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政治經濟學的各種定理、公理,有那麽多的例外甚至“悖論”存在,是由於傳統邏輯的線性思維方式所致,是由於線性思維方式同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不對稱所致。經濟現象是社會生活中最具體,最核心的現象,要解釋社會經濟現象必須用對稱邏輯。對稱邏輯是對稱經濟學的邏輯。
傳統邏輯的學科定位決定悖論的定位,悖論的定位決定怎樣才算成功地運用數學,決定對稱邏輯的學科定位。本章通過分析人類思維結構的曆史發展、人類邏輯發展的幾大階段由此形成的幾大邏輯類型,揭示邏輯發展的邏輯,並對幾大類型邏輯予以合理定位,指出對稱邏輯產生的邏輯與曆史必然性,指出對稱邏輯是對稱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是消除經濟學悖論、建立科學的經濟學的必要前提。
關鍵詞:對稱邏輯 悖論 辯證邏輯 形式邏輯 思維方式 數學。
恰到好處 傳統邏輯的學科定位
傳統邏輯也是從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上來研究思維的學說,因而決不是什麽“形式”邏輯。
與把概念說成是思維的形式相聯係,人們通常把傳統邏輯說成是關於思維“形式”的學說,傳統邏輯也就成了“形式”邏輯。“形式邏輯的任務是撇開思維的內容,單純從形式方麵考察思維”(肖前),“形式邏輯作為一門研究既成的思維形式的邏輯結構的科學,由於它撇開了思維的具體內容,因而也就撇開了概念的內在矛盾”(彭漪)。我們認為,正好像傳統把概念說成是思維的形式是混淆了概念和語言一樣,把傳統邏輯說成是思維形式的學說是混淆了傳統邏輯和語言學。如果像馬克思說的,隻有語言才是思維的形式,那麽,隻有語言學才是研究思維的形式和形式的規律(如語法規則)的學說。而傳統邏輯一開始就不是什麽“純思維形式”的科學。傳統邏輯的創始人亞裏士多德認為判斷的主詞和賓詞的聯係就反映了事物之間的客觀關係,列寧說他的邏輯學是尋求、探索,它接近於黑格爾的邏輯學。後來傳統邏輯的發展,與其說被“形式”主義化了,還不如說是被歪曲化了。因為,根據恩格斯的傳統邏輯和辯證邏輯的關係是初等數學和高等數學的關係的比喻,可以認為辯證邏輯(對稱邏輯是辯證邏輯發展的高級階段)研究人的認識的理性階段的規律,傳統邏輯則研究人的認識的知性階段的規律。超出了傳統邏輯的適用範圍,把傳統邏輯應用到整個人類認識的過程,使它成為詭辯的工具並陷入悖論是並不奇怪的。黑格爾之所以認為傳統邏輯可以成為詭辯工具,是因為黑格爾把傳統邏輯和形而上學混為一談,從而把傳統邏輯的局限性絕對化了。但正好像超出了真理的應用範圍,把真理變成謬誤並不等於真理本身就是謬誤一樣,超出了傳統邏輯的適用範圍,把傳統邏輯變成詭辯的工具也不等於傳統邏輯本身就是純形式的東西。
對象決定內容,特定的對象決定特定的內容。有的學者認為,辯證邏輯(傳統的辯證邏輯是矛盾邏輯,是辯證邏輯發展的低級階段)“把同一律、對稱律、排中律擴展應用到思想對存在(客體)的關係上,因而辯證邏輯的基本規律——對立同一律有客觀基礎,辯證邏輯是從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上研究思維,而形式邏輯隻是把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應用在思想對思想的關係上”,因而傳統邏輯的基本規律——同一律沒有客觀基礎,隻是“思維在形式上正確的規律”,傳統邏輯隻能是形式的邏輯(田運)。我們認為,這是對“客觀基礎”作了片麵的理解。誠然,事物包含矛盾,包含對立統一,這是對立同一律的客觀基礎。但任何事物都是相對靜止狀態和絕對運動狀態的統一;對事物的質的相對穩定性,即同一事物、同一屬性、同一關係在同一時間、地點下的確定性的反映,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這個反映是人類認識的必經階段——知性階段的基本任務,因而同一律是知性認識的基本規律。否認了同一律的客觀基礎,就是否認了質的相對穩定性,就是相對主義;也就是否認了知性認識是人類認識的必經環節,把辯證的理性認識看成是可以憑空產生的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思維在形式上正確的規律,是語法規則等,而不是同一律。
高等數學有內容,初等數學也有內容。根據恩格斯的比喻,我認為,從傳統邏輯到對稱邏輯(中間經過矛盾邏輯),是人類思維方式發展的兩大階段。人類認識,無論是低級的還是高級的,都是客觀對象的反映;因此,無論是傳統邏輯還是對稱邏輯,都是關於思維規律的科學;作為它們研究對象的人類思維、思辨和實在的關係,都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世界是無限的,本性是辯證的和對稱的。人類對世界的認識,也是一個從片麵到全麵、從現象到本質、從相對到絕對、從抽象到具體、從不對稱到對稱的過程。這裏麵有量變,也有質變。相對於整個人類來說,從傳統邏輯的思維方式到對稱邏輯的思維方式,達到對世界的對稱本性的認識,是認識發展史的一大飛躍。如果說,在此以前,人們滿足於傳統邏輯的思維方式,把它看成是唯一正確的思維方式,因而往往陷入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的話,那麽,現在人們感到,要對事物有一個完整的認識,隻有用對稱邏輯的思維方式才有可能,用傳統邏輯的思維方式是不夠的了。這時候,傳統邏輯給人以脫離思維對象的假象,是正常的;把傳統邏輯看成是“形式”邏輯,甚至進而把傳統邏輯混同於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來批判,是難免的。現在的任務,是通過曆史的和全麵的考察,從假象返回本質,還傳統邏輯以本來的地位。這樣,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傳統邏輯也是從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上來研究思維的學說,因而決不是什麽“形式”邏輯。
人們之所以把傳統邏輯看成形式邏輯,還因為人們把知性認識階段以同一律為核心的思維規律和思維形式混為一談。人的知性認識階段以同一律為核心的思維規律雖然由於其一般性特征,在表述形式上可以符號化、抽象化、程序化,但仍然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傳統邏輯規律內容的具體化和形式的抽象化、數學化、符號化是對稱的雙向同步過程。符號化不等於形式化,學科體係形式的符號化不等於學科定位的符號化、形式化。僅僅根據傳統邏輯規律在表述形式上的抽象化、數學化、符號化就把傳統邏輯看成是形式邏輯因而具有普適性是線性思維的產物。
剝繭抽絲 解悖的唯一途徑
使各種邏輯各得其所,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從而建立起和諧的思維結構。這種使各種邏輯和諧相處的邏輯,就是邏輯的邏輯——對稱邏輯。
悖論的定義:同一命題或推理中隱函著兩個表麵對立的結論,而這兩個結論都能自圓其說。
悖論的本質,是命題或推理中隱含的思維的不同層次、意義(內容)和表達方式(形式)、主觀和客觀、主體和客體、事實和價值的混淆,是思維內容與思維形式、思維主體與思維客體、思維層次與思維對象的不對稱,是思維結構、邏輯結構的不對稱。
悖論的根源,是知性認識、知性邏輯(傳統邏輯)、矛盾邏輯的局限性。
產生悖論的根本原因,是把傳統邏輯形式化、把傳統邏輯普適性絕對化。
例如,“對與錯”同“真與假”是對應關係,而非等同關係。“我這句話是假的”之所以成為悖論,是由於混淆了這兩對範疇。如果這句話確是假的,隻能說明表述正確,而不能使這句話弄假成真;如果這句話是真的,隻能說明這句話表述錯誤,也不等於這句話是假的。要把這句話表述正確與否,同這句話本身內部的真假區別開來。很多悖論都是把表述的正確與否,同表述內容的真與假混為一談。內容的真假,不因表述的對與錯而改變。內容是真的,不因表述錯變成假的;反之,內容是假的,不因表述正確而變成真的。
西方經濟學以傳統邏輯為思維方式、以價格機製為市場的核心機製、通過嚴密的數理邏輯推導建立起來的一個又一個體係,都是社會某個經濟現象的抽象;雖然都有合理的因素,但總體上都不符合市場經濟的實際情況。邏輯嚴密的國家幹予主義和同樣邏輯嚴密的自由主義之間誰也說服不了誰,相互之間沒有兼容性,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把傳統邏輯形式化造成的悖論。而所謂的“幸福悖論”,根源也在於把傳統邏輯形式化的思維方式和對象的不對稱。西方經濟學在沒有改變自身思維方式的前提下,想把幸福經濟學、福利經濟學、快樂經濟學收入髦下,我想也不過是附庸風雅。
宇宙的本質是同一的;宇宙同一性是絕對的、鬥爭性是相對的。而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鬥爭性是絕對的。矛盾本性同宇宙本質的不對稱說明,矛盾隻是宇宙的局部情況;矛盾辯證法隻是辯證法發展的一個階段,矛盾辯證法、矛盾邏輯的普適性是相對的。作為矛盾邏輯的辯證邏輯,隻是傳統邏輯向對稱邏輯轉化的過渡環節。把矛盾邏輯形式化、把矛盾邏輯普適性絕對化,也會產生悖論。
建國以來,矛盾辯證法就先後成為“以階級鬥爭為綱”和“和諧社會”的哲學基礎。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矛盾辯證法悖論。建國以來所有圍繞著馬克思主義展開的爭論,均源於矛盾辯證法、矛盾邏輯的悖論。這也是為什麽爭論各方都能自圓其說,因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根源所在。
把悖論運用到實踐中,使理論和實踐相脫節,實踐中各個要素、要素和結構之間不對稱,就會出現悖境。
根據五度空間方法、還原論與整體論相統一的方法,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是從本質到現象展開的過程。由於《資本論》對市場本質的定位是錯誤的,所以它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不屬於從本質到現象的過程。《資本論》描述的客觀經濟過程與主觀政治目標不對稱。就客觀的經濟過程來講,需要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物資要素與人的要素的對稱;而在政治目標上,則要突出勞動者在價值增值上唯一的地位和作用,需要反“剝削”,需要“一大二公”。這種不對稱是造成社會主義運動左右搖擺的根本原因:右,符合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然而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左,符合馬克思主義,然而不符合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建國以來左右搖擺的悖境是“資本論悖論”在實踐中的展開,也是中國生產力發展不快的宏觀方麵的原因。總體上講,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左”給生產力發展帶來破壞,“文化大革命”是極端表現。
真正的社會主義就是市場經濟,完善的市場經濟就是社會主義。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到**,是市場經濟從不完善到完善的發展;**就是幸福的社會、幸福的經濟。《資本論》和西方經濟學的共同要害,是把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劃等號,把社會主義和計劃經濟劃等號,因而都沒有把握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因此,建立在政治經濟學矛盾辯證法基礎上的社會主義隻能是空想社會主義,得不到也不可能得到實踐的證實。
在間接投融資為主體的國際經濟秩序中,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和資本自由流動三者得不到統一,被稱為金融“三元悖論”。當經濟增長方式的發展客觀上要求建立直接投融資為主體的國際經濟新秩序,而社會金融體製仍然以間接投融資為主時,社會大量遊資不能轉變成投資和消費的有效需求而必然轉變成投機和無序運動,並演變為周期性金融危機,從而產生投資和需求、生產和消費脫節的“二律背反”,這個“二律背反”就是金融悖境。什麽叫泡沫?不正常的溢價本身就是泡沫。股價溢價上市,股市投機比重高於投資;股市泡沫是盤剝中小投資者的陷阱,是大企業圈錢的渠道,是兩極分化的平台,照樣蘊含金融危機。這說明直接投融資中,創業投融資必須占主導。所以,在大量遊資存在的今天,政府應該適時地引導創業投融資,而不僅是股市投融資。市場體製的結構是對稱的;各個要素必須與時俱進,實現不對稱向對稱轉化。體現知識運營這一經濟增長方式的,知識運營為主導、直接投融資為主體、創業潮為基礎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將走出金融“二律背反”、“三元悖論”,使社會大量遊資能轉變成投資和消費的有效需求,使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和資本自由流動三者得以統一;從根本上避免金融泡沫與金融危機,使各國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資本論》指出: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的根源在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性和占有的私人性之間的矛盾。怎樣解決這個矛盾?《資本論》和以《資本論》為依據建立起來的傳統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認為必須建立以生產資料公有製為基礎的經濟製度和政治製度。而迄今為止的社會主義實踐說明,傳統的公有製隻能造成效率低下、公有資產流失,蘊含著另一種形式、然而本質上更嚴重、造成比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損失更大的經濟危機。
這也是一種悖境。《資本論》對社會主義具體模式的設計,不是“未能”,而是“不能”,根源在於範式的內在的邏輯出發點和思維方式的局限性。空想社會主義在實踐中的必然結果,就是空想社會主義悖境。要使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發展,必須走出《資本論》矛盾邏輯蘊含的悖論及由此悖論造成的悖境。
走出悖論及由此造成的悖境的唯一途徑,是給傳統邏輯和矛盾邏輯合理定位,明確它們各自的性質和使用範圍;在現實的思維過程中,使各種邏輯各得其所,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從而建立起和諧的思維結構。這種使各種邏輯和諧相處的邏輯,就是邏輯的邏輯——對稱邏輯。
合算與合理 數理邏輯的定位
數理邏輯並未超出傳統邏輯的範疇。數理邏輯在學科性質、學科體係構成上仍然屬於知性邏輯。
傳統邏輯與現代邏輯的關係,是知性邏輯與理性邏輯的關係,而不是形式邏輯與數理邏輯的關係。是否現代邏輯,不是看形式是否現代化,而是看學科定位有否轉移和提升。數理邏輯作為傳統邏輯中演繹邏輯部分的形式現代化,不是現代邏輯的標誌。數理邏輯本質上仍屬於知性邏輯的範疇,因而也仍然屬於傳統邏輯的範疇。
數理邏輯學科體係的形式化,不等於整個傳統邏輯學科體係的形式化。傳統邏輯學科體係的形式化,也不等於傳統邏輯學科定位的形式化。隻要傳統邏輯學科基礎沒有改變,其學科定位就沒有改變,其學科性質就不可能是“形式邏輯”。
要把“應用”和“結合”區別開來。
不能把普適性更大的學科應用到一門較具體的學科中去,就認為是這門學科同普適性學科的“結合”。任何一門學科都要運用哲學、語言、邏輯,並不等於這門學科同哲學、語言學、邏輯學的“結合”。數理邏輯作為數學在學科體係上的“邏輯化”,是演繹邏輯在數學中的應用,而不是邏輯和數學的“結合”。數理邏輯不是邏輯和數學相結合產生出來的新學科,數理邏輯並未超出傳統邏輯的範疇。數理邏輯既不是傳統邏輯發展的新階段,也不是和傳統邏輯相並列的性質不同的新學科。數理邏輯在學科性質、學科體係構成上仍然屬於知性邏輯。
濫用數理邏輯,把經濟學數學化,是把隻有理性才能把握的知識硬塞入知性認識的框架,其結果就是出現悖論。這就是西方經濟學出現大量悖論的根源。
要把“真假”與“對錯”區別開來。
真與假,是知性邏輯(數理邏輯)的研究對象。對與錯,是理性邏輯(含對稱邏輯)的研究對象。合理不合理,是對稱邏輯的研究對象。
知性層麵上的真假,就是知性層麵上的對錯。不能用知性層麵上的真假和理性層麵上的對錯之間的不對稱,得出真假和對錯是可以相互分離、真假是純形式的結論。
知性層麵上的“真假”,是理性層麵上的“對錯”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知性層麵上的“假”,必定是理性層麵上的“錯”;知性層麵上的“真”,不一定是理性層麵上的“對”。
“真假”是知性層麵上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對錯”則是理性層麵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因此,“真假”與“對錯”是兩個層次的概念。把“真假”同“對錯”混為一談,把“真假”這對知性認識的範疇,運用到認識的全過程,進行概念推演,超出了傳統邏輯的應用範圍,悖論的結論已經包含在前提之中。
要把“真理”與“合理”區別開來。
真是真理,善是合理;合理就是規律性與目的性的統一、科學性和主體性的統一。
科學理論的合理性表現在意義和價值的對稱。
在特定層次,合理與真理是統一的,真理是實用的;符合論與實用論是統一的。之所以出現合理與真理的背離是由於混淆了不同層次的真理,把低層次的真理擴大為高層次的真理,把它絕對化,從而成為不合理。但就更高層次的真理來講,相應於這個層次來講又是合理的了,因而合理與真理的統一是具體的。這說明科學是一個係統。這個具體化是一個過程,人們向更高的合理追求的過程也即向更高的真理追求的過程。因而科學是一個係統化、合理化的過程。合理與真理既同一又對立的關係,是人類追求真理的動力,也是真善美協調發展的動力,真善美本身又互為動力。因而科學係統必然是真善美的統一。
在科學係統中,合理、真理、價值性之間的關係是全息關係。因而既有必要,又有可能運用對稱的方法,自覺使它們相互滲透、相互包含、推動它們向更高層次發展。
南轅南轍 經濟學形而上學與數學——怎樣才算成功地運用數學
經濟學有形而上學的性質。隻有在正確的思維方式的基礎上運用數學才算成功地運用數學。
任何一門科學都有形而上學的性質,建構任何一門科學的方法都必須具備形而上學的功能。任何一門科學都必須同時運用理性的方法與非理性的方法。係統的、主體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的經濟科學是實證的同時也是規範的。
形而上學的真諦在於主觀對客觀的意向性、主體對客體的指向性、思辨與實證的同一性、內在對外在的超越性。科學的形而上學性質在於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主體與客體的統一。
經濟學形而上學的真諦要求把思維形式與思維方式區別開來。如果說一門學科隻有成功地運用數學才是成熟的學科,那麽也隻有在正確的思維方式的基礎上運用數學才算成功地運用數學。如果不是在正確的思維方式指導下,以正確的內容為基礎,運用數學隻能是文字遊戲、嘩眾取寵、故弄玄虛、故作高深,形式再精美也隻能是水上浮萍、南轅北轍;數學模型越精致,越是誤人子弟,離成功地運用數學十萬八千裏。
經濟學形而上學的真諦要求方法和對象必須對稱。西方經濟學用剔除主體性的數學模型方法來研究博弈論的數理博弈論,相當於用力學方法來研究量子力學,是方法和對象的不對稱。西方經濟學非數理博弈理論,否認了博弈理論中邏輯的普適性,等於說博弈理論可以不需要邏輯來建構,這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在這裏方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西方經濟學家最拿手的數學方法,由於本質上屬於傳統邏輯範疇,其先天的局限性,決定了其對於紛繁複雜的經濟現實的解釋的蒼白無力和缺乏指導意義。
經濟學形而上學的真諦要求方法和內容必須對稱。具體的對象隻能用具體的思維方法來把握。正好像金錢不是萬能的,數學方法也不是萬能。霍金用數學方法推出整個宇宙起源於“奇點”,這個“奇點”不是宇宙真正的起點,而是荒謬的極點。這說明,用數學這種抽象的方法,來演繹複雜的過程、推斷具體的結論,無異於用樹叉來打漁。
經濟學形而上學的真諦要求內容和對象必須對稱。經濟世界是實體、屬性、關係的統一。經濟科學是研究經濟世界實體、屬性、關係的,數學是純粹研究數量關係的。經濟係統的功能是經濟要素和經濟結構統一的屬性深層次的結構是經濟事物的本質。結構就是要素的結構,所以結構的屬性已經包含了要素的屬性在內。現代經濟的發展,結構功能所占的比重比單獨的要素功能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高。而計量經濟學與數理經濟學由於忽視了結構的功能,隻看到要素的數量屬性,不能反映任何層次的本質,雖有抽象的認識意義,卻無任何實用價值。線性的知性邏輯隻能使經濟科學成為抽象的真理。意義和價值的不對稱不會使經濟學成為合理的真理。經濟學的核心是價值,價值是實體、屬性、關係的統一。隻體現關係的價格隻是價值的局部表現。以價格為市場的核心機製,這個經濟學數學化的前提不成立。從錯誤的前提出發,不管推導過程邏輯多麽嚴密,數學體係多麽完整,必然導致錯誤的結論。以偏概全的根源在於把經濟學看成局部學科,這在前知識經濟時代是正確的。在知識經濟時代,經濟學是整體的學科,經濟學數學化將製約經濟學的發展。
經濟學形而上學的真諦要求主體與客體必須對稱。經濟學數學化的認識根源在於經濟發展的規律性同人的主體性的對立。實際上經濟社會的規律性同人的主體性是統一的,前者恰恰通過後者體現出來,正好像微觀世界的自然規律通過基本粒子的無序運動體現出來一樣。經濟世界的多樣性與經濟學的形而上學性質,決定了在經濟學體係中,傳統邏輯是必要的,數理邏輯、數學工具是有益的但不是必要的,更不是充分的,過量使用是有害的。
經濟學形而上學的真諦要求理論與實際必須對稱。西方經濟學整體上脫離實際,使之顯得似乎不夠科學。為了彌補這個缺陷,就用嚴密的數學推理來使之披上科學的外衣。可是,當它這樣做時,卻使自己離現實更遠,數學推理越嚴密,使自己越不科學。精致的理論體係及其“精致”的模型缺乏現實的基礎,隻能失去對經濟活動的指導作用,甚至誤導。西方經濟學的各種定理、公理,有那麽多的例外甚至“悖論”存在,是由於傳統邏輯的線性思維方式所致,是由於線性思維方式同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不對稱所致。經濟現象是經濟社會生活中最具體、最核心的現象,要解釋社會經濟現象必須用對稱邏輯數學的純理性、抽象性與橫斷性使之不具備形而上學功能。從表麵上看,數學是實證的;然而從本質上、整體上看,數學工具是不實證的。計量經濟學、數理經濟學都是從數量著眼對經濟學形式化,不能產生新內容、新觀點。除了數學以外,任何一門學科都不能數學化。數學悖論的產生、危機的出現,說明數學本身也要運用對稱邏輯的思維方式。不對稱的思維方式,隻能使數學發展陷入困局。無論是數理邏輯還是數學,其普適性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數學隻能是經濟科學輔助工具而不是唯一的工具。
經濟社會發展是對稱的過程,自然發展是對稱的過程,經濟科學發展是對稱的過程,數學本身的發展也是對稱的過程。隻有對稱地運用數學才算成功地運用數學。數學屬於知性邏輯,作為“帝國主義”的經濟學,必須用新的、與之相對稱的思維方式來整合,這個思維方式就是理性邏輯——對稱邏輯;必須用新的、與之相對稱的哲學範式來建構,這個哲學範式就是對稱哲學。
承前啟後 矛盾邏輯的學科定位
現行所謂的辯證邏輯是傳統邏輯向對稱邏輯轉化的中間環節,與對稱辯證法相對稱的思維方式——對稱邏輯,是邏輯與邏輯學發展的最高階段。
思辨性與實證性相統一的辯證法,是辯證法發展的最高階段。辯證法發展的第一階段是通過辯論達到真理,第二階段是揭示宇宙發展的普遍規律,作為思辨與實證相統一的第三階段是前麵兩個階段的綜合。如果說第一階段是認識論的辯證法,第二階段是本體論的辯證法——矛盾辯證法,第三階段則是本體論和認識論相統一的對稱辯證法,是辯證法發展的最高階段,是前麵兩個階段的綜合。
這一階段的辯證法的產生和發揮作用的社會條件是使人的主體性得以充分發揮的社會主義知識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特別是它的最高階段的社會主義知識市場經濟,由於對人的主體性包括個性、創造性的高揚,它使認識和對象、主體和客體的具體的曆史的統一,不但成為可能,而且成了現實。
現在通行的所謂辯證邏輯實際上是矛盾邏輯,是與矛盾辯證法對稱的思維方式。矛盾邏輯是辯證邏輯發展的第一階段。與對稱辯證法相對稱的思維方式——對稱邏輯,是辯證邏輯發展的高級階段,也是邏輯與邏輯學發展的最高階段。
所謂矛盾,就是不對稱;所謂不對稱,就是時空層次的錯位。所謂對稱,就是矛盾的揚棄,就是矛盾各方麵各就各位,找到合適的時空層次定位。不對稱向對稱轉化,就是宇宙的發展、哲學的發展、社會的發展、人類實踐的發展、經濟學的發展。
不對稱是矛盾的本質與根源,對稱就是矛盾的化解。不對稱是“二律背反”的本質與根源,對稱就是“二律背反”的融解。不對稱是“悖論”的本質與根源,對稱就是“悖論”的消解。
揚棄了“矛盾”、“悖論”、“二律背反”的“矛盾邏輯”,就是“辯證邏輯”——思辨與實證相統一的邏輯。這樣的“辯證邏輯”就是對稱邏輯——思辨與實證相對稱的邏輯。
所以,矛盾邏輯——現行所謂的辯證邏輯是傳統邏輯向對稱邏輯——辯證邏輯發展的高級階段轉化的中間環節。
應運而生 對稱邏輯的學科定位
對稱邏輯就是對稱的思維方式,對稱的思維方式就是和諧的思維方式,和諧的思維方式是與和諧社會對稱的思維方式。
從狹義來講,邏輯就是指形式邏輯或抽象邏輯,是指人的抽象思維的邏輯;廣義來講,邏輯還包括具象邏輯,即人的整體思維的邏輯。整體上,邏輯就是思維的規律,邏輯學就是關於思維規律的學說。有時邏輯和邏輯學兩個概念通用。邏輯和邏輯學的發展,經過了具象邏輯—抽象邏輯—具象邏輯與抽象邏輯相統一的對稱邏輯三大階段。對稱邏輯是邏輯學發展的最新成果,是辯證邏輯發展的高級階段,是具象邏輯與抽象邏輯相統一的、邏輯學發展的最高階段。對稱邏輯學就是對稱邏輯的概念、範疇與範疇體係。對稱邏輯以對稱規律為基本的思維規律,是天與人、思維與存在、思維內容與思維形式、思維主體與思維客體、思維層次與思維對象、科學本質與客觀本質對稱的邏輯。對稱邏輯就是對稱的思維方式,對稱的思維方式就是和諧的思維方式,和諧的思維方式是與和諧社會對稱的思維方式。對稱邏輯學的產生,既是人類思維、理論與實踐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悖論”“逼”出來的產物。“悖論”,是對稱邏輯學產生的催化劑。“悖論”的出現說明原有的邏輯和邏輯學的不完善,說明對稱邏輯學的產生是邏輯與邏輯學發展的自然曆史過程。隨著對稱邏輯學的建立,人的整體思維規律被發現,狹義的邏輯將被揚棄,邏輯將單指廣義的邏輯,邏輯成為人的整體思維的規律,邏輯學成為研究人的整體思維規律的科學;人類邏輯史也將不是從亞裏士多德開始,而是從中國《周易》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思維方式開始。在對稱邏輯學的範式中,中國古代文化不是缺乏邏輯,而是人類邏輯學的真正源頭。
對稱邏輯以對稱規律為基本的思維規律,是天與人、思維與存在、思維內容與思維形式、思維主體與思維客體、思維層次與思維對象、科學本質與客觀本質、理性邏輯與情感邏輯對稱的邏輯。對稱邏輯就是對稱的思維方式,對稱的思維方式就是和諧的思維方式,和諧的思維方式是與和諧社會對稱的思維方式。
對稱邏輯是邏輯的邏輯
對稱邏輯,把邏輯與非邏輯、理性與非理性統一起來,是邏輯的邏輯化。
對稱邏輯是語言的意義和價值、思維的內容和形式、認識的主體和客體相對應的邏輯。
從五度空間觀來看,僅僅用語言哲學的層次理論或者辯證邏輯的矛盾分析方法來解悖是不夠的。思維是語義、語用、內容、形式、對象相統一的係統,隻有用對稱的觀點和方法,才能從總體上對各式各樣的悖論解悖。這本身就體現了方法和對象的對稱。
對稱邏輯從基礎、定位、性質、學科體係的內容和形式方麵對不同邏輯、邏輯的不同要素、關係進行定位。通過對不同邏輯、邏輯的不同要素與關係進行學科的定位,理清不同邏輯、邏輯的不同要素與關係的橫縱關係的脈絡,從而建立和諧的思維結構、使之發揮最佳的認識功能。
邏輯學的定義:邏輯是思維的規律,邏輯學是研究思維規律的形成、建構、發展、運用的學問。
思維的每一階段,都有相應的規律、都有相對應的邏輯、相對應的邏輯學。邏輯規律不僅是思維形式,而是思維形式與思維內容的統一。
各種邏輯的合理定位:
1是什麽(抽象偶然性推理):歸納邏輯;屬於真知範疇。
2為什麽(抽象必然性推理):演繹邏輯;屬於真知範疇。
3怎麽樣(具體必然性推理):分析與綜合相統一,矛盾邏輯;屬於真理範疇。
4應該怎麽樣(實踐必然性推理):思辨與實證相統一、規範與實證相統一,對稱邏輯;屬於合理範疇。
對稱邏輯使邏輯係統化,邏輯係統邏輯化、認知化,使邏輯不但成為證明的工具,而且成為認知的工具。
對稱邏輯是元邏輯
對稱邏輯規範各種邏輯的基礎、定位、體係及其相互關係,因而是元邏輯。
世界本身是對稱的——
物質與反物質的對稱。
能量與暗能量的對稱。
粒子與反粒子的對稱。
質子與反質子的對稱。
中子與反中子的對稱。
電子與反電子的對稱。
經濟科學本質與經濟客觀本質的對稱。
經濟科學規律與經濟客觀規律的對稱。
感性認識與客觀現象的對稱。
時間、空間、層次的對稱。
宇宙是對稱的。
經濟社會是對稱的。
經濟主體發展是對稱的。
哲學發展是對稱的。
經濟發展是對稱的。
經濟社會是對稱的:
貢獻與索取的對稱。
公平與效益的對稱。
男人與女人的對稱。
人類思維作為自然界發展的最精致成果,同自然界是同源同構的,因而也是對稱的。對稱是宇宙的本質、經濟社會的本質、思維的本質、邏輯的本質。源於宇宙對稱性的對稱邏輯的對稱性,決定其它邏輯的對稱性。所以對稱邏輯是元邏輯。
【圖_中_不_figure_0031_0001_em】
對稱邏輯是直覺的邏輯
全息關係是一切推理形式中最根本的關係,全息推理是最根本的推理,全息邏輯是最根本的邏輯。全息關係隻有靠創造才能體現,創造又隻有主客體的對稱關係才能發揮。全息邏輯就是主體和客體的對稱關係→創造關係→全息關係使思維全息化的邏輯。對稱邏輯就是全息邏輯,全息邏輯就是直覺邏輯。
傳統邏輯認為人的思維的邏輯和“非邏輯”、人的非理性與超理性是非邏輯、非對稱的。而對稱邏輯則揭示人的潛意識和人的超理性、邏輯和非邏輯的對稱性,“非邏輯”的邏輯性。
在人的潛意識中,潛化意識和潛生意識是對稱的。在人的超理性中,靈感、頓悟,直觀、直覺,聯想、想像是對稱的。人的潛意識和人的超意識也是對稱的。
智力是意識係統的整體功能,智慧是智力的運用,是主體和客體、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相互碰撞的火花。把智力轉變成智慧,本身就需要智慧。
【圖_中_不_figure_0032_0001_em】
對稱邏輯是創新的邏輯
人的認識是從模糊到精確、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因而人的認識過程也就是悖論的產生和消除的過程。悖論的發現與消除,是認識發展、科學發展的契機。對稱邏輯,可以提高人們發現、消除悖論的自覺性,提高人們的創新思維能力。
對稱邏輯的非線性、發散性的推理方式,使對稱邏輯能極大地提高人的思維效率。
純粹的量變不會引起真正的質變。量變必須通過序變,才會引起質變。對稱邏輯通過建立思維的和諧結構,能夠發揮最佳的思維功能,提高人的創新能力。
對稱邏輯本身是對邏輯和邏輯學解悖、創新的成果。對稱邏輯是現代邏輯。
在知識創新的過程中,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本質與現象得以對稱,思維規律與客觀規律得以同構,思辨與實證得以統一。沒有創新—創造—創業,一切思辨都隻能是概念遊戲。
隻有創新→創造→創業,才能為思辨與實證的統一、天與人的合一提供有說服力的說明與論證,為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提供最後的說明與論證。
對稱邏輯是對各種邏輯的綜合運用。如果說,對稱邏輯是客觀存在的思維規律,以往人們取得創新成果是由於不自覺地運用對稱思維規律,那麽對稱邏輯則可以提高人們運用對稱規律思維的自覺性,從而更快更好地出創新成果。
【圖_中_不_figure_0033_0001_em】
對稱邏輯是整體的邏輯
不能對意識空間和社會空間這兩大類現象作出和自然現象統一說明的宇宙學,不是完整的宇宙學。不能同完整的宇宙學相互建構的邏輯學,不是完整的邏輯學。
五度空間理論提供了對自然、社會、意識空間作出統一說明的框架。對稱關係是五度空間的核心。對稱邏輯就是同完整的宇宙學相互建構的邏輯。
對稱邏輯不但揭示“邏輯”思維的規律,而且揭示“非邏輯”思維的規律;不但揭示思維的規律,而且揭示整個人的認識的規律;不但揭示意識的規律,而且把意識規律和客觀規律一一加以對應。
潛邏輯:凝結在人類潛意識中的邏輯結構。
潛規則:凝結在人類社會潛意識中的邏輯結構。
對稱邏輯通過揭示宇宙整體的對稱關係,來揭示思維整體的對稱關係。
宇宙整體的對稱關係:
時間、空間、層次之間的對應關係。
主體和客體的對稱關係。
認識和對象的對稱關係。
行為模式的對稱關係。
思維整體的對稱關係:
認知的不同階段的對稱關係。
思維的不同類型的對稱關係。
邏輯的不同學科的對稱關係。
【圖_中_不_figure_0034_0001_em】
對稱邏輯是本質的邏輯
宇宙的本質是對稱的,宇宙的發展對稱是絕對的、不對稱是相對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絕對的,鬥爭性是相對的。對稱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從不對稱向對稱轉化,是事物發展的基本過程,也是思維發展的基本過程。
隻有對稱邏輯,才能抓住最深層的本質,才能把“悖論”和矛盾、邏輯矛盾和辯證矛盾放在同一個框架中研究,而不會出現用悖論來研究悖論、用矛盾來解決矛盾的困境。
應用對稱邏輯,是解決諸如“矛盾”、“二律背反”、“困局”、“二難選擇”、“三元悖論”等思維、社會、行為“悖論”的根本途徑。
【圖_中_不_figure_0035_0001_em】
解決的共同方法:協調與對稱。
對稱邏輯是實證邏輯
對稱邏輯,是根據宇宙的對稱規律,從主觀推知客觀、主體推知客體、已知推知未知的邏輯。
其它邏輯都是結論包含在前提裏麵,惟有對稱邏輯是從已知推出未知的邏輯。它的結論雖然不能由所謂的“實踐”(即人的肉眼可觀察的“事實”)來“檢驗”,然而卻是必然存在、客觀存在的事實。例如,根據物質不滅定律、質能關係定律、能量定恒定律,本身無實物質量的太陽每年釋放出來的大量能量,根據對稱邏輯,就足以推出暗物質的存在。不但暗物質的存在可以由對稱邏輯推出,而且“明物質”(即通常同“意識”相對而言的、作為宇宙“本體”的物質)也可由對稱邏輯推出。用對稱邏輯來推出物質的存在,可以揚棄唯心論和機械唯物論,做到思辨與實證的統一。以往的哲學之所以在宇宙本原這個問題上爭論不休,就是由於各方(各種唯物論和唯心論、獨斷論和不可知論以及二元論)都是自覺不自覺地運用傳統邏輯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的局限性決定了不可能“超越”的結論已經包含在前提之中。隻有對稱邏輯才可以直接從意識本身推出物質,在人的意識的內在性中推出外在性。
所有那些無論如何都不能通過所謂的“實踐”(或人類“實踐”的總和)來證實的問題,如世界的無限性、終極原因、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問題等等都可以也隻能用對稱邏輯的方法來解決。
對稱邏輯通過使實踐邏輯化,使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思辨與實證得以同構,思辨與實證得以統一。
思維形式與思維內容是對稱的。
科學規律與客觀規律是對稱的。
科學本質與客觀本質是對稱的。
自為真理和自在真理是對稱的。
為人之物和自在之物是對稱的。
形上與形下是對稱的。
現象與本質是對稱的。
思辨與實證是對稱的。
“天人合一”,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思維與存在、內在與外在、形下與形上是同一的。這是內在的超越。隻有內在的超越,才是真正的超越。隻有對稱邏輯,才能真正實現內在的超越。隻有真正實現內在的超越才能真正做到思辨與實證的統一。
對稱邏輯是哲學的邏輯
對稱邏輯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對稱,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對稱邏輯是形而上學邏輯。對稱邏輯使形而上學與實證科學得以統一,形而上學不是割裂主客觀的屏障,而是連接主客觀的橋梁,從而充分發揮了它的認識功能。對稱邏輯,把形上與形下統一起來,是形而上學的邏輯化。對稱邏輯用對稱的方式認識世界。對稱關係是宇宙的最深層本質,對稱規律是社會的最根本規律,對稱原理是科學的最基本原理。對稱邏輯揭示哲學的時間、空間、層次之間、哲學範式同實踐模式之間相互對應、相互轉化的規律。對稱邏輯使哲學邏輯化。對稱邏輯真正實現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本體論、曆史觀、認識論、邏輯學的統一。對稱邏輯,是哲學發展的邏輯、邏輯發展的哲學,是和諧社會時代精神的精華。
對稱邏輯高於矛盾邏輯。“矛盾”的概念不能對悖論現象作出統一的解釋、統一的解決,對稱邏輯可以做到。所以對稱哲學高於矛盾論,對稱方法高於矛盾分析法,對稱邏輯高於現有的矛盾邏輯。對稱邏輯是具體與抽象的統一;邏輯與曆史的統一;科學與人本的統一;思辨與實證的統一。
對稱邏輯是哲學發展的邏輯。與人類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人類哲學思想的發展,也經過了獨斷唯心論、獨斷唯物論、實證唯心論、實證唯物論四個階段,它們分別體現了以客體為中心的統一、以客體為中心的分裂、以主體為中心的分裂、以主體為中心的統一的人類實踐發展的不同階段。
無既是宇宙的起點,又是對意識還原的終點。作為對稱邏輯的起點的無是對二者的相容和超越。在這個無的基礎上,展開物質和意識的對稱演化。對稱邏輯是對迄今為止認識史、意識還原史的相容與超越。在哲學的大圓圈扣著小圓圈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否定之否定的發展過程中,有一條直線上升的中心線索,這就是哲學的兩種出發點:探討出發點和曆史邏輯(表述)的出發點的對稱統一:前者的出發點,正是後者的終點,後者的出發點,也正是前者的終點。哲學發展的重心,正是由前者的終點、後者的出發點向前者的出發點、後者的終點逐步移置的自我上升過程。這是圓圈中的核心、曲線中的中軸線、哲學發展的最基本的中心線索。所以哲學發展的邏輯就是對稱的邏輯。
對稱邏輯是全息邏輯
所謂宇宙的全息關係,就是:宇宙中任何組成部分同其他部分之間都有共同的本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宇宙的全息關係源於宇宙的各個組成部分的共同的本源,宇宙的各個組成部分都是這個共同本源的展開。世上固然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世上也沒有兩片完全不同的樹葉。同和異相比,同比異更根本。同是絕對的,異是相對的。同是異的原因,異是同的展開。人類經濟社會求同存異,追求和諧經濟社會、大同經濟社會的理想;人類思維通過抽象概括,化異為同,認識宇宙不同層次的本質,都是同宇宙本身同異關係相對稱的同異關係,也是宇宙同異關係的組成部分。
對稱邏輯是根據宇宙的對稱關係和全息關係規律,從主觀推知客觀、已知推動未知、經濟主體建構經濟客體的邏輯。其中,從歸納到演繹、從分析到綜合,是從經濟客體到經濟主體、客觀到主觀、具體到抽象到思維的具體的過程;從對策到對稱,是從主觀到客觀、經濟主體到經濟客體的過程。
對稱邏輯是方法的邏輯
對稱邏輯,使正的方法和負的方法、邏輯方法與“非”邏輯方法統一起來,相得益彰、相輔相成,構成完整的內容和形式、觀點和方法相統一的邏輯體係。對稱邏輯是根據對稱的規律,以對稱為坐標,去認識舊事物、發現新事物的方法。用對稱的方式認識世界,是用建構的方法把握世界。
沒有對稱的方法,量子力學與相對論就不能統一,狹義相對論與廣義相對論就不能統一,宇宙統一性原理就不能建立。愛因斯坦之所以能建立相對論,把時空、物質和力統一起來,靠的就是對稱性原理。對稱性原理決定著基本相互作用大統一理論的發展方向,並在弱電和強相互作用的統一中得到體現和證明。對稱是宇宙的本質,對稱性原理是經濟科學的最基本原理。
對稱是出發點和歸宿,抽象和辯證是手段和途徑。不對稱是“二律背反”的本質與根源。對稱就是“二律背反”的融解。揚棄“二律背反”,必須靠非理性與理性相統一的方法、邏輯與非邏輯相統一的方法。非理性與理性的統一、邏輯與非邏輯的統一,就是對稱的邏輯。
所謂正的方法和負的方法也是對稱的。二者統一起來的邏輯就是對稱邏輯。
對稱邏輯是對策邏輯
任何概念都有一個從模糊到精確的發展過程。這個過程和經濟社會整體發展過程是對稱的。博弈源於封閉,對策來自溝通。均衡是博弈的結果,對稱是對策的成就——和諧經濟時代要有同工業經濟時代不同的思維方式與之對稱。對稱邏輯通過對對策與博弈、對稱與均衡等概念的分離與重新定位,使之內涵與時代的發展、新範式的要求相對稱。在經濟活動中,經濟主體的行為方式是對策還是博弈,構成了新舊經濟模式、管理模式的本質區別。對策學還是博弈學,是新舊經濟學範式、管理學範式的本質區別。它們體現了兩種世界觀、兩種思維方式的本質區別。
博弈論的思維方式是非此即彼的傳統邏輯,對策論的思維方式是亦此亦彼的對稱邏輯。
對稱邏輯就是對策邏輯。對稱邏輯是傳統經濟學中博弈分析與製度分析的揚棄。隻有對稱邏輯,才能化解這個悖論。隻有對稱經濟學,才能運用對稱邏輯。隻有對策,才能建構對稱經濟。
對策是經濟主體化與邏輯化的統一。對策論就是對稱的方法論,就是對稱邏輯的方**能。對策與對稱,二者有聯係,也有區別。對策的哲學根據是對稱原理,對稱的方法論應用就是對稱邏輯。
貫穿對稱經濟學概念、範疇與範疇體係的核心,是以經濟主體為主導同經濟客體的對稱;由於這個對稱,使經濟學的主體性和科學性得以統一。
對稱邏輯是把經濟、社會和意識的必然性通過對稱性,同人的主體性有機統一起來,把人的活動邏輯化也即規律化了,從而使經濟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得以統一。
對稱邏輯是反思的邏輯
對稱邏輯是根據時間、空間、層次相對應、經濟科學範式和實踐模式相對應的關係,全新認識和整合人類認識史、科學史,使之邏輯化的邏輯。
對稱邏輯是邏輯發展的自然曆史過程。對稱邏輯的萌芽、要素、結構蘊涵在人類邏輯思維發展的曆史長河中。以對稱邏輯為基本線索,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是哲學發展的自然曆史過程在空間上的展開。隻是和西方邏輯一開始就出現“邏輯”這一概念不同,要通過反思才能使中國傳統哲學中所蘊含的對稱邏輯由潛邏輯升華為顯邏輯。對稱邏輯的萌芽先於抽象邏輯的理論形態,對稱邏輯的理論形態是對抽象邏輯的揚棄。對稱思維,是中國哲學一以貫之的思維方式。天人合一、陰陽對立、義利統一、內聖外王、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對稱思維方式,是中國哲學的最本質特征,是中國哲學的獨特優勢,同宇宙的對稱發展規律有著天然的一致性。正是靠著對稱思維方式,奠定了中國哲學在世界哲學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矛盾邏輯本質上仍然是一種線性邏輯。它雖然可以解決理論體係的邏輯自洽性問題,但不能解決主客體、主客觀的對應問題。而不解決後一個問題,所謂辯證法、認識論、邏輯學三者的統一,隻能是一廂情願的空話(除非是黑格爾那樣客觀唯心主義的統一)。真正的統一,必須是自洽性、正確性、合理性的統一。
西方抽象哲學,滲透的是線性邏輯。東方對稱哲學,貫穿的是對稱邏輯。中國哲學之所以能夠做到內在的超越,就是因為中國哲學的思維方式是對稱邏輯,中國哲學是對稱的哲學。西方哲學之所以不能做到內在的超越,就是因為西方哲學的思維方式是不對稱的,西方哲學是不對稱的哲學。
老子的“道”就是一種內在的超越。貫穿老子思想的基本線索是對稱:無和有的對稱、有限和無限的對稱、靜和動的對稱、柔和剛的對稱、陰和陽的對稱、上和下的對稱、進和退的對稱……老子哲學就是對稱哲學,老子辯證法就是對稱辯證法,老子邏輯就是對稱邏輯。
馮友蘭說,中國的釋道儒的宇宙觀、人生觀真諦是“極高明而道中庸”。極高明而道中庸,就是宇宙觀、天人觀上的對稱。對稱邏輯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對稱的思維方式,源於中國哲學的價值觀。西方哲學的“意義”是邏輯上的自洽和主觀對客觀的符合,中國哲學的意義是價值,即對人的有用性。非功利主義的哲學觀造成了西方哲學主客觀的對立和不對稱,功利主義的價值觀造成了中國哲學主客觀的統一與思維方式的對稱。
把周易以來就有的“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看成是中國近代以來自然經濟科學不發展的根源,是因果關係的不對稱,違背了對稱邏輯。根據對稱邏輯,中國近代以來自然經濟科學不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周易以來“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而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計劃體製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封建宗法製度、官本位、人生依附關係和行政化的學術方式、行為方式,限製了人的創業精神、人勞動的自由自覺性和人的經濟主體性的發展。缺乏創業自由和人的經濟主體性,創新精神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創新精神,經濟科學的發展將缺乏內在的靈魂,思辨與實證、天與人之間將缺乏內在的聯結。中國近代以來自然經濟科學不發展的根源,不在於“天人合一”的對稱思維結構,而在於官學不分的一元經濟社會結構。
隻有對稱邏輯,才能確立中國哲學在人類哲學史中的獨特地位,也才能指出中國哲學世界化與現代化的方向。
對稱邏輯是合理的邏輯
如果說,線性的知性邏輯隻能使經濟科學成為抽象的真理,辯證邏輯可以使經濟科學成為具體的真理,那麽對稱邏輯則可以使經濟科學成為合理的真理。對稱邏輯之所以是合理的邏輯,是由於對稱邏輯作為整體的邏輯,可以通過對各門學科背後的邏輯基礎進行合理定位,實現對各門學科的合理定位,從而消解由於學科錯位而造成的悖論。對稱邏輯可以解決經濟學數學化和經濟主體化的悖論,使經濟學邏輯化和經濟主體化二者得以統一。
對稱邏輯之所以是合理的邏輯,是因為它能夠為人類的思維整體提供規律性的說明,使人能合理把握對象事物的立體結構,能完整把握係統性和規律性的統一、波和粒的統一、不確定和確定的統一、真善美的統一、實體屬性關係的統一等線性邏輯把握不了的對稱關係。
對稱邏輯是審美的邏輯
對稱邏輯是審美的邏輯;是真、善、美的對稱與統一的邏輯。
美也有規律,美的規律就是對稱的規律。以對稱作為思維規律去認識事物,就是用審美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對稱邏輯化,就是審美規律化,審美自覺化。其結果,就是自覺地按美的規律來造型。
美的對稱包括:真、善、美的對稱;真知、真理、合理、自由的對稱;知性邏輯、理性邏輯、道德邏輯、情感邏輯的對稱;經驗與理論的對稱;現象與本質的對稱;因果關係與道德關係的對稱;規律性與目的性的對稱;理想與現實的對稱;主觀與客觀的對稱;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的對稱;相對主體與相對客體的對稱。
對稱邏輯是實踐的邏輯
對稱邏輯是和諧的思維結構。建立和諧的思維結構是建立和諧的社會經濟結構的前提。在和諧社會中,以人的自由自覺的勞動——創業——為對稱邏輯的基礎,吸收西方抽象邏輯和具體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對稱思維結構將衍化為科學的對稱邏輯,演化出對稱哲學,並促進科學的極大發展。對稱邏輯是和諧社會的思維框架,是人類實踐的必然結果,也是人類實踐的深層次的結構。
任何積極的、主體的實踐,都是主觀和客觀、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相對經濟主體和相對經濟客體的對稱。對稱邏輯是使實踐邏輯化。
經濟主體還原的過程,就是從外到內、從經濟客體到經濟主體、從相對經濟客體到相對經濟主體、從無限到有限、從有到“無”的過程;經濟主體創造(構造)的過程,就是從內到外、從無到有、從有限到無限、從相對經濟主體到相對經濟客體、從經濟主體到經濟客體的過程。這既是對稱的邏輯進程,也是對稱的實踐過程。
宇宙的發展,是從深層本質到淺層本質、從本質到現象、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人類的認識,是從現象到本質、淺層本質到深層本質、複雜到簡單的過程。這是一個雙向同步過程。這既是對稱的邏輯進程,也是對稱的實踐過程。
對稱邏輯,通過理清、優化不同邏輯的內部結構與相互關係,優化人的思維結構,使之發揮出邏輯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最佳功能,為建立國民創新體係服務,為再生經濟、和諧經濟、可持續經濟服務。
邏輯學範式轉換,以人類實踐模式轉軌為基礎,人類實踐模式轉軌,以邏輯學範式轉換為主導。
一次創業,是實踐論向認識論的延伸。二次創業,是認識論對實踐論的提升。隻有這種提升,才使實踐得以分化、催化,從而實現從非經濟主體向經濟主體、弱經濟主體向強經濟主體的轉化。二次創業,實踐論不但不排斥認識論,而且以認識論為前提。反過來,也隻有以二次創業的實踐為基礎,才能實現認識論的正確性、自洽性與合理性的統一。
實踐模式的轉軌,必將帶來邏輯範式的轉換。對稱邏輯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對稱、協調、有序發展的邏輯。人類實踐總體上是一個以自然和經濟社會為中心同人的統一,以自然和經濟社會為中心同人的分裂,以人為中心同經濟社會和自然的分裂,以人為中心同經濟社會和自然的統一的對稱的過程。人類二次創業實踐,體現了對稱邏輯,確證了對稱邏輯,實現了對稱邏輯。
對稱邏輯是經濟的邏輯
隻有用對稱的、五度空間的方法,才能建立對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類型的經濟發展模式的統一概括、總結、指導的經濟學理論——對稱經濟學理論。人類經濟發展是一個整體,其空間上的差異展示了時間發展的不同階段;其發展不是線性的,而是螺旋式的:在知識經濟時代,由於知識和經濟的重新洗牌,後來者可以居上。要掌握後來居上的規律,爭取跨越性發展,而不是一步步爬行。中國轉型經濟具有典型意義。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產生對稱邏輯有曆史的必然性。
對稱邏輯是經濟學的邏輯
對稱經濟學的方法不是各種方法交替使用、或各有則重點,而是把它們統一在對稱邏輯中,運用對稱邏輯的方法,使各種方法綜合使用。對稱邏輯是一元化方法與多元化方法的統一。就對稱邏輯本身來講,是一元化方法;就對稱邏輯是各種邏輯方法的對稱統一來講,又是多元化的方法。隻有對稱邏輯,才能夠使經濟學的思想和現實相對稱。
為什麽西方主流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學不講道德?他們的科學性與主體性相脫節的不對稱邏輯能力限定了他們的“經濟學帝國”的狹小範圍。一旦涉及到道德領域他們的能力方麵的缺陷將使他們成為南郭先生。而真向美轉化必須以善為中介,連善都達不到,談什麽“美”。人類所有的實踐活動都是按美的規律來造型,他們排斥美的結果,就是使自己的理論沒有可操作性。反過來,也正因為他們理論的不可操作性,所以他們不敢涉及經濟學的美學原理。
《資本論》的出發點也不是商品經濟社會最深層的本質,《資本論》的核心規律不是商品經濟社會的核心規律;《資本論》的邏輯推演過程——從抽象到具體,其起點不是最大的抽象,其終點不是最大的具體,並沒有真正做到邏輯和曆史的一致,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過程是脫節的。所以《資本論》對資本和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的分析也是不全麵、不係統的,不符合五度空間方法論的要求。
由於《資本論》的出發點不是市場經濟的最深層本質,所以《資本論》的邏輯和曆史相統一的方法仍然是一種線性的思維和表述方法,而不是從本質到現象展開的方法。無論是抽象還是具體,《資本論》都沒有抓住商品經濟社會的本質。《資本論》的所謂辯證邏輯是矛盾邏輯,是從傳統形式邏輯到對稱邏輯的過渡,其思維方式仍然是線性的,而不是對稱的。
經濟現象屬複雜性現象,經濟科學屬複雜性科學。經濟科學不但是一門求真的學問,而且是一門求善求美的學問。經濟科學本身是一門具體學科,作為經濟學的最初出發點的公理,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是在理性抽象基礎上的理性具體。它雖然是敘述的起點,然而卻是認識的終點;其認識過程是在典型分析的基礎上,從感性的具體上升到理性的抽象,再從理性的抽象到理性的具體的否定之否定的過程。經濟科學的邏輯隻能運用對稱邏輯,才能使思維方式、思維過程與思維對象相對稱。
對稱邏輯的產生與發展,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合乎邏輯的自然曆史過程。讓我們一起培植,使之由萌芽成長為參天大樹。這是消除“主流經濟學”內在矛盾的需要,是經濟學學科建設的需要,是邏輯學科本身建設的需要,也是建構和諧社會的需要。
對稱和均衡的本質區別,由對策與博弈的本質區別造成。對策的目的是對稱,博弈的結果是均衡。對稱的途徑和手段是對策,均衡的途徑和手段是博弈。對稱,是通過對策來實現的“均衡”;均衡,是通過博弈來達到的對稱。對稱和均衡,有著不同的本質,體現了不同時代的發展模式。均衡是消極的、自發的,是博弈的結果,是工業經濟時代的“對稱”;對稱是積極的、自覺的,是對策的結果,是智慧經濟時代的“均衡”。均衡,核心是物和物、客體和客體的均衡;對稱,核心是主觀和客觀、主體和客體的對稱。客體和客體的均衡,帶來的是資源的優化配置;主體和客體的對稱,帶來的是資源的優化再生。博弈,不均衡是絕對的,均衡是相對的。博弈經濟學就是不對稱經濟學,不對稱經濟學就是不和諧經濟學。對策,不均衡是相對的,均衡是絕對的。對策經濟學就是對稱經濟學,對稱經濟學就是對稱工程學。對稱經濟工程方法是:設定經濟目標,運用經濟理論,分析經濟條件,拿出對策方案,論證推演評估,操作反饋評價,糾錯完善方案,最終實現目標。
傳統邏輯的學科定位決定悖論的定位,悖論的定位決定怎樣才算成功地運用數學,決定對稱邏輯的學科定位。本章通過分析人類思維結構的曆史發展、人類邏輯發展的幾大階段由此形成的幾大邏輯類型,揭示邏輯發展的邏輯,並對幾大類型邏輯予以合理定位,指出對稱邏輯產生的邏輯與曆史必然性,指出對稱邏輯是對稱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是消除經濟學悖論、建立科學的經濟學的必要前提。
關鍵詞:對稱邏輯 悖論 辯證邏輯 形式邏輯 思維方式 數學。
恰到好處 傳統邏輯的學科定位
傳統邏輯也是從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上來研究思維的學說,因而決不是什麽“形式”邏輯。
與把概念說成是思維的形式相聯係,人們通常把傳統邏輯說成是關於思維“形式”的學說,傳統邏輯也就成了“形式”邏輯。“形式邏輯的任務是撇開思維的內容,單純從形式方麵考察思維”(肖前),“形式邏輯作為一門研究既成的思維形式的邏輯結構的科學,由於它撇開了思維的具體內容,因而也就撇開了概念的內在矛盾”(彭漪)。我們認為,正好像傳統把概念說成是思維的形式是混淆了概念和語言一樣,把傳統邏輯說成是思維形式的學說是混淆了傳統邏輯和語言學。如果像馬克思說的,隻有語言才是思維的形式,那麽,隻有語言學才是研究思維的形式和形式的規律(如語法規則)的學說。而傳統邏輯一開始就不是什麽“純思維形式”的科學。傳統邏輯的創始人亞裏士多德認為判斷的主詞和賓詞的聯係就反映了事物之間的客觀關係,列寧說他的邏輯學是尋求、探索,它接近於黑格爾的邏輯學。後來傳統邏輯的發展,與其說被“形式”主義化了,還不如說是被歪曲化了。因為,根據恩格斯的傳統邏輯和辯證邏輯的關係是初等數學和高等數學的關係的比喻,可以認為辯證邏輯(對稱邏輯是辯證邏輯發展的高級階段)研究人的認識的理性階段的規律,傳統邏輯則研究人的認識的知性階段的規律。超出了傳統邏輯的適用範圍,把傳統邏輯應用到整個人類認識的過程,使它成為詭辯的工具並陷入悖論是並不奇怪的。黑格爾之所以認為傳統邏輯可以成為詭辯工具,是因為黑格爾把傳統邏輯和形而上學混為一談,從而把傳統邏輯的局限性絕對化了。但正好像超出了真理的應用範圍,把真理變成謬誤並不等於真理本身就是謬誤一樣,超出了傳統邏輯的適用範圍,把傳統邏輯變成詭辯的工具也不等於傳統邏輯本身就是純形式的東西。
對象決定內容,特定的對象決定特定的內容。有的學者認為,辯證邏輯(傳統的辯證邏輯是矛盾邏輯,是辯證邏輯發展的低級階段)“把同一律、對稱律、排中律擴展應用到思想對存在(客體)的關係上,因而辯證邏輯的基本規律——對立同一律有客觀基礎,辯證邏輯是從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上研究思維,而形式邏輯隻是把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應用在思想對思想的關係上”,因而傳統邏輯的基本規律——同一律沒有客觀基礎,隻是“思維在形式上正確的規律”,傳統邏輯隻能是形式的邏輯(田運)。我們認為,這是對“客觀基礎”作了片麵的理解。誠然,事物包含矛盾,包含對立統一,這是對立同一律的客觀基礎。但任何事物都是相對靜止狀態和絕對運動狀態的統一;對事物的質的相對穩定性,即同一事物、同一屬性、同一關係在同一時間、地點下的確定性的反映,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這個反映是人類認識的必經階段——知性階段的基本任務,因而同一律是知性認識的基本規律。否認了同一律的客觀基礎,就是否認了質的相對穩定性,就是相對主義;也就是否認了知性認識是人類認識的必經環節,把辯證的理性認識看成是可以憑空產生的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思維在形式上正確的規律,是語法規則等,而不是同一律。
高等數學有內容,初等數學也有內容。根據恩格斯的比喻,我認為,從傳統邏輯到對稱邏輯(中間經過矛盾邏輯),是人類思維方式發展的兩大階段。人類認識,無論是低級的還是高級的,都是客觀對象的反映;因此,無論是傳統邏輯還是對稱邏輯,都是關於思維規律的科學;作為它們研究對象的人類思維、思辨和實在的關係,都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世界是無限的,本性是辯證的和對稱的。人類對世界的認識,也是一個從片麵到全麵、從現象到本質、從相對到絕對、從抽象到具體、從不對稱到對稱的過程。這裏麵有量變,也有質變。相對於整個人類來說,從傳統邏輯的思維方式到對稱邏輯的思維方式,達到對世界的對稱本性的認識,是認識發展史的一大飛躍。如果說,在此以前,人們滿足於傳統邏輯的思維方式,把它看成是唯一正確的思維方式,因而往往陷入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的話,那麽,現在人們感到,要對事物有一個完整的認識,隻有用對稱邏輯的思維方式才有可能,用傳統邏輯的思維方式是不夠的了。這時候,傳統邏輯給人以脫離思維對象的假象,是正常的;把傳統邏輯看成是“形式”邏輯,甚至進而把傳統邏輯混同於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來批判,是難免的。現在的任務,是通過曆史的和全麵的考察,從假象返回本質,還傳統邏輯以本來的地位。這樣,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傳統邏輯也是從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上來研究思維的學說,因而決不是什麽“形式”邏輯。
人們之所以把傳統邏輯看成形式邏輯,還因為人們把知性認識階段以同一律為核心的思維規律和思維形式混為一談。人的知性認識階段以同一律為核心的思維規律雖然由於其一般性特征,在表述形式上可以符號化、抽象化、程序化,但仍然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傳統邏輯規律內容的具體化和形式的抽象化、數學化、符號化是對稱的雙向同步過程。符號化不等於形式化,學科體係形式的符號化不等於學科定位的符號化、形式化。僅僅根據傳統邏輯規律在表述形式上的抽象化、數學化、符號化就把傳統邏輯看成是形式邏輯因而具有普適性是線性思維的產物。
剝繭抽絲 解悖的唯一途徑
使各種邏輯各得其所,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從而建立起和諧的思維結構。這種使各種邏輯和諧相處的邏輯,就是邏輯的邏輯——對稱邏輯。
悖論的定義:同一命題或推理中隱函著兩個表麵對立的結論,而這兩個結論都能自圓其說。
悖論的本質,是命題或推理中隱含的思維的不同層次、意義(內容)和表達方式(形式)、主觀和客觀、主體和客體、事實和價值的混淆,是思維內容與思維形式、思維主體與思維客體、思維層次與思維對象的不對稱,是思維結構、邏輯結構的不對稱。
悖論的根源,是知性認識、知性邏輯(傳統邏輯)、矛盾邏輯的局限性。
產生悖論的根本原因,是把傳統邏輯形式化、把傳統邏輯普適性絕對化。
例如,“對與錯”同“真與假”是對應關係,而非等同關係。“我這句話是假的”之所以成為悖論,是由於混淆了這兩對範疇。如果這句話確是假的,隻能說明表述正確,而不能使這句話弄假成真;如果這句話是真的,隻能說明這句話表述錯誤,也不等於這句話是假的。要把這句話表述正確與否,同這句話本身內部的真假區別開來。很多悖論都是把表述的正確與否,同表述內容的真與假混為一談。內容的真假,不因表述的對與錯而改變。內容是真的,不因表述錯變成假的;反之,內容是假的,不因表述正確而變成真的。
西方經濟學以傳統邏輯為思維方式、以價格機製為市場的核心機製、通過嚴密的數理邏輯推導建立起來的一個又一個體係,都是社會某個經濟現象的抽象;雖然都有合理的因素,但總體上都不符合市場經濟的實際情況。邏輯嚴密的國家幹予主義和同樣邏輯嚴密的自由主義之間誰也說服不了誰,相互之間沒有兼容性,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把傳統邏輯形式化造成的悖論。而所謂的“幸福悖論”,根源也在於把傳統邏輯形式化的思維方式和對象的不對稱。西方經濟學在沒有改變自身思維方式的前提下,想把幸福經濟學、福利經濟學、快樂經濟學收入髦下,我想也不過是附庸風雅。
宇宙的本質是同一的;宇宙同一性是絕對的、鬥爭性是相對的。而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鬥爭性是絕對的。矛盾本性同宇宙本質的不對稱說明,矛盾隻是宇宙的局部情況;矛盾辯證法隻是辯證法發展的一個階段,矛盾辯證法、矛盾邏輯的普適性是相對的。作為矛盾邏輯的辯證邏輯,隻是傳統邏輯向對稱邏輯轉化的過渡環節。把矛盾邏輯形式化、把矛盾邏輯普適性絕對化,也會產生悖論。
建國以來,矛盾辯證法就先後成為“以階級鬥爭為綱”和“和諧社會”的哲學基礎。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矛盾辯證法悖論。建國以來所有圍繞著馬克思主義展開的爭論,均源於矛盾辯證法、矛盾邏輯的悖論。這也是為什麽爭論各方都能自圓其說,因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根源所在。
把悖論運用到實踐中,使理論和實踐相脫節,實踐中各個要素、要素和結構之間不對稱,就會出現悖境。
根據五度空間方法、還原論與整體論相統一的方法,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是從本質到現象展開的過程。由於《資本論》對市場本質的定位是錯誤的,所以它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不屬於從本質到現象的過程。《資本論》描述的客觀經濟過程與主觀政治目標不對稱。就客觀的經濟過程來講,需要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物資要素與人的要素的對稱;而在政治目標上,則要突出勞動者在價值增值上唯一的地位和作用,需要反“剝削”,需要“一大二公”。這種不對稱是造成社會主義運動左右搖擺的根本原因:右,符合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然而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左,符合馬克思主義,然而不符合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建國以來左右搖擺的悖境是“資本論悖論”在實踐中的展開,也是中國生產力發展不快的宏觀方麵的原因。總體上講,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左”給生產力發展帶來破壞,“文化大革命”是極端表現。
真正的社會主義就是市場經濟,完善的市場經濟就是社會主義。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到**,是市場經濟從不完善到完善的發展;**就是幸福的社會、幸福的經濟。《資本論》和西方經濟學的共同要害,是把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劃等號,把社會主義和計劃經濟劃等號,因而都沒有把握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因此,建立在政治經濟學矛盾辯證法基礎上的社會主義隻能是空想社會主義,得不到也不可能得到實踐的證實。
在間接投融資為主體的國際經濟秩序中,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和資本自由流動三者得不到統一,被稱為金融“三元悖論”。當經濟增長方式的發展客觀上要求建立直接投融資為主體的國際經濟新秩序,而社會金融體製仍然以間接投融資為主時,社會大量遊資不能轉變成投資和消費的有效需求而必然轉變成投機和無序運動,並演變為周期性金融危機,從而產生投資和需求、生產和消費脫節的“二律背反”,這個“二律背反”就是金融悖境。什麽叫泡沫?不正常的溢價本身就是泡沫。股價溢價上市,股市投機比重高於投資;股市泡沫是盤剝中小投資者的陷阱,是大企業圈錢的渠道,是兩極分化的平台,照樣蘊含金融危機。這說明直接投融資中,創業投融資必須占主導。所以,在大量遊資存在的今天,政府應該適時地引導創業投融資,而不僅是股市投融資。市場體製的結構是對稱的;各個要素必須與時俱進,實現不對稱向對稱轉化。體現知識運營這一經濟增長方式的,知識運營為主導、直接投融資為主體、創業潮為基礎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將走出金融“二律背反”、“三元悖論”,使社會大量遊資能轉變成投資和消費的有效需求,使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和資本自由流動三者得以統一;從根本上避免金融泡沫與金融危機,使各國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資本論》指出: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的根源在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性和占有的私人性之間的矛盾。怎樣解決這個矛盾?《資本論》和以《資本論》為依據建立起來的傳統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認為必須建立以生產資料公有製為基礎的經濟製度和政治製度。而迄今為止的社會主義實踐說明,傳統的公有製隻能造成效率低下、公有資產流失,蘊含著另一種形式、然而本質上更嚴重、造成比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損失更大的經濟危機。
這也是一種悖境。《資本論》對社會主義具體模式的設計,不是“未能”,而是“不能”,根源在於範式的內在的邏輯出發點和思維方式的局限性。空想社會主義在實踐中的必然結果,就是空想社會主義悖境。要使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發展,必須走出《資本論》矛盾邏輯蘊含的悖論及由此悖論造成的悖境。
走出悖論及由此造成的悖境的唯一途徑,是給傳統邏輯和矛盾邏輯合理定位,明確它們各自的性質和使用範圍;在現實的思維過程中,使各種邏輯各得其所,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從而建立起和諧的思維結構。這種使各種邏輯和諧相處的邏輯,就是邏輯的邏輯——對稱邏輯。
合算與合理 數理邏輯的定位
數理邏輯並未超出傳統邏輯的範疇。數理邏輯在學科性質、學科體係構成上仍然屬於知性邏輯。
傳統邏輯與現代邏輯的關係,是知性邏輯與理性邏輯的關係,而不是形式邏輯與數理邏輯的關係。是否現代邏輯,不是看形式是否現代化,而是看學科定位有否轉移和提升。數理邏輯作為傳統邏輯中演繹邏輯部分的形式現代化,不是現代邏輯的標誌。數理邏輯本質上仍屬於知性邏輯的範疇,因而也仍然屬於傳統邏輯的範疇。
數理邏輯學科體係的形式化,不等於整個傳統邏輯學科體係的形式化。傳統邏輯學科體係的形式化,也不等於傳統邏輯學科定位的形式化。隻要傳統邏輯學科基礎沒有改變,其學科定位就沒有改變,其學科性質就不可能是“形式邏輯”。
要把“應用”和“結合”區別開來。
不能把普適性更大的學科應用到一門較具體的學科中去,就認為是這門學科同普適性學科的“結合”。任何一門學科都要運用哲學、語言、邏輯,並不等於這門學科同哲學、語言學、邏輯學的“結合”。數理邏輯作為數學在學科體係上的“邏輯化”,是演繹邏輯在數學中的應用,而不是邏輯和數學的“結合”。數理邏輯不是邏輯和數學相結合產生出來的新學科,數理邏輯並未超出傳統邏輯的範疇。數理邏輯既不是傳統邏輯發展的新階段,也不是和傳統邏輯相並列的性質不同的新學科。數理邏輯在學科性質、學科體係構成上仍然屬於知性邏輯。
濫用數理邏輯,把經濟學數學化,是把隻有理性才能把握的知識硬塞入知性認識的框架,其結果就是出現悖論。這就是西方經濟學出現大量悖論的根源。
要把“真假”與“對錯”區別開來。
真與假,是知性邏輯(數理邏輯)的研究對象。對與錯,是理性邏輯(含對稱邏輯)的研究對象。合理不合理,是對稱邏輯的研究對象。
知性層麵上的真假,就是知性層麵上的對錯。不能用知性層麵上的真假和理性層麵上的對錯之間的不對稱,得出真假和對錯是可以相互分離、真假是純形式的結論。
知性層麵上的“真假”,是理性層麵上的“對錯”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知性層麵上的“假”,必定是理性層麵上的“錯”;知性層麵上的“真”,不一定是理性層麵上的“對”。
“真假”是知性層麵上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對錯”則是理性層麵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因此,“真假”與“對錯”是兩個層次的概念。把“真假”同“對錯”混為一談,把“真假”這對知性認識的範疇,運用到認識的全過程,進行概念推演,超出了傳統邏輯的應用範圍,悖論的結論已經包含在前提之中。
要把“真理”與“合理”區別開來。
真是真理,善是合理;合理就是規律性與目的性的統一、科學性和主體性的統一。
科學理論的合理性表現在意義和價值的對稱。
在特定層次,合理與真理是統一的,真理是實用的;符合論與實用論是統一的。之所以出現合理與真理的背離是由於混淆了不同層次的真理,把低層次的真理擴大為高層次的真理,把它絕對化,從而成為不合理。但就更高層次的真理來講,相應於這個層次來講又是合理的了,因而合理與真理的統一是具體的。這說明科學是一個係統。這個具體化是一個過程,人們向更高的合理追求的過程也即向更高的真理追求的過程。因而科學是一個係統化、合理化的過程。合理與真理既同一又對立的關係,是人類追求真理的動力,也是真善美協調發展的動力,真善美本身又互為動力。因而科學係統必然是真善美的統一。
在科學係統中,合理、真理、價值性之間的關係是全息關係。因而既有必要,又有可能運用對稱的方法,自覺使它們相互滲透、相互包含、推動它們向更高層次發展。
南轅南轍 經濟學形而上學與數學——怎樣才算成功地運用數學
經濟學有形而上學的性質。隻有在正確的思維方式的基礎上運用數學才算成功地運用數學。
任何一門科學都有形而上學的性質,建構任何一門科學的方法都必須具備形而上學的功能。任何一門科學都必須同時運用理性的方法與非理性的方法。係統的、主體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的經濟科學是實證的同時也是規範的。
形而上學的真諦在於主觀對客觀的意向性、主體對客體的指向性、思辨與實證的同一性、內在對外在的超越性。科學的形而上學性質在於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主體與客體的統一。
經濟學形而上學的真諦要求把思維形式與思維方式區別開來。如果說一門學科隻有成功地運用數學才是成熟的學科,那麽也隻有在正確的思維方式的基礎上運用數學才算成功地運用數學。如果不是在正確的思維方式指導下,以正確的內容為基礎,運用數學隻能是文字遊戲、嘩眾取寵、故弄玄虛、故作高深,形式再精美也隻能是水上浮萍、南轅北轍;數學模型越精致,越是誤人子弟,離成功地運用數學十萬八千裏。
經濟學形而上學的真諦要求方法和對象必須對稱。西方經濟學用剔除主體性的數學模型方法來研究博弈論的數理博弈論,相當於用力學方法來研究量子力學,是方法和對象的不對稱。西方經濟學非數理博弈理論,否認了博弈理論中邏輯的普適性,等於說博弈理論可以不需要邏輯來建構,這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在這裏方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西方經濟學家最拿手的數學方法,由於本質上屬於傳統邏輯範疇,其先天的局限性,決定了其對於紛繁複雜的經濟現實的解釋的蒼白無力和缺乏指導意義。
經濟學形而上學的真諦要求方法和內容必須對稱。具體的對象隻能用具體的思維方法來把握。正好像金錢不是萬能的,數學方法也不是萬能。霍金用數學方法推出整個宇宙起源於“奇點”,這個“奇點”不是宇宙真正的起點,而是荒謬的極點。這說明,用數學這種抽象的方法,來演繹複雜的過程、推斷具體的結論,無異於用樹叉來打漁。
經濟學形而上學的真諦要求內容和對象必須對稱。經濟世界是實體、屬性、關係的統一。經濟科學是研究經濟世界實體、屬性、關係的,數學是純粹研究數量關係的。經濟係統的功能是經濟要素和經濟結構統一的屬性深層次的結構是經濟事物的本質。結構就是要素的結構,所以結構的屬性已經包含了要素的屬性在內。現代經濟的發展,結構功能所占的比重比單獨的要素功能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高。而計量經濟學與數理經濟學由於忽視了結構的功能,隻看到要素的數量屬性,不能反映任何層次的本質,雖有抽象的認識意義,卻無任何實用價值。線性的知性邏輯隻能使經濟科學成為抽象的真理。意義和價值的不對稱不會使經濟學成為合理的真理。經濟學的核心是價值,價值是實體、屬性、關係的統一。隻體現關係的價格隻是價值的局部表現。以價格為市場的核心機製,這個經濟學數學化的前提不成立。從錯誤的前提出發,不管推導過程邏輯多麽嚴密,數學體係多麽完整,必然導致錯誤的結論。以偏概全的根源在於把經濟學看成局部學科,這在前知識經濟時代是正確的。在知識經濟時代,經濟學是整體的學科,經濟學數學化將製約經濟學的發展。
經濟學形而上學的真諦要求主體與客體必須對稱。經濟學數學化的認識根源在於經濟發展的規律性同人的主體性的對立。實際上經濟社會的規律性同人的主體性是統一的,前者恰恰通過後者體現出來,正好像微觀世界的自然規律通過基本粒子的無序運動體現出來一樣。經濟世界的多樣性與經濟學的形而上學性質,決定了在經濟學體係中,傳統邏輯是必要的,數理邏輯、數學工具是有益的但不是必要的,更不是充分的,過量使用是有害的。
經濟學形而上學的真諦要求理論與實際必須對稱。西方經濟學整體上脫離實際,使之顯得似乎不夠科學。為了彌補這個缺陷,就用嚴密的數學推理來使之披上科學的外衣。可是,當它這樣做時,卻使自己離現實更遠,數學推理越嚴密,使自己越不科學。精致的理論體係及其“精致”的模型缺乏現實的基礎,隻能失去對經濟活動的指導作用,甚至誤導。西方經濟學的各種定理、公理,有那麽多的例外甚至“悖論”存在,是由於傳統邏輯的線性思維方式所致,是由於線性思維方式同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不對稱所致。經濟現象是經濟社會生活中最具體、最核心的現象,要解釋社會經濟現象必須用對稱邏輯數學的純理性、抽象性與橫斷性使之不具備形而上學功能。從表麵上看,數學是實證的;然而從本質上、整體上看,數學工具是不實證的。計量經濟學、數理經濟學都是從數量著眼對經濟學形式化,不能產生新內容、新觀點。除了數學以外,任何一門學科都不能數學化。數學悖論的產生、危機的出現,說明數學本身也要運用對稱邏輯的思維方式。不對稱的思維方式,隻能使數學發展陷入困局。無論是數理邏輯還是數學,其普適性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數學隻能是經濟科學輔助工具而不是唯一的工具。
經濟社會發展是對稱的過程,自然發展是對稱的過程,經濟科學發展是對稱的過程,數學本身的發展也是對稱的過程。隻有對稱地運用數學才算成功地運用數學。數學屬於知性邏輯,作為“帝國主義”的經濟學,必須用新的、與之相對稱的思維方式來整合,這個思維方式就是理性邏輯——對稱邏輯;必須用新的、與之相對稱的哲學範式來建構,這個哲學範式就是對稱哲學。
承前啟後 矛盾邏輯的學科定位
現行所謂的辯證邏輯是傳統邏輯向對稱邏輯轉化的中間環節,與對稱辯證法相對稱的思維方式——對稱邏輯,是邏輯與邏輯學發展的最高階段。
思辨性與實證性相統一的辯證法,是辯證法發展的最高階段。辯證法發展的第一階段是通過辯論達到真理,第二階段是揭示宇宙發展的普遍規律,作為思辨與實證相統一的第三階段是前麵兩個階段的綜合。如果說第一階段是認識論的辯證法,第二階段是本體論的辯證法——矛盾辯證法,第三階段則是本體論和認識論相統一的對稱辯證法,是辯證法發展的最高階段,是前麵兩個階段的綜合。
這一階段的辯證法的產生和發揮作用的社會條件是使人的主體性得以充分發揮的社會主義知識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特別是它的最高階段的社會主義知識市場經濟,由於對人的主體性包括個性、創造性的高揚,它使認識和對象、主體和客體的具體的曆史的統一,不但成為可能,而且成了現實。
現在通行的所謂辯證邏輯實際上是矛盾邏輯,是與矛盾辯證法對稱的思維方式。矛盾邏輯是辯證邏輯發展的第一階段。與對稱辯證法相對稱的思維方式——對稱邏輯,是辯證邏輯發展的高級階段,也是邏輯與邏輯學發展的最高階段。
所謂矛盾,就是不對稱;所謂不對稱,就是時空層次的錯位。所謂對稱,就是矛盾的揚棄,就是矛盾各方麵各就各位,找到合適的時空層次定位。不對稱向對稱轉化,就是宇宙的發展、哲學的發展、社會的發展、人類實踐的發展、經濟學的發展。
不對稱是矛盾的本質與根源,對稱就是矛盾的化解。不對稱是“二律背反”的本質與根源,對稱就是“二律背反”的融解。不對稱是“悖論”的本質與根源,對稱就是“悖論”的消解。
揚棄了“矛盾”、“悖論”、“二律背反”的“矛盾邏輯”,就是“辯證邏輯”——思辨與實證相統一的邏輯。這樣的“辯證邏輯”就是對稱邏輯——思辨與實證相對稱的邏輯。
所以,矛盾邏輯——現行所謂的辯證邏輯是傳統邏輯向對稱邏輯——辯證邏輯發展的高級階段轉化的中間環節。
應運而生 對稱邏輯的學科定位
對稱邏輯就是對稱的思維方式,對稱的思維方式就是和諧的思維方式,和諧的思維方式是與和諧社會對稱的思維方式。
從狹義來講,邏輯就是指形式邏輯或抽象邏輯,是指人的抽象思維的邏輯;廣義來講,邏輯還包括具象邏輯,即人的整體思維的邏輯。整體上,邏輯就是思維的規律,邏輯學就是關於思維規律的學說。有時邏輯和邏輯學兩個概念通用。邏輯和邏輯學的發展,經過了具象邏輯—抽象邏輯—具象邏輯與抽象邏輯相統一的對稱邏輯三大階段。對稱邏輯是邏輯學發展的最新成果,是辯證邏輯發展的高級階段,是具象邏輯與抽象邏輯相統一的、邏輯學發展的最高階段。對稱邏輯學就是對稱邏輯的概念、範疇與範疇體係。對稱邏輯以對稱規律為基本的思維規律,是天與人、思維與存在、思維內容與思維形式、思維主體與思維客體、思維層次與思維對象、科學本質與客觀本質對稱的邏輯。對稱邏輯就是對稱的思維方式,對稱的思維方式就是和諧的思維方式,和諧的思維方式是與和諧社會對稱的思維方式。對稱邏輯學的產生,既是人類思維、理論與實踐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悖論”“逼”出來的產物。“悖論”,是對稱邏輯學產生的催化劑。“悖論”的出現說明原有的邏輯和邏輯學的不完善,說明對稱邏輯學的產生是邏輯與邏輯學發展的自然曆史過程。隨著對稱邏輯學的建立,人的整體思維規律被發現,狹義的邏輯將被揚棄,邏輯將單指廣義的邏輯,邏輯成為人的整體思維的規律,邏輯學成為研究人的整體思維規律的科學;人類邏輯史也將不是從亞裏士多德開始,而是從中國《周易》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思維方式開始。在對稱邏輯學的範式中,中國古代文化不是缺乏邏輯,而是人類邏輯學的真正源頭。
對稱邏輯以對稱規律為基本的思維規律,是天與人、思維與存在、思維內容與思維形式、思維主體與思維客體、思維層次與思維對象、科學本質與客觀本質、理性邏輯與情感邏輯對稱的邏輯。對稱邏輯就是對稱的思維方式,對稱的思維方式就是和諧的思維方式,和諧的思維方式是與和諧社會對稱的思維方式。
對稱邏輯是邏輯的邏輯
對稱邏輯,把邏輯與非邏輯、理性與非理性統一起來,是邏輯的邏輯化。
對稱邏輯是語言的意義和價值、思維的內容和形式、認識的主體和客體相對應的邏輯。
從五度空間觀來看,僅僅用語言哲學的層次理論或者辯證邏輯的矛盾分析方法來解悖是不夠的。思維是語義、語用、內容、形式、對象相統一的係統,隻有用對稱的觀點和方法,才能從總體上對各式各樣的悖論解悖。這本身就體現了方法和對象的對稱。
對稱邏輯從基礎、定位、性質、學科體係的內容和形式方麵對不同邏輯、邏輯的不同要素、關係進行定位。通過對不同邏輯、邏輯的不同要素與關係進行學科的定位,理清不同邏輯、邏輯的不同要素與關係的橫縱關係的脈絡,從而建立和諧的思維結構、使之發揮最佳的認識功能。
邏輯學的定義:邏輯是思維的規律,邏輯學是研究思維規律的形成、建構、發展、運用的學問。
思維的每一階段,都有相應的規律、都有相對應的邏輯、相對應的邏輯學。邏輯規律不僅是思維形式,而是思維形式與思維內容的統一。
各種邏輯的合理定位:
1是什麽(抽象偶然性推理):歸納邏輯;屬於真知範疇。
2為什麽(抽象必然性推理):演繹邏輯;屬於真知範疇。
3怎麽樣(具體必然性推理):分析與綜合相統一,矛盾邏輯;屬於真理範疇。
4應該怎麽樣(實踐必然性推理):思辨與實證相統一、規範與實證相統一,對稱邏輯;屬於合理範疇。
對稱邏輯使邏輯係統化,邏輯係統邏輯化、認知化,使邏輯不但成為證明的工具,而且成為認知的工具。
對稱邏輯是元邏輯
對稱邏輯規範各種邏輯的基礎、定位、體係及其相互關係,因而是元邏輯。
世界本身是對稱的——
物質與反物質的對稱。
能量與暗能量的對稱。
粒子與反粒子的對稱。
質子與反質子的對稱。
中子與反中子的對稱。
電子與反電子的對稱。
經濟科學本質與經濟客觀本質的對稱。
經濟科學規律與經濟客觀規律的對稱。
感性認識與客觀現象的對稱。
時間、空間、層次的對稱。
宇宙是對稱的。
經濟社會是對稱的。
經濟主體發展是對稱的。
哲學發展是對稱的。
經濟發展是對稱的。
經濟社會是對稱的:
貢獻與索取的對稱。
公平與效益的對稱。
男人與女人的對稱。
人類思維作為自然界發展的最精致成果,同自然界是同源同構的,因而也是對稱的。對稱是宇宙的本質、經濟社會的本質、思維的本質、邏輯的本質。源於宇宙對稱性的對稱邏輯的對稱性,決定其它邏輯的對稱性。所以對稱邏輯是元邏輯。
【圖_中_不_figure_0031_0001_em】
對稱邏輯是直覺的邏輯
全息關係是一切推理形式中最根本的關係,全息推理是最根本的推理,全息邏輯是最根本的邏輯。全息關係隻有靠創造才能體現,創造又隻有主客體的對稱關係才能發揮。全息邏輯就是主體和客體的對稱關係→創造關係→全息關係使思維全息化的邏輯。對稱邏輯就是全息邏輯,全息邏輯就是直覺邏輯。
傳統邏輯認為人的思維的邏輯和“非邏輯”、人的非理性與超理性是非邏輯、非對稱的。而對稱邏輯則揭示人的潛意識和人的超理性、邏輯和非邏輯的對稱性,“非邏輯”的邏輯性。
在人的潛意識中,潛化意識和潛生意識是對稱的。在人的超理性中,靈感、頓悟,直觀、直覺,聯想、想像是對稱的。人的潛意識和人的超意識也是對稱的。
智力是意識係統的整體功能,智慧是智力的運用,是主體和客體、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相互碰撞的火花。把智力轉變成智慧,本身就需要智慧。
【圖_中_不_figure_0032_0001_em】
對稱邏輯是創新的邏輯
人的認識是從模糊到精確、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因而人的認識過程也就是悖論的產生和消除的過程。悖論的發現與消除,是認識發展、科學發展的契機。對稱邏輯,可以提高人們發現、消除悖論的自覺性,提高人們的創新思維能力。
對稱邏輯的非線性、發散性的推理方式,使對稱邏輯能極大地提高人的思維效率。
純粹的量變不會引起真正的質變。量變必須通過序變,才會引起質變。對稱邏輯通過建立思維的和諧結構,能夠發揮最佳的思維功能,提高人的創新能力。
對稱邏輯本身是對邏輯和邏輯學解悖、創新的成果。對稱邏輯是現代邏輯。
在知識創新的過程中,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本質與現象得以對稱,思維規律與客觀規律得以同構,思辨與實證得以統一。沒有創新—創造—創業,一切思辨都隻能是概念遊戲。
隻有創新→創造→創業,才能為思辨與實證的統一、天與人的合一提供有說服力的說明與論證,為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提供最後的說明與論證。
對稱邏輯是對各種邏輯的綜合運用。如果說,對稱邏輯是客觀存在的思維規律,以往人們取得創新成果是由於不自覺地運用對稱思維規律,那麽對稱邏輯則可以提高人們運用對稱規律思維的自覺性,從而更快更好地出創新成果。
【圖_中_不_figure_0033_0001_em】
對稱邏輯是整體的邏輯
不能對意識空間和社會空間這兩大類現象作出和自然現象統一說明的宇宙學,不是完整的宇宙學。不能同完整的宇宙學相互建構的邏輯學,不是完整的邏輯學。
五度空間理論提供了對自然、社會、意識空間作出統一說明的框架。對稱關係是五度空間的核心。對稱邏輯就是同完整的宇宙學相互建構的邏輯。
對稱邏輯不但揭示“邏輯”思維的規律,而且揭示“非邏輯”思維的規律;不但揭示思維的規律,而且揭示整個人的認識的規律;不但揭示意識的規律,而且把意識規律和客觀規律一一加以對應。
潛邏輯:凝結在人類潛意識中的邏輯結構。
潛規則:凝結在人類社會潛意識中的邏輯結構。
對稱邏輯通過揭示宇宙整體的對稱關係,來揭示思維整體的對稱關係。
宇宙整體的對稱關係:
時間、空間、層次之間的對應關係。
主體和客體的對稱關係。
認識和對象的對稱關係。
行為模式的對稱關係。
思維整體的對稱關係:
認知的不同階段的對稱關係。
思維的不同類型的對稱關係。
邏輯的不同學科的對稱關係。
【圖_中_不_figure_0034_0001_em】
對稱邏輯是本質的邏輯
宇宙的本質是對稱的,宇宙的發展對稱是絕對的、不對稱是相對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絕對的,鬥爭性是相對的。對稱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從不對稱向對稱轉化,是事物發展的基本過程,也是思維發展的基本過程。
隻有對稱邏輯,才能抓住最深層的本質,才能把“悖論”和矛盾、邏輯矛盾和辯證矛盾放在同一個框架中研究,而不會出現用悖論來研究悖論、用矛盾來解決矛盾的困境。
應用對稱邏輯,是解決諸如“矛盾”、“二律背反”、“困局”、“二難選擇”、“三元悖論”等思維、社會、行為“悖論”的根本途徑。
【圖_中_不_figure_0035_0001_em】
解決的共同方法:協調與對稱。
對稱邏輯是實證邏輯
對稱邏輯,是根據宇宙的對稱規律,從主觀推知客觀、主體推知客體、已知推知未知的邏輯。
其它邏輯都是結論包含在前提裏麵,惟有對稱邏輯是從已知推出未知的邏輯。它的結論雖然不能由所謂的“實踐”(即人的肉眼可觀察的“事實”)來“檢驗”,然而卻是必然存在、客觀存在的事實。例如,根據物質不滅定律、質能關係定律、能量定恒定律,本身無實物質量的太陽每年釋放出來的大量能量,根據對稱邏輯,就足以推出暗物質的存在。不但暗物質的存在可以由對稱邏輯推出,而且“明物質”(即通常同“意識”相對而言的、作為宇宙“本體”的物質)也可由對稱邏輯推出。用對稱邏輯來推出物質的存在,可以揚棄唯心論和機械唯物論,做到思辨與實證的統一。以往的哲學之所以在宇宙本原這個問題上爭論不休,就是由於各方(各種唯物論和唯心論、獨斷論和不可知論以及二元論)都是自覺不自覺地運用傳統邏輯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的局限性決定了不可能“超越”的結論已經包含在前提之中。隻有對稱邏輯才可以直接從意識本身推出物質,在人的意識的內在性中推出外在性。
所有那些無論如何都不能通過所謂的“實踐”(或人類“實踐”的總和)來證實的問題,如世界的無限性、終極原因、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問題等等都可以也隻能用對稱邏輯的方法來解決。
對稱邏輯通過使實踐邏輯化,使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思辨與實證得以同構,思辨與實證得以統一。
思維形式與思維內容是對稱的。
科學規律與客觀規律是對稱的。
科學本質與客觀本質是對稱的。
自為真理和自在真理是對稱的。
為人之物和自在之物是對稱的。
形上與形下是對稱的。
現象與本質是對稱的。
思辨與實證是對稱的。
“天人合一”,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思維與存在、內在與外在、形下與形上是同一的。這是內在的超越。隻有內在的超越,才是真正的超越。隻有對稱邏輯,才能真正實現內在的超越。隻有真正實現內在的超越才能真正做到思辨與實證的統一。
對稱邏輯是哲學的邏輯
對稱邏輯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對稱,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對稱邏輯是形而上學邏輯。對稱邏輯使形而上學與實證科學得以統一,形而上學不是割裂主客觀的屏障,而是連接主客觀的橋梁,從而充分發揮了它的認識功能。對稱邏輯,把形上與形下統一起來,是形而上學的邏輯化。對稱邏輯用對稱的方式認識世界。對稱關係是宇宙的最深層本質,對稱規律是社會的最根本規律,對稱原理是科學的最基本原理。對稱邏輯揭示哲學的時間、空間、層次之間、哲學範式同實踐模式之間相互對應、相互轉化的規律。對稱邏輯使哲學邏輯化。對稱邏輯真正實現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本體論、曆史觀、認識論、邏輯學的統一。對稱邏輯,是哲學發展的邏輯、邏輯發展的哲學,是和諧社會時代精神的精華。
對稱邏輯高於矛盾邏輯。“矛盾”的概念不能對悖論現象作出統一的解釋、統一的解決,對稱邏輯可以做到。所以對稱哲學高於矛盾論,對稱方法高於矛盾分析法,對稱邏輯高於現有的矛盾邏輯。對稱邏輯是具體與抽象的統一;邏輯與曆史的統一;科學與人本的統一;思辨與實證的統一。
對稱邏輯是哲學發展的邏輯。與人類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人類哲學思想的發展,也經過了獨斷唯心論、獨斷唯物論、實證唯心論、實證唯物論四個階段,它們分別體現了以客體為中心的統一、以客體為中心的分裂、以主體為中心的分裂、以主體為中心的統一的人類實踐發展的不同階段。
無既是宇宙的起點,又是對意識還原的終點。作為對稱邏輯的起點的無是對二者的相容和超越。在這個無的基礎上,展開物質和意識的對稱演化。對稱邏輯是對迄今為止認識史、意識還原史的相容與超越。在哲學的大圓圈扣著小圓圈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否定之否定的發展過程中,有一條直線上升的中心線索,這就是哲學的兩種出發點:探討出發點和曆史邏輯(表述)的出發點的對稱統一:前者的出發點,正是後者的終點,後者的出發點,也正是前者的終點。哲學發展的重心,正是由前者的終點、後者的出發點向前者的出發點、後者的終點逐步移置的自我上升過程。這是圓圈中的核心、曲線中的中軸線、哲學發展的最基本的中心線索。所以哲學發展的邏輯就是對稱的邏輯。
對稱邏輯是全息邏輯
所謂宇宙的全息關係,就是:宇宙中任何組成部分同其他部分之間都有共同的本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宇宙的全息關係源於宇宙的各個組成部分的共同的本源,宇宙的各個組成部分都是這個共同本源的展開。世上固然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世上也沒有兩片完全不同的樹葉。同和異相比,同比異更根本。同是絕對的,異是相對的。同是異的原因,異是同的展開。人類經濟社會求同存異,追求和諧經濟社會、大同經濟社會的理想;人類思維通過抽象概括,化異為同,認識宇宙不同層次的本質,都是同宇宙本身同異關係相對稱的同異關係,也是宇宙同異關係的組成部分。
對稱邏輯是根據宇宙的對稱關係和全息關係規律,從主觀推知客觀、已知推動未知、經濟主體建構經濟客體的邏輯。其中,從歸納到演繹、從分析到綜合,是從經濟客體到經濟主體、客觀到主觀、具體到抽象到思維的具體的過程;從對策到對稱,是從主觀到客觀、經濟主體到經濟客體的過程。
對稱邏輯是方法的邏輯
對稱邏輯,使正的方法和負的方法、邏輯方法與“非”邏輯方法統一起來,相得益彰、相輔相成,構成完整的內容和形式、觀點和方法相統一的邏輯體係。對稱邏輯是根據對稱的規律,以對稱為坐標,去認識舊事物、發現新事物的方法。用對稱的方式認識世界,是用建構的方法把握世界。
沒有對稱的方法,量子力學與相對論就不能統一,狹義相對論與廣義相對論就不能統一,宇宙統一性原理就不能建立。愛因斯坦之所以能建立相對論,把時空、物質和力統一起來,靠的就是對稱性原理。對稱性原理決定著基本相互作用大統一理論的發展方向,並在弱電和強相互作用的統一中得到體現和證明。對稱是宇宙的本質,對稱性原理是經濟科學的最基本原理。
對稱是出發點和歸宿,抽象和辯證是手段和途徑。不對稱是“二律背反”的本質與根源。對稱就是“二律背反”的融解。揚棄“二律背反”,必須靠非理性與理性相統一的方法、邏輯與非邏輯相統一的方法。非理性與理性的統一、邏輯與非邏輯的統一,就是對稱的邏輯。
所謂正的方法和負的方法也是對稱的。二者統一起來的邏輯就是對稱邏輯。
對稱邏輯是對策邏輯
任何概念都有一個從模糊到精確的發展過程。這個過程和經濟社會整體發展過程是對稱的。博弈源於封閉,對策來自溝通。均衡是博弈的結果,對稱是對策的成就——和諧經濟時代要有同工業經濟時代不同的思維方式與之對稱。對稱邏輯通過對對策與博弈、對稱與均衡等概念的分離與重新定位,使之內涵與時代的發展、新範式的要求相對稱。在經濟活動中,經濟主體的行為方式是對策還是博弈,構成了新舊經濟模式、管理模式的本質區別。對策學還是博弈學,是新舊經濟學範式、管理學範式的本質區別。它們體現了兩種世界觀、兩種思維方式的本質區別。
博弈論的思維方式是非此即彼的傳統邏輯,對策論的思維方式是亦此亦彼的對稱邏輯。
對稱邏輯就是對策邏輯。對稱邏輯是傳統經濟學中博弈分析與製度分析的揚棄。隻有對稱邏輯,才能化解這個悖論。隻有對稱經濟學,才能運用對稱邏輯。隻有對策,才能建構對稱經濟。
對策是經濟主體化與邏輯化的統一。對策論就是對稱的方法論,就是對稱邏輯的方**能。對策與對稱,二者有聯係,也有區別。對策的哲學根據是對稱原理,對稱的方法論應用就是對稱邏輯。
貫穿對稱經濟學概念、範疇與範疇體係的核心,是以經濟主體為主導同經濟客體的對稱;由於這個對稱,使經濟學的主體性和科學性得以統一。
對稱邏輯是把經濟、社會和意識的必然性通過對稱性,同人的主體性有機統一起來,把人的活動邏輯化也即規律化了,從而使經濟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得以統一。
對稱邏輯是反思的邏輯
對稱邏輯是根據時間、空間、層次相對應、經濟科學範式和實踐模式相對應的關係,全新認識和整合人類認識史、科學史,使之邏輯化的邏輯。
對稱邏輯是邏輯發展的自然曆史過程。對稱邏輯的萌芽、要素、結構蘊涵在人類邏輯思維發展的曆史長河中。以對稱邏輯為基本線索,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是哲學發展的自然曆史過程在空間上的展開。隻是和西方邏輯一開始就出現“邏輯”這一概念不同,要通過反思才能使中國傳統哲學中所蘊含的對稱邏輯由潛邏輯升華為顯邏輯。對稱邏輯的萌芽先於抽象邏輯的理論形態,對稱邏輯的理論形態是對抽象邏輯的揚棄。對稱思維,是中國哲學一以貫之的思維方式。天人合一、陰陽對立、義利統一、內聖外王、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對稱思維方式,是中國哲學的最本質特征,是中國哲學的獨特優勢,同宇宙的對稱發展規律有著天然的一致性。正是靠著對稱思維方式,奠定了中國哲學在世界哲學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矛盾邏輯本質上仍然是一種線性邏輯。它雖然可以解決理論體係的邏輯自洽性問題,但不能解決主客體、主客觀的對應問題。而不解決後一個問題,所謂辯證法、認識論、邏輯學三者的統一,隻能是一廂情願的空話(除非是黑格爾那樣客觀唯心主義的統一)。真正的統一,必須是自洽性、正確性、合理性的統一。
西方抽象哲學,滲透的是線性邏輯。東方對稱哲學,貫穿的是對稱邏輯。中國哲學之所以能夠做到內在的超越,就是因為中國哲學的思維方式是對稱邏輯,中國哲學是對稱的哲學。西方哲學之所以不能做到內在的超越,就是因為西方哲學的思維方式是不對稱的,西方哲學是不對稱的哲學。
老子的“道”就是一種內在的超越。貫穿老子思想的基本線索是對稱:無和有的對稱、有限和無限的對稱、靜和動的對稱、柔和剛的對稱、陰和陽的對稱、上和下的對稱、進和退的對稱……老子哲學就是對稱哲學,老子辯證法就是對稱辯證法,老子邏輯就是對稱邏輯。
馮友蘭說,中國的釋道儒的宇宙觀、人生觀真諦是“極高明而道中庸”。極高明而道中庸,就是宇宙觀、天人觀上的對稱。對稱邏輯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對稱的思維方式,源於中國哲學的價值觀。西方哲學的“意義”是邏輯上的自洽和主觀對客觀的符合,中國哲學的意義是價值,即對人的有用性。非功利主義的哲學觀造成了西方哲學主客觀的對立和不對稱,功利主義的價值觀造成了中國哲學主客觀的統一與思維方式的對稱。
把周易以來就有的“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看成是中國近代以來自然經濟科學不發展的根源,是因果關係的不對稱,違背了對稱邏輯。根據對稱邏輯,中國近代以來自然經濟科學不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周易以來“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而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計劃體製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封建宗法製度、官本位、人生依附關係和行政化的學術方式、行為方式,限製了人的創業精神、人勞動的自由自覺性和人的經濟主體性的發展。缺乏創業自由和人的經濟主體性,創新精神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創新精神,經濟科學的發展將缺乏內在的靈魂,思辨與實證、天與人之間將缺乏內在的聯結。中國近代以來自然經濟科學不發展的根源,不在於“天人合一”的對稱思維結構,而在於官學不分的一元經濟社會結構。
隻有對稱邏輯,才能確立中國哲學在人類哲學史中的獨特地位,也才能指出中國哲學世界化與現代化的方向。
對稱邏輯是合理的邏輯
如果說,線性的知性邏輯隻能使經濟科學成為抽象的真理,辯證邏輯可以使經濟科學成為具體的真理,那麽對稱邏輯則可以使經濟科學成為合理的真理。對稱邏輯之所以是合理的邏輯,是由於對稱邏輯作為整體的邏輯,可以通過對各門學科背後的邏輯基礎進行合理定位,實現對各門學科的合理定位,從而消解由於學科錯位而造成的悖論。對稱邏輯可以解決經濟學數學化和經濟主體化的悖論,使經濟學邏輯化和經濟主體化二者得以統一。
對稱邏輯之所以是合理的邏輯,是因為它能夠為人類的思維整體提供規律性的說明,使人能合理把握對象事物的立體結構,能完整把握係統性和規律性的統一、波和粒的統一、不確定和確定的統一、真善美的統一、實體屬性關係的統一等線性邏輯把握不了的對稱關係。
對稱邏輯是審美的邏輯
對稱邏輯是審美的邏輯;是真、善、美的對稱與統一的邏輯。
美也有規律,美的規律就是對稱的規律。以對稱作為思維規律去認識事物,就是用審美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對稱邏輯化,就是審美規律化,審美自覺化。其結果,就是自覺地按美的規律來造型。
美的對稱包括:真、善、美的對稱;真知、真理、合理、自由的對稱;知性邏輯、理性邏輯、道德邏輯、情感邏輯的對稱;經驗與理論的對稱;現象與本質的對稱;因果關係與道德關係的對稱;規律性與目的性的對稱;理想與現實的對稱;主觀與客觀的對稱;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的對稱;相對主體與相對客體的對稱。
對稱邏輯是實踐的邏輯
對稱邏輯是和諧的思維結構。建立和諧的思維結構是建立和諧的社會經濟結構的前提。在和諧社會中,以人的自由自覺的勞動——創業——為對稱邏輯的基礎,吸收西方抽象邏輯和具體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對稱思維結構將衍化為科學的對稱邏輯,演化出對稱哲學,並促進科學的極大發展。對稱邏輯是和諧社會的思維框架,是人類實踐的必然結果,也是人類實踐的深層次的結構。
任何積極的、主體的實踐,都是主觀和客觀、經濟主體和經濟客體、相對經濟主體和相對經濟客體的對稱。對稱邏輯是使實踐邏輯化。
經濟主體還原的過程,就是從外到內、從經濟客體到經濟主體、從相對經濟客體到相對經濟主體、從無限到有限、從有到“無”的過程;經濟主體創造(構造)的過程,就是從內到外、從無到有、從有限到無限、從相對經濟主體到相對經濟客體、從經濟主體到經濟客體的過程。這既是對稱的邏輯進程,也是對稱的實踐過程。
宇宙的發展,是從深層本質到淺層本質、從本質到現象、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人類的認識,是從現象到本質、淺層本質到深層本質、複雜到簡單的過程。這是一個雙向同步過程。這既是對稱的邏輯進程,也是對稱的實踐過程。
對稱邏輯,通過理清、優化不同邏輯的內部結構與相互關係,優化人的思維結構,使之發揮出邏輯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最佳功能,為建立國民創新體係服務,為再生經濟、和諧經濟、可持續經濟服務。
邏輯學範式轉換,以人類實踐模式轉軌為基礎,人類實踐模式轉軌,以邏輯學範式轉換為主導。
一次創業,是實踐論向認識論的延伸。二次創業,是認識論對實踐論的提升。隻有這種提升,才使實踐得以分化、催化,從而實現從非經濟主體向經濟主體、弱經濟主體向強經濟主體的轉化。二次創業,實踐論不但不排斥認識論,而且以認識論為前提。反過來,也隻有以二次創業的實踐為基礎,才能實現認識論的正確性、自洽性與合理性的統一。
實踐模式的轉軌,必將帶來邏輯範式的轉換。對稱邏輯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對稱、協調、有序發展的邏輯。人類實踐總體上是一個以自然和經濟社會為中心同人的統一,以自然和經濟社會為中心同人的分裂,以人為中心同經濟社會和自然的分裂,以人為中心同經濟社會和自然的統一的對稱的過程。人類二次創業實踐,體現了對稱邏輯,確證了對稱邏輯,實現了對稱邏輯。
對稱邏輯是經濟的邏輯
隻有用對稱的、五度空間的方法,才能建立對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類型的經濟發展模式的統一概括、總結、指導的經濟學理論——對稱經濟學理論。人類經濟發展是一個整體,其空間上的差異展示了時間發展的不同階段;其發展不是線性的,而是螺旋式的:在知識經濟時代,由於知識和經濟的重新洗牌,後來者可以居上。要掌握後來居上的規律,爭取跨越性發展,而不是一步步爬行。中國轉型經濟具有典型意義。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產生對稱邏輯有曆史的必然性。
對稱邏輯是經濟學的邏輯
對稱經濟學的方法不是各種方法交替使用、或各有則重點,而是把它們統一在對稱邏輯中,運用對稱邏輯的方法,使各種方法綜合使用。對稱邏輯是一元化方法與多元化方法的統一。就對稱邏輯本身來講,是一元化方法;就對稱邏輯是各種邏輯方法的對稱統一來講,又是多元化的方法。隻有對稱邏輯,才能夠使經濟學的思想和現實相對稱。
為什麽西方主流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學不講道德?他們的科學性與主體性相脫節的不對稱邏輯能力限定了他們的“經濟學帝國”的狹小範圍。一旦涉及到道德領域他們的能力方麵的缺陷將使他們成為南郭先生。而真向美轉化必須以善為中介,連善都達不到,談什麽“美”。人類所有的實踐活動都是按美的規律來造型,他們排斥美的結果,就是使自己的理論沒有可操作性。反過來,也正因為他們理論的不可操作性,所以他們不敢涉及經濟學的美學原理。
《資本論》的出發點也不是商品經濟社會最深層的本質,《資本論》的核心規律不是商品經濟社會的核心規律;《資本論》的邏輯推演過程——從抽象到具體,其起點不是最大的抽象,其終點不是最大的具體,並沒有真正做到邏輯和曆史的一致,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過程是脫節的。所以《資本論》對資本和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的分析也是不全麵、不係統的,不符合五度空間方法論的要求。
由於《資本論》的出發點不是市場經濟的最深層本質,所以《資本論》的邏輯和曆史相統一的方法仍然是一種線性的思維和表述方法,而不是從本質到現象展開的方法。無論是抽象還是具體,《資本論》都沒有抓住商品經濟社會的本質。《資本論》的所謂辯證邏輯是矛盾邏輯,是從傳統形式邏輯到對稱邏輯的過渡,其思維方式仍然是線性的,而不是對稱的。
經濟現象屬複雜性現象,經濟科學屬複雜性科學。經濟科學不但是一門求真的學問,而且是一門求善求美的學問。經濟科學本身是一門具體學科,作為經濟學的最初出發點的公理,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是在理性抽象基礎上的理性具體。它雖然是敘述的起點,然而卻是認識的終點;其認識過程是在典型分析的基礎上,從感性的具體上升到理性的抽象,再從理性的抽象到理性的具體的否定之否定的過程。經濟科學的邏輯隻能運用對稱邏輯,才能使思維方式、思維過程與思維對象相對稱。
對稱邏輯的產生與發展,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合乎邏輯的自然曆史過程。讓我們一起培植,使之由萌芽成長為參天大樹。這是消除“主流經濟學”內在矛盾的需要,是經濟學學科建設的需要,是邏輯學科本身建設的需要,也是建構和諧社會的需要。
對稱和均衡的本質區別,由對策與博弈的本質區別造成。對策的目的是對稱,博弈的結果是均衡。對稱的途徑和手段是對策,均衡的途徑和手段是博弈。對稱,是通過對策來實現的“均衡”;均衡,是通過博弈來達到的對稱。對稱和均衡,有著不同的本質,體現了不同時代的發展模式。均衡是消極的、自發的,是博弈的結果,是工業經濟時代的“對稱”;對稱是積極的、自覺的,是對策的結果,是智慧經濟時代的“均衡”。均衡,核心是物和物、客體和客體的均衡;對稱,核心是主觀和客觀、主體和客體的對稱。客體和客體的均衡,帶來的是資源的優化配置;主體和客體的對稱,帶來的是資源的優化再生。博弈,不均衡是絕對的,均衡是相對的。博弈經濟學就是不對稱經濟學,不對稱經濟學就是不和諧經濟學。對策,不均衡是相對的,均衡是絕對的。對策經濟學就是對稱經濟學,對稱經濟學就是對稱工程學。對稱經濟工程方法是:設定經濟目標,運用經濟理論,分析經濟條件,拿出對策方案,論證推演評估,操作反饋評價,糾錯完善方案,最終實現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