后推波助澜是不可能的。 而对于这一份爆料出来的消息,若要说最担忧的,除了crhpc机构的人员外,恐怕就是物理学界的学者们了。 毕竟全世界好不容易有了一台能级超过100tev的大型粒子对撞机,如果因为这件事导致华国排斥其他国家的学者,亦或者是其他国家集体退出crhpc机构,对于整个物理学界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crhpc总部楼外的咖啡厅中,从cern那边赶过来的阿瑟·麦克唐纳教授正坐在一处靠窗风景优美的位置上,端着一杯冷咖啡,脸上挂着些许的担忧时不时看向外面。 阿瑟·麦克唐纳教授,15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由于“发现中微子震荡,并且因此证明中微子具有质量”,他与另一名叫‘梶田隆章’的物理学家共同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今天他从cern那边赶过来,除了参与crhpc后续的对撞实验外,还有对最近爆发出‘争议’事件的关注。 毕竟对于整个物理学界来说,这可不是一个什么好消息。 不多时,另一位学者快步推开咖啡厅的大门,四处张望了一下后走了过来。 “喝点什么?” 看到来人,麦克唐纳教授笑着问道。 “来杯咖啡就好。”爱德华·威腾随口道,拉开椅子坐了下来。 “听说你那个学生和cern那边争起来了?”点了杯咖啡后,阿瑟·麦克唐纳开口询问道。 威腾:“你是说他昨天公布到arxiv预印本网站上的那篇文章吗?” “除了这个还有其他的?” 麦克唐纳问了一句,接着道:“听说他将crhpc原本的工作安排全都打乱了,想要重新验证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 听到这个问题,威腾点了点头,道:“是有这个安排。” 听到确定的答复,阿瑟·麦克唐纳叹了口气,道:“老实说,我不觉得这个是好的决定。” 对面,爱德华·威腾从服务员手中接过咖啡,并没有太多意外的表情,只是抬了抬眉头,看了过去。 阿瑟·麦克唐纳教授也没在意,他接着阐述道:“你知道的,前段时间我一直都在cern那边研究,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验证工作算是我看着一点一点做出来的。” “无论是加州理工大学的3sigma置信度成果还是斯坦福大学的5sigma置信度,我都有详细的实验数据和完整分析过程数据,并且认真的核对了,的确没有找到问题。” 威腾笑了笑,道:“你是想劝说他放弃对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重新验证吗?” 阿瑟·麦克唐纳教授摇了摇头,道:“那倒不是,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质疑我看了,对它进行更严谨的验证我觉得是有必要的。” “只是.” 犹豫了一下,他还是开口道:“只是crhpc目前的行事风格我比较担忧。” “担忧什么?”威腾随口问道。 阿瑟·麦克唐纳教授带着些许忧愁道:“华国在基础学科领域这些年以来一直处于弱势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如今他们掌控全世界最大的一台对撞机,带来的自信膨胀、自负等情绪可能会给物理学界带来一些灾难。” 顿了顿,他看向威腾,接着道:“在来之前,我听说前两天crhpc这边召开了对crhpc对撞机的工作安排会议,然而我听说在会议上,他根本就没有与其他人商量,直接就决定了接下来的实验安排。” “这种完全听不下去别人意见的行事风格,让我很是担忧。” 听到这,威腾笑了笑,毫不在意的开口道:“所以让对撞实验的安排交给那些完全不懂物理的人更好?” 麦克唐纳摇摇头,道:“我不是那个意思。” 深吸了口气,他接着道:“不可否认的是,在物理学界,乃至在整个学术界,他的学术威望都是最顶尖的那一批。” “但老实说,他实在是过于年轻了,年轻到或许可能会跌进很多年轻人都踩过的坑,比如固执己见,过度的膨胀自信,甚至是急于向其他国家展示华国的强大?这些都有可能导致crhpc机构未来的研究走向死胡同,也有可能导致他整个人都走向绝境。” “爱因斯坦先生曾经都因为固执己见在实验物理上跌倒了无数次,我不希望他也步入后尘。” “所以我还是希望你能够劝劝他,在实验物理领域,至少还是应该听取一些其他学者的意见的。” “毕竟,这早已经不是一个单打独斗就能够发展的领域了。” 听到这,威腾忍不住笑着摇了摇头。 对面,阿瑟·麦克唐纳教授愣住了。 威腾没在意,他像是陷入了回忆一般,思索了好一会才开口道:“如果是别人,或许你说的是对的。” “但如果是他的话,或许在我看来你的看法是错的。” 闻言,阿瑟·麦克唐纳教授忍不住皱起了眉头,开口道:“我知道他是你的学生,而且还是最出色的一个,但也没必要如此偏向他。” 威腾笑了笑,端起咖啡抿了一口,笑着道:“那是因为你不了解他。”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其实你只要稍微的靠近他一点就能够知道,他从来都不是一个刚愎自负,听不下去别人意见或者说无法承认自己错误的学者。” “在学术这条路上,老实说我已经走过了几十年了。见过的人无数,但像他一样,在功成名就早已经站到了学术界顶峰后,依旧还在不断的学习,研究,进取,不给自己任何一丝懈怠的,我不敢说整个学术界就只有他一个,但可以说,他是所有具备这些精神中最纯粹的那一个。” “纯粹的很多时候我都以为他是个机器人,生来除了学习和学术研究外没有其他的活动和指令。” “有时候,我会觉得他生活的实在太累了。除了学术和研究外,生活中再无其他的事情。” 说着,威腾平静的看向自己这个老友,开口道:“如果你觉得我所说的这些有问题或者夸张了,你可以选择在crhpc这边多待一段时间,多接触接触他。” “至少,我可以保证在对待学术的态度上,你挑不出他的任何毛病。” 顿了顿,他接着道:“另外,如果你对于crhpc的对撞安排有异议,我觉得你可以在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重新验证工作结束后,找他要一份对撞安排看看。” “我可以保证,非华国学者提交的对撞申请,至少能占到接下来一年时间中百分之四十、五十,甚至是更多的比例。” “而且如果你对其中的某一项有异议,你完全可以向他提出来,只要理由得当,我相信他会考虑修改的。” ps:昨天的二更,下午还有更新,求大佬们手中的保底月票。 第七百九十七章:改写物理学圣地 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的启动会顺利举办,130tev能级的对撞实验完美成功。 对于整个物理学界来说都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 但紧随其后crhpc机构在实验安排中强势的态度却让不少人心头蒙上了浓浓的担忧。 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一所物理学机构在抗议,可以说有至少一半以上参与了启动会的国家和代表都表示crhpc并未像他们之前宣扬的一般展示公开、友善的合作态度。 而对于学术界来说,不管哪一门学科,都是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向前的。 尤其是对于物理学这种探究宇宙真相、自然运行规律的基础学科来说,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早已经步入了全球科学家合作共赢的局面。 就针对这些采访的新闻而言,crhpc的态度,如同在原本晴朗的天空上蒙上了一层厚厚的乌云。 这极有可能导致原本还算是稳定和谐的学术界,也大规模的进入政治领域战队,进而导致分裂,出现严重的沟壑。 为此,的确有不少像阿瑟·麦克唐纳教授知名学者站出来发声,希望这些事情能得到一个妥善的解决。 京城。 科学技术蔀的总部大厦,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内。 正在办公处理着手中事情的龙腾接到了来自外郊那边的电话。 “龙蔀啊,欧盟和米国那边的抗议电话都打到我这边来了,你们那边什么情况啊?” 电话中,一道带着些无奈的中年男子声音响起,龙腾有些懵逼,快速的询问道。 “啊,我这边怎么了?” “crhpc啊,对撞机那边不是归你们战略研究院管理么,米国和欧盟这些人都在嚷嚷着要退出crhpc呢,国际上的舆论已经爆了。” “crhpc出事了?”龙腾有些懵,快速的问道。 听到这话,对面也懵愣了一下,迟疑的问道:“你不知道?” 龙腾咳了一下,道:“最近在忙一些其他的工作,没太关注那边。而且crhpc名义上是归属于科技蔀这边管,但实际上更多的是徐院士他们自己处理事务,一般的事情不会递交到这边来。” 顿了顿,他接着好奇的问道:“那边发生什么事了?怎么都闹到你那边去了?” 电话对面,中年男子苦笑了一下,简单的说了一下情况。 “你是说徐院士他垄断了crhpc的对撞机实验,导致其他国家都在抗议?”简单的听完后,龙腾都有点懵了。 “从过往的情况来看,徐院士他好像不是一个专项独裁的人啊?” “这就不太清楚了,不过我觉得你还是去看看情况比较好,毕竟crhpc的任务还是挺重的,这真要给那些西方国家都赶走了,到时候也不太好交代。” 龙腾点点头,道:“嗯,我先看看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对面,外郊那边的中年男子念叨道:“那就麻烦你了,不然我这边工作也难做,毕竟涉及到的国家真的太多了。” “虽然说对撞机是咱们自己出钱修的,但对撞实验份额早就分配出去了,人家的费用也都交了,咱们还是得考虑一下名声是不。” “这个点,正值国家复兴的时候,咱可不能掉链子啊。” 龙腾笑着道:“行的,我先了解一下情况,肯定会‘妥善’的解决的。” “嗯,那就先这样吧,外郊那边的抗议我先暂时拖一下,你抓紧处理。” 电话挂断,龙腾笑着轻轻摇了摇头。 外郊的事情是事儿,徐院士的事情就不是事了么? 两者相对比起来,恐怕后者工作才是上面更关心的。 不过这事儿,他可做不了决定,还是先了解个情况,然后再问问总部那边的意思再说。 思忖了一下,龙腾摸起手机打了个电话给秘书,收集一下相关的资料。 crhpc的启动会他虽然去参加了,但毕竟手上工作较多,也不可能长时间停留在那边,参加完会议就快速赶回来了。 他还真没想到他才走两三天的时间,那边就闹腾起来了。 过了约莫十几分钟的时间,秘书快步走了进来,将相关的资料递到了办公桌上。 简略的翻了翻相关报道后,看着各国媒体报道的消息,敏锐的政治嗅觉让他忍不住微微皱起了眉头,带着资料快步走出了办公室。 星城,crhpc的总部。 徐川的办公室中,匆匆从京城那边赶过来的龙腾简单的表示了一下来意后,快速的开口道:“徐院士,这事儿看样子已经闹得挺大了的。” “欧米那边搞不好可能会抓着这点不放,从政治角度来打压咱们。” 一开始的时候,对于外郊那边给他打电话他的确没太在意,毕竟抗议之类的事情天天都有,各国之间不是你抗议我就是我抗议你的。 但在看到秘书收集到的资料新闻后,龙腾才发现事情可能和他想象的有些偏差。 本以为是件小事,没想到可能会引发一些关系危机之类的事情。 徐川接过龙腾递过来的文件翻了翻,旋即将其放到桌上,笑着道: “这事不用太在意,crhpc和cern运行的模式完全不同,这是咱们独资修建的对撞机,就像是天宫号一样,允许他们参与进来就已经很不错了,资源的分配方面优先自己人没什么问题。” “不担心欧米等国家集体退出?”龙腾诧异的问道。 徐川笑了笑,道:“放心吧,他们不会的,crhpc对撞机的资源他们不可能放弃。” “至于外郊那边的抗议,你先随便找个理由应付一下就好了。” “行。”点了点头,龙腾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问道:“只是这样做会不会影响到咱们在学术领域的部署?” 关于crhpc环形强粒子对撞机方面的战略目标他是有了解的,这方面涉及到国内在基础科学领域的布局,尤其是物理学方面,干涉挺大的。 “这就是另一方面的事情。” 说着,徐川看向龙腾,笑着道:“关于这方面,有件事我想麻烦一下龙蔀您。” “你说,只要我能帮上忙。”龙腾迅速回道。 徐川想了想,组织了一下语言,开口说道:“据我了解,cern那边在对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验证的时候,其成果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数据伪造工作,他们可能采用的并非全部的原始数据分析。” “这事我想请您帮忙找人调查一下,隐蔽一些,如果能够拿到对方编造数据的证据那就最好不过了。” 听到这个回答,龙腾微张着嘴巴,一脸的惊讶:“数据造假?真的?” 徐川笑了下,道:“根据他们的详细数据推测而来的,可能性很大,龙蔀不相信我?” 龙腾快速的回道:“当然不是,我怎么可能不相信你,只是一时间有些不敢相信而已,没想到cern那边会选择在这么重要的成果上捏造数据。” 顿了顿,他一脸兴奋的拍着胸脯保证道:“徐院士请放心,只要对方真的存在数据捏造行为,我一定给你找出证据来!” 如果说cern在学术成果方面真的存在造假,那这事对他们可就太有利了! 如果这是真的,那这可是对方主动送上门来的机会。 原本还在担忧这事该如何解决,现在理由直接送到它们手中了。 甚至他们能够以揭露cern数据造假的理由,来给予这个对手重创,进而将全世界物理学家拉过来。 当然,前提是他们能够找到cern数据造假的证据,证实这一点。 徐川笑了笑,道:“那这事就麻烦您了。” 对于cern存在捏造数据的情况,除了请国家这边的人员帮忙外,他也想不到什么其他的解决办法了。 这事必须要拿到真正的证据,如果拿不到,对方可以随便找个理由,比如分析工作有遗漏什么搪塞过去。 但如果能拿到证据,配合crhpc对撞机的重新验证数据,他可以直接将cern锤半死,改写物理学圣地! ps:月初了,求大家手中的保底月票,明天双更。谢谢各位大佬 第七百九十八章 :当然是去给他们一点小小的震撼了! 第七百九十八章:当然是去给他们一点小小的震撼了! 办公室中,科技蔀发展战略研究院那边的龙腾刚走没多久,林风就急匆匆的跑了进来。 看着对方火急火燎的样子,徐川开口问道:“怎么了?这么急?” 喘了两口气,平复了一下呼吸后,林风快速的将手上平板递了过来。 “出事了,米国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抗议我们蛮横无理的驳回了他们的对撞实验申请。” “c加速器实验室?” 徐川愣了一下,一时间有些没反应过。 从林风手中接过了平板后,他点开了上面的采访新闻。 画面跳转了一下,米国,西海岸旧金山湾区南部的门洛帕克。 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中,站在采访厅中,实验室的负责人古斯塔夫·杰弗里教授正对着众多媒体的镜头唾沫横飞。 “.我很遗憾,也从未想过,crhpc机构会议这种近乎‘无理’的方式驳回我们的对撞实验申请!” “看看!” “看看那些华国人在驳回单上写的什么?” 一边说,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负责人古斯塔夫·杰弗里一边掏出来一张申请单。 镜头前,透过新闻媒体的放大,可以清晰的看到申请单的内容以及驳回的理由。 《张量磁单极探索实验对撞申请》 驳回理由:该实验目前无价值. 捏着手中的申请单,古斯塔夫·杰弗里一脸的愤怒,面对着众多的媒体记者,他当着所有镜头狂喷道: “看看!看看华国人是如何炫耀他们那点可怜的权威的吧!” “磁单极的意义不用我过多的解释,它是宇宙中最神秘的粒子之一,对于物理学来说,它特独有的特点是暗物质暗能量中暗物质粒子的首选,更是我们研究宇宙起源的重要线索!” “然而,就是这样一份价值无比重大的实验!crhpc机构却以该实验目前无价值这一简直不可理喻的理由驳回了!” “我很难想象,他们到底是出于一个怎样的思路来驳回我们的实验申请的!” “因为这不仅仅是对物理学的不尊重,更是没有将其他国家实验机构的申请放在眼中!甚至,我可以说,他们到底是否真的懂物理?” “米国向crhpc机构缴纳了上亿米金的实验费用,如今却连一丁点的对撞实验都拿不到,我严重怀疑他们是否只是在借助对撞机骗取其他国家的经费。” “.” 新闻发布台上,古斯塔夫·杰弗里对着众多媒体的镜头一顿狂喷。 台下,众多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眼眸中跳动着兴奋的光芒。 对于一家新闻媒体来说,最喜欢的是什么? 那毫无疑问自然是各种‘大爆点’了。 而对于如今的学术界来说,还有什么比正处于旋涡之中的crhpc更火热的吗? 前有欧盟、米国、东亚等多个国家的物理学机构共同爆出crhpc机构专项独裁,丝毫不顾其他国家意见的新闻消息。 如今更有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站出来怒喷对方以不可理喻的理由驳回重大实验的对撞申请。 短短一周不到的时间内,突然爆出来两条可以说都‘致命’的消息,对crhpc这个刚成立的机构来说,其打击之重大,可谓是用脚指头都能想得到。 如果处理不好,恐怕这个物理学最大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声誉会在一瞬间跌入谷底。 当然,这就不是他们这些媒体记者需要考虑的事情了。 对于媒体来说,如何最大程度的从一件事情中获取到最大的热度和流量,才是他们需要考虑的工作! 简略的翻了翻这则采访新闻视频,徐川顺手点开了评论。 果不其然,评论区已经爆了。 【一开始的时候我还不太相信那位徐教授带领的crhpc会做出这种事情,毕竟从过往来看,他从来都不是一个独裁,听不见别人意见的学者,现在看来e=(o`*)))唉】 【看吧,我就说了,华国没那么好心的,他们根本就不可能向其他国家开放对撞机资源,只会牢牢的将其捏在自己的手中。】 【作为一名高能领域的物理学博士,对于这一结果我表示真的很失望,磁单极子的重要性对于物理学来说完全不弱于惰性中微子,它极有可能是传说中的构成暗物质、暗能量的基本粒子。】 【然而现在,这种几乎学过物理学都知道重要性的对撞实验,却被crhpc机构以如此荒诞的理由驳回了申请。】 【屠龙者终成恶龙,没想到徐教授也走上了这条路。】 【或许是他有其他的理由呢?也或许是管控对撞实验安排的并不是他?】 【你觉得可能吗?这种重要性极高的物理实验,审核人员会不清楚吗?这可是物理学界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该实验毫无价值,不可思议,没想到一直以为温和的华国人会如此的嚣张,这个理由还真是.啧啧】 【.】 站在办公室中,林风皱着眉头开口道:“不是,科学研究理事会那边到底在搞什么?磁单极子这种对撞实验都能否决,而且还是以这种理由?这不是在给别人送上把柄吗?” 科学研究理事会是crhpc理事会下面的最重要的一个机关组织。 它控制crhpc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活动,批准活动项目,接受预算,评估花费。理事会由科学政策委员会和财务委员会协助,负责crhpc机构和相关实验室的管理。 对于这份有些荒谬的决定,不止是国际上的那些学者和物理机构,就连他都觉得这个决定的确有些过于草率了。 毕竟张量磁单极探索实验对撞申请这种对于整个物理学界影响都极大的实验,就算是要拒绝人家,也总得委婉一点吧? 他的确没想明白科学研究理事会为什么会拒绝这份对撞实验申请。 虽然前有徐川强势决定修改了crhpc对撞机的实验安排,但那是有充分的理由的。 强电统一理论是整个物理学大厦的支撑柱,面对这种重大的成果,即便是只有一丝的怀疑,也有必要反复的进行验证工作。 但张量磁单极探索实验对撞申请这种,林风的确想不出有什么拒绝的理由。 沙发对面,徐川笑了笑,将手中的平板放到了茶几上,开口道:“驳回张量磁单极探索实验对撞申请和科学研究理事会那边无关,这是我的做的决定。” 听到这个回答,林风直接就呆愣住了,一脸不可置信、怀疑的看了过来。 “你你做的决定?” “卧槽?”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是的,就是我做的决定。” 林风惊诧的看了他一眼,忍不住开口道:“这可是磁单极子的探索实验?毫无价值?” 徐川笑道:“当然不是,磁单极子的探索实验是很具有价值的对撞实验。” 如果磁单极子的探索实验没有价值的话,它也不会被认为是物理学界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了。 而且,事实已经证明了,磁单极子不仅仅是理论价值重大,应用价值也巨大无比。 等离子体·电磁偏转综合防御护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哪怕是其中的组成部分磁单极子电磁场护盾也足够各国将脑浆子打出来了。 毫不夸张的说,如果这项技术出现在非五大流氓之外的国家中,第二天霉菌大概就开始登陆了。 这种级别的理论技术,怎么可能不重要。 沙发边,林风更诧异了,忍不住询问道:“那你为什么驳回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申请?” 徐川:“当然是有我自己的理由了。”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你觉得一个已经被验证,甚至已经做出了技术成果的理论,还有必要再耗费对撞机资源去重新验证一次吗?” 听到这个回答,林风整个人都亚麻呆了住了,结结巴巴的问道:“已经被验证?什什么意思?” 徐川笑了笑,站起身朝外面走去:“字面意思。” 他原本是并不打算将磁单极子相关的理论拿出来的,毕竟这项成果涉及到了等离子体·电磁偏转综合防御护盾。 至少在这项技术没有彻底完成前,他其实没想过公开这部分理论,哪怕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没想到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人会抓着这点不放。 当然,这跟他的确有些‘草率’的驳回对方申请的字眼有些关系。 或许当初温和一点会更好。 不过当时他工作那么忙,一天要审核众多的对撞实验申请,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想理由照顾别人的小情绪,所以便选择了最言简意赅的回复方式。 倒是没想到会在现在反过来回旋镖打到自己。 办公室中,林风呆愣愣的看着已经起身朝外面走去的徐川,还沉浸在震撼中,傻乎乎的问道:“你去哪?” 徐川头也不回的应道:“当然是去给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一点小小的震撼了!” ps:晚点还有一更,求月票。qaq,月票好低啊ヾ(w`。) 第七百九十九章:没错!我已经完成了! 在徐川准备着给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一点小小的震撼时,crhpc总部大楼的咖啡厅外。 从cern那边赶过来的冯·克利青教授约上了自己的好友巴里·巴里什教授,一起喝杯下午茶。 “好久不见,我的朋友。” 从外面走进来,巴里·巴里什教授笑着张开了双臂,和克利青来了个拥抱。 “的确有一些年头,听说你之前在ligo实验室那边工作,今天怎么到这里来了?” 克利青笑着和这位老友拥抱了一下,好奇的问道。 巴里·巴里什,17年的诺奖得主,因为在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观测方面的决定性贡献而获得诺奖。 虽然同是物理领域的研究,但和传统对撞机为主的高能物理领域还是有些不同的。 对于这位他出现在crhpc中,克利青还是有些好奇的。 听到这个问题,巴里·巴里什教授叹了口气,紧皱着眉头说道:“实不相瞒,我是为了我的研究而来的。” “嗯?什么研究?”克利青好奇的问道。 “磁单极方面的。” 听到这个,克利青挑了挑眉,开口道:“c实验室那边的抗议和你有关?” 巴里·巴里什摇了摇头,道:“和我无关,我甚至劝过他们不要那么做。” “哦?” 克利青抬了抬眉毛,饶有兴趣的笑着询问道:“如果我没记错,在很早之前,你好像主持过macro实验,而该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名为磁单极子这颗奇异粒子。” 巴里教授点了点头,道:“很早之前的事情,距今差不多有近五十年了,那还是上个世纪八十年的时候。” 克利青笑着道:“所以你站在crhpc这边?” 巴里·巴里什摇了摇头,道:“都不是,crhpc这次做的的确有些过分,那样的驳回方式的确不合理,甚至可以说有些羞辱人。” “物理学不就是在探索中成长的吗?磁单极子虽然一直都没有在实验中发现,但目前来说谁也不可否认它的价值。” 停顿了一下,他接着道:“但c实验室的做法也的确有些不妥当,虽然说在对撞实验的安排方面crhpc机构的确有些强势,但老实说公开这样带动大众的情绪,试图逼宫crhpc并不是一个什么好的选择。” “这种事情,完全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克利青笑了笑,道:“你有没有想过另一个问题?” “什么?” “那就是cern与crhpc的竞争,或者说他们各种背后国家之间的竞争?” 抿了口杯中的咖啡,克利青教授接着说道:“对于学术界而言,虽然我们一直都认为学术不应该受政治所干扰,学术应该是自由的。” “但然而事实却往往相反,在绝大部分的学术领域,无论是学术的发展也好还是科学的发展也好,都早已经离不开政治的支持了。” “这一次cern与crhpc,看似是两个物理学机构之间的竞争,实则是两个超级大国在基础科学领域的话语权争夺” “从这方面来看,或许就能理解最近时间发生的这些事情了。” 站在另一个角度,克利青简单的解释了一下最近发生的这些事情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 虽然从理论上来推断的确很合理,但他考虑的方向却完全是偏差的。 对于crhpc与cern的竞争,华国虽然放在心上,却从未想过用这种下流的手段来取得这场竞争的胜利。 而造成这一系列的事件的,大部分都是米国的等西方国家在幕后的推波助澜,不希望看到crhpc崛起以及想在crhpc中占据更多的对撞份额而已。 当然,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事故,也的确和某个人此前的‘粗心大意’有关系。 在克利青和巴里叙旧的时候,crhpc机构的官网上,一则全新的新闻消息刊登在了上面。 crhpc机构注意到外界的言论,将于一天后召开新闻发布会,正面回应相关的工作情况。 这则新闻消息一出,整个物理学界都坐不住了,各国入驻在华国的媒体记者纷纷朝着星城赶去。 毫无疑问,对于如今事态火热的物理学界来说,crhpc的回应,如同火上浇油,瞬间就拱爆了整个局势。 而对于学术界,或者说对于物理学界来说,更多的则是一些担忧。 因为这件事一个没有处理好,对于物理学界的发展将是重大的。 一天的时间并不长,翌日,下午两点。 crhpc总部的报告厅内,能够赶来的媒体记者纷纷赶了过来。 穿着一身休闲装,徐川从侧面走上报告台后,台下喧闹的声音很快就安静了下来。 没有浪费时间,他径直的开口道。 “最近crhpc机构有关注到网络上的舆论,对于那些流传盛广的谣言与抹黑,crhpc有必要站出来维护自己的声誉。” 简短的开场白过后,就在所有媒体记者都等待着他的解释的时候,徐川嘴角勾起了一抹笑容,径直的开口道: “相信在座的各位心里都有很多的问题,所以我就不浪费时间了,下面直接进入提问环节,各位可以开始提问了,我将在提问环节证明crhpc的安排没有任何的问题!” 省略掉解释环节,直接进入提问环节,突然的变奏打了在场所有的媒体记者一个措手不及,以至于台下直接就冷场了。 大家你看看我,看看你,面面相觑,一时间竟然没有举手提问的。 冷场了半天,来自华盛顿邮报的媒体记者才大胆的举起了手。 徐川摊了摊手,示意对方提问。 华盛顿邮报的记者站了起来,深吸了口气,组织了一下语言后提问道。 “徐川理事长先生您好,我是华盛顿邮报的记者,请问您是否有注意到这些天各国针对crhpc机构近乎‘独裁’的方式决定对撞实验安排的抗议行为?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些言论的呢?” 徐川也没有犹豫,直接开口道:“首先,关于crhpc环形强粒子对撞机的实验安排,crhpc一直以来都秉持着国际友好合作,重视各国合作、实验申请的态度。” 微微顿了顿,他按了一下报告台上操控按钮,身后,荧幕上,一张ppt图片跳出。 “这是crhpc对撞机未来半年的实验安排,除了对‘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工作’工作外,有接近一半的实验,都来源于各国物理机构及物理学家的申请。” “就这份实验安排,我不知道独裁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话音刚落,就有媒体记者举手提问道。 “徐教授您好,各国crhpc的代表采访,在第一届crhpc对撞实验安排工作会议上,您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强行将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工作’提到第一名,请问关于这点你怎么解释呢?” 看了一眼提问的记者,徐川快速的回道:“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是强电统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标准模型乃至整个物理学基石。” “我有充分的证据证明cern的对撞实验与数据分析工作有问题,而通过一项错误理论,将对整个物理学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甚至可能会导致整个物理学的根基崩塌。” “作为拥有全世界对撞能级最高的物理实验室,crhpc有责任,也有义务对cern的工作进行重新审核。” “此外,将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工作提升到第一名,是替换掉华国原本就排在第一名其他对撞实验而得来的。” “原本在实验安排中,第一名对撞实验是用于验证强电统一理论的其他预言数据的。” “而将一项原本就确认属于华国的实验,替换成另一项工作,且不影响其他国家的对撞安排,这点我觉得完全没有任何的问题。” 顿了顿,他扫视了一圈台下的记者,语气平静接着道:“此外,站在我个人角度上来看,我认为在针对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收工作中,cern犯下了严重的错误。” “在我这位原论文作者尚未发表任何的意见前,他们擅自通过了该项理论的验证工作,以至于crhpc不得不站出来重新进行实验,以保证强电统一理论的严谨性。” “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对撞实验资源,还会造成严重的学术危机。” 这话一出,台下的媒体记者顿时就兴奋了起来。 他们不怕事大,就怕没事。 从crhpc扯到cern,双方都被拉下水,毫无疑问是他们想看到的。 正在这时,一名身影相当熟悉的女记者站了起来:“那请问您如何解释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抗议呢?” “相信作为一名物理学家,徐教授您只会比我更清楚磁单极子对于物理学的意义。” “而如此重要的实验,crhpc却以‘该实验目前无价值’这种近乎蛮横无理的方式驳回回绝,这是否表示根本就没有履行应有的义务的想法,以及对其他国家研究人员蔑视?” 听到这个问题,看着台下这位熟悉的记者,徐川嘴角扬起了一个弧度。 拇指在控制台上按了一下,身后的荧幕上一篇名为《基于强电统一理论中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的极化子理论研究》,悄然呈现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看着身后荧幕上的论文,徐川开口道:“这就是今天的重点了。” “我不否认,磁单极粒子的探索对于物理学界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是超级对撞机这种宝贵的资源不应该浪费在一项已经成功验证过的工作上!” 话落,台下的媒体记者一片哗然。 “已经成功验证过的工作上,这是什么意思?” 看着台下骚动不断的媒体记者,徐川脸上扬起了自信的笑容:“或许你们看不懂我身后的这篇论文,不过那并不重要,因为它已经完成了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所提出来的对撞实验的目标!” “没错!” “关于磁单极子的探索,早在数个月前,我就已经完成了!” “虽然这并不是学术报告,但站在这里,我仍然可以像整个学术界公开表示,在微观实验中,磁单极子明确存在。” “并且,我已经通过相关的实验制造出来可以生产磁单极子的仪器设备!” 话落,台下一片哗然。 谁都没有想到,磁单极子这次困扰了物理学界近两个世纪的难题,竟然不声不响的完成了。 如果是其他人站出来说这话,或许在场媒体记者会立刻表示严重的怀疑。 然而如果是此刻站在台上的这位的话,留在所有人心头的,却只有如同海啸般的震撼。 无他,眼前这位学者,自进入大众视野以来,所公开发表的任何成果,几乎无一例外,全都被证实正确了。 如果他表示磁单极子的探索实验已经完成,恐怕这将又成为物理学界一个伟大的成果。 第八百章:带你看看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天才\’! crhpc的新闻发布会结束,相关的消息很快通过各国的媒体工作人员扩撒了出去。 正当物理学界还在讨论着crhpc的工作安排是否合理的时候,磁单极子早已经被探测到,甚至已经能够通过实验和仪器设备制造出来的消息,顿时在物理学界掀起了惊天骇浪。 这是物理学界整整探索了整整一个世纪都没有找到的粒子。 从1931日不落国的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利用数学公式预言了磁单极粒子的存在开始。 到1975年,米国的科学家利用高空气球来探测地球大气层外的宇宙辐射痕迹、利用粒子加速器人工制造磁单极子。 再到1994年内森·塞伯格和爱德华·威滕首次试图通过数学物理证明出磁单极粒子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性。 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物理学界从捕捉过到这颗神秘的粒子或它的踪迹。 而现在crhpc机构突然传出消息,它已经被证实真的存在,且能够通过人工手段制备,差点惊掉了所有人的下巴。 如果不是站在发布会上的那个人是物理学界所熟悉的徐川教授,恐怕无论是谁,都很难相信这一突然报道出来的消息。 crhpc总部楼下的咖啡厅中,同样的位置,克利青和巴里·巴里什两位教授再度聚集在了一起。 翻看着最新的新闻报道,克利青忽然感慨了一句:“看样子我之前的推测全是错的。” “嗯?” 对面,同样在翻阅着有关于磁单极子报道的巴里教授抬头看了过来,疑惑的嗯了一声。 放下手中的报纸,克利青笑了笑,开口道:“一开始的时候,我以为crhpc机构拒绝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对撞实验申请是出于政治影响。” “却没想到,磁单极子的存在居然已经被他证明了。” 闻言,巴里教授微皱着眉头开口道:“一项如此重要的成果,在没有经过物理学界的验证前,是否真的已经证实,这应该是有待商榷的。” 端起桌上的咖啡抿了一小口,克利青笑着开口道:“的确,对于学术界而言最不能缺失的环节就是严谨的验证。” “无论是谁,无论是什么成果,都已经经过学术界的完全验证才能被证实为真。” “不过.”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笑道:“如果是徐教授亲自做出来的成果,并且他站在公开场合下表示已经完成,那么我愿意相信他是真的做到了。” “而且,我相信物理学界了解他的学者,至少有百分八十甚至更高的人会抱有和我一样的看法。” “如果是放到数学界,恐怕至少有超过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者会选择相信他公开的成果是对的。” 巴里教授皱着眉头看了过来,脸上带着些许惊诧愕然的表情。 克利青是他几十年的好友了,对于他的性格再了解不过了。 出生在日耳曼国的冯·克利青继承了日耳曼人那一丝不苟、严谨富有责任感的性格。 尤其是在学术领域,更是物理学界出了名的严谨认真。 对于一项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尚未完全证实前,几乎很少见到他会对某项成果表达推崇。 因为他不希望自己的看法会对外界产生干扰和影响。 而今天,他却从未有过的对某一个人如此的推荐。 看着老友脸上的诧异,克利青笑了笑,开口道:“如果你了解徐川教授的过去,相信你也会拥有和我一样的想法。” “在物理学领域,或者说凡是他涉及到的研究成果,无论是数学也好,还是物理也好,亦或者是其他领域,可以说公开的成果无一例外全都被验证是对的。” “他对于学术的态度,比我见过的任何一名学者都要严谨与认真。” “所以说当他站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自己已经完成了磁单极子的探索时,我是愿意相信的。” 巴里教授皱着眉头,开口道:“就算是他真的探索到了磁单极粒子的存在,但宣称已经可以通过仪器设备制造出来你不觉得这是否有点太过于离谱了吗?” “要知道,将理论上的成果运用到解决实际的问题中,有时候甚至会比创造这一理论更加困难。” “尤其是理论物理领域,对应用技术的影响很多时候都是以百年为单位来统计的。就算徐川教授能够探测到磁单极子,但要想成功的制造出来,需要的时间恐怕至少都是以年为单位计算的。” 巴里摇了摇头,他并不看好那位徐教授能够在这么快的时间内就能完成理论到应用的转化,尤其是在粒子物理领域。 希格斯粒子发现至今也有十年的时间了,但除了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发现外,还从未听说过有哪家物理机构能够通过其他手段制造出这枚上帝粒子来。 克利青笑了笑,刚要说些什么,就忽然想起了另一件事,他快速的开口道:“arxiv!” “什么?” “要打个赌吗?” 刚想说出来自己的猜想,克利青话锋一转,笑着问道。 “赌什么?”巴里皱眉问道。 “赌我们两人不同的看法谁是对的,我认为他说出来的话全部都已经做到了!” “你这么看好他?” 巴里·巴里什有些疑惑不解,在他看来,这种赌注克利青是必输的。 克利青笑了笑,道:“我记得你手上有一份‘低纬粒子测量及尺度问题理论’的原稿,如果我赢了,我要这个。” “如果我输了,我送给你‘基于量子化霍尔电阻高精度测定精细结构常数的新方法’手稿。” 闻言,巴里·巴里什一脸不可思议的看了过来:“你确定?” 虽然这份手稿并不是克利青最大的研究成果,但却是仅次于量子霍尔效应的手稿之一。 对于整个物理学界来说,这份手稿的珍贵程度可谓相当惊人,尤其是对于他们这种物理学家而言,拿一千万出来他们都不会换的那种。 他很早之前就打过这份手稿的主意,但不管怎么说,甚至是交换都换不到手。 而现在,克利青居然能将这份手稿拿出来打赌? “我同意了。” 毫不犹疑的答应了下来,巴里教授咧嘴笑道:“希望你别后悔!” 克利青自信的笑了笑,道:“准备好‘低纬粒子测量及尺度问题理论’的原稿吧!” 说着,他快速的将手中的咖啡一口饮尽,站起身,朝外面走去:“跟我来吧。” “去哪?” “带你看看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天才’到底是怎样的。” 克利青头也不回的应道。 crhpc总部,日耳曼国办公区。 推开门,克利青快步的朝着办公桌走去,打开了一直在待机的电脑,登录上arxiv预印本网站,找到那个熟悉的名字后,他快速的点了进去。 随即,一篇更新不久的论文映入了他的眼帘中。 看到论文的标题,克利青眼眸一亮,嘴角勾起了一抹笑意。 点击、下载、打印. 等待了数分钟的时间后,克利青教授快步的从打印机室中取出来尚有余温的论文,简略的翻阅了一下后,脸上的笑意更加的明显了。 回到办公室,他将手中的论文递给了巴里·巴里什,笑着开口道:“回去后记得将‘低纬粒子测量及尺度问题理论’的手稿寄给我!” 巴里·巴里什接过稿纸,脸上依旧带着些许你在做什么青天大白梦的神色。 然而下一秒,当论文的标题映入眼帘时,他整个人顿时就懵了,如同石化了一半矗立在了原地。 《基于磁极化子场在不同磁场下的实验与干扰数据研究》 看着手中的论文,这位如今已经八十多岁的老人忍不住揉了揉眼睛,有些不敢置信的再度看去。 确认自己没有看错后,他忍不住抬起头看向站在对面的克利青,眼神中满是震撼、惊讶,甚至还留有一丝没反应过的不敢相信。 克利青笑着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巴里·巴里什咽了口干巴巴的空气,低头重新朝着手中的论文看去。 良久,他才放下手中的论文,感慨道:“他居然真的做到了?” 以他的能力,虽然说想要辩证论文的正确性需要不短的时间,但理论、设计、实验、数据这些大体方面的东西想要看懂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至少在短时间内,他没有找到这篇论文可能存在数据错误或者说造假的地方和痕迹。 这也就意味着论文中的数据极大的可能都取自真实的实验。 克利青得意的笑道:“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我又怎会将基于量子化霍尔电阻高精度测定精细结构常数的新方法’手稿拿出来和你打赌呢?” 巴里教授嘴角抽了抽,欲言又止。 谢特! 他被坑了! 狡猾的克利青,居然也会做局了? 在明知道arixv上已经有了结果的情况下,还欺骗他这个老人家! 太可恶了! 在物理学界研究着《基于强电统一理论中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的极化子理论》和《基于磁极化子场在不同磁场下的实验与干扰数据研究》这两篇论文的时候。 crhpc总部。 在2024年对撞实验安排的会议完成后,相关的准备工作也快速的展开了。 针对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重新验证工作在crhpc机构工作人员的主持下快速的进入了正轨。 地下上百米的庞大管道运行能级逐渐从130tev降低,朝着17tev级别的验证能级调整而去。 与此同时,来自全世界各国的顶尖物理学家们也纷纷聚集于此。 强电统一理论中的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重新验证工作,不管是否能够找到问题,对于物理学界来说都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八月十日,在经过数天时间的准备工作后,十七万亿电子伏特能级的粒子碰撞实验,再度开始了! 早已做好了所有准备的工作人员稳定有序的开启了各自的工作。 孕育了恒星般能量的聚变堆稳定的将庞大的电能输送到数十公里的管道中,在这里形成了一道圆环型的强大磁场。 深藏于上百米地底的粒子加速正式启动。 庞大的粒子束在环形管道中以接近光的速度飞驰着。 而在东方和东南方角落中,布置的‘大型常规超导环场探测器’和‘动能量轨迹追踪探测器’亦联手开始了对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信号的捕捉工作。 高达以pb(1pb=1024tb)计算的原始数据源源不断的从两大探测器输入crhpc超算中心以及全国各地的计算机上。 要想快速的完成如此夸张数据的筛选分析工作,即便是crhpc这边有修建独属的超算中心算力也依旧不够。 而遍布整个华国的‘云计算资源’为此提供了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 这可以使得crhpc在比cern更短的时间内大规模的处理数据,并提供灵活的数据分析和共享能力。 在crhpc对撞机强悍性能+crhpc超算中心+大量云计算资源+徐川亲自编写的数学分析模型等多重支持下,针对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信号的实验数据分析工作可以说是一天一个样。 早已经验证过的3sigma置信度在华国众多高校学者可以说几乎二十四小时轮换工作的配合努力下在飞速的提升着。 沙发上,林风顶着个乌黑的眼圈,敲了敲门后没等回应直接就闯了进来,亢奋声音中带着激动,他快步走到了徐川面前,将手中的文件夹扔到了桌上,兴奋的说道: “‘大型常规超导环场探测器’和‘动能量轨迹追踪探测器’这两台通用型的探测设备,对于粒子的敏感度和衰变迹象的步骤比设计中还要优秀。通过它们,我们捕捉到了更多的原始数据。” “再加上你编写的数学模型,能够更快速的从原始数据中捕捉到需要的数据,预估再有三到五天左右的时间,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信号的实验数据置信度就可以达到5sigma以上了。” 听着林风的汇报,徐川眼眸中流露出一丝惊讶:“这么快?” 短短半个月,两个多星期的时间,实验分析数据和相关的达里兹图,居然就快要完成了。 毫不夸张的说,抛弃掉cern的分析数据和达里兹图的基础上,因为对方的数据存在造假,要对其重新进行验证的话,就必须要全面抛弃掉对方的干扰和影响,只能通过自己的对撞实验数据一点点的处理。 而在这种基础上,能有如此快的进展,是他没有想到的。 第八百零一章:一些CERN没有‘发现\’的信号! 能在短短半个多月的时间内,就将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信号的实验数据置信度推进到接近5sigma级别,的确是徐川没有想到的。 毕竟在全面抛弃掉cern那边的分析数据后,他们需要自己一点一点的重新积累对撞实验数据、分析原始数据、绘制达里兹图.等等。 不过能有这么高的效率和这么快速的速度,离不开多方面的优秀和努力。 优秀的对撞机、优秀的数学模型、近乎三班倒每天二十四小时都在处理数据的华国学者.所有的所有,加起来才创造了这份堪称‘奇迹’般的速度。 不过,对于徐川来说,能在半个月的时间就完成这份工作这并不是唯一的好消息! 办公室中,在分享了这一好消息后,林风咧着嘴,止不住笑意道:“不仅仅是快!” “你知道吗?我们对比了目前大约已经达到了4.5sigma置信度左右的数据,你猜猜我们发现了什么?!” 没等徐川回答,他就快速的说出了答案。 “cern的数据,真的有问题!” 一边说,林风一边手舞足蹈的在空气中画着。 “你知道吗!在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信号的探测实验中,在4sigma置信度的详细数据上,我们探测到强电对称破缺时的夸克重组能级变化!” “不仅如此,我们仔细的核对了cern那边的验收数据,上面百分百没有相关的达里兹图和分析数据!” “这意味着cern的数据真的可能存在造假。” 深吸了口气,林风脸色潮红的嚷嚷着:“更关键的是,这是一个全新的发现!从未有过!” “强电堆成破缺时夸克重组能级会出现衰变和增强的曲线,这是物理学界从未发现过的痕迹!” “毫不夸张的说,这次17tev能级的对撞实验,我们创造了全新的成果!” “这是史诗!是最伟大的发现!” “.” 激动的林风师兄一口气将自己心中的感慨全部都快速的爆了出来,以至于说完这一段话后整个人的脸色都憋得有些青白了,深呼吸了好几口才缓过来。 从桌上摸起了林风带过来分析数据,徐川认真的翻阅起来。 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信号的重新验证实验是他主导的,包括实验数据的分析工作和相关的数学模型也是他在处理。 不过他也不可能二十四小时高强度的盯着这些工作。 毕竟作为crhpc机构理事会的理事长,在crhpc对撞机开始运营的前期,有太多的工作和会议需要他亲自处理了。 而且除了这些crhpc机构的工作外,他还需要抽出时间来将虚空场破缺时,夸克、胶子、虚空场三者之间的联动整理出来。 毕竟对于当今的物理学来说,17tev能级的粒子对撞实验下的夸克重组能级曲线是一个全新的发现,一个未解之谜。 所以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信号的重新验证他交给了林风帮他把关,而林风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带来了这一份足够初步判断出cern数据有问题的检测结果。 分析报告上,一行行的数据、一副副的能谱图像映入徐川的眼帘中。 当林风所说的4.5sigma置信度级别的整合达里兹图跃入瞳孔时,他脸上带上了一抹笑意。 林风师兄所说的物理学界从未有过的发现,17tev能级下强电对称破缺时对撞实验时,夸克重组能级会出现衰变和增强的曲线,他很清楚的知道这是什么。 虚空场论中,形成强力的夸克与胶子在构成质子和中子的时候,其胶子在进行相互作用的时候会进行虚空场破缺,从虚空场中获得能量维持和产生强相互作用。 在足足17tev能级的碰撞实验中,初步显露出了它的踪迹。 尽管单靠手中的这些数据还无法完全证实他的虚空场论是正确的。 但徐川相信,他的理论,终将指引物理学界的前进! 伴随着十七万亿电子伏特能级实验的碰撞,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信号的重新验证工作也在稳步有序的推进着。 而物理学界中,注意着这方面的物理家们内部的风声已经开始逐渐的转变了。 一些或有意或无意透露出来的消息,都似乎在证实cern那边验证通过的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工作出现了问题。 不少一开始站cern立场,认为福克斯教授完成的验收工作没有问题的物理学家,在这种有些‘古怪’的气氛中都有些动摇了。 crhpc总部楼下的咖啡厅中,爱德华·威腾和弗兰克·维尔泽克两人找了个靠窗的座位,点了两杯咖啡。 “听说crhpc这边针对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工作的重新验证工作快要完成了?” 从服务员手中接过咖啡后,维尔泽克朝着爱德华·威腾询问道。 “有这个消息,不过不是很清楚。”威腾抿了一口咖啡回道。 闻言,维尔泽克一脸惊奇的看了过来:“你居然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威腾瞥了他一眼,道:“我又没参与进数据分析工作,从哪里知道情况。” “我还以为你会帮你那个学生做一些数学分析工作的呢。”维尔泽克笑着调侃道。 威腾摇了摇头,道:“这次参与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工作的重新验证工作的全都是华国这边的本土学者,crhpc这边没有邀请外人加入。” “我听说他们有重大的发现,似乎在17tev能级的碰撞实验下,夸克重组时发现了一些从未发现过的衰败痕迹。” 维尔泽克好奇的问道,对于crhpc最近的工作,虽然没参与进去,但作为物理学界出名的‘好人缘’,他还是了解的。 只不过那些华国学者对于这件事整体保持了神神秘秘的态度,他打听到了一些,但是不太多。 餐桌对面,威腾小口小口的喝着杯中的咖啡。 对于维尔泽克所说的夸克重组时发生的衰变痕迹,他大概知道是什么。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那应该是他那个徐川提出的虚空场论中有关于虚空场破缺时,夸克、胶子、虚空场三者之间的联动了。 在17tev的能级碰撞下,这个数月之前徐川曾向他大致描述过的机制,可能真的要出现了。 不过对于这种还没有全面公开的理论,他也没什么兴趣讲述给其他人听。 等这次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工作的重新验证工作完成后,夸克团、胶子与虚空场的破缺理论,他那个学生大概就会上传到arxiv上了。 如果他推测的没错,届时这份理论极有可能一跃而起超过弦理论或大统一场论这些理论成为物理学界新的热门理论。 “或许我也也能根据虚空场论调整一下弦理论?” 思索着,威腾脑海中冒出了一个全新的想法。 弦理论是他最重要的成果,但遗憾的是,如今的物理学界根本就没有能力深入到‘弦’‘量子’级别的微观世界中去验证它是否正确。 哪怕是他已经从数学上尽可能的去完善了弦理论的整体逻辑。 如果想要验证这份微观到了极致的理论,需要的恐怕不是一台100+tev的对撞机,而是一台能级至少达到了1000tev甚至10000tev或更高的对撞能级。 只有在这种超高的能级碰撞实验中,才有可能完全碾碎夸克,将其还原成微观世界的‘弦’。 不过在对撞机发展到这个级别之前,他似乎可以通过弦理论和虚空场论联合起来做些什么? 当然,这并不是说他想要‘盗窃’徐川的成果,他也不可能做这种事情。 他想要做的,是利用虚空场论来和弦理论互补,来完善和解决弦理论距离实验物理太过于遥远的问题。 从4.5sigma推进到5sigma花费的时间比林风汇报工作时预估的要长一些。 花费了近五天的时间,在众多高校团队的配合才整理完成做出最终的达里兹图。 办公室中,拿到了完整分析数据和达里兹图的徐川脸上带着欣忭的笑容。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对的! cern那边,斯坦福大学福克斯教授所做出来的分析数据,的确有问题。 尤其是伴随着这些分析数据一同整理出来的,还有一份‘17tev能级下,强电对称破缺时,夸克重组能级衰变、增强’的曲线图,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对于重复性的验证工作而言,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同样是17tev能级的碰撞实验,一个多出来了一份夸克重组时碰撞能级衰变、增强的曲线图,一个没有,所有的数据都完全符合强电统一理论中的预言标准。 它完全可以从实验数据上表明cern的达里兹图,是有问题的! 这份曲线图就是至关重要的证据。 “干得漂亮!” 放下手中的报告文件,徐川抬起头,和林风师兄对视了一眼,竖起了个大拇指。 林风咧嘴笑了起来,互捧道:“一点小小的成就,不值一提,不值一提。” “要说厉害,还是你厉害,一份骗过了整个物理学界的实验成果,硬生生的被你一个人掀翻了!” 徐川笑了笑,将手中的报告放到了办公桌,感慨着开口道:“不得不说,那位福克斯·海尔教授真的很厉害,他捏造的数据骗过了几乎所有顶尖的物理学家。” “虽然这和他手中掌握着足够的分析数据有关,但能做到这个地步,也算是个人才了。” “可惜,他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说着,他忍不住摇了摇头。 走到如今,crhpc分析数据和夸克重组时碰撞能级衰变、增强的曲线图已经能够清楚的证实cern那边的实验分析数据的确存在造假了。 以他对于强电统一理论和高能物理的了解,那位福克斯·海尔造假的手段无非就那么寥寥数种。 而其中最有可能性的,莫过于通过cern此前完成的3sigma置信度的数据,借助原始分析数据和超级计算机,配合强电对称破缺的预言耦合常数进行推展。 这种级别的数据捏造,可以说是难发现漏洞的。 因为他采用的原始数据全都是真实的,唯一的漏洞就在于后续超算对大规模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模拟,捏造后续的置信度数据时过于完美了。 完美到全部符合强电统一理论中的预言数据,反而成为了最大的漏洞。 在没有虚空场论及对夸克分裂、胶子破缺的理论基础上,物理学界能被蒙骗过去也属于正常的范畴。 毕竟科学是需要讲证据的,没有证据,就算是你怀疑他的数据过于完美可能有问题,也无法驳回对方的成果。 九月初,正当物理学界还在研究着徐川公开在arxiv预印本网站上和‘磁单极子’相关的两篇论文时。 crhpc机构忽然对外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上,林风代替徐川上台汇报了最近一个月crhpc机构的工作。 针对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重新验证实验取得了巨大的进展,crhpc正式完成了5sigma级别的置信度实验数据,并将于三天后正式举办验收报告会。 与此同时,在提问环节上,林风表示,crhpc机构对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重新验证,取得了和cern机构差异巨大的实验数据。 同时,crhpc对撞机获取到了一些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实验中以前从未获取到过的信号,这些是cern的福克斯·海尔教授的验收数据中所没有的。 这一则消息一出,整个物理学界,乃至全世界顿时就热闹了起来。 短短一个晚上,林风主持的新闻发布会,便传遍了各个国家。 国际知名的物理论坛physicsforums上,相关的讨论帖在第一时间就占据了整个高能物理的版面,几乎所有人都在讨论这件事。 【crhpc机构正式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表示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重新验证工作已经完全,在获取到了5sigma置信度的同时,还抓取到了一些cern福克斯教授所没有抓取到的数据!链接:*************】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今天才九月二号吧?距离crhpc宣布要对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进行重新验证好像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准确的来说是二十三天。】 【上帝,华国人是疯了吗?原本我以为cern那边能在2个月的时间完成验证工作效率就很恐怕了,华国人居然将其缩短到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23天的时间完成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工作?这怎么可能,我现在同样很怀疑crhpc是否造假了。】 【以徐川教授的学术声誉来说,造假这种事情应该不可能出现吧?】 【谁知道呢?cern与crhpc的竞争那么激烈,他作为crhpc的理事长,或许为了自己带领的团队发展违心也不一定?】 【所以现在到底谁是对的?cern还是crhpc?】 【不知道,但我知道三天后的验收报告会这事大概就能见分晓了。】 第八百零二章:最大的错误,或者说‘漏洞\’! 如果说2024年是物理学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最为热闹的一年。 那么2024年的下半年,从进入七月份开始,整个物理学界就如同处于十级台风中的海洋一般,波涛汹涌,浪头一波接一波。 无论是强电统一理论的完成,还是lh-lhc、crhpc两大对撞机的先后升级与建造完工。 亦或者是cern与crhpc的竞争、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工作、磁极化子粒子的探测实验等等 这些消息与报道可以说放到过往的任何一年都能够占据物理学头条的新闻。 如同地震过后的海啸一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洗涤着所有人的眼球,震撼着众人的大脑,让人应接不暇。 若是身处于学术圈之外倒也还好,毕竟无论是强电统一理论还是什么对撞机,亦或者cern与crhpc的竞争与争议,可能还比不上某个明星的出轨亦或者果聊什么的。 但若是身在学术圈之内,尤其是物理学界中,几乎所有的物理学家或物理学子都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 这所有的新闻与风波背后,似乎隐藏着一股庞大到不可抗力的力量,就像时代的车轮在推着所有人前走一样。 而在这些所有的‘大瓜’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工作了。 前脚cern刚通过验证,宣布物理学界完成了5sigma置信度,确认了强电统一理论核心预言数据正确。 强电统一理论的作者徐川教授随后就站了出来,公开对外表示cern的验证数据可能存在重大错误。 cern与crhpc两大物理学机构围绕这项研究成果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物理学界也被卷入到了一场‘站队’的行动中。 有人认为已经通过了cern和物理学界验证的成果不可能出现什么意外或纰漏。 毕竟这可是除了cern的验收小组外,众多顶尖物理大牛都参与了的验收成果。 当然,也有人选择相信了学术信誉更加优秀的徐川教授,认为即便是通过了验证也可能存在未观测到的漏洞。 尤其是徐川教授还是强电统一理论的提出者,恐怕没有人会比他更熟悉这份数据。 而如今,在经历了长达一个多月的争议后,这份搅动了整个物理学的验证数据,终于即将迎来它的落幕。 然而,让所有人都倍感惊诧的是,他们还没等来三天后的验收报告会,却率先等来了徐川在arxiu预印本网站上上传的一篇全新论文。 《高能级对撞实验中,夸克团、胶子与虚空场的破缺效应理论!》 简单的来说,即在实验能级达到一定程度(足够强电破缺)的时候,夸克团会在对撞实验中转换为新的夸克团。 而在这个过程中,负责传递强相互作用的胶子会与虚空场发生破缺效应,从虚空中获得足够的能量以维持新的夸克团和产生强相互作用 当这一理论一经发表,立刻在物理学界掀起了争论的浪潮。 绝大部分的学者都听说过徐川此前在研究一套能够包含标准模型、暗物质、暗能量、引力的本质、中微子的起源的真正意义上‘大统一理论’,也知道这套理论叫做‘虚空场论。’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这一天会来的如此之快。 在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重新验证工作的前两天,虚空场论,至少是它的一部分,就已经公开出来了。 论文发表后,物理学界中,可以说几乎没有人公开站出来发表对这篇论文的看法。 就算是有媒体记者找上门,想要采访那些知名的顶尖大牛,却都发现他们这会都已经不在自己的家里或工作的地方。 多方打听下,才知道这些人全都已经定好了机票,哪怕是需要各种转机,也毫不犹豫的前往了华国。 九月四号。 星城,crhpc总部,迎来了全世界的物理学家。 即便是以往很多不是高能物理或理论物理理论的物理学家们,也借助这一次的机会搭乘飞机来到了华国。 一方面是强电统一理论的核心预言数据的确至关重要。 哪怕不是理论物理学领域的学者,也避不可免的绕不开这份基石。 另一方面则是那篇前两天才公开到arxiv预印本上的和虚空场有关的论文。 甚至可以说,绝大部分非理论物理领域的物理学家们,从世界各地赶过来,就是为了这篇论文了。 一份包含了标准模型、暗物质、暗能量、引力、质量起源等等概念在内的理论,绝对是物理学界所有物理学家关心的重点。 尤其是在徐川上传的这篇论文中,所有人都看到了虚空场论似乎可以在这个世纪得到部分验证的痕迹。 夸克、胶子、虚空场三者之间的联动如同真如虚空场论中的解释一般,那么在很大程度上,物理学界可以确信希格斯场并不是制造万物的场。 虚空场才是! 而对于一名物理学家来说,这份吸引力是致命的。 星城、桃花岭。 crhpc总部外面的停车场,拖着行李箱从天蓝色出租车上走下来的迪迪埃·奎洛兹教授眺望了一眼不远处的总部大楼。 明天就是crhpc这边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收报告会开始的时间,为了不错过这场盛会,他特意提前了一天赶到这里。 虽然并不是高能物理理论的学者,但他研究的方向和理论物理也有些许的搭边。 2019年的时候,因为首次发现太阳系外行星的成果,他拿到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而在那一年,与他一起参加那场盛会的,还有另外两名学者。 其中一名是他的研究同伴,但另外一名就不是了。 另外一名从他和他同伴手中抢走了三分之一诺奖奖金的名字,他记忆相当的深刻。 沃格特·阿姆斯特朗。 这个让他记忆深刻的名字,从他手上分走了三分之一的奖金。 而原因则是对方借助了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精准的锁定了一颗名叫‘trappist-1’的恒星的同时,还精确的判断出来这个恒星系的行星情况。 以及确定‘trappist-1’恒星系中存在一颗高相似度,相似度达到了惊人的96.7%的类地行星。 借助这一成果,那位沃格特·阿姆斯特朗教授一跃从一名勉强二流的物理学家晋升成了一流的物理学家。 这也让奎洛兹第一次对于一项数学工具产生了浓重的好奇。 只是,对于一名物理学家来说,要想钻研透彻xu-weyl-berry定理及它的拓展应用难度实在太大了。 虽然他能够熟练的使用大部分的数学工具来解决自己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面对着xu-weyl-berry定理的研究以及它的各种形式上的变幻,哪怕是他将过去所有有关于的论文以及报告都翻出来了,也没能做到完全熟练的应用这项工具。 而对于天文学界和天文物理学界来说,这项工具的重要性完全可以说已经超越了三角视差法、开普勒三大定律等以往常用的数学工具。 唯一遗憾的是,要掌握这种方法,并利用它来精算遥远天体的参数,需要掌握相当高深的数学能力。 这也是迪迪埃·奎洛兹教授这次来这里的重要原因之一。 发明这项数学工具的学者就在这里,只要那个人有心去传播这门学科,至少在这个领域,从这里走出来的学者都将永远走在世界的前列。 甚至可以说,在未来的星际时代,这个国家可能会收获到更多适宜居住的星球。 他想要和那个人交流一下,不仅仅是为了能够让自己更熟练的掌握这项数学工具。 更多的,还是想要看看能不能引起那个人对于天文学界和天文物理学界的重视。 毕竟除了这项理论当初面世的时候,那个人举办了几场报告会以外,自从18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结束后,他就再也没有关注过这一领域。 对于天文学界和天文物理界的各种请求更是直接性的各种忽略。 虽然说天文学和天文物理学一贯处于学术界的底层,被忽视也很正常,但迪迪埃·奎洛兹教授还是想为这一领域做些什么。 当然,除此之外,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争议以及最近发表在arxiv上的和虚空场论有关的论文,同样也是他所关注的重点。 毕竟没有任何一名物理学家能拒绝强电统一理论和虚空场论这种‘超脱’当代物理学理论! 九月四日。 在这个并不特殊的日子里,对于星城这座城市来说却注定是极不平凡的一天。 就在这短短的一天里,这座城市聚集了几乎全球百分之九十五的理论、高能、粒子物理学等领域的物理学家,以及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 而除了相关领域的学者外,更是有众多其他物理领域的学者同样赶到了这里。 可以说,光是诺贝尔奖得主,今天这座城市就足足有超过两位数。更别提还有沃尔夫奖、昂萨格奖等各种顶尖奖项的拥有者了。 九月四日。 也就是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收报告会开始的当天。 crhpc总部,专门为大型国际会议而修建的大礼堂内,放眼望去人头攒动,黑压压的一片。 虽然此刻距离报告会正式开始还有半个多小时,但能容纳上万人的大礼堂内却是虚无坐席。 几乎绝大部分的人都在小声的和周边的好友或其他学者讨论交流着。有讨论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到底是cern正确还是crhpc正确的,也有讨论虚空场论的。 时间很快来到了上午八点五十五分,距离验收报告会还有五分钟的时间。 穿着一席正装,徐川从后台的休息室中走了出来,从侧面的台阶登上了舞台,站在报告台前面。 就在这一刻,根本不需要人维持秩序。 也不需要任何的工作人员去提醒在座的人保持安静。 当徐川站上报告台的那一刻,万人大会场中瞬间就安静了下来,仿佛一根针落在地上都能够听见一样。 所有人都在翘首以盼着的看着站在报告台上的那个人。 从报告台上取下话筒,徐川握在手中,目光环视了一眼寂静的会场,语气中带着些许愉悦开口道: “首先欢迎远道而来参与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验收报告会的各位,很高兴能在今天的验收会上看到诸位的身影。” “相信关于今天会议的内容各位也都知道,我也就不浪费时间了。”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开口道: “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验收的争议相信在座的各位很清楚,在经历了cern无数次的实验后,先后有加州理工和斯坦福大学的团队公开了3sigma与5sigma置信度的成果。” “两者都通过了cern和物理学界的验收。” “不过,这项对于物理学界来说堪称是大厦基石的成果,却似乎并不像大家想像中的那么完美。” “在crhpc的验证中,我们发现由福克斯·海尔教授完成的5sigma置信度的成果,可能存在着致命的问题。” “为此,crhpc展开了重新验证工作。” 听到这,大会场中所有人都伸直了脑袋,目不转睛的盯着报告台,等待着那个人的宣判。 站在数以万计的目光注视之下,徐川勾了勾嘴角,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开口道: “首先,我要感谢crhpc众多工作人员和华国各大高校支援的物理团队,以及各大互联网公司支援的云计算资源。” “是他们的认真严谨,以及几乎可以说昼夜不分二十四小时付出的努力工作,才让我们在短短不到一个月内完成了这份重新验证的工作。” “才让我们找到了福克斯教授验收数据中的错误,避免了物理学界陷入一场新的危机中!” 说到,徐川深吸了口气,认真的宣布道: “在牺牲了无数颗粒子,耗费了长达一个月的时间中,我们总算是重新完成了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重新验证工作。” “正如我公开的论文一般,在福克斯·海尔教授的验收成果中,存在重大的错误!” “虽然我目前还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完成的数据分析工作,但很显然,他遗漏掉了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对撞实验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即高能级对撞实验中,‘夸克团’、‘胶子’与‘虚空场’三者中存在的破缺效应!” “这是他所有的分析数据与达里兹图中,最大的错误!” “或者说,这是他编写的数据中最大的漏洞!” 第八百零三章:我们的物理,远不止标准模型! 当那铿锵有力的话语落下的时候,大会场中,大部分的人都被震撼到了。 如果说错误可以说是失误,可以是cern的对撞机性能不够没有捕捉到‘夸克团"、‘胶子"与‘虚空场"三者中存在的破缺效应。 那么漏洞则就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意思了。 今天能坐在这里的学者,无一不是万里挑一的人才。 哪怕是跟着自家导师一起出来见见世面的‘混子",放到普罗大众眼中那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天才。 徐川的话,在大部分学者的眼中,无疑是在指控cern的验收数据存在造假的情况。 对于学术界而言,忌讳的事情是学术不端,但是又不仅仅是学术不端。 而若要论各种学术不端中最为严重的,毫无疑问是学术造假。 这是科研界最为严重的违背科学伦理的行为。 无论是伪造数据、篡改实验结果或者不当引用他人成果等,都是科研界和学术界最大的忌讳。 因为对于学术而言,所有的成果应该建立在真实、客观和诚信的基础上。 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都会对学术领域造成严重的伤害。 尤其是造假。 这不仅是当事者一个人的事情,更是会影响整个学术界。 首先,学术造假严重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和外界的信任,每一次的曝光,都是对当事人、学术界、乃至对应的机构、国家的严重损伤。 就比如前几年的时候,《肿瘤生物学》107篇华国论文被撤稿事件,不仅仅是相关人士的的声誉遭受了极大的打击,就连华国在外的声誉,都被连累到了。 以至于后面生物学领域的其他国家学者看华国学者,都会带有一丝怀疑。 当然,这也怪不得别人,这种组织性的造假事件,性质实在是太过于恶劣。 此外,科研成果的造假,不仅会造成科研资源的浪费,更会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就比如14年的时候,被小岛国称为「国宝」、「岛国居里夫人」的小保方晴子轰动世界的「万能细胞」stap细胞学术造假案。 因为万能细胞的重要性,引起各国生物医学领域众多科研人员的重视,纷纷投入了人员进行复刻验证。 这种行为不仅浪费了有限的科研经费,导致其他研究者在这些研究方向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却一无所获外,还使得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到质疑,从而影响了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发展。 毕竟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发现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 一旦出现学术造假,就可能导致错误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得到推广,进一步加剧科学发展的困境。 就如同这次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工作一样。 如果没有眼前这位徐川教授,物理学界恐怕将陷入一场万劫不复的危机中。 因为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预言是强电统一理论的核心预言数据,而强电统一理论又是标注模型的基石。 对于当代物理学界来说,标准模型就是理论上的大厦,它容纳了四大力中已经发现的整整三个。 一旦这栋大厦出现了严重的错误,对于整个物理学界的影响可想而知。 如果没有徐教授指出这份错误,在未来恐怕至少长达数年,甚至是数十年的时间中,物理学界都可能笼罩在这份阴影中。 这甚至有可能会导致未来一些其他的成果或发现因为不符合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数据而被否决。 对于物理学界来说,这将是一次无比重大的打击! 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人发现这次错误,那么物理学界,至少理论物理学界的头顶上,将笼罩着一片遮天蔽日的厚重阴云。 ....... 报告台上,在简单的阐述了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重新验证工作后,徐川也进入了正题,配合身后的大荧幕,开始进行验收报告会。 台下嘈杂的讨论声很快就安静了下来。 台上,徐川将这段时间crhpc的工作、实验数据分析等相关的工作进行了详细的报告。 一张张的达里兹图和一份份的实验数据不断的在所有人眼眸中划过。 「......在17tev能级以上的对撞实验中,多夸克构成的夸克团在夸克禁闭失效时,夸克粒子与胶子的异常能级痕迹是物理学界此前从未发现过的。」 「从实验分析数据来看,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能级涨落的现象,即维持强相互作用的胶子率先出现能级跌落,随后消失。而在夸克粒子获取到足够的能级重新形成夸克团的时候,胶子能级暴涨,重新引导强相互作用。」 「基于此,我们可以在理论上进行推导,在实验对撞能级达到一定程度时,夸克禁闭现象促使新的夸克团生成的过程中,胶子并非一成不变的。」 「它们或许前往了某个神秘的能量场,从中再度获取到了足够维持强相互作用的能量。」 「而逸散的衰变痕迹......」 坐在大会场的前排,爱德华·威腾认真的听着这场验收报告会。 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重新验证所产生的实验数据和达里兹图已经完成了报告。 从那详细无比的分析数据和达里兹图来看,最后的赢家无疑是crhpc。 他们已经找到了足够的证据,证明cern那边福克斯·海尔教授的分析数据是有问题的。 而现在,徐川所汇报的是这次重新验证过程中所探索到新现象--高能级对撞实验中,夸克团、胶子与虚空场的破缺效应! 相对比前者来说,无论是他,还是其他此刻坐在这里的学者,都对这份理论更感兴趣。 科学家喜欢谜团! 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没有什么比探索未知更感兴趣了。 坐在爱德华·威腾的身边,弗兰克·维尔泽克认真的听了一会后忽然感慨了一句说道:「真是难以想象!」 「嗯?」 闻言,威腾诧异的扭过头来看了他一眼,有些不解。 维尔泽克笑了笑,开口道:「六月份的时候,金陵那场会议他曾向我们解释了他的虚空场论。如果你还对那场会议有印象的话,肯定会记得会议上的内容。」 「在那个时候,他的虚空场论还真是一个大致的概念,并没有形成完全系统性的理论。包括如今的高能级对撞实验中,夸克团、胶子与虚空场的破缺效应理论,也并未完成。」 「而六月份至今,时间也不过是短短的三个月而已,三个月的时间,哪怕是有crhpc对撞机的帮助,能如此快速的完成这份理论,这个速度,真的太恐怖了。」 威腾看了他一眼,淡淡的开口道:「对于他来说,这很正常。」 作为徐川在普林斯顿大学读博期间的导师,哪怕他教与的东西可能没有皮埃尔·德利涅多,但对于这名学生的了解,却是相当的深入的。 天才才能了解天才。 虽然说在这一领域,如今的他自认为在学术的天赋上已经比不上他这个学生了。 但作为一个从‘历史"转型到‘政治" ;再转型到‘经济"‘数学"最终定格于‘物理"专业的学者,在跨领域的学习上,他还是有资格说话的。 极致的天赋+极致的努力,对于其他学者来说可能一生都难以做到的事情,对于他这个学生来说,几个月的时间完成并不是不可能的。 无论是当初半年不到的时间完成的‘霍奇猜想",还是在cern那边以一个月的时间完成‘数学计算物理粒子能量轨道"的工具,都足以证明这一切。 奇迹在别人身上发生那可能是一生都难有一次的事情,但在徐川身上,可能这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了。 维尔泽克笑着道:「报告会结束后,一起去找他聊聊?」 威腾:「嗯?聊什么?」 「当然是他提出来的虚空场论了!」 维尔泽克咧嘴笑道:「你不觉得他肯定还有所隐藏起来的东西吗?比如磁单极子理论,如果不是这次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站出来表示了怀疑,你觉得他会公开出来吗?」 「还有虚空场论,你也不知道他到底拓展到了什么地步,你不想去了解一下吗?」 爱德华·威腾思忖了好一会,最终还是点了点头,道:「可以。」 ...... 报告台上,徐川的汇报还在继续。 「......通过对17tev、18tev、19tev.....等多个能级的多组实验,我们已经收集到了足够多的数据,证实了高能级对撞实验中,夸克团、胶子与虚空场的破缺效应是真实存在的理论。」 「虽然说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对撞机里面发生的事情,但是真实的实验数据是不会欺骗的人的。」 「正如我一开始所说的一样,希格斯场解释了质量的起源问题,如今我们所探索到的大部分基本粒子因为与希格斯场之间相互作用而获得质量。」 「但事实却是,在高能区域,在希格斯场的背后,还存在一个我们所不知道的场,它才是富裕粒子能量的核心。」 「如同量子涨落一般,它可以发生在空间中的任何地方,而且能量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时刻一到,它就要消失。」 说着,徐川转身离开了报告台,走到了一旁的黑板面前,从篓盒中拾起了一只粉笔,在上面写道: 「虚空场! 「也是虚空场理论,如果缩写,那么就是xc理论,我很荣幸它和我的名字缩写汉语拼音的一样。」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写到: 「根据态叠加原理,任何自旋为12的态可以写作:xc(n)=α↑)+β|↓,这里α、β是复数,并且|α|2+|β|2=1。」 「且有两个态,即(xc(n)↑)=1?2+(|↑))+|↓)(xc(n)↓)=1?2+(|↑))+|↓)) 它们分别对应于σ^x=12和-12,我们也可以反过来利用|→)、|←)来表示原来的两个态,代α"=(α+β)√2,β"=(a-β)v2.......」 「简而言之,虚空破缺发生在相对比希格斯破缺的更高能级中,以17tev的强电对称破缺耦合常数为界限......」 「当然,今天的主题依旧是‘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重新验证工作",虚空场只不过是一些额外的话题。」 「不过站在这里,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它还存在着无尽的谜题,也存在着无尽可能,未来或许我们会有足够强大的对撞机能够揭开它完整的面纱。」 「而crhpc在未来,也将安排更高能 级的对撞实验,去验证夸克团、胶子与虚空场的破缺效应。」 说到这里,徐川的脸上再次露出了笑容。 「我很欢迎来来自全世界的学者,一起加入到这一伟大的研究中,一起去见证微观的世界,去探索宇宙的真正起源!」 「而我们的物理,也远远不止于我们所熟悉的标准模型。」 「谢谢大家。」 说完,他微微鞠躬,面向台下的听众敬了个礼,重新从黑板面前走回了报告台前。 就在他挪动的脚步的那一瞬间,掌声如雷动般在大礼堂中响起,瞬间席卷了整个会场。 所有人都在庆祝着,鼓掌着,汹涌的掌声如同的响雷,差点就将整个大礼堂的天花板掀翻。 持续了整整半分多钟的掌声,在热烈过后,徐川压了压手掌才逐渐的停歇下来。 深吸了口气,他看向台下的听众,目光在万人会场中扫视了一圈,最终落在了坐在前排的‘验收小组"上。 尽管参与这场报告会的物理学家众多,甚至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学者都是为了高能级对撞实验中,夸克团、胶子与虚空场的破缺效应而来的。 但事实却是,今天报告会并不是为虚空场和相关的理论而准备的。 在探索虚空场之前,他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做。 那就是通过‘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收工作"。 这是一份cern已经验收过的理论,如今站在这里他提出一份截然不同的实验数据和达里兹图,势必会在物理学界中引起更大的质疑和更多的问题。 无论是双方数据的不同点,还是他们对cern那边数据的质疑,乃至他们本身的分析数据和达里兹图,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 免费阅读. 第八百零四章:庆幸的是,我们还有徐川教授 大会场中,潮水般的掌声停歇了下来。 一个小时的汇报工作彻底完成,接下来就是至关重要的验收工作了。 尤其是在一项成果有争议的前提下,学术界对于它的验收更是会谨慎到极点。 虽然说林子大了之啥鸟都有,但整体来说,学术界对于造假、剽窃这类学术不端的行为容忍度还是非常低的。 报告台上,徐川深吸了口气,目光落在验收小组和坐在前排的那些大牛们身上。 「基本情况就是这样了。」 「关于‘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实验分析数据与达里兹图",请问各位还有什么问题吗?」 台下,一片寂静。 没有人举手提问。 倒不是说没有疑问,而是大家都在等待第一个提问的人。 毕竟这一场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重新验收工作,涉及到了cern和crhpc两大物理学机构的之间的纠纷。 且更关键是,这是强电统一理论的核心预言数据。 面对这种级别的问题,在那些前排的大牛们都没有提问的基础上,谁敢站出来提问? 气氛安静了几秒,坐在前排,从cern那边赶过来的斯蒂芬·赫格特教授第一个举起了右手。 他是大牛罗杰·彭罗斯教授的学生,也是一名准诺奖级学者,先手数次提名诺物奖,但遗憾的是至今都没有拿到。 这次过来,一方面是自己感兴趣,另一方面是代替他的导师彭罗斯教授过来的。后者如今已经九十多了,身体状态一日不如一日,已经很难再跨越千里从欧洲赶来这边。 见已经有了第一个举手的学者,徐川也没犹豫,直接伸手示意对方提问。 斯蒂芬·赫格特教授站了起来,从工作人员的手中接过话筒,试了试确定话筒没问题后开口道: 「徐川教授您好,关于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收工作,我注意到在分析数据中有出现重轻强子的质量谱和强衰变的不同激发介子衰败数据,能请您详细解释一下这些吗?」 「重轻强子的质量谱和强衰变的不同激发介子衰败数据吗?」 徐川习惯性的重复了一句,点了点头,收回了目光将ppt文档调到了这位斯蒂芬·赫格特教授提问的点。 「......可能的1与2s态、,介子的强衰变,要求满足宇称与宇称守恒。而重一轻介子强衰变却有所不同,它要满足宇称守恒和重夸克对称性要求。」 「重夸克对称性使得具有相同的(工指轻夸克的角动量,为宇称)的两个重一轻介子(相同的轨道和径向激发)具有极其相似的衰变性质。」 「这两个介子构成所谓的「双重态」,如轨道基态(波)的赝标介子(0ˉ)和矢量介子(iˉ)构成所谓的「」双重态.....」 「其计算公式为:=mc+?σl2+2?·klˉ?·m?d......最后,由所得到的参数给出相应态的质量与实验值。」 「请问还有什么其他的问题吗?」 台下,斯蒂芬·赫格特教授盯着黑板上的数据陷入了沉思,过了好一会才回过神来,快速的回复道。 「没有了,谢谢。」 徐川点了点,接着道:「好的。」 伴随着斯蒂芬·赫格特教授开头,会场中,其他学者也纷纷开始举手提问。 相对比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分析数据和达里兹图来说,提问的学者有超过百分之八十以上,所提出的问题都集中在高能级对撞实验中,夸克团、胶子与虚空场的破缺效应上。 不仅仅是因为 这是一份超出标准模型的新发现,更是因为crhpc所重新完成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验证数据,可以说几乎完美无瑕,没什么可以挑剔的地方。 毕竟这种检验性质的工作,并不需要什么创新性的方法,结果大家都是提前就知道的。 甚至是很多的顶尖大牛,都早在数天前就已经拿到了完整的分析数据、过程以及达里兹图,早已经完成了核对。 所以,想从理论上挑毛病几乎不可能。 而即便是有一些学者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的问题,也基本都是因为对分析数据过程中的一些数学方法不熟悉和了解而提出来的。 并不是所有的物理学家都能和徐川或威腾这样懂得尖深的数学的。 事实恰恰相反,虽然常说数学物理不分家,大部分的物理学家也都懂一些数据,能够利用数学能力来解决一些自己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但正常情况下,绝大部分的物理学家所使用的数学知识,基本都还处于一二十年前,甚至是上个世纪研究出来的成果。 所以对于徐川应用在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验证分析数据中的数学工作,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短时间内理解的。 而对于这些,徐川也并不吝啬。 每一个提问,他都尽可能的详细细致的将背后的数学工具、原理讲解出来,以促使更多的人听懂这些,促使物理学的发展。 提问环节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当前排的大牛们和由各国物理学家代表组成的验收小组提问完成时,这场验收报告会也进行的差不多了。 当徐川走下报告台,当验收小组的代表谢尔登·格拉肖教授走上台,宣布crhpc的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分析数据通过验收的时候,整个会场中,如雷鸣般的掌声响起。 毫无疑问,crhpc的验收报告会通过了审核的话,那么意味着cern那边斯坦福大学福克斯教授的成果是有问题的。 有没有造假暂且另说,但无论是已经公布到了cern官网,收入到了cern机构成果库以及刊登在了《nature·物理学》上的论文被驳回是肯定的。 学术界不会容忍一份错误的论文公开展示在大众面前,这是最基本的学术道德,也是最基础的学术规则。 ...... 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收报告会结束,大会场中,前来参与会议的学者也纷纷在工作人员的组织和引导下开始散场。 徐川没有跟着他们一起,而是通过后台的通道直接离开了。 毕竟这是一场数千人的国际大会,虽然说安保措施已经做的相当好了,但万一出点什么意外,发生了什么踩踏事件,对于负责的安保团队来说,恐怕从上到下都得被撸掉。 不过对于其他的学者来说,尤其是那些顶尖的学术大牛,比如爱德华·威腾、戴维·格罗斯、谢尔登·格拉肖等人来说,运气可就没那么好了。 这些物理学界顶尖的大牛们,刚走出会场,就被蹲在大厅中等待着众多没有拿到邀请函,无法进入大会场的媒体记者们逮了个正着。 「格拉肖教授您好,我是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媒体记者,请问今天徐川教授召开的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收报告会情况如何了?」 被媒体记者堵住了去路,谢尔登·格拉肖不得不放缓了脚步,顺带回答了一下问题。 「很顺利的验收报告会,徐川教授完成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工作已经顺利的通过了crhpc机构和物理学界的验收。」 听到这个回答,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媒体记者眼前一亮,紧跟着快速的提问道。 「那请问到底是福克斯·海尔教授的成果是正确的,还是徐川教授的成果是对的呢?两份成果,如果一样的话,我想应该没有必要再验证一次吧?」 听到这个问题,谢尔登·格拉肖有些嫌弃的看了一眼面前的这个记者:「这个问题还用问吗?」 如果徐川的成果是错误的,他们怎么可能通过这场验收报告会? 而既然徐川的重新验证成果是对的,那么福克斯·海尔的成果必然是会有问题的。 智商这么低,是怎么出来当记者的? 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媒体记者讪讪笑了下,厚着脸皮继续问道:「也就是说,cern那边福克斯教授通过的数据是有问题的是吗?」 格拉肖看了他一眼,语气平淡的说道:「从目前对双方的对撞数据来看,很明显福克斯教授的数据并不完善,存在问题。」 他知道这名记者追根问底是在想什么,无非就是想要从他这里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而已。 对于这个,他并不是很介意。 事实的确如此,没什么不能说的。 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媒体记者眼前一亮,追问道:「请问福克斯教授验收成果问题出在哪里呢?您能简单的向大众解释一下吗?」 格拉肖思索了一下,道:「福克斯教授的验收数据虽然完美的符合强电统一理论的预言,但他的验收数据中却缺少最为关键的夸克团、胶子与虚空场的破缺衰变痕迹。」 「如果说福克斯教授当初的数据有问题,那请问cern是如何通过一份有问题的实验数据的?大家都没有察觉吗?」 「是的,这是一项全新的发现,也是物理学界以前从未发现过的。在徐川教授重新对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进行验证前,谁也不会想到在高能级的对撞中夸克与胶子会发生虚空破缺。」 微微顿了顿,格拉肖面向接着道:「这里要感谢徐川教授,如果不是他敏锐的察觉到福克斯的实验数据中存在问题,恐怕物理学界将陷入一场危机中。」 「不得不说,从另一种角度上来说,福克斯教授的数据相当的‘完美",完美到无论是cern的验收小组还是当时参与了验收报告会的众多学者都没有察觉到里面的问题。」 「庆幸的是,我们还有徐川教授。」 ...... 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重新验证的报告会还未召开完,物理学界就已经讨论开来了。 因为这场验收报告会并不仅仅只面向前来参与的学者,ctv和crhpc机构还针对性的做了全程直播。 而更多没能够来参加这场验收报告会的学者,基本都选择了在网络上收看这场会议。 如果说当徐川站在台上宣布探索到cern没有探索的踪迹,认为福克斯·海尔教授的数据存在错误和漏洞的时候,物理学界就已经陷入了一片争议。 那么当谢尔登·格拉肖教授代表验收小组站在台上宣布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分析数据通过验收的时候,物理学界就彻底炸开了锅。 国际知名的物理论坛physicsforums上,相关的讨论帖早在数天前就已经建立起来了,此刻密集的流量正在不断的刷新着相关的讨论。 【徐教授的重新验证数据通过验证了,福克斯教授的成果真的存在问题!】 【早就猜到了,我现在更好奇福克斯·海尔教授的数据是否造假了。】 【验收报告会的开头,徐教授就已经表示了,虽然没有明说,但毫无疑问这就是在指责福克斯的数据是存在造假的,至少有部分数据存在造假。只是没有足够的证据,徐 教授也没有明说而已。】 【不可思议,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位福克斯是斯坦克大学的教授吧?居然也会做这种事情?】 【忍不住动心也很正常,要知道这可是诺奖级别的成果。】 【不是实验做不起,而是造假更具性价比!(斜眼笑)】 【这种人真的太可恨了!如果没有被发现,整个物理学界都将因此陷入一场重大的危机中去,强电统一理论可是标准模型的核心基石!】 【有没有造假还不知道呢,说不定是cern的对撞机性能不够,没有观察到破缺效应。】 【我之前就说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5sigma置信度的数据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除了造假,没有其他的方法。】 【那crhpc二十天的时间就完成了5sigma置信度验证你怎么说?徐教授也造假了?】 【强烈建议严查!无论是哪一方,都必须要严正的查明这件事的问题到底在哪!如果是造假,必须要严惩!】 ...... ps:明天放假,给大家加更写完这个剧情!求个月票 免费阅读. 第八百零五章:福克斯教授的选择 “九月五号、京城时间上午十一点。” “来自华国的物理学家徐川教授在crhpc机构的报告会上,宣布了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在在高能物理实验上的最新发现。” “据报道,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预言常数的重新验证实验已经完成。徐川教授的成果已经通过了crhpc机构验收小组及众多参与该场验收报告会顶尖物理学家的共同认可。” “目前,我们已经采访到了被誉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之父的谢尔登·格拉肖教授。格拉肖教授表示,此次对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预言常数的重新验证是很有必要的。” “从目前对双方的对撞数据来看,很明显福克斯教授的数据并不完善,存在问题,缺少最为关键的夸克团、胶子与虚空场的破缺衰变痕迹。” “.” 上午,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重新验证数据通过crhpc机构验收小组和物理学界的审核。 下午,铺天盖地的新闻消息便沿着互联网和各大媒体传遍了整个世界。 《强电统一理论中重要预言数据的重新验证实验工作今日完成,结果竟然是这样!》 《震惊!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为了利益竟然干这种事情!》 《cern与crhpc的竞争,强电统一理论之争,谁对谁错?》 《.》 各种夸张夺人耳目的标题在第一时间传遍了整个互联网,直接将这件原本是学术界内部的事情推上了各大平台的热搜,出圈进入了所有普通民众的眼中。 热烈的讨论很快掀起,而不管外界的普罗大众怎么看待这件事,对于整个物理学界来说,这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 因为这解决了一件近在咫尺的危机。 而且还是能危害到整栋物理学大厦的漏洞。 正如谢尔登·格拉肖教授所言, 如果不是徐川敏锐的察觉到福克斯的实验数据中存在问题,恐怕物理学界的未来将笼罩在一片厚重的阴云之下,甚至再无前途可言。 与此同时,欧亚大陆的另一边。 日内瓦,cern总部。 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验收报告会上午刚结束,下午就有媒体记者赶了过来,寻找斯坦福大学的福克斯·海尔教授,试图采访他。 毕竟第一次的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验证工作是他带领团队完成的。 如今被验证分析数据存在错误,媒体自然想要采访一下这位的意见和看法。 不过因为时差的关系,这会瑞士还是清晨,还没到上班的点。 酒店的床上,还未起来的福克斯·海尔忽然被一阵刺耳的来电铃声吵醒。 迷糊的摸到手机,习惯性的接通电话,那头助理急切慌张的声音便传递了过来。 “教授,大事不好了,crhpc那边通过了那位徐川教授的重新验收成果!” 迷迷糊糊的,福克斯·海尔下意识的问道:“什么重新验收成果。” “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 “您忘了吗?今天是crhpc那边召开重新验证数据验收报告会的时间!” 助理急迫中带着些慌乱的声音响起,听到这句话,福克斯·海尔整个人瞬间清醒了过来。 “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重新验证.” “该死!他怎么将这个给忘记了?” 眼中浮起一丝慌乱,福克斯猛然从床上坐了起来,快速的询问道:“情况怎么样了?” “很不妙,crhpc机构和前去参与验收会的顶尖大牛们都一致通过了对重新验证的数据的验收。” “而且” “而且什么?” 深吸了口气,助理快速的说道:“而且从报道来看,那位徐川教授在对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预言数据进行重新验证的时候,发现了一些我们没有探索到的数据。” 福克斯眼神陡然凝聚,快速的询问道:“是不是他之前公开到arxiv预印本网站上的那个什么夸克团、胶子与虚空场的破缺效应?” 助理点了点头,道:“没错,就是那个,相关的报告会链接我已经发到您手机上了,教授您先看看吧。” 挂断了电话,福克斯·海尔手臂微微有些颤抖的点开了助理发过来的链接。 果然! 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预言数据的重新验收报告会就是今天! 在欧洲这边还处于深夜的时候,华国那边正式召开了报告会。 而如预期中的那样,报告会这会已经结束,相关的视频更是已经同步上传到了服务器中。 而当他点开视频看了不到三分分钟之后,瞳孔骤然收缩了起来,盯着手机视频的眼神中也带上了一丝阴冷。 会议刚开始,在验收报告会还没进行前,站在台上的那个人,就已然公开批判了他的成果。 甚至隐喻性的对外界宣示他完成的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验收数据存在着造假。 对于福克斯·海尔来说,这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一旦真的被钉上造假的性质,那么他的学术生涯就会彻底的结束。 没有哪一家高校或哪一家物理机构会再聘用他,因为污点实在是太大了。 强电统一理论的核心基石这种关涉到整个物理学命运的东西都能造假,那么其他的研究呢? 无论是站在学术的角度还是科研的角度来说,其目的都是为是发现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 或者说,名或利,总得有一个。 而一旦出现学术不端的行为,对于当事人,当时机构都是重大的打击。 当视频翻完,但谢尔登·格拉肖教授站在台上宣布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重新验证数据通过验收的时候。 福克斯·海尔的心脏在这一瞬间收缩到了极点,差点没能够重新跳动起来。 虽然已经从助理那里知道了结果,但真当这一刻出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仍然只感觉眼前一黑,有一种下一秒就要晕死过去的感觉。 他不清楚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但可以确定,他最担心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 那个人重新验证的成果通过了物理学界的验收,那么必然意味着他此前的成果存在着错误。 而这还不是最让他担忧的事情。 他担忧的是,对方手中到底有没有掌握那些证据。 虽然从这场验收报告会来看,大概是没有的,如果有的话,对方大概率会站出来公布证据。 目光阴冷的盯着手机上正在播放的视频,福克斯·海尔瞳孔发散,注意力已经不在验收报告会上了,而是在快速的思索着该怎么解决这件事。 过了好一会,他才回过神来,随手叉掉了手机上的视频后,快速的从床上爬了起来。 穿衣,洗漱,前往cern总部。 他要去和那位埃利泽·拉比诺维奇理事长先生商议一下。 毕竟这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了。 ps:晚点还有一章,求个月票。 第八百零六章 :倒打一耙的福克斯 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重新验收工作结束,多数的学者开始逐渐离去,不过也有不少人留了下来。 很多人对crhpc这个新兴起的庞大物理学机构相当感兴趣,正好可以顺道过来看看。 毕竟大家都是物理学家,要说最感兴趣的科研设备,无疑就是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了。 而除了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以外,crhpc这种实验机构还有很多的科研设备。 如上限同位素质量分离器、超低温实验室、中微子检测器、大型超导研究室等等等等。 这些设备虽然没有大型强粒子对撞机那么出名,但价值可同样不菲。 可以说这种大型设备的每一台,耗资都数以千万甚至数以亿计的,不是每一个国家或者每一个实验室都能配备的起的。 对于物理学界来说,绝大部分的国家都没有这样的能力配备出如此庞大规模的实验机构。 而很多物理学家想要做实验,往往都得跋山涉水不远万里前往其他地方乃至其他国家进行。 这才是常态,也是crhpc吸引非高能物理领域学者的地方。 毕竟说不好什么时候就有可能需要用到他们的设备了呢? 提前过来和crhpc的管理层及那位徐川教授混个脸熟,日后说不定也更好说话一些。 在中午的午餐用过后,一些物理学家就在crhpc总部浏览了起来。 而此刻,徐川的办公室中,同样也聚集了几名熟人。 对于物理学界来说,这种能聚集大部分顶尖物理学家的机会虽然会比数学界多一些。 比如以往cern机构,或者其他顶尖物理学机构公布重要成果的时候,大家都会参与聚一聚。 但整体来说,这种能将大部分顶尖物理学家共同聚在一起的机会还是相当罕见的。 沙发上,端着杯咖啡,谢尔登·格拉肖感兴趣的朝着徐川询问道:“徐,关于虚空场论的研究,你现在做的怎么样了?” 听到这个问题,办公室中其他的大牛们也一起看了过来,眼神都都带着好奇和兴趣。 虚空场论这种超出标准模型,能够将暗物质、暗能量、引力等等东西都纳入了体系的理论,没有人会不感兴趣。 尤其是在现在对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探索时,还发现了一些可能相关的线索。 徐川摇了摇头,道:“最近这段时间都比较忙,没有什么时间来完善这个。”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补了一句:“不过按照我的工作规划,明年应该就差不多能抽出一些时间来处理了。” 闻言,威腾好奇的看了过来,问道:“今年下半年你准备做什么?” 徐川思索了一下,道:“一方面是crhpc这边工作,主要是强电统一理论的验证和惰性中微子、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探索。” “另一方面则是航天那边的工作了。” “航天?月球的开发?” 闻言,弗兰克·维尔泽克感兴趣的看了过来。 除了粒子物理领域的研究外,他对于天体物理的研究也相当的深入,更是写过《奇妙的现实:真实、奇妙的物理世界》《美丽之问:宇宙万物的大设计》等书籍。 对于外星,他还是相当感兴趣的。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是的,星海研究院那边一直在着手月面科研基地的建立工作。”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可能今年下半年就能够完成第一处前哨站的建造。” 听到这个回答,办公室中的所有人都愣了一下。 “下半年就能够完成?” 角落旁,前cern理事长戴维·格罗斯忍不住询问道:“那可是月球,你们的建造速度这么快的吗?” “你确定你没有开玩笑?” 徐川笑了笑,淡淡的开口道:“你见过我什么时候在科研这种事情上开玩笑吗?” “不可思议。” 维尔泽克盯着徐川,眼神中满是惊讶,他快速的问道:“华国现在都强大到能在半年的时间内就完成一座月面科研基地的建造吗?” 虽然说搞学术一般都比较能接受外界的变化,但徐川的话,着实惊到了在场的所有人。 如果是在地球上,对于这件事他们倒没什么。 半年的时间建立一座科研前哨站,快是快了点,但以华国的速度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毕竟两年半的时间他们就能完成一座大型超强粒子对撞机的建造。 这难度可比在地面上建造科研实验室大多了。 但是那可是月球,距离地球足足三十八万公里之远的月球。 一座科研基地,哪怕仅仅是其中的部分组成,各种建筑材料、物资、施工等等方面每一项都是巨大的难题。 华国在航天领域,什么时候强到这种地步了? 徐川笑着道:“具体的建造方式暂时先保密,不过即便是今年下半年没法完成,时间也不会太久的,这点我可以保证。” “真是让人惊讶。” 弗兰克·维尔泽克惊叹的开口,停顿了一下,他看向徐川,开口的询问道:“听说你管理的星海研究院那边研发的航天飞机能够承载普通人进行航天活动?” 徐川笑着点点,道:“的确可以,那边开展的太空旅游项目已经活动了快半年的时间了。” 闻言,办公室中有不少人心里都火热了起来。 谢尔登·格拉肖教授快速的询问道:“对于身体方面有什么要求吗?或者说,我们这些学者能否上去?” 与此同时,办公室中其他的学者也都看了过来,眼神中带着炙热的光。 虽然今天坐在这里的人大部分都七十岁以上了,但人老,心不老。 普通人都抗拒不了能搭乘飞船前往太空的诱惑,更何况是物理学家最着迷的宇宙呢? 探索宇宙的起源和自然规律,是他们这群人执着了几十年一辈子的梦想。 被众人火热的视线盯着,徐川有些哭笑不得。 他轻轻的摇了摇头,道:“我之前上过一次太空,虽然全程并未出什么状况,星海号航天飞机那边也支持普通人远航。但是对于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还是有要求的。” “你们这” 一群七八十岁的老爷子,想着上太空去月球。 那还真是点着灯进茅坑 就算是星海号航天飞机的加速度足够的平稳,太空特殊的环境,光是失重一项,恐怕就足够给这群老爷子们造成极大的干扰了。 甚至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要了他们的命。 “我们怎么了!我们身体硬朗着呢!” 听到徐川的话,来自加州理工大学那边的基普·索恩教授立刻拍着胸脯硬气的说道。 结果一个没注意,给自己整岔气了,但仍然硬扛着。 只不过那有些涨红的脸色和悄悄揉着心口的右手却暴露了这一切。 其他人都憋着笑,没敢看他,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就笑出声来了。 在物理学界热烈的讨论着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预言常数的重新验证实验的时候。 另一边,欧洲,cern总部。 坐在自己的办公室中,福克斯·海尔教授接受了来自bbc广播公司媒体记者的采访。 当被询问到华国那边对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预言常数的重新验证实验结果通过crhpc机构和物理学界验收的时候,福克斯脸上带上了伤痛和惋惜的表情。 “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很遗憾我没能够亲自去参与crhpc的验收会。不过在cern这边,我时刻保持着对验收会的关注,也通过网络平台对相关的验收进行了观看。” “对于徐川教授进行的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预言常数的重新验证实验,站在一名学者的角度上我是相当支持的,这可以最大程度的保障我们学术的严谨性。” “而结果我也相当的庆幸,庆幸我们还有另外一台对撞机,能够检测到我们的工作失误,找到此前完成的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实验数据中的漏洞。” “对此,我感到相当的抱歉,是我的工作失误,没有对对撞原始数据进行缜密的观察,仅仅分析了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导致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差点使得物理学界陷入一场危机中。” “在这里,我必须要感谢徐川教授,是他的坚持,才让物理学界避免了一场危机。” bbc媒体记者快速的提问道:“您的意思是是因为没有考虑其他方面的实验数据,才导致出现这个问题的吗?” 福克斯·海尔点了点头,快速的说道:“是的,我是按照徐川教授的强电统一理论中的预言来进行实验数据分析的。” “而在强电统一理论中,并没有夸克团与胶子与虚空场的破缺效应预言,这导致我在编写数学模型的时候跳开了这方面的工作,以至于实验结果出现了缺少相关的数据。” bbc的媒体记者惊讶的问道:“您的意思是徐川教授的强电统一理论并不完善吗?” 福克斯·海尔摇了摇头,脸上带着狡黠的笑容回道:“我并没有这个意思,理论上来说夸克团与胶子与虚空场的破缺效应并不属于强电统一理论的范畴,徐教授将其单独出来也没有任何的问题。” 听到这话,bbc媒体记者眼眸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虽然这个回答并没有符合他的心意,但已经足够了。 毕竟如何写采访,可是他的工作,也是他最擅长的地方。 ps:呜呜呜呜,来不及了,我过分高估了我的手速,ヾ(w`)o,12点前没能写完这个剧情。 不过我在继续写,晚点继续更,不过会比较晚,大家早上起来看好了。 小声的求个月票qaq。 第八百零七章:取代CERN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物理学界讨论着福克斯·海尔教授的研究成果到底有没有造假、捏造数据的时候。 bbc广播公司对外公开了一则采访新闻讯息。 “.对徐川教授的验证实验我时刻有保持关注,站在一名学者的角度来说,这是值得支持的,因为这可以最大程度的保障我们学术的严谨性。” “.在强电统一理论中,并没有夸克团与胶子与虚空场的破缺效应预言,这导致我在编写数学模型的时候跳开了这方面的工作,以至于实验结果出现了缺少相关的数据。” “.虽然夸克团与胶子与虚空场的破缺效应并不属于强电统一理论的范畴,但对于强电统一理论来说至关重要,缺少了这份关键理论,恐怕谁来都无法获取到准确的实验数据。” “.” 几段采访内容投放在bbc广播公司自己的各大媒体上,随即快速的被其他的媒体转载,传遍了整个世界。 国际知名的物理论坛physicsforums上,有看到了相关新闻的学者第一时间建立了起来了帖子。 【福克斯·海尔教授正面回应了cern验证数据缺陷的问题!】 【这么快?】 【有意思,福克斯教授这是将锅甩到了徐川教授的头上?】 【自己不行就怪别人?】 【我倒是觉得福克斯教授说的还是有一些道理的,徐川教授可能真的在这方面有所隐瞒,毕竟crhpc与cern目前可正处于正面竞争的时候,留一些后手还真有可能。】 【缺少夸克团与胶子与虚空场的破缺效应理论,要想完整的探测到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预言常数的所有痕迹肯定很难。老实说徐川教授这样做的确有些不厚道了。】 【但夸克团与胶子与虚空场的破缺效应理论本身就不属于强电统一理论,福克斯教授都这样说了,徐教授不放出来也很正常。】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数据造假大概率就是不存在的事情,只是一些乌龙而已。】 【我还是站徐川教授这边,即便是没有夸克团与胶子与虚空场的破缺效应理论,cern也不应该错漏这部分的数据,科研应该是全面认真且严谨的!】 【.】 伴随着bbc广播公司放出这份采访,网络上,相关的讨论再一次高涨了起来。 之前对于福克斯·海尔教授可能存在造假的批判在这份采访新闻发布会后消失了大半。 有人站福克斯教授,认为的确是徐川教授隐藏了夸克团与胶子与虚空场的破缺效应理论导致cern机构没有捕捉到完整的对撞实验痕迹。 也有人站徐川教授,认为即便是没有夸克团与胶子与虚空场的破缺效应理论,cern和福克斯·海尔教授也不应该就这样轻易的放过这些数据。 科研,应该是严谨和认真的! 与此同时,另一边。 星城,桃花岭crhpc总部楼下的咖啡厅内。 这处位于广场附近小池塘的休闲娱乐场所如今已经是来自全世界各地物理学家小憩的第一选择。 坐在落地玻璃窗边,弗兰克·维尔泽克一只手端着咖啡杯,一只手握着手机,目光正在一条新闻上。 浏览了一会后,他将手机推给了坐在对面的爱德华·威腾。 察觉到动静,威腾疑惑的看了他一眼。 维尔泽克笑了笑,开口说道:“看看。” 威腾有些诧异的从桌上拾起了手机,快速的翻了翻手机上的新闻。 正是bbc的媒体记者对福克斯·海尔教授的采访。 看着上面那一条条的采访内容,威腾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你怎么看?” 对面,弗兰克·维尔泽克教授端起手中的咖啡杯抿了一口后,笑着问道。 “没什么好看的。” 威腾沉默了一下,将手机放到桌上重新推了回去。 虽然说学术界是一个追求真理和知识的殿堂,但在这个殿堂的里面,其实也并不比其他领域光鲜亮丽多少。 学术造假、抄袭、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进步、违背科学精神和道德,抛弃科学实验数据等等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作为一名物理学家,他一眼就能看出来这则采访新闻背后的问题所在。 无非就是那位福克斯·海尔教授担心背负上学术造假的骂名,将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实验数据出现问题甩锅到徐川身上而已。 高能级对撞实验中,夸克团、胶子与虚空场的破缺效应理论根本就不影响整个实验。 就算是没有这份理论,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对撞实验中也不会缺少相关的数据。 除非是高亮度lh-lhc对撞机没有捕捉到这些数据,但是这份可能性真的太小了。 crhpc这边强悍的是那个暗物质探测器,而不是这些普通的通用探测器。 从通用探测器的性能来说,其实cern的通用探测器超环面仪器as与紧凑渺子线圈cms比crhpc这边的‘大型常规超导环场探测器’和‘动能量轨迹追踪探测器’性能还要更强大一些。 毕竟cern有着长达十几年的技术积累,不是新兴的crhpc能够相提并论的。 看过两边对撞机和探测器资料的威腾很清楚这点。 所以说高亮度lh-lhc没有捕捉到夸克团、胶子与虚空场的破缺效应踪迹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严格的来说,福克斯·海尔教授的这番采访并不是没有漏洞的。 他们只需要翻一翻5sigma置信度之前的原始数据,就能很清楚的知道这点。 不过对于外界来说,普罗大众并不清楚这些东西,一个‘合适’的理由,就足够解释这些东西。 但对于学术界而言,至少对于他而言,尽管没有证据,他却是愈发的确定那位福克斯教授的数据存在造假了。 咖啡桌的对面,弗兰克·维尔泽克叹了口气,没有说什么。 他的看法和爱德华·威腾一样。 福克斯·海尔的采访只能忽悠外行人,对于物理学界内部,尤其是对于他们这些站在前沿领域的大牛来说,到处都是破绽。 但他们也没法去揭发这种事情,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能够证明福克斯·海尔存在造假。 而且更让维尔泽克担忧的是,这件事背后cern到底有没有参与? 要知道这可是强电统一理论的核心基础,对撞实验也是在cern那边借助高亮度lh-lhc完成的。 那位福克斯教授想要绕过cern来捏造假数据,难度极大。 但如果是有cern的支持,那么就会容易很多。 他最担心的就是这件事。 如果cern机构参与进去了,对于物理学界来说,这可真不是一个什么好消息。 毕竟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中,cern是无数物理学者心目中的物理圣地。 对于他来说也差不多。 虽然他并不是cern的工作人员,但他也是cern的正式研究员,十几年的时间,几乎每年都会前往那边,对于cern,他还是有感情的。 毕竟人非草木,十几年的时间。 叹了口气,弗兰克·维尔泽克的目光落到不远处的八卦大楼上。 如果cern真的参与进这种造假里面去了,真要他选一个的话,或许,crhpc取代cern是个不错的选择? 至少有那个人在,以他的学术性格是无论如何都不允许在这里出现这种事情的。 ps:下午还有更新,求个月票。 第八百零八章:证据与公开控诉 对于物理学界来说,今年最热闹的事情莫过于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预言常数的验证工作。 这事可谓是一波三折,让吃瓜群众大饱眼福 先有cern机构完成3sigma和5sigma置信度的实验数据,后有华国的徐川教授公开站出来表示cern的验收数据有问题。 紧随其后,crhpc机构借助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重新完成耦合常数的探测分析工作,证实了徐川教授是对的。 与此同时,关于福克斯·海尔教授数据造假的讨论在学术界和网路上讨论的沸沸扬扬。 但没过两天,cern的福克斯·海尔教授就正面回应了自己的验证数据存在问题是因为徐川教授的理论不完全导致的。 曲曲折折的剧情发展让众多的网友迷惑不已,一时间不清楚到底该相信谁。 crhpc总部。 六楼的办公室中,徐川握着手机,翻阅着里面的新闻消息。 沙发对面,从自己的办公室中赶过来的林风都被气红了脸,愤怒的骂道:“他这是在甩锅!这是在污蔑!” “夸克团与胶子与虚空场的破缺效应虽然和强电统一理论互补,但是和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工作有个毛线的关系啊?” “自己不行,就胡乱带节奏甩锅,不分黑白颠倒事实抹黑别人,这简直太气人了!” “艹!我就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人!” 办公室中,林风愤愤不平的骂道。 简略的翻了翻手机上的新闻消息,徐川淡淡的笑了笑,道:“这有什么好生气的,天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狂。” 林风还是有些气不过,开口道:“我还是气不过,他肯定在数据上造假了!这种垃圾不给予惩罚,学术界都会被他搅肮脏!” 徐川笑着道:“没什么,现在他狡辩的越多,到时候的反噬也只会越严重。” 闻言,林风似乎想起了什么,眼前一亮,快速的询问道:“你还有办法?” 徐川轻轻的摇了摇头,笑道:“不是我,而是有人有办法。” 微微停顿了一下,他接着道:“只要那个福克斯·海尔在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数据上有造假,我相信这事不会就这么结束的。” 虽然说他并不确定那位龙腾副蔀长到底需要多久的时间才能拿到关键性的证据。 但徐川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对方真在数据上有造假,那么证据迟早能拿到。 毕竟站在他和龙腾背后的,可是一整个国家,而且还是一个超级大国。 沙发对面,林风张了张嘴,刚想说些什么,办公室中,一阵来电铃声就响了起来。 徐川从口袋中摸出手机,看了一眼来电显示,嘴边勾起了一抹笑容。 说曹操,曹操到。 这通电话正是科学技术蔀那边的龙腾打来的,看样子,情况有进展了。 手指在屏幕上轻轻滑动了一下,电话对面,迅速传来了声音。 “徐院士,上次你请我调查的事情,有结果了。” 龙腾的声音在耳边响起,语气中带着些许的兴奋和高兴。 正如徐川所意料的一般,寻找造假证据的事情,有进展了。 他快速的问道:“拿到了?” 龙腾用力的点了点头,笑道:“拿到了,你的推测没错,那位福克斯教授在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分析数据上真的存在造假。” “相关的数据我这边请华科院的一位院士看过了,那位院士说从证据上来看,差不多4sigma以后的数据,几乎都存在问题。” 停顿了一下,他接着道:“另外,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这件事和cern的确有关系,至少cern的那位理事长,埃利泽·拉比诺维奇教授也牵扯到了其中,给福克斯·海尔提供了帮助。” “这些证据我已经让人发到里的邮箱了,只是不知道够不够,如果不够的话,我这边再安排人详细的找找。” 徐川眼眸一亮,开口道:“足够了,只要存在造假的证据,就完全足够拍死对方了。” 龙腾笑着道:“那就行。” 顿了顿,他开口问道:“对了,徐院士,我想问问这事您准备怎么处理啊?是由您亲自公开这些证据还是?” 徐川点点头,道:“当然。我会召开一场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公开这些证据。” 如果说在那位福克斯·海尔的采访前,他可能会考虑选择将其通过‘黑客’‘维基解密’之类的手段将其公开到网络上。 但既然现在对方选择碰瓷找死,还反向带节奏污蔑他,那他就成全对方好了。 龙腾:“由您亲自公开这个倒是没什么问题,只不过证据的来源” 龙腾话没说完,不过徐川知道他的意思,笑着道:“放心吧,这个我会注意的。我会对外公开表示这是由某个不知名的黑客组织主动提供到crhpc机构的。” 龙腾笑着道:“那就没问题了,主要是您也知道,一个国家机构插手这种事情,公开出去影响不是很好。” 徐川笑着开口道:“这件事麻烦您了,过段时间请你吃饭。” 龙腾哈哈笑道:“徐院士的请客,可是罕见,那我等着了。” 顿了顿,他接着道:“相关的证据我已经让人发到徐院士您的邮箱了,我这边就先不打扰你的工作了。” “如果还有什么问题或者需求,可以随时联系我。” 徐川道了句谢,笑道:“好。” 挂断了电话,徐川脸上带着愉悦的笑容,起身朝着办公桌走去。 打开电脑,登上邮箱。 一份刚发送过来不久的邮件正躺在里面。 鼠标在附件上轻轻的点了一下,邮件中的证据被快速的下载了下来。 点开,里面是一些聊天记录、图片、数据编造的方法、cern机构超算中心运算的模型与记录等等。 非常详细的证据,可以说从福克斯·海尔和cern的理事长埃利泽·拉比诺维奇从商议开始,再到如何一步步的捏造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实验数据,以及所使用的方法,数学模型,全都有。 “卧槽,这东西你从哪里搞来的?” 身后,林风震惊的声音传来,一脸惊讶震撼的看着电脑上的内容。 徐川笑了笑,道:“东西从哪里来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东西足够锤死那位福克斯·海尔了,甚至cern都会牵连进其中!” “牛逼啊!” 看着电脑中的证据,林风竖起了大拇指:“还是你厉害,这种东西都能搞到,这次那个福克斯·海尔教授死定了。” “啧啧,之前只是猜测,现在成真了。” 摇着头感慨了两句,他咧着嘴笑道:“这恐怕足够那位福克斯·海尔进去蹲几年了吧?” 一边翻阅这些证据,徐川一边回道:“这个就要看米国那边的态度了,可能会,也可能不会。” 提起学术造假,其实无论如何都绕不开惩罚这种后续。 不过在这方面,老实说其实整个学术界,无论国内外都做的并不是很好。 国内的学术造假行为,即便是行为极其恶劣,也很难将造假学者送进去踩缝纫机。 比如今年年初几乎传遍了整个学术界,乃至全国的造假事件,华中农大的黄飞偌。 11名学生联合起来实名举报,称其导师黄某若涉嫌学术造假、欺压学生、骗取项目经费等多种不良行为。 但最终的处罚结果却是不痛不痒的,只不过是被撤职并解聘而已。 当然,不止是国内,国外的处罚其实也类似。 比如米国,19年的时候哈佛被爆出‘终身教授’在心肌干细胞的学术研究上造假。 最终的处罚结果也不过是撤稿和开除该教授而已。 虽然对于个人而言,出现这类‘事故’后就几乎不可能再有其他高校或机构录用他,整个学术生涯都将彻底结束。 但老实说,这种惩罚,无论是站在学术界的角度,还是外界的看法,都的确有些轻了。 其他的不说,光是学术经费这点。 无论是黄飞偌还是哈佛大学的终身教授,在被爆料出来之前,就已经浪费了数以百万,千万,甚至过亿的学术经费。 光是这一点,如果是放到其他领域,都足够对方蹲进去了。 然而在学术界,大部分的时候都仅仅是撤职解聘这些而已,甚至都不会让对方赔偿损失。 可以说,学术界的惩罚相对其他行业来说是相当轻的。 认真的浏览了一下龙腾那边发过来的信息,确认没有问题后,徐川笑着开口道:“准备新闻发布会吧,这次我们给物理学界搞个大的!” 林风笑道:“没问题!我这就去联系媒体记者。” 翌日,crhpc总部。 新闻发布会大厅中。 虽然对于crhpc突然临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感到有些措手不及,但驻扎在星城这边的媒体基本都没错过。 毕竟正值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验证数据争议的时候,说不定就有什么大新闻呢? 上午九点,在邀请的媒体记者都抵达了发布大厅后,徐川从侧翼走上了发布台。 看着台下众多的媒体记者,他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干脆利落的开口道: “欢迎各位来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简单的欢迎了一句媒体记者后,他直接进入正题。 “长话短说,今天的发布会和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1验证数据有关。” 手指在新闻发布台上按了一下,身后的大荧幕上,一份昨晚临时赶制出来的ppt投映了出来。 《cern机构、福克斯·海尔教授公开的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实验数据存在严重造假行为!》 标题页出现,直接打了台下所有媒体记者一个措手不及。 所有人都惊讶诧异的看着荧幕,眼神中满是震撼。 随即,反应过来的媒体记者纷纷扛着摄像装备,对着新闻发布会台和荧幕上的标题一阵猛拍。 卧槽! 出大事了! 大名鼎鼎的徐川教授亲自站台‘控诉’cern与福克斯·海尔教授的实验数据存在严重造假行为! ps:咳,晚点还有更新,只是会比较晚,大佬们早上起来看好了,求个月票。 第八百零九章:学术信誉评分系统,永久列入黑名单! 新闻发布会厅中,一片哗然。 台下的媒体记者在疯狂的拍摄着荧幕上的标题时,眼神中也闪烁着兴奋的光。 徐川亲自站出来指控cern机构与福克斯·海尔教授的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实验数据存在严重的造假行为震惊到了所有人。 谁也没想到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会爆出这样堪称‘惊世骇俗’的消息。 对于媒体行业来说,这可是一个超级大八卦! 发布台上,徐川压了压手掌,控制住全场的骚乱。 看着这一个个眼珠子都快惊掉了的媒体记者,他勾了勾嘴角,带着一丝笑容继续道。 “关于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实验数据的纷争,相信各位都很清楚,在这里我也就不过多的介绍了。” “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关键在于cern机构以及福克斯·海尔教授在验证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过程中的实验数据造假。” 微微顿了顿,他按了一下发布台上的按钮,随即,身后的ppt开始放映。 而最先放出来的是一组聊天记录。 埃利泽·拉比诺维奇:“福克斯,实验数据完成的进度情况怎么样了?” 福克斯·海尔:“按照目前的进度来看,至少还需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达到5sigma的置信度。” 埃利泽·拉比诺维奇:“太慢了,crhpc那边即将启动对撞机,我需要你想办法在八月一日之前完成。” 福克斯·海尔:“我需要超算资源,以及一个模型建造小组,你知道的,如果没有超算资源和精准的数学模型我们根本就无法进行计算。” 埃利泽·拉比诺维奇:“可以,我会在会议上帮你协调。” 埃利泽·拉比诺维奇:“还差多少?” 福克斯·海尔:“快了,再有最后两组实验数据完成就可以了。” 几篇聊天记录,如果单纯的从聊天内容来看,很难看出与造假相关的内容。 不得不说,在决定对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实验数据进行造假后,福克斯·海尔教授与埃利泽·拉比诺维奇理事长都相当的谨慎。 两人都很清楚这是学术界所不能容忍的,基本上任何线上的交流的都是按照正常的实验分析数据来的。 但再谨慎的造假,也是有破绽的。 而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破绽就在于建模小组的一名成员,或许是出于程序员的习惯,在自己的电脑上习惯性的备份了一套分析实验数据和编造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实验数据的模型。 尽管这套备份已经在后续完成工作后被要求删除掉了。 但对于计算机来说,已经有过存储记录的资料,哪有那么容易就清理干净。 而且这位程序员除了在自己的电脑上有一份备份外,还有连接着云资源的存储空间中也习惯性有备份。 这些才是致命的关键。 尽管这套备份虽然并不是最新版本的,但却已经足够证明福克斯·海尔教授和他手下的小组成员利用这套数学模型进行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实验数据的编造了。 当数学模型以及福克斯·海尔教授编造数据的方法,过程,以及与cern理事长埃利泽·拉比诺维奇狼狈为奸的这些证据释放出来的时候。 新闻发布会现场就已经彻底炸开了锅了。 所有媒体记者一脸惊讶诧异却又眼中放光的盯着ppt上的信息。 即便是作为记者他们早已经见惯了各种各种的事情,但cern的理事长与斯坦福大学的教授联合起来在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实验数据这种可以为说物理学界根基的重要理论上造假捏造数据,依旧震惊到了所有人。 要知道,哪怕是crhpc机构已经成立,哪怕是crhpc环形强粒子对撞机的性能要远超过lh-lhc对撞机. 至少在35tev能级以上的对撞实验正式开始,且拥有极大的发现前,cern依旧会是全世界物理学的圣地。 在底蕴方面,cern不是crhpc能够相提并论的。 基础科研领域的研究惯性是相当强的,前者聚集了全世界超过百分之七十甚至是八十的顶尖物理学家。 这些学者来自欧洲,来自北美,来自南美,来自东南亚、澳洲等各个国家,基本都是可以说是西方阵营。 而对于crhpc来说,尽管他们自成立以来就在极力拉拢其他国家的物理学家。 但不管是出于政治原因还是其他方面,目前这些在基础科学占据主流影响力的西方国家的物理学家,第一选择仍然是cern。 可现在,却爆料出cern的理事长参与进实验造假中,这对于cern的信誉打击,可以说是致命的。 站在发布台上,徐川的目光在台下的记者中扫了一圈,接着开口道:“相关的造假证据相信各位已经看完,也相信它足以证实我所言非假。” “老实说,站在我个人的角度上来说,对于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工作,是否是由crhpc还是cern,亦或者是其他的物理学机构完成,对于我来说并不重要。” “但我很失望,作为当今物理学的圣地,cern机构公然勾结其他人对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实验数据进行造假。” “甚至.” “他们联合起来捏造的数据差点一度欺骗过了整个物理学界。”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作为物理学标准模型的核心基石,如果强电统一理论在进行验证的时候出现了问题,那么未来的物理学界是否还有光明可言?” “至少站在我的角度来看,物理学界或许将再无光明可言!” 停顿了片刻,目光在台下的媒体记者身上扫视了一圈,徐川脸上带着失望,接着道: “尽管学术造假屡见不鲜,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但对于cern机构的理事长参与这种事情,出现这种极其严重的学术造假事件,我是非常失望的。” “甚至,如今我站在这里,脑海中会忍不住怀疑如今的cern是否还具备物理学圣地的资格。” “因为我真的很难以想象,那个我脑海中的曾经的物理学圣地,为何会变成如今这样。” “仅仅是为了和crhpc竞争,抢在crhpc前面完成实验吗?” “对于学术而言,这有任何的意义吗?” 不多不说,对于cern参与进这场实验造假过程中,尽管早有推测,但当真的拿到证据的时候,徐川的确是非常失望的,这会他脸上的表情也不假。 毕竟就算是抛开上辈子的研究成果,这一世在cern那边,他也有着不低的成就。 无论是质子半径之谜,还是数学计算物理粒子高能通道的方法,亦或者是惰性中微子的探测,都是在cern那边完成的。 要说没有一丁点的感情,那是不可能的。 或许,这一切的开始,都是从米国插手cern的事情发芽的。 脑海中的思绪飘荡出去老远,回过神来,徐川扶了扶面前的话筒,开口道:“下面进行提问环节,各位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了。” 闻言,台下一只只的手臂齐唰唰的举了起来,速度之快,动作之整齐,就像是专门训练过一样。 习惯性的从ctv的记者开始,当国内的一些知名媒体记者陆续完成了提问后,站起来的是《纽约时报》的记者。 “徐川理事长先生您好,我是《纽约时报》的记者。在这里,我想请问一下,您今天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的这些资料,即造假的证据,您能保证它一定是真实的吗?” “或者说,您能提供一下它的来源吗?” 似乎是感觉自己的提问有些问题,这位站起来记者快速的补了一句。 “当然,我并非质疑您的公开的证据。只不过对于学术界而言,如果您收到了一份假的证据,且没有经过确认相信了的话,毕竟以您的学术声望,公开发表这些言论,会对其他的物理学机构和学者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徐川笑了笑,道:“这些证据是由某个不知名的黑客组织主动提供到crhpc机构的官方邮箱中的。” “虽然我不清楚为什么这个黑客组织会这样做,但在拿到证据后,crhpc机构第一时间对他们提供的数学模型以及编造实验数据的方法进行了重复性验证。” 微微顿了顿,他在操控台上按了一下。 随即,原先放映着的证据ppt消失,转而变成了一些crhpc内部的验证过程。 扭头看着荧幕上放映出来的数据,徐川接着道:“这是crhpc利用数学模型和编造实验数据方法完成的复刻过程。” “虽然并不完整,但也完全足够验证福克斯教授的数据出自这些东西了。” 虽然说这些证据是昨天上午才拿到手的,一个下午+一个晚上的时间并不足以完全让他们复刻出所有的数据,但是复刻出一部分是没有问题的。 这也是徐川要求的,目的就是以为应对这些媒体记者的各种刁钻提问,以及彻底锤死福克斯·海尔的数据造假。 伴随着一个个媒体记者的提问,相关的回答也快速的完成。 当回答万最后一名媒体记者的问题后,站在新闻发布会台前,徐川看着台下的记者,开口道: “对于学术研究而言,学术界允许客观条件而发生的错误,也允许出现疏忽,意外而导致的问题。” “但是,我们决不允许存在主观恶意,违背了学术道德的学术不端行为。” “无论是哪一种,都属于败坏科学界的声誉,阻碍科学进步。” “今天,站在这里,我作为crhpc的理事长,代表crhpc机构,对外正式宣布。” “crhpc机构将对各大物理研究机构、高校建立信誉评分系统。” “信誉评分优秀的学术机构可优先获得crhpc机构、星海研究院、川海材料研究所、川海网络科技公司等机构的优先实验申请、合作,乃至部分技术开放等等。” “而对出现数据造假,学术不端等行为的机构,将进行评分降低,甚至整体列入黑名单,拒绝实验申请,合作等等。” 深吸了口气,徐川看向台下众多的媒体记者,接着道: “站在一名学者的角度,我希望学术是严谨的,是求真的,也是诚信的,更是真实的。” “我无法影响整个学术界,也无法影响其他国家,学术机构的决定,但对于学术不端的行为,我可以从自己做起。” “或许这份影响力会相当的微弱,但华国有句话叫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也希望它能够在未来成为整个学术界的标杆,更欢迎其他学术机构能够共同参与进这套信誉评分体系的打造中来。” “以上,便是此次新闻发布会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媒体记者的参与。” 话落,徐川又想起了什么,重新拾起了话筒,补充了一句: “另外,我将代表crhpc机构,永久将参与本次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实验数据造假工作福克斯·海尔、埃利泽·拉比诺维奇、莫特利·西泽等人列入黑名单,永久拒绝上述学者的实验申请、合作、加入等各方面的工作。” “而对于参与该项数据造假的cern机构、及斯坦福大学物理学院、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拉卡物理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则暂时性列入黑名单。” “无论是crhpc机构、还是星海研究院、以及我名下的实验室、研究所及公司都将停止与这些机构相关的合作。” “直至这些机构查明这起学术造假事情,并做出正确的处理方式!” ps:二更求月票!下午还有! 第八百一十章:恶劣的影响 第八百一十章:恶劣的影响 伴随着发布会的结束,相关的新闻如同坐上了火箭一般,飞速的扩散到全世界。 徐川教授亲自站出来指控cern机构与福克斯·海尔教授的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实验数据存在严重的造假行为,毫无疑问成为当下第一的热搜。 《震惊!徐川教授指控cern机构与福克斯·海尔教授的实验数据造假!》 《长达数个月的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实验数据争议落下帷幕,赢家竟然是他?》 《物理学圣地"cern机构"卷入严重造假风波,十几年建立起来的学术信誉或将崩溃!》 各种各样引人夺目的新闻标题在网络上开枝散叶。 作为物理学十几年以来的学术圣地,cern机构在物理学家们心中的地位无疑是相当高的。 但正是这样一座学术界的圣地,却爆出了理事会主席参与进对强电统一理论这种物理学基石的数据造假中。 消息一出,直接就崩掉了一大片人的眼睛。 国际知名的物理论坛physicsforums上,相关的讨论都快把网站直接挤垮了。 【嘶~,cern的理事长埃利泽·拉比诺维奇教授居然参与进了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实验数据造假中!】 【上帝!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cern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严重学术不端的事情!】 【太疯狂了,真的太疯狂了,如果不是有确凿的证据,恐怕就算是别人告诉我这事,我都不会相信,要知道这可是cern啊!物理学界的圣地啊!】 【难以想象,如果不是徐川教授及时的揭露了这些东西,并且找到了问题所在,物理学界是否还有未来。】 【严查!必须要严查严处!这件事影响太恶劣了,如果处置不当,物理学界的声誉都将因此遭受重大打击。】 【理事会的理事长居然会主动参与进学术造假中,这是不是意味着整个cern都已经完全腐败了?】 【徐教授说的没问题,cern已经不配当这个物理学圣地了!】 【相对比这些,我认为徐川教授在发布会上提出来的学术信誉体系真的有必要建立起来了!这些年学术造假、学术不端等各种行为真的太多太多了!】 【支持!学学术的意义是求真,探求真理本来应该是每个学者的崇高职责,诚实也应该是治学的最基本的态度。】 【人类的活动很难找出还有哪一种像学术这样强调真实,学者也因之受到公众的敬仰,甚至被视为社会的良心。我们不能让这些老鼠恶心到所有人!必须要严厉惩罚!】 【.】 网络上,无论是physicsforums论坛,亦或者脸书、推特还是博客、围脖、β乎等各大平台上的舆论已经爆了。 学术造假、学术不端行为在这一刻成为了所有人讨论的热点,几乎所有人都在呼吁严格处理参与学术造假的人。 crhpc总部大楼下的咖啡厅中。 看着手机上的新闻消息,弗兰克·维尔泽克忍不住皱起了眉头,开口说道。 「真没想到那位理事长先生居然也参与进了这场实验造假中。」 虽然早在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实验数据被爆出争议,可能存在造假的时候他就有想过cern机构是否有参与进其中。 但老实说,站在他的角度,内心还是希望cern机构对于这件事并不知情的。 毕竟cern在物理学界的地位,完全不亚于如 今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数学界的地位。 但往往越是担忧什么,就越会发生什么。 cern的理事长,参与进了这场对物理学界影响重大,甚至可以说是二十一世纪初以来学术造假影响最大的事情中。 这真的太让人失望了。 听到这句话,坐在他对面的爱德华·威腾抬起头,看了他一眼,淡淡的开口道: 「以他的学术性格,做出这种事情并不是什么出乎人意料的事情,他的政治倾向过于严重了。」 对于这位理事长先生参与进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实验数据造假中,爱德华·威腾并不是很意外。 从这位埃利泽·拉比诺维奇上台开始,或者说自从米国插手高亮度lh-lhc强子对撞机的升级工作后,cern的性质其实就已经变了。 它不再是那个面向全人类的大型物理研究机构,而是成为了米国手中的工具,对抗和压制crhpc发展的工具。 这一点从那位格温多琳·凯西教授上台开始其实就已经展现了。 自从那位格温多琳理事长上来后,cern机构就在不断的排斥华国学者,拒绝他们实验申请,合作等等。 以至于最后将逼迫的他们的学者整体离开cern。 而如今这位埃利泽·拉比诺维奇理事长上台后,对于crhpc的对抗与竞争更是突破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竞争了,而是恶意的针对。 为了打压crhpc机构,埃利泽·拉比诺维奇甚至曾经在强电统一理论的报告会上,做出了让他和皮埃尔·德利涅上报报告强电统一理论的行为。 这种行为,早就已经失去了对学术本身的敬畏和严谨。 如今来看,那位埃利泽·拉比诺维奇理事长参与进数据造假中去,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至少,他没有感到太多的意外,只是替cern可惜。 或许这次事件过后,cern将结束它持续了十几年物理学圣地的地位,世界物理中心将转移到crhpc这边来。 当然,他并觉得这是件坏事。 咖啡桌对面,弗兰克·维尔泽克皱着眉头道:「这件事影响太恶劣了,cern这种顶尖物理学机构参与进学术造假的事情中,还是理事长带头,外界恐怕很难再相信cern了。」 威腾看了他一眼,淡淡的开口道:「既然选择做了,那么承担相应的后果也是应该的,这是他们自己的决定。」 维尔泽克叹了口气,道:「如果cern落幕了,crhpc恐怕就是未来唯一的选择了。」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窗外的总部大楼,沉默了一下后接着道: 「我倒不是说crhpc不够好,而是crhpc整体来说并非合作性的机构。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属于华国独立建造,目前他们可能会为了拉动其他国家学者而开放对撞实验名额,但未来呢?」 「国际合作性的机构组织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但却不会陷入一家独大把控所有话语权的问题中。」 端起桌上的咖啡轻抿了一口,爱德华·威腾笑了笑,用一种无所谓的口吻说道: 「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未来的事情谁又说的清楚。」 「就当下而言,至少在徐川的把控下,crhpc基本不可能出现你说的那种事情。他比所有人都更清楚,物理学是一门需要全世界各国学者共同努力才能推进和发展的学科。」 「如果不是这样,他完全可以不用公开数学计算物理粒子通道的工具,也不用公开xu-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这些方 法。」 「他完全可以将这些成果留给华国的学者自己使用。」 「至于未来,如果等他也老了,恐怕我们也早就已经不在这个世上了。」 ps:二更求个月票 免费阅读. 第八百一十一章:鸡嫌狗厌的民族 欧洲,cern总部。 理事长埃利泽·拉比诺维奇的办公室中。 徐川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指控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实验数据存在严重的造假行为,以及放出了相关证据的消息毫无疑问第一时间传递到了这边。 这位cern机构的理事长刚获得的消息,脸色一片霎白的时候。 一通从数千里之外打来的电话,将他骂的是狗血淋头。 毫无疑问,这通电话是北米那边打过来的。 在华国的可控核聚变技术实现之后,米国和西方国家手中的‘关键牌’其实就不多了。 在当前这个时代,可控核聚变技术对人类文明而言意味着无尽的能源。 当能源得到解放的时候,生产力亦得到了极大的解放。 量变产生了质变,当能源得到解放了,其他领域的要求也会随之降低很多。 华国的崛起已经是注定了的事情。 既然已经无法打压和抑制,那么在剩下的关键领域中保持住自己的优势和领先是米国和西方国家第一考虑的事情。 比如芯片,顶级的精密加工,半导体,材料等等。 而与这些一起的,还有处于根基层面的‘基础科学’。 现代科学的发展,无论是科技研发还是实验验证,都离不开基础科学的支持。 无论是数学、物理、化学,还是与之相关信息学、材料学等等。 这些东西是科学的根基,也是最为核心的支柱。 国会山的那群老爷们之所以愿意在cern机构上投入大量的资金,提供一批性能的高温超导材料,一反之前白嫖的常态,无疑是看到了基础科学领域的重要性。 他们不愿意看到华国在这些领域上崛起。 但如今cern机构的事故,在米国的部署上撕开了一个巨大的伤口。 cern理事会的理事长,参与进一场严重的学术造假中,这对于cern机构的学术信誉的打击是致命的。 办公室中,握着手机听着里面传来的谩骂,埃利泽·拉比诺维奇脸色难看的像是吃了个死孩子一样,一句话都说不出口,却又不敢挂断电脑。 甚至都不敢让手机远离耳边。 无他,此刻正狂喷他的人,能够轻易的决定他的命运。 似乎是骂累了,对面火力全开了半个小时的声音总算是停歇了下。 “听着!” “如果你没法解决这件事,我发誓,我一定会将你送进恶魔岛监狱里面!” “该死的东西!” 撂下一句狠话,手机对面的人直接就挂断了电话。 这边,在听到恶魔岛监狱这个词语后,埃利泽·拉比诺维奇这位cern的理事长脸色瞬间变得苍白。 这座位于米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湾中,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而闻名的监狱,其对犯人心理和精神上的折磨和考验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残酷的监狱之一。 如果被送进那里,还不如死了算了。 “该死的福克斯!” 将手机丢到办公桌上,埃利泽·拉比诺维奇目光阴冷,咬牙切齿的骂了一句。 他不是后悔对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实验数据进行造假了,而是愤怒这些原本应该早就已经销毁了的证据流传出去了。 如果没有这些证据,局面不可能走到今天这个地步。 甚至他们已经借助‘强电统一理论’不完善的方式,来将实验数据有问题的缺陷甩到了那位徐川教授的身上。 虽然说这种方式对于物理学界内部的人员来说,很容易就能看穿。 但只要外部的舆论稳住了,学术界内部的问题他们有无数种方式可以解决。 然而当那些证据流传出去后,所有的所有,一切的一切,就全都没救了。 这一次,他很清楚自己已经没法在学术界混下去了。 无论是cern还是希伯来大学、拉卡物理研究所,都没有他的容身之地。 而这还仅仅是好的结局。 如果更差一点,无论是他还福克斯·海尔,两人恐怕都会被送进监狱中。 正当埃利泽·拉比诺维奇思索着该如何解决这件事的时候,办公室的大门被人推开了。 刚刚他还在谩骂的人走了进来。 看着这个熟悉的身影,埃利泽·拉比诺维奇目光阴冷的盯着他看了好一会,才开口道。 “你还来做什么?” 福克斯·海尔快速的开口道:“那些证据不是从我这里流传出去的。” 埃利泽·拉比诺维奇:“你觉得我会相信?我曾经无数次跟你说过,任何相关的东西都一定要清理干净。” “然而呢?你信誓旦旦承诺过早已经清理干净了。那你你告诉我,为什么那些东西会流传出去?” 福克斯·海尔狡辩道:“这是我亲自盯着的事情,但是谁也没想到,那边动用了黑客手段。” 埃利泽·拉比诺维奇:“你不觉得现在说这些已经迟了吗?” 福克斯·海尔快速的开口道:“但我们总得想办法解决这件事不是吗?如果不尽快商议出解决方案,外面的舆论只会越来越差” 埃利泽·拉比诺维奇直接就打断了他的话。 “已经迟了。” “什么?” “我是说已经迟了,外面的舆论已经爆发了。” 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实验数据存在严重的造假行为的舆论爆发的相当的快。 几乎不到一天的时间,全世界各大平台,媒体都转载了相关的讯息。 而对于这件堪称二十一世纪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学术造假事件,涉事机构也反应的相当快。 首先是斯坦福大学,这是第一个反应过来,正式对外发布公告的高校机构。 暂停包括福克斯·海尔教授在内的所有参与此次实验数据造假的学者的一切职位。 其参与者涉及到的全部科研项目一律停工,等待后续调查。 与此同时,斯坦福大学物理学院的主任站出来表示,这是一起极为严重的学术不端,恶性学术造假事件,斯坦福大学物理学院并不知情,并已经正式报警。 届时斯坦福大学物理学院将全权配合警察的调查,等待调查结果完成,若证实福克斯·海尔教授参与造假,将提起正式的公诉。 不过在 紧随其后,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拉卡物理研究所也先后站出来表示公告,会严查这起恶性学术不端事件。 不过和前者不同的是,在公开发布上,以色列的希伯来大学对徐川提出的学术信誉评分系统表示了质疑。 认为由单个学者犯下的错误,不应该牵连到该学者所在的学术机构,更不应该出现这种连坐性质的判断。 当相关的公告一出,很快就再度在网络上掀起了讨论的浪潮。 【不愧是犹大人,真6。】 【别的机构都是老老实实的处理犯事造假的学者,就希伯来大学事儿多。】 【当你在房间内看到一只蟑螂的时候,那就代表着在你看不到的地方,蟑螂已经堆满了。】 【希伯来大学,这个名字记住了。】 【这不是米爹嘛,正常,都立法表示禁止讨论了,你们还在这里聊,小心米警蜀黍顺着网线找你们哟。】 【高校机构内的正式教授出现严重造假行为,个人认为该单位应该负一部分责任,这样才能杀住这股学术不端的风波!也能让单位在培养人才的时候注重品德!】 【.】 希伯来大学的公告,无疑是在原本就灼热的局势上浇了一盆热油,瞬间就引起了全网吃瓜群众的讨伐。 本就是不好的名声再次被添上了一笔,也不知道这个民族到底在不在意。 华国,湘南。 星城crhpc总部大楼中。 徐川没太在意网络上的讨论,这会他正在处理着手中的工作。 忽的,放在桌上的手机急促的震动了起来。 随手摸起了手机,他看了一眼,是徐晓打过来的视频通话。 看到这个熟悉的头像,徐川放下手中的签字笔,嘴角带上了一丝笑容。 倒是的确有两三个月没接到这丫头的视频通话了。 拇指在屏幕上滑动了一下,视频对面,一个小小的脑袋探了出来,伴随而来的还有带着兴奋开心的声音。 “老哥,我毕业啦!” 徐川脸上带着笑容,祝贺道:“恭喜,论文搞定了?” 露出一口小米牙,徐晓眯着眼睛笑道:“是的,论文已经正式通过了审核,你猜猜我发在哪里了!” 闻言,徐川思索了一下,猜测了两个答案:“《science》还是《nature》?” 徐晓的博士毕业论文质量很高,基于量子理论的模拟神经信号及电信号转换的研究理论或许能够解决如今vr领域最大的难题之一‘3d眩晕症’。 光是这一点,就足够配的上《自然》或《科学》这两个期刊杂志了。 另外,这篇论文的数学部分,以及相关的模型,是他完成的。 除此之外,他还在一作上挂了个名字,有他的名字做保障,也是徐晓的毕业论文能这么快就通过审核正式登稿的原因之一。 至于投稿方面,去年年底的时候两兄妹也聊过,徐晓的投稿意向无非就是那几个顶刊。 而影响力方面,无论是《自然》还是《科学》,都不是其他期刊能比的。 听到这两个回答,徐晓狡黠的笑了笑,开口道:“是《thncetneurology》哦!” 徐川愣了一下,有些讶异看向徐晓:“《柳叶刀》?” thncetneurology,柳叶刀-神经病学,是大名鼎鼎的《柳叶刀》期刊下的一本床神经病学研究期刊。 优秀程度前面三个字就足够证明了。 他的确没想到,徐晓的毕业论文,居然最终投给《柳叶刀》这个算得上是跨领域的期刊。 更让他没想到的,《柳叶刀》居然还通过了。 徐晓笑眯眯的点了点小脑袋:“没错,就是柳叶刀·神经病学,再有一周,你就可以看到了我的论文了!” 徐川好奇的问道:“不是,你的毕业论文方向不是虚拟现实领域吗?怎么最终投稿投到了柳叶刀那边去了?” 徐晓笑嘻嘻的开口道:“是我的导师埃尔维斯教授帮忙牵线的,我原本是想投给《自然》的。” “导师他认识《柳叶刀》的期刊编辑,然后试着将论文送过去了,结果通过了。” “那边给出的回复是这篇论文对于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视听障碍患者、神经肌肉疾病、诊断和手术模拟、康复训练等多个医疗领域具有极大的价值。” 徐川竖起了个大拇指,夸赞道:“厉害了!” 不得不说,这的确是真的很优秀了。 《柳叶刀·神经病学》是柳叶刀旗下的订阅期刊 哪怕是有他的数学模型部分加成,能够刊登到《柳叶刀》这种最为顶尖的杂志期刊上,哪怕只是总刊下面的一个分刊,徐晓的论文整体也是相当优秀的。 更关键的是,这还是她的毕业论文。 要知道,多少医疗领域的学者、教授终其一生都不见得能在《柳叶刀》上面发表一篇论文。 而以毕业论文登刊《柳叶刀》,这一份成绩,足够她在同代的学者中傲视群雄了。 闲聊了一会后,在挂断电话前,徐川笑着开口问道:“什么时候回来?” 徐晓想了想,道:“大概还要三四天吧,这边还有一些事情没处理好。”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路上注意安全,回来后来找我,到时候给送给你一份毕业礼物。” 闻言,徐晓眼前一亮,快速问道:“什么礼物呀,老哥!” 徐川神秘的笑了笑,道:“暂时保密,等你回来后就知道了。” 听到保密,徐晓扮了个鬼脸,略略略的挂断了电话。 徐川也没在意,笑着摇了摇头,重新拾起了签字笔,继续着自己的工作。 和埃隆·马斯克的交易至今都还处于保密的状态,相关的消息暂时还没放出去。 一方面是在徐晓回国之前还是尽量低调一点。 另一方面则是马斯克那边要应付米国的商务蔀和国会姥爷们,毕竟这种高科技企业的股份变更转让在米国还是挺麻烦的。 尤其是转让给其他国家,各种手续和审核上更加的麻烦。 如果在所有的事情都搞定之前,爆料交易对象是华国的话,恐怕米国那边的舆论就要直接炸了,届时那边的政府就算是原本默许的操作,也会变得直接驳回。 第八百一十二章:游子归家,独属于国人的浪漫 在徐川站出来亲自指控cern机构、福克斯·海尔教授的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实验数据存在严重的造假行为的第三天。 cern机构的理事正式对外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不过这次主持发布会的不是埃利泽·拉比诺维奇,而是cern机构这边的政治代表。 cern机构的理事分两套,一个是学术界内的代表,如埃利泽·拉比诺维奇、爱德华·威腾、戴维·格罗斯这些人,平常的时候管控着cern的运行和实验。 而政治代表则是各国偏向外郊方面的人员,是各国安排在cern为自己国家争取利益的。 若是平常时分,这些外郊方面的理事代表也不会出现在公众面前,他们一般都是在幕后工作。 但现在,cern的另一套理事会已经陷入了学术不端中,能够主持大局的,也只有这些人了。 埃利泽·拉比诺维奇这位理事长开除、福克斯·海尔教授理事职位剥离、开除,两人永远禁止重入cern机构。 与此同时,对于此次参与进学术造假的所有成员,包括埃利泽与福克斯两人,cern机构会在调查完毕后将依据情节严重性正式提起相关的刑事诉讼,并将其学术造假信息公示到cern官网上,以警示后人。 cern机构的正式回应,开除埃利泽·拉比诺维奇理事长和福克斯·海尔教授理,并且追究参与造假学者的刑事责任,也算是稍稍挽回了一点这座大型物理机构的颜面。 但不管怎么说,怎么做,在爆料出cern机构的理事长参与进一场重大的学术造假事件中时,cern的信誉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外界,都已经烂掉了。 这一场严重到足够危害整个物理学界的造假事件,为cern这座曾经的物理学圣地涂上了一抹难以淡化的黑色。 哪怕是再过十几年的时间,当有人提起cern的时候,第一时间会想到的也会是这个,而不是cern曾经有多么的辉煌。 一场涉及到整个物理学界,轰动全世界,维持了长达数个月的学术造假事件,最终以cern机构这座物理学圣地的落幕而告终。 与此同时,欧亚大陆的另一边。 华国,星城。 在安排好后续crhpc的对撞实验工作后,徐川先行一步离开了桃花岭,返回了金陵。 星海研究院,航天研究所·下蜀航天基地中。 一架体型庞大的航天飞机正安静的停放在宽敞的停机坪上。 这是二代航天飞机‘瀚海’号。 早在一个多月前,它就已经正式组建完成,甚至已经通过了两轮以上的验收航飞工作。 和一代星海号相比,二代瀚海号在外观上有了极大的改变。 无论是体型还是翼展,都更加的庞大,也更符合空气动力学,更具备科幻色彩。 类似于‘蝠鲼’形状的设计,不仅能让机翼承担更大的重量的同时,也扩大了航天飞机内部的空间。 (二代瀚海号) 从星城那边匆匆赶回来的徐川连行李都没有放,就直接来到了这边。 望着眼前这架充满了科幻色彩的银黑色相间的航天飞机,徐川的眼眸中充满了兴趣。 不一会,负责二代机研发设计制造的常华祥院士从办公区域那边赶了过来。 “没想到你回来的这么快,我还以为crhpc那边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呢。” 徐川笑着道:“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工作已经完成了,剩下的工作安排好就行了,那边也有人会管着的。” 常华祥院士笑着问道:“实验数据造假那些事情也搞定了?” 徐川耸了耸肩,道:“那个跟我没关系,我只负责捅出来就行了,怎么处理,那是cern内部和其他国家自己事情。” 微微顿了顿,他笑着补了一句:“不过我可以决定是否再与这些高校及物理机构合作实验。” 闻言,常华祥院士哈哈笑着调侃一句:“霸道!” 笑了一会,他忽然感慨道:“不过学术界科研界需要你这种霸道的人,这些年,造假之类学术不端的事情太严重了。” “你那个学术信誉评分系统很好,等过段时间回京后,我联合几个老家伙一起向上面提议一下,看看能不能将这个推广到全国。” 和徐川相比,他的年龄要大很多,见过的事情也要多很多。 学术造假这类事情,他亲眼见证过的,至少就有两位数以上,更别提那些听闻的了。 不得不说,最近这些年,国外内的学术风气都不怎么样,学术不端的事情常有。 这也是他忽然感慨起来,觉得有必要推行徐川提出的学术信誉评分系统的原因。 徐川笑了笑,开口道:“那你可要得罪不少的人了。” 以国内的学术环境,他提出的这套学术信誉评分系统,真要完全落实实行了,国内的不少教授,甚至是学校怕是都得恨死他了。 常华祥笑着开口道:“这不是还有你顶在前面嘛。” 老实说,国内如果没有出一个徐川这样的战略级学者,想要推行这套学术信誉评分系统,可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也正是因为有了徐川,他才有这个想法,想要联合一些老友直接将其推广到全国。 重症,得下猛药。 而这套学术信誉评分系统一旦成功实行,对于国内几乎腐烂到了骨子里面的学术体系,就是一记无比剧烈的猛药。 徐川笑了笑,没说话。 常华祥院士的提议,也是他接下来准备做的事情。 如果只是单纯的想要解决掉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实验数据存在严重的造假这件事,他大可不必提出这套系统,只需要将证据曝光出来就好了。 “不聊这个了,给我介绍一下二代航天飞机吧。” 笑了笑,徐川将目光转移到了眼前的瀚海号上。 眼前这架充满了科幻色彩的银黑色相间的航天飞机,是他急匆匆从星城那边赶回来的主要原因。 站在他的身旁,常华祥院士脸上带着笑意,眼神中充满了自豪,笑着开口介绍道: “第一轮大气层内和第二轮近地轨道的航飞测试实验已经完成了,其机身各项参数与之前一致。” “从目前的测试数据来看,起飞重量如果是在大气层内采取传统飞机的滑翔式起飞最大总重量为一千零七十二点四吨,突破大气层最大承载重量为165.23吨,比理论数值略微一些。” “抛开机身自重及必要的燃料等物质,这架瀚海号可携带65.78吨的物资突破大气层,内部货舱空间为552.91立方米.” 一边听着常华祥院士的介绍,徐川一边走向这架航天飞机。 通过高大的舷梯,两人一起走进了二代航天飞机的内部。 和上次相比,这一次航天飞机的内部已经达到了完整的正规军标准。 无论是各种物资,还是设备,亦或者是航天员生活区域活动设备,都有已经布置完善了。 太空自行车、太空跑台、抗阻锻炼装置等多种多样的健身器材和设备已经部署妥当,从痕迹来看,这些设备已经经过了航天员的测试了。 在航天飞机内部检查了一圈,徐川来到了驾驶舱。 宽阔的驾驶舱中总共有前后两排五个座位,配备了完整的救生系统以及弹射逃生装置。 在关键的时刻,瀚海号航天飞机的头部可以整体脱离,具备一定的逃生能力。 这些都是一代星海号上不具备的功能。 坐在航天椅上感受了一下,徐川开口询问道:“最重要的垂直起降功能情况如何。” 常华祥院士笑着回道:“当然。” “经过多轮实验测试,六台小型化的空天发动机合计最大能够提供265kn-275kn区间的推力。” “这个数据在地球上无法完成瀚海号航天飞机的垂直起降能力,不过在月球和火星上,足够实现满负荷垂直起降了。” 顿了顿,常华祥院士抬起脚,在驾驶舱地板上轻轻的踏了踏,接着开口道: “考虑到空天发动机在全功率输出的情况下会形成极高的温度和侵蚀能力,我们配备了两套不同的起降架。” “第一套就是常规耐高温橡胶轮胎,用于地球上跑道进行起降的。” “另一套则是纯金属起落架,处于航天飞机的机翼和机身下方,配备了高性能的缓冲系统,用于在月球和火星上执行垂直起降功能。” “另外,我们还特意加强了机翼的下方结构强度,并且使用最新的耐高温gh3625钼铌固溶强化型镍基变形合金材料加强机翼。” “这是原本广泛应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核能等领域。在航空航天领域,它主要用于制造发动机的燃烧室、涡轮叶片等关键部件,能够承受极高的温度和严苛的工作环境。” “足够应对因垂直起降造成的高温、碎石、尘土,以及空天发动机运行时产生的高温等离子体了。” “对于这个,我们在组装前后都进行了严苛的测试,实验数据都符合理论标准。如果你需要,相关的测试数据我让人发你。”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不用了,有常院士您老把关,这些我还是放心的。”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今天赶过来,主要是有另一件事想和常老你商议一下的。” 常华祥点了点头,道:“你说。” 徐川思忖了一下,开口道:“你觉得有没有可能在这个月的17号前,让二代航天飞机去一趟月球?” “这个月十七号?” 常华祥院士愣了一下,随即反应了过来:“中秋?”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是的。” 得到了确认,常华祥蹙眉思索了起来,想了一会,他轻轻的摇了摇头,开口道。 “从我的角度上来说,我并不推荐这么着急就让瀚海号执行这么严苛的任务。虽然前面几轮的测试中,瀚海号已经通过了近地轨道的航飞实验。” “但是你也很清楚,登月和近地轨道的航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进行真正的登月前,我们至少应该还进行一轮深空远航实验和两轮绕月测试实验才行。”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徐川,接着道:“如果是想赶在中秋节登月,星海号和扶摇号都可以的。” “这两架一代航天飞机,都具有丰富的航天飞行经验,完全能够执行登月任务。” 星海号就不用说了,自面世以来就一直在执行各种航天任务,无论是为发射卫星、还是天宫空间站补充物资、亦或者是为月面前哨基地的建造运输物资,都一直表现的相当完美,没有出现任何的事故。 而扶摇号·航天飞机,是一代航天飞机的第二架。 也是之前专门开发出来展开‘太空旅行’项目的航天飞机,在过去的半年中,同样完美的执行了数十趟太空旅行,以及数趟月球物资投放任务。 徐川笑了笑,开口道:“如果是无人呢?你觉得可以吗?” 常华祥院士皱着眉头,开口道:“你这么急迫的想将二代航天飞机送上去做什么?” 徐川笑着道:“我有一个想法,挺有意思的。” “嗯?” 常华祥诧异的看了过来,徐川望了一眼驾驶窗外的场景,笑着开口道:“我记得我们的嫦娥登月工程系列已经进行了数次了吧。” “嗯,怎么了?” 徐川笑了笑,道:“我想趁着中秋节这个日子,去将我们那些遗落在月球上的登月设备接回来!” 听到这话,常华祥直接就愣住了,他呆了好一会才惊诧的看向徐川,惊讶的问道:“接回来?” 徐川点点头,笑道:“是的,我准备去将过去发射上去的那些航天器,比如嫦娥三号、玉兔车、揽月号这些设备接回来。” “很早之前我就已经在计划这些事情,一代星海号没有这个能力,但二代瀚海号有啊。” 停顿了一下,他看向常华祥院士,笑着道:“而且,在中秋这个日子,去将我们外拼搏的游子接回来,你不觉得这是一件很浪漫也很值得纪念意义的事情吗?” ps:求个月票鸭,大佬们φ(>w<*) 第八百一十三章:AI学术智能助手 去将历代发射上去的那些登月器、探月车接回来,萌生这个想法对于徐川来说其实并不是最近才有的事情。 早在一代星海号设计制造的时候,他就有认真的思考过这件事情。 不过受限于一代机的性能,最终这个想法被他暂时性的压下去了。 毕竟以星海号运输物资和访问月球的方式,依旧是需要传统的登月器来完成的。 要想回收过去的那些登月器、探月车等设备,操作难度极高。 所以徐川才短暂的将这个想法压了下去,静待二代机的研发。 如果一切顺利,以二代机能够在月球上具备垂直起降的能力,回收这些曾经在外拼搏的‘游子’,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而后续的研发工作,也正如他所预料的一般。 尽管二代瀚海号还没有没有执行过任务,但从这一个多月的测试数据来看,它已经具备了远航的能力。 而更关键的是,六台小型化的空天发动机共同产生的推力,足够它在月面上实现垂直起降了。 坐在驾驶舱内,对于徐川的提议,常华祥院士认真的思考了半天,还是轻轻的摇了摇头,开口道:“老实说我觉得还是有些冒险了。” “毕竟这可是一架价值十几个亿软妹币的航天飞机,万一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出了点什么差错,那可能就全搭进去了。” 二代机才刚出厂没多久,还没执行过深空远航任务呢。 第一次上就要接这么重的胆子,在他看来的确有些冒险了。 或许等后面的深空远航实验和月面测试完成后,再来进行登月会比较好。 回收那些曾经发射上去的航天器,也不用这么着急不是么。 徐川笑了笑,道:“风险的确有一点,每一次的航天对于如今的科技来说其实都是冒险。” “但咱们早就不同往日了不是吗?登月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件需要举国之力才能完成的工作。” “至于是否值得” 微微顿了顿,他笑着继续道:“在我看来这完全是值得的。” “首先二代瀚海号在设计之初本身就是为了登陆月球和火星而设计的,虽然说跳过深空测试和绕月测试的确有些风险存在。” “但从这一个多月的实验数据来看,瀚海号的各项数据都相当的漂亮。” “而且这也并不是咱们的第一架航天飞机了,标准工业化的生产线足够控制住任何一个细致的环节,保证瀚海号的质量。” “而星海号和扶摇号丰富的航天经验带来的强大底气,也让我们有足够的资本来完成这次的任务。” “二代机最终的目标本身就是要实现在月球上垂直起降的,这次的任务,也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继续走下去。” “就算是过程中出现了些什么意外,只要没有宇航员,一架航天飞机,十几个亿星海研究院还是扛得住的。” “别的不说,扶摇号这半年来进行的太空旅行项目,就为我们带来几十亿米金的收入。” “不用担心出现意外导致十几亿打水漂,每一项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在航天领域,都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来填充的。” 常华祥院士张了张嘴,欲言又止,最终摇了摇头,开口道:“随便你吧。” 徐川说的还是有道理的,如今的华国早就已经不再是十几年前那个登一次月需要全国各大航天机构共同努力的羸弱实力了。 其他的不说,光是星海研究院,这一年来进行的航天活动,足以抵得上其他国家加起来还有多了。 在航天上,他们已经一跃而起,站在了世界之巅。 “哦,对了,还有件事儿。” 聊了一会后,常华祥院士忽然想起了另一件事,喊住了准备撤离的徐川。 “嗯?什么事?” 常华祥笑了笑,道:“也不是什么很重要的事情,不过告知你一声比较好。” “航天局那边之前跟我们打过招呼,说是让我们下次对月面基地补给物资的时候,顺带将巴基斯坦那边送过来的探月卫星和探月车也带上去。” 徐川摆了摆手,笑道:“这个你安排就是了,又不是什么大事。” 常华祥院士笑着点了点头,应了下来:“行。” 对于如今的他们来说,将别国的卫星带上月球,和用货运飞机在地球上运送货物没多大的区别。 如果不考虑减速入轨之类的繁琐工作,从地球到月球他们需要的时间搞不好可能比在地球上送货还会更快一些。 比如从京城巴西圣保罗,光是航程就高达四十二个小时。 而星海号从近地轨道抵达月面轨道,需要的时间也不过是两三天而已。 但这两三天的时间,有至少三分之一都在各种调节轨道之类的。 当然,这些东西也没法这样单纯的比较。 但这也足够突出他们如今在航天上的实力了。 检查了一下二代瀚海号航天飞机,商量好二代机首航的时间和任务后,徐川拖着行李回到了紫金山脚下的别墅。 几个月没回来,这边的情况和他离开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的区别。 房间里面一尘不染,别墅院落外的鲜花也恰到好处的盛开着。 将挎着的背包随手扔到了沙发上,整个人也跟着倒在沙发上,徐川长舒了口气。 倒不是累,而是出远门后回来的一种习惯性动作。 就像普通人出差回家后随手将行李一扔,自己扑在床上彻底的放松下来一样。 舒舒服服的在沙发上窝了好一会,徐川才起身,提起背包进入了书房。 将从星城crhpc那边带回来的一些资料整理好,放进书柜后,他坐到了电脑前,点开了邮箱,开始处理前些天堆积起来的一些不是那么要紧的邮件。 正在这时,书桌上,来电铃声震动了起来。 徐川随手拾起了手机,看了一眼,眼眸中带着一丝笑意,顺手接通了电话。 “喂,嘉欣。” 电话是刘嘉欣打过来的,最近这段时间忙着crhpc那边的工作,他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收到学姐的电话了。 “你什么时候回金陵这边呀。” “我今天刚回来,刚到家呢,还没来得及给你发消息呢。”徐川笑着开口说道:“怎么了?” “‘ai学术助手’的研发已经完成了,你要不要过来看看?” “这么快?”徐川有些讶异,好奇的问了一句。 刘嘉欣轻轻的点了点头,道:“嗯,整体的程序已经完成了,有了全部的功能,只是还需要慢慢的调试。” “好,我等会过去。” 闲聊了一会,两人挂断了电话后,徐川发了个信息给郑海。 不一会,郑海便开着车赶了过来。 简单的洗了把脸后,徐川坐上车,朝着栖霞山新开发区那边赶去。 秋老虎炙热的烧烤着大地,川海网络科技公司总部大厦外的玻璃反射着刺眼的光。 搭乘电梯,徐川找到了还在办公室中忙碌着自己工作的学姐。 敲了敲门,办公室中,正在研究着什么的刘嘉欣被敲门声惊醒过来,抬头看到他后明显的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飘起了一抹笑容,笑招呼道:“你来了。” 徐川笑道:“刚回来的,行李才放下,你的电话就带过来了。” 刘嘉欣起身,走向桌柜倒了杯水,递了过来,脸上带着温柔的笑容,莞尔笑道:“怎么不休息一下呢,明天过来也不急。” 徐川笑着道:“就两步路的事情而已。” 刘嘉欣抿着嘴笑道:“你这两步可够远的。” “那是,曹植当年要是有这两步,估计都跑出魏国了。”徐川哈哈笑道。 闲聊了一会后,徐川站起身,开口道:“带我去看看你们研发的那个ai学术小助手吧。” 刘嘉欣点了点头,放下手中的茶杯,起身带着他朝研究中心走去。 不一会,两人便来到了开发ai学术小助手的研究中心。 “刘总。” 研发中心,正在这边处理着手头工作助理在看到刘嘉欣后,立刻站起了身,恭敬的打了个招呼。 紧随其后,她就注意到了跟在身后的徐川,整个人直接就愣住了。 虽然说大家都知道川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背后真正的老板是徐川,但在这里见到这位的次数真的太少了,以至于这名小助理一时半会没反应过来。 愣了好一会,她才反应过来,有些惊讶慌乱的快速开口招呼道。 “徐院士,您怎么来了。” 徐川笑着看了一眼这位助理,笑着的打趣了一句:“我跟你们的刘总来的,不用在意我。” 一旁,听到徐川喊刘总,刘嘉欣脸上飘上了一抹嫣红,有点异样的感觉。 不过在公司这边担任老板也好几年了,她很快就调节了过来,轻咳了一下开口道:“小希,ai学术助手的演示工作准备好了吗?” “已经弄好了。” 闻言,助理快速的站起身,开口道:“请跟我来,徐院士,刘总。” 将两人带到隔壁准备好的小型会议室,准备好演示工作后,这名叫小希的助理看向徐川,犹豫了一下后开口道:“需要我讲解吗?” “不用了,有你们的刘总讲解就够了。” 徐川笑着道,他相信对于这个ai学术助手,刘嘉欣肯定会比公司内部的任何一个人都更加的清楚。 “好的。” 应了一声,助理快步走了出去,顺手带上了大门。 徐川笑着看向学姐,开口道:“刘总,麻烦你了。” 脸上带着一点颊红,刘嘉欣嗔怪的看了他一眼,轻声的喊道:“小a。” “我在!” 会议室中,一道清脆甜甜的人工智能声音响起,与此同时,会议室投放下来的荧幕上,一张旋转着的银河图片跳动了出来。 “先简单的介绍一下你自己。” “好的,小主。” “大家好,我是小a,一个ai学术智能助手,是一款聪明的智能小助手,主要利用ai大模型技术与科研场景紧密结合,围绕科学探索、文献研读、知识管理与成果创作等重要需求而生成相关的文献如果在学术资料上有哪些不懂的,可以随时询问我哦。” 伴随着学姐的指令,简单的介绍在会议室中响起。 徐川认真的听完了整个自己介绍,很流畅,也很普通。 如果是这方面来看,这款ai学术助手和目前市面上的人工智能ai助手比起来也没太大的区别。 无论是市面上已经有了手机语音智能助手还是其他类似的产品,做到这一步并不难。 当然,对于一款ai学术智能助手来说,判断它是否强大并不仅在于语音对话这些方面。 语音对话虽然是基础,但对于一款学术形的智能助手ai来说,数据分析、文献综述、语言翻译、实验设计、知识管理.等等这些才是最主要的核心因素。 思索了一下,徐川开口道:“小a,帮我搜集一下有关于强电统一理论相关的论文,并且按照重要性进行一个排序。” “好的,小主。” 荧幕上,旋转着的银河图片变换着,徐川一边等待一边在心里默默的计算了一下时间。 约莫过了半分钟左右,荧幕上,旋转着的银河图闪烁了一下,紧接着一条条的理论和链接开始显现出来。 排在第一条论文让徐川有些讶异,不是他的强电统一理论,而是他公开在《数学年刊》上的《杨-米尔斯方程解的存在性与解的证明》论文。 这是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的上半部分。 而排在第二位的同样也是来自《数学年刊》 《对于任意的、紧的单群g,在r4上存在以g为规范群的有质量的量子杨-米尔斯(yang-mills)场,并且有质量间隙>0!》 这是这是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的下半部分。 第三位也并非强电统一理论,是戴维·格罗斯、戴维·普利策和弗兰克·维尔泽克三人的‘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论文。 一直往下翻,直到到了第九名的位置,他才看到自己的强电统一理论。 在这个排名才看到自己的强电统一理论,徐川自然是有些诧异的。 这个聪明的智能助手,感觉起来似乎并不怎么聪明的样子? ps:昨天加班到了深夜,没来的及更新,抱歉,明天补。 第八百一十四章:NASA的‘脉冲等离子体火箭\’ 会议室中,看出了徐川脸上的疑惑,刘嘉欣轻声解释道。 「这些论文学术权重的排名,是从多方面来权衡的。」 「比如引文次数、是否经过了同行评审、学术奖项和荣誉、实际应用和政策影响、学术界与公众的关注等等。」 「不同领域的论文,判断的标准都不同。」 这一解释,徐川就恍然明白了过来,知道强电统一理论的排名为什么在这个ai学术智能小助手的排行中只在第九了。 判断一篇学术论文的重要性,是需要综合考虑的。 比如引文次数。 这是衡量论文影响力的核心指标之一,它反映了论文被其他研究者引用的频率。 而一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越多,通常意味着其研究成果对学术界的影响力越大。 这方面的数据可以通过学术数据库如ebofscience、spus等等来追踪和计算。 再比如同行评审。 对于学术界来说,一篇论文是否经过了同行评审,也是尤为重要的一部分。 这是一种质量控制机制,通过领域内的专家对论文进行评价,以确保研究的质量和贡献。 尽管同行评议的结果不直接反映论文的影响力,但它是评价论文学术价值和可信度的重要环节。 所以综合考虑之下,强电统一理论排在第九,已经不低了。 甚至可以说在这个ai小助手的算法中,已经相当的看重。 毕竟他的强电统一理论虽然有召开过学术报告会,但也没有刊登在学术期刊上,更没有完全得到验证。 crhpc机构那边现在都还在不断的用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验证强电统一理论中的其他预言常数呢。 理论距离真理,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这种情况下,这个ai小助手,能将强电统一理论排在第九,已经是相当的不错了。 当然,这也有可能是考虑了强电统一理论的知名度、影响力、影响因子等等因素给出的排名。 毕竟这篇论文虽然还未完全得到验证,但名声和影响力可是真的不低。 ...... 通过各种方式测试了一下这款ai学术小助手后,徐川满意的点了点头。 很不错的一款学术型智能助手,从各方面来说都相当的不错,无论是对于论文重要性的判断、整理、解读、评估,还是对于论文手稿的录入、排版、语法检查等功能都相当的优秀。 当然,缺点也是有的。 因为编写出来的时间并不长,各方面的性能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教。 思忖了一下,徐川开口道:「或许可以做一个app出来,公开对外发布,用于盈利和智能调教。」 如果要说优化一个ai最快的方式,那么自然是大量的客户进行大量的使用了。 每一次的使用都能积累到不同的实验数据,这些数据汇总到数据库后又可以反馈到智能助手本身上。 就比如前段时间很火的gpt深度学习模型,其强大的信息整合和对话能力一经发布可谓就惊艳了全球,在自然语言处理上面表现出了惊人的能力。 而这个ai学术小助手的语言交互能力,在这方面也并不差。 大量的训练之后,或许还能从学术领域扩展到其他的领域。 一旁,刘嘉欣轻轻点了点头,道:「这个不难,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能够完成。」 川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拥有接近四位数的程序员,在核心主程序已经做完的情况下,针对国际各国的不同用户做出一个面向客户 的app需要的时间并不会很长。 徐川笑着道:「届时我会帮忙推荐一下的。」 这是一款学术型的ai助手,以他在学术界的地位和信誉,相信这款app能够很快就在学术界火热起来。 当然,他起到的只是一个引子的作用,真正能够让这个小助手在学术界广泛应用的,还得是自身的性能。 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 聊了一会后,忽然想起来一件事,徐川开口问道:「对了,这款ai学术智能小助手,起名字吗?不会就叫做小a吧?」 刘嘉欣摇了摇头,道:「小a只是个项目发展时的代号,还没正式取名,你取一个?」 徐川想了想,看着荧幕上旋转着银河,思索了片刻后,开口说道:「不如就叫做"启灵"吧。」 微微顿了顿,他笑着道:「至于日常,叫做"小灵"好了,灵与零同音,也代表着所有的开始。」 启人工智能之灵,思维敏捷,心灵手巧,在创新独立中的突破自我,希望它在未来的时间中,能够成长成一个真正的人工智能,赋予自己真正的灵魂。 ...... 蓝天碧霄。 伴随着高速气流的轰鸣,一架如同蝠鲼的庞大航天飞机正在云端之上遨游着。 红紫色的尾焰如同晚霞般绚烂。 与此同时,另一边。 北米,华盛顿,nasa宇航局的卫星监控中心。 由数块屏幕组成的大型监控上,有卫星传递回来的实时光学画面。 星海研究院是米国,也是nasa监控的重点。尤其是当下蜀航天基地研发制造出一代星海号航天飞机后,其监控力度更是拉高到了一个顶点。 无论是近地轨道上的高分辨率光学卫星,还是军事侦察卫星,都是常态。 而二代瀚海号航天飞机的航飞实验,同样监控中。 当然,星海研究院这边,或者说徐川也没想过"隐秘"行动。 就目前的科技发展,下蜀航天基地是建造金陵这边还是建造在内陆大荒漠里面都没什么区别。 如今的卫星监控,老实说像华国、米国这类的大国,只要想,基本上你走在地上连你长什么样子都能看清楚。 而航天飞机这种体型庞大的装备,只要对方有心,基本都能监控到。 尤其是星海号和瀚海号都不具备隐身功能。 毕竟无论是从名义上还是实用上,一代、二代航天飞机都是用于航天的,也不可能涂上隐形涂层。 而这并不是nasa宇航局第一次监控到瀚海号的飞行了。 看着卫星监控画面中那架比星海号更加庞大的航天飞机,翻阅着手中nasa宇航局最近这段时间收集到的数据。 cia情报局那边的一位副局长皱着眉头开口道:「他们在航天上的实力更强了,这架航天飞机很明显比他们的星海号能承载更多的"物资"。」 他说的是物资,不过在场的所有人都明白,在常规时可以是航天发展需要的各种物资设备。 但真到了战争时期,也可以是各种攻击性的武器,甚至是战略性的武器。 尤其是那庞大无比的机翼,两侧的面积比一代航天飞机要更加的宽长,有些类似于他们的b-2幽灵轰炸机。 要知道,只要这架飞机能够承担的起对应的负载的话,宽阔的机翼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旋转弹架的数量,而旋转弹架的数量则意味着携带"导弹"和各位武器的数量。 例如他们b-2轰炸机,两个旋转弹架能携带16枚agm-129型巡航导弹,也可携带80枚mk82型或16枚mk84型普通炸弹或36枚cbu-87型集束炸弹。 这种数量的载弹量,根本就不是普通的战斗机能够相提并论的。 而眼前,这架二代机的机翼,比一代机明显更加的宽阔。 虽然设计成这样对于徐川和星海研究院来说只是为了方便垂直起降,但对于nasa宇航局和cia情报局来说,却是不可能不朝着军事的方面进行推测。 nasa宇航局的比尔·尼尔森局长开口道:「我们第一次探测到这架新型航天飞机是在一个半月前。」 「从卫星探测到的相关数据来看,这架航天飞机的机身长度和他们一代星海号航天飞机相差不大,但是翼展和机翼宽度却翻了整整数倍。」 「从数据上来推测,在考虑引擎性能不出现太大变化的情况下,这架航天飞机在大气层内的起飞重量能达到八百吨左右。」 微微停顿了一下,他看向监控画面上的瀚海号,接着推测道:「从尾焰上来看,他们依旧采用了和一代机一样的空天发动机,也就是电推机系统。」 「配合小型化的可控核聚变装置,这架航天飞机对于燃料的需求远小于寻常的飞机,这样一来,其最大载重可能比超过五百吨。」 「当然,这里是指在大气层内飞行的数据。突破大气层的话,这个数量应该会降低到原本的十分之一到八分之一左右,即五十吨-八十吨。」 听到这个数据,这位cia情报局的副局长脸色当场就黑了。 八百吨的载重,这个数量已经超越了前两年消损在战场的安225运输机了。 那一款由前红苏安东诺夫设计局研制的超大型军用运输机,其最大起飞重量也不过640吨而已。 而更关键的是,安225的货舱最大载重不过是二百五十吨。 超过五百吨最大载重的新型航天飞机,哪怕是仅仅在大气层内航行的数据,也足足是安225的两倍了。 这种程度的载重,运用到军事上无疑是极其恐怖的。 皱着眉头,cia的副局长开口道:「比尔局长,你们最新款的航天飞机研究的怎么样了?」 面对星海研究院的航天飞机,如果他们没有应对的措施,对于国防安全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听到这个问题,比尔·尼尔森快速的开口道:「坚韧号航天飞机已经通过了大部分的测试,再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我们就能正式拥有一架可以营运的航天飞机。」 「尽管在体型上无法和上个世纪制造的亚特兰蒂斯号、奋进号这些航天飞机相比,但承载十几吨的物资设备进入外太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和星海研究院不同,nasa宇航局这边既没有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也没有空天发动机,能承载十几吨物资进入太空,他们依旧采取的是老一代航天飞机的手段。 即通过外部的推进器,来将航天飞机送上天,然后再通过航天飞机自带的燃料系统来进行变轨飞行等等。 尽管在灵活度上远远无法和星海研究院的航天飞机相提并论,但也算是能够实现自由进入外太空和大气层了。 说完这个,比尔·尼尔森在心里叹了口气。 虽然说他们已经快要能够复现航天飞机了,但和华国相比,如今在航天实力上,只看航天飞机和发射技术的话,他们已经落后了很多很多了。 听到这个还算是好消息的讯息,cia的副局长皱着的眉头舒展了不少。 自从星海研究院发展出电推进的航天 飞机后,米国在国防的压力上就飙升到了有史以来最高点。 一架能够自由进入大气层和外太空的航天飞机,其战略地位用脚指头都能想到。 而封存了上世纪研发的航天飞机的他们,迫切的需要一个应对的手段。 由nasa宇航局配合内华达山脉公司研发的坚韧号航天飞机,虽然在体型上没有传统航天飞机那么大。 但对于如今的米国来说,最大的压力并不是大小,反而是有没有这个能力。 只要有,即便是小型化的,也足够了。 叹了口气,cia的局长摇了摇头,让自己回过神来,看向比尔·尼尔森,开口询问道: 「另外你们正在研究的"脉冲等离子体火箭"技术什么时候能够完成?」 虽然说在航天飞机领域他们已经落后华国,但几十年以来在航天领域的积累也并不是摆看的。 "脉冲等离子体火箭"技术就是nasa宇航局的储备积累技术之一,相对比航天飞机来说,这才是nasa宇航局的新杀手锏。 这是"nasa创新先进概念"计划中的一项技术,早在2013年之前就已经立项了。 只不过当时由于航天领域没有任何的对手,再加上耗资巨大,这项计划被米国搁置,仅仅投入了相对较少的资金以供nasa进行研究外,就没有了其他的行动。 而如今重启该计划中的数量技术,也是他们迫于无奈的举动。 不得不说,时代的变化真的太快了。 向来自诩航天第一的他们,竟然被人在航天领域逼迫到了这个地步。 ....... 免费阅读. 第八百一十五章:早已不在同一个起点华米两国 卫星监控中心,看着屏幕上的银黑色航天飞机,比尔·尼尔森局长在操控台前调整了一下后,屏幕上的画面切换到nasa的研发中心。 在宽敞高大的厂房中,有一枚体型庞大,完全不逊色于spacex公司的重型猎鹰火箭的运载火箭正在组装建造中。 看着眼前这枚新研发的运载火箭,比尔尼尔森眼神中带着自信,淡淡的开口道: 「"脉冲等离子体火箭"技术的研发很顺利,我们已经顺利的研发出脉冲等离子体引擎,测试效果比理论上更加的优秀!」 「我想,要不多久我们就能重新在航天领域拿回我们的荣耀了。」 "脉冲等离子体火箭",是"nasa创新先进概念"计划的某一项技术。 而这个计划是一个为资助空间研究和探索新概念而开展的项目。 由nasa宇航局在2011的时候正式提出来,两年后的2013年,该计划正式通过了米国国会的审核,进入了正式发展、资金扶持的阶段。 虽然说由于当时在航天领域没有任何的对手,再加上这项计划耗资巨大因此被米国搁置,仅仅投入了相对较少的资金以供nasa进行研究外,就没有了其他的行动。 但在这一项规划中,有不少在今天看起来都相当"科幻"的技术和想法。 比如在月球背面的月球陨石坑中建立一个大型射电望远镜; 比如"星导航",一种基于星光相对论摄动的自主航天器导航系统; 亦或者nasa宇航局如今正在全力研发的脉冲等离子体火箭技术等等。 这些技术在过往十年的时间中投入并不大,基本分摊到米国各个航天企业中,由各个航天科技企业进行研究,而后nasa进行招标。 毕竟那时候的米国并不着急。 但伴随着华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和崛起,尤其是当星海号航天飞机正式登月后,米国迫切需要在航天领域重振国民信心以及拥有足够在航天领域对抗的实力。 无论是nasa宇航局,还是国会的老爷们,都只能迫于无奈选择正式启动"nasa创新先进概念"计划中的部分可行技术,以解眼前的燃眉之急。 "脉冲等离子体火箭"技术就是这项计划中储备技术之一。 一方面是相比其他的技术来说,这项技术更加的完善一些。 它的理论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完成了,曾经无论是红苏还是米国,都曾制造过类似的推进器。 简单的来说,最为传统的脉冲等离子体火箭,其实就是在把微型核弹扔到宇宙飞船后面,当它们离开时就会爆炸,这些爆炸产生的力量推动飞船前进。 这听起来很疯狂,但它确实有效。 比如1958年的时候,米国的猎户座计划在圣地亚哥的通用原子公司诞生。 这家公司由弗雷德里克·德霍夫曼创立,旨在开发商业核反应堆,现在是国防巨头通用动力公司的子公司。 而当时的猎户座计划就是一项旨在直接地以探测器后方一连串的原子弹爆炸来驱动(核脉冲推进)的航天器研究计划。 那位提出了大名鼎鼎"戴森球"构想的弗里曼·戴森教授,就是猎户座计划的主力研发人员之一。 与传统化学发射火箭相对比,核脉冲推进的航天器具有更高的推力和比冲。 但遗憾的是,受限于当时人们对于"核弹"这种武器的固有 印象,再加上1963年开始签署的禁止核试验条约,以及nasa推出的太空竞争"无核"方案等等各方面的原因。 核脉冲推进的航天器最终落幕在当时的冷战和太空竞赛中。 而如今,时间过去了大半个世纪。 随着科技的发展,核脉冲推进技术的发展也比上世纪中页更加的优秀,也已经不需要再引爆核弹了,他们可以更安全更稳定的利用裂变聚变技术来做到脉冲推进。 相对比内华达山脉公司研发的坚韧号航天飞机来说,这才是nasa宇航局的新杀手锏。 帮助他们从对手手中重新夺回航天第一的手段! ..... 听到这个好消息,站在他的身旁,一直紧皱着眉头的cia副局长脸上终于露出一些笑容。 他点点头,开口道:「尽快吧,外面的压力很大,不仅仅是华国,还有很多的盟友都有了异心。」 「我们需要在航天领域证明自己的实力。」 伴随着的时间推移,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影响力也在跟着发酵。 与此同时,太平洋对面那个国家的声势也跟着突飞猛进。 如今的华国,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恐怕已经不弱于上个世纪巅峰的红苏了。 甚至可能会更强。 毕竟上个世纪的红苏虽然强大,但米国联合欧洲等西方国家还是可以压制的。 而如今,对岸那个国家,即便是他们联合了欧盟、澳洲、北米等所有的西方国家,也不过是平分秋色而已。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要弱一筹。 毕竟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 刚出现的时候勉强还好,华国也需要顾全国内的发展。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们腾出手,开始有能力"支援"其他国家的时候,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影响力,就爆发了。 能源、材料、信息是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 但如果要继续深入下去的话,能源才是唯一的核心。 因为能源短缺是每一个国家都存在的问题。 就如石油,君不见围绕着它发生了多少的冲突,中东区域的动乱,几乎都是由石油造成的。 能源问题如果能够得到解决,材料和信息差一点,其实关系也不大。 尤其是可控核聚变这种比石油更加廉价的能源,哪怕是米国,哪怕是欧洲,也没法拒绝。 因为你拒绝了,你就落后了。 虽然说目前欧洲、澳洲、美洲等多个地区的国家依旧还选择和他们站在一起,但伴随着对方的崛起,这个原本因可控核聚变而紧密联合在一起的联盟,已经有破裂的趋势了。 尤其是在航天领域的变化出现后,有一些国家更是开始隐隐偏向华国了。 如今的他们,迫切的需要一些新的突破,来为自己挽回局面。 尤其是在航天领域。 毕竟这是接下来发展的重点赛道。 如果说地球的资源对于人类来说是有限的,那么宇宙的资源对于人类来说就是无限的。 光是一个太阳系,甚至可以说光是距离最近的月球,蕴含的各种资源,对于当前的各国来说都足够说是取之不尽的。 谁有能力率先踏出地球,开采太阳系其他星球的资源,那么谁就能够在新时代占据先机。 没错,就是新时代。 当可控核聚变技术完成,信息时代已然悄然进入了聚变时代。 而接下来的方向,无疑就是头顶的太空。 ...... 与此同时,另一边。 在nasa宇航局筹备着准备从华国夺回航天领域荣耀的时候,星海研究院,下蜀航天基地中。 「徐院士,最新情报消息,nasa宇航局那边正在研发的"脉冲等离子体火箭"技术已经有了重大的突破。」 办公室中,从外面匆匆赶过来的温远航给正在忙碌的徐川带来了一份全新的消息和情报。 「脉冲等离子体火箭?」 徐川饶有兴趣的抬起头,看着匆匆赶过来的温远航,从他手中接过了带来的情报资料。 温远航点了点头,有些担忧的接着道:「嗯,从目前收集到的情报来看,nasa研发的这种新型"脉冲等离子体火箭"技术,比冲高达5000s、可以提供牛顿的推力。」 「有准确的信息,相比之下spacex的重型猎鹰和其他运载火箭来说,这种新型火箭可以让航天器更快的前往火星,将旅行时间从8个月缩短到仅2个月。」 两个月的时间,从地球前往火星。 老实说,这个速度已经不比他们的航天飞机慢多少了。 这项技术真要完成了,米国在航天领域或许能快速的追上他们的脚步。 徐川倒是没太在意,他翻了翻手中的资料。 脉冲推进技术他了解,不过这种新式的脉冲等离子体火箭他倒是了解的不多。 从资料上来看,nasa新研发的这种的脉冲推进技术,是通过使用电磁发射器将"放射性物质子弹"从火箭的枪管中发射出来,作为推进的。 简单的来说,运载火箭或者飞船本身就是一支枪,而当"放射性子弹"穿过"枪管"时,部署在枪管壁上的一系列脉冲激光会主动激发,进而将数百万个中子注入这枚放射性子弹中。 而在中子的促进中,这枚子弹会逐渐过热到令人难以置信的高温,引发铀中的核裂变反应,从而分裂原子,开始裂变。 随后,裂变产生的能量将触发镝和氚中的核聚变反应,就像能量的级联释放一样,立即产生超带电粒子的大规模膨胀,也称为等离子体。 最后,在火箭末端的磁性喷嘴会将排斥所有带电粒子从后面并推动飞船前进。 而每一次的子弹激发,都将给飞船来带庞大的推力。 这就是所谓的脉冲式等离子体推进。 有些类似于可控核聚变技术中的"惯性约束"路线。 从资料上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来看,不得不说,米国在航天领域的底蕴的确相当的深厚。 在航天领域上失利后能迅速追赶上脚步,的确很不错了。 不过在徐川看来,所谓的脉冲式等离子体推进技术也就这样。 如果是小型可控核聚变技术和空天发动机没有实现,或许这项技术的先进程度足够全世界仰望。 但现在,面对空天发动机+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组合,脉冲式等离子体推进技术还真不够看的。 看完了手中的情报资料,徐川笑着开口道:「两个月的时间做到从地球前往火星,很不错的技术了。」 「如果是放到几年前,可以说是顶尖了。」 「不过.....」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和空天引擎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这话的确不是他吹鼓自己,而是事实。 以空天发动机+可控核聚变技术为基础的航天飞机,无论是一代还是二代机,以登火窗口期 为标准前往火星,理论上来说,一个月的时间就足够了。 笑着将手中的资料放到了桌上,徐川也没太在意nasa的新技术,他看向温远航,开口问道: 「中秋登月的准备工作进展情况如何了?」 温远航快速的回道:「一代星海号和扶摇号已经做好了全面的准备,二代瀚海号正在进行最后的检查工作。」 「相关的物资已经运送到下蜀航天基地中,正在进行装机。三天后可以准时开启登月工作。」 徐川点点头,道:「盯一下航天科技、科工和其他配合这次行动的企业,别掉链子了。」 「嗯。」 温远航点了点头,脸上带着向来温和的笑容,道:「徐院士放心,这些事情我一直都有关注,那边的配合工作进行的很顺利。」 闻言,徐川脸上也露出了轻松的笑容,开口道:「那就行,这一次的登月工程过后,一切顺利的话,可以联系其他国家的代表,开启月面生物圈工程了。」 二代瀚海号在中秋节前往月球去接回那些往年发射上去的登月器任务是他临时决定的。 不过此次一代星海号和扶摇号却是早就已经规划好了的任务。 不仅仅是两架一代机,还有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以及一些民间航天企业的配合工作,也是早就协调好了的。 在过去的接近一年的时间中,星海号和扶摇号先后进行了超过两位数的登月任务。 运送过去了大批量的物资设备和工程师外,还在月面南极修建了数座居住舱、生命维持单位以及科研平台。 而这一次,三架航天飞机将同步开启载人登月工程,不仅仅是运送宇航员、科研人员及工程师前往月球,还有大量的设备和物资。 完成这次任务后,他们将正式在月面南极开展各种科研工作。 如月球上进行批量化的混凝土生产实验、提炼月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中的钛、铁等金属、月面无土种植农作物、月球资源利用试验验证等等。 这些实验将为后续华国对月球的开发提供最为基础的数据,也是徐川最期待的事情之一。 如果说米国还在试图研发各种性质的航天器,重新夺回属于他们在航天领域的荣耀。 那么对于华国来说,他们的目光早就已经不再是在某一个航天领域了。 月面科研前哨基地的建造,不仅仅是科研,更是意味着他们即将拥有规模化移民地外星球的资格,实力。 两者,早已经不在同一个,不在同一个平台上了! ..... ps:晚点还有,不过会过十二点,大家早上起来看好了。 免费阅读. 第八百一十六章 :祖国强大了,真好。 将中秋节登月工程相关的工作安排好后,徐川摸起桌上的手机发了个消息,随即起身离开了办公室。 楼下,郑海已经开着车停在了楼外等待。 「去哪,教授。」 徐川上车,郑海扭头问了一句。 「金陵南站。」 「接人?」郑海一边发动车子,一边好奇的问了一句。 「嗯。」 徐川笑了笑,点头道:「晓晓回来了。」 郑海有些惊讶,好奇的文道:「徐晓她,毕业了?好像也没几年吧?」 在徐川身边当司机和安保好些年了,对于他家里人的情况,自然是清楚的。 在他眼里,徐晓那个曾经鬼灵精怪的小丫头,也是当妹妹看的,毕竟一直都是喊他郑大哥的。 徐川笑着道:「嗯,毕业了,回来了,正好。」 郑海笑了笑,也没多问,平稳的驾驶车辆朝着金陵南站赶去。 金陵南站,等候在接待大厅中,徐川静静的等待着。 徐晓不是直飞金陵的,从英国到这边的航班没到魔都的多,选择比较少,那丫头是直飞魔都,然后转高铁过来的。 等待了一会儿,人群中,一个拖着行李的靓丽身影映入了他的眼帘中。 带着笑意,徐川朝着她挥了挥手。 很快,对方就注意到了这边,拖着行李一路小跑了过来。 「老哥!」 一路小跑过来,抓着徐川的胳膊摇了摇头,徐晓嬉皮笑脸地说道:「老哥,想我了没?」 徐川从她手中接过了行李箱,笑着揉了揉她的脑袋,道:「当然。」 要说最让他担心的人选,在他身边自然是这个之前在欧洲那边留学的妹妹了。 毕竟身边的至亲好友里面,就这一个还在国外进修的。 现在终于是平安回来了,他心里一直悬吊着巨石也总算是放下来了。 徐晓笑嘻嘻闹腾了一下后,和一旁的郑海打了个招呼。 「郑大哥,你还在帮我哥开车啊,没升职?」 郑海笑了笑,开口道:「帮你哥开车有什么不好的?这就是我的工作。」 闲聊了两句,徐川率先开口道:「走吧,先上车,回去再聊。」 郑海点了点头,从徐川手中接过行李,带头朝着停车场走去。 红旗轿车行驶在道路上,两兄妹坐在后排聊着天。 主要和徐晓这段时间的毕业工作及虚拟现实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有关系,毕竟她的路,徐川已经替她铺好了。 而徐晓也很争气,在自己选择的学习方向上走上了科研人员的道路。 没错,虽然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领域是徐川提出来的,不过他也只是给了个建议而已。 最终的决定权,在徐晓自己手上。 毕竟如果他不想走,徐川也不可能压着她走这条路。 「对了,老哥。」 后排的座位上,徐晓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扭过来眨巴着大眼睛看向自家老哥,开口问道: 「上次你给我打电话,说要送给我一个毕业礼物,礼物呢?」 徐川看了她一眼,笑了笑,道:「急什么,这还在车上呢,你老哥我什么时候失信过?」 徐晓吐了吐舌头,跳过了这事开始聊其他的。 半个小时左右的车程,红旗小车很快就抵达了星海研究院。 对于徐晓来说,她也不是第一次来这边了,轻车熟路的走在了徐川前面,率先进了自家老哥的办公 室。 「老哥,马上就中秋节了,今年回去不?」 站在宽阔无比的落地窗旁边,徐晓自行从办公室的冰箱里面摸了瓶饮料,喝了一口后询问道。 徐川摇了摇头,道:「回不去,下蜀航天基地那边正在筹备登月工程,我要留在这边主持大局。」 「登月!」 听到这话,徐晓眼前一亮,快速的说道:「老哥老哥,我也想!」 徐川瞥了她一眼,道:「等着吧,你老哥我同样想。」 不止是徐晓,他自己也在想着什么时候能去趟月球。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他是上不去的。 至于徐晓,要想登月比他虽然容易点,但真要有这个想法,还是得训练体能、航天知识等各方面的,没个三五个月半年的时间,徐晓是上不去的。 徐晓噘了噘嘴,有些失望,不过回国的喜悦比这会的失望更大,她很快就抛下了这事。 看着外面的风景,徐晓思索了一会后开口建议道:「老哥,中秋节要是不回去的话,不如把老爸老妈都喊过来吧?」 书柜前,徐川从抽屉中翻出了和埃隆·马斯克的交易合同,笑着道:「可以啊,正好你也回来了,在哪里团聚不是团聚。」 将父母接过来这边过中秋,的确是个很不错的想法。 一方面是中秋节他的确回不去。 另一方面是他现在也在尽量的避免回去。 因为对于他来说,每一次的远行出门都是可以说是一件大动干戈的事情。 不仅仅是安保会各种折腾,还有他本身带来的各种影响。 徐晓滴溜溜的眼睛转了一会,笑嘻嘻的说道:「老哥,除了老爸老妈,我还想邀请两个人。」 徐川看了她一眼,道:「你要是能邀请来的话。」 他知道这丫头想邀请的另外两人是谁,不过他也没拒绝。 不过在他看来,刘嘉欣和刘嘉楹那两姐妹选择过来的概率很小。 中秋节这种日子,她们大概会回川都老家陪婆婆,这是她们唯一的亲人了。 对于这个,徐川还是很清楚的。 没有在这种事情上闲聊,他将手中的文件递了过去,道:「送你的毕业礼物。」 「什么呀,老哥。」 徐晓好奇接过文件袋,将其拆开,从里面取出了一份文件。 简略的翻了翻,她整个人顿时就被震住了,一脸惊讶诧异的看了过来。 「这老哥,这是.」 一份合同! 合同不是关键,关键是合同里面的内容! neuralink脑机接口公司! 对于研究方向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徐晓来说,她怎么可能没有听说过这家公司。 马斯克旗下大名鼎鼎的科技公司,掌握了多种脑机接口方面的技术。 更关键的是,这家公司目前的估值(没上市),差不多有六十亿米金左右。 而合同上标注的是她能掌握百分之九十的股份,也就是说,这一份毕业礼物的价值,按照目前软妹币和米金的汇率,高达二百七十亿rmb。 徐川笑了笑,道:「你不是一直都在研究脑神经控制设备和虚拟现实吗,这份礼物很合适。」 「我看过了,neuralink脑机接口公司中的部分技术,对于你的研究很有帮助。」 徐晓深吸了口气,从满是震撼中回过神来,开口道:「这个太贵重了,老哥,我不能要。」 如果是其他的礼物,她就接受了。 但这份礼物,很明显已经超过了她的能力,几 十亿米金,两百多亿近三百亿软妹币估值的庞大公司,且不说其他的,她能否控制得住就是个很大的问题。 毕竟她也才毕业而已,万一给弄垮了,那就亏大发了。 徐川笑了笑,道:「不用担心其他的,你做好你自己的研究工作就足够了。」 「至于其他的,比如公司管理什么的,到时候挖人聘请专业的公司经理就好了。」 徐晓苦着脸,道:「但是这也太贵重了,几十亿米金,万一」 徐川笑着道:「没什么,几十亿米金而已,不用担心赔了,对我而言也不过是锂硫电池技术的部分授权费用而已。」 闻言,徐晓好奇的看向自己老哥,询问道:「说起来,老哥你现在有多少钱?」 徐川想了想,最终摇了摇头,道:「不知道。」 徐晓:「????」 徐川笑着道:「我还真的不是很清楚我现在到底有多少钱,没详细的统计过。」 「那大概呢?」 徐川思索了一会,道:「几千亿?上万亿也有可能。」 听到几千亿上万亿这个数字,徐晓当场就亚麻呆住了。 小嘴微张,一句标准的感叹词就飙了出来。 「卧槽!?」 回过神来,徐晓没忍住咽了口空气,眼神中满是金光闪闪。 「老哥!原来你这么有钱啊!」 徐川耸了耸肩,道:「大部分都是公司股份什么的,流动资金不多。」 对于自己具体有多少钱,他还真不是很清楚。 光是聚变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百分之五的股份,就是个天文数字了。 这家公司没上市,所以他也没法精准的判断自己这手中的股份到底值多少。 当然,无论值多少钱,他也不可能将这百分之五的股份卖掉。 而除了聚变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外,他手中还有川海材料研究所、川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及部分的星海研究院的股份。 哦,还有一个此前投资给徐晓两个亿建立的一家名为"星光"的虚拟现实公司,不过这个体量太小,可有可无的。 但就算是抛开聚变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他手中的资产也至少在数百亿以上。 如果福布斯排行榜统计的话,他绝对榜上有名。 而对于上富豪榜这种事情,徐川也没多大的兴趣,他不提,福布斯排行榜哪怕对他的资产有推测,也不敢将他的名字写上去。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对于如今的他来说,钱的确只是个数字。 正如徐川所料,徐晓最终还是没能将刘嘉欣和刘嘉楹拉过来一起过中秋。 在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两姐妹就已经返回了川都老家那边。 不过徐父徐母已经过来了,在将行李送到了紫金山脚下的别墅后,对航天飞机和登月很感兴趣的二老在郑海的带领下来到了下蜀航天基地这边。 办公室中,徐川正在安排确认着最后的登月工作。 助理敲了敲门,随即将徐父徐母以及徐晓送了进来。 「爸,妈。」 看到走进来的二老,徐川放下手中的签字笔,笑着起身迎接。 「没事,你先忙你的工作。」 徐父摆摆手,让徐川去做自己的事情,目光在办公室中浏览着。 徐川笑着解释了一句:「没事,该忙的前面已经忙完了,这会不过是看看文件而已。」 父母远道而来,再忙的工作这会也可以先放一下。 一旁,徐母上下打量了一下徐川 ,见他的样子没什么太大的变化也放下了心。 快半年的时间没见了,游子在外,作为父母的他们怎么可能不担心。 一旁,徐晓嬉皮笑脸地说道:「老哥,忙你的去吧,这里还有我呢,我带老爸老妈逛逛。」 看着自己老爹站在落地窗旁边,目光紧盯着不远处的航天飞机,徐川笑着道:「先坐会吧,等会我带你们参观一下航天飞机。」 闻言,徐父回过头来,有些担忧的开口道:「不会给你们的工作造成什么干扰吧?」 徐川笑着道:「放心吧,看看而已,没什么问题。」 带着家人登上瀚海号上游览了一下,满足了一点家人的好奇心后,一行人便快速的撤离了跑道,并未给航天工作的开展带来什么困扰。 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太阳开始逐渐西斜,夜幕开始降临。 此刻,航天发射中心,此刻正是一片灯火通明。 已经做好了准备的瀚海号、扶摇号、星海号三架航天飞机已经完成了最后的检查,有序的排列在宽敞无比的跑道上。 地勤人员正在起飞跑道上忙碌的穿梭着,在工程师的指挥下,对发射场地以及三架航天飞机做着最后的检查。 这一次的登月计划已经定下,点火被安排在了晚间十点开始。 站在指挥塔的透明玻璃窗旁边,徐川带着家人安静的等待着即将开始的发射。 在发射前,相对比其他人,他反而是最轻松的一个。 毕竟登月也不是第一次了,虽然说这次的规模任务大一些,但也用不到他来亲自指挥。 伴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十点抵达,横越在宽敞跑道末端的瀚海号最先启动,红紫色尾焰摇曳在夜空中,如同流星一般划过天际,朝着此刻那一轮明亮的新月驶去。 「真漂亮啊,老哥,就像流星一样。」 第一次看航天飞机起飞,站在一旁的徐晓不由自主的赞美了一句。 徐川的目光也跟随着瀚海号的起飞而远去,这震撼人心的一幕,无论看多少次都不会厌倦。 一旁,目送着那红紫色的弧光托着那银色的飞船从跑道的尽头缓缓脱离了地面,飞向远处的天际线,徐父突然感慨了一句。 「看到这一幕,我倒是忽然有些理解你之前为什么想上去了。」 徐川扭头看了过来,笑着道:「改天有机会带你们坐坐?上太空看看?」 闻言,徐父毫不犹豫的摇了摇头,道:「那倒不用,今天能站在这里看着这航天飞机的发射,我就很满足了。」 一旁,徐母白了一眼徐父,开口道:「就他这把老骨头,还上太空,坐个飞机都能腰酸背疼的,可别给折腾散架了。」 徐父笑呵呵的没有反驳,望着那已然远去在一片漆黑的夜空中拉开了一道宛如流星的光芒,他只是静静的看着,欣赏着,祝福着。 那以往他们只能在电视上,在新闻中看到的航天飞机,如今他们已经拥有。 那以往只能在报道中,在心里盼望着的载人登月,他们更是已经一次次的开展过。甚至自己还能亲眼站在这里,看着那航天飞机远去。 作为一个出生在七几年代,经历过无数变迁的淳朴农民,此刻他心里只有最真实的一句感慨。 「祖国强大了啊,真好。」 免费阅读. 第八百一十七章:从未想过的事情 伴随着瀚海号、星海号和扶摇号三架航天飞机的顺利升空,地面指挥中心的任务也阶段性的完成了。 剩下的,那就是在近地轨道上完成与其他航天企业运输的物资对接后,前往月球了。 对于徐川来说,他的统筹工作也已经完成,登月工作,交给下蜀航天中心这边指挥就足够了。 带着家人,从下蜀这边回到紫金山脚下的别墅,等待着中秋节的到来,也算是闹中取静,忙碌中盼来了个团圆了。 这两天,徐川也没去星海研究院那边,就在家里陪着父母,顺带远程处理一下手头上的工作。 客厅中,徐晓抱着半个西瓜,一边用勺子挖着吃,一边打开了一年到头都难得打开一次的大电视。 「老哥,说起来,马斯克怎么会将neuralink脑机接口公司卖给你的啊?」 挖了一大勺西瓜,徐晓鼓着腮帮子一边吃一边好奇的询问道。 neuralink在脑机接口技术的研究哪怕是放到全世界的范围,也是最顶尖的那一批。 这种高科技公司,一般来说米国基本不可能外流的。 无论是马斯克,还是米国商务蔀亦或者国会的老爷们,都不太可能同意。 徐川随口回道:「用锂硫电池的国外授权换的。」 听到这个答案,徐晓恍然明白了过来。 相对比neuralink脑机接口公司来说,特斯拉才是他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 缺少了锂硫电池,特斯拉会跟不上时代的,到时候就不是出售一家脑机接口公司能够解决的。 失去了neuralink马斯克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损失,但要是特斯拉倒了,对于他的事业而言可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 闲聊了一会后,徐晓将抱着手中的西瓜,黑溜溜的眼珠子滴溜溜的转了一会后,狡黠地笑了笑后伸手戳了戳徐川的胳膊。 「老哥,老实交代,你和嘉欣姐现在发展到哪一步了?」 徐川没好气地瞪了她一眼:「小丫头片子,你一天到晚都在想些什么?」 徐晓丝毫不惧,嘻嘻哈哈的说道:「你的生活中除了嘉欣姐又没有其他的女生。而且除了家人,你允许过其他人到这里来吗?如果我没记错,这栋别墅,好像也就嘉欣姐来过。」 徐川瞥了她一眼,道:「上次过生日你忘了?」 徐晓笑嘻嘻的说道:「那不算,那只能说是公开庆祝,而且除了嘉欣姐,可没有其他人能留在这里过夜。」 这话说的的确不假,虽然上次过生日的时候有不少人都来了这里。 但留在这里过过夜的,除了家人外,也就只有学姐了。 包括郑海和医护助理唐思佳,都没有在这栋别墅中住过。 徐川长舒了口气,道:「小孩子家家的,你懂什么?」 徐晓顿时就反驳道:「老哥,我都二十五了好吧,哪里是小孩子!」 「再说了,我也是女生好吧,怎么,难不成你比更懂女生?」 停顿了一下,徐晓面色古怪的看向自己老哥,开口道:「老哥,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到现在都还没谈过恋爱吧,该不会是个无性恋?」 「还是说....」 「你喜欢男的?是个同性恋?」 一边说,她还一边认真的推测道:「我觉得我的推测很有道理,你身边女生好像真没几个,倒是男的一大堆,比如郑大哥,比如林风师兄......」 徐川有些抓狂,从沙发摸起枕头就砸了过去,道:「你丫腐文看多了吧你,一天到晚瞎猜测什么,你老哥我是个正常人好吧 。」 徐晓吐了吐舌头,跳过了这个话题。 不过说真的,站在她这个妹妹的角度来看自己老哥,如果那位嘉欣学姐没有成为她的嫂子,搞不好她可能就没嫂子了。 以她老哥的性格,还真有可能做出这种终生不娶,一心扑在学术研究上的事情。 ...... 另一边,十几万公里的遥远深空中,三架银白色的航天飞机拖曳着蓝白色的尾焰,朝着那一颗银灰色的星球航行而去。 数十个小时的行程如果是放到地球上,那的确称得上是遥远。 但放到广袤无垠的宇宙深空中,却完全可以说得上是近在咫尺的距离。 伴随着一道道指令的修正,那颗银灰色的星球也逐渐映入了航天飞机众人的眼中。 减速、入轨、绕轨、高度降低...... 一系列的流程过后,三架航天飞机已经进入了极地投放轨道。 月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上空,伴随着航天飞机轨道的调整,星海号高速从月面前哨科研站基地的上空划过。 随后,一座棱台状的登陆舱缓缓从高空轨道沙沟抛下,沿着计算好的轨道缓缓坠落在银白色的月壤上,掀起了滚滚的月尘。 登月舱中,在另一名宇航员的辅助下,郗鸿文解开了固定自己身体的尼龙锁扣,缓缓的控制住身体站了起来。 在他前面,带队的宇航员已经率先打开了舱门,朝着外面走去。 紧跟在后面,郗鸿文深吸了一口宇航服内供应的氧气,向着舱外踏出了第一步。 沿着登月舱的舷梯,他稳步走出了登月舱,当脚踏实地的那一刻,整个人都有种梦幻的感觉。 「感觉如何?」 站在他身旁,带队的宇航员江新林笑着开口询问道,声音通过耳麦传递到了郗鸿文耳中。 「难以想象。」 透过高强度的钢化玻璃面罩,郗鸿文眺望扫视了一圈月球上的风景,感慨着回道。 老实说,放到前些年,他从来都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能够踏上月球,毕竟他只是一个搞物理研究的学者。 那时候,对于他们来说,登月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名词,更不会想到自己能在四十岁之前走出地球。 而如今,他已经脚踏实地的站在了月面上,这是他从未想过的事情。 不出意外的话,他是第一个接受过正式的宇航员培训,踏上月球大地的物理学家。 虽然这次的任务中,两架一代航天器一共载荷了十几名工程师和学者,但物理学家只有他一位。 其他的,不是工程师,就是生物学家、材料学家等等。 目前的配置,基本上一个领域只配备了一名学者和一名工程师。再加上本身就驻扎在月面前哨科研站这边的人员,差不多每一个研究领域能有三个人员。 江新林笑了笑,开口道:「如果身体没什么不适的话,那就开始工作了,基地那边的月球车等会就过来了,我们要在那之前将登月舱携带的物资和设备都取下来,然后一起运送过去。」 闻言,郗鸿文用力的点了点头,带着些许兴奋应道:「好。」 ...... 免费阅读. 第八百一十八章 :月华台! 在两名登月人员忙碌着从登月舱中准备各种物资设备的时候,不远处,一台银白色的月球车,缓缓向着这边开了过来。 很快,月球车便开到了面前,一名穿着蓝白相间舱外活动宇航服的航天人员从车上走了下来,朝着这边蹦跶了过来。 与此同时,江新林和郗鸿文两人耳麦的通讯频道内,也紧跟着传来了那人的声音。 「欢迎,欢迎两位来到月球,我是月面前哨科研站的卜祁。」 宇航服内,卜祁带着笑意的声音传来,三人碰面,互相握了握手。 寒暄了几句后,卜祁笑着开口说道:「先去科研站基地那边吧,咱们后面有的是时间聊天。」 江新林和郗鸿文同时点点头,三人将登月舱携带的物资都送入了两辆登月车,随即也登上了车辆。 月面上,月尘滚动,两辆登月车一前一后朝着不远处的月面前哨科研站基地驶去。 很快,一座由一个个居住舱、生命维持单位以及科研平台组成的前哨站映入了三人的眼帘。 月球车上,郗鸿文眼神中满是好奇和兴趣的打量着眼前的科研基地。 广袤的艾特肯盆地中,在一片几乎看不到尽头的平地上,一座座有些类似于"蒙古包"一般的银白色建筑率先映入了他的眼帘。 如果是放到地球上,眼前这些建筑并不算什么。 每一个银白色蒙古包建筑也并不大,直径目测大概在二十米左右的样子。 这些建筑整体由一个圆柱半圆组成,下半部分是圆柱,上半部分是半圆。 当然,这只是大体上看起来像,实际上细节还是相差很多的。 比如上半部分的半圆,其实更像是"射电天文望远镜,比如贵州的那个"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由一块块的面板单元、背架、调整装置、连接机构等组成。 不过这个是倒扣过来的,像锅盖一样。 而除了这些,与此同时,他还看到了另外两辆月球车也在缓缓的行驶着,对方的方向看起来好像和他们不太一样。 他们的目的,好像就是不远处的那些蒙古包。 至于是不是和他们一样,是这次登月的科研人员郗鸿文倒不是很确定。 「这里就是月面科研前哨基地吗?」 看着面前的建筑,郗鸿文眼神中闪烁着兴奋色彩。 前面的月球车上,带队的卜祁视线也同样落到了不远处的建筑上。 目光中带着自豪,脸上堆满了笑意,他开口解释道:「是,不过只是一部分而已。」 「一部分?」郗鸿文好奇的问道。 卜祁笑着道:「当然,我们为之建造了整整一年时间的月面科研前哨基地,怎么可能就这么点。」 「这些看起来长得很像蒙古包的设施,正规一点的话叫做"月面生物培育基地"。」 「你刚刚看到的那一队过去的月球车,就是专门负责这部分的人员。」 「"月面生物培育基地"里面分为植物区和动物区,可以进行各种月面生物实验。」 「此外,更关键的是它是月面前哨科研站的食物来源之一,里面种植的一些瓜果蔬菜我们已经采摘过很多轮了。」 听到这话,郗鸿文忍不住要了口唾沫,震撼的开口道:「不是,你们都开始在月球上种菜了?」 卜祁哈哈笑道:「不然你以为过去一年我们耗费了数以亿计的资金不断进行登月活动是在干什么?」 「单纯的挖点月壤回去做研究吗?」 顿了顿,他接着补充解释道:「当然,主要通过已经成熟的无土栽培技术提供一些瓜果蔬菜什么的。」 「鱼类肉食之类的蛋白质脂肪食物目前还是得依靠航天飞机从地球上那边运送过来。」 「不过它能够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五左右的蔬菜水果纤维食物供应。」 「虽然不是很多,但也很宝贵了,毕竟这些都是新鲜的蔬菜瓜果。」 看着不远处的"月面生物培育基地",卜祁眼神中满是自豪。 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的新鲜蔬菜瓜果提供,虽然不多,但对于在月球上开展活动的他们来说的确是相当宝贵的食物了。 毕竟如果是从地球上运送过来,哪怕以星海号航天飞机的效率,也需要至少三天左右的时间。 冷鲜保存技术再厉害,也没有现摘的新鲜。 当然,新鲜不新鲜这些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月面培育技术的发展以及成本的降低这些东西。 毕竟向地外星球进行拓展,他们不可能什么资源都依赖地球的补充,尤其是在吃的方面,越是发展,人口也会越多,对于吃喝的消耗也会越发的增加。 那么实现异星发展食物的自给自足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了。 望着那片大大小小的蒙古包,郗鸿文眼神中满是震撼。 他还真没想到祖国的航天实力已经发展到了这个地步。 在月球上种菜! 这简直是他以前想都没想过的事情。 当然,他以前更没有想过自己能在有生之年到月球上来做研究。 从震撼中回过神来,郗鸿文忍不住开口询问道:「技术呢?无土栽培虽然是项成熟的技术,但是这可是在月球上啊。」 「其他的不说,温度、湿度、氧气、水资源这些东西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被这座"月面生物培育基地"震撼到的同时,来自一名学者的探索欲望也快速的充盈在他脑海中。 要知道,在月球上种菜,要解决的问题可不是一个两个。 其他的不说,首先是温度。 要知道,月面上昼夜的温差极大,白天有阳光照射的区域能高到一百二十摄氏度以上。 而夜晚温度最低时能达到零下一百八十度。 如果在这么大的温差下,稳定的维持住月面前哨科研站内部的温度,就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此外,还有氧气、水资源等等各种问题,同样都是非常麻烦的问题。 不过既然他们现在已经建起来了这座基地,自然也就意味着这些问题都是已经解决了。 至少是暂时已经解决了的,能够维持住他们这座基地的正常运转。 而对于面前的这些,他迫不及待的想了解,哪怕他是一名物理学家。 卜祁思索了一下,回道:「技术方面的东西我不是很了解,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后面你可以自己过去看看,找那边的技术人员了解一下。」 「不过一些简单的我还是知道的,这些建筑的主体基本是由高强度低重量的铝合金构造的,外沿部分填充了保温材料以维持温度。」 「而顶层是高效率的石墨烯太阳能发电板,可以将吸收的阳光转化成电能,为培育基地内部提供部分能源。」 「至于空气和水资源,一部分来源于地球那边运输,然后通过空气循环系统和水循环系统进行重新利用,所以这些东西我们还是得尽量节省点使用。」 「另一部分嘛,来源于我们的脚下。」 「脚下? 」 郗鸿文愣了一下,有些没反应过来。 卜祁笑了笑,道:「没错,在探测我们修建的这个基地的时候,我们发现了数座溶洞,你猜猜我们在这些溶洞中发现了什么?」 「什么?」 郗鸿文顺口问道,不过很快就反应了过来,一脸惊讶的看向卜祁。 卜祁脸上露出了笑容,回道:「月球冰!」 「虽然目前我们发现的月球冰数量不是很多,但是这已经证实了月球上的确是存在水资源的,而且可能还不是一点点,月球地面下的溶洞中,可能存在一定数量的水资源资源。」 「我们这边已经在通过卫星和探测器进行寻找了,不过这事暂时别说出去。」 「原因你懂的」 闻言,郗鸿文点点头,快速的回道:「当然,来之前我都是签了保密条例的,这些肯定不会乱说。」 聊着天,两辆月球车拖拽着物资,很快就来到了月面前哨科研站的核心区域。 坐在车上,郗鸿文抬头看去,总算是见到了这座神秘无比月面前哨科研站的部分踪影。 没错,只有部分,而不是全部。 因为这座月面前哨科研站,主体的核心建筑,大部分都不在地表,而是在地底。 这是一座依赖艾特肯盆地中某个的中大型溶洞而建造起来的科研基地。 「半地下式科研基地?」 看着眼前的建筑,郗鸿文好奇的询问道。 面前的基地看起来并不是很大,地面上的结构是一个半椭圆形状的建筑,目测直径可能只有五十米左右。 当然,这个不是很大是在他心中对比过后而做出的判断,毕竟旁边不远处的那些生物培育单元直径都有二十来米。 眼前这座核心基地,五十米左右直径很显然不符合这座前哨科研站基地的规模。 而且在来之前,他也是有过了解的,目前这座月面前哨站基地,有接近五十名左右的工作人员。 很显然,如果表面只有这一座椭圆形的建筑,是无法满足这么多人的日常生活和科研需求的。 卜祁点了点头,开口道:「是的,半地下式基地。」 微微顿了顿,他接道:「还记得去年那条恰好卡住了米国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的地缝吗?」 「记得,怎么了?」郗鸿文好奇的问道。 去年的载人登月工程,可以说是轰动全世界的,他自然知道。 卜祁笑了笑,道:「在经过探测后,我们发现沿着地缝往东边区域走一段距离,有一个面积不小的溶洞。」 「在经过考察后,我们发现这座溶洞各方面都很符合建造基地的要求。于是便汇报了上去,最终星海研究院和航天局经过商议后,当即就决定以这座溶洞为基础,建造起来了一座半地下式月面基地。」 听到这个回答,郗鸿文没忍住笑了起来。 「这么说,我们这是"因祸得福"了?」 卜祁笑着道:「算是吧。」 因祸得福,这个形容词挺有意思的,只不过是米国祸,他们福而已。 月球基地的建造,是有航天实力,能够进行登月的国家都会考虑的工作。 而以目前的科技来说,方案主要有两大类。 月球表面基地和月球地下基地。 前者可以分三种,分别是钢性结构月球基地、柔性结构月球基地、移动式月球基地。 而一开始的时候,星海研究院和航天局考虑的是月面钢性结构基地。 因为月球没有大气层,是完全真空暴露在宇宙 中的,不仅要全盘接受宇宙各种射线,白昼和黑夜还有超过200度的温差。 此外还有陨石撞击、太阳风、宇宙射线、粒子辐射等等各方面的问题。 而钢性结构最大的优点是使用寿命长、后期维护方便。可以使用特殊的金属材料或复合材料搭建,还可以就地取材用月球混凝土建造。 相对来说它更适合进行长期驻留,也能够更好的保护宇航员和科研人员。 不过钢性结构需要用到大量的属材料、复合材料、月球混凝土等材料搭建,施工难度大,投入也大,对于航天运输资源的压力同样也是巨大的。 但随着艾特肯盆地这个溶洞的发现,月面钢性结构基地很快就被否掉了,进而改成了考虑月球地下基地。 很简单,月球溶洞地下基地的优点更多。 首先月球溶洞穴可以提供天然的遮蔽和保护,使月球基地免受宇宙射线、流星坑撞击和极端温度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这样的保护性结构有助于降低基地建设和运营的风险。 其次是相比于月球表面,溶洞穴内的温度和压力变化较小,这种稳定性可以减少对基地系统和设备的影响,提高基地的可靠性和生存环境的稳定性。 此外,依靠溶洞建造基地,也可以节省大量的钢性材料和建筑材料,极大的降低费用与相关的航天压力。 所以在经过仔细的探测和讨论后,最终决定了这套半地下式的月面前哨科研站。 如果说以星海号为代表的航天飞机是人类在航天科技上的智慧结晶。 那么眼前这座月面前哨科研站基地,毫无疑问是人类建筑历史上最高技术的王冠。 在它面前,无论是哈利法塔、还是东京晴空塔、亦或者是其他高耸入云的大厦,都要在它面前匍匐下自己的身姿。 因为人类的历史上,这是第一座规模性的外星基地! 不仅仅是它的建造难度,更是因为它意味着这是人类跨向宇宙深空的桥头堡。 当然,它也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 【月华台!】 本来徐川是打算取名广寒宫的,不过这和嫦娥三号将落地点的名字重叠了,遂改成了月华台! 寓意着这座月球基地将在月光的照耀下,成为人类探索的新世界的平台。 免费阅读. 第八百一十九章 :中秋佳节,特殊的祝福 月华台。 两辆月球车缓缓驶到了这座银白色的基地前面,在经过验证后,基地的大门率先打开。 当两辆月球车先后进入基地内部后,第一时间看到的并不是什么内部的场景,而是一个简洁的银白色空间。 郗鸿文感兴趣的观察了一下,很快就明白了过来。 作为一名物理学家,他很清楚这个空间是干什么。 简单的来说,这就是个气密门,保障基地内部的环境的。 月面表面接近真空,基本没什么大气。而对于在月面基地上活动的人来说,不可能时刻穿着宇航服。 无论是舱内还是舱外宇航服,只要穿上了,都很不方便工作和科研实验。 所以基地内部的环境除了重力外,必然会想办法保持到和地球一样。 而这个简洁的银白色空间,在外面的月球车进来后,里面的大气会泄露。 但泄露的并不会很多,毕竟空间只有那么大。 而当第一道门关闭后,基地内部会重新给这个空间补充大气,从而形成和内部一样的环境。 这个时候,第二道气密门再打开,月球车和宇航员就可以进去了。 到时候第二道气密门关闭,气密空间自成独立体系,就可以重新启用了。 这样就能够保障内部的环境稳定,以最小的代价来做到进出。 正如郗鸿文推测的一样。 简约的气密空间内,等待了一会后,他忽然听到了一些外界传来的声音。 不是宇航服内,而是直接从外面传来的,很细微,像是门开启的‘咔哒’声。 而不远处,第二道气密门也跟着打开了。 月球车重新启动,朝着基地内部驶去。 当再次停留下来的时候,一片明亮的白炽灯光已经落在所有人头顶。 旁边,一位穿着便装、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基地内部的工作人员走上前来,用专业的设备清理了车外的月球尘,并帮他们打开了车门。 解开了宇航服的头盔,开启了锁扣将头盔摘下来,深吸了口基地内的新鲜空气后,卜祁笑着走下了车。 看着四处打量基地内部情况,眼神中带着新奇和一丝无所适从的郗鸿文,他笑了笑,开口说道: “到了,这里就是我们的月球基地·月华台了。” 有些笨拙的将宇航服的头盔摘下来,郗鸿文深吸了口空气,新奇的打量着四周,顺带活动着了一下身体。 轻飘飘的身体似乎随便蹦跶一下就能摸到天花板的感觉,很神奇。 看着体验月面基地环境的郗鸿文,卜祁笑着开口道:“好好适应一下吧,接下来还有很重的任务在等着你呢。” 停顿了一下,他接着道:“走吧,这里交给其他人,我先带你去办理相关的入驻手续之类的东西。” “在这里,没有权限寸步难行,别说做实验了,你连吃饭都没法去。” 笑了笑,卜祁接着带头朝基地内部走去,同时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这座基地的内部情况。 一旁,郗鸿文连忙跟上了脚步。 一边走,他一边好奇的打量着基地核心内部的情况,也听着卜祁的介绍。 如果说基地外面的建筑和景观震撼到了他,那么基地内部的情况,反而就有些平平无奇了。 这里的所有一切,和在地球上看起来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 整体来说,有些像是酒店+研究所的结合体。 基地的核心高一共三十六点七米,地下部分二十八点四米,地上部分八点三米,总共有十个楼层。 不同的楼层之间高度也不同,居住区的楼层低矮一些,只有2.6米,比地球上普通的居民小区的标准高度还要低一些。 不过这是在月球上,这个高度已经足够满足宇航员和工作科研人员的日常的生活居住了。 而工作区、试验区的楼层高度就要高不少,普遍都在三米以上,甚至更高。 毕竟有些实验设备可能都不止三米的高度。 除此之外,为了保障宇航员和工作人员、科研人员的身心健康,基地内部还配备有小型图书馆、健身房、娱乐室等各种设施。 整体来说,这座基地已经尽可能最全面的考虑到了居住者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 如果要说有什么有什么缺点的话,那大抵就是居住的房间,面积不大了。 这里的房间面积基本都是一样的,每一间的面积只有二十平方米不到。 房间内除了床、衣柜、工作桌等简陋的设施外,就没有其他的东西了。 客厅、厨房、卫生间这些全都没有。 对于居住在这座基地内的人来说,吃饭要么通过分配下来的各种袋装流食或固体食物应对,要么则去食堂。 日常的洗漱、如厕也是在集中区域进行的。 虽然说环境简陋了些,但郗鸿文也没什么可以抱怨的。 其他的不说,光是建造成本,这里恐怕超越了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 放到北上广深这些地方,恐怕那边的一百平米都换不到这边的一平米。 据卜祁的透露,光是修建这座月华台·科研前哨站基地,华国就投入了超过千亿的资金。 当然,具体的数字不知道,这个数字虽然不是什么机密,但也不是他们这种人能清楚的。 不过估摸着这个超过千亿肯定不是千亿出头,说不好最前面的数字还要变一变。 这也是徐川想着研发二代机,在月球和火星上垂直起降,通过拼接的方式来建造月球基地的原因。 因为实打实的建造一座月球基地,耗费的资金实在是太大了。 而航天飞机的组装成本,在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实现后,哪怕是二代机,也能够压缩到十个亿左右。 哪怕是通过十架二代机拼接成一个月球基地,其费用也只有一百亿而已。 所以能够提供一间近二十平米的居住室给他们,老实说这已经是相当奢侈的事情了。 事实上,如果仅仅是提供一个睡觉的环境,十平米,不,五平米都足够了。 带着郗鸿文来到一间贴着编号的宿舍前面,卜祁从口袋中掏出来一张卡片,递了过去,笑着说道: “这就是分配给你的宿舍了,里面日常生活用品全都有,如果你还有什么其他需求的话,可以联系我或者基地内的管理人员。” “合理的情况下,我们会为你提供。” “这张卡片是你在基地内的通行证,也是宿舍的门禁卡和你的身份卡。” “相关的通行权和资料已经发送到你的邮箱了,请务必了解清楚,严禁擅自前往没有通行权限的区域。” “当然,如果有需要,可以申请。” “另外,请一定要保管好这张权限卡,如果丢失了的话,请第一时间上报。” “这不仅仅是你通行吃饭洗澡睡觉全都要用到,而且代表着你的个人情况,如果弄丢了的话,会很麻烦的,不是简单的补办就能行的。” 伸手接过了这张卡片,郗鸿文郑重点了点头,道:“我知道了,谢谢。” “不客气。” 卜祁笑了笑,接着道:“我就不多打扰你了,好好休息吧,祝你能早日适应月球这边的环境,” 交代清楚相关的事情后,卜祁便转身离开了这里,他还有很多其他的工作要忙。 与此同时,郗鸿文也关上了宿舍的大门,将携带过来的行李放到了角落边后,一屁股坐到了柔软的床上。 长舒了口气后,他摸了摸身下的床垫,柔软的触感从手上传来,他整个人直接倒了下去,躺在了柔软的床上。 这是和在星海号航天飞机上睡觉完全不同的感受。 在太空中,因为整个人漂浮在半空中,失重的环境下睡觉他总想着抓点什么。 而在这里,虽然同样有一种轻轻的漂浮感,但月球上还是存在一些重力的。 虽然不多,但也足够让一个人完全贴在床上了,舒适度方面肯定是在月球上更好一些。 望着银白色的天花板,感受着这种奇妙,郗鸿文嘴角情不自禁的咧开了一个笑容。 虽然说在物理领域有一些研究,但在众多申请前往月球的科研人员中,他算不上有多么的顶尖。 而如果是放到整个物理学界,他其实也只能算是一名普通的科研狗而已。 然而他之所以能从数百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一切的一切,仅仅是因为他来自星海研究院而已。 毫无疑问,这是他人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候。 明天开始,他就将肩负重担,承载着文明的使命。 在郗鸿文怀揣着梦想的同时,另一边。 金陵,紫金山脚下的某栋别墅中,在一家人团聚吃过晚饭后,徐川罕见的主动打开了电视,并且将新闻调到了ctv频道。 电视中,新闻联播频道正在播放着一些闲杂的晚间消息。 沙发上,正在给闺蜜发消息的徐晓听到动静后,看了一眼电视吐槽道。 “老哥,你啥时候跟老爸一样,喜欢开始看新闻频道了。” 徐父喜欢看新闻频道在全家中是出名的,这位平常没多少外部消息获取渠道的农民,也就只能通过电视和新闻来看看消息了。 当然,除了新闻频道外,还有雷达不懂的抗战剧,每天吃完晚饭后,差不多就是他的欢乐时光了。 徐川笑了笑,道:“今天会有条特殊的‘新闻’的。” 闻言,徐晓顿时就来了兴趣,八卦的问道:“什么特殊的新闻鸭?老哥。” 徐川神秘的笑了笑,道:“等会你就知道了。” “切,无趣!” 徐晓嘀咕了一句,抱着手机继续和闺蜜聊天去了。不过很显然,她也被徐川的话吸引了一些兴趣,时不时的抬头看一眼电视。 时间一点点的过去,傍晚七点很快就到了。 伴随着那一阵熟悉的旋律,一颗蔚蓝色的地球出现在电视中。 晚间新闻,正式开始了。 “各位观众,晚上好。” “今天是九月十七,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情满中秋月,佳节共团圆,在这里,我们向海内外华侨华人送以最诚挚的祝福.” 一旁,女主持接过话题,脸上带着亲和的笑容,接着道:“在正式介绍今天的节目前,我们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祝福。” “它的特殊之处,不是在于它是由谁发来的。而是在于它来自与我们相距38万公里的月球!” 话音落下的瞬间,电视机屏幕的画面,很快切换到了三十八万公里外的月球之上。 前哨科研站,早已经准备好了的女性宇航员刘洋和月华台的负责人韩康平面带着笑容对镜头招了招手。 “全国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月华台·前哨科研站,距离地球三十八万公里之外的月球。” “中秋佳节,丹桂飘香。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面,我代表月华台所有的科研人员和同伴,祝贺全国人民中秋团圆,快乐,阖家幸福安康,万事如意顺心。” 简短的祝福后,画面很快就切换到了晚间新闻中。 一条来自‘月球’的团圆祝福,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面,送上了一抹独特的温暖。 沙发上,徐晓一脸新奇的看向徐川,热闹的说道:“老哥,这就是你说的特殊祝福?” 徐川笑着开口道:“中秋佳节,人月团圆,这份祝福还不够吗?” 徐晓竖起了大拇指,嘻嘻哈哈道:“厉害啦,我的哥!” 正在这时,盯着电视看了好一会,同样坐在一旁收看晚间新闻的徐父忽然开口道:“月华台?”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嗯,月球上的一处科研基地。” 徐父点了点头,开口道:“月华月华,这个名字取的好!月亮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 听到这话,徐川忍不住笑了起来。 老一辈人眼中的世界,真的很有意思。 虽然说月华台的寓意是这座月球基地将在月光的照耀下,成为人类探索的新世界的平台。 但正如老徐所说的,未免没有一些另外的意思。 虽然说国际公约规定月球是属于全人类的,但就目前而言,不就是谁能够先上去抢地盘,就归谁么。 月亮与华夏,那可是自古以来数千年以来从未断过的羁绊。 第八百二十章 :月球采矿! 晚间新闻依旧在播放在,在来自月球的特殊祝福过后,紧随其后的就是正文。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来自月球的祝福是这份特殊的礼物的时候,男主持人浑厚端庄的声音重新在电视中响起。 “回望历史,广大航天人始终紧盯世界科技前沿,围绕自力更生,坚持自主创新,科学求实,团结协作,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关键技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成就了航天大国的地位。” 一旁,女主持人接过话语。 “在这个伟大过程中,我们有着很多为之奋斗的‘前辈’,如‘东方红一号‘’‘神舟五号’‘嫦娥奔月’。” “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后,有些已然消逝在了茫茫太空,而有些还停留在远方的星空,遥望着家乡。”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中,航天局联合星海研究院展开了一场特殊的‘团圆’活动。” “在本次航天安排中,由星海研究院·下蜀航天基地所发射的航天飞机,将迎接回那些停留在远方的‘家人’。” “嫦娥一号、嫦娥三号、玉兔一号车、玉兔二号车那些我们耳闻能熟名字,将于本次航天任务中登上瀚海号航天飞机,返回祖国,与我们共团圆。” “.” 一条新闻联播,罕见的冲上了围脖的热闹。 嫦娥系列探月器、玉兔车,这些曾经让人记忆深刻的名字,再度映入了众人的眼中。 围脖上,一个时间停滞了整整八年的账号,发送了一条新的围脖。 ‘月球车玉兔’:“hi!大家好啊,在瀚海弟弟的帮助下,我又恢复能量啦!” “啦啦啦啦~,三弟来接我回家啦,大家有没有想我呀。” “哦,对了,还有大姐和三姐,二妹这次也可以跟着一起回家啦,我们将在@星海研究院·航天展馆中一起团圆,欢迎大家以后来看我们哦。” “回家啦,真好!” (围脖上截过来的,大家可以去搜搜看,我个人而言是真的很感动) 一条围脖,在无数人的点赞评论下很快就冲上了热搜第一。 无数期待着玉兔号能够重新醒来的网友们纷纷挤了过来。 【兔兔!,是我们的兔兔!】 【呜呜呜,兔兔我们好想你。】 【大晚上的,感动出了眼泪,终于有人去接我们的兔兔回家了。】 【十二年了,生肖都过了一个轮回,我们的玉兔也终于可以回家了,真好!】 【晚上好,牢兔,中秋节快乐!欢迎回家!】 【噗,原本感动的不行,结果这一句牢兔差点没给我笑死。】 【真蚌埠住了,牢兔,哈哈哈哈哈。】 【星海研究院·航天展馆,有没有一起去的!】 在月亮上孤独的守望了整整十多年的玉兔车,即将踏上回家之旅,航天局、星海研究院等官方账号也纷纷转发了相关的消息。 在这一刻,团圆的情绪达到了巅峰。 正如玉兔车的签名:“月球是目的地,地球是家乡。” 所有人都相信,不管旅途有多遥远,也不管时间有多漫长,祖国,一定会接他们回家。 而在确认了这份消息的真实后,更有不少人跑去了徐川的围脖账号下,询问他什么时候登火,去将火星上的祝融号也接回来。 毕竟,那也是流浪在外的游子。 紫金山脚下,看着继续播放的新闻联播节目,徐川嘴角勾起了一抹笑容。 生活需要仪式感,航天与科研也是一样。 尽管这一次派遣瀚海号登月去迎接那些守望在月亮上的航天器会耗费掉不少的航天资源与经费。 但如果每一件事情都需要去考虑它是否值得投入,是否会带来回报,那也未免太没意思了。 毕竟,不是所有行为,都能计算它的价值的。 沙发上,徐晓盘着腿,一脸惊讶的看着电视上的新闻消息,直到其他的报道响起,她才回过神来。 “老哥,这才是你说的特殊的新闻吧?” 徐川笑了笑,道:“还行吧?” 徐晓笑嘻嘻的夸赞道:“太行了!老哥!等玉兔车回来后,我一定要去看她!” 抱着和徐晓一样想法的,在国内并不少。 不过对于这些,徐川就没太在意了。 毕竟不管怎么说,真要是顺利的将玉兔号迎接回来了,他不说是第一个看到的,也肯定会是第一批看到的人。 而现在的重点,在于瀚海号是否能够成功的降落在月面上。 看过了新闻联播,徐川回到了自己的书房,联系上了下蜀航天基地那边。 瀚海号目前还盘旋在极地投放轨道上,执行着物资投放的任务,还没开始降落。 毕竟它的体积最大,能携带的物资和设备也最多。 而伴随着物资投放任务的完成,处于月面高空之上瀚海号开始了新一轮的轨道调整。 下蜀航天基地的指挥中心,透过鹊桥系列中转卫星以及瀚海号自身的传递数据,监控中心的指挥人员实时确认着这架航天飞机的状态。 不过到了这一步,事实上地球这边的人也很难再插手月球那边的工作了。 所有的所有,都交给了智能控制系统以及月面前哨科研站基地的配合。 在一系列指令的调整下,瀚海号在月面上空划过,配套的推进引擎启动,实时调整着航天飞机的飞行姿态。 与此同时。 月海,虹湾以东地区,经纬度为19.51w,44.12n的坐标,这里是嫦娥三号降落的地点,也是瀚海号首次实现降落的区域。 在这里,早已经投放到地面上的两名宇航员,已经顺利的找到了‘停机’的嫦娥三号和玉兔月球车。 “呼叫指挥中心,这里是月面回收小组,我们已经顺利的完成了回收工作。” 站在月球上,看着满是尘埃的玉兔号月球车,江新林脸上露出了个笑容,伸手在头盔上按了一下,联络上了地面。 “地面指挥中心收到,感谢你们的工作。瀚海号将在十分钟后开始降落,如一切顺利,按任务计划进行。” “收到。” 江新林快速的应了一声,随即抬头望向了天空。 漆黑的夜幕下,繁星闪烁,远方那颗蓝白色的星球指引着回家的路。 “这月亮还真是荒凉。” 这是他第一次执行登月任务。 在他的身旁,同样负责这次回收任务的翟至刚笑了笑,开口道:“的确有点,不过南极那边就热闹多了。” “你去过那边?”江新林好奇的问道。 翟至刚笑着道:“去过,月华台修建的时候,我负责过多次物资的投放工作。” “听说那边已经实现了在月亮上种菜?你吃过没?” 笑了笑,翟至刚开口道:“吃过两次。” “味道怎么样?”江新林快速的追问道。 “和地球上种出来也没太大区别吧?”翟至刚耸了耸肩,道:“至少我是吃不出来什么区别的。” “什么时候我也能吃上一口月亮上种出来的菜啊。”江新林舔了舔嘴唇,羡慕的说道。 “有机会的。” 翟至刚笑着道:“接下来不是要启动月面生物圈工程了吗?到时候各种人物和物资的输送会更加的频繁。” “那倒是。” 江新林笑着点了点头,他这种现役宇航员,肯定有机会的。 闲聊了一会,江新林眺望着远处叠起的环形山,再回望了一眼那颗蔚蓝的星球,他忍不住轻声感慨道。 “你说,我们什么时候能走遍整个月球?” 扭头看了一眼这位同伴,翟至刚笑着道:“会有这一天的。”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遥远却又璀璨的星空,接着道:“不止是月球,还有火星、水星、金星、乃至更遥远的柯伊伯带,我们的脚印都将印在上面!” 江新林笑着点了点头,用力道:“你说的对!” 十分钟的时间并不长,很快,一架银白色的航天飞机,映入了两人的眼帘中。 它距离月球表面也越来越近,也距离他们越来越近。 六台小型空天发动机,在夜空中摇曳着明亮的光。 体型庞大瀚海号,如同一颗陨石,在月球的上空拉出一道弧线,缓慢的坠落在荒芜的月壤上。 滚滚的月尘扬起,甚至有一部分在空天引擎灼热的高温等离子体吹拂下,融化成了岩浆。 与之同时,耐高温的纯金属起落架开始接触地面,宽阔的金属面如同挖掘机的履带一般,将月面上的尘土压实,支撑起了整个航天飞机。 与此同时,无论是站在远处的翟至刚和江新林两人,还是远在三十八万公里之外地面指挥中心内、顶着一秒多延迟看着航拍画面的人们,此刻都纷纷捏紧了拳头,心中的那根弦紧紧的绷着。 “降落成功!” 安静到落针可闻的指挥中心内,一道电子声传递而来。 这是瀚海号上的智能驾驶系统在经过了系统性的判定后,做出的回复。 所有人的心,在这一刻全都重重的落了下来。 “好!太好了!”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牛逼!徐院士牛逼!” “哈哈哈哈,川神牛批!” 看着那已经落在月面上的银白色航天飞机,各式各样的欢呼声再度在总控制室中响起。 尽管这并不是他们的第一次登月,但无论是对于星海研究院,还是对于华国,乃至对于整个航天界来说,都意义非凡。 瀚海号能够垂直降落到月球表面,意味着他们能够用更低的成本运送大量的物资,能够快速的在月亮上搭建起来各式各样的基地,也能够大规模的开采月亮上的资源。 毕竟航天飞机的载荷,远不是登月舱能够相提并论的。 与此同时,另一边,紫金山脚下的别墅中。 徐川也收到了瀚海号航天飞机成功降落在月球表面上的消息。 看着下蜀航天基地传递过来的照片和信息,他的脸上露出了一抹由衷的笑容。 瀚海号成功了,是时候开启下一阶段的航天工程了! 过完了中秋节,徐父徐母也从金陵返回了老家。 而徐晓则在自己老哥的帮助下,开始着手接收埃隆·马斯克名下的neuralink脑机接口公司,准备着继续自己的虚拟现实技术研究。 虽然说刚一毕业就要掌握一家估值高达几百亿的公司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个挑战。 但好在对于徐晓来说,背后的靠山足够她慢慢的适应这些东西。 送走了家人后,徐川来到了星海研究院。 航天研究所内,他召集了这边的几位高层领导和核心科研人员,开了个小型会议。 会议室的首位上,徐川笑着开口道:“各位,今天的会议内容资料在你们面前,给你们十分钟的时间先大致的了解一下,然后我们再开始讨论。” 这是他利用中秋节的几天时间认真思考过的一些东西,也是关涉到第三阶段的航天工程的重要核心之一。 对于华国,或者说对于星海研究院来说,航天的发展规划是经过商议后定下的三步走。 第一步毫无疑问自然是载人航天和载人登月,将人送到月球上去。 这一步他们在一年多前就已经实现了。 而第二步则是在月面上建立一座半永久性质的科研基地以及月面生物圈工程。 前者他们已经完成了一大半,月华台·前哨科研站基地虽然还没完全完成,但已经可以开始展开部分科研实验了。 而后者,也即将在瀚海号回归后正式启动。 至于第三阶段,则是月面上的资源开采了。 月球上除了大量具有地球上极其稀缺的氦三资源外,还有丰富的钛、铝、铁、锂、稀土元素等各种资源。 尤其是钛金属和锂金属,对于目前的人类文明来说,属于是战略级别中的核心资源。 前者就不用多说了,钛的用途异常广泛。 而锂金属,伴随着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实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电力能源的大量普及。 作为电池的核心材料,锂金属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但随着发展,锂的价格也在一路飙升,从2020年的碳酸锂平均4.1万元/吨,到如今,碳酸锂平均已经涨到了217万元/吨。 这还是在软妹币升值了近一倍的情况下。 如果是以前,恐怕如今的碳酸锂,价格翻了至少百倍。 而华国,又是一个贫锂的国家,已勘探明的锂矿资源,在全世界的占有量微不足道。 所以在具备条件的基础上,开发月球上的锂资源,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 第八百二十一章: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 月球采矿,听上去是个极其遥远的词。 不过对于现在的华国来说,他们已经有了这个能力。 虽然说大规模的采矿目前还无法做到,但前哨科研站的确具备了挖掘月面矿藏的能力。 当然,这里的挖掘仅仅是科研实验性质的开发,相对比地球上的采矿工业体系还差很远。 不过基础已经有了,剩下的自然不会很远。 会议室中,拿到了资料的众人迅速翻阅了起来。 入目,报告上的标题就震慑到了所有人。 《全自动化矿物开采+月轨质量投射器互补体系构思理论》 一个标题,两个概念。 如果说全自动化矿物开采还在所有人的接受中,毕竟月球的开发本身就是他们的后续目标。 那么月轨质量投射器的提出,真的就超乎所有人的意料了。 质量投射器,这并不是一个什么新概念,在科幻作品中经常出现,比如《往金星的旅程》《从地球到月球》等等。 这是一种利用电磁加速的工具。 虽然在技术细节和名字上有差异,但在底层原理上,电磁橇、质量投射器,以及航母上的电磁弹射,它们其实都是一样一样的。 而质量投射器从提出到现在,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其目前最广为人知的应用恐怕就是航母上的电磁弹射技术了。 其实人们日常中出行的‘磁悬浮列车’,使用的磁悬浮技术也和质量投射器的本质类似。 但谁也没想到,徐川会在今天的会议上提出这样的内容。 十分钟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不过讨论的报告也不是很长,足够众人简略的先过一遍了。 掐着点,徐川敲了敲桌子,将众人的注意集中过来,开口说道。 “资料大家已经看过了,有什么想法吗?” 航天研究所的所长翁筠宗率先开口提问道:“关于全自动化矿物开采我没什么意见,不过月轨质量投射器体系,是否真的有这个必要?” 徐川看了过去,点点头道:“说说你的看法。” 虽然说翁筠宗从川都航天研究机构那边调过来,但这几年来,他顺利的掌控航天研究所配合完成了空天发动机、一代/二代航天飞机的研发,也顺利的完成了载人登月的工作,能力已经得到了足够的证明。 翁筠宗思忖了一下,开口道:“质量投射器在理论上来说的确可行,月球相对来说也是个不错的环境。” “但如今的我们,已经掌控了可以在月面上垂直起降二代机,在运力载荷方面我想并不会太过于短缺。再耗费大量的资金去修建质量投射器,是否真的值得?” “毕竟质量投射器的修建,从技术研发再到具体建造,其成本恐怕比已经成熟的二代机技术要大的多。” “如果需要提升运力的话,我觉得二代机可以进行扩建,其数量能达到一支舰队的话,足够满足我们的需求了。” 闻言,会议室中有不少人赞同的点了点头。 的确,在二代机技术成熟的今天,月球运力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太大的难题。 建造完整的生产线,二代机能够如流水一般生产出来。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二代机的扩建是肯定的,不过我觉得质量投射器也有必要研发。” 微微顿了顿,他扫了一圈会议室中的众人,接着道: “二代机的运力在目前看来的确很不错,能够承载百吨的货物从月球上起飞。但它的极限,差不多也在这里了。” “空天发动机的功率是有限制的,航天飞机的结构强度也是有限制的,我们很难继续再扩张下去。” “一次上百吨的载荷在目前来看的确很优秀,不过随着时间的拉长,未来对月球的开发增加,这份运力就远远不够看了。” “而质量投射器没有这个限制。” “以华科院在东山那边修建的电磁橇项目为基准数据举例。它能够轻易的吨级以上的物体推进到时速1030千米以上。” “而且东山电磁橇项目使用的还是电磁铁组。那么,通过技术改进在月面上使用高温超导材料,并大幅扩大规模后,能否将吨位提升到十吨?百吨?速度推进到时速2000千米,甚至3000千米以上?” “从理论上来说,这完全是可行的。” “而相对比航天飞机来说,质量投射器可以更加频繁投射物资,这对于开发月球上的矿藏资源来说,比航天飞机更便捷,且更节省费用。” “虽然说它一次性发射上天的物资和这份运力相差不大,但它的频率是航天飞机远远无法比拟的。”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月球的开发,对于月面资源的运力紧缺也必然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综合考虑,我觉得月面质量投射器是有必要的。” 会议室中,一名叫做余景昉科研人员点了点头,看着手中的报告开口道:“从技术的角度上来说,质量投射器完全是可以实现的,至少在月球上是可以实现的。” “我刚刚简单的计算了一下,如果是在月球上,以月面的基本参数来进行计算,使用高温超导材料代替常规的电磁铁材料组造的磁轨,长度只要达到七百八十米以上,就足够将一吨的货物加速1.32公里每秒以上。” “这个速度足够脱离月面的重力影响,使得投射上天的货物成为月球的卫星。” “当然,如果开发月球上的资源,我们需要的肯定不仅仅是加速一吨的质量投射器。那么它的轨道和建造成本肯定会拉长很多。” 停顿了一下,他看向徐川,接着道:“不过我们的问题恐怕也有不少。” “比如钢架结构。” “就按照五十吨的质量来算,如果要在月球上将其加速到1.32公里,嗯,算两公里吧,整体钢架结构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 “目前的钢材,哪怕是特制的,恐怕难以长时间承受如此重大且频繁的任务。” “而且还需要考虑月面上的高温和极低温对这些结构的影响。” “此外,还有费用问题。” “如果要修建这样一条质量投射器,需要投入的资金恐怕至少需要数百亿,甚至是上千亿。” “这又是一项超级工程,研究院这边能否抗住.” 说着,余景昉看向坐在对面的温远航,投去询问的目光。 对面,参加会议的温远航苦笑着摇了摇头,道:“研究院这边能动用的经费具体有多少是保密的,不过我可以说的是,千亿肯定拿不出来。” “哪怕是分成两年,三年来支付,也拿不出来。” “毕竟咱们手头上大大小小的各种项目至少有四位数,各个地方都要钱,肯定抽调不出来这么多的资金。” 徐川摆了摆手,无所谓道:“资金方面不用担心,如果月面质量投射器立项,这个肯定是国家牵头进行的,我们只是参与,经费方面不可能单纯的依赖星海研究院。” “这个我来搞定就好。” “现在的关键是讨论可行性和相关的经济效应,以及科研价值和附加价值。” 会议室中,讨论声再起。 对于今天的会议,虽然徐川说的是讨论可行性,但对于坐在这里的人来说,更多的讨论的是它的难题以及解决方案。 毕竟对于坐在首位上的那个人来说,如果说他有意向,至少在国内,大概是没有什么他办不成的事情。 而他提出来的月面采矿+质量投射器,大概率又是接下来的一个超级工程。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到了上午十一点钟左右,这场小型会议也开了一个多小时了。 该讨论的也讨论的差不多了,正当徐川准备宣布散会的时候,一名科研人员举起了手。 “那个,我还有个疑问。” 徐川看了过去,示意道:“请说。” “如果确定要在月面上修建质量投射器的话,我们恐怕还需要一个‘港口’来接收质量投射器打上天的货物。” “而这个港口最好是固定的,与月轨质量投射器配套。” “毕竟用航天飞机来接收货物的话,性价比太低了。” 闻言,徐川点点头道:“这个倒是,货物的接收需要中转站。” 思索了一下,他看向翁筠宗开口道:“翁所长,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航天研究所那边在和航天科技合作开展月球空间站的建造计划吧?” 月球空间站是航天科技主导的大型项目,和地球空间站一样,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太空实验、开发空间资源等用途。 不过目前来说,具备大规模将物资送到月球能力的航天机构,只有星海研究院。 所以航天科技那边想修建月球空间站,自然绕不开他们。 翁筠宗看了过来,想了想询问道:“您是想借助他们的月面空间站来当做中转站?” 徐川点了点头,道:“嗯,空间站这种设备本身就具有中转货物的能力,既然他们已经有了相关的项目,我们就没必要再重复立项一个了。” “你去跟航天科技那边沟通一下,看看是否可行。” 翁筠宗点了点头,道:“这个没问题。” “那行,那今天的会议就先到这里。” “刚刚在会议上讨论的那些问,谁提出来的,就由谁去联系相关行业的企业沟通处理解决。” “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项目正式立项。” 解散了会议,徐川率先走出了会议室。 来到自己的办公室,他在抽屉中找了找,才发现好久没写信了,上次写信这边的信纸都给他拿到别墅那边去了。 没找到信纸,他也懒得再去找助理要,直接就从抽屉中抽出了自己的笔记本,翻到了一页没使用过的地方。 在他看来重要的是信件里面的内容,至于信纸的材质,是普通的纸还是信纸,都不重要。 “尊敬的” “您好,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随着航天技术的迅猛突破,太空探索和开发已经成为了当前时代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 “可以预见的是,太空无疑会是我们的未来,也是人类的未来。” “而这其中,对于外星的资源开发,无疑是太空发展的重点。当月华台·前哨科研基地建立起来后,我们对于月球的开发也即将进入下一阶段。” “对于我们来说,月面上的资源同样是宝贵的,无论是地球上稀缺的氦三、还是丰富的钛、铝、铁、锂、稀土元素等各种资源” “.” “.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的建造,不仅能够大幅度降低我们的航天成本,也对于支撑我国大质量高速先进装备持续快速发展和高速科学技术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从理论上来说,月亮是最适合修建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的星球。” “首先是月球的低重力带来了更低的逃逸速度和绕月速度,只要电磁橇将航天器推进到3.88马赫就能成为月球卫星,而推进到7马赫就能逃离月球。” “再加上月球表面真空的环境,没有来自大气的阻力。意味着我们能够通过质量投射器,用极低的代价来将我们在月球上开采到的矿物或物资发射到地月转移轨道上。继而运转到地球上来。” “星海研究院这边已经成立了一个研究团队,来设计这台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 “从理论和技术角度来考虑,它完全是可行的” “.” 办公桌后,伴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封数千字的书信洋洋洒洒的完成。 落下了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徐川吐出一口胸中的浊气,拾起了稿纸认真仔细的检查了一遍。 在确认没有任何的问题后,他简单的将这些写满了内容的纸张从笔记本上撕了下来,折叠了一下,装入了到早已准备的信封中。 从桌上拿起手机,发了个信息给郑海,不一会,对方便赶了过来。 “教授,你找我?”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嗯,这里有封信得麻烦你帮我送一下。” “老样子,送到长安街北海的那座小岛上,你知道给谁的。” 郑海点了点头,接过信封小心翼翼的放进怀里,顺口问了一句:“还有其他的事情吗?教授。” “暂时没了,去吧。” (本章完) 第八百二十二章:一封信,六百亿 京城,长安街。 北海小岛上,站在面前这栋古色古香的两层小楼面前,科学技术蔀,战略规划司的负责人高弘明深呼吸了一口气,伸手轻轻敲了敲门。 在听到了一声“进来”之后,他推开门走了进去,恭敬地说道。 “您找我?” 看着站在门口的战略规划司的一把手,老人笑了笑,将安静放在桌上的信件向前推了推了,开口说道: “我这里有一封信,你先看看。” 没有任何的犹豫,高弘明三步并做两步走上前去,从桌上拾起了那封信。 信件是拆开状态的,他从里面取出来了信纸。 入手,信纸的材质就让高弘明微微愣了一下。 倒不是信纸有什么问题,而是材质过于普通了,普通到就像是寻常的笔记本上撕下来的一样。 而当他看到信纸旁那撕裂的毛边时,嘴角微微抽了抽。 好吧,这还真是从笔记本上随手撕下来的。 信件上的内容还没入目,他就对于是谁写的这封信已经有了九成以上的猜测了。 虽然说能将信件送到这里的人国内还是有几位的。 但是能如此毫不讲究的从自己用的笔记本上撕下纸张,写信送到这里的,也就他前几年跟过的那个人会这样干了。 作为熟人,他甚至能够想象的到,在写这封信之前,那个人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面想要写信的时候没找到专用的信纸,又懒得去找助理要的时候,随手摸到了笔记本的情况。 入目,信纸上熟悉的字迹直接就证实了他的猜测。 作为前几年全权辅助完成可控核聚变工程的他,自然很轻松的就能认出来这是徐川的笔迹。 【尊敬的】 【.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修建,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航天与月球资源的开发。】 【电磁领域的发展,还可以推动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发展。】 【也可为先进材料、高速空气动力学、冲击与碰撞力学等民用前沿基础科学探索研究提供测试保障条件,也可以为制导、引信、惯性导航、救生等前沿装备研制提供新一代高性能试验测试环境。】 【例如,磁悬浮列车产业链的发展将带动铁路、材料、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质量投射器的核心技术还可以应用于能源领域,例如电磁发电技术可以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电磁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也十分重要。例如电磁弹射器可以为航空母舰提供强大的起飞能力,电磁炮可以实现远程打击目标,电磁护盾技术能够保护目标单位等等。】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提升了国家的军事实力,也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然,是否选择的发展这些技术,决定权在您的手中。】 【.】 信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后面还有关于修建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的规划时间表,以及整个项目的预期目标,以及一张预算表。 在信件的最后一页,上面简单但还算细致的罗列着徐川对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各部件的预估参数,以及对完工之后的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的性能预期等等。 【工程目标:在2026年之前完成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的建造。】 【标准性能规划:微米级及纳米级高速大推力直线电机、百兆瓦级宽频变频供电、超高速电磁发射与推进装置、轨道加速能级可在两分钟内,将50吨的质量加速到2.5千米/秒.】 【.】 【工程预算:整体六百亿,各核心部件预算如下.】 快速的将手中的信件浏览了一遍,高弘明小心翼翼的将信纸重新折叠好,塞进信封,放回了桌上。 虽然早在数年之前,他就知道了那个人能够直接将自己意见送到这里,但看到这种书信,他还真是第一次。 而且他更没有想过的是,信件的内容会是这样的。 通篇看下来,抛开那些月面轨道投射器技术好处的描述外,剩下的就是可以归化成两个字。 要钱! 没错,这份信件,在高弘明看来,差不多和写信要钱没什么区别。 整体写了一通月面轨道投射器技术前景和好处后,剩下的除了预算表,就没别的了。 一封信,六百亿。 好吧,比当初搞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时候还是要少一些的。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有一次那位一次性找上面要了四百亿,米金。 以那个时候的汇率换算一下,差不多就是两千八百亿软妹币,四舍五入一下,就是三千亿了。 这一次六百亿,对比一下似乎只有五分之一。 但要知道,那时候软妹币的购买力和现在没法相提并论。 如今的六百亿,恐怕抵得上那时候的一千亿,甚至更多。 而且,更关键的是,那时候投入的项目是可控核聚变技术啊。成功后带来的收益,是无法形容的。 而现在,在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上投入至少六百亿的资金,其最大的用途是航天和月球矿藏的开采,真的值得吗? 看着脸上表情复杂的高弘明,老人笑了笑,开口问道:“站在你的职位上,你怎么看?” 听到询问,高弘明思忖了一下,用词谨慎的开口道:“质量投射器这并不是什么新的概念,正如徐院士在信中写到的一样,它是电磁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具有相当大的发展前景。” “无论是军事、还是商业、亦或者是航天等多个领域,都可以广泛的应用到。” “不过在月球上修建一座质量投射器,其难度无疑也是相当的大的。它是否能够顺利的完成,且给我们带来对应的技术突破、经济效应这些东西,都有待商榷。” 作为科学技术蔀战略规划司的司长,他的工作职责是拟订科技创新发展战略、规划并协调实施组织开展技术预测,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咨询制度运行等等领域。 可以说是个相当重要的岗位了。 因此,高弘明也并没有因为此前辅助过徐川完成过可控核聚变技术就盲目的相信他的选择,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给出了相应的考虑和回答。 毕竟就算是对于华国来说,六百亿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而且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和其他能看到的前景和收益的工程,如可控核聚变,航天飞机等等来说也有些不同。 后两者实现了,可能很快就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前景和收益。 而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抛开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带动的那些科技发展来说,它最大的作用仅仅是投射月球上的资源,在航天领域上进行应用。 老实来说,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实现的今天,对于各类资源,他们并不像以前那么的或缺。 毕竟廉价的电力成本可以让他们去开采或者发展那些以前被抛弃的矿藏,软妹币升值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也对于他们获取第三世界国家的资源容易了许多。 而月球上的资源,除了氦三是地球上难以获取到的外,其他的资源,可以说绝大部分地球上都更加的丰富。 毕竟月球只是地球的卫星而已。 对面,老人放下手中的书籍,点了点头开口道:“难是难了点,不过这项技术还是有发展的必要的。” “徐院士提出来的建议,我觉得可以试一试。” 听到了这句话,高弘明脸上的神色微微动容,立刻恭敬说道:“我知道了。” 虽然说对于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的修建工作他的心中还存有一定疑虑。 但当眼前这位说出来可以试试的时候,他的疑虑就已经不重要了。 六百亿的大工程,很显然是不可能由某一个人随随便便做出决定的。 而现在听这位的语气,很显然,这封从金陵那边送过来的信,恐怕早在他来之前就已经在更高层讨论过了。 甚至说不定在科学院那边,已经通过了相关的专家论证过了可行性。 而既然连高层都一致认同的话,那么他需要做的,就是通过科学技术蔀和战略规划司进行立项调查和配合工作了。 眼前这位大人喊他过来,大概目的就是想让他配合这个项目吧?毕竟他以前有过配合那位徐院士完成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经验。 果然,正如高弘明想的一样,办公室中,老人在停顿了一下后,开口说道: “相关的工作,你这边配合一下吧。” 听到这句话,高弘明毫不犹豫的点了点头,道:“好。” 忽然想到了什么,坐在办公桌后面的老人开口问道:“我记得东山那边之前好像有研究一个类似的项目吧?” 高弘明思索了一下,快速的回道:“‘电磁推进地面超高速试验设施’‘电磁橇项目’,位于东山泉城,是华科院与泉城开展战略合作的重大项目之一。” “2019年10月设施开工建设,2021年12月底完成阶段性建成,且成功运行,对于吨级及以上物体最高推进速度可达每小时1030公里。” 电磁推进地面超高速试验设施,也就是泉城电磁橇项目,入围了2022年度十大国之重器的候选榜单。 对于这类关系到国家战略发展的工程,他还是有记忆的。 老人点了点头,道:“能不能让那边配合一下徐院士的研究?” 听到这话,高弘明眼神中闪过一丝震撼,快速的回道:“我去协调。” 让一项原本早已经立项并且阶段性完工的国家战略级工程,去配合另一项连项目都还没立起来的工程,可想而知,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在高层的心里的地位。 或许,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还有一些他没有留意到的更大用途。 在高层商议着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的修建工作时,另一边,三十八万公里的月亮之上。 月华台·前哨科研基地。 在顺利的接收到这次中秋登月的宇航员、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后,月面上的一系列科研实验也正式展开。 坐着月球车,拖带着一座长柱型状,看上去有些像一辆‘履带卡车’银白色装置,四名科研人员、工程师和工作人员朝着不远处的富钛金属浅层矿脉缓缓驶去。 并不算多远的路程花费了十几分钟的时间才抵达,在确认到达了目的地后,四人停下月球车,合力将后面拖拽过来的银白色装置安置妥当。 这是瀚海号航天飞机从地球那边运送过来的‘小型全自动化采矿机’。 早在一年之前,在星海号航天飞机成功完成载人登月工程后,星海研究院便联合国内多家矿业研究机构,开始了对月球表面自动化开采设备的研发工作。 而如今,这份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眼前这台价值差不多1.5亿软妹币的装置,便是这一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 这台名为‘先驱号’的自动化采矿装置,主要负责对富含钛矿的月岩进行初步的开采。 说它是小型全自动化采矿机,其实是相对比地球上的自动采矿机来说的。 实际上它的体积并不小,差不多有一个中型集装箱大小了。 如果不是瀚海号航天飞机实现了垂直起降能力,要如何将这个‘大家伙’投放到月面上,也是一个大难题。 好在瀚海号的顺利研发完成,让原本困难的工作变得简单了许多。 现在的他们,只需要将这台设备从基地中拖过来就行了。 (本章完) 第八百二十三章 :年轻就是好啊 月球,南极。 艾特肯盆地中,四名实验人员将拖拽过来的‘小型全自动化采矿机’安装到位。 负责这次月面自动化开矿实验测试的组长杨登,也是当初参与研发设计该装置的工程师,熟练的在设备上操控了的一下。 履带式滚轮的装置旁边,慢慢的延伸出来了四根类似于起吊机支撑脚的结构。 不过和起重机的支柱略有不同,地球上的支撑脚是平踏在地面上,来承重和帮助起重机稳定姿态的。 而在月球上,虽然这四根支柱同样是用来稳定设备姿态的,不过不同的是,它会螺旋式钻进月球表面的土壤岩石中,来辅助稳定设备。 毕竟在月球上,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 开矿机这种设备,在运行时会产生较大的震动,如果不固定,在低重力的环境中,很容易导致采矿机在运行时出现位置偏差。 当然,如果是大型的开矿装备,那种重大的几十上百吨甚至是更重的挖掘设备,是可以不用这样的固定手段的。 毕竟月球上只是重力偏低,不是没重力。 但这种测试用的小型自动化采矿机,就需要‘锚点’将其牢牢固定在地面上了。 等待了一小会,四根固定支柱就已经钻进了月岩中。 随即,采矿机艏底的钻头在自动化程序的控制下,开始缓缓的降低高度。 当钻头感应到地面的岩石时,自动采矿装置顶部的绿色信号灯亮起,像是在进行确认一般。 紧随其后,旋转的钻头开始工作,与之接触的表面月尘被携带着四处飞扬。而月壤之下,一块块富含钛金属的矿石,却被旋转着的钻头切割成了碎片,并且随着钻头的移动而裹挟转移到采矿机后面的出料口。 这套采矿机,严格来说只是一整套全自动化开采设备中的一部分。 因为在设计中,大型的全自动采矿机在开采矿物后,这些破碎的矿石会通过履带自动运送到工厂中。 自动化熔炼工厂会将这些矿石送到熔炼,进而熔炼成一块块高纯度的钛砖。 如果有需要,在熔炼工厂中,还可以将这些的熔炼出来的钛砖加工成任何你需要的形状。 当然,也可以配合其他的金属,熔炼成对应的合金。 不过现在的话,暂时肯定是做到这个地步的。 至少,在配套的开采设备以及熔炼工厂建立起来之前,他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多对眼前的这台装置进行一下实验测试。 就在月面上的各种科研实验正在进行的时候,远在地球另一边的米国。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中,两位数学教授正坐在高等研究院一楼咖啡厅,一边享用着下午茶和甜点,一边闲聊着。 与此同时,挂在咖啡厅墙壁上的液晶电视此刻也正在播放着午间新闻。 华国正式官宣月面生物圈工程即将启动,来自全世界各地的生物学家门纷纷主动赶往星海研究院。 这两天,几乎出名一些的电视台或媒体,都报道了这件事。 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现实中,都闹得沸沸扬扬的。 毫无疑问,在月球上修建一座生物圈,吸引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无论是各国的政要,还是学术界的学者,亦或者是普通平民百姓,都在期待和讨论着这件事。 无他。 月球、生物圈工程、移民、星际时代.这些词语任何一个都足够吸引人了,更何况是它们组合起来呢? 人类的好奇心驱使着行动,对于星辰大海,恐怕没有一个人会不向往。 而对于月球这颗悬在人类头顶的宝藏,人类文明可以说更是垂涎已久。 从古代的神话故事,到科技时代对月亮的观察,再到载人登月,无一不表现出人类对于月亮的好奇与垂涎。 但时至今日,人类对于月球的探索,最大程度也不过是将宇航员送上月球而已。 其他方面的探索和开发,绝大部分都停留在纸面上。 无论是米国的‘阿耳忒弥斯计划’,还是沙俄的‘月亮计划’,亦或者是欧盟的‘双轨探月计划’,可以说至今大部分任何都还只是一个‘计划’,并未真正的开始,或者说,开始了也只是投入了极少部分的资金和资源而已。 然而在全世界所有的国家中,有一个却是例外的存在。 那个坐落于亚洲东方的大国,从嫦娥探月工程开始,到星海号航天飞机载人登月,再到如今宣布的月面生物圈工程. 他们沉稳且高速的如同一台机器一般,一步一步的朝着曾经立下的目标走去,并且实现它。 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从连航天器都无法送上月球的曾经,到联合全世界并且主导月球生物圈工程的现在。 全世界都在见证对方的在航天领域发展的速度到底有多么的恐怖。 从前两天对方官宣这件事开始,几乎整个互联网都在讨论这件事情! 不仅仅是互联网上,现实中也是一样。 哪怕是普林斯顿这种在生物和航天领域并不算多名出名的学院和研究院,也到处都有人在讨论和月面生物圈工程相关的消息。 如果说米国曾经建于亚利桑那州的生物圈二号,只不过是在地球上尝试性质的去验证一下其他星球是否适合人类的居住模拟。 那么太平洋对岸的那个国家,则疯狂到直接将这项工程搬上了月球。 且不提在月球上修建这样一座生物圈工程的难度,光是它这个超级工程背后所展现出来的广阔前景,就足以让全世界都为之疯狂了。 如果月面生物圈工程的进展顺利,是不是意味着人类可以开启外星移民工程了? 就算是抛开这点,它的建设也可以为人类带来无限的科学探索可能性。 在这样的一座基地上,科学家们可以进行各种实验和观测,以探索宇宙的奥秘。 他们可以研究月球的地质构造、大气成分,甚至搜索外星生命的迹象。 而月球生物圈工程的建设,也将为地球带来新的资源和能源补给点。 无论是地球上稀有的氦三资源,还是其他的丰富的钛、铝、锂、铁、稀土元素等各种资源 都将极大程度的缓解地球上资源的竞争。 当然,前提是能够拿到这张新时代的‘船票’。 没错,月面生物圈工程就是新时代启航的船票,它的建造和发展,都将为未来的星际时代提供无比重要的经验与数据。 看着液晶电视上播放的新闻消息,身为普林斯顿数学系主任,也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终身教授的费弗曼教授忽然开口说道。 “他还真是闲不下来啊。” 咖啡桌对面,皮埃尔·德利涅教授抿了口咖啡,淡淡的说道:“正常,他一直都是这个性格。” 不用费弗曼解释,他也知道对方说的这个‘他’指的是谁。 费弗曼笑了笑,感慨了一句:“年轻就是好啊,能折腾。” 他年轻的时候也挺喜欢折腾的,或者说,每一个天才年轻的时候都爱折腾。 不过能够跨领域在不同的学者折腾的学者,还是很罕见的。 看着和月面生物圈工程相关的消息,费弗曼忽然想起了另一件事,好奇的看向德利涅:“对了,说起来,关于强电统一理论的验证工作进展的怎么样了?” 德利涅摇了摇头,道:“不太清楚。” 他的确没怎么关注这方面的消息,知道的最后一条信息,还是上次有关于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预言常数的验证工作。 对面,费弗曼调侃着笑道:“你可是强电统一理论的作者.之一,连这个都不关心的吗?” 德利涅抬起头,眼神毫无波澜的看了他一眼,没有说话。 费弗曼耸了耸肩,道:“真是无趣,这可是诺奖级的成果,难道诺奖你也不感兴趣?” 听到诺奖,德利涅眼神中闪过一丝波动。 作为当前学术界最高的奖项,至少在基础科学领域是的,诺贝尔奖可以说是任何一名学者都期待的奖项。 他也不例外,对于诺奖肯定是向往的。 而作为一名数学家,要想拿到诺奖的难度,比其他领域的学者更难。 毕竟绝大部分的数学家,几乎不可能在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做出巨大的贡献。 哪怕是数学物理不分家,但能够运用数学工具去解决物理问题的学者,依旧只是少数。 像他的那个学生一样,能够在不同领域开花的学者,老实说百年都难得一个。 哪怕是爱因斯坦,也不过是在物理学界站到了巅峰而已。 真正要说数学物理两开花的,牛顿才是真正的祖师爷。 或许再过几十年,他那个学生,也能成为比肩牛顿的学者? 蓦的,德利涅脑海中突然冒出来一个想法,挥之不去。 一周的时间并不长。 在国际月面生物圈工程研讨会正式开始前,徐川搭乘高铁前往了京城。 这次的讨论会,他本来是想放到金陵举办的。 原因也很简单,一方面是这是星海研究院牵头的工程,放到这边也合适,另一方面是他嫌麻烦不想往其他地方跑。 但最终在组织蔀领导的劝说下,最终还是将会议的举办地点放到了京城大会堂中举行。 毕竟这次的会议,对于华国来说可谓是举足轻重,影响到未来的百年大计。是一场兼具政治意义与科研意义的国际峰会。 其他的不说,这一次的国际月面生物圈工程研讨会,来自生物领域、航天领域、工程领域的大牛专家、以及来自各国的参与项目的高级领导的数量就足足高达四百多位。 而其他的参会者、学者、各国政要,加起来更是足足数千人。 如此重要的会议,要说牵头领导,星海研究院还是有些牵强的。 所以最终落实下来后,举办地点放到京城大会堂中进行。 而负责这次会议的,更是组织+外交两个部门联合起来进行协调工作。 毕竟这次到来的嘉宾中,除了学者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各国高级领导。 光是为这次参加会议的嘉宾准备的酒店,就足足有六个。 而为了确保会议期间的交通通畅,在开会期间之内,前往大会堂的一些主要道路,都进行交通管制。 之所以如此重视这场会议,自然是因为月面生物圈工程背后所展现出来的广阔前景,以及重要政治意义了。 它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一个生物圈实验,更代表着人类走向深空的跳板。 毫不夸张的说,如果华国能促成全世界加入月面生物圈工程,那么在未来的太空开发时代,他们也能够先人一步占据先机,引导整个时代的发展。 国际月面生物圈工程研讨会是三天后,这一次徐川之所以提前过来,除了开会外,还有另外一件事情。 带着徐晓,从金陵赶到京城,入住了熟悉的北海酒店后,徐晓这丫头就嚷嚷了起来。 “老哥,我们什么时候去北航那边啊。” 徐川看了她一眼,有点无奈道:“急什么,有的是时间,今天都这个点了,明天再去也不迟。” 这次之所以提前三天过来,就是为了顺带帮助徐晓这丫头牵扯北航大学的线。 或许听名字可能会有人感觉到奇怪,北航什么时候和徐晓研究的虚拟现实技术扯上关系了,就算是要找研究,不应该去她的母校水木大学么。 毕竟水木大学的脑机接口技术在国内才是no1。 而北航大学在生物学科根本就排不上号,在国内连前十五都没进。 不过北航虽然生物专业不行,但它有一项在国内排名第一的学科。 不是航天,也不是航空,而是机器人学科! 没错,在机器人学科领域,北航在国内排名第一。 而徐晓研究的虚拟现实技术起点是‘人机交互技术’和‘生物电极芯片’。 这两块,都离不开机器人技术。 尤其是在初步的接手neuralink脑机接口公司后,徐晓准备从‘人机交互技术’开始入手研究。 简单的来说,就是通过‘生物电极芯片’来实现机器臂的控制。 这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领域之一,更多的偏向生物医药领域,也是为那些残疾人士谋划福音的研究。 这丫头虽然平常的时候看起来鬼灵精怪,调皮捣蛋了一点,不过在这些研究上,徐川肯定是支持的。 如果真的能做到通过‘生物电极芯片’来控制机器臂或者机械腿什么的,对于全国,乃至全世界无数残障人士来说,绝对是福音。 所以他才选择帮助这个妹妹一把,带着她一起去北航那边,看看能不能联合北航在这个领域一起研究一下。 第八百二十四章 :挖徐川不行,那就挖他妹妹 在酒店中随便吃了个晚餐后,徐川冲了个冷水澡,擦干净头发坐在书桌前,翻阅着笔记本电脑。 忙完了crhpc对撞机和航天这边的工作,趁着来京城这边开会有时间,正好可以了解一下学术界前沿的那些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信息。 当然,他主要关注的重点还是数学和物理两大领域。 而进入24年后,数学界最让人关注的自然是一年一度的阿贝尔奖了。 而今年的阿贝尔奖颁发给了法国的数学家米歇尔·塔拉格兰教授。 用以表彰他在概率论和泛函分析方面的开创性贡献,以及在数学物理和统计学方面的杰出应用。 看着新闻上的照片和奖章,徐川眼眸中流出了一抹羡慕。 虽然说阿贝尔奖他肯定是稳拿的,但恐怕还要再等个至少二三十年的时间了。 因为这一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连奖金数额都和诺奖几乎一样的奖项,几乎只颁发给六十岁以上的数学家。 这是一项具有终身成就性质的奖。 以他的年龄,目前还达不到挪威科学评选的标准,就算是会对于顶尖的数学家做出一些退让,他要拿到这枚奖章,恐怕也要到四十五岁之后了。 毕竟在学术界,四十五之前的生涯,可以说是一名学者做研究的黄金时期。 而物理学界,24年上半年并没有太多新东西。 无论是crhpc机构还是cern机构,都在验证他的强电统一理论。 倒是天文物理学的一条新成果,引起他的注意力。 在上半年的时候,来自英国的一名叫做亚历克西娅-洛佩兹的天文学家,在观测到的可观测宇宙中,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圆环状结构。 这个距离地球约90亿光年,被命名为‘大环’的宇宙结构,在通过利用各项数学工具推算后,其直径达到了惊人的13亿光年,周长更是超过了40亿光年。 如果能在夜空中目睹这个‘大环’的壮观景象,其视面积将相当于15个圆月的大小。 这也是目前可观测宇宙中最大的‘单一宇宙结构’。 虽然在可观测宇宙中,直径超出这个‘大环’的结构有不少。 比如斯隆长城和武仙-北冕座长城是其中的两个例子。 前者的长度达到了13.7亿光年,而后者的长度甚至超过了100亿光年。 但这两者,在天文物理学的定义上,并不认为它们是单一宇宙结构。 简单的来说,它们是由多个‘单一机构’拼凑而成的。 而这个今年发现的大环,却算是打破了所有的历史发现。 因为它似乎违反了一个基本的假设,即宇宙原理。 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宇宙中的大型结构主要通过引力不稳定性过程形成,而这一过程理论上形成的结构大小上限约为12亿光年。 然而,新发现的这个大环结构明显超越了这一极限,大环的周长超过了整整三倍还有余。 理论上来说,如此巨大的单一宇宙结构不可能存在宇宙中,它会在形成的过程中崩塌成数个或更多的宇宙结构。 而不是稳定的存在宇宙中。 这一天文物理学中的新发现,的确引起了徐川的兴趣。 因为它的存在,可能会验证他推导的虚空场论中的部分理论。 在还未面向物理学界公开的虚空场论中,宇宙源于虚空,虚空破缺才会形成希格斯场和另外一个构成暗物质与暗能量的场。 但在虚空场论的推导中,宇宙中可能残存着尚未破缺裂变的‘原始虚空’。 或许数量会极少,但如同反物质一样,原始虚空可能会存在宇宙的某处宁静之地,尚未开始演化。 如果能找到这样的一处结构,对于可观测宇宙的形成,宇宙的了解都是有着极大的帮助的。 眼眸中划过一丝兴趣,徐川挂上了安保团队专门为他准备的vpn,找到了这位洛佩兹教授公开的成果。 有意思的是,在这个超巨型的单一宇宙结构‘大环’的计算上,除了使用了不同的统计算法外,还使用了他以前的研究成果,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来通过辐射波动、引力透镜等各项参数来计算大环的性质。 看着下载下来的数据和论文,徐川眼神中带着一丝精光,从背包中取出了一叠草稿纸。 如果他的推测没错,或许在这个结果上,他有可能得到一种全新的宇宙结构。 而且是极其罕见的,甚至可能会为他一直在研究的爱因斯坦·罗森桥,也就是科幻电影中能够穿梭宇宙的时空洞提供一些研究思路。 深夜的灯光一直亮到后半夜才熄灭,拖着疲惫却带着一丝兴奋的徐川强迫自己躺上了床。 毕竟明天,哦,今天还要带徐晓去北航那边,熬夜也不能太狠了。 看了一眼手机屏幕上的时间,凌晨三点四十六分。 还成,不算很晚。 丢下手机,徐川闭上了眼,脑海中却全是刚刚的研究。 这也算是‘研究后遗症’了,就像是追到精彩处,躺到在床上都念念不忘一样。 也不知道在床上熬了多久,徐川才昏昏沉沉的睡去。 次日清晨,他是被手机铃声吵醒的。 喧闹的铃声在卧室中响起,随手摸到手机,他下意识的直接就按掉了。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门外,一阵门铃声传进来。 从睡梦中惊醒了过来,徐川有些懵逼的坐在床上缓了一会,才起床走出去打开了大门。 “老哥,都九点了,什么时候.” 话刚说出口,徐晓就看到自家老哥一脸的精神颓靡,忍不住皱起了眉头,转而询问道:“老哥你咋了?怎么感觉有点” 打了个哈欠,徐川扭头进了房间,随口回道:“昨晚熬了会夜,有点没睡醒。” “哦,那你继续睡会?” 徐晓迟疑了一下后说道。 “不用了,我洗漱一下,吃个早饭。”徐川回了一句,走进了洗漱间。 虽然有点没睡够,不过已经醒了肯定睡不着了,实在不行中午多睡半个小时好了。 北航,校园中。 两兄妹并肩朝着行政楼走去。 “老哥,你昨晚熬夜在干啥呀?”跟在身旁,徐晓一脸好奇的问道。 “一点物理上的研究,忘记看时间了。” 徐川随口回了一句,带着她找到了北航工院的姜兴怀院士。 他和这位姜兴怀院士前两年的时候在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招标大会上见过一面。 当时他还受邀在北航这边讲过一场有关于有关于‘凝聚态物理’和‘强关联电子体系大统一框架理论’的报告,算是留下了一份人情。 敲了敲办公室的大门,随着里面传来一声‘请进’,徐川率先走了进去。 办公桌后面,正端着保温杯喝着茶,看着报的姜兴怀院士在看到走进来的人后愣了一下,随即快速放下茶杯,站起身笑着迎接。 “哟,稀客啊,是什么风给你吹来了?” “姜老。” 徐川笑着打了个招呼,开口道:“国际月面生物圈工程的研讨会马上就要开了,正好有时间过来看看您老。” 姜兴怀哈哈大笑,开口道:“少来,研讨会还有三天才开始,以你的性格,如果没其他的事情的话,怕是至少要两天后才会到。” 口头上是这么说,不过对于徐川能上门来看他,哪怕是可能有事相求,姜兴怀内心也是高兴的。 毕竟只有记得他这个人,只有相对亲近才会选择他不是么。 全国那么多的院士,他又不是什么特殊的。 哪怕是在航天领域,也有比他更出名的学者。 笑着调侃了两句,姜兴怀笑呵呵的起身走向壁柜,从里面取出来一罐自己都舍不得喝的茶叶,准备泡茶。 “姜老,这位是我妹妹,徐晓,目前在研究人机交互技术’和‘生物电极芯片’相关的一些东西。” 寒暄了两句后,徐川主动开口互相介绍道。 “晓晓,这位是姜兴怀姜院士,北航工院的院长,在航天领域和机器人领域都顶级的专家。” “姜院士好。”徐晓乖乖的打了个招呼。 对面,姜兴怀笑呵呵开口道:“一门双星,兄妹都才华横溢啊,难得,真让人羡慕。” 徐川笑了笑,道:“不瞒姜老,这次过来,是有件事想请您老帮个忙。” 姜兴怀笑着说道:“你直接说什么事就行了,没必要整那么多圈圈绕绕的,只要我能帮上忙。” 徐川点点头,笑道:“那我就直说了。” 道了一句,他组织了一下语言,将这次过来的目的简单的和姜兴怀院士说了一下。 听到事情后,姜兴怀院士笑着开口道:“嗐,我还以为是什么很重要的事情呢,能让你亲自出面跑一趟。” 笑了笑,他站起身,开口道:“正好,工院这边也有个类似的项目,虽然同样是通过神经电信号控制机械,不过研究方向和徐晓的方向略微有些不同,要一起去看看吗?” 徐川跟着起身,笑道:“那就麻烦姜老您了。” 跟着姜兴怀院士,一行人来到了北航工院的实验大楼中。 一边走,这位姜院士一边开口介绍。 “我们正在和国防科大那边一起合作研究一种可以通过神经信号共振来进行控制的机械臂或者说外骨骼装置。” “如果这项技术最终能够成功,不仅可以在外骨骼方面取得突破,说不定还能解决一些医疗方面的问题,比如断肢什么的。” “目前来说进展有一些,不过算不上很大,主要在神经信号的共振和模拟上遇到了一些问题.” 对于徐川,姜兴怀也没有藏着掖着,这种项目虽然具有一定的保密性质,不过也看对谁。 当然,涉及到具体的技术内容,他肯定是暂时不会说的。 如果确定了合作,那倒是无所谓了。 “神经电信号共振同步?” 跟在身旁,徐晓插花道:“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前沿的领域了,我没记错的话,走在这一领域前面的应该是米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 “他们的采用映射神经元模型构造离散的模块化小世界神经网络来展开这方面的研究。” “不过据我所知,在这方面上他们应该卡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了。” 姜兴怀院士转头看了徐晓一眼,眼神中带着一些讶异,笑着开口道:“这个我还真不太清楚。” “我们和国防科大那边一起研究,我们主要解决外骨骼材料、机械设备之类的问题,神经接口一块,是那边在负责研究。”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开口道:“晓晓有没有兴趣来北航这边任职啊?” “啊?” 徐晓愣了一下,一时间没反应过来话题怎么突然转到这个上面去了。 讪讪的笑了笑,她连忙开口道:“我这边已经有工作了,暂时没有离职的想法,抱歉啊,姜院士。” 在已经掌控了一家两百多亿估值的脑神经接口公司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本身在这一领域就有一定的耕耘,她是失心疯了才会答应到北航任职吧? 姜兴怀‘和蔼’的笑了笑,接着诱惑道:“不用急着拒绝,你来,我这边带你亲自参与这个项目是没什么问题的。” “这可是和国防科大那边一起合作研究的项目,前途还是很不错的。其他的不说,项目完成后,帮你评个正教授一点问题都没有。” 邀请徐川来北航任职是不可能的事情,国内的大学在这位眼里,估计都一个样,哪怕是水木和北大都一样。 毕竟他自身的影响力和能力早就超过了大学对他的帮助了, 相反,他在哪所高校,哪所高校发展才叫一个光明宏伟。 君不见南大这几年的发展,那叫一个让国内的高校羡慕。从原先的二十名开外,到去年直接进了前五。 今年的经费预估大概还能再提一提。 其他的高校挖徐川,南大校长怕是能冲到对方家里拿着刀压住对方的脖子暴跳如雷。 除非徐川自愿,否则其他高校也挖不走他。 所以姜兴怀将主意打到了徐晓的身上,看看能不能挖走她。 毕竟是徐川的亲妹妹,真要能挖过来,北航也能连带着起飞。 当然,他也只是试试而已,毕竟徐晓的身份背景摆在这里,真要能邀请到,南大估计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第八百二十五章 :或许,现在也不迟 很快,三人便来到了实验大楼的高层。 穿过走廊,验证过门禁后,姜兴怀院士将两人带进实验室的里面。 简洁的实验室中,覆盖pvc塑胶的实验桌上,放着一支银白色的金属机械臂,上面交织着各种细小的连接线和数据线,连接着各种各样的检测设备和电脑。 「这个就是我们正在研究的成果之一,通过神经电信号进行控制的人体仿生学机械臂。还有另外一些在其他的实验室,我们和国防科大的研究团队主要都在这边工作.....」 实验室中,穿着白大褂,站在仿生学机械臂面前正忙碌着自己研究的两名研究员注意到了门口这边动静,不由的回过头看了过来。 当看到出现在门口的姜兴怀院士的时候,两名研究员同时出口打了声招呼。 不过很快,他们就不约而同的注意到了走在一旁的徐川。看着站在姜兴怀院士身旁,比他们还要年轻的人影,两人都愣了一下。 随即,两人中看起来年轻一些的研究员脸上顿时浮现了惊讶的表情,紧接着便激动地上前两步开口道。 「您....您是川...川神?」 看着对方激动的模样,徐川笑了笑,回道:「是我,没打扰你们的研究工作吧。」 「没有没有,川....徐院士您快请坐,喝点什么,我去弄?」 徐川笑了笑,道:「不用麻烦,我只是跟着你们的姜院士过来参观一下你们的研究的。」 「哦哦,好好。」 年轻一点的研究员总算是稍稍冷静了一点,让开了身位。 徐川跟着姜兴怀院士走进实验室里面,走到了置放人体仿生学机械臂的平台面前。 看着这只仿生学机械臂,他眼神中浮现出一抹饶有兴趣的神色。 「你们的研究成果,进展到哪一步了?」 姜兴怀院士笑着看向之前那名很是激动的科研人员,开口吩咐道:「小刘,给徐院士演示一下。」 「好!」 叫小刘研究员快速的应答了下来,三步并做两步走到电脑前面,手指噼里啪啦的在键盘上敲击了几下,似乎是在启动某个程序。 随即,在徐川的注视下,这只通过类似于人体肱骨固定在机座上的仿生学机械臂动了起来。 伸、推、拉、摆动、扭动、相向运动、握拳、提取、抓握等人体手臂和手指能做的动作,这只仿生学机械臂都一一进行了一遍。 甚至一些人类手臂做不到的反常动作,比如手指反曲,手腕旋转接近三百六十度等等,这只机械臂都表现出来了。 看着演示中的机械臂,姜兴怀院士笑着开口解释道:「这只机械臂配备了高精度的传感器,可以对机械臂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 「它的控制系统也非常稳定,可以进行长时间的连续运作,同时也具备各种自动故障检测和纠正功能。 「而目前来说,它的主要控制方式是通过ai智能程序控制的,结合了机器人ai,能够取代人工完成一些重复性甚至是复杂性的工作。」 看着灵活性十足的仿生学机械臂,徐川脸上带着感兴趣的神色,开口道: 「我对这方面的东西不是很了解,不过市面上的仿生手,大部分义肢只能利用大拇指和另外两指做些简单动作吧?」 一旁,徐晓主动开口道:「嗯,大部分都只能做到这种,不过还是有极少部分顶尖的。」 「比如苏格兰公司「仿生接触」制造的i-limb仿生手臂,指头可以像真手般活动。」 「不过就算是放到全世界,眼前这只机械臂的领域程度,也是数 一数二。」 姜兴怀院士笑了笑,开口道:「这个没什么值得夸赞的,机械臂的灵活程度这个并不是什么很难的问题。」 「我们接下来的研究方向是通过神经电信号来取代ai智能控制。这方面才是真正的难题。」 「除了需要通过收集脑神经电信号对手臂进行控制外,我们还在研究如何让这只机械臂接触到的触感传递回大脑。」 「这些才是难度大的地方,而且还需要做手术,将机械臂的芯片和人体神经连接起来才行。」 姜兴怀院士说着,徐川忽然想起了什么,看向徐晓,开口问道: 「我记得之前你还在水木那边的时候,研究的那个生物电极芯片,好像就可以接受受控设备传递回的信号吧?」 徐晓点了点头,道:「能够模糊的接收到一点反馈,不过并不完善,神经信号和电信号之间的模拟太难做了。」 一旁,姜兴怀院士好奇的看了过来,开口问道:「徐晓之前有研究过神经信号和电信号这些?」 徐晓脸上浮现出一个笑容,快速的回道:「之前还在水木大学那边读研的时候,有了解研究过一些。」 「水木.....」 姜兴怀院士想了想,开口道:「我记得水木大学前两年的时候有报道过一项生物电极芯片的成果,当时还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好像是水木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和一家叫星光的虚拟科技公司开展的研究。」 「之前我们有去找过水木大学,想合作研究,结果清华那边表示当初的科研项目已经解散,核心技术不在他们手中。」 「星光?」 闻言,徐川一脸古怪的看向徐晓,虽然说前几年的时候投资了两个亿给她,但具体都做了什么研究他还真的不太清楚。 毕竟两个亿在他看来也不多。 而且支持一下自己唯一一个妹妹的研究工作,那不是应该的么就算是全亏光了也没什么。 而当初他投资两个亿,要求以公司的方式与水木大学那边合作,纯粹是不想水木大学占他的便宜而已。 不过现在看来,徐晓这丫头似乎比他想象中的还要精明一些?居然将核心技术牢牢的控制在了自己手中? 徐晓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道:「姜院士您说的是星光虚拟现实科技有限公司吗?那是我成立的。」 听到这个答案,姜兴怀愣了一下,脸上带着一些惊讶,打量了一下徐晓。 他还真没想到,徐晓在脑神经信号方面的研究这么的深入。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无论是水木大学还是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都曾公开表示过对那项生物电极芯片的赞扬,认为这项成果极有可能是脑神经信号研究的未来。 能够让一家顶尖高校和顶尖的脑神经研究机构这样赞扬的,就算是看在徐川的面子上,也足以证明那个生物电极芯片研究成果的优秀。 不说是真正的顶尖,至少在国内肯定是很不错的。 而能够在硕士研究生期间就做出这样的成果,就算是徐川可能在后面给与了极大的帮助,徐晓自身的天赋和努力,也无疑是忽略不过去的。 看着脸色有些惊讶的姜兴怀院士,徐川笑了笑,开口解释了一下。 「这丫头在学术研究上还是很努力的,她博士毕业的论文,发在了《柳叶刀》上面。如果不是这样,我也不可能带着她找上门来了。」 「《柳叶刀》?」 听到这个耳闻能熟的名字,姜兴怀眼神中的惊讶更浓了。 其他的不说,光是这一项成果,就足够徐晓站在 国内医学领域的山顶了。 要知道,几十年以来,国内发过《柳叶刀》的,不过一百多人而已。 没错,就是一百多人,虽然具体的数字他不是很清楚,但恐怕最近两三年才突破三位数的。 《柳叶刀》,毫不夸张的说,在所有的顶尖期刊中,不区分分类,它的名气是最大的,影响力也是最大的。 因为这份期刊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跨越过学术的边界,成为医疗政策决策者乃至更广泛领域关键人物的重要参考。 「我好像没听说过《柳叶刀》最近有刊登脑神经领域的论文?」 从惊讶中回过神来,姜兴怀院士好奇的问道。 倒不是认为徐川在欺骗他,而是真的没看到。 毕竟他们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就是脑神经信号与电信号,这方面的前沿论文肯定会保持关注的。 如果《柳叶刀》这篇杂志上有刊登脑神经领域的论文,那么无论是他也好,还是国防科大那边也好,都不可能错过的。 徐晓弯着月牙,笑着道:「还没正式登刊,不过应该快了。」 姜兴怀想了想,看向徐晓开口道:「我能看看论文吗?」 「当然可以。」 ....... 初步的敲定了和北航工院这边的合作后,徐晓留在了北航,继续深入了解北航这边的人体仿生学机械技术。 而徐川则是返回了北海酒店,准备着国际月面生物圈研讨会。 三天的时间并不长,伴随着研讨会的的日期越来越近,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陆续乘坐飞机抵达京城。 九月二十五号,京城是个微风和煦、万里无云的晴天。 京城大会堂外,来来往往的人群络绎不绝,一片车水马龙的景象。 站在大会堂的旁边,两位身着正装的礼宾人员脸上带着标准的微笑,迎接着前来参会的每一位嘉宾。 人群中,一位穿着正装,头发像是打过蜡,每一根都像是打过蜡,油光滑亮的青年博士,正好奇的四下张望着。 看着门口来来往往,肤色各异的外国学者,他忍不住开口吐槽道:「教授,你说咱们修建月面生物圈,干嘛让外国人加进来啊。」 「又不是自己修不起,自己修,自己搞实验不行吗?」 听到这句吐槽,站在他身旁的一位中年老年教授不禁笑了笑,开口道:「合作才是常态,共赢才是硬道理。月面生物圈这种超级工程,也不是一个国家就能搞的起来的。」 「咱们有技术,其他国家有钱,只要技术掌握在我们手里,让其他国家投钱用用也能节省自己的经费不是么。」 身旁,学生嘀嘀咕咕的反驳道:「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是让那些西方国家进来,我还是有些没搞懂。」 「尤其是米国佬,以前连国际空间站都不让咱们上,现在还带着他们一起玩,我真不服气。」 中老年教授笑着摇摇头,道:「让其他国家加入进来,对咱们还是很大的帮助的。」 「就像现在,要不是这项工程,你小子能见到这么多顶尖的生物学大佬?」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自己这个学生,接着道:「你小子这次参加会议给我灵泛点,别死笨着脑壳,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的,多结交一点朋友,多和其他人聊聊天,说不定你找的某个不起眼的人,就是诺奖得主呢?」 「总之,你那一套关起门来自己搞自己的思想是行不通的,大清都过去那么多年了,以史为镜懂不懂?」 「伟人曾经说过,咱们要将朋友搞的多多的,敌人少少的,基础学科的发展,不能和世界脱钩,这个道理,国家肯定比你 个毛头小子更懂。」 听到这番教导,学生总算是没再说什么了,点了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 看了一眼应答下来的学生,中老年教授再度笑了笑,目光在车水马龙的人群中扫视了一圈,内心有些感慨。 国际月面生物圈工程啊,由他们主导。 这要是放在以前,那真的是想都不敢想。 真要是在几年前,谁敢想到今天这种场景? 以前都他们出国去其他的国家做研究,做实验,替对方的打工,谁让人家掌握着顶尖的科研设备或机构呢。 而现在,情况完全反过来了啊。 无论是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crhpc机构,还是月面生物圈工程,都是他们主导。 现在轮到其他国家的学者不远万里来他们国家做实验,做研究,替他们打工了。 看着人群中来来往往跟着导师出来见见世面,或者是自费过来参加研究的年轻身影,这位中年教授忍不住有些感慨。 可惜自己没生个好时代啊,要是再年轻个二三十岁,那该多美妙啊。 内心感慨了一句,中老年教授带着自己的学生朝着大会堂内走去。 或许,现在也不迟。 他们苦点也没事,后辈幸福就好。 ...... 免费阅读. 第八百二十六章 :米国的小心机 第一届国际月面生物圈工程研讨会在京城大会堂如期召开。 大会堂的门口,一位位穿着整洁的学者或西装革履的政客有序的通过安检,进入了里面。 会堂内,徐川穿过走廊,进入了后台。 随手脱下身上的西装,他刚坐下来,航天局那边的邬远康局长便匆匆走了过来。 「徐院士,您在这啊,正找您呢。」 快步的走了过来,邬远康局长开口说道。 「邬局长。」 听到声音,徐川抬起头打了个招呼,笑着站起来,询问道:「找我有什么事吗?」 「nasa那边闹了点事情,您看看?」 邬远康说着,顺手将手中的平板递了过来。 「nasa又闹什么幺蛾子了?」 徐川下意识的看了他一眼,顺手接过了平板。 邬远康犹豫了一下,措辞小心的开口道:「那边前两天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表达了一些对咱们"不太好"的话语。」 「不太好?」 徐川带着诧异的眼神,点开了平板上的新闻消息。 ...... nasa宇航局,穿着一身正装的比尔·尼尔森局长走上台前,面对着全场的记者和记者们手中的镜头点头示意,然后宣布了新闻发布会的开始。 报告会上,这位比尔局长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表示,华国在南海开展的月面基地行为属于占用国际公共资源。 星海研究院在月面南极上所建造的月面基地,就是像是华国在nsqd所做的那样。 他们正在将月面南极上的资源占为己有,禁止其他人靠近。 尼尔森宣称,月球南极可以着陆和利用的区域有限,且是最有可能发现月球冰的区域,而月球是属于全体人类的,国际社会的利益需要得到"保护"。 如果未来在月球上确实发现了可供未来宇航员和航天器使用的水冰,nasa宇航局想要确保所有国家,所有人都能获得这些水。 此外,这位比尔局长还表示华国在航天工作「缺乏透明性」。 比如他们在发射天宫空间站时,助推火箭第一级落在印度洋,没有与米国或其他国家分享追踪数据。 还有月面生物圈工程的建造,华方没有意愿与米国进行合作,并未主动递送邀请函给他们。 而且还宣称nasa已等对方整整一年的时间了,但对方始终没有像nasa一样,那样将月壤无偿分享给全球各国,他对此感到遗憾。 快速的将nasa宇航局的新闻发布会看了一遍,徐川都差点被这位比尔·尼尔森局长给气笑了。 「还真是一如既往的不要脸啊。」 恶人先告状,华米两国在航天领域合作少,根源是在他们这里吗? 《沃尔夫条款》这位比尔·尼尔森局长是一点都不带提的。 而且分享月壤这种事,nasa自己做的怎么样,他们自己心里真的没点β数么? 「在这个节点,nasa宇航局发布这些,恐怕会对咱们接下来的月面生物圈工程造成一些影响。」 「咱们接下来怎么办?」邬远康局长皱着眉头询问道。 徐川深吸了口气,缓缓的吐出,将手中的平板递了回去后,开口道:「不用理会,我们按照自己的安排和脚步走就好了。」 「现在已经不是上个世纪了,在航天运输实力上,我们是领先的。也不需要再求着他们帮忙了,有没有米国参与,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 对于nasa宇航局, 其实不仅仅是他,国内的航天界一直都有意见。 沃尔夫条款的存在,不仅仅是nasa宇航局对他们的偏见,更是一直以来对他们发展航天技术的打压。 这次月面生物圈工程,的确没有和其他国家一样正式的向nasa宇航局递交邀请函。 不过他们默许nasa和米国的其他航天单位前来参加会议和申请商议月面生物圈工程的事情,其实也算是放开了合作的通道的。 毕竟邀请函只是国际月面生物圈研讨会的,而不是具体决定月面生物圈工程分配份额的。 后者是需要各个国家主动申请的,既然他们选择混为一谈,那就做给他们看好了。 既然nasa表示他们没有合作的诚意,那就没诚意给他们看看好了。 ...... 临近九点,京城大会堂内,人头攒动,黑压压的一片。 来自世界各地的生物领域的学者,以及航天工程领域的专家和各国航天领域的高级别官员,此时此刻纷纷坐在这里。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国外内跟着自家导师以及教授过来开开眼见见世面的学生都在讨论着。 「难以想象,华国竟然在航天领域上一举超过了米国。而且还能主导月面生物圈工程这种超级项目。」 「是啊,在我的记忆中,他们不是连肉都吃不起吗?」 「你们对于其他国家的印象太刻板了,难道来的时候没看到外面的城市吗?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可比绝大部分的国家都要繁华。」 一旁,一名华国的博士生好奇的看了过来,忍不住吐槽道:「你们是听谁说我们连肉都吃不起的,这造谣也造的太离谱了吧?」 旁边,一头金发的米国学者耸了耸肩,道:「我的一名韩国同事说的,他们说你们不仅连肉都吃不起,还吃不起白菜。」 「噗。」 听到这话,这名华国博士忍不住笑出声来。 「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没,没问题,我只是想说的是,韩国的辣白菜,有超过百分之九十,是从我们国家进口的。」 伴随着台下听众学者们的交流讨论,时间也指向了九点整。 舞台上,黑暗的灯光亮起。 嘈杂的接头交耳声消逝,所有人都不自觉地止住了话头,朝着台上看去。 最先上台的,自然是那位大领导了。 一身中山装老人走上台,率先代表华国表达了对前来参加研讨会学者与嘉宾的欢迎,也表达了对月面生物圈工程的祝福。 随后,在万众瞩目的目光中,一身正装的徐川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面对着台下无数双观众的眼睛,他脸上带着微笑,手握着话筒试了试音后开口了,清晰而平稳的声音在这一刻传遍了整个大会堂。 「首先欢迎前来参与研讨会的各位,很高兴能在国际月面生物圈工程的研讨会上看到诸位的身影。」 「正如大家所见,今天的会议是有关于月面生物圈的建造。我相信这无论是对于航天界,还是生物学界,乃至全世界来说,这是值得历史篆刻的一天,也是值得留念的一天。」 「因为它,即将改变整个文明的发展!」 微微停顿了下来,徐川扫视了一眼台下的听众,提高了一些说话的音量,继续说道: 「月面生物圈工程的成立,不仅仅意味着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壮举中标志性的迈向星际之旅的重要一步。还将促进全人类的团结与进步,为人类带来巨大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月球生物圈的建设不仅将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各种实验和观测, 以探索宇宙的奥秘。还将促进全人类的进步和团结。」 「在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过程中,世界各国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承担风险和责任。这将促使各国加强协作,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同时,月球基地建设也将成为各国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科技、文化和商业交流,为人类带来更多共同发展的机遇......」 「最后,在这里,我谨代表华国学术界,华国学者,以及所有志同道合的人们,向全世界表达我们对月面生物圈工程这一世纪工程的美好愿景。」 开幕式上,留给徐川讲话的时间并不长。 按照安排,仅仅只有两分半钟。 当最后的祝福落下的那一刻,大会堂内,雷鸣般的掌声如同狂风骤雨般响起。 面对着掌声雷动的会场,徐川脸上带着笑容,微微朝台下鞠了一躬以表示敬意后,向着幕后走去。 看着离去的徐川,坐在大会堂前排的生物学教授"约翰·艾伦"教授拍着手,笑着同坐在他旁边的好友彼得·拉特克利夫教授说道。 「携手合作,共同承担风险和责任....非常出色的演讲....你觉得呢?」 约翰·艾伦教授,虽然并不是诺奖得主,但他却是生物学领域非常知名的一位教授。 因为大名鼎鼎的生物圈二号,便是他一手亲自设计建造的。 而这位约翰·艾伦教授,也是星海研究院主动邀请的少数个人学者之一。 他在生物圈工程建造上的丰富经验,能够极大的帮助月面生物圈工程的研究设计。 而坐在他身旁的好友彼得·拉特克利夫教授则是2019年的诺贝尔生物学奖得主。 因发现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而获奖,主要从事低氧状态下细胞反应研究。 同样是星海研究院主动邀请的少数个人学者之一。 彼得·拉特克利夫教授笑了笑,鼓着掌开口道:「我的看法和你一样。」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徐教授不愧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最优秀的学者....之一。」 「他不仅推动着数学、物理等他自己擅长研究的领域发展,在生物学这个他从未涉及过的领域上,也展现出了自己对于学术的一视同仁。」 「我很庆幸,在二十一世纪,能出现这样一位伟大的学者,竭尽全力的推动着自己能够帮助到的所有学科的发展。」 一旁,约翰·艾伦教授笑着点点头,调侃道:「在你看来,他仅仅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最优秀的学者之一吗?」 彼得·拉特克利夫教授轻咳了一下,解释道:「我从不否认他的优秀,不过二十一世纪以来还是有很多优秀的学者的。」 「是吗?」 约翰·艾伦教授笑着看了他一眼,接着道:「但是在我看来他就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最优秀的一个。」 「无论是数学、物理,还是天文学,他所做出来的成果,任何一项拿出来都是许多学者一辈子都难以完成的。」 「这还不够吗?」 「咳.....或许你说的有些道理,不过今天的讨论内容可不是这个,我们还是看看接下来的会议内容吧。」 与此同时,另一边,大会堂的前排。 各国航天机构的代表落座处,来自欧洲航天局的代表鼓着掌,有些感慨。 「难以置信,华国居然能够领导月面生物圈工程这种世纪项目的发展,以往他们不都是投钱参与其他国家的吗?」 一旁,来自沙俄的航天局代表鼓着掌,开口道:「除了他们,还有哪个国家能有这个 能力?」 「米国?欧盟?还是我们沙俄?nasa航天局这次甚至都没有安排人过来,全球航天领域的格局,早就变天了。」 「你说,米国这次是选择放弃参与生物圈工程了吗?」 「应该不会,nasa虽然没来人,但是米国也有代表过来的。」 沙俄航天局的代表指向另一边的米国代表,接着道:「呐,你看,米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理事长。」 「米国怎么可能放弃月面生物圈工程,如果他们放弃了,且不是意味着他们放弃了整个航天的发展?」 不得不说,在这方面,米国还是耍了一些心机的。 虽然航天领域受限于表面上的《沃尔夫条款》不好参与,但米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却没有这个限制。 虽然nasa宇航局并没有安排代表前来,但并不代表米国没有安排代表过来。 对于月面生物圈工程,米国安排了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会长前来参与这次研讨会。 它是米国独立的联邦机构,相当于华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基础科学研究计划的资助,改进科学教育,发展科学信息和增进国际科学合作等办法促进米国科学的发展。 而这次的月面生物圈工程,其他国家排出来的高级官员和代表,几乎都来自生物和航天领域,唯独米国的来自科学基金会。 可见他们尽管不愿意看到华国在航天领域的崛起,却也不得不承认在这一领域中,华国已经走在了他们的前面。 ...... 免费阅读. 第八百二十七章 :针对NASA宇航局的决策 在徐川走下了台前之后,紧接着上台的便是华国航天局的邬远康局长、欧盟、沙俄航天局的局长、以及各国的高级官员了。 包括米国的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理事长,都出席了这次的研讨会,代表本国官方,发表了对于这项世纪工程的看法,并且送上了美好的祝愿。 不管心中怀着怎样的想法,无论在这背后还有着怎样的明争暗斗和博弈。 至少在这一刻,面对着月面生物圈这项决定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世纪工程,全世界所有人都是站在一起的。 而这一历史性的画面,也被立在万人大礼堂两侧的摄像头永痕地记录了下来,并且通过网络实时转播到了千万家的电视,乃至网络直播平台上。 ..... 开幕式结束,人群逐渐散去,徐川刚离开大会堂,就被等待在外面找人采访的媒体记者追了上来。 并不是所有的媒体记者都能进入大会堂中参加研讨会的,很多没收到邀请函的记者一直都在外面等待着结果。 「徐院士您好,我是京城日报的记者,请问这届国际月面生物圈工程研讨会举办的结果如何了?」 「徐教授您好,我是汉诺威媒体的记者,请问月面生物圈工程.....」 「徐教授您好.....」 一蜂拥而上的媒体几乎将话筒塞到了徐川嘴里,各式各样的问题嘈杂涌来。 虽然并不是很想接受采访,但今天这情况,恐怕不采访一下过不去了。 挑了几个简单点的问题回答后,徐川逃也似的离开了现场。 不过忙碌的时间,才刚刚开始而已。 刚在餐厅中解决掉自己的午餐,回到办公室,椅子都没坐热,航天局那边的邬远康局长便找了过来。 「徐院士,吃午饭了吗?」 敲了敲门,邬远康满脸笑容的亲切问道。 徐川笑着道:「吃过了,邬局长有什么事吗?」 邬远康轻咳了一下,开口道: 「是这样的,关于国际月面生物圈工程,国家成立了国际月球施工委会。毕竟是一个国际性的合作项目,所以需要一个拿得出手的学者,来站台.....」 闻言,徐川有些哭笑不得,他开口道:「你们该不会又把我推出去了吧?」 邬远康摇摇头,快速的回道:「那倒没有,目前还在商议中,还没正式确定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不过您也知道,在名气上,咱们国家也没有哪个能在国际上和你比较了是不。你出面,其他人也能信服。」 徐川一脸无奈的开口道:「名气和专业不是一回事。」 「我的名气是大,但我又不是生物学领域的,这次过来参加会议,还是看在星海研究院这边接下生物圈工程航天运输资源的情况下过来的。」 「让我担任月面生物圈工程的负责人,这真的说不过去。」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而且我手上的事情也不少,crhpc机构、月面前哨科研站基地、星海研究院这边的事情我都要管,哪里还有精力去管月面生物圈工程的事儿啊。」 摇着头,徐川婉拒了国际月面生物圈工程负责人的请求。 虽然这个项目的确是他率先提出来的没错,但他提出这个项目,只是出于站在未来人类会进行太空移民的角度来考虑的。 在月面上建造生物圈,可以更多更好的的实验人和各种生物在外星的生存情况。 也可以在月球的环境中实验各种材料对于严苛环境的适应程度。 这些对于未来的太空发展都是相当有益处的。 不 过他的确不是生物学领域的专家,参与进去对他并没有什么多少的帮助。 并且老实说,月面生物圈的建造虽然难度高,但并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 这些事情,国内能够处理的专家学者多了去了。 除了这个外,还有一个更关键的点,也是他比较抗住接受负责月面生物圈工程的原因。 那就是这是一个国际合作性质的工程。 众所周知,涉及到国际合作性质的工程,基本无一例外,都会陷入到各种扯皮当中。 经费、人员、管理、话语权...... 各种各样的麻烦事,可以说每一步推进都要召开各种形式的会议。在浪费时间方面,恐怕没有任何的项目比一个国际合作性质的更浪费时间了。 将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无限的会议上,徐川才懒得去处理这样的事情。 对面,邬远康局长摆摆手开口说道:「没事没事,这个还是看你的个人意愿。」 「虽然说大家都觉得由你来坐这个位置最合适了,但如果你真的没时间没兴趣的话,那也没事的,总负责人的位置,我们再商议一下好了。」 说着,他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接着道:「不过,您挂个虚职,比如技术顾问什么的,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毕竟这可是一个总经费超过两千亿的超级工程,没有你出马,我们总有点不放心。」 看着这位航天局局长满脸的笑容和期待的表情,徐川叹了口气道:「挂个技术顾问的虚职我倒是没什么问题。不过你们真的别指望我有多少的时间来照顾月面生物圈工程相关的工作。」 「没事没事。」 见徐川答应了下来,邬远康脸上顿时挂上了放心的笑容:「具体的工作我们的这边肯定会安排人负责管理的,不会耽搁您的研究。」 「对了。」 顿了一下,他笑着开口道:「既然徐院士您没时间担任月面生物圈工程的负责人,那您这边有推荐的合适人选吗?」 徐川想了想,道:「华农大学那边的武炜华院士我接触过一段时间,应该还不错。」 「当然,我也不是很了解生物学领域的事情,这些还是你们去调查安排处理就好。」 邬远康局长点了点头,笑道:「行。」 ....... 聊完了月面生物圈工程负责人的事情,邬远康又想了另一件事,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开口道: 「那个,还有今天晚上的晚宴,得辛苦徐院士参加一下了。有不少来自其他国家的学者和机构,都"委婉"的向我们提出了想见见您。」 听到这话,徐川顿时一脸的头大,叹了口气道:「你知道的,我向来不喜欢参加这种交际性质的晚宴,真的很无聊。」 邬远康哭笑不得,安慰道:「没办法,咱们这毕竟是个国际合作性质的项目,有至少一半以上,至少一千亿的经费都来源于其他的国家。」 「再怎么说,这点面子咱们还是得给的,就是吃顿饭参加个晚宴,你就当为国家赚了一千亿去吧,看在钱的份上。」 徐川耸了耸肩,道:「行吧。」 如果是参加一次交际晚宴,就能够赚到一千个亿,他还会愿意的。 虽然说月面生物圈工程并不是他促成的,但好歹也是他提出来的,看在这个份上,去一趟也成。 而且不得不说,虽然晚宴的主要性质是交际,但在华国举办的晚宴,菜肴食物的味道,那是真的很不错。 他就当吃饭去了也成。 ...... 忙碌完下午的工作,正当 徐川准备起身活动一下筋骨,出去走走的时候,中午时分刚来过的邬远康局长再次敲响了他的办公室。 还没等他开口,这位航天局的局长就率先说道:「徐院士,现在方便吗?」 徐川愣了一下,道:「怎么了?」 「我是来请你去参加一场会议的,方便的话,先跟我来吧,不会耽搁很长的时间的。」 「会议?」 徐川愣了一下,诧异的问道:「这个点?」 邬远康点了点头,道:「嗯,关于nasa航天局方面的,比较突然,我们得在明天的份额分配之前拿出一个决定。」 「关于nasa宇航局的?」 徐川站起身,有些诧异的跟上了脚步。 穿过走廊,就在举办研讨会的万人大会堂的隔壁不远处,两人一起来到了另外一间小一点的会议室中。 推开门,会议室中已经落座了不少的身影。 徐川扫了一眼,有些讶异。 会议规模虽然小,人数也不多,不过出现在这里的,级别却没有一个低的。 外郊、商业、工业的一二把手,国际发展合作署那边的司长,参事室的大佬等等,这里都有。 如果真要说级别低,那大概就是带他过来的邬远康这个航天局的局长级别最低了。 毕竟航天局只是工业和信息化蔀下面的一个下属机构,属于二级单位,在这全是一级大佬的会议中,的确就他级别最低。 当然,至于他自己,徐川倒是没考虑过。 毕竟他没从政,用这些级别之类的来形容他,也不太合适。 「徐院士来了,先坐。」 会议室中,看到徐川过来后,已经落座的领导笑着和他打着招呼。 徐川一一应了声,顺着会议上的标牌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坐了下来。 等待了的一会,会议室的大门被工作人员推开。 门外,那位熟悉的老人走了进来。 看到这位,徐川脸上的惊讶更重了。 他还真没想到这场小会这位会参加。 工作人员合上大门,老人走到首位坐了下来后,笑着开口道:「人都到齐了,咱们先开会吧。」 说着,旁边的工作人员快步走上前来,将手中一直抱着的文件一人发了一份。 「大家先看看。」 拿到了会议的报告后,徐川有些好奇的翻了翻,眼眸骤然收缩了一圈。 过了几分钟的时间,老人笑着开口道:「文件都看了吧,大家对于这事有什么看法吗?」 徐川没出头,默默的看着手中的文件。 会议室中,外交那边的领导举了一下手,微蹙着眉头开口道:「我们真的要这么做吗?这极有可能会导致恶劣的外郊危机。」 对面,一位面容刚毅,像是以前参过军当过兵的老人反对道:「我觉得有必要。」 「现在已经不是从前了,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在航天等领域,我们都已经走在了米国前面。」 「如果说原来需要考虑经济发展,在对外方面我们一直保持着锋芒收敛,中庸平稳的态度。但现在,局势已经变了,我们必须要拿出一个态度,对面展露出属于我们应该有的强势。」 「拿nasa宇航局开刀,我觉得很合适。《沃尔夫条款》本身对我们就有很强的针对性质,我们也有很合适的理由。」 外交那边的领导解释道:「但是这样做,极有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外郊危机。一个没处理好,米国可能会联合欧洲的等国家集体退出月面生物圈工程。」 「那就让他们 退出好了,我们自己搞!大不了建小点!」 听到这话,外郊那边的领导苦笑了一下,摇了摇头。 一旁,参事室的一位老人开口道:「科学研究上的事情我不了解,不过月面生物圈工程不仅仅是科学研究的工作。」 「这个项目有着十足的政治意义,对于拉拢那些曾经的对手,打击霸权主义有着重要作用。如果欧盟等国家集体退出的话,对于我们来说的确不是件好事。」 「我不否认近些年咱们的发展还不错,但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竞争对抗是常态,合作共赢也是常态。虽然在太空领域我们暂时领先,扩大优势的最好方法不是闭关锁国,而是合纵连横。」 会议室中,一群能够决定整个世界格局走向的领导在不停的争论着。 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小半个小时,都没吵出个结果来。 坐在首席上,老人闭目思忖了一会后,手指在会议桌上轻轻的敲了敲了,打断了争议后,看向了徐川。 「徐院士,你怎么看?」 正假装看报告,实则走神的徐川猛然回过神来,愣住了,手指指向自己,诧异道:「我?」 老人温和的笑了笑,道:「没事,大胆点,聊聊你的看法就行。」 徐川思忖了一会,开口道:「政治方面的因素我不懂,我只能单纯的从科学的角度上来给出一点看法。」 顿了顿,他接着道:「月面生物圈工程的建造,难度有,不过并不是什么需要前沿科技突破的项目。」 「占据了整个项目最核心的技术,航天领域的运力是一大关键。」 「但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着比米国和nasa航天局更成熟更先进的技术。」 「我只能说,就算是没有米国和nasa宇航局的参与,只要资金足够,我们也足够完成这个项目。」 老人点了点头,开口道:「那就按照报告上的内容来进行吧,明天在月面生物圈工程的份额分配会议上宣布这事。」 ....... ps:月底了,求个月票,这个月的月票才两千,也太少了点吧(o(╥﹏╥)o),大佬们手中有月票的投投吧,qaq,明天加更。 免费阅读. 第八百二十八章:我方存在异议! 国际月面生物圈工程的晚宴同样在京城大会堂内举办。 不过晚宴分成了两个地方。 一个是给前来参加这场研讨会的学者、专家等宾客准备的。 而另一个地方则只有顶尖的学者、各国的政要代表、以及一些知名生物学界的专家等拿到了邀请函,才能参加的盛会。 无论哪一场,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几乎没有人是奔着吃去的。 毕竟能够参加这种国际盛会,处在这样的圈子中,哪怕是随便找个感兴趣的人碰个杯,随便聊上两句,那收获也是往常任何学术会议的晚宴都比不了的。 不过对于徐川来说,他就是纯粹的来干饭的。 进入宴会大厅后就奔着盛放菜肴的白桌去了。 前脚打后脑壳的忙了一整个下午,水都没喝上几口的他早就饿的前胸贴后背了。 一场晚宴,徐川勉勉强强吃了个八分饱。 倒不是宴会上的食物不够,而是他哪怕再专注干饭,也源源不断的有学者和政要过来和他打招呼。 应付这些学者和政要,花费了他大量的时间。 尤其是那些凑过来的各大顶级生物学机构,都希望能够交好他,从他手中获得一些月面生物圈的实验资源。 应付完这些繁琐的工作,徐川才长舒了口气,回到了酒店,冲了个澡,躺在床上思索着明天的月面生物圈工程份额分配会议。 今天傍晚参加的会议,的确让他有些吃惊。 一向中庸的国家,突然决定展露锋芒,还真是让他有点不适应。 不过这也愈发的让人期待了。 老实说,徐川还真想看看,明天过后,一直以来都各种针对他们的nasa宇航局和米国被反针对后,脸色到底是怎样的。 《国际月面生物圈工程研讨会议开幕式圆满落下帷幕,徐川院士在京城大会堂发表重要讲话!》 国际月面生物圈工程研讨会议开幕式结束,相关的新闻消息很快就通过了媒体报纸和网络传遍了整个世界。 月面生物圈工程项目将于一个月之内正式启动,项目总预算一千五百亿软妹币,超过三百三十亿米金。 全世界有超过四十个国家,全球超过一百五十家生物研究机构、航天研究所、以及相关研究机构将会参与到这项"世纪工程"中! 而除了参与该项目的各国外,还包括了世界著名的生物学机构,比如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等等即便是在学术界之前都非常出名的研究机构。 当然,最让人惊讶的还不是这些东西。 而是整个月面生物圈工程,罕见的是由华国在其中牵头主导的。 研讨会在华国京城举办,而月面生物圈工程的施工委员会总部也在华国。 几乎就在相关的新闻传递出来的第一时间,相关的讨论便已经在围脖、各大时政类论坛网络上刷爆了所有人的眼球。 一时间 【卧槽?月面生物圈工程要启动了?】 【牛逼!移民月球,指日可待!】 【听说米国也派人参加了这个项目,还投资了几百亿。】 【几百亿?什么时候米国佬这么大方了?另外不是说这是咱们主控主导的国际合作项目吗?居然让米国佬投这么多,这是要夺权?】 【夺权?他们拿什么夺权,这可是在月球上建造生物圈,航天运力才是关键,米国佬连航天飞机都没有了,算个屁啊。】 【就怕上面委屈自己,顾全大局 ,=(`*)))唉。】 【妈的,我有点看不下去,米国和nasa的沃尔夫条款针对了咱们航天领域那么久,现在好不容易有了领先,还要带他们玩?真气人!】 【没办法,国际合作,你要是不放米国进来,它这根搅屎棍,指不定还会搞出什么风风雨雨。】 【只要白头鹰敢搞风搞雨,我们就敢将它踢出去!现在已经不是米元霸权了!】 【.】 新闻在互联网上引发了相当程度的热议,关于月面生物圈工程的讨论被顶上了热搜。 很快,不止是围脖,几乎所有国内新闻媒体平台上,都不约而同地被这场盛会的相关消息占据了头条的版面。 一个由全球五十多个全世界主要国家共同参与的国际工程; 一个投入资金超过一千五百亿软妹币,建造在外星球上的世纪工程. 居然是由华国开启,并且占据主导地位的。 就连米国,都不得不在强烈竞争的航天领域低下头,转而过来合作。 如果是放到十几年前,甚至是几年前,这绝对是所有人都不敢想象的。 要知道,十几二十年前,在他们落魄的时候,米国佬连国际空间站都不让他们上去。 还折腾出了《沃尔夫条款》《竞争法》等条款,限制、阻挠双方航天领域的交流合作,打压他们的航天技术发展。 而现在,抛开欧盟、日韩这些小弟,就是米国自己,都主动找上门来求合作了。 更关键的是,合作的领域还是在米国佬自以为傲的航天领域。 如此身份和地位的转变,着实让人不禁一阵唏嘘。 曾经那个强大的白头鹰,如今已经落魄到了跟着别人混饭吃的地步了。 翌日,清晨。 徐川起了个大早,洗漱吃了个早餐后,沿着北海公园的观光走廊溜达了一圈,散了散心,见时间差不多后朝着京城大会堂走去。 国际月面生物圈工程的研讨会落幕,但相关的工作才刚刚展开,各种繁琐的事情都需要开会讨论。 而今天有关于月面生物圈工程具体份额分配的会议,同样在京城大会堂内召开。 不过具体的地点不是昨天召开研讨会的万人大会堂,而是在另一间会议室内。 徐川赶到的时候,会议室中已经有了不少的人。 有航天领域、生物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也有各国安排过来专门负责谈判的官员。 看到徐川进来,会议室中顿时就热闹了起来。 沙俄航天局的一名专家教授率先主动靠了过来,热情的张开手,想和徐川来个礼节拥抱。 「徐院士您好,我是沙俄航天局的探月工程的主任亚历山大·诺夫,也是一名航天领域的教授,很高兴能够在这里见到你。」 不过对于这种大胡子的壮汉,徐川可没有拥抱的想法,他笑着伸出了右手,和对方握了握算是打过了招呼。 「诺夫教授您好。」徐川笑着点了点头打了个招呼。 亚历山大·诺夫自来熟的开口道:「您发表的xu-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论文,通过别索夫空间波动和周期性振荡的振幅函数来进行计算天体性质的论文我看过很多次了。」 「毫不夸张的说,这简直是我见过的最精妙绝伦的论文了。」 大胡子巴拉巴拉的一顿拍马屁,徐川只能陪着笑脸,一时半会也抽不出身的同时还有点尴尬。 很显然,这位亚历山大·诺夫教授对于他发表的xu-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论文并不是多么的熟悉。 或许 的确看过,但要说精通,那是不可能的。 毕竟真要是精通的话,也不可能将索伯列夫空间波动说成别索夫空间波动计算了。 虽然说后者是前者的另一种形式的推广,但在数学上,两者研究的范畴还是不同的,尤其是在空间曲面的计算方式上。 不过大庭广众之下,他也不太好直接戳破对方,只能略显尴尬的陪着一个笑容。 好在他来的就比较晚,很快会议就马上要开始了。 九点整,伴随着最后几个略显迟到的官员抵达,会议也很快就开始了。 而最先开始商议的,毫无疑问自然是有关于月面生物圈工程的具体经费分配了。 毕竟一个大型的国际合作项目,最先要确定下来的,自然是投入的资金。 而这方面的规划,事实上早就是已经确定了下来的。 一千五百亿软妹币总投入的月面生物圈工程,华国投入五百亿、米国投入三百亿、欧盟投入一百五十亿、沙俄投入四十亿 毕竟没有商议确定,各国也不可能这么正式的安排代表过来参加研讨会和送上祝福。 今天只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份商议会很快很顺利的结束的时候,外交那边的代表赖元深吸了口气,开口打断了众人的交流。 「关于国际月面生物圈工程合作份额分配的工作,华方有一些异议!」 这话一出,整个会议室中顿时就安静了下来,除去国内这边知情的少数几个人以外,其他人都投来了诧异的眼光。 月面生物圈工程合作份额的分配工作,早在一个多月前,不是就已经敲定好了吗? 华国这个点有了异议? 一时间,会议室内的气氛有些古怪了起来。 尤其是米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理事长和米国官方的代表,心里更是升起了一股不妙的预感。 果然,赖元接着开口了。 「关于国际月面生物圈工程的份额分配,对于米国方面跟投的三百亿软妹币,我方存在异议!」 ps:求个月票,晚点还有一章,十二点之前,还差三百票到三千票,求求大佬们qaq 免费阅读. 第八百二十九章:愤怒的米方 “关于国际月面生物圈工程的份额分配,对于米国方面跟投的三百亿软妹币,我方存在异议!” 会议室中,这话一出,整个会议室中顿时就骚乱了起来。 几乎所有参与会议的代表都一脸惊诧的看了过来,脸上带着震撼、不可思议、惊讶等各种情绪。 华国对于米国在月面生物圈工程的份额分配,有异议? 这是个什么情况? 是觉得米国投入的太少了,还是太多了?想要提升或压缩米国的投资? 总不可能是想要将米国踢出月面生物圈工程吧? 所有人都一脸不可思议和错愕的表情看向了赖元,想听听这位华国的代表说些什么。 沉稳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外交那边的代表赖元面不改色的接着道:“关于国际月面生物圈的份额分配,我方基于高度互信的基础,愿意与各国共同分享份额,促使和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基于月面生物圈合作项目中技术共享、信息开放、合作友好、全面透明等原则,我方认为,米方并未真正实际的落实这些原则项目。” “无论是《沃尔夫条款》还是《竞争法》与《新竞争法案》都严重的违背了月面生物圈合作项目中的基础原则。” “如果米方真心希望推动华米航天领域交流合作,就应该撤销、废除相关法案,停止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采取务实举措,清除双方合作道路上的绊脚石。” “基于此,我方提出,如果米方无法正视自己的错误,我方将建议月面施工委员会对于米国在月面生物圈工程上的投资进行暂停。” (这里上章有个错误,应该是外郊方面的人员出面说话,而不是航天局,抱歉,我改改上章) 在赖元话音落下的瞬间,会议室里响起了骚动的声音。 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在今天的商讨会上,会出现这样的偏差。 他们居然提出了要暂停米方在月面生物圈工程上的投资,想要将对手从这个项目中踢出去。 虽然说是暂停,但这个态度已经相当的明显了。 很显然,他们这在是逼迫,逼迫对方废除掉《沃尔夫条款》《竞争法》《新竞争法案》这些航天领域的法案,逼迫这个对手在航天领域低头。 而且,看上去似乎一点缓和的余地都没有。 如果米方不废除掉那些‘名存实亡’的法案,或许月面生物圈工程将彻底与他们无缘。 毕竟脚下的这个国家在这种涉及到国际关系的重大事项上,一旦做出了决定,可以说就会坚定不移的实施下去。 这是谁都没有想到的。 坐在会议席上,欧洲航天局的代表斯克利普斯·奈哲尔脸上的神色凝重,微蹙着眉头开口道: “看来我之前的推断还是有问题” “嗯?什么推断?” 坐在他身边,来自沙俄航天局的代表微微扭头,瞥了一眼后询问道。 “月面生物圈工程的,之前华国说对米国的投资有异议,我以为是他们觉得米国三百五十亿的投资太多了。” “毕竟总额都只有一千五百亿,米国就占据了接近四分之一的投资,如果再联合其他的国家,其占比数额大概率能超过整个投资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二以上。” “这样一来,说不定米方可以借助这点来反向对华方施加压力,争夺整个项目中的话语权。” “所以我一开始以为他们想要压缩米国的投资,来减轻这方面的压力,没想到” 一旁,沙俄航天局的代表顺着他的意思,脸色有些凝重的开口道:“他们想将米方踢出去?” 皱着眉头,沙俄航天局的代表接着问道:“但是这样做,对于他们来说有什么好处吗?” “要知道即便是米国最近几年以来有不少的衰弱,但不可否认它仍然是超级大国。” “这种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没有米国的参与,真的能办成吗?” 克利普斯·奈哲尔摇摇头,道:“谁知道呢?我们都不知道华国到底想做什么。” “或许他们仅仅是想和说的一样,逼迫米国取消掉《沃尔夫条款》?也有可能他们想要的更多?” “事情发生的太突然了,在此之前,我们可是一点消息都没有得到的。” 摇着头,这位欧洲航天局的代表叹了口气,接着道:“看来今天的会议恐怕不会那么顺利的完成了。” “站在一名航天专家的角度,我还是希望月面生物圈这项工程能够顺利的合作下去的。这对于我们在航天领域和太空上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价值。” 会议室中,如果要说最惊讶的,那毫无疑问自然是米国的代表。 此刻,来自米国的代表克雷斯·林德已经被赖元的话气的脸色铁青,一脸愤怒一脸不可相信的死死的盯着对方。 深吸了好几口制冷效果优秀的冰冷空气,他才勉强让自己稍稍冷静一点。 他愤怒的的举起手,指着赖元问道:“你知道你在说些什么吗?” 赖元清了清嗓子,收敛了一下脸上那略显不庄重的笑意,开口道:“我很清楚,需要我再说一遍吗?” 听到这话,克雷斯·林德脸色阴沉无比,他死死的盯着赖元,咬牙切齿的说道:“这就是华方合作的态度吗?” 一边说,他一边扫视了一整圈会议现场,目光在欧盟沙俄等国家的代表上停留了一下,愤而开口道: “我想诸位都已经看到了,这就是他们合作的态度!” “让他们合作牵头进行月面生物圈工程,就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今日他们能够选择无理打压我们,明天他们就能够再次将你们踢出去。” “一项超过了三百亿米金的超级工作,在他们的眼中就如同儿戏一般。早已经决定好了的事情可以说随意反悔” “我打断一下。” 外交那边的代表赖元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打断了对方的言语开口道:“关于月面生物圈份额和分配的投资并未完全决定好,相关的合同也没有签署。” “今天的会议才是决定签署合同的时刻,我方在会议上提出异议没有任何的问题。”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米国的代表,微微一笑,接着道:“而且,米方在国际合作工程中的名声众所周知,无论是iter国际热控核聚变工程,还是cern工程中,利用‘莫须有’的罪名排挤其他的国家,才是米方做的最多的事情。” “月面生物圈工程中,各位可以看看桌上的协议,是有明确标准航天领域相关合作的规定与需求的。” “而米方在《沃尔夫条框》《竞争法》《新竞争法案》这些航天领域的法案上,明确的违背了项目的规定。” “所以,我方师出有名,有理有据的提出对米方的质疑,是完全合理的手段。” “当然,如果米方选择退出月面生物圈工程,华方可以补齐米方所欠缺的资金。” “在资金出具等方面,我相信华方在国际上的信誉更值得信赖。” ps:二更求月票,月底最后一天了,大佬们手中的月票投投吧ˋ(°▽、°) (本章完) 第八百三十章:攻守颠倒的格局 不出意外的,今天上午的会议直接不欢而散了。 别说后面与月面生物圈工程相关的讨论了,在预算资金规划这一块,直接就卡死了。 米方的代表一脸愤怒,气冲冲的从会议室中用力的推开大门走了出来。 在他身后,跟着各国参会的代表,或面无表情,或看戏,或忧心忡忡。 厅外,等待在外面的人群一脸诧异好奇的看着走出来的各国代表。 看着走在最前面的米方代表克雷斯·林德脸上愤怒的表情,守在外面的媒体记者似乎闻到了什么大新闻的气息,快速的走上前去,拦住了对方询问道。 “克雷斯主任你好,请问会议进行的怎么样了?这么快就完成了吗?” 克雷斯·林德脸上满是愤怒,挥舞着拳头愤慨的说道:“会议?这也叫做会议?” “该死的!这群华国人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契约精神!” “我一定要让所有人都知道,和他们合作绝对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他们根本就没有将任何一个国家放在眼里,随意打压其他合作伙伴,无理取闹的态度,根本就不是一个具备担当责任的大国!” 当着等待在大会堂厅内所有在外等待的学者、媒体记者等人的面,克雷斯·林德主任大声的怒吼着,一副要揭穿华方真实面貌的模样。 大厅内外,所有人都被这番话语镇住了,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位米国的代表。 提问的媒体记者忍不住咽了口唾沫,脸上呆愣的表情迟迟都没有缓过来。 直觉告诉他,能够将米国的代表气成这幅模样,在今天和月面生物圈工程合作的商议会上,肯定发生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 不过作为一名媒体人,他很快就反应了过来,追着愤而离去的克雷斯·林德主任跑去。 对于新闻媒体来说,不怕有事情,就怕没事情。 事情越大,流量越高,媒体受益越大! 上午的会议不欢而散。 甚至还没等到下午,中午时分,相关的新闻便迅速登陆上了各大网站,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震惊!月面生物圈工程会议上,有国家竟被爆出遭遇严重排挤!》 《受《沃尔夫条款》的影响,米国或将无缘月面生物圈工程!》 《月面生物圈工程商讨会不欢而散,国际信任或将陷入严重的危机中!》 《.》 也不知道是谁流传出去一部分会议上的争议和内容。 在各国还没有正式站出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时,网络上相关的标题就已经冲上了热搜。 月面生物圈工程的讨论会议上,白头鹰疑似遭遇针对,可能会被踢出局,与这个世纪工程无缘。 这一惊人的消息,率先在国内的网络上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 【卧槽?将白头鹰踢出月面生物圈工程?什么时候咱们这么勇了?】 【嘶~!厉害了,我的国。】 【好家伙,我直呼好家伙!】 【爽!被恶心了那么久,我们总算是有机会能够恶心回去了!】 【站在个人的角度上来说的确很爽,但站在国际的角度上来说,这样做是不是真的有违背合作精神?毕竟月面生物圈工程可是超过五十个国家的世纪工程,还没开始就闹出这样的事情,对于咱们的声誉恐怕并不是一个好事。】 【合作精神?笑死,白头鹰就有合作精神了?无论是《沃尔夫条款》还是《竞争法案》哪一个不是摆在明面上的针对?用同样的态度针对回去你就接受不了了?】 【但你不可否认的是,这的确会对国家在国际上的信任造成很严重的打击不是吗?好不容易有这样的领导机会,闹出这种事算了,还是希望这项工程不会出现问题把。】 虽然无论是什么样的新闻,都一定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但对于国内大部分的网友来说,看着祖国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强,绝大多数人还是对此感觉到欣慰的。 尤其是能够在这种大型国际合作工程上针对白头鹰,更是让人兴奋。 这个曾经在他们眼中强大的对手,如今沦落到看他们的脸色行事,更是让人欣慰。 当然,也有一些网友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毕竟白头鹰就算是衰落了,也还是一个大国,真有那么容易将其彻底击溃的。 而且这种做法,极有可能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忌惮和担忧。 导致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就在国内的网友们讨论的热烈的时候。 米国,华盛顿,nasa宇航局的局长也接受了新闻媒体的采访。 当着摄像机的面,比尔·尼尔森局长借俗语“跳探戈需要两个人”来抨击对手。 并且明言在航天领域中,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有一个非常咄咄逼人的竞争对手,都面对着这个对手带来的‘太空霸权’主义。 而当提起这次的会议时,更是公开表示了他和nasa宇航局对月面生物圈工程商讨会相当的失望。 他认为华方在航天领域没有任何与米国,以及其他国家合作的诚意,月面生物圈工程只不过是这个对手借机吸纳国际资金的工程。 更表示nasa宇航局目前没有收到国会取消《沃尔夫条款》的指令和法案。 nasa宇航局的新闻发布会,毫无疑问在这个火热的气氛上浇了一盆热油。 脸书、推特、博客等各大网站上,讨论声不断。 【我就说了,华国没那么好心的,明面上对外邀请欢迎其他国家的学者参与月面生物圈工程,实际上呢?他们只想借助这个机会打压其他的国家而已。】 【渺小的权威,可怜的国家。】 【我不明白,作为航天大国的我们,还要凑着脸上去参加对手的航天工程!这下明白了吧,别人根本就没有把你放在眼里,脸都被打肿了吧!】 【这是一场战争,太空领域的战争,我们应该强硬自己的态度,而不是屈服!】 【我就知道华国人不可能有好心,看看吧,在之前的crhpc机构上,他们是固执、独裁、完全不把国际上的其他国家放在眼里的。而如今,月面生物圈工程也一样。】 【但crhpc用事实证明了cern是错的.而且听说月面生物圈工程,那位徐教授是技术顾问。】 【物理是物理,航天是航天,在物理上我不否认那位徐教授的确很强,但是在月面生物圈的建造上,他算什么?】 【他研发了星海号航天飞机】 【总之。。。参与进华国组织的国际工程中就不是一件好事,他们总能找到各种针对我们的手段和方法!】 【这是太空霸权主义!他们在利用自己先进的技术,来控制其他的国家!我们必须要站起来反对!】 作为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劲敌,双方无论是在经济、科技、还是航天等各种领域的发展中都一直在不断的强烈竞争着。 本来投资月面生物圈工程,参与进由这个对手领导的国际项目中就已经让很多米国人不满了。 如今更是爆出了他们在会议上遭遇了对方的针对和压制,还试图将他们从月面生物圈工程中踢出去。这让一直以来,在航天、科技等领域保持着强烈国民信心的纳税人直接就坐不住了。 不仅仅是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的抗议,甚至有一部分激进派甚至组织了人员,走上了街头,高举着标语,口中喊着口号,用行动抗议着不公。 他们要求白屋撤销掉对月面生物圈工程的投入,增加对自己内部航天领域的发展,重新夺回航天第一大国的地位。 与此同时,另一边。 华盛顿、白屋。 某间办公室中,召集了自己的幕僚团队,以及nasa、cia等相关部门的高级官员,一场会议正在召开着。 “谢特,他们到底想干什么!” 看着手中的文件,cia的局长气愤的拍着会议桌咬牙切齿的说道。 一旁,nasa宇航局的局长耸了耸肩,开口道:“还不明显吗?这就是针对。” “我早就说过了,华国在太空领域的发展是我们有史以来遭遇过的最大强敌。如果国会无法投入更多的资金,在太空领域我们只会输的一塌糊涂。” 华国在国际月面生物圈工程上突然以《沃尔夫条款》《竞争法》等条例为由,对他们展开了针对。 虽然说,走到了今天这一步,《沃尔夫条款》《竞争法》这些条例早就名存实亡了。 毕竟早在数个月前,借助修复韦伯望远镜的名义,他们还与星海研究院合作过,目的是为了探明那架航天飞机上的技术。 但只要国会没有公开宣布,那么《沃尔夫条款》《竞争法》这些条例就真实存在。 无论是nasa宇航局,还是白屋科技政策办公室协调的联合科研活动,都无法正面和华国合作。 然而问题却是,现在已经不是华国是否会选择和他们合作了,而是他们需要主动放下身段去和这个对手合作。 月面生物圈工程无疑是踏入太空时代的一张门票,如果他们无法参与进去,毫无疑问在未来会极大的落后于华国,甚至是欧盟等国家。 这是他们难以接受的。 但要选择废除《沃尔夫条款》《竞争法》这些条例,而且还是在竞争对手的针对下,同样让他们难以接受。 尤其是自己主动移除这些条例,和在对手的针对下废除这些条例,可以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前者可以说是为了国际共赢,甚至不要脸一点可以说是为了帮助华国发展航天技术而处理的。 但后者,一旦这个结果宣布,对于米国在国际上的声誉,乃至国民大众对于国家的自信,都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打击。 当然,对于nasa宇航局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 这样他们才可以名正言顺的向国会索要更多的资金。 首位上,老年总t先生坐在自己的位置,有些头疼的看着手中的报告文件,听着会议室内的争吵,头大的开口说道: “现在的关键是问题已经出现了,聊聊解决办法吧。” 话落,会议室中突然安静了下来。 老实说,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他们似乎已经没有了太多的选择。 要么选择废弃掉《沃尔夫条款》《竞争法》这些条例,加入月面生物圈工程中,要么选择直接强硬的退出。 但无论哪一种方案,对于他们来说,都难以选择。 会议室中,沉寂了片刻,总t眼神中闪过一丝失望,平常的时候他耗费了无数的资金养着这些人。然而到了关键的时候却连一个建议都拿不出来。 正在这时,幕僚团队中,一名成员开口道:“或许我有个方法可以尝试一下。” “什么办法?”总t先生喜出望外的看了过去。 这名幕僚成员思忖了一会,谨慎的开口道:“在航天领域上,首先必须要承认的是,至少在今天的会议上,我们必须要承认,华国已经早在了我们的前面。” 看着其他人投过来的眼神,这名成员快速的补充道:“当然,我要说的并不是这个。” “但不否认的是,最近这些年那个国家发展的太快了。” “无论是在经济,还是科技,亦或者航天领域,都远超出了我们,乃至全世界的想象。” “这不仅仅是我们会忌惮,我们的盟友也会,无论是欧盟,还是东南亚,亦或者是沙俄,可以肯定的是,大家都会忌惮他们的崛起。” “或许我们可以联络一下我们的盟友,通过多方施压的方式来为我们争取机会。” “而为了平衡整个国际局势,也为了平衡话语权,即便是暂时和他们站在同一阵线上的沙俄,相信也更倾向于支持我们的诉求。” “毕竟一旦没有了我们在前面顶住压力,恐怕他们的下场也不会太好。” “而且就算是没有什么结果,至少我们也能先拖过这一段时间,让国内的舆论先平息下来。” 联合欧盟、沙俄、东南亚等参与月面生物圈工程的国家,也是全球的主要国家来共同对那个红色的国家施加压力,逼迫这个对手让步,这是他能够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 但这也是最无奈的办法了。 放在过去,向来都是他们米国对其他的国家施加压力,逼迫其他的国家让步。 而如今,形式变化的太快。 攻守变换,居然走到了他们防守顶住来自华国的压力了。 这要是放到数年前,是他们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的。 ps:月初了,求大佬们手中的保底月面,明日双更。 另:关于昨天出现章节重复的问题做个解释,简单的来说,就是829被关进去了,我试着改了一下,然后重新发了830,但审核那边晚上又给829放出来了,导致重复了。 抱歉,对不住大家了。 7月份我多加更! 第八百三十一章 :电磁护盾·磁极化子场的突破! 月面生物圈工程之间的纷争不需要徐川操心,涉及到经费、话语权、管理权这些东西有组织蔀、外郊处等地方的领导人员会去搞定的。 所以在开完相关的会议后,他便准备溜了。 毕竟他也只是挂了个虚职而已,能够在研讨会上站出来给月面生物圈工程撑台已经可以说是尽职了。 和郑海打了个招呼,再度来到了北航大学这边。 打了个电话联系上姜兴怀院士后,沿着绿荫小道,徐川一路来到了实验室。 “徐院士。” 楼下,穿着白大褂,眼神中带着兴奋的刘昔一脸崇拜的走上前来:“姜院士让我来接您。” “麻烦你了。”徐川笑着开口道。 “不麻烦不麻烦。”刘昔快速的说道:“请跟我来,徐院士。” 穿过走廊,验证过门禁后,在刘昔的带领下,两人一路进入了核心实验室里面。 还是前几天的那间实验室,银白色的金属机械臂依旧安置在覆盖着pvc塑胶的实验桌上。 不过和之前徐川看过的不同,这一次的金属机械臂旁边,通过旁边的金属软管连接到一件看起来很像是摩托车头盔的设备上。 实验室中,穿着白大褂,带着一副黑框眼镜的徐晓正忙碌着手中的研究。 徐川还是第一次见到徐晓这样认真工作的样子,不得不说,在研究方面,还真的有一丝像他,不愧是他带出来的。 “老哥,你怎么来了!” 实验室中,正在摆弄设施的徐晓惊喜的喊了一声。 “来看看你。” 徐川笑着走上前,打量了一下眼前的设备后,开口说道:“你准备将你之前研究的生物电极芯片连接到这支机械臂上?” 徐晓点点头,兴奋的开口道:“嗯,姜爷爷研究的人体仿生学机械臂相当的契合我曾经研究过的生物电极芯片。” “所以我找人寄了一件设备过来了,正在进行测试。” 徐川摆弄了一下面前的头盔,好奇的问道:“怎么说?” 徐晓想了想,开口道:“简单的来说,姜爷爷研究的这款仿生学机械臂开发了一个由复杂的合成肌肉系统和软件构建的复合机构。” “通过不同的伺服电机来进行精细的运动控制能力,其上的每块肌肉都由特制的肌肉或气动人工肌肉组成,不仅仅是使用空气或液压油来完成填充的,还可以通过伺服电机传递信号指令,进行收缩放松、控制等。” “这种最大程度模仿人体手臂结构的机械臂,能比常规机械臂更大程度的接受脑神经电信号的指挥。” “也会极大程度的减轻对于大脑的负担。” “老哥你可能不太清楚,在虚拟技术中,无论是vr技术还是脑机接口等各方面的研究,在神经信号的传递中,对于人体大脑的负担一直都存在。” 说到这,徐晓眼神中满是兴奋的神色,她接着说道:“3dvr的眩晕症,有极大的可能就是来源于这里!” “我要弄清楚这个,说不定这次能够再发一篇《柳叶刀》!” 看着徐晓一脸亢奋激动,沉迷于研究实验中的样子,徐川忍不住笑了笑。 这种对于一样事物真心喜爱的模样,是伪装不出来的,他很清楚,也很高兴她能够从研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聊了一会研究方面的工作后,徐川看向徐晓开口说道:“我准备回金陵了,你是跟我一起走,还是?” 徐晓迅速摇了摇头小脑袋,快速的说道:“不不不,老哥,我要暂时先留在这里,你先一个人回去吧。” “行,那你照顾好自己。”徐川也没什么意外,点点头,看向一旁的姜兴怀院士,笑着道:“姜老,晓晓说要留在这里待一段时间,会不会麻烦您?” 姜兴怀笑着摆摆手,说道:“不麻烦,不麻烦,有徐晓的加入,我们的研究进展比以前快多了,她就是一个福星。” 徐川笑着道:“那就麻烦您老照顾一段时间了。” 姜兴怀:“嗐,太客气了。” “行啦行啦,老哥你快走吧!”徐晓推了推了自己老哥,接着道:“我早就已经成年了,能照顾好自己的。” 徐川瞥了她一眼,挥了挥手,也没再说什么。 在国内,他还是放心的。 金陵,星海研究院。 就在徐川刚刚推开办公室的门,正打算往自己的办公桌走去的时候,在隔间中处理着手头上工作的助理沈思懿眼前一亮,快速的站起身来。 “教授,您回来了。” 听到喊声,徐川扭头看了她一眼,点了点头,问道:“怎么了,有什么事吗?” 沈思懿快步的走了出来,汇报道:“是这样的,关于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项目,李开畅研究员那边说是有项目进展要亲自跟您汇报。” “李开畅?行,我知道了。” 徐川点了点头,将肩上的背包放到了办公室的沙发上后,转身朝着能源研究所那边走去。 快步通过了能源研究所的门禁,径直走向了实验大楼的一角,敲了敲李开畅办公室的大门,走了进去。 自从负责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的研究后,李开畅的办公室也从公用的办公区域搬到了能源研究所的独立办公区。 “徐院士,您回来了。” 办公桌后面,正在处理着手中工作的李开畅在看到徐川进来后,快步的站了起来,打了个招呼。 “嗯,刚到。”徐川点了点头,道:“助理那边说,关于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的研究,你有事找我。” “情况怎么样了?” 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技术的研究,被拆成了两部分。 一部分是等相对简单一些的离子体墙技术,由能源研究所那边一名叫做罗铭的研究员在研究。 另一部分则是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相对于有路径可以追寻的等离子体技术来说,磁极化子电磁护盾技术才是真正的前沿科技,从未有人踏足过的领域。 不仅仅是磁极化子理论是强电统一理论完成后才提出来的新观点,还有如何构造出磁极化子场也是一个极大的难题。 所以这一部分的研究,徐川交给了相对成熟的李开畅来主持,并且亲自带队进行。 早在空天发动机研究的时候,这位李开畅就是当时的主力科研人员之一了。 空天发动机中最重要的部件就是电离加速场和螺旋磁场了,这两者无疑是空天引擎的核心。 而引擎内部强磁调节器和电极离子产生器,就是这位李开畅负责研发的。 将和磁场相关的技术交给他,徐川还是放心的。 “徐院士,您的思路是正确的!” 办公桌后面,李开畅快速的站了起来,脸上带着兴奋的神色,快速的说道:“阻碍磁极化子电磁场引导率和磁线紊乱的关键就是zeeman劈裂原理!” “抛物量子点中磁极化子的回旋共振频率在磁极化子场中会因为zeeman劈裂为两支。” “而基态和激发态磁极化子的束缚能以及磁极化子的共振频率都随回旋频率的增加而增大,随量子点的有效束缚强度的增大而减小。进而导致了电子自旋能量与磁极化子自陷能之比会增加到一个极大值.” 为了克制着心中的激动,让自己说话显得利索点,李开畅说话的时候紧捏着双拳,两只手臂都带着一些颤抖。 zeeman劈裂,是上次在华科院沈州分院中借助squid超导量子干涉磁力仪实验室检测出来的。 对于自己的研究,徐川还是相当有自信的,他快速的问道:“你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李开畅快速的回道:“还没有完全解决,但我们联系了信息研究所那边的程序员,通过为zeeman劈裂理论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 “通过这份模型,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正确的引导了磁极化子的基态共振与回旋频率,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了电子自旋能量的增加。” 停顿了一下,他迟疑的看向徐川,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道:“不过数学模型虽然有效果,但并不能完美的控制住所有的磁场线。” “那个,徐院士您要不要.” 徐川知道他的意思,无非就是想让他看看,笑了笑,他开口说道:“有实验数据吗?我先看看。” “有,有的。” 李开畅连忙点着头,快速的回到了办公桌后面,摸过了鼠标巧敲击了几下。 随即,办公室内,打印机印刷的声音唰唰的响起。 从打印机口拾起了几张已经打印出来的实验数据报告,徐川眼神中带着饶有兴趣的神色翻阅着。 众所周知,因为核的质量远超过电子的质量,因此公式中的波尔兹子后者要远小于前者。 而电子的磁矩由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组成,但在弱场时核磁矩并不受磁场的影响。 能够影响到核磁矩的并不多,一般只有强磁场和超精细结构。 信息研究所那边针对磁极化子的基态共振与回旋频率建立的数学模型就是基于超精细结构来完成的。 利用微扰理论,来通过定义g因子和磁矩,得到磁极化子场中的磁矩线投影,从而再通过超算来模拟磁极化子的运行情况,对其进行控制的。 有些类似于此前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中的超高温等离子体湍流的数学控制模型。 两者都是通过磁场信息数据收集,然后反馈到超算,利用超级计算机强悍的运算能力来模拟后续的运行状况,再通过模拟数据来调整。 不过相对于可控核聚变反应堆里面的高温等离子体湍流控制模型来说,磁极化子场的数学模型建立难度要低不止一个档次。 前者可是建立在一个千禧年难题的解决上的,而后者,从目前的实验数据来看,要想搞定它,至少在徐川看来并不是一件多难的事情。 当然,建模相对简单,并不代表运算这个模型需要的算力也简单。 在徐川看来,如果是在正常状态下,要通过数学模型来控制磁极化子场的难度可能并不是很大。 但如果是在外部干扰的情况下,比如通过磁极化子场辅控等离子体墙来抵御外部的干扰,难度就成指数上升了。 要知道,当初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中的高温等离子体,那是在真空且几乎没有外界干扰的环境中运行的。 而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部署的环境可是在正常环境中。 哪怕是在外太空、月球这些伪真空环境中,也会遭遇到各种电磁辐射、宇宙射线、细微尘埃等等干扰。 更别提在地球上正常的大气环境中,以及可能要面对的动能武器、粒子武器、电磁武器的攻击了。 对于稳控磁极化子电磁场来说,外界的干扰因素每多一个,数学模型计算的难度就要上升一个指数。 甚至到最后,可能超级计算机都会出现应付不过来的情况。 简略的翻了翻手中的实验数据和信息研究所为磁极化子场控制而建立的数学模型,徐川抬起头,笑着开口道。 “你们建立的数学模型核心基础有问题。” 听到这话,李开畅愣了一下,看了过来:“有有问题?” 徐川笑了笑,将手中打印出来的报告扔到了桌上,开口说道: “嗯,信息研究所那边针对弱磁极化子场建立的控制模型是基于超精细结构和微扰理论来得到磁极化子场中的磁矩线投影的。” “这种数学逻辑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对磁极化子场进行控制。但对于干扰变量的控制上,它的性能不够。” “磁极化子场是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的组成部分,它的应用环境无法和可控核聚变技术中的等离子体湍流模型相比。” “你们的思维僵硬了,没有转过来这点。” “所以一旦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遭遇大量的外部干扰,这个控制模型可能会直接崩溃,哪怕是超算中心也带不动它。” 听到这话,李开畅的脸色顿时就变了。 的确,就如徐川说的一样,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和高温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模型完全不同。 两者所适应的环境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 虽然说磁极化子场控制的能级远达不到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中的高度,但干扰量两者可不在一个级别上。 前者完全不是后者能够相提并论的。 ps:晚点还有一章,不过会比较晚,大家早上起来看好了。 另:求大佬们手中的保底月票,一号了ヾ(≧▽≦*)o 第八百三十二章:灵性十足的‘AI助手’ 带着磁极化子电磁场的实验数据和信息研究所那边编写的数学模型,徐川回到了紫金山脚下的别墅。 铺开这些实验数据,他的视线在一张张摊开的a4纸上扫过。 针对磁极化子电磁场的实验数据相当的详细,可以说从实验的开始的规划、步骤、方案、过程、记录信息.完结、整理全都有。 笔尖在草稿纸上轻轻点着,眼眸中带着些许思索的神色。 站在他的高度来说,为磁极化子电磁场的zeeman劈裂干扰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并不是太难的事情。 哪怕是星海研究院·信息研究所的研究员也能通过微扰理论为它建立起来一份相对合适的数学模型。 但也仅仅是相对合适而已。 他所思索的,是如何最大程度的通过数学来解决这个问题。 解决了这个问题,或许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就有希望看到终点了。 一份份的浏览着手中的实验数据,徐川嘴里轻声的念叨着。 “在量子力学中,zeeman劈裂干扰现象产生的机理可以用定态简并微扰论进行解释,但这并不是最完美的解决方案。” “如果考虑沿z方向的一维均匀自旋-轨道耦合双组分bec,那么在由同一种原子的两种不同超精细态所形成的双组分bec的实验中,由于两个分量的种内原子相互作用强度和种间原子相互作用强度通常比较接近,会产生” “.假设两者相等,即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守恒su(2)对称性.因此,在平均场近似下,系统的动力学性质可用如下的无量纲化gp方程描述。” 【i·ψ↑/t=-1/2·2ψ↑/z2ikr·ψ↑/z+eψ↑+Ωψ↓+gnψ↑.】 “这里可以通过变分近似方法解析研究孤子的动力学性质,其体系所对应的拉格朗日量。” “而磁极化子场中的孤子相位则可以通过” 手中的圆珠笔在a4稿纸上写下一个个的数学公式,磁极化子中的实验数据则不断的被他带入了计算中。 看着稿纸上的算式,徐川的嘴角翘起一丝弧度。 或许让他深入研究磁极化子场中去剥丝抽茧的深入了解里面的秘密,这可能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但如果只是让他从squid超导量子干涉磁力仪的图像与实验数据上挖掘数据,利用数学工具分析其中的规律和信息,那并不需要多少的时间。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窗外明媚的天色也渐渐黯淡了下来。 灯光亮起,一轮弯月已然挂上了枝头。 看着稿纸上已经被写满了的算式,徐川嘴角扬起了一抹笑容。 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他完成了对这些实验数据的初步整理,并且照着数学建模的思路,为其架构起了基础的底层数学公式。 没有通过微扰理论和超精细结构来作为核心基础,而是通过自旋磁矩与轨道磁矩看似相互独立实则巧妙联系在一起的轨道径向波函数来完成计算。 虽然说由于自旋-轨道耦合将变分参数z、θ及φ非线性地耦合在一起,很难直接求解欧拉-拉格朗日方程的精确解。 这也会导致线性塞曼劈裂对孤子的运动难以得到计算。 但是通过定义亮孤子自旋,并且引入复值旋量xs=ψs/√n,他还是找到了一条可以将孤子自旋满足的运动方程简化为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的路线。 而解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这是计算机最擅长的领域! 哪怕是他,也无法在这种工作上,和一台超级计算机相提并论。 毕竟人的大脑更适合的,是创造性的工作。 靠在了椅子上,伸了个懒腰,徐川拾起了桌上的稿纸文件,随即用手机一张张的将其拍照上传到了电脑上,随即喊了一声。 “小灵,帮我整理一下这些稿纸上的数学公式。” “收到!” 电脑屏幕上,一个独立的聊天框跳了出来,一句回复映入了徐川的眼帘中。 看着上面的文字,徐川笑了笑,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清秀的身影。 不知不觉,好像认识也快十年了? 脑海中,思绪飘过,过了一小会,电脑上的聊天框再次震动了起来。 “小主,公式整理已经完成了哦,你要检查一下吗?” 回过神来,徐川点开了小灵整理出来的文档,认真的浏览了起来。 虽然并不是第一次让这个ai学术智能助手整理文档了,小灵的表现也相当的好,可以说识别的准确率高达了百分百。 但这次的稿纸的确不同,涉及到了大量以往没有的数学物理符号,在这些公式与符号的识别上,准确率还是有待商榷的。 尤其是这次的公式还是用来给磁极化子场来建模的,保证公式的准确性是必须的。 点开了小灵整理出来的文档,徐川一页一页的认真浏览过去。 不得不说,相对比市面上的文档整理助手来说,小灵的优秀不用过多的比较,光是目前对各种文档和符号的识别率依旧保持了百分百的准确率就足够秒杀市面上绝大部分的ai助手了。 仔细的检查了两遍,确认转化整理出来的文档没有任何的问题后,徐川脸上浮现一抹笑容,开口道: “小灵,将这份文档发给星海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的李开畅研究员,让他尽快联系信息研究所那边,利用这份数学机理建立新的数学模型。” “收到!” “已经发送过了,小主。” 聊天框震动了两下,两条小灵传递过来的信息映入眼帘,徐川笑了笑,随口夸赞了一句。 “真能干。” “真的嘛,小主?。” 出乎徐川意料的,小灵竟然回复了一句。 看着聊天框里面的回复,徐川有些讶异。 虽然这种反向提问式回复的智能助手并不是没有,但老实说,这不是一个ai学术助手应该会回复的内容。 在他看来,即便是小灵会回复,也应该是‘谢谢夸奖’一类的词语,而不是反向提问这种。 这引起了他不小的兴趣,以前好像没发现这个小灵还有这种能力? “当然是真的。” 看着屏幕,徐川颇感兴趣的回复了一句。 很快,屏幕上的聊天框跳动了一下。 “,哈哈哈哈,我可是超厉害的哦!有啥我能帮上忙的尽管说!” “那你都会些什么啊?” “我会的可多啦!除了学术上的问题外,我还能够帮忙编写程序、打扫房屋、.” 书房中,徐川饶有兴趣的和小灵聊了一会。 或许是以前他没注意,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学姐那边给它更新了功能,原本一个单纯的学术助手,如今似乎正在朝着全能型的ai智能助手演化。 而且从这简单的测试来看,小灵的人性化十足,有些像七八岁的小孩子一般,喜欢得到夸赞,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尽管很清楚这些都是通过后台的代码‘模拟’出来的,但这份‘灵性’,的确让徐川感到了一丝意外。 他知道川海网络科技那边在研究全能型的ai智能,但真没想到那边的研究进展到了这个地步。 帮助研究所那边搞定了磁极化子电磁场的数学模型基础公式理论后,徐川站起身,伸了个懒腰,进入卫生间洗漱,简单的冲了个澡。 吹干头发后,他躺倒在了床上,摸起手机发了个信息给南大教务处的老师,将自己的课程挂了上去,放在了下午。 他这个挂着南大正教授职位的老师,从今年开年到现在,就没去过校园几次,也没上过几堂课。 而现在月面生物圈工程和月面前哨科研站基地的工作都走上了正轨,crhpc环形强粒子对撞机那边也顺利的进入了验证工作,在阶段性的成果出现前,他有一段稍稍空闲点的时光。 是时候回学校将过去落下的课程补一补,顺带看看自己的那几名学生了。 上午指点几位学生,下午给南大的学子上课,安排完满! ps:下午还有更新,求个月票 第八百三十三章 :黎曼猜想的研究,《数学新进展》的审稿邀请 金陵,南大。 国庆节已经过去了快十天了,校园中形形色色的学子或抱着书本或背着书包赶着早八。 从轿车上下来,穿过教学楼,徐川一路来到自己的办公室。 推开门,五个学生只有殷诗和刘嘉楹两个女生在办公室里面。另外三人可能是上课去了亦或者忙其他的事情去了。 徐川也没在意,毕竟到了研究生和博士生阶段了,基本上学习依赖自觉性。 倒是两个小女生,在听到动静后扭头看了过来,发现是自家导师后,带着些惊喜和讶异的喊道。 “教授,您回来了!” 从年初到现在,可怜的几个学生和徐川见面的次数可以说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如果说校园中特有留守儿童的话,他们绝对是名副其实的被抛弃的‘孤儿’。 到了硕士生、博士生这个阶段,别人家的导师恨不得将自己的学生掰成八瓣使用。 她们家的倒好,不管不顾的。 要不是开学的时候会检查功课,给她们画下学习的目标和范围,会偶尔通过邮件、视频电话等方式指点一下。 两人甚至都感觉不到自己还有‘导师’的存在。 这简直也太可怜了。 “嗯。” 徐川点了点头,应了一声,笑着说道:“手上的项目暂时性的告一段落了,最近有时间回学校上上课。” 闻言,殷诗和刘嘉楹脸上都露出了喜悦。 虽然说常年被放养挺自由的,但是这和她们的身份可完全不符合。 如果是工作后能有这么自由,绝对羡慕死不少人。 但现在她们还是学生,而且还是数学生,学生时代不跟着导师多学点东西,毕业后该怎么办? 徐川倒是没太在意两位学生的小心思,虽然说因为研究的关系,他很难像其他的教授一样尽心尽职的指点几名学生。 不过作为一名导师,在学生的功课上,他还是想了各种办法的。 比如学习目标的定制、学习成果的检查、亦或者是请曾经的学生代师教导等等。 无论是谷炳,还是蔡鹏,或许知识面并没有他这么广泛,但作为能够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四十五分钟报告的学者,代替他教导这几位学生,还是足够的。 一般来说,从事数学这一行业的学者,如果并非是真心热爱,否则基本很难在这条路上持久的走下去。 绝大部分从事数学理论研究方面学者,每天的日常基本上就两件事。 要么在在爆肝学习、刷各种论文、文献资料类的东西,要么便是在爆肝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为自己毕业论文或者其他论文做准备。 反正爆肝这种事情,对于一名数学家来说,是家常便饭的事情。 即便是到了徐川这种地步,在数学上做研究,其实也和一名博士生差不太多。 抛开自己手头上的研究项目和一些其他的工作与事情,在正式回归了校园后,他每天做的最多的工作,要么是各种刷论文找资料,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文献,要么则是坐在办公桌前安静思考着自己的问题。 而在数学领域,对于他来说,目前最感兴趣,也是正在研究的问题只有两个。 第一个毫无疑问自然是黎曼猜想了。 因此在过去的一年中,无论是黎曼猜想这个词条,还是与黎曼猜想可能会有关联的研究。 比如詹森不等式、狄利克雷多项式等等这些可能存在解决黎曼猜想的研究,徐川都一直有保持关注。 虽然说期待着有人能够在这个领域作出杰出的研究并不是一件多么现实的事情。 但他还是希望能够从其他人的研究中获得一点点灵感,至少希望能够得到一些他以前从未想到过的知识。 毕竟自从弱黎曼猜想被他解决后,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了,而他在这个上面没有任何的突破。 在去年通过詹森不等式将黎曼函数回归到质数计数函数,找到这一条收敛曲线函数解决了黎曼ζ(s)函的在0≤re(s)≥1-e的区域内不存非零平凡点后。 对于黎曼函数,别说突破了,就是一丁点的想法都没有。 整个就像是整个卡进了虚空中却没有导航系统的舰船一样,动弹不得。 虽然说从年初到现在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投入在物理和航天领域,但也并不是说真的忙到一丁点的空闲时间都没有的。 毕竟大部分的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并不需要他过多的操心。 很多时候,在解决掉了自己手头上的工作后,他是会将这些琐碎的时间用在数学物理等理论方面的研究上的。 长达一年的时间,在一项研究上没有任何的突破。 或许对于其他的学者而言,这并不是什么值得奇怪的事情。 毕竟这可是黎曼猜想,居于七大千禧年难题之首的世纪难题,一年的时间而已,在这个上面没有突破不是再正常不过么。 但对于徐川来说,说句在其他人听起来很‘凡尔赛’的话,他研究的问题,长达一年的时间没有任何的突破,这算是从未有过的。 无论是上辈子,还是这一世,他所研究的领域,除了最初的可控核聚变技术在高温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模型上卡住了他较长的一段时间外,其他的研究几乎都很顺利。 就算是高温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模型,上一世他和费弗曼教授合作,也利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pppl等离子体实验室获取到了足够的经验。 如果不是这样,这辈子在为高温等离子体湍流建模的时候,也不会那么的顺利了。 不得不说,对于徐川来说,黎曼猜想的确是他两世遇到过的最难的问题了。 徐川回归南大,开始有时间上课,最高兴的自然是那些有心在学术上走下去的学生了。 一名站在了数学界巅峰的学者,能够传授的知识,是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学校、教授所无法的比拟的。 尤其是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思路以及眼界,更是从其他地方无法学到的。 有些东西即便是现在难以理解,也难以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日后的研究中,也会有一天恍然明白过来。 对于一名学生来说,听这种大牛的讲课,哪怕是听不懂,也比自己抱着书闷啃要更加的值得选择。 连续一周的时间,踩着早八的铃声来到校园,在办公室坐下来后,将刘嘉楹的一些学习上的问题顺手解决后,徐川又给这个小女生划分了一些新的学习范围。 这个去年年底收入门下的小女生,是他见过最努力的学生之一。 另一个是他的大弟子,谷炳。 谷炳的天赋并不优秀,甚至可以说差不多是收下的几个学生中最差的。 但他硬是凭借自己的努力,走上了国际数学家大会的舞台,连同阿米莉亚一起解决了一个世界级难题。 哪怕他并不是解决这个难题中份量最重的人,但徐川相信,谷炳在解决布洛赫难题中付出的努力,丝毫不会比阿米莉亚少,只会更多。 而在这方面,刘嘉楹的努力程度程度丝毫不次于谷炳。 就他最近一周在南大的情况来看,这个小女生每天都是来的最早的,也是走的最晚的。 徐川翻过她的笔记本和书籍,上面密密麻麻的笔迹和心得,足以证明她并不是装装样子而已,而是真实的喜欢数学这门学科。 老实说,基于这位努力和天赋,徐川挺期待她未来的成就的。 让助理汤然帮忙泡了一杯茶后,用了差不多一小时的时间,徐川和crhpc机构那边的理事打了个视频电话,了解了一下目前强电统一理论验证的进展工作,以及crhpc的运行情况。 视频对面,代替他负责那边日常工作的林风师兄笑着开口道: “这边的工作进展的相当顺利,日常的时候我也没有什么太多麻烦的事情,邰主任和物理学会那边的人员正常情况会搞定所有的工作。” “至于强电统一理论的验证工作,目前只能说正在按照规划的安排进行着实验和相关的数据分析工作。” “‘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工作’完成后,其他的预言数据要完成验证也是顺水推舟的事情,放心吧,这方面如果有消息,我肯定会第一时间通知你的。”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那边的工作就麻烦你了。” 林风摆摆手,一身格子寸衫的他看起来已经有了中年男子的气概,笑着开口道: “这有什么麻烦的,能够从事我自己所喜欢的研究工作,已经比绝大部分的人幸运了。” 徐川笑了笑,这话说的的确是。 对于他们这类学者来说,一开始踏上数学、物理这些道路的人很多很多。 他也相信绝大部分的人,一开始的时候都是抱着要做出些什么成果的梦想踏入这个殿堂的。 但然而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大部分走入数学物理这些基础科学领域的学者,往往最终都脱离了这个行业,亦或者是销声匿迹于某个研究所或实验机构里面,成为了一名‘打螺丝’的底层研究员。 “对了,有件事忘了跟你说了。” 正当徐川有些伤感的时候,视频对面,林风师兄忽然想起来了另一件事。 “我女儿的满月酒,你有没有时间?”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恍惚了一下,随即才反应过来,这位林风师兄早在两年前就已经结婚了。 结婚的对象,正是当年跟着在cern研究‘质子半径之谜’问题时项目小组的成员‘娜娜莉·凯斯勒’,一个来自日耳曼国的女生。 现在有了女儿,似乎也很正常。 笑了笑,徐川好奇的开口道:“什么时候生的的,你怎么也不告诉我一声?” 他的朋友很多,但真正的朋友很少,这位两度同门的林师兄是一个。 林风笑着道:“就前两周你刚从crhpc这边离开,她的预产期就到了。看你走的那么匆忙,就没跟你说,这不也来得及嘛。” 徐川笑道:“那什么时候办酒席?在哪?” 林风:“在我老家苏江港城那边,具体地址我发你,时间是十月二十号,也就是一周后。” 徐川点了点头,笑着道:“行,我到时候准点过去。” 林风笑道:“记得给你大侄女准备份礼物!太轻了可不行,土豪!” 徐川哈哈笑道:“行。” 挂断了视频电话,看着黑下去的手机屏幕,徐川忍不住笑着摇了摇头,又有些感慨。 时间呐,过得真快。 不知不觉的,当初那个同样青春年华正茂的林师兄,已经结婚了甚至已经有了女儿了。 脑海中的思索不知不觉的飞远了,就在就在这个时候,笔记本电脑屏幕的右下角,蹦出来了一个聊天框。 小灵:“主人,有您的审稿邀请!” “审稿邀请?” 回过神来,徐川顺口问了一句:“哪方面的?” “当然是和黎曼猜想有关的啦,主人您跟我说过的,只有几种特定的审稿邀请会让我通知您。((w))” 聊天框跳动了一下,小灵的回复快速的发了过来。 “我看看。” 徐川有些好奇,顺着小灵发过来递上来的链接,点进了自己的邮箱。 审稿邀请的邮件是《数学新进展》那边发送过来的。 邮件的发件人是罗伯特·莫雷·迪恩教授,和他也是熟人了。 徐川还记得,自己最早发布的那篇关于‘weyl_berry猜想’的弱化证明论文,便是发在了《数学新进展》上。 后面更是投稿过ns方程的证明论文给这份期刊。 虽然说目前在数学界,《数学新进展》的地位不如《数学年刊》。 但能在这本期刊上刊登的论文,学术价值还是非常客观的。 而能让罗伯特·莫雷·迪恩主编亲自发邮件给他,请他进行审稿的,想来在黎曼猜想上,应该是挺具有价值的论文了。 想到这,徐川嘴角扬起了一抹笑容,自言自语道:“让我看看,黎曼猜想有什么新进展好了。” ps:晚点还有一章,不过可能会过12点,求个月票! 第八百三十四章 :史上最快的审稿 办公室中,徐川饶有兴趣的点开了小灵递上来的链接,将邮件中的论文下载了下来。 当看到论文的标题的时候,他的眉头抬了抬,眼神中带着一丝感兴趣的神色。 《基于狄利克雷多项式的新大值估计》 论文的标题很简单,不过关涉到黎曼猜想的研究,哪有那么简单的东西。 狄利克雷-多项式分布是一种概率分布,它是多项式分布的推广。这种数学工具一般广泛的应用在概率论和统计学中,在自然语言处理、文本挖掘等领域经常被使用。 例如用于主题模型中的潜在狄利克雷分配(lda)算法。它也在贝叶斯统计中起到重要作用,用于描述多类别的随机变量。 此外,也有用它来描述在一次实验中,有多个互斥的、离散的结果出现的概率分布的。 而对于黎曼猜想来说,狄利克雷多项式界限在与素数分布相关的几个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 简单的来说,它们可以用来限制黎曼zeta函数在垂直条带中的零点数量,这与短间隔内的素数分布有关。 即:狄利克雷多项式可以表示为:「d(t)=\sum_{n=n}^{2n}b_nn^{it}。」 不过老实说,利用这项工具来研究黎曼猜想并不是一件很新颖的事情。 早在几十年前,数学家艾伯特·英厄姆教授就在1940年,利用这项工具对关于黎曼ζ函数零点以及更广泛地控制各种dirichlet级数的大值的经典界限做出了实质性改进。 不过在后续的几十年中,关于黎曼猜想的推论也仅限于此了,一直都没有任何的突破。 所以对于手中的论文,徐川还是相当期待的。 这或许可以给他在黎曼猜想的研究上提供一些价值。 毕竟如果没有价值,《数学新进展》的主编也不可能亲自将论文发给他,并且邀请他进行审稿。 办公室中,徐川快速的将论文下载下来,并且发送到了打印机,准备通过打印了出来。 相对比直接在电脑屏幕上看论文来说,他更喜欢用纸制的文稿。 而在那之前,他则点开了电脑上的论文,迫不及待的浏览了起来。 「.有点意思,这篇论文的前部分居然是基于傅里叶分析来完成的,不过使用的却并非传统的平稳相位方法。」 「而是基于狄利克雷多项式取大值的频率新界限,实质性的改进了英厄姆给出的黎曼ζ函数零点界」 阅读着手中的论文,徐川眼眸中充满着兴趣和思索的神色。 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 对于利用狄利克雷多项式来表达黎曼函数而言,最重要的部分在于d(t)超水平集的大小。 而这篇论文的作者进行归一化,使得系数范数最多为1,然后研究超水平集|d(t)|>n^\sigma,其中sigma指数介于1/2和1之间。 光是这一点,就足够体现出这篇论文精彩的地方了。 翻阅着论文,徐川轻声的念叨着。 一篇论文,有一处足够精彩的地方,对于他这种人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教授,您打印的论文好了。」 正当徐川沉浸在论文中的时候,办公室的大门被人轻轻敲了两下,助理吕玲手中抱着一叠论文,快步的走了进来。 「给我吧。」 徐川毫不犹豫的伸手接过论文,也没有理会吕玲。 正当他准备深入了解一下这篇的论文的时候,忽 然又想起了另一件事,开口喊了一声。 「小灵,帮我回复一份邮件给《数学新进展》的主编罗伯特·莫雷·迪恩教授,就说审稿邀请我接受了。」 显示屏右下角,一个原本隐匿起来的聊天框弹了出来。 「收到,主人!」 「邮件回复啦!ヾ(≧▽≦*)o」 与此同时,办公室的门口,正准备转身出去的吕玲听到声音后愣了一下,停住了脚步。 她有些诧异疑惑的将目光投向了徐川。 这是在吩咐她吗? 但是的她不叫小灵啊,教授好像也从没这么叫过她。 迟疑了一下,吕玲还是决定开口问问,毕竟万一教授兴起,喊的比较亲密呢? 「那个.教授,您刚刚是让我发一份邮件给《数学新进展》的主编吗?」 听到声音,徐川头也不抬的回了一句:「没喊你,跟别人说话呢,没事了。」 吕玲有些蒙圈,不过还是顺着回了一句:「好的,如果有什么需要的话,跟我说就行。」 一边回复,她还一边打量了一下整个办公室。 大白天的。 教授在跟谁说话呢? 没喊她,喊谁? 难不成这是.闹鬼了吗? 想到这种可怕的可能,吕玲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虽然说作为一名大科学家的助理,玄学这种事情她不应该相信。 但奈何她从小就怕鬼。 大白天的,办公室里面没有其他人,教授却在跟别人说话,这.这也太可怕了 嘀嘀咕咕了一句,吕玲快步的的走了出去。 「汤然,汤然。我跟你说,教授办公室里面,可能闹鬼了?」 凑到另一个助理,也是现在的闺蜜好友前,吕玲小声的开口说道。 助理办公室中,正在整理资料的汤然直接就愣住了,眼神狐疑的看向好姐妹。 「你咋了?中邪了?」 一边说,她还一边伸手去试探了一下吕玲的额头,想看看她是不是发烧了,都烧到开始说胡话了。吕玲拍掉了她的手,快速小声的说道:「我说真的,教授刚刚在办公室里面和人说话,甚至吩咐工作。但是他办公室里面又没有其他的人。」 「这不是闹鬼了是什么?」 听到这话,汤然哭笑不得,没好气用手指头推了推她的脑袋,道:「你脑子里面装的都是什么?」 「这里可是教授的办公室,怎么可能出现闹鬼这种事情。」 「但是.但是教授办公室里面真的没其他人。」吕玲快速的补充道。 汤然无奈的道:「说不定教授是在和别人聊天呢?你一个大科学家的助理,闹鬼这种事情也信,说出去不怕人笑话啊。」 吕玲嘀嘀咕咕的,汤然也无奈,开口说道:「行啦,实在不行,等教授下班后,你问问他不就好了。」 办公室内,徐川还不知道自己随口给ai小助手安排的任务被自己的助理当成了他在和鬼说话。 这会他已经沉浸在自己手中的论文里面了。 虽然《数学新进展》发给他,邀请他担任审稿人的论文整体虽然并不长,仅仅只有短短的十几页。 但不得不说,这篇论文中的确在黎曼猜想的研究上,开辟出了一条新的方向。 对d(t)超水平集的大小,进行归一化,使得系数范数最多为1,然后研究超水平集|d(t)|>n^\sigma,将sigma界限从1/2改进到接近3/4。 此外,论文中还通过分析狄利克 雷多项式大值的新界限与狄利克雷多项式范数在特定集合上的大小,讨论已有的简单估计方法及它们的局限性。 这些研究在解析数论中具有重要意义,对狄利克雷函数在特定集合上的大小上的研究做出了新的工具,可以更巧妙和简单的解决类似的问题。 只是让徐川感到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对于黎曼猜想的推进,并没有多少。 或者说,这篇论文只是重新在原先的基础上将黎曼函数的非平凡零点的分布通过另外的一条路线推进了一些。 但距离他完成的弱黎曼猜想的证明工作,还有一段距离,并没有突破他创下的极限。 这也是徐川感到遗憾的地方。 将论文仔细从头看到了尾,并且认真的审核了一遍,确认没有任何的问题后,徐川打开了电脑,在论文的末尾处,写下了自己的审稿意见,并且标记上了"通过审核"四个字。 一般来说,论文的审核是一件比较繁琐的工作。 哪怕是普通的论文,大部分情况下审稿也需要用上三五天甚至是更长一点的时间才能完成。 毕竟对于学术界来说,严谨是最应该具备的精神,确保审稿论文的正确性,是每一位受邀审稿教授的基础原则。 而对于黎曼猜想这种和千禧年难题相关的论文,审核时间只会更长。 不过对于徐川来说,这种级别的论文,基本上认真的看一遍就能够将可能存在的论文找出来了。 但他还是出于对学术的严谨性,认真仔细的审核了两次。 让小灵将审核通过的邮件发给《数学新进展》后,徐川重新拾起了桌上打印出来的纸制论文。 对于一篇好的论文来说,即便是看懂了,也并不意味着里面的价值完全就被榨干了。 它就如同一杯好茶一样,能够反复的品茗。 就在这时,他放在办公桌上的手机震动了起来,来电铃声在办公室中响起。 拾起手机,徐川看了一眼,打电话过来找他的,是他刚刚才回复了邮件的《数学新进展》的主编罗伯特·莫雷·迪恩教授。 大概知道对方找他是什么事儿,徐川也没有犹豫,直接就接通了电话。 「徐教授,您好,我是《数学新进展》的主编,罗伯特·莫雷·迪恩。」 电话对面,一个中年男子的声音传递了过来。 徐川笑了笑,开口道:「罗伯特先生,你好。」 「冒昧给您来电,希望没有打扰到您的研究工作。」 罗伯特·莫雷·迪恩笑着开口道:「是这样的,在大约两个小时前以及约十分钟前,我先后收到了您发过来的接受审稿以及稿件审核通过的邮件。」 「我想向您咨询一下.」 听着电话中传来的犹豫声,徐川笑了笑,知道他在担忧什么,开口道:「放心吧,今天下午我正好有一些时间,论文我已经仔细的审核过来,并没有什么问题。」 听到这个解释,罗伯特连忙说道:「请别误会,我并不是怀疑您的学术信誉,只是对于如此快的速度的赶到惊讶而已。」 顿了顿,他接着笑道:「自我担任《数学新进展》的主编以来,从我手中审核过的论文众多,但是能够在短短两个小时内就完成论文审核的,也只有徐教授您能够做到了。」 「如果您愿意申请吉尼斯纪录,这肯定会达成"史上最快的审稿"这学术纪录!」 徐川笑着道:「申请吉尼斯就算了,这只不过是刚好遇到了我擅长的领域,恰好最近也在研究黎曼猜想,刚好有些时间而已。」 闻言,职业素 养让罗伯特教授快速的说道:「您最近在研究黎曼猜想?那我能提前和您预约一下论文投稿吗?」 听到论文预约,徐川嘴角忍不住动了动,又来? 当初这位《数学新进展》的主编就是这样从他手中忽悠走了ns方程的证明论文的,导致ns方程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证明被拆分在两家不同的期刊上。 虽然说这并不是什么大事,但对于他这种有点强迫症的人来说,一个问题的阶段性证明和最终证明没有投到一个期刊上,有些不太适应。 「咳。」轻咳了一下,徐川开口说道:「只是一些研究,目前并没有什么进展。」 罗伯特快速的回道:「没关系,我们随时都可以等待您的消息。」 徐川:「到时候再说吧,黎曼猜想可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问题。」 罗伯特满脸的笑容:「行,好的,那就到时候再联系。如果有什么我们《数学新进展》能够帮上忙的地方,徐教授请尽管提。」 挂断了电话,徐川忍不住摇了摇头。 先不说证明黎曼猜想还要多长的时间根本就无法预估,就算是这次幸运的解决了这个难题,他也不可能再将相关的论文投给其他期刊了。 别忘了他手下的《希望》正在组建,还在嗷嗷待哺呢。 这种顶级的论文,他怎么可能再流出去? ps:二更求月票,下午还有更新。 退出转码阅读完整内容,或请下载更好的阅读体验!!!!诚招广告合作:telegram联系@luniuniu9527 免费阅读. 第八百三十五章 :超高速精准打击电磁轨道炮技术 端着一杯清茶,徐川翻阅着手中的论文。 虽然有些遗憾这篇论文并没有在黎曼猜想的非平凡零点分布上做出全新的突破,但它的研究思路和方向,的确是新颖的。 利用狄利克雷函数隐含的相位函数tlogn的精确形式,将一个关键的相位矩阵n^(it)=e^(itlogn)提高到了6次方。 没有使用平稳相位方法来简化傅里叶积分,通过将问题分为加性能量e(w)小、中、大三种情况,并通过参数的变化来处理每种不同情况。 这种处理方式,徐川的确没有想过,对他研究数学,尤其是解析数论这一块,有着不小的启发。 “不过,这篇论文的风格,似乎有些熟悉的样子,尤其是在筛法的应用上,很有意思。” 翻阅着手中的论文,徐川的眼眸中带着饶有兴趣的神色。 不知道是不是他的错觉,他总觉得这篇论文里面使用的数学方法有点儿熟悉。 应该不是熟人,但他肯定曾经认真的阅读着这位学者的论文。 毕竟对于他们这种已经站在了学术界顶尖的学者来说,大部分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处理某个难题时习惯性的方法。 此外,还有在抒写论文时的遣词造句、风格等等方面都有一些自己独特的风格。 虽然说《数学新进展》的审稿邀请是双盲的,原则上审稿人是看不到投稿人的名字,投稿者也不知道审核自己论文的是谁。 但想要确定是谁投的稿子,其实还是有不少的办法。 无论是找熟人了解一下目前谁在研究相关领域的难题,还是说去找找arxiv这种预印本网站,看看有没有对应的论文都可以。 毕竟最近几年,或许是受他影响。有不少的学者,尤其是数学和物理领域,都有在正式投稿之前,将论文挂上arxiv或其他预印本网上的习惯。 带着一些好奇,徐川开口喊了一声:“小灵,帮我搜索一下arxiv和类似的预印本网站,找找上面有没有《基于狄利克雷多项式的新大值估计》这篇论文或类似的论文。” “收到!” “努力寻找中~,哈嘿(ov)ノ” 显示屏右下角,一个原本隐匿起来的聊天框弹了出来,上面的文字跳动着。 很快,新的回复跳动了一下。 “找到啦,主人!arxiv预印本网站上有一篇一模一样的论文。” “这么快?” 徐川有些讶异的问了一句,这才短短五六秒的时间,就找到了? “当然啦,我厉害吧?主人!” “厉害,你最厉害了。” 徐川笑着随口夸赞了一句,接着问道:“论文的作者是谁?” 弹框跳动了一下,小灵的回复很快就过来了。 “害羞捂脸.jpg,论文的作者是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詹姆斯·梅纳德教授以及米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拉里·古斯教授。” 看着聊天框里面的名字,徐川恍然明白了过来。 难怪他感觉到论文有些熟悉但又不是熟人的感觉,原来是梅纳德教授。 詹姆斯·梅纳德,原本应该在2018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拿到菲尔兹奖的学者,但是因为他的出现,导致他被挤出去那一届。 不过在2022年的国家数学家大会上,他还是顺利的拿到了原本就属于他的菲尔兹奖。 难怪他觉得论文的风格有些熟悉。 梅纳德教授在解析数论领域,特别是筛法和素数领域的研究相当的高深。 和大名鼎鼎的彼得·舒尔茨一样,詹姆斯·梅纳德同样是一个名出少年的天才。 早在他博士阶段的时候,就开发出了新的筛法,来检测有界长度区间中的素数。并且在后续利用这种方法解决了保罗·埃尔德什关于素数之间大间距的猜想。 不得不说,这个世界真小。 他审核的论文,竟然来自熟人。 看着聊天框里面弹出来的名字,徐川轻笑着摇了摇头。 没想到梅纳德也跳进了黎曼猜想这个超级大坑里面。 不过想想也正常,毕竟是解析数论里面的顶尖学者,而黎曼猜想无疑是该领域最大的难题,目光落在这个上面也实属正常。 毕竟七大千禧年难题已经被干掉了四个了,剩下的三个,更加的珍贵。 正当徐川准备搜一搜梅纳德最近发表的论文的时候,办公室忽然被人敲响了几下,一个令他有些意料之外的人从外面走了进来。 “哈哈,徐院士,好久不见。” 听到这个熟悉的声音,徐川抬头看了一眼,有些讶异,笑着道:“好久不见,高厅。” 来人正是高弘明,原科学技术蔀战略规划司的主任,现在应该是已经升职了。 两人配合过数年的工作,当初他回国进行‘核能β辐射能聚集转换电能机制项目’和‘可控核聚变项目’的时候,就是这位高弘明配合他展开的。 后面可控核聚变工程完成后,才是温远航接替的他。 “是啊,的确有快两年没见了。”高弘明笑着开口道:“上次见面,还是在海西号航母下水的时候。” 徐川朝着外面的助理间喊了一声,让汤然帮忙泡两杯茶后,笑着开口道:“海西号现在的运行应该没什么太大的问题吧?” 这是一艘由原本的常规动力改核聚变动力的航母,改造的工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不过聚变堆上舰船这种事情,还是第一次。 高弘明笑着道:“问题?能有什么问题?海西号现在可秀着呢,前段时间还远航去了一趟地中海那边。” “地中海?去那边干啥?”徐川好奇的问道。 高弘明笑了笑,开口说道:“名义上是为咱们的海运保驾护航,不过那边最近比较乱,你懂的。” 徐川恍然点了点头,笑着点点头,道:“明白。” 闲聊了一会,喝了杯茶后,高弘明见时间差不多了,也没再耽搁时间,笑着开口道:“这次过来,主要是有项目上的工作的。” 说着,他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中取出了一份文件,递了过来。 徐川顺手接过,看了一眼,眼神中露出了一丝惊讶:“这么快就决定了?” 高弘明递给他的文件不是别的,而是前段时间他写信送上去的项目。 《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工程》的批示和计划书等资料。 高弘明笑着道:“嗯,是的,经过高层商议后,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项目正式批示。由国w院直接管控,科学技术蔀主导,星海研究院研发建造,我负责协调相关的工作,这也是我这次赶过来的主要目的。” 徐川翻了翻手中的资料,笑着道:“没想到还能再和高厅合作。” 高弘明笑着道:“我也很期待。” 聊了一会有关于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工程的事情后,高弘明想起来了另一件事,又从公文包中找出来了一份文件,递了过来。 “对了,徐院士,这次过来,还有一件事想麻烦一下您,您先看看这份文件。” 闻言,徐川有些好奇的接过了文件,标题映入他的眼帘中。 《超高速精准打击电磁轨道炮技术可行性论证》 目光在标题上停顿了一会,徐川抬起头,看向高弘明,笑着问道:“你们该不会想让我来搞这个吧?” 高弘明笑着道:“没有没有,怎么可能。” “这个是海军装备处和科学院那边弄出来的东西。不过上面对这个项目的可行性不是很确定,所有托我带过来,想请你帮忙看一眼。” 徐川瞥了他一眼,叹了口气说道:“不用绕这些圈子,直说吧,你们遇到了什么难题想要我帮你们解决?” 听到这话,高弘明讪讪笑了下,摸着脑袋不好意思的开口道:“那我就直说了。” 思虑了一下,他接着道:“利用电磁轨道或电磁线圈来完成对动能武器的初始速度提升,可以极大的提升导弹或武器的速度,有效的提升国防力量。” “而关于这份文件中的技术,海军装备处和科学院的专家已经论证的差不多了,可行性还是较大的。” “不过听相关的专家表示,在电磁轨道或电磁线圈运行的时候,因为在极高的速度下,航空结构会被等离子壳层包围,而等离子壳层是由处于分离状态的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具有高传导性,因此会对电磁传输造成干扰这会对相关的控制、制导、通信等设备造成较大的破坏,影响正常运行。 高弘明辛苦的将一整段科技蔀那边专家告诉他的问题话语‘背’了出来,憋的一脸的酱色,深呼吸了好几下才缓过来,接着道: “具体情况和问题我不是很清楚,毕竟我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不过这份报告上有写,要不你先看看?” 徐川眼眸动了动,高弘明的这些话说出来,文件他都不用看,就知道高弘明说的问题是什么。 简单的来说,就是电磁炮在发射的时候出现的‘制导难题’和‘轨道烧蚀难题’。 两者都是因为磁场而导致的,也是电磁轨道炮实际应用的两个最大难题了。 而在磁场方面的研究,国内他说第二,恐怕没有人敢称第一了。 ps:二更求个月票 第八百三十六章 :毁灭一座城市没什么问题 翻阅着手中的文件,徐川的目光落在一项项的技术报告和规划上。 电磁轨道炮,是利用电磁发射技术制成的一种先进的动能杀伤武器。 相信喜欢看科幻电影或科幻的朋友对于这个概念并不陌生。 无论是《星际争霸》里面的高斯步枪,还是《变形金刚》出现过的一炮打穿变形金刚的磁轨炮,都是电磁轨道炮的不同种类。 前者是线圈型的电磁步枪,而后者则是厚重的电磁轨道炮,也就是这份报告中提到的技术。 与传统的大炮将火药燃气压力作用于弹丸不同,电磁轨道炮是利用电磁系统中电磁场的作用力来给炮弹进行提升速度的。 说白了其实就是电、磁、轨道和炮的组合。 小时候玩过磁铁的都很清楚,磁铁有南北两级,同级相斥,异级相吸。 如果将一块磁铁放在桌上,你用另一块同级的磁铁去靠近它,那么桌上的磁铁会被磁场推着往前走。 而电磁轨道炮的原理类似。 只不过它由两条平行的导轨(可以看做磁铁)组成的,被驱动的对象也不是磁铁组本身,而是夹在两条导轨之间的弹丸。 当两条导轨接入电源,电流经一导轨流向弹丸再流向另一导轨产生强磁场,磁场与电流相互作用,产生强大的安培力推动弹丸,达到很高的速度。 物理学界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其原理也和这个类似,都是利用磁铁组和超导材料来提供强磁场,以提升粒子的速度的。 理论上来说,电推轨道炮可以将炮弹的速度提升到亚光速、乃至无限接近光速。 不过依旧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具有静止质量的物体,提升的速度越高,需要的能量也就越多。 所以想要达到无限接近光速或者说亚光速目前来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但相对比传统化学燃料推进的炮弹或导弹,电磁轨道炮能够提升的速度就要高太多了。 就拿高超音速导弹来说,能以超过5马赫(即五倍音速,约合时速6125.4千米)的速度飞行的导弹,就是国际公认的高超音速导弹。 而全世界目前拥有高超音速导弹的国家,屈指可数。 不过对于电磁轨道炮来说,普通实验室级别的电磁导轨炮长6米,就足够将弹药加速到每小时8000公里至10000公里了。 这个速度,可以轻轻松松的超过没几个国家拥有的高超音速导弹。 然而这仅仅只是常规版本的电磁轨道炮,如果对于进行优化设计,电磁轨道炮的炮弹速度可以提升到更高,轻易的抵达10000公里每小时以上。 光是这一点,就足够吸引各国的目光了。 徐川手中的《超高速精准打击电磁轨道炮技术可行性论证》文件,其目的就是为了研发超过一万公里/每小时的超高速电磁轨道炮。 但这种级别电磁轨道炮,有两个最大的难题。 制导和轨道烧蚀。 前者是精准打击的核心,后者是连续发射的关键。 但这两者,都会因为电磁轨道炮本身在运行时具备的强大电磁场而出现问题。 比如制导,目前的导弹的制导,无论是卫星制导还是雷达制导,都离不开导弹内部的芯片和电子零件接收信号,调整轨迹。 但电磁轨道炮因为使用了电磁场对炮弹进行加速的关系,炮弹内部的芯片和电子零件在面对超强的电磁场时,极其容易损伤。 所以目前各国研究的电磁炮的弹丸大都采用实心弹,没有加装制导系统。 但对应的,其威力也会大大受限。 毕竟一颗钢铁炮弹,顶多造成动能破坏。 而一颗装填了炸药的炮弹,还能形成爆炸性破坏。 因此,如何解决弹丸的精度和制导问题,是各国需要攻克的关键性难题。 至于轨道烧蚀,则是指在高速发射过程中,强大的摩擦和温升会对轨道造成损害,大幅度降低轨道的使用寿命,影响射击精度和可靠性。 米国曾经也投入过大量的资金研发电磁轨道炮,但因为轨道烧蚀的难题,最终在2019年放弃了。 所以要想将电磁轨道炮实际应用在战场上,精确制导和轨道烧蚀这两个难题是必须要解决的。 而正如徐川所预料的一样,在这份《超高速精准打击电磁轨道炮技术可行性论证》报告文件中。 最核心的难题就是这两个。 而对于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国内军工领域和科学院的专家在报告中提出了数种可行性论证。 其中对于电磁轨道烧蚀难题最可行的一条路,就是通过数学模型+ai的方式,来进行解决。 但要为电磁轨道炮运行时复杂的磁场情况建立一个数学模型,难度之大难以想象。 因为它不仅涉及到电磁干扰、散射电场、电磁扩散等问题,还有炮弹出膛后出现的旋涡磁流、高温带来干扰等等各种难以解决的复杂条件。 这种级别的难题,根本就不是对电磁轨道炮进行设计和可行性论文的团队能够解决的。 哪怕是他们找过科学院那边的数学院士,也一个个的都摇着头表示自己无能为力。 最后没办法,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才将主意打到了徐川这里,想请他帮忙看看有没有合适的研究方向。 看完手中的文件,徐川将其放到了茶几上,思索了起来。 沙发对面,高弘明提着心,最终没忍住询问道:“徐院士,电磁轨道炮的问题,有解决办法吗?” 徐川摇了摇头,回道:“不知道。” 高弘明:“?” 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想了想,徐川开口道:“这个问题的难度并不小,针对性的数学模型涉及到了一个世界级数学猜想,即三维椭圆电磁场与高维大尺度反散射问题的分析与计算难题,要想解决没那么容易。” “世界级数学难题?” 听到这个回答,高弘明愣了一下,有些没反应过来。 当初他来的时候,那些专家不是说这是个磁场方面的问题吗?这会怎么又牵扯到世界级数学猜想上了? “嗯。” 徐川点了点头,笑着说道:“在电磁场中,不适定性以及很多局部极小点的出现是很难设计出来求解答案的。由于多重局部极小点的存在,经典的迭代优化方法无法计算全局极小点.。” “而另外的一个困难是不适定性,也就是说测量中极小的干扰就可能导致求解计算中产生很大的误差.” “此外,还有关于大规模正、反散射问题,特别重要的一类问题是复杂媒质中电磁波的传播问题同样是极其难以解决和计算的” 沙发对面,听着徐川的解释,高弘明已经是一脸的懵逼了。 一大堆的各种学术名词,直接就将他砸晕了过去,整个人都迷迷糊糊的。 “等等,等等”头晕脑胀的高弘明最终还是没忍不住开口打断了徐川的解释,忍不住说道: “那个,徐院士,您说的这些,我真的一个都听不懂,直接告诉我有没有解决办法可以不?” 徐川叹了口气,对他的没耐心摇了摇头,道:“我说了我不知道啊。一个世界的数学猜想,哪里是那么容易解决的。” 顿了顿,他接着道:“不过我可以试一试,但是能否解决这个问题,我没法给你保证。” “哦哦,这样啊。” 被一大堆数学名词砸晕了的高弘明还没反应过来,顺口回了一句。不过随即就反应了过来,脸上瞬间就带上了惊喜的笑容,快速的开口道。 “够了,够了,这已经足够了。” 他被徐川给绕进去了。 本来这次过来,目的只不过是想请徐川帮忙看看有没有解决办法,想请他帮忙指点一下研究方向的。 毕竟在磁场的研究上,这位的能力在国内是独一档的。 说不定他能从其他的角度上给出一点方案或者方向呢? 带着文件过来,目的就是在这。 至于请徐川出手帮忙解决这个问题,这次来其实是没这个目的的。 毕竟这位手中的研究项目和事情众多,能够给出一点方案和方向,对于他们来说就很满足了。 让他帮忙出手解决这个问题,更是没有想过。 没想到徐川反而会主动提出来帮他们试一试。 “那个.徐院士,这不会耽搁你自己的研究吧?” 脸上带着笑容,高弘明想了想后开口询问道:“如果您没时间,会影响您的研究,我这边安排一下对应的研究人员过来,您抽空指点他们一下方向也是可以的。” 电磁轨道炮技术虽然重要,但这位手中的研究项目更重要。 前者对于如今的他们来说,只能说是锦上添花。 毕竟如今的国防力量,少了电磁轨道炮并不会有什么影响。 但这位手中的研究,无论是哪一项,都是开创性的。 少了他,毫不夸张的说大概率都会停滞下来。 为了电磁轨道炮去停下其他前沿领域的开创性技术,得不偿失。 徐川瞥了他一眼,道:“你要是能找出一个能解决世界级猜想的数学家过来,我没什么意见。” 闻言,高弘明讪讪笑了下,摸了摸鼻子有些尴尬。 虽然说他并不了解徐川说的数学猜想难题到底有多大,但能让这位都觉得困难的,国内真的能找出来一个可以解决的么? 厚着脸皮笑了笑,高弘明跳过这个话题询问道:“你愿意帮忙那再好不过了,那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 徐川想了下,开口道:“如果国内有电磁轨道炮项目的实验,将相关的实验数据整体打包一份给我就行。” “其他的,暂时没有了。” “行,这个没问题,回去后我立刻让人准备。”高弘明脸上露出笑容,快速的说道:“如果有其他的,你尽管说。” “行了,这个报告先留在我这里,没有其他的事情,你可以走了。” 听到徐川赶人,高弘明也没在意,嘿嘿笑了下,道:“那我就先不打扰了。” 看着高弘明离开的背影,徐川轻轻的摇了摇头。 刚闲暇下来没几天,事儿又来了。 不过这种问题,他还是挺感兴趣的。 倒不是对电磁轨道炮感兴趣,而是对解决这项技术中存在的那些数学物理与电磁场领域的基础难题感兴趣。 自从弱黎曼猜想解决后,他就很少有钻研数学物理这些基础科学领域的难题了。 正好,闲着也是闲着,在正式朝着黎曼猜想发起冲锋前,不如先用这个找找感觉。 倒是军工口那边的专家,老实说真的挺敢想的。 目光落在茶几上的电磁轨道炮文件上,徐川脑海中浮现出了一抹很久很久以前在电视上看过的场景画面。 那算是他的童年回忆了,一部叫做《铠甲勇士》的国产特摄电视剧。 他记得好像在这部特摄电视剧里面,主角团就有一颗天基erp卫星,通过这颗卫星来将‘变身’的能量光束传递到地球的主角身上。 对于这个画面,他的记忆很深刻。 深刻的原因则是在于这颗卫星变形的时候挺帅的。 而在这份《超高速精准打击电磁轨道炮技术可行性论证》文件中,军工口那边的专家,提出了一个类似的概念。 即在外太空轨道上,建造一颗电磁轨道炮卫星,有些类似于上个世纪提出来的‘钨棒天基卫星’。 但不同于钨棒这种利用重力进行加速,自由落地的天基武器不同的是,电磁轨道炮卫星可以通过狭长的电磁轨道来对‘钨棒’这种类似的炮弹进行加速。 狭长的轨道可以将其提升到远超‘重力钨棒’的自由落体速度,来对地面进行毁灭性的打击。 理论上来说,当这种‘钨棒’携带极高的动能从天而降的时候,一颗炮弹,不说直接毁灭一个国家,毁灭一座城市,比如樱花国的江户城,基本没什么问题。 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它就是一颗超高速撞上地球的陨石。 只不过这颗‘陨石’的落点可控,威力可控可计算而已。 第八百三十七章:没什么,心态崩了而已 在徐川研究超高速精准打击电磁轨道炮技术难题的同时,另一边,京城。 长安街道的某栋大厦内,一间宽阔的会议室中,一场航天会议正在召开着。 穿着灰色的格子寸衫,手中拎着一个保温杯的吴泓鑫院士走进了会议室。 刚准备找找自己的位置,他的目光就落在了一位熟人的身上。 “哟,老王,你不是在羊城那边么,怎么跑这儿来了?” 沿着座位旁边的走道,吴泓鑫院士朝着对面坐着的一位老朋友走去。 会议桌前,正坐在那里闭目养神的王希季院士听到这熟悉声音后睁开了双眼。 看到这位老朋友后,他愣了一下,随即瞪着眼问道:“我还想问问你呢,前两天喊你出来下棋,你说你正在忙项目。” “咋的,这会怎么有时间来这了?” “咳,前几天真的在忙,刚接了个保密项目,没法和你说。”吴泓鑫院士轻咳了一声,略显尴尬的解释了一下,随即岔开话题道:“说起来,你今天怎么跑这边来了?” 王希季院士斜了一眼,道:“和你一样,接了个保密项目,没法和你说。” 听到这话,吴泓鑫院士嘴角忍不住动了动,想要反驳回去又想起来前段时间的确是自己理亏。 摇了摇头,他的目光在会议室中扫视了一圈,看着人头攒动的会议室,感慨着说道:“今天的会议,有不少的熟人啊。” 不仅仅是航天科技内部的专家,还有航天科工那边的院士专家,甚至他还看到了一些两大集团合作的企业负责人。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他不熟悉的人,看上去不像是两大航天集团的,也不像是两大院那边的,从气质来看,搞不好可能是军工那边的专家。 有点儿意思,也不知道今天的会议商讨内容到底是什么,阵容这么庞大。 王希季院士点了点头,带着一些好奇询问道:“你有提前收到会议内容的通知吗?” 吴泓鑫摇了摇头,道:“咱两同级又同在一个集团,你没收到我怎么可能有。” 闻言,王希季忍不住道:“你说今天召集这么多人,到底是想干啥?” “不知道,看着呗,会议上总归会说的,反正事儿肯定不小。” “那还用你说?”王希季斜睨了老友一眼,一甩头傲娇的不再理会他。 “嗐,我说你这个人怎么回事?今天火气咋这么冲,来之前被你家那位批了?” “呵,我会被批?” “那可说不准,谁不知道你是个气管炎啊,老东西。” “老东西说谁呢!” 两位院士打打闹闹的,旁边的参会者憋着笑,吃着瓜。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九点半,阶梯会议室内的工作人员上前关上了会议室的大门,会议总算是开始了。 主持会议的,是航天局的邬远康局长。 当然这位航天局的领导走上台的时候,会议室内也自觉的快速安静了下来。 试了试话筒,邬远康正式开口说道:“首先感谢大家能够从百忙之中抽出来这里参加会议。” “今天召集这么多的专家学者,是有一件重大的工程必须要征求各位的意见,由于事关重大,因此在邀请各位来之前并未提前告知大家,还望大家能够理解。” 目光在人群中扫视了一圈,他接着说道:“今天的会议,保密程度相当的高,还望各位走出这间会议室后,严格保守会议内容。” “同时,也希望在接下来的会议上各位能不啬意见。有什么好的坏的想法和意见,都务必在会议上提出来。” “下面,我们正式开始商讨会议。” 说着,会议室的正前方的大型幕布上,超清的投影设备将早已经准备好了的ppt材料放映了出来。 当看到放映出来的ppt图片与图片上方的标题时,原本安静的会议室内顿时就骚动了起来。 坐在前排,王希季眯着眼睛盯着台上的图片看了好一会后,从口袋中掏出了自己的眼镜,用衣服随便擦了擦后快速的戴上。 《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月球轨道空间站》 确认自己没有看错后,他才收回了视线,眼神中依旧带着不可思议的震撼。 他想过今天的会议可能会是各种各样的项目,却唯独没有考虑过是今天这个。 不仅仅是他,会议室中,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想到,今天由航天局召开的会议,会拿出这样的东西来。 坐在王希季院士的身边,吴泓鑫更是张着嘴巴,好一会儿都没合上。 “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这是要干什么?” 忍不住咽了口唾沫,吴泓鑫院士和身旁的老友交换了一下视线,批次都能看出眼神中的震惊。 “不知道,再看看。”王希季院士眼眸中带着浓浓的的兴趣,随口回道。 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有意思,这个项目,是谁提出来的? 这是要大力开发月球吗? 仿佛是印着了他的猜测一样,站在台上的邬远康并没有停顿多久,紧接着就开口说道: “基于月华台·前哨科研站与月面生物圈工程的开发与实施,我们对于月球资源的开发也近在眼前。” “依据月面施工委员的提议,国家将计划在月球表面选取一处大型陨石撞击坑形成的环形山,来修建一座环形加速轨道.” “.该计划将与月华台·前哨科研站二期工程、月面生物圈工程同步进行,由国w院统领,航天局主导,一期工程一千亿rmb,预计将动员五十余所国内高校、研究机构以及相关的企业单位参与。” “.项目落成后,可通过月面轨道加速装置在两分钟内,将50吨的质量的设备或矿物加速到至少2.5千米/秒。” “与此同时,由航天科技集团与航天科工集团主导的月球轨道空间站项目,将与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形成相互配合的体系,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接收、转运、承载月面资源的能力” “.” 听到这,会议室下面的讨论声再次骚动了起来。 尤其是负责月球轨道空间站项目的专家学者,更是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如果台上的老总意思没有表达错,他们也没有听错的话,他们的月球轨道空间站项目,将成为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项目的附庸,变成一个接收、转运、承载月面资源的中转站? 当这个概念提出来的时候,的确让他们有些难以接受。 一个独立完整的项目,变成其他项目的附庸。 还将因此大幅度的修改、调整甚至是重新设计整个项目的施工方案与月球空间站的结构。 这不仅意味着他们原先的投入将推倒重来,还意味着他们项目的命运将不再掌控在他们的手中。 台上,邬远康局长的讲话刚结束,航天科技这边负责月球轨道空间站项目的范本尧院士就举起手,提出了这个问题。 台上,邬远康解释道:“月球轨道空间站项目依旧独立,由航天科技与航天科工自行负责。” “但在此基础上,月球轨道空间站将增加一个项目组,负责与月面轨道施工委员会进行对接,配合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工程形成相互配合的物资投放、转运体系。” “你可以理解为在原有的基础上,月球轨道空间站将新增部分功能。” 范本尧院士皱着眉头,快速的追问道:“那经费呢?” “对月球轨道空间站新增物资投放、转运、承载功能必须对原有的空间站设计进行扩建,原有规划的经费必然会出现短缺。” 邬远康:“月球轨道空间站新增功能将由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项目组进行招标,具体经费问题需与月面轨道施工委员会沟通。” “请问还有其他的问题吗?” “没有了,谢谢。”范本尧院士点了点头,重新坐了下来。 如果是这样,他的确没什么意见。 这种合作方式,相当于他们的月球轨道空间站项目增加新的功能的同时增加了一部分经费。 无论是对于月球空间站来说,还是对于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都最合适不过了。 只不过这部分功能与经费需要去与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那边沟通商议争取,一千亿的项目,他们能从中拿到多少,就不知道了。 会议继续进行,台下,吴泓鑫院士眯着眼睛,盯着台上的ppt图片,忽然说道:“你说这个项目是谁提出来的?” 坐在他身旁,老友王希季院士想了想,开口道:“大概是金陵的那个人吧。” “这种千亿级的项目能在如此短的速度内上马,并且此前根本就没有听到风声,除了他,恐怕国内也没有其他人有这个本事了。” 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这件事,虽然说很早之前就有专家提出来过,甚至nasa那边早在上个世纪就做过相关的可行性论证。 但无论是在米国也好,还是在华国也罢,这个项目根本就没有多少的规划。 尤其是在国内,此前更是没有听人提起过,也没有相关的专家院士给它站台。 而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上马,除了那个人,他想不到其他人谁有这个能耐。 “大概是吧。” 一旁,吴泓鑫院士应了一句,沉默了一会后忽然有些感慨,忍不住开口说道:“你还记得咱们之前站台的‘鸿雁天基工程’吗?” 王希季:“记得,怎么了?这个项目不是还在讨论吗?” 吴泓鑫感慨的说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鸿雁天地一体化工程向上面提了至少四五年了吧?到现在都还没有通过。” 王希季:“今年说不定就通过了呢?一个千亿级的工程,讨论个四五年的时间不是很正常吗?” 吴泓鑫叹了口气,道:“心态有点失衡了而已。” 王希季:“???” 吴泓鑫没理会他,目光幽幽的看向讲台,像是自言自语的开口道: “鸿雁天地一体化工程是科技和科工两大集团主推的项目,建成后,可以具备全球时空连续通信、高可靠安全通信、区域大容量通信、高机动全程信息传输等能力。” “这样一个极具价值的项目,投入也是一千多亿,超过两位数的院士为它站台,结果讨论了五六年了,都没有定下来。” “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 听到这话,王希季院士哑然笑了一下,开口安慰道:“这有什么好比较的。他提出的来的项目,上面从来都是单独讨论的。” 停顿了一下,他接着道:“再说了,月球的开发是咱们进入太空的前哨站,以现在的条件,在上面的每一份投入,都将为我们积累后续开发火星、水星等地外行星的经验。” “在这上面投入,完全值得。” 吴泓鑫幽幽的看了过来,道:“你的意思是,鸿雁天地一体化工程不值得了?” 王希季瞥了他一眼,没好气道:“情况不同,比较起来完全没意义,你这不是给自己找事么?” 摇了摇头,他没再理会这位老朋友。 这老家伙就是吃饱了撑的,想拿自己和金陵那个人比较比较。 但他也不看看那是个什么变态。 别说国内了,就是放到整个世界上,纵观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能与之相提并论的,也不过是屈指可数而已。 从基础科学领域到应用科学领域;从菲尔兹奖、诺贝尔奖、两院院士,到核裂变辐射技术、核聚变技术、新航天飞机 那个人所做出来的成就,用惊天动地来形容可能都有些不足。 毫不夸张的说,他一个人在扛着整个文明大步向前。 如果说少了他,华国如今恐怕还在想办法争夺石油、煤炭这些传统化学燃料资源。 更别提现在就能够做到载人登月,甚至在月球上建造一座科研基地,开发月球资源了。 别说是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这种现阶段他们完全有能力实现的项目了,恐怕是那个人说要改造月球,将其变成宇宙飞船开走这种离谱的事情,搞不好上面都会认真的考虑一下可行性。 毕竟那个人提出来的事情,以目前的情况来说,全部都做到了。 他说要解决掉核废料难题,就成功的将人人畏之如虎的核废料变成了能够发电的宝藏。 他说要解决可控核聚变难题,就成功的给全世界带来了无尽的能源。 如果说其他学者搞科研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那他就是坐着火箭原地起飞。 更可怕的事,他还那么年轻。 如果没记错的话,好像还不到三十岁。 而立之年未至,却已经站在了文明史书的巅峰。 的确让人羡慕,敬佩。 当然,王希季也是打心底的高兴,高兴祖国能够出一个这样的世纪伟才,高兴华夏文明的复兴重担有人能够扛起,更高兴他们重新站在了世界之巅,引领全世界的发展。 第八百三十八章:顺利的电磁研究工作 第八百三十八章:顺利的电磁研究工作 航天领域内部的会议依旧在召开,针对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的讨论火热的进行着。 会议室内,除了各领域专家学者针对各个细节的提问与建议外,其他最多的,恐怕就是对国家为何会突然开始这种‘科幻级’的工程,以及到底是谁提出来的这项技术了。 而毫无意外的,所有人脑海中都浮现出了一个年轻的身影,以及脑海中浓浓的羡慕。 对于在场的所有人,哪怕是院士级的大佬来说,就没有不羡慕那个人的。 还不到而立之年,就已经站在了学术界的巅峰。 两院院士的头衔、菲尔兹奖和诺贝尔奖双得主,从名誉这一块,他已经站在了最巅峰,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的第一人了。 而在科研这一块,就更不用多说了。 或许大部分学术界的人都羡慕他手握好几个千亿级项目,但知道内情的人更羡慕的是,他所有的研究,在高层那边从来都是单独讨论的。 不需要通过科学技术蔀的审核,也不需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的经费。 别人眼中的超级工作,在他手里只不过是动动嘴,和上面说一声而已。 就如同这次的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这种在航天界看起来都极为科幻的项目,耗资千亿的超级工程,却不过是他一个人,一封信的成果而已。 当然,绝大部分的学者和科研人员也仅仅是羡慕而已。 或者说,就算是羡慕,这种事情也羡慕不来,只能在心里将其当做‘神话’一般看待。 毕竟徐川所完成的那些技术和成就,随便抽一样出来,都是其他人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研究,甚至都完不成的。 如同可控核聚变技术。 就在五年前,它还被学术界称为‘永远的五十年’。在当时谁要是说五年后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能照亮整个神州大地,恐怕谁都会认为他肯定是疯了。 然而现在,这个可以说是幻想的故事,已然真实的发生在了这片红色的大地上。 能够做到这种地步,无论是放到哪个国家,恐怕和他相关的事情都只会是特例特办的。 就在航天局关于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月球轨道空间站的研讨会进行着的时候,这个项目的发起人,却将自己关进了紫金山脚下的别墅中。 高弘明的动作很快,在徐川提出了要电磁轨道炮项目的实验数据后,仅仅是两天的时间,便从军方以及有相关实验的研究机构和单位手中拿到了完整的实验数据。 坐在书房中,徐川用嘴叼着一袋酸奶,双手在键盘上噼里啪啦的敲击着。 针对电磁轨道炮内部的磁场建立一个数学控制模型,难度极大。 其他的不说,三维椭圆电磁场与高维大尺度反散射问题的分析与计算就是世界知名的数学难题。 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工业应用,包括pde系数的确定、初值重构、场源函数的估计、界面或者边界条件的检验等等都要求求解不适定的非线性算子方程可以说几乎都来源于对它的研究。 而更关键的是,它还涉及到电磁场的反射、涡流、扩散等效应,导致复杂程度更上一层楼。 毫不夸张的说,这个问题的复杂度,已经能够和一些t1级别的数学猜想相比较了。 当然,复杂度是复杂度,并不是难度,这两者还是有区域的。 尤其是对于徐川来说,应对这种高复杂度的问题,也不是第一次了。 毕竟当初ns方程那么复杂的千禧年难题,他同样也搞定了。 抽丝剥茧,找到解决问题的线头,然后沿着它一路清理下去,一个个的解决掉阻拦在面前的问题,他就是这样干的。 听起来很简单,但是要从一团如同被猫玩弄过无数天的线团中找到最关键的线头,本身就是一件极难的事情。 更何况,在抽丝剥茧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那些难题了,每一个都不是那么容易就解决的。 别墅,书房中。 徐川正在和ai学术助手小灵进行沟通。 和其他的数学家解决难题一样,在面对一个复杂度极高的问题时,他最先开始要做的,同样是查找收集阅读各种与之相关的论文和文献资料。 不过相对比以前需要自己动手或者说让学生助理帮忙动手,耗费掉大量的时间来搜集这些资料来说,现在他收集这些资料的速度,就要快太多了。 只需要锁定一个细致的范围和分类,将需要的论文方向和文献资料领域告诉ai学术助手小灵,它就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搞定这些。 虽然说小灵搜集到的论文资料还需要徐川亲自再过一遍,但相对比以前自己去海量的论文中筛选来说,这已经能够极大的节省他的前期准备工作和时间了。 花费了两天的时间,将小灵收集到的论文资料过了一遍后,坐在书桌前,徐川从抽屉中抽出来一叠稿纸,平铺在红木书桌上。 目光落在捏着的笔尖上,思忖了好一会后,他在稿纸上写下了第一个数学工作。 【(+k)u=0,在dc中,u=u^s+u^i,lim|x|→∞|x|^(n1)/2·(u^s/|x|iku^s).】 这是为赫姆霍兹方程,也是数学界常用于解决电磁场散射难题的工具之一。 通俗的来说,如果一个问题所涉及的是偏微分方程(pde)的反问题。 那么这类问题一般有以下形式:给定一个pde以及方程解u的一些信息(基于实际应用考虑,这些信息应较容易通过测量得到,比如边界值或无穷远处的渐近行为等等。 再以此反演出pde中的一些未知信息,如系数、定义域,甚至模型本身。 而就反散射问题而言,一般都会假设波是不可穿透散射体的,即散射波场仅存在于散射体外面。 但很显然,就这种带有‘局限性’的计算方法并不是徐川需要的。 对于电磁轨道炮来说,内部的磁场反射、衍生等各种问题可比这个复杂多了。 书房中,柔和的灯光照亮着稿纸,一边思索着,徐川一边在纸上写,一边自言自语道: “.在散射体的边界d上给出合适的边界条件.如果散射体是声软的,可以考虑u|d=0;而当散射体是声硬的(sound-hard),我们有 uν|d=0。” “但在此之上,还需要考虑所谓的阻抗边界条件,即(u/v+λu)·|d=0,λ∈c,imλ>0” “则散射场在无穷ν远处有如下渐近表示为:u^s(x)=e^ik|x|/|x^(n1)/2{u∞(x)+o(1/|x|).” 看着笔下的稿纸,徐川眼眸中流露出了一丝喜意。 以他的经验来说,在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之前,找到这个复杂问题的入口是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 而只要找到了这个口子,那么至少他就能够看到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了。 在电磁轨道炮的磁场数据难题上,他已经顺利的找到那根线头。 对于徐川来说,全身心的投入数学上的理论研究,还是一年前的事情了。 弱黎曼猜想证明后,他更多的工作是在主持航天领域和物理领域的研究。 不过对于他来说,沉浸式的进入数学研究工作,那熟悉的感觉却并不生疏。 尤其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每一份额外知识的获取,都像是一份多巴胺一样,带给他满足和快乐。 尤其是当他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那洁白稿纸上的黑色数学符号上时,仿佛整个世界都消失了,只剩下了眼前的阿拉伯数字与古希腊符号。 笔在纸上流畅地滑过,留下一个个美妙的字符,仿佛每一笔都是一首诗,每一个字都是一颗璀璨的星辰,点亮了整个世界。 夜深,静谧的书房中亮着一盏温柔的灯,窗外的紫金山仿佛在沉睡一般,偶尔响起一些窸窸窣窣的声音,就如同梦中的情话。 盯着书桌上的稿纸,徐川眼神中带着明亮的光,嘴里轻轻的念叨着: “.借助于拉普拉斯算子的谱理论可以得到第一个唯一性结果:无穷多平面波所产生的远场可以唯一地确定一个声软的散射体。” “而利用奇异源场方法,可以解决无穷个平面波产生的远场可以唯一确定一个声硬散射体的结果。” “那么如果入射波为时间调和的电磁波,则相应的pde模型为时间调和的maxwell方程。即” “.” 对于徐川来说,他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从数学上解决三维椭圆电磁场与高维大尺度反散射问题的分析与计算难题,还要考虑数学模型的部分。 而在电磁场应用研究领域中,基于电磁场理论,在融汇数值计算方法和计算机软件技术新成果的基础上,衍生形成了电磁场数值计算这一新的学科分支。 数值积分法是数值计算方法应用中的基本内容之一,它不仅奠定了各种类型积分表达式数值求积的基础。 而且随着数值计算方法的日益发展,已成为多种数值方法构造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但对于三维椭圆电磁场与高维大尺度反散射问题的分析与计算难题来说,由于临界非线性项所导致紧性条件的缺失,很难通过有梯形求积法、辛普生求积法、高斯求积法、椭圆积分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对于徐川来说,要创造性的为临界非线性项所导致紧性条件的缺失完成一项新的方法并不是什么太难的工作。 唯一需要考虑的,那就是将计算机软件技术与各向异性的电磁场数值计算相结合,利用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快、精确度高的特点来提高各向异性的电磁场数值计算的速度和精度。 通过场源离散化的直接积分法来实现矩形长直载流导线的数值计算,并对这几种数值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再根据长直载流导线磁场解析解和数值解计算程序的运行结果可见,数值解与解析解十分接近,能满足电磁场工程的一般要求。 这样虽然并不一定能够完全解决掉这个问题,但至少,他可以解决掉这个问题的一部分! 想到这里,徐川将已经写满的草稿纸推开到一边,重新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写下了一行算式。 【xe^sikh^s=0,xh^s+ike^s=0】 看着稿纸上的数学公式,徐川的嘴角渐渐勾起了一丝笑容。 看样子,他要为这个问题闭关研究几天了。 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徐川从桌上拿起手机,给郑海发了条短信,告知自己需要研究一下数学问题的后,站起身朝着卫生间走去。 虽然说一开始的时候,他并没有想过能在短短几天的时间内就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但出乎意料的,在三维椭圆电磁场与高维大尺度反散射问题的分析与计算难题上进展相当的顺利。 短短两天的时间,他就已经顺利的找到了这个问题的切入后,甚至阶段性的完成了对磁场反射、衍生等各种问题初步模拟计算工作。 过程顺利的简直让徐川自己都有些不太敢相信。 至于现在。 他准备去冲个澡,再睡个觉! 等明天起来后,再开始正式解决这个问题。 第八百三十九章 :现在!我现在就要! 翌日,清晨。 从睡梦中醒来,掀开被子,徐川走到了窗边,拉开了窗帘打开了窗户。 十月中下旬的天气已经带上了一丝凉气,清晨的微风穿过窗台,让他情不自禁的打了个轻颤,整个人也快速的清醒了过来。 虽然说和电磁轨道炮相关的难题他已经找到了合适的切入点,确定了研究思路,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三维椭圆电磁场与高维大尺度反散射问题,不仅仅是数学界的难题,更是电磁领域前沿的科技难题。 研究这个问题的,也不仅仅是数学家,还有电磁领域的学者。 虽然说它并不什么大热门的问题,但也并不冷门。 电磁领域应用的范围可太广了,从军事到民用,从航天到电子产品等等,可以说如今社会绝大部分的领域,都能或多或少的和电磁扯上关系。 为了帮助自己更深入的理解和解决这个问题,通过ai小助手,徐川搜集了大量关于这方面的论文,从中汲取着自己需要的知识。 花费了三天的时间,他才将这些论文中对研究三维椭圆电磁场与高维大尺度反散射问题有帮助的资料整理出来。 第四天,结合先前找到的思路和方法,徐川沿着这个已经被他打开的切入深入研究了下去。 第五天,第一个阶段性的问题,对于带奇性的三维电磁场计算问题的最低阶棱单元逼近问题在他的笔下顺利的得到了解决。 第七天,通过自适应有限元方法,徐川完成了对最优计算复杂性和指数收敛的离散精度最佳逼近。 至此,这个问题的进程已然过半。 剩余的部分在复杂度快速降低的情况下,也无法再阻拦徐川的脚步。 灵感与思路如涓涓细流般汇聚在一起,不断的冲击着这座堤坝。 当最后一滴河水汇入其中时,那座原本坚固无比的大坝,再也阻拦不住文明前进的脚步。 第十天,清晨的一抹亮光从遥远的地平线升起。 坐在书桌前,徐川轻轻的放下手中的圆珠笔,伸了个懒腰,打着哈欠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原本他以为这个问题可能要耗费他一两个月甚至是更多的时间的,没想到这一切如此的顺利。 顺利的他自己都有些不敢相信。 仅仅是十天的时间,三维椭圆电磁场与高维大尺度反散射问题就在他手中得到了解决。 从书桌上拾起了稿纸,看着上面的数学工作,徐川嘴角扬起了一抹弧度。 不得不说,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这种完全沉浸在学术世界中的感觉,真的太让人心情愉悦了。 哪怕是他昨晚熬了一整夜,现在整个人都是精神奕奕的。 活动了一下筋骨,徐川重新坐回了书桌前,将桌上杂乱的稿纸整理齐洁,按照顺序叠放在一起后,认真的检查了两遍。 确认没有什么问题后,他打开了电脑,通过扫描的设备快速的将这些稿件输入到了电脑上,辑并保存了电子档。 对于自己研究的东西,里面的内容徐川早已烂熟于心,再加上有ai助手"小灵"的帮助,将这些东西整理出来并没有花费他多少的时间。 再度检查了一遍电子档文件没有什么问题后,徐川脸上带着笑意,开口吩咐道:「小灵,将刚刚整理出来的文件,发送给高弘明。告诉他问题已经解决了,让他找人按照上面的研究对电磁轨道炮的磁场控制进行建模。」 「收到,主人("")get!」 屏 幕右下角的弹窗跳了出来,ai小助手的回复一如既往的及时。 「主人,邮件已发送,还有什么其他需要小灵帮忙的吗?」 看着回复,徐川笑了笑,道:「没有了,辛苦小灵了。」 「不辛苦,(*^▽^*)。」 京城、科学技术蔀总部大厦里。 坐在自己的办公室中,正处理着手中工作的高弘明带着一副眼镜,皱着眉头像是在思索什么东西。 作为战略规划司的一把手,他负责的日常工作并不简单。 无论是拟订科技创新发展战略、还是规划并协调实施,组织开展技术预测,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咨询制度运行等等,可以说每一项对于国内科技的发展都影响重大。 因此绝大部分的时候,他都必须要要谨慎到不能谨慎的去思考一项政策会带来的各方面影响与后果。 就在这时候,敞开着的大门被人敲了两下,一名助理快步走了进来。 「主任,徐院士那边有一封刚刚发过来的邮件,说是您之前找他研究的问题已经解决了。」 闻言,高弘明快速的抬起头,眼神中带着喜色:「徐院士的邮件?里面有没有论文之类的附件?」 「有的,需要我打印出来吗?」助理快速的回复道。 「打印三份.不,五份!」高弘明迅速说道:「另外帮我安排明天的机票和行程,去楚北海军工程大学。」 「好的。」 助理应了一声,快步走了出去。 办公室中,高弘明丢下手中的签字笔,拉过键盘鼠标,点开了电脑邮箱。 在大约五分钟前,一封来自金陵那边邮件正安安静静的躺在里面。 虽然知道自己肯定看不懂论文,但他还是毫不犹豫的点开了邮件中的附件。 《三维椭圆电磁场与高维大尺度反散射问题的研究分析》 或许是没准备投稿,这篇论文并没有什么开头的引言、介绍之类的东西。 从第一页开始,基本就是各种形式的数学计算工具。 从拉普拉斯算子的谱理论开始、到利用奇异源场方法解决平面波产生的远场问题,再到通过自适应有限元方法完成对最优计算复杂性和指数收敛的离散精度最佳逼近 一项项的内容整齐有序的在论文上排列着,尽管看不懂这些,也无从验证论文中数学计算的正确性,但高弘明眼神中却满是喜悦和兴奋。 无他。 那个人完成的数学难题,从未有出错过! 既然他已经给出了解决方案,那么电磁轨道炮的磁场难题,就肯定有解了! 粗略的将论文翻了一遍,高弘明摸起了办公桌上的电话,拨了一个号码出去。 「王院士,关于电磁轨道炮的研究,您那边现在有进展没有?」 电话对面,一道带着些许疲倦的声音传来:「暂时还没有,轨道烧蚀难题依旧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 电磁轨道炮这项技术虽然有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在进行,但要说国内研究的主力,那自然是与海军装备处那边挂钩的楚北海军工程大学了。 而负责这个项目的,正是海军工程大学工学院的院长王永院士。 虽然说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内,他们已经先后阶段性的解决了一些精准制导和电磁轨道烧蚀方面的问题。 但距离实际应用这项技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哪怕是通过ai和算法,来实时调节与控制电磁轨道炮的运行,目前的技术也无法支撑电磁轨道炮上舰。 在现代化的战争中,谁也没法忍受一门轨道炮没有 精准的命中率以及每发射四十-五十颗子弹,就要更换轨道的重大缺陷。 尽管这个数据已经超过了米国数倍,但对于实际的电磁轨道炮上舰和应用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 办公室中,高弘明脸上带着笑容,他快速的开口道:「王院士,您还记得您之前交给我的那份可行性论证文件吗?」 「当然。」 王永点了点头,道:「我记得你不是说拿走它去找徐院士了吗?他怎么说?有没有给出一点研究方向?」 「咳~」 高弘明清了清嗓子,带着笑意快速的说道:「有没有给出一点研究方向?他已经搞定了这个问题,算不算给出了一点研究方向?」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钟。 隔了好一会儿,才传来一声带着些许粗壮呼吸声回复。 「等等,你刚刚说什么,我这边可能有点吵,没听清。」 高弘明看了一眼电脑上的论文,脸上带着欢快的表情重新回复道:「你没听错,关于电磁轨道炮磁场方面的难题,徐院士那边已经帮忙解决了!」 「解解决了?他怎么做到的?」 电话对面传来了听得到的干咽声,王永院士回复的语气中更是带着震撼、惊讶、不敢相信的情绪。 听到这个问题,高弘明的目光转移到电脑上,对着上面的排列有序的论文段落开口念道。 「好像是从拉普拉斯算子的谱理论开始、到利用奇异源场方法解决平面波产生的远场问题,再到通过自适应有限元方法完成对最优计算复杂性和指数收敛的离散精度最佳逼近来解决这个难题的。」 「我也不是很懂,不过论文现在就在我手上。」 「论文在你手上?」 高弘明咧嘴笑着道:「是的,论文这会已经在我手上的了,不过我看不懂这个,我等会发给你。」 「现在!现在就发过来!我现在就要!」 「行~」 高弘明拖长了声音,带着笑意,道:「我现在就发过去。」 免费阅读. 第八百四十章 :除了他,没人有这么强悍的数学能力了 挂断了和海军工程大学那边的通话,高弘明快速的对论文重新进行了加密,然通过专用的网络将论文发送给了王永院士。 虽然说用邮件等工具发送这种文件看起来有些不专业的样子,不过整体来说,这并没有什么问题。 一方面是这篇论文虽然重要,但严格的来说,论文的本身是纯粹的数学研究,整体并没有涉及到国家安全一类的东西。 另一方面是这些年他们早就建立起来了一套专用保密通信系统,安保稳定,完全可以确保文件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或篡改。 当然,后者才是最重要的,他们现在有足够的自信能够保护住自己的东西。 包括徐川那边,负责安保的团队同样早就搭建好了相关的保密通信系统。 快速的处理好这些事情后,助理那边抱着厚厚一叠刚刚才打印出来,尚且带着余温和墨香的论文快步走了进来。 “主任,您要的论文,已经整理好了。” “给我。” 高弘明应了一声,快速的接过论文,翻阅了一下后开口道:“安排车辆,我要去一趟科学院那边。” “好的。” 助理点点头,快步走了出去。 黑色的轿车低调的驶出了科学技术蔀的大楼,朝着长安街另一处的华科院总部赶去。 与此同时,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内。 穿着一身白大褂的王恩哥院士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正一丝不苟地盯着眼前的实验设备,眉头紧锁地思考着什么。 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成立时间很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祖国还未正式成立的时候,它的前身近代磁学研究室就已经建立了。 至于研究方向,从名字也能听出来,就是以磁性物理的基础研究为指导,以具有重大应用背景的磁性材料为对象,研究相关的理论、技术、材料、器件等等。 在徐川尚未回国主持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之前,国内各大可控核聚变项目中,为反应堆内的超高温等离子体建立控制系统就是华科院物理研究所的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做。 而为电磁轨道炮中的轨道磁场建立一个完善的数学模型,尽管站在项目所有人的角度上都认为这个任务的难度极高,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带头扛起了这项艰巨的重担。 原因无他。 如果说就连站在国内学术界最顶峰的院士都退缩了,那么责任二字也就无从谈起了。 正当王恩哥院士思索着该从哪里突破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验室的大门忽然被人推开了。 “王院士。” 实验室中,一道爽朗中带着一丝兴奋的声音响起。正在思考的王恩哥院士蓦的被打断了思路,忍不住皱起了厚重的眉毛。 谁啊?招呼都不打一声就直接闯进他的实验室?还乱打搅他的思考。 正想着,一个国字脸的中年男子脸上堆满了笑容,映入了他的眼帘中。 愣了一下,王恩哥院士紧皱着的眉头缓和了不少,打了个招呼:“高厅怎么有空来我这边了。” 高弘明哈哈笑了笑,开口询问道:“王院士,你这边的电磁轨道炮项目,研究有进展了吗?” 王恩哥院士直接摇了摇头,叹道:“暂时还没什么进展,是出什么事了吗?” 高弘明嘿嘿一笑,道:“出事?出大事了!” “嗯?” 王恩哥院士投去了疑惑的眼神,倒也没有什么担忧的想法。 毕竟高弘明虽然说是出大事了,但脸上的表情和话语中的情绪他还是能感受得到的。 快速的从随身携带的包中取出来一份论文,高弘明神秘的笑道:“王院士,你先看看这个。” 有些诧异的看了一眼高弘明,王恩哥顺手接过了他递过来的论文,目光落在了论文的标题上。 《三维椭圆电磁场与高维大尺度反散射问题的研究分析》 论文的标题入目,就让这位头发半白的老院士瞳孔紧缩了一下,目光紧紧的盯着这一行标题。 电磁轨道炮的难题,无论是精准制导还是轨道烧蚀难题,归根到底,其实就是磁场难题。 因为过强的磁场,不仅仅会破坏导弹中的电子设备和制导芯片。还会导致轨道烧蚀问题,大幅度降低轨道的使用寿命。 标题入目,论文的内容都还没来得及的看,王恩哥老院士便迅速的抬起头,略带浑浊的眼神中透露着熠熠光芒,看向高弘明询问道: “这篇论文,从哪里来的?!” 三维椭圆电磁场与高维大尺度反散射问题,正是磁场领域的核心数学难题之一。 无论是pde系数的确定、初值重构、场源函数的估计、还是界面或者边界条件的检验等等都要求求解不适定的非线性算子方程。 而关于大规模正、反散射问题中,特别重要的一类问题则是复杂媒质中电磁的传播问题。 但目前的数学,并不支持对大波数电磁场问题进行求解。 这也是他们在电磁轨道炮难题上一直没有进展的核心难题。 然而让王恩哥没想的是,这份放到全世界都是一线难题的数学猜想,答案似乎出现在了他的手上。 尽管他并不是很确定手中的这篇论文正确性,但是能够让高弘明这位科学技术蔀的重要领导亲自带过来的,其正确性恐怕相当的高。 而对于手中论文的来源,他心里也有了一个大概的推测。 要说在国内,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恐怕也就只有远在金陵的那个人了。 王恩哥询问的,只不过是给自己心里的推测做一个确认而已。 听到王恩哥院士的询问,高弘明哈哈笑道:“王老,您先看看论文再说。” 深吸了口气,王恩哥院士点了点头,用力说道:“行。” 目光旋即落在手中的论文上,一字一句的认真阅读着。 “.从拉普拉斯算子的谱理论开始、解决带奇性的三维电磁场计算问题的最低阶棱单元逼近问题。” “.利用奇异源场方法解决平面波产生的远场问题。” “通过自适应有限元方法来完成对最优计算复杂性和指数收敛的离散精度最佳逼近” 手中的论文一页一页的在他的眼眸中流过,每一个数学公式映入瞳孔时,那略显浑浊的眼眸便会明亮一分。 当论文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一旁的高弘明笑着开口询问道:“王老,您怎么看?” 王恩哥院士合上论文,长舒了口气,眼神中闪烁着熠熠光彩,开口说道:“这篇论文,是徐川院士写的吧?” 没等高弘明回答,他就快速的补充道:“肯定是他!除了他,国内没有谁有这么强悍的数学功底了!” 高弘明笑着点了点头,道:“没错,论文的确是徐院士那边研究出来的。我想问问,能不能依据这篇论文来解决我们在电磁轨道炮上面遇到的难题?” 听到这个问题,王恩哥院士认真的思索了一会,摇了摇头,开口道:“不知道。” 闻言,高弘明愣了一下。 又是不知道? 上次徐川也是这么回复他的,这次王恩哥也一样? 看着手中的论文,王恩哥院士接着道:“一方面是我现在还无法确定这篇论文是否真的解决了三维椭圆电磁场与高维大尺度反散射这个问题。” “论文太过复杂,我并非数学专业,短时间内我根本就无法完全理解。” “另一方面即便是它真的从理论上解决了数学方卖的难题,要依据它建立起来一个对应的数学模型,解决电磁轨道炮的磁场控制难题,依旧是一件相当困难的工作。” 微微顿了顿,深吸了口气,他接着道:“我要去趟金陵!” 抱着和王恩哥院士一样想法的,还有楚北海军工程大学的王永院士。 两人在收到了论文后,不约而同的订了机票和高铁票,从京城和汉城赶到了金陵。 即便是路途遥远,两名老院士依旧在第二天的中午,就各自带着团队赶到了星海研究院。 当然,除了两位院士和相关的研究团队外,自然还有充当中间人的高弘明。 已经提前收到了消息的徐川在自己的办公室中会见了三人。 笑呵呵的和徐川打了个招呼后,高弘明稍稍侧身,笑着开口道:“徐院士,容许我介绍了一下。” “这位是华科院物理研究所的王恩哥院士,这位是海军工程大学工学院的王永院士,两位王院士都是电磁轨道炮技术的主力研发人员。” “王院士好。” 徐川笑着伸手和两位王院士握了握,分别的打了个招呼。 华科院的物理研究所的王恩哥院士脸上堆着笑容,率先上前和徐川热情的打着招呼:“徐院士,好久不见了,一边多年,没想到再次见面你还是和以前一样的年轻啊。” 听到这话,徐川微愣了一下,努力在脑海中回忆着自己在哪里见过这位王恩哥院士。 也幸亏他的记忆力挺不错的,思索了一下后笑着开口道:“的确有几年了,没想到这次王院士也来了。” 一旁,高弘明好奇的问道:“两位认识?” 王恩哥院士笑了笑,解释道:“前几年在京城举办的国际高能物理大会上,有幸和徐院士见过一面,打过一声招呼。” “不过已经过去了好几年了,没想到徐院士居然还能记得我。” 一行人寒暄了几句后,没等高弘明作为中间人开口,从海军工程大学那边赶过来的王永院士抿了一口茶水后,开口道。 “徐院士,这次冒昧过来打扰你,主要还是和这篇论文有关系。” 说着,他从随身携带的背包中,取出了《三维椭圆电磁场与高维大尺度反散射问题的研究分析》,放到了茶几上,接着道。 “关于电磁轨道炮技术的研发,相信高厅长此前已经和你聊过了,我就不做过多的解释了,这次过来主要还是为了这项技术。” 略微停顿了一下,王永院士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这篇您编写的论文,我们已经看过了好几遍了,不过里面还是有不少的地方没有弄懂。” “这次匆匆赶过来,主要是想麻烦你给我们讲解一下,这篇论文就是控制磁场的关键基础理论,对我们很重要,它对于如何建立控制电磁轨道炮的磁场意义重大。” 徐川笑着点点头,道:“这个没问题,不过今天下午可能不太方便,研究院这边我有一点比较紧急的事情,明天如何?” 这两位王院士赶过来的时间方面的确不是很巧,能源研究所那边有关于电磁护盾·磁极化子场的研究有了全新的突破,下午他的确抽不出多少时间来。 话音刚落,王永院士便笑着说道:“没问题,当然没问题,以你的时间为准,只要你不嫌我们麻烦,我们在这里住下都可以。” 一旁,王恩哥院士也笑着点了点头,道:“是我们来得突然了,没有提前打个招呼。” 徐川笑着道:“那就明天吧,两位也可以先准备一下。” 说到这,他忽然想起了什么,笑着开口道:“对了。” “关于磁场方面的研究,我这边正好有一个项目,也正好是今天下午的事情,或许它能够对电磁轨道炮技术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两位要不要跟我一起去看看?” 电磁护盾·磁极化子场的研究他不确定是否能够应用到电磁轨道技术上,不过这个项目同样是对磁场的控制研究,说不定可以给对方提供一些启发。 听到这话,王恩哥和王永两位院士眼神中都带上了感兴趣的目光,两人笑着开口道。 “如果方便的话,请务必带我们见识一下。” 徐川笑着道:“没什么不方便,请跟我来吧。” 说着,他放下手中的茶杯,站起身带头朝着能源研究所那边走去。 虽然说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技术的研究是保密程度极高的项目,但如果说两位研究军事领域技术的院士都不放心的话,那么也没什么可以相信的人了。 第八百四十一章 :毫无疑问,成功了! 在徐川的带领下,一行人穿过了研究院的办公区,来到了坐落于能源演研究所角落的实验室。 而坐落在实验室中央设备台上的仪器,正是那台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 实验室中,穿着白大褂的李开畅研究员和海军装备处那边的明承弼院士正在忙碌着什么。 “老明?” 跟着徐川走进来,楚北海军工程大学的王永院士有些惊疑的喊了一声,他总觉得实验室中有个人很熟悉。 听到声音,明承弼院士好奇的扭过来头来,看到王永后,先是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露出了笑容,打着招呼道。 “老王你怎么跑这儿来了?” 王永惊诧的询问道:“我还没问你呢,你怎么在这里?我记得你不是在海军装备处那边搞研究吗?” 明承弼院士笑着道:“这边和海军装备处有一个合作项目,我暂时借调过来在这边做些研究。” 一旁,徐川有些好奇的问道:“两位认识?” 王永院士笑着开口道:“我和他是老同学了,从大学开始,到研究生,再到出国留学,回国研究,基本都是一起的。只不过后面他去了海军装备处,我去了楚北海军工程大学。” “难怪我前段时间去海军装备处那边找他找不到,原来是跑你这儿来了。” “这世界还真小,没想到两位居然还是这样的老同学。”徐川笑着道。 实验室中,王永和明承弼两位院士叙了叙旧,目光落在了实验室设备台上的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上面。 “这个是?” 徐川笑着道:“这个就是今天带两位过来的目标,一种磁场生成设备,学名叫做‘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 “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 听到这个名字,王永院士愣了一下,目光从桌上的设备转移到徐川身上,眼神中充满着诧异和疑惑,见他没有开玩笑后,又将目光移回了实验台。 “这东西是电磁信号屏蔽装置?”跟着一起过来的王恩哥院士忍不住好奇的出声询问道。 实验室中,明承弼院士看了一眼徐川,眼神中带着询问的神色,像是在问能不能说。 虽然说在场的众人都是国家最顶尖最可靠的人才,但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毕竟是保密项目,而且是星海研究院的。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能将人带进这间实验室,就足够说明一切了。 得到徐川允许后,明承弼院士脸上带着兴奋和自豪,开口道:“老王啊,我跟你说,这可是真正的好东西!” “有了这个,我们就再也不怕电磁战了!” “电磁战?” “嗯!”明承弼院士用力点了点头,咧嘴笑道:“老王你不问我为什么会在这里么,这个就是答案。” “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 “运用到了磁极化子、爆磁压缩等技术,依据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的极化子理论和强电统一理论完成的技术。” “它可以制造出单极子化磁场,干扰和屏蔽电磁波、高功率微波等辐射源的攻击,保护里面的电子设备不受损坏。” “如果结合强磁极化子场和等离子体场,它还能够直接性质的破坏当前的电子芯片,使其彻底失去效果.” 听到这个解释,跟着徐川一起过来的王永和王恩哥两位院士直接就懵逼了。 就连一旁知道一点点情况的高弘明这位科学技术蔀战略规划司的领导,都忍不住干咽了口空气,颤抖着声音开口道: “你们的研究,有突破了?” 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技术的研究,他是知道的。 毕竟是战略规划司的负责人,这种项目绕不过他。 不过他真的没有想过,这种可以说是梦幻黑科技般的技术,这么快就能有突破。 徐川笑了笑,道:“这部分快要完成了而已,距离整体完成,还早呢。” 一旁,王永院士忽然想起了什么,开口询问道:“等等啊,磁极化子场?我记得这不是物理上的一个理论推测吗?” 对面,明承弼院士笑了笑,开口道:“老王啊,看样子你最近一两个月没怎么关注前沿理论的突破啊。” 王永院士投过来疑惑的目光,有些不解。 他最近在忙手上的项目,的确没太关注理论方面的研究,不过磁极化子场有突破,他怎么说都应该会知道吧? 一旁,王恩哥院士帮忙开口解释道:“两个月前徐院士就公开了磁单极子相关的理论研究,磁单极子的存在已经不再是猜测,而是得到了证实的事实。” “不过当时因为crhpc和cern在强电统一理论上的竞争,再加上他后续并没有继续在这个上面做对应的报告会和追述,这项成果并没有在学术界引起太大的轰动。” “虽然说物理学界还在争议这个成果到底是不是真的,不过今天在这里,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不仅磁单极子真实存在,磁极化子电磁场,我们也制造出来了!” 听到这话,王永院士忍不住开口问道:“即便是如此,你们是怎么这么快就将理论转变成实际应用的?” “两三个月的时间,这也太夸张了吧?” 对于物理学,尤其是这种前沿理论来说,要将理论成果实际转变成的应用成果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情。 “这个你就要问徐院士了。”明承弼院士笑着道:“我过来的时候,他就已经弄好了理论和基础,我只不过是做一些锦上添花的工作而已,甚至都算不上,毕竟最难的部分全是他解决的。” 闻言,在场所有人齐唰唰的将目光投向徐川,包括明承弼院士,对于他能够如此快速的将前沿理论转变成应用技术也感到相当的好奇。 徐川笑着道:“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听到这话,实验室中的几人嘴角顿时就抽了抽了。 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这种话也就眼前这位能说的出来了。 真要不难,人类文明的科技早就起飞了好不好? 其他的不说,就比如物理学,前沿物理学的研究理论,超过了应用物理学发展一两个世纪都不止了。 现在他们都还在验证上个世界爱因斯坦等人提出来的相对论等各种理论呢,更别提应用了。 如果对于这些前沿理论的验证和应用这么快,恐怕人类文明的脚步现在都踏出太阳系了。 这凡尔赛的嘴脸,他们好想上去踹一脚啊!!! 徐川倒是没太在意这些,他接着解释道:“强电统一理论中强电声子相互作用体系的极化子理论告诉了我,电磁极化子是一种准粒子。它是由电磁波之间的强烈耦合以及带有电偶极子或磁偶极子的激发作用中诞生。” “通过磁振子与自旋波有关的量化准粒子,改变晶格中某一点的磁化强度会影响附近的位置,就像波涛在平静的池塘表面上荡漾一样。” “我们只需要通过磁电光光谱仪来测量对设备中光子-磁振子耦合强度和位置的不同调谐的响应,然后将结果绘制在特殊表面的三维图中。” “再利用纳米技术来构造配套的磁振子晶格激发装置,理论上来说,就足够完成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的制造了!” 说到这里,徐川停顿了片刻,也没有再继续详细解释这其中的原理,而是看向了站在旁边腰板挺得老直的李开畅,接着道。 “这东西解释起来很麻烦,不过现在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现在应该可以稳定运行了,麻烦你动手演示一遍吧。” “好!” 李开畅精神抖擞的应了下来,开始动手整理设备。 一旁两名打下手的研究员,也快速的走上前,帮着一起处理运行前的准备工作。 定制高频辉光板,部署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的上方,在接入电源后,高频辉光板内部极易被电离的惰性气体开始散发着蓝白色、荧绿色、粉红色等各种的不同颜色的光芒。 这是为了方便观察等离子体在磁极化场中的受影响状态,毕竟磁场和传统等离子体无色透明,肉眼几乎无法看到。 当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开始运作的时候,辉光板内的等离子体仿佛磁场中的铁屑一般,受到了磁力的影响开始缓缓的流动起来。 蓝白色、荧绿色、粉红色等各种的不同颜色的光芒在这一刻仿佛丝丝缕缕的彩虹一般,在辉光板内流动着。 等待了几秒钟,流动着的辉光迅速稳定了下来。 “磁极化场生成稳定,各项指标已达到要求。” 打下手的研究人员的汇报声在实验室中响起,主持实验的李开畅果断下达了指令。 “准备开启高功率微波攻击。” “收到!” 全隔离的实验室,透过监控设备,王永和王恩平两位院士盯着电脑设备和检测仪上不断攀升的数值,看着被那个‘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保护住的设备和反馈回来的信号,眼睛都直了。 然而这还不是最令人震撼的。 随着李开畅完成了最后的调试,带着两名打下手的研究人员离开实验室后,高功率微波设备也正式开启,朝着正在运作的辉光板与测试装置袭去。 透过监控设备可以清晰的看到,在高功率微波设备开启的一瞬间,辉光板内的彩色等离子体闪耀了起来。 尤其是王永院士,瞪着双眼紧盯着仪器设备的同时,嘴里还在不停的念叨着什么。 “这不可能,这怎么做到的?” “为什么底层的仪器几乎没有受到影响?这可是10w/cm2的高能微波,足够瘫痪所有的电子设备了。” 死死的盯着实验设备,看着监控屏幕上反馈回来的各项实验数据,王永院士终究是忍不住了。 “为什么,为什么测试设备的通讯会这么稳定?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的干扰,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10w/cm强度的高功率微波,从监控设备的反馈数据来看,几乎全都被这套‘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生成的磁极化子场拦下来了。 虽然说屏蔽高功率微波的手段并不是没有,但是像眼前这种能够做到几乎全面屏蔽的,简直难以想象。 哪怕是他已经在电磁领域专研了足足几十年的时间,也想不到有任何的方式来做这种维护。 毕竟这项技术真要那么容易的话,早就被人研发出来了,也不知至今都是个世纪难题。 看着监控屏幕上反馈回来的实时数据,徐川脸上露出了个笑容。 相对比上次在华科院沈洲分院那边借助大型squid超导量子干涉磁力仪进行实验的数据来说,在解决了zeeman劈裂难题后,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对高功能率微波的防御效果,如计算中的一样,提升了不少。 此前在10w/cm强度的高功率微波攻击下,被保护的电子设备还是会受到少量的干扰。 但现在,徐川看了眼反馈回来的实时数据,高功能微波对被保护的电子设备的影响,已经接近于零了。 至少在10w/cm强度下,他们已经能够做到几乎完美的防护。 至于更高强度的高功率微波袭击,那还需要再经过系统性的测试才行。 笑了笑,他诺诺嘴指向摆放在测试设备前面的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开口解释道: “能够屏蔽高功率微波和电磁辐射的不是磁极化子电磁场,而是这些辉光板内的等离子体。” “原理相信你很清楚,我就不解释了。” “至于磁极化子电磁场的作用,则是控制。” “控制?”王永院士下意识的问了一句,不过随即就反应了过来。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没错,能够稳定等离子体的只有磁场,这台的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就是核心基础。” “它通过磁极化的电磁场来完成对等离子体场的牵引和控制,通过电子雪崩效应和磁单极场来完成核心工作,保证等离子体场不会杂乱的逸散。” 听到这,一旁的王恩哥院士若有所思的开口道:“如果我推测的没错,也就是说眼前的这个应该还只是个半成品?” 徐川笑着道:“是的,还有一部分等离子体墙生成器在另外的地方研究。” “而当等离子体墙生成器和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组合起来后,就是最终的技术‘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技术!” 一旁,看不懂监控数据,也没怎么听懂几人聊天内容的高弘明全程懵逼地站在那里,直到这时,他才反应过来,忍不住咽了口唾沫小心翼翼的问道。 “那,这个什么磁场护盾生成器,是研发成功了吗?” 王永院士深吸了口气,代替徐川回答道。 “从测试数据来看,毫无疑问,成功了!” 第八百四十二章 :一叶障目 虽然说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目前已经实验成功。 但距离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技术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不过阶段性的成果,已经有了一定的应用价值。 带着一行人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刚坐下,王永院士便迫不及待的拉住了徐川,追问道:“方便的话,能和我详细讲讲这台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吗?” “关于磁极化子场的生成和稳定控制,你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徐川笑了笑,简单的回道:“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理论!” 听到这四个字,王永院士明显地愣了下,皱着眉头努力思索了好一会,才不确定的开口道:“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理论我不是没看过,但是它里面有这样的理论点吗?” 一旁,王恩哥院士也投来了疑惑的目光。 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理论这种物理学界最顶尖的论文,他们肯定是看过的。 不仅看过,而且肯定曾经不止一遍的阅读研究过。 但他们可以肯定,自己看的论文中并没有如何验证和制造磁单极子和磁极化场的理论,难不成还有另一个版本? 徐川嘴角勾起了一丝笑意,简单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量子自旋!” 另一个版本是不可能有的,但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理论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完全被人吃透的,哪怕对象是一名物理领域的院士,哪怕这套理论已经面世有数年的时间了。 就如同广义相对论中的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如果在考虑能量-动量张量的情况下,它在数学上的求解至今都是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 哪怕是爱因斯坦自己,也只能近似方法推导出多个预言。 比如1917年爱因斯坦将引力场方程应用到整个宇宙,开创了相对论的宇宙学应用领域。 尽管后面弗里德曼和勒梅特从引力场方程中得到了膨胀宇宙解,而哈勃则观测到了宇宙膨胀,让这一成果成为爱老自认为犯过的最大错误。 但这丝毫不影响引力场方程的重要性。 除了相对论的宇宙学应用领域外,广义相对论还预言和验证水星进动,引力弯曲光线,解释了宇宙膨胀,发现了黑洞,预言了引力波等等。 时至今日,物理学界仍然在不断的研究着这篇堪称20世纪最伟大的论文,并且时不时对它提出的预言进行成功验证。 如果说广义相对论是一部关于引力的杰作,那么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理论,则是凝聚态物理最核心的理论。 从角落中拖出一面黑板,徐川拾起笔篓中的记号笔,在黑板上随手写下了几行算式,然后继续说道。 “.设量子态ψ经过算符l的运算后可以得到另一个态φ.” “而在凝聚态物理中,通常将电子体系的行为可以看作气体(自由电子气)。这里的“电子”可以是准粒子。” “如晶体中的导带电子,或者其它相互作用体系的单粒子激发——也就是说,本来是液体,但是还是可以通过简单的近似被看成气体。 “因此,在相互作用很小的时候可以用自由电子近似;相互作用很大时候会形成mott绝缘体,电子或准粒子运动的自由度被冻结,只有自旋的自由度。而此时可以大自由度的展开可以得到一个有效自旋模型.” 盯着白板上的算式看了半天,王恩哥院士紧皱着眉头,开口道: “这是.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理论的在量子自旋方面的推论?” 虽然不是研究数学的,但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研究的他,对于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统一框架理论自然是阅读过无数遍的。 但对于电子体系,或者说准粒子体系的推导,却从未想过可以这样展开。 看着陷入沉思的王恩哥院士,徐川轻轻点了下头,笑道:“没错。” 从表面上来看,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的完善是因为解决了zeeman劈裂完善了抛物量子点中磁极化子的回旋共振频率。 但实际上,最核心的原因还是基于强关联电子体系统一框架理论而制造的磁振子晶格激发装置。 没有这个,即便是知道磁单极子是一种准粒子,他也不可能将其激发出来,形成磁极化子电磁场。 就在王恩哥院士还在思索的时候,一旁的高弘明迫不及待的开口询问道:“这个磁场护盾,能装到航母和航天飞机这些装备上去吗?” 徐川想了下,开口道:“如果你想问的是全面防御性质的应用暂时恐怕还不太行。” “虽然说磁极化子电磁场从目前实验室的测试数据来看还算不错。但是对于高功率微波,电磁攻击防护这些起效果的不是磁极化子电磁场,而是等离子体墙。” “但目前等离子体墙技术还在研究中,总不能在航母外面布一层等离子体辉光板吧。” 高弘明快速的追问道:“全面性质的不行,局部性质的呢?比如在某个重要的区域部分布置一套这样的系统,应该可行吧?” 徐川思忖了一下,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应该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不过.”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不过磁极化子电磁场在运作的时候,不仅仅会拦截外部的电磁攻击,也会拦截内部的通信。” “简而言之,它对电磁的屏蔽是全面,不分敌我,这个目前暂时还没法解决。” 闻言,高弘明皱起了眉头,这的确是个难题。 不分敌我的屏蔽方式,对于电子设备来说,确实是件很麻烦的事情的。 倒是一旁的王永院士,笑着开口道:“这个很好解决。” 听到这话,办公室中所有人都看了过去,高弘明激动的问道:“王院士您有办法?” “嗐~” 王永院士摇了摇头,笑着道:“你们进入误区了,如果是全面的防护这个问题的确不好解决。” “但局部的防护,仅仅是局部的而已,无线电磁信号被屏蔽,完全可以通过有线的方式将被保护区的信息传递接出来,在其他未防护的地区进行传递转接。” 听到这个答案,徐川微微愣了一下。 这还真是一叶障目了。 无线电磁信号被拦截,他们可以通过特制的数据线来传递被保护区的信号。 当然,这种方法仅限于局部的防护。 如果是全面性质的防御,这种手段就没用了。毕竟他们不可能给航母或航天飞机牵一根网线。 所以这种解决办法只是暂时的,最好的方式,还是解决无线通讯的问题。 毕竟这项技术当初立项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在航天飞机身上,使其应对在太空中航行时会遭遇到的各种宇宙射线、细微尘埃等等。 而无线通讯对于太空航行来说太重要了。 听到这个办法,高弘明眼前一亮,深呼吸了一口气,站起身来,看着房间中的几名院士郑重开口道。 “辛苦几位院士先生了,我代表国家,向你们说声谢谢。” 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技术的重要性,毫不夸张的说,能直接改变未来战争的形态。 无论是它本身被研发的目的,为了保护航天器不受太空宇宙辐射和尘埃的影响,为未来的月球、火星探索任务提供了重要的安全保障; 还是用于保护军事装备、重要军事设施和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免受电磁脉冲武器等“无形杀手”的威胁,都至关重要。 徐川没怎么在意的笑了笑,道:“不用这么客气。” 虽然说对军工领域的装备研发并不是多么的感兴趣,但如果自己的研究能够为国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他还是很乐意地看到的。 毕竟只有祖国强大了,才能够有更多的话语权。 无论是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小型化,还是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等等,虽然可以民用,但老实说,这些技术更多的还是偏军事用途等方面。 当然,对于他来说,一般情况下他只负责理论和技术上的研发。 至于如何将这些技术运用到航空母舰或航天飞机等设备上,那便是军事装备处的任务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则是这些技术相关的专利和知识产权,都在星海研究院手上,也就是在他手中。 尽管军事方面的利润远远比不上可控核聚变带来的收益,但对于研究院来说,这已经是一笔相当不菲的收入了。 虽然研究这些技术本身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就是了。 高弘明看着徐川,一脸诚恳的说道:“徐院士,有关于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技术的研发,就拜托你了。” “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助的,请尽管说。”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会的。” 磁极化子电磁场技术的突破,差点让王永和王恩平两位千里迢迢跑过来的院士忘记了自己的目的,跟着高弘明一起离去。 好在临走前想起来了电磁轨道炮相关的数学难题,留了下来。 至于高弘明,虽然他本身是跟着一起过来推进电磁轨道炮相关的技术研发的,但电磁护盾·磁极化子场的突破,让他不得不选择提前离开。 这种事关国运的重大消息必须严格保密,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因此,这件事情只能由他前往京城,亲自向领导汇报。 与此同时,星海研究院内,徐川将磁极化子·电磁护盾技术项目组的研究员召集到了会议室,开了一场简短的临时会议。 “.首先恭喜磁极化子·电磁护盾技术的突破,这段时间辛苦大家了。” “不过有关于磁极化子·电磁护盾技术,目前来说已经完成,不过相关的论文理论,短时间可能没法公开了。” “毕竟涉及到国家安全方面东西,不适合公开宣传,包括表彰大会什么的,可能也不会有了。” 会议室中,负责磁极化子·电磁护盾技术研发的李开畅笑了笑,道:“没什么,大局为重,论文什么的,不重要。” 一旁,其它几名研究员也跟着点了点头,纷纷表示理解。 当初他们受邀进入参加这个项目的时候,就考虑过项目完成后会出现的这种状况了。 毕竟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技术的重要性,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保密中的重点。 虽然没法将这份荣耀写在履历上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但能够参与到这种历史性的研究中,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骄傲一辈子的事情了。 徐川的目光落在以李开畅为首的研究团队身上,看着这群中年男子,他笑着道: “虽然荣誉这些东西短时间内可能不会有,不过相关的奖励肯定不会少的,无论是奖金、还是工资、亦或者是其他的东西,都会有的,这个大家可以放心。” 听到这话,会议室中的几名主要核心研究员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虽然说大家早就做好了相关的准备,但科研人员也是人,也有家庭和生活,更高的工资和奖金,能拿到自然是高兴的。 微微顿了顿,徐川接着道:“另外,虽然说磁极化子·电磁护盾技术的研发目前告一段落,但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技术还在进行中。” “所以接下来关于大家的去向,我给你们两个选择。” “一个是继续参加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技术的研发,配合张铭研究员那边的工作。” “另一个则是回归原先的岗位,继续研究工作或者休息一段时间,亦或者是准备申请新的项目都可以。” “这方面的选择,研究院不做强迫,随大家的心意,想留下继续参加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技术的研发可以,想休息一段时间也没问题.” 话音未落,李开畅就率先举起了手,没有任何犹豫的开口道:“我选择参与等离子体墙的研发工作。” 对于已经参与了磁极化子·电磁护盾技术研发的他来说,如果不接着参加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技术的研发,那就太可惜了。 这种一辈子大概只能遇到一次的技术,要是错过了,那才叫做一个遗憾。 而有了李开畅的带头,其他几名核心研究员也纷纷举手,表示想留下继续参加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技术的研发。 徐川笑了笑,对于这些人的选择并没有什么意外。 “既然这样,我这边通知一下罗铭研究员那边,尽快的整合团队资源,也希望能够早日完成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技术的研发工作。” 说着,他看向了会议室中唯一一个非星海研究院的研究员,明承弼院士。 这位海军装备处的老院士眉头一挑,开口道:“怎么,研发还没完成,这就要赶我走了?” 徐川笑着道:“既然明院士有了选择,那就和李开畅他们一起吧,有您老坐镇,我也放心。” 他知道在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技术完全研发出来前,这位明老先生不会离开的。 这是他的任务,也是他一直主动抗在肩上的使命。 第八百四十三章:中微子通讯技术 第八百四十三章:中微子通讯技术 开了场小型内部会议,安置好这些参与研发磁极化子·电磁护盾技术的科研人员后,时间差不多了,徐川也顺势宣布了散会。 “今天的会议暂时就先到这里了,明院士和李开畅先留一下,其他人可以离开了。” 闻言,其他研究员纷纷起身离开,最后一个出去的人还贴心的合上了会议室的大门。 其他人离开,明承弼院士和李开畅研究员看向了徐川,有些好奇有什么事儿。 徐川示意道:“稍等一下。” 很快,会议室的大门重新被推开,助理沈思懿抱着一叠文件快步走了进来。 紧随其后,陆陆续续的有信息研究所那边的高管和研究员走了进来。 等待了约莫五分钟左右的时间,不大的会议室中重新落座了开会的人员。 在助理沈思懿将会议报告文件发下去后,徐川敲了敲桌子开口道:“正式开会前,大家先花点时间看看报告文件,看完后我们再来讨论。” 听到这话,会议室中的其他人迅速的拾起了摆放在自己面前的报告文件,翻阅了起来。 入目,报告文件上的标题就惊讶到了所有人。 《中微子通讯技术可行性调研报告》 看着面前这群人脸上惊讶、诧异的神色,徐川只是淡淡的笑了笑,端起桌上的水杯抿了一口。 中微子通讯技术,这并不是他一时兴起的研究,而是在很早之前就有过考虑和相关准备的。 正如前十分钟才散去的会议上讨论的内容一般,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对于电磁通讯信息的屏蔽范围是全方面的。 只要是电磁信号,无论是哪一个波段,在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面都逃不过被拦截的命运。 而护盾技术无论是应用于深空远航,还是航空母舰等军事领域,无线通讯手段都是离不开的。 或许在平常时期,应用了护盾技术的航天飞机和航空母舰可以短暂的关停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来保持通讯。 但当面对需要防护的情况下,黑障一般的屏蔽区拦截的可不仅仅是敌方的攻击,还有自己的通讯。 面对这种情况,研发出一套能够适应护盾技术的通讯技术,毫无疑问是必须的。 一开始的时候,徐川更多考虑的是量子通讯技术。 不是那种利用量子偏振态作密钥分发的‘量子通信工程’,而是真正的利用量子纠缠作为基础核心的量子通讯技术。 但在搜集了相关的论文资料和技术报告后,他果断的放弃了这项技术,转而将目光投向了中微子通讯。 无他,前者实在是太难了。 真正的量子通讯技术,和目前各国所有已建或在建的‘量子通信工程’根本不是同一种东西。 别看目前无论是华国也好,还是米国也罢,都时不时会发布一些和量子通信技术相关的研究进展报告,在网络上掀起讨论的浪潮。 但实际上,目前所有已建或在建的量子通信工程根本就不是一种新的通信技术。 而这种‘量子通信工程’也不是保证通信安全的独立完整的新的密码系统,与量子纠缠更是毫无关系。 它只是利用量子偏振态作密钥分发的一种硬件技术,是对称密码系统中可有可无的一个小配角,简称“量子密钥分发”技术(qkd)。 即便是如此,这种量子通信工程依旧要面对重重困难。 比如京沪量子干线中存在着极低的成码率、无法与传统的互联网兼容、极不安全的可信中继站等等各种问题。 这还仅仅是基于量子偏振态理论而研发的一种量子技术,难度就如此之巨大了,更别提真正的量子通讯技术了。 徐川估计,这玩意恐怕等他都入土都搞不出来。 至少以现在的科技手段来说,的确没什么办法。 所以他才将主意打到了其他的通信手段上,比如中微子通信、激光通信、极低频通信等等。 在审视过这些对应技术与相关的通信手段后,他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中微子通信上。 所谓的中微子通信,就是利用中微子运载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 而对于这一技术,最核心最基础的一条,那就是中微子本身的超强穿透性质。 尽管它和质子、电子等其他粒子一样,是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之一。 但它的质量很轻,连电子的万分之一都抵不上,而且呈现电中性;与其他粒子之间只存在微弱的相互作用力,不存在电磁力的作用。 它可以像《封神榜》中的土行孙那样,神不知、鬼不觉地钻入地下,连硕大的地球也不在话下,可以把地球穿个透。 而且由于中微子与其他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间相互作用力很弱,因而它在行进过程中的能量损耗也甚微。 如果设想让它沿地球直径穿越地球,其能量损耗只有一百亿分之一。 这一点,可以说近乎完美的适应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 它的高穿透力,理论上来说,是可以穿透这个能屏蔽所有带电粒子的护盾的。 此外,相对比量子通讯来说,中微子通讯的理论基础更加的扎实,也更有可能实现,而不是漂浮在天空之上。 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时候,实验室中进行的中微子通讯实验就成功过。 但时至今日,这项技术仍然还处于实验室中,可见其遇到的困难到底有多大。 不过相对比量子通信来说,中微子通讯仍然是目前来说更有可能实现的技术。 会议室中,参会的研究人员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自然懂得什么叫做不浪费时间。 尽管对于今天会议上讨论的内容都相当的惊讶诧异,但他们仍然都控制住了这份情绪,快速的以最理智的状态将发放到他们手中的报告文件看了一遍。 坐在首位上,徐川安静的等待了约十分钟的时间,随即,他轻轻的敲了敲会议桌,将众人的注意力拉拢过来后,开口说道。 “文件大家应该都看得差不多了,对于今天讨论的内容,大家有什么看法吗?” 会议桌旁边,明承弼院士思索了一下后开口问道:“这是为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而准备的通讯技术?” 徐川点了点头,笑着道:“算是吧。” “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技术对于传统的无线通讯技术的压制近乎无解,而我们不可能给被保护的目标牵一根网线,那么研究一种能够穿透护盾的通讯技术势在必行。” “否则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技术的价值将大打折扣。” “当然,中微子通讯技术本身的价值就极大,它一直都是国际前沿的研究领域。” 明承弼院士点了点头,眼神中带着若有所思的神色,接着道:“虽然说中微子通信在理论上来说并不是什么难题,甚至很早之前就有研究机构在实验室里面做到过。” “但是传统的中微子发射器体积庞大、造价昂贵,目前尚不适合组装和广泛应用。再加上括中微子与水原子中的中子发生核反应产生高能量的负μ子会影响通信效果” “这些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 不可否认,中微子通信的确有着非常高的应用价值。 如果采用中微子束通信,则将为海军对潜艇进行保密通信提供强有力的手段;即使是发生了热核战争,安置在岩石深处的指挥部的中微子束发射机不会受到原子弹的破坏,还能正常工作。 而中微子通信除用于全球人类通信外,还可以穿透月球,与月球背面的空间站联系,或者作为特殊信使,遨游太空,与在宇宙中飞行的宇宙飞船直接联系,为人类征服宇宙服务。 甚至质学家用中微子波束可给地球拍照,来寻找地壳中的矿藏资源。 这些都是中微子通信技术的价值或衍生价值。 但这项技术,就像是数学界七大千禧年难题之一的ns方程一样。 所有人都知道,解决了ns方程,人类在流体领域的应用将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甚至能够以此为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中的等离子体湍流建模。 但是自十九世纪ns方程首先由纳维教授提出以来,至今已经两百年了。 两百年以来,如果不是出了徐川这个怪胎,恐怕人类文明目前对ns方程的了解依旧还停留在对它的衍生方程进行阶段性求是否有解呢。 这种难题,就像是挂在头顶的红彤彤的苹果一样,看得见,但是摸不着,也吃不到。 中微子通信的价值也一样。 首位上,徐川笑了笑,开口道:“这就是今天开会的目的所在。”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传统的中微子通讯技术使用高能质子加速器来加速质子,以获得几千亿电子伏特的高能的电子束。” “然后用它来轰击靶子,从而产生不稳定的粒子。这些粒子通过不断的变化,最后形成中微子和其他粒子,然后让它们通过厚屏蔽材料。” “这样可以把带电的粒子筛掉,得到不带电的中微子束。再通过这些中微子束来进行扫描物体记录信息,进而传递。” “但是这种方式需要体积庞大、造价昂贵的高能质子加速器,不适合实际应用。” “不过强电统一理论告诉我们,这些是有其他的办法解决的。” 说着,他站起身,从会议室的角落中拖出来一张黑板,拾起了记号笔,在上面写道。 “在强电统一理论中,费米子通过yukawa耦合获得质量,唯独中微子因为只有左手分量而保持零质量。通常,一个费米子场ψ如果具有质量,其质量项具有如下形式:“ld=mψψ=m(ψl+ψr)(ψl+ψr)=m(ψlψr+ψrψl)。” “而中微子的质量则是mdfνv,其中希格斯场的真空期望值v=246gev。而实际观测到的中微子质量在ev量级以下,要满足这一实验观测,就要求右手中微子的yukawa耦合fνo(1012)” “.引入了新的右手中微子nr和实标量场单态x(或实标量场三重态Σ)、复标量场二重态η和单态ξ” “.(nr,x/Σ,η)z2→(nr,x/Σ,η)。” 会议室中,看着徐川书写在黑板上的公式,参加会议的研究员可以说是集体皱起了眉头。 就算是有对应的讲解,在座的大部分研究员也很难理解正在讲述的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 会议室的前排,盯着白板上的算式看了半天,明承弼院士紧皱着眉头,开口询问道:“这是.强电统一理论的推论?” 虽然不是研究理论物理的,但核物理与核工程专业出身的他,对于物理学界的最新动态还是有所了解的。 尤其是对于这种涉及到核力的研究,他更不可能错过。 强电统一理论自然是他看过无数次的论文,所以对于徐川正在推导的东西,他还是勉勉强强有一点理解的。 徐川笑了笑,点了点头,道:“一种通过矢量玻色子散射过程对重马约拉纳中微子和高量纲温伯格算符进行了探测,并且对质量大于2tev直至25tev的重马约拉纳中微子,以及对于多维度的温伯格算符进行了首次直接限制的方法.” “什么.我有点没听懂。” 明承弼院士一脸的懵逼,愣愣的看着徐川,带着一些结巴茫然道:“能慢.慢点解释一下吗?” 会议室中,其他人脸上的表情和明承弼院士脸上的茫然几乎一模一样。 这种基于强电统一理论而延伸出来的推到,对于在场的众人来说,要理解实在有点太难了。 毕竟在场的绝大部分人,都不是搞理论物理的。 能够大致的知道眼前这位书写的这些东西是从强电统一理论中推到出来的就已经是少数了,更别提再在上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了。 徐川叹了口气,有些无奈。 这还是真是让人头大啊。 如果连理论都听不懂,那这项技术怎么转变成实际应用,难度可就太大了。 总不能一直让他亲自做这些研究吧。 偶尔来一次可以,这种事情折腾多了,搞不好国内的科技发展会断代的。 顶尖的东西到时候压根就没人看得懂。 人才,还是太少了啊。 第八百四十四章 :断代的发展 会议室中,徐川有点头疼。 他对于强电统一、中微子、多维度的温伯格算符等理论的推导,如今坐在这里开会的这些人,恐怕在短时间内几乎很难理解。 哪怕是明承弼这位华科院的院士,也很难跟上他的脚步。 而如果说连作为技术支撑的基础理论都难以理解的话,要将这项技术研发出来,难度那就太大了。 哪怕他是理论的提出者,可以亲力亲为,但他也只是一个人。 在面对前沿科技的推进上,尤其是在非数学领域上,一个人的力量真的太薄弱了。 顶尖的学者的确重要,但更多的往往是站在海岸边,如一座灯塔一般指明方向。 但有些时候,这座灯塔的高度太高,很容易和整个领域脱节。 就像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钱老一样,在他回国后,面临的情况和如今的他其实差不多。 那位战略级学者对于火箭导弹技术、空气动力学、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理论等领域的认知,超过了当时国内几乎所有的学者。 以至于在那个时代,相关的人才直接就是断代的。 至少在国内是的。 当时钱老独自一个档次,而他提出来的理论,底下的其他研究员,哪怕是最顶尖的那一批,也难以理解。 以至于在火箭导弹技术、空气动力学等领域上,他不得不耗费数年的时间来亲自指导和专门培养一批对应的学者和科研人员。 而如今,徐川也面临了同样的状况。 在数学、物理、强电统一等前沿领域中,国内的学者已经很难有学者能够跟上他的脚步了。 别说是今天在座的这些人了,就是放眼全世界,能够在短时间内理解这些东西的,也是屈指可数。 毕竟这是在强电统一理论的基础上做出的延伸,要想理解这些东西,最基础的条件就是理解强电统一理论。 而强电统一理论面世至今,时间也不过是半年而已。 半年的时间,对于这种物理学大厦基石的前沿论文来说,能够完全吃透这篇论文的,恐怕也就那些站在物理学界真正顶峰的大牛们了。 对于国内的学者来说,除去极少部分敲好研究理论物理并且站在了巅峰的学者外,大部分的学者想要完全吃透强电统一理论,需要的时间基本都是以年为单位计算的。 这种前沿领域的论文,并不是说你看懂了,就完全理解的。 毫不夸张的说,强电统一理论的潜力,对于物理学的发展,对于相关领域科技的突破,用百年大计来形容都不为过。 无论是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还是他今天提出来的中微子通信技术的基础,都与之有一定的关系。 而这篇论文的重要性,远远不止这些,它还有更多的宝藏,在等待着后来者挖掘。 ...... 看着会议室中的众人,徐川也有些头大。 这种情况,最好的解决办法,自然是和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技术研发时一样,开个小课堂了。 但相对比磁极化子的理论研究来说,对强电统一、中微子、多维度的温伯格算符等理论的推导包含了更多的数学计算。 甚至可以说,几乎有超过三分之二的理论,都是在数学计算的基础上堆砌起来的。 尽管数学物理不分家,但研究这两个不同领域的学者,同时擅长两个领域的依旧是少数。 对于绝大部分的物理学家来说,能够应用上个世纪的数学成果来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就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 徐川甚至见过,有些对于数学并不是很精通的 物理学家,在对某个数学公式进行应用的时候,会因为自己看不懂或者说其他的原因,而旁若无人的将黑板上的某个符号擦去,再进行推导。 这种事情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在茫茫大海的学术界内部,并不是什么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尤其是在数学这一领域。 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你就算是将人给逼疯了,他也不可能解出来一道千禧年难题。 要教会一群人数学,可比教会一群人其他领域的知识难多了,尤其是在这种前沿领域中。 ....... 针对中微子通讯技术的研讨会,磕磕碰碰的总算是开完了。 虽然对于徐川讲解的那些数学工具和理论知识理解的迷迷糊糊的,但研讨会最终还是毫无悬念的顺利通过了对中微子通信技术的研发立项。 对于如今星海研究院内的众多研究员来说,他们对于徐川的相信,已然达到了巅峰,甚至是信仰的地步。 或许对于学术的发展来说,这可能并不是一件什么好事。 毕竟质疑是学术的最基本原则,一旦失去了质疑,或许学术会跌进文明的深渊。 不过就目前来说,至少在徐川能够控制着自己的欲望,守住学术的严谨时,跟着他走,反而是最省力的一种方式。 中微子通讯技术正式立项,由徐川亲自担任项目的总负责人,能源研究所的李开畅教授和信息研究院的一名正高级研究员·周兴学教授负责日常的研发工作和项目管理。 此外,从能源研究所和信息研究所中抽调出总计十二名正副研究员配合研究工作,后续如有需要再进行补充。 研究团队的配置规模虽然并不是很大,不过能参与这项研究的,都是院内最顶尖的那一批学者了。 对于这项技术,徐川相当的重视。 毕竟这是目前最有可能实现穿透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技术维持无限通讯的技术手段了。 ....... 在徐川安排着中微子通信技术研发和立项的同时,另一边,京城。 赶最快的一趟航班从金陵回到京城的高弘明,迅速来到了长安街道北海小岛上。 在通过了警卫人员的汇报后,他跟着一名助理快步的走进了古色古香的宅院内。 这个点,夕阳早已经落山,不过天色还算是明亮,庭院的亭子里,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正坐在椅子上一丝不苟地的看着手中的报告文件。 很快,外面传来了脚步声。 合拢手中的文件,将其放到石桌上后,老人看向随着警卫员的脚步走进庭院的高弘明,笑了笑开口问道: 「都这个点了,这么急,是发生了什么事?」 高弘明深呼吸了一口气,克制着声音中的激动,开口道:「我刚从星海研究院那边赶回来。」 听到"星海研究院",老人眼眸中闪过一丝精光,看样子是好消息,不过他还是继续问道:「那边怎么了?有新成果?」 高弘明用力的点了点头,道:「在徐院士的带领下,有关于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技术的研发,有了重大的突破!」 听到这话,老人顿时就坐直了身姿,看了过来。 「怎么说?」 高弘明快速的回道:「阶段性的成果已经完成,具备一定程度的应用价值。」 「按照徐院士和华科院及海军装备处专家的共同看法,这份阶段性成功理论上可以应用在航母等设备上,对一些关键部分进行防护。」 「目前主要体现在对高功率微波、电磁辐射等影响电子设备的攻击手段 上。可以稳定防御至少20\/cm2强度以上的高功率微波。」 「这个数据已经超越了当前各国使用大部分高功率微波武器能制造的强度了。」 藤椅上,老人脸上带着喜色,站了起来,哈哈笑着夸赞道:「好!好!好!太好了!」 虽然并不是很懂具体的技术,也并不是多么理解10\/cm2强度的高功率微波有多强,但是一句超越了当前各国使用大部分高功率微波武器强度,就足够体现了。 高功率微波武器,也就是所谓的电磁脉冲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也是各国争先恐后研究的新方向。 作为一种新概念电子对抗武器系统,它们能够造成敌方电子设备永久损坏,从而显着影响战争的进程和结果。 尤其是现代化的科技设备,哪怕是一辆汽车,都离不开电子设备的控制。 一旦电子设备或芯片遭遇破坏,这些东西都将是废铜烂铁。 这一点,在中东某地区的战场上,是已经得到了验证的。 毫不夸张的说,电磁脉冲武器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和作战潜力,正在逐步成为军事领域的新宠。 这也是未来战争中极为重要的攻击手段。 对于这种威胁性极高的武器,如今他们有了一套应对的防御手段,如何能不让人惊喜。 从藤椅上站起来,老人走出了楼亭,脸上带着喜悦的表情,望向东南方不远处栽种的一颗亚杉。 虽然说这种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常绿乔木并不是多么的适合栽种在这里,但在植物学家的精心照料之下,这颗庭院中的亚杉长势还是相当不错的。 手掌在亚杉的枝丫上触摸了一下,感受着那片翠绿,老人轻声的感慨道:「能有徐院士这样的学者,真是国之荣幸啊!」 这颗亚杉,是从海西那边移植过来的,现在是时候将其栽种回去了。 一旁,高弘明站在老人身后,附和地感叹了一声:「是啊,徐院士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学者。」 不过虽说是附和,但这确实是他内心深处的想法。 远在金陵的那个人,即便是纵观整个文明的发展,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也寥寥无几。 可控核聚变带来的无尽能源流淌在这片红色的大地上,为祖国的身躯充满了能量,先进的航天飞机遨游在这片浩瀚的天空中,为人类文明带来了全新的希望。 他用自己脑海中的知识,改变了祖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人民百姓带来了更幸福的生活,也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开了大门。 目光落在眼前的杉木上思忖了一会儿,老人忽然开口说道:「这件事知道的人有多少?」 高弘明思索了一下,快速的回道:「关于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项目,知道的人不少。」 「不过知道最新突破消息的人并不多,除去研发团队外,还有海军装备处的明承弼院士、楚北海军工程大学的王永院士和华科院物理研究所的王恩哥院士三人。」 「在来这里之前,我已经和几位知情的院士通知过了,请他们对这件事进行保密工作。」 在听完高弘明的报告之后,老人赞许地点了点头,道:「不错,目前来说这事的确不宜张扬,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技术的突破,对于他们来说,是军事领域的又一大杀器。 虽然从战略地位上来说无法和新型航天飞机相提并论,但对于科技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电子设备和芯片愈发密集也越来越依赖的各种装备,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今他们正在航天上大力 推进,尤其是在月面生物圈工程上,借助沃尔夫条框的限制,他们正在快速的吞噬太平洋对面那个国家在太空上的威望,引领新的秩序。 如果在这个时候爆出来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技术的突破,对于航天领域的部署来说,无疑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甚至可能会让欧盟沙俄这些已经开始偏向他们的地区和国家,再度倒向对手的怀抱。 毕竟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技术,相对于其他技术来说,会更加的敏感一些。 不过以他们目前的实力而言,这种事情并不需要对外一直隐瞒下去。 只要在月面生物圈工程的谈判上做出了突破,就足够了。 而这个时间,并不会太长。 他们已经快要达成一个没有米国在内的超级国际合作工程了。 事实上,以如今他们的实力,就算是没有欧盟、沙俄等国家,他们也能在航天上大施拳脚。 但在没有能力一对全球取得压倒性的优势前,国家的发展总是需要交际的,他们不可能将所有的合作伙伴都推开。 而且有句话说的好,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合作共赢,才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发展路线。 ...... 免费阅读. 第八百四十五章:多孔液态DAC二氧化碳捕集系统 南大,校园中,徐川坐在自己的办公室中处理着手头上的工作。 自从磁极化子电磁护盾生成器技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后,他这段时间的日常基本都往返于星海研究院和南大校园这两个地方。 研究院那边的主要工作还是在航天领域。 无论是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还是月面科研基地的建造、亦或者是中微子通信技术的研发,从研究院的角度来说,这些都是为航天而准备的。 至于南大这边,一方面是指点几名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则是给南大的学子上上课了。 「教授,我的毕业论文,正式登刊了。」 办公室中,急促的敲门声响了两下后,童杨带着一份期刊脸色潮红,脚步轻飘的快步走了进来,声音中带着激动和兴奋。 正在批阅着文件的徐川微微愣了一下,随即反应了过来,笑着道:「恭喜。」 童杨,2021年招收的四名学生中的两名博士生之一。在跟着他学习了三年多的时间后,如今也走到了毕业的关头。 笑着从这名学生手中接过了期刊,徐川翻阅了一下。 《数学新进展》最新一期的杂志第二篇论文,就是童杨的《基于单位球面上最小legendrin子流形的最优掐取问题研究》论文。 从七月初投稿,到现在十月中下旬,时间差不多三个多月。 能以这么快的速度过稿,虽然说离不开他的名字挂在通讯作者一栏,极大的提高了《数学新进展》的审核效率。 但能在三个月的时间内过稿,并且正式登刊,也足以证明这篇论文的优秀。 至少可以说它是一遍过的,并没有出现被打回来修改的情况。 翻了翻手中的期刊,徐川笑着开口道:「一篇四大,倒也没辜负你这些年的努力,很不错的论文,希望毕业后你能够在数学的道路上永远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不断前行,创造更多的成果。」 办公室中,听到自家导师的祝福,童杨也松了口气,笑着开口道:「我一定会牢记您的教导。」 徐川笑了笑,将手中的期刊杂志放到桌上,开口询问道:「准备好毕业答辩了吗?什么时候开始?」 童杨眼中带着一些希冀,快速说道:「毕业答辩的时间定在了两天后的下午,教授您到时候有时间参加吗?」 虽然说在学术研究上并没有达到前面三位师兄姐的高度,但是博士毕业答辩这种人生重要时刻,他还是希望自己导师能够在场的。 不过这个点他也不是很确定,毕竟自己这位导师有多忙,他还是清楚的。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当然。」 学生的毕业答辩这种人生重要时刻,他作为导师,再怎么样也还是得抽一些时间来。 听到这话,童杨顿时就松了口气。 除了这种人生重要时刻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参加他毕业答辩的大佬有点多。 六名满配额的答辩委员会,其中有五个是院士,还有一个是南大数院的院长荣志专。 这种规模,没有徐川在,童杨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撑住。 虽然他也知道这些院士大佬都是为了自家导师而来的就是了。 聊了聊毕业答辩相关的东西后,徐川笑着开口问道:「毕业后,你准备去哪儿?有想法吗?」 童杨想了想,摇了摇头,道:「暂时还没确定下来,有好几家高校和研究机构都给我发了邀请,我暂时还不知道选什么。」 数学毕业生的任职方向并不算广泛,找工作还是挺难的。 一般来说,数学博士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的工作包 括高校教师、研究院研究员、金融领域的量化分析师、数据科学家等等 当然,对于他来说,工作方面的事情从来都不是需要考虑的事情。 头顶着徐川学生的"名号",无论是去哪一行,哪怕他什么都不会,都会有高校或者研究机构抢着要。甚至会给他开出远超过他本身价值的薪水。 但对于童杨来说,未来的发展同样是需要慎重考虑的事情。 这不仅仅是他自己的未来,还关涉到徐川的名声。 至少,他并不是一个不知道感恩的人,能够拜入徐川的门下,跟着学习数年的时间,对于他来说,这已经可以说是天大的恩赐了。 原本的人生轨迹,也因此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毕业后再借徐川的名声出去"招摇撞骗",去获取那些原本不属于他的东西,这种事老实说他做不出来。 徐川笑着道:「那你得尽快做出决定了,毕业答辩也只有两天的时间了。」 「至于如果想从事研究行业的话,相对比金融或软件等行业来说,我还是更推荐你走数学研究方面的工作一点。」 「能够解决最小legendrin子流形的最优掐取问题,在数学上你的天赋还是很不错的,有希望能够更进一步。」 停顿了一下,他补充道:「当然,工作这种事情,最主要的还是你自己的想法。」 「无论你是选择留在学校从事教师行业,还是进入研究机构从事研究,我都尊重你的选择,也可以给你写一封推荐信。」 童杨点了点头,认真的开口道:「谢谢教授,我会认真考虑好的。」 徐川笑道:「去吧,好好准备你的毕业答辩。」 「好!」 看着童杨离去的背影,徐川身子往后靠在了椅背上,笑了笑,有些感慨。 四年前他招收这几名学生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呢,没想到时间一眨眼,就又到了毕业的时候。 正在他回忆着过往时光的时候,放在桌上的手机震动了起来,有电话打了进来。 随手拾起手机,徐川看了眼来电显示,有些意外。 电话是川海材料研究所那边的樊鹏越樊师兄打过来的。 「喂,樊师兄?」 笑着接通了电话,他刚打了个招呼,对面那头熟悉的声音便从手机那头传了过来。 「川师弟,你现在有时间吗?」 「怎么了?」徐川笑着问道。 「有时间的话,现在来一趟我这边的,你让我们研究的技术,有一项有了重大的突破!」电话对面,樊鹏越带着笑意和一丝控制着激动兴奋的声音响起。 闻言,徐川眼前一亮,快速的问道:「哪项?」 川海材料研究所的规模虽然没有星海研究院那么大,但也早已经不是当初他购买的时候那个小小的两千万价值的实验了。 虽然说大部分的时间这家研究所他都处于半放养的状态,但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再加上他前前后后砸进去的几十亿米金,如今的川海材料研究所的规模在材料领域哪怕是放到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的。 至于正在研究的技术,那就更多了。 超导材料、锂电池、氢燃料电池、石墨烯、碳材料、储能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等等几乎当然热门的研究领域,如今的川海材料研究所都有涉猎。 当然,最主要的研究领域还是他亲自定下的那几个。 超导、电池、石墨烯或者说碳材料等领域。 电话对面,樊鹏越神神秘秘的开口道:「保密!你来了就知道,绝对能 给你一个惊喜!」 正好奇到底是哪项技术有了新突破的徐川听到这话,差点没吊着一口气抽上来,没好气的笑骂了一句:「你妹!你是老板还是我是老板?!还保密!」 樊鹏越哈哈笑道:「妥妥的惊喜,而且还是你曾经亲自吩咐的技术!」 徐川:「行,我现在就过去,要是没惊喜,我锤死你!」 「不用你锤,我自己从楼上跳下去!」 挂断了电话,徐川心里有些痒痒的,快速的打了个电话给郑海。 「喂,郑海,现在开车过来一趟。」 「好的,教授,马上到。」 简短的通话挂断,徐川将桌上的报告文件塞进抽屉中,也没整理,直接朝着楼下走去。 不得不说,樊鹏越樊师兄的突然来电,的确勾起了他心里的好奇。 川海材料研究所研究的技术有一项有重大的突破,还是他亲自交代的。 就他选定的那些研究领域方向和技术,无论是哪一项有突破,能够带来的收益和发展都是巨大的。 比如锂空气电池、比如超导材料,亦或者是那个计算材料学数学模型等等。 这些材料或技术,每一项的突破,都可能给他带来至少几十上百亿米金甚至更多的收益。 带着一丝想要锤爆这个谜语人的心思,徐川坐上了郑海开来车。 「去哪?教授。」徐川上车,郑海扭头问了一句。 「川海材料研究所,速度快点。」 「好的。」 郑海应了声,发动轿车朝着栖霞山新开发区赶去。 带着好奇,徐川迅速刷脸通过了门禁,搭乘电梯来到了樊鹏越的办公室中。 「说吧,哪项研究有了重大突破,还这么神秘当当的?」 樊鹏越笑了笑了,并没有第一时间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开口道:「跟我来。」 带着浓浓的好奇,徐川跟上了这位樊师兄的脚步。 穿过走廊,搭乘电梯,两人一路来到了研究所高层的一间大型实验室里面。 验证过门禁后,樊鹏越推开了实验室的大门,带头走了进去。 入目,宽阔的实验室里面摆放着一台看起来有些像中央空调外机的设备,几名穿着白大褂的研究员,正围绕着这台设备忙碌着什么。 徐川上下打量了一下眼前这台并不是多么怪异,看起来还有些普普通通的设备,有些好奇。 「这个是?」 他原本以为是锂空气电池技术有了新的突破,毕竟锂空气电池是川海材料研究所的重点攻克对象,也值得"惊喜"。 但现在看来似乎不是。 锂空气电池不可能造这么大,尤其是实验样品。 眼前的这台设备他目测估计了一下,长宽至少有个五米三米,高度也足足有两米以上。 如此庞大的设备,不可能是锂空气电池。 樊鹏越笑了笑,开口道:「多孔液态dac二氧化碳捕集系统!」 听到这个名字,徐川愣了一下,看了一眼这位樊师兄,目光又重新落回了眼前的设备上,惊讶的问道: 「二氧化碳利用技术,你们突破了?」 他总算是想起来了,在川海材料研究所开发的技术中,还有一项几年前他曾经亲自交代下去的技术。 即二氧化碳收集并合成各种碳化合物,如汽油、淀粉、葡萄糖、碳化硅、碳化氢、石墨烯以及最重要的氧气等等。 这项技术吩咐给川海材料研究所的时间很早,差不多是他刚完成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时候, 到现在已经有四五年的时间了。 这是他为开发火星而准备的一项技术。 火星上的大气很稀薄,但火星大气96以上全是二氧化碳,而且通过历史航天登火研究数据表明,在火星地表土壤中有蕴含着大量的二氧化碳。 比如在火星的两极,就蕴含有大量由二氧化碳和水混合组成的水冰体。 在火星上,不管是北极冰盖还是南极冰盖,在远日点时期,甚至能达到数千公里,可见蕴含的水冰和二氧化碳极其丰富。 相比较从地球上运输这些物质过去,利用二氧化碳、水、以及水电解后的氧氢等材料合成各种碳化合物,成本无疑会降低数百数千甚至是数万倍。 这为开发火星提供了真实的可行性。 而且就算是在地球上,这项技术也有着很大的价值。 虽然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实现延缓了温室效应的发展,但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却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被植被消化吸收的。 而且也不是将能源从化石燃料上全面扭转到电能领域,也不是短时间能做到的。 因此,光是从空气中收集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效应,保障地球环境这一项,就有极大的应用价值了。 更别提随着电力能源的愈发廉价,将这些二氧化碳转变成汽油、淀粉、葡萄糖、碳化硅、碳化氢、石墨烯也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技术。 唯一的关键点,就在于如何从空气中,去捕集那"稀薄"的二氧化碳。 没错,就是稀薄。 尽管温室效应愈发严重,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总占比,其实只有004左右。 当然,在城市中和农村,二氧化碳的占比肯定不同,但二氧化碳在总质量中超低的占比,如何回收却是个巨大的问题。 无论是传统的利用胺等物质吸附法、还是变压吸附法、亦或者是有机膜分离法,基本都只适合高二氧化碳浓度的环境。 对于大气层中超低浓度的二氧化碳,它们毫无用处。 免费阅读. 第八百四十六章 :移民火星的基础技术之一 多孔液态dac二氧化碳捕集系统。 这就是川海材料研究所最新突破的重大技术,也是樊鹏越为徐川准备的惊喜。 看着眼前这台体型庞大的设备,徐川眼中带着饶有兴趣的神色,开口道:「给我介绍一下吧。」 二氧化碳转变成氧气、淀粉、葡萄糖、汽油、石墨烯等材料并不是什么前沿技术。这些转换技术早在十几年前其实就已经有了完整的路线,并且在各国的实验室中实验成功了。 当然,节能且高效率的转化技术依旧是难题。 不过这并不是重点。 这项技术的难题重点在于如何从大气中收集那占比少的可怜的二氧化碳。 要实现脱碳社会,不仅是工厂等排放的高浓度二氧化碳,回收空气中低浓度的二氧化碳、即直接空气碳捕集也是关键。 这才是最难的地方,他很好奇川海材料研究所这边是怎么做到的,效率又能做到一个怎样的地步。 大师熊樊鹏越点点头,开口介绍道:「多孔液态dac二氧化碳捕集系统,一款集二氧化碳捕集与转化一体的装置。」 「它采用了离子交换膜+异佛尔酮二胺相结合的技术,通过电力驱动,来捕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浓度为400ppm的空气,去除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超过99%!」 「也就是说,在目前的大气环境中,它对二氧化碳的过滤吸附能力高达99%以上,依据浓度不同,是市面上普通二氧化碳吸附技术或材料的二十倍-五十倍以上,哪怕是最优秀的胺材料,也只有它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左右.....」 听到这个解释,徐川有些讶异:「400ppm的浓度,吸附指数能达到99%?」 这个数值,有点牛逼啊。 不,可以说是牛逼极了。 要知道常规的以离子交换膜等、化学溶剂等物质吸附效率一般都只有可怜的个位数,哪怕是性能优异的特定溶剂,其吸附效率一般也只有十几个地点而已。 百分之九十九的吸附效率,而且还是在常规大气环境中。 这个概念,哪怕是徐川,也不得不说一声"厉害了!" 身旁,樊师兄脸上堆满了笑意,开口说道:「不然怎么跟你说是惊喜呢?」 说着,他走到眼前这台多孔液态dac二氧化碳捕集装备前,敲了敲用隔离网保护起来的内部离子交换膜材料,接着说道: 「被异佛尔酮二胺吸收的二氧化碳可以与之相结合,形成片状的固体氨基甲酸材料,很容易地从原本的液体中去除。」 「而它分离二氧化碳的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将其加热到六十度以上,那么里面被吸附的二氧化碳则可以重新转换气态,这也会释放出原来的液体异佛尔酮二胺材料,重新进入系统循环使用。」 「而且异佛尔酮二胺具有高耐久性,经过目前超过四十八个小时的实验后后,仍能以超过99%的效率持续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即使反复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至少一百次之后,也没有观察到其性能下降,可以反复使用。」 「至于分离出来的二氧化碳,后续可以以固体或气体的形式进行保存。在工业或化学过程中被储存或再利用。」」 「此外,它还可以连接上二氧化碳转化装置,可以直接在这套设备内部将其转变成淀粉、氧气、葡萄糖等物质。」 「不过要将装换装置整体纳入多孔液态dac二氧化碳捕集装置中,我们需要将它造的比较大就是了。」 「另外还有一个缺点则是,异佛尔酮二胺这种材料的价格不算便宜,按照目前的市价来算,大概要花费差不多两百 块一千克。」 「而一千克异佛尔酮二胺材料,按照最高吸附效率来算,只能铺设两平米左右的吸附面积,再大,吸附效率就会降低了。」 「另外在吸收和释放的过程中,因为加热的原因,会极少量的损失一些异佛尔酮二胺材料,这些都算是缺点。」 「不过我们正在想办法降低它的合成费用。」 徐川点了点头,满意的说道:「已经很不错了。」 碳捕获和重新利用技术的发展对钢铁、水泥和化肥制造等难脱碳的行业非常重要,但成本却非常昂贵。 两百软妹币一千克虽然的确有点贵,但如此高效率的吸附能力,相信有很多工厂会为其买单的。 而且捕集吸附后二氧化碳,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无论是工业用途还是直接卖给其他厂商,都能带来一笔收入。 尽管并不算很多,但是随着时间的积累,这笔收入还是相当可观的。 它就像是光伏发电或传统的核裂变发电一样,前期的投入较大,但一次建成后,可持续产生收益的时间很长。 此外,除了工业化的应用外,这项技术还非常契合大型城市。 因为人口密集加上工业化的关系,大型城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要远超出其他的区域。 如果说地球大气层的二氧化碳浓度平均是0.04%,那么大型城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能达到0.07%(700ppm)以上,甚至更高。 而高二氧化碳含量的大气,势必会造成更严重的温室效应。 一到夏天,农村的温度三十度的时候,城市中能超过三十五度,甚至更高。 这一点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必然的。 如果在城市中批量部署多孔液态dac二氧化碳捕集系统,当二氧化碳的浓度大幅度降低的时候,温室效应自然也能够得到减弱。 温度降低,城市自然更适合居住。 而除了地球上的应用外,更关键的是,这项技术在徐川的规划中,本身就不是为了地球而研发的。 它是为了火星改造而开发的技术之一。 对于这种星际移民方向的科技,成本再高,只要没高昂到超过从地球上运送物资过去,都是可以接受的。 不得不说,这次川海材料研究所的确给他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惊喜。 看样子航天领域的工作安排,针对火星的探测,可以往前提一些了。 看着眼前这台多孔液态dac二氧化碳捕集设备,徐川思忖了一会后开口询问道:「它对于周边区域的影响有多大,你们实验过了吗?」 樊鹏越看了过来,有些没太懂:「周边区域的影响有多大?什么意思?」 徐川想了下,换了种说法,道:「简单的来说,就是部署一台多孔液态dac二氧化碳捕集设备后,它能够净化大概多大面积的区域?」 听到这个问题,樊鹏越摇了摇头,道:「这个暂时还没有进行详细的测试,毕竟这只是实验室产品,如果要做这种测试,我们恐怕需要改造一栋大厦的一层或者更多。」 「而且外部空气的流动速率,对于它的净化范围也是有影响的。毕竟这台设备依赖的是接触性质来吸附捕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停顿了一下,他接着道:「净化效率这种东西,是依据接触面积来的。」 「以目前的实验数据来看,一平米面积的离子交换膜+异佛尔酮二胺,可以实现大概一小时0.03吨,也就是约100立方米左右的净化速度,通过的空气速度越快,对于二氧化碳的吸附捕集能力就越低。」 听到这个回答,徐川皱着眉头追问了一 句:「一小时一百立方米的空气净化速度,算快还是慢?」 对于空气净化的速度这些,他的确不是很了解。 不过这个净化速度,他并不是很满意。 太慢了。 一平米一小时一百立方米,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这个速度简直慢的令人发指。 更别提后续如果将其应用到火星上,对整个火星的大气进行改造了。 以地球为例,地球大气圈的总质量为约六千万亿吨,以大气层的厚度和平均气体密度简单的算一下,大概有立方千米。 按照这个数字来算..... 算了,他都不想算了,猴年马月都净化不完一遍。 就算是火星的大气层远比地球稀薄,但是改造一个星球,工程量之庞大,也是难以想象的。 在面对行星级体量前,一平米面积一小时净化一百立方米每吨空气的速度真的太慢了。 身旁,樊鹏越开口回道:「每平米一百立立方米的净化速度并不算快,差不多是一个普通的空气净化器在一小时内可以净化的空气总量。」 「不过对于那些性能优异的空气净化器来说,每小时可净化的空气立方数可以达到五到十倍以上。」 「当然,两者的情况不同,很难相提并论。」 「空气净化器里面使用的大多是颗粒物或者固体净化材料,可以以更快的速度通过空气。」 「而异佛尔酮二胺的形态是液态的,要想以更高的速度通过空气很难做到。」 徐川点了点头,道:「能将异佛尔酮二胺在不影响或较少减弱吸附捕集二氧化碳的能力的基础上,将其改成固态吗?」 「一百立方米每小时的净化速度,有点太慢了。」 樊鹏越思索了一下,道:「比较难,不过研究所这边可以试试。」 徐川想了想,开口道:「嗯,可以尝试一下高压低温的方向,我记得大部分的胺类物质在这类环境中都会呈现固态。」 「另外也可以尝试一下与其他化合物结合,不用过于担心降低性能,只要不是大幅度的下跌,通过更高的空气流速来换取更快的净化能力是可行的。」 「按照我的要求,一立方平米的面积,至少要达到2000立方米每小时以上的吸附速率。」 闻言,樊鹏越扯着嘴苦笑了一下,开口道:「这搞不好得寻找新的材料,异佛尔酮二胺并不一定能满足需求。」 徐川笑着道:「这个没关系,异佛尔酮二胺满足地球上的使用足够了,还有足够的时间来优化或者研发新材料。」 「资金方面的问题不用担心,人手方面,目前这个项目有多少人在做?」 樊鹏越想了想,道:「二氧化碳利用技术总共的研发团队是四十三人,不过有多个项目,多孔液态dac二氧化碳捕集系统的研发团队只有十四个人。」 徐川毫不犹豫的开口道:「人手增加,总团队扩增到一百五十人,多孔液态dac二氧化碳捕集系统的研发团队扩展到至少五十人。」 「研究所的人数不够就从外面挖,主要重心放到二氧化碳的高效捕集上。」 徐川很清楚,如何从空气中捕集二氧化碳才是这项技术的核心,核心技术占据研发团队总数的三分之一并不多。 樊鹏越点了点头,道:「行,我记下来了,还有其他的安排吗?」 徐川想了下,道:「暂时没有了,不过先让这台设备运行一次吧,我看看具体的表现,另外完整的实验数据给我的一份,我有用。」 樊师兄点了点头,朝着实验室里面喊了一声,让几名正在忙碌着的研究人员暂停下了 手中的工作,开始准备对多孔液态dac二氧化碳捕集进行测试。 这并不是一个很难的过程,实验室具备了完整的通风系统,可以快速的将房间里面原本因为之前做实验而净化过一次二氧化碳的空气整体替换成外面的。 而多孔液态dac二氧化碳捕集器的开启也并没有太多的声音。 不过出于实验的严谨性,在整体进行实验的时候,实验室将处于密封的状态,包括实验人员和会产生二氧化碳的设备也全都会关闭,以避免对二氧化碳的捕集净化效果产生干扰。 时间并不是很长,只花费了几分钟左右的时间,这台实验用的多孔液态dac二氧化碳捕集器便将整个实验室内部的空气整体过滤了一遍。 在完成净化过滤工作后,实验室内部的监控设备自动采集了数个点位的气体对其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也很快就出来了。 看着手中的报告,徐川颇为满意的点了点头。 从点位取样的数据来看,实验室中经过轮换后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从原本的582.76ppm降低到了6.17ppm。 这种对二氧化碳的捕集效率,完全可以说超越了市面上所有的二氧化碳吸附设备,效率高的惊人。 ....... 免费阅读. 第八百四十七章:梦幻城市的设想 带着这台多孔液化dac二氧化碳捕集器的实验数据,徐川回到了南大。 办公室中,他翻了翻带回来的数据,盯着天花板陷入了沉思中。 「汤然。」 回过神来,他朝着外面的助理间喊了一声。 很快,脸型圆圆的助理吕玲走了进来:「然姐十几分钟前出去了,暂时还没回来,教授您有什么事吗?」 徐川点了点头,道:「那你帮我联系一下市政府那边的领导,约一下他们。」 「好的,教授。」吕玲快速的应了一声,紧接着补问道:「有没有具体是哪方面领导或者说工作?」 一市政府,尤其是金陵这种副省级的特大城市,分管不同工作职责肯定是不同,能够直接对接对应领域的领导效率自然更高。 徐川想了下,开口道:「工业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吧。」 「好的,教授,还有其他的工作吗?」 吕玲有些讶异的看了一眼徐川,环境保护这个词的确让她有些惊讶,教授什么时候开始研究这个了? 「暂时没有了。」 徐川摆了摆手,目光落在了桌上的实验数据上,从抽屉中抽出来了一叠稿纸。 多孔液化dac二氧化碳捕集器,虽然说目前的净化速度并不是很快,但是可以通过数量来填补质量。 尤其是高楼大厦林立的大型城市中,理论上来说,是可以通过占据一个楼层,或者数个楼层的外墙来扩大净化面积的。 他准备做个试点,看看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群中投入大量的多孔液化dac二氧化碳捕集器建设,能否改变一座大型城市的生态气候。 金陵是个很好的选择,虽然说前期的投入可能会偏大,但金陵有足够的经济实力。 而且对于一座城市,尤其是金陵这种每到夏天就如同"火炉"一般的城市来说,改善温度,让其变得更适宜居住的投入无疑是值得的。 很简单,城市是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的结果,人口数量决定了城市发展,庞大的人口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不仅仅是经济更发达,工业的发展、基础设施的数量、文体娱乐的丰富性、医疗教育水平等各方面都会带来极大的影响。 在破晓聚变堆第一批试点金陵后,这座城市的常住人口数已经突破了一千两百万,而且还在快速的上涨中。 如果能够让金陵变得更加适宜居住,相信市政府是乐于见到的,也乐意掏这笔钱。 不过让徐川没想到的是,中午时分他才通过助理将邀请送给市政府那边,下午还不到四点,金陵市这边工业和环境两大部门的一把手,就急匆匆的赶到了南大。 拎着一本教材,结束了一堂大课,刚从教学楼赶回自己办公室的他就收到了助理的汇报。 「教授,市领导工业信息局和生态环境局的两位局长都到了。」 闻言,徐川有些讶异:「这么快?人呢?」 吕玲迅速回道:「在会客室中。」 将教材扔到办公桌上,徐川随口问道:「他们到了多久了?」 「大概半个小时的样子。」 「请他们过来吧。」 「好的,教授。」 吕玲应了一声,快步走了出去。 不一会,两名西装革履的中老年男子快步走了进来。 「不好意思,让两位领导久等了,刚才在给学生上课。」看到走进来两位市领导,徐川站起身,笑着迎接打了个招呼。 「哪里的话,徐院士您太客气了,教书育人那是国之根本,我们也其实刚到没多久。」 走在前面带着金丝边的中年男子哈哈笑着走上来,满脸热情的伸出了双手:「徐院士您好,我是韩自珍,暂任咱金陵市工业信息局的局长一职。听说您邀请我们商议工作,希望没有迟到。」 徐川笑着和这位韩局长握了握手,又和一旁生态环境局的局长打了个招呼。 「韩局、李局,先请坐吧。」 示意了一下旁边的沙发,徐川笑着坐了下来。 寒暄了几句后,吕玲端着茶水走了进来,为每人倒了一杯后静悄悄的退了出去,顺带还关上了办公室的大门。 端起茶杯轻啜一口后,徐川看向两位局长,开口道:「这次麻烦两位领导跑一趟,主要是我这边手上有一项新技术,或者说一个新的想法想在金陵市这边做个试点。」 听到新技术,两位局长眼前均是一亮,快速的说道:「徐院士请说,但凡咱金陵能够帮的上忙的,一定尽力。」 这位的新技术啊,那不用多想,肯定厉害。 笑了笑,徐川将茶几上之前就准备好的多孔液化dac二氧化碳捕集器实验数据递了过去,开口道: 「没想到市里边的效率这么快,我记得中午才通过助理发消息过去来着,下午你们就到了。」 「相关的项目计划书什么的我这边还没来得及做,不过我这里有一份实验数据,两位可以先看看。」 韩自珍打了个哈哈,双手接过实验报告,笑着道:「为人民服务,这是应该的。」 一旁,生态环境局的李建凑了过去,看了一眼实验报告上的信息后,有些好奇的看向徐川,询问道。 「多孔液化dac二氧化碳捕集器?这是什么?能麻烦徐院士简单的给我们解释一下吗?」 「当然。」 徐川点了点头,笑着道:「简单的来说,它就是一台能够从空气中吸附捕集二氧化碳,并且将其转变成氧气、淀粉、葡萄糖、汽油、石墨烯等材料的设备。」 「它采用了离子交换膜异佛尔酮二胺相结合的技术,通过电力驱动,来捕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浓度为400ppm的空气,去除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超过99!」 「是市面上普通二氧化碳吸附技术或材料的二十倍五十倍以上,哪怕是最优秀的胺材料,也只有它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左右」 沙发对面,韩自珍听到这个介绍眼前顿时一亮。 吸附捕集二氧化碳,转变成氧气、淀粉、汽油、石墨烯这些工业产品,变废为宝,好东西啊。 如果是其他人提出这些概念,他这位工业信息局的局长可能还会考虑质疑一下这项技术是否真的能够商业化了。 但眼前这位嘛,完全无需多虑。 思索了一下,他快速的开口道:「也就说,这套设备可以配合工业体系,对二氧化碳排放气体做最大程度的处理。」 沙发对面,徐川点了点头,笑道:「不可否认,工业体系中的去二氧化碳的确是它的价值,它的效率也会比其他的去二氧化碳体系更高。」 「不过在我看来,它更大的价值并在这里,而在于另一个方向。」 听到这句话,韩自珍和李建两位金陵市的领导都带着些好奇和感兴趣的神色看了过来。 「另一个方向?哪方面的?」 徐川笑了笑,目光落到生态环境局的李局长身上,开口道:「相信两位领导也很清楚,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温室效应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了。」 「且不提它带来的全球变暖、两极冰川溶化、海平面上升等各种问题,光是在城市中,可以说一年比一年更热的情况,就 足够让人苦不堪言了。」 「而多孔液化dac二氧化碳捕集器,或许并不一定能完全扭转整个地球的气候,但是对于城市中高浓度二氧化碳含量,理论上来说有一定的缓和效果。」 「虽然说城市的高温度并不能完全归咎于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但是当这些温室气体大幅度降低的时候,城市的温度也会随之降低是肯定的。」 「简而言之,这套系统对于城市中温度的调节能够起到不小的作用,同时它还可以生产一定量的氧气、淀粉、轻链汽油、葡萄糖等碳化合物。」 「而需要付出的,仅仅是一些现在廉价到不能再廉价的电力。」 「这是目前市面上,哪怕是放到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家企业能做到的。」 看着眼前这两位,徐川笑着询问道:「怎么样,金陵市政府这边有兴趣吗?」 听着徐川的解释,已经将手中的实验数据报告简略的过了一遍的工业信息局的韩自珍思索了好一会后,谨慎的开口询问道: 「虽然我并不是懂技术领域的东西,但是想来要整体改变一个城市的二氧化碳含量,恐怕要部署的这个二氧化碳吸附装置,数量应该不小吧?」 徐川点了点头,道:「这个是肯定的,按照目前的实验数据来计算,如果要对整个金陵市的大气形成一定的影响恐怕要对城市中大部分的高楼大厦进行改造。」 「至少利用这些大厦的一层或者是改造多层大厦的外部区域。」 「当然,这里指的是非居住的小区,主要指那些市区中心超过三十层的的大楼。」 听到这句话,韩自珍忍不住苦笑了一下。 改造整个金陵市的高楼大厦,如果仅仅是那些超高的商业中心的超高楼倒也还算好说,毕竟整个金陵市目前超过200米以上的高楼大厦只有大概三四十栋的样子。 但是三十层左右的大厦,这差不多是一个城市的中坚建筑了。 无论是普通的商业大楼,还是居民小区的居民楼,有不少都在这个层数附近或者之上。 就算是抛开非居住小区,仅仅改造商业大厦,这个工程量,也庞大到短时间内他根本就无法计算。 金陵市三十层,一百米左右的大楼,目前恐怕有超过五百栋。 尤其是可控核聚变技术完成后,破晓聚变堆第一个在金陵试点,最近两三年动工了大量的超高楼层大厦的修建。 深吸了口气,韩自珍开口询问道:「徐院士,这套二氧化碳吸附捕集装置的成本,大概多少?」 徐川摇了摇头,道:「这个我还真不是很清楚。不过多孔液化dac二氧化碳捕集器中,成本最为昂贵的是里面吸附二氧化碳的材料,其他的应该不会昂贵到哪里去。」 「至于二氧化碳吸附材料,即离子交换膜异佛尔酮二胺,按照目前的成本,大概要接近三百每千克。」 「一千克的异佛尔酮二胺可以铺设两平米左右的吸附面积。而每平米可以一小时可以处理一百立方米左右的空气。」 「不过异佛尔酮二胺并非一次性的,它可以自循环。简单的来说就是投入一次可以使用很长的时间,按照目前的实验数据大概可以运行差不多十年。」 「具体的成本价格,这个恐怕要后续再计算了。」 韩自珍点了点头,默默的自己在心里计算了一下。 三百块一千克,可以铺两平米。按照一栋商业大厦两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来算,哪怕仅仅是对外墙进行改造,光是吸附二氧化碳的材料,需要至少三十万。 听起来似乎并不多,但这仅仅只是这套设备中的一个"零件&qu ot;,且只改造了一栋大楼的一层而已。 如果按金陵市有五百栋、一百米以上,即三十层以上的大楼,每栋改造一层,那么光是吸附材料,就至少要耗费15亿。 尽管眼前这位说是整套设备中最昂贵的部分,但其他的零件,尤其是这种高科技设备,恐怕不会便宜到哪里去。 整体来说,如果开展这项工程,粗略估计是百亿级起步的。 这个数字太大了,他一个人不可能做主。 而且这项工程短时间内是看不到收益的,严格的来说,这是一项民生公益工程。 尽管韩自珍相信眼前这位的说法,二氧化碳是资源,也可以转变成淀粉、汽油等物资。 但整体来说,这个项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金陵市的大气环境,降低市区温度。 是否值得,恐怕这次市政府那边有的吵了。 当然,投入虽然大,但真要能做成,那么金陵毫无疑问将成为国内最适宜居住的城市,甚至可以说没有之一。 因为适宜的居住气候对于普通民众的吸引是致命的。 谁不想夏天的时候,外面的温度依旧只有二十五六度呢? 这是想要打造一个最适合人类居住的超级城市啊。 蓦的,这位韩局长脑海中忽然闪过了一个念头。 免费阅读. 第八百四十八章 :常温超导材料的研究 控制大气和温度,打造一座最适合人类居住的超级城市。 当脑海中的想法冒出的时候,这位工业信息局的韩局长就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心里的想法了。 事实上,这并不是什么很遥远的词语,而是他们正在进行的工作。 从可控核聚变技术开始、电力能源,物资价格,房产出行,对于金陵这座城市,这些都在政府的调控下稳步有序的降低着。 当然,其他地方的脚步可能会慢一些,但这些能够人为调控的属性,都在华国的规划之中。 努力打造一片适宜普通百姓居住的环境,是生活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大部分人最淳朴也是最伟大的梦想。 不过对于生活在这颗星球上的人们来说,内部条件可以控制,但外部环境却是难以改变的。 比如伴随着人类活动而愈发严重的温室效应,亦或者极端的恶劣天气、洪涝干旱,地震海啸等等气候,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都是严苛的挑战。 如果说面对这些灾难,西方文化的第一选择是逃避,那么自炎黄子孙诞生起,人定胜天就是铭刻在骨子里的传承。 从女娲补天开始、到愚公移山、再到大禹治水.几乎每一个故事篇章都能够折射出一种华夏式的,执着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或许,从现在开始,改变环境的契机到了。 不说全部,至少是一部分不是吗? 忍不住干咽了口空气,他看向徐川,深吸了口气询问道:“徐院士,关于这个项目,我想请问一下,您脑海中是否有一个城市改造计划,而这个二氧化碳回收系统,是否是其中的的一部分?” 徐川有些意外的看了他一眼,笑着道:“为什么这么说?” 不得不说,这位工业信息局的局长对于技术的发展敏感有些让他惊讶,他仅仅是提出了个开头,对方就联想到了后续的可能。 没错。 在他的设想中,多孔液化dac二氧化碳捕集器对于金陵市的改造的确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当然,这并不是第一步。 要说第一步,毫无疑问自然是可控核聚变技术。 不过那个时候他还没有想那么多。 大气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的出现,才让他萌生了整体打造一个科技的城市的想法。 从电力开始,以能源作为核心基础,以人工智能+碳基芯片+量子计算为骨架,超导磁悬浮+无人驾驶为血肉,环境控制技术为皮肤来打造一套理想中的生活城市。 挑战性很大,但是以目前的技术来说,还真不是做不到。 毕竟最为核心的能源,他已经搞定了。 沙发对面,韩自珍局长想了想,笑着开口道:“感觉吧。”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徐川,接着道:“我觉得徐院士您的目标可能并不仅仅只是利用这项技术来解决城市中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效应。” “这可能仅仅是其中的某一个部分?” 徐川有些意外的看了这位韩局长一眼,笑了笑,起身走到办公桌旁,从抽屉取出了一份草稿。 这是他中午午休的时候做的一个简单的规划。 笑着将手中的稿纸递了过去,他接着道:“一些对于未来发展的小小构想,我不知道对于你们来说是否有用,不过里面的技术的确都是正在研究或未来的方向。” 韩自珍带着一些疑惑和兴趣,好奇的从徐川手中接过了草稿。 他还真有点想看看,这位对未来发展的看法。 或许几张薄薄的草纸并不能代表全部,但窥一斑见全貌,至少也能看出一些东西来。 “.以可控核聚变技术为基础,人工智能为生态控制系统.打造高度智能化生活城市” 看着草稿上的规划和目标,韩自珍倒吸了口凉气。 这份规划,虽然简陋,但如果要他给出评价。 那么这是一份指明了未来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是五十年,乃至更长远的城市发展方向的‘大纲’。 其他的不说,光是在交通方面,这份大纲中简略的规划就震撼到了他。 比如通过投放大量的无人驾驶汽车来取代现在的出租车、公交车、巴士等等公共交通资源。 利用由碳基芯片或量子计算机构成的超算中心来规划整个城市的交通。 简单的来说,就是你可以坐在家里通过手机下单出行路线,超算中心会计算好最佳路线,并且安排距离你最近的无人驾驶车辆前往你家小区,甚至是楼下接你。 而构思中,还有在马路地面上铺设无线充电阵列,结合汽车上的新能源电池,做到‘无限续航’的行驶。 甚至还有一份由超导材料作为基础的‘磁悬浮列车’以及‘地效飞行器’组成的快速道路。 即参考现在的高架,在地面上铺上磁悬浮基座,改变汽车的结构,实现‘高速交通’等等。 光是交通这一条,罗列出来的这些概念,如果说金陵市按照这个发展,没有四五十年的时间,根本就做不到。 如果说部署那个所谓的二氧化碳收集器改善环境气候是一项大工程,那实现交通领域的变革,就是妥妥的超级工程了。 这虽然只是一份草稿,但韩自珍却不得不承认里面描绘出来的‘未来’是极其诱人的。 这可谓是妥妥的‘未来城市’。 当然,建造这座未来城市所要面临的难题,也无疑是极大的。 光是所谓的交通,无论是碳基芯片还是量子计算机,都是现在虚无缥缈的东西。 要想通过人工智能安排一整个城市的交通规划,放到现在无疑痴人说梦话。 现阶段的超算发展的再快,也难以支撑这么夸张的算力需求,恐怕只有商业化的量子计算机,才有可能。 还有在道路下铺设无线充电阵列,实现无限续航,以及磁悬浮基座和高速交通,哪一个不是耗资巨大,耗时巨长的项目? 以现在的技术来说,能否撑得起这些都是另外一回事。 再度咽了口唾沫,韩自珍将手中的草稿轻轻的放到桌上,感慨着开口道:“这个想法,真的太宏伟了!” 徐川笑了笑,道:“它只是我结合了目前科技发展的趋势以及对未来城市的构思而描述的一些东西而已。” “能否做到这些设想中的东西,还需要努力啊。” 沙发上,工业信息局的局长韩自珍深吸了口气,开口道:“我不知道我能否说服其他人,但我会尽全力在内部会议上支持相关的工作。” 顿了顿,他看向徐川,认真的说道:“不仅仅是多孔液化dac二氧化碳捕集器相关的实验和工程,还有您描绘的未来。” “金陵,愿意当这个试点。” 听到这话,徐川微微愣了一下。 不是,他一个临时冒出来的想法,几张草图,就给这个金陵市的市领导给忽悠到找不着北了? 咳~,有些不好意思的轻咳了一声,徐川笑了笑,开口道:“韩局长有心了,不过科技的发展是未知的,未来的城市模样也是未知的,是否能够让它从梦想走进现实,还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 “至于现在,还是更多的聊聊和多孔液化dac二氧化碳捕集器项目工程相关的事情吧。” “好。” 送走了两位金陵市的局长后,徐川从茶几上拾起了那几张草稿纸,看了看,陷入了思索中。 城市化是时代的发展的趋势,哪怕是现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实现了,农村的人口其实依旧在不断的流向城市。 甚至隐隐有着加速的感觉,尤其是那些大城市。 很简单,无论是生产价值还是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农村和城市都有着巨大的差别。 当然,这些其实并不是他需要考虑的事情。 行政方面的工作国内有着大把的专家,如何建设国家,那些领导的眼光比他这个搞学术研究的无疑更加优秀。 他考虑的是这几张稿纸上的技术,有哪些是需要重点进行攻克,是对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影响巨大的。 捏着几张草稿,徐川坐回了办公桌前,仔细的研究了起来。 脑海中的思绪快速划过,如果说电力是整套计划的核心能源的话,那么ai智能+量子计算机+超导材料,无疑是大脑、骨架、血肉。 而接下来的研究重点,无疑是ai智能+量子计算+常温超导材料。 思忖了一会后,他将目光落到了超导材料上。 这是三项技术中,对于他来说这应该是最有可能快速突破的领域。 常温超导材料相关的技术还印在他脑海中,这是他上辈子研发出来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但这项技术他一直没有复刻出来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项技术无论是对于他来说,还是对于华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杀手锏。 只是这项杀手锏一直都没什么太大的机会用到。 无论是可控核聚变技术还是空天发动机的研发,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都完美的撑起了发展。 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研发的常温超导材料是有极大缺陷的。 这也是他一直没想着将这项技术快速弄出来的原因之一。 基于凝聚态电子局域化构造理论诞生的常温超导材料,虽然实现了在室温的环境中实现超导,但它极难批量工业生产的同时也极难加工成指定的形状。 除此之外,它工作的环境需要一定的压强,遇到震动磕碰等环境极易损伤进而丧失超导性质等等。 虽然说从潜力上它比高温铜碳银超导材料更大,但就两者的应用价值相比较,至少在徐川看来,目前它还不如高温铜碳银超导材料。 后者虽然对工作温度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工业化生产简单,能够加工成各种形状,能够应用到各种设备上,除了温度外,对于其他的环境要求并不苛刻,性质稳定。 毕竟对于如今的科技体系来说,并不是说常温超导研发出来了就能够大杀四方的。 一项技术很厉害,但是如果它难以实现工业化生产,使用范围相对狭隘,那么也是难以被社会体系所接受的。 实验室中偶然被弄出来在‘某个属性上’厉害的材料和技术其实并不少,但真正能够普及的,却并没有多少。 因为一个有用的材料不仅要有优秀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包括耐高温、防腐蚀、高强度、高硬度等等。 同时,决定其能否被广泛使用的一个根本性条件是容易制备且容易加工等等。 比如塑料,就是一类优秀的材料。 它的各方面属性都决定了它会是社会广泛应用的材料。 而他上辈子研发的常温超导材料,很显然并不是这一类型的。 不过研究的方向已经指明了,顺着凝聚态氧化对称破缺理论继续研究下来,改良这份超温超导技术比全新的研发无疑更加的简单。 这项技术也可以推出来了。 从抽屉中摸出了一叠新的a4纸,在脑海中回忆了好一会后,徐川拾起桌上的圆珠笔,快速的在稿纸上写下了一个标题。 《基于凝聚态电子局域化构造理论而完成超导体系的研究》 看着稿纸上的标题,他双手合十托着下巴,陷入了沉思中。 将记忆中的理论复写了出来对于他来说,这并不是什么难事。 但那并没有太多的意义。 上辈子研发的常温超导材料缺陷很大,现在他要做的并不是单纯的复刻。 而是在原有的凝聚态电子局域化构造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融合强关联电子体系的大统一框架中的理论,去探索一条可以优化的道路。 这才是难的是工作。 第八百四十九章 :学生打不过,导师乱杀? “教授,今天上午有童杨的答辩,在数教楼a2室进行。” 办公室中,助理汤然敲了敲门,快速的汇报道。 办公桌前,徐川放下手中的签字笔,点点头道:“嗯,我知道了。” 童杨的毕业答辩是他答应了的,或者说每一位收下的学生进行毕业答辩如无特殊情况他一般都会出场。 其实按照一般的规定,学生的毕业答辩一般是有指导老师回避制度的,不过各个学校的执行方式也不同。 有些学校导师可能全程不在场,有些学校可能在场,但不发声,还有些学校可能导师会帮一下学生补充知识点或者实验数据的情况。 这个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都有不同的区别。 至于他这边,情况比较特殊。 已经毕业了的三名学生,答辩的流程和普通毕业生的流程都不同。 无论是阿米莉亚还是谷炳,乃至蔡鹏,严格的来说,前三人其实都没有走正规的答辩流程。 毕竟这三人都是上国际数学家大会做了一小时和四十五分钟报告的。 而整个南大,有这个资格的,哪怕是四十五分钟的报告,都一巴掌数得过来。 这种情况下,与其说是对他们进行答辩审核,还不如说是在答辩现场请教问题。 所以严格来说,童杨的毕业答辩,才是正儿八经的首次走正规流程的答辩。 他这个导师,为自己的学生撑腰站台,也是应该的。 沿着校园的林荫小道,徐川来到了数教楼的楼下。 还没等他进去,一旁就传来了爽朗的声音,带着些调侃和笑意。 “哟~,这不是大忙人徐院士嘛?今儿怎么有空了?” 顺着声音看去,两名中老年男子从另一边走了过来,看到来人,徐川脸上露出了个笑容,打了个招呼。 “张院士,周主任。” 来人都是熟人,前者是复旦大学那边的张伟平院士,刚刚出声的也正是他,和徐川认识的很早,高中时期就因为信息安全方面的工作熟知。 而后者,则是南大原先数学系的教授,如今数院的主任周海教授。 “我还以为你今天不会来,没想到对你那个小学生还挺看重的嘛。”笑着走了过来,张伟平笑呵呵的开口道。 徐川突然反应了过来,看向了这位张院士,开口问道:“你该不会是” 张伟平笑着道:“怎么,不行吗?” 徐川笑着摇了摇头,道:“没想到童杨还这么荣幸,有一名院士做答辩评委。” 他还真没想到,这位复旦大学的张伟平张院士会专门跑过来参加童杨的毕业答辩。 毕竟院士这种级别的人,每一个手中都有自己的研究或项目,能够到处跑的还真没几个。 听到这话,张伟平笑着道:“走吧,先上去吧,估计其他人应该早到了。” “其他人?”徐川眉心跳了跳,看了过去,感觉有点不对劲。 张伟平神秘的笑了笑,道:“当然是其他的答辩评委啊,你要知道,这名额可是我好不容易抢来的。” “抢?” 徐川愣了一下,看向一旁的周海教授,开口问道:“周主任,今天的答辩评委都有谁啊?” 虽然答应了童杨会参加他的博士答辩,但他还真没问答辩评委都有谁,以为就是从数院中抽几名教授来进行,也没太放在心上。 现在看,情况似乎有点不对劲? 周海轻咳了一下,笑着道:“都是熟人,放心吧。” 见两人神神秘秘的,徐川心里带上了一丝好奇,不过也没太在意。 一个博士答辩而已,论文他也看过,没什么问题,答辩走个流程也差不多了。 直到进入了答辩教室后,徐川才反应过来,周海教授说的都是熟人是什么意思。 好家伙,真都是熟人。 复旦大学的张伟平院士,水木大学的邱成桐院士,北大的张恭庆院士,科学院的陈志明院士,魔都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的李俊院士,再加上南大数院的院长荣志专。 的确全都是熟人,以前也打过交道,互有书信电话联络。 不过徐川还真没想到,这些人会联袂而来。 当初他自己毕业的时候,都没这么大阵仗来着。 六位答辩评委,五名院士,一位数院的院长,他这个导师要是不来,估计童杨能当场哭出来。 “好久不见。” 看到徐川,北大那边的张恭庆院士笑着走上前,伸出手握了握,笑着道:“上次见面,还是在普林斯顿那边,一别多年啊。” “张院士,好久不见,没想到您老也过来了。” 徐川笑着伸出手和眼前这位身材脸庞都有些清瘦的老者握了握。 虽然对方是北大系的,但其实只能算是挂职,严格来说是华科院那边的,而且和他的渊源可不浅。 当初他初入南大,解决弱weyl_berry猜想难题的时候,这位张院士就曾来过南大。 后面他在普林斯顿那边证明霍奇猜想的时候,张伟平送给他的礼物,里面有很大一部分针对霍奇猜想证明的问题,就是这位张恭庆院士提出来的,是一份不小的人情。 张恭庆笑着道:“正好这段时间在魔都那边有点事儿,听邱成桐说你有个学生毕业了,就一起过来看看。” 对面,邱成桐冲着这边一笑,脸上的表情很是欠揍。 徐川嘴角抽了抽,道:“这还真是童杨的荣幸。” 张恭庆哈哈笑道:“《数学新进展》都刊登了他的论文,很优秀啊,我是真的羡慕你了,带出来的学生连菲奖都有。” 徐川:“还希望张老手下留情。” 张恭庆笑着说道:“留情?怎么留?等会他打不过了你上去替他乱杀?” “咳~”,徐川轻咳了一声,笑道:“张老还真是紧随潮流啊。” 张恭庆摇着头,笑着道:“都是年轻人的天下。” 毕业答辩在几人的闲聊中很快就开始了。 一身西装革履正式无比的童杨走上了讲台,脸上的神情带着紧张。 虽然说他的导师是徐川,但这答辩评委的含金量,在国内怕是前无古人的第一人了,紧张是肯定的,谁也不知道这些大佬们会提出怎样的问题。 唯一让他感到稍稍安心的是,他的导师这会正坐在下面。 希望能够在关键时候‘捞’他一把。 带着忐忑的心情,童杨开始正式答辩。 ppt开始放映。 按照流程走完了自我介绍之后,他开始自述论文,并简要汇报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得到的结论。 这个流程很短,前后也就五六分钟的时间。 而接下来的提问环节,才是答辩的重点。 看着台下坐着的大佬们,童杨的心七上八下的忐忑跳动着。 教室中,第一个举手提问的是邱成桐,他单刀直入地问道: “在论文的第七页第九行,你对欧式空间r中的自然标架下定义的映射处理时,采用了极值超曲面和极小曲面来进行衔接,可以详细地解释一下这里吗?” “第七页第九行吗?” 深吸了口气,童杨快速的将论文翻到了邱成桐院士所指的地方,眉头顿时就紧锁了起来。 无他,这个位置,正是他当初第一次将毕业论文拿到自家导师看的时候,徐川提出优化意见的地方。 抿了抿嘴,童杨抬起头,开口道:“我能用一下黑板吗?” “当然。”邱成桐点了点头。 “设x:m→r^n+1是一个局部严格凸的超曲面,由定义在一个凸域Ωr^n上的严格凸函数xn+1=f(x1,x2,…,xn)给出,设y=(0,0,…,0,1)是超曲面的古典相对法,则相应的余法场” 看着在黑板上板书的童杨,邱成桐眯起了眼睛,赞许的点了点头,道:“很不错。” 别说是以一名博士生的毕业答辩来要求了,这种精妙的简化思路,即便是放到一名正教授的身上,也是非常出色的。 不提整篇论文,至少在这一段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 简单的将邱成桐提问的地方解释了一遍后,站在讲台上,童杨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道: “关于这一段的构思,其实并非来源于我本人,而是来自我的导师,是他提出了这一段的优化方向,才有了相关的证明。” 听到这话,台下几名答辩评委都有些讶异的看了童杨一眼,眼神中带上了些许的赞扬。 在整篇论文中,毫无疑问,最为精髓的就是这一段的证明了。 利用极值超曲面和极小曲面来进行衔接欧式空间r中的自然标架下定义的映射,这一步即便是他们也不一定能够想到。 毕竟数学上的研究,并不是说你是大牛,就能够找到所有的最优路线的。 原本他们以为这一步是这位童杨自己独立完成的,没想到思路还是来源于徐川。 不过结合整篇论文来看,这的确和其他地方的证明的确有些不同,是最为突出的一点。 当然,能够在答辩流程上,勇敢的说出真相,光是这一点,就足够值得赞扬了。 毕竟他完全可以不必额外的补充这些,相信徐川也不会主动说出。 但对于学术研究来说,固守本心,这本身就是一种优秀的品德。 相对比一小段优秀的证明来说,后者才是这些院士大佬更看重的地方。 带着些许赞扬的眼神,北大的张恭庆院士笑着开口道:“我也提两个问题好了。” “老师请问。” 出乎童杨的意料,虽然参与他毕业答辩的足足有五位院士,但整个答辩过去却异常的顺利。 尽管每位院士都提了一个问题,但这些问题对于已经提前了整整一周做好准备的他来说都并不是什么难题。 答辩很快就进入了尾声,正在这时,复旦大学的张伟平院士笑着开口道:“很优秀的证明,也是一篇相当出色的论文,你在解析几何和黎曼流形优化及其应用上已经相当的深入,有没有考虑过在这方面继续研究下去。” “正好,复旦数院那边有一个类似的研究项目,如果你感兴趣的话.” 一旁,一直都没有说话的南大数院院长荣志专咳嗽了声,打断了他的话:“你们复旦数院人才那么多,这是南大的学生,你好意思么你?” 张伟平院士呵呵笑了笑,道:“人才多,才方便交流学习深入研究嘛,童杨博士很适合来复旦做研究的,南大数院” 虽然没有明说,不过张伟平话语里面的意思所有人都清楚。 南大数院的实力,虽然最近几年发展的很快,但和国内顶尖的几所高校来说,整体还是差距不少的。 毕竟顶尖的数学教授并不是那么容易挖到或培养出来的。 不过听到这话,荣志专直接就炸了,他眉头一横,盯着张伟平不乐意的说道:“南大数院怎么了?南大数院有菲尔兹奖,你复旦数院有吗?” 张伟平嘴角抽了抽,这话怎么回? 不过他没说话,荣志专可没打算放过他,只见他接着说道: “南大数院有诺贝尔奖,复旦数院有吗?” “南大数院有克拉福德奖,复旦数院有吗?” “南大数院有” 见荣志专还要继续说下去,张伟平打断道:“停停停,你个老家伙,徐川的荣耀你全算在你南大数院的身上,你丫好意思吗?” 荣志专:“怎么,咋的?徐川他就不是我数院的正教授了?” 张伟平:“.” mmp,有本事你抛开了徐川来比较! 掀桌子算什么本事? 华科院的陈志明院士凑了过来,笑着道:“这家伙之前还跑去华科院拐人,差点给我研究室里面的一研究员说走了,这次倒好,吃瘪了。” 一旁,邱成桐笑着伸手戳了戳徐川,开口道:“我记得老张前些年也拉过你去复旦吧?这家伙喜欢到处拉人这臭毛病到现在还没改呢。” 徐川憋着笑,不好回答这话。 毕竟都是长辈,张伟平对他也还是很好的。 再说了,到处拉人这种事,你邱成桐也干的不少啊。 当初他还没回国的时候,就几度想要拉他去水木对抗北大来着,大家就别互相嘲笑了。 第八百五十章 :试图借鸡生蛋的魔都 童杨的毕业答辩,进展自然是相当的顺利。 答辩评分很快就下来了,五名院士有两名给出了满分,剩下三位也都有给出了九十五分以上的高分。 能够在博士阶段就刊登一篇四大神刊的学生,即便是答辩评委是几位院士,也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地方。 这份成绩,别说是在国内了,哪怕是放到国外的顶尖高校中,也是屈指可数顶尖的那一批了。 毕业答辩通过后,毕业仪式转移到了南大的礼堂中。 参加这毕业仪式的学生,只有童杨一人,毕竟现在不是常规的毕业季。 不过该有的流程,哪怕只有一人,学校都会为其准备。只不过会参与毕业仪式的人不同而已。 看着眼前这名学生,徐川脸上带着笑容,将手中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一齐交到了他的手里。 “童杨同学,你在校期间学习优异,已完成所有学分。” “经过我校学位委员会审议评定,批准毕业,并授予你理学博士学士学位,以及南京大学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证书。” “愿你的博学与智慧,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你前行的道路,引领你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愿你在学术之路上攀登更高的高峰,再创更高的辉煌!” 童杨郑重的接过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恭敬的朝着面前的徐川和校领导鞠了个躬,开口道:“感谢导师这些年以来的教导,感谢南大对我的栽培,学生定不忘初心。” 徐川欣慰的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恭喜毕业。别的我也就不多说了,接下来的路,就要靠你自己走了。” 童杨笑着点了点头,道:“导师,我已经决定接受南大数院的邀请了。” 在去研究所或其他机构工作,还是在高校担任一名数学教授之间,他还是更偏向后者一点。 尽管薪资上可能后者会比前者逊色不少,但是正如徐川所说的一般,在数学上他还是有一些天赋的,有资格有能力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当然,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也热爱。 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如果不是热爱它,是很难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 既然决定想要深入尝试一下,高校教授的职位就比其他的研究机构要更加出色了。 至于选择南大,理由那还用说吗? 听到童杨的决定,徐川也没有太多的意外,他笑着道:“加油!在研究上有什么不懂的,随时欢迎你来找我。” 童杨恭敬的回复道:“谢谢教授。” 处理好童杨的毕业答辩和毕业仪式后,带着几名特意赶过来的院士,徐川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中。 助理泡上一壶清茶后,几人在办公室中闲聊了起来。 呷了一口杯中的茶水后,邱成桐笑着看向徐川开口问道:“说起来,你最近还有研究数学吗?” 徐川点了点头,道:“当然,只不过这段时间其他的研究比较忙,没有将所有的时间放在数学上而已。” “还是黎曼猜想?”邱成桐快速的追问道:“有进展吗?” 徐川摇了摇头,道:“暂时还没有。” 邱成桐笑着道:“那你要抓紧时间了。” 闻言,徐川带着些疑惑的目光看了过去:“怎么说?” 邱成桐笑了笑,抿了口茶水,道:“听朋友说,法尔廷斯教授似乎在黎曼猜想的推进上取得了不小的进展,说不定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徐川,笑道:“如果你还不抓紧时间的话,说不定黎曼猜想就被那个日耳曼老头解决了。” 在数学界,如果说谁最有可能解决黎曼猜想,那么徐川毫无疑问是公认的第一人,也是几乎所有数学家认为距离黎曼猜想最近的学者。 而在此之下,要说第二位,相信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数学家都会将手中的票投给那个傲慢固执的日耳曼老头,马克斯普朗克数学研究所的格尔德·法尔廷斯教授。 在徐川没有逆天出现之前,g·法尔廷斯教授不说是公认的数学界第一人,也至少是前二的存在。 也就是说,当代数学界无论谁来,这位老头都能pk一下,竞争个高低。 而他对于黎曼猜想的研究,比任何人都要深入。 谁也不知道那个日耳曼老头对黎曼猜想的研究进展到哪一步,甚至说某一天他突然宣布自己解决了这个难题都有可能。 对于法尔廷斯教授在研究黎曼猜想,徐川也并不意外,他笑了笑,开口道:“如果他能够解决黎曼猜想,那我会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这的确是他的心里话。 对于他来说,无论是谁解决了黎曼猜想,都不重要,只要能够验证是对的。 毕竟他的目光并不在黎曼猜想之上,或者说,黎曼猜想可能会是他试图解决的另一个问题的阶梯。 如果有人能够解决黎曼猜想,他或许能够从中窥探到素数与宇宙的奥秘,找到那座通向更遥远宇宙的时空桥梁,那才是他的目标。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希望有其他人能够解决黎曼猜想的。 因为这能够节省他大量的时间。 毕竟就算是已经解决过了三个千禧年难题的他的,也不敢说自己就一定能够解决这个世纪难题。 只不过以他对于黎曼猜想的了解,恐怕这个重担,最终还是会落到他的头上。 如果他没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或许就只能指望下一代甚至是下下代了。 邱成桐有些讶异的看了他一眼,开口说道:“你真的不在意?” 徐川笑了笑,说道:“说不在意是假的,恐怕没有任何一个数学家虎不在意,毕竟那可是黎曼猜想,七大千禧年难题中最难的一个。” “不过.” 顿了顿,他笑着道:“就算是在意,那又能如何,这种级别的问题,你在意与否,和你是否能够解决它,没有任何的关系。” “相反,你可能越是在意,就越找到通向答案的那条道路。” 沙发边,张恭庆院士笑着说道:“你倒是豁达,黎曼猜想这种距离真理最近的问题,如果是我年轻的时候有机会能够解决,恐怕会全心意的投入进去。” 一旁,南大数院的荣志专院长笑着道:“他啊,从大学开始就这样,从来都不会将自己固定在一个领域上。” “或许这就是他能够创造这么多辉煌的关键吧,不过正常人哪有这份本身,光是一门学科,恐怕就足够耗尽绝大部分人的精力了。” 徐川笑了笑,没说什么。 他能够在这辈子短短十年内创造这么多的成果,最离不开的还是上辈子打下的基础。 如果没有上一世的学识,没有上辈子的经验和历练,就算是极有天赋,也做不到能在多个领域同时开花。 聊了一会数学领域的重要成果和最新进展后,这场因童杨的博士毕业答辩而聚在一起会面也差不多散场的时间点了。 数院的荣志专院长带走了北大的张恭庆院士和华科院的陈志明院士两人,留下来其他三人。 见其他人走的差不多了,坐在一旁的李俊院士笑着开口道:“徐院士,不瞒你说,这次过来,其实还有一事相求。” 几名院士来参加童杨的毕业答辩,还当上了评委自然不是因为他的论文有多么的优秀。 毕竟站到了院士这个层次,一篇四大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值得亲自跑一趟的东西。 除去张伟平院士,邱成桐以及被他拉过来的张恭庆院士以外,另外两人这次过来其实是找徐川有一些工作上的交流。 徐川好奇的看向这位魔都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的院长,开口道:“李院士请说。” 李俊院士组织了一下语言,笑着开口道:“数学是现代科学的基石,础数学很重要,它无疑是现代科学的基础。但交叉应用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90年代,金融数学兴起,华尔街里都是数学人才。” “包括这十年大热的人工智能,alphago、chatgpt、大模型等突破性的技术和产品,背后都是数学在支撑。” “而的魔都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建立的初衷和使命便是促进数学及其交叉学科的研究和应用。” “在这样的基础上,在这里我想邀请您和星海研究院、川海材料研究所、川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一起加入这个平台,做到资源互补,人才共同培养.” 听完李俊院士的话语,徐川饶有兴趣的询问道:“听起来很有意思,你们这是想打造一个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共同交叉的数学中心?” 李俊院士点了点头,道:“对,我们已经邀请了魔都交大、复旦大学等的顶尖高校,以及字节跳动、宽娱数码科技、圆通速递公司等企业,一起联合开展搭建一个集基础研究、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国际领先基础科学平台。” “如果您能够加入,那就再好不过了。” 虽然眼前这位年龄比他要小的多,但是在国内学术界的地位,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说魔都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想要顺利的发展下去,获得他的支持是最容易也是最简单便捷的办法。 徐川思忖了一下,开口道:“我能看看相关的资料吗?” “当然可以。” 李俊院士连忙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中取出了一叠文件,递了过去,笑道:“这个就是魔都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的规划,你可以看看。” 一旁,邱成桐笑着开口道:“这个项目其实也算是我在背后推动的,包括老杨,也提了一嘴,主要目的是培养基础科学领域的人才。” “简单的来说,它就是从大学、乃至高中就开始,针对性的培养数学物理这些基础科学领域的人才。相信你比我更清楚基础科学对于应用科学的重要性,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自然就会产出颠覆性的成果。” “而国内,老实说目前并没有一个类似的平台机构。” “你的星海研究院走的是类似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马普学会的路子,在更基础的层面上,还是缺少的。” “而魔都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的设立,可以和星海研究院形成一定程度互补.” 沙发上,徐川一边翻阅着手中的文件,一边听着邱成桐的讲述。 从出发点来说,魔都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的设立的确是好的,也弥补了国内基础数学领域的一些不足。 不过是否能发展起来,的确是个未知数。 毕竟国内这种类似的机构,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了。 基本上各个省,甚至各个高校都会搞一个类似的研究所,但最终基本都算是凉凉了,没什么太大的声音。 比如邱成桐在水木牵头筹建的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不就是么。 翻了翻手中的报告文件,徐川思忖了一下,开口道:“支持我肯定是支持的,挂个荣誉理事的头衔,这些都没有什么问题。” “不过和星海研究院这些单位的合作,我还需要考虑一下。” 在其位,谋其职。 作为众多星海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的领导人,他要考虑的东西很多。 相对比邱的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来说,这个魔都都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目标更大,想法更多,有着想覆盖全数学领域,学习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吸纳全世界人才意味。 毫无疑问,这是个巨大的目标。 但巨大的目标背后自然也就意味着巨大的难题。 老实说,在他看来魔都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真没这样的能力。 哪怕背后有邱成桐和李俊两位院士,也有复旦、上交等高校做支撑,也撑不起来这样的研究平台。 这次的合作,名义上是邀请他和星海研究院合作,深层次的意思其实就是借鸡生蛋。 借星海研究院的实力,来推进魔都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的发展。 比如他们可以给其他研究机构提供基础人才,通过‘借调’的形式来帮助其他研究所发展;比如给其他研究员的研究人员提供深入培养的机会等等。 简单的来说,就是想挖人的同时还挖资源,挖空其他研究所和高校的人才,来培养自己设立的机构。 魔都那边打的主意,挺狠的。 第八百五十一章 :室温超导的机理 送走了两位院士,徐川从茶桌上拾起了那份发展魔都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的报告文件,摇了摇头,将其丢到了杂物柜里面。 如果是单纯的想要发展国内的基础科学领域,他肯定是举双手支持的。 或许魔都那边的确是支持基础科学领域的发展的,人才培养和引进也一直都是国内关注的重点。 但他们走的路子,有点歪。 虽然说在学术界或科研界挖人并不是什么事,但挖人是挖人,魔都那边的想法却不仅仅是挖人。 他们想的不仅仅是借鸡生蛋,通过合作借助其他研究所的资源来培养自己人的同时,还试图将鸡一起薅走。 这种做法,老实说让人的确有些不喜欢。 ...... 办公桌前,徐川从抽屉中摸出了昨天复写出来的常温超导材料理论。 虽然站在这个时代的角度,别说常温超导了,就是高温超导的机制也是在他完成了强关联效应后才做出来的。 但站在他的角度,常温超导的机制并不是什么未知的东西。 虽然上辈子研发的室温超导材料有着不小的缺陷,但是通过实验数据将相关的机理整理出来还是可以做到的。 不说全部,至少整理出一部分和室温超导形成机理相关的实验数据以及相关效应是没什么问题的。 而他这两天复写出来的理论,正是这部分。 超导是一种量子现象,其关键在于电子形成了对称的库珀对,避免电子之间的相互碰撞而导致电阻。 而在室温环境中,热运动会打破这种库珀对的对称性,导致超导态的破裂。 为了实现室温超导,他在凝聚态物理和材料学领域中寻找到了一种能够抑制热运动的方法。 即凝聚态电子局域化构造理论。 实验研究数据表明,控制晶格结构是实现室温超导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人工设计材料的晶格结构,可以有效地降低热运动对库珀对的破坏作用,从而实现室温超导。 此外,在对室温超导的研究中,徐川还发现,在一些特定的材料中引入局域的电子对耦合也可以提高材料的超导临界温度,使其接近室温。 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就是基于局域的电子对耦合来提高超导临界温度。 它即便是面世了数年的时间,也面对着全球各国的研究,至今仍然保持着各项属性综合第一的地位,可见其性能的优秀。 目光落在室温超导的研究机理上,徐川眼中带着思索的神色。 「电子局域化构造主要涉及到电子在固体材料中的特定位置占据具有特定能量的状态,它固体材料中与特定位置相关,具有特定能量的电子态。」 「而当一个电子占据此状态时,它被束缚于具有特定能量的特定位置附近。无序固体中由于周期性被破坏,将产生带尾局域态。材料中的缺陷态或施主受主杂质上的电子态,或强掺杂半导体中的带尾态也都是局域态....」 「这种局域性的电子态是室温超导材料的核心,既赋予了材料在室温下的超导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材料的物理性质。」 他手中的氧化铜基铬银系超导材料就是受到了这份机理的影响,变得难以加工,工业化生产,材料表面的超导层在受到震荡、磕碰的时候容易丧失超导性质等等。 这是从微观层面影响的物理性质,赋予了超导性质的同时又带来了缺陷,极其难以改变。 甚至包括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都因为局域的电子对耦合而脆化如同陶瓷一般。 后面还是通过石墨烯和晶须(纤维)增韧来完成优化的 。 那么.....该如何通过掺杂的方式,来对氧化铜基铬银系超导材料进行优化呢 盯着办公桌上的稿纸,徐川陷入了沉思中。 凝聚态物理是研究物理的微观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一门学科。 即通过研究构成凝聚态物质的电子、离子、原子及分子的运动形态和规律,从而认识其物理性质的学科 室温超导材料的机理就是通过凝聚态物理完成的。 但越是深入微观世界,材料的物理性质就愈发的细化,且每改动一个细节,就有可能导致材料整体的物理性质发生重大的改变。 这也是徐川最为头疼的地方。 氧化铜基铬银系超导材料比陶瓷都要脆,塑性也更加的困难,避免的超导层一旦损伤就会丧失大部分的超导性能等等缺陷,这些都是需要优化的地方。 一个问题好解决,可以不停的通过实验尝试进行优化,量变堆成质变花费时间总能找到优化的方案。 但是多个问题纠缠在一起,就难搞了。 材料学虽然是科学,但相对比其他的学科来说,这门学科更依赖运气一些。 有时候你做一百次实验,别人一次就搞定了。 运气好的欧皇,在这门学科中,成功的概率真就更高。 徐川没想过通过理论来解决优化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的问题,但是他想通过理论来为这些问题寻找一个或一些大致可行的研究方向。 这其实就是将实验上的难题转移到他更顺手一些的理论研究上,对于他来说,这种方式会更容易突破一些。 事实上,这也并不是他第一次这样做了。 早在锂硫电池和仿星器可控核聚变技术研究的时候,他就是做过这样的事情,将实验和工程上的难题,转嫁到了理论上,进行实现的突破。 这一次,徐川也准备这样做,只不过研究了两天,对于如何改变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的性质,他是一点头绪都没有。 「算了,先将材料做出来再说吧。」 收拾了一下桌上的稿纸,徐川摇着头将其塞进了扫描设备中。 「小灵,帮我整理一下这些稿件上的资料。」 电脑屏幕的右下角,一个小小的聊天框跳了出来的。 「收到!主人(o?v?)ノ。」 端起桌上的清茶抿了一口,徐川的目光落在了电脑上。 不得不说,有了小灵这个ai学术助手后,在整理资料文档上简直不要太方便。 以往他需要自己一个人忙碌两三天时间的稿子,现在小灵不到十分钟就能直接搞定。 一杯茶的时间,小灵就已经将相关的资料整理了出来。 「主人,资料已经整理好了!」 小小的聊天框弹了出来,徐川拖过鼠标,点开了桌面上整理出来的文档,认真的检查了一遍。 确认没有问题后,他满意的点了点头,笑道:「将资料的第一页到第二十七页单独分离出来,命名为《凝聚态电子局域化构造理论》,然后将它打印三份出来。」 小灵:「收到,资料已分离。正在打印中......」 看了眼屏幕上的聊天框,徐川从兜里掏出了手机,给郑海发了条消息。 「来一趟教学楼,送我去川海材料研究所。」 超导材料方面的研究,是时候往前推进一步了。 ...... 金陵、栖霞山新开发区。 围绕着川海材料研究所,这里如今已经建立起来了一片新的工业园区,入驻不少的公司 和企业。 川海材料研究所的总部大厦,已经提前收到了消息的樊鹏越这会正等待在办公室中,看到徐川过来,他快速的站起身,笑着打了个招呼。 「来了?」 「嗯。」徐川点了点头,目光落在办公室中的另外两名研究员的身上。 两人他都认识,前者是熟人,是以前研究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时的主力研究员之一,宋文柏。 另一个同样是研究超导材料的龚正,不过他研究的方向不是如何创造一种超导材料,而是在已有的成果上对其进行优化。 这两人是徐川让樊师兄从研究所中挑出来的,底子很干净信得过,用来辅助他完成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的研究工作。 「徐院士。」 「徐院士。」 看到徐川后,宋文柏和龚正迅速从沙发上站了起来,恭敬的打了个招呼。 徐川点了点头,从随身携带的背包中将打印好的《凝聚态电子局域化构造理论》文件取了出来,一人发了一份。 「给你们半个小时的时间,先将这份理论大致的过一遍,然后我再来交代任务。」 闻言,樊鹏越三人带着一丝好奇,伸手从徐川手中接过了文件,翻阅了起来。 「这是?」 标题入目,樊师兄有些好奇的看了徐川一眼,眼神中带着些询问。 徐川微笑着开口道:「关于室温超导材料理论机制的推测,嗯,至少是一部分,这次的研究任务就是这个。」 听到这话,正在翻看文件的三人呼吸一滞,手中原本轻飘飘的资料现在仿佛有万斤重一般,沉甸甸的。 室温超导材料的理论机制! 如果说在材料界,有哪一种材料能够称作材料学王冠上的明珠的话,那毫无疑问是室温超导材料。 当然,这并不是一种材料,而是某一类材料。 能够实现室温超导的材料都可以称作室温超导材料,这是广义上的。 如果是更狭义一点,应该是能够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能够实现超导的材料,才能够被称作室温超导材料。 它如果能够实现,对于科学和技术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 比如利用室温超导材料制作的磁体,可以应用于电机、高能粒子加速器、磁悬浮运输、受控热核反应、储能、通信电缆和天线等等,其性能优于常规材料。 材料的完全抗磁性属性也可制作无摩擦陀螺仪和轴承。 还有约瑟夫森效应可制作一系列精密测量仪表以及辐射探测器、微波发生器、逻辑元件等等。 虽然说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已经实现的今天,室温超导材料最大的属性在电能方面的应用重要性已经降低了很多。 但它如果能够实现,依旧可以说将极大的改变整个社会和科技的发展。 而尽管室温超导的概念吸引了许多研究和投资,但目前尚未有确凿证据表明室温超导已经被实现。 过去的研究中,有些声称发现了室温超导材料的报道后来被证明是不准确的或者条件极为特殊,无法实际应用。 一部分宣称者拒绝公开材料合成方法,其他一些被公开的「室温超导」合成方法无法被其他研究组独立重复,部分研究论文在经受广泛质疑之后被撤稿。 比如距离今天最近一次室温超导材料的消息,无疑是南韩研究的(lk-99)pb-cu-p-o材料。 当初闹得沸沸扬扬的lk-99室温超导材料,正是被他们的老板,眼前这位大名鼎鼎的徐院士亲手拍死的。 而现在,他亲手将室温超导的机理理论送到 了他们的手中。 压下心中的震惊,宋文柏干咽了口空气,目光快速的在手中的论文上浏览而过。 「......人工设计材料的晶格结构,降低热运动对库珀对的破坏作用......」 「赝能隙、电荷自旋分离、线性电阻、强超导位相涨落.....通过通过强关联电子体系的大统一框架理论来解释超导材料中空间群(sg)的晶格中的规则放置.....」 「这是通过强关联电子统一框架理论和bcs理论来对室温超导的机理做解释?」 快速的将手中的论文翻阅了一遍后,宋文柏眼中带上一些思索的神色。 作为材料领域的研究人员,被凝聚态物理称为"圣经"的强关联电子统一框架理论他自然是看过的。 而这篇凝聚态电子局域化构造理论,不仅解释了室温超导的机理,更是通过局部电子的配对和超导材料中空间群(sg)的晶格中的规则效应将强关联电子统一框架理论和bcs理论结合了起来。 但如何解释室温超导的晶格预配对问题,这篇论文中似乎并未提到? 不过由于是快速的浏览,他也不太确定是论文中没写,还是他错漏了。 带着思索的神色,他快速的将论文翻到了开头,从头开始再读一遍。 论文并不是很长,只有不到三十页,在快速浏览的前提下,再看一遍并不是什么问题。 ........ 免费阅读. 第八百五十二章:室温超导的关键 半个小时的时间并不长,至少此刻对于拿到了论文的三人来说是的。 这种级别的论文,对于任何一名相关领域的学者或研究人员来说吸引力都是致命的。 直到徐川出声,三人才恋恋不舍的将目光从手中的《凝聚态电子局域化构造理论》上移开。 “徐院士,这篇理论,是您写的吗?” 深吸了口气,宋文柏目光炙热的看向徐川,忍不住询问道。 听到这个问题,办公室中樊鹏越和龚正也快速的将目光投递了过来。 这听上去是一个很废话的问题,但却至关重要。 如果论文是眼前这位亲自写的,那么它成为室温超导材料机理的可行性无疑是巨大的。 而依据它对室温超导材料进行研发,同样极有可能完成。 但如果是出自其他人之手,就不得不考虑一下论文是否是正确的了。 毕竟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叫做‘徐川’的。 沙发上,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论文是我亲自写的。” 听到这个肯定的回答,三人脸上的神情都有些难以控制的激动和兴奋。 以这位的性格,如非有极大的把握,他是不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开的。 虽然现在并不算公开,但他选择将理论拿出来,同样意味着对于这篇论文的看好。 这可是常温超导材料的研究!毫不夸张的说,真要做到了能如同可控核聚变技术一般改变整个世界! 笑了笑,徐川接着说道:“超导材料研究部门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室温超导材料,研究方向以氧化铜基材料为目标,重点考虑对核心基材的晶格结构重设,以及银、碳、金等ds区元素掺杂实验.” “最初的阶段,我、宋文柏以及龚正三人分别负责对不同方向的实验进行研究。” “收集到的实验数据交由樊鹏越进行处理,包括材料计算模型的计算工作这些。” “至于现在,我会先给你们讲解一下这篇理论论文,尽量以最快的时间,弄懂这些东西。” 听到徐川的指令,三人同步的点了点头,接下了属于自己的任务。 一般来说,一种新材料研发的起点是物理研究。 因为这涉及到对材料的基本性质和行为的深入理解。 这一阶段的工作可能包括对材料的结构、性能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的研究。 不过这一阶段徐川已经做了,凝聚态电子局域化构造理论中包含了室温超导材料的机理推测以及如何构造局部电子晶格结构。 而处理好了理论上的设计,接下来自然是材料设计阶段。 针对理论研究的成果,科研人员会考虑如何改进或创新材料的性能,这可能涉及到新材料的成分、结构以及可能的加工方法。 这就是积累实验数据的地方。 通过使用各种技术和工艺,如模板法、溶胶-凝胶法等等,以确保材料能够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制造。 在不断地试错中总结实验数据和相关的经验,摸索出一条通往终点的道路,是一切材料学实验的必经之路。 这一步,如果是小一点的研究所或实验机构,一般都是通过人力来进行的。 而大一些的研究所或企业,则会针对性的建立对应的数学工具或模型,通过将实验数据填喂到对应的工具中,利用计算机可以快速的完成原本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的工作。 徐川所研发的材料计算模型,就有类似的功能。 或者说,在类似的功能基础上,他针对性升级了,可以在处理数据的同时,利用模型来寻找可能存在的合成路线等。 室温超导材料的研究工作稳步的有序在推进。 虽然脑海中有完整的氧化铜基铬银系超导材料制备方法,但徐川也没有选择在研究的第一天就直接将室温超导材料弄出来。 一方面是因为这不符合常理。 材料研究过程中的欧皇虽然有,但是欧到这个地步的,那就太过了。 而另一方面,自然是收集相关的实验数据了。 别忘了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是有缺陷的,这次研发室温超导材料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将上辈子的研究成果复刻出来,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寻找优化的道路。 这个才是目的。 对室温超导材料的研究进入了正轨,徐川也不急,每周七天前四天去川海材料研究所,后三天分配给其他的工作。 朝九晚五的日子,对于他这种人来说,某种程度上甚至算得上休息了。 毕竟很多时候,他一旦进入了某个问题或某个科研项目中,熬夜爆肝是习以为常的事情。 “教授。” 南大,办公室中,有人轻轻的敲了敲门,喊了一声。 听到声音,徐川抬头看去,见到是来人后笑着站起打了个招呼:“你们怎么来了。” 来人是他的学生,谷炳,身后还跟着一个女生,是谷炳的女朋友,叫江孜,两人确定关系的时候谷炳带着来见过他。 谷炳脸上带着笑容,看了一眼女友。 江孜点了点头,松开谷炳的手,走上前来,将手中的请帖双手递给的了徐川,脸上带着笑容,道:“教授,我和谷炳,是来给您送请帖的。” 徐川的目光落在了江孜的身上,意识到了什么,笑着伸手接过了请帖,问道:“结婚请帖吗?” 入目,大红色请帖上正面用金色流漆印出了红双喜,背面的启口处还有一个心形的图案。 正如他所预料,是他这个学生的结婚请帖。 谷炳牵着女友的手,脸上带着甜蜜的笑容,点着头笑道:“是的,教授,我准备和小孜结婚了。” 徐川笑着祝福道:“恭喜你们!时间已经确定下来了吗?什么时候?” 谷炳是他的第一批学生,收下的时候二十五岁,时隔七年,如今也已经三十三岁。 这个年龄结婚放到普通人中是妥妥的晚婚,不过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这个年龄结婚虽然同样有点晚,但也属于正常的范畴。 毕竟在国内,博士毕业差不多平均年龄就到了三十三岁了。 谷炳的对象他见过,是一个来自川都那边的女生,比谷炳小五六岁,两人在一起有快一年的时间了。 算算时间,一切顺利也差不多时候结婚了。 谷炳笑着道:“时间已经定下来了,就在元旦,也就是一个月后。地址在绿地洲际酒店。”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拆开请帖看了一眼,笑道:“我会提前安排好时间的,一定准时参加。” 闻言,谷炳脸上顿时带上了灿烂的笑容。 在所有的邀请嘉宾中,除去双方的父母外,徐川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位了。 “那个,教授,我还有个事想请您帮忙。” 送完请帖后,谷炳摸了摸脑袋,有些不好意思的开口道。 徐川笑着问道:“怎么了?” 谷炳腼腆的笑了笑,开口道:“那个,教授,我想请您当我的证婚人。” “证婚人?”听到这个,徐川愣了一下,随即笑着道:“没问题,这是小事。” 谷炳笑着道:“那就麻烦教授您了。” 闲聊了一会后,谷炳带着女友离开,徐川脸上挂着笑容,目光落到桌上的红色请帖上,有些感慨。 先有林风的女儿的满月酒,再有谷炳的结婚宴。 不知不觉的,他身边和他年龄相差不多的朋友和学生,好像都开始走向人生的另一个阶段了。 笑着摇了摇头,徐川将请帖收了起来,提前一个月的时间给他送请帖,这个学生倒是有心了。 在那之前,解决掉室温超导材料的研究好了。 毕竟研发,或者说将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复刻出来并不难,难的是后续的优化。 元旦之后,他搞不好就要将精力投入到其他领域了。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徐川每天的生活基本都是三点一线。 南大、川海材料研究所、星海研究院以及紫金山脚下的别墅。 室温超导材料的研发占据了他主要的精力,至于去南大给学生上课和星海研究院主持日常工作,基本上一天只会选择一个地方。 在长达近一个月的时间中,针对室温超导材料的研究已经往前推进了不小的距离。 他和宋文柏以及龚正三人各自带领一个团队,选择不同的方向进行研究,收集实验数据。 十二月二十四,圣诞节的前一天,深冬季节的天气反常的下起了大雨,天空乌云密布。 川海材料研究所的实验室中,徐川穿着白大褂,带着防护口罩和护目镜,将手中的材料送进了电子束蒸发镀膜机中。 既然已经决定要在谷炳结婚前完成室温超导材料的研发,那么留下几天的时间进行初步验证是必须的。 平安夜是个不错的日子,按照记忆中的流程,徐川已经展开了对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的合成工作。 对于他来说,即便是已经过去了十几年的时间没有再亲自动手合成过氧化铜基铬银系超导材料,整个合成过程也不可能忘记。 其实,室温超导体的最核心关键并不在于研究其他超导材料的‘掺杂’手段上。 而是在于另一个方向。 即局域电子离域化,也就是所谓的凝聚态电子局域化构造上面。 事实上,在人类研究超导材料的历史中,掺杂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手段。 以导电性为例,它主要是由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来决定。 从半导体芯片、单质硅等发展那里得来的经验,要提高载流子浓度就得靠掺杂,或者门电压注入、光注入等。 但掺杂必然导致杂质和缺陷增多,迁移率下降这一结果,于是就需要考虑二者的平衡与妥协。 寻找一个像半导体中n型掺杂的磷和硅结构和能级是如此的匹配的超导材料,是该领域所有学者几乎都在做的事情。 绝大部分的超导材料,也都是这样发现的。 适合的掺杂会提高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和临界电流强度这些。 无论是低温/高温超导材料,无论是铜氧化物,还是铁基超导材料,在研发的过程中都是通过对这些基础材料掺杂其他元素来提升这些属性的。 但是,人们并不知道在超导材料中,有哪种掺杂剂能够达到半导体的‘硅掺磷’这样完美契合的程度。 于是对超导材料的研究做法就是穷举。 大家把元素周期表上的那一排排的元素一个一个试,总有一个或一些,能达到结构和能级的最优匹配。 然而材料学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领域,物质世界也是如此复杂,掺杂剂也远不止元素。 就像钙钛矿abx3的a位就从原本的原子,变成了更为复杂的甲胺基一样,思路一下就打开了,复杂度当然也就打开了。 这时候纯靠穷尽法的参数扫描、堆人力物力的研究思路,面对无穷多的化合物基团,显然会力不从心。 或许未来的ai和大数据推算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但凝聚态物理和强关联电子体系告诉了徐川,这里其实还有另外一条路。 那就是材料的局域电子离域化! 也就是尽可能让局域电子待在费米面附近,而不是深深地埋在原子内层。 只要让材料的电子能够稳定的带在费米面附近,就能够最大程度的引导电流的通过。 如何构建一个这样的体系,就是实现室温超导材料的真正关键了。 至于合成手段,以目前的技术来说,毫无疑问就是纳米合成技术了。 只有细微到极致的纳米材料合成技术,才能精准的操控材料表面的每一块区域。 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就是通过纳米技术合成的。 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微调氧化铜晶体层表面的堆叠和扭曲,再掺入银和铬元素,可以使界面最大超电流根据电流方向而变化,并实现对界面量子态的电子控制,通过反转电流的极性来改变量子态,进而实现超导。 不过遗憾的是,它仍然并不是‘狭义’上的室温超导材料,需要一定的外部压强来稳定费米面的电子离域化。 第八百五十三章 :318.651kPa!室温超导! 通过纳米技术来合成一种材料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但要精细化的操控材料的每一块区域,在掺入银和铬元素同时还要微调材料表面的堆叠和扭曲,且保证所有地方都一样,那就是一件相当难的工作了。 在等待从电子束蒸发镀膜机对氧化铜基材进行处理的同时,徐川也准备好了掺杂的材料和设备。 等待了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电子电子束蒸发镀膜机对氧化铜基材完成表面晶膜的处理后,他将这份基材从转移到sc激光引导等离子体气相沉积系统中。 超高纯度的银与铬两种材料在隔绝氧气的设备中处理完成后也同步送了这套设备中,等待着对其进行掺杂处理。 所谓的sc激光引导等离子体气相沉积系统,就是完成室温超导的核心了。 它的整体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通过直流放电的手段,使需要掺杂的材料熔化和蒸发,蒸汽遇到周围的气体就会冷却或发生反应,从而形成纳米微粒。 而第二部分则是通过蒸气-晶体直接转化的路径,利用紫外激光激光引导这些掺杂蒸汽淬灭为纳尺度下稳定的奇异合金,并将其作为构建块打印成3d纳米结构阵列,均匀的部署在氧化铜基超导材料表面。 这是制造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最核心的部分。 简单的来说,其原理有些类似于芯片的制造,只不过流程没有那么复杂而已。 芯片是在晶圆上通过光刻机刻画逻辑门,而氧化铜基铬银系超导材料的制造是通过sc激光引导等离子体气相沉积系统引导掺杂材料在基材上完成纳米结构阵列。 前者需要多重蚀刻,而后者一次就足够了。 但不管怎么说,对于一种材料的制造来说,它的制造流程可以说已经是十分复杂的了。 不仅复杂,它需要用到的设备基本每一个都极其昂贵。 比如顶尖的真空电子束蒸发镀膜机的价格超过五百万,sc激光引导等离子体气相沉积系统的价格更是过千万。 如果说能够像单晶硅的制造一样,一次性拉出足够成千上万枚芯片的单晶硅锭,用这些昂贵的设备来制造室温超导材料还是值得的。 但事实上实验室制取室温超导材料,每一次都只能制造出少量的‘样品’。 这也是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难以工业化生产的主要原因。 毕竟实验室产品和工业化产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实验室中能通过各种顶级设备做到,不意味着规模化的生产也能一样。 不过研究工业化是工业界的事情,室温超导材料这种技术,只要出现了,工业界自然会将大量的资金投入里面进行尝试。 哪怕最终不能实现大规模的生产,也肯定会实现一定程度的商业化使用。 至少在各种高精尖的产品上,应用室温超导材料抛开性能外,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噱头,能够带来海量的利益。 所以这方面的工作徐川并不担心。 工业化再难,只要一样产品具备高额的实用价值,总有人会想办法搞定这件事的。 而他要做的,就是解决掉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的缺陷。 基材处理、银铬掺杂、氩气保护、调材料表面的堆叠和扭曲,建立以纳米为单位的均匀厚度,以获得所需的介电强度局部电子离域化。 在实验室中呆了整整两天半的时间,直到第三天的下午一点,徐川紧绷的神经才放松了下来。 看着连接氩气保护装置的电脑,他操控仪器停止了设备的运行。 保护着内部材料的氩气被抽离,高温也迅速散去,在耐高温陶瓷材料器皿中,一块不到十厘米的银灰色薄片正安静的躺在那里。 这就是他忙碌了整整两天半才成功复刻出来的第一块‘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 带着实验手套,用专门的镊子,小心的将这块薄膜从氩气保护管式炉中取出来,身旁的打下手的研发人员迅速递上了配有缓冲材料的玻璃器皿。 “测试一下这块材料的性能。” 长舒了口气,徐川开口吩咐道。 他没亲自去做检测实验,因为后面还有数块材料在等着他完成后续的流程。 在制造第一块材料的同时,他同步准备了数块材料的制备。 毕竟是时隔十几年的时间再亲手制备室温超导材料,他也不敢保证自己就能一次性成功。 按照流程,利用实验室的设备同步进行材料的不同阶段处理,多准备几块材料总是没错的。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他能在今天下午得到至少五块‘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 这个数量,哪怕是十几年没动手了的,也应该能够保证里面至少出一块合规品。 现在第一块成品出炉了,剩下的还等着他呢。 所以超导性能的实验测试,只能交给他打下手的其他研究员了。 一旁,担任副手也担任测试员的研究员闵富点了点头,带着制备出来的超导材料朝着另一间实验室走去。 这近一个月的时间以来,他作为专门的超导测试人员已经测试过不下两位数的各种材料了。 而这其中,绝大部分制备出来的超导材料仅仅能够实现低温超导,就算是偶尔能够做到液氮环境下的高温超导,也只是极少数。 正当他习惯性的以为这次的材料和平常时没有多大区别的时候,超导电磁测试系统上的数据却让他愣了一下。 一般来说,验证一块新材料是否是超导材料,需要验证两个条件。 第一个是材料是否有零电阻现象。 第二个则是材料是否具备完全抗磁性。 比如电阻测量。 超导材料最基本的超导性质是在超导态下电阻消失,通过在超导材料上施加电流并测量电阻,可以判断材料是否处于超导态。 这期间可以通过测试系统改变外部的环境和条件,如温度、压强等等来测试这份材料在不同条件下的数据,就是临界温度、临界磁场等等了。 而闵富做的第一组实验,自然是检测徐川制备出来的这块材料,是否具备超导性质了。 临界温度测量实验已经做过了,这次的材料非超导-超导相变的温度在123.8k,也就是零下149.35摄氏度。 这个数值如果是放到十年前,肯定是一个相当优秀的数据,它已经低于液氮的冷却温度不少了。 毕竟那个时候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才起步不久。 但放到现在,只能说平平无奇了。 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都有152k,临界温度更加的优秀。 让闵富愣住的并不是临界温度,而是另一项参数。 压强测试实验数据! 按照他的习惯,在完成了临界温度测试实验后,他进行的下一项实验是压强性测试。 对于目前超导领域来说,超导材料的压强性研发并不在主流研发路线上。 别看压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热力学维度,材料在高压下会呈现出新奇的结构和性能,一直以来备受物理、材料和化学研究者的关注。 且金属氢、富氢化合物、碳硫化合物等材料一度在高压强下实现了室温超导。 但这些材料实现室温超导的压强,都高的可怕。 比如2019年的时候,日耳曼国的研究团队发现十氢化镧在170-190万个大气压下,可以在逼近室温的250-260k以上出现超导性。 还有2020年米国罗彻斯特大学研发的碳质硫氢化物,也可以在高压强下实现了室温超导。 但这个压强的强度,却是整整260万个大气压。 这种苛刻的条件,可以说让这种材料除了研究价值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实用价值。 纵然是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的压强也只有1100个大气压,而260gpa,是整整二百六十万个标准大气压,是马里亚纳海沟底部两千多倍。 如此夸张的压强,除了实验室外,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的实用价值。 所以学术界和科研界在超导材料的研发上更多的目光还是在落在温度上。 原因很简单。 一方面是提升临界温度的难度,可比降低临界压强的难度低多了。 另一方面,也是更关键的是,在应用方面,制造低温环境比制造高压强环境容易的多。 然而眼前的测试实验数据,却颠覆了闵富对于基于压强体系完成的超导材料的认知。 318.651kpa! 在这个数据下,那条原本维持着近乎平行于x轴的电阻曲线,恍若跳崖一般以接近九十度的角度直接触底。 盯着电脑屏幕上数据,闵富干巴巴的咽了口唾沫,使劲揉了揉自己的眼睛。 他一定是看错了! 这不是318.651kpa,而是318.651mpa! 不,也不对,这肯定是318651mpa! 这个数字才应该正常! 毕竟他从未听说过,有哪家研究所的超导材料能够在3000个大气压的压强下室温超导的。 哪怕是历史上最牛逼的室温超导材料,被学术界公开认可的十氢化镧,也要至少170万个大气压才能够实现零电阻。 三十万兆帕的压强才对! 但很快,闵富又陷入了自我怀疑中。 实验室中的设备.这套超导电磁测试系统,能够做到三十万兆帕的压强吗? 做不到! 做过无数次实验的他很清楚实验室中的超导电磁测试设备能够制造的最大压强也只有十万个标准大气压而已。 三十万兆帕,这差不多达到了三百万个标准大气压了。 就实验室中的这套检测设备,根本就不可能制造如此高额的压强。 三百万个标准大气压,哪怕是放到整个世界,能够制造出这种级别压强的实验室或研究所也寥寥无几。 因为掌握了超高压技术的国家本身就屈指可数,任何一件能够产生超高温、超高压、偏应力的大科学装置,毫不夸张的说都是‘大国重器’。 盯着屏幕上那个标注在y轴上的细小数据,闵富的呼吸开始不自觉的沉重了起来。 318.651kpa! 他真的没有看错,这仅仅是三个标准大气压的强度! “卧槽” 再次重复了一遍,确认自己没有看错后,一句情不自禁却又朴实无华的震惊从他口中轻轻的飙了出来。 “318.651kpa的压强,这块材料真的转变成超导态了?” “这怎么可能?” “.” 喃喃自语的念叨了几句,闵富忽然意识到了什么,恍然从震撼中回过神来,像是疯了一样,拉开屁股下的椅子踉跄了一下就朝着外面狂奔而去。 “徐徐院士!” 顾不上敲门,闵富暴力的推开实验室的大门就直接闯了进来,连喘息都没顾上,费力的喊了一声。 “有重大发现!” 实验室中,带着护目镜的徐川头也不回,也没出声,稳稳当当的将手中的第二份超导基材送进了sc激光引导等离子体气相沉积系统后,才转过身来。 听着闵富激动的声音,看着他眉飞色舞的表情,徐川眼神中也带着一丝激动和期待,他大概知道了发生了什么。 “超导材料,有突破?” 快速的问了一句,徐川的目光落在大口喘息的闵富身上,等着他说出那个答案。 “何止是突破!简直是奇迹!” 闵富深吸了口气,快速的说道:“测试实验我还没做完,不过电阻测量和临界温度测试已经做了。” “这块新材料在123.8k,也就是零下149.35摄氏度一下会从非超导态转变成超导态,其.” “不过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什么?”徐川都快被闵富这按照实验顺序报告的方式搞无语了,你就不能直接说重点吗? 闵富也没在于自己的细节,他面红耳赤激动的道:“318.651kpa!” “我在对它进行压强测试的时候,发现这种新材料,在二十五摄氏度的标准室温下,电阻为零!” “这简直是奇迹!” “真是不可思议!” “三个标准大气压的环境中,竟然有材料能够做到超导!这简直突破历史.” 闵富还在激动的念叨着,徐川脸上已经带上了笑意。 这正是他心中期待的答案,只是没想到第一块制备出来的材料,就符合了标准。 “走,带我去看看。” 第八百五十四章 :物理学....崩坏了? 超导电磁测试实验室中,徐川拉起闵富因为激动而横倒在地上的椅子。 再度重复完成了临界压强系数的测试后,新鲜出炉的数据映入了所有人的眼中。 目光落到了电脑屏幕上,那已经暂停了的实验数据上,318.651kpa的电阻曲线皎如日星,醒目无比。 看着屏幕上的那条断崖般的曲线,徐川嘴角勾勒出一抹笑容。 他也没有想到,时隔十几年的时间,再一次制备‘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一次就能够成功的将其做出来。 看来他的手艺还不错,吃饭的家伙并没有丢掉。 “卧槽!” 站在他的身后,收到消息匆匆忙忙赶过来的樊鹏越忍不住用手揉了揉眼眶,一句标准的感叹词从这位樊师兄的口中飙了出来,神情中满是震撼,差点没咬到自己的舌头。 一旁,丢下手中实验赶过来的宋文柏和龚正脸上的表情同样没好多少。 很显然,三人都被这份测试实验数据震撼到了。 似乎是觉得自己看错了,樊鹏越一把将站在自己前面的徐川扒拉开,自己俯身贴到了电脑屏幕墙,瞪大了双眼。 盯着屏幕上的实验数据看了老半天,他才忍不住起身看向徐川,开口询问一个答案。 “三百千帕的压强?零电阻?” 哪怕是亲眼看到了测试实验数据,他依旧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你没看错。” 咽了口唾沫,樊鹏越看了看徐川,又没忍住回头看了看实验数据,一句方言飞了出来。 “讷啊!” 徐川看了他一眼,有些不解:“呐啊什么意思?” 樊鹏越没管这话,他盯着徐川,迅速追问道:“这个是你刚刚做出来的材料?” “当然,有什么问题吗?”徐川点点头问道。 “问题?” 樊鹏越古怪的看了一眼徐川,激动的说道:“问题?问题是没什么问题,但是这个牛逼大了啊!!” “三百千帕的压强下电阻为零,你他喵知道这是个什么概念吗?!” 徐川笑了笑,轻描淡写的开口道:“这和我们的研究目标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的,不用这么激动。” 樊鹏越:“.” 艹! 谁来打死这个装逼犯啊! 太踏马凡尔赛了! 三百千帕的压强下实现室温超导是个什么概念? 各国都要跳起来争抢的东西啊! 标准大气压的强度是101.325kpa,318.651kpa是标准大气压的3.144倍。 三倍于标准大气压下的压强,实现标准室温的超导。 相对比以往超导领域中动辄上百万标准大气压强度的数据,这份突破,用奇迹、神迹来形容都丝毫不为过。 以至于做测试的闵富到现在,嘴里还时不时的念叨一句,这真是个奇迹,这怎么可能一类话语。 而且更关键的是,三个标准大气压环境下的标准室温具备超导属性,相对比固态氢、十氢化镧、硫碳化合物等材料来说,它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实用价值了。 毕竟制造数百万个标准大气压的强度很难,但制造三个标准大气压的强度还是很简单的。 简单到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 比如最常见的手表防水,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都有明确的规定。 凡是标明防水的手表,最低要耐受两个大气压,即20米水深处不进水,30米防水则可以表示手表耐受3个大气压。 即温度保持在20-25摄氏度,且手表和水都呈静止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手表如果能够防水,即是合格的。 而人体自由潜泳,普通人一般能够承受的深度也差不多在三十米左右,即抗住三个标准大气压的强度而不至于使身体出现问题。 如果是经过训练的专业潜水员,自由潜水的深度能达到一百米以上,这个深度潜水员承受的大气压差不多在十个。 从这些数据,就足以看出三个标准大气压的强度到底有多么的低了。 徐川笑了笑,没太在意这些人的震惊。 三个标准大气压的强度下实现室温超导的确相当的惊人。 但正如他所说的,这距离他的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 他的目标是在常温常压的环境中,具备超导性能的同时,还能够工业化且方便加工成各种形状的材料。 如果还能够找到一种更节省合成费用的方法,那就更好了。 就像是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的合成一样,现在西部超导集团那边已经能够做到一天生成数百吨了。 针对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尚未完成的测试继续进行。 但接下来的测试重点放在了压强与温度的关联性测试上。 简单的来说,就是测试在不同的温度下,需要多大的压强,这块材料才能从非超导态转变成超导态。 这个测试和之前的临界温度测试有些类似,但不同的是它增加了压强系数。 而最先测试的,毫无疑问自然是最为关键的温度上升实验。 这关系到这份材料在25摄氏度的室温以上环境中的应用情况! 毕竟在25摄氏度以下保持超导只要将压强固定在三个标准大气压就够了,但25摄氏度以上,需要的条件却是未知的。 因为按照往常超导材料的实验数据,每提升一摄氏度,需要提升多少压强都会呈指数上升才能继续维持超导状态。 这个数据关系到这份材料的实际应用情况,也自然更让众人关心。 这种针对性的实验并不难,阶段性测试完成的速度也相当的快。 实验数据通过专用的打印机印刷了出来,送到了徐川和樊鹏越等人的手中。 看着手中的实验数据,抛开徐川以外,其他人几乎都皱起了眉头。 因为这份实验数据,出现了第一个他们从未见过的现象,或者说情况! 在25摄氏度的标准室温下,对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的超导临界压强的数值是318.651kpa。 当温度上升一度,提升26摄氏度的情况下,超导临界压强需要的数值上升到了347.11kpa。 相对比之下上升了28.459千帕,约莫四分之一个标准大气压。 这并没有什么问题,温度提升,需要的压强也跟着提升了。 问题出现在下一条数据上。 当测试温度上升到27摄氏度的时候,超导临界压强需要的数值上升到了379.66kpa。 仅仅上升了32.55千帕,相对比26摄氏度时提升并不是很大。 “.28摄氏度,压强数值上升到了413.580kpa” “.29摄氏度,压强数值.447.60kpa” “.30摄氏度.” 从数据上可以清晰的看到,温度每上升一度,需要的压强的确提升了。 这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的样子,但如果是学过物理学,还记得热力学定律或相对论的,都很清楚这份数据中的问题。 它不仅仅不符合往常各种超导材料的实验数据,还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热力学定理,甚至是相对论。 众所周知,超导压强温度与压强呈正相关关系,即压强越高,超导临界温度越高。 这是由物质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简单的来说,超导之所以需要超低温才能实现,是因为电流通过导体的时候会因为电阻而发热。 这涉及到温度的来源。 温度来源于原子振动的幅度,温度越高的物质,其原子振动或运动得越剧烈。 当电流流经导线时,导线中的大量电子处于移动状态。 此时,电子就会与构成导线的原子发生“冲撞”,而这样的“冲撞”又会影响到原子的振动。 这意味着电子的前进方向会因此发生改变,原子也会吸收电子的部分能量,而吸收的这部分能量会使原子的振动变得更加剧烈。 而超导,就是通过外部条件,来将这些原子的震动‘安抚’下去,使得它们一直保持在安静的状态下。 就像是一条四马平川的高速道路一样,可以让车辆(电子)快速通过。 无论是低温、还是高压强环境,都起到的是这个作用。 但理论上来说,无论是提升还是降低,消耗的能量都会呈现出指数级。 因为运动的越剧烈,你需要让它安静下来的力气(能量)也就越多。 对于超导材料来说也一样。 临界温度与临界压强之间的关键呈现出正相关,即温度越高,所需要的压强也会随之越大。 这就像是速度的提升一样,有质量物体速度也提升一分,需要的能量是呈指数级上升的。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对这个现象做出了解释。 即当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需要的能量会无限增加。 这是因为物体的质量会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加,所需能量也随之增加。 然而他们手中的实验数据却严重违反了这条定理。 温度上升,维持超导态需要的压强,却并没有呈现出指数级升高。 “这不科学!” 紧紧的盯着手中的实验数据,宋文柏紧锁着眉头,率先打破了实验室中的宁静。 一旁,樊鹏越同样皱着眉头看着实验数据,点了点头赞同道:“温度提升,需要维持超导态的临界压强的确有上升,但是” 站在他身旁的龚正补全了他的话语:“这个上升弧度和数值不对,太小了。” 作为川海材料研究所的研究员,能够担任徐川的副手主导其他的实验,这几人的能力不用多说。 实验数据中的异常,自然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温度上升,但需求的压强,或者说能量却不对等。 就像是速度提升,需要的能量却差不多是固定的一样。 就如同有人跟他们说永动机是可以做到的一样离谱,如果不是实验设备出了问题,就是世界出了问题。 这要是真的,别说打破热力学定律了,相对论的核心都跟着一起直接崩坏了,甚至可以说整个物理学都得跟着推到重新来过。 作为一名学者,一名科研人员,打死他们都不会相信这样的事情会发生。 然而就是这样离谱至极的事情,却发生在了他们的眼皮底下。 “川师弟,你怎么看?物理学崩坏了?” 盯着手中的实验数据看了一会后,樊鹏越蹙着眉头看向徐川,忍不住开口问道。 闻言,实验室中其他三人也同步将询问的目光投了过来。 如果说还有谁可能会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那毫无疑问就是制备出这块材料的人了。 听到樊师兄开口就是物理学崩坏了,徐川没忍住笑了笑。 前人耗费了无数时间建立起来的基础物理学哪有那么容易崩坏,这份实验数据看似离谱,但它并不违反热力学定理,也不违背相相对论,依旧包含在物理学的框架中。 但回过来头又不得不说,现阶段这的确是个相当迷惑人的数据。 上辈子他第一次看到这份实验数据的时候,同样为此困惑不已,在这个上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才找寻到答案。 它并不违反物理学,只不过,它需要的解释方向并不是热力学定理这些,而是在另一个方向而已。 看到徐川的表情丝毫没有惊讶,甚至还笑了笑,樊师兄忍不住了,快速的追问道:“我怎么感觉你早有所预料的样子,一点都不惊讶诧异?” 徐川笑了笑,开口解释道:“如果我的推测没错,这应该是室温超导的一种新机制,或者说是局部电子离域化的一种新现象。” “在构造室温超导机理的时候我就有所考虑了,不过现在的实验数据还不足以支撑我的猜测,将测试实验做完吧,做完后我会和你们解释的。” 说着,他看向了负责超导材料实验的闵富,笑着开口道:“接下来的实验,对低温区进行,它会验证的我的‘推测’的。” 第八百五十五章 :这不科学! 所谓低温区的实验,就是基于最初实验进行的标准室温25摄氏度往下递减。 针对性的测试实验并不复杂,实验室中的超导电磁测试系统可以通过电脑进行智能调节温度、压强等测试区间。 在实验数据出炉的瞬间,实验室中,焦急等待着的众人便涌了上去。 严格的来说,标准室温其实并不是25摄氏度,而是定义为23(±2)摄氏度。 从21c-25c,都属于标准室温的范畴内。这个范围确保了室内的温度既不会太热也不会太冷,从而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不过这是对于人类的生活工作环境来说的,对于‘设备’的工作环境来说,就远不止这些了。 从零下四五十摄氏度到百摄氏度左右的区域,都属于机器设备的工作环境。 室温超导材料如果要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适应这个工作区间是必然的。 电脑屏幕上,统计成表格形式的数据映入众人的眼帘之中。 这一次的测试,依旧是以25摄氏度为基准,一直降低到零下四十摄氏度。 这个区间,足够应对地球上绝大部分的工作环境了。 以25摄氏度的标准室温,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的超导临界压强的数值是318.651kpa,往下降低。 “在24摄氏度时,临界压强的数值是306.901kpa。” “在23摄氏度时,临界压强的数值是297.078kpa。” “在22摄氏度的条件下.289.123kpa” “.” “0摄氏度.” “.” 看着眼前的数据,实验室中,几人的眉头再次皱了起来。 又一次,出现了他们看不懂的情况。 和高温区的实验相比,低温区的实验数据再度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按照高温区的实验数据来计算,低温区的实验数据对于压强数值的降低,应该是相仿的。 也就是说每降低一摄氏度,那么对于外界能量的需求,也就是压强的强度应该在三十千帕左右。 这是从高温区域的实验数据中总结而来的经验。 但是现在,很显然对不上了。 从低温区的实验数据来看,25摄氏度是个非常明显的分界点,往下降低一摄氏度,压强仅仅降低了十千帕左右。 这数据,尽管还在超导压强温度与压强呈正相关关系之内,却同样和高温区的数据一样,明显违反了热力学定律。 紧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实验数据,宋文柏皱着眉头开口道:“低温区的实验数据和高温区截然不同.” 一旁,龚正点了点头,眉眼间带着些许的思索,道:“很明显,以25摄氏度的为基础,这种材料的在不同温度下,实现超导转变临界点的压强分成了两大部分。” “但是这不应该.” 无论是从高温区的实验数据来看,还是依据热力学定律,低温区的实验数据都不对劲。 按照前两者,温度每降低一摄氏度,维持超导需要的能量应该会降低三十千帕的压强才对。 十千帕,这降低的太少了。 一旁,樊鹏越盯着屏幕上的数据看了一会,目光忽的转移到徐川的身上。 低温区的实验数据已经出来了,这位小师弟,该怎么解释高温区和低温区两种近乎完全相异的情况? 被几人紧盯着,徐川笑了笑,开口道:“关于之前发给你们的那篇《凝聚态电子局域化构造理论》论文,这一个月以来应该都看过不少遍了吧?” 闻言,无论是樊师兄还是宋文柏,亦或者是龚正都下意识的点了点头。 樊鹏越更是笑着开口说道:“何止看过,倒背如流!” 《凝聚态电子局域化构造理论》中包含徐川对于室温超导机理的推测,他们这一个月以来的实验研究都是基于这份理论进行的。 别说是看过几遍了,这篇论文对于他们来说都可以说是倒背如流。 “第十六页第七行始,那你背诵一下内容吧。”徐川笑了笑,目光中带着一丝调侃落在这位樊师兄身上,笑着开口道。 既然说自己倒背如流,那就背一下吧。 听到这话,樊鹏越有些尴尬的挠了挠头,讪讪的笑了笑。 刚吹了个牛逼,马上就被戳破了。 《凝聚态电子局域化构造理论》在学术论文中虽然并不算长,但也有三十来页。 要说问这篇论文的知识点,他可以保证自己绝对能回答得上来。 但是要说将整篇论文完整的背诵下来,这个他只想说一句。 臣妾做不到啊! 笑着摇了摇头,徐川看向宋文柏和龚正,开口问道:“你们呢,有记得的吗?” 这也算是一个小小的考核吧,凝聚态电子局域化构造理论这种包含了室温超导材料部分机理的论文,对于物理学界和材料学界来说,至关重要。 熟读和背诵,算是两个概念了。 实验室中,宋文柏皱着眉头思索了一会,开口道:“.电子离域效应是电子自旋发生交换作用和自旋传递作用时所产生的效应,能够显著改变物质的电磁性质,如示态密度、电容和磁致伸缩系数” 他记得一些,但是要说完整的将整篇论文背诵下来,也做不到。 当然,对于他们来说,没法完整的记下整篇论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论文中的知识点和核心理论,这些东西熟知就足够了。 一旁,龚正补充了一部分,但同样没法做到将整篇论文全都记下来。 徐川摇了摇头,虽是考核,但他倒也也没太在意这个,只是在两人的基础上开口道。 “电子局域化构造主要涉及到电子在固体材料中的特定位置占据具有特定能量的状态,它固体材料中与特定位置相关,具有特定能量的电子态。” “而当一个电子占据此状态时,它被束缚于具有特定能量的特定位置附近。无序固体中由于周期性被破坏,将产生带尾局域态。材料中的缺陷态或施主受主杂质上的电子态,或强掺杂半导体中的带尾态也都是局域态.” “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电子结构。当材料的尺寸降低至亚纳米尺度,其电子结构会产生显著的变化,具有极强的尺寸依赖特性.” 没有过多的思考,脑海中的记忆如流水涓涓而出。 实验室中,樊鹏越像是看怪物一般的看着面前还在叙述《凝聚态电子局域化构造理论》的徐川。 瞪目结舌看了半响,他忽然想起了什么,快速的从口袋中摸出了手机,没联网的那种,专门用来存放一些重要资料和记录一些重要事情的。 毕竟他现在管控着整个川海材料研究所,是米国重点盯视的实验室,很多时候一些重要的东西都是保密的。 就像是徐川月前发给他们的《凝聚态电子局域化构造理论》论文一样,没有徐川的同意,这篇论文是不可能公开到网上的。 不过记录到不联网的手机上,用于日常实验研究中的翻阅查看问题是没什么问题的。 迅速的点开了论文,樊鹏越翻到了对应的位置,对照着徐川的背述翻看了起来。 一旁,宋文柏和龚正也凑了过来。 “嘶~,一字不差!” “这是人能做到的吗?” 一篇三十来页的论文,而且还是学术论文这种极其复杂的东西,眼前这位竟然能做到一字不差的全背出来。 哪怕是论文是他写的,这也是不是太夸张了一点? 在徐川停止对论文的背述后,樊鹏越惊奇打量着他,忍不住开口问道:“一字不差,怎么做到的?” 徐川笑了笑,淡淡的开口道:“唯熟耳。” 樊鹏越竖起了一根大拇指,笑着开口道:“这个β装的好,我给你满分!” 徐川笑着摇了摇头,没说什么。 对于他来说,背诵这种理论论文就像高中生背诵《滕王阁序》《出师表》一类古诗词没什么区别。 尽管前者的篇幅要远长于后者,但对他们这种学者来说,熟读论文这种只能说是基础天赋。 就像是学外语一样,普通人学会一门外语,可能要耗费两三年的时间才能够做到与人熟练的交流。 但对他们这些顶尖的学者来说,学习一门外语需要的时间不过数月而已。 比如在cern机构,因为建立在法国和日内瓦的交接边境,通用语除了英语外,还有法语。 绝大部分物理学家并非法国人,入cern机构的第一件事,就是学习法语。 而按网上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十大难学语言中,法语的学习难度排名第十(第一是汉语,英语未入前十)。 从发音和语法上,法语是比英语更加复杂,如果真要给个难度,学法语的难度差不多是英语的两倍左右。 但即便是这样,不少的物理学家从一窍不通到可以熟练用法语和其他学者对话,一般也就只有数个月的时间而已。 上辈子他学法语,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天赋这种东西,对于他们这些可以说站在学术界前沿的学者来说,每个人都有。 学习一门语言是简事,背诵一篇论文更不是什么难事。 不过对于其他人来说,能够一字不差的将一篇三十来页的学术论文完整的记下来,用天人来形容都不为过。 老实说,除了传说中的超忆症,他们还真想不到有什么其他的可能性。 给实验室中的几名研究员带来了一点小小的记忆震撼,徐川也没有在这件事上过多的纠缠。 他开口道:“关于这份室温超导材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特的实验数据,原理就在我刚刚所说的内容中。” 闻言,看过《凝聚态电子局域化构造理论》的三人皱着眉头思索了起来。 虽然说没法像徐川一样完整的一字不差的将整篇论文背诵出来,但对于论文中的重点,他们肯定都有记忆。 但解释这种反常实验数据情况的,在整篇论文中,至少在他们的记忆中并没有。 当然,既然眼前这位已经明确的告诉了他们,相关的解释机制就在论文中,他们肯定是相信的。 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这份机制并没有明确的在论文中详细的描述出来,仅仅是一笔带过或者说隐藏在某个理论中。 看着紧皱眉头苦思的三人,徐川轻笑了下,没直接将机制说出来,也没打断他们的思考。 室温超导材料实验数据反常的机制的确就隐藏在论文中,但是要找到,如果在没有提点的情况下,难度还是有一些的。 毕竟论文整体有三十多页,而且是纯干货,几乎没有夹杂任何实验数据和图表的。 不过他现在已经明确的告诉了三人机制就隐藏在具体哪一段了,相信以三人的能力要不了多久就能发现。 果然,不出徐川的预料,在等待了一会后,有人反应了过来。 “电子离域效应!” 实验室中,龚正眼神带着一些明亮,看了过来,询问答案。 一旁,樊鹏越和宋文柏看了过来,脸上带着一些还没反应过来的诧异和疑问。 龚正深吸了口气,开口解释道:“电子离域效应严格来说不算是物理学的理论,它是化学·有机化学中的概念。” “简单的来说,是指由于共轭π键的形成而引起的分子性质的改变的效应。这种效应导致π电子的运动范围不再局限于两个原子之间,而是扩展到更大的区域,从而影响了分子的化学和物理性质。” “比如,在h2c=ch2中,π电子的运动范围局限在两个碳原子之间,这被称为定域运动。而在ch2=ch-ch=ch2中,可以看作两个孤立的双键重合在一起,π电子的运动范围扩充到四个碳原子之间,这就是离域现象。” “凝聚态电子局域化构造理论中,在徐院士提到的段落中有一小段相关的描述,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应该就是这个了。” “只是.我不太明白的是,你到底是怎么将常态下仅适用于有机化学的电子离域效应应用到金属材料上的。” 说到这,他看向了徐川,眼神中满是疑惑,犹豫了半响,还是接着说了一句。 “这不科学。” 第八百五十六章 :这很科学! 这.不科学. 听到这句话带着些许犹豫的话语,徐川没忍住笑了一下。 龚正最先反应过来倒也正常,他研究的领域是如何改良超导材料,接触过的各种超导效应和物理效应比另外两人多太多了。 只不过他没想到的是,都是一家大型科研机构的主管了,研究的还是科学领域的东西,居然会说出来‘这不科学’这种话语来。 很显然,他将电子离域效应应用到金属材料和超导这种无机材料上这种事情,打破了龚正对于自己学识以内的认知。 不过认知这种东西嘛,总是要破碎重建的。 最早的时候,物理学界还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围绕着地球转呢。 科学在发展,认知也会随之而变化。 跟不上脚步的人迟早都会落幕的。 《凝聚态电子局域化构造理论》带来的不仅仅是室温超导材料的机理,还有更多的东西。 比如无机材料与金属材料的局部电子离域效应,这就是一项打破了材料界固有认知的研究。 但没有什么东西是不科学的,只是暂时没有找到科学的解释而已。 笑了笑,徐川开口解释道:“的确,电子离域效应严格来说不算是物理学的理论,它是化学·有机化学中的概念,基本只存在于有机化学材料中。” “比如龚正所说的乙烯结构和丁二烯结构,存在着定域运动和离域现象。” “这是电子自旋间的短距离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它产生了一种自旋电场,而该电场强度依赖于两个电子之间的距离。” “当电子之间的距离减小时,该自旋电场的强度增大,从而对有机分子中的电子特性产生显著的影响” 实验室中,徐川轻声的讲解着《凝聚态电子局域化构造理论》中的‘隐藏’知识。 这些东西虽然在有机化学界算是常识,但在物理学界还是很少有学者去关注这些的。 而他也并不介意将脑海中的学识教导出去,因为前沿性的理论,总要有人继承、应用和发扬光大的。 实验室中,樊鹏越四人认真的倾听着。 无论是对于谁来说,能够得到眼前这位的教导,尤其是这种材料学和物理学前沿领域的知识,都是不可多得的的。 “但电子离域效应,怎么解释这种室温超导材料的实验数据?” 实验室中,龚正皱着眉头询问道。 他虽然比其他几人接触过的各种超导效应和物理效应,也知道电子离域效应这个东西,但毕竟非自己专业的领域,懂也只是浮于表面而已。 徐川笑了笑,提点了两个字。 “团簇!” “团簇?” 听到这两个字,龚正投来诧异和疑惑的目光,这是纳米材料的中的一个尺度概念,他怎么都难以和电子离域效应联合起来。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不过却没有继续解释。 科研科研,是带有‘研’的,是需要深入、精细地思索探求的。 尽管他的确有培养这三人的想法,但他解释的已经够了多了,总要留点东西让他们自己思考。 见徐川没有继续细说,三人也明白这其中的关键就在这里了,皱眉思索了起来。 徐川也没有太在意,放任三人在实验室中思考,自己则坐回了电脑前,翻阅着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的测试数据。 “徐院士,我能申请看看您说的那个《凝聚态电子局域化构造理论》吗?” 实验室中,一直没有说话的闵富凑了过来,小声的询问道,眼神中带着一些渴望。 刚刚四人的交流和讨论是没有避着他的,但他没有看过论文,听的是一知半解。 虽然说眼前这篇论文肯定还处于保密状态,仅限少数人知道,他提出这个请求是有点逾越的。 但作为一名物理学家和材料学家,也作为一名学者,对于这种前沿理论,哪有不渴望的。 闵富很清楚,他们交流的东西是眼前这位徐院士亲手编写的理论,应该和他检测的室温超导材料有关系。 甚至大概率这份室温超导材料就是依据那篇理论研发出来的。 徐川扭过头看了闵富一眼,眼神中带着一些惊讶,笑了笑,他点点头,道:“可以,实验结束后你找樊鹏越拿一份,可以看可以研究,但暂时不能传出去。” 机会是自己争取来的,如果闵富不主动提,他大概也不会将论文发给他。 因为他目前的资格还不够。 但既然闵富主动争取了,徐川还是乐意给他一个机会的。 听到徐川的允许,闵富脸上顿时带上激动,感谢的话还没说出口,实验室中就传来了其他人的声音。 “我明白了!” 实验室中,宋文柏激动中带着亢奋的声音响起,徐川放下鼠标,转身看去,笑着道:“明白什么了,说说看。” 深吸了口气,宋文柏激动的开口道:“团簇!就是团簇!” “团簇的独特电子结构会致使材料的结效应,这涉及了材料表面和内部的所有原子,导致活性位点的富集和催化活性的提高。” “而异质结中的电子转移通常发生在界面附近,电子可以在直接连接的相同团簇之间平等共享,为此,大规模电子离域可以在具有高结构有序性的团簇结构中实现。并且会显示出对电子转移的高度稳定性,它们的化学和电子性质接近于原子.” “因此,理论上来说,维持电子离域化需要的能级在通常情况下是固定的。” “但考虑室温超导材料的特殊性与热效应等,在不同的温度下,维持能级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 “对应过来就是维持室温超导的压强并不会像常规的低温或高温超导材料一般,需要大量的外界能量补充!” “这正好解释了这种室温超导材料异常的实验数据,它并没有违反热力学定理,也不违背物理学。” “这并没有不科学!” “相反,这很科学!只是我们此前没有想过而已。” 徐川笑着鼓了鼓掌,赞道:“解释的不错,这的确就是室温超导的核心。” 宋文柏脸色挂着潮红,既有发现真理的激动,又有面对徐川夸赞的羞愧。 《凝聚态电子局域化构造理论》和室温超导材料的实验数据都已经摆在了他的面前,他却找不到最核心的基础。 还是经过了徐川的讲解和关键提点后,苦思了半天才想到这些。 然而眼前这位,却在室温超导材料合成之前,就已经完整的缕清了所有的理论不说,还依据它完整的制备出了室温超导材料。 虽然并不是第一次知道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距,但却是他第一次直面两人之间距离。 天壤之别,恐怕都不足以形容。 实验室中,针对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的测试还在继续,闵富做实验,其他三人则在一旁围观和打打下手,以期待获取到第一手数据。 至于徐川,就已经没再关注这事了,他返回了自己的实验室,准备将剩下的几份材料继续制备出来。 下午的时间很快过去,在处理好剩下的几份材料后,徐川脱下白大褂,来到了樊鹏越的办公室中。 因为要处理整个研究所的工作,这位樊师兄没法像其他两人一样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室温超导材料的后续测试和研究上,这会正在办公室中处理着工作文件。 “你那边的事情搞完了?” 看到徐川进来,樊鹏越笑着打了个招呼,放下手中的签字笔,起身泡茶。 徐川点了点头,道:“嗯,一共有四块材料通过了最基本的超导检测,达到了标准,尽快将测试数据整理出来吧,我有用。” 樊鹏越笑着道:“这个放心,两天左右的时间,应该就能做完绝大部分的测试了,我会盯着点的。” 现在的川海材料研究所已经不是以前研究高温超导材料的时候了,规模翻了十倍都不止。 那时候徐川研发出来了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还需要借助南大那边的实验室来完成测试。 而现在,毫不夸张的说,他们有着国内私企实验室中最详细的各种超导研究设备。 在实验装备的购买这一块,研究所这六七年以来,每一年购买实验设备砸进去的钱,都是以亿为单位的。 接过茶杯,徐川点点头,笑道:“超导性的测试实验完成后,下面研究所的主要目标是优化。” “现在研发的这份材料,还是有较大局限性的,你应该知道后面该怎么做。” 樊鹏越也没意外,点头道:“这个我会安排好的。” 318.651kpa压强下的室温超导,如果是放到其他研究人员手中,那绝对会是满意到不能再满意的研究成果了。 三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室温超导材料,已经具备极大的应用价值了。 但放到他这位小师弟的眼中,不能说不满意,只能说不完美,还有很多瑕疵需要优化。 毕竟他的目标是研发标准的室温超导材料。 商议了一下后续的安排后,樊鹏越抿了口茶水润了润嗓子,开口询问道: “关于这份材料的商业安排,你是怎么想的,是和上次高温铜碳银复合材料的一样继续和西部超导集团那边合作,还是说自己建厂生产?”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我建议自己建厂生产,你知道的,这是室温超导材料。” 室温超导材料的重要性不用多说。 哪怕是三个标准大气压下实现的室温超导,哪怕是它后续测试的各项实验数据,比如临界电流强度、临界电流密度、临界磁场强度再拉胯,也注定了这份材料不可能走专利申请路线。 它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都无与伦比。 唯一的路线,就是在国内建厂生产。 需要考虑的,是继续和国内的超导材料生产厂商合作生产,还是自己建厂生产。 在这一块,他更倾向于研究所自己建设工程生产。 因为这是室温超导材料,不是高温超导材料。 后者应用相对局限不少,而前者,尽管目前还有三个标准大气压的条件限制,但做到这一部分并不难,可以说大部分的领域都能应用了。 它的价值和市场,比高温超导材料更大。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思忖了一下,道:“暂时我还不确定。” “嗯?” “因为它的工业化,也就是批量化生产的难度,按照我的推测,会比高温铜碳银复合材料要大很多。” 徐川皱着眉头开口道:“它的工业化,可能需要整个工业界,至少是国内工业界的帮助。” 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的工业化难度,堪称他见过的所有材料中难度最大的。 实验室制备和工业化制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或许极小批量的生产可以,但大规模的生产,工业界是不可能按照他这种实验室制取的方式来生产,投入太大,生产出来的材料价格也会飙上天去。 闻言,樊鹏越皱着眉头道:“如果你都说难的话,那恐怕这事怕是麻烦大了。” “不过. 转折了一下,他接着道:“这是室温超导材料,工业界不可能放弃的哪怕我们想不到办法,工业界也应该会帮我们想办法的,要是真没办法了,上面说不定都会帮忙推动一下。” 徐川笑了笑,道:“这些都是后面的事情了,暂时不用太着急。” 樊鹏越笑着道:“也是。”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徐川,感慨着道:“这次材料界,不,整个世界都得炸了,三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室温超导材料啊。” “只要公开出去,所有人都得疯。” “尤其是上一次南韩那边的kl-99材料还是你亲手拍死的。” 说道这,樊鹏越忽然想起了另一件事,兴奋的开口问道:“对了,关于这份材料,你想好取一个什么名字了吗?” “我建议取一个牛逼一点的!你要是想不出来,我可以提供!” “比如纪元金属、超导晶辉、星辰金” 徐川嘴角抽了抽,看了一眼这位樊师兄:“你玄幻看多了?” 樊鹏越理直气壮的说道:“我觉得这些名字比你取的名字肯定要好听!” 徐川瞥了一眼他,道:“别瞎想了,名字我早就想好了。” “叫什么?” “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 樊鹏越:“.” 艹,还不如他的纪元金属、超导晶辉、星辰金这些呢,至少听起来炫酷! 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 这什么基本元素取名法? 对得起室温超导材料这一伟大的突破吗? 第八百五十七章:爆炸性的消息 在23年7月的时候,南韩的量子能源研究中心(q-centre)、高丽大学等团队的研究人员给超导界,或者说全世界投下一记“尚未经同行评议”的重磅。 该研究团队宣布成功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室温常压超导体。 即在常压条件下,一种改性的铅-磷灰石(命名为lk-99)能够在127c(tc≥400k)以下表现为超导体的材料。 这个研究成果一经公布,便在全世界引发了相当大的轰动。 不仅仅是因为室温超导材料的名气,还有这种改性铅-磷灰石材料的合成方法。 相对比往常的超导材料,无论是低温超导,还是高温超导,亦或者是需要极其严苛环境材料室温超导的材料来说,这种改性铅-磷灰石(lk-99)材料的合成手段有些太过于‘儿戏’了。 虽然有着相对繁琐的步骤,但简单的来说,它的合成方式其实就是将几种含有铅、氧、硫和磷的粉末状化合物混合在一起,然后在高温下加热数小时。 这期间这些含有铅、氧、硫和磷的粉末会发生化学反应,能得到一种掺杂铜的铅-磷灰石晶体。 这就是所谓kl-99室温超导材料。 如同古代方士炼丹一般的手法,别说是放到超导界了,就是放到其他材料中,都是比较少见的。 毕竟随着工业化和科技的进步,如今的材料冶炼,也早已经不像上个世纪一般粗糙。 无论是纳米工艺、还是3d打印,亦或者是自蔓延高温合成技术等等,都早已经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体系。 而kl-99改性铅-磷灰石材料的合成方法,实在是太粗糙了。 不出意料的,这一传说中的室温超导材料,还没有过一个月的时间,就在全世界的质疑声中,被那位大名鼎鼎的徐川教授直接拍死在地上。 时过一年半,原本早已经寂寂无名的kl-99材料,却因为arxiv上的两篇论文,再度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只不过这一次它只是作为‘陪衬’,所有人议论的,是一种名为氧化铜基铬银系的室温超导材料,以及一篇《氧化铜基铬银系材料室温超导机理》的论文。 室温超导材料! 这一沉寂了一年半之久的名词,因为arxiv预印本网站上的两篇论文,再度映入了学术界、材料界,乃至全世界所有人的眼中。 不仅仅是因为事关室温超导材料,更是因为这两篇论文的上传者。 徐川! 这个在学术界可谓是如雷贯耳的名字,再一次对外公开了他的研究成果。 上一次是弱黎曼猜想的证明,而这一次,是他曾经亲手证否的室温超导材料。 世界材料研究所论坛上,相关的讨论话题已经建立起来了。 “最新消息!华国顶尖学者徐川教授在arxiv预印本网站上公开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以及室温超导机理的相关的论文!” 相关的讨论话题才建立,下一秒就涌入了众多的学者和网友。 无他,这个讨论话题,实在是太爆炸了。 【wtf????室温超导???又双叒叕来了???】 【等等,徐川教授?是我知道的那位徐川教授吗?他不是研究数学和物理的吗?什么时候进入材料学了?】 【楼上的你非洲人吗?徐教授一直以来在材料学领域都有研究发展,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和人工sei薄膜就是他研发出来的。】 【卧槽??徐院士发论文了?还是室温超导材料的成果??】 【是的,就在一个小时前,那位徐川教授正式在arxiv上公开了两篇论文,一篇是‘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和相关的测试数据,另一篇则是室温超导的机理论文。】 【我这就去!】 【别去了,arxiv已经挂了,进不去了,如果你认识有数学家或物理学家的话,或许可以问问看他们手中有没有下载的论文。或者等arixv恢复吧。】 【数学家?为什么要找数学家?】 【因为在arxiv上关注徐川教授的,大部分都是数学家或物理学家,材料学界的学者,一般都比较少去那里,所以他们才是第一批获取到消息的。】 正如世界材料研究所论坛上讨论的一般,第一批获取到‘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数据论文的,绝大部分都是在arxiv上关注了徐川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们。 在相关的消息流出后,这个现在由的康奈尔大学接管运营的预印本服务器,直接就被蜂拥的流量直接就挤崩溃了。 康奈尔大学·计算机学院中,满头大汗的服务器管理员在校领导的注视下一步一步的恢复着arxiv预印本服务器,然后将空闲的计算机资源也同步挂载上去,以应对接下来庞大的流量冲击。 如果是单纯的室温超导材料的消息,对于经历了最近几年发展的arxiv来说并不算什么。 但关键点在于这份消息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徐川教授放出来的。 两者相结合,可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一加一等一百,甚至是一千。 恐怕在arixv恢复后的第一时间,学术界所有人都会涌进来。 要确保预印本网站能够应对如此夸张的流量,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在计算机学院的管理员恢复arxiv的同时,康奈尔大学的另一边,工学院教学楼的某间办公室中。 已经收到了消息的两名材料学教授人手一份论文正翻阅着,arxiv虽然暂停了运转,但并不影响他们这些人获取论文。 “奥康纳教授,你怎么看?” 办公室中,一名留着络腮胡须的中年男子合拢手中的论文,长舒了口气后,看向了坐在沙发对面的另一位偏瘦弱的教授。 听到询问,奥康纳·埃利奥特教授头也没抬的说道:“等一会。” 他手中的论文还没看完,准确的来说,是第三遍还没看完。 对面,提问的斯蒂尔·霍伯特教授也没太在意,端起手边的咖啡饮了起来。 等待了半杯咖啡的时间,奥康纳·埃利奥特教授才放下手中的论文,感慨着开口道。 “厉害!没想到室温超导的机理,竟然还可以从电子离域的角度进行解释,不愧是徐教授。” 沙发对面,斯蒂尔·霍伯特没有意外的笑了笑,开口道:“通过通过强关联电子体系的大统一框架理论来解释超导材料中空间群(sg)的晶格中的规则放置,这份思路的确独一无二。” “我更在意的是,那份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你知道的,如果这是真的,整个世界都将因此而改变!” 奥康纳·埃利奥特端起咖啡抿了一口,想了想后开口道:“三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室温超导材料,的确难以想象。” 如果说其他学者或研究机构公开了室温超导材料,可能绝大部分的研究机构或学者第一反应就是质疑。 质疑真实性,质疑是否真的具备超导性 毕竟室温超导这一概念,已经研究了一个世纪了,前前后后也有众多的消息放出,却没有一个是真实的。 但那位徐川教授放出的消息,恐怕绝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会是惊讶,会是震撼。 包括他和斯蒂尔,第一反应就是震撼,惊讶,难以想象那个人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质疑同样会有,但并不是现在。 至少,在第一反应上,他们几乎本能一般的相信对方真的做到了。 学术界所有人都清楚那个人对于学术研究的严谨和认真。他放出来的每一篇论文,每一项成果可以说几乎都是反复论证后才公开的。 尤其是在超导材料领域,当前世界上综合性能最优秀的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就是他研发出来的。 尽管152k的温度距离室温还有很长的基础,但在这个基础上,他研发出室温超导材料似乎也并不是一件多么让人诧异的事情。 就像是在数学界,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解决了弱黎曼猜想的徐川教授,是最有可能解决黎曼猜想的一样。 沙发对面,斯蒂尔·霍伯特笑了笑,开口道:“超导界,要变天了。” 放下手中的咖啡杯,奥康纳·埃利奥特教授轻轻的摇了摇头,补充道:“不止超导界,还有材料界,或者说整个世界又要迎来新一轮的变化了。” 微微顿了顿,他的目光落在了茶几上的论文上,接着道:“电子离域化应用到无机材料和金属材料上这个概念太厉害了,这将是材料界的一个重大分支,也是未来材料研究的重点方向,他又开创了一门学科。” “可惜.” 说到这,奥康纳·埃利奥特教授叹了口气。 可惜的是,这篇《氧化铜基铬银系材料室温超导机理》论文中,只是描述了这份机理,却并没有详细的讲述该怎样做才能够将电子离域效应应用到无机材料和金属材料上。 虽然说这并不是《氧化铜基铬银系材料室温超导机理》中最重要的东西,但却是他最想看的东西, 他可以肯定,那个人手上有完整的方法。 甚至有可能那个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就是依照那个方法研发出来的。 如果是其他人,奥康纳·埃利奥特不会做这样的推测。 因为对于材料学界来说,一般都是研发出了材料,才会去研究材料的各种性质。 依照理论机制去开发一种新材料的事情虽然并不是没有,但能做到的,极为罕见。 尤其是室温超导这种涉及各种复杂理论的材料上,更是不可能。 不过涉及到那个人,这却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从出名以来,他最擅长的,就是各种理论的构建了。 无论是高温超导材料的机制,还是强关联电子统一框架理论,都是先构建理论再对照着进行研究或证实的。 如果是在数学界,这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数学家最擅长这个。 但是在物理学界,就难了。 毕竟物理是观察自然,发现研究物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当然,奥康纳·埃利奥特也很清楚,设计电子离域效应详细基础构造的方法,别说是徐川了,就算是他自己,也不可能公开。 尤其是这种涉及到室温超导材料以及未来材料学的发展,毫不夸张的说,这是能够动摇国家根本,影响世界格局的东西。 另一边,隔海相望的欧亚大陆。 华国,京城,华科院物理研究所·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中。 正坐在自己的办公室中,坐在自己的办公室中,正处理着手中工作周兴江主任的带着一副眼镜,翻阅着手中的文件。 作为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他负责的日常工作主要在超导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上。 无论是新型超导材料的探索研究,超导材料的机理和相关物理研究,还是超导薄膜的制备以及超导薄膜器件应用研究等等,都是实验室的工作。 而放在他面前的,正是一份有关于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器件应用化的研究报告。 虽然这是川海材料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但西部超导集团那边在签订了生产合同后,有着对材料的延伸应用权。 这份报告,正是西部超导集团那边提交上来的。 在经历了几年时间的生产研究后,西部超导集团那边已经成功的在实验室中利用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制造出来了一部分‘电子器件’。 他手中的报告,就是西部超导集团那边提交上来,希望进一步扩大‘超导电子器件’应用的文件。 对于超导材料和国家的发展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周兴江也没有过多的犹豫,思考好一些细节后,就准备签字审批通过这份报告。 就在这时候,敞开着的大门被人敲了两下,一名助理快步走了进来。 “周主任,最新消息,川海材料研究所那边在徐川院士的带领下,制备出来了室温超导材料!” “什么?”听到这话,正准备签字的笔楞在半空中,周兴江一脸愕然的看向自己的助理:“你确定?” 助理迅速的点了点头,道:“徐川院士已经对外公开了这一消息,并且通过邮政寄送过来了一份室温超导材料给我们。” 闻言,周兴江猛然站了起来,推开椅子朝外走去。 “材料呢?快带我去看看!” 第八百五十八章 :米国的小心思 华科院物理研究所·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中。 某间专门用于保密会议的实验室中,几名全副武装的护送人员静静的站在里面等待着。 脚步匆匆的从外面走进来,周兴江迅速询问道:“材料在哪?” 实验室中,带头的中年男子脸色肃穆的看向周兴江,开口道:“请问是周兴江主任吗?麻烦出示您的身份证明或工作证件。” 周兴江点了点头,从口袋中摸出了自己的工作证,递了过去。 领队的小组队长接过证明,在一台黑色的手持设备上扫了一下后又对着周兴江的脸庞扫了一下。 “核验通过,感谢周主任的配合。” 将手中的仪器挂到腰间,递回工作证后,队长从胸前摸出来携带过来的资料文件放到实验桌上,轻轻的推了过去。 “请周主任检查核实移接资料。” 快速的拆开资料,认真的翻阅了一遍,确认无误后,周兴江先在安保等协议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迫不及待的再度询问道:“材料呢?” 中年男子肃穆的接过交接单,仔细的确认核对了一遍后,将文件收入怀中,敬了个礼后让开了身位。 在几名国安的护送人员的中央,有一口保护的严严实实的箱子。 深吸了口气,周兴江刚要上前,又想起了什么,开口朝着助理吩咐道:“去通知许宁、滕黎和关文林三位研究员,让他们现在就赶过来。” “好的,主任。” 助理应了一声,脚步匆匆的朝着外面走去。 不一会,三名有足够权限知情的科研人员在收到了消息后迅速赶了过来。 “主任。” 三名研究员打了个招呼,目光落在站在墙边身姿笔直,全副武装的几名安保人员身上,神情有些怪异。 华科院物理研究所·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本就是安保严密的研究所,在这里还能全副武装佩戴着枪械的人员,来头估计不小。 看样子这次有大事。 周兴江点了点头,让护送的安保帮忙将箱子搬到了银白色的金属实验桌上。 均匀柔和的荧光灯照亮了整个实验室,从金陵那边运送过来的箱子并不是很大,直径目测只有半米,最外面是一层厚厚的缓冲材料,被保护的严严实实看不到里面的东西。 穿戴好白大褂和实验手套后,周兴江深吸了口气,看向一旁的研究员,开口道:“许宁,你来辅助我。” “好。” 许宁点了点头,快步上前,两人拾起了桌上准备好的拆箱工具,小心翼翼的沿着外圈的缓冲材料开始一点一点的拆开箱子。 在两人小心翼翼的拆解下,箱子很快被打开了。 在严密保护的箱子中,一份装在高强度钢化玻璃盒中的材料映入实验室中几人的眼中。 银灰色的薄片,直径8.27厘米,厚度1.21厘米 对照着交接单上的信息,周兴江通过各种设备仔细认真的核对了一遍,确认没有问题后,才在交接清单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中年男子接过最后的清单,仔细的确认核对了一遍,确认没有问题后将文件收入怀中。 “物品已送达,交接确认无误。” 敬了个礼,护送小队没有任何停留的转身朝着会议室外走去。 国an的人离开,实验室中,剩下的就只有几名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核心研究员了。 “主任,这是什么?” 看着实验桌上的银灰色薄膜,许宁终于忍不住开口询问道。 周兴江深吸了口气,缓缓的说道:“金陵那边徐川院士的最新研究成果,‘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 “室温超导材料?” 听到这话,赶过来的三人身体一震,目光和脸上带着浓浓的难以相信。 深夜,华科院物理研究所·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灯火通明。 “周主任,测试结果已经出来了。” 实验室中,穿着白大褂的滕黎手中带着一份检测报告迅速走了进来。 “我看看。” 已经在实验室等待了多个小时的周兴江迫不及待的从对方手中‘抢’过了实验报告。 “.25摄氏度的标准室温下,318.651kpa压强条件下,电阻为零,具备迈斯纳效应” 盯着手中的检测报告,对比着金陵那边送过来的实验室数据的,周兴江的脸上带着一丝不敢置信。 “室温超导,竟然真的做到了?” 作为华科院物理研究所·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周兴江很清楚室温超导材料的重要性。 能源传输、电子设备、交通运输、医学、信息通信、量子计算机、航天.无数个领域都能与之挂钩,受其影响。 虽然眼前这份材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室温超导,还有着三个标准大气压的条件限制。 但这个条件,对于室温超导材料能够应用的大部分领域来说,并不苛刻,很容易就能做到。 一旁,m型脱发都快脱成地中海的研究员关文林手中同样捏着一份实验数据,皱着眉头开口道: “具备迈斯纳效应,验证是超导材料,但是这个实验数据,为什么这么怪?” “临界电流强度、临界磁场强度这些参数都和压强的强度有关系,而且变化趋势完全不符合以往的超导材料。” 许宁点了点头,道:“如果不是这份实验数据是通过徐院士送过来的材料亲手做出来的,我完全不敢相信这就是室温超导材料的表现数据。” “太不符合超导效应的常理了。” 超导材料的检测数据对于他们这种专门研究超导效应的研究员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眼前的这份实验数据,却完全超出了几人的预料。 盯着实验数据,穿着白大褂负责做测试实验的滕黎眼眸中带着思索的神色,过了一会才开口问道:“听说徐院士已经将室温超导材料的消息公开出去了?” 关文林点点头,道:“arxiv上,徐院士已经公开室温超导材料的各项实验数据,还有一篇有关于室温超导材料机理的论文。” 许宁笑了笑,道:“这么异常的实验数据,看样子外面有得吵了。” 室温超导材料的实验数据完全异常于以往的低温/高温超导材料,就算是那个人在学术界有着极其优秀的学术信誉,恐怕也免不了争议。 滕黎耸了耸肩,道:“要不是这数据是我亲手做出来的,我都得怀疑。” 关文林教授笑着道:“要证实也简单,向其他的实验室研究所寄送过去一块样品,就足够解决这些质疑了。” 正如华科院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几名核心研究员讨论的一般。 在arxiv恢复后,在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的实验数据被众多的研究机构和实验室下载后,相关的议论声便在学术界涌起了不小的浪潮。 米国,田纳西州。 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材料研究所内,几乎所有的研究员都在讨论同一个东西。 他们讨论的话题毫无疑问就是才公开到arixv预印本网站上不久的室温超导材料。 作为米国能源蔀下属的最大、最多样化的综合性国家实验室,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在材料科学、核研究、超级计算及环境领域的突破性贡献而享誉全球。 它的前身是大名鼎鼎的“曼哈顿工程”的一部分,克林顿实验室。在材料学的研究上,无疑是世界顶尖的。 室温超导材料的研究同样是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目标,不过现在,突然出现的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打断了所有的安排。 带着从arxiv上下载的论文,米国能源蔀那边的官员找到了橡树岭先进材料和国家安全实验室的主任,也是凝聚态物理学领域的顶尖学者汤姆·梅森教授。 “梅森教授,您好,我是能源蔀珍妮弗·格兰姆蔀长的助理,谢里登·霍尔,这是我的证件。” 办公室中,汤姆·梅森教授接过证件看了一眼,点了点头,打了个招呼:“霍尔助理你好。” 谢里登·霍尔快速的开口道:“事关紧急,这是从arixv上下载下来的有关于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的论文和实验数据,我想请您对它做一个初步的评价,它实现室温超导的概率,有多大。” 汤姆·梅森看了一眼桌子上对方推过来的文件,拾起来翻开看了两眼随即就放下了。 “这些东西我已经看过了。” 谢里登·霍尔迅速道:“那太好了,您的判断是?” 思忖了一会,汤姆·梅森才开口说道:“如果是从个人的角度上来说,这次的室温超导材料的实验数据和相关的论文是徐川教授上传到arxiv上的。” “基于徐教授的学术信誉,在没有切实的证据证明造假的前提下,我愿意相信这是真实的超导数据。” 听到这话,谢里登·霍尔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室温超导材料的重要性不用多说,如果华国率先掌握了,对于米国,对于整个世界的格局都不是一个好消息。 不过汤姆·梅森教授依旧在继续,他的目光落在桌上的文件上,皱着眉头接着道: “但如果是基于徐川教授公开的实验数据来看,这份室温超导材料的疑点有很多。” “它的各项数据都和以往的超导测试数据偏差非常的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物理学界基础的热力学定律。” “您的意思是,这份室温超导材料可能是捏造的假数据?”谢里登·霍尔迅速追问道。 汤姆·梅森摇了摇头,道:“我并不是这个意思,造假这种事情,几乎不可能发生在徐川教授的身上。” “但我却不明白,为什么他上传的实验数据却是如此的怪异。” 闻言,谢里登·霍尔皱着眉头,开口道:“那综合来说呢?” 汤姆·梅森瞥了他一眼,道:“说这些没意义。” “?” 叹了口气,汤姆·梅森接着道:“科学是严谨的,是需要证据证实的,个人的判断根本就没什么意义。” “你们与其在我这里浪费时间,还不如去华国找那位徐教授,如果他真的研发出来了室温超导材料,那么他必然有完整的制备方法,或者是对应的超导材料,随便获取到一样,都足够证实了。” 听到这话,谢里登·霍尔眼珠转动了一圈,开口问道:“就像是去年南韩那边的kl-99一样?” 汤姆·梅森教授点了点头,道:“如果能够获取到完整的制备方法,要验证是否是超导材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不过.” “不过什么?” “没什么。”汤姆·梅森教授摇了摇头,道:“你还有其他的事情吗?如果没有,十分钟后我有一场会议。” “暂时没有了,谢谢您的判断。” 谢里登·霍尔在文件上记录下几笔后,起身笑着道谢后迅速离开。 汤姆·梅森盯着他的背影看了一会,摇了摇头收回了视线。 如果那位徐川教授真的研发出来了室温超导材料,要想获取到完整的制备方法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哪怕是大概的制备方法流程,都不可能流传出来。 室温超导材料这种关乎国运的东西,真要做到了,怎么可能像改性铅磷灰石kl-99材料一样,公开制备过程? 的确,kl-99南韩已经申请了专利。 但专利这种东西,并不能保证一切。 哪怕在申请专利时,修改部分制备流程,部分实验数据。 如果是他,真要研发出了室温超导材料,最好的方法,无疑是像徐川教授一样,公开相关的消息,但保留制备方式,选择厂商合作生产。 就像是前些年他研发出来的一种纳米相铜材料一样,对外公开的同样只有实验数据。 而实际获取利益的方式,则是与工业界的生产厂商合作。 这才是利益最大化的方式。 这也是他去年从一开始就认为南韩的kl-99材料极大可能的是假的,有问题,而现在却认为徐川教授研发的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是真的的原因之一。 专利? 专利在这种涉及到国家安全的东西上,真保证不了什么。 第八百五十九章 :公开制备方法?打得一手好算盘! 伴随着室温超导材料的公开,相关的讯息从学术界迅速流传到了互联网平台上。 围脖、知乎、斗音等平台的热搜迅速窜了上去。 短短一夜之间,几乎所有人都关注到了这一爆炸性的消息。 【卧槽?川神他老人家,弄出来了室温超导材料?】 【楼2g?这消息都出来二十四个小时了!】 【我就问一句,我要是实现这个技术可以专升本吗?】 【别说专升本了,你可以带你的学校一起专升本!甚至每天骑着你学校的校长去上学,不对,应该说是骑着校长去华科院给那些院士讲学!】 【村民向你分享了常温超导的技术,人类的社会只不过是一个高等文明控制的游戏,川神就是npc,时不时出来分享一波技术()】 【去年来一次,今年又来一次,室温超导它又双叒叕来了!希望这次别又是造假。】 【这次可不一样,这次是川神弄出来的,根本就不是造假成习惯的棒子能比的。】 【但室温超导不可能实现,这东西要是做出来了,没有没能量损耗,岂不是说明永动机都能造?我反正不看好。】 【你不看好有什么用吗?川神看好就够了。】 网络上,讨论的浪潮一波接一波,几乎所有人都被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震撼到。 但更多的,还是对科技发展突破的喜悦。 毕竟就算是一个普通人,在互联网时代,也能够轻易的通过新闻或者其他新闻工作者,或科研爱好人员的讲解了解到室温超导材料到底是一样什么东西。 一时间,网络上绝大部分的人都在庆祝。 与此同时,另一边。 京城,科学技术蔀。 华科院总部的大楼中,在网络上讨论的热烈的时候,某间实验室里面同样正在加班加点的对一块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进行各项数据的检测。 “袁蔀,测试结果已经出来了。” 实验室中,一名穿着白大褂的中年男子手中带着一份检测报告走了进来。 “结果怎么样?” 已经在实验室等待了良久的袁周礼迫不及待的迅速问道。 “三个标准大气压下能实现标准室温的超导,五个标准大气压的强度下能保证三十摄氏度的超导,临界磁场、临界电流强度在标准室温低于徐院士此前研究的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仅有二分之一左右。” 实验室中,穿着白大褂的张平祥院士尽可能的用比较通俗简洁的话语,来和眼前这位科技蔀的领导解释实验数据的情况。 一边说,他一边将带过来的实验数据递了一份过去,虽然不知道对方能否看懂就是了。 “从实验结果来看,是超导材料无疑,也能够在室温下实现超导。” “不过和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相比,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的临界磁场和临界电流强度这些指标都不固定。” “不固定?是什么意思?”袁周礼接过报告,一边翻看着一边询问道。 张平祥院士想了想,解释道:“简单的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外部施加的压强越大,它允许的临界磁场和临界电流强度这些指标会越高。” “不过由于时间关系,这部分的数据还没有完整的进行测试,具体临界磁场和临界电流强度能提升到多高,还不确定。” 盯着手中的另一份实验数据,张平祥院士的眼眸中流转着浓浓的兴趣。 室温超导材料在各项超导指标上表现出来的性质,和低温/高温超导材料有着极大的区别。 这是一个前人从未涉及过的领域,对于他这种研究材料的学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让人痴迷。 袁周礼翻了翻手中的实验数据,开口询问道:“三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室温超导,应用起来难吗?” 虽然他是科学技术蔀的一把手,懂的大体上的东西,但这种细化到具体上的东西,还是需要专业人士解释的。 室温超导材料的重要性不用说,这份材料面世后,应用是必然的,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应用方面的问题。 如果应用相对顺利的话,这份室温超导材料无疑能直接垄断整个超导领域。 它对于工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促进无异于一场新的科技革命。 张平祥院士想了想,道:“做到三个标准大气压不难,不过它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受条件限制。” “像磁悬浮轨道、储能、医疗设备等相对大型的仪器上没什么问题,但手机、电脑这类信息技术难度目前还是较大的。” 袁周礼点点头,开口赞道:“已经很优秀了。” 微微顿了顿,他思忖了一下后接着询问道:“张院士,我想问问,这份材料,它的性能,足够支撑它大规模的应用到电磁武器或粒子武器等领域上吗?” 将超导材料应用到这些国防领域的设备上,不仅仅是他的想法,前面几代科技蔀的蔀长都在做这事。 上一任的秦安国就积极的推动过这事,而且尝试的最多的超导材料,同样是金陵的那位徐院士研发的。 最新下海的055b型驱逐舰上,就有尝试性应用的一门电磁炮,真正意义上那种,可以将金属炮弹加速到高超音速。 不过受限于技术问题,高温超导材料的制冷、电磁轨道的烧蚀、电磁炮的磁场与精度调控都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 他原本以为在自己的任期内,能够完成秦安国对于电磁轨道炮的研究就很不错了,没想到那位徐院士又给了他一个惊喜。 听到这个问题,张平祥院士想了想,开口道:“理论上来说,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比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更适合您说的这些。” “不过具体的情况如何,我很难判断。” “这方面的问题,我觉得如果想得到答案的话,最好询问一下徐院士,他作为研发材料的人员,肯定会比我更加的清楚。” 袁周礼点了点头,记下这事后笑着道:“麻烦张院士了。” 张平祥摆了摆手,道:“如果没有其他的事情,我这边还得再对室温超导材料做些实验研究。” 对面,袁周礼笑着道:“那我就不多打扰了,您先忙。” 张平祥点了点头,穿着白大褂转身又进了实验室。 对于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他很感兴趣。所以准备今天加个班,多做一些测试,然后明天飞去金陵,找徐川聊聊。 arxiv上的论文他已经看过了,电子离域化的应用对于材料学界来说是一条全新的道路。 那篇上传到预印本网站上的室温超导机理论文虽然详细的解释了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的超导机理,但却缺少了很多的东西。 他对于这方面尤为感兴趣,如果徐川同意,他甚至想将这部分的东西整理出来,在材料学领域编写出一本教材出来。 哪怕现在不可能广泛的传播,但未来绝对是材料学的学子们必读的一本书。 带着手中的实验数据和张平祥院士对室温超导材料的意见,袁周礼迅速回到了科学技术蔀的总部。 办公室中,刚落座,助理就敲了敲门走了进来。 “蔀长,关于徐院士公开在arxiv预印本网站上的室温超导材料,舆论方面有些不对劲,米国、欧盟等国家的一些顶尖物理实验室可能下场带节奏了。” 助理快步的走了进来,将手中的资料文件放到了桌上。 “嗯?什么情况?” 听到和室温超导材料有关的信息,袁周礼快速的询问道。 “以米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nasa宇航局、加州纳米研究中心si)、英格兰国家材料中心、樱花国国立材料研究所等顶尖机构为首。” “目前学术界和网络上有节奏性的舆论,认为徐川院士公开的室温超导材料的实验数据有重大问题,可能涉嫌实验数据造假” “他们希望徐院士为此进行证明,或公开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的制备方法,他们希望对室温超导材料进行复刻实验,以验证徐院士公开的实验数据.” 听到这番话,袁周礼的脸色顿时就冷峻了下来。 “呵!” “希望对室温超导材料进行复刻实验,验证数据?他们倒是打得一手好算盘?” 他差点没被这理由给气笑。 要求公开室温超导材料的制备方法,这还真是无耻的坦荡荡啊。 深吸了口气,袁周礼开口道:“暂时不用理会,这事不归我们管,网信那边会处理的,他们倒是想得美,还希望公开制备方法?” 助理点了点头,接着道:“另外我这边收到了国内不少材料研究所包括魔都材料研究所,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申请,希望能够分配到一份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用以研究。” 袁周礼想都没想,开口道:“告诉他们暂时没有,有了会及时安排的。”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另外,帮我订一张明天上午前往金陵的机票。” 这种东西,每个人都想要获取到第一手的实验数据和材料,但金陵那边送过来的室温超导材料总共就只有两块。 一块送到了华科院物理研究所·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那边分析,另一块则在总部这边做数据检查,他也没有其他的材料给其他研究单位检测。 暂时只能让他们先等着。 现在确定了室温超导材料没问题,很快他们就会有足够的实验样品的。 “好的。” 助理点了点头,应了下来后开口道:“还有一件事,一个小时后,在三号会议厅有一场关于能源科技规划发展的会议。” “让战略研究院那边周林周主任代替我过去开会,他知道怎么处理,我这边有其他的事情。” 袁周礼没在意的安排了一下,同时将从科学院那边带回来的资料收入文件袋中,接着道:“联系下司机小李,让他现在到楼下等我。” “好的。” 整理了一下需要携带的资料,袁周礼快步走出了办公室。 能源科技规划发展的会议虽然重要,但相对比室温超导材料带来的影响,就完全不值一提了。 他现在得将相关的情况迅速汇报上去,商议后续的发展。 在科学技术蔀准备着相关的工作时,另一边,在一些国家有心的安排下,室温超导材料在互联网上的讨论已经彻底的宣传开了。 米国、欧盟、东亚等多个国家的主流媒体均有报道相关的消息,并且将对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实验数据的质疑,以及希望对室温超导材料进行复刻实验验证的新闻盯上了热搜第一。 甚至就连有着防火墙的国内,相关的新闻消息也被顶上了热搜。 《米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对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的实验数据提出质疑,数据或涉嫌伪造。》 《英格兰国家材料研究中心希望对川海材料研究所研发的室温超导材料进行实验复刻,以验证数据是否正确。》 《樱花国国立材料研究所公开表示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的数据存在严重问题!》 《.》 在有心的推动下,网络上有关于室温超导材料的舆论已经爆炸了,相对比一年半之前南韩公开的kl-99有过之而无不及。 围脖、知呼、帖吧等网站上相关的话题讨论得热烈无比。 热烈庆祝的氛围这会变成有些凝重起来,那些原本被主流声音压下去的带路党、自我优越党、秀认知党一下子全都冒了出来。 【多家顶尖材料实验室一致认为徐院士的室温超导材料数据有问题,好家伙,这室温超导材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看吧,我就说了,室温超导根本就不可能实现,哪怕是徐川,也不可能做到,这根本就是违反物理学的!】 【质疑而已,又不是证据,川神研发的材料,我相信一定行!】 【无脑之人简直可悲,你们还真把他当成神了啊,什么都行?笑。】 【318.651kpa,25摄氏度的环境中实现超导,这也不叫室温超导啊,准确的来说应该是高压常温超导材料吧。】 【三个标准大气压而已,几乎可以忽略。】 【橡树岭国家实验室都公开表示数据存在严重异常,可能涉嫌造假,这可是二战时期弄出来了原子弹的实验室。】 【室温超导意味着电流通过它没有任何的损耗,想想就知道不可能,真要没有损耗,这不就是永动机吗?初中老师没交过你们,永动机根本就不可能实现。】 【路要一步一步走,步子太大容易扯到蛋。】 【对不了解的事物闭嘴是现代人最缺的素质,室温超导和永动机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什么都不懂就在这里哔哔,九年义务教育任重道远。】 【既然被人质疑,为什么不证明自己呢?当初的kl-99材料公开了完整的制备方法,其他实验室也很快就完成了证实。】 【不管真与假,站在个人和科研的角度上来说,我觉得作为当初亲自否决掉kl-99材料的徐教授应该站出来面对这些质疑的声音。】 第八百六十章:学术界的指鹿为马 热议不只是进行在围脖上,随着相关话题登顶热搜,话题的热度很快向着其它平台蔓延。 比如β乎上一位匿名的网友,在室温超导材料爆出了实验数据可能存在造假,面临着多家顶尖实验室质疑的时候,立刻发布了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从什么是超导材料,再到超导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室温超导是否能做到等等,深入剖析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 【.科学是严谨,尽管我个人很希望室温超导材料的实现。但经过与多名从事物理行业的学者与教授的讨论,室温超导材料这种不需要外部能量输入就能够完美的运输电能的材料是不可能存在的。】 【很简单的道理,它就像是永动机一样,完全是违背物理学定律的。】 【而众多顶尖材料研究所与实验室,其中不乏米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英格兰国家材料研究中心等世界排名前五的研究机构,对于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的质疑,无疑意味着室温超导材料公开的实验数据有着重大的问题。】 【但面对这样一份漏洞百出,有着重大问题的数据,国内却没有任何一家材料研究机构站出来表示自己的意见。】 【这中间到底有什么问题,带上脑子好好思考一下吧。】 【我再次重申,科学应该是严谨的,也应该是反复求实的,不能因为某些人的自大,垄断了整个学术界的研发,致使国内其他的学术机构不敢发声。】 【对于如今正高速发展的祖国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以史为鉴,我们不能让指鹿为马的事情发生在学术界和科研界,它影响的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乃至全世界的未来。】 文章一经发出,顿时在网上引起了不少人的赞同,并且被截图转载到了围脖和自媒体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学术界内部的视线聚焦在徐川研发的室温超导材料上,也没有太多的学者或科研人员喜欢时刻在网上冲浪。 以至于这一篇明显是带着浓重个人主观看法以及对室温超导材料,物理学一知半解的文章迅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在不上上网从来都不带自己脑子,更乐意用自己那低浅的思维去恶意揣测别人的人来说,这篇文章毫无疑问切中了他们的小脑。 这些人更愿意相信这是那个高高在上的人对国内学术界垄断性质的一种尝试。 就如同文章中所说的一样,是一次学术界内部的指鹿为马。 是徐川对国内学术界发声的一种统治性尝试,否则为何在国外的科研机构纷纷质疑的时候,国内学术界却没有任何的发声呢? 甚至一小部分的人在文章带动下,开始在网上呼吁要求徐川站出来面对质疑,解释实验数据或者是公开制备方法,以供其他的研究机构进行复刻实验。 而这些人给出理由更是站在了道德的高点,以及一种‘诡异’的自我认为是替徐川好,替华国好的角度。 他们认为一份材料的重要性远远抵不过国家在学术界的名声,如果出现了这种严重造假的事情,那么华国在学术界将被整个世界所唾弃。 尽管依旧有不少的网友在反驳这种看法,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盲目从众的。 一篇β乎上的文章, 对于徐川来说,虽然上网冲浪的强度并没有陶哲轩这种学术界的冲浪小王子高,但他也并不是与世隔绝的怪人。 β乎上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的论文,同样映入了他的眼帘中。 川海材料研究所的办公室中,看着文章中将他比作指鹿为马的赵高,徐川没忍不住笑了笑,啧啧称奇地说道。 “写这文章的,还真是个‘人才’啊,这节奏带的,我都想给他点个赞了。” 不得不说,能写出这篇文章,这个人的确有点水平。 不过这个水平指的是带节奏的水平。 至于他对于超导材料和学术界的了解,只能说大部分的信息都是道听途说,以及自己的恶意揣测。 甚至连佰度一下,他都懒得去。 比如他说室温超导和永动机一样,都是违背物理规则的。 很显然,光是这句话,就足够证明他的水平了。 因为室温超导材料和永动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前者是指在室温条件下具有超导性的材料,即在没有电阻的情况下传导电流的材料。 它的的发现对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因是因为它可以提高电力传输的效率,减少能量损失。 它并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它只是在特定条件下传输能量不损耗而已。 而永动机是一种理论上可以无限期地对外做功而不需外部能量输入的机器。 这才是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的技术。 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地球上所谓的室温,放到整个宇宙中,其实根本就不算什么。 毕竟室温只不过是人类定义的最适合人类生存居住的温度而已。 太阳系中的水星、金星,上面的温度随随便便就能突破上百度,室温相对而言,根本就不算什么。 各国实验室对于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超导数据的质疑,一方面是这些数据的确不符合过往的超导材料数据。 另一方面,这中间未免没有一些政治影响。 室温超导是什么? 是能改变整个世界格局的材料,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且这份实验数据,还是他亲自公开的。以他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学术信誉,即便是从实验数据来看有着很明显的问题,各国也不敢放松。 让各大实验室在这上面表态,逼迫他和川海材料实验室正面回应这事,即便是不能像南韩的kl-99材料一样公开制备方法,也能从其他方面多多少少的获得一些东西。 比如获得一块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用以研究,比如对数据做出一些解释等等。 而各大材料实验室也乐意配合。 无论是室温超导材料本身,还是对数据或室温超导机理的解释,都是他们所需要的。 办公室中,樊鹏越端着一杯咖啡,抿了一口后好奇的问道:“都这么写你了,你不生气?” β乎上的这条新闻,其实是他带过来的。 放下手中的平板,徐川笑了笑,开口道:“你是说将我比作赵高吗?” 樊师兄耸了耸肩,不言而喻。 赵高是什么人?妥妥的奸臣。 虽然现代影视作品中有不少都在洗白,但就史书来看,赵高就是个奸诈人物。 抿了口清茶,徐川笑着道:“挺有意思的说法,对比一下我在国内的学术地位,还真有点像后期的赵高。国内的学术界,至少在数学物理这些领域,还真是我说了算。” 虽然从文章上来看,发表文章的这人压根就不懂超导材料和学术,不过就这带节奏的能力,做自媒体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了。 得亏是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是真正的室温超导材料,尽管有着一定的压强限制,但实验数据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不然闹到最后,还真是件丢人的事情。 办公室中,郑海默默的听了一下,将这件事记录了下来。 他没有去询问徐川的意见,因为这位大抵是不在乎的,问了也是白问。 对于这种事,以他对徐川的了解,基本都是当乐子来看的。 事实上,发生这种事情并不是第一次,也不止一次两次了。 自媒体众多,总有人想搏个流量。 前几年徐川两院院士当选的时候,就有某个专职负责营销系列账号的博主发表了一篇质疑院士评选是否公正的文章。 还有可控核聚变技术研发和航天科技发展的时候,也都有类似的文章出现。 徐川可以不在乎,但他不能。 无论是从哪方面来说,他都不可能坐视出现这种事情而没有任何的行动。 只不过现在他们不好直接将网上流传的文章直接404掉,那样反而对于徐川的名声不利。 但事后算账,是肯定的。 造谣诽谤国家英雄送一副手镯,请他进去喝杯茶,蹲上一段时间是没什么问题的。 对于国家来说,徐川的名气就是国家的名气。这种踩着国家的名气给自己牟利的事情,如果说连惩罚都没有,那以后只会更多。 ps:晚上还有一章,12点前。 另:月底了,大佬们手中还有月票的求求了,月票越来越少了,qaq,哭。 第八百六十一章 :徐川:那就给点钱吧。 徐川没太在意这件事,对他来说,这种事情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点小插曲而已。 等到室温超导材料的消息全面证实后,这些流言蜚语也就会散去了。 甚至到时候网上指不定又是一大堆给他道歉的,说什么前段时间错怪他了什么的。 大部分的网友就是这样的,盲目的跟风,很少有自己的思考。 而且,就算是所有人都质疑他,对于他来说也没什么影响。 他从来都不在意外界的人对他的看法,想做的事情只要他自己认为有价值,那就一定会去做。 室温超导材料研发成功,时间也来到了十二月底,后天就是元旦,也是他的学生谷炳结婚的日子。 相对比网上的那些流言蜚语和质疑来说,他觉得给谷炳和江孜这对新人准备个什么礼物更加的重要。 这还是他第一个结婚的学生呢,作为师长,总得送上点什么祝福。 所以送什么礼物,得好好想想。 将室温超导材料相关的工作交给樊鹏越后,徐川回到了紫金山脚下的别墅中。 就在他刚离开还没十分钟,科学技术蔀那边的袁周礼蔀长和张平祥院士就是一同抵达了川海材料研究所。 他们是来找徐川的,之前收到的消息是在这边,结果扑了个空。 樊鹏越招待了一下,简单的聊了一些有关于室温超导材料方面的事情后,两人迅速追着徐川的脚步来到了紫金山脚下。 书房中,徐川刚坐下没一会,准备继续研究一下及电子离域效应应用在其他材料领域和方向时,就听到了门铃声。 “小灵,帮我开个门。” 书房中,徐川喊了一声,随即起身朝着外面走去。 最初的启灵只是个纯粹的ai学术助手,不过随着后面的开发,刘嘉欣那边给小灵加上了各种各样的功能。 包括他居住的别墅,后面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造,应用上了各种人工智能,可以随意操控,小灵也成为了智能居家的总管。 “好的,主人。”带着一丝孩子气的清脆声音在书房中响起,这是小灵的声音,一个小女孩的形象。 别墅的大门口,正等待着的袁周礼和张平祥两人忽然听到了‘滴’的一声,随即别墅庭院的大门忽然自动打开了,差点吓了他们一跳。 “欢迎两位客人,主人在客厅中等你们哦。” 小灵的声音在别墅庭院中响起,袁周礼好奇的寻找了一下声音的来源,没找到是从什么地方发出来的。 倒是张平祥,完全没在意这些,径直的朝着别墅里面走去。 客厅中,看到走进来的两人,徐川笑着打了个招呼:“袁蔀,张院士,你们怎么来了?” 袁周礼笑着开口道:“你又给了全世界一个巨大的惊喜啊,科研界研究一个多世纪的梦幻材料,在你手上实现了。” 徐川笑了笑,道:“一项还有瑕疵的研究而已,称不上什么梦幻不梦幻的。” 袁周礼笑着道:“你这也太谦虚了,室温超导啊,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于此,说梦幻都简单了些。” 客厅中,助理唐思佳推开门轻步走了进来,给三人烧水泡了壶清茶后又退了出去。 寒暄闲聊了几句后,袁周礼也没继续浪费时间,直接进入了正题。 “是这样的,徐院士,这次过来就是为了您研发的室温超导材料。前两天您送给科技蔀的材料我们已经进行一定程度的检测,数据和您公开的一模一样,具备极大的研究应用价值。” “所以这次过来,我代表国家想问问您对它的处理想法。” 室温超导材料这种东西,国家不可能不在乎。如果可以,他们自然1希望能够以一种保密的方式来进行处理。 包括应对网上的那些舆论什么的,他之所以匆匆从京城那边赶过来,就是希望这位别陷入那些舆论陷阱中。 徐川:“和上次的高温铜碳银超导材料一样吧,在国内建厂生产或者说选择企业合作生产。” “不过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的应用和工业化生产,速度可能没之前的高温超导材料那么快。” 高温铜碳银超导材料的工业化生产是有完整的方法,这个他知道,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 但室温超导材料的工业化生产,还需要工业界努力,难度很高,具体时间根本就没法确定。 闻言,袁周礼心一紧,马上追问道:“怎么了,是出什么问题了吗?” 呷了口茶,徐川开口道:“这次的材料研发,过程和传统的超导材料有着较大区别,有很多的步骤利用了顶级的纳米加工技术,需要用到不少尖端的科研设备。” “整体来说,它工业化批量生产的难题可能会很大。毕竟实验室产品和工业产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后续的工业化,应该还需要国内工业界的参与,所以什么时候能做到大批量的生产,这个没法保证。” 听到这个问题,袁周礼吊着的心也放松了不少,不是别的问题就好。 不过工业化难度会比较大这个问题同样也让他担忧了起来,尤其是这位说的,他说难度较大,那这个难度,可能有点超乎想象。 思索了一下,他开口问道:“如果说工业化生产难度大的话,那用实验室小批量生产呢?” 室温超导材料这种东西在国防、前沿科技等领域上的重要性极高。 如果说工业化生产的时间未知,那么小批量的生产就是他优先考虑的问题了。 毕竟他们不可能干等着工业界的突破。 徐川想了下,开口道:“通过实验室小批量的生产倒是可以,不过这种方法制备室温超导体,速度慢不说,每一份材料可以说都会相当的昂贵。” “而且有些设备,国内还没有生产,需要从国外购买。” 袁周礼思忖了一下,开口道:“这些都不是问题,关键在于授权。”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徐川接着道:“这份材料是您研发出来的,国家绝对支持你的一切合法权益。不过考虑到它的重要性,以及您刚刚说的工业化批量生产的难度,国家不能一直等着工业化生产技术完成再来应用。” “至少在那之前,我们需要一小批的材料,以用于各项技术的研发,比如军事设备、前沿科技等等。” “所以我想和您商议一下,在工业化之前,希望您能够授权给国家,通过实验室的方式来小批量的制备材料。” “等工业化完成后,相关的授权作废,届时再按照正常的方式进行采购。” “这样您看可以吗?” 徐川点点头,笑着道:“这个没问题,我会让川海材料研究所那边准备一份实验室生产的方法和需要的设备,届时袁蔀你带走好了。” 袁周礼脸上带着笑容,开口道:“实在是麻烦了,谢谢您对国家的支持,授权报酬方面,您尽管提,只要国家能做到,我们都会去尽力完成。” 徐川摆了摆手,道:“报酬什么的就没必要了,这种小批量的生产,赚不到什么钱,前期还得投入什么大量的资金。” 闻言,袁周礼连忙道:“国家绝对支持你的一切合法权益,这是您的研究成果,国家需要使用肯定是要支付报酬的。” 徐川想了下,无所谓的开口道:“那就随便给点钱吧,正好室温超导后续的优化还需要一些资金。” 三个标准大气压的室温超导材料并不是他的研究目标,能够做到常温常压下的超导才是他的研究方向,哪怕是最终做不到这个,也要尽可能的更多的降低对外部条件的需求。 “行,这个没问题。”袁周礼笑着道,也没再继续追问到底多少钱。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钱这种东西是最不值钱的。 尤其是给到徐川这种顶级科学家,那能转化的收益简直难以想象。 可控核聚变工程他们投入了数百亿米金,而收益,根本就不是多少钱能够形容的。 如果室温超导材料的后续优化成功了,受益的不也还是华国嘛,给多少报酬这事后续高层再内部商量就好了。 ps:二更求个月票,这个月的月票比上个月还少啊,→)╥﹏╥)→,月票,八尾暴风哭泣qaq。 第八百六十二章 :高斯步枪的希望 聊了一会对室温超导材料的安排后,袁周礼端起瓷杯抿了一口温热的茶水,润了润嗓子后看向徐川。 「徐院士,关于各国材料研究所对室温超导实验数据的质疑,你怎么看?」 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公开到arxiv上还不到两天,学术界就已经是闹得沸沸扬扬了。 虽然说这背后有着一些居心不良的国家插手这事,但也足以说明徐川在学术界的地位。 也只有他,公开的这类成果,能够这么快的影响全世界。 其实归根到底,就是各国政府怕了。 因为徐川在学术界的信誉和地位,远不是南韩那边能比的。 即便是公开的室温超导材料在实验数据上有着明显问题,各国也怕这是真的。 所以迫不及待的想要通过学术界的质疑和一些手段来证实室温超导材料的情况,以及获取一些其他的东西。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也没多想,他开口道:「按照上次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来吧。」 「不过橡树岭国家实验室、nasa宇航局、加州纳米研究中心si)....这些带头的闹事的,列入黑名单中,不提供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 超导材料这种东西,无论是高温超导材料还是室温超导材料,最终都是要应用的。 换句话来说,它其实是要用来赚钱的,无论是在国内销售,还是在出口国外,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赚钱。 当然,和其他的材料有所不同的是,室温超导材料对于科技的发展重要性很高,所以它的附带价值也极高。 因此,出口赚钱反而成为了它的附带属性。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掌握了这种跨时代的材料,赚钱无疑是次要的,主要的属性则是用来交易到各种金钱无法交易到的东西。 比如某些尖端技术,光刻机、半导体相关的技术等等。 这些东西对于华国来说,依旧有着不小的短板,且基本都是被其他国家禁止销售和出口的。 而室温超导材料则可以用在这些领域。 用以材料来换技术和设备,哪怕是次前沿的,也就这种跨时代的材料能做到了。 毕竟一个是鱼,一个是渔,两者是完全不同的。 而且换个方向来说,部分网友说的其实也没问题。 如果是在其他的一些领域,陷入自证陷阱是最愚蠢的行为。 但在学术界,质疑是学术的基本规则,自证也是基本规则。一名学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外证明自己的研究成果的正确性。 就像是数学,每一次的世界难题千禧猜想的证明,都需要通过数学界的审核,召开学术会议解释众多数学家的疑问一样。 在材料学领域,室温超导材料这种东西无疑同样是要经过外界的验证的。 或许有些人会觉得就算是不解释也没有关系,材料是真的自己用就行了。 但对于学术界来说,学术名声也是一名学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次的室温超导材料之所以能这么快就引起全世界各国的重要,不就是因为徐川的学术名声吗? 所以对外界证明室温超导材料的真实,是肯定的也是必须的。 类似于高温超导材料一般,邮寄一份材料给其他的研究所,完成测试实验就是最好的方式了。 这其实也是这些对外发声的材料实验室和研究所的目的。 获取到制备方法用脚趾头想都知道没戏,但获取一块室温超导材料用于研究,还是有可能的。 但这种带有明显政治因素的做法,徐川 有点恶心。 所以直接了当的将这些材料研究所和实验室排除在外了。 世界上的材料研究所和实验室那么多,多他们几个不多,少他们几个也不少。 都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但他可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君子。他是小人,这种事情,越早扇回去越爽。 你不是想通过舆论来逼迫我给你室温超导材料,来验证实验数据没问题吗? 嘿,我就是不给你,怎么的?别人就不能验证了是吧。 沙发对面,袁周礼颔首思考了一下,笑着开口道:「徐院士,关于室温超导材料的验证,我有一个建议。」 徐川看了过去,好奇的问道:「怎么说?」 袁周礼想了下,组织了下语言,接着道:「我的想法很简单,与其我们将材料送出去,让别人研究和检测,不如将对方的人请过来,在国内进行验证。」 听到这个建议,徐川皱着眉头开口道:「你是想避免室温超导材料流出去?」 袁周礼点了点头,他的确是这个想法,不过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没法在这里说出来。 徐川摇了摇头,道:「室温超导材料的流出是必然的,这个无法避免,除非我们不用它,也不生产。」 「只要等到工业化实现,甚至不用工业化应用,小批量的生产,使用后,其他国家获取到材料就很容易了。 「想着保密材料不外流,老实说没什么多大的用处,这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袁周礼笑了笑,道:「没关系,永远保密是不可能的事情,不过咱们能暂时性的保密一段时间,那也足够了。」 徐川:「既然这样,那就按照袁蔀您的意思来做吧。」 这位想要在大规模的应用前保密室温超导材料的做法,老实说他并不是很认同。 其他国家或实验室获取到室温超导材料这是避不可免的事情,室温超导材料不可能不应用。 而只要应用,其他国家获取到就很容易。 就像是高精度的芯片一样,只要你商业化应用,对外出售,其他人拿到是很容易的。 但拿到了芯片有用吗?没什么用,光刻机和一系列的加工手段才是真正保密的东西。 材料也一样,所以防止一种要商业化的材料不流出去这种保密手段,在他看来没什么意义。 真正的保密,他其实已经做了,公开的只是基础论文,制备技术和方法都是"黑箱化"的,这些也没有公开。 而且产品的逆向开发从来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材料领域。 真要是容易逆向的话,这些年以来,国内在材料领域的研发,会落后那么多吗? 不会的。 所以材料领域的保密,从来都不是靠不将材料流出去保密的,而是依赖的不断研发,不断的提升材料性能来进行的。 不过既然这位袁蔀提出来了要短时间内保密,他也不会反驳。 大概他可能还有一点其他的心思或想法吧。 这种事情,徐川也没太在意,配合一下工作也不是什么问题。 闻言,袁周礼的脸上也带上了一丝放心的笑容:「我会安排人配合川海材料研究所那边一起完成这件事的。」 徐川点了点头,道:「可以的,这些都是小事。」 袁周礼笑着道:「谢谢您的理解。」 顿了顿,他接着道:「另外,这次过来,还有一件事想和您请教一下。」 徐川:「什么事情?」 袁周礼整理了一下语言,开口道:「同样是和室温超导材料有关 系,关于这份材料,相信您也很清楚,它在各种前沿科技领域上的应用很重要,我们想问问,它是否有足够的潜力可以用来制造超导线圈、电磁导轨这些?」 徐川看了这位袁蔀一眼,嘴角带着笑意问道:「你是想问电磁轨道炮这些东西吧?」 袁周礼丝毫没有被看穿想法的不好意思,他笑着点点头,道:「国防科技也是科技嘛,都重要,都重要。」 徐川笑了笑,说道:「其实你不是第一个问这个问题的。」 想了想,他接着道:「怎么说呢,抛开它的脆性和易损性来说,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比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更适合电磁轨道炮这些。」 「三个标准大气压的强度并不高,很容易做到,也很容易应用到电磁轨道炮这些技术上。」 「不过还是老问题,脆性和易损性没法抛开来说,你知道的,这类武器设备的应用环境往往都很恶劣,这个没法抛开说。」 「所以目前来说,要想将它应用到电磁轨道炮、高斯步枪这些国防武器上,难度很大。」 这其实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上次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研发出来的时候,上一任科学技术蔀的蔀长秦安国也问过他这事。 他的回答也差不多。 袁周礼想了想,试探性的开口问道:「也就是说,只要能够解决掉室温超导材料的脆性和易损性这两个问题,将它应用到这些国防科技上,是可以做到?」 徐川点了点头,道:「理论上可以这样说,不过要解决这两个基础问题,需要多久的时间我没法给你保证。」 室温超导材料在电磁轨道炮、高斯步枪这些武器设备的应用上,相对比高温超导材料来说,还是有进步的。 最起码,三个标准大气压的强度,相对比152k的低温更适合这些技术。 它不需要液氮液氦这些东西冷却,将材料面临的压强提升到三个标准大气压以上可以通过增加作用力、减小作用面积、优化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等等方法来实现。 简单的来说,如果能够解决掉脆性和易损性这两个关键问题,那么室温超导材料在理论上是可以完成小型化电磁轨道炮,电磁线圈炮这些东西的。 也就是科幻电影中的高斯步枪、电磁步枪这些小型,但杀伤力巨大的武器是能够造出来的。 因为它有足够的小型化基础,不再需要拖着庞大的冷却装置来给超导材料降低温度。 听到这个回答,袁周礼的眼眸一亮,内心也活跃了起来。 虽然徐川说不知道要多久的时间才能完成后续的优化,但至少有希望了不是吗? 相对比高温超导材料来说,室温超导材料可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等他回去了,一定要和上面沟通一下,授权室温超导材料的费用,必须得多给点补偿! ...... 办公室中,在处理好室温超导材料相关的事情后,这位袁蔀长就先起身告辞离开了。 今天能抽出时间来这边一趟就很不容易了,他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要做。 至于张平祥院士,他就没打算短时间内离开金陵。 他既想看看徐川到底是怎么制备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的,也想看看那些没有公开出去的论文,还想参与进后续室温超导材料的优化研发中。 对于这些要求,徐川答应的很痛快。 上次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优化的时候,这位张院士就参与进来了,有着丰富的经验。 怎么说呢。 就一句话,白嫖的劳动力,还是自己主动送上门来的,那不香吗? ...... 翌日。川海材料研究所,徐川的办公室中。 将手中完整版的《凝聚态电子局域化构造理论》论文看了一遍后,张平祥长舒了口气,目光熠熠的看向徐川,开口说道。 「很精妙的论文,从未想过材料学界还有这样的一条路。」 徐川笑了笑,道:「电子离域化的应用,不仅仅是在室温超导材料上,在其他的材料上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它能极大程度的优化材料的部分性能,值得深入研究。」 张平祥院士认真的点了点头,道:「我也是这样想的,所以,我有个想法,需要你的同意。」 「什么想法?」徐川好奇的询问道。 张平祥组织了一下语言,开口道:「简单的来说,你这篇论文的潜力巨大,它足够在材料学领域开辟出一门新的学科。」 「我想将这部分的东西整理出来,在材料学领域编写出一本教材出来。以供材料学界的学子学习和研究。」 听到这话,徐川有些诧异的看了一眼这位张院士,见他神色认真,不像是开玩笑的样子。 「着书立说啊~」 深吸了口气,徐川靠在椅背上感慨了一句,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 对于国人来说,这大概是一名读书人的最高境界了。 ...... ps:晚点还有一章,不过会比较晚,大家早上起来看好了。 另:月底最后一天了,大佬们手里还有月票的投投吧,八尾卖个萌了,喵^????^?。 免费阅读. 第八百六十三章 :著书立说 著书立说。 老实说这并不是有人第一次向徐川提起这件事了。 早在当初的霍奇猜想被他证明,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完成的时候,爱德华·威腾和皮埃尔·德利涅两位普林斯顿的导师就向他提起过这事。 代数簇与群映射工具完全值得独立拓展成一本教材。 而后面ns方程证明的时候,微元构造法更是让费弗曼、德利涅、法尔廷斯、高尔斯、森重文五名顶级数学家联合称为开创学科的工具。 他早就达到了这个阶段,只不过是一直没时间去做这种事情。 毕竟出书编写教材这是很耗费精力和时间的一件事,他目前没时间也没精力去做这种事。 这一次,这位张平祥院士在面对涉及到自己专业领域的东西,同样也提出了一样的意见。 甚至他愿意帮忙整理相关的理论和资料,编写著作教材。 脑海中的思绪在这一瞬间千转百回,徐川长舒了口气,笑着开口道:“承蒙张老看得起,不过《凝聚态电子局域化构造理论》和‘电子离域效应’的应用这些东西暂时还不太适合全面公开。” “我公开的只是基础部分,对于超导领域和材料的研究来说无伤大雅。但这种完整的论文编写成书,无异于给其他国家指明了研究方向。” 闻言,张平祥一愣,旋即懊恼的开口道:“是我着魔了,只想着这些东西对于材料学发展的重要性,忘了这些。” “的确,以现在的情况来说,这些东西还不太适合全面公开。” 室温超导材料的重要性不用多说,即便是他想要整理的东西只是理论,并不会附带实际的制备方法,也足够给其他国家指明一条研究道路了。 而电子离域效应的应用,更是涉及到材料学发展的重要理论。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后者比前者更加的重要。 因为前者只是一种材料,尽管价值极高;但后者却是具备着无限的扩散能力。 从无机材料到金属材料,再到氧化材料,原先无法应用电子离域效应的材料未来都有可能通过这种方法改变物质的电磁性质,如示态密度、电容和磁致伸缩系数等等。 尽管现在它还是只是笼统的‘雏形’,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后续是能够慢慢的完善的。 这篇理论,足够影响整个国家未来材料学的发展了。 就这样整理出来公开出去的确不太合适。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再等等吧,现在也不急,我还算年轻,有时间可以慢慢的来规划未来的事情。” 张平祥院士斜睨了他一眼,吐槽道:“如果你都不算年轻,那我算什么?已经埋进土里面了吗?” 他差点忘了,眼前这个家伙今年还不到三十岁,准确的来说是二十七岁。 这个年龄,放到学术界,那真是年轻的不能再年轻了。 著书立说,的确不用那么急。 他现在的精力,更多的应该是放在前沿领域的学术突破上。 张平祥院士留下来参与超导材料的优化工作也不是第一次了,不需要徐川特别安排。 交流好一些优化的方向和想法,一起在川海材料研究所的食堂吃了顿午餐后,徐川便离开了这边,前往了南大。 明天元旦,也是他的学生结婚的日子。 谷炳邀请了他担任证婚人,他肯定得提前抽出些时间来去和那边的司仪交流沟通一下流程什么的。 “教授,这是您交代的东西。” 办公室中,汤然将一份文件递了过来,眼神中带着一丝羡慕。 这是她亲手操办的事情,自然知道里面是什么,也知道这是徐川送给他学生的结婚礼物。 徐川接过文件袋,拆开看了一眼,确认没有错误后,笑着点了点头:“谢谢,麻烦你了。” “没有的事,这是我的工作。”汤然笑着说道:“郑海已经在楼下等您了。” “好。” 徐川点了点头,收起文件袋朝着楼下走去。 鼓楼广场,绿地洲际酒店。 徐川找到了正在酒店中忙着结婚前准备工作的小两口。 因为谷炳和江孜都不是本地人的关系,但婚礼选择在金陵举办,所有双方亲友都已经提前接了过来,剩下的就是配合酒店的工作了。 “准备工作做的怎么样了?” 宴会大厅中,徐川笑着拍了拍谷炳的肩膀。 “教授,您怎么来了。” 正在和酒店的工作人员商议明天的安排的谷炳扭过身来,惊喜说道:“已经都准备的差不多了。” 一旁,酒店的经理在看到徐川后眼睛都亮了,脸上堆满了笑容,热情的伸出了双手。 “徐院士您好,我是绿地洲际酒店总经理郑礼宁。” 一场普通的婚礼,对于绿地洲际酒店来说正常情况下自然是轮不到总经理亲自出马安排对接详细事情的。 不过明天结婚的人身后的背景不简单,华国学术界的第一人,徐川院士的学生。 再加上徐院士明天还会亲自到场,所谓为了确保所有的工作顺利进行,他这个总经理亲自对接安排所有的工作。 本以为明天才有机会见到一面那位传说中的人物,没想到今天下午能在这里看到。 “郑经理你好。” 徐川笑着伸出手握了握,打了个招呼:“谷炳的婚礼,麻烦贵酒店了。” “客气的,能承包谷炳教授的婚礼,这是绿地洲际酒店的荣幸。”郑礼宁满脸堆笑的说道,顺带从从上衣的兜里摸出来一张黑色的名片递了过来。 “这是我的名片,徐院士,如果您在酒店方面有什么需求,可以随时打给我,绿地洲际酒店永远向您敞开大门。” “你们先聊,我先去检查一下婚礼安排,就不多打扰了。” 郑礼宁笑着告退,他没有想多聊,只是简单的打个招呼后就准备走人,将空间留给对方。 对于他来说,能在这种大佬面前留个印象就足够了。 徐川笑着接过名片看了一眼,点了点头。 “明天就要结婚了,感觉如何?” 好奇的打量了一下已经接近布置完成的婚礼现场,徐川笑着开口问道。 “有点儿。”谷炳点了点头,说是紧张,不过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 “加油,第一次结婚,肯定有点的。”徐川笑着道。 对面,谷炳有些哭笑不得的说道:“教授你这用词真奇怪,什么叫做第一次结婚,肯定有点的?” 顿了顿,他看向徐川,眼神中带着古怪:“而且,这话说的教授你好像结过婚一样,还不止一次。” 徐川有些不好意思的咳了一下,他只是顺口用开学术会议的常用惯例话语鼓励了一下,没想那么多。 笑着摇了摇头,他将手中的文件夹递了过去,开口道:“送你的结婚礼物。” 谷炳摇了摇头,道:“教授您能来参加我的婚礼我就很高兴了。” 他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但是凭他对徐川的了解,里面的东西肯定价值不菲。 徐川笑了笑,将文件袋塞给了他,道:“收下吧,不是什么很贵重的东西,也是你的刚需。” 谷炳想了想,拆开文件袋看了一眼,立马就想将其还回去。 “太贵重了,教授。” 谷炳苦笑着说道,他只是瞄了一眼,里面的红色本本就证实了他的推测。 他就不该信这位导师的话的,什么不贵重,一套房子还不够贵重吗? 金陵的房价,以他目前的收入,少说也要十几二十年才能买上一套。 而且以徐川的性格,送的房子肯定是南大附近的,并且档次不会低,这样一来价格就更加的昂贵了。 别说奋斗十几二十年了,就是时间再翻个倍,他都不一定买的起。 徐川笑着道:“你和江孜结婚了,总该有个住的地方,房子是刚需。一套房子而已,对我来说真没什么。” 本来他是想送六金首饰这类结婚必备物品的,但一个月的时间比较紧急,这些东西打不出来。 想来想去,想到最后,他能想到的最实用的东西,就是房子了。 一套几百万的房子,对他来说,还真不算什么,银行卡里面余额的利息一个月都比这个多。 钱这种东西,现在对他来说还真的只是个数字,送一套房子给这个学生也不是什么事。 当然,也不是每一个学生结婚都有这个待遇的。 谷炳虽然并不是最出色的,但却是所有学生里面最孝顺的。 逢年过节能够亲自上门给他拜访必定会亲自来,没法上门的礼节也会打电话发信息祝福。 这种学生,能够在生活上给予一些帮助,徐川还是乐意的。 第八百六十四章 :没什么价值,所以卖了二十亿? 过完元旦,时间也正式的进入了2025年。 对于徐川来说,他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什么太大的影响。 每天的工作和研究依旧是那几样,室温超导材料的性能优化、航天领域的工作推进、数学上的研究等等。 就在谷炳结婚后第三天,深冬的金陵,终于迎来了25年的第一场雪。 从红旗轿车上下来,徐川拍了拍肩膀上落下的雪花,走进了川海材料研究所。 此刻,核心实验室中,穿着白大褂的张平祥院士皱着眉头紧盯着手中的实验数据。 这位此前参加过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优化的老院士再次加入室温超导的优化工作中,对于研究所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波澜。 樊鹏越安排了一些研究员辅助后,他很快就进入了研究状态,这会正在想着怎么解决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脆性过大的难题。 “来了?” 徐川推开门进来,听到动静的张平祥扭过头看了一眼,打了个招呼。 “这是晶须(纤维)增韧后的实验数据?” 徐川走了过去,好奇的从实验桌上拿起了一份检查数据后看了看,笑着问道。 张平祥院士点了点头,道:“虽然你之前和我说过,氧化铜基铬银系超导材料和此前高温铜碳银复合材料不同,以前的晶须(纤维)增韧技术大概率行不通,不过我还是试了试。” “毕竟这是之前已经成功过了的手段。” 叹了口气,他接着道:“结果很不理想,它不仅没有增加多少韧性和强度,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局部电子离域化的结构,导致了超导性能的降低。” 室温超导材料和之前的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面临的问题其实是一样的,两者的性质都偏向陶瓷,物理性质较为脆弱。 所以即便是徐川和他说过,这种增韧手段大概率在室温超导材料上行不通,他还是通过实验试了试。 结果证实徐川是对的,晶须(纤维)增韧技术在室温超导上的确行不通。 徐川没有任何意外的笑了笑,开口解释道:“这很正常。” “室温超导材料的制备方法和高温超导材料的制备方法完全不同,它的超导性能依赖于基层材料表面的电子局域化构。” “这是室温超导材料的核心,既赋予了材料在室温下的超导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材料的物理性质。” “晶须纤维增韧这种手段,会破坏材料本身固定的电子局域化结构,而这个结构失效,超导性能也就失效了。” “所以对于对于块体陶瓷材料,相变、微裂纹、弥散、晶须(纤维)增韧等手段大概率都是行不通的。” 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的缺点要是那么好解决,他也不会说这是个巨大的难题。 电子局域化结构的特性富裕了它室温超导的性能,但也极大程度的锁死了材料的物理性质。 而超导依赖的就是基材表面的结构,外部的干扰会直接破坏它的超导性,内部的改变也同样会影响到电子局域化。 也就是说,无论是从外部入手还是从内部入手,都极难解决它的脆性和易损性难题。 张平祥院士点了点头,这些东西在前几天的时候徐川就和他说过,不过人嘛,总是有一些侥幸心理的。 试一试也没什么问题,花不了多少钱,用不了多长的时间。 想了想,他开口询问道:“你有什么好的研究方向吗?” 徐川摇了摇头,道:“目前我也没有什么好的研究方向,不过从本质上讲,电子离域效应是化学反应中化学键的重组,这个过程经常伴随电子转移,或许可以考虑一下这个方向?” “物理化学么?” 张平祥院士思索了一下,摇着头道:“我对这方面并不是熟悉。” “不过,我有个学生,他研究的方向就是物理化学领域,如果你允许的话,我喊他过来一起研究一下?” 可能是觉得这话有点冒昧,毕竟是严格保密的技术,他又补了一句:“他叫钟安,目前在华中科大那边任职,你可以先让人查查他的情况。” 徐川想了下,道:“行,我找人问问。” 虽然是张平祥推荐的人,他也没第一时间答应,毕竟涉及到室温超导材料,先让郑海帮忙查查底子再说。 和张平祥院士聊了一会有关于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的优化问题后,徐川起身离开了实验室,朝着樊鹏越的办公室走去。 办公室中,樊师兄手中的电话才挂掉,看到徐川过来,他快速的开口道:“来的正好,正要去找你呢。” “怎么了?”徐川问道。 “我还想问你呢。” 说着,他面色古怪的看了过来,开口问道:“你将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卖了?” “嗯?没有啊,为什么这么说?”徐川诧异的看了过去,有些不解。 室温超导材料这种能够影响整个世界格局和发展的东西,他怎么可能轻易的卖出去。 闻言,樊鹏越脸上的表情更加的古怪了:“那这二十个亿,是怎么回事?” “我刚刚收到了财务那边的消息,研究所刚刚收到了一笔资金,费用写的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的使用授权费用。” “二十亿?”徐川有点懵,呆了一下才反应过来,知道了可能是什么。 他笑着解释道:“我大概知道是什么,应该和前几天和科学技术蔀的袁蔀说好的事情有关。” 顿了顿,他接着道:“我之前不是让你准备了一份详细的室温超导材料制备方法和需要的仪器设备吗,就是这个。” “上面需要室温超导材料用于军事和前沿科技的研究,但室温超导材料的工业化还面临着难题。所以袁蔀那边拿走了实验室制备方法的授权,时间持续到工业化完成。” “这应该就是那个授权费用了,是我忘了跟你说了。” 这几天他一直都在忙其他的事情,袁周礼之前说过的授权他忘记和樊鹏越说了。 他也没想到上面的动作会这么快,这才几天,授权费用就打过来了。 正聊着,办公室中的固定电话忽然响了起来。 樊鹏越走回办公桌后面,接起了电话。 “是,我是。” “好,好的,我知道了,麻烦你了。” “嗯,财务那边已经收到了。” “好的,我等会看看文件,如果有问题,会及时和你们沟通的” 浅浅短短的聊了几句后,樊鹏越挂断了电话,长舒了口气放松了下来,开口说道:“上面打电话过来了,说了你刚刚说的事情,授权邮件发到了我邮箱,我等会看看。” 停顿了一下,他看向徐川,笑着说道:“我还以为你将室温超导材料的授权给卖了呢,差点吓死我。” 他也是刚刚才收到消息的,还没来得及详细了解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听到财务那边说有一笔和室温超导材料的授权交易,差点没吓死他。 老实说徐川将室温超导材料的授权给卖了这事也不是不可能的,尤其是交易对象是国家的话。 这事有点坑爹,徐川没说就算是了,上面做的也有点不明不白的,钱都打过来了,都没通知他具体的情况,现在才打电话过来,害他白担心一场。 徐川笑了笑,道:“怎么可能,真要卖掉授权,我肯定会和你说一声的。这个授权不算什么,本来我是打算送给科技蔀那边用的。” “毕竟工业化批量生产才是真正赚钱的方法,这种实验室制备,投入太大了,而且生产数量也比较小,没什么太大的价值。” 听到这话,樊鹏越嘴角抽了抽,张了张嘴欲言又止,最终还是没忍住吐槽道。 “没什么太大的价值?然后你就卖了二十亿?” 徐川摇了摇头,道:“我只是和袁蔀说随便给点授权费用就行,也没想到他会弄过来这么多。” 实验室制备室温超导材料的授权方法并不值那么多钱,前期投入资金大,需要各种顶尖设备不说,生产规模也小。 而且更关键的是,这只是阶段性的授权,并不是永久的。 协议持续到室温超导材料完成工业化生产自动作废,虽然找到工业化的方法很难,但徐川估计再长可能也四五年的时间左右,国内的工业界应该就有办法。 如果是短的话,可能两三年或者一两年,他们就能找到批量生产的方法。 毕竟如今国内工业界的发展,不是米国能比的。 要说搞研发,可能不太行,但是在实验室制备的流程完整的情况下,找到一种复制生产的方法,这是国内的强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比,哪怕是米国也不行。 二十亿,买一个相对短期的实验室制备方法授权,还不是工业化的那种,这价格,徐川的确没想到。 他本以为能有个几千万或者一个小目标就很不错了,结果上面翻了几十倍。 ps:二更求月票,月初了,大佬们手中的保底月票求求了,明天继续加更! 第八百六十五章 :载人登火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十亿,买一份相对短期的实验室制备方法授权,即便是购买对象是室温超导材料,这个价格也的确有点夸张了。 不过徐川和樊鹏越都很清楚,这二十亿,既是上面对川海材料研究所的补贴,也是对后续室温超导材料优化以及工业化的经费投入。 室温超导材料对于前沿科技、国防武器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太重要了。 重要到二十亿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只要能解决掉室温超导材料的工业化难题,华国的科技发展能再上升至少一个台阶。 这种收益,别说二十亿了,就是两百亿、两千亿都值得。 所以徐川和樊鹏越也都没有提将这笔钱退一部分回去什么的,既然给了,那就收下就行。 而他们要做的,就是尽力加快速度,投入资金去解决温超导材料的优化以及工业化生产难题。 将川海材料研究所这边的工作安排妥当后,徐川便回到了南大。 室温超导材料这几天依旧牢牢的占据着各大平台讨论的热点,不过这事已经和他没有太多的关系了。 科学技术蔀那边的袁周礼接手了相关的工作,对全世界顶尖的一些材料研究所到华国这边来做超导检测实验。 虽然说对这种短暂的保密,不让室温超导材料短时间内流出去的做法有些不解,但徐川也没多想,让川海材料研究所那边配合了上面的工作。 大概是上面有一些自己的其他想法吧,对他来说,这些都是小事。 办公室中,正当徐川思考着航天领域的安排工作时,一道清脆悦耳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教授,您现在有空吗?” 徐川扭头看去,是他最小的学生刘嘉楹,这会正站在门口看着他。 笑了笑,他开口问道:“怎么了?” 快步走了过来,刘嘉楹将手中的笔记本递了过来,开口问道:“我有个问题有些不懂,您能给我讲讲吗?” “我看看。”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接过了笔记本。 “子流形和余维数方面的啊。” 目光落在了清秀的字迹上,徐川扫视了一遍用圆珠笔记录下来的问题,笑着开口道。 “这个问题涉及到微分几何、微分拓扑与代数拓扑、微分方程和非线性分析等多个理论,你从哪里找来的?” 刘嘉楹想了下,回答道:“学习拉格朗日流形的时候,对光滑函数进行推论的时候遇到的。” 闻言,徐川有些讶异的看了她一眼,好奇的问道:“也就是说这个问题不是你从其他地方找到的,而是你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推导出来的?” 刘嘉楹点了点头,道:“我好像的确没在相关的教材上见到过这个问题。” 顿了顿,她的目光落在徐川手上捏着的笔记本上,接着道:“学习紧(无边)辛流形的时候,任何一个m上的光滑函数,其临界点的个数不小于m的畴数,而后者不小于m的上同调群的cup积长。” “这些量都是m的拓扑不变量,但非退化hamilton微分同胚的不动点个数好像不在这上面的样子。” 徐川笑着开口道:“非退化hamilton微分同胚当然不在临界点上面了,因为这不是本科生的内容。” 站起身,他走到墙角将移动黑板拖出来,从笔篓中拾起了记号笔,在黑板上面写道: “一个2n维流形m称为辛流形,如果其上具有一个处处非退化闭的2形式w。它的n维子流形l称为拉格朗日子流形。” “如果w|l=0,则可以设:h:r/zxm→r是一个光滑函数,它定义了一个向量场xh满足w(·,xh)=dh。” “.微分同胚有退化和非退化两种情况,hamilton微分同胚的不动点个数取决于.” 脑海中有关于这个问题的基础和思路如涓涓流水般书写在黑板上,当最后一笔落下的时候,徐川笑着转过身,看着目光紧盯着黑板的刘嘉楹笑着问道。 “听懂了多少?” “大概一半?” 刘嘉楹想了想说道,很快又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弱弱的说道:“三分之一?” “也有可能是五分之一” 徐川笑着道:“没事,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你现阶段的学习了。这是博士研究生才会涉及到的东西,你现在才是本科生,已经很不错了。” 顿了顿,他接着道:“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先知道如何用m的畴数还有m的上同调类的cup积长即做的不动点的个数的下界。” 一边说,他一边擦掉部分公式,重新在黑板上写道:《伯克霍夫-刘易斯不动点定理和阿诺德的一个猜想》,《辛作用的非正则化梯度流》,d.胡斯莫勒编写的《对称双线性形式》,唐纳森教授编写的《规范理论在四维拓扑结构中的应用》这些论文和教材,你可以去找找看看。” 闻言,刘嘉楹连忙从口袋中掏出了手机,对着黑板拍了个照:“我知道了,教授。” 徐川笑着说道:“去吧,等看完这些教材和论文,你应该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谢谢教授。” “等一下。”看着黑板上的公式,徐川忽然又想起了一件事,喊住了准备离开的刘嘉楹。 “怎么了,教授。” 徐川笑着说道:“能研究微分同胚与拓扑不变量的问题,说明你的知识已经超出了本科的范畴了,可以考虑本科毕业了。” “但是我才大三,这合适吗?”刘嘉楹想了想问道。 徐川笑了笑,道:“没关系,没人规定一定要等到大四才能毕业。以你目前的学识,本科阶段的知识对你来说已经没有太多的价值了。” 思忖了一下,他接着道:“就用你今天问的这个问题,当做毕业论文来写吧。” “至于本科毕业后,接下来是读硕士还是直博,就看你自己的想法了,回去后好好想想。” 本科阶段提前毕业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至于直博,那就更不是了。 他自己就是直博的,当初解决了弱韦尔贝里猜想后,直接去的普林斯顿大学。 微分同胚与拓扑不变量方面的问题,哪怕是对于一名博士研究生来说都有一些难度,当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已经非常的优秀了。 至于他那种拿世界级难题的证明当本科毕业论文的,不能拿来相提并论。 按照徐川的估计,看完他划分的那些论文和书籍,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小学生大概要四五个月左右的时间。 “那教授,毕业后我还能报您的研究生吗?”刘嘉楹想了一下,看向徐川问道,目光中带着希冀。 抛开其他的因素,就单纯的从学术上来说,她也不想离开。 虽然说这个导师大部分时候都没时间指导他们这些学生,但跟着他能学到的东西却是其他导师无法比拟的。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当然可以。” “谢谢教授。” 听到肯定的回答,刘嘉楹脸上顿时就露出了喜悦了的笑容:“我先走了,拜拜,教授。” “嗯。” 看着刘嘉楹走出去的背影,徐川欣慰的笑了笑。 不知不觉间,这个小学生也跟着他一年多了,走到了毕业的时刻。 虽然说仅仅是本科毕业,但底子真的很不错,天赋也很好,人更是勤奋努力,未来可期啊。 笑了笑,徐川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办公桌上的航天工程上。 从阳历上来说,2024年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周了,现在是2025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随着他们航天技术的成熟,登陆火星的时机,到了。 带着手头上的文件,徐川发了个信息给郑海,来到了星海研究院。 航天研究所西南角的一间安静办公室中,担任航天工程的技术总监一职的常华祥院士正在安排处理着手中的航天工作。 正在这时,办公室的大门被人敲响了两声,一道年轻的身影推开门走了进来。 “哟,稀客啊,什么风给你吹来了?” 听到动静的常华祥院士抬头一看,愣了一下后脸上带上了笑容。 笑着问了一句后,他放下笔站起身朝着柜子走去,从里面取出来一盒茶叶,准备泡茶。 对于航天研究所来说,徐川还真是个‘稀客’,抛开之前星海号载人航天和登月的阶段出现的次数比较多以外,后面基本就很少见到他的人影了。 徐川打量了一下这位老院士,笑着开口道:“常老要注意身体啊,多休息,你这白发又多了不少啊。” 他也有一段时间没有见这位常院士了,再见面,明显白发多了不少。 常华祥笑着道:“咱们的航天事业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要忙的啊,哪有时间休息。” 徐川笑着道:“那也要注意身体啊,劳逸结合嘛。” 常华祥院士笑着点了点头,应了一声刚想说些什么,目光就落到了徐川的身上,打量了一下后好奇的开口道。 “说起来,这几年过去,你似乎没多少变化的样子。” 他这话还真没什么问题,从二一年两人第一次见面到现在,时间也过去三年多,但这会站在他面前的徐川,和三年前记忆中的模样似乎没有多大的变化。 虽然说这人今年也才二十七岁,还未到三十,但三年的时间一点变化都没有,怎么都感觉有些奇怪。 “是吗?”徐川笑了笑,随口应了声。 他倒是没太在意这个,二十多岁的年龄,以他一直都有锻炼身体的情况,能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就算是发福,一般不也是三十岁以后么,他还早着呢。 办公室中,两人闲聊了一会后,徐川将话题引到了正事上。 “说起来,常院士,咱们现在手里有的航天运力大概多少?” 听到这个问题,常华祥不假思索的开口道:“航天飞机方面一共五架,三架一代机,两架二代机。一代机近地轨道运输每一架可搭载十二-十五名宇航员,二代机每一架可搭乘三十五名” “常规化学燃料运载火箭方面,虽然咱们并没有研发,但相关的合作机构有不少。航天科技那边为我们储备了最少五支长征五号系列以上的运载火箭。” “另外民营企业方面,也有三家公司可以提供稳定成熟的近地轨道转移火箭.” 作为航天研究所的技术总监,对于航天研究所和下蜀航天基地手中有多少的航天资源,常华祥再清楚不过了。 毫不夸张的说,如今的华国有超过一半以上的航天力量,都在星海研究院手中,或者与之有关。 不仅仅是与航天科技、航天科工这类的国企合作,还有众多的民营航天企业。 可以说如今国内民营航天企业的发展,基本离不开星海研究院。 因为只有星海研究院这边,才有足够的航天资源和航天需求,供应给民营企业。 比如月球前哨科研基地的建立,就需要大量从地球运输物资过去。 航天飞机虽然能够在太空中承载大量的物资前往月球,但是它的近地轨道转移载荷是有限的。 而目前的方法,就是通过技术成熟的运载火箭,将需要的物资从地面上转移到近地轨道上,再和航天飞机对接。 光是这一步,就养活了至少五家以上的民营航天企业。 更别提后面还有月面生物圈工程、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工程等等超级工程了。 这些工程一旦开展,将盘活民营航天,极大程度的刺激国内航天技术的发展。 这是国家所希望的,也是徐川主动在做的事情。 事实上,星海研究院并不是没有能力将所有的航天需求全部吃下,但徐川不可能这样去做。 毕竟仅仅依赖星海研究院一家,是难以发展整个国家的航天实力的。 而且另一方面,尽管空天发动机的性能要比传统的化学燃料引擎更强悍,但并不意味着化学燃料推进现在就可以退出舞台了。 比如最重要的军事领域。 无论是远程打击还是导弹防御,亦或者是其他的科研实验,传统化学燃料火箭依旧有着空天发动机无法取代的地位。 哪怕是到了太空中,未来的太空战争,化学燃料火箭也不会退出舞台。 相反,甚至因为传统化学燃料火箭在短时间内爆发的极为强大的推进能力,它能做到比空天发动机更加优秀的地步。 这些都是优势。 所以即便是航天飞机在航天上有着极大的优势,国内也没有退出传统运载火箭的发展。 甚至因为有了大量航天需求和资金投入,在发展速度上更快了。 听完常华祥的报告,徐川点了点头,思忖了一下后,开口道:“我准备在过完年后,正式启动载人登陆火星的工作。” “航天研究所这边,在不影响月球那边的情况下,最多可以抽调出多少的运力来?” ps:月初第一天,工作上有点事儿多,说好的加更要晚点了,我还在码字,晚上肯定还有,但是会比较晚,大家早上起来看好了,抱歉。 另:月初了,大佬们手中的月票求求了,(ov)ノ。 第八百六十六章:登陆火星的窗口期 听到徐川准备启动载人登火的工作,常华祥有些诧异。 “过完年后就启动载人登陆火工作,会不会有点太快了?” 徐川摇了摇头,道:“不快,是时候了。” 顿了顿,他将带来的文件报告递了过去,接着道:“载人登火和载人登月不同。” “载人登月对于我们来说如今已经是相当成熟的了,也没有任何的窗口期。” “但登陆火星不同,火星和地球之间的距离不是地月能比的,平均距离超过两亿公里,最遥远的时候能达到四亿公里,最近的时候也有足足五千五百万公里。” “即便是对于我们来说,登陆火星也是有窗口期限制的。如果要选择最节省时间的路线,每年的七月份-到十月份前后差不多就是最合适的时间。” “所以我们要想在七月份前后顺利开展载人登火工程,那么现在差不多就该开始准备了,包括需要规划和计算的航行轨道,多少物资,出现意外如何救援等等。” 常华祥微蹙着眉头,开口道:“这些我知道,我的意思不是这个,而是今年就启动载人登火是不是有点太快了。” “和载人登月不同,载人登火我们没有任何的经验,全世界也没有任何的经验。” “这是最前沿的领域,我们对于火星的了解也没有月球那么足。” “我的建议是可以先安排无人航天飞机过去做一个实验和收获一些数据,再来启动载人登火工程。” “直接上,这会不会有点太急了?” 徐川摇了摇头,笑道:“不会的。” “登火和登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地球和火星之间的距离太过遥远,我们没有太多机会可以浪费。” “哪怕是我们现在掌握了更先进的空天发动机技术,也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受窗口期的影响的。” 顿了顿,他接着道:“至于经验方面,这个并不是问题。” “小型聚变堆和空天发动机的组合给我们带来了足够的容错空间,无论是燃料续航,还是飞机上储备的物资数量,这些都是传统化学燃料运载火箭无法比拟的。” “而且万一出现意外的情况,如今的我们也有着足够的救援力量,可以保证宇航员的安全。” “另外,还有一个关键点则是火星和地球之间的轨道,变化幅度太大了。” “地月之间的轨道运行相对稳定,有偏差也不会很大,所以无人探测器和登陆器先行的经验很高。” “但地球和火星不同,它的轨道差大到能让这些经验都失效的地步。” “这也是我们在面对深空航行时必须要经历的阶段。” “毕竟我们不可能就这样在地月轨道间打着圈不走出去,火星这种其实就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跳板了。” 听到着,常华祥大概也明白徐川肯定是要在今年进行载人登火工程的,也就没再劝。 要说风险,肯定是有的。 正常的载人登火流程应该是如登月一样,发射无人探测器和登陆器获取各种数据后,再进行载人登火。 但正如徐川所说的,应用聚变堆提供能源的航天飞机在航行时间、载人空间、储备物资等条件上都极其的优越,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能力比传统航天器更强。 再加上在过去两年的时间中,他们积累的大量航天经验,也足够促使载人登火的进行。 以及数架航天飞机可以保障即便是出现了意外,也能完成救援,他们的确已经具备了载人登火的条件。 点了点头,常华祥思索了一下,开口道:“还有个问题。” “嗯,你说。” 组织了一下语言,这位常院士开口道:“载人登火这种工程,由咱们进行是肯定的,但是牵头的,得是航天局那边。” “你知道我的意思,这种项目,国家不牵头,我们也搞不起来。” “但现在航天局那边并没有相关的计划,这点恐怕需要你亲自去和上面沟通了,包括经费等方面的工作。” 徐川点了点头,道:“嗯,这个没什么问题,我会亲自去和航天局那边沟通的。” “行。”常华祥点点头,接着道:“既然这样,我这边就开始着手载人登火的前期准备工作了。” 徐川想了想,开口道:“我建议这次载人登火安排两架航天飞机,这样会更稳妥一些。” 闻言,常华祥立刻就明白了过来,他笑着道:“嗯,这个的确可以。” 思索了一下,他接着道:“让两架二代机去吧,这样更稳妥一些。” 徐川好奇的问道:“目前不是总共只有两架吗?载人登火需要的时间可比登月长太多了,这一来一回,哪怕是卡窗口期,也需要至少两个月以上的时间。” “两架二代机都去执行载人登火工程的话,那月球那边怎么处理?月球那边的工程可不少。 常华祥笑了笑,解释道:“二代机的工业生产线目前正在制造第三架,大概明年年初三月份就能完成,再经过两个月的测试,应该足够执行任务了。” “让它接替瀚海号和星河号的工作就行,更稳定的瀚海号和星河号则替换出来,去执行载人登火好了。” “这样也不会太耽搁月球那边的开发。” 徐川点点头,道:“那就这样决定好了,载人登火的工作,又要麻烦常老您了。” 常华祥摆了摆手,笑眯眯的说道:“这可是别人求之不得的事情。” 目光落在常华祥半白的头发上,徐川忍不住开口劝道:“月面工程和载人登火都是麻烦的工作,找个人分担一下吧,您老这几个月没见,劳累的就已经变了个样了。” 常华祥点了点头,笑道:“这是肯定的,你不说,我也会找人帮忙的。” “月面生物圈工程、前哨科研站基地、还有月面质量轨道投射器,再来个载人登火项目,每一个都是超级工程,我怎么可能忙的过来。” 顿了顿,他接着道:“事实上我已经不做细节上的一些工作了,航天研究所那边有人分担的,不用担心。” 徐川笑着道:“嗯,您老还是要多注意身体的。” 虽然常华祥说自己已经不做细节上的工作,但统帅全局,耗费的精力同样不小,甚至更多。 毕竟他们目前正在发展的航天工程,每一个都可以说是超级项目,这其中的资源调动,工作安排等等各种事情都需要全面的考虑,可以说相当的耗费精力。 聊了一会有关于航天领域的工作安排后,徐川想起来了另一件事。 “对了,还有个事,关于空天发动机的。” “空天发动机怎么了?”常华祥看了过来,好奇的问道。 徐川笑着说道:“我准备重新设计。” 闻言,常华祥有些诧异,开口问道:“嗯?重新设计?为什么,现阶段的空天发动机不是挺好的吗?” “是挺好,但是性能方面我有点不满意。” 徐川笑了笑,接着道:“室温超导材料的消息您老应该知道了吧。” 听到这个,常华祥眼前一亮,快速的开口道:“说起室温超导材料,你那边有没有多余的材料,弄一块给我研究一下可?” 被这突如的转折给弄懵了,徐川呆了一下,开口问道:“您老不是航天专业出来的吗?对材料也有研究?” 常华祥笑着道:“我是北航出来的,材料科学工程可是那边的国家特色专业,顶级的,我学过一些,虽然比不上专业的,但多多少少懂一点。” 停顿了一下,他脸上写满了兴趣,又补充了一句:“再说了,这可是室温超导材料,看看长啥样也好啊。” 听到这话,一时间徐川有些哭笑不得:“行,等过两天我让川海材料研究所那边送一块过来。” 他还真没想到这位一向沉稳的老院士还有这种跳脱的时刻。 “哦,对了,你刚刚说你要重新设计空天发动机?怎么弄?用这种新型室温超导材料?” 总算是想起了正事,这位常院士开口询问道。 “嗯,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并不算很大。” 徐川摇了摇头回道,室温超导材料的确是未来改变空天引擎的选择之一,不过他今天要说的不是这个,而是另外一项技术。 “嗯?怎么说?” 闻言,常华祥脸上带上了感兴趣的神色,他原本以为的是徐川想用室温超导材料来重新设计制造空天发动机,来提升空天引擎的性能。 现在看来,似乎是他猜错了? ps:下午还有,月初求个月票。 第八百六十七章 :磁重联‘爆发式\’电磁推进技术 如果说新一代航天飞机上,最重要的技术是什么。 毫无疑问是小型化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和空天发动机。 正是因为两者的完美结合,才有了如今媲美传统火箭引擎的优越性能。 但相对比传统化学火箭发动机来说,空天引擎还是有着不小的缺陷的。 比如推力、短时间的加速,爆发等等。 这些都不是现阶段的电推进空天引擎能比的。 长征5号运载火箭的起飞重量达到了1100吨,而猎鹰重型运载火箭的推力更是超过5000吨。 尽管持续的时间相对比电推进引擎来说很短,但在这个时间内能产生的推力和速度,是电推进无法比拟的。 所以徐川一直在思考,该如何提升空天发动机的‘爆发力’。 在对磁场的各种形式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后,他最终在曾经研究过的一颗恒星的身上,找到了一丝研究方向,并且做了一部分理论出来。 从随身携带的背包中找出来一叠文件,徐川递了过去。 沙发对面,常华祥院士眼神中带着浓浓的好奇和兴趣,伸手接过了文件,翻阅了起来。 看着文件上的标题,他的眼神中带上了一抹惊讶,看向徐川开口询问道:“磁重联推进技术?” “嗯。” 徐川点了点头,解释道:“磁重联是等离子体中的一个基本过程,其反应是由具有相反分量的磁力线相互靠近引起的。它能够将磁能快速转换为物质的热能、动能和高能粒子的非热能。” “由于磁力线之间存在切向磁场分量的跳变,从而在一个薄层区域中将产生电流片。而反向的磁力线靠的越近,电流则越强,在电流片区域储存的磁能也越强。” “当电流或磁能高到一定程度时,将会触发等离子体不稳定性,从而导致电流耗散与磁场重联。重联后,电流片位形被破坏,其中的电流密度降低,系统的磁场能量也下降,转化为其他能量形式,爆发出来.” 看着常华祥院士脸上带着的一些迷茫,徐川摇了摇头,简单的介绍道:“其实这一过程其实在宇宙的演化中很常见,尤其是恒星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比如太阳爆发现象、日冕加热、地球磁层爆发等过程,以及一些其他天体现象方面,都与它有一定的关系。” “简单的来说,它有点类似于农村小朋友玩的一种游戏,那种拿绳子穿过一枚纽扣的‘拉纽扣’游戏。” “磁场就是我们的手,绳子就是控制和传递能量的线,而纽扣就是储能的设备。” “当绳子扭到极限的时候,纽扣就会高速旋转,爆发出强大的旋转性。当你持续拉动的时候,它就会反复的以极高的速度旋转。” “磁重联推进就是基于这样的理论基础构造的,它能够通过微调磁场进行节流的同时,喷射出等离子体团,形成远比常规等离子体喷射更高的推力。” “也就说,在短时间内,它能形成更强的爆发推力。” 常华祥院士翻了翻手中的文件,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有些迷茫的开口问道:“我好像没怎么听说过这个理论?” 太阳爆发现象、日冕加热、地球磁层爆发这些东西他肯定是知道的,但是磁重联理论,他的确没怎么听说过。 徐川笑了笑,开口道:“正常,磁重联是天体物理领域比较前沿的理论了,九十年代的时候,才有人提出相关的架构。” “而且受限于观测技术,直到一三年的时候,才开始对这套理论进行深入了解的。” “现在磁重联是物理学界知之甚少的神秘领域之一。” 闻言,常华祥院士微蹙起了眉头,看了过来,开口道:“如果是这样,那这个研究方向” “我不是怀疑你的研究是否正确,就算是错误的理论,也具有尝试的价值。” “只是一套物理学界至今都没有完全弄明白的理论,要应用的难度,会不会有点太大了?” 还是那句话,理论物理和应用物理之间相隔的距离,用一个天一个地来形容都不够遥远。 尤其是在这种前沿领域的理论知识,鬼知道转变成应用需要多长的时间。 徐川笑了笑,开口道:“没事,不用急,这篇论文先研究着,空天发动机的优化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完成的,不着急。” “另外空天发动机的优化,我这边也会找能源研究所那边擅长磁场研发的研究员帮忙,后面我也会抽一些时间关注这个的。” 常华祥点点头,也没再多问,笑着应道:“行,那我先研究一下。如果有什么问题,再来找你。” 徐川笑着道:“那就麻烦常老了。” 顿了顿,他接着道:“我简单的计算过,如果能够做到运用这种技术,以地球和火星之间的平均距离2.25亿公里来算,前往的时间可以缩短超过三分之一,甚至是二分之一以上。” 听到这个数字,常华祥惊讶的抬起头,看了过来:“你确定?” 节省超过三分之一甚至是一半以上的时间,对于太空航行来说可是一个超大的幅度了。 如果按照航天飞机正常前往火星需要一个月的时间,那么节省一半,时间可以压缩到十五天。 两周的时间前往火星,这个速度,都快堪比上个世纪的航天器登月了。 而要知道,地火之间的距离何止地月之间的百倍,按照平均距离算,接近六百倍的差距。 真要做到了,那前往火星在未来可能会和现在前往月球一样便捷。 徐川点了点头,道:“磁重联推进技术有这个基础,理论上来说在太空中,它甚至能将航天器推进到十分之一光速。” 十分之一光速,听到这个数字,即便是见过不少大世面的常华祥都被惊到了。 他咽了口唾沫,神色动容的说道:“如果是这样,那这项技术可就了不得了。” 如果是其他人说可以将航天器的速度提升当十分之一,他只会当吹牛不屑一顾。 做梦他都不敢这么做。 但眼前这位,就算是这么离谱的东西,他都多多少少的相信一些。 真要能做到十分之一光速,太空移民就在眼前。 别说太阳系了,遥远在数光年之外的比邻星系他们都有希望在有生之年触摸一下。 徐川笑了笑,摇着头道:“只是推测它具备这样的潜力而已。” “十分之一光速,先不说以目前的技术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就是理论,我也没完全做完。” “眼前这个,只是磁重联理论中的部分磁纽缠和断裂释放理论而已,距离完全了解磁重联爆发理论,还不知道有多少。” “不过.” 停顿了一下,他的目光落在常华祥手中捏着的理论文件上,接着道:“不过在原有的空天引擎基础上,用这套理论,再度提升一下性能应该没太大的问题。” “所以接下来航天研究所这边的重点研究方向,就是这个了。” “它在未来,极有可能是我们开发太阳系内部资源的最重要手段!” ps:二更求个月票 第八百六十八章 :十分之一光速 第八百六十八章:十分之一光速 脚踏大地,仰望星空,是每一个高等智慧文明发展的必经之路。 如果宇宙中存在着其他和人类相似的智慧文明,或许茫茫太空此刻同样是他们头疼的问题。 宇宙太广阔了,广阔到即便是的以光速进行飞行,也至少需要九百三十亿年才能够飞出可观测宇宙。 而在可观测宇宙以外,整个宇宙到底还有多广阔的空间,谁也不知道。 别说是整个宇宙了,就是银河系中微小如尘埃一般的太阳系,都是人类目前无法跨越的遥远距离。 人类文明发射过航行出最远的探测器·旅行者一号,目前也不过是航行了两百五十亿公里,走到了柯伊伯带边缘而已。 它距离太阳系的边疆·奥尔特星云,仍然还要至少1.7万年的路程要走。 这个时间,足够人类文明的发展重走至少两次了。 速度,无疑是任何智慧文明在探索太空宇宙初始阶段的核心关键。 所以对于磁重联电磁推进技术,徐川还是相当重视的。 十分之一光速,对于一个初入太空的智慧文明来说,这个速度无疑是能抵达的极限速度了。 不过遗憾的是,对于磁重联现象,目前整个物理学界和天文物理界的了解都不多。 绝大部分能够观察到的磁重联现象,都来源于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 比如耀斑后环现象,即耀斑出现之后的磁拱,有时会在顶部出现一个明显的尖角,就来源于磁重联现象。 但知道它来源于磁重联,却并不代表已经摸清楚了为什么会形成磁重联现象背后的所有机制。 就如同太阳耀斑爆发,又分成‘慢重联’和‘快重联’两种形式一样,谁也不知道这背后的原因。 就目前来看,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理论,它不仅涉及电场的动力学,还与对应的磁场有关。 若是能摸清楚背后的‘真理’,人类对于‘电磁领域’的把控,将更进一步。 真正意义上的掌控雷电! 办公室中,聊了一会后,徐川也起身告辞。 办公室中,常华祥从茶桌上拾起了两篇论文,翻了一下,起身将载人登火工程的规划文件放进办公桌的抽屉里面。 思考了一会,他带着手中另一篇与磁重联理论相关的论文,来到南大的鼓楼校区的物理学院。 以他的物理水平,要想看懂这种论文,难度不小。 不过南大这边,他有个老同学,正好是天文物理领域的教授。 不管从哪方面来考虑,先找人了解一下磁重联理论方面的东西,准是没错的。 至于论文,那肯定是经过了徐川的同意的。 虽然说他并没有办法判断这篇论文的价值,但这种事情,他还是知道轻重的。 南大,物理学院天文物理系的办公楼中。 敲了敲敞开的大门,常华祥笑着喊了一声:“好久不见啊,老苗。” 正在自己办公室中,悠闲的喝着茶,看着报的苗建国忽然听到了一道熟悉的声音。 扭头看去,多年的老友这会正站在门边。 “哟,老常,啥子风给你吹到我这里来了?寒舍生辉啊。”苗建国快速的站起身,笑着打了个招呼。 常华祥打量了一下办公室,笑着道:“你倒是悠闲啊,看着报喝着茶,日子滋润啊。” 苗建国笑了笑,道:“天文物理界能干的事儿不多啊,比不上你们这些搞航天的,你要是想,你也可以转过来啊,我随时欢迎你。” “那还是算了,我又不是搞天文物理研究的,怎么来这边。” 苗建国瞥了一眼常华祥,一边泡茶一边笑着道:“你看你,一边说我这边日子滋润,我拉你来你又不来,不纯属过来找我茬嘛。” “咋了,我在这里喝点茶,看个报,都惹到你了?要过来批评我两句?” 常华祥笑着道:“你可别给我扣帽子,今天过来是有事找你的。” “哦?” 听到这话,苗建国惊讶的看了过来,开口道:“大名鼎鼎负责了好几个超级航天工程的常院士,来找我这个无名小卒?我能帮的上啥忙?” 离开北航加入星海研究院后,常华祥负责的项目和做的事儿,别说在航天界让人眼红了,就是在外界,都让人羡慕不已。 航天飞机的研发,载人登月工程的成功,月面科研基地的建造. 每一项拉出来,可以说都能让任何一名航天人羡慕到死。 就是天天在办公室中喝茶看报的他,都感慨过这位几十年前的老同学人到晚年腾飞了。 常华祥笑着摇了摇头,道:“别贫了,真有正经事儿找你。” “没问题啊。”苗建国笑呵呵的开口道:“找我帮忙可以,不过这没几顿饭,可不行。” “行啊,你要是能解决,别说吃一个月了,吃一年都可以。”常华祥笑呵呵的说道。 “看样子你这饭可不好吃到嘴。” 苗建国斜睨了一眼常华祥,递了一杯茶水过来,开口道:“说说吧,什么个情况,你放下星海研究院几千名研究员不找,跑来找我。” 聊起正事,常华祥也收敛了一下脸上的笑容,接过茶水后正色道:“关于磁重联理论,你知道多少?” “磁重联?” 听到这个名词,苗建国好奇的看了一眼这位老友,有些诧异:“这是天文物理领域的东西,你什么时候研究这个了?” “先讲一下吧,具体事情我等会再跟你说。”常华祥端起茶水,恰了一口。 “行。” 点了点头,苗建国思忖了一下,开口道:“磁重联机制的提出时间很早,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过相关的理论。” “不过做出相对完整的机制解释,和发现支持它的观测证据,却相隔了几十年的时间,到了九十年代才出现。” “简单的来说,它是天体物理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快速能量释放过程,也是磁能转化为粒子的动能、热能和辐射能的一种机制。” “从学术上来说,磁重联效应与等离子体波动之间存在显著的联系,其中准静态波动、激波和动力学阿尔芬波的本征模是磁重联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高频波动,不仅能吸收粒子的自由能,还可以导致粒子的加热和反常电阻的产生,这些多尺度的波动过程揭示了磁重联中能量转换的多尺度性质” 大致的介绍了一下磁重联相关的理论,苗建国端起茶几上的水杯,抿了口茶水润了润嗓子,接着道: “目前磁重联的具体机制不清楚,不过在天文物理界,普遍认为恒星的能量释放,就是磁重联机制导致的。” “而表现形式上来说,已经观测到的可以分两种。” “一种是恒星上的活动,如太阳上的耀斑、日冕活动这些。” “另一种是行星,如地球,金星这些带有一些磁场的星球在遭遇宇宙辐射、太阳风等外部侵蚀时形成的等离子体不稳定性与非对称性重联。” “简单的情况就是这样的,如果你想要详细的了解,我倒是可以给你推荐两本教材和几篇论文。” 听完老友的描述,常华祥院士点了点头,思索了一下后问道:“那关于磁重联现象和理论的应用呢?” “这些年以来是否有过?” 有苗建国的解释,他对于磁重联机制多多少少有了一些深入的了解。 航天还是和物理有挂钩的,尽管并不会深入,但听懂这些基础理论,对于他来说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如果说磁重联机制的确有着潜力,那么最让他关心的无疑就是这份理论的应用性了。 在此之前,是否有其他方向的科研成果,对于磁重联机制是否能应用到空天引擎上,还是有不少的参考价值的。 苗建国点了点头,道:“虽然不多,但还是有的。” “比如冷离子的加速机制、湍动磁重联的卫星原位观测、生物大分子构象研究方面等等。这些理论和技术的发展,都和磁重联有一定的关键。” 闻言,常华祥院士眼眸动了动,快速的追问道:“冷离子加速机制这个是什么?” 苗建国想了想,道:“这个解释起来可能比较复杂。” 思忖了一下,他组织语言接着道:“简单的来说,就是利用等离子体波动来影响磁重联机制的过程。” “可控核聚变技术想来你很清楚,它就是热等离子体的控制。而冷等离子体加速机制则是另一方面应用。” “冷等离子体羽流一般是由能量在100ev以下的离子和电子组成,具有低速度和高密度的特点。可以通过磁重联机制中的电子回旋哨声波和左极化离子回旋哨声波(l波)的激发特性,来激发准平行和反平行的哨声波,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冷离子的回旋半径增大。” “当冷离子的回旋半径增大的时候,其速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也就是所谓的加速机制。” 闻言,常华祥脸上的神色有些触动,呼吸都急促了两分。 “也就是说,利用磁重联机制,是可以做到对等离子体进行加速的?” 他还真没想到今天来这里能得到这个答案。 如果说现阶段的技术能够做到对冷离子进行一定程度的电离加速,那么空天发动机中目前应用热电离子加速,也具备着可行性。 十分之一光速啊。 对于任何一个初入太空的智慧文明来说,这都是无法抗拒的技术。 就算是他们目前做不到这种程度,也能够在原有的电推进引擎基础上提升不少的性能啊。 速度方面,翻个一倍没什么问题吧? 按照徐川所计算的,真要从地球前往火星只需要半个月的时间,那相对比月球来说更适合移民的火星,无疑将成为华国的远疆领土! 苗建国倒是没想那么多,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有条件朝这方面去想。 点了点头,他开口道:“理论上来说,磁重联机制的确可以应用到等离子体的加速上。” “不过.” “不过什么?” 苗建国摇摇头,接着道:“不过能否做到,这个我还真不清楚。” “严格的来说,冷离子加速机制其实只是理论,并不是应用。物理学界在实验室中观察到了这种现象,并且通过2.5dpic(particle-in-cell)的方法模拟复刻出来这一磁重联过程而已。” “但这个复刻实验,难以做到对冷离子羽流的操控,仅仅是能够利用弱磁场作用,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质量的等离子体和电子而已。” “而且更关键的是,物理学界至今都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能够解释这种磁重联中哨声波的激发特性及冷离子的加速机制。” “更别提对大质量的重离子进行加速和操控了。” “所以.” 叹了口气,他接着道:“这一块的研究想要突破,没那么容易的。” “不仅仅是国内在研究,国外也在做。”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米国那边nasa宇航局、尼韦尔公司、樱花国denso电装公司都有这方面的研究。” “但至今没有任何的突破,别说应用了,就是磁重联机制相关的理论论文,我都没看到几篇。” 天文物理学虽然是个比较清闲的领域,但那一般是指研究宇宙、星体的物理性质(光度,密度,温度,化学成分等等),以及星体与星体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传统天文物理学。 而事实上,发展至今天文物理学家通常需要应用很多不同的学术领域。 像经典力学、电磁学、统计力学、量子力学、相对论、粒子物理学等等都是天文物理学者的研究学习对象。 虽然他一天到晚看起来都在喝茶看报,但作为南大天文物理学的教授,在涉及天文物理学相关领域的研究还是相当关注的。 如果不是这样,常华祥也不可能跑来这里找他讨论磁重联机制。 “理论都没有吗?” 常华祥微蹙着眉头,想了想后从怀里摸出来了徐川给他的论文,递了过去:“你看看这个。” 第八百六十九章 :这人真的太变态了! “这什么?” 看着常华祥递过来的文件,苗建国好奇的伸手接了过来。 入目,文件第一页的标题映入了他的眼帘。 《电子磁流体中的磁重联·磁纽缠稳定性理论研究》 “这是.磁重联机制方面的理论研究?” 看着标题,苗建国有些讶异,磁重联·磁纽缠方面的稳定性理论研究?没听说有谁在研究这方面的东西啊? 他没想过这篇论文是眼前的老友常华祥编写的,因为这不可能。 首先磁重联机制本身就是理论物理学界前沿的研究方向,研究这一块的学者目前来说并不多。 再加上刚刚的聊天,他很清楚这位好友在磁重联方面的知识,可以说只懂一些基础,距离研究磁重联机制还差的远。 而更关键的,还是在于磁重联·磁纽缠稳定性的理论研究,这是在前沿的磁重联机制上再度深入的方向。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真正完整的发现了相关现象的,是16年滇南天文台那边的成果。 华科院在太阳上,发现了在暗条细丝和周围的色球纤维之间发生了磁重联,并首次观测到通过磁重联把暗条的磁扭缠快速释放出去的物理过程。 不过这个成果只是发现,并没有对磁重联·磁纽缠的背后形成机制做出理论性的解释。 这也是天文物理学界一直都在研究的方向,没想到今天在这里看到了相关的论文。 “有意思,这篇论文你是从哪里弄来的?” 好奇的问了一句,苗建国的目光落在论文上,阅读了起来。 常华祥:“你先看完再说。” 苗建国没再回话,认真的看起论文来。 办公室中,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的过去。 就在常华祥等的都快要睡着了的时候,也不知道看到了哪里的苗建国教授,忽然倒吸了一口凉气,将手中的论文合上了。 “嘶~!” 注意到了老友脸上写满震撼的表情,常华祥院士先是微微一愣,紧接着连忙问道。 “怎么样?这篇论文” 苗建国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他抬头看了过来,脸上写满了震撼和好奇,急迫的问道:“这篇论文你从哪里搞来的?” 常华祥:“怎么了?有什么问题?” “问题?” 苗建国一脸古怪的开口道:“问题就是它写的太好了,好让人难以想象。” “没听说过国内的物理学界和天文物理学界最近有哪位大牛在研究这一块的东西啊,论文你从哪里搞到的?” 停顿了一下,他没等好友回话,就接着开口道:“磁重联物理学界和天文物理学界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但迄今为止,我们描述的还只是一些基本的物理原理,这些是早已了解了几十年的东西。” “而对于磁重联中磁场能量如何被转变为热能、加速粒子、抛射物质的时候,我们仍然没有任何可靠站得住脚的理论。” “比如太阳的耀斑爆发,其所需的磁场能量如何能集中在一个地方,又如何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爆发中释放的,这些仍然难以解释,是公认的难题。” 常华祥试探性的问道:“这篇论文解释了这些东西?” 苗建国用力的点了点头,深吸了口气,带着些震撼和感慨的语气开口道:“何止是解释。” “这篇论文从电子磁流体中的撕裂模不稳定性的基本理论开始,再到电子压强梯度对可压缩电子磁流体中的磁场重联不稳定性影响.” “到准线性理论和撕裂模不稳定性的准线性理论,几乎可以说完美的解释了磁重联机制中的磁纽缠现象。” “甚至它还从数学的角度上,给出了一个可行性的数学建模方法,来对磁重联·磁纽缠现象进行操控的同时,还包含电子压强梯度效应的可压缩电子磁流体方程组的推导。” 说到这里,苗建国教授脸上的眼中浮现了一抹深深的敬佩。 “我不知道这篇论文到底是谁写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写这篇论文的人绝对是国内的大牛!” “这篇论文太厉害了,磁重联领域,我还是头一次看到如此精妙的文章。” 长舒了口气,他抬头看向常华祥,目光中满是好奇,询问道:“这论文,谁写的?” 常华祥道:“徐川写的。” “徐院士?” 听到这个名字,苗建国明显是愣了一下:“他什么时候开始研究天文物理了?没听说过啊?” 他原本以为这篇论文是国内某个天文物理领域的大牛或者说华科院那边的人弄出来的。 毕竟磁重联机制国内研究的机构和学者并没有多少,而深入磁重联现象中的磁纽缠,更是可以说屈指可数。 要说最有可能的,无疑是16年的时候公开观测到磁重联·磁纽缠现象的华科院。 毕竟他们掌握着第一手的观测数据,自然是最有可能做出这份理论的作者。 结果没想到的是,写出这篇论文的,居然是那个人。 倒不是说这不可能,而是在他的印象中,徐川对于天文物理学方面的研究一向不怎么重视。 即便是当初在天文学界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计算方法,能够成为祖师爷级别的地位他也没放在心上。 那套计算工具,至今都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还以数学工具的拓展应用称呼着。 可见天文学界的成果,对于他来说并不被放在心上。天文学界的计算工具,也只不过是顺手弄出来的而已。 所以对于徐川研究天文物理并写出了这篇磁重联·磁纽缠机制的论文,苗建国还是相当讶异的。 因为他根本就没朝着这方面去想过。 沙发对面,常华祥院士轻轻摇了摇头,道:“对于他的研究,我也不太清楚。可能他对这方面的确感兴趣吧。” 苗建国点了点头,笑着道:“这倒的确是他的风格,总是东一锄头西一榔头的,数学、物理、天文、化学、材料甚至是各种应用和工程,他都有研究的兴趣。” “更关键的是,他还是个变态,几乎每一次跨领域研究都能做出不菲的成果来。” 而过头来说,徐川研究磁重联机制,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磁重联机制虽然说是天文物理学领域的东西,最早的现象也是在恒星上发现的,但它严格来说,更偏向于物理学中的等离子物理领域。 它的整个机制,可以说几乎全都涉及到等离子体和磁场。 而这方面的东西,徐川会研究是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对于这份磁重联·磁纽缠论文,你怎么看?”常华祥院士询问道。 “怎么看?”苗建国笑着的摇了摇头手中的论文,言简意赅的开口道:“当然是用眼睛看了。” 常华祥忍不住眉头跳了跳,这家伙,还是这么的不靠谱各种跳脱。 对面,苗建国笑了笑,接着道:“徐院士研究的理论,你有什么不放心的?” “更别提等离子体和磁场本就是他最长的领域之一了,如果不是可行性极高,他不可能将论文给你。” 微微顿了顿,他似乎想起了什么,接着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在16年的时候,他当初针对参宿四的研究上,好像有简单的研究过磁重联现象,具体情况我记得不是太清楚了,时间有点太远了,我找找” “你等等,我找找。” 说着,苗建国放下了手中的论文,起身朝着办公桌走去。 在这一块,如果他没记错的话,早在16年的时候,徐川好像就发表过和磁重联机制相关的论文。 好像是和参宿四的研究有关系,他看过论文。 不过论文中应该只是浅浅的提了一些,并没有深入研究,他的记忆不是很深。 摸过鼠标,苗建国点开了文件夹,搜索了一下,找到了徐川在15年的时候发表的参宿四研究论文,点开看了看。 果然,在这篇对参宿四的研究论文中,有一段理论提到了磁重联机制,只不过并没有深入,只是浅浅的带了一段。 看着电脑屏幕上的论文,苗建国笑了笑,将这篇论文转发给了常华祥。 “看看吧,早在15年的时候,他就有研究过磁重联机制,虽然当时只是浅短的带了一下,但也足够证明他在这一块是有研究的。” 常华祥摇摇头,开口说道:“我不是在担心理论论文有什么问题,对于他的研究,我肯定是放心的。” “我想问的,是这篇理论转变成应用的可能性。” 听到这话,苗建国诧异的看了过来,好奇的询问道:“转变成应用?什么意思?” 常华祥思忖了一下,道:“就是利用它来控制等离子体,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磁重联机制,将磁能转化为粒子的动能、热能和辐射能等能量。” 闻言,苗建国皱着眉头思索了起来。 过了好一会,他才摇了摇头,道:“这方面的东西,我还真不知道。” “理论-应用的转化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在前沿物理理论,需要的时间更是遥远到可能需要世纪为单位计算的。” “这点想来你也很清楚。” 蹙着眉头,苗建国看着茶几上的论文,接着道:“既然这篇论文是徐院士提出来的,你为什么不直接找他呢?” “相信在这方面,他了解的只会更多。” 常华祥摇了摇头,道:“他手上其他的研究太多了,暂时没时间来做这个。” 徐川手上的研究有多少,他还真不知道。 但数量绝对不少。 其他不说,光是航天这一块,就有好几个超级工程。 比如月面生物圈工程、月面前哨科研站、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 这还仅仅是星海研究院中的一个研究分所而已。 除了星海研究院外,还有crhpc环形强粒子对撞机,川海材料研究所等多个机构,都是他负责的或建立的。 虽然说绝大部分的工作都有其他人帮忙处理,但一些研究项目和关键事情的处理,累计起来也是个相当夸张的数字了。 有些时候,常华祥是真的想不明白,他到底是怎么解决掉这么多的项目和研究问题的。 甚至在搞定这些事情的同时,他还有精力去数学物理这些基础科学领域刷刷存在感,时不时就做出一些惊天动地的成果,简直难以让人想象。 这旺盛的精力,他也只能感慨一句,这人真的太变态了! 沙发对面,苗建国挪动了一下屁股,端起已经凉了的清茶喝了一口,润了润嗓子后摇着头开口道:“如果是这样,那就难搞了。” “磁重联机制本身就是天文物理学的前沿研究,而在此基础上再延伸进磁纽缠现象,就更难了。” “何况你们现在要做的还是难上加难再加难的应用” 摇着头,苗建国话题一转,调侃道:“啧啧,我都不敢想象,你们要在这上面烧掉多少的经费。” “这经费多的,要是能分紫金台天文观测站一点就好了。” 众所周知,学术界也是有鄙视链的,包括学术经费。 一般来说,在学术界,工科的经费是最高的,不仅仅是和项目挂钩,项目多,经费就多。 还有则是工科可以接很多横向项目,这个钱是归项目负责人自由支配的。 而理科,尤其是基础学科,那个经费叫做一个稀少。 天文学领域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南大的紫金山天文台已经是全国名列前茅的天文学机构了,但去年的研究经费也只有不到七千万。 这还是因为徐川在紫金山天文台出了个重大成果,就那个计算天文星系的工具,以及参宿四氢包层恒星数据推测后提升的。 包括最近几年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快,在基础科研领域上的投入大,才有的。 在此之前,每年的科研经费只有不到三千万。 一个名列全国前茅的天文学机构,每年总经费只有不到三千万,老实说,这真的少的可怜。 常华祥没在意这位好友的贫嘴,相识几十年了,这人一直都是这个性格。 目光落在茶几上的论文上,他开口道:“有兴趣来星海研究院吗?关于磁重联·磁纽缠机制的研究,需要一个技术顾问。” 指望徐川天天呆在星海研究院配合磁重联‘爆发式’电磁推进技术的研究是不可能的。 所以他只能将主意打到这个好友身上了。 反正他天天窝在南大喝茶看报,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来帮把手,当个技术顾问。 第八百七十章 :CRHPC机构的新成果,强电统一理论进一步验证 就在常华祥这边试图将自己的老友忽悠咳,是邀请到星海研究院这边担任的‘新空天发动机’技术研发的时候。 另一边,徐川已经踏上了前往的星城的高铁。 crhpc环形强粒子对撞机那边,有新的对撞成果出来了。 当然了,说是新的研究成果,其实还是基于强电统一理论预言观测探索到的实验现象。 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预言数据是强电统一理论的核心,但并不是唯一。 在强电统一理论中,还有着数项其他关键的预言。 而这一次,crhpc机构验证的,就是其中一个,还是比较关键的一个。 徐川过去,就是组织召开验收报告会的。 这是crhpc的职责,也是他的义务。 尽管在完成了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预言数据验证后,他就没再参与其他的预言常数验证了。 但强电统一理论是他的成果,也是他在物理领域目前最重要的成果,他有责任也有义务确保其他的验证数据没有任何的问题。 星城,桃花岭。 在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项目落地,正式开始修建的时候,同步修建的还有从黄花机场、高铁南站到桃花岭的磁悬浮专线。 一座大型科研基地,尤其是这种面向全球学术界的国际性科研机构,对于当地城市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科研人才、研发资源、技术创新等等各方面都能极大的带飞。 正如对撞机落座在星城后,仅仅是两年多的时间,这座城市的学术氛围,相对比以前来说,提升的可不止一星半点。 比如国防科大、中楠大学、湘南大学等等湘南的学校。 原先的王牌专业是计算机、信息、冶金、矿业、材料、医学等等学科,而最近两年,伴随着crhpc在星城的修建,物理专业在这些学校的地位快速的提升着。 不仅仅是因为物理专业的学子在毕业后有去处了,更有crhpc机构落户星城后,全世界各国的物理学大牛在这边做研究带来的影响。 桃花岭,crhpc总部。 早已经收到了消息的邰学文和林风这会正在总部大楼的大厅中等着了。 电动玻璃门缓缓打开,徐川斜挎着个双肩包走了进来,一眼就看到了两人。 “徐院士,好久不见了啊。”看到徐川走进来,邰学文连忙起身,笑着迎接道。 “邰主任。”徐川笑着打了个招呼,道:“crhpc的工作,多有麻烦你了。” crhpc机构名义上来说是他领导的,而crhpc理事会的理事长,也是他。 不过除了向上面申请这个项目,以及一些研发上的工作,比如暗物质探测器和一些关键的工作上,他基本没怎么管理过。 日常的管理,对撞资源的分配等等各方面的工作基本都是这位邰学文在处理。 邰学文笑着道:“这就太见外了,什么麻烦不麻烦的,要不是您信任,我都没这个机会。” “路途劳累,咱先上去吧。” 他这话说的的确没什么问题,如果不是徐川信任,代理管理crhpc机构的人选根本就轮不到他。 虽然说他以前是华国在cern那边的理事代表,但一个面向国际的大型科研工程,盯着他这个位置的人可不少。 一旁,林风笑着上来,竖起了个大拇指:“小师弟,厉害了啊,室温超导材料居然都被你搞定了!” 徐川笑笑了,打了个招呼:“林师兄,好久不见了。” 如果说邰学文是官方那边选出来代替他管理crhpc机构的人,那么林风则就是个人方面的代表了。 两人之间的渊源很深,不仅仅在南大的时候导师都是陈正平,在普林斯顿那边留学的时候,导师也都是爱德华·威腾。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林风现在的老婆‘娜娜莉·凯斯勒’都算是徐川帮忙找到的。 毕竟是当初解决质子半径之谜时的小组成员,没有这个机遇,他俩在cern那边相遇相识的概率还真挺小的。 乾区,华国在crhpc总部大厦的办公室中。 邰学文主任的秘书泡了一壶清茶后便带上门退了出去。 “几个月的时间没见,我以为你去折腾航天方面的事情去了,没想到啊,居然在材料领域干出了一个如此惊天动地的事。” 端着瓷杯,邰学文恰了一口茶水后,感慨着开口道。 室温超导材料的消息可能在学术界以外落幕了不少,但是在学术界内部,却依旧是所有人都会讨论的对象。 尤其是这一次的室温超导材料还是眼前这位放出来的,引起的轰动完全不是前几次能比的。 而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可以说它整体有超过三分之二的结构都是由超导材料堆砌起来的,和超导材料的关联很大,他自然不会错过相关的新闻。 徐川笑道:“还是有很大的缺陷的,后续还需要优化。” 邰学文摇着头,笑着道:“也就你会这么想了,三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室温超导啊,放到其他人身上,谁还想着继续优化啊,不都是早点工业化赚钱么。” 徐川笑了笑,道:“赚钱肯定是要赚的,优化也是要继续优化的,希望真正的室温超导材料能早点完成的吧。” 邰学文点了点头,笑着道:“说起来,这次研发的室温超导材料,能用来升级环形强对撞机吗?” 徐川:“理论上来说可以,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的临界电流、临界磁场这些参数可以通过压强的提升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这些还算好解决。” “不过室温超导的工业化,批量化生产目前来说还不知道需要多长的时间。所以即便是能用来升级,对撞机这边大概也会排在比较靠后的位置了。” crhpc环形强粒子对撞机本身就是使用的就是优化后的高温铜碳银复合超导材料,临界磁场系数相当的高。 目前也是能级世界第一的对撞机,对于当前的物理学界来说足够用了,暂时没必要升级。 而且室温超导材料就算是工业化生产后,第一批供应的也轮不到对撞机。 军工、前沿实验室科技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室温超导材料。 邰学文笑着点头,道:“当然的,升级那是未来的事了,现在crhpc才建造不久,对撞性能足够用了,提前问问,不急。” 聊了一会其他的事情后,徐川看向邰学文,开口问道:“关于高质量粒子质量和弱电-强耦合强度的报告,是怎么安排的?” 高质量粒子质量和弱电-强耦合强度预言,就是这次crhpc机构新出的研究成果。 是强电统一理论预言常数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由华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联合米国的费米实验室两家一起做出来的。 在高能物理领域的研究方面,华国的研究所和其他国家的研究机构合作一起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 早在cern那边的时候,国内的各大高校几乎都有西方国家的合作对象。 比如四夸克粒子,就是爱荷华大学、水木大学、南师范一起发现的。 而能在这个相互竞争的时代,促进这方面的合作,一方面是因为高能物理学界的成果并不像其他物理学领域的成果那样敏感。 所有的成果都是公开的,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变成应用成果。 另一方面则是对撞资源方面的问题了。 在之前,世界上唯一的一台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在欧洲日内瓦,由欧盟等西方国家掌控。 如果说华国想要参与进cern机构做实验做研究,最简便的方法无疑就是找一家西方国家的研究所实验室或者说高校进行合作。 大家一起研究,我帮你节省点经费,你带我一个名额,成果做出来后共同署名。 而现在,情况就是完全反过来了。 现在是华国掌握了对撞能级最大的强粒子对撞机,其他的国家要想分一杯羹,最好的方法就是和华国以前一样,寻找华国的研究院实验室或高校进行合作。 而这中间,这些实验室研究所和高校能赚到什么,那就各凭本事了。 但整体而言,现在的高能物理界,是华国掌控着大局,牵着头在往前走。 这也是上面和徐川想要看到的。 慢慢来,一点一点的将其他国家物理学者拉到国内来做研究,培养国内的物理人才。 目前来看,这一切还是相当顺利的。 沙发对面,邰学文主任开口道:“高质量粒子质量和弱电-强耦合强度的验收报告会在两天后的‘中宫’会议厅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我们已经邀请了爱德华·威腾、皮埃尔·德利涅、弗兰克·维尔泽克等顶尖物理学家一起担任审核小组的成员。” “另外额外对外开放一千个学术交流名额,可以共同参加验收报告会。” 对于高能物理学界来说,一场验收报告会不可能像其他的学术报告会,比如徐川公开强电统一理论理论时的报告会一般,面对全世界的学者。 额外对外一千个学术交流名额,老实说这已经是相当的大的数字了。 如果算上crhpc内部对这场验收报告会感兴趣的学者,人数可能会超过两千人。 徐川点点头,道:“足够了,这次过后,强电统一理论差不多也可以正式登刊了。” 他没准备完全验证强电统一理论所有的预言后再将其投放到期刊上,现在已经差不多了。 最核心的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预言常数和另一个较为重要的高质量粒子质量和弱电-强耦合强度成果得到了验证,强电统一理论的大部分理论就已经得到了证实。 即便是后续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也不会出现需要撤稿一类的问题,顶多是修改而已。 闻言,一旁的林风师兄好奇的开口道:“你那个期刊,弄好了?” 邰学文也看了过来,有些好奇。 早在几个月前,这位就对外公开要成立一家学术期刊,不过消息放出来已经好几个月,一直没啥动静,学术界都快忘了这事了。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嗯,过程虽然有点麻烦,不过已经弄好了,相关的网站、各国发行的渠道、审核编辑等东西已经搞定了。” 老实说,要想各国铺设好这些东西,能够让所有国家都看到他成立的期刊,还是一件挺麻烦的事情。 如果是其他人成立期刊,大概没有这种烦恼。 但这份期刊是他成立的,这个过程耗费了南大不少的人力物力精力。 尽管能否做起来是个未知数,可大部分的西方国家并不乐意看到基础学科领域突然冒出来一个具有强大话语权的中文期刊。 尤其是这份期刊是挂在他的名下的。 邰学文笑着端起茶杯,以茶代酒开口道:“那就提前祝贺徐院士了,祝《探索》一举成名,成为华国学术界的新标杆。” 徐川笑着端起瓷杯,示意了一下,抿了口清茶,笑道:“谢谢。” 在其他的方面他不太在意,不过在学术期刊这一块,他还是比较重视的。 一旁,林风砸吧了一下嘴,带着些羡慕的语气开口道:“一家新期刊,首创投稿的第一篇论文就是物理学界最顶尖的成果,这也太猛了。” “也不知道我有生之年有没有上一次你这期刊,《探索》的总刊肯定是没戏的,分刊也不知道有没有机会。” 《探索》期刊分总刊和子刊两大块,总刊不分种类,即分刊会收录的领域总刊都会收录,但前提是影响力足够。 以眼前这位小师弟的要求,总刊的收录标准恐怕基本都是世界级难题起步的。 而分刊的标准也不低,因为之前徐川说过,他是按照《自然》《科学》这两个杂志来准备的。 林风觉得自己这辈子上总刊肯定是没戏的,能上一次《探索》的分刊,他就满足了。 毕竟《自然》《科学》这种级别的杂志,也不是想上就能上的。 ps:期刊名字从原先的《希望》修改成《探索》。 感觉《探索》的寓意更符合主角对于基础科学的研究,毕竟科学就是从探索中衍生出来的。 另:因此对各位读者大佬造成的阅读干扰,八尾在这里表达歉意,抱歉了,是我一开始没考虑好,前面的文章我会修改好的。 第八百七十一章 :彻底击垮CERN的杀手锏 在邰学文主任的办公室中坐了一会后,徐川带着行李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中。 ‘高质量粒子质量和弱电-强耦合强度’实验数据的验收报告会在两天后举行,他得趁着这两天再好好的将华科院与费米实验室提交的实验数据再过几遍。 和cern机构那边一样,在crhpc机构做出来的实验成果,同样必须要经过物理学界和crhpc机构组织的验收小组的验收。 并且需要至少提前三天的时间向crhpc机构提交验收申请和完整的实验数据。 这个一方面是需要留给crhpc足够的时间来寻找与安排对应的验收小组成员。 另一方面是则是留下足够的时间,可以供验收小组的成员认真的检查核对实验数据。 虽然说相对比解决一个物理难题或者猜想来说,检查核对实验数据的难度要小很多很多。 但要确保实验数据是正确的,同样是一件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 两天的时间过的很快。 对于徐川来说,对华科院与费米实验室提交实验数据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审核虽然有些繁琐,但并不是一件很难的工作,也没有耗费他太多的时间,就得出了结论。 这两家实验室做出来的成果,的确没有什么问题,数学相当的完整,达里兹图也很清楚的记录完整的耦合强度波动。 办公室中,最后一次重复检查完实验数据的徐川伸了个懒腰,放下了手中的圆珠笔站站起身来,准备去外面走走。 crhpc虽然说最出名的是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但这里有不仅仅是对撞,还有各种其他顶尖的实验设备。 比如高能电子直线加速器、正负电子对撞机、超级同步回旋加速器超级质子同步加速器、同位素质量分离装置等等各种顶尖物理学研究设备。 如今这里每天都有来自于超过八十个国家,一万三千名工作人员在这里面工作。 其中有接近四千人,是专门为这个机构服务的各种普通工作人员。而剩下九千人中,有超过六千人是物理学家和物理学的研究生,剩下的则是相关行业的工程师。 这里每天都进行各种不同的物理实验,也会召开不同的报告会和学术讲座,无论是哪一个领域,都是世界顶级的。 从繁荣度上来说,这座新兴起的物理学机构,已然超越了之前的物理学圣地欧洲原子能研究中心cern。 尤其是在此之前,cern那边自己做了波大死,对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实验数据进行造假后,学术信誉已然败的差不多了。 不过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在以米国、欧盟为首的西方国家支持下,cern机构如今依旧还是相当的繁荣。 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无法阻拦个人物理学家的动向,但却可以决定国内的顶尖物理实验室的合作方向。 比如隶属于米国能源蔀的lbnl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bnl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至今都没有与crhpc机构这边的合作意向,也没有安排属下的学者前来这边进行实验和研究。 借助于几十年以来在基础学科领域建立的权威,cern目前还能短暂和crhpc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抗衡。 当然,徐川也很清楚,要想击垮cern,将物理学圣地转移到华国来,单靠上次的强电统一理论实验数据造假事件是肯定不够的。 学术造假能给cern带来严重的信誉危机,但无法彻底击垮这个对手。 毕竟大型强子对撞机就摆在那里,尽管从对撞能级上来说追不上他们的crhpc,但35tev+的能级,验证强电统一理论,寻找暗物质的踪迹这些是足够的。 对于高能物理学界来说,缺的不是物理学家,而是顶尖的设备。 只要有设备可以用,那么就不会缺人才。 所以想要打垮cern,唯一的手段就是找到一个重要,且cern无法验证的物理现象。 简单的来说,就是将对撞能级拉到35tev以上的区域,去找到一个重大的成果。 徐川很清楚这点,也一直都在为这个准备。 虚空场理论就是他为这个目标准备的杀手锏。 按照他的理论计算,虚空场理论中的对称破缺能级是要高出35tev的,也就是说,面对虚空场破缺理论,cern机构的lh-lhc高亮度对撞机是没办法进行验证的。 一月七号,早上八点半,徐川迈着步伐前往中宫会议厅内。 针对‘高质量粒子质量和弱电-强耦合强度’实验数据的验收报告会即将开始,会场内外这会已经有了不少的物理学家。 一路笑着点头,应付着主动上来打招呼的物理学家,进入会场后,他一眼就看到了华科院陈立全教授,正在和一个满脸大胡子的中年男子笑着交流。 “陈教授。” 徐川笑着走了过去,和陈立全打了个招呼,两人见过几面,不过基本都是在学术报告会上见到的,也没什么时间深入交流,算不上很熟。 这次的高质量粒子质量和弱电-强耦合强度预言数据,就是他带领华科院的团队为主做出来的。 “徐院士,您来了。” 看到徐川过来,陈立全眼前一亮,脸上展开了笑容快步走了过来,就像是粉丝看到了偶像一般,脸上带着激动和兴奋。 徐川笑着伸出了右手,道:“恭喜你找到了高质量粒子质量和弱电-强耦合强度实验数据,揭开强电统一理论的新奥秘。” 陈立全教授脸上带着笑容,双手握了上来,用力的晃了晃,谦虚中又带着一些满足和自豪的说道:“只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出来的一点微不足道的成果。” “写出了强电统一理论,做出了这份预言的您才是真正的揭开了这个世界奥秘的伟岸学者。” 一通带着崇拜的彩虹屁没有经过任何思考的拍了出来,陈立全的脸色带着一些激动的潮红。 对于一名物理学家来说,解决了杨-米尔斯存在性和质量间隙难题和完成了强电统一的徐川无疑是大部分人的偶像。 即便是在华科院任职的他也不例外,即便是徐川要比他小近二十岁,依旧改变不了粉丝看到偶像的那个心态。 徐川笑着道:“再好的理论也是需要人帮忙证实的,我还得感谢你找到了实验数据啊。” “这也是我的梦想和追求。”陈立全笑着道。 正在这时,一旁的大胡子白人教授忽然激动的喊道:“哇噢,徐!你是徐川教授!” 徐川看了过去,笑着点了点头,道:“是我。” “徐教授,您好,我叫布鲁斯·普利莫,在费米国家实验室任职,很高兴能够见到您,我是您的粉丝!” 布鲁斯·普利莫抖动着满脸的络腮胡须,快速的做了个自我介绍,热情的伸出了双手。 徐川笑着伸出手,握了握后打了个招呼:“普利莫教授,您好。” 布鲁斯·普利莫激动的说道:“我看过您写的那篇如何利用数学工具来计算高能物理粒子衰变通道数据的论文,它简直是我见过的最美妙的文章了。” “我敢说,如果没有它,这一次我们绝对没有这么容易找到高质量粒子质量和弱电-强耦合强度的实验数据。” 一旁,陈立全教授脸上带着笑容,开口解释道:“普利莫教授是徐院士您的忠实粉丝,他将您的每一篇物理论文都视为经典。而那篇如何利用数学工具来计算高能物理粒子衰变通道数据的论文更是被他视为圣经般的存在。” “这一次也多亏了普利莫教授的计算,我们才能够这么快就找到和确定与高质量粒子质量和弱电-强耦合强度预言的实验数据。” 闻言,徐川有些惊讶的看了一眼这位布鲁斯·普利莫教授,笑着道:“普利莫教授的数学能力很强啊。” 利用数学工具来计算高能物理粒子衰变通道数据的方法是他独创的,很考验一名学者的数学能力。 其中的各种工具变换,比如利用横向动量分布的软胶子重求和效应,亦或者通过工具来对高能粒子的耦合衰变求解,都是很麻烦的东西。 如果仅仅是麻烦也就算了,更关键的是这份工具用到的数学,都是偏向于前沿数学的。 老实说,在物理学界,能够弄懂这些数学的物理学家,还真是如同大熊猫一般稀少,没想到这会就遇到了一个。 不过考虑到这篇论文已经发出去七八年了,物理学界有学者理解并且学会运用,倒也不奇怪。 布鲁斯·普利莫咧嘴笑着道:“我是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物理专业毕业的,本来是打算进入数学模型方面的领域工作的,结果没想到后面进了费米实验室,开始研究起了理论物理。” 徐川笑了笑,好奇的问道:“那你这和梦想偏差的有点远啊。” 布鲁斯·普利莫挠了挠头,一个威猛壮实的中年汉子这个时候竟然有点害羞的感觉:“没关系,做一行爱一行,理论物理我觉得也很不错。” 徐川点点头,笑道:“祝你好运,日后在理论物理学界取得更高的成就。”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抵达中宫会场的学者也越来越多。 很快,这个能容纳超过两千人的半圆形会场坐满了近三分之二。 顺着铭牌,徐川找到了自己的座位,他的位置在第一排,旁边是爱德华·威腾。 和这位曾经的导师打了个招呼,没多久,针对高质量粒子质量和弱电-强耦合强度实验数据的验收报告会便开始了。 上台做报告的毫无疑问是华科院·物理研究所那边的陈立全教授。 在这种由华国主导的大型科研机构,由华国学者主导的实验研究项目上,自然没有可能将上台获取荣誉的机会拱手让给别人。 还是那句话,以前他们没有设备的时候,要求着和其他国家的研究机构合作。 就算是做出了成果,甚至主要成果是国人做出来的,也拿不到对应的荣耀,顶多是在公开的时候带上名字而已。 而现在,情况则完全相反了。 陈立全教授脸上满是红光,精神焕发,整个都有些亢奋。 很快,报告会便开始了。 ppt一页一页的放映着,简洁明了的报告风格和清晰的思路,让台下的学者纷纷点头赞扬。 一旁,爱德华·威腾听了一会后忽然凑了过来,用手戳了戳正在听讲的徐川,开口询问道:“关于前些天你公开的那份室温超导材料实验数据.” 倒不是他不相信自己的这个学生,而是这份消息实在是过于震撼了。 再加上徐川公开消息后,就一直都没再对外有过任何的解释;以及前段时间各国研究所带起来的一些节奏,让他忍不住想问问情况到底是怎样的。 毕竟他不是材料学的专家,还真不是很清楚到底谁真谁假。 这让他有点担心这个曾经的学生,走上了一条岔路。 徐川笑了笑,道:“川海材料研究所那边已经邀请了普朗克材料研究所等实验室,到金陵那边进行超导测试了,结果应该很快就会出来的。” 听到这话,威腾点了点头,知道应该没什么问题后也没再问,转移话题道:“关于虚空场论,进展情况怎么样了?”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有些尴尬的挠了挠头,道:“还行吧,暂时也没什么太大的突破。” 23年的下半年,他没怎么将精力放到虚空场论上面,全干其他的事情去了。 所谓威腾问题来,还真有点当初上学的时候没写作业被老师提问你写没写作业的感觉,尬了个大的。 威腾倒是没想那么多,毕竟下半年徐川跑去折腾室温超导材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虚空场论肯定是没精力研究的。 他也只是随口问一下,顺带催一下,提醒一下别忘了这事而已。 “说起来,室温超导材料已经完成了,接下来你准备研究什么?”扫了一眼台上还在报告的华国学者,威腾好奇的看向徐川询问道。 徐川想了想,回道:“航天领域的一些事情,以及黎曼猜想等方面的研究吧。” 载人登火的工作是保密的,暂时没法对外公开,哪怕威腾是他的导师,也没法透露太多。 倒是黎曼猜想,的确是他接下来的研究目标。 因为只有解决了黎曼猜想,后面和宇宙时空相关的素数奥秘,以及可能存在的时空洞,爱因斯坦-罗森桥才有足够的基础去进行研究。 第八百七十二章 :震惊全世界的中文期刊·《探索》! 黎曼猜想! 听到这个目标和难题,爱德华·威腾那双褐绿色的眼眸中带上了一丝兴趣。 可能是受他这个学生和皮埃尔·德利涅的影响,他原本的学术生涯中那些没有涉及过的数学领域如今也在逐渐的涉猎。 不过他的年龄毕竟已经这么大了,能够跟上脚步就已经是相当不容易的了,要想在自己此前从未深入过的领域做出突破,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看着自己这个学生,威腾开口问道:“有信心吗?” 闻言,徐川摇了摇头,笑着说道:“谁知道呢?到现在对于黎曼猜想我都没有任何的头绪。” “不过任何的问题都是潜心钻研才能知道结果的,没尝试过,谁也不知道答案会是怎样的。” 威腾想了想,道:“或许你可以找法尔廷斯交流一下?” 徐川好奇的问道:“他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突破?” g·法尔廷斯在研究黎曼猜想的信息,已经不是第一次有人跟他说了,对于那个固执傲慢的日耳曼老头在数学上的成就,他是相当敬佩的。 从法尔廷斯出名开始,他所发论文虽然不多,但每一篇论文都是四大神刊级别的,这种水平,哪怕是让其他的菲尔兹奖得主来,都难以做到。 威腾点了点头,道:“听陶哲轩说的,法尔廷斯在黎曼猜想上的进展很大。” “至于是否能够摸到这座数学界的王冠,暂时还不知道。” 徐川笑着道:“那看样子我要抓紧一些时间了。” 如果说连陶哲轩都表示法尔廷斯在黎曼猜想上有了不小的突破,那么很显然,这必然是真实的。 法尔廷斯是个很强大的对手,在黎曼猜想的研究道路上这个日耳曼老头走的很远。 如果他不想错失这座数学殿堂中的王冠的话,的确要抓紧一些时间了。 虽然之前说过,他并不介意有其他的学者在他前面完成黎曼猜想,但如果可以,他还是更希望这份荣誉能够由他摘得。 ‘高质量粒子质量和弱电-强耦合强度’实验数据的验收报告会进展的很快。 伴随着华科院陈立全教授的报告,荧幕上的ppt也即将翻到尾声。 三十分钟过去,报告会进入最后的环节。 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陈立全教授扫了一眼台下的听众,脸上带着笑容,深吸了口气开口道:“以上的报告便是‘高质量粒子质量和弱电-强耦合强度’实验数据的全部。” “经华科院物理研究所与费米国家实验室的共同合作与严谨审核,确认相关信号置信度已经达到了5.2sigma以上,符合物理学界验收的标准。” “我的汇报完毕,如果在座的各位对于实验数据有所疑问,现在可以举手表达了。” 场下,前排验收小组的成员没人说话,也没人有提问打算的样子。 他们在三天前就已经拿到了实验数据,该核对的早就已经核对完成了,整个实验数据相当的漂亮,并没有什么问题。 正如强电统一理论中预言的一般,高质量粒子质量和弱电-强耦合强度’是这个世界的真理,它的发现早已经是注定了的。 而所谓的最后检验工作,是基于科学的严谨性,以及做出更多的科研成果考虑的。 前排的验收小组成员没什么问题,不过后面的物理学家还是有不少举手提问的。 涉及到强电统一理论的荣耀,哪怕是仅仅是其中的部分,也有无数的竞争者牢牢的盯着。 对于物理学界其他的高校团队或研究机构的团队来说,没人愿意看到这样一份成果落入别人手中。 不过对于掌握完整实验数据的陈立全教授来说,这些提问并不能扳倒他。 提问环节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徐川看向验收小组的其他几名成员,几人对视了一眼后,微不可见的互相点了点头。 随即,徐川站起身,看向站在台上安静的等待着结果的陈立全教授,正式宣布道。 “恭喜你,也恭贺华科院物理研究所和费米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小组,高质量粒子质量和弱电-强耦合强度’实验数据正式通过crhpc机构的验收,它将正式收入crhpc机构的数据库。” 台上,听到结果陈立全教授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双手攥着拳头用力的挥舞了几下。 虽然他已经和研究小组内的成员互相讨论过无数次了,但在最终的结果没有宣布之前,依旧有可能会出现各种意外。 而现在,这份荣耀才是真正的属于了他! 当然,也属于华科院物理研究所和费米国家实验室的两支研究小组。 朝着台下的徐川和众多的听众鞠了一躬表示敬意后,陈立全教授收拾好自己的物品,离开了舞台。 高质量粒子质量和弱电-强耦合强度实验数据正式通过crhpc机构的验收,强电统一理论进一步得到验证。 这无论是对于物理学界来说,还是对于媒体界来说都是一个大新闻。 华科院的陈立全教授和费米国家实验室的刚迈出会场,就被等候在外面的媒体记者们给堵住了。 包括徐川,也被众多的媒体记者盯上了。 “徐教授您好,听说高质量粒子质量和弱电-强耦合强度实验数据已经顺利的通过了验收,强电统一理论已经得到了进一步,而在此之前,外界有流传是您给予了他极大的帮助,请问您是怎么看待这些传言的?” 徐川:“陈立全教授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学者,在对强电统一理论的检测中,完全是他和小组成员的努力。” “至于我给他提供了帮助,这是空穴来风的消息,这段时间我都不在crhpc这边,又怎么给他提供帮助呢?” “徐教授好,早在07年cern机构对撞设备尚未升级的时候,lhc就制造出来了一个小型黑洞,而crhpc对撞机的性能是十几年前的lhc的数百倍,请问crhpc对撞机是否会制造出毁灭地球的黑洞?” “徐教授您好,请问chrpc的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实验产生的理论可能为时间机器或时空虫洞,时空旅行这些理论提供实验数据和依据吗?” “徐教授您好,据日不落国的环保组织提供讯息,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每一次运行时都会对地球环境产生极大的破坏,请问华国是否有为了保护环境而停止crhpc运行的想法?” 听到这些问题,徐川顺着声音看去,果然,提问的全都是外国学者。 对于这些善于搞事,曲解各种回答的媒体记者,他总算是体会到了cern机构那些前任理事长的痛苦了。 面对这些稀奇古怪,且愚蠢至极的问题,也难为了那些发言人总要寻找各种合适的回答来面对了。 不过他可不是cern历代的理事长和发言人,也没有那么好的脾气来对应这些‘愚蠢’又喜欢‘搞事’的记者。 嘴角勾起,徐川看向提问的几名国外记者,露出了一抹‘笑容’,开口回道: “对撞机和黑洞之间的关键,我建议你去认真的学完华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再来提问,否则这种问题会让我怀疑你是否已满十四周岁。” “而时间旅行这些无聊的问题同理。且我建议你们两个一起去做个伴,免得学习路上太过于无聊。” “.” 怼了一番这些喜欢从各种角度胡搅蛮缠的媒体记者后,徐川摆脱了这些媒体记者,心情愉悦朝着餐厅走去。 有些时候,放下个人素质,享受快乐人生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至于这些媒体报刊是否会将他的回答发出来,对他来说根本就是无所谓的事情。 既然无所谓,又何必在意呢。 尤其是这种无良媒体记者,他们只希望搞个‘大’的,多赚点眼球和流量。 相关的新闻消息出的很快,上午验收报告会才完成,下午高质量粒子质量和弱电-强耦合强度实验数据通过验收的新闻就已经刊登到了各大网络媒体的平台上。 正当界内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强电统一理论进一步得到证实这件事上的时候,一则惊人的消息,横空出世了。 被那位徐川教授鸽了小半年时间的期刊《探索》,它的第一期,终于正式和大家见面。 而这份期刊一出来,便惊掉了学术界无数人的眼球和下巴了。原因无他。 这本期刊的第一期,内容并非像寻常期刊,如《数学年刊》《自然》《科学》等期刊杂志一般,隔多长的时间出版一次,一次性登刊数篇或十几篇论文。 《探索》的第一期,只有一篇论文! 一篇长达六十余页的论文,标题是《强电统一规范性理论及相关耦合常数预言》 如果将标题精简一下,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强电统一理论’! 面对着这样一篇论文,或者说一份期刊,学术界哗然一片。 谁也没想到,那位徐川教授会将强电统一理论如此之重要的成果放到《探索》这样一份新成立的期刊上。 当然,除了惊讶诧异外,更多的是羡慕。 毕竟就算是《柳叶刀》《数学年刊》《自然》这样的顶级期刊,它们在发刊的时候,第一篇论文尽管同样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但再怎么挑选,也远远无法和《探索》相比。 哪怕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资助成立的期刊《科学science》,也难以相提并论。 因为纵观整个学术界的历史,从来没有任何一份期刊,在创刊之时,便拥有了一篇世界顶级的论文。 以经过了核心理论与部分基础理论验证的《强电统一理论》作为一份期刊的首发刊物,这待遇,未来还有没有其他的牛人会做这种事不知道,但绝对是史无前例的。 而除了这篇论文本身的含金量,以及论文作者身上的各种光环外,最让人惊讶的。 是这竟然是一篇纯中文的论文。 没错,整篇论文从头到尾,全都是中文汉字。 对于一份面向全世界的学术期刊来说,这种做法惊掉了不少人的下巴。 不仅仅是物理学界,就连隔壁的数学界、材料学界、化学界、天文学界等可以说徐川有涉猎研究的学术领域,都将目光投递了过来,议论纷纷。 各个学术领域的论坛上,相关的议论声一片。 【听说了吗?华国的那位徐川教授,创办一家学术期刊。】 【你是说《探索》吗?我已经收到了第一期的刊物了。】 【对,就是这个名字,听说他将《强电统一理论》放到这份期刊上了,简直不可思议!如此重要的理论,他居然投给一家刚成立的期间,这简直是在侮辱强电统一理论!】 【侮辱?那和你有关系吗?那是徐川教授自己的论文,他想投给谁就投给谁,别说是他自己成立的期刊了,就是评不上sci的水刊,也和你没一根毛的关系!】 【不不不,投给自己的期刊我能理解,但我不能理解的是,这份期刊是纯中文的!他是要毁了《强电统一理论》吗?那种魔鬼一般的文字,有几个人看得懂?】 【纯中文的期刊?没有英文版?一般来说国际性期刊不都是母语+英文并行双语期刊吗?】 【是的,没有英文版,而且我听说《探索》的总刊永远都不会有其他语言的版本,只会使用中文,也就是那种魔鬼一般的文字。】 【这不可能吧?英语才是学术界的通用语言,除非他不想在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发行和收稿,只在华国玩,否则应该会配有英文版本的。】 【然而事实就是这份期刊只有中文,没有其他的版本。】 【如果是这样,我只能说明在这件事上徐川教授可能有些短视了,纯中文的期刊并不利于学术界接纳,恐怕《探索》的前途未来堪忧。】 【或许是他想推广中文?但老实说,这并不是一件好事,甚至会直接将这份新成立的期刊直接拉下水,强制性的要求其他的读者全都阅读中文,只会让绝大部分的读者都放弃这份期刊。】 【这是一次错误的决定,等着看吧,即便是强电统一理论,也带不动一份纯中文的期刊!】 第八百七十三章 :《探索·物理》,有本事都别学中文好了。 伴随着《探索》总刊第一期的正式公开发布,学术界内的注意力也从crhpc机构的验收成果上转移到了这份新创立的期刊上。 无论是徐川的名声和光环,还是这份期刊的第一份登刊论文·强电统一理论,都牢牢的抓着了学术界的视线。 有人支持,认为强电统一理论这种级别的论文无论发到哪种期刊上,都不会影响它的价值和应有的荣誉。 也有人反对,认为纯中文期刊《探索》迟早会落幕,毕竟纯中文实在是太过于狭小了。 即便是强电统一理论,也只能一时的带动而已。 甚至在国内,更有一部分公知、高v、五十万等群体中的一些人,认为徐川这是在学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闭关锁国,阻碍国内学术界和世界的接轨。 加州,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教授,您要的期刊。” 物院的某间办公室中,一名身材丰满的女助理走了进来,手中还拿着一份期刊。 沙发上,正在与人交流的巴里·巴里什一脸好奇兴趣的从助理手中接过了论文。 “这是什么?” 沙发对面,带着金丝边眼镜,有些像贵族的威尔科特斯·古斯塔夫教授看了一眼,开口询问道。 “期刊论文。” 巴里·巴里什言简意赅的回复道,目光落在新鲜出炉的《探索》总刊上。 “期刊论文?哪家的?我好像没见过这种样式的。” 威尔科特斯·古斯塔夫教授感兴趣的扫了一眼巴里·巴里什手中的论文后,有些好奇的问道。 论文上的字眼不是英语,也不是他认识的法语和日耳曼语,让他有些好奇。 巴里·巴里什笑着道:“《探索》,一家成立没多久的期刊,这是它第一次发表刊物。” 听到这个回答,威尔科特斯·古斯塔夫瞬间就丧失了兴趣,靠在沙发上用带着调侃的眼神看向巴里·巴里什,不以为然的开口道: “一家刚成立的期刊?你什么时候对这种东西有兴趣了?” 巴里·巴里什瞥了一眼这位好友,将手中的《探索》期刊递了过去。 出生于英国贵族家庭的威尔科特斯·古斯塔夫天然有着骨子里的傲慢感,看不起大部分的事物。 而他之所以能够和对方成为朋友的关键点就在于古斯塔夫对于学术的认真和追求。 在凝聚态物理领域,通过新型一维系统,实现了高磁场中的稳健超导,为凝聚态物理长期难题提供一条全新研究路径的古斯塔夫是下一届诺贝尔奖最有力的竞争者。 在学术上有多么的认真,古斯塔夫就在平日里面的生活中与交流中就有多么的傲慢。 除非你能够在学术领域征服他,否则这人根本就不会搭理你。 “这是什么?哪个国家的文字?一家新成立的期刊,居然不是使用英文作为标准,哪个落后的国家发出来的?难道他们国家一个会英语的学者都没有?” 随手接过刊物瞄了一眼后,威尔科特斯·古斯塔夫就开始了不断的吐槽。 巴里·巴里什淡淡的开口道:“如果你不认识上面写的是什么,我想你未来的学术生涯可能就永远止步于此了。” “wt?你在说些什么?” 威尔科特斯·古斯塔夫一脸懵逼的看了过来,有些不明白这位好友会突然说这种话。 要知道他可是接下来几年时间中,在凝聚态物理领域最有希望竞争诺奖的学者! 巴里瞥了一眼这位好友,端起咖啡抿了一口后开口道:“你看看作者是谁。” “徐川?” 皱着眉头按照论文的标准格式,威尔科特斯·古斯塔夫找到了论文的署名,他并不认识中文汉字,但这个名字,他却总觉得自己似乎在哪里见过,很熟悉的样子。 巴里叹了口气,道:“期刊的论文叫做《探索》,而这份期刊登陆的论文,叫做《强电统一规范性理论及相关耦合常数预言》。” “强电统一理论?” 听到这个回答,威尔科特斯·古斯塔夫顿时就懵了,一脸惊讶不敢置信的看向巴里·巴里什。 “????.” “强电统一理论这么重要的论文,他居然投给了一家新创立的期刊?” 巴里·巴里什:“《探索》是华国的那位徐川教授亲手创立的,他将自己的论文投给自己的期刊,有什么问题吗?” 威尔科特斯·古斯塔夫皱着眉头道:“这未免也太随意了一点吧?” “当然,徐教授可能已经不在意期刊的分区和期刊本身的名气了,但强电统一理论这种这种论文,你不觉得放到一家新成立的期刊上,有些太低级了吗?” “低级吗?” 巴里·巴里什抿了一口咖啡,淡淡的开口道:“我反而不这样认为。” “对于学术界而言,我想你很清楚,一份期刊上最重要的东西从来都不是它有多么的知名,而是在于它登载的具体论文与成果。” “一篇真正优秀的论文,无论放在哪里,它都会闪闪发光吸引所有人的视线。就如同佩尔雷曼将三维庞加莱猜想的证明放到arxiv这种预印本网站上,也不会阻拦它得到数学和全世界的认可。” “而一份垃圾的论文,就算是你将它投到《自然》《科学》这些期刊上,也不会因此而受人重视。” “对于学术界而言,重要的从来都是学术成果,而不是期刊。” 威尔科特斯·古斯塔夫蹙着眉头,开口道:“但再怎么说,这也是一份新创的期刊,而且它还只使用纯中文,这严重的阻碍了强电统一理论的传播。” “老实说,我很怀疑那位徐川教授是不是故意这样做的,他并不希望强电统一理论被其他国家的学者过多的理解学习研究,所以才设置了纯中文期刊这种障碍。” 摇了摇头,巴里·巴里什瞥了一眼自己的这位好友,开口道:“你已经快忘了你学术的初心了,而且也太小看他了。” “亦或者是,你在心里固执的认为,只有使用英文的学者,才能做出好的成果。” 威尔科特斯·古斯塔夫摇着头,固执的说道:“但是你要知道,对于学术界来说,我们用了多久的时间,才统一了一种可以供全球使用的语言?” “从十九世纪开始,我们就在做这个事情了不是吗?” “而现在,他非要再弄出来另一种语言,而且还不提供英文版本。对于学术界来说,这就是分裂” 站在一个传统学者的角度上,老实说,古斯塔夫觉得徐川弄出来纯中文版本的期刊,对于学术界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如果是那份《探索》期刊没有办起来,流行起来也就算了。如果流行起来了,那么对于学术界来说这并不是一件什么好事。 因为没有英文版本,意味着他们只能学习中文,然后再来阅读期刊。对于众多的学者来说,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或许有些人会觉得,不是还有专业的翻译吗? 但学术领域的论文和传统文学领域的著作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后者或许经过了人工翻译可能会更加的出色和优秀,比如傅惟慈翻译的《月亮与六便士》,卞之琳翻译的《断章》《哈姆雷特》等等。 在经过这些文学大家的润笔后,那些外语巨著会更适合自己国家的读者。 但是对于学术领域的论文来说,却是行不通的。 对于他们这些探索科学,寻找真理的学者而言。看别人的翻译作,那是下下乘,甚至可以说没有选择后才会做的选择。 对于学术论文来说,不管是内行翻译,还是外行的专业翻译,想要完全将原作者阐述的观点全都翻译出来,那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所以如果有的选,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学者都会选择浏览原版。那么所有人唯一的选择,就是再多学习一门汉语了。 虽然说多学习一门语言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但站在长远的角度上来说,中文期刊和英文期刊会将整个学术界撕裂成两半,然后反复的拉扯。 对于学术的繁荣度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尤其是创建《探索》期刊的学者,是那个人。 威尔科特斯·古斯塔夫丝毫不怀疑他有能力做到这件事。 其他的不说,比如在物理学领域中,要求crhpc机构的所有成果都必须通过中文进行报告,亦或者说在报告的时候,至少附带一份中文版本的理论,这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如果crhpc机构真的这样做了,如今勉强统一的学术界,分裂恐怕真的就来了。 这一点让古斯塔夫很是烦躁,他不喜欢这种感觉。 沙发对面,巴里·巴里什摇着头开口道:“不可否认,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英文的确是学术界最主流的语言,几乎所有的顶级期刊都是英文的。” “但是从来都没有人规定过顶级期刊就一定得是英文的,其他语言同样可以。” “中文并不会成为强电统一理论传播的障碍,对于热爱物理的学者来说,为此付出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中文并不是什么难事。” “除非你内心抗拒。” 威尔科特斯·古斯塔夫皱着眉头,道:“抗拒?如果是有益学术的,我从来都不抗拒,只不过” 巴里·巴里什打断了他的话,道:“不,你只是没意识到你内心的抗拒而已。中文并没有那么的难学,只是你潜意识里面不想去接纳它而已。” “好好想想吧,你到底是真的因为中文会阻碍强电统一理论的传播,还是因为一些其他固执的想法。” 对于他们这种学者来说,学习一份语言并不是什么难事。 哪怕是被其他人誉为‘魔鬼的语言’的中文和汉语,对于他们来说也不过是数个月半年的时间而已。 其实中文的影响力扩大,这是注定的事情。 至少在物理学界是注定的。 因为世界第一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就在华国,高达130tev+的对撞能级,注定了它将主宰未来物理学界至少三十年以上的时间,甚至更长。 而对于想要研究自己的问题和理论的物理学家们来说,前往crhpc机构就不可能绕开中文和汉语。 徐川教授发布的纯中文期刊,只不过是进一步的扩大和加快了一些脚步而已。 巴里·巴里什有预感,基础科学领域所在的国家阵营,未来逐渐一步一步,一点一点的转移,落到那个点红色的东方大国手中。 这一切的所有原因,如果要他来说,抛开华国日益的繁华和强大国力以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那个人出现了。 他的出现,将原本可能需要至少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开始的工作,提前到了现在。 也好,虽然说现在他的脑子已经远远比不上年轻的时候,但至少现在学习一门语言并没有太多的问题。 顶多就是多花费几个月的时间而已。 真要再过二三十年,等到他八九十岁的时候,那就真的是望尘莫及了。 事实上,对于学术界而言,在潜意识里面抗拒中文,认为中文难以学习的学者并不止威尔科特斯·古斯塔夫一个。 或许有些真的是认为中文很难学,也或许有些人则是因为心底的傲慢,更或许有些人是抱着一些其他的想法。 整体上来说,学术界对于《探索》期刊的接受性,目前还处于迷茫和摇摆中。 或许绝大部分的顶尖物理学家、研究机构和实验室、以及高校都订阅了,但真正有想尝试过去认真学习中文并仔细阅读《探索》的人并不多。 当然,这也和强电统一理论并不是第一次公开发表有关系。 毕竟早在数个月前,它就已经正式的以英文版的方式公开在arxiv上过。 所以它更多的相当于一份中英双版本的论文,有英文版本的,大部分的物理学家,自然都会选择它。 正当整个物理学界都在讨论着《探索》期刊相关的时候。 《探索》期刊的官网,公开了一条新的讯息。 《探索》的子刊,《探索·物理》将在半个月后正式公开第一期的子刊刊物! 而内容,依旧是由徐川教授亲自完成的理论物理论文《凝聚态·强关联电子统一框架与室温超导机制的关系!》 这是由徐川亲自准备的东西,结合了《凝聚态电子局域化构造理论》和《室温超导机制》中部分理论整理出来的东西。 里面并不涉及到核心的室温超导技术,但却从物理理论方向讲述了的室温超导的部分形成机制与关系,对于理论物理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不是都不想学习中文吗? 那有本事就别学了好了。 第八百七十四章: 带不动?销量第一! 《探索·物理》将在一周后正式发行第一期刊物的消息,瞬间轰动了全世界! 毫不夸张的说,这份消息一出,几乎所有有关注过《探索》期刊,以及徐川动向的学者、高校和物理研究机构,都将目光投递了过来。 《凝聚态·强关联电子统一框架与室温超导机制的关系》 徐川教授的论文,而且还是和前些天川海材料研究所对外公开的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有关系。 当看到这时,几乎有所有学者,科研机构,乃至各国政府都在翘首以盼,等待着《探索·物理》的发行。 甚至恨不得《探索》总部将相关期刊的发行时间提前到明天。 所有人都在等待着,等待着这篇和室温超导材料相关的论文。 即便是都很清楚,这篇论文中不可能有着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的制备方法,谁都知道那是不可能公开的资料。 但光是期刊公开的标题,就足够让人无限遐想了。 室温超导材料的机制、强关联电子统一框架理论、凝聚态物理的核心 这些东西毫无疑问都是材料物理学、理论物理学、凝聚态物理的前沿知识。 但凡是研究相关理论的物理学家和物理学机构,甚至是其他分支的物理学领域,都不想错过这份期刊。 甚至有不少的物理学家和物理学机构,在得到了消息后的第二天,乃至当天下午,就迫不及待的打电话给了《探索》期刊的总部或者当地有着发行的媒体报刊,表示需要预定第一期的《物理·探索》。 第一期的物理子刊还没正式发售,预定销量就已经直接爆了。 其他的不说,光是第二天从各大经销商、分发的刊店统计上来的预定数据,就已经突破了一百万份额。 这个数据,已经超越了《自然》《科学》这些顶尖的期刊,仅次于影响力极其广泛的《柳叶刀》等顶尖杂志,在物理学界依然是单次期刊的第一名了。 而《柳叶刀》的销售,只能说面向的群体可比《探索》面向的群体要广泛得多。 它是医学领域的王者,是是全球顶尖的临床、公共卫生和全球卫生知识的可信来源,在全球167本全科和内科学期刊中排名第一。 它也是全世界上百个国家,数以万计的医院获取各项前沿医学技术、信息、知识的来源。 其影响力,老实说并不是物理能够相提并论的。 而《探索》能够在仅仅发布了一期总刊的情况下,物理子刊的预定销量就能够超过百万,这已经是无比顶尖的存在了。 当然了,这离不开徐川的影响力,以及室温超导材料机理+凝聚态强关联电子统一框架的重要性。 但即便是如此,《探索》可以预见的是,它将是接下来最引人瞩目的学术期刊,只要后续的期刊质量保持稳定,它的先行道路,就能够稳定下来! 华国,京城。 华国聚变能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总部大厦。 作为掌控了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唯一商业化企业,仅仅三四年的时间,华聚变在电力领域就已经成长成了一个仅次于国家电网的庞然大物。 不仅仅是国内各大省份的可控核聚变发电站已经全面开花,正在迅速取代火力发电站,源源不断的将海量的清洁能源输送到千家万户。 而海外,围绕着边境,他们已经实现了对周边大部分国家的电力能源输出,廉价的电力,正在帮助祖国的盟友高速发展,也在帮助祖国迅速扩大国际影响力与掌控力。 某间宽阔的会议室中,大门被工作人员拉开,里面的人流有序的朝着外面走去。 现在是2025年的一月中下旬,也是聚变能源电力公司召开年度大会的时间。 准确的来说,这并不仅仅是聚变能源公司的年度会议,与之相连的,还有电力行业一年一度的盛会。 除了聚变能源公司的高管和学术专家外,还有不少从国家电网、**等电网系统中的其他企业的领导与院士专家,以及科技、工信、外郊等部门的领导。 伴随着人流走出会议室,核工业集团的王勇年和侯承平两位院士并肩走了出来。 “今年又没看到徐院士啊。” 候承平院士回头看了一眼会议室,有些感触的说了一句。 当初栖霞可控核聚变示范堆工程展开的时候,就是他和王勇年两人在会议上‘激烈’的说服了核工业集团的其他人,争取到了带队前往金陵开展工程的机会。 几年的时间过去,他们这批当初参与了可控核聚变工程,原本准备退下去养老的老家伙,如今迫于国家聚变领域人才的缺少,依旧活跃在前线。 不仅仅是各地可控核聚变发电站的建设离不开他们这批老人的指导,还有在建设过程中对新一批聚变领域学者、工程师等相关人员的培育。 至少在年轻人能够顺利的顶上来解决他们的工作之前,他们这些老家伙,还得像海浪一般,在前线的沙滩上再停留一段时间了。 提起徐川,一直都比较沉默寡言,开会都很少表达自己意见看法的王勇年院士点了点头,道:“除了当初聚变能源公司成立的时候他来参加过一次会议外,后面就再也没见过他的人了。” 聚变能源这边每一年的年会和电力行业峰会都会给徐川院士发邀请函,不过可惜的是,已经举办了三届,今年是第四届的年会和峰会上,只有第一届的峰会他来过。 候承平笑了笑,有些感慨:“从破晓示范堆建堆开始,到现在,这都三四年了啊。没想到搞定核聚变技术后,他这么快就跳到航天领域去了,还弄出了空天飞机。” “如此大幅度的跨领域研究,还能做出如此优秀出色的成果,恐怕也就他一个人能做到了。” “对了,听说徐院士他弄出来了一家期刊?还将强电统一理论放到了上面?” 王勇年看了他一眼,道:“《探索》,不仅仅是强电统一理论,还有一份关于凝聚态物理与室温超导机制的论文。” “???” 听到这话,候承平一脸懵的看了过来:“还有一份?我怎么不知道?他的期刊不是只发表了一期吗?” 《探索》期刊的第一期,他看过的,不是只有强电统一理论相关的论文吗? 还有一份和室温超导机制相关的论文? 难不成核工业集团那边的行政人员订到了盗版? 王勇年院士摇了摇头,道:“不是总刊,是子刊《探索·物理》,还没正式发布,要等半个月的时间。” 听到这话,候承平才松了口气,笑骂道:“吓我一跳,你个老东西也不早说,我还以为错漏了他的期刊论文呢。” 话音还没落地,他就狐疑的看向王勇年,开口道:“诶?不对啊!我都没收到消息,你怎么知道的?” “你有私下的信息渠道?老王啊,你这不厚道啊!” 王勇年瞥了他一眼,淡淡的说道:“开会的时候,《探索》期刊的官网更新的信息。” 闻言,候承平元院士愣了一下,旋即失笑道:“你这家伙,这种峰会你也摸鱼。” 王勇年丝毫没有在意,摸鱼怎么了?又没有他的发言,与其听那些个家伙巴巴拉拉的,还不如看看其他的东西。 候承平想起了另一件事,开口道:“说起来,徐院士的期刊,咱们得支持一下啊。” 闻言,王勇年看了过来,脸上带着一些疑惑。 候承平笑了笑,道:“他那个期刊,不是分子刊和总刊两大块嘛,总刊咱就别想了,他给强电统一理论一投,这个标准直接就被拉上天了,后面的刊登的论文,恐怕标准不会低。” “不过子刊,咱们可以投投啊,这也是支持徐院士和国内学术界的发展嘛。” 说到这,他忽然又想起了什么,一拍手,兴奋的说道:“对!不止咱们可以投,还可以回去后和集团那边招呼一下,让集团号召大家一起给徐院士的期刊投稿。” “咱们好不容易出了一家世界级的期刊,这不得趁热打铁,将影响力提上去?” 看着老友一脸兴奋准备大干一场的神色,王勇年淡淡的开口道:“投稿这种事,你想的有点多了,他的子刊也不是那么容易上的。” “你也不看看他的物理子刊第一篇刊登的论文是什么,他亲自写的凝聚态物理与室温超导机制方面的论文。” “这是什么?这就是在给子刊定级别,没到他写的这篇论文级别,也没想着投稿了。” 顿了顿,他接着道:“以他那个性格,《探索》的子刊怕是对标的《自然》《科学》这一类顶级期刊。” “至于总刊” “老实说目前我在学术界还真找不到一家能对比的标准。” 说到这,王勇年也有些感慨,徐川将强电统一理论往《探索》的总刊上一扔,直接就将这份期刊的标准拉上天了。 目前学术界的期刊,没有任何一份能够与之相提并论。 哪怕是《现代物理学评论》这种影响因子高达五六十分的综合性顶刊,也无法和《探索》总刊做对比。 硬要说,甚至能说一句前者不配。 强电统一理论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这是理论物理学大厦的基石,是标准模型的支柱,还可能会是未来物理学界的大门。 别忘了在徐川的研究中,强电统一理论仅仅是那个还未完全面世的虚空场论的一部分而已。 而现在,强电统一已经得到了大部分的验证,它的核心已然经过了对撞机的检测,这意味着后面的虚空场论,相对比其他的理论,如‘su5大统一理论’‘弦理论’‘m理论’等理论更容易被物理学界所接纳,也更容易得到验证。 听到这话,候承平无奈的笑了下,道:“按照你的说法,整个核工业集团怕是都没有几个人有能力给它投稿的。” “这是一份顶级的期刊啊,不过想要收稿和验证恐怕也会极难。” 感慨了一句,候承平大概明白了徐川的想法了。 这也的确符合他的性格,不做则以,做就要做到最好。 《探索》是他亲手创建的,他肯定不会允许那些鱼龙混杂的论文刊登到上面的。 如果他猜的没错,《探索》的子刊,徐川都会先发一篇自己的论文,或者说寻找到一篇符合标准的论文才会正式发行第一期。 这就是王勇年所说的定标准。 以第一期刊物上论文的标准,来给《探索》的总刊和子刊确定级别。 不得不说,这是个很疯狂的决定。 因为没有人可以保证《探索》一定就会在全世界流行起来,也没有任何一家期刊起步就能直接将收稿的标准拉到《自然》《科学》这个级别。 所有的期刊都是慢慢发展,慢慢扩大影响力的。 而现在,那个人要打破这份规则,直接一举将《探索》送到世界顶尖的位置。 这件事的难度,别说是站在他的角度上来考虑了,就是放眼全世界,恐怕也没有其他人能够做到。 因为当代学者的影响力,是断档的。 他们的徐川院士独一档,站在金字塔尖。而其他学者再如何伟岸,整体上来说也难以追上他的角度。 他们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资格创建《探索》这类期刊,也没有强电统一理论、室温超导材料的机理这些学术界无法错过的论文去推动期刊的影响力。 如果说在当代学术界,唯一有这个资格且还有这个能力的,恐怕也就只有徐川一个人了。 这是活在当代,写入教科书和历史书的存在,他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整个时代的发展。 尽管作为一名学者,他并不迷信。但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神的存在,那个远在金陵的人,肯定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候承平很期待,期待《探索》期刊的发展,期待它带领华国的基础科学领域崛起,期待中文汉语与英文平分秋色,甚至是如现在一般,一统学术界! 第八百七十五章 :没人投稿?简单! 《探索·物理》子刊的第一期刊物的预定销量数据一公布出来,直接就震惊了整个学术界。 尽管大家都很清楚,由徐川教授亲自著作的论文理论肯定会广受学术界的追捧。但谁都没想到,仅仅是一份子刊,而且还只是第一期,就创造下了物理学界单次期刊发行订阅的最高记录。 两天的时间,第一期的《探索·物理》预定销量就已经突破了百万,这是其他物理学期刊难以企及的数字。 虽然说各大期刊的销量数据一直都是保密的,很少会流传公开出来。 一方面是因为这涉及到期刊的营收和盈利,通常都是各大学术出版商的商业机密。 另一方面则是评价一份学术期刊的优秀与否,销量通常并不在里面。 因为对于一份顶尖的学术期刊来说,被各大研究机构或者是高校所纳入订购名单中后,通常都会保持长时间的订购。 所以学术期刊的销量一般情况下都相当的稳定。 而对于一份学术期刊来说,期刊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学术指数、特征因子、平均引文率等等指标才是关键。 比如全球首屈一指的科学周刊《自然》杂志,是全球引用量最高的多学科期刊,2023年引用次数就超过了91万。 且已连续12年在多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排名第一,其影响因子在2023年的时候高达50.5,五年影响因子更是高达54.4。 但即便是如此,《自然》期刊的销量,每一期的数量也达不到百万这个数字。 能有这个数字销量的,仅仅只有《柳叶刀》《现代物理学评论》这些顶级期刊中的顶级期刊。 而且也不是每一次都能够拥有百万级别的订阅量和销量的,只有其中刊登了极具价值或者拥有某个学术界大牛的论文时,销量才可能突破这個数字。 《探索·物理》的第一期,就能在短短两天的时间内,预定销量数据突破百万,哪怕是只有一期,也足够证明它的含金量了。 爆发式的销量数据,在学术界和社交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和讨论。 尤其是在国内,超百万级的销量让不少一开始就支持《探索》的网友扬眉吐气了一回。 毕竟在之前,网络上可都是一大片不看好纯中文的《探索》期刊的,认为纯中文的期刊不会被学术界接纳,前途未来堪忧。 而现在,《探索》用销量说话,狠狠的扇了一巴掌回去,让这些支持徐川,支持纯中文期刊的网友长舒了口气。 【两天的时间,百万级的预定销量!《探索》就是中文期刊的神!】 【哈哈哈哈哈,笑死,之前那些说纯中文期刊不会被学术界所接纳的人呢?】 【川神就是川神!不出手则已,出手就是绝杀!牛批!】 【销量有什么好看的?学术期刊看销量吗?学术期刊只看影响力!销量再多,影响因子不行也没什么用。】 【那你找出来一本百万级单期销量的期刊来啊,除了《探索》还有吗?事实证明,纯中文期刊也完全可以在全世界流行!】 【没什么好说的,我还是那句话,纯中文期刊流行不起来的,百万销量怎么来的没数吗?室温超导材料机制论文才是关键,这篇论文无论丢到哪份期刊上,销量都能破百万。】 【而且,一次流行不代表能次次流行,另外期刊还有最重要的收稿,如果没有人给你投稿,你根本就办不起来,学术界又有几个学者会用中文写论文的?根本就没几个!】 【约稿才是真正的难题!《自然》可以每周发行一期,《探索》可以吗?别梦想天开了,中文期刊就是不行。】 网络上的争议徐川不清楚,但他肯定会比那些所谓的‘网友’更清楚一份期刊的核心在哪里。 的确,约稿对于一份期刊来说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 也正如一些人所说的一般,纯中文的期刊在约稿方面难度是相当大的。 尤其是他创建的《探索》,对于刊登的论文要求还极高,约稿方面就更难了。 但事实上一份期刊约稿是难还是容易,其实并不在于它是否是纯中文的。 《探索》的总刊是纯中文的没错,但有能力在总刊上投稿的学者,根本就不会被纯中文这个门槛所困扰。 对于他们来说,学习中文到精通,需要的时间只不过是数个月而已。 crhpc机构从成立到现在,已经有一大批的物理学家无师自通的学会了用汉语交流,甚至普通话比一些国人都要流利和标准。 而且,对于《探索》来说,纯中文的只有总刊,它的子刊并不是,目前子刊是中英文并行的。 简单的来说,子刊既接受中文论文投稿,也接受英文论文的投稿。只不过在发行的时候,会通过专业性的翻译,去做到中英文并行。 所以说纯中文会限制《探索》的约稿,只不过是浮于浅面的理由和看法而已。 真正会影响到《探索》约稿的,是学术界一直以来的惯性、基础学科的话语权、各国的偏见等等这些东西。 正如加州理工大学的威尔科特斯·古斯塔夫教所说的,英文是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语言,没有之一。 这是学术界,也是西方国家用了一个多世纪才做到的事情。 学术界的主流语言是英文,这意味着基础科学的最前沿领域的发展,也都会以英文为标准。 这是藏于水面之下的暗涌涡流,比明显上的知识流通具有更强大的惯性,比工科技术的发展更加的难以改变。 而且对于以米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来说,他们也并不会眼睁睁的看着《探索》就这样崛起,来和他们争夺基础科学领域的话语权。 所以要想让其他国家的学者投稿给《探索》,最先需要改变的就是这份惯性,以及应对其他国家的破坏。 对于徐川来说,如果是以前,他还没有这份能力,去打破学术界的这份强大惯性,去打破西方国家维持的潜规则。 哪怕是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再高,也没有太好的方式。 毕竟个人永远无法和群体对比。 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世界上性能最强悍的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在华国、可控核聚变技术率先在华国实现、航天领域华国也走在了世界前沿. 无论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是还是月面生物圈工程,亦或者是月面前哨科研站.这些世界顶尖的科研设备与工程,对于各个领域的学者,乃至各国学术界、甚至是政府的吸引力,都可谓是致命的。 可以说没有一名想在学术的道路上前行的科研人员或学者,能抗拒这些设备和工程。 更关键的是,能提供这些的,只有华国! 所以《探索》期刊发行的时候,或许就已经有以些反应灵敏的学者,就已经想到了徐川可能会怎么解决约稿难题这一问题了。 毕竟探索是面向全世界的,它不可能关起门来自己玩。 既然如此,那么国外学者的投稿,肯定是需要的。 正如这些学者预料的一般,就在学术界和网络上议论不断的时候,星城、crhpc机构的总部正式对外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的内容很简单,除了对外公开crhpc机构当前的工作以及实验成果和收获外,还有一条看似无足轻重的公告。 “即日起,《探索》期刊将首次纳入crhpc机构的评审系统。” “《探索》《探索·物理》将真正式作为crhpc机构的学术参考标准,被《探索》《探索·物理》收纳的论文理论,如有需求,可向crhpc机构提交相关的实验资源申请。” “crhpc理事会将优先对相关的实验资源申请进行审核工作” 一条将《探索》总刊和《探索·物理》子刊纳入crhpc机构评审系统,作为学术参考标准的信息,看似只是一条无足轻重的通告,却在物理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crhpc机构总部,数以千计的物理学家在得知这条公告,直接就炸开了锅。 crhpc总部大楼的咖啡厅内,前几天才因为‘高质量粒子质量和弱电-强耦合强度’实验数据的验收报告会,从欧洲那边赶过来的弗兰克·维尔泽克坐在落地玻璃窗边。 一边喝着咖啡杯,一边看着外面行色匆匆的物理学家们,还一边听着咖啡厅内其他学者偶尔高声的交流。 “crhpc将那位徐川教授成立的《探索》和《探索·物理》纳入了评审系统,作为学术参考标准!” “瓦特?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就是上午!crhpc机构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对外公布的。而且不仅仅是纳入评审系统作为学术参考标准,如果你能够在《探索》期刊上发表论文理论的话,还可以向crhpc机构优先申请实验资源,验证你的成果!” “哦!上帝!crhpc到底想做什么?” “谁知道呢.” 听着身后时不时带着一些惊呼,明显高出正常聊天分贝的交谈,弗兰克·维尔泽克抿了口咖啡,看向了推开门走进来的好友,康乃尔大学基本粒子物理实验室的韦德兰·梅纳德教授。 “该死!crhpc到底想做什么?他们居然将一份期刊纳入了评审系统,还为此开通了优先的实验资源申请!” 刚落座,这位韦德兰·梅纳德教授就抱怨了起来。 咖啡桌对面,弗兰克·维尔泽克不以为意的笑了笑,开口道:“这有什么问题吗?” “问题?” 韦德兰·梅纳德教授气愤的说道:“问题大了!这是对其他研究的不公平!” “如果真的实现了这条规则,crhpc的实验资源申请将不再是公开公正的!甚至可能会出现重要的实验研究比不过刊登在《探索》上的无足轻重的实验研究!” 弗兰克·维尔泽克抿了口咖啡,知道他说的是什么,但只是不以为意地笑了笑。 目光落在不远处的crhpc总部大厦上,看着那栋造型奇怪的八卦大楼,他开口道: “公平?你觉得这个世界上有纯正的公平吗?” “所有的公平都是相对而言的,crhpc是华国修建的设备,能够对外开放,以供其他国家的物理学家和研究机构进行实验,甚至成立了理事会,针对性的审核实验申请,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提供资源,在我看来已经是相当公平的了。” 听到这话,韦德兰·梅纳德教授一脸惊讶诧异的看了过来,忍不住问道:“你居然觉得这是公平的?” “这不应该是一件相当可怕的事情吗?它会摧毁整个crhpc的评审系统的!” 维尔泽克摇摇头,道:“你想的太多了。”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伱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而crhpc机构目前的实验评审系统,老实说差不多是我见过的物理学机构中最公平的了。” “crhpc能够不分国籍,不分肤色的认真审核每一份实验申请,并且依据重要性排序提供实验资源,难道还不够吗?” 梅纳德:“但是现在特例来了!” 听到这话,维尔泽克笑了笑,道:“特例?或许吧,能够登刊在《探索》和《探索·物理》上的论文,可能的确会获得一些优待。” “但那只不过是对同级别的实验申请而言的。” “如果你认真的看过他们的公告,你就应该知道,在这份公告中,优先的只不过是审核而已。” “我已经问过crhpc的理事了,如果说在crhpc对撞实验申请中,你的实验重量级更高,即便是后者的论文刊登在《探索》上,也不会挤掉你的资源。” “它所对应的,只不过是在同级别的资源中提升一些优先级而已。” “在我看来,这没什么大不了。” 停顿了一下,他笑着看向韦德兰·梅纳德,接着道:“而且如果你觉得这样还不够的话,为什么你不将论文投稿给《探索》或者《探索·物理》呢?” “你也可以公平的拥有这份机会,它并不是华国学者独有的。” 第八百七十七章 碳基芯片突破的希望 办公室中,徐川挂断了和赵光贵的通话后,迅速拨通了郑海的电话。 “郑海,帮我安排一趟回金陵那边的航班。” 电话对面,郑海沉稳的声音传来:“什么时间?很急吗?” 徐川想了想,道:“越快越好吧,那边有个研究需要过去看看。” 现在已经是阳历的一月中旬了,再有十来天的时间,就到了除夕春节,原本他是打算在crhpc这边呆几天,然后便直接回家过年的。 但现在看来,他还得再回一趟星海研究院那边。 这次的新发现,可能会对碳基芯片领域的研究起到重大的影响,甚至带来关键性的突破。 所以他得回去看看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听到这话,电话对面郑海脸上顿时就露出郑重的表情,这还是徐川第一次这样说,可见金陵那边发生的事情重要性。 当然,他绝对没想到的是,徐川想着尽快赶过去,是为了弄清楚情况后好再回老家过年。 不过天然排序的碳纳米管的确重要,值得他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去。 “好的,我马上安排,还有其他的事情吗?”快速的应了一句,郑海补充询问道。 “没有了,就这个。” 郑海点点头,道:“好的,安排好后我会第一时间联系您的,您在楼下等我就行。” “行。” 徐川应了一声,挂断了电话。 郑海做事他还是很放心的,至少在隶属于他的工作范畴内上,从来没有令他失望过。 对面,林风脸上有些好奇,询问道:“这个点了,你还要回金陵那边?马上就过年了都。” “嗯。” 徐川应了声,站起身走到办公桌前,一边收拾自己的东西,一边道:“那边有点比较紧急的事情,得过去一趟。” 林风点了点头,也没继续追问。 能从米国那边接受组织蔀的邀请回来的学者,没人是蠢货,不该打听的别打听。 尤其是站在他面前的这位小师弟,很多时候他所接触到的事情都是国家机密,而且还是最顶级的那种。 其实就算是徐川愿意说给他听说,他都不太想听。 有些时候,知道的越多反而越痛苦。 全知全能并不是福报,反而是一种惩罚。 收拾好东西没多久,星海研究院那边的实验数据便发了过来。 徐川点开邮件,输入密码将里面的文件打开,浏览了起来。 这种新型材料尚未命名,是半个月前月面前哨科研站基地在对月球背面进行调研时的,在瑶池环形山的冲击壁上采集的。 是至今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十二种新材料。 所谓的新材料,简单的来说,就是地球上没有的新物质。 伴随着他们对月球的探索,越来越多的新物质也随之而被发现。 而因为月球上的特殊环境,无论是月面的土壤,还是月岩中都存在着不少极具研究价值的物质。 比如帕尔萨德石。 这是米国探月时发现的第二种月球新物质,是一种非常稀有的天然矿物,是月球上的矿物质之一,具有性能极强的抗辐射能力。 亦或者斯佩斯石,其高性能的光波导特性在光传感器、光纤传输设备等领域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还有嫦娥石,蕴含有嫦娥石的月壤中,往往都具有价值极大的稀土材料。 而现在他们在瑶池环形山上发现的这种新材料,同样如此。 它天然生成的整齐且富有层次排序的碳纳米管,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其最核心的,无疑是指导碳基芯片和碳基晶体管的研究方向! 要知道,芯片领域的发展,不仅仅是华国一直梦寐以求的领域,也是以米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重点关注的核心。 在这一领域,依仗过去几十年的优势,高通、苹果、联发科等公司通过技术和专利围绕着芯片建立起来了一座庞大的护城墙,将其他的国家与企业死死的拦在门外。 不仅如此,配合上光刻机、晶圆、eda等领域,这些国家和企业更是围绕着硅基芯片建立起来了一套完整的标准。 这才是最为可怕的地方。 因为技术会过时,专利会过期,但标准却是能一直延续下去的东西。 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这是全球当今市场竞争的主要形式。 借助标准这一载体,利用专利这一武器,能给企业和国家带来站在市场巅峰的位置,源源不断的收割其他国家或企业的利益。 君不见,在芯片领域,华国每年进口的数量是以‘亿’为单位计算的,无论是芯片的数量,还是整体的费用,都庞大无比。 比如2022年,芯片进口总额超过了两万三千亿软妹币,按照五比一的汇率,约莫四千六亿米金。 而2023年的虽然略有所下降,但也高达两万一千亿rmb,接近四千五百亿米金。 这个数额,整体来说和可控核聚变技术实现前,华国进口的原油总额都快差不多了。 可见每年花费在这个上面的资金,是一笔多么庞大的数字。 华国并不是没有想过自研,也一直都在做相关的事情,但这种已经完全形成垄断体系的技术,哪有那么容易突破。 而且就算是你在硅基芯片上有了研究进展,也极难打破西方国家为此建立的标准和垄断。 真正想要在芯片领域突围,唯一的方法就是另辟蹊径,换条赛道。 碳基芯片,就是华国选择的领域之一,也是重点研发和投入的方向。 不过在芯片这种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粮食’,半导体领域的璀璨明珠这种行业,想要实现弯道超车何其之难。 即便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各种支持政策,目前的碳基芯片依旧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 尽管目前已经有不少的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做出了一些碳基芯片,但无论是集成碳基晶体管的数量,还是运行效率、计算准确率等各方面都远远无法和硅基芯片相提并论。 如果徐川没有记错的话,他关注的这方面信息,进展最好的应该是北大电子学院张志勇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做出来的实验室产品。 一颗集成了3000个碳基晶体管,3微米工艺技术节点的张量处理器芯片。 但这距离商业化,还有太远太远的距离要走。 如果说将研发‘五纳米’级别的碳基芯片看成是攀爬珠峰的话,以目前国内在碳基芯片领域的发展,才刚刚进入藏西,甚至可以说连珠峰山脚都还没到。 很简单,因为各方面技术都不成熟。 尤其是碳基晶体管的数量,更是难题中的难题。 众所周知,现代化的工业芯片,其核心就在于晶体管的数量。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 晶体管越多,其性能就越强,而硅基芯片基本动辄就是以‘亿’为单位的晶体管集成的。 以英特尔的10nm工艺芯片举例,其晶体管密度是每平方毫米约1亿到1.008亿个晶体管。 碳基芯片目前3000晶体管,连硅基芯片零头的零头都没有,可见两者的差距之大。 而碳基芯片之所以如此难以突破,最核心的难题,便在于如何精确、稳定的排列与控制‘碳纳米管阵列’或‘石墨烯’等碳材料,来形成碳基晶体管集成阵列。 这是生产制备碳基芯片中最大的难题,至今都没有一个优秀的解决办法。 实验室中科研人员可以通过成本高昂,生产过程复杂的手段来在芯片上集成碳纳米晶体管,但工业化生产不行。 高效、低成本、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是确保碳基芯片能够商业化的核心因素之一。 这也是徐川这么重视从月面瑶池环形山上发现的天然整齐排序的碳纳米管的原因。 因为剖析这种新物质的形成原因,他们或许能够从中找到一条在碳基芯片上稳定排序碳纳米管的方法! 办公室中,徐川翻阅着星海研究院那边发过的实验数据。 约莫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过去,桌上的手机再次震动了起来。 “教授,最近的航班已经准备好了,我现在在八卦楼的楼下等您。” “好,我现在下去。” 说着,徐川挂断了电话,将手机塞回了兜里的同时,将笔记本电脑合起来塞进背包中后拎起来朝着外面走去。 楼下,郑海已经将车开到了大楼门外。 坐上车,正当徐川本以为他们是要直接去黄花机场的时候,车辆却拐弯来到了crhpc基地的另一侧。 “嗯?不是去机场吗?” 看着在基地中行驶,明显不是去出口的轿车,徐川好奇的问了一句。 “去的,不过不是开车去,我们坐另一种比较快的交通工具。”郑海头也没回应道,安稳的开着车。 不一会,在基地的一角,透过车窗,徐川看到了一架墨绿色涂装的直升机正稳稳当当地停在空地上,顶上的螺旋桨正以一种不快不慢的速度旋转着。 “直升飞机?” 看着眼前的‘交通工具’,徐川愣了一下,看向郑海。 郑海挠了挠头,笑着开口道:“那个,您不是说越快越好吗?这个比较快.” 徐川:“.” 虽然是他说的越快越好,但也没必要调遣直升飞机过来吧? “教授您应该不晕直升飞机吧?” 帮忙从车上拎起了背包,郑海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开口问道。 到这他大概也明白自己误会了徐川的意思了。不过就电话中那个意思,听上去很严重,换别人来大概也都得误解,所以他才紧急从武警那边调遣了一架直升飞机过来。 毕竟开车再快,也没有这个快不是么。 看了一眼呼啸着的直升飞机,徐川耸了耸肩,道:“不知道,我还没坐过直升飞机。” 飞机他坐过不少次了,就是航天飞机他也上去过,但直升飞机,的确还真是没做过,这是第一次。 “那试试?” 郑海笑了笑,继续说道:“黄花机场那边已经有一架直达金陵的航班正在等着我们,已经安排好了,这是最快赶去金陵那边的方法了。” “行吧。” 徐川舒了口气,朝着直升飞机走去,来都来了,还能再撤回去不成,反正他也没坐过,就当体验了新生活了。 在旁边助理和一名跟随的安保的辅助下,半弯着腰躲避掉来自头顶螺旋桨带来的狂风后,徐川也登上了直升飞机。 “教授,飞行过程中会比较吵,建议带上耳罩。” 机舱内,随行的助理唐思佳递过来了一副黑色的耳罩,徐川点了点头,顺手接过后戴在了耳朵上。 系好安全带,在郑海检查了一下后,风驰电掣螺旋桨呼啸着带着直升飞机渐渐远离地面。 虽然说耳罩的质量很不错,隔绝掉了大部分的噪音,不过这直升飞机起飞的感觉,是真的让人印象深刻。 尽管驾驶员已经在尽力的保持飞行姿态的平稳了,但对于徐川来说,紧张感仍然大于了新奇和刺激。 尤其是在起飞的时候,直升飞机和固定翼飞机完全不同的方式,让他差点感觉自己回到了重生前的坠机的那一刻。 因为前者起飞机头在一定程度上是往下压,有些俯冲的意味,而固定翼飞机则是抬头往上的。 这一瞬间的失重,让他下意识的抓紧了绑在身上的安全带,脸都差点直接白了。 好在反应过来后,这种异样的感觉就消失了。 “教授,您没事吧?” 注意到了他表情的不适,一旁的唐思佳开口询问道:“是恐高吗?还是哪里不舒服,需要晕机药吗?” 深吸了口气,缓过神来的徐川摇了摇头,道:“没事,不用了,只是起飞的时候有点不太适应而已。” 唐思佳:“如果您哪有有不舒服的地方,请一定要和我说,你的健康是我职责的一部分。” “嗯,会的。”徐川点了点头,目光透过玻璃窗落到了外面的风景上,欣赏着外面的景色。 他不恐高,但直升飞机的起飞方式,对他这种有心理阴影的人来说,确实很不友好。 不过也就起飞那一段时间而已,过后就好了,除了有些嘈杂和颠簸外倒是没什么其他的问题。 至于速度,不得不说的确挺快的。 从crhpc总部桃花岭这边到黄花国际机场,四十多公里的路程,十来分钟的时间就直接到了。 而且还是直接开进机场内部跑道,停到了等待前往金陵的航班不远处的位置,他下来直接登机就可以了。 方便的确是很方便,但要是再给徐川一次选择的机会,他绝对会后悔答应了下来坐直升飞机这玩意。 对他来说,这应该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坐这玩意了。 如果有的选,他宁愿坐三蹦子都不想再坐这个了。 第八百七十八章 :碳基生命的另一种形式 从星城那边赶回来。 飞机落地,徐川连家都没回,就直接前往了星海研究院。 材料研究所中,他没第一时间直接去实验室,而是先找到赵光贵。 “徐院士您这么快就回来了?” 看到这个点忽然出现在自己面前的徐川,赵光贵还是有些惊讶诧异的。 毕竟他打电话过去到现在,时间也就三个小时左右而已,这位居然这么快就赶回来了。 徐川点了点头,道:“专机飞回来的,所以比较快。” “材料情况如何了,检测情况有新的进展吗?” 放下手中的笔,赵光贵站起身,开口道:“还在分析,目前我这边暂时还没收到太大的进展,我带您过去看看吧。” 徐川回来的速度有点快,三个小时的时间,根本就不够他们推进多少研究的。 “行。” 徐川点点头,跟在了后面。 从走廊中出去,绕过几栋大楼,进入研究所的一个角落,有着一栋六层的白色小楼。 验证过身份和门禁后,两人搭乘电梯进入了一间实验室。 实验室中,两名穿着白大褂,身形都相当瘦弱的研究员脸上的黑眼圈和疲惫看起来就算是用再浓厚的妆都遮盖不住。但两人的神情却是相当的亢奋。 在他们的面前,有一份装载玻璃器皿中的材料。 材料并不是很大,还不到一个成年男子的拳头大小,整体呈现出黝黑色,表面附带着一些孔雀蓝色的颗粒状结晶。 当然,准确的来说,这份材料只有一半。 它是从一整块材料中剖开了的,横切面光滑无比,黝黑的截面中闪烁着一些哑光。 这就是他们从月球上最新发现的一种全新矿物材料,来源于月球背面一个被他们命名为‘瑶池’的大型环形山中,编号为ht·ychxs20241228091176/052。 很简单的地址+时间规则命名的方式,记录了这块石头是哪一架航天器、在哪一个地方、什么时间、多少次任务中采集到的。 毕竟探月对于现在的他们来说,早就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工程了。 可以说几乎每隔两到三天,就有航天飞机携带着物资从地球上出发,或者携带着月球的‘特产’,从星海中归来。 “王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测试实验数据出来没。” 推开门,赵光贵朝着两名研究员中的身形较高的那名开口问道。 “赵所,徐院士。” 实验室中,叫王杭的研究员听到声音后回过头来,看到赵光贵和徐川后先打了个招呼,快速的说道:“还需要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是对材料表面进行微观探测的设备。 这种显微镜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类型样品的分析和观测,包括从微观到宏观的分析,以及样品的成分、宏-微观结构特征、微观力学参数等的获取。 它不仅可以捕捉材料表面的形貌,还对断口、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广泛应用于陶瓷、金属、生物材料等领域,提供微区成分的详细报告。 对于已经剖开的这种新物质和天然排序碳纳米管道的材料,它能够最大程度的解析生成的原因以及需要的条件等等。 徐川点了点头,走到实验桌旁边,看向那块安置在玻璃器皿中的另一半材料:“这就是这次新发现的材料?” 赵光贵点了点头,看了一眼玻璃器皿内的材料道:“嗯,这一块是从瑶池环形山的东面冲击壁上取的样品之一。” “之一?” 看着这块岩石一般新材料,徐川眼眸中划过一丝兴趣,好奇的问道:“还有其他的样品?” 赵光贵点了点头,道:“航天研究所那边带回来了大量的原矿石,具体有多少我也不知道,不过我们这边分到了总共17公斤。” “而这十七公斤中,目前我们找到了一共五块月岩里面存在着这种碳纳米管排列,这块里面的碳纳米管含量是最高的,也是排序最整齐的。” 17公斤 听到这个数据,徐川嘴角动了动,欲言又止。 虽然说航天飞机是他亲手主导研发出来的,但他的确没怎么关注这方面的东西。 毕竟这些东西对他来说属于细枝末节的事情,航天研究所那边甚至都不会详细的向他汇报这种工作。 所以他还真没想到航天所的那帮人会这样‘大量’的往地球运月壤。 光是星海研究院内部的材料研究所,就分到了足足十七公斤。 这个数量,差不多就是航天飞机没研发出来之前一次登月所能收获的所有月壤重量了。 而全国有多少个月壤月岩研究机构? 其他的不说,光是高校,有这方面需求和研究的,恐怕一本以上都有吧? 再算上其他的研究机构,以及分给国外的,粗略的估算一下,他们现在每一次在月球上采集的月壤和月岩这些东西,恐怕是按照‘吨’来计算的。 只能说,现在他们也是好起来了。 财大气粗到月壤月岩这种前两年都宝贵到一克可以卖一个亿的东西,现在他们可以用一斤丢一斤。 事实上,正如徐川所想的一样。 如今的月壤、月岩等物质,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按照多少千克规划的,而是直接按照批次来运输的。 每一批,运送过来的‘特产’数量几乎都是按照吨来计算的。 “拿副手套给我。” 看着玻璃器皿中的月岩,徐川开口说道。 一旁,赵光贵快步走到实验室的柜台边,从里面找出来了一双实验手套。 接过手套戴上后,徐川打开了玻璃器皿,将这块月岩取了出来。 目视观察,黝黑色的岩石表面附带着一些孔雀蓝色的颗粒状结晶,看起来像是冷却后的火山熔岩中夹带着某种矿物。 也有点像是经过陨石撞击后,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熔融材料。 “关于瑶池环形山,有具体的分析报告吗?它是陨石撞击形成的坑,还是火山喷射形成的环形山?” 虽然说月球上的环形山大多数是陨石撞击形成的。 但并不是所有的环形山都是这样的,也有另一小部分是由于月球内部的高热熔岩与气体冲破表层,喷射而出形成的环形山。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形成方法,不过概率就很小了。 但不管怎么说,先摸清楚这座瑶池环形山的具体形成原因,对于他们理解这些碳纳米管整齐排序有很大的帮助。 每一种方式都有不同的条件和环境,找到了确切的形成方法,他们就能够模拟出对应的环境,来寻找整齐排列碳纳米管的方法。 赵光贵摇了摇头,道:“暂时还没法完全确定‘瑶池环形山’形成的具体原因。它是一座新发现新命名的环形山,之前没有研究过。” “不过我已经和航天研究所那边联系过了,让他们尽快勘探调查清楚。” 停顿了一下,他看向徐川手中的月岩,接着道:“不过从目前航天研究所那边的说,瑶池环形山是火山喷射而形成的可能性更高。” “因为他们说好像是观测到了什么堆积口和熔岩裂缝?” “具体的情况我也不是很懂,毕竟我不是搞地质的,这事只能交给航天研究所那边。” 徐川点点头,道:“行,我通知一下那边,将这事的优先级提升到最高,需要尽快确定瑶池环形山的形成原因和条件。” 握着手中的月岩,徐川目视观察了一会后,朝着实验室的一角走去。 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实验结果出来前,他准备先通过高分辨率扫描电子显微镜看看这块材料的具体情况。 虽然说相关的实验数据赵光贵已经发给他了,但是看实验数据和亲自动手做实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酒精和擦镜纸擦拭样品台、调整参数、背景扫描完成、样品放置. 数量的将手中的月岩安置进设备中,基线矫正完成后,设备自动开始工作。 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测试周期通常为3-5个工作日,也就是王杭他们正在做的实验。 但传统的高分辨率扫描电子显微镜直接对样品进行观察的话,需要的时间就很短了。 屏幕上,扫描绘制的图像很快就映入了徐川的眼帘。 这是一张杂乱的图片,有类似于葡萄串一样结构,也有水晶尖组成的山峰,还有类似于人体骨骼一样的块状结构。 而最为突出的,无疑是这些杂乱结构中,那横穿了小半个界面的整体碳纳米管结构! 传统的碳纳米管材料,无论是哪一种,在电子显微镜下,它都是杂乱密集的。 如果硬要说,用那种黑人的卷曲头发来形容会很合适。 杂乱,卷曲,互相交织在一起,感觉就像是十几年没有洗过头,梳过头发一样。 而面前这块材料中的碳纳米管,却像是江南女子的长发一般顺滑平直。 它们在材料中紧密有序的排列组合,构成了类似于硅基芯片中集成晶体管的结构。 如果是在芯片上,材料研究所这边就可以通过简单的电路实验来对这些整齐排序的碳纳米管进行测试,看看它们是否具备半导体门路的特征。 但可惜的是,这是在一块月岩原材料上,他们能做的只有分析它的结构,形成原因,底层物质等等。 当然,如果他们真的能从上面找到整齐层次排序的碳纳米管的方法,那么这份遗憾也算不了什么了。 相对比它是否具备半导体性质来说,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而碳纳米管的半导体性质,他们可以通过其他的手段,如掺杂等方式来修改。 就像是单晶硅掺杂np二级一样,碳纳米管同样可以通过类似的手段来完成,只不过对技术要求更高而已。 看着电脑屏幕上呈现出来的图像,徐川都忍不住感慨了一句。 “真漂亮,大自然永远能在我们想象不到的地方,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杰作。” 一旁,赵光贵点点头,附和道:“如果这块月岩不是航天所那边亲自从月球表面采集过来的,我甚至都会怀疑这是其他国家专门为了戏弄我们而制造出来的。” “从未想过碳纳米管居然可以在大自然的条件下如此整齐且富有层次排序。” “这简直不可思议,太奇妙了。” 碳纳米管这种东西,一般来说是在自然环境中极少存在。 它是人工合成的一种材料,仅仅只有不完全燃烧的碳中才会偶尔出现碳纳米管。 比如偶尔会出现的森林大火,燃烧过后残留的灰烬和木炭中才会存在碳纳米管。 其他的地方和环境,几乎不存在。 尤其是月球这种环境中,碳纳米管这种材料理论上来说几乎没有生成的条件。 但大自然就是如此的神奇,它不仅存在月球上,还天然排序成了整齐富有层次的结构。 就好像是大自然构建的一枚天然的碳基芯片一样。 “对了,说起这个,你说这个宇宙中会不会存在着和我们生命形态完全不同的碳基生命?” 看着电脑屏幕上的实验数据,赵光贵忽然想起了什么,好奇的询问道。 徐川看了他一眼,沉吟了一下道:“你是说” 赵光贵点点头,脸上露出感兴趣的神色,接着道:“如果说月球上都天然存在着这种整齐排序的碳纳米管。” “理论上来说,只要条件吻合的话,构造出一枚天然的碳基芯片或许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徐川眼眸动了动,带着一丝兴趣,没否认这种可能性。 的确,赵光贵说的这种可能性并不是没有的。 尽管一般而言他们通常会认为这种可能性会更多的诞生在硅基生命的形式上,因为硅基芯片,也因为硅元素的特殊性,硅基生命的存在可能性会偏大。 但现在天然形成排序的碳纳米管就摆在面前,类似于硅基生命芯片形式的生命,或许在碳基上也可能存在的。 大自然的神奇是他们难以想象的,碳基生命的存在形式或许远超他们的遐想。 如果说真的存在一处大型的碳纳米管构成的整齐排序的矿藏,或许会构成类似于人类使用的超级计算机一般的算力也说不定。 甚至因此诞生ai一样的智慧,说不定也是可能的。 或许在太阳系内这很难存在,但宇宙太大了,这种可能性也近乎被无穷的放大了,只是他们目前无法找到发现而已。 第八百七十九章 :S级项目! 半个小时的时间并不长,在徐川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着这块月岩材料的时候,实验室,另一边的检测也顺利完成了。 超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月岩的检测结果已经绘制成数据表和图片。 连接上彩色打印机和图像打印设备,负责进行实验的王杭迅速将相关的数据图表打印了出来。 “徐院士,赵所,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分析结果已经出来了。” 从对方手中接过实验数据,徐川迅速翻阅了起来。 相对比常规的扫描电子显微镜来说,超高分辨率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虽然耗费的时间要长很多。 但是它能看到的东西也会多很多。 尤其是星海研究院中的设备都是采用最新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提供高倍数、高分辨扫描图像的最新一级的设备,价值不菲的同时也能带来更多对材料本身的观测。 对瑶池环形山月岩的扫描,从大体上来说,和普通的电子显微镜观测到的情况差不多太多。 但细节方面却是天差地别。 比如在普通的扫描电镜的sed图中可以直观显示碳纳米管的粗细,以及碳纳米管之间的交织状态。 但是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tem图中,可以看到隐藏在3d结构中的小颗粒结构。 这些颗粒结构在传统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实验中是无法看到的。 此外,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还有独特的明场像bf,暗场像df,以及高角度环形暗场像haadf模式等等。 这些图像具有不同的成像优势,可以根据样品情况搭配使用,成像结果进行互相验证。 而在这块瑶池环形山月岩的高角度环形暗场像haadf上,徐川就发现了一些特别的地方。 “有点意思,haadf成像上这些碳纳米管的二次电子的轨迹和强度对比明暗场成像有着明显光暗区别。” 嘴里念叨了一句,他的目光落在了手中一张图纸上,眼神中带着些许思忖的光彩。 放到了1000000x倍的图像上,规则整齐的碳纳米管道呈现出来的光亮度有着明显的区别。 haadf成像上的能量反应和成分衬度、形貌衬度这些数据都有一些明显的变化。 一旁,赵光贵微蹙着眉头,开口道:“这不应该,haadf成像与bf、df成像理论上来说不会出现如此大衬度和能量反应差。” 虽然说三种成像方式各有差别,形成的图像也会有着差别,但能量和衬度会差距这么大的,很罕见。 徐川笑了笑,道:“没什么不可能的,如果说这些碳纳米管道与底层衬底形成了掺杂,产生了类似于集成芯片中半导体门的结构,这些差异是可以说得通的。” 闻言,赵光贵一脸惊诧的看了过来,忍不住询问道:“您是说这些试样表面若存在电位分布的差异,比如类似半导体的p-n结、加偏压的集成电路等机构,其局部电位的差异影响到了二次电子的轨迹和强度。” 徐川点了点头,道:“嗯,目前来说这个猜测最有可能解释这种能量与衬度差距。” “嘶~” 赵光贵倒吸了口凉气,惊讶的说道:“如果是这样,这极有可能是一块天然的碳纳米管集成板?” 盯着手中的实验数据报告文件,徐川思忖着开口道:“不否认这种可能性,不过它是天然碳纳米管集成电路板的可能性在我看来还是很低的。” “嗯?” 闻言,赵光贵和实验室中的其他两名研究员都投来了诧异疑惑的目光。 按照haadf成像上的数据来看,这是非常明显的电位衬度差距,而一般来说这种差异通常只会出现在半导体上。 因为半导体具有局部电位差,在正电位区域,二次电子好像被拉住不易逸出,因此在这些区域,二次电子产额较少,图像上显得较暗; 相反,在负电位区域,二次电子易被推出,产额较高,在图像上显得较亮,这就是电位衬度。 一般来说,剖析其他国家的半导体设备,比如芯片,就是通过电位衬度来研究的。 (这是一枚芯片电镜结构图,可以清楚的看到里面的区别) 看着手中的实验报告,徐川思忖了一下,开口解释道:“虽然说从扫描图像上来看,在施加偏压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半导体性质衬底。” “但它和碳基集成管的差距还是很大的,站在材料学的角度上来推测,我个人更倾向于它是受到外力的影响,而掺杂了一些其他的材料,导致出现了电阻差异。” “看第三张图,就可以明显的发现第三列的碳纳米管出现了不同的分子亮度。”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不过这个方向可以研究一下,看看它被掺杂元素是什么,借鉴一下还是很不错的。” 赵光贵的眼眸动了动,盯着手里的实验数据开口道:“你是说碳半导体的掺杂研究?” 徐川点了点头,嘴角带着笑意道:“嗯,碳和硅性质虽然类似但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碳是导体,硅本身就是半导体,所以要完美的对其进行掺杂,将其转变成稳定的碳半导体也是一件很困难的工作。” “但现在,月球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 “这份材料中的碳纳米管虽然并不是碳晶体管集成,但却带着其他元素的掺杂。” “检测一下参与进这些碳纳米管中的元素到底是什么,然后通过高纯度的碳材料复刻一下,看看各方面的性能如何。” “或许它还能帮助我们解决碳基芯片的另一个难题也说不定。” 赵光贵点点头,道:“我这就安排人做这方面的实验!” 从天然的材料或者说大自然中的生物上获取到研究思路和灵感并不是一件很稀缺的事情。 比如壁虎与机械手爪、鲨鱼皮与船舶涂层,泳衣、枫树种子与无人机等等。 而眼前的这块月岩,同样可以给他们一些很不错的启发。 首先是整齐紧密有序排列的碳纳米管,这是最重要的发现。 对于他们研究碳基芯片如何高效的集成碳晶体管有着极高的价值。 其次则是现在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发现的微观结构了。 这些存在于月岩中的碳纳米管,具备明显的掺杂现象。可能是外部温度、压力等条件变化而导致的。 这对于他们研究碳纳米管如何制造出性能优秀的半导体开关同样重要。 事实上,碳基芯片的难题并不仅仅只有碳基管道的排列。 尽管它是最难的部分,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其他的难题了。 比如碳是导体,具有导电性,无论是纯碳还是不纯的碳都能导电。 而控制纳米碳材料无缺陷结构、转变成半导体,以及控制半导体纯度,这些同样就成为了极高的难题。 准确的来说,碳在半导体的应用难度上,要比硅更大,缺点更多。 事实上,不得不说的是硅材料是人类目前在芯片领域能找到的最好,或者说最合适的材料。 碳的整体性能与适配性,以目前的科技来说,在芯片方面远远比不上硅材料。 英特尔、应用材料、兰姆研究所、东晶电子.等顶尖的半导体公司培养的人才并不是蠢货。 不夸张的说,绝大部分的时候,无论是学术界也好,还是各大研究所也好,无论是拍脑袋想出来的点子、还是灵光一闪出现的思路,这些公司其实早在二三十年前就预研过了。 然后会因为这种想法,或这个材料某个无法弥补的缺陷,亦或者过高的研究难度而果断的放弃了。 对于芯片这种东西来说,其他性能说的再天花乱坠,一个关键指标不行就直接毙掉了。 比如锗,就是例子。 锗晶体存在着自应变,易于热漂移和冷漂移,使芯片的稳定性变差。 这一点,就足够使得锗在硅出现后,被工业界直接大规模的放弃了。 硅基芯片发展到现在的这个阶段,是工业界几十年以来无数次尝试研究妥协出来的最优解。 至少是现阶段科技发展中的最优解。 而在这方面,碳整体的性能和评价,的确是追不上硅的。 当然,这并不代表着碳没有前途。 相反,碳基芯片的前景远比硅基芯片更大。 更高的集成度、更快的运算速度,不受量子效应的影响能耗低、散热低、高电子迁移率比硅基芯片更适合高频和超频运转等等。 这些都是碳基芯片的优点。 但它的制造难度大啊。 相对比硅基芯片来说,碳基芯片的制造难度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大的可不是一倍两倍。 无论是碳纳米管的整齐稳定排序、还是碳半导体纯度的控制、亦或者是碳纳米管的提纯,都是极大的难题。 所以相对比之下,技术要求更低的硅基芯片,无疑是当时研发主流的选择。 当然,另一方面路径依赖也是个很重要的原因。 这几十年来半导体技术,特别是集成电路制造技术都是基于硅基产品进行的。 在这期间,整个世界已经投入了,并且还正在投入无数人力和资金进行技术提升。 这种时候换赛道,除非有数十倍的优势,否则没人会愿意的。 而碳基芯片虽然的确更加优秀,但老实说要达到数十倍硅基芯片的优势,并没有。 所以碳在过去的时代中,在芯片领域属于被抛弃的材料。 只不过这种抛弃和其他材料,如锗晶体一类材料不同。 锗晶体这些属于具有缺陷的同时性能比不上硅被放弃的。 而碳晶体管则属于研发技术难度过高而被放弃的。 实验室中,讨论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测试实验数据后,徐川带着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测试实验数据,先一步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思懿,常华祥院士现在在研究院这边还是在下蜀基地那边?” 经过助理间的时候,他朝着正在整理手中文件助理沈思懿询问了一句。 “常院士现在正在下蜀航天基地那边主持月面工程,需要我联系他吗?”沈思懿快速的回道。 “不用了,我给他打个电话就行。” 摆了摆手,徐川走进了办公室里面,从办公桌拾起了专线电话,拨给下蜀航天基地那边。 联系上常华祥院士后,他笑着开口道:“常院士,是我,这边有个事需要跟你说一下。” 电话对面,常华祥颔首点头道:“你说,我记着。” “材料研究所这边在针对一座叫做‘瑶池环形山’采集月岩进行研究时有重大成果发现。” “现在我需要下蜀航天基地和月球前哨科研站安排人手,对这座环形山做一份最详细的调查,调查相关的需求我这边后续会让人发给你的。” 说到这,他紧接着又补了一句:“哦,对了,这次的调查相关的项目优先级为s类。” 听到这话,电话对面常华祥院士脸上的神色变了变,迅速回道:“好,收到资料后我这边立刻让人进行相关的工作。” 在星海研究院的研究中,项目的等级规划是统一的,大致分成分别是s、a、b、c、d、f六大类。 其中f级最低,是d类普通研究项目中衍生出来的项目,能调动的资源仅限于项目本身。 如果有额外的资源则需要先上报到d类项目,再由d类项目的负责人进行申请。 而s级是最高级别的。 这种级别的项目,在有资源需求的时候,整个研究所的所有部门,需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资源整合和人力安排,甚至是暂停放下一些原本的研究,将人力物力抽调出来,配合相关的工作。 能让徐川评价为s级类别的优先级,常华祥可以想象的到,这次在月球上的发现有多么的重要。 虽然他不清楚其他三大研究所有没有s级的项目,但航天研究所这边,s级的项目只有两个。 没错,航天研究所+下蜀航天基地,如今可以说是华国最核心中坚的航天力量,但手中s级的项目只有两个。 分别是月球前哨科研站基地的建造和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的建造。 而月面生物圈工程、载人登火工程,甚至是以前的二代航天飞机研发这些,都没有进入s级项目,仅仅评价为a类,可想这次发现的重要性。 毫不夸张的说,星海研究院中的每一个s级项目,都是能影响到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发展的。 第八百八十章:意想不到的碳纳米管高效集成方法 挂断了电话,徐川将手中卷起来的实验数据报告重新展开。 碳基芯片的研发评价为s级项目是完全符合标准的。 换句话来说,也就是星海研究院这边的项目评价最高只有s级,如果上面还有ss级或sss级的话,它同样够得上。 就如同学霸考一百分是因为试卷满分就只有一百分一样,碳基芯片对于星海研究院来说,评分是s级是因为最高就只有s级的评分。 这应该是材料研究所那边的第一个s级项目,在此之前,材料研究所并没有s级项目,最高的级别是a级。 翻阅着手中的实验数据报告,徐川陷入了沉思。 虽然说他在材料领域的研究还算是出色,但在芯片领域却是个纯外行。 因为这涉及到的领域实在是太多了。 材料、设计、制造、封测、设备.cpu、gpu、fpga、存储芯片、指纹识别芯片、摄像头cis芯片、射频芯片.各个环节,各种类型可以说不是一个国家能够搞定的。 硅基芯片的研发设计制造,也不是米国一个国家推动的,这是集合近乎整个西方国家阵营的力量,才完善的。 比如来自日耳曼国的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器、来自樱花国的高纯度单晶硅、亦或者来自米国的极紫外光系统 毫不夸张的说,一枚小小的芯片的生产过程,涉及到近乎完整的工业化体系。 而且绝大部分的零件,还都是最顶尖的那种。 所以星海研究院的研发能力再强悍,也没有完整的产业链能够独自将一枚芯片生产出来。 所以在碳基芯片的研发和后续开发上,寻找合作伙伴是必须的。 而在芯片的研究方面,国内有资格有能力的其实就那么屈指可数的几家,后续的合作研发,要挑选的话,找谁呢? 脑海中国内的芯片厂商陆续划过,并没有用多久的时间,徐川便已经有了决定。 毕竟合适的厂商,其实也并没有太多的选择。 当然,在寻找合作厂商前,他需要解决掉碳基芯片的制备难题,至少是部分核心制造难题,比如碳纳米管晶体的批量完整排序,比如碳半导体的稳定转变等等。 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有足够的希望能够做出来真正的碳基芯片。 针对月球背面瑶池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正在调查探索中。 但在那之前,他们并不是没有事情可以做。 一方面,在信息研究所那边,超算中心已经腾出了足够的计算资源,正在通过各种实验数据对‘瑶池晶’进行分析。 对于目前的材料学界来说,当前主流的新材料研发方法,依旧是通过研究者的“科学直觉”、以往积累的“实验经验”以及大量重复的“尝试法”实验,利用有限的条件去发现一条可行的方法。 不过在他这边,这种传统的方案可以先通过针对性建立起来的化学材料计算模型来进行模拟计算,通过超算中心节省大量的实验工作量的。 当然了,数学的方法虽然能缩小实验的工作量,但实验依旧是必不可少的。 毕竟理论再怎么厉害,也是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的。 而信息研究所的超算中心这边,针对瑶池晶这种特殊材料的计算分析已经进行了两天了。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今天差不多就能完成最后一批的分析工作。 而另一方面,在针对瑶池晶的研究中,徐川已经开始了第一批的材料复刻实验。 材料研究所内的核心实验室中,穿着白大褂,带着手套护目镜全副武装的徐川正在将手中的实验器皿送入了cvd管式炉中。 瑶池晶,也就是从月球背面‘瑶池环形山’的冲击壁上采集的月岩。 这是徐川命名的名字,它在各透射电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仪等各种科研设备的分析下,已经摸清楚了里面的成分和结构。 这会所做的,就是尝试性的复制。 碳纳米管能够在瑶池晶的衬底上稳定生长,这意味着什么不用多说。 即衬底材料能够用来,至少其中的某一项物质,能够用来当做碳基芯片的基底。 简单的来说,就是类似于硅基芯片的基底硅片一样,可以让晶体管在上面生长和光蚀雕刻,进而形成集成电路。 而碳基芯片,自然也离不开这种基底。 只不过目前来说,相关的研究只仅仅存在部分实验室里面。 这是超高难度的研发工作,没有那么容易解决的。 包括现在徐川所进行的复刻实验,也只是人工的将瑶池晶上的衬底材料拆解出来,然后利用cvd管式炉进行碳纳米管的气相沉积生长。 至于生长出来的东西,是否初步具备半导体性质,对于目前的研究来说并不是很重要。 天然生成的矿物,在绝大部分的情况下是不如人工冶炼的。 所以这一次的实验,只不过是想按照瑶池晶的原有材料进行一次复刻,看看能否人工做到将碳纳米管完整有序的叠层排列在衬底上。 这才是最重要的。 就在徐川处理着手中的研究之时,实验室的大门被人推开了。 材料研究所的所长赵光贵拿着一叠厚厚的文件快步走了进来。 “徐院士,完整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数据出来了。” “稍等一下,我处理完手上的这些碳纳米管。” 听到赵光贵的汇报,徐川头也没回,有条不紊的将手中的材料处理妥当,最终送进了cvd管式炉后,调整好参数后,设备启动开始实验后,他才将手套和护目镜摘了下来。 一旁,赵光贵快速的将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数据递了过来,同时简单的开口道。 “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结果来看,瑶池晶中的碳纳米管是在超过至少三百度以上的高温、无氧、高压的环境中形成的。” “而在形成过程中,瑶池晶中的另一种材料,即材料内部的硫化合物可能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硫化物?” 闻言,徐川的脸上闪过了一丝惊讶,他推测过多种可能,也推测过瑶池晶中具有起到催化作用的关键材料,但还真没往硫化物上面去想。 因为在材料学中,硫化物和碳在一定的条件下是比较容易发生反应的。 尤其是在高温条件下,碳和硫反应会直接生成二硫化碳,这不仅会破坏原有碳纳米管材料的纯净度,还会造成严重的干扰,因为二硫化碳是液体,在高温下具备较强的流动性。 赵光贵点了点头,道:“嗯,超算那边通过对瑶池晶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逆推,发现瑶池晶有可能在月球的火山喷发下,原有初始形态可能是是液态的。” “在经过流动的时候,二硫化碳和内部的某种硫化物共同引导下,在无氧且高压的环境中,碳纳米管可能会被引导排序,继而在ab-an长石族矿物衬底上沉积,继而构造出整齐排序的碳纳米管阵列.” 一边听着赵光贵的汇报,徐川一边翻阅着手中的模拟计算数据。 从利用超算中心+化学材料计算模型对瑶池晶进行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逆推数据来看,硫化物还真的极有可能是促进碳纳米管稳定有序,整齐排列在ab-an长石族矿物衬底上的关键催化剂。 只不过这一催化剂,有些反科研直觉了。 蹙着眉头,徐川紧盯着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的逆向推测,眼神中带着思索。 这份材料计算数据的确是他从未想过的方向。 如果它才是正确的,就意味着这几天他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各种复刻实验从最基础就错了。 当然,徐川并不怕自己犯错,只要能找到原因纠正过来就行。 翻阅中手中的数据,他的目光落到了一张瑶池晶的模拟‘材料物相表征图’上面,盯着这种曲线有些熟悉的数据,他总感觉有些莫名的熟悉。 “这种图,有些熟悉的感觉” 一旁,赵光贵凑了过来,看了一眼徐川翻阅的位置,随即在自己手上的模拟计算数据文件上找到了对应的图片。 “这是通过活性评价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模拟推算出来的吧?”看着眼前的图表,赵光贵皱着眉头开口道。 徐川点了点头:“嗯,模拟图应该没什么问题,只不过我对这幅图像有些莫名的熟悉感,像是在哪里见过一样。” 盯着这张‘材料物相表征图’,他在脑海中努力的搜索着。 “硫碳纳米管” 瞳孔带着些许的扩散,和硫与碳相关的实验与研究如同电影院中的放映片一样,一副副的画面在脑海中闪过。 但可能是做过的研究和实验,看过的各种数据图表太多了,一时半会的,他也没能回忆起这份熟悉感到底是在哪里见过。 摇了摇头,收回了思绪,徐川长舒了口气,道:“如果是硫化物和二硫化碳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催化和引导作用的话,那我们之前的研究方向可能都错了。” 赵光贵皱着眉头,道:“碳和硫在化学性质上具备较高的相似性,再加上两者在高温下的不可逆反应,我们的确在之前没怎么考虑过这方面的东西。” 一般来说,催化剂是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来加速化学反应的速率,同时保持反应的平衡状态不变来引导化学反应的。 其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这是催化剂的一个关键特性。 比如乙醇的催化氧化。 一般会使用铜丝作为催化剂,乙醇与氧气反应生成乙醛和水。 在这个过程中,铜丝首先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然后再与乙醇反应生成乙醛和铜,从而实现了乙醇的催化氧化。 在整个过程中,虽然铜丝参与了反应,但最终的质量和本身并没有改变。 而瑶池晶中的硫化物不同。 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硫和碳会生成比较稳定的二硫化碳,且二硫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都比较稳定。 尽管它易挥发,但不易在常规条件下分解。 也就是说,在瑶池晶中,这种反应会被认为是不可逆的。 因为无论是徐川也好,还是他也好,基本在思考形成过程的时候,第一直觉就会将硫化物排除在催化剂当中。 但结合了化学材料计算模型的超算中心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反直觉的给出了硫化物和二硫化碳可能是引导碳纳米管整齐有序排列的催化原因。 这的确让人感觉到相当的不可思议。 “会不会是过饱和效应?” 盯着手中的模拟数据报告,赵光贵思索了一会后开口提出了一种可能性。 “嗯?” 徐川看了过去,顿时反应了过来:“你是说过饱和催化?” 过饱和催化可能指的是在过饱和溶液中,通过加入催化剂来促进或加速过饱和析晶反应的过程。 这种反应发生在含有过量溶质的溶液中,当溶质浓度超过其在该温度下的饱和浓度时,就会发生过饱和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最简单最能理解的,其实就是高中时期会做的一个化学实验,过饱和氯化钠溶液的制。 当然,过饱和催化和这个概念区别还是挺大的。 赵光贵点了点头,道:“嗯,如果说硫化物、二硫化碳以及碳纳米管在催化过程中出现过饱和情况的话,稳定的引导多余的碳纳米管进行气相沉积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过饱和催化在材料学中虽然较少,但并不罕见,比如过饱和fe-n5多功能催化位点用于耐用型锂硫电池。” 徐川没在意赵光贵后面说的东西,这些概念他自然很清楚,这会儿他脑海中闪过的东西只有一个。 锂硫电池! 他总算是想起来,自己在那里看到过那张‘材料物相表征图’有熟悉感的图片了! 没错,就是在锂硫电池的研发过程中,针对硫一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和电化学性能研究时的发现! 或许,他知道该怎么通过过饱和多硫化物及二硫化碳作为催化剂与引导材料来大规模的制备碳纳米管集成晶体管了。 只不过在正式开始之前,他还需要打个电话给月球那边,让那边的科研人员先帮他去要瑶池环形山中确定一个情况! 第八百八十一章:智能驾驶的突破 “行,我知道了,好的。” “继续勘探调查,我需要更详细的资料数据。” 办公室中,徐川挂断了电话,脸上带着一片笑意。 他的推测还真没错,月球背面的瑶池环形山的确存在着和他预测中一样的环境。 即在瑶池环形山的冲击壁上,通过初步的元素分析,确认里面存在着大量富含二硫化碳的斜长石和玄武岩。 且在熔岩堆积而成的中心喷口附近,探测到了火成岩中含有大量的碳、硫两种元素。 富硫富碳的环境,的确正如赵光贵所说的一般,可能存在着过饱和催化的条件。 既然确定大致的环境,那么接下来的研究和实验,顺着这条大自然给他们提供的道路走下去就足够了。 这并不一定能解决他们的问题,但至少在碳基芯片研发陷入瓶颈的时候,能够给他们带来一条可行性相当高的道路。 挂断了从月球前哨科研站基地那边打过来的卫星电话后,徐川的目光落到了电脑上。 很快,一封加密邮件迅速从月球前哨科研站那边通过专用的卫星及内网渠道转发了过来。 这是最新一批针对瑶池环形山的冲击壁以及熔岩堆积而成的中心喷口附近探测的详细数据。 虽然说勘探调查的时间比较短,很多细节方面的数据暂时拿不到手。 但一些重要的指标,比如二硫化碳的占比、硫化物的种类、玄武岩、火成岩、斜长石等各种基岩的成分这些都是做了具体分析工作的,也获取到了详细的数据。 将邮件中的附件下载打印出来,和超算中心逆推的模拟数据放在一起。 拾起两份文件,徐川对比参考着相同与不同之处的同时,将这些细节部分一一记录下来,再对其进行数学分析。 这可以使得瑶池晶中整齐排列的碳纳米管与月球火山喷发、熔岩挤压等地质变化的内在的联系抽象化。 进而用数学的语言将其“翻译”成具有一定意义的数学模型。 最后根据数学模型,结合实验,制造出可在工程技术上进行实验的实物模型。 这一步,有些类似于仿生学技术的研发。 仿生学是通过模仿生物系统的原理和功能,来建造技术系统的方法。 比如模仿海豚的光滑皮肤,使用橡胶和硅树脂制成的人工海豚皮作为船舰、鱼雷的外壳,可以极大的以减少航行的阻力。 而根据象鼻虫的视动反应,制成的“自相关测速仪”。可用于飞机上测定飞机着陆时的速度,这也是仿生学技术应用的一个例子。 瑶池晶月岩这边也一样,通过探索自然形成整齐排列的碳纳米管的原因,再人工进行实验复制+优化,在原有的基础上寻找更适合人类需要的技术。 只不过大部分的仿生学都是从生物,或者说具有生命的物体上获得灵感进而模仿研究的。 而这一次,他们是从岩石这种无机非生命材料中得到的灵感和研究思路。 对于仿生学技术来说,这虽然并不是第一次对于非生命体进行模仿了,但要说重要性,如果碳基芯片真的因此研发出来了,那绝对是仿生学领域中最伟大的成果。 “教授,有人找您。” 办公室中,正整理着手中的实验数据和月球背面瑶池环形山勘探资料的徐川听到了助理的声音。 “谁啊?” 徐川问了一句,顺势抬头看去,入目所见,跟着助理走进来的人影让他的脸上都带着些许惊讶。 “你怎么来了。”笑着放下手中圆珠笔,他笑着站起身问道。 跟在助理的身后,刘嘉欣笑了笑,道:“来和你汇报一下网络公司那边的情况,顺带给你庆祝生日。” 说着,她提了提手中的礼盒,从包装就可以看出里面应该是一个生日蛋糕。 徐川看了一眼,笑着摇摇头,随口道:“庆祝什么生日啊,年年都有,没什么好庆祝的。”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问道:“说起来,这都快年底了,你还没回去吗?嘉楹呢?她没跟你在一起吗?” 刘嘉欣笑着道:“她啊,你不是让她准备毕业吗?在忙着写她的毕业论文呢,没时间出门。” 听到这话,徐川恍然想起了刘嘉楹本科毕业的事情,笑着道:“进展怎么样了?” 摇了摇头,刘嘉欣轻声道:“我没看她的问题,毕业论文这种应该由她独立完成。” “说的也是。”徐川笑着点点头,问道:“你们准备什么时候回川都那边过年?” 刘嘉欣:“明天就回去了,婆婆还在家里等我们呢。” 听到婆婆,徐川一拍脑袋,笑着从沙发上站起来,走到柜子边,从里面翻出来了一袋补品。 “呐,这个给你,带回去给婆婆,老人家身体需要一些营养,这个挺合适的。” 刘嘉欣摇摇头,轻声道:“不用的,这些东西我平常都有购买,但婆婆她也不怎么喜欢,家里还有的基本都没吃。” 徐川笑着道:“老人家都这样,但是你买的和我送的可不同,这是我的心意,她老人家肯定会喜欢的。” 闲聊了一会家常便事后,刘嘉欣从随身携带的背包中取出来了一叠报告文件,递了过来,轻声道。 “这是24年网络科技公司那边的年报,净利润3.72亿,你一直没去那边,我就顺便带过来了。” 听到这个数字,徐川有些惊讶的看了一眼刘嘉欣,好奇的问道:“今年的情况比去年翻了快一倍了?” 虽然3.72亿的净利润对他来说只是个小数字,不过对于一家主营网络安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领域的网络公司来说,这可不是一笔小数字。 就如今网络科技领域来说,很多都是亏损的。 24年的年报如今大部分公司还没出来,但以23年国内的排名前列的各大软件企业来看。 以包括大家比较熟知的科大讯飞、用友网络、三六零等公司为例。 2023年全年,36家华国排名前列的网络企业中,有16家企业净利润为负,其中就包括大家熟知的‘用友网络’和‘三六零’等等。 比如360,2023年的总营收为90.55亿元,但净利润为-4.9亿,而用友的23年总营收为97.96亿,净利润为-9.67亿。 至于科大讯飞虽然盈利,但净利润占全年营业收入的3%,远低于央行公布的一年期贷款业务的基准利率。 这还是因为这些企业有着大量其他业务,比如游戏、广告、软硬件、服务等等,才不至于亏损的太严重。 从这些数据来看,就足以见得目前的网络科技公司的生存环境到底有多差了。 当然,这些网络科技公司的亏损,和他们的战略性投资、市场竞争、长远发展等各方面都有关系。 但这些公司在做的事情,川海网络科技公司其实也在做。 这种情况下,川海网络科技公司这边还能有数个亿的净利润,的确是徐川没想到的。 老实说,他其实也没想过川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能盈利。 当初创建这家公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材料研究所、星海研究院这些研究机构做一个安全防护平台,以及为未来的一些人工智能ai、智能驾驶做一下研究。 别说盈利了,在前期的时候,往里面进行大额补贴都是很正常的。 而且另一方面,他也没怎么管理过川海网络科技公司。 不像材料研究所那边,他还偶尔会过去做一些研发,比如锂硫电池,超导材料等等。这些都巨额的赢利点。 但网络科技公司那边却是成立后就一直处于放养的情况,都是刘嘉欣在打理。 这种情况下,还能澎湃的发展起来,哪怕是这中间有他的影响力,也足以证明学姐的能力了。 刘嘉欣点了点头,开口解释道:“今年上半年的时候‘智能驾驶’技术有了重大的突破,下半年,我们和比亚迪、小米等企业签订了匹配的合同,今年的盈利主要来源于这一块。” “今年的盈利主要是预付款,明年推出后,我预估收入应该能达到至少十个亿以上。” “智驾?” 徐川看了一眼刘嘉欣,有些好奇的问道:“这么快就能够上路了?” 网络公司那边在研究智驾他是知道的,不仅知道,这还是他一开始就定下来的目标之一。 只不过没想到这么快就有突破了。 “嗯。” 刘嘉欣点点头,道:“在大正整数因子分解问题后,我研究了一下图同构问题。虽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但基于它在对图像与三维空间的数学模型处理上有了不小的突破。” “按照目前对智驾的级别划分,我们最新研发出来的智驾系统级别已经达到了l5标准。” “现在比亚迪和小米那边如今正在对其进行测试工作,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明年五月份这两家公司就会推出高度智驾的车辆了。” 听到刘嘉欣在研究图同构问题,徐川倒也没有惊讶,只是迅速追问道:“关于图同构难题的进展,到哪一步了?有没有稿纸,我看看!” 相对比l5级别的智驾来说,他更关心图同构问题上的研究。 这是p=np?猜想中的另一个和‘大正整数因子分解问题’齐名的难题。 即:对给定的两个图,问它们是否同构?该问题显然属于np问题,但是至今未能找到多项式时间算法,也没能证明它是npc的。 这两个问题涉及到很多密码学和复杂性理论的基本问题,如果能解决它们,别说在智驾领域做出一些突破了,就是网络安全密匙方面,恐怕都得更新换代才行。 第八百八十二章 :探索数学的第一期刊物 p=np?猜想这一千禧年难题是计算机数学领域中的核心。 整个问题可以拆分成n个次级难题,而这其中最出名的有四个。 分别是大正整数因子分解问题、图同构问题、离散对数问题、曼哈顿网络问题。 其中大数分解问题和图同构问题和最为著名,因为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涉及密码学和复杂性理论的很多基本问题。 解决了它们,能够极大的促进计算机科学、算法等方面的发展。 其他的不说,就像智能驾驶这一块,环境感知和决策算法是自动驾驶汽车实现智能行驶的关键。 环境感知算法通过车载传感器和摄像头来获取道路、障碍物、交通标志等信息,并进行感知和建模。 而决策算法则根据环境感知的结果,做出行车路径规划、交流协调、避让决策等操作。 这些算法通常涉及到多传感器融合、状态估计、机器学习等多种技术。 更需要运用矩阵运算、图像变换、最优化理论、统计学等大量的数学模型和算法来实现智能决策。 比如图同构理论,尽管目前来说它依旧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图像处理、视频分析、寻找最优路径、网络流算法、高效避障碍等领域有着众多的应用。 数学工具上的突破,给ai智驾的算法判断带来了更先进高效的计算法方式。 这也是川海网络科技公司那边的智能驾驶能够快速的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内,就追上其他早已经深入布局的企业的原因。 办公室中,听到徐川询问图同构方面的研究和稿纸,刘嘉欣笑了笑,从随身携带的背包中取出来了整理过后的稿纸。 她就知道徐川的注意力肯定会集中在这个上面,所以提前就准备好了。 “我看看。” 看到稿纸,徐川迫不及待的伸手接了过来。 的确,相对比智驾领域的突破,他更在意图同构难题上的研究。 这涉及到一个千禧年难题的答案,也涉及到更多的应用领域。 智驾,只是它的一部分应用而已。 翻阅着手中的稿纸,徐川眼眸中带着感兴趣的神色。 “.给定两个图g=(vg,eg)g=(v_g,e_g)g=(v g,eg)和h=(vh,eh)h=(v_h,e_h)h=(vh,eh)。” “若存在一种从g到h的映射:vg→vh,满足:(vi)=vi′,(vj)=v′j” “有点意思,没有走更广泛的p类问题方式,而是通过准多项式与映射函数来对同构模块进行切割。” “这种方法有点类似于弱黎曼猜想的研究方式?” 看着手中的稿纸,徐川自言自语的念叨着。 图同构问题,其实通俗一点来说,它就是给定两个图,问它们是否一模一样。 而如何对给定的2个图检查它们是否同构,一模一样呢? 一种最方法是:简单地去比较每一个点来匹配另一个图中可能对应的所有节点。 但众所周知,图片是二维平面,一张图上具有‘无数’的点。 如果说,假设一张具有n个节点的图,按照这种匹配的计算方法,其匹配数量就为n的阶乘(1*2*3**n),远远超过n的数量级。 假如图里只有10个节点,也已经需要三百六十多万次可能的匹配检查。(1*2*3*10) 而如果一张图有100个节点,可能的匹配数会远远的超过可见宇宙中的原子数。 所以这种比蛮力的方法非常不切实际,只适用于极少节点的图。 而从手上的稿纸来看,刘嘉欣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并没有将图同构问题全部带入进p=np类问题中。 她选择了通过准多项式与映射函数来对同构模块,对图像进行切割的同时,将这些‘对比点’看作是一块块的‘图像’。 然后模拟四色定理的方式,从第一张图的一些小节点开始,给它们每一个点“画”上不同的颜色。 然后再假设第二张图里有其-一对应的点,开始在其中寻找同构,并在找到后将这些对应节点标上相同的颜色。 该算法循环往复直到最终验证完所有可能的猜测。 这是一条比以往图同构难题更加高效率的算法,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这些稿纸中的一项数学工具。 “准多项式图形映射法。” 这项工具是通过连接多项式和映射工具来完成图同构高效算法的。 尽管它并没有解决图同构难题,甚至都没有将这个问题彻底的归纳到p类问题范畴还是np类问题中。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图同构难题上,这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看完手中稿纸,徐川长舒了口气,脸上带着笑意看向刘嘉欣,开口道:“没想到你又给我一个惊喜,图同构难题数学界钻研了几十年了,从未有人做到过这种程度。” 刘嘉欣轻轻的摇了摇头,道:“但距离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很遥远的路要走。” 徐川笑了笑,道:“路都是一点一点的走的,能够找到一条更优秀更简便的道路,说明你已经走在了正确的路上。” 微微顿了顿,他扬了扬手中的稿纸,笑问道:“这个应该不是原稿吧,我能留下吗?” “里面还有不少的东西值得深入研究,等过年的时候我可以好好的看看。” 这份稿纸很明显不是原稿,而是整理过后的完整研究,甚至将其写成论文发出去,都没什么问题。 而这样一篇精彩的论文,短短十几分钟内是不可能完全领悟到里面所有的精髓的。 尤其是涉及到p=np?猜想这种千禧年难题的,哪怕是仅仅是次级难题的尝试性证明,也具有极大的价值,值得深入探索。 刘嘉欣点点头,轻声道:“当然,这个就是专门带过来给你的。” 徐川笑着道:“那我就收下了。” “另外.” 说着,他铺开了手中的稿纸,接着道:“关于‘映射同构’方面的工具,我这边有一些想法。” 听到这话,刘嘉欣挪了挪身体,坐了过来,贴着他看向手中的稿纸。 徐川伸手指了一下稿纸上的某处,开口道:“比如这里,你在对子图同构映射时,采用的是单射函数和双射函数的方式。” “但这样的方式映射出来的函数f通常情况下只会满足同态图的映射关系,后续你还需要再进一步对其进行处理。” “而如果采用代数簇的weyl群映射方式的话,可以先将其简化为” 办公室中,徐川就图同构难题以及他手上的这份‘准多项式图形映射法工具’聊了很多东西。 在p=np?猜想和算法数学领域,他的研究的确比不上刘嘉欣。 不过作为站在数学界顶峰的学者,他看问题的方式和全面性,以及对于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行性方面,就不是她能比的了。 尤其是在刘嘉欣已经初步完善了一项对图同构难题的简化数学工具情况下,找到能优化这项工具中的某些点,对他来说并不是很难。 一下午的时间差不多就在两人的互相讨论中逐渐过去。 聊完最后一个讨论点后,徐川伸了个懒腰,从茶几上端起了早已经凉了的清茶,抿了一口润了润嗓子后说道。 “我感觉图同构难题和黎曼猜想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有些类似,如果是单纯对其映射对比,一点点的来缩小它的范畴的话,可能要解决这个问题会很困难。” “就像是黎曼猜想,不断的压缩它的临界点将其推到1/2的线上大概是永远做不到的,它需要一种新的方式。” “所以针对图同构难题,我的建议是或许你需要跳出传统的方式,来寻找一条新的道路。” “这种准多项式图形映射法很优秀,但是它可能不够解决这个问题的。” 认真的思考了一会后,刘嘉欣点了点头,道:“嗯,我好好想想的。” 徐川笑着道:“不急,慢慢来就行,如果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来找我。” “或许我并不一定能给你提供什么帮助,但是多一个人多一份思路,在数学上肯定会更好一些。” 刘嘉欣点了点头,调侃道:“当然,放着这么好的一个大数学家不用,我一个人单打独斗那也太可怜了。” 徐川笑了笑,目光落在手中的稿纸上,忽然想起了另一件事,看向刘嘉欣开口道:“对了,还有一件事我想请你帮个忙。” “怎么了?” 徐川笑道:“如果方便的话,我需要你将这篇论文整理出来,写成正式的论文,然后投稿给《探索·数学》。” “如果你愿意的话,它将是探索·数学的第一期刊物!” 听到这话,刘嘉欣没有任何犹豫的点了点头,道:“没问题。” 话落,她犹豫了一下,想了想又问道:“这篇论文,够吗?” 刘嘉欣很清楚《探索》和《探索·物理》的第一期刊物上刊登的论文都是什么,前者是强电统一理论,后者是和室温超导材料有关的理论。 对比之下,她这篇论文似乎有点不够的感觉。 徐川笑着摇摇头,道:“如果说p=np?猜想的研究都不够资格的话,还有什么是够资格的?” “你完全可以更自信一点的,它足够刊登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份期刊上。” 第八百八十三章 :‘家乡\’遇发小 过完生日,时间就已经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六了。 今年的十二月没有三十,只有二十九,再有三天的时间,就到了除夕。 疾驰的高铁上,坐在商务舱中正看着手中论文的徐川揉了揉有些发痒的鼻子,打了个喷嚏。 一旁,坐在旁边百无聊赖看着风景的郑海看了过来,开口问道:“怎么了?车内温度低了吗?” 徐川摇摇头,没在意的开口道:“没,还行。” 随便应付了一句,他的目光落在手中的稿纸上,手里的论文正是刘嘉欣对图同构难题的研究。 他研究的主要是这些稿纸上的那份数学工具,准多项式图形映射法。 这种通过准多项式与映射函数来对图像进行切割处理的手段,还是很具有价值的。 尤其是在几何、三维空间等领域,可能具有某用程度的适普性。 看着手中的稿纸,安静的思考了一会后,徐川忽然想起了另一件事,朝着郑海询问道: “对了,我记得比亚迪好像在的巴陵这边有修建生产锂硫电池的工厂吧?” 对于自己的研究,徐川比较关注的是研发的过程,他更享受解决一个问题或一项技术过程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至于产品的使用,一般来说以他的性格绝大部分的时候都是通过专利或者说技术授权等方式放出去的。 比如人工sei薄膜、锂硫电池、高温超导材料等等,这些技术和产品,如今基本都由国内的各大厂商在生产销售。 他收取的只是专利或授权费用而已。 倒是巴陵这边的锂硫电池生产厂,是他亲自插手过的。 这会回家,再加上之前刘嘉欣提到过的比亚迪和小米签订了智驾系统的合同,让他想起了这边的工厂。 郑海微微愣了一下,一时间没反应过来徐川为什么和自己说这个。 不过因为工作原因的关系,对于这些事情他倒是有个大概的了解,便点了点头,回道。 “嗯,我记得比亚迪的锂硫电池工厂好像就建造在云溪工业园区那边。” 徐川想了想,道:“等待到巴陵后过去看看吧,锂硫电池的生产环保如果没做好,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挺大的。” 这是他当初给家乡这边谋划的一些贡献和福利,尽管当初在合同中规划了对生产的一系列要求,严格禁止对周边的环境造成破坏。 但如果厂商阳奉阴违,背地里偷偷干一些小动作,比如对排放的废水某些指标要求不严格,不达标什么的,他反而就成了家乡的罪人。 既然来了,不如过去突击检查一下,看看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要知道他为了这边的锂硫电池生产工厂,可是付出百分之二十的利益补偿的。 如果厂商阳奉阴违,干出破坏环境的事情,他也不介意将对方送上法院。 虽然他相信比亚迪的总部并不会干这种事,但底下的工厂就说不定了。 山高皇帝远,什么命令都是人执行的。 对于徐川心血来潮做出来的决定,郑海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答应了下来。 给徐川开车+负责安保也这么多年了,对于眼前这位想一出是一出,行动力还贼强的性格,他也是再熟悉不够了。 而对于这种情况,别说他了,整个安保团队也早就已经习惯了。 就像这次,本来是直接回家过年的,走到一半突然想去比亚迪的锂硫电池生产工厂看看,就挺突然的。 至少在他们的规划中是没有这样的行程的。 唯一好的是,这位现在基本不出国,在国内他们的安保工作还是挺好做的。 下了高铁,早已经通过高速公路运送过来的红旗轿车拐了个弯,朝着北方的云溪工业园区驶去。 巴陵云溪工业园区是湘南这边的省重点级经济开发区,一开始以“对接石化基地、转移沿海产业、打造工业洼地”为目标而建造。 简单的来说,就是依托石油产业和精细化工为基础,做产业加工链。 但倒霉的是,在工业园开园才几年的时候,正值澎湃发展的时候,可控核聚变技术横空出世了。 于是原本发展前景远大的工业园区直接就被拦腰斩断了。 当然,全国,乃至全世界依托石油产业和精细化工为基础做产业链的工业发展区都一样。 无论是老牌的工业产区,还是新兴的工业产区,几乎都面临倒闭或转型的命运。 可控核聚变技术对石油产业的冲击太大了。 不过幸运的是,在石油产业链受到冲击后,云溪工业园区挣扎了两年,在即将破产的边缘相对顺利的完成了转型。 因为徐川给巴陵这边引入了锂硫电池的生产工厂。 而伴随着比亚迪等电池制造厂的进入,这边的产业直接由石油为基础的产业链转变成了以电池为基础的产业链。 从锂硫电池的生产、到配套的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储能系统等等。 围绕着锂硫电池,云溪工业园区带动了庞大的就业和经济发展,连带着巴陵都已经成为了湘南省这边仅次于星城的地级市。 云溪工业产区距离巴陵市中心并不是很远,从巴陵东站出发到这边只有十几公里的道路。 这很正常,毕竟巴陵本就是一个三线地级市,而且在三线城市中排名还是比较靠后的那种。 几辆红旗轿车缓缓驶入了工业园区内,特殊的车队引起了园区中不少人的注意,纷纷推测着这又是哪个领导下来视察了。 透过车窗,徐川认真的观察着整个工业园区的情况。 因为本身就是基于石油产业用途的原因,这边的道路倒是修建的都挺宽敞的。 园区内的道路都是四车道的,道路旁边栽种着绿化树木。 而伫立在道路旁边的,是四四方方的厂房。偶尔可以看到中小型的物流卡车从宽敞的大门下往来进出。 这里的情况和星海研究院不同。 如果说星海研究院就像是一座聚集了全国最顶级科研人员的大脑,时刻研究着各种创新科技和产品的话。 那么这里更像是一座汇聚了数以万计普通百姓的机械工厂。 它在有条不紊的运转着的同时,将锂硫电池、新能源汽车等各种工业产品加工出来,然后再输送到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各地。 老实说,对于徐川而言,这还是他第一次深入化的了解这种底层的工厂和运转。 相对比星海研究院、川海材料研究所那些站在科技前沿的研究机构来说,这里才是更关系到普通百姓生活的地方。 无论是它生产出来的产品价格,还是这里的工厂给众多劳动者开出的工资福利待遇,都时时刻刻的影响着依托它生存的每一个人。 透过车内的后视镜,郑海看了一眼徐川,见他对这周边的情况似乎很感兴趣的样子,便主动放慢了车速。 在园区中走了一小会后,他开口询问道:“我们是直接去比亚迪那边的生产工厂吗?” 徐川点了点头:“直接过去吧。” 虽然对工业园区中的这些工厂都挺感兴趣的,不过他没太多的时间去深入了解每一个工厂的运行情况,而且对他来说这也不是来这边的目的。 “好的。” 听到徐川的话之后,郑海点了点头,驾驶着车辆拐了个弯,朝着工业区的另一边驶去。 在云溪工业园区的右边,坐落着目前国内最大的锂硫电池生产基地。 车辆直接开到了厂房前面,徐川刚下车,就看到了一群穿着西装和工作服的领导正神情忐忑紧张的站在那儿。 看到徐川,穿着西装领头的中年男子热情的迎接了上来,伸出了双手招呼道: “徐院士,欢迎欢迎,欢迎您莅临指导工作,我们这边都没来得及准备一下迎接.” 锂硫电池的生产工厂这边的人在徐川进入工业园区的时候才收到消息,对于这位徐院士的突然检查,这边的负责人都有些忐忑紧张和不安。 毕竟他们的锂硫电池技术就来源于这位大佬,万一有什么地方惹得这位不满了,整个工厂的前途都难料。 但到了这个点,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同时抓紧时间让厂里面的人做好准备。 徐川笑着伸出手,和这位锂硫电池生产工厂的厂长廖城握了握,开口道:“不用客气,我也只是临时决定过来看看的。” 廖城满脸笑容,开口道:“这是我们的荣幸啊,您的到来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激励和推动力,倍感荣幸。” “咱们先进去吧,这外面温度较低,进去聊,进去聊.” 徐川扫了一眼跟在这位厂长身后的人群,点了点头开口道:“不用那么麻烦,这次过来,我主要是想看看你们的生产体系。” “找个人带我逛逛就好了,其他人都回去工作吧,也不能耽搁厂里面的生产是不。” 廖城微微愣了一下,有些没想到徐川会这么说,不过他很快就反应了过来,笑着道:“那就让我带您看一看如何?”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行,那就麻烦你,让其他人散了吧,别耽误了工厂的生产。” 廖城笑着点点头,将随行的其他人安排走后,引着徐川朝工厂内部走去,一边走一边解释道。 “其实他们目前也没什么太要紧的事,毕竟马上就要过年了嘛,工厂里面已经陆续放假了。” 简单的解释了一句,这位廖厂长也是个聪明人,随即快速的将话题转移到了生产工作上,开口介绍道: “由于临近年关的关系,目前我们仅保留了全自动化的两条生产线正在运转。每条生产线一天大概能生产十五万枚锂硫电池。” “而目前厂内有两条全自动化生产线,两条半自动化生产线,所有生产线全部运转的话,每年的产能大概在40gwh” 一边介绍着,廖城一边带着徐川穿过了穿过了厂房的大门,走进了宽敞的工厂内。 穿好防尘服和脚套这些东西,徐川跟着对方的脚步在厂房内转了一圈,尤其是参观了下各个加工区域,了解了下各厂区负责的生产任务。 全自动化的锂硫电池生产线,从配料到涂布、辊压、叠片.全都可以自动进行,效率还是相当的高的。 对于这些东西,徐川只是过了一遍,心里有个大概的数后便开口道:“带我去看看你们工业废水废弃物处理中心。” 一旁,廖城愣了一下,旋即快速的点着头,开口道:“好,好的。”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说道:“那个,徐院士,咱们的废水废料这些都是集中处理的,在厂子的另一边,路可能稍稍有点远。” 徐川:“没关系,过去看看,远一点无所谓。” “行,那我这就带您过去看看。” 沿着园区内部的道路,一行人来到了废料集中处理中心。 电池制造业在全球能源转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因含有重金属、有机物及酸碱物质。 如果处理不好,对环境有着极大的危害。 走在前往废料集中处理中心的路上,廖城主动开口介绍道:“一般来说,电池制造涉及铅、镉、镍、钴、锂等重金属,其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具有生物累积性、毒性及长期环境影响。” “为了不影响环境,不污染地下水,咱们工厂一方面在对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料进行了集中处理。” “通过化学沉淀、离子交换树脂、电沉积、电絮凝等各种方法对重金属废水处理.” “另一方面,咱们工厂每年都会投入至少百分之五的利润,来重点研发废水废料处理技术的升级,以及优化生产工艺,减少重金属及有机溶剂使用,采用环保型原材料等等。” “这是总部那边的硬性规定。” “不夸张的说,在环保这一块,咱们每年的经费投入在电池厂商中是最高的。” 徐川一边听着,一边看着这片占地面积不小的废料集中处理中心。 比亚迪能拿出每年百分之五的利润来研发废料处理技术,这点其实是他强制要求的,只不过眼前这位廖厂长不清楚里面的内幕而已。 就在一行人走到废料集中处理中心门口,准备进去的的时候,一名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走了过来拦住了他们。 “这里是厂房重地,禁止外人入内,你们是哪个部门的?有进出准许证.” 询问声问到一半就中断了,紧随而来的是一道满是惊讶的声音。 “嗯?川子.你是?卧槽,川子你怎么在这里?” 听到这打招呼的方式,徐川愣了一下,顺着声音看了过去,脸上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厚哥?卧槽,你怎么在这里?” 看清楚了对面那张脸厚,徐川惊讶诧异的询问道。 这会拦住他们的不是别人,正是他村里的发小,徐厚。 前几年的时候,他还参加过对方的婚礼,当过伴郎来着,没想到这会在这里碰到了。 ps:第一次尝试性的写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想通过普通人的视角来描写一下社会的变化,包括为接下里的一个剧情做个小小的铺垫。 第八百八十四章 :普通人的生活 废料集中处理中心门口,徐川和徐厚两人互相大眼瞪小眼,都是一脸的惊讶。 谁都没想到对方会出现在这里。 一旁,跟在身侧的锂硫电池厂长廖城愣了一会,同样有些惊讶,忍不住开口询问道:“你们认识?”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我的同村发小,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 闻言,这位廖厂长又愣了一下,他忍不住上下打量了一下站在对面有些‘壮实’的徐厚,感到惊奇。 他也没想到自己这个厂子里面还能有这位徐院士的发小伙伴。 虽然说他们修建在巴陵这边的锂硫电池厂招聘的工人肯定是面向本地的,但这个概率实在也太小了一点吧? 毕竟巴陵所处的位置差不多算是在湘赣鄂的中心边界点,而这三个省一直以来都是对外劳动力输出大省。 如果有机会离家近一点,福利待遇好一点的工作,肯定是会挤破头的。 而云溪工业园区最近两年的发展,无疑符合这三省劳动力的理想去处。 超过1.6亿人的三省,能够在厂里面遇到这位徐院士的发小,这概率,只能说的确有点太小了。 至于这个叫徐厚的发小,从他穿着的制服来看,他并不是安保,而是废料集中处理中心的技术员/工程师或者说操作工类型,应该是负责日常操作和维护设备系统,执行生产任务一类的岗位。 当然,这些东西都无关紧要,等会他回去后查一下就知道了。 重要的是,他居然是徐川院士的发小,这点就很关键了。 眼神中带着闪烁,一瞬间寥城的脑海中浮现出不少的想法。 徐川倒是没太在意这位廖厂长的小心思。 正如廖城在脑海中里面想的一样,今天即便遇到了,那么他说不说都没什么关系。 只要他表现出来与徐厚之间的熟络,这位廖厂长肯定会打探他俩的关系的。 甚至大概率后续会看在他的面子上,提拔一下这位发小,这甚至都不用他打招呼,人性就是这样。 看了眼前面的废料集中处理中心,徐川好奇的问道:“你现在在这边上班?” 徐厚笑着点点头,摸了摸脑袋,道:“我读职专学的就是环境工程方面的技术。” “本来一直都是星城那边的垃圾处理站工作的,去年的时候发现老家这边有招工,岗位符合,工资还挺高的,再加上离家近就投了简历,然后就应聘上了这边的设备工程师。” 一边闲聊着,他一边从兜里摸出来一包芙蓉王,分了一支给徐川的同时,又散了两支给郑海和站在一旁的寥城。 他没见过这边的厂长,自然也不认识寥城,看他穿着西装跟在徐川身后,以为是和这位发小一起的,也没太在意。 站在那里看着自己的员工给自己散烟,廖城一脸的哭笑不得,他不抽烟,不过还是老老实实的接过了这支芙蓉王。 一旁,徐川顺手接过了芙蓉王,捏在手里,面容古怪的看向自己的这位发小,开口道:“你没见过你们的厂长吗?” “厂长?没见过。” 徐厚摇了摇头,道:“听说比亚迪这个厂投资了一百五十亿,一百五十亿大厂的厂长,哪是我这种小卡拉米能见的?” 微微顿了顿,他耸着肩掏出打火机,凑到了徐川身边给他点烟。 任由他点着烟后,看着这个发小凑过去给廖城点烟,徐川微微一笑,开口道:“你面前的这个,就是这个锂硫电池厂的廖城廖厂长。” “卧槽?” 听到这话,徐厚整个人都吓了个激灵,手一抖,打火机打着的火直接就抖没了。 他一脸懵逼的看了看徐川,又看了看自己刚刚正在点烟,对方还半低着头用手挡着风,穿着整洁看上去就很贵的西装的中年男子,整个人都亚麻呆住了。 “厂厂长?” 忍不住咽了口唾沫,徐厚看向徐川,开口问道:“这不是跟着你办公的的秘书助理什么的吗?” 徐川笑了笑,摇摇头道:“他可不是,他是这家锂硫电池生产厂的厂长,名副其实的那种。” “完了,被你坑了。” 下意识地哆嗦了一下,徐厚忍不住偷瞄了一眼廖城,整个人都尬住了。 他知道这位发小是大科学家,很厉害的那种,以为这跟这一起的都是徐川的人,以为是他的秘书助理或者司机什么的,也没太在意。 结果徐川告诉他,这是他们比亚迪工厂的厂长? 他这都干了什么啊? 卧槽! 当着顶头上司的面出来摸鱼被逮到就算了,还不认识顶头老大。 妈耶,这工作还能保住?以后该不会被穿小鞋吧? 之前他在垃圾处理厂得罪了回收站的主任,都被逼的主动离职过。 这会得罪了厂长这种顶头上司了,以后的日子搞不好怕是没得过了。 一旁,廖城和善的笑了笑,开口道:“徐厚同志是个好员工啊,虽然不是安保部的,但也时刻维护着厂子里面的安全工作啊。” “咱们厂生产的锂硫电池那可是世界顶尖的技术,不少外来的间牒都想着进来盗取技术。” “你这是把公司当自己家在维护啊,很优秀很不错很上进!” 听着让人诧异的话,看到徐川脸上一脸无所谓的笑容的时候,徐厚这会多多少少的倒也反应过来了一点。 从之前的情况来看,他这发小搞不好比他想象中的还要牛逼不少的样子。 这一百五十亿的大厂的厂长,在他面前似乎都只是小弟的感觉? 这也不能怪他没想那么多。 毕竟在传统印象中,科学家再厉害,也是给大公司搞研究的。 虽然知道徐川如今很厉害,也经常在电视和新闻上看到,但他这种底层,对于这些东西还是缺少一些具体概念的。 徐川笑了笑,道:“正好,我们准备进这废料处理中心看看,厚哥帮忙讲解一下运转情况?” “这合适吗?” 徐厚迟疑了一下,看了一眼徐川,又看了一眼廖城,犹豫道:“我这还在上班,刚刚只是出来上个厕所的.” “合适,怎么不合适了。” 廖城满脸笑容的开口道:“咱们的基层同志,对于各项设备的运转情况肯定比我更清楚,麻烦徐厚同志了,带我们转转吧。” 闻言,徐厚也算是松了口气,点点头,道:“行。” 相对比之前在流水线生产车间,这会在废料集中处理中心徐川看得更仔细一些,也问的更详细一些。 比亚迪的确是按照他的要求,做到对锂硫电池的生产无害化处理。 其废水、废料、杂物等各种垃圾都有专门的处理手段和设备。 比如重金属废水处理,在专业的设备中通过化学沉淀、离子交换、电化学法、膜分离等各种化学物理手段进行循环处理。 在回收了废水中的各种重金属离子、溶盐等有价值的回收物后,再经过全面净化后重新进入生产。 基本做到了零排放。 至于那些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处理的废料,则在经过专业的设备处理后,经过多次抽检确认对环境无危害后再进行排放或者送往专业的回收厂,用以矿化或者结晶。 花费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在废料集中处理中心转悠了一圈,落实了心里的不安后,徐川也算是初步放下心来了。 当然,后续他还会找个专业的废料处理评估公司,找支团队来对这里进行一次数据化的评估,以确保每一项指标都真实没有问题。 检查完废料集中处理中心后,时间其实差不多也到了傍晚时分。 看了眼时间,徐川在云溪工业园区的附近找了家餐馆,发了条信息给发小。 等待了一会,换上了羽绒服的徐厚也赶了过来。 “厚哥,这~。” 徐川笑着喊了一声,差不多也有两三年的时间没见了,今天恰好遇到了,一起聚聚。 两个人,点了四个菜,徐厚看了一眼站在外面的郑海,开口问道:“你那司机不喊进来一起吃点?” 徐川笑着道:“不用,他们有自己的事,咱两个喝点就成。” “行!”徐厚点了点头,用起子开了瓶啤酒,先递给了徐川。 两人喝了一点,叙了叙旧热了热气氛后,徐厚带着一些好奇看向徐川,开口道:“话说你那个院士头衔那么牛逼的吗?我怎么感觉廖厂长在你面前都唯唯诺诺的?” 一个一百五十亿大厂的厂长是个什么概念他不清楚,但绝对能一句话让他麻溜的从这个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滚蛋。 可看这位廖厂长在他这位发小面前的带着讨好的模样,他这兄弟比他想象中混的还要牛批啊。 当然,也有可能是院士头衔牛逼。 他不是很清楚院士到底是个什么级别的科学家,但肯定比他想象中更加厉害。 人有时候是无法想象自己从未遇到过的东西,也无法了解不属于自己的阶层的。 就像是农夫想象皇帝的金锄头一样。 徐川笑了笑,握着啤酒瓶和徐厚碰了一下,开口道:“可能不是院士的头衔牛逼,而是这家锂硫电池生产厂生产的锂硫电池技术,就是我研发出来的。” “真要说,这家厂我还有一半的股份。” 锂硫电池的技术授权是多家的,每一家的技术授权他能拿走百分之五十的分成,说有一半的股份其实也没多大的问题。 徐厚:“.????” 听到这话,他张着嘴,吐出一口酒气,一脸的惊讶:“卧槽?这一百五十亿的工厂,你占一半的?” 研发技术什么的他不懂,但这股份占一半,他听明白了。 一百五十亿的超级工厂,他这发小居然占一半? 这也太特么有钱了吧?! 喝了一口啤酒,目光落在餐馆中有些喧闹,高谈论阔喝着啤酒大声交谈的工人身上,徐川眯着眼睛笑道:“可以这样说吧,不过我没出钱投资,出的是技术,占的一半是利润分成。” “牛逼!” 徐厚竖起了根大拇指,感慨道:“一半的利润分成,这每年至少都得有几个亿吧?艹!今晚这顿饭得你请,我穷!” 徐川笑了笑,无所谓道:“你呢?说起来,你跳槽回到老家这边来,感觉如何?嫂子那边都怎么样了?侄女应该也上学了吧?” 聊到自己,徐厚叹了口气,不过脸上倒是带着笑容,他又从兜里掏出烟,点了一支开口抽了一口眯着眼睛道。 “比不上你是肯定的,不过比起以前来说,日子的确好过了很多了。” “前两年从星城那边的垃圾处理厂跳槽到这边,工资还是涨了不少的。” “以前在星城那边一个月六七千,现在一个月到手能有个一万六七的样子,再加上公积金什么的,还个房贷什么的没什么压力,还能存点钱。” “至于丹丹那边,她在附近的工厂也找了个工作,收入虽然比我少一点,但也有个万把块。” “两个人加起来,差不多再有个四五年的时间,攒下来的钱房贷就能还掉了。” “到时候再弄个车,有年假了可以带她出去走走,旅旅游,听说她老想去大理那边看看那个什么海了。” 可能是喝了酒,也有可能是内心的确是这么想的,聊起自己的生活,徐厚话也多了不少。 环境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其实挺窄的,去处无非就是政fu机构相关的职能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行业内相关企业和公司做研究,以及污染治理及废弃物处理等工作。 以他中专毕业的学历,前面这些都不用想,根本就没什么可能。 当然,一开始考这个专业的时候,徐厚想的也不是这个,而是环境工程这类专业冷门,毕业后竞争压力小,工作虽然累点,但待遇应该还不错。 结果没想到,这破专业毕业后去垃圾场上班的工资一个月就他么四千块。 拿着白菜价的工资,干着最脏最累的活,这差不多就是这个行业的苦逼之处了。 不过没想到熬了几年后,他忽然发现这个专业似乎也不是那么差了。 虽然搞不懂到底是为什么,但最近两年各大企业开出的工资都在往上涨,似乎原本无人问津的环境工程这会反而成了香馍馍。 而从原本在垃圾处理场上班的四五千工资,到最后跳槽到比亚迪这边来,哪怕只是一名普通的设备工程师,专门确保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日常做做维护工作就行,到手工资也拿到了1.5,1.6个。 有时候发奖金了,还能更高一点。 而且除了工资外,福利方面也从原来在垃圾场那边保底的五险一金,变成了现在的六险二金。 工资加这个,再加上年终奖,他一个普通的打工人现在年收入也能有个二十多个,接近三十个了。 最主要的还是钱更经花了。 有人说是经济发展向上周期,大家都有钱了,也有人说是国家调控了,物价什么的控制好了。 具体是因为啥他搞不懂,但是一些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却是他亲身经历的。 比如房价,21年22年的时候,老家巴陵这边原先的房价都飙到了八千一万。 而现在,哪怕是学区房,房价也才四千多,还不到五千块。 这个他听说是国家强行控制下来的。 还有日常买菜什么的,原本十七八块一斤的猪肉,现在也只要七八块了,蔬菜水果更是便宜了许多,以前三四块一斤的不敢吃的西瓜,现在可以随便炫。 以现在的这个情况,这日子的确能过的挺不错的。 第八百八十五章 :或许他还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云溪工业园区的小餐馆中。 灌了一口啤酒,带着一点上头微醺的感觉,徐川环视了一圈餐馆,灯光明亮,宾朋满座。 侧耳倾听了下,那些喝着酒,大着嗓子的工人与朋友之间的应酬交错很是热闹,甚至是有些喧闹。 他很少有这种体验。 原本以为习惯安静的科研环境和思考环境的自己会觉得很吵闹,但感觉却意外的告诉他这种环境很舒服。 他脑海中有一种想法,似乎这里有一种可以放下所有工作,只享受属于生活的魔力。 尽管它本身是依托于一个大型工业园区而存在的,从理论上来说并不科学,这里应该属于工作后小憩的角落,而不是与生活融为一体。 但这里没人聊工作,没人担心自己明天会失业,就算是有和工作相关的,大多数也都是工作中的八卦,亦或者是吹牛打岔的杂谈。 可能,这就是几十年以来无数先辈抛头颅洒热血为之奋斗的目标? “想什么呢,这么走神。” 餐桌对面,徐厚挥了挥手,好奇的问道。 回过神来,徐川愣了一下,笑着摇摇头道:“没什么。” 他刚刚好像的确什么都没想,又好像什么都想了。 普通人的生活其实很简单,能赚到钱养家活口,买个房子,能送子女上学看着他们长大,和三五好友吃个宵夜,还能留一点钱以防万一,偶尔出去走走看看,就差不多是理想中的生活了。 酒过三巡,饭也吃的差不多了。 告别了这个发小,徐川回到了轿车上,准备回家。 前排的副驾上,助理唐思佳扭头递过来了一瓶蜂蜜水:“教授,喝点蜂蜜水,能缓解酒后头痛。” 徐川点了点头,接过蜂蜜水:“谢谢。” 一直以来他其实都不怎么喝酒,就算是喝也通常都是控制量的。 原因也很简单,酒精这东西会影响大脑,对脑神经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记忆力衰退什么的。 当然,这里指的是急性重度饮酒或者长期酗酒。他这种偶尔一两次,也没完全喝醉并不算什么。 抿了一口带着丝丝甜味的蜂蜜,徐川闭目沉思了起来。 一直以来,对于自己手上研发的科技,如果是那些适合推广到商用的,他都会尽可能的去考虑普通人的情况。 就比如人工sei薄膜、锂硫电池这些,无论是专利还是授权,出售给单独的一家企业,他能赚到更多的钱。 比如锂硫电池,宁德时代那边甚至开出过技术入股,独家授权他可以拿走百分之七十分红的条件。 对于电池这个庞大的市场来说,毫不夸张的,每多一个百分比,那都是以亿为单位的分红。 垄断对于商业化行为来说,永远都是来钱最快的。 但对于购买商品的普通百姓来说,垄断在绝大部分的情况下,都是最差的。 当然,有些时候,必要性的垄断反而有利于普通百姓的民生。 不说全部垄断,至少在国家层面的手中,需要拥有能够对抗资本的力量 比如水、电、粮食等等这些是关乎民生的物资,如果说国家手中没有足够的力量,放任资本竞争,后果可想而知,只有最坏,没有更好。 别太高估了人的良知,当别无选择的时候,就算是商家开出再高的价格,只要这样东西是你必须的,那么你也只能硬着头皮接受。 就像是芯片领域的高通一样,垄断性质的专利壁垒,国内的手机厂商无论是华威也好,还是小米也罢,每年都需要交纳几十亿的各种专利费用。 不用? 不用也可以啊,但你的手机性能,就一定会落后别人。而一旦手机性能落后,市场占有率也必然会落后。 这还是顶尖的企业,面对垄断都别无选择,更别提更下面的普通民众百姓了。 脑海中的一个念头升起,徐川思绪落到了国内的一家企业上面。 或许,在这些方面,他还可以做的更好一些。 思绪沉沉浮浮,红旗轿车行驶在国道上。 过了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晚上十点多的时候,那座安静的小山村也进入了徐川的眼帘中。 “辛苦你们了,大晚上的还要折腾。” 从身旁的座位上拎起背包,徐川带着一丝歉意朝着郑海和同行的助理唐思佳开口道。 跟在他身边后,无论是郑海也好,还是唐思佳也好,亦或者那些在附近其他地方警戒着安保团队也好,已经好些年没有在过年的时候回家和家人团聚了。 郑海笑了笑,从后备箱中拎起行李箱,开口道:“辛苦什么啊,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教授您就当我们是普通的打工人,过年加班赚点生活费好了。” 跟在徐川身边这么多年,他很清楚徐川说的是什么,也早就习惯了。 徐川想了想,开口说道:“那也不能年年都加班是不,我建议你们轮换一下。” 让这些人全都各回各家回去过年是不可能的事情,就算是他提建议,上面也不会答应的。 不过总因为自己的原因,让这些人好几年都没法回家过年团聚,徐川也挺不好意思的。 所以他想了想才建议轮换一下。 不过拎着箱子的郑海似乎没太将这件事情放在心上,他笑着开口道: “轮换的事,其实一直都有做的,外围的那些安保团队每年都是轮换的,只是我和小唐没有而已。” 徐川点点头,笑道:“你们也可以找人轮换一下的。” 郑海笑着道:“再说吧。” 到家的时候,差不多已经是深夜十点多快十一点了。 如果是寻常时期,在这座小山村中早就已经熄灯熟睡了。 但这会徐川家里却是灯火通明,就连门口的水泥坪外都亮着灯。 听到汽车的声音,一直没睡等待在屋内的徐父徐母赶忙走了出来。当看到那道熟悉的身影后,脸上也自然而然的带上了笑容。 “爸,妈,我回来了。” 拎着背包,徐川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回来了就好,吃晚饭了吗?厨房里还有吃的,给你下碗面?”徐母笑着走上来,自然而然的从徐川手中接过了背包,关切的询问道。 徐川笑着道:“已经吃过了,下午在巴陵市那边我还遇到徐厚,一起吃了晚饭。” “厚子啊,前两年他的确从省城那边回来了,听说还在巴陵市那边买了房。现在小孩都快上学了。” 徐母笑着说道,笑着笑着目光就落到了自己孤零零独自回来的儿子身上,脸上的笑容顿时就没了,紧接着就开口了 “人家厚子的孩子都会打酱油了,你还是单身狗一条。。。。。” “行了,儿子才刚回来,你就说这些干啥。” 一旁徐父摇了摇头,拉了拉徐母,上下打量了一下这个快半年时间没见的儿子,见他还是那么精神也就放下心了。 房内,郑海安置好行李后走了出来:“教授,行李我给您放到客厅了,就先走了,如果有什么事情,给我打个电话就行。” “小郑啊,小唐啊,都这么晚了,你们还要走啊,不如就在家里睡吧,二楼有房间的,被子什么的都是新的” 看着郑海和唐思佳,徐妈热情的上前打着招呼,目光主要落在助理唐思佳身上。 “咳,妈,他们等会还有事要做,你啊就别拉着了,如果能住,我肯定会提前跟你们说的。” 作为儿子,徐川能不了解自己老娘吗? 一看她这个样子,肯定是又将自己的儿媳主意打到了他助理的身上。 郑海笑着摇摇头,开口道:“教授说的对,我们等会还有一些其他的事情,不太方便在这里留宿,就先走了。” 其实关心徐川结婚的,不止是徐父徐母,他这个中年男子也都快操碎了心,甚至上面也一直都在想办法。 给徐川安排的助理全是适龄的女助理是为啥,不就是希望他能看中一个么。 但结婚这种事,现在已经不是几十年前了。 那个时候可以指媒为亲,现在不行咯。 现在当事人不喜欢,也没法给他硬塞到民政局里面去不是么。 真要是能这位硬塞到民政局去,都不用他们塞,民政局能自己长腿欢快的‘蹦跶’过来。 目送那辆黑色红旗离开,徐川也转身回到了家中,目光在家里扫视了一圈后,他好奇的问道。 “晓晓呢?怎么没看到她?” 一般来说,徐晓回家的日子都比他早上不少,若是平时,早就跑出来找他撒娇卖萌坑要资金了。 这会居然没看到她,还真是奇了怪了。 客厅内,徐父正在关电视关暖炉,随口回道:“她啊,明天才能回来,说是手里的研究项目到了关键时候。” 闻言,徐川有点恍惚。 好像也是,今年徐晓留学回来,接手了马斯克的neuralink脑机接口公司,已经不再是学生了。 好像,都长大了。 回过神来,徐川笑了笑,朝着正在收拾东西的老爹打了声招呼。 “爸,我先上去了哈。” “去吧去吧,房间你妈今天打扫的干干净净的,被子什么的全都是新换的。” 翌日,下午。 吃过午饭后,徐晓还没回来。 卡着时间点从二楼下来,听着远处坟山上时不时响起的鞭炮烟花声,徐川的目光落在正在准备祭品的老爹身上。 看了看竹篮中的祭品,徐川随口问了一句:“今年还是这几样啊。” 每年除夕的前一天,湘南这边的农村会带着祭品上坟山祭祖,一是请先人庇护子女儿孙平安健康,二是邀请先人除夕春节回家团圆共餐。 每到过年的时候,桌上的碗筷都会多摆上几对,空的给先祖用的。 有人说是封建迷信,也有人说是传统。 不过在徐川看来,这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寄托。 国人大部分都不信教,不是心中没有信仰,而是更多的寄托于自己的先祖上。 徐父笑了笑,道:“有酒有肉,有鱼有豆腐有米饭,也就最近这些年日子好起来了,以前都是一点肥肉+米饭的,祭完还要带回来吃。” 顿了顿,他拎起竹篮,开口道:“走吧,不等了,晓晓那丫头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到,再等下去就误了时间。” 祭完祖,离过年其实就不远了。 紧赶慢赶,总算在除夕的前一天,徐晓赶了回来。 二楼,书房中,徐川正在翻阅着邮箱中的邮件,批划着一些事情的处理意见。 正在这时,房门被人风风火火的闯开了,一道清脆悦耳的熟悉声音传进了他的耳中。 “老哥!我回来了!” 听到这声音,徐川嘴角勾起了一抹笑容,看着面前穿着羽绒服,整个人气场都有些变化的徐晓,他笑着问道:“今年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嗐,别提了,公司的事忙死了。” 徐晓一屁股坐在书房的木椅上,开始抱怨:“我本来以为搞研发就很难了,没想到管理一家公司更难,那个年报什么的看得我头都大了。” “对了,老哥,你手里不是也有好几家公司吗?你怎么管理的?” 眼珠子滴溜溜的转动了一下,徐晓好奇的看向自家老哥,询问道。 徐川摇了摇头,道:“我很少做管理方面的工作。” “嗯?不是吧?那你的公司怎么开下去的?”徐晓忍不住问道。 徐川耸了耸肩,道:“有其他人帮忙啊,大部分的事情都有人处理,我只需要在少量的事情上给出一些决定意见就好了。” “你要真不想干管理方面的工作,找个职业经理就好了,这种人能帮你处理好大部分公司运营的事情。” 徐晓恍然点了点头,像是打开了新世界一般一拍手掌,突口而出道:“原来还能这样干!我懂了!” 徐川笑了笑,没太在意。 其实这种方式反而更适合他们这种科研人员,职业经理掌管公司日常和运营工作,他们负责研发的方向,比一揽子全捏着手里更合适。 以前的很多互联网技术人员,在技术方面很牛逼,但公司管理方面,很多时候干着干着公司就倒闭了。 术业有专攻,这句话无论在哪个领域都适用。 第八百八十六章 :百万颗碳纳米管集成 大年二十九,除夕夜。灯火通明,喜气洋洋。 亮红的灯笼挂在屋檐下,鞭炮声和欢笑声在空气中交织,是新年特有的旋律。 吃过团圆饭后,一家人窝在客厅中看着没什么味但不看似乎又少了点什么的春晚。 随手从桌上的零食盘中抓起了一把瓜子,徐川磕了两粒看向正在玩手机的徐晓,开口询问道: “说起来,你那个脑机接口和生物芯片的研究工作,现在情况如何了?” 徐晓放下手机,有些烦恼的叹了口气:“正在筹备进行临床实验,那边的回复是最早拿到资格批复可能要等到开年三四月份了。” “慢的话,还不知道要等多久的时间。” 临床试验是科学研究,研究人员调查药物或设备对疾病或个人整体健康的影响的一种实验。 一般分两种,一种是患者试验,另一种是健康人试验。 而在国内,无论是哪一种,医药学的人体临床实验一直以来都是非常严格,难以申请到的东西。 有资格做这种级别项目的,大部分都是三甲医院。 徐晓手中的脑机接口公司,能够申请医学人体临床实验,一方面是公司的体量摆在那里。 近三百亿rmb的公司,而且还是脑机接口这种前沿科学技术领域的,在国内体量可以说是顶尖的。 哪怕是水木那边此前和麻省理工那边的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联合研究,都没有这个规模。 而另一方面,自然是她老哥徐川的影响力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徐晓才能够在下半年十二月份的时候申请人体临床实验,明年三月份左右就差不多能拿到许可。 三个月的时间,对于国内的人体临床实验审核制度来说,差不多是卡着标准来的。 不过对于这些东西徐晓不是很清楚,三个月的时间都不一定能拿到临床试验资格,这让她很是烦恼。 徐川笑了笑,开口道:“既然监督管理局那边已经给你们回复了,那就等等吧,三个月的时间不长,在医药方面严格点好。” “别忘记了,你现在研究的技术是为了治病救人的。” “脑神经接口对于人体的影响这些,一定要需要经过详细的实验,确保没有问题后才能应用到人体身上。” “明白了吗?” 人体临床实验这种流程,其实并不仅仅国内严格,绝大部分的国家也是非常严格的。 当然,阿三除外。 那个地方的医药学临床实验审核之烂,前所未有。 比如2008年的时候,阿三的官方媒体自己曝光了一项丑闻,引发了轩然大波,简直刷新了人类文明的下限。 位于新德里的全印度医学科学中心,在医药行业内赫赫有名,长期为民众提供廉价服务,很多医科学生以在此接受训练为荣。 但事实却是,从2006年1月开始,这家中心偷偷地与至少5家欧美制药公司合作。为了对一种药物开展最后的阶段测试,竟然安排4142名婴儿参与了42项临床试验。 更恶劣的是,许多婴儿的父母投诉,他们的孩子并没有生重病。 因为孩子有一些小疾病前去问诊,但医生却以问题严重为由安排长期住院。他们做梦也想不到的是,孩子竟被送去了试验。 而这些临床试验,持续了30个月。 这些婴儿中,有2728人不到1岁。 结果,报道出来的就有足足49名婴儿在药物试验后死亡。 而至于背后到底有多少婴幼儿死亡,或在试药过程中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不得而知。 还有从2005年—2012年,在阿三475项试药项目中,只有17项新药通过检查。 七年来的时间,大约有57万人参加了临床药物试验,其中因试药而死亡的达2644人。 此外由新药副作用引发的事故超过12万例。 这,仅仅是阿三日报报道出来的信息,仅仅是阿三医药行业的冰山一角。 如此残酷的医药试验,背后离不开阿三无比宽松的临床实验。 一般来说,一种新药上市大概需要十二年的时间;研究开发、动物试验、临床试验这是三大步骤。 其中最后一步的临床试验分为三期,大约要开展六七年时间。 而在绝大部分的国家临床医药的开发和最终到人体的临床实验之前,要经过无数的实验和动物试验。 但在阿三,动物试验在很多‘药品’或者‘医疗设备’上是可以绕过去的。 简单的来说,就是少做,或者用仿生学器官模拟代替进行,甚至是直接不做。 这些药物无论是在哪个国家研究开发的,也无论是前面的检测标准如何,只要能够达到第一期的临床实验标准,就可以在阿三进行人体临床实验。 说白了,就是阿三同意世界医药巨头在印度做“人体实验”。 换来的是阿三在医药行业特许默认的‘专利作废权’,即仿制药只要随便改变了一点制备步骤,就可以不用付专利费。 是好是坏,难以评价。 ‘宽松’的人体实验规定导致了无数的普通百姓遭遇困难病痛折磨,甚至因此去世。 但相反,作为一个十几亿人口的超级大国,这种制度也为贫苦无比的阿三普通人带来了大量的仿制药,让更多的人免于生病后连药都吃不起的境地。 至于国内,一开始其实和阿三是差不多的。 不仅仅是阿三有‘特殊国家专利权’,国内其实在上个世纪也是有的。 但国内走了另一条与之完全相反的道路,建立起了更完善的医药制度。 徐晓的脑神经接口芯片和相关的技术,要想面世,就必须要通过国内的医药制度审核和人体临床实验。 除夕至,春节临。 深夜零点的烟花爆竹比天上的繁星更加的耀眼。 走完了初二外婆家那边的亲戚后,对于徐川来说,日子就空闲了不少。 虽然说每天都有人会给他发威信打电话拜年问好什么的,但这些东西对于他而言大部分都属于可回可不回的类型。 趁着春节的闲暇时间,徐川从背包中摸出了电脑。 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对接下来碳基芯片方面的工作做个安排好了。 打开电脑,随手在桌面上新建了个文档,徐川沉吟了一会后,写下了文档的标题。 《关于碳基芯片快速完成研究及工业化生产的建议》 看着眼前的标题,徐川想了想后又在标题后面加上了(初稿)两个字。 在去年过年回来之前,碳基芯片方面的研究,至少在碳纳米管集成方面就有一定的突破了。 这是他亲自带人研究‘瑶池晶’后模拟做出来的。 而在春节期间,星海研究院·材料研究所那边一直都有研究员在跟随着他的研究方向继续推进着这件事。 虽然说春节期间研究院整体都会放假,但也不是说一个人都不留的。 上万人的大型研究机构,即便是过年,也会有众多的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留下来加班工作,维持研究院的运行。 而碳基芯片这一块,更是目前材料研究所那边的重点。 这是一条比硅基芯片更宽敞也更难走的道路,现在看到了一丝希望,怎么能不刺激所内的研究员呢。 而且对于材料研究所来说,这可是他们内部的第一个s级项目。 要不是春节这种节日对于国人来说意义过于重大,可能大部分项目组内的研究员都会选择留下来加班值岗。 就这几天的时间,在碳基芯片的碳纳米管集成上,材料研究所那边就已经有了重大的突破。 一平方毫米的面积上,碳纳米管的集成数量,首次突破了百万,而且随着每一次的实验研究和技术优化,这个数量还在快速的上升着。 按照材料研究所那边的预估,在正月十号之前,他们有希望能够做出集成千万颗碳纳米管的碳基衬底。 尽管这只是碳基衬底,不是真正的碳基芯片,而且距离硅基芯片集成密度已经超过两亿个晶体管每平方毫米的数量还有非常遥远的距离要走。 但对于碳基芯片的研究来说,这毫无疑问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要知道,在此之前,碳基芯片晶体管的数量只有数千颗,而且还是在实验室中耗费了巨大代价才集成上去的。 而现在,通过更简单更廉价的方法,他们轻轻松松的在碳基衬底上做到了百万颗碳纳米管的有序集成。 科学研究就是这样,如果没有找到正确的研究方向,那么你的前进就如同在混沌迷雾中摸索一般。 但如果你找到了一个正确的研究方向,进展之迅速,便会如同踏上了一条康庄大道一般。 过完春节,走完亲戚,在家里呆到了大年初八,徐川就准备动身返回金陵了。 和往年差不多要过完十二日年甚至元宵再出发相比,今年他的确走的比较早一点。 主要是心系碳基芯片方面的研究。 在月球背面瑶池环形山的冲击壁上发现的‘瑶池晶’为碳基芯片的研究带来了重大的突破。 碳纳米管的整齐有序排列难题得到了最大的解决,剩下的,毫无疑问就是抓紧时间一鼓作气将真正的碳基集成芯片研究出来了。 老实说,在碳基芯片的研究上,徐川能做的并不多。 一方面是他并不是芯片领域的学者,对这个领域了解甚少。 另一方面则是芯片的研究和制备,是一个系统性的超级工程。 严格的来说,芯片的制备,和他当初主持过的可控核聚变工程类似。 两者都是由一个个的‘区块’组成的。 就像是搭积木一样,将一块块的积木用工具修成想要的形状后,再组装到一起,变成一栋房屋。 比如芯片的研发制备,就涉及到电路图规划设计、制造单晶硅圆、薄膜沉积、光刻机曝光、蚀刻注入等离子体.成品封装等多个步骤与流程。 这中间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流程都需要解决众多的难题。 比如电路图的设计就关系到功能需求、电路拓扑结构、信号传输速度等多种因素。 而单晶硅圆的制造同样涉及到超高纯度的单晶硅制备、超光滑切面等等难题。 可控核聚变技术就更不用多说了。 无论是高温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还是第一壁材料,亦或者是氚素的回收都是全世界最顶尖最难的问题。 若要说区别,当然还是有的。 芯片的研发制造不会比可控核聚变技术更难。 因为它已经是西方国家走通了的一条道路,而可控核聚变技术在徐川正式完成之前,前面是没有路的。 不过相对比可控核聚变技术来说,芯片的研发制备更加的复杂,系统性更加的全面。 因为它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几乎涉及到所有的工业体系。 阿斯麦asml公司生产的euv极紫外光刻机,其零件来源于欧盟、东亚、北美等多个国家。 在这方面,别说掌控了asml的风车国,就是米国,都没有这样的能力能够独自生产制造最顶尖的低纳米芯片。 全世界唯一有这个工业体系和能力的,只有华国。 但华国的缺陷在于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涉及到的部分领域距离顶尖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比如超高纯度单晶硅锭制备技术,目前掌握有这份技术的只有樱花国、米国、日耳曼国等屈指可数的几个国家。 而euv极紫外光刻机中使用的超光滑镜片,只有日耳曼国的蔡司公司可以提供。 所以严格的来说,华国想要以一己之力完成芯片的研发制备,无异于以一国之力去单挑全世界西方国家联合起来过去几十年的研究成果。 难以突破,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过现在,另一条更宽敞的赛道就在眼前。 拎着自己背包,推开了办公室的大门。 助理间内,汤然已经提前过来上班了。 看到徐川,她笑着站起身,喜盈盈的打了个招呼:“教授,新年快乐。您怎么不多在家休息几天啊。” “新年快乐。”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打了个招呼后开口道:“我也想,不过这边的工作要紧。”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开口道:“既然你在,那就帮我处理点事情吧。” “教授您说。”汤然快速的回复道。 徐川:“帮我收集一下国内研究硅基芯片和碳基芯片的各大厂商资料,另外再帮我约一下小米集团的雷总,问问他什么时候方便,我想和他见一面。” 听到徐川的要求,汤然也没多想,快速的回道:“好的,教授,还有其他的事情吗?” “没有了,尽快将这些资料整理出来给我就行。” “好的,我马上去。” 第八百八十七章 :雷总的回答与疑惑 从随身携带的背包中取出笔记本电脑,处理了一下汇报邮件后,徐川点开了春节期间在老家编写的文件。 《关于碳基芯片快速完成研究及工业化生产的建议(初稿)》 盯着屏幕上的文件,徐川思忖了好一会后才敲打着键盘开始一点点的修改。 碳基芯片的研发并不是发现瑶池晶后才开始的,而是在星海研究院成立以后,就一直在进行的项目。 这个项目并不是材料研究所在单打独斗,一直以来,材料研究所那边与中芯国际、华威海思、水木紫光等国内的老牌芯片研发企业都有合作。 当然,这份合作并不是很深入,一方面双方都是竞争对手,另一方面则是这些企业的主力研究基本都在硅基芯片上。 碳基芯片的研究在国内基本都是还处于实验室里面,进展缓慢。 至于小米集团。 他让助理去找一下那位雷总,约他找个时间见一面,目的也不是想要拉小米进碳基芯片的研发中。 除了钱,在芯片的研发上小米没有任何的优势,或者说可以提供帮助的点。 拉小米进碳基芯片的研发中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更何况小米本身走的方向也从来都不是前沿领域的科技研发方向。 他想要做的,也不是让小米进入碳基芯片的研发合作中,而是另外的一项工作。 在那项工作中,才是那位雷总和小米的长处和优势所在。 将手中的《关于碳基芯片快速完成研究及工业化生产的建议(初稿)》文档修缮完整后,徐川点击保存,将其另存为了一个单独的文档,重新命名。 《关于碳基芯片快速完成研究+工业化生产+全面推广的建议文档(初稿)》 集合国内的产业链优势,一举完成碳基芯片的后续研发工作和工业化生产建造,以及在全世界的推广,建立起一块能够和尖端硅基芯片抗衡的领域。 从标题就能够轻易的看出来,这才是他想做的事情。 碳基芯片虽然具备一定的优势,但芯片的性能要提升起来,拉到和目前顶尖的硅基芯片一样,甚至超越它,也是需要时间的。 再加上西方国家在硅基芯片领域的长久垄断,如果碳基芯片面世,西方国家必然会迎来新一轮的恐慌和打压。 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会想尽办法抹黑和控制碳基芯片,而想要将碳基芯片高速发展起来,自然离不开国内各大企业的帮助。 国家虽强可以帮忙推一把碳基芯片,但最终的竞争,还是要落实到各大企业上的。 而全面占领国内的市场不是徐川的目标,如果仅仅是这个,他根本就需要折腾这么多的东西。 他的目标是全球市场,去从硅基芯片的市场中先咬下一口肉,站稳脚跟后再一点一点的侵吞整个芯片市场。 芯片是米国最依赖,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领域,如果被他们突破并蚕食掉了,那就是对方真正的末日! 星海研究院。 从一辆自研的小米suv上下来,穿着整齐的雷君伸手整了整自己的领带和西装,看着那并不算高大的总部大楼脸上带着庄重,眼神中带着一丝好奇。 他即将去见一位国内学术界最重要的人物。 老实说,收到星海研究院这边的邀请的时候,他很是惊讶。 因为小米集团的定位和星海研究院这种前沿科技领域的开发机构完全不是一个方向的。 很难想象星海研究院和那个人会主动找他,毕竟印象中就算是有什么合作或者事情,一般不都是找华威、大疆那种站在科研前列的企业么? 小米集团的定位向来都是主要面向年轻、时尚、追求性价比的用户群体。 说得直白一点,那就是小米很是在某个前沿领域进行突破性的投资,更多的是在这个行业稳定下来后,再进入做资源整合。 而且更让他诧异的是,这份邀请还是那位亲自发出的。 这也让雷君很是好奇,如今在国内可以说是如日中天的学者,找他到底有什么事情。 总部大楼的前台,在雷君刚穿过自动电门进入楼内的时候,一名穿着工作制服的接待秘书便脸上带着热情的笑容快速走上前去,招呼道。 “您好,雷总,我这边有关于您的信息,徐院士那边交代了,如果您到了,让我直接带您过去就行。” “麻烦你了。” 习惯性的露出一个亲和的笑容,雷君跟在后面,朝着大厦的内部走去。 “不客气,这是我份内的工作。” 负责接待的文秘小姐姐将人带到了徐川的办公室门口,随即敲了敲门,朝着里面的助理间喊了一声。 “汤然姐,小米集团的雷君雷总到了。” “好的。” 汤然快步走了过来,脸上露出了个标准的微笑:“雷总,教授就在里面等您,请随我来。” “好的,谢谢。” 带着这位互联网企业大名鼎鼎的总裁,汤然三步并做两步,走到了办公室的内间,轻轻的敲了敲门后,汇报道: “教授,雷君雷总到了。” 办公室中,徐川放下手中的签字笔,笑着站起身,走了过来。 “雷总,初次见面,欢迎欢迎。” 有些好奇的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位传说中的学者,雷君伸出双手,热情的握了握,笑着道:“徐院士,您好。” “很早之前就听闻咱们国家有一位站在学术界巅峰的学者,只是一直无缘一见,今天初次见面,您看起来比照片还要英朗帅气啊,说是没毕业的大学生,我都信。” 这的确是他的心里话。 虽然之前在新闻上看过不少次徐川的照片和一些采访视频,上面看起来也很年轻,但照片和视频嘛,都是可以‘优化’的。 没想到现实中见面后,这位本人居然看起来和照片上没什么两样,年轻英朗帅气到有点让他都不敢相信了。 徐川不好意思笑了笑,伸手示意了一下沙发,开口道:“先坐吧,这次让助理冒昧的邀请您,希望没有打扰到你的工作。” “没有没有,您这是哪里话。” 雷君笑着挪动了两步,靠着沙发坐了下来,开了个小小的玩笑:“徐院士相邀,天塌下来我都得扶墙抹黑爬过来啊。” “夸张了。” 闲聊了两句,助理汤然轻轻的敲了敲门,为两人倒上了茶水,然后便转身离开了办公室,并且带上了门。 端起茶杯示意一下,轻抿了一口后,徐川切入了正题,笑着说道:“闲聊的话后面可以再说,咱们先聊正事吧。”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我相信雷总你这次过来应该也带着不小的疑惑,可能不太明白我为什么会突然找你。” 沙发对面,雷君轻轻的点了点头,笑着道:“来的路上我还在想这个事情呢,到现在都还困惑着。” “毕竟在此之前,无论是我个人也好,还是小米也好,除了电池领域和智驾ai方面有一些交集外,其他方面好像的确都没有和您,以及星海研究院这边有什么太大联系的样子。” 徐川笑了笑,开口道:“在聊正事之前,我想先问雷总一个问题。” 停顿了一下,他看向这位雷总,接着道:“当然,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些小米集团的隐私,如果不太方便的话,也没什么关系。” “没关系,您说。”雷君笑着道,在这位面前,小米集团大概是没什么秘密的,他想要知道的,上面会直接调查给他。 徐川思忖了一下,看向雷君道:“其实问题很简单,我想问问在未来十年到二十年的时间,小米集团的战略定位,以及面向的客户群体等东西是否会改变。” 听到这个问题,雷君愣了一下,有些意外,他的确没想到徐川会问这种问题。 不过眼前这种时刻,这种问题可不是那么容易回答的。 尤其是面对眼前这位的时候,答案的不同极有可能会影响到小米集团的未来走向。 认真的思忖了一番,雷君抬头看向徐川,深吸了口气后回道:“小米集团未来至少十年的时间战略定位和现在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我们始终保持着面向消费者开发高性价比的终端产品,致力于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 “当然,在未来的时间,小米会投入更多的资金,去投入前沿科技领拓展,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这个回答,他是在脑海中想了又想的,也过了很多种可行性做出的选择。 他有猜测过,徐川邀请他过来可能是想拉小米集团加入星海研究院的生态链体系,也有可能是想拉他投资研发某项新的技术,甚至有可能是看上了小米的某个下属研究所或公司. 但在徐川没有正式的说出他的目的前,一切的猜测都只是猜测。 所以他也不清楚到底该用怎样的话语来回答,思忖良久后,最终才选择了用小米集团未来的原本的发展规划来直面这个问题。 说完了自己的答案后,就像是学生时期面对老师的提问一样,已经过了天命之年的雷君竟然也有了一丝忐忑和紧张,深吸了口气才压下来心中的情绪。 “我知道了。” 徐川点了点头,笑着起身从办公桌的抽屉里面找到了一份保密协议和一支笔,递了过去。 “一份保密协议,如果你愿意签的话,我可以带你去看一眼东西。” 虽然说他相信眼前这位雷总在这种事情上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的事情,但碳基芯片干涉重大,还是签个协议好了。 之前华威的那位任总过来,也照样签了协议才能进实验室的。 闻言,雷君有些好奇看了一眼徐川,接过保密协议和签字笔,扫了一眼后,没有什么犹豫的直接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收起协议,将其扔到办公桌的抽屉里,徐川笑着道:“走吧,雷总,我带你去看一点东西。” 虽然说心中满是疑惑,但创建小米这么多年了,雷君也是沉得住气的,起身跟在了徐川后面。 穿过走廊,从总部进入东南角的材料研究所。 刷卡通过穿过第一道安保程序后,再进入实验室大楼中,刷卡通过第二道安保。 自从碳基芯片的项目提升为s级的研究项目后,碳基芯片项目组所在的实验室安保级别便提升两个级别。 当两人抵达实验室的时候,实验室里面正在忙碌着进行碳基芯片的碳衬底制备实验,但整体却相当的安静。 实验室中,材料研究所的所长赵光贵亲自带队在对碳衬底进行高密度的碳纳米管集成。 带着小米的雷总,等对方手中的实验阶段性的完成后,徐川才走了过去。 看到两人,赵光贵连忙过来打了个招呼,看着雷君,他脸上带着一丝惊诧,有些好奇的问道。 “徐院士,这位是雷总?” 徐川点了点头,笑着相互介绍了一下:“碳基芯片的项目负责人,星海研究院材料研究所的所长,赵光贵。” “小米集团的总裁,雷君雷总。” 听到徐川的介绍,雷君眼神中闪过一抹惊诧,眼神中带着惊讶和好奇的打量了一下实验室。 对于星海研究院这家国内顶尖的研究机构会研究碳基芯片他并不惊讶,但是他没想到徐川会带他来这里。 难不成,这边对碳基芯片的研究,有成果了? 但是这应该不可能啊? 小米集团虽然没有自己的芯片制备厂,但是在自研芯片的设计和生产上也是有投资的。 虽然比不上界内人士,但是对于芯片的研发生产制备流程,以及商业化他还是有一些了解。 而且碳基芯片本就是他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国内外研究了那么久,至今都没有什么重大的突破。 华科院那边数千枚晶体管集成的碳基芯片成功实现,听着虽然感觉像是碳基芯片的时代马上就要来了,但他很清楚这距离商业化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还是说.这位徐院士想要从他这里给星海研究院的碳基芯片项目拉点投资? 第八百八十八章 :半成品碳基芯片 实验室中,赵光贵有些惊讶的看了一眼小米集团的雷总,对于他出现在这里的确有些诧异。 毕竟在常人的印象中,小米和前沿科技领域的研发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不过人是徐川带过来的,他也没多想,笑着伸出了右手,打了个招呼。 “雷总您好。” 国内那些大公司的总裁和老板,对于他来说见过的已经不止一位,年底的时候,华威那边的任总还过来过。 目前他们的半成品碳基芯片,就是和华威海思以及中芯国际一起合作完成的。 “赵所长您好。” 回过神来,雷君笑着伸出手,握了握手打了个招呼,脸上带着一些好奇的神色打量了一下赵光贵。 他好像在哪里听说过或者见过这位的样子。 当然了,肯定不是现实,现实中见过他肯定有记忆,大概率是在网上或者新闻上了。 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两人后,徐川也没耽搁时间,直接问道:“赵所,实验室中有最新制备出来的碳基芯片和碳基衬底吗?” “当然。”赵光贵点了点头。 “带我们去看看吧。”徐川迅速说道。 “好的,请跟我来。” 赵光贵应了一声,带着两人朝着另一间实验室走去。 在年底的时候,碳纳米管每平方毫米的面积集成数量突破了百万级后,材料研究所这边便联合了华威的海思、中芯国际、北大的碳基电子学研究中心的等芯片领域的企业和高校,利用成品的衬底去对其进行晶体管集成化。 国内在顶尖的低纳米硅基芯片上虽然有所不足,但是次级芯片上的研发制备上是有着完整体系的。 海思在芯片设计领域的设计能力,中芯国际的完整工艺制造能力,北大碳基电子研究中心的碳芯研究,再加上星海研究院的碳基衬底和高密度碳纳米管排列技术。 一套近乎完整的碳基芯片研发、设计、制备、生产流程就这样拼凑出来了。 在材料研究所这边提供了数十块每平方毫米集成了百万级碳纳米管的碳化硅衬底后,就春节期间,半个月的时间,中芯国际目前已经制备出来了集成了数百万枚‘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和‘jfet结型场效应管’的碳基芯片。 ‘mosfet管’和‘jfet管’是芯片中的最主要,也是最基础的晶体管。 前者利用金属、氧化物和半导体的结构,通过栅极电压的变化来控制半导体表面的电子积累或耗尽,从而控制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电流。 而后者则是通过改变外部电压来控制半导体内部电场,进而控制导电沟道宽窄的半导体器件。 这两种晶体管是现代电子设备中不可或缺的元件,对于实现电路的各种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更通俗更简单一点的来说,能够大规模的集成这两种晶体管器件,那么就能够实现芯片的大部分功能。 虽然说现阶段他们所做出来的碳基芯片还相当的粗早。 不仅仅集成上去的mosfet晶体管和jfet效应管良品率还不到百分之八十,甚至各种电路图之类的设计也都是直接套硅基芯片的。 但没平方毫米超过七十万枚基础碳晶体管的芯片,已经足够在上面规划出不少的计算电路,实现不少的功能了。 对碳基芯片进行检测的另一间实验室中,雷君第一次看到了那枚‘碳基芯片’。 漆黑如墨的小小芯片不过成年男子拇指的指甲盖大小,放置在透明的玻璃器皿内看起来也平平无奇。 但就是这样一枚小小的芯片,却如同黑洞能够吸引所有的物质一般,夺走了所有人的目光。 一手一个拾起玻璃器皿,赵光贵脸上带着自豪的神色开口介绍道:“这一块是我们昨天才做出来的最新碳化硅衬底集成碳纳米管芯片。” “其面积是1.5平方厘米,最密集的区域每平方毫米的面积集成了900万颗碳纳米管,总计集成了7.5亿碳纳米管。” 微微停顿了一下,他举起左手上的另一份玻璃器皿,里面则是一块看起来面积更大一些的黑色芯片。 “而这一块则是我们最新制备出来的半成品碳基芯片,通过先进的技术,我们在上面集成了总计六百三十五万枚碳基晶体管。” “其中‘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和‘jfet结型场效应管’分别是的三百七十万和二百三十万,此外还有数十万其他功能的晶体管。” “毫不夸张的说,它已经具备了大部分硅基芯片的功能。” “当然,碳基晶体管的数量和碳纳米管集成数有差距的原因在于这块半成品芯片使用的衬底基材本身碳纳米管数量只有千万级。” “如果是使用我手上这块最新碳基衬底,其碳基晶体管的集成数量能达到亿级!” “再给我们一段时间,我们能将碳基晶体管的数量集成到至少每平方毫米一千万颗以上” 听到这个数字,站在对面的雷君脸上露出了一抹惊讶。 每平方毫米900万颗碳纳米管,总计集成了7.5亿颗。 而六百三十五万枚碳基晶体管 这个数量,虽然和顶尖的硅基芯片上集成的硅晶体管数量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低纳米级的芯片上硅晶体管的数量已经超过了百亿。 但是放到碳基芯片这种传说中的实验室产品上,数量提升的程度开天辟地来形容都不为过。 从三千颗提升到现在的六百三十五万颗,这提升的已经不是一个量级了。 而且按照这位赵光贵所长的说法,如果使用他手上另一枚最新碳基衬底,其碳基晶体管数量能突破亿级。 甚至,再给他们一段时间,碳基芯片的晶体管能突破到每平方毫米一千万颗。 如果按照面前他看到的芯片大小约莫一平方厘米的面积来算,也就是10亿晶体管。 这个数量,如果用最常见的英特尔酷睿处理来对比,差不多是i3五代的水准。 当然,不同芯片的晶体管数量差距很大,哪怕是同一代的硅基芯片,晶体管的数量可能也相差数亿颗甚至更多。 但十亿数量的晶体管,已经足够构建出商业化的芯片了。 至于具体的性能怎么样,是否能超过同级别的碳基芯片,能超过多少,这些他暂时还不确定。 不过很快,材料研究所的赵光贵就给出了答案。 在简单的介绍完手上这两枚碳基芯片的不同情况后,他接着说道:“虽然说针对碳基芯片的测试还在进行中。” “不过从目前已经完成的一些检测项目数量来看,它的性能远超同级别,或者说同晶体管数量的硅基芯片。” “比如能耗,这枚碳基芯片的能耗仅仅只有同级别硅基芯片的五分之一都不到!” “当然,这也和同级别的硅基芯片过于古老,在芯片的构建技术等各方面都有差距,所以才优越这么高。” “但我们经过理论计算,就算是换成目前顶尖的五纳米集成工艺来制备相同数量的硅基芯片,其能耗也远超出我手中的这枚半成品碳基芯片。” “理论来说,这枚碳基芯片的功耗只有采用相同工艺的硅基芯片功耗的二分之一不到。” “而且从技术上来说,因为这是试验品,无论是在集成电路的设计,还是芯片晶体管集成等各方面都比较的粗糙,还有十足的优化空间。” “按照我的估算,碳基芯片的制备工艺和电路涉及这些如果在未来提升上去了,功耗至少能降低到硅基芯片的两到三倍以上!” 在听完赵光贵的介绍后,跟随着徐川一起过来的小米雷总脸上露出了一抹惊讶和震撼的表情。 其他的指标虽然还不得而知,光是功耗这个,就已经将碳基芯片吊起来打了。 带着感兴趣的神色,雷君深吸了口气,开口询问道:“我能看看这枚芯片吗?你手上的这枚集成了数百万颗的成品芯片。” “当然没问题。” 赵光贵笑了笑,将手中的另一块碳基衬底放到实验桌上后,拿着另一枚半成品芯片走向了实验室的显微镜。 “雷总,这个是调节倍数,这个是” 处理好芯片后,赵光贵笑着顺带介绍了一下显微镜的操作,雷君点点头,笑道:“谢谢。” 显微镜他还是会用的,虽然不是很熟练就是了。 站在实验设备的旁边,雷君将眼睛贴向镜面。 透过显微镜,倍数从小到大,这枚碳基芯片的内部结构如同俯瞰一座规划有序般的城市般呈现在他的眼前。 那些纵横交错的碳纳米管井然有序的排列在碳化硅衬底上,又犹如用积木搭建起来的世界般呈现出异于寻常世界的美。 尽管它的原材料是漆黑如墨的碳纳米管,但在经过了引导沉积,掺杂np金属并且层层堆叠成晶体管之后,它就已经变成了一份艺术品,犹如金缕玉衣一般,永传万世。 “真漂亮看起来就像是一件艺术品一样。” 对着显微镜看了良久,雷君才将目光恋恋不舍的挪开,发出了一声感慨。 碳基芯片! 没想到他还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这样一份芯片领域的‘瑰宝’。 徐川笑了笑,语气中带着十足的信心开口道:“说它是艺术品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全世界恐怕没有任何一样艺术品,能够与它相提并论。” “哪怕是蒙娜丽莎的画像,哪怕是断臂维纳斯的雕像,在它面前也不值一提!” 听着这有些张狂话,实验室中却没有任何人质疑。 自信的来源在于实力,艺术品再珍贵也远远无法和碳基芯片相提并论。 前者或者无法金钱来形容,但它再怎么珍贵,也只是历史的遗留。 而后者,却是真正能改变一整个时代,充满着无限可能的未来! 雷君笑着附和的点了点头,对于徐川的说法他自然是认同的。 碳基芯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这是一条比硅基芯片更加宽阔的通天大道。 从实验室中回到徐川的办公室中,雷君都有点没回过神来。 那可是碳基芯片啊! 对于他们这种附带手机、电脑、智能技术等多个需要芯片的企业来说,简直就是一条通天大道。 尤其是对于小米集团来说,意义更加的重要。 无他,小米集团的很多产业,尤其是一些核心产业,比如手机、汽车、人工智能等各方面,都离不开芯片。 而这其中,无论是高通还是联发科,亦或者是其他的芯片企业,都通过实体芯片亦或者是专利技术,从小米手中拿走了大量的利润。 其实不止是小米,国内的手机厂商无论是华威也好,还是vio、opo、魅族、一加等企业,都逃不出被高通等其他拿走大量利润的事实。 甚至,在一些时候,还会因为某些原因,而遭遇高通等企业卡脖子的事情。 对于国内的手机企业来说,一旦尖端芯片被卡住,那么对于整个厂商来说都是致命的。 前几年的时候,因为一些原因,华威那边甚至一度被逼迫到放弃手机业务的地步。 哪怕是到现在,依旧都没有缓和过来多少。 可见芯片领域一旦被卡,国内的相关的企业和厂商会有多么的难受了。 小米也没办法,他们和华威还不同,华威那边一直都在积蓄力量走自研的道路。 但小米这边的战略方向一直都不是这个,整合资源,走性价比路线才是他们的方向。 而且小米手机的成立时间太短了,11年才成立,进入这个行业就已经很晚了。在芯片研发方面更是几乎没有部署,除了硬着头皮继续用高通、联发科等厂商的芯片和专利外,可以说没有其他的办法。 不止是小米,国产手机其他的也几乎一样。 他们没有选择,不用的后果就是市场全面丢失,这是有前车之鉴的,更加难以承受。 脑海中的思绪混杂着闪过,目光从门口收回来,雷君看向这会正坐在自己对面的那位年轻学者,深吸了口气率先打破沉默询问道。 “徐院士,您今天找我来,是因为那份碳基芯片?” 徐川笑着道:“算是吧。” 听到这个回答,雷君忍不住开口问道:“我想刚刚看到的碳基芯片,应该还没有彻底完成吧?” “我想问问,您研发的碳基芯片,是否还需要研发资金?” “如果需要,我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抽调出两百亿不,至少三百亿的现金。” 虽然说知道小米参与进碳基芯片的研发中去希望很渺茫。 因为从今天的情况来看,星海研究院这边已经掌握了相对成熟的碳基芯片制备技术了。 他们已经制备出了数百万颗碳基晶体管,具备一定成熟计算功能的碳基芯片。 尽管距离商业化生产还有一些距离要走,但毫无疑问这段距离应该不会很遥远。 但他还是得问一下。 因为对于小米来说,这是一艘新船,而且还是可以让他们摆脱高通控制的时代航母! 错过了这趟航班,下一次的时代转折谁也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 徐川笑着摇摇头,道:“我找雷总您,虽然说是为了碳基芯片,但并不是为了拉投资。” “投资这方面星海研究院完全不缺资金,没这个必要,我们账面上有着足够的资金。” “真要投资,我自己银行卡上还躺着上千亿现金,直接用好了。” “另一方面,小米集团也没有什么能够参与进芯片研发的下属企业或实验室,参与进研发老实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 “再说了,你们走的也不是这条路。” 听到这些话,雷君愣了一下,轻轻的摇着头露出了个无奈的笑容。 他差点忘了,眼前这位和普通的学者不同。 真要说比钱,国内还真没有人比他更有钱,他只是没上福布斯富豪排行榜而已。 而且他之前说小米集团和这位没太大的关系,其实错了。 没关系是没有直接关系,但是间接关系可真不是。 人工sei薄膜是他研发的,锂硫电池也是他弄出来的,还有国内最顶尖的石墨烯/碳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高温/室温超导材料等等 还有即将和那家川海网络科技公司签订的智驾协议.这些小米集团其实都在用。 他研发出来的技术,早就涉及到小米集团的方方面面了,只是绝大部分的时候都是隔了一层或者数层关系而已。 收拾了一下情绪,雷君回过神来,笑了笑,开口道:“那我更好奇了,不知道徐院士这次找我,是为了什么事情?” 虽然早就在心里知道了小米大概是没机会参与进碳基芯片的研发中,但真当徐川拒绝的时候,他还是遗憾可惜的。 不过正如徐川所说的一样,小米走的并不是自主研发这条道路。 如果有机会可以参与一下,他会投资,但是真没机会,他也不会强求。 徐川主动找他,说明的确是有事情和他或者小米有关系的,大概率是需要帮助。 能够吃下这部分,和这位建立起来联系,对于他来说,今天走这一趟就已经足够了。 第八百八十九章 :小米的真正用途 办公室中,小米集团的雷总眼中带着一些好奇和兴趣。 眼前这位国宝学者邀请他过来,和碳基芯片有关,但又和研发无关,大概是什么事情,他多多少少是猜到了一点的。 如果他没猜错的话,应该是和碳基芯片后续营销推广有关的工作。 当然,对于他和小米集团来说,这是好事,也是他们最擅长的领域。 沙发对面,徐川思忖了一下,组织语言开口道:“按照我对碳基芯片的规划,最迟半年的时间,第一款能够商业化应用的芯片,就能够面世。” “它的性能不说超过目前的主流芯片,只要追上次一级甚至是次两级的程度,它在国内的市场注定是会快速膨胀的。” “不过我想雷总你应该也很清楚,相关的工业园区和生产线扩张都是需要时间的。”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雷君,接着说道:“老实说,小米其实并不在一开始的规划中。” “雷总知道的,碳基芯片即便是完成商业化,第一批供应的也只会是参与研发的相关企业,以及应对机关蔀门的采购。”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手机市场以及芯片相关市场的拓展,都需要等到第二批甚至是第三批供应链完成才会开始。” 闻言,雷君敏锐的意识到了这些话语中的意思,有些讶异和激动的询问道:“您有想法将小米提升到第一批的碳基芯片的供应链中?” 徐川说的东西,他自然是清楚的。 碳基芯片即便是成熟了,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像硅基芯片一样铺开。 因为这是需要建设供应链和生产线的。 就像高通和联发科,在每一次的芯片更新换代的时候,也不可能无限制给所有的手机厂商供应芯片,总得有个先来后到,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一般来说,好的芯片会优先供应给那些具有长期合作关系、市场影响力大、供应链管理能力强的合作伙伴。 但这是在芯片市场稳定的情况下。 而碳基芯片是例外,它是打破目前硅基芯片市场稳定性的另一样产品。尤其是在国内。 毫不夸张的说,只要碳基芯片面世,且性能能够满足使用标准,上面必然会采取各种动作优先将国内机关蔀门内的硅基芯片清理出去。 不说全部,至少一些敏感蔀门肯定是会率先更换的。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允许自己的信息命脉掌握在其他国家的手中。 这就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但理论上来说,只有第一批拥有碳基芯片的国产厂商才能够吃到这个这份蛋糕,或者说吃到最大的那口。 本来对于这些东西雷君是不指望的。 小米的战略定位是什么他比任何人都要清楚,就算是碳基芯片顺利的商业化完成。小米拿到碳基芯片也应该是第二批甚至是第三批才有可能。 但现在情况似乎有点超出他的预料? 徐川轻轻的点了点头,道:“的确有这个想法,这也是我找雷总你的目的。” 深吸了口气,雷君让自己强行冷静了一点,看向徐川询问道:“如果小米能够进入第一批的碳基芯片供应链中,小米应该付出什么?” 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是仅仅让小米加入碳基芯片的第一批供应链,眼前这位完全没必要亲自找他聊这件事的,通知一声就足够了。 甚至从另一种方式来说,这种事应该是发改那边牵头,集中国内的厂商开会商议去做,而不是走星海研究院这边的渠道。 所以说,眼前这位找他,肯定是有其他的交换。 徐川笑了笑,看向这位小米的雷总开口道:“两件事。” “第一,碳基芯片进入小米后,小米动用集团的营销能力,包括雷总你本人,对碳基芯片进行全面推广和站台。” 听到第一个要求,雷君没有任何的犹豫,直接点头答应了下来:“这个完全没问题,我和小米可以通过最大的方式对碳基芯片进行推广和营销。” 如果小米能够加入第一梯队的碳基芯片的供应链中,推广碳基芯片其实也就是在推广小米。 这和他们目前的推广营销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是从高通和联发科的芯片更换成碳基芯片而已。 而且会更适合,因为碳基芯片是国产的,对于国人来说有一种天然的加成。 至于国外的营销手段,那就更多样化了。 比如刚刚他在实验室那边看到的,从首先得到证实的功耗来说,就是一个相当突出的优势点。 同级别性能更强,功耗更低,更先进的技术等等都可以作为营销的重点和方案。 而且,碳基芯片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营销点。 在全世界所有的芯片厂商寻找超越硅基芯片的道路时,碳基芯片出世本身就带着无与伦比的热度。 徐川笑了笑,开口道:“别急,推广和营销是有附加条件。” “您说。” 徐川:“碳基芯片的推出,必然会遭遇到硅基芯片厂商的打压,比如你们现在所使用的高通和联发科的芯片。” “届时小米可能会被迫做出二选一的局面,你会怎么选?” 听到这个问题,雷君的眉头紧皱。 的确,对于目前极度依赖高通和联发科等芯片企业的小米手机来说,如果被迫面临二选一的局面,会相当的被动。 小米不是华威,华威是没得选,它只能在自研或者碳基芯片的道路上一条路走到黑。 但小米不同,尽管小米的确可以说在给高通、联发科打工,但选择还是有的。 尤其碳基芯片刚面世,性能等各方面可能并不一定能比得上顶尖的硅基芯片。 对于小米目前的战略定位来说,这就是一次赌博。 而且还是赌注极大的那种,一旦失误,可能耗费了十多年时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手机业务会全面沦落。 当然,如果赌对了,小米绝对能够再进一步,在全世界的手机市场份额中取得先机。 脑海中的思绪流转,雷君看向徐川,深吸了口气,道:“小米会选择站在碳基芯片的方向!” 徐川笑着问道:“你确定?” “要知道目前你连整整商业化的成品碳基芯片都没有看到,更不知道半年后碳基芯片到底是个什么样,性能是否能追上硅基芯片。” “一旦失误,这可能会葬送小米的整个手机业务的,不再多思考一下?” “反正今天的事情也只是个谈话而已,碳基芯片应该还有半年的时间才会正式面世,雷总回去后可以仔细思考,确定后再给我回复就成。” 雷君摇了摇头,道:“不用了,小米会坚定不移的站在碳基芯片一面的。” “该考虑的事情,我相信自己的眼光,也相信徐院士您的能力,一定不会让我失望的。” 在碳基芯片的绝对优势下,主动权在谁手上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小米真想要发展,唯一的机会就是登上这艘时代的巨轮。 如果被时代抛下,当初的诺基亚就是前车之鉴。 而且别说是战队了,就是这位要入股小米,他都会同意。 “徐院士直接说第二件事吧。” 徐川点点头,笑着道:“行,第二件事其实算是我个人的私事。” 闻言,雷君好奇诧异的看了一眼徐川,他能有什么能力能在个人私事上帮到这位的? 好像没有吧? 徐川没管他脸上的好奇,接着道:“这就是我一开始问小米未来十年,二十年的战略定位会不会改变的原因了。” “简单的来说,在碳基芯片面世崛起之后,我敢肯定,它必然会成为最高端主流的芯片,但我需要小米继续做一条鲶鱼。” “鲶鱼?”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没错,就像现在的小米定位一样,走的是最优性价比的路线。” 停顿了一下,他笑着看向这位小米的雷总,接着道:“都说小米是搅局者,无论是进入哪个领域,都能快速的将这个领域的产品价格打下来。” “或许小米并不是最好的产品,但至少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提供相对一个较低的价格。” “我不是商人,不知道其他人是怎么评价这些的。但如果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上,的确是更希望能有一个小米这样的搅局者的。” “所以第二件事很简单,我希望小米在未来继续担任这个搅局者,为大部分的普通人留下一条可以选择的道路。”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在限制小米走向高端什么的。” “小米未来同样可以做高端去竞争,但我希望小米能够保留这种高性价比,低利润的模式。且并不是单纯的保留,而是作为相对的主流,并不是只有一两个产品的那种。” 听完第二个条件,雷君愣了好一会才回过神。 他看了一眼徐川,有些意外的开口道:“您这是” 他的确没想到这位的第二个条件会是要求小米保留高性价比低利润的产品和模式,为绝大部分的普通人留下一条可以选择的道路,让小米去当行业的鲶鱼。 小米走这样的道路,其实是被逼的。 因为在小米加入手机行业的时候,其他的品牌如三星,htc,苹果手机都是五千左右起步,品牌名声也打出来了,价格做工都有。 小米想加入,不说能不能成功,起码短时间不可能,所以只有把价格压下来,走高配置低价格路线才能够突破重围。 徐川笑了笑,开口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当这是我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做出的选择吧。” “我想雷总应该很清楚,我是真正从农村走出来的。” “资本追逐利益,趴在普通人的身上吸血吃肉,很多时候,真正的底层是没有选择的。” “而能够改变这种现象的,只有比资本更强的能力。” “恰好,我现在有能力去做一些这样的事情。” “所以我需要小米来当一条鲶鱼,当一个锚,来定住国内资本的良心。” 雷君好奇的问道:“徐院士就这么信任小米吗?” 徐川摇摇头,道:“不,这和我信不信任小米无关,只是小米合适而已。” “而且这些东西,我会在碳基芯片面世后,正式安排人在和小米进行商议,让人拟定合同,将这些要求和条件写进合同中,确保稳定性。” “我要的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承诺,我要的是法律之内的规定和保障。” 听完这番话,雷君倒是没有太多的刚想,有些感慨的说道:“您这让我想起上学时期读过的一句话。”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如果说这个时代还有圣人,您就是了。” 听到这句夸奖,徐川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横渠四句自提出以来,一直被历代知识分子视为理想追求,是一名学者精神上的指引。 摇了摇头,他开口道:“圣人算不上,我只是想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事情而已。” 雷君笑着夸赞道:“但您所做的事情,声名四海,气韵千秋,足以比肩圣人,名留青史。” 徐川笑了笑,轻轻的摇着头道:“那雷总您的选择呢?” 雷君点了点头,认真的回道:“小米愿意当这条鲶鱼!来做这个搅局者!”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理想主义者,但如果可以,我至少还是会去尝试一下的。” 停顿了一下,他笑着看向徐川,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接着道:“而且,事实上小米其实也没有太多其他的选择。” “性价比这条路已经深刻的印入了我们的客户群体中,我们的战略定位一开始就决定了小米的未来。” “高端产品我们并不是没有尝试过,但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 “或许碳基芯片这次是个机会,但即便是做,也正如徐院士您所说的一样,小米只可能分一个高端系列出来,去尝试一下。” “小米集团的整体定位,只能是高性价比的产品。” 第八百九十章 :第三把开启时代的钥匙 送走了小米的雷总后,徐川坐回了办公桌前,打开了电脑。 看着屏幕上的那份已经初步完成了的稿件,他思索了片刻后,点开了文档,重新修改起来。 既然已经在做了,那就做完整好了,半途而废不是他的性格。 尽管碳基芯片目前还只是半成品,但无论是超高密度的碳纳米管集成技术的突破,还是碳晶体管与碳集成电路的突破,都事关重大。 或许高层可能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得知了碳基芯片的突破,但他还是将自己的建议送上去好了。 除了拉上了小米对高性价比电子产品做了一个锚定外,其他的事情,就让上面去头疼好了 花费了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对已经初步完成的碳基芯片规划初稿进行了一次完整的修改后,徐川点击保存,将这份建议文档打印了出来。 从打印机中取出带着余温和墨香的文件,重复检查了一遍后,徐川从桌上拾起了签字笔,在信件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对于碳基芯片来说,需要布局的不仅仅是他联络的小米。还有各种各样的专利以及其他的工作,都是需要完成的。 而这份工作,如果是由星海研究院来说,需要的时间可能是以年为单位的。 比如在研发完成过后,寻找合适的各步骤生产厂商,如超高纯度的碳化硅衬底需要生产,如超高密度的碳纳米管也需要厂商。 此外,还有和碳基芯片相关的专利申请,技术升级。 比如说尽可能的去完善和进一步优化缩小碳基晶体管的尺寸,提升碳基晶体管在芯片上的每平方毫米数量等等。 对于碳基芯片来说,就算是他们现在研发出来了足够商业化的成品,也是需要进一步提升性能,去追赶和超越已经统治了芯片领域数十年的硅基芯片的。 徐川没想过碳基芯片一面世,就能够直接在性能上赶超硅基芯片,直接将这艘庞大的航母掀翻,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这些东西都需要成体系的工业,不是星海研究院能够独自搞定的。 所以他需要国家的力量,将国内的电子工业领域的相关体系拧成一股麻绳,发挥出最大的能动性。 最好的方法,就是从研发-专利-原料-生产-零件-组装-销售整体形成闭合的工业链。 只要碳基芯片的性能足够和硅基芯片媲美,且这套体系形成并被市场接纳,那么在时代的推动下,硅基芯片迟早会被扫进历史的尘埃中。 对于华国而言,这将是继可控核聚变技术、新航天飞机技术之后的第三把推开未来时代,引领潮流的钥匙。 而现在,他们已经初步的掌控了这把钥匙,只待后续的精加工,就可以将其插入时代的大门,并且将其推开了! 将手中的文件找了个信封装起来后,徐川发了个信息给郑海。 不一会,对方便赶了过来。 “教授,你找我。” “嗯,这里有封信,老样子,送到长安街的北海小岛上。” 郑海接过信件,看了一眼询问道:“要紧吗?要紧的话我去一趟。” 徐川摇了摇头,笑道:“不用,找个人送过去就行。” “行,还有其他的事吗?” “没了。” “行,那我先走了。” 点点头,将手中的信封塞进怀里,郑海转身走了出去,既然不需要他亲自送过去,那就交给安保团队里面的国an人员就行,那边的人可以直达长安街那边。 徐川没管这些,这种工作交给郑海从来都没有让他失望过。 目光落回办公桌的笔记本电脑上,正当他准备处理一下邮箱中的开年以来堆积着的邮件的时候,办公桌角落边的手机震动了起来。 随手摸过手机,徐川看了一眼来电显示,电话是担任《探索》期刊的总编欧阳稷打过来的。 这位欧阳稷是早些年从南大走出去的教授,曾经在《自然·物理学》担任过主编一职。 后面徐川将《探索》期刊的成立事项扔给南大后,南大的校长谈绍元亲自打电话将他从米国那边拉回来了,如今担任《探索》的副总编之一。 至于总编,除了徐川亲自担任。 虽然说一家学术期刊的编辑在学术界的潜意识中应该尽量避免给自家的期刊投稿,因为这样做听上去就不太合理。 毕竟在人们的认知中,“熟人好办事”的思想太深入人心,所以十分在意“避嫌”这一说法。 而一家期刊的编辑0可以给自己的期刊投稿的话,即使主编或者更高的审核编辑没有插手,审稿人看到文章作者的名字时也会自行意会,造成一定的不公平。 一些警惕性高的杂志社可能会明文规定主编不得投稿自己所负责的期刊。 但事实是大多数杂志社不会考虑这个问题,只能靠个人自觉。 然而对于《探索》来说,他们并没有其他的选择。 以徐川对《探索》的要求,除了他自己,恐怕也很难在国内找到一位合适的总编。 至于他以总编的身份将各种论文投稿到《探索》上,对于学术界来说,倒是没有什么太大的争议。 毕竟自出名以来,徐川在学术界的声誉就是顶尖的,再加上《探索》期刊在成立之初,就有考虑过这种情况,有明确的程序来处理编委会成员所提交的稿件。 所以外界对于徐川成为自己创建的期刊的总编,倒也没有什么异议。 大拇指在屏幕上划过,徐川接通了电话:“喂,欧阳总编。” 电话点面,欧阳稷带着敬意开口道:“徐院士,《探索》的子刊《探索·数学》刚刚收到了一篇投稿,我们这边有点拿不定主意,您要不要看看?” 听到《探索·数学》的投稿,徐川脑海中念头动了一下,开口问道:“是不是p=np?猜想中和图同构难题有关的论文?” 电话对面,欧阳稷点点头,回道:“嗯,投稿人是川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那边的刘嘉欣女士。” “她投稿的论文是对图同构难题的准多项式图形映射法研究,《探索》期刊这边没办法判断这篇论文的具体情况,也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审稿人员。” 这种涉及到七大千禧年难题的研究,别说是放到国内了。 就是放到数学最发达的米国、法国等国家,都是最顶尖的。国内能够对这种级别论文进行审稿的数学家,可以说屈指可数。 而p=np?猜想这种理论信息学中计算复杂度理论领域的数学难题,国内并没有太出名的学者。 至于国外,《探索》这边的副总编,主编之类的任职人员,老实说也很难接触到能审核这种级别论文的大佬。 虽然他自己曾经在《自然》期刊担任过主编,也认识一些大佬,但遗憾的是他并不是数学领域的,而是物理学的。 徐川笑着道:“将论文发给我吧,我来担任审稿人就行。” 听到这话,欧阳稷迟疑了一下,犹豫着问道:“这可以吗?我不怀疑您的能力,但是对于期刊公正性方面是否会有一些争议?” 微微顿了顿,他快速的补充道:“当然,我不是说徐院士您的公正性原则,而是审稿披露后,这事可能会在学术界引起一些争议。” “毕竟您和那位刘女士的关系.” 一般来说,在学术期刊的审稿过程中,避嫌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这主要是为了避免潜在的利益冲突或偏见,确保审稿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具体来说,审稿人应当避免与作者之间存在可能影响公正判断的关系,例如避免直接合作关系、认识作者等等。 大部分的sci期刊通常都会有一项规定,推荐审稿人不可以与作者是同一个单位。 换句话说,与作者有关系的审稿人都要避嫌,包括同一单位的学者,都是默认属于避开的范畴的。 这一点就像是当初徐川证明霍奇猜想的时候,数学界组织了六位大牛对他的论文进行审核,而审稿人全部避开了普林斯顿的学者。 听到这话,徐川哑然笑了下,摇了摇头,道:“”没什么,避嫌原则虽然说有必要,对于审稿来说,我们只需要确保过程的透明度、公正性和客观性就足够了。” “将论文发给我吧,我会给出对应的评审意见的。” 欧阳稷点点头,道:“行,既然这样,我会按照《探索》的审稿邀请流程来走流程。” “嗯,按照正常流程走就行。”徐川笑着应道。 另一边,京城。 太阳已经落下,夜幕逐渐降临,长安街的某间会议室内,一场紧急召开会议正在进行。 从长老院那边出来的邀请,快速的通过专员传递到了各个蔀门的高级领导手中。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电子工业领域的专家院士,也都收到了邀请。 不少人才刚下班到家,就被一通电话喊了回去。 甚至还有一部分人还在餐桌上,饭都没扒拉两口,就被前来接人的专车拉走了。 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两个半小时之前送到长安街北海小岛的一封信件,一封从金陵那边送过来的信件。 明亮的灯光照亮了整个城市,长安街道的某栋大厦内,一间宽阔的会议室中,一场紧急会议正在召开着。 穿着黑色的羽绒服,手中拎着一个保温杯的王启明院士走进了会议室。 沿着走廊,顺着标牌找到自己的位置,他的目光就落在了一位熟人的身上。 愣了一下,他笑着走了过去,开口打了个招呼:“哟,老刘,你也来了?” 会议室中,正眯着眼睛观望着讲台的刘权听到熟悉的声音后扭头看了过来,看到这位老朋友后,他也愣了一下,随即瞪着眼问道:“你也来了?” 王启明院士笑呵呵的说道:“你都来了,我怎么就不能来了?” 刘权院士瞥了他一眼,没理会他,目光在会议室中扫视了一圈后开口道:“看样子今天的会议不简单啊。” 今天这个会议是临时收到了通知的,说是紧急的内部会议,也没告诉内容。 一开始他还以为只是个小会,和他的专业领域有关系,这种会议对他来说经常有,也没太在意。 现在看来,似乎猜测的情况有些不对的样子,从桌上的铭牌和到场的人来看,这场会议到场的半导体领域和电子工业领域的院士都超过两位数了。 而且他刚刚扫了一眼前排的那些铭牌,基本都是各蔀门的高级领导人,甚至是一把手。 看这架势和阵仗,要讨论的东西恐怕有点超乎意料。 难不成是国家要全面支持芯片领域的发展了? 想到这个,刘权有些兴奋了起来。 半导体领域被国外压制了那么长的时间,早就应该这么做了! 芯片不能实现自产,电子领域就相当于没有护城墙。 随着墙上的时针走到了十点,各蔀门各领域参与会议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全部到齐。 宽阔的会议室内,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关上了会议室的大门,自己站到了门后立正了身姿。 会议桌前,主持会议的是会议总算是开始了,主持会议的人员是国w院的某位长老。 站在话筒前,这位老人清了清嗓子,宣布会议开始后,继续说道。 “辛苦大家这么晚了还要抽时间到来这里参加这场会议,因为时间较为急促和保密等方面的关系,并没有提前通知各位会议的内容,还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接下来的会议,讨论内容将涉及到较为敏感的国际局势,在国家正式宣布前,还请各位严格保密今天的会议内容。” 说着,在他身后的银白色的幕布上,一张ppt图片已经放映了出来。 当看到放映出来的图片时,原本安静的会议室内,顿时响起了有些嘈杂的讨论声音。 会议室中坐着的众人脸上都露出了不同的表情。 有惊讶,有诧异,有震撼,更多的则是一种被这份讯息打了个措手不及的茫然。 第八百九十一章 :碳基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产业发展讨论会议 《碳基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产业发展讨论会议》 银白色的幕布,大红色的背景上,显示出了一行黑色的标题。 当看到这行标题的时候,整个会议室都嘈杂起来了,窸窸窣窣的讨论声几乎在每一处地方响起,所有人眼中都流露出了惊讶诧异的神色。 会议室中,坐在前排的刘权院士在看到荧幕上的标题时,整个人更是直接愣住了。 他猜测到了今天的会议可能是和电子信息产业、芯片相关,却没有想过会议的讨论内容是碳基芯片。 要知道,就在去年下半年的时候,华科院内部都还召开过一场专门的会议,讨论过碳基芯片的前景以及是否值得的大规模的投资等等事情。 能参与那场会议的毫无疑问都是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及芯片领域的大牛专家和院士。 但讨论的结果是碳基芯片被大部分人‘暂时性’的否定了。 在当时,几乎在场的所有专家院士都一致认为碳基芯片想要突破绝不是短期内能够做到的事情。 尽管传统硅基芯片已趋近物理极限,碳基芯片作为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替代技术备受关注。 这是一条比硅基芯片更宽敞的道路,但是要走上去需要解决的困难实在是太多了。 无论是精确控制碳纳米管的排列,还是碳基晶体管的制备和大规模集成,亦或者解决碳基芯片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都是巨大的难题。 这些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都是极难解决的,不然上次的会议,碳基芯片这条道路也不会被‘短暂’否决了。 大家都知道碳基芯片有很大的可能是未来,但对于现在而言,它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然而在今天这场明显更大规模的讨论会上,碳基芯片这个话题却再度被拉出来了。 而且从今天的会议规模来看,很显然高层可能已经做出了决定。 这是刘权从未想过的事情。 坐在他的身旁,王启明院士看着荧幕上的讨论标题也愣了一下,张着嘴巴有些不可思议的看了一会,随即又猛的扭过头,咽了口唾沫后朝着坐在身边的老友问道。 “这是.要推动碳基芯片的发展?” 刘权眯着眼睛,盯着台上的荧幕,没有回话。 从目前碳基芯片的发展来看,这怎么都应该是不可能的事情。 讲台上,主持会议的长老在会议室中的嘈杂讨论声中接着开口了。 “自进入信息时代以来,硅基半导体芯片性能持续飞速提升,为世界范围的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打造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但随着芯片制造工艺在纳米尺度逐渐逼近物理极限,硅基半导体芯片性能大幅跃升面临终结,寻找接替硅基的新型半导体材料成为保障芯片性能高速发展的候选项” “.依据星海研究院·碳基芯片首席工程师徐川院士的建议及星海研究院·材料研究所的最新成果,全力发展碳基芯片将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电子信息产业带来全新的机遇与发展。” “碳基半导体材料中最受关注的是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两者具有许多优于硅材料的力学、电学和化学性能,是最有希望完成硅基替代的碳基材料。” “在徐川院士的带领下,星海研究院·碳基芯片项目取得重大的突破,达成每平方毫米超高密度集成一千万颗碳纳米管的碳基衬底,总计集成了总计六百三十五万枚碳基晶体管的成品碳基芯片的成果。” “基于此项目,国家将考虑大力支持碳基芯片的发展,开辟碳基半导体芯片产业群,推动碳基芯片” “.” 听到这,会议室下面的讨论声再次骚动了起来。 尤其是台下坐着的参与会议的半导体和电子工业领域的专家和院士,更是一脸的震撼。 每平方毫米高密度集成一千万颗碳纳米管的的碳基衬底? 总计集成了总计六百三十五万枚碳基晶体管的成品碳基芯片? 屮艸芔茻? 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怎么这么突然,在此之前一点消息都没有? 星海研究院不是研究可控核聚变技术和航天工程方面的研究机构吗?什么时候也进入半导体领域了? 还在碳基芯片领域做出了这么大的突破? 那些技术难题,他们到底是怎么解决的? 一时间,各种各样的困惑充斥在所有人的脑海中,几乎没人敢相信这是真的,但心里却又无比自然的接受这个事实。 因为凡是涉及到金陵那个人的学术研究,从一开始到现在,有过太多太多的奇迹。 而除了碳基芯片技术突破所带来的震撼外,高层对于碳基芯片的支持,同样让在场的所有人惊讶和震撼。 大力支持碳基芯片的发展,开辟碳基半导体芯片产业群,推动碳基芯片取代硅基芯片成为新一轮时代核心. 这些东西可以说每一项都是硅基芯片从未有过的待遇。 可以说每一个政c都表明了上面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在芯片和电子工业领域进行一场大ge命,大干一场了。 会议台上,在介绍完碳基芯片的发展以及整体部署规划后,台上的老人端起桌上的水杯浅浅的润了下喉咙,继续道: “相关的情况目前就是这样,接下来进行会议讨论,那也希望各位能够不啬意见,有什么想法都可以会议上提出。” 话落,台下一只手臂就举了起来。 举手的不是别人,正是担任‘华国科学院半导体所所长’的王启明院士。 台上的长老顺着举起的手臂看过去,点了点头示意对方发言。 王启明院士站了起来,看着放映在荧幕上的ppt开口道:“我不怀疑星海研究院已经制备出来了报告上的碳基衬底和成品芯片吗,但星海研究院否具备实现大规模生产的能力,以及碳基芯片性能是否能追赶超越如今的硅基芯片等问题刻有解决办法?” “毕竟碳基芯片的难题众多,无论是碳纳米管或石墨烯等材料的高密度聚集,还是整体制备技术都非常复杂。” “这些对于芯片产业和电子工业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请问星海研究院是否有更进一步的提供相关的资料?” 他不怀疑远在金陵的那个人参与进了碳基芯片的研究中。 尽管这是一个极度跨领域的研究,但对于那个人来说跨领域突破技术屏障已经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情。 更何况他在碳基材料上也不是没有一点基础,高品质的石墨烯大规模生产制备技术就是他弄出来的。 在此基础上,深入碳纳米管的研究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但实验室的碳基芯片产品集成技术和工业化批量制备技术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实验室制备成功,不代表就一定能转化成工业化批量生产。 每年全世界数十万家实验室出来的成果大部分都是废弃的,无法转变成应用成果。 而其中不乏很多看上去有价值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在于实验室研究和工业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硅基芯片之所以能占据主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找到了工业化批量制备的方法,即‘晶体管’。 而碳基芯片目前依旧没有,所以在这方面,担任‘华国科学院半导体所所长’的他仍然保持怀疑的态度。 台上,老人颔首点了点头,开口说道:“关于你提的这些问题,在各位桌上的会议报告中都有相关的资料和解释,大家可以看看。” 听到这话,会议室中的众人立刻就拾起了桌上的规划报告文件。 台上,这位长老则继续回答刚才王启明院士的问题。 “碳基芯片目前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这是一个更具潜力与未来的方向,将重新定义电子工业最根本、最核心技术的赛道。” “如今,星海研究院已经替我们推开了踏上这条新赛道的大门,解决了碳基芯片中的大部分基础核心难题,相信剩下的困难只是暂时的。” “而如果我们能够在碳基芯片先一步建立自己的优势和秩序,这将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话音刚落,台下,又一只手臂举了起来。 面对碳基芯片这一重大的技术突破,无论是在场参与会议的学者,还是各蔀门的领导,在场的众人心中有着太多太多的问题了。 这一幕,仿佛当年栖霞可控核聚变示范堆工程立项一般,惊动了整个长安街,掀起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也掀起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ps:晚上还有一章,月底了,大佬们手中的月票求求了,这个月的月票连两千都没有了,(。﹏。*)。求个月票哇,八尾卖萌打滚在线求月票 第八百九十二章:第三大碳基半导体产业链 临时召开的会议一直持续到了晚上十点多。 针对徐川送上来碳基芯片规划报告,高层与众多芯片、电子工业领域的专家院士进行了紧急的商讨。 针对碳基芯片项目开辟半导体芯片产业群,推动碳基芯片取代硅基芯片成为新一轮时代核心,大力推动碳基芯片的发展一事,讨论的相当激烈。 有支持的,有反对的,也有犹豫不决的。 但针对碳基芯片的布局与发展,却是在这场会议后被坚定不移的确定了下来。 聚集国内芯片领域和电子工业领域的资源和力量,围绕碳基芯片打造半导体产业群,全力推动碳基芯片的发展与拓展,是会议结束后最终的结果。 没有人会怀疑这件事是否会做的到,没有人去怀疑星海研究院在碳基芯片上的突破是真是假,更没有人会怀疑国家对于芯片领域转型的决心。 回信差不多是隔了三四天左右的时间送过来的。 当郑海将信件送过来的时候,徐川都差点快忘记这事了。 从郑海的手中接过信件,他拆开信封,从里面取出了信纸,翻阅了两眼。 回信这种东西对于他来说内容基本都大差不差。 无非就是在信中表彰赞扬他和星海研究院在相关技术上的突破与贡献,以及询问一些有关于当前技术的具体进展重点,未来发展之类的东西。 不过这次好像有点例外。 除了以往的表彰赞扬之类的话语外,还有一份对于半导体芯片产业群的规划文件,里面包括了对于半导体芯片产业群的落点,邀请哪些企业参与,规划建设方案等等。 似乎是将开辟整个半导体芯片产业群的详细方案都附带过来了。 除此之外,信件中还有一些询问他开辟半导体芯片产业群的详细看法和建议。 这倒是让徐川有些惊讶,没想到这次上面回信会做的这么完整。 看样子这三四天的时间,高层已经做好了决定,大力支持碳基芯片的发展了,甚至包括选址和规划都已经做好了。 这效率,高的让徐川有些惊讶。 尽管他知道碳基芯片技术上的突破肯定会引起高层的重视,也知道自己的建议上面肯定会商讨。 但却没有想到高层在这一块会如此的迫不及待。 如今最基础的碳纳米管集成和碳基晶体管的集成难题才刚刚搞定,上面就已经在开展相关的工作了。 这个效率,的确有点夸张了。 不过换位思考一下,其实也不奇怪了。 国内在芯片领域的起步较晚,当他们开始研究的时候,欧米日韩等西方国家已经在硅基芯片领域研发出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建立起来一道高大的护城墙。 技术上的碾压,专利上的护城河,都迫使他们在硅基芯片领域只能花费高昂的代价为落后的技术买单。 华国是一直是全球最大的芯片进口国,过去的是十几年中,国内的市场每年在芯片和相关专利的购买上付出的资金高达万亿。 如果是算上存储芯片、半导体元器件之类的东西,每年在这一块市场上,他们要付出数万亿rmb资金。 比如2019年,集成电路芯片的进口金额是3040亿米金。 按照当时米金与rmb接近1:7的汇率,仅仅是集成电路芯片,他们就要付出2.1万亿+的rmb,远超当年的石油进口金额。 站在高位处,眼睁睁的看着国内如此庞大的财富流向其他的国家,这是令人无比痛心的。 而且更关键的不仅仅是芯片领域的庞大进口金额,还有西方国家借助芯片进程技术和相关的专利技术‘卡脖子’的严重问题。 对手可以肆无忌惮的利用芯片领域的专利和技术,来‘莫须有’的不公平打压国内的高科技企业。 这种肆无忌惮的打压,更进一步的促使了他们对于芯片领域自研的渴望。 如果他们能够在碳基芯片先一步建立自己的优势,取得进展和突破。 长久以来在芯片领域受到的屈辱将烟消云散,碳基芯片将一举奠定他们在芯片领域龙头的引领位置。 到时候,就是那些原本在这一领域高高在上的西方国家不断的追赶他们的脚步了。 碳基芯片的发展需要时间,即便是高层已经决定开辟出继可控核聚变、航天产业之后第三大半导体产业链,决定大力支持,相关的建造和人员企业的调动与安排也是只能循序渐进的。 徐川和星海研究院这边能做的其实并不是很多。 其中最难的两个问题,碳纳米管的高密度沉积与碳基晶体管的集成他们已经初步搞定了。 而剩下的制备技术优化,控制尺寸、形态、结构和稳定性,以及工业化生产等等难题,这些需要与之合作的厂商,如华威海思,中芯国际等等企业联合起来一点一点的推进。 在芯片的制备流程方面遇到的问题,星海研究院这边帮不上太大的忙,顶多就是在基础材料等方面进一步配合优化。 所以相关的工作交给材料研究所那边去处理后,徐川也没太将心思放到这个上面了。 将刘嘉欣研究的p=np?猜想中图同构难题的论文认真严谨的审核了数遍,并且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后,经历了半个多月的时间,这篇名为《图同构难题的准多项式图形映射法研究》的论文,终于正式登刊,发表在《探索·数学》上。 这是《探索·数学》的第一期刊物,同样的也只有一篇论文,可以称得上是专刊了。 如同前面的《探索》总刊和《探索·物理》一般,《探索·数学》的子刊一经发布,顿时在数学界引起了如火如荼的讨论。 在《探索·数学》正式发布第一期刊物的时候,另一边,米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已经八十岁的皮埃尔·德利涅虽然已经离开了课堂,开始了养老的生活,但他还是会时不时的前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看看。 甚至偶尔还会在普林斯顿大学中开一堂公开课,聊聊数学。 而这其中,众多普林斯顿大学的学子最感兴趣的无疑就是他的那个学生徐川了。 每次上公开课的时候,总有学生对徐川很是好奇,而德利涅也乐于利用徐川的故事来给这些学子带来一些鼓励。 像往常一样,在高等研究院的后花园中散了会步,准备燧石图书馆找找有什么可以看的书籍时,德利涅看到了高等研究院一楼咖啡厅玻璃窗旁坐着的一道熟悉身影。 打量了两眼确认自己没有看错后,他推开咖啡厅的大门走了过去,带着一丝好奇开口问道。 “你怎么回来了?这个点你不应该在crhpc那边吗?” 这会坐在咖啡厅中喝着咖啡的,正是爱德华·威腾。 听到熟悉的声音,威腾抬起头,笑着道:“回来处理点事情,你今天怎么有时间出来溜达?” “溜达?” 似乎是听到了一个奇怪的形容词,德利涅挑了挑眉,问了一句。 “就是出门散步的意思。”威腾笑了笑,接着道:“在华国那边,他们将吃完饭后出门散步或者闲着没事出去放松的行为称之为‘溜达’。” 点了点头,德利涅也没什么意外的。 crhpc机构成立后,便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众多的物理学家已经转移了阵地,从cern去往了华国。 这半年多的时间,如果有心的话,足够他们这群掌握着人类巅峰智慧的学者学会对方的语言和一些习惯了。 这很正常。 随手拉开椅子坐了下来,德利涅的目光落到了爱德华·威腾手中的期刊杂志上。 “《探索》?” 徐川创建的学术期刊他自然是知道的,而且也订阅了。 不过目前只有《探索》总刊和《探索·物理》子刊发表了论文,对于这些他不是很感兴趣。 威腾笑着点点头,道:“嗯,而且还是数学子刊的第一期。” 闻言,德利涅脸上露出了一丝诧异:“数学子刊?什么时候发布的?” “就今天才到的,那边还有。”威腾笑着指了指的咖啡厅的前台。 在那边有个报刊杂志架,上面摆放着各种类型的杂志期刊,数学、物理、材料等等,都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订阅的。 德利涅站起身,走了过去,翻了翻报刊杂志架,在上面找到了另一本《探索·数学》。 当他的目光落到封面上时,眼神中露出了一丝惊诧。 p=np?猜想中图同构问题的研究? 带着期刊,点了一杯咖啡后,德利涅坐回了窗边的咖啡桌,迫不及待的翻阅了起来。 半个多小时的时间过去,当夕阳透过玻璃窗落到他身上的时候,他才放下手中的期刊,轻声开口道: “有意思,准多项式图形映射法,我从中看到了一丝熟悉的感觉。” 威腾笑了笑,道:“她就在徐川的身边,有熟悉的感觉再正常不过了。” 德利涅端起咖啡,抿了一口,淡淡说道:“那挺好的。” 对于刘嘉欣,他还是有印象的,是个挺内向害羞的女生,在数学上有着不错的天赋,但在计算机学科上的能力更强。 威腾笑着将手中的期刊放到桌上,感慨着开口道:“看样子学术界又将迎来一份堪比《自然》《科学》的学术期刊了。“ “如果他能够保持这样的品质为其他的子刊开头的话。” 听到这话,德利涅看了过来,挑了挑眉问道:“这可能吗?”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探索》不仅仅包含了数学物理这些徐川擅长的领域,还有化学、材料、医学、天文、通讯、计算科学、自然工程技术等多个其他基础学科和工程学科的子刊。 就目前已经发表的三份刊物来说,每一份的开刊论文都是顶尖的。 而想要凑齐这么多学科,跨领域的顶尖论文,难度之大难以想象。 总不可能他亲自跨越这么多领域做这么多研究吧,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威腾笑了笑,道:“没什么不可能的,你对他的了解看样子还没我多。”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我敢打赌,如果说他没有为其他的子刊找到合适的开刊论文,可能会一直拖延着不发布该子刊的第一期刊物!” ps:二更求月票,月底了,大佬们手里的月票求求了,(ov)ノ, 第八百九十三章 :独孤求败未免也太寂寞了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内的讨论,只不过是数学界的缩影。 七大千禧年难题之一p=np?猜想的次级难题,对于数学界,尤其是计算机数学、图论、群构、组合数学等领域的学者更是吸引力巨大。 随着时间的发酵,相关的讨论也在学术界热烈了起来,甚至一路扩圈拓展到了计算机领域中,连带着《探索·数学》的销量也进一步突破了新高。 有不少的数学家在感慨,两年之后的国际数学家大会,菲尔兹奖奖章又少了一个可以竞争的名额。 毕竟对于数学界来说,女性数学家向来都是少之又少的。 菲尔兹奖颁发了那么多年,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到如今,也快整整一个世纪了,拿到了这份荣耀的女性数学家只有三个。 第一位是已经逝世了的玛利亚姆·米尔扎哈尼教授,第二位和第三位则是在一年多前才获得奖章的阿米莉亚和玛丽娜教授。 从1936年到2022年,整整八十六年的时间,也才出三位女性菲尔兹奖而已,可见其数量之稀少,比野生大熊猫都罕见百倍。 而在这三位女性菲奖得主之后,三年后将在金陵举办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又将迎来一位新的女性菲奖得主。 大正整数因子分解具备多项式算法的证明,再加上图同构难题的进一步突破,绝对配的上这份荣耀。 《探索·数学》的第一期刊物正式发布会,徐川留意了一下销量和学术界的评价。 不得不说,对于向来都没什么‘瓜’吃的数学界来说,《探索·数学》的第一期刊物的确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至少它的学术名声,也因此打开了。 且不说短时间内会有多少的数学家投稿,但至少在大部分数学家的心里,它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同时定下了《探索·数学》的档次。 以七大千禧年难题之一的次级猜想的突破作为开刊论文,只要后续不弄出离谱的操作,那么它的品阶档次就算是初步在数学界固定下来了。 就在徐川关注着这些事情的时候,另一边,航天领域传来了一个重大的新闻消息。 米国的nasa宇航局,在上一次的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登月失败后,时隔接近一年半之后,再度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比尔·尼尔森局长亲自主持发布会的,对外宣布nasa宇航局最新一期代号为‘阿尔忒弥斯2号’的载人飞船登月活动即将顺利完成。 三名登月的宇航员,已经顺利的在月球表面采集带了大量的月壤、月岩等物质,完美的完成了本次载人登月重返月球的工作,即将返回。 并且在新闻发布会上,他们还现场连线了月面上的两名宇航员,进行了一场两分钟的短时间直播。 并且尼尔森局长还表示,他们已经做好了下一次载人登月的准备,将在‘阿尔忒弥斯2号’的载人飞船返回后的一个月内启动第三次的载人登月工程。 并且第三次的载人登月工程降落地点将选在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船出现意外事故的月球南极点。 在新闻发布会上,nasa宇航局的局长比尔·尼尔森表示,无论是nasa宇航局还是米国,从来都不畏惧航天领域的艰辛发展,也从未放弃过航天领域的发展。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航天是米国的精神,也是米国的骄傲,即便是遭遇挫折也只是暂时的。 与此同时,这位尼尔森局长还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由nasa宇航局及内华达山脉公司共同研发的新一代航天飞机‘坚韧号’已经正式通过了前期的验收工作,正在进行无人试飞。 初步预估坚韧号航天飞机将在三个月后正式服役,届时,阿尔忒弥斯计划将重启,nasa宇航局将联合欧盟航天局、枫叶国航天局等机构一起展开对火星的探索。 这条新闻一出,便在航天领域再度掀起了热烈的讨论,也在米国本土掀起了激烈的波涛。 自上一次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载人登月出现重大意外,导致登月失败,两名宇航员被困在遥远的月球上,沦落到需要他们的竞争对手去营救时,米国国内在航天领域的情绪便一蹶不振,士气跌落到冰点。 哪怕是后续nasa航天局公开站出来表示他们并不会放弃航天领域,并且宣布了将重启航天飞机工程,也没有激起多少士气。 毕竟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重返月球登月失败一事,给米国民众的打击实在太大了。 要知道在此之前,他们一直都是以世界航天第一的航天大国自居的。 在上个世纪红蓝双方的太空竞赛过后,他们在航天领域的强大就一直深入人心,再也没有一个国家能追上他们。 甚至这都成为了米国的国家文化,无数太空领域的科幻电影都建立于此,令人津津乐道。 结果在新世纪,他们在航天领域跌了个大跟头。 这一个跟头栽的太大了,以至于米国民众对于nasa宇航局的失望溢于言表,信心跌落到了冰点。 当时甚至有人组织了大规模的游行,抗议nasa宇航局每年拿着那么多的经费却不作为。 结果谁都没想到,一年多后,nasa宇航局‘偷偷摸摸’的再度搞了一次载人登月,而且还成功了。 这份消息让米国民众对航天领域的士气顿时高涨,一时间‘航天大国’的声誉似乎完全回来了。 与此同时,星海研究院。 办公室中,正处理着手中工作的徐川也收到了这份消息。 新闻是航天研究所的所长翁筠宗带过来的,从对方手中接过报纸翻阅了一下后,徐川有些意外,饶有兴趣的开口道。 “没想到米国居然还没放弃航天领域,不过也好,有个竞争对手也有趣点。” 尽管这个竞争对手现在早已经被他们甩在身后就是了。 无论是载人登月,还是月面前哨科研站基地的建造,他们在航天领域的发展早已不是米国能够相提并论的了。 但话又说回来,这种独孤求败,整个世界的舞台就他们一个人在那里唱独角戏的感觉,的确有些太寂寞了。 米国能够杀回来,徐川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 翁筠宗笑着道:“就算是nasa宇航局和米国没有放弃,他们也不可能再追上我们的脚步了。”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说起来,我觉得这事可能和月面生物圈工程有关系。” 闻言,徐川有些好奇的看了翁筠宗一眼,问道:“月面生物圈工程?” “嗯。” 点了点头,翁筠宗笑着继续解释道:“月面生物圈工程的施工和具体的配额已经快要谈妥了,按照目前的进度,差不多三月中旬左右就能够正式启动工程施工。” “但nasa宇航局和米国至今都没有废除《沃尔夫条款》《新竞争法案》这些条例,所以这次被我们排除在外了,没有资格参与进月面生物圈工程中。” 听到还要一个月半左右的时间才能正式启动月面生物圈工程,徐川忍不住摇了摇头,吐槽道:“这效率,简直太拉胯了。” 月面生物圈工程是去年下半年开始谈判的,这都过去了好几个月了,现在都还在拉扯争夺利益和话语权。 要知道,当初他提议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的时候,是做好了准备在25年开年的时候一起动工的。 现在月面前哨科研站基地那边已经做好了准备,大量科研人员、工程师以及建造设备都运送过去了,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还有十天的时间可以正式施工了。 而月面生物圈工程还在拉扯,一个月的时间能否确定下来,搞不好都是个未知数。 这就是大型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的弊端之处了。 各种各样的事情,都需要开会讨论,还好他当初没当那个月面生物圈工程的总工程师。 不然一天到晚开会,烦都烦死他了。 翁筠宗倒是没太在意,他笑着开口道:“在大型国际合作科研项目中,半年的时间就能敲定一个超过一期投资就超过千亿的工程,这个进度已经很快了。” “老实说,要不是咱们在这个项目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恐怕到现在都还在扯皮利益分配问题呢。” 徐川笑着摇了摇头,倒也没说什么。 这种大型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启动慢、谈判慢、施工慢总之,各方面都慢的一批。 当初的国际热核可控核聚变工程iter倡议于1985年,从成立到利益分配到动工,可是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到1988年才完成正式开始设计、施工等等。 而经过十三年的努力,iter才完成施工。 在施工完成后,本来应该要正式开启可控核聚变实验,研究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时候,参与的各方又因为实验资源和利益分配的问题吵起来了。 又经过五年谈判,iter计划七方才最终2006年正式签署联合实施协定,启动实施iter计划。 要不是这么拖延,当时的华国恐怕还没机会加入到这个大型科研工程里面去。 毕竟刚进入新世纪的时候,他们还是一穷二白的,别说科研技术了,就是钱都没几个。 从iter项目上,就足够看出来这种大型国际科研项目到底有多慢了。 聊了一会航天方面的工作后,翁筠宗正准备离去,忽然又想起了一件事,一拍脑袋,快速的说道。 “对了,还有件事差点给忘了,关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的。” 徐川看了过去,下意识的问了一句:“艾特肯盆地怎么了?” 翁筠宗苦笑了一下,道:“你忘了吗?前年载人登月竞争的时候,nasa宇航局向上面发射了一座生命维持单元。” “现在他们要重返南极艾特肯盆地了。” 闻言,徐川也愣住了,两人面面相觑,有点尬住了。 过了半响,徐川才开口问道:“那玩意还在吧?” 翁筠宗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开口说道:“在倒是还在,只不过的.” “在就行,只不过什么?” 翁筠宗弱弱的开口道:“只不过那玩意已经被我们拆了现在是一堆零件躺在月华台前哨科研站里面.” 徐川:“.” 叹了口气,他开口道:“让你们研究一下,你们这研究的也太彻底了吧?直接给人家拆成了零件?” 当然载人登月的竞争nasa宇航局失败后,他们安排星海号过去营救,在营救对方宇航员的同时,自然也记录下来了对方投放登月舱和生命维持单元的位置。 本着米国或nasa也没能力监控月球咳,是本着助人为乐的精神,防止那东西在月球表面风吹日晒被损坏,他们将生命维持单元拖到了月华台前哨科研站基地里面,替米国先保管起来了。 没想到那边的人居然‘擅自主张’的将东西给拆了 翁筠宗挠了挠头,腼腆的笑了笑,道:“这不是想着研究的更彻底一下嘛。” “要不是从上面汲取到了不少的技术,咱们的月面前哨科研站的建造也不会那么顺利是不。” 不得不说,米国佬在航天领域发展了几十年,当了几十年的航天第一大国,好东西还是有不少的。 从那座生命维持单元上,他们的确研究出了不少的技术,比如循环系统,生命支持系统,通信系统等等。 这些技术后面都被他们用在了月华台·前哨科研站基地的建造上,效果相当的不错。 徐川出了口气,摇摇头道:“还能组装起来吧?” 翁筠宗连忙回道:“能的,当初拆的时候,就全面记录了拆解过程。” nasa宇航局当初大概也没想过这东西会落到别人手中,虽然有设置锁定系统,但并没有自毁模块,所以他们才能够轻易的拆开那玩意。 徐川摆摆手,道:“组装起来给人重新放回原地去吧,免得他们找茬。” 这事他没太在意,东西还在就成。 变成零件了也没什么关系,组装起来送回去就好了。 只要别被对方知道他们拆了生命维持单元就成。 研究嘛,这种事大家背地里都在互相干,没什么大不了的。 ps:月底了,求个月票,大佬们,手中的月票投投吧,明天加更! 第八百九十四章 :属于华国的遥远飞地! 距离地球三十八万公里之外的遥远太空。 在月球的极低近地轨道上,一艘从外观上来看由圆柱+圆锥组成的航天器正围绕着月球做着盘旋运动。 而此时此刻,在这艘由执行完登月任务后充当返回舱的指挥舱内,三名米国的宇航员正依靠在舷窗的旁边,眺望着不远处那颗银白色的星球。 穿着舱内宇航服的罗兰·布兰德拉夫目光紧紧的盯着舷窗外的那片银色大地。 在那里,有一片成群的月面建筑,组成了一个月面前哨科研站基地。 甚至透过仅仅只有二十公里的极低环绕轨道,在没有大气的阻隔下,他还能看到一辆辆活动着的探月车,以及因为施工而在月球表面掀起的灰尘。 “真是不可思议” 站在他的身旁,同伴科尔克拉夫·罗伯特喉结缓缓的上下动了动,脸上的表情极度复杂的开口道。 “.他们居然真的做到了,而且仅仅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在月球表面建造起来了一座如此庞大的科研基地。” 在两年前,重返月球都还是各国在研究讨论的事情。 要不是华国的压力,nasa宇航局也不会急匆匆的上马阿尔忒弥斯计划。 然而仅仅是不到两年的时间,那些华国人就在月球表面建造起来了一座半永久的科研基地。 罗伯特大致的判断了一下,舷窗外的那座科研基地,其占地总面积恐怕达到了至少五万平方米以上。 一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左右,五万平方米足足有七个足球场了。 而且眼下这座科研基地并非是孤零零的只有一两座实验室,而是由成片成片看起来像蒙古包一样的建筑连接起来的。 在建筑群的外围,更是有着数千块甚至更多的光伏发电板。 如此庞大的手笔,即便是nasa宇航局曾经够想过,但却也从未有想过这一切能够在两年内完成的。 罗伯特也从来没有想过他们的竞争对手能够做到这一切,在他眼里,虽然上次的载人登月出现了意外,但米国仍然是那个世界第一航天大国。 米国都不做到的事情,其他的国家怎么可能做到。 然而这摆在眼前的现实,却像是狠狠地一巴掌甩在他脸上一样,告诉了他这并不是在做梦。 他不知道那些华国人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但他知道,如此庞大规模的月球科研基地,即便是让米国来做,恐怕也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 盯着舷窗外的银灰色土地,罗兰·布兰德眼神中带着复杂的情绪。 不过不同的是,他并不惊奇舷窗外的科研基地,对于已经见识过华国在航天领域实力强大的他来说,这一切对他来说并不意外。 没错,他曾经参与了一年半之前的阿尔忒弥斯登月工程,只不过他并没有登月,而是留在了指挥舱担任指挥一职。 他不仅亲眼见过那艘庞大无比的航天飞机,也曾在月球的近地轨道上亲眼目睹自己的同伴被困在月球之上,最终还是华国的航天飞机来营救他们的。 长舒了口气,罗兰·布兰德轻声的开口道:“对于华国人来说,这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他们比我们更先一步的掌握了航天产业的规模化,我关注过那个名为下属航天基地的信息,两年的时间,他们就制造出来了整整七架航天飞机。” “要知道,在上个世纪,我们用了十年的时间,也才制造出来五架航天飞机而已。” 一旁,科尔克拉夫·罗伯特好奇的看了过来,开口道:“听说月面生物圈工程马上就要动工了?” “你是指那个米国被排除在外的工程吗?” 指挥舱内,另一名参加这次行动的宇航员谢里登·科尔克开口道:“那不是从联合国中骗经费的项目吗?” 他知道月面生物圈工程,但并不认为华国能组织引导如此庞大规模的国际合作项目。 在他看来,这个项目只不过华国用来在联合国那边向各国蒙骗经费的借口罢了。 nasa没有参与进去,反而恰恰证明了他们才是对的。 毕竟从来都没有一个大型国际科研合作项目能够脱离米国而实现。 一旁,罗兰·布兰德耸了耸肩,指向舷窗外的月面前哨科研站,开口说道:“但他们已经在月球上建立起来了一座庞大的科研基地,你还会相信那只是骗经费的工程吗?”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补充了一句。 “而且,月面生物圈工程的提出者,可是那位徐川教授,你觉得以他的能力,需要骗钱吗?” 这话一出,刚想反驳的谢里登·科尔克顿时就沉默了下来,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他不知道自己该怎么说了。 无论是眼前占地面积和规模都无比庞大的月面科研基地,还是那位徐川教授,都难以让他反驳月面生物圈工程的真实性。 尤其是后者,他在学术和科研上的成就,更是让他难以驳斥。 指挥舱中,气氛顿时沉默了下来,也不知道过去了多久的时间。 中间派科尔克拉夫·罗伯特突然像是看到了什么,张着嘴神情满是惊诧,甚至带着一丝惊恐。 “哦,上帝,那是什么?外星人的飞船吗?” 顺着罗伯特的视线看去,在舷窗外,一艘庞大形状怪异的航天飞机正从他们不远处的掠过。 蝠鲼形的外观,银黑相间的条纹,让它看起来尤为像传说中的外星飞船。 更让罗伯特惊诧的,是这艘飞行器的庞大体积。 尽管在太空中相距着不短的距离,但这艘飞行器仍然能够用肉眼清晰看清楚它的形状甚至是一些细节。 这足以说明,这艘飞船可能比想象中更加的庞大。 罗兰·布兰德看了一眼,开口道:“那只是华国人的航天飞机而已。” 闻言,科尔克拉夫·罗伯特惊诧的看了过来:“但我记得他们的航天飞机不是和我们以前的亚特兰蒂斯号差不多吗?什么时候航天飞机有这种三角形的了?” 布兰德耸了耸肩,道:“如果你有了解过,就应该知道这是二代航天飞机,外形有一些差异而已。” 停顿了一下,他眺望着那架逐渐消失在他们视野中的航天飞机,接着道:“听说华国人的二代航天飞机具备了在月球上垂直起降的功能,不知道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听到这话,谢里登·科尔克惊诧的看了过来:“垂直起降?你是说他们能够让整架航天飞机都停到月球上去吗?” “这不可能?!” “要知道一架航天飞机至少几十吨的重量,什么样的电推进引擎能够提供如此庞大的推力?” 布兰德没说话,他只是目送着那艘长相奇怪的航天飞机离开他的视线。 他也想知道华国人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与此同时,月球高空的轨道上,宛如一只展翅翱翔的银色凤凰的航天飞机平稳的航行在漆黑的星空中,朝着月球表面的前哨科研站驶去。 这正是两架二代航天飞机之一的星河号。 而此时此刻,坐在这架星河号上的旅客,是来自全世界各国的学者。 这些人当中,有物理学家,有地质学家,也有生物学家等等。 尽管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二都是华国本土的科研人员,但居住舱内仍然可以看到一些不同肤色的其他人种。 这些学者和科研人员都是代表各自的国家先一步前往月球适应环境以及做相关的调研工作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申请到了月面前哨科研站实验研究机会的盟国学者。 当星河号航天飞机缓缓的降落到前哨科研站专门准备的‘停机坪’上时,等待着华国工作人员引导,来自高卢鸡蒙彼利埃大学的索尔·亚希伯恩教授,这会正依靠在舷窗旁,眺望着外面的景色,脸上中带着明显的兴奋。 “不可思议,没想到有一天我也能够踏上月球,这真是从未想象过的事情。” 和他一样,同靠在舷窗边看着外面的景色,注视着月球表面不远处的那处庞大科研基地。 来自日耳曼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卡尔·汉姆教授开口道:“的确难以想象,华国居然在月球上建造起来了如此庞大的科研基地。”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距离他们第一次试飞航天飞机,好像才两年的时间而已。” 索尔·亚希伯恩笑着道:“他们的执行能力比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要高,而且他们是真的想要开发月球的。” 卡尔·汉姆笑着调侃了一句:“但我记得两个月前在华国那边接受训练的时候,你说过华国只不过是在追随米国的脚步,重启了航天飞机而已。” 听到这话,索尔·亚希伯恩有些尴尬的咳了一下,开口道:“我承认我之前的想法是错误的。” “此一时彼一时,时代已经变了,在航天领域如今华国才是龙头老大。” “别在意这些细节” 停顿了一下,他笑着岔开话题,道:“只不过让我意外的是,华国居然会分享他们的月面前哨科研站。” “要知道,这可是宝贵的月球实验资源.” 虽然说他们能够到月球上来进行实验是他们本国付出了经费的,但用脚趾头都知道,这种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极度稀缺的月球实验资源,用钱是根本就买不到的。 如果可以,谁都想更多的在这里占据一些名额。 正说着,舱房的大门忽然打开了,一位身材高大、穿着舱内宇航服的华国工作人员走了进来,笑着开口道: “那是因为华国本来就是一个乐于分享的国家,我们欢迎任何友善的国家和科研人员到我们基地来进行工作与实验。” 笑着解释了一句,这名工作人员走到了两名教授面前,用字正腔圆的汉语开口道: “欢迎来到月华台·前哨科研站基地,我是这里的工作人员梁常。” “在正式进入科研基地展开你们的研究之前,请先出示你们的‘身份证明’和下蜀航天基地那边开的‘工作证明’。” 在月华台前哨科研站内,汉语和中文才是唯一的通用语和使用文字。 尽管在进行科研活动的时候会提供英文软件,但在这里沟通,通用语是汉语和中文。 与工作人员的交流只有汉语,日常生活区域或设备如餐厅、运动室、活动间等设备上也只会有中文。 每一个前来这边工作或科研的学者或工程师,只有掌握汉语和中文后才有资格登上航天飞机。 这是硬性要求。 居住舱内,索尔·亚希伯恩和卡尔·汉姆连忙从身上摸出了两张ic卡,递了过去。 这两东西说白了其实就是护照和工作证,是进入月面前哨科研站基地的必须证件。 梁常先后接过两人的证件,在仪器设备上分别刷了一下后,又用设备扫描了一下两人的脸庞,确认没有问题后,脸上露出了笑容。 收起两人的护照和工作证,他从宇航服的兜里掏出来另外两张ic,递了过去,开口解释道: “这两张卡片是二位在基地内的通行证,也是宿舍的门禁卡和你的身份卡。” “它涉及到二位在月球前哨科研站的衣食住行,也是二位在这里的身份证明,请务必保管好。” “如果弄丢了的话,会非常非常的麻烦,甚至可能会引起外郊纠纷,所以郑重提醒二位,一定要保管好它。” “如果真不幸出现了遗失情况,请一定要第一时间上报给我们的工作人员,配合调查。” “另外,二位拥有的通行权已经发送到你们的邮箱了,请务必了解清楚,严禁擅自前往没有通行权限的区域。” “否则驻扎在这里的安保人员可能会将你们当做间牒恐怖分子对待.” “.下面请让我先带领你们前往基地办理入住手续。” 对于每一位前来月球前哨科研站基地的人员,梁常都会认真的告知所有的细节,以免发生问题或冲突。 这不仅仅是国家的要求,更多的是出于自豪! 没错! 就是自豪! 虽然说按照《月球协定》条约,月球是属于全人类的,所有国家所有人都拥有对它的开发与继承权。 但这仅仅包含月球本身而已,并不包括在上面修建的科研基地,建筑等设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月华台·前哨科研站基地下的月球是属于全世界的,但基地内的一针一线,都是华国的。 甚至这里可以看做华国在‘海外’的一块飞地,就如同阿拉斯加与米国一样。 只是月华台前哨科研站这块飞地距离华国有那么‘一点点’远而已。 不过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他们现在有足够的实力,来保证这块遥远的飞地的安全! ps:晚点还有一章,马上就九月份了,求个月票。 第八百九十五章 :空天战机编队 华国,金陵,星海研究院·下属航天基地中。 时隔了几个月的时间,当徐川再度来到这边的时候,记忆中的基地已经大变了个样。 新修建的航天飞机生产厂区已经完工了,后续的航天飞机研发建造,将全部转移到新工业区去。 而老工业区则仅保留部分测试、检测,以及担任航天飞机发射的功能。 常华祥院士的办公室中,徐川敲了敲敞开着的大门,脸上带着笑意走了进去,打了个招呼。 “常老。” 自从下蜀航天基地这边建立起来后,常华祥院士就一直驻守在这边主持航天工作。 对于一个已经七十岁的老人来说,坚守在这种岗位上,处理着繁琐的工作是一件相当辛苦,相当耗费精力的事情,的确让人钦佩。 “来了。” 放下手中的文件,常华祥笑着起身,打了个招呼后从柜子里面取出一盒茶叶,泡了两杯清茶。 徐川双手接过茶杯,轻放到桌上,笑着道:“航天方面的工作进展的可还顺利?” 常华祥笑了笑,道:“谈不上什么顺利不顺利的,能按照正常的规划进就足够了。” “这是遇到了一些问题?”徐川好奇的问道。 “航天工程中哪有能不遇到问题的,能正常解决就行。” 常华祥笑着说道,随即将手中的牛皮袋文件递了过来,道:“你看看这个。” 徐川接过牛皮袋,拆开了封口,从里面取出了一份文件,翻开看了一眼。 “空军装备物资采购协议?这是谈妥了?” 这件事去年的时候空军装备处那边的领导杨瀚蔀长就和他聊过了,空军那边会从星海研究院采购小型聚变堆和空天发动机,甚至是整机。 不过当时还只是个雏形想法,并没有具体落实下来。 而这边新建造的大型工业流水生产线,就是为这件事准备的。 常华祥院士点了点头,笑道:“还没,不过快了。” “年底的时候这边又和装备处那边进行了一次商议,前两天确定的协议,不过后续还要进行一些相关条例的补充。” “所以才急着喊你过来,商议一下这事。” 徐川翻了翻,目光落在了最后的初步预估采购金额上,笑着开口道: “三百三十亿的预估采购资金,这可是个大合同啊。空军装备处这是想要打造一支空天战机编队?” 别看国内每年的军费开支预算都在万亿以上,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实现后更是向上爬升了一个台阶。 比如2022年的军费预算就达到了1.55万亿,2023年的军费预算更是达到了1.75万亿,眼瞅着就要突破两亿了。 别看这个数字似乎只是在按照‘可控核聚变技术’实现之前的比例增长,但别忘了22年以后,rmb的购买力可是大幅度增长了的。 以前rmb对米元的汇率是一比七,现在已经跌到了1:3.5。 要不是上面依旧在控制着汇率,就现在的国际局势,rmb能涨幅到和米元持平,甚至超过米元都没什么问题。 金融这东西徐川不是很懂,不过每年的军费差不多都是固定的。 别看三百三十亿的采购预算对比近两万亿的军费支出完全是九牛一毛,但别忘了两万亿的经费是要应对整个全国的。 而空军装备处仅仅是三大部队的装备采购处之一而已。 以现在rmb的价值,三百三十亿绝对是个超级大的订单了。 毕竟就算是只论空军,目前也有一千七百多架战斗机需要维护,保养,还有数十万空军现役人员等等。 能够从中摸出来三百多亿来组建一支空天战机编队,老实说这其实是已经下了很大的决心的了。 当然,一支空天战机编队,能够带来的威慑也是巨大的。 常华祥院士笑了笑,端起茶杯吹了吹,呷了一口茶水后说道:“我和那边的领导沟通了一下,预算大概是这么多。” “不过我们能吃下这笔预算的多少,就要看情况了。” 徐川一边翻看着合同,一边询问道:“现在聊的如何了?” 常华祥思忖了一下,道:“主要是集中在小型聚变堆、空天发动机、控制系统等方面。” “民用的东西和军用的东西不同,一架空天战机涉及到的东西并不会比航天飞机少多少。” “比如气动机翼的设计、载弹量的考虑等等,这些咱们都没什么经验。同时咱们研究所这边目前也没有生产线和资格去生产军用战机。” “所以那边也没准备让我们插手这些东西,只需要我们提供基础零部件这些就足够了。” 听到这番话,徐川笑了笑,合上手中的采购协议,开口道:“这方面我们的确没有什么经验,随便参与进去害的是咱们的同胞,不能干这种事。” “军事装备是用来保家护国的,对于在这方面毫无经验的我们来说,不能也不应该随便参与进去。” 常华祥院士点了点头,笑着道:“按照目前的沟通,空天发动机、小型聚变堆、成套的控制系统、售后等方面,这些零部件和技术差不多足够我们吃下这笔订单的一半预算。” “至于后续能精确到多少,还需要具体去谈判。”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将手中的采购协议放到茶几上,开口说道:“大致情况就按照这个来好了,您老多把把关,最终的合同发我过一遍就成。” “预算方面倒是不用太顾忌这是给军队提供的设备,按照其他军工企业的大致利润来就行。” “不过有一点.” 顿了顿,他看向常华祥院士,接着道:“咱们一定要确保我们提供的零部件和技术的质量。” “如果可以,最好是联合其他生产空天战机零件的企业一起组建一支专项研究小组,确保整个生产过程和质量,以及配合其他企业的工作。” 常华祥笑着点点头,道:“嗯,这个我会亲自盯着的。” 聊了一会空天战机方面的事情,徐川开口询问道:“对了,常老,第三架二代机的生产情况如何了?” 常华祥:“按部就班的进行着,要过去看看吗?” 徐川点点头,道:“过去看看吧,正好看看去年新建设的生产线。” 玄霄号! 这是去年下半年开始正式启动生产的第三架二代航天飞机,寓意着探索高远、神秘的天空境界,也代指探索宇宙的无边无际。 目前来说,这一架航天飞机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外部隔热层安装阶段,里面的各个零部件,如电子和航空设备、通信系统、动力系统、维生系统等等都已经安装完毕了。 按照目前的进度,大概还有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能出厂进行检测测试了。 当然,徐川关注的重点也不是它。 对于目前的下蜀航天基地来说,一架二代航天飞机的生产根本就算不了什么。 尤其是在经历了瀚海号和星河号的研发制造后,设计制造玄霄号更是得心应手。 该优化的优化,该调整的调整。 徐川的主要中心在去年打造的新生产线工厂上。 相对比最初打造的航天飞机生产线,新打造的生产工厂规模要更加的庞大,并且采用了最新的‘脉动生产线’。 即便是放眼全球,能够建成这条‘脉动数字化生产线’的国家也没有几个。 简单的来说,这是一种按节拍移动的装配线。 在这种生产线上,生产线全程看不到任何一张图纸,因为90%的加工都是由机械完成的。 通过对装配过程进行流程再设计、优化和平衡,实现按设定节拍的站位式装配作业,达到缩短装配周期、满足客户要求的装配生产形式。 一方面可以极大的降低了人力,自然也就降低了人为出错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是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最先采用这种生产线的,是波音、空客、洛克希德·马丁等公司。 比如米国的f35和f-16。 在没有采用这种生产线的时候,一条常规生产线每年只生产12架战斗机。 而采用脉动生产线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其产能在理想状态下能达到一天一架。 当然,受限于各种现实状况,目前f-35战斗机生产速度约莫两天一架。 但这也足以窥见这种几乎全自动化的脉动生产线的恐怖生产效率了。 至于国内的脉动生产线目前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军用方面,如j20、运20这些。 徐川不是很清楚这些生产线的效率,但是下蜀航天基地这边的生产线,在后勤零部件能够跟得上的情况下,理论上能够做到平均一个月完成一架二代航天飞机的生产。 之所以和f-35战斗机生产速度有这么大的差距,主要还是航天飞机本身和f35之间的复杂度以及制造成熟度等方面。 尽管两者都是高度精密的产品,但f35自设计开始,其实就更偏向于通用化和低成本以及快速生产的原则。 而制造成熟度方面,目前下蜀航天基地这边的确没法和已经有上百年历史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相提并论。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点则是下蜀航天基地这边的生产线更侧重‘单部件’的生产。 简单的来说,就是它的工业生产线更着重于小型聚变堆、空天发动机这些单体设备的制造。 这是供需关系决定的。 f35是成熟的战斗机的,可以直接拿出去卖钱的,外界也有着大量的需求。 而航天飞机不行。 他们不可能卖航天飞机。 所以生产那么多航天飞机对于目前的他们来说也没太大的意义,保持航天等领域的运力需求就足够了。 而更重要的,则是对空军供应小型聚变堆、空天发动机这些基础核心零部件。 所以它是有意被设计成以零部件为主,组装航天飞机为辅的形式的。 按照理论计算,平均每三十天的时间,这座占地面积达到了惊人的五百多万平方米大型生产工厂,就可以生产出来一套小型聚变堆、三套标准规模的空天发动机。 相对比以前制造一架航天飞机,一套小型聚变堆需要半年的时间来说,其效率可谓提升了整整一个量级。 ps:月初了,大佬们手中的保底月票求求了,qaq,八尾在线打滚求月票,下午还有更新。 第八百九十六章 :在月球上修建太空电梯? 下蜀航天基地的‘脉动数字化生产线’虽然还没正式投入生产,但可以预见的是,它将成为航天领域和国防领域最为坚固的后盾。 与此同时,它也将成为未来引导太空时代发展的中坚力量。 对于这些,徐川还是很满意的。 未来的火星勘探和改造,如果真的可行的话,那么华国和星海研究院的航天力量将是最主要,也是最值得依赖的力量。 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它将是确保不会有其他国家干扰他们工程和计划的武装力量。 哪怕是他,也不敢确保能够说服所有的国家,让整个人类文明的力量和资源集中到一处。 毕竟竞争依旧存在于整个世界,除了他们自己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乐意看到他们更强势的崛起和发展。 视察了一圈脉动数字化生产线,两人回到了办公室中。 本来徐川是准备在看完生产工厂后回星海研究院那边的,但常华祥院士说有个下面的研究员递交上来的项目,他有点拿不定主意,想问问他的意见。 “怎么了,还有什么事连常老您都拿不定主意?”沙发上,徐川笑着询问道。 从办公室中的文件柜中,常华祥找出来一个牛黄色的项目文件袋,递了过来,笑着道:“你看看。” 徐川有些好奇的接过文件档,拆开了缠绕着的线扣,取出了里面的文件。 是一份项目可行性调查报告及立项申请表。 当标题映入徐川的眼帘时,他总算是知道了为什么常华祥院士都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月球表面高效率人员物资运输·月表太空电梯可行性研究报告》 “本报告将对太空电梯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在未来太空探索中的应用前景。” “一、背景介绍”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需求也逐渐增加” “二、研究目的.” “三、技术可行性分析.” “四、.” 目光在手中的文件报告上浏览了一圈,徐川笑着开口道:“这报告,写的还挺有模有样的嘛。” 太空电梯。 相信喜欢科幻或科幻电影的人对这项科技,或者说这种通向太空的设备一定不会陌生。 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前红苏的航天之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教授。 或许你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但你肯定听说过他的一句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 而早在1895年的时候,这位指出发展宇航和制造火箭的合理途径,找到了火箭和液体发动机结构的一系列重要工程技术解决方案的牛人,便提出了一种比火箭更高效便捷的通往太空的新技术方案。 即‘太空电梯’。 与普通电梯差不多,不同的是,它的作用并不是让乘客往返于楼层之间,而是将他们送入距地球约3.6万公里的一座空间站。 听起来似乎很理想很美好,但是以目前的技术条件,根本就做不到实现太空电梯这项技术。 其中最核心也是最关键最基础的东西,那就是这部电梯使用的‘缆绳’,用什么材料? 要知道,那一部太空电梯,加上配重,长度十几万公里。 就算配重可以通过建造大型空间站来充当,电梯本身线缆的重量也是个小行星级别。 以最有前途的碳纳米管来说,理论上讲,最佳碳纳米管组成的碳材料强度是刚好够的,但是工程上谁是以理论强度来计算的? 晶间缺陷,相位偏移这些都不考虑了? 而且谁能大量生产理想,实际最大应力不超过理论强度5%的无缺陷的材料呢? 这还是不含安全系数数值的。 所以说光是制造太空电梯的缆绳材料,就是目前人类根本就无法解决的难题。 不过提出他手中想法的这个研究员挺有意思的。 他转换了研究思路,没有将太空电梯局限于地球上,而是将其放到三十八万公里的月球上。 按照月球上平均重力只有地球六分之一的强度,以及月球表面近乎真空没有空气干扰、近地轨道的高度约一百公里的情况来看,月球太空电梯以目前的技术,可能还真不是做不到的事情 常华祥院士笑了笑,说道:“将太空电梯搬上月球这个想法的确挺有意思的。” “从理论和技术角度上来看,这个想法虽然目前暂时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但再过几十年等材料学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说不定就能行得通了。” 徐川轻轻的摇了摇头,将手中的调研报告放到了茶几上。 沙发对面,常华祥脸上有些惊讶诧异,他好奇的问道:“你似乎并不是很看好这个项目?” 以他对徐川的了解来说,他应该对这类工程或技术很感兴趣来着啊。 但现在看表情,似乎并不怎么动容的样子? 徐川点点头,顺手从桌上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茶水润了润嗓子后开口道:“对太空电梯项目我的确不是很感兴趣。” “怎么说?” 听到这话,常华祥院士立刻感兴趣的看了过来,有些好奇。 按道理来说,这种有可能实现的宏伟科技,不应该是这位最感兴趣的类型吗? 正是因为考虑到这点,所以他才将这份调研报告特意留下来的。 徐川摇着头解释道:“太空电梯这种技术,听起来很高大上,如果能做到,实用性也不弱。” “但它实现的难题其实比可控核聚变都还要高。” “缆绳的材料难题只是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个问题罢了。” “而除了超高强度的缆绳材料目前根本无法做到外,缆绳柔性连接出现的摆荡难题、长缆绳对星球磁场的切割导致的超高电势问题、缆绳的防护问题等等,每一个都是目前难以解决的。” 微微顿了顿,他摇着头补充道:“在我看来,能实现这种技术的文明,基本已经用不到它了。” “它的性质其实和戴森球这种包裹恒星获取能量的想法很类似,都是幻想中的技术。” “而当一个文明真正有能力建设如此庞大的设施时,对于能源的获取,对于物资的运送其实早就已经有了更简洁更方便的技术。” “比如我提出在月球表面建造的月面轨道质量弹射器,它的可行性、性价比、实用性都远超太空电梯。” “不过.” 笑了笑,徐川开口道:“这份计划也并不是没有可用之处的。” “嗯?” 闻言,常华祥再度好奇的看了过来,问道:“你都全面否定了它的可行性,还有什么可用之处?” 徐川笑了笑,慢悠悠的说道:“常老可曾听说过‘局座’?” 带着这份月表太空电梯可行性研究报告,徐川返回了星海研究院。 虽然说太空电梯这种技术在他看来实操性可行性较低,但它具有较高的‘战略性’价值。 不过这份报告不能由下蜀航天基地那边发出去,应该由星海研究院航天研究局联合材料研究所这边公开。 最好是假装工作人员操作失误,悄悄的公开到星海研究院的官网上,然后发现后紧急撤回。 这样可信程度是最高的。 当然,最好再联系一下上面,配合一下工作是最好的。 从下蜀航天基地那边回来的时候,徐川脑海中一直在思索着这件事。 虽然说米国并不一定会相信这个计划,但在这份调研规划是星海研究院公开出来的情况下,可信度还是非常高的。 尤其是月球上的各种环境因素从理论上来说远比地球更适合修建太空电梯。 不说能给老米忽悠瘸,只要能够在航天领域‘忽悠’一把老对手,拖延一下对方在太空领域的发展都是很不错的。 正思考着,办公室中,一道熟悉的声音响起。 “徐院士,好久不见啊。” 办公桌后面,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徐川抬起头有些惊讶的看了过去,从门口走进来的正是以前配合他工作的高弘明,在任期到后已经升职了。 “你怎么来了?” 看到眼前熟悉的这位,徐川笑着起身打了个招呼。 高弘明笑着道:“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这不是马上就要开展施工了吗?我好歹也在里面挂了个职,配合工作,总得过来看看情况。” “说起来,刚刚看你都在皱着眉头,怎么,有忧心的事儿?” 徐川笑了笑,道:“没什么.” 话还没落地,他就想起了两人以前配合工作时的一些事,便转变了话语。 “一点科技发展之外的事情,你看看有没有什么建议。” 说着,他将从下蜀航天基地那边带回来的太空电梯调研文件递了过去。 高弘明也是个狠人,当初可控核聚变技术刚开始的时候,为了反间·牒,一纸计划弄没了小岛国那边qst中聚变研究所的jt-60sa这台可控核聚变实验堆。 “月球太空电梯?” 高弘明好奇的接过文件,看了一眼后忍不住问道:“你该不会又想搞新项目了吧?” 以这位的性格,想在月球上修建太空电梯还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国内最近两年在月球上开展的项目已经足够多了,再开一个,而且还是太空电梯这种超级工程。 啧啧 他都忍不住替上面的长老们头大,花钱如流水怕是都不足以形容这个吞金兽了。 徐川摇了摇头,道:“那倒不是,太空电梯这个项目是研究院中的其他人提出来的,我否决了。” “你否决了?” 听到这话,高弘明一脸惊讶的看向徐川,脸上写满了不可思议。 “有什么问题吗?”徐川愣了一下,问道。 “这不符合你的性格啊。”高弘明吐槽道:“你不应该是大力支持这种奇观项目的吗?” 徐川:“.” “你对我的误解太深了,我什么时候喜欢过这种奇观项目?” “咳~” 高弘明有些不好意思的咳了一下,问道:“那你让我看这个是做什么?” 徐川:“忽悠!” “忽悠?” “嗯,你不觉得这个项目用来忽悠米国和nasa宇航局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吗?” “好像.也是?”高弘明感兴趣的问道:“你准备怎么做?” 徐川想了想,将自己在回来时路上思考的方法简单的说了一下。 闻言,高弘明蹙起了眉头,摇了摇头,道:“你这个想法漏洞有点大。” 徐川耸了耸肩,道:“所以才问你的,你有什么想法吗?” 高弘明思忖了一会,看向徐川开口道:“说起来,咱们的星海研究院成立也两年半快三年了吧?” 徐川点点头:“嗯,怎么了?” 高弘明笑了笑,道:“我可能有个更合适的计划。” 说着,他附耳过来,快速的在徐川耳边将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遍。 听完了整个想法,徐川忍不住咽了口唾沫,感慨道:“还是你们这些玩政z的人心脏,这种办法都能想出来。” 高弘明笑着道:“你这话我就不爱听了,什么叫做玩政z的都心脏,我这叫做合理利用资源!” 徐川摇了摇头,道:“这套计划下去,老米怕是会栽个大坑吧?” 高弘明笑了笑,道:“那倒不一定,不过这就是搂草打兔子的事,能成就成,不能成也无所谓,还有其他的收获嘛。” 徐川竖起个大拇指,夸赞道:“牛的!这种事,你脑子真好用。” ps:二更求个月票,明天继续给大家加更,求月票(ov)ノ 第八百九十七章 :成也徐院士,败也徐院士 金陵、栖霞山新开发区。 围绕着星海研究院,这里如今已经建立起来了一片新的工业园区,入驻不少的高科技公司和相关的企业。 在一栋新修建起来并不是多久的写字大楼中,刚开完了一个视频会议没多久的柳高义揉了揉有些酸胀的太阳穴,将西装外套往沙发角落中一扔,一屁股坐了下来,脸上带着阴霾的神色。 他刚刚得到消息,对由星海研究院主导的月面前哨科研站的二期建设项目竞标,意外的落选了。 自从2021年以后,华国将航天领域的发展纳入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并且对民营企业开放了极大的政策优惠和税收优惠后,大批的民营航天企业就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尤其是在航天领域的投入,能够双倍抵扣税收这一点,就足够让绝大部分的资本心动了。 不仅仅是各大互联网企业纷纷宣布进入航天领域,还有在各种各样资本促进下萌生出来的航天企业。 宇航科技公司也一样,同样是在这一批风口中‘吹’起来的企业。 不过和那些只会吹概念的企业不同,宇航科技是真正具备‘技术’的航天公司。 一开始的时候,宇航科技是做商业遥感卫星的。 主要致力于研发卫星制造核心技术,提供卫星遥感信息服务平台等等。 但随着华国开始大力支持民营航天企业的发展,有投资者找上了他,对宇航科技进行了融资和技术提供,帮助宇航科技发展运载火箭技术。 大量的资金加上投资者带来的完善运载火箭制备技术,使得宇航科技一跃成为华国民营航天排行前五,甚至是前三的企业。 柳高义也好奇过这些可以说非常完整并且详细的运载火箭技术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投资者那边的解释是从国内唯一具备单独发射火箭的星河动力航天科技公司那边弄来的。 但他很清楚,就目前他们在航天领域的技术发展来看,星河动力航天科技根本就不足以提供这么先进的航天技术。 要知道他们凭借着这份技术,可是从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局手中拿到了不少的项目的。 而星河动力拿到的还没有他们多。 所以说这份航天技术是从星河动力那边弄过来的,打死他都不信。 当然,他也不在乎这些航天技术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他在乎的是这些技术能够为他带来的利润。 在华国大力支持航天企业发展的时候,利用这份航天技术从航天局、航天科技集团,甚至是下蜀航天基地那边拿到航天资源。 然后利用资本的运作对公司进行包装,融资,最后上市,从股市中汲取利益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而事实上,他们也是这样做的。 借助在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局那边拿到的项目,借助参与月球开发的名义,他们已经在市场上打出了一套组合牌。 并且凭借这套组合牌已经打出了名声,马上就要进行第三轮的融资了。 而第三轮融资的数额是三十亿,占据公司百分之十五的股权。 这意味着宇航科技的估值已经达到了两百亿rmb。 这份估值无论是放到哪个国家,在航天领域可谓都颇具影响力了。 站在风口上的猪,会被时代的浪潮一起携带着涌上天。 所以技术从哪里来的,并不重要。 唯一让柳高义感到头疼的是,他们现在居然开始脱离星海研究院,或者说下蜀航天基地这种大船。 一期的月面前哨科研站基地的招标他们赶上了。 而正是因为赶上了月华台·前哨科研站基地的建造,从中分配到了一些近地轨道转移的资源,他们才能快速的发展。 然而现在,二期的招标建设落选了。 这对于以参与月球开发的名义来扩大市值,进一步占领市场并且上市的他们来说,这是一件异常难受的事情。 无法参与进下蜀航天基地的项目,那么也就意味着目前华国主导的工程,如月面前哨科研站基地、月面生物圈工程这些项目都与他们无关。 那么接下来宇航科技的发展将迎来重挫。 依靠在沙发上,柳高义盯着天花板在脑海中思索着该如何去搭上星海研究院和下蜀航天基地的车。 如果是其他人,通过各种关系网他总有一些办法联络上企业的负责人或者是其他的集团领导。 但面对星海研究院,这招真没什么效果。 整个研究所都是围绕着那个人打造的,没有他的意见,在航天这种领域可以说几乎无法成为合作伙伴。 而如果是想要结识那位学者,这是更难做到的事情。 他的活动范围实在太窄了,就算是他想结交也几乎没有途径。 而且,想要通过关系网找到他,恐怕他刚开始行动,下一秒就会被调查的清清楚楚的。 而上一次他们搭上一期月华台·前哨科研站的建设工作,仅仅是因为国内并没有其他的民间航天企业能够和他们竞争而已。 他们有着更成熟的近地轨道物资转移技术。 真的是成也徐院士,败也徐院士。 是他促进了华国航天领域的蓬勃发展,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风口。 也是他关上了对宇航科技的大门,让他瞬间陷入了迷雾中。 就在忧愁着该怎么参与进月球的开发工作时,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了,只见一位穿着休闲装的男人走了进来。 看到这人,柳高义轻皱着眉头开口道:“你怎么来了?” 走进来的中年男子笑了笑,开口道:“我听说公司参与月面科研基地的第二期建造工程又落标了?” 柳高义面无表情的说道:“这和你有什么关系吗?你不参与公司的决策。” 男子无所谓的笑了笑,道:“但所有的股东对这件事可是都相当不满意的,能不能参与进月球的开发中,决定了公司的未来前途。” “而且” 停顿了一下,他从上至下俯视般的看着柳高义,接着道:“别忘了对赌协议,如果在三年内公司没法上市,你可是要付出手中百分之二十的股权的。” 作为宇航科技的股东,并且为带来了全新的运载火箭技术的他,在宇航科技的崛起路上可谓是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了。 尽管在背后做主的并不是他,但并不妨碍他轻松的拿捏住对方。 笑了笑,他接着道:“不过.我还可以再帮你一次。” 而沙发对面,在听到这话后,柳高义沉默了下来。 尽管目前他手中的股份还有百分之六十左右,但而接下来的第二轮融资计划分出去的股权是百分之十五。 如果是对赌协议失败,他会直接丧失对公司的掌控权。 沉默了一会,柳高义看向对方,沙哑着开口道:“你准备怎么帮我?” 如果说无法搭上月球开发这艘大船,三年内实现公司上市的目标根本就没有什么希望。 尤其是现在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了,剩下的两年不到,很难想象他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够将宇航科技拉到能够顺利上市的高度。 继续去找航天科技集团那边的老朋友吗? 不可能的,航天科技集团如今自身都是泥菩萨过江,难保。 那个人掌控的星海研究院进入航天领域后,拿走了大量的航天资源和需求,月球的开发几乎都是下蜀航天基地在进行。 老牌的航天科技集团尽管同样能参与进去,也能从中分配到一些蛋糕。 尽管这个蛋糕的份量更大,但相对比以前几乎掌控整个航天话语权来说,航天科技的影响力已经弱了太多太多了。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航天科技根本就没有能力将宇航科技拉上去。 至于去找那个人,那就更没可能了。 他连对方的面都见不到。 尽管知道眼前这个叫‘汪功’的男子同样不怀好意,但他并没有太多的选择。 如果不想失去这一切的话。 汪功笑了笑,道:“我可以再给公司提供一些运载火箭方面的技术,可以提升百分之二十的载荷,相信这足够使得公司进入航天企业的前三了。” “而技术的突破,无论是舆论还是造势,亦或者是从航天科技,航天局,甚至是星海研究院那边都能拿到更多的航天资源。” “相信你比我更懂滚雪球的威力。” 就像是一个堕落恶魔一样,汪功一点一点的用语言诱惑着柳高义。 办公室中,沉默的气氛僵持了良久。 咽了口唾沫,柳高义沙哑着声音开口道:“我需要付出什么?” 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他很清楚这点。 资本没有感情,就算是亲兄弟都得明算账,对方不是他爹娘,不可能免费给他提供如此巨大的帮助。 尤其是运载火箭方面的技术,本就是航天领域的顶尖科研成果。 但他真的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或者说,从当初接受了这个人的投资开始,他就已经入套了。 剩下的要么鱼死网破,不,只会是鱼死,要么则一条路走到黑。 见柳高义已经做出了决定,汪功笑了笑,轻松写意的开口道:“并不多,只需要一点点的股权,以及一些信息的提供而已。”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你现在还有百分之六十三点五的股权,我要百分之五。” “除此之外,我需要了解到星海研究院以及航天集团都在做些什么。” “对你来说,相信这并不是什么难事,也不会干涉到你对整个公司的决策权。宇航科技依旧在你手上,未来上市后将是华国第一大的民营航天企业。” ps:晚点还有一章,求个月票,应该在十二点前! 第八百九十八章 :碟中谍~ ~ 金陵,星海研究院。 办公室中,徐川看着郑海给他的名单。 从前几天和高弘明聊过了有关于月面太空电梯的事情后,高弘明便联合了郑海,以及国家特殊蔀门的人员悄咪咪的对整个星海研究院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大调查。 “没想到居然有这么多人.” 看着手中的名单,徐川轻叹了口气,摇了摇头。 郑海给他的名单上的名字,数量超过三位数了。 当然,并不是说这三位数全部都叛·变了,做出过向外输送利益或当间·牒之类的事情。 这些人中更多的是利用自身的渠道和资源,来谋取一些额外的利益。 有些类似于贪污受贿这种。 而且这还是初步的排查,后续深入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沙发对面,高弘明笑着开口道:“其实还好,这个数量虽然不少,但也不算很多。” 徐川有些好奇的看了他一眼,道:“这还不多?” 高弘明笑了笑,道:“星海研究院总共一万多人,一百多人对外有一些利益勾结,其中大部分都还是可以忽略不计的那种。” “老实说这个数量都有些超乎我的预料了,的确不算多。” 他在某些蔀门和岗位呆过,这种事情他见得太多了。 很多时候,在一些法院审理的职务犯罪中,提到单位内部人员往往“集体受贿”,呈现出“三多”现象。 简单的来说,就是包括单位内部高层、中层干部共同结伙作案多,单位内部人员与社会人员勾结作案多,以及行贿人多头行贿,同单位多人收受贿赂多。 这些人都成为了尾巴缠在一起的老鼠了,数量之多,影响力之大可能超出想象。 对比之下,星海研究院这种情况,还真不算什么。 尤其是它本身就是米国等西方国家重点盯梢的研究机构,研究院内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或高层本身就是重点诱惑对象。 研究院这么多人,成立了三年的时间了,才一百多个人受到影响或动摇,的确不算多。 徐川摇了摇头,轻声道:“虽然知道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老实说我还是挺失望的。” 从星海研究院成立之初,他就一直都在尽最大的可能在保障研究院内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科研环境等各方面东西。 无论是工资、还是其他的待遇,亦或者是升职途径,包括科研环境,以及科研奖金等等,他都做到了国内的顶尖。 甚至哪怕是放到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没有几家研究机构能有星海研究院的待遇。 然而这里面依旧有一百多人选择了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不正当的利益,甚至勾结国外的间·牒,出售星海研究院的项目信息,机密等等。 而这其中,还有中高层同样没能够经受住诱惑,的确让他很是失望。 高弘明倒是没想那么多,他开口询问道:“那按照咱们前几天商议的计划进行?” 徐川点了点头,道:“按你说的办法来吧。” “行。”高弘明笑着点点头,接着道:“最迟一周的时间,早则五天,应该就能搞定这事了。” “对了,这名单上的一百多人,你准备怎么处理?” 聊了一会后,高弘明有些好奇的看着徐川手中的名单询问道。 徐川想了想,道:“按照情节严重来吧。” “等你这边的事情结束后,那些已经明确触犯了规定和法律的,走起诉流程,该怎么判怎么判。” “至于那些轻微的,到时候我再和其他人商量一下看看怎么处理吧。” “该开除的开除,该警告的警告,该调岗的调岗,同时记录档案。” “这种事情,没有情面可以讲。” 金陵、栖霞山新开发区。 宇航科技的办公大楼中,柳高义一脸冷淡的看着坐在沙发对面翻阅着手中文件的汪功。 “月面太空电梯项目?你确定消息的来源真实?” 翻着手中的文件,汪功脸上带着饶有兴趣的神色询问道。 柳高义一脸漠然的开口道:“你不相信我?” “当然没有.” 汪功笑了笑,开口道:“我们是最亲密的合作伙伴,也是一条船上的朋友,我怎么可能不相信你呢。” “只是对于这份消息,我好像一直都没有听说过,星海研究院那边似乎也没有相关的消息传出来,我有一些疑虑而已。” 柳高义沉默了一下,开口道:“这个项目还没正式立项,但却已经有了完整的调研报告。” “你认为星海研究院,或者说那个人会在一件毫无意义或价值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和功夫吗?” 听到这话,汪功脸上的笑容也收了起来,继续认真翻阅着手中的文件。 如果说是这样的话,那这份消息的价值可就大了。 月面太空电梯,这种听着像科幻电影中黑科技一般的设备,的确是那位徐院士最有可能研究的方向。 尽管听着似乎很离谱,但对于他来说,创造奇迹也不是一次两次的事情了。 或许这次的月面太空电梯就是为了以后的地球太空电梯做准备的。 思考了一会后,汪功收起了手中的文件,笑着开口道:“看样子柳总在星海研究院内朋友的地位不低啊,这种信息都能提前获得。” 柳高义面无表情的看着他,道:“关于之前约定好运载火箭升级技术方案什么时候能送过来?” 汪功笑着道:“很快的,不用着急,最迟一周的时间,我就会给你一个交代。” 说着,他站起身,接着补充道:“另外关于这份信息,我不希望有任何其他的人知道,你知道的,如果透露出去了,对于我们都将是灭顶之灾,现在我们是一起的,一条线上的蚂蚱。” 柳高义不置可否的看了他一眼,道:“这句话我也同样送给你。” 虽然说获取一些信息什么小动作几乎在每个国家每个企业里面都会有。 哪怕是保密再严格的项目,只要是经过人执行的,那么必然会有泄露的风险。 这种这种事情,别说是放在国内了,无论是在哪里,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但对应的,这种事情也分部门单位。 有些单位即便是你窃取到了对方的机密,对方也拿你没什么办法。 商业间·牒的行为,无论在哪里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但有一些单位,如果被对方查到了,那可能就是生不如死了。 汪功笑了笑,将文件塞进怀中,朝着外面走去,道:“我没那么蠢。” 柳高义看了一眼他的背影:“尽快将运载火箭的新型技术送过来,如果错过了月球的开发项目,你知道后果的。” 汪功挥了挥手,他当然知道这事的重要性。 不过在那之前,他得先找人评估一下月面太空电梯的可行性。 毕竟他不可能将所有的一切都放到柳高义身上,对方只不过是被迫登上了车,和他走在一起而已。 利益相关的事情,小心一点为妙。 如果月面太空电梯项目真的可行,那么他自然会带回来更先进的运载火箭技术,来帮助宇航科技登上更高的阶梯。 这样做也并不仅仅是出于利益交换,毕竟在宇航科技中他也是有着股份的。 如果宇航科技能在华国以民营航天企业前三甚至第一的名声上市,他手中的股份价值将翻几十上百倍,同样是一笔巨大的利益。 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信息准确。 只要信息准确,他就能在中间运作,拿到更先进的运载火箭技术,一方面既帮助了宇航科技,另一方面又能维持住这条隐秘的关系链。 下一次,他会从柳高义手中挖出他的那个‘朋友’。 毕竟相对比让柳高义在中间做传话人,这种线人最好掌握在自己手中。 甚至说不定他可以通过这人继续扩大在星海研究院的其他高层,届时他将能获取到更多有关于这间研究所的信息。 要知道,他背后的老板对于这家研究所可是垂涎很久了。 只不过一直都没有什么途径能够切入进去获取到消息而已,以往的一些线人,只不过是一些普通研究员,根本就提供不了多少有价值的信息。 而这一次不一样,如果月面太空电梯项目是真的,能够提前获取到这份信息的人在星海研究院内的地位绝对的够高。 毕竟地位不够,不可能接触到这种连项目都还没立的信息。 只要能够稳定住这次,后续这将是一条他们源源不断获取到星海研究院内部信息的关键渠道。 对于他背后的老板而言,这绝对是最希望看到的东西。 或许,这次他可以拿到一笔不菲的奖金。 思索着,汪功脸上不自觉的带上了愉悦的笑容。 让他想想,这笔钱到时候该怎么用呢? ps:二更求月票。 第八百九十九章 :是时候收网了! 米国,nasa宇航局总部。 某间会议室内,一群人坐在会议桌前,目光紧盯着正在放映的文件。 有人脸上满是惊讶诧异,有人眼神中带着浓重的好奇和兴趣,更有人面无表情的注视着这些东西。 坐在会议桌的前排,nasa宇航局的局长比尔·尼尔森脸色同样凝重无比,明月光紧盯着放映的文件。 与此同时,一名中年男子环视了会议桌一圈,直接了当的开口道:“各位,这是我们这次耗费了巨大的代价从星海研究院中打探到的信息!” “月面太空电梯项目!” “据可靠内部线人提供消息,这个项目是由那位徐川教授亲自把关过问的工程,将与月面生物圈工程一起实施。” “或者说,月面生物圈工程在某种程度上极有可能就是为该项目做铺垫掩盖的。” “现在我需要nasa宇航局的各位专家,来对该项目做进一部分的分析,验证月面太空电梯工程是否真实可行。” “资料已经放完,各位有什么意见或想法,现在可以表达了。” 话落,nasa的尼尔森局长就紧皱着眉头开口问道:“我想确认一下,这份情报消息的真假度有多少?” “有没有可能是华国和星海研究院那边放出来欺骗我们的?” 站在荧幕前,cia情报组的组长不假思索的回答:“这个问题我无法给予你准确的答案,因为任何的情报都可能存在错误。” “这也是我需要你们帮忙分析月面太空电梯项目在理论和技术上是否可行的原因。”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远远的低估了这个对手在航天领域的重视和技术实力。他们对电推进系统的应用严重的超出了我们的预期,现在我们必要掌握更关键的信息,才能够在未来的航天发展中占据一些先机,并且反超越回去!” 停顿了一下,他的目光落在了刚刚提问的nasa专家身上,接着道:“提供情报的这位线人是我们之前在金陵那边埋下了很久的棋子。” “不仅仅是时间,并且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中,我们付出了大量航天领域的技术,来扶持一家航天领域的民间企业的发展。进而参与进了当初华国月面前哨科研站基地的建造中,最终才获取到这份情报信息的。” “所以关于情报信息的真实性,你无需怀疑。” “我只需要你给出对于这个项目的判断。” 听到这话,比尔·尼尔森点了点头,看向坐在对面的一位nasa宇航局的专家,开口问道:“道格教授,你怎么看?” 道格·海德,nasa宇航局最顶级的航天专家之一,也是一名顶级的工程师。 曾经主导过好奇号火星车的发射,dart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小型航天器撞击小行星)等多项科研工程,名副其实的顶级学者。 会议桌对面,道格·海德教授思忖了好一会,才谨慎的开口道:“如果说是在地球上修建太空电梯,即便是这个项目是那位徐教授提出来的,我也会告诉你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至少在材料学没有重量级的突破前提下,太空电梯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荧幕上的报告文件,皱着眉头道:“但如果是在月球上,我无法保证华国是否真的能做到。” 听到这话,荧幕上的cia副局长忍不住皱起了眉头,道:“能麻烦简单的介绍一下吗?” 道格·海德点点头,道:“太空电梯相关的信息我就不多说了,你们应该也都有调查过。” “它之所以难修建,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是承重用的缆绳,即拉着电梯箱前往太空的缆绳需要承受极大的拉力,以目前的材料来说,是无法做到的。” “第二点则是严重的安全问题。” “星球自转和大气层,太空垃圾等东西都会对太空电梯本身造成严重的威胁。” “如果是在地球上,这项技术是不可能做到的,至少在二十一世纪内不可能。” “但如果是在月球上,就不一定了。” “月球的条件远比地球更适合修建太空电梯,它的引力很弱,仅仅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 “这意味着它脱离月球引力的距离更小,二十千米的高度就足够卫星环绕运转了。”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如果说材料学技术有突破,比如碳纳米材料这些,能够支撑超过五十-一百千米的缆绳和主体刚性结构,在月球上修建太空电梯的确是完全的。” “因为它比在地球上修建要容易太多太多了。” 顿了顿,他接着道:“另外安全问题方面。” “月球上没有大气,潮汐锁定,可以说几乎不用担心太空电梯建立起来后缆绳在空气中遭遇大气运动而形成的危险振动、钟摆摇动等各种问题。” “除此之外,目前月球上也几乎没有卫星和太空垃圾,更不用担心运行过程中这些东西对太空电梯造成严重的破坏等等。” 简单的解释了一下,道格·海德教授长舒了口气,感慨着道:“如果说这项技术真的是那位徐川教授提出来的,或许这真的有可能是华国未来的建设方向。” “一旦太空电梯建造完成,他们就能够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开发月球。” “而且,理论上来说这还真不是什么做不到的事情。” 听到这话,会议室中所有人的心都莫名的往下坠了一下,沉重了起来。 负责这件工作的cia副局长脸上的神色更是陡然变得阴沉起来。 如果说就连nasa宇航局内最顶级的专家都表示这极有可能是能做到的事情,那么以他们对那位徐教授的了解,这个项目极有可能是他推动的。 一旦他们没有提前获取到这份信息,等项目完成,月球极有可能会彻底变成华国的后花园。 届时月球上的大量矿藏和土地,都将掌握在华国的手中。 这是米国无论如何都难以接受的。 与此同时,另一边。 星海研究院,安全管理处的办公室中。 高弘明和负责星海研究院整体安保的韩继盛少校正在吞云吐雾,两人手中还各自捏着一份资料。 不一会,办公室中的大门被人推开了。 高弘明从外面走了进来,笑着开口问道:“情况怎么样了?” 月面太空电梯相关的计划虽然是他提出来的,不过他可没权插手星海研究院内部的事情。 毕竟他是科学技术蔀那边的人,不是星海研究院和国an的人。 所以在提出这个计划后,进行实施这个计划的是负责星海研究院的安保团队。 这里面既有从部队那边抽调过来的精英,也有国an那边的常驻人员,最适合不过来。 而且这边的安保团队拥有的权限很高,不仅能让警方配合工作,在特殊的情况下甚至能直接从金陵军qu那边抽调人手。 常驻的负责人更是从部队那边抽调过来的校级军官,足以见得上面对研究所的重视,或者说对那个人的重视。 办公室中,听到高弘明的询问声,郑海递了根烟过来,同时将手中的文件报告递给了他,笑着道。 “鱼儿上钩了,没想到速度还挺快,原本以为还要等几天的。” 高弘明接过文件,翻开看了起来,笑道:“上钩了就行,抓着这条线深入挖掘下去,将涉及的利益集团全都拔起来!” “这种出卖国家机密,谋取自身利益的人,必须要严惩。” 郑海点了点头,将桌上的一张照片递了过去,接着道:“按照目前的跟踪调查结果来看,这家航天企业背后和外部势力勾结很深。” “宇航科技?”高弘明接过照片看了一眼,有些好奇的开口问道。 郑海点了点头,深吸了一口手中的香烟,也不吐气,直接说道:“我们调查过了这家企业,虽然成立的时间很早,也是航天领域的民营企业。” “但它最早是做卫星的,主要研发卫星制造技术,提供卫星遥感信息服务等。” “在22年的时候有一笔融资,融资对象是星石投资,主导人叫汪功,今年四十三岁。” “星石投资融资宇航科技十五亿rmb,占据百分之二十的股份。而在这次融资过后,宇航科技开始进军运载火箭领域,短时间内就取得了极大的突破,并且参与月华台·前哨科研站的一期建造,负责部分近地轨道物资的转移工作。” 高弘明不假思索的问道:“你怀疑这个人和境外势力有接触?” 郑海摇摇头,道:“不是怀疑,而是事实。” “我们对星石投资集团有调查,虽然它是离岸投资,但根据对资金的调查,其主要资金来源于米国,其创始人和米国的富达投资有着密切联系。” “而富达投资曾投资过spacex公司、蓝色起源、阿斯特拉太空等多家航天企业。” “另外.” 微微停顿了一下,他接着道:“关于宇航科技的创始人柳高义,还和航天科技集团名下的亚太卫星控股公司、中天火箭这两家企业有着密切联系。曾借助这份关系网从航天科技集团手中拿到过大量的资源。” “包括月华台·前哨科研站一期的建造,也是在中天火箭那边的推荐下加入进来的。” 不要小看国家的力量,当他们想要调查的时候,这些东西哪怕是你做的再隐秘,在国家机器的力量面前也无所遁藏。 几天的时间,他们就将柳高义和宇航科技的底裤都给扒拉干净了。 而关于月面太空电梯工程计划,也借着这家公司背后的关系传递到了米国。 接下来,是时候收网了! 不仅仅是抓住这些老鼠,同时还是为了进一步增加月面太空电梯项目的可信度。 他们可以假装是因为月面太空电梯计划泄露才开始抓人的。 这样一来,cia那边必然会发现这边的动静,也会进一步的确实月面太空电梯项目,从而达到迷惑对手的意图。 ps:晚点还有第二更!求月票! 看在八尾这么努力的份上,大佬们手中的小票票投投吧(づ ̄3 ̄)づ╭~ 第九百章 :被钉在耻辱柱上! 金陵,星海研究院,材料研究所。 如同往常一样,负责合金材料研发项目的石鸿云拎着自己的背包,在上班前卡着点来到了研究所。 穿过公共办公区的时候,有一些已经提前到了的研究员笑着和这位平常很是友善的主任打着招呼。 而石鸿云也一如既往的笑着点点头,回应着这些人的问好。 推开自己办公室的大门,他将肩上的背包放到了椅子上,脱下外套露出了里面的羊毛衫,准备开始办公。 然而就就在他刚刚坐下,还没来得及从背包中取出自己的笔记本电脑的时候,公共办公室外面便传来了一阵骚动。 有些好奇的探着头透过还没关的门眺望了一下外面的公共办公室,石鸿云还没回过神,就看到了一群身着制服的警察,朝着他这边走了过来。 看着那深黑色的警服,石鸿云的心脏莫名漏了半拍。 但墨菲定律却在此刻有了最简单的表述,越是担心什么,便越会发生什么。 在他的注视下,这群穿着制服的警察,脸上带着威严的神色走进了他的办公室。 不到二十平米的办公室中涌进来接近两位数的警察,还有两名便衣,顷刻间变得拥挤无比。 在看到这些人走进自己的办公室,石鸿云的瞳孔微微收缩,下意识地绷紧了自己的身体,准备站起身逃走。 但很快,他便放弃了这一想法。 面对如此多的警察和便衣,他一个人能跑到哪里去? 根本就是无路可逃。 深吸了口气,石鸿云让自己跳动着的神经和心脏强行冷静下来。 逃是逃不掉的,冷静下寻找机会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可能这些人找他只是有其他的事情,并不一定是知道了那些事。 站起身,他强行露出个微笑,看着面前的警察开口询问道:“各位警官好,不知道诸位这里来有什么事情?” “石鸿云,对吧。” 走到石鸿云的前面,带头的中年小组组长出示了一下自己的证件,开口道:“你涉嫌重大违法乱纪,请配合我们回去调查。” 被一双犀利而漠然的眼神盯着,石鸿云的脑门不自觉渗出了星星点点的冷汗,眼中闪过一丝慌张,但还是强撑着笑道。 “警官您莫不是在开玩笑吧?涉嫌重大违法乱纪?这种话可不能乱说,要是弄错了,对一个科研人员来说可是致命的声誉打击。” 站在他的面前,带队的中年组长带着几分玩味的眼神看着他,勾起了些许的嘴角,脸上的神情带着嘲讽。 “弄错了?你自己做了些什么你自己心里真没点数吗?” 尽管被对方的眼神盯的心里有些慌张,但石鸿云依旧咬牙坚持道:“什么做了什么?我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 不得不承认,他的心理素质确实不错,即便知道对方应该是掌握了证据才会动手抓人的,但他依旧一口咬定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对方是不是弄错了。 只要自己不承认,可能一切就还有转机。 而且说不定对方掌握的并不是那件事呢? 见对方依旧在负隅顽抗,带头的中年组长玩味的笑了笑,突然收拢了脸上的表情,大喝了一声。 “石鸿云!” 被这突如其来的暴喝吓了一跳,石鸿云的身体不自觉的抖了起来,脸色也挂上了一丝惨白。 中年组长死死的盯着他,一字一句正义凛然的大声开口道:“根据华夏人民**国刑法第**条、及第**条,你面临包括间·牒罪、背叛国家罪、投敌叛变罪、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等共计七项罪名指控。” “金陵市检察院已经就部分罪名向法院提起诉讼,这是金陵市法院签发的‘逮捕决定书’以及‘国家an全部门’的逮捕令。” “请你配合我们,接受相关的调查!” 说完,中年组长一挥手,身后的两名执法人员迅速走了上来,玫瑰金的手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拷到了石鸿云的手腕上。 当那冰冷的手铐落到他的手上的时候,石鸿云整个人顿时就虚脱了,脸色惨白,额头上的冷汗止不住的滴落了下来。 如果不是旁边的两名执法人员架着他的胳膊,说不定此刻他整个人都已经瘫软到了地上去了。 中年组长面无表情的看着石鸿云这软骨头的样子心里没有一点好气。 就是这种人,拿着国家提供的高昂薪水,享受着国内的福利待遇,却趴在国家的身上吸血吃肉,为了个人利益甚至不惜向敌对国家出卖机密信息。 简直是人渣中的人渣。 挥了挥手,他开口道:“带他走!” 听到命令,两名执法人员立刻拖着他朝外面的公共办公区域走去。 外面的办公区,正在吃瓜看热闹的科研人员在听到动静后,纷纷缩回了自己的座位上,装作认真工作的样子,只是时不时的余光打量着这一切。 门口,徐川和赵光贵站在一起,目视着执法人员将石鸿云带了出来。 对于这个人,他是有一些印象的。 石鸿云栖霞可控核聚变工程时加入的,曾在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研发中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当初研究第一壁材料的时候,曾提出过用一种新型钨钼合金材料结合高放射中子材料的技术作为可控核聚变技术的防护。 只不过后面碳材料在原子循环技术的加持下突破了,这个计划也就否掉了。 后面可控核聚变技术完成的时候,他选择了留在星海研究院,担任材料研究所中合金材料研究室的主任。 从地位上来说,可以说仅次于所长,副所长这些顶层领导。 只是谁也没想到,他会选择叛变国家出卖机密信息。 与此同时,被执法人员带出来的石鸿云原本整个人像是痿了一般,但在看到徐川后,像是看到了希望,剧烈的挣扎了起来,用着几乎全身的力气声嘶力竭地大喊大叫道: “徐院士,徐院士” “我是被冤枉的.救救我.” “我坦白我全都坦白.我可以戴罪立功.” “.” 尽管石鸿云在拼命的挣扎,但在两名执法人员铁臂一般锁定下却只能动弹不得。 不过押运的脚步还是停了下来,中年组长看向徐川,点了点头打了个招呼。 “徐院士,赵所长。” 在逮捕人之前,他们就和这位徐院士打过招呼了,或者说整件事就是他谋划的,自然不担心这位阻扰他们带走石鸿云。 看着面目扭曲,拼命向他求救的石鸿云,徐川叹了口气,目光停了一会后转移到了带队的中年组长身上。 “辛苦你们了。” 中年组长敬了个礼,道:“职内之事,不麻烦,我们就先走了,徐院士,打扰了。” 徐川点了点头,目送着一行人离开。 老实说,对于他而言,如果不是触碰到了底线,很多时候他是懒得去搭理对方的。 或许面对这份自述,南韩那边会表示自己有话要说。 但如果没有那些闹心的事情,他也不会闲的没事去针对南韩的企业。 一个整个国家经济命脉大半都在它爹手中的国家,针对他没有任何的意义,要针对,也是针对它爹。 但对于星海研究院内部的腐败,他却是难以接受。 摸着良心说,他对于星海研究院的重视程度,远超他自己成立全资控股的川海材料研究所。 在薪资福利待遇晋升途径等各方面,可以说都做到了国内最好。 尤其是在学术方面,星海研究院甚至开创了不以论文作为升职加薪、申请实验资源的先河。 在这方面,在国内可谓是突破性的创新了。 但星海研究院内部仍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腐败现象,其中甚至涉及到了材料研究所和航天研究所的中高层。 对于这些,他是相当失望的。 尽管看着被带走前石鸿云那拼命挣扎的样子有些让人觉得可怜,而且对于国家,对于星海研究院来说他并不是没有贡献的。 当然了,可怜归可怜,贡献归贡献,但出卖国家机密,牟取利益这是铁上钉钉的事实。 哪怕是不算上月面太空电梯这件‘钓鱼’事件,前前后后他也向外面输送了不少星海研究院的内部机密信息。 身处星海研究院这种研究机构中,徐川不认为石鸿云会不知道自己输送出去的机密信息会流传到国外,但他依旧铤而走险的干了。 既然做了,那么势必就要接受法律的审判。 这是罪有应得的事情! 也将是一辈子被钉在耻辱柱上的事情。 哪怕是他的子孙后代,也将因此而背上耻辱蒙羞。 ps:二更求月票 第九百零一章 :我们能否追上华国? 与此同时,另一边。 数百公里的魔都国际机场,一群全副武装的武警身姿笔直的站在某个机场的停机坪机位上,引起不少旅客的注意。 不少人通过落地的玻璃窗好奇的打量着,甚至有些人在拿着手机拍照录像。 而不远处的天空中,一架体型庞大的波音777民航客机正在缓缓的降落。 在黄色机场小车的引导下,这架国际航班客机并未停靠在廊桥边,而是停在宽敞的停机坪上。 等待飞机停止,机场的工作人员迅速对接好舷梯。 “警察同志,舷梯已经对接好了。” 地勤工作人员小跑了过来,看着站在最前面全副武装的中年男子有些拘谨的开口道,顺便用眼角余光偷瞄着人群。 在机场工作了好几年了,他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大的阵仗。 飞机都没到,他们直接来停机坪跑道等着抓人,这架飞机上的人,是犯了多大的事儿? 看了一眼庞大的民航客机,亲自带队逮捕这条大鱼的韩继盛少校点了点头。 “麻烦你了。” 带着人,沿着舷梯,韩继盛率先登上客机。 与此同时,商务舱中,刚从米国带着新运载火箭技术回来的汪功皱着眉头透过玻璃窗看向外面的机场。 对这次的降落,他感觉到了一丝不安。 尽管机长在广播中表示了本次航班对接的廊桥出现了一点故障,需要等待安排新的廊桥,暂停在停机坪外。 但对于这个理由他却本能的感觉到有一些不对劲。 毕竟他坐飞机无数次了,对于他们这种飞国际航班的客户来说,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 但一时半会的,他却又不知道这一丝不对劲和不安是从哪里得来的。 飞机都平稳落地了,总不可能再出现空难之类的事情。 就在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不远处的飞机舱门,打开了。 在空姐的引导,一群全副武装的武警鱼贯而入,顿时在商务舱中引起了不小的骚动。 能做得起国际航班商务舱的旅客,基本都是在社会上有一些地位的人。 在看到这群警察时,有不少心里有鬼的人脸上都带着一丝紧张或慌乱的情况,生怕这群警察是冲着自己来的。 而商务舱的座位上,看到这些人出现,汪功同样本能的感觉到不妙,瞳孔微微收缩,心里有些不安。 韩继盛没理会其他的乘客, 带着人,他走到了汪功面前,居高临下的俯视着对方。 “汪功,根据刑法第**条、及第**条,你面临包括间·牒罪、盗取国家机密罪、故意泄露国家机密.等共计十一项罪名指控。” “我们已经就其中部分罪名向法院提起诉讼,这是法院签发的‘逮捕决定书’以及‘国家an全部门’的逮捕令。” “请你配合我们,接受相关的调查!” “带走!” 没等汪功狡辩,韩继盛在商务舱内宣布了罪名后,直接宣布了逮捕。 商务舱中,汪功的脸色苍白,在玫瑰金的冰冷手镯拷到手上后才反应过来,开始剧烈挣扎。 “我不是华国人,我是米国公民!你们根本就没有权利抓捕我!” “放开我!我一定会起诉你们这群该死的混蛋的!” “律师!我要求联系我的律师!” “该死的你们没权抓我!” 不管汪功怎么挣扎,怎么声嘶力竭地大喊大叫,等待他只有法律的审判。 哪怕他是米国的公民,拿着那张所谓的绿卡,在这里,依旧没有什么用。 盯着面目扭曲不断挣扎的汪功,韩继盛脸上满是冷漠,没有任何的可怜之心。 对于这种为了一己私欲,出卖国家利益的人渣,他不能忍受! 要不是大庭广众之下,他非得先踹上两脚解解气再说。 事实上,对于移民这种事情他没什么想法。 这是个人自由,你爱去哪去哪。 但汪功这种人渣,明明是在这片土地上出生的人,明明是拿着国家资助的钱去国外学习深造,最终却帮助敌对国家的人干伤害祖国的事情。 也许到现在,他还在希望那张所谓的绿卡来救他,还在希望能够通过米国将他引渡到太平洋对岸。 但事实却是永远都不可能的事情。 应有的审判,应有的制裁,并不会因为他是米国人而打上任何的折扣。 等待他的,只有监狱中的缝纫机,甚至是一颗花生米。 与此同时,另一边,上千公里之外, 航天科技集团的总部中,正在发生的情况也几乎一样。 在已经彻底摸清楚了证据的情况下,国an和警方同样在联合行动,对航天集团内部涉及到与宇航科技公司相关的部门领导及人员进行清理。 这一次的动作,并没有因为航天科技集团属于独立的企业,并非星海研究院的下属企业而停止。 任何被钓鱼项目,牵扯进月面太空电梯项目的人员,都逃不过清洗。 这不仅仅是对钓鱼计划的完善,也是对相关人员的一次整顿清扫,以及对其他人的警告。 涉及国家机密无小事,莫伸爪,伸爪就必定会被剁掉。 另一边,米国,白屋的办公室中。 召集了自己的幕僚团队,以及nasa、cia等相关部门的高级官员,一场‘保卫月球’的会议即将召开。 收到了消息的nasa宇航局局长带着道格·海德教授匆匆赶了过来。 在人员到齐了后,这位新上任的总統开口说道:“各位先生们女士们请坐。” 说着,他看向一旁的cia局长,接着道:“今天的会议主要内容由特拉维斯·赫尔南局长先生汇报,请开始吧。” 听到这话,一旁的cia局长特拉维斯·赫尔南点点头,从会议桌上拾起控制笔,按了几下。 随即,荧幕上的投影正式播放起来。 “各位,随着星海研究院在航天技术上的不断发展,华国在航天领域上的野心也越来越大。” “月球科研基地、月面生物圈工程、月球质量投射器一个个的项目都充分的表明了他们在航天领域上,以及对月球资源开发的势在必得。” “尤其是在一周前,我们的线人从星海研究院中打探到了一个最新信息,那位徐川教授提出了一个最新的月球工程《月面太空电梯项目》!” “该工程的目的是在月球最高点位,位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中的一座山峰,被称为月球山峰的坐标上修建一座太空电梯。” “该项目完成后,可通过太空电梯技术,可以极大地降低开发月球的运输成本,提高月球开发、资源运输等各方面的速度。” “在消息真实的情况下,我们已经找过nasa宇航局的专家对该项目进行过评估。以月球的环境,月面太空电梯并非无法实现的工程。” 说着,这位同样是新上任的cia局长看向了nasa宇航局的局长比尔·尼尔森和道格·海德教授。 前者点了点头,道:“经过nasa内部专家的评判,以对方的技术,如果解决了材料的问题,在月球表面修建一座太空电梯的确存在可行性。” “只不过目前我们对于月面太空项目的真实性仍然抱有较高程度的质疑,无法确定它是否是真的,毕竟它的建造难度极大.” 话音未落,对面的cia局长特拉维斯·赫尔南就开口说道:“根据最新的消息,该项目是真实的程度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我们收到了最新的消息,之前为我们获取到这份信息,安排在那边的线人,被抓捕了。” “从一些少量的信息来看,与该线人一起被抓捕的还有星海研究院内部的两名高层,数十名研究员。以及我们扶持起来的宇航科技的总裁,航天集团的内部高层等等。” “而这些人之间的联系,大部分都与航天项目有关系。” “或者说,与月面太空电梯项目有关系,他们是在该计划意外泄漏后,才被大清洗掉的。” “这意味着我们获取到的消息,可信度极高。” 会议桌的首位上,新任的总統深吸了口气,接着开口道:“不管月面太空电梯项目是否为真,我们的对手在太空领域和月球资源的开发上的确展露出了巨大的野心。” “我很悲哀,在航天领域上,曾经一枝独秀的米国如今竟然落后到了要追赶别人脚步的地步。” “无论如何,不管怎么做,我需要一套解决方案来应对这个竞争对手在月球上的发展。我们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月球上的所有土地和资源,都落入到对手的手中!” 说着,他看向nasa宇航局的局长,问道:“尼尔森局长,说说你的意见和想法,我想知道,那我们能否在短期内在航天领域追上华国的脚步?” ps:晚点还有一更,求个月票。 第九百零二章 :鱼儿上钩了~ ~ 能否在短期内,追上华国在航天领域的脚步。 听到这个问题,比尔·尼尔森局长顿感头疼起来。 思忖了一会,他才有些苦涩的开口道:“要想追上华国在航天领域的脚步,尤其是想要在电推进领域,我们需要解决的难题不是电推进引擎本身。” “事实上,在我们联合了麻省理工大学、阿贡国家实验室等研究机构集中力量对电推进引擎进行研究后,发现大规模的应用超导材料的确是可以让电推进引擎具备庞大的推力的。”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能源的供应。” 深吸了口气,他接着说道:“电推进引擎在运作时需要消耗庞大的电能,如果将其运用航天飞机上,除了小型化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以外,恐怕暂时没有其他的方法。” “而在这方面,目前我们连可控核聚变技术都没有攻克。” 事实上,不得不承认的是,在航天领域,尤其是在航天飞机方面,他们已经落后了这个对手很长一段距离了。 在星海研究院成功的通过空天发动机将航天飞机推送上天后,nasa宇航局便联合了米国的其他企业和高校,展开了对电推进引擎相关的研究。 在强行应用高性能超导材料,扩大电推进引擎体型的基础上,他们的电推进引擎技术其实也得到了不小的发展。 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电推进引擎,而是在于给电推进引擎提供源源不断的庞大电能供应的装置。 在地面上,他们可以从发电站牵一根电线过来。 但是在航天飞机上,他们上哪牵线去? 按照目前他们对应用了超导材料的电推进引擎的应用,唯一能够提供如此庞大电能的,只有可控核聚变反应堆。 或许小型化的裂变堆也可以,但裂变堆需要的配套设备实在太多了。 nasa至今都不知道星海研究院到底是怎么将聚变堆应用到航天飞机上的。 或许小型化的关键在于华国从日耳曼国手中拿到的仿星器螺旋石-7x上面,技术要求也不是那么的难。 但问题在于,他们目前连大型的可控核聚变技术都没有掌握,更别提小型化了。 听到这话,新任的总統伸手捏了捏眉心,有些不耐烦的说道:“难道我们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占据月球?” 比尔·尼尔森局长吐了口气,摇了摇头,道:“当然不是。” 闻言,会议室中其他人都看了过来。 尼尔森思忖了一下,组织好语言开口道:“华国在航天领域上的野心,相信在座的各位都已经看到了。” “无论是太空还是月球,目前都已经沦为了他们碗中的资源。” “正如总統先生所说,我们不能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占据月球,开发月球上的资源。” “所以关于这方面我有两个建议!” 微微顿了顿,他的目光在会议室中扫视了一圈,接着道:“首先,依据《月球协定》条约,月球是属于全人类的,所有国家所有人都拥有对它的开发与继承权。”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通过媒体和宣传,来形成舆论优势。” “相信除了我们,我们其他的盟友也会乐于支持我们。” “毕竟现在能够开发月球的,只有华国。” “如果让他们继续在月球上发展下去,差距只会越拉越大。而且月球上的一些资源,比如月球冰,浅层易开采的矿物等等都是有限的。” “我们可以在这下方面做文章,要求他们停止对月球的开发,以拖延时间。” 听到这个办法,坐在首位的总統先生点了点头,赞同道:“这个方法可以,第二个建议呢?” 利用舆论来攻击和压制对手,一直都是他们最拿手的手段之一。 尤其是全球的主流媒体大部分都掌握在他们手中,在这一块,毫不夸张的说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与他们抗衡。 听到询问,比尔·尼尔森深吸了口气,接着道:“华国有句话叫做‘打铁还需自身硬’。” “在科技发展领域也一样,我们不能指望别人始终都保持落后的水平。压制需要,但自身的提升也是必须的。” “就像芯片领域一样,我们联合欧洲、东亚等地区的盟友,建立起来了稳定的秩序。” “而航天领域我们也能够做到!” “尽管现在我们落后于竞争对手,但我相信这只是暂时的。” “以我们在航天领域的底蕴,要想追上去并不是没有可能的,现在契机就在我们面前。” “既然月面太空电梯项目的真实性和可行性极高,我们自然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源研究,最好是拉上欧洲的盟友和沙俄等国家,相信他们也不会放弃这个机会。” “有时候摸着对手过河并不是一件耻辱的事情,这些以来,东方的那个国家摸着我们曾经走过的道路发展还少吗?” “就连航天飞机,他们都是模仿的我们!” 虽然说内心对于月面太空电梯项目的发展并不是很看好,他隐隐约约的觉得这有可能是个坑。 但对于nasa宇航局和米国来说,他们已经没有太多的选择了。 目前的他们,迫切的需要一场航天领域的胜利。 尤其是在月面生物圈工程上,他们前所未有的被踢出去以后。 尽管通过舆论报道,他们已经尽可能的将这件事的影响降低到了最小。 但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他们的对手在航天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快,如果不能尽快的追上去,那么对于nasa宇航局和米国来说,后果将会相当的严重。 甚至可能彻底的丢失掉在航天领域的影响力。 而且,他的任期已经快五年了,如果再不能做出一些成果,那么继续担任nasa宇航局局长一职的几率无疑是相当渺茫的。 而与其什么都不做最后灰溜溜的滚出去,还不如在任期的最后一点时间中去搏一把。 月球太空电梯是那位徐川教授提出来的,如果是没有把握的事情,他肯定不会去做。 ps:二更求月票! 第九百零三章 :给NASA宇航局加把火好了 就在nasa宇航局的阿尔忒弥斯二号登月舱顺利的返回地球后不久,三名登月的宇航员在疗养院中对外接受n米国有线电视新闻台媒体记者的采访。 很快,一则带着别有心意的采访新闻便转播了出来。 在这则采访新闻中,除了对米国载人航天的一些常规问题,以用于刺激米国民众对他们在航天领域的信心外,还重点提到了另一件事情。 即华国在有意的排挤其他的国家参与进月球的开发工作中,大规模的掠夺原本属于全人类全世界的月面资源。 n米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采访中,参与了阿尔忒弥斯二号登月舱载人登月的宇航员谢里登·科尔克表示。 这对于全人类,对所有国家来说,是极度不公平的资源掠夺。 华国正在依仗着他们成熟的航天技术,无休止尽的在月球上开发稀少的公共资源,这将严重影响后来者对月球的开发。 比如月球上存量稀少的月球冰,月球表面那些易于开采的浅层矿藏等等,这些资源是有限的。 一旦华国大规模无休止尽的掠夺,将这些资源全都纳入自己囊中,将在未来对其他国家登月和建造基地造成严重的影响。 而且更关键的是,华国正在月球上大规模的占据原本属于全人类的土地,在上面修建大量的基地,甚至是武器设施,并且严禁其他国家的宇航员入内。 这些都是严重违反《月球协定》条约的事情。 华国,正在试图将月球变成他们私有的星球! 《警惕!华国正在试图将月球变成他们私有的星球!》 n米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这则采访报道一出来,顿时就在全米掀起了热烈的讨论。 对于一直以来以航天大国自居的米国人来说,在华米航天竞赛正如火如荼的当下,载人登月重返月球输给对手就已经是一件很难接受的事情了。 而这个对手如今更是超越了他们,已经走在了全面开发月球的道路上,甚至试图将月球变成他们的私有财产。 对于向来在航天领域骄傲无比的米国佬来说,这是更加极难接受的事情。 尤其是在这个敏感的节点,当新闻消息一出来,便直接触碰到了他们心里最敏感最脆弱的地方。 无数米国民众走上街头,组织起来了游行,要求nasa宇航局和当局阻止对方在月球上肆无忌惮的开采和掠夺资源。 对于这些行为举措,当局并没有禁止,甚至还在暗中推了一把柴火,炒作了不少的热度。 因为这正是他们所需要的。 只有借助民众的舆论和热度,他们才能够更好的将这件事扩散出去,以达到通过舆论压制对手,甚至公开喊话要求对方停下开发月球的动作。 不出意外,在有心人的推动下,相关的新闻消息很快就传递到了国内,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热度和讨论。 比如围脖,在相关的运作和节奏下,这条新闻已经冲上了热搜,相关的讨论更是激烈。 星海研究院中,徐川也看到了相关的新闻消息。 消息是高弘明带过来的,他一直都在关注着这件事。 办公室中,徐川翻了翻手中的报纸,上面针对华国在月球上的各种项目几乎都带有严重的批评倾向。 尤其是月华台·前哨科研站基地,更是被这些媒体贬为华国部署在月球上占据月球,肆意开采稀缺资源的工具。 简单的翻阅了一下手中的报纸后,徐川将其丢到茶几上,笑着看向高弘明,开口道:“看样子你们的计划和动作起效果了,鱼儿上钩了。” 他说的是月面太空电梯工程的‘泄露计划’。 米国不可能突然无缘无故的这样操控舆论打压他们在月球上的发展,因为真要做对方早就做了。 毕竟月华台·前哨科研基地的建造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现在一期已经完工,且早就投入到了使用中,他们正在进行二期的建造。 如果真是因为《月球协定》条约这些东西,米国早就跳出来摇旗呐喊了,而不至于等到现在。 这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高弘明笑着道:“刚刚得到了消息,nasa航天局正在沟通欧盟、沙俄、樱花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航天局,想要组织起来联合开发月球。” “并且透露出了米国找到了一种可以高效率转移和开发月球的技术,希望欧盟沙俄这些国家联合起来投资,对抗我们。” 停顿了一下,他笑着看向徐川,调侃道:“还是徐院士您的威力大啊,仅仅是一份未经过完全证实的调研报告,就让米国如此的紧张。” 徐川笑着眨了眨眼,道:“我可从来都没有说过这份月面太空电梯调研报告是我做的。” “而且,我也从未对外发表过公开支持月面太空电梯的言论,这些全都是他们自己脑补的。” 高弘明哈哈笑了起来,调侃着道:“要不您站出去表个态?说你支持月面太空电梯项目?给他们加把火?” 端起茶几上的水杯抿了一口,徐川笑着道:“你这也太坏了。” 顿了顿,他接着道:“公开支持月面太空电梯项目就算了,不过我们也不是没有途径给对方加把火的。” 闻言,高弘明好奇感兴趣的看了过来:“嗯?怎么说?” 徐川笑着道:“公开我们的载人登火计划,以及下个月安排出去的无人探火工程。” 现在是二月中下旬,三月份下蜀航天基地那边将会安排一架一代航天飞机携带各种探测设备前往火星。 一方面是为六月中旬左右展开的载人登火工程做铺垫和数据收集工作。 另一方面是向火星投放各种探测器以及一些载人登火的前期备份物资等等。 其中就包括对火星内核的超声波探测设备、火星土壤分析仪、火星大气分析器等等。 这些设备都将初步对火星上的环境进行大量的数据采集,一方面是了解火星的情况,另一方面是给他研究思考的火星改造计划提供数据支持和可行性理论。 (打个补丁,省去无人探火的前骤直接实行载人登火的确有问题,前面的章节我会修改的,抱歉,是我当时脑子抽了。) 高弘明想了想,笑着道:“公开载人登火计划,你这给米国带来的压迫感怕是更强了,nasa会疯的。” 载人登火和开发月球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后者是地球的卫星,距离地球平均稳定在四十万公里之下。 虽然遥远,但以目前人类的科技想要开发月球并不是做不到的事情,只是代价会比较大而已。 但前者可就不同了。 平均距离两亿公里以上,对于目前依旧以化学燃料运载火箭作为航天发射主流的技术来说,光是前往火星就是一个巨大的难题了。 虽然目前前往火星的探测器数量已经有了不少,但载人登火,却从未有过。 公开载人登火计划,这对于米国以及欧盟等西方国家来说,压力可不会比月球的开发小。 徐川笑了笑,道:“之前不公开是因为月面生物圈工程一直都还没完成谈判。现在那边已经搞定了,载人登火计划自然可以公开了。” 载人登火工程自从去年商议确定下来后,就一直处于保密中,并未流传出去。 一方面是主要是现在的太空竞争方面的局势并不是多么的乐观。 别看现在欧盟、沙俄等多个国家选择了投资月面生物圈工程,但仅仅是迫于无奈没有什么选择而已。 他们在太空和月球上发展的速度,其实已经深入的触动到了他们敏感的神经。 如果提前公布载人登火计划,可能会给之前的月面生物圈工程的谈判带来不小的阻碍。 另一方面,如果他们在去年就公开载人登火的计划,那么米国佬可能会选择做一些‘冒险’的行动。 之前的重返月球他们就不顾宇航员的生命安全选择了强行抢先登陆。 而火星,目前还没有人类踏足过。 对于航天领域来说,这是属于第一的荣耀。 至于现在,那就不用担心这些问题了。 现在是二月中下旬,距离载人登火工程仅剩下四个月的时间。 就算是nasa宇航局再强,也不可能在四个月内组织起来载人登火项目。 倒不是他们没能力发射前往火星的航天器,而是没有能力将人送过去后再接回来。 让宇航员去执行这种可以说几乎有去无回的航天项目,会在民间引起轩然大波的。 有过一次月球救援,丢尽了脸面的他们,再来找华国求救一次,nasa宇航局怕是会直接原地解散。 尤其是他们现任的这位总統先生,面对这种事情本身就不是很乐意投资。 ps:晚上还有更新,求个月票!看在八尾这么努力的份上,打赏点月票吧~ 第九百零四章 :公开载人登火计划! 就在网络上讨论着月球开发相关的事情,华国是否独占了整个月球的话题时,一则惊人的消息再度刷爆整个互联网。 星海研究院正式对外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航天研究所的所长翁筠宗当着全世界的媒体宣布,下蜀航天基地将于三月十五日正式发射航天器前往火星,对火星进行大规模的无人勘探活动。 而正当所有媒体惊讶这一突如其来的新闻消息时,另一则更为轰动消息直接就震撼到了所有人。 六月二十一,华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夏至。 星海研究院将一次性发射两架二代航天飞机、一架一代航天飞机,共计三艘航天器,搭配六名宇航员,执行人类历史上的首次载人登火工程! 当这则消息一经宣布,顿时在发布大厅中掀起了惊涛骇浪,前来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媒体记者一个个震惊到不能自己的看着站在台上的翁筠宗。 人类历史上的首次载人登火计划! 谁都没想到,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能够收获如此爆炸性的消息。 一时间,无数双手臂高高的举了起来,所有媒体都渴望获得第一个提问的机会。 《人类史上的第一次载人登火工程!》 《登陆火星到底有多难,为什么载人登月过了51年,人类还没到火星?》 《距地2亿公里!如果宇航员想要登上火星,需要耗费多长时间?徐川院士告诉你答案!》 《.》 当新闻发布会结束,仅仅过了不到一个小时,载人登火工程相关的讯息便如同插上了翅膀一般,飞遍了整个大江南北。 围脖上,华国独占月球的新闻消息和讨论瞬间被刷了下去。 排名前十的热搜中,有五条是和载人登火工程有关系的,还有两条分别是和徐川以及星海研究院有关的。 【我屮艸芔茻????载人登火!!!】 【六月二十一号!正式启动载人登火工程,牛逼!】 【有生之年系列!没想到居然又能见证奇迹了!】 【月球上的土壤包含氦三不能种菜,火星应该总可以吧?我记得火星有大气层,虽然很薄弱。】 【组团报名去火星种菜(1/999)!】 【前排占位!(2/999)!】 【我记得马斯克曾经说过,spacex将于2030年开始载人登月移民火星的计划。现在川神表示:你那个太迟了,看我的!】 【请问把人类送上火星一共分几步?】 【这个我知道,三步!打开冰.sorry,走错片场了。】 【说三步也没错,点火发射离开地球、飞向火星、降落火星!】 【我直接踏马一步到胃!地球改名叫火星!更快!】 载人登火工程一经宣布,顿时在国内激起一片骄傲的情绪。 在几年前,他们在航天领域距离米国还有相当遥远的路要走,别说是载人登月了,就是载人登月他们都没有实现。 但仅仅是三四年的时间,他们不仅成功的实现了载人登月,还超越米国,在月球上建立起了全世界第一座独属于华国的科研基地。 而现在,他们的目光更是落到了数以亿万公里之远的火星上面。 对于在过去几十年以来一直在航天领域落后的华国来说,抢先在米国前面实现载人登火无疑是能高度激起民族自豪感与骄傲感的事情。 与此同时,另一边。 米国,得克萨斯州的豪宅区。 埃隆·马斯克习以为常的从冰箱中摸出了两个三明治和一罐冰镇可乐,坐到了客厅的沙发上,抓起遥控器打开了电视,一边吃着东西一边等待电视放映开始。 尽管他是一个喜欢在网络上冲浪,甚至因此收购了整个推测的超级富豪,但对于电视新闻他也并不排斥。 倒不是需要从电视新闻上获取到什么最新的政策消息。 在米国,绝大部分的及时性新闻消息获取渠道并不是电视,而是来自于自己的人脉,比如议员或者官员。 再不济,也可以通过推特或脸书一类的在线社交媒体软件获取到最新的新闻。 他看电视,仅仅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看电视播放的新闻消息已经成为了他的一种消遣方式了。 比如今天,他所带领的spacex公司,将登上今天全米最为最早的晚间新闻节目cbs新闻上。而spacex公司将携带着重返月球的荣耀让他的名字出现在全世界所有看到收看新闻的人眼中。 尽管在第一次的阿尔忒弥斯重返月球计划出现了一些意外的情况,但严格的来说那并不是spacex的锅。 spacex公司提供的猎鹰重型运载其实是完美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的。 而这一次,阿尔忒弥斯二号登月舱完美的完成了任务后,马斯克相信,在航天领域spacex将成为仅次于星海研究院的企业。 原本他们是有机会成为第一的。 但面对那位横空出世的徐川教授,无论是他也好,还是spacex也好,乃至nasa宇航局,也都只能接受如今这个局面。 不过他始终都相信,液氧甲烷引擎技术并不会退役,也不会消失。 尤其是在未来面对火星开发移民的时候,液氧甲烷引擎技术将再度发挥出被电推进引擎所遮挡的光芒。 因为火星的大气和地质都中存在着大量的甲烷,这将使得火星成为液氧甲烷引擎技术探索太空的中转站,使得他和spacex的脚步走向更远的深空! 而正如他所预料的一般,在一些政治领域的新闻报道过去后,cbs媒体的美女主持紧接着开口了。 重返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的计划将在一个月内,准确的来说,是将在三月十九号正式开启。 而执行这次登月任务的火箭,依旧是spacex公司提供的bfr重型火箭。并且在未来,spacex公司的重型猎鹰火箭将作为主力担任执行建造米国月球基地的重要任务 听着电视新闻报告中的消息,马斯克脸上带上了一丝微笑,手中捏着的可乐罐向着电视的方向抬了抬,灌下了一口冰镇可乐。 尽管这已经不是bfr重型火箭第一次在电视台上亮相了。 但相对比以往,这次spacex公司接下建造米国月球基地运输物资的的重担,更能带动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发展,以及股价! 他可以想象的到,在今天的这则新闻播出后,在航天领域目前极为火热的情况下,明天spacex公司的股价将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数字。 正当他幻想着这一切的时候,cbs的新闻播报中忽然出现了另一个人的身影。 准确的来说,那是一只手,向着正在播报节目的女主持人递去了一张纸条。 在看到了纸上的内容之后,美女主持人的脸上浮现了一抹惊诧的神情。 在短暂的惊讶诧异之后,她深呼吸了一口气,放慢了语速说道。 “抱歉,临时插播一条新闻消息.” “就在大约两个半小时之前,位于华国金陵的星海研究院,宣布了将在今年六月二十一日正式启动载人登陆火星的航天项目。” “此项新闻消息由星海研究院的下属部门航天研究所的负责人筠宗·翁公布,并且得到了媒体的确认。” “关于载人登火的消息真实性我们正在联系nasa宇航局进行确认,目前暂时还没有得到回应,后续报道请持续关注我们的新闻。” “.” 当这条新闻消息报道出来的时候,坐在沙发上的马斯克整个人直接就陷入了懵逼的状态。 手中捏着可乐罐‘哐当’的一声掉到了地上,泡沫飞溅到了他的脚上,但他却完全没有在意,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 盯着那已经切换到了其他新闻的电视播报,马斯克呆愣走神的看着,脑海中却全都是刚刚的新闻消息。 “载人登火?” “就在六月份?” “wtf?!是不是搞错了什么?” “他此前根本就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新闻消息啊?” “这怎么可能?!” ps:二更求月票! 第九百零五章 :疑似存在生命的月球~ ~ cbs电视台的新闻播报依旧在继续,但马斯克却已经没有看下去了的心情。 不仅仅是因为有关于spacex公司的报道,属于他的荣耀已经过去。更是因为这突如其来的载人登陆火星的新闻消息,震懵了他整个人。 尽管此前各种在社交媒体上表示,spacex公司将会在2030年展开载人登火的计划,甚至表示在二十年内让人类移民火星。 但实际上,马斯克自己很清楚,这只不过是激励股市的方法而已。 别说是载人登火了,就是在一个月前,米国的重返月球都是一件让所有民众都在期待的事情。 阿尔忒弥斯登月的失败,已经让这个曾经航天第一大国陷入了深深的怀疑中。 若不是阿尔忒弥斯二号登月舱载人登月重返月球计划完美成功,恐怕现在全米都没几个人关注航天领域的事情。 前面的一跟头,他们实在跌的太惨了。 但正在提升民众对航天领域信心的时候,却爆出了他们的竞争对手已经在准备载人登陆火星了。 这对于米国的航天发展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打击。 还没有所起色的股市,恐怕这会就已经被砸到地板下面去了。 深吸了口气,回过神来,马斯克从口袋中摸出手机,打开了推特。 不出意外的,华国即将实施的载人登火工程,已然登临了热搜榜的第一。 几乎所有人都在讨论和感叹这件事,还有一小部分则在怒喷nasa宇航局和当局,愤怒的表示他们每年拿着那么多的经费却不做任何的事情,拱手相让了航天领域的地位。 【该死的,我们的nasa到底在做些什么?华国人都开始准备登陆火星了!】 【谢特!我们还能追上华国的脚步吗?他们都开始准备登火了!】 【狗屎的nasa,狗屎的当局,每年拿着数百亿的经费,却连登陆月球都出现了失败,他们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倒退了!】 【前一秒我还在为阿尔忒弥斯二号重返月球而感到喜悦,但下一秒我却已经笑不出来,在我们的目光还在月球的时候,华国已经瞄准了更遥远的火星。】 【老实说,我很悲观,在航天领域我们已经不再是那个第一的国家了,求求nasa醒醒吧,别再抱着过去的荣耀活在历史当中了!】 【该死,他们占据了月球还不够吗?现在更是将魔爪伸向了火星!月球还有《协定公约》规定它属于全人类,但火星呢?火星什么都没有!等着看吧,要不了几年,火星将会全面落入那些华国人的手中!】 【火星人类文明走出地球和太阳系的最重要踏板之一,我们必须要阻止那些华国人!】 【.】 不出他所料,几乎所有关注到这条新闻消息的人用惊叹或者说震撼的语气议论着关于载人登火的事情。 盯着手机上的热搜消息和评论,埃隆·马斯克的脸上满是复杂的表情。 他和那位徐教授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 两人之间还曾达成过一宗数十亿米金的合作交易。 要不是锂硫电池,特斯拉也不可能在市场上拥有澎湃的竞争力,甚至被誉为全米新能源汽车的希望。 然而在航天领域,每当spacex的业务和股价刚有一些起色的时候,这个人总会弄出一些其他的消息或事情来。 spacex公司就像是和他天生性格冲突一样,每一次双方都会撞到一起。 而每一次撞到一起,惨败的都是他的spacex。 马斯克知道,那位徐教授针对的其实不是他,而是整个米国的航天企业。 但spacex本身就是米国航天领域的一部分,而且还是头部企业,是最先面对冲击的公司。 除非,他愿意放弃spacex公司。 或者选择去和那位徐教授合作。 但无论是哪一种选择,对于他来说几乎都不可能。 spacex公司是他的理想,他不可能放弃。 而选择去和徐川教授合作,那就更不可能了。 目前spacex公司依仗的是米国国内的航天订单,准确的来说,他们绝大部分的航天资源都是从nasa宇航局那边获取到的。 在nasa宇航局与对方闹僵硬,双方各自不和展开竞争的时候,spacex公司这个nasa的头号马仔,怎么都不可能去与竞争对手合作。 沉默着叹了口气,马斯克下意识的举起手,想要喝口可乐,这才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手中捏着的可乐早已经掉到了地上。 与此同时,另一边。 nasa宇航局也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刚下班的比尔·尼尔森局长就紧急返回了总部,召开临时会议面对这突发情况。 星海研究院,这个华国如今航天领域最强悍的机构,他们的眼中钉,将要在四个月后正式开启载人登火工程。 这对于如今精力基本都集中在月球上的他们来说,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如果华国率先取得载人登火的成绩,对于一向以航天大国自居的米国来说,绝对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情。 然而对于nasa宇航局来说,召开一场紧急会议,却商量不出来什么有效应对这场危机的方法。 并不是没有人提出过赶在星海研究院之前通过猎鹰重型火箭将宇航员送往火星这种想法。 但提出来的第一时间就被否决了。 在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抢先登月的时候就出现过严重的意外事故,最后迫不得已请求他们竞争对手的帮助,才让两名被困在登月舱内的宇航员顺利的返回地球。 那一次,就已经让米国在全世界所有国家的面前都丢尽了脸。 如果这一次强行实行载人登陆火星,再次出现了意外,别说是对于nasa宇航局的信誉打击了,这份代价整个米国恐怕都无法承受。 因为让宇航员去执行这种几乎有去无回的任务,是会在民间引起强烈反对的。 宇航员这种国家顶尖的精英人才,都能够随意牺牲的话,那么他们这种普通人,恐怕就更没有保障了。 尤其是在米国这种讲究人权的国家。 但除了强行发射航天器,抢在对手前面尝试载人登火外,他们同样没有其他的办法能够阻止对方的动作。 发射导弹将对方的航天器打下来吗? 这是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 别说nasa宇航局了,就是总統先生在现在都没有这个权利。 舆论? 对方更不会在乎了。 尤其是面对那个人的时候,舆论对他来说根本就没有任何的用处。 就在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载人登火的信息上时。 另一边,遥远在三十八万公里的星空中。 月球,月华台·前哨科研站基地的实验室中,穿着深蓝色便服的刘文康正躺在椅子上,悠闲的用平板电脑联网刷着娱乐视频。 作为南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教授,他原本以为自己的人生本来应该一辈子在学校中度过了。 结果谁也没想到,学校中的那位大佬,居然在航天领域打出来一片全新的世界,在月球上修起来一座科研基地。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刘文康向星海研究院那边投递了申请。 结果没想到申请通过了,就这样,他获得了来月球这边进行为期半年的科研工作时间。 在经过了一系列的锻炼和训练后,他抵达了月球的月华台·前哨科研基地。 虽然他并不是第一批抵达月球的科研人员,但对这里的工作和生活他倒是适应的很快。 低重力的环境的确给科研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干扰,甚至对身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但月球上的科研工作其实并不是很忙,每天他们工作的时间平均下来只有三到四个小时。 而剩下的时间基本都属于个人。 无论是去健身房锻炼身体,适应低重力的环境也好;还是像他一样,躺在实验室中刷手机看视频打游戏都是可以。 正在这时,手中的平板突然亮起了一道来电显示。 快速的接通了视频电话,对面一个穿着深蓝色便服的同僚映入了刘文康的眼帘中。 看到这人,刘文康笑着打了个招呼:“啥事啊,老王。” 视频通话对面,叫老王的中年男子笑了笑,开口说道:“有一份昨天采集的月球本土样本材料,通过06·a基地车正在送往你那边,应该快到了。” “老样子,你先做个基础检测,看看情况,记录起来。” 听到有科研任务了,刘文康坐直了身体,笑着点点头应道:“行,我知道了,样品到了马上处理。” “行,挂了。” “拜。” 简短的工作聊天,这就是月球上他们这些科研人员之间的正常交流。 收起手中的平板,刘文康刚站起身,实验室的大门就缓缓的打开了。 一辆基地内部的运输车,拉着一口金属箱子,滴滴答答的溜了进来。 “您好,有样本抵达,请尽快接收!” 似乎是扫描到了刘文康的存在,基地车朝着这边行驶了两步,拟人化的声音在实验室中响起。 扶着安装在实验室墙壁上和实验桌盘的助行合金管,刘文康脸上带着笑容,用一种看起来很是怪异但却很高效的行进方式朝着基地车走去。 用工作卡在基地车上刷了一下后,基地车发出声音。 “验证通过,身份确认,样本材料交接进行中。” 高度智能化的基地车发出了一道清脆的声音,像酒店中智能送餐车的拟人化大眼睛打量一般的感应了一下实验室的情况,随即‘咕噜’‘咕噜’的朝着实验室中专门用来安放材料的平台驶去。 抵达位置后,一支银白色的机械臂,从基地车的侧面伸了出来,将运送的存放样本的金属箱轻轻的抬起,放到了平台上。 “交接完成!” 带着一丝拟人化的语气,基地车朝着实验室外面驶去。 刘文康没在意基地车,他拾起通话器,打了个电话给自己的助理后,开始按照标准规范的操作流程,做起检测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在一期月华台前哨科研站基地正式完工后,原本很多没有的高精密尖端设备如今也通过航天飞机运载了过来。 在这里,他们就可以进行很多原本需要在地球上才能做的实验。 虽然说低重力的环境给各种实验都带来了极其麻烦的问题,做起实验来也远比地球更加的麻烦。 似乎将这些样本材料通过航天飞机运送到地球上进行检查才是更方便的事情。 但在月球这种低重力的环境中进行各种复杂度实验,这本身就是太空开发过程中必经的历程。 毕竟他们不可能保证在开发太空的过程中,所有的环境都和地球上一模一样。 而且低重力的环境中进行各种材料的制备、冶炼、观察他们的性能等等这些本身也具有极大的价值。 约莫过去了一个小时候左右的时间,材料检测实验室中,助理急促的声音响起。 “教授,您看看,这个图像好像有点问题!” 正在忙碌着手中另一项检测工作的刘文康带着口罩和护目镜,头也没抬应了一声。 “稍等一下。” 处理好手中的样本材料,将其放入表征裂解色谱仪中后,刘文康才朝着助理所在的方位走去。 “怎么了,什么问题?” 助理薛实快速的回道:“这份材料的光谱分析图像很奇怪,我有点拿捏不准到底的什么情况。” “怎么个奇怪法?”刘文康顺口问了一句。 薛实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道:“它可能是某种原始生命的化石结构。” 刘文康教授:“????” 听到这个回答,他愣了一下,旋即呼吸都沉重两分,快速的追问道:“你确定?” 薛实老老实实的回道:“我不确定。” “不过从目前的图像数据来看,它和地球上最为原始的蓝藻,以及玻璃海绵的结构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其组织结构呈现出规律性的分布,自然界中的天然材料很难出现这种情况。” 闻言,刘文康深吸了口气,扒拉开还卡在电脑前的助理,连椅子都顾不上啦,弯下腰就朝着电脑屏幕上的光谱分析图像的看去。 “卧槽~” 良久的沉默过后,实验室中,一声朴实无华,带着震撼、惊讶、诧异、兴奋、激动等各种情绪感慨发了出来,回响在实验室中。 “教授.这是个什么?它可能是生物的化石吗?” 刘文康深吸了口气,快速的回道:“不知道!” 听到这个回答,薛实楞了一下,诧异的看向刘文康教授。 刘文康没管他,快速的朝着实验室另一头跑去,从桌上拿起了联络器。 “老王!你们今天的样品,从哪里挖的?!” 第九百零六章 :十八亿年前的月球生命~ ~ 金陵,星海研究院。 办公室中,徐川正在阅读着手中订阅的数学期刊。 在办公桌的旁边,还放着厚厚一叠的其他期刊杂志和学术论文。 这些基本都和和黎曼猜想有关,是学术ai小助手启灵帮忙整理出来的。 有关于黎曼猜想的研究,他一直都没有放弃过,相关的论文期刊也一直都有关注。 甚至通过启灵这个学术ai小助手,他已经将时间翻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 但遗憾的是,在黎曼猜想的研究上,绝大部分的论文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 就理论方面,或者说在数学领域中,黎曼猜想是他碰到过的最难问题。 自弱·黎曼猜想得到解决后,时间已经整整一年半了,但在黎曼猜想剩下的研究上,依旧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的进展。 对于他来说,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他研究过的问题中,卡住他最长时间的一个难题了。 将手中有关于黎曼猜想的研究论文翻完,徐川长舒了口气,轻轻的摇了摇头将其放到了另一边的柜子上。 这同样是一篇对他没什么太大帮助的论文。 不过回过头来想想其实也很正常。 毕竟在他之前,数学界对黎曼猜想的研究,经过了同行评审,得到了学术界承认的最高也不过是在临界带的思路上堪堪突破no(t)>0.35n(t)而已。 不可否认的是,临界带的研究思路的确是一条研究黎曼猜想相当不错的方法。 包括徐川自己对弱·黎曼猜想的解决方法,其实也算是从临界带的研究思路上拓展开来的。 从理论上来说,临界带的研究思路能够无限朝着黎曼猜想压缩,逼近临界值。 但每朝着这条路上前进一分,都是困难重重。 至于指望临界带这条研究思路解决黎曼猜想这个难题,恐怕整个数学界都没抱有多大的希望, 而对于徐川来说,临界带方法虽然对黎曼猜想的研究有着极大的益处和帮助,但他从未指望过这个方法能解决过这个问题。 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中,他一直翻阅查找和黎曼猜想相关的研究论文,就是在试图寻找一条新的道路,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但遗憾的是,黎曼猜想就像是光速横越在物理体系中一样,牢牢的矗立在数学界中,近乎不可动摇。 放下手中的论文,正当徐川准备上网看看数学界最近有没有什么新的消息和突破的时候,办公室的大门,被人有些粗暴的急匆匆推开了。 有些诧异的看了过去,闯进来的人是航天研究所那边的所长翁筠宗。 徐川笑着询问道:“怎么了?什么事这么急。” 翁筠宗将随身携带过来的报告文件递了过来,喘了口气后快速的说道:“最新发现,月华台基地那边传回来的消息。” “他们在最新的样本观测实验中,发现了疑似上古蓝藻、玻璃海绵类型的原始生命结构化石。” 听到这个消息,徐川也愣了一下,带着惊讶诧异的眼神看向翁筠宗,飞速的从对方手中接过了报告文件。 “你确定?” “类似上古蓝藻、玻璃海绵类型的原始生命结构化石?” 自从人类学会了仰望星空以来,就一直都在思考茫茫星海中是否还存在着其他的生命。 而自从工业革命开始,科学家制造出来了高倍数高精度的望远镜和各种探测器后,对于外星是否存在生命的探索就从未停止过。 例如借助哈勃望远镜、天眼等设备可以帮助我们观测到遥远的星系和星球,寻找位于恒星宜居带中的数百颗类地星球。 理论上来说,这些星球与地球有相似的空间环境,很难否定这些星球上不会出现类似地球的生态环境,因此这些星球上也很可能都是有生命的 但这些设备主要用来观测星系发出的光辉,对于具体星球表面的细节则无法观测到。 再加之这些星球距离地球非常遥远,各类天文望远镜和探测器也无法直接观测到它们的表面情况,因此很难确定上面是否存在生命。 所以近些年来,天文学家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太阳系内部。 如金星、火星以及木星的卫星等,寻找可能的生命迹象。 例如,在木星的卫星上发现了水蒸气,这被认为是生命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 为此,科学家们正在准备探测器前往这些星球进行更详细的探测,以期找到确凿的证据证明地外生命的存在。尽管大部分科学家们对地外生命的存在持开放态度,但迄今为止,人类尚未在地球之外直接发现生命的存在。 哪怕是生命的化石,也从未找到过。 所以在听到月球上发现了疑似上古蓝藻、玻璃海绵类型的原始生命结构化石的消息后,徐川才显得如此惊讶。 如果证实为真,那这将是足以记录进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翁筠宗:“暂时无法确定是否真的为远古生命的化石,但从月华台·前哨科研站基地传回来的报告来看,可能性相当的大。” “发现这一成果的。是南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刘文康教授和他的助理薛实。” “他们在昨天下午对一块采集自月面南极,命名编号为‘xy·hh091’的溶洞中的样本进行惯例检测的时候发现了异常于周边环境的化石结构。” “在发现首例特殊岩石样本后,刘文康教授迅速对相同批次的其他样本进行了观测,在采集的三公斤,共计十二块样本材料中,有超过半数,一共八块样本材料中含有相同的特殊化石结构.” 翁筠宗简洁的将相关的情况做了一个汇报,徐川的目光落在手中的报告文件上。 并不是很长的报告文件上有着显微镜观测图、光谱分析图像、表征裂解色谱等各种相对详细的图像和检测数据。 《原始生命结构图》 不得不说,从这些样本的图像上来看,这些特殊的结构看起来非常像原始的古老细菌。 这些细微的结构整体和周边的岩石结构样貌差异非常巨大。 如果说仅仅是偶然的一两处,可能是意外的情况。 但以现在的这种发现来看,是生命的可能性还真不低。 当然,对于这些东西是否是远古的蓝藻、玻璃海绵类型的原始生命结构化石徐川也给不出肯定的答案。 毕竟他并不是生物学家,对于古生物这些东西并没有多少的研究。 翻完了手中的检测报告,徐川深吸了口气,看向翁筠宗,询问道:“样本什么时候能运送回来一部分?” “已经安排了,瀚海号已经搭载了部分样本起飞,后天上午十点半左右能抵达下蜀航天基地那边。” 翁筠宗迅速回道:“另外月华台那边已经在组织人员对xy·hh091溶洞进行二次样本采集,以及相关的环境数据探测收集和检测该溶洞中是否可能存在活的远古细菌。” “第一波详细的数据传递回来大概还需要十个小时左右。” 徐川点了点头,思忖了一下后开口道:“联系一下华科院金陵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地质大学、华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问问他们能不能安排一些相关的专家学者过来帮忙进行研究验证。” 星海研究院这边是没有设立和生物学相关专业的实验室和研究机构的。 虽然说有仿生学相关的研究,但那是挂靠在材料研究所下面的仿生学材料研究实验室。 而古生物研究这一块,连一名研究员都没有。 毕竟这种研究工作,对于星海研究院这种科研机构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所以面对现在这种情况,他们也只能够找外援了。 当然,徐川相信这几家高校和研究机构会抢着来。 “这个没问题,相信他们会很乐意接受这种邀请的。”翁筠宗笑着点了点头,好奇的问道:“不过,您不打算将这件事公开出去吗?” 徐川笑着说道:“暂时先保密吧,等研究结果出来再说吧,免得造成麻烦。” “而且这种事,现在公开也不是很合适。” 翁筠宗点点头,笑着道:“那我这边就先去联系您说的三家高校和研究所了。” 他明白徐川的意思。 受航天技术高速发展的影响,如今的月岩月壤这些东西对他们而言虽然还没到大白菜烂大街的地步,但国内稍稍出名的高校和实验室基本都是人人有份的。 按照目前他们对月球岩石样本的处理方法,这些采集回来的样本应该是对外公开的,由各大高校或研究机构申请研究。 然后由航天局和星海研究院商议后进行批复。 而目前这种审批流程很是宽松,基本上国内的研究机构只要你申请就给。 但这次的月岩样本,就不能这样处理了。 这份消息公开出去了,想要样本的高校和研究机构绝对能疯狂到极点。 国外的研究机构还好说,国内的研究机构大概能想尽各种办法和关系来要一块样本。 与其这样,不如先保密,等地球这边的研究实验有了初步的结果后再公开。 另一方面,地外生命的存在消息,无论是真是假,贸然公开都会对人类文明的秩序造成一定的冲击。 面对地外生命,来自月球的细菌这种事情,可能在某些营销号的话术下,就变成了会感染全世界的超级病毒了。 这种事情并不是没有可能发生的。 老实说,相对比官方公开的消息,很多时候普罗大众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推测和看到的片面信息。 尤其是很多人在上网的时候是不带脑子,不会自己主动思考的。 相信到时候各种谣言满天飞的情况下,一些人更乐意将口罩、消毒酒精这些东西炒到十块一个、一百块一瓶。 别太小看了黑心商家和没脑子的人了。 与其到时候累死累活的去辟谣,还不如做好准备后再公开相关的信息。 正如徐川所预料的一样,在面对月球上可能存在远古的蓝藻、玻璃海绵类型等原始生命结构化石的样本时。无论是华科院金陵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还是地质大学、亦或者华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都跟乌龟退房了一样。 第二天,在几名顶尖教授甚至还有两名院士的带队下,三家高校和研究所各自安排一支研究小组直奔星海研究院。 然后一天三遍的骚扰徐川和航天研究所的翁筠宗,询问样本什么时候能送过来。 这狂热的态度,要是突然来个消息,告知他们运送样本的瀚海号突然出现了意外事故,导致样本遗失了话。 徐川估计这些跑过来的古生物学专家和地质专家恐怕至少有三分之一都得突发脑溢血或者心脏病。 不过以二代航天飞机的性能,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出现的。 航天飞机在平稳的抵达了下蜀航天基地后,存放样本的金属箱便在安保人员的护送下送到了华科院金陵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那边。 之所以去那边,而不是送回星海研究院,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金陵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有着更完善的相关实验设备和检测设备。 而且它还是国内排名第一的古生物研究机构,去那边更加的合适。 对于可能蕴含地外原始生命结构化石的样本进行观测检测,确认其中的异样结构的确是‘生命’转变成的化石,是一件相当复杂的事情。 它和确认地球上一种从未见过的化石样本完全不同。 如果是在地球上,这个过程可能会简单很多。 对于古生物研究来说,一种从未见过的化石,通过其形态特征和与其他已知生物的比较,基本可以确认它是生命的。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化石都可以准确鉴定,需要一些关键的特征才能把化石生物明确地鉴定出来。 但至少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地球上是存在生命的,这是已经知道的。 而他们从月球上采集的样本,是不具备这个先决条件的。 月球上从未发现过生命,人类也从未在地球以外发现过生命。 这就意味着即便是可能性再高,也很难确定月球样本上发现的化石是真的由生命转变而来的。 尤其是月球上这种环境,理论上来说,是极难演化出生命的,存在本土生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当然,凡事皆有可能。 通过对化石样本的详细观测记录,尝试性和地球上的远古细菌、真菌等各种类似的生命进行对比,寻找化石中可能会出现的细菌排泄物、食物等等各种东西. 以及对挖掘到样本材料的溶洞进行详细探测,确认它是否具备‘认知’中生命必须的元素。 比如氧、硫、氮、碳、氢等等。 这些信息每一条都可以进一步的增加它是远古生命化石的可行性。 在三家研究所和高校团队的日以继夜的努力下,结合月球南极编号为xy·hh091的溶洞环境探测,经过了长达一周的时间,阶段性的研究结果,终于送到了徐川的手中。 在编号为xy·hh091的溶洞中,距今约莫18亿年前左右的时间,至少存在着两种地外生命。 分别是单细胞结构的类细菌生命体,以及具备多孔特殊结构的硫化硅多细胞生命! 而最终让众多古生物学家大胆确认这一点的,是从这一批样本材料中发现的一种特殊现象。 第九百零七章 :疑似硫基生命体? 金陵,星海研究院。 从月球南极溶洞中采集到的样本已经完成了阶段性的研究。 办公室中,华科院金陵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戎嘉余院士亲自带着研究结果,和另外两家高校研究机构的组长一起赶了过来。 一方面是名正言顺的汇报研究工作结果。 毕竟名义上来说,这些月岩样品是归属于星海研究院的,他们只是配合对方对其进行研究而已。 另一方面则是趁机过来拜会结识一下这位国内大名鼎鼎的徐院士了。 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之类的研究和徐川的工作研究并没有什么交际,以往他们就算是想结识一下对方,也没有什么途径。 徐川倒也没什么意外,笑着迎接了三人,打了个招呼泡了壶清茶。 从戎嘉余院士手中接过了对方这些天的研究报告,他笑着开口道:“月面岩石样本的分析工作,多有麻烦你们了。” 戎嘉余院士笑着道:“太客气了,谈什么麻烦不麻烦的。这种研究工作别人可是巴不得的,消息传出去谁都得抢着来。” “相反,我们还要感谢你,是你给了我们这次机会啊。” 寒暄了几句后,徐川切入了正题,开口道:“研究结果我已经听说过了,从这次阶段性的成果来看,是地外生命化石的可能性极大?” 戎嘉余院士点了点头,道:“是从,针对这次的岩石样本,我们通过特征观察、对化石的化学成分、结构等进行物理和化学测试、与地球上类似的化石标本及古生物进行比如、碳14同位素测定等多种方式来进行了研究对比和判别。” “从目前的分析结果来看,月球岩石样本上的特殊结构,有超过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可能性是两种不同的生命。” “第一种是类似于远古细菌的单细胞生物。” “结合月球的环境以及对发现该样本的溶洞考察数据,对于该生命我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判断,它有超过百分之九十二的可能性是厌氧细菌,可能通过以硫化合物为食物。” “而第二种则是类似于地球上玻璃海绵一样的多孔特殊结构多细胞生命。” “通过对其化石特殊结构的分析,我们确认该生命体的外壁,可能是细胞壁整体呈现出硫化硅结构。” “虽然不排除它就是硫基生命体或硅基生命体,不过整体而言,我们认为它是类似于玻璃海绵一样的碳基生命体。” “即外细胞壁通过硫化硅来构建,里面的核心依旧是碳基结构。” “当然,也不排除这两种生命体都是与地球生命碳基生命截然不同的硫基生命体。” “可惜.” 说到这,戎嘉余院士脸上兴奋的表情带上了一丝遗憾和黯淡。 “可惜的是这些样本全都是化石,我们无从得知在十八亿年前这些地外生命到底是怎么活动、进食、繁衍的。” 对于古生物学家来说,最大的遗憾莫过于他们研究的的东西,几乎都无法像正常的生物学家研究的生命一样活灵活现的出现在眼前。 绝大部分的时候,古生物学家们研究的东西都是化石。而且通常还是化石中包含信息量较少的模铸化石、遗迹化石这两种。 像包含信息量较多的实体化石和化学化石通常都非常的稀少。 因为这两者对于保存下来的环境条件要求都相当的苛刻。 前者实体化石,顾名思义,就是古生物遗体。要保存下来需要特殊的环境。 比如隔绝空气氧化,阻挡细菌腐蚀,温度湿度适应等等。 后者是指遗体中的蛋白质、脂肪等保存下来的生物信息。 而绝大部分的化石在漫长的时间过程中,蛋白质脂肪这些早就被分解了。 就像这次在月球南极溶洞中发现的化石样本,就属于模铸化石和部分化学化石。 之所以是部分,是得益于这次在样本中发现的多孔特殊结构多细胞生命。 这种化石样本的表层遗留产物,可以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热转换-同尾数比质仪等设备来进行详细的检测和观测。 如果要进行规划,是可以划分到化学化石样本材料中去的。 不过相对比整体的模铸化石来说,这些化学化石的数量实在太过于稀少。 从月面科研基地那边运送过来的部分样本总计有七块,而这七块中,只有两块化石样本才有多孔特殊结构多细胞生命。 而这两块中,并不是每一块都残留有部分化学结构的。 只有其中的一块,呈现出集群状的多孔生命的化石样本才具有参考价值。 所以对于这些东西,他很是遗憾。 无法知道地外生命与地球生命的不同,对于一名研究生物的学者来说,简直是再痛苦不过的事情了。 徐川点了点头,有些好奇的开口道:“说起来,我有点好奇这些东西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尤其是对样本中的结构是否真的是生命形成的化石这点。” “在地球上发现的化石样本什么的还可以对比,但月球上这是第一次,你们是怎么确定它们是生物化石的?” 话落,他又想起了什么,补了一句:“当然,我不是质疑你们的专业,只是对于鉴别这些东西比较好奇而已。” 戎嘉余院士笑着道:“没关系的。”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其实对于这些月岩样本上的机构是否真的一定就属于生物形成的化石我们也不敢打包票。” “只不过从目前我们观测到的各种数据和对比来看,它是生命的可能性极高。” “而这其中,让我们大胆做出这个推测的,则是我们在极少部分的化学化石样本中发现的特殊现象而确定的。” 听到这话,徐川脸上流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追问了一句:“什么现象?” “共生!” “共生?” 戎嘉余院士深吸了口气,脸上带着兴奋的神色,开口说道:“当然,也不一定是共生,可能是寄生,甚至有可能是共同生命体之类的关系。” “对于它们在活着的时候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目前通过少量的化石样本我们很难判断。” “毕竟化石这种东西遗留的信息实在是太少了。” “但是借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热转换-同尾数比质仪这些设备,我们发现在这些样本材料中富含一种在自然界几乎很难天然形成的物质。” “它是目前人类从未发现过的新型硫化物晶体,其化学分子式以硫醇的巯基官能团(-sh)为主体。” “这种新型硫化物细微晶体在样本中多孔特殊结构多细胞生命周围富含程度高,依次向外递减。” “且我们在第一种类似于远古细菌的单细胞生物生物体内检测出高硫元素含量。” “这个含量在所有样本中并不是平均的,从元素分析结果来看,有些高,有些低。同时这些远古细菌的单细胞生物几乎只聚集在较高浓度的硫化物晶体附近。” 听到这,徐川神色一动,开口道:“这意味着这种新型硫化物晶体是第二种多孔结构的多细胞玻璃海绵生命产生的,而另外一种类似于远古细菌的单细胞生命是以这种新型硫化物晶体为食的。” 戎嘉余院士点点头,道:“没错,这是理论上最大的可能性了。” “而且从这些岩石样本来看,自然界是很难生成这种具有特殊规律的高度复杂的结构。” “所以整体来说,这些样本中包含有古老生命体化石的可能性被提升到极高的程度。” “可惜的是,我们无法活着观看这些地外生命到底是如何生存演化的。” 有些遗憾的叹了口气,戎嘉余脸上的落寞神情很快消散,被兴奋取而代之。 他快速的开口道:“徐院士,我想申请实地去月面南极的xy·hh091溶洞中进行考察!” 尽管通过月岩样本他们观测到了这两种地外生命的大体结构,但从化石中能观测到的细节和能够做出来的推测远远不够。 如果可以,他更希望能够亲自去一趟月球南极的溶洞中,实地考察勘探当地的地质环境。 毕竟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现地外生命,其意义和重要性非同凡响。 徐川打量了一下这位金陵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老院士,笑着开口道:“这个我说了可不算,您得去找航天局那边。” 从面貌上来看,这位戎院士的年龄应该也有个七十来岁了。 虽然说目前他们的航天技术对于宇航员的体质要求已经降低了很多很多,低到一个普通人没有经过特殊训练都能够乘坐登上太空的地步。 但这并不代表老年人也行。 毕竟太空中低重力的环境对于这种高龄老人来说可能会诱发各种基础病。 虽然很敬佩这位老院士在学术上的追求,但这种事情徐川也没法答应,只能推给航天局那边,让航天局去当这个‘恶人’了。 毕竟理论上来说,任何需要搭乘航天飞机前往太空和月球的旅客,都是需要经过星海研究院和航天局双重审批的。 ps:晚上还有一章,应该在12点前,求个月票。 第九百零八章 :震惊全世界的消息 金陵。 星海研究院,就在载人登火的新闻发布会连一个月都还没有过去的时候,驻扎在金陵市的媒体记者收到了第二场新闻发布会的邀请。 这让不少的媒体记者都感到惊讶诧异。 毕竟按照惯例,如果不是重要消息,这家由那位徐院士带领的研究机构是几乎不会动用新闻发布会这种手段的。 很多时候,在媒体记者看起来足够开一场发布会的成果,对方都是默默无闻的公开在官网上的。 低调,就像是刻在这家研究院身上的名词。 当然,它所干的那些事情,可从来都不低调。 每一次召开新闻发布会,都意味着对于全世界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尤其是这次新闻发布会,还是那位徐川院士亲自主持的。 这让众多收到了邀请的媒体,更是惊讶诧异。 三月十号,星海研究院的新闻发布大厅中。 前来参加这场新闻发布会的媒体记者乌泱泱的一片,人头耸动。 发布厅前排的走廊上,更是堆放着密密麻麻的拍摄装备。 上午十点,卡着时间点,一身休闲装的徐川从后台走了出来,站在了发布台上。 目光在台下的记者群当中扫视了一圈,他脸上带着笑容,开口道:“相信在座的各位对于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内容很好奇,我也就不浪费时间了。” 说着,他在发布会的操作台上按了一下,准备好的ppt投影到了身后的大荧幕上。 《地外生命·来自十八亿年前月球的两种微生物化石!》 方方正正的楷体标题落在以月球为背景的图片上。 当这张ppt图片出现在荧幕上时,整个发布厅中都愣住了两秒,气氛诡异的安静,所有前来参与会议的媒体记者都呆愣愣的看着投影出来的图片。 当有人从震惊中回过来后,整个发布大厅顿时乱成了一锅粥。 提问环节都没到,就有人迫不及待的开口提问了。 “徐院士,请问这是真的吗?您在月球上发现了两种地外生命?” “徐院士,请问月球上真的存在外星生命吗?” “徐院士” 嘈杂的声音在发布大厅中响起,甚至有媒体记者直接就站了起来,试图更靠近一些,不过很快就被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拉下去了。 发布会台上,徐川向下压了压手,示意安静。 等台下的记者情绪稍稍平静了一点后,他笑着开口道:“相信面对这个消息,在座的各位都很震惊。” “一开始的时候,我和你们也一样。”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的确是人类第一次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发现生命。” “当然,严谨的来说,应该是生命存在的痕迹。” 笑了笑,徐川走到身后的荧幕前,一边翻动着ppt放映图片,一边接着说道。 “本次发现,是在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中,星海研究院内部编号为xy·hh091的溶洞中探测到的。” “在对月面环境进行常规采样记录的时候,南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刘文康教授首次发现了样本材料的异常情况。” “在月华台·前哨科研基地中的月面实验室中进行初步确认后,确认样本材料中可能存在着远古微生物的化石样本。” “相关材料在运送回地球后,经过华科院金陵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地质大学、华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星海研究院四家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共同研究,最终确认在月面南极溶洞中采集的样本中存在着两种月面微生物的化石样本。” 伴随着徐川的话音,荧幕上也投放出来了两种月面微生物的电子显微镜观测图。 从图片上来看,第一种类远古厌氧菌的单细胞生物看起来就像是一颗毛豆的长了两条尾巴,扁平的主体上能看到一些残缺的毛绒。 而第二种多孔特殊结构硫化硅多细胞生物就更形象了,看上去和地球上某个看起来像是猪笼草的玻璃海绵种类相当的类似。 当看到这一幕的时候,现场的媒体顿时发出了惊叹的声音。 所有的记者都一脸新奇的看着放映出来的电子显微镜图片,前面一排排展开的摄像机更是咔嚓咔嚓的拍个不停。 徐川笑了笑,接着道:“如果没有意外,这将是人类首次在地球之外的星球上,发现了生命体存在的痕迹。” “尽管目前我们只找到了它们的化石,但这同样证实了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地球并不是生命唯一的存在地。” “就在距离我们三十八万公里之外的月球上,在十八亿年前,它同样孕育着生命” 随着徐川的话音落下,新闻发布会现场的气氛,在一瞬间被推向了高.潮。 很快,发布会现场便进入到现场提问环节。 台下众多的媒体记者齐唰唰的将自己的右手举了起来,速度之快,动作之整齐,就像是专门训练过一样。 扫视了一眼台下的人群,徐川的目光落到了前排ctv的记者小姐姐身上。 这种提问的机会,第一个自然得给央妈的面子。 从工作人员的手中接过了话筒,ctv的记者小姐姐在一片羡慕嫉妒的眼神中站起身。 “徐院士您好,能麻烦您简洁的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两种新发现的地外生命的详细情况吗?比如它们是碳基生命,还是硅基生命之类的。”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开口道:“当然。” 话落,荧幕上的ppt图片再度放映了出来,目光落在上面,徐川对照着两种不同的化石样本解释道。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这两种在月面南极发现的化石样本,都属于十八亿年前月球还处于活跃期时的远古生物。” “其中一种为类地球远古时期厌氧细菌的单细胞生物。另一种是类似于地球玻璃海绵的多孔特殊结构硫化硅多细胞生物。” “从目前的观测和研究来看,我们认为这两种生命是碳基生命的可能性较高,但也不排除它们是硫基生命的可能性。” “因为根据我们的研究,这两种生命均以硫化物为食。” 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两种化石样本的特征和生物信息后,徐川笑着开口道:“对于这次发现的两种微生物化石样本的详细观测结果,将公开在《探索》的子刊《探索·生物》上面。” “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周后正式公开第一期销售的《探索·生物》。” ps:好像有点高估自己了手速不够,这一波剧情没写完ヾ(w`)o。 不过说好了12点前发,我只能先发出来,现在继续写,晚点还有一章,将这个内容写完。 第九百零九章 :人类的灭顶之灾? 借着第一次发现地外生命化石的信息,徐川当着全世界媒体的面再度推广了一下他创建的《探索》期刊。 对于这点私货,发布厅中的众多媒体记者没有任何一个在意的。 谁都知道,一旦《探索·生物》的第一期刊登有关地外生命的研究论文,这篇首刊,将会直接卖爆。 在它的面前,别说是《探索·物理》《探索·数学》这两个子刊了,就是刊登了强电统一理论的《探索》总刊,都拦不住它的销量脚步。 因为它面对的读者远不止学术界的学者,甚至很多普通人在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可能会感兴趣的购买一份看看。 当然了,现在在场的媒体记者,注意力也不在《探索》这份期刊上。 当ctv的记者小姐姐提问完毕后,一只只的手臂如同疯了一般再度举了起来。 优先挑选了几名国内的知名媒体做了提问后,剩下的自然就轮到国外驻扎在金陵这边的媒体记者了。 从前排的媒体记者中随便挑了一个金发碧眼的记者美女,工作人员送过去了话筒。 “徐教授您好,我是《纽约时报》的记者。我想请问一下,关于您在月球上发现的这两种远古微生物化石,请问是怎么确定它一定就是生物形成的化石结构的呢?” “我的意思是,人类至今都没有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发现过任何生命和生命的迹象。月球上发现的化石,是否有可能是某种地质活动造成的特殊结构?”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倒也没太意外。 笑了笑,他开口解释道:“老实说,今天站在这里,我也无法向外界保证,从月球上采集的岩石样本中的特殊结构就一定是月球的远古微生物形成的化石。” “正如你说的一样,人类至今都没有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发现过任何的生命和生命迹象。” “所以对于判断地外生命的踪迹,除了直接找到活着的外星生命以外,其他的方式都是非常难以鉴别的。”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不过在这些方面,我们邀请了华科院金陵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地质大学、华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三家实验机构的顶尖团队对其进行了严谨认真的观察和研究。” “通过对于样本材料的各方面进行判断、测试、对比、模拟、分析等等手段,以及对采集到这些样本的溶洞环境进行仔细调查。” “最终确认从月球南极溶洞中采集到的样本材料是远古微生物形成的化石的可能性高达99.99%以上。” “在我们手中有着完整的研究理论、数据和论文。” “不过由于那些东西过于繁琐庞大,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无法完全放映出来。” “如果对于我们是如何验证月岩样本上的特殊结构是远古微生物形成的化石,可以关注《探索·生物》,第一期的刊物将完整的展述相关的研究理论、数据和论文。” 话音落下,报告厅台下很快又有媒体记者举起了手。 “徐教授您好,我是bbc广播公司的记者。请问星海研究院是否有与其他国家的研究机构共同分享研究月球远古微生物化石样本的打算?” “毕竟无论是对于地外生命,还是对于古生物学的研究,全世界会有相当多的权威研究机构感兴趣。” “再加上关系到首次发现地外生命存在的痕迹这种重大实现,单独由华国的研究机构独立判断是否有些不符合标准?星海研究院会因此开放相关的样本吗?”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看了一眼这位记者。 bbc的媒体记者对于他,或者说对于整个华国来说都带有浓重的政z倾向,一直以来都是。 就像这次,这个bbc的记者打的主意,他再清楚不过了。 无非就是就试图用发现地外生命存在的痕迹这种重大发现来占据高点,试图达成逼迫星海研究院分享化石样本材料。 或者说诱导他说出不分享这种话语,然后来占据道德的制高点批判之类的。 不管他回答哪个方向,对于这位记者来说都有可以写的东西。 虽然说面对这个问题挺难回答的,但并不代表他就没有可以选择的回答余地了。 笑了笑,他看向这名bbc广播公司的记者,开口道:“我知道你在打什么主意。关于是否分享月球化石样本材料这件事,我们早就已经有了相关的安排。”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台下其他的媒体记者,接着道:“今日起,星海研究院对外开放月球化石样本材料的研究申请工作。” “各国古生物学研究所、地质实验室、以及设立了相关专业的高校可以向星海研究院提交相关的申请。” “不过受限于目前的化石样本数量有限,第一批申请仅考虑十家研究机构或高校研究。” “该申请公告已经公开在了星海研究院的官方网站上,大家可以留意一下。” 对外开放月面岩石的样本研究这件事倒不是因为bbc媒体记者的挤兑,而是早就已经定下来了的事情。 虽然说这个记者的立场有问题,但有句话说的的确没什么问题。 站在学术的角度上来说,单纯的由华国内部的研究所和高校对样本材料进行验证并不是一件那么容易让人信服的事情。 尤其是面对第一次发现地外生命痕迹这种重大发现。 就像是数学论文需要经过同行评审一样,地外生命的化石同样需要其他国家的研究机构认可,才能变成真正的成果。 圈地自玩这种事情,在学术界是不可取的。 当新闻发布会结束,仅仅过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人类首次发现地外生命的相关的讯息便如同坐上了火箭一般,飞向了全世界。 或许因为在北米州等地方如今正是深夜还尚未引起太大的反响,但在国内到,相关的消息一经公布,就以无与伦比的速度直接冲上了各大平台的热搜第一。 在月球上发现十八亿年前的远古微生物化石样本,顿时引发了网友们对于广袤宇宙和外星生命的无限遐想。 【卖报卖鲍!最新消息,川神在月球上发现了两种外星生命!】 【????外星生命???卧槽!】 【准确的来说,是十八亿年前的远古微生物的化石,并不是活的外星生命。】 【发布会我看了,川神好像也没说一定就是外星生命的化石吧,只是说可能性极高。】 【99.99%以上的概率,这已经不能说是极高了,如果不是有着极高的把握,恐怕川神他老人家也不会公开相关的消息吧?】 【如果是其他人公开这个消息,我大概会当乐子看,但如果是徐院士,我选择相信(w))】 【妈耶,如果说月球这种极度不适应生命演化的环境都能发现生命存在的痕迹,并且曾经的演化过生命,那么在茫茫宇宙中,该有多少的外星生命?和人类一样的高等智慧生命存在的概率,恐怕这次真的无穷大了。】 【听说这次发现的两种微生物化石样本还有可能是硫基生命。】 【宇宙真的太大了,碳基生命只是适合地球的环境而已,相对于宇宙的各种苛刻条件来说,或许硫基生命、硅基生命这些远比碳基生命更加的合适。】 【我不知道你们为什么这么兴奋,我只感觉到幸运。庆幸吧,这次发现的只是远古微生物的化石,真要发现了活着的地外微生物,对于地球和人类来说,极有可能是灭顶之灾。】 【你是说地球产的感冒灵杀不死月球上的感冒细菌这种事情吗?(狗头)】 【还真有这种可能(斜眼笑)】 【.】 ps:三更求月票 第九百一十章 :的确是个人才~ ~ 一石激起千层浪。 星海研究院首次发现地外生命化石的消息,如同光速一般,通过互联网飞快的传遍了全世界。 不仅仅是普通民众在讨论,各国政要、学术界、乃至资本等各界都纷纷将目光投递了过来。 在今天之前,地球以外的宇宙中存在着别的生命一直只是个猜想,人类费尽心机也未能发现系外生命的确切证据。 然而在今天,这一猜想得到了证实。 而且还是就在人类头顶的月球之上,仅仅距离地球只有三十八万公里。 如此之近的距离,再加上月球上极其恶劣不适宜生命演化生存的环境,都存在过生命,那么茫茫宇宙中又该存在着多少和人类一样的高等智慧生命? 尽管从新闻发布会上来,那位徐川教授并没有完全确认从月球南极发现的样本就百分百是远古微生物的化石。 但在绝大部分人的眼中,99.99%和100%几乎没有什么差距。尤其是这条消息是那位在学术上一直都无比严谨认真,从不会开玩笑的徐教授亲自公开的。 可以说在几乎在所有人眼中,发现地外生命这已经成为了确定的事情。 米国。 白屋。 面对着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这位今年年初才上任的縂統快速的召集了自己的幕僚团队,以及相关蔀门门的高级官员, 双手拍在了桌子上,他一脸严肃的开口道:“相关的情报信息我想在座的诸位已经都看过了,关于月球南极发现的生命化石样本,我想知道各位的看法。” 会议室中,众人一片沉默,面对着带着巨大冲击性的消息,谁也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沉默了半响,縂統将目光投向cia的局长。 感受到顶头上司的目光,同样新上任的特拉维斯·赫尔南思忖了一下后开口道:“关于这件事的真实性我已经在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了,不过准确的信息传递回来还需要一段时间。” “不过站在另一个角度上思考,在学术上,那位徐川教授的严谨性是得到全世界认可的。以cia对他的了解和资料收集的,他不太可能在这种重大的事情上开玩笑。” “目前cia在考虑和收集信息,星海研究院是否在月球上有发现除了化石样本之外的其他东西。” “这才是最重要的。” 听到这话,坐在首位上的总t皱起了眉头,问道:“你是说活着的月球生命?” 特拉维斯·赫尔南点了点头,道:“不排除这种可能。” 听到这话,总t看向nasa宇航局的比尔·尼尔森,问道:“在月球上发现生命的可能性有多大?” 听到这个问题,比尔·尼尔森思考了一下,摇摇头回道:“如果是在几天前,我会说这个可能性几乎为零。” “对于月球的勘探从上个世纪就开始了,我们前后采集了无数的样本,但从未发现过生命的痕迹。月球也不具备演化生命的条件。” “但现在,我已经无法说出这种话语了。” “正如赫尔南说的一样,在学术上,那个人从未开过玩笑。我们现在关注的重点不应该是月球上是否曾经有过生命,而是现在是否还有生命。” “如果现在的月球南极真的还存在着生命,这对于人类文明乃至地球生态圈的影响都是重大的,我们必须要先弄清楚这件事。” 闻言,首位上的总統看了过来,道:“你有什么想法吗?” 尼尔森思考了一下,开口道:“三月底我们即将发射阿尔忒弥斯三号飞船前往月面南极的艾特肯盆地,或许我们应该修改一下发射计划。” “至少,我们应该去发现这些化石样本的溶洞中亲自看一眼。” 听到这话,特例参加了这次会议的古生物教授科德尔·惠特莉皱着眉头开口道:“我支持这个提议,但是开采这些样本的溶洞具体位置,你们有吗?” “我搜集过所有的新闻报道,华国目前并未公开是在哪里开采到的这些样本化石。” 闻言,比尔·尼尔森笑了笑,道:“获取到具体位置并不难,相信对这个原始溶洞具体位置感兴趣的并不只有我们。” “只需要拉上其他的盟友,要求星海研究院公开就足够了。《月球协定》条约就在那里,涉及到这种重大的发现,他们不可能绕开这些规则的。”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而且如果说华国想要让全世界都认可这一成果,光靠他们自己的研究可不行。” “只有让其他的国家都参与进去共同验证,才可能让人信服。”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舆论对他们进行施压。” “比如,来自月球的微生物,可能会对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也可能对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危机等等。” “如果真的在月球上发现了活着的生命,他们是不可能独享这一成果的。” 人类,在宇宙中并不孤独。 地球,也并不是唯一的生命摇篮。 这些冲击性的消息将不可避免地让整个社会鼓动起来。 但对于整个网络和社会舆论来说,历史已经证明了,不管这种鼓动是好是坏,情绪高涨的讨论总是会像二极管一样,滑落到不是黑就是白的程度。 有些人认为月面生命化石的发现对于人类来说是件好事,将极大的促进航天科技的发展,人类也终于能将目光投向地球之外更遥远的太空了。 也有些人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如果距离地球如此之近的月球都存在着生命,那么广袤的宇宙中将存在着更多的高等智慧生物,贸然的行动将可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甚至还有不少的阴谋论,猜测论在网络上大肆流行。 就如同在β乎上某位‘匿名’的精英发布的一篇文章。 《地外生命的首次发现,对于人类究竟是好是坏?》 【.宇宙中是否有地外生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最大谜团之一。】 【而如今,随着天文学和航天技术的发展,我们首次在距离地球三十八万公里之外月球上发现了地外生命的踪迹。】 【或许有无数人在为之兴奋,为之高兴。人类在宇宙中并不孤独,这将极大的刺激航天事业的发展,加速人类迈向太空的脚步。】 【但在我看来,这或许并不是一个什么好消息。】 【为什么我会说在月球上发现了生命存在的痕迹,可能是一个坏消息呢?】 【要想明白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个就是宇宙中是否还存在其他的外星文明?】 【简单的来说,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宇宙中现在我们还观察不到任何外星文明。】 【而对于这个问题,目前科学界有四种最主流的猜测。分别是:人类孤独假说,大过滤假说,观察箱假说,狩猎者假说.】 【.了解上述之后,我们就能明白月球出现生命存在的痕迹代表什么了。】 【似乎,无论从哪种理论来观察,最主要的影响是由此确认碳基生命,或其他类型在宇宙中并不罕见。】 【那么,这意味着什么大家不妨仔细思考一下,为什么生命并不罕见的情况下,我们仍然无法找到其他的高等智慧生命呢?】 【是不是感觉很有意思?是不是感觉有什么东西在影响着我们的观察?是不是宇宙或者其他高等文明给我们设置了某个‘观察过滤器’?】 【如果说真的有什么东西在影响着我们的观察,亦或者有什么这个过滤器真的存在,那么大伙不妨想一想,这个宇宙的‘大过滤器’是在我们前面还是身后呢?各位明白了吗?】 【如果没有发现生命迹象,很可能咱们是第一批智慧生命。】 【但如果发现了生命迹象,则很可能咱们就是即将往南墙上撞的二傻子。】 【而第二个问题则是,月球上真的只发现了微生物化石样本吗?】 【对于这点,我个人保留有严重的怀疑态度,星海研究院真的只在月球南极的溶洞中发现了微生物的样本化石吗?】 【如果仅仅是化石样本,他们为什么会如此确认这就是生命的痕迹呢?】 【要知道,在数以亿万年地质变迁中,大自然可能会创造出任何我们在未发现之前可能存在的任何材料。】 【最典型的就是各种奇特形状的矿石了,比如四四方方的黄铁矿、萤石晶体。在没有发现之前,地质学家们也从未想到过大自然可以创造出如此标准的正方体矿石。】 【月球上的化石样本同理,它可能是自然形成的矿石结构。】 【如果是这样,星海研究院到底是怎么确认它就是生命的化石的?】 【毕竟我们从未见过地外生命的真正样貌。】 【当然,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如果真的存在活着的地外生命,它是否会对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以及危害到人类,亦或者其他地球生命的健康?造成全球性的灾难?】 【或许有些人会认为我在危言耸听,但不可否认的,也可预见的是,它们的到来一定会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难以预知的影响。】 这篇文章一经发表之后,很快获得了上万的点赞数,并且被截图转载到了围脖和其他的平台上。 一时间,有关于星海研究院是否真的发现了活着的微生物和月球生命的猜测,以及各种各样的阴谋论在网络上大肆流行。 星海研究院,徐川刷着手机上的新闻消息,看着这些乱七八糟的流言忍不住直摇头。 这就是他没有选择在第一时间公开月面生命化石样本的原因。 老实说,贸然公开地外生命的存在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 因为这意味着中间可能会存在着很多的隐患。 像什么在大街上售卖兜售外星人开光过的转运珠,或者是在朋友圈出售火星人给予自己的香囊什么的,这些都是小事。 要是有一群反人类反社会的家伙,亦或者是别有用心的人趁机宣布月球岩石的样本中带着能够毁灭全世界的月亮病毒那乐子可就大了。 相信会有不少的普通百姓更乐意相信这种谣言。 这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不过好在,在当初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就考虑到了这些东西,及时的做好了保密工作。 而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这一消息之前,星海研究院就已经和上面联系好了,做好了相关的工作安排,尽量去将这件事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就比如眼前他手机上这篇匿名文章的发布者,现在应该已经有人去调查了。 如果没有查到和境外势力的勾结,那没什么关系。 毕竟这种事情不可能让所有人都闭嘴,讨论相关的看法也并没有什么问题。 但如果是查到了收了某些人的钱,那就不好意思了。 五十万是妥妥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徐川敢打包票,这家伙百分百有问题。 因为普通人很难写出来这些东西,这篇文章带的节奏其实也挺隐蔽的。 先是将注意力引导到科学家们提出来的各种理论上,最后再悄悄的带一嘴月球生命对地球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前半段的各种乱七八糟的推测抛开不说,后半段的确挺有水平的。 简单明了的几笔,就将视线聚焦到了星海研究院可能隐藏了发现活着的月球微生物这一点上,甚至默认了他们发现了活着的生命,却没有公开。 的确是个人才。 第九百一十一章 :新时代的开端 对于网络上的这些流言蜚语,阴谋论什么的,徐川没太在意,也没放在心上。 既然之前选择了公开相关的消息,那么这些东西早就是已经做好了准备的。 他在意的,是这次的发现对整个社会带来的改变。 人类,在宇宙中并不孤独。 生命也并非只存在于地球之上,在广袤无边的宇宙中,太空不是荒凉的。 这些无数年以来,让无数人都争论不休的猜想,现在终于尘埃落定有了结论。 不同于普通人对地外生命的各种推测,徐川更在意的是,这次的事件,终于能够将人类的目光拉向头顶的太空了。 月面生命化石的发现,将给整个社会带来一场科学革命。 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必将给整个人类文明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正如他早些年在诺贝尔讲座上所说的一样,只有向往宇宙银河的文明,才有足够的潜力与未来。 三月下旬。 在月球上发现地外生命的热度还没过去,各大平台上相关的话题依旧高涨。 下蜀航天基地中,银白色与黑色相间的扶摇号二代航天飞机正安静的停留在宽敞的跑道上 繁多的工程师和技术员正在对眼前这艘航天飞机做着检查,包括机舱内部的各种仪器设备. 为了确保这架航天飞机的整体状况能够执行无人登火任务,航天基地的负责人亲自带队,对航天飞机的各个零部件进行详细缜密的检测。 数十万个零部件,每一个都要确保无误没有任何问题,毫无疑问这是一项相当繁琐且漫长的工作。 尤其是其中的通讯系统和智能控制系统,更是重中之重。 远航火星和航天登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后者距离地球只有不到四十万公里,而前者的平均距离则远太多了。 平均两亿公里以上的遥远距离,使得登陆火星需要的时间远比登陆月球更加漫长。 如果是在传统的化学燃料运载火箭技术时期,从地球前往火星的时间需要数个月。 比如米国的火星探测器‘毅力号’,足足飞行了203天,接近七个月的时间才成功抵达火星。 虽然这和毅力号登陆火星的路线和窗口节点选择有关系,它登陆火星的路线距离足足有4.82亿公里。 但这也足以证明登陆火星需要耗费的时间了。 不过在以小型聚变堆+空天发动机的电推进引擎技术时代,登陆火星需要的时间远低于传统的化学燃料运载火箭。 按照目前下蜀航天基地那边对于二代扶摇号的各种性能参数,以及目前地球和火星之间的距离来算,这一次他们登陆火星需要五十天左右的时间,也就是一个半月左右。 这主要是受地球和火星之间的距离所影响。 每年的七月份-十月份,才是地球火星距离最近的时间段,平均距离能降低七千万公里以下。 而按照这个距离来算,扶摇号能做到一个月左右登陆火星。 但这个时间段,是留给后续的载人登火作为窗口期的。 毕竟失重环境的持续时间越长,对于执行航天任务的宇航员身体影响越大。能尽量降低在太空飞行的时间,就尽量缩短是最好的选择。 而另一方面,相对比月球来说,火星拥有大气层,着陆器的进入和着陆过程更加复杂,需要更高技术要求和更精确的控制。 尤其是在无人操控的情况下,登陆火星对机载电脑和相关的智能判断、控制程序的要求更高。 不过这一点在新型航天飞机上反而更容易解决。 对小型聚变堆运行时控制的核心计算系统本就是专门定制的小型超算。 相对比传统的航天器和登陆舱来说,就算是从设计上它是为高温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而生产的,也拥有着比传统计算机更强的算力。 下蜀航天基地的跑道上,徐川和常华祥院士站在一起,眺望着不远处的扶摇号航天飞机。 “无人登火,载人登火感觉我们离在火星上建一座科研基地都不远了。” 站在徐川身边,常华祥院士有些感慨着说道。 他从未想过自己还能有朝一日看到载人登火,甚至在火星上建造科研基地甚至是殖民的一天。 毕竟按照原本航天领域的发展,要到2030年华国才会展开载人登月工程。 而现在,仅仅是2025年,他们就已经在月球上打造出来了一座能够容纳超过三百人的前哨科研基地。 对于国内航天领域的发展,恐怕没有人比他更熟悉了。 尤其是下蜀航天基地打造起来后的飞速提升。 看着不远处的航天飞机,徐川勾起了嘴角,笑着开口道:“在火星上建造一座科研基地可不是我的目标。” 听到这话,常华祥好奇的扭过头来,问道:“你真准备干那件事?” 带着一抹笑容,徐川开口道:“我什么时候在学术科研这种事情上开过玩笑?” 忍不住吸了口气,常华祥开口问道:“这种事情,真的做得到?” 他知道徐川的目标和想法,也正是因为知道,才感到无比的惊讶和诧异,甚至是.疯狂。 不可否认的是,在华米航天竞赛的刺激下,大批的资金流入了相关研究领域。 无论是各国的高校纷纷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还是民间资本也纷纷涌入到航天企业和相关的研究中,乃至有能力参与航天发展的国家都纷纷将航天发展纳入国家重点战略中 尤其是在国内,星海研究院和下蜀航天基地的发展,更是带动了数以千亿的产业。 这些改变都是看得见的。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发展距离完全改造一个星球,将其变成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这种事情,还太过于遥远了。 听起来就像是天荒夜谭一样。 别说火星了,就是对于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和气候,人类目前都做不到控制。 要不然也不会出现那么多的洪涝干旱台风等各种灾难了。 听到常华祥院士的疑问,徐川笑了笑,开口道:“这得看接下来咱们对火星的整体探测情况了。” “如果能够达到对于改造火星的最低要求,我肯定是会选择进行整体改造的。” “如果达不到标准,那也至少会推动其中的部分,比如磁场,氧气这些,让火星的变得更适宜居住一些。” 常华祥好奇的问道:“改造一整个星球的磁场,这种事情真的做得到?” 徐川笑了笑,道:“当然。” “那你准备怎么做?氢弹爆炸?陨石撞击?还是在火星的太空轨道上修建一座大型的磁场生成器?” 常华祥院士好奇的看了过来,以他的理解,以他的想法,要想改造一个星球的磁场这种事情,能想到的办法就那么几种,思维太过于局限了。 所以他很好奇眼前这位会有什么想法。 徐川笑着道:“这种事情,当然是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做不同的安排了,等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听到这个回答,常华祥没忍住吐槽道:“你这不是吊人胃口嘛,勾起人的好奇心又不回答。” 徐川哈哈笑了起来,这还真不是他吊人胃口。 改造火星这种事情,所有的方法都是建立在火星的整体情况和探测数据上的。 他目前所思考的方法,是需要不断的依据后续的探测情况进行调整的。 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够百分百适应一颗星球的改造。 正当两人闲聊着的时候,另一边,ctv的记者小姐姐脚步轻盈的走了过来。 “徐院士,常院士。” 笑盈盈的打了个招呼后,记者小姐姐快速的说明了来意。 “是这样的,关于这一次无人登火探测,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现在咱们的直播间内有数千万的观众,能否邀请两位院士入境和他们打个招呼,聊聊和火星相关的事情?” 请求了一句,这位记者小姐姐迅速补充道:“当然,现在摄像机并未对准这边,我们的谈话也没有录进直播间,如果您不方便的话,我们可以取消掉这个流程,也没有任何问题。” 受在月球上首次发现了地外生命踪迹的影响,如今无论是在互联网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有很多人在讨论和关注着这次探测火星的行动。 所以ctv媒体向星海研究院提交了直播无人登火的起飞过程,这会正在不远处架着摄像机对扶摇号航天飞机进行拍摄直播工作。 听到这份请求,常华祥院士笑着摆了摆手,道:“徐院士去吧,我这个老头就不参合了。” 对于这种事情,他的确没太多的兴趣,也不怎么喜欢公开露面。 而且和他身边的这位一起入镜,那不是自讨没趣嘛,风头都在他身上,没意思。 看着健步如飞快速离开的常老院士,徐川嘴角动了动,欲言又止。 想了想,他笑着点了点头答应了下来:“行,那就和直播间里的网友聊几分钟。” 一方面央妈的面子还是要给的,常老院士已经跑路了,他总得应付一下。 另一方面,借助这次直播对这段时间网络上一直流传的各种地外生命的阴谋论和谣传做个系统性的科普也挺好的。 总之,他绝对没有去直播间里面装β的想法。 听到徐川同意,ctv的记者小姐姐也松了口气,带着笑容迅速道:“那您稍等一下,我这就让人过来。” 说罢便小跑着过去喊摄像小哥了。 没一会,肩扛着摄影机的小哥就小跑了过来。 “大家好,在扶摇号航天飞机展开本次登陆火星的旅程之前,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了徐川院士来直播间做客。” 站在徐川身边,这位记者小姐姐向着直播间里面的观众打了个招呼后,迅速让开了c位,让徐川站在中心。 看向的摄像机,徐川笑着和直播间里面的观众打了个招呼。 “大家好啊。” 而随着他的入境,ctv的直播间里面瞬间就疯狂了起来。无法刷礼物的直播间,能刷的就是弹幕了。 【卧槽!川神!】 【男神!我的男神!】 【妈耶,川神居然出现了!还是那么的帅气!爱了爱了!】 【川神川神,我好想去月球旅游啊,来张机票吧!什么时候对外开放月球旅游的业务啊。】 【不是一直都有吗?我记得川神围脖上的业务招聘一直都还挂在那里来着。】 【不要六千五百万,不要五千五百万,只要一千九百九十八(万),就能让你体验一次和做普通飞机没什么区别的‘太空旅行’!”】 【穷~,没钱,可恶啊!】 【川神,听说月球上发现了微生物是不是真的,外星人真的存在吗?】 【航天科技搞快点!趁我还活着的时候让我跟外星人干一仗!】 【二向箔!】 【族谱单开一页的魅力!谁能不疯狂?】 直播间里面弹幕刷的疯狂,几乎眨眼的时间就能滚动过去成千上万条。 不过大部分的网友关注点基本都在几个方面,比如什么时候能去月球火星旅游;有没有外星人存在;地外微生物会不会对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什么的。 从直播间里面挑了几个针对性的问题做了一番科学性的解释后,看着依旧在疯狂刷屏的弹幕,徐川笑着开口道: “我看到有不少人都很关心什么时候能去月球或火星旅行。” “这样吧,这次直播,我在直播间里面随机抽三个名额,免费提供一次由地球前往月球的旅游航班机票,游玩时间为三天,所有费用由我承包,你们只需要抽出时间和运气~” 听到这个消息,整个直播间里面顿时就彻底疯狂了起来。 【我!】 【我!】 【选我!】 【献祭十年寿命,一定要抽中啊!】 【献祭我所有的前男友,保佑我抽中!】 【献祭好友单身三十年时间!保佑我抽到!】 【.】 一时间,整个直播间内彻底疯狂起来。 一旁,ctv的记者小姐姐愣了一下,连忙凑了过来,小声快速紧张的问道:“徐院士,这这合适吗?” 她还真没有想到这位会在直播间里面来这一出,在直播间里面抽前往月球旅行的名额?这可真是想一出是一出啊。 徐川笑了笑,解释道:“没什么,现在载人登月技术已经相当的成熟了,普通人只要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训练,搭乘航天飞机前往月球并没什么问题。” 随口解释了一句,他笑着看向镜头,接着道:“不用急着刷屏,名额是有条件限制的,需被选中人年龄在十八周岁以上,五十周岁以下,身体健康没有隐形疾病” “相关的规则我会放到星海研究院的官网上,大家到时候可以仔细去看看。” 第九百一十二章 :该不会是你自己想去月球吧? 金陵。 下蜀航天基地。 常华祥院士的办公室中,星海研究院那边的电话已经打过来了。 “徐院士,这抽取三个普通人送他们去月球旅行,有具体的标准吗?” 电话对面,负责研究院日常工作管理的温远航开口询问道。 徐川突发奇想从ctv直播间里面抽三个前往月球旅行名额的事情,的确给他弄懵了。 当对外的客服小姐姐汇报说收到了无数民众打电话咨询这件事的时候,他整个人都傻了好一会。 不过回头想想,这好像也挺符合的这位的性格的,想一出是一出,而且行动力还贼强。 徐川笑着道:“按照太空旅行业务的标准来就行,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地月之间的航行我们已经进行了无数次了,至今都保持着零事故。” 温远航笑了笑,道:“我倒不是担心这个,只是担心” 愣了一下,他突然想起来好像也没什么可以担心的。 担心普通人的身体会抗住月球旅行的低重力环境吗?好像也没必要。 毕竟星海研究院早就已经有了太空旅行的业务,只不过那基本都是面对富豪的。 一千九百九十九万米金一次的太空旅行,不是大富豪也支付不起这个数字。 现在只是将目标从富豪转移到普通人身上,除了少了一点收入外,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担心什么?”徐川好奇的问了一句。 “没什么。”回过神来,温远航笑着道:“那我这边就按照您之前发过来的那三张图片按照截图的名单顺序进行处理了。” 徐川笑着道:“按照这个处理就行,麻烦你了。” “不麻烦,份内的工作而已。”温远航笑着道:“对了,徐院士,还有个事我问问。” “关于这三张前往月球旅行的门票,如果被选中的民众想要出售,是否允许?”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愣了一下,思忖了一会后开口道:“允许吧,前提被选中的民众是自愿的。” “至于被交易对象做个背景调查就行,以免混进去什么间·牒之类的人员。” 一张前往月球旅行的门票,按照目前他们在市面上针对太空旅行项目定下来的价格,高达近五千万米金,按照目前的汇率,也就是两亿rmb,两个小目标。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可以说是一笔一辈子都赚不到的财富。 虽然说这种转售旅行航程不可能卖到这个价格,但即便是只有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一笔巨款了。 没必要将抽奖的名额固定到只能抽奖人使用。 这种临时抽奖性质的东西,对于星海研究院来说本身就不需要付出太多的资金。 但是却能极大的提升星海研究院的名气,还是挺值得的。 温远航点了点头,道:“行,那我处理好方案后,再发给您看一眼。” “好。” 挂断了电话,徐川将手机塞进口袋。 沙发对面,常华祥院士看了过来,笑着问道:“你弄出这个,该不会是你自己想跟着上去吧?” 这事还真不是他乱说,是有前科的,上一次中东那边的几位亲王过来这边谈合作的时候,这人就跟着一起上太空了。 这次又在ctv央妈的直播间里面抽了三个普通游客的名额,搞不好又在打这个主意。 听到这话,徐川愣了一下,摸着下巴道:“你不说我还真没想到这个。” 从直播间里面抽三个名额,的确是他当时突发的想法,也没有更深入的想过自己还能跟着一起去月球。 对面,常华祥苦笑了一下,道:“你该不会真的想借着这次机会一起去月球吧?” 他怎么感觉自己好像是无意中点醒了徐川呢,这人真要是跟着旅行小队一起跑去月球了,高层估计得担心死。 徐川想了想,摇摇头道:“这次不去,下次吧,这次还有点其他的事要处理,估计赶不上趟。” 听到这个回答,常老院士松了口气,笑着道:“你啊,还是注意一下安全方面的问题吧。月球什么时候都能去,但现在你连婚都还没结。” 这事还是跟高层那边通个气比较好,这人现在说不去,搞不好到时候跟着一起偷溜上去了他就头大了。 不过他也没在这个话题上继续深聊,转而笑着开口道:“说起来,我这边还认识几个孙女辈分的女娃,有和你差不多大,也有小几岁的,介绍给你认识认识?” 听到这话,正端着茶杯喝水的徐川差点没一口热茶喷出去。 咽下口中的清茶后,他无奈的笑着开口道:“常老您怎么也开始了。” 催婚这种话题,随着这两年他年龄开始朝着三十岁逼近,在他耳边是越来越多了。 常华祥乐呵呵的说道:“你也不小了啊,今年二十七了。有句话叫人过三十无后生,二十七岁是可以结婚了。就算不结,早点确定下来也好啊。” “想当初,我们那个年代,二十岁结婚生娃的一大片,到处都是,哪能拖到二十七八岁三十岁这个年龄啊。” “放我们那个时代” 听到这番念叨的话,徐川连忙打断道:“停停停停.” “常老,现在时代不同啦,三十岁结婚也不是什么事” 常华祥无奈的摇了摇头,道:“你啊,算了,结婚这事也没法强求。” 这种事情,还真没法强求。 现在这个年代,早已经不是他们那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了。 这年头,当事人不同意,他们将民政局搬来都没用。 扶摇号航天飞机携带着大量的火星探测装备正式升空。 下蜀航天基地中,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重大任务。 徐川没在这边停留,在扶摇号升空后他便离开了这边,返回了星海研究院。 一个多月的时间航天飞机才能抵达火星轨道,这么漫长的时间,足够他干点别的事情了。 坐在红旗轿车内,徐川刷着手机上的消息,正在这时,威信的视频通话响了起来,是徐晓那丫头打过来的。 “喂,晓晓。” 脸上带着一抹笑意,拇指在屏幕上滑动了一下,他接通了电话,对面,一张熟悉的脸庞映入眼帘。 “老哥!救救我!” 视频通话中,徐晓脸上带着愁苦,一脸郁闷的开口道。 看着她那一脸闷闷不乐的样子,徐川没忍住笑了笑,好奇的问道:“怎么了?怎么这么愁眉苦脸的。” “关于脑机接口的研究。” 徐晓鼓着腮帮子,长出了口气后接着道:“脑机接口方面的研究工作出问题了,可能需要重新对整体的数学模型进行建模。” 徐川好奇的问道:“建模?我记得上次我不是给你弄好了这方面东西吗?” 徐晓点了点头,道:“老哥你还记得我以前在水木大学读研的时候,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过一篇论文吗?” “有关于通过在猴子大脑植入电极,然后不经过视网膜就能形成一定视觉的方法论文。” 徐川回想了一下,点点头道:“记得,怎么了。” 徐晓快速的说道:“那套方法的数学模型就是我和嘉欣姐一起完成的。针对多电极组成的阵列重设的数学模型,可以极大的稳定脑电信号的稳定性与人工图像的分辨率。” “但它和你之前完成的那个‘基于量子理论的模拟神经信号及电信号转换的研究理论’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可能冲突了。” “在两套数学工具进行转换的时候,会错误的扭曲神经信号的传递。” “简单的来说,就是利用这两套数学模型共同对神经性进行输入输出的时候,会在人体的神经系统中将一个原本的指令扭转成另一个指令,或者是放大和缩小。” “你知道的,人体的神经信号传递本身就是一件相当复杂的工作,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哪怕是缩小或放大,都会导致肌体对命令的执行出现问题。” 听到这些话语,徐川微皱眉头,开口问道:“之前没发现这个问题?” 基于量子理论的模拟神经信号及电信号转换的研究理论是他前年过年的时候亲手写出来的东西。 虽然对于脑机接口领域并没有什么研究,但徐晓之前研究出来的针对多电极组成的阵列重设的数学模型他肯定是看过的。 这种级别的数学模型,底层的数学逻辑对于他来说并不算什么。 按照道理来说,他完成的理论应该和前者是契合良好的,不会出现这种问题才对。 不过既然徐晓说出现了这种问题,那肯定是这两块中间出现了什么意外的情况。 徐晓摇了摇头脑袋,道:“这是在进入了临床实验阶段,接受实验的病人反馈后才知道的。” “以前我们都是通过小白鼠,恒河猴一类的动物进行的实验,这些动物肯定没法像人一样将自己的感受完整的反馈给我们。” 徐川想了想,道:“你们现在在哪儿进行实验?” 徐晓:“在金陵第一医院河西院区这边。” 徐川:“行,我过去一趟看看。另外你先将实验数据发给我看看。” “好,我整理一下马上发过去。” 挂断了视频通话,徐川俯身向前,开口道:“先不回研究院了,去一趟金陵第一医院河西院区那边。” 郑海点点头:“好。” 轿车行驶在路上,拐了个弯,沿着江边的栖霞大道朝着金陵第一医院河西院区驶去。 后座上,徐川从座位中间的储物箱中摸出来了一个三折叠屏手机。 这是华威那边的任总亲自送给他的,好像是去年下半年九月份出的最新款。 价格方面好像一个常规的就要两三万,具体他也不是很清楚。 他手上这个是华威那边特别定制的,三折叠的屏幕打开后足足有12.9英寸,足足有大尺寸平板的大小了。 不过折叠起来后,和正常手机的max版本却没多大区别,技术方面还是挺厉害的。 此外配套有书写笔,小键盘,卡套等各种常用的一些办公零部件。 日常生活方面徐川没用这个手机,基本都是丢在车上的,用于在出行的过程中临时处理一些东西,倒也还是挺方便。 铺开三折叠屏的手机,用来当做临时的办公电脑,徐晓那边的邮件已经发过来了。 将邮件中的实验数据下载了下来,点开,徐川一点一点的翻阅了起来。 虽然他对脑机接口技术并没有研究过,但作为当初推荐徐晓去学习研究的防线,再加上最近几年来一直都有关注自己这个妹妹的研究。 现在他对这方面的东西也了解了不少。 脑机接口这一概念其实提出的时间很早,在电脑这种设备刚出现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过相关的理论。 指在人或动物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创建的直接连接,实现大脑与计算机设备信息交换的技术。 其作用机制是绕过外周神经和肌肉,直接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全新的通信与控制通道。 它通过捕捉大脑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实现信息的传输和控制。 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开始有阶段性成果出现。 比如意念控制玩具、意念控制机械臂、意念控制轮椅等等的。 这其中比较有名的是霍金的轮椅。 他的轮椅不仅是一个代步工具,更是一个集成了多种高科技设备的智能设备。 从1963年开始,霍金的轮椅就经历了至少五次重要的升级,添加了各种各样的功能。 比如智能手指操控器,文字转换语音处理器,红外线监测脸部肌肉活动控制电脑技术,眼球追踪技术,脑机接口技术等等 这不仅可以让他正常生活,还能让他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研究和交流。 当然了,这辆轮椅是专门定制的,如果算上各种技术升级耗费的资金,价值至少千万以上。 简而言之,这种专门定制的技术,即便是能做到,也没有太多商业化的价值,更何况它的脑机接口技术也并不是非常的成熟。 毕竟人类大脑的信号的信噪比极低,且不同人脑信号特征差异较大,这使得传统的信号处理算法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脑机接口技术最主要的技术难题之一是‘如何实现高精度的信号采集和识别’。 简单的来说,就是每一个人的大脑产生的脑电波和脑神经信号都完全不同。 特殊定制的东西并没有意义,只有为此建立一套相对普适的转换处理系统,才具备真正的推广商业化价值。 徐晓刚刚和他聊的难题,就有一部分在这里。 至于另一部分,则在两套不同的系统之间的连接和转换问题上了。 第九百一十三章 :仿生学机械臂的恐怖性能与问题~ ~ 金陵。 第一医院河西院区的临床医学中心实验大楼门口。 徐晓和第一医院河西院区的院长正站在阶梯口等待着,不一会,一辆红旗轿车从远方的路口驶来。 看到这辆熟悉的汽车,徐晓眼前一亮,快步走了过去。 “老哥!” 推车开门,徐川刚走下来,耳边就响起了熟悉的声音。 脸上带着笑容,他看了过去,穿着医用白大褂的徐晓晃荡着扎起来的马尾,一个多月的时间没见,脸上又清瘦了不少,还带着一点黑眼圈。 “瘦了一点,最近熬夜了?”看着自家这个妹妹,徐川笑着问道。 徐晓:“不熬不行啊,脑机接口技术早一点解决,那些残障人士就能早一天恢复正常生活。” 徐川笑了笑,刚准备调侃一下,耳边就传来了另一个声音。 “徐院士,欢迎欢迎,欢迎您莅第一医院指导研究工作啊。” 水泥阶梯边,一名中老年男子满脸笑容的走上来,热情的伸出了双手。 一旁,徐晓笑着帮忙开口解释道:“这位是金陵市第一医院的曹宏胜曹院长。星光脑机接口技术和第一医院的合作临床研究就是曹院长推动的。” 徐川笑着伸出手,和这位曹院长握了握,开口道:“曹院长你好,徐晓的研究,多有麻烦您了。” 曹宏胜满脸的笑容,连忙开口道:“不麻烦,不麻烦,这哪里是麻烦,能合作这种前沿领域的科技研究工作,对于咱们医院来说纯属荣幸。是徐晓照顾我们才对。” 在门口寒暄了两句,徐川也没准备浪费时间,看向徐晓,开口道:“来的路上实验数据我已经看过了一个大概,现在带我去看看你的临床实验研究吧。” 徐晓点点头,转身带头朝着大楼里面走去。 搭乘电梯,一行人来到了临床研究中心大楼的七楼。 穿过了走廊,进入研究中心内部的一间看起来和病房没有太大区别的房间中,里面有着自愿接受实验的两名中年男子。 徐川扫了一眼,这两人都是典型的残障人士。 不同的是,其中一人少了右腿,缺少到了接近大腿一半的位置,连带着膝盖都是没有的。 而另一个人则是缺少了左手,截肢到了靠近肘关节的位置。 相同的是,现在的这两人,失去了肢体的部分都已经接受了手术,装上了银白色仿真学假肢。 不过可能是考虑到目前正在进行临床实验,无论是右腿假肢还是左手假肢都没有覆盖仿生学皮肤,机械臂上的各个零部件和管线清晰可见。 这是为了方便临床试验过程中的各种调试工作。 看到一行人进行,房间中,两名接受实验的中年男子中,缺少了左臂的中年男子站起身,走了过来。 “专家,我这手臂,控制的时候总感觉有些发抖和肿胀,这种实验,对身体真的没影响吧?” 说着,他还用右手摸了摸后脑勺,虽然说用手摸不到,平常也感觉不到什么异样,但大脑里面多了一块东西,总让他感觉到很是别扭。 毕竟对于他这种农民来说,大脑这种打一下搞不好就能打死人的地方,种进去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总是让人不安的。 尤其是在移植是左手的假肢后,虽然能控制了,但时不时的抽搐发抖和一些他自己没想过的动作,但假肢自己做了,更是让他有些心慌。 徐晓走了过去,将对方手臂上的半截袖子卷上去,仔细的观察了一下移植仿生学假肢和手臂本身的接口处,按了按皮肤,确认没什么问题后笑着安慰道。 “放心吧,目前来看移植的地方吻合恢复的很不错。” “我们用的是最好的仿生学材料,这种材料能很好的和人体的皮肤骨骼相融合。目前来看,仿生学肌肤和材料与你本身的手臂组织已经生长愈合在一起了。” “至于使用时偶见的一些抽搐发抖和一些其他动作,这些目前都属于正常情况。” “毕竟这种新型技术还是需要不断优化的,放心吧,虽然使用方面还存在一些小问题,但我可以保证移植的仿生学机械臂和脑机芯片不会对你的身体健康造成其他的影响的。” 徐晓耐心的解释着,这些话她其实说了不止一遍两遍了。 不过面对两位参加临床试验的患者,她依旧保持着温和耐心的态度。 笑着解释了一下,徐晓将徐川从身后拉了出来,推到眼前这个接受临床实验的病人面前,笑眯眯的开口道。 “如果你不相信我,那么他你应该认识。徐川院士,以前经常在电视上出现的。” 打量了一下徐川,这位中年农民满脸的兴奋,咧开嘴笑着道:“大科学家,我认识,之前在电视上看到过,说是发现了什么聚变技术,现在电费都降下来了,一年家里能省下一千多块。” 徐晓笑着道:“他这次过来,就是专门为了你们移植的仿生学机械臂出现的问题而来的。” “放心吧,再过一段时间,你们身上的手臂和小腿,就能变得和原来的手臂大腿一样,可以正常使用,正常生活,正常劳作。” 听到这话,这名中年男子脸上满是笑容,止不住地点头笑道:“那感情好,那感情好,麻烦你们了,专家,谢谢你,大科学家。” 徐川笑了笑,和这位接受临床实验的中年男子笑着打了个招呼,装模作样的帮忙检查一下移植手臂的情况后,笑着将徐晓说过的话转变了一套话术重新说了一遍。 一旁,徐晓笑着开口道:“两位跟我来吧,现在去临床实验中心。” “这次徐院士过来,要看看这些仿生学机械臂的实验情况,我们要按照之前的实验流程正常走一遍实验流程。” 说着,她带头朝房间外走去,徐川暂时没动,目光落在了紧忙跟上去的两名接收发脑机接口+仿生学机械臂临床实验残障男子身上。 当然,主要的目光落在另一名失去了右腿的实验者上面,观察他右腿假肢的行走情况。 虽然说因为没有包裹仿生学皮肤的关系,这种仿生学机械腿看上去有些格格不入。 但行走起来却没有太大的问题。 无论是屈膝、抬腿、还是脚跟落地后再整个脚面触底这些常人行走的姿态几乎都完美的做到了。 一旁,郑海眯着眼看了一会后,开口道:“这位失去了右腿的同志,应该是从军队里面出来的,而且退伍应该没多久的时间。” 闻言,徐川有些诧异的看了他一眼,好奇的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郑海笑了笑,道:“气质,还有走路的姿势。” “虽然受安装上去的那个机械腿的影响,看上去有点不同,但这种感觉我不会认错的。” “一个农民,一个军人。” 徐川笑了笑,道:“她这挑的临床实验人员倒是挺有意思的。” 郑海不置可否,开口问道:“这种机械腿,价格应该不便宜吧?” 徐川:“造价应该超过了百万,这是临床实验设备,具备了最详细的功能。” 马斯克手中的neuralink脑机接口公司买回来后,便和他之前帮徐晓开的‘星光虚拟科技公司''两者融合在一起了。 虽然具体不是很清楚这种仿生学机械臂的造价,但绝对价值不菲。 听到这个价格,郑海皱了下眉头,道:“如果是这样,恐怕很多人都用不起。” 徐川笑了笑,跟上了前面离去的实验小组,开口道:“每一项新技术刚出现的时候都是昂贵的。” “就像手机和电脑,在刚开始出现的时候,也没有几个人用得起。”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手机和电脑不几乎都是人手一台吗?慢慢来,不急。” 临床实验室设置在七楼的另一边。 徐川跟着过来的时候,徐晓和相关的研究人员已经在做各种准备工作了。 等待了一会后,一名穿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代替了徐晓的工作,手中捏着一个记录板走了过来。 “今天的实验和之前一样,你们谁先来?” 听到这话,实验室中,另一名失去了右腿的中年男子举起了手,开口道:“我先来吧。” 顺着声音,徐川看了过去。 这间实验室的面积不小,里面有各种实验设备。 在工作人员的辅助下,这名从军队中出来的军人动作麻利的穿戴好了各种感应数据装置。 行走、慢跑、快跑、深蹲、单腿蹲、单腿站立.坐姿、躺姿、负重.快速反应、灵活性. 一项项的基础下肢功能性测试在实验室中进行着。 站在实验室中,徐川饶有兴趣的观察着这名临床试验者的活动。 一旁,徐晓轻声开口道解释道:“对于仿生学机械臂来说,这些基础性的测试,主要可以分成运动范围、速度性能、加速度性能位置重复精度、路径跟踪精度、碰撞检测.载荷性能测试等十七大类。”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可选测试。” “比如力度控制测试、模态分析、扰动抑制、环境适应测试、续航等等。” “基础测试和可选测试两者联合,可以对仿生学机械臂以及脑机芯片的控制系统、电源系统等系统做出全面评价,无论是整体性能和可靠性,都能够在这些测试中完成。” 徐川好奇的问道:“测试项目一共有多少?” 徐晓思忖了一下,回道:“基础性测试和可选性测试加起来一共有五十六项。” “除此之外,还有材料的刚度测试、防护等级测试、安全泄露检查等等条例。所有的加起来.” “嗯,如果是从材料开始算,可能有一百多项。” 一旁,一直沉默注视正在实验的郑海突然开口问道:“我能问问,这种仿生学机械腿的最大载荷能达到多少吗?” 徐晓不假思索的回道:“目前对机械腿的临界载荷测试是五百七十三千克,单腿载荷,是在独立的实验中,也就是没有手术接入人体的实验中得到的。” “超过这个载荷,它的膝关节材料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次数多了会导致连接处的材料直接裂开,变形、损坏等等。” “至于已经接入人体的实验测试,考虑到实验人员本身的骨骼强度,目前我们只进行了一百五十千克以下的载荷测试。” “简单的来说,就是在使用仿生学机械腿单腿站立的情况,通过其他设备的辅助,它能够在负担人体本身重量的情况下再承受一百五十千克以下负重,进行下蹲、起立等活动。” “有什么问题吗?郑大哥。” 郑海想了想,道:“机械腿的运行,是需要外部提供能源或者电能的吧?比如电池?续航能有多久?” 单体实验五百公斤以上的临界载荷,人体实验单腿超过一百五十公斤,再加上成年男子自身的体重,至少超过两百五十公斤的负重,这机械腿,如果没有限制的话,性能夸张的有点过分了。 徐晓点了点头,道:“当然,这种仿生学设备是通过将脑神经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控制的,肯定需要外部能源支撑它的运动,不然能量从哪里来?” 停顿了一下,她看向正在进行测试的实验人员,接着道:“目前我们使用的是两块锂硫电池作为能源供应,在正常活动下,手臂大概可以维持15个小时。” “而大腿因为承重更多,需要更高的供能的关系,大概只能维持8个小时左右。” “不过更换电池还是相当方便的。” 徐川看了一眼郑海,好奇的问道:“你有想法?” 郑海沉默了一下,点点头道:“的确有一些,不过等测试完成后再说吧。” 闻言,徐川也没多想,扭过头目光落在正在进行临床实验的患者身上,认真的观察着。 很快,徐晓此前说过的问题,在这次测试实验中出现了。 实验室中,正在进行着碰撞检测测试,也就是人为设置机械臂的碰撞条件,测试碰撞检测功能是否正常的实验中。 这条安装上去的机械腿出现了异样的情况,在躲避从测试设备中扫出来的泡沫棍的时候,它的出力太大,以至于两腿之间的力矩平衡瞬间被打破。 在机械腿的反馈下,这名接受实验的军人整个人像是单腿跳一般,歪斜的飞了出去,摔倒在了地上。 看到这一幕,一旁随时待命的工作人员立刻上去关掉了设备,然后将他扶了起来。 徐晓抿着嘴,叹息着开口道:“这就是我之前说过的问题之一了,在进行活动的时候,从脑机接口芯片中传递到仿生学机械臂的信号会出现异常。” “有时候可能是放大,也有时候可能是缩小,这会导致原本正常的运动出现不平衡的状态。” “就像刚刚的蒋盂一样,在不受控制的机械腿发力下,整个人被推着‘飞起来’,失去了平衡。” “这种问题出现的时间不均,但概率挺高的,这也是我最苦恼的问题。” 第九百一十四章 :单兵机甲的构想! 如果说移植在残障人士身上的仿生学机械腿从某种程度上展现了这种设备除了代替下肢的日常功能外,还具备了强悍的力量、爆发力属性。 单腿超过五百公斤的承载能力,这还是在材料本身具有限制的情况下,如果更换性能更好的材料,能提供的爆发力可能更加的恐怖。 但即便是这样,在面对仿生学机械臂展现出来的灵活性方面,机械腿依旧落入了下风。 就连徐川,都有些被自家这个妹妹折腾出来的东西惊讶到了。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支仿生学机械臂能做到比正常人手臂,手指更多的功能。 就像人的手指和关节,尽管可以弯曲曲折,但可没办法做到三百六十度的旋转,反向弯曲抓取。 而这只仿生学机械臂可以,它的每一根手指都是独立的,可以单独的传递神经感应信号。 关节处则是通过微型的伺服电机、卫星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精细化的零部件,抓取和夹捏物品轻而易举。 举个最为简单的例子,一个正常人,是无法将手掌弯曲一百八十度,让手心或手背和小臂贴合在一起的。 但这支仿生学机械臂可以。 尽管控制它的临床实验者用起来很别扭,远没有正常的抓取,握拳,捏放一类动作顺畅。 但它的的确确的做到了,就在徐川和众人的眼皮子底下。 看着这灵巧无比,甚至远超正常人手臂的仿生学机械臂,徐川脸上带着浓浓的兴趣。 在两名临床实验患者完成了相关的检查流程后,他看向徐晓,带着感兴趣的语气问道。 “晓晓,这种仿生学机械臂,能够做成外骨骼的方式吗?或者说独立机器人的那种类型。” 徐晓点了点头,回道:“可以倒是可以,不过仿生学机械臂使用的各种伺服电机、卫星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零部件都比较精密。” “而且目前我们并没有像其他的机器人公司一样编写相关的机器人ai程序。所有控制体系,都是基于脑机接口芯片和相关的脑神经信号数据库调动的。” “如果老哥你想单独的将其当做机器人,控制方面也是个巨大的难题。” “至少目前我们还没研究过通过脑机接口芯片直接控制一整个仿生机器的实验。” “像这种残障人士,本身就缺少了一条腿或者一只手臂,从大脑传递出来的神经信号可以直接传递给仿生学手臂,不会出现冲突和重复。” “如果是单独的机器人控制,我暂时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毕竟临床实验才开始。” “不过这也是我们接下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停顿了一下,徐晓扁着嘴继续道:“不过这些都是小问题啦,老哥,现在的问题是神经信号传递有误差,不解决这个,这项技术根本就没法用。” 徐川点了点头,笑着道:“不用太着急,能做到这种程度已经相当的优秀了。” “至于神经信号传递误差问题,你将相关的实验数据整理一下,包括那两个数学模型运行时的一些数据,完整的发我邮箱,我找时间给你看看。” 听到这话,徐晓脸上的忧愁顿时消散,喜笑颜开的蹦了过来,撒娇道:“老哥最好了!” 实验室中,徐川笑了笑,刚准备开口,又忽然想起了什么,看向郑海,好奇的开口道:“对了,郑海,你之前准备说什么来着?” 郑海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道:“其实也没什么,主要是想问问,晓晓研究的这种设备能否军用。” “比如外骨骼作战装备,单兵机器人,机动外骨架之类的东西。” “不过晓晓刚刚说了,目前这种仿生机械装置主要通过神经信号控制,能否同步操控还是个未知数。” 徐晓笑着道:“郑大哥这个问题其实我早就思考过了,将这种仿生学机械臂成体系的运用到军事装备上,也并不是完全行不同事情。” “嗯?怎么说?”郑海好奇的问道。 徐晓思忖了一会,道:“理论上来说,如果通过神经信号同步器加上神经信号阻拦装置,是可以远程控制仿生学机器的。” 听到两个学术名词,郑海有点茫然的看了过来,不是很理解徐晓说的意思。 徐晓想了想,解释道:“简单的来说,就是通过脑机接口芯片,临时的将大脑的活动脑信号全部截流,不让它流向身体,而是转移到仿生机器人上。” “这样一来,就可以做到在人体不需要移动的情况下,可以远程操控机器人进行活动的同时,还可以保持人体不需要移动。” 闻言,郑海迅速询问道:“能做到?” 徐晓耸了耸肩,道:“理论上可以,不过目前我们研究的脑神经接口+仿生学机械臂还差的很远。” “如果要实现这项技术,最核心的问题有两点,首先是外界信号的反馈,能够实时并且清晰稳定的传递回大脑,且需要让大脑接受的同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 “比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感官。” “第二点则是这项技术如果遭遇到电磁攻击,很大的可能性会直接报废。” “你知道的,目前传递各种信号的主要方式都是电磁波。而电磁攻击对于电磁波的信号传递打击是致命的。” “所以我其实并不是很推荐这方面的技术运用到军事上。” “一方面实现的难度较高,另一方面容易遭受到打击。” 停顿了一下,徐晓看了过来,笑着道:“不过要运用外骨骼到军事上还有另一种方法,更简单也更容易实现。” “什么方法?”郑海快速的追问道。 徐晓:“同步式外骨骼!” “同步式?” “对!同步式!” “简单的来说,就是在传统的外骨骼可穿戴装备上,通过脑机接口芯片,将肢体活动的神经信号同步到仿生学外骨骼装置上,取代原本的智能感应及ai控制系统。” “这样一来,它会比传统的外骨骼装置更加的灵活,更适配人体的活动,更加的适应复杂的军事行动。” “甚至!” 说到这,徐晓已经有点兴奋了起来,语调都高了几度,挥舞着手臂激情的说道:“甚至我们还可以通过完全化的外骨骼装置,来将整个人都包裹起来。” “这样一来,人体在内部,外骨骼全部覆盖身体,如果再在外骨骼内部添加一下适配度的缓冲材料,能够更好的应对武器的杀伤。” “当然了,这种外骨骼装置,严格的来说已经不是外骨骼设备了,它应该叫做单兵机甲!” 听到徐晓的想法,看着她那兴奋的劲头,徐川忍不住摇了摇头。 这丫头,从小到大都喜欢异想天开和冒险的事。 单兵机甲,这种东西真的要是被她弄出来了,以后的她的人身安全,恐怕又是个大问题。 老实说,站在一个哥哥的角度上来说,他其实并不是很希望徐晓去研究这些东西的。 因为碰了以后,就必定会被cia等情报组织和敌对国家盯上。 就算是国家能像保护他一样将徐晓保护起来。 但任何的事情,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相对比这些研发来说,他更在意徐晓能安安稳稳的生活。 算了,随便她吧,反正星光虚拟科技公司的股份有百分之五十在他的名下,到时候即便是真研究出来成果,安在他头上好了。 反正他也不缺这一个成果,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他早就在cia的重点关注名单上了。 甚至在那边,他可能是重点单独关注的目标,对方早就恨不得弄死他了。 一旁,听到徐晓的解释,郑海眼睛也亮了两分。 他看向徐晓,开口道:“需要实验人员吗?我这边可以帮忙联系一下军方那边,安排几个人配合你们的后续研究?” 徐晓还没说话,徐川便笑着插话道:“这个事我来处理吧,单纯的安排几个人配合研究意义不大。” “老哥?”徐晓疑惑的看了过来。 徐川笑了笑,道:“除了人员问题,你别太小看了部队那边的研发能力。” “无论是不部队那边装备处本身的研发能力,还是国防七子大学那边的科研人员,都可以加快你在这些研究上的进展的。” 说完,他又默默的在心里补了一句。 “除了研究进展外,这些研究机构和高校还可以分担一些名气和外界的压力,至少可以减少境外情报机构对你这个傻丫头的一些重视度。” “莽莽撞撞的,唉~” 叹了口气,徐川摇了摇头,将心思收拢了回来。 有些时候,出名有时候真的不是一件好事,只希望他能够尽可能的多保护一些时间吧。 紫金山脚下,别墅群中。 洗了个澡擦拭干净头发上的水滴后,徐川步入书房,打开了电脑。 将手中的u盘插进电脑里面后,他喊了一声。 “小灵,帮我将这个u盘里面的数据资料导入到sas数据库整合平台、mathcad、mab等软件里面。” 书房中,轻灵的声音很快响起。 “收到,主人!” u盘中的数据文件,是徐晓那边和脑机接口芯片以及仿生学机械臂的一些临床实验数据。 至于sas数据库整合平台,mathcad、mab等软件,则是几款广泛应用于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商业智能和科学研究等领域的统计分析软件。 要解决脑机接口芯片和仿生学机械臂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找到问题的所在。 当然,这个问题所在并不是徐晓所说的从脑机接口芯片中传递到仿生学机械臂的信号会出现异常问题。 而是实实在在反馈在这些实验数据中的一场情况。 至于研究的方向,自然是从徐晓和刘嘉欣两人一起建立起来的脑神经多电极阵列重设数学模型,以及他之前专门帮忙研究的量子理论的模拟神经信号及电信号转换上。 按照徐晓的说法,问题极大可能出现在这两套数学模型对脑神经信号的转换上。 但对于徐川来说,从感觉上来说,他其实不太认为问题会出现在这里。 无他,对于自己的研究成果的自信而已。 脑神经多电极阵列重设数学模型他并不是没看过,当初帮徐晓解决量子理论的模拟神经信号及电信号转换难题时,就详细的检查过了。 而以他的性格,在解决这个难题的时候,不可能不考虑两者之间转换难题。 不过有一个切入点,总比没有好。 先排除两者之间的转换冲突可能会导致神经信号数据异常的问题,再来寻找其他可能存在的问题,在处理这种应用问题上是最快的方法了。 “主人,所有的数据都导入完成了。” 书房中,小灵的声音响起,徐川随口夸了一句:“厉害的,效率真快。” “谢谢主人夸奖,小灵会继续努力的(w)!” 徐川笑了笑,拖过鼠标,先打开了sas数据库整合平台,目光落在了徐晓提供过来的数据上。 相对比以往他解决过的应用数学方面的难题来说,脑机接口芯片和神经信号转换冲突的问题其实也差不多。 别看生物学和物理化学这些领域几乎不沾边,但对于数学来说,核心并不在表面上呈现出来的东西上。 对于任何的信息流动来说,数学永远都是藏在最深处的规律。 比如计算航天器的运行轨道,计算高能粒子的收缩通道,计算化学反应过程中的键能转换,都可以通过对应的数学工具来完成。 脑电波神经信号与电信号之间的转换也不例外。 盯着屏幕中打开的软件界面,徐川嘴里念叨了一句。 “如果要先排除掉两个数学模型之间转化冲突导致的误差,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欧氏距离和皮尔逊相关系数来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了。” “不过在那之前,先建一个建议常用神经元模型对多电极阵列重设数学模型产生的信号数据做一个处理看看好了。” 思索着,徐川嘴角勾起一丝笑容。 基础量子理论建立起来的模拟神经信号及电信号转换理论和常规的神经元转换模型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要确保前者转换出来的数据并没有问题,最快的方法就是让这些数据走一遍常规的神经元转换模型。 第九百一十五章 :复杂的脑电波难题 如果说是让他深入脑机接口和仿生学机械臂的实验数据去进行研究工作,徐川自认为自己是没有这个本事的。 术业有专攻,哪怕是牛顿、达芬奇这种涉及众多领域的全能科学家,也有不懂的领域。 生物领域的确不在他的学术研究范畴中。 不过,如果只是让他从这些实验数据和实验图像上挖掘数据,利用数学工具分析其中的规律,他还是能做到的。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窗外的天色渐渐黯淡了下来。 花费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徐川完成了对数据的初步整理,并且在hodgkin-huxley霍奇金–赫胥黎模型的基础上离子电流动力学公式。 处理好这些后,他将手中初步完成的公式和数据发给了川海网络科技公司。 从口袋中摸出手机翻开通讯录,从特别关注中找到了那个熟悉的名字后,他拨了过去。 电话响了两声很快便接通了。 “喂。” 电话接通,轻柔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徐川脸上扬起一抹笑容,开口道: “我发了份邮件给你,明天上班后找几个人帮忙按照邮件里面的东西建个数学模型。” “嗯,好,我等会看看。” 徐川笑着说道:“又要辛苦你了,过两天请你吃大餐。” “那我就等着了。” 闲聊了几句,徐川也没多想,挂断了电话。 与此同时,另一边,栖霞山新开发区的某个高档住宅内,刘嘉欣看着挂断的电话和黑下去的屏幕,脸上露出了个温柔的笑容,重新打开了淋浴的花洒。 川海网络科技公司那边的效率很高。 仅仅用了四天的时间,在徐川给出了建模资料的第五天便将一个完整数学模型送了过来。 收到模型后,徐川直接将其加载到了家里的小型超算中心上。 不得不说,有一台超算,哪怕仅仅是小型的,在处理各种数据上都无比的快捷,这是普通电脑,哪怕再昂贵的服务器都无法比拟的。 在小灵这个ai学术助手的帮助下,仅仅花费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相关的数据便全面完成了计算。 “果然,问题并不在量子数学模型和传统多电极阵列重设数学模型的数据转换上。” 盯着屏幕上整理出来的运算数据,徐川眼眸中带着一丝‘不出所料’的神色,嘴里轻声的念叨了一句。 正如他的预料一般,他此前针对性建设的量子数学模拟模型,和徐晓自己建的传统多电极阵列重设数学模型并没有什么冲突。 两者的数据转化相当的顺畅,更不存在将实验数据放大缩小或修改的情况。 “如果问题没有出现在这里,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干扰?” 目光落在实验数据上,徐川的脸上带着感兴趣的神色。 之前仿生学机械臂和机械腿的测试实验他是看了的,徐晓说的问题的确存在。 脑神经芯片感应到脑电波信号在转换成电信号传递到仿生学机械臂后,的确出现了异常的情况。 翻了翻这些实验数据,徐川陷入了沉思。 虽然说脑机接口技术并不在他的研究领域,但一些大致的情况他还是有所了解的。 抛开人机界限的模糊、精神隐私与自主权的保护、神经干预的伦理界限等等伦理难题外。 脑机接口技术最主要的问题有两个。 一个是植入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问题。 比如植入式脑机接口使用的材料,可能会引起大脑排异反应,或者因为移动造成脑损伤等等。 毕竟大脑是人体所有的器官中精密度最高的。 遭遇任何的外力,都可能导致脑损伤脑死亡之类的严重问题。 不过这个问题在目前不用考虑,因为材料的生物兼容性问题理论上来说并不会导致神经信号的转换与传递的异常。 “会不会是脑电波信号的捕捉并不全面?” 翻阅着电脑中的实验数据,徐川脑海中冒出了一个想法。 对于脑机接口技术来说,神经信号捕捉的局限性是一个相当大问题。 一个普通人的大脑大约有约860亿个神经单元,而目前人类所能捕捉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意味着还有大量的神经信号无法被有效利用。 尤其是大脑中的神经网络并非简单的线性叠加,而是涉及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这就使得同时发生的编码难以被解析。 而区分特定行为的大脑神经信号的编码与其他行为的编码,仍是一大挑战。 会不会是这方面有问题。 思索着,徐川点开了徐晓给他的资料中的另一个文件,这里面有她和星光虚拟科技公司的团队专门为星光脑机接口芯片而开发的技术。 一种两节rnn架构,非线性动态建模的方法。 这种技术使用循环神经网络架构和训练方法,通过非线性、动力学建模、行为相关神经动态的分离和优先级以及连续和间歇行为数据建模。 能够提高神经-行为预测的准确性、优化原始局部场电位的识别等传统神经信号模拟技术难以做到的领域。 不过想要从这些算法和实验数据中找出问题,哪怕是他,也一时半会难以做到。 毕竟一方面这并不是他熟悉的领域,另一方面神经信号的实验数据量,有点大。 其他的不说,光是正常清醒状态的大脑节律,与思考、有意识解决问题、对外部世界的注意力有关的β波(贝塔波)频率就高达14-30hz。 听起来这个数据似乎很小,毕竟每秒钟波动14-30次对于人类的研发的科技来说并不算什么。 但如果是结合脑神经对于各种外界信号的反馈和处理,进而产生的数据,就是一个庞大无比的量了。 好在对于脑神经型号来说,绝大部分的数据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指标来进行归类。 否则要通过脑机接口芯片处理如此庞大数据根本就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 书房中,徐川端起瓷杯中早已经凉了的茶水喝了一口润了润嗓子,活动了下疲劳的眼睛。 “小灵,帮我盯一下sas数据平台的数据分析工作,如果出现了和之前已经完成的数据幅度超过百分之五以上的数据提醒我一下。” “好的,主人!交给小灵吧!” 书房中,小灵的声音响起,徐川拉开椅子,朝着外面走去,准备去冲个澡。 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他在应用数学上遇到过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难题了。 几乎所有的脑神经型号数据和转换的电信号数据从数学的角度上来说都没什么问题和异常。 哪怕是通过sas数据平台对整个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都没有找到问题。 在排除掉了两个数学模型之间的数据转换可能存在的误差和问题后,一连好几天,对于脑机接口技术中出现的问题,基本都没有什么新的进展。 冲了个澡,去掉了一身的疲惫后,徐川从冰箱中摸出来一袋酸奶,叼在嘴里朝着书房中走去。 脑机接口芯片方面的问题已经耗费了他十来天的时间了,如果这两天再找不到问题,他就准备先放一放。 虽然没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会影响他在徐晓心中‘无所不能’的形象。 但他手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工作,不可能将时间都消耗在这个上面。 正当他思索着暂停研究后该怎么挽回自己在徐晓心里的形象时,书房中,ai学术助手小灵的声音响起。 “主人,sas数据平台分析的实验数据出现异常!” 听到这个声音,徐川整个人都精神了起来,快速的询问道:“异常,什么数据出现了问题?” 这该死的问题,已经折腾了他好久了。 更关键的是一点问题都没有找到,没有任何的推进这种感觉对他来说实在太难受了。 “eeg事件相关电位信号的数据对比,目前有一个相位锁定的恒定波形数据超过了平均值,达到了207.76%。” 闻言,徐川快步的走到了电脑前,道:“拉出来,我看看!” “呐,就是这个!” 电脑屏幕上,小灵快速的将异常数据从分析数据中提取了出来。 入目,一张eeg脑电波图像映入眼帘中,盯着眼前的实验数据,徐川眼眸中带着一丝古怪。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好像是eeg脑电波信号中的erp电位信号数据吧?2-10微伏的波动,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个波动好像与基本的低级感知有关?” “是的哦,主人。” 小灵的声音在书房中响起,带着一些拟人的情绪说道:“我刚刚查阅了一下您提供的脑电波信号数据,该类型的电信号波动在资料记载中是人体潜意识自发产生的无规律的周期性脑电变化波动数据。” “它是从连续的eeg数据中提取出的、对特定刺激,例如在计算机屏幕上看到的图片或文字的潜意识刺激性反应神经信号。” 听到小灵的话,徐川下意识的摸了摸下巴。 他好像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了。 不过这还需要大量erp电位信号的数据分析来验证它的想法。 脑海中的思绪流转了一下,他快速的开口道:“小灵,暂停其他的分析工作,将对eeg神经性的关注重点放到2到10微伏的数据上。” “我需要对于erp电位信号的恒定的波形和潜伏期波形有一个全面的判断数据,如果不出意外,我可能找到问题在哪里了!” “收到!(w)” 2到10微伏的波动,就是eeg脑电波信号中的erp事件相关电位的波动信号。 它比自发脑电更弱,一般只有2到10微伏。在采集信息数据的时候,因为信号数据更弱的关系,通常会淹埋在自发的eeg脑电中。 所以分析erp信号一般需要使用特定的技术手段才行。 不过对于徐川来说,这并不是什么难事,甚至都轮不到他自己动手,小灵就能够直接动用超算中的各种工具完成。 有了特定的分析方向,在小型超算的加持下,相关的数据分析工作很快就完成了。 看着屏幕上的分析结果,徐川嘴角勾起了一丝幅度。 果然,他的猜测是对的,问题就出在更为微弱的erp事件相关电位信号上。 大脑和人体的活动,远比他想象的更加神奇。 通常情况下,医学界普遍认为,对于控制躯干运动的神经信号,是由主动信号的8-100hz的α波、β波、γ波等脑电波主导的。 比如8-13hz的α波,一般控制着放松状态下的脑电活动。 如人在静坐、放松、关闭眼睛时,α波会逐渐增高。 同时,α波还与认知加工任务的执行、手眼协调能力、情感调节等方面有一定的关系。 而13-30hz的β波,多与活跃的认知加工任务有关,如思维决策、注意力等。 尤其是在肌肉运动执行中,β波能够提供关于肌肉的不同段落运动速度和握力控制的信息。 还有可以反映肌肉紧张度和肌肉缩短的速率的γ波。 这些主动性脑电波通常被认为是控制人体活动的主要电信号。 而那些更低层次的自然微弱脑电信号,通常控制着人体的潜意识活动。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能更加的微妙。 运动也不全是主动性脑电波信号完成的,在人体的剧烈活动中,弱频次的脑电波信号也会对肌肉做出一定程度的指挥! 快速的将电脑上的分析数据整理出来,徐川嘴角勾起一抹弧度。 尽管对脑电波的研究并不是多么的深入,但数学上的直觉告诉他问题就出现在这里! ps:生物方面的东西不是很懂,如果有什么有问题的地方,或者刚好有这方面的大佬在看,写错了的话别介意。 我也被整的头晕脑胀的,资料看了一大堆,但是人是懵的。 后面不搞这么复杂了,直接爽吧ψ(`)ψ 第九百一十六章:能拿诺贝尔奖的,都是这种怪物吗? 既然找到了问题,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 虽然说彻底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徐晓的团队进一步对弱频次的脑电波信号参与人体活动的控制进一步做出研究。 但是通过数学工具对脑机接口芯片中的转换模型进行一些修改,临时性的调整相关的信号波,起到阶段性的解决效果对他来说并不难。 cm·dv/dt=i-gl·(v-el)-gkg^n·(v-ek)-gcam∞(v-eca) dn/dt=ф(n∞(v)-n)/tn·(v) 看着眼前的两行数据公式,徐川嘴角勾起了一抹笑容。 它在原有无法描述生物神经元一次尖峰放电后的超极化期的基础上,通过减少了hh模型中动态变量的数量来简化模型。 这可以做到的改变时动作电位的产生,进而解决导致一个鞍节点分岔到一个极限环的难题。 简单的来说,这种方法没法彻底的解决脑机芯片的难题。 但至少可以在弱频次的脑电波信号异常的情况下,通过数学模型进行人工干预,将其通过与常规数据的对比控制到一个‘标准’的范畴中。 如果是手臂与腿部这类肢体,则会通过与另一部分的神经信号进行对比。 毕竟普通人在运动的时候,通常情况手臂和双腿的发力是接近的,这样可以防止突然的发力不平衡失控。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应该足够用了。 但对于后续的军事化外骨骼或徐晓的设想的机甲来说,却是一个重大的缺陷。 因为它是强行进行控制的,军人在行动的时候,可能会做出单手单腿力度远比另一只更高的行动。 如果这个时候系统强行介入了,会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 不过目前来说,应该足够用了。 后续的优化,可以让徐晓的团队慢慢来进行。 金陵。 第一医院河西院区的临床医学中心实验大楼,七楼的临床实验室中。 几名脑机接口芯片技术的核心研究员正伸长脖子好奇地看着这边的情况。 费力挤到了围观队伍的前排,项目中负责电信号模拟技术的吕光远拍了下另一名同事孙榆的肩膀,好奇问道。 “你说徐院士什么开始研究脑电波脑机接口芯片这些东西的?之前好像没听说过啊。” 负责脑电波感应技术模块的孙榆耸了耸肩,摇头道:“不知道,这个问题你问我,我问谁去?” “那你说他真的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听到这个问题,孙榆摇了摇头,下意识的说道:“不可能的,别做梦了。” “全世界都折腾这么多年了,要是这么容易解决,早就解决了。” 脑机接口芯片精确的感应并转化脑电波信号的难题,不仅仅是星光虚拟科技公司的难题,也是全世界的难题。 如果从人类学会通过应用脑电波技术开始算,这个难题已经困扰人类至少五十年以上的时间了。 尤其是在星光虚拟科技公司这边。 自从与马斯克的neuralink脑机接口公司合并后,其在该领域的研究可以说是全世界领先的。 不敢说稳居第一,至少也在前三。 但面对精准感应脑电波并转换成可供机械执行的电信号难题时,依旧如同面对一座险峻的山峰一般,难以登顶。 他自己就已经是这个领域的顶尖学者了,但面对这一难题时依旧没有任何的办法。 话音刚落地,孙榆就想到了徐川那辉煌的战绩,犹豫了一下后补充道:“不可否认徐院士的确很厉害,但生物和数学物理这些领域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他真要是能解决这个问题,达教授的棺材板怕是都盖不住了。” “达教授?谁?” “达尔文。” 吕光远:“.” 听到这个名字,吕光远的嘴角不自然的抽了抽,达尔文是个什么鬼? 虽然说这名字的确出名,但他和脑电波也没有什么关系啊,人家是研究进化论的。 脑海中的思绪闪过,就听到孙榆幽幽的开口道:“到时候达尔文怕是会揭棺而起,掐着他的脖子喊,就你丫的违背进化论偷偷的进化出了量子大脑是吧!” 吕光远:“.” 与此同时,另一边,通过家里的小型超算完成的优化程序已经加载到了控制程序上。 从星光虚拟科技那边调过来的程序员调试了一下,确认没有什么问题不会引起bug和冲突后站起身汇报道。 “徐院士,徐总,优化程序已经加载上去了,测试一切顺利。” 徐川笑着向他点了点头,表示谢意:“麻烦你了。” “不麻烦,不麻烦。” 加载程序的程序猿嘿嘿一笑,摸了摸自己闪亮的光头后退了下去。 徐川看向徐晓,笑着开口道:“再做一次测试吧,看看之前的问题还会不会有。” 徐晓点了点头,也没多想,安排工作人员将两名接受临床试验的残障人士带了过来。 新一轮的临床实验很快开始。 和上一次不同的是,这一次因为从星光科技那边抽调了其他核心科研人员与设备过来的关系,实验是同步进行的。 在医护人员和科研人员的指挥下,一项项的临床实验有序的进行着。 站在实验室的里面,徐川和金陵市第一医院的院领导站在一起,安静地等待着实验的结果。 站在旁边的曹宏胜侧目打量了两眼后,脚步轻易更靠近了两分,小声的开口道:“没想到徐院士对脑机接口技术还有这么深的研究。” 徐川侧头看了他一眼,笑着说道:“并没有。” 曹宏胜:“???” 并没有? 是个什么情况? 你都参与进脑机接口芯片的研究中了,还帮徐晓解决精确的感应并转化脑电波信号的难题,你现在告诉我你在这一块并没有什么研究? 被徐川突然的这一句‘并没有’给整的有些懵逼了,曹宏胜好一会儿没反应过来,本来准备继续拍的马屁也憋在了心里,一口气有点没缓过来。 看着呆愣的曹宏胜,徐川笑了笑,解释道:“我对于脑机芯片技术的确没什么研究,这项技术一直都是徐晓在带人进行开发。我只不过是帮忙在脑电波和神经信号的转换模型上做了一点微小的研究而已。” 说是微小的贡献的确是在谦虚,毕竟脑电波和神经信号的精确转换模型一直以来都是虚拟现实技术的核心难题之一。 毕竟精准的将脑电波转化成能够控制机器设备的电信号,对于脑机接口芯片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来说本身就是研究的重点,是起决定性的因素之一。 所以说微小的贡献,那绝对是在自谦。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徐晓在脑机接口芯片和虚拟现实技术上的研究,的确相当的优秀。 遗憾的是,顶着他妹妹这个身份,要想得到其他人的认可,难度只会更高,无论从哪方面来说。 就像是脑机接口芯片上的研究,即便是参与了临床试验的曹宏胜院长,也下意识的将功劳划分到了他的身上,更别提其他人了。 对于这些,徐川也没什么办法。 有些时候,享受了他这个哥哥带来的一些便利,自然也会在其他地方带来一些困扰。 尤其是对于一个有志在学术研究上做出成果的学者来说,很多时候即便是她做出来再多的成果,也会有人猜测是不是她哥哥做好后给她的。 这种事情在学术界内部并不少,比如六岁的小学生发布sci学术期刊,七岁的神童在癌症研究上做出巨大的贡献等等。 这些事情并不罕见,几乎每年都有爆料。 虽然作为一个哥哥,徐川不希望徐晓生活在这样的阴影里,但他也难以改变外人的看法。 一旁,曹宏胜院长打了个哈哈,笑着道:“徐院士您这也太谦虚了,脑电波神经信号和电信号的转换是脑机接口技术的核心研究之一。” “您这一点微小的贡献,可是别人一辈子都无法做出来的成果。我得替全华国乃至全世界的残障人士对您和徐晓的研究说声感谢啊。” “是你们兄妹两的伟大研究,才让他们有了重新站起来回归生活回归世界的希望啊。” 听到这突如其来的的马屁,徐川愣了下。 倒不是这位曹院长给自己戴的高帽子,他当然清楚脑机接口芯片技术研发成功了会有多么的牛逼。 不过这马屁拍的,的确让他有些猝不及防。 代表全世界的残障人士说声感谢,这曹院长是怎么突然拐到这个上面去的? 回过神来,徐川轻咳了一下,开口道:“曹院长过誉了,脑机接口技术并不只是我和徐晓的研究,同样也离不开项目组全体上下研究人员夜以继日的努力。” 停顿了一下,他看向正在进行临床检测实验的两名残障人士,笑着开口道:“而且现在脑机接口芯片技术也还没有达到能够商业化使用的程度,说它能够让残障患者完全回归正常人的生活还为时过早。” 曹宏胜院长哈哈笑道:“我相信徐院士您,也相信徐晓和她带领的研究团队会解决这个问题的。”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徐院士,说来关于脑机接口技术方面,我有个请求。” “您和徐晓研究的脑机接口技术和仿生学机械臂,我代表金陵市第一医院想引入全套技术。” “一方面这些技术可以很好的帮助咱们医院的残障患者重新回归社会。” “另一方面咱们和星光本身就具备良好的科研项目合作,在后续的研究中,从咱们医院销售出去的设备,也可以为星光提供足够的医疗数据,为脑机接口芯片和仿生学机械臂的优化升级提供帮助的。” 说是互助互利,其实曹宏胜就是想要脑机接口技术成熟后的第一批设备。 毕竟可以看得到的是,对于医疗行业来说,星光虚拟科技的脑机接口芯片和仿生学机械臂将是最顶级的产品。 几乎完全媲美,甚至在某些程度上超越了人体手臂和大腿功能性的仿生臂,可以让残障人士完全重回正常人的生活,不再受缺少肢体的影响。 如果后续再覆盖一层仿生学皮肤,还可以做到让别人几乎看不出来的程度,这简直是绝杀。 尽管目前这些设备的造价可能相当昂贵。 但这个世界上有钱人还少吗? 而且,对于第一医院来说,这可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扩大名声的好机会。 听到曹宏胜的请求,徐川笑了笑,道:“星光科技公司是徐晓在管理,这种事情曹院长你找她就好了,我不管这些的。” 脑机接口芯片和仿生学机械臂这些技术如果真的研发完成了,能否流出一部分到第一医院这边,至少在第一批的技术和设备上,其实已经不是星光科技内部的事情了。 这些技术成熟了,第一批考虑的永远都是国防领域的装备。 或许会因为技术的成熟性不会大规律的展开,但至少在特种部队或一些特定的领域会小批量的装备。 而任何新型技术,前期的产能注定都是提升不上来的。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很快实验已经持续了半个多小时。 实验室中,忙碌着记录实验数据的科研人员脸上带着兴奋、震撼、紧张、忐忑不安等各种情绪。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半个多小时过去了,两名进行测试的残障人士,似乎以一种近乎完美的方式完成了各项的临床实验。 这不由的让人止住了呼吸,想要迫切的了解他们是不是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尤其是坐在电脑屏幕前,监控着实时脑电波信号转换数据的孙榆,整个人都是一脸懵逼的。 精准感应脑电波并转换成可供机械执行的电信号难题,就这样被解决了? 尽管内心打一万个的不相信,但眼前熟悉且正常无比的临床数据,却像是真理之枪一样狠狠的扎进了他的心中,让他不得不信。 忍不住咽了口唾沫,孙榆回头望了一样正在进行临床实验的两名残障人士,又看了一眼站在实验室另一边的那个人。 不是,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这就是诺菲双奖得主的实力吗? 从数学到物理,再到化学,材料,天文学,工程学,再到如今的生物领域的脑电波领域。 那横亘在所有学者所有科研人员之间的山峰呢? 怎么在他面前就像是不存在一样?随随便便就能跨领域做出如此震撼世界的成果? 曾何几时,孙榆也认为自己应该是生物学领域的顶尖学者。 甚至在跳槽到星光虚拟现实科技公司担任主力科研人员展开对脑机接口技术的研究后,认为只要自己能将这项技术完成,就一定能拿到诺贝尔奖。 尤其是最近几个月,在完成了精确感应脑电波模块技术后,更是‘自信’到认为诺奖就在眼前。 甚至有一段时间,他膨胀到认为自己未来或许能和‘脑机接口之父’尼科莱利斯教授相提并论,掰掰手腕。 然而现在,他却是感到了一阵迷茫和无力。 他所自豪的研究成果,想对比起站在那边的那个人在同一个项目中解决的难题来说,完全就不算什么。 不可否认,能够高程度的完成脑电波感应技术的确很牛叉,但在精准的将脑电波并转换成可供机械执行的电信号难题面前,简直不值一提。 星光公司数百人的研究团队,研究了整整一年多的时间都没能解决的问题,在这位面前,仅仅只撑了半个月就被干掉了。 能拿诺贝尔奖的,都是这种怪物吗? 第九百一十七章 :电磁轨道炮的突破! 虽然会时不时的和身边的这位曹院长交流一下,但徐川的注意力大部分都还是集中在正在进行着临床测试实验的两名残障人员身上的。 看着那两名正在进行着各种活动的临床测试人员,他嘴角勾起了一抹笑容。 看样子,他针对性打上的补丁,效果很不错。 时间就这样一点一点的过去,临床实验室中,两名进行测试的残障人士以一种近乎完美的方式完成所有的测试。 那困扰了星光科技和全世界一个多世纪的难题,似乎真的在这一刻得到了解决。 实验室中,完成了最后一项检测工作后,徐晓连手中的仪器都没来得及放下,就奔了过来。 “老哥!成了.解决了.真的成了!你是怎么做的问题在哪儿?” 脸上带着兴奋的潮红,徐晓激动的话都有些说不清了。 这一次的临床实验检测她是全程跟踪的,可以说每一项测试完成后,她都在第一时间检查了相关的实验数据。 那些近乎完美的脑电波图形和电信号曲线无一不在告诉她这次实验的顺利。 而更关键的是两名接受了临床实验的残障人士在这次测试中的表现! 那些以往会时不时触发的操作失控和意外动作,在这次的临床实验中没有出现过一次。 对于脑机接口芯片和仿生学机械臂控制技术来说,完全可以说是一次巨大的突破,甚至是飞跃! 她不知道自家老哥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但结果就摆在她的眼前。 看着满脸兴奋开心的徐晓,徐川笑了笑,开口道:“脑机接口芯片的问题其实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 “目前的实验虽然看起来效果相当的不错,之前出现的缺陷和问题也没有再出现过。但这只不过是我通过优化转换模型强行对异常信号进行修正而完成的。” “所以严格来说,这只能算是一个补丁,它并没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个问题。后续还需要你和研究团队深入的了解相关机制并优化。” “不过.” 停顿了一下,徐川嘴角勾起一抹自信,接着道:“我说的问题是针对需要高强度高灵活性运动的军事相关设备来的。” “对于普通人的正常生活和相关的活动而言,这个补丁足够用了。” 听到这话,徐晓立刻就反应了过来,惊喜的问道:“也就是说它现在能够商业化销售了?” 一开始听徐川说问题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的时候,她还是有些失望的。 毕竟这可是她毕业后最重要的研究工作,无论是脑机接口芯片还是仿生学机械臂,她都在上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但随着徐川的话,她敏锐的意识到了脑机接口芯片和仿生学机械臂,可以商业化推出了! 问题的确没有解决,但补丁却足够的优秀。 优秀到足以掩盖脑电波精确转换成电信号难题,至少在民用领域足够了。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理论上来说没什么问题。” “普通人的正常生活中的肢体活动对于脑机接口芯片的精确度要求其实没那么高的,不一定要求能百分百精确的转化脑电波信号。” “毕竟日常生活中那些常规的肢体活动即便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也有足够的冗余空间。” “所以商业化的推出脑机接口芯片和相关的仿生学机械臂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不过应用到军事装备上就不同了。” “尤其是你构思的那种单兵机甲装备,在战场上执行任务的时候,无法精确的转化脑电波信号对于操控设备的士兵来说是个潜在的隐患。” “而且就算是普通人使用的脑机接口芯片,也应该精益求精,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后续你还需要继续深入的研究相关,彻底找到弱频次的脑电波信号参与人体活动的控制的奥秘才行。” 徐晓郑重的点了点头,捏着拳头道:“嗯,我知道的,老哥。脑机接口芯片就算是面世,也不会停止对它的技术优化。” 徐川笑着道:“另外,还有一件事。” 话音还没落地,实验室中,一阵来电铃声响起。 听到这边的动静,其他人都好奇的看了这边一眼,徐川也停顿了一下,正准备继续交代徐晓的话刚好被电话打断。 从口袋中摸出手机,他看了一眼来电显示,上面的名字让他眼神中露出了一抹惊讶。 拇指在屏幕上划动而过,徐川接通了电话,笑着打了个招呼后朝实验室外面走去。 “喂,欧阳蔀长。” 打电话给他的,是海军装备处那边的领导,欧阳振蔀长。 电话对面,欧阳振说话的声音中带着高兴和兴奋:“徐院士,您现在方便吗?” “嗯?还行,怎么了?”徐川走出了实验室,靠着走廊的墙壁笑着道。 “如果您方便有时间的话,可以来一趟楚江海军工程大学。”电话对面,欧阳振乐呵呵的开口道。 听到这句话,徐川心念一动,带着半分猜测半分肯定的问道:“那个项目,有突破了?” 欧阳振点点头,笑道:“是啊,还得感谢徐院士您之前帮忙完善的理论,要不然也不会这么快就能突破。” 徐川笑着说道:“迟早的事情,我只不过是帮忙解决了一点磁场方面的难题而已。” 欧阳振哈哈笑道:“你这一点点,可是别人一辈子都不一定能解决的东西啊,太谦虚了。”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目前电磁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已经出成果了,按照目前的实验数据,完全可以装载到舰船上。” “不过小型化相关的研究工作还在进行中,徐院士您如果有时间,可以过来看看,指导指导。” 徐川笑着道:“我这两天找个时间过去看看。” 闻言,欧阳振脸上顿时露出了惊喜的神色:“行,那我在海军工程大学等您。” 和这位海军装备处的蔀长聊了几句后,徐川挂断了电话,推开临床医学实验室的大门重新走了进去。 实验室中,徐晓也没打听是谁打来的电话,只是追问道:“老哥,你刚刚说还有一件事是什么啊?” 徐川笑了笑,道:“安全方面的。” 思忖了一下,他接着开口道:“无论是你现在研究的脑机接口芯片,还是后续将要展开的虚拟现实技术,都离不开对人体脑电波的感应。” “而这种连通人体大脑和计算机的新型科技,一旦面世将对外界产生极大的冲击。甚至有可能会吸引众多黑客或某些国家,某些机构做出性破坏性行为或一些其他的手段。” “比如破译控制系统,恶意传入其他形式的模拟脑电波信号,或者窥探接受了脑机接口芯片的人员隐私。” “所以安全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在网络防护这一块,一定要做好。” 听到这个问题,徐晓扬起嘴角,笑着道:“放心吧,老哥,这些东西早在我们开始研究脑机接口芯片的时候就已经全面考虑过了。” “我之前找过嘉欣姐了,她那边正在帮忙做一套完整的防护平台,可以保证网络安全不会出现问题。” “另外,目前我们对脑电波信号的研究主要涉及到的运动体系,虽然后续会拓展到感官方面的研究,但目前来说只有脑电波神经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对外输出。” “而电信号模拟神经信号,转换成脑电波反馈给大脑方面的研究暂时并未应用到脑机接口芯片上。” “虽然后续肯定会进行,但这些东西的安全防护我肯定会做好的。” 闻言,徐川点了点头,笑道:“嗯,反正安全方面的工作,一定要做好。不仅仅是网络安全,还有公司内部的保密和资料,也同样都要处理好。” 和徐晓聊了一些安全保密防护方面的工作后,徐川便告别了徐晓,离开了第一医院河西分院。 “回紫金山别墅。” 坐上那辆红旗轿车后,心情大好的徐川脸上带着愉悦的笑容,喊了一声。 透过车内的后视镜看到徐川满脸的笑容,郑海也笑着问了一句:“教授,我刚刚在实验室里面,听你说徐晓的研究成果暂时还无法运用到军事领域?还有一些缺陷?” “嗯。”徐川点了点头,笑道:“脑机接口芯片技术的缺陷依旧还在,并未完全得到解决,目前只是通过一些方法强行控制住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正常生活影响不大。不过对于军事化运用来说,缺陷还是挺大的。” 想了想,他接着补充道:“不过真要将它运用到军事领域也不是没有可能,像一些在行军过程中的常规物资运输,减轻士兵的负担这些还是可以的,问题不会很大。” “不过脑机接口芯片受电磁攻击的影响会很大,如果遭到攻击,轻则直接丧失仿生学机械臂的行动力,重则移植的芯片可能会影响大脑。” “当然,具体情况可能要等晓晓那边后续针对性测试结果出来才知道。” 郑海点了点头,脸上带着一些思索的神色,没再追问。 虽然说他有心将脑机接口芯片和仿生学机械臂推广到军事装备里面去,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毕竟这两项技术的确具备大幅度提升单兵作战和军团作战能力的性能,但这种事情严格来说其实并不属于他的职权范围内,就算是有想法,也只有建议权。 而且如果说眼前这位都说了暂时不太建议直接进入军事装备体系,那恐怕这项技术目前对于军事领域来说的确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缺陷。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便是目前有缺陷,但引入军事装备领域依旧是很有必要的。 毕竟徐川也说了,在行军过程中用于物资运输,减轻士兵的负担这些并没有问题。 对于一些特种作战和行动来说,这种能近乎完美配合人体行动,不影响动作的仿生学外骨骼装置,能够极大程度的提升作战能力。 其他的不说,最简单的一项,物资的运输。 哪怕是体能再好的特种士兵,也难以做到在背负一百公斤物资的情况下快速行军。 但如果有仿生学外骨骼的辅助,别说一百公斤了,以他之前在实验室中亲眼看到的数据,一条仿生学机械腿就能承受超过五百公斤的重量。 哪怕是实际运用起来这个负重要砍掉不少,在两条机械腿的辅助下,那也是至少超过五百公斤的高负荷。 而对于行军的士兵来说,他们需要付出的并不是体力,而是几块可更换的锂硫电池。 单兵作战能够背负如此夸张的物资行动,这简直能将所谓向来以装备精良著称的‘米国大兵’吊起来打。 “哦,对了。” 坐在轿车上,徐川想起来了另一件事,快速的说道:“帮我安排一张明天上午去湘楚江城的高铁票。” “好的。” 郑海应了一声,又想起了什么,好奇的问了一句:“明天上午?这么急吗?教授。” 徐川笑着点点头,道:“海军工程大学那边研究的电磁轨道炮技术突破了。” 让郑海帮忙安排了一下高铁票后,他便快速的钻进了书房中。 和海军装备处那边的欧阳蔀长的通话聊到的技术不是别的,而是电磁轨道炮技术有了重大的突破! 在去年下半年他帮忙解决掉三维椭圆电磁场与高维大尺度反散射问题的分析与计算难题后,电磁轨道炮的研究工作便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不过即便是这样,也依旧花费了接近半年的时间才完成。 虽然并不是很清楚电磁轨道炮的精准制导和电磁轨道烧蚀到底是如何实际解决的。 但楚江海军工程大学·电磁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那边已经通过内网将一部分的实验数据发送过来了。 在明天出发去那边之前,他还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将电磁轨道炮的资料完整的看几遍。 ps:明天就是中秋了,八尾在这里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如果再有张小小的月票就好了,(*^▽^*)嘿嘿~ 第九百一十八章 :能够打穿航母的子弹~ ~ 对于电磁轨道炮这种武器,哪怕是随便上大街抓一个普通人采访,相信他也能够说出一二来。 这种被视为二十一世纪的‘颠覆性’武器的技术,理论上来说发射的炮弹速度可以达到十倍音速以上,射程超过三百公里。 如果是在真空中,它的速度甚至能够达到亚光速。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它不仅能拦截敌舰和装甲发射的导弹,还可以用于摧毁外太空低轨道卫星,击毁敌方军舰,甚至是航母! 因此,电磁轨道炮这一项黑科技,成为了上个世纪红蓝双方冷战时,以及米国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中的重点研究项目。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米国前前后后已经在电磁轨道炮的研制上砸进去几十亿米金。 但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在这一项目上,华盛顿依旧面临着能源供应、轨道侵蚀、精确制导这三座大山,可以说在核心问题上几乎没有什么进展。 以至于在耗费了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再加上耗死了当时的唯一对手红苏后,米国当局选择主动放弃了这一技术,不再在上面投入大量的资金,仅限于各个企业或研究机构自己研究。 毕竟他们当初宣传出这一黑科技,并且投入资金研发,也没有完全指望能够研发出来。更多的是吸引当时的对手红苏投入大量的资源到太空大战上。 能研发出来那是皆大欢喜,如果没法做到,只要拉胯了红苏,他们的目的也达到了。 而这一米国当初为了对付红苏提出来的‘黑科技’,在他们自己都没能完成的情况下,华国,做到了。 湘楚,江城。 楚江海军工程大学,徐川刚从轿车上下来,耳边便传来了一道爽朗的声音。 “徐院士,欢迎欢迎,好久不见。” 海军装备处的蔀长欧阳振脸上堆满了笑容,大步走了过来。 徐川笑着迎接过去,伸出手和这位欧阳蔀长握了握,招呼道:“好久不见,欧阳蔀长。” 欧阳振笑着点点头,开口道:“是啊,海西号下水仪式一别,眨眼间就已经过去两年了,时间过的可真快啊。” 寒暄了两句,他微微侧身让开了一个身位,笑着开口介绍道:“徐院士,我给你介绍了一下。” “这位是华科院物理研究所的王恩哥院士,这位是海军工程大学工学院的王永院士,这次的电磁轨道炮技术,就是这两位王院士带队完成的。” “王院士,好久不见。” 徐川笑着伸手和两位王院士握了握,分别的打了个招呼。 这两位王院士他是认识的,当然,也只是见过一面。 上次高弘明找到他请他帮忙解决电磁轨道炮里面的磁场控制难题时,这两位王院士第二天便从江城赶到了金陵。 王恩哥院士笑着握了握手后开口道:“是啊,金陵一别,有大半年的时间了。电磁轨道炮项目的研究,多亏了你的支援啊。” 徐川笑道:“一点微不足道的理论工作而已,具体的研究工作还是两位王院士你们主导的,最大的贡献是你们。” 一旁,王永院士摇了摇头,道:“微不足道?我看是最关键的研究才对。” “要知道全世界那么多国家那么多研究所和实验室都在研究这个,但至今都没有任何人敢站出来说自己解决了电磁轨道烧蚀难题。” “没有你的数学理论,恐怕我们到现在都还卡在这个难题前面不得门而入。” 徐川笑着道:“理论也只是理论,将理论转化成对应的数学模型和工具,应用到现实技术上同样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这些可都是你们的辛苦研究。”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不说这个了,我听欧阳蔀长说电磁轨道炮技术完成了,可以装载到舰船上了?” 闻言,两位王院士脸上都情不自禁的露出了笑容。 毫无疑问,作为带队研究的核心人员,能够在电磁轨道炮技术上取得如今的重大突破是最让他们自豪的一件事情。 笑着点点头,王永院士开口说道:“走吧,我带你去看看我们最新的研究成果。” 从金陵赶到江城,徐川连茶都没喝上一口,就跟着两位王院士一起进入了电磁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测试实验室中。 当然了,他也不在意有没有一口茶水,相对比这个,电磁轨道炮显然更吸引人。 跟着王永院士的脚步,一行人一路来到了实验室的开阔测试场地中,见到了那是一门已经成型的电磁轨道炮。 从外形上来看,这门代表着对电磁领域极高应用的轨道炮,实际上就是一个银白色的长条形管道后面连接着正正方方的底座,看上去显得很是平平无奇。 如果硬要形容,它看起来有些像是20世纪50年代(1951年),日不落帝国在设计的加强型号f4005ii型坦克歼击车。 不过它只有f4005ii型坦克歼击车的一半,类似于将它炮台和炮管单独拆下来了。 而且它的炮管不是圆形的,是长方形的,比例更大,更长。 徐川好奇的打量了一下这门轨道炮的炮管,以他对于距离长度的敏感度,很轻易的就目测出了单炮管的长度就达到了十五米左右。 当然,昨天晚上他就从邮件中看到了这门轨道炮的各种详细数据。 严格的来说,这门轨道炮的加速轨道长13.8米,总长15.55米,炮管的直径达到了惊人的400mm。 虽然说实际装填的炮弹不可能达到这个夸张的数值。 但理论上来说,这门电磁轨道炮最大可以将175公斤的实心金属炮加速到5000米每秒,约莫15马赫的超高飞行速度。 而这个速度,已经超越了世界上绝大部分的超高速导弹。 比如沙俄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速度为10马赫;北朝鲜研发的火星-15洲际弹道导弹,飞行速度为11马赫,阿三研制的布拉莫斯反舰导弹,飞行速度高达8马赫。 15马赫的超高飞行速度,目前全世界能达到这个速度的武器,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它已经超越了绝大部分的超高速导弹。 所以即便是目前受限于电磁轨道炮的技术,所发射的子弹都是实心的金属炮,但在如此夸张的速度下,它能造成的破坏也丝毫不逊色于传统火药装填的导弹。 让徐川比较遗憾的是,由于这门电磁轨道炮已经全面成型了,他看不到里面的细节和使用常温超导材料制造的电磁轨道。 不过贴近看,还是能看出不少的细节的。 比如炮口,电磁轨道炮的炮口并不像其他的传统火炮一般呈现出圆形,而是一个方方正正的长方形炮口。 而在这个炮口的附近,还有一圈稀疏的圆形小口,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 还有在长方形的炮管上,似乎布置着冷凝管道,用来给常温超导材料降低温度。 站在徐川的身边,楚江海军工程大学的王永院士一脸骄傲的介绍道:“雷神号电磁轨道炮!寓意着我们掌控了雷电般的力量。” “从目前的实验数据来看,它可发射从三十千克到三百千克区间的实心金属炮,以三十千克的金属炮弹为例,出膛速度最高可以达到了六千五百米每秒。” “该区间的实心金属炮可以在二十千米以内直接击穿四十厘米厚的普通碳素钢,可以在一百千米以内击穿二十五厘米厚的普通碳素钢” “简单的来说,如果使用钨铬合金弹,目前全世界的任何的军舰,哪怕是航母,在它面前都不具备防御能力,可以造成严重的破坏,甚至直接打穿!” 微微顿了顿,王永院士的目光落在这门命名为‘雷神号电磁轨道炮’的设备上,嘴角轻轻的扬起,接着说道。 “不过直接打穿航母并不是我们的目标,因为穿透性会带走大量的动能,它反而对航母的威胁没那么大。” “目前我们正在测试哪一种合金子弹能够最大化的将它携带的动能作用于受体目标上,形成最大的冲击破坏。” 听着王永院士激扬的描述,徐川都忍不住咽了口唾沫。 一发子弹直接击穿航母,这简直逆天了。 要知道,由于需要防御鱼雷和导弹的攻击,航母水下部分会比甲板更厚实。 以米国“尼米兹”级核航母为例,其飞行甲板的钢板厚度为50毫米,而水下部分的钢板,厚度一般会达到150毫米到230毫米。 虽然说航母使用钢材各种性能会远超普通的碳素钢板,但400毫米的穿深,也足够应对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的航母了。 看了一眼眼前的‘雷神号电磁轨道炮’,带着一些思索的神色,他看向王永院士,开口问道: “如果是穿透性过大反而导致破坏性下降的话,可不可以降低材料的钢性来延缓这个问题?” 众所周知,电磁炮目前使用的还是实心金属炮弹。 哪怕是目前他们已经解决了电磁轨道炮的轨道烧蚀难题,也无法将化学火药炮弹运用到上面。 原因是炮弹的速度极快,巨大的瞬间加速度使得炮弹装药引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都面临着难以克服的严峻考验。 如此一来电磁炮只能凭借着高速飞行的动能摧毁目标,对毁伤能力是不利的。 听到这个问题,王永笑了笑,开口道:“穿透性会带走大量的动能,反而对舰船或其他装备的威胁没那么大的确是个问题。” “不过这个缺陷也不是没有办法弥补的。” 闻言,徐川带着些好奇的神色看了过去。 王永院士微微一笑,朝着存放电磁轨道炮炮弹的位置走去,打开了一口箱子,露出了里面的一枚银白色金属炮弹,用脚踹了踹箱子后,接着说道。 “‘活性毁伤元技术’,2016年國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京城理工大学王海福教授带领团队研究的一种材料合成技术,它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实体金属导弹的缺陷。” “简单的来说,这种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战斗部材料制备技术。” “通过这种‘活性毁伤元技术’制备出来的材料,既具有类似金属的力学强度,又含有与高能炸药相当的化学能。” “与此同时,它还具有与惰性材料类似的安全性,可以直接机械加工。” “所以理论上来说,只有在高速命中目标后,这种新型材料才会发生爆炸。具备动能穿孔和爆炸作用的双重毁伤能力,威力会成倍性提升,是电磁炮的理想弹药。” “虽然说相对比高性能的传统炸药来说,这种活性毁伤元技术制造出来的炮弹威力没有那么大。” “不过相对比纯金属炮弹来说,它能对打击目标制造出更大的伤害。” “而这一批炮弹,是今天凌晨才从京城那边送过来的,是王海福教授带人临时赶制出来的。” “你来的正好,我们还没对它进行实验,等会可以一起看看。” “那我就要期待一下了。”徐川笑着应了一句,目光落在了箱子上,打量了一下安放在里面用缓冲材料包裹起来的炮弹。 银白色的圆锥形炮弹,看上去就像是一枚大号的子弹。 不过和普通子弹不同的是,它的尾部又带着一些炮弹才有的风帽结构,那是用来稳定飞行姿态的。 无论是对于电磁轨道炮本身,还是对于这种用新型材料技术制备出来的子弹,他都相当的期待。 第九百一十九章 :雷神号! 电磁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动作很快。 在两位王院士的安排下,相关的准备工作很快就完成了。 开阔的室外测试场地中,数名工作人员在完成了前期的准备后,体型庞大的电磁轨道炮通过钢轨从实验室中缓缓的推了出来。 这种杀伤力强大的武器装备,自然不可能通过人工操控实验,所有的工作,都交给了全自动化的智能操控系统。 一系列的调控完成后,剩下的调试人员也迅速撤离了现场。 “报告!雷神号电磁轨道炮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 测试场地的观测实验室中,一名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小跑了过来,敬了个礼后中气十足声音洪亮的汇报。 王永院士点了点头,笑着开口道:“开始吧!让徐院士看看我们的成果。” “是!” 年轻的工作人员敬了个礼,小跑了出去。 观测室中,四面八方的监控设备将实时画面从各个角度清晰的显示到不同显示器上。 很快,透过十多块屏幕组成起来的大屏幕,徐川看到了这门电磁轨道炮开始自动调解着炮管的角度和高度。 而在数百米开外的测试场地中,分别在不同的距离竖立着不同材料的标靶。 有些是石头堆砌而成的石墙,有些是混凝土墙,有些是数层普通碳素钢钢板堆叠而成的墙体,有些则是特种金属制造成的墙体。 这些用于测试的目标虽然材料不同,但无一例外,每一个测试体都相当的厚实。 其中体积最大的石墙,甚至已经不能说是墙体,说它是一座由石头堆砌而成的小山都不为过。 透过监控传来的画面,最厚的一堵石墙,目测其厚度达到至少五米以上。 “开始了。” 站在徐川的身旁,盯着监控屏幕看了一会后,王永院士轻声的说了一句。 闻言,徐川将目光紧紧的锁定在监控屏幕上,画面中,最亮眼的莫过于电磁轨道炮炮管尾部一侧的淡红色指示灯。 那是代表着电池轨道炮常温超导磁轨磁场强度达到发射标准的提示灯。 当超导磁轨形成的强磁场达到设定上的最低发射标准的时候,那一列指示灯就会逐渐的从淡红色转变成淡绿色。 当强磁场达到巅峰强度时,则会进一步转变成深绿色。 “充能完毕,雷神号磁场强度稳定,第一轮测试即将开始。” 伴随着实验室中一道智能汇报声响起,电磁轨道炮尾部的淡红色指示灯闪烁了一下,如同走马灯一般快速跳转了淡绿色。 随即,在电磁轨道炮的炮口,一抹看起来和传统火炮发射时的炮口焰看起来相似的火焰映入了徐川的眼帘中。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五百米距离之外由石头和少量泥土混构成的土石墙,如同被陨石撞上了的大地一般,瞬间山崩地裂,烟尘蔽日般飞起。 如同小山一般的石墙直接被掏空,散落的碎石以极高的速度朝着四周飞去,惊心动魄的撞击声透过监控探测设备传递回来,回荡在观测室中。 “嘶~” 看着监控画面中被电磁轨道炮发射的炮弹击中的土石墙,徐川倒吸了口凉气。 那至少五米厚,数十米宽的石墙,此刻已经被打出了一个巨大的坑洞。 伴随着缓缓散落的尘埃碎沫呈现在所有人眼前,这一枚炮弹造成的空洞也完全展露了出来。 偌大的空洞目测至今超过了五米,内部延续进去极深,隐隐约约还能看到一些光亮,似乎整个已经被打穿了,而周边岩石混杂着泥土砌成的墙体表面更是呈现出了大量的裂纹。 这一枚炮弹,造成的破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不弱于一颗同等体积的陨石撞击到地球上产生的陨石坑和威力。 当然,一般来说直径在一米以下的陨石几乎不可能撞击到地球表面,绝大部分的时候,它们都在大气层内就燃烧殆尽了。 不过电磁轨道炮发射的纯金属炮弹则不会有这种问题。 即便是出膛速度达到了五千米每秒,金属炮弹在空气中也不会熔化。 再加上炮弹的特殊形状,高速度在表面形成的激波会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炮弹本身,这意味着它能最大的程度的将动能完全转变成伤害。 说它比同体积的陨石造成的破坏更大完全没有一点问题,哪怕在速度上这枚炮弹还达不到陨石的常规速度。 就在徐川震惊着电磁轨道炮形成的强悍破坏能力时,遍布操场的各类传感器也将数据传递到了控制室中。 首先映入控制室众人眼中的,是设置在‘电磁轨道炮’炮口不远处的速度传感器中传过来的数字。 “4298.81m/s。” 高达四千三百米每秒的初速度,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门常规炮弹能够做到这种程度。 12.5马赫的超高速炮弹,哪怕是放在高超音速导弹中,也仅有极少部分能做到。 而且更关键的是,这还不是这门电磁轨道炮全功率状态下发射的炮弹,仅仅是达到了发射标准,其威力就已经恐怖如斯了。 观测室中,跟着一起过来的郑海盯着电磁轨道炮的实验看了好一会后,眼神中同样带着震撼的神色。 忽的,他似乎想起了什么,扭头看向了徐川,好奇的开口问道:“教授,我记得电磁轨道炮这种技术的优点好像具备极佳的隐蔽性吧?” 从震撼中回过神来,徐川点点头,道:“嗯,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郑海:“我注意到雷神号在发射的时候,炮口好像有和常规火炮一样的炮口火焰?”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笑了笑,刚准备开口解释,一旁的王永院士就笑着插话道:“这个问题我来解释吧。” 微微顿了顿,他盯着监控屏幕开口道:“首先你应该注意到了,咱们研究的电磁轨道炮的炮管内截面就不是传统火炮那样的圆形,而是矩形。” “但炮弹要在空气中高速飞行,为了空气阻力,通常都会采用减阻外形,例如流线形、枣核形等等,雷神号的弹丸就是采用了圆锥形。” “但这种形状的弹丸放在两根轨道之间,与轨道的接触面积小,在发射时会产生很大的电阻,造成能量损失。” “所以为了降低不必要的能量损失,我们给弹丸加上了一个弹托,并且将弹托设计成矩形,以大幅增加和两根轨道之间的接触面。” “在炮弹发射出炮口之后,弹托和弹丸分离,这个过程类似于坦克炮发射的次口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而电磁轨炮发射时需要巨大的电能,电流强度在百万安培以上,其炮弹在出膛时产生的电弧制造出来瞬间温度非常高,会将熔点较低的弹托表面的一部分气化,并在炮口形成一团火焰状的高温等离子体。” “这就是你看到的所谓火焰,它和传统的火炮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 “至于隐蔽性~” 顿了顿,他看向郑海,笑着道:“这个你完全不用担心。” “炮口的火焰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削弱,而声音.在刚刚雷神号发生的时候,你有听到什么很明显的声音吗?” 听到这个问题,郑海一愣,脑海中快速的回忆了一下。 似乎,在雷神号发射的时候,他好像的确没听到什么明显的声音? 一轮轮的破坏性实验也在不断的进行中,安装在测试场地上的各种探测装备和传感器将一项项不同的指标数据传递回来。 【出膛速度:4298.81m/s。】 【击中速度:4294.35m/s。】 【岩石标靶损坏程度:7.26】 【混凝土标靶破坏程度:6.98】 【碳素钢标靶破坏程度:.】 【.】 【五百米射击精准指数:99.9999】 【一千米射击精准指数:.】 【.】 【超越射击指数.】 一项项不同的数据被各种传感器或人工上报上来,呈现在控制室众人眼中。 这些指标和数据是国内这些武器专家通过一起协商自定的,属于内部交流数据,能更准确的反应出电磁轨道炮的威力和数据。(我瞎编乱造的数据) 作为一款新‘电磁武器’,它的判断标准和常规炮弹肯定是有区别的。 当然,‘电磁武器’的测试方式和普通枪炮的测试流程肯定也是不一样的。 像普通要进行的耐操测试、抗污测试、恶劣条件环境测试等方面的检查暂时肯定是不会做的。 只不过某些基础数据比如炮弹出膛的初速度、破坏力、射击精准度还是可以第一时间收集到的。 除此之外,普通炮弹和导弹不会进行,或比较少进行的电磁干扰性测试,在电磁轨道炮上属于重点测试的对象。 看着这些实时传递回来的数据,徐川眼中带着浓重的兴趣。 电磁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华科院联合起来研究的电磁轨道炮,比他预想中的还要出色。 虽然对于武器方面他并不是很了解,但测试产生的实验数据却足以帮助他从另一个方面了解这门武器的威力。 站在徐川的身后,跟着一起过来的郑海注视着监控屏幕上实时反馈回来的图像,眼神中带着浓浓的震撼。 作为从那个地方出来的军人,恐怕没人会比他更多的接触前沿性的装备。 毫不夸张的说,国内的武器装备或其他军事装备,只要被军队采购了,他们基本都是第一批进行检测和使用的人员。 然而即便是见识过无数武器装备的他,依旧被眼前这门电磁轨道炮巨大的杀伤力震撼到了。 在五百米的距离上,超过七十厘米,也就是军事上形容的700mm的常规碳素钢板,在它面前犹如纸糊的一样,在纯金属炮弹面前轻而易举的被洞穿了。 其威力之恐怖,简直难以想象。 或许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个数据似乎并不怎么样,五十厘米厚的钢板对于电磁轨道炮这种超级大杀器来说是理所应当的。 而且,这个级别的装甲破坏,对于很多的导弹来说都能轻易做到。 比如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生产的“标枪”反坦克导弹,早期型号的穿甲能力就能达到750毫米的均质装甲,而后期型号的贯穿能力更是达到了1100毫米以上。 还有国内生产的重型车载反坦克导弹红箭10号,也是我国第四代反坦克导弹,最大破甲能力高达1600毫米。 以及在去年的军备航展上最新的改进版,号称达到1800毫米,能够打穿世界各种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的红箭10系列反坦克导弹等等 相对比电磁轨道炮五百毫米的破甲来说,这些反坦克导弹的杀伤力要更加的优秀。 但对于一种武器的优秀评价,并不是单纯的看穿甲来的。 除了杀伤力以外,最重要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它的价格!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生产的“标枪”反坦克导弹,对外售价差不多是三十万米金一枚,且不包括发射装置,纯导弹本体。 红箭10系列反坦克导弹在军备航展上的售价同样高达近四百万。 尽管在现代战争中,反坦克/反装甲是各国陆空军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但价格如此昂贵的反坦克导弹,也不是任何国家都能使用得起的。 而且就算是抛开售价,从造价来说,反坦克导弹的造价通常也不会便宜到哪里去。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生产的“标枪”反坦克导弹造价突破了十万米金,而红箭10系列反坦克导弹的造价更是高达160万rmb。 虽然说用这种造价的反坦克导弹去换一辆造价数百万米金的坦克,或者是更加昂贵的军用直升飞机是绝对划算的事情。 但相对比之下,电磁轨道炮的炮弹,可谓是廉价到让人难以想象。 一枚纯金属的炮弹,哪怕是采用价格较为昂贵的钨铬合金材料,再算上特殊的造型,其价格顶天了也不过是几百块而已。 而且制造起来极其简单,哪怕是普通的中小型钢铁厂,甚至你弄个家庭作坊都能手搓出来。 如果抛开电磁轨道炮的炮台来说,这何止是在传统的穿甲导弹头上爆杀。 当然,电磁轨道炮本身制造的难度极高,技术含量和造价同样极高这点也无法忽略。 除此之外,还有纯金属炮弹无法像传统的导弹一般精确制导同样是缺陷。 这个问题在如今现代化跨视距的战争中是不小的问题。 但相对比它的优势来说,这些都是可以弥补的。 造价极低的纯金属炮弹代表着它可以通过流水线工业化批量生产。 超高的飞行速度代表着几乎无法拦截,也代表着极其恐怖的破坏力和杀伤力。 而智能ai控制的武器系统意味着它的反应速度可以极快,在中短距离的作战上可以有效的歼灭任何方位的敌人。 更关键的是,只需要提供充足的能源,电磁轨道炮可以在短短十余秒钟的时间内就能完成充电和发射的过程。 这意味着它具有传统火炮无法相提并论的极高的射速意味,也意味着它可以在短时间内打出多发炮弹,具有非常强大的打击能力和快速响应的能力。 这些都是传统火炮难以比拟的优点。 相对比之下,那些缺点,也足够让人接受了。 第九百二十章 :这是人能做到的事情吗? 电磁轨道炮第一轮的常规弹药测试实验结束,开阔的测试场地已经是一片狼藉。 趁着准备第二轮‘活性毁伤元技术’制备的炮弹测试之前的空暇时间,一行人来到了开阔的测试场地现场。 毕竟在观测室中看各种探测器和传感器传递回来的实验数据和图像,远远没有身临其境来的感受深刻。 开阔的测试场地中,用于实验的各种标靶、混凝土石墙、坚硬厚实的钢板在雷神号电磁轨道炮的轰炸下已经变成了一堆破烂。 哪怕是航母上专用的特种钢材,也如同被陨石击中了的月球一样,表面遍布着陨石坑形状的损伤洞口。 而那些因遭受了电磁轨道炮庞大冲击损伤而四溅开来的碎块碎屑,更是可以说几乎在冲击波的作用下,分散遍布在了整个测试场地。 站在徐川的身边,王永院士笑着开口道:“感觉如何?” 开阔的测试场地中,徐川弯腰从地面上捡起了一块成年男子巴掌大小的残破的装甲碎片,开口道: “170mm的复合型特种防护材料,被直接打穿了.啧啧这门电磁轨道炮的威力,比我想象中还要强大。” 他手中的残片,是从他面前测试用的庞大复合型特种防护材料上撕裂下来的碎块。 从已经完全扭曲的横截面来看,可以清晰的看到这种防护材料是数层不同的材料构造而成的。 有尼龙材料,凯夫拉碳化硼陶瓷板、也有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事实上,这种所谓的复合型特种防护材料,换一种说法,其实就是军用的防弹衣常用的材料复合组装而成的。 一般来说,防弹衣的衣套常用化纤织品制作。 而防弹层是用金属,或陶瓷片、玻璃钢、尼龙、凯夫拉、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液体防护材料、聚酰亚胺纤维等材料复合制造而成的。 这种复合材料可吸收弹头或弹片的动能,对低速弹头或弹片有明显的防护效果,在控制一定的凹陷情况下可减轻对人体胸、腹部的伤害。 相对比单一的钢材,或陶瓷等材料来说,这种复合型材料对子弹、电磁轨道炮的纯金属炮弹这种依赖纯动能造成伤害的武器的防护能力更强。 因为它内部的缓冲层用以消释冲击动能,并减轻非贯穿性损伤。 一般来说,六到九厘米左右的复合型防护材料,就足够拦下普通的步枪子弹了,并且将冲击力缓冲到对人体不会造成什么伤害的地步。 虽然说从坚硬度上面来说它并不能和特种的钢材相比,但在消除冲击力,应对纯动能武器的性能上,却是远超钢铁的。 然而即便是这种复合型材料,厚度达到了惊人的170mm的情况下,依旧没能够完全拦住电磁轨道炮的冲击力,被撕裂成了破碎的残片。 足以见得火力全开的电磁轨道炮杀伤力到底有多么的恐怖。 王永院士笑着开口说道:“纯金属炮弹的杀伤力,还是有些不足的。” 看着满地狼藉的测试标靶,徐川砸吧了一下舌头,忍不住开口问道:“都这么强悍了,这还不足?” 王永笑着点点头,解释道:“从杀伤力的角度考虑,无论是特种合金穿甲弹,还是贫铀材料制备的穿甲弹,都无法改变脱壳尾翼稳定穿甲弹弹芯‘只能穿不能爆’的事实。” “这意味着目前的穿甲弹很难造成二次杀伤效应,仅能靠弹芯融化时产生的射流破坏敌装甲类装备。” “所以目前的电磁轨道炮技术,在杀伤力方面还是有较大的提升的。” “等一会看看王海福教授研究的‘活性毁伤元技术’制备的炮弹材料杀伤力情况如何吧。” “理论上来说,它应该能造成比纯金属炮弹更高的伤害,尤其是对护甲保护在内的单位。” 在工作人员快速的清理下,一片狼藉的测试场地很快就恢复了干净整洁。 那些已经被炸烂了的标靶通过叉车和铲车清理了出去,新的标靶材料重新运送了进来,固定在测试场地中。 第二轮的实验测试,使用的是王海福教授带人通过活性毁伤元技术临时赶制出来的爆炸材料制备的炮弹。 相对比传统的纯金属炮弹和特种合金炮弹来说,这种“活性毁伤元技术”制备的爆炸材料主要用于改进穿甲弹的弹芯。 经过改进后的穿甲弹,理论上来说可以实现在穿透装甲后引爆弹芯、实现在密闭范围内的二次杀伤。 换句话来说,如果使用它制备成榴霰弹一类的弹种,不但能够用破片和弹丸实现火力覆盖,而且还可以引爆破片和弹丸使得杀伤范围进一步扩大。 观测实验室中,第二轮的测试已经展开。 最先开始进行的破坏的标靶同样是使用石材混合少量泥土堆砌而成的石墙。 这其实就是模仿的普通山体结构。 当第一枚活性毁伤元炮弹推上雷神号电磁轨道炮的炮匣中时,观测室中,不仅仅是徐川在期待,王永和王恩哥,包括海军装备处的蔀长欧阳振都在期待着第二次的实验。 这种曾经拿到过國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活性毁伤元技术,与电磁轨道炮的匹配度如何,就看接下来的实验了。 毕竟防护与穿透这对“矛盾体”一直是令武器研究者十分头疼的问题。 由于材料技术的发展,穿甲材料和防护材料呈现轮番增强的趋势,谁也不知道明天更先进的到底是哪一种技术。 伴随着第一枚活性毁伤元炮弹推上雷神号电磁轨道炮的炮匣,那狭长炮管尾部的磁场指示灯,从淡红色跳变成了淡绿色。 “充能完毕,当前雷神号磁场强度稳定,第二轮测试即将开始。” 伴随着实验室中一道智能汇报声响起,第一枚活性毁伤元炮弹以肉眼无法捕捉的速度,撞上了数百米开外的石墙。 如同第一轮的纯金属炮弹一般,率先呈现在众人眼前的是炮弹本身携带的海量动能撞上石墙而形成的冲击性破坏。 漫天的尘埃和碎石朝着四周飞去,如同小山一般的石墙直接被掏空出一个巨型大坑。 随着第一轮爆炸的响起,在众人注视的目光下,测试用的石墙内部,传出了第二轮的爆破声。 那由第一轮的炮弹冲击造成的坑洞中,猛烈的爆破如同在内部安装了一枚定时炸弹一般,直接将原本还算是完整的石墙直接爆破塌陷了下去。 那四周原本勉励支撑的墙壁,在遇上第二波的活性毁伤爆破后,已然有一部分无力在维持平衡。 就像是塌方一般,石墙再度垮下去了一小部分。 尽管从爆炸的威力上来看,第二次的活性毁伤单元材料形成的破坏远远无法和第一波的冲击相提并论。 甚至可以说连第一波伤害的百分之一都没有。 但它的目标已经达到了。 如果说,这枚炮弹击中的是一艘军舰,那么军舰内部的人员或设备,在第二波的爆炸下,已经造成了严重的伤亡或破坏了。 别看爆炸威力小,那也只是对比的。 在弹头高度撞击到目标造成的第一轮冲击性破坏后,产生第二次爆炸进行二次打击已经穿透了防护层,对内部的打击将是致命的。 观测室中,一项项的实验数据通过布置在测试场地中的感应器或探测器传递了回来。 看着监控屏幕上的画面和相关的实验数据,王永院士激动的一挥手,攥着拳头兴奋的开口道:“漂亮!” 尽管目前还只是实验了第一枚活性毁伤元炮弹,但前后两轮的损伤和爆破,已经证实了这种新材料制备的炮弹,的确具备二轮杀伤手段! 更关键的是,电磁轨道炮本身附带的超强磁场,以及出膛时形成的高压电流,并未对炮弹内部的活性毁伤材料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先不论威力如何,至少它成功的实现了纯金属炮弹不可能形成的二次爆破杀伤。 这对于电磁轨道炮技术来说,突破是巨大的! 观测室中,徐川盯着屏幕上那些探测器和感应器传递回来的数据和曲线,思索了一会后开口道。 “4.2兆焦耳。” 房间中,王永院士听到这个数字后,微微愣了下,有点没反应过来。 他有些诧异和好奇的看了一眼徐川,开口问道:“什么?” 徐川淡淡的开口道:“二次爆炸,也就是那枚炮弹中的活性损伤材料爆炸形成的能量,应该在4.2兆焦耳左右。” 闻言,王永又愣了一下,看着屏幕上那乱七八糟各式各样的探测和感应数据,整个人都有些懵逼。 愣了好一会,他忽然看向站在另一边的王恩哥,喊道:“老王,你将活性损伤元炮弹的性能告诉他了?” “啥?” 监控屏幕台前,正盯着监控画面的王恩哥院士扭头看了过来,脸上带着疑问,显然是没听清楚王永院士说了什么。 王永院士深吸了口气,重新问道:“我说,你之前发给徐院士的邮件中,将活性损伤元炮弹的性能数据也附带过去了?” 王恩哥摇了摇头,道:“没有,活性损伤元炮弹昨天才到,还没测试呢,我将这玩意的数据发给他干哈?” 听到王恩哥的回答,王永院士脸上露出了狐疑的神色。 他盯着这位老友看了一眼后,目光转移到了徐川身上,带着疑惑的语气问道:“你是怎么知道活性损伤材料爆炸形成的能量在4.2兆焦耳左右的?” 徐川淡淡的笑了笑,指向监控屏幕上那实时传递回来的实验数据,开口道:“那上面不是有吗?” 闻言,王永一脸茫然的看向了监控屏幕。 看着那实时传递回来,乱七八糟的监控和感应数据,整个人都有些懵。 这上面,哪里有活性损伤材料爆炸形成的能量数据了? 他们的监控探测和感应器什么时候能精确的捕捉到这种数据了? 有些怀疑的看了一眼监控屏幕,试图在上面找到具体数据的他发现自己根本就找不到后,才将目光重新落回了徐川的身上,有些迟疑的问道。 “这上面没有这个数据吧?” 徐川笑了笑,道:“表面上的确没有,但是简单的计算一下就可以了。” 听到这话,王永院士的眉毛狠狠抽搐了下。 尼玛? 什么鬼?这玩意能从这些监控数据上计算出来? 目光落到监控屏幕上,看着那几乎完全没有关联的监控数据,这会他已经开始怀疑人生了。 作为海军工程大学工学院的院士,虽然并不是数学专业的学者,但常年从事于磁场物理和凝聚态材料学研究的他,数学说不上多好,但也不会差。 毕竟他能够熟练的使用数学工具来解决在这些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徐川之前发过来的理论研究,那个有关于三维椭圆电磁场与高维大尺度反散射问题的分析与计算的理论,就是他带人做出来的数学模型。 光是这一点,就足够证明他的数学能力不低了。 但此时此刻,他看着监控屏幕上那些乱七八糟的实时反馈数据,怎么都不敢相信居然有人能从里面准确的计算出活性损伤元材料爆炸二次爆炸的能量大小。 看着一脸狐疑不相信自己的王永,徐川笑着开口道:“要打个赌吗?等下结束测试后,应该是可以系统性的测试出来活性损伤元材料爆炸的能量大小的。” 听到这话,王永院士回过神来,摇了摇头,开口说道:“打赌就没必要了。” 这种必输的赌,他才不想打。 事实上,活性损伤元材料爆炸产生的能量,的确在4.2兆焦耳左右。 这个数据,其实是一公斤标准tnt炸药爆炸的能量。 京城理工大学那边的王海福教授,就是按照这个标准来做的内芯。 只是,他怎么都想不通,这个世界上还能有这种怪胎,居然能够凭借这种反馈的杂乱数据,计算出活性损伤元材料二次爆炸产生的能量。 这真的是人能做到的事情吗? 第九百二十一章 :新产品·电磁狙击步枪!(求月票) 针对活性毁伤元材料制备的炮弹测试依旧在进行着。 无论是炮弹的大小规格,还是电磁轨道炮的磁场能级强度,亦或者是针对性测试的标靶材料,强度都在稳步有序的提升。 也幸亏测试场地足够的大,才足够完成所有的实验。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第二轮的测试有序的结束了。 一项项不同的数据被各种传感器或人工上报上来,呈现在控制室众人眼中。 这些都是原始数据,后续是要经过超算中心处理的。 尤其是活性毁伤元炮弹和常规金属炮弹形成的第一轮冲击性破坏伤害强度和第二轮的爆炸伤害强度都是非常关键的指标数据。 要知道,活性毁伤元炮弹中,里面的活性毁伤元材料的份量是不同的。 不同型号的炮弹,里面的活性毁伤内芯重量不同,造成的二次破坏伤害也不同。 包括它们对不同标靶材料的破坏程度等等,这些实验数据,都需要一一记录下来,进一步的分析。 在等待超算中心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期间,一行人再度来到了的测试场地中。 被活性毁伤元炮弹轰炸了一通的测试场地,看上去比第一轮的纯金属炮弹更加的狼藉。 尤其是在贴近标靶的地方,受到活性毁伤元内芯的二次爆炸影响,标靶材料被撕裂的碎片更多。 打量了一下眼前的标靶石墙,透过被电磁轨道炮打穿的洞口,徐川俯身看了一下里面,伸手从墙壁上扣出来了一块银白色的材料。 “这就是那种活性毁伤元材料?” 捏着手中的碎片,徐川好奇的打量了一下,银白色的材料,看上去像金属,但他能清楚的分辨出,这大概不是金属材料,更偏向是陶瓷材料或者是高聚合物材料类型。 站在他身旁,王恩哥院士点了点头,开口道:“嗯,一部分吧,内芯的组成部分。” 闻言,徐川感兴趣的开口问道:“说起来,这个活性毁伤元材料到底是什么?” 虽然说对于材料学他懂一些,但也不是什么都懂的。 比如眼下这种能够通过电磁轨道炮造成二次损伤的活性毁伤元材料,具体是什么他就不清楚了。 毕竟在此之前,他从未接触过这种类型的技术和相关的理论。 从徐川手中接过这块银白色的碎片材料,王恩哥院士打量了一下后开口道:“我倒是看过王海福教授的论文。” “这种活性材料毁伤元材料是一种将含能战斗部,既具有类似金属的力学强度,又含有与高能炸药相当的化学能,还具有与惰性材料类似的安全性,只有高速命中目标后才会发生爆炸的组合材料。” “它的制造工艺应该是通过在高分子高聚物中填充金属、合金金属间化合物等含能粉体,再经特殊工艺制备而成,可以直接机械加工。” “所以整体具有良好机械强度,这一块材料,应该就是活性材料毁伤元内心材料中的高分子聚合物复合金属材料。” “它在高速命中目标后,会由内而外的爆破就像是破片手雷一样,会形成各种带有高动能的碎片。” “这些碎片能对装甲内部的人员和电子设备产生巨大的杀伤力。” “以前的惰性金属毁伤元只能通过纯动能毁伤目标,而这种新型材料毁伤元同时具备动能穿甲和爆炸作用的双重毁伤能力,威力会成倍性提升。” “不过相对比传统的高性能炸药来说,这种活性破片终点威力的发挥需具备两个条件。” 徐川好奇的看了过来,开口问道:“哪两个条件?” 王恩哥院士笑了笑,开口道:“第一个是需具备足够的动能或速度,以有效穿透目标壳体或蒙皮。” “第二个则是穿透目标壳体后能可靠的起爆。” “所以在传统的导弹或武器上,它的适应性并不是很高。” 听到这,徐川眼前一亮,快速的补充道:“但电磁轨道炮却能完美的弥补这两个条件!” 王恩哥院士笑着点头道:“是的。” “电磁轨道炮首先可以带来极高的速度和动能,穿甲弹也能有效的穿透防护目标壳体。” “而它内部的活性毁伤元材料在高速的撞击下也能得到有效的引爆,进一步造成更大的杀伤。” “所以说它简直就是为了电磁轨道炮而诞生的材料。” “只不过之前我们一直都没能解决电磁轨道炮的轨道烧蚀和磁场控制等难题,所以才让这项技术埋没在了过去。” 检查完测试场地中的各种标靶材料的破坏程度,带着一部分亲自用笔记录下来的数据回到实验室后,超算中心对实验数据的部分处理数据也出来了。 通过内网传递过来的数据发放到几人手中,看着平板上的分析数据,王永院士的瞳孔剧烈的收缩了一下。 4.18mj、6.25mj、8.35mj 几个关键数字映入了他的眼帘中,这些数据,正是不同的活性毁伤元炮弹内部的活性毁伤元内芯二次爆炸后的能量。 数字并不惊奇,甚至他早就知道了这些炮弹二次爆炸的能量强度差不多就是这个数据。 他震撼的是这个世界上竟然有人真的能够做到凭借那一点原始观测数据,就能够精准的计算出来这些数值。 这简直刷新了他的认知。 这人的脑子里面,是台量子计算机吗? 将手中的实验分析数据过了一遍后,王永院士忽然想起来什么,放下手中的平板电脑,看向了徐川,笑着开口道。 “徐院士,电磁轨道炮的实验分析数据大概还要等一会,不过关于电磁轨道炮技术的研究,我们还有一点其他方面的研究,要不要去看看?” 有这样一个学术界的顶级大佬在,不用白不用。 徐川倒是没在意这些,他有些好奇诧异的看了一眼这位王院士,惊讶的问道:“除了雷神号还有其他的产品?” 他以为雷神号电磁轨道炮就是电磁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这段时间的研究成果了,没想到居然还有。 王永院士笑眯眯的开口道:“的确还有一个,不过并不成熟还有不小的问题,一起过去看看?指导指导咱们的研究?” 徐川也没多想,点点头道:“你们又研究出来了什么新东西?” “走吧,到了你就知道了。” 王永院士笑眯眯的说了一句,带头朝着实验室外面走去。 穿过走廊,一行人进入了另一间实验室。 在这间面积不小的实验室中,徐川见到了另一件和电磁轨道炮技术相关的产品。 那是一把摆放在白色陶瓷实验桌上的狭长产品,整体长度达到了接近两米左右,黑色的外壳加上流畅的曲线,看起来极具科幻特色。 “电磁步枪?” 看到白色陶瓷实验桌上的产品,徐川有些惊讶的看了一眼王永院士:“你们将这东西整出来了?” 王永院士笑着点点头,开口说道:“这就是我说的另一种产品,小型化的电磁轨道炮。” “当然,你叫它电磁步枪也没问题。不过真要说起来,以这玩意的长度,说它是电磁狙击枪可能更合适一点。” 既然能够解决电磁轨道炮的轨道烧蚀和磁场控制等难题,在研发出来了雷神号电磁轨道炮的基础上,他们没道理不去尝试对其进行小型化的研究,将其缩小到能够适配单兵作战的大小。 毕竟雷神号电磁轨道炮的整个长度就达到了惊人的15.55米。 或许很多人对这个数字可能没概念,但事实上,它竖起来,足足有五层居民楼高。 这种庞大的体型,别说单兵作战了,就是坦克飞机这些装备恐怕都没法安装。 唯一能够承载它的平台,目前来说恐怕也就只有体型庞大的军舰。 而对于电磁轨道炮来说,体型越庞大,就需要越大的电力供应。 哪怕是现在有了常温超导材料,要转化出来足够支撑起炮弹高速发射的临界磁场,需要的电能也不是一个小数字。 毕竟能量始终是守恒的,你能够将炮弹加速到多高的速度,造成多大的破坏,就至少需要付出同等的能量。 小型化,就是电磁轨道炮接下来的研究方向。 尤其是小型到能够单兵化使用的电磁步枪或电磁狙击步枪,更是重点的研究方向。 而眼前这支长度达到了整整2.5米的小型化的电磁轨道炮,或者叫做电磁狙击步枪,就是他们在这种基础上弄出来的产品。 使用的同样是室温超导材料,2.5米的长度内部包含了两根2.25米长的常温超导加速轨道。 剩下的部分则是电源系统、弹药系统、控制系统、瞄准系统、枪械结构、安全机制等等结构。 实验室中,王永院士开口介绍道:“这支电磁狙击步枪整体长2.5米,配备有微处理器或微型芯片,可以用于控制弹药的发射和做安全锁定,以防止无意中触发或确保在维护时枪支处于安全状态。” “至于配套的电源系统,目前使用的是一块大容量的锂硫电池,设置有触发机制,包括‘充电区’和‘击发区’,允许使用者在决定是否发射之间有一定的控制” 听着王永院士的介绍,徐川的目光落在白色陶瓷实验桌上的电磁狙击步枪上,感兴趣的问道。 “这支电磁狙击步枪,已经完成了吗?” “我的意思是,它现在可以使用吗?” 听到这问题,王永院士笑着点点头,道:“当然。” “如果是从使用上来说,它现在已经可以使用了,我之前还试射击过。” 微微顿了顿,他的目光落到实验桌上的电磁狙击步枪身上,带着一丝叹息开口道: “不过要想真正的将它装备到军队士兵身上,相对比电磁轨道炮来说,它还有不少的问题需要解决。” “尤其是在能量密度、释放密度等方面,还有不小的问题。” 其实从原理上来说,眼前的电磁狙击步枪和刚才他们测试的雷神号电磁轨道炮是一种东西。 两者都是通过外部能量(电)转化成磁驱动,让实体弹丸高速飞行的武器。 电磁动能武器原理不复杂,就是洛伦兹力的一个基本应用。基本原理都是电能转化成动能。 这个基本原理早在中学时期的物理课程上就学过了。 利用电-磁转换,可以驱动物体加速飞行。 虽然原理不复杂,但是就武器化过程还是很麻烦,最主要的瓶颈,在能量密度和释放速度上。 电磁动能武器本质上是电能消耗,而电能有一个很麻烦的地方是存储密度。 也就是单位重量能存储的能量。 哪怕是目前的电磁技术,在眼前这位的手上已经更新换代过几次了。 能量密度高达2000wh/kg的锂硫电池都研发出来了,但对于电磁狙击步枪来说,这个能级依旧有点不够用。 不过相对比另一个问题,能量的释放密度来说,能量密度还只是小问题。 化学能释放可以很快,毫秒级就能释放出大量能量,甚至一般发射药还要考虑降低这个释放速度,才有所谓的慢燃发射药。 而电能释放可有点麻烦,单位时间释放也就是所谓功率极限,远远低于化学能,否则带来的各种附带问题诸如高压高热风险等等,都是问题。 为什么体型庞大的雷神号电磁轨道炮更容易实现? 原因就在这里。 体型庞大的雷神号电磁轨道炮可以配备更多的其他功率设备和缓释设备,用以增加功率降低各种风险等等。 而电磁狙击步枪很显然不具备配备这些缓释设备的能力。 毕竟它是给士兵进行单兵作战使用的。 就目前两点五米的长度,超过六十斤的重量,其实就已经远远超出了单兵作战的承受能力了。 如果再继续往上面添加各种功率设备和缓释设备,按照他的预估,恐怕重量会超过百斤。 对于一名士兵来说,这是个极其夸张的数字了。 恐怕就是部队中的兵王,也没法背着一把超过五十公斤的电磁狙击步枪作战,这已经是远远超出人体极限的事情了。 第九百二十二:没有枪械感的枪械~ ~ 对于徐川来说,王永院士说的这些缺陷和问题这会都不是事。 眼前这支电磁狙击步枪已经能够使用了,才是眼下他最感兴趣的事情。 看向王永,他脸上带着兴趣开口问道:“我试试吗?这支电磁狙击步枪。” 王永院士点点头,道:“这个没问题,不过它目前的缺陷的确还挺多的,威力可能也没你想象中的那么强。” “没事,这些都没关系。” 徐川摆了摆手,脸上带着一丝兴奋朝着白色的陶瓷实验桌走去。 这可是电磁狙击步枪,真正意义上的那种! 前几年去沙俄圣彼得堡参加上一届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时候,他就去部队里面训练过一段时间,学会了如何开枪,使用常规武器等等知识。 虽然自那之后他就再也没摸过枪了,但并不妨碍他对于电磁狙击枪的兴趣。 从实验桌上‘搬起’这支电磁狙击步枪,徐川的脸色微变。 六十多斤也就是三十公斤的重量虽然对于一个正常的成年男子来说并不算什么,绝大部分的人都能正常搬起来。 但这个重量,的确已经不轻了。 尤其是对于一件本身定义域单兵作战装备的武器来说,这重量的确有点大了。 而且更关键的是,这支电磁狙击步枪的长度达到了整整两米五,对于一件单兵武器来说同样是超标的。 拿同样的传统狙击步枪来说,世界上名声最大巴雷特m95反器材步枪,长度是1.143米。 而就算是最长的狙击枪‘sop超长距狙击枪’,总长度也不过是2.3米。 对于一件单兵武器来说,体型越是庞大,就越发的携带和转移不便,战场生存力不强。 “需要我帮忙吗?教授。” 实验室中,郑海快步走了过来,看向徐川问道。 “行。那你帮我搬过去吧。”徐川顺手将手中搬着的电磁狙击步枪递了过去。 郑海点了点头,伸出了一只手,抓住了电磁狙击步枪,然后像拎了一根木棍一样,直接就拎走了。 徐川:“????” 六十多斤的电磁狙击步枪,他两只手抱着都有点吃力,这家伙一只手轻轻松松的就拎走了? 什么史泰龙?看着也不壮啊? 跟着实验室的工作人来到测试场地,郑海已经将手中的电磁狙击步枪放到了测试用的平台上了。 徐川跟了过去,打量了他一眼,眼神中带着古怪和好奇。 “怎么了?教授?” 被徐川用好奇又古怪的眼神盯着,郑海忍不住开口问了一句。 徐川开口问道:“你测过自己的手臂力量吗?能举起来多重的东西?” 听到这个问题,郑海微微愣了一下。 “怎么忽然问这个问题了?” “没,就是有点好奇而已。”徐川摇摇头道。 郑海想了想,回道:“没测过这些东西,不过举个三四百斤的东西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他的确没具体的测试过徐川问的这些东西,毕竟对他来说这些数据没什么太大的意义。 三四百斤这种数量,差不多是按照以往还在军队里面训练的时候一些数据算的。 对于他们来说,负重几十公斤做越野训练是家常便饭的事情。 国内特种兵训练的标准之一就是:“负重达六十斤进行五公里越野,且项目合格时间是20分钟。” 20分钟已经是现代大部分国家军人轻装5公里越野的时间了,但是还要负重60斤,很明显用徒步行走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 但对于从他出生的那支部队来说,这个数据还得往上提一提。 “啧啧,人形暴龙。” 徐川啧啧感慨了两声,打量了两下郑海,忽然想起了另一件事,好奇的问道:“那你上次说的你一个人打我十个,也是真的?” 郑海轻咳了一下,没接话,转而问道:“说起来你怎么突然好奇这些东西了?” 徐川摇摇头,道:“没啥,只是问问而已。” 测试场地中,电磁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已经在不同距离的场地上布置上了标靶,并且替徐川准备好了电磁狙击步枪的子弹。 “徐院士,子弹的类型一共有两种,一种是普通的钢制子弹,另一种是由活性毁伤元材料制成的子弹,您先测试哪一种?” 测试台前,一名年轻的工作人员小跑了过来,怀里抱着两个弹匣,带着一丝崇拜和紧张的语气询问道。 徐川想了想,开口道:“先用普通的钢制子弹试试吧,麻烦你了。” “不麻烦,不麻烦。” 青年工作人员嘿嘿一笑,手脚麻利的将普通钢制子弹的弹匣帮忙安装好。 “可以了,徐院士。” 处理手中的工作后,青年工作人员快速简洁的介绍了一下。 “它的使用方式和普通的枪械没有太大的区别,对准标靶扣动扳机就行。唯一的不同是您需要等待判别轨道磁场强度的指示灯从红转变成绿色。” “另外这个按钮对应着电能输出,也就是磁场强度的调节,往前推动是增加磁场强度,往后推动是降低轨道磁场强度。” 耐心的听完这名工作人员的介绍后,徐川笑着点点头,道:“谢谢,我知道了。” “请您一定要注意使用安全。” 徐川笑着道:“放心吧,我用过很多类型的枪械,狙击枪都用过,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测试台上,工作人员叮嘱了两句后,退到了一边。 按照记忆中的经验,徐川向使用狙击枪一样将这支电磁狙击步枪架在了平台上。 旋即按照之前教过的使用说明,打开了枪尾上的开关。 这个是连接尾部电池和整体枪身的关键开关,摁下这个后,锂硫电池中的电能才能输入电磁狙击步枪中的小型升压器里面,继而供应向电磁加速轨道。 当大容量的锂硫电池中的电能迅速流向常温超导材料制备而成的轨道时,尾部的指示灯亮起,很快就从淡红色转变成了淡绿色。 透过瞄准镜对准一百米开外的标靶,徐川扣下了扳机。 和传统的枪械不同,相对比来说,电磁狙击步枪扣下扳机需要的力度并不是很大,它就像仿佛像是随手摁下电灯开关一样,简单随意。 开关摁下,高速旋转的子弹出膛,眨眼的时间都不到,操场对面的由合金材料制造的标靶就直接被击穿了。 钢材料制备而成的标靶像是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一样,直接出现了一个比拳头还大的洞口。 而让徐川好奇的是,在发射的过程中,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声音,枪口处也没有像雷神号电磁狙击炮一样的火焰。 似乎是在这支电磁狙击步枪上有做特殊的消音消焰处理。 不过相对比这些来说,他更好奇的,还是这支电磁狙击步枪的威力。 当然,现在更重要的还是先‘爽’一下。 一个弹匣二十枚子弹,徐川全部打光了。 更换上活性毁伤元材料制造的子弹后,手中的电磁狙击步枪展现出了不一样的威力。 当第一枚活性毁伤元子弹撞上百米开外的标靶时,一团闪耀的爆炸火花映入了所有人的眼帘中。 这是和普通钢制子弹完全不同的现象,就像是发射出去了一枚定时炸弹一样,整个标靶在经受了第一轮的冲击后,再度被爆炸产生的冲击撕裂开了。 站在徐川身后,时刻注意着这边情况的郑海眼眸也动了动,带上了一丝惊讶。 倒不是惊讶这支电磁狙击步枪的威力,而是惊讶第二种子弹同样能够实现二段爆炸损伤的效果。 很显然,对于第二种活性损伤元材料制成的子弹造成的伤害,他也感到了一丝惊讶。 毕竟跟在徐川身边好几年的他,经历过太多太多的技术变革了。 电磁狙击步枪这种新技术的确很震撼人心,但相对比以往的那些更黑的黑科技来说,可能就有些不够了。 不过这种二段爆炸的子弹材料,再配合电磁狙击步枪的超高射速,如果真实的运用到军事装备上,这支枪械可以说会直接打破现有反器材狙击步枪的上限。 别说是什么汽车、装甲车、后勤车辆这些常规军事装备了。就是坦克、直升机恐怕都在它的杀伤范畴内。 当然,前提是子弹的速度足够快,至少需要达到了1500米每秒以上。 而除了活性毁伤单元的二次爆炸外,同样让他惊讶的还有另一个情况。 那就是这支电磁狙击步枪在发射的时候可以说几乎没有太高的声音。 要知道,常规的狙击枪在发射时的声音可以达到100-120分贝,这样的强度已经相当于一架飞机起飞时发出的声响。 虽然说消声器虽然可以对子弹冲出枪口时的爆破音产生减弱的效果,大概可以减少30分贝的强度。 但这只是狙击步枪子弹发出声音一部分来源。 除此之外,还有弹药发射的声音和子弹超过音速产生的爆破音,这两种声音的分贝同样相当高。 所以即使在消音的情况下,常规狙击枪在进行射击的时候产生的声音仍然非常大,分贝足以对人的听力造成损伤。 或许正在测试的徐川因为带上消音耳罩的关系可能没太大的感受,但站在一旁的他却能明显感觉到,子弹发射的时候声音可能只有六七十分贝左右。 这个级别,可能和普通汽车鸣笛的声音差不多大,甚至还偏弱一些。 对于一支狙击枪来说,这简直不科学。 哪怕是这支电磁狙击步枪并没有子弹的激发声音,但子弹冲出枪口时的爆破音和超过音速产生的音爆声,这些声音都去哪儿了? 就算是消音设备,理论上来说也很难做到这种程度吧? 测试场地中,徐川虽然同样注意到了这些东西,不过并没太过惊讶。 毕竟他对于枪械这类武器并不是很懂,电磁狙击步枪的声音和威力,在他看来是应该的。 弹匣中的子弹打完,好好的过了一把瘾后,徐川放下手中的电磁狙击步枪,摘掉了耳罩。 “感觉如何?” 测试场地中,王永院士笑着问道。 徐川点了点头,竖起了大拇指,夸赞道:“很棒,不过少了一点开枪的刺激感。” “刺激感?”王永院士有些诧异的看了过来。 徐川笑着道:“就是开枪时的声音,震动,后坐力什么的这些东西,少了这些,扣下扳机都没什么感觉了。” “要不是活性损伤元子弹制造的二段爆炸,我甚至都感觉不到自己在开枪。” 相对比常规的枪械来说,这把电磁狙击步枪的确不具备使用枪械时的感觉。 可以说几乎完全感受不到的后坐力,相对弱小许多的发射声音,轻盈的扳机扣动,这些都和常规枪械有着巨大的诧异。 至少在使用体验上,有着非常大的差距。 听到这话,王永院士哈哈笑了笑,开口道:“虽然和常规枪械的使用感不同,但这些可都是它的优点不是吗?” 徐川想了想,点点头笑道:“说的倒也是。” 虽然说缺少一些常规枪械的体验感,但是这种枪械用于特种作战或者特殊情况的下应该很会不错。 一旁,听到徐川描述了一番使用感受后,郑海脸上的神色意动了一下,开口道。 “教授,王院士,我能试试这把枪械吗?” 听到这个请求,王永看了一眼徐川,徐川笑着道:“他是专业的。” 从工作人员的手中接过电磁狙击步枪,郑海握在手中就像是扛起了一门大炮一样。 远处的标靶一个接一个的倒下,体验了一下这只枪械后,郑海有些恋恋不舍的将其还给了工作人员。 “感觉如何?”徐川好奇的问道。 郑海想了想,道:“和使用传统的狙击枪是两种不同的感受,如果说它的威力足够大的话,可能会比传统狙击枪适应更多的作战场景。” “不过它的重量和长度都算是缺陷,这恐怕很难全面应用到单兵装备上,大概只适合特种作战。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使用这种武器的。” 第九百二十三章 :单兵作战的极限~ ~ 不可否认的是,对于一件单兵作战武器来说,抛开威力以外,武器的重量、体型、大小等等因素都是影响它广泛应用的相关因素。 甚至这些参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它的威力要影响更大。 比如米国研发的史上最长的狙击枪‘sop超长距狙击枪’。 这把14.9毫米sop超长距狙击枪可谓是专门为了超长距离狙击而产生的超级“变态”枪械拥有极高的准精度。 在2740米距离上的百码散布范围仅为0.5寸,它的射程高达5400码。而且它的子弹在飞行了5千米之后仍能保持超音速和一定的杀伤力。 毫不夸张的说,sop超长距狙击枪在狙击枪领域是‘独特’的存在。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它并不像一把狙击枪,外形和重量更像是一款战斗机使用的23mm机炮。 而它整枪的长度太长,已然成为这支变态狙击枪的最大缺点。 庞大的体型在战场上太容易暴露,而且难以找到合适的狙击位置。还有47.5千克的体重,更是对于作战士兵的负担,更何况是在频繁机动的战场上呢。 可以在真正的战场上,没有任何一名士兵愿意去携带它。 它不仅大大影响狙击手的机动性,也并不适合特种部队在实战中使用,因此并没有成为军队的制式装备。 而电磁狙击步枪其实也类似,超过两点五米的体长,三十千克的重量,对于单兵作战的人员来说,是个巨大的负担。 不过相对比sop超长狙击步枪来说,电磁狙击步枪还是有不小的优势的。 比如从目前体验所了解到的超低分贝、活性损伤单元的二段爆炸伤害,还有目前暂时还不知道具体多少,但很显然已经超过了传统狙击枪的子弹飞行速度。 除此之外,相对比重量高达47.6千克的sop超长狙击步枪来说,电磁狙击步枪的重量其实也没那么的夸张。 前者接近一百斤,后者少了近四十斤,单兵作战虽然有些困难,但倒也不至于一个人搬不动。 这些都是它的优点。 试用感受了一下这支电磁狙击步枪后,一行人便回到了实验室。 虽然说是试用,但相关实验数据也是收集了的。 很快,一名科研人员便将电磁狙击步枪的整体实验数据送了过来。 王永院士的接过实验数据看了一眼后递了过来,徐川有些好奇的接过实验数据,翻阅了一下。 【出膛速度:2311.56m/s。】 【百米击中速度:2308.35m/s。】 【五十米射击精准指数:99.9999】 【一百米射击精准指数:.】 【.】 【常规钢制子弹出膛分贝:74.22db】 【活性毁伤元子弹出膛分贝:68.98db】 【碳素钢标靶损伤程度:.】 【.】 一项项不同的数据的数据映入徐川的眼中,让他脸上都情不自禁的流露出了一丝惊讶。 两千三百米每秒的子弹飞行速度,这个数据虽然远比不上电磁轨道炮的最大功率下接近五千米每秒的初速度,但放到枪械中,这个速度绝对刷新所有的枪械记录了。 就拿世界上名声最大的狙击枪巴雷特系列来说,其中巴雷特mrad狙击步枪的枪口初速为944.85米/秒,而巴雷特m82a1的枪口初速为853米/秒。 没错,大名鼎鼎的巴雷特系列,有很大一部分的子弹出膛初速度,其实并未超过千米每秒。 而传统枪械中的手枪,无论是警用还是军用的,子弹速度一般都只有300-400米每秒左右;而步枪,如ak47、95式自动步枪、m16太空步枪等等,子弹的飞行速度通常在500~1000米/秒之间。 在传统的枪械中,子弹初速度最快的通常被认为是箭形弹,它的最快初速度能达到1400米/秒,比常规普通步枪子弹快了近一倍,打300米的目标只需0.2秒。 但即便是最快的箭形弹,其出膛速度也差了电磁狙击步枪接近一千米每秒。 即便是在没看到实验数据之前,徐川已经尽量的在高估了它的威力,甚至自己在心里面给到了两千米每秒的出膛速度,但他仍然没想到这支电磁狙击步枪的真实实验数据仍然比他预估的还要大了几百米每秒。 要知道,子弹能造成的破坏力,是跟它的速度是成正比的。 出膛的初速度越快,能够造成的破坏力也就越大。 如果说巴雷特狙击枪打在人体身上,轻则缺胳膊少腿,重则身体会直接被子弹撕裂,当场身亡的话。 那么这种电磁狙击步枪,凭借它的出膛初速度,恐怕就不是一个大洞了,而是一枪两截。 超高的子弹速度、恐怖的破坏力和超低的分贝,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简直再适合不过了。 “啧啧,感觉除了体型和重量过于庞大外,这支电磁狙击步枪几乎没有其他的缺点。” 放下手中的实验数据,徐川啧啧感慨的说道。 光是这个出膛速度,就算是它的体型庞大到超出了任何一支传统狙击步枪,也足够实用了。 原因很简单,它的威力足够的庞大。 高达两千三百米每秒的出膛初速度,别说是面对常规的器材设备了,就是坦克装甲、直升飞机在面对它的时候可以说都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 尤其是在装备活性毁伤元材料制备而成的子弹时,二段爆炸伤害虽然并不是很高,但也足够对装甲内的仪器设备和人员造成一定的伤害了。 再加上发射子弹时较低的分贝,不得不说,这支电磁狙击步枪,已经具备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了。 沙发对面,王永院士端起茶杯抿了口热茶,摇摇头道:“缺点还是很多的,体型、重量是两个,除此之外,这把枪的续航同样是个严重的问题。” “目前我们采用的是大容量的锂硫电池,但即便是这样,一颗电池依据功率不同只够使用三十-四十次的。” “而相对比子弹来说,大容量的锂硫电池更不好随身携带,而且这还是属于子弹之外的额外负担。” “另外除了电池的续航以外,这把枪在极端环境下作战的能力可能并不是那么的稳定。尤其是在遭遇电磁攻击的时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精度、磁场强度等问题。” “毕竟它并没有办法像雷神号一样安装防护装备。”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徐川,脸上带着笑容接着道:“对于这些问题,徐院士有什么想法吗?” 放下手中的实验数据,从茶几上端起茶杯,润了润嗓子后徐川笑着开口道。 “从理论上来说,这些其实都算不上什么太大的问题,解决方法是有的。” 闻言,王永院士眼前一亮,迅速追问道:“什么方法?” 一旁,海军装备处的欧阳振蔀长也看了过来,脸上带着期待和好奇。 毕竟就现在这种情况,这把电磁狙击步枪想要大规模的装备到军队里面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但如果能够在体型长度、重量、续航这些参数上优化一下,或许就没什么问题了。 而眼前这位,可是帮他们解决了电磁轨道炮磁场与轨道烧蚀难题的。 要说在电磁场这些技术的应用上,恐怕国内也没有几个人能和他比肩。 徐川笑了笑,开口说道:“虽然我不知道你们对于这把电磁狙击步枪的优化研究做的怎么样了,但我相信眼前这个应该是你们能做到的极限,至少是目前短时间内能做到的最好的程度。” “所以要想在这个基础上再去优化它本身,难度肯定很大,短时间内我也不一定有办法。” 听到这话,王永院士眼中带上了一丝诧异和疑惑的目光。 如果没法继续优化电磁狙击步枪的数据,那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沙发对面,徐川倒也没吊人胃口,他接着说道:“不过既然优化电磁狙击步枪本身的难题大,短时间内无法解决,不如我们换个角度或方向来解决这个问题。” “换个角度和方向?” “嗯。” 徐川笑着点点头,开口道:“说一个暂时还在保密中的研究项目,有关于同样可以应用到单兵作战上的外骨骼装置技术,目前已经有了不小的突破。” “按照我了解的情况,它在额定负重一百公斤的基础上,平地行走续航里程超过一百公里。 “如果在加装额外电源的基础上,这个数据还可以继续提升。” “另外,它的灵敏度和配合度非常的的高,采用了人体仿生学技术,可以说能够完美的配合使用人员做出诸如地面匍匐、翻滚、跳跃、爬山等各种较为复杂的动作。” “理论上来说,如果在一名士兵的身上装备上这套外骨骼装置,足够解决你所说的这些问题了。”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补充了一句。 “当然,这支电磁狙击步枪的体型和长度,倒也的确是个麻烦的问题。它在战场上的确会造成行动不便和隐蔽效果差等麻烦。” 徐晓研究的脑机接口芯片和配套的外骨骼装置的确已经成熟,能够帮忙解决掉这支电磁狙击枪使用时的重量和续航等问题。 但长度和体型这些固有问题,外骨骼装置可没法解决。 不过相对来说,只要足够的配套,那么将两者结合起来整个运用可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办公室中,当听到外骨骼装置突破的消息时,除了徐川以外的其他三人全都愣住了。 三人齐唰唰的看了过来,脸上带着惊讶、诧异、好奇等各种神色。 最先反应过来的王恩哥院士诧异的问道:“你什么时候去研究外骨骼技术了?” 恰了一口茶水,徐川笑着说道:“这个项目不是我在研究,研究者另有他人,我只不过是帮忙解决了其中的一点数学方面的问题而已。” 想了想,他又补了一句:“嗯就和你们研究电磁轨道炮技术差不多。” 听到这话,海军装备处的欧阳振蔀长连呼吸都沉重了两分。 他看向徐川,忍不住追问道:“徐院士,我想问问,研究外骨骼装置的,是哪一家研究所或企业?您口中这种技术指标的外骨骼装置,什么时候能够量产?是否有真的进行过具体的测试?有没有相关的实验数据,我能看看吗” 一连串的问题从这位欧阳蔀长的口中追问而出。 不怪他激动,而是徐川口中的外骨骼装备的指标参数太过于优秀,甚至可以说‘吓人’了。 能够在额定负重一百公斤的基础上,平地行走续航里程超过一百公里。 如果在加装额外电源的基础上,这个数据还可以继续提升。 而且还能够配合使用人员做出诸如地面匍匐、翻滚、跳跃、爬山等各种较为复杂的动作的外骨骼装备。 这对于军队的作战来说,简直就是黑科技中的黑科技。 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一件外骨骼装备,它对于单兵人员的作战能力,只会比电磁狙击步枪更加的强大。 当然,如果两者结合,相互加成的情况下,肯定更加的完美。 虽然说目前他还不知道这种外骨骼技术到底有多么的优秀,但光是这位口中的描述,就足够让他浮想联翩了。 真要能做到这种程度,他们军队中的单兵作战能力,将强悍到难以想象的地步。 其他的不说,光是负重一百公斤,高速行军超过百公里这一条,就足够从军队中随便抽出一个人来,具备碾压各国的特种部队了。 无论是米国的海豹突击队,还是不列颠的特别空勤团,亦或者是阿尔法小组,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够在这种硬实力和硬指标上与之抗衡。 因为这已经是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数倍的‘实力’。 毕竟人力再怎么强悍,也难以和机械的力量抗衡。 毫不夸张的说,真要能应用上这种外骨骼装备,在二十一世纪,至少在二十一世纪初期,这将是单兵作战的极限! 第九百二十四章:三张门票~ ~ 电磁轨道炮和电磁狙击步枪的事情暂告一段落,徐川便准备返回金陵了。 不过这次随行的还多了一个人,海军装备处的欧阳振蔀长。 这位欧阳领导想要了解外骨骼装置的具体研究情况,便跟着他一起前往了金陵。 对于这个徐川倒是没太在意,一路上,他都在思索着改进电磁轨道炮和电磁狙击步枪问题的方法。 虽然说徐晓研究的脑机接口芯片和仿生学机械臂能够暂时性的解决问题,但电磁狙击枪的体型、重量、长度这些问题其实并没有得到解决。 事实上,在试用完电磁狙击步枪后,他便大概知道了王永和王恩哥两位王院士想请他帮忙做什么了。 但这方面的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能够解决的。 因为电磁狙击枪的体型、重量、长度这些问题基本都涉及到最核心的材料,即·氧化铜基铬银系·室温超导材料。 这是雷神号电磁轨道炮和这支还未命名的电磁狙击步枪的核心基础。 只有它才能做到在正常的环境中做到提供庞大的临界磁场,为电磁炮的发射提供足够的加速度。 如果想要优化这些问题,唯一的方式便是提升常温超导材料的性能。 但就目前的技术发展来说,这是短时间内几乎做不到的事情。 哪怕是他通过凝聚态物理完成了室温超导材料的机理论文,想要在这个上面进一步做出优化,也是极难的事情。 脑海中的思绪流转着,高铁上,徐川写写画画的将一些想法记录下来,准备回到金陵后让人研究一下。 手中的键盘落下来了最后一个字符后,徐川长舒了口气,习惯性的按下了ctrl+s键,将编写完的一些想法保存起来。 虽然说要想继续推进提升常温超导材料的性能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不过徐晓研究的脑机接口芯片+仿生学外骨骼装置却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电磁狙击步枪的缺陷。 除此之外,他还通过这位海军装备处的欧阳振蔀长了解到了军队中如今已经装备上了不少的‘山猫’全地形车。 这种具有采用8x8全时驱动,具有八个轮子,被网友们戏称为‘猫猫车’的全地形车有着卓越的全地域通过能力,同时还具有相当出色的负重能力。 或许短时间内仿生学外骨骼装置可能还无法全面装备到士兵身上,但在部队中,如何运输电磁狙击步枪这种较重的武器,其实是没太大的压力的。 电磁狙击步枪+仿生学外骨骼+山猫全地形车的组合,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就能拥有一支全新形态的特种部队。 或许这支部队的数量短时间内可能不会很多,但作战能力会绝对强悍至极! 将这位海军装备处的领导送到了徐晓那边后,徐川便返回了星海研究院。 就在徐川刚刚推开办公室的门,正打算往自己的办公桌走去的时候,口袋中的的手机便震动了起来。 顺手摸出电话,他看了一眼,打电话过来的是南大那边的助理汤然。 拇指划过屏幕,徐川接通了电话:“喂,汤然。” 电话中,汤然快速的汇报道:“教授,金陵市政府那边刚刚来电,说是关于多孔液化dac二氧化碳捕集器的试运行即将正式展开。他们想邀请您一起去参加启动仪式。” “当然,工业信息局那边的韩局长表示,如果您没有时间,也没有关系。” 听到这个消息,徐川微微愣了一下,才想起来在去年下半年的时候,和金陵市政府那边签订过一个有关于城市改造项目的合同。 合同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川海材料研究所提供多孔液化dac二氧化碳捕集器,配合政府蔀门对金陵市的一部分城市高楼进行改造。 这是他此前构思的超级城市的一部分·通过大规模的降低城市中二氧化碳及其他的温室气体、降低热岛效应来调节城市温度。 而后续则以人工智能+碳基芯片+量子计算为骨架,超导磁悬浮+无人驾驶为血肉,环境控制技术为皮肤来打造一套理想中的生活城市。 当然,除了超级城市改造外,多孔液化dac二氧化碳捕集器的另一个作用则是火星生态圈的改造。 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技术,在金陵这边做试点工程,其实也是为了收集具体的实验数据,以判断这项技术是否真的具备足够的潜力。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城市改造项目一期工程总共是对市中心十栋高楼进行改造。 虽然说部署多孔液化dac二氧化碳捕集器的难度并不大,不过半年不到的时间就能完成改造工作,不得不说金陵市政府的效率还是相当高的。 脑海中的思绪流转而过,徐川回过神来,开口道:“启动会什么时候?” “一周后,四月二十八号。” 汤然快速的回道,又紧接着问了一句:“教授您准备参加吗?” 徐川点了点头,道:“去一趟吧。” 闻言,汤然立刻回复道:“好的,教授,我这边马上和市里沟通,安排行程。” “嗯,交给你了。”徐川点点头,将事情交给汤然那边去处理后便挂断了电话。 多孔液化dac二氧化碳捕集器的部署,城市环境改造工程这种事情本来是轮不到他亲自过去的,让樊鹏越樊师兄那边走一趟其实也差不多了。 不过这个项目本身就是他提出来的,另一方面还涉及到未来可能会展开的火星改造项目,他准备亲自去现场看看,了解一下具体的情况。 金陵,星海研究院。 办公室中,徐川打开了电脑,准备将这段时间堆积起来的工作邮件处理了一下。 虽然说这段时间一直都在帮徐晓解决脑机接口芯片精确的感应并转化脑电波信号难题,不过其他的工作进展的倒也都很顺利。 携带了大量设备前往火星进行前期探测工作的二代航天飞机扶摇号一切顺利,并且行程已经过半,再有半个月的时间,就能抵达火星的近地轨道。 而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那边目前的主要研究工作依旧是对他的强电统一理论进行探测和完善。 那些剩余的预言耦合常数正在一个一个的被验证,如果接下来的对撞实验顺利的话,可能在今年下半年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了。 到时候强电统一理论将完全被物理学界接纳,尽管现在物理学界对它的接纳也已经差不多了,不过那几个关键耦合常数的预言在没有完全得到证实之前,他还是有可能要对论文进行修改的。 对于这些,虽然说心里的把握极大,但他也不是百分百的确定自己的研究理论就一定是正确的。 毕竟这已经涉及到人类从未触碰过的未知领域了。 正当他思索着对一封邮件中事情的安排时,又是一通电话打了进来。 从办公桌上拾起手机看了一眼来电显示,电话是下蜀航天基地那边的常华祥院士打过来的。 看到这个名字,他笑着接通了电话,开口道:“喂,常老。” 电话对面,常华祥院士笑着开口问道:“回金陵了吧?” 徐川点点头,道:“下午刚到,怎么了?” 常华祥:“还记得你之前在央视直播扶摇号航天飞机远航火星上说的话吗?” 闻言,徐川脑海中瞬间浮现出了近一个月前自己在央妈的直播间里面许诺出去的事情,笑着道:“记得,人选都挑好了?” 常华祥笑着摇摇头,道:“你还真是个甩手掌柜啊,人选早在半个多月前就处理好了,今天晚上就是这三名幸运儿前往月球的启航时间。” 徐川一拍脑袋,笑道:“这事我的确忘了,我晚点过去一趟。” 常华祥:“你过来做什么?” 徐川:“过去看看啊,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常华祥面色古怪的问道:“你该不会真的想和他们一起上去吧?” 除了这个可能性,老实说他还真想不到其他的可能。毕竟对于如今的下蜀航天基地来说,早已经成熟的航天技术早已经在地月之间运送过无数航天员和科研人员了。 虽然说这三名普通人前往月球旅行是这人随兴弄出来的事情,但对他们来说真不是什么事,也完全没必要亲自跑一趟啊。 除非,他想跟着一起混上月球去。 听到这话,徐川有些哭笑不得,道:“我就这么没信誉吗?上次不是说过了我不会跟着一起上去吗?” 常华祥乐呵呵的说道:“那可不一定,你这种性格,搞不好现在还不想着上去,然后来了后看到三名游客登机你一冲动就跟着上去了。” 闻言,徐川忍不住翻了个白眼,道:“这次过去,是正好顺便找你还有点其他的事情的。” 三名普通游客前往月球旅行这事的确到不了他这个层面,哪怕是他亲自安排的事情,也轮不到他亲自出面。 不过对于这件事,他还是挺感兴趣的。 尽管现代化的互联网已经极大程度的促进了信息新闻的流转,但真正的发展要落实到底层民众身上,让所有人都切实的能够感受到变化,还是相当难,且需要时间的。 事实上,普通人是很难感受到前沿发展领域的变化的。 就如同航天领域的发展一样。 和航天员以及那些前往月球进行科研工作的学者不同,普通民众前往月球旅行,才算是真正的打开了地外移民的口子。 前者再繁华,也只不过是国家和科研层面的发展而已,对于普通人来说最多只会在载人登月成功、科研基地修建完成或者某某科研成果完成后‘哇’‘牛逼’‘强啊!’之类的感叹几声。 而后者,才是真正的让普通人真正的接触到了这一遥不可及的发展当中。 这对于航天领域的发展来说,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和国家对于航天领域的政策支持是互补的。 尤其是这一次他支持‘月球旅行’的门票转让的行为,更是可以让民间的一些资本参与进来。 比如此前中东费萨尔亲王提出来的在月球上修建‘清真寺’和‘月面酒店’,还有月球上的资源开发等等。 当航天技术足够支持进行外太空开发的时候,这些事情其实都是可以提上日常的。 或许从时间方面来说略微急躁了一点,但考虑到未来可能还存在另外一个庞大的‘世纪工程’,推动民间参与进航天领域的发展和外太空的开发是很有必要的事情。 和常华祥院士闲聊了几句后,徐川便挂断了电话。 发了个信息给郑海让他过来接自己后,他搜索了一下邮件,里面果然有此前航天研究所和下蜀航天基地那边的一些工作汇报。 月前在下蜀航天基地那边从央妈直播间里面许出去的三个登月名额在翁筠宗和温远航的帮助下已经选定。 有三名幸运的网友在经过了审查后获得了前往月球进行旅行的邀请。 其中有两名网友选择在网上公开‘转让’了自己的名额,转让对象无非是那些富豪们。 按照星海研究院之前定下来的太空旅行服务,前往太空旅行的业务是一千九百九十九万(米金),而前往月球旅行的业务则是四千九百九十九万(米金)。 以目前各国航天领域的发展来说,有能力完成这两项旅行业务的,其实只有华国和米国。 但后者的航天技术,老实说虽然能够将宇航员送上月球,做到载人登月了,但风险却还是较高的。 阿尔忒弥斯号登月舱出现意外事故,导致三名宇航员被困在月球上可还在没过去两年呢。 如果当时不是华国恰好同样在执行载人登月任务,并且有着能力营救,恐怕这会那三名宇航员已经是三具冰冷的尸体了。 所以无论是从技术角度还是安全性等各方面来考虑,其实有资格有能力进行太空旅行,尤其是地月旅行业务的,只有华国。 如果范围再缩小一点,其实只有下蜀航天基地。 别看四千九百九十九万米金价格一次的月球旅行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但对于那些真正的富豪们来说,这完全是可以接受的价格。 但他们能接受,不代表就一定能‘申请’到地月旅行的名额。 月球上如今还没有所谓的‘民间设施’,唯一的一个可以供人住宿旅行的月华台·前哨科研站基地目前来说基本不对外公开开放。 所有前往月球的人员,除了宇航员以外,就是各国的科研人员、工程师和相关的学者。 也就是说,目前星海研究院虽然在太空旅行业务上有‘月球旅行’这一项,但是却并没有展开相关的工作。 所以目前开放的仅有近地太空旅行业务,可以说那些已经体验过近地旅行的富豪们想要前往月球进行旅行都没有门路。 而这一次,徐川对外开放了这个口子,虽然名额仅仅只有三个,而且还是从央视的直播间里面随即抽取选择的。 但对于这些超级富豪来说,用钱从这三个幸运儿手中买到名额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 毕竟不是人人都是不爱钱的马老板。 而对于意外获得了三张邀请函的普通人来说,无论是像其他人转让邀请函,还是留着自己前往月球旅游,都是选择。 前者无异于中彩票天降横财,后者更像是完成了自己梦想。 无论选择哪一种,对于这三人来说,都是太空开发所带来的福利。 第九百二十五章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 金陵,下蜀航天基地中。 “常老。” 推开了常华祥院士的办公室大门,徐川笑着打了招呼。 “来了?” 常华祥抬起头,看到徐川后放下了手中的文件,站起身笑着招呼。 徐川笑着道:“来看看您老,顺便看看那三个幸运儿。” 常华祥瞥了一眼这边,吐槽道:“看我是假,看他们是真吧?” 徐川没在意,笑呵呵的开口道:“哪能啊,来看常老您才是正经事。” 常华祥轻轻的摇了摇头,嘴角带着一点笑意,道:“别贫了,说起来,这次你真的不打算上去吧?” 徐川笑道:“放心吧,既然说了不上去,那就不会上去的,后面还有时间和机会,不急这一时。” 闲聊了几句后,徐川将话题转移到了正事上。 “那三名登月的游客都准备好了?” 常华祥颔首道:“嗯,前面十天已经经过了一定的培训,身体健康,前往月球没什么问题。” “那就行。”徐川点了点头,笑道:“去看看?” “走吧。” 跟着常华祥原始的脚步,两人一路来到了航天休息室。 在这里,徐川见到了正在做登月旅行准备的三人。 休息室中,已经执行过了数十次登月物资与人员运输的江新林正在给三名即将展开登月旅行的‘游客’做最后的叮嘱。 看到徐川和常华祥推门进来,他迅速停下来叮嘱的话语,上来打了个招呼。 “徐院士,常院士。” 徐川笑着打了招呼:“江大校,准备的如何了?” 华国的宇航员,隶属于部队,级别一般都不弱。在航天发展的初期,基本都是少将、上校或大校级别的。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每一次搭乘航天器上天,都属于拿命去拼搏的任务,是高危工作。 不过随着下蜀航天基地的发展和航天飞机的出现,如今宇航员已经不再高危岗位了。 再加上数量已经庞大到了近百位,对于宇航员来说,向上爬升远没有以前那么容易。 哪怕是已经执行过了几十次地月物资人员运输的江新林,也不过是升了一级而已,距离少将衔级还不知道要走多远。 认真的点了点头,江新林沉稳的回道:“回徐院士,准备工作已经全面完成,三名旅客状态良好,可以执行登月旅程。” 徐川点点头,笑着道:“不用这么严肃,登月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并不是什么事情,普通人又如何,之前上去的科研人员和建设工程师们不也都是普通人吗?做好准备了就行。” 得益于航天技术的高速发展,如今乘坐航天飞机登月对于身体素质的要求已经是降到了极低的水准。 以前需要专业训练,并且通过无数次培训的宇航员,如今经过一周的时间,了解一下太空航行需要面对的事情就足够了。 至于身体素质方面,在徐川看来,毫不夸张的说,只要身体健康就是七十岁的老奶奶都完全没问题。 毕竟以空天发动机作为推进系统的航天飞机,它在大气层内的速度提升是可以不断放缓的。 加速度小,自然意味着对于人体的压力会小很多。 以往数个g,只有专业宇航员才能承受的巨大加速度,如今已经温和到了普通人能够承受了。 不然那些前往月球进行各种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员也无法进行快速的往返。 目光越过江新林,徐川看向正在休息室中准备着登月的三名旅客。 他看过这三人的资料,这三个人其中有两个是国内的富豪。 一个是某家材料公司的创始人,富一代;另一个则是某个大型地产公司老总的富二代儿子。 这两人手中的邀请函是从直播间里面的抽到了名额的幸运儿手中买的。 除此之外,另外还有一个样貌看上去和他差不多大的青年男生,看上去约莫二十七八岁左右,网名叫做‘过三儿’,真名叫做‘过池’。 和另外两位幸运获得了邀请函的网友不同,这位叫过三儿的网友并没有选择对外售出自己的门票,而是选择了前往月球旅行。 这让徐川挺惊讶的。 当时他在ctv央妈的直播中随机抽取三个名额送三张前往月球旅行的门票,只不过是兴致起来了随意之举而已。 后面温远航问他这三张邀请函是否可以转让的时候,考虑到地月旅行之间的价格,他允许了转让。 毕竟按照星海研究院官网上的太空旅行中的月球旅行方案,对外售价是四千九百九十九万(米金)。 换算成rmb,按照目前的汇率来算,接近两个亿。 这本来就是随兴而致弄出来的事情,是送给普通人的福利。 至于如何选择,是转让邀请函还是选择自己前往月球旅行,都是这三个幸运儿自己的事情。 不过这个网名叫过三儿的网友的确让他有些惊讶,原本他以为这三张邀请函可能都会落到国内富豪的手中。 毕竟接近两个亿的财富,对于大部分的普通民众来说,吸引力可比前往月球旅行要远大的多。 似乎是见到他有些意外,三名正在准备的旅客都愣了一会。 不过很快,他们便反应了过来,挪动脚步脸上带着惊喜的笑容围了过来。 “徐院士,您好,我是万华化学集团的寇光武,很荣幸能在今天见到您。” 最先反应过来的是万华化学集团的老总,穿着下蜀航天基地提供的航天服装的寇光武满脸笑容的伸出双手打了个招呼。 从那名幸运获得了月球旅行邀请函的网友手中购买门票,一方面是他本身对太空探索就相当的感兴趣。之前星海研究院展开的近地轨道旅行业务他就上去过两次。 而另一方面则是想实地去月球看看,考察一下月球上是否具备开发材料的潜力。 尤其是氦3、稀土元素、锂等目前较为珍贵的资源。 虽然可以肯定的是现在就参与进月球的开发中绝对是赔本的买卖,毕竟月球的资源再怎么丰富,地月距离和月球的特殊环境就摆在那里。 但对于一名敏锐的商人来说,目光看的永远都不是现在的利益,而是更长远的时光。 就目前华国对航天领域的支持,用脚指头想都能知道接下来太空领域的开发将是重点的战略部署方向。 提前部署,总是比后来者要更走的更加顺利的。 而且,以现在航天技术的发展,说不定顶多时间,月球大规模的采矿工作就将成为现实。 笑着和这位万华化学集团的寇总握了握手,打了个招呼后徐川的目光落到了最后面的那个看起来和他年龄差不多青年身上。 相对比前面两位购买门票的有钱人来说,这个才是今天他过来的原因之一。 过池,网名过三儿,年龄二十八岁,目前博士就读于西工大·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成绩相当的优秀,在导航制导、传感与检测技术深造,曾拿过国际导航指导比赛的银牌 他也是三名幸运获得了月球旅行邀请函的网友中唯一一个没有对外转让自己手中名额的人。 站在休息室中,当看到徐川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过池整个人都呆住了。 意外在央视的直播间里面收获到了一张前往月球旅行的门票,他没有和另外两人一样对外公开转让的原因除了自己的家境还算富裕,父母支持自己的想法,以及做梦都想去月球看一眼的梦想外。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想着这次能否能和自己心中的偶像见一面。 没错,徐川就是他心里的偶像。 作为一个有志在学术和研究上更进一步的学生,恐怕在如今的华国,就没有不崇拜徐川的。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你不入此门,见我如井底之蛙望月;你入了此门,见我如一粒蜉蝣见青天。 过池不知道其他人是怎么看的,但对于他来说,徐川真的就如同学术界的天一般,看不到尽头。 不过自从来到下蜀航天基地这边参加了整整十天的培训都没见到这位的身影后,他就彻底放弃了这个想法。 毕竟也是,人家是国内最顶尖的学者,真正的史书级存在,哪有那么多时间来处理这种小事。 但他真没想到,在他马上就要登上航天飞机前往月球的时候,见到了自己心中的偶像。 徐川倒是没想那么多,和另一名富二代打个了招呼后,他笑着走了过去,主动伸出了手,打了个招呼。 “过池同学。” 这名学生的家底还算是丰厚,不过家里的总资产恐怕都没有一张月球旅行的门票价格高的。 这种情况下,还能够拒绝转让月球旅行的门票带来的暴利,的确难能可贵。 “徐徐院士。” 带着激动到一些颤抖的声音,过池伸出手,有些拘谨又有些兴奋。 徐川温和的笑了笑,开口道:“西工大的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很不错,我看过你的资料,研究生期间完成的‘基于高速局域网的组合导航研究’很不错。” 听到这话,过池眼神顿时就亮了,川神居然还看过他写的论文? “谢谢川神.谢谢徐院士的夸奖。” 徐川笑了笑,说道:“加油,过同学,希望这次的月球旅行能给你带来更多的收获,无论是学术还是理想,相信你都能在这次的行程中收获不浅。” “谢谢,我一定会的!”过池用力的点了点头,肯定的回道。 “加油!”徐川拍了拍过池的肩膀,鼓励了两句后便准备离开。 如果说三张月球旅行的邀请函全都落入到了国内富豪的手中,他今天大概是不会过来的。 不过还有一个特例,那么足够值得他跑一趟了。 至少,这是一个崇拜他,受他影响而努力向上的天才~,也将是国家未来的基础柱石。 休息室中,正当徐川准备离开的时候,站在他对面的过池深吸了口气,鼓起勇气开口道:“川神,能给我签个名吗?签在我这个衣服上就行。” 说着,他指了指自己的上衣。 徐川笑了笑,道:“当然可以。” 找工作人员要了支白色的色彩笔后,他写下了自己名字的同时送上了一句祝福的话语。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收到了签名后,过池脸色涨的通红,忍不住低头看了又看。 这件深色的航天服是下蜀航天基地免费提供的,等回去,他就收藏起来! 伴随着夕阳洒下一道道金灿灿的光芒,将天边的云霞染红一片。 站在廊桥上,徐川和常华祥注视着星海号远去,庞大的航天飞机承载着三名游客也承载着普通人对宇宙的向往朝着漆黑的太空翱翔而去。 看了一眼天边已经消失的星海号,常华祥院士笑着看向站在一旁的徐川,调侃道:“没想到你真没上去。” 徐川耸了耸肩,道:“你都寸步不离的跟在身边了,怎么上。” 听到这话,常华祥哈哈笑了起来,道:“走吧,聊聊你之前说的那个事儿,我还挺感兴趣的。” 老实说,其实他寸步不离跟在身边并没有太大的用处,这人真要先上去,大概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位外,其他人都拉不住。 不过现在说这些已经没什么意思了,反正他也没上去。 相反,对于此前徐川在电话中和他聊的一些东西,让他这会更感兴趣。 那件事如果做到了,华国对月球的大规模移民,在月面上打造一座月球城市可能真的就不远了! ps:抱歉,国庆节没想到事这么多,又加班了,说好的今天补更只能继续拖一拖了,ヾ(ow),八尾也没办法,八尾也希望多更新,毕竟都是小钱钱啊,可恶! 第九百二十六章 :NASA的筹码~ ~ 一片漆黑的星空中,蓝白色的弧光摇曳在瀚海号航天飞机的尾部,稳稳的推进着它朝着另一颗银灰色的星球驶去。 而此时此刻,在乘员室的内部,万华化学集团的寇光武依靠在舷窗的旁边,透过厚重的舷窗好奇的打量着外面的景色。 而和他共住一室的,是另一位地产公司的富二代继承人。 眺望了一下遥远的深空后,寇光武有些好奇的开口问道:“说起来,你怎么会购买前往月球的门票的?难不成你们家想在月球上修建酒店广场?” 悬浮在自己的床上玩着手机的富二代公子扭头看了过来,笑着道:“寇总觉得现实吗?” 寇光武耸了耸肩,笑道:“谁知道呢?如果和星海研究院合作的话,这也并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再说了,中东那群土豪不就筹备着在月球上修建度假酒店和清真寺吗?” 富二代哈哈笑了笑,跳过这个话题开口道:“我只不过是对月球旅行感兴趣而已。” 微微顿了顿,他抛下手机,用手在床沿上撑了一下,漂浮了下来,飞到舷窗边看着外面的深空,感叹道。 “我一开始以为月球旅行会挺有趣,不过现在看来,似乎也就这样。” “除了之前飞离地球的风景和失重环境还有些意思外,其他的挺无趣的,而且连房间都得和人共住。好在还能上网,要是连网都不能上了,那就真的太无聊了。” 与此同时,隔壁的另一个房间中,幸运的收到了月球旅行邀请的过池同样站在舷窗的旁边,透过厚重的舷窗好奇的打量着外面的景色。 或许是因为获得旅行门票的人数是奇数,也或许是托心中那位偶像的福,总之,他幸运的分到了一个单人间。 当然,说是单人间,其实是一个双人间,有两张床,只不过是他一个人住而已。 而另外两名和他一起同行的旅客,就没这么幸运了。 不管他们在现实中住宿的房子到底有多么的豪华,但在这架航天飞机上,却也只能两个人一起。 就在这时,乘员室的大门忽然自动开启了,穿着深蓝色舱内工作服的江新林走了进来。 “江领导。” 看到走进来的江新林,过池有些笨拙用手撑着墙壁,转过漂浮着的身体,打了个招呼。 江新林动作熟练‘飞’了过去,笑着道:“不用那么客气,你是游客,叫我江机长就好了,就当这是乘坐飞机就行。” 笑着道了一句后,他紧接着问道:“这两天感觉如何?失重的环境下可还适应?身体状态还好吗?” 这种询问是例行的,毕竟对于第一次上太空的人,尤其是这次的三名旅客来说,他们不是航天员也不是前往月球旅行的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情况有点特殊。 毕竟是第一次对外开放月球旅行的业务,保障游客的身体健康和安全是必须的事情。 不过态度嘛,对于眼前这个幸运儿,相对比来说他的态度要和善不少。 一方面是的确佩服,目前一张前往月球旅行的门票,星海研究院官网的售价是四千九百九十九万(米金),rmb接近两个亿。 能忍住近两个亿rmb的诱惑而不对外出售转让门票,这份能力的确让人敬佩。 别说其他人了,就是他自己,换位想想,大概率会选择出售掉手中的门票。 毕竟这可是接近两个亿的收入,甚至搞不好更高。 因为这算是星海研究院第一次对外展开月球旅行的业务,可能会存在溢价的情况。 而除了对这种态度的佩服外,还有一点那就是徐川院士的招呼了。 要不是早就看过这个过池的资料,知道他和那位徐院士没有任何的关系,他搞不好会以为这是徐院士的亲属。 毕竟临行前有资格让那位和他打个招呼让他在航天飞机上多照顾一下的,截止到目前为止,就这一个。 虽然不清楚徐院士为什么这么重视他,但这并不妨碍他承个人情卖个好。 所以他对过池的态度,和对于另外两个同行的富豪旅客肯定是有所区别的。 过池笑着点了点头,道:“还好,之前在航天基地那边有进行过水池失重模拟训练和微重力机训练。” 江新林点了点头,笑道:“那就好,如果身体有什么其他的不适,一定及时跟机组人员说就行。”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还有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我们就能抵达月球了,现在需要提前穿上宇航服,需要我帮忙吗?” 虽然说和以往一代航天飞机登陆月球需要投放登月舱不同,二代航天航天飞机在小型化的空天发动机支持下,能够如同民航客机在地球上一般进行起降。 但目前在起飞降落阶段,宇航员和航天飞机上的成员还是需要穿上宇航服的。 一方面是为了安全,万一遇上了什么意外的事故,穿上宇航服在月球表面至少能够坚持数个小时的时间,等待月面基地的救援。 另一方面是航天飞机的降落地点虽然在月华台科研站基地里面,但距离主基地还是有一段路程的,而这段路需要穿上航天服坐月球车过去。 不过目前月华台前哨科研基地已经在修建如地球上机场里面廊桥一般的自动链接装置了。 以后登月,他们可以像民航客机的登机下机一般,直接从航天飞机上进入具有完全气密的廊桥中,然后直接进入月球基地里面。 或许等这个建筑设施完成后,月球旅行的业务就能对外开放了。 至于现在,终归还是有些麻烦的。 就在三名旅客即将抵达月球展开为期三天的旅行的时候,远在数十万公里的另一边。 地球,大西洋西海岸的米国。 华盛顿nasa宇航局的总部,上午时间九点,一场新闻发布会正在工作人员的忙碌下有序的筹备着。 大楼高层的休息室中,比尔·尼尔森局长正对着自己的镜子整理着身上的西装,今天的新闻发布会,nasa将正式宣布‘阿尔忒弥斯计划’的‘第一阶段’开启。 作为nasa宇航局的局长,他自然是当仁不让的主持人。 坐在休息室不远处的椅子上,nasa宇航局的副局长比尔·格斯滕迈尔看着正对着对着镜子打理着服装和领导准备上台的比尔·尼尔森内心内心总有些不安和忧愁。 “我的老伙计,你在担心什么?” 转过身来的比尔·尼尔森在看到格斯滕迈尔一脸担忧的神色笑着开口问道。 回过神来,比尔·格斯滕迈尔也没有太多的犹豫,直接开口道:“当然是月面太空电梯工程相关的工作。” 听到这句话,比尔·尼尔森笑了笑,道:“有什么问题吗?” 格斯滕迈尔想了想,沉声道:“老实说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好项目,除非我们能够将华国邀请进来参与到这个项目里面。” 闻言,比尔·尼尔森笑着道:“让华国参与进来是不可能的!” “他们已经在月面生物圈工程上严重的排挤了我们,这致使nasa和米国在国际上已经失去了很大一部分的颜面。” “如果说现在的月面太空电梯项目我们再反过来去邀请他们,我们民众和纳税人将怎么看我们?” 格斯滕迈尔摇了摇头,担忧的开口道:“但站在技术发展的角度上来考虑,如果没有华国,恐怕以我们和盟友的能力,很难支持起如此庞大的工程。” “无论是从月面太空电梯工程的技术层面,还是航天运力等各方面来考虑。” “尤其是现在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太空开发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上,华国早已经超越了我们,走在了前面很远很远。” “甚至他们现在已经做到了能够将航天飞机像我们的f35战斗机一样在月球上垂直起降。” 听到这些话,比尔·尼尔森笑着开口道:“你说的这些的确有一些道理。” “不过.”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我们的航天飞机也在高速发展中,坚韧号尽管没有以前的奋进号它们强大,但也足够支撑我们完成大量地月物资的转移了。” “更何况,我们还有spacex、蓝色起源、波音等大量优秀的航天企业。” “放心吧,这些相关的事情,我们早就已经开会讨论过了。” “你所担心的事情,只要我们联合各地的盟友,只要拥有充足的资金,都是能够解决的。” 说到这,比尔·尼尔森的话语停顿了一下,眼神中也带上了一丝犀利的目光。 他看向自己的副手,接着道:“而且,月面太空电梯这种工程一旦完成,我们将最大化的掌握月球资源的开发。” “无论是在月球上修建科研站和基地,还是开采月面上的珍稀资源,都离不开太空电梯的运输。” “你认为国会的老爷们,会将这种具有极大战略地位、战略价值和战略意义的项目,分享给我们的竞争对手吗?” “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听到这些话,比尔·格斯滕迈尔沉默了下来。 的确,比尔·尼尔森说的很对,在太空电梯这种极具意义和战略价值的工程上,国会的那群老爷们是不可能和他们的竞争对手分享的。 月面太空电梯工程将是nasa宇航局,也将是米国联合其他盟友在太空开发和航天领域对抗那个国家的资本。 正如同华国在月面生物圈工程项目中排斥了他们一样,在月面太空电梯项目中他们将以一样的手段还回去。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他们甚至能重新在航天领域和太空开发上占据全新的话语权。 毕竟月球是人类文明走向太空和宇宙最重要的中转站。 无论是地月之间只有仅仅不到四十万公里的距离,还是月球超低重力的环境,都是人类前往更遥远深空的重要补给站。 相对比直接从地球上补充物资来说,在月球上建立前哨基地和空间站,都将极大的缩减太空探索和发展的时间与经费。 谁能够先一步的占据月球上重要的位置和相关资源,那么在接下来的太空发展中,就能够占据重要的地位和话语权。 他们之所以一直死僵着不肯在太空开发和航天领域认输的原因不仅仅是航天是米国的荣耀,更有现实的利益和未来的战略部署。 但这一切全都是建立在月面太空电梯项目能够顺利完成,并且起到它应有的作用的情况下来说的。 而这一切,真的有这么顺利吗? 对于这些,格斯滕迈尔心里有着重重担忧,他总觉得这项工程可能并没有那么容易,或者那么顺利的就完成。 尽管这项工程最开始是出自那位徐川教授的手,但对于如今的米国来说,这种超级工程的确是有些超出他们在航天领域的实力的。 休息室对面,看着格斯滕迈尔依旧皱着眉头,比尔·尼尔森笑着走到他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开口道: “放轻松点,我的老伙计。” “月面太空电梯工程不仅仅是那位徐川教授的想法,在我们内部更是已经进行过多次讨论验证了。” “理论上来说,它的可行性极大,现在唯一的问题是材料的属性可能还有些欠缺,需要我们投入一些研究。” “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成功了,它将极大的帮助我们把控住月球的资源开发。” “甚至在未来,华国都将依赖我们的太空电梯来运输月球上的矿藏资源和人员!” 长舒了口气,比尔·格斯滕迈尔耸了耸肩,开口道:“但愿如此吧~。” 不得不说,对于米国而言,在航天领域被人超越的确是一件难以让人接受的事情。 再加太平洋对岸那个国家在航天领域和太空资源的开发上,他们的确需要一个新的项目来振奋人心,提升民众和市场对他们的信心。 原本以为载人登火工程将会是这个契机,但华国在探测火星上脚步之迅速,远超他们的想象。 如今他们不得不将筹码压在月面太空电梯这一项目上了。 对面,比尔·尼尔森紧了紧胸前的领带,整理了下自己的仪容后笑着道:“走吧,时间差不多了,那些记者们都还在等着我们呢。” 第九百二十七章 :比尔局长:我们将引领人类走向太空~ ~ nasa宇航局总部,接待厅发布会的现场。 主持台上的灯光亮起,西装革履的比尔·尼尔森局长脸上带着微笑走上了报告台,面对着全场的媒体记者。 和接待厅内的媒体记者们打了个招呼,他顺势宣布了新闻发布会的开始。 “先生们,女士们,感谢各位从忙碌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我们的新闻发布会。就在三天前,nasa向各位正式发出邀请的时候,国家委员会批准了nasa宇航局一个全新的项目工程。” “即:月面太空电梯!” 说着,这位比尔·尼尔森局长看向了身后的大荧幕,脸上扬起了一个自信的笑容。 “我说的月面太空电梯,就是它!” 在他身后的银白色幕布上,新闻发布会的字幕跳转了一下。 一张月面太空电梯的概念图,呈现在所有人的眼前。 光芒璀璨的基座位于月球南极的莱布尼茨山脉上,碳纳米管制成的缆绳在星辉下闪闪发光,引领人们抵达宇宙的门户。 在这些缆绳的周边,有着数量庞大的舰队和无人机护航,确保了整个太空电梯安全性和可靠性。 而顶部巨大的轨道站装备齐全,包括太阳能板、天线和对接舱等,为通往宇宙深处的探索提供了起点。 这些震撼人心的图片和描述,不仅展示了太空电梯的壮观景象,也反映了人类对于未来太空探索的美好憧憬和技术的不断进步。 “嘶~!” 当看到这一幕的时候,现场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媒体记者几乎同时瞪大眼睛,脸上惊讶震撼的神色,发出了惊叹的声音。 不得不说,nasa这次展现出来的这张图片和概念的确震撼人心。 太空电梯! 可以说今天前来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媒体,谁都没有预料到内容会是这个。 这种经常在在科幻作品中出现的黑科技,尤其是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中,太空电梯作为一个重要元素,受到了许多人的广泛关注。 对于这些经常和nasa宇航局打交道的媒体记者来说,太空电梯更不是一个什么陌生的词汇。 一些专家认为的,作为一种未来的概念科技产物,太空电梯可以取代航天飞机作为主要的航天器,用于卫星部署、国防、旅游和进一步的探索,其战略价值极大。 也有一些专家认为,太空电梯这种黑科技纯属于幻想型产物,是科幻科幻作品中不切实际的产物,在现实中不可能做到,至少在二十一世纪是不可能做到的。 这种有争议的技术,一直都是媒体最喜欢的东西。 无他,有争议就有讨论,有讨论就有热度,有热度就有流量,有流量就能出爆款新闻,他们就有奖金。 看着荧幕上展示出来的概念图,整个发布会现场都被震撼住了。 比尔·尼尔森的目光在台下众多媒体记者的身上扫视了一圈,看着他们脸上惊讶震撼诧异的各种神色,他脸上挂着满意的笑容。 轻轻的咳嗽了一下,打断众人窸窸窣窣的讨论后,他接着开口了。 “.月面太空电梯,又叫做‘月球天梯’,它将是nasa宇航局与米国当局下一阶段航天发展的重要战略工程!” “nasa宇航局已经联合spacex公司、蓝色起源、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多家航天领域的专业学者教授对该项目进行了严谨的调研讨论与考察。并设计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与施工方案。” “理论上来说,无论是月球表面平均重力只有地球六分之一的强度,还是月球表面接近真空的环境、亦或者近地轨道的高度约一百公里.都为月球天梯的施工和构造提供极大的便利。” “它的施工难度与技术要求,仅有在地球上修建太空电梯的万分之一。并且不用担心在运行过程中遭遇大气运动而形成的危险振动、钟摆摇动,以及卫星和太空垃圾对它的严重破坏!” “更重要的是,在月球天梯项目完成后,它将成为米国,乃至全世界高速开发月球资源,在月球上建造属于米国的科研基地,甚至是移民城市的重要战略工程。” “届时,我们可以通过航天飞机+月球天梯,实现高速转移人员、物资,以及开发月球上的矿藏资源等等。” “最终,我们将在那颗银色星球上,建成一座属于米国,也将是属于全人类的超级城市!并且移民至少百万级的人口,打造一座人类走向太空的港口!” 随着这位比尔局长的演讲,新闻发布会现场的气氛热烈了起来。 重返月球,月球天梯工程,航天飞机+月球天梯体系打造一座人类走向太空的港口,百万级人口的移民和超级城市 一系列的词语都疯狂的刺激着台下媒体记者的心脏。 很快,发布会进入了现场提问环节,台下的记者一个个疯狂的举着手,试图获取到第一手信息。 站在报告台上,比尔·尼尔森扫视了一圈台下,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伸手示意台下《华盛顿邮报》的媒体记者提问。 他很清楚,月面太空电梯这种超级工程,哪怕是有nasa宇航局背书,也会迎来无数人的质疑和争论。 而相对比其他的媒体记者来说,《华盛顿邮报》一直以来都比较的沉稳保守。 而且作为华盛顿最出名的媒体,相对来说在新闻发布会的现场并不会提出太过于尖锐的问题。 哪怕是在面对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时,也至少会选择一个偏向中庸的提问。 果不其然,在比尔·尼尔森局长的示意下,《华盛顿邮报》的媒体记者站起身,思忖了两秒后,开口提了一个中规中矩的问题。 “比尔局长您好,我们都知道太空电梯这种技术最开始的来源是来自科幻作品。虽然说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理论上来说也极具价值的项目,但是它真的可行吗?我们真的有能力做到在月球上修建一座月球天梯吗?” “或者我换个问法,nasa宇航局对实现月面太空电梯工程的这一目标的把握究竟有多大?” 听到这个问题,新闻发布台上的比尔·尼尔森局长露出了一个感觉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的笑容。 嘴角以一个愉悦的弧度扬起,他扫视了一眼发布会大厅,回应着一双双热切盼望着回答的视线,开口回应道: “关于月面太空电梯的可行性,这个我想并不用担心。它是经过nasa宇航局和全米最顶尖的航天专家、工程师、科研人员经过数个月讨论与设计而完成的项目。” 说到这,比尔·尼尔森停顿了一下,看向了身后的大荧幕,脸上扬起了一个自信的笑容。 就在这时,荧幕上的画面跳动了一下。 那是一张全新的图片,是对之前月面太空电梯概念图的拆解图。上面不仅仅标准出了月球天梯的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甚至连这些部分的一些指标数据都已经标记上去了。 比如月面天梯基座直径宽达五百五十米,高度一千米,由三根主塔、十二组发射塔和圆形发射平台组成。 主塔用以连接缆绳,发射塔均分三组,为轿厢发射提供助力以及太空电梯基座塔体结构细化设计图、太空电梯轿厢发射效果、太空电梯发射平台场景效果.等等。 看了一眼身后荧幕上展示出来的图片,比尔·尼尔森微微一笑,接着道:“对于月面太空电梯项目是否具体可行,相信nasa宇航局和相关的顶尖专家学者们会考虑的相当全面。” “甚至我们联合spacex公司动用了世界上性能最强悍之一的超算中心孟菲斯对整个项目进行了系统性的规划建模和模拟建造。” “从超算数据来看,月面太空电梯工程是完全可行的!”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提问的华盛顿邮报的媒体记者,接着道:“另外,我需要纠正的一点是,太空电梯这一概念最开始的来源并不是科幻。” “它是由著名的火箭科学先驱者齐奥尔科夫斯基教授提出来的,尽管他是红苏人,但不可否认的是,齐奥尔科夫斯基教授对于航天领域的贡献巨大,并且是名副其实有实力的研究人员。” “当然,在上个世纪的那场太空竞赛中,尽管我们曾经的对手拥有着这样的人才,但依旧被我们所击败。” “相信在这一次的太空竞赛中,我们能一如既往的击败我们的对手。哪怕是我们现在遇到的了一些挫折,但我相信,这些都是暂时的,在航天领域,我们永远都是no1!” 比尔·尼尔森局长的话音落下,震耳欲聋的掌声顿时就铺满了整个发布会现场。 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之后,来自纽约时报的媒体记者获得了提问的机会。 “比尔局长您好,我们都知道,太空电梯最大的难题在于材料。您如此肯定月面天梯工程的可行性,我是否可以认为,nasa宇航局已经找到了一种足够支撑太空电梯的缆绳和主杆的材料了呢?” “另外,那么如果太空电梯真的损坏了,我们应当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如果真的可行,那么是否在未来在地球上修建一座太空电梯也将不再是梦想?” 闻言,比尔·尼尔森笑了笑,调侃道:“这可不是一个问题啊。” “不过没关系,对于这些问题我都可以给予你肯定的回答!” 深吸了口气,他重新走到身后的荧幕边,配合着早已经准备好了的ppt文案解释了起来。 “关于最重要的材料问题,这个完全不用担心。月球的质量明显小于地球且没有大气来说,它的重力仅仅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 “这意味着,月球太空电梯对材料强度的要求很低,现有的高强度碳纳米管材料结合对位芳纶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理论上来说就能解决。” “而维修.” “我们可以建造多个太空电梯,同时利用第一个太空电梯将作为一个平台,从中建立额外的太空电梯。” “这样做,可以确保即使一个太空电梯遇到问题,其他电梯可以继续将有效载荷提升到太空。” “并且每一个太空电梯都能给我们后续的修建带来丰富的经验,为后续的工程修建节省大量的时间与资金。” 说到这,比尔·尼尔森看向纽约时报的记者,接着道:“至于未来是否在地球上具备修建太空的可行性,以目前的科技来说,我只能很遗憾的告诉你,至少在短时间内不具备可行性。” “正如你所说的,材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目前的材料还无法支撑起地球太空电梯的实施。” “当然,这会是nasa接下来的研究方向之一。如果能够在地球上完成太空电梯工程,那么这将是人类文明大规模进军太空的基石!” 微微顿了顿,他的目光扫向整个发布会现场,接着道:“另外,关于月面太空电梯工程,这并不是nasa宇航局一个个体所认同!” “在召开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之前,我们就已经联系了欧盟宇航局、沙俄宇航局、樱花国宇航局、枫叶国宇航局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航天组织,共同确认了月球天梯项目。” “届时,我们将一起组成‘国际月球天梯委员会’,共同出资,共同分享,共同研发,共同完成对月面太空电梯的建造。” “而米国,将一如既往的引领人类文明走向太空的脚步!” 听完比尔·尼尔森局长的解释,现场再度亢奋了起来。 尤其是在听到最后一句时,全米的记者更是脸色潮红,信心高涨。 他们将一如既往的引领人类文明走向太空的脚步,这简直是对月面太空电梯最好的回应! ps:晚点还有一章,双倍了,大家手中的月票求求了,(ov)ノ,国庆期间八尾尽力爆更! 第九百二十八章 :一招废掉NASA宇航局的发展 nasa宇航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就像是陨石撞地球一般,在全世界的天空划过了一道璀璨而耀眼的光芒,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激起了强烈的反响。 月面太空电梯! nasa从未放弃过在航天领域的拓展,米国将一如既往的引领人类文明走向太空的脚步 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全世界都感到了惊讶诧异,更是让米国的民众和媒体陷入了情绪的热潮中。 众多自从航天领域的竞赛和重返月球的脚步中输给了华国后,就一直不断抨击nasa宇航局的媒体在这一刻纷纷调转了枪口,开始夸赞了起来。 就连之前一直在痛骂nasa宇航局,认为nasa每年拿着数百亿米金的经费挥霍浪费不做事情的abc广播电视台都一反常态的夸赞了几句,认为这才是nasa应该做的事情。 太空是人类文明的未来,航天是米国的骄傲,引领人类文明的发展,更是米国人的责任。 毕竟对于绝大部分的米国人来说,自从上个世纪红蓝双方的太空竞争结束,一举奠定了他们航天第一大国的基础后,几十年以来就一骑绝尘的走在所有国家前面。 航天甚至已经成为了他们文化和精神的一部分,是米国人的骄傲。 然而就在两年前,他们却以近乎惨败的方式,在自己最骄傲的领域输给了太平洋对面的那个国家。 这自然让几乎所有的米国人恨铁不成钢,对nasa宇航局抱有极大的意见和不忿,认为是nasa的不作为,将米国在航天领域领先了几十年的优势全盘送出。 而现在,当月面太空电梯工程一出,顿时就让米国人兴奋起来。 果然,就算是华国在航天领域短暂的领先了又如何,月球天梯这种世纪工程,不照样还是得看他们吗? 除了米国,又还能有哪个国家能够领导这种国际超级工程呢? 尽管有一些网友在推特、脸书等网站上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月面太空电梯技术目前可能并不是那么的成熟,短时间内难以修建起来;或者干脆认为这一项目本身就不切实际。 但少数人的声音总是无足轻重的,他们的发声,很快就被淹没在了更主流的自信中。 埃隆·马斯克更是公开在推特上表示,最新信号的超重型·星舰已经准备就绪,不但可以携带超过两百五十吨的物资运输到近地轨道上,还具备着完全重复使用性。 如果配合nasa宇航局及内华达山脉公司共同研发的新一代‘坚韧号’航天飞机,他们将能够实现近地轨道火箭转移物资,航天飞机进行载人登月的完美联动。 这意味着米国将再度具有强大的太空开发能力,甚至媲美华国的星海研究院。 不仅仅是spacex公司、蓝色起源等米国的高科技航天企业对外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公开支持了月面太空电梯工程。 就连遥远在太平洋另一边的樱花国的航天局,都公开站了出来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受邀在新闻发布会上发表意见的大林组公司的研发经理表示,太空电梯的梦想之所以能够实现,得益于碳纳米技术的发展。 相对比其他材料来说,纳米材料的抗拉强度更好,几乎比钢铁高出100倍。而樱花国则具有世界顶尖的纳米材料制备技术。 他们将积极参与进由nasa宇航局与米国牵头的月面太空电梯工程中,推动月球资源开发,月面移民的工作。 就在nasa宇航局公开月面太空电梯项目的同时,北米无数航天领域相关的企业市值一路高涨。 甚至连带着其他国家的一些航天企业都在市值高涨,就比如樱花国的大林组公司。 这家以建筑、地区开发、城市开发、海洋开发等房地产相关的项目,就因为在这次的狂欢中露了个脸,都涨幅了不小的曲线。 航天板块满屏的绿色,让整个北米都仿佛陷入了一场狂欢。 就在北米的媒体对月面太空电梯工程进行铺天盖地的报道的时候,相关的消息也跨越了万里重洋来到了欧亚大陆。 不仅仅是欧洲各国的媒体相继报道了这一新闻消息,相关的新闻也在第一时间传回了国内,在网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太空电梯?卧槽?!米国佬居然开始搞这种黑科技工程了?】 【bus!他们哪里来的信心啊?载人登月都失败了,还在月球上搞太空电梯?】 【流浪地球2是吧,乐,太空电梯这种东西就目前来说根本不切实际,材料根本就支撑不住好吧。】 【但是它帅啊(w)),当初在电影院看的时候,真的被太空电梯的片段震撼到了。】 【认真剖析一下,在地球上修建太空电梯目前来说的确不切实际。不过月球上搞不好还真有可能,月球的环境太适合了,低重力,无大气,潮汐锁定,缆绳也不需要3.6万公里,只需要抵达月球的近地轨道就足够了。】 【理论上来说修没错,但米国拿什么修啊?他们有这个能力吗?没有我们,米国拿头修啊?】 【你们也太小看米国的航天底蕴了,且不说nasa宇航局的实力,就是米国的民间航天企业,无论是spacex还是蓝色起源,包括联合发射联盟,都具有强大的实力,至少国内还没有一家航天企业能够与之相提并论。】 【楼上的跪的也太久了吧?现在还舔呢?就你说的这些,所有的加起来都打不过川神的星海研究院,笑死。】 【如果说太空电梯项目真的可行的话,我强烈建议川神也弄一个出来,到时候去月球旅行真的就方便了。】 在网上讨论的热烈的时候,星海研究院,正在翻开着手中有关于黎曼猜想的期刊论文的徐川也收到了相关的信息。 办公室中,带来了这份消息的温远航从助理的手中接过茶杯,道了声谢后笑着开口道:“还是你厉害啊,nasa宇航局竟然来真的了。” 翻阅了一下手中的新闻消息后,徐川笑着开口道:“这个项目虽然没法将nasa宇航局拖入深渊,但拖延一些他们在常规航天领域上的发展还是足够的。” “按照我的估计,恐怕至少他们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会逐步开始放弃月面太空电梯项目。” 轻轻的吹拂一下杯中的水沫,温远航小呷了一口热茶,笑着道:“两三年的时间,足够我们和他们的航天发展拉开巨大的差距了。” “甚至三年以后说不好我们在火星上都已经有了前哨科研基地,到时候他们回过神来再想追赶,那可就难了。” “一招废掉nasa和其他国家宇航局的航天力量,也就你能办到了。” 放下手中的平板,徐川轻轻的摇了摇头,道:“老实说废掉nasa宇航局的航天力量其实并不是我的想法,相对来说,我其实更乐意看到他们大力支持航天技术的发展的。” “嗯?” 听到这话,温远航眼神中带上了一丝疑惑,脸上带着些许的诧异看了过来,有些好奇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徐川笑了笑,并没有将真正的原因说出来,只是开着玩笑道:“你不觉得独孤求败也太没意思了吗?” 事实上,全面废掉国外的航天力量对于他,乃至对于整个华国来说其实都没什么意义。 尤其是在他们接下来要面对的火星开发上。 不管是他预想中的全面改造火星,还是传统的在火星上建造基地,其实都需要其他国家的参与。 就算是他想吃独食,独占整个火星,那也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除非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华国.否则这种事情是做不到的。 而以华国的一己之力,想要完全开发整个火星,哪怕是他们的现在的航天技术全面领先,难度也比联合其他国家要大太多了。 这方面的难度不仅仅指技术、资金、航天资源等方面的,还有其他各方面的。 温远航哈哈笑了起来,调侃道:“这句话恐怕除了你,也没其他人有资格说了。” 独孤求败,听着的确挺有意思的,这位倒也真的有资格说这句话。 不到十年的时间,他以一己之力将整个国家的发展向前推动了数十年。 无论是可控核聚变技术还是航天领域的发展,如果以原来的速度,恐怕五十年之内都到不了如今这个程度。 前者就不说,这是个永远五十年的技术。 而后者,以如今他们在月球上修建的月华台·前哨科研站基地的规模,以传统航天器的发展,五十年内能否修得起来都是个未知数。 就算是能做到,恐怕投入的资金也会是现在数十上百倍。 以小型聚变堆+空天发动机打造的航天飞机,对航天领域的发展影响完全不亚于一次工业革命,甚至说一次都可能少了一点。 ps:补前几天的断更,下午还有更新,月底+双倍了,大佬们手里的月票求求了(′‵)il 第九百二十九章 :反向卡脖子 办公室中,和温远航闲聊了一会后,徐川顺口问道:“说起来,扶摇号应该也快抵达火星了吧?” 沙发上,温远航笑着点了点头,道:“是的,从最新传递回来的图像与数据来看,扶摇号距离火星的距离只有六十万公里左右。” “按照规划中的进展,两天后扶摇号将正式变轨进入火星的heo高轨,预计将于四天后调整轨道至低轨,并开始执行相关的探测设备投放工作。” 虽然说如今他们的航天技术跨越了传统化学燃料运载火箭不止一个层次,但火星探测对于如今的人类文明来说依旧是一件高难度的工作。 第一次执行无人探火任务的扶摇号航天飞机也不可能像登陆月球一样,直接就奔着月球而去。 目前他们采取的手段和流程,还是建立在传统化学燃料运载火箭的基础上的。 比如扶摇号航天飞机在抵达火星后,需要先降低速度、调整姿态、轨道进入火星heo高轨。 在这里,需要再完成一次为期12小时的绕行,进行轨道调整、设备检查、火星数据材料等工作。确保一切顺利后,才能逐步向中轨、低轨、投放轨道转移。 虽然说这种繁琐的探索流程相对于他们现在的航天技术来说有些落后,毕竟目前他们登月早已经不需要这么繁琐的流程了。 但对于新型航天飞机来说,这终究是第一次执行探测火星这种数千万公里的遥远星际航行。 有些时候,相对保守的手段反而是更合适的。 尤其是在面对深空探索这种很少有经验的领域时,保守的手段或许并不能让你取得更好的成果。 但相对而言,它却能保障你的下限,不至于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风险。 这对于高成本高风险的深空探索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听完温远航的报告,徐川点了点头,思索了一下后开口道:“你说,我们要不要将扶摇号即将抵达火星的新闻消息提前公布出去?” 闻言,温远航看了过来,脸上带着疑惑,不清楚这位想做什么。 扶摇号探火这种工程本身就是需要对外公开的,这提前公布,有什么意义吗? 徐川笑了笑,解释道:“给nasa加点油降点温而已。” “怎么说?”听到这话,温远航一脸感兴趣的问道。 徐川笑着说道:“nasa宇航局和米国寄希望于月面太空电梯项目重振航天的辉煌吗?但我估计他们内部对于这个项目还存在一定的顾虑。” “包括欧盟与其他国家大概也都还在观望中。” “提前公布扶摇号航天飞机抵达火星的消息,可以降低月面太空电梯的新闻热度。” “而另一方面” 说到这,徐川停顿了一句,嘴角扬起了一抹笑容,接着道:“另一方面,我准备让川海材料研究所那边对外停售高质量的碳纳米管、石墨烯、碳纤维等材料。” 没错,他准备干坏事了! 国内乃至全世界最顶尖的石墨烯/碳纳米材料/碳纤维等材料的制备技术,就出自川海材料研究所,是他研究出来的。 当然,川海材料研究所提供的是技术,代工生产的合作方是宁德时代。 前些年那位曾俞群总裁曾亲自上门找到了他,双方建立起来了深入的合作关系。 按照去年的数据,目前全球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高品质石墨烯、碳纳米材料都出自宁德时代建立的碳材料工厂。 而对于月面太空电梯这种技术和工程来说,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材料。 或者说,是太空电梯的缆绳材料。 目前全世界公认最合适用于制备太空电梯缆绳的材料便是碳纳米管。 或者说是以碳纳米管、石墨烯等材料为核心制备的复合材料。 比如此前樱花国大林组公司在新闻发布会上亮出来的科技‘一种长带状的碳纳米管符合材料’。 从新闻发布会上公开的信息来看,大林组公司的负责人表示,这种长带状的碳纳米管可以被卷成一个线轴,类似于足球的结构。 这种结构可以通过航天器或航天飞机发射到轨道上,而当携带线轴的航天器到达一定高度,可能是近地轨道时,它将开始解开线轴,将带状物降回地球。 而当带状物降入地球大气层时,它将被捕捉,然后被降下并固定到海上的一个移动平台上,进而固定成太空电梯的缆绳。 简单的来说,其实就是从高空中抛下一个‘毛线球’。 其中,丝带(碳纳米管复合带)可以作为通往太空的铁路的轨道。 而机械升降机(电梯)将被用于固定在这条轨道上爬升带到太空中。 不得不说,从理论上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就太空电梯技术的构想中,抛开这条丝带(碳纳米管复合带)以外,太空电梯的其他部分的建造可以使用已知且成熟的技术。 比如包括机器人升降机,锚站和电力传送系统等等,这些技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的确已经相当成熟了。 但最核心的技术,就在于碳纳米管复合带,也就是太空电梯的缆绳。 徐川不相信樱花国的那个什么山组公司现在就能制备出来足够支撑太空电梯升降的缆绳,也不相信米国和nasa宇航局有这个实力。 毕竟月面太空电梯工程本就是他推出去的‘计划’,高品质的石墨烯、碳纳米管等碳材料生产技术也掌握在他手上。 月面太空电梯技术中需要多大抗拉伸性能、多高强度、弹性模量指标多少,这些都是他计算过的。 在这方面,徐川相信自己的能力。 不过这些都并不妨碍他反向卡个‘脖子’。 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中,除了最近几年外,以往一直都是老米和其他西方国家在顶尖技术和材料上卡他们的脖子。 现在轮到他们做这个事了。 高品质优秀的石墨烯、碳纳米管、碳纤维等复合材料目前全世界都紧缺,而且缺口很大。 如果他将让川海材料研究所和代工的宁德时代缩紧这个口子,无论是米国也好,还是欧盟,亦或者其他的西方国家,都会非常难受。 甚至很多基于这些材料的工业生产,都将因此停滞下来。 比如中高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行业,石墨烯散热器件作为一种高度定制化的产品,如今已经成为了这些电子设备中最广泛应用的零部件之一。 还有碳复合材料,更是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工业等领域。常见的高端轿车、民航客机等等设备为了降低重量,同样也应用了大量的碳复合材料。 而除了卡脖子能够让老米难受外,禁止对他们销售高品质的石墨烯、碳纳米管等材料在眼下这个情况中,还能让老米和nasa宇航局更加坚信月面太空电梯是可行的。 否则怎么会出现他们才公开月球天梯项目,华国就对外停售了太空电梯的关键材料呢?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米国怕是会像王八吃秤砣一般,在月面太空电梯项目上走下去了。 ps:晚点还有一章,月底了,求个月票, 第九百三十章 :米国的小算盘 nasa宇航局高调的宣布启动‘月面太空电梯’工程,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二十一世纪初的这场太空竞赛已经进入了白热化。 一边是由那位徐川教授为代表的华国,掌握着最先进的新型航天飞机技术,并且已经在月球上建立起来了一座前哨科研站基地。 从目前的表现来看,华国毫无疑问已经取代了米国,成为了航天领域的第一大国。 而另一边,则是以老牌航天大国,曾经的航天第一米国为首,并且聚集了欧盟、沙俄、樱花国、枫叶国等多个西方国家组成‘集团’。 尽管在最近这两三年的时间中,nasa宇航局在航天领域略逊一筹,还在载人登月重返月球的阿尔忒弥斯计划中输给了华国。 但不可否认的是,nasa宇航局的底蕴还是相当深厚的。 再加上米国民间的spacex公司、蓝色起源、轨道科学等航天领域的企业,米国依旧是除去华国外,航天力量最强悍的国家。 尤其是现在,nasa和米国拉上了联合欧盟、东亚、北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一起展开月面太空电梯工程。 这更是让这次的太空竞赛陷入了高·潮中。 与此同时,另一边。 米国,白屋的办公室中。 某间会议室内,召集了自己的幕僚团队,以及nasa、cia等相关部门的高级官员,一场会议正在召开着。 自从他们联合欧盟、沙俄、东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航天局共同召开月面太空电梯项目的合作后 迎接而来的不是重返航天领域的荣耀,而是他们竞争对手的製·裁。 在等待所有人到齐后,总t先生双手拍在了桌子上,一脸严肃的开口道: “各位,我们收到了最新的情报消息,华囯准备全面对外禁售或暂停销售高品质的石墨烯、碳纳米管、碳纤维等材料。” 听到这个消息,还没来得及说话的比尔·尼尔森就愣住了,下意识的问了一句 “什么时候的事?” 会议室中,cia的局长威廉·约瑟夫·伯恩斯快速的说道:“就在大约一天前前,线人传递回来的消息,不过对方还没正式公布,可能还需要等待一段的时间。” 闻言,比尔·尼尔森陷入了沉思中。 他并不是在思索怀疑cia的情报消息是否准确,而是在思考对方为什么要这么做。 脑海中的思绪流转而过,比尔·尼尔森看向威廉·约瑟夫·伯恩斯,开口问道道:“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目前全世界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高品质碳纳米材料都来自那家叫做‘宁德时代’的企业吧?” “cia可以帮忙查查这家企业为什么会突然掌控成熟的高品质碳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吗?” 石墨烯、碳纳米管这些碳纳米材料的制备其实并不是什么高难度的技术,全世界能制造碳纳米材料的国家很多。 但高品质的石墨烯、碳纳米管的制备却一直都是难以突破的事实。 那些相对常规的制备方法,比如电弧放电法、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激光蒸发法和火焰法等等技术,要么制备出来的碳纳米材料质量参差不齐,要么就是设备昂贵,不适合大规模生产。 一直以来,高品质的碳纳米材料都是各国稀缺的物资。 但就在三四年前,华国或者说那家专业做电池的企业却突然开始了对外输出碳纳米管材料。 一开始数量相对较少,后面开始慢慢的增加,温水煮青蛙一般,以至于各国反应过来开始意识到情况不对的时候,宁德时代已经占据了全世界高品质碳纳米管和石墨烯这两种材料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份额了。 米国同样是大规模采购商之一,毕竟高品质的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用途真的太多太大了。 当然,在采购的同时,他们自然也调查过宁德时代为什么会突然掌握成熟的制备技术。 不过这事并没有太多的进展,一方面是保密工作做的很好,另一方面则是宁德时代本身就有研究碳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毕竟电池的制备是需要用到高品质的碳纳米材料的。 但这会比尔·尼尔森隐隐约约的感觉到有些不对劲。 “不用了,这件事已经调查过了。” 威廉·约瑟夫·伯恩斯沉声开口道:“我们已经针对这件事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包括你所说的问题。” “从目前的调查结果来看,宁德时代的高品质碳纳米材料制备技术.极有可能来源于川海材料研究所!” 听到这个名字,比尔·尼尔森的瞳孔骤然一缩。 川海材料研究所,是那个人创建的研究机构! 无论是最开始的人工sei薄膜技术,还是后面的锂硫电池,包括高温铜碳银超导材料,以及常温超导材料,都是出自这家实验室。 准确的来说,应该是出自徐川的手。 首位上,总t先生深吸了口气,看向nasa宇航局的比尔·尼尔森局长,沉声开口道。 “如果对方真的对外禁售高品质的碳纳米管、石墨烯等材料,这将对我们的很多行业造成极大的打击。” “而造成禁售的主要原因,我相信你应该知道。” 听到这话,比尔·尼尔森有些头疼揉了揉太阳穴。 这位说的是什么他自然很清楚,其实就是他们‘获取’到了原本属于星海研究院,或者说那位徐川教授的未来规划‘月面太空电梯’项目,并且提前进行公开部署,抢占了先机。 而无论是此前星海研究院对内部一些人员的清理,还是这次的高品质碳纳米材料的对外禁售,其实都是在针对性的行动。 前者是对内部间牒人员的清理,而后者,毫无疑问是在试图卡住月面太空电梯技术中最核心的材料。 毕竟目前来说能够当做月球天梯缆绳材料的,可以说碳纳米复合材料是唯一的选择。 卡住这方面的渠道,这意味着直接就卡住了月面太空电梯项目的脖子。 至少目前来说,还没有任何一种其他的材料能够取代碳纳米管材料的地位。 思忖了一会后,比尔·尼尔森深吸了口气,看向首位上的总統先生,开口道:“在我看来,这可能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 听到这话,不止台上的总t将目光投递了过来,其他参加会议的人员也将目光投递了过来。 比尔·尼尔森沉声开口道:“首先,我们都很清楚,这次的事情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极有可能是他们对月面太空电梯工程的反击。” “在昨天,我收到了一则有关于星海研究院的新闻,对方提前将扶摇号航天飞机即将抵达火星的消息释放了出来。” “而根据他们官方的追踪报道,那艘航天飞机至少还需要一周的时间才能抵达火星的近地轨道。” “这很明显是针对我们之前公开的月球天梯项目来的,他们在抢占和打压月面太空电梯的热度。” “而紧随其后的碳纳米材料禁售,更是证实了月面太空电梯项目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很显然,他们急了!” 停顿了一下,比尔·尼尔森的目光在会议室扫视了一圈,接着道:“月面太空电梯是那位徐教授提出来的工程,也是他们开发月球的重要环节。” “而现在,他们的整个部署都被我们打乱了,太空电梯工程被我们所先拿下,这意味着我们在航天领域上极大的挫败了对手的行动。” “甚至在未来,我们可以借助这项工程卡住月球开发的咽喉!” “对于我们来说,这很显然是一件好事,我们能在未来借助这项工程重新夺回属于我们的航天荣耀!” 听到这话,会议室中的众人下意识的点了点头。 的确,按照比尔·尼尔森的说法,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 从太空电梯项目到禁止出口高品质的碳纳米材料,这些都是对应的。 月面太空电梯技术,极有可能成为他们重新夺回航天荣耀的项目,这对于米国来说至关重要。 但同样的,高品质的石墨烯和碳纳米管材料对于米国目前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一个是未来,一个是现在,的确难以让人抉择。 首位上,总統先生思忖了一会,开口说道:“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碳纳米材料影响的可能不仅仅是未来的月面太空电梯项目,还有很多的其他行业,很多相关的技术都需要用到大量的碳纳米材料。” “如果对方真的选择禁售,这对于我们的打击是巨大的,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 听到这话,商务蔀的蔀长皱着眉头开口道:“按照2024年的数据,我们进口的高品质石墨烯和碳纳米管总量为一十三万吨。其中来自宁德时代工厂的产品量高达十一万吨,占比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这些高品质的石墨烯应用在电子产品、航天航空、生物医疗、汽车等各个产业上。” “如果遭遇禁售,虽然目前我们还不知道会造成多严重的后果,但可以想象的对于这些行业的打击将是巨大的。” 听到这话,这位新任的总t先生忍不住皱起了眉头,眯起眼睛。 还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 米国国内如今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高品质石墨烯和碳纳米管,近乎完全被他们的竞争对手把控了。 敲了敲桌子,他皱着眉头问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进口安全线呢?” 商务蔀的人无奈的开口道:“没有选择,除了华囯外,没有其他的国家或企业能够提供大量的高品质且相对廉价的石墨烯材料。” “如果要将其降低到一半的安全线,我计算过了,至少需要多付出百分之一百五十以上的资金。” “而更关键的是,其他国家提供不了数量如此庞大的高品质石墨烯与碳纳米管材料。” “按照统计,华囯的高品质石墨烯和碳纳米管这两种材料,占比达到了全世界百分之七十五以上。” 听到这话,会议室中的所有人都沉默了下来。 目前他们的进口高品质石墨烯、碳纳米管材料规模达到了十几亿米金,如果多付出150%的资金,这是相当恐怖的一件事。 当然,85%以上的高品质石墨烯、碳纳米管依赖进口,对米国的经济和国家安全产生了巨大的潜在的威胁。 尤其是当这些材料涉及到众多的产业和领域的时候,就恐怖了。 就像现在,对方一旦封锁高品质碳纳米材料的出口,他们就不得不紧急召开会议讨论解决方案。 “我建议向华国开放月面太空电梯工程.” 会议室中,有人举手开口道,话还没说完,就被比尔·尼尔森打断了。 “这不可能!” “月面太空电梯工程是我们重新夺回航天老大的希望,如果让他们加入进来,这怎么向我们的盟友交代?” “尤其是月球未来的矿藏开采和话语权,华国已经在月球上部署采矿设备了。而我们连基地都没有建造起来,如果失去了这些,对于未来我们在太空的发展打击将是巨大的。” “如果我们失去了这一张未来的船票,未来的道路可能就会永远的对我们关闭大门!” 比尔·尼尔森激动的唾沫四溅,他是不可能同意开放月面太空电梯工程的。 这不仅仅是米国重新夺回航天荣耀的机会,也是他接下来继续连任的唯一机会。 只要能促成欧盟、沙俄、樱花国等地区和国家联合起来一起在航天领域对抗那个红色大国,他就有把握让自己继续在nasa宇航局局长的位置上再坐一届。 听到这话,首位上的总t先生看了过来,沉声道:“那关于高品质碳纳米材料,你有解决办法吗?” 不可否认,月面太空电梯工程对于米国的航天发展来说的确很重要。 但现在更重要的是解决眼前的问题。 听到这个问题,比尔·尼尔森顿时就沉默了下来。 的确,他拿不出什么太好的解决办法,高品质的石墨烯、碳纳米管等材料是各国都稀缺的物资。 会议室中,一名国w院的代表举起了手,开口道:“如果说不能将月面太空电梯项目的资源分配出去换取资源的话,我们能做的就只有从其他的地方找补了。” “比如芯片、光刻机、半导体等。” “或许我们可以选择在这方面做一些动作,来与他们达成交易。” “如果这些行动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可以再通过月面太空电梯项目来与华囯进行谈判和交易。” “比尔局长说的没错,至少我们的确不应该如此轻易的就将月面太空电梯的份额让出去,它将是开发月球的重要战略设施。” 第九百三十一章 :百万吨二氧化碳捕集! 金陵,河西新城。 大厦的广场门口,一行西装革履的金陵市领导正站万达广场最高的大厦门口,后背吹着空调,前脸迎着五月的热风在那里等待着。 这一幕引起了不少在这边上班或来这边游玩路过的居民注意,好奇的打量着推测着又是哪位大领导来巡查了。 当看到那辆从不远处缓缓驶来的红旗轿车的时候,站在c位的领导眼前一亮,快步走了过去。 “徐院士,欢迎欢迎,欢迎您莅临万达广场检查工作。” 带头的金陵市领导热情的伸出了双手,满脸笑意的打着招呼。 徐川笑着伸出手,握了握招呼道:“于書記,不好意思让你们久等了。” 于向东双手握住徐川的手晃了晃后,笑着开口道:“哪里的话,徐院士您太客气了,我们也其实刚到没两分钟。” 寒暄了两句话,他看向徐川,微微侧身让开了个身位,笑着道:“这五月的天就已经热起来了,咱们先进去说吧,徐院士,请。” 对于金陵市这种副省级城市的领导来说,正常情况下哪怕是面对一名院士也不至于如此讨好。 不过眼前这位可不一样,院士级别的学者很多,但像这位一样,能上达天厅,能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甚至是全球发展的学者,如今这个社会,恐怕就此一位了。 哪怕是翻遍几十年的建国历史,恐怕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独一位了。 徐川倒也没太在意,抬头向上上去,目光落在了眼前的高楼大厦上。 这里是金陵市近十几年以来新发展的金融、商务、商贸、会展、文体五大功能为主的新城市中心。 也是金陵市百米高楼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 这里不仅拥有多栋超过百米的摩天大楼,而且这些建筑物的用途多样,包括写字楼、酒店和商业用途等等。 比如万达广场、河西青奥中心、金奥大厦、苏江广电城。 当然,密集型的摩天大楼和城市建筑带来了繁华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环境问题。 城市热岛效应+更高浓度的温室气体造就了更为恶劣的气候。 夏天的时候,理论上来说,一座大型城市的核心区域能够比城市周边高出3-5摄氏度,能够比附近同纬度的农村高出5-8摄氏度。 而这还仅仅是理论上的数字,实际上,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体感温度有些时候甚至能比农村高出十度,甚至更高。 水泥或沥青柏油建造的城市与路面,吸收热量的能力要远超过泥土。 再加上城市中高楼大厦太多,没有树木与水域资源,空气流通性相对较差,夏天的城市温度会远超理论温度。 而这一次通过多孔液化dac二氧化碳捕集器进行高楼大厦改造,便是通过吸收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等各种温室气体,以及通过推动空气流动的方式,来缓解温室效应,降低大型城市夏天的温度。 当然,仅仅是以来改造高楼大厦部署多孔液化dac二氧化碳捕集器肯定是不够的。 相应的,城市的绿化、交通、建筑密集度、传统燃油车、工业等各方面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才能达到最大化的降低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城市温度。 进入大厦内部后,徐川一路和这位金陵市的领导聊着有关于这个城市改造项目,一路乘坐电梯来到了部署多孔液化dac二氧化碳捕集器的楼层。 其实针对百米以上的高楼大厦部署二氧化碳捕集器的改造并不是特别困难的工作,也不需要单独的耗费巨量的资金来搬空一个楼层。 一般来说,建筑高度超过百米的高层大厦,通常都有兼职或者专用的设备层。 多孔液化dac二氧化碳捕集器的占地面积虽然相对较大,但它占用的面积其实是外墙空间。 在川海材料研究所中长宽达到了五米*三米的巨型设备,那是集合了二氧化碳捕集与转化一体的装置。 如果是单纯的捕集器,其实只有离子交换膜+异佛尔酮二胺相结合组成的网墙。 简单的来说,你可以将它其理解成一面墙,只不过这面墙要比普通的墙要厚一些而已。 而在改造的时候,它会将高楼大厦最外层的非承重墙替换为平面的二氧化碳捕集器设备,对于内部的空间影响并不是特别的大。 至于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氧气、淀粉、葡萄糖、汽油、石墨烯等材料的装置,则可以安置在其他楼层中。 另外,对于高楼大厦来说,除了设备层外,其实还有改造的地方。 按照国家标准,一栋百米大厦每隔10层至15层就必须设一层避难层。 虽然说避难层通常情况下是不允许住人,也是不允许办公的。 但它可以作为设备层放置一些设施,并且必须配备消防栓、紧急电话、喷淋灭火装置和应急灯等等。 而二氧化碳捕集器改造外墙,对于避难层的内部避难空间影响也并不大,只要按照国家的标准避难要求留出足够多的救灾通道就可以。 这也是金陵市政府会选择同意进行大规模城市改造的原因。 如果是需要单独的清理一层商业楼层出来,哪怕仅仅是外墙改在,那代价也都太大了。 毕竟越是尖端的城市,这些商业楼层的价值就越大,金陵市政府恐怕也很难做出选择。 搭乘电梯一路来到了部署多孔液化dac二氧化碳捕集器设备的楼层,徐川看到了已经完全完工现场。 和普通楼层略有所区别的是,受二氧化碳捕集器取代了外墙的关系,改造的设备层内部几乎没有太多的外部光照。 不过对于日常情况下无人使用和办公的楼层来说这并不影响。 观察了一下这些改造后多孔液化dac二氧化碳捕集器,了解了一些安全等方面的工作后,徐川来到了部署在设备层的二氧化碳转换装置处。 川海材料研究所耗费数年时间才在前人的基础上打造二氧化碳转换技术他自然看过详细的资料。 眼前这些看起来有些类似于中央空调外机的设备,其实是一套‘人工光合’作用系统。 当然,它用的不是光能,而是电能。 它可以在电能的驱动下,以比传统转化器更高的效率将碳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碳氢化合物,或者电解出氧气。 高效、大量和稳定持续生产的卓越能力才是它的核心,至于耗费的电能. 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已经实现的今天,还有什么比电能更加廉价的能源吗? 看着眼前的设备,徐川好奇的开口问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二氧化碳捕集器和转换器之前应该是试运行过一段时间的吧?” 这次他来这边参与多孔液化dac二氧化碳捕集器的启动运行会议,不代表这些设备之前没试运行过时间。 毕竟一个项目要验收后正式启动运行,是需要对设备进行试运行和结果检查的。 一旁,负责整个金陵市改造项目的负责人快速的回道:“是的,万达广场部署的这些设备已经运行过一段时间了。” 徐川感兴趣的追问道:“如果是运行过一段时间,这些转换器应该是转化过氧气、碳氢化合物等物质的吧?有没有通过这台设备转换出来的材料,我想看看。” “当然有,您稍等。”负责人快速的回复了一句,朝着部署装置的内部房间走去。 徐川好奇的跟了过去,在这个占地面积并不算小的房间内,他看到了一排排的柜子,柜子上放着各种形状的产品。 根据标签,这位项目负责人找到了两个最新转化出来的产品。 一个便携式的小型氧气瓶以及一瓶装在透明玻璃内的甲醇。 “徐院士,这就是试运行期间转换出来的两种产品,这个是电解出来的高浓度的氧气,这个是合成的甲醇。” “这边只保存了最近一批的样品,此前试运行转化出来的工业产品都转运走了。” 徐川敏锐的意识到了其中的意思,不过眼下他对这种合成出来的甲醇和小型氧气瓶更感兴趣。 从这位负责人手中接过样品打量了一下后,他朝着跟过来的郑海那边走去。 “带火机和烟了没,借我用一下。” 听到这话,郑海愣了一下,随即从身上摸出来一包烟。 他是老烟民了,的确会随身带着烟和打火机,只是跟着徐川的时候一般不抽,只有找到空闲时间的时候才会抽上一根享受一下。 将两种样品放到地上后,徐川从烟盒中抽出了一支烟,点燃后塞到郑海的手里。 “帮我拿一下。” 郑海不明所以的接过点燃的香烟,有些没弄懂徐川想做什么。 徐川也没解释,他将甲醇瓶先还给项目负责人,提着氧气瓶将其小心的拧开了阀门,内部存储的高浓度氧气释放了出来,喷到了郑海手中的香烟上。 瞬间,原本只有点点火光的香烟爆炸性的燃烧了起来,一团耀眼的黄色火焰呈现在了所有人眼前。 徐川满意的点了点头,拧上了氧气瓶的阀门。 的确是高浓度的氧气。 看着徐川折腾手里的氧气瓶,郑海又愣了一下,旋即反应过来脸上露出了个无奈的笑容。 在这位身边也呆了大几年了,这种突如其来的想法和行动也不是第一次了。 如果是其他人的话,恐怕做不出来在项目现场亲自试验产品的事情,但他跟着的这位就毫无顾忌的做了。 至于为什么这么做,他倒是能猜出来一些原因。 无非就是兴趣来了,以及想看看这些制造出来的产品是否是货真价实的呗。 简单的做了个测试后,徐川将手中的产品还给了还在愣神的负责人,开口问道:“我记得刚刚你说之前试运行期间转化出来的产品绝大部分都被运走了?” 听到询问,负责人这才回过神来,点点头道:“是的。” “转换效率如何?万达广场这边部署的二氧化碳捕集设备和转换器,每天大概能捕集多少二氧化碳,能转换多少氧气、甲醇这类产品?” 听到这个问题,这个到现在都还不知道名字的项目负责人快速的回道。 “万达广场这边有两栋超过百米的大厦,总共部署了六套大型dac二氧化碳捕集器,在满功率的运转下,每周可以捕集约莫1600吨左右,平均每天接近230吨。” “其转化出来的产品.” 犹豫了一下,这位负责人还是直接开口道:“转化的产品量目前还不太好估算,因为我们并不是直接将所有捕集到的二氧化碳都转化成了氧气、甲烷、乙炔等产品的。” “试运行一个月生产出来的二氧化碳,还有不少暂时存储在了其他地方,并未全部转换成其他产品。” 徐川点了点头,脑海中快速的计算了一下。 仅仅是一个万达广场,一天就能捕集到230吨左右的二氧化碳,一年80000吨左右。 虽然说其他九个试点没有这么大面积的dac二氧化碳捕集器,但按照之前金陵市政府提供的资料,一期工程,每年就能捕获至少五万吨以上的二氧化碳。 如果后续继续二三期的工程,按照他对于部署的标准条件,金陵市一年捕集二氧化碳数量,恐怕能达到百万吨以上。 且不提降低百万吨二氧化碳后对整个金陵市的温度影响,光是百万吨二氧化碳的就极具价值了。 而按照国家电网那边公开的数据,在2023年的时候,国内最大煤us示范工程,即二氧化碳捕集与资源化能源化工程,在全国的统计年数据差不多也就这个数字。 但要知道us示范工程在2023年的时候,在全国打造的碳捕集项目数量,接近六十个。 以一城之力,对标整个国家的碳捕集工程,如果是放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尚未实现之前,华国需要配合全世界进行碳中和的时期,这简直就是一项‘超级大杀器’。 因为这项技术要是推广开来,华国的碳中和就不至于像前些年那样收拢口袋过紧巴巴的日子了,甚至因此放弃一些火力发电站。 毕竟原先的碳中和一顿二氧化碳就是一顿碳中和指标,这项技术将极大的解放发电量和工业。 不过现在嘛,它的价值真没那么大了。 碳中和的指标对于如今的他们来说几乎没有意义。 现在这套技术的价值就是捕集二氧化碳,转变成产品,以及进行城市温度调节这些了。 当然,还有一个未来的火星开发。 ps:二更求月票~,月底最后一天了,大佬们手里的月票求求了,还差六百票~(づ ̄3 ̄)づ╭~ 第九百三十二章 :扶摇号入轨~ ~ ps:祝大家国庆节快乐~ 万达广场的某间大型会议室中,针对多孔液化dac二氧化碳捕集器改造项目正式运行的启动会展开。 先是金陵市的一把手上台对整个项目进行了一个简短的讲话。 表达了金陵市会在接下来几年的时间内进行城市改造项目,努力将金陵市打造成首个‘人工调控’的宜居城市,造福百姓。 对于金陵市来说,受可控核聚变技术最先落地带来的廉价电力影响,这几年它其实一直都在不断的虹吸着周边城市,乃至全国各地的人口与人才。 但大型城市能否留住人口与人才的原因除了最主要的工资水平,以及不少的其他因素,比如相对廉价的日常生活物资衣食住行,交通便利等等能够人为调控的因素外。 还有城市是否宜居,气候温度等等因素。 而这些往往都是人力无法改变的。 但是现在,金陵市已经有了一张可以打的‘牌’了。即通过城市改造,人工调控城市的温度,打造宜居城市。 或许短时间内,在城市改造未大规模形成前很难见到显眼的效应,但作为吸引人才的‘城市特色’还是足够了的。 在这位金陵市的一把手上台对城市改造工程送上祝福后,徐川也上去讲了几句,对金陵意向打造的宜居城市表达了赞扬和祝福。 事实上,不管这边的市领导是否有看到他的颜面上才上台多孔液化dac二氧化碳捕集器城市改造项目的,还是的确有想法打造一座宜居的超级城市。 无论是处于哪一种理由,这种项目落地下来,福利的是居住在这座城市中的千万普通百姓。 哪怕是为了配合多孔液化dac二氧化碳捕集器而对城市进行的大规模绿化等行动,都是有益城市居民的。 这种造福普罗大众的项目,他上去支持一下,站个台还真不反感,甚至相当的乐意。 不过对于他来说,相对比改造一座城市来说,他对于多孔液化dac二氧化碳捕集器的详细试运行数据更感兴趣。 婉拒了金陵市领导邀请他一起共进午餐的请求后,带着这些实验数据,徐川回到了星海研究院。 虽然说今天才是部署在外面高楼大厦上的多孔液化dac二氧化碳捕集器正式运行,但之前收集到试运行数据已经足够他从中了解一些情况了。 “思懿,帮我将这些数据交给信息研究所,让周吉安排几个人针对性的建一个数学模型,并参考最近十年整个金陵市的气候数据做一个模拟,看看城市改造项目对金陵市区的影响。” “重点关注计算两个方面,一是二氧化碳数量降低后对城市的温度影响,分别计算河西新城以及整个金陵市。” “第二个则是计算捕集器在最大功率的推动下,对城市热岛效应暖热气流的影响程度,计算需要多少大型二氧化碳捕集器才能够影响整个城市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七十五节点气流的流动。” 助理间内,沈思懿接过保存数据的u盘后,快速的用笔在速记本上简单的记录了几个关键的字词。 确认没有问题后,她抬头问道:“还有其他方面的信息需要补充的吗?教授。” 徐川想了想,摇摇头道:“暂时没有了。” 他本来是还想让信息研究所模拟计算一下使用多孔液化dac二氧化碳捕集器对火星大气的影响的。 但目前火星大气及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含量,以及地壳中可能存储着的二氧化碳等资源都还是个不确定的数值。 虽然说此前nasa宇航局的毅力号等火星探测器采集了一部分的数据,但那些数据并不是非常的详细和完整。 真想要通过二氧化碳捕集器改造火星的大气,恐怕还需要等扶摇号航天飞机传递回来完整详细的数据。 现在计算,也没有太多的意义。 如果土壤中蕴含的干冰和二氧化碳数量太大,到时候一切都得推翻重来。 “好的教授。” 沈思懿点了点头,应了一声后接着道:“另外刚刚航天研究院那边的翁筠宗翁所长来过,说是请您回来后去一趟那边,和扶摇号航天飞机有关。” 闻言,徐川心念一动,算了算时间,好像也差不多了。 点点头,他开口道:“行,我知道了。” 办公室都没进去,徐川就调转了脚步朝着航天研究所那边走去。 敲了敲翁筠宗办公室的大门,他笑着走了进去。 办公室中,正盯着电脑屏幕的翁筠宗听到动静后抬头看了过来,看到徐川后笑着站起身。 “徐院士,您回来了。”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打了个招呼:“嗯,刚回来,办公室都还没进,就听到说你这边有事找我,扶摇号抵达火星轨道了?” 翁筠宗笑着起身亲自泡茶,回道:“嗯,已经顺利的抵达了火星的近地轨道,正在着手投放相关的探测设备。” “另外第一批对火星进行的整体拍摄超高清图像已经传递回来了,您要不要看看?” “当然!”徐川感兴趣的回道。 泡好两杯清茶后,翁筠宗打开了电脑,将传递回来的火星照片调了出来。 “这些照片已经通过邮箱在几个小时前发给你了,不过我想你应该也还没来得及看。” 徐川走了过去,接过位置坐在了电脑前。 点开的文件夹中,铺满了整个页面的图片映入了他的眼帘中。 摸过鼠标双击了一下第一张图片,这是一张在数十万公里,扶摇号航天飞机还没抵达火星轨道时拍摄的照片。 黄色和黄褐色的岩石及土壤,以及火星南北两极的白色冰冠构成了这张完整火星图。 它看上去似乎和绝大部分普通人印象中的火星,或者是在网络上看到的火星图片并不相同。 在大部分普通人的印象中,火星表面的土壤中含有大量氧化铁,长期受紫外线照射后变成了红色,它看上去应该是一颗红色、寒冷的星球。 而网络上绝大部分和火星相关的图片,包括哈勃望远镜和其他天文望远镜拍摄到的照片,也基本都带着一些类似的色彩。 但扶摇号航天飞机所拍摄的照片,却是有些不同的。 在这张图片中,火星表面也并没有那么的红色,更多的是呈现出黄色和黄褐色。火星表面土壤中的氧化铁似乎并没有呈现出泛红。 当然,这并不代表以往拍摄的照片就有问题,也不代表扶摇号拍摄的照片是错的,更不意味着火星表面的情况变了。 这只是通过不同的拍摄技术进行成像导致的区别而已。 一张张的图片在徐川眼中划过,由远到近,扶摇号航天飞机在接近火星的过程中,拍摄的照片数量其实并不算很多。 这主要是受拍摄技术的影响。 它和常规的拍摄方式完全不同,普通人拍照通常情况下拿着手机和照相机对着风景就是一顿咔咔咔,只要你手速快或者设定了自动拍照,一分钟给你整出几百张照片都是轻而易举的。 但在遥远的太空中,拍摄一张星球的高清图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 比如哈勃望远镜,拍摄星球高清图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光学系统收集并聚焦光线,然后将其转化为电信号记录下来。 它采用了里奇-克雷蒂安-卡塞格伦光学布局,入射光首先从主镜反射到副镜,副镜再次将光线反射通过主镜上的一个小孔,到达一组科学仪器共享的焦平面,从而生成图像。 而在扶摇号航天飞机上,搭载了太空望远镜先进巡天照相机、广域照相机、成像光谱仪等拍摄装备。 这些设备都在特定波长范围内工作,通过共同努力来收集火星的光学数据,再转变成电信号形成图片。 而且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则是‘曝光控制’。 星空中的恒星尽管足够的多,但对于相机来说,星空依旧太过于暗淡。 几乎所有的天文望远镜都需要长时间的曝光来收集足够的光子,曝光时间越长,得到的光子越多,照片也就越清晰完美。 这也是限制超高清火星图片拍摄数量的重要原因。 不过随着与火星的距离拉近,当常规光学超高清相机阵列进入工作区间后,拍摄的照片数量便会急剧的增加。 在这些照片中,徐川最感兴趣的是火星两级的图片。 和地球一样,火星的自转轨道同样是具有自转倾角,且与地球接近。 地球的是自转倾角约为23.5度,而火星的则约是25.19度。 但由于火星没有像月球那样的巨大卫星来维持自转轴的稳定,因此自转倾角会发生变化,会从13度到40度之间变化,周期以千万年为单位。 让徐川感兴趣的,是火星南北两极的冰盖面积大小! 在其中的一张火星全景图上,他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火星南极的倾斜角背光面上,有着大面积的白色。 那是类似于地球南北极的冰盖,但和地球的水冰盖不同的是,火星南北极的冰盖,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甲烷。 它的数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人类未来移民火星的方式。 ps:祝大家国庆节快乐~阖家团圆,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以及最重要的,暴富~!!! 第九百三十三章 :强电统一理论的最后一个耦合常数 五月中旬,星海研究院正式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航天研究所的所长翁筠宗亲自主持了会议,对外公开了扶摇号航天飞机已经抵达了火星的近地轨道,并传递回了第一批的照片和探测数据。 与此同时,研究院的官方网站、以及各大平台的账号上,一组火星的拍摄照片也同步更新了出来,吸引了不少网友的注意。 围脖上,徐川也挑了几张最具代表性的图,放在了自己的博文上。 一张张超高清的图像,向无数的网友展示出了火星这颗熟悉而又神秘行星的真实风景。 奥林帕斯山俯瞰图、水手号大峡谷、南极的干冰帽、维多利亚陨坑.这些火星上独特的地貌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兴趣、 【前排!第一!】 【妈耶,川神记起来他的围脖账号密码了?】 【这是.火星的照片?别告诉我川神您老人家去火星了?卧槽?】 【不可能的,载人登火现在都还没实现,国家怎么可能放他去火星,这些是扶摇号,也就是三月底发射的航天飞机拍摄回来的照片。】 【冷知识,川神他今年才27岁,比在座的各位大部分人恐怕都要年轻,别老人家了。】 【哈哈哈哈哈淦!笑着笑着就凝固了,可恶!别人的二十七岁啊!】 【我记得载人登火好像也快了,之前川神不是说六月份吗?】 【川神川神还搞抽奖吗?让我上月球打工吧!我会砂浆拌水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一石激起千层浪,扶摇号航天飞机已经抵达了火星近地轨道的消息很快便通过各大媒体传递了出去,吸引了无数网友的注意力。 对于这颗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充满憧憬和幻想星球,不少的网友都在讨论火星上是否曾经有过生命,甚至是火星人。 甚至在国外,都有不少的研究机构、生物学者以及普通人都在关注着这件事。 如果是以前,或许会有很大一部分的人觉得这是荒谬和不可能的事情。 没有磁场没有大气没有水源的火星一片荒凉,从理论上来说是不可能演化出生命的。 然而数个月前在月球上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却改变了不少人对于地外生命的看法。 相对比火星来说,月球的环境更加的苛刻恶劣,理论上来说更难演化出生命。 但星海研究院在月球南极溶洞中的发现,却打破了严苛环境中难以演化出生命这一常规的认知。 或许碳基生命需要水、需要海洋、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 但碳基生命之外的硅基、硫基等其他生命,需要的演化环境却可能是截然不同的。 月球这种远比火星更加恶劣的星球都能够在上古时代演化出微生物,很难说在火星上就不存在着生命了。 尤其是火星至今都还存在循环流动的大气,也存在着大量的水资源,尽管两者得到证实的数据都相当的少。 比如它的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密度不到地球大气的百分之一,但它却和地球一样,具有极高的流动性。 比如水资源,在火星的南北两极同样存在。 尤其是此前的探测结果表明火星的地下存在大量的水资源,甚至可能足够覆盖整个星球表面。 这些是米国的好奇号、毅力号,华国的祝融号等多个探测器早在几年前,甚至是十几年前就证实了的事实。 这些都意味着火星的环境比月球更适合生命的演化。 也是所有人都在期待的事情,月球上暂时尚未发现的地外生命(活),或许在火星上就能找到。 另一边,金陵,星海研究院。 从航天研究所那边回来后,徐川便将首批火星探测数据下载了下来,在自己的办公室中翻阅着。 外界所期待的事情,同样是他所期待的事情。 月球上存在远古生命目前可以是已经确定了的事情,不仅仅是因为其他国家的生物研究机构在认真研究了样品化石后认可这件事。 更是因为他们后续在月面南极的其他溶洞中,找到了同类型的其他微生物化石。 这意味着前几个月发现的化石并不是由地质活动而形成的特殊结构,而是分布相对广泛的微生物形成的。 对于人类探索外星生命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 尤其是对于在太阳系内寻找地外生命来说,相应的条件可以被放宽很多。 比如火星、木星的卫星木卫二、水星等等,从条件来看,这些星球都具备着比月球更合适演化生命的环境。 当然,对于徐川来说,从这些繁多杂乱的探测数据中寻找生命或生命存在的痕迹只不过是顺带的事情。 这种并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的工作,需要的是大量的学者或计算力来进行剖析。 他翻阅这些照片和资料,一方面是感兴趣。 毕竟是自家发射上去的航天器采集回来的图像和数据,加之探测技术比十几年更加的发达,采集到的信息更加的完整。 另一方面则是从这些数据中,将他所需要的那些改造火星的数据摘取出来了。 比如火星的大气层厚度、总量;二氧化碳、甲烷、氧气、南北极干冰覆盖面积大小、总量等等。 这些数据将会统计到一个详细的文件中,后续他将通过不断的进行火星勘探,一点点的将所有需要的数据全都填补上。 包括火星内部的结构、地心的温度、地壳的厚度、地幔的流动性.等等各种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数据。 通过这些数据,他能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一个模拟数学模型,进而通过超算判断火星被改造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以及改造后的火星环境能达到一个怎样的地步。 毕竟他也不可能光凭一张嘴,就直接说服各国都加入到这项庞大的超级工程中来。 而且如果说火星不适合大规模的改造,这也同样是需要数据进行支撑的。 他现在所做的,就是前期的准备的工作。 办公室中,配合学术助手小灵,徐川高效的从这些庞大的探测数据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参数,录入进早已经准备好的系统中。 正在这时,办公桌上的手机震动起来。 随手摸过电话,目光扫了一眼屏幕,是林风打过来的。 看到来电名称,徐川心念一动,拇指在屏幕上划过快速的接通了电话:“喂,林风。” “好消息!强电统一理论中,最后一个重要的核心预言常数,通过对撞实验确定了!”电话刚接通,林风那兴奋的声音便传递了过来。 听到这个好消息,徐川脸上也带上了笑容,放下鼠标问道:“验收报告会开了吗?哪家团队完成的?” 林风笑着回道:“魔都交通大学联合新加坡大学两所高校共同完成的。” “从对方提交的验收报告申请文件数据来看,置信度已经达到了5.2sigma,验收报告会的时间还没确定,我也是在十几分钟前才收到消息的。” 徐川快速的说道:“将验收数据发我一份,召开验收报告会的具体时间等我看完后再联系你。” 听到这话,林风迅速反应了过来,有些讶异的问道:“你要过来?” 徐川笑着点点头,道:“嗯,最后一个重要的核心预言常数了,肯定得过去一趟的。不仅仅是强电统一理论的验收,还有后续crhpc机构的实验安排,这些都很重要。” 强电统一理论的验证工作,除了他自己完成核心外,后续的对撞实验的验收工作他就去过一次。 当然,验收报告数据他肯定是看了的,验收报告会的时候也通过远程视频的方式参加。 但总归来说,自从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验证工作完成后,他的重心就没怎么放在crhpc机构那边。 而在耗费了一年多的时间后,强电理论中的几个基础耦合预言常数,终于得到了齐全的验证。 虽然耗费的时间长了一点,毕竟如果是他亲自动手带领团队的话,徐川有把握将验证这些耦合常数的时间缩短到半年。 但这并不完全符合他和国家修建对撞机的本意。 基础学科的确要发展,但也不能只靠他一个人。 大型强粒子对撞机这种大型科研设备最重要的使命自然是探索物理学的规律和真理。 但除此之外,它最重要的使命便是培养人才了。 这种聚集全世界顶尖物理学者们的科研机构中,每天都有爆不完的肝,开不完的会议和讲座,也随时都能碰撞出物理学最前沿的知识火花。 他这段时间的精力没放在理论物理学上,一方面是他这边手头的事情的确太多了,走不开。 另一方面则是想多留点机会给国内其他的学者,培养属于国内的物理人才了。 而正如他所规划的一般,完成强电统一理论的耦合常数验证,至少为国内带来了超过三位数对强电统一理论有一定理解的学者,带来了至少超过两位数对该理论深入了解的学者。 这些都是在对撞实验过程中,为耦合常数的验证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他手中有着详细的名单。 而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修建对撞机绝对是值得的。 ps:晚点还有一章,月初了,大佬们求个月票,主角干了这么久的应用,终于要回理论继续装逼了~() 第九百三十四章 :死路一条的CERN~ ~ “说起来,crhpc最近的情况如何了。” 办公室中,交流清楚强电统一理论的耦合常数的实验情况后,徐川也放下心来,随口问了一句。 过去这一年以来的时间,他的确没怎么去星城那边。 最近的一次,还是去年过完年回金陵这边的时候,先去了一趟crhpc,看了看情况。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他不去那边做实验,他是否在crhpc机构坐镇,影响都不大。 甚至可以用微乎其微来形容。 毕竟这是一个超过万人的大型科研组织,最核心的基础是理事会和负责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运行的工程师与工程人员。 前者负责crhpc机构的相关科学研究工作,后者则保障对撞机的正常运行。 至于物理学家和科研人员. 老实说全世界没有任何一种科研项目有大型强粒子对撞机这种的人员流动性更强了。 在那里,所有人都是过客,甚至有可能你今天遇到了,以后的人生都不会再看到他。 在那边所有人的学者都是为了手中的科研项目或物理真理而来的。 他们带着自己的目标,带着自己的梦想在那里奋斗,当项目完成或者破灭后,便会兴奋或沮丧的离去。 这是以前cern的常态,也是如今crhpc机构的常态。 人来人去,尽管大家都会怀念这里,却并没有多少人会留在这里。 电话对面,林风笑着开口道:“挺好的,目前crhpc的运转一切正常。目前只等待强电统一理论的验证工作完成后,就可以正式开启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探测工作。” crhpc机构虽然有数量繁多的科研设备,但能够深入最前沿最微观世界的,其实只有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 尽管这台对撞机的管道上有部署多个不同类型的探测器,但也不可能满足所有的需求,甚至连物理学界九牛一毛的需求都达不到。 毕竟理论物理学界和粒子物理学界有着太多太多的谜团了,这些谜团不说全部都通过大型强粒子对撞机进行探测观察或解决,但至少有一半以上,都可以通过对撞机来进行剖析。 就如同中微子的研究,在传统的物理学观点上,中微子是极难通过对撞机进行研究的。 因为它们极少与物质相互作用。 一般来说都是通过使用高强度的中微子源和大的探测器,或者观测到来自太阳、宇宙射线在大气中的相互作用、地球内部、超新星和其他天体的中微子。 但实际上,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早在去年上半年就在对撞实验中观测到了由粒子对撞产生的中微子。 发现这一成果的是部署在动能量轨迹追踪探测器前段的前向搜索探测器。 这一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微子的研究方法,使得未来通过粒子对撞机研究中微子也成为了一种新的途径。 而且在当时的物理学界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以至于后面有众多中微子研究领域的学者或机构纷纷向crhpc提交了中微子实验。 其中包括对惰性中微子、反中微子、暗中微子等各种中微子搜索等等,甚至很多都是理论上甚至幻想中存在。 不过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可没那么多的探测器用于中微子搜索上,它的对撞探测实验都是提前安排好的。 比如crhpc机构的对撞实验安排都是定好了的,从验证强电统一理论、再到寻找暗物质/暗能量的存在,这两个超级项目是主对撞机的核心项目。 除非是有某一项对撞实验能够提前完成,才有可能空闲出那么一点对撞资源。 “哦,对了。” 说到暗物质和暗能量,林风想起了另一件事,快速的开口道:“关于强电耦合常数的验证工作,cern那边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已经全面放弃了。” “那边目前的主要对撞资源现在全都集中在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探测上,而且针对你之前完成的惰性中微子,似乎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的样子。” 听到这个消息,徐川挑了挑眉,好奇的问道:“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有公开的成果信息吗?” cern全面放弃针对强电统一理论中的耦合常数验证工作转向了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探测这件事他是知道的。 去年年底的时候就有人通知他了。 这很正常,强电统一理论的作者是他,就算是他没有亲自对剩下的预言耦合常数进行验证,也能够给华国的学者在验证这些常数上带来巨大帮助。 在这方面,cern那边一开始还想着凭借浑厚的底蕴来和crhpc竞争一下。 毕竟米国、欧盟等西方国家在基础科学的发展上,以及在物理学家的数量上都占据极大的优势。 但这种尝试,在强电统一理论中根本就不占优势。 毕竟徐川虽然去得少,但每一次过去,都是在crhpc机构展开和强电统一理论相关的讲座。 这些讲座对于crhpc内部的物理学家来说可谓是珍贵无比,无论是帮助他们更深入的理解强电统一理论,还是寻找论文中预言的那些耦合常数,都帮助极大。 所以在‘强行’竞争了近一年的时间,以仅仅从crhpc手中抢走了一个耦合常数的验证后,cern的理事会果断的放弃了继续对强电统一理论的验证工作,继而在半年多前就开始了对暗物质暗能量的探测。 不得不说,这个选择的确是正确的。 因为在强电统一理论上,cern的确不可能竞争过crhpc。 但话又说回来,在徐川看来,cern将目标转向暗物质和暗能量,其实同样也是死路一条。 或者换一个说法,当cern在米国的插手下,选择了他们分道扬镳的时候,cern其实就已经注定是走向慢慢消亡的结局。 最核心的原因便是两者的对撞能级根本就不在一个量级上。 cern手中即便是升级过后的lh-lhc高亮度对撞机,能级也只有35tev而已。 而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的最大对撞能级能达到150tev+,哪怕是常态对撞能级,也能达到130tev+。 前者仅仅是后者的一个零头而已。 而在微观世界中,能级越大,意味着能够观测到的东西就越多。 至于cern后续所做的那些事情,比如在强电对称破缺的耦合常数的对撞数据上造假,亦或者强行将强电统一理论的荣誉按到德利涅和威腾两人的身上,只不过是加速它自己的消亡而已。 至于暗物质与暗能量. 作为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真正发现者,徐川很清楚要从庞大到以pb为单位计算的实验数据中将那点蛛丝马迹剥离出来需要的什么。 除了众多物理学家以及超算的支持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 即数学分析模型! 上一世是他带领团队针对性的建立起来了惰性中微子+暗物质的探测模型,耗费了漫长的时间才完成这项工作的。 徐川不相信在失去了他的情况下,cern能够在半年内就找到暗物质的踪迹。 不过眼前,对于cern到底观察到了一些什么东西,做出了一些什么成果,他倒是挺感兴趣的。 难不成在他和crhpc的逼迫下,cern爆发小宇宙了? ps:二更求月票,下午还有,月初了,双倍期间,大佬们手中的月票求求了~(=w`=) 第九百三十五章 :你看出来了吗? cern那边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探测具体走到哪一步了林风也不太清楚。 或者说crhpc这边打探不到太多的消息,只知道对方在惰性中微子的探测上,似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不过对方具体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暂时还不知道。 cern对这项工作的保密性做的还是挺好的,在正式的结果出来前,并没有太多的消息流传出来。 或许的在cern现任理事会的眼里,惰性中微子的探测成果,便是他们夺回物理学圣地的筹码。 不过对于徐川来说,虽然关注,但他还是真不是太在意这件事。 暗物质可没那么容易找到,就是惰性中微子这种类似于寻常物质涉核反应和放射性衰变产生的普通中微子,都不是那么容易观测到全貌的。 他在cern那边做出来的惰性中微子,严格的来说其实只观测到了这种基本粒子的一半信息,甚至可能一半信息都没有。 毕竟上辈子他也没有完全的将惰性中微子研究透彻,暗物质的种类比物理学界想象的更多。 电话中,闲聊了一会crhpc那边的事情后,徐川便挂断了电话。 强电统一理论的最后一个重要预言常数即将得到验证,这意味着强电统一理论也将彻底被物理学界接纳。 当然,预言耦合常数的挖掘完成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失去了价值。 相反,属于强电统一理论的真正价值,才堪堪向物理学界,向学术界展开;现在它才正式的揭露了自己面纱,向世人展现出了它真正的面貌。 而面纱之下蕴含的知识与真理,将引导未来物理学界几十年,乃至一个世纪的发展,成为现代物理学最重要的一篇经典。 对于徐川来说,这同样也是他人生的所有研究成果中,最宏伟的史诗成果之一。 刚挂断电话,正当徐川准备发个信息给郑海,让他帮忙订一张前往星城的高铁票的时候,还握着的手机再度震动了起来,又一个电话打了进来。 目光落在来电名字上,他眼眸中闪过一丝讶异的神色,接通了电话。 “喂,嘉楹,怎么了。” 打电话过的不是别人,而是他收的最小的一个学生,刘嘉楹,也是他收下的唯一一个本科生。 “教授,您现在有时间吗?”电话中,刘嘉楹带着些许兴奋的语气问道:“我的毕业论文完成了,是我现在过去找您,还是过些时间您回学校?” 闻言,徐川脸上露出了一抹笑容,道:“我过去吧。” 正好,他也有一段时间没去南大看看他的那群学生过的怎么样了,有没有认真的学习。 “那我在学校等您?” 徐川笑着道:“嗯,你先将毕业论文发我邮箱,我在路上先看看。” “好的,教授,我马上发给您。” 简单的聊了两句话后,徐川挂断了电话发了个信息给郑海。 看样子在去星城那边之前,他得先去趟南大了。 红旗轿车上,用着那位任总送给他的折叠屏手机,徐川将邮箱中刘嘉楹发过来的毕业论文下载了下来。 《基于非退化hamilton微分同胚的不动点个数函数临界点的研究》 论文的标题挺长的,不过论文却并不算很长。 徐川翻了一下,从目录来看,只有五十六页。 当然,这个不是很长是相较于常规的数学期刊论文来的。 而对于一名学生,尤其是对于一名本科生来说,五十六页的论文,哪怕是毕业论文,这个篇幅也已经超出平均值了。 一般来说,普通本科生乃至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通常情况下都会低于五十页。也就博士生的毕业论文,才会达到或超过这个页数。 当然,这里是数学,至于其他的学科,他就不太清楚了。 目光在他这个最小的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上浏览而过,对于徐川来说,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完全就是大学生去解小学生的数学题一样轻松简单。 不过真要说,他这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和普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差距还是挺大的。 如果不是事先就知道了这是刘嘉楹写出来的,说它是一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都完全没问题。 毕竟普通的本科生,能够在自己学习的专业内,深入的去研究单一领域的问题就已经很不错了。 事实上,对于大部分的数学本科生来说,他们的毕业论文通常是通过‘数学工具’来研究某个‘应用实验’‘科研项目’或者‘社会现象’等等。 毕竟使用原本的数学工具,去对已有的现象进行研究,归纳,总结;或者是通过研究项目和实验数据创造出一种新的总结方法 这些都远比深入数学领域去挖掘那些隐藏在纯粹数学中的问题要来得更加的简单。 只有到了研究生以后,这些学生才会逐渐的接触到数学真正前沿领域的知识和问题。 这个时候他们的学习目标就开始改变了,不再是笼统的将老师或自己学到的东西一股脑的塞进大脑中。 而是有选择性挑选某个领域或方向后,再依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去寻找需要的知识。 刘嘉楹的毕业论文,就达到了这个层面。 在本科的生涯中,她就已经开始有目的性的选择自己研究的方向,并且依据这个方向去阅读汲取自己需要的知识了。 这篇毕业论文便是对她过去的学习生涯中最好的总结。 即将脑海中的知识融会贯通,用它们去撬动和解决另一个未知的难题。 不管这篇论文是否真的解决了她遇到的问题,但光是从学习方式来说,她就已经与普通的本科生截然不同了。 当然,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其实也和他的教学方式有关系。 无论是上辈子还是这辈子,他都没有带过本科生。 抛开那些对外的公开课以外,基于老师和学生的小团体教学模式,都是走的带研究性质的路子。 这种教学方式更考验学生的天赋和努力,但也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其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过这种教学方式也并不是没有缺点的,他的学生如果没法将自己的学习模式转变过来,会在他的手下过的很难很难。 有时候甚至会感觉自己跟着学了半年一年的时间,都有种自己什么都学不会的‘错觉’。 南大,校园中。 从红旗轿车上下来,徐川快步的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 “教授,您回来了。” 办公室中,早已经等候在这里的刘嘉楹看到自家导师后,连忙站起身走了过来。 徐川笑着点点头,道:“进去说吧。” 说着,他带头跨过学生间和助理间,朝着最里面自己的办公室中走去。 办公室中,虽然说有一段时间没来,但里面依旧是一尘不染,光洁如新的模样,很显然,每天都有人会打扫清理。 坐在沙发上,从这个小学生的手中接过了早已经打印好的论文后,徐川笑着开口道:“就你的毕业论文,先和我做个报告吧,我听听你的一些思路和想法。” 虽然说毕业论文已经在他手里了,他也看过了。 但很多时候,论文并不一定能全面的表达出作者脑海中的思路和想法。 这就和网文作者一样,脑海中构造了一个恢弘绝妙的故事,但落到大纲上时,就变得不再完美,而当他真正动笔写出来的时候,大概就会变成一个四不像。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谁有哪张,马头很完美,中间一般,马尾抽象的图片来着,我没找到~qaq)。 刘嘉楹点点头,开始报告自己的毕业论文。 沙发上,徐川一边听着她的报告,一边赞同的点了点头。 除了一些对自己的毕业论文是否能过关有些紧张担心外,不难看出她对于自己的毕业论文的熟悉程度和了解。 十几分钟的报告时间,对于一篇毕业论文来说已经足够。 对于自己的毕业论文做了个完整的阐述后,刘嘉楹有些紧张的看向徐川,眼神中带着忐忑。 毕竟这关系到自己是否能顺利毕业。 捏着手中的论文,徐川笑着开口道:“很不错的论文,你在微分同胚与拓扑不变量研究上已经非常深入了。” “不过.” 微微顿了顿,他站起身,朝着墙角走去,一边从角落中拖出来一面黑板,一边接着道:“这其中还是有一些小问题的,或者说可以优化的地方。” 从旁边挂着的笔篓中拾起了白色的记号笔,拨开笔帽后,徐川思忖了一下,在黑板上写道: “比如在第七页,你在对非负象限权互补问题的研究上,用的是传统的光滑牛顿法。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是求解互补问题最常用的方法,你也很聪明的将其推进到非负象限权互补问题的研究上。” “不过适当假设下,可以给定权向量w≥0,构造式(1)的一个新光滑函数Φ(μ,a,b):rxrxr→r” “.选择常数δ,σ∈(0,1),ξ~>0。选取正序列{ξk}且满足∞∑k=0ξk≤ξ~ 第九百三十六章 :这是集体毕业吗? 盯着黑板上的算式,刘嘉楹微蹙眉头,思索了一会后半犹豫着开口道:“这是.免导数非单调光滑牛顿法?” 她并不确定这是不是,因为这是她几乎没有接触过的知识。 但黑板的上的这些数学公式和计算,她还是能够看懂的。 通过非负象限wcp的免导数进行迭代序列生成,进而对函数f连续可微且单调证明。这种方式,相对比她自己研究的方法来说,节省了至少两个步骤。 徐川微微一笑,点了点头夸赞道:“没错。” “通过非负象限wcp的免导数进行迭代序列生成,进行迭代序列生成,可以简化不少的步骤。” “而接下来,在对非奇异数进行适定的步骤中,你是否有考虑过类似的运用呢?” 看着眼前这名最小的学生,徐川引导着她的思维,扩展着她的思考路径。 数学是一个很神奇的领域,有些时候当一条路走不通你换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却发现它能够从完全相反的方向走回来。 对于一名初入数学领域的学生来说,他始终都认为保持活跃的思维和积累足够多的知识是最重要的两件事。 前者代表了足够的想象力、逻辑与思维力,后者则是前者的基石。 只有同时拥有了两者,才能够在数学的道路上不断的前进。 盯着黑板上的数学公式,刘嘉楹陷入了沉思中。 “收敛!是收敛对吗?教授!” 也不知道过去了多久,脑海中的一道灵光闪过,她蓦然抬起头看向徐川,眼中闪烁着寻求肯定的光芒。 徐川颔首,轻轻的点了点头,笑道:“没错,它可以帮你简化至少超过二十行以上的计算。不过这是你回去以后的事情了,接下来我们继续” 办公室中,徐川擦掉黑板上的数学公式,开始继续指点这个学生毕业论文中的缺陷。 虽然不可否认她的毕业论文已经远远的超过了本科数学生的水平,但在他的眼里,还是相当‘粗糙’的。 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的过去,黑板上重新铺满了一些带有启发性质的算式,一个多小时后,徐川放下了手中的记号笔,看着刘嘉楹,笑着道。 “差不多了,今天就到这里结束,等回去后,你再将我提的这些东西重新整理一下,将论文优化一下就可以了。” 他指出了这篇毕业论文中那些可以继续优化的地方,但绝大部分的问题都是浅尝而止,只给出了或引导出了深入研究的方向,剩下的都需要他这个小学生自己去继续努力。 刘嘉楹下意识的点了点头,脸上还带着一些思索的神色。 将手中的记号笔盖上笔帽,扔回笔篓中后,徐川笑着开口道:“等你优化好这篇论文,就可以正式毕业了。” “不过接下来你该考虑一下,是选择读研究生还是博士生。” 听到这话,刘嘉楹下意识的看了过来,脸上带着一些疑惑的神色:“这还有选择的吗?” 徐川笑了笑,挪动脚步坐回沙发上解释道:“当然有,直博并不是一件什么稀罕的事情,哪怕是跟着我,也并不一定就要求你们经历每一个学习阶段。” “不过前提是你们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足够支撑你们进行跨越式学习。” “而从你的这篇毕业论文来看,哪怕是我的要求会比其他的教授更高一些,也不否认你具备了直接跳过研究生进入博士学习的能力。” 刘嘉楹若有所思的想了想,抿了抿嘴开口问道:“那教授我能选择不直博吗?” 听到这个回答,徐川有些讶异的看了一眼这位学生,好奇的问道:“你想先读硕士?能告诉我你的理由吗?” 深吸了口气,刘嘉楹抿着嘴开口道:“我想多跟着您学习几年的时间。” 直博和先读研再读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前者或许是大部分人的选择,但有时候情况特殊选择后者会更有优势。 就比如现在,直博的话她顶多能再跟着徐川学习三四年的时间;而先读研再读博,时间能翻一倍。 虽然说这位导师很多时候都‘不太靠谱’,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身上的知识渊博如海,如同宇宙一般,仿佛漫无边际。 对于任何一名有志于在学术道路上走下去的人来说,能够跟随着他学习可能是这辈子最幸运的事情。 看着这个越长大越像她姐姐的学生,徐川点了点头,温和的说道:“既然这样,我就随便你了。” “谢谢教授。” 徐川:“说起来,关于你的这篇毕业论文,里面其实还有一些可以继续优化的点。” 听到这话,刘嘉楹下意识的看了过来,脸上带着一些疑惑的神色:“教授?” 徐川笑了笑,道:“别急。虽然你的论文中还有一些可以继续优化的点,但目前来说已经超越了你的学识和能力。” 想了下,他接着说道:“与其现在就将它们讲述出来,我觉得不如就留给你,当做一个作业或者考察好了。” “在你完成论文的优化修改后,你可以试着去从里面继续挖掘可以修改的点,去更加深入的学习微分几何、微分拓扑与代数拓扑、微分方程和非线性分析等领域的知识。” “有些时候,我告诉你,和你自己寻找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意义,后者对你的学术之路帮助只会更大。” 刘嘉楹认真的点了点头,道:“我知道了,教授,我一定会将这篇论文修改到最完美的状态的!” 听到这话,徐川哈哈笑了笑,鼓励了一句:“加油~” “我会的,教授。”刘嘉楹捣蒜似的点着头,脸上带着一些雀跃的兴奋。 看着这个抱着自己毕业论文走出去的小学生,徐川脸上露出一抹笑容,轻轻的摇了摇头。 完美? 或许吧。 不过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上可能并没有完美的东西。 所谓的科学也好,真理也罢,那些看似完美或坚不可摧的东西,其实都只不过是基于现在人类对于大自然与宇宙的观察和思考而已。 随着时代的变迁,任何已有的科学或真理都可能会被打破。 就如同人类一开始对于宇宙的观察,从地平说,到地心说,再到日心说,大爆炸说,所有的所有都在改变。 或许数学会特殊一些,基于高度抽象而诞生的这门学科,其本身就超越了具体的科学。 它的存在,更多的像是一门工具。 是一门帮助人类探索、了解、形式这个世界的工具,而不像其他自然学科一样,是一门‘观测’学科。 毕竟无论是物理也好,还是化学也罢,包括生物、天文等等学科归根到底其实都是对自然或实验现象的观察、总结。 唯独数学不是,它不依赖于具体的物质世界,仅仅是通过符号和公式来描述和解决问题。 正当他脑海中闪过一些东西的时候,办公室的大门被人轻轻的敲了两下。 “教授,您现在有时间吗?” 办公室的门口,一个脑袋探了进来的,徐川回过神看了过去,是他的另一个学生,殷诗。 徐川点了点头,笑着问道:“怎么了?” “我想请您帮忙看看这篇论文。” 拿着一叠已经打印出来了的论文,殷诗快步走进来。 “没问题,哪方面的啊?” 徐川笑着点点头,伸手接过论文后随口问了一句。 殷诗:“毕业论文。” 听到这话,徐川有些讶异的抬头看了她一眼。 先有刘嘉楹,后有殷诗,今天这是怎么了,都赶着毕业,她们商量好了吗? 不过想想也正常,殷诗也的确到了该毕业的时候了。 她是在可控核聚变技术完成后,他回南大教学后招收的第一批的学生,现在也已经过去了四年左右的时间了。 而在此之前,博士童杨已经毕业,另一个博士丁瑞还在跟着他学习计算材料学方面的知识,如今更是已经前往了川海材料研究所那边实习。 剩下的就只有殷诗和容新霁了。 虽然同是研究生,不过后者要比她小两岁。 当然,容新霁也到了要毕业的时候了,毕竟是同一批入学的。 不过按照他之前的了解,容新霁好像暂时还没毕业的想法,他似乎在尝试挑战一个关于解析和数域领域的猜想,之前有找他聊过这个事。 回过神来,徐川翻开了手中的论文。 和其他几位学生不太一样,殷诗的学习方向更侧重应用领域一些,计算数学、图论、函数、分析等等。 这些更多涉及到应用的数学领域才是她主要学习范畴。 虽然说应用数学一直都被纯粹数学所鄙视,但没有应用数学,就无法沟通纯粹数学与科技之间的发展。 对于徐川来说,这两者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也不会看不起发展应用数学的学者。 毕竟他自己在应用数学领域的发展还真不差,无论是计算材料学中的数学模型,还是高温等离子体湍流的控制模型,都是应用数学中一部分。 而这些,都极大的推动了时代的发展。 目光在殷诗的毕业论文浏览而过,她的毕业论文选择的方向是图论领域的研究。 名字叫做《基于边传递图的刻画及齐次因子分解的可构造性研究》 图论(graphtheory)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它以图为研究对象,研究顶点和边组成的图形的数学理论和方法,起源于著名的柯尼斯堡七桥问题,其研究对象相当于一维的拓扑学。 而殷诗的研究方向则是代数图论中的一个数学猜想。 这个猜想的原名叫做‘韦斯(weiss)有限局部本原图猜想’。 边传递图的刻画及齐次因子分解则是这个猜想的中心课题之一,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应用领域。 对于殷诗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徐川给出的答案是很难。 他知道这个学生的水平,也知道这个问题的难题并不是她现在就能解决的。 不过在研究生期间打好基础,并对此进行一定程度的尝试性突破,等到博士期间后再向它发起冲锋,这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就算是无法解决这个难题,从中研究出来的一些成果,在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特别在互联网络的设计与优化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办公室中,认真的将殷诗的毕业论文看了一遍后,徐川站起身,又将墙角的移动黑板拖了出来。 他对于每一个学生的态度都一样,只要他们有问题,就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指点。 办公室中,花费了一些时间将殷诗为毕业而准备的论文中问题和缺陷指点出来后,徐川笑着开口道 “.整体来说这篇论文还是相当不错的,在图论和构造型研究上思路很不错。不过相对来说,你的知识面略微有些欠缺。” “如代数、多维拓扑、数值分析等领域,我的建议是多看看这些方面的书籍和论文。” “虽然说它们对于你的研究方向并一定有直接的推进作用,但却能丰富你的思维和逻辑,从另一个角度对你的研究起到帮助。” 想了想,徐川又补了一句:“等会我给你列个目录书单。” 殷诗点点头,道:“谢谢教授。” 徐川笑着道:“嗯,去吧,好好优化一下论文。” 看着殷诗离去的背影,徐川也有些感慨。 虽然说他从未要求过自己带的学生必须要解决多少难题,在数学上前进多少道路才能毕业。 但他带着的这几个学生,在学业上都还是挺努力的。 不过有些时候即便是努力,也并不是每一个都能在学术这条道路上摘下‘理想中’的那颗‘果实’的。 哪怕是他带的学生,哪怕这些人在数学上都具备较高的天赋的,也不可能每一个都能成长为数学家。 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天才只是进入的门票。 你拥有这张门票,不代表你就能一直走下去。 在这个世界上,比你天赋卓越比你更努力的人永远都有。 ps:写着写着就想起来以前初中参加的奥赛,高中参加的数竞和物竞了,e=(o`*)))唉,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啊。 我以为我那个时候就算牛逼了,能在学校和预赛中拿满分的我,结果进市赛和省赛后,很多题目都做不出来算了,不说了,只能说老遭打击了,猫猫叹气,生活不易。 另:明天加更,求个月票~,蟹蟹~(ov)ノ 第九百三十七章 :CERN的邀请,卡德拉暗物质? 金陵,南大。 刚结束了一趟数学课的徐川将手里的数学教材卷了一个书卷握在手里,朝着教学楼外面走去。 给刘嘉楹和殷诗这两个学生指点完毕业论文后,他顺手向南大的教务处提交了一堂教学课。 虽然说一般情况下,高校的课程都是前一周的时间就安排确定好了的,他这种临时插队的行为并不符合规定。 不过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 无论是对于南大本身还是对于南大里面的学子来说,他的课程一直都是所有人备受关注的。 别说是学校的学生,有时候就是南大的数学教授,都会带着保温杯蹲在阶梯教室后面。 哪怕是一堂基础的公开课,有些时候从这位的口中讲出来,也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新的启发或思路。 不是每一个人都在混日子的,尤其是南大这种重点的985高校,里面向往前进的人整体还是更多的。 从教学楼回到办公室,徐川椅子都还没有坐热,林风那边的电话就打过来了。 “川师弟,出事了,刚刚得到消息,cern那边对惰性中微子的探测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电话刚接通,那头林风便火急火燎的开口说道。 听到这个消息,徐川微微愣了一下,问道:“什么情况?” 林风快速的汇报道:“说是找到了惰性中微子属于暗物质形态的实验数据,可能是部分,也有可能是全部的数据。” “目前还不知道具体情况,消息是此前在那边进行研究工作的一位理论物理学家透露的。” “他表示cern机构那边已经对惰性中微子做出了一定的成果突破,可能很快就会召开验收报告会。” “如果他们真的做到了,这对于我们来说,恐怕不是一个好消息。” crhpc和cern的竞争从一开始就已经是确定了。 虽然说对于物理学界来说,拥有两台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是所有物理学家都在期待的事情。 但对于它们各自背后的国家来说,双方可是巴不得对方死的竞争对手。 毕竟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涉及到基础物理学发展的同时,还能吸引来海量国外的人才。 或许这些学者并不会直接移民过来,但在国内做实验,同样可以带动科学的发展,培养该领域的人才。 就像一山不容二虎一样,世界上也不可能同时存在两个物理学圣地。 听到这个消息,徐川有些诧异,微皱起了眉头,道:“有更具体一些的信息吗?” 他倒并不怀疑这份消息的真实性,如果是假的,对于他们并没有什么意义,cern不可能依靠一份假消息崛起。 尤其是现在还有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的情况下,要想进行重复验证他们的对撞成果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只不过对方的速度的确让他有些诧异。 上午的时候,他才和林风通了电话,聊过这件事情。 虽然那会就有说cern可能在暗物质的探测上取得了突破,但两人其实都没太放在心上。 毕竟学术界寻找暗物质这种东西已经无数年了,但除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星系团观测、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等宏观尺度上的宇宙现象证实了在宇宙中的确存在着一种人类看不见也探测不到的物质在影响着整个宇宙的发展外。 在其他的任何方面,无论是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也好,还是通过其他的科研设备,都从未观测到与暗物质相关的迹象。 唯一的特例,就是他前些年在cern那边做出来的成果,观测到可能隶属于暗物质的惰性中微子粒子的一部分属性。 而这,站在这个时代来看,其实也仅仅是只是‘可能’属于暗物质而已。 尽管受徐川的影响,当代物理学界已经有很多人都接受惰性中微子就是暗物质中的一种。 但实际上,它是否真的属于暗物质,其实目前来说并不能确定。 一方面是可供分析的‘样品’实在太少了。 现在发现的和暗物质相关的粒子只有惰性中微子一种,而理论上来说暗物质的种类数量并不会比构成现实物质的粒子数量少,甚至可能会更多。 另一方面则是目前观测的惰性中微子的数据,都是它的不连续共振态结构表现,更有有关于暗物质性质的预言并未完全探测到。 所以真要说,严谨一点来讲,除了徐川自己以外,其他人可没法保证惰性中微子就一定是暗物质粒子。 只是相对比其他的东西来说,它的可能性更大一点而已。 电话对面,林风叹了口气,道:“这就是最大的问题了。” “目前我们和cern的关系可以说是很不友好了,对方的研究进度信息在没有正式公开前,是不可能向我们开放的。” “我向赖因哈德·根策尔教授询问过了,他也不是很了解慕尼黑大学和哈佛大学那边的实验情况。” 徐川点了点头,道:“行,我知道了,你继续关注一下后续的情况,有消息及时联系我。” “另外,有关于强电统一理论最后一个重要预言耦合常数的验收工作,放在三天后,这件事你去跟邰主任那边沟通一下。” 林风点点头,道:“好。” 挂断了电话,徐川发了个信息给郑海,让他帮忙订了一张前往星城的高铁票。 随即他打开了电脑邮箱,将魔都交通大学提交的有关于强电统一理论中最后一个重要预言耦合常数的验收数据下载了下来。 不管cern那边探测到的实验数据是否是惰性中微子还是其他的暗物质亦或者是什么东西。 目前对于他和crhpc机构来说,最重要的其实还是强电统一理论的验证工作。 虽然说他一直都坚信除了他亲自参与进暗物质的探测工作里面外,其他学者或机构想要找到并完全确认暗物质粒子需要至少几年的时间。 这还是在他已经确认了惰性中微子是温暗物质中一种的情况下,否则需要的时间只会更长。 但有些时候,意外也有可能会发生。 或许在crhpc的刺激下,cern那边真的爆发了呢?这也是有可能的事情。 尽管丢失掉第一个‘完全’确认暗物质的头衔的确是一件挺可惜的事情,不过真要是丢了,那也没办法。 毕竟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谁先到来。 其实真要说起来,早在当初crhpc机构开始运行,并且开始安排接下来对撞实验和研究工作的时候,就有人曾经提出来过要将暗物质的探测实验提前一些。 至少他们应该抢在cern那边完成对惰性中微子的探测,抢下第一个完整确认暗物质的荣誉。 不过这件事在经过了讨论后最终还是被否决掉了。 很简单,相对比强电统一理论来说,暗物质目前来说就算是发现和确认了,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带来收益成果和科技的进展。 而强电统一理论则不同。 尽管它同样处于理论物理学界的最前沿,要将其转变成应用方面的成果同样需要几十年甚至是更漫长的时间。 但由强电统一理论而延伸出来的一些次级理论或者是再低一级的成果,却是可以实打实的促进一些科技发展的。 比如目前还在研究中等离子体·电磁偏转护盾、中微子通信技术的基础等等前沿科技,都与强电统一理论有一定的关系。 相对比发现暗物质来说,强电统一理论的验证工作的重要性,远远不止一个荣耀。 这篇论文中还蕴含着更多的宝藏,在等待着后来者挖掘。 所以最终定下来的对撞实验依旧是以验证强电统一理论为主,暗物质的探测则放在后面。 若是最终真要出现了惰性中微子或暗物质的探测被cern那边抢先发现的情况,徐川也没太多的话可说。 不管是cern也好,还是crhpc也好,哪怕是双方都快给脑浆打出来了,但依旧同样保持了一件默契的事情。 那就是这种最前沿的理论研究,是全面对外开放的。 不仅仅是开放,每一项对撞成果和探索实验,要想彻底得到学术界的认可,那么必须要召开验收报告会,通过提问环节才行。 这一点和论文评审过程中的‘同行评审’类似,也算是学术界的一块净土了。 翌日,下午。 星城,桃花岭crhpc总部的八卦大楼。 先去一趟负责crhpc机构日常事务管理的邰学文主任的办公室,聊了一会有关于强电统一理论验收报告会的事情后,徐川敲了敲林风办公室的大门,走了进去。 “我还以为你要过两天等验收报告会召开的时候的才会过来呢,没想到今天就到了。” 听到敲门声,正在处理着自己手中工作的林风抬头看了过来,见到他后愣了一下,旋即笑着起身打招呼。 徐川笑着道:“正好其他的事情不是很忙,就先过来看看情况了。” 从储物柜里面翻出来一盒茶叶,林风一边泡茶的同时一边接着道:“说起来,你昨天让我关注的事情有了一点进展。” 听到这话,徐川有些讶异的看了过去:“这么快?” “嗯。” 林风点点头,端着两杯热茶走了过来,递了一杯给徐川后接着道:“我联系了几个现在还在cern那边工作的朋友,通过他们间接的找慕尼黑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团队了解一下透露出来的消息具体情况。” “怎么说?”徐川好奇的问道。 林风思忖了一下,开口道:“具体消息不是很详细,不过从打探到的消息来说,cern那边似乎是观测到了暗物质在对撞后产生两两湮灭时所产生的信号。” “从实验数据来看,这些数据中有一部分表现出了与此前你观测到的惰性中微子相同的信号。” “而除此之外,在实验数据中的β衰变反应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经过计算增加了百分之六-百分之七左右的惰性中微子信号。” “在排除了其他的实验干扰后,慕尼黑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团队认为这有可能是某种暗物质粒子对撞实验中产生的数据。” “简单的来说,他们认为一部分的粒子在对撞中产生的中微子完成了显态粒子和场态粒子的相互转化过程,通过中微子震荡变成了惰性中微子。” “具体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恐怕还要等cern那边召开新闻发布会或验收报告会才知道。” 听到林风的描述,徐川蹙眉沉思了好一会儿,才摇摇头开口道:“信息量太少了,光是这一点恐怕难以判断对方真正的情况。” 暗物质这种东西本身就处于理论物理学界最前沿的研究,单是几句笼统的描述,即便是他也很难做出一个判断。 尤其是实验数据中的β衰变反应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增加了百分之六-百分之七左右的惰性中微子信号这一点,更是让他感到了一丝蹊跷。 沙发对面,林风耸了耸,看向徐川笑着道:“不管情况如何,只要成果是真的,cern肯定是会对外召开新闻发布会和验收报告会的。” “其他人我不敢说,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到时候你肯定是会收到对方的邀请的。” 眼前这位可是惰性中微子探测的主导者,通过lhc对撞机确定宇宙中的确还存在至少一种超出了标准模型所能够解释的粒子。 不管那到底是不是暗物质,只要cern机构那边的成果是基于惰性中微子关联的,那么就绝不可能绕开他。 真要绕开他召开验收报告会,恐怕整个物理学界都不会承认这份成果,至少会保留有相当大的质疑。 “那倒是。” 听到这话,徐川笑着点了点头。 的确,不管怎么说,cern都不可能绕开他召开验收报告会。 因为外界会对这场验收报告会保留怀疑的态度,就像之前cern那边完成的一个强电统一理论中的预言耦合常数的验证工作一样。 绕开他这个奠基人,去召开相关的报告会,再冒然通过,理论物理学界接不接受都是一回事。 正闲聊着,办公室中一道响亮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 感受到口袋中传来的震动,徐川伸手摸出了手机,看了看屏幕。 电话是他在南大那边的助理汤然打过来的。 “喂,汤然。” 拇指在屏幕上划过,徐川接通了电话,对面,汤然的声音快速的报告了过来。 “教授,您的工作邮箱刚刚收到了一封来自欧洲原子能研究机构cern理事会的邮件,那边邀请您去参加一个名字叫做‘卡德拉暗物质’的验收报告会。” ps:晚点还有一章,求个月票~ 另:大佬们,上个月月底起点活动定下的那个月票加更活动还差两千~,qaq,求支持啊~达成目标后这个月至少加更五章的! 第九百三十八章 :徐川:要不要出去装个β? 听到汤然传递过来的信息,徐川脸上露出了一抹惊讶的神色。 说曹操,曹操到。 刚才他还在和林风讨论cern那边对暗物质的探测情况,讨论对方的研究进度,没想到这会他就收到了那边邀请他去参加验收报告会的邮件。 这可真有意思。 卡德拉暗物质? 这应该是以某个学者的名字命名的吧? 不过在他的印象中,似乎好像没有哪个出名的物理学家姓卡德拉的样子。 当然,这只是他的推测,卡德拉暗物质也不一定就是以发现者的姓氏冠名的,也有可能是研究小组商议出来的名字。 挂断了电话,徐川从沙发上站了起来,看向林风带着一丝饶有兴趣的神色开口说道。 “cern那边给我发邮件了,说是邀请我过去参加‘卡德拉暗物质’的验收报告会。” 闻言,林风整个人愣了一下,有些讶异的看了过来:“‘卡德拉暗物质’的验收报告会?什么情况?这么快?你确定?” 虽然说他昨天晚上才从欧洲那边了解到cern机构在暗物质的探测与研究上的确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但也没想过对方的速度会如此之快,昨天都还只有一丝传言来着。 即便是他找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赖因哈德·根策尔,也没有得到具体的信息。 结果今天cern那边就主动给徐川发邮件邀请他去参加暗物质的验收报告会了? 这速度,这保密工作,他只能说做的太好了。 徐川笑着道:“什么情况等会看看邮件就知道了。” 听到这话,林风从沙发上一跃弹了起来,脸上带着一丝好奇的表情,催促道:“走,我也过去看看!” 从林风的办公室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徐川打开了电脑,快速的登陆了自己的工作邮箱。 邮箱中,一封来自cern理事的邮件安安静静的躺在那里。 他每一个办公室中的网络都有单独的线路,无的论是普通的互联网还是专门用来发送保密信息邮件的内网,亦或者是直接连接国外的网络都有。 不仅如此,他的邮箱也有好几个,普通对外开放的工作邮箱,内部的工作邮箱,机密信息传递的邮箱,还有私人自己用的邮箱。 其中前两个都是由助理在打理的,cern机构的理事会给他发的邮箱便是第二个。 这些邮件助理会先过一遍,如果其中有价值的会留下,或者遇到一些紧急事件会直接打电话通知他。 至于后两个邮箱,知道的人并不多,通常情况下也不会收到多少邮件。 毕竟一般能知道这两个邮箱的人,有事也都是直接发信息或者打电话给他的。 【尊敬的徐川教授】 【您好,我是cern机构理事会的理事长伯提·麦道尔,相信你应该听说过我的名字。】 【好高兴能够写这封信给你,也很高兴crhpc这个新兴的科研机构高速稳定的发展,更为物理学界能够拥有第二台大型强粒子对撞机而感到欣慰。】 【尤其是你们在强电统一理论的探索上的发展之迅速,更是让我感到惊讶,我猜你们应该已经快要完成那些重要预言常数的验证了吧。如果是真的,在这里我先祝贺你们了,并且希望你们未来能创造出更多的成果。】 【而正如同你们不懈追求着强电统一理论的探索一般,cern同样也有着自己的使命,即引领理论物理学界的发展的。】 【比如在暗物质的研究上,我们也成功的踏出了伟大的第一步。我们找到了一种全新的暗物质·卡德拉暗物质!它具有比惰性中微子更多的探测数据,也更能帮助我们了解暗物质与暗物质粒子的真实样貌。】 【比如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探测到了大量惰性中微子的信号数据,也发现中微子和惰性中微子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更勘探到了暗物质在湮灭过程的信号数据.】 【.相信作为惰性中微子发现者的您,一定对卡德拉暗物质肯定会感兴趣。】 【在这里,我代表cern的理事会向你发出邀请,共同参加卡德拉暗物质的验收报告会。】 【这将是物理学界的史诗时刻,也将是文明的里程碑,我相信您一定不会缺席的。】 目光在cern机构发来的信件上浏览而过,徐川还没说什么,凑在他身后的林风就忍不住嚷嚷了起来。 “麻蛋!这秀优越也太勾八恶心人了!还cern的使命是引领理论物理学界的发展,真他么不要脸!” 听到林风的吐槽,徐川笑了笑,道:“那边阵营的人,尤其是米国人不一直都是这样么,正常,毕竟就算是外星人入侵地球都是米国大兵拯救世界来着。” 这封信算是标准的米式傲慢了,看似是鼓励crhpc机构的发展和成果,实则只不过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俯视你对你指指点点而已。 即便是对强电统一理论探索成果的赞扬,也只不过是为了铺垫抬高他们的发现而已。 见多了这种事情的他对于这些并没有什么波动,这篇信件也没有什么太多值得他注意的地方。 若要说,唯一值得关注的点,便是这位新任cern理事长在信中透露出来的部分与卡德拉暗物质有关的探测结果了。 比如中微子和惰性中微子是可以互相转换的这一点,就引起了他的思索。 事实上,从对撞实验中观测到了惰性中微子的信号数据这并不是一个什么值得一提的事情。 无论是对撞机的早期还是现在,它一直都在高能级的对撞实验中。 只不过在他完成对惰性中微子的实验探测和相关的数据整理前,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会认为那些看似杂乱,看起来像背景辐射一部分的信号数据会是惰性中微子。 而在他完成这些工作后,往后的对撞实验中就很容易观测和确认这部分信号了。 徐川关注的重点是中微子和惰性中微子是可以互相转换转化这一信息。 其实这并不是物理学界第一次提出来这种类似的概念了。 在研究暗物质的过程中,暗物质的间接探测主要是观测其两两湮灭时所产生的信号。 由于其湮灭所产生的粒子与其暗物质的模型有关,有许多种类的实验和理论均在过去提出。 其中比较出名的一个就是量子场论了。 量子场论为了描述多粒子系统,尤其是包含粒子产生和湮灭过程的系统,提供了有效的描述框架。 而粒子产生和湮灭过程本质上就是场态粒子和显态粒子的相互转化过程。 简单的来说,量子场论认为是粒子的物质其实是量子场自身的激发,认为暗物质粒子是正反粒子偶极子,也是场态粒子,通过自发对称性破缺来进行本我转换和异我转换。 这是量子场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 对于这些理论,徐川相信其中的部分,因为他上辈子已经检测过这些是对的。 但同样的,他对于其中的某些东西是带有质疑态度的。因为量子场论中也有着太多太多深奥和无法证实的东西了。 如果是仅凭借邮件中这位cern新任理事长说的这些,cern的确可能在暗物质的探测上走出了突破性的一步。 但老实说,他对于这位伯提·麦道尔教授所说的中微子和惰性中微子是可以互相转换的这点,的确抱有不小的怀疑态度。 不过在看到具体的实验数据前,他也不好断定什么。 盯着电脑屏幕思索了一番后,徐川转身看向站在身后的林风,笑着开口道:“林师兄,过几天有没有兴趣出去装个β?” 林风:“???” “装b?去哪装?” “当然是瑞士了~” ps:二更求月票,还有三天的时间,还差两千月票,也就是双倍的一千票!要是能凑到目标,十月份我再多加两更!八尾拼了!大佬们,求月票~() 第九百三十九章 :Fuck!他怎么就没有一个这么厉害的学生呢? 不得不说,从cern机构传出来的消息跌破了一大片人的眼睛。 卡德拉暗物质的发现,在学术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轰动,让整个物理学界的目光都投了过来,满是惊讶。 毕竟自从华国crhpc机构进入正轨后,cern与之的竞争就一直处于下风。 不仅仅是crhpc的环形对撞机在性能方面远比cern的高亮度对撞机更加的强悍,还有此前探测到暗物质粒子·惰性中微子的徐川教授也在华国。 作为暗物质粒子探测的奠基人,恐怕整个物理学界都没有人比他更熟悉惰性中微子和暗物质。 很多人都在推测crhpc机构什么时候会正式宣布探测到暗物质粒子。 结果谁也没有想到,在这关键的时候竟然爆了大冷,cern机构居然比crhpc更先一步的找到暗物质? 虽然说cern此前有过在探测实验数据上造假的事情,导致不少人改变了对cern的看法,让cern失去了不少的信誉分。 不过后续cern机构的做法也算是挽回了一部分的颜面,再加上这一次的实验成果是慕尼黑大学和哈佛大学这两个顶尖高校联合起来完成的。 而这两所高校,在物理学专业上综合实力都能排进前十,所以整体来说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相信这次的成果可能是真的。 一时间,几乎整个物理学界的学者都将目光投递了过去,甚至就连一些其他领域的学者都有关注这件事。 大家都在等待着一个结果。 等待cern召开验收报告会后正式对外宣布消息,也在等待那些权威学者的意见,尤其是远在华国的那个人,站出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毕竟在暗物质的探测上,恐怕没有人会比他了解得更多了。 与此同时,另一边。 华国,星城桃花岭。 crhpc机构的总部大楼,针对强电统一理论中最后一个重要耦合常数‘强子态胶子共振衰变现象’的探测实验的验收报告会已经安排下去了。 与此同时,这边也迎来了不少国内外的顶尖物理学家。 毕竟是强电统一理论中预言的最后一个重要耦合常数,也是标准模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模块。 完成了它的验证,人类的理论物理学将跨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哪怕是为了纪念意义,都有不少顶尖的学者不远万里来到了这边。 crhpc总部大楼的咖啡厅,这处位于广场附近小池塘的休闲娱乐场所如今已经是来自全世界各地物理学家小憩的第一选择。 从普林斯顿那边赶过来的皮埃尔·德利涅教授推开了大门,走了进去。 “这~。” 落地窗旁边,端着一杯咖啡的爱德华·威腾挥了挥手,笑着打了个招呼:“好久不见。” 德利涅微微点了点头,算是打了个招呼后,目光落在了咖啡桌旁边的另一个中老年男子身上。 玻璃桌旁边,留着一头褐色短发的费伦茨·克劳斯教授主动笑着打了个招呼:“德利涅教授,真没想到能在这里看到您。” “克劳斯教授?” 盯着眼前的男子看了一会后,德利涅忽然开口说道。 受此前和爱德华·威腾一起研究强电统一理论,以及他那位学生的影响,原本只在纯粹数学领域做研究的他也接触不少物理学领域的牛人。 费伦茨·克劳斯,202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因在阿秒光脉冲的产生和测量方面的卓越贡献而获奖。 克劳斯教授笑着点点头:“正是鄙人。” 德利涅点了点头,打了个招呼后拉开椅子坐了下来,喊过服务生点了一杯咖啡后,目光落在了克劳斯手中的报纸上,好奇的问道。 “《探索·物理》?什么时候发布新刊的?” “你是说这个吗?”克劳斯扬了扬手中的期刊,笑着开口道:“就是昨天,那会估计你应该还在飞机上吧。” “还有吗?”德利涅开口问了一句,目光落在了爱德华·威腾身上。 威腾耸了耸肩,道:“他手上应该是咖啡厅里面的最后一份了,这两天这边来的物理学家有点多,不过如果你想要的话,可以去那边拿一份。” 说着,他指了指广场对面的总部大楼。 《探索·物理》这种期刊在crhpc机构这种地方是不可能缺少的,不过这间咖啡厅大概没了。 咖啡桌对面,克劳斯笑着将手中的期刊递了过来,好奇的问道:“说起来,没想到你也对物理学感兴趣了。” “谢谢。” 德利涅也没有推迟,接过期刊后随口解释了一句:“我只对强电统一理论相关这些东西有一点了解而已。” 克劳斯笑着道:“差点忘了你和威腾都是强电统一理论的作者了。” 微微顿了顿,他有些羡慕的看向威腾和德利涅,接着道:“听说诺奖评委会那边已经在开始准备今年的诺奖评选了,有不少的物理学家联合起来向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甄选委员会推荐了你们。” 虽然说对于学术界来说,大家都默契的共同认为对这项成果做出大部分主要贡献的是那位徐川教授。 但强电统一理论论文的署名上却是并列着数个名字的。 而眼前这两位的名字就在上面,除此之外,还有一位并列一作的希格斯教授已经离世。 这意味着如果强电统一理论获奖的话,这三人百分百都能够拿到那枚勋章。 毕竟以强电统一理论对物理学界的重要性,只要确定了是这份成果获奖,那么就几乎不可能出现其他成果与之并列的情况。 更关键的是,这两人都是菲尔兹奖得主。 所以这两年说不定什么时候学术界就会再多出两名诺菲双奖得主了。 目光在威腾和德利涅的身上流转了一圈,费伦茨·克劳斯的眼神中带着浓浓的羡慕,甚至是一丝嫉妒。 学术界最重要也是含金量最高的两个奖项,以往除了那位变态的徐教授外,从未有人同时获得过。 fuck! 他怎么就没有一个这么厉害的学生呢? 这简直太让人羡慕了! 与此同时,另一边。 总部大楼乾区的理事长办公室,门口响起了敲门声。 坐在办公桌前处理着手中工作的徐川停下了手中的笔,抬头看向门口。 “请进。” 门被推开,拿着一份邀请函的助理走了进来。 “教授,这是cern机构那边寄过来的邀请函。”crhpc机构这边的助理长米苏快速的汇报道,并将手中的邀请函递了过来。 接过邀请函,徐川拆开看了一眼,点点头道:“行,我知道了。另外,帮我去找一下林风,请他过来一趟。” “好的教授。” 米苏点了点头,快步走了出去。 不一会,林风便敲了敲门走了进来。 徐川笑着从桌上拾起邀请函,递了过去,道:“呐,给你。” “什么?” 林风好奇的接过邀请函,看了一眼后有些讶异的问道:“邀请函?那边的动作这么快的吗?” 徐川笑了笑,道:“估计早就准备好了吧。” 林风点了点头,道:“说起来,你真不打算亲自过去一趟?” 徐川摇了摇头,道:“还是你去吧,我不太方便。” 虽然说以目前华国的强大,他要出国并不是不行的事情。尤其是在可自由进出大气层与外太空的航天飞机完成后,他要出国比以前容易太多了,安全方面也有更大的保障。 不过就算是再怎么容易,也至少要提前一段时间和上面联系并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cern那边的邀请对于目前的他来说还是太快了一点。 林风:“行吧,那我跑一趟好了。” 他倒也理解徐川现在的状况,作为国内乃至全世界都最顶尖的学者,尤其是在他能够快速将理论转变成应用技术的基础上,他的人身安全早就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了。 无论是出于哪方面考虑,他想要出国,都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 只能说,有得必有失吧。 徐川倒是没在意这些东西,他笑着道:“辛苦你跑一趟了。” 林风耸了耸肩,笑着道:“辛苦什么的不至于,不过这应该是你的私人任务吧,能报销机票和酒店住宿什么的费用吗?” 徐川看了他一眼,忍不住笑着调侃道:“你的年薪也不低吧?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一年也有个几百万吧?还缺这点钱?” 林风叹了口气,道:“虽然说不是很缺钱,但总得节省一点费用啊,你是不知道,现在养孩子有多么的费钱。” “上个月光是奶粉就花了六千多,还有各种玩具,衣服,辅食,保姆你还没结婚,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不懂这.” 听到林风越说越离谱,徐川忍不住翻了个白眼,没好气的打断道:“行了行了,去找财务报销就行,算出差!” 林风嘿嘿一笑,道:“那就成,我到时候带娜娜莉和孩子一起去趟外婆家,嘿嘿,正好她们也好久都没回去过了。” 徐川抄起桌上的论文就扔了过去,道:“快滚快滚,喵了个咪的,秀恩爱秀到我这里来了。” ps:求月票,十月的双倍就剩最后两条了,走过路过的大佬们瞧一瞧看一看啦,别错过~。 第九百四十章 :卡德拉暗物质的验收报告会~ ~ 五月底,crhpc总部大楼的中宫会议厅中。 强电统一理论中最后一个重要耦合常数‘强子态胶子共振衰变现象’的探测验收报告会即将召开,会场内外这会已经有了不少的物理学家。 “好久不见,徐教授。” 会场走廊上,徐川刚进来,一名物理学家便笑着走过来,热情的伸出了手打着招呼。 “克劳斯教授,没想到你也来了。” 看到面前留着黄褐色短发的学者,徐川微微愣了一下,旋即笑着招呼道。 费伦茨·克劳斯哈哈笑道:“这可是强电统一理论,也是载入史册的时刻,怎么能够错过。” 徐川微微一笑,这话说的的确没有任何的问题,只要今天的验收报告会不会出错,强电统一理论将在未来与标准模型并驾齐驱,指引理论物理学的发展。 寒暄了两句后,费伦茨·克劳斯教授看了过来,好奇的开口问道:“说起来,强电统一理论的验证工作完成后,crhpc机构接下来的目标是什么?” “惰性中微子的探测?还是卡德拉暗物质的探测和验证?”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笑了笑,卖了个关子开口道:“crhpc接下来会做什么,在今天的验收报告会结束后会宣布的,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cern机构发现卡德拉暗物质的消息,在短短的两天内便已经传遍了整个学术界。 所有人都在好奇和期待着最终的结果,也都在期待接下来cern和crhpc这两大物理学机构的动作。 而对于他来说,crhpc机构接下来的重点探测方向是暗物质不错,不过在那之前,他还需要进行另一场探测实验,验证一些东西后,才会正式开启对暗物质的探测。 闻言,费伦茨·克劳斯教授忍不住吐槽道:“你这也太吊人胃口了。”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抵达中宫会场的学者也越来越多。 很快,这个能容纳超过两千人的半圆形会场坐满了。 顺着铭牌,徐川找到了自己的座位,他的位置在第一排,旁边还是爱德华·威腾和皮埃尔·德利涅这两位曾经的导师。 和两位导师打了个招呼,闲聊了一会后没多久,‘强子态胶子共振衰变现象’实验数据的验收报告会便开始了。 上台做报告的是魔都交通大学实验小组的组长蔡玉勇教授。 很快,报告会便开始了。 ppt一页一页的放映着,简洁明了的报告风格和清晰的思路,让台下的学者纷纷点头赞扬。 一旁,皮埃尔·德利涅听了一会后,看了过来开口小声的询问道:“听威腾说,你前段时间有研究黎曼猜想?有什么进展吗?”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轻轻的摇了摇头,道:“暂时还没有太多的进展。” “目前来说,无论是从黎曼函数本身出发,还是从狄利克雷函数亦或者是回归计算函数本身几乎都不可能将所有的非平凡零点推进到临界线之上。”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恐怕需要一种更强大的全新数学工具。而这个工具该怎么构建,我还没有太多的思路。” 虽然说其他方面的工作一直都比较的忙,但相对比可控核聚变工程的时候,他还是有一些空闲时间的。 毕竟真要是让他都忙到了脚打后脑勺没时间休息和做研究的地步,那就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了。 所以很多时候有空闲的时间他基本都拿去阅读数学和物理两方面的论文了。 前者不用多说,主要的方向毫无疑问就是黎曼猜想。 而后者则和他一直在搭建的物理学框架‘虚空场论’有关。 但一年多近两年的时间过去了,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黎曼猜想就像是粘在地上的口香糖一样,无论他怎么踹都踹不动。 倒是物理学框架‘虚空场论’的搭建工作,目前进展还挺顺利的。 虽然说目前还缺少了一些必要的论证性数据,但至少他很早之前就知道这个框架该怎么去搭建了。 一直以来他在做的也只不过是在这个‘超大’的框架中去填补一些主要分支而已。 德利涅点了点头,也没说什么,只是开口道:“如果有思路了,记得告诉我一声。” 徐川点点头,道:“好。” ‘强子态胶子共振衰变现象’实验数据的验收报告会进展的很快,伴随着魔都交通大学蔡玉勇教授的报告,荧幕上的ppt也即将翻到尾声。 一个小时过去,报告会进入最后的环节。 在做完了所有的陈述后,蔡玉勇教授扫了一眼台下的听众,目光最终落在了前排的某个人身上,深吸了口气接着道。 “经魔都交通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共同合作与严谨审核,确认相关信号置信度已经达到了5.1sigma以上,符合物理学界验收的标准。” “我的汇报完毕,接下来是提问环节。” 听到这话,台下一只只的手掌举了起来。 尤其是同时期同样在进行‘强子态胶子共振衰变现象’探测的其他研究机构,更是巴不得魔都交通大学的实验数据出现重大问题。 毕竟这可是涉及强电统一理论的荣耀。 哪怕是仅仅是其中的部分,也有无数的竞争者牢牢的盯着。 提问环节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徐川看向验收小组的其他几名成员,几人对视了一眼后,微不可见的互相点了点头后。 随即,他站起身,看向站在台上安静的等待着结果的蔡玉勇教授,正式宣布道。 “恭喜你,也恭贺魔都交通大学和新加坡大学的研究小组,‘强子态胶子共振衰变现象’的实验数据正式通过crhpc机构的验收。” 这一结果是这两天验收小组经过了无数次讨论交流确定的。 除非是在验收报告会上,有人在现场提出了报告人无法解答的问题,或者说找到了验收数据中的缺陷才会更改结果。 听到这句话,会场内的掌声如雷动般响起,仿佛要掀开屋顶一样。 毫无疑问,这是物理学界史诗级的时刻! 强电统一理论中的数个重要预言耦合常数全部得到了验证,标准模型亦将更新它的结构,物理学界将迎来一栋全新的大厦。 而对于徐川来说,这同样是值得纪念的一刻。 他的理论,将伴随着时间的发展永远的流传下去,传承在人类的文明史中,被记载在教材上,论文中,也被记载在所有人的心里。 如雷动般的掌声渐渐停歇,魔都交通大学的蔡玉勇教授离开了舞台后,徐川走了上去。 按照惯例再一次对做出了这份贡献的两家高校以及相关的研究机构表达了敬意与感谢后,他的目光在会场中上千名听众的身上扫视了一圈,嘴角扬起了一丝幅度,开口道: “‘强子态胶子共振衰变现象’的实验数据完成了探测工作,强电统一理论的最后一个重要预言耦合常数得到了补全,相信对于在座的各位来说都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 “也相信会有不少人为错过cern那边的卡德拉暗物质的验收报告会而感到遗憾。” “不过人没法分身,不过网络却可以。”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对于我们来说,幸运的是华国和瑞士足足有着六个多小时的时差,瑞士的上午九点,正好对应着华国的下午三点。” “而受cern机构理事会的理事长伯提·麦道尔教授的邀请,我将通过视频远程参加卡德拉暗物质的验收报告会。” “届时,如果有对远程视频会议会感兴趣的学者,可以同样来到这里,我会将验收报告会的远程视频投放出来,与大家一起见证人类文明的第一次直面暗物质!” 话音未落,会场内便已经骚动了起来,窸窸窣窣的讨论声不断响起。 谁都没想到在报告会现场这位徐川教授会玩这一手。 共享卡德拉暗物质验收报告会的远程视频,邀请大家一起参与cern的会议。 不得不说,当这个建议提出来的时候,会场内绝大部分的学者都心动了。 明眼人都能看的出来,cern机构选择将卡德拉暗物质的验收报告会放在和‘强子态胶子共振衰变现象’实验数据验收报告会的同一天,就是在竞争物理学界的学者。 毕竟人不可能分身,来了这边就不可能去那边。 就算是华国和瑞士有着足足六个小时的时差,他们也不可能在crhpc机构这边参加完这边的验收报告会后再坐飞机赶过去cern。 原本大家都以为自己会错过暗物质发现的时刻了,结果没想到峰回路转,他们还能通过远程视频一起参加,见证历史时刻。 在cern机构与crhpc机构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没想到这位徐教授居然愿意为了物理学的发展,而配合cern的工作。 光是这舍己为人的精神,就值得在场所有人的钦佩了。 ‘强子态胶子共振衰变现象’的验收报告会结束,时间也差不多到了该午餐的点了。 crhpc内部的食堂中,正当徐川忙着解决自己的午餐的时候。 爱德华·威腾端着餐盘走了过来,坐在了他对面。 “你找到了卡德拉暗物质验收数据中的缺陷?”拉开椅子,威腾坐了下来的同时顺势开口问道。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微微愣了一下,看向威腾,好奇的问道:“为什么这么说?” “直觉吧。” 威腾想了想后,又补了一句:“我觉得你不像是会牺牲crhpc机构的发展去给cern做铺垫的人,尤其是crhpc机构还是你自己亲自领导的。” 听到威腾这么说,徐川有些哭笑不得,道:“老师你对我的误解这么深的吗?我就不能是单纯的想为物理学界做点贡献?” 威腾耸了耸肩,用筷子夹起餐盘中的烤肉送进了嘴里,吐槽道:“你说这话你自己信吗?” 徐川:“.” 这位导师对他的误解,真的是太深了! 下午两点。 中宫学术报告厅内就已经是人山人海了,几乎每一个参加了上午的验收报告会的学者,这会都重新来到了会场。 与此同时,另一边。 瑞士,日内瓦cern机构的总部,一号会议厅内同样是人头攒动,座无虚席。 坐在席间的学者或小声地交流着,或翻阅着手中的论文以及报告会纪要。 卡德拉暗物质的验收报告会即将展开,对于物理学的发展来说,如果今天的验收报告会一切顺利,那么这同样是不弱于强电统一理论得到验证的一场盛会。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会更加的让人兴奋。 坐在报告厅的后台,哈佛大学的正教授普莱斯·卡特正对着镜子整理着自己的仪容,脸上带着一些兴奋的红润。 还有十五分钟的时间,他便会成为本世纪最伟大的数学物理学家之一。为暗物质的发现以及新世界的大厦盖上最后一块砖石! 更重要的是,他还能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学术界的至高荣耀以及900万瑞典克朗,或者至少一半的奖金。 他有这个信心! 对于做理论工作的学者而言,这笔奖金已经相当不菲了。 当然,对于普莱斯·卡特来说,他认为这些金钱和荣誉都是附带的,他本身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这些,而是为了探索那迷人的物理世界。 正在这时,休息室的大门被人推开了,cern理事会的新任理事长伯提·麦道尔教授走了进来。 “我得到了消息,华国的徐川教授已经在crhpc机构公开投映了远程视频会议,所以你准备好了吗?我亲爱的普莱斯教授。” 普莱斯·卡特转过身来,自信的笑着道:“当然!我们已经对卡德拉暗物质的实验数据论证过无数次了不是吗?如果有什么问题,我们早就已经找出来了!”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不过说起来,我还是有些遗憾徐川教授没有来到现场的。” “毕竟远程视频和在现场看他惊讶的表情和听到他的掌声绝对是两种不同的感受。” 听到普莱斯·卡特这自信和带着一些调侃的话语,伯提·麦道尔教授跟着笑了笑,赞同的说道:“那一切就交给你了。” “没问题!” 第九百四十一章 :我有问题! cern总部大楼。 一号报告厅中,向工作人员出示了徐川给他的邀请函以后,林风迈着脚步走了进去,找到了属于他的位置。 正当他准备坐下的时候,目光落到了他旁边的一位老人身上。 看清楚对方的面容后,林风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讶异,脸上露出了笑容,打了个招呼。 “恩格勒教授,没想到能在这里遇到您。” 弗朗索瓦·恩格勒,粒子物理学领域的顶尖大牛。2013年和大名鼎鼎的彼得·希格斯教授以及罗伯特·布劳特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虽然说上帝粒子以希格斯的名字而命名,但他却是罕见的与希格斯教授同时提出希格斯机制和希格斯粒子玻色子理论的学者。 虽然说在学术界之外,他的名声远不如希格斯教授,但在物理学界中,尤其是理论物理学领域中,却是镇国之宝般的存在。 听到自己的名字,留着满脸络腮胡须的弗朗索瓦·恩格勒顺着声音看了过来,目光在林风的身上打量了片刻,疑惑的问道。 “你是?” 很显然,恩格勒教授并没有能够认出林风是谁。 林风也没在意,笑着开口解释道:“林风,我是徐川教授的同门师兄,代替他过来参加这次的卡德拉暗物质的验收报告会的。” 听到徐川这个名字,弗朗索瓦·恩格勒顿时就反应过来,笑着打了个招呼:“原来是徐教授的同门,你好。”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问道:“说起来,徐教授没有来参加卡德拉暗物质的验收报告会吗?” 林风带着一丝歉意的笑容,道:“抱歉,crhpc机构那边的工作比较忙,他的确抽不出时间来。” 恩格勒教授点了点头,有些惋惜的叹了口气,道:“真是太遗憾了,如果他在这里就好了。” 林风笑了笑,顺势坐了下来后接着道:“他在不在现场问题都不大,徐教授不会错过这种级别的报告会的,他已经和cern协商过了,在验收报告会召开的时候会通过远程视频连线会议。” 闻言,弗朗索瓦·恩格勒脸上露出了个笑容,点点头道:“原来如此。” 顿了顿,他看向林风,好奇的问道:“说起来,你代表他过来参加这场验收报告会,对于卡德拉暗物质的实验数据报告怎么看?徐教授他有没有给你提供意见或看法?” 林风:“来之前他的确交代过我一些东西。” “哦,他怎么说?” 听到这话,弗朗索瓦·恩格勒教授快速的追问道。 “嗯”拖着长长的犹豫音,林风开口道:“他可能并不是很看好卡德拉暗物质的研究成果。” 在做飞机抵达日内瓦的时候,徐川就已经将对卡德拉暗物质实验数据的分析情况和问题发给他了。 从远在欧亚大陆另一边的那个人提出的意见和看法来看,恐怕这次的验收报告会并不会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情。 至少对cern机构以及证明卡德拉暗物质的慕尼黑大学和哈佛大学两大顶尖高校的研究团队来说是这样的。 听到这话,弗朗索瓦·恩格勒那略微浑浊的眼睛明亮了些许,开口道:“他觉得问题出在哪?” 林风想了想,道:“中微子和惰性中微子的震荡转变?热平衡时,卡德拉暗物质粒子在共动体积a里的湮灭率?暗物质wimps的剩余丰度与湮灭截面数据?” “在他看来,恐怕卡德拉暗物质的实验数据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耸了耸肩,他补了一句:“当然,或许哈佛大学的普莱斯·卡特教授能够一一解决这些问题也说不定。” 普莱斯·卡特教授就是这一次卡德拉暗物质验收报告会的主要报告人,在理论物理学界中,他也是一位顶尖的大牛了。 两人正聊着天,一号报告厅台上的灯光忽然亮了起来。 一袭西装革履的普莱斯·卡特教授走上了报告台。 目光在阶梯报告厅中扫视了一圈,看着台下那人头攒动,座无虚席的场景,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个灿烂的笑容。” “欢迎各位先生/女士来到卡德拉暗物质验收报告会的现场,很高兴能在这里见到你们,也很高兴能够和大家一起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站在台上,普莱斯·卡特按照惯例表示了对来访学者的欢迎的同时,不经意间又秀了一把肌肉。 在他看来,勘探到了卡德拉暗物质这一成果,的确值得所有人震惊,也值得骄傲。 “.好了,接下来请让我们进入正题!” 神采飞扬的做完了开场白后,普莱斯·卡特教授满是信心的在身后的大荧幕上展示出了自己的ppt。 从对惰性中微子的探测开始,到卡德拉暗物质粒子的踪迹,再到中微子和惰性中微子的震荡转变,暗物质粒子模型的建立,以及慕尼黑大学和哈佛大学两大顶尖物理团队在探索研究时用到的一些方法。 不得不说,在这位普莱斯·卡特激情的报告下,配合大荧幕上的那些‘完善’的探测数据,的确让不少人感到激情澎湃,似乎人类打开暗物质这扇大门,看清那些神秘的物质就在眼前的样子。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者都被普莱斯·卡特的激情报告所感染的。 比如林风。 这会他就目不转睛的盯着台上的报告,认真的记录着一个个的笔迹。 虽然说在理论物理学上的成就远远无法和他的那位同门小师弟相提并论,但在当代青年学者中,他的成就可不低。 能够通过国家专门的渠道走人才引进,或者说人才回归的他,如果没有徐川这个变态,怎么说国内理论物理学界青中年学者的领军人员都有他的一席之地。 而借助crhpc环形超前粒子对撞机完成‘质子的反常磁矩精确测量实验和陶子的观测实验’,更是世界级的难题。 只不过可惜的是,他那个同门师弟散发的光芒实在是太过于耀眼了。 以至于和他同一代的青年学者近乎完全被遮蔽住了名声。 虽然说在来之前,徐川就已经将一些有关于卡德拉暗物质实验数据的问题交给了他。 但在过去的几天时间中,他同样一直都在研究这些实验数据,也更希望自己同样能够在验收报告会上找到一些‘属于’自己的问题。 与此同时,另一边,另一边,来自普林斯顿的彼得·戈达德教授正和阿兰·阿斯佩教授坐在一起,交流着有关于卡德拉暗物质验收报告会的看法。 前者是英国数学物理学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现任院长,以弦理论的研究著名于世,也是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后者则是量子光学、原子物理和量子力学的研究大牛,20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听着台上普莱斯·卡特教授的报告,彼得·戈达德教授思索了一会后开口朝着身边的朋友问道。 “你觉得卡特教授的研究怎么样?” 盯着台上的报告,阿兰·阿斯佩教授想了一会后开口道:“对于暗物质我并没有什么研究,我精通的是量子物理学领域的东西。” 摇了摇头,他皱着眉头接着道:“如果要我给出一个评价的话,我觉得他的实验数据似乎总感觉有一点哪里不对劲的地方,尤其是从量子力学的角度出发的话,这个感觉有点强烈,但我现在说不出来具体在哪儿。” 身为20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尽管他并没有怎么研究过暗物质。但多多少少还是了解那么一点点的。 而且更关键是,这位普莱斯·卡特教授在论证卡德拉暗物质的时候,使用了一些量子领域的工具和方法。 虽然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他暂时还没找出问题,但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彼得·戈达德教授笑了笑,开口道:“我还以为就只有我有类似的感觉呢。” 闻言,阿兰·阿斯佩教授好奇的看了过来,有些讶异的问道:“怎么说?” 戈达德教授思忖了一会,开口道:“我和你的感觉类似,卡德拉暗物质的探测实验数据.可能有缺陷。” “只不过和你一样,目前我可能无法找出它的问题在哪儿。” 听到这个回答,阿兰·阿斯佩的目光落回了台上,叹了口气,道:“如果徐教授在这里就好了。” 闻言,彼得·戈达德笑了笑,道:“他在不在其实都没关系,卡德拉暗物质这种重要的发现,他不可能没有关注到。” “事实上,他已经安排人过来了。” 说着,他指了指阶梯报告厅的前面,接着道:“而且,我想你可能还不知道,这位徐教授他同样在听取这场报告会,只不过用的是远程视频的方式而已。” 阿斯佩感兴趣地抬了抬眉毛,目光顺着戈达德所指的方向看过去,在那里,林风正一脸严肃正襟危坐的听取着报告会。 “看样子今天的报告会有意思了。” 戈达德笑了笑,道:“或许吧。” 就在两人闲聊着的时候,报告台上,普莱斯·卡特教授针对卡德拉暗物质粒子的报告也进入了尾声。 随着大荧幕上ppt最后一页的阐述完成,普莱斯·卡特的目光落在了台下,深吸了口气,字正腔圆的开口道。 “以上,便是卡德拉暗物质粒子的全部探测数据,我们已经有了相当充分且完善的实验数据,来证实我们从虚空中找到了暗物质粒子,或者说,至少是其中的一种。” “我们的物理学,也远不止标准模型和强电统一理论所给出的范畴,在它们之外,我们拥有着更广阔的世界!” “我的报告完毕,谢谢大家。” 话落,阶梯报告厅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不管今天的报告会能否成功,对于这些在前路上探索的学者来说,人们还是愿意报以最大的敬意的。 当然,前期是这些人的成果,是基于真实实验而研究出来的,并非造假或伪造数据。 毕竟对于学术界来说,造假是所有的学术不端中,最无法让人接受的一种恶劣行为了。它不仅破坏了学术应有的严谨和秩序,也会浪费无数人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将某个领域带进沟里~ 伴随着掌声落下,很快,整场报告会也进入到了提问环节。 当普莱斯·卡特宣布提问环节开始的时候,一只只的手臂举了起来。 在台下的听众身上扫视了一圈后,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了第一排的一个年轻身影身上。 那是那个人安排过来的一位华国学者。 没有过多的犹豫,普莱斯·卡特满脸自信带着笑容伸手示意,第一个挑选了对方进行提问。 在他看来,只要搞定了眼前这位,同样代表征服了那个人。 尽管那个人没来现场让他的确有些没能当着对方的面告诉他自己先一步完成了对暗物质的勘探有些遗憾,但眼下也已经很不错了。 深呼吸了一口气,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后,林风站起身,从工作人员的手中接过了话筒,看了一眼手中的笔记本,沉稳的开口道: “我有问题!” 普莱斯·卡特:“请讲。” 林风:“我有注意到,在卡特教授您提交的验收实验数据中,在第十二页第六行,在对卡德拉暗能量的观测中,你有提到中微子转移函数决定于中微子的自由流动尺度。” “而中微子作为暗物质的自由流动尺度和相应的质量为:λfs≈40(mν/30ev)1mpc,mfs≈1015(mν/30ev)2m这一点,是这样吗?” 普莱斯·卡特昂起头,站在报告台上俯视着林风,自信的开口道:“当然,这是决定卡德拉暗物质粒子的重要指标,有什么问题吗?” 林风对上了这位普莱斯·卡特教授的视线,深吸了口气,开口道:“不可否认,中微子作为暗物质的自由流动尺度是卡德拉暗物质的探测关键。” “但是.你打算怎么证明暗物质的自由流动尺度或相应的质量可以通过对中微子从退耦后到t=teq的运动距离这一点呢?” ps:双倍的最后一天了,大佬们手里的月票投投啦~ 第九百四十二章 :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史诗\’呢? 你打算怎么证明暗物质的自由流动尺度或相应的质量可以通过对中微子的退耦到t=teq的运动距离? 听到这个问题,普莱斯·卡特不假思索的开口道:“当然是通过小于λfs尺度上的密度扰动算法来完成的这一点还需要我在现场证明给你看吗?我想,在论文中它应该相当完善了。” 对于一场学术报告而言,在提问环节正式开始前熟读报告会的论文和内容是一名听众必要的素养。 如果说在现场提出了一个报告文件中就已经顺利解决了的问题,这对于提问者来说,是会被所有人耻笑的。 尤其是眼前这人还是代表那位徐教授而来的。 他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那个人的意见和看法。 林风没在意普莱斯的目光,不为所动的开口道:“但是你忘了小于λfs尺度上的密度扰动会被粒子的扩散而被抹平衰减这一点吗?” “尤其是基于hubbard–stratonovich变换计算时,在临界点处,涨落出现在极长程,远长于晶格常数,你们在取离散格点模型的连续极限,用了无穷自由度的场来描述统计。” “在数学上这种做法的确可行,但是在物理上,尤其是微观物理上.如果说你们发现的粒子真的是暗物质的话,那么你们的计算结果应该会是λf=∫^teq/ti·udt=∫^teq|ti·p/ap” 报告台上,听到这句话的普莱斯·卡特瞳孔猛然收缩了一下。 小于λfs尺度上的密度扰动会被粒子的扩散而被抹平衰减 该死的! 为什么他会忘记这一点?为什么检查的时候没有发现? 谢特! 他现在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站在报告台上,普莱斯·卡特脸上原本因为兴奋激动而带着的红润瞬间消散,变成了一抹苍白。仿佛前一秒还穿着短袖在夏威夷岛的海滩晒着日光浴,下一秒就直接被送到了南京的冰盖之上一般,整个人都不由自主的颤抖了起来。 脑海中的思绪紧急的转动着,一条条他能想到的思路快速的划过,然而却没有任何一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而更让人绝望的是,对于一个陷入绝境的人来说,要想保持理智是尤为困难的事情。 越是焦急,人往往就越无法正常的思考。 一号报告厅内,全场寂静。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报告台上的普莱斯·卡特教授身上,等待着他的回答。 感受到众人的目光,星星点点的汗渍从脸上挤出,普莱斯·卡特只感觉自己胸闷、气短、呼吸不畅,甚至马上就要窒息了。 报告台下,伴随着时间一点一滴的流逝,原本安静的等待着回答的众人也逐渐骚动了起来。 此刻,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位普莱斯·卡特教授对于这个问题已经没有了解决办法。 至少短时间内他不太可能想到一个解决的方案来回答问题。 毕竟这是验收报告会,就算是灵光一闪找到了可行的方法,也没有时间来给他验证这个方法。 能够在报告会上被人指出‘重大缺陷’后,当场证明给你看的,纵观整个学术界也只有一个人。 那个人不是普莱斯·卡特,相反,他今天站在了对面。 报告厅的前排,阿兰·阿斯佩教授用笔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下了几个字符后,笑着开口道: “暗物质的自由流动尺度或相应的质量可以通过对中微子的退耦计算,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个相当隐蔽的问题。” 一旁,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院长彼得·戈达德点了点头,感慨道:“最关键的是,这简直就是对中微子转移函数决定于中微子的自由流动尺度数值,也是对卡德拉暗物质的一击必杀。” “能够在如此的时间内,就找到这么刁钻的问题,不得不说,哪怕是在普林斯顿,恐怕也没有几个人能有这种水平。” 很显然,这里的他指的是远在华国的那位徐川教授,只有他才有这样的能力。 而此刻站在前面提问的那个年轻人,执行的只不过是他的任务而已。 阿兰·阿斯佩教授点了点头,有些惋惜的开口道:“的确,这个问题对于卡特教授的理论和实验数据简直太致命了。” “看样子,物理学界距离真正的发现暗物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希望或许要落到crhpc机构那边了。”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说起来,我还以为问题出自量子力学领域,没想到最大的问题出现在数学方面。” 虽然并不是哈佛大学的学者,也不是慕尼黑大学的教授,但作为一名物理学家,阿兰·阿斯佩还是希望暗物质能够早点得到证实的。 毕竟暗物质粒子真的通过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探测到了,对于人类的物理学发展,乃至对于整个宇宙的了解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但现在看来,除非是这位普莱斯·卡特教授以及他背后的团队能够解决那个人提出来的问题。否则这场验收报告会最后的名声恐怕并不会落得太好。 听到这话,彼得·戈达德开了个玩笑调侃道:“说不定量子力学领域的结构也出问题了呢?作为一名诺奖得主,你就这么不相信自己吗?” 闻言,阿兰·阿斯佩教授摸了摸下巴上的胡须,想了一会后开口道:“你说的有道理,等会验收报告会结束后给徐教授发个邮件交流一下好了。” “嗯?你来真的?” 听到这话,戈达德有些讶异的看了一眼身旁的好友,开口问道。 阿兰·阿斯佩摊了摊手,笑着道:“为什么不呢,我亲爱的彼得·戈达德教授,发一封邮件并不会耗费我多长的时间。” “如果徐教授还发现了量子力学领域的结构问题,那么这证明我的猜测的确是对的。” “如果他没有发现,而未来我找了的话,岂不是说明我在量子力学领域胜过了他一筹?” 彼得·戈达德思索了一下,赞同的点了点头,道:“既然这样,我也写一封好了,正好好久都没和他联系了。” 闻言,阿兰·阿斯佩教授斜睨了一眼过来,配合他那标志性的小胡子,显得格外滑稽。 与此同时,欧亚大陆的另一边。 华国星城,桃花岭crhpc机构的总部大楼内,中宫报告厅中,嘈杂的议论声同样窸窸窣窣的传遍了整个会场。 谁都没想到,cern那边有关于卡德拉暗物质的验收报告会才开到一半,就直接崩了。 第一个站起来提问的学者,直接就重重的给了这位哈佛大学的普莱斯·卡特教授致命一击。 这不由得让参加这场远程视频会议的学者纷纷议论了起来,哈佛大学和慕尼黑大学的物理团队,什么时候这么拉胯了?一个看着年纪并不是很大的学者,就能够轻易的对他们的研究成果提出致命性的问题。 当然,会场内,也有一些学者认出了林风,知道他是代表徐川过去参加验收报告会的。 就比如此刻坐在徐川身旁的爱德华·威腾,盯着投映出来的远程视频看了一会后,他忽然扭过头看向自己的这位学生,开口道。 “暗物质的自由流动尺度或相应的质量可以通过对中微子的退耦计算,这的确是个相当隐蔽且关键的问题。” “我一开始还以为他的实验数据和理论出自量子力学方向。” 听到威腾的话语,正盯着远程视频投影的徐川扭过头来,笑了笑,开口道:“那是另一个方向的问题。” 闻言,爱德华·威腾愣了一下,快速的开口道:“你觉得量子力学方向的问题在哪?” 徐川想了想,最后张嘴吐出了两个字:“坍缩。” 听到这两个字,爱德华·威腾又愣了一下,旋即反应了过来,讶异的问道:“你是说波函数坍缩?”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如果我的推测没有问题的话,这是他的实验数据中仅次于刚刚林风提出来的问题后的最大的一个。” “原来如此。” 威腾恍然点了点头,明白过来笑着道:“看样子我们两人的意见差不多。” 他察觉到了普莱斯·卡特教授中实验数据的问题,但却并没有细致的深入到最底层的波函数坍缩上面去。 或许再给他一些时间,他能顺藤摸瓜的从论文和实验数据中找到这最关键的原因。 但要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找出如此深入的根源,着实有些困难。 不得不说,他这个学生在数学和物理上的研究,已经远远的超出了他了。 或许只有弦理论上的东西,才有可能让他扳回一城 一旁,同样来到了现场的皮埃尔·德利涅微微皱着眉头,看向威腾开口问道:“你们刚刚说的是什么?” 虽然说受徐川和爱德华·威腾的影响,他对物理学有了一些了解。但很显然,像暗物质、量子力学这种理论物理学前沿的东西,他不可能追得上这些前沿领域的学者。 毕竟他今年已经八十岁出头了。 听到德利涅的询问,威腾笑着开口解释道:“一些有关于量子力学领域的基础东西。”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我想你应该很清楚,波函数是描述微观粒子状态的核心函数。” “而波函数坍缩指的是某些量子力学体系与外界发生某些作用后波函数发生突变,变为其中一个本征态或有限个具有相同本征值的本征态的线性组合的现象。” “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解释为何在单次测量中被测定的物理量的值是确定的,尽管多次测量中每次测量值可能都不同的原因。” “但是根据这位卡特教授的理论,微观粒子与暗物质模型时时刻刻、无处不在的相互作用是造成了微观粒子运动的不确定性与随机性的主要原因。” 威腾简单的解释了一下普莱斯·卡特教授实验数据中的问题。 如果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说,那就是的这位卡特教授为暗物质建立了一个epd模型,但他却直接套用了玻姆力学中未经过证实的隐变量波函数坍塌理论。 这对于卡德拉暗物质在量子力学层面上的解释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当然,它可能并没有第一个问题那么致命。 因为对于目前的物理学界来说,玻姆力学中隐变量波函数坍塌理论暂时无法得到证实。 即便是有人从这方面提出了问题,也只能通过质疑的方式来使得普莱斯·卡特的研究保持一个未证实的情况。 就像是弦理论一样,它从逻辑数学等各个方面都没有任何的破绽,但是就是无法通过实验证实。 与此同时,另一边。 cern总部大楼的一号报告厅内,伴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伴随着站在台上的普莱斯·卡特教授愈发的沉默,会场内已经逐渐的混乱了起来。 交流讨论什么的都是小事,很多年轻一些学者已经纷纷开口从兜里掏出手机拍照拍视频了。 很显然,今天的验收报告会99.99%宣告了失败。 即便是在接下来的时间中,普莱斯·卡特教授以及他背后的哈佛和慕尼黑大学的团队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那也是未来的事情了。 至少现在,这场报告会已经没救了。 而对于现场参与报告会的学者来说,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史诗’呢? 就如同当初安德鲁·怀尔斯教授曾在报告会上被一个‘小问题’困住了整整八个月后才最终解决了困难一样。 别说是其他人了,就是怀尔斯教授在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桥梁之前,都一度认为自己的证明是错误的。 好在他没有放弃,最终添补上了这个缺陷。 不过相对比怀尔斯教授来说,恐怕这次物理学界只会更加的不看好这位普莱斯·卡特教授。 毕竟给他的验收报告会送上致命一击的,是那个男人。 相对比那位徐教授来说,恐怕没人会看此刻站在台上的卡特教授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哪怕他的背后站着哈佛大学和慕尼黑大学。 第九百四十三章 :普莱斯:我们还没完全输! 一号报告厅内,现场一片混乱。 嘈杂的讨论声传递到普莱斯·卡特的耳中,仿佛所有人都在嘲笑他一般,至少他自己是这样感觉的。 不过实际上整个会场并没有多少人嘲讽他,大部分的学者都在讨论着有没有解决林风提出来的问题的办法,亦或者交流着卡德拉暗物质的验收数据与论文中是否还有着其他的缺陷等等。 毕竟暗物质的探测对于理论物理学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谁能率先拔得头筹,注定了会名留青史。 当然,也有一部分不耐烦的学者已经从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来,准备离开现场。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位普莱斯·卡特教授毫无疑问已经没有了能力解决林风提出来的问题。 与其继续浪费时间在这里干等下去,还不如去楼外的咖啡厅泡杯咖啡呢。 毕竟是否值得在报告会的现场等待,那也分人的。 如果说这会站在台上的是那位徐教授或者说是某位诺奖得主,他们还是愿意多留一些时间出来的。 而伴随着一部分人开始离场,无论是报告厅内的媒体记者还是在报告厅外的媒体记者都敏锐的意识到今天的报告会要出‘事故’了。 这对于他们来说,可算是一个‘好消息’。 无论情况如何,反正他们都不亏。 如果能从这位普莱斯·卡特教授或者说前排那个提问的年轻学者身上再套出一些新闻消息的话,就赚大发了。 报告会最终以失败落下了帷幕。 站在台下,林风还没走出一号报告厅,便被厅内的媒体记者以及从厅外逆流涌进来的摄影包围了起来。 一支支的录音笔都快直接塞进他的嘴里了,各种问题蜂拥而来。 “林教授您好,请问你怎么看到今天普莱斯·卡特教授的验收报告会?” “林教授您好,请问卡德拉暗物质的验收报告会现在是失败了吗?普莱斯·卡特教授的研究成果还有修补的余地吗?” “请问徐川教授为什么没有来参加这次的验收报告会?” “请问.” 被众多的媒体记者包围在其中,林风也动弹不得没有办法,只能选择性的回答几个问题。 照这个架势,他不回答一点问题是走不出去了,毕竟是在人家的地盘上。 “卡特教授是一位杰出的学者,目前我们暂时还无法判断卡德拉暗物质的验收报告会是否失败,如果他能够成功的修补计算数据,解决我提出来的的问题,或许卡德拉暗物质的勘探是成功的。” “crhpc那边的工作很忙,徐院士暂时抽不出时间来cern这边参加验收报告会。” “强电统一理论的验证已经进入了最后的阶段,这是不亚于暗物质勘探的成果,相信那边的验收报告会会圆满成功的。” “.” 报告厅内,林风挑选了几个问题中规中矩的回答了一下,并且在最后还给强电统一理论和crhpc机构引了一波流量。 至于卡德拉暗物质的探测是否成功,也只是给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 毕竟真要说起来,普莱斯·卡特教授和他背后的哈佛以及慕尼黑大学还是有希望‘修补’缺陷的,只是这个概率很低很低而已。 而且对于学术界来说,一般对于前沿领域的研究和学者包容性都比较的强。 简单的来说,就是学术界从来都不要求像勘探暗物质这种世界前沿理论的学术成果,一次就能够成功。 无论是数学也好,还是物理也好,亦或者化学生物等等科学,对于顶尖的难题,人们总是拥有足够的耐心的。 只要不是涉及到数据造假,论文造假之类的事情,哪怕是在报告会或验收报告会上被指出问题,通常来说学术界也不会对他的论文立刻判死刑,宣布失败。 对于学术而言,从来都没有什么是‘真正’正确的,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理论的正确性都是有时限或者某个方向的。 而反过来说,谁也都没法确定这个问题的缺陷是不是真的无解。 很多时候,你觉得可能无解的问题,从另一个方向走过来说不定就解决了。 就像是当初安德鲁·怀尔斯教授曾在报告会上被一个‘小问题’困住了整整八个月一样。 一开始的时候,数学界还期待着怀尔斯教授很快就能补上费马大定理的论文漏洞。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但半年的时间过去后,就不再有人抱有这种想法了。 数个月的时间后,几乎当时整个数学界都给怀尔斯的证明判了死刑。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怀尔斯教授最终却解决了缺陷。 当然,尽管学术界对于这类研究的宽容度相当高,但对于普莱斯·卡特教授本人来说,在验收报告会的上直接遭遇到了失败,这简直难以让他接受。 尤其是提问环节才刚刚开始,这还是第一个问题,便已然让他无法回答,更是像一根刺一样深深的扎进了他的心脏中,每一次想到便是一阵剧烈的痛疼。 “谢特!” 办公室中,当普莱斯·卡特再度回想起自己站在报告台上承受着数千人异样和嘲讽的目光时,脸色便涨的通红。 他愤怒的将手中的实验数据和论文摔到了茶几上,带翻了茶几上的瓷杯,溅起了一片水花。 提问环节才开始,就遭遇这种惨败,在他看来,这更像是一种针对性的羞辱。 毕竟如果对方真的有问题,也可以放到最后来进行,而不是第一个跳出来,致使他在数千人的面前丢尽颜面。 当然,他也忘了,提问环节的主动权是掌握在他自己手中的。 是他自己迫不及待的想要征服对方,想要一战成名。 不过此刻暴怒的他根本就不会想那么多,脸上的表情阴晴不定,嘴里时不时的飙出两句谩骂。 看着怒不可遏的普莱斯·卡特教授,办公室助理和学生噤若寒蝉,没有人敢发出声音。 正在这时,办公室的大门被人推开了。 cern机构理事会的理事长伯提·麦道尔教授走了进来, 看着一脸愤怒的普莱斯·卡特,伯提·麦道尔理事长脸上的表情同样好不到哪里去。 这位来自哈佛大学的物理教授自己在暗物质的勘探上踩了个大坑不说,连带着cern机构,包括他这位cern的理事长也在全世界丢了一次脸。 但此时此刻他仍然得冷静下来,帮助普莱斯·卡特走出困境。 深吸了口,伯提·麦道尔开口道:“听着,普莱斯,现在还不是愤怒,也不是沮丧的时候!我需要你打起精神来解决那个人提出的问题!” “在验收报告会上丢一次人并不算什么,只要能够解决暗物质的自由流动尺度或相应的质量可以通过对中微子的退耦到t=teq的运动距离这一点,卡德拉暗物质的探测结果仍然是有效的,你的论文也依旧是有效的。” 听到这句话,普莱斯·卡特脸上愤怒中带着无力的情绪好了不少。 不过很快,他又低沉了下去,沙哑的开口道:“我找不到一个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如果可以,我早就在做了。” 从验收报告会结束到现在,尽管愤怒,但他同样在思考有没有办法完善这个问题。 但让他无力的是,他想尽了毕生所学,都没有找到任何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暗物质来说,小于λfs尺度上的密度扰动会被粒子的扩散而被抹平衰减这一点简直是致命的。 看着普莱斯·卡特低沉的样子,伯提·麦道尔深吸了口气,开口道:“一种计算方法不行,就用另一种方法!” “只要我们的实验数据没有问题,顶多就是计算数学上有一些问题而已,只需要我们优化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荣誉依旧是我们的。” “但如果连在暗物质的探测上都失败了的话,倒霉丢脸的不止是你我,还有整个cern。” “如果cern垮了,届时华国的crhpc机构还会选择收留你们吗?” “他们现在自己的实验资源和盟友就已经足够多了。” 他原本以为卡德拉暗物质的勘探结果能够帮他坐稳cern理事会理事长这一职位,结果没想到这同样是个大坑。 尤其是看到普莱斯·卡特这沮丧的样子时,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当初可是他信誓旦旦的向他保证卡德拉暗物质的探测结果没有任何的问题的。 结果现在出事了,反而要轮到他来帮忙擦屁股。 听着伯提·麦道尔理事长的话,普莱斯·卡特低沉的情绪倒是缓解了不少,他抬起头,捏了捏自己的鼻梁,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 “你说的有道理,我们还没完全输!” “所有观测实验数据全都是真实的,我们只是在计算方面.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 “我会联系慕尼黑大学的团队,重新对卡德拉暗物质粒子的实验数据进行梳理的!” “只要实验数据没问题,我相信就算是那位徐教授,也不可能否定我们的对撞实验!” 与此同时,远在欧亚大陆的另一边。 星城,桃花岭crhpc机构的总部大楼中。 爱德华·威腾和皮埃尔·德利涅正坐在徐川的办公室中喝着咖啡和茶水,欣赏着全落地玻璃窗外的风景。 “说起来,你觉得cern那边探测到的实验数据是什么?” 抿了一口陶瓷杯中的咖啡后,威腾收回了落在窗外的视线,看向徐川好奇的问道。 刚刚在中宫报告厅里面,两人差不多就否决掉了普莱斯·卡特教授报告的卡德拉暗物质,认为这可能并不是一种暗物质粒子,而是某种其他的发现。 毕竟无论是从对撞实验数据还是计算数据,以及绘制出来的达里兹图等各种方面来看,哈佛大学和慕尼黑大学做出来的成果是暗物质的可能性实在太小了。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思忖了一会后开口道:“我不敢确定是不是,毕竟目前看不到属于它的真正原始数据。” “不过从目前cern机构和普莱斯·卡特教授展示出来的实验数据以及验收报告文件、论文等资料来看我比较倾向于这可能是中微子在高能级的对撞实验中出现的一些以前未勘探到的现象。” “怎么说?” 闻言,威腾感兴趣的看了过来,脸上带着好奇。 徐川想了想,道:“我此前研究可控核聚变技术的时候,曾经去过一趟大亚湾实验基地,在那里我曾看到过一些和中微子有关的异常数据。” “比如μ中微子在通过一些类型的矿物油或者材料的时候,其束流强度比预测的反应堆中微子模型更高。” “尤其是在考虑到中微子的反应截面后,预测的可探测反应堆中微子事件数量增加了6%到7%。” “而这个数据,和普莱斯·卡特教授这次公开的实验数据中,那部分中微子和惰性中微子的震荡转化数据很类似。” 威腾想了想,道:“我可以看看你说的那个数据吗?” 说完,他意识到这个请求可能有点冒昧,又快速的补了一句:“当然,如果不方便的话也无所谓。” 毕竟是和可控核聚变技术相关的东西,他也不想让这个学生为难。 徐川笑了笑,道:“这个倒不是什么机密数据,大亚湾核电站那边曾公开过,在学术期刊上就能找到。” 想了想,他补充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论文的第一作者应该是‘杜兴生’教授。” 对于这篇论文之所以记得比较清楚,一方面的原因是反应堆中微子异常现象比较突出,此前从未遇到过。 另一方面则是后面给星海研究院立项‘中微子通讯’技术的时候,他重新将这篇论文拉出来过。 在他看来,中微子通讯技术要落实到平常的中微子范畴上,难度可能远超想象。 或许这些异常的中微子实验数据,才能够给中微子通讯技术指明道路。 如果可以的话,他倒是想从cern那边拿到这次哈佛大学和慕尼黑大学的对撞探测实验原始数据研究一下。 不过就目前crhpc和cern打生打死的情况来看,难度可能不是一般的高。 第九百四十五章 :撂挑子的徐川~ ~ 对于cern机构那边有关于‘卡德拉暗物质’的探测,在拿到了验收实验数据后徐川就没太放在心上了。 无论是从实验数据还是从验收报告会的情况上来看,卡德拉暗物质是暗物质的可能性都已经不大了。 另一方面,crhpc机构这边针对暗物质的探测,同样要开始了。 虽然说普莱德·卡特教授的验收报告会宣布了失败,但crhpc和cern之间的竞争远远还没有结束。 暗物质将是双方接下来重点厮杀的主要战场。 为了抢先勘探到真正超出标准模型的粒子,无论是完善惰性中微子的未观测数据也好,还是重新探索到一种全新的暗物质粒子. 可以想象得到的是,接下来这两家人类科学史上修建过的曾经最庞大和现今最庞大的科研设备,将不断的投入海量的人力物力,来抢先打开这扇代表新世界的大门。 对于徐川来说,这些事情不需要他亲自安排处理,crhpc机构这边自然会有人帮忙搞定。 至于他自己,在暗物质探测实验的前期准备时间中,一直窝在自己的办公室完善着整个物理学生涯中最重要的一篇论文。 即《虚空场论》。 从早在几年前提出相关的概念,到后面验证强电统一理论时从中拆出来的“高能夸克团、胶子与虚空场的破缺效应理论”。 再到如今,虚空场论在他一直以来的不断思索中已然逐渐完善。 虽然说距离正式对外释放出这篇论文还需要一段时间,但至少在对暗物质的勘探上能够起到不小的帮助。 就如同标准模型预言了费米子、玻色子、希格斯粒子、w和z玻色子以及费米子的质量等等内容一样。 虚空场论包含的东西也不在少数,比如惰性中微子、暗物质粒子、虚空场、引力等各种东西。 要将这些东西全部囊括在一套理论中,需要的不仅仅是对前沿物理极为深入的了解,还要有自己对整个宇宙的认知以及高深的数学能力。 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奇怪,在脑海中想象构造出自己对于宇宙的认知和概念怎么就需要数学了,不是逻辑合理就行吗? 但对于科学来说,尤其是对于物理学来说,一个成功的新理论一定是数学上自洽且能够解释实验现象的。 数学提供了精确描述和预测自然现象的工具,而物理定律则通常需要用数学公式来表示。 当然,这并不一定就要求所有的物理理论在出现前,就一定能通过数学进行解释。 对于物理学而言,有不少的理论都是先发现现象,然后再通过数学来解释这种物理现象的。 这种情况也不在少数。 而通常来说,对于科学的发展,实验现象>数学上的严谨>解释实验现象≥明确物理意义。 这并不是说数学比实验重要,而是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同时解释所有实验现象。 所以我们需要把实验的优先级往后调,先构造出能解释部分实验现象的严谨理论,再逐步扩大理论范围包含越来越多的现象。 在这个普遍化的过程中,有时为了解释一些新现象会暂时放松严谨性,但总的趋势是在保证严谨性的前提下去解释新现象。 如果把这个优先级反过来,有个极端的情况就是‘宗教’。 原因很简单,对于绝大部分的宗教来说,宗教内部的理论可以解释所有现象,只要有神就可以了,神创造了万物。 但很显然,它毫无严谨性,与科学是相悖的。 当然,除了这些外,还有一些数学上还不完备但是物理上很成功的理论。 比如haag定理,4维下还没人能构造出来满足最基本要求qft场论,但它却是完全适用于超对称理论的数学,在超对称理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虽然截止到现在,超堆成理论也没有被证实为真。 但不可否认的是,物理学界是相对广泛接纳这套理论的。 就在徐川准备着从虚空场论中将有关于暗物质预言的部分单独剥离出来,用于引导接下来的惰性中微子和暗物质探测的时候。 他脚下的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也在为接下来的实验进行着准备工作。 虽然说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为对撞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但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每一次实验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比如对撞机的管道,在每一次进行实验之后都需要进行保养维护,还有探测与手机高能粒子对撞后产生的实验数据的探测器,更是重中之重。 毕竟高能粒子对撞衍生带来的破坏,可是比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腔室中的等离子体还要强大的。 当然,抛开量级谈毒性都是在甩流氓。 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能粒子射线对于材料的辐照损伤是永久性的。 能级越高的对撞实验,对于管道、探测器等设备产生的影响便越大,需要检查和维护的时间也就越长,成本也就越高。 这不仅仅是crhpc这边的问题,也是cern那边的难题。 六月初,在经历了上千名工程师和工作人员的工作努力后,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终于是做好了开启下一次实验的准备。 总部大楼的会议室中,crhpc机构理事会的副理事长,邰学文主任在做完了工作安排,确认将在三天后正式开启对惰性中微子的进一步探测实验。 从2017年徐川在cern机构那边首次观测到这颗超出了标准模型的粒子后,这将是物理学界第二次大规模的开启大型强粒子对撞机去探索它的踪迹。 而这一次的目标很显然是寻找到惰性中微子那还处于迷雾中的另一半,也是代表了暗物质属性的一半。 在宣告了会议解散后,会议室中来自各国的学者和工程师也纷纷离开了房间。 收拾了一下桌上的会议报告,邰学文喊住了正准备离开的林风。 “林风,徐院士这两天在做什么?今天的惰性中微子对撞实验启动会他都没来?” 要不是知道徐川还在crhpc机构这边,邰学文都差点以为他已经离开了这边了。 就连今天的惰性中微子的对撞探测实验启动会这种重要会议,都是他代替主持的。 虽然说一直以来crhpc这边的工作都是他帮忙处理的就是了,但名义上徐川才是crhpc理事会的真正理事长。 按照道理来说,这种级别的会议,应该有他亲自主持才对。 听到邰学文的询问,林风也有些茫然的摇了摇头,道:“不知道。”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我只知道他说他最近要做一些研究,让我没事别去打扰他,至于他具体在做什么,我还真不太清楚。” 闻言,邰学文有些头疼的揉了揉太阳穴,道:“过去看看吧,惰性中微子的对撞探测实验,还是得他领导才行,总不能像之前的强电统一理论的验证工作一样,当甩手掌柜吧。” 虽然说对于其他国家,甚至是华国自己的一些学者来说,徐川要是不参与进惰性中微子的探测实验绝对是一件好事。 毕竟可以大幅度的减少竞争的压力。 在cern机构那边探勘的卡德拉暗物质并非真正的暗物质粒子,或者说并未真正得到物理学界认可的情况下,第一个探勘到暗物质的荣誉头衔依旧挂在那里等待着采摘。 如果少了徐川这个惰性中微子的发现者,对于想要竞争到这份荣誉的其他学者来说绝对是一件大好事。 不过对于华国这边来说,情况就不同了。 在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都修建在国内的情况下,还让其他国家的学者拿走了暗物质的首次发现这份荣耀,这属实是说不过去。 到时候恐怕无论是crhpc机构,还是华国物理学会向上面做报告都不好做。 毕竟祖国可是真金白银的投入了一千多亿来修建对撞机。 站在crhpc机构的角度上来考虑,邰学文还是希望徐川能够肩负起首次勘探到暗物质粒子的重担的,更不希望这份荣耀落到其他国家的手里。 理事长办公室。 跟着邰学文的脚步,林风也来到了徐川这边。 敲了敲门,里面很快就传来了‘请进’的声音。 两人推开门走了进去,就看到了徐川正坐在在办公桌后面敲打着键盘。 “徐院士,六月份惰性中微子的对撞实验已经安排下去了。这次我们将首次启动暗物质探测器、大型常规超导环场探测器和动能量轨迹追踪探测器三个大型探测器来捕捉对撞信号.” 办公室中,邰学文将手中带着的会议纪要放到了桌上,轻轻地推了过去。 停下手中的动作,徐川摸过桌上的会议纪要,扫了两眼后随手抽出了一支签字笔,在文件末尾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后推了回去。 “我知道了,按照安排正常的进行实验就行。” “另外.” 说着,他弯腰拉开了抽屉,从里面摸出来了一份文件,递了过来。 “关于惰性中微子的探测实验,你们找人依据这上面的理论去建一个数学模型,后续的分析工作可以通过这个模型来进行推进,问题应该不会很大。” “这是什么?” 脸上带着些许疑惑的神情,邰学文从办公桌上拾起了徐川递过来的文件,翻阅起来。 徐川笑了笑,道:“关于高能级对撞实验中,惰性中微子的一些信号数据的预言和分析。” “通过这份报告上的理论和数据建立起来一个数学模型,应该能够帮助你们在分析对撞数据的时候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听到这话,邰学文将目光从手中的文件移到坐在对面的徐川身上,心里有一些不好的预感,忍不住问道。 “您这是?不准备参加接下来的惰性中微子对撞实验了吗?”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可不和之前对强电统一理论中的重要预言耦合常数的验证一模一样吗,眼前这位,可能又在准备当甩手掌柜撂挑子了。 徐川笑了笑,道:“倒也不是,只是具体的数据分析相关工作我就不参与了,这些工作你们做,我最后帮你们把把关就行。” 倒不是他不想参加惰性中微子的探测实验,而是相对比这一前世就已经确认了的成果来说,他现在手上还有一份更重要的工作进入了关键的节点。 听到这话,邰学文顿感头疼了起来。 果然,他的预感又对了,眼前这位还真不准备参加接下来的惰性中微子的探测实验了。 深吸了口气,邰学文有些无奈的开口道:“可是,您不参与,我们这边心里真的没底啊。” “这可是目前最有可能是暗物质的第一种粒子,也是唯一验证过之后超出标准模型之外的粒子。” “发现它的荣耀,我觉得咱们应该尽最大的努力留在crhpc机构,留在华国。” 徐川笑了笑,开口道:“放心吧,不会有问题的。” 微微顿了顿,他接着道:“而且就是我带头参与,其实和这种安排也差不多。放心吧,在惰性中微子的实验结果出来前,我应该是不会离开这边的。” “如果在对撞实验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过来找我。” 他给出去的,就是上辈子发现惰性中微子的分析数学模型,只要按照这个模型来,对惰性中微子的对撞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就不会出什么漏子。 而且事实上,到了如今他这个层面,已经不太可能像以前那样亲自带队做各种数据分析工作了。 如今更多的,是从局部上升到整体,把控好整体的流程以及一些关键的环节。 而这些东西,对于如今已经培养出来了一批理论物理学人才的他们来说,也并不是不可代替的。 强电统一理论的预言耦合常数验证工作不也没出什么问题么。 相对比惰性中微子的探测实验来说,眼下进展到关键节点的虚空场论,才是更值得让他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地方。 如果这篇理论顺利的完成,可能会完全打破整个物理学界对宇宙和时空的认知。 而这,是徐川更期待的东西。 第九百四十四章 :惰性中微子的实验异常~ ~ 六月初,埋藏在地底百米之下的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启动。 部署在附近的聚变发电站将庞大的能量源源不断的输送进由超导材料制成的管道内。 那一束束的粒子流不断的加速着,碰撞着,激射出肉眼无法捕捉的火花与碎片,为地面上的科研人员提供了庞大的实验数据。 这些以pb为单位的对撞数据,映射出了人类肉眼所无法看见的微观世界的秘密。 这些实验数据将分配到各个小组中,做进一步的分析工作。 名义上来说,惰性中微子的探测实验是挂在徐川名下的,所有在crhpc机构工作的研究机构、高校、乃至个人都可以通过申请的方式来加入相关的分析工作。 对于从事理论物理行业的学者们来说,哪怕是自己无法在项目中占据主导地位,仅仅是打螺丝的一份子,也有众多的学者纷纷主动申请加入。 毕竟这可是惰性中微子的探测实验,目前理论物理学界最有可能是暗物质粒子之一的基本粒子。 而且就算是抛开不确定暗物质来说,它还是独立于标准模型之外的一颗神秘粒子。 对于它的来源,以及详细的特征同样是吸引广泛物理学家的原因。 不过让不少参与这场探测分析实验的学者感到困惑的是,作为惰性中微子探测实验的总负责人,那位徐川教授却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 六月十号,在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启动后的第五天。 会议室中,在开会处理完这一次惰性中微子的对撞实验数据后,林风长舒了口气,宣布了会议的解散后疲懒的靠在了椅背上。 在徐川选择撂挑子甩手将这次的对撞实验交给他们管控的时候,就注定了他们的忙碌。 探测一颗未知的神秘粒子,尤其是深入人类从未了解过的领域时,所有的一切都得小心谨慎,一遍遍的进行验证,然后再调整下一次对撞的实验方向。 没有徐川这个掌舵人亲自处理这些工作,不得不说在crhpc内部的意见的确不少。 尤其是一些来自西方国家的学者,并不怎么信服他的指挥。 好在他背后还站着crhpc机构的理事会,以及曾经的导师爱德华·威腾也会帮忙站个台什么的。 再加上截止到目前,对惰性中微子的探测进展都还算顺利,他才勉强的掌控住了相关的实验。 会议室中,将自己面前的报告文件整理好后,爱德华·威腾看向自己这另一个学生好奇的开口询问道。 “说起来,最近这段时间好像都没有看到徐川的人,他离开这边了吗?” 林风摇摇头,道:“那倒没有,他还在crhpc这边。” “嗯?” 听到这回答,威腾脸上露出了一丝疑惑,忍不住询问道:“那他在做什么,惰性中微子的探测实验他都没兴趣了吗?” “这可是他早些年发现的成果。” 林风想了想,:“具体在研究些什么我还真不太清楚,他没说。” “不过从最近他一直都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面不出门来看,大概可能是在研究某个理论?” 耸了耸肩,他看向威腾,接着道:“如果说你想知道的话,恐怕只有你自己去问他了。” “某个理论吗?” 威腾细细的思索了一下,点了点头也没再继续追问,更没有说过去看看的想法。 在他看来,如果说没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徐川并不是会放弃惰性中微子探测实验的人。 因为这不仅仅是最有可能是暗物质的粒子,还是几年前他亲自从lhc对撞机中寻找到的线索。 能够让他放下惰性中微子探测实验而去研究的东西,重要程度至少要比完整的发现惰性中微子更上两个台阶。 既然这样,他也没什么必要去打扰这个学生的研究工作,等他出来就知道了。 当然,对于徐川可能在研究些什么,威腾心里还是有一些猜测的。 能够让他放下惰性中微子的探测而去潜心研究的前沿理论,除了黎曼猜想,恐怕就是虚空场论了。 这两个数学物理界前沿理论的研究,无论哪一个有突破,对于各自领域的推动和发展来说,都是史诗级的。 徐川的潜心研究并没有干扰到crhpc机构的正常运行,也不会干扰到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的实验。 针对惰性中微子的对撞探测实验依旧在稳步有序的进行着,每一次的对撞,都会带来庞大的信息数据。 这些实验数据会通过建立在附近的超算中心以及依附于crhpc机构建立起来的云计算资源做初步的处理,再送到各个研究小组的手中。 对惰性中微子的探测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首先中微子本身的质量就极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它们的直径大约在10^-20米到10^-18米之间,这个尺寸远小于原子核的大小。 更关键的是,中微子与其他粒子没有电磁力作用,也无强核力作用,只有弱核力作用、引力,相互作用形式极为孤僻,难以勘探。 而想要通过对撞机来观测到中微子就更加的困难了。 因为中微子几乎不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所以大多数探测器都无法捕捉到它们。 而且,在对撞机产生的众多粒子和辐射中,要区分出中微子也非常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徐川联合了众多顶尖的物理学家对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的超导环场探测器和动能量轨迹追踪探测器进行升级优化。 在这两座大型探测追踪器的前端,有设置独立的探测实验室,实验室与探测器的连接区域距离足足数百米,且中间有设置过滤用的混凝土石墙、金属板等各种材料。 对于绝大部分的粒子来说,是很难穿过如此厚重的过滤装置的。 但中微子不同,质量轻、能量高的中微子则会倾向于沿束流管方向(被称为“前向”)飞行,从盲区逃逸出去。 并且这些中微子会一路穿过石墙,进而抵达前向探测实验室。 在这里,部署有近千层核乳胶片、钨板交替叠成,可以区分不同种类的中微子并测量它们的性质。 这对于惰性中微子的探测来说,是最关键的探测装备之一。 当然,除了惰性中微子外,前向探测实验室还肩负着探测其他未知粒子的使命。 比如可能存在的其他形态的中微子、暗物质粒子、轴子等等。 这些在物理学界同样占据了主流推测的粒子,也是crhpc机构寻找的主要方向之一。 六月十五号,在惰性中微子探测工程启动后的第十天。 会议室中,林风反复翻看着整理出来的实验数据,紧蹙着眉头。 针对惰性中微子的探测一开始还是相当顺利的,在整合完几年前徐川在cern那边的研究工作后,他们在短短的一周内,就从对撞数据中捕捉到了超过三位数的信号数据,一度将置信度推进到了4.2sigma之上。 但随着置信度的提升,也随着对撞能级的提升,异常的现象,出现了。 按照徐川建立的惰性中微子与温暗物质理论来说,虽然中微子的质量极难测定,但它可以在高能级下与质子相互作用引起的反应,进而间接的探测中微子。 简单的来说,相当于在用一串质子束去随机的碰撞虚空中原本观测不到的惰性中微子。 在这个过程中,惰性中微子会与质子束相互作用,将能量一下子释放出来,会照亮一个接近球形的区域。 这就是徐川提出来的探测手段,crhpc机构这边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对其进行勘探的。 理论上来说,惰性中微子与固定类型的质子在超过17tev的高能级碰撞下诞生的能级是固定的。 但最近这段时间的分析数据却出现了异常的情况。 捏着手中的达里兹图,林风反复的看了好几遍,看着那一连串能级都快飙升到了28.9tev级别的绿点,忍不住有些头疼的揉了揉脑袋。 按照预测来说,这种现象不应该出现。 惰性中微子的质量理论上来说要比常规的三种中微子更大,理论上来说,质子对撞实验中诞生的能级也应该会更高。 但再怎么高,对撞机进行的对撞实验能级是受控的。 惰性中微子的质量不可能无故增加或降低,它也不受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影响会主动加速,更不可能突然提升能级。 可现在,它的能级明显高于了17tev能级,量级甚至都快翻了整整一倍了。 这种异常能级的结果,很明显超出了众人的预期。 盯着手中的达里兹图,皱着眉头思索了好一会后,林风长舒了口气后开口询问道:“关于异常能级的现象,虽然目前我们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不过对惰性中微子的勘探,我们的结果与此前徐川教授在cern机构那边的发现是完全吻合的。” “这意味着至少在惰性中微子的探测实验上,我们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的。” 会议桌前,来自日耳曼普朗克高能物理实验室的格纳·汉密尔顿教授摇着头开口说道:“但如果是夹杂异常的能级数据,我们就不可能精确的做出高达5sigma置信度以上的达里兹图。” “这些低能级的惰性中微子与质子碰撞信号的出现,我们也无法将其当做背景噪音噪波忽视。” 闻言,林风有些头疼的捏了捏鼻梁,带着一些尝试性的看法开口一旁曾经的导师爱德华·威腾询问道:“威腾教授,您有什么想法?” 一旁,爱德华·威腾捏着手中的报告文件,带着一些思索的神色开口道: “有没有一种可能,和常规的三种中微子,电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t中微子一样,暗物质在高能级的碰撞相互作用下,也可以产生不同类型的中微子?” 会议桌对面,格纳·汉密尔顿教授摸索着下巴开口道:“另一种中微子?或者是某种我们尚未发现的暗物质粒子?” “这的确是很有可能的,而且可能性并不低。毕竟常规的中微子就有足足三种,理论上来说,暗物质相互作用时形成的暗中微子种类可能会更多。” “不过目前对于它的勘探数据还过于稀少,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数据来分析它。” 微微顿了顿,他看向林风,满脸笑意的开口问道:“林风理事先生,请问crhpc环形强粒子对撞机的下一次对撞实验安排在什么时候?” 林风:“对撞机的管道和超导环形探测器以及前向探测器都需要检修,我们大概还需要十天左右的时间,才能启动下一次的对撞实验。” 听到回答,格纳·汉密尔顿教授微微一笑,说道:“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按照crhpc机构的规矩,发现一种新现象的学者或研究机构是有优先申请下一次该类型现象的对撞实验权的吧。” 这种优先权,无论是在crhpc机构还是以前的cern机构都有,也算是保障发现新物理现象学者的权益的一种手段。 毕竟总不可能一名学者发现了一种异常的现象,然后做出了一定的成果后,反而被其他人走关系摘桃子拿走最终的荣耀。 林风点了点头,道:“当然。” 汉密尔顿:“我代表普朗克高能物理研究所向crhpc机构的理事申请下一次对高能级惰性中微子的异常能级进行观测实验。” 林风:“这个你需要走申请流.” 话音未落,会议室的大门忽然被人推开了。 已经有快一个月没怎么参加惰性中微子勘探实验的徐川从门外走了进来,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卧槽,你终于舍得从你的办公室中出来了?” 看到徐川,正在主持会议的林风愣了一下,惊喜中又带着一些宛如深闺怨妇的语气开口道。 最近这半个多月,代替徐川主持惰性中微子的对撞探测实验可差点没累死他。 不仅仅是负责原本的实验数据分析工作,毕竟他也是惰性中微子探测实验小组的成员,还要主持各种实验会议,整理相关的数据等等。 忙起来的时候,林风是真恨不得去徐川的办公室把他薅出来,让他干自己的事情。 做做做做一天到晚就知道做你妹的研究! 考虑过别人的感受吗?! 徐川笑着点点头,道:“我收到了最新的惰性中微子探测实验数据,过来看看情况。” 看着这位林师兄脸上的黑眼圈与盖不住疲惫,他笑着拍了拍对方的手臂,道:“这段时间辛苦你了,接下来的工作我来接手。” 第九百四十六章 :暗物质的组成! 会议室中,徐川也没有谦让,直接接替了林风的位置,走到了会议桌的首位上。 目光在会议室中惰性中微子探测小组的各个小组长身上扫视了一圈,他也没浪费时间,径直的开口道。 “关于惰性中微子探测过程中的异常实验数据我已经看过了,高能级的质子对撞实验中,惰性中微子的探测数据出现了能级暴涨的现象。” “对于这一点,我在虚空场论中的暗物质粒子预言中做了精确的计算,理论上来说,质子对撞实验中的能级暴涨现象并不来源于惰性中微子。” 听到这话,会议室中参加这场会议的众多顶尖物理学家们纷纷投来了惊讶诧异的目光。 且不说惰性中微子与质子的高能级对撞实验中的能级暴涨现象到底是什么暂且无从定论。 光是眼前这位信誓旦旦的语气,就惊诧了所有人。 更别提这句话中透露出的一些其他东西了。 比如,虚空场论! 这套早在两年多前由这位徐教授亲自提出来的理论,虽然一直都没有正式面世。 但从这套虚空理论中拆分出来的强电统一理论、高能级对撞实验中,夸克团、胶子与虚空场的破缺效应理论、惰性中微子理论却都是得到了证实或初步验证的。 尤其是后两者,更是超出标准模型的理论,对于整个物理学的发展,对于帮助人类了解整个宇宙的构成更是有着无与伦比的推进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以不到而立之年的岁月,这位就已经站在了物理学界,乃至学术界的顶端。 会议桌旁,坐在一侧的爱德华·威腾在听到虚空场论的时候眼眸不自觉的亮了起来。 他快速的开口询问道:“你的虚空场论.完成了?” 这是他一直都在等待的东西。 徐川轻轻的摇了摇头,道:“完成了一部分,但是还有一些缺少了关键的理论。” 停顿了片刻,他继续说道:“不过利用它对惰性中微子和暗物质的勘探做一些指导理论上来说没什么问题,这部分已经完善出来了。” 威腾眼眸动了动,思索了片刻后开口问道。 “如果说质子对撞实验中的能级暴涨现象并不来源于惰性中微子,那你觉得它来源于什么?” “一种真正大质量的暗物质粒子!” “大质量的暗物质粒子?” 听到这个答案,会议室中所有人都投来了不解的疑惑目光。 惰性中微子在暗物质理论框架中,本身就属于大质量粒子的范畴,如果说连它都不算大,那么真正的大质量暗物质粒子到底是什么? 徐川笑了笑,接着解释道:“在我所构建的虚空场论理论中,暗物质和普通物质一样,都是由基本粒子构成。” “但和常态物质的不稳定不同的是,构成不可见的暗物质粒子理论上来说非常的稳定,或者也可以说非常不稳定。” 听到这话,会议室中所有人都将目光投递了过来,感兴趣的盯着徐川,想听听他对于暗物质的见解。 要知道,暗物质比常态物质更加的稳定几乎是当前整个物理学界的共识。 无论是哪一种暗物质粒子,它们的寿命非常长,高稳定性以及几乎不会发生衰变,差不多是当今物理学界的共识。 因为从宇宙观察的角度还是从理论上来说,目前在宇宙中占据了大量质量的暗物质粒子,必须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寿命才能长期存在。 如果说暗物质粒子的稳定性不够,这意味着宇宙将不再是稳定的。 然而眼前这位,却亲口说出了暗物质粒子不稳定的话语。 这不由的让所有人都感到惊讶诧异。 被众人的目光紧盯着,徐川并没有什么紧张的感受,这种场面他已经应付过无数次了。 而这一次,也只不过是最寻常的一次而已。 深吸了口气,整理了一下脑海中的思路,他接着开口道:“依据虚空场理论,我将暗物质分成热暗物质、温暗物质、冷暗物质三种。” “三种暗物质分别对应由大质量暗物质粒子、中质量暗物质粒子、小质量暗物质粒子构成的暗物质。” “比如wimps粒子和轴子粒子就是质量小的暗物质粒子候选者,较小的质量和较弱的相互作用强度,能够解释宇宙中暗物质的质量密度和分布的同时,也能够解释它们的稳定性。” “而惰性中微子、温暗物质则是中质量暗物质粒子的候选者。” “热暗物质、以及这次通过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所发现的,造成能级暴涨现象的粒子,是大质量暗物质粒子的候选者。” “构成冷暗物质的粒子质量很小,能级不会很高的同时难以自行衰变,性质到非常稳定。” “而构成温暗物质与热暗物质的暗物质粒子质量相对较大,能级相对较高的同时,会通过自适应的虚空破缺效应进行震荡、衰变、转变等多种形态上的变化.” 听到这,坐在一旁的威腾饶有兴趣地看了过来,开口问道。 “你的意思是,暗物质可能和构成宇宙的常态物质一样,在β衰变或类似的衰变过程中会释放出惰性中微子或其他构成暗物质的轻质量粒子?” 徐川点了点头,道:“可以这样理解,不过暗物质震荡、衰变、转变等多重形态上的变化和β衰变有所不同。” 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补充道:“当然,这是以我构建的虚空理论而言的。” “在我的理论中,暗物质的震荡和转变可逆,即同级能量的暗物质粒子组成的暗物质可以相互转变。” “即在特殊环境或条件下,可以通过虚空破缺和从外界得到足够的能量,在释放一枚中质量暗物质粒子的同时,再度为自身生成一枚新的中质量暗物质粒子。” “当然,这是条件特殊的情况下。” “理论上来说,在正常的环境中,高质量和中质量的暗物质粒子组成的暗物质只会进行自发性破缺,在释放能量的同时释放出一枚更低质量的暗物质粒子。” “当它们本身的质量不足以继续维持高质量或中质量形态的时候,就会发生形态上的衰变。” “以此类推,直到最低质量的单暗物质粒子构成的暗物质。它不会自发性的衰变,只有在高能级的对撞中,或者特殊环境中会出现衰变。” “而这种现象,与其称之为暗物质衰变,我更愿意叫做暗物质形态转变。” “因为本质上来说,暗物质不会或极难真正的衰变,它会在高能级的对撞实验中,释放出一种惰性中微子或其他的轻质量粒子后,借助高能级实验产生的虚空破缺再度从虚空能量场中获得另一枚不同质量的惰性中微子或者轻质量粒子,进而构成不同类型的暗物质粒子。” “这一过程,我将其称之为暗物质转变。” 听到这话,坐在会议桌对面的弗兰克·维尔泽克教授转着笔,感兴趣的开口说道。 “听起来很有意思.” 想了想,他沉吟了一下接着道:“就像是中微子震荡转变一样?” 徐川点了点头,道:“可以这样理解,暗物质在常态下的稳定性可能比我们想象中的更高,只有在高能级的环境中或者特殊的条件中,暗物质才会出现震荡的情况。” 威腾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皱眉开口道。 “那你准备怎么证实它呢?继续通过对撞机吗?” 只有在高能级的环境中或者特殊的条件下才会出现暗物质震荡的现象,并且从虚空中借出粒子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这种说法虽然的确能够解释他们目前在惰性中微子与质子高能级碰撞中出现的异常能级现象,但却并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至少,他们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这种理论才行。 科学可不是凭空捏造的,它永远都需要经过严谨周密的证实才行。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微微一笑,开口说道。 “当然。” “既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那么对于如何验证它自然是有相关的准备的。” “而对于暗物质震荡的特殊性质,理论上来说,可以通过至少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验证。” “第一种毫无疑问就是通过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了。通过对撞机来完成,这是最快也是目前最有效的手段和方式。” “通过设计相应的对撞实验,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理论上来说,如果我的理论是对的。那么在接下来的对撞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多个固定能级对撞实验下,不同程度的能级暴涨现象。” “排除掉干扰因素外,这些能级暴涨现象将为我们验证暗物质的种类提供最直接且最有效的信息。” “另外,在能级暴涨现象中,我们还可以同步观测到类似于‘惰性中微子’一类从高质量的暗物质粒子中‘撕裂’下来的低质量暗物质粒子信息。” “这些信息,都能够极大的提升我们了解微观世界的暗物质粒子的了解,也能更详细的了解宇宙的构成!” ps:从写虚空场论开始到现在,耗费了好几个月的时间,看了好多论文,烧死了无数脑细胞,总算是将后续要写的虚空场论和暗物质构造出来了,~颓废~ 下午还有一章,求个月票~ 第九百四十七章 :暗物质恒星?这不可能! 虚空场论、热暗物质、温暗物质、冷暗物质. 暗物质震荡、转变、衰变. 大质量的暗物质会撕裂成中小质量的暗物质,最终转变成无法衰变的暗物质粒子 一系列的概念都在不断的冲击着会议室中所有人对于暗物质的认知。 虽然说这些理论中有不少都是以前物理学界对暗物质的推测或观察,但同样也有许多以前不曾听闻的,亦或者说并不怎么占据主流的想法。 比如暗物质衰变的方式,当然,这位徐教授称它为暗物质转变。 比如大质量的暗物质会撕裂出次级或次一级低质量的暗物质粒子等等。 这些观点,对于当今的物理学界来说,毫无疑问是新颖的。 它带来了新理论的同时,也对在场绝大部分人的内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当然,对于今天能坐在这里的众多物理学家们来说,他们绝对是最能接受新理论的一批人了。 毕竟前沿理论物理学的发展,从文艺复兴的几百年前至今天,一直都在面临各种未知与变革。 那些跟不上时代的学者,早已经落幕在了历史的尘埃中,更不可能开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会议室中,威腾感兴趣的在报告文件的空白处随手记录下一些关键信息点后,看向了徐川,开口询问道。 “按照你的描述,通过对撞机来辨别不同质量级别的暗物质粒子的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但问题在于目前我们对暗物质粒子的了解并不多,包括它可能出现的能级全都是未知的。” “这种情况下,要想从茫茫的背景杂乱数据中分辨出具体哪个是暗物质粒子,恐怕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这一点,你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吗?”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耸了耸肩,道:“对于多类型暗物质粒子出现的能级通道这个问题,目前来说我也无从得知。” “毕竟对于一份超前的理论来说,总是要经过实验进行验证的。没有任何的理论是提出来就能够知道结果的,尤其是在这种理论物理学界最前沿的领域,我们对暗物质的了解并不多。” 威腾点了点头,对于徐川的说法并没有什么意见。 的确,没有任何一种预言性的理论在提出来的时候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验证的。 就像是他的弦理论一样,不至今都还看不到任何的验证希望么。 至少,相对比之下,他这个学生建立起来的虚空场·暗物质理论是有机会得到进一步验证的。 思索了一下,他想起来了另一件事,感兴趣的看向徐川,好奇的问道。 “对撞机验证暗物质粒子的确是目前最直接和快捷的方法,不过我记得你刚刚说还有另一种验证的方式,是什么?” 闻言,会议室中其他的学者也纷纷将目光投递了过来。 对于暗物质粒子这种微观存在的物质,除了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一类的科研设备外,其他的检测手段可谓是少之又少。 徐川笑了笑,开口道:“暗星!” 暗星? 听到这两个字,威腾和会议室中的其他学者都愣了一下,脸上的神情满是诧异,这又是一个新名词,以前从未听说过的东西。 徐川点点头,接着解释道:“暗星,顾名思义,就是由暗物质或大量暗物质+普通物质组成的恒星。” 话音未落,会议室中就有人脱口而出反驳道。 “不可能!” “这不可能!” “暗物质怎么可能构成恒星?理论上来说它根本就不具备形成恒星的条件!这太荒谬了!” 一道带着强烈驳斥的中年男子声音在会议室中响起,徐川顺着声音看了过去,反驳他的学者是来自日不落帝国理工学院的杰弗莱·罗宾逊教授,一名顶尖的天文/粒子物理学家。 留意到徐川看过来的目光,杰弗莱·罗宾逊教授深吸了口气,稍稍控制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后接着开口道。 “在座的各位相信都很清楚恒星这种星体形成的必要条件,只有当星云坍缩的必要条件是自身引力大于气体压力,只有满足这一物理条件时,星云才能形成恒星,才能发生核聚变现象。” “而暗物质粒子之间没有强烈的相互作用,无论是电磁相互作用还是强相互作用都没有。除非距离超级近,才能感受其中的弱相互作用力。 “这意味着什么相信各位也很清楚。” 目光在会议室中的其他学者身上扫视而过,杰弗莱·罗宾逊最终对上徐川的眼神,继续说道: “理论上来说,暗物质在自身的引力下并不会轻易的坍缩,这就是暗物质团块非常蓬松像一块棉花糖一样的原因。 “它并不会像星云气体一样,坍缩成恒星、行星、黑洞等物质。这一点是经过了几十年以来对宇宙不断的观测所确认的。” “宇宙间的暗物质通常会在星系的周围包裹着星系,形成一个巨大的暗物质晕,就像是包裹住太阳系的奥尔特星云一样。” “如果说连暗物质都能坍缩成恒星的话,那么目前我们所对宇宙暗物质的观测、推荐,包括你亲手所建立的虚空场论及暗物质理论都将是错的!” 会议室中,有不少学者附和赞同的点了点头。 按照目前物理学界和天文学界对宇宙的认知,绝大部分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都认为恒星亦或者行星,都是由稀薄气体云和尘埃因引力坍缩而产生的。 在空旷的宇宙中,当一片原始星际气体的密度超过某个临界值的时候,气体之间的相互引力会逐渐超过气体的压力,这样,星际气体就会开始收缩,密度便会不断的加大。 当一团一团的紧密气体变大时,自身的引力也会随之增大,进而进一步吸收其他的气体和气团。 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小的气体团便会慢慢的演变成为一颗颗的恒星。 而按照目前的理论,无论是此前科学界对宇宙中暗物质的观测、推论。 还是眼前这位徐教授所建立的虚空场·暗物质理论,其暗物质粒子的性质都表明了它不可能形成恒星这种紧密的庞然天体。 毕竟缺少了强相互作用力和电磁相互作用力,理论上仅仅具备极为微弱的弱作用力和引力的暗物质粒子,是远远达不到聚集在一起进而聚变发光发热的标准的。 一时间,所有人又都将目光投向了坐在首位上的那个男人,等待着他的解释。 第九百四十八章 :虚空场·暗物质理论~ 对上杰弗莱·罗宾逊教授的视线,徐川笑着轻轻的点了点头,开口道。 “从传统的物理学理论上来说,你说的的确没有什么问题。” “以目前我们对于宇宙学的了解,可以说大部分的恒星都起源于分子云中的致密区域发生塌缩。” “但实际上,对于一些大质量恒星、超大质量黑洞、类星体等等天体的形成,至今我们都没有什么合理的理论解释。” “而虚空场论则对于这部分研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补充。” “暗物质恒星,便是这部分补充内容中的一部分。” 话说到这,徐川微微停顿了一下,目光在会议室中扫过,深吸了口气接着说道。 “暗物质要形成恒星,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我们都很清楚,在早期的宇宙中,分布着大量的氢氦等物质构成原始气体云,也有着数量远超于现在的大质量暗物质。” “当这些气体云开始坍缩的时候,会吸引周边的氢氦等气体的时候,也会吸收周边的暗物质粒子。” “但因为暗物质粒子仅具备极为微弱的引力和弱作用力,它很难通过引力而产生坍缩和聚变。” “所以正常情况下,这些暗物质会聚集在恒星、恒星系、河系的周边,进而包裹着整个恒星和恒星系,形成如今已经被证实的暗物质晕。” “这些暗物质晕的质量可能达到恒星,恒星系质量的数百万甚至是数亿倍。” “这也是宇宙中的恒星河系在运动时不会出现星系被力拆解的原因。” “但是!” 说到这里时,徐川的语气提高了几分。 “在特殊的情况下,如果这片深空中聚集的暗物质团块以大质量的暗物质粒子为主时,恒星中心也会聚集大量的暗物质。” “在这种情况下,巨大的引力会拉扯着这些暗物质粒子,进一步导致暗物质粒子的密度急剧增加,甚至能达到现在如今星系周边暗物质密度的数万亿倍。” “而理论上来说,当两个暗物质粒子靠的足够近,近到彼此间能够相互作用的时候,这两枚暗物质粒子就会共同释放出的一枚次级暗物质粒子的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这个能量会加热周边的普通氢氦等气体物质,阻值气体云进一步坍缩,启动核聚变形成一颗真正的恒星。” “不过这并不影响它‘发光发热’,因为大质量暗物质粒子在释放次级暗物质粒子的时候,释放出来的能量远远超过了任何恒星聚变释放的能量。 “这就是一颗由暗物质驱动的发光球体,由暗物质为主核心构成的暗物质恒星!” 会议室中,坐在一旁的爱德华·威腾那双褐绿色的眼眸明亮,顺着徐川的话语接着说道。 “而且相对比常规物质来说,暗物质粒子形成的团块,或者说恒星更加的蓬松。” “所以理论上来说,这种暗物质恒星形成的团块在半径会非常非常的大,质量更是能达到太阳的数百万倍甚至更高,亮度能达到太阳的数十亿倍,和一个明亮的星系差不多。” “甚至这种暗物质恒星在宇宙早期形成时发出来的光,在今天仍然有可能被高精度的天文望远镜探测到。” “如果能够借助探测设备找到一颗由暗物质构成的恒星,就能证实这一理论。”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不仅仅是暗物质恒星,其实这套理论还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了一部分大质量恒星、大质量黑洞以及类星体等宇宙中这些超级庞大的星体形成的原因。” 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解释道:“在大质量暗物质转变的同时,暗物质转变释放出的能量不仅仅会阻止外部的气体云进一步坍缩聚变成恒星,也会不断的从周围吸积越来越多的星际气体和其他的暗物质。” “最终值得它周边的星际气体和其他暗物质都聚集在这个暗物质团块中,形成一个超级恒星或者类星体。” “而当这个庞大到甚至能堪比星系的暗物质恒星内部的暗物质转变停止,或者释放出的能量不再足以阻止外部的星际气体云在引力的作用下坍缩的时候,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会议桌对面,日不落帝国理工学院的杰弗莱·罗宾逊教授下意识的补了一句。 “它将快速的坍缩,变成一颗质量极大的黑洞。” 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是的,它将在一次无比猛烈的超新星爆发中,坍缩成一颗超大质量的黑洞。” “而在这个过程中,超新星爆发产生的猛烈冲击,能够将聚集在这颗暗物质恒星周边的星际气体吹拂出去,形成一部分的小型恒星。” “这个理论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扁平河系的中心为什么会出现数量众多的恒星,以及隆起区域处的恒星数量更多。” 听完徐川的话语,会议室中的众人陷入了思索的神色。 不得不说,这套全新的理论非常的精妙。 它不仅从暗物质的基础上符合自身的逻辑,还进一步的解决了过去一个世纪以来,物理学界对大质量恒星、河系中央大质量黑洞、类星体等庞大质量星体是如何形成的难题。 如果宇宙中的大质量星体形成适用于这套理论的话,那么超大质量的星体如何形成的就有了一套至少相对可靠的解释。 至于证实 还是那句话,没有任何结论是能够在提出的开始就被验证的。 所有的理论在提出来后,除非自身的逻辑出现了明显的漏洞,以及本就是通过证实的实验完善的,其他的理论都是需要经过精心设计实验来进行论证的。 而在自身的逻辑理论上,不夸张的说,今天坐在这里开会的物理学家们对于徐川提出的虚空场·暗物质理论并不怀疑。 哪怕是他们现在还没有完整的看过论文,也依旧不怀疑徐川是在胡言乱语。 这是长久以来眼前这位年轻的学者在学术上十足的学术品德所带来影响力。 更让在场所有人心动的是,和通过大型强粒子对撞来探测暗物质粒子来说,寻找暗物质恒星的方式和手段更多。 无论是外太空空间望远镜、还是地面射电望远镜,亦或者是的射电望远镜阵列,都可以成为捕捉暗物质恒星的装备。 与此同时,会议桌的对面,总算是意识到了自己反过来站在了徐川这边的杰弗莱·罗宾逊教授回过神来,有些不甘心的反驳道。 “但是你该如何证明暗物质恒星的存在呢?要知道理论谁都会提,但是没有经过证实的理论那只能是伪科学而已。” “至少迄今为止,天文学界从未发现过暗物质恒星。” 徐川笑了笑,开口道:“证明自然是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的,就如同的几十年前天文学界不相信黑洞存在一样。包括爱因斯坦都不相信有这样的天体存在,认为它只是方程的数学产物,而不是真正的物理物体。” “暗物质恒星的存在同样是我通过数学工具完成的理论,等今天的会议完成后,我会将虚空场·暗物质理论放到arxiv预印本网站上,上面有完整的数学计算过程。” 停顿了一下,他接着道:“言归正传,如何寻找暗物质恒星同样是有方法的。” “相对比寻常的恒星来说,理论上来说暗物质恒星的寿命应该会非常的长。除非坍缩聚变成黑洞、类星体等星体的暗物质恒星外,普通规模的暗物质恒星按照虚空场·暗物质理论,它的寿命应该超过了一千亿年。” “也就是说,如果在宇宙初期有形成类似的暗物质恒星,那么它们理论上至今都还存在。” “而判断一颗高亮度的星体是暗物质恒星,还是一个星系。最简单的方法可以通过光谱来进行判断。” “通过虚空场·暗物质理论可以推测的是,如果暗物质恒星真的存在,那么它的光谱必然会和普通恒星不一样。” “因为暗星的能量来源于暗物质加热,而不是核聚变,所以它们不会产生核反应的副产品。” “比如氦、碳、氧等重元素。” “这些元素在普通恒星的光谱中会形成吸收线,但是在暗星的光谱中则没有。” “另一方面,暗星的表面温度比普通恒星低很多,因为它们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内部。这意味着暗星的光谱会偏向红色或红外波段。” “最后,只要暗物质恒星的大质量暗物质粒子的密度足够高,或者周边具有足够多的暗物质,暗星理论上就可以超长时间的保持稳定。” “当然,伴随着内部大质量暗物质粒子的密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无法继续支撑阻拦坍缩效应的话,它就会坍缩,包含着的星云气体就会转变为恒星或直接坍缩成黑洞。” “如果我们有幸能够观察到这一过程的话,它会是比超新星爆发更加明亮的宇宙天体活动现象!” 会议结束了。 但针对惰性中微子和暗物质的探测却并没有结束。 无论是这次会议中有关于惰性中微子与暗物质粒子的讨论,还是后续徐川挂到arxiv预印本网站上《虚空场·暗物质理论》,都在物理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crhpc总部大楼,米国办公区域的某个办公室内,爱德华·威腾和如弗兰克·维尔泽克两人正人手一份新鲜出炉的《虚空场·暗物质理论》认真的翻阅着。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米国在背后扶持了cern机构与crhpc机构竞争抢夺物理学圣地,不想让基础领域的学者流失,流向华国。 但米国依旧参与了crhpc的‘运营’,花费了每年上千万米金的费用,来从crhpc机构获得一部分对撞资源。 而这些对撞资源基本分配到了米国的各大高校和相关的顶尖物理研究机构手上。 比如弗兰克·维尔泽克教授想要验证轴子作为冷暗物质粒子的候选对象的对撞实验,就是走的麻省理工大学的资源申请。 另外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弗兰克·维尔泽克,算是徐川的师叔。 没错,他和爱德华·威腾是同门师兄弟,两人都是曾任cern理事会主xi戴维·格罗斯教授的学生。 办公室中,认真的看完了手中的《虚空场·暗物质理论》后,爱德华·威腾抬起左手食指推了推眼镜,脸上带着饶有兴趣的神色。 思索了一会后,他看向对面还在翻阅论文的弗兰克·维尔泽克,开口问道。 “你觉得他的理论怎么样?” 沙发对面,弗兰克·维尔泽克思忖了一会后开口说道:“无论是从逻辑上还是从数学计算上,我暂时都没发现什么bug。” “不过他对暗物质与暗能量之间关键的推测让我很是惊讶。大质量的暗物质粒子在衰变.嗯,他称之为转变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暗能量,推动着宇宙的碰撞。” “这意味着在宇宙的早期,大质量暗物质的数量可能远超出我们现在所测量的数值。” “而且,如果这份理论正确,那么目前我们的宇宙的膨胀终有一天是会停滞的,这同样与我们目前所观测到的宇宙膨胀模型相悖。” “要知道,目前我们通过多种手段的观测到的可观测宇宙膨胀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 长舒了口气,维尔泽克摇着头补充道。 “总之,这份理论目前还有太多太多未经证实的东西了。” 沙发对面,威腾笑了笑,一只手捏着论文,另一只手端起茶几上的咖啡杯抿了一口后说道:“相对比你说的这些,我现在更好奇他那份还未完成的虚空场论了。” “从暗物质理论中就可以看出一丝端倪,他的虚空场论中还隐藏了另一个未完成的推测。” “什么推测?”维尔泽克好奇的问道? 威腾想了想,道:“应该是和空间有关的,他大概还没有找到那把钥匙,或者说还没有确认暗物质与暗能量到底是不是那把钥匙。” “否则在这片论文中我们应该就能看到了。” “我现在是越来越期待了。” py:推本书,大佬新书~ 推荐语:二十三世纪,星空闪烁,地球封锁,人类文明成为游吟诗人口中的哀歌,世界只剩一片荒芜死寂的焦土。 二十二世纪的齐修远睁开眼睛,从那个人类毁灭的未来回到现实,一切灾厄都还没有发生,一切定论还为时尚早。 在未来和现实的不断往返中,了解未来,修正现实,改变未来。 直到打破人类的囚笼,前往银河系的边陲,吹响反攻外族的号角。 第九百四十九章 :徐川:能用钱解决的事,那都不叫事! 伴随着徐川将《虚空场·暗物质理论》相关的论文上传到arxiv预印本网站上,整个物理学界再度热闹了起来。 国际知名的物理论坛physicsforums上,相关的讨论都快把网站直接挤垮了。 有支持虚空场暗物质理论的,认为这套理论符合逻辑的同时相当的精妙,能够揭开目前暗物质的谜团。 也有反对这套理论的,称以暗物质的性质不可能聚集成暗物质恒星,更不可能发生暗物质衰变现象,否则宇宙中的暗物质早就已经衰变完了。 一时间,各大论坛上争议不断。 【虚空场理论中的暗物质部分,不得不说,他的推测可真是大胆,除了对暗物质粒子做出了一份全新的解释外,甚至还预言了由暗物质组成的恒星这种超级天体的存在。】 【大质量的暗物质粒子能够衰变成中小质量的暗物质粒子,这的确是一份从未设想过的理论。但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思路,它不仅可以解释宇宙的膨胀,还能解释大质量黑洞和类星体等天体的形成。】 【不敢相信,你们居然会觉得这样一套离谱至极的理论靠谱。暗物质根本不具备形成恒星的条件,它本身就是单粒子形态的物质,更不可能出现衰变释放能量,这套理论简直不要太过离谱。】 【的确,你们过于相信那位徐川教授了,他提出来的理论并不一定就是对的。爱因斯坦在世的时候都没有被神话成这样过,这简直太离谱了。】 【而且更关键的是,就算是暗物质粒子能够裂变,但什么时候裂变释放出来的能量会比聚变多了???这不科学!】 【科学与否,不是你我说了算的,而是要通过实验观测和数学计算完成的。而且前沿理论科学研究上的这些东西,如果说不相信徐教授,难不成还相信你吗?】 【抛开那些我没怎么看懂的数学计算公式来说,我觉得徐川教授的新理论挺有意思的。】 【.】 physicsforums国际物理论坛上的讨论只是学术界的一个缩影,不仅仅是物理学界,就连隔壁的数学界、天文学界甚至是各国的政府机构,都将目光投递了过来。 如果仅仅是一套新奇的暗物质理论,除非是真的得到了证实,否则对于学术界来说通常情况下也就那样。 哪怕是诺奖得主提出来的理论,恐怕也不会如此受各界的重视。 毕竟面对暗物质这种理论物理学界最前沿的东西,毫不夸张的说每一个物理学家心里多多少少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但华国的这位徐川教授不同。 他不仅仅是一位顶尖的理论学者,更是一名能够将尖端理论转化成应用科技的学者。 光是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完成,就足够让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重视他所提出来的每一个意见每一份理论了。 欧洲,日内瓦,cern机构的总部。 “暗物质恒星?简直在搞笑!” 坐在办公椅上,看着手中打印出来的论文,普莱斯·卡特教授脸上带着一丝鄙夷的神色,将手中还带着墨香刚刚打印出来没多久的论文丢到了办公桌上。 “缺少了电磁相互作用的暗物质你告诉我怎么辐射和吸收光子?怎么聚变恒星?真是个脑洞大开的想法,这位徐教授现在是越来越异想天开了,他不去写科幻拍科幻电影真的是可惜了。” 虚空场·暗物质理论的论文他看完了。 抛开一部分暂时还搞不太懂的数学计算外,其他的理论对于他这种顶尖的物理学家来说并不难理解。 不过看懂了论文是一回事,认可这篇论文又是另一回事了。 对于他们来说,徐川提出的虚空场·暗物质理论简直离谱至极,为了确保理论正确,那个人居然连暗物质恒星这种东西都捏造出来了。 按照论文中的意思,他是不是还可以说宇宙中还存在着玻色子星、夸克星呢? 要知道,无论是玻色子还是夸克,理论上都不会像普通的由费米子组成的恒星那样发生湮灭,而是叠加成能量更高的物质。 尤其是夸克星,大小适度的引力完全是可能将粒子压缩得比中子更小而不被粉碎形成黑洞的星球的。 这样形成的天体密度介于中子星和黑洞之间,完全可以称为夸克星。 就暗物质的性质,还形成恒星,这种说法简直太离谱了。 亏他以前还认为对方是一名顶尖的物理学家呢,这脑洞开的简直就像是业务的民科一样。 “我倒是觉得他的论文写得挺有意思的。” 沙发对面,来自慕尼黑大学的福克纳·泰斯教授,用手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脸上带着感兴趣的神色,接着道。 “我们对于暗物质的了解并不多,他完成的理论并没有什么明显的逻辑漏洞,数学方面的计算也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如果暗物质真的能够通过一种力将大质量的暗物质粒子聚集在一起,通过自发性的虚空破缺来释放一枚次级暗物质粒子。那么.这可能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发现。” 听到这位合作伙伴的意见,普莱斯·卡特教授脸上带着一丝不满,哼哼的说道。 “你居然会对他的论文感到认同?” “这么离谱的观点,你居然也会相信?” 福克纳·泰斯教授耸了耸肩,道:“为什么不呢?抛开偏见来说,我觉得徐教授写的这篇论文还是非常不错的。” “至少它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对暗物质粒子的勘探做出深入的了解不是吗?” “老实说,我觉得我们应该重视这篇论文。毕竟对暗物质的了解恐怕没有人比他更加的熟悉了。” 福克纳·泰斯教授的话,很明显就直接引起了普莱斯·卡特的不满,他直接就憋不住了,嗤之以鼻的开口道。 “了解?我们才应该是对暗物质最了解的团队!” “卡德拉暗物质粒子已经向我们展示出了详细的粒子性质!就从这点来来说,暗物质根本就不具备坍缩成恒星的能力!” 福克纳·泰斯摊了摊手,没有继续说什么。 很显然,虽然是合作完成卡德拉暗物质勘探实验的伙伴,但两人在对于那位徐教授的虚空场·暗物质理论论文上有着明显不同的见解。 或者换句话来说,这位普莱斯·卡特教授心中是带着明显的偏见去看待这篇论文的。 他坚信自己的研究才是对的,坚信卡德拉暗物质粒子的探索正确性。 这种‘偏执’的特性,其实在绝大部分的科学家身上都有,包括他自己,很多时候认准了一件事也同样会固执的认为自己的看法才是对的。 只不过相对比大部分的学者来说,普莱斯·卡特的偏执已经不能叫偏执了,更多的是已经被其他的情绪,如不满,怨恨等情绪所影响,已经开始不理是非了。 而且,换个角度来说,他们发现的卡德拉暗物质真的是暗物质粒子吗? 一开始的时候,福克纳·泰斯的确是相信的。 因为从各种数据和惰性中微子的指标信息数据上来看,他们发现的物质的确是可能最接近暗物质粒子的现象。 但是自从那个叫林风的学者代表那位徐教授来到cern参与验收报告会后,他便已经对卡德拉暗物质是暗物质粒子不报什么希望了。 现在依旧继续和普拉斯·卡特合作研究,只不过是想看看他们的发现到底是什么罢了。 沙发对面,普莱斯·卡特用带着些嘲讽的语气继续补充道:“还暗物质恒星,简直在胡编乱造。真要有暗星存在,天文学界早就发现了!” 虽然说嘴上还是不相信徐川公开出来的虚空场·暗物质理论,但事实上,就连他自己心里都没有意识到的是,他的内心其实已经接受了这篇论文。 现在的嘲讽,只不过是他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内心,他在抗拒自己,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更不愿意去承认对手的成功而已。 暗物质恒星,如果天文学界真的通过观测设备找到了这种神秘的星体,可想而知的是,他所研究的卡德拉暗物质,将彻底迎来失败。 毕竟以他的粒子和研究,双方的成果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如果说徐川的理论被验证是对的,那么意味着他的研究和卡德拉暗物质将被扫进垃圾桶中。 他现在只期望crhpc机构在暗物质的研究上遭受重大挫折,至少在他优化完卡德拉暗物质的缺陷前项目停滞,没有什么成果。 只是在思考这些东西的时候,普莱斯·卡特甚至都没意识到自己的心态已经完全失去理智了。 当然,也有可能是他意识到了,只是不愿意承认而已。 与此同时,欧亚大陆的另一边。 华国,星城。 桃花岭crhpc的总部,新一轮的对撞实验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着。 站在总控制室内,盯着一块巨大无比的定制显示屏幕,徐川戴着耳麦,收听着各个工作小组的工作汇报。 从门口走了进来,手中捏着一份对撞实验报告文件的阿瑟·麦克唐纳教授走到了他的旁边,好奇的问道。 “我看到了对撞实验的安排,这一次的实验设置在了35tev以上,按照你之前公开的虚空场·暗物质理论,寻找不同能级的大质量暗物质粒子,能级在17tev以上应该就足够了吧?” 听到耳边的询问,徐川扭过头看了一眼这位15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微微一笑,开口道:“准确的来说,35tev的能级只是这次对撞实验的起点。” “在完成第一次的实验后,后续的能级会进一步提升到50tev、75tev、100tev以及125tev四个档次。” 阿瑟·麦克唐纳张了张嘴,忍不住开口问道:“你怀疑更高的能级中还存在着比之前勘探到的最大质量的暗物质粒子更大的存在?” 徐川笑着摇了摇头,道:“那倒不是,理论上来说应该不存在超过125tev能级的大质量暗物质粒子。” 微微停顿了一下,他接着道:“调高能级,只不过是为了让我们的实验数据变的更加清楚而已。” 阿瑟·麦克唐纳:“.” 张了张嘴,他开口吐槽道:“但是你知道要将能级提升到100tev以上,需要多少电能吗?一次100tev能级的实验足够进行至少五六次35tev的能级实验了。” 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修建、运营以及进行科研实验都是极为消耗资金的事情。 比如高能粒子本身对装备带来的破坏,对撞机的很多装备都是特殊化、缺乏通用性的。 一旦某一个关键零部件损坏了,需要替换或者维修都是一件异常麻烦的事情。 但要说真正消耗资金的,还是对撞机运行时需要的庞大能源供应。 君不见此前欧洲缺乏能源的时候,甚至一度关停过没升级前的lhc。原因则是lhc每一次的实验消耗的电量都是以兆瓦为单位计算的。 而仅仅能级在14tev的lhc对撞机,每年消耗的电量就堪比足以为超过30万户家庭提供整年的电力。 换成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将能级拉高到100tev以上,恐怕一次对撞实验,就要消耗掉lhc至少半年的电能了。 毕竟能级的提升,就意味着电能消耗呈指数级上升。 听到电能消耗这个话语,徐川忍不住笑了笑,道:“对于crhpc来说,电能的消耗几乎没有意义,它也不在我们安排对撞实验的考量因素中。” “就算是它每次运行消耗的电量再庞大,对于建在它旁边的聚变站而言,也只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早在crhpc修建的时候,他就考虑过了对撞机耗电量庞大的事情。 因此,在靠近湘江的周边,有一座专门为这座庞然大物而修建的聚变发电站。 数十万兆瓦的电能,每一次对撞实验需要的庞大能量,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旁边的聚变堆随随便便消耗一些氘氚原料就能生产出的东西。 当然,即便是crhpc即便是专门建了一座聚变堆为其提供电力,也不是天天都能进行对撞实验的。 毕竟对撞的能级越高,产生的高能粒子对探测器和相关实验设备的破坏也就越大,需要维修的时间也就越长。 不过为了快速验证自己的理论,徐川已经不在意这些东西了。 维修什么的,不就是花点钱的事情吗? 对他来说,只要能用钱解决的事,那都不叫事。 第九百五十章 :真·有钱,就是任性! 对于crhpc机构来说,电能的消耗几乎没有意义,也从来都不在我们安排对撞实验的考量因素中. 站在徐川的身旁,听到这话的阿瑟·麦克唐纳嘴角抽了抽。 这个β装的,他都忍不住想打一个五星好评了。 能够进行多次相对低能级对撞实验的资金和能耗,就这样眼都不眨一下的扔进了高能级的对撞实验中。 而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取到更清晰的对撞实验数据。 但要知道,对于高能物理实验来说,置信度,即物理现象展现的是这个参数的真实值有一定概率落在测量结果的周围的程度才是真正的核心关键。 虽然说更清晰的对撞实验数据同样能有助于置信度的提升,但要提升置信度,最好的办法是提升对撞次数,收集到足够的数据。 也就是说,高能级的对撞实验,同样是要进行多次对撞,才能收集到足够的信息数据。 这意味着crhpc将在这次对撞实验中投入数倍,甚至是数十倍的资金及能源消耗。 想到这里,阿瑟·麦克唐纳的心中便是不禁一阵唏嘘,忍不住感慨道。 真·有钱,就是任性! 总控制室中,即将开始的对撞实验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 从另一边走过来,负责前期准备工作和crhpc对撞机维护等工作的卫正教授走了过来,看着徐川认真说道。 “报告徐院士,各单位已经准备就绪,随时可以开始对撞实验!” 徐川点了点头,抬头看了一眼总监控大屏幕上的时间,九点二十八分,距离定下的时间还差两分钟左右。 不过影响也不大,现在可以开始实验了。 深呼吸了一口气,他按了下耳麦,沉稳的下达了指令。 “各单位各小组请注意,现在开启第一次35tev惰性中微子与暗物质验证对撞实验!” “收到!” “收到!” “.” 对撞的指令快速传递到早已经准备就绪的各小组耳中。 专门为对撞机而修建的聚变堆发电站源源不断的将能源从氘氚等离子体中转变出来,输向地底百米的深度。 那由超导材料制备而成的圆环形狭长管道,酝酿着无比庞大的磁场。 那是远超地球乃至太阳的强大而又恐怖的磁场,在它的周边,就连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号称宇宙间的“隐身人”“幽灵粒子”的中微子都受到了干扰。 这也是大型强粒子对撞机之所以选择修建在地底百米深处的原因之一。 能够形成如此恐怖磁场的科研设备若是修建在地面上,恐怕它在运行的时候会对周边的信息化设备造成严重的干扰。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修建在地底不会遭遇普通民众的误入、恶意份子的破坏等等。 君不见cern每年进行对撞实验的时候,都会引起各种极端环保组织或其他组织的抗议破坏。 很多无知又不怕死的人甚至会偷偷的潜入cern内部,甚至进入到对撞机管道里面,数次逼停过lhc对撞机的运行。 这还是lhc大型强粒子对撞机深埋在地底上百米的结果,如果是修建在地面上,恐怕cern将永无宁日。 当然,对于华国来说,被人偷潜入地下破坏对撞机管道,逼停对撞机的实验运行这种事是几乎不可能存在的。 他们之所以选择将crhpc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修建在地下近两百米的深度,主要还是为了更好的进行科研实验。 毕竟厚达两百米的岩石泥土,可以最大程度的屏蔽掉来自外部的干扰和宇宙辐射等等可能会影响对撞机运行及灵敏度的外来因素。 当聚集在超导管道的磁场强度达到了预定标准的时候,当最终的时间点来临的时候,两道庞大而又渺小的质子束流,从直线加速轨道器中放出。 沿着预定的轨道,每一束蕴含亿万颗质子的质子束流在超导管道中沿着磁场给他们规划的道路狂奔着。 当能级抵达35tev级别的时候,在探测器的交叉点上,无声的质子流束宛如千军万马般撞在了一起。 没有洪亮的声音,也没有绚烂的火花,有的只是那亿万分之一概率的质子碰撞。 在微观的世界中,那亿万颗质子流束就像是两个合并的星系一般,尽管数量庞大无比,但相对比它们自身的体积来说却显得空旷至极。 唯有万分之一甚至更低概率的一些幸运儿,在磁场的扭曲下,互相撞击到了一起,亦或者是与对撞机真空中原本就存在的其他微观粒子撞击到了一起。 在庞大无比的能量的加持下,那一枚一枚的质子犹如遭受了剧烈撞击的子弹一般,破碎成了一粒粒比质子更小的微观粒子。 而在转瞬即逝的时间中,甚至可以说全世界所有最精密的豪华机械表加起来都无法计算的纳秒中,这些粒子或破碎或合并成新粒子,并释放出属于它的独有信号波动。 这就是徐川,也是crhpc机构,乃至全世界都在期待的东西! 那精密敏锐无比的超导环场探测器、动能量轨迹追踪探测器、暗物质探测器.在这一瞬间将所有的信号波动全都记录了下来,并快速传递回了计算中心。 在这里,同样是单独为crhpc环形对撞机而修建打造的超算中心,能够在无数工作人员、程序员以及各种数学模型的帮助下,快速的将这些原始数据进行初步的预处理。 相对比cern机构来说,这是crhpc独有的优势。 毕竟cern处理对撞实验数据是需要通过各种云计算资源来分担的,欧盟和cern的成员可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在耗费了几十亿米金完成lhc大型强粒子对撞机的修建后,再花费数个亿去专门为它修建一个配套的超算中心。 为了节省费用,cern都恨不得让私人云计算资源来帮忙处理实验数据了。 而crhpc这边则完全不同,在徐川的要求下,配套的超算中心可是足足花费了超过二十亿才完成的,而且还是升值后的rmb。 当然,crhpc同样架构有云计算资源中心。 不仅仅是为了省钱,有时候当超算中心难以在短时间内将庞大无比的数据进行处理时,也会将实验数据上传到云计算资源上进行拆分处理。 这样的做法,可以使得crhpc机构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对撞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强电统一理论中预言的数个重要耦合常数之所以能在短短两年内就完成探测验证工作,不仅仅是得益于对撞机的强悍性能,更有这套计算处理中心的功劳。 火花与碎片激射,能量与物质的具现,那部署在管道上的探测器,将第一轮35tev对撞实验产生的光芒完整的记录了下来。 经过了超算中做预处理的实验数据呈现在监控屏幕上,映入了徐川的眼帘中。 这里是接收到粒子对撞机对撞数据的第一线,探测器捕捉到的任何数据都会在这里的显示屏上呈现。 而对于一名物理学家,尤其是研究前沿理论的物理学家来说,这绝对是世界上最美妙的画面。 尽管无法用肉眼亲自看到,但那一副副粗糙的能谱图像,一个个的数据通道,却向他展示了微观世界正在发生什么。 对于徐川来说,这恐怕是一辈子都看不够的东西。 第一轮35tev惰性中微子与暗物质验证对撞实验正式结束,但脚下两百米之深的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依旧在运行着。 而且还是在朝着更高能级区域的实验进行着补给。 毕竟对于今天的实验来说,它还远远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 驻守在各个岗位的科研人员和相关的工程师开始快速的调节着各种实验参数,远在数公里之外的聚变堆,也提升了自己的输出功率,将庞大的电能源源不断的输入对撞机的超导管道中。 强悍到足以影响中微子运行的磁场进一步的提升着,朝着50tev的门槛而去。 无论是对于徐川,还是对于整个物理学界,乃至全世界来说,这都是决定命运的一次对撞实验。 如果虚空场·暗物质理论正确,那么在50tev能级的对撞试验下,他们能找到比17tev和35tev能级对撞实验中更高的能级暴涨现象,也能找到比17tev能级下观测到的更大暗物质粒子。 这将验证徐川的理论是否正确,也将验证暗物质粒子是否具备互相转变的能力,更将验证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超出标准模型之外的物质。 总监控室中,并没有等待太长的时间。 当超导管道中的能级快速的提升到50tev级别的时候,第二轮的对撞实验开始了。 两道质子流束在近百公里的超导官道中不断的朝着光速这一极限数值前进,最终又汇聚在了一起。 亿万分之一概率下的粒子碰撞,在探测器上闪烁着真理的火花。 那是人类文明向迈进脚步的基石,也是物理学界对神秘莫测宇宙进一步了解的眼睛。 总监控室中,盯着已经规划分成数十块不同屏幕的定制大屏,徐川屏住了呼吸,等待着实验数据的到来。 当50tev能级对撞实验的第一轮数据通过超算中心进行预处理后投放到屏幕上时,他的眼眸中闪过了一丝明亮的光彩。 尽管并没有参与此前17tev和35tev能级探索惰性中微子的对撞实验,但那些异常能级暴涨现象的实验数据,他却是仔细阅读过的。 包括那些暴涨能级现象背后对应着的原始数据,他都是有认真看过的。 或许他在现场直接就判断出来了这些粗糙的原始数据中存在着的实验现象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毕竟要从茫茫如海的原始数据中精准的分析找到某一个新的实验现象比登天都难,那需要的不是聪明的大脑,而是强悍的超算和计算资源。 但如果仅仅是通过对比不同能级下相同条件的质子对撞实验产生的原始数据.或许对于别人来说这依旧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但是对于徐川来说,以他两辈子奋斗在高能物理前线的经验和敏锐感官,这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 50tev能级的对撞实验,已然向他透露出了处于混沌中暗物质粒子神秘属性的一角。 与此同时,站在徐川的身边,同样紧紧盯着监控屏幕的爱德华·威腾眼神中同样流露出了一抹不敢置信,嘴里喃喃自语的念叨着。 “上帝,居然真的可能存在多个不同能级的暴涨现象.” 或许他并没有徐川那么肯定,但同样精通数学和粒子物理研究的他,很显然也同样从这些粗糙的预处理数据中察觉到了那一丝不同寻常的地方。 虽然这并不能帮助他百分百的确定,毕竟就算是真的存在不同质量的暗物质粒子,那也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做出精确的达里兹图后才能给出答案。 但毫无疑问,他这个学生提出来的虚空场·暗物质理论,走在正确道路上的可能性已然又增加了许多。 与此同时,另一边,来自来自日耳曼普朗克高能物理实验室的格纳·汉密尔顿教授也皱着眉头,思索着看向那些仅仅经过了预处理的原始数据,脸上的神色有些复杂。 作为第一个发现暗物质探测过程中异常能级暴涨现象的学者,要说对这些实验数据的熟悉程度,恐怕徐川和威腾都比不上他。 尽管他的数学物理能力不如前面两人,也无法精确的从这些原始数据中辨别出来新的现象。 但当他看着这些实验数据的时候,脑海中却情不自禁的冒出来了一个想法。 或许,他们的物理学,可能真的要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了。 第九百五十一章 :阿米莉亚:还是导师好用! 一轮50tev能级的对撞实验,尽管显露出了一些暗物质粒子不同寻常的痕迹。 但这无论是对于徐川还是对于理论物理学界来说,这还远远不够。 置信区间展现参数真实值才是最终决定命运的数据,在达里兹图没有做出来之前,无论是谁都不敢百分百的保证自己的是对的。 不过对于徐川来说,每多一次的验证,每多一份不同寻常的痕迹,对于验证他的理论而言,便增添了一分希望。 尤其是75、100、125tev等高能级区域的对撞实验,更是他所期待的。 在高能级的对撞实验下,那神秘的暗物质和暗能量,亦或者有着更多的可能。 就在crhpc机构围绕着惰性中微子与大质量的暗物质粒子进行新一轮的探索的两天前。 太平洋的另一边,米国。 得克萨斯大学,温伯格理论物理研究所中,几名天文物理学领域的教授正聚集在一间会议室中激烈的交流分析着映射在幕布的观测数据。 “关于jades11、12、13星体的研究,我们不是已经确定了吗?” 会议室中,得克萨斯大学的天体物理学教授格林·班克罗夫特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皱着眉头说道。 “从质量、星体直径等各方面数据来看,它们是三个古老星系的初期。” 在会议室投影的荧幕图片上,一张看起来背景黑暗,上面有着繁多亮点,中心区域有着三颗暗红色恒星的图片是这次会议讨论的重点。 这是韦伯望远镜在2023年的时候收集到的观测数据中的一部分。 早在2021年韦伯望远镜发射后,在它发射两年之时,“高级深星系外巡天”项目观测28小时覆盖250个微弱星系。 而来自十个不同国家,近百名天文学家瓜分了这批观测实验数据,并一直在进行着研究。 而在他们的研究资料中,就发现了这三颗奇特的星体,分别被命名为jades-gs-z13-0、jades-gs-z12-0和jades-gs-z11-0。 这种编号命名在天文学界再常见不过了,毕竟宇宙别说恒星了,就是如同银河系一般的结构都如海滩上的砂砾一般数不清数量。 不过和其他的发现略微有所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们的发现有所不同。 首先是古老。 这三颗被发现的星体按照目前的观测数据计算,几乎均来源于134亿年前,而距离目前天文学界公认的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38亿年前的大爆炸来说,仅仅只差四五亿年左右的时间。 尽管这并不是宇宙的第一批恒星,但也极为接近宇宙极早期的恒星了。 而相对比宇宙极早期的第一批恒星来说,第二点才是让研究团队惊讶诧异的因素。 即这三颗奇特的恒星存在的寿命可能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按照恒星的演化理论,宇宙中早期的恒星形成发生在宇宙大爆炸后的极端条件下,其质量巨大的同时,寿命也非常的短暂。 这些恒星绝大部分在几百万年-几千万年内就会通过超新星爆发结束生命,喷出重元素促进宇宙的演化。 而他们发现的这三颗恒星,其寿命可能高达一百多亿年。 这简直不可思议。 要知道,恒星的寿命和质量有关,质量越大的天体,寿命越短;质量越小的恒星,寿命越长。 目前已知寿命最长的恒星是红矮星,寿命可以达到几百亿年甚至是上千亿年。 但红矮星的质量非常低,最大也不过仅有太阳这种黄矮星质量的一半,最低的甚至只有太阳的百分之一左右。 这是它长寿命的关键。 而这三颗新发现的恒星,质量却远远超出了太阳。 别说太阳了,就是整个太阳系都远远无法与之比较,它的质量从观测数据分析,达到了惊人的两千亿倍太阳质量左右。 从各方面来看,这三颗星体都不可能是恒星,只有可能是类似于银河系这样的星系或类星体。 但鉴于目前发现的最大类星体质量也只有太阳的六百六十亿倍左右,所以对于如此庞大质量的星体,参与会议的学者几乎都默认了它们是星系。 唯独参与这项研究实验,来自普林斯顿高校的阿米莉亚·艾尔温教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这位今年还不到三十岁,就已经是普林斯顿正教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终身研究员的女教授,认为这很有可能并非宇宙早期形成的星系,而是传说中的暗星。 即三颗由暗物质构成的恒星。 这一离谱的说法在当时就另外两家同时参与该项目研究高校天文学教授的反对。 毕竟暗物质构成的恒星这种说法听起来实在是太过于离谱了。 而且这三颗星体的质量之大,超过了太阳的一千亿倍。 按照这个质量,它不可能是恒星,必然会坍缩成黑洞。 所以在这个看法提出的时候,很快就被其他研究员共同驳回了。 但阿米莉亚·艾尔温并没有放弃,她一直都在收集各种观测数据进行计算,直到今天,重新召开了讨论会,再度提出了她的理论。 听到格林·班克罗夫特教授的话语,留着一头披肩长发的阿米莉亚勾起了嘴角,自信的开口道。 “但是它并不具备一个星系应该具备的光谱图。” 说着,她操控电脑,将投影幕布上的图片更换掉,转而映入众人眼帘的,是一张光谱分析数据图。 嘴角勾起一抹笑容,阿米莉亚接着道:“这些天,我重新对这三颗星体所光谱数据进行了分析。” “从现在的数据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它具有相对微弱的恒星发射光谱的吸收线,而并非像以前一样,只具星云发射线。” “这意味着,从理论上来说,它可能是一种特殊的恒星!” 如何判断天空中遥远星体发出来的光到底是一颗恒星的光还是一个星系的光一直都是天文学界的一个难题。 毕竟宇宙实在太大了,可观测宇宙九百三十亿光年范围广袤到已经超出了绝大部分人的想象。 而过于遥远的星系,发出来的光到了地球后已经非常的微弱了,在有限的观测技术下,整体看起来可能和一颗恒星没有太大的区别。 所以判断两者一直都是个的巨大的难题。 当然,方法还是有的,最简单的方法便是获取高清质量的观测数据,来分析和制备光谱图像。 通常来说,恒星的发射光谱中具有黑线,这是恒星外层原子产生的吸收线。 而在星系的光谱中,则会看到一系列的发射线,这是星系中的冷气团被恒星加热产生的发射光谱。 平时看到的美丽星云就是气体云被加热后发出的光。 阿米莉亚所借助的,正是这一手段。 以她的数学能力,再加上从徐川那里学到的数学物理方法,要处理这些数据再容易不过了。 会议室中,格林·班克罗夫特目光落到了荧幕上的光谱分析图上,认真的看了一会后,他反驳的开口道。 “即便是具备较弱的恒星光谱吸收线,也并不一定就能证明它是特殊的恒星。” “如果说这个星系的结构特殊,或者处于演化的晚期,整体缺少星际尘埃和气体,那么星系中恒星光是可以混合在星系光中传递过来的。” “相对比之下,它们是恒星的可能几乎完全没有。” “每一颗星体都在数百亿倍太阳质量甚至更高,如果是恒星,理论上来说它早就坍缩成黑洞了。” 面对班克罗夫特教授的反驳,阿米莉亚笑着点了点头,开口道:“我不否认你说的的确很有道理,但如果它是由暗物质组成的恒星呢?” “这不可能!” 旧事重提,格林·班克罗夫特教授有些不耐烦的开口道:“以暗物质的性质,根本就不可能形成恒星这种东西。” “不具备电磁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的暗物质粒子根本就无法在引力的作用下聚变发光发热。” “我相信作为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的你应该比我更清楚这一点。如果实在不清楚的话,我建议你可以多了解一些暗物质理论再来和我讨论这个话题。” 对于暗物质,除了物理学家外,恐怕天文学家是另外一个最熟悉的人群了。 毕竟目前学术界对暗物质的观测可以说几乎全都是通过天文学设备来完成的。 无论是宇宙膨胀现象还是引力波,亦或者是最直接的引力透镜效应,都是最直接的天文学成果。 而格林·班克罗夫特在这方面又是顶级的专家,早些年的引力波勘探事件就是他和另外的研究团队一起完成的。 只不过是因为加入时间的关系,他并没有因此获得诺奖,这也是他人生中最遗憾的一件事情了。 所以对于还不到三十岁的阿米莉亚在暗物质理论上和他争论,班克罗夫特显得有些不屑。 就算是这个世界上还有比他更了解暗物质和宇宙星体的学者,那也不可能是面前这个年轻的女教授。 面对格林·班克罗夫特的高傲,阿米莉亚并没有在意,她狡黠的笑了笑,手掌在鼠标上挪动一下。 身后的投影屏幕跳动了画面,一篇论文呈现在所有人眼中。 《虚空场·暗物质理论!》 看着这篇论文,阿米莉亚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如果说支持暗物质恒星存在的理论,是徐川教授所公开的呢?” 会议室的空气在这一瞬间凝固了。 就连正准备收拾东西离开这场无聊会议的格林·班克罗夫特的手,都停留在了报告文件上。 “.你说什么??” 目光落到了荧幕上,看着放映出来的论文标题,班克罗夫特教授整个人直接就愣住了。 阿米莉亚:“这篇论文是徐川教授所写,他的虚空场暗物质理论中支持并预言了暗物质恒星的存在。” 微微顿了顿,她笑着看向这位满脸络腮胡须的班克罗夫特教授,竖起了食指,补充了一句:“而且,是唯一作者哦。” 听到这句话,会议室中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那位在学术界,也就是眼前这位女教授的导师,徐川教授公开站出来支持暗物质恒星这种离谱的理论了? 唯一作者.这意味着这篇论文是那位徐教授亲自编写的,而不可能是他的学生或其他人所编著,他挂了个指导教授或通讯作者的名头。 这两者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 以他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对学术研究的严谨程度,如果是唯一作者,这意味着这篇论文的可信程度,恐怕将在物理学界和天文物理学界掀起无比剧烈的风暴。 只不过,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该死的,他怎么都没有听说过这件事? 深吸了口气,班克罗夫特教授回过神来看向阿米莉亚,忍不住问道:“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阿米莉亚笑着道:“就是昨天,他才将论文上传到arxiv预印本网站上的。我已经将论文中有关于暗物质恒星存在预言相关的片段分离出来了。” 说着,她操控鼠标,继续播放着ppt文件。 有关于虚空场暗物质理论中暗物质恒星预言与计算的部分呈现在所有人的眼前。 不一会,相关的部分便已经播放完毕,阿米莉亚笑眯眯的看向班克罗夫特教授,开口问道。 “您现在的意见呢?” 听到阿米莉亚的询问,格林·班克罗夫特沉默了下来,口干舌燥的咽了口空气,纠结犹豫了半天最终开口道。 “或许你说的的确有一些道理,对暗物质恒星方面的,虽然这听起来很是匪夷所思,但我们可能的确需要重新商议一下这三颗星体到底是什么了。” 会议室中,其他人目瞪口呆的看着格林·班克罗夫特教授,满是怀疑人生。 这还是他们认识中的那位脾气火爆,向来固执己见,甚至敢于因为理论问题而和诺贝尔奖得主互喷的班克罗夫特教授吗? 要知道,在暗物质理论上,他可是wimp弱相互作用有质量粒子的坚定支持着,什么时候这么好被说服了? 会议室中,阿米莉亚勾起了嘴角,脸上带着笑容。 还是她的导师好用! 第九百五十二章 :有史以来最没存在感的诺奖成果~ ~ 对于学术界来说,提出一种新颖的理论很多时候并不是什么特别困难的事情。 就比如各大学术论坛、arxiv预印本网站等地方几乎每个月甚至每一周每一天都有不同的理论诞生。 有些时候这些理论的脑洞之大,足以让你目瞪口呆怀疑这是不是某个科幻作者瞎编出来的。 比如早些年的时候,诺贝尔物理学奖弗兰克·维尔泽克教授提出来的‘时间晶体’理论。 这个设想是构造一种四维以上晶体,在时空中拥有一种周期性结构,它能够能自发破坏时间平移的对称性,做空间的非平移运动。 简单的来说,它就像万花筒一样,其中的碎片一直在循环往复地旋转形成各种美丽的图案。 或者是像一件古老的时钟一样,其时针每12小时完成360度旋转。 只不过与时钟或其他有不断运动部件的普通物体不同的是,时间晶体是在自己的永动机制的支持下实现永远运动。 听起来这似乎很离谱,不过它并不违背物理学定律。 所谓的永动也只不过是在时间晶体内部运动而已,它只是内部的能量守恒,并不会转移走任何能量。 如果说难以理解的话,可以将一个‘时间晶体’看做一片‘全封闭且不具备熵增的宇宙’。 对于这片宇宙来说,无论是能量和物质都只在内部转化,它并不向外输出能量,所以它能够一直存在,能量与物质能够完美的在内部演化、流动。 在理论上,这种假设看上去违背了人们的常识,但实际上却是可能存在的。 只不过这种能够做到理论上逻辑自洽的想法寥寥无几。 绝大部分的理论,本身都有重大的缺陷或者是由民科提出来的。 而少部分逻辑自洽的理论,很多时候也会因为无法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而不被学术界广泛接受。 比如他的导师爱德华·威腾完善的弦理论。 尽管在数学和物理理论上都逻辑自洽计算完整,没有漏洞。但是因为弦论的理论构建异常复杂,涉及到高维度、超导、超弦、暗物质等方面。 而且有很多重要的领域依然没有得到充分研究,这使得学术界对弦论的发展前景保持谨慎的态度。 相对比这些理论来说,徐川提出的虚空场以及由虚空场论延伸出来的各种理论更让人信服,也更被学术界广泛接受。 因为它不仅仅是从理论逻辑和数学计算上完成了自洽,更是通过实验对理论中的部分预言进行了验证。 而更关键的是,无论是虚空场论中的虚空破缺效应,以及暗物质相关的理论,都是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进行验证工作的。 如果暗物质真的如同那位徐教授所完成的理论一般,那么对于学术界来说,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而物理学、天文学、宇宙学等多种学科也将迎来史上最蓬勃的一次发展,它将帮助人类更深入更细致的了解宇宙和天体的形成。 这将是一次不亚于牛顿、爱因斯坦掀起的物理学革命。 当然,对于各国政府来说,这同样不是一件小事。 或许以人类现在的科技来说,想要利用暗物质和暗能量是一件近乎不可能的事情。但在目前的可观测宇宙中,前两者的总质量加起来占比超过了百分之九十五。 而剩下的百分之五的可观测粒子才构成了如今的宇宙。 如果说谁能够先一步掌控对暗物质与暗能量的利用,这将是整个国家乃至整个文明未来最重要的跃迁渠道。 当然,就以目前的科技发展来看,要想从观测到暗物质再到利用暗物质,需要的时间恐怕是以世纪为单位的。 对于绝大部分的国家来说,与其在这个上面进行投资,还不如指望明天能够从地下多发现个油田或煤矿,亦或者是想办法和华国合作一下,在国内建一座聚变发电站来得更现实一点。 但即便是对暗物质和暗能量并没有太多的想法,也不代表各国政府不期待接下来的发展情况。 毫不夸张的,几乎整个世界界都在等待着crhpc机构验证大质量暗物质粒子的结果。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普林斯顿高校联合得克萨斯大学对外发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格林·班克罗夫教授和阿米莉亚·艾尔温教授对外接受了华盛顿邮报媒体记者的采访。 华盛顿邮报记者:“很荣幸能够在今天采访两位伟大的学者,听说由二位带领的研究团队,在最新的天文勘探上有重大的研究发现?” 格林·班克罗夫教授:“简单的来说,我们一起分析了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去年12月发现的3个星系的观测数据。而在这些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异常的情况。” “从目前的分析结果来看,这些异常数据非常大,非常亮,非常凉,可能是一种全新的恒星,如果确定的话,将有可能是史诗级的天文学发现。” 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好奇的问道:“一种全新的恒星?” 阿米莉亚·艾尔温:“没错,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深入剖析,再结合徐川教授的提出来的虚空场·暗物质理论,我们认为这三颗编号命名为jades-gs-z13-0、jades-gs-z12-0和jades-gs-z11-0的星体极有可能是‘暗物质恒星’!” 闻言,记者一脸惊讶的问道:“暗物质恒星?您确定?” 阿米莉亚:“暂时还无法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不过从目前的实验数据来分析,它们是暗物质恒星的可能性非常大。” 华盛顿邮报记者:“能为大众简单的介绍一下吗?” “当然。” 阿米莉亚点点头,沉吟组织了语言接着道:“首先这三颗星体根据目前的分析质量.” “.无论是从哪方面来说,它都极为符合徐川教授的暗物质恒星预测理论。后续我们将联系华国的徐教授,希望能够获得他的支持与帮助。” 一篇采访,对于如今事态火热的物理学界来说,如同火上浇油,瞬间就拱爆了整个局势。 几乎就在《华盛顿邮报》的采访出现的第一时间,物理学界就将所有的注意力投递了过来。 crhpc机构中,正等待着进行下一轮100tev能级实验的爱德华·威腾惊讶诧异的看着好友弗兰克维尔泽克递过来的报纸。 “暗物质恒星?” “嗯。”维尔泽克笑着推了推眼镜,点点头道:“我原本以为即便是他的理论是正确的,可能也需要几年,几十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来验证。” “没想到这才仅仅几天的时间,第一个可能证实的数据就出现了。” “而且更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份证实居然还不是由crhpc环形对撞机做出来的,反而是天文学那边拔得了头筹。” “啧啧.真挺有意思的。” 摇着头,维尔泽克抿了一口杯中的咖啡感慨着。 咖啡桌对面,威腾认真的目光落在手中的报纸上,开口道:“那倒不至于。” “嗯?” 听到这个话,维尔泽克投去了好奇诧异的目光。 威腾头也没抬,一边继续浏览报纸上的新闻报道一边继续解释道:“不可否认,阿米莉亚和班克罗夫教授对韦伯望远镜的探测数据的分析结果相当让人惊讶。” “但要确认这三个星体是否真的是暗物质恒星,恐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毕竟它们距离我们实在是太过遥远了,遥远到即便是韦伯望远镜也无法辨认它是星系还是什么东西。” “至于这些质量、光谱等分析数据,尽管的确很符合暗物质恒星理论,但从早年星系的角度来解释,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行得通的。” “要想真正的确认这三个星体是否是暗物质恒星,恐怕只有等我们的天文望远镜再进行一次系统的升级了。” “现在的韦伯,即便是对这片区域进行全面的曝光恐怕也很难看到更多的数据。” “你说的的确有道理,看样子对暗物质理论的验证恐怕还是要落到crhpc对撞机这边了。” 思索着点了点头后,维尔泽克好奇的问道:“说起来,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份采访中那位叫做阿米莉亚的女教授,好像是徐川的学生吧?” 威腾:“没错,她是徐川还在普林斯顿大学那边任职的时候招收的第一批学生之一,是一名数学家。” “数学家?” 听到这话,维尔泽克有些讶异的看了过来。 放下手中的报纸,威腾笑了笑,道:“不仅仅是一名数学家,她还拿到了三年前的菲尔兹奖。” 维尔泽克好奇的问道:“不可思议,如果说她是一名数学家的话,怎么会在天文物理领域突然做出成果的,总不可能又是徐川一个级别妖孽吧。” 威腾耸了耸肩,道:“那倒不至于,和徐川相比,她还差了不少的距离。” 微微停顿了一下,他接着道:“不过你忘了二十一世纪以来天文学界最引人瞩目甚至可以说是最伟大的学术成果是什么了吗?那也是他做出来的成果。” “而且还是他拿到诺贝尔物理奖的成果。” “如果他有心教导的话,阿米莉亚学会这些东西并不奇怪。” 闻言,维尔泽克一拍脑袋,懊恼道:“你不说我都差点忘记这个了,看样子以后有时间可以找他多聊聊这方面的东西。” 威腾笑着摇了摇头,端起桌上的咖啡喝了一口。 事实上,这不仅仅是维尔泽克一个的印象,而是整个学术界对他那位学生的印象。 相对比他拿到了诺尔贝物理学奖的研究成果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来说,他那个学生在其他研究上的成果要更加的出名。 比如七大千禧年难题、比如可控核聚变技术、比如虚空场论. 相对比之下,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就显得有点无足轻重了。 虽然说在未来这份成果极有可能成为引导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工具,但至少在现在,除了天文学界外,并没有多少人关心它。 哪怕是它拿到了诺贝尔奖,甚至就连做出这份成果的人,都没怎么将它放在心上。 甚至,到现在这份成果都还没有一份自己单独的名字。 这恐怕是有史以来最没存在感的诺奖成果了 与此同时,另一边。 crhpc机构的理事长办公室中,正忙碌着对惰性中微子与暗物质验证对撞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工作的徐川也看到了这一份的新闻采访。 目光落在那个熟悉的人名上,看着她对暗物质理论侃侃而谈的见解,他脸上情不自禁的浮现一抹欣慰的笑容。 那个跟在他身边学习了好几年的学生,如今也已经开始展现出属于她自己的光辉了啊。 尽管拿到了菲尔兹奖就已经是超过了99.9999%以上的学者了,但对于尚且年轻的阿米莉亚来说,这仅仅只是开始而已。 而眼下对天文物理领域的进一步突破,便是她依旧在学术道路上继续前进的象征。 从《华盛顿邮报》的新闻采访来看,阿米莉亚在这三颗恒星的数据分析工作以及使用的一些方法上来说,都能看出不少的成长。 对于他这个导师兼xu-weyl-berry定理的拓展应用来说,大概没有什么是比看到自己栽培的小树苗,茁壮成长成一颗参天大树更有成就感了。 毕竟这不仅仅是一名学生的成长,还是他开创的学术理论进一步的向学术界流传,应用,发扬光大。 对于一名国人来说,恐怕没有比这更有意义,更令人自豪的事情了。 嘴角带着一丝笑容,看完了整个新闻报道的徐川笑着将报纸放到了身后的书柜中,重新坐回了办公桌前,目光落在了前面几次对撞实验的分析数据上。 他的学生都已经在虚空场·暗物质理论上跨出了一大步,他这个导师可能不落后啊。 第九百五十三章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韦伯天文望远镜观测数据的公开,阿米莉亚和班克罗夫教授在对外的新闻采访中针对性透露‘暗物质恒星’可能存在,毫无疑问在学术界掀起了热烈的反响。 很快,作为韦伯望远镜的拥有者,米国nasa宇航局对外宣布。 他们将于近日调整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的观测任务,将更多的观测资源集中到编号命名为jades-gs-z13-0、jades-gs-z12-0和jades-gs-z11-0的三颗星体上,以获取更多更详细更清晰的观测数据,判断这三个星体是否是传说中的暗物质恒星。 抛开华米双方在太空领域的竞争外,nasa宇航局宣布深入探索寻找暗物质恒星的决定,的确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为此,afp法国新闻社的媒体记者找到了隐居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附近的弗朗索瓦·恩格勒教授。 这位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出生的顶尖物理学家如今已经94岁高龄了,不过身体还算硬朗,也乐于接受外界媒体记者的采访。 当被问及虚空场·暗物质理论和最新发现的疑似暗物质恒星时,弗朗索瓦·恩格勒教授表示。 “早在强电统一理论完成的时候,他便从好友那里了解过徐川教授的虚空场理论相关的概念了。” “只不过在那个时候,这套理论还仅仅只是一个想法,或者说更类似于对宇宙的思考,而不是成型的理论。没想到在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内,他就已经将虚空场论完善到了这个地步。” “尤其是在暗物质理论的推测和预言上,相关的看法听起来简直匪夷所思,甚至从某种方面来说.威腾的弦理论可能都没有他那么敢想。” “无论是暗物质粒子之间的关系,还是对大质量暗物质恒星的预言,以及星系中心黑洞等天体结构的解释等等,这些理论听起来都相当的异想天开,但他又从理论上逻辑自洽的构造了整个世界。” “或许在宇宙中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正是由他提出来的这些东西所构成的也说不定。” “当然,对于学术界来说,重要的从来都不是一项新颖理论的提出。” “重要的而是我们该如何去验证它。” “就如同威腾教授的弦理论一样,尽管无论是理论还是数学计算都完美的符合逻辑运算。但至今我们都没有任何的办法证实我们的世界是由一根根的弦构成的。” “对于徐川教授而言,重要的是想办法通过各种实验去证实自己的理论。尤其是对于现在的粒子物理学界来说,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暗物质粒子信息,只能通过各种侧面的手段来验证这些。” “我很好奇,也很期待他到底会怎么做。” 对于如今的物理学界和探测手段来说,除非再进行一次或多次的革命性进展,否则暗物质的勘探永远都只能停留在浅层的表面。 即便是crhpc机构利用的高达35tev能级以上的对撞实验初步探测到了暗物质粒子存在的信息,但实际上观测到的只不过是暗物质粒子与质子对撞后产生的‘波动’而已。 如今的crhpc,利用的是这些波动信息数据区逆推暗物质粒子的属性。就如同考古界考古数百数千年前的古人一般,通过骨骼信息来反向填补面貌,最终模拟出来对方的样子。 而具体数百数千年前的古人到底长什么样,对于生活在现代的人类来说,永远都是一个谜题。 除非在未来能够有人发明时光机器,穿梭回数百数千年前,才能够知晓。 而对于现在的暗物质探测也一样,只有进一步升级到能够直接观测暗物质粒子的探测器,人类才能够知道这些占据了宇宙中大部分质量的粒子,到底长什么样子。 站在一名物理学家的角度上,弗朗索瓦·恩格勒教授还是很希望徐川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 当然,如果解决的时间能够短一点,能够在他所剩不多的时间中完成让他在临走前看上那么一眼就更好了。 等待的时间总是漫长的。 当然,这是对于等待着crhpc机构对撞实验结果的人群而言的。 对于crhpc机构内部的工作人员,尤其是正在对不同能级区域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的各机构物理学家们来说,他们恨不得时间流逝的再缓慢更缓慢一些。 六月中旬,就在所有人都翘首以盼,等待着结果的时候,惰性中微子与暗物质验证对撞实验125tev能级的实验,终于全部完成了。 所有的数据全都上传到了crhpc机构的数据库中,紧锣密鼓的展开了分析工作。 办公室中,徐川也没有闲着。 相反,对惰性中微子与暗物质粒子的对撞探勘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可以说几乎耗费了他所有的时间。 尽管站在了如今他这个高度已经不可能像数年前在cern那边分析惰性中微子表现象时亲自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了。 这些工作如今都由庞大的crhpc机构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物理学家代替,但事实上他要做的事情仍然繁多。 毕竟这可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深入的了解暗物质粒子,对超出标准模型之外的物质进行全方面的探测。 庞大的数据量决定了他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对每一个分段的数据都进行仔细的分析。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更需要站在一个统领全局的角度,对每一个小组的分析结果进行更加缜密的检测,以确保没有任何的问题。 毕竟无论是出于哪方面,徐川都不想在暗物质的勘探,以及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份物理理论上栽一个大跟头。 堆积如山的工作和对多个小组的分析结果进行复盘工作让徐川恨不得将自己劈成八瓣,每一个分析小组都插一个自己,这样才好。 但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他终究只是一个人,只有一个脑子两只手,再怎么合理的分配时间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甚至就连他的小学生刘嘉楹完成修改优化后的毕业论文他都没时间看,只能打了个电话给她姐姐刘嘉欣,请她帮忙瞅一眼。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 六月中旬,在徐川忙碌着对惰性中微子与大质量暗物质粒子对撞探测实验数据进行着整体分析的时候。 办公室中,一通电话打到了他的手机上。 目光落在手中的实验数据上,徐川从桌上摸过手机,随手接通了电话:“喂。您好,哪位。” “是我,常华祥。” 电话对面,常华祥院士的声音笑着传来。 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徐川回过神来,放下了手中的笔,笑着开口问道:“常老今天怎么有空给我打电话了?” 电话对面,常华祥笑呵呵的开口道:“看样子你是真的忙忘了啊。” “忘了?”徐川愣了一下,好奇的问道:“我忙忘了什么?” “你看看今天多少号了。” 闻言,徐川瞥了一眼桌上的日历,六月十九。 “十九号怎么了.” 下意识的说出日期后,徐川忽然愣了一下,脑海中一道闪电划过:“载人登火工程!” 他还真差点忘记了一件事了,下蜀航天基地那边的工作,华国,也是人类首次的载人登陆火星的工程。 对于航天领域的发展来说,这绝对是史诗级的一块丰碑! 电话中,常华祥院士笑着调侃道:“这么重要的事情,大概也就你会忘的一干二净了。” 微微停顿了一下,他接着感慨道:“不过说起来,你写的那篇虚空场暗物质理论的确重要,你对暗物质和宇宙的了解及推测简直让人难以想象,就连暗物质恒星这种东西都能够从你的理论中推导出来。” 很显然,此前徐川公开在arxiv预印本网站上的论文并不仅仅是物理学界在关注,就连他这样航天领域的学者都有下载观看。 虽然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双方关系的影响,但也足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明这篇论文的影响力之大,早已经不局限于本身所在的领域了。 徐川笑着谦虚道:“不过是一些尚未得到验证的想法,没想到常老您也看了。” 听到这风轻云淡般的话语,常华祥忍不住吐槽道:“照你这么说,爱因斯坦当年的相对论,德布罗意的量子理论,普朗克的量子假说这些在过去都是未经验证的想法而已。” 听到这话,徐川也忍不住笑了笑。 虽是自谦,但如今在理论物理的研究上,他的成就和这些在历史上名列前茅的大佬们足以相互比较争夺排名了。 如果虚空场论完成,暗物质能够得到证实,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影响力只会愈发的庞大。甚至在未来以当世之身,去争夺一下物理学第一人的地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夸张的说,这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了。 毕竟历史上那些名列前茅大佬,哪一个不是历久弥新,经过了时间的洗礼和岁月的沉淀的? 能够以当世之身去和他们争夺第一,这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情。 ps:补昨天的更新,加班了,抱歉。晚点还有一章。 第九百五十四章 :载人登火~ ~ 和常华祥院士聊了一会有关于载人登火相关的工作安排后,徐川挂断了电话,发了个信息给郑海,让他帮忙订一张回金陵的高铁票。 将手中的工作暂停下来交给了林风后,他又邰学文主任和曾经导师爱德华·威腾教授打了个招呼,请他们帮忙照料一下惰性中微子与大质量暗物质粒子的分析推进工作。 虽然说这位林师兄在同年龄的学者中也可以说是领军级人物了,师从爱德华·威腾这位物理学界的顶尖大牛,自身也带队解决过世界级难题,无论是从资历还是履历上来说在青年一代中都非常耀眼。 但这次对惰性中微子和大质量暗物质粒子进行对撞实验数据分析的团队每一个都是来自最顶尖的高校或物理研究机构。 其中带队的甚至不乏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沃尔夫奖得主等等。 相对比这些人来说,这位林师兄目前的确有些不够看的。 搭乘翌日的高铁,徐川从星城赶回了金陵。 下蜀航天基地,常华祥院士的办公室中,徐川轻轻的敲了敲敞开的大门,笑着走了进去打了个招呼。 “常老。” 办公桌后面,正处理着手中工作的常华祥院士听到声音抬头看了过来,见到他后笑着站起身,招呼道。 “过来了?crhpc那边的对撞工作进展的可还顺利?” 能够让徐川都差点忘记载人登火这种重要的工作,只能说明在其他地方还有着同样重要,甚至是更重要的科研工作在进行。 第一次载人登火和第一次发现暗物质粒子,完善自己的虚空场论孰轻孰重,还真是很难分个高低的事情。 两者都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在面向宇宙时向前跨越的一大步。 徐川轻轻的点了点头,道:“还算顺利,对撞实验已经基本完成,剩下的就是按部就班的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了。” 常华祥:“有把握吗?”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知道他想问的是什么,笑着开口道:“暗物质粒子的存在是可以确认的。但它具体是什么样子,是否真的如我所预言的虚空场暗物质理论中的形态一样,我也不知道。” “毕竟这可是人类第一次接触超出标准模型以外的粒子,在没有真正的完成勘探前,恐怕没人能知道答案。” 将泡好的清茶递了过来,常华祥院士笑着坐在沙发上,开口道:“能确保发现暗物质的存在这已经就是无上伟业了,更何况是让它按照你的预言生长呢。” “慢慢来,不急。反正crhpc掌握在你的手中,有足够的时间可以一点一点的通过时间去完善自己的理论。” 接过茶杯,徐川笑着点了点头,道:“嗯,的确不用太过着急,对于这些前沿领域超出人类边界的探索,谨慎是最基础的砖石。” 停顿了一下,他将话题转移到了载人登火工程上,闲聊了一会后,两人起身共同朝着外面的基地走去,准备去看看即将执行任务的宇航员和航天飞机。 宽敞的跑道上,一架二代机、一架一代机,两架航天飞机正在接受着执行任务前的严密检查。 虽然说对航天领域的发展除了一些关键事情的拍板外,徐川就没怎么管理过具体的工作了。但载人登火工程这种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深空远航,他还是一直有关注的。 这次执行载人登火任务的主体是二代机‘瀚海号航天飞机’,它搭乘总计六名宇航员前往火星,执行本次任务。 而另外一架一代机是辅助机,承担部分物资运送的同时,作为意外时刻的‘救援机’,最大程度保障宇航员的生命安全。 毕竟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航行,从地球到火星,即便是如今是近地点月份,双方之间的距离也高达数千万公里。 载人登火的难度,毫不夸张的说是载人登月的十倍百倍,甚至更高。 毕竟漫长到数个月之间的航天旅程,对于如何保障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安全与健康是一个重大的难题。 尤其是长期在太空中的失重环境会对宇航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包括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此外,太空辐射可能增加宇航员患癌症和其他疾病的风险。 为什么每一位航天员都是英雄,就是因为他们每一次上天,都是在以命相搏,在用生命为人类的航天发展做贡献。 沿着舷梯,徐川和常华祥两人一起走进了瀚海号航天飞机的内部。 在工程师对航天飞机的各个零部件进行最后的检测时,需要通过这次载人登火活动投放到火星上的各种仪器设备也在紧密有序的运送到货舱内部。 这些工作人员在固定好相关的设备后,还会有另外的安全工程师再对固定的卡扣与设备进行一轮缜密的检测,确保不会在航行的过程中出现问题。 毕竟航天飞机和民航客机的飞行模式可不同。 尤其是在突破地球引力进入外太空的时候,角度更是几乎垂直于地面。再加上各种飞行姿态的切换,如果运送的物资不固定好,脱落了会对机身安全造成严重的隐患。 看了一眼机舱中通过卡扣和安全带固定的物资,徐川的目光落到了其中的一台折叠起来的设备上。 这是星海研究院联合农科大那边共同开发的‘太空种植单元’,目前相关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他们在月球上已经大规模的应用了,实现了部分瓜果蔬菜的自给自足。 而这次携带一套设备过去,也是准备配合宇航员在月球上开展‘火星种植’业务。 毕竟相对比月球上饱含氦三并不是很适合种植的土壤来说,火星上的土壤从目前的勘探结果来看,是完全适合农作物种植的,只是缺少了营养而已。 而作为一个自古以来就坚持‘民以食为天’的国家,种地这种事,从来都是深刻在骨子里面的。 看着眼前的‘太空种植单元’,了解了一下相关的参数后,徐川忽然想起来了另一件事,看向常华祥院士询问道。 “对了,常老,月面生物圈工程那边的拉扯,还没结束吗?” 听到这个问题,常华祥院士也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道:“还没,不过应该快了。” 徐川嗤笑了一下,没忍住嘲讽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去年年底就说快了来着的。现在都六月中下旬了,又是半年过去了,还是快了,那群人真就天天吃饭开会不干事呗。” 闻言,常华祥也叹了口气。 月面生物圈工程虽然不是他负责的,但作为目前国内唯一掌握了大规模地月物资转移的航天机构,下蜀航天基地这边也是全程参与了项目的。 从提出到现在,时间已经一年多了‘月面生物圈工程’的进展可谓是用龟爬来形容都不为过,参与这项工程的各国各组织现在还在拉拉扯扯的。 不过也没办法,这种涉及到国际利益分配,尤其是在他们还先一步将nasa宇航局踢出去了的局面下,要想办成这件事的难度真的太高了。 一方面本身的资源分配和项目责任规划就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另一方面还要应对来自米国的挑拨离间。 毕竟他们可是前所未有的在一项国际合作的超级工程中顶着各方面的压力将米国踹出去了的。 尤其是在今年,nasa宇航局提出了‘月面天梯’计划后,为了从欧盟、沙俄等各国手中拉拢投资,顺带对抗他们在航天领域的发展,肯定会想尽办法给他们制造各种麻烦。 当然了,相对比其他的国际合作超级工程,比如以前的cern机构、iter机构、ska射电望远镜阵列项目来说,月面生物圈工程的谈判速度其实已经很快了。 只不过相对比由华国独立主持的各项工程,比如月面前哨科研站、月面电磁弹射器等等项目的速度,就显得完全不够看了。 他们在月球上的开发速度,远超国际的想象。 就拿国人最关心的一样东西,月球能否种菜来说,他们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如今月华台前哨科研站基地的蔬菜水果,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二三十左右的自给率。 这还是在月面上电力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 毕竟他们目前开发月球,主要的电力能源还是来源于月面上铺设的光伏太阳能板阵列。 虽然二代航天飞机的确做到了能够在月面上垂直起降,但二代机目前的数量也仅仅只有三架,各有各的航天用途,暂时没法做到实现徐川设想中的通过使用航天飞机来组装基地提供能源等等。 不过随着下蜀基地这边的工业生产线扩张,目前他们已经在批量生产小型化的聚变和小型离子发电装置了。 用不了多久的时间,就可以通过在地球上造好聚变堆和发电设备,然后先零件化的组装起来后,再通过航天飞机运送到月球上再完整的组装起来。 这样可以一次性的解决前期科研基地电力不够使用的问题。 届时他们对月球的开发和项目建造速度,将再度提升至少一个档次。 毕竟无论是施工,还是开矿,亦或者是种植等等,都是需要大规模的能源供应的。 第九百五十五章 :人类有史以来最遥远的一次深航 金陵。 下蜀航天基地中,随着时间一点一点的推移,载人登火的所有发射工作已经准备就绪。 需要投送到火星上的设备与物资,也已经装载到了两架蓄势待发的航天飞机上。 相关的地勤人员正在宽阔的起飞跑道上忙碌的对瀚海号和逐日号上的硬件设施进行着最后的检查。 发射计划是早就已经确定好了的,六月二十一日,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夏至。 夜幕渐渐降临。 航天发射中心,此刻正是一片灯火通明。 载人登火的发射时间挑选在了二十一号的凌晨一点钟。 虽然说是深夜,但对于并不挑时间的航天飞机来说,这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而从二十号的傍晚八点开始,发射中心的周围,已经由驻扎在这一带的部队进行戒严,在附近一带的公路设卡,禁止一切车辆及人员进入该区域。 在基地周边一公里的范围处,更有着荷枪实弹的军警人员不断的巡逻着。不时的劝阻一些带着单反或摄像机想要近距离观察拍摄载人登火航天飞机发射的群众。 不要太小看华国人凑热闹的决心。 毕竟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载人登火行动,对于国人来说,这绝对是值得留念的一幕。 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 深夜,亮如白昼的航天中心,拿到通行许可的央视转播车已经停在了发射现场的旁边。 对于国家而言,载人登火的意义重大,这不仅是华国航天技术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标志着华国在航天技术领域的又一次飞跃,更是一次向全世界展示实力的机会,自然不同错过。 镜头对准了从跑道旁边走向舷梯的六名宇航员小队,激动的面色涨红的记者小姐姐对着话筒激情澎湃的解说着。 “.现在从跑道旁边走过的是即将登上瀚海号的小队,就是我们即将执行本次载人登火任务的宇航员们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航天飞机的舷梯旁边,徐川院士和常华祥院士两位总负责人正在给他们送行。” “以翟至刚同志为登陆火星小队的队长,刘杨同志为副队长,他们将在一个小时后正式启航,终点目标将是‘扶摇号航天飞机’与‘萤火号火星探测器’此前探测过的火星阿瑞斯平原。” “按照我们之前对星海研究院航天研究所航天基地中的工作人员的采访,我们的宇航员将在茫茫太空中航行四十天,将于八月一日正式登陆火星.” “届时,他们将会在火星的大地上,印上属于我们华夏民族的脚印!而我们的宇航员也将在火星上,为我们带来遥远的祝福!” “.” 就在ctv记者小姐姐的激情解说下, 镜头对面的宽敞跑道上,庞大的瀚海号航天飞机的舷梯口。 徐川和六名即将登机的宇航员敬了个礼,看着这些面容坚毅,眼神有力的宇航员们,他深吸口气,语气端庄开口道。 “我和常老来给诸位英雄送行!载人登火的使命,就交给你们了!” 几名宇航员默契的敬了个礼,坚定有力的回道:“保证完成任务!” 徐川点了点头,道:“我相信你们能做到,也期待你们顺利返航。祖国在这里等你们回来,我也在这里等着给你们庆功!”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遥远的一次深航,你们的脚步将踏上最遥远的土地,为祖国开辟新的疆土。” “祝福你们一路平安!加油!” 领头的翟至刚深吸了口气,沉稳的点了点头,下达指令道。 “登机!” 送别并没有耽搁多少的时间,庞大舷梯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挪动下移开,徐川和常华祥也跟着撤退到了安全的位置,目视着瀚海号缓缓的前往滑行跑道。 盯着不远处的两架航天飞机,常华祥院士忽然感慨了一句: “说起来,前些年的时候,我还真没想过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载人登火的一天。” “这感觉,真的太梦幻了。” 对于一名在航天领域奋斗了几十年的工作者来说,在过去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将祖国的宇航员送上月球。 而遥远在数千万甚至数亿公里之外的火星,那是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 毕竟载人登火和载人登月的难度相差实在太大了。 别说载人登火了,就是送上火星的探测器,全人类加起来都屈指可数。 但今天,他即将亲手将第一批宇航员送上火星,去实现那过去未曾设想的理想。 站在他的身旁,徐川笑了笑,自豪的开口说道:“梦幻的时候以后只会更多,我们现在到所走的每一步的,都是在刷新历史记录。” 这话说的的确没有问题,从第一座月球前哨科研站基地的修建开始,他们就已经完全刷新了米国人留下的世界记录了。 更何况是载人登火呢? 别说是对于华国了,就是对于整个人类文明来说,这都是历史性的一步,也是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常华祥附和的点了点头,脸上浮现出一抹骄傲的笑容,感叹着道:“等这次载人登火任务顺利完成了,我也差不多也该退休了。” 听到这话,徐川有些惊讶的看了过来,诧异的问道:“没听说您老之前说过这事啊。” 常华祥笑了笑,解释道:“要不是你当初向我展示了先进的空天发动机与航天飞机技术,我早就退休了。” “航天飞机是我老师梦想,也是我的梦想。而这几年下来,我所有的梦想都在这里实现了,满足了。” 微微停顿了一下,他脸上带着一丝满足的笑容看向徐川,深深的鞠了一躬开口道:“谢谢你,让我的人生再无遗憾。” 前几年他加入研究院这边的时候,就已经快七十岁了。 对于华科院和工程院,国家的规定是两院院士统一七十岁从工作单位退休。 当然,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经批准后可延长到七十五岁再退休。 不过对于常华祥来说,再等两年也没什么太大的意义。 踏入航天领域的所有梦想,甚至以往都不敢想的都在他手上实现了。 他不仅亲手将一批又一批的宇航员送上了月球,还在月球上修建起来了一座庞大的前哨科研站基地。 如今更是引导了载人登火工程的开展,对于他这样的老航天人来说,这一辈子,已经值了! 再加上如今新一批的航天人也已经茁壮的成长起来了,他觉得自己也是时候放手了。 毕竟对于如今高速发展的华国航天来说,更需要新鲜的血液来支撑它的前行。 徐川连忙伸手扶住这位常院士,笑着道:“您老这我可受不起,要说感谢,应该是我感谢您老才对。下蜀航天基地这几年蓬勃的发展,都是您老的功劳啊。” 虽然说在航天飞机相关的技术上他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航天飞机。 但要说下蜀航天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能够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就成长为全世界航天领域的圣地,更离不开这位常院士。 对方在航天领域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远胜过他。 停顿了片刻,他笑着看向常华祥,开口挽留道:“说起退休这事,我看现在还早,您老现在也正值老当益壮,要不再坐几年?少了您的支持,下蜀航天基地这边的工作怕是会停滞不少啊。” 他之前还真没想过常华祥会选择主动退休。 对于他来说,这位常老院士在航天领域就是他的左膀右臂,将航天领域的工作打理的井井有条的。 少了这位经验丰富航天老人,虽然说上面肯定会安排人接替常华祥院士的位置,但总归是要磨合的,到时候很多事情恐怕都会堆积到他的头上来。 而且不仅仅是工作,还有感情。 毕竟下蜀航天基地的发展,可以说是两人共同撑起来的,几年的时间,早就有了忘年交的情谊。 这位突然和他说自己想退休了,的确让徐川挺头疼的。 常华祥看了过来,开着玩笑道:“怎么,还舍不得我了?” 徐川点了点头,笑道:“还真舍不得您老离开了。” 常华祥哈哈笑了笑,道:“放心吧,我知道你是个怕麻烦的人。离开前,我会帮你将下蜀航天基地这边的事情都处理好的。” “我也老了,精力远不如以前旺盛,而且年轻人更有魄力,总占着位置并不是一件好事,是时候放手了。” 微微顿了顿,他笑着继续道:“现在先不说这个了,就算是退休也不是这一时半会的事。” “走吧,先去我办公室聊聊。” “关于火星的探测,之前扶摇号航天飞机发射上去的探测器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 “你的火星改造计划,可能真的具备一定的基础。” 第九百五十六章 :载人登火会失败? 在瀚海号航天飞机起飞的时候。 另一边,米国,时间差不多正值中午。 许多在公司上班的精英此刻刚好结束了上午的工作,某间餐馆中,正忙碌着解决自己的午餐,正忙碌着解决自己午餐的西蒙斯·阿诺德目光落在了墙壁上挂着的电视上。 正在播放的新闻中,星海研究院·下蜀航天基地正式发射宇航员开展载人登火的消息让他整个人都愣住了。 “载载人登火?” “wtf?” 手中叉子上的食物掉落到了餐盘中,西蒙斯·阿诺德的眼神中满是惊讶诧异。 虽然说早在几个月前星海研究院就正式对外公开了载人登火的计划,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了的。 尤其是对于米国内部的民众来说,nasa宇航局和当局都在尽力的控制着相关的舆论。 毕竟对于米国来说,别的国家抢在他们前面载人登火这种事情会造成极大的舆论风波,甚至是游行抗议。 盯着电视上播放的新闻,西蒙斯·阿诺德连午餐都顾不上吃了,迅速从兜里摸出手机,打开了搜索引擎。 尽管热搜上并没有华国开展载人登火工程相关的消息,但他仍然找到了与这件事相关的讨论。 尤其是其中的一篇针对性的采访新闻,更是引起了不少人的讨论。 【该死!华国人都开始实施载人登火了,我们的nasa到底干什么去了??】 【不可思议,那些华人胆子这么大的吗?要是那可是火星,数千万公里之外的火星!】 【谢特!nasa每年拿着数百亿米金的预算,但却将我们最伟大的航天发展成现在这样,我无法接受!建议严查里面的黑幕,肯定有人从中为自己谋取私利了!】 【狗屎!他们已经在月球上修建基地开始大面积的占据月球,现在他们开始登陆火星了,整个火星很快就会成为他们的菜园的!】 【这一点也不好笑,白屋到底在干什么!】 【不用那么担心,华国人能否顺利登上火星还是个未知数呢,不信可以看n的采访,对象可是航天领域的顶尖教授。】 激烈的讨论中,一条挂着链接的评论引起了西蒙斯·阿诺德的注意。 他顺着链接点了进去,这篇采访报道n有线电视新闻提供的。 对于各大媒体而言,虽然说nasa和当局一直都在控制着舆论,但是早在数个月之前就公开的载人登火计划可瞒不过这些媒体,他们也一直都在追踪这件事。 而在瀚海号航天飞机顺利起飞后n有线电视新闻就在第一时间联系了斯坦福大学的航天教授布雷迪·梅尔。 斯坦福大学的航天工程专业研究领域广泛,包括航空航天计算、联合创新制造、制导与控制等等都非常出名,与nasa宇航局等机构的合作也很紧密。 而这位布雷迪·梅尔教授更是曾在nasa宇航局担任过航天技术顾问,对n来说是一个很棒的采访对象。 “梅尔教授您好,很高兴今天能够采访到您。” 布雷迪·梅尔:“你好。” 并没有浪费时间,在打了招呼后n有线电视新闻的媒体记者直接进入了正题,开口询问道: “我们刚刚收到消息,华国已经正式朝火星发射了两艘航天飞机,搭乘了六名宇航员,开始了载人登陆火星计划,请问这件事梅尔教授您怎么看?” 布雷迪·梅尔思忖了一会后开口回复道:“首先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这两年华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非常迅速。” “他们不仅完成了载人登月,还在月球上建立起来了一个临时的科研基地。这份实力已经超越了全世界绝大部分的国家了。” 布雷迪·梅尔:“抱歉,这个问题我可能没法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 微微停顿了一下,他接着道:“载人航天一直都是一项高风险的事情,尤其是载人登火这种此前从未有过的计划,对于一个国家的航天技术的考验更是要求极高。” “举个例子,我们米国在上个世纪进行全球首次载人登月的时候,为此特意组织实施的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即阿波罗计划。” “在最终将宇航员送上月球前,我们进行了多次无人登月探测,获取到了大量的登月数据后,才最终成功将宇航员送上月球的。” “而目前据我所知,在这方面,华国仅仅进行了一次无人登火探测任务而已。” 听到这番话n有线电视新闻的媒体记者眼睛一亮,快速的问道:“您的意思是华国这一次的载人登火行动会失败?” “咳~,我可没有说过这句话。”布雷迪·梅尔轻咳了一下,接着道:“的载人登火是否会成功,不是你我能够决定的。” “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将宇航员安全的送到火星后,再安全的接回来。只有宇航员再度脚踏实地的站在地球上以后,才能称之为成功的行动。” “至于华国能否做到,就要看他们的前期准备工作和相关的航天技术了。” 虽然说反驳了媒体记者的说法,但他也没有将话说得太死,而是给出了一个相当暧昧的回答。 华国能否做到载人登火,还要看他们前期的准备工作和航天技术。而在这一点上,他此前就点明了星海研究院只进行了一次无人登火的行动。 相对比米国在上个世纪进行的载人登月阿波罗计划来说,这一次载人登火的前期准备无疑是相当少的。 而坐在沙发对面n有线电视新闻的媒体记者很显然捕捉到了这个‘要素’,眼睛一亮,脸上带上了笑容。 这次采访的重点信息,有了! 对于这个炎热的夏天来说,要说最火爆的事情莫过于星海研究院·下蜀航天基地在六月二十一号发射上天的两架航天飞机了。 不管是否了解航天,几乎半个华国都在为瀚海号的升空而欢欣雀跃着。 载人登火! 这一个在五年前都还遥远无比的词语,今天就已经走到了所有人眼前,见证一道史诗的丰碑。 而正当国人在为载人登火高兴的时候,从国外传递回来的一篇新闻报道,却是给不少还在兴奋头上的人浇了一盆冷水。 《华国的载人登火工程过于急促,可能具备极大的失败风险!》 在报道中,他们认为星海研究院在仅仅进行了一次无人探测火星的前提下,就急匆匆的上马载人登火是一种‘抢时间’的冒险行为。 与此同时,报告中还引用了米国第一次探月的阿波罗计划,前后进行了近十次无人探月与准备工作,最大程度确保了阿波罗11号载人登月宇航员的安全。 而瀚海号航天飞机载人登火的行动,风险极大,有可能会在茫茫宇宙中葬送六位宇航员的生命。 不得不说,这种经过了艺术加工的新闻报道,一经传递回国,在有心人的铺垫下很快就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前一秒国人都还在为载人登火抢在米国佬之前而高兴开心,后一秒就在为上天执行任务的六位宇航员担忧了起来。 【mmp!米国佬的心思可真是歹毒!咱们家的航天飞机才前往火星执行载人登火计划,他们就诅咒我们失败!】 【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笑死!】 【人家这也算是好心提醒吧?说得并没有什么问题,我觉得在载人登火前的确应该执行更多的无人探火行动,确保宇航员安全才行。】 【咋,你比航天专家院士还要懂?比川神还牛逼?你行你怎么不上?】 【他哪有资格上啊,笑垃!也就在网上跪舔它米爹了。】 【话说回来,抛开米国佬的不怀好意,站在宇航员的安全角度来考虑,一次无人探火行动的确不太够啊,多来两次再进行载人登火也可以啊。】 【要说安全,之前它爹载人重返月球失败,还是我们去救援的忘的可真快,就现在的老米,有啥资格在航天领域和我们指指点点的?】 【.】 相关的话题很快被顶上了热搜。 也得亏这会徐川正在常华祥院士的办公室中看着扶摇号探测火星的数据,玩不了手机,刷不了围脖,否则肯定会忍不住笑出声来。 失败? 怎么可能! 就空天引擎+小型聚变堆的组合,就意味着他们有绝对的能力在太阳系内遨游几乎不会出现任何的问题! 能源储备+物资储备+紧急时刻的太阳能板应急等方案在每一架航天飞机上都有。 而且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是执行任务的瀚海号出现了什么意外的情况,也还有另一架备用的一代机可以使用。 除此之外,前几个月探测火星的扶摇号航天飞机现在还停留在火星轨道上没有返回呢。 再加上如果有需要,他们还可以随时调动超过一只手数量的航天飞机进行各种救援。 怎么都不可能去拿宇航员的生命安全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