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起玄奘大師與我少林的淵源,就說來話長了……
貞觀十九年正月,玄奘到達長安。
這時,太宗為了遼東戰役,已駐蹕洛陽。
太宗得知他回國,立即詔令在洛陽接見他。
玄奘奉詔匆忙上路,當月二十二日啟程,二月初一在洛陽宮儀鸞殿受到太宗接見。
太宗深感欣慰,與玄奘並坐問道:“法師當年西去取經為什麽不報道朝廷得知”,玄奘說:“玄奘當去之時以再三表奏。但誠願微淺朝廷不蒙允許。無任慕道之至乃輒私行。專擅之罪唯深慚懼。”
太宗聽了,請玄奘大師譯經。
玄奘大師本屬意我少林!
前麵已經說過,玄奘大師乃是鄭州人士,出家又在東都洛陽,距離少林不遠,當時少林已經在太宗大行皇帝的支持下重建,也算得上天下名刹,玄奘大師在少林譯經,也算是臨近故鄉,公私兩便。
可惜,太宗不願。
玄奘大師無奈之下,才於三月初一從洛陽折返長安,最終在都城大慈恩寺終生譯經。
隨後,高宗朝,玄奘大師舊事重提,希望能夠回到家鄉少林寺譯經,‘今知此嵩山之南少室山北有少林寺,遠離鄽落,泉石清閑,是後魏孝文皇帝所造,即菩提留支三藏翻譯經處。玄奘望為國就彼翻譯,伏聽敕言。’
再次遭拒。
顯慶二年,玄奘再次提出‘望乞骸骨,畢命山林,禮誦經行,以答提獎。’
三次遭拒。
三次請求,三次遭拒,這便是玄奘大師與我少林的淵源。”
楊鳳樓聽了之後,臉上一陣陣發燒。
原本以為出演《沙橋餞別》,能夠借助太宗大行皇帝陛下的名諱,替少林,甚至替天下佛門揚名,卻沒有想到,真正的曆史,竟然是這麽一副樣子。
什麽禦弟!
什麽君臣相得!
都是扯淡!
更讓楊鳳樓震撼的,還在後麵。
本信大師,深深看了楊鳳樓一眼,開口說道:
“楊施主,你可知道,太宗大行皇帝陛下,曾經多次勸說玄奘大師還俗?”
“啥!?你說啥!?”楊鳳樓這回是真的被嚇到了,“為啥啊!?”
“《大唐西域記》!”
聽到這個答案,楊鳳樓頓時不說話了,他畢竟身在官場,又是從事各種諜報工作,接觸的,大部分都是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最是善於以最大惡意去揣測事情,現在,本信大師隻是開了個頭,他基本就弄清楚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大唐西域記》成書於貞觀二十年,乃是玄奘大師口述,由弟子辯機執筆記錄,全麵記載了他西行十九年的所見所聞,其中包括:高昌以西玄奘所經曆的110個和傳聞所知的28個以上的城邦、地區、國家的情況,內容包括這些地方的幅員大小、地理形勢、農業、商業、風俗、文藝、語言、文字、貨幣、國王、宗教等等
看看他行走的路線:在途中經蘭州到涼州,繼晝伏夜行,至瓜州,再經玉門關,越過五烽,渡流沙,備嚐艱苦,抵達伊吾,至高昌國。後經屈支、淩山、碎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颯秣建國、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南下經縛喝國、揭職國、大雪山、梵衍那國、犍雙羅國(、烏伏那國,到達迦濕彌羅國!
再想想當時大唐的形式:太宗東征,未竟全功,卻也將高麗牢牢控製在鴨綠江以北,好大喜功的太宗皇帝,自然將目光從東方收回,轉向了西方。
當時,佛祖給他送來了一位西行萬裏的玄奘大師,太宗皇帝無論如何都不會放過他,要是請得玄奘大師還俗,立刻高官得坐駿馬得騎,為的,不就是玄奘大師熟悉這一路的山川地理、風土人情,如果出兵西域的話,必然大有臂助!
甚至再往深一層去想,玄奘大師留下《大唐西域記》,到底是為了名留青史,還是為了應付太宗皇帝種種還俗的要求?
玄奘大師西行萬裏,為的,就是求經,結果回到長安,不翻譯佛經,卻第一時間寫下自己西行的回憶錄?
這事,根本說不通。
貞觀十九年抵達長安,貞觀二十年成書《大唐西域記》,僅僅一年成書十二卷,這一年時間,還能幹別的不?
要知道,他當時的手裏,還有六百多部經書沒有翻譯!
楊鳳樓突然激靈靈打了個冷戰。
不能再想了!
強自按捺下心頭的種種猜測,楊鳳樓抬頭,正看到本信大師似笑非笑的麵龐,突然意識到本信大師身具他心通神通,楊鳳樓不由得有些尷尬地說道:
“大師,這件事情,楊某做錯了。
前些日子,被你一記佛門獅子吼震撼心魄,楊某少年心氣,就想報複一二,在選擇劇目的時候,就想到了這麽一出《沙橋餞別》,本想著借用太宗和玄奘大師的名諱,一方麵為少林揚名,也能夠給您添點麻煩……
本以為無傷大雅,卻不想這出戲和曆史相差太遠,實在是……實在是……不知道這種麻煩到底有多大……”
楊鳳樓說著說著,既然變得語無倫次,實在不知道說什麽好了。
卻沒有想到,本信大師倒是一笑。
“楊施主,你心中的所願所想,貧僧已然明了,貧僧也相信,你雖然是有意為之,卻也不明其中的種種關節之處……罷了,因果,因果,種因雖然必然得果,卻也說不好是善果還是惡果,事已至此,多說無益……楊施主卻也不必太過掛懷,也許,事情會向好的方向去發展呢……”
楊鳳樓聽了,竟不知道說什麽好,隻得深深一禮。
如此輕描淡寫地放縱自己的胡作非為,本信此舉,才是真正的大德高僧。
這一禮,楊鳳樓拜得心願誠服。
本信大師哈哈一笑。
卻沒想到,楊鳳樓拜謝之後,剛剛起身,卻又變得嬉皮笑臉。
“本信大師,既然楊某犯了錯,自然要補救,以現在的情況來看,不如將錯就錯,楊某不才,倒是還有一套不錯的連台本戲,正好承接在《沙橋餞別》之後,必然為少林揚名……”
本信大師一聽,都快哭了,還嫌麻煩不夠大麽?(未完待續。)
貞觀十九年正月,玄奘到達長安。
這時,太宗為了遼東戰役,已駐蹕洛陽。
太宗得知他回國,立即詔令在洛陽接見他。
玄奘奉詔匆忙上路,當月二十二日啟程,二月初一在洛陽宮儀鸞殿受到太宗接見。
太宗深感欣慰,與玄奘並坐問道:“法師當年西去取經為什麽不報道朝廷得知”,玄奘說:“玄奘當去之時以再三表奏。但誠願微淺朝廷不蒙允許。無任慕道之至乃輒私行。專擅之罪唯深慚懼。”
太宗聽了,請玄奘大師譯經。
玄奘大師本屬意我少林!
前麵已經說過,玄奘大師乃是鄭州人士,出家又在東都洛陽,距離少林不遠,當時少林已經在太宗大行皇帝的支持下重建,也算得上天下名刹,玄奘大師在少林譯經,也算是臨近故鄉,公私兩便。
可惜,太宗不願。
玄奘大師無奈之下,才於三月初一從洛陽折返長安,最終在都城大慈恩寺終生譯經。
隨後,高宗朝,玄奘大師舊事重提,希望能夠回到家鄉少林寺譯經,‘今知此嵩山之南少室山北有少林寺,遠離鄽落,泉石清閑,是後魏孝文皇帝所造,即菩提留支三藏翻譯經處。玄奘望為國就彼翻譯,伏聽敕言。’
再次遭拒。
顯慶二年,玄奘再次提出‘望乞骸骨,畢命山林,禮誦經行,以答提獎。’
三次遭拒。
三次請求,三次遭拒,這便是玄奘大師與我少林的淵源。”
楊鳳樓聽了之後,臉上一陣陣發燒。
原本以為出演《沙橋餞別》,能夠借助太宗大行皇帝陛下的名諱,替少林,甚至替天下佛門揚名,卻沒有想到,真正的曆史,竟然是這麽一副樣子。
什麽禦弟!
什麽君臣相得!
都是扯淡!
更讓楊鳳樓震撼的,還在後麵。
本信大師,深深看了楊鳳樓一眼,開口說道:
“楊施主,你可知道,太宗大行皇帝陛下,曾經多次勸說玄奘大師還俗?”
“啥!?你說啥!?”楊鳳樓這回是真的被嚇到了,“為啥啊!?”
“《大唐西域記》!”
聽到這個答案,楊鳳樓頓時不說話了,他畢竟身在官場,又是從事各種諜報工作,接觸的,大部分都是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最是善於以最大惡意去揣測事情,現在,本信大師隻是開了個頭,他基本就弄清楚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大唐西域記》成書於貞觀二十年,乃是玄奘大師口述,由弟子辯機執筆記錄,全麵記載了他西行十九年的所見所聞,其中包括:高昌以西玄奘所經曆的110個和傳聞所知的28個以上的城邦、地區、國家的情況,內容包括這些地方的幅員大小、地理形勢、農業、商業、風俗、文藝、語言、文字、貨幣、國王、宗教等等
看看他行走的路線:在途中經蘭州到涼州,繼晝伏夜行,至瓜州,再經玉門關,越過五烽,渡流沙,備嚐艱苦,抵達伊吾,至高昌國。後經屈支、淩山、碎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颯秣建國、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南下經縛喝國、揭職國、大雪山、梵衍那國、犍雙羅國(、烏伏那國,到達迦濕彌羅國!
再想想當時大唐的形式:太宗東征,未竟全功,卻也將高麗牢牢控製在鴨綠江以北,好大喜功的太宗皇帝,自然將目光從東方收回,轉向了西方。
當時,佛祖給他送來了一位西行萬裏的玄奘大師,太宗皇帝無論如何都不會放過他,要是請得玄奘大師還俗,立刻高官得坐駿馬得騎,為的,不就是玄奘大師熟悉這一路的山川地理、風土人情,如果出兵西域的話,必然大有臂助!
甚至再往深一層去想,玄奘大師留下《大唐西域記》,到底是為了名留青史,還是為了應付太宗皇帝種種還俗的要求?
玄奘大師西行萬裏,為的,就是求經,結果回到長安,不翻譯佛經,卻第一時間寫下自己西行的回憶錄?
這事,根本說不通。
貞觀十九年抵達長安,貞觀二十年成書《大唐西域記》,僅僅一年成書十二卷,這一年時間,還能幹別的不?
要知道,他當時的手裏,還有六百多部經書沒有翻譯!
楊鳳樓突然激靈靈打了個冷戰。
不能再想了!
強自按捺下心頭的種種猜測,楊鳳樓抬頭,正看到本信大師似笑非笑的麵龐,突然意識到本信大師身具他心通神通,楊鳳樓不由得有些尷尬地說道:
“大師,這件事情,楊某做錯了。
前些日子,被你一記佛門獅子吼震撼心魄,楊某少年心氣,就想報複一二,在選擇劇目的時候,就想到了這麽一出《沙橋餞別》,本想著借用太宗和玄奘大師的名諱,一方麵為少林揚名,也能夠給您添點麻煩……
本以為無傷大雅,卻不想這出戲和曆史相差太遠,實在是……實在是……不知道這種麻煩到底有多大……”
楊鳳樓說著說著,既然變得語無倫次,實在不知道說什麽好了。
卻沒有想到,本信大師倒是一笑。
“楊施主,你心中的所願所想,貧僧已然明了,貧僧也相信,你雖然是有意為之,卻也不明其中的種種關節之處……罷了,因果,因果,種因雖然必然得果,卻也說不好是善果還是惡果,事已至此,多說無益……楊施主卻也不必太過掛懷,也許,事情會向好的方向去發展呢……”
楊鳳樓聽了,竟不知道說什麽好,隻得深深一禮。
如此輕描淡寫地放縱自己的胡作非為,本信此舉,才是真正的大德高僧。
這一禮,楊鳳樓拜得心願誠服。
本信大師哈哈一笑。
卻沒想到,楊鳳樓拜謝之後,剛剛起身,卻又變得嬉皮笑臉。
“本信大師,既然楊某犯了錯,自然要補救,以現在的情況來看,不如將錯就錯,楊某不才,倒是還有一套不錯的連台本戲,正好承接在《沙橋餞別》之後,必然為少林揚名……”
本信大師一聽,都快哭了,還嫌麻煩不夠大麽?(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