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徐州枭雄》 第1章立战功陶应受封 东汉,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5月。 洛阳。 大汉皇帝刘宏在经历了黄巾之乱后已经到了风烛残年,酒色不离的生活早已将他的身体掏空了。 不过今天,无论是汉帝刘宏,还是满朝文武,全都精神焕发。 因为张温和陶谦平定了韩遂、边章、北宫伯玉的叛乱,凯旋而归。 西北的安定,对于风雨飘摇的大汉来说,就像一针强心剂,仿佛注入无限活力,能不兴奋吗? 尽管这个时候,幽州的张纯也已经造反,但毕竟离洛阳比较远,暂时可以不理。 龙颜大悦,论功行赏。 十常侍之首张让高声宣读圣旨: “应天顺时,受兹明命,诏曰,北宫伯玉造反,使社稷临危,百姓倒悬,朕发天兵,将士用命,百官齐心,大破贼众,使天下太平,有功者赏,有罪则罚,封张温为司隶校尉,互乡侯!” “臣张温谢陛下隆恩!”张温出列,行一大礼。 “封陶谦为扬武校尉,潥阳侯,封孙坚为长沙太守,乌程侯,封曹操为议郎!” “臣谢陛下隆恩!” 陶谦、孙坚、曹操立刻出列,行大礼。 “陛下,董卓前与羌族大小百余战,护卫西北边陲,今又协助司隶校尉张温平定北宫伯玉叛乱,战功卓著,臣以为可封其为征西将军,以保西北安宁!”司徒袁隗出列奏道。 “准奏!” “陛下英明!”袁隗心中大喜。 董卓当初征讨黄巾失利,是他举荐为并州刺史,然后又令其在张温帐下听用,这一次经他举荐成为征西将军,将来必会为他袁家所用。 “陛下,在此次平定北宫伯玉叛乱时,扬武校尉陶谦次子陶应智勇双全,屡立战功,臣以为当加以封赏!”张温出列,奏道。 “陶恭祖次子陶应,朕也曾听闻,少年英雄也,且能随父从军,征讨叛逆,将来必是我大汉之栋梁,陶恭祖,为何不见他随你上殿?” “回禀陛下,臣之次子陶应乃白身,正在殿外等候!” 没有官职的人,只能听宣之后进入朝堂。 “还是白身?”刘宏皱起了眉头,现在当官可不止举孝廉这一条路,许多不重要的职位都可以买到,这是他允许的,实在没想到像陶应这样有名气的青年才俊,现在还是白身,“朕封陶应为长水校尉,宣其进殿!” “臣谢陛下隆恩!”陶谦非常高兴,儿子一下子被封为校尉,这官职可不小了。 “宣长水校尉陶应进殿!” 正在大殿外等候的陶应,心中一阵兴奋。 这一刻,他已经等了整整三年。 他就是三年之前从后世穿越而来。 刚来的时候,他有些失望,因为他没有大多数穿越者的福利——系统。 不过很快,他便有了计划。 没有系统怕什么,对于三国的历史,他可是非常清楚的,这就是最大的金手指啊! 而且他的身份不差,陶谦的次子。 同时他清楚,他穿越的这个时间节点正好是陶谦官场飞黄腾达之时啊! 征讨黄巾残余,平定北宫伯玉叛乱,紧接着又入主徐州,先以徐州刺史的身份,重用臧霸孙观,平定了黄巾余孽,接着又在陈登糜竺的辅佐之下,将徐州治理的非常富裕,被大汉天子,也就是后来的刘协封为徐州牧。 当然,没过几年忧愤而死! 这一是曹操逼迫太甚,二是两个儿子太不成器,让他心灰意冷。 那么现在自己穿越了,自然不可能出现后面的情况。 于是这三年来,陶应先是拜师学艺,赢得一个好名声。 在这个时代,要做官文武都得学,就像他老爹陶谦,既是一个文臣,也是一个武将。 由于他的勤奋,加上老爹也愿意投资,不到三年,洛阳城中便小有名气,大家都知道陶恭祖的次子陶应志存高远,文武双全。 名声有了,接着就是积累军功。 乱世将至,没有兵可不行。 由于陶应的存在,在这一次平定北宫伯玉叛乱时,陶谦和张温的关系并不像历史上那样紧张,而张温也非常欣赏陶应。 得到主帅的认可,那立功可就容易多了。 在整个平叛的过程中,除了董卓、曹操、孙坚之外,就属陶应的功劳大。 当然,要不是老爹陶谦怕儿子有意外,好多时候都拦着,他的功劳恐怕是最大的。 但现在也已经足够了,封一个校尉,陶应已经满足了,毕竟,真正的诸侯割据还没有开始。 “末将陶应,参见陛下!” 陶应向刘宏行一大礼。 “果然是英雄出少年啊!不错!”看着意气风发的陶应,刘宏心情大好,“平身!” “谢陛下!” 陶应起身之后,很自觉的退到了武将一排的最后一位。 在他前面的正是议郎曹操。 陶应一阵感慨,此时的大殿之中,可聚集了之后天下不少枭雄啊! 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司空崔烈、太中大夫杨彪、宗正刘虞、太常刘焉、侍中刘岱、北军中侯刘表、射声校尉马日磾、谏议大夫夏牟、光禄大夫赵融,还有刚刚受到封赏的司隶校尉张温,老爹杨武校尉陶谦,长沙太守孙坚,议郎曹操等。 “启奏陛下,并州刺史张懿前日抵御胡人进攻,兵败身死,臣请陛下任命骑都尉丁原为并州刺史,即刻率领麾下兵马前往雁门!”大将军何进出列说道。 丁原此时正屯兵在河内郡。 “准奏!” 陶应心中又是一阵火热,提起丁原,他马上想到的并不是吕布,而是张辽。 丁原看起来粗犷,实质上心很细,历史上,他这一次出任并州刺史,他将吕布带在身边,却将张辽和张扬留在洛阳任职,最后成为西园八校上军校尉蹇硕的副将。 正因为如此,丁原也上升的很快,一年之后成为朝中重臣,执金吾,同时也有自己的部曲。 什么时候把张辽挖过来就好了,只是现在还不行。 长水校尉属于北军,跟将来的西园八校暂时不沾边。 “陛下,如今西北已经平定,然幽州张纯造反,虽为疥癣之害,可若让其坐大,必影响我大汉天威,臣以为,可封宗正刘虞为幽州牧,执掌幽州兵马,平定叛乱!” 刘焉出列,大声说道。 来了来了,果然乱天下者刘焉是也。 对于这一段历史,后世评论比较多,许多人只注意了董卓祸乱朝纲,之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但也有不少人认为,真正的取乱之道,就是刘焉的废史立牧。 关于废史立牧,朝廷中已经议了几次了,但其他大臣都不好说,因为这是人家宗室的事。 刘焉的建议就是宗室中的重臣可以任命为州牧,掌握地方兵权,为天子牧守四方。 想法是好的,可现实却非常严峻。 州牧可以掌管地方兵权,其他刺史纷纷效仿,接下来,各地太守也都拥兵自重,天下能不乱吗? “准奏!” 随着天子刘宏的这两个字,乱世第一个州牧产生了。 新书启航,再战三国,无系统,皆权谋,不降智,欢迎新老朋友阅读支持。 第2章设西园君臣争利 刘焉的提议非常合理,征讨张纯的叛乱,宗正刘虞是最适合的。 刘虞以前就是幽州刺史,为政宽仁,安抚百姓,深得人心,主张以怀柔政策对待当地游牧民族,在整个幽州威望非常高。 张纯造反并不得人心,只要刘虞振臂一呼,肯定有许多中立的官员和世家将大力支持,张纯也就蹦哒不了几天了。 陶应看了看满朝文武的表情,可谓非常精彩。 刘岱、刘焉、刘表眼中火热,孙坚、曹操看起来表面平静,实际上内心也都有想法。 也许刘宏的想法是天下再乱,也都是他们刘家的,可他没有想到的是,无论是第一个州牧刘虞,还是后来的刘焉、刘表、刘岱、刘繇,能力还是太欠缺,或者说生不逢时,遇到了更大的枭雄。 “臣遵旨!”此时的刘虞一脸正气,他或许并没有刘焉心中的那个小九九。 “君郎,西园八校的事情,你觉得如何?”刘焉的提议被皇帝准了,他心里正高兴着,刘宏突然发问。 “都是老狐狸啊!”陶应心中暗想。 刘宏设立西园八校,那是明目张胆的要分大将军何进的兵权。 这件事情何进一直是反对的。 群臣当中,有很多都是何进这一派的。 他们从中阻挠,汉帝刘宏想要设立西园八校,基本不可能。 可这一次时机太好了,大殿中所有人的提议,刘宏都一一准了。 现在,刘宏提出了西园八校,而且还是让刘焉来打头炮,你们怎么反驳? 袁隗要提拔董卓,准了。 何进要提拔丁原,也准了。 封赏了这么一大堆,现在哪个大臣不长眼睛还会挡啊? “臣无异议!” “众卿以为如何?” “臣无异议!” 不管愿不愿意,所有文武都异口同声。 “朕封蹇硕为上军校尉,统领诸校,总督各军!” 既然是分何进的兵权,当然要用自己的人了。 刘宏能用的就是十常侍,让蹇硕做上军校尉,是早就和张让商量好的。 这时袁隗轻轻的碰了碰旁边的杨彪,杨彪马上心领神会。 “陛下,臣举荐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一共有八个校尉,你总不能全部都让宦官当吧! 假如是这样,那西园八校还有战力吗? “准奏!” 上军校尉拿到了,中军校尉自然要让出去,大家都要得到利益。 “陛下,臣举荐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司隶校尉可相当于一州刺史,怎能没有势力,张温当然要举荐一些他的人了。 “准奏!” “陛下,臣举荐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侍中刘岱说道。 “准!” “陛下,臣举荐射声校尉马日磾为助军左校尉!”崔烈说道。 “北军护卫洛阳安危,岂可随意调离!” 射声校尉和长水校尉都是北军五校之一。 不过此时的北军五校,只有一个官职,完全都是虚的。 也就是说,马日磾麾下没有兵马。 护卫洛阳安危,开玩笑,那都是何进说了算。 崔烈的目的大家都清楚,刘宏也很清楚,袁绍已经做了中军校尉,博陵崔氏也不弱,怎么也得掺和一下啊! 而且刘宏的这一句话,也否决了陶应成为西园八校之一的可能。 其实陶应并不想,入了西园八校,就不能离开洛阳。 就这么点兵马,将来想和董卓抗衡,纯粹是以卵击石。 看一下曹操、袁绍,如果不是逃的早,下场会很惨。 其实在崔烈说之前,刘表就想推荐陶应,他是北军中侯啊! 北军是个空架子,他在朝堂上说话也没有任何分量,若是陶应能够进入西园八校,情况就不一样了。 看来,现在不行了。 朝堂之上开始有了争议,此时的刘宏把控朝堂的能力太差了,基本上被何进和袁隗左右,怪不得他要重用十常侍,谁愿意做傀儡啊? 不过大家都在推荐自己的人,没有人为崔烈说话,说白了,就是许多人有点看不起崔烈。 博陵崔氏确实是大世家,有底蕴,而崔烈也有才,可是他司空之职来的不正,那是用五百万钱捐来的。 当然,没有博陵崔氏家族的底蕴,没有崔烈的才华,你就是拿再多的钱,也不可能捐到司空之职。 最后经过一番争论,助军左校尉由光禄大夫赵融担任,十常侍又拿到了一个助军右校尉的职位,由曹节的女婿冯芳担任。 左校尉争议较多,最后由谏议大夫夏牟担任,右校尉再次被袁家拿到,由淳于琼担任。 至此,西园八校在皇帝刘宏、外戚何进以及重臣袁隗三方逐利之后瓜分完毕。 刘宏也累了,宣布退朝。 所有的朝臣都感到精神振奋,今天的朝会,可以说人人都有收获。 西园八校开始了征兵和训练,刘宏好不容易争到了,当然不会再吝啬钱。 而与此同时,陶应也开始训练自己的兵马。 按照军制,北军五校每一校都是三千。 朝廷不拨钱,陶应也不担心,有他老爹陶谦支持,还有北军中侯刘表帮忙,三千兵士很快就满员了,而且个个都是挑选的精兵。 甲胄器械也不缺,至于说粮草,更不用发愁,这些兵本来就是张温和陶谦的,能缺粮草吗? 这三千兵士是自己起家的,陶应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兵一样,既要训练好,还要培养出忠诚度,因此陶应干脆住进了军营。 现在的他已经二十岁了,母亲甘氏两年前就已经催婚了,同龄的男子,就算没成亲,也肯定有了妾,甚至有了子女! 在这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想要挡住很难。 不过陶应跟老爹陶谦进行了一次深谈,还真给挡住了。 因为陶谦看到了陶应的远见,或者说野心,而这种野心,他非常欣赏。 既然如此,那婚姻就不能草率,将来一定要通过联姻达到目的。 至于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长子陶商早已有了儿子,不影响老陶家传宗接代。 其实陶应心里想的是,他穿越的这个节点挺好的,什么大小乔、甄宓、糜贞等等,都还待字闺中。 假如当初父母亲给他说的是蔡文姬,他也不会拒绝。 穿越一趟不容易,女人不能少,但也不能是无名之辈。 可惜蔡邕一直在外避难,不在洛阳。 历史上他是明年董卓独霸朝纲之后才召回来的。 而那时候,蔡琰早已嫁给了卫仲道,且已经成了寡妇。 陶应的训练肯定比这个时代任何将领训练量都要大,训练要求都要严格。 但兵士们并没有抵触,一是因为这些兵士都见识过陶应的勇猛,二是伙食不错,当兵不就是为了吃粮吗?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陶应都是以身作则,与他们同吃、同住、同训练。 想一想陶校尉是什么身份,他们自己是什么身份? 陶校尉都这么刻苦的训练,简直把他们都当兄弟,他们还有什么理由呢? 一切都让陶应很满意,但美中不足的,就是缺少良将啊! 这个时候他可不敢明目张胆的去蹇硕的军中挖张辽。 还是慢慢来吧! 反正这个时间节点,无主的名将还有很多。 “禀报校尉,大将军送来请柬!” 下午刚训练完毕,一名兵士急匆匆的跑来禀报。 陶应很快看完,大将军何进在家设宴,邀请自己参加。 这还是有些奇怪,自己一个小小的长水校尉,竟然入了何进的法眼。 “告诉送请柬之人,就说本校尉一定准时参加。” “诺!” 第3章将军府群贤毕至 陶应来到大将军府之后才知道,原来是一个小妾,给何进又生了一个儿子,办满月宴。 何进的小妾何其多也,小妾生的孩子就更多了,这本是一个非常平常的事情。 何况这样的孩子,也没有什么身份,有的甚至跟下人差不多。 一个官员给小妾生的儿子庆生,在这个时代,是很少见的。 当然,何进的目的,所有人都清楚,那就是趁机拉拢一些官员。 今年年初,有一位望气之人对何进说,三年之内,洛阳城中将有血光之灾,两宫都要流血。 何进和他的心腹们讨论之后,感觉到这是危险与机遇并存的事情。 从妹妹何皇后的口中得知,陛下的身体状况已经越来越差,现在还没有选定太子。 按理来说,大皇子刘辩,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 可是陛下无意中却透露出,想要立二皇子刘协的想法,而且朝中一些大臣也暗中支持。 在何进看来,这就对应着那血光之灾。 皇帝驾崩之后,两皇子争权,那还不得血流成河。 本来他是大将军,而他的弟弟何苗又是车骑将军,河南尹。 洛阳城内外的兵马,基本由他们二人掌握,拥立外甥刘辩,那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 谁要敢立刘协,就一个字,杀! 同时可以趁机除掉一直以来祸乱朝纲的十常侍,到那时,自己也绝对是大功臣,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是袁家,尤其是袁隗,很看不起他,最近又极力提拔了董卓成为外力。 而陛下也成立了西园八校,这些都是为了对抗他。 更重要的是,何苗跟自己也不是一条心。 因此,何进才要趁着这个机会,将许多官员都拉拢一下,做到恩威并施,关键时刻成为自己的强大助力。 何家现在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虽然许多清流之士和大世家还都看不起何进,认为他只是一个杀猪的,身份卑微,但大将军的职位在这里,面子不能不给。 所以凡请了的,都来了。 在被请的人中,陶应的名头可以说是最小的那一批,进入府中之后,他很自觉的坐在一个角落。 没有被人围着,正好。 现阶段,先苟着,才是正道。 对何进何苗,陶应本来就没有什么好印象,按照历史的进程,他们也活不了多长时间了,没必要巴结。 今天参加这个宴会,就是想认识一下其他人,在清静的角落,刚好有利于他观察。 袁绍、袁术兄弟二人,如今在洛阳城中,名气很大,一个是中军校尉,一个是虎贲中郎将。 论职位,在洛阳城中,也是一般化,可是人家妥妥的官二代,阿谀奉承的人非常多。 典军校尉曹操,助军左校尉赵融,左校尉夏牟也都来了。 曹操的身份有些特殊,他是宦官之后,但却经常与清流为伍,而且风评不错,何进觉得可以结交。 他的身边人不多,陶应却观察的非常仔细。 黄门侍郎荀攸他认识,旁边还有一个非常沉稳的男子,年龄看上去比荀攸要小几岁,但在谈话的过程中,荀攸对其却非常尊重。 毫无疑问,这一位就是荀彧了,他虽然年龄比荀攸小好几岁,但按辈分却是荀攸的叔父。 还有一位跟自己年龄相仿,身材看上去很瘦弱,在他们几人当中显得不是那么稳重,多了几分轻挑。 “郭嘉!”陶应的心中一阵狂热。 何进宴请荀彧、荀攸,陶应能够想到,毕竟这两人名气很大,何进也需要礼贤下士的名声。 此时的郭嘉绝对是默默无闻,没有人知道,就连坐在旁边的曹操也应该不知道。 这家伙果然洒脱,肯定是硬缠着荀攸荀彧,跟他们来的。 今天晚上必须给他们留下好印象。 就在陶应想着如何给荀彧、荀攸、郭嘉三人留下非常好又很深刻的印象时,突然一阵骚动传来。 “蹇硕、冯芳?” 西园八校尉,何进最不可能请的就是这两位。 谁都知道何进和十常侍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 许多大臣之所以还支持何进,就是希望他能够和十常侍相斗,而且有朝一日能够除去十常侍。 “恭贺大将军喜得贵子啊!”蹇硕也发现他和冯芳到来之后众人似乎很反感,但他一点都不在意,向何进拱了拱手,脸上挤出一丝难看的笑容,用公鸭般的嗓音大声说。 “多谢公公,快请入席!”人家来祝贺,总不能驳了面子啊! 蹇硕和冯芳坐下之后,曹操、袁绍等其他的西园校尉,都过来行了礼。 愿不愿意都必须做,人家是顶头上司,见了之后就必须行礼,这是大汉律法规定的。 看到其他的几个校尉来行礼,蹇硕很满意。 也许这就是他来的目的,就是要告诉何进,西园八校那是陛下的,是听我命令的,你不要打主意。 客人都基本到齐了,没有请的也来了,大将军府的主簿陈琳说了一段文学水平很高的话之后,饮宴开始。 陶应依旧在最不起眼的角落,他突然发现,荀彧等三人也在偷偷的看他。 曹操、袁绍、袁术三人在一起,旁边还有淳于琼、夏牟等,荀彧三人没有过去。 看来有机会啊! 陶应本打算过去,但想了想,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自己给自己倒了一杯酒,望了望天上的明月,慢慢的品。 他相信,荀攸肯定已经把自己介绍给了荀彧和郭嘉,而现在他要做的,就是维持自己的形象。 现在还没有到诸侯争霸的时候,绝不会有谁想着投奔自己,朝廷还在啊! 只有董卓进京,行废立之事,然后各路诸侯起兵征讨,天下才是真正大乱。 朝廷完全靠不住了,有识之士才开始寻找明主。 现在只需要给他们一个好的印象,胸怀大志,文武双全,而不是一介武夫。 而且陶应笃定,今天晚上这种情况,荀彧郭嘉不会对其他人感兴趣,因为大家都是那样,说好听点,那叫客随主便,说难听点,那就是同流合污了。 而唯有自己是特立独行,这就叫举世皆浊我独清。 放在后世,那就是清高,装逼。 可放在现在这种场合,绝对能够引起他们的重视,尤其是那个放浪形骸的郭嘉。 陶应猜的没有错,此时三人正在悄悄的议论他。 “公达,他就是溧阳侯的次子陶应?倒是和我想象的不一样……”郭嘉品了一口酒,说道。 “奉孝,你想象的他应该是什么样子?”荀攸问。 “应该和他们一样……”郭嘉指了指曹操那一桌,“袁本初、袁公路、曹孟德,也许将来都是人杰,只是这陶子合(陶应的字,应有合、顺之意),还是有些看不透!” “奉孝,既然在这里看不透,不妨近处看一下?” “也好!” 第4章畅饮酒初识众才 “来了!”陶应心中一阵兴奋。 尽管他没有回头,但知道,荀攸、荀彧、郭嘉三人,已经朝自己这边走来了。 看来,刚才的做法,是无比正确的。 稳坐钓鱼台,让他们过来,比自己过去效果要好很多。 “子合,为何独自饮酒?” “公达兄,是我怠慢,还望见谅?”陶应装作很吃惊的样子站起来,向荀攸拱了拱手,同时也向荀彧和郭嘉拱了拱手。 陶应和荀攸仅仅是认识,没有更深的交往。 但是此时,陶应表现的非常坦诚,这也让荀攸的好感度直接上升。 荀彧没有说,但他却一直在看。 对于陶应的反应,心中也是一阵赞叹。 志存高远,文武双全,又不骄不躁,果真传闻不虚。 “今日大将军喜得贵子,人人都在开怀畅饮,子合莫非有什么心事,一人在此独饮?” “公达并非我,岂知我亦不孤,也是畅饮?”如何应对,陶应早已经打好了腹稿。 “陶校尉明明是一人,为何却说不孤?”郭嘉忍不住开口了。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岂是孤单啊?” “哈哈哈哈!”郭嘉笑了起来,“陶校尉果然妙人一个,将孤身饮酒,说的这么富有诗意。” “哈哈哈哈!”荀攸、荀彧两人也都笑了。 有了这样的铺垫,几个人顿时感觉到亲近了许多,没有了刚才的距离感。 “公达,二位兄台,相逢便是缘,当浮一大白!”陶应做了一个请的姿势。 “就凭陶校尉对饮酒的独到见解,当然要喝了,公达,你说是不是?”郭嘉率先坐下,拿起了酒壶。 “你这个浪子啊,永远都是嗜酒如命!” 荀攸、荀彧也都坐下来。 陶应最后坐下,四人共同举杯,同饮。 “公达兄,这二位是?” “这是我叔父荀彧!”荀攸指了指荀彧。 “原来是文若兄,失敬失敬!”陶应再次拱了拱手。 “陶校尉听说过我?”荀彧问道。 “文若兄有王佐之才,我岂能没有听说呀!” 荀彧的名气此时非常大,南阳名士何颙,在见识了荀彧的才华之后,惊呼其为王佐之才。 虽然他还是白身,但名气比荀攸还要大。 而且陶应知道,荀彧和荀攸一样,不是闭门做学问的,而是有真正的才能,有深远的战略眼光。 对他的恭敬,那是发自肺腑的。 “陶校尉谬赞了!”现在的荀彧还比较年轻,只有二十五六岁,当然爱听称赞的话,嘴上这样自谦,但脸上洋溢着笑容。 “那这位是?” “他是……” “我就是一个浪子,今天跟着公达和文若混酒喝的!” 荀攸刚要介绍,但是被郭嘉打断了。 看来郭嘉暂时还不想和他这些名气不大的小官员结识。 陶应也自然不会舔着脸再做要求。 在这些妖孽般的才子面前,一切都要显得水到渠成,过犹则不及。 “既然是与公达兄和文若兄同来,那便是朋友,同是天涯宦游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啊,我们今天就开怀畅饮!” 荀彧、荀攸、郭嘉三人,再一次被陶应的话给震惊到了。 现在他们已经完全认定陶应是文武双全,假如弃武从文,学识都是上乘。 出口成章,皆是至理名言,这样的人,学识能差? 四个人开始畅饮,诗赋、文章、历史、天文、地理无所不谈,非常热闹和融洽。 不过他们在今天这些人的影响力中是比较小的,不但何进、何苗这样的主角没在意,就连袁绍、袁术、曹操这样的客人,也没在意。 “子合兄年纪轻轻,便做了长水校尉,加上溧阳侯的功绩,将来仕途可谓一帆风顺,但我观之,胸中似乎有无限愁绪,何也?”几个人熟了,当然不会再称什么“陶校尉”那太见外了,直接称呼各人的表字,郭嘉也没有再隐瞒身份。 当然也无需隐瞒,现在谁认识他呀? 今天来,郭嘉目的是想见识一下何进,只要有点眼光就能够看出,大汉天下下一步的走势,与何进有莫大的关系。 刘辩登基,何进可以说一下子就会权倾朝野。 而何进让郭嘉很失望,从而对大汉的前景也失望。 遇到陶应,可以说是意外之喜。 “奉孝有所不知,应自幼学文习武,就想着有朝一日报效朝廷,外御强敌,内平匪患,为天子牧守四方,让百姓安居乐业,黄巾之乱后此念更盛。然随父征战三年,不惜性命驰骋沙场,屡立战功,可是这天下,不但没有太平,反倒是盗匪四起,外族更加虎视眈眈,我大汉百姓流离失所,尤其是西北边陲,北宫伯玉叛乱之后,民不聊生,更有甚者,易子而食,不知何日能够重整这破碎河山,实现心中的志向!” 这些话陶应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因为皇帝还活着,朝堂还有很大的威慑力,不能流露出争霸天下的意图,那就不是野心,而是谋反了。 曹操、孙坚、袁绍,现在看起来,哪一个不是忠臣? “子合兄有此宏愿,嘉甚是钦佩,我敬子合兄一杯!” 郭嘉端起酒,与陶应碰了之后一饮而尽。 陶应也不含糊,现在的酒对他来说,就像是后世喝啤酒。 “奉孝你满腹才华,如此埋没岂可甘心?我让父亲举荐,在朝为官如何?如今,朝廷可正是用人之时啊!”现在直接征辟郭嘉,肯定不会成功,因此陶应换了个方式。 而这样也能让荀彧和荀攸感觉到自己一切都是为了汉室江山。 “子合兄,我一个浪子,手无缚鸡之力,又无家族福荫,怎可有此想法?只愿酒色不离,岂不快哉?” “奉孝此言差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我辈青年,岂能蹉跎岁月?” “子合之言大善!” 这一句话一出,荀彧有些坐不住了,他也是被陶应给感染到了。 而陶应在说这一句话的时候,将声音也稍稍提高了一些。 不远处的几位文士,听到之后,也是连连点头,竟然有几人起身,来到了他们四人这里。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青年才俊,当如陶子合啊!” 第5章陶子合当世俊杰 “先生谬赞了!”陶应立刻起身,给这名文士行了一礼,“不知先生是……” 他虽然不认识这几个人,但可以肯定,都是名人。 今天能在大将军府出入,除了朝廷的官员,肯定是当世名士。 “子合,这位便是南阳名士何颙何伯求先生,你既知他赞我叔父为王佐之才,却不识得何伯求先生!”荀攸介绍道。 “原来是伯求先生,失敬,失敬!”陶应再次行礼。 “不敢,不敢!”何颙也拱了拱手,毕竟他现在已经辞官,而陶应是长水校尉,礼不可废,“我空有学识,却无子合之志也!” “伯求,你素有识人之才,今日不妨评一评子合!”另一位文士笑着对何颙说。 “公业,此言差矣,今日有文休和子将在,我又岂能班门弄斧啊?” 陶应一下子明白了,被称为“公业”的人是郑泰,何进推荐其为尚书侍郎,但因看不惯朝堂的腐败,弃官。 而旁边的另外两个文士,则是在汝南办月旦评而出名的许劭(字子将)和许靖(字文休)。 后世人评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其实这是许劭给出的评价。 《后汉书》记载说曹操年轻的时候,曾经置办厚礼,很谦逊的求许劭为他看相,许劭看不起曹操,因为曹操是阉宦之后,不肯说,结果曹操直接把剑搭在了许劭的脖子上。 许劭不得已就说:“你是清平之世的能臣,乱世中的英雄。”曹操听完之后,就高兴的走了。 《资治通鉴》和《三国志》对此都有记载,只不过稍稍有些出入,但大体意思相同,无论是奸雄,还是枭雄,其实都可以称作英雄。 听到大家要让许劭来评价陶应,许多人都过来了,包括曹操。 只不过许劭看曹操的脸色并不好,毕竟曹操用剑逼过他,那就是对他的侮辱。 但曹操对此并不在意意,他非常满意许劭对自己的评价。 “下马可安民,上马可平乱,文韬武略,当世俊杰!”许劭缓缓的说道。 “子将先生谬赞了!”陶应赶紧行礼。 现在陶应需要名声,但不能太过,猥琐发展是正道。 当然对于这样的评价,各人心里都有看法。 但有一点,那就是陶应将来的仕途不会差。 毕竟是文武双全,小小年纪,便立下许多战功,被陛下封为长水校尉,而父亲陶谦又刚刚封侯,将来的发展,能差吗? 袁绍表面带着微笑,但心里却不以为然。 而袁术的不服气已经写在脸上了。 他是袁家的嫡子,根本就看不起像陶应这样的小官宦子弟。 许劭的月旦评他也不屑一顾。 何颙,他更是非常反感。 因此对陶应就没有半点好印象了。 何进似乎感觉到,他把陶应给忽略了。 其实请陶应过来,完全是看在陶谦的面子上,因为张温对陶谦很是赏识。 如果没有这样的关系,他哪里会想到陶应。 不过现在他觉得,自己似乎应该重视一下了,毕竟能够让许劭、何颙欣赏的人,没有普通的。 众人离开之后,何进专门把陶应留了下来。 “不知大将军留末将有何吩咐?” “子合,黄巾余孽郭太、杨奉,聚集匪兵上万,在河东郡白波谷一带,以前丁原的大军屯于周边,他们不敢妄动,如今丁原北上雁门,郭太、杨奉恐成为帝都之隐患,陛下打算派蹇硕领兵,恩威并重,迫使其降。然蹇硕乃一阉宦,如何懂兵?子合文武双全又身经百战,不知可否担此重任?” “大将军之令,末将万死不辞!”听完何进这番话之后,陶应没有任何犹豫,大声说道。 “好,好,果然是当世才俊陶子合!”何进一看陶应答应的这么爽快,也非常高兴。 这件事他发愁,但是陶应太清楚了。 本来是陛下刘宏让何进出兵,而何进又推举西园校尉蹇硕。 西园军是刘宏专门为保护自己,或者说是保护他的儿子和皇权设立的,又岂能轻易派去剿匪。 后来还是张扬和张辽前去,劝说郭太、杨奉,接受了朝廷招安。 此时的张辽和张扬都是上军校尉蹇硕的麾下将领,功劳自然记在了蹇硕的头上。 皇帝一高兴,蹇硕的权力越来越大,而何进的兵权也就慢慢缩小了。 陶应之所以毫不含糊的接受这个命令,一是因为他清楚,此时的郭太杨奉,是盼望朝廷招安,他们很有眼光,黄巾根本就没有出路,这份功劳简直躺着就能挣来。 而更重要的是,陶应知道,杨奉手下有一员良将,徐晃,那可是被曹操称为有周亚夫之风的。 现在自己最缺的就是良将啊!没有将领,将来怎么打天下。 陶府在洛阳城绝对是一个小门小户,尽管陶谦已经封侯了,可是天子脚下,你才真正知道,你的官有多小。 不过,自从大将军何进给儿子办了满月宴之后,这陶府可就热闹起来。 因为大家都知道,陶恭祖生了一个好儿子,文韬武略,当世俊杰。 这可是许劭的评价,许劭看人,什么时候有错。 而陶应说的那些富有哲理的话,也都传播开了。 当得知陶应还没有婚配的时候,媒婆也就上门了。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皇帝下了一道圣旨,让陶应率领麾下三千兵马,前去征讨白波谷黄巾余孽郭太杨奉。 这一下陶谦有些急了,郭太、杨奉麾下可有上万兵马,就算他们是黄巾余孽,战力很低,可人数太多了。 儿子就带三千兵马去,那不是羊入虎口吗? 更着急的是陶应的母亲甘氏,她哭哭啼啼的,让陶谦一定要想办法,不能让儿子去,去就是送死啊! 陶谦能想什么办法,圣旨都下了,还能改? 但被夫人闹得没办法,直接去军营找儿子。 “父亲,您怎么来了?” “我要是不来,怕是再也见不到你了!”陶谦怒气冲冲的说。 “父亲,您说的这是什么话,我不是好好的吗?”陶应已经猜到了原因。 “现在好好的,过段时间,还会好吗?” “父亲是担心孩儿兵败?” “岂止是担心,三千兵士,就去攻打白波谷,你也不是没打过仗,这能有几分胜算?人家的兵马是你几倍,而且又占地利优势,郭太、杨奉、韩暹、李乐、胡才,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悍匪,你不是去送死吗?大将军给你命令的时候,你难道就不提点要求?就不知道要兵?要将?现在陛下的圣旨都下了,还有什么办法呀?” 第6章初领兵父子深谈 陶谦是真的急了,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让陶应根本没有插话的机会。 一直等他说完了,陶应才开口解释。 “父亲不必担心,孩儿又岂是鲁莽之人,怎么可能用自己的性命去冒险?” “不去冒险?用三千兵士去攻打白波谷,这不仅仅是冒险,是送死啊!”陶谦又来了。 他对次子陶应是非常上心。 长子陶商就不是做官的料,将来整个陶家,靠的还是这个次子。 能不能光宗耀祖,封妻荫子全看陶应。 所以对于陶应的成长,他格外注意。 “父亲试想,郭太杨奉等率领黄巾残余,来到白波谷之后,是否有侵州掠县,伤害百姓之行为?” “这……这倒未听说过……” “当年黄巾百万之众,也不敢兵叩洛阳,而他们区区一万残兵,竟然敢来到河东,这不是送死吗?”陶应又问。 听完陶应这番话之后,陶谦终于不再那么急躁,认真思索起来。 这细细一想,郭太杨奉还真有些与其他黄巾残余不同。 白波谷并不是一个好地方,前有并州刺史丁原屯兵周边,现在有司隶校尉张温大军环伺,他们根本就没有生存的空间。 之所以还在,就是因为他们并没有侵州掠县,抢劫百姓,这才让朝廷一直容忍,或者说并没有把他当一回事。 可是不抢劫,又哪里来的粮草呢?他们所带的粮草,又能支撑多长时间呢?以后怎么办? “子合,你的意思是?” “郭太杨奉其实在等待朝廷的招安,孩儿这一次只要兵马一到,再放出陛下的善意,定然会不费一兵一卒,迫使他们归降!”说到这里,陶应笑了笑,“父亲,这个功劳可是非常轻松的,孩儿怎么能不争呢?” “子合,虽然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未战先虑败而后虑胜,万一情况有变……” “孩儿随父征战足有两年多,参与大小数十战,父亲也见过营中的兵马皆为精锐,虽只有三千,若是真打起来,也不惧白波谷一万贼众!” “子合,你实话告诉为父,是否还有其他目的?”片刻之后,陶谦突然问道,“我知你做事谨慎,从不冒险,现在已被陛下封为长水校尉,即使再立新功,断无可能再升迁,此次出兵纵然得胜,也只是帮了大将军,这些你不会不知道!” “父亲英明,孩儿当然有想法!”陶应向陶谦行了一礼。 后世对汉末诸侯评价时,大多都认为陶谦只是个老好人,能够坐拥富饶的徐州,是因为运气好。 其实错了,陶谦才是真正文武双全的儒将,而且,能做到知人善用。 总之,在历史上留名的那些诸侯,没有一个简单之人。 “父亲,昔日平定北宫伯玉叛乱时,每一仗我们都打得非常艰苦,而董卓、曹操、孙坚三人,他们却打的比我们要轻松的多,所立的战功也比我们多,这是为何?” “你倒还考校起为父来了,不就是因为他们麾下统兵大将多吗?” “父亲说的没错,董卓麾下有李傕、郭汜、华雄这样的猛将,也有张济、徐荣这样的智将,他们完全能够单独统兵。而曹操麾下,夏侯惇、夏侯渊骁勇无比,曹仁、曹洪也能单独统兵。孙坚麾下更是有程普、黄盖、韩当、祖茂这样智勇双全的大将。而父亲麾下有谁?只有我们父子二人阵前冲杀。黄巾之乱已经被平定五年了,而郭太杨奉辗转多地,至今未被剿灭,他们麾下一定有善于统兵的良将,这是我们的机会!” 说完之后,陶应静静的望着陶谦,他知道这番话陶谦要消化一下。 慢慢的,陶谦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子合,你长大了,为父很欣慰!” 常年打仗,看到别人麾下冲阵的猛将,统兵的良将,陶谦怎能不动心? 可是没办法呀! 军中将领不少,但真正能称之为猛将和良将的是少之又少。 而且这些良将发现之后,你能拉拢过来吗? 人家是为朝廷效力的,等着陛下封赏的,除非是你的家将。 可是他们陶家底蕴太浅,根本就没有家将。 从那些身份低下的黄巾残余中寻找,的确是最好的办法。 “父亲,那母亲那里还劳烦父亲解释一番,莫要让她为孩儿担心!” “这你就放心吧!”陶谦点了点头,然后又叮嘱道,“你第一次独自领兵,一切都要谨慎,密林、山谷,乃行军之大忌,宿营当选开阔之处,切要注意水源,不可结草扎营,进军有度,败兵不可穷追,退兵必有断后……” “父亲放心,孩儿兵书战策也读了不少,随军打仗也有两年多,这些早已烂记于心!” “但也不可骄傲!”陶谦故作生气,这个儿子什么都好,就是有时太过自负,必须随时敲打。 “孩儿谨记父亲的教诲!” 洛阳城一座不太起眼的酒楼,荀彧、荀攸、郭嘉三人又聚在一起饮酒。 荀彧和郭嘉现在都是闲人,荀攸虽然是黄门侍郎,但现在陛下身体欠佳,很少临朝,他基本没有多少事。 “子合出兵了,奉孝以为,这一次有几分胜算?”荀彧问道。 “至少在七成以上!” “你为何如此笃定,白波谷郭太杨奉可有一万兵马,就算他们是乌合之众,但占据着地利优势,想要胜之,也不容易啊!”荀攸说道。 “公达,我如果说,此战子合可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尽全功,你信吗?” “不费一兵一卒……”荀攸皱起了眉头,不过很快,他便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奉孝是说,此战当以攻心为上!” “不错!” 荀彧也很快想明白了。 “奉孝,论战场应变,我与公达皆不如你也!” “但若论大局,运筹帷幄,我可不如你们两个啊?” “哈哈哈哈!”三人都发出了爽朗的笑容。 “奉孝,你既然胸中已经有了良策,为何不随子合前去?” 在出兵之前,陶应的确请过郭嘉,让他出任军中主簿,但郭嘉没有答应。 “我懒散惯了,不喜欢军中的生活!” “我看你并非不喜欢,否则为何要读那些兵书?你是在观望,看一看这个陶子合,是真正的才俊,还是只会纸上谈兵!”荀彧反驳道。 “知我者,文若也!” “哈哈哈哈!” 三个人又是一阵爽笑,开怀畅饮。 第7章至河东英雄救美 陶应率领本部三千兵马离开洛阳之后,一路朝西。 他行军的速度并不快。 这个时期的打仗,人们对情报并不重视,关于白波谷以及郭太、杨奉的情况,陶应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军中只是找了几个向导,保证路不会走错,然后沿途不停的派出斥候打探消息。 看来以后要打造谍报系统了,这样打仗,简直就是两眼黑啊! 好在大家都不注重情报,基本是在同一起点。 白波谷位于河东郡。 这个时代的河东郡属于司隶校尉管辖的区域,地理位置也是比较重要的。 上古尧舜禹时代的都城都在河东,它位于现在的秦晋大峡谷中,黄河段乾坤湾、壶口瀑布及古龙门口至鹳雀楼以东的地区,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出了洛阳城向西,首先进入弘农地界,然后再向北,就进入河东郡。 大将军何进虽然没有给陶应多派兵马和将领,但也是有所照顾的,那就是并没有限定时间。 对于何进来说,这任务完成了,是一大功,即使没完成,他也没什么损失,大不了最后派张温出兵就可以了。 陶应听取了父亲陶谦的建议,晚上宿营,都选了开阔的地带,不过遇到山谷和密林,总不能都绕过,但他派出很多斥候,在确保没有任何危险的时候再通。 “禀校尉,前面有一伙劫匪,大约二三百人,正在追杀一个大户人家的马车!”陶应率领兵士在一片山林前休整,一名斥候飞马来报。 “二三百劫匪?周围还有其他劫匪吗?”现在已经接近了白波谷,这二三百人的劫匪,很可能就是郭太、杨奉麾下的。 郭太、杨奉自从来到白波谷之后,一直没有纵兵抢劫,这伙劫匪显然是没吃的了,私自行动,数量自然不多。 不过即使这样,陶应也没有大意,骄兵必败的道理他很清楚。 “周围没有其他劫匪,大户人家的几十名护卫基本都死伤殆尽,只是那些劫匪没有战马,并未追上马车!” “众将士听令,随本校尉出发,歼灭劫匪!”陶应立刻上马,将手中亮银枪一挥,大声说道。 “诺!” 这些兵士都是陶应亲自训练出来的,很快列好了队形。 军中的战马只有十几匹,全都属于陶应的护卫,他们保护在陶应的两边,自然冲在最前面。 其他的兵士,也都甲胄鲜明,拿着刀枪盾牌,紧随其后。 顺着林中官道,追出去大约两里,便看到了劫匪的影子。 二三百人乱如一窝蜂,手中的兵器也都五花八门,不到一半的人手里是刀枪等兵器,其余的有拿杀猪刀的,有拿菜刀的,还有拿锄头一类农具的。 这哪像什么军队啊? 陶应的这三千兵马,绝对可以称为整个洛阳周围最强的兵了。 他们一出现,劫匪就落荒而逃啊! 但身体素质的差别太大,想逃跑都不可能。 片刻之间,便被斩杀了五六十人。 前面有一辆马车,还算华丽,那匹马似乎受到了惊吓,发疯的往前跑。 车夫想要将马制住,但他由于身上有伤,使不上力。 官道一面靠山,一面临谷,这样下去,肯定有危险。 “快,制住那辆马车!”陶应大喊。 “诺!” 陶应身边有战马的这些护卫个个都是精挑细选的,是当时征讨北宫伯玉时,骑术精通的西凉勇士。 很快他们便冲到了马车的前面,将受惊的马匹控制住。 整个战斗已经结束了,战场也没什么可打扫的,那些劫匪逃走了几十个,陶应也没有命令兵士去追,只让兵士将那些劫匪的尸体就地掩埋。 陶应来到马车前,车夫由于伤势较重,流血过多,再加上刚才马匹受惊之后的惊吓,已经死了。 车帘打开,先下来一位侍女,紧跟着又下来一位妇人打扮的。 看上去十五六岁,并没有刻意的去装扮,美的非常自然,并且有一种独特的气质。 放在后世,绝对是校花一级的。 那名女子也打量了一下陶应,但看到陶应盯着她,脸上出现了一丝羞涩,低下了头,向陶应盈盈一礼。 “民妇蔡琰,谢将军救命之恩……” “蔡琰?”陶应又仔细的打量了一番,果然是大汉第一才女,腹有诗书气自华,“你是蔡议郎之女蔡琰?” 后世称蔡邕为蔡中郎,是因为董卓掌权后征辟蔡邕为左中郎将,并册封高阳乡侯。 而在这之前,蔡邕只是议郎,而且因罪,被流放到朔方。 “将军识得家父?” “蔡议郎为官正直,品性高洁又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善辞赋,工于书法,通经史,我虽未谋面,但心中确是非常敬佩。” 对于蔡邕的评价,陶应说的都是后世史学者之言,但此时听在蔡琰的耳中,却是感动不已。 她的父亲在外流亡十几年,昔日的同僚恐怕都没谁记着,却没想到一个素未谋面的,如此年轻的将军竟然记得,一瞬间,她对陶应的好感提升了很多。 但是一想到自己的身份和处境,又是悲从心底来。 “蔡琰小姐,不知你从何而来,又到何处去,为何会遇上劫匪?” 在这个时间点上,又是在河东,碰到蔡琰,陶应已经猜到了原因。 蔡琰和卫仲道之间的婚姻是早已定下的,大汉十五岁以后才可成婚,卫仲道是个病秧子,他的父母想用结婚来为他冲喜,于是在蔡琰刚满十五岁之后,就迫切的要求成婚。 无奈,蔡邕从朔方又流亡到江南,找不到人。 古人讲究的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父亲不在,怎可成婚? 但卫仲道的身体越来越不行了,不能再拖了,河东卫家很有势力,软硬兼施之下,没有蔡邕的蔡家只能答应。 可是没想到,结婚之后还没有洞房,卫仲道就死了。 卫家觉得卫仲道是被蔡琰克死的,当然不会给好脸色。 没办法,蔡琰只好回洛阳。 虽然蔡邕不在洛阳,但总有一个自己的家。 蔡琰简单的说了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满眼是泪,无尽的悲愤和委屈涌上心头。 但是陶应心中大喜。 这妥妥的是主角光环啊! 以前还想着穿越的这个时间点,错过了才女蔡琰,有些遗憾。 没想到刚出门,就来了这么一出英雄救美。 这还跑的了吗? “王成,率领五十人,护送蔡小姐回洛阳,记住,不能出现任何差错!” “诺!”一名护卫大声应诺,然后点起了五十名兵士,很快列队来到了马车前面。 “蔡小姐,本该亲自护送你回洛阳,然军令在身,还要去白波谷征讨贼寇,只能让他们送你回去了。不过你放心,本校尉麾下的这些都是精锐,三五百劫匪都奈何不了他们。” 第8章白波谷众匪争议 “这已经让民……民妇感激不尽了,怎可再劳烦将军亲自护送……”蔡琰又向陶应行了一礼,眼泪唰唰的往下流。 曾几何时,她是有名的大汉才女,谁不夸她才貌双全? 而父亲蔡邕,也是闻名天下的大儒,许多青年才俊都慕名前来拜师。 河东卫家更是三媒九聘,早早定下婚约。 可没想到世事难料,自从父亲成为戴罪之身,一切都变了。 嫁于卫仲道之后,她更是尝尽了人间疾苦,世态炎凉。 却没想到仅仅第一次见面的这位小将军,却对她如此关心,她怎能不感动? 陶应说完之后也没有做自我介绍,率领兵士立刻离开,只留下一个潇洒的背影。 这个时候,不需要再说任何话了,英雄救美都发生了,蔡琰还能跑掉吗? 果然,蔡琰望着陶应的背影,一阵痴呆。 “小姐,将军已经走远了,你快上马车吧……”侍女提醒说。 “将军要去白波谷剿匪,一定要平安归来啊!”蔡琰自言自语。 “小姐,就是不知道将军是谁?” “我们会知道的!”人家都派五十名兵士护送自己了,怎么可能不知道? 小小年纪便能做领军的校尉,肯定是世家大族子弟。 而这样的身份,恐怕早已结婚了。 在想什么呀? 蔡琰感到她的心有些乱了,赶紧在侍女的督促下上了马车。 继续行军的陶应心情特别好,有这么强的主角光环,是不是应该去寻找一下其他名将。 比如典韦,按照历史的发展,他在明年才会进入张邈的军中,现在还在山林里面躲避官兵的追捕。 只不过是在陈留,与他行军的方向完全相反。 而他现在有官身,不能随便离开。 派个人去又不放心。 还是等前往徐州的时候经过陈留,再去寻找典韦吧 大约两个时辰之后,陶应的兵马到了白波谷前,他立刻下令安营扎寨,同时,派兵士给郭太杨奉送去一封信。 这封劝降信是早在出兵之前就写好的。 白波谷中,渠帅郭太坐在正位上,在下手左右两边,分别是杨奉、李乐、胡才、韩暹。 陶应率兵前来,他们早已得到了消息,本来觉得三千兵士,又是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领兵,他们根本就不在意。 原打算半路设伏,给他一点教训,也是给大将军何进和司隶校尉张温一点颜色看看。 让他们明白,自己一直待在这里,没有四处抢劫,并非是没有这个能力。 只有打出了威风,再接受朝廷的招安,就能得到想要的利益。 自从张角在巨鹿起兵到现在已经五年了,他们现在能够保住一万兵马,那是大小数百战杀出来的。 可是没想到陶应用兵非常谨慎,没有给他们任何设伏的机会。 而这三千兵马到了白波谷之后,他们心里有些发怵,这绝对是大汉少有的强兵啊! 如果正面冲阵,他们的一万兵马未必就打得过。 当然,利用这里的有利地形坚守没有问题。 可是陶应的做法很明确,将兵马驻扎在白波谷前,根本没打算攻打,就是想要困死他们。 现在粮草快要没了,恐怕要不了多长时间,他们会先乱起来。 “诸位,朝廷兵临谷前,现在该怎么办?”郭太问道。 “渠帅,官兵只有区区三千兵马,杨奉头领麾下徐晃文武双全,可令他出战,击溃官兵。”李乐说道。 “李头领言之有理,陶应,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有何惧之,徐晃必能杀他一个落花流水!”胡才赶紧附和。 “李头领,胡头领,如果你们觉得陶应的三千兵马是软柿子,不妨可以自己去捏捏,我麾下的那些兵士,不是人家的对手!”杨奉怎么可能拿他的部曲去硬碰。 “杨头领,你怎能涨他人之志气,灭自己的威风?” “你们的威风也许很大,但我杨奉没有!” “不要吵了!”郭太提高了声音,显然是很不满意,“不要忘了,我们率军来这里的目的!” “渠帅,还是你来决定吧!”老好人韩暹说。 “肯定不能打,如果我们没有了兵马,朝廷还会招安吗?不管是何进,还是张温,恐怕都会急着把我们的人头拿去向皇帝请功!” 对待黄巾军,起初,朝廷的政策就是斩尽杀绝。 抓到俘虏不管多少,一律活埋。 张角死了之后,改变了策略,对一些拥兵的将领进行招安。 比如黑山的张燕,前年被皇帝刘宏封为平难中郎将,而且每年都可以向朝廷推荐孝廉,谁不羡慕呀! 明明和他们一样都是反贼身份,可是摇身一变,成了朝廷的大官。 凭什么?就凭张燕麾下有数万黑山军。 “渠帅,朝廷只派三千兵马前来白波谷,或许并不是为了剿灭我们。” “杨头领的意思是?” “迫降!”在他们几人中,论远见卓识,杨奉当属第一。 “报——”正在这时,一名兵士冲进了大厅,双手呈上一封信,“禀渠帅,长水校尉陶应,派人送来一封信!” 郭太接过信,展开,仔细观看。 “渠帅,可是朝廷的劝降信?”杨奉问道。 “朝廷欲封我为兴义将军,诸位皆为校尉,但必须将上党、河东、弘农等郡周边的黄巾残余势力全部收拢,屯兵白波谷,受大将军节制!同时派遣一员大将入北军,捍卫洛阳!” 前面是大将军何进的意思,而后面自然是陶应加上去的。 白波军中,除了徐晃,还有拿的出的大将吗? 而且郭太、杨奉、李乐、韩暹自己,肯定不会来洛阳,那相当于人质呀! 在白波谷多快乐。 郭太说完之后,脸上也洋溢出了笑容。 将周围的黄巾残余势力收拢,郭太早就想做了。 他现在有一万兵士,可是加上那些家眷,足有六七万。 如果将周围的都收拢起来,妥妥的十万之众。 收复周边那些大小残余势力,他绝对有把握,关键是没有粮草。 现在有了朝廷的支持,什么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到时候他就是朝廷加封的兴义将军,而白波军也有十万之众,谁还敢小看他呀! 只是朝廷要一员良将前往洛阳,这明显就是要做人质,派谁去呢? 郭太觉得,这良将肯定是他们四人中的一位,其他人朝廷哪会理你呀? “诸位,谁愿意前往洛阳,朝廷既然诚心招安,那么去了肯定少不了官职!” 第9章两军前陶应显威 郭太的这番话说完之后,整个大厅都鸦雀无声,杨奉、李乐、胡才、韩暹四人全都低头不语。 到了洛阳,封官肯定是要封的,可那种官还有权利吗? 最重要的是,白波军如果犯了什么事,那朝廷就会拿你开刀呀! 傻子才会去呢! “韩头领,不知你有何高见?”既然都不开口,郭太当然要点将了。 杨奉是他的左膀右臂,不能离开。 胡才、李乐是两个狠人,也是刺头,郭太自然将目标瞄准了韩暹。 “渠帅,我有麾下良将吴猛,可入北军!” “吴猛?”郭太想了想,眉头皱了起来,这个人怎么没听过呢? “渠帅,韩头领说的对,吴猛确实是一员良将,可入北军!”胡才补充说。 “既然如此,那便给陶校尉回话!” 于是,杨奉写了一封回信,郭太派人送往陶应的大营。 陶应看了之后,脸色沉了下来,这个郭太,还真把他当成了一个涉世不深的小子。 吴猛算哪根葱呀! 既然如此,那便让你知道一下厉害。 于是,陶应立刻提笔写下八个字: 是否良将,阵前一会! 是骡子是马,先拉出来遛一溜。 送信的人回来之后,将陶应的回信递给了郭太。 郭太看完之后,递给了杨奉,其他几人也都看到了。 “渠帅,现在该当如何?”胡才问道。 “还能怎么样?人家陶校尉要阵前一会,难道我们要躲着,那不是明显欺瞒人家吗?传令,点兵三千,阵前一会!” “诺!” 很快,双方各自率领三千兵马,在白波谷前对阵。 尽管郭太等人选的这三千兵马都是军中精锐,可是和陶应麾下的长水营一比,简直和叫花子一般。 人家整齐划一的刀盾兵、长枪兵、弓弩手。 他们人手保证有一件兵器就不错了。 再看兵士展现出的那种气势,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 多亏人家的目的不是困死他们,否则,想要冲出去比登天还难。 陶应一催马,来到两军阵中间,用手中亮银枪一指,高声喝问。 “郭渠帅,你们的良将何在?” “韩头领,吴猛呢?” “吴猛,出阵迎战,切记,不可伤了陶校尉!”韩暹对他旁边的一名壮汉说。 “诺!” 那名大汉骑着一匹瘦马,手里拿着一柄大刀,身上也披着一件破旧的皮甲,装备和陶应比起来,虽然寒酸,可在白波军中也算不错了。 郭太等人眼睛直盯着两军阵前。 这吴猛看起来还真不错,孔武有力,如果能让陶应满意,问题就解决了。 吴猛也算久经沙场,还真没把陶应这个娃娃放在眼里,高举大刀当头劈下。 他觉得就这一刀,要么伤了陶应,要么吓退陶应。 看着这势大力沉的一刀,陶应并没有躲闪,双手举枪往外招架。 白波军中,除了徐晃,哪里还有什么大将啊? “咚!”一声巨响。 只见吴猛手里的大刀直接飞了出去,战马连续退后了七八步,吴猛的一只胳膊几乎抬不起来了,他整个身体在马上晃了晃,差点掉下来。 陶应并没有放过,挂好了亮银枪,摘弓取箭,搭上弦,拉满,一箭射出。 “啊……”吴猛惨叫一声,直接掉落马下。 “将军威武!” “将军必胜!” 长水军高声喝喊。 郭太、杨奉、李乐、胡才、韩暹等几人,全都大惊失色,心中震撼无比,同时也有一些愤怒。 尤其是韩暹,就算吴猛达不到要求,那也不能就这么杀了呀!朝廷的招安有诚意吗? 然而就在这时,吴猛又从地上爬了起来,跌跌撞撞的跑到了郭太等人的跟前。 原来陶应刚才那一箭,是射在了吴猛破烂的头盔上面。 “郭渠帅,这就是你麾下的良将吗?招安乃是陛下对尔等的隆恩,尔等竟然想要欺瞒陛下,难道就不怕惹怒陛下,让尔等死无葬身之地吗?” “陶校尉息怒,陶校尉息怒,我等怎敢欺瞒陛下,只是陶校尉武勇过人……” “如若无人胜过本校尉,那你就入洛阳吧!”陶应冷冷地说。 “这……陶校尉稍等……”郭太看了看杨奉,然后拱了拱手,“杨头领,我们大军之中,除了徐晃,还有谁能胜了陶校尉啊?” “公明,你出战,会一会陶校尉!”杨奉有些无奈的说。 让徐晃去,他还真有些舍不得,可是现在没有办法啊! 徐晃是河东杨县人,现在也刚二十出头,可已经展现出名将之姿。 武艺高强,在白波军中无人能敌,除此之外,智谋也不弱。 郭太屯兵白波谷,等待朝廷招安,白波军中都知晓,这是杨奉的计划,但实际上,这一切都出自徐晃。 与杨奉的无奈不同,徐晃听了之后,却是无比兴奋。 他少年气盛,看着阵前耀武扬威的陶应,早就跃跃欲试了。 “诺!” 杨奉的命令刚下,徐晃一催战马,紧握手中大斧,便冲了出去。 “梨花开山斧,果然是徐晃!” 穿越三年了,终于要收一个名将,陶应一阵激动。 徐晃的特征太明显了,三国之中,使梨花开山斧的只有三个。 一个是徐晃,另外两个是零陵上将邢道荣和河东上将潘凤。 “陶校尉看斧!” 徐晃的招牌动作,力劈华山! 陶应一带马,轻轻闪过。 使用斧子做兵器的,肯定力气大,而且徐晃能够和虎痴许褚大战五十回合,陶应可不想硬拼。 徐晃大斧走空,正准备斜拉回来,陶应的亮银枪当胸便刺到。 “好快的枪法!” 徐晃也吃了一惊,急忙一带马,躲开。 这一下,他收起了对陶应的轻视。 年纪轻轻便做了长水校尉,领兵出征,果真跟普通的世家子弟不同,有两下子。 二马盘旋,两个人阵前大战起来。 徐晃的梨花开山斧上下翻飞,陶应的亮银枪如毒蛇吐芯。 双方兵士不停的呐喊助威。 郭太、杨奉等人看的也都是无比震撼,这才叫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啊! 刚才的吴猛简直太丢人了。 十个回合之后,陶应利用二马相错之机,直接回到本阵。 “郭渠帅,这位壮士武艺高强,将来必是我大汉之栋梁,大将军和陛下都会很满意。”陶应又看了看徐晃,“不知高姓大名?” “草莽之人,河东徐晃,见过陶校尉!”徐晃在马上,向陶应拱手行了一礼。 “本校尉任命你为军司马,入北军!” 第10章收徐晃凯旋而归 汉代的军司马是各部营的副统领武官。 大将军、将军和校尉都有这样的属官,主管兵事,辅佐部营主将领兵作战。 如果主将不在,由军司马统领军队。 一个校尉营的军司马,官职并不高,但是徐晃非常高兴。 因为军司马那是主官最信任的,对于陶应这个主官,他很满意,这绝对不是纨绔子弟,人家是凭着战功得到长水校尉之职的,文武双全的称号,也不是浪得虚名。 跟着这样的主官,前途好。 他从小勤练武艺,熟读兵书战策,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成为大汉的将军。 进入黄巾军,那是迫不得已的事情,现在有机会,怎能不抓住。 “徐晃,还不谢过陶校尉!” 徐晃被挖走了,杨奉感到有些肉疼,不过看到徐晃发愣,他还是提醒了一下,这个时候,可不能违背陶应的命令。 何况他明白,徐晃在陶应军中,比在他麾下有前途。 “多谢陶校尉!” 陶应心中大喜,他这一次出兵的真正目的达到了,而现在,麾下也终于有一个靠谱的将领了,自己也不用时时刻刻都留在军营之中。 看到陶应满意,郭太当然也高兴了。 虽然现在他很穷,但也要好好的招待一下陶应。 只要陶应在大将军何进面前能够美言几句,那他们的粮草就能获得更多。 在酒席上,陶应又顺便让徐晃挑选两千精兵,郭太当然不会阻止了。 这样长水营的五千兵士就满员了。 至于说兵甲器械粮草,他替大将军何进立了这么大的功,何进还能不满足吗? 何况还有北军中侯刘表和射声校尉马日磾的支持。 十天之后,陶应和徐晃率领麾下五千兵马回到洛阳。 而消息早已经传回,郭太的归降书也快马加鞭送到了大将军何进府。 何进非常高兴,派大将军府主簿陈琳在城外亲自迎接。 和陈琳一同迎接的还有陶应的父亲,扬武校尉陶谦,以及北军中侯刘表。 儿子立功陶谦骄傲啊! 长水营属于北军,刘表当然也高兴。 看到父亲和刘表等人,陶应立刻跳下战马。 徐晃和其他骑在马上的将士也都下了马。 “孩儿参见父亲,见过刘中侯,陈主簿!” 大汉讲究的是孝道,陶应先给陶谦行礼,然后再给刘表和陈琳行礼,这样的做法自然不会落人诟病。 “果然是少年英雄,不费一兵一卒,便取得如此功劳,贤侄真乃我大汉栋梁啊!” “刘世叔过奖了,小子乃是托陛下鸿福!” 刘表这家伙打起了感情牌,两世为人的陶应也是人精啊! 他这一声“刘世叔”,让刘表很受用。 陶谦对儿子也很满意,不骄不躁,又不失礼仪。 但刘表已经夸赞了,他不可能再说。 而当他看了看徐晃之后,对儿子的眼光,更佩服了。 看一看那柄梨花开山斧,绝对是猛将,再看一看,浑身展现出来的气质,也并非有勇无谋,儿子的眼光不错,像他! 刘表、陶谦和陈琳三人一直把陶应的兵马迎接到了军营。 陶谦嘱咐陶应,营中之事安顿下之后,立刻回家。 陶应自然是满口答应。 出征的时候只有三千兵马,而回来的时候变成了五千,北军中侯刘表当然高兴了,当陶应提出兵甲器械粮草的时候,刘表是满口答应。 陈琳也表示,大将军一定会支持。 陶应知道一定要趁热打铁,将兵马交代给徐晃之后,马上就随刘表去府库。 现在的大汉朝堂已经腐朽不堪了,答应归答应,过几天凉了,想要到很困难。 如今刚立了新功,大战归来,管理府库的那些官员小吏,还不敢克扣。 果然比较顺利,除了兵甲器械之外,直接要了五个月的粮草。 接下来陶应又去了大将军府。 何进非常高兴,陶应没有要其他封赏,只要了一些粮草,何进又怎能不答应呢? 这样五千兵马的粮草,可供八个月。 按照历史的进程,今年秋收之后,黄巾残匪又会在徐州作乱抢劫,陶谦便会被封为徐州刺史,领兵平乱。 那时候不用再这样苟着了,而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啊! 有了充足的粮草,又有徐晃担任军司马,练兵的事,陶应总算不用亲自操劳了,于是他便回到府中。 先给父亲请安,然后来到后堂给母亲请安。 “孩儿给母亲请安!”陶应行了一礼。 “你还知道回来啊?”母亲看起来很生气,实际上陶应知道,那是一种担心,是浓浓的母爱。 果然在说完之后,母亲的眼泪就忍不住流了出来。 “快起来让娘看看,有没有受伤!” “母亲放心,孩儿习武多年,又随父亲多次上战场,这区区黄巾残匪,怎么可能让孩儿受伤呢?” “战场上刀枪无眼,经常在外领兵,又怎会没有危险,你父亲也真是,为什么要让你做武将,以后不要出去了,你才二十岁啊!” “孩儿以后一定听母亲的!”陶应笑着说。 陶应的母亲甘氏,是前苍梧太守甘公的女儿,官宦出生,知书达理。 陶应现在答应的很痛快,将来要领兵出征,自然有办法说服母亲,因为他知道,母亲并非不讲道理,只是因为对自己爱的很深。 在大户人家,许多父亲器重的是长子,而很多母亲更爱的则是幼子。 陶家例外,他的大哥陶商对仕途没有一点兴趣,做生意倒是有些天赋,因此,父母亲对陶应便非常宠爱,在这个时代,做官才是正道。 “子合,娘跟你说件事,你觉得昭姬怎么样?” “她在咱家吗?” “不在咱家,还能到哪里去?蔡议郎不在,蔡家就只是一些粗鄙的下人,让昭姬一个女儿家怎么去?” “才貌双全,当然不错了!” “那让她给你做妾,你总该同意吧!” “做妾?”陶应知道,这个时代的妾在家里是没有什么地位的。 “做妾怎么了?要不是昭姬已经嫁过卫仲道,蔡邕的女儿,怎么可能做妾?人家在洛阳城中,也有才女之名,你不要看不起人家,而且娘都问了,她跟那个卫仲道根本就没有圆过房……” “母亲……”陶应知道是母亲理解错了他的意思,“我是说,人家也是公认的才女,出身也不低,会同意做妾吗?” “昭姬也真是可怜,不过这你放心,娘已经跟她说过了,你只说同意不同意。” “全凭母亲做主!” 听了陶应的话,甘氏用手指头在他额头上狠狠点了一下,然后开始唠叨,“这事本来就该娘做主,你又什么时候让娘做主了,娘要是做了主,早就抱上孙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