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故事》 以羊替牛 古时候,人们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求得神灵的庇佑,这种祭祀仪式叫"祭钟".每逢祭钟时,不是要杀一头牛,就是要杀一只羊,然后将牛的头或者羊的头用大木盘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们就站在供桌前祈祷。 有一天,齐国都城里来了一个人,他牵着一头牛从皇宫大殿前走过。这时,恰值齐宣王在大殿门口看见了,命人叫住那牵牛的人,便问道:"你打算把这头牛牵到那里去呢?"那人回答说:"我要牵去宰了用来祭钟。" 齐宣王听了后,看了看那头牛,然后说:"这头牛本来没有罪过呀,却要白白地去死,看着它那吓得颤颤抖抖、哆哆嗦嗦的样子,我真不忍心看了。把它放了吧!" 那个牵牛的人说:"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请您把祭钟这一仪式也废除了吧?" "这怎么可以废除呢?"齐宣王严肃起来,接着说:"这样子吧,就用一只羊代替这头牛吧!"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人们:杀牛和杀羊都是屠杀 生命。对牛的怜悯与对羊的残忍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不能算是仁慈。齐宣王的以羊替牛只不过是骗人的把戏,可见他的虚伪。 涸辙之鱼 庄子家已经贫穷到揭不开锅的地步了,无奈之下,只好硬着头皮到监理河道的官吏家去借粮。 监河侯见庄子登门求助,爽快地答应借粮。他说:"可以,待我收到租税后,马上借你300两银子。" 庄子听罢转喜为怒,脸都气得变了色。他忿然地对监河侯说:"我昨天赶路到府上来时,半路突听呼救声。环顾四周不见人影,再观察周围,原来是在干涸的车辙里躺着一条鲫鱼。" 庄子叹了口气接着说:"它见到我,像遇见救星般向我求救。据称,这条鲫鱼原住东海,不幸沦落车辙里,无力自拔,眼看快要干死了。请求路人给点水,救救性命。" 监河侯听了庄周的话后,问他是否给了水救助鲫鱼。 庄子白了监河侯一眼,冷冷地说:"我说可以,等我到南方,劝说吴王和越王,请他们把西江 的水引到你这儿来,把你接回东海老家去罢!" 监河侯听傻了眼,对庄子的救助方法感到十分荒唐:"那怎么行呢?" "是哇,鲫鱼听了我的主意,当即气得睁大了眼,说眼下断了水,没有安身之处,只需几桶水就能解困,你说的所谓引水全是空话大话,不等把水引来,我早就成了鱼市上的干鱼啦!" 远水解不了近渴,这是人们的常识。这篇寓言揭露了监河侯假大方,真吝啬的伪善面目。讽刺了说大话,讲空话,不解决实际问题之人的惯用伎俩。老实人的态度是少说空话,多办实事。 鲁国少人才 鲁哀公对拜见他的庄子深有感慨地说:"咱鲁国儒士很多,唯独缺少像先生这样从事道术的人才。" 庄子听了鲁君的判断,却不以为然地持否定态度:"别说从事道术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 鲁哀公反问庄子: "你看全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儒者服装,能说鲁国少儒士吗?" 庄子毫不留情地指出他在鲁国的所见所闻: "我听说在儒士中,头戴圆形礼帽的通晓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丝带系玉玦(jue)的,遇事清醒果断。"庄子见鲁王认真听着,接着表示自己的见解:"其实那些造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一定穿儒服,着儒装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实学。" 他向鲁王建议:"您如果认为我判断得不正确,可以在全国范围发布命令,宣布旨意,凡没有真才实学的冒牌儒士而穿儒服的一律问斩!" 鲁哀公采纳了庄子的谏言,在全国张贴命令。不过5天,鲁国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见穿儒服的"儒士"了。唯独有一男子汉,穿戴儒装立于国宫门前。鲁哀公闻讯立即传旨召见。鲁哀公见来者仪态不俗,用国家大事考问他,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千变万化,对方对答如流,思维敏捷,果然是位饱学之士。 庄子了解到鲁国在下达命令后,仅有一位儒士被国君召进宫,敢于回答问题。于是他发表自己的看法:"以鲁国之大,举国上下仅只一名儒士,能说人才济济吗?" 这篇寓言很有讽喻意味。真才实学不是靠衣着来装扮的,形式不能取代实质。一种思想、学说或职业吃香与流行后,就会有人弄虚作假,附庸风雅,借以谋取私利。 玉器和瓦罐 韩昭侯平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在无意间将一些重大的机密事情泄露了出去,使得大臣们周密的计划不能实施。大家对此很伤脑筋,却又不好直言告诉韩昭侯。 有一位叫堂谿(xi)公的聪明人,自告奋勇到韩昭候那里去,对韩昭侯说:"假如这里有一只玉做的酒器,价值千金,它的中间是空的,没有底,它能盛水吗?"韩昭侯说:"不能盛水。"堂豁公又说:"有一只瓦罐子,很不值钱,但它不漏,你看,它能盛酒吗?"韩昭侯说:"可以。" 于是,堂谿公因势利导,接着说:"这就是了。一个瓦罐子,虽然值不了几文钱,非常卑贱,但因为它不漏,却可以用来装酒;而一个玉做的酒器,尽避它十分贵重,但由于它空而无底,因此连水都不能装,更不用说人们会将可口的饮料倒进里面去了。人也是一样,作为一个地位至尊、举止至重的国君,如果经常泄露臣下商讨有关国家的机密的话,那么他就好像一件没有底的玉器。即使是再有才干的人,如果他的机密总是被泄露出去了,那他的计划就无法实施,因此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谋略了。" 一番话说得韩昭侯恍然大悟,他连连点头说道:"你的话真对,你的话真对。" 从此以后,凡是要采取重要措施,大臣们在一起密谋策划的计划、方案,韩昭侯都小心对待,慎之又慎,连晚上睡觉都是独自一人,因为他担心自己在熟睡中说梦话时把计划和策略泄露给别人听见,以至于误了国家大事。 堂谿公开导韩昭侯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智慧的人很善于说话,能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治国安邦的大道理;能够虚心接受意见、不唯我独尊的人,才是明智的领导者。 滥竽充数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 ,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 ,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 ,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画鬼最易 春秋时期有一个很高明的画家,这天被请来为齐王画像。画像过程中,齐王问画家:"比较起来,什么东西最难画呢?" 画家回答说:"活动的狗与马,都是最难画的,我也画得不怎么好。" 齐王又问道:"那什么东西最容易画呢?" 画家说:"画鬼最容易。" "为什么呢?" "因为狗与马这些东西人们都熟悉,经常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只要画错那怕一点点,都会被人发现而指出毛病,所以难画,特别是动态 中的狗与马难画,因为既有形又不定形。至于鬼呢,谁也没见过,没有确定的形体,也没有明确的相貌,那就可以由我随便画,想怎样画就怎样画,画出来后,谁也不能证明它不像鬼,所以画鬼是很容易的,不费什么神。" 画家的高论证明:如果没有具体的客观标准,就会容易使人"弄虚作假"和"投机取巧".唯心论最省力,因为它不受客观实际检验,可以瞎说一气,而唯物论则要接受客观实际的检验,所以很费工夫。 狐假虎威 有一天,一只老虎正在深山老林里转悠,突然发现了一只狐狸,便迅速抓住了它,心想今天的午餐又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顿了。 狐狸生性狡猾,它知道今天被老虎逮住以后,前景一定不妙,于是就编出一个谎言,对老虎说:"我是天帝派到山林中来当百兽之王的,你要是吃了我,天帝是不会饶恕你的。" 老虎对狐狸的话将信将疑,便问:"你当百兽之王,有何证据?"狐狸赶紧说:"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可以随我到山林中去走一走,我让你亲眼看看百兽对我望而生畏的样子。" 老虎想这倒也是个办法,于是就让狐狸在前面带路,自己尾随其后,一道向山林的深处走去。 森林中的野兔、山羊、花鹿、黑熊等各种兽类远远地看见老虎来了,一个个都吓得魂飞魄散,纷纷夺路逃命。 转了一圈之后,狐狸洋洋得意地对老虎说道:"现在你该看到了吧?森林中的百兽,有谁敢不怕我?" 老虎并不知道百兽害怕的正是它自己,反而因此相信了狐狸的谎言。狐狸不仅躲过了被吃的厄运,而且还在百兽面前大抖了一回威风。对于那些像狐狸一样仗势欺人的人,我们应当学会识破他们的伎俩。 三人成虎 魏国大夫庞恭和魏国太子一起作为赵国的人质,定于某日启程赴赵都邯郸。临行时,庞恭向魏王提出一个问题,他说:"如果有一个人对您说,我看见闹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只老虎,君王相信吗?"魏王说:"我当然不信。"庞恭又问:"如果是两个人对您这样说呢?"魏王说:"那我也不信。"庞恭紧接着追问了一句道:"如果有三个人都说亲眼看见了闹市中的老虎,君王是否还不相信?"魏王说道:"既然这么多人都说看见了老虎,肯定确有其事,所以我不能不信。"庞恭听了这话以后,深有感触地说:"果然不出我的所料,问题就出在这里!事实上,人虎相怕,各占几分。具体地说,某一次究竟是人怕虎还是虎怕人,要根据力量对比来论。众所周知,一只老虎是决不敢闯入闹市之中的。如今君王不顾及情理、不深入调查,只凭三人说虎即肯定有虎,那么等我到了比闹市还远的邯郸,您要是听见三个或更多不喜欢我的人说我的坏话,岂不是要断言我是坏人吗?临别之前,我向您说出这点疑虑,希望君王一定不要轻信人言。" 庞恭走后,一些平时对他心怀不满的人开始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时间一长,魏王果然听信了这些谗言。当庞恭从邯郸回魏国时,魏王再也不愿意召见他了。 看起来,谣言惑众,流言蜚语多了,的确足以毁掉一个人。随声附和的人一多,白的也会被说成黑的,真是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所以我们对待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分析,不要人云亦云,被假象所蒙蔽。 献鸠放生 古来有句俗话:"行善积德".这句话是劝人多做好事,多做善事。遇到灾荒年间,有些殷实人家为救那些饥寒交 迫的灾民免于饿死,捐米赈灾,皆为积德之举。太平年间,将鱼、龟放游到江 河水池,将鸟放飞到大自然,叫"放生",皆为积善之行。后来,有人在大年初一这天,把捉来的鸟雀放生,名之曰"爱生灵". 春秋时期,晋国建都邯郸。晋国有一个势焰熏天的大臣赵简子,他就喜欢在过年时让老百姓替他捉斑鸠鸟送到他府中,让他放生。 大年初一这天,邯郸地方的老百姓能够破例地纷纷拥进赵简子的府第,他们都是来向赵简子进献斑鸠,好让赵简子放生的。赵简子非常高兴,对他们一个个都发给很优厚的赏赐。初一这天,从早到晚进献斑鸠的人络绎不绝。 赵简子的门客在一旁站了很久,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赵简子回答说:"大年初一放生,表示我对生灵的爱护,有仁慈之心嘛!"门客接着说:"您对生灵有如此的仁慈之心,这是难得的。不知大人您想到过没有:如果全国的老百姓知道大人您要拿斑鸠去放生,从而对斑鸠争先恐后地你追我捕,其结果被打死打伤的斑鸠一定是很多很多啊!您如果真的要放生,想救斑鸠一命,不如下道命令,禁止捕捉。像现在,您奖励老百姓捕捉这许多的斑鸠送给您,您再放生,那么大人您对斑鸠的仁慈确实还不能抵偿您对它们人为地造成的灾祸哩!" 赵简子听了门客的一席话,背着双手在府门里踱来踱去,仔细地思考了一阵子,默默地点了点头说:"对的。" 这篇寓言揭露了某些人只讲形式,不讲效果,沽名钓誉,假仁假义的伪善行为。 杨布打狗 从前,在一个不太出名的小山村,住着一户姓杨的人家,靠在村旁种一片山地过日子。这户人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杨朱,小儿子叫杨布,两兄弟一边在家帮父母耕地、担水,一边勤读诗书。这兄弟两人都写得一手好字,交 了一批诗文朋友。 有一天,弟弟杨布穿着一身白色干净的衣服兴致勃勃地出门访友。在快到朋友家的路上,不料天空突然下起雨来了,雨越下越大,杨布正走在前不着村、后不落店的山间小道上,只好硬着头皮顶着大雨,被淋得落汤鸡似地跑到了朋友家。他们是经常在一起讨论诗词、评议字画的好朋友,杨布在朋友家脱掉了被雨水淋湿了的白色外衣,穿上了朋友的一身黑色外套。朋友家里招待杨布吃过饭,两人又谈论了一会儿诗词,评议了一会儿前人的字画。他们越谈越投机,越玩越开心,不觉天快黑下来了,杨布就把自已被雨水淋湿了的白色外衣晾在朋友家里,而自己就穿着朋友的一身黑色衣服告辞朋友回家。 雨后的山间小道虽然是湿的,但由于路面上小石子铺得多,没有淤积的烂泥。天色渐渐地暗下来了,弯弯曲曲的山路还是明晰可辨。晚风轻轻吹着,从山间送来一阵阵新枝嫩叶的清香。要不是天愈来愈黑下来了,杨布还真有点儿雨后漫游山岗的雅兴哩!他走着、走着,走到自家门口了,还沉浸在白天与朋友畅谈的兴致里。这时,杨布家的狗却不知道是自家主人回来了,从黑地里猛冲出来对他汪汪直叫。须臾,那狗又突然后腿站起、前腿向上,似乎要朝杨布扑过来。杨布被自家的狗这突如其来的狂吠声和它快要扑过来的动作吓了一跳,十分恼火,他马上停住脚向旁边闪了一下,愤怒地向狗大声吼道:"瞎了眼,连我都不认识了!"于是顺手在门边抄起一根本棒要打那条狗。这时,哥哥杨朱听到了声音,立即从屋里出来,一边阻止杨布用木棒打狗,一边唤住了正在狂叫的狗,并且说:"你不要打它啊!应该想想看,你白天穿着一身白色衣服出去,这么晚了,又换了一身黑色衣服回家,假若是你自己,一下子能辨得清吗?这能怪狗吗?" 杨布不说什么了,冷静地思考了一会儿,觉得哥哥杨朱讲的也是有道理的。狗也不汪汪地叫了,一家人重新又恢复了原先的快乐。 这篇寓言故事说明:若自己变了,就不能怪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别人另眼看自己,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然的话就像杨布那样:一身衣服变了,反而怪狗不认识他。 高山流水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陽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 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曾参杀人 在孔子的学生曾参的家乡费邑,有一个与他同名同姓也叫曾参的人。有一天他在外乡杀了人。顷刻间,一股"曾参杀了人"的风闻便席卷了曾子的家乡。 第一个向曾子的母亲报告情况的是曾家的一个邻人,那人没有亲眼看见杀人凶手。他是在案发以后,从一个目击者那里得知凶手名叫曾参的。当那个邻人把"曾参杀了人"的消息告诉曾子的母亲时,并没有引起预想的那种反应。曾子的母亲一向引以为骄傲的正是这个儿子。他是儒家圣人孔子的好学生,怎么会干伤天害理的事呢?曾母听了邻人的话,不惊不忧。她一边安之若素、有条不紊地织着布,一边斩钉截铁地对那个邻人说:"我的儿子是不会去杀人的。" 没隔多久,又有一个人跑到曾子的母亲面前说:"曾参真的在外面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不去理会这句话。她还是坐在那里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线,照常织着自己的布。 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报信的人跑来对曾母说:"现在外面议论纷纷,大家都说曾参的确杀了人。"曾母听到这里,心里骤然紧张起来。她害怕这种人命关天的事情要株连亲眷,因此顾不得打听儿子的下落,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关紧院门,端起梯子,越墙从僻静的地方逃走了。 以曾子良好的品德和慈母对儿子的了解、信任而论,"曾参杀了人"的说法在曾子的母亲面前是没有市场的。然而,即使是一些不确实的说法,如果说的人很多,也会动摇一个慈母对自己贤德的儿子的信任。由此可以看出,缺乏事实根据的流言是可怕的。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应该根据确切的事实材料,用分析的眼光看问题,而不要轻易地去相信一些流言。 画蛇添足 有个楚国贵族,在祭祀过祖宗后,把一壶祭酒赏给门客们喝。门客们拿着这壶酒,不知如何处理。他们觉得,这么多人喝一壶酒,肯定不够,还不如干脆给一个人喝,喝得痛痛快快还好些。可是到底给谁好呢?于是,门客们商量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每个人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了这壶酒就归谁喝。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 门客们一人拿一根小摈,开始在地上画蛇。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儿,他就把蛇画好了,于是他把酒壶拿了过来。正待他要喝酒时,他一眼瞅见其他人还没把蛇画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摈,边自言自语地说:"看我再来给蛇添上几只脚,他们也未必画完。"边说边给画好的蛇画脚。 不料,这个人给蛇画脚还没完,手上的酒壶便被旁边一个人一把抢了过去,原来,那个人的蛇画完了。这个给蛇画脚的人不依,说:"我最先画完蛇,酒应归我喝!"那个人笑着说:"你到现在还在画,而我已完工,酒当然是我的!"画蛇脚的人争辩说:"我早就画完了,现在是趁时间还早,不过是给蛇添几只脚而已。"那人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要给它添几只脚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却眼巴巴看着本属自己而现在已被别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 有些人自以为是,喜欢节外生枝,卖弄自己,结果往往弄巧成拙,不正像这个画蛇添足的人吗? 邻人献玉 魏国的一个农夫有一次在犁田时突然听到一声震响。他喝住胞牛,刨开土层一看,原来是犁铧撞上了一块直径一尺、光泽碧透的异石。农夫不知是玉,所以跑到附近田里请邻人过来观看。那邻人一看是块罕见的玉石,于是起了歹心。他编了一套谎话对农夫说:"这是个不祥之物,留着它迟早会生祸患。你不如把它扔掉。"农夫一时还拿不定主意。他心想:"这么漂亮的一块石头,假如不是怪石,扔掉了多么可惜。"农夫犹豫了一会儿,最后还是决定把它拿回家去,先摆在屋外的走廊上观察一下,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那天夜里,宝玉忽然光芒四射,把整个屋子照得像白昼一样。农夫全家人被这种神奇的景象惊呆了。农夫又跑去找那邻人。邻人趁机吓唬他说:"这就是石头里的妖魔在作怪。你只有马上把这块怪石扔掉才能消灾除祸!"听了这话以后,农夫急忙把玉石扔到了野地里。时隔不久,那邻人跑到野外把玉石搬回了自己的家。 第二天,那邻人拿这块玉石去献给魏王。魏王把玉工召来品评其价值。那玉工一见这块玉石,不觉大吃一惊。他急忙朝魏王跪下,连连叩头,然后起身对魏王说:"恭喜圣上洪福,您得到了一块稀世珍宝。我虽然当了这么多年的玉工,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大、这样好的玉石。"魏王问:"这块玉石值多少钱?"玉工说:"这是一件无价之宝,难以用金钱计算它的价值。世上的繁华都市里有各种各样的玉石,但没有哪一块能与它媲美。"魏王听了这话以后大喜,当即赏给献玉者一千斤黄金,同时还赐予他终生享用大夫俸禄的待遇。 狡诈的人因骗取的玉石而受赏食禄,而善良的穷苦人却还蒙在鼓里一点也不知道。 澄子夺黑衣 宋国人澄子不知在什么地方丢失了一件黑布做的上衣。他跑上大路沿途寻找,到处都找不着那件黑衣。 蚀财的痛惜化为一股气恼。他一边走,一边捉摸着要想出一种办法来补救丢失一件上衣的损失。碰巧这时迎面走来一位身穿黑色上衣的妇人。澄子不由分说地将她一把抓住。他一面拉扯那妇人的衣裳,欲取其衣,一面狠狠地说道:"刚才我丢失的黑衣,原来在你这里!"那妇人被这光天化日之下突如其来的拦路行凶举动吓懵了。她急忙对澄子解释道:"这件衣裳是我亲手纺的线、织的布,亲手剪裁、缝制而成的。它的长短、大小正合我身。虽然您丢的也是一件黑衣,但是并不是这一件呀!"那妇人的声音听起来显得有一些柔弱、哀怜。但是她如泣如诉吐出的一字一句里所含的份量,使澄子心里怔了一下。如果把一个小女子的衣裳说成是自己的,扒下来后,自己却穿不上岂不荒唐?于是他立刻转了一个话题,但是仍然气势汹汹地说:"我丢失的是一件夹衣,而你身上穿的这件是单衣。你用一件单衣抵我一件夹衣,难道还不便宜吗?"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尊重事实,不论如何狡诈诡辩,事实总是不能歪曲的。 楚人渡河 楚国人准备偷袭宋国,进军的线路是打算渡过澭河抄近道走,以便趁宋国人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一举获胜。 楚国经过周密谋划,先派人到澭河边测量好水的深浅,并在水浅的地方设置了标记,以便偷袭宋国的大部队能沿着标记顺利渡河。 不料,澭河水突然大涨,而楚国人并不知道这个情况。部队在经过澭河的时候依然照着原来作的标记渡河。加上又是夜间,结果,士兵、马匹大批地进入深水、漩涡,使楚军措手不及。他们被湍急的澭河水搅得人仰马翻、惊骇不已。漆黑中,澭水里人喊马嘶、一片混乱,简直像数不清的房屋在倒塌一般。就这样,楚国军队被淹死1000多人,侥幸没死的也无法前进,只好无功而返。 先前,楚国人在设置标记的时候,当然是正确的。如果河水不涨,他们是可以依照标记渡河的。可是后来,情况变了,由于河水暴涨,水位升高了许多,而楚国人在不了解变化的情况下仍按原来的线路渡河,当然只能惨败。 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人的认识也应该随着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人们必须随时根据新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否则就会吃亏、跌跤。 黎丘老丈 魏国都城大梁以北的黎丘乡,经常有爱装扮成乡人子侄兄弟的鬼怪出没。有一天,家住黎丘农村的一位老人在集市上喝了酒,醉醺醺地往家走,在半路上碰到了装做自己儿子模样的黎丘鬼怪。那鬼怪一边假惺惺地搀扶老人,一边左推右晃,让老人一路上受够了罪。老人回到家里以后,不脱鞋、合着衣,倒在床 上就睡着了。 第二天,老人酒醒之后,想起自己醉酒回家时在路上吃的苦头,把儿子狠狠训斥了一顿。他气愤地对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你有孝敬我的义务。可是昨天你在路上让我吃尽了苦头。我问你,这究竟是因为我平日对你不够慈爱,还是因为你生了别的什么坏心?" 老人的儿子一听这话,像是在晴天里听见一声霹雳。这到底是哪来的事呢?老人的儿子感到十分委屈。他伤心地落着泪、磕着头,对父亲叹息地说:"这真是作孽呵!我哪能对您做这种不仁不义的事呢?昨天您出门不久,我就到东乡找人收债去了。您从集市走回家的那一阵子,我还在东乡办事。您如果不相信,可以到东乡去问一问。" 老人知道自己的儿子素来诚实、孝顺,因此相信了他的话。可是那个长得很像自己儿子的人到底是谁呢?老人想着想着,一转念记起了黎丘鬼怪。他恍然大悟地说:"对了,一定是人们常说的那个鬼怪作的孽!"说到这里,老人忽然心生一计。他打算次日先到集市上喝个烂醉,然后趁着酒兴在回家的路上刺杀那个黎丘鬼怪。 次日早晨,老人在集市上又喝醉了酒。他一个人跌跌撞撞地往回走。他的儿子因为担心父亲在外醉酒回不了家,正好在这个时候从家里出来,沿着通往集市的那条路去接父亲。老人远远望见儿子向自己走来,以为又是上次碰到的那个鬼怪。等他的儿子走近的时候,老人拔剑刺了过去。这位老人由于被貌似自己儿子的鬼怪所迷惑,最终竟误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看来,当人们不辨真伪时,欺诈的鬼蜮伎俩容易得逞,而善良诚实反遭戕害,真是可悲呀。 一枕美梦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焦湖庙,庙里有一个玉枕头,枕头上有一个小孔。据说,枕着这个枕头睡觉,可以在梦里经历许多美好的事情。 那个时候,单(shan)父县有个名叫杨林的人,以经商为生,生意不怎么好,他一天到晚都愁眉苦脸的,希望能时来运转,突然在哪天就发大财,当大富翁。 这天,杨林带着货物来贩卖,走得满头大汗,肩上挑的担子好像有千斤重,压得他苦不堪言。杨林正想找个地方休息一下,刚好经过焦湖庙,就打算进去歇歇脚。 杨林跪在菩萨跟前祈祷,口里念念有词:"老天爷保佑我时来运转,发家致富,一辈子过幸福快乐的日子!" 庙里的巫人见了杨林的情况,就对他说:"我让你体会一下你想要的生活,你愿意吗?"杨林高兴极了,忙不迭地说:"真的?好哇好哇,我太愿意了!" 于是巫人就取出那个神奇的玉枕给杨林,说道:"你先去睡一会儿吧。" 杨林枕着玉枕躺下,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他梦见自己来到了一个大户人家,那里亭台楼阁、湖水假山,鸟语花香,屋里更是雍容豪华,一派富贵气象。官高位显的赵太尉热情地将他迎到客厅里,和他谈笑风生,接着,赵太尉又相中了他做女婿,把女儿许配给他。于是,他也做了大官,家财万贯。妻子如花似玉,温 柔贤惠,给他生下了6个儿子。这6个儿子个个都很有本事。 杨林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无忧无虑地生活着,身边又有妻儿相伴,过得快乐极了。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他还是一点都不想回家。 忽然,杨林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在庙里,躺在玉枕上。梦中那美好的一切都无影无踪,只有身边没卖完的货物还在原地,心下不禁十分惆怅。 幸福的生活,不是可以靠虚幻的美梦得来的。任何时候都不要指望坐享其成,自己扎扎实实地辛勤劳动,才能把愿望变成现实。 药商竞富 有三个从外地来的商人都在同一个集市上卖药材。第一位药材商专门从产地购进货真质优的上等药材,根据进价定售价,差价不大,从不谋取暴利。按理说,这种诚实商人应该先富起来,可他的生意萧条,铺面冷清,只有少数知根底的人来买他的药,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第二位药材商对质优质劣的药材都收购进来,售价随顾客的意愿而定,出价高就给优等品,出价低就给劣等货。因为选择余地较大,利润有大有小,所以生意总的说来还比较好,综合效益还比较可观。于是,两年以后,这位药商成了一名殷实的小财主。 第三位药材商则专门去大量收购价廉质劣的药材,然后略作加工,再换上精美的包装,俨然是一种名牌精品的派头,可售价并不比另两家高多少,有时顾客还价或者添加一点的要求往往也能得到满足。因为"一个便宜三个爱",外观也挺有档次,经营也灵活,所以许多人都争先恐后地来买药,生意总是特别兴隆,从不愁销路。不到两年,这位商人大发起来,成了远近闻名的一个大富翁。 这个故事说明不同的经营之道有不同的结果。第一位药商可贵,第二位药商可叹,第三位药商则可耻。不仅在市场,而且在其他方面都应当一要诚实、二要灵活、三要不断改进。 鲍君神 有一个人到野地里去打柴,在经过一片沼泽地的时候,意外地得到了一只麋鹿。他非常高兴,但没有立即把麋鹿带回家去,而是找了棵树,将麋鹿拴在那里,打算忙完了活计再去牵麋鹿。 碰巧,有10多辆经商的车子从这片沼泽地经过。车上的人看见树旁拴着一只麋鹿,周围一个人也没有。于是,他们走过去把麋鹿牵走了。没走多远,这些人觉得自己不劳而获太不像话,就从车上拿了一条备在路上吃的干咸鱼放在拴麋鹿的地方以作补偿,然后心安理得地离开了这个地方。 过了半晌,打柴的人来取他拴着的那头麋鹿,可是树旁的麋鹿不见了,却有一条大干咸鱼放在拴麋鹿的地方。他觉得太奇怪了。看看四周,不见一个人影。这一片沼泽地中也没有人走的道路,这干咸鱼是从哪里来的呢?就算是从附近湖塘中蹦出来的鱼,那也应该是鲜鱼呀!凭空冒出一条干咸鱼来,它不是神又是什么呢?想到这里,这人恭恭敬敬地抱起干咸鱼回家去了。 回家后,打柴人把这事说给妻子和四邻八舍的人听了,他们都觉得很奇怪。很快,这件事便传开了,而且被人们越说越神奇,竟然引来了许多前来祈祷的人。他们到沼泽地里的小树边求福消灾,治病祛邪,有许多祈祷的人竟然也灵验了。这样一来,人们对这干咸鱼是神的传说深信不疑。大家凑钱为干咸鱼建了一座祀庙,将干咸鱼供奉在里面,在庙里设了多达几十人的专职祝巫,并给干咸鱼送了一个"鲍君神"的尊号("鲍"就是"咸鱼"的意思)。从此,"鲍君神"庙内神帐高挂,钟鼓齐鸣,香火不断。祈祷的人络绎不绝地从方圆几百里内外赴来朝圣。 好几年过去了,一天,一支经商的车队路过这里,当年放干咸鱼的人也坐在车上。当他经过庙前的时候,看了这热闹的场面和庙门高悬的"鲍君神"扁额,感到十分奇怪,便下车向人打听原因。有人向他讲了这座庙宇和"鲍君神"的来历,他不禁大声说道:"这是我的鱼,是我几年前亲手拴在一棵树上的,哪来的什么鲍君神呢!"他走进庙内,上前去将干咸鱼取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庙里的祝巫和那些祈祷的人被弄得哭笑不得、十分尴尬。从此以后,再也无人来朝拜这个庙,渐渐地,庙的四周长满了野草。又过了一些时候,这座庙也倒塌了。 遇事不仔细想想,只凭主观臆断、人为地编造神话去盲目顶礼膜拜的做法,既无任何实效,又劳民伤财、愚昧可笑。 司原氏打猎 从前,有一个叫司原氏的人在一次夜间打猎时,发现了一只鹿。这只鹿听到野地里传来的声音,突然警觉起来。当它看到司原氏正拉弓搭箭瞄准自己的时候,撒腿就朝东面方向跑了。司原氏并不气馁,他知道在大黑天鹿跑不快,于是跟在后面紧紧追赶,并且一边追赶一边大声地喊叫,试图以此把鹿吓懵。 正在这时,西面来了一伙追赶猪的人。他们听到司原氏的喊声,以为是东面有人在堵截这头猪,于是就跟着喊叫起来。司原氏不知那伙人在喊叫什么。他看到那边喊叫的人很多,心想必定也是在追赶猎物,于是他放弃了自己追赶的鹿,朝众人喊叫的方向跑去,并且在半路上找了个地方隐蔽起来。那伙人叫着喊着从司原氏隐蔽的地方跑过去了。 过了一会儿,司原氏竟然发现离自己不远的地方有一头浑身白色、肥肥胖胖的笨兽。他十分兴奋,以为自己得到了一头吉祥的珍贵动物。司原氏扑上前去把它捉住,然后带着这吉祥的野兽回了家。 司原氏拿出家中所有精、粗食料来喂养这头珍贵的兽。这头兽也十分亲近司原氏。它一见到司原氏便摇头摆尾,朝司原氏发出可爱的"哼哼"声,因此司原氏越发喜爱它了。 没过几天,刮起了狂风,下起了暴雨。暴雨淋在这头白兽身上,将附着在它身上的白色泥土全都冲刷掉了。司原氏仔细一看,才发现它原来竟是自己家里丢失的老公猪,而今却被司原氏当作宝贝从外面带回了家里。 遇事不动脑筋,司原氏在追猪人的喊叫声中随声附和,放弃了追鹿,结果一无所获。因此,大凡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的人,追求到手的往往不是真理。 不曾杀陈佗 有一个人想拜见县官求个差事。为了投其所好,他事先找到县官手下的人,打听县官的爱好。 他向县官的随从问道:"不知县令大人平时都有什么爱好?" 县官手下的人告诉他说:"县令无事的时候喜欢读书。我经常看到他手捧《公羊传》读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 这个人把县令的爱好记在心里,满怀信心地去见县官。县官问他:"你平时都读些什么书?" 他连忙讨好地回答说:"别的书我都不爱看,一心专攻《公羊传》。" 县官接着问他:"那么我问你,是谁杀了陈佗呢?" 这个人其实根本就没读过《公羊传》,不知陈佗是书中人物。他想了半天,以为县官问的是本县发生的一起人命案,于是吞吞吐吐地回答说:"我平生确实不曾杀过人,更不知有个叫陈佗的人被杀。" 县官一听,知道这家伙并没读过《公羊传》,才回答得如此荒唐可笑。县官便故意戏弄他说:"既然陈佗不是你杀的,那么你说说,陈佗到底是谁杀的呢?" 这人见县官还在往下追问,更加惶恐不安起来,于是吓得狼狈不堪地跑出去了,连鞋子也来不及穿。别人见他这副模样,问他怎么回事,他边跑边大声说:"我刚才见到县官,他向我追问一桩杀人案,我再也不敢来了。等这桩案子搞清楚后,我再来吧。"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用诚实、谦虚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懂装懂的做法既会妨碍自己的求知进步,又会闹出愚昧无知的笑话来。 狂泉 从前有一个国家,一国的人都得了癫狂病,整天闹呀、叫呀,干一些荒唐至极的事。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个国家有一眼叫做"狂泉"的井,谁要是喝了那里的水,立刻就会变得癫狂起来。而这一国的人除国君外,全都喝"狂泉"的水,所以一个个都疯疯癫癫的。 这个国家的国君之所以没有得癫狂病,是因为国君另有一口专供他一个人饮用的水井。然而全国的人都得了癫狂病,在他们眼里,无病的国君与众不同的样子倒成了一种病态。因此他们商量好,大家一起动手给国君治"病".这些人轮番给国君拔火罐、扎针灸、熏艾蒿、服草药,能用的办法全用上了。国君实在不堪忍受这种折磨,只好到"狂泉"去饮水。 国君喝了"狂泉"的水以后,马上就得了癫狂病,也变成了疯子。于是,这个国家从上到下,无论国君还是臣民,都一样癫狂;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一样荒谬。所有的人都一样疯疯癫癫,这样,大家反而都高高兴兴、心安理得了。 "狂泉"只不过是一个假想的故事。不过,它却告诉我们:在举国上下只流行一种荒诞的意识、只贯彻一种虚伪的做法的情况下,一个有健康头脑和正常行为的人,要想在众人颠倒黑白的环境里坚持公正的原则,的确是极其困难的。 假博学出洋相 从前魏地有个人,素以博学多识而著称。很多奇物古玩,据说只要他看一眼就能知道是什么朝代的什么器具,并且解说得头头是道,大家都很佩服他,他自己也常常引以为自豪。 一天,他去河边散步,不小心踢到一件硬东西,把脚也碰痛了。他恨恨地一边揉脚一边四下张望,原来是一件铜器。他顿时忘了脚疼,拾起来细细察看。这件铜器的形状像一个酒杯,两边还各有一个孔,上面刻的花纹光彩夺口,俨然是一件珍稀的古董。 魏人得了这样的宝贝非常高兴,决定大宴宾客庆贺一番。他摆下酒席,请来了众多亲朋好友,对大家说:"我最近得到一个夏商时期的器物,现在拿出来让大伙儿赏玩赏玩。"于是他小心地将那铜器取出,斟满了酒,敬献给各位宾客。大家看了又看,摸了又摸,都装出懂行的样子交 口称赞不已,恭喜主人得了一件宝物。可是宾主欢饮还不到一轮,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有个从仇山来的人一见到魏人用来盛酒的铜器,就惊愕地问:"你从什么地方得到的这东西?这是一个铜护裆,是角抵的人用来保护生殖器的。"这一来,举座哗然,魏人羞愧万分,立刻把铜器扔了,不敢再看一眼。 无独有偶。楚邱地方有个文人,其博学多识的名声并不亚于魏人。一天,他得了一个形状像马的古物,造得十分精致,颈毛与尾巴俱全,只是背部有个洞。楚邱文人怎么也想不出它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就到处打听,可是问遍了街坊远近许多人,都没一个人认识这是什么东西。只有一个号称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人听到消息后找上门来,研究了一番这古物,然后慢条斯理地说:"古代有牺牛形状的酒杯,也有大象形状的酒杯,这个东西大概是马形酒杯吧?"楚邱文人一听大喜,把它装进匣子收藏起来,每当设宴款待贵客时,就拿出来盛酒。 有一次,仇山人偶然经过这个楚邱文人家,看到他用这个东西盛酒,便惊愕地说:"你从什么地方得到的这个东西?这是尿壶呀,也就是那些贵妇人所说的''兽子'',怎么可以用来作酒杯呢?"楚邱文人听了这话,脸噌地一下红到了耳朵根,羞惭得恨不得立刻在地上挖个洞钻进去,赶紧把那古物扔得远远的,像魏人一样不敢再看。世上的人为此全都嘲笑他。 明明不学无术,却偏要装作博学多识的人,最终只能自欺欺人,出尽洋相。 后来居上 汉武帝时,朝中有3位有名的臣子,分别叫作汲黯、公孙弘和张汤。这3个人虽然同时在汉武帝手下为臣,但他们的情况却很不一样。 汲黯进京供职时,资历已经很深且官职也已经很高了,而当时的公孙弘和张汤两个人还只不过是个小辟,职位低得很。可是由于他们为人处事恰到好处,加上政绩显著,因此,公孙弘和张汤都一步一步地被提拔起来,直到公孙弘封了侯又拜为相国,张汤也升到了御史大夫,两人官职都排在汲黯之上了。 汲黯这个人原本就业绩不及公孙弘、张汤,可他又偏偏心胸狭窄,眼看那两位过去远在自己之下的小辟都已官居高位,心里很不服气,总想要找个机会跟皇帝评评这个理。 有一天散朝后,文武大臣们陆续退去,汉武帝慢步踱出宫,正朝着通往御花园的花径走去。汲黯赶紧趋步上前,对汉武帝说:"陛下,有句话想说给您听,不知是否感兴趣?" 汉武帝回过身停下,说:"不知是何事,不妨说来听听。" 汲黯说:"皇上您见过农人堆积柴草吗?他们总是把先搬来的柴草铺在底层,后搬来的反而放在上面,您不觉得那先搬来的柴草太委屈了吗?" 汉武帝有些不解地看着汲黯说:"你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 汲黯说:"你看,公孙弘、张汤那些小辟,论资历论基础都在我之后,可现在他们却一个个后来居上,职位都比我高多了,皇上您提拔官吏不是正和那堆放柴草的农人一样吗?" 几句话说得汉武帝很不高兴,他觉得汲黯如此简单、片面地看问题,是不通情理的。他本想贬斥汲黯,可又想到汲黯是位老臣,便只好压住火气,什么也没说,拂袖而去。此后,汉武帝对汲黯更是置之不理,他的官职也只好原地踏步了。 后来者居上,原本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这就要看我们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了。汲黯认为提拔人才一定要论资排辈,反对后来居上,是不可取的。 雄鸡与鸿雁 有个叫田饶的人,在鲁哀公身边做事已经好几年了,可是鲁哀公并不了解田饶的远大志向,总是待田饶平平的。田饶的才智得不到施展,他决意离开鲁哀公到别国去。 田饶对鲁哀公说:"我打算离开您,像鸿雁那样远走高飞。" 鲁哀公不明白田饶的意思,问道:"你在这里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走呢?" 田饶说:"大王您经常见到那雄鸡吧!你看它头上戴着大红的鸡冠,非常文雅;它双脚长有锋利的爪子,十分英武;它面对敌人时毫不畏惧敢斗敢拼,格外勇敢;它看见食物时总是''格格''叫着招呼同伴们一起来享用,特别仁义;它还忠于职守,早起报时从不误事,极其守信。尽避雄鸡有着这么多长处,可是大王还是漫不经心地吩咐把它煮了吃掉。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雄鸡经常在您身边,您每天见惯了它,习 以为常,它的光彩在大王眼里便黯然失色,大王感觉不到它的那些杰出的优点与才能。而那鸿雁,从千里之外飞来,落在大王的水池边,它啄吃大王池中的鱼鳖;落在大王的田园里,毁坏大王的庄稼。鸿雁尽避没有雄鸡的那些长处,可是大王依然很器重鸿雁。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鸿雁是从遥远的地方来的,大王对它怀有一种神奇感,它的一切作为,大王都认为是非常伟大的。所以,请大王让我也像鸿雁一样远走高飞吧。" 鲁哀公说:"请你别走,我愿意把你说的这些话都记下来。" 田饶说:"您认为我平淡无奇,并不觉得留下我有什么大用,即使写下我的话,也不起什么作用。"于是田饶就离开鲁国前往燕国去了。 燕王让田饶做了相国,田饶从此有了机会施展自己治国安邦的本领。3年以后,田饶把燕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国内富足安定,边境平安没有盗贼。田饶名声大振,燕王也十分得意。 鲁哀公知道了这些情况后,万分感叹,对当年没能留下田饶真是后悔莫及。为此,他一个人独居3个月,深刻反省;又降低自己的衣食标准,以示自责。鲁哀公发自内心地慨叹道:"以前由于不能知人善任,才使得田饶离我而去,以至于造成了今天的悔恨。真希望田饶能再回到我身边,可是,我知道已经很难了。" 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事情。人们往往对自己身边的优秀人才视而不见,只是一味好高骛远,崇拜引进的人才,认为他们才有真才实学。特别是做领导的人,应该善于发现身边的人才,知人善任,不要舍近求远,放跑了本来就在手边的人才。 各有所长 甘戊出使齐国,前去游说齐王,走了几天来到一条大河边,甘戊无法向前,他只好求助于船夫。 船夫划着船靠近岸边,见甘戊一副士人打扮,便问:"你要过河去干什么?" 甘戊说:"我要到齐国去,替我的国君游说齐王。" 船夫满不在乎地指着河水说:"这条河只不过是个小小的缝隙而已,您都不能靠自己的本事渡过去,您怎么能替国君充当说客呢?" 甘戊反驳船夫说:"您说的并不对呀。您不了解世上的万事万物,它们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规律,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短处。比方说,兢兢业业的人忠厚老实,他可以辅佐君王,但却不能替君王带兵打仗;千里马日行千里,为天下骑士所看重,可是如果把它放在室内捕捉老鼠,那它还不如一只小猫顶用。宝剑干将,是天下少有的宝物,它锋利无比削铁如泥,可是给木匠拿去砍木头的话,它还比不上一把普通的斧头。就像你我,要说抡桨划船,在江 上行驶,我的确远远比不上你;可是若论出使大小柄家,游说各国君主,你能跟我比吗?" 船夫听了甘戊一席话,顿时无言以对,也似乎长了不少知识。他心悦诚服地请甘戊上船,送甘戊过河。 若只是拿自己的长处去指责别人的短处,那就太片面了。 良臣尹绰 尹绰和赦(she)厥同在赵简子手下做官,赦厥为人圆滑,会见风使舵,看主人的脸色行事,从来不说让主子不高兴的话。尹绰就不是这样,他性格率直,对主子忠心耿耿尽职尽责。 一次赵简子带尹绰、赦厥及其他随从外出打猎,一只灰色的大野兔窜出来,赵简子命随从全部出动,策马追捕野兔子,谁抓到野兔谁受上奖。众随从奋力追捕野兔,结果踩坏了一大片庄稼。野兔子抓到了,赵简子十分高兴,对抓到野兔的随从大加奖励。尹绰表示反对,批评赵简子的做法不妥。赵简子不高兴地说:"这个随从听从命令,动作敏捷,能按我的旨意办事,我为什么不能奖励他呢?"尹绰说:"他只知道讨好您而不顾老百姓种的庄稼,这种人不值得奖励。当然,错误的根源应该是在您的身上,您不提出那样的要求,他也不会那样去做。"赵简子心里闷闷不乐。 又一次,赵简子因头天晚上饮酒过多,醉卧不起,直到第二天已近晌午,仍在醉梦中。这时,楚国一位贤人应赵简子3月前的邀请前来求见,赦厥接待了那位贤人。为了不打扰赵简子睡觉,赦厥婉言推辞了那位楚国人的求见,结果使那位贤人扫兴而去。赵简子直睡到黄昏才醒来,赦厥除了关心赵简子是否睡得香甜外,对来人求见的事只是轻描淡写地敷衍了几句。 赵简子常对手下人说:"赦厥真是我的好助手,他真心爱护我,从不肯在别人面前批评我的过错,深怕伤害了我。可是尹绰就不是这样,他对我的一点缺点都毫不放过,哪怕是当着许多人的面也对我吹毛求疵,一点也不顾及我的面子。" 尹绰听到这些话后,依然不放过赵简子。他又跑去找赵简子,他对赵简子说:"您的话错了!作为臣下,就应帮助完善您的谋略和您的为人。赦厥从不批评您,他从不留心您的过错,更不会教您改错。我呢,总是注意您的处世为人及一举一动,凡有不检点或不妥之处,我都要给您指出来,好让您及时纠正,这样我才算尽到了臣子的职责。如果我连您的丑恶的一面也加以爱护,那对您有什么益处呢?丑恶有什么可爱的呢?如果您的丑恶越来越多,那又如何能保持您美好的形象和尊严呢?" 赵简子听了,似有所悟。 可见,真正的爱护并不是一味讨好,而是在发现对方的缺点错误后,能真心指出并帮助其改正,使之不断完美起来。 真假《圣教序》 宋代有位学者名叫石才叔,写得一手好文章。他在平时博览群书,见多识广,且收藏着许多图书的古迹珍品。 其时,文彦博在长安做统兵官,他听说石才叔家收藏有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的亲笔字帖《圣教序》,于是亲自到石才叔家请求借回一阅。石才叔欣然允诺,将那份珍贵的字帖借给了文彦博。 文彦博将字帖拿回家中,反复欣赏揣摩,看了又看,爱不释手,便索性叫家里的弟子临摹了一本。 这一天,文彦博设宴招待幕僚、部下和几个朋友,大家饮酒聊天,高谈阔论,兴致颇浓。文彦博叫家里人拿出两本《圣教序》字帖,上面都有作者姓名,文彦博让客人们都来辨认这两本《圣教序》的真假。那些客人们个个伸出大拇指,极力吹捧文彦博的临摹本是真的,是如何如何的珍贵,反而指着石才叔的收藏本说是假的。 当时,石才叔也在座,见此情景,他不说一句争辩的话,只是笑着对文彦博说:"今天,我才认识到自己地位的低下。" 文彦博哈哈大笑起来,席上的客人们个个满面通红,羞愧不已。 石才叔委婉地讽刺了那些势利的客人们,主人文彦博从心底与石才叔有同感,所以他也哈哈笑了起来,这也是对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一种嘲笑。 割席断交 管宁和华歆(xin)在年轻的时候,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俩成天形影不离,同桌吃饭、同榻读书、同床 睡觉,相处得很和谐。 有一次,他俩一块儿去劳动,在菜地里锄草。两个人努力干着活,顾不得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就锄好了一大片。 只见管宁抬起锄头,一锄下去,"噹"一下,碰到了一个硬东西。管宁好生奇怪,将锄到的一大片泥土翻了过来。黑黝黝的泥土中,有一个黄澄澄的东西闪闪发光。管宁定睛一看,是块黄金,他就自言自语地说了句:"我当是什么硬东西呢,原来是锭金子。"接着,他不再理会了,继续锄他的草。 "什么?金子!"不远处的华歆听到这话,不由得心里一动,赶紧丢下锄头奔了过来,拾起金块捧在手里仔细端详。 管宁见状,一边挥舞着手里的锄头干活,一边责备华歆说:"钱财应该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去获得,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不可以贪图不劳而获的财物的。" 华歆听了,口里说:"这个道理我也懂。"手里却还捧着金子左看看、右看看,怎么也舍不得放下。后来,他实在被管宁的目光盯得受不了了,才不情愿地丢下金子回去干活。可是他心里还在惦记金子,干活也没有先前努力,还不住地唉声叹气。管宁见他这个样子,不再说什么,只是暗暗地摇头。 又有一次,他们两人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正看得入神,忽然外面沸腾起来,一片鼓乐之声 ,中间夹杂着鸣锣开道的吆喝声和人们看热闹吵吵嚷嚷的声音。于是管宁和华歆就起身走到窗前去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是一位达官显贵乘车从这里经过。一大队随从佩带着武器、穿着统一的服装前呼后拥地保卫着车子,威风凛凛。再看那车饰更是豪华:车身雕刻着精巧美丽的图案,车上蒙着的车帘是用五彩绸缎制成,四周装饰着金线,车顶还镶了一大块翡翠,显得富贵逼人。 管宁对于这些很不以为然,又回到原处捧起书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对外面的喧闹完全充耳不闻,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华歆却不是这样,他完全被这种张扬的声势和豪华的排场吸引住了。他嫌在屋里看不清楚,干脆连书也不读了,急急忙忙地跑到街上去跟着人群尾随车队细看。 管宁目睹了华歆的所作所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叹惋和失望。等到华歆回来以后,管宁就拿出刀子当着华歆的面把席子从中间割成两半,痛心而决绝地宣布:"我们两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被割开的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了。" 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 吴裕与公孙穆 公孙穆生活在东汉时期,他非常热爱学习 ,总是想尽办法,抓住一切机会来学习 ,当时的许多人都因为他好学而对他交 口称赞。 公孙穆读了不少书以后,还想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完善自己,但是靠自学又觉得力不从心。那时候设有太学,太学里的老师知识渊博、见识很广,公孙穆就想进太学去继续学习 。可是上太学需要交 一大笔学费,另外还有平时食宿的花销,数额高得惊人,而公孙穆家里很穷,根本出不起这笔钱。怎么办呢?公孙穆一下子也想不出什么主意来,只好先暂时停止了学习 。为此,他苦恼极了。 有个富商名叫吴裕,十分通情达理,对人总是很诚恳。有一次,他要招雇一批舂米的工人,派人把消息放了出去。有人把这事告诉了公孙穆,公孙穆高兴极了。他想:这下可有机会赚些钱继续求学了!那时候,去给人舂米被认为是低贱的工作,但公孙穆已经顾不得这些了,他把自己打扮成那种干重体力活的样子,穿一套短衫短裤,就去应征了。 一天,吴裕打算去舂米的地方转一转,巡视一番。他信步一路走来,东瞧瞧,西看看,最后在公孙穆身边站住了。公孙穆正干得满头大汗,也没有注意吴裕在他旁边,还是一个劲地舂他的米。 过了好一会儿,吴裕越看越觉得公孙穆的动作不很熟练,体力也不怎么好,不太像一个舂米工人,就问他道:"小伙子,你为什么会到我这儿来工作呢?"公孙穆随口答道:"为了赚些钱作学费。"吴裕说:"哦,原来你是个读书人啊,怪不得我看你斯斯文文的,不太像工人。别干了,休息一会儿吧,咱们俩聊聊!" 他俩谈得十分投机,相见恨晚。后来,这两个人就结成了莫逆之交 。 吴裕并没有因为贫富悬殊而看不起公孙穆这个穷书生,反而同他交 上了朋友。这种不以物质的眼光看人的精神是很可贵的。我们交 朋友,也同样不应以贵贱、贫富为标准,而要更看重一个人的才识和品行。 吹牛无边 有3位老人都擅长吹牛,平时与人谈话,一般没人吹得过他们。可是这一天,这3位会吹的老人却碰到了一起。 正巧,有一个过路人走来了,看到3位年纪大的人在一起,便上前询问他们的年龄。过路人很有礼貌地问:"请问各位老丈今年高寿?" 其中一位老人摸了摸满头白发,说:"你问我的年纪,我已记不清了,只记得我小时候,曾经跟盘古在一起玩耍,我们的交 情不浅,他还叫我哥哥哩。" 过路人听了吓了一跳,心想,还真没见过这般老寿星呢。 另一位老人说:"问我的年纪有多大吗?这么跟你说吧,大海的水每次变成桑田的时候,我就记下一个筹码,不知有多少次了,反正这样的筹码我已经放满了10间屋子!" 过路人一听大为惊骇,今天可看见老神仙了,真是大开眼界。 第三位老人说:"你们听说过王母娘娘的仙桃吗?那可是一万年才熟一次的呀!可我吃的仙桃已经无数,我每吃一个仙桃,就把它的核丢到昆仑山下,而今那些丢掉的仙桃核,已经堆积得和昆仑山一样高了!" 过路人这一次反而非常平静,一点儿也不吃惊,他说:"原来是3个老牛皮精。" 吹牛皮如果吹到了离奇的地步,又有什么意义呢?那种根本不存在的长寿与那些生命短促的蜉蝣(fu you)、朝菌,又有什么区别呢? 夫妻妒影 有一对夫妇,他们的心胸很狭窄,总爱为一点小事争吵不休。有一天,妻子做了几样好菜,想到如果再来点酒助兴就更好了。于是她就拿瓢到酒缸里去取酒。 妻子探头朝缸里一看,瞧见了酒中倒映着的自己的影子。她也没细看,一见缸中有个女人,以为是丈夫对自己不忠,偷着把女人带回家来藏在缸里,嫉妒和愤怒一下子冲昏了她的头脑,她联想都没想就大声喊起来:"喂,你这个混蛋死鬼,竟然敢瞒着我偷偷把别人的女人藏在缸里面。你快过来看看,看你还有什么话说?" 丈夫听了糊里糊涂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赶紧跑过来往缸里瞧,看见的是自己的影子。他一见是个男人,也不由分说地骂起来:"你这个坏婆娘,明明是你领了别的男人回家,暗地里把他藏在酒缸里面,反而诬陷我,你到底安的是什么心眼!" "好哇,你还有理了!"妻子又探头往缸里看,见还是先前的那个女人,以为是丈夫故意戏弄她,不由勃然大怒,指着丈夫说:"你以为我是什么人,是任凭你哄骗的吗?你,你太对不起我了……"妻子越骂越气,举起手中的水瓢就向丈夫扔过去。 丈夫侧身一闪躲开了,见妻子不仅无理取闹还打自己,也不甘示弱,于是还了妻子一个耳光。这下可不得了,两人打成一团 ,又扯又咬,简直闹得不可开交 。 最后闹到了官府,官老爷听完夫妻二人的话,心里顿时明白了大半,就吩咐手下把缸打破。一个侍卫抡起大锤,一锤下去,葡萄酒从被砸破的大洞汩汩流了出来。不一会儿,葡萄酒流光了,缸里也就没有人影了。 夫妻二人这才明白他们嫉妒的只不过是自己的影子而已,心中很是羞惭,于是就互相道歉,重又和好如初了。 这对夫妻见到自己的影子时,毫不思考分析就被嫉妒冲昏了头脑了,伤了和气。我们遇到怀疑的事,不要过早下结论,要客观、理智地去分析,才能够了解真相。 披上虎皮的羊 有一只山羊,在森林里与那些跟它一样弱小的动物们生活在一起。平时它们都集体外出,走路都格外小心,就连吃草的时候也还得随时东张西望,提心吊胆地警惕着猛兽的侵袭。山羊觉得自己活得太委屈了,自己要是能像虎豹那样威风该多好。 一次,山羊独自走到森林边上,忽然发现地上有一张虎皮,也不知是哪一位猎人丢下的。开始,山羊还有些害怕,不敢上前去捡这张虎皮。几经犹豫后,山羊壮了壮胆,拾起了虎皮,它觉得挺有趣的。突然它灵机一动:要是我穿上这身虎皮,不也会很威风吗?谁会发现我是一只假虎呢?于是,山羊把虎皮披在自己身上,在森林里走着。 当山羊走到自己的住地的时候,那些和自己一样弱小的动物突然看到"老虎"来了,都吓得跑的跑、躲的躲,四处逃窜。山羊见此情景,心里觉得自己果然很了不起。现在,自己再也不用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了,山羊一边这样想着,一边向一片草地走去。 山羊停在草地上,原来那些伙伴都不认识它了,一个个离它远远的。于是,披着虎皮的山羊自由自在地在草地上吃起草来。 正当山羊香喷喷嚼着青草的时候,突然一只豺狼朝它走来。披着虎皮的山羊猛地吓得浑身颤抖起来,连那只已停下脚步迟疑不前的豺狼都有些莫名其妙。是豺狼已看出来这是一只假虎吗?显然还不是。只是羊自己清楚自己的底细,它一辈子都是豺狼虎豹的口中食,一见到这些猛兽就会胆战心惊,以至于它此刻根本就忘了自己还披着老虎皮。 所以说,徒有虚假外表而无真正本领的人,是经不住实际检验的,一旦让他们面对考验,空虚的内心很快便使他们败下阵来。 假秀才招打 有一户有钱的人家,生了个儿子,从小没读什么书,骨子里粗俗不堪,却偏偏爱装成个文人雅士。 一次,这人要到衙门去递状子,以便追回人家欠他的债务。他心想,如果县官看自己是个知书达理的人,肯定会站在自己这一边,打赢官司就会容易多了。于是他对县官谎称自己是秀才。 县官见他跪在地上,仔仔细细地打量了好久,心中疑云顿生。县宫想:这个人獐头鼠目,形象猥琐,言语也粗俗得很,哪里像个秀才呢?接着又转念一想:人家都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也不能妄下判断。对了,我来考他一考吧,看他是否货真价实。 主意打定,县官便开口问他说:"既然你是秀才,那你且先说说''桓公杀子纠''这一章应该怎么讲?"这个人哪里知道县官是在考他《论语》里的句子呢,一听这话,大惊失色,浑身吓得直抖,心想:完了,出了人命案子了,老爷怎么偏偏问我呢?难道是怀疑我跟这桩命案有什么牵连吗?于是他磕头如捣蒜,连声大叫道:"青天大老爷,我冤枉啊,小人确实不知道其中的实情啊,老爷明察!"县官听了,又好气又好笑,低声自语道:"果然是个冒牌货,竟敢骗到我的头上来了!"接着就命令手下的衙役把这人按倒在地,重打20大板,直打得他皮开肉绽,哭爹叫娘。 这人一瘸一拐地出了衙门,对他的仆人说:"这位县官太不讲理了,硬说我阿公打死了翁小九,把我打了20大板。"仆人问明是怎么回事后,就对他说:"这是书上的话呀,你姑且答应他,说你略知一二不就应付过去了吗?"这人一听,赶紧拼命摇头说:"哎呀呀,你可别再害我了,我连叫不知情都还被他打了20大板,如果说知道,那岂不是要抓我去偿命吗?" 所以说,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像这样假充内行,到处招摇撞骗的人,一遇到动真格的场合,没有不露馅出丑的。 智擒鱼鹰 有一个人的家里有一片鱼塘,他每年都要靠这片鱼塘赚些钱,来养活自己和家人。可是鱼塘附近有好多鱼鹰,常常一群群地来抓鱼吃,赶也不好赶,抓又抓不住,养鱼人为此很是发愁。 有一天,鱼鹰又来吃鱼,养鱼人跑过去冲它们挥挥手,鱼鹰便受惊跑了。养鱼人忽然灵机一动,想出个好办法。他扎了一个稻草人,让它伸开两臂,穿着蓑衣,戴着斗笠,还拿了一根竹竿,就像一个养鱼人的样子。养鱼人把稻草人插在鱼塘里吓唬鱼鹰。起初,鱼鹰以为是真人,因此很害怕,只敢在草人的上空盘旋,一点都不敢接近它。 这样过了几天,鱼鹰果然没再来吃鱼。可是渐渐地,它们见鱼塘里的人总是一动不动,就起了疑心,不断地大着胆子飞下来看。这样一来,它们很快就发现这是个假人了,就又飞下来啄鱼吃。鱼鹰吃了一条条的鱼,肚子吃饱了,就站在草人的斗笠上,边晒太陽边休息,很是悠闲,还不停地发出"假假、假假"的叫声,好像是在嘲笑养鱼人说:"假的,假的,这个人是假的啊!" 养鱼人生气极了,他恨恨地盯着得意洋洋的鱼鹰,良久,他忽然心生一计。 趁着鱼鹰不在的时候,养鱼人悄悄把草人从鱼塘里拔出来拿走了,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手里拿根竹竿,像草人一样伸开双臂站在鱼塘里面。 过了一会儿,鱼鹰又来了,它们以为鱼塘里还是原先的假人,就又放心大胆地下来吃鱼。吃得饱饱的,鱼鹰又飞到养鱼人的斗笠上休息,"假假、假假"地叫唤着。养鱼人趁着它不注意,一伸手就抓住了鱼鹰的爪子。鱼鹰使劲地鼓动着翅膀,可是怎么也挣不脱。养鱼人笑呵呵地说:"原先是假的,可是这一回是真的啊!" 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一成不变地凭老经验办事,不注意发现新情况,就免不了会吃大亏。 偶像的话 在一所著名的古庙里,站立着一尊高大的塑像,人在他的旁边,伸直了手还摸不到他的膝盖。很多年以来,他都使看见的人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感到自己的渺小、卑微,因而渴望着能得到他的拯救。 这尊塑像站了几百年了,他觉得这是一种苦役,对于热望从他得到援助的芸芸众生,明知是无能为力的,因此他由于羞愧而厌烦,最后终于向那些膜拜者说话了: "众生啊,你们做的是多么可笑的事!你们以自己为模型创造了我,把我加以扩大,想从我身上发生一种威力,借以镇压你们不安定的精神。而我却害怕你们。 "我敢相信:你们之所以要创造我,完全是因为你们缺乏自信——请看吧,我比之你们能多些什么呢?而我却没有你们自己所具备的。 "你们假如更大胆些,把我捣碎了,从我的胸廓里是流不出一滴血来的。 "当然,我也知道,你们之创造我也是一种大胆的行为,因为你们尝试着要我成为一个同谋者,让我和你们一起,能欺骗更软弱的那些人。 "我已受够惩罚了,我站在这儿已几百年,你们的祖先把我塑造起来,以后你们一代一代为我的周身贴上金叶,使我能通体发亮,但我却嫌恶我的地位,正如我嫌恶虚伪一样。 "请把我捣碎吧,要么能将我缩小到和你们一样大小,并且在我的身上赋予生命所必需的血液,假如真能做到,我是多么感激你们——但是这是做不到的呀。 "因此,我认为:真正能拯救你们的还是你们自己。而我的存在,只能说明你们的不幸。"说完了最后的话,那尊塑像忽然像一座大山一样崩塌了。 (艾青) 能下雨的树 小狈熊和小猫熊到美洲旅游时,在一个森林里相遇了。小狈熊告诉它一件奇怪的事: "昨天中午,我在一棵大叶子树下睡觉,突然,一阵哗哗的大雨把我浇醒了。我睁眼一看,太陽正直射着大地呢,除了树下很湿,外面连一点下雨的痕迹都没有。" "那有树会下雨的?纯粹是瞎编。" "这是真的。不信,现在咱俩马上到那棵树下去看看。" 这时,正当中午,它们顶着烈日刚来到那棵树下,哗啦啦一阵大雨,就把它们淋了个透湿,树外,没有一丝雨的影子。 "怎么样,这下相信了吧?" 小猫熊点了点头,瞅了瞅树冠说: "真怪,树怎么会下雨呢?" "就是嘛!"小狈熊说,"书上讲下雨是地上的水被太陽一烤,变成水汽升到天上,水汽变成小雨滴。小雨滴你撞我,我撞你,变成大雨滴。空气托不住了,掉到地上就是雨。" "可是树的四周也没有云啊!" "这可能是棵魔树吧?" 它们在树下没完没了地猜测争论大树下雨的原因。 傍晚,一只归宿的小鸟看到它们那股不弄清下雨原因不罢休的样子,笑着说:"这是棵雨树。至于下雨的原因,在树下就是争论十天,也不会弄清。" 小狈熊突然开窍:"咱俩都会爬树,为什么不爬到树上去找原因呢?" "是啊,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一点呢?傻透了。"小猫熊自觉得好笑。 它们找了点吃的后,就上了树。 雨树的叶子有半米长,中间凹陷,四周隆起。它们发现雨树的叶子能大量吸收水分。随着时间的流逝,叶子里的水越来越多,叶子慢慢卷缩成一个个"袋子",它们掂了一下,估计每片叶子能吸一斤多水。为了找到下雨的全部原因,它们决定在树上过夜。 第二天清晨,第一缕陽光照到树冠的时候,小狈熊和小猫熊醒来了。它们又发现"袋子"似的叶子有了变化:受到陽光的照射,"袋子"渐渐地张开了。到了午后,"袋子"完全张开,里面贮存的水便倾泻而出——雨树下雨了。 (卢培英) 棋艺 某君喜弈象棋。他在京做官时,同别人弈棋,每弈必胜。大家称赞他棋艺高超,他也自命不凡。 后来他退休还乡,棋兴不减当年。但与人弈,每弈必输,非常扫兴。 他叹道:"啊,我的棋艺怎么如此退步了?" 他的朋友对他说:"以前你在京做官,大家奉承你,每次弈棋故意让你胜,使你高兴,可以有求于你。现在别人无求于你,同你对弈,何需让你,所以你输了。这说明,你的棋艺不过如此而已!" (金江 ) 骡子和铃铛 一头高大健壮的骡子,脖子上系着一个铃铛。铃铛儿制作精巧,响声清脆,骡子每走动一步,铃铛便发出"叮当"的声响,比鸟儿唱歌还悦耳动听。 一天,骡子撞开了篱笆,走进了菜园,白菜、韭菜一畦畦,鲜嫩又可口,骡子好不欢畅,它低头啃个不停。"叮当叮当",一串串尖利的急响,钻进了主人的耳中。他一个箭步冲出房门,挥动竹枝赶到菜园,一边抽打着骡子的屁股,一边斥责道:"混账东西,你胡 嚼乱踩,把菜地弄得一团 糟;要不是铃铛叫我来,菜地准被你糟蹋完。看你下次再敢闯进菜园……" 骡子疼得直叫唤,不要命地跑出了菜园,"叮当叮当",铃铛的响声,伴着骡子远远地到了山脚下。 没多久,骡子拉着一车货,长途跑路,傍晚时返回了村里。"叮当,叮当",一阵脆响,引得一些乡亲们竖起大拇指夸奖道:"嗬,好一头结实顶用的骡子,拖这么多货物跑了一天,还那么精神抖擞的。听,配上这清脆悦耳的铃铛声,多有气魄!" "叮当,叮当。"铃铛儿听了这番话,响得更加起劲了,像是说:"对的,对的,骡子了不起!" 骡子耸起耳朵听了这些话,满心喜悦;突然,它望见了菜园,不禁感到一阵阵隐痛,立刻不高兴地责问铃铛道:"你发出的是同一个声音,为什么一时出卖我,一时又吹捧我?" "叮当,请你听清,"铃铛含笑地解释道,"你和我,都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你犯错误时,我发出警告,为的是挽救你,不让你越陷越深;当你干得对时,我理所当然地赞扬你,为的是激励你取得更大的成绩啊!" (林植峰) 乱爬的螃蟹 白兔、乌龟、青蛙、螃蟹、蚂蚁等一群小动物,站在一起,准备出发游玩。他们的目的地是前面那座美丽的花园。大嗓门青蛙,高喊一声:"走!"大伙立即行动起来。青蛙边跳边喊"加油!"白兔笑嘻嘻地冲在前头,乌龟使劲爬动,蚂蚁拼命追赶…… "哟,你们全疯了么,往哪儿窜呀?"后面隐隐传来了叫声。 大伙一惊,扭转身向后一瞧,只见螃蟹一边咋呼,一边横着往另一个方向爬。 "螃蟹大哥,方向错啦!"青蛙大声喊道,"快向我们靠拢!" "去你的,"螃蟹瞪着眼骂道,"你们都瞎了眼了,只有向我靠拢才对。" 无论大伙怎样呼唤,螃蟹只当没听见,还是横着朝它的那个方向急急爬去。大伙儿叹了口气,只好各赶各的路。 螃蟹喷着白泡沫,独自嘟囔道:"我两眼始终正面盯着那座花园,绝对没错儿。它们不听我的,疏远我,冷落我,准是出于嫉妒。呶,这不是明摆着的吗,它们的手脚哪个有我多?……" 可是,它的手脚越多,跑得越起劲,离开目的地也就越远了。 (林植峰) 远山 苏格拉底和拉克苏相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游览一座大山。据说,那里风景如画,人们到了那里,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许多年以后,他俩相遇了。他们都发现,那座山太遥远太遥远,就是走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拉克苏颓丧地说:"我竭尽全力奔跑过来,结果什么都不能看到,真太叫人伤心了!" 苏格拉底掸了掸长袍上的灰尘说:"这一路有许许多多美妙的风景,难道你都没有注意到?" 拉克苏一脸尴尬神色:"我只顾朝着遥远的目标奔跑,哪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啊!" "那就太遗憾了。"苏格拉底说,"当我们追求一个遥远的目标时,切莫忘记,旅途处处有美景!" (凡夫) 苹果 学生们向苏格拉底请教怎样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他用拇指和中指捏着一个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有哪位同学闻到苹果的味了吗?" 有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 "还有哪位同学闻到了?"苏格拉底又问。 学生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 苏格拉底再次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回到讲台上后,他又问:"大家闻到苹果的气味了吗?" 这次,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 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中间,让每位学生都嗅一嗅苹果。回到讲台后,他再次提问:"同学们,大家闻到苹果的味儿了吗?" 他的话音刚落,除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全部举起了手。 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慌忙也举起了手。他的神态,引起了一阵笑声。 苏格拉底也笑了:"大家闻到了什么味儿?"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香味儿!"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枚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凡夫) 爬得很高的牵牛花 一株柳树被虫蛀空了身体,大风将他拦腰折断。然而,它仍活着。第二年春天,它的残躯上发出了新芽。新芽饮着雨露,沐着陽光,长成了袅袅娜娜的柳丝。 牵牛花从它的脚下钻出来,伸展柔软的身肢,紧紧地缠绕着它往上爬。 柳树皱着眉头呵斥:"缠着我干什么?你这讨厌的小东西!" 牵牛花掏出一个小喇叭,"哇喇哇喇"地吹了一气说:"尊敬的柳树老前辈,您多么健康,多么挺拔,多么令人肃然起敬啊!迸今中外的名人,我最崇敬的就是您了!" 柳树听了,心里跟用鹅毛拂的一样舒服。它轻轻摸了摸牵牛花的头,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牵牛花趁机往上爬了爬,掏出第二只小喇叭说:"伟大的柳树老英雄,您宁折不弯的崇高精神,实在太令人敬佩了!我要向您学习 ,向您致敬,永远做您的小学生!" 柳树陶醉地闭上眼睛,紧紧地把牵牛花搂在怀里,像一位慈祥的老母亲一样轻轻摇晃着身子。 牵牛花抓紧机会又往上爬,边爬边掏出第三个小喇叭:"至高无上的柳树老博士,您的知识多么渊博啊!瞧您这头学者似的长发,比爱因斯坦还有风度!瞧您这经受过风雨考验的铮铮铁骨,比萧伯纳还挺拔!迸今中外的这家那家,我看都不如您老人家!" 柳树感到自己飘起来了,像一朵白云,冉冉地越飞越高,越飞越高。 牵牛花一边吹着喇叭,一边往上爬。不久,它比柳树还高出一头。 它俯视着对旁边的一棵幼松说:"小伙子,你瞧我爬得多快,爬得多高!" 幼松瞥了瞥它挂满喇叭的身子,报以轻蔑的一笑。 (凡夫) 韩娥善歌 从前,韩国有位歌唱家名叫韩娥,要到位于东方的齐国去,不想在半路上就断了钱粮,从而使基本生活都发生了困难。为了度过这一难关,她在经过齐国都城西边的雍门时,便用卖唱来换取食物。韩娥唱起歌来,情感是相当投入的,以至在她离开了这个地方以后,她那美妙绝伦的余音还仿佛在城门的梁柱之间缭绕,竟至三日不绝于耳;凡是聆听过韩娥歌唱的人,都还沉浸在她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之中,好像她并没有离开一样。 有一天,韩娥来到一家旅店投宿时,店小二狗眼看人,见她穷愁潦倒,便当众羞辱她。韩娥为此伤心至极,禁不住拖着长音痛哭不已。她那哭声弥漫开去,竟使得方圆一里之内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幼都为之动容,大家泪眼相向,愁眉不展,人人都难过得三天吃不下饭。 后来,韩娥难以安身,便离开了这家旅店。人们发现之后,急急忙忙分头去追赶她,将她请回来,再为劳苦大众纵情 高歌一曲。韩娥的热情演唱,又引得一里之内的老人和小孩个个欢呼雀跃,鼓掌助兴,大家忘情地沉浸在欢乐之中,将以往的许多人生悲苦都一扫而光。为了感谢韩娥给他们带来的欢乐,大家送给韩娥许多财物和礼品,使她满载而归。 韩娥的故事说明:真正的艺术家,应当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与大众共悲欢,成为他们忠实的代言人。 狗猛酒酸 宋国有个卖酒的人,为了招徕生意,他总是将店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将酒壶、酒坛、酒杯之类的盛酒器皿收拾得清清爽爽,而且在门外还要高高挂起一面长长的酒幌子,上书"天下第一酒"几个大字。远远看去,这里的确像个会做生意的酒家。然而奇怪的是,他家的酒却很少有人问津,常常因卖不出去而使整坛整坛的酒搁酸了,变质了,十分可惜。 这个卖酒的宋国人百思不得其解,他于是向左邻右舍请教这好的酒竟然卖不出去的原因。邻居们告诉他:"这是因为你家养的狗太凶猛了的缘故。我们都亲眼看到过,有的人高高兴兴地提着酒壶准备到你家去买酒,可是还没等走到店门口,你家的狗就跳将出来狂吠不止,甚至还要扑上去撕咬人家。这样一来,又有谁还敢到你家去买酒呢?因此,你家的酒就只好放在家里等着发酸变质啊。" 您看,一匹恶狗看门,就能把一个好端端的酒店弄得门庭冷落,客不敢入;如果一个国家让坏人控制了某些要害部门,其后果必然是忠奸颠倒,社会腐败,百姓遭殃。 林回弃璧 周朝有一个诸侯国灭亡了,亡国的难民中有个叫林回的人,他舍弃了价值千金的玉璧,却背负着婴儿逃难。 难民中有人不理解林回的选择:"你是为了金钱吗?如果是为了金钱,一个婴孩能值几个钱?"又有人问:"你不害怕受牵累吗?一个吃奶的婴儿在战难时,给人添的麻烦简直说不完。国难当头,真不明白你抛弃宝玉,背上婴儿这个包袱是为什么?" 林回背着孩子说:"那块宝玉是因为值钱才和我在一起。这孩子因为是我的亲生骨肉,和我的感情连在一起。" 和金钱利欲结合在一起,遇到天灾人祸,患难之时便会互相抛弃;和骨肉情义友谊结合在一起,遇到患难便会相依为命。互相抛弃与互相依存,实在是相去十万八千里啊! 用金钱利欲结成的关系是暂时的,不能经受患难的考验;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谊,患难与共才是长久和永恒的。 江边姑娘 在大江 之滨的一个小村子里,住着10来户人家。虽然村里的人经过一年到头辛勤的劳动,基本上能够养家糊口,但是日子并不好过。他们的生活朴素而节俭。每天晚上,男人们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家,晚饭后不久就得歇息。女人们在男人休息之后还要做一些收拾屋子、缝补浆洗的事。勤劳俭朴的习惯就这样一代代往下传,村里各家各户的少女也从日常的家务劳动中练就了一双灵巧、能干的手。她们不仅在白天帮助家里做一些烧水做饭、养鸡养畜的工作,到了晚上,还要搞手工编织、做针线活。 因为经济上都不宽裕,点灯用烛成了一道难题。为了节省一点灯烛钱,村里的姑娘们商量决定,大家分摊着凑一些蜡烛,每晚集中起来在一户住房较宽的人家一起干活。 有一个因家境贫寒而买不起蜡烛的少女,每天晚上也到村里姑娘集体活动的那户人家去做夜活。日子一长,那些出了蜡烛的姑娘开始嫌弃这个少女。她们风言风语地想撵她出去。 这个少女面对和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同伴们的无理做法愠而不发,并且很有礼貌地说道:"我因为买不起蜡烛,所以常到这里来借光。我不能力这个集体活动的场所出一份钱,可是我多少能为大家出一点力。每天晚上我来得最早,一来就打扫屋子、整理坐席,正是出于这个原因。等你们都到齐的时候,这间房子并不显得拥挤;我每次坐在你们的后面,借着墙面反射的烛光干活,并没有遮挡你们的光线。我对你们没有任何妨碍,你们为什么要吝惜墙面反射的一点余光呢?我对你们并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你们为什么一定要把我赶走呢?"那些看不起这个少女的姑娘们听了这番话以后,觉得很有道理。经过一番议论,她们终于决定把这个少女留在全村做夜活的姑娘们的队伍中。 一群农村姑娘,在生产力很低的古代社会,自发结成集中劳动的群体,这是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一件好事。那个因为家贫而买不起蜡烛的少女被做夜活的姑娘们所接纳的事实,告诉我们,集体主义的互助合作精神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 不受嗟来之食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征战,老百姓不得太平,如果再加上天灾,老百姓就没法活了。这一年,齐国大旱,一连3个月没下雨,田地干裂,庄稼全死了,穷人吃完了树叶吃树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眼看着一个个都要被饿死了。可是富人家里的粮仓堆得满满的,他们照旧吃香的喝辣的。 有一个富人名叫黔傲,看着穷人一个个饿得东倒西歪,他反而幸灾乐祸。他想拿出点粮食给灾民们吃,但又摆出一副救世主的架子,他把做好的窝窝头摆在路边,施舍给过往的饥民们。每当过来一个饥民,黔傲便丢过去一个窝窝头,并且傲慢地叫着:"叫化子,给你吃吧!"有时候,过来一群人,黔傲便丢出去好几个窝头让饥民们互相争抢,黔傲在一旁嘲笑地看着他们,十分开心,觉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萨。 这时,有一个瘦骨嶙峋的饥民走过来,只见他满头乱蓬蓬的头发,衣衫褴褛,将一双破烂不堪的鞋子用草绳绑在脚上,他一边用破旧的衣袖遮住面孔,一边摇摇晃晃地迈着步,由于几天没吃东西了,他已经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走起路来有些东倒西歪了。 黔傲看见这个饥民的模样,便特意拿了两个窝窝头,还盛了一碗汤,对着这个饥民大声吆喝着:"喂,过来吃!"饥民像没听见似的,没有理他。黔傲又叫道:"嗟(jie),听到没有?给你吃的!"只见那饥民突然精神振作起来,瞪大双眼看着黔傲说:"收起你的东西吧,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吃这样的嗟来之食!" 黔傲万万没料到,饿得这样摇摇晃晃的饥民竟还保持着自己的人格尊严,黔傲满面羞惭,一时说不出话来。 本来,救济、帮助别人就应该真心实意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对于善意的帮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对"嗟来之食",倒是那位有骨气的饥民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 小偷退齐兵 子发是楚国的一位将领,他很注意有一技之长的人,善于利用这些人的长处为自己服务。楚国有一位擅偷窃的人听说了这件事,便去投靠子发,小偷对子发说:"听说您愿起用有技艺的人,我是个小偷,以前不务正业,如果您能收留我,我愿为您当差,以我的技艺为您服务。" 子发听小偷这么说,又见他满脸诚意,很是高兴,连忙从座位上起身,对小偷以礼相待,竟连腰带也顾不上系紧、帽子也来不及戴端正。小偷见子发果然是真心,简直是受宠 若惊了。 子发手下的官员、侍从们都劝谏说:"小偷是天下的盗贼,为人们所不齿,您怎么对他如此尊重?" 子发摆摆手说:"你们一时难以理解,以后就会明白的,我自有道理。" 适逢齐国兴兵攻打楚国,楚王派子发率军队前去迎战齐兵。结果,连续交 锋3次,楚军都败下阵来。 军帐内,子发召集大小将领商议退齐兵的策略,将领们想了好多计策,个个忠诚无比,可是对击退齐兵却一筹莫展,而齐兵反而愈战愈强。 面对紧张的形势,那个小偷来到帐前求见,主动请缨。小偷说:"我有个办法,请让我去试试吧。"子发同意了。 夜间,小偷溜进齐军营内,神不知鬼不觉地将齐将首领的帷帐偷了出来,回到楚营交 给子发。子发便派了一个使者将帷帐送还齐营并对齐军说:"我们有一个士兵出去砍柴,得到了将军的帷帐,现特前来送还。"齐兵面面相觑,目瞪口呆。 第二天,小偷又潜进齐营,取回齐军首领的枕头。子发又派人送还。 第三天,小偷第三次进了齐营,取回来齐军首领的头发簪子。子发第三次派人将簪子送还,这一回,齐军首领惊恐万分不知所措。齐军营中议论纷纷,各级将领大为惊骇。于是,齐军首领召集军中将士们商议对策。首领对大家说:"今天再不退兵,楚军只怕要取我的头了!"将士们无言以对,首领立即下令撤军。 齐军终于退兵而走。楚营内大大嘉奖那个立功的小偷,众将士无不佩服子发的用人之道。 小偷,如果损害社会人民,的确该绳之以法;如果改邪归正,把技艺特长用到有益的地方,有时也能干出大事来。 牛缺遇盗 牛缺,在上地这一带地方是位声望很高的饱学之士。有一次,他要去邯郸拜见赵国国君,途经耦(ou)沙时,遇上了一伙强盗。强盗抢走了他的牛车及随身衣物,他只好步行。强盗在一旁看到这人对被劫之事并不在意,脸上连半点忧愁和吝啬的表情都没有,心中不免生疑,于是便追上去问个究竟。 牛缺坦然地回答说:"一个有德行的人,不应当因丢失一点供养自己的财物而去与人争斗,这样会危害它所供养的自身的安全啊。" 强盗们听后,同声称赞道:"这真是一个贤德之人啊!"他们望着牛缺渐走远的背景,忍不住又商议:"如此贤德之人去拜见赵国的国君,必会受到信用,他如果在国君面前告发了我们的强盗行径,我们一定会大难临头。因此,还不如先下手为强。"于是,这伙强盗再一次追上牛缺,并把他杀掉了。 有个燕国人听说了这件事后,就将全家族的人集合起来,告诫他们:"今后谁遇上了强盗,可千万别学牛缺那样以贤德求忍让呀!"大家都牢牢记住了这个教训。 不久,这个燕国人的弟弟要到秦国去,一行人来到函谷关下,又遇上了强盗。他想起了哥哥临别时的告诫,始终不肯轻易舍弃财物,在实在斗不过这伙强人时,他又跪在地上,低三下四地哀求强盗以慈善为本,发还抢走的财物。 强盗们被纠缠得大怒了,忍不住厉声喝道:"我们没有要你的性命,就已经够宽宏大量了。你现在还要死死地缠住我们,索要财物,这不就把我们的行迹暴露了吗?我们既然已经作了强盗,哪里还有什么慈悲仁义可言?"只见这伙人手起刀落,将那个燕国人的弟弟杀了,同时还杀害了与之同行的四五个伙伴。 牛缺与燕人被害的悲剧警醒后人:对于杀人不眨眼的强盗,既不能讲"贤德",也不能苦苦哀求;只有丢掉幻想,团 结斗争,战而胜之,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支公养仙鹤 古时候有个叫支公的人,非常喜欢仙鹤。他常爱到仙鹤出没的地方,远远地欣赏仙鹤吃东西、散步时的一举一动,简直看得入了迷。他常常想:要是能有仙鹤长久为伴,那该多好啊! 终于,在支公搬到剡(shan)溪东峁(mao)山居住的时候,一位深知支公爱好的老朋友给他送来了一对仙鹤。支公高兴极了,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般对待仙鹤,给它们吃上好的食物,细心照料它们的起居,高兴的时候,支公还常把仙鹤搂在怀里跟它们说话。仙鹤的活泼可爱也使支公的晚年一点都不寂寞,它们给支公作伴,跳舞给支公看,时间久了,支公和仙鹤的感情越来越深厚。 时光飞逝,仙鹤的羽毛很快长齐了,它们天天扑棱着翅膀,想飞到属于它们的遥远的地方去。支公实在是舍不得仙鹤离开,犹豫再三,还是用剪刀把仙鹤的翅膀剪短了。 这下子仙鹤真的没有办法飞起来了。它们总是先扑打一阵翅膀,然后又回头看看,接着就沮丧地低下头,无精打采地走来走去。仙鹤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欢叫起舞了,没有了活力,没有了生气,连眼睛都一天天地暗淡下去了。 支公对这一切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后悔极了,告诉自己说:"既然仙鹤有直上云霄,去见识更广阔的天空的志向,我又怎么能强行把它们留在我跟前,只供自己观赏呢?" 支公从此更加精心地饲养两只仙鹤,让它们的翅膀很快又长齐了。于是支公就带着仙鹤来到野外,把它们放到地上,依依不舍地对它们说:"仙鹤啊,快飞吧,到远方去实现你们的理想去吧!"仙鹤拍打着翅膀飞上蓝天,鸣叫着在支公头上盘旋了几圈,好像在感谢他的恩情,然后自由自在地向遥远的天边飞去了。 支公虽然舍不得仙鹤,但他理解仙鹤的志向,最终放了仙鹤,这才是真正的爱鹤。同样道理,真正爱惜有才能的人,就应该给他们施展身手的空间,不要把他们规定在狭隘的小圈子里面。 毕歆与王朗 华歆(xin)与王朗是一对好朋友,两个人都很有学识,德行也受到大家的称赞,分不出谁好一些,谁差一点。 有一年,洪水泛滥,淹没了许多村庄和大片的良田,百姓叫苦连天。华歆和王朗的家乡也遭了灾,房子都被大水冲走了,盗贼也趁火打劫,四下作案,很不太平。无奈,华歆和王朗只得和别的几个邻居一起坐了船去逃难。 船上的人都到齐了,物品也装妥了,马上就要解缆离岸出发。这时候,远处忽然奔过来一个人,他背着包袱跑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这个人也顾不得擦汗,一边朝这边挥手一边扯开嗓子大叫道:"先别开船,等等我,等等我呀!" 这人好不容易跑到船跟前,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船都被人叫完了,没有人肯收留我,我远远看到这边还有一条……船,就跑过来……求求你们……带上我……一起走吧……" 华歆听了,皱起眉头想了想,对这个人说:"对不起得很,我们的船也已经满了,你还是再去另想办法吧。" 王朗却很大方,责备华歆说:"华歆兄,你怎么这样小气,船上还很宽裕嘛,见死不救可不是君子所为,带上人家吧。" 华歆见王朗这样说,就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略微沉思片刻,答应了那人的请求。 华歆、王朗他们的船平安地走了没几天,就碰上了盗贼。盗贼们划船追过来,眼看越追越近了,船上的人们都惊慌不已,不知该怎么办好,拼命地催促船家快些、再快些。 王朗也害怕得不行,他找华歆商量说:"现在我们遇上盗贼,情况紧急,船上人多了没有办法跑得更快。不如我们叫后上船的那个人下去吧,也好减轻些船的重量。" 华歆听了,严肃地回答道:"开始的时候,我考虑良久,犹豫再三,就是怕人多了行船不便,弄不好会误事,所以才拒绝人家。可是现在既然已经答应了人家,怎么能够又出尔反尔,因为情况紧急就把人家甩掉呢?" 王朗听了这番话,面红耳赤,羞愧得说不出话来。在华歆的坚持下,他们还是像当初一样,携带着那个后上船的人,始终没有抛弃他。而他们的船也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摆脱了盗贼,安全地到达了目的地。 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极端自私、背信弃义的真面孔。而华歆则一诺千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遵守。我们应该向华歆学习 ,守信用、讲道义,像王朗那样的德行,是应该被人们所鄙弃的。 鹦鹉救火 有一只鹦鹉,离开家去看外面更广阔的世界。飞了几天,它又累又饿地来到了一座山林,打算暂时在这里安身。一只小松鼠看到了这只来自异乡的鹦鹉,马上蹦蹦跳跳地跑遍了整个山林,把这个消息告诉给所有的动物:"快去看哪,来客人了,来客人了!"动物们为鹦鹉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鸟儿们唱起动听的歌,小鹿们翩翩起舞,小猴们为鹦鹉采来了好多好多美味的浆果,让它吃了个饱。鹦鹉面对这一切,十分感动。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所有的飞禽走兽都待鹦鹉特别好,鹦鹉也尽自己的能力为大家做事,大家都很喜欢它。 虽然生活得很快乐,但是时间一长,鹦鹉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来。于是它向大家告别说:"这么多天来,大家对我的照顾,使我非常感激,但我必须回家去了,希望你们多多保重。"动物们依依不舍地把鹦鹉送了一程又一程,还是不得不两下分手了。 过了些日子,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这座山林忽然起了大火。这场火烧得可厉害了,烈焰滚滚,映红了半边天,百里之外都看得见。山林中的动物们无处逃窜,死伤无数,情况让人惨不忍睹。 鹦鹉远远地望见了这边的大火,心中暗叫"不好",它不辞劳苦地日夜赶路,赶到了着火的山林边。它一次次地飞到附近的河边,将羽毛在水中沾湿,然后把水洒向山林。也不知这样来来回回飞了多少趟,鹦鹉累得头昏眼花,几次险些被热浪吞没,身上的羽毛也被烧焦了,但是火势一点也没有减弱,反而越烧越旺。鹦鹉毫不气馁,还是不断地洒着水。 天上的天神看见了,就对鹦鹉说:"你也太自不量力了,凭你用羽毛洒的那一点水,是根本扑灭不了山火的,你这是何必呢,搞不好还会把自己的性命都搭进去!"鹦鹉回答说:"我知道也许帮不了什么忙,可是我曾经寄住在那里,那里所有的动物都非常善良,待我非常好。无论如何,我一定要为它们竭尽全力,决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活活被烧死!" 天神听了这番话,很受感动,立即扑灭了山林大火,鹦鹉的朋友们终于得救了。 鹦鹉的这一行为确实很值得我们学习 。重感情、讲信义、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朋友、亲人遇到危险或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伸出援助之手。 乐羊的"忠心" 乐羊本是中山国的人,后来他投奔了魏国。为了表示对魏王的忠心,乐羊主动率领魏国的军队去攻打自己的故国中山国。 中山国是个弱小柄家,哪里抵挡得了魏国的进攻呢。当时,乐羊的儿子还留在中山国。中山国的人在魏国的猛烈进攻下,无计可施,君臣经过一番商议,决定以乐羊的儿子做筹码来要挟乐羊退兵,中山国把乐羊的儿子绑起来吊在城楼上,威胁乐羊。谁知乐羊全然不顾吊在城楼上的可怜巴巴的儿子,反而更加猛烈地攻城。 中山国的将士们都十分生气,没想到乐羊原来是这样一个无情无义之人,于是他们将乐羊的儿子杀了。中山国的人将乐羊的儿子烹煮成肉羹,派人送给乐羊吃。 不料,乐羊面对此事仍毫不动心,一点怜子之心也没有,一丝悲伤之情也不见,反而将用儿子血肉做成的羹汤吃了个干净,然后率领着魏军向中山国发起了猛烈进攻。由于乐羊攻城态度坚决,不拿下中山国决不罢休。经过几番激战,中山国终于被乐羊所灭。 战争结束,魏国的疆域又开拓了一大片,乐羊为魏王立了大功。庆功会上,魏王给了乐羊很重的奖赏。事后,魏王便冷落了乐羊,不再信任他了。 有人不理解魏王,问魏王说:"乐羊为大王立了这样大的功劳,您为何如此疏远他呢?" 魏王摇摇头说:"一个为了向上爬而背叛一切的人,他连自己的故国、儿子都毫不顾惜,除了自己,他还会对谁忠诚呢?我怎么可以去亲近、信任这样一个危险的人呢?" 的确是这样,乐羊背叛自己的国家,连儿子的性命也不顾,不惜用儿子的生命和故国的利益来换取自己的利禄,这样的人只应遭到唾弃。看来,聪明的魏王疏远乐羊是明智的。 释鹿得人 一次,鲁国国君孟孙带随从进山打猎,臣子秦西巴跟随左右。打猎途中,孟孙活捉了一只可爱的小鹿,他非常高兴,便下令让秦西巴先把小鹿送回宫中,以供日后玩赏。 秦西巴在回宫的路上,突然发现一只大鹿紧跟在后,不停地哀号。那只大鹿一号叫,这里小鹿便应和,那叫声十分凄惨。秦西巴明白了,这是一对母子,他觉得心中实在不忍,于是便把小鹿放在地上。那母鹿不顾秦西巴站在旁边对自己有什么危险,一下冲到小鹿身边,舔了舔小鹿的嘴,两只鹿便撒腿跑进林子里,眨眼就看不见了。 孟孙打猎归来,秦西巴对他说放走了小鹿,孟孙一下子火冒三丈,打猎回来的余兴一下子全没有了,他气得将秦西巴赶出宫门。 过了一年,孟孙的儿子到了念书的年龄,孟孙要为儿子找一位好老师。许多臣子都来向孟孙推荐老师,孟孙一一接见这些人,但他总觉得不是十分满意。正当孟孙闷闷不乐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了一年前被自己赶出宫去的秦西巴,心中豁然开朗,立即命人去寻找秦西巴,并把他请回宫来,拜他为太子老师。 左右臣下对孟孙的做法很不理解,他们问道:"秦西巴当年自作主张,放走了大王所钟爱的鹿,他对您是有罪的,您现在反而请他来做太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 孟孙笑了笑说:"秦西巴不但学问好,更有一颗仁慈的心。他对一只小鹿都生怜悯之心,宁可自己获罪也不愿伤害动物的母子之情,现在请他做太子的老师,我可以放心了。" 秦西巴的仁慈之心,终于被国君理解,国君捐弃前嫌而合理启用秦西巴的长处,这一点对我们是大有启发的。 德比才重要 陽虎的学生在天下为官的,比比皆是。可是有一次陽虎在卫国却遭到官府通缉,他四处逃避,最后逃到北方的晋国,投奔到赵简子门下。 见陽虎丧魂落魄的样子,赵简子问他说:"你怎么变成这样子呢?" 陽虎伤心地说:"从今以后,我发誓再也不培养人了。" 赵简子问:"这是为什么呢?" 陽虎懊丧地说:"许多年来,我辛辛苦苦地培养了那么多人才,直至在当朝大臣中,经我培养的人已超过半数;在地方官吏中,经我培养的人也超过半数;那些镇守边关的将士中,经我培养的同样超过半数。可是没想到,就是由我亲手培养出来的人,他们在朝廷做大臣的,离间我和君王的关系;做地方官吏的,无中生有地在百姓中败坏我的名声;更有甚者,那些领兵守境的,竟亲自带兵来追捕我。想起来真让人寒心哪!" 赵简子听了,深有感触。他对陽虎说:"只有品德好的人,才会知恩图报;那些品质差的人,他们是不会这么做的。你当初在培养他们的时候,没有注意挑选品德好的加以培养,才落得今天这个结果。比方说,如果栽培的是桃李,那么,除了夏天你可以在它的树荫下乘凉休息外,秋天还可以收获那鲜美的果实;如果你种下的是蒺藜呢,不仅夏天乘不了凉,到秋天你也只能收到扎手的刺。在我看来,你所栽种的,都是些蒺藜呀!所以你应记住这个教训,在培养人才之前就要对他们进行选择,否则等到培养完了再去选择,就已经晚了。" 陽虎听了赵简子一番话,点头称是。 人的品德应该比才能更重要,因此应有选择地培养人才,不可良莠不分,这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 仁智的孙叔敖 小时候的孙叔敖就是一个好孩子,他勤奋好学,尊敬长辈,孝敬母亲,很受邻里的喜爱。 有一次,孙叔敖外出玩耍,忽然看到路上爬着一条双头蛇。他以前听别人说,谁要是看见两头蛇,谁就会死去。孙叔敖乍一见这条蛇,心中不免一惊。他决定马上把这条双头蛇打死,不能再让别人看见。于是他拾起路边的大石块,打死了双头蛇,并把它深深地埋起来。 回到家里,孙叔敖闷闷不乐,饭也不吃,一个人坐在油灯前看书发呆。他母亲看到这孩子的情绪有些不对头,便问他道:"孩子,你今天是怎么啦?" 孙叔敖抬头看了看母亲,摇摇头说:"没什么。"然后低下头去,依然无精打采。 母亲伸出手,摸了摸他的额头说:"莫不是生病了?" 孙叔敖再也憋不住了,一下扯住母亲的衣袖伤心地哭起来。妈妈感到十分诧异,问道:"孩子,你到底出了什么事啊,哭得这么伤心?" 孙叔敖边哭边说:"今天我在外面看到了一条双头蛇。听人说,看见这种蛇的人会死去的,要是我死了,我就再也见不到您了……" 母亲边安慰他边问道:"那条蛇现在在哪里呢?" 孙叔敖边擦眼泪边回答说:"我怕再有人看见它也会死去,就把它打死后,埋起来了。" 听了孙叔敖的话,母亲很感动,她高兴地摸着孙叔敖的头说:"好孩子,你做得对。你的心眼这么好,你一定不会死的。好人总是有好报的。" 孙叔敖半信半疑地看着母亲,点了点头。 后来,孙叔敖长大成人 ,由于他的学识品德好,做了楚国的令尹。他还没正式上任,老百姓就已经很信赖他了。 孙叔敖在面对死亡的时刻,还能为别人着想,所以老百姓信赖他。这说明:能为群众着想的人,群众也会拥护和信任他。 毁瓜与护瓜 魏国的大夫宋就被派到一个小县去担任县令,这个县正好位于魏国与楚国的交 界处,这地方盛产西瓜。虽然同处一地,可是两国村民种西瓜的方式和态度却大不一样。 魏国这边的村民种瓜十分勤快,他们经常担水浇瓜,所以西瓜长得快,而且又甜又香。楚国这边的村民种瓜十分懒惰,又很少给西瓜浇水,所以他们的瓜长得又慢又不好。楚国这边的县令看到魏国的西瓜长得那么好,便责怪自己的村民没有把瓜种好。而楚国的那些村民却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是一味怨恨魏国的村民,嫉妒他们为什么要把瓜种得那么大那么香甜。于是,楚国这边的村民就想方设法去破坏魏国村民的劳动成果。每天晚上,楚国村民轮流着摸到魏国的瓜田,踩他们的瓜,扯他们的藤,这样,魏国村民种的瓜每天都有一些枯死掉了。 魏国村民发现这个情况后,十分气愤,他们也打算夜间派人偷偷过去破坏楚国的瓜田。一位年纪大的村民劝阻住了大家,说:"我们还是把这件事报告给县令,向他请示该怎么办吧?" 大家来到宋就的县衙。宋就耐心地劝导本国的村民说:"为什么要这么心胸狭窄呢?如果你来我往没完没了地这般闹下去,只会结怨越来越深,最后把事态闹大,引起祸患。我看最好的办法是,你们不计较他们的无理行为,每天都派人去替他们的西瓜浇水,最好是在夜间悄悄进行,不声不响地,不要让他们知道。" 魏国村民依照宋就的话去做了。于是,从这以后,西边楚国的瓜一天天长好起来。楚国村民发现,自己的瓜田像是每天都有人浇过水,感到很是奇怪,互相一问,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于是他们开始暗中观察,终于发现为他们的西瓜浇水的正是魏国的村民,楚国的村民大受感动。 很快,这件事情被楚国县令知道了,他既感激、高兴,又自愧不如魏国县令。他把这些情况写下来报告给了楚王,楚王也同样很受感动,同时也深感惭愧和不安。 后来,楚王备了重金派人送给魏王,希望与魏国和好,魏王欣然同意了。从此后,楚、魏两国开始友好起来。边境的两国村民也亲如一家。两边种的西瓜都同样又大又甜。 所以说,有时候不要采取"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态度去激化矛盾,而是宽宏大量,以德报怨,这样反而会促使矛盾缓解,使坏事变成好事。 防患于未然 有一家人家做了新房子,但厨房没有安排好,烧火的土灶烟囱砌得太直,土灶旁边堆着一大堆柴草。 一天,这家主人请客。有位客人看到主人家厨房的这些情况,就对主人说:"你家的厨房应该整顿一下。" 主人问道:"为什么呢?" 客人说:"你家烟囱砌得太直,柴草放得离火太近。你应将烟囱改砌得弯曲一些,柴草也要搬远一些,不然的话,容易发生火灾。" 主人听了,笑了笑,不以为然,没放在心上,不久也就把这事忘到脑后去了。 后来,这家人家果然失了火,左邻右舍立即赶来,有的浇水,有的撤土,有的搬东西,大家一起奋力扑救,大火终于被扑灭,除了将厨房里的东西烧了一小半外,总算没酿成大祸。 为了酬谢大家的全力救助,主人杀牛备酒,办了酒席。席间,主人热情地请被烧伤的人坐在上席,其余的人也按功劳大小依次入座,惟独没有请那个建议改修烟囱、搬走柴草的人。 大家高高兴兴地吃着喝着。忽然有人提醒主人说:"要是当初您听了那位客人的劝告,改建烟囱,搬走柴草,就不会造成今天的损失,也用不着杀牛买酒来酬谢大家了。现在,您论功请客,怎么可以忘了那位事先提醒、劝告您的客人呢?难道提出防火的没有功,只有参加救火的人才算有功吗?我看哪,您应该把那位劝您的客人请来,并请他上坐才对呀!" 主人听了,这才恍然大悟,赶忙把那位客人请来,不但说了许多感激的话,还真的请他坐了上席,众人也都拍手称好。 事后,主人新建厨房时,就按那位客人的建议做了,把烟囱砌成弯曲的,柴草也放到安全的地方去了,因为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 什么事情都要有个预见性,如果自己没意识到,听听别人的建议也是好的,防患于未然总比出了险情再去补救更为重要。 借火治狗 有一户人家住着婆媳两人,儿子经常外出,很长时间才能回家一次。 这个婆婆在家专横跋扈,经常对媳妇横挑鼻子竖挑眼,媳妇不能申辩,更不敢反抗,总是偷偷地伤心。幸亏隔壁有位好心的大妈,十分同情这位媳妇,常常安慰这位媳妇并暗中帮助她。 一次,婆婆外出走亲戚,下午回到家里,忽然发现家里的肉少了。婆婆心里顿时来了气,她怎么想也觉得是媳妇偷吃了。于是不问青红皂白就劈头盖脑地骂起来:"你这个好吃懒做的贱女人,我不在家你就无法无天了,竟敢在家偷吃东西!" 媳妇觉得实在冤枉,忍不住说:"老天爷在上,我偷没偷吃东西,他看得最清楚。" 还没等媳妇说完,婆婆早就气得要跳起来,她指着媳妇大声喊道:"这还了得,敢顶撞我!算是我冤枉了你,我瞎了眼睛!我家养不起你这个媳妇了,你马上给我滚回你娘家去,我家不要你了!"就这样,婆婆把媳妇给休弃了。 媳妇无可奈何,只得服从婆婆的命令。她在回娘家之前,去向隔壁的大妈告别,哭着向大妈讲了这件事。大妈听了,很替这位媳妇难过,但大妈也知道那位婆婆的为人,如果现在马上去替媳妇解释,恐怕婆婆是不会听的。于是大妈安慰了媳妇一阵后,对她说:"你先慢慢地走,我这就去想办法让你婆婆把你叫回来。"媳妇擦了擦眼泪,慢慢朝村外走去。 大妈待媳妇一走,马上在家里搜寻了一把乱麻,她将乱麻扎在一个小摈上做了一个火引子,然后到这个媳妇家里去找婆婆借火。 婆婆问:"现在不是做饭的时候,借火做什么?"大妈对婆婆说:"我家的狗不知从哪里叼来一块肉,几条狗为争这块肉,互相咬得很凶,我想借个火回去治治它们。" 婆婆一听,恍然大悟,肉原来是被狗叼走了。她心里感到有几分愧疚。因此赶紧找来一个人,让他马上去追赶媳妇,把她接回来。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有心计的人,在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纠纷时,必须讲究策略。要想弄明真相、息事宁人,既要抓住问题的症结,又不可急于求成。 临江驼鹿 从前,临江 地方有一个人爱好打猎。有一次,他进山里去打猎,偶然发现了一个驼鹿穴,老鹿可能是觅食去了,只剩下一只毛都还没长齐的小鹿仔。这个人很是怜爱这头小驼鹿,就将它抱起来,带回家里去饲养。 这人抱着小驼鹿刚一走进家门,家里养的一群狗就一边摇着尾巴一边流着涎水跑过来,以为小驼鹿是主人带给它们的食物,不顾小驼鹿还在主人怀里,跃跃欲试地伸出爪子去碰它。主人很生气,大声地呵斥它们:"畜牲,还不快滚开!"又踢了狗几脚,它们这才悻悻地躲远了。 这群狗如此对小驼鹿垂涎三尺,主人不禁很担心小驼鹿会遭它们的毒手,于是就天天抱着小驼鹿到狗跟前去,让狗慢慢熟悉它、亲近它,让它们之间建立起感情,到后来又把它们放在一块儿玩耍,教狗要爱护小驼鹿,不准去惊动它、騷扰它。 这群狗明白主人的意思是要保护小驼鹿的安全,也就都按照主人的心意去做,听从主人的安排,和小驼鹿很是亲热,也不再吓唬它。小驼鹿慢慢地长大了,因为和狗处得久了,竟然忘记了狗是鹿的敌人,反而确信狗是自己的好朋友,成天和狗一块儿互相舔舐,翻滚嬉戏,碰撞追逐,玩得十分开心,和狗也一天比一天亲热。而这群狗因为想讨好主人,又怕主人的责罚,也就一直迁就小驼鹿,陪着它玩耍,但还是改不了它们的本性,常常暗地里瞧着小驼鹿,垂涎三尺。 过了几年,小驼鹿长成了大驼鹿。有一次它出门去,碰到别人家的一群狗,可高兴了,以为遇到了好朋友,赶快跑过去和它们嬉戏。 这群狗见这只驼鹿竟如此大胆,感到又奇怪又生气,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冲上来又撕又咬,一会儿工夫就把驼鹿吃了个精光,血淋淋的尸骨就这样被弃置在道路上。只可惜驼鹿到死也不明白一向和气的狗为什么要吃它。 自家的狗不敢碰驼鹿,是因为畏惧主人的威慑,并不是因为驼鹿本身有多厉害,而别家的狗没有了这个威慑,自然就不买驼鹿的帐了。驼鹿不明白这一点,落得个可悲的下场。人如果借助外部力量获得了地位和利益后,一定要谨慎从事,不要盲目高估了自己。智诲小偷 东汉时期,有个叫作陈寔(shi)的人,是个饱学之士,品行端正、道德高洁,远乡近邻的人因此都非常敬重他。陈寔不仅自己自觉自律,对儿孙们的要求也相当严格,常常抓住镑种场合和机会教育他们,而且很注意方法,所以总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有一年洪水泛滥,淹没了大片村庄和良田,成千上万的人无家可归,到处逃荒。为此盗贼四处横行,天下很不太平。 一天夜里,有个小偷溜进了陈寔家里。他刚准备动手偷东西,忽然听得几声咳嗽,不好,有人来了。慌乱间,小偷一时找不到妥善的藏身之处,急中生智,顺着屋内的柱子爬到大梁上伏下身子,大气也不敢喘。 陈寔提着灯从里屋出来拿点东西,偶然间一抬头,瞥见了梁上的一片衣襟,他马上心知家里进了贼了。他一点都不惊慌,也不赶紧抓小偷,而是从容不迫地把晚辈们全都叫起来,将他们召集到外屋,然后十分严肃地说道: "孩子们啊,品德高尚是我们为人的根本,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够因为任何借口而放纵自己、走上邪路。有些坏人,并不是一出娘胎就是天生的坏人,而是因为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慢慢地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后来想改都改不过来了,这才沦为了坏人。比如我家梁上的那位君子,就是这种情况。我们可不能因为一时的贫困而丢掉志气、自甘堕落啊!" 听了陈寔的一番教诲,梁上的小偷吃了一惊:原来自己早就被发现了。同时他又很为陈寔的话所感动:他不但没抓自己反而耐心教育自己。小偷羞愧难当,就翻身爬下梁来,向陈寔磕头请罪说:"您说得太好了,我错了,以后再也不干这种勾当,求您宽恕我吧。"陈寔和蔼地回答道:"看你的样子,也并不像个坏人,也是被贫穷所逼的吧。以后要好好反省一下,要改还来得及。"说完,他又吩咐家人取来几匹白绢送给小偷。小偷感激涕零,千恩万谢地走了。 从这以后,这一带就几乎再没有偷盗之类的事情发生了。 陈寔不失时机地给小偷和晚辈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德育课,也启发了我们,做工作时方法不要太简单粗暴,要分析事物的本质,对犯了错误的人立足于挽救,往往能够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阳鬼难捉 玉皇大帝命令捉鬼大神钟馗(kui)到人世间去捉些鬼来,钟馗领旨后带着几个帮手到了下界,执着剑准备捉鬼。谁知陽世的鬼比陰间的鬼多而且凶。众鬼见钟馗来捉,各显手段与他纠缠不休。只见那冒失鬼上前夺剑,伶俐鬼搬腿抽腰,讨厌鬼拉靴摘帽,下流鬼宽衣解带,无赖鬼掀须掠眉,亡命鬼执刀对仗,淘气鬼挖鼻剜眼,醉酒鬼胡 言乱语,贪财鬼奉上钱币,好色鬼扑面狂吻。众鬼跌倒地上,撕扯不开,使钟馗几位身怀法术却无法施展,更使众恶鬼气焰嚣张,大喊大叫,就像是获胜有理似的。正在为难张惶之际,忽然见一个非常肥胖而高大的和尚,挺着大腹嘻哈而来,见此情景便将钟植从地上扶将起来,问道:"伏魔将军,为何这样狼狈?"钟馗说:"相隔不过几十年,想不到现在的陽世之鬼居然如此难捉!"和尚说:"不妨,让我替你捉来。"这和尚便对众鬼哈哈一笑,张开巨口咕噜一声,把众鬼全部吞到了大肚内。钟馗大惊道:"师父,你实在是神通广大!"和尚笑道:"亏你还是伏魔将军,不知道现在陽世的恶鬼,做鬼的花样和伎俩比以前更多,也更难缠,与他们论不得道理,讲不得人情,只管用大肚皮装了就是了!" 这则故事告诫我们,社会丑恶现象复杂多变,在社会转轨变型时期,各种"鬼"更是各显"鬼"通,不仅危害社会,而且与法纪巧妙周旋,败坏风气,气焰嚣张。为了社会的安宁和进步,对"鬼"绝不能容忍、姑息和宽恕,必须作针锋相对的斗争,才能制服 恶鬼,为人民造福。 无辜的雁奴 雁奴是雁群中个头最小、性情最机敏的一种雁。每天晚上群雁夜宿的时候,总有一只雁奴彻夜不眠,在其周围执行警戒任务。它只要听到一点人声,便立刻号叫起来,紧接着群雁的惊叫声便会连成一片,互相催促着匆忙飞走。雁群因为有雁奴的及时报警,所以便夜间捕雁的人经常一无所获。 后来,乡间的人们经过仔细观察,逐渐掌握了群雁的夜间生活习 性,并根据雁奴过于敏感的天性制订了一个搅乱群雁生活规律的巧妙捕雁圈套。他们首先摸清了雁群在湖泽边的栖息地,然后悄悄地在其周围布下了大网,在网的旁边挖掘了一些洞穴。等夜幕刚一降临,乡里的人们就带着捆雁用的绳子到洞穴中躲藏起来,不声不响地蜷缩在洞中过夜。在天亮之前,他们把洞穴外面的柴草点燃,雁奴一见到火光,立即飞过去把火扑灭。群雁被雁奴发出的响声惊醒了,但睁开眼一看,周围没有别的动静,于是又安心地去睡觉。乡里的人一连点了三次火,三次都被雁奴扑灭。然而群雁被雁奴惊醒了三次,过后都没有遇到危难,所以都抱怨雁奴大惊小敝,轮番用嘴去啄它、用翅膀去击打它。出完了气,群雁又放心大胆地睡起觉来。过了一会儿,捕雁的人又点燃了火光。雁奴害怕众雁再打它、啄它,不敢鸣叫。乡里的人们见雁群寂然无声,迅速张开大网向群雁栖息的地方猛然扑去。网到之处,没有一只雁能够幸免;整个雁群里的雁,十只大约有五只被乡里的人捉住了。 乡里人根据事不过三的经验,使群雁因怀疑同伴而遭到祸患。这一故事告诉我们,在一项关系大家共同利益的事业上,应该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在对一个重要的问题决策时,只有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东郭先生和狼 晋国大夫赵简子率领众随从到中山去打猎,途中遇见一只像人一样直立的狼狂叫着挡住了去路。赵简子立即拉弓搭箭,只听得弦响狼嚎,飞箭射穿了狼的前腿。那狼中箭不死、落荒而逃,使赵简子非常恼怒。他驾起猎车穷追不舍,车马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 这时候,东郭先生正站在驮着一大袋书简的毛驴旁边向四处张望。原来,他前往中山国求官,走到这里迷了路。正当他面对岔路犹豫不决的时候,突然窜出了一只狼。那狼哀怜地对他说:"现在我遇难了,请赶快把我藏进你的那条口袋吧!如果我能够活命,今后一定会报答您。" 东郭先生看着赵简子的人马卷起的尘烟越来越近,惶恐地说:"我隐藏世卿追杀的狼,岂不是要触怒权贵?然而墨家兼爱的宗旨不容我见死不救,那么你就往口袋里躲吧!"说着他便拿出书简,腾空口袋,往袋中装狼。他既怕狼的脚爪踩着狼颔下的垂肉,又怕狼的身子压住了狼的尾巴,装来装去三次都没有成功。危急之下,狼蜷曲起身躯,把头低弯到尾巴上,恳求东郭先生先绑好四只脚再装。这一次很顺利。东郭先生把装狼的袋子扛到驴背上以后就退缩到路旁去了。不一会儿,赵简子来到东郭先生跟前,但是没有从他那里打听到狼的去向,因此愤怒地斩断了车辕,并威胁说:"谁敢知情不报,下场就跟这车辕一样!"东郭先生匍匐在地上说:"虽说我是个蠢人,但还认得狼。人常说岔道多了连驯服的羊也会走失。而这中山的岔道把我都搞迷了路,更何况一只不驯的狼呢?"赵简子听了这话,调转车头就走了。 当人唤马嘶的声音远去之后,狼在口袋里说:"多谢先生救了我。请放我出来,受我一拜吧!"可是狼一出袋子却改口说:"刚才亏你救我,使我大难不死。现在我饿得要死,你为什么不把身躯送给我吃,将我救到底呢?"说着它就张牙舞爪地向东郭先生扑去。东郭先生慌忙躲闪,围着毛驴兜圈子与狼周旋起来。 太陽快下山的时候,东郭先生怕天黑遇到狼群,于是对狼说:"我们还是按民间的规矩办吧!如果有三位老人说你应该吃我,我就让你吃。"狼高兴地答应了。但前面没有行人,于是狼逼他去问杏树。老杏树说:"种树人只费一颗杏核种我,20年来他一家人吃我的果实、卖我的果实,享够了财利。尽避我贡献很大,到老了,却要被他卖到本匠铺换钱。你对狼恩德不重,它为什么不能吃你呢?"狼正要扑向东郭先生,这时正好又看见了一头母牛,于是又逼东郭先生去问牛。那牛说:"当初我被老农用一把刀换回。他用我拉车帮套、犁田耕地,养活了全家人。现在我老了,他却想杀我,从我的皮肉筋骨中获利。你对狼恩德不重,它为什么不能吃你呢?"狼听了又嚣张起来。 就在这时来了一位拄着藜杖的老人。东郭先生急忙请老人主持公道。老人听了事情的经过,叹息地用藜杖敲着狼说:"你不是知道虎狼也讲父子之情吗?为什么还背叛对你有恩德的人呢?"狼狡辩地说:"他用绳子捆绑我的手脚,用诗书压住我的身躯,分明是想把我闷死在不透气的口袋里,我为什么不吃掉这种人呢?"老人说:"你们各说各有理,我难以裁决。俗话说''眼见为实''.如果你能让东郭先生再把你往口袋里装一次,我就可以依据他谋害你的事实为你作证,这样你岂不有了吃他的充分理由?"狼高兴地听从了老人的劝说,然而却没有想到在束手就缚、落入袋中之后,等待它的是老人和东郭先生的利剑。 东郭先生把"兼爱"施于恶狼身上,因而险遭厄运。这一寓言告诉我们,即使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也存在"东郭先生"式的问题。一个人应该真心实意地爱人民,但丝毫不应该怜惜狼一样的恶人。 义鹊怜孤 很久很久以前,在大慈山的南面有一棵大树,树干有两围粗,树枝壮实,树叶宽大。有两只喜鹊飞到这棵大树上忙着筑巢,它们就要做母亲了。过了不久,两只喜鹊各自生下了小喜鹊,两个家庭热热闹闹,日子过得又温 馨又红火。喜鹊妈妈每天飞出去找食,回来后,一口一口喂给孩子们吃。虽然喜鹊妈妈十分辛苦,可心里觉得很幸福。 过了不久,发生了一件很不幸的事情。一位喜鹊妈妈在出外觅食时被老鹰叼走了,它再也回不来了。它那两个可怜的孩子已经一天一夜 没吃东西,也没见到它们的妈妈回来,失去妈妈的小鹊十分悲哀地哭呀哭呀,那声音十分凄凉。 小鹊的哭声传到邻居喜鹊家里,这家的妈妈马上对自己的孩子们说:"你们听,我们邻居家的小鹊哭得多伤心啊!我过去看看,你们乖乖地在家呆着别动,等我回来!"说完,喜鹊妈妈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们,很快飞到了喜鹊孤儿的家中。 看到邻居家的喜鹊妈妈,两只小鹊哭得更伤心了,它们向喜鹊妈妈哭诉自己失去了妈妈。邻居家的喜鹊妈妈怜悯地抚摸着小鹊说:"孩子们,别哭了!今后我就是你们的妈妈,你们就是我的孩子!走,到我们家去吧!"于是喜鹊妈妈把这两只小鹊一个个叼起来,放进自己的巢里,还嘱咐自己的孩子,要好好和这两只小鹊一起生活、玩耍。现在,它们的家虽然有些挤,但大家相亲相爱,过得也很快乐。失去了妈妈的两只小鹊受到这家喜鹊妈妈的照顾,它们也把这里当做了自己的家。喜鹊妈妈的生活负担增加了一倍,它每天更辛苦了,可它毫无怨言。 喜鹊只是一种鸟类,却能如此懂得怜悯、爱护弱者,这样讲仁讲义。而我们有些人却毫无人性,不仁不义,因此,他们是连禽兽 都不如的。 越人与狗 越国有一个人出外经商,在返家途中遇见一条狗。这条狗跑到越人面前,摇首摆尾地对越人说着人话:"我很擅长捕猎野物,只要你对我好,我愿意将猎获的东西与你平分。" 越人见有这等找上门来的好事,不要白不要,于是,很高兴地把狗带回了家中。 狗在越人家中受着很好的待遇。每天,狗吃着用精米做的饭和肥肉做的菜,越人用款待客人的礼节款待这条狗,指望狗将来会好好回报自己。 可是这狗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它受到越人这般优待不但不存感激回报之意,反而日益傲慢骄横起来,每次捕猎到野兽,都是全由自己独吞,把越人忘在一边。 于是有邻人讥笑越人说:"你供给那狗好吃好喝,客气得不得了,可它眼里根本没有你,它猎获的野物,从没你的份,你还要这狗干嘛?" 越人一听,醒悟过来,也很生狗的气。于是待狗捕猎到野兽,就跟狗平分兽肉,并且每次都给自己多留一些。 那狗终于翻了脸,它不愿越人分享它的猎物。一天,它突然扑到越人身上,咬住他的脑袋,撕断了他的脖子和双腿,然后便离开越人的家跑走了。 越人不能识破这条凶残贪婪的狗的真面目,开始还一味娇宠 它,终至这条恶狗翻脸不认人。越人招进强盗,自食恶果的教训是深刻的。 鬼怪为害 有一个鬼降临到楚地,它欺骗吓唬当地百姓说:"天神派我来统治你们这块土地,我可以降祸,也可以赐福,就看你们的态度和表现了!" 当地百姓十分害怕,他们诚惶诚恐地顺从鬼的要求,唯恐怠慢了鬼。人们把鬼迎迸庙里供奉起来,每天为鬼杀猪宰羊,跪在地上顶礼膜拜,进献钱财。鬼十分得意,百姓们却越来越贫苦。 街市上一帮流氓 无赖平素惯于横行霸道,他们见到鬼的势头大,便都纷纷前往依附于鬼。他们在鬼的面前又是磕头又是作揖,一副奴颜媚骨,时间一长,他们身上也都鬼气缠身,说话、办事、言行举止都与那恶鬼一模一样。这些坏蛋依仗鬼势,对百姓肆意欺凌,专横跋扈,害得老百姓日夜不得安宁,蒙受着恶鬼和依仗鬼势的这帮流氓 所带来的深重灾害。 恶鬼和坏蛋在楚为害的事情终于被天神知道了。于是,天神亲自来到楚地,他指着鬼愤怒又蔑视地斥责道:"你这恶鬼,原来只不过是个小小妖怪,却要人们把你供在庙里,享受着人们的祭祀,不但自己作威作福,还助长当地一群流氓 的歪风邪气,今天看我来收拾你!" 天神说罢,发出了千钧霹雳,摧毁了被鬼盘踞的庙宇。那帮地痞流氓 也一同被霹雳震死了,因为他们身上都有鬼气。 从此,楚地的鬼害得以平息,人们才得安宁。 恶鬼害人,恶势力也假借鬼势欺压百姓,可是,这些害人虫终究不可能永远地横行霸道下去,总有一天会被正义消灭干净的。 天赐养老钱 一天早晨,一个农人挑了一担菜进城去卖,在街上,农人拾到一叠钱,他点了一下,共有15张。 回家后,农人把15张钱交 给他母亲,他母亲说:"孩子,人家丢了钱。一定很着急,我们怎么能要人家的钱呢?赶快送还失主,说不定人家正找得着急呢!"这位农人按照母亲的吩咐,赶回拾钱的地方,等待失主来领。 在前面不远处,农人发现有一个人好像低着头在地上寻找什么东西,便连忙上前问他:"老弟,你丢了钱吧?这,我拾到了,现在还给你吧。"不等那人回答,农人便将15张钱全都给了那人。这时,有一些人围了上来,见此情景,有人提出,失主应给些赏钱给农人。不料,这个人却十分吝啬地说:"我丢失的原本是30张钱,现在才只找回来一半,我怎么能再分一些赏给他呢?" 农人觉得那人太不讲理,自己如数将钱归还给他,他不但不谢,反而有诬蔑自己贪了一半的意思。农人实在气愤不过,便跟那人争吵起来,两人互相扭着来到县衙门的堂上,他们各自向县令叙说事情的缘由。 县令听后,心里已有几分底了,他对那领钱人的行为颇为生气。县令派人将农人的母亲叫来,当面对质核实,证明农人说的情况属实。接着,县令让农人和那个领钱人各自具状。于是他们分别写道:"拾钱人的确是拾到15张钱钞","丢钱人确实是丢失了30张钱钞".县令将两张状纸捏在手上,对失主说:"你丢的是30张钱钞,而他拾到的是15张钱钞,可见这钱不是你的钱,而是上天赐给这位贤良母亲的养老钱。假若他拾到的是30张,那就是你的了,你可以到别的地方去找你的钱吧!" 那人知道自己撒谎,自觉理亏,便也不敢再作狡辩,灰溜溜地离开了县衙。于是,县令把15张钱钞交 给农人的母亲,说:"你是位贤德的母亲,这钱就归你了!" 人们听说了,都拍手叫好。 那位贤良的母亲教儿子将拾来的钱交 还失主,反遭讹诈;贤明的县令又机智地将钱判送贤母,而那靠讹诈欺骗的人却不得好下场。所以,为人都应有一颗善良的心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