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七章 驚天巨變華夏境內,上庸。
棧道的士兵舉著火把,源源不斷湧入上庸城。
原來上庸的守軍,全部戰死,而吳王李子通的部屬,早趁黑逃走,上庸城內,百姓一片恐慌,他們萬萬沒有想到,一夜之間,巴蜀的士兵就有如神兵天降,出現在上庸城外,而且僅一天功夫。
扼守棧道危關的上庸,就讓巴蜀軍攻陷。
守將吳王李子通的部屬足有數千人之多,如果換成是別的華夏軍部屬,那麽別說一天,就是十天。
一個月,巴蜀軍也別想攻下上庸。
有守禦棧口之利,有高聳城牆以對僅幾人並立蛇尾而延的巴蜀軍,竟然一天即陷。
這個戰果,就連解暉解文龍父子也頗出意料之外。
不過,他們喜歡這種勝利。
本來他們還想以士兵死衝突破。
以消耗戰磨盡吳王李子通的部屬,又或者用財物、美人、位等收買李子通。
可是還沒有這樣的機會,怕死的李子通就一擊而潰了。
倒是原來守禦的一千多士兵死守上庸城。
解暉父子齊上陣,巴盟之主奉振也三衝城牆,才以傷亡五千的代價攻下上庸城。
如果李子通親自指揮五千部屬助戰,估計想攻陷上庸,最少也得半月以上。
拿下了上庸城,那麽就等於在華夏的腹部捅了一匕。
整個華夏境,現在暴露在巴蜀軍攻擊之下。
東進可以直推襄樊之,那裏現在是華夏百姓的集結。
數十萬洛陽、南陽、冠軍、汝陽等大大小小城池的百姓。
全部集中在襄陽。
如果能夠拿下襄陽,那麽整個華夏根基全毀於一旦。
但解暉父子和奉振卻不覺得襄陽城能夠輕易攻下,首先襄陽水陸暢通無阻,有華夏水軍、大江聯、竹花幫等水路支援。
又有江淮軍輔公佑部、梁軍、楚軍、九江宋家子弟兵等於北圍南陽。
如果強攻襄陽,陸路華夏軍南下支援。
與水軍相夾,巴蜀新軍區區三萬則死無葬身之。
襄陽城下有民眾數十萬,即使全部不能上陣,僅負責後勤工作,也是巨大的助力。
巴蜀軍遠征,襄陽軍以以逸待勞。
解暉絕對不會去啃襄陽這塊硬骨頭。
何況,就算讓巴蜀軍攻下,消滅華夏根基,那麽功高震主,想必自己也沒有什麽好果子吃。
以巴蜀區區三萬之軍,最應該守禦上庸,坐看李唐大軍行動。
但南陽的玄甲虎賁和長林軍讓梁、楚、宋、輔等大軍圍城半月,如果此圍不解,那麽李唐南下大計則成空談。
李世民已經三道聖旨命令,巴蜀軍必須在取得上庸之後,火速支援南陽。
解暉父子和奉振以消滅最後頑抗華夏軍為由,讓巴蜀軍休息一日後,探知到洛陽有五萬大軍已經南下支援,才緩緩調起巴蜀軍,東進呼應李唐大軍,向南陽一路救援而去。
三萬多巴蜀軍,上庸戰折損五千。
再餘五千守禦退路上庸,巴蜀軍提兩萬,由解暉解文龍父子親率。
前往南陽。
而巴盟之主奉振,率四千巴盟子弟,探路先行。
追及李子通潰兵散部,一連十數次,每戰皆勝。
當徐子陵身現樂壽,率領大夏軍迫退玄甲虎賁和數萬李唐雄獅、太原軍、鷹犬降兵和狼騎之際。
李世民神奇親臨洛陽城,坐鎮洛陽。
調派十數萬兵馬南下破擊華夏。
第一波五萬大軍。
由大將王君廓親率,南下緊急救援尉遲敬德;第二波皇叔李孝恭,率兵三萬會合大軍;第三波北名將宋金剛。
率兵兩萬,乘勝追擊。
樂壽城外,玄甲虎賁斷後,李唐雄獅,太原軍、鷹犬降兵和狼騎等兵分兩路。
一部退守太原,一路南下洛陽。
徐子陵和竇建德率士氣爆發的大夏軍追擊無心戀戰的鷹犬降兵,殺敵兩千,俘虜數百。
又接收了百姓回城,卻無力再追擊三萬多斷後的玄甲虎賁。
此時,樂壽圍城雖解,但大夏軍元氣大傷,士兵百姓傷亡極大,又久戰疲憊,竇建德雖有心,卻無法乘勝追擊侯君集、段誌玄率領的李唐軍。
比起東奔西走長途救援樂壽的徐子陵,李世民顯得穩健得多。
他不與徐子陵正麵交戰,避其鋒芒。
大軍在樂壽重創大夏軍之後,迅速南下洛陽。
擊敗竇建德和大夏軍,攻陷樂壽,從來都不是李世民真正目的,他隻一舉擊垮竇建德。
擊倒大夏軍,讓他暫時無法分兵來洛陽,來援華夏。
為了引開徐子陵,他不惜將樂壽久圍不攻,以吸引徐子陵分身北上,無暇指揮華夏軍與李唐大軍交戰。
王君廊率大軍重奪汝陽,卻不駐守,一路瘋狂南下。
李孝恭率大軍攜帶足年的糧草。
緩緩尾隨其後,另一部宋金剛才率凶悍鷹犬降兵斷後,以防天刀宋缺分兵來攻。
戰至此,華夏軍向陷囫圇危境,無論天時利,皆不在華夏之中,有李世民親守洛陽天險,相信天下無人能克。
尉遲敬德與天策三傑,可達誌據南陽而守,又有巴蜀和李唐三波援軍、大破城外梁、楚、宋、輔指日可待。
唯一的威脅,華夏遠征軍,孤懸於數千裏的塞北之外。
天降大雪,紛飛難行,華夏軍,絕對撐不到遠征軍回援中原,絕對撐不過這個冬天。
李唐軍與華夏軍生死決戰,正式於南陽會戰開始。
此戰無論誰勝誰負,都將是整個戰局的勝利者,甚至可能是整個中原大的擁有者,真正的天下一統者。
十日,徐子陵現身虎牢,與輔公佑二部、彭梁會、洛陽幫、虎牢軍、宋家子弟、偃師軍、宇文魏兵精銳等十幾部人馬,截擊南下前往洛陽的李唐雄獅和玄甲虎賁騎。
樂壽的竇建德率休整過後的大夏軍南下追擊。
北燕王高開道親率兵馬進襲李唐北境,兵圍太原。
血戰三日。
李唐雄獅與玄甲虎賁折損小半,但順利退入洛陽城內。
徐子陵與天刀等人雖有千萬軍中取敵酋首級如探囊取物之能。
但卻無法以十萬雜兵新兵,吞食數萬李唐精銳雄獅和玄甲虎賁。
虎牢與偃師等城全部棄守,十萬雜兵新兵齊集洛陽城外。
兵圍洛陽。
李世民拒不出戰,以洛陽天險。
和充足糧草對耗,坐等南陽喜訊傳回,南陽死戰,巴蜀軍、援軍、玄甲虎賁與梁軍、楚軍、宋家子弟、輔公佑一部等血戰五日五夜,各消耗兵力數萬之眾,各大損元氣。
形成死纏之局。
梁楚宋輔為四軍幾乎打殘打盡,李唐各軍也傷亡慘重,元氣大傷。
第七日,徐子陵架飛翼出現於南陽城下,收集梁軍、楚軍等殘兵,再圍南陽。
同日,洛陽玄甲虎賁和李唐雄獅突破天刀率領的虎牢偃師軍重重攔阻,急馳南陽。
洛陽城中秦武通、馮立本、李君羨、梁實、宇文寶諸將率軍而出。
大戰宋智、寧魯、裴仁基率領的兩萬雜兵新兵。
天刀宋缺與急行軍的竇建德緊急救援得脫,退守虎牢關和偃師城。
洛陽之圍解除。
太原城下,守將劉弘基,要長孫順德和高士廉援軍之下,擊敗燕王高開道。
燕軍無力再戰,被迫撤離太原。
又五日,南陽城外交戰百次,城裏城外,屍橫遍野。
血流成河。
李唐雄獅和玄甲虎賁趕到,華夏軍在徐子陵的率領之下,退守襄陽方向。
南陽兩月之久的圍城大戰,終於冰雪消融。
李唐軍以玄甲虎賁為首,在尉遲敬德、可達誌、宋金剛、王君廓、李孝恭、羅士信、史萬寶、劉德威等天策諸將率領之下。
日夜狂攻守禦襄陽的華夏軍。
此時,梁、楚、宋、輔等主力軍傷亡大半,所剩無幾,能勉力再戰者,不足十分之一。
當勝利的曙光閃現於李唐每一位將士眼前之時,他們卻接到一個難以置信的消息。
華夏軍水軍大破巴蜀水軍,由小公主親自率領的水軍,攻陷成都,消滅巴蜀新兵三萬,水軍五千,俘虜巴蜀獨尊堡主解暉家眷數百餘。
留守成都的槍王範卓率部投降,霍青橋霍紀童父子盡誅,巴盟亦讓通天姥姥及其弟子絲娜謀奪,清理巴盟數千幫眾,現成都級軍一萬,水陸結合,占據並控製了整個巴蜀。
這個消息傳來,簡直讓所有人都傻了眼。
以華夏軍現在的窘境,他們還有餘力分兵去攻占巴蜀?更讓人意外的是。
槍王範卓在這種危難時候,還敢投誠華夏軍,而通天姥姥與猴王奉振同屬少數民族。
一向團結對外,想不到竟然會倒戈向華夏軍。
解暉父子與奉振如受晴天霹靂,他們欲哭無淚。
數十年經營的巴蜀,輕易就讓華夏軍奪去。
無根基的他們,就算日後真的大敗華夏軍,想必也不會受到李世民的重視,落個尷尬的局麵。
最慘的是,自己家人部屬全部讓華夏軍所拿,恐怕性命難保,還有一萬多士兵的家人不保,人心思歸,這一仗如此還能再打下去?得聞驚駭訊息後第二天,一隊浴血騎兵飛來報訊,讓眾人感到雪上加霜。
巴蜀駐紮的上庸城,早於五日之前。
已經讓一隊黑衣殺人狂魔攻陷,五千人之眾,一夜屠盡。
當夜有數百騎逃遁。
讓他們追殺一路,最後僅剩十數騎逃出生天。
南陽諸將圍坐而議,決意無視遙遠戰局,強攻徐子陵部,一旦突破。
再攻下襄陽,那麽華夏軍再強,也無力回天。
然而在議事之時,數十隻飛鴿接連飛及,帶來一連串惡夢般的消息。
三日前,有三千蠻族與一部特殊投矛兵在秦武通等將圍攻偃師時利用夜晚偷襲,三萬五千名李唐士兵全軍覆沒,秦武通重創,梁實戰死,近百名大小將校被俘,逃回洛陽者,不足百人。
一日前,兵圍虎牢的馮立本,李君羨,宇文寶諸將受到一支不明騎兵的奔襲,兵敗,死傷不計其數。
洛陽,已經讓天刀宋缺率兵重圍。
如果說巴蜀之變還不足震嚇南陽眾將,那麽此變,足令他們無所適從,進退失據。
跳至
棧道的士兵舉著火把,源源不斷湧入上庸城。
原來上庸的守軍,全部戰死,而吳王李子通的部屬,早趁黑逃走,上庸城內,百姓一片恐慌,他們萬萬沒有想到,一夜之間,巴蜀的士兵就有如神兵天降,出現在上庸城外,而且僅一天功夫。
扼守棧道危關的上庸,就讓巴蜀軍攻陷。
守將吳王李子通的部屬足有數千人之多,如果換成是別的華夏軍部屬,那麽別說一天,就是十天。
一個月,巴蜀軍也別想攻下上庸。
有守禦棧口之利,有高聳城牆以對僅幾人並立蛇尾而延的巴蜀軍,竟然一天即陷。
這個戰果,就連解暉解文龍父子也頗出意料之外。
不過,他們喜歡這種勝利。
本來他們還想以士兵死衝突破。
以消耗戰磨盡吳王李子通的部屬,又或者用財物、美人、位等收買李子通。
可是還沒有這樣的機會,怕死的李子通就一擊而潰了。
倒是原來守禦的一千多士兵死守上庸城。
解暉父子齊上陣,巴盟之主奉振也三衝城牆,才以傷亡五千的代價攻下上庸城。
如果李子通親自指揮五千部屬助戰,估計想攻陷上庸,最少也得半月以上。
拿下了上庸城,那麽就等於在華夏的腹部捅了一匕。
整個華夏境,現在暴露在巴蜀軍攻擊之下。
東進可以直推襄樊之,那裏現在是華夏百姓的集結。
數十萬洛陽、南陽、冠軍、汝陽等大大小小城池的百姓。
全部集中在襄陽。
如果能夠拿下襄陽,那麽整個華夏根基全毀於一旦。
但解暉父子和奉振卻不覺得襄陽城能夠輕易攻下,首先襄陽水陸暢通無阻,有華夏水軍、大江聯、竹花幫等水路支援。
又有江淮軍輔公佑部、梁軍、楚軍、九江宋家子弟兵等於北圍南陽。
如果強攻襄陽,陸路華夏軍南下支援。
與水軍相夾,巴蜀新軍區區三萬則死無葬身之。
襄陽城下有民眾數十萬,即使全部不能上陣,僅負責後勤工作,也是巨大的助力。
巴蜀軍遠征,襄陽軍以以逸待勞。
解暉絕對不會去啃襄陽這塊硬骨頭。
何況,就算讓巴蜀軍攻下,消滅華夏根基,那麽功高震主,想必自己也沒有什麽好果子吃。
以巴蜀區區三萬之軍,最應該守禦上庸,坐看李唐大軍行動。
但南陽的玄甲虎賁和長林軍讓梁、楚、宋、輔等大軍圍城半月,如果此圍不解,那麽李唐南下大計則成空談。
李世民已經三道聖旨命令,巴蜀軍必須在取得上庸之後,火速支援南陽。
解暉父子和奉振以消滅最後頑抗華夏軍為由,讓巴蜀軍休息一日後,探知到洛陽有五萬大軍已經南下支援,才緩緩調起巴蜀軍,東進呼應李唐大軍,向南陽一路救援而去。
三萬多巴蜀軍,上庸戰折損五千。
再餘五千守禦退路上庸,巴蜀軍提兩萬,由解暉解文龍父子親率。
前往南陽。
而巴盟之主奉振,率四千巴盟子弟,探路先行。
追及李子通潰兵散部,一連十數次,每戰皆勝。
當徐子陵身現樂壽,率領大夏軍迫退玄甲虎賁和數萬李唐雄獅、太原軍、鷹犬降兵和狼騎之際。
李世民神奇親臨洛陽城,坐鎮洛陽。
調派十數萬兵馬南下破擊華夏。
第一波五萬大軍。
由大將王君廓親率,南下緊急救援尉遲敬德;第二波皇叔李孝恭,率兵三萬會合大軍;第三波北名將宋金剛。
率兵兩萬,乘勝追擊。
樂壽城外,玄甲虎賁斷後,李唐雄獅,太原軍、鷹犬降兵和狼騎等兵分兩路。
一部退守太原,一路南下洛陽。
徐子陵和竇建德率士氣爆發的大夏軍追擊無心戀戰的鷹犬降兵,殺敵兩千,俘虜數百。
又接收了百姓回城,卻無力再追擊三萬多斷後的玄甲虎賁。
此時,樂壽圍城雖解,但大夏軍元氣大傷,士兵百姓傷亡極大,又久戰疲憊,竇建德雖有心,卻無法乘勝追擊侯君集、段誌玄率領的李唐軍。
比起東奔西走長途救援樂壽的徐子陵,李世民顯得穩健得多。
他不與徐子陵正麵交戰,避其鋒芒。
大軍在樂壽重創大夏軍之後,迅速南下洛陽。
擊敗竇建德和大夏軍,攻陷樂壽,從來都不是李世民真正目的,他隻一舉擊垮竇建德。
擊倒大夏軍,讓他暫時無法分兵來洛陽,來援華夏。
為了引開徐子陵,他不惜將樂壽久圍不攻,以吸引徐子陵分身北上,無暇指揮華夏軍與李唐大軍交戰。
王君廊率大軍重奪汝陽,卻不駐守,一路瘋狂南下。
李孝恭率大軍攜帶足年的糧草。
緩緩尾隨其後,另一部宋金剛才率凶悍鷹犬降兵斷後,以防天刀宋缺分兵來攻。
戰至此,華夏軍向陷囫圇危境,無論天時利,皆不在華夏之中,有李世民親守洛陽天險,相信天下無人能克。
尉遲敬德與天策三傑,可達誌據南陽而守,又有巴蜀和李唐三波援軍、大破城外梁、楚、宋、輔指日可待。
唯一的威脅,華夏遠征軍,孤懸於數千裏的塞北之外。
天降大雪,紛飛難行,華夏軍,絕對撐不到遠征軍回援中原,絕對撐不過這個冬天。
李唐軍與華夏軍生死決戰,正式於南陽會戰開始。
此戰無論誰勝誰負,都將是整個戰局的勝利者,甚至可能是整個中原大的擁有者,真正的天下一統者。
十日,徐子陵現身虎牢,與輔公佑二部、彭梁會、洛陽幫、虎牢軍、宋家子弟、偃師軍、宇文魏兵精銳等十幾部人馬,截擊南下前往洛陽的李唐雄獅和玄甲虎賁騎。
樂壽的竇建德率休整過後的大夏軍南下追擊。
北燕王高開道親率兵馬進襲李唐北境,兵圍太原。
血戰三日。
李唐雄獅與玄甲虎賁折損小半,但順利退入洛陽城內。
徐子陵與天刀等人雖有千萬軍中取敵酋首級如探囊取物之能。
但卻無法以十萬雜兵新兵,吞食數萬李唐精銳雄獅和玄甲虎賁。
虎牢與偃師等城全部棄守,十萬雜兵新兵齊集洛陽城外。
兵圍洛陽。
李世民拒不出戰,以洛陽天險。
和充足糧草對耗,坐等南陽喜訊傳回,南陽死戰,巴蜀軍、援軍、玄甲虎賁與梁軍、楚軍、宋家子弟、輔公佑一部等血戰五日五夜,各消耗兵力數萬之眾,各大損元氣。
形成死纏之局。
梁楚宋輔為四軍幾乎打殘打盡,李唐各軍也傷亡慘重,元氣大傷。
第七日,徐子陵架飛翼出現於南陽城下,收集梁軍、楚軍等殘兵,再圍南陽。
同日,洛陽玄甲虎賁和李唐雄獅突破天刀率領的虎牢偃師軍重重攔阻,急馳南陽。
洛陽城中秦武通、馮立本、李君羨、梁實、宇文寶諸將率軍而出。
大戰宋智、寧魯、裴仁基率領的兩萬雜兵新兵。
天刀宋缺與急行軍的竇建德緊急救援得脫,退守虎牢關和偃師城。
洛陽之圍解除。
太原城下,守將劉弘基,要長孫順德和高士廉援軍之下,擊敗燕王高開道。
燕軍無力再戰,被迫撤離太原。
又五日,南陽城外交戰百次,城裏城外,屍橫遍野。
血流成河。
李唐雄獅和玄甲虎賁趕到,華夏軍在徐子陵的率領之下,退守襄陽方向。
南陽兩月之久的圍城大戰,終於冰雪消融。
李唐軍以玄甲虎賁為首,在尉遲敬德、可達誌、宋金剛、王君廓、李孝恭、羅士信、史萬寶、劉德威等天策諸將率領之下。
日夜狂攻守禦襄陽的華夏軍。
此時,梁、楚、宋、輔等主力軍傷亡大半,所剩無幾,能勉力再戰者,不足十分之一。
當勝利的曙光閃現於李唐每一位將士眼前之時,他們卻接到一個難以置信的消息。
華夏軍水軍大破巴蜀水軍,由小公主親自率領的水軍,攻陷成都,消滅巴蜀新兵三萬,水軍五千,俘虜巴蜀獨尊堡主解暉家眷數百餘。
留守成都的槍王範卓率部投降,霍青橋霍紀童父子盡誅,巴盟亦讓通天姥姥及其弟子絲娜謀奪,清理巴盟數千幫眾,現成都級軍一萬,水陸結合,占據並控製了整個巴蜀。
這個消息傳來,簡直讓所有人都傻了眼。
以華夏軍現在的窘境,他們還有餘力分兵去攻占巴蜀?更讓人意外的是。
槍王範卓在這種危難時候,還敢投誠華夏軍,而通天姥姥與猴王奉振同屬少數民族。
一向團結對外,想不到竟然會倒戈向華夏軍。
解暉父子與奉振如受晴天霹靂,他們欲哭無淚。
數十年經營的巴蜀,輕易就讓華夏軍奪去。
無根基的他們,就算日後真的大敗華夏軍,想必也不會受到李世民的重視,落個尷尬的局麵。
最慘的是,自己家人部屬全部讓華夏軍所拿,恐怕性命難保,還有一萬多士兵的家人不保,人心思歸,這一仗如此還能再打下去?得聞驚駭訊息後第二天,一隊浴血騎兵飛來報訊,讓眾人感到雪上加霜。
巴蜀駐紮的上庸城,早於五日之前。
已經讓一隊黑衣殺人狂魔攻陷,五千人之眾,一夜屠盡。
當夜有數百騎逃遁。
讓他們追殺一路,最後僅剩十數騎逃出生天。
南陽諸將圍坐而議,決意無視遙遠戰局,強攻徐子陵部,一旦突破。
再攻下襄陽,那麽華夏軍再強,也無力回天。
然而在議事之時,數十隻飛鴿接連飛及,帶來一連串惡夢般的消息。
三日前,有三千蠻族與一部特殊投矛兵在秦武通等將圍攻偃師時利用夜晚偷襲,三萬五千名李唐士兵全軍覆沒,秦武通重創,梁實戰死,近百名大小將校被俘,逃回洛陽者,不足百人。
一日前,兵圍虎牢的馮立本,李君羨,宇文寶諸將受到一支不明騎兵的奔襲,兵敗,死傷不計其數。
洛陽,已經讓天刀宋缺率兵重圍。
如果說巴蜀之變還不足震嚇南陽眾將,那麽此變,足令他們無所適從,進退失據。
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