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城西,十裏長亭。
今天是富弼離青的日子,新任青州知州範仲淹率領青州一眾官員士紳為富弼送行。
富弼在青州任知州三年有餘,為政寬仁,兢兢業業,甚得青州百姓之心,因此送行的除了一眾士紳官員外,還有烏壓壓的一片百姓。他們中很多都是都是河北路來的,最能感受到富弼之仁德,聞知富相公離青,都早早等在城西的十裏長亭處。百姓們送得萬民傘連成一片,百姓們都是真心實意的舍不得待百姓黎庶如同子侄的富相公。
鍾浩望著此情此景,忽然有些奇異的感覺湧上心頭。一直以來,他都是隻想在大宋活得舒坦,一直覺得自己和親人過得好便行。此時見了百姓對富弼的愛戴,忽然覺得為百姓、為社稷做些實事,如同富弼這樣,似乎才算不枉此生。
或許老天讓自己穿越的這個時代,並不是讓自己混吃等死的,而是讓自己這個知道未來曆史走向的人,為避免七十年後,那次漢人的大悲劇做些什麽的。
不過這些念頭隻是一閃而逝,鍾浩自己知道自家事,自己文不成,武不就,除了會剽竊幾首詩詞,充充才子,實在沒什麽特別的本事,談何去扭轉大宋國運。就是這充個才子,還是僥幸,自己剽竊的那幾首詞級別太高,一時沒有文人才子敢來和自己比試。好在自己就要求河東混了,不然一直在青州裝才子的話,難保時日一久,怕是早晚露餡。
自己現在能做得隻有將土豆和地瓜這兩種產量超高的糧食作物貢獻出來,至於能用到什麽地步,自己暫時也是無能為力。
範仲淹帶著眾士紳官員敬過富弼三杯送別酒後,富弼和眾人拱手告別。
富弼離任的車隊在晨曦的映照下,漸漸遠去。
富若蘭一直偷偷的掀著馬車車廂的窗簾和鍾浩對望,直到再也看不到了,仍舊不願放下。
“小姐,已經看不到姑爺了!不要傷感了,用不了多久,小姐還會和姑爺見麵的!”坐在富若蘭旁邊的鈴兒,見富若蘭一直望著窗外出神,不由的出聲喚道。八月初三,鍾浩由崔燁陪著,帶著一隻大雁和幾樣金銀首飾及各色禮品,已經去富弼那行過納采之禮了。鍾浩現在也算是富家的準姑爺了,是以鈴兒以姑爺稱呼鍾浩,她知道自己小姐怕是也喜歡自己這樣稱呼鍾浩。
富若蘭聽了鈴兒的話才回過神來。她放下窗簾,低頭查看手中的紙箋。這張紙箋是鍾浩在剛才送別時,偷偷塞給她的。那張紙箋上赫然寫著那首鍾浩在大雲頂上送給她的那首《鵲橋仙》,一筆飄逸瀟灑的小楷,令人賞心悅目。富若蘭不由對這張紙箋百看不厭,不忍釋手,當然不忍釋手主要是因為那詞作。
“小姐別看了,這紙箋快被你搓爛了!”鈴兒在旁看著自己小姐對著那張紙箋發癡,不由得勸道。
富若蘭忽然又變得歡快了許多,開口脆聲道:“是啊,鈴兒你說得對,用不了多久,我們就又會見麵的!嘻嘻,那家夥說得對,‘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我們人雖不在一起,心卻在一起!”
……
送別了富弼,鍾浩也開始忙著安排了自己的事情,為離行做準備。
馮氏和婉兒如今在青州待得安穩,鍾浩自己去河東後,到底情勢如何,也還沒有定數,因此鍾浩和她們商議後,雖然萬分舍不得,但還是決定讓她們留在青州。
中秋節後,鍾浩和崔燁、徐峰一起去葉亦菡的聽香小樓小聚過一次,既是為祝賀葉亦菡再次得中花魁,又是和她道別。
葉亦菡今年中秋詩會,憑借一曲頗似去年中秋詩會上那支奇舞的《定風波》舞蹈,力壓群芳,再次當選花魁。
聞聽鍾浩即將遠行,葉亦菡頗為黯然。
聽香小樓雅聚臨別時,葉亦菡送給他一個精致的香囊,香囊上繡著一對鴛鴦,活靈活現的。
“鍾公子遠行在即,以後不知是否還有可見之期!奴家無以為贈,送公子一隻香囊,聊表心意吧!嘻嘻,這裏麵的冰片有開竅醒神的作用,氣味經久不絕,公子記得時常佩戴哦,說不定還能偶爾想起奴家來!”
這年代女孩子送男人香囊,是有許多曖昧意味的。鍾浩其實也感覺到了他和葉亦菡之間這種淡淡的曖昧情愫。第一次見葉亦菡時,鍾浩就為她的氣質所折服。以後更是腦中時常浮現出這個時而溫婉繾綣,時而又慧黠可人的氣質美女。不過鍾浩自從對富若蘭一見鍾情後,雖然對葉亦菡偶有遐想,但骨子裏是現代人的他,努力控製著這種思緒,鍾浩覺得感情方麵還是要專一的。偶爾遐想可以,但付諸現實就不好了——
這些時日鍾浩基本每日都會去州衙去拜見範仲淹,大部分都是在聽範仲淹傳授一些為政之道和對夏策略。
期間,陪範仲淹去過鬆林書院一次,還去過一次鄭母鎮,拜謁過王文正公的墓陵。範仲淹受過王曾提拔,對王曾的人品和本事也是很是佩服。二人都與權相呂夷簡做過鬥爭,很是誌同道合。
鬆林書院帶著強烈的王曾烙印,範仲淹來到青州自然免不了要去轉轉。而王曾去世後,安葬在鄭母鎮王氏祖葬之地,這王文正公的墓陵範仲淹也是免不了要去拜謁的——
看著王曾墓碑上的文正諡號,範仲淹歎道:“王公之才,當世無雙。王公之品,世所公認,這文正二字是他最好的寫照啊!若某百年之後,也能得諡文正,死而無憾矣!”
古代文人看諡號,比生前官位榮銜都要重。畢竟官位榮銜隻是一時,而諡號可是要寫進傳記,流傳千年的。文正是古代文臣的最高諡號,是對一個文臣一生最高的褒獎,自然也是眾文臣畢生的追求。
“範公人品光霽日月,必然配得上文正!”鍾浩自然知道範仲淹死後,必然是要得諡文正的,是以斬釘截鐵的道——
地瓜收獲了,鍾浩請範仲淹去查看產量。
範仲淹看到地瓜的產量後,久病蒼白的臉上不由得浮起由衷的笑,手捧著一塊地瓜喃喃的道:“大宋之福,社稷之福啊,文軒功在千秋啊!”
“學生隻是發現這作物,功勞微末。日後還要靠範公和嶽父推廣,這才是社稷之功,萬不要使其湮沒消失啊!”這年代推廣一種新作物還是相當難的。畢竟人家要是種這種新式作物,萬一沒有產出,一年的地就白瞎了,可能就會出現挨餓受饑的情況,所以大麵積推廣還是很有難度的。
“老夫定會竭盡全力!”
地瓜收獲了,也到了鍾浩啟程去河東的時候了……(未完待續。)
今天是富弼離青的日子,新任青州知州範仲淹率領青州一眾官員士紳為富弼送行。
富弼在青州任知州三年有餘,為政寬仁,兢兢業業,甚得青州百姓之心,因此送行的除了一眾士紳官員外,還有烏壓壓的一片百姓。他們中很多都是都是河北路來的,最能感受到富弼之仁德,聞知富相公離青,都早早等在城西的十裏長亭處。百姓們送得萬民傘連成一片,百姓們都是真心實意的舍不得待百姓黎庶如同子侄的富相公。
鍾浩望著此情此景,忽然有些奇異的感覺湧上心頭。一直以來,他都是隻想在大宋活得舒坦,一直覺得自己和親人過得好便行。此時見了百姓對富弼的愛戴,忽然覺得為百姓、為社稷做些實事,如同富弼這樣,似乎才算不枉此生。
或許老天讓自己穿越的這個時代,並不是讓自己混吃等死的,而是讓自己這個知道未來曆史走向的人,為避免七十年後,那次漢人的大悲劇做些什麽的。
不過這些念頭隻是一閃而逝,鍾浩自己知道自家事,自己文不成,武不就,除了會剽竊幾首詩詞,充充才子,實在沒什麽特別的本事,談何去扭轉大宋國運。就是這充個才子,還是僥幸,自己剽竊的那幾首詞級別太高,一時沒有文人才子敢來和自己比試。好在自己就要求河東混了,不然一直在青州裝才子的話,難保時日一久,怕是早晚露餡。
自己現在能做得隻有將土豆和地瓜這兩種產量超高的糧食作物貢獻出來,至於能用到什麽地步,自己暫時也是無能為力。
範仲淹帶著眾士紳官員敬過富弼三杯送別酒後,富弼和眾人拱手告別。
富弼離任的車隊在晨曦的映照下,漸漸遠去。
富若蘭一直偷偷的掀著馬車車廂的窗簾和鍾浩對望,直到再也看不到了,仍舊不願放下。
“小姐,已經看不到姑爺了!不要傷感了,用不了多久,小姐還會和姑爺見麵的!”坐在富若蘭旁邊的鈴兒,見富若蘭一直望著窗外出神,不由的出聲喚道。八月初三,鍾浩由崔燁陪著,帶著一隻大雁和幾樣金銀首飾及各色禮品,已經去富弼那行過納采之禮了。鍾浩現在也算是富家的準姑爺了,是以鈴兒以姑爺稱呼鍾浩,她知道自己小姐怕是也喜歡自己這樣稱呼鍾浩。
富若蘭聽了鈴兒的話才回過神來。她放下窗簾,低頭查看手中的紙箋。這張紙箋是鍾浩在剛才送別時,偷偷塞給她的。那張紙箋上赫然寫著那首鍾浩在大雲頂上送給她的那首《鵲橋仙》,一筆飄逸瀟灑的小楷,令人賞心悅目。富若蘭不由對這張紙箋百看不厭,不忍釋手,當然不忍釋手主要是因為那詞作。
“小姐別看了,這紙箋快被你搓爛了!”鈴兒在旁看著自己小姐對著那張紙箋發癡,不由得勸道。
富若蘭忽然又變得歡快了許多,開口脆聲道:“是啊,鈴兒你說得對,用不了多久,我們就又會見麵的!嘻嘻,那家夥說得對,‘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我們人雖不在一起,心卻在一起!”
……
送別了富弼,鍾浩也開始忙著安排了自己的事情,為離行做準備。
馮氏和婉兒如今在青州待得安穩,鍾浩自己去河東後,到底情勢如何,也還沒有定數,因此鍾浩和她們商議後,雖然萬分舍不得,但還是決定讓她們留在青州。
中秋節後,鍾浩和崔燁、徐峰一起去葉亦菡的聽香小樓小聚過一次,既是為祝賀葉亦菡再次得中花魁,又是和她道別。
葉亦菡今年中秋詩會,憑借一曲頗似去年中秋詩會上那支奇舞的《定風波》舞蹈,力壓群芳,再次當選花魁。
聞聽鍾浩即將遠行,葉亦菡頗為黯然。
聽香小樓雅聚臨別時,葉亦菡送給他一個精致的香囊,香囊上繡著一對鴛鴦,活靈活現的。
“鍾公子遠行在即,以後不知是否還有可見之期!奴家無以為贈,送公子一隻香囊,聊表心意吧!嘻嘻,這裏麵的冰片有開竅醒神的作用,氣味經久不絕,公子記得時常佩戴哦,說不定還能偶爾想起奴家來!”
這年代女孩子送男人香囊,是有許多曖昧意味的。鍾浩其實也感覺到了他和葉亦菡之間這種淡淡的曖昧情愫。第一次見葉亦菡時,鍾浩就為她的氣質所折服。以後更是腦中時常浮現出這個時而溫婉繾綣,時而又慧黠可人的氣質美女。不過鍾浩自從對富若蘭一見鍾情後,雖然對葉亦菡偶有遐想,但骨子裏是現代人的他,努力控製著這種思緒,鍾浩覺得感情方麵還是要專一的。偶爾遐想可以,但付諸現實就不好了——
這些時日鍾浩基本每日都會去州衙去拜見範仲淹,大部分都是在聽範仲淹傳授一些為政之道和對夏策略。
期間,陪範仲淹去過鬆林書院一次,還去過一次鄭母鎮,拜謁過王文正公的墓陵。範仲淹受過王曾提拔,對王曾的人品和本事也是很是佩服。二人都與權相呂夷簡做過鬥爭,很是誌同道合。
鬆林書院帶著強烈的王曾烙印,範仲淹來到青州自然免不了要去轉轉。而王曾去世後,安葬在鄭母鎮王氏祖葬之地,這王文正公的墓陵範仲淹也是免不了要去拜謁的——
看著王曾墓碑上的文正諡號,範仲淹歎道:“王公之才,當世無雙。王公之品,世所公認,這文正二字是他最好的寫照啊!若某百年之後,也能得諡文正,死而無憾矣!”
古代文人看諡號,比生前官位榮銜都要重。畢竟官位榮銜隻是一時,而諡號可是要寫進傳記,流傳千年的。文正是古代文臣的最高諡號,是對一個文臣一生最高的褒獎,自然也是眾文臣畢生的追求。
“範公人品光霽日月,必然配得上文正!”鍾浩自然知道範仲淹死後,必然是要得諡文正的,是以斬釘截鐵的道——
地瓜收獲了,鍾浩請範仲淹去查看產量。
範仲淹看到地瓜的產量後,久病蒼白的臉上不由得浮起由衷的笑,手捧著一塊地瓜喃喃的道:“大宋之福,社稷之福啊,文軒功在千秋啊!”
“學生隻是發現這作物,功勞微末。日後還要靠範公和嶽父推廣,這才是社稷之功,萬不要使其湮沒消失啊!”這年代推廣一種新作物還是相當難的。畢竟人家要是種這種新式作物,萬一沒有產出,一年的地就白瞎了,可能就會出現挨餓受饑的情況,所以大麵積推廣還是很有難度的。
“老夫定會竭盡全力!”
地瓜收獲了,也到了鍾浩啟程去河東的時候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