窟野河上遊有許多荒地,鍾浩打算先組織人手在麟州城到連穀縣這一段的窟野河流域組織開荒屯田。
雖然如今已是五月初,這時節再種植稻子、麥子、穀子、黍子等傳統糧食作物,都已經過了節氣,但是種植這土豆和地瓜卻還是可以的。這地瓜和土豆種得晚點,最多到時便收得晚點,隻要在天氣變冷之前收獲,便沒有問題了。
靜羌寨那裏的土豆和地瓜經過這幾年的種植和推廣,種植麵積已經很大了,可以提供土豆和地瓜的秧苗。
大唐貞觀十五年,朝廷以麟州西北的黃羊城增設連穀縣,自那時起,這連穀縣便一直是麟州領有的新秦、連穀、銀城三縣之一。麟州的新秦、連穀、銀城三縣都是沿著窟野河建造的。連穀縣位於這窟野河的上遊段,而銀城縣位於窟野河的下遊段。
麟州已經是靠近宋夏邊境了,這連穀縣位於麟州西北,自然更加靠近邊境,若是一旦宋夏發生戰爭,這連穀縣是首當其衝的。
不過話說回來,這連穀縣對麵的西夏境內大部分是沙漠和沼澤,並沒有常駐的西夏軍隊,倒是比之銀城縣這樣麵對這西夏左向神勇軍司的縣城壓力小心。這以前宋夏發生大戰,這西夏雖然也從這這裏進軍過,不過這裏卻並不是西夏進攻的重點。
當然,這連穀縣沒有麟州城那樣的堅城高強,又位於這宋夏邊境的前沿,一旦有戰事,依舊還是很危險的。不過雖然西夏人的騎兵雖然時常來大宋襲擾,也時常會攻擊大宋的堡寨,但是這攻擊縣城的事情,還是少有發生的。畢竟如今大宋和西夏盟約,至少表麵上還是維持和平的。
雖然宋夏邊境地區時有互相攻伐和發生衝突的事情,但是卻是心照不宣的並不會把事情鬧大。所以在這連穀縣城內的居民,還算是安全的,因為西夏騎兵侵入大宋境內的時候,一般隻會進攻一些小點的堡寨,基本不會攻擊這縣城。因為一旦攻擊這縣城,那這事情就大了,這便給大宋口實,可以聲討西夏破壞盟約了。說不定倒是大宋又會關閉互市和榷場,對西夏進行經濟製裁,這是西夏不願意看到的。
麟州西北這窟野河上遊這處確實是非常肥沃的地方,而且麵臨的西夏人的壓力較小,所以鍾浩選定此處作為屯田的地方。
而麟州西南則是麵對西夏的銀州之地和左向神勇軍司,壓力加大,並不太適合開荒屯田。
這銀州屬於這西夏的老根據定難地盤,西夏已經在此經營近二百年,根深蒂固,較為之麟州西北方向的對麵的大漠和荒澤地方,更為被西夏人重視。而連穀縣對麵的西夏境內隻有地斤澤和安平澤等寥寥幾個地方有人煙,是以壓力較小。西夏人若是從連穀縣邊境寇邊,需要多繞很多路。
說起來,定難五州也是夏人的根據地。唐末黃巢起義時,唐王傳檄天下勤王。黨項族宥州刺史拓跋思恭出兵助唐,擊敗黃巢叛軍。戰鬥中,拓跋思恭的弟弟拓跋思忠戰死,唐僖宗賜拓跋思恭定難五州作為封地,並封其為“定難軍節度使”,後被封為夏國公,賜姓李。
自此,黨項最重要的一支——拓拔氏改姓“李”,且有了自己的領地,占據定難五州一直到宋朝太宗年間。
宋太宗時期,定難軍節度使李繼捧獻土於大宋,定難五州納入大宋版圖。不過過李氏旁支子弟李繼遷卻不願就此喪失李家的定難五州,因此帶著一部分人造反。而大宋雖然屢次擊敗李繼遷,將其打得狼狽逃竄,卻一直沒有滅掉李繼遷,反而讓李繼遷最終在定難五州占據腳跟,並逐漸擴張勢力,形成事實上的割據,直到李元昊悍然稱帝。
以前的夏人首領都是在夏州的,這夏人首領因為在夏州,被封為夏國公,而李元昊建國時,因為自家是夏國公,才建國號為“夏”的!隻不過定難五州之地太靠近大宋,若是都城安於此處,沒有縱深緩衝,比較危險,所以李元昊才帶兵一路向西,占據賀蘭山下的寧夏平原作為根基之地,將都城建於這賀蘭山下、黃河以西的興慶府。
興慶府“北控河朔,南引慶涼,據諸路上遊,扼西陲要害”,其地理形勢比銀、夏一帶優越得多。從經濟環境看,興慶府周圍地區農牧業比較發達,黃河流域相對穩定的引黃灌溉農業可以保證城市的軍需民食。
除了原有的唐徠、漢源古渠等灌溉之利外,元昊時又修建了賀蘭山東麓衝積平原上長達二百餘裏的“昊王渠”,使興慶府四郊的農牧業生產有了更大發展,成為西夏境內的糧食基地和重要牧場之一。
興慶府那裏真正是可以稱王的王霸之地,李元昊的眼光之準,在這個時代算是數一數二的,隻可惜他和所有的草原王一樣,到了事業的巔峰時刻難免會驕橫自滿,最後落得被自己兒子幹掉的下場,其實這是草原人的通病,草原人的首領很多都是他這樣的下場。
在的大宋,一提到西夏人,就會認為他們是蠻子、野人,他們不知道這個族群已經開始出現了自己的文字,自己的學識體係,自己的宗教信仰和自己的政治體係。
民風彪悍是西北族群必須有的一個特質,否則嚴酷的自然環境就會讓他們慢慢消亡在曆史長河裏。黨項人以前也是以彪悍善戰出名,
到了河西之後,鍾浩才算是對這個國家有了最切實的認知,在官員構成上,它們和大宋別無二致,中書,樞密,三司,禦史台,連開封府都照搬,翊衛司,官計司,受納司,農田司,群牧司,曰飛龍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學,漢學。更是一應俱全。
大宋的很多人總是把西夏當成一個地方的割據勢力,隨著對西夏的深入了解,鍾浩才發現這個割據勢力已經是一個非常完備的國家。雖然西夏向大宋和契丹都是稱臣,西夏已經實際上完成了自己的獨立。
不過西夏雖然將都城設在賀蘭山下的興慶府,但是這定難五州之地一直沒有放棄經營。銀州那裏湖泊眾多,水網密布堪稱魚米之鄉。夏州也是土地肥沃的地方,而鹽州則出產青鹽。西夏人經營好了,自然能夠保證物阜民豐。
是以,西夏人一直對定難五州很是費心費力的經營。也正因為此,與這定難五州對麵的大宋永興軍路、以前河東路的晉寧軍和麟州還是壓力很大的。所以與這左廂神勇軍司正對的銀城縣地區顯然不適合用來做屯田開荒的根據地。
當然,這在連穀縣和麟州城之間的窟野河流域開荒屯田,這壓力也是不小,主要是要麵對西夏騎兵不斷的襲擾。若是沒有足夠的軍力做保障,怕是這種出來的莊稼會成為西夏人的盤中餐啊。
是以要在這連穀縣和麟州城之間的這段窟野河流域墾荒屯田,還需要這麟州駐軍的配合。
從麟州城到連穀縣大約有二十多裏,鍾浩初步構想在這一段的流域設置設置三座堅固的堡寨,用於派軍駐紮,以便保護這種出來的莊稼。當然,萬一西夏騎兵前來襲擾的話,這些堡寨也是屯田軍民躲避的地方。
這些堡寨沒有必要跟靜羌寨那樣堅固,是以這建起來也不用費那麽長的時間。鍾浩覺得這堡寨隻要能夠作為駐軍抵擋這黨項騎兵的憑恃便行。這西軍的騎兵野戰能力,比之黨項騎兵也差不了多少,如今有了震天雷的輔助,就算是野戰也並不用怕黨項騎兵。
因此這堡寨隻要是能作為駐軍的簡單憑恃便可,到時這駐軍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決定對黨項騎兵是是戰是守。可以說,有了這堡寨,可以讓這些駐軍多一些選擇,是戰是守的主動權便在自己手裏了。
這開荒屯田的事宜離不了這跟這麟州的駐軍協調一下,這如今麟府兵馬司還沒有兵馬都總管,鍾浩隻能以州衙的名義和這麟州駐軍聯係。
當然,按照大宋規矩,這地方官府是沒有權力調動禁軍的。大宋的地方官也很忌諱和地方駐軍結交。大宋最為防備的便是這軍閥做大,這地方官和地方駐軍結交,在大宋朝廷那些官員眼裏自然很是機會。
不過鍾浩占著一樣好處,自己本身就是官家暗中授意來麟州執行這攻略橫山的策略的。官家之所以派鍾浩來麟州,就是因為他在麟州跟這些駐軍關係密切,所以鍾浩自然不怕人家說他跟這地方駐軍勾結。
按說這地方官府是沒權力讓這地方駐軍做這做那的,沒有命令,這些禁軍都是不能隨便調動的。這麟州的駐軍雖然屬於西軍,但是西軍也屬於禁軍序列。
不過這事兒多鍾浩來說算不得什麽,自己泰山老丈人就是這河東帥司的帥臣。這讓麟州駐軍幫忙開展這窟野河屯田事宜,隻要鍾浩跟麟州駐軍協調好了,自然能得到這帥司的調令。
至於這連穀縣和麟州城這之間的二十多裏的窟野河流域開荒屯田的人手,也是個問題。
其實在西夏立國之前,這一片區域是有很多百姓在此安居耕種的,隻不過隨著李元昊稱帝,西夏正式立國,大宋對西夏的忍耐徹底到了極限,雙方爆發了數次大戰。
這宋夏之間的數次大戰,麟州這裏都是戰場之一,西夏軍隊曾數次肆虐這裏,特別是在李元昊在好水川之戰大勝後,隨即發動的麟府豐之戰,更是橫掃這大宋河西三州。除了這麟州城和府州城最後守住了,其餘河西三州的堡寨、縣城,甚至豐州城,都被西夏人攻破。
這麟州的百姓在那幾次大戰中,自然是死傷無數,剩下的大都逃亡到了河東。
就是直到如今,這西夏軍隊也是經常呼嘯而來,呼嘯而去,時常來襲擾,是以這些地方的百姓都沒法安居,大都背井離鄉到了別處。因此麟州城到連穀縣城這片區域很是荒涼。
鍾浩覺得還是應該跟以前他在窟野河下遊屯田時一樣,應該從河東之地,調動一些廂軍來屯田墾荒。
這窟野河下遊的靜羌寨便是由原先的廂軍平西軍創建,如今靜羌寨周圍已經開墾出許多的良田,並成功在這河西之地立住腳。這比靜羌寨靠近麟州城一些的青陽寨,也是從河東調的一直廂軍平羌軍來建設起來的,如今青陽寨發展的也不錯,其周圍的荒地也多有開墾。
說起來鍾浩的窟野河屯田事宜,在這窟野河的下遊已經算是頗有成就了。他覺得的這窟野河下遊的青陽寨和靜羌寨這自己的人手已經不足了,應該去橫山地區招募一些生羌蕃部來了。
這鍾浩新選定的這麟州城到這連穀縣城的、窟野河上遊的這片區域,他覺得也應該從河東調一兩支廂軍來。這廂軍雖然不堪,但畢竟是軍隊。這軍隊自然比之那些普通百姓容易管理些,哪怕是一開始管理的嚴苛一些、條件差一些,這些人也隻能忍著。再說,那些廂軍本來就大都是活不下去的流民組成,這廂軍的待遇極差,到了這裏條件差點,他們估計也能接受,反正這廂軍到哪也是比較慘的。當然,若是在此屯田,能有一些好得效果,估計這些廂軍很快就跟平西軍此靜羌寨和平羌軍在青陽寨一樣,安心紮下根來在此墾荒屯田。
廂軍的這一點,比之普通百姓來說,算是有一些優勢。大宋戶籍管理比較寬鬆,若是招募一些逃荒的百姓來墾荒團田,怕是一旦在此有危險或是墾荒屯田利益達不到他們的期待,說不定這些百姓很快就又走掉了。
是以鍾浩決定還是要讓河東帥司給調動一兩支廂軍來此墾荒屯田。
這河東帥司的老大是鍾浩的泰山老丈人,讓自己泰山老丈人給自己調一兩支廂軍來屯田用,這點事情自然是很容易辦到的。
雖然如今已是五月初,這時節再種植稻子、麥子、穀子、黍子等傳統糧食作物,都已經過了節氣,但是種植這土豆和地瓜卻還是可以的。這地瓜和土豆種得晚點,最多到時便收得晚點,隻要在天氣變冷之前收獲,便沒有問題了。
靜羌寨那裏的土豆和地瓜經過這幾年的種植和推廣,種植麵積已經很大了,可以提供土豆和地瓜的秧苗。
大唐貞觀十五年,朝廷以麟州西北的黃羊城增設連穀縣,自那時起,這連穀縣便一直是麟州領有的新秦、連穀、銀城三縣之一。麟州的新秦、連穀、銀城三縣都是沿著窟野河建造的。連穀縣位於這窟野河的上遊段,而銀城縣位於窟野河的下遊段。
麟州已經是靠近宋夏邊境了,這連穀縣位於麟州西北,自然更加靠近邊境,若是一旦宋夏發生戰爭,這連穀縣是首當其衝的。
不過話說回來,這連穀縣對麵的西夏境內大部分是沙漠和沼澤,並沒有常駐的西夏軍隊,倒是比之銀城縣這樣麵對這西夏左向神勇軍司的縣城壓力小心。這以前宋夏發生大戰,這西夏雖然也從這這裏進軍過,不過這裏卻並不是西夏進攻的重點。
當然,這連穀縣沒有麟州城那樣的堅城高強,又位於這宋夏邊境的前沿,一旦有戰事,依舊還是很危險的。不過雖然西夏人的騎兵雖然時常來大宋襲擾,也時常會攻擊大宋的堡寨,但是這攻擊縣城的事情,還是少有發生的。畢竟如今大宋和西夏盟約,至少表麵上還是維持和平的。
雖然宋夏邊境地區時有互相攻伐和發生衝突的事情,但是卻是心照不宣的並不會把事情鬧大。所以在這連穀縣城內的居民,還算是安全的,因為西夏騎兵侵入大宋境內的時候,一般隻會進攻一些小點的堡寨,基本不會攻擊這縣城。因為一旦攻擊這縣城,那這事情就大了,這便給大宋口實,可以聲討西夏破壞盟約了。說不定倒是大宋又會關閉互市和榷場,對西夏進行經濟製裁,這是西夏不願意看到的。
麟州西北這窟野河上遊這處確實是非常肥沃的地方,而且麵臨的西夏人的壓力較小,所以鍾浩選定此處作為屯田的地方。
而麟州西南則是麵對西夏的銀州之地和左向神勇軍司,壓力加大,並不太適合開荒屯田。
這銀州屬於這西夏的老根據定難地盤,西夏已經在此經營近二百年,根深蒂固,較為之麟州西北方向的對麵的大漠和荒澤地方,更為被西夏人重視。而連穀縣對麵的西夏境內隻有地斤澤和安平澤等寥寥幾個地方有人煙,是以壓力較小。西夏人若是從連穀縣邊境寇邊,需要多繞很多路。
說起來,定難五州也是夏人的根據地。唐末黃巢起義時,唐王傳檄天下勤王。黨項族宥州刺史拓跋思恭出兵助唐,擊敗黃巢叛軍。戰鬥中,拓跋思恭的弟弟拓跋思忠戰死,唐僖宗賜拓跋思恭定難五州作為封地,並封其為“定難軍節度使”,後被封為夏國公,賜姓李。
自此,黨項最重要的一支——拓拔氏改姓“李”,且有了自己的領地,占據定難五州一直到宋朝太宗年間。
宋太宗時期,定難軍節度使李繼捧獻土於大宋,定難五州納入大宋版圖。不過過李氏旁支子弟李繼遷卻不願就此喪失李家的定難五州,因此帶著一部分人造反。而大宋雖然屢次擊敗李繼遷,將其打得狼狽逃竄,卻一直沒有滅掉李繼遷,反而讓李繼遷最終在定難五州占據腳跟,並逐漸擴張勢力,形成事實上的割據,直到李元昊悍然稱帝。
以前的夏人首領都是在夏州的,這夏人首領因為在夏州,被封為夏國公,而李元昊建國時,因為自家是夏國公,才建國號為“夏”的!隻不過定難五州之地太靠近大宋,若是都城安於此處,沒有縱深緩衝,比較危險,所以李元昊才帶兵一路向西,占據賀蘭山下的寧夏平原作為根基之地,將都城建於這賀蘭山下、黃河以西的興慶府。
興慶府“北控河朔,南引慶涼,據諸路上遊,扼西陲要害”,其地理形勢比銀、夏一帶優越得多。從經濟環境看,興慶府周圍地區農牧業比較發達,黃河流域相對穩定的引黃灌溉農業可以保證城市的軍需民食。
除了原有的唐徠、漢源古渠等灌溉之利外,元昊時又修建了賀蘭山東麓衝積平原上長達二百餘裏的“昊王渠”,使興慶府四郊的農牧業生產有了更大發展,成為西夏境內的糧食基地和重要牧場之一。
興慶府那裏真正是可以稱王的王霸之地,李元昊的眼光之準,在這個時代算是數一數二的,隻可惜他和所有的草原王一樣,到了事業的巔峰時刻難免會驕橫自滿,最後落得被自己兒子幹掉的下場,其實這是草原人的通病,草原人的首領很多都是他這樣的下場。
在的大宋,一提到西夏人,就會認為他們是蠻子、野人,他們不知道這個族群已經開始出現了自己的文字,自己的學識體係,自己的宗教信仰和自己的政治體係。
民風彪悍是西北族群必須有的一個特質,否則嚴酷的自然環境就會讓他們慢慢消亡在曆史長河裏。黨項人以前也是以彪悍善戰出名,
到了河西之後,鍾浩才算是對這個國家有了最切實的認知,在官員構成上,它們和大宋別無二致,中書,樞密,三司,禦史台,連開封府都照搬,翊衛司,官計司,受納司,農田司,群牧司,曰飛龍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學,漢學。更是一應俱全。
大宋的很多人總是把西夏當成一個地方的割據勢力,隨著對西夏的深入了解,鍾浩才發現這個割據勢力已經是一個非常完備的國家。雖然西夏向大宋和契丹都是稱臣,西夏已經實際上完成了自己的獨立。
不過西夏雖然將都城設在賀蘭山下的興慶府,但是這定難五州之地一直沒有放棄經營。銀州那裏湖泊眾多,水網密布堪稱魚米之鄉。夏州也是土地肥沃的地方,而鹽州則出產青鹽。西夏人經營好了,自然能夠保證物阜民豐。
是以,西夏人一直對定難五州很是費心費力的經營。也正因為此,與這定難五州對麵的大宋永興軍路、以前河東路的晉寧軍和麟州還是壓力很大的。所以與這左廂神勇軍司正對的銀城縣地區顯然不適合用來做屯田開荒的根據地。
當然,這在連穀縣和麟州城之間的窟野河流域開荒屯田,這壓力也是不小,主要是要麵對西夏騎兵不斷的襲擾。若是沒有足夠的軍力做保障,怕是這種出來的莊稼會成為西夏人的盤中餐啊。
是以要在這連穀縣和麟州城之間的這段窟野河流域墾荒屯田,還需要這麟州駐軍的配合。
從麟州城到連穀縣大約有二十多裏,鍾浩初步構想在這一段的流域設置設置三座堅固的堡寨,用於派軍駐紮,以便保護這種出來的莊稼。當然,萬一西夏騎兵前來襲擾的話,這些堡寨也是屯田軍民躲避的地方。
這些堡寨沒有必要跟靜羌寨那樣堅固,是以這建起來也不用費那麽長的時間。鍾浩覺得這堡寨隻要能夠作為駐軍抵擋這黨項騎兵的憑恃便行。這西軍的騎兵野戰能力,比之黨項騎兵也差不了多少,如今有了震天雷的輔助,就算是野戰也並不用怕黨項騎兵。
因此這堡寨隻要是能作為駐軍的簡單憑恃便可,到時這駐軍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決定對黨項騎兵是是戰是守。可以說,有了這堡寨,可以讓這些駐軍多一些選擇,是戰是守的主動權便在自己手裏了。
這開荒屯田的事宜離不了這跟這麟州的駐軍協調一下,這如今麟府兵馬司還沒有兵馬都總管,鍾浩隻能以州衙的名義和這麟州駐軍聯係。
當然,按照大宋規矩,這地方官府是沒有權力調動禁軍的。大宋的地方官也很忌諱和地方駐軍結交。大宋最為防備的便是這軍閥做大,這地方官和地方駐軍結交,在大宋朝廷那些官員眼裏自然很是機會。
不過鍾浩占著一樣好處,自己本身就是官家暗中授意來麟州執行這攻略橫山的策略的。官家之所以派鍾浩來麟州,就是因為他在麟州跟這些駐軍關係密切,所以鍾浩自然不怕人家說他跟這地方駐軍勾結。
按說這地方官府是沒權力讓這地方駐軍做這做那的,沒有命令,這些禁軍都是不能隨便調動的。這麟州的駐軍雖然屬於西軍,但是西軍也屬於禁軍序列。
不過這事兒多鍾浩來說算不得什麽,自己泰山老丈人就是這河東帥司的帥臣。這讓麟州駐軍幫忙開展這窟野河屯田事宜,隻要鍾浩跟麟州駐軍協調好了,自然能得到這帥司的調令。
至於這連穀縣和麟州城這之間的二十多裏的窟野河流域開荒屯田的人手,也是個問題。
其實在西夏立國之前,這一片區域是有很多百姓在此安居耕種的,隻不過隨著李元昊稱帝,西夏正式立國,大宋對西夏的忍耐徹底到了極限,雙方爆發了數次大戰。
這宋夏之間的數次大戰,麟州這裏都是戰場之一,西夏軍隊曾數次肆虐這裏,特別是在李元昊在好水川之戰大勝後,隨即發動的麟府豐之戰,更是橫掃這大宋河西三州。除了這麟州城和府州城最後守住了,其餘河西三州的堡寨、縣城,甚至豐州城,都被西夏人攻破。
這麟州的百姓在那幾次大戰中,自然是死傷無數,剩下的大都逃亡到了河東。
就是直到如今,這西夏軍隊也是經常呼嘯而來,呼嘯而去,時常來襲擾,是以這些地方的百姓都沒法安居,大都背井離鄉到了別處。因此麟州城到連穀縣城這片區域很是荒涼。
鍾浩覺得還是應該跟以前他在窟野河下遊屯田時一樣,應該從河東之地,調動一些廂軍來屯田墾荒。
這窟野河下遊的靜羌寨便是由原先的廂軍平西軍創建,如今靜羌寨周圍已經開墾出許多的良田,並成功在這河西之地立住腳。這比靜羌寨靠近麟州城一些的青陽寨,也是從河東調的一直廂軍平羌軍來建設起來的,如今青陽寨發展的也不錯,其周圍的荒地也多有開墾。
說起來鍾浩的窟野河屯田事宜,在這窟野河的下遊已經算是頗有成就了。他覺得的這窟野河下遊的青陽寨和靜羌寨這自己的人手已經不足了,應該去橫山地區招募一些生羌蕃部來了。
這鍾浩新選定的這麟州城到這連穀縣城的、窟野河上遊的這片區域,他覺得也應該從河東調一兩支廂軍來。這廂軍雖然不堪,但畢竟是軍隊。這軍隊自然比之那些普通百姓容易管理些,哪怕是一開始管理的嚴苛一些、條件差一些,這些人也隻能忍著。再說,那些廂軍本來就大都是活不下去的流民組成,這廂軍的待遇極差,到了這裏條件差點,他們估計也能接受,反正這廂軍到哪也是比較慘的。當然,若是在此屯田,能有一些好得效果,估計這些廂軍很快就跟平西軍此靜羌寨和平羌軍在青陽寨一樣,安心紮下根來在此墾荒屯田。
廂軍的這一點,比之普通百姓來說,算是有一些優勢。大宋戶籍管理比較寬鬆,若是招募一些逃荒的百姓來墾荒團田,怕是一旦在此有危險或是墾荒屯田利益達不到他們的期待,說不定這些百姓很快就又走掉了。
是以鍾浩決定還是要讓河東帥司給調動一兩支廂軍來此墾荒屯田。
這河東帥司的老大是鍾浩的泰山老丈人,讓自己泰山老丈人給自己調一兩支廂軍來屯田用,這點事情自然是很容易辦到的。