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駿走後,宋知縣和黃師爺繼續說著話,宋知縣歎息一聲說道:“唉,陸駿陸子良……本想其之是一介商賈,略有些新奇的想法罷了,然而今次一番交談,卻是個心思縝密、智計非常之人……若是以我們的計劃行事,把他犧牲了未免太過可惜……”
黃師爺麵上也是一片惋惜,口中卻言道:“陸子良有句話說的不錯,大人你就是缺了些殺伐之氣。所謂慈不掌兵,大人有心成次大事,犧牲他一個陸子良算的了什麽?”
“大人若過意不去,事後對他稍作補償也就是了,現在卻不是猶豫的時候。”
宋知縣點了點頭,頗有些無奈。陸駿還隻是少年,就有如此的心智,日後稍加磨礪定然成就非常,他有心把他收歸帳下,然而今次這事卻不能沒人頂缸。
新陽縣鬧出來這般風波,想要善了有些不太可能,而且依然被上級知道,過後還會著巡按禦史前來核查此事,這將直接關係到宋知縣的前途。
或許各位看官又要問了,既然關心自己的前途,安安穩穩的當他的縣太爺就好了,何必自尋麻煩呢?
其實宋知縣今次鋌而走險,定要和鄉紳做過這一場,一來是為了縣裏的主導權,他正值而立之年,身強力富,又自詡才幹過人,豈肯受製於人?
這第二點也是他最隱晦的心思,就是借著和地方鄉紳爭鬥的風波,能夠讓當今聖上有所側目,若是做的漂亮,也算是簡在帝心的人物,到時間青雲直上也不是不可能的!
當年他中了進士之後,在政務堂學習,這是新科進士所必須的經曆的,為期三年。
新科進士中隻有一等前三甲的狀元、榜眼、探花才會有所優容,為顯朝廷恩榮,賜進士及第出身。其中狀元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榜眼探花則會入六部觀政,稱觀政進士。
雖然職位很低,但是前三甲學習期滿,毫無疑問會成為京官,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理想!
至於其他人則會留在政務堂學習,政務堂乃是為了培養地方官員而設立的一個機構,由國子監祭酒兼任司正之職,選擇有治理過地方,經驗豐富的官員為授課的老師,教授治理地方的經驗。
當今聖上和他同樣的年齡,同樣的精力旺盛,同時還有勤政為民的想法,不似先皇一般,終日呆在深宮行樂。在宋知縣入政務堂學習之後,發現天子有段時間去政務堂的次數很是不少,對政務堂他們這些儲備官員可比前三甲的狀元等人關心的多。
他後來加以打探以及家族在朝野的關係得知,當時聖上正在和首輔等幾個大學士鬧別扭,原因好像是聖上的一些提議被內閣駁回了。
憑借天生敏銳的政治嗅覺,宋知縣隱隱有了些許想法,後來他對此多加關注和留心,一直到他外放,有很大的把握確定當今聖上必然有著很強的權力欲望,對於製衡他的文官集團必然早就心生不滿。
他留心過聖上接見和重視的地方官員中,有許多是那種能夠在地方做出突出成績之人,甚至不管他名聲是否惡劣。而這些人為官之地,本土勢力幾乎被壓得抬不起頭來。
縱然以皇帝的權威,當今天子到現在依然不能乾綱獨斷,畢竟現在比不得國初世宗能發動大禮儀之爭的時候,自中興以來,中宗做出來在後世看來自剪羽翼的做法,那就是培養文官集團的壯大,徹底摒棄了東西兩廠等機構,留下的南北鎮撫司一個歸入了五軍都督府,一個歸入兵部,皇帝等於徹底沒了爪牙。
但是作為補償,大明海外的收入幾乎盡入皇家,皇室之富可謂是難以鬥量!
然而當今天子野心勃勃,不肯做一個廟堂泥塑,宋知縣看出了天子的心思,自然就有了自己的打算。
宋知縣從政務堂學習期滿下放到了新陽縣,在初來咋到之時碰了釘子之後,選擇了暫時偃旗息鼓、隱忍不發,然而卻一直等待著機會,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用自己的做法打動當今天子。
在宋知縣看來,他和地方勢力的關係猶如當今天子和文官集團的關係,都是深受他人掣肘,不願屈從的人。這樣一來,他和天子自然會有些共鳴,哪怕他這次失敗了也沒關係,隻要簡在帝心,還怕不能起複嗎?
而宋知縣貿然行事,發動這場秋收風波的第三個原因就是陸駿拿來的報紙,他看完報紙,在陸駿問他要一份最新的政令公文時,他幾乎一下子就想到,這真是個送上來的替罪羊啊!
報紙是個新鮮事物,老百姓雖然接受,但不見得待見。日後若是因秋收一事被追究了,他大可推到報紙身上,就說報紙曲解了他的意思。後來報紙發放到全縣,他得知後想要阻止也不大可能,而且畢竟是惠民之舉,想要出爾反爾有損官府威信,最後隻能聽之任之,甚至還要幫忙掩飾。
這麽一解釋,不會再有人追究他的責任了,頂多受到幾句申飭,卻能讓他入了天子的法眼,何樂而不為?總是冒險也是值得的。但是新陽旬報和辦報紙的陸駿、顧長君二人可要遭殃了,搞不好還要下獄!
這個說法還能讓鄉紳們接受,雖然鄉紳們心知肚明,但是畢竟不可能長久和官府對持,有了陸駿這個替罪羊,他們也就有了台階下,而且陸駿的產業不少,聽聞利潤及其豐厚,多少還能彌補鄉紳們的一些損失……
當真是如履薄冰!
按下思緒,宋知縣淡淡問道:“黃先生,不知銀子該如何籌借?”
銀子是現在首要解決的問題,無論宋知縣如何打算,畢竟要放到後麵,但是如今確定要成立官糧鋪,以收購糧食拉抬糧價,必然要有充足的銀兩。陸駿做出的限製,也僅僅拖延時間罷了,緩上一兩天罷了。
黃師爺笑道:“這正是某讓大人去府衙的原因。”
看著宋知縣疑惑,他解釋道:“憑借我們一縣之力,拿不出太多的銀兩,但是正值秋收,府衙現在應該有銀子,其他縣裏也應該有銀子才是……隻要大人稟明了此間危局,借來銀兩不成問題。”
“如今知府深居淺出,等著安安穩穩的致仕,政務俱是交由同知大人處理……同知大人畢竟是佐貳官,一直是兢兢業業,隻求我潁州府上下安定平和,對我們這邊的情況定然不能坐視不理的,就是知府大人也不願自己臨致仕了,還會因地方動蕩而晚節不保。”
“隻要大人痛陳厲害,想必定然可以請來府衙的力量幫忙,這麽大人應付起來也不至於孤軍奮戰……還有一點就是,雖然可以從市井之中招些幫閑來為大人效力,但是還要文書的刀筆吏,幫閑們怕是應付不來。”
“危機時刻,大人請知府大人調動全府的胥吏幫忙,一來名正言順,二來他們本就是公門中人,輕車熟路,不至於因為沒經驗而亂套,大人還怕無人鉗製嗎?”
“知府大人縱然會申飭幾句,卻也隻得依大人之意,過後再把陸駿拋出來當那替罪羊……”
“嗯,著人備好馬車,本官這就去府城麵見知府大人。”
黃師爺麵上也是一片惋惜,口中卻言道:“陸子良有句話說的不錯,大人你就是缺了些殺伐之氣。所謂慈不掌兵,大人有心成次大事,犧牲他一個陸子良算的了什麽?”
“大人若過意不去,事後對他稍作補償也就是了,現在卻不是猶豫的時候。”
宋知縣點了點頭,頗有些無奈。陸駿還隻是少年,就有如此的心智,日後稍加磨礪定然成就非常,他有心把他收歸帳下,然而今次這事卻不能沒人頂缸。
新陽縣鬧出來這般風波,想要善了有些不太可能,而且依然被上級知道,過後還會著巡按禦史前來核查此事,這將直接關係到宋知縣的前途。
或許各位看官又要問了,既然關心自己的前途,安安穩穩的當他的縣太爺就好了,何必自尋麻煩呢?
其實宋知縣今次鋌而走險,定要和鄉紳做過這一場,一來是為了縣裏的主導權,他正值而立之年,身強力富,又自詡才幹過人,豈肯受製於人?
這第二點也是他最隱晦的心思,就是借著和地方鄉紳爭鬥的風波,能夠讓當今聖上有所側目,若是做的漂亮,也算是簡在帝心的人物,到時間青雲直上也不是不可能的!
當年他中了進士之後,在政務堂學習,這是新科進士所必須的經曆的,為期三年。
新科進士中隻有一等前三甲的狀元、榜眼、探花才會有所優容,為顯朝廷恩榮,賜進士及第出身。其中狀元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榜眼探花則會入六部觀政,稱觀政進士。
雖然職位很低,但是前三甲學習期滿,毫無疑問會成為京官,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理想!
至於其他人則會留在政務堂學習,政務堂乃是為了培養地方官員而設立的一個機構,由國子監祭酒兼任司正之職,選擇有治理過地方,經驗豐富的官員為授課的老師,教授治理地方的經驗。
當今聖上和他同樣的年齡,同樣的精力旺盛,同時還有勤政為民的想法,不似先皇一般,終日呆在深宮行樂。在宋知縣入政務堂學習之後,發現天子有段時間去政務堂的次數很是不少,對政務堂他們這些儲備官員可比前三甲的狀元等人關心的多。
他後來加以打探以及家族在朝野的關係得知,當時聖上正在和首輔等幾個大學士鬧別扭,原因好像是聖上的一些提議被內閣駁回了。
憑借天生敏銳的政治嗅覺,宋知縣隱隱有了些許想法,後來他對此多加關注和留心,一直到他外放,有很大的把握確定當今聖上必然有著很強的權力欲望,對於製衡他的文官集團必然早就心生不滿。
他留心過聖上接見和重視的地方官員中,有許多是那種能夠在地方做出突出成績之人,甚至不管他名聲是否惡劣。而這些人為官之地,本土勢力幾乎被壓得抬不起頭來。
縱然以皇帝的權威,當今天子到現在依然不能乾綱獨斷,畢竟現在比不得國初世宗能發動大禮儀之爭的時候,自中興以來,中宗做出來在後世看來自剪羽翼的做法,那就是培養文官集團的壯大,徹底摒棄了東西兩廠等機構,留下的南北鎮撫司一個歸入了五軍都督府,一個歸入兵部,皇帝等於徹底沒了爪牙。
但是作為補償,大明海外的收入幾乎盡入皇家,皇室之富可謂是難以鬥量!
然而當今天子野心勃勃,不肯做一個廟堂泥塑,宋知縣看出了天子的心思,自然就有了自己的打算。
宋知縣從政務堂學習期滿下放到了新陽縣,在初來咋到之時碰了釘子之後,選擇了暫時偃旗息鼓、隱忍不發,然而卻一直等待著機會,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用自己的做法打動當今天子。
在宋知縣看來,他和地方勢力的關係猶如當今天子和文官集團的關係,都是深受他人掣肘,不願屈從的人。這樣一來,他和天子自然會有些共鳴,哪怕他這次失敗了也沒關係,隻要簡在帝心,還怕不能起複嗎?
而宋知縣貿然行事,發動這場秋收風波的第三個原因就是陸駿拿來的報紙,他看完報紙,在陸駿問他要一份最新的政令公文時,他幾乎一下子就想到,這真是個送上來的替罪羊啊!
報紙是個新鮮事物,老百姓雖然接受,但不見得待見。日後若是因秋收一事被追究了,他大可推到報紙身上,就說報紙曲解了他的意思。後來報紙發放到全縣,他得知後想要阻止也不大可能,而且畢竟是惠民之舉,想要出爾反爾有損官府威信,最後隻能聽之任之,甚至還要幫忙掩飾。
這麽一解釋,不會再有人追究他的責任了,頂多受到幾句申飭,卻能讓他入了天子的法眼,何樂而不為?總是冒險也是值得的。但是新陽旬報和辦報紙的陸駿、顧長君二人可要遭殃了,搞不好還要下獄!
這個說法還能讓鄉紳們接受,雖然鄉紳們心知肚明,但是畢竟不可能長久和官府對持,有了陸駿這個替罪羊,他們也就有了台階下,而且陸駿的產業不少,聽聞利潤及其豐厚,多少還能彌補鄉紳們的一些損失……
當真是如履薄冰!
按下思緒,宋知縣淡淡問道:“黃先生,不知銀子該如何籌借?”
銀子是現在首要解決的問題,無論宋知縣如何打算,畢竟要放到後麵,但是如今確定要成立官糧鋪,以收購糧食拉抬糧價,必然要有充足的銀兩。陸駿做出的限製,也僅僅拖延時間罷了,緩上一兩天罷了。
黃師爺笑道:“這正是某讓大人去府衙的原因。”
看著宋知縣疑惑,他解釋道:“憑借我們一縣之力,拿不出太多的銀兩,但是正值秋收,府衙現在應該有銀子,其他縣裏也應該有銀子才是……隻要大人稟明了此間危局,借來銀兩不成問題。”
“如今知府深居淺出,等著安安穩穩的致仕,政務俱是交由同知大人處理……同知大人畢竟是佐貳官,一直是兢兢業業,隻求我潁州府上下安定平和,對我們這邊的情況定然不能坐視不理的,就是知府大人也不願自己臨致仕了,還會因地方動蕩而晚節不保。”
“隻要大人痛陳厲害,想必定然可以請來府衙的力量幫忙,這麽大人應付起來也不至於孤軍奮戰……還有一點就是,雖然可以從市井之中招些幫閑來為大人效力,但是還要文書的刀筆吏,幫閑們怕是應付不來。”
“危機時刻,大人請知府大人調動全府的胥吏幫忙,一來名正言順,二來他們本就是公門中人,輕車熟路,不至於因為沒經驗而亂套,大人還怕無人鉗製嗎?”
“知府大人縱然會申飭幾句,卻也隻得依大人之意,過後再把陸駿拋出來當那替罪羊……”
“嗯,著人備好馬車,本官這就去府城麵見知府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