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幾天沒有給女兒通電話了,剛買了一款智能手機,也想試試通話效果。
女兒自兩歲起就和她爺爺奶奶在湖北老家生活,我遠在浙江從事教育行業----一群孩子的王,不便帶女兒。電話和網絡成了連接親情的主要紐帶。
“爸爸,你吃飯沒有?你吃好沒有?一個人要多吃點有營養的東西,把身體養好!”電話那頭傳來女兒歡快關切的話語,一字都不含糊,語速快,音正腔圓。
女兒剛說話那會兒,老婆、嶽母和我都照著小學語文教科書還有電子磁帶教她發音,兩歲前享受到了最好的教育。
“好,爸爸知道。嘉怡最近在忙什麽呢?”我興奮地問了句。
“爸,我能寫好多字啦,還能背三字經,都是爺爺在家裏教我的。”女兒聽見我興奮的話語,她的嗓門拔高了兩個音度。
“這爸爸知道,女兒最棒!”見女兒似乎沒有真正消化我的問題,我再追問了一句:“我們沒有打電話這幾天你做過什麽事情?”
“爺爺,奶奶和我都回老家燕窩了,今天下午回來的。”
“回家有事?”
“爺爺打120,救護車來了,接太婆!”女兒似乎想起來什麽。
“太婆?誰太婆?”我對女兒的話題重視起來。
“你的太婆,你叫太婆的啦!”
“我太婆?你媽媽的奶奶嗎?”我想起了我老婆的奶奶,八十多歲的老太太,身患癌症晚期。
“是燕窩啦,我們的老家,上次你放暑假回家的時候,她的眼睛開始看不見的啦!”可能孩子叫太婆習慣了,以為誰都是要叫她太婆的!
我大媽,暑假的時候我一回家,母親告訴我我大媽昨天來過家裏,說是眼睛要瞎,我爸媽想讓她在家裏住一晚,準備第二天送她去武漢協和醫院治療的,她趁他們不注意岔轉屁股跑回燕窩了,等他們回頭去找,人影都不見了。
大媽,我腦海翻騰著一組組畫麵,1946年出生,68歲都沒滿,修長和善,村裏有誰家吵架或是誰想不開什麽的,她去說導說導,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後來怎麽樣了?”我更加起勁地追問起女兒來。
“救護車來了,都是穿白衣服的人,下來的人用手摸著太婆的手腕,看見太婆嘴裏吐血,又走了,沒有裝太婆去醫院。”女兒激動了,語速更快了。
“哦,那是把脈。”我感覺到發生過不好的事情,迫不及待地問:“後來呢?”
“太婆現在帶不了嘉怡了,不醒了,她死了。”三歲半的女兒好像完成了一幅作品,終於把她要表達的都表達完了。
我大腦猛地嗡了,鼻子一陣酸楚,眼淚刷地滑出了眼眶,沉默了。
“爸,說話,你怎麽不說話了?”
害怕女兒聽見我的哭泣聲,我掛斷了電話。
好久沒有哭過,甚至快忘了哭是什麽滋味,今夜淚水打濕了枕巾。
淚水在嘩啦啦,大腦在放電影。
1995年,我在鎮上初中讀書,學校離家有二三十公裏,因為離得遠,每星期日中午就要背起行囊往學校裏趕,為的是能趕上學校的晚自習,遲到或曠課就要遭到學校的懲罰,有的班罰掃學校大操場,衝洗男女廁所,有的班罰錢充公當班費。
為了上學不遲到,為了少忍受小腳因為長途跋涉帶來疼痛,我連著幾個月光之夜學會了騎自行車。那個時候我爸爸在鎮上的中心小學當校長,他所在學校離我學校不遠,我們父子倆常常就一人騎一輛自行車走在鄉間小道,相伴上學,爸爸車後麵坐著我姐,車前麵橫鐵三角架上坐著我弟,我車後麵有時坐著我妹,有時妹妹就和弟弟一起坐在爸爸車前麵的橫鐵三角架上,車上還載著一個星期的夥食----米、油、幹菜。
一個星期六,爸爸這個星期恰好去縣城開校長會議,爸爸把弟弟也帶了去,姐姐初三補課不回家,妹妹留在爸爸學校裏,我得回家拿下星期的夥食。因為家庭負擔重,手頭緊,那個時候剛好開始流行打工,媽媽去了浙江。
學校規定:周末放假的同學學校不提供蒸飯,所以那天我是餓著肚子騎車回家。
回到家,太陽掛在西邊的天空,沒有鍾表也不知道什麽時間,隻覺得肚子咕咕叫,可能是劇烈運動消耗太多能量,也許是餓的太久。
大媽第一時間看到我的家門敞開,於是跑了過來。
“你吃飯沒有?去我家吃吧。”大媽關切的問。
“我不餓,吃過了。”我強忍著饑餓禮貌地委婉應聲道。
“大媽,什麽時間了?”
“沒有鍾表,看太陽應該有三、四點了。”
“大媽,我口渴,你家有開水沒有?”
“開水沒有,米湯有,你喝不?”
早就饑腸咕嚕,哪怕是苦藥都能咽下,“喝!我喝!”饑餓終於擊敗了我的羞澀感。
大媽端來一碗米湯,我端起來猛地喝得一幹二淨,讀書人的斯文拋得一幹二淨。
這一切都沒有逃過大媽的火眼金睛。
“不對,你肯定沒有吃中飯!”大媽心疼了起來。“你這孩子,在大媽麵前還這麽裝文明!餓壞了身體生病了多餘的去了!以後都來大媽家吃,大媽家不缺糧。”
大媽一邊說,一邊端來一大碗米湯飯,坐在桌旁看著我吃。
此時我大口地吃著米湯飯,偶爾目光落在大媽的臉上,這是一張期待的臉,我從她臉上還有目光裏能感覺到她的希望,這是一個媽媽對自己孩子的希望!
事情過去了近二十年,生活早已今非昔比,大媽也許早已忘記了她這一善舉,那碗米湯飯的故事深刻我心,它告訴我:“人,時刻要提醒自己要懷揣著一顆感恩的心!”
女兒自兩歲起就和她爺爺奶奶在湖北老家生活,我遠在浙江從事教育行業----一群孩子的王,不便帶女兒。電話和網絡成了連接親情的主要紐帶。
“爸爸,你吃飯沒有?你吃好沒有?一個人要多吃點有營養的東西,把身體養好!”電話那頭傳來女兒歡快關切的話語,一字都不含糊,語速快,音正腔圓。
女兒剛說話那會兒,老婆、嶽母和我都照著小學語文教科書還有電子磁帶教她發音,兩歲前享受到了最好的教育。
“好,爸爸知道。嘉怡最近在忙什麽呢?”我興奮地問了句。
“爸,我能寫好多字啦,還能背三字經,都是爺爺在家裏教我的。”女兒聽見我興奮的話語,她的嗓門拔高了兩個音度。
“這爸爸知道,女兒最棒!”見女兒似乎沒有真正消化我的問題,我再追問了一句:“我們沒有打電話這幾天你做過什麽事情?”
“爺爺,奶奶和我都回老家燕窩了,今天下午回來的。”
“回家有事?”
“爺爺打120,救護車來了,接太婆!”女兒似乎想起來什麽。
“太婆?誰太婆?”我對女兒的話題重視起來。
“你的太婆,你叫太婆的啦!”
“我太婆?你媽媽的奶奶嗎?”我想起了我老婆的奶奶,八十多歲的老太太,身患癌症晚期。
“是燕窩啦,我們的老家,上次你放暑假回家的時候,她的眼睛開始看不見的啦!”可能孩子叫太婆習慣了,以為誰都是要叫她太婆的!
我大媽,暑假的時候我一回家,母親告訴我我大媽昨天來過家裏,說是眼睛要瞎,我爸媽想讓她在家裏住一晚,準備第二天送她去武漢協和醫院治療的,她趁他們不注意岔轉屁股跑回燕窩了,等他們回頭去找,人影都不見了。
大媽,我腦海翻騰著一組組畫麵,1946年出生,68歲都沒滿,修長和善,村裏有誰家吵架或是誰想不開什麽的,她去說導說導,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後來怎麽樣了?”我更加起勁地追問起女兒來。
“救護車來了,都是穿白衣服的人,下來的人用手摸著太婆的手腕,看見太婆嘴裏吐血,又走了,沒有裝太婆去醫院。”女兒激動了,語速更快了。
“哦,那是把脈。”我感覺到發生過不好的事情,迫不及待地問:“後來呢?”
“太婆現在帶不了嘉怡了,不醒了,她死了。”三歲半的女兒好像完成了一幅作品,終於把她要表達的都表達完了。
我大腦猛地嗡了,鼻子一陣酸楚,眼淚刷地滑出了眼眶,沉默了。
“爸,說話,你怎麽不說話了?”
害怕女兒聽見我的哭泣聲,我掛斷了電話。
好久沒有哭過,甚至快忘了哭是什麽滋味,今夜淚水打濕了枕巾。
淚水在嘩啦啦,大腦在放電影。
1995年,我在鎮上初中讀書,學校離家有二三十公裏,因為離得遠,每星期日中午就要背起行囊往學校裏趕,為的是能趕上學校的晚自習,遲到或曠課就要遭到學校的懲罰,有的班罰掃學校大操場,衝洗男女廁所,有的班罰錢充公當班費。
為了上學不遲到,為了少忍受小腳因為長途跋涉帶來疼痛,我連著幾個月光之夜學會了騎自行車。那個時候我爸爸在鎮上的中心小學當校長,他所在學校離我學校不遠,我們父子倆常常就一人騎一輛自行車走在鄉間小道,相伴上學,爸爸車後麵坐著我姐,車前麵橫鐵三角架上坐著我弟,我車後麵有時坐著我妹,有時妹妹就和弟弟一起坐在爸爸車前麵的橫鐵三角架上,車上還載著一個星期的夥食----米、油、幹菜。
一個星期六,爸爸這個星期恰好去縣城開校長會議,爸爸把弟弟也帶了去,姐姐初三補課不回家,妹妹留在爸爸學校裏,我得回家拿下星期的夥食。因為家庭負擔重,手頭緊,那個時候剛好開始流行打工,媽媽去了浙江。
學校規定:周末放假的同學學校不提供蒸飯,所以那天我是餓著肚子騎車回家。
回到家,太陽掛在西邊的天空,沒有鍾表也不知道什麽時間,隻覺得肚子咕咕叫,可能是劇烈運動消耗太多能量,也許是餓的太久。
大媽第一時間看到我的家門敞開,於是跑了過來。
“你吃飯沒有?去我家吃吧。”大媽關切的問。
“我不餓,吃過了。”我強忍著饑餓禮貌地委婉應聲道。
“大媽,什麽時間了?”
“沒有鍾表,看太陽應該有三、四點了。”
“大媽,我口渴,你家有開水沒有?”
“開水沒有,米湯有,你喝不?”
早就饑腸咕嚕,哪怕是苦藥都能咽下,“喝!我喝!”饑餓終於擊敗了我的羞澀感。
大媽端來一碗米湯,我端起來猛地喝得一幹二淨,讀書人的斯文拋得一幹二淨。
這一切都沒有逃過大媽的火眼金睛。
“不對,你肯定沒有吃中飯!”大媽心疼了起來。“你這孩子,在大媽麵前還這麽裝文明!餓壞了身體生病了多餘的去了!以後都來大媽家吃,大媽家不缺糧。”
大媽一邊說,一邊端來一大碗米湯飯,坐在桌旁看著我吃。
此時我大口地吃著米湯飯,偶爾目光落在大媽的臉上,這是一張期待的臉,我從她臉上還有目光裏能感覺到她的希望,這是一個媽媽對自己孩子的希望!
事情過去了近二十年,生活早已今非昔比,大媽也許早已忘記了她這一善舉,那碗米湯飯的故事深刻我心,它告訴我:“人,時刻要提醒自己要懷揣著一顆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