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九(2)將軍解甲池邊坐掛卻‘絕演’論詩文
王三橫瀝重二人在小水池邊坐下,準備談詩。
水麵無風,平整如鏡。岸邊垂柳倒映在水中夏蓮旁。那柳幹粗壯挺拔,柳絲清綠秀美。那蓮花紅嫩,荷葉上晨露仍在,初陽下熠熠生輝。
瀝重坐穩,思想了一會兒,清嗽了下嗓子,念道:
“一役二三裏,
竦戈四五重,
合圍路歧處,
把酒誓總攻。”
瀝重這詩,說得是一場戰役。在二三裏方圓的戰場中,雄兵臨陣,重重布防,刀械高聳,尤其在岔路口都設下了埋伏,力圖合圍殲敵。在發動總攻之前,將士們豪飲美酒,發誓血戰破敵。
真是三句話不離本行。
王三橫聽罷,點點頭,問道:
“嘿,瀝將軍,你以前寫過詩嗎?”
這說明三橫聽她念詩,很有些興奮。
“沒。隻讀過沒寫過,所以才要你教。”瀝重坦白道。
“學一二三到十而不落他數數的框子,有詩人的心胸!作為初學者,你這已經是詩。”三橫十分肯定地說。
“怎麽講?”
“作為詩,詩形已在。”王三橫說。
“何為詩形?”瀝重刨根問底道。
“這。。。,”三橫想自己幼年,不愛讀書。師母把個竹尺舉到空中,每每‘這回背錯真打啦!’又唬又勸、連拉帶拽也沒讀多少詩。
早知人家瀝重今天來問,當年好好念呀。哎,學到用時方恨少。他不由懦懦地說:“嘿,我少時貪玩不愛學,人還笨,詩文太差,禁不住你刨根問底。”
“當年廟中,你可是答應教我中原文化,不作虛假謙虛,說什麽‘取法乎下’的話。”瀝重嗔怪地說。
“唉,你聰明好學。我偏笨又不喜文,反而知道多些,就是因為我取法上師呀。嗯,你不嫌我一個鐵匠,那好吧,”三橫見瀝重真心要學詩,隻好搜腸刮肚,把能倒的都倒出來:
“詩形由格律保證。咱們把詞且放放,先說詩。華山有幾句順口溜說詩律的,叫:
絕句最好有一聯,
律詩兩聯在腰間。
慎用疏聲須諧韻,
平仄換調對出粘。
少選重字忌合掌,
格律欲嚴心宜寬。”
“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我知道。”瀝重道:“對聯也略知一二,比如‘二三裏’對‘四五家’很齊整。但‘一去’是行動,‘煙村’是地方,便沒對好。”
“說得對。”三橫讚道。
“諧韻我大概知道,你的‘聯、間、粘、寬’都是一個韻。那韻要押在何處,一定在句腳嗎?另外‘平仄換調對出粘’怎麽回事?”瀝重又問道。
“絕句一、三,加律詩五七句為出句,接下來的為對句。每句平仄相間,出對句平仄聲調相反。噢,平仄粘對具體的讓我回想一下,待會細說;”
王三橫感到自己得一步一步來,所有道理都混在一起,便說不清楚,也就不是道理了。
他於是先把詩韻說細,認真道:
這韻就押在二、四、六、八對句句腳。比如你這五言絕句,二四句尾押‘重、攻’韻,都押對了;另外你一二、三四句基本成聯,聲調相對。格律不錯,詩形便有了。”
“合掌是怎麽回事?”瀝重再問道。
“合掌就是兩句詩講一個意思。你知道,詩要精煉,字本不多,重複浪費可不行。”三橫解釋說。
“是了,詩之精簡洗練,才奪人心魄。”瀝重歎道。
“精簡洗練,奪人心魄,說得好。你的詩就是精簡洗練,而且立意雄渾,豪氣在在,詩魂也有了。不過,。。。”
三橫講格律,有些勉為其難,但他對詩魂、意境體會更深些,不覺間轉了話題。
瀝重學詩,如饑似渴,便跟他的話題問下去:“不過什麽,請直言。”
三橫敘述說:
“不過,。。。,不過詩魂有了,但意境欠佳。所以你問‘何為詩魂,何為意境’,詩魂容易理解而且你也理解了。既然是詩的魂,就不是貌,不能直白。應該由意境烘托表現而出。”
“對,我作時,腦海裏有金戈鐵馬的疆場,有敢打必勝的勇氣與信心。大概魂是有的,但更多的就不懂了。”瀝重思道。
“不錯。要想詩有魂,作詩之人先有魂靈。任一作文皆必須有主旨。但光有主旨主題不能叫詩魂。你這首詩有氣勢,所以魂魄在。”
三橫又說:
“當然婉約詩不必有氣勢,但仍須有詩魂。作詩前,先定下詩魂容易。用有限的幾個字,還要囿於詩詞之格律,把意境渲染出來,就不容易了。”
“不妨再把格律、詩魂、意境渲染等等說明白點。”瀝重心想,學詩還是更係統地弄清楚好。
就又把問題問回去。
王三橫瀝重二人在小水池邊坐下,準備談詩。
水麵無風,平整如鏡。岸邊垂柳倒映在水中夏蓮旁。那柳幹粗壯挺拔,柳絲清綠秀美。那蓮花紅嫩,荷葉上晨露仍在,初陽下熠熠生輝。
瀝重坐穩,思想了一會兒,清嗽了下嗓子,念道:
“一役二三裏,
竦戈四五重,
合圍路歧處,
把酒誓總攻。”
瀝重這詩,說得是一場戰役。在二三裏方圓的戰場中,雄兵臨陣,重重布防,刀械高聳,尤其在岔路口都設下了埋伏,力圖合圍殲敵。在發動總攻之前,將士們豪飲美酒,發誓血戰破敵。
真是三句話不離本行。
王三橫聽罷,點點頭,問道:
“嘿,瀝將軍,你以前寫過詩嗎?”
這說明三橫聽她念詩,很有些興奮。
“沒。隻讀過沒寫過,所以才要你教。”瀝重坦白道。
“學一二三到十而不落他數數的框子,有詩人的心胸!作為初學者,你這已經是詩。”三橫十分肯定地說。
“怎麽講?”
“作為詩,詩形已在。”王三橫說。
“何為詩形?”瀝重刨根問底道。
“這。。。,”三橫想自己幼年,不愛讀書。師母把個竹尺舉到空中,每每‘這回背錯真打啦!’又唬又勸、連拉帶拽也沒讀多少詩。
早知人家瀝重今天來問,當年好好念呀。哎,學到用時方恨少。他不由懦懦地說:“嘿,我少時貪玩不愛學,人還笨,詩文太差,禁不住你刨根問底。”
“當年廟中,你可是答應教我中原文化,不作虛假謙虛,說什麽‘取法乎下’的話。”瀝重嗔怪地說。
“唉,你聰明好學。我偏笨又不喜文,反而知道多些,就是因為我取法上師呀。嗯,你不嫌我一個鐵匠,那好吧,”三橫見瀝重真心要學詩,隻好搜腸刮肚,把能倒的都倒出來:
“詩形由格律保證。咱們把詞且放放,先說詩。華山有幾句順口溜說詩律的,叫:
絕句最好有一聯,
律詩兩聯在腰間。
慎用疏聲須諧韻,
平仄換調對出粘。
少選重字忌合掌,
格律欲嚴心宜寬。”
“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我知道。”瀝重道:“對聯也略知一二,比如‘二三裏’對‘四五家’很齊整。但‘一去’是行動,‘煙村’是地方,便沒對好。”
“說得對。”三橫讚道。
“諧韻我大概知道,你的‘聯、間、粘、寬’都是一個韻。那韻要押在何處,一定在句腳嗎?另外‘平仄換調對出粘’怎麽回事?”瀝重又問道。
“絕句一、三,加律詩五七句為出句,接下來的為對句。每句平仄相間,出對句平仄聲調相反。噢,平仄粘對具體的讓我回想一下,待會細說;”
王三橫感到自己得一步一步來,所有道理都混在一起,便說不清楚,也就不是道理了。
他於是先把詩韻說細,認真道:
這韻就押在二、四、六、八對句句腳。比如你這五言絕句,二四句尾押‘重、攻’韻,都押對了;另外你一二、三四句基本成聯,聲調相對。格律不錯,詩形便有了。”
“合掌是怎麽回事?”瀝重再問道。
“合掌就是兩句詩講一個意思。你知道,詩要精煉,字本不多,重複浪費可不行。”三橫解釋說。
“是了,詩之精簡洗練,才奪人心魄。”瀝重歎道。
“精簡洗練,奪人心魄,說得好。你的詩就是精簡洗練,而且立意雄渾,豪氣在在,詩魂也有了。不過,。。。”
三橫講格律,有些勉為其難,但他對詩魂、意境體會更深些,不覺間轉了話題。
瀝重學詩,如饑似渴,便跟他的話題問下去:“不過什麽,請直言。”
三橫敘述說:
“不過,。。。,不過詩魂有了,但意境欠佳。所以你問‘何為詩魂,何為意境’,詩魂容易理解而且你也理解了。既然是詩的魂,就不是貌,不能直白。應該由意境烘托表現而出。”
“對,我作時,腦海裏有金戈鐵馬的疆場,有敢打必勝的勇氣與信心。大概魂是有的,但更多的就不懂了。”瀝重思道。
“不錯。要想詩有魂,作詩之人先有魂靈。任一作文皆必須有主旨。但光有主旨主題不能叫詩魂。你這首詩有氣勢,所以魂魄在。”
三橫又說:
“當然婉約詩不必有氣勢,但仍須有詩魂。作詩前,先定下詩魂容易。用有限的幾個字,還要囿於詩詞之格律,把意境渲染出來,就不容易了。”
“不妨再把格律、詩魂、意境渲染等等說明白點。”瀝重心想,學詩還是更係統地弄清楚好。
就又把問題問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