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善修養身心,注意飲食起居的作息,這樣才能有規律的生活,天地因節氣有度而能四季晝夜變換,萬物得以生息,若天地的節氣不能有度,四季晝夜變換不有常,則萬物入死。


    頌:


    人生天地間,當學習天地,


    以天地法則,順天地攝生。


    善攝生者,無死地也,天地間一切死地,不能死之,所謂仁者無敵,以仁者愛人故,自心無敵也,若自心無敵者,外眾生不能為敵,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乃能長生。


    所謂天地之自生,譬如人之自生,何為自生?自身元精元氣之生,名為自生,自生有二,一者為外自生,二者為內自生,天地與人,皆有此二種自生。


    所謂人之自生,一者乃男女生人之戶,精氣從此出,名為外自生,可以生人而自入死地也,二者乃元精元氣中五行內運,陰陽之氣調配交合,內化精元而自養身心,名為內自生,可以長生而不入死地也。


    如此二種自生,人之生死,乃有差別,外觀天地,以此二種,亦現盛衰生死之變,天地**乃風水火地四種氣息交運而成,此四種氣不能越天地,若天地譬為一身,即此四氣在身內運轉交合,化為雨露,天地之身,為之清爽,萬物眾生,以之得生。


    此天地內自生也,天地外自生者,非生於天地之外,乃於天地中生養萬物,萬物吸取天地精氣為食,天地精氣化養身內萬物,此萬物非天地本有,故名外自生也,眾人以精氣外生之繁而夭亡,天地外生之繁,亦將精氣衰竭而趣死地也。


    天地之外生與內生,隻在自身之內,因何天地初成時而眾生長生,後天地眾生而短命耶?蓋因天地初生,眾生心簡而潔,無諸造作,世間無惱,皆從順天地法則而生息,以是因緣,過往眾生皆得長久。


    後世眾生,心思濁亂,乃至濁劣,使世間多生苦惱,於其起居不尊天地,於其身心背離道德,於是智慧短淺而妄想繁盛,放流毒於世間,愛好恣欲,損害身心壽命,以是因緣,不得長樂,以是因緣,世間修行之法,自古以來,皆因世道流變而遷演。


    過往世間,眾生身心,皆順天地法則,是故寄心於道德,托身於天地,無諸造作,而成聖賢,修養完備,自成真仙,如是簡易之法,後世之人可見而學不能成,蓋以身心根器不達故,人之心德,漸以思緒計較而繁雜,於是後世乃有存思寄想之法,或觀或守,多從心性下手,直入根本,趣從上古。


    後世之人,工於心計,執迷欲鄉,好弄心思,至於機巧,偷竊心重,狐疑迷竅,於是世間乃有一代聖賢出世教化,斷古法而寄托聖心於新法中,使後世修行者修心攝性而養身心,涵養根器而從古脈,蓋因眾生心墮毒海,至於身內精氣神,皆受毒染,乃至心性,亦多染劣,生種種苦惱根源,聖賢垂憫,教種種斷苦根之法,乃至無上根本法,皆可通達聖本。


    頌:


    本已染毒重,身心有苦根,中毒本已苦,拔毒苦作樂。


    迷者苦為樂,不思長樂界,暫樂苦身心,不敢拔苦根。


    割愛非不痛,割肉亦如然,削骨肉還母,此心是真人。


    真情非無情,無諸妄情也,癡迷恩仇內,妄情豈真心。


    如是眾人迷入骨肉中,貪愛於血肉之妄情,忘失無貪真意,亂臣賊子直入君位,自名為我,而實亂賊也,眾人認此賊為自我,實是昏昧君主,非自主者,豈為修真之士哉


    修真之人,效法天地,規矩方圓,無執無失,始終之內,無有亂也,無輕無重,前後如一,於是生死之內通達如一,此生死若一,世間來去亦為一,已得於一,萬事皆畢矣。


    若欲得一,先須知眾,眾尚不明,鮮有測一者,是故初學修真者,當先安止身心,使一日紛飛之思慮處靜處,居靜時,安隱之中,心得休息,安其心時,其身亦安,止其心時,其身亦止,如是身心,皆得休息,於此休息,能離世間紛亂,能生離常世安靜,靜息身心,則精氣如天地**自然生,身得養也,心如晴空,亂雲不擾,心得爽朗。


    如是學靜,乃為修真第一事,此為基礎,此基之堅固,為後來行道之安順也,若欲修真,此是第一,無此基礎,一切修行,如沙聚塔,終究不成。


    眾人學靜時,難離常日思維習慣,種種思議,欲將思緒寄托於某處,若心無寄托,則亂想紛紛,是心不收也,若心暫收而妄意常動,是性未攝也,當以定心而收亂心,當以定性而攝妄情,修習純熟,自然得定。


    心性若伏,其身自然安止,心包太虛,何況骨肉乎,心性寧靜,血氣自靜,精氣自寧,神自然清靈,於是內明身心,自然顯現,修養其明,名為內修。


    以此為法,修身養性,漸得於靜,智慧亦明,得此法者,性氣自凝,名為靈丹,五氣歸元,至於養元,元心元性,至於歸一,此乃靜養之法,修養得一之大綱,是故,欲修真得一者,當法則天地,起居作息,當有節度,初學者無知,當尊法行,至於得法,可以隨性,何以然哉?性已從真,隨真為行。


    欲學此法者,於身當得安隱,於心當得安寧,心止於寧靜,行於世間,雖複得真,各以緣法而行為,即有差別,故於無為中,有為諸行有差別也,是故修真之人,不可以計著無謂之事。


    修真之人,不但需要養真,尚需明真知偽,是故修真者明達於虛實而不墮虛實,是故墮真偽兩邊、善惡兩邊、正邪兩邊者,皆不為修真,彼雖修法,不能成真。


    頌:


    諸法不為真,真在諸法存,


    明達真偽者,於偽中得真。


    欲尋正道者,當見邪道,觀於邪道,改善即正,是故正邪,常是兩立,自觀身心,亦有正邪,正邪為臣,真一為君,以真心統攝,譬如天覆眾生,正邪不能亂也,譬如內心,遇取舍時,有舍有不舍,二種情性,有二種分,一為想分,一為情分,舍中有想分、情分,不舍中亦有想分、情分,舍中有想、情之爭辯,不舍中想、情亦在辯論。


    墮迷海者,遇此取舍爭論時,即須辨析,而於辨析,亦無主心,各個臣心,自有其理,於是糾結心緒,難免出生,痛下決斷,亦疑其對錯,何以故?以其諸臣相鬥故,臣位均平,勢大者尊,而其一時為尊,並無王尊之性,是故憂患難免,狐疑不定。


    修真之人,當觀天地不變之律,天地法則,乃為君法,奉持君法,諸臣皆得所適,不奉君法者,諸臣無主,乃自爭鬥,而於君主,亦當修明,若君昏暗,臣不見君,賊心則起,能奪君位也,是故,若欲治心,當明其君,君主未明,則奉持君法,如法行持,諸臣自安,君主不請而自現,不修而自明也。


    人心之中,君臣之分,譬如肉身精神,亦有君臣,其理一同,初修真者,雖暫不見君,而信心奉持君法,其身心諸臣自然安寧,譬如天地風調雨順,萬物自然長生,若奉持修真法則,亦是如此,是故初學,當奉法而行,莫可以臣心辨別而以為是,因世人多已墮入臣奪君位之事,故初學者,當奉法行,莫自起心另成一法,尊道貴德,順天應人,自勝自明,乃為修真之初。


    修真之士,更不可起輕慢妄傲之心,不可以自修年歲做差別知見,於人心中,歲月如幻,不可計著此中,墮迷妄海,修真之士,亦不可因眾人身份地位差別而較量修行短長,人身有別,心無差別,身份有別,道無差別,自以為是,賊心思也,不可認賊為子,自害身心,亦害他人。


    心無聖德,不作聖也,所作心思行為,不為聖行,亦非修聖,聖德不備,心神不明,心不明者,豈得見真?縱有薄慧,宿福所致,非修有成,見亦為幻,無聖根也,修真之士,當堅固道心,當立正心,以破邪妄,以正知識,破諸邪論,於自心中,邪見不生,邪念不起,純一正性,有增無減,如是行為,是真修行。


    修真之士,當明道情,世間妄情,貪愛沉重,墮留生死,須臾而已,迷人慧薄,不信生死,彼不修行,傾喪德性,亦無聖心,鮮有賢智,毀謗叢生,若無緣者,不可輕說,使迷人生非議,獲罪無量,亦障自真聖路。


    修真修真,妄人修真,當須謹慎,奉持正法,以破妄心,妄心既破,真心即明,得明則養,照破幽暗邪心,於自心內,無有絲毫不光明處,如是妄心,則轉真心。


    頌:


    妄情本因真情生,妄心亦是真心童,除去妄性邪亂性,純真一性自圓明。


    邪路眾生本非邪,與真聖者來一處,邪若不邪即歸真,真若不真即入邪。


    真邪亦是陰陽轉,同生異名非有亂,舉止不定自心亂,自心定處即得安。


    自心非真亦非邪,真邪二心從此生,本心說心而非心,真邪二性一同真。


    慧者從邪直入真,陋者去邪而養真,頓漸二法各有別,各以各心作取舍。


    無所依處依一切,二歸一亦有依,無依而依一切依,一切依於無所依。


    頌:


    純心靜慮得安止,最上法門最簡易,實心入手便參玄,天地隻在此心間。


    天地尚且循規矩,修持之人亦如此,從人中起人中立,莫說人非人義。


    法義說於一切眾,眾人隻取人法義,非人法義非人取,得法舍法第一義。


    頌:


    諸法從心起,修身從心立,心用身而修,諸行以心許。


    莫說性命事,性命本是一,世間一漏身,非真性命地。


    身為渡河舟,須臾即到岸,以此須臾法,性命一等習。


    器薄者分修,以肉立命基,漸棄於妄心,妄盡亦名真。


    有為與無為,亦是陰陽事,慧者習有為,智者入無為。


    智慧何所來,無智無慧地,以二元入一,一歸〇亦滅。


    非一亦非二,非有亦非無,圓妙大道鄉,離一切思量。


    非識亦非心,心識亦非真,一切不離真,此真無等倫。


    以無等倫故,能生一切倫,或一或二三,一切皆同真。


    最上玄妙道,不可思議道,從最微末法,不攻而自下。


    眾修真者,皆知安止身心以入靜境界而參悟玄妙,然而如何入,如何安止身心,何為身心安止,何為入靜境界,何為參悟,何為玄妙,此心從何來,到何去,道為何等,何等為修,何為修道,何者為真,何為非真,修行始終之事不能通達,則難為眾宣說正途,是故古往以來,修行最難,難於伐取天下遠矣。


    古往今來,眾人通道者,心也,攻心之法,莫過於伐賊,賊心若死,聖心乃立,君心必現,一切如法,名得法人,唯有此等,可成聖道,此乃小聖之道,尚有大聖之道,小聖之道,伐取有為,亦有爭鬥,若大聖道,不伐而自下,不爭而自得,無為而自有,無令而天下行正,無修而身心俱聖。


    若大行者,不伐賊而賊轉為忠,身心之內,一切吉祥,得無量安隱,身心明,照徹世間內外,而世間內外不能見其明,日光之下,世間即明,然亦有暗,而其明處,一切皆明而無礙世間明暗,世間明暗皆在其內。


    此等不破正邪、不理清濁、不裁善惡之法,此法非法,名之為法,實無法也,唯修聖德,神明深行,不取一切法,以不取心而行法,行一切善法而得成此無善惡法,此法最易領會而最難修行,譬如虛空甚易知見,而甚難行入,眾人行在明暗之內,亦在虛空之中,獨不能離明暗而入虛空。


    頌:


    無明亦無暗,無色亦無空,以無所有故,能含一切有。


    眾人心亦然,有正亦有邪,若能涵容者,正邪無爭鬥。


    正邪不爭鬥,明暗任悠遊,心不取於法,能取一切法。


    心掛於一念,第二念不掛,二念尚不掛,何可掛萬念。


    漸修其真者,係念於當前,至於忘身心,一念不能動。


    諸念不起處,名為靜定鄉,至於善行者,此靜亦粗淺。


    彼將萬念運,心恒止於安,萬念無妄情,清淨性所現。


    念來忽念去,思來或想去,心恒住清靜,靜處淨性立。


    譬如世間人,心得淨勝意,自念居物外,與物共遊戲。


    此中清淨人,心恒居勝淨,念想如諸物,彼情在物外。


    諸修真之士,當須自量其力,欲作何等修持,欲行何等法,莫生攀比計較,莫墮兩邊見識中,誠意理心,收心攝性,安止身心而修養德性,草頭法得,可期聖界,心無聖德性,定不為聖真。


    頌:


    修真即須用真心,一絲不真非全真,


    莫論身心於教派,此意即是邊見人,


    心居世外身住世,身心一等何有分,


    若無來去將奈何,不來不去心歸身。


    讚:


    心即是身身即心,心身隻在顯教門,


    德性圓成破愚癡,一切智人不動地。


    如欲修真,先知始終,知始終已,不急不躁,漸漸修持,至於圓行,最上之事,從最下為之,故應善修其本,從最粗淺,點點滴滴,不生懈怠,一切能作者,皆作成圓滿,毫末之木,乃可參天。


    以愚癡言,作如是說,實修者謹慎從事,丙申年三月廿七日記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洞玄指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開開心心小神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開開心心小神仙並收藏洞玄指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