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曾,這是什麽車,樣子好奇怪。[]”
我還在思索,阿古拉跟喇嘛談論起了眼前的馬車。
這馬車跟影視作品中帶有‘車廂’的馬車不同,尤其是打頭的一輛,用一根根木條鉚合而成,做成籠狀,帶有列格籠頂,防護的極為嚴密。
在車後方,還有一個長方形的木台,被單獨防護起來,顯得更為重要。
喇嘛告訴我們,這就叫‘安車’,說上古人乘車多是站在車內,就像古羅馬人駕馭戰車一樣,因為當時的道路狀況極差,車輛的工藝水平也跟不上,車軸等物又沒有防震功能,所以並不適合乘坐,隻能站立。
除了身份特別尊貴的王、皇帝,和年過七旬的士大夫,一般人不能乘坐這樣的馬車,因為‘安車’的產量非常少,有嚴格的乘用限製,如同與現今的黑牌車特權車,比勞特萊斯還有牛x。
他站在車旁不斷的說,帶相機過來好了,並拍了拍紅漆黑底的高大車轅,對我們講:“這可都是好東西啊,兩千多年不腐,一般的木材可做不到。”
我問他是什麽材料?他說不清楚,對這東西也沒太深的研究。不過他說,我們可以看看後麵的那幾輛車,就能明白其中的區別。
於是,我們繼續往甬道深處走去,沒幾步就發現,後麵的車輛確實不能跟前麵的那輛相比,拋開用料、樣式不提,光是車身體積就相差很多。
這些隻能站幾個人的小車,行駛起來肯定顛簸,所以無法坐人。
我們仔細數了一下,甬道中共有四輛馬車,一線排列由‘安車’打頭,顯得氣勢非凡。
同時地上還有些馬骨,但沒能剩下多少,已被歲月侵蝕。
就這樣又走出幾十米後,眼前出現了三條岔路。
我們根據寬度分析,正對著甬道的這條寬敞通道,應該連接著主墓室,而一左一右相對的那兩條,肯定通往左右側室。
用礦燈照查看了下,發現側室都沒有石門,於是先過去查看了一下。
左手這間,放置的還是馬車,一共四輛,加外麵的正好八輛。
但這東西我們帶不走,於是又來了右邊那間側室。
才一進門,阿古拉就驚訝的說不出話來,隻會哼哼“呃……”
這間墓室內,擺滿了大大小大的陶器,簡直都擠不進去人,沒辦法伸腳,密密麻麻的全都是。
喇嘛用礦燈亂照了一下,罵道“呸!他娘的資本主義,還真奢侈。”
接著,催促我們離開,說:“走吧,沒啥看頭!”
我和阿古拉都覺得奇怪――古董,古董,我們眼前擺的可全都是古董,幾百件不止,他竟然說沒啥看頭?!
見我們不動,喇嘛解釋道:“這全tm是些破爛玩意,人家用來裝糧食,裝酒,裝魚、裝肉的粗器,壺啊甕啊,有屁用?”
他們這樣一說,我明白了過來,難怪我覺得眼前的這些陶器,很像是家裏醃鹹菜用的壇壇罐罐,感情還真是這些東西……這地方就是一個倉房,死人的倉房。
於是我們離開,在通往主墓室的路上,喇嘛跟我們講,那些器皿內應該還有穀物,對考古學家來說,是非常具有研究價值的東西,還是留給人家慢慢研究吧。
看來喇嘛對古玩這些東西確實很有研究,沒少下苦功。不過我怎麽記得,母親跟我講,曾大頭這小子蠢的要命,學習特別差勁。
看來,他把智商用在了歪門邪道上……
喇嘛還說,這座墓不會晚與兩漢,因為‘安車’隻出現在兩漢之前。
“那會不會是戰國時期的墓地?”阿古拉問道。
喇嘛想了想,道“有可能。”
“那更早的呢?”我連忙問。
喇嘛忙擺手道“不可能,春秋時期江南這一片兒屬楚國,蠻夷之所,‘山越部族’聽說過嗎?指得就是這一帶,楚國人沒來之前,這裏是不毛之地,不可能開鑿出如此規模的墓穴,想開鑿這樣的墓穴,需要鐵器……”
說著,他又一次擰起了眉頭,停住腳查看起甬道的牆壁。
摸索了半晌後,喇嘛道:“不對,這也不是戰國墓,隻可能是漢墓。”
見他如此篤定,我想起前些天他說的關於墓葬的曆史,疑問道“你不是說,漢墓都是積土墓嗎?”
他道:“但也有例外,比如中山靖王劉勝,他的墓就都是山陵墓。”
中山靖王?
怎麽聽著如此耳熟?
想起來了,山越部族,中山靖王,劉備不就是中山王的‘玄玄玄孫’嗎?……難道喇嘛這小子的曆史知識,全都是看《三國演義》看來的?
憑他的智商,不是沒有可能啊。
其實我的心裏有些失望,因為我一直都在琢磨先前那道奇怪的石門,並暗中期盼,此地能是個年代更為久遠的上古遺存,可以尋找到佟先生等人一直都念念不忘的‘夏啟文明’。
我在前麵說過,佟先生可不是四六不懂的雜毛老道,人家早年留學,通曉西洋古今,論學識,堪稱是大師級別的人物,尤其通曉‘道經’和‘金石文’,一直都在懷疑,真正的華夏古文化傳承,應該早與兩周,遠在夏商時期,而如今人們所使用的纂體文字,不過是些‘流屍濁文,淫僻之字’,難得大道真奧。
為此,他還專門參加過1928年,對河南殷墟的挖掘整理工作,並收藏有許多‘龍骨’,正是從這些‘龍骨’中推敲整理出來了關於‘八會龍文’的記載,留藏在自己的筆記當中。
不過如今,這些‘龍骨’早已不知了去向,可能是被老中醫磨成了藥麵兒,治病救人了。
‘龍骨’,也就是甲骨文,在近代的最早的用處,就是一味藥。
關於它的發現與整理,是一段漫長而又曲折的故事。
遠在十九世紀末的晚清年間,河南安陽便流傳有碎骨即是‘龍骨’的傳聞,說吃了龍骨,可以治病。於是村民開始收集這些碎骨片,或是留作已用,或賣給中藥鋪。
漸漸的,“龍骨”被源源不斷地挖掘出來,並作為一味藥材流傳於世,直至1899年秋的某日,有個叫王懿榮的翰林院祭酒鬧瘧疾,到北京宣武門外的達仁堂去買藥,在買回的龍骨中,偶然發現上麵刻有非常古樸的文字,王懿榮本來就對‘金石學’(古代的考古學)頗有造詣,經過認真研究,初步斷定,這些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就是失傳已久的‘商文’。
就這樣,王懿榮發現了甲骨文,隨後,他派人大量的收購刻有文字的甲骨,前後曆時一年,共購得1500餘片之多。
可見,當時流傳與世的甲骨文有多少,又有多少,被無知的人們當成藥食,吃進了肚子裏。
為此事,佟先生一直耿耿於懷,懊悔愚民暴遣天物。
到了1900年,也就是王祭酒開始收集甲骨文的第二年,八國聯軍進了北京,作為翰林院祭酒的王懿榮老先生,有辱與國難當頭,憤然投井自盡,收集甲骨文的工作也就這樣被中斷下來。
但值得慶幸的,王老先生的家人,把這些甲骨賣給了當時的另外一位金石學大家――劉鍔。
到了1903年,劉鍔將其收藏的甲骨編印出版,發行了中國第一部針對甲骨文的著錄――《鐵雲藏龜》,算是不幸中的萬幸吧,如果沒有這本書,和1928年對殷墟的再次發掘,佟先生很可能會放棄對‘龍文’的研究,更不會去猜想,那隻存在與傳說中的大夏。
眾所周知,即便到了如今,在國際史學界,對於夏朝到底存不存在,有沒有存在過,一直都是個巨大的謎團。因為關於夏朝的曆史證據,從來都沒出土,似乎,那個由大禹的兒子‘啟’,所建立的神秘古國,華夏文明的第一個國都,就像伊甸園一般,隻存在與人們的想象中。
人們一直都在苦苦尋找它存在過的證據,可又不清楚,它到底在哪裏……
而尋找它的這些人當中,就包括佟先生。
佟先生認為,隻要能破解‘龍文’,就能找到真相。所以他才開始修道,因為他認為,道家文化是離真相最近的曆史遺存。
可惜到了今時今日,佟先生早已不在人世,機緣巧合下我得到了他的筆記,本以為自己的運氣夠好,第一次盜墓就發現了龍文道典,難道這一切都是天意?
結果喇嘛告訴我,這是一座漢墓,看洞壁的鑿痕就能知道,是用鐵器開鑿出來的。
而東周列國可是青銅器時代。
他告訴我別瞎想了,我鬱悶到差點笑出聲來。
我是不是腦子有病?
竟然琢磨起了商周之前的夏朝……
就這樣,我們暢通無阻的來到占地麵積最大的主墓室,裏麵黑漆漆地一片啥也看不到,用礦燈照射,淩亂的一塌糊塗,像是多少年都被打掃過的廢棄倉庫。,
突然,喇嘛驚叫起來:“艸!有人!”
我聞言一驚。
這座塵封了兩千多年的古墓中,怎麽可能會有人……
我還在思索,阿古拉跟喇嘛談論起了眼前的馬車。
這馬車跟影視作品中帶有‘車廂’的馬車不同,尤其是打頭的一輛,用一根根木條鉚合而成,做成籠狀,帶有列格籠頂,防護的極為嚴密。
在車後方,還有一個長方形的木台,被單獨防護起來,顯得更為重要。
喇嘛告訴我們,這就叫‘安車’,說上古人乘車多是站在車內,就像古羅馬人駕馭戰車一樣,因為當時的道路狀況極差,車輛的工藝水平也跟不上,車軸等物又沒有防震功能,所以並不適合乘坐,隻能站立。
除了身份特別尊貴的王、皇帝,和年過七旬的士大夫,一般人不能乘坐這樣的馬車,因為‘安車’的產量非常少,有嚴格的乘用限製,如同與現今的黑牌車特權車,比勞特萊斯還有牛x。
他站在車旁不斷的說,帶相機過來好了,並拍了拍紅漆黑底的高大車轅,對我們講:“這可都是好東西啊,兩千多年不腐,一般的木材可做不到。”
我問他是什麽材料?他說不清楚,對這東西也沒太深的研究。不過他說,我們可以看看後麵的那幾輛車,就能明白其中的區別。
於是,我們繼續往甬道深處走去,沒幾步就發現,後麵的車輛確實不能跟前麵的那輛相比,拋開用料、樣式不提,光是車身體積就相差很多。
這些隻能站幾個人的小車,行駛起來肯定顛簸,所以無法坐人。
我們仔細數了一下,甬道中共有四輛馬車,一線排列由‘安車’打頭,顯得氣勢非凡。
同時地上還有些馬骨,但沒能剩下多少,已被歲月侵蝕。
就這樣又走出幾十米後,眼前出現了三條岔路。
我們根據寬度分析,正對著甬道的這條寬敞通道,應該連接著主墓室,而一左一右相對的那兩條,肯定通往左右側室。
用礦燈照查看了下,發現側室都沒有石門,於是先過去查看了一下。
左手這間,放置的還是馬車,一共四輛,加外麵的正好八輛。
但這東西我們帶不走,於是又來了右邊那間側室。
才一進門,阿古拉就驚訝的說不出話來,隻會哼哼“呃……”
這間墓室內,擺滿了大大小大的陶器,簡直都擠不進去人,沒辦法伸腳,密密麻麻的全都是。
喇嘛用礦燈亂照了一下,罵道“呸!他娘的資本主義,還真奢侈。”
接著,催促我們離開,說:“走吧,沒啥看頭!”
我和阿古拉都覺得奇怪――古董,古董,我們眼前擺的可全都是古董,幾百件不止,他竟然說沒啥看頭?!
見我們不動,喇嘛解釋道:“這全tm是些破爛玩意,人家用來裝糧食,裝酒,裝魚、裝肉的粗器,壺啊甕啊,有屁用?”
他們這樣一說,我明白了過來,難怪我覺得眼前的這些陶器,很像是家裏醃鹹菜用的壇壇罐罐,感情還真是這些東西……這地方就是一個倉房,死人的倉房。
於是我們離開,在通往主墓室的路上,喇嘛跟我們講,那些器皿內應該還有穀物,對考古學家來說,是非常具有研究價值的東西,還是留給人家慢慢研究吧。
看來喇嘛對古玩這些東西確實很有研究,沒少下苦功。不過我怎麽記得,母親跟我講,曾大頭這小子蠢的要命,學習特別差勁。
看來,他把智商用在了歪門邪道上……
喇嘛還說,這座墓不會晚與兩漢,因為‘安車’隻出現在兩漢之前。
“那會不會是戰國時期的墓地?”阿古拉問道。
喇嘛想了想,道“有可能。”
“那更早的呢?”我連忙問。
喇嘛忙擺手道“不可能,春秋時期江南這一片兒屬楚國,蠻夷之所,‘山越部族’聽說過嗎?指得就是這一帶,楚國人沒來之前,這裏是不毛之地,不可能開鑿出如此規模的墓穴,想開鑿這樣的墓穴,需要鐵器……”
說著,他又一次擰起了眉頭,停住腳查看起甬道的牆壁。
摸索了半晌後,喇嘛道:“不對,這也不是戰國墓,隻可能是漢墓。”
見他如此篤定,我想起前些天他說的關於墓葬的曆史,疑問道“你不是說,漢墓都是積土墓嗎?”
他道:“但也有例外,比如中山靖王劉勝,他的墓就都是山陵墓。”
中山靖王?
怎麽聽著如此耳熟?
想起來了,山越部族,中山靖王,劉備不就是中山王的‘玄玄玄孫’嗎?……難道喇嘛這小子的曆史知識,全都是看《三國演義》看來的?
憑他的智商,不是沒有可能啊。
其實我的心裏有些失望,因為我一直都在琢磨先前那道奇怪的石門,並暗中期盼,此地能是個年代更為久遠的上古遺存,可以尋找到佟先生等人一直都念念不忘的‘夏啟文明’。
我在前麵說過,佟先生可不是四六不懂的雜毛老道,人家早年留學,通曉西洋古今,論學識,堪稱是大師級別的人物,尤其通曉‘道經’和‘金石文’,一直都在懷疑,真正的華夏古文化傳承,應該早與兩周,遠在夏商時期,而如今人們所使用的纂體文字,不過是些‘流屍濁文,淫僻之字’,難得大道真奧。
為此,他還專門參加過1928年,對河南殷墟的挖掘整理工作,並收藏有許多‘龍骨’,正是從這些‘龍骨’中推敲整理出來了關於‘八會龍文’的記載,留藏在自己的筆記當中。
不過如今,這些‘龍骨’早已不知了去向,可能是被老中醫磨成了藥麵兒,治病救人了。
‘龍骨’,也就是甲骨文,在近代的最早的用處,就是一味藥。
關於它的發現與整理,是一段漫長而又曲折的故事。
遠在十九世紀末的晚清年間,河南安陽便流傳有碎骨即是‘龍骨’的傳聞,說吃了龍骨,可以治病。於是村民開始收集這些碎骨片,或是留作已用,或賣給中藥鋪。
漸漸的,“龍骨”被源源不斷地挖掘出來,並作為一味藥材流傳於世,直至1899年秋的某日,有個叫王懿榮的翰林院祭酒鬧瘧疾,到北京宣武門外的達仁堂去買藥,在買回的龍骨中,偶然發現上麵刻有非常古樸的文字,王懿榮本來就對‘金石學’(古代的考古學)頗有造詣,經過認真研究,初步斷定,這些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就是失傳已久的‘商文’。
就這樣,王懿榮發現了甲骨文,隨後,他派人大量的收購刻有文字的甲骨,前後曆時一年,共購得1500餘片之多。
可見,當時流傳與世的甲骨文有多少,又有多少,被無知的人們當成藥食,吃進了肚子裏。
為此事,佟先生一直耿耿於懷,懊悔愚民暴遣天物。
到了1900年,也就是王祭酒開始收集甲骨文的第二年,八國聯軍進了北京,作為翰林院祭酒的王懿榮老先生,有辱與國難當頭,憤然投井自盡,收集甲骨文的工作也就這樣被中斷下來。
但值得慶幸的,王老先生的家人,把這些甲骨賣給了當時的另外一位金石學大家――劉鍔。
到了1903年,劉鍔將其收藏的甲骨編印出版,發行了中國第一部針對甲骨文的著錄――《鐵雲藏龜》,算是不幸中的萬幸吧,如果沒有這本書,和1928年對殷墟的再次發掘,佟先生很可能會放棄對‘龍文’的研究,更不會去猜想,那隻存在與傳說中的大夏。
眾所周知,即便到了如今,在國際史學界,對於夏朝到底存不存在,有沒有存在過,一直都是個巨大的謎團。因為關於夏朝的曆史證據,從來都沒出土,似乎,那個由大禹的兒子‘啟’,所建立的神秘古國,華夏文明的第一個國都,就像伊甸園一般,隻存在與人們的想象中。
人們一直都在苦苦尋找它存在過的證據,可又不清楚,它到底在哪裏……
而尋找它的這些人當中,就包括佟先生。
佟先生認為,隻要能破解‘龍文’,就能找到真相。所以他才開始修道,因為他認為,道家文化是離真相最近的曆史遺存。
可惜到了今時今日,佟先生早已不在人世,機緣巧合下我得到了他的筆記,本以為自己的運氣夠好,第一次盜墓就發現了龍文道典,難道這一切都是天意?
結果喇嘛告訴我,這是一座漢墓,看洞壁的鑿痕就能知道,是用鐵器開鑿出來的。
而東周列國可是青銅器時代。
他告訴我別瞎想了,我鬱悶到差點笑出聲來。
我是不是腦子有病?
竟然琢磨起了商周之前的夏朝……
就這樣,我們暢通無阻的來到占地麵積最大的主墓室,裏麵黑漆漆地一片啥也看不到,用礦燈照射,淩亂的一塌糊塗,像是多少年都被打掃過的廢棄倉庫。,
突然,喇嘛驚叫起來:“艸!有人!”
我聞言一驚。
這座塵封了兩千多年的古墓中,怎麽可能會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