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我有一顆勇敢的心,我大聲呼喚推薦票,我萬分渴望大夥兒收藏!


    白淨眼鏡男的茅草棚中,隻有小半袋米,半瓶油,一小壇子他自己醃製的醬菜。此外,一口鐵鍋,一副碗筷,一張極其簡陋的木床被褥,就是他的全部了。


    唔空一家人看的有些心酸,不過白淨眼鏡男發自內心平和的笑臉,讓唔空一家人感慨之餘心中升起了敬意,


    唔空一家給眼鏡男留下一袋十斤裝麵粉,他沒有拒絕而是給唔空一家人行禮致謝,然後指點唔空一家人其他隱士的茅草棚,尤其是那些真正艱辛的隱士。


    “觀察自己,查看自己的喜怒哀樂,這就不迷失了?!是不是有些玄乎了!”唔空老媽一邊走,一邊說著眼鏡男隱士的所謂修行方法。


    “試一下不就知道了,反正這也不是吃藥,應該不會出現什麽副作用。”唔空老爸永遠是個實踐派。


    唔空點點頭,“雖然不明白,但是看那個年輕修士的平和氣質儀態,想來他修煉一年還是有些效果的。”


    “好,那我就嚐試一下觀察自己!”唔空老媽很幹脆,立刻體驗起來,唔空老爸和唔空也開始了實踐。


    但是,五分鍾過去了,唔空老媽禁不住歎道,“我怎麽想到別的地方去了,精神有些不集中啊。”


    “我也是。”唔空老爸一笑,“我看周圍的風景去了。”


    “我覺得...我有些神經了。”唔空輕咳了一下,說了他的感受。


    唔空堅持了五分鍾,也沒有思想溜號,但是所帶來的感覺卻很怪異,好似自己一個人的所有注意力都收斂為一處,時刻在自我檢查思考。自己每一思,都會去思考它的因果,自己的每一想,都會主動去分析它。


    “這不會影響人的精神狀態吧。”唔空與爸媽說明了他的情況後,有些擔心他會不會變得神經嘍。


    “這麽誇張?!”唔空老媽很驚訝自我觀察的效果。


    “我們還會遇到其他隱士,到時候問問他們就知道了,想來那個年輕人的方法有所疏漏,我們也有機會去調整的。”唔空老爸想了一下,決定向更多終南山隱士請教這一問題。


    唔空一想也是,這次深入寶山,可不能空手而回,至少那種心靈平和的方法要找到,尋求到自我那就更好了。


    很快,唔空一家人來到了一處較大一些的茅草棚邊,邊上同樣有著一塊菜田,這次由唔空老媽來敲門。


    “阿彌陀佛。”唔空老媽試了一下佛號。


    沒想到,茅草棚比想象中要快很多的速度打開了,出來一老一小兩個尼姑。沒錯,就是尼姑。


    如果是和尚、道士乃至居士,唔空一家人還不會覺得什麽,但是尼姑實在太少見了,畢竟這裏可是終南山,山裏的生活絕對稱不上舒適,對於女性來說尤為艱辛。


    “阿彌陀佛,三位施主有禮了。”老尼姑帶著小尼姑與唔空一家人見禮。


    “兩位師傅有禮,兩位師傅客氣了。”唔空老爸趕緊帶著一家人回禮。


    “終南山上難得有女施主來,一般時候我們師徒是不見客的。”老尼姑溫和說道。


    唔空一家這才明白,感**家願意見麵,是因為唔空老媽的存在,唔空老媽敲門的時機實在太對了。


    “打擾兩位師傅清修了。”不管怎樣,唔空老媽對兩位尼姑歉意了一聲。


    “茫茫人海,走到近處的都是緣分,能夠見麵說一句的更是天大的緣分,這何嚐不是修行。”老尼姑打了一個禪機。


    小尼姑看起來不到二十歲,很平靜的看著唔空一家人,烏溜溜的大眼睛很明亮。唔空一家人其實都覺得小尼姑像老尼姑的女兒,不過這話他們不敢問出來。


    “人與人之間的緣分不易,雖然隻要經過六個人就能聯係到世界上任何一人,但真正能有緣一麵的又有幾個。”唔空老爸也有了感慨。


    “三位施主是上山遊玩,還是尋訪道友?!”老尼姑問了唔空一家人的來意。


    “我們一家是知道終南山上有很多隱士,好奇之下前來看看,同時希望能夠有所收獲。”唔空老媽微微一笑,“我們也帶了一些糧食、油鹽,希望對於各位師傅的修行有所助益。”


    唔空和那個小尼姑一樣,同樣沒有說話,平靜的看著老尼姑和唔空爸媽談話,這種感覺,比唔空爸媽帶唔空去訪親問友還要認真而莊重。


    “三位施主有心了。”老尼姑看到唔空一家人就唔空一人背著大包裹,雖然看起來沒背多少東西,但老尼姑還是深切而誠懇的道謝。


    唔空很麻利,在老尼姑道謝後,就從背包裏拿出兩袋麵粉一小桶油兩小袋鹽,交給了兩位尼姑。


    兩位尼姑同時行禮表示感謝,然後她們把麵粉油鹽放進茅草棚裏,唔空一家人直接可以看到,她們住的與之前的眼鏡男隱士同樣的簡陋,僅次於風餐露宿。


    稍後,唔空一家人開始請教老尼姑如何修行的問題,其中就談到了觀察自己。


    “佛家講究‘戒、定、慧’,修戒是完善道德品行,修定是致力於內心平靜,修慧是培育智慧。它們是循序漸進的關係,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應嚐試讓自己的心平靜,內心平靜了,應進一步提升智慧。”老尼姑通過佛理開始了闡述。


    “觀察自己是定的過程,一般人需要戒律完善道德品行,才能深入覺知,最後做到自覺,進一步覺他,最終圓滿。”老尼姑解釋了觀察自己四個字。


    老尼姑話語中有不少對於唔空一家人來說生僻的詞匯,於是唔空一家人一問老尼姑一答,慢慢的理清了老尼姑口中深奧的修行道理。


    原來所謂觀察自己,就是覺知的過程,最後做到明了自身一切煩惱苦樂,不在受到任何困惑,達到自覺的標準。


    至於覺他、圓滿,是更深一層的修行,唔空一家人清楚概念是一回事,真正距離弄明白領悟了還遠著呢。


    告別老尼姑小尼姑,唔空一家人繼續前往別的隱士居住處。


    “佛家的定,與道家坐忘應該是一個道理。”唔空老爸對於道家的東西還是了解一些的,當然,隻是皮毛。


    “山上應該有不少道士,我們倒時候請教一番,對比一下,收獲會更多。”唔空老媽信心十足。


    唔空點點頭,他沒想到他之前感覺的奇怪狀態,竟然還是真實的覺知感受,而不是精神恍惚了,通過老尼姑認證以後,唔空和爸媽對於所謂的修行興趣大增。


    十分鍾後,唔空一家人來到了第三個茅草棚,沒想到開門的真是位道士,電視劇裏的那種。(http://.)。


    唔空一家人說明了來意,然後遞上了禮物。


    “三位居士客氣了。”這位四十多歲一口東北話的道士,笑眯眯的接過了唔空遞給他的麵袋兒。


    “其實,佛家的戒定慧也用在了道家和儒家方麵。”然後,這位道士講述起了唔空一家人關注的修行問題。


    唔空和爸媽這才知道,佛道儒發展的兩千多年間,彼此思想和理念互相影響、互相參雜、互相融合、互相促進的發展,很多東西都變得共通了。


    道家亦有戒定慧的修行過程,隻是具體解釋有些不同,比如佛門戒律和道門戒律,比如佛家禪定和道家坐忘,等等。


    不同之處,道家要義在於精氣神,相對於佛家專注心靈上的修煉,道家更注重身體、精神的統一和諧發展,所謂煉精化氣出神破空,道家的丹法把此發揚到了極致。


    “那是否還得學一套丹法?!”唔空老爸雖然聽明白了佛家、道家的異同,但是具體修行方法上又有些迷糊了。


    “觀察自己就很好,能夠使自己平靜下來,才能更進一步,有了智慧,一切皆有可能。”中年道士一笑,話題又回到了唔空一家人請教到的第一個修行方法上。


    唔空一家人都不由得點頭,這的確是最容易入手的方法,盡管堅持下去會很難,甚至隻是從五分鍾到十分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萬能空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唔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唔空並收藏萬能空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