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人之初,性本善。善是曆史發展的動力。合作是人的本性,相對主體與相對客體互換勞動的關係是合作主導競爭。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的動力機製有一個從競爭主導到合作主導的過程。政治經濟學認為競爭機製是市場的動力機製的論法,已經過時。
關鍵詞:相對主體與相對客體 善 互換勞動 合作 競爭
熙熙攘攘 相對主體與相對客體
人與人的邏輯關係,是曆史關係的濃縮;人與人的曆史關係,是邏輯關係的展開。人與人的關係,是人的本質的外部表現;人的本質是人與人關係的根據和基礎。
一個人成為不僅對自然、而且對他人而言的主體,是相對主體,他人就是相對客體。
在異化社會裏,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的一致是相對的,不一致是絕對的;在非異化社會裏,人與人之間利益的一致是絕對的,不一致是相對的。但無論相對的不一致,還是絕對的不一致,都不可能是完全的一致;無論一致還是不一致,人的出發點都是他們自己。以自己為目的、他人為手段,是絕對的;以他人為目的、自己為手段是相對的。這是相對主體原理在社會領域的基本定理。
相對主體原理在自然領域的定理——每個人都是相對獨立的生物個體,有著相對獨立的生物生理需要。相對主體原理在意識(心理)領域的基本定理:人之成為主體的本質特征或要求,是他的創造性,盡管各個主體的創造性程度有不同。每個人,都不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成為相對主體,但任何人都隻有(和隻要)經過主觀努力即修養,才能(就能)使這種成為相對主體的必然性成為現實性。也就是說,修養,是人成為相對主體的充要條件;其中,創造性是相對主體的本質屬性和根本要求。
相對客體——別人相對於自己,自己的過去相對於自己的現在,自己相對於自己的意識,自己的意識相對於自我意識。
所謂自我創造,就是作為自我意識和自我對象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並以此為核心同相對客體的相互作用,即以自我為核心對相對客體和客體的相容和超越。
以相對主體為中心同相對客體為統一,以主體為中心的同客體的統一,二者之間前者決定後者,後者又作用於前者,因此歸根到底是以相對主體為中心同相對客體和客體的統一。這就是人類化的社會和社會化的人類的對稱結構。隻有人類化的社會和社會化的人類,才有人的全麵發展。因此人的全麵發展既是邏輯體係又是曆史過程和結果。其中個體的曆史和邏輯同類的曆史和邏輯是一致的。
人的發展的全麵化過程,就是人和社會的主體化、人的主體和社會的主體的係統化過程。因此人的全麵發展就是係統化的主體和主體的係統化。
所謂人的全麵發展的人類化社會,就是在全麵分工的基礎上人的全麵交往,使人的個性的充分發展和人的社會性的充分發展以前者為基礎達到有機統一。人的本質是社會主體。人分為勞動者和非勞動者,前者是真正的主體,後者是非主體或負主體,是主體的異化。勞動者的本質是勞動;主體化的勞動者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勞動。把人與人關係僅僅看成是社會關係,同僅僅把人與人關係看成是自然關係一樣,都是片麵的;人與人的關係本質上是自然關係、社會關係、精神關係的統一,這種統一的曆史發展,必須以個人、相對主體為中心。
在這裏,人與人的邏輯關係,是曆史關係的濃縮;人與人的曆史關係,是邏輯關係的展開。人與人的關係,是人的本質的外部表現;人的本質是人與人關係的根據和基礎。
正好像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都不是人的本質屬性,而隻是人的本質屬性——自我創造性的外部局部表現一樣,人的自然關係、社會關係、精神關係也都不是人與人關係的本質,而隻是人與人的關係的本質——互相利用、互相交換勞動關係的外部的、局部的表現:
人的本質與人的各種關係從本質到現象展開的邏輯關係是曆史關係的濃縮,也是曆史關係的組成部分。從人的本質到人的各種關係的展開和區別隻有抽象的意義,在現實上它們是不可分開的,正好像任何客觀事物的本質和現象的關係一樣。但並不由此而否認這種抽象的認識和實踐的巨大意義。
設身處地 善是經濟發展的動力
人的需要可以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也可以是社會發展的阻力,到底何者成為現實,要看外部條件所決定的人的需要的滿足方式和途徑。
善是合作主導競爭的主體性活動。生產有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人的生產,價值有物質價值、精神價值和道德價值。人與人之間是狼與狼的關係還是羊與羊的關係,取決於兩個因素:一個是資源是否再生;一個是人的價值取向是物欲還是自身的全麵發展。當人類處於生存創業階段,以不可再生的資源作為生產的主要要素時,商場是戰爭,人與人之間是狼;當人類以可再生可共享的信息、知識為生產的主要要素,人的追求不是求生存而是求生態、以自身的全麵發展、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時,人與人之間是羊。羊的社會是和諧的社會,羊的經濟是和諧的經濟。讓我們趕走狼,用羊的圖騰取代狼的圖騰。
善是人的個性與親和力的對稱。人的個性與親和力也是雙向同步過程。個性和人際之間親和力的關係,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是不同。在社會發展的低級階段,親和力(合群)以缺乏個性為基礎;在社會發展的較高階段,親和力以人的個性為基礎。個性和親和力的關係既是社會發展的標準又是社會發展的原因。
善是義與利的對稱。合作主導競爭的關係,就是義與利的對稱關係。價值有相對性,道德、善惡、功利、義利有相對性。
義的本質:義是創造性的利,是為了創造而結成的人的互助合作關係,是長遠的根本的整體的利,是互利。義和利不是對立的而是在本質上統一的。同樣是從利出發(相對的主體性),可以經過“利”(橫向進取性)而使利得而複失,也可以經過義(主體性),使利失而複得。二者都具有曆史的必然性,隻是在不同的社會製度下,表現形式不同而己。一個是無義而無利,一個是有義而有利。因此義利在本質上是同一的。這就是義利統一律。主體價值規律即義利統一律。
在常人看來,老板是講利的,無商不奸、唯利是圖是老板的本性,因此“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義與利二者似乎水火不容,針尖對麥芒。實際上這是一種偏見。隻有以誠為本,與人為善,廣交朋友,才能左右逢源,贏得更多的機遇,才能使自己的事業從無到有,不斷壯大,走向輝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作一個“儒商”,就應該在叱吒商場的同時,堅持以誠為本,外圓內方。這不但可以使自己贏得良好的聲譽,更可以使自己交下無數朋友,為他帶來無數商機。知識經濟也即雙贏經濟,知識的可再生性,使雙贏合作成為合作的主導模式,義利不但應當統一,而且可以統一。在物欲橫流的時代,富貴與道德同時兼備不再是一個神話。作為一位“德財兼備”,魚和熊掌兼而得之的儒商,已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完人。孔子所揭示的義利統一的規律,能夠作為我們經商的指導,使大家能做大做穩,練好內功,用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優勢,來迎接加入經濟全球化與狼共舞的挑戰。
善是人的深層次本質。性無善無惡、性善惡混、性善、性惡是人的四層次的本質。它們是人的一切行為的內在根據,提供了人的各種行為的可能。但哪一種行為成為現實,取決於外部條件。這外部條件,最根本、最主要的是社會製度,其次是道德環境、輿論環境。當社會製度、道德環境、輿論環境有利於人善的本質外化為行為時,人的善的本質就外化為行為的現實;那麽人就成了好人;反之,當社會製度,道德輿論環境有利於人的惡的本質外化為行為時,人的惡的本質就外化為行為的現實;那麽人就成了壞人。當然,社會製度,道德輿論環境是曆史的、具體的、可變的,因此人的本質的外化也是曆史的、具體的、可變的。
好人和壞人可以轉化,轉化的條件就是外部環境的變化。而好人總是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因此,生產力是包括社會製度、道德環境、輿論環境在內的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製度產生了無數人際關係間的無休止內耗,且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因此**製度的個人(包括君王本身)都是**製度的直接和間接的受害者。任何人都不能長久地從中得到好處。民主製度是符合人性的理想製度,有利於社會有機體的協調和生產力的發展。
人的惡的需要和善的需要不是截然分開、互不關聯的,而是互相依賴、此消彼長的。
由於惡的需要的滿足途徑相對來說來得簡便;所以在外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人的惡的需要總要占據優勢地位;隻有在外部條件不許可的情況下,人的惡的需要才讓位於善的需要。所以外部條件是很重要的。製度的好壞可以決定人的好壞。不管怎樣,善的途徑比惡的途徑在滿足人的需要方麵更根本、更長久、更有力。因此,要建立一套好的製度,使人們都能從善的途徑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從善的途徑來滿足自己需要的自覺性,就是自由自覺的勞動。自由自覺的勞動就是合作主導競爭的主體性活動。
善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人們通常都說需要推動社會的發展。然而需要本身屬於社會意識的範疇——是人的潛生意識。人的需要作為人的多層次本質在潛意識中的反映,本身並不是“惡”,人的需要的滿足有兩種途徑:橫向:向其他人索取。縱向:向自然(或外部世界)索取。隻有人的需要利用外部條件(**製度是主要部分)直接間接地向其他人索取(坑蒙拐騙、貪汙**、偷盜搶劫)時,人的惡的本質才成為現實,人的需要才成為惡。在這種情況下,人與人之間充滿了鬥爭。當人的需要利用同他人的合作向大自然索取(具體表現:創造、生產出滿足人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的物質和精神產品)時,人的善的本質就成為現實,這時人的需要就成為善。在這種情況下,人與人之充滿了互助和諧。
互通有無 互換勞動的關係
人的本質是主體和創造,人的本質屬性是主體性和創造性,人與人的關係的本質是互相利用、互相交換其創造性成果。
如果說,人有主體和負主體,那麽人與人的關係也有主體的關係和負主體的關係。
勞動,不僅僅指直接的生產勞動,而是指一切創造價值的主體性活動;也隻有創造價值的主體性活動才可以稱之為“勞動”。馬克思說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互相交換其勞動的關係,隻是主體同主體的互相利用的關係,而主體和負主體之間、負主體同負主體之間的互相利用關係,則並不是互相交換其勞動的關係。因此馬克思說的互相交換其勞動關係隻是人際關係的一個方麵,盡管是社會中的主導方麵,但畢竟不是全部,因此對於人際關係的概括不具有最大限度的相容性。
隻有在人類化的社會,互換勞動的關係才成為唯一的人際關係。是否互換勞動,也就成了是否主體間關係的根本標準。
不能把人們隻有結成一定的社會關係才能進行實踐活動,理解成每個個人不能有自己的獨立活動與獨立人格。實際上,社會關係是無形的,個人的活動才是有形的。無形的東西通過有形的東西而存在,而不是有形的東西通過無形的東西而存在;關係通過關係者而存在,而不是關係者通過關係而存在。人們交換勞動的關係隻能存在於每個人的勞動活動之中,人類的勞動活動的整體,隻能存在於每個人的勞動活動之中。離開了人類,就沒有社會;離開了個人,也就沒有人類。
如果說,人的本質是主體和創造,人的本質屬性是主體性和創造性,那麽人與人的關係的本質則是互相利用、互相交換其創造性成果(廣義的創造性成果即勞動成果)的關係。在互相交換、互相利用中創造,在創造的基礎上互相利用和互相交換。
任何時代的任何社會,互相交換勞動的主體間關係都是主導方麵,主體與負主體、負主體與負主體之間的關係隻是它的畸變和異化。但在異化社會,後者畢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顛倒二者的關係是不對的,否認後者的存在也是片麵的。
所謂人的異化可以分為人的本質異化——負主體的存在;人的本質屬性的異化——負主體性的存在;人際間關係的異化——主體與負主體、負主體與負主體關係的存在。隻有主體間的關係才能推動人和社會的發展,而主體與負主體、負主體與負主體關係則隻能阻礙社會的發展。因此,必須區別兩種不同類型的關係。籠統地講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則混淆了上述兩種不同類型的關係,在實踐上則很容易陷入後者,因後者往往要“實惠”得多。
兩種類型的關係在整個社會關係中的比重,決定社會發展速度;而社會製度,又決定兩種類型關係的比重。**製度以權力為中心,必然導致後一種類型關係的比重要大於民主社會,因而民主社會的發展速度要高於**社會。**社會的黑暗勢力,要大於民主社會;**社會的官場**、社會風氣敗壞和民主社會社會風氣良好是必然的,前者被後者所代替也是必然的。
互相交換活動同互相交換勞動是不同的,二者是屬種關係。
1和2、3之間的關係是反比關係,因此,狹義來講,2即通常所說的內耗;2、3是廣義的內耗。內耗阻滯了社會發展的速度。
皆大歡喜 合作主導競爭
人與人之間、階級與階級之間必須協調,社會係統才能有序地發展,並發揮它的最佳整體功能。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於能創造出自然界所沒有的東西,要創造就必須合作。
能量在碰撞中產生,資源在整合中產生,效益在合作中產生。
合作,本身是使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必要環節;合作經濟學本身是經濟學的重要內容。認為人的理性是自身利益最大化本身沒錯,但把自身利益最大化僅僅理解成利己,把利益僅僅理解成物質利益則是偏狹的。這不是理性非理性、利己與利人的關係問題,而是對“理性”與“利益”內涵的把握問題。經濟倫理學不是外在於經濟學的另門學科;人的利他性不是利己的補充,利人與合作同人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經濟學基本原理在邏輯上可以做到自洽。
人的利己與利他是對稱的關係。利他有時並不在人的利益和理性之外,並非人的利益和理性的補充,而是恰恰就是人的利益和理性的內在環節。把利益僅僅歸結於利己,和把利他也作為自身利益的環節,分屬於兩個不同的經濟學範式:競爭經濟學與合作經濟學。兩種經濟學範式從屬於兩個不同的曆史時期:商品經濟時期與市場經濟時期。前者以個人為最小經濟單位,後者以企業為最小經濟單位;前者人與人是狼,後者注意合作與企業的係統功能。
人的需要的相對性和絕對性是對稱的關係。人的需要的相對性和絕對性不是平行發展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越低,人的需要的絕對性越占主導地位;反之,生產力發展水平越高,人的需要的相對性越占主導地位。與此相應,生產力發展水平低時,橫向進取的主要形式是掠奪;生產力發展水平高時,橫向進取的主要形式是壓製;前者縱向積極的主要形式是勞動,後者縱向積極的主要形式是競爭。前者和後者區別的關節點是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轉化。
人與人之間“趨同”與“趨異”是對稱的關係。全麵化的“麵”是一個不斷增加著的數目。人的全麵發展或人的發展的全麵化是一個無限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趨同”,而且是人與人之間的“趨異”,是異中之同。人的全麵發展就是人的個性的充分發展。個性化和全麵化,是雙向同步過程。每個人同其他人的共同點越多,社會發展的層次越低;反之,每個人同其他人的差異點越多,社會發展的層次越高。人與人之間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意識屬性的多樣化、多元化,即是文明的標準,又是文明的動力。
人與人之間的分工與合作是對稱的關係。分工的發展過程,表麵上是主體越離開客體,實際上是主體越來越接近客體;表麵上是相對主體越來越離開相對客體,實際上本質上相對主體越來越接近相對客體,這是雙向同一過程。分工就是創造性的表現和結果。所謂人的全麵發展的人類化社會,就是在全麵分工的基礎上人的全麵交往。使人的個性的充分發展和人的社會性的充分發展以前者為基礎達到有機統一。沒有人的個性發展,就沒有人的創造性發展,也就沒有分工,就沒有互相交換人們的各自的勞動,就沒有社會交流。分工就是個性和社會性統一的中介。分工的發展不但不是人的片麵發展,而且正是人的全麵發展:分工是人的個性發展的標準和結果;分工本質上有利於人的個性的進一步發展;分工造成勞動效率的提高和勞動時間的節約,使人們有更多的閑暇時間自由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才能和活動,使自己的身心各方麵得到平衡的、全麵的發展;分工造成生產的社會化,即使人們互相分離,又使人們相互合作。分工在整個社會的充分發展的結果,是使每個人本質上和別人完全統一。把分工的發展本身說成是異化,認為全麵發展的社會是消滅分工,全麵發展的人是沒有分工的人的觀點是錯誤的。社會的全麵發展是分工的全麵發展;人的全麵發展就是社會的全麵發展。
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與合作是對稱的關係。隻有在平等基礎上的合作,才是正常的、健康的、真正的合作。同平等相對而言的是壓製,是人身依附關係,而人身依附關係破壞了合作。真正的平等,就是機會平等、競爭平等、等量勞動換取等量報酬的平等、勞動力按照價值進行等價交換的平等。為此就要把人的掠奪和壓製引導到競爭上來。必須摒棄權力所有製而代之以社會所有製,必須建立和健全民主和法製。**現象的本質是不平等,是靠犧牲大多數人利益來滿足少數人利益。無論是**現象還是個人主義,都可以造成主體和客體的異化、相對主體和相對客體的異化。**現象同**程度成正比,同人身自由程度成反比;人的主體性同**程度成反比,同人身自由程度成正比。在商品社會,如果人們不能完全自覺地按照商品的價值規律辦事,必然要爆發經濟危機,使價值規律強製實現。在整體社會領域,如果人們不能完全自覺地按照主客體價值規律辦事,也必然要發生壓迫和反抗,從而使主客體和主體價值規律強製地得到實現、平等得到強製的實現。
人與人之間的競爭與合作是對稱的關係。既然人的需要有相對性和絕對性兩種屬性,那麽要使人的需要成為社會發展的動力,就不是靠平均主義和按需分配,而是靠競爭。因為平均主義容易成為壓製的社會基礎和心理基礎,而按需分配則容易產生掠奪行為,有權的人可以利用權力來不擇手段地進行掠奪。二者都是沒有對人的需要的相對性和絕對性予以正確引導的結果,從而成為人的主體性提高和社會發展的阻力。隻有通過競爭,才能把人的需要的相對性和絕對性引導到正確的軌道即縱向進取上來,從而有利人的主體性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生產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其中直接生產者和間接生產者是經濟社會分工的需要,每個人的素質如何都對社會係統的功能發揮作用。如果間接生產者——管理者以權謀私,必然降低整個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同時,對稱平等規律以自發的強製的形式表現出來,必然使經濟社會有機體遭到破壞。隻有合作主導競爭才能推動社會係統有序地發展。
藍綠相間 對稱經濟學與合作經濟學
合作的本質是對稱:能位相稱,優勢互補。合作機製既是社會的動力機製,也是社會的穩定機製——動力機製和穩定機製合而為一。
科學發展觀就是有序發展觀,有序發展觀就是和諧發展觀,和諧發展觀就是對稱發展觀。對稱發展,就是人和自然、人和社會、自我和他人的和諧有序發展。
所謂矛盾,就是不對稱;所謂不對稱,就是時空層次的錯位。所謂對稱,就是矛盾的揚棄,就是矛盾各方麵各就各位,找到合適的時空層次定位。不對稱向對稱轉化,就是矛盾向和諧轉化,就是宇宙的發展、哲學的發展、科學的發展、社會的發展、人類實踐的發展,也就是企業的發展、經濟的發展。
政治經濟學的經營模式:商場如戰場。商家之間、老板與員工之間是狼,你輸我贏,你死我活,必須彼此防範。做生意像賭博,辦企業要冒險,風險越大機會越大。
對稱經濟學的經營模式:雙贏合作、蛋糕做大,寬嚴相濟、有張有弛,物盡其流、人盡其用,信息通暢、資源共享,企業誠信、團隊精神,機會平等、良性競爭,有序擴張、穩定發展。
對稱的管理就是和諧管理,和諧管理就是合作管理。隻有係統把握社會、企業、個人、生產過程中的各種要素及其相互對稱關係,才能使企業有序運作,生產有序發展。競爭與合作,是實現平等的兩個輪子;隻有充分發展的市場經濟,才有公平的競爭與合作。競爭與合作,是實現發展的兩個輪子;隻有公平的競爭與合作,才有充分發展的市場經濟。
人的本質是合作的,企業本質是合作的,社會的本質是合作的,因此“經濟人”的本質是合作的;市場經濟本質上是合作經濟。通過競爭實現最優化也是一種合作——競爭本質上是合作。競爭是手段,合作是目的。市場不是競爭的代名詞;不完全競爭不是“市場失誤”,也不是市場的補充,而是市場本身的內在環節。合作的本質是對稱,能位相稱、優勢互補。合作機製既是社會的動力機製,也是社會的穩定機製——動力機製和穩定機製合而為一。
認為人的本質是自私的、商場如戰場的西方經濟學是競爭經濟學。從競爭與合作經濟學各自產生的曆史條件來看,西方競爭經濟學是與市場經濟早期的曆史條件相對稱的經濟學範式。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建立在完全競爭基礎上的所謂“理論化模型”,不是理性抽象的產物,而是偏執的產物;不是合理的抽象,而是片麵的空洞的抽象。西方經濟學把人的自私本性說成是理性的,把人的合作本性說成是非理性的,更是亂點鴛鴦譜。人的合作性和競爭性都是人的本質屬性;從人類起源來看,合作性比競爭性更深層次:人類先有合作,才有競爭。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向,也是合作的比重越來越大,逐步由合作主導競爭。從競爭與合作經濟學各自產生的曆史條件來看,認為人的本質是自私的西方經濟學是與市場經濟的早期的曆史條件相對稱的。
對稱經濟學是合作經濟學。對稱經濟學以對稱哲學為理論基礎,以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社會化、經濟經營化為背景,以提高企業和國家生產力和競爭力為目標,以建構和諧經濟社會為歸宿。對稱經濟學的經營哲學:紅海戰略→藍海戰略→綠海戰略;綠海戰略:合作→再生→雙贏;用綠海戰略主導藍海戰略,用藍海戰略主導紅海戰略。
把生產力看成是層次範疇,是特定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製約下的產物。雖然理論上承認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後決定力量,然而卻是在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限製下來發展生產力,把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看成是“相對穩定”的生產力發展的框架。在有利於經濟和政治製度的前提下發展生產力,把製度看成是絕對的、生產力的發展看成是相對的,在實踐中往往是以犧牲生產力的發展、阻礙主體性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來維護社會製度,是削足適履。“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服務生產力”的理論在實踐中的必然結果,是生產力服務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這是社會不和諧的根源。社會有機體就是經濟有機體,生產力是社會有機體的功能,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展開。勞動者、勞動手段、勞動對象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社會的思想關係和社會的物質關係對生產力有直接作用。競爭力是相對生產力,也是經濟係統的整體功能。企業競爭力是企業係統的整體功能。
關鍵詞:相對主體與相對客體 善 互換勞動 合作 競爭
熙熙攘攘 相對主體與相對客體
人與人的邏輯關係,是曆史關係的濃縮;人與人的曆史關係,是邏輯關係的展開。人與人的關係,是人的本質的外部表現;人的本質是人與人關係的根據和基礎。
一個人成為不僅對自然、而且對他人而言的主體,是相對主體,他人就是相對客體。
在異化社會裏,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的一致是相對的,不一致是絕對的;在非異化社會裏,人與人之間利益的一致是絕對的,不一致是相對的。但無論相對的不一致,還是絕對的不一致,都不可能是完全的一致;無論一致還是不一致,人的出發點都是他們自己。以自己為目的、他人為手段,是絕對的;以他人為目的、自己為手段是相對的。這是相對主體原理在社會領域的基本定理。
相對主體原理在自然領域的定理——每個人都是相對獨立的生物個體,有著相對獨立的生物生理需要。相對主體原理在意識(心理)領域的基本定理:人之成為主體的本質特征或要求,是他的創造性,盡管各個主體的創造性程度有不同。每個人,都不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成為相對主體,但任何人都隻有(和隻要)經過主觀努力即修養,才能(就能)使這種成為相對主體的必然性成為現實性。也就是說,修養,是人成為相對主體的充要條件;其中,創造性是相對主體的本質屬性和根本要求。
相對客體——別人相對於自己,自己的過去相對於自己的現在,自己相對於自己的意識,自己的意識相對於自我意識。
所謂自我創造,就是作為自我意識和自我對象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並以此為核心同相對客體的相互作用,即以自我為核心對相對客體和客體的相容和超越。
以相對主體為中心同相對客體為統一,以主體為中心的同客體的統一,二者之間前者決定後者,後者又作用於前者,因此歸根到底是以相對主體為中心同相對客體和客體的統一。這就是人類化的社會和社會化的人類的對稱結構。隻有人類化的社會和社會化的人類,才有人的全麵發展。因此人的全麵發展既是邏輯體係又是曆史過程和結果。其中個體的曆史和邏輯同類的曆史和邏輯是一致的。
人的發展的全麵化過程,就是人和社會的主體化、人的主體和社會的主體的係統化過程。因此人的全麵發展就是係統化的主體和主體的係統化。
所謂人的全麵發展的人類化社會,就是在全麵分工的基礎上人的全麵交往,使人的個性的充分發展和人的社會性的充分發展以前者為基礎達到有機統一。人的本質是社會主體。人分為勞動者和非勞動者,前者是真正的主體,後者是非主體或負主體,是主體的異化。勞動者的本質是勞動;主體化的勞動者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勞動。把人與人關係僅僅看成是社會關係,同僅僅把人與人關係看成是自然關係一樣,都是片麵的;人與人的關係本質上是自然關係、社會關係、精神關係的統一,這種統一的曆史發展,必須以個人、相對主體為中心。
在這裏,人與人的邏輯關係,是曆史關係的濃縮;人與人的曆史關係,是邏輯關係的展開。人與人的關係,是人的本質的外部表現;人的本質是人與人關係的根據和基礎。
正好像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都不是人的本質屬性,而隻是人的本質屬性——自我創造性的外部局部表現一樣,人的自然關係、社會關係、精神關係也都不是人與人關係的本質,而隻是人與人的關係的本質——互相利用、互相交換勞動關係的外部的、局部的表現:
人的本質與人的各種關係從本質到現象展開的邏輯關係是曆史關係的濃縮,也是曆史關係的組成部分。從人的本質到人的各種關係的展開和區別隻有抽象的意義,在現實上它們是不可分開的,正好像任何客觀事物的本質和現象的關係一樣。但並不由此而否認這種抽象的認識和實踐的巨大意義。
設身處地 善是經濟發展的動力
人的需要可以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也可以是社會發展的阻力,到底何者成為現實,要看外部條件所決定的人的需要的滿足方式和途徑。
善是合作主導競爭的主體性活動。生產有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人的生產,價值有物質價值、精神價值和道德價值。人與人之間是狼與狼的關係還是羊與羊的關係,取決於兩個因素:一個是資源是否再生;一個是人的價值取向是物欲還是自身的全麵發展。當人類處於生存創業階段,以不可再生的資源作為生產的主要要素時,商場是戰爭,人與人之間是狼;當人類以可再生可共享的信息、知識為生產的主要要素,人的追求不是求生存而是求生態、以自身的全麵發展、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時,人與人之間是羊。羊的社會是和諧的社會,羊的經濟是和諧的經濟。讓我們趕走狼,用羊的圖騰取代狼的圖騰。
善是人的個性與親和力的對稱。人的個性與親和力也是雙向同步過程。個性和人際之間親和力的關係,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是不同。在社會發展的低級階段,親和力(合群)以缺乏個性為基礎;在社會發展的較高階段,親和力以人的個性為基礎。個性和親和力的關係既是社會發展的標準又是社會發展的原因。
善是義與利的對稱。合作主導競爭的關係,就是義與利的對稱關係。價值有相對性,道德、善惡、功利、義利有相對性。
義的本質:義是創造性的利,是為了創造而結成的人的互助合作關係,是長遠的根本的整體的利,是互利。義和利不是對立的而是在本質上統一的。同樣是從利出發(相對的主體性),可以經過“利”(橫向進取性)而使利得而複失,也可以經過義(主體性),使利失而複得。二者都具有曆史的必然性,隻是在不同的社會製度下,表現形式不同而己。一個是無義而無利,一個是有義而有利。因此義利在本質上是同一的。這就是義利統一律。主體價值規律即義利統一律。
在常人看來,老板是講利的,無商不奸、唯利是圖是老板的本性,因此“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義與利二者似乎水火不容,針尖對麥芒。實際上這是一種偏見。隻有以誠為本,與人為善,廣交朋友,才能左右逢源,贏得更多的機遇,才能使自己的事業從無到有,不斷壯大,走向輝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作一個“儒商”,就應該在叱吒商場的同時,堅持以誠為本,外圓內方。這不但可以使自己贏得良好的聲譽,更可以使自己交下無數朋友,為他帶來無數商機。知識經濟也即雙贏經濟,知識的可再生性,使雙贏合作成為合作的主導模式,義利不但應當統一,而且可以統一。在物欲橫流的時代,富貴與道德同時兼備不再是一個神話。作為一位“德財兼備”,魚和熊掌兼而得之的儒商,已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完人。孔子所揭示的義利統一的規律,能夠作為我們經商的指導,使大家能做大做穩,練好內功,用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優勢,來迎接加入經濟全球化與狼共舞的挑戰。
善是人的深層次本質。性無善無惡、性善惡混、性善、性惡是人的四層次的本質。它們是人的一切行為的內在根據,提供了人的各種行為的可能。但哪一種行為成為現實,取決於外部條件。這外部條件,最根本、最主要的是社會製度,其次是道德環境、輿論環境。當社會製度、道德環境、輿論環境有利於人善的本質外化為行為時,人的善的本質就外化為行為的現實;那麽人就成了好人;反之,當社會製度,道德輿論環境有利於人的惡的本質外化為行為時,人的惡的本質就外化為行為的現實;那麽人就成了壞人。當然,社會製度,道德輿論環境是曆史的、具體的、可變的,因此人的本質的外化也是曆史的、具體的、可變的。
好人和壞人可以轉化,轉化的條件就是外部環境的變化。而好人總是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因此,生產力是包括社會製度、道德環境、輿論環境在內的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製度產生了無數人際關係間的無休止內耗,且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因此**製度的個人(包括君王本身)都是**製度的直接和間接的受害者。任何人都不能長久地從中得到好處。民主製度是符合人性的理想製度,有利於社會有機體的協調和生產力的發展。
人的惡的需要和善的需要不是截然分開、互不關聯的,而是互相依賴、此消彼長的。
由於惡的需要的滿足途徑相對來說來得簡便;所以在外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人的惡的需要總要占據優勢地位;隻有在外部條件不許可的情況下,人的惡的需要才讓位於善的需要。所以外部條件是很重要的。製度的好壞可以決定人的好壞。不管怎樣,善的途徑比惡的途徑在滿足人的需要方麵更根本、更長久、更有力。因此,要建立一套好的製度,使人們都能從善的途徑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從善的途徑來滿足自己需要的自覺性,就是自由自覺的勞動。自由自覺的勞動就是合作主導競爭的主體性活動。
善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人們通常都說需要推動社會的發展。然而需要本身屬於社會意識的範疇——是人的潛生意識。人的需要作為人的多層次本質在潛意識中的反映,本身並不是“惡”,人的需要的滿足有兩種途徑:橫向:向其他人索取。縱向:向自然(或外部世界)索取。隻有人的需要利用外部條件(**製度是主要部分)直接間接地向其他人索取(坑蒙拐騙、貪汙**、偷盜搶劫)時,人的惡的本質才成為現實,人的需要才成為惡。在這種情況下,人與人之間充滿了鬥爭。當人的需要利用同他人的合作向大自然索取(具體表現:創造、生產出滿足人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的物質和精神產品)時,人的善的本質就成為現實,這時人的需要就成為善。在這種情況下,人與人之充滿了互助和諧。
互通有無 互換勞動的關係
人的本質是主體和創造,人的本質屬性是主體性和創造性,人與人的關係的本質是互相利用、互相交換其創造性成果。
如果說,人有主體和負主體,那麽人與人的關係也有主體的關係和負主體的關係。
勞動,不僅僅指直接的生產勞動,而是指一切創造價值的主體性活動;也隻有創造價值的主體性活動才可以稱之為“勞動”。馬克思說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互相交換其勞動的關係,隻是主體同主體的互相利用的關係,而主體和負主體之間、負主體同負主體之間的互相利用關係,則並不是互相交換其勞動的關係。因此馬克思說的互相交換其勞動關係隻是人際關係的一個方麵,盡管是社會中的主導方麵,但畢竟不是全部,因此對於人際關係的概括不具有最大限度的相容性。
隻有在人類化的社會,互換勞動的關係才成為唯一的人際關係。是否互換勞動,也就成了是否主體間關係的根本標準。
不能把人們隻有結成一定的社會關係才能進行實踐活動,理解成每個個人不能有自己的獨立活動與獨立人格。實際上,社會關係是無形的,個人的活動才是有形的。無形的東西通過有形的東西而存在,而不是有形的東西通過無形的東西而存在;關係通過關係者而存在,而不是關係者通過關係而存在。人們交換勞動的關係隻能存在於每個人的勞動活動之中,人類的勞動活動的整體,隻能存在於每個人的勞動活動之中。離開了人類,就沒有社會;離開了個人,也就沒有人類。
如果說,人的本質是主體和創造,人的本質屬性是主體性和創造性,那麽人與人的關係的本質則是互相利用、互相交換其創造性成果(廣義的創造性成果即勞動成果)的關係。在互相交換、互相利用中創造,在創造的基礎上互相利用和互相交換。
任何時代的任何社會,互相交換勞動的主體間關係都是主導方麵,主體與負主體、負主體與負主體之間的關係隻是它的畸變和異化。但在異化社會,後者畢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顛倒二者的關係是不對的,否認後者的存在也是片麵的。
所謂人的異化可以分為人的本質異化——負主體的存在;人的本質屬性的異化——負主體性的存在;人際間關係的異化——主體與負主體、負主體與負主體關係的存在。隻有主體間的關係才能推動人和社會的發展,而主體與負主體、負主體與負主體關係則隻能阻礙社會的發展。因此,必須區別兩種不同類型的關係。籠統地講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則混淆了上述兩種不同類型的關係,在實踐上則很容易陷入後者,因後者往往要“實惠”得多。
兩種類型的關係在整個社會關係中的比重,決定社會發展速度;而社會製度,又決定兩種類型關係的比重。**製度以權力為中心,必然導致後一種類型關係的比重要大於民主社會,因而民主社會的發展速度要高於**社會。**社會的黑暗勢力,要大於民主社會;**社會的官場**、社會風氣敗壞和民主社會社會風氣良好是必然的,前者被後者所代替也是必然的。
互相交換活動同互相交換勞動是不同的,二者是屬種關係。
1和2、3之間的關係是反比關係,因此,狹義來講,2即通常所說的內耗;2、3是廣義的內耗。內耗阻滯了社會發展的速度。
皆大歡喜 合作主導競爭
人與人之間、階級與階級之間必須協調,社會係統才能有序地發展,並發揮它的最佳整體功能。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於能創造出自然界所沒有的東西,要創造就必須合作。
能量在碰撞中產生,資源在整合中產生,效益在合作中產生。
合作,本身是使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必要環節;合作經濟學本身是經濟學的重要內容。認為人的理性是自身利益最大化本身沒錯,但把自身利益最大化僅僅理解成利己,把利益僅僅理解成物質利益則是偏狹的。這不是理性非理性、利己與利人的關係問題,而是對“理性”與“利益”內涵的把握問題。經濟倫理學不是外在於經濟學的另門學科;人的利他性不是利己的補充,利人與合作同人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經濟學基本原理在邏輯上可以做到自洽。
人的利己與利他是對稱的關係。利他有時並不在人的利益和理性之外,並非人的利益和理性的補充,而是恰恰就是人的利益和理性的內在環節。把利益僅僅歸結於利己,和把利他也作為自身利益的環節,分屬於兩個不同的經濟學範式:競爭經濟學與合作經濟學。兩種經濟學範式從屬於兩個不同的曆史時期:商品經濟時期與市場經濟時期。前者以個人為最小經濟單位,後者以企業為最小經濟單位;前者人與人是狼,後者注意合作與企業的係統功能。
人的需要的相對性和絕對性是對稱的關係。人的需要的相對性和絕對性不是平行發展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越低,人的需要的絕對性越占主導地位;反之,生產力發展水平越高,人的需要的相對性越占主導地位。與此相應,生產力發展水平低時,橫向進取的主要形式是掠奪;生產力發展水平高時,橫向進取的主要形式是壓製;前者縱向積極的主要形式是勞動,後者縱向積極的主要形式是競爭。前者和後者區別的關節點是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轉化。
人與人之間“趨同”與“趨異”是對稱的關係。全麵化的“麵”是一個不斷增加著的數目。人的全麵發展或人的發展的全麵化是一個無限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趨同”,而且是人與人之間的“趨異”,是異中之同。人的全麵發展就是人的個性的充分發展。個性化和全麵化,是雙向同步過程。每個人同其他人的共同點越多,社會發展的層次越低;反之,每個人同其他人的差異點越多,社會發展的層次越高。人與人之間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意識屬性的多樣化、多元化,即是文明的標準,又是文明的動力。
人與人之間的分工與合作是對稱的關係。分工的發展過程,表麵上是主體越離開客體,實際上是主體越來越接近客體;表麵上是相對主體越來越離開相對客體,實際上本質上相對主體越來越接近相對客體,這是雙向同一過程。分工就是創造性的表現和結果。所謂人的全麵發展的人類化社會,就是在全麵分工的基礎上人的全麵交往。使人的個性的充分發展和人的社會性的充分發展以前者為基礎達到有機統一。沒有人的個性發展,就沒有人的創造性發展,也就沒有分工,就沒有互相交換人們的各自的勞動,就沒有社會交流。分工就是個性和社會性統一的中介。分工的發展不但不是人的片麵發展,而且正是人的全麵發展:分工是人的個性發展的標準和結果;分工本質上有利於人的個性的進一步發展;分工造成勞動效率的提高和勞動時間的節約,使人們有更多的閑暇時間自由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才能和活動,使自己的身心各方麵得到平衡的、全麵的發展;分工造成生產的社會化,即使人們互相分離,又使人們相互合作。分工在整個社會的充分發展的結果,是使每個人本質上和別人完全統一。把分工的發展本身說成是異化,認為全麵發展的社會是消滅分工,全麵發展的人是沒有分工的人的觀點是錯誤的。社會的全麵發展是分工的全麵發展;人的全麵發展就是社會的全麵發展。
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與合作是對稱的關係。隻有在平等基礎上的合作,才是正常的、健康的、真正的合作。同平等相對而言的是壓製,是人身依附關係,而人身依附關係破壞了合作。真正的平等,就是機會平等、競爭平等、等量勞動換取等量報酬的平等、勞動力按照價值進行等價交換的平等。為此就要把人的掠奪和壓製引導到競爭上來。必須摒棄權力所有製而代之以社會所有製,必須建立和健全民主和法製。**現象的本質是不平等,是靠犧牲大多數人利益來滿足少數人利益。無論是**現象還是個人主義,都可以造成主體和客體的異化、相對主體和相對客體的異化。**現象同**程度成正比,同人身自由程度成反比;人的主體性同**程度成反比,同人身自由程度成正比。在商品社會,如果人們不能完全自覺地按照商品的價值規律辦事,必然要爆發經濟危機,使價值規律強製實現。在整體社會領域,如果人們不能完全自覺地按照主客體價值規律辦事,也必然要發生壓迫和反抗,從而使主客體和主體價值規律強製地得到實現、平等得到強製的實現。
人與人之間的競爭與合作是對稱的關係。既然人的需要有相對性和絕對性兩種屬性,那麽要使人的需要成為社會發展的動力,就不是靠平均主義和按需分配,而是靠競爭。因為平均主義容易成為壓製的社會基礎和心理基礎,而按需分配則容易產生掠奪行為,有權的人可以利用權力來不擇手段地進行掠奪。二者都是沒有對人的需要的相對性和絕對性予以正確引導的結果,從而成為人的主體性提高和社會發展的阻力。隻有通過競爭,才能把人的需要的相對性和絕對性引導到正確的軌道即縱向進取上來,從而有利人的主體性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生產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其中直接生產者和間接生產者是經濟社會分工的需要,每個人的素質如何都對社會係統的功能發揮作用。如果間接生產者——管理者以權謀私,必然降低整個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同時,對稱平等規律以自發的強製的形式表現出來,必然使經濟社會有機體遭到破壞。隻有合作主導競爭才能推動社會係統有序地發展。
藍綠相間 對稱經濟學與合作經濟學
合作的本質是對稱:能位相稱,優勢互補。合作機製既是社會的動力機製,也是社會的穩定機製——動力機製和穩定機製合而為一。
科學發展觀就是有序發展觀,有序發展觀就是和諧發展觀,和諧發展觀就是對稱發展觀。對稱發展,就是人和自然、人和社會、自我和他人的和諧有序發展。
所謂矛盾,就是不對稱;所謂不對稱,就是時空層次的錯位。所謂對稱,就是矛盾的揚棄,就是矛盾各方麵各就各位,找到合適的時空層次定位。不對稱向對稱轉化,就是矛盾向和諧轉化,就是宇宙的發展、哲學的發展、科學的發展、社會的發展、人類實踐的發展,也就是企業的發展、經濟的發展。
政治經濟學的經營模式:商場如戰場。商家之間、老板與員工之間是狼,你輸我贏,你死我活,必須彼此防範。做生意像賭博,辦企業要冒險,風險越大機會越大。
對稱經濟學的經營模式:雙贏合作、蛋糕做大,寬嚴相濟、有張有弛,物盡其流、人盡其用,信息通暢、資源共享,企業誠信、團隊精神,機會平等、良性競爭,有序擴張、穩定發展。
對稱的管理就是和諧管理,和諧管理就是合作管理。隻有係統把握社會、企業、個人、生產過程中的各種要素及其相互對稱關係,才能使企業有序運作,生產有序發展。競爭與合作,是實現平等的兩個輪子;隻有充分發展的市場經濟,才有公平的競爭與合作。競爭與合作,是實現發展的兩個輪子;隻有公平的競爭與合作,才有充分發展的市場經濟。
人的本質是合作的,企業本質是合作的,社會的本質是合作的,因此“經濟人”的本質是合作的;市場經濟本質上是合作經濟。通過競爭實現最優化也是一種合作——競爭本質上是合作。競爭是手段,合作是目的。市場不是競爭的代名詞;不完全競爭不是“市場失誤”,也不是市場的補充,而是市場本身的內在環節。合作的本質是對稱,能位相稱、優勢互補。合作機製既是社會的動力機製,也是社會的穩定機製——動力機製和穩定機製合而為一。
認為人的本質是自私的、商場如戰場的西方經濟學是競爭經濟學。從競爭與合作經濟學各自產生的曆史條件來看,西方競爭經濟學是與市場經濟早期的曆史條件相對稱的經濟學範式。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建立在完全競爭基礎上的所謂“理論化模型”,不是理性抽象的產物,而是偏執的產物;不是合理的抽象,而是片麵的空洞的抽象。西方經濟學把人的自私本性說成是理性的,把人的合作本性說成是非理性的,更是亂點鴛鴦譜。人的合作性和競爭性都是人的本質屬性;從人類起源來看,合作性比競爭性更深層次:人類先有合作,才有競爭。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向,也是合作的比重越來越大,逐步由合作主導競爭。從競爭與合作經濟學各自產生的曆史條件來看,認為人的本質是自私的西方經濟學是與市場經濟的早期的曆史條件相對稱的。
對稱經濟學是合作經濟學。對稱經濟學以對稱哲學為理論基礎,以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社會化、經濟經營化為背景,以提高企業和國家生產力和競爭力為目標,以建構和諧經濟社會為歸宿。對稱經濟學的經營哲學:紅海戰略→藍海戰略→綠海戰略;綠海戰略:合作→再生→雙贏;用綠海戰略主導藍海戰略,用藍海戰略主導紅海戰略。
把生產力看成是層次範疇,是特定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製約下的產物。雖然理論上承認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後決定力量,然而卻是在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限製下來發展生產力,把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看成是“相對穩定”的生產力發展的框架。在有利於經濟和政治製度的前提下發展生產力,把製度看成是絕對的、生產力的發展看成是相對的,在實踐中往往是以犧牲生產力的發展、阻礙主體性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來維護社會製度,是削足適履。“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服務生產力”的理論在實踐中的必然結果,是生產力服務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這是社會不和諧的根源。社會有機體就是經濟有機體,生產力是社會有機體的功能,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展開。勞動者、勞動手段、勞動對象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社會的思想關係和社會的物質關係對生產力有直接作用。競爭力是相對生產力,也是經濟係統的整體功能。企業競爭力是企業係統的整體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