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高百姓的識字率,最大的問題的缺少老師。
經過這麽多年的發展,其他州不好說,但荊州的百姓基本上都有能力供一個孩子讀上幾年書,如果真有那麽一個機會,相信很多百姓就算砸鍋賣鐵也會讓孩子學到知識。
這個時代,知識都壟斷在豪門世家手中,他們根本就不會為了賺那點錢去當個私塾先生,因為隻要你有知識,根本就不愁生計,甚至當官都是很輕鬆的事,當不了太守、縣令,還當不了小官嗎?
後世很多文人為了養家糊口去當私塾先生,那是因為打破知識壟斷之後,讀書人太多了,這個時代的讀書人大部分都出身不錯,就算寒門學子也很搶手的,隨便幫人寫寫算算就能賺不少錢,誰會耽誤時間去賺老百姓那點錢?
當然了,也不是沒有人收徒授課,但人家辦的都是頂級的貴族私立學校,不但學費貴,還得看身份,你如果沒有一個好出身,就算有錢人家也不收。
比如劉備與劉德然、公孫瓚一起拜入大儒盧植門下學習,少時家貧的劉備全靠劉德然的父親資助,劉備雖然家貧但出身漢室。公孫瓚出身貴族家庭,雖然他的生母出身不好,其家族沒有給他謀個好差事,但公孫瓚長得非常帥,被涿郡太守收為女婿,後受其嶽父的幫助拜師盧植。
還有管寧、司馬徽等大名士,也開辦了私學,但他們的學生都是什麽人?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張武出台了兩個政策。
第一個政策就是完善官學體係。荊州州學升格為江南太學,主持整個江南四州的教育活動。大力興辦地方官學,各州、郡、縣都要設置學校,校長和老師納入官員係統,分別給予一定的級別。
州以上級別的官學負責人為祭酒,其餘稱校長,對於成績突出的校長和老師,楚候府會優先提拔。從事教育行業,級別高,待遇好,升職快,消息一出,許多人都慕名而來。
地方官學優先招收楚軍士兵家的子弟,縣學主要招收六到十歲的兒童,由官府出錢保障學生的食宿,入學的學生隻繳納一定的學費,立下戰功的楚軍將士家的子弟還可以免學費。
其實在官學體係建設這方麵,北方的曹操早就推行了一些列措施,在地方上設置專人進行招生和教學,連廢止多年的太學也重新被提起。雖然曹操所設立的官學規模不大,但卻起到了開風氣的作用。
張武要把官學的規模擴大並形成一個完整的體係,進一步擴大招生規模,尤其是擴大招收的平民百姓家孩子的比例,以達到提高平民百姓識字率的目的。
這些百姓家的孩子也不要求他們都能吟詩作賦寫文章,隻要能認識字就行,然後就可以利用帶注釋的書籍進行自學。
雖然他們的學習效果比不上那些大家族的家庭教育或大名士開辦的貴族私學,但他們數量多呀,總會有些天資聰明的,通過自學也能成才的。等這樣的人多起來,再加上張武暗地裏扶持,就能跟豪門學子展開競爭了。
第二個政策就是鼓勵讀書人開辦私塾,尤其是到鄉裏去辦學,招收平民百姓家的孩子進行啟蒙教學。
凡是在鄉裏開辦私塾滿五年的學子,經地方教育管理部門核查屬實後,可以推薦入地方官學擔任老師,或者推薦到地方政府直接出仕。
這也算是給寒門學子們一個出仕的途徑,因為現在的選拔官員的製度還是推舉製,在這種製度下肯定是豪門世家的學子們更占優勢一些。
不是張武不想搞科舉,實在是條件不成熟,現在天下的讀書人還是出身豪門的人多,寒門學子雖然也有,但他們在跟豪門學子的競爭上還是不占優勢,畢竟人家從小就衣食無憂,家裏的長輩也都學問高深,人脈又廣。
張武百分百地確定,就算他舉辦科舉,也能保證給寒門學子或平民學子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隻怕最後被錄取的人員中,豪門學子還要占到十分之九,那樣有什麽意思?隻能被人笑話,除非張武硬性規定豪門學子和寒門學子各錄取一半,但那樣會有更大的危險和隱患。
現在還沒有一統天下呢,張武還需要世家的支持,別看他現在位高權重,但要想跟全天下為敵還是找死,當年的王莽要比張武的權勢更大,但還是被位麵之子劉秀給打敗了。
<a href="http://m.loubiqu.net" id="wzsy">loubiqu.net</a>
在張武的計劃中,舉行科舉是必然的,但路要一步步走,步子邁大了會扯著蛋。第一步就是打破世家對知識的壟斷,第二步是提高寒門和平民學子的數量。
等上麵的兩步走好之後,待時機成熟,張武就會推行科舉製,從而最終打破世家豪門對政治的壟斷,這樣才能確保國家長治久安,才能確保自己建立的新王朝不被世家門閥掌控了權力。
這個政策一出,廣大寒門學子們可真是興奮極了,這可真是天上掉餡餅啊,付出五年的時間就能獲得一個出仕的機會,簡直是太值了。
荊州這幾年由於經濟發展迅速,很多小家族的子弟甚至通過經商賺到錢的平民子弟都有機會讀書,所以荊州的寒門學子數量迅速增加。這些人有了知識之後,就開始想當官,但官位就那麽幾個,世家學子們還不夠分的呢,就算張武暗地裏幫著他們,但大環境還是很難轉變。
舉薦人才的權力其實還是掌握在那些人手裏,雖然不可能直接舉薦自家的孩子,也不敢相互勾結舉薦明顯不符合要求的人,但隻要是人做主的事情,肯定會有很多辦法。別說在這個時代了,就是到了一千八百多年之後,那些國考或省考不照樣有暗箱操作的。
現在有了這個政策,多少給他們一點希望,雖然要付出五年的時間,但如果去跟豪門學子競爭的話,或許十年都不一定有機會;雖然不可能有較高的職位,但那也是身份的轉變。
而那些豪門學子們對這個政策興趣不大,因為他們有背景有關係,可以利用家族的人脈提早出仕,一般是不願意浪費這五年的時間的,有這五年的時間還不如早入官場積攢資曆。況且那可是要下鄉的,招收的學生也都是平民子弟,一般的豪門子弟也不願意去受那個苦。
而且大將軍可是說了,誰敢在這種事情上以權謀私,不去如實核查學子們下鄉開辦私塾的情況並進行舉薦,將對其嚴厲處罰。
經過這麽多年的發展,其他州不好說,但荊州的百姓基本上都有能力供一個孩子讀上幾年書,如果真有那麽一個機會,相信很多百姓就算砸鍋賣鐵也會讓孩子學到知識。
這個時代,知識都壟斷在豪門世家手中,他們根本就不會為了賺那點錢去當個私塾先生,因為隻要你有知識,根本就不愁生計,甚至當官都是很輕鬆的事,當不了太守、縣令,還當不了小官嗎?
後世很多文人為了養家糊口去當私塾先生,那是因為打破知識壟斷之後,讀書人太多了,這個時代的讀書人大部分都出身不錯,就算寒門學子也很搶手的,隨便幫人寫寫算算就能賺不少錢,誰會耽誤時間去賺老百姓那點錢?
當然了,也不是沒有人收徒授課,但人家辦的都是頂級的貴族私立學校,不但學費貴,還得看身份,你如果沒有一個好出身,就算有錢人家也不收。
比如劉備與劉德然、公孫瓚一起拜入大儒盧植門下學習,少時家貧的劉備全靠劉德然的父親資助,劉備雖然家貧但出身漢室。公孫瓚出身貴族家庭,雖然他的生母出身不好,其家族沒有給他謀個好差事,但公孫瓚長得非常帥,被涿郡太守收為女婿,後受其嶽父的幫助拜師盧植。
還有管寧、司馬徽等大名士,也開辦了私學,但他們的學生都是什麽人?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張武出台了兩個政策。
第一個政策就是完善官學體係。荊州州學升格為江南太學,主持整個江南四州的教育活動。大力興辦地方官學,各州、郡、縣都要設置學校,校長和老師納入官員係統,分別給予一定的級別。
州以上級別的官學負責人為祭酒,其餘稱校長,對於成績突出的校長和老師,楚候府會優先提拔。從事教育行業,級別高,待遇好,升職快,消息一出,許多人都慕名而來。
地方官學優先招收楚軍士兵家的子弟,縣學主要招收六到十歲的兒童,由官府出錢保障學生的食宿,入學的學生隻繳納一定的學費,立下戰功的楚軍將士家的子弟還可以免學費。
其實在官學體係建設這方麵,北方的曹操早就推行了一些列措施,在地方上設置專人進行招生和教學,連廢止多年的太學也重新被提起。雖然曹操所設立的官學規模不大,但卻起到了開風氣的作用。
張武要把官學的規模擴大並形成一個完整的體係,進一步擴大招生規模,尤其是擴大招收的平民百姓家孩子的比例,以達到提高平民百姓識字率的目的。
這些百姓家的孩子也不要求他們都能吟詩作賦寫文章,隻要能認識字就行,然後就可以利用帶注釋的書籍進行自學。
雖然他們的學習效果比不上那些大家族的家庭教育或大名士開辦的貴族私學,但他們數量多呀,總會有些天資聰明的,通過自學也能成才的。等這樣的人多起來,再加上張武暗地裏扶持,就能跟豪門學子展開競爭了。
第二個政策就是鼓勵讀書人開辦私塾,尤其是到鄉裏去辦學,招收平民百姓家的孩子進行啟蒙教學。
凡是在鄉裏開辦私塾滿五年的學子,經地方教育管理部門核查屬實後,可以推薦入地方官學擔任老師,或者推薦到地方政府直接出仕。
這也算是給寒門學子們一個出仕的途徑,因為現在的選拔官員的製度還是推舉製,在這種製度下肯定是豪門世家的學子們更占優勢一些。
不是張武不想搞科舉,實在是條件不成熟,現在天下的讀書人還是出身豪門的人多,寒門學子雖然也有,但他們在跟豪門學子的競爭上還是不占優勢,畢竟人家從小就衣食無憂,家裏的長輩也都學問高深,人脈又廣。
張武百分百地確定,就算他舉辦科舉,也能保證給寒門學子或平民學子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隻怕最後被錄取的人員中,豪門學子還要占到十分之九,那樣有什麽意思?隻能被人笑話,除非張武硬性規定豪門學子和寒門學子各錄取一半,但那樣會有更大的危險和隱患。
現在還沒有一統天下呢,張武還需要世家的支持,別看他現在位高權重,但要想跟全天下為敵還是找死,當年的王莽要比張武的權勢更大,但還是被位麵之子劉秀給打敗了。
<a href="http://m.loubiqu.net" id="wzsy">loubiqu.net</a>
在張武的計劃中,舉行科舉是必然的,但路要一步步走,步子邁大了會扯著蛋。第一步就是打破世家對知識的壟斷,第二步是提高寒門和平民學子的數量。
等上麵的兩步走好之後,待時機成熟,張武就會推行科舉製,從而最終打破世家豪門對政治的壟斷,這樣才能確保國家長治久安,才能確保自己建立的新王朝不被世家門閥掌控了權力。
這個政策一出,廣大寒門學子們可真是興奮極了,這可真是天上掉餡餅啊,付出五年的時間就能獲得一個出仕的機會,簡直是太值了。
荊州這幾年由於經濟發展迅速,很多小家族的子弟甚至通過經商賺到錢的平民子弟都有機會讀書,所以荊州的寒門學子數量迅速增加。這些人有了知識之後,就開始想當官,但官位就那麽幾個,世家學子們還不夠分的呢,就算張武暗地裏幫著他們,但大環境還是很難轉變。
舉薦人才的權力其實還是掌握在那些人手裏,雖然不可能直接舉薦自家的孩子,也不敢相互勾結舉薦明顯不符合要求的人,但隻要是人做主的事情,肯定會有很多辦法。別說在這個時代了,就是到了一千八百多年之後,那些國考或省考不照樣有暗箱操作的。
現在有了這個政策,多少給他們一點希望,雖然要付出五年的時間,但如果去跟豪門學子競爭的話,或許十年都不一定有機會;雖然不可能有較高的職位,但那也是身份的轉變。
而那些豪門學子們對這個政策興趣不大,因為他們有背景有關係,可以利用家族的人脈提早出仕,一般是不願意浪費這五年的時間的,有這五年的時間還不如早入官場積攢資曆。況且那可是要下鄉的,招收的學生也都是平民子弟,一般的豪門子弟也不願意去受那個苦。
而且大將軍可是說了,誰敢在這種事情上以權謀私,不去如實核查學子們下鄉開辦私塾的情況並進行舉薦,將對其嚴厲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