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奴入侵明朝沿海一帶,十幾個大小不等的鹽場被毀,數千人遇難。
可是做為倭奴攻擊的首要目標,李家鹽場卻沒有被攻破,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
附近鹽場中的人不約而同的奔向李家鹽場,將那裏視為自己能夠得到庇護的最後堡壘,可見長工們對李家鹽場的信任。
錦衣衛和東廠早已將情況查探的一清二楚。
李家鹽場在上次成功狙擊了倭奴之後就開始做好了防禦的準備。
不僅開始嚴格的訓練青壯長工,而且在底下挖通了地道,將附近的鹽場串聯了起來,這也是這次其他鹽場長工們能夠逃脫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有事情幕後操縱者竟然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
遠在京城的皇帝震驚了,此時他不得不相信有些人對有些事情真是生而知之。或許李淩根本就是一個大將之材!
想到東廠獻上來的那本醫術,皇帝微笑了起來,非常之時應該用非常之人。
任命李淩為當地的團練使,負責守護李家鹽場附近的海疆。
“以後就勞煩李公子了,鹽場附近的守土之責就靠你們了!”。李公公微笑著說道,一副恭維的樣子。
他這次來李家可不是僅僅為了傳達南京兵部的一道手諭。
這段時間李公公爺爺和李淩接觸過幾次,年輕人懂大局,知進退,能夠從容的讓出錢莊的一部分利益達到尋求保護傘的目的,他的做法讓李公公很是欽佩。
皇帝竟然給李家小子派過來幾個東廠以及錦衣衛的高手,也許皇帝的目的是為了讓這些人從旁協助李淩,甚至有監督他的意思,但是這種舉動在李公公的眼中卻不一樣了。
簡在帝心,李家小子在皇帝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看來這次親自過來還是有所收獲的,至少可以向體眼前的少年表達一份自己的善意!
“李公公,這個擔子實在是太重了,小子年幼無知,隻怕難以承擔..”。李淩很有自知之明,有些婉轉的拒絕道。
他年紀尚輕,想當這個團練使隻怕難以衣眾,再加上來年春天就要參加會試,隻怕他無暇管這些事情。
“大少爺,您一定要為我父親報仇啊,隻要大少爺答應下來,小八和鹽場幾千漢子的命全都是您的了!”。
大少爺的本事小八是知道的,李家這麽多年樹立的口碑也不是白來的,隻要李淩做了團練使,附近鹽場裏的壯漢都會過來的,畢竟能夠在倭奴攻擊中存活下來就是欠了李家的人情。
幾千士兵頃刻之間就會聚集起來,大家都生活在海邊,哪個不是可以到水晶宮裏做客的好手?
小八看到了為父親報仇的希望,他當然不會放棄。
”大少爺,這個官職您還是接了吧!“。
“李公子,咱家的醜話可要說到前頭,這個任命雖然是南京兵部發出的,但是執行的卻是皇帝的意思,如何決斷,你可要想清楚!”。李公公見李淩開始動搖,隻得使出了殺手鐧。
聖旨可不是隨便一個人就可以違背的。
“好,我同意!”。李淩咬著牙答應了下來,若是朝廷下定了決心,地方上能夠齊心協力,掃除倭寇當也不難。
“李公子救命啊!”。李淩剛剛將公公送出李府,就聽到身邊傳來了一個嬌滴滴的聲音。
:“恩公救命,請恩公再搭救我一次!”。
一個二十許歲的女子來到他身邊納頭便拜,口中不斷哀求。她長相俏麗卻不失妖媚之氣,一副嬌滴滴的模樣再配上憂愁的麵容,端的是惹人憐愛。
李淩看著她的麵容,隱約記起了對方的身份。
她就是自己當日在倭寇大船上所救女子中的一個,後來李淩將這些女子交給了領兵的頭目,讓他代替自己將女子們打發了。
李淩所不知道的是,劉鵬舉並沒有將從船艙中救出來的人全部放走。而是留下一些年輕美貌的女子,讓她們嫁給了手下的士兵。
最為美貌的張氏卻被自己留了下來。
劉鵬舉在的時候日子過的倒也順心,榮華富貴享之不盡。
可是劉指揮剛剛戰死,張氏就遇到了麻煩的事情,他的前夫找上門來了。
要說起她的前夫和李淩也是熟人了,他不是別人,正是王家鹽場的東家,論輩分李解元應該稱呼他一聲王伯伯。
王家鹽場被倭寇攻破,長工們大多戰死,食鹽也被這幫畜/生給搶光了。
王伯伯可就倒黴了。他收了人家的定錢,又拿不出食鹽來,別人豈能放過他?
無奈之下他心中生了邪念,將希望寄托在李明的身上,希望李家兄弟鬥的你死我活的時候從中漁利。
哪裏知道李明並沒有依照他的想法去做事情。
願望落空的他之後變賣了祖產來還客人們所付出的鹽錢。
王伯伯的過的並不好,沒有了鹽場,他從一個高高在上的老板變成了一個鹽販子。
其他鹽場的老板雖然同情他的遭遇但是卻不肯將食鹽賒給他。
王伯伯空有鹽引卻無法販賣食鹽,他的生活過的很艱苦。
劉指揮戰死了,死在倭寇的刀下。對於別人來說是一件遺憾的事情,但是對他來說這卻是一個機會,一個翻身的大好機會。
劉指揮生前可是積蓄了不少錢財,妻兒又不在身邊,財產自然就落到他的寵妾張氏的手裏。
這些財產有可能成為自己的,隻要王伯伯重新說服張氏就可能人財兩得。
張氏本來也是被掠過來的,她對劉鵬舉也沒有任何好感。
但是自從知道劉指揮是緩和倭奴激戰之時犧牲的以後,他的形象突然張氏的心中高大起來。
她不想做一個水性/揚/花的女人。
“請恩公幫幫忙吧,我再也不想和王家有牽扯了!”。張氏大聲的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她不想錯機會。
“王家真是太大膽了,我不管你以前是什麽身份,現在卻隻能是劉指揮的遺孀,若是你再從來王家,讓朝廷的顏麵往哪擱?”。李公公出言提醒張氏道,他覺得這件事情自己要管上一管。
可是做為倭奴攻擊的首要目標,李家鹽場卻沒有被攻破,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
附近鹽場中的人不約而同的奔向李家鹽場,將那裏視為自己能夠得到庇護的最後堡壘,可見長工們對李家鹽場的信任。
錦衣衛和東廠早已將情況查探的一清二楚。
李家鹽場在上次成功狙擊了倭奴之後就開始做好了防禦的準備。
不僅開始嚴格的訓練青壯長工,而且在底下挖通了地道,將附近的鹽場串聯了起來,這也是這次其他鹽場長工們能夠逃脫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有事情幕後操縱者竟然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
遠在京城的皇帝震驚了,此時他不得不相信有些人對有些事情真是生而知之。或許李淩根本就是一個大將之材!
想到東廠獻上來的那本醫術,皇帝微笑了起來,非常之時應該用非常之人。
任命李淩為當地的團練使,負責守護李家鹽場附近的海疆。
“以後就勞煩李公子了,鹽場附近的守土之責就靠你們了!”。李公公微笑著說道,一副恭維的樣子。
他這次來李家可不是僅僅為了傳達南京兵部的一道手諭。
這段時間李公公爺爺和李淩接觸過幾次,年輕人懂大局,知進退,能夠從容的讓出錢莊的一部分利益達到尋求保護傘的目的,他的做法讓李公公很是欽佩。
皇帝竟然給李家小子派過來幾個東廠以及錦衣衛的高手,也許皇帝的目的是為了讓這些人從旁協助李淩,甚至有監督他的意思,但是這種舉動在李公公的眼中卻不一樣了。
簡在帝心,李家小子在皇帝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看來這次親自過來還是有所收獲的,至少可以向體眼前的少年表達一份自己的善意!
“李公公,這個擔子實在是太重了,小子年幼無知,隻怕難以承擔..”。李淩很有自知之明,有些婉轉的拒絕道。
他年紀尚輕,想當這個團練使隻怕難以衣眾,再加上來年春天就要參加會試,隻怕他無暇管這些事情。
“大少爺,您一定要為我父親報仇啊,隻要大少爺答應下來,小八和鹽場幾千漢子的命全都是您的了!”。
大少爺的本事小八是知道的,李家這麽多年樹立的口碑也不是白來的,隻要李淩做了團練使,附近鹽場裏的壯漢都會過來的,畢竟能夠在倭奴攻擊中存活下來就是欠了李家的人情。
幾千士兵頃刻之間就會聚集起來,大家都生活在海邊,哪個不是可以到水晶宮裏做客的好手?
小八看到了為父親報仇的希望,他當然不會放棄。
”大少爺,這個官職您還是接了吧!“。
“李公子,咱家的醜話可要說到前頭,這個任命雖然是南京兵部發出的,但是執行的卻是皇帝的意思,如何決斷,你可要想清楚!”。李公公見李淩開始動搖,隻得使出了殺手鐧。
聖旨可不是隨便一個人就可以違背的。
“好,我同意!”。李淩咬著牙答應了下來,若是朝廷下定了決心,地方上能夠齊心協力,掃除倭寇當也不難。
“李公子救命啊!”。李淩剛剛將公公送出李府,就聽到身邊傳來了一個嬌滴滴的聲音。
:“恩公救命,請恩公再搭救我一次!”。
一個二十許歲的女子來到他身邊納頭便拜,口中不斷哀求。她長相俏麗卻不失妖媚之氣,一副嬌滴滴的模樣再配上憂愁的麵容,端的是惹人憐愛。
李淩看著她的麵容,隱約記起了對方的身份。
她就是自己當日在倭寇大船上所救女子中的一個,後來李淩將這些女子交給了領兵的頭目,讓他代替自己將女子們打發了。
李淩所不知道的是,劉鵬舉並沒有將從船艙中救出來的人全部放走。而是留下一些年輕美貌的女子,讓她們嫁給了手下的士兵。
最為美貌的張氏卻被自己留了下來。
劉鵬舉在的時候日子過的倒也順心,榮華富貴享之不盡。
可是劉指揮剛剛戰死,張氏就遇到了麻煩的事情,他的前夫找上門來了。
要說起她的前夫和李淩也是熟人了,他不是別人,正是王家鹽場的東家,論輩分李解元應該稱呼他一聲王伯伯。
王家鹽場被倭寇攻破,長工們大多戰死,食鹽也被這幫畜/生給搶光了。
王伯伯可就倒黴了。他收了人家的定錢,又拿不出食鹽來,別人豈能放過他?
無奈之下他心中生了邪念,將希望寄托在李明的身上,希望李家兄弟鬥的你死我活的時候從中漁利。
哪裏知道李明並沒有依照他的想法去做事情。
願望落空的他之後變賣了祖產來還客人們所付出的鹽錢。
王伯伯的過的並不好,沒有了鹽場,他從一個高高在上的老板變成了一個鹽販子。
其他鹽場的老板雖然同情他的遭遇但是卻不肯將食鹽賒給他。
王伯伯空有鹽引卻無法販賣食鹽,他的生活過的很艱苦。
劉指揮戰死了,死在倭寇的刀下。對於別人來說是一件遺憾的事情,但是對他來說這卻是一個機會,一個翻身的大好機會。
劉指揮生前可是積蓄了不少錢財,妻兒又不在身邊,財產自然就落到他的寵妾張氏的手裏。
這些財產有可能成為自己的,隻要王伯伯重新說服張氏就可能人財兩得。
張氏本來也是被掠過來的,她對劉鵬舉也沒有任何好感。
但是自從知道劉指揮是緩和倭奴激戰之時犧牲的以後,他的形象突然張氏的心中高大起來。
她不想做一個水性/揚/花的女人。
“請恩公幫幫忙吧,我再也不想和王家有牽扯了!”。張氏大聲的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她不想錯機會。
“王家真是太大膽了,我不管你以前是什麽身份,現在卻隻能是劉指揮的遺孀,若是你再從來王家,讓朝廷的顏麵往哪擱?”。李公公出言提醒張氏道,他覺得這件事情自己要管上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