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引:


    知妄即真,妄淺亦真,真中有妄,妄中有真,真妄二事,名說而已。


    知妄而不能順真知見,則是妄習氣重,陰質多有,懈怠、懶惰、蒙昧、怯懦,欲取捷徑,心則怯懦,不敢應難而上,故當知恥而後勇,奮圖強。


    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吉祥現則是明,吉祥不現,不名為明。


    正章:


    功中有象,其功亦有相,功有景,其景亦有相,譬如初靜定,於初定之境,尚有無量數靜定景象,或深或淺,或見白或見黑,當觀其想,若離自心而注意於相,則落幻景中,然亦不應怯懦於幻而恐懼,見幻知幻,見想知心,自處涵容,等觀一切。


    莫作聰明,自以為是,心常自明,而意常自省,莫可以些微所得以為有知,以為高上,心不居高,其德乃高,心不居邪,其性乃正,當善思念。


    頌:


    心知生死如幻,奈何業緣係縛,


    便將心寄世外,此身遍遊生死。


    靜中有定,定中有靜,動靜二物,相生不離,不應有知,以見無知也,所謂無知,乃真無之性,若知識心不退,則不能測知識之根源,不知此心之本。


    意根通達此身六根,於是眼耳鼻舌身,亦各有意識,於意根,亦有下屬意識,六種意識,和合於意境之中,於是此意生識作想,乃起愛憎,思想生矣,遂棄根本,眾人以此,久墮生死,不能自已。


    所謂意根,是第六根,前次五根,身根為君,其餘四根,為其臣屬,而此臣屬,教導君行,前五根形態短長,顏色深淺,各有差別,眾人五根,皆有差別,如人之麵,各個差別,眾人意根,亦如是差別,眾人不見虛空,譬如不見風生,人之自我,不見意根,亦如眼中,不見虛空,不見諸風。


    譬如世間,有大風起,旋動微塵,塵沙飛行,於是眾人乃見風是旋窩,或有諸風,非是旋流,或是平揚,或是流注,或是挪移,或是升降,如是諸風氣流轉,各自有因而眾人睜目不見。


    於靜觀中,自觀其心,亦如睜目而觀虛空,虛空生風,卷起黃沙,人乃得見,知是風形,若人自觀其心,心意之中,乃有一片靈動之情,情動而生識,識動而生知,知轉而作想,思維即成。


    如是內觀虛靈空境中,心想起落,念起如風,不動如空,如是眾人意根如空無動,情如空氣,動而生識,思維隨之,漸次生成,若於靜慮之中,不能修得如是知見,不能於身心有此知見,必不能測精氣神之奧秘,亦不能測虛靈之妙,亦不明世間知識之根蒂,遑論修真悟道。


    外觀天地,內觀身心,一等同也,無二別也,所謂天地精神,人之精神,亦無別也,除思識之外,天地與人,無二別也。


    頌:


    汝心若不定,如天地亂風,


    風亂傷眾生,心亂損身命。


    內修靜定,見於諸象,或光或色,或空或靈,或有或無,或生或滅,或動或靜,靜有差別,動亦差別,種種名相,非初學所應思量,其中定相,若以言說,百年不盡。


    即此初入靜定,便有無量定相差別,何況後來,尚有無窮量靜定,一一靜定,各個皆有無量定相,過往聖賢,不宣其事,蓋因初學者聖性不備,常易犯過,是故垂教方向,不說細微,悶頭苦幹,僅此而已。


    初學有過,理所當然,而過若大,則離正道,是故有戒,當得奉持,此是規矩,可成方圓,方圓即是修行成果之相,若不種因,則無果得,若因非規矩,則果非方圓。


    是故,初學之法有二,一者自悟自修,二者從學而奉行,此二種人,不可相論,不可同行一法,為免互相幹擾,故說非同道者,莫要同行,二人修行,皆不成功。


    古往以來,胡亂傳法,必遭天譴,未修成時,即有漏人,以汝少漏教彼多漏,以漏教漏,何可止漏,是故世間諸法混亂,魚龍不辨,故為諸修行者設戒定律,名為同學而獨修,雖在一世間,而正道邪道,以及旁門左道,共居一日月之下,無有礙也。


    頌:


    但自修身心,莫管教他人,心若有貪愛,即戀於世間。


    各人自有心,自心自有想,莫以汝自想,套入於他心。


    汝被套則苦,他人亦如然,若欲淨眾生,先須潔自身。


    譬如入初定,不能教於人,汝尚未此,何敢言此情?


    ——


    若有自以為,便落生死地,自解生死已,離不離隨意。


    或有願離世,或有願住世,各依自心性,將心合道情。


    汝道是汝道,非是他人道,他自有他道,你不知他妙。


    若有然者,自明亦明他,種種無差別,以此宣差別。


    ——


    汝心若有別,尚不得自明,自尚暗昧中,何敢言明他?


    是故說世間,諸法各有別,一心是一法,學法非學心。


    萬眾各一心,一心學萬法,雖學萬種法,而彼心恒一。


    汝今心不定,其一何在耶?但於萬念處,恒心已久住。


    ——


    舊房瓦多破,新室久無塵,久定觀萬念,新定念稀淺。


    汝心非是念,念如空中風,風起或不起,而虛空不動。


    若於靜慮中,心意自不動,彼念風塵落,晴空無陰霾。


    意微念亦微,微而名為精,精自有華彩,五光影十色。


    ——


    華影彩色分,光毫量無窮,初入靜定觀,所知皆毫末。


    譬如見遠山,不見山上木,雖見千萬葉,不見葉上塵。


    知識皆短淺,不如以意觀,觀照如虛空,一片靈自生。


    意與識分別,譬如虛與空,意情動生識,空氣轉出風。


    ——


    虛空非一事,虛是空之母,空以氣為命,氣動空不動。


    氣動名為風,情動意生識,情意本一家,情動意不動。


    如是一體者,動不動共生,如是二元化,乃是一元形。


    最初入靜定,即可會此境,心有差別者,自作離世說。


    ——


    離人不離天,三界甚微玄,若不見自心,不名見彼岸。


    汝若見彼岸,何須修神仙?若解生死已,何厭複何戀?


    汝心戀高下,美名來打臉,若棄於高下,高下割汝心。


    眾生心自圓,是非此中演,生愛或生恨,譬如木火煙。


    ——


    天青或天白,男女都是人,心中有善惡,而善惡非心。


    善惡皆不留,汝心未曾丟,執戀於善惡,不見非善惡。


    譬如學知識,而迷不自識,譬如一明鏡,見人不見己。


    汝是有情人,非無情之鏡,以無情鏡眼,用心於自觀。


    ——


    此眼本無情,故見一切情,汝用此眼觀,身心到彼岸。


    有情與無情,一體之姓名,此事非可思,說體而無體。


    離一切思量,汝思量不滅,如是妙境界,最初靜可得。


    如是甚深意,無上最第一,初定至滅定,層層可得之。


    ——


    莫貪求道果,是怯賊而已,入手草頭法,即了手歸去。


    此道非來去,非仙亦非神,無來亦無歸,不升亦不降。


    無內亦無外,乃涵容內外,世間與世外,正邪亦如然。


    本無正邪心,正邪知成識,將此識合道,識性無正邪。


    ——


    非善亦非惡,乃自容善惡,善惡識無性,善惡性非識。


    無識亦無性,乃可容識性,識性和合故,遊戲在此地。


    譬如眾人夢,夢影到夢境,夢影情有別,夢境界無別。


    亦如世間人,貴賤或美醜,身心相有別,知識性無別。


    ——


    複如三世者,過現及未來,皆自有當下,當下演三別。


    過去亦當下,現在亦當下,未來亦當下,當下自無別。


    以無三別故,三世分別現,三世無差別,當下即三世。


    當下非過去,過去非當下,未來非當下,當下非未來。


    ——


    現在亦不是,現在已過去,當下無休止,以無始終故。


    非當下有變,身心隨境遷,意識數十年,而心界不變。


    意識如雨墜,相續無休止,非虛空有變,雨珠位自變。


    雲聚雨始下,譬如人出世,水滴漸成長,複如人一世。


    ——


    一世從空過,而空無動也,水滴自位移,如人心意識。


    虛空無始終,而雨有始終,人一世生死,而心界無滅。


    當下即虛空,三世即位移,世界如雨珠,生滅一須臾。


    譬如初靜定,可以自覺觀,覺觀念往來,不往來者觀。


    ——


    若修無量心,心量同虛空,百千空生風,風起悉皆知。


    複修靜慮行,身心在寂靜,思識如風起,而意境不動。


    汝心歸意境,不隨念想動,念想自來去,而心同虛空。


    虛空非無相,念想非可尋,虛實二境界,在非虛實中。


    ——


    所謂心定者,非定意識也,心隨意用識,而住意境中。


    識心根在意,不在於識思,汝欲修定者,念力離念識。


    意識根在心,意動心不動,意動而生想,心動而化情。


    情思無罪過,罪在濫情思,善惡識無患,善惡性迷心。


    ——


    一切識無罪,罪在貪嗔癡,執迷與妄想,乃為根本也。


    汝心無惡意,當淨無瑕疵,若誠善意心,必潔美歡喜。


    自心是虛室,其身亦如然,精氣神化竅,身心一虛明。


    三元皆純淨,其心意亦純,三元合一處,吉祥而止止。


    ——


    昏昏默默人,身心非身心,癡癡傻傻樂,真真切切明。


    自除身心垢,於是離淨垢,何有世間事,可以作計著?


    道人非無情,非無心與身,身心與情性,無有得失也。


    汝若學道行,但學道精純,若不欲全真,不必學道人。


    ——


    反思自心中,何事可計較,或靜或不靜,何必求於靜?


    複念精氣神,若純若不純,或染或未染,莫要亂自心。


    世間得失事,或舍或不舍,道在時時處,順意最天真。


    順意無害損,知足自樂人,但於欲盡處,回笑當初。


    ——


    無功亦無德,無道亦無真,如此上善法,皆因下劣心。


    常當思己過,懺悔於古今,如是自省者,修道第一人。


    無過亦無善,離古亦離今,於此無染地,一切染變出。


    心愛於當初,不舍於當前,執著於後來,係念於心間。


    ——


    思慮紛紛起,眠時紛紛散,當於靜慮時,身心得休息。


    動者且自動,靜者亦自靜,觀者尚觀照,覺者妙無言。


    天雲聚生雨,譬如世界立,人身亦如此,出生而入死。


    雲是水風聚,雨乃塵水凝,**忽聚散,在虛空化演。


    ——


    世界一雨滴,人身亦滴水,驟聚而驟散,行走在心間。


    譬如夢景生,相續情化境,情境互轉動,夢裏幾浮生。


    常作無常想,常中演無常,離常離無常,亦無離離相。


    若初學靜定,粗靜心不亂,細靜身得安,微靜靜自觀。


    ——


    寄想於無想,托體於無體,作於無所作,以不用而用。


    不用身而安,不用心而止,暫得一休息,不安止於安。


    安住於不安,不安者安住,靜於不靜時,不靜時得靜。


    德其不德,其不德自德也,仁其不仁,其不仁自仁也,修其身心,大愛者君,君愛百臣,百臣愛君,身心之道,無過此也。


    反者,道之動也,情之生也,情既生矣,反合於道,是名修真。


    嬰兒本天真,漸次長成人,學染於知識,知識本無染,識心之情性,自生染著也,今息知識情性心,反見於天真心境,見此天真,複將情性,反還於天真,一切情識,自然天真。


    初學靜定,即漸息亂心,或將亂心托於不亂境地,心住不亂,靜修靜養,身心自然,漸次純明,德性智慧,自然純圓,無有造作,一切自明。識心無罪,貪嗔癡之性有罪,人出生時,此肉身即因天地一縷元氣合父母精氣而成胎,此身尚非自有,焉敢貪圖世間一切有無?


    當善諦觀,建立正知見,應明知一切正邪及非正邪,如是乃可以正觀世間,否則皆為迷亂。


    讚:


    無始無終無世間,諸聖心動共感生,


    世間眾生本諸聖,忘了道情戀迷情,


    譬如世人一長夢,無生界裏夢生死,


    迷情有起亦有盡,在不迷境迷了情,


    生死譬如**聚,一靜一定一浮生。


    通宵達旦,不愛身軀,作息飲食,無有規律,餘甚愚昧,不自愛惜,願諸人能自珍重,善養身心,莫如鄙陋之我,於此晨旦,精神恍惚,略有感慨,妄情恣意,不知所雲,感於意境,讚頌為文,作名無始頌,丙申年三月廿九日記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洞玄指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開開心心小神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開開心心小神仙並收藏洞玄指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