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長君的動作比陸駿想象的要快得多,隻十天時間,顧長君就傳來話說:新版的報紙樣板已做好,讓陸駿前去一觀。


    “哦?有這麽快?”陸駿看著陸義問道。


    顧長君那邊沒什麽人手,陸駿就先讓陸義在他那裏幫忙,置辦東西、傳遞消息什麽的。


    “是啊,顧公子白天出去跑,晚上回來寫東西,著實辛苦,才能這麽快做出來這一版報紙。”陸義回道。


    “你看過沒?”


    “看……過。”


    “感覺怎麽樣?不需要避諱什麽,直說就是。”


    “是……小的看完,隻覺得甚是吸引人,裏麵許多內容都讓人喜歡,不過還是有些東西看不懂。”


    “嗯,你回去說我明天過去,先把今日這事忙完了。”


    “公子,要不我留下來幫您吧。”陸義看陸駿忙的熱火朝天,有些不忍。


    “去去,忙你的事去。”陸駿揮揮手把他打發走了。


    今日陸駿在陸氏工坊裏忙著招工,學堂裏的孩童都被他拉過來幫忙做文書。


    隻見得陸氏工坊大院門前人山人海,從門前一直到排八丈河邊的碼頭上,總有個兩三千人,鎮上得到消息的青壯都來了,甚至還有些是從其他鄉鎮趕來的。


    前幾日陸駿從縣裏回來,就讓陸仁發了招工的公告,誰想能來這麽多人!這讓陸駿措手不及,緊急調派人手,不知學堂的孩童,連江淮工坊也暫時停工,工人都過來維持秩序。


    畢竟兩三千人,沒有人維護秩序,很容易出亂子,為此不得不把工坊裏的工人拉出來。


    但還這麽多人要登記檔案,能識文斷字的就那麽幾個,根本不能成事,陸駿也隻能無奈的讓學生出來做文書。


    他有些低估了自己或者是他代表的陸家在附近的影響力,更是低估了幾個工坊的吸引力。


    陸氏工坊現在主要生產軸承、懸掛等有需要技術的零部件,因為除了江淮工坊使用,還有些老舊的車輛需要改裝和生產,這些零部件還是很有市場的。


    這人手已是翻了幾番,流水線達到了十條,工人數達到上百人之多,都是從附近的鄉民中招來的。也正式因為這些人,才讓這次招工變得如此火爆。


    陸氏工坊是一個工業園區,其實在陸駿心中更相當於一個研發中心,裏麵分成了許多個部門,有鐵工房、木工房、窯工房等好多個種類,隻是現在大多房屋和項目都在空著。


    陸氏工坊真正大量招工的是鐵工房,也就是趙鐵柱負責的這個部門,承擔著生產鋼鐵、軸承、懸掛等零部件的任務,現在還要繼續擴招人手,這鐵工房馬上可以獨立出去了。


    江淮工坊也在這個園區內,占了最多的房屋,有著最多的人,現在人手達到兩百出頭,但依舊不足用!這次招工主要是為江淮工坊招的!


    但是按照這樣的發展速度,最先搬出來的估計是江淮工坊,因為江淮工坊再發展,已無地方了,陸駿不可能把陸氏工坊變成了江淮工坊的生產廠。


    如今江淮工坊的新址陸駿已經開始在準備了,年前估計就能搬到新廠房。


    再有就是磁磚這個新項目也正式成立,更是需要大量的人手,才有了這次大招工,直接在附近鄉鎮引起了轟動!


    現在包括陸氏、江淮工坊在內的工人,已有近三百來人,再加上鎮上的三家車馬行,兩家錢莊,直接或間接為陸駿服務的人數直逼四百之數!


    後世隨隨便便一個工廠人數破千是很正常的,甚至都算不得大廠。但在這個年代,工人數超過五十就算很牛叉了!能達到兩百以上的很少,在沿海某些和海外聯係緊密的地方或許有,但絕對不會多。


    整個八丈河鎮才多大?攏共才五千來戶,這也是因為八丈河鎮算是工商重鎮,才有此規模,一般鄉鎮也就兩三千戶,小點的就千戶人口。


    現在鎮上有四百人為陸駿服務,這是什麽概念?平均下來,每十五家就有一人是在陸駿手下討飯吃,因是街坊鄉鄰口耳相傳,如今整個八丈河鎮的百姓沒有不知道兩大工坊與陸駿的大名!


    當然有此影響力,是與工資待遇分不開的,這點毋庸置疑,不然也吸引不到這麽多人來!


    凡事前麵有幸被招到陸氏工坊或者江淮工坊去做工的,幾乎每日都在街坊鄉鄰的羨慕的眼光中上班和下班……在這個時代叫上工和放工!


    進了兩大工坊,午飯直接在工坊裏用,每頓必有肉食,這一點就足夠羨慕死人了。縱然大明百姓富足,但也沒有見天吃肉的,不到逢年過節,就是一般的地主家也很少沾葷腥。


    有的工人開始甚至舍不得吃,還打包帶回家去,後來發現每日都有,這才舍得自己吃,但依舊會時常帶回去給家裏人享用。一是在人前炫耀,二來也是讓家裏嚐鮮。


    工坊裏的夥食,量足且味道好,比自家裏燒的要好吃許多。這時的百姓還都很淳樸,總覺得如此好的飯菜自己一人獨吃,而不與家裏人分享,良心上有愧!


    這夥食隻是其一,還有免費的衣服發放、生日發禮金等一些小福利給工人,別小看這些東西,價值甚至不值一提,但百姓就認這個,反而對工人的工資關注不多!


    工資一塊,陸駿依舊是通過恒豐錢莊代發,而不是直接給現銀。老百姓自古以來就有財不外露的習慣,每次發了工資,去錢莊核對完金額無誤之後,基本上就放在那裏了,並不會取出來拿回家,更不會聲張自己發了多少銀兩。


    這也是其他人對工資這一塊關注不夠的原因,畢竟沒看到實際東西,大多數的工人又不會刻意顯擺,這才對擺在明處的福利待遇煞是豔羨!


    若是工坊裏的工人工資被流傳開來,隻怕這次招工來的人還要多上一倍有餘!


    最普通的工人,隻要正常上滿一個月,到手足足有五百文錢。可不要小看這五百文,甚至都沒一兩銀子,但這五百文夠一般鄉間的百姓花上半年!


    住在城裏的百姓,一個月五百文也足夠花了,所以這每月五百文的工錢,足夠吸引到新陽縣裏的人過來這裏上工!


    而稍稍努力點,混個小管事之類的,那工資就有一兩銀子,很多人開始都幸福的不敢相信這是真的。看這工坊為自己開設的恒豐錢莊賬戶上的工資,最開始都急忙去錢莊取出來。


    但這一兩銀子拿在手裏又有些燙手,放在家裏更不安心,最後又存了進去,反正也不收費,雖是都能取出來。


    但工坊的工資高,並不會被刻意隱瞞下來,還是有些人是知道的,也是衝著這個工資來。


    這其中就有一位少年,十五六歲,中等身材,長的眉清目秀,但是臉色暗黃,身材也很瘦弱,明顯的營養不良,衣服雖是破舊,但漿洗的還算幹淨。


    無論是從外貌,還是精神狀態,還是看得出是為這次招工精心準備過,隻是神態間有些緊張,但更多的是堅毅,對進工坊勢在必得!


    縱然是有關係,但這麽多人競爭,他也沒甚把握闖過第一關。


    他叫楊旭,和趙鐵柱是遠房親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財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太白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太白豁並收藏大明財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