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王三橫還委實有一個念頭,卻無法說出口。


    那就是特別想告訴瀝重,他成功了。此乃不世的成功。有朝一日,也許宋金夏會天下大同,因為同屬炎黃子孫。他的風箱會傳遍天下。


    但現在不行。兩邊交戰,互相為敵。所以就算他被虜入金境,這技術就要爛在肚子裏。幸虧瀝重救了他。是呀,是瀝重運籌帷幄,從鬼門關頭救了他。是瀝重的堅持哲理,讓人咬牙挺下去,才有今天。


    可二人間似有誤會。那日他還在沈文墳前,正在告訴好友,你說瀝重會來救,她真來了。但瀝重功成身退,又默默地走了。


    他想跟她說,自己與沈文在獄中已經設計了風箱。可告訴她這樣一個好消息的機會都沒得到。


    他極想說,這風箱是不得了的好東西。他要傳這個技術到大夏。在三橫心中,早無中原黨項之分。宋夏聯手,會天下無敵。


    再說張憲離開鐵匠營,帶了三橫新打的軍刀趕往京城臨安。一方麵也拿了數把樣品送到嶽飛營。


    敢情張憲是精細之人,到達京城之後先不忙去兵部述職,反而私下找到主事王儉,侍郎韓於成,大元帥張俊。把兵器一節與眾人一一述說,並把樣品給大家觀瞧。


    這些人都是行家,而且大權在握。還有一樣,除張俊外,皆是忠臣。


    他們天天想著收複失地,夜夜夢裏打擊金兵。見張憲拿出鐵匠營新造的兵刃,一個個喜歡的不行。


    他們早知道宋軍非不能戰,嶽飛韓師忠等人皆當世良將,不過,宋朝重文輕武,從來不給軍隊合理的地位。


    所以有銀經商有鐵鑄犁,但無良匠打造兵刃。這樣,器不如人,屢屢敗於金兵。


    如今是大好的消息。如果一個月工資七千餘兩,加上料錢算它二萬兩。而能製出一柄上好軍刀,不過二兩銀子的本錢。這種好事豈非天上掉下來的?


    有的看官也許要問,二兩銀子可以是殷實農家一個月的口糧,為什麽要拿銀子打仗呢?


    這位看官你可是錯了。前番大宋屢戰屢敗,失了大量土地,人民受苦受難,朝廷減少稅收不算,單是進貢給金人銀兩,平均每月何止二百萬兩?那是一百倍也不止呀?一進一出,誰要吃這個大虧?


    於是眾人與張憲皆滿心歡喜,連名求見聖上。


    當今聖上高宗趙構,本不是個傻子,小算盤也會拔拉。除了聽言收複失地早迎二聖還朝,令他稍有不悅之外,算算鐵匠營此舉加上嶽飛,韓世忠等人的軍隊,可保他小王朝偏安杭州無虞,自然也是心裏高興。


    得了,當下批賞銀一萬兩差人火速送到鐵匠營。


    接著說嶽飛見了三橫的兵器,那相較金人強的不是一星半點。與自己原來的刀槍相比,更可說得上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嶽飛是何等慎重的人,又是身先士卒的元帥。他與鐵匠營的張憲一樣,也是事事從實戰考慮之人。於是又叫兵士拿了金人的武器與鐵匠營新製的武器演練。


    幾場演練下來,持金人兵器者皆大敗。這件事像風一樣迅速傳遍整個軍營,全軍上下無不歡欣鼓舞。


    尤其嶽飛中軍帳中幾位大將更急不可待。於是坐下來,謀劃如何根據新式兵刃,重新排演訓練。也有人謀劃出如何利用新式兵刃,加上原來就十分先進的旋翼弩來打贏與金人的種種戰術。


    此時嶽飛已平楊幺作亂,正準備回防邊境。因為嶽將軍撤離之後,不到半年功夫,金人又進攻得了不少城池。嶽飛著眼北伐以收複失地,差人到鐵匠營準備先要五萬件軍刀,希望鐵匠營在五個月內趕成。


    但是三橫這一邊,不想竟然出大事了。


    原來那五口風箱幾天之後,風量越來越小。真如當初沈文所言,活板與風箱之間不禁磨。先是風量越來越小不說,再有幾天,風量完全供不上了。


    這下可把鐵匠營急壞了。朝廷的錢也拿了,嶽飛的定單也接了,大量的鐵料炭薪都買了,風箱跟不上趟,可是不得了的事。


    怎麽辦,別無它法,至少先把風箱拆開看看,有沒有什麽補救的招吧。鐵匠師傅們你一言我一語,皆前來獻計獻策。這件事牽動了全鐵匠營的心,陽泉帶了她貼身的丫環,也顛顛地走過來。


    三橫他們七手八腳,把那五隻風箱一個個拆開。好家夥,慘不忍睹。五隻風箱一個毛病。風箱底板全都磨漏了。


    這不,那風全從破口走了,怎麽能給爐子送氣呢?這個底板被磨的叫一個慘:寸半厚的板子,順木絲成了一道一道的。還別說磨了,送風一給力,先就裂了大縫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瀝泉神槍中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幾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幾梁並收藏瀝泉神槍中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