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恒等式
曹極
小時候,老師要求我們寫一篇《愛的不等式》的文章,文章的主題是關於父母與孩
子之間愛的付出的不對等關係。大意是:父母對子女的愛比子女回饋父母的愛,要多得多。
如果放在秤杆上,一定傾向父母這邊。
眾所周知,中國的父母是這個世界上對孩子傾注最多愛與關懷的長輩了。在日本。孩子
跌倒了,父母不會主動去扶,而是鼓勵他自己站起來。在美國,孩子為父母辦了一些力所能
及的事情,可以收取適當的報酬。但在中國等於天方夜譚。我舉這兩個例子,不是說美國人
與日本人對自己的孩子缺乏愛與關懷,而是說他們對孩子的獨立性特別重視,因而在一些不
致命的時刻與場合,忍痛割“愛”,坐視不理了。
但我們畢竟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一方山水養育一方的人,我們有中國人共同的缺點與
優點,而對孩子的愛與關懷是我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主題之一。甚至還上升到法律的
]高度: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有養育的責任。
商店裏,父母對琳琅滿目的物品無動於衷,但是孩子相中的物品,父母卻慷慨解囊,一
擲千金。餐桌上,父母把魚身讓給孩子,卻把魚頭留給自己。這一切,我想每一個有孝心的孩子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當孩子也做了父母之後,當年的那一幕幕場景又複演來,真愛永存!但是從局外人的眼光來看,我們總覺得父母對孩子的愛似乎多了一點,甚至有些寵愛的嫌疑了。但是孩子回饋給父母的愛又似乎太少了一點。於是我們都得出了“可憐天下父母心”、“愛的不等式”等相關結論。但是我們有沒有從孩子的角度認識考慮過呢?作為孩子,除了優異成績與良好表現之外,我們拿什麽來孝敬父母?眼見父母白發蒼蒼,步履蹣跚,我們身上有多少錢可以為父母買保健品,延年益壽?
所以有時候,不是兒子對父母愛地不夠,體貼地不夠,而是缺乏愛的能力,關心的能力。愛是有條件的,不是每一個有愛心的人都具備。
單方麵地從父母或孩子的角度考慮,會很輕易得出“愛的不等式”的結論。但是你綜合考慮一下,父母兒子雙方的愛其實是恒等的,但前提是幸福的健康的家庭。
愛的本身是自足的,它不要求回報來成全這一自足。就像做好事的本身是快樂的,自足的,不要求被幫助的人的報答。否則隻是買賣。對為善的結果有所希冀的人,不但毀了善的本身,也將自尋煩惱。
父母對孩子的愛,不妨看做一種“善舉”,既然是“善舉”,就不能要求孩子的回報來滿足這種舉措。而孩子對父母的愛,也不外乎是。所以我說:有養育之心的父母與有孝順之心的子女,彼此的愛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就像一個人手心與手背上的肉,唇齒相依,生死與共,為追求平衡,你能忍心因為手背少肉而把手心的肉割些下來給它補上嗎?平衡有那麽重要嗎?斷了一隻胳膊的維納斯不是最漂亮的雕像嗎?藝術因不完整而完整,人生是這樣,愛也是這樣。
懂得愛的真諦的父母,不需要孩子給自己多大的回報。他們知道養育,是愛的傾注與移植,不是投資,也不是賭博。他隻是付出,付出,付出,哪怕付諸流水,也無怨無悔。同理,懂得愛的真諦的孩子,不奢求父母能給自己捎來多好多大的禮品,他隻是努力,努力,努力,即使身無分文,也不忘在心裏默默地為父母祈禱。
真愛是恒等的,父母為孩子買的那台液晶電腦,與孩子為父母親手泡的那盆洗腳水,散發著相同的光彩。在愛的天平上,是等值的,而且是永遠的等值!同樣讓我們覺得溫馨與親切,同樣讓我們覺得欣然與感動,同樣讓我們更加珍愛著這個與我們生命息息相關的人類世界。
曹極
小時候,老師要求我們寫一篇《愛的不等式》的文章,文章的主題是關於父母與孩
子之間愛的付出的不對等關係。大意是:父母對子女的愛比子女回饋父母的愛,要多得多。
如果放在秤杆上,一定傾向父母這邊。
眾所周知,中國的父母是這個世界上對孩子傾注最多愛與關懷的長輩了。在日本。孩子
跌倒了,父母不會主動去扶,而是鼓勵他自己站起來。在美國,孩子為父母辦了一些力所能
及的事情,可以收取適當的報酬。但在中國等於天方夜譚。我舉這兩個例子,不是說美國人
與日本人對自己的孩子缺乏愛與關懷,而是說他們對孩子的獨立性特別重視,因而在一些不
致命的時刻與場合,忍痛割“愛”,坐視不理了。
但我們畢竟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一方山水養育一方的人,我們有中國人共同的缺點與
優點,而對孩子的愛與關懷是我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主題之一。甚至還上升到法律的
]高度: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有養育的責任。
商店裏,父母對琳琅滿目的物品無動於衷,但是孩子相中的物品,父母卻慷慨解囊,一
擲千金。餐桌上,父母把魚身讓給孩子,卻把魚頭留給自己。這一切,我想每一個有孝心的孩子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當孩子也做了父母之後,當年的那一幕幕場景又複演來,真愛永存!但是從局外人的眼光來看,我們總覺得父母對孩子的愛似乎多了一點,甚至有些寵愛的嫌疑了。但是孩子回饋給父母的愛又似乎太少了一點。於是我們都得出了“可憐天下父母心”、“愛的不等式”等相關結論。但是我們有沒有從孩子的角度認識考慮過呢?作為孩子,除了優異成績與良好表現之外,我們拿什麽來孝敬父母?眼見父母白發蒼蒼,步履蹣跚,我們身上有多少錢可以為父母買保健品,延年益壽?
所以有時候,不是兒子對父母愛地不夠,體貼地不夠,而是缺乏愛的能力,關心的能力。愛是有條件的,不是每一個有愛心的人都具備。
單方麵地從父母或孩子的角度考慮,會很輕易得出“愛的不等式”的結論。但是你綜合考慮一下,父母兒子雙方的愛其實是恒等的,但前提是幸福的健康的家庭。
愛的本身是自足的,它不要求回報來成全這一自足。就像做好事的本身是快樂的,自足的,不要求被幫助的人的報答。否則隻是買賣。對為善的結果有所希冀的人,不但毀了善的本身,也將自尋煩惱。
父母對孩子的愛,不妨看做一種“善舉”,既然是“善舉”,就不能要求孩子的回報來滿足這種舉措。而孩子對父母的愛,也不外乎是。所以我說:有養育之心的父母與有孝順之心的子女,彼此的愛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就像一個人手心與手背上的肉,唇齒相依,生死與共,為追求平衡,你能忍心因為手背少肉而把手心的肉割些下來給它補上嗎?平衡有那麽重要嗎?斷了一隻胳膊的維納斯不是最漂亮的雕像嗎?藝術因不完整而完整,人生是這樣,愛也是這樣。
懂得愛的真諦的父母,不需要孩子給自己多大的回報。他們知道養育,是愛的傾注與移植,不是投資,也不是賭博。他隻是付出,付出,付出,哪怕付諸流水,也無怨無悔。同理,懂得愛的真諦的孩子,不奢求父母能給自己捎來多好多大的禮品,他隻是努力,努力,努力,即使身無分文,也不忘在心裏默默地為父母祈禱。
真愛是恒等的,父母為孩子買的那台液晶電腦,與孩子為父母親手泡的那盆洗腳水,散發著相同的光彩。在愛的天平上,是等值的,而且是永遠的等值!同樣讓我們覺得溫馨與親切,同樣讓我們覺得欣然與感動,同樣讓我們更加珍愛著這個與我們生命息息相關的人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