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维新》 第一章 朱慈烺的梦想 又是一轮满月,在紫禁城上空的夜幕高悬,清辉已冷,皇城里寂静无声,只是偶然会有打更或者巡夜的守卫走动。 东华门内的端本宫,烛火却还是通明。少年朱慈烺睡不着觉,穿一身白色丝绸睡衣,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寝宫的朱门外,抬头望明月。 这端本宫,原叫端敬殿,朱慈烺入居后,便更名了。此时,月色正浓,清辉漫撒,殿顶上走兽的形态清晰可见。月光下的宫殿,美轮美奂,朱慈烺的额头却还挂着豆大的汗珠,他被一场可怕的噩梦惊醒。 在梦里,朱慈烺骑着一匹白色的马,来到了山海关,遇到了一位扎马尾辫、穿白裙子的女孩,然后跟她回家了。在她的家里,他无意间看到了一本《明史》,明朝很多事情,从太祖朱元璋开国,到永乐登基,都记载在案。最让朱慈烺震惊的,是书末尾的《明史·崇祯本纪》,上面白纸黑字写道:“乙巳,贼犯京师,京营兵溃。丙午,日晡,外城陷。是夕,皇后周氏崩。丁未,昧爽,内城陷。帝崩於万岁山……明亡。” 朱慈烺从小在宫中诵习经籍,还喜欢天文历法,知晓丁未为干支之一,掐指一算,明亡于崇祯十七年农历三月十九日,离现在时间已经不足一年。看到这些文字,朱慈烺如五雷轰顶,实在想不通,大明开国已经二百多年,明成祖五次北征、戚继光抗倭、万历抗日援朝、南部海战胜利,都证明了明朝强大的军事实力。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怎么说亡就亡了? 要说皇帝,朱慈烺的父亲崇祯绝对不是昏君,兢兢业业,每天勤于政事,不到三十岁头发就花白了。别说不近女色,就连他的母亲周皇后那里都很少去。想一想,他的曾祖父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大明的江山都好好的。他的伯父天启皇帝,专心木匠生活,政事都交给魏忠贤,大明朝好好的,但到了他的父亲崇祯手里,怎么就亡了? “不行,绝对不能让大明就这么亡国了,绝对不能让满清入主中原,祸害大明百姓!”朱慈烺叹了一口气,用袖子擦拭了一下额头的汗珠,心想。 朱慈烺中等个子,体形有点偏胖,皮肤白皙,五官还算秀气,长期以来的训练,让他站得很直,一举一动颇有一些皇族的威仪。但擦拭完头上的汗珠,朱慈烺从怀里摸出了那本《明史》,确认了自己不是做梦。 “爱真的能让人跨越时空吗?”朱慈烺只觉得脑袋很痛,很沉重,他很想大声喊叫。这一个多月来,他经历了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说出来也没人会相信他。如果这真的只是梦一场,该有多好,虽然那位姑娘的音容笑貌,还犹在眼前,但大明即将亡国的消息,让他回到了现实,回到了紫禁城。 这个世界,只有神,能预知未来,但现在的朱慈烺可以,他已经不是从前那个懦弱无知的朱慈烺了。 只不过,朱慈烺还只是大明一个无关紧要的人。他虽然贵为大明的太子,但是,他在封闭的东宫长大,连身边的宫女,都是六十以上的女婢,这是崇祯皇帝故意为他选的,怕他品行不端。 而且,皇宫中的法度也很严格,宫禁礼重,太子朱慈郎出阁后,本来非上命不得朝后。不过,一日,崇祯皇帝坐偏殿,太子以出阁固,来请朝,适案上有急奏,河南寇以某月日破某城。崇祯皇帝这才叹曰:“儿见母有几,而关我耶?今后竟入朝,勿问也。” 此时的朱慈烺,就是一位货真价实的废材。父皇从来没让他独立处理过政务,他并不擅长勾心斗角的权谋。现在,朱慈烺只想平平安安地和母亲、弟弟、妹妹在一起,享受家人的亲情和天伦之乐。 这要求,过分吗?这个世界,谁没有家人?谁没有亲人呢? 但是,朱慈烺知道,很快他就会家破人亡,连自己也莫名其妙消失在吴三桂的军营里,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无痕迹。 但是,他现在能做一些什么呢? 改变辽东局势?松锦一战,洪承畴率领的十三万援军败得一塌糊涂,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洪承畴自己倒好,做了汉奸,依然是高官厚禄。但是,明朝在辽东的宁锦防线完全崩溃,在辽东的最后防线仅剩下山海关的吴三桂部,孤守宁远城。 改变朝廷局势?崇祯皇帝的脾气一向不怎么好,如今崇祯朝里的文武百官,出了一群宦官,哪一个堪重用?有一些文韬武略的人,都被他的父亲杀得差不多了。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袁崇焕,蓟辽总督刘策,漕运总督杨一鹏,督师熊文灿,陕西三边总督郑崇俭………该杀不该杀的都杀了。 大梦初醒,眼前却似乎无路可走,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朱慈烺看了一眼皇城大殿内高照的红烛,火焰随风摇摆,好像随时都有可能灭掉,就像这风里雨里飘摇的大明王朝。他心里一阵紧张,就去坤宁宫找母亲周皇后。 朱慈烺的母亲周皇后,天生丽质,皮肤如玉,从崇祯是信王时就跟着他了,多年后被立为皇后。朱慈烺是周皇后的长子,在一岁时就被立为太子,在一群老宫女和太监身边长大,没有什么心机,遇到事情总喜欢找母亲周皇后商量。 内侍太监高起潜,也就是吴三桂的义父,是伺候太子朱慈烺的,他见太子出宫,便带着东宫的两位小太监紧跟着朱慈烺的后面。两个小太监他们身穿红色蟒衣,头上戴三山帽,脚下粉底皂靴,旁人一看便知道是级别不高的太监。 周皇后见了朱慈烺,却并不高兴,训斥他道:“身为太子,怎么穿这等衣冠出宫,成何体统?” “母后,儿臣知错了,孩儿是有急事找您。”朱慈烺看了周皇后一眼,虽然是见儿子,她头戴龙凤珠翠冠,一身红罗长裙,一举一动都符合母仪天下的端庄,道。 说完,朱慈烺发现,皇后的身后,还站着两位小公主,一位是长平公主,气度高雅,神态天真,双颊晕红,肤色白腻,双眼晶亮。另一位是昭仁公主,年纪虽幼,却也是容色清丽。他上前抚摸了一下两位妹妹的头,说:“你们也还没有睡觉呢?” “嗯,太子哥哥,父皇忙于政务,已经多日没来陪母后,我们陪着母亲。”长平公主回答道。 周皇后命宫女给朱慈烺拿来了一件天青色对襟小袄,还有藕色裤子,还有一顶元青色的羊绒鞑帽,上面饰东珠,亲自上前帮他穿上,吐语如珠,关切地嘱咐他道:“吾儿,你将来可是大明的皇帝,现在的一言一行,都要得体。” 朱慈烺整理好衣冠,望了望皇后寝宫的横梁,面色有点苍白。他已经知道,李自成农民军打进京城时,皇后周氏奉召在坤宁宫自缢身亡。但是,当朱慈烺的手被周皇后温暖柔软的玉手紧握着的时候,他知道,这种温暖,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是一种奢望。 大明要亡了,这是为什么?天灾?人祸? 不管怎样,朱慈烺不想自己的母亲自尽。其他妃子朱慈烺可以不管,但周皇后,是他的母亲,母子的感情是极好的。本来朱慈烺已经到了要大婚的年纪,本来周皇后都着手为朱慈烺物色太子妃的人选,但是崇祯皇帝以寇急,暂缓选妃之举 “母后,您能否去劝劝父皇,让我们去南京。”朱慈烺说。 “皇儿,你又不是不知道,你的父皇,一向不让本宫插嘴政事的。”周皇后说。 “可是,贼寇万一杀到京城怎么办……”朱慈烺说。他知道,此次李自成的大顺军已经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不久就要挥师北伐。 “皇儿,你可别胡说。这话,要是让你父皇听见了,是要杀头的。”周皇后赶忙阻止儿子说下去。 朱慈烺沉默了,他知道周皇后不是吓唬他的,那些敢在朝堂上劝说崇祯皇帝迁都南京的人,都被杀了!尽管南京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的龙兴之地,南京城大而坚固,拥有完整的中央机构,士商云集,有明以来一直是整个南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是现在谁也不敢和崇祯提这个建议。 “改变不了这个世界,就先改变自己!”朱慈烺想到这里,就离开了坤宁宫。 朱慈烺知道,大明维新,靠他的父亲崇祯皇帝是不行的,只有靠他了,虽然任重而道远,他需要一个人安静下来,好好想一想,怎么样挽救风雨飘摇中的大明朝。 现在,朱慈烺的梦想,只有一个:“我要这大明,恢复盛世!我要这大明的铁骑,重新夺回辽东,将满清赶到西伯利亚;我要这大明,再次扬帆南洋,雄霸世界。” 倘若能如此,即便前面是万丈深渊,即便是粉身碎骨,朱慈烺也将勇敢跳下去。 第二章 两位帮手 为了温柔贤德的母亲,为了两位可爱的妹妹,为了弟弟和父亲,为了大明的黎民百姓,尽管当时已经是1643年的晚春,朱慈烺还是决定振作起来,做一些准备,挽救大明,维新大明。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明内忧外患,这艘大船已经尾大不掉,千疮百孔,他需要认清现实,找到大明亡国的原因,对症下药。 夜深了,朱慈烺却毫无睡意,一个人在床上仔细翻阅《明史》,认清了现实——自崇祯即位以后,北方就天灾人祸不断,大旱、大水、大蝗、大乱,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尤其是陕西,崇祯元年,全陕西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现在所谓的大顺贼寇,实际上就是失业的驿站兵士李自成带领的饥饿农民。更可怕的是,现在天津和京师还爆发了“疙瘩病”,也就是书上记载的鼠疫,死亡者很多。 当然,朱慈烺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天灾人祸导致的流民揭竿而起,只是大明亡国的部分原因。土地不断被兼并集中在不纳租税和不服徭役的勋贵官僚手中,导致了税源的枯竭,国库空虚,朝廷内部的党争导致朝纲崩坏,满清的入侵……通过研读明史,朱慈烺找到了明亡的一些重要原因,心里渐渐有了复兴大明的计划。当务之急,他要以太子的身份,找一些帮手。 不过,为了验证史书中说的是否属实,朱慈烺藏好《明史》,把东厂提督太监高起潜叫了进来,问道:“高公公,听闻现在京城里闹瘟疫,死了很多人,此事当真?” 高起潜已经年过五旬,个头中上,体态微胖。他面透红光,他在宦官中以懂得军事著称,对朝廷忠心耿耿,受到崇祯的重用,虽然屡战屡败,还害死了大明督师卢象升,但是也没有影响他的前途,被派到东宫伺候太子朱慈烺。朱慈烺知道,高起潜和曹化淳,王德化等深受崇祯器重的太监一样,都没啥文化、更没有追求,只知道捞钱、捞权,遇到大事会误国,但对现在的自己来说,他还是忠心的,也熟悉官场的各种人情世故,有一定的实权,还是吴三桂的义父,是个可用之人。 高潜起果然对太子朱慈烺很是很恭敬,回答道:“老奴也听说了,是大疙瘩瘟,城北有些地方死亡枕藉,十室九空。前段时间,有人说京城里有白衣鬼勾魂,一到晚上,老百姓就整夜敲击铜铁器驱鬼,声音大得宫里都听得见。宫里头有些人也没能幸免,开始每死一人,皇上还会发四千钱抚恤。后来死的人多了,内孥缺银,连这四千抚恤钱也不发了。” “大疙瘩瘟?”朱慈烺一听,面色忧虑,心里却有了底,原来史书上记载的东西是真的,看来复兴大明,自己要把这些天灾因素考虑在内。 “太子殿下,你问这个干什么?”高潜起长期在崇祯皇帝身边,是察言观色的高手,见朱慈烺的神色不对,道:“夜深了,您该歇息了。” “没…没什么。”朱慈烺岔开了话题,想起一件事,道:“对了,高公公,听说你曾经督师辽东,还做了吴三桂的义父?你觉得吴三桂这个人怎么样?” “回太子的话,那都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不过,老奴的义子吴三桂,倒是‘勇冠三军、孝闻九边’。”高潜起回答说。 朱慈烺就是未来的皇帝,主动问起吴三桂的为人,虽然高潜起觉得奇怪,但是他觉得有必要给朱慈烺好好讲一讲他的这个义子。这些年,逢年过节,吴三桂也没少给他送辽东的人参和银子。 高潜起给朱慈烺讲了一个吴三桂青年时代救父的故事: “那还是1629年冬,满清鞑子绕道内蒙,直趋北京。崇祯皇帝误中皇太极的反间计,将辽东主将袁崇焕逮捕入狱。当年,袁崇焕被崇祯皇帝逮捕下狱的时候,袁崇焕的身边,就只带了祖大寿和吴三桂这两员关外大将,还有一名是帮他背尚方宝剑的贴身卫士。 袁崇焕被捕之后,祖大寿偕同吴三桂率辽东大军跑回宁远,崇祯皇帝派使者到山海关才追上祖大寿他们,宣称只袁崇焕一人有罪。如此,祖大寿和吴三桂才返回阵地,打算截击后金兵,这时已到了1630年春了。 话说这一天,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带领数百人外出侦察敌情,忽然与上万名后金的八旗军队相遇,被团团围住。祖大寿看见后金的八旗军人多势众,不敢派兵出城救援! 吴三桂眼看父亲被困,万分焦急,于是大胆向祖大寿请战。祖大寿不允,吴三桂便带着二十来个家丁,偷偷的溜出城去! 出城之后,吴三桂提刀上马,亲自居中,左右各置家将一人,其余十八骑分作两翼,勇敢地冲入包围圈,并且拈弓一箭,射中一八旗军队的将领,那位将官立即从马上跌落下来! 吴三桂想要把他的首级割下来立功,于是从马上弯下腰去,不料那个将官忽然跳起,用短刀一下子就刺中了吴三桂的鼻梁!此时的吴三桂,哪里顾得上面部的鲜血呀,说时迟,那时快,手起刀落,将那个满清将官的首级砍了下来!接着,他与父亲吴襄兵合一处,迅速率众突围! 这些八旗兵群龙无首,错误分析了形势,认为明军是诱敌深入,没有及时追击,于是吴三桂就将其父亲一帮人,救回了宁远城中。” 朱慈烺知道,此时的吴三桂也深受崇祯皇帝倚重,而他手下数万的关宁铁骑,是大明唯一战斗力还不错的正规边军了。吴三桂要是不投降满清,打开山海关,明末的历史或许就可以重写。在明亡之前,身为辽东总兵的吴三桂,确是大明一位忠君爱国、抗击满清的道德模范,也许可以成为自己的帮手,想到这里,朱慈烺装作很欣赏吴三桂的样子,说了几句赞赏的话。 高潜起也很是高兴,又夸了吴三桂几句。朱慈烺见火候差不多了,便让高潜起到吴三桂的辽东的关宁铁骑中挑选两位骁勇善战的人,“最好是忠烈之后”。 “老奴不明白,太子殿下怎么忽然对军事感兴趣了?”高潜起道。 “本宫不是对军事感兴趣,本宫是对打猎有兴趣。”朱慈烺还不想让人知道他的计划,推说道。 高潜起办事还是比较靠谱的,不几日,便给朱慈烺带来了两位好帮手。 朱慈烺一看,他们一个身高九尺,皮肤黝黑,髯须浓密;一个身高腿长,面甚白皙,但进宫后仍然谈吐自若,他们挺身站在高潜起身边,一眼就能看出将门虎子的风范。 “黑大个的叫满黑龙,是猛将满桂的儿子,天生膂力过人,随身的练功刀一百零二斤,比三国名将关公的青龙偃月刀还重二十斤,有万夫不当之勇;白面书生是猛将何可刚的儿子何白志,熟读兵书,长于射箭。他们都是大明辽东总兵吴三桂手下优秀的青年将领,忠烈之后。”高潜起道。 “好!”听完介绍,朱慈烺很是高兴,决定现场测试一下。 东宫的偏殿左右两侧有一对石狮子,雕刻得异常壮丽,而且逼真:头披卷毛,张嘴扬颈,四爪强劲有力,神态盛气凌人。朱慈烺让满黑龙上前举起一头狮子。 没想到满黑龙上前,大喝一声,左手抓起狮子的基座,很轻松地举过头顶,走到另一头石狮子面前,右手抓起,也举了起来。 “黑龙真是猛将,猛张飞也不过如此!”朱慈烺笑道。 对何白志的测试,是命人在百步之外的槐树枝头,用细若悬丝的红线挂了数十枚铜钱。 何白志神态自若,搭弓射箭,只听“嗖嗖嗖”声响,一支支劲箭,不断飞去远方,竟然十有八九射中方孔! 太子朱慈烺对两位年轻将领十分满意,十分客气,他们受宠若惊。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年纪和朱慈烺也差不了多少,三人意气相投,不久便在东宫里形影不离。 朱慈烺读《明史》,知道忠于大明的势力,此时还是很多的。比如明亡后,自杀官员有户部尚书倪元璐、工部尚书范景文、左都御史李邦华、左副都御史施邦曜、大理寺卿凌义渠、太常寺卿吴麟征、左中允刘理顺、刑部右侍郎孟兆祥等,驸马都尉巩永固全家自杀,太监自杀者以百计,战死在千人以上。宫女自杀者三百余人。绅生生员等七百多家举家自杀。 这些自杀的大臣和生员,朱慈烺觉得都是大明大大的忠臣,可以用之。只要团结那些忠于大明的人,形成自己的势力,改变历史,也不是不可能。毕竟,事在人为!还没有努力过,没有尽人事,他是不会放弃的。 更何况,朱慈烺有别人没有过的优势——《明史》在手,天下我有! 朱慈烺决定,第一步,先和满黑龙、何白志一起把东宫的两千侍卫打造成一支虎狼之师! 第三章 重用汤若望 朱慈烺到现代的一个多月,学习了很多新的东西,思想也变化了很多。他准备和满黑龙、何白志一起,从东宫的三千侍卫从中选出了三百人,想训练一支虎狼之师。 但训练场地是个问题,虽然当时皇太极正率军绕道蒙古逼近京师,崇祯皇帝疲于应付,无暇顾及朱慈烺,但是在东宫里训练虎贲之士,也太过于张扬了。 朱慈烺后来找到了一处好地方,那里距离京城不是很远,是一座废弃的火炮厂,早在崇祯年间就建立了,汤若望和孙元化都在这火炮厂里工作过,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废弃了。 朱慈烺派人将废弃的火炮厂重新设计了一个类似于回字形的四合院建筑,里头三重都可派人防守,还有角楼,让满黑龙的派人日夜盯梢,防止闲杂人等靠近,尤其是满清的细作,只要是后金的人,抓住了就地正法。 在炮厂里头建了屋舍,这里就像是城堡,北靠一处湖泊,地势较高,想要上去,必须经过关卡,派人守住了关卡,就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在废弃的火炮厂里,朱慈烺还招来了一批有实际技能的工匠,这些人有一些从前是石匠、木匠、铁匠等,这样的人手足有上千人,懂医术的人也有几个,防止这里爆发瘟疫。 大明的户籍制度,是一大发明,似乎到了崇祯末年还管用——明太祖朱元璋定下了皇册户籍制度,将天下的户籍大致分为三种,即军户、民户、匠户,匠户在户籍上自成一类,必须在官府的手工业局、院中服役,从事营造、纺织、炼铁、军器、工艺品等各种手工业生产,由各局、院和有关机构直接管理。不允许他们随意脱籍,必须世代相袭,承当指定的工役。如果不肯入局﹑院服役,就要痛行断罪。 匠户们往往都有一些特长,只是被编成匠户之后,不但受官吏管束,甚至可以随即殴打、定罪,每日辛苦劳作,所得连饱饭都吃不上,若是上官狠辣一些的,甚至要靠典卖子女来维持生计。活不下去,也只能逃,可惜他们一跑,立即发现自己无处可去,自动沦为了没有籍贯的“贱民”,根本就无处容身,朱慈烺找回了上千这样的人,给他们好吃好喝,他们感激涕零,干活也不偷懒。 这些人在炮厂里搭起了许多简易的棚子,直接在地上打了木桩,架起了房梁,再堆砌茅草,比现在工地里的民工住的还要差。 倒是朱慈烺隔三差五总会派人用马车运送大米来,这米极为精细,绝没有掺杂沙子,每日三顿,早上稀粥,中晚都是干饭管饱,还有菜汤。饿过肚子的人才会知道吃饱饭的幸福来之不易,这些人的各种疑虑逐渐打消,或许对他们的大多数人来说,这辈子最舒服的日子,恐怕就是在这火炮厂里了。 这些工匠队朱慈烺是真心感激,舍得给饭,也没有让人拿着皮鞭吓唬他们。工匠里头还有七八个读过书的,朱慈烺让他们做了工头,让他们传递一下文书,其余几个,就让他们教一教青壮匠人读书写字。 在京郊废弃的火炮厂里,朱慈烺建立了一个秘密的军事基地,训练新兵,还想更新明军落后的装备,这需要更专业的人才,还有更多的钱财。 对于专业人才,朱慈烺想到了孙元化的传教士朋友汤若望。 孙元化是个人才,遭原内阁首辅温体仁等人的诬陷,被冤杀于崇祯五年,即1632年。那一年的一个深夜,北平的雪下个不停,一位老外化装成送炭工人,买通了看守,走进了大明北镇抚司阴森晦暗的监狱。他就是孙元化的朋友,曾和他一起在京城炮厂制造过西洋火炮的传教士汤若望。 孙元化生前加入了天主教,汤若望给孙元化做了最后的弥撒。在这最后时刻,孙元化竟然请汤若望转告三个儿子,不要因为他被冤杀而抱怨朝廷,不要当官,把他的遗作整理出来传于后人。 孙元化的三个儿子孙和鼎、孙和斗、孙和京照办了。在孙元化死后,他的遗体被儿子和部下迎葬于嘉定南门外的荒圩中,坟前立有一方石碑,上书“佥都御史孙元化墓”。此后,孙元化的三个儿子来到京城,把全部精力投入在整理父亲的遗作上。朝廷多次邀请他们出来做官,都被拒绝。他们十数年如一日,潜心整理父亲的文稿,编成《水一方人集》,自己也不知不觉间变成了西洋火炮专家。 孙元化的三个儿子进京后,就住在汤若望的教堂里。汤若望是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神父、学者。1630年,也即崇祯三年,他由礼部尚书徐光启疏荐,回京供职于钦天监,译著历书,推步天文,制作仪器。同时,利用向太监讲解天文的机会,在宫中传播天主教,受洗入教的有御马监太监庞天寿等。汤若望在历局期间,还同中国学者合作翻译了德国矿冶学家阿格里科拉撰写的论述欧洲开采、冶金技术的巨著“矿冶全书”,中译本定名为“坤舆格致”。 崇祯七年,汤若望协助徐光启、李天经编成《崇祯历书》一百三十七卷,又受明廷之命以西法督造战炮,并口述有关大炮冶铸、制造、保管、运输、演放以及火药配制、炮弹制造等原理和技术,由焦勗整理成《火攻挈要》二卷和《火攻秘要》一卷,为当时介绍西洋火枪技术的权威著作。之后,汤奉旨设厂铸炮,两年中铸造大炮二十门。 汤若望不仅是一位西洋火器专家,还是一位复合型的人才。朱慈烺就带人去拜访汤若望,答应将宣武门内原天主堂扩大送给了他,此处成为了汤若望等神父的日常起居地,并且答应将来给孙元化平反。 朱慈烺对明末的传教士,是怀有好感的,这时的明朝,其实并不闭关锁国,本身已经开始意识到洋人的智慧。而且大明朝的科技也比很多人想象的还要发达,李时珍《本草纲目》,朱载堉《律学新说》、潘季驯《河防一览》,程大位《算法统宗》,屠本畯《闽中海错疏》,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吴有性《瘟疫论》,很多经世致用的书籍都已经面世,只是当时的读书人,大多以东林党那种满嘴仁义道德的腐儒为主。 朱慈烺诚心诚意将汤若望和孙元化三个儿子那样的科学人才笼络到自己的麾下,尤其是西洋的传教士。明末来华的传教士,大都是当时西方的饱学之士,在科学上有着较高的造诣,以宣传西方的科学文明作为传教的重要手段。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法国传教士金尼阁于1620年携入的7000部书,这些书中包括哲学类、神学类、教义类及其他名着外,余所搜医学、法学、音乐类书,亦复甚多。传教士们一面编译出版,一面还与中国学者合作,直接用中文进行着述,向中国传播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西方的先进火器技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传入中国的,可惜因为战乱和天灾,崇祯皇帝并没有来得及好好利用。 朱慈烺知道,明朝是不排斥西学的,到崇祯九年,明朝官员士大夫入天主教者有一等大员14人,进士10人,举人11人,生员300人。崇祯十三年,明朝宫廷内及皇族宗室奉洗入教者有后妃3人,宫女50人,宦官40余人,皇族140余人。全国范围内入教的到明末估计可达四、五万人。可见,明末朝野上下已有相当浓厚的崇尚西学、西教的气氛。排斥西学,是满清闭关锁国的种下的毒瘤,至今余毒未了。这些饱学之士,也是可以加以任用的。 汤若望也知道,要想在中国传教成功,必须结交中国的权贵,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并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的礼仪习俗,而“最善之法莫若以学术收揽人心”,他对朱慈烺的到来抱有极大的善意——明朝在这时候绝对是一个泱泱大国,人口过亿,教徒发展潜力巨大。如果能结交明朝太子,以后必然会对他的传教事业大有好处,于是答应为朱慈烺办事。 朱慈烺还答应将来为孙元化平反,由其长子孙和鼎继承官位。孙和鼎俯首在地,痛哭流涕,说:“若能等到这一天,家父在天之灵,可安息了。多谢太子殿下。不过,家父有遗言,孙家子孙不得为官。” “没有让你做官,你们以后就帮我做事吧,聘请你们当火炮厂的西洋火器顾问。火炮厂是将你们父亲的学问发扬光大的好地方,将来,我们要为你们的父亲报仇,我们共同的敌人是满清鞑子,要他们血债血偿。”朱慈烺说。 “家父生前教导我们忠于大明。要是能为大明驱除鞑虏,孙家后人死而后已。”孙和鼎慨然道。 “好,有你们这些忠义之人相助,大明必胜!”朱慈烺道,他准备重建大明的火炮厂,研制一些新武器,虽然这要花费不少银子,但是朱慈烺对于怎么搞到钱,已经胸有成竹。 第四章 炼出钢铁 朱慈烺将汤若望和孙和鼎等人带到了火炮厂,突然想起一件事,问汤若望道:“根据朝廷兵部的记载,当年你们在京城炮厂造了二十门火炮,为何没有下文了?” “生铁,太子殿下懂么。因为你们的生铁不好,容易炸膛,成本太高了。”汤若望用生硬的中国话回答朱慈烺。 “略懂。哦,原来大明火炮不行,是这个原因。你有办法改进么?”朱慈烺点点头,问汤若望。 朱慈烺在现代的一个月,学习了一点科学知识,钢铁是近代工业之母,武器离不了,一旦生铁质量过关,这时代各种有趣的创新和发明其实都可以应用。比如想要制出近现代的弓弩出来,首要就是炼出更好的铁,弄出更好的木料。还有西洋火炮,其实明末近代意义的火炮已经成熟,可问题在于,由于炮身的铸铁工艺技术不过关,不但精度极差,射程也不如意,时不时还炸膛,有是还不如满清铁骑的射箭好用。而且明末火炮虽然有了应用,但是真正大规模的应用却没有真正铺展开。其中最大的难题,也就在于此。 汤若望道:“这些年欧洲的炼铁技术进步很快。改进的方法是有的,太子殿下,您得给我一些匠人和时间。” 朱慈烺笑答:“这个没有问题。” 于是,朱慈烺派满黑龙招来匠人们,对汤若望说:“这些工匠,现在都能干活,比如铁匠,先前派人让他们搭建了高炉炼铁,让他们做了一些简单的铁器,他们现在制的东西或许我们用不上,可该做的还要做,不但要做,还要不断提高,改进工艺,三个臭皮匠就是一个诸葛亮,一步步让他们制更加复杂的东西,这样等到将来的时候,你们肯定需要一些特别的铁器,到时都可交给他们完成。这些人,以后就都归你管了,你好生对待他们。” ”这些人,看起来很能干,比二十年前的人好多了。“汤若望说。 ”那当然,这些人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朱慈烺说。 朱慈烺带着汤若望等人到了高炉设置的地点,那是不远处一处河流,当地人称这河为拒马河,名字很好懂,就是说河很宽,马儿过去不。这高炉,足有三丈,是工匠们根据朱慈烺的要求堆砌而成,这炉子极大,在半腰时,又让人沿着炉壁堆砌了石屋,屋里已堆了不少的焦煤。 火炮厂的高炉与寻常造作局的高炉不同,一方面是增加了长度,另一方面炉壁也加宽了不少,这种高炉已经颇有些近代高炉的雏形了,炉底四周和上部为碳砖,下部为粘土砖;整个炉子足足有四人高,半个屋子大,下方有一个进风口,值得一提的,则是木匠们做出来的鼓风机。 汤若望一看,大喜过望。他仔细研究了半天,这鼓风机和高炉一样,同样巨大,采取的是水排动力,即选择湍急的河流的岸边架起木架,在木架上直立一个转轴,上下两端各安装一个大型水轮,在下水轮的轮轴四周装有叶板,承受水流,是把水力转变为机械转动的装置;在上卧轮的前面装一鼓形的小轮,与上卧轮用“弦索”相联;在鼓形小轮的顶端安装一个曲柄,曲柄上再安装一个可以摆动的连杆,连杆的另一端与鼓风箱相连。这样,当水流冲击下卧轮时,就会带动上卧轮旋转。使得和它相连的连杆运动,连杆往复运动,使排扇一启一闭,进行鼓风。 过了一些日子,汤若望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灵感,在鼓风箱进行了某些改进,采取的是双向鼓风,里头的活塞也想办法充实。风力更大。利用水利鼓风,不但解决了人力紧张的问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效率。 对高炉改造得差不多了,那天,汤若望请朱慈烺他们来参观。一切准备就绪,他自信满满地命令道:“开火!“ 不一会,排水的风轮与鼓风箱已经连接在了一起,高炉中的焦煤也已经引燃。鼓风机在水流的带动下,开始咔咔随着曲柄运动起来。 水流湍急,鼓风机的出风也是连绵不绝,而且风力极大,出风的箱口正对高炉的风口。顿时,原本只是冒着黑烟并没有完全燃烧的焦煤迅速开始啪啪作响,炉子里的焦煤立即燃烧。 说也奇怪,从前在造作局的时候,在官吏的皮鞭之下,这些工匠做事都只是应付,有一日没一日的混日子,这铁炼的如何,和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反正只要完成了数量,质量如何,官吏不会管,他们更懒得计较。得过且过,若是真要形容,那么他们从前的生活状态就是如此。而现在,他们的心境有些不同了,一方面是太子让人家好饭好菜地供养,又不必动辄打骂,而且还可以接家眷来,照样也是白米饭供养,不只如此,有儿女,朱慈烺还让人教授读书。他们的工作状态完全不一样了。 不一会,整改后的炉顶上开始冒出烟来,烟雾腾腾,整个炉子里通红一片。 这些场景,看得朱慈烺目瞪口呆,他很兴奋,知道汤若望这是在让人炼制焦炭,只要焦炭练好了,生铁也就可以练成好钢。有了好铁和好钢,大明的火炮质量就可以大大提高,忍不住夸赞汤若望和孙和鼎。 孙和鼎有点想哭,眼前这位大明太子,竟然懂得这么多东西,他心想,要是他的父亲孙元化遇到的是朱慈烺,那该多好。 “取碳。”过了半个时辰,炉内的温度持续升高,孙和鼎命人去取焦炭,拿去炼铁。 孙和鼎一声令下,早有几个铁匠拿出特制的钳子,将滚烫的焦炭取出来,接下来的事情也不小,还需粘结、固化、收缩,这些铁匠们倒是在行,忙活了半个时辰,焦炭的样品便送到了朱慈烺和汤若望、孙和鼎的眼前。 孙和鼎左右看了看,见碳身乌黑,没有什么杂质,便派人递到汤若望的手中,问道:“汤神父,你来看看,这焦炭拿去炼铁,效果会如何?” 汤若望接过焦炭,眼睛都瞪大了。见识过多少焦炭,今日炼出来的焦炭和往日竟是大大不同,色泽乌黑发亮,通体看不到丁点杂色,实在让人叹为观止。他点点头道:“这焦炭已是极品,若是拿来炼铁,铸成炮管,应该不会再炸膛。” 朱慈烺笑道:“两位先生真是奇才,这大明炮厂,以后一切听你和孙顾问指挥,就用这焦炭先炼一炉铁看看,有了这高炉和鼓风机,火候应当不成问题,焦炭也是极品,能不能炼制出好铁,就看诸位了。” 汤若望大喜过望,立刻来了精神,火炮厂的工匠们也打起精神,有人去搬铁矿石来,有人准备好焦炭,有人去清洗炉子,一番忙碌,又是一两个时辰过去。随即大家熟稔的开始生炉,放入铁石,燃起焦炭。 等待之中,炉内的温度开始升高,直到达到了临界点。 紧接着,赤红的铁水自一处槽口流淌出来。 若说铁水,明代的工匠都见过,可是全部融化为铁水,见到的人倒是不多,孙和鼎和汤若望笑了,他们都知道,一旦融为铁水,就意味着大量的杂质从铁中脱离。 孙和鼎道:“铁化作了水,能炼出更好的铁来。” 朱慈烺哈哈大笑,说:”铁炼好了,就叫钢吧!“ “叫钢好,叫钢好!!”孙和鼎拿出随身的笔记本,记录了下来,这是他的习惯。 大明的火炮厂里,竟然把生铁练成了较纯的钢,朱慈烺有点不解,问汤若望:“汤神父,你怎么知道这好铁,哦,不是,是钢的炼法?” 汤若望笑道:“大明以前生铁的质量不行,我观察了一段时间,要么是火候问题,要么就是焦炭的问题。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钢铁的质量自然就高了。” 汤若望跟朱慈烺说,到火炮厂后,他亲自来考察过,年老的铁匠们向他诉苦:“大……大人,小人们该死,几番锻造,虽然改进了不少,可是依旧出不了你要的好铁,火候不足,去除不了杂质,虽然百锻成钢,可是先天不足,很多都废了。” 汤若望便去看了看铁匠们用的风箱,顿时就傻眼了:明末的风箱很古老,是用木头和牛皮制成,炼铁用的还原剂是木炭,也不是焦炭,他一个人静了静之后,就想到了答案:要建高炉通风,升高温度,利用焦炭炼铁。因为焦炭和木炭是有区别的,焦炭火力均匀,而木炭有坚木和松木之分,难以保持平稳火力。 这时的生产条件,实在过于简陋,导致生产出来的生铁含很多杂质,加碳的标准不一,没有专业工具,铁中气泡含量过大,结构强度低,远远达不到应用要求。 经过三天的反复琢磨,对照补锅炉原理,汤若望、孙和鼎和一批老铁匠分析炉高与炉坛、风箱与炉心的比例尺寸,以及火力调控等因素,最后决定:炉高三丈,直径一丈,风箱一丈二尺,每次用八人手扶横杆,往返跑动推拉。风箱的活塞用土粗布和鸡毛按尺寸手工缝制而成。 土高炉的草图出来后,朱慈烺让砌匠用青砖为主料,用当地的灰甲泥,掺少量石灰、细黄土合水拌匀为砌料。炉心用锤反复锤糯,粘贴于炉心周围壁上,使此形成坚硬不易开裂的炉心。风箱多用古樟树、板栗树、元珠树为原料,用四圈铁箍箍紧,避勉漏气通风。 然后,他们反复试验,专攻技术难关,如看火喉大小、风力强弱、燃料添加等,边试验边实践,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改正提高。 土高炉原来用人工送风,一推一拉,强弱不匀,根本达不到炼钢高温,后来就改成了水风车送风。 其实就创新来说,此时的大明并不比西方落后,炼钢早已有了灌钢法和焦炭炼钢法,而这些方法在西方直到工业革命之后才出现。汤若望让这些铁匠们养成一种练了一炉铁之后进行记录的习惯。这一次的火候大致是多少,风力多大,熔炼了多少时间,铁水的色泽,添加的焦炭多少,都需要有经验的老匠记录下来,再根据炼出钢铁的好坏,继续进行修正,以此来提高。 经过十来天的不断尝试,工匠们渐渐掌握了规律,炼出来的钢铁不但在使用焦炭炼铁法大量降低成本以及产量大大提高,而且钢铁的质量大大提高。 听完汤若望、孙和鼎带领匠人们炼钢的故事,朱慈烺不禁竖起了大拇指,说:“你们真是了不起,以后为大明军制造新枪新炮的任务,就交给你和孙顾问。说实话,我对大明火炮厂现在生产的枪炮,一点也满意啊。比如大明产的那些三眼铳,受药不多、放弹不远,打出去不迅不直,且无猛力,装药太紧,还容易颠倒炸裂。火炮就不必说,名字听上去很威风,什么大将军炮、灭虏炮、攻戎炮,实际上火力和威力和西洋红衣大炮几乎存在天壤之别。” 第五章 新式刀枪 有了好钢,朱慈烺想试一试这些钢铁的品质,对汤若望和孙和鼎说:”先打造一批最锋利的长刀吧。“ 满黑龙手下士兵的装备,全是刀刃极利的长刀,长三尺有余,如果换成钢刀,那和满清兵肉搏时会有很大的优势。 朱慈烺要铸造的长刀,当然不是一般的刀,他画出了新的长刀设计图,在唐刀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 孙和鼎一看这长刀的草图,就知道这长刀不寻常,道:”太子殿下,此刀锻造出来不难,但是做模具什么的,需要时间,而且可能我们需要费一点好铁。“ “尽快试试吧,用上等好铁。本太子早就答应过满兄弟,给他锻造一把宝刀。“朱慈烺说。 在一旁保护朱慈烺的满黑龙听到朱慈烺的话,咧嘴笑了,赶紧谢恩。 好在火炮厂设备齐全,不几日,第一把宝刀铸好,孙和鼎马上请朱慈烺带着满黑龙等人验刀。 “太子殿下,你看,这把刀就是了。”孙和鼎派人献上宝刀,此宝刀一拿上来,无论懂刀的还是不懂刀的人,都看得出来,这是一把绝世好刀——只见这把长刀的刀身轻薄,尤其是刀刃,轻薄如纸,却沿着刀锋产生一个斜面,向刀身延伸,使得刀显得更加锋利。从刀面上就可看出,这是用当时最好的钢铁铸造,保养也是极好,以至于可以感受到刀面上的油迹,长刀光滑如镜。 “孙顾问,你辛苦了,要注意身体呀。”朱慈烺看孙和鼎的眼睛通红的,明显是熬夜了。 “为国操劳,孙某不敢懈怠。”孙和鼎忠心不二,道。 满黑龙是懂刀爱刀之人,他一个箭步走上去前去,拿刀在手,他看得出,这种刀与明代常用的雁翎刀不一样,这种钢材可谓前所未有,寒光四溢,他不由侧目看了朱慈烺一眼,朱慈烺此时也盯着这刀,四目相对,朱慈烺朝满黑龙颌首笑了笑:“看你着急的样子,快试试这长刀吧。” 满黑龙哈哈一笑,拿着刀直奔不远的空地,这唐刀如剑,虽是单刃,可是刀身呈笔直,刀身微沉,刀柄颇长,适合紧握,最重要的是,满黑龙拿在手上时,立即有一种舒服的感觉,举重若轻,卧感也极好,握在手里,仿佛长刀与身体都契合在了一起,这刀给人一种挥如臂使的感觉,拿在手里就有一种要挥舞的冲动,他忍不住赞道:“好刀!” ”真是好刀!“然后,满黑龙挥舞了几招满家十八式刀法,又砍又劈,有秋风扫落叶之势,正是:“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钧敌难逃。” 朱慈烺看满黑龙把长刀舞得虎虎生风,心里很高兴,笑着对满黑龙说:“找个人对练实战,让对方用满清最锋利的官刀。” “遵命。”满黑龙握刀于手,此时已经仿佛自己手里拿着的乃是自己朝夕相伴了数年的长刀,吩咐一个统领白喜,拿满清最好的刀来试。 白喜拿来一把满清御用样式的战刀,此刀通长约一米,刀头加阔背斜,刀身平造,刀柄与刀身约三比二,双手握持,破击力强,为步战用刀,为前锋营步兵装备。 “满将军,得罪了!”白喜双手握刀,向前慢慢移动。 “来吧,把你吃奶的劲都使出来!”满黑龙将刀举起来,目光如炬,宛如一条直线的指向对方,顿时杀气腾腾。 “用三分力就够了,别伤了自家的白兄弟!”朱慈烺嘱咐道,然后,他让在场的人都再散开一点,以免误伤。 “知道啦,大哥。”满黑龙习武多年,心里还是有分寸的,双方缠斗在一起,刀影交错。 因为朱慈烺等人都在看着,白喜明知打不过满黑龙,但也是拼尽全力挥刀砍杀。满黑龙则是面不改色,移动脚步,直接挥刀朝对方的长刀劈砍,欲要将对方的刀荡开。 白喜长得也是虎背熊腰,他卯足了气力,所挥洒出来的力道何止百斤,满黑龙则按照朱慈烺的吩咐,只使出了三分力道,此时,双刀相撞,火星四溅,在场人的嗓子都提到了嗓子眼里。 “锵~铛”一声,两柄刀狠狠撞击,满黑龙发现手中的刀竟然并没有阻住,反而凭借着惯性继续向前横扫,差一点刀子就砍到了白喜的胳膊。 满黑龙暗自庆幸自己没有使出全力,否则白喜的整条胳膊就全会被清刀一样被砍断了。 “断了……居然斩断……”这怎么可能……锋利的清刀竟然断了,中国刀剑发展史,历经商周、两汉、隋唐、满清四个高峰,而清代皇家刀剑制作精良,驰名天下,不少大明的勋贵,但凡有收藏刀剑习惯的,往往都会收藏一柄清刀,大家对清刀的评价往往是削铁如泥、吹毛断发,大明官兵和满清鞑子对战,经常长刀直接被满清的长刀斩断。现在,这驰名天下的清刀,居然直接在满黑龙的刀下应声而断。人群中立刻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好,孙顾问,你们做得很好。这是把好刀,各道工艺都记录下来了么?”朱慈烺问一边的孙和鼎。 “回禀太子殿下,已经按照你的吩咐,都记录下来了,加炭多少,多长时间的火候等。”孙和鼎笑道。 “能量产么?”朱慈烺问道。 “能,只是这种刀比较费钱,大约十两银子一把。”孙和鼎据实回答。 “那就先造三百把,先给满兄弟组建一支横扫满清鞑子的大刀队。”朱慈烺说:“有劳孙先生费心了。” “三百把太少,我至少要组建一个大刀营,给我四百吧。”满黑龙这时也走过来,哈哈大笑,道:”有了这长刀,我和兄弟们又能多杀几个满清鞑子,痛快!“ 朱慈烺点点头,对满黑龙说:”你们一定要好好训练,将来满清鞑子和我们必有一场血战!这把铸造好的刀就先赏赐给你了。“ ”放心吧,大刀营一定不会让太子殿下失望的。“满黑龙收了刀子,脸上乐开了花。 长刀铸好,证明这钢铁质量确实不错,朱慈烺便让身边的满黑龙去取一把大明的火绳枪来。 一身闪亮铠甲的满黑龙命人取来一把鸟铳。朱慈烺问他如何使用,满云龙回答说:“回禀太子殿下,这火绳枪前端有准心,后面有照门,用于瞄准,先灌入火药,压实,然后再装弹,再装门药,再盖火门,再装火绳,这样就准备完成了,待射击时,打开火门,扣动扳机让火绳点燃火焰弹丸就发射出去了。” 朱慈烺看那只火绳枪,枪管长大约一米长,全枪长一米五,整只枪除了枪管等一些关键部位是铁造的,其他是木头,道:“那你就试试枪吧。” 一名军士拿来了火药和弹丸,明朝时期的鸟铳也就是著名的火绳枪,这种火器从明朝时期开始居然被中国人用到了晚清,但是在海外1578年火绳枪就被转轮枪给代替了。满黑龙准备好了火药和弹丸准备试枪了,接过火铳,走到前面的空地上去,离靶子二百步远。 朱慈烺点点头,示意满黑龙试枪。满黑龙忙碌一番填装好了火药,接着又拉好火绳将其点燃这才抬起枪,‘砰’的一声,只见枪管升起一股黑烟,弹丸从眼里弹射出去打在了两百多步外,不说别的单单只是那弹丸打出枪膛后那偏出了至少三十个准心的距离,还有大片黑烟,这打一枪出来都熏着眼睛了。这火铳炸一响跟放了鞭炮没区别。 朱慈烺摇摇头,对孙和鼎道:“这枪准头不行,火药也不行,要是再遇上点什么雨水天气这种武器完全没用,连烧火棍都不如,怎么能靠这种火器跟满清骑兵撕杀,难怪大明在关外老是战败!孙顾问,你能改进一下吗?大明需要新的火绳枪。” “这鸟枪,真是打个鸟都不一定打死。”满黑龙也是一脸嫌弃,将火铳扔在了地上。 孙和鼎捡起来看了看,说:“太子殿下,我在父亲的遗著里看到过,这些火铳都是嘉靖三十七年造出的,装备它的部队除了京师的火器营外,其他的都是在各地方武装,是过时了。我们去造火铳的作坊看看?” 朱慈烺点点头,说:“我们一起去吧。” 朱慈烺等人来到了大明火炮厂里造枪的地方,这里主要造枪管的地方。孙和鼎上前询问,作坊中的一位老铁匠解释说:“大人,我们造一只枪管大概分为两步:第一步,制管。准备一根长约一尺的圆柱体铁芯,先将做铳管的熟铁烧至红热,然后工匠将烧至一定温度的坯料取出,用锤把炽热的熟铁敲在铁芯外,卷成一根铁管,并在包铁的过程中不停的抽出铁芯用冷水冷却,防止铁芯和熟铁焊在一起。第二步就是焊接了。长铳都是一节一节焊合,所以焊接不好的火铳,很容易炸镗,焊接是否天衣无缝是制铳成败的关键。” “你演示给我们看看。”孙和鼎道。 “是,大人。”老铁匠立即安排人焊接过程大概是这样的:先将铁管放炉中烧至白炽,同样准备一根铁芯,粗细同上,长度要长于成铳的长度。然后将已烧至红亮的铁管套在铁芯上,由主匠把铁管接口处大力的敲砸成一体,在打焊铁管同时,辅锤手还要在铁管的焊接口撒上白铜粉,铜有亲和作用,可使焊接口更结实,不至留下断层或虚焊。铁芯也随时要抽出冷却,冷却铁芯同铁管回炉加热,最后打成的铁管就是焊接成的东西。 “哦,焊接就是这样的?”孙和鼎一看,这样焊接出来的枪管难怪会炸膛。 朱慈烺对孙和鼎说:“现在火炮厂的条件,就是这样了,你和汤神父想想办法,给我们造出一些新式枪来吧,本太子也会派人送一些草图给你们!这里的人都归你们管了,需要什么,本太子尽力满足。人手不够的话,还可以给你们找匠人。” “条件不差了。太子殿下放心,给我们一些时间,我们一定造出一批新枪。”孙和鼎胸有成竹地说。 “好,本太子也会每天关注的。银两不是问题,有办法解决。”朱慈烺说。 就在这时,火炮厂里闯进来两个人,满黑龙拔出来腰间的佩刀,厉声大喝道:“大胆,何人敢擅闯火炮厂,找死?” 第六章 太子新军 朱慈烺看了一眼闯进大明火炮厂的两人,虽然是穿着锦衣卫的飞鱼服,但耳朵上还有耳坠,明显是女扮男装。仔细一看,竟然是长平公主和她的贴身丫鬟明月。 虚惊一场,朱慈烺见了妹妹,心里十分欢喜,便让满黑龙退下,上前招呼:“九妹,你怎么找到这里来了?” 长平公主,也就是阿九公主走了过来,轻声道:“太子哥哥,好多天不见你,原来你躲到这里办公差?” 朱慈烺哈哈笑道:“这里也不差,山虽不高,有仙则灵;水虽不深,有龙则灵啊。说起来,还要感谢九妹你啊,父皇最疼你了,赏赐给你的东西,都拿出来卖了,银两都花在这里了。” ”我就知道哥哥你要办正事。其实,办枪炮厂,你可以跟父皇和母后说呀。“阿九公主说。 “父皇太忙了,还是等过些日子吧。”朱慈烺说:“妹妹你竟然来了,哥哥带你出去转转,这里山清水秀,跟皇宫里是两个世界。” 两人出了火炮厂,没了硝烟和焦炭的味道,空气仿佛很清新,远远望去,这里应该是算京城的郊区了。大山一层一层,环抱山谷,悠悠的白云在干净的蓝天上浮动。出火炮厂往西走了一会,就看见了拒马河。那天,太阳在青山的上方慢慢下沉,落日的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像铺了一层金子。河边,是一片荒芜的沙地。白色的鸟儿,不时掠过天空,霞光落在两位并排行走的两人脸上。满黑龙和明月远远跟在后面,不愿意打扰他们。满黑龙担心他们的安全,想靠近一点,也被明月一把拉住了。 阿九公主在前面一边走,一边叹气,好像有心事,欲说还休。她的脸上好像永远不平静。这让朱慈烺对她不仅是心疼。走了几步,阿九公主后来跟朱慈烺谈起了她的婚事:崇祯帝将其许配给都尉周显,然而婚事也因流寇逼近而暂停。 阿九公主望着河边的落日,金红色的太阳,倒影在缓缓的水流中闪烁。这自然的美景,也没能抚平了她的小情绪,她已经不是天真浪漫的小女孩了,但她很怀念过去单纯快乐的时光。 “妹妹,说实在的,哥觉得周显配不上你。”朱慈烺打破了沉默,“你暂时不要想了,以后哥一定给你找个好人家。” “谢谢太子哥哥。”阿九的眼光,落在河边的一片青草地上。她飞奔过去,很仔细地在地上找些什么,朱慈烺也跟了过去。 过了一会,阿九大声叫:“快看,我找到了。” 朱慈烺上前,好奇地问:“找到什么了?” “四叶草。传说中,找到四叶草的人,将来就一定能幸福呢。” “是吗?”朱慈烺很开心地笑了,这妹妹还是这么天真活泼。 “皇兄,这个送给你。”阿九笑了,把手中那片嫩绿的草叶,递给了朱慈烺。 “谢谢。”朱慈烺收下这份代表小幸运的礼物,看到阿九公主一脸笑容,心想今后自己一定要保护好大明,保护好她。因为朱慈烺记得《明史》里有关于阿九公主的记载,命运极为悲惨,不仅被砍断了手臂,后来还抑郁而死。 不过,此时的阿九公主,一脸笑靥,腮红扑扑的,两弯细眉之间那双清澈的大眼,闪现明媚的眸光,没有一丝浑浊。不一会,她掏出一个纱布做的白色“口罩”,对朱慈烺说:“皇兄,前些日子你托我缝制的东西,我和明月缝制了三十个,不知够不够用?” “暂时够了,你们再辛苦一下,多做一些。京城附近现流行瘟疫,这小东西有大用,你可帮了我的大忙。”朱慈烺接过“口罩”一看,惊喜道。这口罩很简单,用两层纱布,内置一块吸水棉花,戴上它就可以隔离病菌。 纱布、棉花这些东西,中国在南宋时期就有了。只是当时的科学不发达,除了去过现代的朱慈烺,没人会想到要用这些东西来做口罩防鼠疫。历朝历代亡国,除了制度原因,还有天灾人祸。崇祯点子太背,小冰河时期,气温较低,连年天灾不断。而且,在明王朝最危急的时刻,还发生了可怕的鼠疫。在历史上,鼠疫祸国,也绝非个例。公元250年罗马帝国的西普里安瘟疫,大约2500万人死于这场恐怖的恶性传染病。崇祯十六年,北方有鼠无数,群行田间,几至成公径。发生在大明京城的鼠疫,是腺鼠疫和肺鼠疫的混合,更加肆虐。这次鼠疫对明朝的影响空前绝后,朱慈烺让阿九公主她们帮忙做一些“口罩”,有备无患。 阿九公主也不知道这稀奇古怪的东西有什么用,不过听说自己帮了皇兄的大忙,她心里美滋滋的,嘴角微微一笑,脸上露出一对浅浅的小酒窝。 那个傍晚,朱慈烺和阿九似乎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他们就是一对单纯的兄妹,没有任何烦恼。朱慈烺对这个同父异母的妹妹,感觉也分外亲切。 在河边的草地上,阿九邀请朱慈烺和她并肩一起坐下,两人没有多说话,一起看日落。风儿轻轻落在不远处反方向的山坡上,他们的笑声,融入了这短暂宁静的天空和晚霞的流光里。 那天,要分别时,阿九公主对朱慈烺说:“你抽时间也回宫里吧,母后很是想你。” “好,你早点回去,多陪陪母后。”朱慈烺那天也很开心,这单纯的时光,虽然短暂,但确实难得,这种久违的快乐,被剪碎在风里。在不经意的瞬间,化作夕阳的余晖,永远留在了脑海的记忆里。 在这乱世当中,美好的时刻,总是短暂的。这短暂的小插曲,如白驹过隙,很快就过去。 在火炮厂铸造新式武器的同时,朱慈烺让何白志在火炮厂里训练了三百东宫的精锐。 何白志也是懂得兵法的人,知道训练营伍,纪律为先,其庸劣之员,必须随时惩治,方足以儆效尤而严军政。在训练新禁军前,他付出了大量心血新建禁军的治军章程、律条、法令周备而细致,对于士兵遵章守律突出的,记功、赏银或提升,对违章犯纪的,严惩不贷。惩罚之法有打军棍、插耳箭示众、罚扣薪水等,最严厉的惩处就是论斩。 为了将这些禁军训练成虎狼之师,何白志上任第一天就颁布了《简明军律十六条》,其中有“十六斩”,规定了十六项违规现象要处斩:其中包括临阵不听号令、临阵退缩、诈功冒赏,逃亡、装病,监守松懈、贻误战机、首领战死兵丁不前、抛弃枪械、泄露密令、烧抢百姓、造谣惑众、惊呼扰军、打架斗殴、违抗军令、夤夜离营浪游、酗酒赌博等劣行。 何白志在关外跟着大明猛将祖大寿十余年,确实有两把刷子,他一边练兵,一边辟地三百余亩,修筑方形大土城,还在土城墙上筑通道和护墙,筑两座炮台,台内地下凿空作为贮存弹药的地下室。在武器装备上,何白志也为这批太子新军配置的是最先进的东西,比如千里镜、红夷大炮、开花弹等。 红夷大炮是明代后期传入中国的,当时明朝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明朝官员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所以民间百姓讹为“红衣大炮”。当时明朝进口的红夷大炮,其实只有少量是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后来因台湾问题与荷兰人交恶,大多数是与澳门的葡萄牙人交易得来的,明朝当时的需求量巨大,葡萄牙人还做中间商将英国的舰载加农炮卖给中国。 红夷大炮,跟大明其他火炮比在设计上确实有其优点,它的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 明朝自制铁火铳的最大射程不超过三里,而且要冒炸膛的危险;而一般三千斤的红夷大炮可以轻松打到七八里外,最远可达四五公里,相当远了。 何白志知道,远射程的红夷大炮结合开花弹,是对抗满清八旗的最强武器。他对这一批新军用心良苦,一手握着官职,一手拿着刀,服从就有官,不服从就吃刀,对禁军士兵关怀有加,对各级军官,甚至棚头弁目,几乎都认识,并且还能大致了解每个人的脾性以及长处、缺点。每一次发学饷,他都亲自去送到每一个人手里,对他们嘘寒问暖,看看他们家里有什么困难,能帮助解决的尽量解决,日子久了,何白志几乎都能叫得上每一个人的名字,亲如兄弟。 何白志的训练有一段时间了,朱慈烺觉得,是骡子是马,得去拉出来遛一遛了。那天,朱慈烺亲自去看新军练得怎么样了。何白志准备了一会,就开始了一场小规模的军事演习。 在会操的场地,何白志一声令下,亲自指挥操场上的一百多炮兵操纵二十门红夷大炮,巨炮齐轰,炮声隆隆,三千米外的土墙靶子轰然倒塌,灰土飞扬。一阵炮响之后,操场上吹起进攻的紧促号角,何白志在马上抽出指挥刀,带一百骑兵冲出,马蹄声、喊杀声震天,一位禁军统领带一队步兵压后布火铳阵射击,三军的军容整齐、配合默契,朱慈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新军训练真不错,要是再配上更先进的武器,战斗力一定大增。而研究新武器,有了汤若望和孙和鼎等人,问题不大。 会操结束,满头大汗的何白志问朱慈烺有什么意见,朱慈烺说:“两个月时间有这样的成效,已经很不错了!马兵和步兵我没意见,但炮兵以后训练时,尽量用移动靶,战场上的敌人是活的,尤其是满清的八旗军骑马的速度很快,一会就冲到炮前了,不会像土墙一样不动让你死轰。” 何白志连连称“是”,问道:“移动靶用什么好呢?” 朱慈烺笑道:“满清不是骑兵厉害吗?下次红夷炮兵改用马车当靶子就好了!” 何白志一拍脑门,道:“对啊,还是太子殿下聪明,我怎么没想到呢!” 何白志训练的新军有模有样,朱慈烺就放心了,一门心思用在新式武器的研发上。这时,大明火炮厂的汤若望和孙和鼎等人就忙碌起来了,日夜加班加点,他们手下的铁匠,石匠、木匠们也好不到哪里去,隔三差五有会接到图纸,一开始还觉得轻松,可到了后来,越来越复杂,原本几个老工匠可以轻松完成手头的事,后来却不得不聚在一起,在汤若望和孙和鼎的指导下,拿出的看家本领不断改进各种工艺,努力研发出各种新的实用武器! 但是研制这些新武器,练新军,都需要大把的银子,前期朱慈烺想方设法凑出来的钱,花得差不多了。不过,这倒也难不倒朱慈烺,钱不是问题,他有很多特殊的手段,筹集到大量钱财。 第七章 特殊手段 那一晚,崇祯做了一个噩梦:一群流寇杀进了紫禁城。他在龙床上惊叫一声,坐了起来。 这时,门外站立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听到崇祯皇帝的惊叫,推门进来,来到龙床前跪安,问道:“皇上,又做噩梦了?” 崇祯点点头,问王承恩道:“现在几更了?” 王承恩回答道:“回皇上的话,三更天了。” 崇祯整理了一下自己额前的头发,用衣袖擦拭了一下额头的冷汗,走下龙床,对王承恩说:“时候不早了,朕该上朝了。” 王承恩便赶紧命两个宫女和两个内侍太监上前,帮崇祯皇帝穿好龙袍。 崇祯梳妆完毕,穿上龙袍,戴上乌纱翼善冠,龙辇也就备好了,一行人自寝宫行向皇极殿,与群臣商议捐助兵饷之事。 流寇肆虐,筹集兵饷就变成一件极为紧迫之事。明末国库空虚,吴三桂等诸将的手下将士少的五个月,多则十来个月没发军饷了。 “士农工商卒”,当兵的在明朝是没社会地位的。尤其明末乱世,从军的人,大多是为了可怜的军饷从军——有了军饷,他们的家人才有可能不在饥荒中饿死。边军已数月没发军饷,有的还哗变或投降农民军。所以,崇祯皇帝对筹集兵饷的事很重视,一大早就兴冲冲赶往皇极殿。 皇极殿是明朝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所建,落成初名是奉天殿,到嘉靖四十一年,改名皇极殿,是紫禁城里最重要的宫殿之一,也就是民间传说的“金銮殿”。一般只有涉及大明社稷安危的大事,比如天子大婚、册立皇后、出征仪式等皇帝才在这殿中举行。 崇祯皇帝在这里会见群臣和戚官筹饷,目标是一百万两饷银,这是关系大明王朝生死存亡的机会! 这天一大早,崇祯皇帝和太监王承恩等几位内侍到了皇极殿,竟然发现大殿内又空荡荡的,一个大臣和外戚都没有!这样的场面,在崇祯十七年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崇祯皇帝一身黄色衮龙袍,一个人坐在高高的龙椅上,面色铁青,一言不发,旁人明显可以感觉到他内心的愤怒。 见崇祯的脸色不太好,身边的王承恩赶紧上前请示道:“皇上稍等片刻,老臣这就去命人再鸣钟鼓。” 在紫禁城午门正中的门楼两边,分别有两座阙亭,里面放置了一皮鼓和一铜钟。平时早上只要鼓响,长安门的左右两门就开了,百官步行进长安门,经天街,上金水桥,入承天门,继而进午门,到皇宫大殿上朝。等到百官都进殿站好,就鸣钟关闭长安门!这叫“鼓严肃班,肃班鸣钟”。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钟鼓齐鸣”。王承恩上前请示“再鸣钟鼓”,意思是要钟鼓齐鸣召集众臣。 崇祯皇帝一挥龙袍的袖子,任性道:“今天宣诏之人,定要全部到齐,否则钟不歇,门永不闭!” 于是,午门两边的钟鼓齐鸣,经久不息。那些睡过头或准备不上朝躲避筹饷的大臣们终于知道自己闯了大祸,急忙夺路狂奔赶来皇极殿。 明朝的文官多住西城,在大殿上却站东边;武官们多住东边,在大殿上却要站西边。原来一般都是大臣比皇帝先到大殿,赶到之后,走到对面各就各位。那天,崇祯皇帝在大殿坐着,脸色铁青,窝着一肚子火,文武百官自然不敢大摇大摆在大殿上走到对面去站班上朝,否则崇祯皇帝一生气,有可能找个大不敬的理由就把他们砍了——这样的事崇祯也经常做。 想当年魏忠贤那么嚣张跋扈,也被崇祯不动声色干掉了,群臣对崇祯还是心存畏惧的。他们只好在地上匍匐前行,在大殿上像狗一样爬到对面,然后再直起身子上朝,等候崇祯皇帝的指示。 到了中午,站班的朝臣和征召的戚官全来齐了!崇祯皇帝严厉的目光扫过殿中的群臣,落在户部尚书倪元璐身上,故意厉声问道:“倪大人,筹饷乃是头等大事,户部为何迟迟不拨付一百万两军饷?尔等这是要欺君误国吗?” 户部尚书倪元璐赶紧跪在地上,道:“圣上明察,国库仅有区区四十万两银子,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一听国库里也没钱,崇祯皇帝这时语气稍微缓和,对群臣以近乎恳求的语气说:“诗云:‘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众位爱卿,现在国家有难,国库又空虚,诸位世受皇恩,还望能解囊相助,解囊相助啊!” 明朝大臣的俸禄,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朱元璋小时候父母死于饥荒,与当时的贪官有直接关系,所以明朝给官员定的合法俸禄很低,海瑞当年为母亲祝寿,买了两斤肉都立时传遍官场。明代皇帝对最赏识的大臣和勋戚赏赐银两也低,到三百两就是奇闻了,张居正在家乡盖房,神宗赐银达一千两就被时人称为:“其数已太多”!所以崇祯给平西伯吴三桂发一千两内帑,他自己认为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 崇祯一向幻想大明官员恪守儒家的道德规范,即使俸禄微薄,也会不计私利,为朝廷卖命。所以崇祯天天给大臣们念叨节俭,灌输廉洁奉公的大道理,殿下的群臣纷纷窃窃私语。 内阁首辅魏藻德性子急,一泡尿在裤裆里憋不住了,便第一个站出来表态:“皇上,非臣等不想捐饷,只是臣等平日俸禄微薄,上有高堂,下有妻儿,实在没有余钱!” 魏藻德,是崇祯皇帝刚选拔的新任内阁首辅大臣,崇祯皇帝见他勇敢站出来,心里颇有期待,觉得此人平时阔论爱国,抨击腐败掷地有声,一身浩然正气,此时国难当头肯定能为君分忧,没想到魏藻德一上来就哭穷,当头给自己浇了一盆冷水,崇祯皇帝大为不悦,斥责魏藻德道:“魏藻德,你口口生生说自己家里没钱,但有锦衣卫告诉朕,你可在外养着两位小妾呢!” 见性情多疑的崇祯派了锦衣卫盯着自己的私生活,还当面揭了自己的短,好面子的魏藻德急了眼,也顾不得当众顶撞圣上,说:“熟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社稷已危,皇上何不用内帑暂充军饷?难道皇上还吝惜那些身外之物吗?” 一提内帑,崇祯皇帝心里就有气,群臣都以为内帑丰厚,甚至谣传有三千七百万两白银之多,实际上连续多年入不敷出,崇祯的内帑已所剩无几,崇祯皇帝只好万般无奈地回答说:“非朕不愿也,只是内帑业已用尽,还望诸位臣子慷慨解囊。” 见皇上自己也不愿拿出钱来当军饷,内阁首辅魏藻德也哭穷,殿下的大臣便不再说话,沉默不语装君子!晚明时期,士大夫虽满口仁义道德,伪君子巨多,道德水准却惊人低下,包括殿前这些名闻遐迩的朝廷重臣。 金銮殿里一时鸦雀无声,地上掉下一根针也会听见。见群臣毫无表示,崇祯颇为沮丧,只好把求助的目光投向勋戚中。他首先想到的,便是他的岳父周奎,他是皇后周氏的父亲,封为嘉定伯。家里的钱至少也有七八十万两,养了无数乐女歌妓,“天下第一美女”陈圆圆一度也是周家班的乐女成员,被送到宫中陪侍崇祯,但被每天忙于政务的崇祯果断拒绝了! 崇祯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他的岳父,说:“嘉定伯,朕现可封你为嘉定侯!汝先捐银五万两,为群臣作表率,如何?” “咳咳”,周奎咳嗽了两声,他性甚吝啬,年纪虽大了些,可对自己的口袋却一点也不含糊,他心想这个表率自己绝对不能做,否则自己会被群臣骂死。这帮老东西别的不行,骂人的功夫天下无敌,引经据典可以到春秋战国!而且周奎心想,捐助军饷是个无底洞,这次捐了,下次怎么办?京城在崇祯一朝,就被攻击了四五次,每次都捐款,他不愿意,也没能力!于是周奎说:“臣惶恐,就算倾家荡产,也不足五万两白银。” “不足五万?信口雌黄!可知欺君是满门抄斩的大罪!”崇祯忍无可忍,怒道。 见崇祯皇帝真生气了,周奎才这才委婉表示:“即便臣勒紧裤带,也只捐得出一万两。” 崇祯大怒,说:“一万两委实太少,汝至少得两万两!否则朕治你欺君之罪!” 周奎见崇祯真的发飙,不敢再讨价还价,便答应了下来,说一会进宫找女儿先借一些。 这时,王承恩也站了出来,把太监的捐赠名目交给崇祯皇帝,崇祯一看,里面倒有两个太监很仗义——王承恩自己把家产变卖,捐了五万两,司礼太监徐高捐了三万两。 崇祯怒气冲冲让王承恩把太监认捐名录传给群臣看,吼道:“你们这些饱读诗书的国家栋梁,爱国之心,难道还不如那些不识字的宦官吗?” 这捐饷会,搞了大半天,群臣的肚子饿得咕咕叫了,崇祯皇帝又把话说到这份子上了,这些官僚这才松了口,你五百两,我一千两,认捐起来。当天捐款登记造册完毕,一共也筹集了白银二十万两。 第二天一大早,崇祯皇帝特遣司礼太监徐高去他岳父府上,加封周奎为嘉定侯,让他兑现昨天认捐的两万两饷银。 这时,周奎却翻脸不认帐,说道:“公公,昨天我也是被皇上逼得无奈,才信口说要捐两万两,周某回府把家里翻了个遍,也只找到三千两白银,实在没钱了,还望公公跟皇上求个情,去收别家的捐饷吧。” 实际上,周奎当天晚上进宫哭穷,他的女儿周皇后背着崇祯皇帝从内帑中给了他五千两白银,周奎只想捐三千两白银,自己还留了两千两白银内帑。 徐高又不能抄周奎的家,看他到底有钱没钱,于是长叹一声说:“老皇亲如此鄙吝,朝廷万难措手,大事必不可为矣!” 徐高回宫复命,崇祯收到他的岳父周奎只捐出三千两白银的消息,当场瘫倒在龙椅上,愤怒骂道:“皆是亡国之臣!” 因为崇祯知道,其他大臣听说他岳父只捐三千两,那他连二十万两饷银也凑不齐了,实在是心塞啊! 听说了众位大臣在朝中的表现,朱慈烺大喜,一拍大腿,有了筹集大量银两的特殊手段:派满黑龙和何白志带人去这些朝廷重臣家里偷银子,或者绑架勒索他们。这样,他们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火炮厂的开支经费问题,也迎刃而解。 第八章 米涅式步枪 火炮厂有了足够的经费,朱慈烺就投入到米涅式步枪研发中,它的制造技术在明末其实已经不难,朱慈烺把设计图和零件草图画出来,大明会做鸟铳的匠户完全可以仿制,更何况朱慈烺找来的都是京城顶尖的匠人,还有汤若望、孙和鼎等内行的领导,做出来不是难事。 朱慈烺知道,米涅式步枪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瞄准射击方向和控制反应推进力的枪管;一个由扳机控制的枪机,用来击发火药;以及一个使得武器对身体更加舒适和稳固的枪托,每一部分都不断地修正以改进性能,到时候,整枪的性能就会有巨大的飞跃,射程什么的会大大提高,四五百步不成问题。朱慈烺当然不会放弃在明末批量生产米涅步枪的机会,大明将士用米涅步枪“砰砰砰”干掉满清骑兵想一想都很爽。 米涅步枪,是由米涅弹的发明者,法军奥尔良猎兵队上尉克劳德·爱迪尔内·米涅和上尉亨利·古斯塔夫·德维基内开发出来的前装速射枪,采用米涅发明的圆头柱壳铅弹。 米涅弹可以很轻松用推弹杆推入枪膛,从而大大提高了射速,而且该弹在弹体周围车以螺纹以配合膛线,螺纹中间以动物油填塞子弹的底部使用软木材料。射击时,火药气体冲击软木,软木受瞬间冲击后猛然撑大子弹。由于子弹被撑大,所以在发射瞬间就可以依靠枪弹本身完成膛室的密封而不会泄露火药气体导致枪弹的动能丧失。这样就解决了旧式前装枪的膛室密闭问题,大大增强了枪支的射速,射程和安全性,避免密闭良好不易导致火药渣残留堵塞枪管引发炸膛,它的出现,宣告了线膛枪做为步兵大批量装备的时代来临。 朱慈烺知道,在明末做米涅步枪的燧发枪机部件并不困难,找工匠按图制作然后组装就是了。唯一的新东西,就是一个手工拉床。但这种拉床对精度的要求不高,朱慈烺设计图画出来后,汤若望便组织火炮厂的大明铁匠造出来了。 明代匠户是世袭身份,隶属于工部,分轮班匠﹑住坐匠二类,都有花名册可查。大明的朝廷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到官方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不过,朱慈烺知道,把匠户当奴隶是搞不好军械创新的,枪炮的质量也会严重受损。比如明末火器制度败坏,鸟铳无人敢用——因为官府克扣甚至不给工钱,匠户们为了养家糊口接其他有钱赚的活计,也只能草草完工,敷衍了事。这样的环境下生产出来的武器其质量可想而知,火炮也经常因为火药装太满炸膛,或者太少而失效,所以拥有火器优势时,大明朝的军队遇到满清鞑子,也经常溃败。朱慈烺吸取教训,给每个匠人每人每月五两银子的工钱,一年就是六十两银子,这算是一大笔钱。 以明朝的货币单位算,一两银子十钱,一钱等于一百文,明朝普通工人一天的平均收入大概也就五六文。收入高的工人,比如为国家打工的,在现代算是事业编制的柴薪皂隶:轮到当役了,派给当官的跟班,柴薪皂隶就是买柴烧水、干杂活,年收入20两银子,每月也就一两多银子;马夫,给明朝的公务员赶马,出差办事使用,相当于现在的事业单位的司机:年收入40两,平均每月不到三两银子。 朱慈烺了解各方面的收入情况,给匠户们每月发五两银子,他们干活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当然,提高工钱之后,汤若望对工人进行了绩效考核,如果做的废品太多,也是要扣工钱的。 另外,处于保密的需要,朱慈烺还发给他们每人每月二两银子的安家费,他们的家人也都接到了大明火炮厂。 前面说到过,米涅步枪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瞄准射击方向和控制反应推进力的枪管;一个由扳机控制的枪机,用来击发火药;以及一个使得武器对身体更加舒适和稳固的枪托。 朱慈烺先考虑的是枪托,现代类型的肩托是由一条简陋固定短枪管的直木梁演化而来,在明末的战争中,部队往往聚集在一起、而且都是近距离搏杀,准确性要求不是那么高,枪托由木匠凭借传统方法用木头雕刻就可以了,不存在任何技术难点。 米涅步枪关键的部位是枪管的质量。朱慈烺知道,它的可靠性却由枪机决定,这是最精巧的机械部件,也是最先进的。除了少数例外,所有早期的火枪都是从枪口装药,而且是靠直接点火来引燃火药。不稳定的化合物经常在敲击下发生剧烈爆炸,因此一定要在靠近枪管永久封闭的尾部上钻一个小小的火孔,用来从外面引燃火药,并且在与点火孔连接的火药池上放置一点精制的起爆药来保证可靠性。在最早的火枪中,和火炮一样,火药由一个在手中的缓燃引信引爆。在火绳枪机中该过程是机械化的,引火绳由一臂状物控制,当扣下扳机松开弹簧时,臂状物就迅速放下燃烧端,点燃起爆药。 在明代,其鸟铳已经配备完整的火绳枪机了,改造成燧发枪机也不存在技术难题。朱慈烺去火炮厂看过大明的工匠做鸟铳枪管:几个老匠户各自找来几块熟铁打成片状,把这些熟铁片烧红了,中间垫着一根圆形钢条,在一个钢制半圆形凹槽里反复转动敲打,把熟铁片敲成枪管形状,然后再用铁粉和硼砂焊合缝隙处,反复敲打直到焊接处牢固了。枪管粗成型后,再由一个匠户把枪管放在一个钻孔器械上钻孔,钻头上涂油,一点一点换上大些的钻头,一点点刨掉枪管内部不均匀处,直到在枪管里面钻出一个平滑的内膛。这钻孔的技术含量最高,工夫也最花时间,一个匠户要钻上十几天才能钻出一根合格的枪管。 朱慈烺和汤若望指导他们改进了做枪管的方法:截取一铁板条,比要做的枪管稍长,把长边卷在一根长的圆柱上,成为长管,使边缘略微重叠,随后将两边焊接在一起。长管也可以成盘绕状,这样接口就会成螺线地围绕在枪管上,这样就制成一支细管,随后在上面缠绕一条略少于1英寸宽、0.2英寸厚、每个边逐渐变薄的长铁条,缠绕边稍稍有些重叠。接着将其整体焊接在一起并且钻通,所以枪管的内层很少有剩余。因为焊接接口是横向而不是纵向的,所以用这种方法制造的枪管非常坚固。 至于膛线的拉制,也好解决。膛线是在木制拉床上加工的,刻了螺纹沟槽的膛线导轨通过两个内有凸榫的,口径与比导轨略大些的-圆环拉动,那么这凸榫在经过螺纹沟槽滑动时,就会迫使线膛导轨根据其上的螺纹旋转。把一根细长钢柱安装在导轨前端,穿过枪管,另一头上装上刀片,刀片的高度略高于枪管内壁,然后拉动导轨,刀片就会在枪管内壁上刻上膛线。拉完后,调整导轨的高度,或者更换刀片,在原位置上重复拉制,把膛线逐渐加深,反复拉制二十几次后,一条膛线就拉好了。然后,钢管旋转120度,继续拉第二根膛线,直到三根膛线全部拉完,这根枪管才算真正制作完毕。 汤若望设计了一欧式拉床,每台拉床上面都固定着一个铁杆子,杆子上铸有螺纹,杆子前后运动时候螺纹必须通过拉床上一个固定死的卡门,杆子在螺纹和卡门的作用下就能匀速旋转。杆子最末梢镶着一个钢球伸进枪膛里,钢球下面可以垫多层厚纸片,一点点加厚纸片,就能够逐渐抬高钢球的突出度磨枪管内膛,在枪管里一点点磨出旋转的膛线。这种拉床对精度要求不高,只要拉出来的膛线能迫使子弹旋转就可以了,拉膛线效率大大提高。 不久,大明火炮厂的匠人们就打造出这个时代第一批十把米涅式步枪,又按照朱慈烺的设计图制造铸模,用铅造出了几百发尾部中空的米涅子弹。 试射米涅那天,大明火炮厂的人都很兴奋,敲锣打鼓像是过节,米涅弹的效果,也满黑龙等老兵差点惊掉了下巴。 朱慈烺让满黑龙在外面的操场上竖好三个一人高的木靶子,分别放在三百步、四百步、五百步的位置,十把米涅步枪分批次试射。 满黑龙找来了十个鸟铳好手,准备试枪。 “这次找一般的军士就行。”朱慈烺道。 于是满黑龙找了十个普通的军士,最差的一个兵打了三枪,一次命中了三百步外的靶子,把那木靶子打出一个大窟窿。 这样的成绩,朱慈烺并不满意,但满黑龙等人却欢呼了,他们熟悉战场,大明鸟铳最多能打五十步,打一百步外的目标命中率只有两、三成。打一百四十步,或者说两百米左右的靶子,那是瞎猫碰上死耗子,十枪能中一枪都要烧高香了。 而十把米涅步枪中最差的一把,也能够稳稳的击中三百步外的靶子,这是何等的神奇。而试射中表现最好的一把米涅步枪,就更让现场的老铁匠都目瞪口呆了:这把表现最好的米涅步枪命中五百步外的靶子,能打穿木板,命中率足有三枪。 “真是好枪!”汤若望也不禁较好,他知道四五百步距离上射击,这根本就不是枪是否有准头的问题了,而是拥有五百步以上的理论射程! 五百步以上的射程,冷兵器时代别说步兵,就是满清最精锐的八旗,都要冲锋一阵子,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满黑龙等人都不敢相信世上有这样的步枪,他们顿时觉得自己的长刀威力太小了。 不但如此,米涅步枪还不用点火绳,用燧发枪机。以前鸟铳射手瞄准时候时刻防备被火绳烧眼睛眉毛,现在大明的枪手可以稳稳地瞄准。而且用燧发枪机,射击时候就不用装火绳,点火绳,吹底火盘,试火绳,省掉了几个步骤,射击速度也大大提高了。 试制米涅步枪成功,朱慈烺考虑的就是米涅步枪能否量产的问题。这时候大明钢铁冶炼的三种技术:搅拌炼铁法,直接由生铁炼制熟铁;二次熔炼铸铁,生产铸件;坩埚炼钢,用于制作刀具,完全可以满足需要。朱慈烺问孙和鼎道:“要是量产米涅步枪一万支,大概需要多少钱?需要多长时间?” 孙和鼎回答说:“每枪一杆用铁二十斤,用银二钱;炭一百七十斤,用银五钱一分……通条炉楞钻铁二斤,用银二分……共计用三十四工,工料价银二两三钱一分。” 按照孙和鼎的报价,朱慈烺大概算一下,手工打制一万支火枪,也只需要十万两银子,不算贵,但时间太长,需要人工35000个,需要工匠一千左右。其中枪管包括炼胚打板、卷筒、钻铳心、锉磨线共二十三工,占了三分之二,因此,如何实现批量生产枪管成了关键因素,是提高枪管制造效率。 在和汤若望研究了所有制作工序后,他们改进了熟铁制成后的铁板条的制造,引入了槽轧辊。如果单用水力锻锤,12小时内也难以将1吨熟铁锻成板条,而利用槽轧辊,相同时间内,可以加工完毕15吨铁。原始轧板机的技术难度并不大,在十五世纪就已经在欧洲出现了,当时主要用于制币,只要将圆柱形轧辊改成槽型轧辊就可以了。有了板条,接下来是卷筒,在拉制铁管出现以前,这道工序是无法避免的,不过,如果采用水力锻床,缩短一两天还是有可能的。 经过上述技术手段,枪管的生产时间可以降低到7天左右,这样一支步枪的总工时可以降低到十八天左右,再通过分工,提高生产率,十五天左右应该可以实现。这样的话,大明火炮厂只要四百多工匠,就可以达到年产万支米涅步枪的目标。要是再加大人手或加班加点,需要的时间更短了。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米涅步枪的研发完成后,朱慈烺还指导孙和鼎研发和设计出了连珠火铳,铳背是弹匣,可以贮存28发火药铅丸,铳机有两个,相互衔接,扣动一机,弹药自落于筒中,同时解脱另一机而击发。连珠火铳的形状很像琵琶,能够连续射击28发子弹。这种武器解决了旧式火铳用火绳点火,容易遭受到风雨潮湿影响的难题,也吸收了西方火器能够连续射击的优点,使用方便,威力和优越性超过当时世界强国的同类火器。 下一步,朱慈烺就把精力放在黑火药的改良和大明火炮技术的更新换代上。 第九章 新火炮 对于西洋炮的技术,汤若望是这方面的顶级专家,他二十年前就为大明的京城火炮厂工作,还和孙元化一起去过辽东前线,熟悉一线将士的需求。朱慈烺提出改进大明火炮技术的时候,汤若望就让大明的炮匠建好了一个火炮的作坊。 那天,汤若望带朱慈烺等人走到火炮作坊里考察。朱慈烺发现这里的熔炉已经建好,铁匠们正忙着制造铸炮泥型。 看到朱慈烺走过来,炮匠们都停下手中的活,跪下行礼。朱慈烺挥挥手,道:“诸位匠人们辛苦了,请起吧!你们忙自己的活吧。” 在铸造炮管的厂房里,朱慈烺问身边一个炮匠:“听说你们最近都很积极工作,一个有用的新点子奖励十两银子,一件新武器奖励白银一百两。现在造新火炮进展怎么样了?” 这位年老的炮匠眼睛红红的,最近他花了很多心思在造炮上,提出了一个新点子,得到了炮厂的十两银子奖励,他答道:“工具和熔炉已经打造好,准备泥型制造第一门铜芯火炮。我们许久没有造炮了,第一门炮准备只铸一门小的,再加以改进。” 朱慈烺知道大明已经有了铜芯铁体的火炮技术,问道:“你们用泥型铸炮,那泥里的水泡怎么办?高温的铜水一浇进去,泥型里只要有一丝水分就会立即蒸发成水蒸气,在铜炮里形成气泡。里面的气泡多了,很容易导致炸镗!” 汤若望没想到朱慈烺也懂得火炮的铸造,回答道:“泥型铸炮确实产生气泡,我们做好泥型后,都要风干后才使用。不过即便是这样,还是免不了有一些气泡,形成马蜂窝,我们正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现在平均铸十门炮才有两三门炮堪用,效率太低!” “十门炮才有两三门堪用?”那段时间朱慈烺恶补了许多西洋铸炮的书籍,像现代考试前的临时抱佛脚,不过在书中他看到过一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便道:“如果不用泥型,而是用铸铁做铸模呢!铸铁里面没有水,不会形成气泡,这样炮管的成品率会极大提高,铜炮内外壁都会比较光滑,可以减少表面清理,镟铣内膛的工作量!” 听到朱慈烺的话,炮厂的老炮匠都愣住了,他们用泥型做了十年的大炮,却没想过用铸铁来做铁型。 不过,汤若望的毕竟是铸炮经验丰富的西洋火炮专家,货真价实的,朱慈烺一点拨,他立即想起来了,汤若望觉得用铸铁来做铸模确实有很大的好处,说:“你们快试试。” 领头的老匠人摸了摸后脑袋,问道:“大人,小人有一事不明,如果用铸铁做铸模,这铸模和铜炮到时候如何分开呢?” 汤若望回答道:“这个应该好办,用铁模铸造炮时,先在模的内表面刷上用细稻壳灰与细砂泥加水和成的涂料,再涂刷极细煤粉调制的第二层涂料,然后箍紧铁模,烘热,浇入铜水。待凝固后立即脱去铁模,趁炮身还红热时,清除毛刺,就可以得到成品了。” 其实,中国的铸造技术长时间领先世界,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属型铸造的国家,早在战国时代就用铁范成批铸造生铁农具和工具,汤若望说的使用铁模铸造采用双层涂料等,也是传统铸造的技艺,大明的炮匠之前也听说过。明太祖朱元璋在和陈友谅等人夺取皇权时,网罗了很多火药火器制造的专家和工匠,采用新式火器武装自己的部队,从而促进了火器发展。但皇权一旦到手,相对稳定的政局建立之后,全国火器的制造和使用又令朱元璋寝食不安,担心火器流失和私制成为威胁自身统治的因素,朱元璋设立军器局后,要求严格控制全国火器,各地不得擅自制造,违者重罪治之,加上匠户都是世袭制,所以,大明火炮厂的技术人才是全国顶尖的。此时汤若望一点拨,他们立即就想通了,觉得这方法是可行的的。 “你们几个记下来吧。”汤若望怕炮匠们还不明白,用中国话详细解释道:“首先按铜炮大小,分五节作出泥炮。然后按泥炮节数分制铁模泥型,每节泥型分成两瓣,用车板旋制内面,使表面光洁形状规整,然后烘干备用。泥型内放入预制的把手,浇注时和铁模铸成一体。用泥型翻铸铁模时,先将炮口那一节倒置在泥制平板上,用泥充填其中一瓣,烘干后,再盖上泥制平板,将型箍紧,浇注后便得到第一节铁模的一瓣。接着除去填泥,又可如法铸得另一瓣铁模。这样逐节浇注,就可铸成层层榫合的整套铁模。” “我们记下了。”炮匠们点点头。 朱慈烺心想,这就是专业人员的优势,大家沟通起来没啥障碍,不会出现鸡同鸭讲的尴尬,笑道:“汤先生,其实我们以后就只造铁芯铜体大炮了。铁芯铜体的大炮更坚固,更轻便,满清的神威大将军炮现在就是铁芯铜体的大炮,我们可不能落后呀。” 汤若望点点头,道:“确实是这样,没想到大人还懂得制造铁芯铜体火炮,我们以后就造这种大炮了,所谓铁芯铜体大炮就是先用熟铁铸造炮芯,待炮芯冷却后用铸模包裹炮芯,在铸模中炮芯外面浇铸一层青铜。” 火炮作坊失败了几次,最后在汤若望的指导下,花了半个月时间摸索出了铁坯造铜炮技术。这种方法造出的铜炮炮身上没有蜂窝气孔,质量要远远好于泥坯铸造的铜炮,不但提高了铸炮的成功率,而且降低了成品炮的炸镗的概率。而且用铁坯铸炮铁坯可以重复使用,省却了铸模时间,铸炮速度大大加快了,三天就能铸造一门铜炮。 几天后,汤若望又让匠人们铸造铁芯铜体大炮,也获得成功。朱慈烺派人试用,发现射程大增,这种新式铁芯铜体大炮能以较少的材料承受较高的膛压,降低了火炮的重量。同时熟铁熔点较高耐磨性较好,因此这种技术提高了火炮的寿命。而且铁芯铜体炮节约了用铜,还降低了铸炮成本。 朱慈烺比较满意,便让汤若望主持制造各种专业的火炮,比如轻型野战火炮。朱慈烺设计了一种84毫米口径的六磅炮,这是一种炮身长两米的前膛炮。 朱慈烺设计这种火炮的原因,是大明以后面对的战斗大多数都是和步兵骑兵混合的敌人进行野战。无论是满清八旗还是李自成的流贼都擅长野战,较少在坚城中死守。大明原来能够摧毁敌人要塞的红衣大炮已经很厉害,还需要能够配合步枪兵野战的轻型火炮,六磅炮就比较适合了。六七百斤的火炮可以用马车拖拉,运输也比较方便。 汤若望带人研发成功后,使用时这种火炮的直射距离达到400米,最大抛射射程3200米,标准炮重900斤,使用铁芯铜体技术铸炮,炮重下降了三分之一。 然后,朱慈烺提了很多想法,让汤若望画设计图,很快就变成了现实,又监造了两种当时先进的武器,叫新型子母炮,改进自明朝的佛朗机炮,八天即造成,炮长二尺一寸,重约三百斤,便于携带。铸造炮弹外形如瓜状,每枚重20到30斤,内装“子炮弹”,此炮发射时,子在母腹,母送子出,从天而降,片片碎裂,锐不可当。 刚开始子母炮的尾部装有木柄,柄的后部向下弯曲,并以铁索联于炮架。此炮装备在四足木架上,足上安有铁轮,可推可挽。使用时将子炮放入母炮后腹开口处,用铁闩固定,然后点燃子炮,弹头从母炮口飞出。上述两种子母炮,起初使用实心弹丸和小弹子,朱慈烺不满意,改用爆炸弹,命中率高,杀伤力大。 相比较而言,手榴弹的制造,就比较容易一些,明末杰出的火器研制家薄玉,这时也被朱慈烺找到了,应聘到大明的火炮厂,他对地雷的研究可谓学问精深。在薄玉的带领下,手榴弹几天就被他和火药师们搞了出来,完成了拉火的测试。 手榴弹的样式上朱慈烺还是选择了标准的木柄铁头型,木柄中装置拉火和引线,前端铁壳中装置标准配比的颗粒火药。雷头的铁壳是模具制造的,上面有格文,这种设计确保了该薄的地方薄该厚的地方厚,用以保证爆炸后的弹片可以起到有效杀伤。 整个手榴弹朱慈烺拿起来掂量了一下,也就半斤多一点的重量。他派人试用,薄玉亲自拉了铉,将手雷丢出去六七秒就爆炸了,试验用的木人顷刻间就被掀翻在地,改良黑火药后,有的木人还被炸断了手臂。 有汤若望等洋教士和薄玉等专业人士的帮忙,大明黑火药的改进很顺利。其实黑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北宋初年即公元10世纪后期,中国便开始试制最初的一批火药火器,并在世界范围内最早完成军用火药的定型发明,率先开始了火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但是,火药化军事革命并未因为最早发端于中国而在中国率先完成。中国发明的火药火器14世纪初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后,便在欧洲播下火种,随着欧洲近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系列新的性能更好、杀伤威力更大的火药化兵器被研制出来,领先于大明朝了。 朱慈烺发现,虽然明代各代火器有所发展,但是这种工场手工业始终处在强大的封建生产关系严密包裹当中,全国范围内的小手工业生产方式很难转化为大工场手工业。明朝嘉靖年间,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一些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规模有较大扩展。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为维护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动用国家权力推行重税、禁海、垄断矿冶等“重农抑商”的措施,扼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他意识到,大明要中兴,必须让商业和手工业的资本主义萌芽开花结果。 不过,那是下一阶段的事情,此时他利用这些大明的火器专家,抓紧生产新火器。很多国人受资本论的误导,觉得管理者都是压榨工人的,其实对现代资本主义工厂来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同样的,管理也是生产力,是与科学技术比翼齐飞的重要生产力,有时甚至更重要,比如大明的科技初期和西方比其实不算落后,是比较先进的,但管理者却贪得无厌,层层压榨匠人,恰恰是管理上太落后,抑制了工匠个人的创新能力和潜能,所以跟西方的技术差距才会越来越大。 朱慈烺给大明火炮厂换了内行的管理者,改变了激励制度后,生产力大大提高,匠人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大明火炮厂源源不断开发出新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