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展檔尾部,是一個徹底敞開的農家土灶台,一個年約五十、一身土布衣衫的大哥正在往灶膛裏添劈柴,大鍋沒蓋兒,裏麵是快要熬好的糯米粥,咕嘟咕嘟的吐著氣泡,散發著濃鬱的米香味兒。


    “這是咱家最大的亮點,米湯,客人免費喝。”王政說。


    “米湯?這不是粥嗎?”張麗好奇地問。


    “是,確實是粥,但在我們這叫米湯。尤其鄉下,逢年過節家家都熬上一鍋,全家人喝。熬這個粥有講究,用電飯鍋或者煤氣火熬出來的沒味兒,隻有柴火大鍋熬才行,有喝頭兒。


    城裏人住樓,沒大鍋,也燒不了柴火,回鄉下也沒時間,想喝了就到咱家來。一個飯口一鍋,喝完拉倒。我們這人愛喝米湯,就和你們東北人愛喝小米粥一樣,喝這個長大的。”王政解釋道。


    “你們家叫米湯味道也是這緣故吧。”老譚笑問。


    “是,接地氣,聽著溫暖,還帶著回憶。”王政說。


    “好,真好。”老譚點頭稱讚:“你們是沒少下功夫,看著土,實則精,有文化有內涵,滿滿的人情味,媽媽味道,好!”


    “譚總誇獎了。”


    一樓大體上看完,王政引著上了二樓。


    二樓全是包房,王政領著進了一個。


    這是一個十六人的中包,格調偏民國,有水鄉氣息。牆上掛著一幅字畫,字畫旁是幾幅鑲著框的老照片,都是本地鄉下景致,淡雅中流動著田園風光。


    窗戶旁有個小門,王政打開,裏麵是個家庭版的小廚房,一位穿著家居服、紮著圍裙的大嫂在忙碌著,看到三人微笑著打招呼。


    “這是小廚房,和家裏的一樣,調料也是。大嫂不是廚師,就是個家庭婦女,會做菜。現在人吃飯店菜吃膩了,都喜歡吃家裏做的。咱們廚嫂就做八道菜,伺候一個房間。全是家常菜,家庭做法,客人很喜歡。包房得提前預定,晚了定不著。”王政說。


    “好,這個創意好。”老譚讚道。


    “有私房菜館的味道,但又不一樣。”張麗說。


    “各個包房都這樣嗎?”老譚問。


    “五個大一點的包房這樣,小包不的,沒廚嫂。”王政回道。


    “廚嫂負責熱菜,涼菜在樓下出?”老譚問。


    “對,廚嫂隻負責家裏菜,客人點樓下的熱菜還是師傅做。”王政說。


    “好,確實好。”老譚說。


    王政又引著看了兩個包房,時間已到十一點。不好一直麻煩王政陪著,人家是總經理,有不少事呢,老譚叫他該忙忙去,自己和張麗慢慢參觀。


    王政也確實有事,把老譚和張麗交代給店長後便忙去了。


    老譚和張麗回到一樓,尋了一張小桌坐下,休息一會兒。


    “他家這形式肯定流行,看著吧,頂多一年,省城就得有。”老譚說。


    “差不多。”張麗認可,隨後問:“咱家能不能改成這樣?”


    “能是能,就是工程太大------”老譚道。


    “不就是把廚房改一下嗎,咱家現在就是明檔,就差個展檔唄,還有就是把熱菜挪出來。”


    “你想的簡單。廚房改造花錢就行,那都不是事,主要是觀念問題。咱們省城飯店用實物擺檔不是沒有過,連冰檔都有。咋地了?新鮮幾年,不都被電子照片和菜模取代了?


    咱們北方人是越省事越好,怕麻煩。剛從擺檔回到照片上,你再擺檔,廚房人能跑光了。”老譚道。


    “我看人家擺檔也不費啥事。”


    “人家是習慣了,基礎好,員工認可。”


    “我覺著這形式挺好,咱們應該整。”張麗堅持自己的看法。


    “是應該整,要不然來考察啥?在這待幾天,把他家四家店都轉轉。這剛看個大概,細節還沒看著呢。”


    “那是。”


    十一點二十,第一桌客人進來了。


    老譚和張麗起身,跟在客人身後,一邊看客人點菜一邊觀察著。


    倆人的側重點不同,老譚在廚房上,張麗在服務上。


    客人首先來到涼菜檔口。


    “您好,歡迎來到米湯味道,這是咱家的涼菜,這道菜是咱家特色,非常爽口,賣的最好,您品嚐一下。”展檔內帶著口屏穿著幹淨整潔的工裝的師傅熱情的向客人做介紹。


    這一幕叫老譚很吃驚,這是他第一次見到師傅親自向客人介紹菜品。


    不但他吃驚,張麗也很吃驚。在她的認知中向客人介紹菜品是服務員的事,師傅根本不管這些。現在以往的認知被打破了,除了吃驚還有欣賞。


    客人聽了師傅的介紹,看了眼擺著的菜品,馬上點了一盤。


    繼續看,一位女客人走到煲仔檔前。


    “您好美女,歡迎來到米湯味道。這是咱家的特色菜砂鍋粉絲,鹹鮮微辣、香而不膩,最適合女士吃,我親自製作的,您品嚐一下。”


    砂鍋師傅熱情的介紹,女客人笑著點了一份。點完沒走,而是站在那看師傅現場製作,同時拿著手機拍照。


    砂鍋師傅兩根筷子上下翻飛,粉絲一起一落,散發著香味兒與光澤。


    兩分鍾後,粉絲熟透。師傅快速烹入調好的料汁,砂鍋內馬上飄出誘人的香氣,隨之升起一團白霧。待白霧飄散,撒入小蔥花,蓋上蓋。


    然後師傅用砂鍋叉把砂鍋托起,放到展台上的砂鍋托上,隨手拿起鑼錘在銅鑼上敲了一下。


    鑼音飄蕩,馬上有服務員過來,端起砂鍋,微笑著引著女客人往桌位上走。女客人在轉身之前對砂鍋師傅笑著說了聲“謝謝,辛苦了!”


    這場景把老譚觸動,知道這次考察來對了。


    這樣的場景在蒸菜檔、麵點檔、熱菜檔依次發生,師傅熱情周到的向客人介紹菜品,跟在客人身後的服務員幾乎不用張嘴,隻需拿點菜寶記下就可以了。


    這種點菜方式大大縮短了客人的點菜時間——相對於服務員推薦菜品,客人更相信師傅們的介紹。何況菜品就擺在那,裏麵的原料一目了然,貨真價實。還能看到咋製作的,摻不了假也調不了包,幹淨衛生,能不快嗎?


    話說回來,師傅自己介紹菜,製作的時候就會上心,質量肯定有保證,同時也減少了忽好忽壞現象的發生。


    這形式好,飯店靠的就是賣菜賺錢,必須把賺錢的擺出來讓人看到才行。還有就是讓師傅開口說話,向客人推薦自己的菜品,這比服務員推薦介紹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老譚心裏想著,愈加感到這次考察的正確性。


    很快,隨著客人大批進店,整個點菜區和大廳熱鬧起來,人聲鼎沸。


    十二點,客滿,開始了等位現象。


    這時間米湯大鍋前已經排起長隊,盛到米湯的笑逐顏開,沒盛到的耐心等待。有的客人直接站在那就喝上了,看樣是喝完了還想來第二碗。


    張麗和老譚站在不遠處看著。


    “老譚,你說咱家給客人免費喝小米粥行不行?”張麗問。


    “行。”老譚點頭。


    “我覺著也行。”


    “咱家餃子館,很多人不點菜隻點盤餃子,吃完就走,要是再來碗小米粥就更好了。”


    <a href="http://m.bidige.com" id="wzsy">bidige.com</a>


    “啥意思?你那意思是不行唄。”


    “不是不行,是得想好了再上。”老譚說:“可以先在呼市店試試,小米粥對呼市人來說有吸引力。”


    “省城人也愛喝。”


    “省城人是早上愛喝,中午晚上不行。”老譚糾正道。


    張麗想了想,覺著是這回事,說:“還是你觀察的透。”


    這時,店門外停下兩台非常高檔的豪車,從車上下來四個打扮入時、風姿綽綽、有優雅有氣質的中年女人。


    四個女人推門進店,在一個旗袍女人的帶領下徑直走到二號廚師的檔口前,先是和廚師打聲招呼,然後對三個閨蜜說:“我家老趙就愛吃小炒黃牛肉和油渣渣了,這個師傅炒的好,我都來學三次了,還是沒炒出那個味兒,今天好好學學。”


    裏麵的師傅說:“姐,今天我慢點炒,你哪塊不懂就問我。”


    “師傅你說,我炒的牛肉咋硬呢?”旗袍女人問。


    “你買的牛肉不好,不是當年生的小黃牛肉。”師傅說。


    “噢,咋才看出是不是當年的?”


    “當年的嫩,市場上很少有,我家是在鄉下花高價買的,現宰現殺。下回我家殺牛的時候給你留幾斤。”


    女人很高興,伸手掏出一張名片遞給師傅,說:“那太好了,殺牛的時候給我打電話,先謝謝了。”


    師傅開始製作小炒黃牛肉和油渣渣,女人和閨蜜在外麵看著,還不時的發問,師傅一一回答。


    兩個菜炒好,女人端著菜滿臉帶笑的說著謝謝,開始尋找空位。


    一起來的三個閨蜜都說這地方好,不但能吃,還能學,為了老公的胃以後常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廚子老譚的北方往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獵狼嘯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獵狼嘯風並收藏廚子老譚的北方往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