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市常住人口二百萬,本地人口八十萬,這個比例造成過年的時候整座城空蕩蕩的,沒多少人。平時擁堵的馬路空闊了,車隨便跑,不帶堵車的。
晚上九點半,周曉梅從店裏出來準備回公寓,突然接到王淑蘭打來的電話。
王淑蘭從錫林浩特回來,剛下飛機,還沒吃飯,準備找她喝點兒。
自打王淑蘭做了內蒙地區總代理、成為集團董事之後,和周曉梅的關係迅速發展起來。在工作上倆人是搭檔,配合默契。私下裏是姐們兒,脾氣秉性差不多,十分要好。
最開始周曉梅也和老譚一樣,對王淑蘭的印象一般。等合作上之後一看不是那回事,人家確實是做事人,並且雷厲風行。於是隨之改變看法,熱情起來,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和人相處,第一印象雖然重要,但有時也會誤判。應了那句話——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
錫林浩特和鄂爾多斯這兩個城市最近兩年發展的雖然很好,老百姓的意識也上來了,但春節到飯店吃年夜飯的不多。兩個城市的老百姓還保留著過去的傳統,喜歡在家過年。另外在城裏住的大部分是年輕人,老人大都在農村,或者是牧區。
過年了,合家團圓,不可能叫老人來城裏,於是年輕人都回農村、牧區陪老人去,留守的不多。
基於這種情況,王淑蘭把兩個店放了假,叫員工回家過個團圓年。這樣做不失為明智之舉,員工高興,自己也能歇兩天。
俗話說錢不是一天掙的,做買賣不能隻盯著腳尖,得抬頭往遠處看才能賺大錢。
周曉梅到機場接了王淑蘭,這時間大部分飯店都關門了,倆人來到東影南街,看“寂寞的豆芽”還營業,便走了進去。
這是家燒烤店,以烤串為主,裝修偏黑暗料理,很吸引年輕人。
倆人點了烤串,周曉梅剛吃完飯,吃不下啥,主要是陪王淑蘭。
“王姐,準備回北京呀?”周曉梅問。
“不回,在呼市過年。北京也沒啥人,爹媽沒了,回去也沒家,孩子有自己的日子------”王淑蘭有些感傷的說。
人也奇怪,平常日子想不起啥來,一到過年過節的時候啥都能想起來,並且大部分是傷心事。
“正好,我也一人,咱倆過。”周曉梅說。
王淑蘭笑笑,端起酒杯在周曉梅的杯子上碰了一下,說:“咱姐倆過。”
倆人喝了口酒。
“王姐,兩個店都沒訂餐的?”周曉梅放下酒杯問。
“有,不多,不值當接待。主要是沒發展到那程度,呼市照省城比差三年,錫林浩特、鄂爾多斯照呼市比差兩年。你看沒,現在呼市大街上還有兩台車,錫林浩特街上連台車都沒有,都回家過年了。”王淑蘭說。
“也是。”周曉梅點頭。
“咱家剛開業,還沒啥名。定年夜飯的都到那些年頭長的大店去,不來咱家。估計過年差不多,名闖出去了,加上是餃子館,誰過年不吃餃子。”王淑蘭說。
“嗯,差不多。”
“我對咱家有信心,保證能做到內蒙第一。”
“能。”
王淑蘭又喝了口酒,然後把酒杯緩緩放下,對周曉梅說:“一到過年的時候心情就不好,啥都能想起來,鬧心,難受。”
“兒子沒打電話?”周曉梅問。
“打了,能不打嗎?咋說我是他媽,就是礙著麵子也得打------”說到這王淑蘭既無奈又難受的看了周曉梅一眼,傷心的道:“打能咋地?也就是問問在哪呢,咋過年,不帶說叫他媽回去一起過年的。”
說完從包裏掏出煙,抽出一支點上。
煙霧從嘴裏吐出,慢慢飄散,仿佛飄散壓抑著的傷感。
然後自我安慰的說:“叫我去也不去,就那回事吧,親兒子能咋地?成家立業了,啥都聽媳婦的------再說,和他爸一起呢,還有個後媽,我不能去------”
周曉梅聽著。
王淑蘭說話的時候一顆淚珠從眼裏滑落,無助、落寞-----
周曉梅想說幾句安慰話,卻不知說啥,一句話也沒有,隻是遞過去一張紙巾。
“妹子,姐對不起孩子------”王淑蘭接過紙巾擦淚,接著說:“孩子四歲的時候就離婚了,沒管過他啥------是他爺爺奶奶帶大的------現在對我這樣,我認------”
眼淚流著,無聲哽咽,身子顫抖,手裏的煙滑落-----
“姐,別這樣------”
周曉梅抓住王淑蘭抖著的手。
“一到過年的時候就難受,啥都想------”王淑蘭哽咽的說:“對不住孩子,可那時沒能力養他呀------連個工作都沒有,起早貪黑的練攤,租房子住------身上沒錢------你不知道,我一天就吃一頓飯------
大冬天的,收完攤得走四十多分鍾,還得背著包------到家------冰屋冷灶的,咋養活他呀?跟著我受罪,在他爺爺奶奶跟前兒還能吃口熱乎飯------”
這個華麗、精致的女人頭埋進桌子,抽泣著,肩頭聳動------
許久,情緒平複下來。
拿紙巾擦幹淚,衝周曉梅苦澀的笑笑,端起酒杯說:“不說了,喝酒。”
說完沒等周曉梅,先幹了,然後倒滿。
“少喝點姐。”周曉梅說。
“沒事,過去了,就一陣兒。”王淑蘭說完喊過服務員,把涼了的肉串拿去加熱。
“想開就好,你現在不挺好嗎。”周曉梅安慰著。
“挺好,都這大歲數了,啥想不開,就是過年鬧的------”王淑蘭說。
“姐,其實你挺年輕,一點不老。”
“還不老?馬上五十了。”王淑蘭自嘲的笑笑,細看笑中帶著自信。
“人家說女人五十一枝花。”
“去你的,那是四十。但姐還真不服老,講辦事的話不服那些年輕的,這點自信還有。”
“那是,我都佩服你。”
“姐這輩子啥苦都吃過,啥罪都受過。離完婚,一個人練攤,然後和人倒騰服裝,賺了不少錢。那時候姐年輕,長得還行,能說會道的,最厲害的是眼睛準,會做買賣,知道啥來錢快。”
王淑蘭講起了她過去的事。
“後來認識個做房地產的,那時候他還不是開發商,管項目。我倆一起過了五年,五年沒白過,姐也成幹房地產的了。
哎,可惜,姐這人實在,容易相信人,結果被人騙了,一下子打回原形。
認識個內蒙朋友,挺夠意思的,跟我說別在北京混了,沒啥發展。那時候內蒙正開發,說到內蒙他幫我,還能起來。於是就來了呼市,他幫著成立個公司,給我引薦不少有實力的朋友。
咋說呢,來呼市十年,說不上成功,也說不上賺多少錢,但還行。來的時候沒錢,全是朋友幫的,有一點不否認,幫我的都是男的,我不說你也知道。”
周曉梅點點頭。
“其實挺感激周玉軍的,在商會他沒少幫我,有些項目都是他幫著搞的。咋說呢,男的和女的在一起,沒事也有事,說不清道不明------”
周曉梅點頭,表示理解。
“跟你說妹子,女人不能靠男人活著,得自己幹點啥。我和周玉軍是合作,他做電子商務,我做新農業。開始的時候互相依靠,綁一起幹。後來做大了,也就分心了------男人,沒起來的時候啥都好,裝得像孫子似的。等起來就不是他,換女人必然。”
“也有不那樣的,主要是人心。”周曉梅說。
“你說的我不反對,知道你說誰。”王淑蘭說。
“嗬嗬------”
“要不然我咋轉行做餐飲呢。”王淑蘭說:“老譚是一方麵,那時候對他不太了解,主要是和周玉軍掰了,因為啥你知道。
也是趕巧,在鄂爾多斯,覺著阿巧是個好項目,肯定賺錢,就加入了。等加入之後發現選對了,是個好企業,有潛力。”
<a id="wzsy" href="https://www.yawenba.net">yawenba.net</a>
“不但有潛力還有發展,越幹越有勁兒。”周曉梅說。
“是,要不然我咋勁勁兒的呢。”王淑蘭有些興奮,沒了開始時的難受,繼續說:“賺錢是一方麵,主要是有意思,正能量滿滿,挺陽光。”
“主要是人好。”
“是——”
晚上九點半,周曉梅從店裏出來準備回公寓,突然接到王淑蘭打來的電話。
王淑蘭從錫林浩特回來,剛下飛機,還沒吃飯,準備找她喝點兒。
自打王淑蘭做了內蒙地區總代理、成為集團董事之後,和周曉梅的關係迅速發展起來。在工作上倆人是搭檔,配合默契。私下裏是姐們兒,脾氣秉性差不多,十分要好。
最開始周曉梅也和老譚一樣,對王淑蘭的印象一般。等合作上之後一看不是那回事,人家確實是做事人,並且雷厲風行。於是隨之改變看法,熱情起來,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和人相處,第一印象雖然重要,但有時也會誤判。應了那句話——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
錫林浩特和鄂爾多斯這兩個城市最近兩年發展的雖然很好,老百姓的意識也上來了,但春節到飯店吃年夜飯的不多。兩個城市的老百姓還保留著過去的傳統,喜歡在家過年。另外在城裏住的大部分是年輕人,老人大都在農村,或者是牧區。
過年了,合家團圓,不可能叫老人來城裏,於是年輕人都回農村、牧區陪老人去,留守的不多。
基於這種情況,王淑蘭把兩個店放了假,叫員工回家過個團圓年。這樣做不失為明智之舉,員工高興,自己也能歇兩天。
俗話說錢不是一天掙的,做買賣不能隻盯著腳尖,得抬頭往遠處看才能賺大錢。
周曉梅到機場接了王淑蘭,這時間大部分飯店都關門了,倆人來到東影南街,看“寂寞的豆芽”還營業,便走了進去。
這是家燒烤店,以烤串為主,裝修偏黑暗料理,很吸引年輕人。
倆人點了烤串,周曉梅剛吃完飯,吃不下啥,主要是陪王淑蘭。
“王姐,準備回北京呀?”周曉梅問。
“不回,在呼市過年。北京也沒啥人,爹媽沒了,回去也沒家,孩子有自己的日子------”王淑蘭有些感傷的說。
人也奇怪,平常日子想不起啥來,一到過年過節的時候啥都能想起來,並且大部分是傷心事。
“正好,我也一人,咱倆過。”周曉梅說。
王淑蘭笑笑,端起酒杯在周曉梅的杯子上碰了一下,說:“咱姐倆過。”
倆人喝了口酒。
“王姐,兩個店都沒訂餐的?”周曉梅放下酒杯問。
“有,不多,不值當接待。主要是沒發展到那程度,呼市照省城比差三年,錫林浩特、鄂爾多斯照呼市比差兩年。你看沒,現在呼市大街上還有兩台車,錫林浩特街上連台車都沒有,都回家過年了。”王淑蘭說。
“也是。”周曉梅點頭。
“咱家剛開業,還沒啥名。定年夜飯的都到那些年頭長的大店去,不來咱家。估計過年差不多,名闖出去了,加上是餃子館,誰過年不吃餃子。”王淑蘭說。
“嗯,差不多。”
“我對咱家有信心,保證能做到內蒙第一。”
“能。”
王淑蘭又喝了口酒,然後把酒杯緩緩放下,對周曉梅說:“一到過年的時候心情就不好,啥都能想起來,鬧心,難受。”
“兒子沒打電話?”周曉梅問。
“打了,能不打嗎?咋說我是他媽,就是礙著麵子也得打------”說到這王淑蘭既無奈又難受的看了周曉梅一眼,傷心的道:“打能咋地?也就是問問在哪呢,咋過年,不帶說叫他媽回去一起過年的。”
說完從包裏掏出煙,抽出一支點上。
煙霧從嘴裏吐出,慢慢飄散,仿佛飄散壓抑著的傷感。
然後自我安慰的說:“叫我去也不去,就那回事吧,親兒子能咋地?成家立業了,啥都聽媳婦的------再說,和他爸一起呢,還有個後媽,我不能去------”
周曉梅聽著。
王淑蘭說話的時候一顆淚珠從眼裏滑落,無助、落寞-----
周曉梅想說幾句安慰話,卻不知說啥,一句話也沒有,隻是遞過去一張紙巾。
“妹子,姐對不起孩子------”王淑蘭接過紙巾擦淚,接著說:“孩子四歲的時候就離婚了,沒管過他啥------是他爺爺奶奶帶大的------現在對我這樣,我認------”
眼淚流著,無聲哽咽,身子顫抖,手裏的煙滑落-----
“姐,別這樣------”
周曉梅抓住王淑蘭抖著的手。
“一到過年的時候就難受,啥都想------”王淑蘭哽咽的說:“對不住孩子,可那時沒能力養他呀------連個工作都沒有,起早貪黑的練攤,租房子住------身上沒錢------你不知道,我一天就吃一頓飯------
大冬天的,收完攤得走四十多分鍾,還得背著包------到家------冰屋冷灶的,咋養活他呀?跟著我受罪,在他爺爺奶奶跟前兒還能吃口熱乎飯------”
這個華麗、精致的女人頭埋進桌子,抽泣著,肩頭聳動------
許久,情緒平複下來。
拿紙巾擦幹淚,衝周曉梅苦澀的笑笑,端起酒杯說:“不說了,喝酒。”
說完沒等周曉梅,先幹了,然後倒滿。
“少喝點姐。”周曉梅說。
“沒事,過去了,就一陣兒。”王淑蘭說完喊過服務員,把涼了的肉串拿去加熱。
“想開就好,你現在不挺好嗎。”周曉梅安慰著。
“挺好,都這大歲數了,啥想不開,就是過年鬧的------”王淑蘭說。
“姐,其實你挺年輕,一點不老。”
“還不老?馬上五十了。”王淑蘭自嘲的笑笑,細看笑中帶著自信。
“人家說女人五十一枝花。”
“去你的,那是四十。但姐還真不服老,講辦事的話不服那些年輕的,這點自信還有。”
“那是,我都佩服你。”
“姐這輩子啥苦都吃過,啥罪都受過。離完婚,一個人練攤,然後和人倒騰服裝,賺了不少錢。那時候姐年輕,長得還行,能說會道的,最厲害的是眼睛準,會做買賣,知道啥來錢快。”
王淑蘭講起了她過去的事。
“後來認識個做房地產的,那時候他還不是開發商,管項目。我倆一起過了五年,五年沒白過,姐也成幹房地產的了。
哎,可惜,姐這人實在,容易相信人,結果被人騙了,一下子打回原形。
認識個內蒙朋友,挺夠意思的,跟我說別在北京混了,沒啥發展。那時候內蒙正開發,說到內蒙他幫我,還能起來。於是就來了呼市,他幫著成立個公司,給我引薦不少有實力的朋友。
咋說呢,來呼市十年,說不上成功,也說不上賺多少錢,但還行。來的時候沒錢,全是朋友幫的,有一點不否認,幫我的都是男的,我不說你也知道。”
周曉梅點點頭。
“其實挺感激周玉軍的,在商會他沒少幫我,有些項目都是他幫著搞的。咋說呢,男的和女的在一起,沒事也有事,說不清道不明------”
周曉梅點頭,表示理解。
“跟你說妹子,女人不能靠男人活著,得自己幹點啥。我和周玉軍是合作,他做電子商務,我做新農業。開始的時候互相依靠,綁一起幹。後來做大了,也就分心了------男人,沒起來的時候啥都好,裝得像孫子似的。等起來就不是他,換女人必然。”
“也有不那樣的,主要是人心。”周曉梅說。
“你說的我不反對,知道你說誰。”王淑蘭說。
“嗬嗬------”
“要不然我咋轉行做餐飲呢。”王淑蘭說:“老譚是一方麵,那時候對他不太了解,主要是和周玉軍掰了,因為啥你知道。
也是趕巧,在鄂爾多斯,覺著阿巧是個好項目,肯定賺錢,就加入了。等加入之後發現選對了,是個好企業,有潛力。”
<a id="wzsy" href="https://www.yawenba.net">yawenba.net</a>
“不但有潛力還有發展,越幹越有勁兒。”周曉梅說。
“是,要不然我咋勁勁兒的呢。”王淑蘭有些興奮,沒了開始時的難受,繼續說:“賺錢是一方麵,主要是有意思,正能量滿滿,挺陽光。”
“主要是人好。”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