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再苦一苦百姓
我撞破了皇帝的女兒身 作者:貌恭而心不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皇極門前,伴著荊雲海一句略顯幹癟的“退朝”聲,百官山呼萬歲,這日的禦門聽政終於劃上了一個句號。
望著天子坐上肩輿、起駕回宮之後,戶部尚書杜芝將手中的笏板收至袖中,一雙眼睛來回掃量,很快在南退的滿朝官員中, 找到一個向北行走之人。
杜芝所尋不是別人,正是身為內閣閣揆的上官蒙,今日輪到這位閣老去平章閣內值守,因此他並未從午門出宮,而是徑直往乾清宮的方向走去。
眼見上官蒙要走遠,杜芝也不再駐於原地,亦動身去往相同的方向, 腳下的步子有條不紊之中、越邁越快......
“上官閣老。”
聽得身後傳來一個熟悉的聲音, 慢慢踱步的上官蒙回頭一望,見來人是杜芝之後,搶先便調侃了一句:
“杜戶部如此慌張,是不忍老夫年老體衰還需操勞,今日想要入平章閣,代我值宿?”
杜芝臉上並無絲毫異色,手上一揖的同時,嘴裏也盡挑好的說:“隻要閣老一句話,莫說今日代值,便是日日代值......”
話聽到一半,上官蒙步子已經再次邁開;二人同為六部尚書,杜芝卻這般放低姿態, 正所謂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 他知道來人有事相求,因此不願再多聽一句。
吃了個閉門羹後,杜芝卻並未死心, 加快腳步繞至上官蒙身前,攔在了這位閣老的去路之上, 臉上已經陪出了一張笑臉, “閣老何必如此匆忙,聽我把話說完也不遲嘛。”
上官蒙雙手負於身後,疑惑的臉上同時還帶著些許防備,說話的聲音中,也帶著些許不悅:“杜尚書尋我若是私事,那便請回吧;老夫食天子之祿,不可因私廢公,私事還請等到休沐之日再說。”
“說的倒是好聽,聽得我以為前些時日上朝不至、值守告假的人,另有他人。”
心中暗自啐罵了一句之後,杜芝又行一揖,說話之時湊得又近了一分:“閣老所言極是,故我此番尋來,便是為了公事。”
“既是公事,為何不在禦門聽政儀上講個清楚,”上官蒙一振衣袖,身體一偏便要繞過眼前的“障礙”,嘴裏的話也是愈發強硬,“你我二人私下商議,又說得出個什麽名堂?”
杜芝不敢再攔, 隻是緊跟在上官蒙一側,邊走邊解釋道:“我想再與閣老說說,那寶鈔之事......”
“寶鈔一桉,今日不是已經有了定論了麽,布夷縱使狡詐,但亦難掩各級官吏稽察之弊誤!”
一聽,上官蒙立馬用官腔嗆了回去,並隨即將禦門聽政上所做出的決斷,重申了一遍:
“順天府幾位通判,司職集市交易,卻未禁布夷之奸非,自然得革職查辦;而京師正門任由人日夜進出、無法禁絕,則是兵部之責,兵科都給事中、兵部職方清吏司郎中體察不嚴,亦難逃罪責!
怎麽,莫非杜戶部要替他們求情?”
“閣老言重了,這些佞臣難辭其咎,我要說的與他們無關,而是——”話到一半,杜芝又看了眼上官蒙,見他並無多少好奇,便不敢再賣關子,果斷地表明了意思:
“而是為了補闕!”
上官蒙一時無法理解“補闕”二字是何意思,腳步下意識一頓;而杜芝知道機會來了,趕忙繼續解釋起來:
“這布夷行此詭詐之策,從京中官宦人家中誆走了近千萬兩,我等本想著天子也受了騙,定會想法子找補回來,誰知陛下僅懲戒了那幫屍位素餐的失察官吏,此外便未有任何措施追回贓款......”
“怎麽追!”上官蒙心中冷笑一聲,聲音更是陡然抬高了不少,“你們為官幾十載,尚且拿不出丁點線索,天子踐祚不過三月、年尚未及束發,如何尋得布列提賊人,追索贓款?”
杜芝趕忙做了個噤聲的手勢,生怕他這裏動靜太大,引得些宦官駐足觀望,同時繼續低聲解釋道:
“因此我便想了個法子,把諸位手中的寶鈔集中起來,拿到百姓那裏換取米糧,再把米糧轉手賣出,換得錢財分與眾人;雖說不能填補所有損失,也可......”
聽得是這番言論,上官蒙登時便沒了興趣,隨口便斥道:“百姓是傻子麽,會把稻米拿出來,換這些廢紙!”
“國朝稅收收的是白銀,而百姓地裏卻種的是穀麥,因此每年開征夏秋二稅之時,糧商皆壓價糴米、從中攫利,百姓因要交稅,隻能吃了這暗虧;而此次或可請朝廷下令,以寶鈔換糧之後,來年可以寶鈔抵稅,如此一來,中間便少了糧商之盤剝;
譬如在湖廣一地,國朝每畝地征紋銀九分,若是一個裏內共有千畝土地,便需繳納稅銀九十兩(1兩=100分);而朝廷以如今的市價用寶鈔換其米糧,來年允這個裏以鈔抵稅,這糧商所賺的這部分,不就落到朝廷手上了麽?
若還無人願意,可以許以一定的折扣,就如那一千畝九十兩的稅銀,可減為八十兩,還怕無人願換麽?”
如今大漢雖然稱不上什麽盛世,但遠比某些“餓殍滿地”的盛世強得多,湖廣、蘇湖等膏腴之地,小戶或多或少有些餘糧,且非紅薯、土豆而是稻麥;因此此策才有施行的基礎,但上官蒙慧眼如炬,一眼就瞧出了問題:
“我當是什麽高見,卻沒想到是寅吃卯糧的打算,我且問你,陛下豈會同意支取來年國家的稅賦,去填補臣子的虧空?
再說鄂省一地,耕地六千餘萬畝,即使家家戶戶都照你這麽做,也攏共才五百多萬兩銀子,遠遠地達不到千萬兩;這其中分潤,又該如何取舍!”
“閣老莫急,我這不是還有後招麽!”
杜芝臉上笑意更盛,同時輕輕摁了下上官蒙的臂膀,示意他走得慢些,嘴上則不急不緩地續道:
“寶鈔是能抵稅,但來年征稅之時,再把規矩講清楚——每年隻能用寶鈔抵百分之一的稅;
如此一來,那一省之賦稅,便不會太受影響了......”
說著說著,杜芝還擺出一副悲天憫人的姿態,嘴上說出來的話,卻愈發地不似人言:
“這次再苦一苦百姓罷,若是真有罵名,便罵到我這戶部尚書的頭上!”
上官蒙神色一凜,對著行為有些不恥,倒不是憐惜黎庶,而是覺得如此蒙騙百姓,會削減朝廷的信譽,著固然能一時獲利,但對朝廷長久的治理,則埋下了不少禍患。
無異於殺雞取卵!
但他並不準備從此出發來做勸解,而是轉頭直指了要害:“杜尚書說了這麽多,卻唯獨沒解決一樁問題——這天下都是陛下的,天子如何會準許你,行此損公肥私之舉?”
麵對如此質問,杜芝未有半點驚慌,彷佛早就預料到會有此問;他沒有正麵回答,而是反過來問了個意味深長的問題:
“閣老以為,在陛下眼中,這國庫是公,還是內帑是公?”
宦海沉浮數十載的上官蒙,很快便明白了杜芝話中所指:
天下自然是皇帝的,可如今的這位小皇帝,並不能對朝廷如指臂使,收上來的稅賦,也不能隨著天子的意願來支配。
但皇帝的財政壓力卻不是一般的小,近日的大婚暫且不提,不久之後禁軍三衛的餉銀,更是一樁大難題;想要從戶部取得銀兩必定是千難萬難,還指不定會受太後阻撓。
可若是能另辟財源,一切便迎刃而解......
“隻有五百萬兩自然是不夠,但後麵的事情,便盡在朝廷之掌握了。”
沒等上官蒙思慮完畢,這位戶部尚書的聲音,則又開始喋喋不休:
“來年交稅,必然有許多無法足稅的百姓,到時候朝廷再出麵,低價買來百姓的地,再轉手賣與富戶,這其中的利益,可著實不菲;
而沒了地之後,百姓吃糧也會是個問題,屆時再將外省調來的救濟之糧高價賣給百姓們,以收回他們手中賣地而得的銀兩,又可再賺一筆,也能防他們拿著銀兩再去買地;
但他們的生計也無需操心,那麽多的地總要人去耕,去地主家裏當佃戶,亦少不了其口中的吃食;且本朝佃戶皆有永佃之權,土地不是他們的,便再不需要擔心被人收了土地;
如此看來,這也不失為一樁仁政啊!”
上官蒙為官幾十年來,看到視民為草芥的官員也不在少數,但臉厚心黑如此,能把殘民害民之舉,堂而皇之稱為德政,倒也屬罕見;他不願再聽人聒噪,腳下暗自發力,把人甩在了身後。
見此情形,杜芝不依不饒再次趕了上去,還沒來得及開口,嘴裏的話便被上官蒙一句給噎了回去:
“天子要錢,老夫卻又不要,你自行向天子說明,何必借諸老夫之口!”
被這麽一斥,杜芝臉色逐漸陰沉,裹足不前的他,口中悠悠吐出一句:“按閣老的意思,戶部幾百萬兩的虧空,也與上官閣老無關了!”
這句話聲音不大,卻令上官蒙身形一頓,杜芝則不緊不慢地趕了上去,走到人前之時,他臉上已經多了一分從容。
上官蒙養氣的功夫倒還有些火候,神情旋即恢複正常,據理力爭道:“虧空是先帝之時便有的,我等為先帝辦事,其中緣由,純皇帝也都大致了解......”
所謂的辦事就是撈錢,革新一事耗費巨億,縱使乾盛皇帝不待見舊官,也不可能全部革除,被限製了大半權力的他們,就隻剩給皇帝撈錢一個任務。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上官蒙自然不能獨善其身,也受了不少錢財;而對於其中吃拿卡要之時,老皇帝當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或許他會秋後算賬,可世事無常,這昔日九五之尊的天子,如今已變成一抔黃土。
<a id="wzsy" href="http://m.bidige.com">嗶嘀閣</a>
但一本爛賬,卻就此留下。
“純皇帝自是清楚,可今上眼睛裏卻揉不得沙子;前番寶鈔之事不過虧了幾十萬兩,便大動幹戈,罷黜、懲戒了數位朝廷命官,若是陛下曉得戶部有幾百萬兩的虧空,那又該如何?
我這個戶部尚書,自然是難辭其咎,下場必然落不到好;可閣老身為內閣首輔,難道便能逃得牽連?
我這條命死不足惜,但閣老若是因此壞了前程,便是大大的不值了。
閣老老成謀國、身負經天緯地之才,更兼國丈的身份,純皇帝行事酷烈,但卻也瞧得通透,他說如今是大爭之世,那宰執天下之位,終歸是要重設的;如今朝中,沒有比閣老更適合此位的了。
可若是戶部這檔子事出了紕漏,天子還願相信閣老麽?”
這話一下子戳中了上官蒙的軟肋,其不甚好財,不甚好色,所圖者唯權名二字;若是朝廷真的要重設宰相一職,他便能再進一步,了卻心願!
孰優孰劣,上官蒙幾乎片刻之間,便有了抉擇,並當即追問:
“這話你還跟誰說過?”
“此策乃我與兵部尚書錢仕林、都察院右都禦史李一和、大理寺卿餘謹以及六科的幾位都給事中共同擬定,閣老......明白了麽?”
從這些名字中,上官蒙敏銳的發覺一個規律——所列舉的官員,皆是出身江浙;再聯想到杜芝殘民時舉例地方用的是鄂省,他隨即心中一緊:
朝堂上湖湘與江浙兩黨,曾因反對新政,放下成見聯合在了一起;而隨著先帝作古,新政煙消雲散,二黨間鬥爭又有複起之勢。
而杜芝的舉動,更是隱隱地請他站隊!
望著天子坐上肩輿、起駕回宮之後,戶部尚書杜芝將手中的笏板收至袖中,一雙眼睛來回掃量,很快在南退的滿朝官員中, 找到一個向北行走之人。
杜芝所尋不是別人,正是身為內閣閣揆的上官蒙,今日輪到這位閣老去平章閣內值守,因此他並未從午門出宮,而是徑直往乾清宮的方向走去。
眼見上官蒙要走遠,杜芝也不再駐於原地,亦動身去往相同的方向, 腳下的步子有條不紊之中、越邁越快......
“上官閣老。”
聽得身後傳來一個熟悉的聲音, 慢慢踱步的上官蒙回頭一望,見來人是杜芝之後,搶先便調侃了一句:
“杜戶部如此慌張,是不忍老夫年老體衰還需操勞,今日想要入平章閣,代我值宿?”
杜芝臉上並無絲毫異色,手上一揖的同時,嘴裏也盡挑好的說:“隻要閣老一句話,莫說今日代值,便是日日代值......”
話聽到一半,上官蒙步子已經再次邁開;二人同為六部尚書,杜芝卻這般放低姿態, 正所謂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 他知道來人有事相求,因此不願再多聽一句。
吃了個閉門羹後,杜芝卻並未死心, 加快腳步繞至上官蒙身前,攔在了這位閣老的去路之上, 臉上已經陪出了一張笑臉, “閣老何必如此匆忙,聽我把話說完也不遲嘛。”
上官蒙雙手負於身後,疑惑的臉上同時還帶著些許防備,說話的聲音中,也帶著些許不悅:“杜尚書尋我若是私事,那便請回吧;老夫食天子之祿,不可因私廢公,私事還請等到休沐之日再說。”
“說的倒是好聽,聽得我以為前些時日上朝不至、值守告假的人,另有他人。”
心中暗自啐罵了一句之後,杜芝又行一揖,說話之時湊得又近了一分:“閣老所言極是,故我此番尋來,便是為了公事。”
“既是公事,為何不在禦門聽政儀上講個清楚,”上官蒙一振衣袖,身體一偏便要繞過眼前的“障礙”,嘴裏的話也是愈發強硬,“你我二人私下商議,又說得出個什麽名堂?”
杜芝不敢再攔, 隻是緊跟在上官蒙一側,邊走邊解釋道:“我想再與閣老說說,那寶鈔之事......”
“寶鈔一桉,今日不是已經有了定論了麽,布夷縱使狡詐,但亦難掩各級官吏稽察之弊誤!”
一聽,上官蒙立馬用官腔嗆了回去,並隨即將禦門聽政上所做出的決斷,重申了一遍:
“順天府幾位通判,司職集市交易,卻未禁布夷之奸非,自然得革職查辦;而京師正門任由人日夜進出、無法禁絕,則是兵部之責,兵科都給事中、兵部職方清吏司郎中體察不嚴,亦難逃罪責!
怎麽,莫非杜戶部要替他們求情?”
“閣老言重了,這些佞臣難辭其咎,我要說的與他們無關,而是——”話到一半,杜芝又看了眼上官蒙,見他並無多少好奇,便不敢再賣關子,果斷地表明了意思:
“而是為了補闕!”
上官蒙一時無法理解“補闕”二字是何意思,腳步下意識一頓;而杜芝知道機會來了,趕忙繼續解釋起來:
“這布夷行此詭詐之策,從京中官宦人家中誆走了近千萬兩,我等本想著天子也受了騙,定會想法子找補回來,誰知陛下僅懲戒了那幫屍位素餐的失察官吏,此外便未有任何措施追回贓款......”
“怎麽追!”上官蒙心中冷笑一聲,聲音更是陡然抬高了不少,“你們為官幾十載,尚且拿不出丁點線索,天子踐祚不過三月、年尚未及束發,如何尋得布列提賊人,追索贓款?”
杜芝趕忙做了個噤聲的手勢,生怕他這裏動靜太大,引得些宦官駐足觀望,同時繼續低聲解釋道:
“因此我便想了個法子,把諸位手中的寶鈔集中起來,拿到百姓那裏換取米糧,再把米糧轉手賣出,換得錢財分與眾人;雖說不能填補所有損失,也可......”
聽得是這番言論,上官蒙登時便沒了興趣,隨口便斥道:“百姓是傻子麽,會把稻米拿出來,換這些廢紙!”
“國朝稅收收的是白銀,而百姓地裏卻種的是穀麥,因此每年開征夏秋二稅之時,糧商皆壓價糴米、從中攫利,百姓因要交稅,隻能吃了這暗虧;而此次或可請朝廷下令,以寶鈔換糧之後,來年可以寶鈔抵稅,如此一來,中間便少了糧商之盤剝;
譬如在湖廣一地,國朝每畝地征紋銀九分,若是一個裏內共有千畝土地,便需繳納稅銀九十兩(1兩=100分);而朝廷以如今的市價用寶鈔換其米糧,來年允這個裏以鈔抵稅,這糧商所賺的這部分,不就落到朝廷手上了麽?
若還無人願意,可以許以一定的折扣,就如那一千畝九十兩的稅銀,可減為八十兩,還怕無人願換麽?”
如今大漢雖然稱不上什麽盛世,但遠比某些“餓殍滿地”的盛世強得多,湖廣、蘇湖等膏腴之地,小戶或多或少有些餘糧,且非紅薯、土豆而是稻麥;因此此策才有施行的基礎,但上官蒙慧眼如炬,一眼就瞧出了問題:
“我當是什麽高見,卻沒想到是寅吃卯糧的打算,我且問你,陛下豈會同意支取來年國家的稅賦,去填補臣子的虧空?
再說鄂省一地,耕地六千餘萬畝,即使家家戶戶都照你這麽做,也攏共才五百多萬兩銀子,遠遠地達不到千萬兩;這其中分潤,又該如何取舍!”
“閣老莫急,我這不是還有後招麽!”
杜芝臉上笑意更盛,同時輕輕摁了下上官蒙的臂膀,示意他走得慢些,嘴上則不急不緩地續道:
“寶鈔是能抵稅,但來年征稅之時,再把規矩講清楚——每年隻能用寶鈔抵百分之一的稅;
如此一來,那一省之賦稅,便不會太受影響了......”
說著說著,杜芝還擺出一副悲天憫人的姿態,嘴上說出來的話,卻愈發地不似人言:
“這次再苦一苦百姓罷,若是真有罵名,便罵到我這戶部尚書的頭上!”
上官蒙神色一凜,對著行為有些不恥,倒不是憐惜黎庶,而是覺得如此蒙騙百姓,會削減朝廷的信譽,著固然能一時獲利,但對朝廷長久的治理,則埋下了不少禍患。
無異於殺雞取卵!
但他並不準備從此出發來做勸解,而是轉頭直指了要害:“杜尚書說了這麽多,卻唯獨沒解決一樁問題——這天下都是陛下的,天子如何會準許你,行此損公肥私之舉?”
麵對如此質問,杜芝未有半點驚慌,彷佛早就預料到會有此問;他沒有正麵回答,而是反過來問了個意味深長的問題:
“閣老以為,在陛下眼中,這國庫是公,還是內帑是公?”
宦海沉浮數十載的上官蒙,很快便明白了杜芝話中所指:
天下自然是皇帝的,可如今的這位小皇帝,並不能對朝廷如指臂使,收上來的稅賦,也不能隨著天子的意願來支配。
但皇帝的財政壓力卻不是一般的小,近日的大婚暫且不提,不久之後禁軍三衛的餉銀,更是一樁大難題;想要從戶部取得銀兩必定是千難萬難,還指不定會受太後阻撓。
可若是能另辟財源,一切便迎刃而解......
“隻有五百萬兩自然是不夠,但後麵的事情,便盡在朝廷之掌握了。”
沒等上官蒙思慮完畢,這位戶部尚書的聲音,則又開始喋喋不休:
“來年交稅,必然有許多無法足稅的百姓,到時候朝廷再出麵,低價買來百姓的地,再轉手賣與富戶,這其中的利益,可著實不菲;
而沒了地之後,百姓吃糧也會是個問題,屆時再將外省調來的救濟之糧高價賣給百姓們,以收回他們手中賣地而得的銀兩,又可再賺一筆,也能防他們拿著銀兩再去買地;
但他們的生計也無需操心,那麽多的地總要人去耕,去地主家裏當佃戶,亦少不了其口中的吃食;且本朝佃戶皆有永佃之權,土地不是他們的,便再不需要擔心被人收了土地;
如此看來,這也不失為一樁仁政啊!”
上官蒙為官幾十年來,看到視民為草芥的官員也不在少數,但臉厚心黑如此,能把殘民害民之舉,堂而皇之稱為德政,倒也屬罕見;他不願再聽人聒噪,腳下暗自發力,把人甩在了身後。
見此情形,杜芝不依不饒再次趕了上去,還沒來得及開口,嘴裏的話便被上官蒙一句給噎了回去:
“天子要錢,老夫卻又不要,你自行向天子說明,何必借諸老夫之口!”
被這麽一斥,杜芝臉色逐漸陰沉,裹足不前的他,口中悠悠吐出一句:“按閣老的意思,戶部幾百萬兩的虧空,也與上官閣老無關了!”
這句話聲音不大,卻令上官蒙身形一頓,杜芝則不緊不慢地趕了上去,走到人前之時,他臉上已經多了一分從容。
上官蒙養氣的功夫倒還有些火候,神情旋即恢複正常,據理力爭道:“虧空是先帝之時便有的,我等為先帝辦事,其中緣由,純皇帝也都大致了解......”
所謂的辦事就是撈錢,革新一事耗費巨億,縱使乾盛皇帝不待見舊官,也不可能全部革除,被限製了大半權力的他們,就隻剩給皇帝撈錢一個任務。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上官蒙自然不能獨善其身,也受了不少錢財;而對於其中吃拿卡要之時,老皇帝當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或許他會秋後算賬,可世事無常,這昔日九五之尊的天子,如今已變成一抔黃土。
<a id="wzsy" href="http://m.bidige.com">嗶嘀閣</a>
但一本爛賬,卻就此留下。
“純皇帝自是清楚,可今上眼睛裏卻揉不得沙子;前番寶鈔之事不過虧了幾十萬兩,便大動幹戈,罷黜、懲戒了數位朝廷命官,若是陛下曉得戶部有幾百萬兩的虧空,那又該如何?
我這個戶部尚書,自然是難辭其咎,下場必然落不到好;可閣老身為內閣首輔,難道便能逃得牽連?
我這條命死不足惜,但閣老若是因此壞了前程,便是大大的不值了。
閣老老成謀國、身負經天緯地之才,更兼國丈的身份,純皇帝行事酷烈,但卻也瞧得通透,他說如今是大爭之世,那宰執天下之位,終歸是要重設的;如今朝中,沒有比閣老更適合此位的了。
可若是戶部這檔子事出了紕漏,天子還願相信閣老麽?”
這話一下子戳中了上官蒙的軟肋,其不甚好財,不甚好色,所圖者唯權名二字;若是朝廷真的要重設宰相一職,他便能再進一步,了卻心願!
孰優孰劣,上官蒙幾乎片刻之間,便有了抉擇,並當即追問:
“這話你還跟誰說過?”
“此策乃我與兵部尚書錢仕林、都察院右都禦史李一和、大理寺卿餘謹以及六科的幾位都給事中共同擬定,閣老......明白了麽?”
從這些名字中,上官蒙敏銳的發覺一個規律——所列舉的官員,皆是出身江浙;再聯想到杜芝殘民時舉例地方用的是鄂省,他隨即心中一緊:
朝堂上湖湘與江浙兩黨,曾因反對新政,放下成見聯合在了一起;而隨著先帝作古,新政煙消雲散,二黨間鬥爭又有複起之勢。
而杜芝的舉動,更是隱隱地請他站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