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行如众》 矛盾感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无论是人,动物,还是植物,其实都充斥着一种矛盾感,只是或多或少的区别而已。 在军训的这段时光里,身为局外人,但同时也是局中人的我,总有些异样的感受……我总喜欢关注细微小事;我时常听见或看见,一句句短而精悍的言语,一件件细致入微的小事。比如说,这风有点小大啊;这天有点小冷啊……这些事件或言语,虽然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的是,它们都充斥着一股别样的矛盾感。 这些别样的矛盾感,不禁让我想起,一位十分特别的老师,他说过一句话,大概的意思是,看一个人是否优秀,要看他脑中是否两种截然不同并且互斥的观点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独立行动能力。 这一次的军训在我看来是因为有了这些矛盾感而变得与众不同。 这次军训我看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团结精神;坚定的集体主义精神……但除此之外,我看到了群体中个性的展示,我想我可以愈发坚定的认为个人主义是并没有错的,如果非要说错了,那就是个人主义容易过度,从而造成个人私欲泛滥……所以我想我更加能明白,荀子克己复礼的观点。 从孟子提出人性本善,到荀子提出人性本恶,这两个观点的出现其实相差了几十载。我想荀子并非不认可孟子人性本善的的观点,只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荀子看到了人性的阴暗面,从而提出要用克己的手段让人回归善的发端从而达到复礼的目的。 这好似一个循环,一个人白白净净的来到这个世界,带着最纯粹的善良去面对这个世界,可因为世界的纷扰好与坏的影响,一个人逐渐变得矛盾,逐渐从善的本性转变成人性的恶。 在这个契机下,荀子顺应时势变化,提出人性本恶,要用礼制去克制人性中那些幽暗的欲念,从而达到复礼的目的。荀、孟两人的观点似乎是在提醒人们:这个时代的人们都会逐渐陷入一个挣脱不断的轮回:人性本善—人性渐恶—回归本善。 中学时,我们就学习了一篇选自《礼记》的古文:《大道之行也》。其中就有先贤们描绘的关于“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我想即便现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达不到那个程度,无法将美好的愿景变为现实,但这份穿越千年的精神食粮依旧鼓舞着每一位向善向上的中国人,在面对骨感的现实仍旧心怀期待,期待着在时间的长廊上,大同社会的愿景实现的那一天。 当下,我似乎对“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想身脱矛盾感,只管笃定地向前向上,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并坚信在千百年之后,后世的同行者们一定会有抵达天下大同的那一天。 前方有路,愿君珍重 车已到站,不知所言,愿君珍重。 走在归途中,沿途开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花,争奇斗艳,万紫千红… 翻开记忆的篇录,记录了许多。惟独关于您仅寥寥数语…… 记得第一次相见是在您的课堂上,你那稍显高挑的身姿,靓丽的容颜,一头散在肩上的青丝,那清丽的形象,时至今日,仍历久弥新。 或许是因为第一印象很好,您一开口那略显空灵的声音,便沁入心田:“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舒心,人如其名,听我的课会让你们感到身心舒畅,心情愉悦的。我这个人比较随性……” 相处一段时间后,我开始有些讨厌您。讨厌您时不时的批评教育,讨厌您时不时在作业本上的鲜红刺耳的批语,讨厌您…… 但,同样我也很喜欢您,喜欢您新颖的教学方式,喜欢您甜美空灵的声音……当然,最喜欢的还是您在课间与我们打成一片的时候,记得那时候班里有几个胆子较大的女生将您抱在怀里,顿时,双颊浮现出一抹红晕:“你们怎么没大没小的。”那模样可爱极了。那一次课间我们全班还一起玩了十来局‘狼人杀’:天黑请闭眼,狼人请睁眼……或许是我们让着您的缘故,刚开始的时候让您赢了几局。于是,您开始有些沾沾自喜了:“看到了吗?玩你们的游戏,我同样能赢,看来我就是当孩子王的命啊。嘻嘻。”但接着我们就用实际行动,将您刚刚产生的一点点得意给击得粉碎。最后几局您有些恼羞成怒了,开始了您的报复之旅,您当狼人的时候,将我们全班杀了遍。游戏结束后,您有些得意的说:“看到没,跟我斗,你们还太嫩了。”充满了与我们同样的青春活力。但,我不知道在一个个不为人知的夜晚您为我们备课到深夜,不知您的咽喉炎越来越严重,不得已去吃润喉片,我不知道当有同学受伤感冒时,您总是第一个闻讯赶到,并给予照顾的。您在该谈恋爱的年纪,承受了您可以完全避免的责任。 有一天,您顶着黑眼圈给我们上课,没精打采的少了往日的生动。我问同学才知道你为了晚上那位突然高烧的同学,一直守在病房,直到深夜…… 慢慢地,我懂得了您那鲜红批语背后的良苦用心,懂得了您批评教育时的苦口婆心,懂得了…… 我一直以为您会把我们带到毕业。可一年后,您却选择了离开。您看到了吗?您眼前可爱的孩子们一个个泪眼婆娑,嘴里念叨着:“不要走…”您听到了吗?您眼前这群可爱的孩子是多么的舍不得您啊。多么希望您能再多留一会儿啊。 或许,是因为当初比较内向的缘故吧,别的同学都在努力挽留您的时候,我却躲得远远的,看着您。我知道您的心中肯定也是万般不舍。但却躲不了必然的离别,总要说再见的,为何就不能开心点呢?离别的路口就在眼前,沿途的小花开得真鲜艳啊,愿您享受这路芬芳,快乐永远。前方有路,愿君珍重。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曾经说过:“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对我们而言,您就是那个唤醒我们灵魂的美丽灵魂。 还记得,您离别前对我们说的最后一句话:“孩子们,为了梦想,请多保重。”我想我们一定会努力的,定不负梦望,不负您的期望。 舒老师,今天是中秋佳节,是天下中华儿女归家、团聚的日子,愿您和您的家人幸福安康。中秋快乐。 游“秋”有感 那天中秋,入秋已有些时日了。我独自漫步在田间地头,微风拂面,在酷热中感受到了些许凉意。 我望着田间小径旁的草木和堤上的乔木,从前的满目翠绿,此时再看那郁郁葱葱的树叶已有些泛黄了。树叶在风中摇曳,不时落下少许泛黄的叶片,为秋季平添了几分独属于它的萧瑟。 关于“秋”,古代文人常常在诗词歌赋中赋予它“萧瑟”、“落寞”之意。这一点我认为单从“诗豪”刘禹锡的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就可以看出些许端倪。 秋季多数时候在诗人眼中是寄托愁思与哀伤的季节。在秋雨的称托下,历经两宋更迭磨难的才女李清照在《声声慢》中道出了心中难以言明的凄凉与苦楚——“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由此可见,“秋”在古代文人墨客心中往往象征着凄凉与孤寂。但神奇的是在秋季这一充斥着“寂寥”之感的季节中,竟然还存在着“中秋”与“重阳”这两个象征着“家人团圆”、“亲朋聚首”的中国传统节日。 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年的中秋,苏轼在密州任太守。这天傍晚,苏轼望月怀人,通宵畅饮至天明,趁兴写下这篇文章,抒发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唐代诗人张籍在《秋思》中同样也抒发了对家人的思念:“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可以感受到那个时候的张籍对身在故乡的亲人有说不尽的话和表不全的情。 张籍与苏轼两人所生活的时期跨越了两百多年的时间长度。按理说,唐宋两朝的生活风俗习惯是大不相同的。但从《秋思》和《水调歌头》这两篇已传诵千年的诗词来看,两人思乡怀人的情感却是如出一辙。 那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在十七岁那年的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道出了作为身处异乡的客子对身在故乡亲人的浓厚思念。 我在阅读古代关于“秋”的优秀诗词时发现在孤寂、凄凉的悲情氛围下,古诗词中也有“思乡怀人”的亲情、友谊以及团圆的喜悦。古人的悲喜在秋季交融,悲中带喜,喜中有悲。这让我想起了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道家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皆有正反两面,世间万物的有无、难易……都是不断转换的;无中生有,有中生无。就像太极图中那样,黑中带点白,白中有点黑。 众所周知,自汉武帝之后儒学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领域的“独尊”地位几乎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儒学的独尊地位也曾受到冲击,甚至出现过儒、道、佛三教并行、三教合一的局面。 事实上在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儒道佛三家皆有取另两家之长以补己之短,以此不断发展壮大。我想正是这种“不故步自封,开放包容”的态度才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绵千年而不衰,时至今日依旧葆有蓬勃的生命力。 我眼中的青年 “青年,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前些年我在网络上看到的问题,直到现在,这个问题在网络上仍存在激烈的讨论。而我认为这个问题之所以能引发较大规模的讨论,是因为每一位青年,对‘青年’二字的解读是不一样的,就像有1000个读者,就会有1000个哈姆雷特一样。我突然有些好奇,这么一个极易带上个人主观色彩的词汇,在词典中是如何解释的? 关于“青年”二字《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指人十五六岁至三十岁左右的阶段”和“处于十五六岁至三十岁左右的人”很明显这两种解释,前者突出的是时间段,后者突出的是处于这个时间段的人。而我个人更喜欢的一种解释是不在词典上的,在我看来青年代表的是一种积极向上,不服老、不服输的心理状态。 我印象中的青年人多数具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有“少年未知人世愁,任性不改逐风流”的天真与锐气;也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坚定。在未来的日子里对于功和名,青年人会有恰到好处的追求,经过多年的沉淀,便有了“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般的胸有成竹,也会收获“明年此日青云上”的结果,自然流露出“却笑人间举子忙”的情态。 作为向上向善的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我们身处海晏河清的美好时代,这个时代有太多的伯乐与千里马,如果那个被苏轼称为‘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生在千年后的新中国,大概就不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更不会向当权者委婉地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愤慨与绝望之辞。 我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先生在获得共和国勋章时说:“身逢盛世,当不负盛世。”古往今来,在大中华这片俊采星驰、人杰地灵的沃土上,涌现过太多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那个满腹经纶的王勃,绣口一吐便是一片人才济济,万世太平的景象,千古传唱的骈文《滕王阁序》在一场酒会上诞生。 在这个世界上,不乏那些天资聪颖、才华横溢的青年,但更多的是那些天资相对普通、家境一般,在这个社会上摸爬滚打,却依然乐观积极的青年。中国亿万人口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是不能被定义的。但好像每一个时代都有人拿一套所谓的‘社会规范’来定义青年,不论是惊才绝艳的青年,还是相对平凡的青年,似乎都不能完全逃脱这套‘社会范式’的影响。 这种规范大多是上一个时代的年轻人为我们这代年轻人制定的。大人们拿着他们制定的所谓规范,然后美其名曰地对现在的年轻人说:“这是人生的必经路。”恐怕这些人早就忘记了,在他们的青葱岁月中也曾反感由他们的父辈制定的社会范式。 就像《小王子》里写道,“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所以不论外界如何喧嚣,请遵从内心,做自己就好。 追忆童年,寻得静谧 每一个年龄段都有每个年龄段的美好与烦恼,如今,又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回望来路,有过彷徨有过遗憾,当然也有期待。 幼时的我们无比渴望长大,可长大的我们却又无比怀念幼年的时光。人类好似天生就是个矛盾体,我们幼时的烦恼,致使我们想要不断长大,去摆脱那些令我们苦恼的东西,可那时的我们并不知道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烦恼,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可避免的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面对更多的压力。 或许是因为回忆能够美化过去的一切吧。回忆起幼时的烦恼,此时竟觉得如此可爱。 前些日子看到学长在短视频平台播放破千万的作品,这个取得不菲成绩的作品竟与我们小时喜欢玩耍的扭扭车有关。或许,面对日益喧嚣的时代,我们总希望有些东西能够守护我们内心的宁静。 这世上总有些东西能够使我们在如此纷扰的世界中,保留些许对美好的期待。 我想学长的扭扭车视频之所以如此火爆,是因为我们都无比怀念曾经那个幼稚天真的自己。小时候的我们对于未来的期待大多是模糊的,是大范围的,是宏伟的……那时我们认知界限狭小,相信童话与神话,很容易因为某个故事中的英雄形象使我们产生目标或改变目标。小时候我们可能希望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航天员,甚至是相信光的奥特曼。 可随着我们年龄增长,接受的教育也更全面,我们逐渐变得现实,我们的目标也适时的变得更加具象,更加可行,同时将曾经对未来的美好幻想存封心底。 小时候的我们无忧无虑,为数不多的烦恼,可能就是因为表现不好被家长轻声责骂,与小伙伴相处不够愉快。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是幼年李白的天真浪漫;“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是小孩学习垂钓认真的态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是孩童对春日的喜爱……古人对于孩童生活情态的描写不胜枚举,我想这些都是古人对自己童年时光的追忆。 小时和哥哥姐姐追逐打闹的我们也会感到乐趣无穷,可如今面对繁多娱乐方式有时却显得无所适从。 回忆总是美好的,现实却总包含着些许残酷。 愿我们停下脚步,回望来路,在童年的欢乐中寻得一份静谧,保留一份纯真。 真正的英雄主义 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很多或好或坏的事物,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及发展。 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我们的父母和幼儿园的老师们对我们的学前教育大多是从《三字经》、《弟子规》和《千字文》开始的。 那《三字经》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影响呢?不用想最简单的一个字“善”。提到三字经,一个土生土长并接受过正规学前教育的中国人一定能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人之初,性本善”。到了中学阶段我们还会接触到“亚圣”孟子的人性论——人性本善。以上两个论述不敢说一定同根同源但至少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其实看完第一句就应该知道《弟子规》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也是一个字“仁”。原因就是“圣人训”。 那《千字文》带给我们的启蒙教育是什么呢?也很简单就是中国古代的地理和人文。我突然想到有一个词可以将《千字文》的主要内容高度概括,那就是“地理”。当然,作为独尊地位的儒术,清代的《千字文》,也有“礼”的影子。 写到这,我突然意识到古人留给我们的这三本经典早已将未来我们要面对的“社会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两大学科门类的大概内容告诉了所有人,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很多人到了十八岁依旧不清楚自己到底对哪种类型的学科兴趣更大? 上面的问题我无从知晓,但是我知道人生令人困惑,或者不如意的事有太多太多了。 如今,我依旧坚信在这充满光荣与梦想的新征程中,一定会有无数同行的人! 但如果路途中有一段十分昏暗的时光,也一定要让孤独无助、对生活有些许失望的自己,重拾一些期待。想尽一切办法积极地度过一个人独处的时光,未来一定能成为更加闪光的自己!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请给我们可爱可敬的党足够的信任。她一定能够带领我们走向更加光明璀璨的明天! (推荐收听:《理想照耀中国》系列短剧主题曲『理想』) 原生家庭 我从来没有哪一刻像现在这样发觉原生家庭给我带来的极大影响。 小时候家里很穷,住着没有任何粉饰的小屋。但那时候我并没有觉得苦,反而很轻松愉悦。 姐姐会在家门口的土地上种一些不知名的小花,花开的时候,真的很好看。爸妈也在身边,现在想来以前很美好很满足。 可随着年岁的增长,家里经济压力大了。父母不得不外出谋职,以维持生计。 那个时候不懂,只觉得父母外出打工挣钱很辛苦。每次过年过节回家都会带着一些很美味的小零食。 所以那个时候,我和哥哥姐姐最开心的就是节假日快到了,爸妈快回来了。 我也很庆幸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的大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有着许多传统佳节。 每次为数不多的相处时光,我的爸妈都会抓住机会“言传身教”告诉我们做人道理,是非对错。 我清楚的记得,父母每次离家,我和哥哥都会哭泣难受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缓过神来。 或许是小时候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以至于物质上的缺憾,我至今才想明白,它带给我的是什么东西。 小时候,爸妈和爷爷奶奶为了我们的身体着想,不让我们接触外面的所谓垃圾食品。奶奶也会变着法的研究一些小零食,做给我们吃。自然,除了必要的买文具的钱,直到上初中以前,平常时候我们是没有零花钱的。因此我们期盼节假日又有一个理由:那就是走亲访友,亲戚朋友总会给些零花钱,而这点零花钱是不会被爸妈收走的。 小时候,看着周围的同学经常走进学校的小卖部,拿着色泽鲜艳的零食,吃的津津有味。那个时候我说不羡慕,肯定是假的。但那个时候身上没有钱,不了解商店那个零食价钱怎么样。 直到有一次,我拿着10元钱,走进学校的商店,拿了一包小零食,把手里的十块钱递给了老板。随后第一次令我震惊的事发生了:老板收了我的10元,然后从一堆零钱里找出9块零5毛递给我。 “嗯?怎么还能找这么多钱?” “这一包小零食,只要5毛钱。”老板很随意的说。 只要5毛钱?这让我陷入了巨大的欣喜,因为10块钱可以买20包了。 …… 或许是因为躯体上和其他人有些不同,渐渐的我喜欢一个人待着了。除非是非常熟悉的朋友,不然我连其他人的问话都不想回答了。直到现在这个习惯,依旧影响着我。 上大学后也喜欢一个人,坐在食堂手机插上耳机,听着我喜欢的音乐。我并不觉得孤单,相反很享受。和室友朋友一起聚餐的次数,稍微夸张点说屈指可数。 或许过往的时光在会某一刻与现实交叠,我想总会有所收获的。 经历过一些挫折之后我想我更加明白了:所谓‘近朱者赤,有些人光是遇见,就是万幸’的道理。 你好!幸会! 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朋友是什么呢? 是同行者!是能接受你的不堪和缺憾,还能觉察并欣赏你优点的那些人。 交友,很多时候都是凭初见的第一直觉。过往的每一次遇见,还有每一次鼓足勇气地靠近,都是我视若珍宝的时光。 十年前我就是这么做的,我想十年后还会继续这么做。 …… “最勇敢的逆行,往往要背对人潮。”可能是受小时候那些不可思议的经历影响吧。从与人初相识到相知的过程中,我几乎都会将自己最不堪的一面直接表现出来。(我选择相信‘人性本善’是为了让自己勉强能接受所谓‘童言无忌’的虚假论断。) 一个不太恰当的类比:女帝武则天的无字碑——“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了解过我最糟糕的一面之后,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各位再看看,再考虑要不要和我同行。 …… 我十分清楚的知道,一般人与人初见的时候都会将自认为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对方。 因此,只要我不同于其他人,我就可以将初见时投向我的目光数量最大化。这是一个人主观上无论是选择承认,还是否认,这都是改变不了的胜于雄辩的事实,因为这就是人心啊!人总是对自己认知以外的东西难以理解,或是充满好奇心。身处群体中的人们,以上这种思维模式也会因人的群体属性的弊端,得到强化。 既然注视着我行为举止、言谈神态的目光有了。接下来,就是下一步——“做我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剩下的交给你们:信任我,向前一步,从此同行;否定我,退后一步,从此陌路。 我想这样交友就不会有,“旧人不知我近况,新人不知我过往”的尴尬与窘迫;或许未来ta们在人海中偶遇,在不经意地接触和交流中顺其自然地成为朋友。 …… 生活总爱制造些意外,但也让如今的我有了对故人诉说:“时光一如既往,别来无恙”的期许。同时,我也会带着“世界之大,绽放同一个梦”的信念继续向前。 时光总是匆匆。让时光在我与人相识、相知和相伴的间隙悄然溜走。这是我能想到的对无情的时间最浪漫的“控诉”。 从幼年到成年,时间好似被按下了加速键,不单单是增长的年岁,还有不断被外界‘催熟’的心智。 而我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在延缓我与成人世界相遇的时间,因为在那之前我还可以坚定地认为虚假的童话依然可信。 如果哪一天我失去了对童年纯真的坚守,在这纷繁复杂的世间迷失了方向,我期盼着各位同行者能够互道一声: “你好!幸会!” 感恩时光中那些奇妙的际会 小时候,我就喜怒无常…… 那时,为了得到父母的夸赞,我会想尽办法表现自己,但或许是当时周围的朋友小伙伴都太过耀眼,我那些微不足道的良好表现,似乎无法进入他们的法眼…… 那时,积极主动的表现之后,我得到的不过是一颗小甜枣,讽刺的是,那时我好像只要不给他们添麻烦,成绩好一点,就是对他们的付出最大的肯定。 但现在他们改变了,就像现在的我仍需要做出改变一样。 上小学时,为了让老师们对我的初印象好一点,我就去积极完成了老师下达的读背听写的任务。 幸运的是,我的努力被老师们注意到了,他们的鼓励与赞扬,给我当时就脆弱不堪的内心极大的抚慰。 可能是老师和朋友们的肯定让我有些飘飘然了,以至于后来的表现总是不尽人意。 当然,我想就是那些不懂得什么道理却被强迫着多读书的日子,让如今的我仍旧受益匪浅。 上初中后,我听到的最受鼓舞的话就是:“你的记忆力超强,别浪费了这份天赋。” 我想我会一直对我当时的老师们心怀感激,因为我真的觉得就记忆力而言,我真的超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