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設立官糧鋪,拉抬糧價,這銀子也是萬萬少不了的,不知老父母可有備足?”
宋知縣和黃師爺互相看了看,有些尷尬,還是黃師爺輕咳了一聲道:“這個……時間倉促,縣衙確實沒有那麽多存銀……而今加上剛剛收上來的銀兩,也隻有兩萬兩不到。”
陸駿早就了解縣衙不會有那麽多銀子的,但還是裝作驚訝的神情說道:“兩萬……”隨即就住了口。
“可是不夠嗎?”
豈止是不夠,乃是大大的不夠!起碼再多十倍才可有能力把糧價拉抬上去。不然真以為鄉紳是吃素的?為首的幾家大戶哪家沒有兩萬石糧食?
因為朝廷的製度,各級官府的收上來的課稅多數都上交了戶部,少許截留也是為了維持衙門的開銷,當然衙門會有其他進項,但多數是進了私人腰包,真正用作公款的沒多少。
國朝之富在於鄉紳,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有大批的中產階級存在!他們盤踞地方,勢力龐大,身家豐厚,官府不止是在收稅時要用到他們,而是有很多事情都要借助他們。
其中最主要的借力就是錢財!
知縣考評中有一條:農桑,說的就是要興修水利,鼓勵農桑,其他修橋鋪路等公共設施也都要建一些,這樣在大計之年才能得個好成績。
做這些的要錢財,縣衙的收支不回有太大的差距,結餘的那點銀子也不可能完成像樣的工程,所以借助鄉紳的財力來完成這些工程就是必不可少的了。而一般不是太過分的要求,鄉紳們多數都會出錢的。
也是因此,才養成鄉紳們略有些驕奢的性子。
是不是很像後世米國的情況?
但是陸駿仔細觀察發現,情況差別很大,最起碼知縣的權力要大得多,百裏候也不是白叫的!破家的縣令,滅門的府尹,同樣不隻是說說。
其實宋知縣雖然思想上較為開明些,但是他依舊是個受到傳統教育出來的精英,儒家那一套在他心底根深蒂固。若真是狠下心來快刀斬亂麻,不要瞻前顧後,這場風波其實很容易平靜下來。雖然有些後患,後續或者麻煩些,但世上哪有兩全其美的法子?
所謂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不外如是!
既想做成事情,又不想擔責任和怕麻煩,若真是有這樣的法子,陸駿倒是想要好好學學!
“兩萬兩銀子砸下去,也就是聽到聲響,連個浪花都不會有。”陸駿有些淡然的說道:“若是所料不差,鄉紳自然不會由著官府拉抬糧價,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派人來搗亂,大筆的糧食砸下來,官糧鋪接是不接?”
“以黃先生對本地鄉紳的了解,你認為他們能拿出來多少石的糧食?”
“最……最起碼二十萬石。”黃師爺臉色有些發青。
“那就是了,二十萬石對他們來說都是少的,而我們能吃下多少?兩萬石都不到……所以雖設官糧鋪,必須設定一個限額,就按糧稅的處罰額作為最高限度,官糧鋪本就是為此而設,也無人可以質疑。”
黃師爺點了點頭,有些佩服道:“還是子良你心思縝密。”
“黃先生謬讚了,其實這也隻是治標不治本,拖延時間罷了。鄉紳有的是人,他們想要阻撓還是可以的,所以為了能做到萬無一失,下麵這個卻是必須的。”
宋知縣不由得盯著陸駿,他這次把陸駿叫來果真是叫對了。陸駿本是年幼,接觸的幾次陸駿也未露出過人的才幹和謀略。
他這次找來陸駿也僅僅是因為涉及到商業方麵的內容,他和黃師爺都不太懂,遍觀身邊,也隻有陸駿通曉經濟之道,所以才會請他過來。
然而陸駿展露出來的不止是經濟知識,其心思縝密,走一看十的謀劃讓他大為驚訝。更讓他驚訝的是,陸駿僅僅二十不到,就能如此深謀遠慮,若是能入了官場?
“鄉紳所憑借的,無非是官府對他們的依靠,隻有釜底抽薪才可徹底擺脫他們的掣肘。”
這是實情,但宋知縣若是另有人可用,也不用這般麻煩了。雖是最簡單的計策,也是最難得。
“有道是攘外必先安內,縣衙這幫胥吏必須得收服了才是!”陸駿的話讓宋知縣麵上一紅,作為知縣,連縣衙的屬吏都不能收服,也是太過失職。
所以他虛心的問道:“不知子良何以教我?”
“不敢,胥吏者,自謂之公門中人,從國初的服役之人,慢慢變成了世襲罔替的吏宦之家。”陸駿言道:“他們都是不入流的,僅在吏部備案,子承父業,卻不受離家五百裏任職之限,和鄉紳一般根植地方,二者相互牽攀,根據盤互,以至於鄉紳能和官府相抗衡。”
“沒了胥吏在旁相助,等於去了鄉紳們的勢,若是能收其為爪牙,那鄉紳也隻得乖乖俯首了。”
“所以表明上我們那官糧鋪來應對他們的低糧價,暗中卻要收了這幫胥吏。”陸駿分析道。
道理是不假,自宋知縣來此任職一來,就有過這般考慮,但是實施起來卻是難上加難。胥吏們沆瀣一氣,對宋知縣的命令陽奉陰違,根本落不到實處。
宋知縣沒有說話,他知曉其中的難度,靜靜的聽陸駿說道:“老父母想要整治這幫胥吏,需要師出有名,大人占著大義,他們畢竟不敢明麵上抗衡……所以借此收糧的機會,剪除胥吏中的中堅分子。”
“依舊是給他們定下任務表,列清楚任務進度,如今不可拖延,一日一查,沒有完成任務者,當場革置查處,並另尋人接替。”
黃師爺皺著眉頭說道:“如此不怕這些胥吏……”
“不怕,這些胥吏久在公門,朝廷的威儀早已深入人心,他們或可做些欺上瞞下、陽奉陰違的事情,但是和鄉紳不同,他們還做不出來過激的事情!”
“隻要老父母殺伐果決,以雷霆之勢震懾住這幫人,到時憑借朝廷大義,還怕他們不唯命是從嗎?”
“此法倒可一試。”沉吟良久,黃師爺才緩緩說道:“不管怎麽說,衙門中人必須要在大人的掌控中才可……以前對他們太過優柔寡斷了,導致這次我們處處受製於人,若是繼續下去讓其成為我們的阻礙,還不若拚上一次!”
所謂“拚”,其實風險要小得多,宋知縣本就是他們的上級,他的命令這幫胥吏就帶服從,膽敢違逆上官本就是大罪,不怕他們生事。
而且現如今太平盛世,他們再是鬧騰,還能翻了天不成?
“不過依舊需要些人手來助……就以幫閑的名義從外麵招攬一些人,這樣一來大人有了人手,又有了後備人員,一旦胥吏中有缺,就可遣這些人暫時補上!”黃師爺想了想再說道。
“不過還有一事,需要老父母親自去辦。”
“何時?”
“那就是去府衙把此間的情況稟明上去,以後就是出了事,也好借助府衙的力量平息,不至於引發大亂,或許還能從府衙借來些力量。”
“府衙?”宋知縣微微有些皺眉,他還不願讓府衙知道。
但是陸駿好似看穿了他的想法,說道:“其實老父母不說,府裏也應該知道些情況……”
“子良所言極是,此時大人還需親自去解釋一番。”黃師爺稍一想就通了其中關竅。
宋知縣和黃師爺互相看了看,有些尷尬,還是黃師爺輕咳了一聲道:“這個……時間倉促,縣衙確實沒有那麽多存銀……而今加上剛剛收上來的銀兩,也隻有兩萬兩不到。”
陸駿早就了解縣衙不會有那麽多銀子的,但還是裝作驚訝的神情說道:“兩萬……”隨即就住了口。
“可是不夠嗎?”
豈止是不夠,乃是大大的不夠!起碼再多十倍才可有能力把糧價拉抬上去。不然真以為鄉紳是吃素的?為首的幾家大戶哪家沒有兩萬石糧食?
因為朝廷的製度,各級官府的收上來的課稅多數都上交了戶部,少許截留也是為了維持衙門的開銷,當然衙門會有其他進項,但多數是進了私人腰包,真正用作公款的沒多少。
國朝之富在於鄉紳,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有大批的中產階級存在!他們盤踞地方,勢力龐大,身家豐厚,官府不止是在收稅時要用到他們,而是有很多事情都要借助他們。
其中最主要的借力就是錢財!
知縣考評中有一條:農桑,說的就是要興修水利,鼓勵農桑,其他修橋鋪路等公共設施也都要建一些,這樣在大計之年才能得個好成績。
做這些的要錢財,縣衙的收支不回有太大的差距,結餘的那點銀子也不可能完成像樣的工程,所以借助鄉紳的財力來完成這些工程就是必不可少的了。而一般不是太過分的要求,鄉紳們多數都會出錢的。
也是因此,才養成鄉紳們略有些驕奢的性子。
是不是很像後世米國的情況?
但是陸駿仔細觀察發現,情況差別很大,最起碼知縣的權力要大得多,百裏候也不是白叫的!破家的縣令,滅門的府尹,同樣不隻是說說。
其實宋知縣雖然思想上較為開明些,但是他依舊是個受到傳統教育出來的精英,儒家那一套在他心底根深蒂固。若真是狠下心來快刀斬亂麻,不要瞻前顧後,這場風波其實很容易平靜下來。雖然有些後患,後續或者麻煩些,但世上哪有兩全其美的法子?
所謂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不外如是!
既想做成事情,又不想擔責任和怕麻煩,若真是有這樣的法子,陸駿倒是想要好好學學!
“兩萬兩銀子砸下去,也就是聽到聲響,連個浪花都不會有。”陸駿有些淡然的說道:“若是所料不差,鄉紳自然不會由著官府拉抬糧價,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派人來搗亂,大筆的糧食砸下來,官糧鋪接是不接?”
“以黃先生對本地鄉紳的了解,你認為他們能拿出來多少石的糧食?”
“最……最起碼二十萬石。”黃師爺臉色有些發青。
“那就是了,二十萬石對他們來說都是少的,而我們能吃下多少?兩萬石都不到……所以雖設官糧鋪,必須設定一個限額,就按糧稅的處罰額作為最高限度,官糧鋪本就是為此而設,也無人可以質疑。”
黃師爺點了點頭,有些佩服道:“還是子良你心思縝密。”
“黃先生謬讚了,其實這也隻是治標不治本,拖延時間罷了。鄉紳有的是人,他們想要阻撓還是可以的,所以為了能做到萬無一失,下麵這個卻是必須的。”
宋知縣不由得盯著陸駿,他這次把陸駿叫來果真是叫對了。陸駿本是年幼,接觸的幾次陸駿也未露出過人的才幹和謀略。
他這次找來陸駿也僅僅是因為涉及到商業方麵的內容,他和黃師爺都不太懂,遍觀身邊,也隻有陸駿通曉經濟之道,所以才會請他過來。
然而陸駿展露出來的不止是經濟知識,其心思縝密,走一看十的謀劃讓他大為驚訝。更讓他驚訝的是,陸駿僅僅二十不到,就能如此深謀遠慮,若是能入了官場?
“鄉紳所憑借的,無非是官府對他們的依靠,隻有釜底抽薪才可徹底擺脫他們的掣肘。”
這是實情,但宋知縣若是另有人可用,也不用這般麻煩了。雖是最簡單的計策,也是最難得。
“有道是攘外必先安內,縣衙這幫胥吏必須得收服了才是!”陸駿的話讓宋知縣麵上一紅,作為知縣,連縣衙的屬吏都不能收服,也是太過失職。
所以他虛心的問道:“不知子良何以教我?”
“不敢,胥吏者,自謂之公門中人,從國初的服役之人,慢慢變成了世襲罔替的吏宦之家。”陸駿言道:“他們都是不入流的,僅在吏部備案,子承父業,卻不受離家五百裏任職之限,和鄉紳一般根植地方,二者相互牽攀,根據盤互,以至於鄉紳能和官府相抗衡。”
“沒了胥吏在旁相助,等於去了鄉紳們的勢,若是能收其為爪牙,那鄉紳也隻得乖乖俯首了。”
“所以表明上我們那官糧鋪來應對他們的低糧價,暗中卻要收了這幫胥吏。”陸駿分析道。
道理是不假,自宋知縣來此任職一來,就有過這般考慮,但是實施起來卻是難上加難。胥吏們沆瀣一氣,對宋知縣的命令陽奉陰違,根本落不到實處。
宋知縣沒有說話,他知曉其中的難度,靜靜的聽陸駿說道:“老父母想要整治這幫胥吏,需要師出有名,大人占著大義,他們畢竟不敢明麵上抗衡……所以借此收糧的機會,剪除胥吏中的中堅分子。”
“依舊是給他們定下任務表,列清楚任務進度,如今不可拖延,一日一查,沒有完成任務者,當場革置查處,並另尋人接替。”
黃師爺皺著眉頭說道:“如此不怕這些胥吏……”
“不怕,這些胥吏久在公門,朝廷的威儀早已深入人心,他們或可做些欺上瞞下、陽奉陰違的事情,但是和鄉紳不同,他們還做不出來過激的事情!”
“隻要老父母殺伐果決,以雷霆之勢震懾住這幫人,到時憑借朝廷大義,還怕他們不唯命是從嗎?”
“此法倒可一試。”沉吟良久,黃師爺才緩緩說道:“不管怎麽說,衙門中人必須要在大人的掌控中才可……以前對他們太過優柔寡斷了,導致這次我們處處受製於人,若是繼續下去讓其成為我們的阻礙,還不若拚上一次!”
所謂“拚”,其實風險要小得多,宋知縣本就是他們的上級,他的命令這幫胥吏就帶服從,膽敢違逆上官本就是大罪,不怕他們生事。
而且現如今太平盛世,他們再是鬧騰,還能翻了天不成?
“不過依舊需要些人手來助……就以幫閑的名義從外麵招攬一些人,這樣一來大人有了人手,又有了後備人員,一旦胥吏中有缺,就可遣這些人暫時補上!”黃師爺想了想再說道。
“不過還有一事,需要老父母親自去辦。”
“何時?”
“那就是去府衙把此間的情況稟明上去,以後就是出了事,也好借助府衙的力量平息,不至於引發大亂,或許還能從府衙借來些力量。”
“府衙?”宋知縣微微有些皺眉,他還不願讓府衙知道。
但是陸駿好似看穿了他的想法,說道:“其實老父母不說,府裏也應該知道些情況……”
“子良所言極是,此時大人還需親自去解釋一番。”黃師爺稍一想就通了其中關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