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孤独》 总序 主编简介 张悦然,山东济南人,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系。 张悦然从14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在《收获》、《人民文学》、《芙蓉》、《花城》、《小说界》、《上海文学》等重要文学期刊发表作品。2001年获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2003年在新加坡获得第五屆"新加坡大专文学奖"第二名,同年获得《上海文学》"文学新人大奖赛"二等奖。2004年获第三届"华语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2005年获得春天文学奖。最新长篇小说《誓鸟》被评选为"2006年中国小说排行榜"最佳长篇小说。已出版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葵花走失在1890》、《十爱》。长篇小说《樱桃之远》、《水仙已乘鲤鱼去》、《誓鸟》,图文小说集《红鞋》等,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青年作家之一。 内容简介 《鲤·孤独》以“孤独”为主题,以当下青年最关注的日本流行文学里的强烈孤独感为引子,展现和挖掘了女性“孤独”这一心理状态的不同侧面。本书收录了日本畅销作家青山七惠、八零年代作家张悦然、周嘉宁、安意如,七零年代作家周洁茹,台湾女作家胡淑雯的最新小说和随笔。其中有中、日八零后生活和内心状态的展现,也带来了七零年代和八零年代作者和作品的碰撞。 “鲤”由青年作家张悦然主编,在中国内地开创了“主题书”这一全新的出版物概念。这一系列图书在形式上沿袭着书籍的形态,编辑和设计上融合了杂志的概念与光影,在内容上跨越了传统书籍的樊篱,每本均围绕着同一个主题展开,从内容安排上,以文学性很强的作品主导,题材上关照的是当下青年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使她们找到自己在从女孩到女人的成长历程里的同伴,认识真正的自己。 于作者和作品而言,“鲤”是一个优雅而尖锐的容器,把好的小说和动人的图片盛放起来,交相辉映。于读者而言,“鲤”是一个全新的阅读门户,打开它,纵身其中,便可开始别样的阅读之旅。 卷首语 文/张悦然 坦白说,做这样连续性的主题书,是一件很难下决心的事。我懒散惯了,不愿意对自己之外的任何人负责。可是有一个隐约的心愿还在:每当看到好的小说,令人感动的照片,都觉得应该找个漂亮的容器,将它们盛放起来,让大家看见。它们的美也能交相辉映。 对美好的事物,我们都怀有一种责任感,于是互相说服,互相鼓励,终于开始着手制作这样一个容器。它是优雅的,却又很尖锐。它是从容的,却又很剧烈。它是天真的,可是正在慢慢地走向沧桑。它是告别了一次又一次,挽留了一次又一次的青春。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能够合理而健康地挥霍青春,才不算浪费。 少年时的写作,更像是一种蒙克式的,带着两只黑邃的眼眶,双手捧起头颅的呐喊。因为孤独,只想发出声音,尖利而响亮的声音。可是它们只是零散的音符,力量幽微。后来渐渐才知道,回声和共振的重要。是它们把音符连缀起来,绵延下去,成为一首乐曲。我们只是记得呐喊的姿态,很快便忘记了它迸发出的音符,可是我们会长久地记住一首乐曲。因为它有了旋律,成为生命。于是我终于明白,一个群体的重要。我需要你们,和我一起披着青春上路,茁壮地呼吸,用力博取时间。我需要你们,与我一同被写入一支乐曲。 “鲤”,是这个容器的名字。它是最质朴又最妖娆的造物,从灰扑扑的古老传说中走来,每颗鳞片却都闪闪发光,似乎有着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大河世代流淌,龙门高高在上,从芸芸众生中来,抵达无人之境,也许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newriting。梦到鲤鱼是吉兆。几年前我在一本小说里,曾经这样写过。小说写完了,和它的缘分却好像刚刚开始。 有关这本书,有太多的话可以说,但我必须节制,总是想说是因为我太孤独了。决心做这一书系,也是因为太孤独。在制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更多更孤独的人。孤独原来是如此辽阔,如此恒久。这本书是献给孤独的,我们强大而温柔的敌人,这本书,也是献给你的,在某个深夜,我曾看到过你。彼时我在和我的孤独作战,而你正和你的孤独对峙。我们忽然被打通了。孤独,原来也可以是一座鹊桥。 扶桑岛上的青春札记 文/周嘉宁 1997年,第一次从书店里买来村上春树的《象的失踪》,漓江出版社版本,林少华翻译。那时候没有网络,消息闭塞,从未听过村上春树的名字,不知道是怀着怎样的心态在书店里买下这本书。同年,我们同时也开始听甲壳虫乐队,看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那多少是因为村上春树;没有vans球鞋,没有levis牛仔裤;从发行量很小的摇滚杂志上听说了岩井俊二的《情书》,却很难找到盗版vcd;只要电视里重播《东京爱情故事》就必然会看,看到后来能够顺口唱出日文的主题曲。那年,一本《挪威的森林》被翻了很多遍,姑娘们都愿意像绿子一样穿短裤,晃荡着两条细腿,并且都死死记住绿子与渡边的对话:“喜欢我喜欢到什么程度?”“整个世界的老虎全都融化成黄油。” 2004年,吉本芭娜娜的《厨房》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芭娜娜取自英文“香蕉”(banana)的音译,她说她特别喜欢红色的香蕉花。收录于《厨房》的小说《月影》里,最感人的片段是,失去女友的阿佟,日日穿着女友的水兵服去上学,有一天醒来后找不到水手服,他大哭了一场。那年马路上的染发少女已经不计其数,女生们把校服裙子尽量拉到膝盖以上,背拖到屁股的书包,穿象鼻袜。我们阅读太多孤独的文字,却并未真的尝到孤独的滋味。我们未被留在孤独的操场,也未被直接抛进社会的洪流,在短暂的时间里,我们依然留存在青春期的尾巴上,不按时起床,每天什么都不做,糟蹋时光,任性伤感,毫不惋惜。 2005年,芥川奖得主的小说合集《咸味兜风》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距离《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上映已经多年,“残酷青春”这个词语也早就被引入少年们的生活,岩井俊二的盗版dvd出了合集。莲见在网络上对青猫说:那年暑假后,世界变成了灰色。当我们在阅读金原瞳的《蛇舌》时已经没有暑假了,大部分人的青春期在苍白无聊中盲目地度过,所有曾经以为的疼痛,回想起来,甚至都比不过一只发炎的耳洞。“从冰箱里取出冰透的水,连瓶喝了起来。水穿过舌头上的孔,仿佛在自己的身体里开了条河,冰凉的水朝着我身体下游流去。”金原瞳在写《蛇舌》的时候二十岁,创下了芥川奖的记录。 2005年,片山恭一的《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由青岛出版社出版,这本小说在日本出版时一度打破了《挪威的森林》的销量,之后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和电影在日本热播。这时距离初恋已经过去多年,看电影的时候并未因为亚纪的死去而哭泣,于是被朋友指责为:你的心已经死了么,你还记得十六七岁时候心被触摸的感觉么? “亲吻是要一边谈着理想一边进行的。那你的理想是什么?” “闭上了眼睛,在眼前的还是你,我喜欢上你,是因为在天台上,你吃面包时那张塞满东西的嘴,和永远让我安心的笑容,多么希望你就在眼前可以让我触摸,当你用机车载着我,你的背,就是我的全世界。” 同年《nana》热播,在看到大崎娜娜从车上跳下跌在雪地里的时候,倒是真的想要流泪。 2007年,粉绿色封面的《一个人的好天气》,在所有书店里都摆上了醒目的位置。知寿姑娘与吟子住在电车站边,最后她终于还是可以坐上一列电车,驶向未知的地方。这时距离1997年第一次读到村上春树的小说已经十年,突然想起,十年前的少年时代,我们所居住的城市信息闭塞,我们口袋里依然揣着图书馆的卡片,地铁刚刚造好,坐电车放学回家,车票只要一角钱。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虽然心中万般哀婉,但是青春期已经消耗殆尽。 没心没肺的耀眼青春里,住着一颗老灵魂。 唯有死者永远十七岁 文/黎戈 《挪威的森林》,夜里看完了。“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它的一部分”。直子是渡边心里,对生命存疑的黑暗地带,他爱直子,就像一个躲在衣橱里,怕黑的小孩,紧紧抓住另外一个小孩的手,他也爱绿子,那是这个小孩渴望阳光下的嬉闹,玩耍,和明亮的生机。 这可能是村上很打动我的东西,他自我,但这个自我是有缺口的,就好像黑咖啡总会配上热奶。淳平总是想起贵里慧,渡边固然一个人形单影只,可是他也会一封又一封地给直子写信,和绿子躲在伞下热吻,一边看火灾一边唱歌,彻夜守护着失去爸爸的绿子,享受着“芝士蛋糕型的我的幸福”。再回头看那个永泽,他的自我是非常紧实密闭的。永远以自己的逻辑和程序向前推进。他有很多狐朋狗友,人际非常热络,可是他心里,却没有像“渡边──直子”或是“渡边──绿子”这样的几乎把对方视为生之支柱的重心转移。所以他很坚强,他没有死穴。 过去读《挪威的森林》,没有注意到这个结尾部分。这次看得几乎要流泪。特别是玲子和渡边做爱那段。最心爱的朋友死于盛年,“唯有死者永远十七岁”。虽然渡边天天打扫庭院,洗净窗帘,养肥一只猫,把自己体内的螺丝旋得紧紧的,用这些结实的生机之网,努力地想把日渐下沉的直子打捞上来,结果她仍然给死亡抢走了。 渡边一天天地在海边走,胡子长了,衣服脏了,彻夜对着篝火发呆。他觉得不能原谅自己。直到玲子到来,他们用吉他弹唱,一整夜,给直子开了个告别会。之后他们做爱了,四次。 大象与风,最重,最黑的,直子负担不起的青春惶恐,人际恐惧,走到尽处,就羽化成风了。渡边当然得和玲子做爱,就像施特劳斯年轻的时候,爱过一个有夫之妇,一个马戏团演员,后来那女人随团远去,他也知道永远不会再见到她了,他在她弃岸而去的湖堤边,坐了一整夜,之后豁然开朗,积极地投入创作了,《挪威的森林》里,每段性爱都非常干净,不管是手淫还是xx交,这和一个人心里的欲念有关。虚无的谷底之后,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分过去了,一个男人用自己的身体去爱女人,体温相慰,这是一种积极的,温暖的生之渴求。就像绿子,大笑大唱,玩世不恭地笑面人生,因为之前,她用自己的手,送走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医院来苏水,临危抢救中度过了青春期的绿子,早已经彻底厌弃了那种死亡的气味。 所以很怪,在常态下最脏的东西,三角恋爱,性,死亡,在这本书里,却是最干净的,令人起敬和落泪的地带。 村上在书的结尾,最后一句话是“献给我死去的几个朋友,还有活着的几个朋友”。这是他可爱的地方,向死而生,这个重心还是在“生”。 大象与风 文/黎戈 村上春树说起来算是个很西化的日本小说家,他最喜欢菲茨杰拉尔德,收集了几千张爵士唱片,开过酒吧,还翻译过保罗·奥斯特,并且有好几年都是寓居在美国,村上要是知道我准备阐述他的日本气质,肯定要气疯了。 那种和式爱情的气息,日本气质……说好听点叫距离,说难听点,叫疏离。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那种东西,上次李博士从日本回来,大家一起喝咖啡,博士说:“日本人际很清淡,就是每个人都不会给别人添麻烦。在地铁上,人和人之间都不会对视的。因为平时太压抑了,所以一旦爆发就很变态和血腥。”我问他有没有随身带全家福照片,他说太太不给外人看,我说你太太是日本人吧,他很吃惊,说你怎么知道,我说很明显嘛。 日本人一向是表情节制,用词客套,唯恐和别人建立很严重的关系,注意力节省下来的后果是,对季节天候,还有细节,都非常敏感,你看他们的小说,里面常常有非常漂亮的,散文化的段落,而且,都不是对人,而是对物,对景。我想到一个词,可以形容日本人的爱情或人际方式,就是“淡爱”。 但是我总觉得,虽然也是淡的,可是村上小说里的和式气息,和渡边淳一,吉本巴娜娜,川上弘美,都不太一样。 我在想,在日本的村上,却和中国的八十后颇有些相通处——他是独生子,在那个年代的日本,这是很少见的。小时候他总是因此而自卑,觉得自己是残缺的,找不到归属。他笔下的人物也多背景稀薄,关系网稀疏,无父无母,无兄弟姐妹,家境尚可,和现实没有惨烈的摩擦和冲突,性格有点接近时下的宅男宅女。独住一间宿舍,以最小密度的家具和最大密度的书刊为伴,起床,散步,在阳光充足的露台上吸烟,看书,听唱片,用咖啡机做杯热咖啡,中饭吃浇了番茄酱的意粉,养一只宠物猫。唯一的朋友,也是情侣,爱人,性伙伴。村上笔下最甜美的爱情,大概就是自传体的《芝士蛋糕型的我的幸福》。“我”和老婆穷得只能租两条铁路夹住的一个三角地带,平日喧闹不堪,铁路工人罢工的时候,我们就抱着猫咪在铁轨上晒太阳,那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候……向阳的村上作品里,我最喜欢这个。 让我特别难忘的还有《象的失踪》,这只象,我一直把它看成村上春树的图腾,大概村上骨子里就想做那么一只大大的,孤行的,安静沉默,又很任性骄傲的动物,有自成一体的思想和价值观,追求灵魂的独立和自由,哪天对笼子和栅栏感觉不爽了,就招呼也不打地失踪了。 大象当然很害怕牢笼——《听风的歌》里,那个小女孩问她的男朋友,你爱我吗,会结婚吗之类小女孩都会问的问题,男人都一一肯定了,女孩说你骗我吧,男人拿出一块泥巴状物事给她看,说:“这是一块牛反刍用的干草,我一直搞不懂嘛,牛把这么难看的东西嚼来嚼去干吗?”女孩很聪明,想了会说:“好了,以后你不要和我说真话了。”我翻了几本村上的书,发现他最喜欢的意象,是风。《听风的歌》里,老鼠是写小说的,他说他去过一个古墓,耳边是掠过树林的大大的风声,把一切都包裹起来,蝉啊,蜘蛛啊,青蛙啊——“我就是想写小说,写那个把一切都包裹起来流向太空的风声”。 突然我思路一转,想起来,村上在《听风的歌》之后几十年,真的写了一篇风的小说,就是我最喜欢的,还专门做了笔记的《天天移动的肾型石》,里面有一个叫贵理慧的女人,这个女人自我粘稠,从不舍得把自己深入日常生活的深处,她爱一个叫淳平的男人,然后她更需要一个精神上的巨大活动空间。她带着空白,没有未来的无为性,无意而来,降落到他的生活中,她的身份是空白的,社会坐标是空白的,历史是空白的,他不知道她的住处,职业,去向,只知道做爱时冰凉的肌肤触感,耳语时的呵气温暖,对话时的机灵跳脱,你可以在一个人面前,完全打开自己的快感。只记得这些……当然,最后这个女人还是失踪了,她要奔赴她的事业,就是在高处,两幢高楼间,搭上钢丝,解开安全缆,这个世界,“只剩下我和风”。淳平再也打不通她的电话了。 每当我被孩子和家务碾压得要崩溃,我就会看看窗外,做五分钟失踪的贵理慧,想象自己是在一条钢丝上走,闭着眼睛,御风而行。然后睁开眼睛,该干嘛干嘛。 村上让我觉得和其他日本作家不一样的地方,是他的轻重关系。村上作品通常有明暗两个地带,比如《挪威的森林》里,对生命怀疑不止,渐渐被暗影吞噬的直子,是渡边的精神双胞胎,她是安静的,重的,凝固的,像大象,然后就会再搭配一个无比向光,玩世不恭,风一样轻盈流动的绿子。在《听风的歌》里,也有死于盛年的法文系女孩,加一个说话不靠谱的嬉皮姑娘。村上通常会对那个暗影感怀不已,然后继续和这个阳光无厘头……这也很像很多时下年轻人的生存状态:没心没肺的耀眼青春里,住着一颗老灵魂。 女孩们迷上《一个人的好天气》里知寿姑娘脱水香菇般的生活方式,安静,随波逐流,春夏秋冬间,与外面的世界失去联系。“干物女”的生活方式本是来自日本,孤独而不弱小,安静而不伶仃,所以本期《鲤》除了青山七惠的新短篇外,还约来东瀛特稿,漫谈脱水的干物女。 在一个人的好天气里,把自己渐渐晒干 ──青山七惠或者干物女 文/和泉日实子沈大成 春天令知寿姑娘感到烦躁,一听到别人说樱花怎么怎么美,款冬花茎、菜花怎么怎么好吃,她就来气,她根本不会为这些东西而瞎激动。她与七十多岁的老太太住在几乎被时代遗忘的小巷里,墙上挂满了猫咪的照片。她有个交往了两年半却从来不约会的男朋友,彼此的存在都仿佛是空气。她羡慕的是那些坐电车来来去去的人。她的小院很少修理,杂草从犄角旮旯冒出来。 这是青山七惠在《一个人的好天气》里描述的女孩生活,安静,郁郁,平淡,随波逐流,仿佛是一枚渐渐脱水的香菇。从不争抢,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廉价而微小,自己的小世界也无非是收藏在鞋盒里的hope牌香烟与俄罗斯套娃。甚至渴望突然之间就变得苍老,这样就不用再苦苦熬过那些未卜的爱恨。 这个世界不是一直水汪汪的么,浸在里面沉浮又怎么会如此干燥,脱水。大约是因为从内心里甘愿度过这样一段青涩,无力又荒废的人生。没有力气熬得疼痛热辣,没有力气把自己皱巴巴的人生熨烫挺括,没有力气像一块海绵般吸饱水份。毕竟这个世界上令人失望和悲伤的事情真多,就好像知寿姑娘坐在吟子老太太的身边的感慨:这个小老太太,要是不再悲伤和空虚该多好,可是不可能呀。她以为都用光了,可是悲伤和空虚是无穷尽的呀。 “外面的世界很残酷吧。我这样的人会很快堕落吧。”知寿姑娘问。 “世界也没有外面里面之分,从来就只有一个世界。”吟子老太太轻描淡写地说。 然而虽然生活没有主干,也没有味道,虽然这些女孩们在面对外面世界的时候恨不得用棉被蒙住头,粗略妆容,听任自己变得枯萎和孤独,她们的内心却并非荒芜一片,她们所感受到的苍凉是被年轻稀释过的苍凉,她们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经历着四季的变化,丝毫不受外界的影响,不在乎樱花,也不在乎夏天的到来。 每天做的事情几乎都是一样的。“我每天早上一起床,先喝杯水壶里的凉白开,然后洗脸,烤面包,穿好衣服化好妆去公司上班。天天这样重复着。在厨房洗东西时,我经常和拖鞋上的四只米菲视线相交。剩下的菜我爱用盘子盖上,而不用保鲜膜。熟沙丁鱼干汤汁做多少遍也不好喝。”这就是知寿姑娘一个人的生活,既不悲观,也不乐观,但是她们总会向前走的,当她们度过了这一段孤独的日子,女孩们便会再次踏上那辆电车,不断地进入不认识的人中去,每天睁开眼睛迎接新的一天。 “我不可救药了。什么时候我才能不再是一个人啊。想到这儿,蓦地一惊。我不喜欢一个人?以前还觉得不喜欢独处太孩子气,感觉羞耻呢。”其实啊,亲爱的知寿姑娘,没有事情值得羞耻,一切都只是我们努力独自生活的一部分。 后来,时鲜的词语冒了出来,干物女。这就是干物女随波逐流的生活,有的时候想,如果一个女孩子不经历一次这样干物女的生活,哪怕短暂,那她的成长该是多么地干涩。 tips: 虽然现在干物女、宅女这样的词语被很多女孩们挂在嘴边,仿佛是要争先去做那些干枯的植物,去过那些荒疏的生活。但是在日本年轻人中,这些词语被使用时还是有着微妙的不同。 干物女 形容20几岁却对恋爱呈半放弃状态,每天散漫过活的女人们。因为给人生活枯燥的印象而得名。“干物”是指晒干的鱼类、贝类等。 这个词汇出自2004年日本女性漫画杂志《kiss》里的连载漫画《莹之光》中。2006年被日本富士电视台翻拍成真人版电视剧,由绫濑遥主演。剧中对恋爱半放弃、在家里只穿睡衣、梳着冲天噘、看着电视里的棒球赛喝啤酒,这种“20—30岁之间,放弃恋爱的(未婚)女性”的生活方式唤起了很多女性的共鸣。 干物女有以下几个行动特征:回邮件的速度不是极短就是极慢;简单的一餐在厨房就地解决;忘了东西不脱鞋翘着脚尖直接进屋拿;休息日不化妆不穿内衣;美容院半年才光顾一次;冬天很少刮体毛;一个人也能若无其事地进小酒馆…… 时下越来越多的女人选择舒适而独特的衣着风格,与“把能让男性侧目的流行衣着穿上身”的行为背道而驰,由此很多新的名词也应运而生。除了“干物女”还有“男人婆”(来自活跃于70年代的歌手造型,戴着老旧的阿叔似的帽子,梳着土气的发型,穿着很随便的女人们)等名称也开始被广泛使用。 宅女 喜欢漫画、动画片,对与现实中的男性恋爱持回避态度的女人,并不是特指足不出户的女人。大众对于“宅”这个词的认识开始于泡沫经济的80年代末,当时迪斯科文化流行,而对这些完全不感兴趣,只沉浸于漫画、动画片的二维空间的男性群体变得非常醒目,“宅”就是为形容他们而登场的。这个作为年轻人的第二称谓所使用的“宅”的语源,原来并没有足不出户的意思。虽然足不出户的人多数属于宅,但宅并不等于隐居。 渐渐地有这种嗜好的人不再局限于男性之后,便出现了“宅女”这一称呼。开始确实有强烈的调侃意味,进入21世纪“maidcafe”等cosy得到市民权,这样的文化时尚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之后,“秋叶原系”等具有肯定意思的称呼也开始登场。这是与有潮人之称的“涩谷系”年轻人(秋叶原和涩谷位于东京都运营电车山手线的东西两端)相对立的称呼。秋叶原自产的女明星一个接一个登场,2005年第一回全国统一“宅”资格考试也开始正式实施。还有《秋叶原@deep》(石田一良2004年/2006被日本tbs东京电视台翻拍成电视剧),《电车男》(中野独人2004/2005连续两年翻拍成电影和电视剧)等引起话题的作品,也肯定了秋叶原系的决定性存在。 腐女 从幻想漫画的男同性恋中寻求乐趣,被叫做“yaoi”、“boyslove”等女性漫画迷的统称,“妇女子”的谐音。因为什么都能和同性爱联系到一起,自嘲地把这种行为解释为“因为脑子腐掉了”而得来。久而久之开始广义地泛指全体宅女,与干物女一样,梳着中年妇女头(一根辫子),基本上不化妆,对自己的恋爱也一点都不积极。关于这一点有专家分析,因为她们不敢涉足真正的恋爱,便用过激的空想来弥补、满足自己。近来还有“宅偶像团”、“中野腐女子姐妹”等团体登场,这些词汇很快便被大众所认知。 来自泡沫经济时代的干物女始祖 在日本,“不介意男性目光”的女性受人注目的事以前也发生过。并不向往英姿勃发的女强人生活,只是毫不介意男性的目光,像中年男人一样过活的ol——这是80年代末泡沫经济时期登场的“老头票”,给当时的社会带来相当大的震撼。 这个“老头票”出现在漫画家中尊寺汤津古刊登在男性周刊杂志《spa》的连载漫画《sweetspot》中。这个以像老男人一样过活的年轻ol为蓝本的词汇,获得了1990流行语大奖的新语部门铜奖。不理会男性的眼光,在车站的站食面吧里自在地吃东西,在电车里看体育杂志,一口气喝光营养补充剂,这些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女性行为一下子备受瞩目。可以说这就是“干物女”的始祖。 这种女人的出现,是跟女性工作方式的改变有关的。因为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的实施,从80年代后期开始,很多大企业率先启用了“综合职务”(具有综合判断力的管理层职务)、“一般职务”(工作固定,辅助性的普通职务)的采用制度,这种制度直接影响了女性的生活模式。 担任综合职务的女性不仅被要求与男性有同样的能力,连服装、态度也不能掉以轻心。进入90年代因为泡沫经济的影响致使就职状况开始恶化,连带担任综合职务的女性们不得不在一种非常严峻的环境下工作。到了90年代中期,如“service残业”(无薪加班)等词汇所形容的,白领们的工作形势越来越艰难。一回到家就手软脚软的职业女性人数递增,在这样的大形势下,上班族们整日为工作而忙碌,等惊觉时已经跨入3打头的年纪。为工作奔波劳碌,恋爱变成麻烦累事,对恋爱望而却步的女性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因为工作上男女平等的推行,收入上一个人过活的不安也变少了。这样的女性增多,使一直沿用到80年代的“女人等于圣诞节蛋糕”(过了25就卖不出去了)的形容也不见了,一个人的生活也变得挺舒服。只是,这种状态并不是职场女性们自己设定目标后而追求到的结果,所以在她们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仍然是不安的,电视剧里的“干物女”亦如此。 无视任何压力的干物女 为什么日本会有这么多么“某某女”不断登场呢?其实这与引导女性生活方式的媒体有关。很多女性杂志一直以来不断地给各种拥有不同生活方式的女性冠名,通过介绍她们,推出新时代女性的新生活方式。女性作家的随笔也起到了辅助作用。 70年代,生活方式很多样化,随着女性们进入社会,她们的结婚观和恋爱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时候杂志引领了女性的主张。70年代末创刊的女性杂志《croissant》,不时会发布一些“向单身和女强人看齐”的讯息,得到了新时代女性们的支持。对于这种论调持反对态度,专门描写受这些讯息影响,却没有得到幸福的女性随笔《croissant症候群》(松原惇子1988年)的出版也引起了话题。 到了1990年,古村志穗出版的《可能不结婚症候群》,对象是错过了婚期也照样生活的单身女性们。“结婚不是一切,还有其他很多东西”这种积极的想法被女性们所接受。 进入21世纪,因it盛行而被称为“hills族”的年轻成功者们登场。“优胜组,劣汰组”这样的词汇开始流行,“再漂亮的女强人,过了30岁,未婚,没小孩都被称作‘劣汰组’”这句出自酒井顺子的随笔《“丧家犬”的呐喊》(2003年)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反响。通过描写过了30岁没能用结婚而取胜的女性,公然道出结婚是人生胜负关键这一观点。 说到这里,早在胜负出现前就已经不在乎胜负的典型“干物女”,在媒体不断地为女性建议各种生活方式,不断地询问“现在的你满意吗?”时,干物女的出现,也许正说明对这些舆论完全没兴趣、不关心的女性正在不断增加。 角色 “那之前的日出我都记不得了,但这一次却刻骨铭心。阳光慢慢爬上落地长窗的窗顶,蕾丝窗帘透进淡淡的日光;窗外的树叶在曙光的映照下片片闪烁。然后,阳光透过窗户和蕾丝窗帘照进了房间,洒满石板地,洒满妹妹的全身。妹妹还在睡着,脸上蒙着披巾,上面布满花纹的影子。她似乎感到有些热,用手拨了拨披巾,依然熟睡着。这时阳光照到了她的眼睛上,她不由地闭紧了眼睛。阳光在她头枕胳膊伏着的桌面上反着光,水罐里的水在阳光照耀下更显得晶莹剔透。我能感觉到阳光照在我放在被子外面的手上,又慢慢移到我的脸上。我躺在床上,想着吸血鬼对我说的那些话,然后毅然告别阳光,去变做一个吸血鬼。那是……我的最后一次日出。” ──吸血鬼路易《夜访吸血鬼》 世界上的第三个人 文/波咯咯 吸血鬼族群的起源 吸血鬼的最早起源,据一份神秘的史料记载是圣经中的该隐。亚当和夏娃被上帝逐出伊甸园之后来到荒野生活,他们生下很多孩子,该隐就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世界上的第三个人。 该隐是一位农夫,与他的弟弟一起生活。两人每天向上帝献上自己的祭品。一天,两人同时献上祭品。该隐献上的是青菜,而他的弟弟献上的是牛羊的肉。该隐嫉妒他的弟弟,杀了他。第二天,上帝问该隐他的弟弟在何处,该隐谎称不知。上帝盛怒,对该隐说:“我听了你弟弟的哭诉,你须接受惩罚。”该隐于是求饶。上帝说:“我不会杀你,我知道你以后一定会被人唾弃,所以我给你一个记号,人人都会折磨你,但不杀你,让你永世受到诅咒。”在吸血鬼传说中,该隐所受的天谴便是终生必须靠吸食活人鲜血,并且永生不死,世世代代受此诅咒的折磨。而且上帝让他的记号变成人人都可见而诛之。 在whitewolf的书中,该隐和撒旦的情人莉莉丝成婚,是莉莉丝教导该隐如何吸食活人之血令自己得力量,所以也有人认为莉莉丝才是真正的第一位吸血鬼。 初拥 很多人认为,只要被吸血鬼吸食了鲜血以后,被吸食的人就会变成吸血鬼,这种看法并不正确。被吸血鬼吸食过的人可能死亡,但是并不会变成吸血鬼。如果一个吸血鬼打算令一名人类变成吸血鬼,必须将自己的血液给予对方。被吸食者接受吸食者的血液,两种血液融合才有可能变成吸血鬼。这种血液融合的现象会带给吸食者以完全奇妙的感受,这个过程被称为“初拥”。在初拥之后,被吸食者即变成吸食者的后裔,按照密党的戒律,吸血鬼不能随意发展自己的后裔,而且一名吸血鬼必须为自己后裔的行为负责。 吸血鬼的故乡 罗马尼亚的德兰斯斐尼亚(transylvania)的卡佩西亚山脉。这也是传说中吸血女伯爵elizabethbathory的故乡。 vampyre出现在人类的词典中 人类对吸血鬼种族的首次认识开始于1484年。当时整个欧洲处于和吸血鬼的战争之下,吸血鬼族群在夜间出动,大范围与人类初拥。很大一部分人无法接受初拥而导致神经紊乱,因为接受初拥的人类症状与瘟疫相仿,所以当时的人类社会认为这又是一次大范围的瘟疫。 很多人类在没有完全死亡的时候,或者在初拥的作用未恢复之前就被他们的同类埋入地下的墓穴,几天以后,由于某种原因,人们打开坟墓,发现这些尸体已经变了姿势,还沾着血迹,那是人类初次接触到的吸血鬼。从此,吸血鬼的传说就在东普鲁士、西里西亚、波希米亚等地流传。 1710年瘟疫流行,东普鲁士深受其害,当局为了转移人民的恐惧,认定瘟疫的罪魁祸首是吸血鬼,之后当局采取了很多骇人听闻的手段,比如把一座公墓里的坟墓全部打开,看看哪些人的尸体没有腐烂,它就是吸血鬼,最著名的案例有以下两个: 一个名叫pierreplogowitz的农民在1725年死后变成了吸血鬼,在kilova这个村庄中兴风作浪,致死八人。另一个叫arnoldpaole,它被控造成medwegya村的大量人口牲畜死亡,这两个案子都轰动一时,第一个案的报告今天存放在维也纳档案馆,其中有一个词“vanpir”是第一次在文献中出现。 第二个案子的影响要大得多,当局于1731年12月开始着手调查,由军医fluckinger作笔录,并交给heiduques连队的几位军官和医生签名后以《见闻与发现》为题呈送贝尔格莱德法庭,并于1731年正式发表,该书的影响甚至传到了凡尔赛,法王路易十五要求黎赛留公爵把案件的正式结果写成详细报告呈给他。之所以如此轰动,欧洲的媒体功不可没,其中《拾穗者》杂志在1732年3月3日的那一期中出现了“vampyre”,这是法语中第一次出现吸血鬼这个词。 吸血鬼德古拉的原型 最著名的吸血鬼德古拉公爵在历史上是真有其人的。他的全名是弗拉德·则别斯·德古拉,1431年生于今罗马尼亚的西基刷剌城,其父弗拉德·塔古勒当时被纳为“龙骑士”组织成员。德古拉是“龙之子”的意思。 在1462年与土耳其的战役中,德古拉被战友背叛退逃,当土耳其大军追抵城时,赫然见到开战时被俘虏的两万多名士兵,都被剥光衣服示众,并被活活地穿插于长达一公里的木桩上环绕着城池。从嘴部到臀部刺进的棒子四处林立,乌鸦和秃鹫不断地啄食这些死尸,使周围弥漫着浓烈的腐臭味,仍然向前直进的土耳其军队,目睹这令人毛骨悚然的情景,莫不为之心胆俱裂,了无战斗意志只得撤离。对于在德古拉公爵面前不愿脱帽的土耳其使者,他命令道:“既然不愿脱帽,那就让他永远脱不下来。”于是这名使者自头上帽顶处被打入铁钉。 吸血鬼六道戒律 第一戒律:避世 不可对非氏族的人显露自己的面目,否则其他吸血鬼会和你断绝一切关系。 第二戒律:领权 在自己的领土上,你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任何外来的吸血鬼都要尊重你。 第三戒律:后裔 如果你要创造新的吸血鬼,你必须得到尊长的同意。如果你违反此戒条,你和你的后裔都会被处死。 第四戒律:责任 你所创造的吸血鬼是你的后裔,在他们被让渡之前,你应该在各个方面知道他们,他们的罪要当自己的来忍耐。 第五戒律:客尊 吸血鬼应该互相尊重领权,当你到达陌生的城市时,应该向当地的管理者引荐自己,不得他的批准,你不能做任何事情。 第六戒律:杀亲 严禁杀害你的同类,只有长老有猎杀的权利。 那些有关吸血鬼的电影和书籍 《守日人》《守夜人》 谢尔盖·卢基扬年科著,改编成电影后由timurbekmambetov导演。 谢尔盖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吸血鬼、变形人和普通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吸血鬼可以购买袋装的饮用血,一切都是合法的,直到条约规范的漏洞里萌生出了危险的因素,而守日人和守夜人们的任务就是在闹市区或者地铁站里消灭坏的吸血鬼。善或者恶,光明或者黑暗,一切都取决于我们心里的那杆天平。 安妮·赖斯的吸血鬼系列 《夜访吸血鬼》《吸血鬼女王》《布莱克伍德庄园》《吸血鬼莱斯特》《肉体窃贼》《血颂》等 安妮·赖斯是个涂着烟熏眼,留着乱糟糟头发,并且有着吸血鬼眼神的女人。她是吸血鬼女王,在她的小说里她不仅描写吸血鬼家族的历史,探讨宗教信仰问题,她也描写吸血鬼的爱和生命力。那些要变成吸血鬼的人,要有强悍的心脏,要有活下去的信念,而同时他们又在道德的转变和人性的残存间挣扎。《夜访吸血鬼》被改编成电影后演员阵容非常华丽,当汤姆·克鲁斯的牙齿扣紧那些因为激动而急剧跳跃的颈脖时,谁都会被迷倒。 《惊情四百年》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导演 历史上的德古拉公爵真有其人,而1979年的时候已经拍过另一个版本的《德古拉》。吸血鬼们的可悲之处大约就在于,他们的爱人都已经忘记了前尘而开始新的生活,而他们在时光里永生,他们拥有记忆,可是记忆在吸血鬼的爱情面前没有任何力量。这个电影大概是吸血鬼系列电影中最容易让人流泪的一部。 《怪鸭德古拉》 1988-1993年上映的英国动画片 德古拉是住在特兰斯瓦尼亚城堡的吸血鬼伯爵,在一次神秘的复苏仪式时,由于错把番茄酱当作血液倒进棺材,他变成了一只只会吃素并且神经质的绿鸭。他的城堡可以瞬间移动,在世界各地冒险。这个动画面既哥特,又具有平民妄想症气质,恐惧成分都掉落在了滑稽的琐事里,吸血鬼迷们都爱这部动画片。 《吸血鬼猎人d》 菊地秀行小说原著,天野喜孝插画原著,川尻善昭改编电影 东瀛版的吸血鬼故事,改编成电影后,除了拥有《夜访吸血鬼》的忧郁气质和《范海辛》的华丽场景,还很温暖感人,尽管镜头里有四处喷射的血液和残肢。最优秀的吸血鬼猎人其实是人与吸血鬼的混血儿,他们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而吸血鬼们也不欢迎他们,他们的孤独导致他们成为猎人中的佼佼者。 死于艳阳底下,死于孤独里面 他们在黑夜里出行,他们都有魅惑人心的外貌,金黄的头发,苍白的皮肤,嘴唇柔美到失去肌理,眼珠好像闪着光芒的玻璃珠,杀戮后的鲜血甚至能够让他们变得温暖红润。他们不像狼人般害怕银器和大蒜,肉体的伤害都会迅速愈合,十字架和圣水对他们的伤害只限于宗教传说,木桩钉穿心脏可以让他们暂时性地麻痹,唯一能够杀死他们的就是阳光,阳光会灼伤他们的皮肤,直到最后彻底地毁灭。一旦他们成了吸血鬼,他们就再也看不到日出。 容颜:忽然,我记不起你的脸 在吸血鬼墨守的规律中有一条:永远不能赐与残疾人、儿童,以及那些即使拥有黑暗力量也无法生存的人以黑暗天赋,进一步说,接受吸血鬼所赐与的黑暗天赋的人,必须健康美丽,这样当黑暗技巧完成后,他们对神的攻击能力才能够更强。 而一个普通人一旦变成了吸血鬼以后他或者她的容颜也会发生改变。比如说他们的头发颜色比以前淡,比以前浓密,但是永远不会长长。他们的手指甲和脚趾甲也是如此,比一般人的更有光泽,看起来像是玻璃,即使被剪断,它们也能够在一天之内恢复成死前的长度。人类无法察觉这些秘密,但是他们还是能够发现吸血鬼的眼中闪烁着不自然的,五颜六色的光芒以及他们苍白的,泛着冷光的皮肤。当吸血鬼饥饿的时候,这种冷光尤为明显。这就是他们要捕食猎物的原因。 吸血鬼加布丽埃勒在刚刚变成吸血鬼时,把自己的长发剪成小男孩般的短发,这以后她不得不每天晚上都剪头发,因为她的头发不断地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她不停地剪发,然后把头发烧掉,否则的话它们会填满所有的房间,它们会像《侏儒坊》里,磨坊主的女儿从草里纺出的金线般绵绵不断。 吸血鬼也可以尝试着跟普通人一样走路、奔跑、跳舞、微笑等,但是当他们感到惊讶、恐惧或者痛苦的时候,他们的身体就会像杂技演员一样弯下扭曲。人类有时候可以看见这些,但是大部分的人从心底里自我欺骗地否认黑暗物质的存在。十八世纪吸血鬼盛行的时代,最后一位预言家拉莫辛在路易十四时代就被施以火刑了,魔法和巫术是禁止被提起的。 吸血鬼女王安妮·赖斯或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了“吸血鬼剧院”,在这个由吸血鬼们主持的剧院里,人类为眼前所看到的邪恶疯狂的景象感到迷惑。赖斯这样描述剧院里的吸血鬼:“他们的举止就像是巨大的牵线木偶。从顶上垂下的金色绳索拴住他们的脚踝、手腕和头顶,使得他们的舞姿显得尤为动人。他们苍白的面颊上完美地搽着胭脂,眼睛就像玻璃纽扣那么大。你简直无法想象,虽然他们将自己装扮得十分完美,可是依然显得无精打采。” 而如果吸血鬼的心目中残存人间的温暖和记忆,那将是非常残忍的事情。因为就算他们掩饰得再好,就算刚刚吸过血以后可以保持他们皮肤的红润与温度,总也逃不过那些亲密的人的注视,总会露出破绽,虽然他们微笑,但是他们本该湿润的嘴唇柔嫩到失去肌理,他们不能在日光下暴露在亲人们的面前,只能点一支光线微弱的蜡烛。 当亲人们抚摸他们的脸,就会知道他们已经不再是活物了,他们已经变成了某种东西。从此记忆就该被毁灭了。 物质:华服可以取暖 小说或者电影里的吸血鬼们总是过着奢靡的生活,他们确实对物质有一种强大的需求,他们往往住豪华的别墅,拥有隐秘的花园院子,院子里还有深井,窗户有很好的木窗板,马车门也是上了闩了的,还有很多仆人。更不用说那些从法国或者西班牙进口的枝形水晶吊灯、手织东方地毯、画有天堂鸟的丝网印刷品、在几只巨大的金色拱顶鸟笼里婉转啁啾的金丝雀、精致大理石雕刻的希腊神像,以及图案优美的中国花瓶。他们愿意把自己打扮得像是要去皇宫一样,身着丝绸锦缎,肩披薰衣草色的丝绒罗克洛尔披风,或许还会有一把佩剑,银色手柄上有深色的花纹,鞋子上也镶嵌着又沉又华丽的搭扣。 对女吸血鬼来说,她们的别墅里总是有不断涌入的女装裁缝、制鞋工、服装商。她们从来不缺各式各样的小帽,小巧的网织手套,艳丽的丝绒外套和斗篷,纯白泡泡袖的睡袍配上蓝色腰带,一切都令人应接不暇。 吸血鬼不一定要拥有自己的财富,他们可以去抢夺。吸血鬼莱斯特常穿戴着丝织的领带、柔软的灰色上衣,手套和黑色斗篷出入于各种奢华场所,在最昂贵的剧院包厢里观摩莎士比亚戏剧,邀请一位可爱的女人一起去吃宵夜,使她完全地爱上他,然后就粗暴地把她送入天堂或者抛入地狱,最后也不忘记拿下她手上的钻戒。当他要给自己的父亲寻找一个安度晚年的庄园时,他也不惜把这个庄园里原先住着的人通通杀光,他们通过杀戮填补物质上的虚空,而同时又通过奢华的物质来满足内心巨大的空洞,哪怕是在逃亡的过程中,他们也不会忘记要雇佣最好的马车。 而这个空洞终究是个无底洞。 在吸血鬼们渐渐变得长生不老的过程中,他们希望自己生活中所有形形色色的人或物都像他们一样固定下来而且永不腐蚀:那些同样式样的豪华马车,那些按他们尺寸合体裁剪的衣服,那些衣着谈吐都符合他们历来理解并尊重的方式的人们。但是事实上除了他们自身以外的所有一切都在变化,都在不断腐朽并且扭曲,只有他们自己永远保持着年轻的容貌,而身处这样长生不老中的吸血鬼们是多么地绝望,其实他们需要的是亘古不变的爱,感情,但是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周围的世界变迁,唯一可以紧紧握在手里面的便是物质,钻石,艺术品,他们用这些来替代对他们来说如蜡烛火苗般稍纵即逝的爱。 爱情:我吸干了你的血,却仍然摸不到心脏 在《巴黎我爱你》中,深夜的玛德莱娜区,人类男孩爱上女吸血鬼,用啤酒瓶碎片划破自己的手腕试图获得吸血鬼之吻,当他喝了吸血鬼的血以后,眼球变成玻璃质地,长出了尖利的牙齿。于是他们俩在深夜的街道上亲吻对方的颈脖,吸血以传达爱情。当然这是电影里面的情节,吸血鬼对于爱的理解要绝望和孤独很多。 他们所感觉到的爱并不单纯只是肉体的爱,当肉体的爱达到高xdx潮的时候,只有一种东西可以满足他们,那就是杀戮和嗜血。他们也会对人类产生爱,但是这种爱对他们来说只会带来无休无止的痛苦的挫败感,那种爱也是热烈的,却使他们软弱地沉溺于感官刺激,他们在那种渴望杀人吸血的感官刺激中暂时忘记了孤独,而同时内心里一种更强烈的阴柔的渴望被重新唤起,这种爱对他们来说是那么黑暗,那么空寂,根本就没有一丝的安慰。 吸血鬼们从爱情里感到的孤独,是一种被排斥在生活之外的痛苦,在人类看来他们是恶魔,不值得被爱,可是他们又是如此渴望爱,他们对人类的爱还留存着记忆,这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苦楚。他们很害怕自己不能再像凡人倾吐心声,可是这些事情并没有让他们停下杀戮的脚步,他们在对爱的绝望中试图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试图让这些爱对他们来说显得微不足道。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吸血鬼无法离开彼此,他们彼此间或许怀着恨,嫉妒,但是却无法离开彼此。因为他们不能与人类为伴,也不愿在墓穴里与老鼠、蚂蚁和爬虫为伴,他们只能在彼此的身上找到最接近的地方,他们都无法独自生存,他们需要同伴。在外面的世界有那么大一群的人类包围着他们,独善其身的他们只能够在黑暗中彼此相依相伴。 《夜访吸血鬼》中,小吸血鬼克劳迪娅和吸血鬼路易有这样一段对话: “路易,亲爱的,我过去是人的时候,你给我吸血鬼的吻,你以你吸血鬼的本性爱着我。” “我现在以我的人性爱你,如果我还有一点人性的话。” “对,这就是你的缺点,当我和人一样对你说‘我恨你’的时候,你的神情是那样痛苦;还有你为什么会像现在这样看着我,那是人性,我没有人性。一具母亲的尸体,只能让孩子了解残酷的旅馆房间。这些片段无法赋予我人性。我没有。听我这么说你的眼里充满了恐惧的寒光。因为我说出了你的心声,有你渴求真理的激情。你需要把心思全部投入其中,就像蜂鸟一样,一直不停地动,让人以为它没有小脚,永不会停歇,只会不断追求。” 其实吸血鬼面对人类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想要沟通的欲望,这种欲望比那时的其他欲望都要强,除了对血的生理欲望,也正是这种欲望让他们产生深深的孤独感。当他们没有变成吸血鬼的时候,沟通就好像拉手一般简单,而后来他们在人类的眼中变成了恶魔,当他们残存的人性还没有在嗜血中完全泯灭的时候,他们都经历着一个非常痛苦的孤独阶段,他们是弃儿,于是他们所能做的就是转身彻底投入属于吸血鬼的黑暗中去。 嗜血:血冷得太快,夜晚却太漫长 因为那种被人类所隔绝的孤独感,吸血鬼们需要报复来填补自己的空洞。每一次的杀戮都是对生命本身的报复,最后他们就变得目空一切,什么感情都没有,就连吸血鬼这种生命应有的细腻情感也丧失。其实吸血鬼本身并非恶魔,他们还是保留着人性的一部分,但是渐渐地他们开始害怕,他们感受到时间会带走他们的家人,他们的爱人和他们的感情,生命对于他们来说失去了意义,而对血的强烈渴望也变得不可控制。于是他们开始远离繁华地带,不与任何人类进行接触,而他们又不会衰老,他们会活在这个世界上目睹世界的变化,目睹亲人的死亡,周围的人类对于他们来说终于变得微不足道,不过是些弱小的生物而已,最后他们变得藐视人类,又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出强烈的嫉妒心。 那个时候,嗜血就变得不能停止了。 吸血鬼不能喝死人的血,死人的血会让他们晕眩和丧失意志力。吸血鬼吸血时所获得的高xdx潮感是很难向人类描述的,这就好像一个从未有过性生活的人不可能理解性所带来的快感。 对吸血鬼来说杀人不是简单地把血喝足就好了,而是在感受另一个生命的消失,随着另一个人的血液慢慢消失,就好像自己的生命也一次又一次地消失了一样。他们在杀人的时候必须要感受被杀者的心跳,当心跳近乎停滞的时候他们就要停止吸血,也就是说他们要在另一个生命结束前停止吸血。他们感受人类的心跳,同时也感受自己的心跳,杀人就是对这种感受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回味,对于吸血鬼来说,这是至高无上的感受。 “莱斯特、沼泽地、远处人群的嘈杂声都烟消云散了。莱斯特好像变成了虫子,嘤嘤嗡嗡,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我吸着吸着,竟然迷迷糊糊起来。那个人的使劲挣扎给我握紧的双手带来了安慰,随即又传来了敲鼓的声音,那是他的心脏在跳动──只是这一次他的鼓声和我的鼓声非常和谐地糅合在一起,我的每一根神经里都回荡着这两个声音。鼓声越来越慢,一声接一声地低沉下去,像是要永无止境地敲下去。” 在《夜访吸血鬼》里吸血鬼路易是这样形容他的第一次嗜血过程的,但是所有吸血鬼在最初的阶段都无法通过嗜血来摆脱对尘世的怀念,尽管他们拥有了永恒的年轻与美丽,但是深深的孤独和被世界屏蔽的感觉带给他们的折磨要强烈得多,他们在嗜血的时候只会感受到一种压倒一切的哀伤,这种哀伤强烈而可怕,他们像被阻隔在了另一个空间,在那个空间里,空气凝滞,散发着死亡和春天的芳香,他们所能够预见的未来都充满痛苦,他们不会死于衰老,他们只会死于阳光或者孤独。 一颗麦穗,一道阳光 文/于是 爱上蓝莓派的诺拉·琼斯在电影里见缝插针地写明信片,因为“有些话写下来才更好。”爱上赫拉巴尔的我在书里孜孜不倦地领受孤独者的精神爆裂,他说:“虽然我从来并不孤独,我只是独自一人而已,独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之中,因为我有点儿狂妄,是无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而无限和永恒也许就是喜欢我这样的人。” 因而,无论是明信片写作,还是著作写作,文字和思想的关系始终比较亲密。而偏偏写作又让人显得孤独——在过去,她或他只能手执鹅毛笔或毛笔,在羊皮纸或宣纸上,拒绝闲聊,拒绝远眺,将眼光投向自身,并将自言自语记录下来。在今天,你或我面对电脑上空白的word文档,或许允许msn在一旁闪现,却依然只是在逐渐狂妄的敲打中自以为被永恒和无限接纳。 写作者,因而该确定是孤独的。但这孤独从来只是伪装的表面。譬如我很爱的那个捷克老头儿,赫拉巴尔,写下自己在废品站用梵高的向日葵复制品打包废品的故事,让我因心碎而心醉。孤独地在废纸、刀片、苍蝇和臭气中神思浩渺,如同所有孤独者在世间的浓缩意象。又譬如麦卡勒斯,她只写孤独的人生,苦苦相爱的哑巴,和驼背人相爱的艾米利亚小姐,让最炽烈的爱浓缩在形只影单的宿命里。就这样,不知不觉间,我们身为读者便忘了写作者在虚构时进入了怎样无边无际的世界,却轻信了笔下孤独的终极。事实上,被写作的孤独,永远是狡黠而富足的激情洋溢。等我们从阅读的快感(屈服和盲从)中清醒过来,才明白何谓写作者的演技,孤独伏案的内核只能是磅礴的想象力、以及对世界犀利乃至凶狠的深知。 孤独者,沉思者,或许只能去写作或阅读。因为世间没有比写作更安静、又更能满足喧嚣思绪的事情,也没有比书本更适宜搭配一个人形的孤独。书是这些人的百搭单品,无论穿什么、吃什么、在哪里,只要是一个人就好。所以,像刘亮程这样地道的农民,会与一把铁镐共谋一篇散文,会与一只家畜商讨一种真理,他的散文集曾让多少人惊叹啊,仿佛在地铁里无所事事的人们突然发现,在大地上无所事事的孤独同类竟可以获得更多哲理,并写出更独绝的文字。这便是孤独者写作的福祉,他们总能看到更多细节,心疼自己和世界之间那孤零零的牵连,譬如一道阳光,譬如一颗麦穗。 当然,有些书的孤独需要我们透过几百页去懂,那是极其顽固的。几百页中会有什么?必定是崎岖的情节、又爱又恨的人类(乃至非人类)。于是我们常常皓首穷经之后,发现读到的,竟是意想不到的、无法处置的孤独。如同维勒贝克在《一个岛的可能性》、石黑一熊在《千万别丢下我》中所写的克隆人,逼真仿同人类,尤其能体味孤独。克隆人回首的人生,应验了人类常说常感的——寂寞并不是孤独,明明是跌宕起伏、充满故事,明明有过伴侣、有过挚爱,有过对孤独的抵抗,但终于还是输了。连克隆人、机器人都无法抵御的彻底孤独,简直就如最强悍的武器,令人担心高科技的未来更令人堪忧。 以“一个人”为题的书到底有多少?一个人的第一次、一个人的ktv、一个人的村庄、一个人的呐喊、一个人的圣经、一个人的战争、一个人的远行、一个人的旅行、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的谈话、一个人的森林、一个人的岁月、一个人的极限、一个人的受难、一个人的朝圣、一个人的城市、一个人的长征、一个人的河流、一个人的文学史、一个人的啦啦队、一个人的爱与死、一个人的俱乐部……直至去年亚洲大卖的一个人的好天气,那么多人都执拗地去强调这个孤独的定语,似乎在这个问题上,人人都愿意失去创意,心甘情愿地臣服于独自在世的真相。一个人能收藏多少题为“一个人”的书?看来如此众多,其实并没有更多,每个人只能有一本自己的书,其余的“一个人”都是别人的。这是孤独的吊诡,也是孤独者写作和阅读的吊诡之处——文字并不能使我们分身、或与他人合并,只是孤独自我的纸面化,或优雅,或疯狂。 孤独书的list 《心是孤独的猎手》by麦卡勒斯 推荐理由:永远孤独,是麦卡勒斯一生写作的母题。在这个特殊的爱情故事里,孤独已被率先定论为残疾人的宿命,而爱一个人,就成了疏导孤独的唯一途径。然而,“人生理上的缺陷便象征着精神上的缺陷,无法接受或回报他人的爱——亦即精神上的隔绝孤立”。因而,真正的孤独不仅是个体的,还是个体间交流时的真相。 《过于喧嚣的孤独》by赫拉巴尔 推荐理由:知识、想法、回忆和苍凉,汇集了争战的老鼠、疯狂的苍蝇,轰鸣的机器,造就了属于一个孤寡老人的“过于喧嚣的孤独”。赫拉巴尔的小说大都精简短小,却充沛着悲悯的良知。纠缠在战争、政变等等重大人类社会变革背景中的微小主人公,都以其特有的智慧、坚忍和幽默感让人心痛。 《黑暗塔》by斯蒂芬·金 推荐理由:斯蒂芬·金用三十年时间写下枪侠罗兰的故事,独自跋涉,追寻黑暗塔的过程近乎狂暴,集结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现实和幻想中最为骇人的力量,可结局却是令人绝望的重返孤独。这位赢家的孤独,是漫长较量终结后的孑然一身,眼看着命运和责任剥光珍贵的爱。既是恐怖小说,又是史诗,这部长达七卷的巨著是当之无愧的“孤独者的书”。 《一个人的村庄》by刘亮程 推荐理由:这个在农村生活中默默思忖的散文家,仿佛远离现代社会,怪异地隔绝在淳朴的乡野生活中,在劳作和写作中挖掘孤独所蕴含的最本质的哲理。他的文字可爱而善良,是不带攻击性的孤独者对天人合一的理解。 《荒人手记》by朱天文 推荐理由:在同性恋文学中,惟有这本最为凄怆。在这部以私密性手记形式的作品里,极端风格化的文字书写达成了重建或构筑人的感官生活、感觉之旅的基本要件。作者创建了诸如:享乐主义者的人民公社、色情乌托邦、官能享乐的淘金客、人类亲属单位的终结者,等等名目,将个体的孤独延展为人群的孤独,用一段悲情去引一个时代的窘境。 《海边的卡夫卡》by村上春树 推荐理由:15岁的田村卡夫卡怀着憎恶父亲的念头,只身逃离东京,在一陌生边远小城高松的私人图书馆栖身。他要逃遁命运的诅咒———他将杀父、奸母,与姐姐做爱。古希腊悲剧中的“卡桑德拉预言”、“俄狄浦斯情结”,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作品的悖谬和荒诞,日本《源氏物语》中“活灵”的怪异情节,还有村上钟爱的西方音乐等等,均被村上春树吸纳,在这些色彩绮丽的隐喻有机聚合中,少年如何领略世界的凶顽,又可以变得温存和美好,只能是场孤独的求索。 《一个岛的可能性》by维勒贝克 推荐理由:在未来一次核变中,文明世界崩溃,幸存者变成低于克隆人的原始人,野蛮、肮脏、残酷。就在与外部世界和新原始人的隔阂中,克隆人生生不息,一旦再生,就需要不断解读前辈留下的叙述,去尝试学习喜怒哀乐。像这样现实的虚无主义大作,需要读者拥有和作者持平的智慧和情感。在此,维勒贝克提到人工生殖之后,性变得不必要;数码网络发达后,社交也变得不被需要;相继而来的是自恋的最终消亡……如此以往,人类将变成科技辅佐下的终极孤独者。 《孤独的歌声》by天童荒太 推荐理由:孤独所蕴含的不止是哲理,孤独不止有恬淡的表达方式。孤独会很暴力,成为连环杀人犯的动力。始终关注现代社会家庭问题的日本作家天童荒太总是不吝血腥,在这个故事里,爱的极度缺乏造成主人公的罪孽,但人们不止是骇然于暴行,也会基于对孤独的共鸣对这个罪人充满怜悯。或许,犯罪人和破案人是因同等的孤独才聚首的吧。 《逃跑》by图森 推荐理由:法式的孤独在性和毁灭的欲望中,被爱所困的男女互相折磨着,对孤独的追求成了对爱情的背叛。故事发生在令人熟悉的酒店环境,那就像全世界孤独者的集合地,像脱轨的外星球一样散落在我们的大城小镇,像主人公怀揣的硫酸那样暴露我们无处可去、无人可爱的境地。 什么样的声音,让我们沉迷孤独。 什么样的声音,让我们摆脱孤独。 我是站在镜子前的一个回声 文/小庄 夜不会停留,它闻到危险便离开。因为是那样的美,那样的浮动,因为是那样无从把握。 我不确定,一种叫做虚弱的声音,是不是来到了这里? 很多年前,理查德·布劳提根的《在西瓜糖里》打动过我。他这样写:如果你久久站在镜子塑像面前,把脑子里的东西全部排空,只剩下镜子,一切便会呈现在镜子塑像中,但你千万小心,不要想从镜子中得到什么。这种极度的孤寂感,在《thetroubledsleepofpianomagic》第一曲响起之时,再次降临到了我的房间。 让人极度清醒和疏离的音乐,作为一个回声,解构的,也是镜像的。 帕斯卡·吉尼亚尔提到过,印度《吠陀经》里有句诗:我是站在镜子前的一个回声。 需要记起在过往和未来,都有种柔弱 当时间进入世纪初的某一天,突然多了无数indierock和indieelectronic之类可听之时,寂寞就在那些照着镜子仍然一无所获的灵魂里找到了出路,譬如我,开始习惯于长长常常地和pianomagic、azureray、low又或是elperrodelmar相伴,她们一般有着飘逸的女声、轻淡的吉他、柔怯的鼓点和消失了的贝斯线,仿佛来自一本写满塞壬传说的古籍。这些和乐器已经混淆不清的女人,让生命、年轻、情感、死亡,一遍遍往唱机里流淌,漫过了晨曦中的眺望和夕照中的闭眼。海正蓝。 女人是水做的,世上只有一个男人说过这样的话,在非常非常年轻的那些岁月里,我曾经一遍遍啃那些华贵文字。及至长大后清楚地知道,一种唯美的体验此生不会再有。而那个男人,他的脑子向着海岸生长,被涨潮淹没,他的花园悬于空中,谁也未在其中长住,他的理想是成为柔荑上的灰烬,被一阵风带走。空前绝后。 零点,零点一刻,或者零点三刻 此刻,想一个人出去走走,就在不断消散的雾霭中,头发干枯得将要失重。 为什么有人唱“athousandyear”? andsummerhasgone,copsedlikeachair.liketheheartofabird,abellontheair. 为什么有人唱ets”? youshouldalwaystellthemyoulovethem,incaseyouneverseethemagain. 不要告诉我说音乐已经越来越不好听了,请永远不要告诉我。生命里这些残声,是拣到的,也是从天而降的。亲吻过她们的长颈,可以忘记回忆里的缺陷。低至最低,简至最简,才会了解生是多么一种奢侈的交换,顺从它,付出的代价是原初的爱和柔软。就像追着一种消逝而去,迷失再迷失,失去正成为重复无度的主题,而真实的拥有从来没有过兑现。你与我,尘世间,熙来攘往,无所依附,现实的镜像之后有突破不了的困境、有自残、有歇斯底里、有丑陋。 所幸还有吟唱与聆听留下来。其实,孤独本身,就是聆听自己。有多少种办法丢弃,就有多少种办法补救,有多少种方法失忆,就有多少种方法维修。 且让,头顶上清晰的雨点落下来。 银灰色指针跳过,跳过,我们继续 听觉被濡湿,indie正成为一个谜。rivulets乐队2002年在都柏林录制的《debridement》,地下厂牌chairkickers发行,简单得只有若干吉他金属线,没有鼓,里面安插了11个直抵心灵深处的片断,作为背景,也作为渲染。真正具备了十足之敏感、十足之易碎。这样的时刻,我总会猜想人们一再声称的坚持只是必然如此的一个结果,正如从镜中一定会照出自己的影。 当年,有人问redhousepainters乐队主唱markkozelek关于己身音乐取向的看法,他略带点忧愁地抱怨,说是因为被“困”在了悲伤、缓慢的旋律氛围无法自拔。而对rivulets的nathanamundson来讲,同一个问题不复成为问题,他认为只不过在从事热爱的音乐而已,并无所谓围困一物存在。同样,我们只是在热爱这个人唱的“there’sanevilinthisroom”而已,并无所谓孤独一物存在。现在,我的眼皮沉重得不行,我的手边搁满了爱尔兰人贝克特的小说,如果翻至《无法称呼的人》某页,会出现如下一句:这里的确没有任何改变,从那时以来,让它继续下去,从此就谈我自己,这已经决定了,哪怕做不到。 孤独调适器 越听越孤独 1.杨乃文“我离开我自己” 安安静静,安安静静。 2.madonna“paradisenotforme” 被过分修饰的声音,失去情感和质地,一切都好像是来自于寂寞的外星。 3.范晓萱“消失” 拔掉身上的电池,点掉脸上的黑痣。 4.《talktoher》电影原声 阿尔莫多瓦的忧伤永远被浸泡在绚丽的色彩中,而电影里面的植物人永远不知道在她们昏迷的时候,这个世界上发生了什么。 5.纪如璟“一江水” “我的生活和希望总是相违背,我和你是河两岸,永隔一江水”,王洛宾在监狱里写的歌词,在听过很多个版本的“一江水”以后,还是纪如璟的声音最让人想要哭泣。 6.goldfrapp“horsetears” 就好像是梅雨季节,泪水不断,天空黯沉,整个城市都被泪水淹没了。 7.silenthill-roomofangel 永远被雾气笼罩着的寂静岭,永远走不出来的寂静岭,永远与爱,与记忆相隔的寂静岭。 8.soporaeternus“nooneisthere” 整首歌都是被带着哭腔的声音唱出来的,没有人会在这里,没有人会在那里。 越听越不孤独 1.王若琳“迷宫” 随便哼哼,是对孤独的质问,故意的沙哑的质问。 2.jamesblunt“tearsandrain” 女王的卫队长,浪漫主义的骑士,他的歌是坐在坦克上对着月亮写出来的。 3.suzannevega“luka” 许多人活得很好,甚至曾经唱“solitudestanding”的suzannevega,所有不快与失意都只styear’strouble。 4.thecure“fridayi’minlove” 过完这个星期的每一天,都是为了星期五的到来,因为星期五有爱情。 5.edithpiaf“milord” 小麻雀的歌总是让人想要站起来大叫:这就是我的人生,这就是我的歌! 6.linkinpark“leaveoutalltherest” 假装会有人来把你从孤独里拯救出来,没有什么可害怕的。 7.moby“weareallmadeofstars” 不断的电子,不断的电子,不断的电子,孤独与疯狂一样震撼人心。 8.suede“beautifulones” 在孤独的时候到处闲逛,随着节奏摆动身体,把油门一踩到底。 水瓶座的伍尔夫·乌斯河上的漂流瓶 文/张悦然 1941年的春天,伍尔夫像平常一样,穿上皮大衣,提起栗木拐杖,走出花园,独自到林间散步。据说是正午,日光很好。她走到附近的乌斯河,在口袋里塞满石头,丢开拐杖,慢慢地沉入水底。这样的结局,却并不令人感到悲伤。因生命是如此强大与完善,它的来去,有清晰的脉络,不受人间的迎拒。 几乎很少被注意到的是,太阳落在水瓶座是陷落的。这种陷落,像是罩上了漆黑的幕布,太阳在旺地的那些美好特质,不能显现出来。诸如热情,明亮,以及无私,这些都被蒙蔽起来,是水瓶座不能提供给世间的。而水瓶座,也不是道德的捍卫者,相反的,他们是道德的瓦解者,或是挑衅分子。所以伍尔夫的写作,不是奉献,不是使命,不是尺规,只是一种内在的需要。 打开伍尔夫的星盘,感到非常吃惊。星盘上的九颗行星,散落在分属水,风,火,土四态的星座中,所有人的能量组成,包括这四种元素。然而伍尔夫星盘中的水元素,几乎是零。金星又落在不解风情的摩羯座,她是一个几乎没有感情触角的人,不敏感,不生动,女性的柔媚,在她的身上几乎是绝迹的。爱情投下的影子很淡,丈夫伦纳德更像是兄长或者工作伙伴,而后来喜欢的女诗人维塔,她像爱另一个自己,一个想要或想成为的自己那样去爱她。这样的情感,是没有交融或回应的。外界不能施与或拿走什么,她像一个密闭的容器。可是她的月亮落在白羊座,内心都是火焰,简直要烧灼了,她把无法向外释放的能量,变成一种内在的探索和开掘。是一种窒闷的,用力的挖凿,干燥得流出血来。读伍尔夫的费力在于,她只将事物陈列,却从不用情感串连,你能够感受到潜藏在深处的力量,却始终摸不到那颗作者的心脏。事物与事物之间,人物与人物之间,总是发出一种沙沙沙沙的摩擦声音,非常刺耳。她剥开血肉,只让你看到骨骼,这就是世间的真相。这样的姿态,沉默内敛,从不取悦,只是埋头挖掘,最后疲惫地死在幽深的洞穴里。若干年后,后人在她开凿的地方,发现一眼涌出来的泉水,取名意识流。水瓶座的情感,总是埋藏太深,现世未必有机会得见天日,仿佛是红楼梦里妙玉埋在地下的一丝白雪,须得好好收存,用光阴熬制,后人才能品尝到它的甘甜。所以做一个水瓶座身边的人,是有些遗憾的,你知道他在酿造情感,却终是无法享用到它。 《奥兰多》,为雌雄同体的古代人物所写的传记,也许不是伍尔夫最出色的作品,但它肯定是最特别的。她写这本书,来表达自己对女人的迷恋。女诗人维塔,以及牵动她一生的姐姐瓦妮莎。这种迷恋,更像一种遥遥相望,一种纯乎精神的追逐。它并不能支配身体,身体还在远处,情欲从未被带动。有资料说,伍尔夫少年时被同母异父的兄长强xx,致使她对性产生恐惧,而后变成一个性欲微弱的女人。强xx的事情是否确凿发生,并没有定论。但是水瓶座对于性,的确有一种淡泊,尤其是当她在精神领域中,找到强大的支持的时候。沉湎于肉体欢愉,其实是一种对生命的无能为力,水瓶座时刻都在这样提醒自己。因为可以很轻易地翻越肉体,到达与精神对峙的层面,所以水瓶座完全可以摒弃性别,进入一场同性恋情。在《奥兰多》中,时光流转,奥兰多从懵懂少年变成优雅妇人,穿走时空400年,有过生涩的初恋,莽撞的婚姻,但周围的一切都静谧如风景,只有她一个人在前行。这是一种四下无人的孤独,是一种无论归顺于哪种性别,都无法驱遣的孤独。 我们相信,这样的孤独,是伍尔夫最深层的痛苦。尽管表面看起来,她不缺朋友,丈夫也常伴左右,在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里,她是众人簇拥的王后,可是这些都不能令她感觉到满足。水瓶座有一种反省和跳脱的精神,可以跳出现时的处境,冷眼旁观,所以她对荣誉和敬慕,始终持怀疑的态度。她要的是一种没有阻碍,完全顺畅的交流。写信是她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五岁的时候,她写第一封信给倾慕的姐姐,说:“谢谢你对我仁慈的耐心”,五十九岁的时候,她写最后一封信给丈夫,说:“记住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爱——记住时光。”在生命渐近尾声的阶段,她每天必须写大量的书信,以此维持生命。唯有在交流中,她才能呼吸,才能摸到自己气若游丝的灵魂。但是,不幸的是,没有两片树叶上的脉络相同,也不可能存在两个灵魂,可以真正心心相印。所以,伍尔夫越是交流,越是失望。在她的小说中,充斥着渴望交流却终究失败的灵魂。在最后一部小说《幕间》里,她写到一个女仆到清凉的睡莲池旁喘息片刻,而这条河,十年前曾有贵妇在这里投水溺亡。她的交流幻想,已经熄灭,撩开帷幕眺望,她已经看到了自己的死亡。 伍尔夫是这样干涸坚硬的女子,内心都是火焰,却与水很有亲缘。从《海浪》、《到灯塔去》,到最后投水自杀,她一直渴慕在水中漂流,游弋。水底是否有一个与她心心相印的灵魂,是否可以驱散绵绵缠身的孤独?也许没有。但她只是向着自由和清澈的地方去了,无边无际,连向没有痛觉的未来。 十二星座的孤独 文/ 静电鱼 火相星座:我们燃烧,可是我们依然孤独 白羊座:但愿你们可以总是站在我这边 孤独指数:★★☆☆☆ 他们的自信和盲目让他们总是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同。有一天他们会发现原来所有的苦难都是需要自己独自去面对的,也会突然发现,尽管身边朋友如云,但似乎总没有可以依靠的对象,突然发现人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因此而感到惶惑,害怕无法得到他人援助的感觉,但是他们又会以赌气的态度冲上前去,希望下一次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他们不会让自己在孤独里沉湎下去,却企图通过热闹和刺激来调解内心的孤独感。 狮子座:如果舞台可以永远不要落幕 孤独指数:★★★☆☆ 他们需要一个永不落幕的舞台,他们是演说者和表演者,沉溺于并不真实的焰火。但是当舞台落幕,灯光暗去,人群离开,他们又不得不重新面对暗淡的缺少观众的平凡。尽管理智上无奈地承认人生是平淡的,却根本无法摆脱这落幕后的无尽孤独。 射手座:我要把孤独也抛弃 孤独指数:★★★☆☆ 别人都说他们是无情的,他们凡事都向前看,对于那些不符合自己白日梦的人,他们善于忘却,毫不留情地抛弃。他们的孤独是双脚离地的孤独,是与现实没有关系的孤独,是充满自我优越感的孤独。在他们白日梦般的小星球里,他们不在乎认同,他们觉得自己的理想总会有实现的那一天。他们如此乐观,根本就可以把孤独也抛弃于脑后。 土相星座:我们脚踏实地,可是我们依然孤独 金牛座:如果安全感也可以囤积 孤独指数:★★☆☆☆ 他们需要拥有的感觉,他们需要囤积,他们需要丰盛。为此他们常常为不能拥有而感到失落。喜欢的东西不能据为己有,他们面对这样的现实,就会出现带着沦陷的孤独感,也让他们变本加厉地过多囤积不需要的东西,过多的物质给他们带来难言的安全感,因此能够抵御孤独带来的威胁。 处女座:与完美相比,我总是过分糟糕 孤独指数:★★★★☆ 他们总是在下意识里不停碎碎念,他们喜欢将问题都抽丝剥茧,他们热爱井井有条,因此他们都是神经质和强迫症。一个总是觉得自己达不到最佳状态的人自然往往是悲观的,一个悲观的人则常常是孤独的。他们孤独,是因为他们对完美的苛求和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痛苦,他们想要做得更好,结果却总是糟糕,于是他们只能悲观地孤独下去。 摩羯座:你们能听懂我的内心么 孤独指数:★★★★★ 他们看起来真冷漠,他们觉得世界对他们终究是无情的,为了避免伤害,不妨预先表现出冷漠。他们都有一颗早熟的心,所有的大道理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切身体会,而周围的人都不能理解他们身心的重负,这是一种永远不能跟同龄人获得共鸣的感觉,为此,他们总是踽踽独行在一个人的路上。 风相星座:我们流动不息,可是我们依然孤独 双子座:我不会对孤独撒谎 孤独指数:★★★★☆ 他们害怕没有人能够真心认可他们的所见所想,他们害怕自己的思想无法在与他人的沟通中得到回应,他们害怕自己被曲解为耍计谋,小聪明,撒谎。他们揣着一颗真诚的心,却害怕不能让别人真正信服。他们有时候忘记了,要真正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实力,才能令沟通更加顺畅。 天秤座:不能缺失另一半 孤独指数:★★★☆☆ 不能失去伴侣的他们,是最害怕孤独的一群人,他们不停地寻找,寻找那密切相关的另一半。他们的孤独是得不到支持与依赖的落单感觉,就像左手与右手,只有一个,便是残缺。为此,一旦他们所信赖的对象因事实出现损毁,他们便以一种决绝的姿态出现在众人眼前,或许从此与世隔绝。 水瓶座:我们都是外星人 孤独指数:★★★★★ 他们是12星座当中数一数二的孤独星座,他们有着无限超前的眼光和意识,有着高瞻远瞩的天才灵魂,却无法在当下找到共鸣与拥护。他们的孤独是不能融入的孤独,如同坐在飞船上观望地球的外星人,他们离现实的距离太远了,永远都触摸不到。 水相星座:我们深情,可是我们依然孤独 巨蟹座:不要进入我的城堡 孤独指数:★★★★★ 家在他们眼中是不能随便入侵的堡垒,是要用一生来经营和守护的唯一净土。他们常常将自己包裹起来,拒绝别人进入这城堡。他们就仿佛吐丝的春蚕,将自己牢牢地困在自己吐出的美丽织锦中,沉溺或者回忆。回忆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冷峻的。为此他们的孤独往往是来自无法自在获得的爱:没有人可以无条件给予想要的安全与温暖与爱,为了抵挡尘世风霜,他们不得不将自己用孤独包裹起来。 天蝎座:想要与你贴得更近 孤独指数:★★★★★ 他们总是表现出深刻的妒忌和强烈的占有欲望,这是他们的天然使命。他们渴望的是人类最深层最密切的关系,必须完全地极致地占有。他们总是想要与亲密的人靠得更近,却总是无法更进一步,总是被拒之门外,无法真正达到血水交融的贴心贴肺。这令他们失落——总是没能完全地占有,最后终于演变成挥之不去的深切孤独。 双鱼座:孤独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孤独指数:★★★★★ 他们的常态便是孤独,他们所拥有的秘密,潜意识,直觉力和艺术感都是孤独的产物,这让他们很早就体验出孤独是每个人所共有的感受;孤独也因之成为他们的宿命。孤独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一杯溶化在水里的盐,世界已经是一杯盐水,又何必在乎何处是盐?因此他们把孤独当作生活的常态来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