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裏的主幹道都是青石板路,若是之前的二輪馬車定然坐不得。如今江淮工坊生產的四輪馬車則是高端大氣上檔次,低調奢華有內涵,很符合這個時代的主流,所以深受大戶人家的喜愛。
更重要的是,在縣裏大多數的道路上行走,都不會那麽難受,和坐轎子差不多,還比轎子快,所以現在大戶人家的出行,都選擇了四輪馬車。
聽得一聲馬嘶,接著馬車輕輕一頓,施敏山二人知道縣衙到了。
下了馬車,施敏山遞上名帖後,不一時門房回道:“大老爺有請。”
縣衙前麵是公房,後院是內宅,施敏山不是第一次來這裏,卻沒有一次來此的心情是如此的複雜。
他如今已是花甲之年,迎來送往了近十位知縣,沒有一個知縣如宋知縣一般不按常理出牌,讓人捉摸不定。
貪婪或清高,無能或有才,老朽或少年,他都有接觸過,接觸幾次都能摸到他們脾性,便是拿捏不準,這些知縣也都要變得和光同塵,讓自己拿捏準了才是。
這位宋大人剛來新陽縣,新官上任三把火,二者之間早已是較量過。當時的宋大人落得下風,幸得來了位黃師爺多加指點,讓宋大人和他們達成了微妙的平衡。
本以為此事就此作罷,他宋大人求名,施敏山自會安排人給他宋大人名聲民望,這樣一來宋大人隻需要安安穩穩的當他的縣太爺,專心於官場逢迎即可,時間到了,他宋大人該升官升官,該發財發財。
然而一篇報紙,可謂是平地一聲雷,把正在享受幾年平靜生活的施敏山驚的無以複加,接著是苦苦思索宋知縣所作所為有何意義!
求財是不可能的,報紙上把每家每戶的應繳的賦稅算的很明白,他們都撈不到錢財了,宋知縣自然也不可能得到。
求名又有些說不過去,前年宋大人剛剛上任時還可勉強算是個理由。然而去年宋知縣應該明白,所謂的名是他們這些本地鄉紳給的,若是宋知縣不蠢,今年應該會延續著去年的做法,大家相安無事才對,那麽今年的考評依舊會讓他得一個“上”才是。
如今這般作為,他不怕偷雞不成蝕把米嗎?
若說他真的為老百姓著想,卻也沒這個必要。他們索然延續著之前的方式收取賦稅,但因為收成好,老百姓總能過得下去,甚至比以前還要好。而且他們本以為宋知縣是求名的,自也不會對老百姓逼迫太甚,總在一個合理的範圍。
話本裏出現的惡霸欺淩百姓的事情,或許會有,但也是極少的情況,真有這般的惡霸人物,他還巴不得送給宋知縣成就他的名聲呢。事實上他們這些鄉紳地主,不敢說名聲有多好,卻不會差到哪裏去,都很注意自家在當地的影響,可能是兔子不吃窩邊草的緣故吧。
或許這就是藝術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的真實表現!
不求財,不為名,難道是為了升官?
然而施敏山多方打探和觀察,也沒發現這件事能給他宋大人帶來進身之階啊?莫不是哪裏還有自己想不到的地方?
精於世故的施敏山知道,隻要找到事情的關鍵點,就很容易解開一係列的看似無解的問題。然而他終究隻是縣裏的豪門大戶罷了,眼界做多隻能看到省裏,哪裏曉得宋大人的真是心思?
“大老爺,施員外求見。”門房帶著施敏山二人來到宋知縣辦公的地方稟報道,讓施敏山回過神來。
“請他進來。”
施敏山整了整儀容,定了定神,這才邁步進了廳堂:“草民施敏山拜見老大人。”
宋知縣早已站立起來,扶著他沒讓施敏山真的下拜,說道:“前些日子本官事務繁多,施公的拜貼本官接到後沒時間,真是深表歉意……來來來,請坐請坐。”說完,拉著施敏山坐了下來,神態間滿是親近。
“對了,不是說周彥周良聿也來了嗎,請他也一道進來。”坐下後宋知縣見周彥還在外麵,就說道。
“大人相召,周賢侄正好在側,草民就拉了他一起過來拜見大人,還望大人不要見怪。”施敏山欠身說道。
“怎麽會怪罪呢。”宋知縣很是開懷道:“眼看秋收在即,本官正想找你們聚上一聚,商議下秋收的安排。”
周彥進來見禮後,就坐在了施敏山的旁邊。
“大人對秋收可有什麽吩咐?”施敏山裝模作樣說道,報紙上其實都已經寫明了,他無非是想要宋知縣自己說出來罷了。
潁州府地處中原,土地肥沃,一年兩熟,分為秋收和夏收。每次到了秋收和夏收之時,也是官府最忙的時候,一是要安排人員征收賦稅,二來是要為糧稅收割入倉做好準備工作。
現如今不似後世那般,有機器可以用,一日時間,整個莊子的土地都可以完成收割。現在都是靠人力,收割、晾曬、入倉等工作,甚是繁瑣和費時費力。
然而現在還是農業社會,糧食關係到國朝根基,最是馬虎不得。每到這個時刻,官府都要派人下鄉勸農,還要隨時通報天氣情況,若是遇到大雨來臨,還要組織搶收搶曬……
每年每季都有安排,本是慣例,但是施敏山卻知道,這一次定然不一樣!
“算不算吩咐,同往常一樣,保障秋收工作的順利進行,還需要各位費心。”
聽著宋大人似沒事人一般,施敏山自不會先亂了陣腳:“這個自然,請老大人放心。”算是應下來了,不過卻不以為然,到了這個時候,還不是需要我們來?
沒有了我們,任你知縣多大能耐,如何能保障秋收工作的順利進行。
“想必二位也看了報紙,監督百姓交稅的任務,同樣需要各位,不過相比起往年來說,各位應該要輕鬆許多。”宋知縣繼續說道。
我們倒是情願勞累些,一旁的周彥腹誹不已。他周家雖然有大半的家財在生意上,但手中田地也是不少。同時也在感歎,真是官字兩張口,說有你就有,如今他們還要感謝宋知縣為他們節省了許多麻煩了?
“沒有按規定主動去繳納賦稅的百姓,不能手軟,罰金足額收取,須要讓老百姓知道雷霆雨露……事後我會安排人統計,按照我們新陽縣的賦稅定額,將從罰金中補齊,至於剩下的……”
施敏山與周彥俱是凝神望向宋知縣,知道這才是今日的正題。
隻聽得宋知縣淡淡說道:“罰金中剩下的部分,算是給你們的辛苦費。”這是把利益全部讓給了鄉紳們。至於大老爺怎麽不提縣衙的那一幫胥吏,難道還能少的了他們的?
更重要的是,在縣裏大多數的道路上行走,都不會那麽難受,和坐轎子差不多,還比轎子快,所以現在大戶人家的出行,都選擇了四輪馬車。
聽得一聲馬嘶,接著馬車輕輕一頓,施敏山二人知道縣衙到了。
下了馬車,施敏山遞上名帖後,不一時門房回道:“大老爺有請。”
縣衙前麵是公房,後院是內宅,施敏山不是第一次來這裏,卻沒有一次來此的心情是如此的複雜。
他如今已是花甲之年,迎來送往了近十位知縣,沒有一個知縣如宋知縣一般不按常理出牌,讓人捉摸不定。
貪婪或清高,無能或有才,老朽或少年,他都有接觸過,接觸幾次都能摸到他們脾性,便是拿捏不準,這些知縣也都要變得和光同塵,讓自己拿捏準了才是。
這位宋大人剛來新陽縣,新官上任三把火,二者之間早已是較量過。當時的宋大人落得下風,幸得來了位黃師爺多加指點,讓宋大人和他們達成了微妙的平衡。
本以為此事就此作罷,他宋大人求名,施敏山自會安排人給他宋大人名聲民望,這樣一來宋大人隻需要安安穩穩的當他的縣太爺,專心於官場逢迎即可,時間到了,他宋大人該升官升官,該發財發財。
然而一篇報紙,可謂是平地一聲雷,把正在享受幾年平靜生活的施敏山驚的無以複加,接著是苦苦思索宋知縣所作所為有何意義!
求財是不可能的,報紙上把每家每戶的應繳的賦稅算的很明白,他們都撈不到錢財了,宋知縣自然也不可能得到。
求名又有些說不過去,前年宋大人剛剛上任時還可勉強算是個理由。然而去年宋知縣應該明白,所謂的名是他們這些本地鄉紳給的,若是宋知縣不蠢,今年應該會延續著去年的做法,大家相安無事才對,那麽今年的考評依舊會讓他得一個“上”才是。
如今這般作為,他不怕偷雞不成蝕把米嗎?
若說他真的為老百姓著想,卻也沒這個必要。他們索然延續著之前的方式收取賦稅,但因為收成好,老百姓總能過得下去,甚至比以前還要好。而且他們本以為宋知縣是求名的,自也不會對老百姓逼迫太甚,總在一個合理的範圍。
話本裏出現的惡霸欺淩百姓的事情,或許會有,但也是極少的情況,真有這般的惡霸人物,他還巴不得送給宋知縣成就他的名聲呢。事實上他們這些鄉紳地主,不敢說名聲有多好,卻不會差到哪裏去,都很注意自家在當地的影響,可能是兔子不吃窩邊草的緣故吧。
或許這就是藝術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的真實表現!
不求財,不為名,難道是為了升官?
然而施敏山多方打探和觀察,也沒發現這件事能給他宋大人帶來進身之階啊?莫不是哪裏還有自己想不到的地方?
精於世故的施敏山知道,隻要找到事情的關鍵點,就很容易解開一係列的看似無解的問題。然而他終究隻是縣裏的豪門大戶罷了,眼界做多隻能看到省裏,哪裏曉得宋大人的真是心思?
“大老爺,施員外求見。”門房帶著施敏山二人來到宋知縣辦公的地方稟報道,讓施敏山回過神來。
“請他進來。”
施敏山整了整儀容,定了定神,這才邁步進了廳堂:“草民施敏山拜見老大人。”
宋知縣早已站立起來,扶著他沒讓施敏山真的下拜,說道:“前些日子本官事務繁多,施公的拜貼本官接到後沒時間,真是深表歉意……來來來,請坐請坐。”說完,拉著施敏山坐了下來,神態間滿是親近。
“對了,不是說周彥周良聿也來了嗎,請他也一道進來。”坐下後宋知縣見周彥還在外麵,就說道。
“大人相召,周賢侄正好在側,草民就拉了他一起過來拜見大人,還望大人不要見怪。”施敏山欠身說道。
“怎麽會怪罪呢。”宋知縣很是開懷道:“眼看秋收在即,本官正想找你們聚上一聚,商議下秋收的安排。”
周彥進來見禮後,就坐在了施敏山的旁邊。
“大人對秋收可有什麽吩咐?”施敏山裝模作樣說道,報紙上其實都已經寫明了,他無非是想要宋知縣自己說出來罷了。
潁州府地處中原,土地肥沃,一年兩熟,分為秋收和夏收。每次到了秋收和夏收之時,也是官府最忙的時候,一是要安排人員征收賦稅,二來是要為糧稅收割入倉做好準備工作。
現如今不似後世那般,有機器可以用,一日時間,整個莊子的土地都可以完成收割。現在都是靠人力,收割、晾曬、入倉等工作,甚是繁瑣和費時費力。
然而現在還是農業社會,糧食關係到國朝根基,最是馬虎不得。每到這個時刻,官府都要派人下鄉勸農,還要隨時通報天氣情況,若是遇到大雨來臨,還要組織搶收搶曬……
每年每季都有安排,本是慣例,但是施敏山卻知道,這一次定然不一樣!
“算不算吩咐,同往常一樣,保障秋收工作的順利進行,還需要各位費心。”
聽著宋大人似沒事人一般,施敏山自不會先亂了陣腳:“這個自然,請老大人放心。”算是應下來了,不過卻不以為然,到了這個時候,還不是需要我們來?
沒有了我們,任你知縣多大能耐,如何能保障秋收工作的順利進行。
“想必二位也看了報紙,監督百姓交稅的任務,同樣需要各位,不過相比起往年來說,各位應該要輕鬆許多。”宋知縣繼續說道。
我們倒是情願勞累些,一旁的周彥腹誹不已。他周家雖然有大半的家財在生意上,但手中田地也是不少。同時也在感歎,真是官字兩張口,說有你就有,如今他們還要感謝宋知縣為他們節省了許多麻煩了?
“沒有按規定主動去繳納賦稅的百姓,不能手軟,罰金足額收取,須要讓老百姓知道雷霆雨露……事後我會安排人統計,按照我們新陽縣的賦稅定額,將從罰金中補齊,至於剩下的……”
施敏山與周彥俱是凝神望向宋知縣,知道這才是今日的正題。
隻聽得宋知縣淡淡說道:“罰金中剩下的部分,算是給你們的辛苦費。”這是把利益全部讓給了鄉紳們。至於大老爺怎麽不提縣衙的那一幫胥吏,難道還能少的了他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