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嬰:(?前131)西漢大臣。字王孫。觀津(今河北衡水東)人。竇太後侄。吳、楚七國之亂時,被景帝認為大將軍,守滎陽,監齊、趙兵。七國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推崇儒術,反對道表法裏的黃老學說,為竇太後貶斥。後因罪被殺。
竇嬰之死
西漢前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正是這些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和人才,輔佐高、惠、文、景數代皇帝,開天辟地,建功立業,才成就了武帝的輝煌盛世。他們是大漢王朝的功臣。但是,這些功臣並非都有一個好的歸宿和結局。其中竇嬰就是一個令人扼腕的悲劇人物。他是外戚,曾經權傾朝野,最後卻落得滿門抄斬的結局,竇嬰之死成為武帝時期的一大疑案。竇嬰之死起因於灌夫在丞相田蚡婚宴上的一次鬧酒,之後以偽造先帝遺詔定罪。而製造這個冤案的背後操縱者就是丞相田蚡。作為外戚集團勢力的新興代表,丞相田蚡早把沒落外戚竇嬰看做是眼中釘。
竇嬰起去,欲麾灌夫同出。田蚡乃令騎衛押灌夫置警署(“傳舍”),召長史(掌事)曰:“今日召親室飲宴,乃奉王太後詔。灌夫罵座,是大不敬。”遂以大不敬論罪,當斬首棄市。灌夫被係於獄中,乃不得首告言田蚡“陰事”。
竇嬰乃以金使賓客請托於廷尉,惟諸吏皆為田蚡耳目,莫可得解。
竇嬰決誌救灌夫。其夫人勸曰:“灌將軍得罪丞相,與太後家忤,豈可救邪?”竇嬰曰:“侯位自我掙得,即自我丟之,無足恨悔!我絕不令灌夫獨死,而我獨生”。遂轉移家人、變散家產,然後潛身出家上書皇帝。
武帝見書召人,竇嬰哭訴灌夫之善,言其醉飽失言,而丞相因他事誣罪之。上然之,賜竇嬰食。曰:“雙方都是親戚,其是非可至太後朝宮(東朝廷)申辯之。”
至王太後宮前,武帝主持,雙方陳詞。竇嬰先為灌夫辯護。田蚡則大毀灌夫平素橫行不法事,目無君後大逆無道。竇嬰辯不過,自度已不可挽回,因揭lou田蚡與淮南王交往受金謀變之陰事。
田蚡跪拜武帝前,曰:“當今天下太平,作為肺腑之臣,所好非權力,隻好音樂、狗馬、田宅、倡優巧匠之屬。而竇嬰、灌夫則招聚天下勇士、豪強,日夜講論政局,腹誹而心謗。不仰視天即俯畫於地,睥睨東西兩宮之間,希圖天下有變,而欲以廢立大功。臣乃不知竇嬰究欲何為!”
於是武帝問在座大臣,兩人孰是?禦史大夫韓安國曰:灌夫舊有軍功,若非有大罪,僅爭杯酒不足誅也。但丞相言灌夫通jian猾,侵小民,家資億萬,橫行穎川,淩犯宗室,侵欺皇家骨肉,此乃枝大於本,不折必劈。唯明主裁斷之!
內史鄭當時欲暗護竇嬰,見勢不敢堅持。其餘大臣皆不敢發言。武帝乃怒斥鄭當時曰:“公平日數言竇、田長短,今日到朝廷公論其是非,局促竟如新駕轅之小馬駒!我要一並斬滅汝屬!”遂罷朝。
帝入東宮請食並匯報於太後。太後盛怒,不食,曰:“今我在也,而人已敢如此欺吾弟。我死後,皆魚肉之矣!難道皇帝是無態度之石人木偶乎?今日皇帝主持,辯論竟無結果!若在你身後,大臣還有可信者乎?”
武帝謝罪曰:“因雙方都是宗室外家,故廷辯之。不然,此一獄吏之事耳。”於是召郎中令石建,分別議雙方廷辯事。(郎中令,主禁軍也。)
田蚡退朝出,候韓安國於宮門,召其同車,怒責曰:“竇嬰已是老禿翁,何為懼之,首鼠兩端?”安國曰:“今人毀君,君亦毀人,如賈豎婦女爭罵,何其無大體也?”田蚡謝曰:“爭時慌急,不計所言。”安國任禦史大夫,乃田蚡之力也。
又安國曾為梁王相,為梁王事聯絡長公主,以有能力曾為竇太後及竇氏長公主所倚重。故其臨事,兩麵討好。
於是武帝命禦史,以竇嬰當廷所言不實,欺謾君上罪,下獄。竇嬰再求見皇帝,皇帝不見。在景帝臨終時,曾有遺詔賜竇嬰,曰:“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竇嬰乃使子侄通過陳皇後上書言之,皇帝再召見。
武帝乃命調閱尚書大行(秘書處檔案),不見此遺詔原件。惟有詔書藏於竇家,家丞封存,報上。大行乃彈劾竇嬰偽造先帝詔書,罪當殺頭棄市。遂以十二月晦日,棄市於渭城(鹹陽)。
十二時丁亥,地動。
……………………
田蚡(?公元前131年)長陵人(今陝西鹹陽)。漢景帝皇後王娡同母異父弟。魏其侯竇嬰掌權時,田蚡還是個郎官,往來於竇嬰家,陪竇嬰飲酒,時跪時起,對竇嬰的恭敬就好象是竇嬰家的晚輩一樣。
漢景帝晚年時,田蚡漸漸貴幸,為太中大夫。田蚡口才很好,學過盤盂之類的古書,皇後王娡認為他很有才能。
公元前140年漢景帝崩,漢武帝即位。田蚡因為是王太後的弟弟,皇帝的舅舅,就被封為武安侯。
田蚡相貌醜陋,生性卻異常尊貴。他認為當時的諸侯王都比較年長,漢武帝剛剛即位,年紀很小,自己以皇帝的至親身份為丞相,獨斷專行。當時,他所提的意見皇上一概接受,他所推舉的人,有的一起家就到兩千石的職位。權力幾乎超過了皇上。漢武帝有時就很生氣的說:“你任用的人任用完了沒?我也想委任幾個!”有一次,他向皇上請求撥劃考工室的官地供擴建私宅之用,漢武帝大怒,說道:“你何不也把我的的武庫一齊取走呢?”從此以後,他才收斂了一點。
他所修建的住宅極華麗壯偉,超過了所有貴族的府邸。田地莊園都是非常肥沃的。他派到郡縣去收買名貴器物的人,在道路上絡繹不絕。後房的婦女多至百數。諸侯奉送的珍寶,狗馬,古玩數都數不清。
魏其侯竇嬰被皇帝疏遠後,田蚡對他態度傲慢,和以前完全是兩個樣子。後來,發生了田蚡向竇嬰和灌夫征地和竇嬰,灌夫在田蚡的婚禮上鬧事的事件,使得田蚡非常怨恨這兩個人,最後終於找到借口將2人誣陷致死。
公元前132年,黃河改道南流,16郡遭遇嚴重水災,他因自己的封地在舊河道以北,不受水災,力阻治理。以至治河工作停止達20年之久。
多行不義必自斃,公元前131年的春天,田蚡經常看見竇嬰和灌夫的鬼魂圍繞在自己的身邊,說要殺死他。他恐慌至極,不停的大聲呼叫,承認自己有罪,謝罪不止。最終在驚懼和恐慌中暴斃於床榻之上。
田蚡,孝景王皇後同母弟也,生長陵(1)。竇嬰為大將軍,方盛,蚡為諸曹郎(2),未貴,往來侍酒嬰所,跪起如子姓(3)。及孝景晚節(4),蚡益貴幸,為中大夫。辯有口(5),學《盤盂》諸書(6),王皇後賢之。
(1)長陵:縣名。在今陝西涇陽縣東南。(2)諸曹郎:齊召南疑“曹”字訛。諸郎:郎中令屬下的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等類郎官。(3)子姓:子孫。(4)晚節:晚年。(5)辯有口:能說會道。(6)《盤盂》諸書:盤盂等器物上的銘文。
孝景崩,武帝初即位,蚡以舅封為武安侯(1),弟勝為周陽侯。
(1)舅:這裏是指武帝之舅。
蚡新用事,卑下賓客,進名士家居者貴之,欲以傾諸將相(1)。上所填(鎮)撫,多蚡賓客計策。會丞相綰病免,上議置丞相、太尉。藉福說蚡曰(2):“魏其侯貴久矣,素天下士歸之。今將軍初興,未如,即上以將軍為相,必讓魏其。魏其為相,將軍必為太尉。太尉、相尊等耳(3),有讓賢名。”蚡乃微言太後風(諷)上(4),於是乃以嬰為丞相,蚡為太尉。藉福賀嬰,因吊曰(5):“君侯資性喜善疾惡,方今善人譽君侯,故至丞相;然惡人眾,亦且毀君侯。君侯能兼容,則幸久(6);不能,今以毀去矣。”嬰不聽。
(1)傾:謂超過。(2)藉福:《史記》作“籍福”。漢有藉、籍二姓,不知孰是。(3)尊等:言地位相同。(4)微言:宛轉的言詞。諷上:向皇上暗示。(5)因吊:謂有意警告。(6)幸久:言庶幾可久。
嬰、蚡俱好儒術,推轂趙綰為禦史大夫(1),王臧為郎中令。迎魯申公(2),欲設明堂,令列侯就國,除關(3),以禮為服製(4),以興太平。舉謫諸竇宗室無行者(5),除其屬藉(籍)(6)。諸外家為列侯,列侯多尚公主,皆不欲就國,以故毀日至竇太後(7)。太後好黃老言,而嬰、蚡、趙縮等務隆推儒術,貶道家言(8),是以竇太後滋不說(悅)(9)。二年(10),禦史大夫趙綰請毋奏事東宮(11)。竇太後大怒,曰:“此欲複為新垣平邪(12)!”乃罷逐趙綰、王臧,而免丞相嬰、太尉蚡,以柏至侯許昌為丞相,武強侯莊青翟為禦史大夫。嬰、蚡以侯家居。
(1)推轂:推車。這裏指推薦。(2)魯申公:申公,名培,魯人,西漢大儒。(3)除關:廢除檢查諸侯出入的關禁製度。(4)以禮為服製:以禮定被服之製,以限製時俗奢靡之風。(5)謫:檢舉揭發。(6)除其屬籍:謂從宗族簿上除去其名,即取消其貴族身份。(7)毀日至竇太後:謂日至竇太後前毀之。(8)道家言:即黃老言。(9)滋:益也。(10)二年:建元二年(前139)。(11)請毋奏事東宮:請求武帝不要讓竇太後裁斷政事。東宮:指竇太後。(12)新垣平:其事見本書《文帝紀》與《郊祀誌》。
蚡雖不任職,以王太後故親幸,數言事,多效(1),士吏趨勢利者皆去嬰而歸蚡。蚡日益橫(2)。六年(3),竇太後崩,丞相昌、禦史大夫青翟坐喪事不辦,免。上以蚡為丞相,大司農韓安國為禦史大夫。天下士郡諸侯愈益附蚡(4)。
(1)效:謂生效,即被采用。(2)日益橫:一天比一天驕橫。(3)六年:建元六年(前135)。(4)士郡諸侯:仕於郡國的士大夫。
蚡為人貌侵(寢)(1),生貴甚(2)。又以為諸侯王多長(3),上初即位,富於春秋(4),蚡以肺附為相(5),非痛折(6)節以禮屈之,天下不肅。當是時,丞相入奏事,語移日(7),所言皆聽。薦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權移主上(8)。上乃曰:“君除吏盡未(9)?吾亦欲除吏。”嚐請考工地益宅(10),上怒曰:“遂取武庫(11)!”是後乃退(12)。召客飲,坐其兄蓋侯北鄉(向)(13),自坐東鄉(向)(14),以為漢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橈(15)。由此滋驕,治宅甲諸第(16),田園極膏腴,市買郡縣器物相屬於道。前堂羅鍾鼓,立曲旃(17);後房婦女以百數。諸奏珍物狗馬玩好(18),不可勝數。
(1)貌侵:容貌短小醜陋。侵,同“寢”。(2)生貴甚:言出生很高貴。(3)長:言長年,即年齡大。(4)富於春秋:猶言年歲方長,即年紀尚輕。(5)肺附:《史記》作“肺腑”,猶言心腹。比喻近親。(6)痛:猶甚。(7)移日:日影移動,言時間長久。(8)權移主上:謂侵奪了君主的權力。(9)除吏:任命官吏。盡未:完了沒有。(10)考工地:考工官署之地。益宅:擴大私宅。(11)“遂取武庫”:陳直雲:考工署所造兵器,既成傳入武庫,故武帝有此語。(12)退:收斂之意。(13)蓋侯:王信,田蚡的同母異父兄。北向:此坐向為次。(14)東向:當時一般宴會之坐,以東向為尊。(15)私橈(náo):謂私下降低身份。(16)甲諸第:謂勝過一切府第。(17)曲旃:帛製的曲柄長幡。(18)奏:進也。
而嬰失竇太後,益疏不用,無勢,諸公稍自引而怠驁(傲),唯灌夫獨否。故嬰墨墨(默默)不得意(1),而厚遇夫也。
(1)默默:不得意貌。
灌夫字仲孺,潁陰人也(1)。父張孟,嚐為潁陰侯灌嬰舍人(2),得幸,因進之(3),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為灌孟(4)。吳楚反時,潁陰侯灌嬰為將軍(5),屬太尉,請孟為校尉(6)。夫以千人與父俱(7)。孟年老,潁陰侯強請之,鬱鬱不得意,故戰常陷堅(8),遂死吳軍中。漢法,父子俱,有死事(9),得與喪歸。夫不肯隨喪歸,奮曰:“願取吳王若將軍頭以報父仇(10)。”於是夫被(披)甲持戟,募軍中壯士所善願從數十人(11)。及出壁門,莫敢前。獨兩人及從奴十餘騎馳入吳軍,至戲(麾)下,所殺傷數十人。不得前,複還走漢壁,亡其奴,獨與一騎歸。夫身中大創十餘(12),適有萬金良藥(13),故得無死。創少瘳(14),又複請將軍曰:“吾益知吳壁曲折(15),請複往。”將軍壯而義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召固止之。吳軍破,夫以此名聞天下。
(1)潁陰:縣名。在今河南許昌。(2)舍人:門客。(3)進:薦也。進之:言灌嬰推薦張孟。(4)蒙:冒也。(5)灌嬰:當作“灌何”。灌何,灌嬰之子,襲父爵為穎陰侯。(6)校尉:武職。位次幹將軍。(7)千人:將軍、校尉以下部曲之千人。(8)陷堅:衝擊敵方堅陣。(9)俱:謂俱從軍。(10)若:或者。(11)所善:言素與己友善。(12)大創:大的傷口。(13)萬金良藥:價值萬金的良藥。(14)創少瘳(chou):創傷稍稍好些。(15)曲折:猶言委曲。
潁陰侯言夫,夫為郎中將(1)。數歲,坐法去。家居長安中,諸公莫不稱,由是複為代相(2)。
(1)郎中將:官名。秩比千石。(2)代相:代王國之相。
武帝即位,以為淮陽天下郊(交)(1),勁兵處,故徙夫為淮陽太守。入為太仆(2)。二年,夫與長樂衛尉竇甫飲,輕重不得(3),夫醉,搏甫(4)。甫,竇太後昆弟。上恐太後誅夫,徒夫為燕相(5)。數歲,坐法免,家居長安。
(1)淮陽:郡名。治陳縣(今河南淮陽縣)。交:謂四交輻湊,交通要地之意。(2)太仆:官名。掌管皇帝的車馬。(3)輕重不得:言禮數上輕重不得其平。(4)搏:以手擊之。(5)燕相:燕王國之相。
夫為人剛直,使酒(1),不好麵諛。貴戚諸勢在己之右(2),欲必陵之(3);士在己左,愈貧賤,尤益禮敬,與鈞(均)(4)。稠人廣眾,薦寵下輩(5)。士亦以此多之(6)。
(1)使酒:俗謂耍酒瘋。(2)右:尊也。當時以右為尊,以左為卑。(3)陵:欺侮。(4)與均:平等相待。(5)下輩:小輩,晚輩。(6)多:猶重。
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1)。諸所與交通,無非豪桀(傑)大猾。家累數千萬,食客日數十百人。波(陂)池田園,宗族賓客為權利(2),橫潁川(3)。潁川兒歌之曰:“潁水清,灌氏寧;潁水濁,灌氏族。”
(1)已然諾:履行諾言。(2)為權利:爭權奪利。(3)橫:謂橫行。潁川:郡名。治陽翟(今河南禹州)。
夫家居,卿相侍中賓客益衰。及竇嬰失勢,亦欲倚夫引繩排根生平慕之後棄者(1)。夫亦得嬰通列侯宗室為名高(2)。兩人相為引重,其遊如父子然,相得歡甚,無厭,恨相知之晚。
(1)引繩排根:猶言打擊。生平慕之後棄者:平素趨附自己後又叛離而去的人。(2)為名高:為了抬高身價。
夫嚐有服(1),過丞相蚡。蚡從容曰:“吾欲與仲孺過魏其侯(2),會仲孺有服(3)。”夫曰:“將軍乃肯幸臨況(貺)魏其侯(4),夫安敢以服為解(5)!請語魏其具(6),將軍旦日早臨(7)。”蚡許諾。夫以語嬰。嬰與夫人益市牛酒(8),夜灑掃張具至旦(9)。平明(10),令門下侯司(伺)。至日中,蚡不來。嬰謂夫曰:“丞相豈忘之哉?”夫不擇(11),曰:“夫以服請,不宜(12)。”乃駕,自往迎蚡。蚡特**許夫,殊無意往。夫至門,蚡尚臥也。於是夫見,曰:“將軍昨日幸許過魏其,魏其夫妻治具,至今未敢嚐食。”蚡悟,謝曰:“吾醉,忘與仲孺言。”乃駕往。往又徐行,夫愈益怒。及飲酒酣,夫起舞屬蚡(13),蚡不起。夫徒坐(14),語侵之(15)。嬰乃扶夫去,謝蚡。蚡卒飲至夜,極歡而去。
(1)服:謂喪服。(2)過:謂過門拜訪。(3)仲孺:灌夫字。(4)臨販:猶言光顧。(5)解:推拖。(6)具:謂備辦酒食。(7)旦曰:明日。(8)益:多也。(9)張具:張設酒肴食器。旦:“旦日”之省文。(10)平明:天剛亮之時。(11)懌:悅也。(12)不真:謂不當忘。(13)起舞屬蚡:起舞畢,邀請田蚡接續之。(14)徙坐:謂移就其坐。(15)語侵:語帶諷刺。
後蚡使藉福請嬰城南田(1),嬰大望曰(2):“老仆雖棄,將軍雖貴,寧可以勢相奪乎!”不許。夫聞,怒罵福。福惡兩人有隙(3);乃謾好謝蚡曰(4):“魏其老且死,易忍,且待之。”已而蚡聞嬰、夫實怒不予,亦怒曰:“魏其子嚐殺人,蚡活之。蚡事魏其無所不可,愛數頃田!且灌夫何與(預)也(5)?吾不敢複求田。”由此大怒。
(1)請:索取。(2)大望:非常怨憤。(3)惡(wu):不願意之意。(4)謾:猶詭,詐為好言。(5)何預:何為幹預。
元光四年春(1),蚡言灌夫家在潁川,橫甚,民苦之。請案之(2)。上曰:“此丞相事,何請?”夫亦持蚡陰事,為jian利,受淮南王金與語言。賓客居間(3),遂已,俱解。
(1)元光四年:當是“元光三年”,因田蚡死於元光四年春。(2)案:查辦。(3)居間:從中調解。
夏,蚡取(娶)燕王女為夫人(1),太後詔召列侯宗室皆往賀。嬰過夫,欲與俱。夫謝曰:“夫數以酒失過丞相(2),丞相今者又與夫有隙。”嬰曰:“事已解。”強與俱。酒酣,蚡起為壽(3),坐皆避席伏(4)。已嬰為壽,獨故人避席,餘半膝席(5)。夫行酒,至蚡,蚡膝席曰:“不能滿觴。”夫怒,因嘻笑曰:“將軍貴人也,畢之(6)!”時蚡不肯。行酒次至臨汝侯灌賢,賢方與程不識耳語(7),又不避席。夫無所發怒,乃罵賢曰:“平生毀程不識不直(值)一錢,今日長者為壽,乃效女曹兒呫囁耳語(8)!”蚡謂夫曰:“程、李俱東西宮衛尉(9),今眾辱程將軍,仲孺獨不為李將軍地乎(10)?”夫曰:“今日斬頭穴匈(胸)(11),何知程、李!”坐乃起更衣(12),稍稍去。嬰去,麾(揮)夫出(13),蚡遂怒曰:“此吾驕灌夫罪也。”乃令騎留夫(14),夫不得出。藉福起為謝,案(按)夫項令謝(15)。夫愈怒,不肯順。蚡乃戲(麾)騎縛夫置傳舍(16),召長史曰(17):“今日召宗室,有詔。”劾灌夫罵坐不敬(18),係居室(19)。遂其前事(20),遣吏分曹逐捕諸灌氏支屬,皆得棄市罪。嬰愧,為資使賓客請(21),莫能解。蚡吏皆為耳目,諸灌氏皆亡匿,夫係,遂不得告言蚡陰事。
(1)燕王:指燕康王劉嘉。(2)以酒失過丞相:言因酒有失,得罪了丞相。(3)為壽:敬酒。(4)避席:降席(離席)。伏:拜伏於地。(5)半膝席:僅起一足,以示避席,另一足仍跪在席上。膝席:長跪於席。(6)畢之:幹杯。這是強行勸酒。(7)耳語:附耳小語。(8)女曹兒:當作“女兒曹”,言兒女輩。呫囁(chizhè):猶嘰嘰咕咕。(9)東西宮衛尉:當時李廣為東宮(長樂宮)衛尉,積不識為西宮(未央宮)衛尉。(10)地:謂留餘地。這裏是留麵子之意。(11)穴胸:刺胸。(12)坐:謂坐上之人。更衣:上廁所的代稱。(13)麾:同“揮”,指揮。麾夫出:指揮灌夫退出。原文“麾夫,夫出”,重一“夫”字,當刪。(14)騎:謂常從之騎士。(15)項:脖子。令謝:令其認錯。(16)傳舍:招待所。(17)長史:指丞相府長史。(18)罵坐不敬:奉詔宴請宗室,灌夫席間辱罵,故指控犯了不敬之律。(19)居室:拘囚官吏犯罪者的處所。(20)遂其前事:《史記》作“遂案其前事”,是也。《漢書》奪一“案”字。(21)資:謀也。請:謂請求於田蚡。
嬰銳為救夫(1),嬰夫人諫曰:“灌將軍得罪丞相,與太後家迕(2),寧可救邪?”嬰曰:“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無所恨。且終不令灌仲孺獨死,嬰獨生。”乃匿其家(3),竊出上書。立召入,具告言灌夫醉飽事,不足誅。上然之,賜嬰食,曰:“東朝廷辯之(4)。”
(1)銳:銳意,專心一意。(2)迕(wu):相違。(3)匿:隱瞞之意。(4)東朝廷辯:言至東宮去當麵辯論。東朝:指東宮,王太後之處。
嬰東朝,盛推夫善(1),言其醉飽得過,乃丞相以它事誣罪之。蚡盛毀夫所為橫恣,罪逆不道。嬰度無可奈何,因言蚡短。蚡曰:“天下幸而安樂無事,蚡得為肺附,所好音樂狗馬田宅。所愛倡優巧匠之屬,不如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桀(傑)壯士與論議,腹誹而心謗,昂(仰)視天(2),俯畫地(3),辟(脾)睨兩宮間(4),幸天下有變,而欲有大功(5)。臣乃不如魏其等所為。”上問朝臣:“兩人孰是?”禦史大夫韓安國曰:“魏其言灌夫父死事,身荷戟馳不測之吳軍,身被數十創,名冠三軍,此天下壯士,非有大惡,爭杯酒,不足引它過以誅也。魏其言是。丞相亦言灌夫通jian猾,侵細民,家累巨萬,橫恣穎川,輘轢宗室(6),侵犯骨肉,此所謂‘支大於幹,脛大於股,不折必披’(7)。丞相言亦是。唯明主裁之。”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內史鄭當時是魏其,後不堅(8)。餘皆莫敢對。上怒內史曰:“公平生數言魏其、武安長短,今日廷論,局趣(促)效轅下駒(9),吾並斬若屬矣(10)!”即罷起入,上食太後(11)。太後亦已使人侯司(伺),具以語太後。太後怒,不食,曰:“我在也,而入皆藉吾弟(12)令我百歲後,皆魚肉之乎!且帝寧能為石人邪!此特帝在,即錄錄,設百歲後,是屬寧有可信者乎?”上謝曰:“俱外家,故廷辨(辯)之。不然,此一獄吏所決耳。”是時郎中令石建為上分別言兩人(13)。
(1)盛推:極意推崇。下文“盛毀”是極意詆毀。(2)視天:觀察天象。(3)畫地:指劃地理。(4)睥睨:側目窺察。兩宮:指東宮與西宮。(5)幸天下有變,而砍有大功:希望國家有變難,而企圖獲得大功。隱指謀反。(6)輘轢:踐踏,欺壓。(7)“支大於幹”等句:此是當時成語。(8)不堅:謂不敢堅持己見。(9)效轅下駒:好像駕在轅下的小馬。言其畏首畏尾,不能自主。(10)若屬:你們。(11)上食。當時有上食之禮。(12)藉:踐踏。(13)百歲:死之諱辭。(14)魚肉之:謂當作魚肉而吞食之。(15)石人:謂常存不花。或謂無動於衷。按上下文義,當以前說為是。(16)錄錄:凡庸,無所作為。(17)石建:石奮之子,以謹慎著稱。本書有其傳。
蚡已罷朝,出止車門(1),召禦史大夫安國載(2),怒曰:“與長孺共一禿翁(3),何為首鼠兩端(4)?”安國良久謂蚡曰:“君何不自喜(5)!夫魏其毀君,君當免冠解印緩歸(6),曰‘臣以肺附幸得待罪,固非其任,魏其言皆是。’如此,上必多君有讓(7),不廢君。魏其必愧,杜門齚舌自殺(8)。今人毀君,君亦毀之,譬如賈豎女子爭言,何其無大體也!”蚡謝曰:“爭時急,不知出此。”
(1)止車門:宮禁外門之名。百官到此下車,而步行入宮。(2)載:謂共乘車。(3)禿翁:頭禿的老翁。或謂無官位又無扳援的老翁。指竇嬰。(4)首鼠兩端:言老鼠畏首畏尾。比喻心持兩端之人。(5)自喜:自愛之意。(6)歸:謂歸還天子。(7)多:稱許之意。讓:謙讓。(8)齚(zé)舌:咬舌,無話可說之意。
於是上使禦史簿責嬰所言灌夫頗不讎(1),劾係都司空(2)。孝景時,嬰嚐受遺詔:曰“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3)。”及係,灌夫罪至族,事日急,諸公莫敢複明言於上。嬰乃使昆弟子上書言之,幸得召見(4)。書奏,案尚書,大行無遺詔(5)。詔書獨臧(藏)嬰家,嬰家丞封(6)。乃劾嬰矯先帝詔害(7),罪當棄市。五年十月,悉論灌夫支屬。嬰良久乃聞有劾,即陽(佯)病痱(8),不食欲死。或聞上無意殺嬰,複食,治病,議定不死矣。乃有飛語為惡言聞上(9),故以十二月晦論棄市渭城(10)。
(1)簿責:按文簿的記錄一一責問。讎:當也。《史記》在“讎”下,有“欺謾”二字。(2)都司空:官名。掌詔獄(君主發下的案犯),屬宗正。(3)以便宜論上:論說其事而上達皇帝。(4)幸:希望。(5)案尚書,大行無遺詔:言查閱尚書保管的文件,沒有先帝的遺詔底本。大行:先帝。(6)家丞封:以家丞印封的詔書。漢時家丞有印。(7)矯:假造。害:謂有害。(8)佯:《史記》無佯字;按下文“治病”似不宜有佯字。痱(féi):風疾,偏枯。(9)飛語:謠言。(10)晦:月之末日。渭城:在今陝西鹹陽市東北。
春,蚡疾,一身盡痛,若有擊者,呼服謝罪(1)。上使視鬼者瞻之,曰:“魏其侯與灌夫共守,笞欲殺之。”竟死(2)。子恬嗣,元朔中有罪免(3)。
(1)服謝罪:服罪謝過,即承認罪過。(2)死:據《史記※#8226;將相表》和《漢書※#8226;百官表》記載,田蚡死於元光四年(前131)春。(3)元朔:漢武帝年號(前128—前123)。
……………………
韓安國
開放分類:名人、曆史、西漢
韓安國(?前127),字長孺,梁縣成安(今汝州小屯村北)人。曾在山東鄒平縣田生家裏學習《韓子》及雜家學說,後來在梁國(國都在商丘)梁孝王朝內當中大夫。安國文精武備,能言善辯,七國之亂時,韓安國為將,擊退吳兵於梁國東界,後又當使臣往長安以動人的言辭疏通了梁孝王劉武與漢景帝的關係。他也因此而揚名。
韓安國曾因輕罪被囚於山東蒙城監獄,獄吏田甲虐待羞辱於他,他憤憤不平地說:“死灰難道不會再燃燒嗎?”意思是我還會再複職的,你要對我客氣點。誰知田甲毫不示弱,竟惡狠狠地說:“如果燃燒了我會用尿把他溺滅的。”不久,安國複官為內史,便將田甲叫到跟前說:“死灰複燃了,你怎麽不溺滅呢?”田甲叩頭求饒,安國不咎既往,一笑了之。
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梁孝王死,共王即位,安國又犯法被罷官回到梁縣老家。建元(公元前140—前135年)初,太尉田蚡推薦安國於漢武帝,武帝叫他當北地都尉,因安國在處理事務中顯出非凡的才幹,於公元前135年便當上禦史大夫(副丞相),參與國家大事的討論與處理。
韓安國任禦史大夫時,北方的匈奴派使者來請求和親,武帝讓群臣商議。大行(外事官員)王恢說:“漢與匈奴多次和親,大都不過數年便違背盟約,不如興兵討伐。”安國說:“匈奴兵強馬壯,行動象鳥飛一樣方便,很難製服。得到他的土地,我們也不稀罕,戰勝他們,也顯不出我們多麽強大。況且,跑到千裏之外去作戰,是十分不利的。比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山東薄綢);衝風(暴風)之極(最後),力不能起鴻毛。不是它的力量不大,是到了最後力量用盡的緣故。打仗不如和親。”安國生動的比喻和有理的講解,博得群臣的讚同,最後漢武帝采納了他的建議。安國當了4年多禦史大夫,曾推薦名士壺遂、臧固、郅他等入朝作官,受到武帝的器重。一日安國和武帝一同外出,不慎從車上摔下來,嚴重傷足。當時武帝想用他為丞相,因他傷足無法工作,遂改任薛澤為相。安國傷愈後,被任命為中尉。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大舉入侵,被車騎將軍衛青擊出雁門(在山西山陽縣南)。當時安國為材官將軍,屯兵漁陽(北京密雲縣南),因兵敗被匈奴虜走千餘人及大量牲畜,武帝派使責備,並遷他到右北平。安國看到武帝對他疏遠,且又兵敗內疚,心中抑鬱,不數月,吐血而亡。
被人遺忘的中華名將——軍政全才
禦史大夫韓安國,是梁國成安縣人,後適居睢陽。曾經在鄒縣田先生之處學習《韓非子》和雜家的學說。事奉梁孝王,擔任中大夫。吳楚七國叛亂時,梁孝王派韓安國和張羽擔任將軍,在東線抵禦吳國的軍隊。因為張羽奮力作戰,韓安國穩固防守,因此吳軍不能越國梁國的防線。吳楚叛亂平息,韓安國和張羽的名聲從此顯揚。
梁孝王,是漢景帝的同母弟弟,竇太後很寵愛他,允許他有自己推舉梁國國相和二千石級官員人選的權力。他進出、遊戲的排場,比擬天子,超越了人臣的本分。景帝聽說後,心中很不高興。竇太後知道景帝不滿,就遷怒於梁國派來的使者,拒絕接見他們,而向他們查問責備梁王的所作所為。當時韓安國是梁國的使者,便去進見大長公主,哭著說:“為什麽太後對於梁王作為兒子的孝心、作為臣下的忠心,竟然不能明察呢?從前吳、楚、齊、趙等七國叛亂時,從函穀關以東的諸侯都聯合起來向西進軍,隻有梁國與皇上關係最親,是叛軍進攻的阻難。梁王想到太後和皇上在關中,而諸侯作亂,一談起這件事,眼淚紛紛下落,跪著送我等六人,領兵擊退吳楚叛軍,吳楚叛軍也因為這個緣故不敢向西進軍,因而最終滅亡,這都是梁王的力量啊。現在太後卻為了一些苛細的禮節責怪抱怨梁王。梁王的父兄都是皇帝,所見到的都是大排場,因此出行開路清道,禁止人們通行,回宮強調戒備,梁王的車子、旗幟都是皇帝所賞賜的,他就是想用這些在邊遠的小縣炫耀,在內地讓車馬來回奔馳,讓天下的人都知道太後和皇帝喜愛他。現在梁使到來,就查問責備。梁王恐懼,日夜流淚思念,不知如何是好。為什麽梁王作為兒子孝順,作為臣下忠心,而太後竟不憐惜呢?”大長公主把這些話詳細地告訴了竇太後,竇太後高興地說:“我要替他把這些話告訴皇帝。”轉告之後,景帝內心的疙瘩才解開,而且摘下帽子向太後認錯說:“我們兄弟間不能互相勸教,竟給太後您增添了憂愁。”於是接見了梁王派來的所有使者,重重地賞賜了他們。從這以後梁王更加受寵愛了。竇太後、大長公主再賞賜韓安國價值約千餘金的財物。他的名聲因此顯著,而且與朝廷建立了聯係。
後來韓安國因犯法被判罪,蒙縣的獄吏田甲侮辱韓安國。韓安國說:“死灰難道就不會複燃嗎?”田甲說:“要是再燃燒就撒一泡尿澆滅它。”過了不久,梁國內史的職位空缺,漢朝廷派使者任命韓安國為梁國內史,從囚徒中起家擔任二千石級的官員。田甲棄官逃跑了。韓安國說:“田甲不回來就任,我就要夷滅你的宗族。”田甲便拖衣lou胸前去謝罪。韓安國笑著說:“你可以撒尿了!像你們這些人值得我懲辦嗎?”最後友好地對待他。
梁國內史空缺之際,梁孝王剛剛延攬來齊人公孫詭,很喜歡他,打算請求任命他為內史。竇太後聽到了,於是就命令梁孝王任命韓安國做內史。
公孫詭、羊勝遊說梁孝王,要求他向漢景帝請求做皇位繼承人和增加封地的事,恐怕朝廷大臣不肯答應就暗地裏派人行刺當權的謀臣。以至殺害了原吳國國相袁盎,漢景帝便聽到了公孫詭、羊勝等人的謀劃,於是派使者務必捉拿到公孫詭、羊勝。漢派使者十批來到梁國,自梁國國相以下全國大搜查一個多月還是沒有抓到。內史韓安國聽到公孫詭、羊勝隱藏在梁孝王宮中,韓安國入宮進見梁孝王,哭著說:“主上受到恥辱臣下罪當該死。大王沒有好的臣下所以事情才紊亂到這種地步。現在既然抓不到公孫詭、羊勝,請讓我向您辭別,並賜我自殺。”梁孝王說:“你何必這樣呢?”韓安國眼淚滾滾而下,說道:“大王自己忖度一下,您與皇上的關係比起太上皇(劉太公)與高皇帝以及皇上與臨江王,哪個更親密呢?”梁孝王說:“比不上他們親密。”梁孝王說:“太上皇、臨江王與高皇帝、皇上都是父子之間的關係,但是高皇帝說:‘拿著三尺寶劍奪取天下的人是我啊’,所以太上皇最終也不能過問政事,住在櫟(li,立)陽宮。臨江王是嫡長太子,隻因為他母親一句話的過錯就被廢黜降為臨江王;又因建宮室時侵占了祖廟牆內空地的事,終於自殺於中尉府中。為什麽這樣呢?因為治理天下終究不能因私情而損害公事。欲話說:‘即使是親生父親怎麽知道他不會變成老虎?即使是親兄弟怎麽知道他不會變成惡狼?’現在大王您位列諸侯卻聽信一個邪惡臣子的虛妄言論,違反了皇上的禁令,阻撓了彰明法紀。皇上因為太後的緣故,不忍心用法令來對付您。太後日夜哭泣,希望大王能自己改過,可是大王最終也不能覺悟。假如太後突然逝世,大王您還能依kao誰呢?”話還沒有說完,梁孝王痛哭流涕,感謝韓安國說:“我現在就交出公孫詭、羊勝。”公孫詭、羊勝兩人自殺。漢朝廷的使者回去報告了情況,梁國的事情都得到了解決,這是韓安國的力量啊。於是漢景帝、竇太後更加看重韓安國。梁孝王逝世,恭王即位,韓安國因為犯法丟了官,閑居在家。
建元年間(前140前135),武安侯田蚡擔任漢朝太尉,受寵幸而掌大權,韓安國拿了價值五百金的東西送給田蚡。田蚡向王太後說到韓安國,皇上也常說韓安國的賢能,就把他召來擔任北地都尉,後來升為大司農。閩越、東越互相攻伐,韓安國和大行王恢領兵前往。還沒有到達越地,越人就殺死了他們的國王向漢朝投降,漢軍也就收兵了。建元六年(前135)武安侯田蚡擔任丞相,韓安國擔任禦史大夫。
匈奴派人前來請求和親,皇上交由朝臣討論。大行王恢是燕地人,多次出任邊郡官吏,熟悉了解匈奴的情況。他議論說:“漢朝和匈奴和親大抵都過不了幾年匈奴就又背棄盟約。不如不答應,而發兵攻打他。”韓安國說:“派軍隊去千裏之外作戰,不會取得勝利。現在匈奴依仗軍馬的充足,懷著禽獸般的心腸,遷移如同群鳥飛翔,很難控製他們。我們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開疆拓土,擁有了他的百姓也不能算強大,從上古起他們就不屬於我們的百姓。漢軍到幾千裏以外去爭奪利益,那就會人馬疲憊,敵人就會憑借全麵的優勢對付我們的弱點。況且強弩之末連魯地所產的最薄的白絹也射不穿;從下往上刮的強風,到了最後,連飄起雁毛的力量都沒有了,並不是他們開始時力量不強,而是到了最後,力量衰竭了。所以發兵攻打匈奴實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們和親。”群臣的議論多數附合韓安國,於是皇上便同意與匈奴和親。
和親的第二年,就是元光元年(前134),雁門郡馬邑城的豪紳聶翁壹通過大行王恢告訴皇上說:“匈奴剛與漢和親,親近信任邊地之民,可以用財利去引誘他們。”於是暗中派遣聶翁壹做間諜,逃到匈奴,對單於說:“我能殺死馬邑城的縣令縣丞等官吏,將馬邑城獻給您投降,財物可以全部得到。”單於很信任他,認為他說的有道理,便答應了聶翁壹。聶翁壹就回來了,斬了死囚的頭,把他的腦袋懸掛在馬邑城上,假充是馬邑城官吏的頭,以取信於單於派來的使者。說道:“馬邑城的長官已經死了,你們可以趕快來。”於是單於率領十餘萬騎兵穿過邊塞,進入武州塞
正在這個時候,漢王朝埋伏了戰車、騎兵、材官三十多萬,隱藏在馬邑城旁邊的山穀中。衛尉李廣擔任驍騎將軍,太仆公孫賀擔任輕車將軍,大行王恢擔任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擔任材官將軍。禦史大夫韓安國擔任護軍將軍,諸位將軍都隸屬護軍將軍。互相約定,單於進入馬邑城時漢軍的伏兵就奔馳出擊。王恢、李息、李廣另外從代郡主攻匈奴的軍用物資。當時單於進入漢長城武州塞。距離馬邑城還有一百多裏,將要搶奪劫掠,可是隻看見牲畜放養在荒野之中,卻見不到一個人。單於覺得很奇怪,就攻打烽火台,俘虜了武州的尉史。想向尉史探問情況。尉史說:“漢軍有幾十萬人埋伏在馬邑城下。”單於回過頭來對左右人員說:“差點兒被漢所欺騙!”就帶領部隊回去了。出了邊塞,說:“我們捉到武州尉史,真是天意啊!”稱尉史為“天王”。塞下傳說單於已經退兵回去。漢軍追到邊塞,估計追不上了,就撤退回來了。王恢等人的部隊三萬人,聽說單於沒有跟漢軍交戰,估計攻打匈奴的軍用物資,一定會與單於的精兵交戰,漢兵的形勢一定失敗,於是權衡利害而決定撤兵,所以漢軍都無功而返。
天子惱怒王恢不攻擊匈奴的後勤部隊,擅自領兵退卻。王恢說:“當初約定匈奴一進入馬邑城,漢軍就與單於交戰,而後我的部隊攻取匈奴的軍用物資,這樣才有利可圖。現在單於聽到了消息,沒有到達馬邑城就回去了,我那三萬人的部隊抵不過他,隻會招致恥辱。我本來就知道回來就會被殺頭,但是這樣可以保全陛下的軍士三萬人。”皇上於是把王恢交給廷尉治罪。廷尉判他曲行避敵觀望不前,應當殺頭。王恢暗中送給了田蚡一千金。田蚡不敢向皇帝求情,而對王太後說道:“王恢首先倡議馬邑誘敵之計,今天沒有成功而殺了王恢,這是替匈奴報仇。”皇上朝見王太後時,王太後就把丞相的話告訴了皇上。皇上說:“最先倡議馬邑之計的人是王恢,所以調動天下士兵幾十萬人,聽從他的話出擊匈奴。再說這次即使抓不到單於,如果王恢的部隊攻擊匈奴的軍用物資,也還很可能有些收獲,以此來安慰將士們的心。現在不殺王恢就無法向天下人謝罪。”當時王恢聽到了這話就自殺了。
韓安國為人有大韜略,他的才智足夠迎合世俗,但都處於忠厚之心。他貪嗜錢財。他所推薦的都是廉潔的士人,比他自己高明。在梁國推薦了壺遂、臧固、郅都,都是天下的名士,士人因此也對他很稱道和仰慕,就是天子也認為他是治國之才。韓安國擔任禦史大夫四年多,丞相田蚡死了,韓安國代理丞相的職務,給皇帝導引車駕時墮下車,跌跛了腳。天子商量任命丞相,打算任用韓安國,派人去看望他,腳跛得很厲害,於是改用平棘侯薛澤擔任丞相。韓安國因病免職幾個月,跛腳好了,皇上又任命韓安國擔任中尉。一年多後,調任衛尉。
竇嬰之死
西漢前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正是這些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和人才,輔佐高、惠、文、景數代皇帝,開天辟地,建功立業,才成就了武帝的輝煌盛世。他們是大漢王朝的功臣。但是,這些功臣並非都有一個好的歸宿和結局。其中竇嬰就是一個令人扼腕的悲劇人物。他是外戚,曾經權傾朝野,最後卻落得滿門抄斬的結局,竇嬰之死成為武帝時期的一大疑案。竇嬰之死起因於灌夫在丞相田蚡婚宴上的一次鬧酒,之後以偽造先帝遺詔定罪。而製造這個冤案的背後操縱者就是丞相田蚡。作為外戚集團勢力的新興代表,丞相田蚡早把沒落外戚竇嬰看做是眼中釘。
竇嬰起去,欲麾灌夫同出。田蚡乃令騎衛押灌夫置警署(“傳舍”),召長史(掌事)曰:“今日召親室飲宴,乃奉王太後詔。灌夫罵座,是大不敬。”遂以大不敬論罪,當斬首棄市。灌夫被係於獄中,乃不得首告言田蚡“陰事”。
竇嬰乃以金使賓客請托於廷尉,惟諸吏皆為田蚡耳目,莫可得解。
竇嬰決誌救灌夫。其夫人勸曰:“灌將軍得罪丞相,與太後家忤,豈可救邪?”竇嬰曰:“侯位自我掙得,即自我丟之,無足恨悔!我絕不令灌夫獨死,而我獨生”。遂轉移家人、變散家產,然後潛身出家上書皇帝。
武帝見書召人,竇嬰哭訴灌夫之善,言其醉飽失言,而丞相因他事誣罪之。上然之,賜竇嬰食。曰:“雙方都是親戚,其是非可至太後朝宮(東朝廷)申辯之。”
至王太後宮前,武帝主持,雙方陳詞。竇嬰先為灌夫辯護。田蚡則大毀灌夫平素橫行不法事,目無君後大逆無道。竇嬰辯不過,自度已不可挽回,因揭lou田蚡與淮南王交往受金謀變之陰事。
田蚡跪拜武帝前,曰:“當今天下太平,作為肺腑之臣,所好非權力,隻好音樂、狗馬、田宅、倡優巧匠之屬。而竇嬰、灌夫則招聚天下勇士、豪強,日夜講論政局,腹誹而心謗。不仰視天即俯畫於地,睥睨東西兩宮之間,希圖天下有變,而欲以廢立大功。臣乃不知竇嬰究欲何為!”
於是武帝問在座大臣,兩人孰是?禦史大夫韓安國曰:灌夫舊有軍功,若非有大罪,僅爭杯酒不足誅也。但丞相言灌夫通jian猾,侵小民,家資億萬,橫行穎川,淩犯宗室,侵欺皇家骨肉,此乃枝大於本,不折必劈。唯明主裁斷之!
內史鄭當時欲暗護竇嬰,見勢不敢堅持。其餘大臣皆不敢發言。武帝乃怒斥鄭當時曰:“公平日數言竇、田長短,今日到朝廷公論其是非,局促竟如新駕轅之小馬駒!我要一並斬滅汝屬!”遂罷朝。
帝入東宮請食並匯報於太後。太後盛怒,不食,曰:“今我在也,而人已敢如此欺吾弟。我死後,皆魚肉之矣!難道皇帝是無態度之石人木偶乎?今日皇帝主持,辯論竟無結果!若在你身後,大臣還有可信者乎?”
武帝謝罪曰:“因雙方都是宗室外家,故廷辯之。不然,此一獄吏之事耳。”於是召郎中令石建,分別議雙方廷辯事。(郎中令,主禁軍也。)
田蚡退朝出,候韓安國於宮門,召其同車,怒責曰:“竇嬰已是老禿翁,何為懼之,首鼠兩端?”安國曰:“今人毀君,君亦毀人,如賈豎婦女爭罵,何其無大體也?”田蚡謝曰:“爭時慌急,不計所言。”安國任禦史大夫,乃田蚡之力也。
又安國曾為梁王相,為梁王事聯絡長公主,以有能力曾為竇太後及竇氏長公主所倚重。故其臨事,兩麵討好。
於是武帝命禦史,以竇嬰當廷所言不實,欺謾君上罪,下獄。竇嬰再求見皇帝,皇帝不見。在景帝臨終時,曾有遺詔賜竇嬰,曰:“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竇嬰乃使子侄通過陳皇後上書言之,皇帝再召見。
武帝乃命調閱尚書大行(秘書處檔案),不見此遺詔原件。惟有詔書藏於竇家,家丞封存,報上。大行乃彈劾竇嬰偽造先帝詔書,罪當殺頭棄市。遂以十二月晦日,棄市於渭城(鹹陽)。
十二時丁亥,地動。
……………………
田蚡(?公元前131年)長陵人(今陝西鹹陽)。漢景帝皇後王娡同母異父弟。魏其侯竇嬰掌權時,田蚡還是個郎官,往來於竇嬰家,陪竇嬰飲酒,時跪時起,對竇嬰的恭敬就好象是竇嬰家的晚輩一樣。
漢景帝晚年時,田蚡漸漸貴幸,為太中大夫。田蚡口才很好,學過盤盂之類的古書,皇後王娡認為他很有才能。
公元前140年漢景帝崩,漢武帝即位。田蚡因為是王太後的弟弟,皇帝的舅舅,就被封為武安侯。
田蚡相貌醜陋,生性卻異常尊貴。他認為當時的諸侯王都比較年長,漢武帝剛剛即位,年紀很小,自己以皇帝的至親身份為丞相,獨斷專行。當時,他所提的意見皇上一概接受,他所推舉的人,有的一起家就到兩千石的職位。權力幾乎超過了皇上。漢武帝有時就很生氣的說:“你任用的人任用完了沒?我也想委任幾個!”有一次,他向皇上請求撥劃考工室的官地供擴建私宅之用,漢武帝大怒,說道:“你何不也把我的的武庫一齊取走呢?”從此以後,他才收斂了一點。
他所修建的住宅極華麗壯偉,超過了所有貴族的府邸。田地莊園都是非常肥沃的。他派到郡縣去收買名貴器物的人,在道路上絡繹不絕。後房的婦女多至百數。諸侯奉送的珍寶,狗馬,古玩數都數不清。
魏其侯竇嬰被皇帝疏遠後,田蚡對他態度傲慢,和以前完全是兩個樣子。後來,發生了田蚡向竇嬰和灌夫征地和竇嬰,灌夫在田蚡的婚禮上鬧事的事件,使得田蚡非常怨恨這兩個人,最後終於找到借口將2人誣陷致死。
公元前132年,黃河改道南流,16郡遭遇嚴重水災,他因自己的封地在舊河道以北,不受水災,力阻治理。以至治河工作停止達20年之久。
多行不義必自斃,公元前131年的春天,田蚡經常看見竇嬰和灌夫的鬼魂圍繞在自己的身邊,說要殺死他。他恐慌至極,不停的大聲呼叫,承認自己有罪,謝罪不止。最終在驚懼和恐慌中暴斃於床榻之上。
田蚡,孝景王皇後同母弟也,生長陵(1)。竇嬰為大將軍,方盛,蚡為諸曹郎(2),未貴,往來侍酒嬰所,跪起如子姓(3)。及孝景晚節(4),蚡益貴幸,為中大夫。辯有口(5),學《盤盂》諸書(6),王皇後賢之。
(1)長陵:縣名。在今陝西涇陽縣東南。(2)諸曹郎:齊召南疑“曹”字訛。諸郎:郎中令屬下的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等類郎官。(3)子姓:子孫。(4)晚節:晚年。(5)辯有口:能說會道。(6)《盤盂》諸書:盤盂等器物上的銘文。
孝景崩,武帝初即位,蚡以舅封為武安侯(1),弟勝為周陽侯。
(1)舅:這裏是指武帝之舅。
蚡新用事,卑下賓客,進名士家居者貴之,欲以傾諸將相(1)。上所填(鎮)撫,多蚡賓客計策。會丞相綰病免,上議置丞相、太尉。藉福說蚡曰(2):“魏其侯貴久矣,素天下士歸之。今將軍初興,未如,即上以將軍為相,必讓魏其。魏其為相,將軍必為太尉。太尉、相尊等耳(3),有讓賢名。”蚡乃微言太後風(諷)上(4),於是乃以嬰為丞相,蚡為太尉。藉福賀嬰,因吊曰(5):“君侯資性喜善疾惡,方今善人譽君侯,故至丞相;然惡人眾,亦且毀君侯。君侯能兼容,則幸久(6);不能,今以毀去矣。”嬰不聽。
(1)傾:謂超過。(2)藉福:《史記》作“籍福”。漢有藉、籍二姓,不知孰是。(3)尊等:言地位相同。(4)微言:宛轉的言詞。諷上:向皇上暗示。(5)因吊:謂有意警告。(6)幸久:言庶幾可久。
嬰、蚡俱好儒術,推轂趙綰為禦史大夫(1),王臧為郎中令。迎魯申公(2),欲設明堂,令列侯就國,除關(3),以禮為服製(4),以興太平。舉謫諸竇宗室無行者(5),除其屬藉(籍)(6)。諸外家為列侯,列侯多尚公主,皆不欲就國,以故毀日至竇太後(7)。太後好黃老言,而嬰、蚡、趙縮等務隆推儒術,貶道家言(8),是以竇太後滋不說(悅)(9)。二年(10),禦史大夫趙綰請毋奏事東宮(11)。竇太後大怒,曰:“此欲複為新垣平邪(12)!”乃罷逐趙綰、王臧,而免丞相嬰、太尉蚡,以柏至侯許昌為丞相,武強侯莊青翟為禦史大夫。嬰、蚡以侯家居。
(1)推轂:推車。這裏指推薦。(2)魯申公:申公,名培,魯人,西漢大儒。(3)除關:廢除檢查諸侯出入的關禁製度。(4)以禮為服製:以禮定被服之製,以限製時俗奢靡之風。(5)謫:檢舉揭發。(6)除其屬籍:謂從宗族簿上除去其名,即取消其貴族身份。(7)毀日至竇太後:謂日至竇太後前毀之。(8)道家言:即黃老言。(9)滋:益也。(10)二年:建元二年(前139)。(11)請毋奏事東宮:請求武帝不要讓竇太後裁斷政事。東宮:指竇太後。(12)新垣平:其事見本書《文帝紀》與《郊祀誌》。
蚡雖不任職,以王太後故親幸,數言事,多效(1),士吏趨勢利者皆去嬰而歸蚡。蚡日益橫(2)。六年(3),竇太後崩,丞相昌、禦史大夫青翟坐喪事不辦,免。上以蚡為丞相,大司農韓安國為禦史大夫。天下士郡諸侯愈益附蚡(4)。
(1)效:謂生效,即被采用。(2)日益橫:一天比一天驕橫。(3)六年:建元六年(前135)。(4)士郡諸侯:仕於郡國的士大夫。
蚡為人貌侵(寢)(1),生貴甚(2)。又以為諸侯王多長(3),上初即位,富於春秋(4),蚡以肺附為相(5),非痛折(6)節以禮屈之,天下不肅。當是時,丞相入奏事,語移日(7),所言皆聽。薦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權移主上(8)。上乃曰:“君除吏盡未(9)?吾亦欲除吏。”嚐請考工地益宅(10),上怒曰:“遂取武庫(11)!”是後乃退(12)。召客飲,坐其兄蓋侯北鄉(向)(13),自坐東鄉(向)(14),以為漢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橈(15)。由此滋驕,治宅甲諸第(16),田園極膏腴,市買郡縣器物相屬於道。前堂羅鍾鼓,立曲旃(17);後房婦女以百數。諸奏珍物狗馬玩好(18),不可勝數。
(1)貌侵:容貌短小醜陋。侵,同“寢”。(2)生貴甚:言出生很高貴。(3)長:言長年,即年齡大。(4)富於春秋:猶言年歲方長,即年紀尚輕。(5)肺附:《史記》作“肺腑”,猶言心腹。比喻近親。(6)痛:猶甚。(7)移日:日影移動,言時間長久。(8)權移主上:謂侵奪了君主的權力。(9)除吏:任命官吏。盡未:完了沒有。(10)考工地:考工官署之地。益宅:擴大私宅。(11)“遂取武庫”:陳直雲:考工署所造兵器,既成傳入武庫,故武帝有此語。(12)退:收斂之意。(13)蓋侯:王信,田蚡的同母異父兄。北向:此坐向為次。(14)東向:當時一般宴會之坐,以東向為尊。(15)私橈(náo):謂私下降低身份。(16)甲諸第:謂勝過一切府第。(17)曲旃:帛製的曲柄長幡。(18)奏:進也。
而嬰失竇太後,益疏不用,無勢,諸公稍自引而怠驁(傲),唯灌夫獨否。故嬰墨墨(默默)不得意(1),而厚遇夫也。
(1)默默:不得意貌。
灌夫字仲孺,潁陰人也(1)。父張孟,嚐為潁陰侯灌嬰舍人(2),得幸,因進之(3),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為灌孟(4)。吳楚反時,潁陰侯灌嬰為將軍(5),屬太尉,請孟為校尉(6)。夫以千人與父俱(7)。孟年老,潁陰侯強請之,鬱鬱不得意,故戰常陷堅(8),遂死吳軍中。漢法,父子俱,有死事(9),得與喪歸。夫不肯隨喪歸,奮曰:“願取吳王若將軍頭以報父仇(10)。”於是夫被(披)甲持戟,募軍中壯士所善願從數十人(11)。及出壁門,莫敢前。獨兩人及從奴十餘騎馳入吳軍,至戲(麾)下,所殺傷數十人。不得前,複還走漢壁,亡其奴,獨與一騎歸。夫身中大創十餘(12),適有萬金良藥(13),故得無死。創少瘳(14),又複請將軍曰:“吾益知吳壁曲折(15),請複往。”將軍壯而義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召固止之。吳軍破,夫以此名聞天下。
(1)潁陰:縣名。在今河南許昌。(2)舍人:門客。(3)進:薦也。進之:言灌嬰推薦張孟。(4)蒙:冒也。(5)灌嬰:當作“灌何”。灌何,灌嬰之子,襲父爵為穎陰侯。(6)校尉:武職。位次幹將軍。(7)千人:將軍、校尉以下部曲之千人。(8)陷堅:衝擊敵方堅陣。(9)俱:謂俱從軍。(10)若:或者。(11)所善:言素與己友善。(12)大創:大的傷口。(13)萬金良藥:價值萬金的良藥。(14)創少瘳(chou):創傷稍稍好些。(15)曲折:猶言委曲。
潁陰侯言夫,夫為郎中將(1)。數歲,坐法去。家居長安中,諸公莫不稱,由是複為代相(2)。
(1)郎中將:官名。秩比千石。(2)代相:代王國之相。
武帝即位,以為淮陽天下郊(交)(1),勁兵處,故徙夫為淮陽太守。入為太仆(2)。二年,夫與長樂衛尉竇甫飲,輕重不得(3),夫醉,搏甫(4)。甫,竇太後昆弟。上恐太後誅夫,徒夫為燕相(5)。數歲,坐法免,家居長安。
(1)淮陽:郡名。治陳縣(今河南淮陽縣)。交:謂四交輻湊,交通要地之意。(2)太仆:官名。掌管皇帝的車馬。(3)輕重不得:言禮數上輕重不得其平。(4)搏:以手擊之。(5)燕相:燕王國之相。
夫為人剛直,使酒(1),不好麵諛。貴戚諸勢在己之右(2),欲必陵之(3);士在己左,愈貧賤,尤益禮敬,與鈞(均)(4)。稠人廣眾,薦寵下輩(5)。士亦以此多之(6)。
(1)使酒:俗謂耍酒瘋。(2)右:尊也。當時以右為尊,以左為卑。(3)陵:欺侮。(4)與均:平等相待。(5)下輩:小輩,晚輩。(6)多:猶重。
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1)。諸所與交通,無非豪桀(傑)大猾。家累數千萬,食客日數十百人。波(陂)池田園,宗族賓客為權利(2),橫潁川(3)。潁川兒歌之曰:“潁水清,灌氏寧;潁水濁,灌氏族。”
(1)已然諾:履行諾言。(2)為權利:爭權奪利。(3)橫:謂橫行。潁川:郡名。治陽翟(今河南禹州)。
夫家居,卿相侍中賓客益衰。及竇嬰失勢,亦欲倚夫引繩排根生平慕之後棄者(1)。夫亦得嬰通列侯宗室為名高(2)。兩人相為引重,其遊如父子然,相得歡甚,無厭,恨相知之晚。
(1)引繩排根:猶言打擊。生平慕之後棄者:平素趨附自己後又叛離而去的人。(2)為名高:為了抬高身價。
夫嚐有服(1),過丞相蚡。蚡從容曰:“吾欲與仲孺過魏其侯(2),會仲孺有服(3)。”夫曰:“將軍乃肯幸臨況(貺)魏其侯(4),夫安敢以服為解(5)!請語魏其具(6),將軍旦日早臨(7)。”蚡許諾。夫以語嬰。嬰與夫人益市牛酒(8),夜灑掃張具至旦(9)。平明(10),令門下侯司(伺)。至日中,蚡不來。嬰謂夫曰:“丞相豈忘之哉?”夫不擇(11),曰:“夫以服請,不宜(12)。”乃駕,自往迎蚡。蚡特**許夫,殊無意往。夫至門,蚡尚臥也。於是夫見,曰:“將軍昨日幸許過魏其,魏其夫妻治具,至今未敢嚐食。”蚡悟,謝曰:“吾醉,忘與仲孺言。”乃駕往。往又徐行,夫愈益怒。及飲酒酣,夫起舞屬蚡(13),蚡不起。夫徒坐(14),語侵之(15)。嬰乃扶夫去,謝蚡。蚡卒飲至夜,極歡而去。
(1)服:謂喪服。(2)過:謂過門拜訪。(3)仲孺:灌夫字。(4)臨販:猶言光顧。(5)解:推拖。(6)具:謂備辦酒食。(7)旦曰:明日。(8)益:多也。(9)張具:張設酒肴食器。旦:“旦日”之省文。(10)平明:天剛亮之時。(11)懌:悅也。(12)不真:謂不當忘。(13)起舞屬蚡:起舞畢,邀請田蚡接續之。(14)徙坐:謂移就其坐。(15)語侵:語帶諷刺。
後蚡使藉福請嬰城南田(1),嬰大望曰(2):“老仆雖棄,將軍雖貴,寧可以勢相奪乎!”不許。夫聞,怒罵福。福惡兩人有隙(3);乃謾好謝蚡曰(4):“魏其老且死,易忍,且待之。”已而蚡聞嬰、夫實怒不予,亦怒曰:“魏其子嚐殺人,蚡活之。蚡事魏其無所不可,愛數頃田!且灌夫何與(預)也(5)?吾不敢複求田。”由此大怒。
(1)請:索取。(2)大望:非常怨憤。(3)惡(wu):不願意之意。(4)謾:猶詭,詐為好言。(5)何預:何為幹預。
元光四年春(1),蚡言灌夫家在潁川,橫甚,民苦之。請案之(2)。上曰:“此丞相事,何請?”夫亦持蚡陰事,為jian利,受淮南王金與語言。賓客居間(3),遂已,俱解。
(1)元光四年:當是“元光三年”,因田蚡死於元光四年春。(2)案:查辦。(3)居間:從中調解。
夏,蚡取(娶)燕王女為夫人(1),太後詔召列侯宗室皆往賀。嬰過夫,欲與俱。夫謝曰:“夫數以酒失過丞相(2),丞相今者又與夫有隙。”嬰曰:“事已解。”強與俱。酒酣,蚡起為壽(3),坐皆避席伏(4)。已嬰為壽,獨故人避席,餘半膝席(5)。夫行酒,至蚡,蚡膝席曰:“不能滿觴。”夫怒,因嘻笑曰:“將軍貴人也,畢之(6)!”時蚡不肯。行酒次至臨汝侯灌賢,賢方與程不識耳語(7),又不避席。夫無所發怒,乃罵賢曰:“平生毀程不識不直(值)一錢,今日長者為壽,乃效女曹兒呫囁耳語(8)!”蚡謂夫曰:“程、李俱東西宮衛尉(9),今眾辱程將軍,仲孺獨不為李將軍地乎(10)?”夫曰:“今日斬頭穴匈(胸)(11),何知程、李!”坐乃起更衣(12),稍稍去。嬰去,麾(揮)夫出(13),蚡遂怒曰:“此吾驕灌夫罪也。”乃令騎留夫(14),夫不得出。藉福起為謝,案(按)夫項令謝(15)。夫愈怒,不肯順。蚡乃戲(麾)騎縛夫置傳舍(16),召長史曰(17):“今日召宗室,有詔。”劾灌夫罵坐不敬(18),係居室(19)。遂其前事(20),遣吏分曹逐捕諸灌氏支屬,皆得棄市罪。嬰愧,為資使賓客請(21),莫能解。蚡吏皆為耳目,諸灌氏皆亡匿,夫係,遂不得告言蚡陰事。
(1)燕王:指燕康王劉嘉。(2)以酒失過丞相:言因酒有失,得罪了丞相。(3)為壽:敬酒。(4)避席:降席(離席)。伏:拜伏於地。(5)半膝席:僅起一足,以示避席,另一足仍跪在席上。膝席:長跪於席。(6)畢之:幹杯。這是強行勸酒。(7)耳語:附耳小語。(8)女曹兒:當作“女兒曹”,言兒女輩。呫囁(chizhè):猶嘰嘰咕咕。(9)東西宮衛尉:當時李廣為東宮(長樂宮)衛尉,積不識為西宮(未央宮)衛尉。(10)地:謂留餘地。這裏是留麵子之意。(11)穴胸:刺胸。(12)坐:謂坐上之人。更衣:上廁所的代稱。(13)麾:同“揮”,指揮。麾夫出:指揮灌夫退出。原文“麾夫,夫出”,重一“夫”字,當刪。(14)騎:謂常從之騎士。(15)項:脖子。令謝:令其認錯。(16)傳舍:招待所。(17)長史:指丞相府長史。(18)罵坐不敬:奉詔宴請宗室,灌夫席間辱罵,故指控犯了不敬之律。(19)居室:拘囚官吏犯罪者的處所。(20)遂其前事:《史記》作“遂案其前事”,是也。《漢書》奪一“案”字。(21)資:謀也。請:謂請求於田蚡。
嬰銳為救夫(1),嬰夫人諫曰:“灌將軍得罪丞相,與太後家迕(2),寧可救邪?”嬰曰:“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無所恨。且終不令灌仲孺獨死,嬰獨生。”乃匿其家(3),竊出上書。立召入,具告言灌夫醉飽事,不足誅。上然之,賜嬰食,曰:“東朝廷辯之(4)。”
(1)銳:銳意,專心一意。(2)迕(wu):相違。(3)匿:隱瞞之意。(4)東朝廷辯:言至東宮去當麵辯論。東朝:指東宮,王太後之處。
嬰東朝,盛推夫善(1),言其醉飽得過,乃丞相以它事誣罪之。蚡盛毀夫所為橫恣,罪逆不道。嬰度無可奈何,因言蚡短。蚡曰:“天下幸而安樂無事,蚡得為肺附,所好音樂狗馬田宅。所愛倡優巧匠之屬,不如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桀(傑)壯士與論議,腹誹而心謗,昂(仰)視天(2),俯畫地(3),辟(脾)睨兩宮間(4),幸天下有變,而欲有大功(5)。臣乃不如魏其等所為。”上問朝臣:“兩人孰是?”禦史大夫韓安國曰:“魏其言灌夫父死事,身荷戟馳不測之吳軍,身被數十創,名冠三軍,此天下壯士,非有大惡,爭杯酒,不足引它過以誅也。魏其言是。丞相亦言灌夫通jian猾,侵細民,家累巨萬,橫恣穎川,輘轢宗室(6),侵犯骨肉,此所謂‘支大於幹,脛大於股,不折必披’(7)。丞相言亦是。唯明主裁之。”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內史鄭當時是魏其,後不堅(8)。餘皆莫敢對。上怒內史曰:“公平生數言魏其、武安長短,今日廷論,局趣(促)效轅下駒(9),吾並斬若屬矣(10)!”即罷起入,上食太後(11)。太後亦已使人侯司(伺),具以語太後。太後怒,不食,曰:“我在也,而入皆藉吾弟(12)令我百歲後,皆魚肉之乎!且帝寧能為石人邪!此特帝在,即錄錄,設百歲後,是屬寧有可信者乎?”上謝曰:“俱外家,故廷辨(辯)之。不然,此一獄吏所決耳。”是時郎中令石建為上分別言兩人(13)。
(1)盛推:極意推崇。下文“盛毀”是極意詆毀。(2)視天:觀察天象。(3)畫地:指劃地理。(4)睥睨:側目窺察。兩宮:指東宮與西宮。(5)幸天下有變,而砍有大功:希望國家有變難,而企圖獲得大功。隱指謀反。(6)輘轢:踐踏,欺壓。(7)“支大於幹”等句:此是當時成語。(8)不堅:謂不敢堅持己見。(9)效轅下駒:好像駕在轅下的小馬。言其畏首畏尾,不能自主。(10)若屬:你們。(11)上食。當時有上食之禮。(12)藉:踐踏。(13)百歲:死之諱辭。(14)魚肉之:謂當作魚肉而吞食之。(15)石人:謂常存不花。或謂無動於衷。按上下文義,當以前說為是。(16)錄錄:凡庸,無所作為。(17)石建:石奮之子,以謹慎著稱。本書有其傳。
蚡已罷朝,出止車門(1),召禦史大夫安國載(2),怒曰:“與長孺共一禿翁(3),何為首鼠兩端(4)?”安國良久謂蚡曰:“君何不自喜(5)!夫魏其毀君,君當免冠解印緩歸(6),曰‘臣以肺附幸得待罪,固非其任,魏其言皆是。’如此,上必多君有讓(7),不廢君。魏其必愧,杜門齚舌自殺(8)。今人毀君,君亦毀之,譬如賈豎女子爭言,何其無大體也!”蚡謝曰:“爭時急,不知出此。”
(1)止車門:宮禁外門之名。百官到此下車,而步行入宮。(2)載:謂共乘車。(3)禿翁:頭禿的老翁。或謂無官位又無扳援的老翁。指竇嬰。(4)首鼠兩端:言老鼠畏首畏尾。比喻心持兩端之人。(5)自喜:自愛之意。(6)歸:謂歸還天子。(7)多:稱許之意。讓:謙讓。(8)齚(zé)舌:咬舌,無話可說之意。
於是上使禦史簿責嬰所言灌夫頗不讎(1),劾係都司空(2)。孝景時,嬰嚐受遺詔:曰“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3)。”及係,灌夫罪至族,事日急,諸公莫敢複明言於上。嬰乃使昆弟子上書言之,幸得召見(4)。書奏,案尚書,大行無遺詔(5)。詔書獨臧(藏)嬰家,嬰家丞封(6)。乃劾嬰矯先帝詔害(7),罪當棄市。五年十月,悉論灌夫支屬。嬰良久乃聞有劾,即陽(佯)病痱(8),不食欲死。或聞上無意殺嬰,複食,治病,議定不死矣。乃有飛語為惡言聞上(9),故以十二月晦論棄市渭城(10)。
(1)簿責:按文簿的記錄一一責問。讎:當也。《史記》在“讎”下,有“欺謾”二字。(2)都司空:官名。掌詔獄(君主發下的案犯),屬宗正。(3)以便宜論上:論說其事而上達皇帝。(4)幸:希望。(5)案尚書,大行無遺詔:言查閱尚書保管的文件,沒有先帝的遺詔底本。大行:先帝。(6)家丞封:以家丞印封的詔書。漢時家丞有印。(7)矯:假造。害:謂有害。(8)佯:《史記》無佯字;按下文“治病”似不宜有佯字。痱(féi):風疾,偏枯。(9)飛語:謠言。(10)晦:月之末日。渭城:在今陝西鹹陽市東北。
春,蚡疾,一身盡痛,若有擊者,呼服謝罪(1)。上使視鬼者瞻之,曰:“魏其侯與灌夫共守,笞欲殺之。”竟死(2)。子恬嗣,元朔中有罪免(3)。
(1)服謝罪:服罪謝過,即承認罪過。(2)死:據《史記※#8226;將相表》和《漢書※#8226;百官表》記載,田蚡死於元光四年(前131)春。(3)元朔:漢武帝年號(前128—前123)。
……………………
韓安國
開放分類:名人、曆史、西漢
韓安國(?前127),字長孺,梁縣成安(今汝州小屯村北)人。曾在山東鄒平縣田生家裏學習《韓子》及雜家學說,後來在梁國(國都在商丘)梁孝王朝內當中大夫。安國文精武備,能言善辯,七國之亂時,韓安國為將,擊退吳兵於梁國東界,後又當使臣往長安以動人的言辭疏通了梁孝王劉武與漢景帝的關係。他也因此而揚名。
韓安國曾因輕罪被囚於山東蒙城監獄,獄吏田甲虐待羞辱於他,他憤憤不平地說:“死灰難道不會再燃燒嗎?”意思是我還會再複職的,你要對我客氣點。誰知田甲毫不示弱,竟惡狠狠地說:“如果燃燒了我會用尿把他溺滅的。”不久,安國複官為內史,便將田甲叫到跟前說:“死灰複燃了,你怎麽不溺滅呢?”田甲叩頭求饒,安國不咎既往,一笑了之。
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梁孝王死,共王即位,安國又犯法被罷官回到梁縣老家。建元(公元前140—前135年)初,太尉田蚡推薦安國於漢武帝,武帝叫他當北地都尉,因安國在處理事務中顯出非凡的才幹,於公元前135年便當上禦史大夫(副丞相),參與國家大事的討論與處理。
韓安國任禦史大夫時,北方的匈奴派使者來請求和親,武帝讓群臣商議。大行(外事官員)王恢說:“漢與匈奴多次和親,大都不過數年便違背盟約,不如興兵討伐。”安國說:“匈奴兵強馬壯,行動象鳥飛一樣方便,很難製服。得到他的土地,我們也不稀罕,戰勝他們,也顯不出我們多麽強大。況且,跑到千裏之外去作戰,是十分不利的。比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山東薄綢);衝風(暴風)之極(最後),力不能起鴻毛。不是它的力量不大,是到了最後力量用盡的緣故。打仗不如和親。”安國生動的比喻和有理的講解,博得群臣的讚同,最後漢武帝采納了他的建議。安國當了4年多禦史大夫,曾推薦名士壺遂、臧固、郅他等入朝作官,受到武帝的器重。一日安國和武帝一同外出,不慎從車上摔下來,嚴重傷足。當時武帝想用他為丞相,因他傷足無法工作,遂改任薛澤為相。安國傷愈後,被任命為中尉。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大舉入侵,被車騎將軍衛青擊出雁門(在山西山陽縣南)。當時安國為材官將軍,屯兵漁陽(北京密雲縣南),因兵敗被匈奴虜走千餘人及大量牲畜,武帝派使責備,並遷他到右北平。安國看到武帝對他疏遠,且又兵敗內疚,心中抑鬱,不數月,吐血而亡。
被人遺忘的中華名將——軍政全才
禦史大夫韓安國,是梁國成安縣人,後適居睢陽。曾經在鄒縣田先生之處學習《韓非子》和雜家的學說。事奉梁孝王,擔任中大夫。吳楚七國叛亂時,梁孝王派韓安國和張羽擔任將軍,在東線抵禦吳國的軍隊。因為張羽奮力作戰,韓安國穩固防守,因此吳軍不能越國梁國的防線。吳楚叛亂平息,韓安國和張羽的名聲從此顯揚。
梁孝王,是漢景帝的同母弟弟,竇太後很寵愛他,允許他有自己推舉梁國國相和二千石級官員人選的權力。他進出、遊戲的排場,比擬天子,超越了人臣的本分。景帝聽說後,心中很不高興。竇太後知道景帝不滿,就遷怒於梁國派來的使者,拒絕接見他們,而向他們查問責備梁王的所作所為。當時韓安國是梁國的使者,便去進見大長公主,哭著說:“為什麽太後對於梁王作為兒子的孝心、作為臣下的忠心,竟然不能明察呢?從前吳、楚、齊、趙等七國叛亂時,從函穀關以東的諸侯都聯合起來向西進軍,隻有梁國與皇上關係最親,是叛軍進攻的阻難。梁王想到太後和皇上在關中,而諸侯作亂,一談起這件事,眼淚紛紛下落,跪著送我等六人,領兵擊退吳楚叛軍,吳楚叛軍也因為這個緣故不敢向西進軍,因而最終滅亡,這都是梁王的力量啊。現在太後卻為了一些苛細的禮節責怪抱怨梁王。梁王的父兄都是皇帝,所見到的都是大排場,因此出行開路清道,禁止人們通行,回宮強調戒備,梁王的車子、旗幟都是皇帝所賞賜的,他就是想用這些在邊遠的小縣炫耀,在內地讓車馬來回奔馳,讓天下的人都知道太後和皇帝喜愛他。現在梁使到來,就查問責備。梁王恐懼,日夜流淚思念,不知如何是好。為什麽梁王作為兒子孝順,作為臣下忠心,而太後竟不憐惜呢?”大長公主把這些話詳細地告訴了竇太後,竇太後高興地說:“我要替他把這些話告訴皇帝。”轉告之後,景帝內心的疙瘩才解開,而且摘下帽子向太後認錯說:“我們兄弟間不能互相勸教,竟給太後您增添了憂愁。”於是接見了梁王派來的所有使者,重重地賞賜了他們。從這以後梁王更加受寵愛了。竇太後、大長公主再賞賜韓安國價值約千餘金的財物。他的名聲因此顯著,而且與朝廷建立了聯係。
後來韓安國因犯法被判罪,蒙縣的獄吏田甲侮辱韓安國。韓安國說:“死灰難道就不會複燃嗎?”田甲說:“要是再燃燒就撒一泡尿澆滅它。”過了不久,梁國內史的職位空缺,漢朝廷派使者任命韓安國為梁國內史,從囚徒中起家擔任二千石級的官員。田甲棄官逃跑了。韓安國說:“田甲不回來就任,我就要夷滅你的宗族。”田甲便拖衣lou胸前去謝罪。韓安國笑著說:“你可以撒尿了!像你們這些人值得我懲辦嗎?”最後友好地對待他。
梁國內史空缺之際,梁孝王剛剛延攬來齊人公孫詭,很喜歡他,打算請求任命他為內史。竇太後聽到了,於是就命令梁孝王任命韓安國做內史。
公孫詭、羊勝遊說梁孝王,要求他向漢景帝請求做皇位繼承人和增加封地的事,恐怕朝廷大臣不肯答應就暗地裏派人行刺當權的謀臣。以至殺害了原吳國國相袁盎,漢景帝便聽到了公孫詭、羊勝等人的謀劃,於是派使者務必捉拿到公孫詭、羊勝。漢派使者十批來到梁國,自梁國國相以下全國大搜查一個多月還是沒有抓到。內史韓安國聽到公孫詭、羊勝隱藏在梁孝王宮中,韓安國入宮進見梁孝王,哭著說:“主上受到恥辱臣下罪當該死。大王沒有好的臣下所以事情才紊亂到這種地步。現在既然抓不到公孫詭、羊勝,請讓我向您辭別,並賜我自殺。”梁孝王說:“你何必這樣呢?”韓安國眼淚滾滾而下,說道:“大王自己忖度一下,您與皇上的關係比起太上皇(劉太公)與高皇帝以及皇上與臨江王,哪個更親密呢?”梁孝王說:“比不上他們親密。”梁孝王說:“太上皇、臨江王與高皇帝、皇上都是父子之間的關係,但是高皇帝說:‘拿著三尺寶劍奪取天下的人是我啊’,所以太上皇最終也不能過問政事,住在櫟(li,立)陽宮。臨江王是嫡長太子,隻因為他母親一句話的過錯就被廢黜降為臨江王;又因建宮室時侵占了祖廟牆內空地的事,終於自殺於中尉府中。為什麽這樣呢?因為治理天下終究不能因私情而損害公事。欲話說:‘即使是親生父親怎麽知道他不會變成老虎?即使是親兄弟怎麽知道他不會變成惡狼?’現在大王您位列諸侯卻聽信一個邪惡臣子的虛妄言論,違反了皇上的禁令,阻撓了彰明法紀。皇上因為太後的緣故,不忍心用法令來對付您。太後日夜哭泣,希望大王能自己改過,可是大王最終也不能覺悟。假如太後突然逝世,大王您還能依kao誰呢?”話還沒有說完,梁孝王痛哭流涕,感謝韓安國說:“我現在就交出公孫詭、羊勝。”公孫詭、羊勝兩人自殺。漢朝廷的使者回去報告了情況,梁國的事情都得到了解決,這是韓安國的力量啊。於是漢景帝、竇太後更加看重韓安國。梁孝王逝世,恭王即位,韓安國因為犯法丟了官,閑居在家。
建元年間(前140前135),武安侯田蚡擔任漢朝太尉,受寵幸而掌大權,韓安國拿了價值五百金的東西送給田蚡。田蚡向王太後說到韓安國,皇上也常說韓安國的賢能,就把他召來擔任北地都尉,後來升為大司農。閩越、東越互相攻伐,韓安國和大行王恢領兵前往。還沒有到達越地,越人就殺死了他們的國王向漢朝投降,漢軍也就收兵了。建元六年(前135)武安侯田蚡擔任丞相,韓安國擔任禦史大夫。
匈奴派人前來請求和親,皇上交由朝臣討論。大行王恢是燕地人,多次出任邊郡官吏,熟悉了解匈奴的情況。他議論說:“漢朝和匈奴和親大抵都過不了幾年匈奴就又背棄盟約。不如不答應,而發兵攻打他。”韓安國說:“派軍隊去千裏之外作戰,不會取得勝利。現在匈奴依仗軍馬的充足,懷著禽獸般的心腸,遷移如同群鳥飛翔,很難控製他們。我們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開疆拓土,擁有了他的百姓也不能算強大,從上古起他們就不屬於我們的百姓。漢軍到幾千裏以外去爭奪利益,那就會人馬疲憊,敵人就會憑借全麵的優勢對付我們的弱點。況且強弩之末連魯地所產的最薄的白絹也射不穿;從下往上刮的強風,到了最後,連飄起雁毛的力量都沒有了,並不是他們開始時力量不強,而是到了最後,力量衰竭了。所以發兵攻打匈奴實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們和親。”群臣的議論多數附合韓安國,於是皇上便同意與匈奴和親。
和親的第二年,就是元光元年(前134),雁門郡馬邑城的豪紳聶翁壹通過大行王恢告訴皇上說:“匈奴剛與漢和親,親近信任邊地之民,可以用財利去引誘他們。”於是暗中派遣聶翁壹做間諜,逃到匈奴,對單於說:“我能殺死馬邑城的縣令縣丞等官吏,將馬邑城獻給您投降,財物可以全部得到。”單於很信任他,認為他說的有道理,便答應了聶翁壹。聶翁壹就回來了,斬了死囚的頭,把他的腦袋懸掛在馬邑城上,假充是馬邑城官吏的頭,以取信於單於派來的使者。說道:“馬邑城的長官已經死了,你們可以趕快來。”於是單於率領十餘萬騎兵穿過邊塞,進入武州塞
正在這個時候,漢王朝埋伏了戰車、騎兵、材官三十多萬,隱藏在馬邑城旁邊的山穀中。衛尉李廣擔任驍騎將軍,太仆公孫賀擔任輕車將軍,大行王恢擔任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擔任材官將軍。禦史大夫韓安國擔任護軍將軍,諸位將軍都隸屬護軍將軍。互相約定,單於進入馬邑城時漢軍的伏兵就奔馳出擊。王恢、李息、李廣另外從代郡主攻匈奴的軍用物資。當時單於進入漢長城武州塞。距離馬邑城還有一百多裏,將要搶奪劫掠,可是隻看見牲畜放養在荒野之中,卻見不到一個人。單於覺得很奇怪,就攻打烽火台,俘虜了武州的尉史。想向尉史探問情況。尉史說:“漢軍有幾十萬人埋伏在馬邑城下。”單於回過頭來對左右人員說:“差點兒被漢所欺騙!”就帶領部隊回去了。出了邊塞,說:“我們捉到武州尉史,真是天意啊!”稱尉史為“天王”。塞下傳說單於已經退兵回去。漢軍追到邊塞,估計追不上了,就撤退回來了。王恢等人的部隊三萬人,聽說單於沒有跟漢軍交戰,估計攻打匈奴的軍用物資,一定會與單於的精兵交戰,漢兵的形勢一定失敗,於是權衡利害而決定撤兵,所以漢軍都無功而返。
天子惱怒王恢不攻擊匈奴的後勤部隊,擅自領兵退卻。王恢說:“當初約定匈奴一進入馬邑城,漢軍就與單於交戰,而後我的部隊攻取匈奴的軍用物資,這樣才有利可圖。現在單於聽到了消息,沒有到達馬邑城就回去了,我那三萬人的部隊抵不過他,隻會招致恥辱。我本來就知道回來就會被殺頭,但是這樣可以保全陛下的軍士三萬人。”皇上於是把王恢交給廷尉治罪。廷尉判他曲行避敵觀望不前,應當殺頭。王恢暗中送給了田蚡一千金。田蚡不敢向皇帝求情,而對王太後說道:“王恢首先倡議馬邑誘敵之計,今天沒有成功而殺了王恢,這是替匈奴報仇。”皇上朝見王太後時,王太後就把丞相的話告訴了皇上。皇上說:“最先倡議馬邑之計的人是王恢,所以調動天下士兵幾十萬人,聽從他的話出擊匈奴。再說這次即使抓不到單於,如果王恢的部隊攻擊匈奴的軍用物資,也還很可能有些收獲,以此來安慰將士們的心。現在不殺王恢就無法向天下人謝罪。”當時王恢聽到了這話就自殺了。
韓安國為人有大韜略,他的才智足夠迎合世俗,但都處於忠厚之心。他貪嗜錢財。他所推薦的都是廉潔的士人,比他自己高明。在梁國推薦了壺遂、臧固、郅都,都是天下的名士,士人因此也對他很稱道和仰慕,就是天子也認為他是治國之才。韓安國擔任禦史大夫四年多,丞相田蚡死了,韓安國代理丞相的職務,給皇帝導引車駕時墮下車,跌跛了腳。天子商量任命丞相,打算任用韓安國,派人去看望他,腳跛得很厲害,於是改用平棘侯薛澤擔任丞相。韓安國因病免職幾個月,跛腳好了,皇上又任命韓安國擔任中尉。一年多後,調任衛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