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神沉思录》 一、杨百万何许人也 杨怀定,人称“杨百万”“中国第一股民”,原上海铁合金厂职工,因1988年从事国库券买卖赚取其人生第一桶金而成名,随后成为上海滩第一批证券投资大户。 杨百万何许人也?这要先从两个股海名段说起。 华尔街有一个说法:你如果能在股市里呆上十年,你应该可以不断赚到钱;如果呆了20年,你的经验将极有借鉴的价值;如果呆了30年,你退休的时候必定是富可敌国。 国内股界中人常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这两个说法真要结合中国股市的实践,恐怕不太容易契合。因为中国股市目前还没有30年的历史,富可敌国也好,总要还的也罢,都还不好就这么下定论。但要结合杨百万老哥的人生历练,多少还算有个说法。杨百万历经几轮牛熊,虽然还进出股海,但现如今已经被人评为“靠讲课、卖书、卖软件赚钱,做的股票尽赔钱”。 姑且不以成败论英雄,实事求是地讲,杨怀定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老前辈。注意,特别注意:杨怀定先生是在具有中国特色的股票市场中一路拼杀过来的人,既是中国特色,就不可单纯用西方那一套成熟理论来运作,而且这个特色以后还会延续很多年。 二、杨百万的第一桶金 杨怀定的故事,中国散户几近耳熟能详了。1950年生人,一直在上海铁合金厂当工人,工资先是每月36元,后来涨到了每月53元。1988年春节,杨怀定38岁,厂里仓库丢了一吨多铜材,因为杨怀定妻子承包的电线厂所用的原料是铜材,杨怀定一下子成了重点怀疑对象。后来,虽然小偷被抓住了,冤情被洗刷了,但杨怀定心里总有点不舒服。1988年3月,他辞职了。 辞职后,杨怀定便投身到了买卖国库券的生意中。1985年期的国库券开盘价104元,利息率15%。站在交易所门口的杨怀定,心里开始盘算起来。今天带来了20000元,如果20000元全部买下,一年就有3000元利息。而存在银行的利率是5.4%,全年利息1080元。那多出来的近2000元,远远超出工厂的工资。于是,他果断地把带去的20000元都买了国库券。 后来,杨怀定描述当时的心情时说:“买是买了,但心里忐忑不安,害怕跌。下午就迫不及待地跑去交易所看行情,一看,发现涨到112元了,我赶紧卖了,赚了800元。”一年的工资到手了,杨怀定心放宽了些,又开始突发奇想:如果我能把104元的国库券买回来,再以112元的价格卖出去,不就可以赚钱了吗?由于当时全国已有七个城市开放了国库券交易,杨怀定决定打听一下其他城市的行情。“那时候国库券行情属于国家机密,但当天的《解放日报》报道了上海的开盘价和收盘价。依此类推,各地的党报一定会报当地的行情。” 杨怀定立即跑到上海图书馆,翻看全国各地的党报,终于查到安徽合肥当日国库券开盘价94元,收盘价98元。 于是,他连夜去合肥,一个来回,20000元的本钱一下子变成了两万二。跑了几次以后,杨怀定尝到了甜头。之后,杨怀定来回穿梭于山西、福建、河南等地,采用蚂蚁搬家的方式把国库券源源不断地搬到上海,一年就赚了100万元。在20世纪80年代,对许多人来说,成为万元户是遥不可及的目标。杨怀定发了,“杨怀定”这三个字也渐渐被人淡忘,取而代之的“杨百万”却名动天下。资金量做大后,他不再亲自到外地跑了,雇了几个人在全国各地跑,他坐在上海用电话遥控指挥。 这些人每到一地,第一个任务就是打听当地的国库券行情。杨百万说:“用现在的话讲,我就是买信息。我变成信息中心,知道哪里价格最低。我指挥他们从最低的地方开始依次买进,越买差价越小,最后回到上海卖出。人换 班休息,资金不闲着,每天在滚动、膨胀。” 说到这里,再提一提当今成天仰望着大盘胡思乱想的亿万股民,中间有不少人经历过那个时代,但都没能成就自己的百万神话。探究其中道理,莫不是因为缺乏一种素质,比如胆商? 作者本人以前做过频繁买进卖出的小股民,做过职业机构的操盘手,对普通股民的心态非常了解,并且有条件从不同角度看待一些错误的交易心理。谈到“胆商”二字,不妨先提一下股民大众的某些错误心理: ●跌不敢买,因为知道抄底通常胜率不高;涨不敢买,因为“专家”天天强调追涨如何如何不妥。最后,你在本该是机会的时候,当了一回看客;直到行情进入加速阶段,才被迫杀进去,捡一个烟屁股。 ●自己套牢时,相信很快就会解套。别人深套时,却不敢投入该股,认为还会继续深套。 ●看中一个板块,就坚信这个板块有强劲的涨势,还会寻找各种消息来证明自己的判断,至于是不是事实完全取决于自己相不相信。 ●抛掉一只股票之后,会十分焦灼地寻找下一个目标,直到买进才安心。 ●套牢补仓时,会感慨有闲置资金的好处。但在买进的时候,又怕资金闲置,全仓买入。 ●时刻关注股票行情,误导了本来正确的判断。 投资大众会有这样滑稽的心态,固然有智商、财商、情商方面的因素,但归根结底还是胆商问题,要么有胆无识,要么有识无胆,以致进退失据,没能在恰当的时机做正确的事情。 在股市里打滚,天赋很重要,要有高智商、高情商,更要有高胆商,胆子太小,成不了大气,但又不能放胆胡来。胆商就在于有胆识,有胆有谋,坚毅,忍耐。杨怀定就因为他不同寻常的胆商,才有如此思维突破和执行力,另外他在20年前就有这般“信息战”的意识,观念应该是很超前的。 三、中国第一股民 1988年7月1日,杨怀定从国债投资资金中拿出10000元,买入100股真空电子(现为广电电子),每股面值100元。之所以买真空电子,是因为该公司规定最高红利率15%,最低不低于银行利息。也就是说,买真空电子的收益率最差不会低于存银行。这是他第一次尝试性地购买股票,而且时间点有点怪,7月1日党的生日,不知其中是否存在某些考虑(是不是“炒股要听党的话”的想法那时候就有了)。1989年6月,杨怀定正式从国债投资转移到股票市场,成了中国第一批黄牛。当时,他们这些吃螃蟹的人被统称为“黄牛”。 这个转变其实有些偶然。1989年,杨百万在《中国金融》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说由于保值利率的提高,信用社和银行把几十年的赢利都贴进去了,面临亏损的边缘。杨百万敏锐地感觉到这是利率即将下调的信号,立刻决定抛掉国库券,买进股票。抛掉国库券的另一个原因是当时国库券价格实在太高了,达到120多元,而他手上的国库券成本都在100元以下。 其实,杨怀定最初的算计十分朴素,就是在想,如果每股一年能分15元红利的话,全部30万元资金投进去,一年红利就有四万多元,就可以做食利阶层了。那时的工资水平一般是每月一百多元,一年才一千多元。他也没有想到股票后来会这样大涨。所以说做股票,还是要承认运气的因素。遗憾的是,太多股民把运气当成自己的能力。尤其大牛市那会儿,自诩为“股神”的人是铺天盖地。 那时,上海股票市场非常低迷,交易者寥寥无几。营业部的员工好心地劝他不要买,但杨怀定坚信自己的判断。回头看这段往事时,杨怀定的总结是:“我有一个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就是坚信自己经过分析研究后的判断,而不愿理会证券公司或专业机构的话。”而国内外的股市历史也证明:无数高手死得最惨的案例,都是因为听了外部的消息、建议,没有坚持自己的判断。 当时,杨怀定对营业部的人说,估计利率要调低,所以买点股票放着。结果没多久,利息果然下调了。半年后股票开始暴涨,真空电子涨到800元。他 让助手化整为零不动声色地抛售。抛完后,他就带着助手到普陀山旅游了一个月。因为他知道,下跌也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必须克制自己,避开这个下跌过程。结果一直跌到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真空电子的价格是375元。交易所开业第一天,成交1000多股,他一个人买进了500股。后来涨到500多元,他又抛了。他抛后,真空电子又跌回到370多元。 后来,许多人都传说他有背景,知道内幕消息,不然怎么拿捏这么精准。杨百万说:“我哪有背景?我就是读报分析出来的。” 这里特别强调一点:机会大多是读书看报分析出来的,这是富人思维。曾经有一部畅销书《穷爸爸富爸爸》,专门解读富人思维,谈这谈那讲了不少,却模糊了焦点。什么是富人思维?就是多读书多看报,时时处处多留一个心眼。处处留心皆生意,头脑充实才有机会当富爸爸。 炒国库券时,杨百万就订了七十多份报刊。这个数字着实令人吃惊,远远超过一般单位阅览室的规模。杨百万每天读报分析金融形势和经济状况,寻找新的机会。一个如此有心的人,谁能拿走他的奶酪? 四、怀定老哥最实用的操盘技术 1.内功心法 任何上乘武功,招式都是肤浅的、次要的,内功心法才是最核心的东西。心法这个东西看似有点玄乎,不易掌握,但离了它,你再厉害的招式都是空架子,没有魂魄。 大部分投资者认为股票交易是一个技术性问题,事实并非如此。技术层面的因素仅占整个交易部分的二分,其余八分的决定因素来自我们的心灵。这里二与八的区别,并不是说心灵要比技术更重要,而是说技术的正常发挥依赖于心灵层面。两者的关系有点像物质与灵魂。人的身体是物质层面,而灵魂则赋予身体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同样,技术是种子,心灵则是那片沃土。 有多少投资者仔细探究过自己交易时的心理状态?有时,你会觉得你的想法异常复杂,说不清道不明;有时,你会觉得你的想法十分简单,无非就是期待今天买了明天就涨。了解自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你有必要承认这种心理弱势的存在。投机心态是很不稳定的,况且在股市里还有太多的阴庄、阳庄和善庄、恶庄对此加以利用。 炒股成功炼“四心”:等待机会出现的无比耐心,机会出现时有辨 别机会真假与大小的超人细心,确认机会降临后能果断出击的决心,判 断出错后敢于迅速改正错误(补仓或止损)的狠心。 耐着性子等待最完美的图形出现的时机与时机出现时的果断出击, 是专业短线高手最重要的基本功。 ——杨怀定《杨百万股市战例》 记住:交易心法,无非就是坚毅、忍耐! 约翰?奈夫把投资耐心的重要性提到了极高的地位。威廉?江恩认为,耐心是成功的最重要的素养,是运用好甘氏理论(江恩理论)的首要前提。 电影《决战中的较量》,讲的是苏军狙击手瓦西里击毙德军少校狙击手的故事。瓦西里技艺高超,对静止或缓慢移动的德军目标百发百中,令德军闻风丧胆。德军派出少校狙击手对付他,其枪法更高于瓦西里,他能击中快速运动的目标,也是百发百中。苏军派来帮助瓦西里的狙击手学校的校长竟也被他击毙,瓦西里为之颤抖了。但瓦西里有着沉着冷静的性格,在双方对峙中反复要求自己“要静得像一块石头”,终于令德军狙击手沉不住气贸然出击,被瓦西里一枪击毙。 不少职业机构的操盘手临盘激战之时,就记住了这一句话:要静得像一块石头! 2.赢家策略 作者有一位分析师朋友作过一番总结,说股市赢家无非三种人:一、路子过硬,有可靠的内幕消息;二、技术精湛,像狙击手一样稳如磐石、一击必杀;三、意志坚定,有持有优质公司的股票十年以上的信心和耐心。 其实,股市投资的方法有很多,但无论哪一种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利。当投资者选择了某只股票时,各种风险就将随之而来。此时,应该更多考虑如何回避风险。例如,如何选择入市时机、个股的操作方法、股价的上涨目标位与止损位、投入资金的比例、热点板块的轮动性与延续性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等,这些都是投资者需要掌握的。 论及赢家策略,套用《孙子兵法》里的经典论断: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在入市时,最重要的就是防范风险。风险永远是第一位的,赢利必须让步于这个原则。根本无须过多考虑在市场上到底可以赢利多少,而首先应该关注将要面临的风险到底会有几多。若是后市面临的风险过大,又有什么必要去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开玩笑呢?那就不如待日后行情发展日渐明朗化之后再作决定。 利润是风险控制的产物,而不是欲望的产物!在股市里打滚,最怕犯错,因为犯错的代价太大了,错一次就可以让你倒退一大截。 在当今中国股票市场,股市运作其实就是中小机构跟着主力机构合伙蒙骗中小散户的钱,很多时候中小机构也跟不上节拍,最后也成为牺牲品。杨百万说:“所谓炒股,对于市场主力而言,只不过是按照计划一步步地去办一件事情而已;对于散户而言,则基本上没什么主动性可谈,更不要想战胜主力。” 许多人共同的疑问是“主力”到底是什么?其实,“主力”代表着一股可以主导市场趋势的力量,可能是握有上兆巨资的机构联盟,可能有政府的力量,可能真有其人,也可能只是一种趋势。市场上所谓的主力超买超卖数据,只不过是利用券商进出表所计算出的数据,它企图将“主力”量化,非常不妥。如果这么容易就被看破玄机,那“主力”也太糟糕了。 再说具体一点,股市赢利其实就是跟着主力资金喝一口汤。杨百万曾反复强调:“学会看主力资金的走向是在股市中生存的基础。” 3.抓强势股 选股是一个大问题,股没选好,又看到没选中的股票一路红盘,心里肯定不平衡,可以憋死人。 先看两段网友的话: 伤心股民甲发牢骚: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选错股,众股皆涨,唯我独跌,叫人撕心裂肺! 伤心股民乙吐苦水:闭着眼睛选一只,都赚回来了,就是舍不得割肉,一次次错过了换股的最佳时间。xx钢铁,yy煤炭,你再不涨,就太对不起我的一片深情,不离不弃了!居然还创新低,补仓补到我光屁股,还没看到希望…… 杨百万认为,选股时间点很重要,但不易把握。于是,选有机会的股票就显得尤为关键了。贵一点没有关系,反正只要选择正确,还可以卖更高。这一点,散户大众应该足够重视。以散户的弱势,很难掌握正确的时间点买进,只有退而求其次,以选好股票慢慢等,拉长时间来提高命中率。 那好股票的标准是什么?简单,能涨的就是好股票。确切地讲,炒股就要炒强势股。趋势远比价格重要。 好股票如何识别?杨百万建议股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买入量较小,卖出量特大,股价不下跌的股票。 ●买入量、卖出量均小,股价轻微上涨的股票。 ●放量突破趋势线(均线)的股票。 ●头天放巨量上涨,次日仍然放量强势上涨的股票。 ●大盘横盘时微涨,以及大盘下跌或回调时加强涨势的股票。 ●遇个股利空,放量不下跌的股票。 ●有规律且长时间小幅上涨的股票。 ●无量大幅急跌的股票(指在技术调整范围内)。 ●送红股除权后又涨的股票。 要想判断河水的流向,光盯着河是盯不出来的,你得扔片树叶进去,有参照物才好判断。同样的道理,要从数千只股票中挑出强势股来,你不能光盯着股票本身,你得找参照物。 大盘的走势永远是波动式的,有上涨就会有下跌。然而,有些个股的走势有时并非完全依照大势运行。当大盘指数回调时,总会有一些个股不跌,甚至反而上涨。此时,这些个股可能就是今后的强势股。当然,并非所有情况下这些个股都可称为强势股,因为市场中有的主力专门逆势操作,即大盘上升时他不升,大盘在下跌的时候他却逆势上攻,我们通常称之为庄股。对于这类庄股,不能称为强势股,因为它们的势并不强,只是逆大市运行而已。主力这样操作的理由是:当大市下跌时它名列涨幅榜上,当然引人注目,总会有人跟风;当大市上升时它不升,则是为了易于派发;如果大盘指数已经上涨了很多,自然有人去寻找那些涨幅不大的股票买入,以期待补涨。总之,逆势而为的股票纯属主力行为,不是真正的强势股。 强势股是指大市回档时它不回档,而以横盘代替回档;当大市重新向上时,它升幅更为猛烈的个股。这类股票一般有很好的市场属性,有长庄把守,并且还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大市下跌时,持该股的投资者根本不会动摇持股信心,主力也会全力护盘,不让股价下跌。一旦大市转强,主力立刻奋力上拉,而散户也蜂拥跟进。 抓住这种股票是最舒服、最放心的,识别这种股票不难。凡是个股k线图以横向整理代替回档者,表示有主力长期驻守,市场持股者基本都看好后市,所以卖压较轻,浮动筹码不多,往往此股呈现出一种稳健上升之势。 强势股很可爱,弱势股很可恶。这一点站在庄家的立场上,从流动性角度 看也是一样的。 股语有云:量为价先。判断个股走势的强弱,除了参照股价的势,还应参照流动性的强弱,即交投是否活跃。 股票的最大价值和最大特性就是可以无障碍地流通。流通意味着能随时变现,如果失去了流通性,股票的吸引力就会急剧下跌。原因在于:投机价值会大幅度降低,资本回报也会同步降低;退出通道就会阻塞,增加投资风险。 强流动性的股票的表面特征:交投活跃,不断有大笔的成交。 弱流动性的股票的表面特征:交投稀疏,很长时间才有极少笔的成交,因为承接盘相当虚弱,一旦沽售筹码,必然重挫股价。 庄家高度控盘导致股价高高在上,新投资者不敢买入,而庄家又不愿出货造成弱流动性。只有少数胆大的投机者敢冒险买入少量的筹码,同时股票持有者套牢极深,不肯、不忍割肉出局认命,这样就造成了流动性极差。 流动性的强弱对于庄家很重要,流动性越强,对庄家越有利,建仓时,可以吸纳足够的廉价筹码,出货时,可以在股价缩水很小的情况下将手中存货悉数沽空。流动性越高,大成交量对股价的影响就越小,有利于庄家进出。流动性越低,大成交量对股价的影响就越大,不利于庄家进出。 股票的流动性跟流通盘的大小成正比。流通盘小,流动性也就弱;流通盘大,流动性就会相应增强。热门强势股的流动性强,冷门弱势股的流动性弱。股价泡沫化的股票流动性弱,股价处于安全区的股票流动性强。 杨百万说:“强势股一般流动性不弱,除了趋势明朗,还会有相当的活跃度。否则,庄家出货就不好办了。如果坐庄的机构都这么难,跟庄的散户还会有舒坦日子吗?” 4.要高度重视成交量 上世纪90年代,有一个叫劲松的操盘手在国内某职业机构接受系统的操盘手培训后,去华尔街学习操作美股。劲松珍惜每分每秒,在世界最先进、最前卫的炒股前沿阵地,如饥似渴地学习一流的操盘经验。就在他到华尔街学习一个月后,他开始第一次模拟炒“美盘”。 当天,劲松凭着在国内学习掌握的娴熟技艺,买进一只他看好的股票。手气不错,股票第二天就开始大涨,第三天一开盘又继续上行。但就在尾盘,劲松看到他应用的kdj等短线指标出现了“死叉”,就毫不犹豫地抛出了它,获利了结。可没想到,次日,该股在放量创新低的情况下,仅仅略微下探,又发起了强劲攻势。劲松有点看不懂了,就去请教一位有多年美股操盘经验的前辈。 “为什么kdj都死叉了,股票还往上涨呢?” “no,no,no!”前辈摇了摇头,直言,“对于这些短线指标,美国早就没人用了。”前辈反问劲松:“你懂成交量吗?” “这我当然知道。成交量代表的是什么呢?是资金吗?” “ok。”前辈点头微笑,“那么,股票市场的趋势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劲松回答:“当然是由资金来决定的。” “既然趋势是由资金来决定的,你为什么不去关注成交量的变化,而只盯着那些人为设定的技术指标呢?” 劲松辩解:“在国内几乎所有的买卖依据,都是按照技术指标的超买或超卖来决定交易的。而在国内也很少看到有一本书和一套系统的理论来阐述成交量对操作的重要性。” 前辈听完,笑着对劲松讲:“难道没有辅导类的书籍,你就不会做股票了?” 劲松一时语塞。 “作为一个职业炒手,只有明白趋势是由什么来决定的,明白影响市场发生变化的根源是什么,才能在万变的市场中头脑清醒,立于不败之地。操作的功夫可不能只限于表面的技术指标的追求上。” 前辈一番语重心长的教诲,叩击着劲松的心。 技术指标千变万化,成交量才是实实在在的买卖。 成交量能反映出非常关键的信息,那是其他众多股市分析指标难以办到的。如果投资大众只懂得用价格分析问题,就相当于仅能用一条腿走路。成交量也是技术分析的一部分,是股民大众的另一条腿。国内股市二十多年的经验反复证明:每一次股市重大变盘前,都会伴随成交量的异动。 在一般情况下,当主力尚未准备拉抬股价时,此时的成交量变化很小,股价也是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内运行。此时,研究成交量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也不易判断主力的意图。只有等到主力开始放量拉升股价之时,才能很快找到主力的踪迹。 当主力准备进入拉升阶段时,常把成交量图形做得非常漂亮,在一段时间内成交量连续放大,股价慢慢推高,在k线图上形成了一个价升量增的形态,这个图形越漂亮就越有可能产生大的行情。 股市就是江湖,前人反复告诫我们:江湖险恶! 初入市就常听人说,什么指标都可骗人,就是成交量不会骗人。大多数股评人士有这样一句话:放量即是主力进入。每天类似的话总是在大家的耳边回响:“大盘没量,不好。”“这个股票没量,不好。”现在只要到股市中走一走,就会听到不少股民跟着那些分析人士一起喊:“今天没量,不好。” 其实,成交量是现在股市中最会骗人的一种办法。所谓股票没量就没戏,更是一个极大的误区。没量才能做底!打开电脑看周线,任何股票哪一天天量不是顶?做庄的人只要用20万股,自己买进自己卖出,对倒20分钟,就足以吸引能看到走势的股民去追涨,效果特好。另外,他们经常利用撮合竞价的伎俩,先挂五笔大卖单,再挂一笔小买单,最后盘面显示出的则是“主动买盘”,用以蒙骗投资大众,掩盖真实意图。 成交量是庄家爱设陷阱的地方,但认出陷阱也并非难事。它的应用要结合股价的四个循环(进庄吸筹——洗盘——拉升——出货)来看就更加清楚了。 陷阱一:对倒放量拉升,出货阶段常用。利用人们“量增价升”惯性思维,吸引场外资金入场,制造买盘强劲假象,目的就是出货。 陷阱二:借利空逼杀,建仓后常用。当建仓后,如出现大盘或个股已经持续下跌,这时出现利空消息,主力喜欢放大利空效应,用大手笔对敲,杀跌诱骗心态不稳的散户抛出股票,以达到快速吸筹的目的,震仓时常用这种手法。 陷阱三:借利好放量大涨。如中报、年报、消息、题材出现之前,人们看好市场,主力借机减仓出货。 陷阱四:逆市放量,出货时常用。一天股市翻绿,但有“万绿丛中一点红”,多数是吸引你的眼球。等你大胆跟进时,也往往有一两天的行情,随后加速下跌,套牢跟进的人。 陷阱五:缩量小跌,常用于出货。当个股拉升到一定高度,庄家要出货时,庄家用缩量小跌(价量配合是合情合理的)来麻痹人们,让你放松警惕,错失出局机会,一步步掉入深套的陷阱。人们说的“温水煮青蛙”,就是这个理。 陷阱六:高送配除权后的陷阱。高送配个股一般价位很高,人们多存在畏高心理,不会在高位买进,一旦除权,价位下移,主力可借此行情大加炒作。当大量散户买进时,出货的机会就来了。 看成交量,只需重点关注一点:地量。杨百万说:“主力庄家可以自弹自唱做出各种价量形态,唯独地量是无法靠撒钱做出来的。地量往往表明市场人心涣散,主力连戏都不愿意演了,底部区域大多是在这种状况下到来的,长线投资的机会主要在这里。”地量是相对于大盘处于相对高位的天量而言的,通过历史统计,若是底部成交量萎缩至顶部最高成交量的20%以下,可以认定为地量。在股市各类技术指标里,欺骗性最小的、最有参考价值的指标和参数,非“地量”莫属。比如著名的“5?19”行情,缩量是最为明显的,地量后筑成的底部,创造了历时17个月的大牛市。其他的几次底部缩量程度与牛市持续周期,也都可以发现同样的规律。 最后,特别强调一点:好的技术分析指标只能改善你的交易状态,仅此而已。不要企图单纯使用技术指标来获取成功。 5.怀定老哥抄底之术 西方股坛,总有一些人天天盼着“巴菲特挨套”,因为这样容易起话题、来新闻。同样在国内,几乎每一次杨百万“抄底”被套都会成为极热的新闻炒点。看来人性是相通的,人心的不地道中外皆有,都想看“股神”的笑话。但这恰恰反映出大多数人的短视。 2008年年底,在投资大众对金融危机可能影响实体经济增长的预期下,市场观望气氛愈加浓烈,1800点轻松跌破后,投资者对当前市场信心严重不足,后市调整时间或将更加漫长。英国施罗德投资管理公司中国区总裁表示:“外围市场危机不断恶化,国内经济进一步受到冲击,股市并未到‘底’。”那个期间,看空的氛围一直占据着市场主导地位。 然而,“舆论一致看空”“证券公司的营业员比股民都多”等迹象,在杨百万看来,却正是“股底”的具体表现。 当时,不少人问:“股市真的已经触底了吗?” “能预计到真正大底点位的人,那不是人,一定是神仙,一定是妖怪!”杨百万情绪有些激动,“说老实话,我只知道底部区域已经来临。我没有说现在所有的股票都物有所值,不过目前市场上确实已出现一批物有所值的股票了。” 那时,杨百万毫不隐讳地说:“我现在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10月24号大跌的时候,我已经买了第一批。除了我原有的中石油,还买进了40000股的交通银行。”如图1-1所示。 图1-1交通银行周k线图 与乐观的怀定老哥不同,谨慎的业内分析人士替他算了一笔账:以10月24日交通银行的收盘价4.61元和该股三天后的收盘价4.31元来算,三天已跌去 6.5%,杨百万买入的40000股亏掉1.2万元,再度陷入“一买即套”的尴尬中。于是,“杨百万抄底被套”再次成了焦点新闻。 对此,杨百万回应说:“你今天刚买一只股票,明天就盼着它涨停,那是不可能的。”杨百万买股票,更看重的是未来,他认为持有时间越长,赢利越丰厚。因此,他准备把交行放一年以上,“最长会放三年”。 杨百万说这话时,众人嗤之以鼻,某些不厚道的记者写文章调侃说:“愈抄愈套,杨百万欲成‘杨白劳’?” 但是,怀定老哥并不在乎,依旧坚持:“股市大底将至,我愿意和政府一起被套。” 现在回过头来一瞅,杨百万把交通银行拿一年应该是赚了不少。要是再拿久点,就难说了。在当时那个情况下,怀定老哥有这样的胆识,而且言行一致,是很了不起的。不过,难免也会有一些带情绪的话,这就不必太较真了。 杨百万的抄底之术基本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a政策 杨百万一贯认为炒股要听党的话,有中国特色的a股市场最重要的规律就是:政策主导趋势。 2008年年底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际,杨百万十分笃定地断定股市已经进入底部区域。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看到市场的惨烈下跌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当时,杨百万信心满满地说:“国家已觉察到危险的信号,所以,最近中央出台了十项措施和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这种力度是空前的。” b心态 怎么才可以抄到底?杨百万举了个例子,抄底的人一定要有先决条件。什么叫先决条件呢?不要今天买了,明天就想涨停。抄底就是为了以后抛,这应了股市上的一句话,买股票买的是未来。这个未来究竟能有多长?一年、两年、三年。当然,牛市来了大家知道,捂得越久赢利越丰。 c策略抄底要怎么抄,是一步步逐渐建仓,还是等时候差不多了再一票来个满 仓?杨百万说,抄底要发扬曾国藩精神“屡套屡抄”,但要掌握一个技巧:比如,你准备投入100万,进入底部区域应先拿出1/10,十来万抄进去,遇到反弹就把一部分先抛掉。为什么要抛掉?有数十年炒股经验的杨百万认为,每一个底都是振荡筑底,k线之所以会振荡,是因为有看空的抛,有看好的买。 d技术 进入底部区域之后,很多人会为之恐惧,摸不清方向。对于广大股民来说,如果能在这个底部区域不踏空,用好技术判断“抄到底”,应该大有可为。 为此,杨百万总结了一套抄底技术:根据股价波动剧烈程度,把大盘进入的底部区域分为尖底和相对平缓的圆底。无论尖底还是圆底都可以分为左半球、右半球。技术高的投资者判断出大盘处于左半球时,可以先拿出资金的1/10进入股市抄底,之后逐渐增加。如果很难判断大盘处于哪个半球,可以事先选好股票,然后把资金按照1∶2∶3∶4的比例分成四份,每跌10%就补一次。第一次买一份,第二次买两份,依此类推。 6.怀定老哥逃顶之术 俗话说:“行情在欢乐中结束。”经历过股市风风雨雨的人对这个道理似乎都懂。但奇怪的是,每当一轮行情下来,不但新股民,就是很多老股民也在高位被套。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有人对此作了专题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在众股民看来,“行情在欢乐中结束”这句话中听不中用,大众根本无法据此操作。 股市行情一来,欢乐声就出现了,稍微涨了一点,不少人就喜形于色,随着行情发展,欢乐声会越来越多。但又有谁知道欢乐声会在哪天显示出它的威力而将行情打下去呢?正如“年纪大了总要死的”这句话,世人皆知。但一个人究竟活到什么时候,那是谁也不知道的事,活着的人总不能因为担心年纪大要死,而天天发愁不想生活吧!同样的道理,股市一上涨,欢乐声就不绝于耳,何时欢乐声才能让行情戛然而止,谁也看不透。投资者总不能因为担心“行情在欢乐中结束”,而不去买股票,不去做行情吧!如果真是这样,股市机会都被一一放弃了,到股市里来的目的又是什么? 针对这个难题,杨百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破解: a从基本面变化判断顶部 趋势具有惯性,如果没有外力作用,趋势很难改变。因此,一轮行情的顶部必须是基本面发生变化,基本面变化是产生顶部的基础和前提。 因基本面的变化而催生顶部的情况有两种: 第一种是基本面相对变化。 股市本身的基本面并没发生太大变化,但连续大幅上涨的指数会使股指脱离基本面的支撑,虚高的股指严重透支上市公司的未来。这种情况多是流动性造成的泡沫,一旦资金面出现问题,股指就会迅速崩溃。2007年大盘在6000点和5500点一带的运行状态就是如此。 第二种是基本面实质变化。这种变化具体情况有两种: a.影响上市公司经营的政策发生变化。例如加息,使上市公司的资金成本上升,经营情况出现恶化,业绩整体下降,这种情况的基本面变化对股价的压力非常巨大。 b.未影响上市公司经营情况本身,只是对证券市场有影响的基本面变化。例如降印花税。杨百万说:“我每天看新闻,‘静等突发政策’,尤其关注货币政策的微 调。”所以,他多次的成功逃顶有其专业和经验的必然。 b从技术面变化判断顶部 杨百万有一个对付“顶部”的技术分析独门秘籍,即指数的周线、月线、60分钟线“三线共振”(三线同时发出金叉或死叉的信号),当三线最高点一致时,就是大顶;当三线最低点一致时就是大底。杨百万称,上证综指2007年的6124点和2008年的1624点就是典型的三线共振,就是凭这个几十年积累的技巧,他从来“没有受过股市的伤害”。 实话实说,抄底逃顶是一个高难度的活,有专业和经验的因素,但也不可否认中间有大量的运气成分。 炒股就像吃鱼,吃鱼要吃中段,鱼头、鱼尾味美但刺多,吃得不好容易被鱼刺卡住,痛苦不堪。趋势明朗再满仓杀入是最鲜美的,这是最安全的炒股原则。 五、怀定老哥长线投资之道 1.2000股深发展带给人们的启示 2009年中,作者去深圳见一位前辈。谈到股票投资,他说这么多年不仅没有赚多少钱还亏掉了不少,每次赚一点就忍不住卖,套牢了就放在哪儿“长线投资”,总是小赚大赔,折腾死人,不如炒房实在。十几年来,那位前辈炒楼发了一笔不小的财,炒股却不那么如意。视股票投资为一项长期事业,他更无法接受。 饭后闲谈,前辈聊到90年代初中专毕业去海南创业的事,当年年纪轻轻的他,刚去不久就通过房地产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2万人民币,这在当时应该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谈到这里,前辈想起,他把这一笔钱的零头20000元借给一个生意上的朋友。到1992年底,那个朋友因生意失败,无力还债,无奈就用2000股深发展的股票来抵债。 当年,前辈不懂股票,不知深发展已进入下跌通道,也不知道恐慌,加上人从海南移居深圳,如果不是见到我,提起往事,他几乎忘了他在海南还有股票那事儿。过去,媒体经常报道某人持有股票多少年赚取利润多少倍,今天无意之中,身边竟出现了这样一个故事。我提醒前辈,深发展的股票经历几轮牛熊,潮起潮落这么些年,现在市值翻了好几十倍,他的这笔股票如今至少值几十万。如果算上股改给的权证,应该至少价值上百万人民币。前辈感到非常惊讶,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不久,前辈告诉我,回去他找了下原始凭证,即将要去一趟海南。我特意请他打一份对账单出来,时间越久越好。后来,前辈去了原来开户的证券公司,那家券商已经不在了,现在的名称也改了,因营业部已经几易其主,听里面的员工讲,已打印不出十几年来的对账单了。不过,此时前辈手中2000股深发展的市值近90万,工作人员讲:“如果每次配股与股改的权证都要的话,回报将会更为可观,市值绝对可达百万以上。” 我不由感叹:都知道放长线钓大鱼的道理,但有几人可以真正做到。前辈无意间做了一回巴菲特,那都是因为他记性不好。记性一好,难免也会沦为凡人! 2.长线投资着实难做 长线投资是指进入股市的资金时间较长,一般投资的时间在三个月到几年之间。正确的长线投资方法,是用基本面的分析方法进行股票的选择,买入股票的时间是在股市长期下跌后的底部区域。多数股民在从事股票交易时,并无投资长短之分,更无自身的风格特长,只要能赚就行,这正说明了此类人缺乏基本的操作策略。他们更多的是赢利了做短线,被套了做长线。前者赚取的蝇头小利,永远弥补不了后者的累累亏损。 每次一轮大的行情结束之后,短线投机者都羡慕长线投资者取得的丰厚利润。面对在底部曾经自己买卖过,如今已经上涨了几倍的股票后悔不已。然而,短线投资者又怎能理解长线投资者在此期间的付出与艰辛。 长线投资的成功是所有人向往的,但在此期间的艰辛又是很少人能够做到的。正因如此,股市存在着很多为券商卖力为财政做贡献的“消费者”。这里特别强调一点:长线投资的道理看起来非常简单,但知易行难,在投资实践中如何具体操作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任何一种具体的投资策略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适用阶段,并不是万能的。应该坚决摒弃盲目被动的长线投资,坚持积极主动的长线投资。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定要随时确保你买的东西的确值得长线投资;其次,适当降低长线投资的收益预期,不能神化长线投资的平均收益;最后,要合理规划投资期限和投入资金。 注意:真理和谬论仅一步之遥,长线投资与长线挨套距离相当接近,务必慎之又慎! 3.长线投资认知误区 长线投资只是一种策略选择,切莫成为股票被套时不愿认错,死拗硬掰,继续留在市场中将错就错的借口。 大势一旦走熊,不管是出于发自内心的自信,还是出于无奈,市场到处充斥“坚定看好某某股票”“长期持有,股价迟早能涨回来”等忽悠之词。那些鼓噪的人就是掌握了此时投资大众的弱势心态,知道人失意的时候需要心理抚慰,便别有用心地配合部分利益集团恶意表演,刻意诱导大众逆势操作。此刻若是信了这类胡话,主观认为长线投资就是不顾形势变化盲目捂股,把教条拿来当信念,自欺欺人,那就太愚蠢了。 巴菲特的成功众所周知,其连续四十几年年均百分之二十几的投资收益的确让人佩服,但巴菲特是那种不顾形势盲目持股,只会进不会出,逆势强为的人吗?很明显,是大多数人存在着认识误区。 误区一:盲目持有而不考虑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变化。 只要时间足够长,股票指数总是会创出新高的,这其实并不神秘,有时仅仅是通货膨胀的作用就能轻易做到。但因此就不考虑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变化而盲目长期持有,这是长线投资的一大误区。如果宏观经济出现不利局面,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整个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将侵蚀掉绝大多数投资者的投资收益。 误区二:盲目持有而不考虑企业质地。 市场有一类被称为“炒股炒成股东”的人,他们往往盲目推崇或者错误理解长线投资理念,他们喜欢听消息、赌消息,不分青红皂白买入持有一些有故事的st股。 总有那么一批人喜欢编故事,要么说不久将展开重大并购重组,要么说得益于某看似诱人的题材,未来业绩将会如何如何。与那些基本面发生临时性恶化的公司有根本不同,题材股、垃圾股股价高高在上,没有任何看得清楚的业绩支撑,随时都有一切财富转成空的风险。就算十个题材股、垃圾股当中会飞出一只金凤凰,那也根本不是长线投资,而完全是一种投机赌博行为。 误区三:盲目持有而不考虑企业基本面的变化。人有生老病死,企业成长同样是有周期性的。各种宏观环境约束不断发 生变化,企业在竞争中难免会犯种种战略错误,企业自身不可避免有其特定周期规律,这些都决定了长盛不衰的企业是极少见的。道琼斯工业指数自1896年设立以来,至今只有通用电气唯一一家没被变更的成分公司。美国情况尚且如此,中国在当前快速变化的市场背景下更是如此。今天的绩优股瞬间变脸成为明天的垃圾股并不少见。所以,选择一只好股,以为就可以一劳永逸地一直持有下去,这种长线投资很不现实。 误区四:盲目持有而不考虑估值水平。 长线投资的前提是持有那些长期价值低估而且具有竞争优势的好公司。如果股价已经充分反映而且透支合理价值,就不值得长线投资。此时,应该做的是卖出而不是继续持有,更不应该买入。 回想当年的中石油就是一个很悲剧的例子。中国石油当然是一家好公司,是亚洲最赚钱的公司,巴菲特在一元多买入,平均不到13元退出,四年赚了40亿美金的高额利润。可巴菲特十来块钱退出的时候,国内的投资者却在四十多元蜂拥入市,试想四十多元的高价成本何时能产生长线投资的收益啊? 长线牛股的历史总是惊人相似,糊涂投资的历史同样惊人相似。长线投资不应成为教条主义,投资择机避险也是因人因时而异。 4.怀定老哥长线投资方略 当投资者准备长期持有一只股票时,首先需要对这个企业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企业和人一样,是有生命周期的,只是有的长寿、有的短寿而已。这个周期必将经历青少年期、青壮年期、中老年期三个过程。长线投资的特性决定了投资者只能在青少年期介入,此时它的业绩可能一般,但却拥有一个不可估量的未来。这样的股票持有时间越长,增值潜力就越大。 考察企业的成长性主要考察: (1) 其主业的经营能力,即主业是否处在一个社会长期需求或独特的行业,主导产品的生命周期是否持久,市场前景是否广阔。 (2) 企业是否具有很强的产品创新、更新换代能力。 (3) 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否良好,现金流量是否正常。 (4) 企业收益和利润是否来源于主营业务收入,而不是靠副业或其他投资收益。 (5) 股本扩张是否有较强的欲望和经济能力。 (6) 企业是否有一个积极开拓创新的领导者。 从股价运行趋势上分析,进行长线投资应该在一个相对的底部区域分批建仓,这样可以摊薄成本,同时减少一次性投入的风险。如果在一个大牛市中,股票市盈率已经超过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再大谈特谈长线投资,无疑是自寻短见。长线投资要发掘的是价值被低估,绝对股价偏低,市盈率在30倍以下而潜力又极大的股票。它的基本特征是知识产权和行业垄断型、企业发明的专利能得到保护并且有不断创新的能力、不可复制和模仿性。 市场极度低迷之时,以下行业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1)资源不可再生型。如驰宏锌诸、江西铜业、宝钛股份、云南铜业等,其因资源短缺,将使产品价格长期向上。 证券投资是一种智慧投资,考验的是眼光和耐性: (1) 不要学卖小菜的或捡破烂的,光想着赚蝇头小利。世上最无本起利最不用承当风险的生意就是捡破烂,但那些人中有几个发财了的? (2) 不为股价短期的波动而烦恼,要学会算大账。斤斤计较、打小算盘,那是穷人的做法。 (3) 低位买优质的股票就像买了房产、黄金珠宝、古玩一样,不求短期变现,看准长期收益。 (4)除非持有的个股发生质变,否则坚决不割肉。 此外,投资者要立足中线,放眼长线,逐步改变短、中、长线投资组合比重,耐心等待投资机会的出现,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已上市和即将上市公司的研究之中。 六、怀定老哥坚守多年的投资理念 股市浓缩人生,要想在这里成功,必须用心去悟,用钱去换,用时间去熬。说它简单,是因为只要练好内功,恪守原则,把握住自己,就能成功。当然,这种简单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简单,而是“从有形到无形”“从有法到无法”的“大道至简”。 1.炒股要听党的话 股谚:“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炒股要听党的话。”此语可以说是对中国股市一个绝妙的总结。听党的话,就是听政府的话,听政策的话。 成熟的股民从来不会把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当做投资的依据,而是善于观察分析国内外的经济形势,认真学习国家的大政方针,紧跟党和国家各个时期阶段的目标要求,从而确定自己的投资重点,做到与时俱进买股票。 在中国做投资,既要想到经济规律也别忘了中国特色,要学会站在党和政府的角度考虑问题。什么情况下政府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对此,要超前一点认识,然后顺势而为。 2.独立思考,做股市的少数派 股市中获大利的永远是少数人。所以,成功者必定是一个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的人。当多数人疯狂时,要保持几分清醒和警觉;当多数人恐惧时,要有足够的胆量。 不要搏消息,那不是散户的优势;不要相信股评,股评人士中假内行居多;不要沉湎于曲线,那是教人赔钱的理论;不要迷信概念,那往往是为散户设置的陷阱。 杨百万称自己是“独立大队”:“我始终保持独立,不参加任何联盟。外面联盟多得很,有券商有庄家也有上市公司。我始终不参加,保持独立大队本色。”什么是“独立大队”?就是独立思考。从买卖国债到买真空电子,他都经过独立思考,计算利率,计算股息收益,可以说是精益求精。正是有了这种深入细致的思考,他才敢于在别人不看好时大胆介入,赚取令同时代人备感挫败的厚利。 那种今天打听这个消息,明天打听那个庄家的做法,虽然可以换来一时的暴富,但事后却伴随着深度套牢。道理很简单,庄家能把“坐庄”的秘密都告诉你吗?也许他用某种利益给你一点甜头,但随后而来的是要你付出更多的代价。在商品市场上有“杀熟”,在股市上也有“杀熟”,专门利用亲戚朋友散布小道消息,然后管你是谁,照样让你血本无归。再说股市变幻莫测,原来的庄家反手翻空的事也不是没有。一旦大势不好,他自己跑还怕来不及呢,哪有时间通知三亲六故。如果让别人都跑了,他自己岂不是成套牢者了吗? 所以,独立思考,只赚自己该赚的钱才是上策。 3.保持距离,有一颗平常心 杨百万说:“你问我投资这么多年有什么心得?就是有一颗平常心。不要太贪心,想一口吃成大胖子。许多人炒股赔钱,就是因为太贪心。比如1993年,上证指数最高冲到1500点。我从1450点开始抛股票,结果又涨了50点。又涨50点的那几天,别人都笑我胆子小得不得了,都说市场还有得涨,当时很多人都幻想1800点了。后来跌下来了,这些人看到我声音也没有了。”这种平常心就是要克服贪心,那些股民拿着股票非要等到指数涨到最高位,卖个最高价,结果一等再等,不仅错过了赚钱的机会,反被套牢。想一想自1999年到2000年,六成股民赚了指数赔了钱的教训,确实让人感到“平常心”的重要性。 那些终日盯着电脑屏幕不断敲击键盘的人,那些到处打探消息的人,那些追涨杀跌、刀尖舔血的人,那些赚钱时洋洋自得、赔钱时歇斯底里的人,注定都是股市的奠基石。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终日浸淫于股市,与之零距离接触,是一种极端危险的行为。股市是一个放大人性弱点的地方,在其他地方,人性的弱点也许是隐性的,但在股市中就成显性的了。股市就像潘多拉的魔盒,人性的弱点就是盒中的魔鬼,当你困守其中而不能自拔时,这些魔鬼就会冲出魔盒缠绕着你,使你迷失自己,看不清问题的实质。 所以,不要沉湎于股市,要和股市保持适当距离。保持心态平和,最好放空自己。即使手中有股,也要力争做到心中无股。 4.做坚定的滑头 这个市场有的人是永远的多头,来来回回坐电梯,天天盼着创新高,结果反而沉了底;还有人自诩价值投资,天天守着那两只股票,身边无数股票飞上了天,仍然装作看不见。有的人则是永远的空头,一次次错过阶段性机会,徒耗光阴,一事无成。既然你不是财大气粗掌握底牌的主力,既然你没有太多的闲钱可以一直持有做股权,既然你仅仅是一名普通股民,何不跟杨百万虚心学习,做一名坚定的滑头呢? 大势向好捂股,但有迹象见顶决不能死捂股,调整后不被恐惧包围,不一味看空,敏锐灵活,就是坚定的滑头。 牛市空头思维少赚,多头思维捂股猛赚;熊市空头思维不亏,多头思维惨亏。分清趋势是短中长,因时因势而动,在变盘高位把套牢卖给别人,在低位把抄底留给自己。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股票没有无缘无故的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跌。股票的生命在于会买会卖,会卖比会买更重要。要有风险意识,警钟长鸣。明白世上的钱赚不完,却能亏完。在技术上把握必然与偶然的关系(高低位与背离),不以出类拔萃苛求自己,以平常心待己。也就是不贪不恐有机结合,利用技术指标作为驾驶员路标来判断波段、短线、超短线的市场热度和个股的高低。 附录一 反思:夹着尾巴做人 2006年4月20日下午5点左右,云南大理市风花雪月大酒店。服务员小红发现住在2122房间的客人许国鸿已经一整天没有走出房间了。根据酒店的规定,此时小红需要去询问客人是否需要打扫房间。2122房的门铃响了很长时间,可小红并没有听到里面有回应。因此,她判断许国鸿可能外出了。 于是,小红用酒店的钥匙打开房门。刚走进房间,眼前的景象让她惊呆了:一个中年男人仰面瘫倒在床上,身下压着被鲜血染红的床单,而床边则是几只散乱的空酒瓶和一个被砸破的玻璃杯。 “死人了!”才工作没几年的小红顿时觉得双腿迈不开步子,本能地尖叫起来…… 因为及时得到抢救,这个中年男子几个小时后在医院里苏醒过来。这时,接到报警的大理市警方也赶到了医院。经过确认,该中年男子就是许国鸿——当年曾和杨百万齐名的民间“股神”。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深圳股票交易所相继开业,因炒股而一夜暴富的故事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从中脱颖而出的杨百万等人迅速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 在这些财富故事的鼓舞下,一向自负的许国鸿也投入其中。直至今日,许国鸿的炒股故事还在一些老股民中流传,尽管很多故事的真实性难以印证,但其个人股资从几千元开始,一度高达二百多万也确实是不争的事实。而许国鸿成功规避1993年中国股市第一次大熊市风险的高超技术更被引为经典。 回首往昔,再看今日,中国股市激荡二十余年,倒下的又岂止一个许国鸿?杨百万说:“我有很多朋友,也是在1988年通过买卖国债发迹,然后进入股市像我一样挣了些钱。不过他们现在都趴下了,全都趴下了。为什么我还能存活至今?主要因为我这个人风险意识比较强,加上比较听党和政府的话。为什么?这个股市包括证券市场、各个行业,政府在里面起主导作用。比如说1997年,股指已经涨到1500多点,当时政府发了风险警告,结果跌到800多点,下跌近半。我这个人比较注意媒体的预警,报道以后,我三十六计走为上,先赢利在手……” 其实,杨百万是很节约的,并不想冒富。他提了一个口号叫“夹着尾巴做人”,他直到今天尾巴还是夹着的。“夹着尾巴做人”不是什么精髓的话。杨百万说他的基本要求是有吃就可以了,很多的财富目标是要追求的,但在实际的操作当中要随遇而安。好多人不能随遇而安,风险就在那一瞬间。“我们上海的股民和我同样起来的人当中,90%的人都趴下了。” 曾有记者问杨百万:“杨先生,您炒股有了收获之后,您的生活方式有没有什么变化?” 杨百万说:“我们这批人好像生活变化不太大。因为我是50年代出生的,反正我们这一代人什么苦都吃过了。我们现在富了以后,生活方式基本上没有改变,有的仅仅是思维方式,或者说信息时代带来的改变,其他没有什么改变。至于吃喝玩乐方面,当然喜欢吃,不吃我哪有这么大的肚子呀?换句话说,吃就是为了有革命的本钱,以前最时髦的话‘只有身体是自己的,其他都是假的’,所以我很注重吃。但现在也不能吃得太好,吃得太好会生病的。” 股民朋友们能从杨百万身上学到多少炒股的本领不好猜,但如果能记得“夹着尾巴做人”这一条,就算没耽误这大半天工夫了。将这一点引用到炒股中,我希望各位朋友记住怀定老哥这句忠告:“夹着尾巴炒股!” 附录二 杨百万经典语录 ●炒股要有平常心,知足方能常乐,不能太贪。 ●稀里糊涂赚钱的人,一定会稀里糊涂地赔钱。 ●看大势赚大钱,看小势赚小钱,看错势要赔钱。 ●忍耐是一种等待,忍耐是酝酿赢利的一种高超手段。 ●先求保本,后求赢利是目前投资精神、投资理念健康的一个标准和象征。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比财富更重要。 ●股市不是看谁笑得最好,而是看谁笑到最后。 ●不经过熊市的股民,不是一个成熟的股民。 ●我不是股神,不是股评家,我是标标准准的“散户”。做散户不可悲,但千万不要做散户中的傻户。 ●不做“死多头”,不做“死空头”,要做坚定的“滑头”。低吸高抛,抄底逃顶,见好就收,落袋为安乃真英雄 一、炒股不如炒自己 如果用百度搜索一下“林园”加“股神”,0.17秒以内,你会找到91.3万多个网页。网民对林园褒贬不一,有崇拜者称他为“中国股神”,也有怀疑者将其视为“股市里的芙蓉姐姐”。 林园的好友表示:“我也不觉得他有什么特别,只是他的价值投资理念和长线投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林园四十来岁,穿着不算考究,个子不高,平头,说话时那双小眼睛放着光。就这面相实在不像富贵之人,尤其这位仁兄“得意忘形”起来,跟一个中了小奖的小市民没两样,根本看不出是一个能人。 他很多时候像一个散户,但其资金量注定不可能是个普通股民。他的投资逻辑成熟而且先进,但其个性张扬决定了他不会像机构那样理性。当然,理性这个东西不太好说,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演变成为盲目。不少机构犯过此类错误,众“股神”们同样难免理性过度。这个后面再说。 2006年后,林园变得格外高调,媒体就喜欢和这样的人来往,新闻点、娱乐点都不缺。此后,股民的追捧、机构的反感、同行的抨击接踵而至,而这些都是林园希望得到的。受捧不一定是好事,挨骂不一定是坏事。对于某些公众人物来说,最可怕的是被冷落。也许林园就是这种情况,炒股不如炒自己,自己就是大蓝筹,把自己炒热了,钞票自然就滚滚送上门来了,“林园私募”就是这么火起来的。 某业内人士说:“媒体关注的动力主要来自投资者的需求和取向。在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中,财富快速增长是无数投资者的梦想。所以,林园等人的出现无疑是恰逢其时。” 2007年中,自“带头大哥777”被警方带走调查后,散户开始质疑疑似“带头大哥777”第二的林园。林园号称8000元起家,从1989年入市到2007年,18年过去了,身家达到20亿元。这位中国“股神”是如何操作的?他投资的究竟是哪些股票?这些股票果真有如此高的收益吗?最让大众难以置信的是:林园似乎从未亏过。 麻将四人一桌,几圈下来必有输赢,而且输家输的钱和赢家赢的钱金额是相等的,赌资不会外流。但股市不一样,因为国家要收印花税,券商要抽佣金,某些上市公司恶意圈钱,加上黑庄违规操纵股价,造成资金大量外流。这么一算总账,输家输的钱比赢家赢的钱多得多。从这个角度上看,股票赔钱的风险远甚于麻将,永远只会是少数人赚钱。可是,林园怎么就没经受过大的挫折呢?林园式的价值投资有这么神奇吗? 有人认为,林园年收益率高达100%,这太不可思议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投资方案和策略,林园宣扬自己大而无当的价值投资策略,正是利用与散户投资策略的差异性来吸纳信徒。价值投资理念是人们所追求的,也是人们所不能达到的。用这样一个大多数散户都接受却又做不到的理念四处宣扬,恐怕难以让人信服。 股市没有神,巴菲特不是,林园也不是。 林园究竟玩的什么套路?且容慢慢道来。 二、这仅仅是一个传奇 1.早期好运 如同打扑克牌一样,总有一个人要输的。如果看到周围的人都没有输,那输的人就是你了。——沃伦?巴菲特 怪就怪在,输的概率一直没有落在林园身上。从1989年开始投资,他的资产从8000元冲到了20个亿。 林园本是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院毕业后,和现在很多应届毕业生一 样,林园当初找工作时专业并不对口,换了几个工作,最后到深圳博物馆混口饭吃。这是一个正确选择,人生本就充满偶遇,行者常至,为者常成。若是整天窝在家里,就是天上掉馅饼了也砸不到你脑袋上。 果然,机会很快来了。1989年,林园的一位知识丰富的朋友跟他讲:“深圳出现股票交易所了,股票是个‘钱生钱’的好东西,你应该去了解了解。”抱着一颗好奇之心,林园踏进了股市。当时,深圳共有四间证券营业部。事实上,股票在当时是新鲜事物,很多人都不了解,所以每间营业部都空荡荡的。但林园去了几次后却发现,这里蕴藏着赚大钱的机会。 林园声称自己起初是响应政府号召炒股的,这种说法似乎有点矫情。那时林园说服了家里人,东挪西凑,筹到8000元钱,义无反顾地扎进了正“摸着石头过河”的股票市场。在林园记忆中,当时交易所的条件特别简陋,大厅中间有一块黑板,上面写着股票名称和价格,看有没有人要。价格在不断地变,有人要,林园就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他自称和菜市场买卖猪肉没什么两样。这样来回倒几次,就可以赚不少钱。在那个时候,如果有些朋友要买哪只股票,又刚好有人想卖,林园还居中介绍,每笔可以赚到一百多元的“中介费”。这和如今彻底电子化的股市几乎是两个世界。 和杨百万比较起来,林园算是年轻的,输得起。所以,他这敢拼敢闯的劲,还不能算是有胆识,只能说是有眼光、运气好。加上那确实是个好时代,林园骑自行车炒深发展,穿梭于各个营业部之间高抛低吸,一年赚进12万。林园自己都说:“我从8000元炒到了12万,那时候谁知道股票是怎么回事儿?那时候,股票是个稀缺资源,你买了它就涨。我当时就二十几岁,也是糊里糊涂的。” 林园之后又把目光投向“获利丰厚”的原始股。接下来的两三年,林园奔走海南、上海等地收购内部职工股,即原始股。如同很多中国早期资本市场的著名人物一样,林园看到了原始股巨大的获利前景。原野、锦兴、琼民源、深华新等股票相继被他大笔收入囊中,这些股票上市后股价均翻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1992年,林园的股票市值已超过1000万元。 能拼出这样的战果,还能说什么呢?人强,命强,不如时势强,时势比人强。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讲信用的时代,又是一个欺骗的时代;这是一个光明的时代,又是一个黑暗的时代。——狄更斯《双城记》 暴富容易招来暴毙。 2.择机避险 1993年春天,中国股市进入第一波熊市。那时的情形相当险恶。据知情人透露,当年部分机构拟订了消灭私人大户的既定方针,允许大户大规模透支买股。结果,上证指数从三位数变成四位数,又从四位数跌回三位数,无数大户被就地消灭,相当于在蹦极中失控撞地,非死即伤,死乃惨死,伤乃重伤。 当时的情况是,市场供应量太大,后续资金跟不上,供需状态发生了逆转,股票的超高价格明显已经维持不住了。任何机构和个人到股市来,都是来赚钱的,不是来学雷锋的,没人会拿自己的真金白银帮别人维持股价。看着自己手中的“存货”面临“贬值”的危险,林园决定脱手。林园分析当时市场资金的结构,几乎没有资金看重价值投资。换句话说,这个市场没有长期投资的价值,卖掉手中的股票是最正确的选择。 林园果断抛股套现,转身进入房地产领域,一走就是两年,逃脱了中国股市第一波大熊市。 股票好像毒瘾,一旦上手就很难收手。1994年底,在圈内的朋友建议下,林园来到上海考察当地的房地产投资市场,但人往往只对自己最“上瘾”的领域敏感,林园就是这样。他在上海的考察中,惊奇地发现资金有回流股市的迹象,尽管不是特别明显,但凭借他对资本市场那种非同寻常的敏感,他意识到了机会正缓缓呈现。 证券市场的机会不等人,林园迅速从房地产市场回笼资金,变现1000万元卷土重来杀回股市,重仓深发展和四川长虹。这虽然不是林园的全部资金,但对于布局已经够用了。此时的上证指数跌到300多点后,开始攀升,林园断定 这就是大底,并试探性地建了一些仓,寻找昔日的感觉。此后大盘几经反复,但牛市的趋势正一点点产生。1996年初,牛市终于拉开序幕。 这就巧了,不知道是运气特别好还是能力相当强,选时选得恰到好处,而且一出手就抓住了领涨龙头。后面还有更巧的,有好几次都是熊市来了,他总能第一个跑掉,牛市来了,他总能第一个进来。当然,2008年那一波属于例外,不然怎么连央视都发话:a股已无赚钱神话,林园难逃熊市厄运。或许其间还有一种可能,股市存在一种现象:某些“股神”低调的时候,因为有神秘感,很容易从凡人变成神仙;一旦高调起来,就被媒体放大检验,神仙又会跌落凡间。 这是后话,这里还是言归正传。 起初,林园只是少量介入了一些深发展。但深发展不断下跌,让很多跟着他炒股的人都快坚持不住了。然而,林园认为大盘已经出现好转,深发展是一只金融股,有强大的政府背景以及区域经济的支撑,没有理由这样跌下去,除非背后有大资金故意压低吸筹。况且深发展每股赢利就有一元,光分红就非常可观,有20%,买了,有什么可怕的?当然,赚钱了怎么想都是对的。而后林园陆续买入深发展,当深发展爬升至12元左右时,那种趋势已经不容置疑。林园放心地大手笔介入,随后逐步在40元左右套现。这次深发展为林园赚了3000多万,这是他在深发展那里赚到的第二笔钱。 1997年初,林园从深发展移仓四川长虹,那几年彩电业毛利率都很高,长虹每股利润有两元多。林园以25元的价格买入,这个价格在他看来并不算高,因为他预料到长虹即将爆发,最佳的投资方式就是换乘高速上升的电梯。尽管林园没有吃尽深发展的利润,但这一跳,为他带来了不小的收入。后来,卖出长虹的价格在平均每股60元以上,当时他几个账户上的四川长虹总计有上百万股。林园说赚得最多的一天,能给他赚出一个奔驰车队来。几年下来,他获得了九倍的赢利。 那一轮大牛市,很多投资者几乎是闭着眼睛买股票,用当时的流行语叫做“博傻”,意指只有最傻的人才赚不到钱。从林园当时的交割单看,他虽然频繁操作,但从未失手。这究竟是运气好还是水平高,还是另有其他原因?不太好说。但有一点需要格外留意,当时,机构大谈炒作“绩优蓝筹股”的重要意义,股评人士跟着摇旗呐喊,说什么这是投资理念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记得当时还曾有人夸口,四川长虹、深发展这些“绩优蓝筹股”是最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投资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买进它们都不会错。这和林园2007年、2008年喊的口号何其相似,什么“永远不卖”,什么“没有熊市”,这个转变过程着实引人深思。 3.理念转变 2000年后,林园再次发现市场陷入疯狂之中,许多股民奋不顾身地投入到炒股的热潮中。当市场疯狂的时候,就要考虑它的风险了。林园意识到了这种风险的到来,于是,他保存已经取得的利润,逐步变现持有的股票。2001年初,上证指数一路狂涨到2100点,最高冲到2245点时,林园悄无声息地全线撤离了a股市场,将资金投向周边国家的资本市场。 林园认为,他赚钱和牛市熊市并没什么关系。“我即便在熊市也能赚钱。”林园认为,自己的自信来源于资产配置的方法。 他说:“我的强项是资产配置,这是我最拿手的。很多人说我熊市为什么离开股市,实际上我也不知道。每次熊市,确实我都在股市以外活动,那时候我已经退出了股市。我说满仓,可能我又到别的便宜市场买去了。我经历了大概三次熊市,三次熊市都出来了。其实,当时我是糊里糊涂的,我只是通过资产配置。” “我现在强迫在12个月内,把我的30%资产配置到a股市场之外,比如港股。我算的账是,这30%资产未来三年至少涨五倍。三年以后,这30%产生的效益包括本金,相当于我现在总资产的150%。哪怕我现在的70%全部亏完,这150%还是足以保证我的资金是增长的。” “实际上,2001年熊市开始前,我在1997年已经开始做这个工作了。我也是强迫我自己干的,这种大的资产配置非常重要。它带来的效益就是老百姓讲的东方不亮西方亮。它能够把我现在的利润锁死。我这个办法这么多年就没出过错。” 在2001年到2003年间的熊市中,林园的平均投资回报达到了三倍左右,这都来自“东方不亮西方亮”,其中有一只投资香港房地产的股票给他带来了32倍的回报。 2003年,熊市仍在延续,很多股民已被深度套牢,股市悲观失望的情绪十分浓厚。但让人惊奇的是,在寒意还未退去的时候,林园杀了回来。 在股市一片惨淡的时候,人人“谈股变色”,而林园却仍能在股票市场中赚取大把钞票。也许有的人会提出疑问:是真的吗?林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向记者出示了他的部分成果——四个账户投资组合的资金对账单。 一个名为联合证券深圳振兴路营业部账户显示,2004年1月,林园存入的1000万元资金,到2005年9月结算时,资金账户达到了2400多万元。交易的股票有贵州茅台、武钢股份、同仁堂、云南白药、招商银行等,其中还有部分配售中签的股票以及前期买入股票的卖出所得,还有一些股票的分红和派息。 另外一个账户同样是联合证券深圳振兴路营业部的,2004年1月时存入的1000万元资金,到2004年年底时,资金账户结算时为2460万元。交易的股票为宇通客车、中国联通、贵州茅台、伊利股份、贵研铂业、云南白药和东阿阿胶、武钢股份、同仁堂等。 还有一个账户也在同一家营业部,2004年1月存入1000万元的资金,到2004年3月结算时,资金账户证券总市值达到1285万元。买入的股票有上港集箱、贵州茅台、五粮液、深发展a、宝钢股份、招商银行、两面针等。 最后一个账户显示的是,2005年1月1日存入的1500万元到2006年1月11日时,资金账户的股票市值达到3033万元,买入的股票主要有千金药业、贵州茅台、马应龙、万科a、云南白药、铜都铜业和新兴铸管等。 2005年至2006年,林园买入铜都铜业、黄山旅游、丽江旅游,并融资买入无风险套利品种:五粮液、上海机场。这些都是林园价值投资策略的经典手笔。 2008年大熊市,2009年大反弹,2010年绞肉市,外面风风火火,林园依旧坦然:“经过我的测算,未来15年中国经济的复合增长率能达到4%。因此,我对中国经济有信心。有了这个垫底,我根本不担心中国股市,更不担心我持有的股票……我主要是睡觉和玩……” 胜可知,不可为。——《孙子兵法》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确定性,好公司永远是值得拥有的。林园表示:“如果我对一家公司的确定性有把握了,借钱我都敢去买。即使这两三年股价下跌,对我来说也不是风险,因为过一段时间它一定还会涨起来的。”林园强调:“像这种看得到的风险就不叫风险,只有看不到的风险才是风险。比如,我持有的贵州茅台,即使是在乔洪事件发生的时候都没卖出,因为茅台酒目前还是卖方市场,就算是高管发生了变动,它的产品依然是零库存。” 股市充满前景,可又荆棘遍布,心浮气躁绝对不会成功。深谙生命之无常、股海之变幻,才会对一切事物泰然自若,淡然微笑。 三、林园教你快速赚钱 1.确定,所以投资 时下经济变局经纬万端,通货膨胀的威胁很实际,投资者有必要打好自己的资产保卫战。股市投资的本质是风险与机会的博弈,避开“确定性”风险,寻找“确定性”机会,是投资者必备的素质。 2007年,我有一位分析师朋友老张以7.58元的价格买入凯恩股份10000股。买入后,正赶上大牛市,其他股票纷纷大涨,但凯恩股份却一路下跌,最低跌到5.43元,几天浮亏20000元。当时,我劝他:“既然买错股了,就该勇于认错。赶紧止损换股吧!” 后来,老张收集了凯恩股份的有关信息,发现该股股改时,第一大非流通股股东有过许多诱人的承诺,其中之一是其所持原非流通股股份自股改方案实施之日起36个月内通过交易所挂牌交易出售的价格不低于11.74元。当时,距离大股东承诺已有一段时间,但老张发现,不仅大股东至此未有任何减持的动作,而且大股东和基金后来又进行了增持。这些“确定”的信息,特别是大股东关于减持价不低于11.74元的承诺,使老张坚定了持股信心。 那时,大盘位于5913点,凯恩股份收于7.96元,距离11.74元的减持价还有47.49%的“无风险”涨幅,时间是2007年10月11日。 再后来,大盘在短暂触及6124点后单边暴跌,但凯恩股份却走出持续上涨的“独立”行情。五个月后的2008年3月6日,凯恩股份在成交量的配合下果然突破11.74元关口,当天收于11.95元,区间涨幅达到50.13%,跑赢指数76.38个百分点(同期大盘下跌26.25%)。老张持有的凯恩股份按计划顺利出局,投入的资金不仅未因大盘的暴跌而缩水,而且因凯恩股份的逆市上涨取得了可观的收益。这就是“确定性”机会带来的“确定性”回报。 股市的一大特点和魅力所在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只要交易没有结束,任何人都无法断定大盘和个股最终究竟是涨还是跌。正因为股市存在这种“不确定性”,多数投资者在实际操作中都会有两手准备,不轻易满仓或空仓。但多年的投资实践表明:在“不确定”的股市里,往往存在“确定性”的投资机会。 如何才能把握投资的确定性呢? 林园大体的思路是做自己能把握得住的事,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他说:“你对哪一类企业能把握它的走势,你就买它,有疑虑的企业不要碰。我买茅台,把它未来三年甚至五年的赢利状况都考虑清楚了。当初买的时候市盈率是20倍,随着赢利的增长,三年后市盈率也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为当时就已经把价格、运营等因素都考虑进去了,结论是我可以把握,所以才大胆买入。” 公司经营的确定性最重要,其次才是价格,买入就是对价格的确定,确定了一个合理的价格。 为了降低投资的不确定性,林园日常重点研究的股票不超过30只。每年新增加跟踪的股票限制在五只以内。对公司销售状况和经营前景的熟悉程度,林园自认为比一些公司的董事长还要到位。林园没有吹牛,客观地讲,这是有可能的。2006年、2007年大盘“疯牛”期间,确实有不少上市公司高管甚至董事长看错自家股票,没料到就自家公司这点家底,还能涨那么凶。林园作为局中之人,更能理解二级市场总会存在非理性的亢奋,能比那些高管看得更深、更透,这不奇怪。 存在“确定性”机会的股票,大多质地优良,估值偏低,涨幅不大,未被爆炒。它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有的生不逢时“被破发了”。多数股票随着日后行情转暖,都有机会使股价重回发行价之上。从破发价涨到发行价这一段升幅,就是这类股票的“确定性”机会。 ●有的承诺“最低减持价格”。一些上市公司大股东对所持股票颇有信心,不仅自愿将其所持有的已解除限售的股份进行锁定,而且明确作出到二级市场减持的最低价格承诺。从市场价至承诺的最低减持价之间的溢价部分,就是这类股票的“确定性”机会。 ●有一些潜力巨大的公司股价跌至一定低位,投资机会逐步显现。实力雄厚的机构往往会抓住这种难得的建仓良机,在二级市场大量增持这类股票。增持后,有的股票短时间内又出现大幅下跌,从下跌后的市场价到增持价之间的差价,就是这类股票的“确定性”机会。 不过,在林园的眼里,确定性机会从根本上讲,还是要从企业本身去找。他认为,若企业三年内的年均复合利润增长都在18%及其以上即可以视其为高增长,若这些企业的市盈率在20倍以下,就是有投资价值的,买入就是合理的。 按照这一标准,他买入招商银行、瑞贝卡、黄山旅游、丽江旅游和上海机场。据2006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招商银行利润实际增长达31%,在未来三年内招商银行股价突破20元的可能性非常大。虽然此时招商银行的市盈率为41倍(不考虑招商银行2006年7月以后因可转换债券转股导致的股本增加及每股净资产提高以及兴业银行因ipo股本扩大及净资产提高的影响),但仍有一定程度的上升空间。对于瑞贝卡,从这个公司上市开始,林园就一直跟踪它,但他并没立即买入。2006年调研时,他发现该公司业绩未来三年复合增长都在20%以上,而pe又在20倍以内,于是坚决买入。对于上海机场的调研结果显示, 该公司今后三年也将有15%或以上的增长,而这还不包括可能发生的如货运注入、整体上市等能使其业绩大幅提高的突发因素。至于黄山旅游与丽江旅游,林园的底气更足,他信心满满地说:“以黄山旅游与丽江旅游当下的市值,能买下整座黄山、整个丽江吗?” 在林园买入上述股票后,招商银行、瑞贝卡、黄山旅游、丽江旅游这些公司的股价已经大幅上涨,不过他并没有马上卖出,而是仍然坚决持有它们。因为林园判断,这些公司的业绩已经进入上升期,未来三年赢利的高速增长也是可以预见的。以这些股票目前的价格来看,它们已经远离成本区域,股价下跌对他造成的投资风险已经很小。接下来,他会继续持有这些股票,并通过这些公司每年的分红送股来实现收益。这样一来,他就骑上了未来几年的“大黑马”,不轻易下马,充分享受企业高增长带来的高收益。林园相信,像招商银行、上海机场、瑞贝卡、黄山旅游、丽江旅游这些高增长的优质公司,在未来三年中股价都会持续上涨,会创出一个又一个新高。 但是,事与愿违。 招商银行近三年的走势,如图2-1所示。 图2-1招商银行周k线图 上海机场近三年的走势,如图2-2所示。 图2-2上海机场周k线图瑞贝卡近三年的走势,如图2-3所示。 图2-3瑞贝卡周k线图 黄山旅游近三年的走势,如图2-4所示。 图2-4黄山旅游周k线图丽江旅游近三年的走势,如图2-5所示。 图2-5丽江旅游周k线图 若换上杨百万遇到这种情况,恐怕早就落袋为安了,至少也要先把本钱兑现出来,这样心理上会更有优势一些。但这次林园是太乐观或者主观了,还要等到未来三年?他似乎忘了中国股市的疯牛疯熊特性,这就难免2008年中,央视都要哀叹:a股已无赚钱神话,林园难逃熊市厄运! 这里,特别强调很关键的一点:股市再确定的机会都是有风险的,切莫盲目乐观! 2.有老大就不选老二 从我个人的经验与观察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一项优异的记录背后(从投资报酬率的角度来衡量),你划的是一条怎样的船,更胜于你怎样去划(虽然不管一家公司好或坏,努力与才能也很重要)。当你遇到一艘总是会漏水的破船,与其不断白费力气去补破洞,还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换条好船上。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一直认为,投资者买股票就是要投资该公司,买一只什么样的股票,比什么时候买股票重要得多。也许英雄所见略同,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这是林园对投资大众最常讲的一句话。 这中间涉及三个问题:如何评判公司孰优孰劣?优中如何选优?如何规避 “优质”中的水分?a研判公司优劣挑选股票,就是挑选公司。了解公司,先得从财务上着手。林园不会花过 多的时间去研究公司的财务报表,一份详细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拥有众多的财务指标,林园只会着重审视其中五个关键财务指标。 a.利润总额——先看绝对数 从会计的角度讲,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其金额表现为收入减费用后的差额。利润总额由四部分组成,即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支净额。计算公式如下: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利润总额能直接反映企业的“赚钱能力”,若一家上市公司一年只赚几百万,在林园看来,这种公司是不值得去投资的,还不如一个个体户赚得多。所以,林园对企业年利润总额的定义至少都要赚一个亿,比如武钢、宝钢每年都能赚上百亿元,招商银行也能每年赚数十亿元,这样的企业和那些“干吆喝不赚钱”的企业不是一个级别。企业只有赚足了钱,才有不断扩张的动力,才有在行业周期不景气时抵御风险的能力,而足够数量的利润才能保证企业有足够的创新费用支持,企业的生命力才能长久。如果企业不具备这种长久生存并成长的能力,就没有必要在它身上实践价值投资。 b.净资产收益率——10%以下免谈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都是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财务指标,是单位净资 产在某时段的经营中所取得的净收益,其计算公式为:净资产收益率=(净收益/净资产)x100%如果企业没有发生增资扩股等筹资活动,净资产收益率水平的高低主要反 映上市公司赢利能力的大小。如果公司发生了增资扩股,公司的税后利润必须同步上升,才能保持原来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所以,在上市公司不断增资扩股的情况下,净资产收益率是否能维持在较高(>10%)的水平,反映了上市公司业绩成长性是否较好。为了让证券市场上的资金流入获利能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上市公司,证监会要求配股的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必须连续三年平均在10%以上。其中,任何一年都不得低于6%。 净资产收益率愈高,表明公司的经营能力越强。比如2003年,林园买入贵州茅台时,除去贵州茅台账上的现金资产,其净资产收益率应该为80%以上,实际上就是投资100元,每年能赚80元。林园对招商银行北京分行的调研发现,其净资产收益率达53%之高。反之,净资产收益率小于10%的企业,林园是不会选择的,因为任何公司都会增资扩股,如果连证监会的10%的规定都无法满足,还有什么可研究的呢? c.产品毛利率——要高、稳定而且趋升 此项指标通常用来比较同一产业公司产品竞争力的强弱,显示出公司产品的定价能力、制造成本的控制能力及市场占有率,也可以用来比较不同产业间的产业趋势变化。其计算公式为: 毛利率=(不含税售价-不含税进价)/不含税售价x100% 林园备选公司的产品毛利率要高,而且有稳定上升的趋势。若产品毛利率下降,那就要小心了——可能行业竞争正在加剧,使得产品价格下降。如彩电行业,近十年来产品毛利率一直在逐年下降。而白酒行业产品毛利率却一直比较稳定,尤其当前通货膨胀背景之下,产品频繁提价,利差还在不断扩大当中。林园的标准是选择产品毛利率在20%的企业,而且毛利率要稳定。这样一来,他就好给企业未来的收益“算账”,增加投资的“确定性”。 d.应收账款——尽量回避 应收账款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可以收回的应收账款,比如g铸管,其应收账款都是各地的自来水公司的延期付款,这么多年都能顺利收回;另一种情况就是产品销售不畅,不得已先货后款,这就要小心了。 我国企业实行的记账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应收应付制),发生的当期赊销全部记入当期收入。所以,应收账款一多,人为调节财务数据的空间就会加大,某些不良上市公司就会借机夸大经营绩效,干扰投资者的正常判断。 应该尽量回避应收账款多的企业。 e.预收账款——越多越好预收账款越多越好,预收账款多了,说明产品供不应求,产品是“香饽饽”或者其销售政策为先款后货。特别是在我国经济整体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下,“先收款后发货”不仅避免了大多数企业面临的产能闲置、营销费用高等问题,而且规避了“先发货后收款”中存在的坏账可能。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企业或所属行业竞争力或景气程度的提升。如贵州茅台长期都有十几亿元的预收账款,这个指标能反映企业产品的“硬朗度”。 但有一点也要特别注意:预收账款多的企业,投资机构对其要求也高,预收账款稍有下滑,都会造成部分机构的不安,反映到二级市场上,股价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走弱。2008年下半年熊市期间,房地产企业和高端白酒企业就出现过这种情况。加上当时大盘整体处于弱市,相关公司股票跌幅都不小。 f.每股净资产——不要去关心 股票的净值又称为账面价值,也称为每股净资产,是用会计统计的方法计算出来的每股股票所包含的资产净值。其计算方法是用公司的净资产(包括注册资金、各种公积金、累积盈余等,不包括债务)除以总股本,得到的就是每股的净值。 每股净资产往往被视为股票价格的底线,“破净”通常被看成股价进入底部区域的征兆。然而,林园对这个指标却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能够赚钱的净资产才是有效的净资产,否则可以说是无效的净资产,随时存在折损或变成负债的可能。比如说,上海房价大涨之后,有一些人要对上海商业股净资产进行重新估值,理由是上海地价大涨了,重估后它的净资产应该大幅升值。但在林园看来,这种升值不能带来实际效益,可以说毫无意义,最多只是“纸上富贵”。 林园这个看法很实在,千真万确是这么回事。就说2010年下半年,国内通货膨胀形势日趋严峻,一段时期股市却将其理解成利好,一些营销不畅的公司居然能“因祸得福”,因存货“升值”而获益,股价应声而起。这个当然不能长久。存货“升值”是短期的,但接踵而至的成本压力和市场消退的消费信心将会贻害很长时间。 每股净资产的高低不是林园判断企业“好坏”的重要财务指标,因为它总是被人为地进行修饰。费心思去判断修饰它的动机,不如不去关心,这样反而不会扰乱自己的选股思路。 b优中选优 现今股票市场规模已经很大,数千只个股中诱惑不少,陷阱更多,选择优质上市公司投资尤为重要。最简单的标准,就是选择优势行业中的龙头企业。 投资首要选择身边的好企业,因为它有许多东西是非常确定的,尤其是行业的龙头企业。不要选择排五六名以后的,这些企业暴涨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一个企业已经做到全行业的老大,本身已经说明问题了,其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非常明显,掌握产品的定价权,随时可能发生由于产品提价带来赢利提升的意外收益。如果不抓住行业内最优秀的企业,到2020年,无论是5000点还是10000点,也会照样赔钱。 之所以一定要选择业内龙头,是因为中国目前出现了“强者恒强”的态势。优势企业因为管理优秀、品牌优秀,会不断地向前发展。英国一个非常著名的基金经理陶布说:“我做投资非常简单,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只要把英国可以做到世界上最好的那些企业一网打尽就行了。”在他的投资组合中,排序分别是三五香烟、苏格兰威士忌、联合利华、希思罗机场和保诚保险公司,全是世界上最好的企业。而这个组合在25年内翻了54倍。 只有行业中出现老大,才会有垄断利润。否则,行业仍处于激烈竞争的阶段。如目前的家电业,根本无法确定谁是行业龙头,这时这个行业一般也不会有较好的毛利率,它的赢利确定性也不会很高。林园就不会选择这样的公司买入。 林园的投资组合中所选的公司,都是所处行业中的“龙头老大”。如果有老大,就不选择老二。若老大与老二分不清楚时,他会根据情况做适量的配比。贵州茅台、五粮液两个公司各有长短,若分不清楚老大与老二,就会组合一些。若买牛奶类股,他只会选择伊利和蒙牛。若选择中药股,他会在云南白药、同仁堂中去选。 另外,其产品在行业中有垄断性的公司,林园也会选择。如马应龙,其 产品痔疮膏的市场占有率在40%以上;千金药业,妇科千金片的市场占有率第 一;瑞贝卡,假发制品市场占有率第一。 c怎样防范造假账的公司 老实讲,林园不是财务专家,若是就账论账,他也没有郎咸平那般火眼金睛。再说真有“高人”一心要做假账,总有办法蒙混过关,就算是被调查出来,可能到时伤害已经造成,难以挽回。这似乎是一个死局,但林园的思维却并没陷进去。何必要费那没用的工夫? 林园喜欢选那些每年都能赚钱,而且账上有大量现金的公司,因为这些“硬朗”的公司没有必要做假账,它们的现金还能让投资者有意外收益,如茅台股改时的大比例派现。 通过跟踪企业,取得相关的经营指标,林园会给企业做报表,这样可以防止公司一面之词。2006年有传言,g沪机场有假账,林园却认为是某些人没有好好看报表,他的结论是g沪机场的运行效率高,没有错。8月30日,g沪机场出半年报,果然证实他的看法。 若是实在没有把握,就干脆远离那些主业不清的企业,搞不清楚的企业,就不参与。 3.林园选股技法 a硬性指标 a.市盈率与成长性市盈率即市价赢利率,又叫本益比。它是上市公司的股票在最新年度每股的赢利与该公司最新股价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市盈率=公司股票最新市价/公司最新年度每股赢利市盈率综合了投资的成本与收益两个方面,可以全面地反映股市发展的全貌,因而在分析上具有重要价值。 但这个指标缺陷很明显,因为没规定赢利分红的比例。大股东或大股东集团(董事会)可以把利润做得很高,也就是很低的市盈率,从而吸引散户的追高。同样,也可以把利润做得很低,从而引诱散户割肉。2009年初,林园曾钟情过的深发展就计提天量的坏账准备,结果年报一出,让人大失所望,并且分红也只有三分三,很多散户就在十元以下割肉出局。接着,大众只能看着持续半年多的连阳逼空。然后,深发展不断减计坏账准备,市盈率一直保持在低估值范围,并把股价推到26元以上。 反正不用分红给你的时候,把财报做漂亮一点,要分红的时候,把财报做难看一点。不喜欢,你可以用脚投票呀!你割了肉,我就往上拉。 林园是把市盈率和成长性结合起来看的。成长性简单说就是企业持续赢利的能力,这是投资股票获得复合增长的重要前提。所以,林园强调要能算清三年的账。 林园选择股票的标准是:假如他选择的股票市盈率是20倍,如果他能确定未来三年该股的复合增长在20%以上,一般情况下他会考虑买入。即市盈率倍数等于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的最低百分比数。 赢利增长是股价上涨的动力。如果没有赢利的增长,投资者就会缺少购买的动力。即使股价偏低,也只能指望其股价实现恢复性上涨,而不能持续上涨。这就是为什么熊市中都能有不断创新高的股票,而那些不能持续增长的股票在熊市氛围下就会吞掉你的投资收益。这也是不管指数涨跌,永远敢于满仓的一个原因。 b.现金流越多越好 次贷危机期间,美国一些公司陆续向联邦法院申请《破产法》第11章的破产保护。不过,从利润表上看,这些公司一直在赢利,产品质量也不错,客户也没有丢失。赢利的公司怎么还会破产? 当一个公司没有足够的现金偿还到期债务时,就会发生债务危机。如果生产型公司长时间地让产量远大于销量,或者销售型的公司不断延长客户的付款期限,对应收账款失去控制,即使公司出售的产品赢利,销售产生的现金流入也可能并不足以赶上生产和投资所需的现金流出。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公司的成长性破产。 现金流对于企业,就像血脉对于人体,只有血液充足且流动顺畅人体才会健康,良性现金流可以使企业健康成长。企业若没有充足的现金就无法运转,更无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在上市公司利润包装、盈余操纵愈演愈烈的今天,如果只重视预期的利润,不关注现金流,就等于失去了发展经营之本,再精妙的管理方案也会付之东流。 林园喜欢赚钱多、现金流充沛的公司,同“有钱”的公司打交道不会错,就是要“傍大款”,因为这样的公司随时可以利用手中的“现金”搞点“意外”。 c.选择历年分红额比集资额大的公司 假如把上市公司当成一个造假集团,不难看出,除了流入流出,别的都可以造假。因为大股东往往还兼任或有代理人任职企业高管,企业赢利了,可以给高管发高额的奖金和工资。因此,分不分红对大股东而言,并不影响他过高品质的生活。企业亏损了,则会摊薄所有者权益。也就是说,赚了钱,有权分配的人会分多点,亏了钱,当然由全体股东分摊。因此,赚钱的时候,上市公司肯定不会分红,但会给高管发很高的奖金,而剩下的利润则累入资本公积中,或提计超额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亏损的时候,当然也不会分红,为保证现金流的充足,他们会提出增发、配股等种种再融资的方法。这样的做法是否道德不难评论,但从现行的法规上却也无法追究。正因为这样,才迫使散户股民只能在股价的波动中对赌,获得投机回报。 这样一来,历年分红额比集资额大的公司就更显难能可贵了。分红是最难造假的。一家有希望的上市公司绝对不是依靠不断圈入资金来支撑的,如果上市公司的发展只能依靠外围资金的进入,那就是一场赌博,因为里面的细胞只会吸收营养,不会进行细胞分裂。分红额大于集资额就说明这个细胞能分裂,能使投资人的投资稳定增长。 b抓指标股:未来价值中枢 不少指标性的股票估价合理,甚至严重低估,由于这批“权重股”的盘子都非常大,不利于炒作。其股性在未被激活之前会很不活跃,股价也许今天涨了,明天又跌了,总感觉赚不到钱。其实,这是一种“错觉”。投资者心中需要有大时空观、大格局观。就以招商银行、贵州茅台为例:每次行情来了,招商银行、贵州茅台肯定涨不过疯狂的题材股、概念股,但从三五年,乃至上十年的大周期来看,其股价表现都是优于大市的。 买入这批“权重股”实际上等于买入大盘指数,虽然绝大多数投资者按年计他们的投资收益是比大盘指数要低的,但如果能有效跟踪并略超指数,长期来看,收益就已经很好了。 加上券商融资、融券已经启动一段时间,许多优质、低价的权重股已经成为广大投资者喜欢的品种。后期资金会不断“买入”这批权重股,因为它们的抵押折扣很小,那时会出现像香港市场中的“汇丰银行”“长江实业”这样的低流通、高股价、大市值的股票。这些股票会像贵州茅台、招商银行一样,每年股价都有希望创新高。 c独门生意 林园认为,做“独门生意”的公司是最有竞争力的。这样的公司有定价权,它们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它们的业绩会持续增长,只要用合理的价钱买入这样的公司,按年计是不会亏的。这样的公司股价通常年年都有机会创新高。 这样的公司有两种: (1) 产品有独有性。如云南白药、贵州茅台、五粮液。它们的共同点是别人造不出它们的产品,造出来也是假货。而且是消费者喜欢的知名产品,品牌号召力极强。 (2) 独有资源。如上海机场,它包括上海虹桥和浦东机场。因为不可能有上海机场第二,而且赢利来源就是航空公司的起落收费,确定性极好,未来增长的确定性也极高,无竞争对手,是高度垄断性企业。又如黄山旅游、丽江旅游,它们是世界级风景区,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去这些风景区的人肯定也会越来越多,未来增长是可以预见的。 以上公司的共同特点是企业经营非常轻松,赢利能力特别强,而且又是人们消费的“必需品”,它们的赢利只会越来越好,而且它们的赢利增长不需要在进行大规模投入的情况下产生,这样就能使它们的股东享受由于赢利的持续增长带来的分红收益。 这样的企业每年会通过各种方式的分红,使投资者有超预期的收益,甚至 通过分红,几年下来把买入时的股价都分回来了。这样的公司通常现金存款非常多。熊市到了一定程度,他们自己也随时有可能用自己的闲置现金回购自己的股票,这样股价也就相对稳定,不会出现大起大落。这也就是国外市场上此类公司股价会持续上涨的理由。 d优质的小盘股始终是投资的首选 其实,在中国股市,衡量一个股票有无投资价值,并不仅仅看其行业前景如何,业绩能否增长,更重要的是看其股本能否持续扩张。说来令人难以相信,股市给价值型投资者带来最多机会的还是股本扩张,有些具有良好的股本扩张能力的个股,多年来已给长期持有这些股票的投资者带来数百倍,甚至数千倍的投资回报。看看多年来一直持有爱使股份、飞乐音响、延中实业、申华实业等股票的投资者,当初只需买一万元,不论这么多年股市涨跌如何,只要紧捂不放,个个都能赚得钵满盆满,变成百万富翁。 爱使股份、飞乐音响、延中实业、申华实业这些股票,你说它行业、业绩成长性如何,恐怕也说不上,它们和其他一些质地较好的股票相比,在这方面并没什么优势可言,可要说其股本扩张能力,在沪深两市中则是首屈一指,几乎没什么股票可以比得上。它们以事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长期持有这类股票的投资者,都是靠股本不断扩张大获其利的。这一现象早已广受市场关注,“高送转”带来的股本扩张已经成为市场最具号召力的题材。 优质的小盘股始终是林园投资的首选,小盘股不仅能让投资者享受公司每年赚钱带来的收益,还可以享受它由于股本扩张带来的双重收益。再加上小盘股在市场好时,容易吸引投机资金的炒作,最容易跑出“黑马”来。 基于这一思路,小盘股在林园的投资组合中始终保有一定比例。但是,小盘股相对一些绩优大盘股风险也大很多,要选择什么样的小盘股也是林园的难题。他选择小盘股,虽然有投机的因素,但也绝对不是去赌。林园选择一些赢利能力强,赢利确定性高的绩优小盘股,对其未来三年的赢利增长,则选择每年复合增长高于15%的企业,产品市场广,零库存。 出于这样的思路,这几年间,林园选择云南白药、马应龙、千金药业、丽江旅游、黄山b股,进行组合。马应龙近两年的走势,如图2-6所示。 图2-6马应龙周k线图云南白药近两年的走势,如图2-7所示。 四、林园教你规避风险 有人找林园茬:“当年买入四川长虹,若按你的理论‘持有’到现在,伴随整个彩电产业的没落,投资者的损失就大了。”林园认为,这种观点是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首先,人对事物的看法是逐步形成的,不是生而知之的。1996年、1997年间,林园确实是全仓买入了四川长虹。四川长虹那时确实处于高速增长阶段,那几年彩电业的毛利率都很高,长虹仅仅每股利润就有两元,那时他坚决积极参与,在一年时间内赚了三倍。后来,他觉得该股短期升幅太大,市盈率超过他可接受的范围,就坚决卖出。这种顺势而为的能力,与他的连续跟踪研究是分不开的。 尽管当时股市是大牛市,但他还是坚决地抛出了(牛市中股票是轮流上涨的)。后来,他对四川长虹跟踪发现,由于彩电行业各路诸侯争相降价竞争,其毛利率也在逐年减少,现在彩电比十年前的价格要低很多。到目前为止,也看不到彩电行业的毛利率有稳定或上升的趋势,四川长虹现在的基本面和1997年的基本面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不过,一个企业基本面的变化不是在一两天内发生的。只需跟踪企业每月的财务指标,就可以防止这种风险。若企业基本面发生变化就坚决卖出,那时也有足够的时间让你跑。对企业基本面的把握,林园是靠自己双腿跑出来的。他坚信,很多有价值的信息需要去探究,有些信息也不会自动出现在你面前,你要去寻找。 通过和企业的“肌肤接触”,使林园能体会企业最真实的经营情况,甚至管理层对企业经营的“信心”以及未来经营的想法。 据林园称,他80%的时间花在公司调研上,每天晚上都要坐飞机,一个星期跑四五个地方。“我也很快不再接受媒体采访了,今后的市场变化需要我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上市公司调研。” 林园对企业的调研除了了解一些基本的财务指标之外,还包括了解从企业管理层到普通员工对企业发展的“信心”。例如,2003年度五粮液的年度股东大会上,面对众人的提问,王国春董事长说了这样的话:“我坚信,笑到最后、最欢的就是买了五粮液股票的股民。”2004年度五粮液股东大会上,王总又说:“五粮液前几年(技改)投入,从现在起,五粮液是到了摘果子的时候了。”2006年的股权分置改革大会上,王总又说:“现在有很多国外的基金都要来谈控股五粮液的事宜,而且都是出高价购买股权,我们都谢绝了。” 林园去宝钢调研,接待他的人说:“我们公司研究投资,研究来研究去,回报都不如买宝钢的股票合算。” 林园去盐田港调研,接待他的人说:“出了我们这个‘港区’去外面投资,要赚100万都是那么难,竞争行业赚钱太难了。” 林园去江中制药调研,同送他去厂区参观的司机聊天。林园问他对他们企业有没有信心,他说:“当然有。江中制药在江西省是数一数二的好企业,我是亲眼看着江中制药怎样一步一步从一个小的校办企业成长到今天的。江中的制药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本来外国人想赚取设备维修及备件的钱,但几年下来,他们并没有赚到钱,原因是我们的人已经把他们的设备搞透了,能够自己解决问题了,而且搞得比原装的还要好。” 林园去黄山旅游调研,他们的普通员工说:“现在看来,出了山的投资都是不好的。” 林园2001年去山东一个电力公司调研,接待他的人总是强调现在煤价都在涨,企业成本增加。林园的感觉就是他们赚钱不轻松,对企业未来赢利信心不足。 通过和这些企业员工或部门主管的接触,林园还能亲身体会一些企业经营上的变化。如2006年上半年去新兴铸管调研时,接触到一个分管产品物流的经理。林园问他:“最近,你们忙不忙?”他说:“近来我们特别忙,用户都要我们帮忙安排运输,同去年下半年情况完全不同。”这样林园就能从他们那里得到企业经营的信息,这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如此一来,投资的机遇和风险全明了了。 立足最坏,争取最好。股市下注之前,林园心中已经有了最坏的打算。 三年和一年,是林园买股票“算计”的两个时间段。三年是一个核算周期——凡是他买的股票,基本上都打算持有三年,他算的是三年的账。在他看来,其投资组合三年只增值一倍,是“最坏的结果”;而一年,则是“安全检测”周期,他的组合,一年内至少不会发生亏损。 林园有两段很精彩的话: “我重仓的品种,都是经过三年以上跟踪的公司,都是未来三年赢利确定性强、公司经营清晰的公司。首先我会少量买入,然后对其进行实地调研,若觉得没问题就现价买入。对其经营情况,我每月都要进行跟踪,并对公司分红政策提出要求(这一点对一些价值型股票很重要)。若未来三年,每年派息率在6%以上的股票,股价是很难下跌的。” “我选股的铁律是:1要买跟踪三年以上的企业;2选自己熟悉的行业; 3选未来三年“账好算”的企业,不买未来赢利不确定的公司。总之,不打无把握之战。所以,我脑子里装的股票总共不会超过30只。每年新增加跟踪的公司股票也就是五只左右。” 附录一反思:造神比炒股来钱爽 炒股有风险,把自己炒火了,赚股民的钱,则旱涝保收,又稳又爽。 在前一段时间里,杨百万成立了自己的软件公司,开发出一套技术分析软件。此外,他还总结自己的操作经验和对大盘、个股走势的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出版了五六本书,其中包括他的自传《做个百万富翁:杨百万自述》。用自己写的教材,杨百万开始招收学员,做起了培训。但也正是杨百万的这些徒弟们揭开了他的秘密,原因十分简单,他们没有跟着杨师傅赚到钱。在这些徒弟眼里,杨“股神”的操作一塌糊涂,可以说是一个完全不懂行的人。就这样,杨“股神”变成了一个“骗子”。他们除了现身说法以外,道理说的也很简单:真有本事,直接到股市拿钱就完了,还招什么徒弟呢? 正当杨百万受到广泛质疑的时候,林园这个小有成就的投资人,却开始接受采访,逐渐成了媒体和广大股民的红人,又一个“股神”走上前台。在过去的几年中,林园曾经远离a股,进入周边股市,2003年的熊市尚未退去,林园又回来了,这次林园带来了价值投资的理念。在2006年、2007年大牛市中,林园的重仓股主要是贵州茅台、五粮液、云南白药、招商银行、宝钢、万科和中原高速等“准龙头”股,怎么龙头全被林园给抓到了?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反正一路走来,林园仿佛如有神助。要不这样,怎么叫“股神”呢? 但杨百万还是那个杨百万,写写书,卖卖软件,教教学生,炒炒股票。已进入花甲之年的他始终不愿金盆洗手,在他心里“炒股是一件动脑筋的事,是对付老年痴呆症的良药”。 林园这一个新“股神”,开始抢杨百万的生意了,也出版了自传《从8000到20亿:林园炒股秘籍》。同样的,林园也走进了中国最高学府的殿堂,给北大的才子们做了精彩的演讲。 长江后浪推前浪,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林园日渐牛气冲天,什么“牛股就是我创造的,我不买,它就不升;我不抛,它也不会跌”,什么“杨百万那是跟我跑腿的,提鞋的”。 这让杨“股神”不爽了,怒斥:“林园可能是个骗子!” 林园前段日子才说:“我的事,我自己做主。”当年,林园还在博客上说:“最近,总有人找我替别人理财或者成立投资公司来做私幕,我都一口回绝了。我为什么宁愿借钱买股票,也不愿意拿别人的钱来赚钱呢?我这人喜欢独来独往的生活方式,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真正有金钱往来的就三个人。我有一个做事原则,不知根知底的人不在生意上打交道,我的合作者都是零负债的人。假若给别人理财,就会强迫你同别人有联系,这样你就会不知不觉地对股价的涨跌变得非常关心,就有可能受到别人思路的影响。我对金钱本来就是‘平常心’,赚钱只是能使自己有一种‘快乐感’,我就想达到一种境界,那就是我不利用别人的钱也能赚很多钱,看我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够不够‘硬朗’。我不着急,啥事慢慢来。若拿别人的钱,你就可能惹上烦恼,因为你不知道他的钱是哪里来的,搞不好他出事会把我也扯进去,何必呢!犯不着。” 才过了几天,林园就答应和深国投共同建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信托产品——林园信托。但这一次,林园没能复制几年前的辉煌,在2008年,他的产品净值下跌了近60%,业绩惨不忍睹。此时的“股神”已经不再是神了,说他不是骗子,都难有人相信。 “骗子”也好,“股神”也罢,好在林园并不是一个城府很深的人,他一语就道出其中的玄机:“如果我的投资标准被市场认同,我投资的股票就容易获得别人认同,他们就会跟着我买股票,而我赚钱的速度就会加快。” 原来都是为了吸引大众跟风啊! 附录二 林园语录 ●我的赚钱秘籍除了确定性,还是确定性! ●投资股市的本质,就是投资挣钱的企业。 ●对于优质、稀缺的资源,你能拥有就不错了。 ●过去20年产品不降价的公司才是真正的好公司。 ●选择高速增长的公司,分享企业赚钱的乐趣。 ●中国股市是最能赚钱的地方。 ●高价股不等于下跌。 ●买好公司,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这只股票不管熊市还是牛市,它的股价是否每年能创新高。 ●股市的风险其实是企业经营的风险,我们只要对经营的风险能把握 住,我们就是在做一个可知的事,把不确定的东西变成确定的。 ●底部的公司未必风险小,不断创新高的公司未必风险就大,因为底和顶都只有一个,谁都不知道。 ●股票下手依据:看趋势不看涨跌。 ●在错误的方向上狂奔,除了犯下严重的错误之外,你不会得到什么更好的结果。 ●赚不到钱没关系,但不能赔钱。 ●大牛市中赚不到钱就是风险。 ●股市有泡沫时,才是我赚钱的最好时机。 一、造神毁神 股市是一个“造神”的地方,也是一个“毁神”的处所。不管你这个“神”法力多高,曾经吃过多少“仙药”,一旦遭遇风云突变,成王败寇也就那一瞬间。 你赚钱的时候,就是专家,就是神;你不赚钱的时候,就是“伪专家”,就是骗子。以前,私募教父赵丹阳就是这样被灭了。2010年下半年,同样的遭遇落到了公募教父王亚伟身上。无论是2009年还是2010年上半年,只要有哪一只股票沾上“王亚伟”概念,都会飙升。那时,王亚伟是趋势投机的神,被认为是最懂中国股市行情的人。时过境迁,2010年上半年题材股全面调整,王亚伟的趋势投机也无法幸免,他就再也不是“神”了。一辞去华夏基金投资策略委员会主席的职务,他马上就遭遇各种各样的攻击,马上就有人秋后算账。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沪上有一家券商系基金公司的高管置身资本市场多年,对基金江湖的人脉了如指掌,他坦言:“看到现在那么多小股民争当王亚伟的粉丝,对王亚伟买的股票特别上心,这真是有意思!” “在股市上看到太多的明星最终都成了流星,但总有人走老路。”原华夏证券的一位资深人士坦言:“赵笑云一开始荐股就是靠找托帮忙捧红的,当年风头远远盖过现在的王亚伟,但后来当庄托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 赵笑云是2000年前后红极一时的股评家。当年的赵笑云与东方趋势可谓如日中天,其在各大报刊的荐股比赛中频频折桂,在“南北夺擂”模拟实战中,赵笑云更创造了累计收益率2000%的战绩(相当于同期市场平均收益的50倍),也由此被奉为“中国荐股第一人”。但2000年,他对青山纸业的推荐,却将众多股民死死套牢。于是,他也落下了“第一庄托”的污名。随后,赵笑云以及东方趋势未能获得证监会的咨询资格,并就此从中国证券市场消失。 “赵笑云与王亚伟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都曾在华夏证券北京东四营业部工作。”那位业内人士强调,“赵笑云担任过研究部经理,而王亚伟随后也担任过同一职务。值得一提的是,赵笑云一度因为荐股准而被誉为‘荐股第一人’,彼时王亚伟仍是无名之辈。但赵笑云终究因为力荐青山纸业造成跟风股民严重被套而背负‘第一庄托’的恶名,不得不远走他乡。” 对于王亚伟与赵笑云系出“同门”的这一情况,原华夏证券现中信建投的多位资深人士已出面证实。但到2010年底基金排名沉浮最关键的时刻,有人刻意强调这事,其用心和动机是不言而喻的。打个比方,总不能因为某人和邪教头目李洪志同过学,你就在某个敏感时间段刻意拿这说事,说他必是邪教中人,让他没法在公众面前做人吧? 那么,王亚伟究竟是何方神圣?还得容我慢慢道来。 二、成名之路 1.曾经沧海 不得不承认,王亚伟是一个猛人,年轻时就是顶级的优等生,1989年高考,王亚伟一战成名,一举拿下安徽省的理科状元。 可以预见,这个在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一举拿下电子与企业管理双学士学位的学生,毕业后自会以过人的敏锐进入社会发展前景最好、性价比最高的行业去大展宏图。果然天爱良才,毕业没多久的王亚伟,机缘巧合进入华夏证券最负盛名的东四营业部,并在那里获得时任营业部总经理范勇宏的赏识,最终获任这家国内最大营业部的研究部经理。而这一职务的前任,则是2000年在《上海证券报》举办的“南北夺擂”月度夺擂比赛中,创出连续十个月第一、累计收益率高达2050%奇迹的赵笑云。 王亚伟自己说:“在这个部门,我学会了基本面研究。”作为国内最大的证券营业部,王亚伟在这里直接与大量大客户朝夕相处,其所构建的人脉资源就令同行们难以望其项背。加上营业部的研究部需要给客户提供一些日常的投资咨询服务,这段投资第一线的经历,让王亚伟深知投资者情绪往什么地方宣泄。 进入证券业后,王亚伟大量接触彼得?林奇的书,对那部《战胜华尔街》尤为推崇,将其列为枕边读物。林奇1944年生,毕业于沃顿商学院,1977年成为麦哲伦基金的管理者,其后13年复合收益率为29%,这就意味最初的100美元可以变成2800美元。除去回报之外,王亚伟更喜欢林奇的投资风格,林奇13年间买过上万只股票,许多股票还买卖了多次。林奇始终与成长股投资风格对应,有所谓挖掘“十倍股”一说。王亚伟经常对朋友说:“对我投资思想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彼得?林奇,很遗憾这辈子不能成为他的学生!” 到1999年,年仅28岁的王亚伟正式接管规模为20亿份的基金兴华。当年年底,该基金的净值增长在同行业中排名第五。2000年,该基金取得49%的净值增长成绩。2001年,该基金在王亚伟手中仍然是业内排名第一。2002年开始,王亚伟接任华夏成长的基金经理。由于此前业绩不俗,王亚伟对股市信心爆棚。在2003年年底,王亚伟在广州召开的投资策略报告会上,对中国联通的年度业绩预测高达每股一元,令听者一片哗然。他还声称,在经济起飞阶段,航空公司就犹如印钞机。因为他刚从台湾考察回来,台湾中华航空的高管们向他描绘了当年航空公司无比辉煌的历史。王亚伟因此坚信,经营着比台湾地大人多的内地市场的内地航空公司,必定要赚得更加盆满钵满,买入航空股就是买进了会下金蛋的鸡。王亚伟热情的演讲让本来就处于兴奋状态的投资者更加亢奋,投资者涌入基金的热情无比高涨。在公司的安排下,他在全国多个城市发表了坚定看多市场、做多市场的言论。 投资最怕头脑发热! 到了2004年底,王亚伟开始品尝到头脑发热的苦果,重仓持有的南方航空,在上涨不到50%之后一路下滑,重仓持有的中国联通更是表现不佳,仅上涨了不到20%就步入漫漫“熊”途。受此拖累,华夏成长业绩不断下滑,最终沦为倒数第一。 其实,这已经不是王亚伟第一次在证券市场吃到头脑发热的苦头了。早在1998年4月底,在基金兴华的建仓期,正值五粮液上市,当时王亚伟很看好这家公司,而且办公室对面就是五粮液的专卖店,感觉上好像挺有缘的,上市第一天他就在40元左右买进去了。不到一周的时间,五粮液就涨到60多元,一下子就浮赢利近2000万元。当时,他难免有点飘飘然,觉得赚钱太容易了,原来做基金投资如此简单。但最后,股价再次重返40元,赢利只剩下100多万元。 股市除了有基本面派、技术派、消息派,还有感觉派。这几个派别并没有绝对界限,干证券分析的弟兄们喜欢搞综合分析,一会讲基本面,一会讲技术面,有意无意还抖一点似是而非的消息,最终就是为了引导大众的投资感觉。这是难免的,投资者大多是先有感觉,再找理由,最后眼睛一闭:下注。 2004年之后,业绩大幅下滑的王亚伟开始淡出公众视线。之后传出的消息是,他参加了中国证券业协会组织的进修班到美国这个证券市场最为发达的国家去学习了三个月。再之后,他又来过一次广州。这时,王亚伟已经变得十分沉默寡言了。外面的人问他任何一个问题,不再有滔滔不绝,不再有长篇大论,只是面无表情一味简短的回答,所有的问题通常只有两三个字的回应。有一个记者成功地问到一个他终于说出了超过三个字答案的问题,那就是:“你什么时候最开心呢?”他终于微笑着回答:“跟女儿一起玩的时候。” 2.“神话”开始 股市是一个培养人境界的地方,而境界决定世界。赚钱自然很爽,赔钱当然很痛,不过基金经理不同于一般股民,手握巨量资金的压力,牵涉方方面面的利害关系,常人根本无法想象。 经历十多年的成败得失之后,美国之行与国内外同行的深入交流,显然让王亚伟功力大增,他开始把心放慢,这样就能看到更多过去没能看到的东西,思虑越发精深周全。2005年12月31日他再次出山,担纲华夏大盘精选的基金经理,年中就以115.35%的业绩在186只基金中排名第一。2007年又成为国内第一只业绩翻番的开放式基金。王亚伟开始成为行业内外瞩目的明星人物,其投资风格广受关注。 王亚伟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方式跟大多数价值投资者应该是比较类似的,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其对公司价值进行评估的角度和方式,其较为独特的估值角度提高了估值的准确性,帮助他提前于市场中发现投资机会。 王亚伟深得彼得?林奇造诣,在具体操作上坚决贯彻“低买高卖”的原则。其“一招鲜吃遍天”的投资逻辑是:买入绝对价格不高、题材实在且没有兑现的冷门股,先潜伏,后待市场发现价值或利好兑现时择机卖出。 老实说,王亚伟这套路并不新鲜,几十年来尝试过的人不少,但偏就王亚伟玩活了。上海一家合资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如此评价:“收益是王道,王亚伟这种偏私募式的操作策略的确适合目前中国这样一种非有效的市场。” 有这么一个人,媒体自然乐于来凑热闹,你捧我捧大家捧,王亚伟想不红都难。而华夏基金也以“王者归来”这样广受欢迎的加冕方式,将其再次推向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市场就是这样的,没有“明星”的基金公司很难吸引大众的关注,有了明星还要再造“名品”(华夏大盘精选),然后再造“名牌”(华夏基金)。 在2008年出人意料的大跌中,王亚伟依然可以凭借全年第二的业绩称霸市场,最终确立其经历完整牛、熊市剧烈波动考验的江湖霸主地位。几乎可以肯定地讲,能有这个战绩,没有华夏基金背后的加持而全靠王亚伟个人的能力,是绝对办不到的,这也是“造星”所必须付出的。 在2009年的投资策略报告会上,王亚伟以超级谦逊的态度赢得媒体的普遍赞扬。那一次,王亚伟表示:“作为投资者,我将永远保持一颗敬畏市场的心。今天是11月22日,再过一个月零八天就是2009年了,再过两个月零四天就到牛年了,这是非常确定的事。但是,再过多长时间才到牛市呢?这就是一件相当不确定的事了。不过,在巴菲特大手笔投资比亚迪的情况下,我们跟着这样有智慧的人加大对股票类资产的配置应该不会犯太大的错误吧。”他还表示,经历了中国股市两年来的大起大落,不少基金经理迅速成熟了,但在未来的市场中,大家都还是菜鸟级的基金经理,因为谁也没有经历过这样暴涨暴跌后的第一年。 王亚伟这些话很有水准,媒体称赞王亚伟正是抱着这种谨慎谦虚的态度,在2009年再次取得辉煌的成绩。他掌管的华夏大盘在最后一天,以全年涨幅达到116.19%的成绩再次成为主动型基金中的第一名,并且成为中国基金史上首个积累净值突破十元大关的基金。 3.牛在何处 人不能火,火了容易招人眼红。 2010年下半年,市场一片疲态,许多不利的传言也如影随形,对王亚伟非常不利。有人说,王亚伟掌管的华夏大盘精选好是好,可老不开放,规模总是不大,他很可能是利用投委会主席的身份让旗下其他的基金为自己“抬轿子”。还有人说,中国证监会正在调查他的交易情况,所有交易纪录打出来有一米多高,都被调阅了。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王亚伟不得不接受媒体的采访加以澄清。 基金公司利用新发产品拉升老产品重仓股,间接提升老产品整体业绩表现,这是一种很普遍而且难查的利益输送形式,不少基金公司为了扶持“明星”就是这么干的。 都说公募基金是市场的“正规军”“主力军”,以私募资金、投资公司或“最牛散户”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金是“杂牌军”。殊不知,公募基金内部也有“王牌军”和“杂牌军”之分。为了配合“造神运动”,即使同一基金公司,也会先让明星基金先建仓先出货,间接实现不同基金间的利益输送,达到塑造品牌的目的。只是局外之人,尤其那些基民,如何能分清楚谁是“王牌军”,谁是“杂牌军”。 华夏大盘精选长期封闭,规模超小,六亿份左右的规模,明显有利于基金经理的操作。而且华夏大盘精选在基金净值排行榜上的位置始终靠前,所有基民一看净值排名,均会留意到它,无形中扩大了华夏基金的知名度。 华夏员工倒是忠心护主:“王总的想法就是埋头做投资,毕竟投委会主席还有很多行政工作要做。”而王亚伟自己说:“一个成功的职业投资人应具备一些相互矛盾的素质,比如说既要有大局观又要关注细节,既要保持客观理性又要富有激情,既要遵守投资纪律又要懂得灵活变通,既要有开放的心态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又要能独立思考不盲从。至于怎么样才能把矛盾的两方面统一起来,不走极端,需要的就是艺术性的把握能力。” 最牛基金经理“牛”在何处? 王亚伟被誉为“最牛基金经理”。2009年7月,羊城晚报记者武斌归纳了王亚伟的“牛”体现在两方面: (1) 不管牛市还是熊市,与其他公募基金比较,相对收益遥遥领先。2006年到2009年7月,王亚伟的投资收益达到6.72倍,比第二名高了250个百分点左右;从2007年的6124点到2008年的股市低迷,总亏损41.98%,远远低于其他基金的亏损。 (2) 捕捉“黑马”的能力超强,买卖时机也掌握得很好。最经典的案例是其对岳阳兴长的投资。2006年三季度起,王亚伟管理的华夏大盘基金开始购入岳阳兴长。2009年一季度岳阳兴长快速大幅反弹,股价大涨三倍,王亚伟彻底抛空该股。 岳阳兴长近几年的走势,如图3-1所示。 图3-1岳阳兴长周k线图 三、王亚伟概念股 1.凶险的神主牌 “造神”再次成功,有人将王亚伟推崇为“中国巴菲特”,王亚伟也就逐步走向股市神坛,凡是其重仓持有的股票都频频受到市场的追捧。 个人点股成金的例子在股市中并不罕见,如果某人在股市中取得非凡成功,普通投资者就会把他视为“股神”而顶礼膜拜,并跟风行动,并因此大大增加了点股成金的成功率。国际上最有名的“股神”就是巴菲特,他青睐的股票一般会大涨,巴菲特概念股的效应也越来越强。买中国石油时,还没有那么明显,到他买比亚迪时,巴菲特效应就显而易见了。赵丹阳对此显然心领神会,在赴天价午餐时,狠狠地利用了一下巴菲特的金字招牌,声称向巴菲特推荐物美商业,结果如愿以偿,物美商业连涨四天,最高涨幅超过22%。国内也有点股成金的高手,以前的赵笑云、雷立军都是点股成金的先例,开始是有资金在背后运作,频频树立涨停榜样。久而久之,市场跟风就产生点股成金的效应了。 基金经理成为“股神”级的人物,王亚伟恐怕是第一人。相信王亚伟本人无意走向神坛,背后的主要推手是好事的媒体。但世上本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在股市这个物欲横流的场所,造神运动的背后都有利益的驱动。既然王亚伟已经被搬上神坛,他就难免沦为被人利用的工具。如今,媒体经常出现类似“五个交易日11股先后涨停,‘王亚伟概念股’喷发”的大标题,至于相关股票是否真的值得投资,或者背后另有隐情,就很难说清楚了。 股市中人人皆为利来,股票买卖本就是零和游戏,赚的都是别人的钱,炒家之间相互倾轧那是常态。而投资者之所以有时跟风也能赚钱,那是因为炒家还在设计更大的陷阱。 王亚伟概念股既已产生效应,各路炒家都有可能加以利用,先在投资者中强化跟风能赚钱的思维定势,然后就能利用这种思维定势拉高出货了。现在,中小散户正处于跟风尝到甜头的阶段,而媒体也在不断放大这种效应。这就像当年投资者跟风赵笑云、雷立军一样,认人不认股,并不需要别的理由。但到后来发现到处是陷阱,涨停后面跟着跌停,甜头变成了苦头。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基金行业已经日趋娱乐化了,事实的发展也的确如此。 基金经理注定是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业绩好的,从业时间长的。到目前为止,公募基金行业里从业时间较长的基金经理多数已转做私募去了。王亚伟是留下坚守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之一,投资业绩也比较好,所以受到广泛关注,并承担了一些额外的社会功能和娱乐功能。 但另一方面,娱乐化的倾向也在客观上恶化了公募基金经理的生存环境。 媒体针对王亚伟的投资的质疑文章,有些并非出于炒作和吸引眼球的目的,只是客观反映市场中存在的疑问,希望能得到解答。在某些行业里,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喜欢到处发言,媒体可以报道得很热闹。但基金行业不同,在言论方面管理更严谨。尤其基金经理,职业特性要求他们少说多做。所以,即使有质疑,王亚伟也很少回应。 2.王亚伟的选股之术并不适合投资大众 但仅靠公开信息能屡屡踏得那么准?成功操作率竟然高达90%,简直有如神助。诸如st昌河、岳阳兴长等重组涉及中外合资企业的股权变动以及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王亚伟都准时进场。 要知道,投资重组公司难度不是一般的大。不仅要从大股东的角度思考,还要兼顾到地方政府的态度,以及重组第三方的实力,要了解这些并非一日之功。如果是一家公司就算了,王亚伟总是一篮子一篮子地投,而且重仓的品种差异也很大。如恒生电子、吉林敖东、金牛能源、中材国际等,完全分属不同的行业。 当作者听到王“股神”这席话的时候,不是崇拜,而是迷糊,甚至觉得娱乐。合理的推测?最玄妙的地方就在这里。市场永远是客观的,不会因为某个人的理性就会变得容易预测。靠主观臆断来投资已经是大错特错了,推测,那是错上加错,是天真的“感觉派”的做法。 不玩玄点,怎能叫做神仙? 王亚伟持有的中航精机和st昌河这两个题材股在2010年三季度联袂暴涨,市场上随之迅速掀起了新一轮对其“选股神话”的吹捧。诸如“没有王亚伟的世界很寂寞”“王亚伟点石成金六新宠全线飘红”之类的论调充斥媒体。中航精机近半年的走势,如图3-2所示。 st昌河近半年的走势,如图3-3所示。 图3-3st昌河日k线图“难道没有王亚伟,股市就玩不转了吗?有些对王亚伟的吹捧实在太肉麻、太献媚、太无聊。”一家券商的基金研究员表示,王亚伟投资华泰证券亏损,而其在2009年底就开始重仓银行股也被市场走势证明是完全判断错误,成为圈内笑料。事实上,王亚伟在选股上有对有错,但单纯冠之以“选股神话”并不靠谱。股市当中日益蔓延的王亚伟“选股神话”危害甚大,这也许和王亚伟本人并无直接干系。但为什么偏偏要借王亚伟的名号来做文章呢?所谓的王亚伟“选股神话”是如何出笼的?王亚伟“选股神话”为何越来越有市场,令大批股民为之倾倒?其实,这已不是股市上的头一回“造神运动”了,估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东方趋势的赵笑云和北京首放的汪建中,这两个“如雷贯耳”的大名对老股民来说并不陌生。遥想当年,这两个人在股市上绝对都是被神化了的,赵笑云“点石成金”以及汪建中炮制“红色星期一”曾受到无数股民的顶礼膜拜。历史总是无情的,几乎每一次“造神运动”最终难逃幻灭的命运。普罗大众往往到那时才醒悟过来,原来不过是造孽一场。 股市投资是一门学问,王亚伟的成功并非一日之功,也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而且昨天和今天的成功,并不等于明天的成功,中小散户急功近利地照搬照抄是学不到其中的真谛的。投资大众如果不调整好日益浮躁的心态,难免有一天会掉进带着各色光环的陷阱。 四、投资,靠什么取胜 1.投资是自己的事 投资的真经不是从书本上可以学到的,亦非每天一刻不停盯着盘面就能掌握,自己把心放慢才能看得更周全、更精深,投资过程是一个做“有心人”的过程。 做投资要形成一套能够体现自己风格的,适合自己运用的,比较成熟的投资方法和理念。投资的着眼点一定要放在自己对市场本身的认识和把握上,而不是跟别人走,失去主见。不管什么时候,都要独立思考。 2008年5月,王亚伟所在的华夏基金不拘“抱团法则”,抛售基金重要领地钢铁股(主要是武钢股份、宝钢股份),致使两只股票短期大幅下跌。华夏此举,被坊间渲染为违反“行规”,但客观上,华夏靠迅速减仓,规避风险,成功躲过一波大的跌势。 华夏基金此次特立独行总算是成功了,但之前,王亚伟应该考虑到其中的风险,因为他违反了基金行业“抱团取暖的潜规则”。 某基金经理曾直言:“我们考评,只看相对排名。华夏的做法,就是破坏了这个‘规矩’。” 在这位基金经理看来,基金界就是一个大圈子,绝大部分人要生存,就得遵守规则。抱成大团,不可能成为最好,但至少死不了。 不遵守“行规”最后通常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做错方向,大幅亏损,成为业内笑柄;另一种,表现太出格而又获得成功,像华夏基金这样,免不了成为“眼红”对象。 一位老资格的基金经理坦言:“尽管我管理的基金,仓位可以降至60%以下,但我从来没有把仓位调低至60%。如果把仓位调太低,无论方向对错,都会被其他人当成笑柄。” 基金这个行业,基金经理远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神圣,他们只是从事一个工作,没有必要拿名誉作赌注。他们要做的就是保持排名在相对靠前的位置,而这跟收益并不直接相关。 华夏基金风格为何如此果敢? 投资是自己的事,要坚持走自己的路线,不宜轻易跟随同行的思路,也不应跟风当下很有市场的价值投资理念。 目前,市场对于价值投资存在一些误解。不知道是格雷厄姆和巴菲特没有讲清楚还是有些人在理解上出了偏差,很大部分所谓的价值投资者根本不是在做价值投资,他们做的只是贴标签——给自己贴上价值投资者的标签,给与他们投资方法不同的人贴上投机者的标签,给某些股票贴上价值股的标签,给那些他们没有认真研究过的股票贴上投机股的标签。如果只有买这些被人贴过价值股标签的股票才算价值投资的话,这个门槛简直高不可攀。比如说,中国船舶和中国平安都是好公司,他们可能会在250元以上买中国船舶,在140元以上买中国平安,只是因为这些股票上有他们贴上去的价值股标签。什么“‘中国平安’这四个字就值250块”,什么“中国船舶200块不算贵,因为中国马上就要造航空母舰了”,现在看来,都成了笑话。而当初那些放话的人认定自己永远是对的,错的只是这个市场。 王亚伟庆幸自己不是这样的价值投资者。如果说只有价值投资才能获取持续稳定的收益的话,王亚伟完全有资格说自己更接近于一个价值投资者,尽管他从来不愿这样归类。从长一点时间看,市场不会以价值投资、非价值投资来区分投资者。同样是所谓的价值投资者,巴菲特是成功的投资者,而他的某些中国信徒则是失败的投资者。市场会这样来划分,残酷但很公平。一个成功的投资者,无须费尽口舌去表白自己是一个价值投资者,业绩会说明一切。 我希望以自己的投资实践去丰富价值投资的内涵,对于会不会被贴上价值投资者的标签,我毫无兴趣。——王亚伟 是否属于价值投资,取决于如何投资、在什么价位投资,与谁在投资、投资什么无关,贴标签是没有用的。巴菲特经过研究,在八元买了比亚迪,这算是投资。如果只是听说巴菲特买了比亚迪也跟着买,即使有机会在八元以下买入,也只能算是投机。因为这种行为是跟风,没有经过仔细研究。如果经过仔细研究,发现一只st股的未来预期价值远高于当前价格,在低位买入的行为也是价值投资。 2.做好投资的“农民” 2008年大熊市中期,业内出现一种观点:每次市场发生转折期间,基金从来不能起到领导作用,只是趋势的追随者,助涨助跌而已。当时,业内一位知名投资人士、以价值投资闻名的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很无奈地表示:“目前,形形色色的人都在做基金经理,可能一半都没有经历过熊市的考验,整个队伍良莠不齐。这使得在国内研究基本面、做价值投资非常之难。” 再对比2007年牛市时的状况,那时基金经理四处作秀,浮躁心态严重,内部管理粗放。按理来说,基金从业人员不应当随便发表对市场走势、个股价格的看法。不过,为了争得“明星基金经理”的桂冠,很多基金经理不是把精力放在深研股票上,而是频频抛头露面于电视、电台、报纸以及网络等各种媒体之上,大肆吹捧自己的投资理念和远见卓识,唯恐“天下有人不识君”。“时势造英雄”,2006年、2007年市场造就了一大批“英雄”,投资做了半年不到就非常牛,而且还有公司把他们当台柱子一样挖过去,整个业内的投资心态都非常浮躁。 在整个过程当中,王亚伟保持了出奇的淡定,自始至终埋头做事。在很多业内人士的眼里,王亚伟最终获得成功的一大原因来自于良好的心态。 中国股市是一个半强有效的市场(也就是说股价会及时地反映企业的基本面信息、产品销量、财务报表、治理结构、资本运作等,但仅仅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已经不可能带来较好的收益,因为这些信息已经包含在股价之中了),是充满噪音的世界。投资人要想去伪存真,吸取精华并做出超过他人的判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头顶“最牛基金经理”的光环,每年年末参与公募基金排名战,成为市场紧密跟踪的焦点……以至于王亚伟自己也坦言,他承担了一些额外的“社会功能和娱乐化功能”,王亚伟注定要比绝大多数的同行承载更多压力。 说话不急不慢的王亚伟,留给市场的总是一副正在思考的神态。华夏基金内部人士是这样描述王亚伟的:“他就是这样,不喜欢言语,给我们讲课的时候也是这样。不过,大家觉得他挺好的,他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在一次华夏基金的内部交流会上,王亚伟坦言自己看错了市场。 很多见过王亚伟的同行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低调、淡定。“他真的很低调、很淡定”,将他放在众人中,如果没有最牛基金经理的荣耀,他属于“很难被人在第一时间发现的那种”。 范仲淹的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话诠释这样一个道理: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能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投资比拼的不仅是资金、技术、信息,更重要的是在比拼谁的心态更稳定、更健康。基金经理掌握庞大资产,诸事经纬万端,惟有把心放慢,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保持一份平常心,方能张弛有度,笑傲资本江湖。 3.最牛基金经理选股逻辑 王亚伟最可以借鉴的思路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企业的价值,关键是要找到一些独特的角度,跟市场上主流的观点有所区别。如果自身评估公司的角度跟其他投资者差不多,那就很难发现别人所没有发现的机会,很难超越市场平均的收益率。 王亚伟非常强调要从产业投资者的眼光出发去看待企业的价值,这一点应该是他区别于众多基金经理的地方。对于并购重组类股票的投资,是其最为著名的。很多企业尽管赢利不多,甚至很长时间看不到好转的迹象,但对于某些产业投资者而言,却具有很大的并购价值。 王亚伟遵循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方法跟典型的价值投资者并没有太大区别,也是寻找市场价格低于内在价值的股票,并在股票价格回到合理估值或者高估时卖出。王亚伟成功的关键在于其对公司价值的评估能力,也就是他强调的多角度对公司进行估值的能力,他可能有一个或几个较为独特的角度对公司价值进行评估,从而提高估值的准确性,并提前于市场发现投资机会。 对于公司价值的判断,王亚伟主要强调的角度有三个:一是从行业成长性的角度去看待一个企业;二是寻找隐蔽资产和隐蔽价值;三是被并购的价值。关于前两条,很多基金经理应该已经做了很多,但第三条,对于并购价值的判断,可能是王亚伟比较独特的。 王亚伟另一个很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他的风险管理方式,即通过组合投资的方式,将重组类股票的风险变为可控,从而可以享受其中的超高收益。这样的投资方式依赖于其个人特定的知识结构、经验和社会关系等因素。他自己可以轻易地复制,其他人却难以模仿,因而形成了一定的壁垒,可以长期保持较高的收益率,而不被同业竞争所侵蚀。 4.最牛基金经理卖出原则 有过投资经验的人可能有这个体会,卖出是比买入更为困难的任务。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买入原则一般比较类似,即都是在保证一定的安全边际下买入,但卖出原则则不尽相同,大体有两类典型的方式:一类是在股票价格回到合理估值的范围就会考虑卖出,并将资金转移至其他被低估的股票,彼得?林奇应该就属于这一类型;第二种是一旦买入就几乎永不卖出,只在严重高估或基本面变差的情况下才卖出,费雪和巴菲特主要采用的就属于这种方式。 对于两种典型的卖出方式,支持阵营各是大有人在。第一种方式的卖出逻辑非常清晰,既然已经不低了,就没必要继续持有一只股票,主动管理的职责就是寻找被低估的公司。晨星美国2008年基金经理奖得主,artisaninternationalvalue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第二种卖出方式背后有一个重要的逻辑,即由于公司拥有一定的经营杠杆,净利润的增长速度一般会高于销售收入增速,一旦销售收入好转,利润层面一般会加速增长,并能持续地超预期,这样就提供了快速获取高回报的机会。 从王亚伟反复强调的观点来看,他应该属于前者,这跟彼得?林奇比较类似,麦哲伦基金的换手率一直不低。不过,相对于第二种卖出方式,由于卖出时机普遍更早,第一种的换手率肯定会高一些。 附录一 光鲜背后:国内基金经理生存状态 2009年7月,基金行业再出震撼消息: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投资总监孙延群7月5日在上海病逝,年仅41岁。这也是杨骏突然辞世之后,一月之内,基金界再失一员大将。明星基金经理的英年早逝,令基金经理人群的健康问题再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杨骏曾任君安证券有限公司总裁,历经十余年市场的坎坷沉浮,2001年创办晓扬投资管理公司,担任公司董事长。在国内私募界,杨骏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很多至今非常活跃的私募精英都出自杨骏门下,如东方港湾的但斌、天马资产管理公司的康晓阳等。2009年6月22日下午,杨骏因肝癌去世,终年44岁。 孙延群曾任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投资总监,阿尔法股票基金基金经理,内需动力基金基金经理。孙延群正直忠厚、为人谦和,一贯倡导价值投资,并凭借其出色的投资管理能力,为基金持有人带来稳健卓越的回报。由孙延群掌舵的阿尔法基金多次荣获权威基金评价机构的各类奖项,长期被morningstar、银河等机构评为五星级基金,并获得理柏(国际知名基金研究机构)颁发的“2009中国三年期股票型基金奖”。2009年7月5日上午8时左右,孙延群在上海中山医院因病辞世,享年41岁。 基金经理是个高强度的工作,加上很多基金经理缺乏健身运动,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就是坐飞机全国各地去调研上市公司,生活极无规律,因而会给健康带来极大隐患。有些基金经理才30岁就开始谢顶,而且当基金经理的时间越长,头发掉得越多。基金经理平时没有时间培养爱好,有时间也只想睡觉。基金圈中许多“帅哥”基金经理,几年下来,都已两鬓斑白,皱纹明显,他们经常自嘲不是“帅哥”而是“衰哥”。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如此自嘲:“做投资压力大,做基金经理压力更大。目前,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千万不要掉头发。” “手握重金,头顶光环,指点江山,叱咤风云。”这是广大投资者对基金经理的印象。连金融小说中的基金经理也大多是武林高手,坐拥百亿,在资本市场拼杀。可如今,那群金融界的精英为何弄成这样? 外界看基金经理都拿着高薪,但背后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首先就是监控压力,其次是业绩排名的压力。最难受的是,自己管理的基金赚的钱再多,也不是自己的。 基金公司的保密措施极为严格,上班就要上交手机,每个办公室都装摄像头,邮件、msn、qq被全天候监控。一位基金经理直言:“我觉得蛮变态的,我们基金经理的一举一动都被录下来,你说这种日子还能过吗?我自己还好,如果碰上一个完美主义者,在监控下,每时每刻都要保持自己的形象,累不累啊?这样下去肯定会疯掉的!” 此外,根据相关规定,基金从业人员不准拥有证券账户,父母、妻子、丈夫、兄弟姐妹如有证券账户均要提前申报,如因瞒报发现问题,责任自担。一位南方基金公司的高管透露:“我们现在内控很严格,连客服人员都被要求上报直系亲属的身份证号和证券账户。” 最重要的是,细化的基金排名给基金经理带来巨大的压力。一位基金经理非常无奈地说:“受制于短期的排名压力,现在的基金经理更像是趋势投资者,包括我自己也成了趋势投资者,我所崇拜的价值投资理念根本无从实现。当市场风格轮换,你也得紧跟热点更换股票,有时候感觉自己像交易员,有时候感觉自己又像个赌徒,赌下一个市场热点是什么。”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王亚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拼出来的,承受住超越常人的压力,磨炼出坚韧的意志品质。 一起吃饭,顺便进行小范围的讨论,看看最近都关心哪些热点。 13∶30,吃完午餐,魏莱准备了一下,和几位研究员一起去某上市公司的上海分公司调研。 15∶30,魏莱返回公司,参加由市场部组织的媒体见面会。在会上,魏莱阐述了自己对市场近期走势的看法。 16∶30,会议结束后,魏莱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对当天盘面进行复盘。然后,继续研读研究报告,并且会与上市公司和研究员打电话沟通。 17∶30,虽然已到了下班时间,但魏莱还没有离开自己的办公室,魏莱的同事也没有离开。其实,就算没有什么特别的事,魏莱都会主动加班一个小时之后才离开办公室。 18∶30,魏莱离开办公室,与一位上市公司董事长吃饭。 21∶00,魏莱开车离开陆家嘴。 22∶00,回家之后,魏莱打开某著名财经网站,看看股吧上有什么重要的事,又打开某著名投资论坛,看看民间高手在关注什么。 23∶30,在看了一眼已熟睡的儿子之后,魏莱这才上床睡去。 ——源自网络 附录二 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神话中,神仙总会长生不老。但现实中,“神仙”大多却很短命。 熟悉王亚伟操作风格的投资者不难发现,华夏大盘操作风格“飘忽”,以擅长挖掘“偏门股”而著称,同华夏基金旗下其他基金经理的风格大相径庭。不过,2010年上半年,王亚伟似乎一改常态,明显对银行股和新股青睐有加,而这期间由于货币政策转向,银行股恰恰是最疲弱的,难道王亚伟不懂a股政策市的基本国情吗?逆政策风向而行,这就注定了他的不败“神话”濒临破灭。 首先让王亚伟倒霉的是华泰证券。2010年2月26日,华泰证券在上交所挂牌,成为a股市场第13家上市券商。虽然发行之时受大盘调整影响,但由于在进行网下配售时有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的鼎力支持,华泰证券在上市之初表现强劲,并屡屡在面临破发之时出现机构巨资入场“救急”现象。不过,在坚持近两个月以后,4月20日,华泰证券终于未能逃脱大盘股“破发”魔咒,并且从此兵败如山倒。当时,就有媒体报道“华泰证券要破王亚伟金身,解套或需五六年”。华泰证券近半年的走势,如图3-4所示。 图3-4华泰证券周k线图 紧接着,王亚伟又碰上倒霉的海普瑞。海普瑞在发行期间就备受机构青睐,路演时王亚伟感慨:“之前很少见到这样好的医药企业。”券商询价最高250元/股,有211家提交有效报价机构参与配售,认购倍数达91.05倍。顶着“最贵新股”的盛名,2010年5月6日,海普瑞挂牌上市,当日,海普瑞逆市上涨18.36%。但好景不长,海普瑞在勉强维持着第二日的表现后,从第三日起迅速下跌,连续三天的跌幅分别达到10%、9.84%和8.34%。一时间,海普瑞的神话破灭,不仅迅速沦为破发一族,也使得包括王亚伟在内的机构投资者们悉数被套。海普瑞近半年的走势,如图3-5所示。 图3-5海普瑞日k线图 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到2010年年中,媒体更是出现“王亚伟神话破灭:今年业绩落后,兵败金融地产股”的字样,而且祸不单行,不久又传出“摇晃的神龛:王亚伟或离职”的消息。 于是乎,“王亚伟跌落神坛”的说法开始广为流传。其实,如果2010年年中业绩大幅下滑,大家这样说还是可以理解的。但当时那种阶段性的下滑并不足为奇,维持这么长的时间已经是奇迹了。每个人都有失手的时候,可谁叫王亚伟是“最牛基金经理”呢? 市场的演变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浮躁是投资的大忌,要了解市场并尊重市场,随时评估市场的变化。说到底,就是应该始终保持谨慎的心态。 ——王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