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96年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給信息戰下過一個定義:奪取信息優勢,對敵方信息係統與計算機網絡等設施施加影響,並對己方的信息係統和計算機網絡等設施進行保護。


    後來又明確地把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列入了信息戰打擊的對象範圍之內。


    旨在以信息為主要武器,打擊敵方的認識係統和信息係統,影響、製止或改變敵方決策者的決心,以及由此引發的敵對行動。


    各國由此競相對信息戰加以高度重視,暗中展開了驚心動魄的爭鬥。


    單就軍事意義講,信息戰是指戰爭雙方都企圖通過控製信息和情報的流動來把握戰場主動權,在情報的支援下,綜合運用軍事欺騙、作戰保密、心理戰、電子戰和對敵方信息係統的實體摧毀,阻斷敵方的信息流,並製造虛假的信息,影響和削弱敵指揮控製能力;同時,確保自己的指揮控製係統免遭敵人類似的破壞。


    美軍在此之前就率先讓博士和科學家也衝到戰爭的最前線,1988年就在五角大樓的某個密室??成立了電腦戰中心。


    這是美國最高軍事機密所在地,將逐漸取代核彈、導彈及隱形戰機等等在機密程度上的領先地位,信息戰秘密已居於首位! 1996年正式將其擴展成為美軍全球信息戰的秘密機構,可能是世界上惟一以博士為士兵??他們被稱為“密室勇士”,的軍事機構。


    在戰爭中美軍將利用間諜衛星、通訊衛星、情報艦、最新式高空間諜飛機“黑星”和 “飛鷹”,監視整個戰區,注視每一個目標,指揮官甚至可在五角大樓作戰室,靠遠距離視像技術透視戰場,對戰區形勢一目了然。


    美軍試圖以高科技支配戰場,依賴科技贏得戰爭。


    在現代高技術武器的發展中,軍用電子技術是其核心和基礎,從近期發生的幾場局部戰爭看,軍用電子技術已從作戰保障躍為作戰手段,成為現代作戰行動的先導,並貫穿於戰爭的全過程。


    國外的一些軍事專家把電子技術比作高技術武器的“保護神”。


    今後新的戰術,幕後參戰情報人員、信息戰特工和科學家將數以千計,可能比執行戰鬥任務的官兵還多。


    美軍總數137萬各級兵員,但是,與美軍有關連的電腦總數大小多達210萬部,可見美軍使用的電腦,比美軍人數及槍械數量還多。


    一進入2000年,年初美國國防部就發表了關於電腦戰的新世紀戰術計劃。


    屬於空軍的太空作戰部設立了“電腦作戰”組。


    美國在空襲南斯拉夫行動中,同時試驗了出奇製勝的戰術,把偷襲戰、信息戰、情報戰、心理戰和太空技術等混合成一種特殊的戰鬥力,為未來戰爭作準備。


    他們在北約空襲南斯拉夫之戰中,曾一顯身手,在科索沃戰爭中略施小技,就能自始至終控製戰場。


    最不可思議一點是,美國軍事黑客闖入南斯拉夫總統府電腦係統橫行,又入侵南國總統在俄羅斯、希臘、塞浦路斯、瑞士和巴林等地的秘密銀行帳戶,提走一些錢,探清了門路,如果他被迫逃亡,海外存款可能是個零。


    美軍方得意地指出,用這種作戰方法對付科技落後國家,更顯得神奇和無懈可擊,隻有參戰人員和被襲一方,才能真正感受到科技戰的威力,其作戰特色是,首先癱瘓敵方軍事中心和其它基礎設施的網絡係統,再以武力把敵國炸成孤島,最後令其政、軍陷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坐以待斃。


    海灣戰爭期間,曾經有一批荷蘭的計算機竊賊向伊拉克表示,他們可以通過信息攻擊幹擾美國向中東的軍事部署,開價是100萬美元。


    薩達姆對此建議嗤之以鼻。


    實際上,美國軍隊那時通過inte進行了大量的通信聯絡,如果計算機竊賊的建議得以采納的話,後果難以預料。


    早在1985年,我軍就開始對信息戰進行研究;1987年,《解放軍報》介紹了我軍對信息戰研究的學術觀點,這一概念的提出早於美國。


    由於當時人們還沒有充分認識到信息時代的到來,對信息戰的學術文章也就缺乏應有的關注。


    1990年3月,我軍學者編著的《信息戰》一書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我軍專家認為:從機械化戰爭到信息戰,不是單純的作戰方式的改變,而是戰爭形態的改變。


    信息戰的崛起,加速了以信息技術為基礎和核心的軍事革命的到來。


    在新的軍事革命麵前,拋棄舊知識與學習新知識同等重要,而否定舊觀念比樹立新觀念更難。


    打高技術戰爭,打信息戰,我們不僅要看到“技術差”,更要看到“知識差”。


    知識,在人的綜合素質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


    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仍然是人,但人的因素及內涵已有了發展。


    知識和信息就是武器。


    這個武器和有形的武器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它便於傳播,不能壟斷,可以共享。


    你有,我也可以很快有,可以很快掌握。


    而且掌握知識的投入,要比直接購買先進武器節約得多。


    況且,先進武器也要靠有知識的人去駕馭。


    信息技術的通用性,填補著軍與民的鴻溝,信息戰模糊了戰場與社會的界限。


    於是,新型的軍事人才已不是單純尚武者,而是文武合一的通才。


    那些電子專家、計算機專家、信息工程專家,一旦站在軍事戰略的高度上觀察、思考,就可能成為新的戰爭舞台上的真正英雄。


    實際上我軍在總參謀部也成立了電子戰部,調集了大批的專家、博士,並為他們配置了大量先進的電腦設備,研究信息戰的組織、戰術和人員培訓,以適應未來的反侵略作戰的形勢。


    說到底他們一是保護自己的信息資源不被敵軍竊取,保護自己的信息傳輸渠道不受敵軍幹擾;二是破壞敵軍的信息傳輸渠道,奪取敵軍的重要信息。


    王剛主持軍委工作後極為重視這支特殊的部隊,隨著軍費的大幅度增長,這支部隊在提高質的同時,編製也大幅擴充。


    他們的任務實在太重了。


    在年初提出的建立我國自主的電腦-網絡係統就是他們策劃的一個大動作。


    在軍用電腦方麵,他們研製了我軍的係列電腦,特別是用量巨大的嵌入式單片電腦,並研製了自下而上的數據總線,可以很方便地以各型網絡把它們連接起來。


    還開發了與俄軍電腦係統以及美軍 1553b數據總線的接口,可以與它們很方便地進行數據和指令傳輸。


    研製的操作係統從根子上就是抗病毒的,比民用電腦係統管理控製更為嚴格。


    這一係統完全杜絕了美軍那些“密室勇士”侵入我軍信息係統的門徑。


    應該說美軍的電腦戰中心的博士們最先感受到我軍軍力的提升。


    這些研究成果也隻是在現在才有可能實現,因為每個項目涉及的都是巨額的投資和技術人員的投入啊。


    另一條戰線的投入也是巨大的,那就是改造現有武器係統中的電腦係統。


    在我國引進的先進武器係統中都有電腦控製係統,如蘇-27係列戰機、卡-50係列武裝直升機、現代級重型導彈驅逐艦、基洛級潛艇,甚至美國的黑鷹直升機、法國的陣列拖曳式聲納係統。


    供貨方隻是提供電腦係統的目標代碼??使你可以向電腦重新裝入程序,提供對外接口??使你的武器能掛接上去。


    一架現代化的戰機其電氣控製設備就占到了總價的50%,其中就包括了很高的軟件開發費用。


    隨著硬件設備的價格越來越低,軍方要求的性能越來越高,軟件開發費用在電氣設備中的份額將越來越大。


    你要想買這些軟件的源程序及其詳細說明,對方大多數是不同意,即使同意,其開出的天價也足以讓你咋舌。


    當然要想破譯這些龐大的程序,難度是極大的。


    那一串串“0”、“1”組成的數字序列要想把它們還原成清晰的控製程序,其難度不下於開發時的投入,因為這些程序中用到的公式和參數很多都是根據經驗或試驗結果得來的,並不是搞程序的人甚至數學家能理解的。


    一般來說購買方不會去幹這種事。


    因為你投入巨資得到了這個程序,也不能再賣出去的,你也不可能在使用許可證時把軟件費用扣除,因此似乎是沒有收益的。


    在2006年底王剛主持的專家論證會上有不少專家也不主張投入巨資破解這些“天書”。


    但是軍方的擔心不是沒有理由的:美國人當年在暗中把電腦病毒裝入芯片中,再裝模作樣通過商人“偷運”進伊拉克,在作戰時通過遠程啟動病毒發作,讓伊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那些引進設備的電腦中難道就沒有暗中的名堂嗎?用那些外來的電腦控製的武器係統總是讓人不踏實。


    一位航空專家從另一方麵提出:“現代戰機的包括飛行控製、火力控製在內的綜合控製係統的軟件所占的開發費用份額越來越大,我軍要開發自己新型戰機也逃不出這一規則。


    控製所用的經驗公式、經驗參數都極難得到,要把它們綜合起來考慮的連鎖、製約條件更是難以周全。


    如果我們能得到蘇-27的完整的控製軟件,對我們的開發新機型的意義將是難以估量的。


    我們當年引進的目的也並不僅是增加空軍的戰鬥力,更重要的還是為了借鑒,可是至今其核心、其 ‘大腦’ 還未被我們掌握。”


    另一位專家指出:“即使從狹義的角度來看,我們現在根本無法改變蘇-27的火控係統,隻能被動地讓我們研製的導彈係統適應它。


    一旦我們掌握了它的源程序就可以設計出更能發揮其效用的導彈來。”


    經過深入的討論,王剛和軍委決策投入巨大的力量來破譯這些控製程序。


    東北某地試飛場7月23日一架國產化的蘇-27??殲-11已滑行到了起飛跑道的端部,與以前的殲-11不同的是它安裝了一顆“中國芯”??國產的綜合控製係統。


    它的飛控係統、火控係統的硬件和操作係統都是國產的,它的軟件也是移植過來的,在移植中去除了原來程序中的幾處“暗門”,這些可能是程序員在調試程序結束後忘記清除的,也可能是為了某種原因故意製造的。


    按照協議俄方支持蘇-27及其發動機的國產化,至2006年底國產化率已達94%,可是剩下的6%除了燃氣渦輪盤,就是它的綜合控製係統的軟件使用許可。


    俄方提供了軟件的目標程序、使用說明和對外接口。


    項目組的目標就是把那個由一堆0、1組成的目標程序轉化為結構鮮明的應用程序和參數數據庫。


    這可是電子戰部牽頭的第一個大項目,項目組內電腦工程師和專家其實還沒有航空專家和武器專家的人多。


    空軍還專門撥了2架蘇-27戰機和全套的飛行員和機械師配合工作。


    其決心之大也是空前的。


    中國人的智力並不弱,據專家們的分析中國人和猶太人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智慧民族,關鍵是領導層的決心。


    從去年底起,大批各專業的博士、工程師、教授和專家調集到位,項目組為他們創造了最好的工作條件,裝備了最先進的設備和測試/分析儀器。


    最幸運的是他們在某些方麵可以得到俄國專家的指導和幫助。


    破譯工作實際上由三大階段構成。


    首先是電腦硬件及其操作係統,這些一般並不保密。


    完全可以定購的,俄國也想為自己的電腦打開市場。


    甚至用以編製應用程序的編程語言也是公開的,俄軍采用的是一種g-語言來編製應用軟件的。


    項目組比較順利地通過了第一關,電腦專家很快掌握了俄國的軍用電腦、操作係統和編程語言。


    第二階段就相當困難了。


    他們必須把0、1構成的應用軟件目標碼轉化為g-語言編製的程序。


    大家都知道在一台電腦上應用程序編製的過程大致是:第一步把控製功能劃分成幾大塊,第二步設計一個主控模塊以調度各控製功能,並規定各控製模塊之間的接口,第三步是編製功能模塊。


    接下來則是繁重的調試工作,各功能模塊要測試其能否完成規定的功能,然後調試主控模塊能否實現係統的功能。


    測試中發現問題還得修改各程序模塊,修改得不好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問題。


    對於項目組來說他們不存在調試的煩惱,他們得到的當然是已經完成調試的程序啦。


    不過後來他們也吃了很多調試造成的問題的苦頭:原來不少編程員在調試中發現問題後,不是重新編,而是采取“打補丁”的辦法,問題雖能解決,可是別人就很難讀懂了。


    好在為了程序的可維護性,一般不允許這麽辦。


    至於由多台電腦聯網構成的控製係統,無非是將劃分好的控製功能分布在一台台電腦上實現,它們的連接則是通過各種網絡或數據總線來實現而已。


    大批的軟件專家根據電腦的指令係統著手開發了一個反匯編程序,將程序部分轉化成了可識別的語言程序,並將參數數據庫分離了出來。


    下一步再接再厲開發了g-語言的反編譯工具,終於將大塊的程序轉化成了一個個程序模塊。


    最後的階段卻是最艱巨的工作,電腦專家必須在航空專家和武器專家的全力幫助下注解這些程序模塊,有時必須通過飛行和射擊試驗來確定各模塊的接口、控製用的經驗公式和控製參數。


    這時俄國專家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們在幫助我國開發火控係統和飛控係統時提供的公式和參數有很大的參考價值,與他們進行的深入討論幫助專家們搞清了許多問題。


    曆時7 個月,耗資7億元,項目組終於剖析了蘇-27的綜合控製電腦的軟件。


    期間的遭遇困難、專家們廢寢忘食的工作情景實在可以出一本厚厚的書。


    一旦獲得了帶有詳細注解的全部控製程序,移植到我軍的電腦網絡係統上就隻是工作量的問題了。


    需要指出蘇-27的控製程序是在多年前編製的,我們掌握後將它們移植到我軍最先進的電腦網絡係統中,其運行速度和可擴展性大為提高,就其硬件而言比俄國的要先進得多了。


    通過試飛,安裝了國產電腦的殲-11戰機順利地通過了各項測試。


    這一步為今後掌握其他各型蘇-27係列戰機的綜合控製係統奠定了基礎。


    當然項目組的收獲決不僅是排除了控製係統的“暗門”,提高了電腦係統的運行速度和擴充性。


    航空專家和導彈專家的收獲都是極為豐富的。


    為我軍新型戰機的開發提供了珍貴的經驗,節省了難以計數的資金,並提升了我軍戰機設計的水平。


    南昌直升機測試中心試飛場8月29日直升機的飛行控製要比固定翼戰機還複雜,卡-50武裝直升機綜合控製程序破譯項目組得到了蘇-27項目組的支持和幫助,大大加快了破譯的進度。


    卡莫夫集團的這款特殊的同軸反轉雙旋翼直升機與卡-27反潛直升機、卡-31預警直升機的發動機-旋翼係統基本相通的,因此這項工作的意義很大。


    當年設計師們是曆盡千辛萬苦才解決了該型直升機著陸時的顫振問題,他們的試驗成果全部凝聚在飛控程序之中。


    我軍的項目組同樣曆盡千辛萬苦破解了程序中包藏的秘密。


    並將它們移植到我國的電腦網絡係統中去。


    用國產電腦代替了俄國提供的電腦。


    今天試飛員駕駛著裝有“中國芯”的卡-50順利地通過了各項嚴格的測試,確認了項目組的成功。


    一個月後,我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引進的美國“黑鷹”直升機也換上了“中國芯”的電腦係統。


    雖然我國引進的美國武器係統不多,但是這是一項奠基性的工作。


    今後一旦得到了美製的武器係統,就能較快地掌握它。


    而且美國人更會搞鬼。


    在“黑鷹”的控製係統中確實有不少“暗門”,盡管看來不像是故意設置的,終究是些隱患,都被我們清除了。


    飛行員們可以放心地用它們執行特殊的任務了。


    通過二大項目組研究成果的分析,我國的電腦專家還掌握了俄、美兩家電腦專家不同的設計風格。


    俄國的電腦工藝水平略差些,但是程序設計人員與航空專家和火控專家的結合更好些,控製程序相當簡捷,所以同樣能拿出好東西來。


    美國人的程序模塊結構搞得好些,係統擴展或變化時程序的改動量較小,而且調試的周期會短些。


    當然我國的航空專家和火控專家的收獲就更大了,他們十分感歎地回顧道:“這一下,國產化才搞到了深處。


    電子戰部的專家立了大功,挖出了藏在深處的隱患。”


    我國的電腦產業在硬件方麵限於基礎設施的水平,與美日等電子工業強國相比有相當的差距。


    經過極大的努力,大批量生產的芯片的集成度略低於國際主流產品的十分之一。


    但我國的科研人員充分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精心設計的操作係統和應用軟件完全彌補了硬件方麵的差距。


    其實,這也不是我們獨創的,德國人二十世紀末推出的著名的209-1500潛艇的先進的火控係統的電腦,就是用市場上都可以買到的三片芯片構成的,珍貴的是其中的軟件,據專家估計,其軟件比硬件要貴上100倍都不止。


    而且二者的最大差別在於,硬件你自己可以到市場上去買,軟件你隻可以用,其中的秘密是絕對不會告訴你的。


    西安飛機製造廠10月24金龍電池及其在武器係統中的廣泛應用(詳見以下章節),讓電子戰的專家們思路大開。


    保障戰區的通訊和信息傳輸通道是一項重要的任務。


    在當今的作戰環境中,預警機與地麵、戰機之間的敵情通報,指揮部與深入敵後的突擊隊之間甚至各突擊小分隊之間等等對通訊和數據傳輸的需求都很大。


    通過近地衛星進行轉接有時段的限製,要求的發射功率也較大。


    美軍在本世紀初開發了名為“太陽神”的無人駕駛飛機,它有七十六公尺的翼展,比波音七四七還大,但它隻重九百公斤,起飛速度不到五十公裏時速,最高飛行時速一百六十公裏。


    飛行高度達二萬四千多公尺,比任何螺旋槳飛機都飛得高。


    它還計劃飛行到三萬多公尺,這將比任何飛機都飛得高。


    在白天將由太陽能電池板驅動,夜裏則由一種包括燃料板在內的新型能源儲存係統提供動力。


    在2003年,就實現96小時的不間斷飛行。


    後來加裝上新的能源儲存係統,試圖取得重大突破-使其滯空時間達數月,但至今未能成功。


    在夜間要停止工作數小時。


    當年設計時,每架飛機可向40英裏地區內互聯網使用者提供相當於2000路的高速聯接線路,現在已提高到8000路。


    實際上它的最大用戶是軍方。


    西安飛機廠早在2005年中就開始挑戰這款“太陽神”無人機,但是在結構材料和電池這二大難關前進展不大。


    在擁有金龍電池這一強大的電源後,又接到了電子戰部的委托,進度大大地加快了,樣機“飛天”號今天可以試飛了。


    “飛天”的外形十分奇特,機身是個大圓盤兩邊伸出了巨大的機翼,翼展達55米,2台細長的變頻電機幾乎就埋在高升阻比的機翼中,驅動2副螺旋槳,采用推進方式。


    在圓盤後伸出一根細長的杆子在末端安裝了麵積頗大的水平和垂直尾翼。


    它沒有起落架,放在一輛起飛車中。


    它與起飛車還有一個電源插頭連接起來,在地麵上測試和啟動螺旋槳均由起飛車供電,在脫離起飛車升空時插頭才脫落。


    起飛車加速到55公裏/小時飛機就可以起飛。


    著陸的方法也很絕,在地麵上張設了一張巨大的雙層尼龍網,下麵還襯了充氣袋,返航的飛機飛到網上5米處,電機立即停轉,飛機觸網落地,由於接觸麵積很大,衝擊並不嚴重。


    安裝在機翼前緣的250公斤金龍電池足以讓它飛行 120小時,暫時機翼上覆蓋的是超輕薄膜材料,以減輕重量,將來可以安裝太陽能電池板,以進一步延長留空時間。


    圓盤形的機身內是大量的通訊電子設備和接收/轉發天線,金龍電池提供的優質電源支持它們長時間工作。


    這次試飛並未安裝這些設備,隻是安放了同等重量的配載,但是這個機身已經被運-8吊運到高空做過試驗。


    它可以支持2000路高速數據通道加上2000台軍用數字式電話手機同時通話。


    試飛極為成功,起飛車加速到55公裏/小時“飛天”就在2副螺旋槳的推進下輕盈地升空了。


    它被加速到150公裏/小時的最大速度,飛行仍十分穩定。


    經過45分鍾的爬升它終於升到了設計的25000米高空,成為飛得最高的國產飛機,此時它的速度為110公裏/小時的巡航速度。


    根據試飛大綱,向它下達了加速爬高的指令,它成功地飛到了26000米的新高度,飛行仍然很穩定。


    電機並不需要空氣助燃,而且變頻電機在高空以高速驅動螺旋槳,以適應高空的稀薄的大氣,不需要複雜的變距裝置來調節槳距。


    接下來“飛天”回到了25000米的工作高度,在高空作定點飛行,在gps定位係統和自動駕駛儀的作用下,如同預警機一般準確地以“8”字形航線繞2個300米半徑園飛行。


    之所以能這樣飛行,在於設計師以2台電動機差動推進增加了轉向的力矩。


    對於地麵或空中的通訊用戶來說,它如同一個超高空的電訊轉播台,可以為65公裏範圍內的用戶服務。


    經過長時間的飛行後,“飛天”提前返航了,觸網的一刹那十分驚險,由於它沒有燃料消耗的問題所以著陸時仍是980公斤,在著陸緩衝網的周邊有6個定位微型雷達,不斷對它精確定位,指揮台向它發出控製指令,讓它準確地飛到網上5米的高度,電動機停機,螺旋槳被固定,襟翼放下,飛機幾乎是垂直落入網中。


    由於這一重量是分布在很大的麵積上的,衝擊並不強烈,飛機完好無損。


    今天的試飛十分成功,飛機設計組極為興奮。


    他們的挑戰初步獲得了成功,長時間飛行可以大大擴闊應用範圍,其中電訊業上的應用被視為重大的經濟動力。


    3天後安裝了全部電訊設備“飛天”再次升空,等它定點後,地麵和空中的通訊設備全部開動,證實了它的功能。


    實際上這是一個多功能的高空平台,用戶可以在機身內安裝各種設備。


    電子戰部的專家還利用它那巨大的機翼放置了側視雷達的天線,在25000高空沿著邊境飛行可以掃視對方500公裏範圍內的目標。


    強大的發射功率和機載計算機的處理能力可以得到smenhu米以內的分辨率。


    當然飛機不再能飛行那麽長的時間了。


    西安飛機廠的設計師們後來得到了新型的“鎂鈉合金”(詳見第15節),再接再厲設計出了“飛天-2”型,它的翼展達74米,可以飛到30000米的上空。


    而且他們設計了“飛天伴侶”,機艙內沒有電訊設備,放置了金龍電池。


    以一條牽引索和一條電纜與“飛天”連接起來。


    在起飛時二台起飛車同時進行放飛,起飛後,二架飛機都使用“飛天伴侶”的電能,在升空和飛往定點處的時段電能消耗是比較大的。


    到了定點處,還可以共同飛行約30小時,由於3萬米高空的氣流極為穩定,二架飛機的速度僅為110公裏/小時,機內又都設有避撞係統,相伴飛行是沒有問題的。


    然後尾隨在後的“飛天”脫開連接,由“飛天伴侶”收回牽引索和電纜返航。


    “飛天”還可以繼續飛行120小時。


    “飛天”超高空無人機很快就定型投入了批量生產。


    第一批5架就分布的中印邊境,極大地改善了邊防部隊的通訊條件。


    以後生產的有一半投入了民用,作為電話手機的高空基站和空中交換台,在大西北的開發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改善了這一地區的投資環境。


    其實民用型的與軍用型的差別本來就不大,模塊化的設計又使得更換設備非常容易,所以到了戰時一部分民用的在3天內就可以改裝為軍用的了。


    香港9月5日很有影響力的“香江日報”今天在頭版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評擊大陸的電訊部門耗費巨資購買即將過時的電話手機的芯片的版權,文章指出:娜吉雅公司的cm-5型手機是3年前推出的數字手機,它能很方便地上網收發電子郵件和瀏覽、與電腦交換信息。


    這確是一款性能/價格比很好的產品,為娜吉雅公司帶來了巨大的盈利,不過到現在已經是過時的了。


    該公司的最新款的cm-7即將登場了。


    誰知cm-5居然在即將過氣之時還會為娜吉雅公司再次帶來大筆的紅利。


    據傳中國的三大電訊公司將聯合投入巨資,不久將買斷cm-5芯片的版權,連同其生產線,中國將付出大約2億5千萬美元之巨。


    這批官僚們到底懂不懂電子工業發展的規律?由此在國內的媒體上也引發了一場爭論。


    最後中國的電訊公司還是同娜吉雅公司簽約了。


    北京10月7日昨天娜吉雅公司向中國和國際市場同時推出了最新款的cm-7手機,當今世界誰能不重視中國這個大市場呢。


    這款手機的功能更多,其中很突出的是節能管理,它可以延長電池的使用時間,還有更大的存儲能力。


    價格的提高也不多。


    不過它需要地麵站的設備作不大的改造,費用也不高,改造後與cm-5係統也是兼容的。


    這是電訊設備公司的慣用手法,可以以此來推動消費。


    娜吉雅公司對它的期望很高,認為一年內就能覆蓋全世界40%的市場。


    今天國務院發布命令,基於無線電管理的需要,全國的無線電話的地麵基站不得進行此項改造。


    明眼人一望而知,這是為了保護三大電訊公司的投資。


    娜吉雅公司立即派出公關人員試圖說動三大電訊公司聯合向國務院提出改造的要求,當然不會成功的。


    然後他們又製造輿論,指責中國的高層領導不支持技術進步。


    這時世界各國的消費者自然都在等待新的手機,國內的消費者也抱觀望的態度,cm-5手機及其芯片的銷售一落千丈,我國的三大電訊公司正好以低價大量收購。


    cm-5芯片的生產線也在全力以赴地建設。


    這場表麵上的商戰,背後可隱藏著更尖銳的鬥爭。


    電子戰部的鬥士們決心奪回無線電話領域的主動權。


    在以往的十年中,我國的無線電話用戶激增到了世界第1位,達到了1億6000 萬的驚人數量。


    可是在外商一次次的性能“升級”中,手機的芯片市場全部為他們占領,我國的廠商隻能做些裝配工作。


    cm-5的性能相當不錯,是我國裝機量最大的。


    它是全數字化的,軍方還以此為基礎開發了一個加密芯片裝入手機,為每台手機都編了序列號,語音轉化為數字信號後進行加密偏移後才向地麵基站發送,交換台針對每個序列號可以解碼然後根據接收手機或固定電話的編號進行加密偏移,接收端會解碼複原為語音。


    任何人截收後不知道偏移量是無法複原語音的,而且任何一台手機丟失後,管理計算機可以將其清除出服務範圍,它就沒有用了。


    如果聽任cm-5被逐出市場,這一係統就會失去廣大的基礎用戶的支持。


    實際上cm-5本身也有改進的餘地。


    電訊部門的專家也在努力進行開拓。


    由於國家力量的支持,國產型號上市後價格也更趨合理,cm-5在國內進一步得以推廣。


    配上金龍電池後(詳見第12節)比最高級的cm-7的使用時間還長20倍,當然cm-7也可安裝金龍電池,但是二者的差距已經不大。


    有趣的是,後來國外來的人不能使用cm-7型手機,他們隻好再買一台cm-5,而我們出國的人卻可以在國外使用cm-5型手機。


    經過半年的努力我們就設計出了一片小芯片加裝到手機中,就可以得到cm-7的大多數新功能,出國人員在國外也可以使用這些新功能了,國內的地麵基站也作了相應改造也實現了這些功能,可是cm-7仍然不能享受這些新功能。


    這也以事實駁斥了“我國不重視技術進步”的謠言。


    cm-7失去了中國這個大市場,發展得並不順利。


    而cm-5在我國卻獲得了很長的壽命,並不斷得到改進。


    我國終於把電腦和通訊領域的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的手裏了。


    到年底在西南和西北的邊防連隊甚至哨所,開始陸續安裝無線網絡的電腦,在這些電腦中安裝了cm-5芯片,可以通過“飛天”高空轉接聯上軍內的網絡。


    除了收發文件、指令,戰士們可以通過它向親友發送電子郵件,還可以學習文化和科技知識。


    這對提高部隊的戰鬥力,提高士氣的作用有多大啊。


    網絡鬥士我們的電子戰部當然不隻是進行防禦了。


    他們之中的網絡鬥士一開始就在二條戰線展開積極的進攻。


    一批人馬是網絡情報組,他們通過網絡收集對手的機密情報。


    他們大多數人並不是在總部的密室中進行工作的。


    經過這些年來的折騰,各國都采取了各種措施保護自己的核心機密,電腦係統都加裝了功能極強的“防火牆”來過濾各種訪問,尤其對國外進入的訪問防範極嚴,特別對潛在的對手更是嚴密監視。


    我們的博士們就利用各種身份深入到各主要國家,至少也要到對象國認為是友好的國家去,從那裏上網鑽入對手的要害部門的電腦係統中獲得了大量的機密資料。


    他們有的是以打工者的身份,有的以留學生的身份,甚至飯店小老板進入各國。


    在長期的鬥爭中他們掌握了極為有效的破解口令的技法,經常能從美國國防部、武器研製部門獲得珍貴的情報。


    有意思的是大多數國家對自己的情報管得很緊,而經過間諜們千辛萬苦取得的別國情報就管得比較鬆懈,大概那些坐在總部管資料的小姐們根本不知道這些情報的來之不易。


    我們的網絡鬥士當然不會放過這些良機,他們從美國中央情報局獲得了台灣、日本、印度等國的許多情報。


    從英國軍情處獲得了法國武器製造商的不少技術和商業秘密。


    …他們甚至獲得了那些台獨組織、藏族叛國集團等反華組織的經濟情報、銀行帳號,後來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另一支人馬則是研究對手國的電腦網絡係統的各種漏洞,並研製了攻擊的工具和利用的方法。


    其後同樣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我軍的電子戰兵團在看不見的戰線與敵軍進行著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搏殺,他們如同一條看不見的隱龍攪得敵人不得安寧。


    “天眼通”8月24日能更快地確定敵防空雷達位置的新的多普勒技術使戰機的雷達告警接收機(rwr)有了新的功能,已經接近電子支援措施(esm)係統了。


    被動測距子係統中的數字射頻存儲係統,可以支持精確測量敵方地麵或空中雷達信號的頻率和/或相位。


    對廣泛使用的多普勒雷達,可以很快地確定其位置。


    各類戰機得到這些信息後,便可以采取相應的措施,或者規避或者實施攻擊。


    這類裝置也可以測到敵軍戰機的火控雷達的方位,自然也就知道敵機的位置以及對自己的威脅程度。


    該項新技術在軍事上的另一個重要優點是能根據其接收的信號特征識別一個特定的威脅雷達。


    這樣就能發現某個機動地空導彈係統轉移到了新的地方。


    我軍已經掌握了這項美國人引以為傲的技術。


    然而性能上還有不小的差距。


    金龍電池的發明為新型雷達告警接收機的研製創造了條件。


    由於這類設備必須對雷達波的相位的細微變化進行探測,並以計算機對這些變化進行處理。


    這裏必須提一下金龍電池的一個重要的性能就是它的內阻極小,所以外部負載變化時它輸出的電壓幾乎是不變的。


    這就導致了一項原理的實用化。


    半導體製冷的原理早就為人所知,有一類半導體在電流穩定地流過它們時在一端溫度會降低,另一端溫度會升高,效率既高,又無運動部件,可是電源電壓的任何微小波動都會大大地降低它的效率,使它長期得不到實際應用,所以隻有美國人在核潛艇上使用了一套半導體降溫係統。


    金龍電池的出現完全改變了製冷技術。


    當然它被廣泛地用於戰機、戰艦和戰車上為其乘員提供良好的環境。


    可是在雷達告警接收機這類電子儀器上則要進一步采用疊層深冷技術:一片半導體製冷片的發熱麵和製冷麵的溫差是一定的,例如能維持40攝氏度的溫差,如果環境溫度是30度,那麽理論上在製冷麵可得到-10度,實際上發熱麵是不可能立即變成30度的。


    我們在發熱麵上緊貼另一片半導體製冷片的製冷麵,這樣一來它甚至可以降到接近-10度,那麽它的製冷麵就可以降到幾乎-50度了。


    如此幾層疊加,在最低層的製冷端可以達到-170度的超低溫。


    在這些半導體疊層強製冷元件的支持下,新型雷達告警接收機的接收單元自身的噪音就極低了,可以分辨出接收到的敵方雷達波的相位的極其細微的變化。


    當然各個工作單元得到穩定的電源也提高了性能。


    信號處理計算機也作出了重大的改進,它可以同時處理8個目標。


    已經初步具有了電子支援措施(esm)係統的功能了。


    新型國產雷達告警接收機“天眼通”性能大幅度提高,在14秒內就可以確定敵軍雷達的位置,距離的精度達到1%。


    全部重量才17公斤。


    它被裝上了殲-10戰機。


    今天進行了測試,各個項目都順利地通過了。


    它向飛行員清晰地顯示有4架殲-8在80公裏外向它追來,地麵有2座防空雷達在搜索它。


    突然1個地麵雷達在顯示屏上變紅,並閃動起來,表示已經鎖定它了。


    飛行員立即進行機動飛行擺脫了這一威脅,這對保障飛行員的安全多重要啊。


    後來又研製了共形天線陣,這種天線陣是采用低成本的印製電路板技術裝配的。


    其中有三個天線陣安裝在機頭上部、駕駛艙前麵,其餘兩個位於機頭兩側稍下部。


    這種天線陣組合能探測威脅輻射裝置的方位和高度。


    其信號處理器均由強製冷部件支持。


    裝上了我軍的電子戰機。


    我軍的機載雷達幹擾機在金龍電池的支持下,可以說是世界上功率最強大的了。


    在作戰時可以發揮作用。


    在“天眼通”的支持下,得到了敵軍雷達的發射波的細節後,還可以實施欺騙式幹擾,使敵軍雷達得到完全錯誤的信息。


    福建某地大型雷達基地10月30日19:30這個基地是監視台灣海峽空域雷達網的一個重要節點,今天將在這裏進行新型被動雷達 “冷眼ii”的實戰測試。


    這個基地的主設備是一座巨大的遠程雷達,它能探測到450公裏以外的戰機。


    然而它那龐大的天線和發射的強烈的雷達波是最明顯的目標,顯而易見是敵軍目標地圖上顯眼的紅點。


    它是無法快速移動的。


    它的周邊不乏假目標和防空導彈、高炮陣地等保護措施。


    今天在這座龐然大物的旁邊停了一輛經過改裝的“強龍i”電動重型運輸車(詳見第6 節),此刻駕駛室變成了雷達操作室,窗玻璃被遮蔽,駕駛員座椅轉了180度變成了3位雷達手的座椅。


    在他們的操縱下從封閉的貨艙中升起了一根粗大的圓柱,頂上是一塊smenhu米見方的很厚的板。


    一直升到15米高才停下來。


    那塊板狀物把一麵轉向了西方。


    它即將與旁邊的龐然大物一決高下。


    我們把它們的比賽放一下,先介紹一下被動雷達的概念。


    這是二十世紀末雷達專家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在空中的任何物體時刻都在周邊電磁波的照射下,它們或者反射這些電磁波,或者吸收電磁波(如“黑鳥”高空偵察機、b-2隱形轟炸機這類隱形飛機),由此造成了它們所在位置與周圍環境不同的電磁波背景。


    如果我們能探測到這一點那麽我們就確定這些目標的位置,在整個過程中不必對目標發射雷達波束,這就是“被動”的含義。


    幾乎與雷達同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明的紅外線探測器,已經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實現了從“主動”向“被動”的轉化。


    我們在下麵將作介紹。


    但是雷達波的波長要大得多。


    美國人直到2005年才掌握了“被動雷達”這項技術,將實用的產品交付部隊試用。


    其參數是最大的秘密。


    由於它不向外發射波束,外人很難得窺堂徑。


    今年初俄國也宣布俄製的“被動雷達”投入了服役。


    我軍的雷達研製技術也是走在世界前列的,當年國產的“探地雷達”就著實讓那些藐視中國人的洋人吃了一驚。


    我軍的“被動雷達”項目組從1999年就開始攀登這座雷達領域的珠峰。


    其關鍵技術有二項,一是必須有極為精密的信道接收器,才能探測到指向空域電磁波的頻率、振幅和相位的細微變化。


    僅僅提高信號的放大倍率是不行的,整個接收和信號前道處理器件必須沒有自身的噪聲。


    二是計算機係統必須有並行處理能力,能同時處理大量的信號,從極細微的信號差異中把目標突現出來。


    研製無噪聲接收和前端信道處理器的小組得到了超導專家的支持。


    我國在高溫超導研究領域一直處於世界的領先地位,擁有不少著名的專家。


    不過從2000年初開始他們陸續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轉入了各個應用領域的秘密研究中去了。


    金清華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和他的助手甄國慶博士參加了“被動雷達”項目組。


    經過4年多的不懈努力,他們領導的小組不但提供了能在-70攝氏度時穩定工作的各種超導線,而且研製出在印刷線路板和芯片上印製超導連接線的技術,為“被動雷達”的研製作出了貢獻。


    計算機專家采用了我國自行研製的64單元矢量計算機,編製了龐大而複雜的信號處理程序。


    當然數字射頻存儲係統的研製成功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它能把512個接收單元和前端信道處理器產生的信號參數同時記錄下來,再由計算機進行處理。


    如前所述,這一存儲係統在 “天眼通”中也發揮了作用。


    經過極為艱苦的努力,在困難的條件下,2006年底我國的第一台大型相控陣被動雷達終於問世。


    隻是它的體積十分龐大,512個陣列元件及其後邊的前端信道處理器都需要高強度地製冷。


    每個接收單元接收到的指向空域的電磁波分頻記錄其相位和振幅,連同前置處理器得到的相鄰單元的信號差值被同時存儲到數字射頻存儲係統,然後經超高速矢量計算機處理。


    由此得到該空域內運動物體的方位、速度,在多次掃描後就可以根據它的速度和運動方向計算出它的距離。


    隱形飛機在空間會產生一個電磁波的“空洞”,被動雷達探測到“空洞”的移動同樣可以得到隱形飛機的方位、速度和距離。


    它受到電源性能和製冷條件的製約,經過我軍戰機的實測,推算出對f-15、f-18、a -10之類戰機的探測距離為350-400公裏,對b-2、f-117之類的隱形戰機也達280-370公裏,距離測量的精度3%,方位角的精度正負3度。


    更為驚人的是它在680公裏的距離上探測到了侵入我領空的一架美軍的“勝利女神”超高空隱形偵察機,在610公裏的距離鎖定了目標。


    而擁有強大反雷達能力的這架偵察機對此卻一無所知。


    它被冠以“冷眼”的外號,真是恰如其分。


    金龍電池和疊層半導體強製冷元件的研製成功,為“冷眼”被動雷達的性能提升創造了條件,項目組大為振奮。


    還來不及慶功,又投入了新一輪拚搏。


    他們在1平方米的平板框架上布置了1024個超導陣列元件,其後麵就是前端信道處理器,都緊貼在疊層半導體製冷組件上。


    製冷組件采用水冷,今後考慮采用氣冷。


    框架的四周是絕熱材料。


    計算機也升級為128 個cpu的向量計算機,大幅度提高了處理能力,專家們改進了算法,也優化了處理程序。


    關鍵的是設備小型化後可以全部裝入車輛或艦艇上了,擁有了良好的機動能力,可以更好地發揮作用。


    此刻在防空雷達陣地上,“冷眼ii”與遠程雷達的係統通過網絡聯係在一起了,他們的顯示屏都可以切換到對方的係統,以顯示掃描的圖象。


    此時遠程雷達在運行,強大的雷達波束在不停地掃描海峽上空,此時隻有一架台軍的e-2c預警機在8000米上空沿著8字形航線執勤,它的方位、距離和速度都標誌顯示屏上在不斷移動的光點邊上。


    很快我軍2架殲-8戰機的光點出現在顯示屏上,它們直接奔向台灣島的北部。


    台軍的2處機場,各有2架f-16戰機升空,幾乎在它們剛一離開跑道,就被探測到了,它們的參數立即被顯示出來。


    我軍的殲- 8戰機發揮高空優勢,迅即爬升到20000米的高空已經接近海峽的所謂中線了。


    突然顯示屏上出現了新的光點,雷達兵立即報出是從台灣東海岸的佳山基地起飛的2架f-15c戰機,那架e -2預警機也向東方收縮。


    殲-8戰機越過中線後,並未返航而是折向南方飛去,這一下帶動了那6個光點一起向南。


    10分鍾後遠程雷達奉命關閉了雷達,令它們的雷達兵驚奇萬分的是顯示屏上仍然清晰地顯示著這些目標的動態圖象。


    當殲-8開始返航後,台軍的6架戰機竟然追過了中線,我軍立即派遣了8架殲-10戰機升空攔截,殲-8則從高空回頭壓了過去。


    台軍的戰機如同觸電一般立即收縮到台灣島的東海岸,我軍戰機也返回到福建沿海上空。


    不久雙方偃旗息鼓,各自返回基地。


    我軍的指揮機關的首長在大屏幕上看到了全過程。


    台軍總部則對預警機報告的,“在這次雙方接觸的關鍵時刻,大陸的主力遠程警戒雷達突然關閉,直至雙方戰機返航沒有重新開機。”


    大惑不解。


    軍代表和軍區首長對“冷眼ii”的優異性能讚不絕口,它的探測能力已經接近了那座龐大的遠程防空雷達。


    其隱蔽性更是無與倫比,即使以z-15武裝偵察直升機搭載了我軍研製的新型熱成象儀在它的近處盤旋也未能發現它,更不用說遠在台灣島上空的e-2預警機了。


    不過專家們向軍代表和軍區首長實事求是地解釋道:“這次 ‘冷眼ii’ 有這麽好的探測效果,與敵機的背後有大批的電視台在發射強大的電磁波有關,經敵機反射後就在 ‘冷眼’ 的陣列天線接收單元上形成了清晰的圖象。


    如果在大洋上空就沒有那麽好的效果了。


    當然那些敵機火控雷達發射出的散射波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軍區首長指出:“即使僅在台灣海峽能起那麽大的作用就很了不起。


    實際上在地球上空有大批的電視衛星和各國的偵察衛星在發射大功率的高頻電磁波,不必發愁沒有照射目標的波源。


    敵機的火控雷達也總是要打開的,高空偵察機的側視雷達也是要散射出電磁波的,這些都要暴露它們的。”


    項目組下一個目標是研製機載的被動雷達,有金龍電池和國產高性能計算機的支持,他們的成功指日可待。


    華北某地直升機演習場8月27日今天在這裏將由軍代表參加國產新型熱成象儀“探針”的實戰狀態下的測試。


    一架武直-10在座艙的頂棚上安裝了項目組研製的第一台“探針”。


    這裏要介紹熱成象儀的大致原理,它是二次大戰時發明的主動紅外成像儀的換代產品。


    在主動紅外成像儀之後有一項發明 “微光夜視儀”,它能將物體反射的出來的光線大大地放大加強以在熒屏上成像,它不像主動紅外裝置會暴露自己,自然大受歡迎,成本也不高。


    它們大批地裝備了部隊。


    隻是夜視儀在無星月光的夜間以及有煙霧幹擾時效果很差。


    科研人員又把目光轉向了被動紅外成像儀,由於它是依靠戰車、戰機、發電車自身發出的熱射線??遠紅外線來發現它們的,所以也稱為熱成象儀或前視紅外成像儀。


    它的研製成功得益於科研人員找到了能探測紅外線的化合物半導體器件,將它們在紅外光學係統的成像焦點處組成二維陣列,掃描發熱物體在這個陣列上形成的強度不同的電荷圖象就得到了物體的圖象。


    後來美國人發現了矽半導體上的“肖特基勢壘”效應後,可以在矽晶片上集成很高密度的紅外焦平麵陣列,采d方式掃描其上的電荷圖象,就可以得到物體的紅外圖象。


    日本人在1987年就開發出512x512象元的高靈敏度紅外相機,以及1040x1040象元的高析像度紅外焦平麵陣列。


    然而軍用型的還在追求更高的靈敏度和析像度。


    美國人開發了突出圖象邊界的計算機處理技術,提高了析像度。


    又采用低溫冷卻和提高孔徑率來提高象元的靈敏度。


    我軍的熱成象儀的科研人員在得到金龍電池和疊層半導體強製冷器件後,立即將它們應用於新型熱成象儀的研製項目。


    金清華教授開發的芯片上印製超導線的工藝,縮小了焦平麵上的導線寬度,提高了象元的麵積,也就提高了孔徑率。


    整個1024x1024象元的焦平麵陣列及其周邊的掃描電荷線路、前端信號處理器的cpu芯片都在被冷卻到-170攝氏度的超低溫,靈敏度大為提高,探測器的體積也縮小了很多。


    它把微弱的圖象信號數字化後,幾乎毫無損耗地傳輸到圖象處理計算機中處理,計算機對這些信號根據特殊的算法進一步處理,突出了物體的邊緣線條。


    在熒屏上可以顯示出更清晰的圖象。


    並可以將這些圖象通過網絡傳輸到別的地方,甚至把偵察機得到的目標信息直接傳輸到攻擊機的火控係統中去。


    在測試中wz-10的射擊員在夜暗中清晰地看到了運動著的內燃機坦克的圖象,甚至可以透過煙霧看到它們。


    在與直升機的格鬥演練中,對方的渦軸發動機驅動的直升機都清晰地顯示在熒屏上。


    “探針”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2007年度軍方在軍用電子技術和信息戰上投入幾乎是前10年的總和,我國的科技人員交出了令軍方滿意的答卷,有不少項目還在攻關,將會有更豐碩的收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醒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衛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衛華並收藏醒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