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通過經濟發展的規律性與主體性、必然性與偶然性的對稱關係,說明對稱辯證法與曆史辯證法的本質不同,在於對稱辯證法認為主體與客體的對稱是社會的基本對稱。要把發展與增長區別開來;相應地,要把對稱與均衡區別開來。對稱與均衡的最本質區別,是主體在經濟規律中的地位不同——在對稱經濟學中,對稱規律是核心規律,主體在規律中占主導。
關鍵詞:對稱與均衡 規律性與主體性 必然性與偶然性 對稱辯證法與曆史辯證法 主體與客體
齊心協力 經濟趨勢、經濟周期與經濟規律
隻有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找到周期變化的源頭,悟出周期變化背後的規律,提出因勢利導的方案。
經濟發展是有規律的,經濟學發展是有規律的。思辨之所以是實證的,是因為思辨所遵循的科學規律正是客觀規律的反映。科學規律與客觀規律是對稱的,經濟科學規律與經濟客觀規律是對稱的。主體與客體的對稱關係,是把經濟學的對象定位於“規律”而非“趨勢”的出發點;經濟學的對象定位於“規律”而非“趨勢”,是經濟學科學的立論依據。
西方的經驗主義傳統使西方經濟學家沒有規律這個概念,隻有“趨勢”、“序列”這些概念。西方經濟學中的“時間序列”,實際上就是經濟規律的經驗主義表述。在他們看來,經濟的發展沒有因果規律性,隻有事件的先後順序,經濟學就是對此順序進行描述,並據此進行予測。在這樣的思維方式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模型,沒有指導意義是必然的。
無論是西方經濟學的“真實經濟周期理論”、“時間一致性理論”,還是其更高抽象的“動態一般均衡模型”,都未能概括“經濟周期”的真諦。
關於經濟周期變化的主導因素,必須用邏輯與曆史相統一的方法,而不是僅僅統計學的方法。總體上,在商品經濟時期,是供給主導需求;在市場經濟時期,是需求主導供給。特別是知識市場經濟時期,新技術革命浪潮將從根本上改革經濟周期的圖式。隨著人在經濟活動中主體地位的提高,從不對稱向對稱轉化將更加自覺,經濟周期將越來越短,越來越接近於無。一旦經濟周期緊縮到無,經濟增長方式將被經濟發展模式所代替;屆時經濟周期理論與模型將壽終正寢。所以,經濟學不能僅僅研究經濟周期,而應研究經濟規律;從長遠來看,“真實經濟周期”並不真實,隻有後者才是經濟學真正的研究對象。
所謂“動態一般均衡模型”就是對稱模型,就是從不對稱向對稱轉化模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對稱是相對的,對稱是絕對的;從不對稱向對稱轉化,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在此過程中,主體的作用越來越大,對稱—不對稱—對稱是基本規律。
從宏觀來看,人類一次創業、二次創業表現出來的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是經濟周期的立體框架;從微觀來看,需求與供給不對稱與對稱的交替變化是其基本內容,貨幣、工資、就業、價格的周期變化是其展開和表現。隻有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找到周期變化的源頭,悟出周期變化背後的規律,提出因勢利導的方案。西方經濟學停留在價格、工資、通脹、緊縮的相互交替的現象層麵理解周期,用線性思維方式(統計方法是其最拿手的方法)來概括周期,用“動態均衡模型”來把握周期,隻能舍本求末、掛一漏萬;隻能在真實的經濟規律的大門外徘徊。這樣的周期理論,對人的經濟行為,沒有規律性的指導意義。
【圖_中_不_figure_0014_0001_em】
如果政府宏觀經濟政策是通過相機抉擇來控製需求、熨平產出的經常波動,類似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那麽被調控的經濟活動就會像水麵的皮球:這邊按下去,那邊冒起來,時間不一致是必然的。如果把政府宏觀調控看成是政府這一經濟主體的積極的活動,通過這一活動使經濟活動不對稱向對稱轉化,那麽時間就是一致的,經濟周期性的經濟活動就可避免,經濟就可持續發展。所謂時間不一致,隻不過是“不可控”的經濟周期的表現形式,根源在於經濟發展的均衡觀而非對稱觀。
如果說,微觀經濟波動是家庭和廠商對環境變化做出理性調整的結果,那麽經濟發展就是主體自覺活動的產物。因此政府的宏觀調控是必須的;這和謀取“熨平”經濟波動的“相機選擇”政策有本質的不同:前者是積極的,後者是消極的;前者是對策學,後者是博弈論;前者追求的是對稱,後者追求的是均衡;前者是宏觀著眼,宏觀微觀著手,後者是微觀著眼,微觀著手。
如果說,均衡觀要求政府采取消極的“熨平”政策,那麽對稱觀要求政府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而消極的財政政策和銀行手段(通貨膨脹、通貨緊縮、利率手段)將起次要作用,且作用越來越小。市場經濟越發達,政府經濟功能不是越來越小,而是越來越大。隻要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所謂“時間不一致問題”可迎刃而解。而銀行手段(所謂的“貨幣政策”)在市場經濟、特別是知識市場經濟時期已不合時宜;手段和目標的不對稱,隻能落入政府“理性”和個人“理性”相互“博弈”的局麵;在此情況下,“時間不一致”在所難免。“時間不一致”說明,不是要不要政府實現調控的問題,而是怎樣宏觀調控的問題。
經濟規律是合力的結果。在合力結構中,微觀經濟是宏觀經濟的基礎,宏觀經濟是微觀經濟的主導,政府調控是市場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人的理性預期作為可控的因素,在政府宏觀調控的引導作用下可以成為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經濟發展的周期性不等於經濟發展的規律性;經濟主體包括政府主體的自覺能動性,能夠對控製經濟波動起決定作用。
人的主體性,通過知識運營體現出來;政府宏觀調控屬於知識運營的一個環節。知識創新、科學發展、技術開發等知識運營的其他環節,都要靠政府推動、搭建平台,才有可能取得政策、製度與金融保證。通過建立國民創新體係、國民創業體係,使知識運營的各個環節、要素綜合發揮作用,是經濟穩定發展的必要前提。
如影隨形 經濟發展的規律性與主體性
每個人都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應把其歸咎於神秘的、超然於人的活動之外的所謂曆史的“必然規律”。這是對稱——主客體對稱曆史觀的最基本原理。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格蘭傑的“協整分析”和恩格爾的“自回歸條件異方差模型”的意義在於:經濟發展中的對稱關係不是對應關係;有的經濟周期之間從不對稱到對稱需要一個時間周期,或通過長期觀察才能發現。缺陷在於:把經濟模型看成純宏觀過程,在經濟要素的“協整”、“變易”關係中,沒有人的主體性活動的影子。隨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基德蘭德和普斯科特的經濟設計的“時間一致性”問題和經濟周期的波動源及傳導問題的宏觀經濟理論,似乎是這方麵的補充和發展,從而顯示了經濟學發展的主體性與規律性、邏輯與曆史的一致性。
曆史發展的根本規律就主體和客體相互關係發展的規律。主體和客體相互關係發展的規律實質上是創造的規律,是自然和人、客體和主體、相對客體和相對主體相互創造、每個人自我創造的規律,是人的創造性從低級到高級、從自發到自覺、自覺性低到自覺性高的規律;其他各種規律,隻是它的展開和表現。因此,曆史的發展是必然和偶然、自發和自覺、客觀規律性和自覺能動性的統一;每個人都既是曆史的奴隸,又是曆史的主人。每個人都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應把其歸咎於神秘的、超然於人的活動之外的所謂曆史的“必然規律”。這是對稱——主客體對稱曆史觀的最基本的原理。
如果把人類社會看成是宇宙發展完整鏈條中的一個環節,宇宙整體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那麽人類及個體從結果來看是神秘的,從起源和過程來看是自然的;社會發展的規律是自然規律的延伸,是宇宙普遍規律的局部表現,同自然規律並沒有什麽本質的不同。社會時空與自然界的時空同源、同構、同質、同功。
對稱關係是經濟領域的本質。人類經濟活動的任何一個方麵、任何一個過程都存在著對稱關係。其中,主體和客體的對稱關係是基本的對稱關係,企業的一切經營活動、社會的一切經濟活動圍繞著這個中心展開,經營和經濟活動中的其它一切對稱關係圍繞著這個中心展開。
對稱是人與物的“均衡”,均衡是物與物的“對稱”。對稱,“均衡”是絕對的,“不均衡”是相對的;均衡,“對稱”是相對的,“不對稱”是絕對的。
對稱發展觀:一方麵,主體要遵循社會發展的規律而不能違背社會發展的規律;另一方麵,人在社會規律麵前不是無能為力的,人的行為和意識的要素構成社會規律的一個層麵。人的素質如何,直接影響到這些規律發生作用的方式,從而影響到社會發展的速度。因此,加強主體修養,提高主體素質和主體性,特別提高對這些規律認識的自覺性和行動的自覺性,對於社會的發展可以直接起推動作用。人在社會規律麵前不是無能為力,而是舉足輕重、大有可為的。對稱發展觀,就是化不對稱為對稱、化消極對稱為積極對稱、化低層次對稱為高層次對稱的資源優化配置方式,就是通過資源優化配置實現資源優化再生的經濟增長方式,就是用對策代替博弈取得效益的經營方式,就是用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相對主體與相對客體、客體與客體的對稱代替均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對稱發展觀,是以主體性為中心同科學性相統一的科學原理與科學方法,以及根據這個科學原理與科學方法建立起來的科學體係或思想體係。對稱發展觀通過建構科學規律來建構客觀規律,使知識運營和人的主體性原則統一起來,使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經營模式、發展模式的轉變統一起來,通過對策實現對稱、實現以主體為中心同客體的“均衡”。
對稱發展觀的基本原則是主體性原則,基本方法是從上到下、從本質到現象、從主觀到客觀、從主體到客體。人類社會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可以通過對稱發展觀確定的過程和程序來合理定位,並發揮它們的對策—對稱的功能。
對稱,首先是主體內部的對稱。沒有主體身心平衡、內部素質結構的對稱,就沒有主客體的平衡、相對主體和相對客體的對稱,就沒有和諧社會。通過對策來實現的對稱,是一個從主觀到客觀、主體到客體的自上而下層層遞進的過程,是通過主觀整合客觀、主體整合客體的立體動態五維係統,體現了五度空間的相互轉化原理。
幣的兩麵 主體與客體的對稱是社會的基本對稱
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是社會經濟係統的兩個基本層次,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的對稱是社會經濟係統的基本對稱關係,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任何係統,包括社會係統,都有基本對稱、主要對稱、主要對稱方麵。基本對稱決定非基本對稱,主要對稱決定非主要對稱,對稱主要方麵決定非主要方麵,然後再在此基礎上的相互作用。問題在於,我們以往的曆史觀把社會的基本對稱、主要對稱、主要對稱方麵搞錯了。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對稱作為社會基本對稱的缺陷:這對對稱具有靜態性質,不能揭示社會發展的動力源,而社會基本對稱必須具有社會發展基本動力的功能。這對對稱不能揭示人在社會曆史中的主人翁地位。作為人類社會的基本對稱,不能反映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是殘缺不全的,與“基本對稱”的概念不符。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對稱作為社會的基本對稱的缺陷:兩對對稱作為社會的基本對稱,缺乏概括性,與“基本對稱”的概念不符;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對稱作為社會的基本對稱的缺陷:同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對稱是一致的,如上所述,不能作為社會的基本對稱。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對稱作為社會基本對稱的缺陷:生產關係是關係範疇,生產力是功能範疇。後者是前者的功能,是生產關係的要素和結構產生的。把這對對稱看成社會的基本對稱是倒果為因。
勞動者同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的對稱作為社會基本對稱的缺陷:勞動者屬於主體範疇,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屬於客體範疇,勞動者和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的對稱本質上屬於主體和客體的對稱。主體和客體的對稱,比勞動者和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的對稱更有概括性。
主客體的對稱之所以是曆史觀的基本對稱,是因為主體和客體、相對主體和相對客體是相互創造、相互生成的過程。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是社會經濟係統的兩個基本層次,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的對稱是社會經濟係統的基本對稱關係,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在社會有機體的各要素之間,雖然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地位,生產力的發展都是它們共同起作用的結果。生產力是社會經濟係統的整體功能,改革實質上是社會經濟係統的自組織、有序化過程。整個社會經濟係統是否對稱,將決定整個社會經濟係統是否和諧;整個社會經濟係統是否和諧,將決定社會經濟係統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發展。建立和諧社會的根本途徑就在於建立對稱的社會經濟係統,從而發揮出最佳的生產力功能。
主客體的對稱之所以是曆史觀的基本對稱,還因為主客體的關係規律是社會係統其他規律發生作用的基礎。主客體的對稱是社會係統的基本對稱,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而經濟主體又是對稱的主要方麵。提高和降低主體性的對稱是個體主體的基本對稱,對稱的主要方麵是提高主體性。
把主體和客體的對稱看成是社會的基本對稱,可以科學地揭示主體——人在社會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曆史,就是主體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使自身得以生存和發展,從而使整個人類社會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曆史。社會,就是人類社會。因此,把這對對稱關係看成社會的基本對稱關係,不但可以揭示社會曆史的本質特征,而且可以揭示社會係統的動態、整體的特征;不但可以概括它的完整結構,而且可以概括它的全部功能。
主體和客體是社會係統的兩個基本層次,主客體的對稱關係是社會係統的基本對稱關係,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而主體又是對稱的主要方麵。因此,生產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動能,歸根結底是主體的功能,是主體的創造力的發揮。衡量社會係統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製度好壞的根本標準,就在於是否有利於主體性的提高和主體素質的提高,是否有利於主體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目的也在於提高主體性。
聽天由己 經濟發展的必然性與偶然性
市場沒有外部性,經濟學原理沒有“例外”。“經濟科學”不可以“證偽”,“確定性”就在不確定之中。
經濟發展是必然與偶爾的統一,必然性就在偶然性之中,確定性就在不確定性之中,規律性隻能通過長期的經濟行為才得到展現與發現。所謂“均衡”也隻有長期的波動與反複才能達到。但這種從偶然上升到必然的認識,絕非僅僅通過經濟統計就可以達到的,而是必須通過分析與綜合其中的因果關係才能達到。想通過統計來認識規律、建立模型,必然會掛一漏萬,形成偏差,從而隻好修補模型。經濟各要素之間直接間接的對稱關係並非“協整關係”可以概括;因為前者把主客體的“協整關係”擺在第一位,而後者則把經濟關係的對稱關係看成僅僅是偶然的。隻要明確並抓住主客體之間的對稱關係,那麽經濟紛繁複雜的現象就是有規律、可認識、可遵循的;時間序列是可把握的,實際經濟周期是可預測的,時間一致性是可達到的。
總體上,偶然性都是必然性的組成、基礎和表現,而沒有作為必然性的補充的偶然性,偶然性無一不在必然性之中。概率論不是對必然性的否定,恰恰是對必然性的證明。作為必然性的補充,偶然性隻是必然性的遠距離或間接表現;真正的必然性,不可能有例外。對於某個層次的必然性而言是例外,對於更深層次的必然性而言,則是它的表現而已。所以本質上,偶然性隻能是必然性的表現,特定層次的必然性對自己層次內的偶然性具有絕對的相容性,二者也可以理解為絕對和相對、一般和個別關係。如果有例外,那隻能說明這個必然性的層次太低,或者根本就不是必然性,以至不能包容這個例外,那就必定作更深層次的探討,以求得能容納這個偶然性的必然性。隻有所容納特定層次內的所有偶然性的必然性,才是特定層次中真正的必然性。
認為有作為必然的補充的偶然性,實際上是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關係看成外在的關係;它的根源,在於直線因果觀,結果是必然導致神秘因果觀。有了作為表現的偶然性和作為補充的偶然性這種區別,實際後果是使人難於把握必然性,使人在作為補充的偶然性之前束手無策,而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隻好聽從命運的安排。實際上是把偶然性和必然性對立起來,是隻講偶然不講必然和隻講必然不講偶然兩種觀點的折衷,既難於把握必然,又難於把握偶然。這在理論上是錯誤的,在實踐上是無益的,甚至是有害的。
問題的關鍵在於:必然性不在偶然性之外,而在偶然性之中,偶然性不在必然性之外,而無不表現著必然性。必然性就是各種偶然性綜合作用的總結,把偶然性看成是必然性的補充,實際上是認為有不對必然性本身起作用的偶然性;如有起作用,也隻是外在的而不是內在的作用。這是割裂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內在連接的機械觀。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基礎、表現、展開和組成部分,必然性是偶然性綜合作用的總的過程、趨向和結果。必然性無不寓於偶然性之中,偶然性無不體現了必然性。我們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在必然的指導下把握偶然,在把握偶然的基礎上把握必然。隻講必然不講偶然,隻講偶然不講必然,把偶然和必然的關係對立起來,把偶然和必然關係看成是外在的關係,把偶然和必然的關係看成部分內在、部分外在的關係,都是錯誤的。
實際上,西方經濟學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告訴我們,經濟因素的對稱是必然性的,不對稱是偶然性的;長期才能表現出來或觀察到的對稱(協整關係)和短期的對稱,隻是參照係的不同;在不同參照係中,對稱與不對稱可以相互轉化。在宏觀看來的不對稱,實際上隻是微觀的動態的對稱(所謂“動態一般均衡”)。因此,“波動”不同於“泡沫”,經濟波動有時是正常的,沒必要用“貨幣”或財政手段去“熨平”。
因此,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宏觀與微觀、供給與需求、配置與再生、創業與守業、價值與價格、效率與公平、自由與法製、規範與實證是對稱的。市場沒有外部性,經濟學原理沒有“例外”。“經濟科學”不可以“證偽”,“確定性”就在不確定之中。理性可以預期、“趨勢”可以預測;“公理”、“假設”與“模型”的實證性與規範性是一致的。經濟學悖論應該被揚棄,經濟學的科學性和主體性可以統一。
相輔相成 對稱辯證法與曆史辯證法
揭示自然界微觀規律的量子力學和揭示宇觀規律的相對論,同研究經濟社會的經濟科學是同一層次的科學,應該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使經濟學實證化。
宇宙的發展,是從本質到現象、從有限到無限、從簡單到複雜;人的認識,是從現象到本質、從無限到有限、從複雜到簡單。這是一個對稱的過程。這就是對稱辯證法。經濟社會的發展介於上述對稱的兩極之間,本身也是一個對稱的過程:一方麵是有序化、共性化、法製化,另一方麵是無序化、個性化、自由化;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既全球化又區域化。經濟社會的調節機製也越來越簡單:從超經濟強製(暴力、戰爭、人身依附關係、計劃安排)到市場,市場從價格機製到價值機製,從人治經法治到法製。和諧社會就是民主與法製對稱的社會,對稱經濟就是公平與效益對稱的經濟,對稱經濟學就是在自由與法製、價格與價值、公平與效益、理性與非理性的碰撞中,用有序去整合無序、用無序去填補有序、使不對稱向對稱轉化的對稱的經濟理論體係。這就是曆史辯證法。
曆史辯證法是對稱辯證法的展開。社會是放大了的自然;社會宏觀主體的自覺活動,相當於自然界微觀粒子的自發運動。所謂自然、社會及其認識的本質的不同,隻是由於人們把表麵相同的層次為參照係而實際上混淆了不同層次所造成。正好像自然界的宏觀的必然性以它的微觀的偶然性、創造性為基礎一樣,社會的宇觀的必然性,通過它的宏觀的創造性、偶然性表現出來。由於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是人的創造性越來越高、偶然性越來越大的過程,因而,過去時期經濟社會的宏觀層次,相當於現在和將來時期的經濟社會的宇觀層次——社會是活力不斷增強、人的自由度不斷加大、在宏觀層麵越來越顯示出量子力學特征的五維球狀膨脹過程。如果用認識宏觀自然現象的方法來認識社會,就好像是用牛頓力學的方法來認識量子世界,是方法的錯位。如果把自然的微觀層次看成相當於社會的宏觀層次,自然的宏觀層次看成相當於社會的宇觀層次,那麽自然和經濟社會、對自然的認識和對社會的認識並無任何本質的不同。因此,社會的發展,本質上是“自然的曆史過程”。
用層次方法可以把規律性和創造性統一起來:宇觀層次的規律性,同宏觀層次的創造性是統一的,正好像宏觀層次規律性,同微觀層次的創造性是統一的一樣。由於自然界的微觀規律同宇觀規律在本質上是同一的,因此揭示自然界微觀規律的量子力學和揭示宇觀規律的相對論,同研究經濟社會的經濟科學是同一層次的科學,應該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使經濟學實證化、科學化、合理化。
層次方法同時空統一法可以相互還原、轉化,即現在的宇觀可以還原為過去和自然界的宏觀,現在的宏觀可以還原為過去和自然界的微觀;同時代發達國家的宇觀可以還原為不發達國家的宏觀,發達國家的宏觀可以還原為不發達國家的微觀。處於社會自然王國時期的民族,隻能在微觀領域體現出自己的創造性,而在宏觀領域,則體現人對人,人對自然的依賴關係和客觀必然性,而處於社會自由王國時期的民族,則不但在微觀、而且在宏觀領域體現出自己的創造性,隻在宇觀領域體現人對人、人對自然的依賴關係和客觀必然性。
在五度空間宇宙觀中,時間、空間、層次是對稱的;在五度空間曆史觀中,社會空間、社會時間、社會層次也是對稱的,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主導;後者通過前者來展示,前者通過後者來提升;它們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在這裏,時間(不同曆史時期)、空間(不同民族、區域)、層次(不同哲學範式)是相互對應(對稱)的。時間、空間、層次三者可以相互轉化,所以它們相互之間的對稱是動態的。
對稱辯證法與曆史辯證法,宇宙、社會、人之間的對稱關係,是宇宙中宇觀、宏觀、微觀三個層次的對稱關係的縮影和組成部分之一,因而具有普遍的方法論意義。
錢途與前途 “增長”與“發展”
要把“增長”與“發展”區別開來。增長是直線的,發展是係統的、對稱的。均衡實現的是增長,對稱實現的是發展。
增長不等於發展。增長是直線的,發展是係統的、對稱的。均衡實現的是增長,對稱實現的是發展。隻有對稱,才有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對稱是管理模式、經營模式、經濟模式,也是社會可持續發展模式。對稱發展相對於線性發展而言,對稱發展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物質與精神的全麵發展,而不僅僅是物質財富的片麵發展。
對稱發展是整體發展。增長不等於發展,經濟發展不等於社會發展。必須把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統一起來,把經濟學與管理學統一起來,把經濟學、管理學與創業學統一起來。其中,社會發展必須把就業工程轉為創業工程,要建立創業工程社會化服務體係,政府必須提供配置措施,其中包括金融改革:1發展扶持創業的投資銀行。2放寬向中小企業貸款條件;3營造平台鼓勵民間直接投融資。要解決生產的社會性和占有的私人性之間的矛盾,隻能是共有製——社會直接占有生產資料。為此,必須建立直接投融資為主導的金融體製、以經營權為中心同所有權相統一的經營體製。知識經濟,為建立這種金融體製和經營體製提供了曆史必然性。
對稱發展是和諧發展。所謂“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是社會發展的潤滑劑”等都不是科學發展觀。因**造成分配不公;由於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拉大,貧富與人格兩極分化,出現大量的弱勢群體,挫傷了人的積極性,造成社會不安定,影響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是發展觀的科學性與主體性的統一。“唯科學主義”與科學發展觀是格格不入、背道而馳的。科學發展觀應成為科學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對稱發展觀是新經濟學確立的關鍵。
對稱發展是可持續發展。中國改革經濟“奇跡”很大程度是計劃經濟下被嚴重壓抑的生產力的釋放,是起點造成的。“速度”隻是相對值。計劃體製不能調動人的積極性,不能發揮人的聰明才智,市場體製可以,從前者向後者轉變必然形成反差,這反差就是所謂的改革開放以來的“增長速度”。然而,這個“速度”隻是相對值;從絕對值來講,還遠遠達不到發達國家或後來同等起點的國家的水平。所以,為這樣的增長速度沾沾自喜,說成是“奇跡”,搜腸刮肚要用什麽“模型”來解釋,是十分可笑的,是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了。現在要考慮的,不是怎樣去解釋這個所謂的“奇跡”,而是考慮怎樣取得穩定的可持續發展,並利用知識經濟所給予的機遇,使之後來居上。
對稱發展是價值發展。gdp有三種:貨幣gdp(國內生產總值)、社會gdp(人的素質指數、幸福指數、社會和諧指數)、綠色gdp(環保指數)。增長經濟學範式隻講第一種;市場原教旨主義、所謂主流經濟學家出於對市場經濟的狹隘理解,片麵追求gdp增長率,把保障機會平等、生存保障平等的公共事業都納入產業化的範圍,剝奪了人的生存權、發展權、平等發展權,從而強化了兩極分化,敗壞了社會風氣,形成“一切向錢看”的社會道德環境;資源的開發是竭澤而漁,gdp增長以出口導向、內需不足、計劃體製下的低工資為起點、工人血淚為代價,不惜使貨幣gdp成為帶血gdp。幸福經濟學範式則包含三種。幸福經濟學範式之所以比增長經濟學範式更科學,是因為前者比後者更本質,因而做到了科學性與主體性的統一。或者說,能否做到主體性與科學性的統一,體現了經濟學範式的不同層次。不同經濟學範式之間的關係不是並列關係,而是層次關係。對於反映性、解釋性理論來講,範式的層次高,其對絕對真理的“逼真度”更高;對於創造性、規範性理論來講,範式的層次高,其真理的層次更高。人經濟活動的目標是幸福,而人幸福與否不完全由金錢來決定。價值固然可以量化,但不完全是靠貨幣、靠由貨幣反映的gdp總值來量化,而是靠人的幸福程度來量化。馬克思和西方經濟學的共同點,是把價值絕對化了。前者把價值絕對化為抽象勞動,後者把價值論絕對化為貨幣,因而二者都脫離了經濟活動的實際和價值本身的價值。
對稱發展是主體發展。科學發展是人的發展。發展既然是全麵的、對稱的,就應該以人為主體、以人的全麵發展為前提和中心,通過人的全麵發展來引導、主導社會與自然的全麵發展。經濟活動中的對稱規律是必然存在的,但經濟活動的規律必須通過人的活動來實現。自由自覺的勞動是對稱經濟的前提,就好像自由戀愛是對稱婚姻、幸福婚姻的基礎一樣。有沒有自覺地按照對稱規律開展經濟活動,將決定經濟活動的成敗以及成效的大小、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與規模。最大的**之所以是行為方式的**,是由於**使人的行為方式損害了人的主體性、背離了生產力發展的方向;行為方式的**導致幹部人事機製的**甚至學術評價機製的扭曲與異化,使社會普遍的行為方式損害了人的主體性、背離了生產力發展的方向。由於**與分配不公敗壞了社會風氣,降低了人的素質,損害了人的全麵發展,gdp增長同人的發展不對稱,使經濟與政治的不對稱滋生出客體與主體的不對稱,從而不能實現對稱的、真正的、可持續的發展。
共展宏圖 對稱經濟學是發展經濟學
貫穿對稱經濟學的概念、範疇與範疇體係的核心,是以經濟主體為主導同經濟客體的對稱;由於這個對稱,使經濟學的主體性和科學性得以統一。
對稱經濟是對經濟的重新定位,對稱經濟學是對經濟學的重新定位。對經濟學的重新定位,產生經濟學的全新範式。對稱經濟學的範式,體現了經濟學方法與對象、形式與內容、主體與客體、結構與功能、理論與實際、主體性與科學性的對稱與統一。
在對稱經濟學中,所謂經濟學就是發展經濟學。對稱經濟學通過發展管理、智慧管理、對策管理、主體管理、價值管理、有序管理、和諧管理、困局管理實現結構出效益、結構產生生產力和競爭力;通過創新來創造機會,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資源的優化再生,自上而下實現內涵發展、縱深發展、可持續發展。
對稱經濟學的發展觀是五度空間觀、綜合發展觀、係統發展觀,而不同於新古典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線性發展觀。通常所謂的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都隻能被揚棄而納入對稱經濟學的範疇,成為對稱經濟學的環節。
作為對稱經濟學的發展經濟學是:
時間、空間、層次的統一;
本質、規律、現象的統一;
必然與偶然的統一;
物質與精神的統一;
客體發展與主體發展的統一。
隻有再生經濟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發展經濟學。以往所謂發展經濟學,由於隻是對“發展過程”的描述,因此實質上仍然是配置經濟學,是配置曆史過程的經濟學,是配置發展的經濟學。因此,迄今為止,沒有真正的發展經濟學。
公平本身就是效益;公平與反對兩極分化本身可以提高社會總的福利水平。發展經濟學更看重的是社會總的福利水平的提高,而不是少數人先富起來的同時,使社會總的福利水平降低。從福利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效益優先,兼顧公平”實際上是既無效率又無公平。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真正的公平不但要以整個社會為參照係,而且要以全球為參照係。很難想象,在一個充滿恐怖與戰爭的地球上,富國能真正活得很瀟灑。
真正的發展經濟學以對稱為核心而不是以均衡為核心。對稱和均衡的本質區別:前者是再生的,後者是配置的;前者以創業為基礎,後者以生產為前提;前者以價值為核心,後者以價格為機製。因此,前者是具體的,後者是抽象的;前者是現實的,後者是理論的;前者是可控的,後者是不可控的;前者是整體的,消費—交換—生產是統一的、完整的、有序的、不可分割的,後者是可以在觀念中把它們區隔開來,是理論上的有序、實踐中的無序。所以前者是主體的,後者是客體的;前者是自覺的,後者是自發的;前者可操作,後者不可操作。
社會經濟是一個開放係統,其中各個要素的投入產出的相關性,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不同的結構;由不同的曆史時期決定的經濟學範式,也有不同的世界經濟和國內經濟模型。總體上,在知識經濟時期與對稱經濟學範式中,經濟結構不僅僅是資本與勞動的二維(國內)、三維(國際)的投入產出,而是知識、資本、勞動相互結合的動態結構;在這裏,空間展開的不同模式、模式中不同要素及其不同比重,體現了時間發展的不同階段。因此,從宏觀來看的國內國際經濟結構是五度空間的,而不是平麵二維與三維空間的。
中國改革迄今存在對稱與不對稱的兩重性。所謂對稱,就是盡力從計劃體製向市場體製轉軌,與國際慣例接軌,與國際潮流合拍。所謂不對稱,就是經濟體製改革與政治體製改革之間不對稱。兩重性不是兩張皮,而是相互製約。對中國改革出現的問題,有兩種態度:一種認為是人為失誤,一種認為是改革開放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現象。兩種方案:一種是走回頭路,一種是在進一步發展中解決。兩種“中國主流經濟學家”——改革開放以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和改革開放以後的“市場經濟學家”的共同特點,都是走回頭路。一個是要補資本主義的課,走西方資本主義走過的老路,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一個是以反私有製、反兩極分化為名,要回到計劃體製。兩種“中國主流經濟學家”都同樣秉持線性思維觀下的線性發展觀。
倒退沒有出路,前進卻是揚棄。對稱經濟學是係統經濟學而非線性經濟學。在對稱經濟學看來,失敗是成功的必要環節。說改革已經取得成功和改革已經失敗,這兩種觀點都是片麵的。改革是成功還是失敗,不是看“今天”,而是看“今後”。“今天”的失敗是“今後”的成功的必要環節。但“必要”不等於“充分”;認為“今天”已經使改革取得成功,也為時太早。隻有繼續前進——通過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來糾正改革的失誤,才能使改革笑到最後。
經濟落後國家可以利用知識經濟與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使自己在經濟上後來居上,經濟發展和政治製度也是對稱的過程。但對稱不等於同步,而是有著先後關係。根據對稱發展觀,不對稱是對稱的必經環節。因此,經濟體製改革與政治體製改革可以有先後之分,先經濟體製改革後政治體製改革的思路是正確的。“休克療法”失誤在於把政治與經濟的對稱理解為政治與經濟的平行,所以成了真正的“休克”。問題的關鍵是必須有“後”,而且“後”的時間不能太長;同時,在通過不對稱到對稱轉化過程中必然產生的問題(主要是**以及由此造成的不公平)必須予以解決。
確立正確的思維方式,是確立正確的經濟學範式的前提,也是堅持正確的改革觀、發展觀的前提,這個正確的思維方式就是以對稱為核心的五度空間的思維方式。五度空間觀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對稱經濟學通過建立新的經濟學範式來自覺反映社會經濟規律,使經濟學範式同人類新的實踐模式相對稱、經濟活動模式同人類整體實踐模式相對稱,擺脫經濟學和管理學的困惑,走出經濟運行的困境,消除經濟危機的根源,使企業和社會經濟協調有序發展。對稱經濟學是對稱發展觀的方法論意義:對稱經濟是和諧社會的深層結構,是和諧社會的深層經濟模式。
任何概念都有一個從模糊到清晰的發展過程。對稱,是通過對策自覺實現的均衡,是智慧經濟時代的經營模式與發展模式。它不同於工業經濟時代通過博弈自發實現的均衡。對稱經濟學通過對對稱與均衡、對策與博弈等概念的分離與重新定位,使之內涵與時代的發展要求相對稱。貫穿對稱經濟學的概念、範疇與範疇體係的核心,是以經濟主體為主導同經濟客體的對稱;由於這個對稱,使經濟學的主體性和科學性得以統一。對稱意味著成功,經濟的對稱意味著企業的成功、社會的發展。對稱經濟學是發展經濟學。
時間、空間、層次是對稱的;社會空間、社會時間、社會層次,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主導;後者通過前者來展示,前者通過後者來提升;它們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對稱哲學揭示了知識經濟(層次)、全球化與多元化(空間)、超速發展(時間)、合作主導競爭與雙贏發展(性質)的對稱關係。既然層次、時間、空間可以相互轉化,知識的重新洗牌將帶動經濟的重新洗牌,經濟全球化與經濟區域化是雙向同步過程,經濟上落後的國家有可能跨發展階段並後來居上;既然層次、時間、空間可以相互轉化,知識經濟時代的產業結構、特別是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就應該是以創新業為先導、知識業為主導、製造業為核心、農業為基礎、服務業為配套的再生型→循環型→生態型→穩定型→對稱型→和諧型結構,以取得可持續發展與超速發展。五度空間理論的意義:知識與智慧轉變為生產力。如果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使人類根據質能關係式製造出原子彈,那麽五度空間理論導致知識、信息向能量和質量的轉化並裂變出生產力。五度空間理論使哲學和經濟學實現了統一,從而實現真正的哲學革命和經濟學革命。
關鍵詞:對稱與均衡 規律性與主體性 必然性與偶然性 對稱辯證法與曆史辯證法 主體與客體
齊心協力 經濟趨勢、經濟周期與經濟規律
隻有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找到周期變化的源頭,悟出周期變化背後的規律,提出因勢利導的方案。
經濟發展是有規律的,經濟學發展是有規律的。思辨之所以是實證的,是因為思辨所遵循的科學規律正是客觀規律的反映。科學規律與客觀規律是對稱的,經濟科學規律與經濟客觀規律是對稱的。主體與客體的對稱關係,是把經濟學的對象定位於“規律”而非“趨勢”的出發點;經濟學的對象定位於“規律”而非“趨勢”,是經濟學科學的立論依據。
西方的經驗主義傳統使西方經濟學家沒有規律這個概念,隻有“趨勢”、“序列”這些概念。西方經濟學中的“時間序列”,實際上就是經濟規律的經驗主義表述。在他們看來,經濟的發展沒有因果規律性,隻有事件的先後順序,經濟學就是對此順序進行描述,並據此進行予測。在這樣的思維方式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模型,沒有指導意義是必然的。
無論是西方經濟學的“真實經濟周期理論”、“時間一致性理論”,還是其更高抽象的“動態一般均衡模型”,都未能概括“經濟周期”的真諦。
關於經濟周期變化的主導因素,必須用邏輯與曆史相統一的方法,而不是僅僅統計學的方法。總體上,在商品經濟時期,是供給主導需求;在市場經濟時期,是需求主導供給。特別是知識市場經濟時期,新技術革命浪潮將從根本上改革經濟周期的圖式。隨著人在經濟活動中主體地位的提高,從不對稱向對稱轉化將更加自覺,經濟周期將越來越短,越來越接近於無。一旦經濟周期緊縮到無,經濟增長方式將被經濟發展模式所代替;屆時經濟周期理論與模型將壽終正寢。所以,經濟學不能僅僅研究經濟周期,而應研究經濟規律;從長遠來看,“真實經濟周期”並不真實,隻有後者才是經濟學真正的研究對象。
所謂“動態一般均衡模型”就是對稱模型,就是從不對稱向對稱轉化模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對稱是相對的,對稱是絕對的;從不對稱向對稱轉化,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在此過程中,主體的作用越來越大,對稱—不對稱—對稱是基本規律。
從宏觀來看,人類一次創業、二次創業表現出來的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是經濟周期的立體框架;從微觀來看,需求與供給不對稱與對稱的交替變化是其基本內容,貨幣、工資、就業、價格的周期變化是其展開和表現。隻有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找到周期變化的源頭,悟出周期變化背後的規律,提出因勢利導的方案。西方經濟學停留在價格、工資、通脹、緊縮的相互交替的現象層麵理解周期,用線性思維方式(統計方法是其最拿手的方法)來概括周期,用“動態均衡模型”來把握周期,隻能舍本求末、掛一漏萬;隻能在真實的經濟規律的大門外徘徊。這樣的周期理論,對人的經濟行為,沒有規律性的指導意義。
【圖_中_不_figure_0014_0001_em】
如果政府宏觀經濟政策是通過相機抉擇來控製需求、熨平產出的經常波動,類似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那麽被調控的經濟活動就會像水麵的皮球:這邊按下去,那邊冒起來,時間不一致是必然的。如果把政府宏觀調控看成是政府這一經濟主體的積極的活動,通過這一活動使經濟活動不對稱向對稱轉化,那麽時間就是一致的,經濟周期性的經濟活動就可避免,經濟就可持續發展。所謂時間不一致,隻不過是“不可控”的經濟周期的表現形式,根源在於經濟發展的均衡觀而非對稱觀。
如果說,微觀經濟波動是家庭和廠商對環境變化做出理性調整的結果,那麽經濟發展就是主體自覺活動的產物。因此政府的宏觀調控是必須的;這和謀取“熨平”經濟波動的“相機選擇”政策有本質的不同:前者是積極的,後者是消極的;前者是對策學,後者是博弈論;前者追求的是對稱,後者追求的是均衡;前者是宏觀著眼,宏觀微觀著手,後者是微觀著眼,微觀著手。
如果說,均衡觀要求政府采取消極的“熨平”政策,那麽對稱觀要求政府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而消極的財政政策和銀行手段(通貨膨脹、通貨緊縮、利率手段)將起次要作用,且作用越來越小。市場經濟越發達,政府經濟功能不是越來越小,而是越來越大。隻要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所謂“時間不一致問題”可迎刃而解。而銀行手段(所謂的“貨幣政策”)在市場經濟、特別是知識市場經濟時期已不合時宜;手段和目標的不對稱,隻能落入政府“理性”和個人“理性”相互“博弈”的局麵;在此情況下,“時間不一致”在所難免。“時間不一致”說明,不是要不要政府實現調控的問題,而是怎樣宏觀調控的問題。
經濟規律是合力的結果。在合力結構中,微觀經濟是宏觀經濟的基礎,宏觀經濟是微觀經濟的主導,政府調控是市場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人的理性預期作為可控的因素,在政府宏觀調控的引導作用下可以成為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經濟發展的周期性不等於經濟發展的規律性;經濟主體包括政府主體的自覺能動性,能夠對控製經濟波動起決定作用。
人的主體性,通過知識運營體現出來;政府宏觀調控屬於知識運營的一個環節。知識創新、科學發展、技術開發等知識運營的其他環節,都要靠政府推動、搭建平台,才有可能取得政策、製度與金融保證。通過建立國民創新體係、國民創業體係,使知識運營的各個環節、要素綜合發揮作用,是經濟穩定發展的必要前提。
如影隨形 經濟發展的規律性與主體性
每個人都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應把其歸咎於神秘的、超然於人的活動之外的所謂曆史的“必然規律”。這是對稱——主客體對稱曆史觀的最基本原理。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格蘭傑的“協整分析”和恩格爾的“自回歸條件異方差模型”的意義在於:經濟發展中的對稱關係不是對應關係;有的經濟周期之間從不對稱到對稱需要一個時間周期,或通過長期觀察才能發現。缺陷在於:把經濟模型看成純宏觀過程,在經濟要素的“協整”、“變易”關係中,沒有人的主體性活動的影子。隨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基德蘭德和普斯科特的經濟設計的“時間一致性”問題和經濟周期的波動源及傳導問題的宏觀經濟理論,似乎是這方麵的補充和發展,從而顯示了經濟學發展的主體性與規律性、邏輯與曆史的一致性。
曆史發展的根本規律就主體和客體相互關係發展的規律。主體和客體相互關係發展的規律實質上是創造的規律,是自然和人、客體和主體、相對客體和相對主體相互創造、每個人自我創造的規律,是人的創造性從低級到高級、從自發到自覺、自覺性低到自覺性高的規律;其他各種規律,隻是它的展開和表現。因此,曆史的發展是必然和偶然、自發和自覺、客觀規律性和自覺能動性的統一;每個人都既是曆史的奴隸,又是曆史的主人。每個人都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應把其歸咎於神秘的、超然於人的活動之外的所謂曆史的“必然規律”。這是對稱——主客體對稱曆史觀的最基本的原理。
如果把人類社會看成是宇宙發展完整鏈條中的一個環節,宇宙整體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那麽人類及個體從結果來看是神秘的,從起源和過程來看是自然的;社會發展的規律是自然規律的延伸,是宇宙普遍規律的局部表現,同自然規律並沒有什麽本質的不同。社會時空與自然界的時空同源、同構、同質、同功。
對稱關係是經濟領域的本質。人類經濟活動的任何一個方麵、任何一個過程都存在著對稱關係。其中,主體和客體的對稱關係是基本的對稱關係,企業的一切經營活動、社會的一切經濟活動圍繞著這個中心展開,經營和經濟活動中的其它一切對稱關係圍繞著這個中心展開。
對稱是人與物的“均衡”,均衡是物與物的“對稱”。對稱,“均衡”是絕對的,“不均衡”是相對的;均衡,“對稱”是相對的,“不對稱”是絕對的。
對稱發展觀:一方麵,主體要遵循社會發展的規律而不能違背社會發展的規律;另一方麵,人在社會規律麵前不是無能為力的,人的行為和意識的要素構成社會規律的一個層麵。人的素質如何,直接影響到這些規律發生作用的方式,從而影響到社會發展的速度。因此,加強主體修養,提高主體素質和主體性,特別提高對這些規律認識的自覺性和行動的自覺性,對於社會的發展可以直接起推動作用。人在社會規律麵前不是無能為力,而是舉足輕重、大有可為的。對稱發展觀,就是化不對稱為對稱、化消極對稱為積極對稱、化低層次對稱為高層次對稱的資源優化配置方式,就是通過資源優化配置實現資源優化再生的經濟增長方式,就是用對策代替博弈取得效益的經營方式,就是用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相對主體與相對客體、客體與客體的對稱代替均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對稱發展觀,是以主體性為中心同科學性相統一的科學原理與科學方法,以及根據這個科學原理與科學方法建立起來的科學體係或思想體係。對稱發展觀通過建構科學規律來建構客觀規律,使知識運營和人的主體性原則統一起來,使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經營模式、發展模式的轉變統一起來,通過對策實現對稱、實現以主體為中心同客體的“均衡”。
對稱發展觀的基本原則是主體性原則,基本方法是從上到下、從本質到現象、從主觀到客觀、從主體到客體。人類社會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可以通過對稱發展觀確定的過程和程序來合理定位,並發揮它們的對策—對稱的功能。
對稱,首先是主體內部的對稱。沒有主體身心平衡、內部素質結構的對稱,就沒有主客體的平衡、相對主體和相對客體的對稱,就沒有和諧社會。通過對策來實現的對稱,是一個從主觀到客觀、主體到客體的自上而下層層遞進的過程,是通過主觀整合客觀、主體整合客體的立體動態五維係統,體現了五度空間的相互轉化原理。
幣的兩麵 主體與客體的對稱是社會的基本對稱
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是社會經濟係統的兩個基本層次,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的對稱是社會經濟係統的基本對稱關係,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任何係統,包括社會係統,都有基本對稱、主要對稱、主要對稱方麵。基本對稱決定非基本對稱,主要對稱決定非主要對稱,對稱主要方麵決定非主要方麵,然後再在此基礎上的相互作用。問題在於,我們以往的曆史觀把社會的基本對稱、主要對稱、主要對稱方麵搞錯了。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對稱作為社會基本對稱的缺陷:這對對稱具有靜態性質,不能揭示社會發展的動力源,而社會基本對稱必須具有社會發展基本動力的功能。這對對稱不能揭示人在社會曆史中的主人翁地位。作為人類社會的基本對稱,不能反映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是殘缺不全的,與“基本對稱”的概念不符。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對稱作為社會的基本對稱的缺陷:兩對對稱作為社會的基本對稱,缺乏概括性,與“基本對稱”的概念不符;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對稱作為社會的基本對稱的缺陷:同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對稱是一致的,如上所述,不能作為社會的基本對稱。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對稱作為社會基本對稱的缺陷:生產關係是關係範疇,生產力是功能範疇。後者是前者的功能,是生產關係的要素和結構產生的。把這對對稱看成社會的基本對稱是倒果為因。
勞動者同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的對稱作為社會基本對稱的缺陷:勞動者屬於主體範疇,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屬於客體範疇,勞動者和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的對稱本質上屬於主體和客體的對稱。主體和客體的對稱,比勞動者和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的對稱更有概括性。
主客體的對稱之所以是曆史觀的基本對稱,是因為主體和客體、相對主體和相對客體是相互創造、相互生成的過程。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是社會經濟係統的兩個基本層次,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的對稱是社會經濟係統的基本對稱關係,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在社會有機體的各要素之間,雖然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地位,生產力的發展都是它們共同起作用的結果。生產力是社會經濟係統的整體功能,改革實質上是社會經濟係統的自組織、有序化過程。整個社會經濟係統是否對稱,將決定整個社會經濟係統是否和諧;整個社會經濟係統是否和諧,將決定社會經濟係統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發展。建立和諧社會的根本途徑就在於建立對稱的社會經濟係統,從而發揮出最佳的生產力功能。
主客體的對稱之所以是曆史觀的基本對稱,還因為主客體的關係規律是社會係統其他規律發生作用的基礎。主客體的對稱是社會係統的基本對稱,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而經濟主體又是對稱的主要方麵。提高和降低主體性的對稱是個體主體的基本對稱,對稱的主要方麵是提高主體性。
把主體和客體的對稱看成是社會的基本對稱,可以科學地揭示主體——人在社會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曆史,就是主體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使自身得以生存和發展,從而使整個人類社會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曆史。社會,就是人類社會。因此,把這對對稱關係看成社會的基本對稱關係,不但可以揭示社會曆史的本質特征,而且可以揭示社會係統的動態、整體的特征;不但可以概括它的完整結構,而且可以概括它的全部功能。
主體和客體是社會係統的兩個基本層次,主客體的對稱關係是社會係統的基本對稱關係,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而主體又是對稱的主要方麵。因此,生產力是社會係統的整體動能,歸根結底是主體的功能,是主體的創造力的發揮。衡量社會係統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製度好壞的根本標準,就在於是否有利於主體性的提高和主體素質的提高,是否有利於主體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目的也在於提高主體性。
聽天由己 經濟發展的必然性與偶然性
市場沒有外部性,經濟學原理沒有“例外”。“經濟科學”不可以“證偽”,“確定性”就在不確定之中。
經濟發展是必然與偶爾的統一,必然性就在偶然性之中,確定性就在不確定性之中,規律性隻能通過長期的經濟行為才得到展現與發現。所謂“均衡”也隻有長期的波動與反複才能達到。但這種從偶然上升到必然的認識,絕非僅僅通過經濟統計就可以達到的,而是必須通過分析與綜合其中的因果關係才能達到。想通過統計來認識規律、建立模型,必然會掛一漏萬,形成偏差,從而隻好修補模型。經濟各要素之間直接間接的對稱關係並非“協整關係”可以概括;因為前者把主客體的“協整關係”擺在第一位,而後者則把經濟關係的對稱關係看成僅僅是偶然的。隻要明確並抓住主客體之間的對稱關係,那麽經濟紛繁複雜的現象就是有規律、可認識、可遵循的;時間序列是可把握的,實際經濟周期是可預測的,時間一致性是可達到的。
總體上,偶然性都是必然性的組成、基礎和表現,而沒有作為必然性的補充的偶然性,偶然性無一不在必然性之中。概率論不是對必然性的否定,恰恰是對必然性的證明。作為必然性的補充,偶然性隻是必然性的遠距離或間接表現;真正的必然性,不可能有例外。對於某個層次的必然性而言是例外,對於更深層次的必然性而言,則是它的表現而已。所以本質上,偶然性隻能是必然性的表現,特定層次的必然性對自己層次內的偶然性具有絕對的相容性,二者也可以理解為絕對和相對、一般和個別關係。如果有例外,那隻能說明這個必然性的層次太低,或者根本就不是必然性,以至不能包容這個例外,那就必定作更深層次的探討,以求得能容納這個偶然性的必然性。隻有所容納特定層次內的所有偶然性的必然性,才是特定層次中真正的必然性。
認為有作為必然的補充的偶然性,實際上是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關係看成外在的關係;它的根源,在於直線因果觀,結果是必然導致神秘因果觀。有了作為表現的偶然性和作為補充的偶然性這種區別,實際後果是使人難於把握必然性,使人在作為補充的偶然性之前束手無策,而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隻好聽從命運的安排。實際上是把偶然性和必然性對立起來,是隻講偶然不講必然和隻講必然不講偶然兩種觀點的折衷,既難於把握必然,又難於把握偶然。這在理論上是錯誤的,在實踐上是無益的,甚至是有害的。
問題的關鍵在於:必然性不在偶然性之外,而在偶然性之中,偶然性不在必然性之外,而無不表現著必然性。必然性就是各種偶然性綜合作用的總結,把偶然性看成是必然性的補充,實際上是認為有不對必然性本身起作用的偶然性;如有起作用,也隻是外在的而不是內在的作用。這是割裂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內在連接的機械觀。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基礎、表現、展開和組成部分,必然性是偶然性綜合作用的總的過程、趨向和結果。必然性無不寓於偶然性之中,偶然性無不體現了必然性。我們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在必然的指導下把握偶然,在把握偶然的基礎上把握必然。隻講必然不講偶然,隻講偶然不講必然,把偶然和必然的關係對立起來,把偶然和必然關係看成是外在的關係,把偶然和必然的關係看成部分內在、部分外在的關係,都是錯誤的。
實際上,西方經濟學真實經濟周期理論告訴我們,經濟因素的對稱是必然性的,不對稱是偶然性的;長期才能表現出來或觀察到的對稱(協整關係)和短期的對稱,隻是參照係的不同;在不同參照係中,對稱與不對稱可以相互轉化。在宏觀看來的不對稱,實際上隻是微觀的動態的對稱(所謂“動態一般均衡”)。因此,“波動”不同於“泡沫”,經濟波動有時是正常的,沒必要用“貨幣”或財政手段去“熨平”。
因此,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宏觀與微觀、供給與需求、配置與再生、創業與守業、價值與價格、效率與公平、自由與法製、規範與實證是對稱的。市場沒有外部性,經濟學原理沒有“例外”。“經濟科學”不可以“證偽”,“確定性”就在不確定之中。理性可以預期、“趨勢”可以預測;“公理”、“假設”與“模型”的實證性與規範性是一致的。經濟學悖論應該被揚棄,經濟學的科學性和主體性可以統一。
相輔相成 對稱辯證法與曆史辯證法
揭示自然界微觀規律的量子力學和揭示宇觀規律的相對論,同研究經濟社會的經濟科學是同一層次的科學,應該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使經濟學實證化。
宇宙的發展,是從本質到現象、從有限到無限、從簡單到複雜;人的認識,是從現象到本質、從無限到有限、從複雜到簡單。這是一個對稱的過程。這就是對稱辯證法。經濟社會的發展介於上述對稱的兩極之間,本身也是一個對稱的過程:一方麵是有序化、共性化、法製化,另一方麵是無序化、個性化、自由化;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既全球化又區域化。經濟社會的調節機製也越來越簡單:從超經濟強製(暴力、戰爭、人身依附關係、計劃安排)到市場,市場從價格機製到價值機製,從人治經法治到法製。和諧社會就是民主與法製對稱的社會,對稱經濟就是公平與效益對稱的經濟,對稱經濟學就是在自由與法製、價格與價值、公平與效益、理性與非理性的碰撞中,用有序去整合無序、用無序去填補有序、使不對稱向對稱轉化的對稱的經濟理論體係。這就是曆史辯證法。
曆史辯證法是對稱辯證法的展開。社會是放大了的自然;社會宏觀主體的自覺活動,相當於自然界微觀粒子的自發運動。所謂自然、社會及其認識的本質的不同,隻是由於人們把表麵相同的層次為參照係而實際上混淆了不同層次所造成。正好像自然界的宏觀的必然性以它的微觀的偶然性、創造性為基礎一樣,社會的宇觀的必然性,通過它的宏觀的創造性、偶然性表現出來。由於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是人的創造性越來越高、偶然性越來越大的過程,因而,過去時期經濟社會的宏觀層次,相當於現在和將來時期的經濟社會的宇觀層次——社會是活力不斷增強、人的自由度不斷加大、在宏觀層麵越來越顯示出量子力學特征的五維球狀膨脹過程。如果用認識宏觀自然現象的方法來認識社會,就好像是用牛頓力學的方法來認識量子世界,是方法的錯位。如果把自然的微觀層次看成相當於社會的宏觀層次,自然的宏觀層次看成相當於社會的宇觀層次,那麽自然和經濟社會、對自然的認識和對社會的認識並無任何本質的不同。因此,社會的發展,本質上是“自然的曆史過程”。
用層次方法可以把規律性和創造性統一起來:宇觀層次的規律性,同宏觀層次的創造性是統一的,正好像宏觀層次規律性,同微觀層次的創造性是統一的一樣。由於自然界的微觀規律同宇觀規律在本質上是同一的,因此揭示自然界微觀規律的量子力學和揭示宇觀規律的相對論,同研究經濟社會的經濟科學是同一層次的科學,應該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使經濟學實證化、科學化、合理化。
層次方法同時空統一法可以相互還原、轉化,即現在的宇觀可以還原為過去和自然界的宏觀,現在的宏觀可以還原為過去和自然界的微觀;同時代發達國家的宇觀可以還原為不發達國家的宏觀,發達國家的宏觀可以還原為不發達國家的微觀。處於社會自然王國時期的民族,隻能在微觀領域體現出自己的創造性,而在宏觀領域,則體現人對人,人對自然的依賴關係和客觀必然性,而處於社會自由王國時期的民族,則不但在微觀、而且在宏觀領域體現出自己的創造性,隻在宇觀領域體現人對人、人對自然的依賴關係和客觀必然性。
在五度空間宇宙觀中,時間、空間、層次是對稱的;在五度空間曆史觀中,社會空間、社會時間、社會層次也是對稱的,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主導;後者通過前者來展示,前者通過後者來提升;它們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在這裏,時間(不同曆史時期)、空間(不同民族、區域)、層次(不同哲學範式)是相互對應(對稱)的。時間、空間、層次三者可以相互轉化,所以它們相互之間的對稱是動態的。
對稱辯證法與曆史辯證法,宇宙、社會、人之間的對稱關係,是宇宙中宇觀、宏觀、微觀三個層次的對稱關係的縮影和組成部分之一,因而具有普遍的方法論意義。
錢途與前途 “增長”與“發展”
要把“增長”與“發展”區別開來。增長是直線的,發展是係統的、對稱的。均衡實現的是增長,對稱實現的是發展。
增長不等於發展。增長是直線的,發展是係統的、對稱的。均衡實現的是增長,對稱實現的是發展。隻有對稱,才有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對稱是管理模式、經營模式、經濟模式,也是社會可持續發展模式。對稱發展相對於線性發展而言,對稱發展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物質與精神的全麵發展,而不僅僅是物質財富的片麵發展。
對稱發展是整體發展。增長不等於發展,經濟發展不等於社會發展。必須把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統一起來,把經濟學與管理學統一起來,把經濟學、管理學與創業學統一起來。其中,社會發展必須把就業工程轉為創業工程,要建立創業工程社會化服務體係,政府必須提供配置措施,其中包括金融改革:1發展扶持創業的投資銀行。2放寬向中小企業貸款條件;3營造平台鼓勵民間直接投融資。要解決生產的社會性和占有的私人性之間的矛盾,隻能是共有製——社會直接占有生產資料。為此,必須建立直接投融資為主導的金融體製、以經營權為中心同所有權相統一的經營體製。知識經濟,為建立這種金融體製和經營體製提供了曆史必然性。
對稱發展是和諧發展。所謂“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是社會發展的潤滑劑”等都不是科學發展觀。因**造成分配不公;由於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拉大,貧富與人格兩極分化,出現大量的弱勢群體,挫傷了人的積極性,造成社會不安定,影響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是發展觀的科學性與主體性的統一。“唯科學主義”與科學發展觀是格格不入、背道而馳的。科學發展觀應成為科學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對稱發展觀是新經濟學確立的關鍵。
對稱發展是可持續發展。中國改革經濟“奇跡”很大程度是計劃經濟下被嚴重壓抑的生產力的釋放,是起點造成的。“速度”隻是相對值。計劃體製不能調動人的積極性,不能發揮人的聰明才智,市場體製可以,從前者向後者轉變必然形成反差,這反差就是所謂的改革開放以來的“增長速度”。然而,這個“速度”隻是相對值;從絕對值來講,還遠遠達不到發達國家或後來同等起點的國家的水平。所以,為這樣的增長速度沾沾自喜,說成是“奇跡”,搜腸刮肚要用什麽“模型”來解釋,是十分可笑的,是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了。現在要考慮的,不是怎樣去解釋這個所謂的“奇跡”,而是考慮怎樣取得穩定的可持續發展,並利用知識經濟所給予的機遇,使之後來居上。
對稱發展是價值發展。gdp有三種:貨幣gdp(國內生產總值)、社會gdp(人的素質指數、幸福指數、社會和諧指數)、綠色gdp(環保指數)。增長經濟學範式隻講第一種;市場原教旨主義、所謂主流經濟學家出於對市場經濟的狹隘理解,片麵追求gdp增長率,把保障機會平等、生存保障平等的公共事業都納入產業化的範圍,剝奪了人的生存權、發展權、平等發展權,從而強化了兩極分化,敗壞了社會風氣,形成“一切向錢看”的社會道德環境;資源的開發是竭澤而漁,gdp增長以出口導向、內需不足、計劃體製下的低工資為起點、工人血淚為代價,不惜使貨幣gdp成為帶血gdp。幸福經濟學範式則包含三種。幸福經濟學範式之所以比增長經濟學範式更科學,是因為前者比後者更本質,因而做到了科學性與主體性的統一。或者說,能否做到主體性與科學性的統一,體現了經濟學範式的不同層次。不同經濟學範式之間的關係不是並列關係,而是層次關係。對於反映性、解釋性理論來講,範式的層次高,其對絕對真理的“逼真度”更高;對於創造性、規範性理論來講,範式的層次高,其真理的層次更高。人經濟活動的目標是幸福,而人幸福與否不完全由金錢來決定。價值固然可以量化,但不完全是靠貨幣、靠由貨幣反映的gdp總值來量化,而是靠人的幸福程度來量化。馬克思和西方經濟學的共同點,是把價值絕對化了。前者把價值絕對化為抽象勞動,後者把價值論絕對化為貨幣,因而二者都脫離了經濟活動的實際和價值本身的價值。
對稱發展是主體發展。科學發展是人的發展。發展既然是全麵的、對稱的,就應該以人為主體、以人的全麵發展為前提和中心,通過人的全麵發展來引導、主導社會與自然的全麵發展。經濟活動中的對稱規律是必然存在的,但經濟活動的規律必須通過人的活動來實現。自由自覺的勞動是對稱經濟的前提,就好像自由戀愛是對稱婚姻、幸福婚姻的基礎一樣。有沒有自覺地按照對稱規律開展經濟活動,將決定經濟活動的成敗以及成效的大小、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與規模。最大的**之所以是行為方式的**,是由於**使人的行為方式損害了人的主體性、背離了生產力發展的方向;行為方式的**導致幹部人事機製的**甚至學術評價機製的扭曲與異化,使社會普遍的行為方式損害了人的主體性、背離了生產力發展的方向。由於**與分配不公敗壞了社會風氣,降低了人的素質,損害了人的全麵發展,gdp增長同人的發展不對稱,使經濟與政治的不對稱滋生出客體與主體的不對稱,從而不能實現對稱的、真正的、可持續的發展。
共展宏圖 對稱經濟學是發展經濟學
貫穿對稱經濟學的概念、範疇與範疇體係的核心,是以經濟主體為主導同經濟客體的對稱;由於這個對稱,使經濟學的主體性和科學性得以統一。
對稱經濟是對經濟的重新定位,對稱經濟學是對經濟學的重新定位。對經濟學的重新定位,產生經濟學的全新範式。對稱經濟學的範式,體現了經濟學方法與對象、形式與內容、主體與客體、結構與功能、理論與實際、主體性與科學性的對稱與統一。
在對稱經濟學中,所謂經濟學就是發展經濟學。對稱經濟學通過發展管理、智慧管理、對策管理、主體管理、價值管理、有序管理、和諧管理、困局管理實現結構出效益、結構產生生產力和競爭力;通過創新來創造機會,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資源的優化再生,自上而下實現內涵發展、縱深發展、可持續發展。
對稱經濟學的發展觀是五度空間觀、綜合發展觀、係統發展觀,而不同於新古典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線性發展觀。通常所謂的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都隻能被揚棄而納入對稱經濟學的範疇,成為對稱經濟學的環節。
作為對稱經濟學的發展經濟學是:
時間、空間、層次的統一;
本質、規律、現象的統一;
必然與偶然的統一;
物質與精神的統一;
客體發展與主體發展的統一。
隻有再生經濟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發展經濟學。以往所謂發展經濟學,由於隻是對“發展過程”的描述,因此實質上仍然是配置經濟學,是配置曆史過程的經濟學,是配置發展的經濟學。因此,迄今為止,沒有真正的發展經濟學。
公平本身就是效益;公平與反對兩極分化本身可以提高社會總的福利水平。發展經濟學更看重的是社會總的福利水平的提高,而不是少數人先富起來的同時,使社會總的福利水平降低。從福利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效益優先,兼顧公平”實際上是既無效率又無公平。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真正的公平不但要以整個社會為參照係,而且要以全球為參照係。很難想象,在一個充滿恐怖與戰爭的地球上,富國能真正活得很瀟灑。
真正的發展經濟學以對稱為核心而不是以均衡為核心。對稱和均衡的本質區別:前者是再生的,後者是配置的;前者以創業為基礎,後者以生產為前提;前者以價值為核心,後者以價格為機製。因此,前者是具體的,後者是抽象的;前者是現實的,後者是理論的;前者是可控的,後者是不可控的;前者是整體的,消費—交換—生產是統一的、完整的、有序的、不可分割的,後者是可以在觀念中把它們區隔開來,是理論上的有序、實踐中的無序。所以前者是主體的,後者是客體的;前者是自覺的,後者是自發的;前者可操作,後者不可操作。
社會經濟是一個開放係統,其中各個要素的投入產出的相關性,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不同的結構;由不同的曆史時期決定的經濟學範式,也有不同的世界經濟和國內經濟模型。總體上,在知識經濟時期與對稱經濟學範式中,經濟結構不僅僅是資本與勞動的二維(國內)、三維(國際)的投入產出,而是知識、資本、勞動相互結合的動態結構;在這裏,空間展開的不同模式、模式中不同要素及其不同比重,體現了時間發展的不同階段。因此,從宏觀來看的國內國際經濟結構是五度空間的,而不是平麵二維與三維空間的。
中國改革迄今存在對稱與不對稱的兩重性。所謂對稱,就是盡力從計劃體製向市場體製轉軌,與國際慣例接軌,與國際潮流合拍。所謂不對稱,就是經濟體製改革與政治體製改革之間不對稱。兩重性不是兩張皮,而是相互製約。對中國改革出現的問題,有兩種態度:一種認為是人為失誤,一種認為是改革開放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現象。兩種方案:一種是走回頭路,一種是在進一步發展中解決。兩種“中國主流經濟學家”——改革開放以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和改革開放以後的“市場經濟學家”的共同特點,都是走回頭路。一個是要補資本主義的課,走西方資本主義走過的老路,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一個是以反私有製、反兩極分化為名,要回到計劃體製。兩種“中國主流經濟學家”都同樣秉持線性思維觀下的線性發展觀。
倒退沒有出路,前進卻是揚棄。對稱經濟學是係統經濟學而非線性經濟學。在對稱經濟學看來,失敗是成功的必要環節。說改革已經取得成功和改革已經失敗,這兩種觀點都是片麵的。改革是成功還是失敗,不是看“今天”,而是看“今後”。“今天”的失敗是“今後”的成功的必要環節。但“必要”不等於“充分”;認為“今天”已經使改革取得成功,也為時太早。隻有繼續前進——通過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來糾正改革的失誤,才能使改革笑到最後。
經濟落後國家可以利用知識經濟與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使自己在經濟上後來居上,經濟發展和政治製度也是對稱的過程。但對稱不等於同步,而是有著先後關係。根據對稱發展觀,不對稱是對稱的必經環節。因此,經濟體製改革與政治體製改革可以有先後之分,先經濟體製改革後政治體製改革的思路是正確的。“休克療法”失誤在於把政治與經濟的對稱理解為政治與經濟的平行,所以成了真正的“休克”。問題的關鍵是必須有“後”,而且“後”的時間不能太長;同時,在通過不對稱到對稱轉化過程中必然產生的問題(主要是**以及由此造成的不公平)必須予以解決。
確立正確的思維方式,是確立正確的經濟學範式的前提,也是堅持正確的改革觀、發展觀的前提,這個正確的思維方式就是以對稱為核心的五度空間的思維方式。五度空間觀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對稱經濟學通過建立新的經濟學範式來自覺反映社會經濟規律,使經濟學範式同人類新的實踐模式相對稱、經濟活動模式同人類整體實踐模式相對稱,擺脫經濟學和管理學的困惑,走出經濟運行的困境,消除經濟危機的根源,使企業和社會經濟協調有序發展。對稱經濟學是對稱發展觀的方法論意義:對稱經濟是和諧社會的深層結構,是和諧社會的深層經濟模式。
任何概念都有一個從模糊到清晰的發展過程。對稱,是通過對策自覺實現的均衡,是智慧經濟時代的經營模式與發展模式。它不同於工業經濟時代通過博弈自發實現的均衡。對稱經濟學通過對對稱與均衡、對策與博弈等概念的分離與重新定位,使之內涵與時代的發展要求相對稱。貫穿對稱經濟學的概念、範疇與範疇體係的核心,是以經濟主體為主導同經濟客體的對稱;由於這個對稱,使經濟學的主體性和科學性得以統一。對稱意味著成功,經濟的對稱意味著企業的成功、社會的發展。對稱經濟學是發展經濟學。
時間、空間、層次是對稱的;社會空間、社會時間、社會層次,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主導;後者通過前者來展示,前者通過後者來提升;它們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對稱哲學揭示了知識經濟(層次)、全球化與多元化(空間)、超速發展(時間)、合作主導競爭與雙贏發展(性質)的對稱關係。既然層次、時間、空間可以相互轉化,知識的重新洗牌將帶動經濟的重新洗牌,經濟全球化與經濟區域化是雙向同步過程,經濟上落後的國家有可能跨發展階段並後來居上;既然層次、時間、空間可以相互轉化,知識經濟時代的產業結構、特別是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就應該是以創新業為先導、知識業為主導、製造業為核心、農業為基礎、服務業為配套的再生型→循環型→生態型→穩定型→對稱型→和諧型結構,以取得可持續發展與超速發展。五度空間理論的意義:知識與智慧轉變為生產力。如果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使人類根據質能關係式製造出原子彈,那麽五度空間理論導致知識、信息向能量和質量的轉化並裂變出生產力。五度空間理論使哲學和經濟學實現了統一,從而實現真正的哲學革命和經濟學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