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子》 01章 威德 天有明,不忧人之暗也;(原刻脱也字,依《治要》补,下句同)地有财,不忧人之贫也;圣人有德,不忧人之危也。(原刻危作厄,依《治要》改)天虽不忧人之暗,(原刻脱之字,依《治要》补)闢户牖必取己明焉,则天无事也;地虽不忧人之贫,(原刻脱之字,依《治要》补)伐木刈草必取己富焉,则地无事也;圣人虽不忧人之危,(原刻危作厄,依《治要》改)百姓准上而比于下,其必取己安焉,则圣人无事也。故圣人处上,能无害人,不能使人无己害也,则百姓除其害矣。圣人之有天下也,受之也,(原刻受作爱,依《治要》改)非取之也。(原刻取上有敢字,依《治要》删)百姓之于圣人也,养之也,非使圣人养己也,则圣人无事矣。(原刻脱矣字,依《治要》补)毛嫱、西施,(《文选》《神女赋注》、《四子讲德论注》引此文西并作先,按二字古通)天下之至姣也。衣之以皮倛,(《御览》三百八十一引作褐,又《类聚》十八倛上多褐字)则见者皆走;易之以元緆,则行者皆止。由是观之,则元緆色之助也,姣者辞之,则色厌矣。走背跋〔足龠〕穷谷野走十里,药也,走背辞药则足废。故腾蛇游雾,飞龙乘云,云罢雾霁,(《御览》九百三十三又九百四十七引作散,《后汉书·隗嚣传注》引作除)与蚯蚓同,则失其所乘也。故贤而屈于不肖者,权轻也;不肖而服于贤者,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使其邻家。(《御览》六百三十八引此句作不能使家化)至南面而王,则令行禁止。由此观之,贤不足以服不肖,而势位足以屈贤矣。故无名而断者,权重也;弩弱而矰高者,乘于风也;(二句又见《书钞》百二十五、《御览》三百四十八)身不肖而令行者,得助于众也。(自腾蛇游雾至此,又见《韩非子·难势篇》,文多异。古人引书每不屑屑字句,既于大义无关,可置不论)故举重越高者,不慢于药;爱赤子者,不慢于保;绝险历远者,不慢于御。(二句又见《意林》,两于字并作其)此得助则成,释助则废矣。夫三王五伯之德,参于天地,通于鬼神,周于生物者,其得助博也。(按自毛嫱西施至此凡二百四十五字,原刻并脱,依《治要》补)古者工不兼事,士不兼官。工不兼事则事省,事省则易胜;(原刻脱此句事字,依《治要》补)士不兼官则职寡,职寡则易守。(原刻托此句职字,依《治要》补)故士位可世,工事可常。百工之子,不学而能者,非生巧也,(《御览》七百五十二引此文生下多而字)言有常事也。今也国无常道,官无常法,是以国家日缪。教虽成,官不足。官不足则道理匮,道理匮则慕贤智,慕贤智则国家之政要在一人之心矣。(自道理匮则慕贤智至此句心字止,凡二十一字,原刻并脱,依《治要》补)古者立天子而贵之者,(原刻脱之字,依《治要》补,与《御览》七十六引此文合)非以利一人也。曰:天下无一贵,则理无由通,通理以为天下也。故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立官长以为官,非立官以为长也。(原刻长上有官字,依《治要》删,与《御览》六百六十六引此文合)法虽不善,犹愈于无法,所以一人心也。(《治要》以此句为注文)夫投钩以分财,投策以分马,非钩策为均也。(《御览》四百二十九引此文非下有已字,古已与以通)使得美者,不知所以德;使得恶者,不知所以怨,此所以塞愿望也。(《治要》愿作怨,与《御览》六百三十八引此文合)故蓍龟,所以立公识也;权衡,所以立公正也;书契,所以立公信也;度量,所以立公审也;法制礼籍,所以立公义也。凡立公,所以弃私也。(自故著龟至此凡五十一字,原刻并脱,依《类聚》二十二、《御览》四百二十九引此文补)明君动事分功必由慧,(原刻脱必字,依《治要》补,下二句同,又《治要》慧作惠)定赏分财必由法,行德制中必由礼。故欲不得干时,爱不得犯法,贵不得逾亲,(《治要》作规)禄不得逾位,士不得兼官,工不得兼事。以能受事,以事受利。若是者,上无羡赏,下无羡财。 02章 因循 天道因则大,化则细。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为也,化而使之为我,则莫可得而用矣。(矣字依《治要》补)是故先王见不受禄者不臣,(原脱见字,据《长短经·是非篇》补)禄不厚者,不与入难。(难字依《治要》补)人不得其所以自为也,则上不取用焉。故用人之自为,不用人之为我,则莫不可得而用矣。此之谓因。(之、谓二字原倒,依《治要》乙转) 03章 民杂 民杂处而各有所能,所能者不同,(原刻所能二字不重,依《治要》补)此民之情也。大君者,太上也,兼畜下者也。下之所能不同,而皆上之用也。是以大君因民之能为资,尽包而畜之,无能去取焉。(原刻去、取二字倒,依《治要》乙转)是故不设一方以求于人,故所求者无不足也。(原刻:必执于方以求于人,故所求者无一足也。依《治要》改)大君不择其下,故足。不择其下,则易为下矣。(原刻易字在矣上,依《治要》改)易为下则莫不容,莫不容故多下,(原刻脱此句莫不二字,依《治要》补)多下之谓太上。君臣之道,臣事事(原刻作有事,依《治要》改。《治要》又有注云:言事其所事)而君无事,(原刻此下有也字,依《治要》删)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尽智力以善其事,而君无与焉,仰成而巳。故事无不治,(原刻脱故字,依《治要》补)治之正道然也。人君自任,而务为善以先下,(原刻务作独,依《治要》改)则是代下负任蒙劳也,臣反逸矣。故曰:君人者,好为善以先下,则下不敢与君争为善以先君矣,(原刻脱为字,依《治要》补)皆私其所知以自覆掩,(原刻私作称,又脱其字,并依《治要》补正)有过,则臣反责君,逆乱之道也。君之智,未必最贤于众也,以未最贤而欲以善尽被下,(原刻欲下脱以字,依《治要》补)则不赡矣。(原刻则下有下字,依《治要》删)若使君之智最贤,(原刻脱使字,依《治要》补)以一君而尽赡下则劳,劳则有倦,倦则衰,衰则复反于不赡之道也。(原刻于下有人字,依《治要》删。此十字作一句读)是以人君自任而躬事,则臣不事事,是君臣易位也,谓之倒逆,倒逆则乱矣。人君苟任臣而勿自躬,则臣皆事事矣。是君臣之顺,治乱之分,不可不察也。 04章 知忠 此篇原刻全脱,依治要补 乱世之中,亡国之臣,非独无忠臣也;治国之中,显君之臣,非独能尽忠也。治国之人,忠不偏于其君;乱世之人,道不偏于其臣。然而治乱之世,同世有忠道之人。臣之欲忠者不绝世,而君未得宁其上,无遇比干、子胥之忠,而毁瘁主君于闇墨之中,遂染溺灭名而死。由是观之.忠未足以救乱世,而适足以重非。何以识其然也?曰:父有良子而舜放瞽叟,桀有忠臣而过盈天下。然则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原作义,依《意林》引此文改)而忠臣不生圣君之下。故明主之使其臣也,忠不得过职,而职不得过官。是以过修于身,而下不敢以善骄矜。守职之吏,人务其治,而莫敢婬偷其事。官正以敬其业,和顺以事其上,(吏原作史,又于和下复衍吏人至正以凡十五字,今依文义删正)如此则至治已。亡国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国之君,非一人之力也。将治乱,在乎贤使任职而不在于忠也。故智盈天下,泽及其君;忠盈天下,害及其国。故桀之所以亡,尧不能以为存。然而尧有不胜之善,而桀有运非之名,则得人与失人也。故廊庙之材,盖非一木之枝也;粹白之裘,(粹原作狐,依《意林》引此文改)盖非一狐之皮也;(《意林》皮作腋,按《御览》七百六十六,又九百九并作皮,与《治要》合)治乱安危,存亡荣辱之施,非一人之力也。(按此六句又见《文选》《卢子谅答魏子悌诗注》、《四子讲德论注》) 05章 德立 立天子者,不使诸侯疑焉;(原刻脱者字焉字,依《治要》补,下三句并同)立诸侯者,不使大夫疑焉;立正妻者,不使嬖妾疑焉;(原刻嬖妾作群妻,依《治要》改)立嫡子者,不使庶孽疑焉。疑则动,(原刻此下有两动二字,依《治要》删)两则争,杂则相伤,害在有与,不在独也。故臣有两位者国必乱,臣两位而国不乱者,君在也,恃君而不乱矣,失君必乱;(原刻必作则,又脱而字,并依《治要》补正)子有两位者家必乱,子两位而家不乱者,父在也,恃父而不乱矣,失父必乱。(原刻必作则,又脱而字,并依《治要》补正。又《治要》三父字并作亲)臣疑其君,无不危之国;(原刻脱其字之字,又君下有而字,并依《治要》删补,下二字仿此)孽疑其宗,无不危之家。 06章 君人 君人者,舍法而以身治,则诛赏予夺,从君心出矣。(原刻脱矣字,依《治要》补)然则受赏者虽当,望多无穷;受罚者虽当,望轻无已。君舍法,而以心裁轻重,(原刻脱而字,依《治要》补)则同功殊赏,同罪殊罚矣,怨之所由生也。是以分马者之用策,分田者之用钩,(原刻脱两者字,依《治要》补)非以钩策为过于人智也。(原刻钩策二字倒,又脱也字,并依《治要》补正。《长短经·适变篇》引作:非以钩策为过人之智也)所以去私塞怨也。故曰:大君任法而弗躬,则事断于法矣。(原刻脱矣字,依《治要》补)法之所加,各以其分,蒙其赏罚而无望于君也。(原刻脱两其字及也字,并依《治要》补)是以怨不生而上下和矣。(《长短经·适变篇》引作:则怨不生而上下和也) 07章 君臣 此篇原刻全脱,依治要补 为人君者不多听,据法倚数以观得失。无法之言,不听于耳;无法之劳,不图于功;(二句又见《文选·长杨赋注》)无劳之亲,不任于官。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 08章 逸文 行海者,坐而至越,有舟也;(《六帖》十一舟下有故字)行陆者,立而至秦,有车也。(句亦见《六帖》十一)秦、越远途也,安坐而至者,械也。(《御览》七百六十八) 厝钧石,使禹察锱铢之重,则不识也。悬于权衡,则氂发之不可差,则不待禹之智,中人之知,莫不足以识之矣。(《御览》八百三十,又《意林》节引) 谚云:不聪不明,不能为王;不瞽不聋,不能为公。海与山争水,海必得之。(《意林》、《御览》四百九十六) 礼从俗,政从上,使从君。国有贵贱之礼,无贤不肖之礼;有长幼之礼,无勇怯之礼;有亲疏之礼,无爱憎之礼也。(《类聚》三十八、《御览》五百二十三) 法之功,莫大使私不行;君之功,莫大使民不争。今立法而行私,是私与法争,其乱甚于无法;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故有道之国,法立则私议(《书钞》四十三引作私善)不行,君立则贤者不尊。民一于君,事断于法,是国之大道也。(《类聚》五十四、《御览》六百三十八) 河之下龙门,(《寰宇记》四十六河下有水字)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弗能及。(《六帖》六作:追之不及。《寰宇记》亦有之字。)(《御览》四十) 有权衡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长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诈伪。(《意林》、《御览》四百二十九) 有虞之诛,以幪巾当墨,(《书钞》四十四引作:昼跪当黥)以草缨当劓,以菲履当刖,以艾鞸当宫,布衣无领当大辟,此有虞之诛也。斩人肢体,凿其肌肤,谓之刑;画衣冠,异章服,谓之戮。上世用戮而民不犯也,当世用刑而民不从。(《御览》六百四十五) 昔者,天子手能衣而宰夫设服,足能行而相者导进,口能言而行人称辞,故无失言失礼也。(《御览》七十六) 离朱之明,察秋毫之末于百步之外,下于水尺,而不能见浅深。非目不明也,其势难睹也。(《文选》《演连珠注》、《陽荆州诔注》,《类聚》十七,《御览》三百六十六) 尧让许由,舜让善卷,皆辞为天子而退为匹夫。(《类聚》二十一、《御览》四百二十四) 折券契,属符节,贤不肖用之。(《御览》四百三十)(《抄本书钞》百四云:折券契节,贤不肖日之物,以此得而不记于信也。按:文有脱误,不可读。) 鲁庄公铸大钟,曹刿入见曰:“今国褊小而钟大,君何不图之?”(《初学记》十六、《御览》五百七十五) 公输子,巧用材也,不能以檀为瑟。(《御览》五百七十六) 孔子曰:“邱少而好学,晚而闻道,以此博矣。”(《御览》六百七) 孔子云:有虞氏不赏不罚,夏后氏赏而不罚,殷人罚而不赏,周人赏且罚。罚,禁也;赏,使也。(《御览》六百三十三) 燕鼎之重乎千钧,乘于吴舟,则可以济,所托者浮道也。(《御览》七百六十八) 君臣之间,犹权衡也。权左轻则右重,右重则左轻。轻重迭相橛,天地之理也。(《御览》八百三十) 饮过度者生水,食过度者生贪。(《御览》八百四十九) 故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以力役法者,百姓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以道变法者,君长也。(《类聚》五十四) 一兔走街,百人追之,贪人具存,人莫之非者,以兔为未定分也。积兔满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定之后,虽鄙不争。(《后汉书·袁绍传注》又《意林》及《御览》九百七并节引。按:《吕氏春秋·慎势篇》引《慎子》云: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虽鄙,不争。故治天下及国,,在乎分定而已矣。) 匠人知为门,能以门,所以不知门也。故必杜,然后能门。(《淮南·道应训》) 劲而害能则乱也,云能而害无能,则乱也。(《荀子·非十二子篇注》) 弃道术,舍度量,以求一人之识识天下,谁子之识能足焉?(《荀子·王霸篇注》) 多贤不可以多君,无贤不可以无君。(《荀子·解蔽篇注》) 匠人成棺,不憎人死,利之所在,忘其丑也。(《意林》,又《御览》五百五十一引作:匠人成棺,而无憎于人,利在人死也。) 兽伏就秽。(《文选·西都赋注》) 夫德精微而不见,聪明而不发,是故外物不累其内。(《文选》沈休文《游沈道士馆诗注》、《养生论注》) 夫道,所以使贤无奈不肖何也,所以使智无奈愚何也,若此,则谓之道胜矣。(《文选·张景陽杂诗注》) 道胜则名不彰。(《文选·张景陽杂诗注》) 趋事之有司,贱也。(《文选·谢元晖始出尚书省诗注》) 臣下闭口,左右结舌。(《文选·谢平原内史表注》) 久处无过之地,则世俗听矣。(《文选·吴季重答魏太子笺注》) 昔周室之衰也,厉王扰乱天下,诸侯力政,人欲独行以相兼。(《文选·东方朔答客难注》) 众之胜寡,必也。(《文选·夏侯常侍诔注》) 《诗》,往志也;《书》,往诰也;《春秋》,往事也。(《意林》,又《经义考》引此文下云:至于《易》,则吾心陰陽消息之理备焉。未见所出,当考。) 两贵不相事,两贱不相使。(《意林》) 家富则疏族聚,家贫则兄弟离,非不相爱,利不足相容也。(《意林》) 藏甲之国,必有兵遁。市人可驱而战。安国之兵,不由忿起。(《意林》) 苍颉在庖牺之前。(《尚书·序疏》) 为毳者,患涂之泥也。(《书·益稷疏》) 昼无事者夜不梦。(《云笈七签》三十二) 田骈名广。(《庄子·天下篇释文》) 桀纣之有天下也,四海之内皆乱,关龙逢、王子比干不与焉。而谓之皆乱,其乱者众也。尧舜之有天下也,四海之内皆治,而丹朱、商均不与焉。而谓之皆治,其治者众也。(《长短经·势运篇注》) 君明臣直,国之福也。父慈子孝,夫信妻贞,家之福也。故比干忠而不能存殷,申生孝而不能安晋,是皆有忠臣孝子而国家灭乱者。何也?无明君贤父以听之。(按《战国策》有此文)故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圣君之下。(二句又见《意林》。据《治要》,在《知忠篇》,其上文与此大异,当考。)(此下逸文并依原刻附入,原刻云载《文献通考》,今检《通考》并无其文,存之以质知者。) 王者有易政而无易国,有易君而无易民。汤武非得伯夷之民以治,桀纣非得蹠蹻之民以乱也。民之治乱在于上,国之安危在于政。 夏箴曰:小人无兼年之食,遇天饥,妻子非其有也;大夫无兼年之食,遇天饥,臣妾舆马非其有也。戒之哉!(按:《逸周书》有此文) 与天下于人,大事也,煦煦者以为惠,而尧舜无德色;取天下于人,大嫌也,洁洁者以为污,而汤武无愧容。惟其义也。 日月为天下眼目,人不知德;山川为天下衣食,人不能感。(《御览》三以此四句为任子文,感作谢)有勇不以怒,反与怯均也。(二句又见《御览》四百三十七及四百九十九) 小人食于力,君子食于道,(二句又见《意林》及《御览》八百四十九)先王之训也。故常欲耕而食天下之人矣,然一身之耕,分诸天下,不能人得一升粟,其不能饱可知也;欲织而衣天下之人矣,然一身之织,分诸天下,不能人得尺布,其不能暖可知也。故以为不若诵先王之道而求其说,通圣人之言而究其旨,上说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王公大人用吾言,国必治;匹夫徒步之士用吾言,行必修。虽不耕而食饥,不织而衣寒,功贤于耕而食之,织而衣之者也。(按:《墨子》有此文) 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治水者,茨防决塞,九州四海,(按:《绎史》引此四字作:虽在夷狄)相似如一,学之于水,不学之于禹也。(自治水者以下又见《列子·汤问篇注》,九州四海作虽在夷貊,与《绎史》合。) 古之全大体者,望天地,观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不逆天理,不伤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不引绳之外,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守成理,因自然。祸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爱恶。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纯朴不欺,心无结怨,口无烦言。故车马不弊于远路,旌旗不乱于大泽,万民不失命于寇戎,豪杰不著名于图书。不录功于盘盂,记年之牒空虚。故曰: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按:《韩非子》有此文)鹰,善击也,然日击之,则疲而无全翼矣;骥,善驰也,然日驰之,则蹶而无全蹄矣。 能辞万钟之禄于朝陛,不能不拾一金于无人之地;能谨百节之礼于庙宇,不能不弛一容于独居之余。盖人情每狎于所私故也。 不肖者不自谓不肖也,而不肖见于行,虽自谓贤,人犹谓之不肖也;愚者不自谓愚也,而愚见于言,虽自谓智,人犹谓之愚。(按:《鬻子》有此文) 法者,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故智者不得越法而肆谋,辩者不得越法而肆议,士不得背法而有名,臣不得背法而有功。我喜可抑,我忿可窒,我法不可离也;骨肉可刑,亲戚可灭,至法不可阙也。 善为国者,移谋身之心而谋国,移富国之术而富民,移保子孙之志而保治,移求爵禄之意而求义,则不劳而化理成矣。 始吾未生之时,焉知生之为乐也;今吾未死,又焉知死之为不乐也。故生不足以使之,利何足以动之!死不足以禁之,害何足以恐之!明于死生之分,达于利害之变。是以目观玉辂琬象之状,耳听白雪清角之声,不能以乱其神;登千仞之溪,临蝯眩之岸,不足以淆其知。夫如是,身可以杀,生可以无,仁可以成。 鸟飞于空,鱼游于渊,非术也。故为鸟为鱼者,亦不自知其能飞能游。苟知之,立心以为之,则必堕必溺。犹人之足驰手捉,耳听目视,当其驰捉听视之际,应机自至,又不待思而施之也。苟须思之而后可施之,则疲矣。是以任自然者久,得其常者济。 周成王问鬻子曰:“寡人闻圣人在上位,使民富且寿。若夫富,则可为也;若夫寿,则在天乎?”鬻子对曰:“夫圣王在上位,天下无军兵之事,故诸侯不私相攻,而民不私相斗也,则民得尽一生矣。圣王在上,则君积于德化,而民积于用力,故妇人为其所衣,丈夫为其所食,则民无冻饿,民得二生矣。圣人在上,则君积于仁,吏积于爱,民积于顺,则刑罚废而无夭遏之诛,民则得三生矣。圣王在上,则使人有时,而用之有节,则民无疠疾,民得四生矣。(按:《贾谊新书》有此文) 跋 《史记》称慎到著十二论。徐广注云:“今《慎子》刘向所定,有四十一篇。”按《汉志》本四十二篇,徐注一,字误也。《通志·艺文略》:“《慎子》旧有十卷四十二篇,今亡九卷三十七篇。”是宋本已与今同。《群书治要》有《慎子》七篇,今所存五篇,具在,用以相校,知今本又经后人删节,非其原书。今以《治要》为主,更据唐宋类书所引,随文补正。其无篇名者,别附于后,虽不能复还旧观,而古人所引,搜罗略备矣。旧本后有逸文,不知何人所辑,内有数条,云出《文献通考》,今检之不可得。且郑渔仲所见,已止五篇,安得《通考》中尚有逸文?寻其文句,盖杂取《鬻子》、《墨子》、《韩非子》、《战国策》诸书。以流传既久,姑过而存之。 己亥七月锡之钱熙祚识。 说明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慎子》四十二篇,班固注慎子“名到,先申、韩,申、韩称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论,环渊著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所论焉。”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道德之为刑名,此其转关,所以申韩多称之也。”吕思勉《经子解题》称“其学实合道法为一家”。 《慎子》旧有七篇本、五篇本及上下二篇本三种,检索互联网上有阿建所下载的《慎子》一种,共七篇,钱熙祚校并辑佚,未说明来源,放在“新语丝”网站中。此本当出清道光二十四年(己亥)钱熙祚自刊《守山阁丛书》,其后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中华书局《诸子集成》、世界书局《诸子集成》、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各本均据以排录,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著录题为《校定慎子》。此电子版虽经阿建校对,题为钱熙祚校,实未有校记,逸文亦未录出处。今据以整理,补齐校记及逸文出处,用惠学人。 洛陽老庄研究院 潇雨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