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儁帳內,虎賁中郎將袁術、先鋒長沙太守孫堅、參軍荀攸,偏將程普、黃蓋、韓當、祖茂等人皆在,大家一臉凝重地聽著主帥朱儁的分析。
“箕關高大堅固,主牆為花崗岩石壘砌而成,箕關關門也被改造成了精鐵所鑄,關上守軍箭鋒弩利,糧草武備充盈,我軍如果一味強攻,不僅士卒傷亡會十分慘重,而且必會曠日持久,長此以往,則聯軍勢衰,討伐並州的行動隻怕無果而終。”朱儁有些憂鬱地說道,“而且,老夫剛剛收到東路主帥盧尚書的來信,他們發現壺關守將有一種威力極大的武器,他們耗費了一個多月時間建造的三座土牆就是被這種武器輕易摧毀,使得他們前功盡棄,他懷疑在箕關也有那種武器,讓我們小心應對。”
“什麽武器這麽厲害?”荀攸等人好奇的問道。
“不清楚,隻是知道這種武器應該是類似與拋石器,能拋出火球,最重要的是這火球碰到物體後會爆炸,威力巨大,有開山裂石之威。”
“啊,這麽厲害,那我們現在應該怎麽辦?”孫堅開口問道,這次他出兵受挫,收斂了很多,說話也沒以前那麽衝了。
“盧尚書建議我們改變作戰計劃,留一隻隊伍在這裏牽製敵軍,率所有的精銳部隊進攻並州西線,並州的西麵是河套平原,並州軍無險可守,更能發揮我們兵力的優勢,他已經將這個情況寫了奏折上報朝廷,正等著天子的批閱。”你們覺得如何?
“卑職也以為強攻箕關不可取,箕關跟壺關的情況很相似,都不利於大規模部隊攻城作戰,既然盧尚書提出改變作戰計劃,我們也應該順勢而變,作出相應的戰略調整,卑職建議大人也上一道奏折,附議盧中郎,留一隻部隊在這邊佯攻,主力部隊與西線皇甫嵩將軍的大軍聯合作戰,先攻上郡,然後取道西河郡,直接插入並州腹地,如此一來,則不必攻打箕關、壺關,拿下上黨之後,箕壺二關也能不攻自破,到時便可集結三路大軍合力北上,攻取晉陽,直逼雁門。”荀攸出言道。
“好,就按你說的辦,不過,依你之見,誰留在這裏牽製呢?”朱儁聽了荀攸的計劃後覺得可行,接著開口問道。
“不知盧尚書讓誰留下?”荀攸道。
“司隸校尉袁紹袁本初。”朱儁道。
朱儁一說完,所有人的眼光都望向袁術。袁術向來跟袁紹不和,因為袁紹是袁家小妾所生,乃是庶出,而袁術則是真正的袁家嫡長子,但是袁紹的名聲卻比他大得多,人緣也比他好,因此他一直想做些事情證明自己比袁紹強,一直以來都和袁紹明爭暗鬥。
“你們都這麽看著我幹嘛,想讓我留下便直說,我沒什麽意見。”袁術怒道。
“那好,既然公路願意留下,那等我給朝廷發奏折,奏請此事,這幾日我們就好好準備一下,準備西進。”朱儁見袁術同意領下這份差事,便立即下令道。
當夜,一匹快馬載著一個信使往洛陽方向而去。
此時此刻,西路的皇甫嵩大軍前鋒部隊才剛剛抵達北地郡,還沒有開始進攻。
並州雁門郡陰館,鎮北將軍府。
“終於還是來了,沒想到比曆史上爆發的時間晚了整整半年,我還以為他們不會造反了呢。”劉飛將傳影石的影響關了之後,低聲自語道。
他剛剛和一位在羌人中潛伏的暗影衛通完消息,而他口中所說的叛亂,便是曆史上長達五年之久的“涼州之亂”。
東漢末年發生的涼州之亂(公元184年至公元189年)是中國西部的涼州一起羌人反對漢朝朝廷的起事。小月氏和同情他們的漢朝叛軍很快加入,意圖從朝廷手中奪取涼州的控製權。此亂在黃巾之亂後不久,是一係列導致東漢衰亡的變亂之一。雖然相對未受到傳統史家們的重視,此亂仍有著持久的重要意義,動搖了中央朝廷對西北的控製,為未來數百年胡人在此建立政權奠定了基礎。
羌人這個時候發動叛亂,無疑是趁虛而入,趁這“中央軍”討伐並州叛亂之機起事,隻是他們沒想到的是,劉飛早早的就料到了他們會來這一招,因此當日才會和趙風說,朝廷的西路大軍可能會不戰自退。
第二日,洛陽的大街小巷便傳遍了一條消息,羌人在涼州造反了,正準備進攻長安!
消息傳的很快,就連身處皇宮的漢靈帝劉宏都知道了,明眼人一看便知道有人在暗中散播消息。
起初大家並沒有重視,以為這是並州細作傳遞出來的幹擾朝廷視線的“煙霧彈”,因為朝廷剛剛下了決定,抽調東路軍和中路軍的“中央軍”主力部隊前往並州西線,深入並州腹地作戰,這樣一來攻占並州,消滅劉飛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他們並不知道劉飛現在的正規軍已經達到了十萬人。
但是隨著這件事越傳越詳細,有的人如親眼所見一般,講得繪聲繪色,三人成虎,就由不得人不信了,於是靈帝立刻派出張溫為特使,前往涼州,火速查明此事。
隻是還沒等張溫趕到涼州,便在半路上遇到了前來報信的哨騎,張溫才得知事情的經過。
原來,去年(光和七年)冬,分別來自北地郡、安定郡以及金城郡、隴西郡枹罕、河關等地的兩股羌人就在舉事叛亂。最初,它們分頭行動,都想趁機對抗經曆數年的腐敗和亂政已然衰弱的漢朝統治。後來,募來的派遣平叛的由羌人和小月氏人組成的湟中義從胡軍隊在令居(音lianju,屬金城郡)兵變反抗漢朝長官,加入叛軍,於路殺護羌校尉冷征,事態升級。此時,兩股羌人也合兵了,以原湟中義從胡士兵北宮伯玉和李文侯為將軍。此次聯合意味著叛軍控製了涼州在黃河沿岸的條狀地帶。
短短幾個月內,叛軍攻克金城郡治允吾(音yuanya),從此以金城郡為主要作亂據點。因涼州刺史左昌侵占防禦軍費,救軍不濟,幫了叛軍的忙。金城太守陳懿前赴叛軍大營商談釋放人質,反遭叛軍殺害。人質中的新安縣令邊章、涼州從事韓遂被說服加入了叛軍。這些人都是當地名士,因此這些人的加入使得叛軍獲得了更大範圍的民間支持,而此二人將在叛亂逐漸進行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隨後,叛軍圍左昌於冀縣總部。一些邊將起初並不想救援左昌,但很受尊敬的成功將領蓋勳迫令他們前去救援。叛軍因尊敬蓋勳,主動撤圍。此事後,左昌被虔誠的儒生宋臬取代。宋臬認為,隻有在民間教授《孝經》才能平亂,不顧下級反對要將這一建議上表朝廷,隨即也被楊雍取代。但地方狀況並未因此改善,地方官再度被叛軍圍攻。有應對羌亂經驗的新任護羌校尉夏育在漢陽郡的畜官遭句就種羌首領滇吾(音dianyu)攻打,蓋勳又一次率軍往救。但這次,他在附近的狐盤遭到慘敗。夏育、蓋勳都逃走了,此時涼州政府顯然已經不能靠自己的實力應對叛軍了。
現如今,叛軍的人數已經超過十萬,聽聞現在朝廷的主力大軍正在與劉飛的並州軍交戰,於是便想趁虛而入,進軍西都長安。
張溫聽聞這個消息之後,連車架都顧不得坐,騎上快馬,立刻帶著這為哨騎返回洛陽報信,靈帝得知這個消息之後,大驚,連忙召集群臣議事。
“諸位愛卿,原本西羌叛亂,以為疥蘚之疾,不足為慮,如今那些賊子氣焰囂張,不但吞並了涼州不說,竟然想趁機奪取我大漢西都長安,真是膽大妄為,罪無可恕,不知諸位有何良策?”靈帝看著滿堂的朝臣開口道。
“陛下,如今朝廷大軍都派往平定並州之亂去了,如今洛陽已無兵可派,微臣建議,立即停止對劉飛的討伐,將命皇甫嵩為帥,率領大軍進駐長安,消滅涼州叛軍。皇甫嵩麾下有二十萬大軍,現如今正在北地郡,離長安最近,又是關西人,對涼州山川地理極為熟悉,想必他必定能夠平定涼州叛亂。”蔡邕出言道,他最近收到了盧植等人的來信,知道一些前往的情況,劉飛是明顯不太想和朝廷大軍對陣,否則朝廷大軍早就損失慘重了。
“陛下,不可,蔡大人的建議無疑是縱容劉飛,養虎遺患,請陛下三思。”袁隗出言道。
“袁司空,據我所知,至今為止,劉飛仍以靖邊侯自居,遵陛下為皇兄,而僅僅是因為他在並州推行新政,觸犯了你們這些士族門閥的利益,所以你們才是他為眼中釘,肉中刺!但你也別忘了,劉飛是漢室宗親,是孝武皇帝的子孫,是陛下的兄弟,況且他從未說過要造反。如今朝廷遣三十萬大軍鎮壓劉飛,劉飛為自己的生存而反抗,即便在占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仍然沒有對朝廷大軍痛下殺手,為何,劉飛曾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長安乃大漢舊都,皇陵所在,難道不應及時遣兵護衛嗎?此時此刻,涼州叛軍已達十萬之眾,聲勢浩大,如若不及時派兵鎮壓,涼州將永無寧日!這才是真正的養虎遺患!陛下,臣請陛下立刻下旨,停止討伐並州,遣皇甫嵩等人平定涼州為首務,至於那些世家的私兵,願意留下平叛的,陛下可給與官兵待遇,而不願留下的,則讓他們立刻回歸故裏。”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蔡愛卿,此言真是劉飛所言?”靈帝激動的問道。
“回陛下,此乃劉飛所作一首詩的最後兩句,全詩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微臣不敢有半句虛言,請陛下明察。”蔡邕說完,對靈帝躬身一拜。
“朕明白了,傳朕旨意,命令皇甫嵩為左車騎將軍,率願西路軍所有人馬前往防禦長安,平定涼州之亂,召盧植朱儁率軍回京複命,任命袁紹渤海太守,袁術為南陽太守,率領本部人馬,即日赴任。”靈帝道。
“陛下英明,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蔡邕跪謝道。
ps:感謝書友“舞影蕭然”的打賞。
“箕關高大堅固,主牆為花崗岩石壘砌而成,箕關關門也被改造成了精鐵所鑄,關上守軍箭鋒弩利,糧草武備充盈,我軍如果一味強攻,不僅士卒傷亡會十分慘重,而且必會曠日持久,長此以往,則聯軍勢衰,討伐並州的行動隻怕無果而終。”朱儁有些憂鬱地說道,“而且,老夫剛剛收到東路主帥盧尚書的來信,他們發現壺關守將有一種威力極大的武器,他們耗費了一個多月時間建造的三座土牆就是被這種武器輕易摧毀,使得他們前功盡棄,他懷疑在箕關也有那種武器,讓我們小心應對。”
“什麽武器這麽厲害?”荀攸等人好奇的問道。
“不清楚,隻是知道這種武器應該是類似與拋石器,能拋出火球,最重要的是這火球碰到物體後會爆炸,威力巨大,有開山裂石之威。”
“啊,這麽厲害,那我們現在應該怎麽辦?”孫堅開口問道,這次他出兵受挫,收斂了很多,說話也沒以前那麽衝了。
“盧尚書建議我們改變作戰計劃,留一隻隊伍在這裏牽製敵軍,率所有的精銳部隊進攻並州西線,並州的西麵是河套平原,並州軍無險可守,更能發揮我們兵力的優勢,他已經將這個情況寫了奏折上報朝廷,正等著天子的批閱。”你們覺得如何?
“卑職也以為強攻箕關不可取,箕關跟壺關的情況很相似,都不利於大規模部隊攻城作戰,既然盧尚書提出改變作戰計劃,我們也應該順勢而變,作出相應的戰略調整,卑職建議大人也上一道奏折,附議盧中郎,留一隻部隊在這邊佯攻,主力部隊與西線皇甫嵩將軍的大軍聯合作戰,先攻上郡,然後取道西河郡,直接插入並州腹地,如此一來,則不必攻打箕關、壺關,拿下上黨之後,箕壺二關也能不攻自破,到時便可集結三路大軍合力北上,攻取晉陽,直逼雁門。”荀攸出言道。
“好,就按你說的辦,不過,依你之見,誰留在這裏牽製呢?”朱儁聽了荀攸的計劃後覺得可行,接著開口問道。
“不知盧尚書讓誰留下?”荀攸道。
“司隸校尉袁紹袁本初。”朱儁道。
朱儁一說完,所有人的眼光都望向袁術。袁術向來跟袁紹不和,因為袁紹是袁家小妾所生,乃是庶出,而袁術則是真正的袁家嫡長子,但是袁紹的名聲卻比他大得多,人緣也比他好,因此他一直想做些事情證明自己比袁紹強,一直以來都和袁紹明爭暗鬥。
“你們都這麽看著我幹嘛,想讓我留下便直說,我沒什麽意見。”袁術怒道。
“那好,既然公路願意留下,那等我給朝廷發奏折,奏請此事,這幾日我們就好好準備一下,準備西進。”朱儁見袁術同意領下這份差事,便立即下令道。
當夜,一匹快馬載著一個信使往洛陽方向而去。
此時此刻,西路的皇甫嵩大軍前鋒部隊才剛剛抵達北地郡,還沒有開始進攻。
並州雁門郡陰館,鎮北將軍府。
“終於還是來了,沒想到比曆史上爆發的時間晚了整整半年,我還以為他們不會造反了呢。”劉飛將傳影石的影響關了之後,低聲自語道。
他剛剛和一位在羌人中潛伏的暗影衛通完消息,而他口中所說的叛亂,便是曆史上長達五年之久的“涼州之亂”。
東漢末年發生的涼州之亂(公元184年至公元189年)是中國西部的涼州一起羌人反對漢朝朝廷的起事。小月氏和同情他們的漢朝叛軍很快加入,意圖從朝廷手中奪取涼州的控製權。此亂在黃巾之亂後不久,是一係列導致東漢衰亡的變亂之一。雖然相對未受到傳統史家們的重視,此亂仍有著持久的重要意義,動搖了中央朝廷對西北的控製,為未來數百年胡人在此建立政權奠定了基礎。
羌人這個時候發動叛亂,無疑是趁虛而入,趁這“中央軍”討伐並州叛亂之機起事,隻是他們沒想到的是,劉飛早早的就料到了他們會來這一招,因此當日才會和趙風說,朝廷的西路大軍可能會不戰自退。
第二日,洛陽的大街小巷便傳遍了一條消息,羌人在涼州造反了,正準備進攻長安!
消息傳的很快,就連身處皇宮的漢靈帝劉宏都知道了,明眼人一看便知道有人在暗中散播消息。
起初大家並沒有重視,以為這是並州細作傳遞出來的幹擾朝廷視線的“煙霧彈”,因為朝廷剛剛下了決定,抽調東路軍和中路軍的“中央軍”主力部隊前往並州西線,深入並州腹地作戰,這樣一來攻占並州,消滅劉飛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他們並不知道劉飛現在的正規軍已經達到了十萬人。
但是隨著這件事越傳越詳細,有的人如親眼所見一般,講得繪聲繪色,三人成虎,就由不得人不信了,於是靈帝立刻派出張溫為特使,前往涼州,火速查明此事。
隻是還沒等張溫趕到涼州,便在半路上遇到了前來報信的哨騎,張溫才得知事情的經過。
原來,去年(光和七年)冬,分別來自北地郡、安定郡以及金城郡、隴西郡枹罕、河關等地的兩股羌人就在舉事叛亂。最初,它們分頭行動,都想趁機對抗經曆數年的腐敗和亂政已然衰弱的漢朝統治。後來,募來的派遣平叛的由羌人和小月氏人組成的湟中義從胡軍隊在令居(音lianju,屬金城郡)兵變反抗漢朝長官,加入叛軍,於路殺護羌校尉冷征,事態升級。此時,兩股羌人也合兵了,以原湟中義從胡士兵北宮伯玉和李文侯為將軍。此次聯合意味著叛軍控製了涼州在黃河沿岸的條狀地帶。
短短幾個月內,叛軍攻克金城郡治允吾(音yuanya),從此以金城郡為主要作亂據點。因涼州刺史左昌侵占防禦軍費,救軍不濟,幫了叛軍的忙。金城太守陳懿前赴叛軍大營商談釋放人質,反遭叛軍殺害。人質中的新安縣令邊章、涼州從事韓遂被說服加入了叛軍。這些人都是當地名士,因此這些人的加入使得叛軍獲得了更大範圍的民間支持,而此二人將在叛亂逐漸進行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隨後,叛軍圍左昌於冀縣總部。一些邊將起初並不想救援左昌,但很受尊敬的成功將領蓋勳迫令他們前去救援。叛軍因尊敬蓋勳,主動撤圍。此事後,左昌被虔誠的儒生宋臬取代。宋臬認為,隻有在民間教授《孝經》才能平亂,不顧下級反對要將這一建議上表朝廷,隨即也被楊雍取代。但地方狀況並未因此改善,地方官再度被叛軍圍攻。有應對羌亂經驗的新任護羌校尉夏育在漢陽郡的畜官遭句就種羌首領滇吾(音dianyu)攻打,蓋勳又一次率軍往救。但這次,他在附近的狐盤遭到慘敗。夏育、蓋勳都逃走了,此時涼州政府顯然已經不能靠自己的實力應對叛軍了。
現如今,叛軍的人數已經超過十萬,聽聞現在朝廷的主力大軍正在與劉飛的並州軍交戰,於是便想趁虛而入,進軍西都長安。
張溫聽聞這個消息之後,連車架都顧不得坐,騎上快馬,立刻帶著這為哨騎返回洛陽報信,靈帝得知這個消息之後,大驚,連忙召集群臣議事。
“諸位愛卿,原本西羌叛亂,以為疥蘚之疾,不足為慮,如今那些賊子氣焰囂張,不但吞並了涼州不說,竟然想趁機奪取我大漢西都長安,真是膽大妄為,罪無可恕,不知諸位有何良策?”靈帝看著滿堂的朝臣開口道。
“陛下,如今朝廷大軍都派往平定並州之亂去了,如今洛陽已無兵可派,微臣建議,立即停止對劉飛的討伐,將命皇甫嵩為帥,率領大軍進駐長安,消滅涼州叛軍。皇甫嵩麾下有二十萬大軍,現如今正在北地郡,離長安最近,又是關西人,對涼州山川地理極為熟悉,想必他必定能夠平定涼州叛亂。”蔡邕出言道,他最近收到了盧植等人的來信,知道一些前往的情況,劉飛是明顯不太想和朝廷大軍對陣,否則朝廷大軍早就損失慘重了。
“陛下,不可,蔡大人的建議無疑是縱容劉飛,養虎遺患,請陛下三思。”袁隗出言道。
“袁司空,據我所知,至今為止,劉飛仍以靖邊侯自居,遵陛下為皇兄,而僅僅是因為他在並州推行新政,觸犯了你們這些士族門閥的利益,所以你們才是他為眼中釘,肉中刺!但你也別忘了,劉飛是漢室宗親,是孝武皇帝的子孫,是陛下的兄弟,況且他從未說過要造反。如今朝廷遣三十萬大軍鎮壓劉飛,劉飛為自己的生存而反抗,即便在占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仍然沒有對朝廷大軍痛下殺手,為何,劉飛曾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長安乃大漢舊都,皇陵所在,難道不應及時遣兵護衛嗎?此時此刻,涼州叛軍已達十萬之眾,聲勢浩大,如若不及時派兵鎮壓,涼州將永無寧日!這才是真正的養虎遺患!陛下,臣請陛下立刻下旨,停止討伐並州,遣皇甫嵩等人平定涼州為首務,至於那些世家的私兵,願意留下平叛的,陛下可給與官兵待遇,而不願留下的,則讓他們立刻回歸故裏。”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蔡愛卿,此言真是劉飛所言?”靈帝激動的問道。
“回陛下,此乃劉飛所作一首詩的最後兩句,全詩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微臣不敢有半句虛言,請陛下明察。”蔡邕說完,對靈帝躬身一拜。
“朕明白了,傳朕旨意,命令皇甫嵩為左車騎將軍,率願西路軍所有人馬前往防禦長安,平定涼州之亂,召盧植朱儁率軍回京複命,任命袁紹渤海太守,袁術為南陽太守,率領本部人馬,即日赴任。”靈帝道。
“陛下英明,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蔡邕跪謝道。
ps:感謝書友“舞影蕭然”的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