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生產力是社會有機體的功能,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展開。勞動者、勞動手段、勞動對象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社會的思想關係和社會的物質關係對生產力有直接作用,說明生產力不是要素,不屬層次範疇,不是社會某部分要素的功能,而是社會有機體的整體功能。政治經濟學是物質經濟學,對稱經濟學是整體經濟學。
關鍵詞:生產力 社會有機體 精神生產力 社會生產力 個別生產力 功能
質能轉化 社會有機體
無論是經濟基礎,還是上層建築,都是社會的內容;作為它們的一定組成方式的社會形態,才是社會的形式。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說成是內容和形式的關係,是把複雜的社會有機體作了簡單化的處理。
社會是有機體,生產力是社會有機體的功能,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展開。勞動者、勞動手段、勞動對象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社會的思想關係和社會的物質關係對生產力有直接作用。生產力不是要素,不屬層次範疇,不是社會某部分要素的功能,而是社會有機體的整體功能。所以社會有機體就是經濟有機體。
自從斯大林在《無政府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這篇文章中提出經濟基礎是內容、上層建築是形式的觀點(見《斯大林全集》第一卷第301頁)以來,我國不少哲學教科書一直沿用了這個觀點。如:“在社會經濟形態中,由社會生產關係總和構成的經濟基礎是內容;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而言是形式”(艾思奇),“生產關係是生產力的形式,它同時又是上層建築的內容”(韓樹英、肖前、李秀林)。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值得商榷的。
經濟基礎,屬於社會存在,這是沒有疑問的。上層建築,有些人認為完全屬於社會意識,另一些人主張不完全屬於社會意識。但無論哪一種觀點正確,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同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關係有著無可否認的本質不同。形成生產力的要素同生產關係之間的關係,固然是生產方式內部的內容和形式的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則完全或不完全屬於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之間的關係。因此,我們不能根據生產力的要素同生產關係之間是生產方式的內容和形式的關係,推出經濟基礎同上層建築之間也是內容和形式的關係。誠然,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同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一樣,都是對稱關係,但並不是凡對稱關係都是內容和形式的關係;原因和結果、必然和偶然等範疇之間都是對稱關係,但都不是內容和形式的關係。當然,人類社會是一有機整體,無疑也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但正好像我們不能根據人是一有機整體,就說人的骨骼是內容、血肉是形式一樣,我們也不能根據社會是一有機整體,就說經濟基礎是內容、上層建築是形式。如果我們承認內容是構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總和,不願把內容和形式的關係看成是兩個事物或同一事物中兩個不同組成部分間的關係,那麽就不應否認:無論是經濟基礎,還是上層建築,都是社會的內容;作為它們的一定組成方式的社會形態,才是社會的形式。因此,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說成是內容和形式的關係,是把複雜的社會有機體作了簡單化的處理。這在理論上是根本錯誤的;在實踐中,造成理論和實踐相互關係的顛倒,即理論上承認上層建築服務經濟基礎、生產關係服務生產力,實踐上是生產力服務於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服務於上層建築。
搞清社會有機體的基本結構,是理解生產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的前提。
頂天立地 勞動者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
勞動者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勞動者的生產力,隻是社會的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微縮。
勞動者,無論是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勞動者還是從事精神生產活動的勞動者,也無論是體力勞動者還是腦力勞動者,無論是生產的主體還是社會的主體,都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
勞動者的物質因素,即勞動者的**構成;勞動者的精神因素,即勞動者的意識,包括潛意識和顯意識;顯意識中又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包括意識的過程和意識的結果。勞動者的物質因素是精神因素的基礎,精神因素是物質因素的主導。沒有物質因素,精神因素無從產生和發揮作用;沒有精神因素,人的**構成同動物的身體活動沒有本質的不同。因此,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都是人之人為的必要條件。
勞動者的生產能力,就是指他的**的能力——體力和他的精神的能力——智力。這兩種能力在任何勞動者身上都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隻是由於分工的不同而在不同的勞動者身上有不同的比重。體力勞動者所具備的體力及其現實的發揮程度,要高於腦力勞動者;腦力勞動者所具備的智力及其現實發揮程度,要高於體力勞動者。但二者的區別隻是相對的,隨著社會的發展,體力勞動者的比重將逐步降低,腦力勞動者的比重將逐步上升,勞動者中的體力因素將逐步降低,智力因素將逐步上升,而且二者將加速度發展,這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必然趨勢。
正由於勞動者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所以勞動者不是社會的一個層次,而是社會的主體;社會的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隻是勞動者的本質力量——勞動能力——生產力——體力和智力的展開;勞動者的生產力,隻是社會的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微縮。社會係統中的兩個基本因素——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都同時既對勞動者的體力、又對勞動者的智力即勞動者的整體生產能力起直接的作用。因此,如果說,勞動者是生產力的首要因素,也就等於說,勞動者是社會的首要因素;如果說,勞動者的生產能力是體力和智力,那麽這種體力和智力不是勞動者先天固有的,而是整個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的具體體現。
軟硬兼施 勞動手段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
勞動工具的生產能力及其現實發揮,是整個社會係統整體功能的具體表現。勞動工具隻有在整個社會有機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現實地發揮生產力。
勞動手段是勞動者同勞動對象發生作用的中介,包括勞動工具和勞動方法。
人的勞動同動物的本能活動的本質區別,在於人的勞動是使用工具的活動;同樣,人同動物的本質區別,在於人的理性,即人的精神因素。人在勞動中使用工具,既是人的理性及抽象思維能力的原因,又是人的理性及抽象思維能力的結果。因此,人的勞動工具,從最簡單的勞動工具開始,就凝結著人的精神的因素,或者是人的精神因素的物化。因此,物質因素和物化的精神因素,是勞動工具之所以是勞動工具的必要條件。而且隨著生產的發展,在勞動工具同勞動者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即使勞動者的智力水平不斷提高,又使勞動工具中物化的智力水平不斷提高。兩者互為因果,使各自成加速度發展,這也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必然趨勢。
既然勞動工具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對稱與統一,那麽整個社會係統中的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就都必然要直接間接地對勞動工具的形成、發展和發揮作用起著作用。勞動工具的生產能力及其現實發揮,是整個社會係統整體功能的具體表現。勞動工具隻有在整個社會有機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現實地發揮生產力。生產力隻能是整個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
勞動方法即勞動者操作、使用勞動工具的方式、方法、技巧。如果說,勞動工具是勞動者同勞動對象發生關係的中介係統中的“硬件”,那麽勞動方法則是這個中介係統的“軟件”。如果說,“硬件”尚且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那麽“軟件”則純粹是精神因素,或勞動者的精神因素在作用於勞動工具時的直接表現。這種精神因素是在勞動者同勞動工具的相互作用中形式和發展的,通過勞動者的精神係統而同整個社會的精神係統處於有機聯係之中,勞動方法成為生產力歸根到底也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之一。
軟硬兼吃 勞動對象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
既然是人化自然,就應該是人的本質力量(包括體力和智力)的外化;這樣物質的人化自然必然有人的精神的因素。潛在的勞動對象也有精神的因素。
勞動對象,分為潛在的和現實的,現實的又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
潛在的勞動對象之所以有精神的因素,是因為:
人們雖然不能現實的把握潛在的勞動對象,卻可以通過想象觀念地加以把握潛在的勞動對象,並通過自己的世界觀確定潛在的勞動對象的存在;
潛在的勞動對象同現實的勞動對象的區分隻能在觀念中進行,通過抽象思維來把握;
潛在的勞動對象轉變為現實的勞動對象的程度、速度,取決於勞動者和整個社會的智力水平。
因此,潛在的勞動對象從本體上看,是純粹的物質;然而一旦成了勞動對象(即使是潛在的),也就成了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使其由潛在的生產力轉變成現實的生產力,隻能是整個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
現實的物質的人化自然和現實的精神的人化自然的區分隻是相對的。因為,既然是人化自然,就應該是人的本質力量(包括體力和智力)的外化;這樣物質的人化自然必然有人的精神的因素,精神的人化自然也隻能以物質因素作基礎。它們都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有機統一,都同整個社會係統處於不可分割的有機聯係之中;他們的生產力都隻能是整個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
既然勞動者、勞動手段、勞動對象都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那麽它們之間的現實結合,也就是它們之中的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相互作用。正是這種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相互結合,構成了社會有機體;這個有機體中的各個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社會生產力,並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思想的力量 社會的思想關係對生產力的直接作用
正確的哲學思想可以直接形成生產力。
哲學對生產力的直接作用:
在曆史上,哲學革命不僅可以直接地成為政治革命的先導,而且可以間接地成為整個社會革命的先導,並推動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正確的哲學思想,可以給勞動者提供科學的理想、信念、預見,從而給勞動者提供精神動力,給勞動者提供正確的思想方法和一般工作方法,並轉化成具體的正確的勞動方法;給勞動者提供抽象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勞動者的智力。因此正確的哲學思想可以直接形成生產力。
意識科學對生產力的直接作用:
意識科學包括各種心理學、認識科學、思維科學、邏輯學等等。如果說,智力是人的意識係統的整體功能,意識係統中的任何一個要素都對人的智力的形成和發揮起著必要作用,那麽作為對人的意識的反思的意識科學,則對於人們提高運用意識的自覺性,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起著主要的作用。因此意識科學對於生產力起著直接的作用。
社會科學對生產力的直接作用:
社會科學可以引導和深化人們對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的正確認識,從而明確自己行為的正確方向,使自己的實踐方向同社會發展的方向保持一致性,使自己的體力和智力的發揮成為社會的生產力——社會的動力,而不是社會的阻力。因此社會科學可以直接形成社會生產力。
自然科學對生產力的直接作用:
人類社會歸根到底是從自然界演化而來,是廣義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自然界發展的客觀規律對於社會和人具有普遍的製約性。認識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可以使勞動者正確把握勞動對象、勞動手段、勞動者自身及相互關係的性質、發展方向,從而使三者現實地結合起來進行創造和生產活動。因而自然科學對生產力起直接的作用。
教育對生產力的直接作用:
教育分無形的教育——與論宣傳和有形的教育——學校教育和自我教育。隻有通過教育,才能使社會的外在的精神因素轉變成勞動者的內在的精神因素,從而形成勞動者的智力,因而教育對生產力起直接的作用。
社會的思想文化製度對生產力的直接作用:
開放的思想文化製度,使人們可以選擇、鑒別真理和謬誤,吸收前者,剔除後者,從而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發展生產力;封閉的思想文化製度使人們盲從,把謬誤當真理,從而封閉了自己的思想,降低自己的智力水平,限製了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思想文化製度對生產力起直接的作用。
社會的政治製度對生產力的直接作用:
生產力的本質是創造力,要發揮人的創造力,必須建立民主、自由的社會製度。
沒有政治民主,就沒有自由;沒有學術自由,就沒有思想自由;沒有思想自由和製度保證,就沒有創造。沒有創造,就沒有生產;如有生產,也隻能是模仿、盲目引進、跟在別人後麵一步步爬行,甚至隻能充當別人的附庸、市場,靠出賣體力和資源來生存。
民主製度使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得以提高和發揮,從而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製度壓製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人民群眾的主體性降低,從而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政治製度對生產力起直接的作用。
哲學、意識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社會思想文化製度、政治製度等社會思想關係,除了各自都能對生產力起直接作用以外,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也對生產力起直接的作用。
政府調控對生產力的直接作用:
國內傳統政治經濟學的生產力理論(包括生產力實體論,生產力係統論,生產力功能論)和西方政治經濟學的共同缺點,是否認社會意識和人的創造對生產力的根本作用,僅從物質生產領域,即僅從經濟領域來理解生產力。同時,政治經濟學無論是把經濟學定位為研究資源配置,還是定位為研究生產關係、生產方式,都隻把經濟學看成研究生產中人與人的關係。
政治經濟學的狹隘本性,使之陷入“市場悖境”:市場經濟上要求自由競爭,而在現實上卻又往往離不開政府幹予,使市場和政府幹予之間的關係得不到統一的解釋。
改革開放體現了主體與客體、主體性與客體性是對稱的,生產中人和自然的關係與人和人的關係是對稱的。在轉軌過程中,政府起到了經濟主體的作用,強力推動與主導了經濟體製的改革,在經濟運行中起到了任何國家政府都未起到的經濟主體的作用,證明了政府自覺的作用是市場體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和改革開放以後民間的創業潮上下呼應,形成對稱的兩極。這說明以再生為基礎、以價值為核心、以合作為引導、以勞動力產權為前提的市場與市場經濟,同社會主義不僅不矛盾,而且正是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以致我們說,社會主義就是最完善的市場經濟。
中國**的根本原因是經濟體製改革與政治體製改革的不對稱。**破壞社會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說明政府是市場的內在環節,健全的法製是市場機製的必要組成部分;在一元化體製內實現多元化監督是不可能的,其結果隻能是貓鼠同流。要使市場經濟體製真正建立並使之健康發展,多元化的經濟必須與多元化的政治相對稱。無產階級隻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自己。作為無產階級的先鋒隊的**,應該為建立健全的市場體製起引導作用;作為執政黨,**還應該為建立健全的市場體製起領導作用。
就目前來看,經濟體製改革與政治體製改革的暫時不同步,並不馬上等於經濟體製改革與政治體製改革的不對稱;造成的消極後果,隻是暫時的,要靠今後的對稱發展來彌補和解決。因此,先經濟民主後政治民主的改革開放路線圖,必須靠清算原罪來補償,靠原罪積累起來的財產必須全部沒收。
社會的思想關係對生產力有直接作用,說明社會的思想關係是立體的市場結構中與社會的物質關係對稱的組成部分。但市場的核心機製是價值機製而不是價格機製;社會的思想關係是立體的市場結構中的組成部分,並不等於社會的思想領域都應該產業化,更不等於社會的思想領域都應該向錢看。市場化不等於產業化,產業化不等於金錢化。教育產業化、醫療產業化的理論基礎是市場原教旨主義;不但剝奪了人的起點平等,而且形成把市場經濟理解成一切向錢看經濟的不良社會風氣,並為權力尋租提供理論基礎與社會心理基礎。教育產業化,是假學曆假文憑泛濫的根源之一;假學曆假文憑是形成幹部人事製度中劣幣驅逐良幣機製的催化劑,並為幹部人事製度的製度**披上合法的外衣。假學曆假文憑將摧毀整個社會的機會公平機製,極大地損害人的主體性,嚴重地挫傷人的積極性,是國民創新體係和國民素質體係的癌症——教育產業化政策同國民創新體係和國民素質體係本質上是對立的。醫療產業化不斷衝擊醫德底線,進而衝擊社會道德底線。實踐證明:教育產業化和醫療產業化是一種政策**;教育和醫療要不要、怎樣產業化必須納入國民創新體係、國民素質體係和社會保障體係來定位。根據科學發展觀,國民創新體係、國民素質體係和社會保障體係本來就是健全的市場體製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基礎研究和教育、醫療隻能納入應由政府提供的公共品範疇而不能納入狹義的產業化範疇。
物質的力量 社會的物質關係對生產力的直接作用
在現實上,物質關係中有精神的因素,精神關係中有物質的因素。隻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才說生產力也是社會的物質關係的功能。
如果說,社會的思想關係是人們在思想活動中的相互關係,那麽社會的物質關係則是人們在物質活動中的相互關係。物質關係和思想關係隻是對社會有機體的抽象,因而它們之間的區分隻是相對的。在現實上,物質關係中有精神的因素,精神關係中有物質的因素。這就決定了兩種關係及其對生產力的作用也是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的。
物質的社會關係,就是物質生產過程中的社會關係,也即通常所謂的生產關係。這樣的“生產關係”,不僅僅對生產力起反作用,而是起決定的作用的因素;也不僅僅是對物質的生產力起決定的作用的因素,而且對精神生產力也是起決定的作用的因素。通常所謂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這幾個環節,與其說是生產關係的環節,還不如說是生產的幾個環節;不僅是物質生產的幾個環節,而且是精神生產的幾個環節,其間不但有人與人的物質的社會關係,而且有人與人的思想的社會關係;不但有人與人的社會關係,而且有人與自然的關係;即不但體現了通常所謂的生產關係,而且體現了通常所謂的“生產力”。
通常所謂的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反作用的內涵,實際上是物質的社會關係對生產力的直接的決定作用的具體表現。生產力既是思想的社會關係的功能,也是物質的社會關係的功能;這種功能不是物質的或思想的社會關係孤立地發生的,而是通過和社會係統中的其他方麵的關係、要素相互作用**同發生的。物質的社會關係,隻是完整的社會生產過程的一個抽象;這種抽象隻在思維的王國中才能獨立存在。在現實中,物質的社會關係既不能獨立地對生產力起決定作用,也不能獨立地對生產力起反作用。物質的社會關係隻是整個社會係統對生產力的決定作用中的一個因素。隻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才說生產力也是社會的物質關係的功能。
抽象地講,物質的社會關係,隻能指物質生產中創造性生產同重複性生產的關係,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相互之間的關係,以及這兩種關係相互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對生產力的作用,通過創造性生產(屬於精神生產力)來主導。創造性生產屬於精神生產力,物質的社會關係隻能從屬於思想的社會關係,因此生產力隻能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
至於(物質)生產過程中勞動者(包括管理者同被管理者)之間的相互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整體關係,既包括物質的社會關係,又包括思想的社會關係。
大河小河 社會生產力和個別生產力
把生產力看成社會係統工程的整體功能,不但可以正確反映社會生產力的形成,而且可以用科學方法使個別生產力轉化為社會生產力。
宏觀社會係統的功能的社會生產力,同作為微觀的社會係統——各個個別企業的功能的個別生產力之間,是整體和部分、係統和要素的關係。整體和係統,不是部分和要素的簡單的機械的相加;要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除了要提高個別生產力以外,還要協調各地區、各部門、各企業的關係,使個別生產力之間形成最佳結構,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生產力。而協調,就決不是生產領域所能勝任,必須通過國家、製度等上層建築來進行。因此,把生產力看成社會係統工程的整體功能,不但可以正確反映社會生產力的形成,而且可以用科學方法使個別生產力轉化為社會生產力。
隻有把社會看成是一個大係統,同時處理好它內部的要素、結構、層次,小係統和大係統的關係,才能發揮綜合的最佳功能——最大限度發展社會生產力。正因為生產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所以生產力的進步程度也才能成為社會進步的綜合標誌和根本標誌;反過來,也隻有社會係統中各方麵的發展程度,才能成為生產力發展狀況的標準。
從縱向來看,把生產力看成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不但可以處理好個別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的關係,而且可以處理好社會生產力的近期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關係。破壞社會係統的平衡,例如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式、破壞式的利用,可以使個別生產力得到快速發展,甚至可以使社會生產力得到暫時發展,但不能使社會生產力得到長久發展。要使社會生產力得以長久、穩定發展,就必須處理好社會係統的平衡關係,包括生態平衡、和平的國際環境、安定團結、寬鬆和諧的政治環境、人才成長的環境、學習工作的環境。
從橫向來看,生產、流通、分配、消費之間不僅僅是空間上的並列關係,也不僅僅是一環扣一環的層層遞進、逐步演化關係,而且是整體產生部分的關係,即:生產產生流通,流通是生產的組成部分;流通產生分配,分配是流通的組成部分;分配產生消費,消費是分配的組成部分。因此,從宏觀來看,整個社會實際上是一個巨型生產係統。生產力是這個係統的整體功能;無論是流通,還是分配,甚至消費,都屬於生產領域,都為社會生產力發展做出了貢獻。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依次演化過程,是個別生產向社會生產轉化的過程,也是個別生產力向社會生產力轉化的過程。消費也能產生生產力,不是說消費越多甚至浪費越大,對生產力貢獻越大,而是說,消費是生產的必要環節,因而也是產生社會生產力的必要條件。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否定或誇大消費在生產力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都不是科學的態度。
如果沒有社會係統的協調有序,個別生產力的發展將有損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隻有社會係統的協調有序,個別生產力的發展才能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作為個別生產單位,也隻有把它們看成係統,協調各方麵的關係,才有個別生產力的發展。
以上說明,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形態、社會發展的任何一個階段、社會生產的任何一個領域,生產力都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在知識經濟時代,隨著知識在物質生產係統中占主導,知識產業在社會生產係統中占主導,生產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的定位將更為明確。
力與力之間 生產力與生產力標準
隻有把生產力看成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才能做到社會係統中各要素層次的對稱發展、有序發展,使之發揮出最佳功能;否則,改革隻能偏離方向,結果適得其反。
在社會有機體的各要素之間,雖有根本和非根本、決定和被決定的層次關係之分、重要和非重要之別,生產力的發展都是它們共同起作用的結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個因素都不行。如果人為地限製某些因素,抬高某些因素,都會破壞社會係統各要素之間的平衡,或強製地在低程度上實現平衡,從而限製了生產力的發展速度。這已為我國建設的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所證明。
把生產力看成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對改革成敗關係極大。改革實質上是社會係統的自組織過程,隻有把生產力看成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才能做到社會係統中各要素層次的對稱發展、有序發展,使之發揮出最佳功能;否則,改革隻能偏離方向,結果適得其反。
生產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說明社會發展程度的標準是自己係統功能發揮程度——生產力水平的高低。生產力水平的標準,在於社會的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程度。社會文明的發展程度,標準在於整個社會有機體的發展程度。整個社會有機體的發展程度,標準在於自己係統功能的發揮程度——生產力水平的高低。
生產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的原理,要求社會係統中的任何一個要素和結構,包括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都必須不斷改革和協調,使之由不對稱向對稱轉化、不和諧向和諧轉化,才能不斷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四人邦的“上層建築決定論”、“靈魂深處鬧革命”、“革命搞好了,生產自然而然上去”論,三中全會以來的“生產力中心論”、對“唯生產力論的批判的反批判”,共同的缺點,是把生產力看成僅僅是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組成的要素或它們的功能,並最終歸結到生產工具或功能,因此各自走上了兩個極端,都從兩個側麵毫無例外地破壞了社會有機體的平衡。隻有從各方麵重視社會意識的作用和人的創造力的發揮,把生產力看成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才能構造和諧社會。
通過空間展示的社會發展的不同層次和時間上的不同階段,由社會係統的性質所決定,而社會係統的性質,由係統中的各個要素整體共同決定,而不是由某一方麵單獨決定。因此,同樣是商品經濟,東方的特別是中國的商品經濟處於人身依附關係的四麵包圍之下,因此本質上屬於農業性商品經濟;而西方的商品經濟則大部分擺脫了人身依附關係而獨立發展,因此性質上屬於純商品經濟。前者由於整體上受製於人身依附關係,所以隨著政治關係的變動而隨生隨滅,難以發展到工業社會;後者則有著相對獨立的發展,所以一般比較容易持續地發展到工業社會。當然,除了政治關係外,宗教意識形態、地理環境、生活方式、道德風俗習慣等都對能否進入工業社會起較大的作用。可見,決定社會的性質是農業還是工業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是商品經濟一個要素,而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在這裏,生產力作為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它的標誌不等於生產力本身,社會係統中的任何一個要素都可以作為生產力的標誌(根據係統的協同律、相關律),其中生產工具可以直觀地、典型地作為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誌,但也僅僅是標誌而己,而不是生產力本身,更不是決定生產力的根本因素。決定生產力的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這兩大要素中,人是根本的要素。
以鄰為福 競爭力是企業係統的整體功能
在不同的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同,有的是物質因素,有的是精神因素;但作為整體競爭力,都無例外地是企業係統的整體功能。
競爭力是相對生產力,也是經濟係統的整體功能。企業競爭力是企業係統的整體功能,因而是理性因素與非理性因素的統一。在不同的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同,有的是物質因素,有的是精神因素;但作為整體競爭力,都無例外地是企業係統的整體功能。
企業中任何一個要素都曾被人看成是核心競爭力:理念、企業家、人才、團隊、製度、技術、產品。以這些要素作為核心競爭力,一方麵,混淆了要素和功能,競爭力是功能而不是要素;另一方麵,以偏概全,競爭力是企業係統的整體功能,而不是某一方麵的功能。雖然在特定的時候和環境下,特定的要素起特別重要甚至關鍵的作用,但每一個要素離不開其他要素的作用,任何一種要素都不能惟一地起作用,也不能穩定地、長久地起關鍵的作用。
競爭力是相對生產力,是經濟係統的整體功能。企業競爭力是企業係統的整體功能。社會競爭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競爭力概念的提出,證明社會是一有機整體,生產力大小不僅僅取決於生產單位本身的生產能力,而是取決於社會的整體結構。
企業的“係統質”與係統功能,通過水桶原理和木桶原理的互補來形成。水桶原理打破平衡,木桶原理追求平衡。前者體現了主體的能動性,後者體現了主體對客體的整合、改造。水桶原理與木桶原理相輔相成。水桶原理與木桶原理說明:企業“係統質”與係統功能,是企業中主體要素和客體要素的對稱。
企業經營,就是把所有成功經營的必要條件按照邏輯結構和時空條件組成一個完整有序的時空係統,使經營成為一個主體化和有序化相統一的係統工程。隻有係統經營才有成功的經營;隻要係統經營就有成功的經營,係統結構的有序化程度決定係統功能的大小。經濟學僅研究生產中人與人的關係是本末倒置。對稱經濟學就是通過提高經濟係統的對稱性、有序性,使之實現資源再生、企業低成本發展的經濟學。
認為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有本原與派生關係的曆史機械唯物主義,破壞了它們相互之間的對稱關係、主體與客體的對稱關係,否定了經濟領域的主體性原則,破壞了社會有機體中各個要素之間的內在的有機體關係,是一種線性的曆史觀。
生產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原理說明,生產力是主體生產力和客體生產力的統一、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的統一、個別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的統一、現實生產力和創造生產力的統一,生產力是社會阻力和社會動力綜合作用的結果。生產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因此生產力隻能同整個社會係統發生相互作用,而不能單獨同生產關係發生作用。生產關係作為社會係統的一個層次,隻同其他層次和要素發生關係,而構成相互作用規律。如果可以在頭腦中把生產關係抽象出來同生產力發生作用,那麽,它們相互之間的關係也是要素和功能的關係,而不是所謂形式和內容的關係。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生產的各個環節之間的相互關係、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的相互關係、個別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的相互關係,都不但要靠經濟製度(即生產關係)來調節,而且要靠政治製度和社會心理(輿論環境)及科學技術水平來調節。政治製度調節是核心,國民素質的提高是根本的因素。社會生產的各要素和相互關係都必須通過整個社會係統的協調才能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原理說明,必須用對稱曆史觀代替線性的曆史觀。
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一個對稱的過程:一方麵是有序化、共性化、法製化,另一方麵是無序化、個性化、自由化;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既全球化又區域化。經濟社會的調節機製也越來越簡單:從超經濟強製(暴力、戰爭、人身依附關係、計劃安排)到市場,市場從價格機製到價值機製,從人治經法治到法製。和諧社會就是民主與法製對稱的社會,對稱經濟就是公平與效益對稱的經濟,對稱經濟學就是在自由與法製、價格與價值、公平與效益、理性與非理性的碰撞中,用有序去整合無序、用無序去填補有序、使不對稱向對稱轉化的對稱的經濟理論體係。經濟體製改革與政治體製改革可以有先後之分。先經濟體製改革後政治體製改革的思路是正確的。對稱經濟學是對稱發展觀的方法論意義:對稱經濟是和諧社會的深層結構,是和諧社會的深層經濟模式。
關鍵詞:生產力 社會有機體 精神生產力 社會生產力 個別生產力 功能
質能轉化 社會有機體
無論是經濟基礎,還是上層建築,都是社會的內容;作為它們的一定組成方式的社會形態,才是社會的形式。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說成是內容和形式的關係,是把複雜的社會有機體作了簡單化的處理。
社會是有機體,生產力是社會有機體的功能,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展開。勞動者、勞動手段、勞動對象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社會的思想關係和社會的物質關係對生產力有直接作用。生產力不是要素,不屬層次範疇,不是社會某部分要素的功能,而是社會有機體的整體功能。所以社會有機體就是經濟有機體。
自從斯大林在《無政府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這篇文章中提出經濟基礎是內容、上層建築是形式的觀點(見《斯大林全集》第一卷第301頁)以來,我國不少哲學教科書一直沿用了這個觀點。如:“在社會經濟形態中,由社會生產關係總和構成的經濟基礎是內容;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而言是形式”(艾思奇),“生產關係是生產力的形式,它同時又是上層建築的內容”(韓樹英、肖前、李秀林)。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值得商榷的。
經濟基礎,屬於社會存在,這是沒有疑問的。上層建築,有些人認為完全屬於社會意識,另一些人主張不完全屬於社會意識。但無論哪一種觀點正確,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同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關係有著無可否認的本質不同。形成生產力的要素同生產關係之間的關係,固然是生產方式內部的內容和形式的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則完全或不完全屬於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之間的關係。因此,我們不能根據生產力的要素同生產關係之間是生產方式的內容和形式的關係,推出經濟基礎同上層建築之間也是內容和形式的關係。誠然,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同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一樣,都是對稱關係,但並不是凡對稱關係都是內容和形式的關係;原因和結果、必然和偶然等範疇之間都是對稱關係,但都不是內容和形式的關係。當然,人類社會是一有機整體,無疑也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但正好像我們不能根據人是一有機整體,就說人的骨骼是內容、血肉是形式一樣,我們也不能根據社會是一有機整體,就說經濟基礎是內容、上層建築是形式。如果我們承認內容是構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總和,不願把內容和形式的關係看成是兩個事物或同一事物中兩個不同組成部分間的關係,那麽就不應否認:無論是經濟基礎,還是上層建築,都是社會的內容;作為它們的一定組成方式的社會形態,才是社會的形式。因此,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說成是內容和形式的關係,是把複雜的社會有機體作了簡單化的處理。這在理論上是根本錯誤的;在實踐中,造成理論和實踐相互關係的顛倒,即理論上承認上層建築服務經濟基礎、生產關係服務生產力,實踐上是生產力服務於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服務於上層建築。
搞清社會有機體的基本結構,是理解生產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的前提。
頂天立地 勞動者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
勞動者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勞動者的生產力,隻是社會的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微縮。
勞動者,無論是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勞動者還是從事精神生產活動的勞動者,也無論是體力勞動者還是腦力勞動者,無論是生產的主體還是社會的主體,都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
勞動者的物質因素,即勞動者的**構成;勞動者的精神因素,即勞動者的意識,包括潛意識和顯意識;顯意識中又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包括意識的過程和意識的結果。勞動者的物質因素是精神因素的基礎,精神因素是物質因素的主導。沒有物質因素,精神因素無從產生和發揮作用;沒有精神因素,人的**構成同動物的身體活動沒有本質的不同。因此,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都是人之人為的必要條件。
勞動者的生產能力,就是指他的**的能力——體力和他的精神的能力——智力。這兩種能力在任何勞動者身上都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隻是由於分工的不同而在不同的勞動者身上有不同的比重。體力勞動者所具備的體力及其現實的發揮程度,要高於腦力勞動者;腦力勞動者所具備的智力及其現實發揮程度,要高於體力勞動者。但二者的區別隻是相對的,隨著社會的發展,體力勞動者的比重將逐步降低,腦力勞動者的比重將逐步上升,勞動者中的體力因素將逐步降低,智力因素將逐步上升,而且二者將加速度發展,這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必然趨勢。
正由於勞動者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所以勞動者不是社會的一個層次,而是社會的主體;社會的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隻是勞動者的本質力量——勞動能力——生產力——體力和智力的展開;勞動者的生產力,隻是社會的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微縮。社會係統中的兩個基本因素——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都同時既對勞動者的體力、又對勞動者的智力即勞動者的整體生產能力起直接的作用。因此,如果說,勞動者是生產力的首要因素,也就等於說,勞動者是社會的首要因素;如果說,勞動者的生產能力是體力和智力,那麽這種體力和智力不是勞動者先天固有的,而是整個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的具體體現。
軟硬兼施 勞動手段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
勞動工具的生產能力及其現實發揮,是整個社會係統整體功能的具體表現。勞動工具隻有在整個社會有機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現實地發揮生產力。
勞動手段是勞動者同勞動對象發生作用的中介,包括勞動工具和勞動方法。
人的勞動同動物的本能活動的本質區別,在於人的勞動是使用工具的活動;同樣,人同動物的本質區別,在於人的理性,即人的精神因素。人在勞動中使用工具,既是人的理性及抽象思維能力的原因,又是人的理性及抽象思維能力的結果。因此,人的勞動工具,從最簡單的勞動工具開始,就凝結著人的精神的因素,或者是人的精神因素的物化。因此,物質因素和物化的精神因素,是勞動工具之所以是勞動工具的必要條件。而且隨著生產的發展,在勞動工具同勞動者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即使勞動者的智力水平不斷提高,又使勞動工具中物化的智力水平不斷提高。兩者互為因果,使各自成加速度發展,這也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必然趨勢。
既然勞動工具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對稱與統一,那麽整個社會係統中的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就都必然要直接間接地對勞動工具的形成、發展和發揮作用起著作用。勞動工具的生產能力及其現實發揮,是整個社會係統整體功能的具體表現。勞動工具隻有在整個社會有機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現實地發揮生產力。生產力隻能是整個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
勞動方法即勞動者操作、使用勞動工具的方式、方法、技巧。如果說,勞動工具是勞動者同勞動對象發生關係的中介係統中的“硬件”,那麽勞動方法則是這個中介係統的“軟件”。如果說,“硬件”尚且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那麽“軟件”則純粹是精神因素,或勞動者的精神因素在作用於勞動工具時的直接表現。這種精神因素是在勞動者同勞動工具的相互作用中形式和發展的,通過勞動者的精神係統而同整個社會的精神係統處於有機聯係之中,勞動方法成為生產力歸根到底也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之一。
軟硬兼吃 勞動對象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
既然是人化自然,就應該是人的本質力量(包括體力和智力)的外化;這樣物質的人化自然必然有人的精神的因素。潛在的勞動對象也有精神的因素。
勞動對象,分為潛在的和現實的,現實的又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
潛在的勞動對象之所以有精神的因素,是因為:
人們雖然不能現實的把握潛在的勞動對象,卻可以通過想象觀念地加以把握潛在的勞動對象,並通過自己的世界觀確定潛在的勞動對象的存在;
潛在的勞動對象同現實的勞動對象的區分隻能在觀念中進行,通過抽象思維來把握;
潛在的勞動對象轉變為現實的勞動對象的程度、速度,取決於勞動者和整個社會的智力水平。
因此,潛在的勞動對象從本體上看,是純粹的物質;然而一旦成了勞動對象(即使是潛在的),也就成了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使其由潛在的生產力轉變成現實的生產力,隻能是整個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
現實的物質的人化自然和現實的精神的人化自然的區分隻是相對的。因為,既然是人化自然,就應該是人的本質力量(包括體力和智力)的外化;這樣物質的人化自然必然有人的精神的因素,精神的人化自然也隻能以物質因素作基礎。它們都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有機統一,都同整個社會係統處於不可分割的有機聯係之中;他們的生產力都隻能是整個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
既然勞動者、勞動手段、勞動對象都是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統一,那麽它們之間的現實結合,也就是它們之中的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相互作用。正是這種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相互結合,構成了社會有機體;這個有機體中的各個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社會生產力,並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思想的力量 社會的思想關係對生產力的直接作用
正確的哲學思想可以直接形成生產力。
哲學對生產力的直接作用:
在曆史上,哲學革命不僅可以直接地成為政治革命的先導,而且可以間接地成為整個社會革命的先導,並推動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正確的哲學思想,可以給勞動者提供科學的理想、信念、預見,從而給勞動者提供精神動力,給勞動者提供正確的思想方法和一般工作方法,並轉化成具體的正確的勞動方法;給勞動者提供抽象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勞動者的智力。因此正確的哲學思想可以直接形成生產力。
意識科學對生產力的直接作用:
意識科學包括各種心理學、認識科學、思維科學、邏輯學等等。如果說,智力是人的意識係統的整體功能,意識係統中的任何一個要素都對人的智力的形成和發揮起著必要作用,那麽作為對人的意識的反思的意識科學,則對於人們提高運用意識的自覺性,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起著主要的作用。因此意識科學對於生產力起著直接的作用。
社會科學對生產力的直接作用:
社會科學可以引導和深化人們對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的正確認識,從而明確自己行為的正確方向,使自己的實踐方向同社會發展的方向保持一致性,使自己的體力和智力的發揮成為社會的生產力——社會的動力,而不是社會的阻力。因此社會科學可以直接形成社會生產力。
自然科學對生產力的直接作用:
人類社會歸根到底是從自然界演化而來,是廣義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自然界發展的客觀規律對於社會和人具有普遍的製約性。認識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可以使勞動者正確把握勞動對象、勞動手段、勞動者自身及相互關係的性質、發展方向,從而使三者現實地結合起來進行創造和生產活動。因而自然科學對生產力起直接的作用。
教育對生產力的直接作用:
教育分無形的教育——與論宣傳和有形的教育——學校教育和自我教育。隻有通過教育,才能使社會的外在的精神因素轉變成勞動者的內在的精神因素,從而形成勞動者的智力,因而教育對生產力起直接的作用。
社會的思想文化製度對生產力的直接作用:
開放的思想文化製度,使人們可以選擇、鑒別真理和謬誤,吸收前者,剔除後者,從而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發展生產力;封閉的思想文化製度使人們盲從,把謬誤當真理,從而封閉了自己的思想,降低自己的智力水平,限製了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思想文化製度對生產力起直接的作用。
社會的政治製度對生產力的直接作用:
生產力的本質是創造力,要發揮人的創造力,必須建立民主、自由的社會製度。
沒有政治民主,就沒有自由;沒有學術自由,就沒有思想自由;沒有思想自由和製度保證,就沒有創造。沒有創造,就沒有生產;如有生產,也隻能是模仿、盲目引進、跟在別人後麵一步步爬行,甚至隻能充當別人的附庸、市場,靠出賣體力和資源來生存。
民主製度使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得以提高和發揮,從而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製度壓製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人民群眾的主體性降低,從而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政治製度對生產力起直接的作用。
哲學、意識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社會思想文化製度、政治製度等社會思想關係,除了各自都能對生產力起直接作用以外,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也對生產力起直接的作用。
政府調控對生產力的直接作用:
國內傳統政治經濟學的生產力理論(包括生產力實體論,生產力係統論,生產力功能論)和西方政治經濟學的共同缺點,是否認社會意識和人的創造對生產力的根本作用,僅從物質生產領域,即僅從經濟領域來理解生產力。同時,政治經濟學無論是把經濟學定位為研究資源配置,還是定位為研究生產關係、生產方式,都隻把經濟學看成研究生產中人與人的關係。
政治經濟學的狹隘本性,使之陷入“市場悖境”:市場經濟上要求自由競爭,而在現實上卻又往往離不開政府幹予,使市場和政府幹予之間的關係得不到統一的解釋。
改革開放體現了主體與客體、主體性與客體性是對稱的,生產中人和自然的關係與人和人的關係是對稱的。在轉軌過程中,政府起到了經濟主體的作用,強力推動與主導了經濟體製的改革,在經濟運行中起到了任何國家政府都未起到的經濟主體的作用,證明了政府自覺的作用是市場體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和改革開放以後民間的創業潮上下呼應,形成對稱的兩極。這說明以再生為基礎、以價值為核心、以合作為引導、以勞動力產權為前提的市場與市場經濟,同社會主義不僅不矛盾,而且正是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以致我們說,社會主義就是最完善的市場經濟。
中國**的根本原因是經濟體製改革與政治體製改革的不對稱。**破壞社會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說明政府是市場的內在環節,健全的法製是市場機製的必要組成部分;在一元化體製內實現多元化監督是不可能的,其結果隻能是貓鼠同流。要使市場經濟體製真正建立並使之健康發展,多元化的經濟必須與多元化的政治相對稱。無產階級隻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自己。作為無產階級的先鋒隊的**,應該為建立健全的市場體製起引導作用;作為執政黨,**還應該為建立健全的市場體製起領導作用。
就目前來看,經濟體製改革與政治體製改革的暫時不同步,並不馬上等於經濟體製改革與政治體製改革的不對稱;造成的消極後果,隻是暫時的,要靠今後的對稱發展來彌補和解決。因此,先經濟民主後政治民主的改革開放路線圖,必須靠清算原罪來補償,靠原罪積累起來的財產必須全部沒收。
社會的思想關係對生產力有直接作用,說明社會的思想關係是立體的市場結構中與社會的物質關係對稱的組成部分。但市場的核心機製是價值機製而不是價格機製;社會的思想關係是立體的市場結構中的組成部分,並不等於社會的思想領域都應該產業化,更不等於社會的思想領域都應該向錢看。市場化不等於產業化,產業化不等於金錢化。教育產業化、醫療產業化的理論基礎是市場原教旨主義;不但剝奪了人的起點平等,而且形成把市場經濟理解成一切向錢看經濟的不良社會風氣,並為權力尋租提供理論基礎與社會心理基礎。教育產業化,是假學曆假文憑泛濫的根源之一;假學曆假文憑是形成幹部人事製度中劣幣驅逐良幣機製的催化劑,並為幹部人事製度的製度**披上合法的外衣。假學曆假文憑將摧毀整個社會的機會公平機製,極大地損害人的主體性,嚴重地挫傷人的積極性,是國民創新體係和國民素質體係的癌症——教育產業化政策同國民創新體係和國民素質體係本質上是對立的。醫療產業化不斷衝擊醫德底線,進而衝擊社會道德底線。實踐證明:教育產業化和醫療產業化是一種政策**;教育和醫療要不要、怎樣產業化必須納入國民創新體係、國民素質體係和社會保障體係來定位。根據科學發展觀,國民創新體係、國民素質體係和社會保障體係本來就是健全的市場體製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基礎研究和教育、醫療隻能納入應由政府提供的公共品範疇而不能納入狹義的產業化範疇。
物質的力量 社會的物質關係對生產力的直接作用
在現實上,物質關係中有精神的因素,精神關係中有物質的因素。隻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才說生產力也是社會的物質關係的功能。
如果說,社會的思想關係是人們在思想活動中的相互關係,那麽社會的物質關係則是人們在物質活動中的相互關係。物質關係和思想關係隻是對社會有機體的抽象,因而它們之間的區分隻是相對的。在現實上,物質關係中有精神的因素,精神關係中有物質的因素。這就決定了兩種關係及其對生產力的作用也是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的。
物質的社會關係,就是物質生產過程中的社會關係,也即通常所謂的生產關係。這樣的“生產關係”,不僅僅對生產力起反作用,而是起決定的作用的因素;也不僅僅是對物質的生產力起決定的作用的因素,而且對精神生產力也是起決定的作用的因素。通常所謂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這幾個環節,與其說是生產關係的環節,還不如說是生產的幾個環節;不僅是物質生產的幾個環節,而且是精神生產的幾個環節,其間不但有人與人的物質的社會關係,而且有人與人的思想的社會關係;不但有人與人的社會關係,而且有人與自然的關係;即不但體現了通常所謂的生產關係,而且體現了通常所謂的“生產力”。
通常所謂的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反作用的內涵,實際上是物質的社會關係對生產力的直接的決定作用的具體表現。生產力既是思想的社會關係的功能,也是物質的社會關係的功能;這種功能不是物質的或思想的社會關係孤立地發生的,而是通過和社會係統中的其他方麵的關係、要素相互作用**同發生的。物質的社會關係,隻是完整的社會生產過程的一個抽象;這種抽象隻在思維的王國中才能獨立存在。在現實中,物質的社會關係既不能獨立地對生產力起決定作用,也不能獨立地對生產力起反作用。物質的社會關係隻是整個社會係統對生產力的決定作用中的一個因素。隻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才說生產力也是社會的物質關係的功能。
抽象地講,物質的社會關係,隻能指物質生產中創造性生產同重複性生產的關係,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相互之間的關係,以及這兩種關係相互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對生產力的作用,通過創造性生產(屬於精神生產力)來主導。創造性生產屬於精神生產力,物質的社會關係隻能從屬於思想的社會關係,因此生產力隻能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
至於(物質)生產過程中勞動者(包括管理者同被管理者)之間的相互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整體關係,既包括物質的社會關係,又包括思想的社會關係。
大河小河 社會生產力和個別生產力
把生產力看成社會係統工程的整體功能,不但可以正確反映社會生產力的形成,而且可以用科學方法使個別生產力轉化為社會生產力。
宏觀社會係統的功能的社會生產力,同作為微觀的社會係統——各個個別企業的功能的個別生產力之間,是整體和部分、係統和要素的關係。整體和係統,不是部分和要素的簡單的機械的相加;要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除了要提高個別生產力以外,還要協調各地區、各部門、各企業的關係,使個別生產力之間形成最佳結構,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生產力。而協調,就決不是生產領域所能勝任,必須通過國家、製度等上層建築來進行。因此,把生產力看成社會係統工程的整體功能,不但可以正確反映社會生產力的形成,而且可以用科學方法使個別生產力轉化為社會生產力。
隻有把社會看成是一個大係統,同時處理好它內部的要素、結構、層次,小係統和大係統的關係,才能發揮綜合的最佳功能——最大限度發展社會生產力。正因為生產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所以生產力的進步程度也才能成為社會進步的綜合標誌和根本標誌;反過來,也隻有社會係統中各方麵的發展程度,才能成為生產力發展狀況的標準。
從縱向來看,把生產力看成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不但可以處理好個別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的關係,而且可以處理好社會生產力的近期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關係。破壞社會係統的平衡,例如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式、破壞式的利用,可以使個別生產力得到快速發展,甚至可以使社會生產力得到暫時發展,但不能使社會生產力得到長久發展。要使社會生產力得以長久、穩定發展,就必須處理好社會係統的平衡關係,包括生態平衡、和平的國際環境、安定團結、寬鬆和諧的政治環境、人才成長的環境、學習工作的環境。
從橫向來看,生產、流通、分配、消費之間不僅僅是空間上的並列關係,也不僅僅是一環扣一環的層層遞進、逐步演化關係,而且是整體產生部分的關係,即:生產產生流通,流通是生產的組成部分;流通產生分配,分配是流通的組成部分;分配產生消費,消費是分配的組成部分。因此,從宏觀來看,整個社會實際上是一個巨型生產係統。生產力是這個係統的整體功能;無論是流通,還是分配,甚至消費,都屬於生產領域,都為社會生產力發展做出了貢獻。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依次演化過程,是個別生產向社會生產轉化的過程,也是個別生產力向社會生產力轉化的過程。消費也能產生生產力,不是說消費越多甚至浪費越大,對生產力貢獻越大,而是說,消費是生產的必要環節,因而也是產生社會生產力的必要條件。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否定或誇大消費在生產力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都不是科學的態度。
如果沒有社會係統的協調有序,個別生產力的發展將有損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隻有社會係統的協調有序,個別生產力的發展才能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作為個別生產單位,也隻有把它們看成係統,協調各方麵的關係,才有個別生產力的發展。
以上說明,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形態、社會發展的任何一個階段、社會生產的任何一個領域,生產力都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在知識經濟時代,隨著知識在物質生產係統中占主導,知識產業在社會生產係統中占主導,生產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的定位將更為明確。
力與力之間 生產力與生產力標準
隻有把生產力看成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才能做到社會係統中各要素層次的對稱發展、有序發展,使之發揮出最佳功能;否則,改革隻能偏離方向,結果適得其反。
在社會有機體的各要素之間,雖有根本和非根本、決定和被決定的層次關係之分、重要和非重要之別,生產力的發展都是它們共同起作用的結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個因素都不行。如果人為地限製某些因素,抬高某些因素,都會破壞社會係統各要素之間的平衡,或強製地在低程度上實現平衡,從而限製了生產力的發展速度。這已為我國建設的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所證明。
把生產力看成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對改革成敗關係極大。改革實質上是社會係統的自組織過程,隻有把生產力看成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才能做到社會係統中各要素層次的對稱發展、有序發展,使之發揮出最佳功能;否則,改革隻能偏離方向,結果適得其反。
生產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說明社會發展程度的標準是自己係統功能發揮程度——生產力水平的高低。生產力水平的標準,在於社會的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程度。社會文明的發展程度,標準在於整個社會有機體的發展程度。整個社會有機體的發展程度,標準在於自己係統功能的發揮程度——生產力水平的高低。
生產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的原理,要求社會係統中的任何一個要素和結構,包括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都必須不斷改革和協調,使之由不對稱向對稱轉化、不和諧向和諧轉化,才能不斷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四人邦的“上層建築決定論”、“靈魂深處鬧革命”、“革命搞好了,生產自然而然上去”論,三中全會以來的“生產力中心論”、對“唯生產力論的批判的反批判”,共同的缺點,是把生產力看成僅僅是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組成的要素或它們的功能,並最終歸結到生產工具或功能,因此各自走上了兩個極端,都從兩個側麵毫無例外地破壞了社會有機體的平衡。隻有從各方麵重視社會意識的作用和人的創造力的發揮,把生產力看成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才能構造和諧社會。
通過空間展示的社會發展的不同層次和時間上的不同階段,由社會係統的性質所決定,而社會係統的性質,由係統中的各個要素整體共同決定,而不是由某一方麵單獨決定。因此,同樣是商品經濟,東方的特別是中國的商品經濟處於人身依附關係的四麵包圍之下,因此本質上屬於農業性商品經濟;而西方的商品經濟則大部分擺脫了人身依附關係而獨立發展,因此性質上屬於純商品經濟。前者由於整體上受製於人身依附關係,所以隨著政治關係的變動而隨生隨滅,難以發展到工業社會;後者則有著相對獨立的發展,所以一般比較容易持續地發展到工業社會。當然,除了政治關係外,宗教意識形態、地理環境、生活方式、道德風俗習慣等都對能否進入工業社會起較大的作用。可見,決定社會的性質是農業還是工業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是商品經濟一個要素,而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在這裏,生產力作為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它的標誌不等於生產力本身,社會係統中的任何一個要素都可以作為生產力的標誌(根據係統的協同律、相關律),其中生產工具可以直觀地、典型地作為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誌,但也僅僅是標誌而己,而不是生產力本身,更不是決定生產力的根本因素。決定生產力的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這兩大要素中,人是根本的要素。
以鄰為福 競爭力是企業係統的整體功能
在不同的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同,有的是物質因素,有的是精神因素;但作為整體競爭力,都無例外地是企業係統的整體功能。
競爭力是相對生產力,也是經濟係統的整體功能。企業競爭力是企業係統的整體功能,因而是理性因素與非理性因素的統一。在不同的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同,有的是物質因素,有的是精神因素;但作為整體競爭力,都無例外地是企業係統的整體功能。
企業中任何一個要素都曾被人看成是核心競爭力:理念、企業家、人才、團隊、製度、技術、產品。以這些要素作為核心競爭力,一方麵,混淆了要素和功能,競爭力是功能而不是要素;另一方麵,以偏概全,競爭力是企業係統的整體功能,而不是某一方麵的功能。雖然在特定的時候和環境下,特定的要素起特別重要甚至關鍵的作用,但每一個要素離不開其他要素的作用,任何一種要素都不能惟一地起作用,也不能穩定地、長久地起關鍵的作用。
競爭力是相對生產力,是經濟係統的整體功能。企業競爭力是企業係統的整體功能。社會競爭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競爭力概念的提出,證明社會是一有機整體,生產力大小不僅僅取決於生產單位本身的生產能力,而是取決於社會的整體結構。
企業的“係統質”與係統功能,通過水桶原理和木桶原理的互補來形成。水桶原理打破平衡,木桶原理追求平衡。前者體現了主體的能動性,後者體現了主體對客體的整合、改造。水桶原理與木桶原理相輔相成。水桶原理與木桶原理說明:企業“係統質”與係統功能,是企業中主體要素和客體要素的對稱。
企業經營,就是把所有成功經營的必要條件按照邏輯結構和時空條件組成一個完整有序的時空係統,使經營成為一個主體化和有序化相統一的係統工程。隻有係統經營才有成功的經營;隻要係統經營就有成功的經營,係統結構的有序化程度決定係統功能的大小。經濟學僅研究生產中人與人的關係是本末倒置。對稱經濟學就是通過提高經濟係統的對稱性、有序性,使之實現資源再生、企業低成本發展的經濟學。
認為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有本原與派生關係的曆史機械唯物主義,破壞了它們相互之間的對稱關係、主體與客體的對稱關係,否定了經濟領域的主體性原則,破壞了社會有機體中各個要素之間的內在的有機體關係,是一種線性的曆史觀。
生產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原理說明,生產力是主體生產力和客體生產力的統一、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的統一、個別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的統一、現實生產力和創造生產力的統一,生產力是社會阻力和社會動力綜合作用的結果。生產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因此生產力隻能同整個社會係統發生相互作用,而不能單獨同生產關係發生作用。生產關係作為社會係統的一個層次,隻同其他層次和要素發生關係,而構成相互作用規律。如果可以在頭腦中把生產關係抽象出來同生產力發生作用,那麽,它們相互之間的關係也是要素和功能的關係,而不是所謂形式和內容的關係。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生產的各個環節之間的相互關係、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的相互關係、個別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的相互關係,都不但要靠經濟製度(即生產關係)來調節,而且要靠政治製度和社會心理(輿論環境)及科學技術水平來調節。政治製度調節是核心,國民素質的提高是根本的因素。社會生產的各要素和相互關係都必須通過整個社會係統的協調才能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功能原理說明,必須用對稱曆史觀代替線性的曆史觀。
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一個對稱的過程:一方麵是有序化、共性化、法製化,另一方麵是無序化、個性化、自由化;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既全球化又區域化。經濟社會的調節機製也越來越簡單:從超經濟強製(暴力、戰爭、人身依附關係、計劃安排)到市場,市場從價格機製到價值機製,從人治經法治到法製。和諧社會就是民主與法製對稱的社會,對稱經濟就是公平與效益對稱的經濟,對稱經濟學就是在自由與法製、價格與價值、公平與效益、理性與非理性的碰撞中,用有序去整合無序、用無序去填補有序、使不對稱向對稱轉化的對稱的經濟理論體係。經濟體製改革與政治體製改革可以有先後之分。先經濟體製改革後政治體製改革的思路是正確的。對稱經濟學是對稱發展觀的方法論意義:對稱經濟是和諧社會的深層結構,是和諧社會的深層經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